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生物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桔子肚里的虫
eloa 2008-10-21 10:46
桔子帮小帮主 发表于2008-10-21 星期二 5:53 第一节 出名的桔子 昨天早上收到一位校对老师的反馈,说我的名字写错了,桔子该被取缔,橘子才是正道,并勒令我改名。正在我彷徨不决左右为难之际,突然收到来自大洋彼岸的若干短信,我发现,桔子写法转正了!具体内容是:告诉家人和同学朋友暂时别吃桔子了,今年广源的桔子在剥了皮后的白须上发现病虫,四川已经埋了一大批的桔子了,还洒了石灰。一时间网上桔子横行,随后,地震、核泄漏等种种令人触目惊心的回忆赤裸裸地涌上人们心头结果我还没出名,桔子先借它肚里的虫成名了。信息时代,何不试试看,利用手机短信多快能使我这颗桔子也声名远播呢?思前想后,想到发给我温馨短信的亲朋好友,我不禁为自己的猥琐想法自惭形秽。 第二节 鬼魅般的虫子 一个科研人员心里残存的那么一点科学精神作怪了翻文献得知,原来这些一厘米多长的白色小虫名为柑蛆( Tetradacus citri ),是 6 、 7 月间被它们永不能谋面的妈妈埋在桔皮下的种,由此却在桔子身上留下鼓突的疤痕。一只桔子一般最多只被产卵一次,为独门独户,被产入的几枚虫卵一般也只有一只孵化出来,然后独霸一整只桔子房子,尽管这笔遗产常常是它们享用不尽的。 有时候小肉虫会打通整个房子,然后从后门掉出去,后门就叫脱果孔;不渴望自由的那些则一直做宅虫,直到终有一天房子的资源被它们消耗殆尽,桔子未熟即先黄先烂,小虫也会随着果实落地而归入土壤。在虫灾区,有些桔子碰巧脸皮很厚,妈妈们的产卵器不够长,于是这些桔子可幸免于难。 房子被毁落地,其实是小虫的阴谋。它们潜伏于浅表土层,化蛹越冬。 如同蛆和毛毛虫总会化作翩翩飞舞的苍蝇和蝴蝶,这些柑蛆也会在未来变身柑桔大实蝇。它们偷吃蚜虫和介壳虫酿制的蜜露而长大,在新的一个 6 、 7 月间也将自己的后代驻扎在小桔子内。 生命车轮又被推转过一圈,柑桔大实蝇子子孙孙无穷匮也。 第三节 虫子 桔子 人 柑蛆虫害并不是一件稀罕事,只是发作起来有年严重有年隐蔽,而且发病常常集中在一定范围内,如同现在,焦点便在广源。上世纪 40 年代,日本有较大爆发,六成桔子流产于柑蛆的口下。早些时候在四川也曾泛滥,受影响桔子达到半数之多。在一份名为《泸溪县柑桔大实蝇危害现状及防治对策》的资料中,作者提到,当虫害于 80 年代初传入当地,酸橙甜橙曾深受其害,只是由于后来这两种橙子恰巧遭到淘汰,果树被人们纷纷砍伐,柑蛆才没有蔓延。但是随着时间的推进,柑蛆改换了口味,现在脐橙和椪柑也已经受到牵连。 如同其它实蝇,柑桔大实蝇专吃植物,对其它生物不感兴趣。万一看到柑蛆从你的桔子里探出头来,恐怕你不会产生吃它们的食欲;但即使你不小心生吞了一条果虫,它也经受不住你消化道的重重炼狱,你休想变成世界上唯一被果虫寄生的动物。因此,柑蛆泛滥成灾之时,套用 张撞鹿 的一段话,可以这么说:可怜程度由高到低排列:死者桔子 - 收入因桔子之死而受损者果农 - 最后是你。 除了吃桔子,许多瓜果都有专属的实蝇,比如蜜橘实蝇、番石榴实蝇、瓜实蝇、橄榄蝇等等。为了将伤害果子的虫子杀灭,果农们冬翻其蛹、夏诱其蝇、秋灭其蛆。现在,用石灰来掩埋驻扎了肉虫的病桔子,真难为果农辛苦了。 第四节 桔子这一颗忏悔的心 昨天 13 发给我那条温馨短信,其实我看到的时候首先想到的不是桔子成名的问题,也没有产生桔子里到底是什么虫的疑问。我想,这别是今年又一个耸人听闻的谣言。上网看到一些果农说它叫柑蛆,对人无害,我想的则是,里边是不是有隐情,难道病桔除了这种虫害没有其它可能? 真是不知道自己何时已经变得这样挑剔了。 话剧《琥珀》里边有一段台词:曾经有个人呼吁大家签署一项请愿书,要求对一种叫做一氧化二氢的化学物质进行严格控制,或者完全予以废除。他列举了很多条有科学根据的理由,例如:它可能引发过多出汗和呕吐,是酸雨的主要成分,处于气体状态时会引起严重的灼伤,使汽车制动装置效率降低,存在于癌症病人的肿瘤中等等,百分之九九的人都同意了这份请愿书。只有一个人说这种化学物质是水。 实际上我的态度何尝不是自己常常鄙夷的那样?没有根据的怀疑正如没有根据的相信一样危险。 近期愿望:希望害虫别再向桔子下毒手 - 希望广源的果园里少一些烂桔子 - 希望大家都能吃到甜美的桔子。 转载原创文章请注明,转载自: 科学松鼠会 本文链接: http://songshuhui.net/archives/3033.html
个人分类: 健康|2522 次阅读|1 个评论
照亮细胞的荧光蛋白
eloa 2008-10-13 09:32
桔子帮小帮主 发表于2008-10-12 星期日 16:00 已发于《外滩画报》 诺贝尔委员会将今年的化学奖颁给了三位生物学教授,他们评价本次奖项为一门学科的发现在另一门学科中发扬光大的又一例证。 获奖人中资历最老的日籍海洋生物学家下村修说:我一生一共抓了85万只水母。从大量原材料中榨取一点点物质,这可是最传统的化学研究。一个化学发现是如何走进生物实验室?让我们从下村修的实验材料发绿光的水母说起。 水母工厂 1960年,一位科学家将一小罐白色粉末交给初来美国的日籍科学家下村修,并告诉他这是从一些能发光的水母中取得的精华干粉。下村修立刻被这神秘的粉末吸引,随着第二年初夏的暖风来到了华盛顿盛产发光水母的星期五港(Friday Harbor)。 下村修所在的实验室正好位于港湾。每天,柔软的小水母都乘着早晚的潮汐成群结对地漂过他实验室的两侧。其中一些会被下村修用小网兜截住,带回实验室。这些水母只有掌心大小,就像一把圆圆张开的小伞,在昏暗的水中发出幽幽绿光。发光的器官是一百多个小颗粒,就像点缀在小伞边缘的微型灯泡。下村修将小伞边缘剪下来,用棉布攥出水母精华。只是离开了原来的环境,它们似乎不太乐意发光。 令人惊奇的结果出现在一次意外,下村修将精华倒进洗手池,残留的海水竟让它们瞬间恢复了光芒原来水母精华发光的一个重要秘密是需要海水中的钙离子来辅助。这个发现点燃了下村修继续工作的希望,因为他知道会发光的物质终于可以被毫发无伤地分离出来了。 1962年,下村修从10000只小水母中纯化出5毫克发光蛋白。同时被分离出来的还有另一种绿蛋白,在紫外光的照耀下会发出绿色荧光。这个蛋白后来被称为绿色荧光蛋白今日诺贝尔化学奖的主角终于在历史上登台亮相。 将发光的蛋白从水母中分离出来并不是下村修的最终目的。他经过计算得知,如果想继续进行更深入的理化性质和分子结构研究,则需要在一个夏天抓2.5吨共50000个发光的小水母!