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科学网 标签 随感 相关日志

tag 标签: 随感

相关日志

欲读书之《应物兄(上下册)》
热度 1 Mech 2019-1-14 10:03
我的小说阅读趣味停留在八十年代。后来评论界叫好的小说也读过些,但多数感觉一般。记忆中,近年与评论界较为一致的只有《繁花》,获茅盾文学奖以及多种排行榜的第一名。虽然我不算非常喜欢,但确实是部好小说。我仔细看过不止一遍,有时也挺有感触。但那种上海市井生活的题材我实在不很感兴趣。 我准备再读本评论界叫好的小说,李洱的《应物兄 ( 上下册 ) 》。分别发表在《收获》长篇小说专号秋卷和冬卷。小说单行本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在去年年底出版。我已经网购了一套,虽然我有上册的电子版。 体现评论界的肯定,《应物兄》获得了《收获》文学排行榜长篇小说第一名。授奖词为:“十三年潜心写作,酝酿出一部标志着一代作家知识主体与技术手段的超越之作。‘应物兄’!这个似真似假的名字,这个也真诚也虚伪的人物,串连起三十多年来知识分子群体活色生香的生活经历,勾勒出他们的精神轨迹,并最终构成了一幅浩瀚的时代星图。”估计以后也许会获茅盾文学奖。 这属于我最感兴趣的学界小说。而且据有些评论家称,作者以学问入小说,借著述、讲演、讨论、对话、回忆、联想、引用等不同方式,涉及古今中外数百种文献,将知识大数据渗入情节叙述中,知识言说成为发展情节、塑造人物、营造氛围的重要手段。这方面仅次于写《镜花缘》的李汝珍和写《围城》的钱锺书。这就是被人们所讥的“掉书袋”,但是我喜欢。 标题似乎是个人名称谓。其中“应物”的广义解读几近于通情达理。如《史记·太史公自序》所谓“与时迁移, 应物 变化,立俗施事,无所不宜。”狭义理解就是接人待物,如《晋书·外戚传·王濛》所谓“虚己 应物 ,恕而后行。”唐朝有位二线诗人韦应物。最脍炙人口的作品是《滁州西涧》,几乎入所有唐诗选本。 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 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 虽然不关注文坛,多少也知道李洱算是先锋派小说大家。过去谈过他的一个中篇《 导师死了 》和一个短篇《 饶舌的哑巴 》。都是特色鲜明的作品,但我并非很欣赏。 期待《应物兄》能带来更多阅读快感。 欲读书系列博文 欲读书之《希腊罗马名人传》 ( 部分已读 ) 欲读书之《英国史》 ( 未读 ) 欲读书之《大街》和《名士风流》 ( 已读 ) 欲读书之大卫·洛奇的教授小说 ( 部分已读 ) 欲读书之希腊神话和其他 ( 部分已读 ) 欲读书之《徐霞客游记》 ( 部分已读 ) 欲读书之《品园》 ( 已读 ) 欲读书之《东坡乐府笺》 ( 已读 )
个人分类: 休闲阅读|18412 次阅读|8 个评论
一地鸡毛的学界—学界小说丛谈之《无爱的情歌》
Mech 2019-1-9 08:33
汪洋的长篇小说《无爱的情歌》, 1986 年由长江文艺出版社出版。作者标注“一九八五年七月十五日脱稿于九宫山”。故事发生在震寰大学,地处华中而且可能是华中文科最有影响力的大学 ( “一所有八十余年历史的老牌大学。末代王朝的本省总督 (p. 157) ”创办 ) ,很有些像武汉大学。时间在 1981 年前后的十个月中,由“马上就是三中全会后的第三年了! (p. 315) ”推断。 该小说是典型的学界小说,为同时期小说中少见。不仅故事主要发生在大学中,而且所涉及的问题也是学界小说常见,教师骚扰女学生的“桃色事件”,学术机构和刊物主办权的争夺等。小说中负面人物多,甚至男一号 ( 按出场时间长短 ) 也是反派。主人公缺乏亮色,似乎是学界小说的主流。在小说中,学界一地鸡毛。或许是由于内容有些超前,题材也比较“小众”,该书并一直没有引起足够重视。 有类学界小说涉及某种 “圣杯”的争夺,可能是学术职位,也可能是学术奖励。与传奇小说中价值连城或者无价之宝的“圣杯”不同,学界的“圣杯”在外人眼中可能无关宏旨甚至微不足道。例如《小世界》中的“圣杯”就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文学批评委员会主席职位,年薪 10 万美元。《无爱的情歌》属于这类学界小说,其中的“圣杯”是中外情歌研究会及其刊物《中外情歌》的主导权。争夺“圣杯”的骑士猥琐不堪,鸡鸣狗盗。 年过半百没有什么学术建树中年讲师温凌竹,如同当年“文革”中成立战斗队那样,“硬着头皮、厚着脸皮、磨破嘴皮,好不容易才串联起来 (p. 16) ”中外情歌研究会总会,学校的人、财和房的支持,他得以任秘书长兼研究会刊物《中外情歌》编辑部主任。“吴必有,这个钻了一辈子故纸堆的训诂学家,于是就出任了中外情歌研究会的第一任常务副会长,成为这个研究会的实际负责人,因为会长是一个作品早已成为故纸、本人也快成为故人、连话都说不清楚的老头子。 (p. 52) ” 编辑部人手不足,向学校要人,代理校长郁达志不顾温反对派了韩岩松担任编辑部主任,温改任编辑部副主任,但仍是学会的秘书长。韩是本校毕业留校作行政,担任处级某办公室主任时辞职当编辑,创造诗歌,成了本省本市小有名气的诗人。 小说的主线是争夺“圣杯”,情歌研究会的主动权。在杭州召开的第二次研究会年会,成为争夺研究会主导权的第一次交锋。因为温凌竹其貌猥琐而且不是震寰大学毕业生,代理校长准备让韩岩松取而代之,为此给华东分会主办者东吴大学 ( 可能实际指杭州大学,而不是苏州大学 ) 顾望庐教授 ( 民间文学教授、著名诗人、老作家兼老评论家 ) 写信说明情况,让韩转交。在筹备会议上,华东片理事长、总会副秘书长、东吴大学讲师辛介一有意谋求秘书长职务并把持刊物,但顾望庐教授不很赏识他。华北片理事长林莽联合西北片、东北片理事长,形成“三北”势力,也要争取秘书处和刊物。华南片和西南片相对中立,但西南片理事长是研究会的实际创立者,还吃过温的亏。韩没有转交校长的信,因为他不想当秘书长。各方妥协的结果,保持现状,第三次研究会由“三北”之一主办。后来落实在大连,由东北片主办。年会的论文报告部分,则展示了“中国的文人有两大通病:对别人盲目相轻,对自己盲目相信。别人的文章,总觉得不顺眼;自己呢?不愿写罢了,一旦写出来,肯定比别人的强。 (p. 97) ”在两次会议之间的十个月里,各方进行了大量准备。震寰大学代理校长虽然不喜欢温,但觉得他听话可用,因此放弃了有才气、有名气但不听话的韩岩松。用非常规手段给了温副教授职称,洗清了所谓“桃色事件”,派出了人数众多的参会团队,还资助了会议一笔经费。主要对手林莽虽然有温凌竹承认的录音,但温拿到了林与过去的学生一位年轻女记者以夫妻名义开房的证据。最终,温不仅保住了秘书长,而且兼任了副理事长。 争夺“圣杯”主线之外,小说还有“桃色事件”的副线。温凌竹向找他指导毕业论文研究情歌的女生金小敏求爱写情书,被金的男朋友带着个同学一顿狠打。金小敏还告诉了学生支部副书记,随后副书记向系总支作了汇报。闻还要向中文系党总支检讨交待,形成了所谓“桃色事件”。男教师女学生这种关系,能成为“事件”,说明那时候“男女大防”远比现在为严。中文系迅速处置,让位女教师指导金小敏并提前毕业分配,似乎没有进一步负面影响。因为这个事件,不许温凌竹参加在杭州召开的第二次研究会年会。随后,校长决定要洗白这件事情。派人找金小敏要求提供翻案材料,被拒绝。后来找门路找到金的亲戚,提供份材料,说没有听金说过这个事情。温本人的交待材料,连同金提供的情书等,都销毁掉。这个事情就不存在了。 出场最多的男一号温凌竹是个令人讨厌的人物。几乎集各种弱点之大成,卑劣、猥琐、胆怯、愚蠢等。连学生都说,“不论男生女生,都讨嫌温凌竹。我们从他身上闻到了一股霉臭味,不明白他是怎么跑到高等学校里来的。 (p. 38) ”当编辑部主任也算以权谋私,发人情稿,关系稿,或者直接索要财物。“把关系稿分成一二三类,一类随到随发;二类隔期必发,三类的适时发出。 (p. 145) ”这样一个人,居然为学校争取到研究会和编辑部两块牌子,代理校长都另眼相看。为了给他副教授,在系和校两级都没有通过的情况下,校长直接到省职称委员会争取,拿下了副教授。 代理校长郁达志是典型的风派人物。北京的林莽分析他,“他在政治上的老练程度,是一个普通的省委书记所望尘莫及的。他有什么诀窍?测风、观风、跟风、刮风。一种新的倾向刚刚冒芽的时候,在普通人的眼中,往往会表现出几分稚嫩和可爱,这时,他会不遗余力地拍手叫好,用我们研究的行话来说,就是拉开嗓门,高唱情歌。不过,他唱的情歌,都是虚假的情歌,无爱的情歌。只要他讴歌的倾向接近尾声,他就能自自然然地换上副面孔,一副腔调,把情歌变成咒语,变成讽歌、哀歌和挽歌。 (p. 273) ”但跟风跟对了,办学也有效果。他代理校长后,在传统文理科外开办了大量工科和交叉专业,撤掉吃老本的干部换上“有学历、有能力、有胆识、有拼劲的中青年干部 (p. 156) ”,行政拆分扩容处级干部比文革前的科级干部增加三倍而刺激了干部的积极性。这也体现了他洞悉人性的一面。小说也写他文化素质很差,题词写错字,发言念白字。他是数学讲师,专业知识也很差。挂名第一作者的论文发表后,被人公开评价为“古老的论点,过时的论据,混乱不堪、东拉西扯的论证,不知所云的结论。 (p. 239) ”不过,他们互相帮忙的模式好像后来被发扬光大。有位数学副教授对校长说,“这是人抬人、相互拉扯罢了。先把你抬成个副教授;你是有副教授职称的代理 — 不,校长! — 再拉小郑一把,小郑也不会吃亏。 (p. 153) ”该副教授在校长提议下晋升了教授。不过他水平实在不行,推荐给校长挂名的文章反而让校长出丑。 书中借一位老科学家之口,对这种一地鸡毛的学界进行了抨击。“确实有那样的一批人,他们争名于朝,争利于市,为了捞上一个秘书长、副会长或者理事长当当,巧立名目,硬要拉出一个个什么研究会、学会来。你没有看见现在的学会、研究会多如牛毛吗?更有甚者,一旦这种个人目的达到了,他们就巴不得吧一个学会或者研究会办成封建小朝廷,扶植亲信,排斥异己,损公肥私,沽名钓誉。 (p. 93) ” 小说中有些亮色的主要人物是诗人韩岩松。本来潜心创作,在校长强烈要求下负责期刊编辑部,就一心办好期刊。待人真诚,与人为善。有历史创伤的大龄女青年连宇在他的鼓励下,走上诗歌创作之路,在生活中找到自己的位置。与妻子高蔷恩爱有加彼此信任。在小说中,好得有些不真实,反而没有反面人物形象鲜明。 作者对国外高校的情况还是有些隔膜。台湾名教授这样说,“在港澳台或者资本主义国家,你今天是教授,明天未必还是教授。要保全教授的饭碗,就得不断拿出著作来。你的成果越显著,解聘的可能性就越小;你的著作越浩繁,受聘的可能性就越大。 (p. 101) ”这至少两方面不确切。其一,长聘制度保证高校教授不能轻易被解聘;其二,著作的量并没有那么重要,重要的是著作的质量和经费的数量。当然,这也可以理解。小说写于 1985 年,那时候欧美港台高校还是遥远的神一样的存在。人们膜拜,但并不理解。由此也反映了大陆高校的发展与进步。 作者汪洋,本名喻德海, 1938 年生于武汉。 1964 年毕业于武汉大学中文系。历任武汉大学学生科干事、政治处秘书、生物系办公室副主任、武汉大学学报编辑、教务处教学科副科长、《写作》杂志副主编、湖北省电视剧制作中心副主任、文学部主任、专职编剧,长江文艺杂志社社长、主编。湖北省作家协会专业作家,文学创作一级。 2016 年逝世。 附:已经贴出学界小说丛谈 大学小说丛谈之概述 且在新年读旧书 — 学界小说丛谈之缘起 大学小说丛谈之当代大陆作品 华夏大学的肇始 — 学界小说丛谈之民国大学 遥观当年大学生 — 学界小说丛谈之《赵子曰》 校园中的风月案 — 学界小说丛谈之《漩涡》 大学小说丛谈之《南渡记》 危城内外 — 学界小说丛谈之《双山》 “索隐”的尝试 — 学界小说丛谈之《东藏记》 大学小说丛谈之《未央歌》 少年不识愁滋味 — 学界小说丛谈之《未央歌》 大学小说丛谈之《围城》 树欲静风不止 — 学界小说丛谈之“十七年”的大学 学府变色 — 学界小说丛谈之《红路》 学人入彀 — 学界小说丛谈之《洗澡》 力争上游 — 学界小说丛谈之《大学时代》 微动涟漪 — 学界小说丛谈之《勇往直前》 溪云初起 — 学界小说丛谈之《大学春秋》 玉骨冰姿 — 学界小说丛谈之《大学春秋》 花好月圆 — 学界小说丛谈之《洗澡之后》 相煎太急 — 学界小说丛谈之《牵牛花》 疾风劲草 — 学界小说丛谈之《生命与爱情》 风刀霜剑 — 学界小说丛谈之《马兰草》 风起云涌 — 学界小说丛谈之《大学时代 ( 上、下册 ) 》 忆来唯把旧书谈:校园中读校园长篇 理想主义 — 学界小说丛谈之“十七年”大学反思 身世浮沉雨打萍 — 学界小说丛谈之工农兵大学生 红莲相倚浑如醉 — 学界小说丛谈之《诗人之死》 “文革”的大学理念 — 学界小说丛谈之“工农兵大学生”时代背景 大转折前的校园 — 学界小说丛谈之《魂兮归来》 工农兵大学生的爱情 — 学界小说丛谈之《起步》 师大三年 — 学界小说丛谈之《黄花堆积》 由红到紫的工农兵大学生 — 学界小说丛谈之《紫色学历》 只是当时已惘然 — 学界小说丛谈之《我的大学》 昔日娇子 — 学界小说丛谈之《工农兵大学生》 拨乱反正 — 学界小说丛谈之 1977-1989 年的大学 英语教授的求学年代 — 学界小说丛谈之《求》 英语教授的工作年代 — 学界小说丛谈之《求 ( 第二部 ) 》 回首向来萧瑟处 — 学界小说丛谈之《人啊,人!》 时代伤痕的想象 — 学界小说丛谈之《何直教授》 二十年后的同学相会 — 学界小说丛谈之《土壤》 坎坷学者路 — 学界小说丛谈之《一个探索美的人》 与魔鬼交易 — 学界小说丛谈之《精神隧道 ( 中 ) :晕眩》 拨乱反正中的大学校园—大学小说丛谈之《蓝眼睛·黑眼睛》 欲望校园 — 大学小说丛谈之《欲望的旗帜》 教授的“为”与“争” — 大学小说丛谈之《天眼》 冶金教授的似水流年—学界小说丛谈之《教授罗恒》 大学的历史转折—大学小说丛谈之《感受四季》 教学型高校流水账—学界小说丛谈之《一个大学女教师的手记》 求荣争宠任纷纷 — 学界小说丛谈之《鱼肠剑》 大学小说丛谈之《活着之上》 步步寻花到杏坛—学界小说丛谈之《弦歌》 大学小说丛谈之当代大陆作品 何谓大学小说 — 大学小说丛谈之《学院大厦》 大学理想的幻灭历程 — 大学小说丛谈之《学院大厦》 “无用”学科的危机 — 大学小说丛谈之《学院大厦》 不同时代的代表性小说—大学小说丛谈之《学院大厦》 校园小说《斯通纳》 《斯通纳》关于大学本质 《斯通纳》中的毒舌马斯特思 欲读书之大卫 • 洛奇的教授小说 失聪教授生活片段 海外学子的艰难处境 — 大学小说丛谈之《考验》 北美版的儒林情史 — 大学小说丛谈之《在离去与道别之间》 昔日留学生的去留之间 — 大学小说丛谈之《又见棕榈,又见棕榈》 大学小说丛谈之《海之角》
个人分类: 休闲阅读|4074 次阅读|0 个评论
徐家汇公园:观鱼
Mech 2019-1-8 10:23
《庄子·秋水》中有下列脍炙人口的故事。 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庄子曰:“儵鱼出游从容,是鱼之乐也。”惠子曰:“子非鱼,安知鱼之乐?”庄子曰:“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惠子曰:“我非子,固不知子矣;子固非鱼也,子之不知鱼之乐全矣。”庄子曰:“请循其本。子曰‘汝安知鱼乐’云者,既已知吾知之而问我,我知之濠上也。” 庄子的说法虽然没有道理,但我赞同。我看手机照片中的鱼也很乐。这只是感同身受。群鱼你争我夺,是因为有人投食。就像教授们报项目发文章,乐此不疲。当然,我也理解相反的看法,有人觉得这些鱼很可怜。归根结底,这是个人偏好的问题。有人喜欢足球场上只有一个球,大家抢着踢。有人喜欢足球场上有多于 22 个球,人人都有球踢。
个人分类: 风光过眼|2894 次阅读|0 个评论
鞍山玉佛寺未入
热度 3 Mech 2019-1-6 09:02
上次写博文《 鞍山二一九公园 》,有网友在评论中问到玉佛苑,当时无法回答。这次实地看看。确定玉佛苑及其东山游乐场原来都不是二一九公园的一部分,至少我从小就没有去过那部分。本来准备去玉佛寺,但终究没有去,与玉佛无缘。 入公园正门,就有路标,玉佛寺 200 米。走着走着,距离变成 100 米。穿过东山游乐园时。看到个高大的门坊,上书“玉佛苑”三个大字。虽然距离似乎不止 100 米,还是走过去沿台阶而上。到了才发现,原来是个朝外的入口,在公园看到的是反面。外面有大马路,可能是千山中路,不肯定。 折返时,注意到有新的路标,玉佛寺 350 米。按照路标的指引,总算找到了玉佛寺。凭票入内。门口附近又不售票。售票点有两处,一处就是刚才去的玉佛苑向外的正门,还有一处是玉佛苑的停车场。距离都是 350 米。看来,玉佛不拟轻易示人,必须诚心者方有缘膜拜。 本来不打算看了。但耳朵冻得有些厉害,能去寺庙中避避寒风也好。于是又返回到台阶高处的玉佛苑入口。令我震惊的是,居然没有售票处,或者说,售票处没有开门。 我询问在门口负暄者。售票处何在?负暄者遥指远处另一处建筑,推测就是停车场旁的售票处。我顺便问问门票多少钱。被告知 70 元。我随口说,那么贵,不去了。不料负暄者竟说,“那就对了!”我有些怀疑,遇到了玉佛寺藏经楼的扫地僧,虽然玉佛寺并没有藏经楼。 寻访玉佛,实在是外道的执念。即心即佛,如《心王铭》所谓,“ 慕道真士,自观自心。知佛在内,不向外寻。即心即佛,即佛即心。心明识佛,晓了识心。离心非佛,离佛非心。 ( 《指月录》卷二 ) ”当然,由逆否命题的等价性,也可以说非佛非心。 佛法无边,“ 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 ( 《摩诃般若波罗蜜多心经》 ) ”心证法存,耳朵都不觉冻了。心外本无一物,寒风可奈我何?所谓世界作为意志的表象,也差不多就是这个意思。叔本华读过佛陀思想,虽然具体那部经,我不是专家,说不出。 罗素当年曾讥讽他的哲学对手,“丢失了车票,找到了上帝。”那位哲学家 ( 名字我忘记了,不是故意不提 ) 被查到无票乘坐公交车,随后就笃信上帝。在某种意义上,我有些像那个倒霉蛋,没有见到玉佛,但重温了佛法。
