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肝炎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脂肪肝;脉管炎;鼻炎;腰脱;手足开裂;复方蜈蚣散;感冒
zzllxx5168 2013-1-29 12:50
千金难寻的验方——喝好了脂肪肝 此方不算麻烦,中药房可以买到,费用又不高,红枣可以到超市买好一点的,希望有此病的朋友一定坚持治疗,祝有缘使用者能药到病除!切忌:治疗期间不要饮酒! 此方可以治好轻度脂肪肝,重度的坚持治疗也可以治好。一直以来很多网友都求这个脂肪肝的偏方,今天终于可以给大家一份交代,无论你们使用后感觉效果如何,请反馈在日志的后面,好让更多脂肪肝的朋友参考使用! 材料: 茵陈50克、干的红枣十几个 。 用法:以上为一副药。二者洗净后,放在一起煎水喝,就喝此水。每天一剂,连服十几天,去医院检查。服用此方一个月内,就可能治愈。而中度、重度脂肪肝患者,则需多服用一段时间。脂肪肝患者,平时生活要控制油腻食物高脂肪类及动物内脏的摄入。 无论是酒精肝还是脂肪肝,绿豆与板蓝根都管用 脂肪肝和酒精肝产生的根本原因是肝气不舒或肝气瘀滞,绿豆、板蓝根排毒的同时也可以舒肝气,因此是治疗脂肪肝和酒精肝的最佳配方。而它们俩,一个解百毒,一个深入肝经解毒,真算得上一对“排毒黄金搭档”。虽然有些超市或粮油店有绿豆粉卖,但大多不纯。我就买过那样的绿豆粉,和自己加工的绿豆粉冲出来不是一个味,所以建议您自己加工。板蓝根可以在药房买到,然后直接打成粉。服用时,绿豆粉、板蓝根粉各一小勺,掺到一起,用40多度的温水冲服,每天早晚各一次。 不敢想象,白丁香花塞鼻孔竟能治乙肝、肝硬化! 白丁香花晒干,纱布包上塞入鼻孔,每天塞一次,男左女右,如果白天不方便,晚上塞也行,也可以24小时塞,一般七天见效。据说这个方子来自一本古书。 我姐夫年前不幸得肝硬化,我把此方传给他使用,他白天和晚上都一直塞鼻孔,二个月后转为肝炎。 还有一位40多岁的居士,他们夫妻两人都是乙肝,我也告诉他们用,结果连续使用一个月后检查各项指标都正常了。(这个方子)经我和师父介绍治好过十几个人了,我认识的就有4位。虽然说不清其中治病原理,但感觉有点像气味疗法,比如冰片(龙脑)塞耳朵治疗耳鸣之类,希望能够广泛传播、救助有缘人。 温馨提醒:据献方人讲:此方没有推荐给肝腹水患者用过,但(此方对肝腹水)应该也有效果。 血栓性脉管炎 土蜂巢研末,用陈醋调涂,应手而愈。 用蜂房煅研细末,以陈醋调抹,每日一次。同时内服《石室秘录》的方子(薏米仁90克、茯苓60克、桂心3克、白术30克、车前子15克,每日1次,连服10剂),治疗血栓性脉管炎凑效甚速,。这是因为蜂房有散肿定疼、温阳起痹的效用。 儿茶彻底治好我的鼻炎(我的小窍门) 回家探亲时,爸爸看到我流着浓涕的红肿鼻子,很着急。他请北京复兴医院耳鼻喉科主任李春生大夫给我看病。李大夫认真检查了我的鼻子后,诊断我患的是慢性肥厚性鼻炎。她告诫我说:如果有鼻涕时,要用手绢或卫生纸轻轻地擦干净,千万不要使劲擤,否则会伤害鼻子和大脑。她还用在农村巡回医疗时采集的民间秘方——儿茶疗法治疗我的鼻炎。李大夫说:儿茶能通窍、消炎、解毒,价钱便宜,疗效很好。只要到中药店买上几两儿茶,捣成细面儿,装在小瓶子里,不要装满,再往瓶子里倒香油,儿茶要浸泡在香油里。治疗时,用一根棉签沾满儿茶,往一个鼻孔里塞,塞得越深越好,20分钟后,再换上一根沾了儿茶的新棉签,往另一个鼻孔里塞,20分钟完毕。这样,每天一次,7天为一个疗程。我只治了两个疗程,鼻子就彻底好了,以后,再也没犯过。我从心里感谢李大夫,也十分感激儿茶——这个取自民间的好药。 千金不卖的鼻炎秘方 牛奶炖香菇,只喝了2次,鼻炎就好了,好神奇。 做法:干香菇1个,发开,切片,放入牛奶中,隔水炖沸,即可食用。 治咽炎神效方 海带洗净,用开水烫一下取出,用白糖腌2日后每日吃3次,每次30克,1付药见轻,2付药见好,3付药除根(1斤海带,1斤白糖)。 腰椎盘突出外用药热敷方法 某女,CT显示为腰椎间盘突出,一年来经过吃中药、打封闭皆无效,后就诊。 主要症状:腰痛,下不了床,生活必能自理,应用大剂量中药外用,六付就能下床了,生活自理,又继续应用12付痊愈,至今随访未见复发。 具体药物如下:蒲黄1斤,干姜1斤粉,骨碎补1斤粉,樟脑半斤,白面1斤,调匀分六份,1份用6次。用酒精和醋各半调成稠糊状,装布袋蒸热后外敷患处,药袋上放塑料袋防热量散失,使药力直达病灶,外面放暖水袋加热。每日2次,一次1个小时左右。 一个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秘方 青风藤50g,黄芪50g,黑豆50g。 煎服,日一剂,连服七剂为一疗程,大多服过二三剂即开始见效。 治腰椎间盘突出症之腰腿痛胀有效果,本人虽应用此方不多,仅试用过十余人,但均有腰突症典型症状,腰或腿痛,或腰腿均痛,腿麻、胀,遇冷加重,得热稍缓,抬腿试验(+),经CT提示腰间盘突出或膨出,服1~3疗程痊愈! 个人以为此方虽然简单,但组方考究,确实有效,特别对一些寒湿型腰及坐骨神经痛有明显效果,拿出来贡献给大家分享。 就此方想跟各位解释一下,这首方子不是我的创作,也是一位行医朋友赠送于我的,我得此方之后见组方无剧毒药成份,便首先煎一剂自己试服了,没觉得身体不适,才再给一位患腰突症的亲友服用的,三剂后有好转,十剂症状痊愈。后来才再给别的病人用过十余人,多数人效佳,快的三五剂,慢的二十剂左右痊愈,但也有一两人效果不显。 很多朋友关心青风滕的毒性,并怀疑此方效果,我只想说:你为什么不先尝试一下呢?我得此方也是自己试验过了才知道有效的呀。 腰椎间盘突出自制药包(配方)——养生堂温建民传授 温建民,中国医促会骨科疾病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华中医学会外治分会副会长、中国人才学会骨伤分会副会长、北京康复医学会传统医学分会会长、中国残疾康复学会肢体残疾专业委员会理事、中华骨科学会足踝外科学组委员、巴西国际中医学院名誉院长。 腰椎间盘突出是中老年人常见病,有很多人认为应该做手术,其实腰椎间盘突出症95%的病人,经过系统的正规的中西医保守治疗,是能治愈或者缓解症状的,除非出现大小便失禁或者下肢无力等严重的神经损害症状,才需要手术。这种病人不足5%。 温建民教授向大家传授一个自制药包来预防和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的方法。 配方:当归15g,红花15g,川芎15g,透骨草30g,伸筋草30g,桂枝15g,川断15g,川萆薢15g,细辛3g,川乌10g,枳壳10g,川牛膝10g。以上中药均为饮片,用水泡湿(泡在盆里,水刚好没过药,泡1个小时即可),装入布袋,放入微波炉专用的玻璃器皿中,微波炉高火加热20分钟,热敷在腰椎上。如果凉了再放进微波炉加热。1日2次,每次30分钟。注意!细辛和川乌是不能口服的。 腰椎间盘突出、此方疗效更突出 治疗腰椎间盘突出:当归40克、麻黄20克、川军30克、儿茶20克、葛根20克、乳香30克、甘草20克、没药30克、土虫20克、川断30克、郁金(玉金)30克、申姜(骨碎补)40克、红花20克、血竭30克(血竭买国产的就可以)。除血竭外,其他都放一起研成面,血竭药店工作人员就给另外加工面了。每日2-3次,每次1汤勺,开水冲服,能饮酒者再喝点酒增加疗效,严重的买一副,轻的买半副就痊愈了,几十元药费,不会复发。 这个方子我本人用好过,儿子和儿媳妇都吃好了,而且他们两个人才用了一副药。我还介绍给一位30岁左右的年轻人,当时他得这个病都拄拐杖了,没出一个月也治好了。还有我们一起锻炼跳舞的大哥也吃好了,至今都没有复发!希望更多的患者解除痛苦。献方人:王玉兰 (吉林)。 腰间盘突出早期治疗方 对于腰间盘突出,活血舒筋是治病的关键,在发病初期,可选用清代赵竹泉先生的补肾活血汤,效果比较明显。处方:熟地黄10克,杜仲3克,枸杞子3克,破故纸10克,菟丝子10克,当归尾3克,没药3克,山茱萸3克,红花2克,独活3克,肉苁蓉3克。水煎服,每日1剂。若下肢放射痛明显者,加地龙12克、威灵仙15克。疼痛甚者,加乳香5克、细辛5克。 “前列康”治疗腰痛有特效 在临床中,有的时候,久病成良医,往往病人通过自己的切身体会,对药物的疗效疗效更加有体会,所以往往看病的时候也能从病人中学习一些经验。 早两天刚好在给一个病人做腰椎牵引,另一个病人说自己原来是腰椎盘突出,那年做CT也是这个情况,腰痛,脚麻伴膝痛。吃了很多药如腰痛宁、万通筋骨片等,没有一点用,后来他自己灵机一动,用了一种中成药,后来光吃那种药腰痛也好了,脚也不麻了。人家常说运气好,是瞎猫碰上死耗子,这个可以说碰上了成为美餐的活耗子!是一种什么药呢? 原来他同时还觉得腹股沟有点痛,以为是前列腺引起的发炎痛,自己买了一些“前列康”吃。后来吃了一瓶之后腰不痛了,脚也不麻了,可以下地耕种了。后来有几个人是同一种情况,告诉他们也吃这种药,效果也很好。 我听了,便跟做牵引的病人说,吃的药中加一种前列康。反正是油菜花粉,吃了不但补肾还可以美容(病人是女的)。 用药如下:小活络丸1粒B.I.D(每日2次),颈腰康胶囊 3粒T.I.D(每日3次),前列康4片每日3次。 当时那个病人,因为听了那个病人的讲述,很自然的接受了这个建议。3天后,再来做牵引的时候说,腰已经不痛了,脚也不痛了,加了药物之后比平时效果“快”多了。 后来我又给几个病人加用前列康,效果确实好一些,疗效快一些。 看看前列康的说明,成份:油菜花花粉。【药理作用】1)本品为花粉制剂,含有多种维生素、微量元素、氨基酸、酶等物质。2)主要用于治疗前列腺增生症及前列腺炎。3)前列腺增生与前列腺组织内双氢睾丸酮(DHT)随年龄增长降解减慢和生成增加有关。4)花粉有抗雄性激素的作用,并能改善尿道粘膜及其周围组织水肿,能显著缩小前列腺体积。【功效主治】补肾固本。用于肾气不固等引起的慢性前列腺炎、前列腺增生。 名医名方——鹿鳖壮督汤(治疗强直性脊柱炎、腰椎间盘突出症) 鹿鳖壮督汤/赵和平。赵和平,男,1956年生,湖北省郧县人。1979年毕业于湖北中医学院中医专业,现为湖北省十堰市中医医院业务副院长,主任医师、教授,湖北省名中医,湖北省中医中药学会理事、十堰市中医学会副会长。从事医疗、教学、科研30余载,擅长治疗强直性脊柱炎、类风湿关节炎及各种风湿痹痛。编写专著一部,先后发表学术论文30余篇,完成“强力风湿灵治疗关节炎的临床研究”等科研课题6项。一贯主张“中医为主,中西医结合”。   组成:鹿角15克,鳖甲15克,续断15克,仙灵脾30克,生地30克,杜仲15克,杭白芍30克,土鳖虫10克,白僵蚕10克,蜈蚣1条,延胡索20克,鸡血藤30克,合欢皮30克,徐长卿15克。 上药水煎3次,将3次药汁混匀,分3次温服,日1剂。   功效:滋补肝肾,活血通络,化痰止痛。   主治:强直性脊柱炎、骨关节炎、腰椎间盘突出症等辨证属于肝肾亏虚,痰瘀互结者。   方解:鹿乃纯阳之物,鹿角为督脉所发,故善温壮肾督,鳖乃至阴之物,善于养元阴而清虚热,单用即有止痛作用。鹿角与鳖甲均为血肉有情之品,两者相配,阴阳并调。仙灵脾、续断、杜仲温补肾阳,生地、白芍滋补肝肾之阴,充分体现了张景岳“善补阳者,必阴中求阳,则阳得阴助而生化无穷。 治疗肩周炎之神方——茯苓丸 读各家医案,治疗肩周炎多以寒凝血瘀论治,效果极为缓慢。 偶翻《医学心悟》肩背臂膊痛一章,云:肩臂痛,古方以茯苓丸,谓痰饮为患也,而亦有不尽然者。于是,重新翻开《方剂学》,找到茯苓丸一节,才恍然大悟。“两臂疼痛,手不得上举,或左右时复转移,或两手疲软,或四肢浮肿,舌苔白腻,脉沉细或玄滑。”乃是 “痰停中脘证”。 为加强疗效,有人加用理中汤以温化痰湿;加姜黄引诸药达肩部,效如桴鼓。共治疗五例,皆不过五剂。 例:徐莫,女,70岁,左肩周炎,肩部明显萎缩。平举不超过30°,疼痛致夜不能寐,舌淡苔白浊,脉滑。病程半年有余,中西药、膏药都试过,没有明显效果。 处方:茯苓12g,炒枳壳10g,姜半夏9g,芒硝3g,党参15g,白术25g,干姜10g,炙甘草6g,姜黄10g。水煎服,五剂,只服用四剂,肩关节就恢复了正常(出现过腹泻)。 速效治手足开裂方 蜂蜜少许,加陈年猪油(没陈年的当下的也可以,据说陈猪油那是相当好的,上面长毛毛的都没关系),涂在开裂的地方,一夜见效。一试用者去年脚趾开裂,涂了俩三次就好了。另有一男士大拇指开裂,晚上痛得厉害,给他伤口上涂了一些蜂蜜加陈年猪油,用保鲜膜包了一下,翌日早晨就上班去了。 复方蜈蚣散:治疗一切疔疮痈疽、无名肿毒等未破溃者 请大家记住如果你拥有这个方以后就再也不要切开排脓了,因为它会箍毒透顶,自己排脓。 组方如下:大蜈蚣6只,全虫4克,上二梅4克,银朱3克,生肌拔毒散一瓶,樟脑4克,研末醋调外敷。 我一般在鱼石酯膏上洒一点以上药粉即可。上二梅就是上好的冰片,银朱药材市场有卖的。生肌拔毒散原来是武汉健民制药厂生产的,现在好象已经停产了,不知道九洲通有没有卖,大家可以去问一下,但是自己可以配,每次放6克,就用这个处方:冰片1两,净红升2两4钱,净黄丹2两4钱,净轻粉2两4钱,煅龙骨2两4钱,制甘石2两4钱,煅石膏2两4钱,白蜡末5钱。(红黄二丹属外科拔毒神丹) 制法:上药混合碾细,成净粉90%~95%即得。洗净患处,视患处大小,酌药量薄撒贴膏。 主治:痛疽巳溃,久不生肌,疮口下陷,常流败水。 一个价值连城的民间偏方——提高人体免疫力、预防感冒神方 处方:麦冬250克,黄芪125克,蜂蜜500克。 用法:水煎,两次混合药水750毫升,蜂蜜用新砂锅或药壶化开后,加入药水保存。每天一次,每次温服50毫升,一般一剂可保半年不得感冒。 说明:此方特效,治愈好多隔三差五感冒患者,被誉为中药“球蛋白”,无副作用。气温高注意保存,以防变质,变质后不可再用。 世界上得哪一种病的人最多?——感冒!差不多人人都得过,感冒又可引起许许多多其它的疾病,甚至夺去了人类的宝贵生命,所以被称为万病之源。世界各大医院、诊所所以忙的不可开交,都是感冒惹得祸。什么是感冒?西医认为是由病毒引起的,中医认为是营卫之气出现了虚弱,造成外邪入侵。营卫之气,在西医里叫人体的免疫能力,也叫抵抗力,这个偏方就是增加人体的免疫力、增加对感冒的抵抗力的。多年来,经多人验证,效果可以说达到百分之百。 蜂蜜加香油,治疗感冒咳嗽有特效 这是个治疗感冒咳嗽的方子,有特效,老少皆可用。 纯麻油0.5两,蜂蜜1两,温开水2两。先把蜂蜜放在杯子里用筷子搅成有泡泡,再加麻油搅和再用温开水冲和,早上空腹喝下。轻者1-2 天就好,重者3-7天。这个方子对小孩怕吃药打针的特有好处。 博主简介: 张连翔(1959-),大学文化,学士学位,无党派人士,辽宁省喀左县人。现任北方林业新品种和先进适用技术研发中心教授级高工(3级教授),学术委员会成员,兼任《辽宁林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和《辽宁林业科技》两刊编委,《新农业》杂志园艺版编委,《中国林业网》和《新农村商网》林业科技(在线)咨询专家,中国林学会灌木分会委员,全国林业科技特派员。曾任辽宁省林业高级专业技术职务评委会成员(1993-1995年)。主要从事应用生态及种群生态和数学生态学、森林有害生物可持续控制、抗旱保水造林、困难立地植被恢复与重建、林下经济、园林绿化、生物质能源林、经济林全生态经营和有机果业等的研究。取得科研成果13项,发明专利3项(2项正在申请中),编制辽宁省地方标准2项,发表学术论文近百篇,翻译和发表日文林业科技资料数十万字,主编专著2部、参编著作1部、参编论文集1部。 联系方式: zzllxx5168@126.com;13942112010; http://hi.baidu.com/zzllxx5168/home ; http://blog.sciencenet.cn/u/zzllxx5168
个人分类: 中医药偏方秘方|7282 次阅读|0 个评论
无绪闲逛,发现点中药水飞蓟的东西
热度 1 lork 2012-12-31 13:29
无绪闲逛,发现点中药水飞蓟的东西
庆祝元旦,难得清闲。更重要的是天公有意留我在家,天空飘雪。虽不至于大雪封门,但也是路滑风紧。有了冠冕堂皇的理由,赶紧退身回到屋里。呆在家里也是十分无聊,除了自己倒腾点吃的,能用来消遣的也就只剩网络了。 想起前段时间实验室的一个同事跟我聊他准备接手合成一个黄酮类的分子( Silybin ),当时扫了一眼该分子,感觉似曾相识,却也并无奇特之处。反倒是被这同事的大谈特讲其药效之神奇,忽悠了一通(关键很多英文的医药名词咱听不太懂,惭愧啊)。深感此物实乃上乘佳品,市场无限。今日咱就小小的考证一下吧。 Google 报告说 Wikipedia 有该物自传( http://en.wikipedia.org/wiki/Silibinin ),立刻前往拜读。不仅有良好的抗肝炎作用,而且显示出对多种肿瘤的抑制功能。最重要的是动物实验表明其毒性极低。继续搜索发现价格也是公道, 500 mg 装的 120 片不到 5 美元。暂停。包装盒上的花怎么那么熟悉,貌似小时候在田间经常能碰上,对绿枝头上的紫色印象很深。 加点中文关键词继续搜索,原来是水飞蓟!(小时候学到一篇文章,里面讲到采荠菜吃,云云 … 。我当时还以为就是这种我们当地称为野蓟的东西,被同学笑话了一番)咱们中药不是传说很难走出国门吗?怎么被老外抢了先机了。看来我需要补补课了 … 找到了下面一篇 10 年前的东西。《天然植物药在美国的发展、问题与出路》(转自: http://us.51ttyy.com/all/200505/2671.shtml )。看来我 out 了! 不过就在今年有报道说 University of North Carolina 的 Michael W. Fried 教授认为该药对于治疗肝炎疾病没有任何作用,只是个安慰剂。( http://articles.latimes.com/2012/jul/20/science/la-sci-sn-silymarin-hepatitis-c-20120720 )。不过这个分子既然也是酚类化合物,它的抗氧化性总归是很好的,反正毒性比较低,说不准能成为很好的抗癌药。咱们中药里那么多植物药,需要好好用科学研究以及包装一下了。
个人分类: 乱弹琴|4145 次阅读|3 个评论
肝炎研究的突破与科研体制的改革
热度 64 饶毅 2012-11-16 17:45
