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晚播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答当前播麦三个主要问题
tjm9518 2009-12-31 21:02
由于水稻腾茬迟,加上初雪来得早,前一段时间出现持续的低温阴雨天气,江苏有较大面积的田块小麦播种、出苗迟,到 12 底仍一定面积的田块小麦还没有播种。最近一段时间,仍有较多农民咨询晚播麦的相关问题,主要是现在播种的小麦,以后能不能正常抽穗和取得一定的产量,播种量多大为好,如何进行催芽播种。 现在种麦仍有收成 小麦需要在苗期经过一段时间的低温期,通过春化作用后才能进行正常的穗分化发育。不通过低温春化,麦苗将长时间处于营养生长阶段,不能正常抽穗和结实。这在冬性小麦品种上表现得特别明显。江苏沿淮地区主要使用半冬性或春性小麦品种,淮南麦区主要使用春性小麦品种。这两种类型的小麦,通过春化对低温绝对值和低温持续时间的要求都不太高,特别是春性小麦品种要求更低,很容易通过春化,即使在冬季播种、早春出苗,仍能顺利通过低温春化而正常地抽穗结实。 另外,小麦属长日照作物,对光照的敏感性通常都很强,在春季日照长度达到一定值时,有一定营养体的小麦即很快开始穗分化发育。因此,在小麦生产上,同类型的品种在同一地区种植,即使播种期和苗期生长相差很大,其抽穗期和成熟期也基本相同,生产上有早睡晚睡,一起天亮的形象说法。 从生产上的经验看,江苏沿淮及淮南麦区冬季播种的小麦,只要管理得当,即使到春节过后才出苗,以后抽穗结实仍基本正常,并能取得一定的产量。小麦在冬季低温期播种后,出苗和苗期生长慢,但春季气温回升后麦苗能迅速生长和发育。与适期播种的同类型小麦品种相比,拔节期较迟,但生育进程会加快,抽穗期仅比适期播种的小麦略迟些,能在 6 月上旬基本与适期播种的同类型小麦品种同期成熟。 在滨海等地,常年一般在 11 月底以前播种的小麦,产量相对较高; 12 月份以后播种的小麦,一般到开春气温回升后才能出苗,出苗后生长较快,能与正常栽培的小麦差不多时候抽穗和收获,但通常因田间密度大、生长时间短等原因,秆较矮,穗子小,产量低,亩产在 200 公斤左右。在南京, 2 月初播种的春性小麦,能在 6 月份成熟,只是产量通常较低。 最近几年,暖冬气候明显,冬春季温度较高,有利于晚播麦前期生长和最终产量的形成。像上一年度,苏中地区有较大面积的小麦前期因受异丙隆冻药害出现大量死苗现象,部分田块在 2008 年 12 月中下旬至 2009 年 1 月初播种或补种,最终都收到了较高的产量。其中,毁耕后重新播种,管理得当的田块每亩成穗 40 万左右,亩产量在 200 公斤以上,高的可超过 300 公斤;对苗稀处补种的田块,补种苗相对弱小,拔节期和抽穗期较迟,但也能和田间早播种的小麦基本同期成熟,不影响收割,最终产量通常比毁耕重种的高,有的田块产量与正常田块相仿。 据有关方面分析,今年仍属暖冬年份,冬春季温光条件有利于晚播麦苗期生长和营养物质积累。在江苏沿淮及淮南麦区,现在播种小麦,只要管理得当,最终仍能取得一定产量和收益。 播量根据情况而定 过晚播种的小麦 苗分蘖少,靠主茎成穗;营养生长期短,主茎叶片数减少,光合产物积累少,通常穗形小、结实率低。为保证有一定的产量,应适当增加播种量,提高基本苗数量和成穗数量至 40 万左右。 在正常播种后温湿度条件较好的条件下,一般播种 0.5 公斤种子能出 1 万苗。生产上晚播麦最高亩播种量不宜超过 20 公斤,否则成苗数过多,以后会造成田间群体过大,后期容易倒伏,穗粒数也较少,不利于高产稳产。 过晚播种的小麦, 播种期温度低,出苗时间长,种子长时间留在土中易滋生霉菌,导致出苗率较低。特别是在播后田间土壤湿度过大的情况下,出苗率更低。