下村修带着自己的妻子儿女和几个帮手,整个夏天的早晚都拎着小桶在水边抓水母。他曾在一篇文章中写道:五年过去了,当我的儿女长到八岁的时候,已经能抓得像成年人一样快了! 下村修没有预料,发光水母他竟然持续抓了20年;他更没想到的是,30年后,照亮水母的绿色荧光蛋白也照亮了其它生物的细胞。 绿色的细菌和线虫 1988年,绿色荧光蛋白在一次大会上被偶然提起,在座的哥伦比亚大学教授马丁沙尔菲突然联想:何不让它走出水母,到其它生物中去发光?一个突发奇想,因为种种原因却在4年后才在实验室付诸实施;一个月后,大肠杆菌被神速地变成了绿色荧光蛋白生产车间,产量颇高以至于细胞在日光下就呈绿色。沙尔菲继续将目光转向他最喜欢的科研物种线虫。这种一毫米长的低等小生物通体透明,全身的900多个细胞清晰可辨。经过沙尔菲的改造,整条虫仅有的6个触觉感受细胞开始生产绿色荧光蛋白,在紫外光的照耀下,这6个细胞在蠕动的小虫体内就好像用荧光笔描画出来了一样。 之后的十几年中,绿色荧光蛋白又被用到了病毒、酵母、小鼠、植物甚至人类等各种生物它们前所未有地在生活的状态下被涂上了颜色:癌细胞装载了绿色荧光,就与周围细胞区别开来,它们扩张领地的脚步一览无余;小得难以追踪的HIV病毒被镶了荧光,它们如何进入细胞、躲在细胞哪个角落、怎样从细胞中冒出去的种种过程就都被暴露在世人眼前 研究还可以进入更微观的层次。一枚细胞中的蛋白成千上万,不仅长相相似,而且都是隐身的,科学家将绿色荧光蛋白专门连在他们喜欢的蛋白上,就像在蛋白后边拖了一颗灯泡。小灯泡在黑暗的细胞中熠熠发光,看到它们跑来跑去,你就知道蛋白躲在哪里,大约在做什么事情。 委员会成员在评论绿色荧光蛋白的功绩时说,它照亮了生物学研究的未来,不仅如此,它也扩展了我们视野所及的范围。 细胞里的彩虹 尽管有许多成功的例子,但是野生绿色荧光蛋白毕竟是为水母而非实验室而设计。它有时候不够亮,有时候灭得太快,有时候在细胞里扎成一团给细胞造成麻烦,还有时甚至不听话地把科学家喜欢的蛋白拽到错误的地方;更严重的是,激发野生绿色荧光蛋白需要用高能量的紫外线,这就使得观察的过程不可避免地对细胞造成了损害。幸好第三位诺贝尔奖得主钱永健出场了,他是第一位致力于改造绿色荧光蛋白的人。今天,改造工程仍在世界上若干实验室继续,但是荧光蛋白的应用范围已经得到大大拓宽。 除了让绿色荧光蛋白变得更加完美,钱永健等人还用它做模板,先后变出了蓝色系列、青色系列、黄色系列、橙色系列的荧光蛋白。再后来,一些科学家从一种海葵中分离出了红色,人们亲切地将其衍生出的红粉系列命名为草莓、樱桃、甜瓜、香蕉、橙子、梅子和覆盆子。至此,荧光蛋白终于能在细胞中画出一道完整的彩虹。 (用产生不同颜色荧光蛋白的细菌创作的图画) 去年,一组科学家让这道彩虹华丽升空。他们用九十多种颜色的荧光蛋白标记了小鼠大脑中上百个细胞。一个个拖着长长神经纤维的神经细胞就像一个个五颜六色的风筝,整齐排布或者彼此相交。科学家们可以看出红色细胞如何同绿色细胞并行不悖,蓝色的又如何和紫色的相互纠缠,他们调侃地将小鼠命名为Brainbow(来自英语单词Rainbow,意为彩虹);而这只具有彩色大脑的小鼠也让实验室外的普通人一睹荧光蛋白的魅力。 绿色荧光蛋白在地球上已存在了一亿六千万年。直到公元一世纪,发光的水母才第一次被文字记载。又过了两千年,神秘的荧光蛋白终于爬出海洋,钻进了其它动物的细胞。 至今也没有人知道那些在那不勒斯港随波徜徉的水母究竟如何享用自然送给它们这个闪耀的礼物,然而它无疑已经深入我们所在的异域,并帮助人类照亮了周围那些本不可见的世界 转载原创文章请注明,转载自: 科学松鼠会 本文链接: http://songshuhui.net/archives/2575.html
个人分类: 生物|2157 次阅读|0 个评论
一道八百年松鼠难题
ELOA 2008-10-5 13:56
桔子帮小帮主 发表于2008-10-5 星期日 12:18 史上最著名的一道松鼠数学题是这样的: 上帝从伊甸园抓起一把土捏成松鼠亚当,又抽他一根肋骨变作松鼠夏娃。他们都有不死之躯,自由自在终日玩耍。由于太贪玩,二人从 第二月 开始每月生下兄妹一双。兄妹本着肥水不流外人田的精神,同样自 二月大 时生小兄妹一双并以每月 2 只的进度继续下去,小兄妹继续小小兄妹,然后小小生小小小,小小小再小小小小这是一道天堂里的题,一切情况理想化,所以夫妻从来没有外遇。一年之后伊甸园里统共有几对松鼠呢? 算法是,新一月松鼠总数 = 上月总数 + 上上月总数(因为每个月只有辈份最小的兄妹不生育,年长的则两只生两只,数量翻倍)。于是按月排列,松鼠对的数量是: 0 , 1 , 1 , 2 , 3 , 5 , 8 , 13 , 21 , 34 , 55 , 89 后一项总是前两项之和。 如果我说的不明白,当然也可以画图求解: 对松鼠会的自我吹捧到此结束,这道被我篡改的难题原型是兔子,出题者是中世纪最天才的数学家斐波纳契( Fibonacci )。虽为天才,但惧怕老爸,该本性成为他的标签永世流传( Fibonacci 意为 Bonacci 的儿子);兔子问题正是身为商人的老爸留给他的一道作业。 0 , 1 , 1 , 2 , 3 , 5 , 8 , 13 , 21 , 34 , 55 , 89 , 144 , 233 , 377 , 610 , 987 被称为斐波纳契数列。这位数学家更通俗的一项成就是将阿拉伯数字引入欧洲,于是当中国人写下叁万捌仟肆佰陆拾壹加玖千贰佰伍拾柒等于肆万柒仟柒佰壹拾捌时,欧洲人已将晕头转向的 xxxvMMMCDLX+MxCCLVII=xlvMMDCCXVIII 打入冷宫,转以 38461+9257=47718 代之。 言归正传,只有数学家才会因为一串产地伊甸园、毫无生产力价值的数兴奋不已。若真如此简单,斐波纳契数列也不能纠缠世人 800 年。 让我们先看动物界疑难杂症最多的小蜜蜂家族。除了一只蜂皇,所有劳动人民都是雌性,为 双亲 所生;雄蜂却是 孤雌生殖 的产物,是没有爹的短命仔。如下图所示,我们用拿一柄矛的战神表示雄性,用梳妆镜符号表示雌性,顺藤摸瓜地把二者祖宗八代都列出来。雄性的上辈、上上辈、上上上辈、上上上上辈祖宗数目分别为 1 个, 2 个, 3 , 5 , 8 , 13 ;雌性 2 , 3 , 5 , 8 , 13 于是斐波纳契数列显灵了。 如果连蜜蜂一例你都嫌太过数学,下边的例子保准属于美学范畴。 首先让我们以斐波纳契数为边长画出一组正方形(下图右上),由于数列中每数都是前二之和,所以不论你停止在哪个斐波纳契数,这些正方形都恰能转着圈地码成一个严丝合缝的斐波纳契矩形;再连接每个正方形的对角画出四分之一圆周(下图右下红线)螺壳就这样诞生了(下图左)!