2012 年 11 月 13 日,新的生物学刊物 eLife 发表论文:中国科学家攻克了一个长期困扰国际科学界的难题,而这一基础科学问题也与人类、特别是中国人民的健康相关。 过去,世界和中国忽略了 1980 年代我国科学家在条件艰苦时代做出重要贡献,我们赞叹广西肿瘤防治研究所的严瑞琪和苏建家等、北京第二传染病院的余昌晏等和中国医学科学院的庞其方等建立乙肝动物模型; 现在,我国已经有条件和能力改革科学管理体制机制、提供适当环境,让一些科研机构年富力强的科学家心无旁骛,如北京生命科学研究所的李文辉带领学生和同事发现乙肝病毒受体; 将来,希望全国科研机构能推广适合各个学科和机构自身规律的体制机制改革,使大批年轻人集中精力在专业上充分发挥作用,他们大有作为才能使中国的科学大有希望。 肝炎和肝炎病毒 肝炎在全世界有广泛的危害,中国人群肝炎患病率尤其高。多种病毒导致病毒性肝炎:甲、乙、丙、丁、戊( A 、 B 、 C 、 D 、 E )等。 全球二十亿人曾感染乙型肝炎病毒( HBV ),慢性乙肝感染超过 3.5 亿人。即使在乙肝疫苗已经研制成功多年以后,我国还有逾九千万人感染过乙肝病毒,上千万乙肝患者,每年感染超过百万。 肝炎不仅本身给患者带来折磨,慢性肝炎更是经常转变为肝癌、肝硬化。全球超过 50% 的肝癌继发于肝炎,超过 50% 的肝硬化继发于肝炎,每年约七十万人死于病毒性肝炎及其继发疾病。 在人类研究乙型肝炎的历程上,英国医生 MacCallum(1946) 首先 认识到乙肝不同于甲型肝炎,前者通过血液和体液传染,后者通过食物和水传染,它们的病原都小于细菌。 1967 年, Saul Krugman 等可以明确区分甲型和乙型肝炎。 1960 年代,美国科学家 Baruch Blumberg 在研究血友病和白血病的过程中( Blumberg, 1964 ),发现 “ 澳大利亚抗原 ” (澳抗) (Blumberg et al., 1965) 。起初知道与多次输血有关,到 1967 年发现一例唐氏综合症(先天愚型)患者开始没有澳抗,后来产生澳抗,而且患了肝炎( Blumberg et al., 1967 ),并在血液中出现病毒样颗粒( Bayer et al., 1968 ),从而意识到澳抗可能与乙肝更相关。 纽约血液中心病毒研究室的 Alfred Prince 与韩国合作者从输血导致的肝炎病人中寻找抗原( Prince et al., 1964; Chung et al., 1964 ),发现了他称为 SH (血清肝炎) 的抗原与病毒性肝炎相关 (Prince, 1968) 。日本东京大学医院输血科的 Okochi 和 Murakami 于 1968 年 发现输血病人中病毒性肝炎与澳抗有一定、但非绝对相关性。 Prince 于 1968 年在《柳叶刀》报道澳抗与 SH 抗原相同。 其后几年, Blumberg 与 Prince 各自开展一系列工作获得更多证据表明他们发现的抗原与乙肝相关( Blumberg, 1971 ; Prince , 1971 )。 1970 年,英国的 Dane 等在澳抗阳性的肝炎患者血液中分离获得病毒颗粒,并用电子显微镜观察,确定澳抗是乙肝病毒颗粒的表面蛋白质(乙肝表面抗原, HBsAg )。 1976 年, Blumberg 获诺贝尔医学奖。 1979 年,法国的 Galibert 等克隆了乙肝病毒的基因组 DNA ;它很短,不过约三千二百碱基对。整个病毒的 DNA 短于人体很多单个基因的长度,却能肆虐人类,令人惊讶。 丁型肝炎( HDV )的发现起始于 1977 年意大利的胃肠科医生 Mario Rizzetto 在 HBV 感染病人肝细胞中发现的一个新抗原 (Delta 抗原, HDAg) ( Rizzetto et al., 1977 )。其后,他们与美国分子病毒学家 John Gerin 等证明 HDAg 来源于一种新型肝炎病毒 -- HDV ( Rizzetto et al., 1980 ; Rizzetto, Purcell and Gerin, 1980 ; Rizzetto et al., 1981 )。 HDV 的全基因组于 1986 年被克隆( Wang et al., 1986 )。 HBV 和 HDV 两病毒同时感染时,病情严重很多,且更容易导致慢性肝炎。 HDV 依赖于 HBV 提供的包膜蛋白(包括 HBsAg 在内三种) 组成病毒颗粒, HDV 复制的其它步骤独立于 HBV 。 HBV 是 DNA 病毒, HDV 是 RNA 病毒,它们的基因组不同。 基因工程生产乙型肝炎疫苗 研究乙肝病毒直接导致生产预防乙肝感染的疫苗,是基础研究很快走向为人民服务的一个成功范例。 1971 年 Krugman 开始研制乙肝疫苗。 1978 年有两个成功的疫苗( Purcell and Gerin, 1978; Hilleman et al., 1978 ), 1980 年通过临床验证( Szmuness et al., 1980 )。这些疫苗都用来自于病人血浆提取的 HBsAg ,如果灭活不彻底,反而可以引起疾病。 1979 年,旧金山加州大学( UCSF )的 William Rutter 实验室用现代分子克隆方法,获得 HBsAg 的基因( Valenzuela et al., 1979 ); 1981 年他们将人的 HBsAg 转到大肠杆菌中表达蛋白质( Edman et al., 1981 ); 1982 年他们成功地将 HBsAg 转基因到酵母细胞表达,并获得病毒样颗粒( Valenzuela et al., 1982 )。他们申请专利并与 Merck 公司合作,于 1984 年成功地用酵母表达的 HBsAg 作为疫苗,获得保护性的免疫作用,在猩猩中证明疫苗可以预防乙肝病毒侵染( McAleer et al., 1984 )。他们的疫苗于 1986 年获得美国食物药品管理局( FDA )批准后上市。从此,这一基因工程制造的疫苗为世界上很多人提供了预防的方法。在乙肝曾经肆虐的我国台湾,使用乙肝疫苗后,乙肝和肝癌发病率直线下降。原华盛顿大学教授、当时 Merck 公司的总裁 Roy Vagelos 决定将一条生产线送给中国并培训中国技术人员使用生产线,中国得益于赠送的生产线制造乙肝疫苗,造福中国民众。 全面接种乙肝疫苗可以使乙肝大幅度下降。不过,由于我国乙肝感染基数庞大等多种原因,还不断出现相当多的新的乙肝感染。而经济和社会发展不如我们的国家,乙肝继续蔓延。 对已经感染乙肝的病人,疫苗不能治病。目前已有的乙肝治疗方法,其效果都比较有限。而丁型肝炎完全没有特异的治疗药物。乙肝和丁肝研究领域多年来翘首以盼获得病毒受体,以便研发新的抗肝炎病毒药物,包括设计和筛选针对受体的药物。 乙肝病毒的研究模型 研究 乙型肝炎的最大困难之一是缺乏好用的体内感染的动物模型和体外用的培养细胞模型。这两大问题分别由中国科学家和法国科学家在 1981 至 1984 年和 2002 年取得突破。不过,法国的工作很多人马上知道,而中国的工作知道的时间较晚、知道的人较少。 人类乙肝病毒能感染的动物很少:人和猩猩。它不感染老鼠或鸡等常用的一般实验动物,即使猴也不能感染人的乙肝病毒。土拨鼠、地松鼠、树松鼠、苍鹭和鸭等可以感染其本身的肝炎病毒而患病,但不能感染人的乙肝病毒。土拨鼠、地松鼠、树松鼠的肝炎病毒与人乙肝病毒有 70% 的相似性,而鸭和苍鹭与人乙肝病毒的相似性低很多。因为这些动物都不能感染人的乙肝病毒,所以其肝细胞的病毒受体可能与人肝细胞上结合人乙肝病毒的受体有所不同,不能作为研究人类乙肝病毒的良好模型。缺乏好的动物模型给研究人类乙型肝炎和寻找人类肝细胞上的乙肝病毒受体造成了一大难关。 1981 年,北京第二传染病院资料汇编中,余昌晏等报道树鼩 (tree shrew , Tupaia ) 可以被人的 HBV 感染,但在六周以后就出现动物死亡而未持续观察。 1981 年,《医学研究杂志》刊登中国医学科学院庞其方、万新邦、胥爱源、王祖铭、王桂香、朱宝友、张新生的文章 “ 乙型肝炎病毒( HBV )感染树鼩的实验研究 ” 。 医科院与北京第二传染病院两批人当年用树鼩试过多种病毒感染,比如他们曾合作于 1981 年 9 月在《中国医学科学院》发表文章 “ 甲型肝炎病毒感染树鼩的初步研究 ” ,发现树鼩可以感染人的甲型肝炎。甲肝论文的作者是医科院的詹美云、刘崇柏、李成明、张文英、朱纯、庞其方、赵同兴、王长安、王金利,和北京第二传染病院的余昌晏、李寿复、佟智功、林尊慧、牛京勤。 1982 年开始,广西的严瑞琪和苏建家及他们的合作者改进实验方法和条件,特别是动物饲养条件改善导致树鼩存活延长。 1984 年,《广西医学院学报》发表肿瘤研究室严瑞琪、苏建家、陈志英、刘由庚、甘友全、周德南的文章报道人血来源的 HBV 感染十只树鼩后,用血清免疫检测和肝脏组织切片,确定七只被感染、仅一只肯定没感染。 1986 年,《上海实验动物科学》杂志发表广西肿瘤防治研究所苏建家、严瑞琪、甘友全、周德南、黄定瑞、黄国华的论文,他们用了 62 只树鼩,其中 53 只接种人 HBV ,通过血清免疫学、肝组织切片确定总感染率为 84% 。他们还用了当时先进的分子杂交、电子显微镜等检测手段,其中电镜显示 Dane 颗粒,证明人 HBV 可以感染树鼩。 1996 年,瑞士苏黎世大学内科的 Walter 与德国 Freiburg 大学内科的 Blum 等开始用树鼩研究乙肝( Walter et al., 1996 )。事实上在 1996 年以前,中国科学家已经多次重复和进一步研究人乙肝病毒感染树鼩,这其中既有广西的苏建家、严瑞琪课题组(苏建家等, 1987 ;严瑞琪等, 1989 ;黄定瑞等, 1990 ;苏建家等, 1992 ;苏建家等, 1995 ;严瑞琪等, 1996 ),也有其他中国科学家(刘芳华和饶娴宜, 1987 ;李奇芬等, 1995 ;王凤水等, 1996 )。 1996 年后还有很多工作(李瑗等, 2011 )。也就是说, 1980 到 1990 年代,中国科学家一系列工作找到了人和猩猩之外唯一能感染人乙肝病毒的、经济、易用的动物模型 -- 树鼩。 Walter 的文章仅引用苏建家等( 1987 )和严瑞琪等( 1989 )论文,而不知道 1996 年以前的多篇中国论文,更不了解 1981 年 到 1986 年 的几篇中国摘要和论文。 Walter 等重复了中国科学家的研究,证实人乙肝病毒注射到树鼩可以导致急性乙型肝炎,表明树鼩可以作为人类乙肝病毒研究的体内模型。他们还发现,将树鼩肝脏的细胞分离后在体外培养(所谓“原代培养”),也可以感染人类乙肝病毒,从而证明树鼩可以作为人类乙肝病毒研究的体外细胞模型。不过,用原代培养的细胞需要经常从动物肝脏分离细胞,不方便。更稳定好用的是可以在体外传代培养的细胞系。 2002 年,法国国家医学研究所的 Gripon 等从人的肝脏分离细胞,并在化合物处理后纯化、筛选,最终获得一株细胞系 HepaRG ,用多种检测证明它可以感染人的乙肝病毒,从而提供了一个实用的体外培养细胞模型,不过具体用的时候较麻烦:需要用两步培养、诱导,花几周时间后才能进入可感染状态。 乙型肝炎病毒的受体 病毒感染细胞一般首先要病毒结合于细胞膜表面的受体,然后进入细胞内。不同的病毒需要各自的受体,有相应受体的细胞才能有效地被病毒感染。 在人群中,有些人天生命好(具体是遗传和变异带来的好处),其受体分子不能与某些病毒结合,所以天生不会患某种传染病。 在科研中,有些病毒的受体很快被科学家找到,如 SARS 病毒 的受体。但是,有些病毒的受体很难被发现。 乙肝病毒本身用什么蛋白质与细胞表面的受体结合?已知在结合特异受体之前,该病毒可以与细胞表面的硫酸肝素样分子相互作用而滞留于细胞表面( Schulze et al., 2007 ; Leistner et al., 2007 )。 1986 年,纽约血液中心的 Neurath 等确定病毒的 Pre-S1 结构域有一小段(氨基酸 21 到 47 )可能对于结合细胞受体很重要( Neurath et al., 1986 )。但其他实验室的一系列工作表明重要的结合位点在氨基酸 9 至 15 左右( Schulze et al., 2010 )。 2003 年,德国科学家证明对感染人类肝细胞重要的 Pre-S1 和 Pre-S2 结构域,也对感染原代培养的树鼩肝细胞重要( Glebe et al., 2003 ),从而表明人和树鼩的肝细胞含有的乙肝受体可能都结合乙肝病毒的同样蛋白质。这篇文章引用中国的树鼩感染 HBV 的文章是严瑞琪等( 1996 )。 肝细胞表面是什么受体能结合乙肝病毒,从而导致病毒感染? 自从 1960 年代发现乙肝病毒后迄今近五十年,还没有找到受体,不是因为没人找,而是很难找。 北京生命科学研究所的研究员李文辉,是兰州大学本科生、北京协和医学院的博士、美国哈佛医学院的博士后。他在美国期间发现了 SARS 病毒的受体( Li et al., 2003 )。回国加盟北生所后,他集中精力试图攻克乙肝病毒受体,几年来很少发表论文,坚持带领实验室的研究生、博士后和其他人员不懈努力,终于找到乙肝病毒和丁肝病毒共用的受体,于 2012 年 11 月 13 日在电子刊物 eLife 发表文章 “ 钠离子 - 牛磺胆酸共转运多肽是乙型肝炎和丁型肝炎病毒的功能性受体 ” 。文章的并列第一作者是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与北生所联合培养的博士研究生严欢和北生所的博士后钟国才,其他还有徐广伟、何文辉、景致毅、郜振超、黄屹、祁永和、彭博、王海敏、付立冉、宋梅、陈盼、高文青、任碧杰、孙银燕、蔡涛、冯晓锋、隋建华。 李文辉实验室的突破是在前人工作基础上迈进的一大步。他们用几个研究组均报道的乙肝病毒结合受体的肽段( Pre-S1 的 2 至 48 氨基酸)( Barrera et al., 2005 ; Engelke et al., 2006 ; Glebe et al., 2005 ; Gripon et al., 2005 ),并将其修饰后作为探针,用中国科学家 1980 年代发现的树鼩为肝细胞来源得到原代培养的树鼩肝细胞( PTH )为材料,应用强有力的现代生物化学技术,寻找结合 Pre-S1 肽段的蛋白质,发现了钠离子 - 牛磺胆酸共转运多肽( NTCP )。用肽段竞争的方法,验证了 NTCP 结合 Pre-S1 的特异性。然后用分子生物学的 RNA 干扰技术,抑制 PTH 内源产生的 NTCP ,可以减少人乙肝和丁肝病毒的感染,从而证明 NTCP 对乙肝病毒和丁肝病毒感染是必需的。他们也发现如果使能感染 HBV 的 HepaRG 细胞中 NTCP 减少,就能降低这些细胞感染 HBV 。他们还发现,之所以 HepaRG 细胞需要用药物诱导两周后才能感染 HBV 的原因是诱导后细胞产生的 NTCP 增多。他们还用人的原代培养肝细胞,证明人的 NTCP 对乙肝病毒感染是必需的。 为了知道 NTCP 是否对乙肝病毒感染是充分的,李文辉实验室用平常不能感染乙肝和丁肝病毒的 Huh7 和 HepG2 体外培养细胞系。他们通过转基因导入这些细胞后产生 NTCP 蛋白质,这些细胞就能被 HBV 或 HDV 所感染。此外,他们还确定了 NTCP 蛋白质结合病毒的关键氨基酸是 157 到 165 位。 李文辉实验室取得突破的关键是用了质谱分析加双重亲和纯化。王晓东近年在北生所建立了几个质量非常好的平台,包括基因组和质谱平台。李文辉的第一项基本工作是在北生所高通量测序中心蔡涛的帮助下建立树鼩肝细胞的基因表达图谱,其后再用质谱分析树鼩肝细胞的蛋白质组。这是繁琐的、但基础性的工作,且需要高质量。他们的实验设计巧妙地标记了作为探针的 Pre-S1 肽段,将其受体结合位点的氨基酸改成可用光偶联的非天然氨基酸,这样光偶联的距离就为零。李文辉实验室还将肽段连接了单克隆抗体识别的位点和生物素标记。在光偶联以后,用单克隆抗体和结合生物素的分子通过亲和层析,可以抵抗强烈的洗脱以去除非特异结合的分子、留下特异结合的分子。这一方法值得学习。 NTCP 平时在肝脏起着基本作用:转运胆酸和钠离子。乙型肝炎和丁型肝炎病毒利用了这一正常蛋白质,与它结合而感染肝细胞。猴子的 NTCP 与人的 NTCP 很像,但在关键的 157 到 165 段不足够像,所以人乙肝病毒只能感染人的肝细胞、不能感染猴子的肝细胞。如果将这段人的序列放到猴 NTCP 序列中,改造后的猴 NTCP 也能介导人乙肝病毒感染。 李文辉等用 NTCP 可以使常用的细胞(如 HepG2 )可以感染乙肝病毒,为乙肝研究领域提供了便宜且易用的细胞模型。以前发现的 HepaRG 细胞,购买和培养花费昂贵,而且需要两周诱导后才能感染。 李文辉实验室的研究不但揭示了乙肝和丁肝病毒进入肝细胞的分子机理,而且在通往有效治疗乙肝的道路上迈出了重要一步。李文辉的工作没有结束:以 NTCP 发现为基础,寻找新的抑制 HBV 感染细胞的药物,给病人带来福音。 李文辉文章发表的同一天,德国科学家致信祝贺李文辉在中国的工作“会改变 HBV 领域今后如何做研究、有助于开发很多病人需要的药物”。 第二天,法国科学家也致信李文辉,祝贺他带来 HBV 领域的重大突破。 可以推广的模式:北京生命科学研究所 1980 年代,我国多方面条件比较差,科研人员的工作主要靠自身的坚持,少数能做出优秀成果。 2010 年代,我国已经具备基础和条件,而且已经有成功的范例,就不仅要依赖少数单位、少数科学家做出优秀成果,而希望大批科学工作者做出条件能支持的优秀工作,这就需要改革科学体制机制。 众所周知,增长的科研经费如果用原封不动的旧方法管理和投入,其效果有限。而对于如何改革,不同行业、学科和时期有所不同。如何管理和使用我国日益增长的科研经费,使之发挥最佳效果?这不仅是科技人员关心,而且是国家非常关心、对人民有实际意义的重大问题。 对世界,中国科学家最终要能产出对人类有益的知识,不再是单向消费或少产出知识;对中国,科学界既需要坚持科学探索带动我国的智识风尚,也需要有些(而不是全体)科学家做出有较快应用价值的成果。 2004 年, 中组部、科技部、北京市为了改革科技体制作为试点成立的北生所,国家交给的任务是基础研究。成立 8 年来,北生所已获国际瞩目, 2012 年初美国 HHMI (休斯医学研究所)评国际青年科学家(给予研究经费资助),中国获得 7 位, 4 位在北京生命科学研究所。 北生所已有多项基础研究得到国际科学界瞩目。而李文辉团队的乙肝病毒研究的意义超出研究所平时的基础生物学研究范围,更容易为社会理解。 北生所做出多项重要发现需要国家坚定支持,研究所发生危机幸亏国家鼎力相助。 国家选拔王晓东为所长后充分信任他。王晓东对北生所的科学家高标准、严要求的同时充分支持。 王晓东本人以基础科学研究闻名于世,但他一直注重可能的应用。他在北生所建立了梯队和平台,为基础和应用研究提供帮助;他坚持的政策使包括李文辉在内的北生所科学家可以追求自己最高科学目标;王晓东在李文辉几乎无产出的时候加建其研究需要的 树鼩 饲养 设施,反映王晓东不仅慧眼识英才而且敢于承担责任; 王晓东推动建立的技术平台,也为李文辉等实验室提供了优质的基础;北生所的行政和后勤,为研究人员提供保障和服务。这些为北生所取得多项重要研究成果奠定了基石。 北生所的经验可以推广 -- 政策、人员、模式,并无需增加国家科研拨款,而对已经计划的增加经费要求必须配套体制和机制改革。全国有很多地方,特别是北京以外的城市,也有适用北生所模式的机构和人员。也有不同机构和学科合适的其他模式需要得到合理实施。 北生所是我国在科研管理探索成功的一个模式,应该推广为我国科研管理多样化模式中一个新的、重要的基本模式。 进一步阅读 Bayer ME, Blumberg BS, and Werner B (1968) Particles associated with Australia antigen in the sera of patients with leukemia, Down's syndrome and hepatitis. Nature 318:1057-1059. Barrera A, Guerra B, Notvall L, Lanford RE (2005) Mapping of the hepatitis B virus pre-S1 domain involved in receptor recognition. Journal of Virology 79:9786-9798. Blumberg BS (1964) Polymorphismns of serum proteins and the development of isoprecipitins in transfused patients. Bulletin of the New York Academy of Medicine 40:377-386. Blumberg BS, Alter HJ, Visnich S (1965) A “new” antigen in leukemia sera.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Medical Association 191:41-46. Blumberg BS, Gerstley BJ, Hungerford DA, London WT, Sutnick AI (1967) A serum antigen (Australia antigen) in Down's syndrome, leukemia, and hepatitis. Annals of Internal Medicine 66:924-931. Blumberg BS (1971). The discovery of Australia antigen and its relation to viral hepatitis. Perspective in Virology 7:223-240. Chung WK, Moon SK, Gerson RK, Prince AM, Popper H (1964). Anicteric hepatitis in Korea. II. Serial histologic studies. Archive of Internal Medicine 113:535-542. Dane DS, Cameron CH, Briggs M (1970). "Virus-like particles in serum of patients with Australia-antigen-associated hepatitis". Lancet 1:695–8. Edman JC, Hallewell RA, Valenzuela P, Goodman HM, Rutter WJ (1981). Synthesis of hepatitis B surface and core antigens in E. coli. Nature 291:503-506. Engelke M, Mills K, Seitz S, Simon P, Gripon P, Schn氀稀攀爀 M, Urban S (2006) Characterization of a hepatitis B and hepatitis delta virus receptor binding site. Hepatology 43:750-760. Galibert F, Mandart E, Fitoussi F, Tiollais P, Charnay P (1979). Nucleotide sequence of the hepatitis B virus genome (subtype ayw) cloned in E. coli. Nature 281:646–50. Glebe D, Urban S, Knoop EV, Cag N, Krass P, Grun S, Bulavaite A, Sasnauskas K, Gerlich WH (2005). Mapping of the hepatitis B virus attachment site by use of infection-inhibiting preS1 lipopeptides and tupaia hepatocytes. Gastroenterology 129:234-245. Glebe D, Aliakbari M, Krass P, Knoop EV, Valerius KP, Gerlich WH (2003). Pre-S1 antigen-dependent infection of Tupaia hepatocyte cultures with human hepatitis B virus. Journal of Virology 77:9511-9521. Gripon P, Rumin S, Urban S, Le Seyec J, Glaise D, Cannie I, Guyomard C, Lucas J, Trepo C, Guguen-Guillouzo C (2002) Infection of a human hepatoma cell line by hepatitis B virus. 