此时需要根据具体情况再适当增加播种量, 一般每亩用种量需达 25 公斤左右。 目前小麦仍没有播种的田块,大多在前期田间土壤湿度过大,不能实施机械作业,部分田块目前田间土壤湿度仍然较高。这些田块,小麦播种后难以保证较高的出苗率,一旦成苗数量较少再无补救机会,因而可以掌握宁多勿少的原则,适当增加播种量,保证基本苗数量,以后根据出苗进行管理。同时 应注意配套田间沟系,防止遇雨田间积水使麦种失活。田土较烂的田块,宜板茬播种,播种后用稻草或有机肥覆盖露籽,等土壤墒情较好时及早机开沟,用沟泥覆盖护苗。采取催芽后播种的方法,可以提高出苗稳定性,保证出苗,有利于控制用种量,并有利于晚播麦稳产、高产。 催芽播种利于稳产高产 冬季播种小麦,影响出苗和成苗的主要限制因素是温度低。特别是麦种吸水至萌发出芽这段时间,温度对麦种能否正常萌发影响极大。一旦种子萌发,长出幼芽,其成苗能力就显著增强了。 小麦播种后,首先是外部的种皮和果皮以及内部的淀粉等营养物质快速地机械吸水,吸水量达到一定的程度,在适宜的温度条件下种胚很快开始萌动,几乎与此同时,种子内的淀粉酶被激活,将胚乳中的淀粉分解为糖分供种胚萌发生长利用,一直到麦苗 2-3 叶期,种子内的淀粉才被完全降解和利用,之后麦苗断乳,完全通过自身叶片光合作用和根部吸收养分进行生长和发育。 小麦播种后土壤湿度大甚至积水,麦种很快完成机械吸水过程并过度吸水,容易使种子失活,难以萌发或成苗。土壤湿度适宜,麦种很快完成机械吸水过程,但如果此时温度低,种胚不萌动或者萌发速度很慢,种子内的淀粉仍然会在淀粉酶的作用下降解为糖分,出现饴糖现象,种子难以萌发或在萌发后难以成苗,种子内糖分外泄,还容易滋生细菌和真菌,致种子腐烂。 温度条件对酶的活性及小麦种胚和幼苗的生理活动影响很大,温度适宜时麦种萌发出苗快,温度低时萌发出苗慢。一般来说,麦种从播种到出苗约需 0 ℃以上积温 120 ℃左右。最适合小麦发芽的温度是 15 ~ 20 ℃,低于 2 ℃或高于 30 ℃对发芽不利,而且容易感染病害。在 15 ~ 20 ℃适宜温度下,播种后一般 1 周左右就出苗了。温度较低时,出苗速度下降。在 7 ~ 8 ℃时播种后 20 ~ 30 天才能出苗。温度低于 3 ℃,麦种通常不能萌发出苗。冬季气温稳定在 3 ℃以下时,麦苗地下部生长停止,但根系在 0 ℃以上条件下仍能缓慢生长。春后日平均气温在 3 ℃以上时麦苗开始返青, 4 ~ 6 ℃为返青适宜温度。 近期江苏气温持续较低,日平均气温在 3 ℃以下,播入土壤的麦种萌发出苗缓慢甚至不能萌发。在土壤湿度较大甚至较长时间积水的地块,播入土壤的麦种失活或者腐烂的可能性较大。采取催芽播种的方法,能有效地控制麦种萌发期的温度和水分供应,使麦种在短期内集中萌发,提高麦种萌发率,并有利于控制基本苗。另外,萌发的种子播入土壤后,能有效地感受低温,保证顺利通过春化;能在冬春低温期缓慢生长,提早出苗,在春季气温回升后及早进入旺盛生长期,增加拔节前的营养积累,有利于形成大穗,提高稳产、高产性。 小麦浸种催芽大致可按以下程序进行:( 1 )浸种。将种子浸没在水中泡 24 小时左右,使种子吸收适量水分,捞起沥干明水。水温高时可以适当缩短浸种时间。( 2 )催芽。将浸好的麦种堆放在室内,用麻袋覆盖,保温催芽。催芽温度最好控制在 15 ~ 20 ℃。种子数量多时,可放在室外,采取覆盖薄膜等增温措施。有条件的可以在温室、大棚等设施内保温催芽。催芽期间翻动两次,使内外温度一致,发芽均匀整齐。温度适宜时, 12 小时后种子可破胸,再过 15 小时左右根芽具齐。( 3 )晾芽、炼芽。麦种鼓嘴露白后逐渐降低温度炼芽,趁冷尾暖头土壤墒情适宜时播种。如果芽比较长,播种前适当摊晾,使芽体变软,减少断芽断根,并在温度逐渐降低的条件下得到锻炼,更能适应播种后的环境。采取机条播的,根芽短一点有利于条播。撒播的,可以在播后田间加开沟,用沟泥严密盖籽,护苗越冬。 水清 2009-12-31