绝妙的是,图中这颗螺壳卷了快三圈,最后两段圆弧的半径比 55/89 已经非常接近黄金分割的数值 0.618 。你可以除除看实际上斐波纳契数列越向远方伸展,相邻两数之比则离它越 近 ,这道理正好像追求完美的道路永无止境。如果你数学再好一点,懂得勾股定理,请挑战下图右上的蓝线,你能看出来吗,这两条蓝线之比也总为黄金分割 0.618 。这颗螺,比划比划衣壳上的线段,它无法参透自己为什么在这一刻被斐波纳契数列灵魂附体,也不明白自己怎么长出这么多黄金分割,但它仍然美得不行;在大街上,有时候可以看到裸露的肩膀上晃着经典的黄金分割模式图纹身(下图右下),你便知道这位美女与科学是相结合的。 陈述了若干神秘现象,还需用一个有解的题目结束本文。 一头向日葵,中心的瓜子一律排成两组螺旋(如红色所示)。虽然螺旋的数目会因头大头小而变换多少,但它们总是连续的两个斐波纳契数。如果你能看清我画的红道,就可以在这朵中型大小的向日葵中得到验证,这里的两个斐波纳契数分别为 21 和 34 。可惜小时候从向日葵上扣瓜子的经历,既没有变作大脑里的数学,也没有变成眼里的美,倒是化作了门牙上那个豁口。 用同样方式体现斐波纳契数列的还有如下菜市场系列,你总是能在这些圆鼓鼓的表面上发现顺反两组螺旋,二者数目在一串有名的数列中互为左邻右舍,比如图中松果是 8 和 13 ,菜花是 5 和 8 。所以,每当进入菜市场,你其实已经卷入了一场斐波纳契狂舞。 果实的斐波纳契排布本属生物问题,然而它的解答却在一个中国的物理实验室现出端倪。科学家做出一些非常微小的凸起,用软软的银做核心,用坚硬的二氧化硅做外壳,当小凸起遭到快速冷却,坚硬外壳就会受到均匀拉扯(此处省去千余字,见下图)从而莫名其妙地在没有生命的小凸上长出无数小痘痘,自动排成向日葵瓜子的阵列。这种排布体现了对能量的最低要求,还能同时保证小痘痘等距排列。结论是,向日葵头和菊花头不想减肥,所以从来不会费很大力气地把自己长成有棱角的方脸,然后将种子码成方阵;它们一致喜欢的则是平滑的 圆锥形 脸,并让脸上的小痘痘长成两个斐波纳契数的螺旋组,这不光最省体力,而且还能保证你吃到的瓜子既饱满又等大。 井井有条的习惯固然不可多得,但是人乱七八糟同样可以活得很好;至于植物何以固执地摒弃无序、通过上万年突变的积累进化出一张完美的数学脸,我只能叹一句神奇作为回应。 当然,植物也有不喜欢圆锥脸庞的,另一个选择就是干脆长成四面八方都一样的 圆球形 ,小痘痘在圆锥表面那扭曲的斐波纳契排布显然不满足球形那精美的辐射对称性,于是便排成了矢车菊那样的等距六边形。 一次一个美国人给了我一颗草莓,我忍着强烈的饥饿将它供在了锥形瓶上。除了对转基因和农药心有余悸,原来也是源自我对美的一种下意识敏感。不管味道如何,草莓好歹得是个圆锥形,小粒粒的种子需以斐波纳契模式来排布;但是在这颗可怜的草莓上,广大的面积却是马蹄、平面等等诡异的形状,以至于斐波纳契只在角落苟延残踹。现在,科学家告诉我们,在受刺激( frustrated )的表面上会形成 X 形排布幸好我当时留下照片为证。 转载原创文章请注明,转载自: 科学松鼠会 本文链接: http://songshuhui.net/archives/2107.html
个人分类: 数学|2501 次阅读|2 个评论
南京大学教授田大成:我的观点和进化论有出入
lefeng 2008-9-27 19:55
转载: 7月20日,《自然》杂志刊发了一篇破解生物多样性起源的研究论文。这篇论文从根本上解释了生命的多样性从哪里来这一生命科学的基本问题,引起了学界的强烈关注。 论文的作者就是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授田大成,和他的课题组成员。 《北京科技报》:您和您的团队是如何发现新结论的? 田大成:最初的灵感要追溯到8年前。2000年,我在芝加哥大学学习,那个元旦是我这个研究灵感的生日。 那天,我在读当时的一些最新文献,其中一种植物的抗病基因在个体间的组成结构激发了我。经典遗传学赖以成立的 基因组 间结构是对称的;而这是典型的非对称性结构。我突然意识到,如果能对它进行研究,很可能会发现一些新的遗传机制。 后来,我们对比了人、黑猩猩、恒河猴、小鼠、大鼠、果蝇、两个水稻和三个酿酒酵母的 基因组 ,发现一种DNA序列的某一特定位置的突变频率比其他区域高得多。而之前,学界认为自发突变是没有规律的。 《北京科技报》:您的这一发现,解决了哪些问题? 田大成:不同物种间、相同物种不同个体间,存在着差异。差异的根本原因是DNA序列的不同,这个不同又是突变产生的。原先认为,环境等外在因素对进化的方向起了关键作用。我们所研究的,就是在外界因素作用时,基因内部会发生变异来适应变化。 其实,这个观点和进化论有些出入。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证明了现存的多样的生物是由原始的共同祖先演化而来。在生存竞争中,有利的变异较多地保存了下来,有害的则被淘汰。在进化论中,生命的多样性是被动产生的。而我的观点是,生命会主动去适应这个环境。当然,我并不是排斥自然选择学说。但我们是不是低估了生物本身的适应潜能?传统理论认为,生物的基因突变很少,其实突变的潜能很高。一旦生物所处的环境发生改变,生物本身的突变数量完全可能应付环境的选择。从这个意义上说,主动是存在的。 《北京科技报》:您的观点对我们认识物种,会有什么意义? 田大成:现在很多生命都在灭绝,如果想恢复到一模一样很困难。但从我们这个理论来看,如果有新的空间或新的环境出现,新的物种就会随之出现。如果有生命灭绝,新物种产生的速度要比我们想象的大得多。这个交替变化不像原先想的那么悲观。这是我们研究的一层引申意义。 《北京科技报》:您为何对遗传学如此感兴趣呢? 田大成:这和我的经历有关。我的父母都是旧社会的大学生。我五岁的那年,父亲作为右派分子入狱并发配远方,母亲、外公、外婆先后去世。我成了孤儿,被送到农村。母亲是学生物的。我读了她留下的一些书后,就在农村搞科学实验,逐渐对农业产生了极大的兴趣。在那段时间,我还进行了杂交水稻制种研究。就这样,我一步步接触到了基因科学,并对遗传学产生了极大的兴趣。 田大成,博士,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授,曾赴澳洲Newcastle大学、芝加哥大学学习。其论文在《科学》、《自然》等期刊上发表。
个人分类: 未分类|432 次阅读|0 个评论
早期鱼类长有原始脚趾
李丕鹏 2008-9-24 11:37