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 USA 99:15655-15660. Gripon P, Cannie I, Urban S (2005) Efficient inhibition of hepatitis B virus infection by acylated peptides derived from the large viral surface protein. Journal of Virology 79:1613-1622. Huang DR, Su JJ, Yang C, Huang GH, Yan RQ (1990) Trangenerational infection of human hepatitis B virus in tree shrews. 人乙型肝炎病毒在树鼩中传代感染的研究 . 广西医学院学报 7:1-4 . K挀欀 J, Nassal M, MacNelly S, Baumert TF, Blum HE, von Weizsacker F (2001) Efficient infection of primary tupaia hepatocytes with purified human and woolly monkey hepatitis B virus. Journal of Virology 75:5084-5089. Krugman S, Giles JP, Hammond J (1967). Infectious hepatitis: evidence for two distinctive clinical, epidemiological, and immunological types of infection.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Medical Association 200:365-73. Leistner CM, Gruen-Bernhard S, Glebe D (2008) Role of glycosaminoglycans for binding and infection of hepatitis B virus. Cellular Microbiology 10:122-33. Li QF, Ding MQ, Wang H, Mao Q, Wu CQ, Zheng H, Gu CM, Wang YM (1995). The infection of hepatitis D virus in adult Tupaia. National Medical Journal of China 75: 611-613. 李奇芬 , 丁明权 , 王洪 , 毛青 , 吴纯清 , 郑红 , 顾长海 , 王宇明 (1995). 树鼩感染丁型肝炎病毒的实验研究 . 中华医学杂志 75: 611-613. Li W, Moore MJ, Vasilieva N, Sui J, Wong S-K, Berne MA, Somasundaran, Sullivan JL, Luzuriaga K, Greenough TC, Choe H, Farzan M (2003) Angiotensin-converting enzyme 2 is a functional receptor for the SARS coronavirus. Nature 426:450-454. Li Y, Su J-J, Yang C, Cao J, Ou C, Liang L, Yang F, Wang Q (2011) Progress on establishment of tree shrew (Tupaia) chronic infection with HBV in vivo. Zoological Research 32:104ㄢ 8. 李瑗,苏建家,杨春,曹骥,欧超,梁亮,杨芳,王琦 (2011) 乙型肝炎病毒树鼩体内慢性感染模型的研究历程和展望 . 动物学研究 32:104ㄢ 8 . Liu FH , Rao XY (1987) Research on experimental infection of tree shrews by human serum derived hepatitis B virus. Guizhou Medicin e 刘芳华,饶娴宜( 1987 ) 人乙型肝炎病毒血清实验感染树鼩的研究。 贵州医药 11:24-27 . McAleer WJ, Buynak EB, Maigetter RZ, Wampler DE, Miller WJ, Hilleman MR (1984). Nature 307:178-180. MacCallum FO (1946). Homologous serum hepatitis. Proceedings of the Royal Society of Medicine 39:655-657. Neurath AR, Kent SB, Strick N, Parker K (1986) Identification and chemical synthesis of a host cell receptor binding site on hepatitis B virus. Cell 46:429-436. Okochi K, Murakami S (1968). Observations on Australia antigen in Japanese. VoxSanguinis 15:374-385. Pang QF, Wan XB, Xu AY, Wang ZM, Wang GX, Zhu BY, Zhang XS. 1981. Hepatitis B virus (HBV) infection in the experimental tree shrews. Journal of Medical Resesarch 9:11-12. 庞其方、万新邦、胥爱源、王祖铭、王桂香、朱宝友、张新生( 1981 ) . 乙型肝炎病毒( HBV )感染树鼩的实验研究 . 医学研究杂志 9:11-12 . Prince AM, Fuji H, Gershon RK (1964). Immunohistochemical studies on the etiology of anicteric hepatitis in Korea. American Journal of Hygiene 79:365-381. Prince AM (1968). An antigen detected in the blood during the incubation period of serum hepatitis. 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 USA 60:814-821. Prince AM (1968) Relation of Australia and SH antigens. Lancet 2:462-463. Prince AM (1971) The serum hepatitis virus specific antigen (SH): a status report. Perspective in Virology 7:241-296. Rizzetto M, Canese MG, Arico S, Crivelli O, Trepo C, Bonino F, Verme G (1977) Immunofluorescence detection of new antigen-antibody system ( d /anti- d ) associated to hepatitis B virus in liver and serum of HBsAg carriers. Gut 18:997-1003. Rizzetto M, Hoyer B, Canese MG, Shih JWK, Purcell RH, Gerin JL (1980). d agent: association of d antigen with hepatitis B surface antigen and RNA in serum of delta-infected chimpanzees. 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 USA 77:6124-28. Rizzetto M, Purcell RH, Gerin JL (1980). Lancet 1:1215-18. Rizzetto M; Canese MG, Purcell RH, London WT, Sly LD, Gerin JL (1981). Experimental HBV and delta infections of chimpanzees: occurrence and significance of intrahepatic immune complexes of HBcAg and delta antigen. Hepatology 1:567–74. Schulze A, Gripon P, Urban S (2007) Hepatitis B virus infection initiates with a large surface protein-dependent binding to heparan sulfate proteoglycans. Hepatology 46:1759-68. Schulze A, Schieck A, Ni Y, Mier W, Urban S (2010) Fine mapping of pre-S sequence requirements for hepatitis B virus large envelope protein-mediated receptor interaction. Journal of Virology 84:1989-00. Su JJ, Yan RQ, Gan YQ, Zhou DN, Huang DR, Huang GH (1986). Experimental infection of adult tree shrews by human hepatitis B virus. Shanghai Experimental Animal Sciences 6:193-198. 苏建家 , 严瑞琪 , 甘友全 , 周德南 , 黄定瑞 , 黄国华 (1986). 人乙型肝炎病毒实验感染人成年树鼩的研究 . 上海实验动物科学 6:193-198. Su JJ, Yan RQ, Gan YQ, Zhou DN, Huang DR, Huang GH (1987). Adult tree shrews experimentally infected with hepatitis B virus. Chinese Journal of Pathology 16:103-105. 苏建家 , 严瑞琪 , 甘友全 , 周德南 , 黄定瑞 , 黄国华 (1987). 成年树鼩实验感染乙型肝炎病毒的研究 . 中华病理学杂志 16:103-105 . Su JJ, Wang Y, Yang C, Huang DR, Hiroaki O, Yan RQ.(1992). Human HBV DNA can integrate into the liver cell gene of tree shrew. Chinese Journal of Pathology 21:308-309. 苏建家 , 王宇 , 杨春 , 黄定瑞 , 冈本宏明 , 严瑞琪( 1992 ) . 人 HBV DNA 能整合入树鼩肝细胞基因 . 中华病理学杂志 21:308-309 . Su JJ, Wang JX, Yang C, Huang GH, Ban KC, Luo XL, Yang XF, Yan RQ.(1995) Dose response of tree shrews to experimental infection with human hepatitis B virus. Journal of Gastroenterology and Hepatology 3:180-183. 苏建家,王憬惺,杨春,黄国华,班克臣,罗小玲,杨显福,严瑞琪 (1995) 树鼩对人乙肝病毒实验感染的量反应 . 胃肠病学和肝病学杂志 3:180-183 . Szmuness W., Stevens Ce, Harley Ej, Zong Ea, Oleszko Wr, William Dc, Sadvosky R., Morrison Jm, Kellner A (1980). Hepatitis B vaccine. Demonstration of efficacy in a controlled clinical trial in a high-risk population in the United States. 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 303:833-841. Valenzuela P, Gray P, Quiroga M, Zaldivar J, Goodman HM, Rutter Wj (1979) Nucleotide sequence of the gene coding for the major protein of hepatitis B virus surface antigen. Nature 280:815-819. Valenzuela P, Medina A, Tutter WJ, Amerer G Hall BD (1982). Synthesis and assembly of hepatitis B virus surface antigen particles in yeast. Nature 298:347-350. Wang FS, Chen NS, Wang Y, Liu Y, Du SS, Feng BF (1996). Non-specific reaction in the study of Tupaia animal model inoculated with HBV-rich humans sera. Journal of Beijing Medical University 28:340-342. 王凤水 , 陈红松 , 王宇 , 刘艳 , 杜绍时 , 冯百芳 (1996). 树鼩感人乙肝病毒动物模型研究中的非特异性反应 . 北京医科大学学报 28:340-342 . Wang, KS; Choo, QL, Weiner, AJ, Ou, JH, Najarian, RC, Thayer, RM, Mullenbach, GT, Denniston, KJ, Gerin, JL, Houghton, M (1986). Structure, sequence and expression of the hepatitis delta (delta) viral genome. Nature 323:508–14. Yan H, Zhong G, Xu G, He W, Jing Z, Gao Z, Huang Y, Qi Y, Peng B, Wang H, Fu L, Song M, Chen P, Gao W, Ren B, Sun Y, Cai T, Feng X, Jianhua Sui J, Li W (2012) Sodium taurocholate cotransporting polypeptide is a functional receptor for human hepatitis B and D virus. eLife 1:e00049. DOI: 10.7554/eLife.00049. Yan RQ, Su JJ, Chen ZY, Liu YG, Gan YQ, Zhou DN (1984). A preliminary study on experimental infection of human hepatitis B virus in adult tree shrews . Journal of Guangxi Medical College 1:10-15. 严瑞琪 , 苏建家 , 陈志英 , 刘由庚 , 甘有全 , 周德南 (1984). 人乙型肝炎病毒实验感染成年树鼩的初步研究 . 广西医学院学报 1:10-15 . Yan RQ, Su JJ, Huang DR, Huang GH, Yang C. (1989). Human hepatitis B virus and aflatoxin B1 induced hepatocellular carcinoma in tree shrew. Chinese Journal of Pathology 18:19-22. 严瑞琪 , 苏建家 , 黄定瑞 , 黄国华 , 杨春 (1989). 人乙型肝炎病毒和黄曲霉毒素 B1 诱发树鼩原发性肝癌的研究 . 中华病理学杂志 18:19-22. Yan, RQ, Su JJ, Huang DR, Gan YC, Yang C and Huang GH (1996). Human hepatitis B virus and hepatocellular carcinoma. I. Experimental infection of tree shrews with hepatitis B virus. Journal of Cancer Research and Clinical Oncology 122:283–288. Yu CY et al. (1981). Preliminary studies on the infection of tree shrews by hepatitis B virus. Compilation of materials of the 1981 annual meeting of the second infectious diseases hospital of Beijing p1. 余昌晏等( 1981 ) . 乙型肝炎病毒感染树鼩的初步研究 北京第二传染病院一九八一年会资料汇编 , p1 . Zhan MY, Liu CB, Li CM, Zhang WY, Zhu C, Pang QF, Zhao TX, Wang CA, Wang JL, Yu CY, Li SF, Tong ZG, Lin ZH, Niu JQ (1981) A preliminary study of hepatitis A virus in Chinese Tupaia. Journal of the Chinese Academy of Medical Sciences 3:148-152. 詹美云,刘崇柏,李成明,张文英,朱纯,庞其方,赵同兴,王长安,王金利,余昌晏,李寿复,佟智功,林尊慧,牛京勤( 1981 )甲型肝炎病毒感染树鼩的初步研究 中国医学科学院学报 3:148-152 .