个人分类: 休闲阅读|2890 次阅读|7 个评论
校园外的故事:《精神隧道(中):晕眩》补记
Mech 2019-1-5 08:24
《 与魔鬼交易 》所谈的校园故事,只是小说中三个故事之一。另外两个故事也有启发,特别是 12 床的故事。 12 床患者绰号高水平,姓名不详。青年钢琴家高水平在路上遇到一位他称为金蔷薇的金姓美女,便天天等候并盯梢走一段。直到有一天,发现绰号为红苹果的中学同学与金蔷薇很熟,就请她创造见面的机会。红苹果办个沙龙,邀请高水平参加。为标新立异,高即兴发表了否认爱情的演讲,如果发现金蔷薇在场并离场高很懊恼。红苹果鼓励他一音乐家的方式求爱,创作首交响乐。高水平在创作过程中,红苹果打理他的生活。在创作困境中,把红苹果当成金蔷薇,激情滚床单。清醒后两人互表爱情,于是有了灵感,完成了作品 23 号。然后与红苹果继续滚床单。高相信完成了伟大作品,实现他的金蔷薇理想。但 23 号被各乐团拒演,绝望中,高水平转向通俗音乐,红苹果还在把曲谱寄给各乐团、指挥家、教授等。高水平听通俗音乐会时,意外遇到了金蔷薇,但已经没有昔日的激情。原来金蔷薇早就知道他跟踪自己。两人交往几日后,便共度良宵。一觉醒来,发现所谓理想其实只是幻影,他便离开了金蔷薇,参加了流行歌曲乐队到各处演出。在演出中,他不断与乐队中的女人厮混。勾引了乐队老板的女儿,导致老板酗酒身亡。在送老板遗体返乡路上,发生车祸,得了眩晕症。 12 床吃各种药,信各种教,做各种练习,均不能使病情好转。最后,病床上的他在电视上看到 23 号的公演,原来红苹果一直没有放弃,终于找到位年轻的指挥大师。演出取得空前的成功。悲欣交集的 12 床昏厥过去。按我的理解,虽然小说中没有明确陈述,这部交响乐超度了 12 床,也超度了 11 床。两人就此撒手人寰了。 理想实现的同时就是失去。高水平写出了交响乐,也得到了金蔷薇,然后呢?红苹果努力使作品得到承认,然后呢? 11 床患者为乔启隆,前面所谈校园故事的主人公。文革中父母受冲击,参加了农垦兵团。同去的还有他青梅竹马的邻居芳子。他怀着虔诚的态度想改造自己,但命运弄人。他如在惊涛骇浪中,大起大落。先是无意中把战友画说成坟头,其实人家画的是窑洞,而被连长打成现行反革命。接着团政委肯定他与芳子剪的毛主席窗花,有意推荐他上大学但他愿意留农场;连长就不提反革命的事情,还任命他当了班长,芳子当了卫生员。他带领全班以各种变态的做法争取先进,遭到芳子的反对,但被提升为副排长。他支持连长的冒险做法,在发生的事故中受了重伤,成为了英雄。在到处讲用时,没有按连长委派秀才准备的稿子,得罪了连长。他父亲自杀被指控为特务,已经升为政委的连长把他当成反革命特务嫌疑,进行审查。在审查中,他试图挡住疯牛以保护猪圈,受了伤,但没有任何效果。芳子在护理中说些宽慰的话。他深挖思想根源时,为挽救芳子,把芳子的话也汇报了,芳子被打成反革命。在强制劳动中,芳子亡故,就地掩埋,不留坟头。 与读大学时刚愎自用的乔启隆相反,农场的乔启隆完全没有自我,也基本没有理性思考的能力。这是乌合之众中一员的病理学样本,虽然有些极端。典型,往往意味着极端。
个人分类: 休闲阅读|1805 次阅读|0 个评论
光芒万丈长—听七部社科类名著随感
Mech 2019-1-1 18:11
不到半年前,开始《 听书 》。听了 30 多本,到 The Scarlet Letter ,手机坏了。《 修手机 》之后,原来存的音频文件都没有了。又有机会听些禁书的全文或书话,因此这个事情就停下来了。 一个来月前,重新开始听书。又有上次中断后的心理阴影,这次没有接着听。直接跳过了所有小说,开始听社科类的几部名著。每部都听了许多次。多的原因,手机里暂时只有这 7 部,方便时就听了。另外,我想听仔细些,到虚词都能听出来的程度。 “言必称希腊”。用原来丛书的序号,第 71 部是柏拉图的《理想国 ( The Republic by Plato) 》。这本书汉译本和英译本家里都有我也都读过,当然没有人敢说完全读懂了。总的感觉,有些圣人教训的意思,只是更系统。中国的圣人教训《论语》比起来,非常小儿科。听书的收获主要是,几乎所有人名,英文发音与我想象的完全不同。原因可能是名字发音受汉译影响,不仅与原来发音不同,与英译差别更大。 第 72 部是马基亚维利的《君主论 ( The Prince by Machiavelli) 》。这部书我也是汉译英译都有也都读过。对这类说世态薄凉人心险恶的书,我总体上不太欣赏。更何况《韩非子》说得更好。权谋论其实是华夏之长,马基亚维利差远了。 Too young, too simple, sometime naïve. 第 73 部是卢梭的《社会契约论 ( The Social Contract by Jean-Jacques Rousseau) 》。有汉译本,也读过。开篇的警策之语, Man is born free but everywhere he is in chains. 说得太多,现在已经是陈词滥调。卢梭开启浪漫主义思潮,罗素的《西方哲学史》有专门一章写卢梭。但我个人还是不欣赏卢梭的滥情不讲道理。我更欣赏不列颠的保守传统,而不喜欢法兰西的街头造反。 第 74 部是亚当·斯密《国富论 ( The Wealth of Nations - Adam Smith) 》。名字很熟悉,中学时就知道马克思主义的经济学来源,亚当·斯密、威廉·配第、大卫·李嘉图。不过书并没有看过。读过斯密《道德情操论》的汉译本,也不是很信服。内容不完全陌生,通过制造钉子说明分工的必要性,还有供需关系等,在很多地方读到过。其中说华夏传统社会的静止,倒是有些见地。 第 75 部是达尔文的《物种起源 ( The Origin of Species by Charles Darwin) 》。我准备了英文版,但还没有读。广播内容其实更强调社会影响,而不仅是进化论本身。严复翻译出《天演论》以降,华夏士人多少都有些信奉社会达尔文主义,物竞天择,适者生存。本质上与“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有共通之处。我自己可能也未能免俗。本来《易传》上还有后一句,“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可惜,“厚德载物”往往是做的人不说说的人没做,把名声都弄坏了。 第 76 部是马克思的《资本论 ( Das Kapital by Karl Marx) 》。虽然没有读过原著的译本,但基本内容还是很熟悉,商品、价值、使用价值、交换价值、剩余价值等等。初中高中大学都背过考过的内容,印象确实深。当然,原著中可能还有更高深的内容,但广播里没有讲到。广播中两次提到马克思认为,哲学不仅是认识世界,更要改变世界。这确实是马克思主义的典型特征。马克思《费尔巴哈提纲》的最后一句所谓, Die Philosophen haben die Welt nur verschieden interpretiert, es k? mmt drauf an, sie zu ver? ndern. 第 77 部是斯宾格勒的《西方的没落 ( The Decline of the West by Oswald Spengler) 》。这是完全没有读过的书。过去听说过,如果我没有记错,硕士生毕业前后读《理想的冲突》第一章多次引用过这本书。当时想读,但没有找到汉译本或英译本。斯宾格勒所谓“西方”不仅是地域概念,而是时代概念。是近千年主流文化的指代。有趣的是,广播稿中说到文化的数学体现。古典时代是几何,阿拉伯时代是代数,西方时代是微积分。听起来,主旨与汤因比《历史研究》有些类似之处,但估计德国人的书,通常比英国人的书抽象晦涩。以后有心情也可以读读试试, 1200 多页,未必能终卷。 当年韩愈夸奖李杜诗篇,“光芒万丈长”。定这几本书,真有这种感觉。准备接下来听从《被缚的普罗米修斯》到《推销员之死》的 15 部戏剧的介绍。 听书系列博文 听书 青年中年老年--听古希腊古罗马史诗随感 管中窥豹的误解--听狄更斯小说随感
个人分类: 休闲阅读|3936 次阅读|0 个评论
美奂美轮的视觉盛宴—看3D电影《海王》
热度 1 Mech 2018-12-30 22:16
在元旦假前最后一个工作日晚上,去电影院看 3D 电影《海王》。 该电影最大的特点是视觉效果极佳,美奂美轮,赏心悦目。海底世界奇光异彩,且没有看出违反流体力学。地上部分,西西里岛风格绮丽,我都后悔在意大利时没有去看看。男女演员都很养眼。男演员就不说了。女主角海王女友湄拉 (Mera, 希腊神话中第三代天后叫赫拉 Hera ) 的饰演者是 Amber Heard ,在影片中,容颜精致,身材曼妙。她在《正义联盟 ( Justice League ) 》 (2017) 中也作为湄拉出场,还是《弯刀杀戮 ( Machete Kills ) 》 (2013) 的女主角。我在飞机上看过那两部电影,但没有注意她 。女配角海王之母的饰演者是 Nicole Kidman ,矫健优雅,颜值与气场俱佳。看过她作主角的电影《狗镇 ( Dogville ) 》 (2003) 和《译员 ( The Interpreter ) 》 (2005) ,那时还是颜值高峰。 故事主要发生在大西洋之下。海底世界有大西国 (Atlantis ,大西洋 Atlantic 的同根词 ) ,其公主称为大西娜 (Atlanna ,循雅典娜之例 ) ,后来为女王。故事开始时,美国缅因州的灯塔维护者 Thomas Curry 在暴风雨中救了逃婚受伤遇险的大西娜。两人相爱,生下男主人公阿瑟 (Arthur Curry) 。大西娜因被大西国追捕,被迫返回。后来由大西国首席顾问努迪斯·维科 (Nuidis Vulko ,不知道有什么寓意 ) 训练阿瑟。阿瑟具有多种超能力。长大后阿瑟行侠仗义,解救了被海盗劫持的俄国潜艇,没有救助受伤被困的海盗首领而任他自杀,得罪其子,后来被称为黑毯魟 (Black Manta) 。大西国的国王鳌牟 (Orm ,不知道有什么寓意 ) 是大西娜政治联姻的儿子,与阿瑟同母异父。他想统一海底诸国,并与地面人开战。买通黑毯魟派遣潜艇攻击大西国,引发对地面的战争,制造海啸把海洋废物和沉船抛回岸上的方式,给地面人造成重大损失。另一海底王国泽贝尔 (Xebel ,不知道有什么寓意 ) 公主湄拉帮助阿瑟救助其生父,并请他返回海底,夺得王位,制止海底与地面的战争。阿瑟到海底,被鳌牟手下抓获,鳌牟要求与他决斗。阿瑟应战,但他所用母亲的三叉戟被鳌牟用他父亲的三叉戟打断。已是鳌牟未婚妻的湄拉救助他逃脱,但她被鳌牟安装了跟踪器。他们要去找海神三叉戟,在撒哈拉沙漠的下面找到了线索,在意大利西西里找到确定了海神三叉戟的位置。遭遇黑毯魟带领海底人的袭击,苦战逃脱,并把黑毯魟打下悬崖调入海底。亚瑟和湄拉进入居民退化为怪物的海底世界深沟 (Trench) 。在怪物袭击下,闯入未知领域。遇到当年因与地面人生子而被献祭给怪物的大西娜。原来那个领域只能进不能出,除非拿到海神三叉戟。亚瑟说服了看守三叉戟的巨兽,拿到了三叉戟,证明自己是真正的大西国国王。阿瑟等返回海底世界时,正是鳌牟统一海底世界的最后一战。湄拉说服父亲涅柔斯 (Nereus ,希腊神话中的老一辈海神,被称为长者,通常象征大海平稳温柔的一面 ) 让泽贝尔国军队中立。阿瑟与鳌牟决斗,用海神三叉戟打断了鳌牟的三叉戟,击败了他。大西娜出场,说明她对两个儿子的爱。大家都拥戴亚瑟为大西国国王,他也正式赢得了湄拉的爱情。 影片结束时,黑毯魟被救起,由一位坚持存在海底王国而被国家研究所除名的博士研究。这意味着肯定会有续集。至于续集主要发生在海里还是陆上,就不好猜了。 从主题看,是部很传统的电影,浸染着启蒙运动以来的主流主流价值观。一方面,是超越差异,团结与和平。所谓 My parents were from different worlds, they made me what I am. The seas and the land are one. 甚至要以爱拯救地球。 My dad is a lighthouse keeper, my mom is a queen. They were never meant to meet but their love saved the wold and made me the son of the land. 这些是美国“白左”竭力提倡的理想,可惜似乎无力应对现实的挑战。另一方面,强调家庭以及社区的价值。 The most important thing in life will always be the people right there, right now. That's what's real. 这是美国保守派的价值观。两边都顾及,或许能左右逢源。 让我有些怦然心动的是其中大西娜和阿瑟的对话。 Atlantis always had a king. Now it needs something more What can be greater than a king? A hero. A king fights only for his nation, and a hero fights for everyone. 湄拉一直在劝说亚瑟夺得王位,亚瑟照办了但并不情愿。其母亲上述话一出,他马上更积极主动。虽然这本质上也是超级英雄系列的主题,能力越强,责任越大。电影中的王室成员,也是身不由己。 Sometimes it's about doing the right thing, even if it's painful inside. 用华夏古话说,“《春秋》书中,常责备贤者。”但上述超越国家而为众生的英雄观,还是引起我的共鸣。金庸小说写道,“侠之大者,为国为民”也让人振奋,但毕竟格局和境界都差了一点儿。 原来的电影标题 Aquaman 本意只是“水人”,过去翻译引申一下为“水行侠”或 “潜水人”。在美国也算是脍炙人口的动漫英雄,《生活大爆炸》中那群呆头呆脑的科学家和工程师角色扮演时,就有水行侠。翻译为“海王”确实霸气,也符合剧情。在电影《正义联盟》中,他作为联盟成员出场。 影片中海底王国的科技不亚于当代地面世界,但仍保留着远古时代的“法统”,就是三叉戟。在希腊 ( 罗马 ) 神话中,三叉戟是海神波塞冬 ( 尼普顿 ) 的兵器,所谓海神三叉戟 ( Trident of Poseidon ) 。华夏人的理解,就是定海神针。顺便一提,林彪最后乘坐的客机就是三叉戟,只是当时还不知道这个名称的渊源。 海王的名字是亚瑟。亚瑟 (Arthur) 在英国文化中有深厚的渊源。在一定意义上说,《海王》可以看做海底版的亚瑟王传奇。在英国民间说唱起源 ( 我不清楚具体见于那部典籍 ) 的亚瑟王传奇中,亚瑟就是国王私生子,远离朝廷长大,从小由巫师梅林 ( 起电影中努迪斯·维科的作用 ) 授艺,通过拔出石中之剑而成为不列颠国王。这些都可与《海王》中的情节类比。石中拔剑称王是圆桌骑士和寻找圣杯系列故事的开端。有很多相关电影或电视。我陪女儿看过 1982 年电影施瓦辛格主演《野蛮人柯南 ( Conan the Barbarian ) 》,及其 2011 年重拍《王者之剑 ( Conan the Barbarian ) 》,都有石中拔剑的情节。还看过电视系列剧《圣城风云 ( Camelot ) 》,更是再现亚瑟王传奇,其中女反派饰演者 Eva Green 有独特魅力,看过她的其它作品包括三级片。亚瑟传奇的另一版本是英国史诗《仙后 ( The Faerie Queene ) 》,亚瑟王是仙后麾下的首席骑士,后来与仙后结婚。《小世界》中曾多次暗引其中情节,不知道典故的也许没有注意。这部史诗我想读但一直还没有通读。 海底王国大西国也是传统的乌托邦之地。弗朗西斯·培根有部未完成的幻想著作 The New Atlantis ,商务的汉译本为《新大西岛》。很薄的小册子,年青时看过。新大西岛科学发达教育普及,体现了培根“知识就是力量”的思想。细节现在记不住了。 电影中的一些小噱头也有趣。亚瑟抢救被劫持俄国潜艇一战成名后,在酒吧被一群彪形大汉围住。一时有剑拔弩张之势,原来那些人只是他的粉丝,求签名求合影。为开启寻找三叉戟线索的机关,需要有水。湄拉运功从亚瑟头上取出汗水,启动了机关,正在得意时,亚瑟说,他撒泡尿也一样。 《海王》是很好的爆米花电影。我们就是带着中桶鸳鸯桶进放映厅边看边吃。电影比较吸引人,爆米花没有吃完。现场现金购票真不便宜,我们看的晚场每张 140 元,翌日上午是 90 元。所以观众不多。百余人的放映厅,观众只有 30 来位。结束时,极其冗长的演职员表,至少有数百位,这是对幕前幕后工作的肯定。终究没有看完,工作人员告诉我们少数坚持看字幕的人,没有彩蛋,我们就离场了。 观影博文 看《智取威虎山 3D 》 《智取威虎山 3D 》:继承与重构 超越藩篱 拥抱世界 — 《分歧者 2 :绝地反击》观后 看《星球大战:原力觉醒》 看《西游记之孙悟空三打白骨精 3D 》 帝国的噩梦:从死星到弑星基地 超越藩篱,捍卫社区 — 《分歧者 3 :忠诚者》观后 总把新桃换旧符 — 看《星球大战:最后的绝地武士》 看 3D 电影《碟中谍 6 》 看电影《洛城疑云》 重看电影《威尼斯商人》 重看电影《鹿鼎记》
个人分类: 休闲阅读|8402 次阅读|2 个评论
与魔鬼交易—学界小说丛谈之《精神隧道(中):晕眩》
Mech 2018-12-29 11:51