瑞典乌普萨拉大学等机构科学家最新研究发现, 3.8 亿年前生活在海里的早期鱼类潘氏鱼已经长有原始脚趾。长期以来,科学家普遍认为,最先长出简单脚趾的动物是能够呼吸空气的四足动物,它们在大约 3.7 亿年到 3.7 亿年前从海里爬到陆地上。不过,乌普萨拉大学等机构的研究显示,潘氏鱼的鱼鳍里已经出现了原始脚趾。这种鱼生活在浅水里,长约 1 米 ,是一种过渡物种,与四足动物相比更类似于鱼类。这一发现已经发表在最新一期英国《自然》( Nature )杂志上。论文作者之一的乌普萨拉大学研究人员佩尔阿尔贝里说:我们的研究表明,前肢和后肢在刚变形的鳍骨上就具有雏形,而非完全是从鳍骨上新长出来的。 (来源:新华网) http://www.nature.com/nature/journal/vaop/ncurrent/abs/nature07339.html Nature advance online publication 21 September 2008 | doi:10.1038/nature07339 ; Received 12 June 2008; Accepted 14 August 2008; Published online 21 September 2008 The pectoral fin of Panderichthys and the origin of digits Catherine A. Boisvert 1 , Elga Mark-Kurik 2 Per E. Ahlberg 1 1. Subdepartment of Evolutionary Organismal Biology, Department of Physiology and Developmental Biology, Evolutionary Biology Centre, Uppsala University , Norbyvgen 18A , 752 36 Uppsala , Sweden 2. Institute of Geology at Tallin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Ehitajate tee 5, 19086 Tallinn , Estonia Correspondence to: Catherine A. Boisvert 1 Correspondence and requests for materials should be addressed to C.A.B. (Email: catherine.boisvert@ebc.uu.se ). One of the identifying characteristics of tetrapods (limbed vertebrates) is the presence of fingers and toes. Whereas the proximal part of the tetrapod limb skeleton can easily be homologized with the paired fin skeletons of sarcopterygian (lobe-finned) fish, there has been much debate about the origin of digits. Early hypotheses 1 interpreted digits as derivatives of fin radials, but during the 1990s the idea gained acceptance that digits are evolutionary novelties without direct equivalents in fish fin skeletons. This was partly based on developmental genetic data 2 , but also substantially on the pectoral fin skeleton of the elpistostegid (transitional fish/tetrapod) Panderichthys , which appeared to lack distal digit-like radials 3 . Here we present a CT scan study of an undisturbed pectoral fin of Panderichthys demonstrating that the plate-like 'ulnare' of previous reconstructions is an artefact and that distal radials are in fact present. This distal portion is more tetrapod-like than that found in Tiktaalik 4 and, in combination with new data about fin development in basal actinopterygians 5 , sharks 6 and lungfish 7 , makes a strong case for fingers not being a novelty of tetrapods but derived from pre-existing distal radials present in all sarcopterygian fish.
个人分类: 研究生教育|3565 次阅读|1 个评论
Like the time, they go…
eloa 2008-9-18 20:19