个人分类: 科学|37600 次阅读|65 个评论
[转载]我院徐向田教授应邀出席第十四届国际肝炎肝病大会(图文)
xuxiangtian 2012-6-28 00:41
肝胆网6月25日讯:第十四届国际病毒性肝炎和肝病大会22日在上海召开,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委员刘延东发来贺信,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陈至立出席会议并致辞。大会由中国工程院与上海市人民政府主办。中国工程院院长周济、上海市市长韩正出席会议并讲话。我国著名微生物学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复旦大学教授闻玉梅担任大会主席并致开幕辞。   我院院长徐向田教授应邀出席了这次世界顶级肝炎肝病大会。早在1993年5月12日,徐院长就出席过在日本东京召开的第八届国际病毒性肝炎和肝病大会。   在开幕式上,我院院长徐向田教授与我国著名肝胆病专家吴孟超院士、发现丁型肝炎病毒的意大利肝病专家Rizzter等合影留念。   据徐院长介绍,超过1500名与会者来自40多个国家和地区,其中包括大约600名国外专家。世界各地的著名专家就甲、乙、丙、丁、戊型肝炎,肝硬化、肝癌等肝病研究近三年的进展和展望等专题作报告并讨论,内容覆盖肝炎预防、诊断、免疫、治疗新策略、新措施,肝癌治疗新技术、肝移植新技术等。此外还对抗病毒耐药、联合治疗、共感染、中药治疗、肝病的内科外科治疗及生物治疗等专题进行了研讨。徐院长领衔研究的国家科技部创新基金项目安体维康(又名“华蟾益肝胶囊”)抗乙肝病毒和肝纤维化两份报告在大会上进行了交流。 见图1-4. 图1 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陈至立作重要讲话 图2 院长徐向田教授与吴孟超院士留影于大会开幕式 图3 院长徐向田教授与外国肝病专家合影   图3 徐向田教授在安体维康”华蟾益肝胶囊”抗乙肝病毒论文前 图3 王正医师在安体维康”华蟾益肝胶囊”抗肝纤维化论文前 附:第十四届国际病毒性肝炎和肝病大会简介   国际病毒性肝炎和肝病大会(ISVHLD)是每三年一届,轮流在北美,欧洲,亚太地区举行的国际肝病学大会。每次会议由世界知名专家组成的国际咨询委员会投票选出举办城市。第一届会议在1972年在三藩市举办,往后十二届在美国(华盛顿,纽约,休斯敦,阿达兰大),欧洲(巴黎,罗马,伦敦), 澳大利亚(悉尼),亚洲(东京)等地举行。   2009年3月,在华盛顿举办的第13届ISVHLD大会上,国际专家委员会考虑到病毒性肝炎和肝病对中国的重要性及中国近年取得的显著进展,建议2012年第14届大会在中国举办,并建议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闻玉梅院士担任大会主席,这是该会历史上首次在发展中国家举办。   经国务院批准同意,本次大会由中国工程院和上海市人民政府共同主办,于2012年6月22-25日在上海举行,超过1500名与会者来自40多个国家和地区,其中包括大约600名国外专家。来自亚洲、欧美、大洋洲等地的国际著名专家就甲、乙、丙、丁、戊型肝炎、肝癌、肝病研究近三年的进展和展望等专题作报告并讨论,此外将设抗病毒耐药、联合治疗、共感染、中药治疗、肝病的内科、外科治疗及生物治疗等专题。   本次大会题目为“新进展、新挑战、新解答”,除了会有世界前沿的研究结果发表,还会有世界最顶级的专家从科研、临床和行政三方面总结肝病领域的进展和探讨往后的发展方向,为参会人员提供全面更新的科研信息和肝病的管理概念。本次会议的特点:世界各地每年都有不同形式的会议提供很多肝病信息和更新,本次大会的其中一个特点就是会把信息整合在一起,综合阐述近年的进展,以最大限度的解答现在面对的困难和往后的发展方向。同时大会早上设有Meet-the-Professor Breakfast 让大家可以跟世界顶级专家面对面的互动交流。   http://www.isvhld2012.org/registration.html    http://politics.people.com.cn/n/2012/0622/c70731-18366531.html (肝胆医院办公室供稿。摄影:王正) 肝胆网 http://www.gandan120.cn/readnews.asp?id=474
1635 次阅读|0 个评论
鲍毅 小诗八 《会议》“肝病小虫狡”
uvard 2012-3-29 22:24
会 议 肝病小虫狡, 四海专家饶; 国会楼里聚, 科技火花好。 --鲍毅
个人分类: 随笔小记|2289 次阅读|0 个评论
重症肝病研究热点
xupeiyang 2012-3-18 14:45
1.重型肝炎、肝衰竭(SEVERE HEPATITIS AND LIVER FAILURE) 2.慢性肝炎(CHRONIC HEPATITIS) 病毒性肝炎 非病毒性肝炎 难治性乙肝/丙肝 难治性自身免疫性肝病诊断 3.肝纤维化、肝硬化(LIVER FIBROSIS AND CIRRHOSIS) 失代偿期肝硬化 脑病、肝肾综合征、肝肺综合征 4.肝癌及肝脏移植(HEPATOCELLULAR CANCER AND LIVER TRANSPLANTATION) 5.人工肝、血液净化(ARTIFICIAL LIVER AND BLOOD PURIFICATION) 6.先天及代谢性肝病(GENETIC AND METABOLIC LIVER DISEASE) 肝豆状核变性 Gilbert综合征 肝源性糖尿病 糖原累积症 7.药物性及酒精性肝病(DRUD-INDUCED AND ALCOHOLIC LIVER DISEASE) 脂肪肝 酒精性肝病 药物性肝病 8.肝脏寄生虫病(PARASITE LIVER DISEASE) 9.肝脏细胞及免疫治疗(CELLULAR AND IMMUNE THERAPY FOR LIVER DISEASE) 干细胞 自体免疫(DC/NK/NKT/CIK/CTL) 原代细胞培养鉴定 10.妊娠及小儿肝病(PREGNANCY RELATED AND BABY LIVER DISEASE) 妊娠急性脂肪肝 小儿肝病 母婴阻断技术
个人分类: 肝脏病学|3496 次阅读|0 个评论
如何理解“将肝炎疫苗的生产线‘卖’给中国”呢?
热度 1 liwei999 2011-12-6 11:29
如何理解“将肝炎疫苗的生产线‘卖’给中国”呢? 作者: mirror (*) 日期: 12/05/2011 10:04:00 饶老师介绍了一位到北大讲学 的 Peter Kim博士 。其中有个段落里有这样的文字 Quote Merck药厂对中国人民较友好,曾以一美元为象征性价格,将肝炎疫苗的生产线“卖”给中国,为中国大规模、高质量生产疫苗,对中国人民健康的改善有贡献。 饶老师的这种“理解”虽然也可以成立,但是事情的“背后”,大约并不是这样的漂亮故事。很可能这是一条要废弃的生产线。如果能有人拿走,对设备的所有人来说是最好不过的事情了。问题是设备的接收方是否 肯掏运费 把人家“用剩下”了的东西运走,而不是别的什么。从价值上论,恐怕运费要高于设备本身的价值。因此,作为决策人,需要考虑的是这样做是 值还是不值 的问题。“一美元为象征性价格”。 从教育的角度看,大学接受“废弃”的科研设备是最好的事情。如果大学肯掏钱、能掏钱的话。首先分解设备仪器就是个体验的过程。然后在重新组装起来也是个锻炼的机会。很可能国人大学的教师、研究所的科研人员都不曾有过这样的机会。问题是教育现场掏不出来这笔运输的费用。或者说,这样做有“心理障碍”。10万刀、100万刀的设备,花1万刀的运费让人觉得“值当”。而1刀的设备花1万刀的运费,说明这个事情就需要费些口舌了。搞不好,就要被人指责是花钱运垃圾。 教育是需要花钱的。好的设备怕学生搞坏了,不让学生们用,而废旧的设备,在中国又不多,学生根本就摸不到。这是国人高等理工教育中的一大问题。理工的本领,一般都要靠现场的经验和摸索。而国人的大学里往往缺少这样的东西,西部的大学里,这样的仪器设备就更是少得可怜了。如今的仪器,电子设备偏多,不如过去机械设计的有味道。不同国家、不同时期精密设备的设计风格,与建筑风格是一样的,也是一道风景。 洋人过去讲究“炼金术”,而国人是“炼丹”。如今洋人也知道“炼金”不成,唯有“炼丹”才是出路的道理,“要花15亿美元,在北京新建研发部门”了。虽然“创立更多中国的现代制药企业,改善中国、改善全球的人类健康”理念的出发点很好,但是70亿人口的负荷就是这样的“小善”积累起来的结果。因此,“将科学成果转化为治疗的药物”的道路,很可能就是集小善成大恶的的一个事例。 从教育的视点看,花钱买苦吃、花钱“买”陈旧设备是十分必要的。但是,这些思考对手头里刚有些钱的人来说,是很难接受的。因为是花1万块运费买1块钱(白给)的仪器,而且为这些设备还要准备房间动力,让人觉得不值。 有些事情不能“算计”。过于算计了,人们就不结婚了,结了婚也不生养孩子了。 因此,不婚不育的根源,也是在于国人教育中的缺陷。有些事情不单纯是个价钱的问题。 ---------- 就“是”论事儿,就“事儿”论是,就“事儿”论“事儿”。
个人分类: 镜子医疗卫生专栏|3181 次阅读|1 个评论
丙型肝炎研究国际文献分析报告 1971-2011年
热度 2 xupeiyang 2011-12-6 08:45
丙型病毒性肝炎(丙肝)是由丙肝病毒(HCV)所引起,约50-80%的患者会发展为慢性肝炎。慢性丙肝因其发病症状隐匿,通常只是感到疲劳乏力,很容易被忽视,多数患者在疾病进展到晚期时才被发现,而那时往往已经是肝硬化或肝癌,因而丙肝素有疾病界的\"沉默杀手\"、\"隐形杀手\"之称。   中国约有4,000万人感染丙肝病毒,约占全球总感染人数的四分之一,居世界之首。但是国内公众对丙肝的知晓度相当低,2007年的一项调查显示公众对丙肝的知晓率仅1%,不少人听到\"丙肝\"以为是\"饼干\"。 信息分析平台 http://www.gopubmed.org/web/gopubmed/WEB1kOWEB10O00h0010009000000h001000j100400.y 检索词 Hepatitis C 检索分析结果 54,905 documents semantically analyzed 文献的年代分布 1 2 Top Years Publications ‍ 2011 3,679 ‍ 2009 3,484 ‍ 2010 3,459 ‍ 2008 3,357 ‍ 2005 3,337 ‍ 2007 3,323 ‍ 2006 3,256 ‍ 2004 3,160 ‍ 2003 2,949 ‍ 2002 2,736 ‍ 2001 2,533 ‍ 2000 2,521 ‍ 1999 2,267 ‍ 1998 2,026 ‍ 1995 2,017 ‍ 1997 2,009 ‍ 1996 1,782 ‍ 1994 1,613 ‍ 1993 1,289 ‍ 1992 1,103 1 2 文献的地区分布 1 2 3 ... 9 Top Countries Publications ‍ USA 10,985 ‍ Japan 5,710 ‍ Italy 4,272 ‍ France 3,269 ‍ Germany 2,331 ‍ Spain 2,205 ‍ United Kingdom 2,087 ‍ China 1,578 ‍ Canada 1,034 ‍ Taiwan 1,028 ‍ Australia 964 ‍ Brazil 755 ‍ India 515 ‍ South Korea 513 ‍ Netherlands 474 ‍ Egypt 468 ‍ Switzerland 461 ‍ Turkey 456 ‍ Sweden 433 ‍ Poland 380 1 2 3 ... 9 文献的城市分布 1 2 3 ... 99 Top Cities Publications ‍ Tokyo 1,302 ‍ Paris 908 ‍ New York City 824 ‍ London 822 ‍ Madrid 698 ‍ Rome 692 ‍ Taipei 577 ‍ Barcelona 550 ‍ Los Angeles 503 ‍ Bethesda 498 ‍ Milan 488 ‍ Boston 460 ‍ Beijing, China 433 ‍ Osaka 412 ‍ Baltimore 391 ‍ San Francisco 381 ‍ Sydney 326 ‍ Lyon 310 ‍ Naples 309 ‍ Seattle 309 1 2 3 ... 99 文献的期刊分布 1 2 3 ... 177 Top Journals Publications ‍ Hepatology 1,957 ‍ J Hepatol 1,533 ‍ J Med Virol 1,028 ‍ J Virol 920 ‍ Am J Gastroenterol 722 ‍ J Viral Hepatitis 690 ‍ Gastroenterology 669 ‍ Nippon Rinsho 647 ‍ Transplant P 623 ‍ Lancet 596 ‍ World J Gastroentero 524 ‍ J Infect Dis 521 ‍ J Gastroen Hepatol 521 ‍ Liver Transpl 474 ‍ Gastroen Clin Biol 415 ‍ Transfusion 410 ‍ Digest Dis Sci 398 ‍ Hepato-gastroenterol 393 ‍ Gut 387 ‍ J Clin Microbiol 382 1 2 3 ... 177 文献的主题分布 1 2 3 ... 1205 Top Terms Publications ‍ Hepatitis C 51,163 ‍ Hepatitis 48,995 ‍ Humans 48,478 ‍ Viruses 37,595 ‍ Hepacivirus 34,341 ‍ Hepatitis Viruses 31,529 ‍ Patients 30,637 ‍ Adult 20,471 ‍ Middle Aged 19,205 ‍ Hepatitis C, Chronic 17,451 ‍ Hepatitis, Chronic 16,336 ‍ Antiviral Agents 12,068 ‍ Hepatitis B 11,350 ‍ Fibrosis 10,096 ‍ antigen binding 10,052 ‍ Aged 9,852 ‍ RNA, Viral 9,662 ‍ Antibodies 9,557 ‍ Interferons 9,490 ‍ RNA 9,477 1 2 3 ... 1205 publications over time 文献的历史演变与趋势
个人分类: 信息分析|4090 次阅读|0 个评论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检索平台http://www.pubmed.cn/
xupeiyang 2011-11-12 21:24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检索平台 http://www.pubmed.cn/ PubMed.CN 是一个实验性项目,旨在生命科学医药检索领域做一些探索,希望能够为中国乃至全球的用户提供一些前所未有的应用。 检索实例:肝炎研究项目: http://nsfc.pubmed.cn/search/?q=%28%28%40name+%22%E8%82%9D%E7%82%8E%22+%7C+%40applicationabstract+%22%E8%82%9D%E7%82%8E%22+%7C+%40applicationkeyword+%22%E8%82%9D%E7%82%8E%22%29%29+%26+%28%40subject+%22H00%22++%7C+%40subject+%22C00%22++%7C+%40subject+%22B00%22+%29sq=%28%28%40name+%22%E8%82%9D%E7%82%8E%22+%7C+%40applicationabstract+%22%E8%82%9D%E7%82%8E%22+%7C+%40applicationkeyword+%22%E8%82%9D%E7%82%8E%22%29%29+%26+%28%40subject+%22H00%22++%7C+%40subject+%22C00%22++%7C+%40subject+%22B00%22+%29ot=Relationmoney1=money2=startTime=1986endTime=2011where=ot=starttime 1. 南药"溪黄草"二萜类活性成分、构效关系及免疫肝损伤保护作用机制研究 负责人:祝晨蔯 参与人:祝晨蔯, 桂蜀华, 李小翚, 高丽, 陈德金, 谢思敏, 毛菊华, 胡敏 金额: 58万 申请时间: 2011 学科代码:中药药效物质(H2803) 项目批准号: 81173535 申请单位:广州中医药大学 研究类型:应用基础研究 查看摘要 收藏 摘要 乙型病毒性肝炎因病程迁延易转化,为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多发病,目前仍缺乏理想治疗药。T细胞介导的细胞免疫反应,致肝内细胞因子网络失衡,是乙肝致肝损伤的直接原因。因此,改善细胞因子失调是乙肝治疗的重要环节。前期研究发现:岭南地区常用乙肝治疗药"溪黄草"通过TNF-a/NF-κB信号通路调控免疫调节因子的活性发挥作用,主要药效成分为二萜,但其作用环节与靶点尚不明确。因此,拟针对"溪黄草"3种植物二萜进行系统分离鉴定和体外活性测试,构建3D-QSAR模型,预测高活性二萜,经体内验证,对 1-2个高活性二萜进行对ConA致免疫性肝损伤模型动物TNF-a/NF-κB信号通路中系统内部关键信号分子活化的作用靶点及NF-κB通路调控的炎症介质表达的作用靶点的系统研究,从分子水平系统阐明 "溪黄草"保肝作用的有效成分、构效关系及作用机制,为高活性先导化合物发现及溪黄草制剂再开发提供更加系统完善的研究资料。 2. 