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柔弱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七七事变78周年
热度 9 zlyang 2015-7-7 13:35
七七事变 78 周年 南京大屠殺當年血腥照片(資料圖片) http://big5.xinhuanet.com/gate/big5/news.xinhuanet.com/2010-12/12/c_13645833.htm 卢沟桥!卢沟桥!男儿坟墓在此桥!最后关头已临到,牺牲到底不屈挠;飞机坦克来勿怕,大刀挥起敌人跑!卢沟桥!卢沟桥!国家存亡在此桥!卢沟桥!卢沟桥!男儿坟墓在此桥!委屈忍痛和平保,无可避免上刺刀;自卫应战理气壮,挺剑而起是今朝!卢沟桥!卢沟桥!为国争光在此桥!卢沟桥!卢沟桥!男儿坟墓在此桥!豺狼入室露牙爪,南北堕突真逍遥;快快拼起民族命,最后胜利是吾曹!卢沟桥!卢沟桥!立功报国在此桥! 心痛!被日軍殘忍殺害的累累屍骨堆積在路邊。(資料圖片) http://big5.xinhuanet.com/gate/big5/news.xinhuanet.com/2010-12/12/c_13645833_2.htm 把我们的血肉, 筑成我们新的长城? 槍決連殺我三百同胞的惡魔田中軍吉的一剎那。(資料圖片/來源:新華網發展論壇) http://big5.xinhuanet.com/gate/big5/news.xinhuanet.com/2010-12/12/c_13645833_3.htm 二战前, 斯大林 说: 中国没有军事工业,现在只要谁高兴,谁就可以蹂躏它。 从晚清到民国,中国一直就像一个富裕、漂亮、柔弱的寡妇一样,谁都可以掠夺她,欺辱她。 斯大林说:“没有重工业,那我们就不会有一切现代化国防武器,那时我们的地位就会和目前中国所处的地位多少相似:中国没有自己的重工业,没有自己的军事工业,现在只要谁高兴,谁就可以蹂躏它。” 什么时候 阿Q 、 汪精卫 成为 稀缺 人士? 什么时候 阿Q 、 汪精卫 成为 稀缺 人士? 什么时候 阿Q 、 汪精卫 成为 稀缺 人士? 相关链接: 新华网,2015-07-06,无法忘却的那一天——全景 还原“七七事变” http://news.xinhuanet.com/2015-07/06/c_1115833877.htm 人民网,2015-07-07,七七事变,日本人怎么看 http://world.people.com.cn/n/2015/0707/c157278-27264443.html 2012-07-07,纪念七七事变75周年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107667-589911.html 杜立智,2015-07-07,七七卢沟桥,安培又要打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327757-903466.html 抗战时期竟然有巨量的汉奸伪军,追随小日本欺压屠戮自己的同胞,以捞得好处。 高山,2015-07-07,又是七七事变纪念日国人需要深思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907017-903508.html 作为第一次世界大战战败国的德国,又发动了第二次大战,差点统治这个地球; 作为第二次世界大战战败国的德国,战后经济腾飞,在欧洲一只独秀,成为世界老三, 大家注意二战前他在资本主义国家要排名至少4名以后,其工业总量在美俄英之后。 如果你再算上美国白人人口中的最多的德国后裔,德国人依然是这个世界的主宰。 作为第二次世界大战战败国的日本,战后经济腾飞,成为世界老二,大家注意二战前 他在资本主义国家要排名至少6名以后,其工业总量在美俄英德法意之后。 作为两次世界大战战胜国的法国,第二次大战不放一枪即被灭国,二战后到现在经济 发展缓慢,社会混乱。 2012-10-17,汉族传统文化很糟糕?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107667-623605.html (1)从北宋以来(到马列主义以前),汉族历史,基本上是个长期受到北方少数民族侵略压迫的历史,包括鸦片战争、八国联军、抗日战争。 崖山之后无中国,阎吏之后无汉人。 (2)日本学习中国1000多年,结果和中国一样糟糕。 《中国传统文化很糟糕》,实质是汉族传统文化很糟糕! 遣唐使团(Japanese Missions to Imperial China)、黑船来航(Perry Expedition)、岩仓使团(Iwakura Mission or Iwakura Embassy),说明了什么?