长篇小说《晕眩》于 1994 年由百花文艺出版社初版。 2002 年作为三部曲《精神隧道》的中册,由中国青年出版社出版。我看的是 2002 年版本。三部曲的情节与人物都没有联系,不妨看成独立的小说。《晕眩》由三个回忆的故事构成,其中一个发生在校园。时间应该在 81 年,回忆上溯 4 年,是 77 级大学生的故事。以故事发生时间为序,《晕眩》其实最早,因此按照系列博文“学界小说丛谈”的体例,先说《晕眩》。该书并不是学界小说,而是校园小说,主要反映大学生的校园生活。 整部小说是 11 床和 12 床两个眩晕症患者讲的故事,最后两位患者似乎都死去了。小说共分九章,开始、中间和最后一章有 4 节,其余各章都是 3 节。也就是说,去掉引子、过渡和尾声,其实每章 3 节。两个患者都在讲自己的经历。每章中间那节是 12 床的经历,另外两节分别是 11 床在农场劳动和读大学的经历。 3 段经历几乎没有交叉,所以整本小说也可以是 3 个中篇小说。这里只谈 11 床患者乔启隆校园生活故事。有些像大学校园版的《浮士德》,成于魔鬼交易也败于魔鬼交易,而且揭示了魔鬼如何找上门。 乔启隆经历了农场劳动的大起大落,尤其是青梅竹马的芳子之死,如同凤凰涅槃,劫后再生,考进了大学。他要发奋读书,把自己的床修建成一个堡垒。这样,他便从农场时的“无我”转为“唯我”了。“他需要一个堡垒,一个与世隔绝的堡垒,这必须是一个书和床的世界,除了读和写便是睡觉,他可以一整天一整天地呆在里面,不往外迈半步……没有必要往外去,世界是不存在的,存在的只有你自己 …… 除了我自己的存在,没有任何什么是存在的,‘世界就是我的表象’ (p.6) ”这段我读起来挺亲切,当年我读大学时,也有个类似的“堡垒”,但并没有狂妄到以为外部世界只是表象。这或许是乔启隆最根本的信念,“只要你有足够的意志,世界就是你的表象,甚至于就是你的想象 (p. 26) ”年轻时我也读过叔本华的巨著《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但当时就不信服,现在当然忘记了。他的天赋和努力得到回报。“他毅力惊人,记忆力惊人,趣味之高雅惊人,学识之广博惊人,他当之无愧地获得了诸同学的崇仰 (p.27) ”。有经验的读者,看到主人公在开篇不久就如此,便预期要遇到挫折了。 当他以征服书本的态度征服人时,就发现世界并非是他意志的表像。他在教室中的座位是所谓“乔启隆二号”,不仅无人敢占,而且旁边的空位都没有人坐,形成他所谓护城河。后来班级丢了两把椅子,有位他从来没有注意过的女生坐到旁边。一来二去,乔启隆看上那个女生欧衫,想收为“贴身女侍”。于是颁道圣旨, I love you. 不料欧衫未置可否。他便开始递增。最后写到 10000 遍时,欧衫搬到其他座位上去了。 “自然厌恶真空”,经过搭讪、吹捧等一系列功课,“小皮球”肖魂坐到了乔启隆身旁。肖成了乔的心腹门徒和情报部长,并搬到乔的下床。他借乔的备考利器卡片,制作成小抄,这样乔就不用背了。他可以腾出时间,写构想中的大著《论浪漫主义宇宙观》。考试时乔将准备的小抄误当成考卷上交,又是肖及时发现拿回。肖在睡觉前都有三声长叹,分别感慨缺少女人、名气和权力。肖鼓动他竞选班长,虽然用了不光彩的手段,还是徒劳无功。 乔的诗被教写作课的年轻漂亮有名气的女诗人看好,乔虽然更喜欢欧衫,还是在夜晚闯进女诗人的宿舍,在实践中被女诗人开启了青春肉欲。几个月后,女诗人突然因为他行为被同学知道而中止了他们的关系。失欲后的乔又开始纠缠欧衫。用猎刀扎自己的腿,欧见血晕倒。乔大著第一章《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 — 杜甫》经过女诗人的推荐,在著名诗刊上发表。文章发表后,引起强烈反响,本校的诗歌教授也屈尊与乔讨论。改校样时,乔把献给女诗人改为献给 OS ,终于赢得了欧衫的青睐。他终于从精神到肉体征服了她。“她彻底地爱上了乔启隆,她被乔启隆完全感动了,完全征服了,她认为他的疯狂,他的鲜血,他的献词,所有一切都证明了他对她无限忠诚的爱情,她一点儿也搞不清楚,乔启隆所做的一切,首先要证明的并不是对她的爱情,而是世界是否是他自己的表象,而是他自己是否有足够的意志和智慧去征服整个宇宙,在这一点上,这位纯洁的少女还完全是在梦里。 (p.231) ” 有了女人和名气之后,肖魂又鼓动乔启隆争夺权力,参加系学生会主席的竞选。他凭借个人魅力,并再次用造谣抹黑对手的方式,成为有希望的候选人。只是肖魂听说学校要整肃,建议他退出。经过犹豫,乔退出竞选。欧衫一直反对他参与这种活动。 《年华月刊》举办了“自我”问题的大讨论。实际的背景就是 1980 年 5 月《中国青年》关于人生观的讨论,由此推断该故事的主人公是 77 级大学生。乔的一贯主张要为“自我”张目。肖魂觉得持这种观点的人已经太多,不如充当另一派的领袖。在他看来,“伟大人物从来不是真理的奴仆,他不会为真理而战,恰恰相反,真理永远是为伟大人物而存在的,伟大的唯一同义词就是不择手段,为了你的神圣的目的。 (p.272) ”乔被说服,用他熟悉的文革思维,换些词汇,写出了《论自我的僭妄》,一鸣惊人,成为否定“自我”派的力作。文章发表后,受到有关方面高度肯定 , 有各种采访、座谈,参加各种会议。他被任命为校学生会副主席,兼任宣传部长。只是欧衫与他彻底绝交,骂他“像个投机的奸商,像个翻手为云覆手为雨的政客,像个,像个不要脸皮的娼妓 (p.276) ”这给乔启隆带来巨大的痛苦,受到刺激。而且整个生活状态都发生了改变。“他现在连引退的力气都没有了,他仿佛失去了下任何决心、进行任何举动的勇气,他觉得自己只是在随波逐流,听天由命,他只好勉为其难,尽其可能地去应付一切,像一架机器,完全依照惯性,不带任何情绪,不带任何兴趣地去做一切他似乎是应该做的事。 (p.278) ” 极为吊诡的是,一方面,他自己觉得自己疯了。“存在的一切不知为什么全部突然失去了光彩,不仅那如此辉煌的胜利,不仅权利、名誉、女人那人生之三鼎足,就连嘲笑这最刺人的东西也失去了光彩,一切都味如嚼蜡,一切都是个笑话,一切都像个幻影 (p.279) ”。另一方面,上上下下却对他任职的两个学期有一致好评。在最后一个学期,他进入了学校学工部主导的毕业生分配委员会。他重新有了目标,为欧衫、肖魂、他的室友朋友等,找到合适的位置。他尽了最大的努力,欧衫去出版社,肖魂到省报当记者,他自己和当初他与之竞争的班长拿到仅有的去省委办公厅的机会。 如果小说中的故事在此结束,也很说得过去。这是个赚得了世界而失去了自我的老套故事。可以说是一个年轻人融入社会的成熟过程,也可以说是背弃理想的堕落过程。但小说并没有就此结束。 毕业分配的结果,欧衫确实去了出版社,肖魂却去了省委办公厅,而乔启隆和班长去了省内最偏远的角落,那里大部分居民为少数民族,其他室友等分配也很差。欧衫痛骂了乔,拒绝去出版社,而且说他死也不足惜。乔在绝望中,受到肖魂的引导,吃安眠药自杀。在他弥留之际,肖魂向他说明真情,“我是真正的恶魔! …… 你的一切成功和失败都来自我恶魔的指引, …… 是我教给你考试作弊的高招;是我怂恿你去敲开那‘诗歌女神’的性爱之门;当然又是我用一只小小的录音机放在你包里,录下你们的床头浪语,然后威胁那美丽至极的女神向我这丑陋的恶魔奉献她的肉体; …… 是我帮助你获得了竞选的殊荣,然而更是我使你声名狼藉,一败涂地,是我把你变成了一个叛徒,一个出卖自己的人 …… 最后,毫无疑问也是我,告发、出卖,不,的确应该说是造谣和诽谤了全体同室诸公, …… 炮制了一大批匿名信寄往接收单位 (p.315) ”。肖魂的独白被欧衫听到,被打一耳光的肖魂在离开前说,是欧衫让乔去死的。欧衫吃了乔剩下的安眠药。结果是欧衫死去,乔启隆抢救过来但得了眩晕症,生不如死。 原来故事是《 浮士德 》的翻版。乔启隆由于内心认识的偏差,借助恶魔的力量取得成功,但最后还是被恶魔毁灭。结尾在情理之中,也在预料之外,但我真吃不准这个结尾是画龙点睛,还是画蛇添足。丧失了生存意识,就是行尸走肉,至于肉体是否存在,反而是无关紧要了。 这是个高度象征性、具有哲学意味的故事。表面上看,这是个大学生受诱惑而堕落的故事。其实内涵可能更为丰富。大学四年,男主人公的生存意义在不断丧失。问题其实不在诱惑的存在,毕竟没有屏蔽诱惑的世界。问题在于他缺乏一个健全可靠的世界图景。开始时的唯我论,碰壁之后很容易转向无我论。所谓“峣峣者易折,皎皎者易污。”极端的总是不能持久。此外,还有点警示,尤其重要。要提防那些不请自来的帮助,更不能为一时胜负轻易启动难以驾驭的力量,以免反噬自身。我在阅读和新闻中见过许多这样的例子,当初许身魔鬼后风光无限忘乎所以,等魔鬼来结账时却觉得自己无辜,没有想到悔不当初。 本来小说就不容易读,三个故事平行发展。特别大学校园这个故事,作者似乎把“我是世界的表象”和“世界是我的表象”作为同义语,开始更增加阅读难度。后来发现作者其实并没有特别深意,才不为之所困扰。 作者金岱 ( 原名胡经代 ) , 1953 你那出生于江西南昌。 1977 年考入江西大学 ( 现南昌大学 ) 中文系, 1982 年毕业后留校任教。 1991 年调往广州华南师范大学,任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附:已经贴出学界小说丛谈 大学小说丛谈之概述 且在新年读旧书 — 学界小说丛谈之缘起 大学小说丛谈之当代大陆作品 华夏大学的肇始 — 学界小说丛谈之民国大学 遥观当年大学生 — 学界小说丛谈之《赵子曰》 校园中的风月案 — 学界小说丛谈之《漩涡》 大学小说丛谈之《南渡记》 危城内外 — 学界小说丛谈之《双山》 “索隐”的尝试 — 学界小说丛谈之《东藏记》 大学小说丛谈之《未央歌》 少年不识愁滋味 — 学界小说丛谈之《未央歌》 大学小说丛谈之《围城》 树欲静风不止 — 学界小说丛谈之“十七年”的大学 学府变色 — 学界小说丛谈之《红路》 学人入彀 — 学界小说丛谈之《洗澡》 力争上游 — 学界小说丛谈之《大学时代》 微动涟漪 — 学界小说丛谈之《勇往直前》 溪云初起 — 学界小说丛谈之《大学春秋》 玉骨冰姿 — 学界小说丛谈之《大学春秋》 花好月圆 — 学界小说丛谈之《洗澡之后》 相煎太急 — 学界小说丛谈之《牵牛花》 疾风劲草 — 学界小说丛谈之《生命与爱情》 风刀霜剑 — 学界小说丛谈之《马兰草》 风起云涌 — 学界小说丛谈之《大学时代 ( 上、下册 ) 》 忆来唯把旧书谈:校园中读校园长篇 理想主义 — 学界小说丛谈之“十七年”大学反思 身世浮沉雨打萍 — 学界小说丛谈之工农兵大学生 红莲相倚浑如醉 — 学界小说丛谈之《诗人之死》 “文革”的大学理念 — 学界小说丛谈之“工农兵大学生”时代背景 大转折前的校园 — 学界小说丛谈之《魂兮归来》 工农兵大学生的爱情 — 学界小说丛谈之《起步》 师大三年 — 学界小说丛谈之《黄花堆积》 由红到紫的工农兵大学生 — 学界小说丛谈之《紫色学历》 只是当时已惘然 — 学界小说丛谈之《我的大学》 昔日娇子 — 学界小说丛谈之《工农兵大学生》 拨乱反正 — 学界小说丛谈之 1977-1989 年的大学 英语教授的求学年代 — 学界小说丛谈之《求》 英语教授的工作年代 — 学界小说丛谈之《求 ( 第二部 ) 》 回首向来萧瑟处 — 学界小说丛谈之《人啊,人!》 时代伤痕的想象 — 学界小说丛谈之《何直教授》 二十年后的同学相会 — 学界小说丛谈之《土壤》 坎坷学者路 — 学界小说丛谈之《一个探索美的人》 拨乱反正中的大学校园—大学小说丛谈之《蓝眼睛·黑眼睛》 欲望校园 — 大学小说丛谈之《欲望的旗帜》 教授的“为”与“争” — 大学小说丛谈之《天眼》 冶金教授的似水流年—学界小说丛谈之《教授罗恒》 大学的历史转折—大学小说丛谈之《感受四季》 教学型高校流水账—学界小说丛谈之《一个大学女教师的手记》 求荣争宠任纷纷 — 学界小说丛谈之《鱼肠剑》 大学小说丛谈之《活着之上》 步步寻花到杏坛—学界小说丛谈之《弦歌》 大学小说丛谈之当代大陆作品 何谓大学小说 — 大学小说丛谈之《学院大厦》 大学理想的幻灭历程 — 大学小说丛谈之《学院大厦》 “无用”学科的危机 — 大学小说丛谈之《学院大厦》 不同时代的代表性小说—大学小说丛谈之《学院大厦》 校园小说《斯通纳》 《斯通纳》关于大学本质 《斯通纳》中的毒舌马斯特思 欲读书之大卫 • 洛奇的教授小说 失聪教授生活片段 海外学子的艰难处境 — 大学小说丛谈之《考验》 北美版的儒林情史 — 大学小说丛谈之《在离去与道别之间》 昔日留学生的去留之间 — 大学小说丛谈之《又见棕榈,又见棕榈》 大学小说丛谈之《海之角》
个人分类: 休闲阅读|3927 次阅读|0 个评论
重读Julius Caesar
Mech 2018-12-22 09:37
Julius Caesar ( 《尤里斯·凯撒》 ) 是莎翁剧本中相对容易的一部。这次重读的是商务的“莎士比亚注释丛书”版,裘克安先生注释。该书与牛津版全集在分场方面有些差别。不久前在古罗马广场看过当年停放遇刺的凯撒遗体之处,现在是凯撒神庙遗址,读剧本尤其觉得亲切。 剧本的情节比较简单。 Caesar 在罗马民众中威望日高,已经是终身执政,还有意加冕称王。与 Caesar 有私怨的 Cassius 策划行刺 Caesar 的阴谋。他成功地说服了正直有威望的名门之后 Brutus 加盟,他受 Caesar 恩惠,但愿意为保卫共和诛杀 Caesar 。 Caesar 感受到种种凶兆,在妻子 Calpurnia 劝阻下本来打算缺席元老院的会议,但反对者以可能授予他王权为由诱使他到元老院。在那里,十余人按计划杀死 Caesar 。 Cassius 劝 Brutus 同时也杀了 Caesar 的爱将 Antony ,但 Brutus 拒绝。 Antony 表示如果他们向罗马市民解释杀死 Caesar 的理由充分,他愿意与他们合作。在 Caesar 葬礼上, Brutus 先演讲, 赢得罗马公民支持。 Antony 接着演讲,改变了听众的看法,罗马市民转而对暗杀 Caesar 的人怒火万丈,他们马上逃出罗马。最后 Antony 等的军队打败了 Brutus 召集的军队, Brutus 自杀。 Antony 等承认, Brutus 是反对 Caesar 团伙中唯一正直的人,他参与谋杀,确实是为了罗马,而不是为了自己。 This was the noblest Roman of them all; All the conspirators save only he Did that they did in envy of great Caesar; He only, in a general honest thought And common good to all, made one of them. His life was gentle, and the elements So mix'd in him that Nature might stand up And say to all the world, ‘This was a man!’ (V2: 216-213) 剧本中,安葬 Caesar 时的演讲很有意思。主旨爱 Caesar 但更爱罗马,为了捍卫罗马的共和,只能杀掉想称王的 Caesar 。 Brutus 的演讲有逻辑的力量,修辞也华丽,结尾如下 Not that I loved Caesar less, but that I loved Rome more. Had you rather Caesar were living, and die all slaves, than that Caesar were dead, to live all free men? As Caesar loved me, I weep for him; as he was fortunate, I rejoice at it; as he was valiant, I honour him; but, as he was ambitious, I slew him. There is tears for his love; joy for his fortune: honour for his valour; and death for his ambition. Who is here so base that would be a bondman? If any, speak; for him have I offended. Who is here so rude that would not be a Roman ? If any, speak; for him have I offended. Who is here so vile that will not love his country? If any, speak; for him have I offended. I pause for a reply. (III2: 21-34) 虽然在论证 Caesar 有称帝野心时证据并不充分。但罗马群众都没有注意到这个问题,而致以热烈欢迎。 Antony 的演讲更侧重利用群众的情感,除了说 Caesar 的贡献外,特别提到 Caesar 的遗嘱赠每位市民笔钱,他的私人住宅可以作为公共花园。结果也更成功,改变了群众的看法。演讲实在太长,我就不抄了。 剧本最引人注目的是对命运的讨论。 Cassius 强调命运掌握在自己手中,居于人下错在自己而非命运 Men at some time are masters of their fates: The fault, dear Brutus, is not in our stars, But in ourselves, that we are underlings. (I2: 135-137) Caesar 觉得命运无处逃避 What can be avoided Whose end is purpos'd by the mighty gods? (II2: 27-28) 因此不妨直面死亡。 Cowards die many times before their deaths; The valiant never taste of death but once. Of all the wonders that I yet have heard, It seems to me most strange that men should fear; Seeing that death, a necessary end, Will come when it will come. (II2: 33-37) 她妻子对这种自信表示忧虑,觉得会把他弄糊涂。 Your wisdom is consum'd in confidence. (II2: 49) 还有 Brutus 对命运的看法,我在《 命运如潮 》中抄过,时不我待,乘势而上。 There is a tide in the affairs of men, Which, taken at the flood, leads on the fortune; Omitted, all the voyage of their life Is bound in shallows and in miseries. On such a full sea are we now afloat, And we must take the current when it serves Or lose our ventures. (IV3: 216-222) 此外, Caesar 对行刺的主谋 Cassius 的看法也耐人寻味,为阴谋家画幅速写。博览群书,洞悉人性,很少娱乐,不苟言笑,心胸狭隘。 He reads much; He is a great observer, and he looks Quite through the deeds of men; he loves no plays, As thou dost, Antony; he hears no music; Seldom he smiles, and smiles in such a sort As if he mock'd himself, and scorn'd his spirit That could be mov'd to smile at any thing. Such men as he be never at heart's ease Whiles they behold a greater than themselves, And therefore are they very dangerous. (I2: 197-206) Julius Caesar 是历史剧,剧情主要出自普鲁塔克《名人传》。 Caesar 其实并非是剧中的主要人物,主要人物是被推举为行刺 Caesar 小团伙的首领 Brutus ,以及在为 Caesar 复仇名义下攫取最高权力的 Antony 。三人在《名人传》中都有专门传记。 Caesar 的最为正面,与亚历山大并列为“继往开来者”,我理解就是大征服者。 Brutus 则是在弑杀君父者,虽然对他个人道德操守还是有好评;而 Antony 更是因美色而亡者,对他个人品质评价也不高。这三位的传记我准备以后阅读一下。