基于PD-1/PD-L1信号通路和Th17/Treg细胞失衡研究补肾清毒法治疗CHB的作用机制 负责人:沈强 参与人:沈强, 刘亚敏, 陈颂, 徐秋英, 彭皓均, 曾征伦, 彭胜权, 陈俊贤, 黎晓东 金额: 58万 申请时间: 2011 学科代码:中医内科(H2708) 项目批准号: 81173255 申请单位:广州中医药大学 研究类型:应用基础研究 查看摘要 收藏 摘要 慢性乙型肝炎(CHB)的免疫逃避是临床治疗的难点,树突状细胞(DC)抗原递呈功能低下、PD-1/PD-L1信号通路抑制以及Th17/Treg细胞失衡构成了免疫耐受的主要环节。中医药治疗CHB不容易产生耐药性,且起效后作用较稳定和长久,"反跳"现象少,本课题以中医"肾虚疫毒内伏肝血"的伏气理论与现代免疫分子机制结合,在前期研究阐明了补肾清毒法影响DC功能的基础上,借助CHB患者、转基因小鼠以及体外实验,利用Elispot 、Pentamer-FACS、定量PCR等技术,对DC抗原递呈能力,PD-1/PD-L1信号通路抑制和Th17/Treg细胞亚群数量及功能变化三个免疫抑制的主要方面进行研究,探讨补肾清毒法抗HBV可能的作用靶点和机理,进一步阐明HBV持续感染的免疫逃逸与中医伏气理论"肾虚邪伏肝血"病机的关系,试图揭示CHB伏气病机的本质,为中医治疗CHB提供理论和实验依据。 3. 基于Wnt/β-catenin信号途径探讨清热祛湿活血法抗肝纤维化机制 负责人:鲁玉辉 参与人:鲁玉辉, 陈锦芳, 郑春素, 高展翔, 曹志云, 郑旭, 陈文元, 弓剑 金额: 57万 申请时间: 2011 学科代码:治则与治法(H2704) 项目批准号: 81173180 申请单位:福建中医药大学 研究类型:应用基础研究 查看摘要 收藏 摘要 肝纤维化是多种慢性肝病发展成为肝硬化所必经的一个病理过程,传统的肝纤维化中医治疗大多以化瘀和(或)扶正立法,忽略了湿热等重要病理因素在肝纤维化形成和加重过程中的作用地位。本项目针对慢性肝炎很多已存在肝纤维化的事实并依据其病机以清热祛湿活血法通过体内、体外两个途径分别对肝纤维化大鼠、肝星状细胞(HSC)的干预,以新近发现的在肝纤维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的Wnt/β-catenin信号通路为切入点,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免疫组化、Westernblot等技术探讨清热祛湿活血法抗肝纤维化的分子机制,为中医药防治肝纤维化提供新的理论基础和治疗靶点。 4. APOBEC3G抗HCV的新分子机制研究 负责人:彭宗根 参与人:彭宗根, 樊博, 武燕彬, 李健蕊, 赵志云, 朱艳萍, 吴舟一 金额: 57万 申请时间: 2011 学科代码:抗感染药物药理(H3106) 项目批准号: 81173101 申请单位:中国医学科学院医药生物技术研究所 研究类型:基础研究 查看摘要 收藏 摘要 我们在以宿主细胞蛋白作为抗病毒药物靶点的理论与实践系列研究中,首次发现并证实宿主细胞因子载脂蛋白B mRNA编辑酶催化多肽样蛋白3G(APOBEC3G)是丙型肝炎病毒(HCV)复制的限制性因子,且化学小分子化合物能直接稳定其在胞内的水平从而达到抗HCV的作用;尽管APOBEC3G被包装至感染性子代病毒颗粒中并发挥作用,但其抗HCV活性与其引起病毒基因脱氨发生G→A超突变无关(Hepatology,2011,IF=10.84);由于HCV(黄病毒科)复制周期与逆转录病毒科、嗜肝DNA病毒科和细小DNA病毒科等病毒复制过程明显不同,因此提示APOBEC3G有新的抗病毒作用机制。本课题即在现有原创性研究成果基础上深入分析APOBEC3G结构与其抗HCV的功能关系及HCV拮抗其限制作用基础,以阐明APOBEC3G抗HCV的新分子机制,旨在丰富抗病毒理论的同时,还为研发新型抗HCV药物提供科学依据。 5. 双环醇作用靶点研究及基于其骨架的新型治肝炎药物设计 负责人:孙华 参与人:孙华, 张世鹏, 魏怀玲, 褚凤鸣, 王宏旭, 刘潜, 魏宁, 王娅杰, 徐成博 金额: 60万 申请时间: 2011 学科代码:抗炎与免疫药物药理(H3104) 项目批准号: 81173073 申请单位:中国医学科学院药物研究所 研究类型:应用基础研究 查看摘要 收藏 摘要 双环醇为我国第一个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治肝炎药物,已在全国广泛使用,但其作用靶点一直不明确。我们利用TarFisDock反式分子对接系统,发现双环醇与次黄嘌呤单磷酸脱氢酶(IMPDH)结合能力最强。IMPDH是鸟嘌呤核苷酸从头合成途径的限速酶,为免疫抑制剂、抗肝炎及抗肿瘤药等的重要作用靶点。我们前期实验也提示双环醇对IMPDH有抑制活性。基于上述背景,本项目第一部分,利用酶促反应、高效液相色谱及外周血单核细胞增殖实验深入研究双环醇对IMPDH酶的抑制作用。第二部分,在计算机模拟显示双环醇骨架结构可以作为IMPDH抑制剂的优势结构进行改造的基础上,研究IMPDH的活性中心,进行基于结构的药物分子设计,构建虚拟组合库,进行虚拟筛选,合成高分化合物并进行活性评价,有望发现新型IMPDH抑制剂用于肝炎等治疗。本课题原创性强,有前期研究基础,学科交叉合作,预期能取得良好的成果,有重要的理论和应用价值。 6. PPARalpha/gamma信号通路在蛇床子素治疗高脂性脂肪性肝炎中的作用 负责人:谢梅林 参与人:谢梅林, 薛洁, 陈蓉, 邓敏, 钟文, 王小燕 金额: 45万 申请时间: 2011 学科代码:老年病药物药理(H3103) 项目批准号: 81173067 申请单位:苏州大学 研究类型:应用基础研究 查看摘要 收藏 摘要 在本课题组先前研究已发现蛇床子素具有改善单纯高脂性脂肪肝动物脂代谢紊乱和增加肝脏PPARα/γ表达以及降低酒精诱导脂肪肝小鼠肝组织中TNF-α的基础上,本项目采用高脂诱导脂肪性肝炎大鼠模型和体外培养的大鼠肝实质细胞及3T3-L1脂肪细胞,探讨PPARα/γ信号通路在高脂性脂肪性肝炎发病机制中的作用,通过比较蛇床子素对不同组织(肝脏、脂肪)和细胞(肝细胞和脂肪细胞)中PPARα/γ-NF-κB-细胞因子(TNF-α,IL-6,IL-8和MCP-1)和PPARα/γ-SREBP-FA途径的影响,探讨蛇床子素治疗高脂性脂肪性肝炎的分子作用机制及其可能的主要靶器官或靶细胞,并进一步论证蛇床子素是否为PPARα/γ双重激动剂,这对阐明PPARα/γ在高脂性脂肪性肝炎发病中的机制以及将PPARα/γ双重激动剂包括蛇床子素能用于高脂性脂肪性肝炎的治疗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7. 八角属化学成分及抗乙型肝炎病毒(HBV)活性研究 负责人:柳继锋 参与人:柳继锋, 王亚峰, 邵彦江, 郭明明, 陈圆圆, 关若飞 金额: 50万 申请时间: 2011 学科代码:天然药物化学(H3002) 项目批准号: 81172961 申请单位:郑州大学 研究类型:基础研究 查看摘要 收藏 摘要 先导化合物的发现是新药研究的关键前提和基础,从天然产物中寻找先导化合物进行结构简化和修饰,是一条已被实践证明了的新药研发捷径。在抗病毒天然活性成分筛选中,我们在国内外首次发现八角属植物中特有的seco-prezizaane类倍半萜内酯具有抗乙型肝炎病毒(HBV)活性,并分离得到2个具有潜在抗HBV活性的化合物。本项目拟在原工作基础上,通过活性追踪对三种八角属植物展开深入的化学成分研究并对前期发现的有进一步研究价值的先导化合物进行结构修饰,合成20-30个衍生物,力图将天然药物化学和现代药理学有机结合,初步阐明八角属中所广泛分布的seco-prezizaane类倍半萜内酯类化合物抗HBV活性构效关系,以期发现结构新颖的抗HBV活性化合物,这将对创新药物的研究以及八角属植物资源的开发利用具有重要意义. 8. 中药灵芝中化学成分的再认识和保肝抗肝癌生物活性评价 负责人:邱明华 参与人:邱明华, 李忠荣, 王翠芳, 刘接卿, 杨元凤, 周琳, 王海燕, 彭惺蓉 金额: 62万 申请时间: 2011 学科代码:天然药物化学(H3002) 项目批准号: 81172940 申请单位: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 研究类型:应用基础研究 查看摘要 收藏 摘要 肝病(肝炎、脂肪肝、肝癌)是发病率很高的重大疾病,中药灵芝长期用来治疗肝病,疗效显著,应用广泛,但有效成分一直不能确切阐明,对灵芝有效成分物质基础再认识,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组从灵芝中分离出80个灵芝三萜和生物碱成分,尚未能够确定明确的活性成分,本项目针对灵芝治疗肝病的有效性,拟全面进行保肝抗肝癌的物质基础再认识,并对有效物质进行活性评估等研究。通过从功效显著的灵芝品种提取物中,筛选追踪活性部位,系统分离大量的三萜和生物碱等活性化合物,进行单体化合物的活性评估。本项目将使我们对中药灵芝的保肝护肝的物质基础,有一个全新的认识;研究结果也将为灵芝的保肝护肝活性和治疗肝病提供理论依据。 9. 乙肝疫苗无应答复种后SLAM-SAP免疫调控机制及免疫细胞相互作用 负责人:林潮双 参与人:林潮双, 蔡庆贤, 刘静, 张耿林, 邬喆斌, 佘兰辉, 崇雨田, 黄仰苏 金额: 14万 申请时间: 2011 学科代码:疫苗和佐剂研究/接种/免疫防治(H1014) 项目批准号: 81172889 申请单位:中山大学 研究类型:基础研究 查看摘要 收藏 摘要 乙肝疫苗无应答者是乙型肝炎病毒(HBV)的易感者,解决复种后无应答问题对控制人群HBV感染非常重要。机体接种乙肝疫苗后出现无应答反应的机理不甚清楚。最近研究表明可能与免疫耐受信号系统异常有关。信号转导淋巴细胞激活分子(SLAM)是免疫细胞激活的重要协同刺激分子。我们前期研究表明,乙肝疫苗免疫后,SLAM在无应答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中表达明显高于应答者。SLAM与SLAM相关蛋白(SAP)结合,发挥配体和受体的作用。本课题拟采用WesternBlot和流式细胞术等技术研究乙肝疫苗无应答者SLAM-SAP表达情况,以及复种前后各种免疫细胞(树突状细胞、B淋巴细胞、CD4+T淋巴细胞)的功能状态,旨在证实SLAM-SAP信号转导系统在机体T细胞依赖的体液免疫调节中的作用,阐明SLAM-SAP参与抗体形成中的作用及乙肝疫苗免疫后各种免疫细胞的相互作用,为今后制定加强免疫策略提供科学依据。 10. PD-1和Tim3信号途径在慢性HBV感染后iNKT细胞功能低下中的作用 负责人:石统东 参与人:石统东, 杨玓, 张越, 张丽, 张建明, 谭晓菁, 汪晓风 金额: 54万 申请时间: 2011 学科代码:炎症、感染与免疫(H1005) 项目批准号: 81172804 申请单位:重庆医科大学 研究类型:应用基础研究 查看摘要 收藏 摘要 长期以来在慢性HBV感染中CD8+T细胞的作用倍受重视,iNKT的作用一直被忽视。近年发现iNKT可不依赖传统CD4+和CD8+ T细胞而在体内直接抑制HBV复制;且慢性HBV感染后iNKT功能的下降一定程度上导致了HBV不能被彻底清除;此时iNKT的功能下降可能与其表面负性共刺激分子PD-1和Tim3表达上调有关。本课题拟通过对慢性HBV感染者体内iNKT数量、功能及表面PD-1和Tim3表达水平的研究,并首次尝试通过体外阻断iNKT上PD-1和Tim3信号以恢复iNKT的功能;并通过MHV-3(C3H) 慢性肝炎小鼠模型的体内实验分别和联合阻断这两个信号途径,尝试恢复iNKT的功能并观察对HBV复制的抑制作用。力图揭示PD-1和Tim3信号途径与慢性HBV感染后iNKT细胞低反应性的关系,探索iNKT在HBV慢性感染、疾病发生发展及临床抗病毒治疗中可能的作用,并探讨其免疫学机制。 11. 新的T细胞免疫负调节膜分子LSECtin与肝脏抗病毒免疫耐受的关系研究 负责人:唐丽 参与人:唐丽, 张梦瑶, 王晓文, 刘彪, 王敏, 贺雪明 金额: 55万 申请时间: 2011 学科代码:炎症、感染与免疫(H1005) 项目批准号: 81172802 申请单位: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医学科学院 研究类型:基础研究 查看摘要 收藏 摘要 慢性病毒性肝炎有显著的免疫应答特征:免疫逃避与耐受。以T细胞负调节分子为靶标,逆转机体免疫抑制状态,诱导抗病毒免疫成为慢性病毒性肝炎防治方式的新突破。我们前期研究从肝脏中发现膜蛋白LSECtin,表达在肝脏非实质细胞和外周血树突状细胞;不仅负调节肝脏局部的T细胞免疫,还负调节全身性T细胞免疫。我们推测LSECtin可能抑制肝脏抗病毒免疫,与慢性肝炎的发生有密切关系。最近研究表明:LSECtin在慢性乙肝患者肝组织中表达上调;在小鼠腺病毒感染模型中,LSECtin 可抑制病毒特异性T 细胞免疫,减缓肝内病毒清除。我们希望进一步明晰LSECtin抑制抗病毒免疫的机理;建成国际认可的急、慢性HBV模型,研究LSECtin对肝炎病毒清除的影响及其与病毒持续感染的关系;研究慢性乙肝临床标本,分析LSECtin的表达与慢性乙肝进程的相关性,阐明LSECtin在慢性乙肝T细胞免疫耐受中的功能。 12. 酒精性肝硬化的临床流行病学和NK细胞免疫学特征研究 负责人:王福生 参与人:王福生, 石峰, 高斌, 于双杰, 王嗣予, 林沪, 金磊, 赵娟娟, 冯国华, 宋彦宁 金额: 60万 申请时间: 2011 学科代码:免疫应答异常(H1002) 项目批准号: 81172779 申请单位: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三0二医院 研究类型:基础研究 查看摘要 收藏 摘要 我国饮酒人群数量巨大,研究表明,长期饮酒将导致酒精性肝炎、酒精性肝硬化,严重影响肝脏的正常代谢功能并危及生命,所以,对酒精性肝硬化的临床特点及发病机制的研究尤为迫切。动物模型研究显示,酒精的摄入可以抑制NK细胞对活化的肝星状细胞的清除作用,从而加速了肝硬化的进程。迄今我国的酒精性肝硬化流行病学研究尚不完善,并且相关的免疫学机制也未见报道。据此,我们依靠本单位丰富的临床资源,将开展酒精性肝硬化的流行病学调查;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阐明酒精性肝硬化患者NK细胞免疫学特征(数量和功能)的变化与临床酒精性肝硬化进展的关系,以及相关的免疫学机制;并为今后酒精性肝硬化治疗提供新的靶点和设计思路。 13. 拉米夫定抗病毒治疗与肝癌发生时间的相关性研究 负责人:毕京峰 参与人:毕京峰, 魏振满, 陈大为, 朱珍真, 屠舒, 许文涛, 谭均元 金额: 14万 申请时间: 2011 学科代码:传染病流行病学(H2609) 项目批准号: 81172734 申请单位: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三0二医院 研究类型:应用基础研究 查看摘要 收藏 摘要 美国2009及中国2010年"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均引用一篇来自台湾的临床研究, 认为已有循证医学证据证明拉米夫定抗病毒治疗能够降低肝癌的发病率。本课题组经对国内外相关文献进行系统评价发现,包括该文献在内,目前尚无可靠证据证明核苷(酸)类似物治疗慢性乙型肝炎能够降低肝癌的发病风险。由于以安慰剂为对照的前瞻性研究存在难以逾越的伦理学障碍,本研究拟借鉴临床流行病学的病例-病例对照研究方法,以慢性乙型肝炎相关肝癌患者为研究对象,采集较大样本,按有无应用拉米夫定抗病毒治疗分为两组,应用COX比例风险模型及多元线性回归方法,探索拉米夫定抗病毒治疗对慢性乙型肝炎相关原发性肝癌发病时间的影响,从延缓原发性肝癌发病时间的角度阐明抗病毒治疗与原发性肝癌的相关性。本研究的成功实施,将对慢性乙型肝炎的临床治疗策略、肝癌预防策略及卫生经济学产生深远影响,并填补该领域的一项空白。 14. 慢性乙型肝炎免疫耐受和免疫清除机制的代谢组学研究 负责人:牛俊奇 参与人:牛俊奇, 郭晓林, 周豪, 邵雪, 丁黎莉, 闫红青 金额: 70万 申请时间: 2011 学科代码:传染病流行病学(H2609) 项目批准号: 81172727 申请单位:吉林大学 研究类型:应用基础研究 查看摘要 收藏 摘要 慢性病毒性乙肝的自然史包括3个阶段:免疫耐受期,免疫清除期,非活动或低(非)复制期。在免疫耐受期病毒呈持续感染状态,抗病毒治疗无效。在免疫清除期,人体的免疫系统对乙肝病毒发起攻击,乙肝病毒可被清除,在这期抗病毒治疗也是有效的。是什么因素打破了免疫耐受状态,激活了免疫清除反应尚不清楚,也找不到理想的免疫耐受或免疫激活期的关键因子或生物学标志物。目前只能根据血清转氨酶水平和肝活检病理检查等来推断病人处于何期,这两个方法皆有一些缺陷。发现免疫耐受或免疫清除的关键因子或两者间的转化机制,对于了解和干预慢性乙肝的转归,恰当的掌握治疗的时机和方式是很重要的。本项研究将针对慢性乙肝感染不同阶段群体患者的血浆及尿液进行代谢组学研究,发现处于不同阶段的各群体间发生在代谢物层面的变化,如细胞信号释放,能量传递,细胞间通信等变化,了解疾病演变的机制,并找出各阶段的标志,为干预慢性乙肝的疾病自然过程,指导临床 15. 干扰素-λs基因变异及其表达水平与丙型肝炎病毒感染转归的相关性研究 负责人:丁艳华 参与人:丁艳华, 陈海燕, 贾志芳, 于振香, 李青梅, 蔡丽伟, 安云凤, 陈红 金额: 65万 申请时间: 2011 学科代码:传染病流行病学(H2609) 项目批准号: 81172726 申请单位:吉林大学 研究类型:基础研究 查看摘要 收藏 摘要 HCV感染全球超过1.7亿人, 已成为世界各国共同的公共卫生问题,目前的治疗方法仅对约50%的病人有效。干扰素-λs(IFN-λs 包括IL-29、IL-28A和IL-28B)因其具有抗病毒及免疫调节作用,在宿主自发清除病毒和干扰素治疗清除病毒中发挥重要作用。本研究在吉林省扶余县丙肝高发人群中建立流行病学调查现场,募集研究对象,对无HCV感染人群、感染后病毒自发清除人群、慢性感染人群进行基因分型,分析IFN-λs基因簇上基因变异和HCV感染、病毒自然清除及慢性化的相关性,找到 IFN-λs基因簇上功能性基因变异,用于前瞻性预测病毒的自然清除和对干扰素的治疗反应。并深入探讨IL-29、IL-28A 、IL-28B和诱导干扰素刺激基因(ISGs)在血液中及肝脏组织中的表达,阐明IFN-λs在肝脏内外参与清除HCV病毒的作用机制,为IFN-λ的新药开发和预测其治疗奠定基础。 