桔子帮小帮主 发表于2008-09-18 星期四 14:02 混沌初开,上帝用他那万能的双手在伊甸园布置下蔓茂的植物与乖巧的动物,又用泥巴捏出了亚当。七千年后,植物分类学之父林奈先生在人间的瑞典将伊甸园重现。园内阡陌纵横,从世界各地运来的植物被依照上帝的分类法豪华而规整地排成方阵;四条溪水流淌其间,象征了世上四大河流;整个欧洲的崇拜者前来膜拜。 然而事实证明,林奈劝说植物远没有劝说人类成功人们接受了他的分类法,而田字格中的植物却由于不堪思乡之苦,在被禁锢的孤独中纷纷凋零。 又过了四分之一个世纪,视线转过地球几万里 芝加哥大学生态考 今日的芝加哥大学位于芝加哥市郊,是奥巴马和桔子常年出没的场所。这里占据密歇根湖一角岸边,湿加上冷,每年 10 月就会被第一场雪覆盖;后来雪奋力把他的白裤子提上几提,一直拽到车轮和车窗的高度,掉下来时便摊在地上化不掉,直到三、五月间。冬天最冷时候,一望无边的密歇根湖会结成一块大灰冰;路中间铲除的雪密实实堆成路边两堵墙,可怜的轿车们封存其中;历史上,也有市长由于铲雪不利惨遭罢免。 漫长的冬天把春神的身躯挤得瘦小;她来临的脚步便同踏着小步舞曲一般轻盈。春统统浓缩在雪花滴( Snowdrop )奶白色的铃铛中,这些紧抱的花苞从土里倔强地拱出,比番红花还早,才不管世界是多么荒凉、头顶的冷气多么厚重。继而,耧斗草如同四个粉红小仙子站成一簇;小时童话中才读到的黄水仙像镶花边的洋裙子;被美国人唤作大草原之烟( prairie smoke )的三花水杨梅迎着风梳理她的长发;流星花( shooting star )像几颗火箭弹头被拴在一起向下扎;紫红的报春胖嘟嘟地趴在地皮的残雪之上他们将银装素裹的世界变作 RGB 。采下路边老鹳草夹进书页,然后忘记,很久以后翻出来看,唯有她的紫色是不会褪去。木樨科在中国为主,在这里是客,然而它们随遇而安、适得其所丁香成了重要的行道树;几阵春雨,白白的流苏花瓣细细碎碎粘满了地,被来往的木讷的人们踩在脚下,春天便在不知不觉中退下了舞台。 反客为主的并不只有植物。在芝大旁边的林肯小公园,有一帮著名的大绿鹦鹉,相传他们从别的州飞到芝加哥,从此独霸并只独霸这一角街心公园。他们在这里没有天敌、吃食丰足、生活得意,不思再度迁徙。常能见到一大家子肥硕地、像绿色荧光笔一样扑棱在绿绿的草坪,肆无忌惮地对他看不顺眼的人们啊啊大叫,仿佛瞬间便忘记了自己冬天的猥琐相令人得意的夏天来了。 夏天,花朵高高低低前赴后继地开放,你不会为意识到一种花结束了她今年的旅程而黯然神伤。个头矮矮的紫罗兰太美丽,以至于受了天使之吻变得状如人面;西番莲顺杆爬上,花朵像排成一队的姐妹,早晨一朵新到社交年龄的少女好奇地打量世界,下午再卷起她的衣裙,明天将轮到她的妹妹;彩虹女神鸢尾花( Iris )披着七色彩衣,为大地涂上贵族的紫色,不知奥维德《变形记》中描绘的这位使者,这次又将为哪一段忠贞的爱情传递密语; 7 月,蒲公英的种子在阵阵风中翻飞攀爬,就像夏日轻轻的喘息;爬山虎这位天才的装饰师利用叶镶嵌技术使每一片叶都充分将颜色贡献给世界,为古老的哥特式建筑换上夏装;即使是永远甘心情愿做背景的印第安草和苔草,也会结出浅色的小花。每一寸土地,你如果蹲下细细扒开来看,都能辨认出相交错的若干种植物,种类繁多无以命名。 上学需经过一片草地。爬在地上的藤本植物伸展着长长的脚爪,漫过那块铭刻了让我们记住那曾经痴迷于鲜花和蝴蝶的 Amanda Carter , 1981.12.9-1990.3.11 的白色石头 ,使得这一行字在整个夏天不复得见 。这个名叫 Amanda 的女孩子,她的生命永远停留在这片鲜花丛中了。在石头的对面有一块小小的方形大理石,上边写着:就像时间,他们慢慢流过( Like the time, they go )在石头对面,有一小片儿童游乐器械,像草丛中的一片小岛。每天都有儿童发狂般嚎叫着在里边玩耍,时不常滚在草丛之间,待他们离去便留得一地的帽子和玩具。每当看到这幅图景,我都会自惭形秽,什么时候开始,自己竟仿佛置身于这片自然之外,无法回去了。 早上如果出门早,便可以坐在池塘边看晨雾从荷叶上轻拂而去,可以听到红色头或者黄色翅膀的小鸟唱出不同的段子。小鸭子,小乌龟纷纷出世,在岸上跟在神气活现的妈妈身后排成一队。有一次看到一只可怜的小龟空壳被扔在岸边,想到那妈妈,心中不禁黯然。 夜幕垂下,草丛中燃起星星点点,美国的孩子众口相传,发光不慌不忙的萤火虫是女孩子,而急促的是调皮捣蛋的男孩儿。走在草地上,漫不经心闯入一丛灌木,荡起小亮点一大团,如《再见萤火虫》的景象一般。小亮点慢腾腾地撞在我的脸上和腿上,只要双手一合便能将这些没有防备的小家伙困在手里。 如果夜里两、三点在外边闲逛,有可能会碰上浣熊一家。他们有时横过马路,有时集体爬树,见到我便像冻住一样纹丝不动,他们不是忽视你,而是特意扭过头来,一双眼睛在路灯下闪光,像幽灵一样直勾勾瞪着你。有一次我去小溪边抓小龙虾,拿回来放在院子里晾,晚上从窗口望出去,竟看到这些蒙着黑眼圈的小偷掰吃我的小龙虾,忙得不亦乐乎。早上下去看,壳散落在小桶周围一片狼藉小浣熊、臭鼬,还有背着小负鼠的大负鼠,这些小动物的理想太美好,以为太阳落下的人类社会就不再是人类社会而是浣熊社会臭鼬社会负鼠社会,于是常常死于晚间急速的车轮下,早上看到仰八叉的小尸体扁扁地镶嵌在斑马线上,让人一阵心酸。这是选择城市生活的代价吧。 还有兔子,几万年进化中猛兽的威胁也没有让他们放弃阳光,然而进入人类世界却叫他们妥协了花灰兔子完全改变作息时间变作了夜行性动物。他们有的优雅地立在草丛中不动,不屑于为了我的经过而动一动脖子;有的像疯了一样抱头鼠窜;最为友好的,悄悄跑在我的前边,跑一段便停下头回望我但最终还是会不满我的速度而先行消失在夜色里,好像爱丽丝四处寻找的那只抱着怀表的兔先生,只能见到翘起的尾巴后边白白的屁股随着他的跑动有节奏地起伏。 秋天,辛勤的蜘蛛趁着夜里没人,把网从树梢一直织到地上的小灌木,回家经常撞到一身一脸全是,他们在奋力抓住夏日最后一颗蚊子吧;南飞的大雁也在操场上或者草坪上稍事停顿;山楂树和海棠为一年收尾,人说小鱼会无节制地饱食而死,而山楂树却会由于无节制地奉献至鞠躬尽瘁。我最喜欢的一株山楂树便在一次绽放和丰收后倒下,自此那个地方再没有桔子和小松鼠抢山楂吃的身影。 冬天有白雪,但还是藏也藏不住灌木上那些孤零零悬挂的小红浆果子。有时候能看到睡眼惺忪的松鼠饥肠辘辘地在垃圾里翻吃的,我就会把我的早餐分给他们吃。 于是花草也好鸟兽也好,一年年循环而过, like the time they go 文近尾声,才说到我最想说的内容 鹿向我挑战过一个问题:我们究竟该把自己看作自然的参与者还是旁观者。从逻辑上来讲,两个假设都有两个最极端的推论。 如果人是旁观者,他将有权掌控自然生杀大权,因为人对自然界的其它生物都没有道德义务;另一个极端是,人无权涉入自然,他甚至该为了纯自然的利益而杀灭自己的人口(主张利用世界大战减少人口的人并不罕见)。 但如果我们是参与者,那么公平起见,我们对自然的所作所为不管多具有毁灭性都不该受到责难;另一极端,我们一切修饰自然的行为都该受到阻挠,因为我们没有凌驾于其它动物之上的权力。 如此看来,不管何种假设似乎都会陷入一个令人不可理喻的困境。让我们在继续讨论之前稍作跑题,将时间之钟拨至 60 年前,美国人看待环境的态度正开始彻底扭转那是 1949 年,现代环保之父 Aldo Leopold 的《沙郡年记》出版,书中描述了离芝加哥很近的威斯康星农场的季节变迁景象,土地伦理( land ethics )由此在美国诞生。