个人分类: 栽培问题|6008 次阅读|0 个评论
晚播麦:降湿、覆盖保成苗
tjm9518 2009-12-31 21:00
11 月上中旬,江苏各地出现了持续低温阴雨雪天气,播种较晚的小麦播种和出苗受到较大的不利影响。很多农民咨询相关问题。现根据农业和气象部门发布的信息,简要分析近期天气对小麦播种和出苗的影响,并提出相应的对策,供各地参考。 小麦播种情况 据全省农情系统统计,截至 10 月 30 日,小麦已播种 1798 万亩,接近预计面积 6 成,徐州市秋收秋种工作全面结束。苏北地区播种 1520 万亩,进度约 7 成,连云港市进度过 8 成,宿迁、淮安两市进度接近 6 成,盐城市进度过半;苏中地区播种 228 万亩,进度约 3 成;苏南地区播种 50 万亩,进度过 1 成。 截至 11 月 3 日,小麦已播种 2384 万亩,约占预计面积四分之三。苏中地区小麦播种 495 万亩,进度 64% ;苏南地区小麦播种 101 万亩,进度 23% 。 截至 11 月 6 日,小麦已播种 2814 万亩,接近预计面积 9 成。苏北地区小麦播种接近尾声,徐州、连云港、宿迁三市基本结束,盐城、淮安两市进度近九成;苏中地区小麦播种进度 85% ,泰州、扬州两市进度约 9 成,南通市进度过 7 成。 苏南地区小麦播种进度 35% ,无锡市进度过半,常州、南京两市进度近 4 成,苏州、镇江两市进度近 3 成。 江苏淮北地区半冬性小麦适宜播种期为 10 月上中旬,沿淮弱春性小麦适宜播种期在 10 月中下旬,苏中春性小麦适宜播种期在 10 月下旬至 11 月初,沿江苏南地区春性小麦适宜播种期在 10 月下旬至 11 月上旬。从全省农情系统统计结果看,今年江苏各地大面积小麦播种期基本正常,大多在适期范围内或者略迟于适期播种,仅有苏州、镇江等部分地区及其他地区的部分田块小麦播种偏迟。 近期天气情况 从 10 月底至今 20 天时间内,我国大部分地区先后多次遭受寒潮、强冷空气的袭击,雨雪不断、降温剧烈。 江苏在 10 月 31 日出现寒潮天气。此次寒潮影响范围广,与常年相比寒潮出现的时间偏早;降温幅度大,江苏大部分地区 48 小时降温均在 10 ℃以上, 72 小时降温达到 12 ℃以上。 11 月 3 日极端最低气温,除昆山外其他地区均达 4 ℃以下,出现霜冻、大风等灾害性天气。寒潮天气对刚出苗的小麦有一定的不利影响,但伴随的降水有效地补充了淮河以南地区的农田土壤水分,解除了南通和南京等地的旱情;淮北地区降水偏少,旱情未能完全缓解。 11 月 14 日以后,全国出现大范围降雪过程。 11 月 15 日起,江苏绝大部分地区陆续出现降雨或降雪天气,其中淮河以南中西部地区(泗洪、高邮、镇江、溧阳一线以西)出现大到暴雪。降雪过后,部分地区出现积雪。截至 17 日 6 时,共有 26 个市县出现积雪。 与往年相比,今年我国南部地区降雪来得特别早。 11 月 16 日长江中下游出现比常年同期偏早 1 个月左右的初雪,湖北、安徽、江苏等地降下大到暴雪,一些地方初雪出现日期纷纷创历史新纪录。其中南京迎来了自 1905 年以来百年第二早的初雪,并出现了百年来 11 月的最大积雪深度。 雨雪过后,虽然冷空气势力减弱,但受夜间晴空辐射降温影响,江苏大部地区气温仍维持在较低水平,大部地区最低气温均在 0 ℃以下。淮河以南部分地区在 11 月 18 ~ 20 日又出现雨雪,但雨雪强度较弱。此次大范围降雪对缓解淮北地区的旱情及已播栽小麦、油菜的生长比较有利;江苏南部地区部分田块湿度过大甚至出现积水,对小麦播种和出苗不利。 据气象部门信息,未来一段时间暂无强冷空气来袭,我国北方大部地区的气温将明显回升,部分地区的升温幅度可达 10 ℃以上。近期江苏徐州等北部地区天气已好转,气温明显回升,预计到 11 月下旬初,日最高气温可达 10 ℃以上。