16. RMP在乙型肝炎病毒X蛋白(HBx)致癌作用中的分子机制 负责人:魏文祥 参与人:魏文祥, 蒋敬庭, 汪小华, 盛伟华, 王金志, 杨慧翠, 仲蕾, 王琦, 郭云兰, 王晓婷 金额: 57万 申请时间: 2011 学科代码:消化系统肿瘤(H1617) 项目批准号: 81172347 申请单位:苏州大学 研究类型:基础研究 查看摘要 收藏 摘要 乙型肝炎病毒X蛋白(HBx)与肝癌的发生密切相关。HBx与RNA聚合酶II的RPB5亚基相结合,而RPB5又与RMP具有很高的亲和性,因此HBx与RMP的关系极为密切。我们最新的研究表明:RMP能够促进肝癌细胞的增殖及其移植瘤的形成。当RMP被干扰后,肝癌细胞即丧失在体内成瘤的能力。然而,目前RMP在HBx诱发肝癌过程中的确切机制尚不清楚。本课题采用细胞和分子生物学技术,如基因的转染与共表达、克隆形成、裸鼠成瘤、细胞迁移和侵袭等实验。通过检测肝癌组织中RMP与HBx的表达,分析它们与肝癌发生的临床相关性。通过肝癌细胞株中HBx与RMP的共表达,探索RMP对HBx诱导的肝癌细胞增殖和凋亡的影响。应用裸鼠成瘤实验,研究RMP及其突变体在HBx诱导的肿瘤生长中的作用及其意义。本课题旨在阐明RMP在HBx致癌作用中的分子机制,为肝癌的基础和临床研究提供新的靶点。 17. 转基因干细胞来源的肝细胞抗HCV感染研究 负责人:孙仁 参与人:孙仁, 邱福铭, 许晶虹, 余蓓蓓, 王科, 胡勇, 叶俊, 武当, 陈志刚 金额: 60万 申请时间: 2011 学科代码:消化系统肿瘤(H1617) 项目批准号: 81172314 申请单位:浙江大学 研究类型:基础研究 查看摘要 收藏 摘要 晚期肝细胞性肝癌(HCC)缺乏有效治疗手段。丙型肝炎病毒(HCV)感染是HCC重要危险因素之一;受肝者体内HCV往往导致HCC患者肝移植失败。人类胚胎干细胞(hESCs)、诱导多功能干细胞(iPSCs)的研究进展使得从基因及细胞水平治疗HCC成为可能。我们推测向患者输入可以抵抗HCV感染的干细胞使失代偿的肝细胞再生,将根本消除HCV所致HCC复发可能。我们前期研究发现,靶向作用于HCV保守序列的短发卡RNA(shRNA)或下调细胞表面受体CD81可以抑制HCV的复制;对病毒具有高亲和性纤连蛋白结合体(内抗体)可以抑制病毒感染。本项目研究中,我们将在hES或iPS内导入具有抗HCV复制能力的shRNA或内抗体,体外诱导这些细胞分化为肝细胞,并在FRG鼠中重建肝脏。通过体内、体外研究这些肝细胞的抗HCV能力,评价其抑制HCV所致肝细胞恶性转化的潜能。研究结果将为HCV相关HCC治疗提供新线索。 18. Let-7在肝脏炎性微环境抵抗结肠癌转移中的作用及机制研究 负责人:耿利 参与人:耿利, 王越, 戚鹏, 杨甲梅, 戴炳华, 谢峰, 陆炯炯, 申荣喜, 闫龙 金额: 54万 申请时间: 2011 学科代码:消化系统肿瘤(H1617) 项目批准号: 81172304 申请单位: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军医大学 研究类型:应用基础研究 查看摘要 收藏 摘要 肝炎及肝硬化后的肝脏对结肠癌肝转移具有显著抵抗作用,研究肝脏炎性微环境抵抗结肠癌转移的机制,无疑对肿瘤转移的机制研究和临床治疗有重要的意义。本项目组前期实验中发现,microRNA let-7家族成员let-7a,d,f均在IFN-γ刺激后显著下调,且这一组microRNA均可通过靶向Fas分子调节结肠癌的凋亡过程,并在体内实验中显著影响了结肠癌的增殖效率。因此,我们拟通过转录因子IRF1相关研究分析IFN-γ诱导的Let-7下调的机制,并通过肝炎小鼠,Fas敲除小鼠,let-7过表达和敲低结肠癌细胞株等模型,采用小动物活体成像等技术研究let-7家族是否通过Fas调节了结肠癌的体外内转移能力,从而探讨let-7家族在炎症因子刺激后的下调现象是否在炎症期肝脏抵抗结肠癌转移的过程中有重要意义。该研究有可能阐明结肠癌肝转移的新的分子机制,并为临床诊断和治疗提供新的研究靶点。 19. 乙肝病毒X基因突变体调控Wnt-5a参与肝细胞癌发生的作用机制 负责人:刘晓红 参与人:刘晓红, 耿明, 陈世敏, 杜秀敏, 曹永成, 毕利泉, 毛蕊琪, 李宁 金额: 61万 申请时间: 2011 学科代码:消化系统肿瘤(H1617) 项目批准号: 81172261 申请单位:中国人民解放军济南军区总医院 研究类型:应用基础研究 查看摘要 收藏 摘要 乙型肝炎病毒X基因(HBx)与肝细胞癌(HCC)的发生有密切关系,但其具体的分子机制仍不清楚。本课题前期研究发现肝癌组织内存在高频的HBx羧基端缺失突变,随后构建了HBx羧基端缺失突变体并转染HCC细胞,以全长HBx基因为对照进行了基因表达谱芯片筛选和蛋白质组分析,发现HBx羧基端不同缺失突变体分别在基因和蛋白水平调控Wnt-5a表达,免疫组化和Western Blot分析发现Wnt-5a在肝癌组织中低表达并相关于肿瘤差的预后。推测HBx基因突变体可通过调控Wnt-5a的表达,影响多种信号转导途径,共同参与HCC的发生发展。本课题拟应用基因共转染、SiRNA和染色质免疫共沉淀芯片等分子和细胞学技术,进一步探讨HBx基因突变体通过调控Wnt-5a的表达参与肝细胞癌发生的分子靶点和作用机制。研究结果对阐述乙肝病毒感染相关性肝细胞癌发生机制将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潜在应用价值 20. 肝星状细胞免疫抑制特性在肝癌发生发展中的作用 负责人:王效民 参与人:王效民, 赵文秀, 裴一花, 熊宇, 任广利, 刘建明, 旷鹏昊 金额: 55万 申请时间: 2011 学科代码:肿瘤免疫(H1604) 项目批准号: 81171976 申请单位:厦门大学 研究类型:应用基础研究 查看摘要 收藏 摘要 癌症的发生与其生存微环境密切相关,其中与肿瘤发生发展的微环境最直接相关的是基质细胞。肝星状细胞HSCs作为肝脏最重要的基质细胞,一直是肝炎后肝硬化的研究热点,近年来发现HSCs激活后具有极强免疫抑制作用,而其免疫特性对肝癌的发生发展有何影响,尚不清楚。在前期工作中,我们发现在正常免疫小鼠的皮下移植瘤模型中,活化的HSCs能够通过促进细胞增殖、血管生成及抑制肝癌组织中T细胞浸润等促进肝癌发生发展。为了进一步深入研究HSCs的免疫抑制功能与肝癌发生发展关系,揭示肝癌免疫逃逸机制与微环境的关系。我们通过建立正常免疫小鼠肝癌原位模型将活化的HSCs与小鼠肝癌细胞共同接种肝脏,研究活化的HSCs对肝癌发生发展的影响及HSCs对局部乃至全身免疫功能的影响;同时检测临床肝癌组织中活化HSCs,并将其与免疫细胞表达、肿瘤分期、复发及预后作相关性分析,为临床以HSCs作为免疫干预的新靶点提供实验依据。
个人分类: 信息检索|19199 次阅读|0 个评论
专著《病毒性肝炎中西医防治学》
xuxiangtian 2011-11-4 22:52
徐向田,李玉英主编 , 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 来源:新华书目报、全国大中专教学用书汇编 ( 教目 ) 书目数据 — 免费下载 【征订号】 【书名】病毒性肝炎中西医防治学 【丛书名】 【作者】徐向田,李玉英主编 徐向田 | 李玉英 【 ISBN 】 978-7-5308-4811-1 【出版社】天津科学技术 出版社 【定价】 CNY78.00 【页数】 388 页 【出版年月】 2009 【内容简介】全书共 22 章,分别介绍病毒性肝炎的病原学和流行特点,临床表现和分型,特殊类型肝炎和处理,并发症的防治,辅助检查与评价,中医辨证论治,西医治疗与进展,预防方法,营养与饮食疗法。自我保健等。 【读者对象】 欢迎各出版单位提供书目信息。 010-88361919, cpin2006@188.com 书目信息来源 新华书店总店信息中心、《新华书目报 - 科技新书目》、《新华书目报 - 社科新书目》、《全国大中专教学用书汇编》 书目咨询 QQ 545472965 , 010-88361919 书目数据 — 免费下载
个人分类: 专著书刊|2787 次阅读|0 个评论
王澄说中国新增肝炎病例90%是针灸传播,这是否可能?
热度 5 Amsel 2011-7-19 11:13
《新语丝》为王澄这个话题纠缠了几个回合了,但至今仍然没有看到有人拿数字说话。看来只好亲自动手了。 王澄原文: 2007 年 1 月中国卫生部肝炎防治委员会委员,著名肝病专家徐道振教授表示,乙肝是世界性的常见病、多发病。据有关资料显示,全世界约有 3 亿乙型肝炎病毒感染者,仅中国就有 1 亿人,且每年新增 3000 万乙肝患者,而这一数字目前正呈上升趋势。 ...... 大陆中国人的肝炎 90% 是针灸传播的,这叫做“医源性传播”,也就是病人到医生那里,为了去除自己已经得的病,当他从医生那儿回来,得了一个新病。 这里有一个数字严重错误。王澄所引“ 3000 万患者”应该是指总病例数(中国每年新生人口约1500万,死亡人口约1000万,新增人口约500万,如果每年“新增”乙肝病例3000万,岂不是乙肝发病率每年要提高两个百分点,简直骇人听闻)。实际上,中国每年“新增”的乙肝病例数不到 100 万( http://www.ksldbz.gov.cn/020103/132.htm )。 这篇文章是全国针灸情况的调查(http://xxzz.cintcm.com/OA/pdfdow.aspx?Type=pdfFileName=c84bdb60-adb1-42e8-91cc-9883ab79d264.pdf),包括了针灸就诊人数的调查。根据其中表2中2007年的数字,取206个针灸科年诊1.5万次,136个针灸科年诊1.25万次,189个针灸科年诊0.75万次,147个针灸科年诊0.25万次,这样这678个被调查的针灸科一共年诊657.5万次。 根据常见的针灸疗程,假定每位患者可能去针灸科就诊1-10次,由于无法知道不同针灸次数的疗程的概率分布,这里假设为均匀分布,于是这678个针灸科每年就诊患者的人数为119.5万人。 考虑到该论文发出了2000份问卷,所以我们可以认为全国这样的针灸科有2000家(不考虑回答问卷和不回答问卷的针灸科的情况的差异),于是推测全国每年总的针灸人数是119.5×2000/678 = 352.6万人。 下面需要了解针灸导致乙肝的发病率。去年香港大学的研究组发表过有关针灸传播疾病风险的文章。中文网上有这样的文字( http://zhongyi.fx120.net/zj/zjcs/23323.html ): 如美国佛罗里达州卫生局和健康处对该州奥伦治县一个按摩诊所 103 例 1980 年 2 月至 5 月接受针灸治疗的病人进行调查。其中,有 6 例发展成肝炎,没有接受针灸的病人无一例发生乙型肝炎( P0.0001= 。查其原因,因针具是以氯化苯酮液(一种低效力的清毒剂)浸泡 24h ,未能消毒目的 。值得注意的是, 日本近年来, 针刺事故致丙型肝炎感染率也趋向上升,各家报告不一,统计字数约为 3% ~ 5% 。但是推测针刺事故实际数字要高于报告数字几倍,实际感染率接近 10%。 这段文字说明,在确定出现针刺事故的情况下,感染肝炎的比例为10%。遗憾的是不知道针刺事故的比例,也不知道非针刺事故情况下感染肝炎的比例。作为上限,推测针刺事故的比例是5%。如果非事故与事故情况下感染肝炎的比例相同,那么患者感染肝炎的比例是10%;如果非事故情况下感染肝炎的比例远小于事故情况(比如1%),那么针灸患者感染肝炎的比例是1.45%。 按照这两个比例、和每年针灸就诊的人数,每年因针灸感染肝炎的人数是5.1万到35.3万人,占新增患者的5%到35%。 从这个结果看,针灸很可能是导致肝炎的重要因素,但不大可能是直接传播肝炎的压倒性重要的因素。当然王澄文章留了后门,他说间接传播的也算,这就更扯不清了。
个人分类: 中医|5711 次阅读|5 个评论
肝炎就是这样传染的
xupeiyang 2010-11-15 03:19
乙肝病毒携带者街头举牌找人陪吃饭(图) http://www.sina.com.cn 2010年11月15日03:10 华商网-华商报 锄草和饭友一起吃饭。   征集结果   15人表示不清楚,8人不愿意,45人表示愿意(其中4人留下了联系方式,6人最后确定参加饭局)   没想到能征集到六名饭友,西安之行比我预计得要好。昨日,结束了一小时的饭友征集,河南乙肝病毒携带者锄草兴高采烈地向身边的志愿者诉说她对西安的感受。   街头征到6个饭友   西安是我一路走来的第十九站,我期望很高!昨日下午3时许,海归女硕士锄草和西安志愿者们来到大雁塔北广场开始宣传活动,性格开朗的锄草穿着醒目红色外衣,举着我想有人陪我吃饭广告牌和调查表,走到人群中对路人说:我是乙肝病毒携带者,你愿意陪我吃饭吗?从今年4月开始,锄草曾在上海、南京、呼和浩特、西宁等十几个城市,街头举牌征集饭友。   最初找饭友时,我的目光落到谁身上,谁就会急匆匆地跑开,现在好多了,在广场里,周围的市民并没有看到乙肝两字就跑,许多人反而主动靠近锄草,详细询问乙肝如何传染。   市民赵先生经营建材生意,在听到锄草的介绍后,他留下了自己的联系方式,虽然听说乙肝不会因为一起吃饭而传染,但从来没有真的和乙肝病毒携带者近距离接触。   下午4时,一个小时的活动结束了,锄草开心地整理着战果,45人表示愿意,15人表示不清楚,8人不愿意,其中4人还留下了联系方式,6人最后确定要和我一起进餐!在6位饭友中,既有老人,也有刚刚踏入大学校门的大学生,锄草说,没想到老中青俱全!   随机选的餐馆 未遭到拒绝   临行时,锄草却提起了一个顾虑,我在选择餐馆时,一直没有主动告诉人家,我是乙肝病毒携带者,而这次选择餐馆也是如此。   昨日,记者以锄草朋友的身份,在市内多家餐馆替锄草订餐,当提及乙肝病毒携带者时,不少餐厅服务人员都面有难色,但并没有直接拒绝。   我们是通过她举着的牌子和宣传资料猜到的,昨日,在锄草最终选定的餐馆,大厅服务人员说,虽然知道锄草是乙肝病毒携带者,但是他们并不会对客人区别对待。   服务人员说,此前他们已经知道共用餐具、一起吃饭等行为不会传染乙肝,所以不会干扰锄草在餐馆就餐,如果有其他客人知道她携带乙肝病毒,我们会耐心解释,除了乙肝传播途径外,我们还会强调餐具已经严格消毒,好让其他客人安心。   为消除歧视 街头征饭友   感谢饭友,是你们让我坚持了下来,还有一直陪伴着我的志愿者朋友,昨日下午4时30分,在大雁塔北广场附近的一家餐厅,锄草以茶代酒感谢在场的6位饭友和6位西安志愿者。锄草说,从高中开始,她就在与乙肝阴影抗争,往往一个小小的举动,会深深伤害像我这样的乙肝病毒携带者,像有一次一位朋友在跟我握手之后,下意识地甩了甩手,让我觉得很不舒服,而消除这种歧视,正是锄草一行街头征集饭友活动的出发点。   此次西安之行对于锄草来说还有一个特殊的意义,以前是素不相识的网友志愿者帮助我,这次我留学时的朋友奇奇也加入到了我们的行列。而一开始,在西安工作的奇奇对于锄草的志愿行动并不看好,奇奇说,起初,我认为她的活动坚持不下来,曾想劝她放弃,但经过一天的活动,看到这么多志愿者都在默默地帮助她,我觉得她肯定能走得更远,我也会帮助她走下去。下一步,我要去兰州,对于自己的全国之旅,锄草信心很足。奇奇说,她已经9年没有回家过年了,今年过年她一定要回去,她最应该感谢的是她的家人。一旁的锄草没有反驳,只是小声地说,今年过年我是应该回家看看。实习记者 刘志龙 本报记者 耿彦红   小贴士   握手拥抱不会传染乙肝   乙肝传播途径有三种 血液、母婴和未经安全防护的性行为传播。不会通过呼吸道和消化道等途径传播。因此同工作、同吃饭、交谈、握手、拥抱,不会感染乙肝病毒。   注射乙肝疫苗是预防乙肝最有效最经济的途径。   无论是乙肝病毒携带者,还是乙肝患者,乙肝传播途径不会有任何改变,乙肝病毒携带者必须定期检查肝功能,而且治疗乙肝暂时没有特效药,请不要听信虚假广告。   2010年2月10日,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教育部、卫生部联合下发通知,要求各级各类教育机构、用人单位在公民入学、就业体检中,不得要求开展乙肝项目检测,不得要求提供乙肝项目检测报告,也不得询问是否为乙肝表面抗原携带者。 http://news.sina.com.cn/s/p/2010-11-15/031021470584.shtml
个人分类: 医学科普|3098 次阅读|0 个评论
肝炎证治学目录(修改稿)
fqng1008 2010-11-13 09:09
6月份报的计划,人民卫生出版社已经将其列于选题,要求明年6月份交稿,故重新拟了一下目录,让修改样稿,准备启动。 第一章 定义、范围与意义 第一节 肝炎的定义与范围 第二节 肝炎的中医认识 第三节 编写思路与方法 第二章 辨证体系与理论构建 第一节 外感病辨证的理想模式 第二节 分型辨证模式的缺陷 第三节 毒损肝络假说及其理论构架 第四节 肝炎的分期辨证模式 第五节 从个体化技艺到标准化技术 第三章 急性肝炎 第一节 病因病理(含西医和中医病因病机) 第二节 证候探讨 第三节 临床表现 第四节 实验室检查 第五节 治疗策略(中医药治疗的定位与选择) 第六节 辨证论治(含分型辨证与分期辨证) 第七节 其他措施 第八节 研究进展 第四章 慢性肝炎 第一节 病因病理(含西医和中医病因病机) 第二节 证候探讨 第三节 临床表现 第四节 实验室检查 第五节 治疗策略(中医药治疗的定位与选择) 第六节 辨证论治(含分型辨证与分期辨证) 第七节 其他措施 第八节 研究进展 第五章 重型肝炎 第一节 病因病理(含西医和中医病因病机) 第二节 证候探讨 第三节 临床表现 第四节 实验室检查 第五节 治疗策略(中医药治疗的定位与选择) 第六节 辨证论治(含分型辨证与分期辨证) 第七节 其他措施 第八节 研究进展 第六章 淤胆型肝炎 第一节 病因病理(含西医和中医病因病机) 第二节 证候探讨 第三节 临床表现 第四节 实验室检查 第五节 治疗策略(中医药治疗的定位与选择) 第六节 辨证论治(含分型辨证与分期辨证) 第七节 其他措施 第八节 研究进展 第七章 肝炎肝硬化 第一节 病因病理(含西医和中医病因病机) 第二节 证候探讨 第三节 临床表现 第四节 实验室检查 第五节 治疗策略(中医药治疗的定位与选择) 第六节 辨证论治(含分型辨证与分期辨证) 第七节 其他措施 第八节 研究进展 第八章 药物性肝炎 第一节 病因病理(含西医和中医病因病机) 第二节 证候探讨 第三节 临床表现 第四节 实验室检查 第五节 治疗策略(中医药治疗的定位与选择) 第六节 辨证论治(含分型辨证与分期辨证) 第七节 其他措施 第八节 研究进展 第九章 酒精性肝炎 第一节 病因病理(含西医和中医病因病机) 第二节 证候探讨 第三节 临床表现 第四节 实验室检查 第五节 治疗策略(中医药治疗的定位与选择) 第六节 辨证论治(含分型辨证与分期辨证) 第七节 其他措施 第八节 研究进展 第十章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 第一节 病因病理(含西医和中医病因病机) 第二节 证候探讨 第三节 临床表现 第四节 实验室检查 第五节 治疗策略(中医药治疗的定位与选择) 第六节 辨证论治(含分型辨证与分期辨证) 第七节 其他措施 第八节 研究进展 第十一章 自身免疫性肝炎 第一节 病因病理(含西医和中医病因病机) 第二节 证候探讨 第三节 临床表现 第四节 实验室检查 第五节 治疗策略(中医药治疗的定位与选择) 第六节 辨证论治(含分型辨证与分期辨证) 第七节 其他措施 第八节 研究进展 第十二章 证候辨治述要(20个?) 第十三章 肝炎治法集锦(10法?) 第十四章 中药临床药理学 第一节 抑制病毒药物研究 第二节 利胆退黄药物研究 第三节 抗炎降酶药物研究 第四节 抗肝纤维化药物研究 第五节 抑制肝癌及肝癌前病变药物研究 第十五章 诊疗经验荟萃(共10名专家) 第一节 关幼波 第二节 钱 英 第三节 王灵台 第四节