它提出维护地球和谐和完整是伦理的重要方面;它要求我们像大山一样思考;它提醒我们,土地、草木、水,同人类一样有活下去的权利,是社会( community )除人以外的重要元素。土地伦理实际上强调了一个群体利益的加和,而并非人或者自然中的任一元素。在当时的美国,该伦理久久被人怀疑甚至遭到排斥,这只要想想那个时代的美国人在需要什么,便不难理解。 回到鹿的挑战。土地伦理明显支持人是参与者。由于人不能虐待自然中其它同伴,再加上我们的道德行为也是自然的行为,所以人并不能采取为所欲为的极端。另一方面,我们又为什么可以宽容自己对环境的某些改造呢?因为在道德上,先后选择总是存在的,正如家庭义务先于民族义务,人道义务先于环境义务。完整的人既属于自然,又属于人类社会我对自然好,对我们人类更好。于是,我为了整个地球可以选择不用一次性筷子,但是如果我非常狭隘地拿起日本产的一次性筷子而不拿中国的,你们还得夸我具有民族责任感 因此,我想林奈当年之所以搞不定他园中的植物,便是由于他凌驾于植物之上,成为了操纵者和旁观者。如果做一棵植物,我一定希望周围有适合我生长的土,有丰富多彩的生活,有同伴。 芝大生态考可写的东西,其实远不是我的学识可以驾驭。在我的周围,人们不会临时摆上只能活 30 天的盆栽来应景,而是密密种上原生植物,保持她最自然的样子。 在这里,奇妙而丰富的景色常将我惊住,我就会意识到自己原来远离家乡。我会思念起通向香山的小河边二月兰那紫花一片;想起东灵山夜国度妖艳的绿尾大蚕蛾,以及还在等待我们继续命名的西瓜蛾、足球蛾们;还有那,只属于我们的青山背后,香气一直蹿到鼻子里去的野核桃我多希望若干年后我可以在北京的家中拥有一方小园,里边一百种北京土生的花草混杂生长,她将容得下小田鼠、小兔子,甚至野猫咪来休憩。她将是我的伊甸园。 转载原创文章请注明,转载自: 科学松鼠会 本文链接: http://songshuhui.net/archives/1578.html
个人分类: 感悟|1959 次阅读|0 个评论
以爱情的名义
eloa 2008-9-8 19:18
桔子帮小帮主 发表于2008-09-6 星期六 9:05 北京印象。夜是后海灯红酒绿的迷醉和醉后更显清冷的风。东歪西倒地走在狭窄的口袋斜街, Yami 顺手从我的花束中抽出一朵鲜红的玫瑰花,一边让花瓣飞散风中,一边糊里糊涂念叨:他爱我,他不爱我,他爱我,他不爱我啊,他爱我! 我醉眼惺忪地笑道,你没事对着一朵大红月季发什么花痴,即使是玫瑰,花瓣数目也不定,数出爱你是你撞大运罢了。 Yami 傻在那里,对我破坏了她美好的爱情梦甚是不服。 假冒玫瑰,今天我以爱情的名义讨伐你! 玫瑰(拉丁名 Rosa rugosa ,图一),蔷薇科 - 蔷薇属 - 玫瑰,又被称为 Japanese Rose ,作为本属唯一耐得住沙地和含盐空气的植物,丛生于东亚海边的沙丘,在日文中被写作滨梨。 1796 年带着亚洲人坚韧的品性远嫁欧洲,半世纪后才在美国落脚。 茎杆密布皮刺(见图二),其数量令月季望尘莫及,于是有带刺玫瑰之称谓;倘若换成带刺的月季,便有处下手,没这么触碰不得了(图三)。小叶 5-9 枚排成一串(图二中所示为 7 枚小叶),叶脉深刻状如搓板,玫瑰拉丁名中 ruga 实为皱吧之意。 古人将月季的贫贱看作她的美德,曰长占四时春;玫瑰吐蕊却是限量版,恰在五六月间,颜色也只以紫红和白色为多;怀胎百日,八九月才结出矮胖的红果实(图二)。 我在北京生长二十余年,极少见到玫瑰。只有一次在饥渴交加之间和同伴误入香山一带的山谷,被遍地的玫瑰惊住了;花田尽头是个村子,人们卖的不是花朵却是一罐罐自制的玫瑰酱。村里人自称这里为玫瑰谷。既出,就找到了我们的自行车。几天后,从那里带出来的玫瑰行将凋谢,我见不得,就把她们吃掉了第二年还寻向所志,不复得路。后遂就不再想起了。 (跑题小帮主) 回到正题请看讨伐对象,她骗取了 yami 的爱情,洋人赐名 China Rose 这就是上文中被同玫瑰屡屡作比的月季(拉丁名 Rosa chinensis ,图三),货真价实中国制造。 汉朝被人从野地里刨来,唐宋才明媒正娶进入庭院,元明开始定向培养。茎上稀拉立着刺几根(玫瑰密布);一串小叶只 3 、 5 枚(玫瑰 5-9 ),光鲜油亮气色极佳(玫瑰皱吧);果实大小与玫瑰相仿,形状却颇为瘦长(玫瑰矮胖);在中国园艺界比玫瑰得宠,明朝陈金锋曾将庭院月季绘于绢上,其小叶数目绝不与玫瑰相混,足见画家之严谨。 先玫瑰一步,于 1789 年传入英国。人们一眼看出她的优点,夸她 Monthly Rose 。她的出现给西方蔷薇世界带来勤劳基因(被称为 the China gene ),自此越来越多的蔷薇被迫和她结婚,生下的后代只好不断开花。 为欧洲蔷薇界引入完全不同的颜色理念。张爱玲将红玫瑰比作朱砂痣,其实玫瑰花无论如何总带了紫和粉,真正的红色只为月季独有。初入西方世界,这位东方小家碧玉颜色的经久不衰(甚至日渐浓郁)震动了世人当别种蔷薇的花随岁月流逝铅华洗尽,月季花却可由浅黄的小童变作粉色少女,继而成长为绯红的少妇,最后让生命停留在深沉的酒红。 现在 你能买到的你认为是红玫瑰的切花全是红月季。因此 Yami 上当了。但即使她当时扒的是玫瑰,她的爱情仍是撞大运,因为在这样一朵花中,花瓣的数量就是撞大运(图四) 这话从何说起呢? 有一天我向鹿显摆说:你看,我在玩儿玫瑰花: K5 C5 A G ! 鹿从来没有见过这样的花。 我说这叫花程式,从外至内地描述了花的部件如何组合起来。上边这个式子的意思是萼片( K ) 5 枚,花瓣( C ) 5 片,雄蕊( A )雌蕊( G )各无穷多。化学你学过吧,就像 NaCl 是一个氯挨着一个钠 鹿好奇地问:那看到这个就像看到花么? 我说那当然了,有经验的人看到这甚至能说出科属种呢。 鹿高兴地说:那以后给人送花直接送个式子吧。这可太方便了! 其实我仍旧耍了鹿,现在谁还会送只有 5 片花瓣这么单薄的玫瑰呢? 再说 Yami 撞大运。话说玫瑰和桃花同属蔷薇家族,原本确实都是五片花瓣和无穷雄蕊(见上方花程式, C5 A ,以及图一):人想从桃花中索取的是桃子,于是全数保留花中男女,让他们尽情繁育后代,同花瓣相安无事;然而正如爱情,人们希望从玫瑰中获得的是绚烂而不是结果,遂令部分雄蕊舍弃其功效,将之变作另外一层甚至几层花瓣(不管变成几重花瓣,都是同一物种)。如果你把重瓣玫瑰一扒到底,在靠近花心的地方还能看到瘦弱的畸形花瓣,有的甚至头顶花药,像变身不充分的孙悟空露出了猴子尾巴。今日人们所见重瓣花,如牡丹和山茶,大抵同样道理是人们将 2000 多年前发现的怪胎发扬光大而已。 玫瑰花瓣揪到最后, Yami 哪还知道自己数的是花瓣还是雄蕊?在另一朵花中又有多少雄蕊将被充作花瓣,更是不得而知了(图五是一朵被变得比较手下留情的月季,花瓣仅 2 层: 0=1+ 花瓣, 1=2+ 雄蕊, 2=3+ 雌蕊)。 讨伐信写到这里,月季我却不忍心缉拿归案,好在爱情并不需要一颗细弱的花朵来证明。有句诗说: Rose is a rose is a rose is a rose 。其实它的意思是爱情就是爱情就是爱情就是爱情 小测验:请看下图是玫瑰还是月季? 答案:月季 请看茎,刺稀疏(玫瑰非常非常稠密) 叶,三个小叶在一起(玫瑰5-9) 花,卷心菜一样,玫瑰绝不会有。 三项指标全部符合,所以是月季 转载自: 科学松鼠会 本文链接: http://songshuhui.net/archives/1480.html