个人分类: 休闲阅读|7073 次阅读|0 个评论
坎坷学者路—学界小说丛谈之《一个探索美的人》
Mech 2018-12-19 16:01
施昌东的自传体长篇小说《一个探索美的人》由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于 1987 年出版。小说从主人公 1932 年出生开始,重点是 1952 年考入上海的 S 大之后,到 1980 年春。从作者的经历看, S 大就是复旦大学。作者于 1983 年去世,该小说堪称他的“天鹅之歌”。小说出版部分是王东明从 60 多万字的原稿压缩到 30 多万字,因此有少数叙事不完整之处。还附有作者的小传,在职场和学术研究方面,小说与传记几乎一一对应,都展现了坎坷的学者之路。 《序曲》说男主人公史可夫罹患胃癌,晚期已经转移,仍在与病魔顽强抗争。老同学李锋为支持他,准备以他为主人公写部小说。但小说写好后,用了主人公的名字。在《尾声》中,他通读了书稿,同意出版,并自己确定了书名《一个探索美的人》。《序曲》和《尾声》之间,就是小说的正文。 在职场上,男主人公不断有作品发表,但在历次运动中几乎都是运动员。“几乎”就是一次有例外,在“洗澡”中,他是大学生,班级团支部书记,属于积极参加的革命群众,帮助在国内有名气的中国文学史专家陈丰文教授改造了思想,还与学生党员徐清联名在报纸上发表了批判陈教授的文章,得到他本人认可。诛心而论,他也未必敢不认可。大三刚开学,在杨之岗教授帮助下完成的论文《论“美”》在重要期刊《哲学战线》上发表,为学校墙报所写的十余篇谈美随笔在《青年生活》上发表。随后赶上批胡风,他的批判文章在《江南文艺》上发表。在杨之岗教授指导下,完成了 12 万字的毕业论文《论鲁迅的美学思想》,准备修改后作为专著出版。三年大学时代,真是开挂的超级学霸。 超级学霸卷入政治风云。杨之岗教授成了胡风分子,主人公也受到牵连,临近毕业时遭公安局逮捕,并被开除团籍。在监狱里,仍思考美学问题,不能读书不能写字,就打成腹稿。关押一年后释放,被定为胡风影响分子,他本人还不知道。分配到中文系资料室工作,恢复团籍。 1956 年底,分别在《哲学战线》和《文艺研究》上发表了在监狱中构思的论文。 1957 年在《文艺研究》上又发表篇论文,因提意见被打成右派,开除团籍,送到农村劳动改造。毕业论文改写的专著被退稿,稿件被系办公室主任窃取,抄袭两章内容在期刊上发表。 1960 年,右派摘帽,回学校资料室工作,开始撰写专著《论人与现实的审美关系》。 61 年,有位青年教师看到他的手稿,剽窃其观点在期刊上发表文章。 1962 年在《哲学战线》上发表论文。前述专著完成,有 45 万字,但后来被出版社退稿。开始研究中国美学史,与室友也是大学同学合作在《文史论坛》上发表论文。 1963 年,因为右派问题申诉被批判,受到留职察看处分,每天半天从事农业劳动和打扫卫生。 1965 年开始撰写《中国美学史论丛》,由十篇专论构成, 1966 年完成。 1967 年文革中受到批评。 1968 年两部专著手稿被工宣队和红卫兵抄家抄走。后来因议论毛林会师的画被关隔离室 15 个月。 1971 年林彪事发后出隔离室,劳改中偶然发现被窃的退稿和被抄走的两部手稿,都偷回,随后去“五七干校” 1974 年因病回大学,后诊断为胃癌,手术切除并接受化疗。 1976 年开始修改书稿。 1979 年,《论人与现实的审美关系》和《中国美学史论丛》出版,右派和胡风影响分子平反。 1980 年,《论鲁迅的美学思想》出版,破格晋升教授,加工资两级,按教授待遇分配住房。当年还没有现在的学界“帽子”,职称、工资和住房,就是对学界精英的肯定了。当年的超级学霸,终于成了成功学者,只是身体垮了,青春时光也一去不返。 职场之外,小说也叙述了主人公的爱情和婚姻。在大学时,他与善良美丽的同学李玉芝暗生情愫,但发现她有男朋友,就模仿小说《怎么办》中男主人公,假装爱上另位女生,结束两人关系。李玉芝后来到出版社工作,丈夫在文革中死去,帮助主人公出版三部著作,并任责编。假装爱上的女同学叶吟秋真爱上他,开始他因为叶不漂亮有些犹豫,后来真心接受了她。但在他蹲监狱时,分配到师范学院当老师的叶与他中断了关系,与他人结婚。出狱后发表所发表两篇论文的读者杨玲慕名来请教,她是已故音乐学院教授的女儿,大学毕业后在教育学院当助教。两人交往很愉快,但女方突然中断了关系,只能推测是发现主人公政治上的污点。在农村时,救了谭文静的命,她高中毕业没有考大学当了小学教师。开始女方非常主动追求他,但了解他的过去后,也终止了关系。最后结合的是章小茭。她是主人公中学寄宿房东的女儿,六岁时父亲准备把她卖掉,被主人公劝阻。在与谭文静交往期间,两人在船上重逢。章投考大学没有成功,在铁路文工团工作。被谭拒绝后,两人交往,后来结婚,并生有一女。两地分居,后为照顾主人公,请长假,最后调入大学在图书馆当清洁工。她是真善美的统一,完全符合主人公的美学理论。 主人公始终在巨大的经济压力之下生活。出生时父母没有钱,就准备溺死他,因为是男孩留下来。随后辗转求学,都很困难。大学毕业后本来可以好转,但种种政治帽子都有严重的经济后果。 小说还写了主人公的师长、朋友和对头。小说中小说的作者李锋是主人公的大学同学,受他连累被开除团籍,分配到西安,后来成了作家。比较有戏剧性的是女同学赵丽珍。开始出场是嫌刚到大学的男主人公脏和臭的娇小姐,连团员都不是。在批判胡风运动中火线入党,留校当了党务领导,便一直压制男主人公。直到文革,也被打倒,想不开投河自尽了。 对主人公在极其艰苦的条件下坚持研究,我当然是很敬佩。但阅读时不能认同作者的态度。缺乏批判,缺乏反思,完全是一种审美的观点。仿佛生活中的种种残酷,只是在砥砺主人公的品格。如书中的鹅卵石之喻,“像从山崖上滚下来的石头那样坚强,敢于长期地在哪溪流的冲击中形成这样美丽的鹅卵石。 (p. 273) ” “我就是要与命运作斗争! (p. 214) ”“一定要在这种种痛苦的考验之中,不断锻炼自己。有一天我生命也会象这个鹅卵石一样,闪烁着美丽的光亮吧。 (p. 215) ”人在困境中,这样鼓励自己,当然是明智的做法。事后复盘,似乎就不应该停留在这个阶段。在我看来,牵连进胡风案,确实是飞来横祸。但后面的右派等,都是主人公对社会的认识比较幼稚,他不理解,他衷心爱戴绝对信任的种种社会建制,其实都是通过一个个具体的人对他产生影响。结果帽子越来越多,境况越来越差。这当然不是主人公的过错,但也存在更明智选择的可能性。 作者施昌东,又名施昌骥, 1931 年出生于浙江温州。 1951 年高中毕业考入复旦大学中文系。就读期间在《文史哲》上发表论文《论“美”是生活》,在《文汇报》上连载十篇《谈美》。还完成《鲁迅美学思想》 20 万字书稿和毕业论文《朱自清》。 1955 年毕业前夕,因受教师贾植芳牵连,因“胡风嫌疑分子”入狱一年。出狱后在复旦大学中文系资料室工作。发表多篇有独到见解的论文。 1957 年被打成右派, 1959 年摘帽。六十年代在发表多篇论文的同时,开始研究中国美学史,完成《美学论稿》和《先秦诸子美学思想》同百万多字的书稿。文革收到冲击。 68 年与远在四川西昌的女友结婚。 1976 年确诊胃癌,并动手术,但癌已扩散。 76 年后,任复旦大学中文系文艺理论教研组副研究员。在与病魔搏斗的同时,定稿多部专著。《“美”的探索》由上海文艺出版社出版,《先秦诸子美学思想述评》和《汉代美学思想述评》由中华书局出版。癌症复发,做第二手术胃全切除。由复旦大学出版社出版论文集《在美学研究的道路上》,与潘富恩合著《中国哲学论稿》 ( 重庆出版社 ) 和《中国古代认识论史略》 ( 复旦大学出版社 ) ,并完成传体小说《一个探索美的人》。 1983 年癌症第三次复发逝世。 最后说几句题外话,有些美学家似乎命途多舛。如上所述,施昌东坎坷的学术之路基本与小说主人公相同。与施昌东同辈的美学家高尔泰的经历也很坎坷,不过他没有写小说,出了自传性文集《寻找家园》,前两卷的删节本 2004 年由花城出版社出版,三卷全本在 2009 年由印刻出版社出版。读过他早年的著作,《论美》 (1982) 和《美是自由的象征》 (1986) 。更年轻的由“黑马”而“黑手”的已故和平奖得主,博士导师是黄药眠先生,专业文学理论广义也算美学吧。读过他的《选择的批判——与李泽厚对话》 (1987) ,可能还读过《形而上学的迷雾》,但记不准了。 附:已经贴出学界小说丛谈 大学小说丛谈之概述 且在新年读旧书 — 学界小说丛谈之缘起 华夏大学的肇始 — 学界小说丛谈之民国大学 遥观当年大学生 — 学界小说丛谈之《赵子曰》 校园中的风月案 — 学界小说丛谈之《漩涡》 大学小说丛谈之《南渡记》 危城内外 — 学界小说丛谈之《双山》 “索隐”的尝试 — 学界小说丛谈之《东藏记》 大学小说丛谈之《未央歌》 少年不识愁滋味 — 学界小说丛谈之《未央歌》 大学小说丛谈之《围城》 树欲静风不止 — 学界小说丛谈之“十七年”的大学 学府变色 — 学界小说丛谈之《红路》 学人入彀 — 学界小说丛谈之《洗澡》 力争上游 — 学界小说丛谈之《大学时代》 微动涟漪 — 学界小说丛谈之《勇往直前》 溪云初起 — 学界小说丛谈之《大学春秋》 玉骨冰姿 — 学界小说丛谈之《大学春秋》 花好月圆 — 学界小说丛谈之《洗澡之后》 相煎太急 — 学界小说丛谈之《牵牛花》 疾风劲草 — 学界小说丛谈之《生命与爱情》 风刀霜剑 — 学界小说丛谈之《马兰草》 风起云涌 — 学界小说丛谈之《大学时代 ( 上、下册 ) 》 忆来唯把旧书谈:校园中读校园长篇 理想主义 — 学界小说丛谈之“十七年”大学反思 身世浮沉雨打萍 — 学界小说丛谈之工农兵大学生 红莲相倚浑如醉 — 学界小说丛谈之《诗人之死》 “文革”的大学理念 — 学界小说丛谈之“工农兵大学生”时代背景 大转折前的校园 — 学界小说丛谈之《魂兮归来》 工农兵大学生的爱情 — 学界小说丛谈之《起步》 师大三年 — 学界小说丛谈之《黄花堆积》 由红到紫的工农兵大学生 — 学界小说丛谈之《紫色学历》 只是当时已惘然 — 学界小说丛谈之《我的大学》 昔日娇子 — 学界小说丛谈之《工农兵大学生》 拨乱反正 — 学界小说丛谈之 1977-1989 年的大学 英语教授的求学年代 — 学界小说丛谈之《求》 英语教授的工作年代 — 学界小说丛谈之《求 ( 第二部 ) 》 回首向来萧瑟处 — 学界小说丛谈之《人啊,人!》 时代伤痕的想象 — 学界小说丛谈之《何直教授》 二十年后的同学相会 — 学界小说丛谈之《土壤》 拨乱反正中的大学校园—大学小说丛谈之《蓝眼睛·黑眼睛》 欲望校园 — 大学小说丛谈之《欲望的旗帜》 教授的“为”与“争” — 大学小说丛谈之《天眼》 冶金教授的似水流年—学界小说丛谈之《教授罗恒》 大学的历史转折—大学小说丛谈之《感受四季》 教学型高校流水账—学界小说丛谈之《一个大学女教师的手记》 求荣争宠任纷纷 — 学界小说丛谈之《鱼肠剑》 大学小说丛谈之《活着之上》 步步寻花到杏坛—学界小说丛谈之《弦歌》 大学小说丛谈之当代大陆作品 何谓大学小说 — 大学小说丛谈之《学院大厦》 大学理想的幻灭历程 — 大学小说丛谈之《学院大厦》 “无用”学科的危机 — 大学小说丛谈之《学院大厦》 不同时代的代表性小说—大学小说丛谈之《学院大厦》 校园小说《斯通纳》 《斯通纳》关于大学本质 《斯通纳》中的毒舌马斯特思 欲读书之大卫 • 洛奇的教授小说 失聪教授生活片段 海外学子的艰难处境 — 大学小说丛谈之《考验》 北美版的儒林情史 — 大学小说丛谈之《在离去与道别之间》 昔日留学生的去留之间 — 大学小说丛谈之《又见棕榈,又见棕榈》 大学小说丛谈之《海之角》
个人分类: 休闲阅读|4586 次阅读|0 个评论
二十年后的同学相会—学界小说丛谈之《土壤》
Mech 2018-12-14 10:16
汪浙成和温小钰的长篇小说《土壤》,发表于《收获》 1980 年 6 期,由人民文学出版社于 1981 年出版,收入“当代文学丛书”。故事发生在 1979 年的东北某农场,通过回忆再现二十年前大学读书的情景。虽然大部分故事发生在大学之外,但主要人物都是大学毕业生,勉强也可算学界小说。与《人啊,人》类似,这部小说也是转换第一人称的叙述,每章由不同的书中人物为叙述者。 1959 年,大学生党员辛启明对班长魏大雄起草的到农场劳动总结报告提出不同意见,被系总支副书记邱良才打成右倾机会主义分子,魏大雄具体操办。辛启明是黎珍的男朋友,魏大雄为留校也在追求黎珍。辛启明开除党籍、保留学籍,送军垦农场强制劳动。他发现不可能回学校,就与黎珍中断了关系。黎珍嫁给了哥哥的朋友,从事外交工作,有了儿子刘军,但丈夫在文革中被迫害致死。魏大雄因为教师有反对意见,没有留校,到部机关工作。眼看升迁无望,主动要求下基层。火车上遇到地委书记吴根荣的女儿吴若梅,两人结婚,魏大雄也成为县委书记的后备人选。文革中,吴受到冲击,魏及时划清界限,把住在家里的岳母赶走。自己要求到农场,当了场长。辛启明一直在该农场工作,吴曾是首任场长,在他支持下从事农业特别是土壤的研究。他后来当了农技站代理站长,并被离异的农场小卖部售货员玉玲追求。刘军无人管教,打架斗殴,由他叔叔送农场劳动。羁傲不逊的刘军被魏大雄制服,对他很崇拜,在农场被称为魏二世。二十年后, 1979 年,黎珍作为农业部技术人员,到农场考察是否能将其列入国家粮食基地,同时办理儿子刘军回北京事宜。考察组长是重新工作的吴根荣,稍后才到。现实的冲突是魏大雄迎合上级要高产,放弃土地轮休。辛启明坚决反对,这样会使土地沙漠化。农场多数群众支持魏场长,不然拿不到奖金。黎珍发现实情后认为不能列入粮食基地。辛先向玉玲说明他心有所属,后来在迫于舆论向玉玲求婚时,被她拒绝,玉玲愿意以成全他和黎珍。魏大雄荣升副局长,辛启明落实政策恢复党籍并担任场长。发现编织品可以卖钱,维持生计,准备翌年停种,得到了吴根荣的支持。不顾儿子的反对,黎珍准备与他结合,并离开北京留在农场。 小说的名称“土壤”有两层含义。“改造自然的土壤固然重要,但改造社会的土壤更加重要。不然的话,因为谎言侵袭,已经改造好的土壤,有朝一日,又会变成象刚才见到的那片被毁灭的古代绿洲一样 ...... (p. 188) ” 小说对五十年代校园的描写可能比当时的小说更客观。既有人性纯真的一面,例如“在我们那个年代,姑娘们都还没有理智到冷酷的程度,对自己爱人身上的有利和不利因素,事先都仔细地逐条加以算计、比较和权衡。我爱的是他整个的人,他的优点和缺点。总之,构成这个独特的他的一切。 (p. 23) ”也有斗争残酷的一面。“原来在这些平日同坐一张课桌、一起在红旗下成长起来的青年同学之间,不仅有友谊与学习,散步与聊天,球赛与跳舞,劳动与幻想,而且还有一些别的、隐蔽的、强烈的带着某种血腥味的东西 ! (p. 27) ”另外,“反右”和“文革”之间还有许多斗争,例如小说中写到的“反右倾”,推测是庐山会议的余响,与多数小说写过的反右其实并不相同。这个“反右倾”运动,其他小说中较少涉及。《求 ( 第二部 ) 》提到过,但没有具体展开。各种斗争中也暴露人性。“为什么生活中有些事情直到今天还是颠倒的:一些被伤害过的人反倒念念不忘地请人原谅;而一些真正伤害过人的人,却仍然一贯正确,根本无意于请人原谅。 (p. 183) ” 小说中的的魏大雄比较有特点,不是简单的反面人物。他既有苦干实干的一面,也有善于逢迎上司的一面。特别是他对关系学大有研究,运用得炉火纯青。“不仅要研究人们经济基础 ( 物质生活 ) 方面的关系,还要研究他们上层建筑 ( 兴趣爱好 ) 方面的关系;不仅要研究人们相互间亲近良好的关系,还要研究他们相互间对立仇恨的关系。 (p. 194) ”“各种关系象货币一样互相间可以流通转换:运用人事关系帮助医院大夫的儿子上学,在一定时机就可以运用生活关系给某部长弄到急需的特效药,再到一定时机就可以借某部长的关系为自己要官要权。 (p. 195) ”“有着互相利害关系的关系,是最牢固的关系 ! 我求某人办事,我手里最好有某人托办的事。 (p. 195) ”在某些社会条件下,这些都是必要的生存和发展技巧,可惜未免有些知易行难。 作者汪浙成 1936 年出生于浙江、温小钰 1938 年出生于湖南。两人分别于 1954 年和 1956 年考入北京大学中文系,在读期间两人恋爱。 1958 年,汪浙成被分配到内蒙古,历任内蒙古文联《草原》杂志社编辑、编辑组长, 1982 年调内蒙古作家协会从事专业创作; 1986 年调浙江省作家协会,曾任《江南》杂志主编、省作协副主席。温小钰 1960 年起在内蒙古大学中文系任教,历任讲师、副教授; 1986 年调浙江文艺出版社,历任该社文艺理论编辑室主任、副总编辑、总编辑; 1993 年病逝。 最后说几句题外话,汪浙成和温小钰在八十年代是我喜欢的作家,许多中短篇小时印象深刻,例如《苦夏》《别了,蒺藜》《春夜,凝视的眼睛》等。虽然这部《土壤》并不属于当时我喜欢的小说类型,也不是严格意义上的学界小说,但还是简单说说,以向两位作者致意。 附:已经贴出学界小说丛谈 大学小说丛谈之概述 且在新年读旧书 — 学界小说丛谈之缘起 华夏大学的肇始 — 学界小说丛谈之民国大学 遥观当年大学生 — 学界小说丛谈之《赵子曰》 校园中的风月案 — 学界小说丛谈之《漩涡》 大学小说丛谈之《南渡记》 危城内外 — 学界小说丛谈之《双山》 “索隐”的尝试 — 学界小说丛谈之《东藏记》 大学小说丛谈之《未央歌》 少年不识愁滋味 — 学界小说丛谈之《未央歌》 大学小说丛谈之《围城》 树欲静风不止 — 学界小说丛谈之“十七年”的大学 学府变色 — 学界小说丛谈之《红路》 学人入彀 — 学界小说丛谈之《洗澡》 力争上游 — 学界小说丛谈之《大学时代》 微动涟漪 — 学界小说丛谈之《勇往直前》 溪云初起 — 学界小说丛谈之《大学春秋》 玉骨冰姿 — 学界小说丛谈之《大学春秋》 花好月圆 — 学界小说丛谈之《洗澡之后》 相煎太急 — 学界小说丛谈之《牵牛花》 疾风劲草 — 学界小说丛谈之《生命与爱情》 风刀霜剑 — 学界小说丛谈之《马兰草》 风起云涌 — 学界小说丛谈之《大学时代 ( 上、下册 ) 》 忆来唯把旧书谈:校园中读校园长篇 理想主义 — 学界小说丛谈之“十七年”大学反思 身世浮沉雨打萍 — 学界小说丛谈之工农兵大学生 红莲相倚浑如醉 — 学界小说丛谈之《诗人之死》 “文革”的大学理念 — 学界小说丛谈之“工农兵大学生”时代背景 大转折前的校园 — 学界小说丛谈之《魂兮归来》 工农兵大学生的爱情 — 学界小说丛谈之《起步》 师大三年 — 学界小说丛谈之《黄花堆积》 由红到紫的工农兵大学生 — 学界小说丛谈之《紫色学历》 只是当时已惘然 — 学界小说丛谈之《我的大学》 昔日娇子 — 学界小说丛谈之《工农兵大学生》 拨乱反正 — 学界小说丛谈之 1977-1989 年的大学 英语教授的求学年代 — 学界小说丛谈之《求》 英语教授的工作年代 — 学界小说丛谈之《求 ( 第二部 ) 》 回首向来萧瑟处 — 学界小说丛谈之《人啊,人!》 时代伤痕的想象 — 学界小说丛谈之《何直教授》 拨乱反正中的大学校园—大学小说丛谈之《蓝眼睛·黑眼睛》 欲望校园 — 大学小说丛谈之《欲望的旗帜》 教授的“为”与“争” — 大学小说丛谈之《天眼》 冶金教授的似水流年—学界小说丛谈之《教授罗恒》 大学的历史转折—大学小说丛谈之《感受四季》 教学型高校流水账—学界小说丛谈之《一个大学女教师的手记》 求荣争宠任纷纷 — 学界小说丛谈之《鱼肠剑》 大学小说丛谈之《活着之上》 步步寻花到杏坛—学界小说丛谈之《弦歌》 大学小说丛谈之当代大陆作品 何谓大学小说 — 大学小说丛谈之《学院大厦》 大学理想的幻灭历程 — 大学小说丛谈之《学院大厦》 “无用”学科的危机 — 大学小说丛谈之《学院大厦》 不同时代的代表性小说—大学小说丛谈之《学院大厦》 校园小说《斯通纳》 《斯通纳》关于大学本质 《斯通纳》中的毒舌马斯特思 欲读书之大卫 • 洛奇的教授小说 失聪教授生活片段 海外学子的艰难处境 — 大学小说丛谈之《考验》 北美版的儒林情史 — 大学小说丛谈之《在离去与道别之间》 昔日留学生的去留之间 — 大学小说丛谈之《又见棕榈,又见棕榈》 大学小说丛谈之《海之角》
个人分类: 休闲阅读|5648 次阅读|0 个评论
重看电影《鹿鼎记》
热度 1 Mech 2018-12-13 15:18
金庸的武侠小说,我都看过,而且不止一遍。小说改编的电视剧,很少几部看过几眼,没有从头到尾看过任何一部。小说改编的电影,当年那些港片,我倒是看过一些。不久前看了篇博文,《 《笑傲江湖》里的一群瞎子 》,有张图片截自王晶编导的电影《鹿鼎记》。其中周星驰饰演的韦小宝,据说被金庸誉为“不做第二人想”。女主角也是我们这代许多人心中的女神,邱淑贞和张敏。最后还有林青霞的惊鸿一现,虽然她那时颜值高峰已过。周星驰和三位美女分别演的港片,当年我都看过不少。 电影是韦小宝初入清宫的片段。经历了诛鳌拜,到戳穿假太后结束。主要情节基本还算尊重原著,这里就不复述了。 《鹿鼎记》其实有些思想性。如果过度解读,甚至不妨说思想深刻。在搞笑打斗之余,举重若轻地解构了造反 (geming) 话语。陈近南让韦小宝冒着生命危险到清宫去找《四十二章经》。前述截图就是这个情节,那篇博文说,“就好像陈近南,要说服韦小宝,就不能靠‘反清复明’,而要说出实打实的利益。”这其实是金庸原著没有的情节,只见于电影《鹿鼎记》。全部对白是这样 陈近南毕竟是造反领袖,有些话不好说得太透,点到为止。韦小宝机灵,一点便透,而且全无城府地马上说破 到这个地步,陈近南也不好端着了。只好直奔主题。 这段话实在是透底之论。那篇博文还发挥道,“孔夫子说‘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其实这话有时候正好反过来,使唤脑筋好的人,往往需要实打实的利益;而驱使没脑子的人,只要制造一些虚幻的概念就可以了。”当然,造反 (geming) 话语的拥趸者也不妨反驳说,编导过于庸俗,只能理解到这种程度。或许双方都各有道理。 顺便一提,周星驰和林青霞主演的续集《鹿鼎记 2 :神龙教》我也看过。几乎完全脱离了金庸的原著,而且过于闹剧化,虽然有大美女李嘉欣出场,我还是觉得比《鹿鼎记》逊色很多。 观影博文 看《智取威虎山 3D 》 《智取威虎山 3D 》:继承与重构 超越藩篱 拥抱世界 — 《分歧者 2 :绝地反击》观后 看《星球大战:原力觉醒》 看《西游记之孙悟空三打白骨精 3D 》 帝国的噩梦:从死星到弑星基地 超越藩篱,捍卫社区 — 《分歧者 3 :忠诚者》观后 总把新桃换旧符 — 看《星球大战:最后的绝地武士》 看 3D 电影《碟中谍 6 》 看电影《洛城疑云》 重看电影《威尼斯商人》
个人分类: 休闲阅读|6322 次阅读|2 个评论
重读《弥盖朗琪罗传》
热度 3 Mech 2018-12-12 08:40
有幸目睹了米开朗基罗作品,以后贴照片。所见真迹有雕塑名作《哀悼基督》《摩西》《夜》《日》《晨》《昏》《胜利者》,以及壁画《最后审判》和屋顶画《创世纪》等,另有《大卫》的复制品 ( 限于时间没有去学院美术馆看真迹 ) 。尤其是雕塑印象深刻。温克尔曼曾说,古典雕塑是“高贵的单纯,静穆的伟大”。当然也有例外,如群雕《拉奥孔》。米开朗基罗雕塑的力量感超越了古希腊的典范,堪称推陈出新。看了作品,再重新看看《弥盖朗琪罗传》。 《弥盖朗琪罗传》作者是罗曼·罗兰,与他所写《贝多芬传》和《托尔斯泰传》合称《三巨人传》,亦称《三英雄传》或《三天才传》。我看的是傅雷先生译本,收入八十年代中期三联版《傅译传记五种》。重读也是这个版本。《贝多芬传》和《弥盖朗琪罗传》我还有英译的单行本,但似都未曾读完。 在序言中,罗曼·罗兰用《胜利者》象征米开朗基罗,“他不再要胜利,胜利使他厌恶。他已征服了,但亦被征服了。 (p. 243) ”在作者笔下,米开朗基罗一生痛苦,这种痛苦蕴藏于他内心。“人不能自己选择他的人生,人既不要求生,也不要成为他所成为的样子。 (p. 244) ”“赋有英雄的天才而没有实现的意志;赋有专断的热情,而并无奋激的愿望:这是多么悲痛的矛盾! (p. 244) ” 顺便一提,序言中有罗曼·罗兰常被引用的名言,“世界上只有一种英雄主义:便是注视世界底真面目 — 并且爱世界。 (p. 244) ” 正文包括艺术和生活两编,分别名为“战斗”和“舍弃”。两者又各有三章,“战斗”有“力”“力底崩裂”和“绝望”,“舍弃”有“爱情”“信心”和“孤独”。还有尾声“死”。读过的印象,就是米开朗基罗总是烦恼痛苦。在艺术上,想做的永远没有机会完成,完成了总是不够理想。时有完美主义的拖沓。为完成艺术作品,花几年时间准备石料;为了运石料,甚至专门修条路;等准备妥当了,雇主改主意取消合同了。在生活中,与人打交道似乎总是有问题,家庭里父兄都给他巨大困扰。 传记中对米开朗基罗的主要作品背景也有说明,虽然并非主旨所在。尤其令人感慨的是所谓于勒二世陵墓。开始是极其宏大的设想,准备石料就花了四年。后来一再修改计划,前后签了四个契约,最后只有摩西像和“行动的生活”“冥想的生活”两像,虽然摩西像是他最完美的作品之一。这个陵墓在圣彼得锁链堂中,那个教堂就在我办公室所在的大楼旁。 罗曼·罗兰似乎欣赏痛苦。“我们应当敢于正视痛苦,尊敬痛苦!欢乐固然值得颂赞,痛苦亦何尝不值得颂赞!这两位是姊妹,而且都是圣者。她们锻炼人类,开展伟大的心魂。她们是力,是生,是神。凡是不能兼爱快乐与痛苦的人,便是既不爱欢乐,亦不爱痛苦。凡能体味他们,方懂得人生底价值和离开人生时底甜蜜。 (p. 246) ”这似乎是很有趣很独特的说法。只是常人包括我自己有些难以理解,更无法认同。
个人分类: 休闲阅读|5388 次阅读|6 个评论
时代伤痕的想象—学界小说丛谈之《何直教授》
热度 2 Mech 2018-12-7 09:43
江萍的小说《何直教授》, 1988 年由江西人民出版社出版。最后三章曾发表于《天涯》 1984 年 4 期。作者标注“一九八二年十月写于从化温泉”。陈残云的序写于“一九八五年国庆前夕”。故事的时间是 1957 年反右到 1978 ,地点主要是南方植物学院。该小说是非常典型甚至可以说是俗套的伤痕文学作品,只是主人公为大学教授,因此也不能说不是学界小说。 主人公何直教授早年在美国获得博士学位。与房东的女儿柳丽丝结婚后海归,在南方植物学院任教,担任柑桔病害研究所所长。小说开始时就是反右,何直被要求做检讨,还被打成右派。原因是对于中国特有的黄龙病原因与苏联专家意见不同,专家认为是水害,何直认为是病毒。他的学生许求实支持他,另一位学生贾志强反戈一击批判他。被定极右后,押送到黄牛岗监督劳动。在那里又目睹了大炼钢铁、亩产万斤等闹剧。 59 年摘帽,回学校,但研究所由代所长贾志强领导。许求实在各地考察柑桔病害情况。何直的论文在国际刊物上发表。受邀参加国际会议,但学校没有批准,贾志强打算参加,会议主办者没有同意。这个事情在随后的文革中,又成了里通外国的罪证,与当年把他打成右派的校党委书记高一民一起进了牛棚。后来去了黄牛岗附近的农场。贾志强是造反派,后来成了校革委会副主任。柳丽丝因为无意损毁毛主席语录被打成反革命,进了监狱,成了精神病。保外就医后,得罪造反派,被定“患有精神病的现行反革命分子”,判处死刑,缓期两年执行。何直本人也发现胃癌,作手术切除。女儿到黄牛岗下乡。然后就是个光明的尾巴,粉碎“四人帮”,高一民官复原职,为何直平反,恢复一级教授待遇。 虽然小说是八十年代末期出版,其实属于八十年代初作品。主题先行,生活基础未免有些欠缺。现在读起来,常有怪怪的感觉。例如,写纽约,“沿着河边的石板路走着,朦胧的夜色里,流动着的河水像一道闪光的水银,远处巍峨的自由女神像矗立在黑漆的夜空里,高擎的火炬闪着耀眼的亮光。 (p. 2) ”再例如,何教授的话,“实验实验,必须身体力行,实地干过,才有体验。 (p. 7) ”我相信,作者基于亲身经历写的《港九枪声》这种小说更有可读性,虽然我没有读过。不管怎样,小说对这些苦难的发生缺乏深刻的分析。反思只是到这样的程度,“说真话的吃苦,说假话的吃香,搞科学的受罪,瞎指挥的升官,国家该从这里接受一个什么样的教训呢? (p. 76) ”我觉得深度差强人意。 作者江萍,本名郑江萍, 1923 年出生于广东佛冈。在中学读书加入闹钟剧社。 1938 年参加中国共产党,开展学生运动等地下工作。 1944 年后,在东江纵队担任政工队队长,北江支队独立一大队指导员。解放战争时期,曾任连县星子区党支部书记、连山县特派员、连县基联中学和广州美华中学党小组长,连江支队政治指导员。 1948 年 10 月后,在香港从事学运、工运,并开始发表文献作品。 1949 年后,历任中共连县县委宣传部部长,华南分局宣传部理论处干事,华南分局宣传部、广东省委宣传部文艺处副处长,中共清远县县委副书记,中国作家协会广东分会党组书记、副主席等职。 1993 年逝世。 附:已经贴出学界小说丛谈 大学小说丛谈之概述 且在新年读旧书 — 学界小说丛谈之缘起 华夏大学的肇始 — 学界小说丛谈之民国大学 遥观当年大学生 — 学界小说丛谈之《赵子曰》 校园中的风月案 — 学界小说丛谈之《漩涡》 大学小说丛谈之《南渡记》 危城内外 — 学界小说丛谈之《双山》 “索隐”的尝试 — 学界小说丛谈之《东藏记》 大学小说丛谈之《未央歌》 少年不识愁滋味 — 学界小说丛谈之《未央歌》 大学小说丛谈之《围城》 树欲静风不止 — 学界小说丛谈之“十七年”的大学 学府变色 — 学界小说丛谈之《红路》 学人入彀 — 学界小说丛谈之《洗澡》 力争上游 — 学界小说丛谈之《大学时代》 微动涟漪 — 学界小说丛谈之《勇往直前》 溪云初起 — 学界小说丛谈之《大学春秋》 玉骨冰姿 — 学界小说丛谈之《大学春秋》 花好月圆 — 学界小说丛谈之《洗澡之后》 相煎太急 — 学界小说丛谈之《牵牛花》 疾风劲草 — 学界小说丛谈之《生命与爱情》 风刀霜剑 — 学界小说丛谈之《马兰草》 风起云涌 — 学界小说丛谈之《大学时代 ( 上、下册 ) 》 忆来唯把旧书谈:校园中读校园长篇 理想主义 — 学界小说丛谈之“十七年”大学反思 身世浮沉雨打萍 — 学界小说丛谈之工农兵大学生 红莲相倚浑如醉 — 学界小说丛谈之《诗人之死》 “文革”的大学理念 — 学界小说丛谈之“工农兵大学生”时代背景 大转折前的校园 — 学界小说丛谈之《魂兮归来》 工农兵大学生的爱情 — 学界小说丛谈之《起步》 师大三年 — 学界小说丛谈之《黄花堆积》 由红到紫的工农兵大学生 — 学界小说丛谈之《紫色学历》 只是当时已惘然 — 学界小说丛谈之《我的大学》 昔日娇子 — 学界小说丛谈之《工农兵大学生》 拨乱反正 — 学界小说丛谈之 1977-1989 年的大学 英语教授的求学年代 — 学界小说丛谈之《求》 英语教授的工作年代 — 学界小说丛谈之《求 ( 第二部 ) 》 回首向来萧瑟处 — 学界小说丛谈之《人啊,人!》 拨乱反正中的大学校园—大学小说丛谈之《蓝眼睛·黑眼睛》 欲望校园 — 大学小说丛谈之《欲望的旗帜》 教授的“为”与“争” — 大学小说丛谈之《天眼》 冶金教授的似水流年—大学小说丛谈之《教授罗恒》 大学的历史转折—大学小说丛谈之《感受四季》 教学型高校流水账—学界小说丛谈之《一个大学女教师的手记》 求荣争宠任纷纷 — 学界小说丛谈之《鱼肠剑》 大学小说丛谈之《活着之上》 步步寻花到杏坛—学界小说丛谈之《弦歌》 大学小说丛谈之当代大陆作品 何谓大学小说 — 大学小说丛谈之《学院大厦》 大学理想的幻灭历程 — 大学小说丛谈之《学院大厦》 “无用”学科的危机 — 大学小说丛谈之《学院大厦》 不同时代的代表性小说—大学小说丛谈之《学院大厦》 校园小说《斯通纳》 《斯通纳》关于大学本质 《斯通纳》中的毒舌马斯特思 欲读书之大卫 • 洛奇的教授小说 失聪教授生活片段 海外学子的艰难处境 — 大学小说丛谈之《考验》 北美版的儒林情史 — 大学小说丛谈之《在离去与道别之间》 昔日留学生的去留之间 — 大学小说丛谈之《又见棕榈,又见棕榈》 大学小说丛谈之《海之角》
个人分类: 休闲阅读|5626 次阅读|7 个评论
重看电影《威尼斯商人》
热度 3 Mech 2018-12-5 08:41