南部地区气温回升时间比北部地区略迟,但随着持续阴雨雪天气结束,气温也将回升,预计到 11 月下旬初,苏中地区日最高气温可达 14 ℃以上、日最低气温在 5 ℃以上(最低气温在 5 ℃以上一般无霜冻);苏南地区的苏州等地预计到 11 月下旬最高气温可达 17 ℃以上。 形势分析与对策 综合今年江苏小麦播种情况及小麦播种出苗期天气情况分析, 10 月份江苏气温偏高,比常年高 2 ~ 3 ℃,在 10 月上旬至下旬初适墒播种的小麦,出苗情况好。北部部分地区秋播期出现一定程度的旱情,小麦出苗和幼苗生长受到一定影响,但随着旱情缓解和气温回升,其生长将较快恢复。 10 月下旬末至 11 月上旬播种的小麦,虽然与往年相比播种期并不迟,但由于今年寒潮和降雪来得比常年早,出苗期长时间处于低温条件下,出苗期延长,特别是湿度过大甚至积水的田块,小麦出苗率、成苗率可能大幅度下降。另外,受前茬腾茬迟、前期持续低温阴雨等影响,部分田块播种过迟,如果冬前及越冬期不能像往年一样维持偏高的温度,小麦出苗和幼苗生长及安全越冬可能受到更大的不利影响。 在水分、肥料、氧气、热量这影响作物生长的四大因素中,水分和热量(温度)条件对小麦萌发和出苗的影响最大。小麦播种后,首先是外部的种皮和果皮以及内部的淀粉等营养物质快速地机械吸水,吸水量达到一定的程度,在适宜的温度条件下种胚很快开始萌动,几乎与此同时,种子内的淀粉酶被激活,将胚乳中的淀粉分解为糖分供种胚萌发生长利用,一直到麦苗 2-3 叶期,种子内的淀粉才被完全降解和利用,之后麦苗断乳,完全通过自身叶片光合作用和根部吸收养分进行生长和发育。在麦种萌发出苗过程中,虽然也需要氧气,但在大田生产环境下,氧气的供应通常是充足的,主要在播种过深、土壤板结等情况下才会出现缺氧。 小麦播种后土壤墒情差,麦种吸水困难,会延长出苗期,但麦种失活的可能性较小。小麦播种后土壤湿度大甚至积水,麦种很快完成机械吸水过程并过度吸水,容易使种子失活,难以萌发或成苗。土壤湿度适宜,麦种很快完成机械吸水过程,但如果此时温度低,种胚不萌动或者萌发速度很慢,种子内的淀粉仍然会在淀粉酶的作用下降解为糖分,出现饴糖现象,种子难以萌发或在萌发后难以成苗,种子内糖分外泄,还容易滋生细菌和真菌,致种子腐烂。 温度条件对酶的活性及小麦种胚和幼苗的生理活动影响很大,温度适宜时麦种萌发出苗快,温度低时萌发出苗慢。麦种从播种到出苗约需 0 ℃以上积温 120 ℃左右。最适合小麦发芽的温度是 15 ~ 20 ℃,在这种温度下,播种后一般 1 周左右就出苗了。温度较低时,出苗速度下降。在 7 ~ 8 ℃时播种后 20 ~ 30 天才能出苗。温度低于 3 ℃,麦种通常不能萌发出苗。 前期江苏出现持续低温天气,很多地方出现日平均气温在 3 ℃以下的持续低温天气,播入土壤的麦种萌发出苗缓慢甚至不能萌发。在这种低温条件下,土壤偏干的地块,麦种吸水较少,不至于过度吸水而失活,气温回升后仍能萌发出苗;土壤温度较大甚至较长时间积水的地块,麦种失活或者腐烂的可能性较大。因此,在低温条件下,做好清沟理墒工作十分重要。 另外,今年江苏有较大面积的水稻腾茬迟,其后茬小麦采用稻田套播、板茬直播的面积较大,这些播种方式露籽多,天气转晴后露籽苗刚萌发的种根容易受风吹日晒而干缩,不利于成苗;露籽苗部分根系裸露,在越冬期容易受冻而形成弱苗甚至发生死苗,有条件的应及早用稻草、有机肥等覆盖露籽,或者趁墒情较好、适合机械作业时用开沟机开沟,沟泥覆盖露籽。 水清 2009 年 11 月 21 日
个人分类: 栽培问题|4124 次阅读|0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16 05:16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