个人分类: 生物|3168 次阅读|2 个评论
围追堵截HIV-《新知客》
songshuhui 2008-9-3 14:21
桔子帮小帮主 发表于2008-05-8 星期四 8:10 分类: 医学 , 生物 | | 重现历史:陌生疾病的突袭 1981 年,美国疾病控制中心发表了一份报告,报道在几个城市男同性恋中发现的一系列无药可治的卡波希氏肉瘤及卡氏肺孢子虫肺炎的恶性病例。这些病例的出现令人们如此莫名其妙而又措手不及,记者曾这样记录下药剂师 Sandra Ford 的困惑:一位医生用一种非常少见的药给一名二十几岁的男同性恋肺炎患者进行治疗。两周后,医生向我申请更多药物。这太奇怪了从来没有病人需要这么大剂量,他们除非病死了,否则通常都会在 10 天内康复。 医生对这些突然来袭的疾病产生了种种猜测,有人说它是由一种疱疹病毒所致,有人说是由于吸毒过量或者免疫系统超负荷运转,《纽约时报》上甚至刊出该疾病对非同性恋者或女性没有明显威胁的论断。但是几乎所有假说都在几个星期内变得一文不值。此后,受害人群扩展到非同性恋、女性、欧洲人 连一岁多大的婴儿也难逃疾病的魔爪。人们逐渐认识到没有人能对它免疫,恐慌自然与日俱增:一些年轻人跑到医院抱怨自己淋巴腺肿大;也不断有家长从住院处将他们的子女抢救出来。 在学术界,一年时间就在不断的假设、争论和推翻中过去了,尽管病因仍然没有头绪,陌生疾病至少有了个被科学家共同承认的名字。它既不是同性恋癌症( Gay Cancer )、 与同性恋有关的免疫系统疾病( Gay-Related Immune Deficiency ),也不是群体获得性免疫系统失调( Community-Acquired Immune Dysfunction ),而最终被确定为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 A cquired I mmuno d eficiency S yndrome , AIDS )可传染的、造成免疫系统崩溃的、一系列症状的综合,我们现在将它音译为艾滋病。 小小病毒,大威力 经过五年侦查,人们终于抓住了造成这场混乱的元凶人免疫缺损病毒( H uman I mmunodeficiency V irus ),即 HIV 。它们从扎根于中西部非洲的猿猴免疫缺损病毒( S imian I mmunodeficiency V irus , SIV )进化而来,是一种结构远远比我们的细胞简单的小生物。一整颗 HIV 病毒只有 120 纳米那么宽(即 0.0000000012 米 ),相当于红血细胞的六十分之一;蛋白外壳里边包裹的遗传信息量只有人的一百万分之一,并且与我们不同的是,它们所有基因都由 RNA 而非 DNA 编写。 钻到里边细看。一颗 HIV 一共有九个基因,可以造出可怜巴巴的十五个蛋白,却能摧毁整个人体免疫系统,使它们成为现今最令科学家挠头的微生物之一。那么,它们执行宏大功能的信息究竟节约在哪里了呢? HIV 病毒的精明之处就在于,自打它们的遗传物质钻进人的免疫细胞,这些 RNA 分子便仿照自己的模样,用我们的建筑材料造出一条 DNA ;这些 DNA 又太像人的遗传物质,以至于人细胞误认为这些病毒 DNA 是我们自己造的。 HIV 浑水摸鱼的好日子开始了它们不用多费心,人的细胞工厂已全面启动,按照病毒 DNA 的指令大量造出 HIV 的基因和供 HIV 蛋白酶剪裁的蛋白元件,再协助它们组装、出厂,以使我们免疫系统的更多细胞上当受骗。无辜的免疫系统就在不知不觉中变成了 HIV 病毒的据点,直被毁坏到全面瘫痪,人体就成了不设防的城市,变得对任何病原体不堪一击了。波士顿布莱根妇女医院遗传学家 Elledge 有一个精妙的比喻:有的病毒背着自己的房子到处跑,有的偷偷钻进其他人的房子然后占领它, HIV 病毒就属于这一类,它们想生存下去便要依赖许许多多主人房间里的设施。 很不幸,原本充当人体卫士的免疫系统细胞正好被 HIV 选中做了主人。 从未停歇的斗争 HIV 病毒的结构及遗传信息单纯得一目了然,然而在人细胞中引发的后果却如此复杂而难以控制。自从记录到第一例艾滋病起,人类打击 HIV 病毒的努力便一天也没有停止,科学家们对那仅有的 15 个蛋白可谓机关算尽。二十多年来,已有数十种直接攻击 HIV 蛋白的药物先后被研制出来,终于发展出后来著名的鸡尾酒疗法。 十几年前它刚刚出现的时候,许多中国人听说后第一反应可能是:鸡尾酒长什么样子?今天,鸡尾酒疗法对于医学界来说仍然是一个比较年轻的概念,并且,尽管其原理就是将许多药物混合在一起形成多重防线,但是这款酒的组分却还在不断变化。 在拆分这些组分前,先让我们回到 1996 年的美国威斯康星,拜访一下 Beth Bye 女士,因为她的重生,正标志了鸡尾酒疗法的顺利诞生。 Bye 女士其实并没有死过,但是那时她的艾滋病病情已经发展到晚期,尽管尝试了一切可能的方法,然而身体却仍垮得不成样子,并出现了痴呆和眼盲等严重症状。她觉得自己已经走在黄泉路上。就在葬礼准备停当的等死期间,命运突然给她来了个急刹车,说:你还不到死的时候!医生想到给她尝试一种 1995 年刚发明的新类型药物,外加已经使用的另外两种药,构成一款三色鸡尾酒。不出两个月, Bye 女士体内的 HIV 病毒便减少到了极低的水平,免疫系统也从病毒手中起死回生,她可以实现不久前还是奢望的愿望,可以与她的狗在阳光下散步,并重返了讲台。 究竟鸡尾酒中什么成分起到了如此神奇的效果呢? 希望你还记得前边所说, HIV 病毒的基因由 RNA 编写,在病毒进入细胞之后变出一条相仿的 DNA HIV 病毒由于这一独特的逆转录步骤而被称为逆转录病毒,因此,强力对抗 HIV 的鸡尾酒疗法便被称为高效抗逆转录病毒疗法。 AZT 是最早的成员。它是一种核苷类似物抗逆转录酶抑制剂( NARTI ),名字虽长,但你只要明白,它就是一个卧底,装作 DNA 构建材料的模样,锁住病毒的逆转录酶,因而就不会有病毒 DNA 被合成出来。 