如果我没有记错,《威尼斯商人 ( The Merchant of Venice ) 》是我接触最早的莎士比亚戏剧,当年的高中课本上有节选,是法庭判决那段,就是第四幕第一场的片段。后来在我大学毕业后从头学英语时,读过人民教育出版社的一个英文简写本。威尼斯归来后不久,在电脑上重新看了 2005 年摄制的美国版《威尼斯商人 ( The Merchant of Venice ) 》。过去似乎跟女儿一起看过,但她完全没有印象了。 这个经典故事的主干情节其实很简单。威尼斯商人安东尼奥为了帮助好友巴萨尼奥去贝尔蒙特 ( 虚构的城市,不是威尼斯那种真实的城市 ) 追求富豪贵族孤女鲍西娅,向犹太人高利贷者夏洛克借了三千金币。夏洛克如安东尼奥一样,不要利息,但约定三个月期满还不上钱,就从安东尼奥身上割下一磅肉抵债。巴萨尼奥求婚成功。安东尼奥因船失事,不能如期还钱。夏洛克就提起公诉,要安东尼奥履行借约。威尼斯公爵等一筹莫展,来了位年轻法官,要求夏洛克割肉但不能流血,迫使他放弃。又追究他谋害基督徒,依法罚没一半财产,并将另一半财产补偿给安东尼奥。安东尼奥以夏洛克改信基督教和财产留给他已经与基督徒私奔的女儿为条件,只是代管夏洛克财产,等他死后归还。公爵也决定归还他罚没财产的一半,体现基督徒的仁慈。 情节虽然简单,但对白都直接取自莎士比亚的剧本。有些名言现在常用,虽然不是人人知道出自这个剧本。如 ( 译文取自朱生豪译本 ) All that glisters is not gold. ( 发闪光的不全是黄金。 ) To offend and judge, are distinct offices and of opposed natures. ( 毁谤和评判,是两件作用不同、性质相反的事。 ) 法庭上鲍西娅关于怜悯的议论,完全是莎翁剧本的原文,雄辩华丽。 The quality of mercy is not strained. It droppeth as the gentle rain from heaven upon the place beneath. It is twice blessed. It blesseth him that gives and him that takes. Tis mightiest in the mightiest. It becomes the throned monarch better than his crown. His sceptre shows the force of temporal power, the attribute to awe and majesty wherein doth sit the dread and fear of kings. But mercy is above this sceptred sway. It is enthroned in the hearts of kings. It is an attribute to God himself and earthly power doth then show likest God's when mercy seasons justice. ( 慈悲不是出于勉强,它是像甘霖一样从天上降下尘世;它不但给幸福于受施的人,也同样给幸福于施与的人;它有超乎一切的无上威力,比皇冠更足以显出一个帝王的高贵:御杖不过象征着俗世的威权,使人民对于君上的尊严凛然生畏;慈悲的力量却高出于权力之上,它深藏在帝王的内心,是一种属于上帝的德性,执法的人倘能把慈悲调剂着公道,人间的权力就和上帝的神力没有差别。 ) 看后觉得犹太人夏洛克很可怜。安东尼奥急需钱时,只有他能借。安东尼奥还不出钱时,人人都劝他仁慈,却没有人在期限内那怕是垫付。巴萨尼奥想用鲍西娅的钱加倍偿还,但已过期限。这种让他人付出代价的所谓善良,在今日也随处可见。电影中,夏洛克那段独白,是被损害和被压迫者的呐喊: He hath disgraced me, and hindered me half a million, laughed at my losses, mocked at my gains, scorned my nation, thwarted my bargains, cooled my friends, heated mine enemies, and what's his reason? I am a Jew! Hath not a Jew eyes? Hath not a Jew hands, organs, dimensions, senses, affections, passions? Fed with the same? food hurt with the same weapons? Subject to the same diseases? Healed by the same means? Warmed and cooled by the same winter and summer, as a Christian is? If you prick us, do we not bleed? If you tickle us, do we not laugh? If you poison us, do we not die? And if you wrong us, shall we not revenge? If we are like you in the rest, we will resemble you in that. If a Jew wrong a Christian, what is his humility? Revenge. If a Christian wrong a Jew, what should his sufferance be by Christian example? Why, revenge. The villany you teach me I will execute. And it shall go hard but I will better the instruction. ( 他曾经羞辱过我,夺去我几十万块钱的生意,讥笑着我的亏蚀,挖苦着我的盈余,侮蔑我的民族,破坏我的买卖,离间我的朋友,煽动我的仇敌;他的理由是什么?只因为我是一个犹太人。难道犹太人没有眼睛吗?难道犹太人没有五官四肢、没有知觉、没有感情、没有血气吗?他不是吃着同样的食物,同样的武器可以伤害他,同样的医药可以疗治他,冬天同样会冷,夏天同样会热,就像一个基督徒一样吗?你们要是用刀剑刺我们,我们不是也会出血的吗?你们要是搔我们的痒,我们不是也会笑起来的吗?你们要是用毒药谋害我们,我们不是也会死的吗?那么要是你们欺侮了我们,我们难道不会复仇吗?要是在别的地方我们都跟你们一样,那么在这一点上也是彼此相同的。要是一个犹太人欺侮了一个基督徒,那基督徒怎样表现他的谦逊?报仇。要是一个基督徒欺侮了一个犹太人,那么照着基督徒的榜样,那犹太人应该怎样表现他的宽容?报仇。你们已经把残虐的手段教给我,我一定会照着你们的教训实行,而且还要加倍奉敬哩。 ) 这些完全是莎翁剧本中的原话,也有犹太人所信仰《旧约》的报复精神,以眼还眼以牙还牙。虽然最后夏洛克被聪明的鲍西娅引入绝境,弄得一无所有。但威尼斯的法律还是尊重契约。没有人敢用权力赤裸裸地否定契约,而只能钻些空子。如安东尼奥所说 ( 这段话与莎翁原作相比删去了最后两句,与朱生豪的译文就对不上了 ) The duke cannot deny the course of law. For the commodity that strangers have with us in Venice, if it be denied will much impeach the justice of the state. 莎翁戏剧之所以成为经典,或许在于戏剧本身传递的信息,甚至比作者想传递得更多。从中不仅可以看到安东尼奥和巴萨尼奥的友谊、鲍西娅的机智聪明和对爱情的追求、夏洛克的贪婪狡猾等。更有自由贸易对法治的要求、高利贷存在的必要性,强行抑制高利贷的反弹,反犹情绪的历史根源和民意基础等。 因为对威尼斯共和国 ( Republic of Venice ) 历史多少有些了解,这次重看反而有个困惑。剧中人夏洛克和鲍西娅都提到威尼斯的宪章 (charter) ,但在威尼斯总督宫 ( 最高权力机关 ) 游览时,好像说威尼斯没有宪章,威尼斯其实也不是通常意义下的共和国。不知道是不是我理解错了?电影外景不多,但确实在威尼斯拍摄。 顺便一提,女主角扮演者 ( Lynn Collins ) 扮相古典,脸型似乎有几分像 Sandro Botticelli 名画《维纳斯的诞生》 ( 最早在傅雷翻译的《艺术哲学》中看过照片,后来在佛罗伦萨乌菲兹美术馆看了原作 ) 中的维纳斯。当然,我看人脸向来不准确,尤其是美女,也许看走眼了。 观影博文 看《智取威虎山 3D 》 《智取威虎山 3D 》:继承与重构 超越藩篱 拥抱世界 — 《分歧者 2 :绝地反击》观后 看《星球大战:原力觉醒》 看《西游记之孙悟空三打白骨精 3D 》 帝国的噩梦:从死星到弑星基地 超越藩篱,捍卫社区 — 《分歧者 3 :忠诚者》观后 总把新桃换旧符 — 看《星球大战:最后的绝地武士》 看 3D 电影《碟中谍 6 》 看电影《洛城疑云》
个人分类: 科研科普|7814 次阅读|4 个评论
英语教授的工作年代—学界小说丛谈之《求(第二部)》
热度 1 Mech 2018-12-1 09:00
德兰的长篇小说《求 ( 第二部 ) 》,发表于《收获》 1983 年 6 期,北京出版社 1984 出版,为“求真三部曲”之二。“求真三部曲”补充修订整合为《海外归人》 ( 北京出版社 , 1998) ,包括《求知》《求真》和《求实》三部分,《求 ( 第二部 ) 》基本是《求真》部分,有一章划入《求实》部分。《求 ( 第二部 ) 》主要是廖凌之回国担任英语教授后的职业和生活,小说的时间跨度比较长,从 1947 年或更早到 1977 年后。有相当篇幅是标准的学界小说,从英语教授的视角概览了高校近 30 年的变迁,但主要的故事并不属于我所谓“拨乱反正”的年代。 小说从赵孺山回忆童年的小伙伴“小知音”廖凌之开始。然后跳到赵在北平做地下党,争取了生物学教授欧阳云。随后赵到巴黎为共和国招募人才,意外发现小提琴家吴仁 ( 餐饮业大亨姜复生的儿子 ) 的未婚妻就是廖凌之。廖回国,在北京大学翻译科工作,科长正是赵孺山。廖与母亲欧阳云住在一起,但仍以姨妈相称。欧阳云一直在根据已故老师留下的资料,整理《中国万木纲目》。欧阳云不与前夫廖继宗交往,廖是在美国的潦倒画家和作家。 吴仁仍在法国,准备一年后学成归国。廖在国内参加土改,没有如约半年后回巴黎。随后调到西方语言学院担任副教授。书记是她的三姑,嫁给赵孺山的大哥、曾追求二姑的赵孺益。表妹 ( 大姑女儿 ) 廖梅芝调到翻译科。廖凌之请学校陆书记为表妹和赵孺山做媒。在美国没有听说过大学获得博士学位归国的同事苑俞夫追求廖凌之。廖凌之“洗澡”没有过关,被挂起来不许上课,编写翻译教程。随后参加亚太和平大会筹备,培训翻译人员。吴仁回国访问,与廖凌之解除婚约。 赵孺山地下党关系缺少证明人,被下放到周口店。廖梅芝与他断交,后来嫁给苑俞夫。欧阳云有意让廖凌之嫁给赵孺山。廖带着新被子去找赵,准备向赵求婚。两人争执中,被子掉入河中,廖成了没有嫁妆的新娘。两人结婚。欧阳云送给他们《资本论》的英文简写本。 1954 年生女儿廖晓凌,送江西南昌由廖凌之的养母照料。反右中赵孺山被打成右派,主动提出与廖离婚,为了孩子不受牵连。在最后签字时,廖拒绝签字,实际并未离婚。赵下放东北边疆,九死一生。廖晓凌从小不知道有父亲。 60 年饥饿年代,农村没有粮,廖晓凌被带回北京。她也见过赵孺山,称为赵伯伯。 文革来临,廖凌之进了牛棚,一起的还有彭院长等。廖凌之在《资本论》空白处写自传,被彭院长发现。高等学校下放到湖南农村,廖凌之教幼儿园。廖晓凌随欧阳云下放到江西,读了中学后插队,然后经过考试当了工农兵大学生,到北京学英语。回校复课,又都回到北京。赵孺山在穷乡僻壤反而逍遥,藏着北京带去的欧阳云、廖凌之的著作手稿。 三姑挨整后重新当领导负责政工,苑俞夫也当了校领导负责业务,都在军代表领导下工作。经历天安门广场怀念周总理运动,三姑努力保护师生。赵孺益出狱后在家画山水画,用墨越来越浓。开始写毛主席诗词,天安门事件后只写“还我河山”。然后粉碎“四人帮”,北京市的酒脱销。三代人都很忙,成天吃挂面。欧阳云当了市人大代表,接待群众之后,仍闭门著述。廖凌之写教材,到处讲学。廖晓凌准备出国考试,考取了留英奖学金。赵孺山的地下党联系人找到,就是彭院长,落实政策还没有完成。 廖晓凌到英国,见到妈妈当年的朋友,也见到外祖父廖继宗,但不认识他。她要弄清楚父亲是谁,找到姜复生。吴仁正好在伦敦开音乐会,邀请她和姜复生参加,并把演奏会献给廖晓凌。吴仁仍是二流小提琴演奏家,生活颓废,酗酒、吸毒、乱搞女人。姜复生问廖晓凌父亲是谁,她回答是赵孺山,并下决心把愿望变成现实。 小说简略地涉及了共和国时代高校的几个主要阶段。尤其是“洗澡”。 “今年各大专学校一律不放寒假,师生一同全力投入轰轰烈烈的知识分子思想改造运动。以我院为例,每一个讲师以上的教员都要经历以下思想改造过程:学习文件 — 暴露思想 — 小组检讨 — 确定‘主导思想’ — 大组检讨。绝大部分教师第一次检讨都没有通过,便再来一次,一个个都要对自己的‘严重思想问题’表示‘痛心’。同志们一般第二次在大组里洗完澡后,也就过关了,但是有少数需要三次才勉强通过。还有人三次检讨仍通不过,那只好‘挂起来’,什么时候想通了,什么时候开课。 (p. 95) ”所谓“主导思想”,就是最核心的错误思想,例如,欧阳云的是“不问政治”,而廖凌之因为对苏联的教学法等有怀疑,被定为“反动思想”。系主任孟老因为她不能讲翻译课而叹息,“廖老师,你是刚回国,年纪又太轻,要知道,国家大事向来是不能随便谈的呀! (p. 98) ”看来不许“妄议”,历史悠久。孟老的“主导思想”是“中庸之道”。其他历史阶段都比较简略。写这个历史阶段的小说比较少,似乎只有杨绛先生的《洗澡》。 从小说中看到,对归国人员评价的问题,在五十年代初就有。西方语言学院需要征集优秀师资。除了牛津硕士廖凌之外,还从北大翻译科选中美国不知名高校的博士苑俞夫,实际英语水平还不如没有出过国的人;还有长期在多伦多居住的鲁大姐,她一直是家庭主妇,只是丈夫去世后做个临时工。“单纯以学衔或者以居住国外的时间来估量教师的外语水平 (p. 81) ”,原因也很简单,“人家不懂业务 (p. 82) ”。 除主人公外,海归博士苑俞夫尤其值得注意,虽然小说的写法有些漫画化,是个丑角。他属于那批自己明白但误导国人对西方生活认知的始作俑者。在政治学习发言中说,“工人生活,似乎个个饥寒交迫、无家可归、流落街头 …… 表面上是花花世界,实际上人民水深火热 …… 西方文化,全部都是极端庸俗、猥亵、颓靡,就连科学,也远不如苏联老大哥的先进。 …… 资本主义社会里,就和旧中国一样,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完全地、纯粹地,建筑在金钱上。 (p. 55) ”这种鬼话一直到改革开放前被没有机会出去的国人包括我自己深信不疑,甚至现在也未必没有底层无知者相信。这种性质的误导即使在今日仍然存在,只是换了形式,因此也为害甚烈。“洗澡”时,苑俞夫找到个合适的“主导思想”“小资产阶级爱面子”加上痛哭流涕,很快过关。随后当了英语语言教学研究室主任。大跃进期间当了系副主任。反右倾后老主任退休他接替了主任。他的英语教学法也是配合多快好省,“突击记单词,集中学语法,强记所学,决心速成。 (p. 212) ”这本质上也是后来所有英语应试的不二法门。大家共同编写的培养英语笔译教材,由他定稿,封面上只有主编的名字,成了所谓“苑俞夫”英语。文革中,“先是拍造反派,然后拍工宣队,接着又拍军宣队 (p. 245) ”,在 76 年时成为负责业务的校领导班子成员。文革后,再向老知识分子们宣布,都改造好了,成为无产阶级一部分。 这种“不倒翁”,在当时其实是种套路。我高中语文课作文里,就写过这样“三朝元老”的副校长。 在我现在看来,高校中经过历次运动都不倒的也是少数,绝大多数人,躲过初一,躲不过十五。如果苑俞夫真能如此,那确实有过人之处了。这是作者以及社会上很多人的误解甚至偏见,以为没有底线的人反而混得好。这最轻也是对社会和对学界缺乏恰当的体认,诛心而论就是对自己的成败没有反思到位。 读这部小说,我也时有共鸣。如欧阳云谈学者的兴趣。“古今中外都有一种人,爱自己的专业到迷恋的程度, …… 希望自己搞出一点成果来,对国家多少会有用处,为人类探索真理,虽然是沧海一粟,可是多少会有一点点贡献。我们的工作就是我们的爱好,实际上超过了爱好。我们废寝忘食第著书或者是做实验,就像一个母亲对待自己的孩子,宁可自己饿着,也要先把孩子喂饱。 (p. 79) ”面对高压,“每次运动做检讨的时候,不得不撒谎。凡是被迫进行自我批评的人,只能是口服心不服,因此不可能说真心话。这个极简单的道理,有些人就是不明白。 (p. 259) ” 整部小说,都有种“天行健,君子自强不息”的精神。“山虽然高,但是一步一步地攀登,终究会爬上去的。 …… 被一阵大风刮下来 …… 自己爬起来顶着风再攀登的。 (p. 115) ”顶风向上走,真是学者的标准形象。 作者德兰 ( 本名熊德兰 ) , 1924 年生于江西。 1947 年毕业于英国牛津大学英国文学系,获硕士学位。然后回到北平。曾在北京师范大学外语系、北京外国语学院等任教。著有实用英语教材多种,包括语音、语法、会话、翻译、课本、单词记忆法等,并从 1981 年开始小说创作,《求 ( 第二部 ) 》是其第二部自传体长篇小说。逝世年份不详。 附:已经贴出学界小说丛谈 大学小说丛谈之概述 且在新年读旧书 — 学界小说丛谈之缘起 华夏大学的肇始 — 学界小说丛谈之民国大学 遥观当年大学生 — 学界小说丛谈之《赵子曰》 校园中的风月案 — 学界小说丛谈之《漩涡》 大学小说丛谈之《南渡记》 危城内外 — 学界小说丛谈之《双山》 “索隐”的尝试 — 学界小说丛谈之《东藏记》 大学小说丛谈之《未央歌》 少年不识愁滋味 — 学界小说丛谈之《未央歌》 大学小说丛谈之《围城》 树欲静风不止 — 学界小说丛谈之“十七年”的大学 学府变色 — 学界小说丛谈之《红路》 学人入彀 — 学界小说丛谈之《洗澡》 力争上游 — 学界小说丛谈之《大学时代》 微动涟漪 — 学界小说丛谈之《勇往直前》 溪云初起 — 学界小说丛谈之《大学春秋》 玉骨冰姿 — 学界小说丛谈之《大学春秋》 花好月圆 — 学界小说丛谈之《洗澡之后》 相煎太急 — 学界小说丛谈之《牵牛花》 疾风劲草 — 学界小说丛谈之《生命与爱情》 风刀霜剑 — 学界小说丛谈之《马兰草》 风起云涌 — 学界小说丛谈之《大学时代 ( 上、下册 ) 》 忆来唯把旧书谈:校园中读校园长篇 理想主义 — 学界小说丛谈之“十七年”大学反思 身世浮沉雨打萍 — 学界小说丛谈之工农兵大学生 红莲相倚浑如醉 — 学界小说丛谈之《诗人之死》 “文革”的大学理念 — 学界小说丛谈之“工农兵大学生”时代背景 大转折前的校园 — 学界小说丛谈之《魂兮归来》 工农兵大学生的爱情 — 学界小说丛谈之《起步》 师大三年 — 学界小说丛谈之《黄花堆积》 由红到紫的工农兵大学生 — 学界小说丛谈之《紫色学历》 只是当时已惘然 — 学界小说丛谈之《我的大学》 昔日娇子 — 学界小说丛谈之《工农兵大学生》 拨乱反正 — 学界小说丛谈之 1977-1989 年的大学 英语教授的求学年代 — 学界小说丛谈之《求》 回首向来萧瑟处 — 学界小说丛谈之《人啊,人!》 拨乱反正中的大学校园—大学小说丛谈之《蓝眼睛·黑眼睛》 欲望校园 — 大学小说丛谈之《欲望的旗帜》 教授的“为”与“争” — 大学小说丛谈之《天眼》 冶金教授的似水流年—大学小说丛谈之《教授罗恒》 大学的历史转折—大学小说丛谈之《感受四季》 教学型高校流水账—学界小说丛谈之《一个大学女教师的手记》 求荣争宠任纷纷 — 学界小说丛谈之《鱼肠剑》 大学小说丛谈之《活着之上》 步步寻花到杏坛—学界小说丛谈之《弦歌》 大学小说丛谈之当代大陆作品 何谓大学小说 — 大学小说丛谈之《学院大厦》 大学理想的幻灭历程 — 大学小说丛谈之《学院大厦》 “无用”学科的危机 — 大学小说丛谈之《学院大厦》 不同时代的代表性小说—大学小说丛谈之《学院大厦》 校园小说《斯通纳》 《斯通纳》关于大学本质 《斯通纳》中的毒舌马斯特思 欲读书之大卫 • 洛奇的教授小说 失聪教授生活片段 海外学子的艰难处境 — 大学小说丛谈之《考验》 北美版的儒林情史 — 大学小说丛谈之《在离去与道别之间》 昔日留学生的去留之间 — 大学小说丛谈之《又见棕榈,又见棕榈》 大学小说丛谈之《海之角》