3480 次阅读|18 个评论
显柔示弱:积柔即刚的管理之道
brbaba 2009-12-29 19:48
显柔示弱:积柔即刚的管理之道 柔弱胜刚强的独特认识 老子提出了反者道之动的思想,认为向自己的对立面进行转化,是道的基本运动规律。在道的统摄下,万物都必然会向其反面、对立面发展。从反者道之动出发,老子进一步得出了弱者道之用的结论,认为显柔示弱是道的基本表现和功能。 现实中人们多认为强能胜弱、刚能胜柔,事物刚强才有其作用,所以爱持刚争强。但事实上,如果能够洞见万物运行之规律,就会发现,刚强只能导致事物走向灭亡,而柔弱才能促进事物不断发展。因此,刚强与柔弱相比较而言,强大处下,柔弱处上。 柔弱对事物存在和发展的重要作用,也可以从老子学道之故事中得以说明。据说,老子曾向商容学道。有一次,商容有病,老子前去探望。商容为告诉老子柔弱的作用,便张其口而问老子自己的舌头是否存在,牙齿是否存在。当然,商容的牙齿早已脱落而舌头犹存。这种齿先于舌而毙的现象,使老子悟出了舌柔齿刚、舌存齿亡的道理,得出了柔弱胜于刚强的认识。 显柔示弱的管理功效 道家对柔弱的推崇,衍生出其显柔示弱的管理智慧。一般来说,基于客观的地位差异,管理者会呈现出强、刚、雄的一面,而被管理者则会呈现出弱、柔、雌的一面。为避免物壮则老、强则灭的不良后果,道家一反常人之见,强调管理者不要倚仗权势,凡事刚强,相反,要遵循柔弱之道,懂得显柔示弱。 管理者的显柔示弱,内在地可以体现为对被管理者的理解、尊重、信任、支持、宽容、关怀,外在地可以创设一种宽松和谐的管理环境。因此,显柔示弱的管理方法,可以使被管理者自觉服从和服务于组织统一的思想意识和行为规范,使被管理者的内在潜力和创造力得以极大发挥。基于此,道家认为,管理者敢于显柔示弱,必能够自得其天性而赢得众人之心,激发众人之力,不断走向强大,所谓能强者必用人力者也,能用人力者必得人心者也,能得人心者必自得者也,能自得者必柔弱者也。但若管理者示人刚强,则只能自取灭亡。 对此结论,道家曾运用积的方法进行过理论阐释。《文子》讲:欲刚者必以柔守之,欲强者必以弱保之,积柔即刚,积弱即强,观其所积,以知存亡。此即说明,道家追求柔弱胜刚强的根本原因在于,柔弱的力量可以通过不断积累而达到质变。管理者如果能够始终显柔示弱,就可以积柔成刚,积弱成强,使柔弱化为刚强。反之,管理者如果不积柔弱而积刚强,则同样受到反者道之动的根本决定,强极即灭、即折、即毙。 因此,考察一下管理者或柔弱、或刚强的日常积累,就可以判断出其能否得人心、用众力,判断出其在管理体系中的未来发展状况。    显柔示弱的实践检验 历史上,不少管理者凭借柔弱之智,集聚了民众力量。最为突出的是东汉王朝的开国皇帝刘秀。刘秀曾对自己的管理经验进行总结:吾理天下,亦欲以柔道行之。确实,无论是在战争时期,还是在和平统治时期,刘秀都敢于显柔示弱,尤其敢于向其耿直的臣下显柔示弱。 战争时期,刘秀曾出征河北,祭遵身为执行军法、整顿军纪的军市令。其间,由于侍候刘秀的舍中儿仗势犯法,祭遵立即对之收斩。刘秀知道后,敢于向祭遵显柔示弱,不仅赦免了祭遵,而且还封其为刺奸将军。 刘秀统一天下后,对强项令董宣,亦是柔弱相待。由于湖阳公主的家奴仗势杀人,董宣就等公主带着家奴外出时,拦住车辆数说公主的过错,并把恶奴当场杀死。公主进宫去告御状,刘秀了解了事情的原委后,并没有惩治董宣,反而赏赐他30万钱。 从效果上看,刘秀的显柔示弱为他赢得了民心,增强了自身的凝聚力和向心力,激发了臣下的工作积极性。可见刘秀之所以能够挽救乱世危局,取得光武中兴的辉煌成绩,无非是把握了道家柔弱管理智慧的真谛而已。 如果说管理者弱能制强的话,那么,管理者亦可因其刚强而走向败亡。据《吕氏春秋》记载,魏武侯曾向李克询问春秋时期吴国灭亡的原因,李克的回答是因为吴国屡战屡胜。魏武侯当然不能理解,本应为国家之福的屡战屡胜为何会成为该国灭亡的原因。于是,李克便解释了吴国灭亡的深层原因,即吴国之君夫差的骄恣刚强。夫差不能持守柔弱而示其刚强,必然会屡屡挑起战事。经常打仗不仅会使民众疲惫不堪而心生怨愤,而且会使管理者在多次胜利面前,愈加骄恣。如此,夫差便渐渐失去了民众支持,达到极限时导致国破身亡。可见,管理者不能显柔示弱,极易引发组织解体,危及自身发展。    显柔示弱对校长的启示 在学校管理中,教职员工的素质提升,使之较少迷信和盲从他人,厌恶和反感刚强有为的粗暴管理方式。这时,校长若处处咄咄逼人,逞强好胜,颐指气使,刚愎自用,骄恣傲慢,强悍不逊,这样倒是可以以势压人但却难服人心。 由于弱能胜强,柔能克刚,所以,为了激发教职员工内在的工作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显柔示弱作为一种非强制性的内控管理方式,应该为校长所借鉴和重视。校长若能韬光养晦,行德爱人,委婉迂曲,恭谨俭约,自知不矜,敢于向教职员工显柔示弱,则必然能够增强领导魅力,扩大非权力性影响力,深得人心、开阔视听、化解矛盾、提高声望,进而集中众智,普用众力,大力促进学校的全面发展。 (作者为河南科技学院教育科学研究所副所长,副教授,管理哲学专业博士) 来自:中国教育报
个人分类: 人生哲学|4984 次阅读|0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3 21:09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