个人分类: 肝病手记|2519 次阅读|0 个评论
肝炎研究国内文献计量分析报告
xupeiyang 2010-8-31 10:40
数据来源 http://guest.cnki.net/grid2008/brief/result.aspx?PageName=ASP.generater_searchindex_aspxDbPrefix=SCDBDbCatalog=%e4%b8%ad%e5%9b%bd%e5%8c%bb%e9%99%a2%e7%9f%a5%e8%af%86%e4%bb%93%e5%ba%93ConfigFile=%e4%b8%ad%e5%9b%bd%e5%8c%bb%e9%99%a2%e7%9f%a5%e8%af%86%e4%bb%93%e5%ba%93.xmlDBViewType=FullTextdb_value=CHKJ%2CCDMH%2CCHKP%2CCHKNNaviField=KMC%E5%88%86%E7%B1%BB%E5%8F%B7orderby=relevanttxt_extension=xlsmwt_1_sel=%E4%B8%BB%E9%A2%98%E8%AF%8Dmwt_1_value1=%E8%82%9D%E8%82%BF%E7%98%A4mwt_1_special1=%3DNaviField2=%E8%AF%AD%E4%B9%89%E6%A0%91%E6%9D%A1%E7%A0%81sTab=mainwordnavicode=navicode2 主题分布 乙型肝炎 (10663) 病人 (7403) 肝炎, 乙型, 慢性 (6931) 肝炎, 病毒性, 人 (6897) 治疗学 (5942) 肝炎, 慢性 (5077) 肝炎 (4888) 乙型肝炎病毒 (4638) 肝硬化 (4596) 丙型肝炎 (4136) 治疗结果 (4098) 感染 (3699) 肝 (3577) 血清 (3503) 肝炎病毒 (3377) 乙型肝炎表面抗原 (3091) 对照组 (2503) 传染病 (2499) 甲型肝炎 (2310) 急性病 (1876) 诊断 (1729) 聚合酶链反应 (1594) 乙型肝炎e抗原 (1571) 肝病 (1568) 干扰素类 (1477) 乙型肝炎疫苗 (1458) 血清学 (1392) 专题综合分析 (1379) 肝肿瘤 (1344) 戊型肝炎 (1333) 酶联免疫吸附测定 (1220) 急腹症 (1209) DNA (1177) 病案 (1151) 慢性病 (1133) 丙型肝炎抗体 (1125) 供血者 (1105) 肝纤维化 (1079) 发病率 (1074) 肝细胞 (1073) RNA (1058) 肝炎, 丙型, 慢性 (1048) 接种 (989) 乙型肝炎抗体 (947) 重叠感染 (910) 带病原状态 (908) 方法 (895) 综述文献专题 (874) 中医药疗法 (863) 临床医学 (817) 医院 (813) 黄疸 (810) 丙氨酸转氨酶 (806) 输血 (773) 寄生虫病 (720) 病理学 (719) GB病毒C型 (704) 中西医结合疗法 (691) 疾病 (673) 年龄因素 (667) 作者分布 骆抗先,第一军医大学南方医院 (162) 姚集鲁,中山医科大学第三附属医院 (152) 王宇明,第三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134) 顾长海,第三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118) 郝连杰,同济医科大学附属同济医院 (97) 章廉,第一军医大学南方医院 (90) 许家璋,解放军第81医院 (78) 郎振为,北京地坛医院 (74) 刘士敬,解放军第302医院 (71) 侯金林,南方医科大学附属南方医院 (68) 张光曙,解放军第88医院 (67) 王崇国,解放军第180医院 (67) 张玲霞,解放军第302医院 (65) 庄辉,北京医科大学 (62) 郑瑞丹,解放军第175医院 (57) 王松山,解放军第302医院 (57) 陶其敏,北京医科大学人民医院 (57) 周永兴,第四军医大学唐都医院 (56) 于建国,解放军第88医院 (55) 隋云华,解放军第81医院 (54) 巫善明,上海市传染病医院 (52) 马勇,解放军第123医院 (51) 李奇芬,第三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50) 何长伦,解放军第81医院 (50) 张定凤,重庆医科大学 (50) 曾令兰,同济医科大学附属协和医院 (50) 李梦东,第三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50) 陈菊梅,解放军第302医院 (47) 刘金星,河北医科大学第三医院 (47) 杨东亮,同济医科大学附属同济医院 (47) 王海涛,军事医学科学院第五研究所 (47) 赵景民,解放军第302医院 (45) 王宝恩,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 (45) 饶日春,解放军第175医院 (45) 郝飞,第三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45) 周霞秋,上海第二医科大学附属瑞金医院 (44) 张绪清,第三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44) 王林杰,解放军第302医院 (44) 万谟彬,第二军医大学附属长海医院 (44) 刘伟,东南大学第二附属医院 (44) 姚光弼,上海市静安区中心医院 (43) 严家春,解放军第123医院 (43) 徐德忠,第四军医大学 (42) 王英杰,第三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41) 刘克洲,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 (41) 李河民,中国药品生物制品检定所 (41) 罗婵,东南大学第二附属医院 (40) 周伯平,深圳市东湖医院 (40) 高志良,中山医科大学第三附属医院 (40) 崇雨田,中山医科大学第三附属医院 (40) 范建高,上海市第一人民医院 (39) 董永绥,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 (39) 杨志国,解放军第81医院 (39) 赵西平,同济医科大学附属同济医院 (39) 周育森,军事医学科学院第五研究所 (39) 斯崇文,北京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39) 田德英,同济医科大学附属同济医院 (38) 刘健虎,解放军第101医院 (38) 刘崇柏,中国预防医学科学院病毒学研究所 (36) 期刊分布 中西医结合肝病杂志 (1688) 中华肝脏病杂志 (714) 传染病信息 (681) 实用肝脏病杂志 (528) 临床肝胆病杂志 (521) 国外医学.流行病学.传染病学分册 (490) 世界华人消化杂志 (481) 中华实验和临床病毒学杂志 (471) 临床荟萃 (445) 肝脏 (431) 中华传染病杂志 (420) 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 (412) 山东医药 (359) 中国公共卫生 (324) 家庭医学 (297) 疾病监测 (284) 浙江预防医学 (282) 江苏医药 (274) 职业与健康 (249) 预防医学文献信息 (223) 中国医师杂志 (215) 交通医学 (195) 黑龙江医学 (194) 广东医学 (192) 新中医 (191) 实用医学杂志 (188) 放射免疫学杂志 (183) 实用预防医学 (180) 现代预防医学 (179) 国外医学.内科学分册 (174) 实用医技杂志 (172) 陕西中医 (168) 浙江中西医结合杂志 (165) 中原医刊 (165) 上海预防医学杂志 (164) 国外医学.预防.诊断.治疗用生物制品分册 (163) 人民军医 (161) 胃肠病学和肝病学杂志 (159) 临床医学 (158) 中华流行病学杂志 (157) 日本医学介绍 (155) 现代医药卫生 (154) 福建医药杂志 (151) 广西预防医学 (151) 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 (150) 临床内科杂志 (147) 中华内科杂志 (146) 新医学 (144) 国外医学.病毒学分册 (143) 抗感染药学 (141) 河南医药信息 (140) 上海医学检验杂志 (139) 中国实用内科杂志 (136) 河南预防医学杂志 (135) 第四军医大学学报 (135) 医学理论与实践 (134) 广东卫生防疫 (133) 中国学校卫生 (133) 苏州医学院学报 (132) 陕西医学杂志 (131) 基金分布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385) 国家科技攻关计划 (152) 美国中华医学基金 (52) 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863计划) (41) 卫生部科学研究基金 (40) 解放军总后勤部卫生部科研基金 (40) 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 (37) 广东省科技攻关计划 (19) 铁道部科技研究开发计划项目 (18) 上海科技发展基金 (17) 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计划) (15) 江苏省普通高校自然科学研究计划项目 (15) 河南省科技攻关计划 (15) 云南省自然科学基金 (14) 高等学校博士学科点专项科研基金 (14) 教育部留学回国人员科研启动基金 (13) 卫生部优秀青年科技人才专项科研基金 (12) 浙江省医药卫生科研基金 (11) 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 (11) 湖南省卫生厅科研基金 (10) 浙江省自然科学基金 (10) 山东省卫生厅基金 (10) 山东省科委基金 (10) 广东省医学科研基金 (9) 广东省中医药管理局基金 (9) 贵州省科技攻关计划 (9) 中山医科大学科研基金 (8) 江西省自然科学基金 (7) 江苏省自然科学基金 (7) 安徽省自然科学基金 (7) 上海市卫生系统百人计划基金 (7) 广西科学基金 (6) 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 (6) 湖南省科委基金 (6) 江苏省科委应用基础研究基金 (6) 江苏省卫生厅科研基金 (6) 上海市青年科技启明星计划 (6) 上海市医学领先专业重点学科基金 (6) 军队留学回国人员启动基金 (6) 教育部优秀青年教师资助计划 (6) 安徽省教育厅科研基金 (6) 教育部科学技术研究项目 (5) 辽宁省科学技术基金 (5) 湖南省自然科学基金 (5) 湖北省自然科学基金 (5) 四川省科技攻关计划 (5) 福建省教委科研基金 (5) 中山医科大学科研启动基金 (5) 卫生部部属(管)医疗机构临床学科重点项目建设专项资金 (4) 霍英东教育基金 (4) 四川省卫生厅科研基金 (4) 四川省教委重点科研基金 (4) 重庆市科委基金 (4) 陕西省科技攻关计划 (4) 山西省自然科学基金 (4) 山东省中医药管理局基金 (4) 山东省教委基金 (4) 福建省自然科学基金 (4) 农业部软科学研究项目 (4) 年代分布 2001 (4820) 2002 (4775) 2000 (4747) 1998 (4555) 1999 (4551) 1997 (4092) 1996 (3634) 1995 (3612) 1994 (3298) 2003 (1916)
个人分类: 信息分析|2446 次阅读|0 个评论
肝炎论治学(提纲)
fqng1008 2010-6-16 18:09
这次会议期间,人民卫生出版社1988年出版的《肝炎论治学》拟再版,钱英教授找我一起合作以求与时俱进。我回来后,大致弄了个提纲,提供给他参考。 第一章 定义、范围与意义 第一节 肝炎的定义与范围 第二节 肝炎的中医认识 第三节 编写思路与方法 第二章 辨证体系与理论构建 第一节 成功的辨证模式 第二节 目前肝炎辨证模式的缺陷 第三节 毒损肝络假说及其理论构架 第四节 肝炎的分期辨证模式 第五节 从个体化技艺到标准化技术 第三章 急性肝炎 第一节 病因学 第二节 临床特点 第三节 实验室检查 第四节 分期辨证探讨 第五节 中医药治疗的定位与选择 第六节 饮食调护 第四章 慢性肝炎 第一节 病因学 第二节 临床特点 第三节 实验室检查 第四节 分期辨证探讨 第五节 中医药治疗的定位与选择 第六节 饮食调护 第五章 重型肝炎 第一节 病因学 第二节 临床特点 第三节 实验室检查 第四节 分期辨证探讨 第五节 中医药治疗的定位与选择 第六节 饮食调护 第六章 淤胆型肝炎 第一节 病因学 第二节 临床特点 第三节 实验室检查 第四节 分期辨证探讨 第五节 中医药治疗的定位与选择 第六节 饮食调护 第七章 肝炎肝硬化 第一节 病因学 第二节 临床特点 第三节 实验室检查 第四节 分期辨证探讨 第五节 中医药治疗的定位与选择 第六节 饮食调护 第八章 证候辨治述要(20个?) 第九章 肝炎治法集锦(10法?) 第十章 中药临床药理学 第一节 抑制病毒药物研究 第二节 利胆退黄药物研究 第三节 抗炎降酶药物研究 第四节 抗肝纤维化药物研究 第五节 抑制肝癌前病变药物研究 第十一章 诊疗经验荟萃(共10名专家) 第一节 关幼波 第二节 钱 英 第三节 王灵台 第四节
个人分类: 肝病手记|3787 次阅读|0 个评论
干扰素:比黄金还要贵重
KONGX 2010-5-5 04:05
2004年干扰素全球销售额达到59亿美金,相当于沪杭磁悬浮的造价,而且每年销售额在以17%的速度增长。天文数字背后体现的是干扰素的疗效,治疗慢性丙型肝炎的唯一首选药物,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重要药物,此外临床上干扰素被广泛的应用在肾癌,白血病等等肿瘤的治疗之中,干扰素在肿瘤治疗上的奇迹让她成为Time杂志的封面(图1)。 控制干扰素全球市场的只有两大公司,罗氏和先灵葆雅。从早期的普通短效干扰素到2004年左右上市的长效干扰素,这两个公司一直在争论不休到底哪一家的干扰素更好,包括2008结束的Ideal临床研究,似乎先灵葆雅赢了,但是后来证明又没有赢。我不能妄自评论到底哪个更好,因为conflict of interest: 我的硕士研究课题基于罗氏研发部与导师的合作。当然国内在干扰素国产化的过程中,涌现了以侯云德院士为代表的科学家,成就了以赛诺金(干扰素1b)为代表一大批国产干扰素。现在国内的干扰素种类到了数不胜数境地,不知道是该开心呢还是该悲哀! 药物开发不仅是公司希望看到的,患者也希望有效果更好的新药。中国庞大的慢性乙型肝炎人群也不例外,普通干扰素隔天使用,价格在100-300左右,一年药费3-4万;长效干扰素,派罗欣180ug一针1350元,一年药费就7-8万。长效干扰素的持续应答率是40%,短效大概33%左右,说到底就是即使价格如此昂贵,也不等于患者花了这个钱,就能把病治好,而且为了成功的可能性增加7%,要花一倍以上的费用,这种药物对于一般的工薪阶层是无法接受的。可是病人不懂啊,医生说长效的好,病人就是借钱也要用啊。在考虑性价比的时候,需要一些深入的经济学和医学研究,将开销和疗效挂钩,考虑花什么样的钱用什么样的方式治病。其实也不需要研究,医生应该问问病人年收入多少,我建议年收入10万以下的长效干扰素慎用。 除了alpha;-干扰素(2a, 2b, 1b型)在治疗慢性病毒性肝炎中大显身手以外,干扰素-beta;型主要用于治疗多发性硬化。虽然干扰素-gamma;在调节Th1细胞分化中作用很强,但是目前为止,gamma;-干扰素还没有广泛应用于临床,有的研究发现gamma;-干扰素能够治疗肝纤维化,而美国FDA正在进行gamma;-干扰素治疗结核的II期临床研究。 Further reading: 1. 干扰素市场分析: http://www.biotech.org.cn/news/news/show.php?id=37482 2. 全球干扰素市场超 30 亿: http://news.pharmnet.com.cn/news/2008/10/28/240347.html 3. 就干扰素的研究与中国工程院院士侯云德对 话: http://www.bioon.com/biology/Class422/33898.shtml 4. Medicine: What's Become of Interferon? http://www.time.com/time/magazine/article/0,9171,959561,00.html
个人分类: 科学杂谈|4601 次阅读|1 个评论
无聊的时候想想国病乙肝
热度 1 KONGX 2010-4-21 21:55