个人分类: 休闲阅读|4335 次阅读|2 个评论
鏖战
热度 2 Mech 2018-11-25 10:46
我这代人,多数人在年轻的时候都有些英雄主义的倾向。自己也未能免俗。八十年代,读大学时或刚毕业后不久,最爱看的文学作品是《约翰·克里斯多夫》《简·爱》和《马丁·伊登》,当然读的是汉译本。我现在自己都觉得好笑,比起荷马史诗、《神曲》、莎翁戏剧和《浮士德》,那些真是太小儿科了。 印象最深的内容却是《约翰·克里斯多夫》中的一段话,不敢说记忆百分之百准确,但最多差个别虚词。“ 人生是一场无休无歇无情的战斗,凡是要做个够得上称为人的人,都得时时刻刻向无形的敌人作战。本能中那些致人死命的力量,乱人心意的欲望,暧昧的念头,使你堕落使你自行毁灭的念头,都是这一类的顽敌。 ” 几年后,那些小儿科的作品,犹如种子,在心中生根发芽。九十年代初,仿佛就是在昨日。读《马丁·伊登》英文版时,正在为背 GRE 词汇而焦头烂额。每天背一组 50 个不算太难,但按照记忆曲线复习过去所背,就不简单了。如果有软件还好些,那时候就是凭纸和笔。《马丁·伊登》不仅是语言实践的机会,更是精神力量的来源。凭着这种精神,以高考英语 24.5 和应届考研 33.5( 都是百分制 ) 的基础 ( 或更确切地说没有基础 ) ,十年之内在 EPT , GRE , TOFEL 都取得优秀的成绩,而且从来没有上过辅导班。凭那时的基础,年过半百,仍以相当不错的成绩通过了 IELTS 。三十来年后的今天,我仍为自己当年那种顽强哪怕是幼稚的顽强所感动。 前引《约翰·克里斯多夫》那段话,如果仅看开始一句,似乎太有进攻性。其实不然,“战斗”的对象只是自己,近于华夏古人所谓“天人之战”。有这段话垫底,后来读到《老子》的“胜己者强”,就更有共鸣。 这种鏖战不是一时,而是一世 ( “无休无歇”,休是终止,歇为中止 ) 。这让我想到电影《美丽心灵》中的对白。有人问纳什体现他精神分裂的心中幻象, “Are they gone?” 他这样回答, “No, they are not gone, and maybe they never will be.” 传记没有电影那样有戏剧性和画面感,不记得有这个对白。当然,不能很肯定,毕竟说有易,说无难。 值得一提的是,这场鏖战,标的只是“够得上称为人的人”。只是基础,真做到也没有什么值得骄傲。人还有更难以企及的目标,例如有为,例如有趣。 我现在已经老了。但鏖战似乎并没有结束。年轻时难在努力,老年时难在舍弃。所以孔子忠告老年人,“戒之在得”。 雨后复斜阳 关山阵阵苍 当年鏖战急 弹洞前村壁
个人分类: 休闲阅读|2280 次阅读|4 个评论
冶金教授的似水流年—学界小说丛谈之《教授罗恒》
热度 2 Mech 2018-11-21 10:25
现在看八十年代早期的小说,多少都有些沉闷。不是恍如隔世,也是时过境迁。前些天,因为故事背景的亲切,讲到了故事发生较晚的小说 《一个大学女教师的手记》 ,这次再插入说篇也让我有熟悉感的小说。熟悉的原因主要是,故事发生在我的母校,此外主人公是理工科教授。要谈的是长篇小说《教授罗恒》,春风文艺出版社 2003 年出版。小说记述了罗恒从本科生到教授博导的成长历程,时间和学校都没有明确说。 虽然小说没有说,但故事发生的校园就是我当年就读的东北工学院,现在的东北大学。小说中提到的实习的钢铁企业 A 钢就是鞍钢。开始时,我就觉得校园的描写似曾相识,学校在东北省城,“在省里部里还都称得上名列前茅 (p. 4) ”。学校旁有个公园,就是南湖公园了。后来又有一章写到被男友抛弃的中学女教师到校园搞次爆破,不仅与男友同归于尽,而且还炸死了另一位同学。这是东北工学院当时很著名的事件。只是小说中把这个事件写在工农兵大学生时代,我印象中是 80 年后,但不能很确定。 至于时间,从入学第二年大炼钢铁,可以推断是 1956 年入学,结束的时间在 90 年代,很可能是 96 年左右 ( 第一届工农兵学员毕业 20 年,提到卢刚事件因此在 91 年后去日本的学生拿到博士学位海归 ) 。这样该书就是写一位冶金教授的 40 年。 罗恒从湘西考取东北省城的高校,乘慢车到校。开始是所谓白丁,后来因为成绩优秀当了班级学委。“白丁”一词,把罗同学急于当学生干部的迫切溢于言表。当然也说明主人公有上进心。我从高中起一直是“白丁”但就从来没有想到过这个词,虽然读过“谈笑有鸿儒,来往无白丁”。那一届学生,读书时间相对比较短了。入学不久就赶上大炼钢铁,在校园西南角要建成小鞍钢。 该书对教师教学风格的描述还是很有理工科的生活基础。罗恒与同学们一起,注意到不同老师的特点。多数同学喜欢这样的老师,“夏老师语言的确很简练,没废话。细听都能听出标点符号来。 (p. 20) ”罗恒那样的优秀学生,喜欢的是另外风格。“他挺注重分析,比如这个问题是在什么情况下提出来的,得出了什么规律,解决了哪些问题,还存在什么疑难,来龙去脉都有交待。也善于启发,好从不同角度提出些问号来引导你思考。 (p. 22) ”有些同学则觉得这种讲法有些乱。还有的老师强调科学方法。“要解决某一个实际问题,首先就从实际出发,往往是不实际的;然而,要解决某一个实际问题,首先从不实际出发,却往往是实际的。 (p. 20) ”典型的例子就是力学模型,类似的话,似乎我在课堂上也讲过。“基础课不仅仅是学知识,很重要的是学习分析问题的科学方法。 (p. 21) ” 罗恒毕业留校,先当见习助教。过的第一关是闭卷试做学生要用的考卷。据说如果考砸了,就好几年抬不起头。然后是试讲。卷子我试作过,但没有那么大压力。试讲当然也讲过。罗恒还当了班主任,做学生工作。参加社教工作队,到西部山区,在哪里入了党。然后罗恒就赶上文革了。大学要办到农村去。罗恒去了城南两百多公里外的大农场。随后被派到欧洲国家 ( 推测是阿尔巴尼亚 ) 当了一年教师。回国后开始给工农兵学员上课,继续做学生工作。带领学生到牧区开门办学。回校抢险河堤。这是现在学校教师很难理解的履历。班主任我也当过,只干了一年,唯一的离开校园是带学生到军队训练。 接着就与现在差不多了。国家公派,到瑞典工作一年,顺访德国和芬兰。用国外老板的报酬给系里买了实验设备。建设实验室,历任实验室副主任、主任。晋升副教授。担任系教学副主任,也管学生工作。到工厂做横向课题。受外方邀请带妻子出访日本。晋升教授。到北美去看望中国留学生。最后心梗,做了搭桥手术,全书结束。 在记录职业成长的同时,也叙述了情感关系的建立和变化。罗恒在大学期间与班上美女于明兰恋爱。毕业分配时被老师拆散。罗恒留校,于明兰有海外关系,会影响他的发展,分配到外地。于忍痛中断了他们的关系,在 90 年代罹患癌症去世。刚留校任教时,被女生肖艳追求。肖艳主动,罗恒半推半就,也没有拒绝。几经波折,终于没成。在与肖艳还没有完全中断时,有人介绍了同事谢秋怡。之前他在食堂被她吸引,跟踪她知道所住的寝室。不过,两人的关系被肖艳插入,结果罗恒与肖艳和谢秋怡都结束了关系,前者主动,后者被动。肖艳后来成了交际花式的人物;结婚又离婚;当县里某局办公室主任,与局长关系暧昧,局长出事。谢秋怡与另一位同事结婚,与罗恒仍有交往,也是悔不当初;两人有张合影,罗锁在办公室铁柜里;办公室被盗,他妻子去发现合影,大闹一阵。在大农场时,同事介绍了工厂的化验员乔淑芹,两人认识后很快结婚。后来乔从工厂调入学校当实验员。罗恒忙工作,乔淑芹料理家务。好像关系不是很融洽。罗恒似乎瞧不起妻子。“简直像个小市民,外加小心眼儿!他最后把这归结为受教育不够。她没受过高等教育,所以只能停留在这种层次上。 (p. 347) ”有“似水流年”而无“如花美眷”,也有些遗憾吧!他们生了一女一子。女儿很优秀,出国留学;儿子比较平常。 总体上,小说风格平实内容可信,确实是一位工科教授职业生涯真实写照。小说风格平实,我比较欣赏,都是身边的具体事情。有些国家层面上的风云变幻,如所谓粉碎“四人帮”,小说中都没有提到,毕竟对那位教授的生活,当时没有直接的影响。另一方面,小说中的个别细节我有些怀疑。例如,在反右之前,也就是在李杨的诺贝尔奖获奖之前,罗恒与室友晚上卧谈就提到他们关于宇称不守恒的工作。作为工科低年级本科生,他们的科学素养真有些高得不可思议。 把这本小说与 《一个大学女教师的手记》 比较,也算相映成趣。该书主人公在研究型大学中基本上还算一帆风顺当了博导,《手记》的主人公在教学型大学多次碰壁在副教授任上离职出国,虽然两人都是研究型大学本科毕业生入行。 作者龙午,本名龙凤伦。东北工学院冶金系毕业留校,历任讲师、副教授、教授、博士生导师,并相继担任冶金系实验室主任和教学副主任。 附:已经贴出学界小说丛谈 大学小说丛谈之概述 且在新年读旧书 — 学界小说丛谈之缘起 华夏大学的肇始 — 学界小说丛谈之民国大学 遥观当年大学生 — 学界小说丛谈之《赵子曰》 校园中的风月案 — 学界小说丛谈之《漩涡》 大学小说丛谈之《南渡记》 危城内外 — 学界小说丛谈之《双山》 “索隐”的尝试 — 学界小说丛谈之《东藏记》 大学小说丛谈之《未央歌》 少年不识愁滋味 — 学界小说丛谈之《未央歌》 大学小说丛谈之《围城》 树欲静风不止 — 学界小说丛谈之“十七年”的大学 学府变色 — 学界小说丛谈之《红路》 学人入彀 — 学界小说丛谈之《洗澡》 力争上游 — 学界小说丛谈之《大学时代》 微动涟漪 — 学界小说丛谈之《勇往直前》 溪云初起 — 学界小说丛谈之《大学春秋》 玉骨冰姿 — 学界小说丛谈之《大学春秋》 花好月圆 — 学界小说丛谈之《洗澡之后》 相煎太急 — 学界小说丛谈之《牵牛花》 疾风劲草 — 学界小说丛谈之《生命与爱情》 风刀霜剑 — 学界小说丛谈之《马兰草》 风起云涌 — 学界小说丛谈之《大学时代 ( 上、下册 ) 》 忆来唯把旧书谈:校园中读校园长篇 理想主义 — 学界小说丛谈之“十七年”大学反思 身世浮沉雨打萍 — 学界小说丛谈之工农兵大学生 红莲相倚浑如醉 — 学界小说丛谈之《诗人之死》 “文革”的大学理念 — 学界小说丛谈之“工农兵大学生”时代背景 大转折前的校园 — 学界小说丛谈之《魂兮归来》 工农兵大学生的爱情 — 学界小说丛谈之《起步》 师大三年 — 学界小说丛谈之《黄花堆积》 由红到紫的工农兵大学生 — 学界小说丛谈之《紫色学历》 只是当时已惘然 — 学界小说丛谈之《我的大学》 昔日娇子 — 学界小说丛谈之《工农兵大学生》 拨乱反正 — 学界小说丛谈之 1977-1989 年的大学 英语教授的求学年代 — 学界小说丛谈之《求》 回首向来萧瑟处—学界小说丛谈之《人啊,人!》 拨乱反正中的大学校园—大学小说丛谈之《蓝眼睛·黑眼睛》 欲望校园 — 大学小说丛谈之《欲望的旗帜》 教授的“为”与“争” — 大学小说丛谈之《天眼》 大学的历史转折—大学小说丛谈之《感受四季》 教学型高校流水账—学界小说丛谈之《一个大学女教师的手记》 求荣争宠任纷纷 — 学界小说丛谈之《鱼肠剑》 大学小说丛谈之《活着之上》 步步寻花到杏坛—学界小说丛谈之《弦歌》 大学小说丛谈之当代大陆作品 何谓大学小说 — 大学小说丛谈之《学院大厦》 大学理想的幻灭历程 — 大学小说丛谈之《学院大厦》 “无用”学科的危机 — 大学小说丛谈之《学院大厦》 不同时代的代表性小说—大学小说丛谈之《学院大厦》 校园小说《斯通纳》 《斯通纳》关于大学本质 《斯通纳》中的毒舌马斯特思 欲读书之大卫 • 洛奇的教授小说 失聪教授生活片段 海外学子的艰难处境 — 大学小说丛谈之《考验》 北美版的儒林情史 — 大学小说丛谈之《在离去与道别之间》 昔日留学生的去留之间 — 大学小说丛谈之《又见棕榈,又见棕榈》 大学小说丛谈之《海之角》
个人分类: 休闲阅读|8379 次阅读|4 个评论
回首向来萧瑟处—学界小说丛谈之《人啊,人!》
Mech 2018-11-18 15:29
戴厚英的长篇小说《人啊,人!》是她的当代知识分子生活三部曲中的第二部,也是最早出版的一部, 1980 年由广东人民出版社出版。收入吴中杰和高云主编《戴厚英文集》,安徽文艺出版社 1999 年出版。 2007 年收入《中国当代名家长篇小说代表作》丛书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该书可能是那套丛书中唯一以共和国时代大学为背景的小说,另一部以民国大学为背景的是宗璞的《 南渡记 · 东藏记 》。插句题外话,这也表明,学界小说在小说中的文学品级不高。学界小说属于行业小说,算是通俗小说,比较边缘化,而且不像武侠小说那种通俗小说读者众多。过去在大学里读的是广东的版本,重读的是 2007 年的版本。故事发生在 C 城大学,时间推测是 1978 年下半年,因为其中提到真理标准问题讨论,那是在 78 年 6 月。作者标注,“一九八〇年五月初稿,七月二稿,八月定稿”。反右和文革不断闪回,成为小说不可或缺的构成部分。 小说的结构比较新颖,至少在当时看如此。书中人物从各自的角度叙述,构成了不同的章。就是说,小说的叙述者和视角逐章变化。幸运的是,各种叙述互相补充,没有矛盾之处。本质上就是转换第一人称叙事,在十九世纪的英国小说就已经出现,例如《呼啸山庄》,是否有更早的我不知道。小说的故事梗概如下。 1956 年,青梅竹马的孙悦和赵振环到 C 城大学读书。早一年入学的何荆夫与孙悦颇有共鸣。在一次话剧表演时失态吐露真心。虽然孙悦与何更有共同语言,还是宣布了与赵振环的恋爱关系。反右中,何荆夫因校党委书记奚流不许同学出国探望患病的母亲而贴他的大字报。多名同学包括孙悦、许恒忠等签了名。许恒忠看到情况不对,就涂掉自己的签名,并在校刊编辑写好的反击大字报上签了自己 名。何荆夫被打成右派,遣送回乡,日记中大量对孙表示爱慕的内容被摘录公布。毕业时孙悦和赵振环被分配到异地。 1962 年学校又通知何荆夫复学,但他家里亲人已死,没有牵挂,开始浪迹天下,成了没有身份的“黑人”。文革中,奚流受到造反派冲击。孙悦和许恒忠都是保皇派,后来许恒忠得知内幕文革与鸣放不同,准备反戈一击,并让妻子通知孙悦一起反戈,孙拒绝。批斗奚流时,孙与党委秘书陈玉立一起作为他的姘头陪斗。造反派公布了奚流写给陈玉立的情书,虽然两人都有自己的家庭。在 A 城报社工作的赵振环,出轨风流漂亮的女工冯兰香,并使她怀孕。他与孙悦离婚,归女方的孩子环环从此改名憾憾。文革结束后,丧偶的奚流与离异的陈玉立结婚,孩子们都反对并离家另住,只有小儿子奚望暂时住在家里。孙悦被从中学调回,当了中文系总支书记。许恒忠受到清算,他妻子去世前托孙悦照顾许和儿子生活。 1976 年之后,何荆夫被招回学校,在资料室工作,他的思想和为人吸引不少年轻人,包括奚望和憾憾。许恒忠追求孙悦,后来孙悦托在中学工作的同事给他成功介绍女朋友。赵振环与妻子分居,想求得孙悦谅解,并见女儿。何荆夫仍对孙悦有意,她也感受到他的吸引力,但对他有负罪感,而放不下面子接受。憾憾本来想促成母亲和何,但与父亲赵振环见面后又似乎倾向于支持父母复婚。何的专著《马克思主义与人道主义》的出版,受到奚流压制,他动用了与省宣传部长的私人关系,使出版社搁置出版。在争取出版过程中,两人关系更为密切,憾憾也明确支持两人结合。孙悦反思了她与赵振环的爱情和婚姻,愿意与他保持同学和朋友关系。 小说的新意是对历史的反思。与文革刚结束时,大量作品只描写老干部在文革中受到冲击不同,也写了那些老干部在文革之前也整过别人。“你们对自己也是只记住对自己有利的历史,而要抹去和篡改对自己不利的历史。 …… 你也曾把别人搞得家破人亡啊! (p. 14) ”尤其是文革后,并没有吸取历史教训,反而是,“过去我有功。十年我有苦。现在我有权。 (p. 17) ”但“吃苦并不是衡量一个人的价值的标准。吃苦可以提高一个人,也可以降低一个人。 (p. 23) ”“他原有的那些长处:明智、能干、深入群众等,也都一起离开了他。那时他对教师和学生的生活还是关心的,谁不说学校食堂办得好?可是现在,他只关心自己的权位。 (p. 17) ” 小说竭力倡导的马克思主义的人道主义,现在看或许已是常识,难以置信当时竟是那样离经叛道。这确实是中国特色,当初为争论文学作品是否能写中间人物还开过杀戒。按小说中所写,人道主义的信仰者并非取得理论的胜利,而更是人格魅力的胜利。“对生活、对事物有自己独立的见解,独特的态度。对自己认定是正确的、美好的目标,一个劲地去追求,锲而不舍!何叔叔懂得什么是人,他尊重人的价值。他有强烈的自尊、自爱和自信。 (p. 117) ” 当然,人道主义很容易导致个人主义,“大家都面对历史,让历史去选择每一个人,也让每一个人在历史面前作出自己的选择。每个人只能对历史和自己负责。此外,再也没有责任了。 (p. 77) ”这种基本上原子状态的个人主义,即使在欧美恐怕也非共识。 作者对五十年代的理想主义也有反思。“做学生的时候,我们谈起理想来总是兴高采烈,眉飞色舞,脸颊和眼睛一样发出光彩。可是现在谈起理想却是这副样子!神情黯淡,感慨万千。是理想贬值了,还是我们自己贬值了? (p. 186) ”问题的关键是洗脑有副作用。如年轻人奚望所称,“治理国家不能搞愚民政策,教育孩子也不能搞愚童政策。你们这一代人,从小洁白得像一张白纸,结果怎么样,碰到什么颜色都受染。一个个碰得头破血流,有的懵了,有的哑了,有的死了。白纸和白痴有什么两样? (p. 151) ”“一个人的思想如果一辈子都不曾混乱过,那就只能说明他不曾认真地生活过和思索过。或者是白痴。 (p. 156) ” 书中也有所谓“国民性批判”了。“中国人奴性太深,惰性大重。许多人只会想,不会做,或不愿意做。他们只希望别人去干,自己袖手旁观,‘保留批评的权利’。他们常常把希望寄托在清官身上。在清官当权的时候,他们还敢于把脑袋伸在领子外。要是碰上了贪官酷吏呢?对不起,他们只会逆来顺受,甚至为虎作怅。 (p. 313) ” 小说女主人公处于核心位置,但不同于《诗人之死》,似乎并不具有自传性。只是作者的婚姻解体与书中女主人公类似。作者与同学结婚,毕业后两地分居。有女儿后,丈夫出轨,与她离婚。作者带女儿生活。 这本书在大学期间读过。重读再次看到当年印象很深的那幅对句 (p. 164) 古树参天,直来直往,你谓粗疏 曲径通幽,千回百转,我嫌迂阔 我现在怀疑,当时的阅历和知识,并没有充分理解这本小说,所以只记住这幅对句。 戴厚英 1938 年生于安徽。 1956 年考入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 1960 年夏毕业,分配到上海作协文学研究所文艺理论组任助理研究员。 1976 年到复旦大学虹口分校任教,后来合并入上海大学文学院。 1996 年遇害身亡。《人啊,人!》是她出版第一部长篇小说,虽然不是最早完成的。出版后曾引发批判,可能是她最有影响的作品。 附:已经贴出学界小说丛谈 大学小说丛谈之概述 且在新年读旧书 — 学界小说丛谈之缘起 华夏大学的肇始 — 学界小说丛谈之民国大学 遥观当年大学生 — 学界小说丛谈之《赵子曰》 校园中的风月案 — 学界小说丛谈之《漩涡》 大学小说丛谈之《南渡记》 危城内外 — 学界小说丛谈之《双山》 “索隐”的尝试 — 学界小说丛谈之《东藏记》 大学小说丛谈之《未央歌》 少年不识愁滋味 — 学界小说丛谈之《未央歌》 大学小说丛谈之《围城》 树欲静风不止 — 学界小说丛谈之“十七年”的大学 学府变色 — 学界小说丛谈之《红路》 学人入彀 — 学界小说丛谈之《洗澡》 力争上游 — 学界小说丛谈之《大学时代》 微动涟漪 — 学界小说丛谈之《勇往直前》 溪云初起 — 学界小说丛谈之《大学春秋》 玉骨冰姿 — 学界小说丛谈之《大学春秋》 花好月圆 — 学界小说丛谈之《洗澡之后》 相煎太急 — 学界小说丛谈之《牵牛花》 疾风劲草 — 学界小说丛谈之《生命与爱情》 风刀霜剑 — 学界小说丛谈之《马兰草》 风起云涌 — 学界小说丛谈之《大学时代 ( 上、下册 ) 》 忆来唯把旧书谈:校园中读校园长篇 理想主义 — 学界小说丛谈之“十七年”大学反思 身世浮沉雨打萍 — 学界小说丛谈之工农兵大学生 红莲相倚浑如醉 — 学界小说丛谈之《诗人之死》 “文革”的大学理念 — 学界小说丛谈之“工农兵大学生”时代背景 大转折前的校园 — 学界小说丛谈之《魂兮归来》 工农兵大学生的爱情 — 学界小说丛谈之《起步》 师大三年 — 学界小说丛谈之《黄花堆积》 由红到紫的工农兵大学生 — 学界小说丛谈之《紫色学历》 只是当时已惘然 — 学界小说丛谈之《我的大学》 昔日娇子 — 学界小说丛谈之《工农兵大学生》 拨乱反正 — 学界小说丛谈之 1977-1989 年的大学 英语教授的求学年代 — 学界小说丛谈之《求》 拨乱反正中的大学校园—大学小说丛谈之《蓝眼睛·黑眼睛》 欲望校园 — 大学小说丛谈之《欲望的旗帜》 教授的“为”与“争” — 大学小说丛谈之《天眼》 大学的历史转折—大学小说丛谈之《感受四季》 教学型高校流水账—学界小说丛谈之《一个大学女教师的手记》 求荣争宠任纷纷 — 学界小说丛谈之《鱼肠剑》 大学小说丛谈之《活着之上》 步步寻花到杏坛—学界小说丛谈之《弦歌》 大学小说丛谈之当代大陆作品 何谓大学小说 — 大学小说丛谈之《学院大厦》 大学理想的幻灭历程 — 大学小说丛谈之《学院大厦》 “无用”学科的危机 — 大学小说丛谈之《学院大厦》 不同时代的代表性小说—大学小说丛谈之《学院大厦》 校园小说《斯通纳》 《斯通纳》关于大学本质 《斯通纳》中的毒舌马斯特思 欲读书之大卫 • 洛奇的教授小说 失聪教授生活片段 海外学子的艰难处境 — 大学小说丛谈之《考验》 北美版的儒林情史 — 大学小说丛谈之《在离去与道别之间》 昔日留学生的去留之间 — 大学小说丛谈之《又见棕榈,又见棕榈》 大学小说丛谈之《海之角》
个人分类: 休闲阅读|5365 次阅读|0 个评论
求荣争宠任纷纷—学界小说丛谈之《鱼肠剑》
热度 2 Mech 2018-11-12 14:19
前几天在说《一个大学女教师的手记》时,提到大学女教师小说。那篇其实并非典型。那类小说总体上我不太爱看,作者往往缺乏客观的视角,没有充分体现大学的背景。当然也有例外。这次要说的《鱼肠剑》就很不错,主要人物有学界的特点。 阿袁的长篇小说《鱼肠剑》 2011 年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作者标记,“ 2011 年于南昌”。小说的核心情节,是发表于《中国作家》 2009 年第 12 期的同名中篇小说。该中篇还转载于《小说月报》 2010 年 1 期、《中篇小说选刊》 2010 年 1 期和《北京文学•中篇小说月报》 2010 年 1 期。小说写住在上海某大学同一个宿舍单元里的三位大龄中文系女博士生的情场故事。结束时间是毕业后的 2010 年,推测开始时间就是入学时的 2007 年。主要是情场故事,具体时间也无关宏旨。 小说的主要人物是住在博士公寓 305 的三位女博士。处于中心位置的应该是住 B 房的孟繁,研究李商隐诗, 36 岁。有些像薛宝钗式的人物,心思缜密,慎言慎行,很有分寸感,“有分寸的女人总是让人尊敬的 (p. 22) ”。也掌握婚姻的艺术,“生活是由细节组成的,尤其是婚姻生活,女人要懂得集腋成裘、聚沙成塔的道理。 (p. 33) ”故事开始时有 10 多岁的女儿,丈夫孙东坡比他高一届,在上海另所大学攻读博士学位。他们在家乡小城的普通中学教书时恋爱结婚。相继考研,硕士毕业后在省城的三流大学教书。又相继到上海读博士。老公毕业后,去了异地的二流学校教书。为了独立地再拿一份博士安家费 30 万 ( 两个博士一家只能拿一份 ) ,两人离婚。但毕业时未能调入前夫的学校,前夫也另娶了她的室友吕蓓卡,法律上的前夫,变为事实上的前夫。孟繁内毒攻心,起了疹子,无法像过去那样淡定了。空档一段时间后,又与开书店的男人李莲英交往。他过去开夜总会赚够了钱,开家没有生意也不赚钱的书店。女儿孙桃夭强烈要求父母破镜重圆,不然就不好好读书。孟繁未置可否,但希望看到前夫先离婚。孙东坡也考虑离婚,并离开所在的学校和城市,联系好了调到杭州的一所三流高校。小说结束时,现在的学校任命他当了文学院副院长,古籍研究所所长,不知道他是否还有离婚调离的决心? 夺走孟繁丈夫的是住在 A 房的吕蓓卡,研究明清戏剧, 33 岁 (1975 年出生 ) 。她算是美女,五代词风格的美女。名教授的女儿,因为学校要求没有博士学位不能升正高,出来读博。她风情万种,大事小事都有男生愿意帮忙。入学凭导师喜欢,论文靠师兄代劳。开始时,男友范吉安在美国读博士,理工科的。她去美国探亲,发现男友已经与邻居一位与国内丈夫离异的女博士生姜小白恋爱。回国后,拿下孟繁的帅气丈夫。两人一起回吕蓓卡的原单位教书。但丈夫与她父亲不和,反而与他的对头现任系主任关系很好。她御男有术,“男友和老公也不一样,男友可以当长工用,用得再狠,再彻底,也不必心痛,谁知道这个男人最后会是哪个女人的?不用白不用。但用老公却要讲究许多,不能涸泽而渔,泽涸了,以后吃什么?也不能大材小用,老公明明是胡琏,做老婆的有眼无珠,把他当菜篮子用了,这不上算。 (p. 154) ”也不介意丈夫对父亲的不敬,但两人还难免有矛盾。她有一次想宁事息人地打算色诱丈夫,却被骂“婊子”。那让她与丈夫相处有了心理障碍,经常住在自己父母家。后来怀孕,孙东坡希望她再生个儿子,但她小产,而且检查是习惯性流产,让孙很失望,甚至想习惯性离婚了。男友在美国的移情别恋,以及吕婚后的生活,是最初期刊发表的中篇小说里所没有。 比较独立的人物是 C 房的齐鲁,研究先秦文学, 30 岁。她姿色平平,又少风骚,所以一直没有男人问津。开始她觉得自己没有需要,以读书为乐。在她看来,“轻薄是事物最坏的品质。东西一轻薄,就容易破碎。文章一轻薄,就容易低俗。男女一轻薄,就容易堕落。……放纵亦是事物最坏的品质。花朵一放纵,就凋零了,果实一放纵,就腐朽了。女人一放纵,就成破鞋了。 (p. 41) ”后来在网上认识了墨,成了网上夫妻。又发展到现实中见面,原来是图书馆阅览室的司徒主任,有妻子儿子不可能离婚的 49 岁中年男子。“精明的上海男人,但也是有教养的上海男人。 (p. 119) ”两人在过刊室关门后,在里面做爱。齐鲁做中学教师的父母操心女儿的婚事,她想请墨见父母,应付一下。墨以为要谈婚论嫁,中断关系。“骑马倚斜桥,满楼红袖招,是名士风流的派头。但犯不上为它弄个妻离子散 — 那就不是风流了,而是风流云散。 (p. 126) ”“四十九的上海男人,虽然还有偶尔的生理冲动,但不可能还有精神冲动了。 (p. 127) ”后来齐鲁博士毕业,到北京去做博士后。开会顺便到上海玩,匆匆去了图书馆,不知道是否重续旧好? 男性人物相对不重要,除了在孟繁和吕蓓卡之间的孙东坡。他是很有上进心的人,所以从中学教师继续读硕士、任教三流大学、读博士、任教二流大学。“前程总是第一位的,比金钱重要,比时间重要,甚至比女人与操守重要。在锦绣前程面前,孙东坡会逢山开路遇水架桥,会披荆斩棘勇往直前。 (p. 47) ”在与女性打交道方面,也有些经验。“男人最重要的,不仅要有所为有所不为,还要有所言有所不言,言三分,不言七分。这是古典文学的语言艺术,画画的人则把这个叫做‘留白’。男人只有会‘留白’了,才能把夫妻关系升华到艺术的层次。 (p. 58) ”他的遗憾,或许只是没有儿子。 小说多少也写到了高校学界,就是我在《 理科和文科的学界 》说过,文科像演艺界。“学术界和娱乐界表面看是风马牛不相及,但出镜率同样都是重要的,尤其是一些重要场合下的出镜。躲在书斋里十年磨一剑的时代早已过去,现如今的学者,都要会轻功。要凌波微步,要日行千里。今天在此,明天又在彼,此起彼伏之后,你就成了腕儿了。这是自然的。现在是快节奏的时代,大家都惜时如金,看你的书当然不如看你的脸来得快。 (p. 133) ”也说到了教师的艰辛,“如今在高校混,也不容易,每年可都有论文和课题任务的,论文多少篇,课题经费多少,都有具体的数字要求,完不成,生生要扣科研津贴的。 (p. 155) ”还说到了博士生的招生和答辩。“考博是最容易玩猫腻的,特别是中文系的考试。一张专业卷子,就那么一两道论述题,论述题又不比数学,有一个客观标准,都是主观的东西,好不好的,还不由导师说了算? …… 这是导师的特权,是国家和学校赋予导师的冠冕堂皇的特权! 论文答辩也如是,一样有猫腻,答辩委员都是导师请来的,私交自然不错,无论如何也不会刁难导师的心爱弟子。他们当然能看出学生的妍媸,文章的良莠,都是眼光十分毒辣的老狐狸,看出这个还不是小菜一碟?但看出来了也不会一语道破,打狗要看主人面,这是人情世故,也是他们这行的规矩。一旦逾了规矩,下次谁还敢请你呢?区区千把块的答辩费没有了也就罢了,可为了卖弄学问而因此做不了答辩委员甚至答辩主席却是一件得不偿失的事情。 (p. 132) ”作为对比,说美国高校,“这儿的学院生活,简单,诚实,有尊严,是知识分子应该过的理想生活。 (p. 73) ”当然,这只是书中还是博士生的姜小白的看法。美国教授未必这样看。否则怎么也有那么多美国的学界小说,更不会有一干“大千”“青千”联袂海归。 小说还揭露了男士勾搭女士上床的花招。“一个陌生的男人,要把一个陌生的女人勾搭上手,总要学孙悟空,一个跟头翻出去,十万八千里之外,再一个跟头翻出去,又十万八千里之外,云里雾里地翻上那么几个跟头,女人绝对就晕了 (p. 90) ”。“当男人对你说什么人生苦短的时候,你别以为他真和曹操的境界一样,狗屁,他不过是忽悠你,他真实的意思和阿 Q 其实是一样的,无非是想和你困觉。 (p. 91) ”这显然是女性视角,或许把问题简单化了。 该书有学者小说的特点,不仅是写学者至少是准学者的生活,而且概念界定很清晰。例如,说吕蓓卡与前男友范吉安有男女的恩爱,“是鲜花着锦,是烈火油烹 (p. 77) ”,而范吉安与在美国的新女友姜小白有夫妻的恩爱,“是风和日丽,是国泰民安,有太平盛世的清明安稳。 (p. 77) ”。又例如,说孟繁和她的新男友,“李莲英脸上的冷清,是三秋过后诸芳尽的干净了然。……孟繁看上去也是风轻云淡的,却是薛宝钗式的风轻云淡,要靠了冷香丸才压得下体内那种热气和邪气。 (p. 180) ”当然,小说与学术论文不同,多用形象语言。“哪个女人不爱流言呢?流言是暗夜里的璀璨烟火,是连天衰草中的斑斓蝴蝶,那缤纷秀色岂是枯燥的学问枯燥的论文能比的? (p. 8) ”小说其实也是种故事完整的流言。 我很喜欢该书的语言,精致典雅。特别是融入古典诗词,不用引号,把诗句当成语般使用。例如,写西湖春天,直接用白居易《钱塘湖春行》“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最爱东湖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p. 185) ”也有修改后使用。例如,说孟繁离婚后相亲都不太看得上。就改写了辛弃疾《贺新郎》,“反其意而用之”,“我看青山不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 (p. 179) ” 原词是“多妩媚”。又例如,前面所引“三秋过后诸芳尽”,改自《红楼梦》“三春去后诸芳尽”。 同样重要的时,即使不知道这些诗句的出处,对意思的理解也无大碍。小说的标题也是如此,鱼肠剑,从字面上看就似乎就是种颇柔软的剑。典出《越绝书·越绝外传记宝剑第十三》,是把短剑或匕首 ( “小刑” ) “欧冶乃因天之精神,悉其伎巧,造为大刑三、小刑二:一曰湛卢,二曰纯钧,三曰胜邪,四曰鱼肠,五曰巨阙。” 专诸曾用于鱼肠剑刺吴王僚 “时阖庐又以鱼肠之剑刺吴王僚,使披肠夷之甲三事。阖庐使专诸为奏炙鱼者,引剑而刺之,遂弒王僚。”这个故事也见《史记·刺客列传》,但没有提到鱼肠剑,只是说“专诸置匕首鱼炙之腹中而进之”。或许作者想用此象征女博士生之间争风吃醋的博弈策略。 另外有段话,我觉得也有道理。“高尚的行为不需要同志,千里走单骑,才能成就孤胆英雄。但堕落不一样--背后说人是非,这差不多就算堕落了。她们受儒家教育多年,对这一点心知肚明。但明知,也要故犯,因为堕落是更快乐更容易的事情。往上总是更吃力,而往下则轻而易举,这是力学规律。大多数人不能逃脱于规律之外。女人更不能,因为体力不支。体力不支也会造成精神不支,而不支的结果就是需要堕落的共犯。一个人堕落让人不安,而两个人,或者更多,那不安的意味就会减弱甚至化为乌有。 (p. 9) ”说的是八卦,其实不止八卦。 作者阿袁,本名袁萍, 1967 年出生。南开大学计算机专业本科毕业。 1996 年到南昌大学任教,从事电子商务教学。在南昌大学中文系读研究生,获得硕士学位。现为南昌大学人文学院中文系教授。 2002 年开始发表小说。多数是大学生活题材的中短篇小说,有些后来扩展为长篇,除《鱼肠剑》外,还有《上邪》;还有些中短篇小说结集出版,如《郑袖的梨园》有 10 篇,《子在川上》有 9 篇,《梨园记》有 6 篇,《绫罗》有 6 篇,其中有重复,而且不全是学界小说。 附:已经贴出学界小说丛谈 大学小说丛谈之概述 且在新年读旧书 — 学界小说丛谈之缘起 华夏大学的肇始 — 学界小说丛谈之民国大学 遥观当年大学生 — 学界小说丛谈之《赵子曰》 校园中的风月案 — 学界小说丛谈之《漩涡》 大学小说丛谈之《南渡记》 危城内外 — 学界小说丛谈之《双山》 “索隐”的尝试 — 学界小说丛谈之《东藏记》 大学小说丛谈之《未央歌》 少年不识愁滋味 — 学界小说丛谈之《未央歌》 大学小说丛谈之《围城》 树欲静风不止 — 学界小说丛谈之“十七年”的大学 学府变色 — 学界小说丛谈之《红路》 学人入彀 — 学界小说丛谈之《洗澡》 力争上游 — 学界小说丛谈之《大学时代》 微动涟漪 — 学界小说丛谈之《勇往直前》 溪云初起 — 学界小说丛谈之《大学春秋》 玉骨冰姿 — 学界小说丛谈之《大学春秋》 花好月圆 — 学界小说丛谈之《洗澡之后》 相煎太急 — 学界小说丛谈之《牵牛花》 疾风劲草 — 学界小说丛谈之《生命与爱情》 风刀霜剑 — 学界小说丛谈之《马兰草》 风起云涌 — 学界小说丛谈之《大学时代 ( 上、下册 ) 》 忆来唯把旧书谈:校园中读校园长篇 理想主义 — 学界小说丛谈之“十七年”大学反思 身世浮沉雨打萍 — 学界小说丛谈之工农兵大学生 红莲相倚浑如醉 — 学界小说丛谈之《诗人之死》 “文革”的大学理念 — 学界小说丛谈之“工农兵大学生”时代背景 大转折前的校园 — 学界小说丛谈之《魂兮归来》 工农兵大学生的爱情 — 学界小说丛谈之《起步》 师大三年 — 学界小说丛谈之《黄花堆积》 由红到紫的工农兵大学生 — 学界小说丛谈之《紫色学历》 只是当时已惘然 — 学界小说丛谈之《我的大学》 昔日娇子 — 学界小说丛谈之《工农兵大学生》 拨乱反正 — 学界小说丛谈之 1977-1989 年的大学 大学小说丛谈之当代大陆作品 拨乱反正中的大学校园—大学小说丛谈之《蓝眼睛·黑眼睛》 欲望校园 — 大学小说丛谈之《欲望的旗帜》 教授的“为”与“争” — 大学小说丛谈之《天眼》 大学的历史转折—大学小说丛谈之《感受四季》 教学型高校流水账—学界小说丛谈之《一个大学女教师的手记》 大学小说丛谈之《活着之上》 步步寻花到杏坛—学界小说丛谈之《弦歌》 何谓大学小说 — 大学小说丛谈之《学院大厦》 大学理想的幻灭历程 — 大学小说丛谈之《学院大厦》 “无用”学科的危机 — 大学小说丛谈之《学院大厦》 不同时代的代表性小说—大学小说丛谈之《学院大厦》 校园小说《斯通纳》 《斯通纳》关于大学本质 《斯通纳》中的毒舌马斯特思 欲读书之大卫 • 洛奇的教授小说 失聪教授生活片段 海外学子的艰难处境 — 大学小说丛谈之《考验》 北美版的儒林情史 — 大学小说丛谈之《在离去与道别之间》 昔日留学生的去留之间 — 大学小说丛谈之《又见棕榈,又见棕榈》 大学小说丛谈之《海之角》
个人分类: 休闲阅读|7402 次阅读|8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4 18:50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