生物医学已经进入到一个膨胀的时代,新的技术手段不断涌现,传统的生物学已经延伸出数以万计的学科领域,早在一个世纪前,西方科学的开创性工作依然在指导当今的研究,或者说他们的科学思维依然在继续。只可惜,大多数scientists核心的思维方法没有学会,追星思想倒是不少。前几天看国家资助的自然科学基金肝炎项目, microRNA , Th17 等当前国际上热点的课题中占了很多。为什么? 时髦啊 ,有创意吗? 最有意义的研究工作,不是建立在追求时髦的基础上,而是建立在假说和实验的基础之上,用实验去说明真实情况。可惜医生缺乏很好的科学培训,我们侧重临床培养,内科医生病例讨论的时候可以更清楚的看出来我们缺乏科学思维。我们往往把患者的病理生理能描述的很生动,能说出一大堆鉴别诊断和相关的知识,然而却缺乏寻找相关证据的能力和要求,把对疾病的解释建立在推理的基础之上。医学,如果仅仅建立在推理和逻辑的基础之上,就形成类似于中医的医学理论,而西方的实验和用事实说话,与之相比毫无疑问更有说服力。临床医学研究需要摆脱理性的推理,而用实验说话。将理性的推理,转化为事实的推断,个人认为是目前临床研究的核心依然没有变 , Claude Bernard 提倡的 experimental medicine思维 依然是目前临床医学科学发展的核心 。 几天前读一本书, 20 世纪免疫学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研究。当人类对巨噬细胞吞噬细菌功能一无所知的时候,当巴斯德创立的体液免疫已经主导生物学研究的时候,德国的科学家用简单而复杂的实验说明血细胞中存在破坏细菌的细胞,而不能完全消灭细菌,巨噬细胞的功能在接下来的研究中被确定。更有意思的是血型的发现,在 A 、 B 、 O 血型发现之前,科学家已经发现存在血细胞凝集反应,而他们用红细胞异凝实验来看是否发生感染。直到 Landsteiner 用实验室 11 个人血细胞和不同人的血清进行结合试验 ,观察不同人之间红细胞和血清的相互作用,推断了人群中存在四种血型,并因此研究获得诺贝尔医学奖。 现在的诺贝尔医学奖已经进入一个与时代共进的阶段,可能在 100 年后,人们会像我们谈笑 100 年前的医学科学家一样,原来这么简单就能搞定了。开创性的工作,就是在一片混乱中提出直接的、可以被重复的证据。 病毒培养 ,这门简单而又复杂,历史悠久而又依然生命力健在的实验技术,去年的诺奖再一次将奖项颁给了病毒研究的科学家,在 HIV 和 HPV 中做出突出工作的人物。 病毒方面的全球第一大疾病, 乙型肝炎病毒 ,依然在懵懂之中,等待着悬而未决的科学探索。从 Danes 颗粒的发现至今已有 40 多年的历史,目前对于乙肝的研究也可以说达到了一种铺天盖地的程度,也许很多的研究工作还在继续,回顾一下乙肝研究中的 里程碑 ,从 Dane 颗粒的发现到 HBV - DNA 序列的解析,从病毒毒性学说到免疫介导的肝脏损害学说,乙肝疫苗的研制成功,乙肝 HBV-DNA 检测,干扰素应用于临床治疗乙肝,随后出现了以拉米夫叮、阿德福韦和恩替卡韦为代表的核苷酸类似物。尽管核苷类似物治疗乙肝取得一定的效果,但是对于乙肝的认识还不足以让我们根治乙肝。病毒这个世界上最小的生命体,以旺盛的生命力给人类带来最大的挑战。乙肝发表的文章很多,但是没有那一篇可以达到一种新的科学高度, 大多数的研究都是在找树枝,而不是在找树干,找树根。 连根拔起的魄力在哪里? 乙肝的研究为什么远远落后于丙肝,这需要什么,丙肝有几个非常出色的研究工具, HCVpp , HCVcc ,有细胞感染模型,细胞培养中的病毒具有感染能力,然而直到今天乙肝没有很好的 细胞模型 ,全世界都在急,没有细胞模型很多细胞生物学的功能研究没法继续,病毒进入细胞的关键受体蛋白依然未知;病毒无法感染体外培养的原代肝细胞,其原因在哪里?谁能建立乙肝感染的细胞模型,这将是一个极具突破性的研究。暴发型肝炎中可能会有这样的病毒颗粒,他们存在与病毒的什么结构之中,还是需要不同的协同因子,谁能知道啊。培养出具有直接感染原代肝细胞或者肝细胞系的乙肝病原体对推动乙肝的研究将起关键性的作用。差点忘了,在 鼠人肝模型 中,存在病毒感染原代肝细胞的证据,说明在老鼠体内病毒能够感染鼠肝中的人肝细胞,这个模型发表在 Nature Medicine ,但是这种老鼠本身是 SCID 的老鼠,这是为了不发生免疫排斥设计的。但是即使这样,这个模型的成本很高,操作起来也比较复杂,很难推广,但是其研究的成功表明在特定的环境下, HBV 能够感染原代人类肝细胞,如果是协同因子辅助 HBV 进入肝细胞的话,那么在老鼠肝脏环境中必定存在协同乙肝病毒进入人肝细胞的同类结构蛋白,否则如何解释体外环境下乙肝病毒无法感染人原代肝细胞呢。 尽管乙肝病毒的生物学功能研究,包括病毒进入,进入细胞之后的(吞噬体还是溶酶体)脱壳,跨核膜, cccDNA 在核内发挥作用的关键作用酶。 没有很好的动物模型 ,对于乙肝的免疫反应归根结底的原因在哪里, HBV 特异性介导的 CD8 + T 细胞介导非杀细胞作用吗?这个已经主导乙肝研究达 20 年之久的基本原则,是不是正确的,如果正确的,那么核苷类药物的抗病毒机制又如何解释,我们能相信核苷类药物能提高 CD8 + T 细胞介导非杀细胞清楚 HBV 作用吗? Chisari 的老鼠在不久的将来极有可能被证明是 artifact 。
个人分类: 科学杂谈|5406 次阅读|3 个评论
针灸传播肝炎艾滋病研究信息分析报告 1974 - 2010年
xupeiyang 2010-3-19 15:40
本文为博主原创的医学信息分析报告,特此说明。 信息分析平台: http://www.gopubmed.org/web/gopubmed/1?WEB01xepgx6zx8zl4IaI1I00f01000j10040001rl 检索策略:Acupuncture and transmitted infections 14 documents semantically analyzed Top Years Publications 1999 2 1993 2 2009 1 2006 1 2005 1 2002 1 2001 1 1997 1 1994 1 1990 1 1985 1 1974 1 Top Countries Publications South Korea 3 Brazil 2 USA 2 Taiwan 2 Hong Kong S.A.R., China 1 France 1 Japan 1 Top Cities Publications Seoul 2 Taipei 2 So Paulo 1 Namw?n 1 Hong Kong 1 Richmond 1 Paris 1 Albuquerque 1 Goinia 1 Top Journals Publications J Med Virol 2 Rev Soc Bras Med Trop 1 Am J Trop Med Hyg 1 Int J Dermatol 1 J Clin Microbiol 1 Acupunct Med 1 Presse Med 1 Am J Gastroenterol 1 J Korean Med Sci 1 Nippon Koshu Eisei Zasshi 1 Rev Saude Publica 1 Med Clin-barcelona 1 N Z Med J 1 1 2 3 4 Top Authors Publications Lee S 2 Wu J 2 Sheng W 2 Barone A 1 Cavalheiro N 1 De La Rosa A 1 Elagin S 1 Tengan F 1 Arajo E 1 Choi J 1 Kweon S 1 Shin M 1 Song H 1 Jeon D 1 Song H 1 Ryu H 1 Kim W 1 Oh C 1 Yun K 1 Woo P 1 1 2 3 4 1 2 3 ... 12 Top Terms Publications Humans 13 Viruses 11 Acupuncture 10 Hepatitis 10 Adult 10 Risk Factors 9 Hepatitis Viruses 8 Blood Transfusion 8 Sexuality 8 Pharmaceutical Preparations 8 Acupuncture Therapy 8 Hepatitis C 7 Hepacivirus 6 Sexually Transmitted Diseases 6 Prevalence 6 viral reproduction 5 Multivariate Analysis 5 Middle Aged 5 Hepatitis B 5 Street Drugs 4 1 2 3 ... 12 Where health is patriotism. Visit of New Zealand medical delegation to China: 20 August-9 September 1974. PMID: 4532204 Related Articles Authors: Hiddlestone, H J Journal: N Z Med J , Vol. 80 (529): 509-16 , 1974 No abstract given.
个人分类: 传染病学|1497 次阅读|0 个评论
James Darnell培养的杰出中国科学家
KONGX 2010-2-18 07:26
James Darnell 是一名值得尊重的杰出科学家, 2002 年 Lasker 奖获得者,美国国家科学勋章的获得者, Lasker 奖的介绍中,他的两大贡献在于阐明 RNA 调控和细胞因子的作用机制,而另外一大贡献就是培养了 125 名杰出的科学家,他们在各自的领域做出了漂亮的工作,其中不乏一些中国人,拜读和学习他们的研究工作是每一个从事干扰素研究的人不可或缺的基础,今天我实在非常无聊,于是想读读他们的 paper ,写写关于这些聪明学者们的发现,想想自己怎样做的更好。 Darnell 实验室培养出的华裔科学家很多,不可能一一道来,只是选几个有代表性或者说跟我现在的研究密切相关的科学家。 1 .傅新元 前些天看到饶毅教授的博客上,他评论傅新元教授是曾经杰作频传, CNS 三天两头有, single author 的 cell 文章,在 JAK-STAT 信号通路的研究中,发表了很多一流的 paper ,更重要的他所阐明的机理得到了公认。 1990 年发现 ISGF-3 核转录因子由 4 种不同的蛋白组成,分子量大小分别是 91kd , 84kd , 113kd 和 48kd , 1992 年克隆出这 4 种蛋白由 3 个基因编码,并提示这 4 个蛋白能够和细胞表面的受体结合,当然跟他在同一时代的博士后 Schindler Christian 也贡献了不少,后者提出 91kd 和 84kd 的蛋白来源于同一基因的不同剪切产物。傅先生在发表 2 篇 PNAS 后在西奈山医院找到了 PI 的位置,随后发表的 single author 的ldquo; cell rdquo; paper ,提出在 ISGF-3 的 complex 中蛋白磷酸化修饰对活化 ISGF-3 的重要性, I 型干扰素能够激活磷酸化激酶,而利用蛋白激酶抑制剂能够抑制 ISGF-3 的活化。现在大家都知道当 IFN- alpha; 与受体结合后能够激活细胞内的激酶,后者活化刚才提到的几个重要蛋白,分别是 STAT1a , STAT1b , STAT2 和 IRF-9 ( p48 )。傅先生离开 Darnell 实验室以后,对 STAT1 在细胞增殖分化和凋亡方面进行深入研究,分别发了几篇 nature , science 。之后转而研究 STAT3 ,很明显发表文章的质量是不如以前了,正如饶毅教授所说,可能分心的事情太多了。说到 STAT3 基因,还得提提最几年重要的临床发现,儿童 I 型高 Hyper IgE 球蛋白血症的病人都携带有 STAT3 基因的变异,这样的小孩常常会发生多器官的细菌感染,皮肤、肺部的化脓菌的感染,牙齿发育的异常,易骨折等等临床表现。显性 STAT3 变异的病人现在全球已经不下数百人,日本学者 Minigishi 的发现让 STAT3 分子更加耀眼,而比傅早一些的 Levy David 也在 STAT3 定位和肿瘤的关系中有重要的发现。 2 .帅克 帅克的名声可能不如傅教授那么远,可是我个人很崇拜,现在是 UCLA 的教授,他应该比傅稍晚到 Darnell 实验室。 1992 年,帅教授的第一作者的 Science 文章发表, GAF 是在 ISGF-3 之后发现的核转录因子 (很奇怪, GAF 在 IFN-alpha; 细胞刺激后量更多,为什么先发现的是 ISGF-3 呢) ,现在常常把 ISGF-3 和 IFN-alpha; 或者说是 I 型干扰素联系在一起,而 GAF 与 IFN- gamma; 联系到一起,尽管 IFN- alpha; 也能活化 GAF , 在这篇文章中,提出 IFN-gamma; 只激活 P91 ,即 STAT1 ,而 p113 ( STAT2 )没有被活化。 1993 年,第 2 篇第一作者的 science 发表, STAT1 的活化关键依赖于一个酪氨酸的磷酸化, Tyr701 ,这篇文章和同期发表的其他 3 篇文章应该是奠定了细胞因子信号传导过程中需要磷酸化活化的基础。同一年,第 3 篇第一作者的 nature ,发现干扰素通过激活不同的 Janus Kinase 来激活下游的 STAT 分子的活化。牛人毕竟是牛人, 1994 年,第 4 篇第一作者的 cell 发表,这一篇文章的核心在于 STAT1 分子在活化前是单体,活化后通过 SH2 domain 二聚体化,仅有二聚体的活化 STAT1 才能与 DNA 结合,这篇文章并没有十全十美,若干年以后发现没有活化的 STAT1 也是聚合体形式存在的,只不过 dimerization 的位置不同。 3 年内的第一作者文章, 2 篇 science 、 1 篇 nature 、 1 篇 cell ,普天之内有几个人能达到这样的成就。帅克教授离开 Darnell 实验室之后,表现出来的是更加神勇的科研天赋,潜心研究 STAT 活化的逆向过程,去活化,更是在 Nature review 系列中撰写 JAK-STAT 的调控的文章, SOCS 家族、 PIAS 、 SUMO 化等等。当我看到 CNS 华人文章排名的时候,经常忽略掉这样杰出的、低调的科学家。 当临床医生在 1978 年就开始利用干扰素治疗病毒性肝炎的时候,他们想不到怎样去研究这个神奇的东西,当现在中国每年将有几亿人民币用于干扰素治疗肝炎、肾癌、多发性硬化的时候,却最多只有 40% 的患者有效,而且价格非常昂贵,干扰素的第三代替代品还没有出现,是时候了解更多的治疗机制,利用机制开发药物改善疗效的时候了。 未完,待续!现在心情超好,榜样的力量看样子是无穷的。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6138 次阅读|3 个评论
肝炎大国的悲哀:入学、就业体检中乙肝5项被取消
xupeiyang 2009-12-30 13:46
目前我国肝炎病毒携带者已达人口总数的10%,约1.3亿,另有3900万慢性乙肝患者。 http://www.sciencenet.cn/htmlnews/2009/12/226639.shtm 卫生部:取消入学就业体检中乙肝检查政策 卫生部今日(12月29日)通报,我国已于近期制定取消入学就业体检中乙肝五项检查有关政策,明确禁止将携带乙肝病毒作为限制入学就业的条件。政策在出台之前将会通过有关部门向社会公开征集意见。 更多阅读 卫生部答体检中乙肝病毒检测有关问题 以下评论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科学网观点。 ? 2009-12-30 11:43:08 zhuchi IP: 为什么总是在一部分人付出沉重代价之后才千呼万唤的出来一个不痛不痒的所谓政策! [回复] 2009-12-30 10:22:57 匿名 IP:219.239.98.* 顶!要尽快落实,要注重宣传 [回复] 2009-12-30 8:52:02 匿名 IP:210.77.81.* 问题不出在检查政策,而在于就学就业政策。 [回复] 2009-12-30 7:54:25 匿名 IP:124.205.188.* 赞同取消!我们应该多了解这个病,而不是一味的恐惧。正如目前发达的交通系统,它对每个人也有潜在的威胁(如车祸每天发生),但是我们仍然希望交通越发达越好。取消这个检测,也是一种文明进步的象征! [回复] 2009-12-29 23:40:03 匿名 IP:58.254.39.* 这显然是社会的进步   乙肝五项指标 各种表现形式与临床意义?   介绍乙型肝炎有关的知识:20世纪50年代末,Baruch Blumber为了研究具有遗传变异性的血液蛋白成分,开始从世界各地收集血液样本。经过几年的努力,他终于确定了最先在澳大利亚土著人血液中发现的抗原性物质为乙肝病毒表面抗原(HbsAg)即 澳抗 。此后更多研究相继发现了抗-HBs((乙肝病毒表面抗体) HBeAg(乙肝病毒e抗原) 抗HBe(乙肝病毒e抗体) 抗-HBc(乙肝病毒核心抗体)。    临 床 意 义   (1) (2) (3) (4) (5)   HBsAg 抗-HBs HBeAg 抗HBe 抗-HBc   1、- - - - - 过去和现在均未感染HBV   2、- - - - + 曾感染HBV,急性感染恢复期   3、- - - + + 过去和现在均已感染过HBV   4、- + - - - 预防注射疫苗;或HBV感染已康复   5、- + - + + 既往感染;急性HBV感染恢复期   6、- + - - + 既往感染;急性HBV感染已恢复   7、+ - - - + 急性HBV感染;慢性HBsAg携带者   8、+ - - + + 急性HBV感染趋向恢复;慢性HBsAg 携带者,传染性弱;长期持续易 癌变    9、+ - + - + 急性或 慢性乙肝 ,传染性极强   10、+ - - - - 急性HBV感染早期,HBsAg携带者    11、+ - + - - 急性HBV感染早期,传染性强    12、- - + + + 急性感染中期    13、+ - + + + 急性感染趋向恢复;慢性携带者   14、+ - - + - 急性感染趋向恢复   15、- - - + - 急性感染趋向恢复   16、- + - + - HBV感染已恢复
个人分类: 传染病学|2052 次阅读|0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1 22:53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