第二种为非核苷类似物抗逆转录酶抑制剂( NNRTI )上一种加个非字,意思是长得不像 DNA 构建材料的卧底,如 Viramune ( Nevirapine )。 第三类如 Saquinavir ,便是使 Bye 女士病情时来运转的蛋白酶抑制剂( PI ),它们让病毒蛋白原料没法剪裁出厂。 首先加入两味 NARTI ,然后从 NNRTI 或 PI 中任选一种注入,有时还加入更多经过近十年努力,人们调出了这款三色甚至多色鸡尾酒。 拥有这么多选择,人们对 HIV 病毒的围剿仍然不敢松懈。至今,已出现了阻止病毒进入细胞或者不让病毒 DNA 加塞儿到人基因之间的药物。 对抗病毒另辟蹊径 鸡尾酒疗法使人类对抗 HIV 病毒的战局出现了转机:美国于 1996 年实现了自流行以来艾滋病死亡人数的第一次减少,艾滋病人发病后的存活时间也从几个月延长到了几年。 然而人们仍然不能舒展紧锁的眉头。撇开鸡尾酒带来的各种副作用不说,抗药性也是紧随而来的另一问题。原来, HIV 病毒在复制自己的过程中相当的没头没脑、错漏百出(生物学家称此过程为突变),以至于没有任何两颗 HIV 病毒的基因组是完全相同的。这种出错水平换在人类身上肯定吃不消,而 HIV 却因祸得福由于经常变来变去,而且一繁殖就是一大批,哪怕只有几颗病毒变得让药物认不出,这些看似面生的敌人也可以立刻星火燎原。如此一来,药物就变得无地放矢,这便是 HIV 对任何瞄准自己蛋白的药物终将产生抗性的原因。科学家对美国接受该项疗法的病人进行了统计,发现到 2004 年,他们中一半人身体内的 HIV 病毒已经至少对组合中的一种成分具有了抗性。因此,鸡尾酒虽然防线重重,但被病毒突变所攻破的隐患仍时刻存在。 为了克服 HIV 对药物的免疫,医生在首次为病人治疗时会先留着几手,首先给病人用某一种鸡尾酒组合,在发现 HIV 有复兴苗头的时候再赶紧改变配方。可悲的是,抗药性一旦出现,往往来势不可阻挡,通常只有第一或者第二套组合是最有用的。人们把那之后的治疗都称为抢救疗法( Salvage therapy )它意味着这种方法也几乎走入死胡同了。 除了这款最著名的鸡尾酒疗法,在艾滋病流行的近三十年里,人们还对 HIV 病毒尝试过疫苗,对病人尝试过包括中草药、按摩、心理治疗在内的种种疗法。总之,原理明确的、不明确的,多管齐下。但是,所有这些替代疗法都忽好忽坏,没有一种是明确有效的。 难道人类注定制不服变幻莫测的 HIV 病毒吗? 让我们暂时将目光从 HIV 身上移开。你可能听说过在癌症治疗领域非常热门的血管生成抑制剂。与以往直攻癌细胞不同的是,这种抑制剂以退为进,扼断癌症组织的血液供应,使得它们缺氧(养)而死。那么,我们能不能用同样的战术饿死 HIV 病毒呢?最近,人们终于在这条路上看到了曙光。 三个月前,《科学》杂志报道了这样一项研究:美国哈佛大学医学院的科学家们利用 RNA 干涉技术使一系列人细胞蛋白短路失灵,培养出 21121 种缺陷型人细胞,每种只少一个蛋白。然后,他们再让 HIV 病毒感染这些的细胞。他们的逻辑是,如果 HIV 病毒不能在某一种细胞中繁殖,那么就说明这种细胞所缺乏的蛋白恰恰是 HIV 复制所需要的。经过这样的筛选, 273 个人类蛋白被显示为病毒所必需,其中绝大多数,人们以前想都没有想过会和 HIV 病毒的繁殖有任何关系。 这 273 种 HIV 病毒生存所必需的人类蛋白被统称为 HIV 依赖因子( HIV dependency factors, HDFs )。可以看出 HIV 病毒有多么狡猾,它们为自己的复制只支付 15 个蛋白,却盗用了我们细胞中近三百个蛋白和整个新陈代谢机器!研究人员发现,这些被检测命中的病毒依赖因子恰好在免疫系统细胞中含量很高,怪不得免疫系统细胞偏偏是 HIV 病毒的最爱。 前边提到,任何针对 HIV 自身蛋白的药物都无法摆脱产生抗药性的命运; HIV 病毒占我们细胞这么多便宜,不禁令人恼火;不过也正是这种广泛的依赖性,让我们在饿死 HIV 病毒的战斗中大有文章可做。如果科学家能够使 HIV 依赖因子失灵,那么任凭病毒再怎么突变也无法从这种药物眼下蒙混过关,因为这些药产生抗药性只能指望人自己基因那些罕见的突变。于是,抗药性几乎不可能出现。 研究人员之一 Brass 态度非常积极地表示: HIV 只有 15 个自己的蛋白,所以它们极大地依赖于人的细胞机器。病毒每次利用我们的蛋白,其实就是给了我们破坏这个相互作用、打击 HIV 的机会,这太令人兴奋了。另一位作者 Elledge 也说:我们已经达到一个系统性了解 HIV 的层次,这可以启发新类型医疗方法的发明。比如我们可以调整细胞与病毒相互作用过程中的几个环节,使得这些调整既不影响人细胞本身的功能,又限制 HIV 的复制。自然,人类在这个方向上要格外慎重,因为这种药物的靶向毕竟是我们的细胞经过百万年进化而来的蛋白伙伴。想将此项研究的结果最终转变为击败 HIV 病毒的药物仍任重道远,但我们毕竟看到一扇完全不同的门已经打开了。 不遥远的杀手 看着这篇文章,你可能惊叹 HIV 深奥,也可能觉得无聊;你可能很难想象这帮小小病毒究竟从哪个黑暗的角落怎样地逼近你;你可能意识不到,现在平均每一千个地球人就有五个携带 HIV 病毒,在你读完这篇文章的十分钟内,全球就有 40 人死于它的毒手 然而,艾滋病病人失去的往往不仅是健康和生命,许多人还失去了平等与尊重。 1985 年,十三岁的美国少年 Ryan White 由于输血感染了 HIV 病毒,随即被逐出校门,在他尝试返校时,却遭到了无数人的疏远甚至谩骂。单薄的男孩儿将余下五年生命全部用来与偏见抗衡。在他去世后几个月,美国终于出台了以他名字命名的《 Ryan White 保健法》,保护在他之后不幸被 HIV 感染的人们及他们的家庭。而 Ryan White ,也化作了那个著名的画报男孩儿,永远伸开双臂向人们告知艾滋病患者的无辜与无助。 直到今天,尽管科学告诉我们普通的接触不会传染 HIV ,但不管在发展中国家还是发达国家,流言蜚语甚至冷嘲热讽都使许多艾滋病人在寻求帮助的路上退而不前。面对 HIV 病毒,或者有一天会莫名降临的其他什么疾病,所有人都一样脆弱。感染者只是无辜的牺牲品,而我们能够活过整个生命的 25000 天却是一件多么值得感恩的事情。 附: 科学家利用 RNA 干涉技术使细胞中的蛋白短路失灵 RNA 干涉是最早由 Andrew Fire 和 Craig Mello 在线虫中发现的一种自然现象,二人因此获得了 2006 年诺贝尔生理及医学奖。简单说来,在动物细胞里,遗传信息藏在 DNA 中,然而 DNA 和行使功能的蛋白质之间在多数情况下各说各话,语言不通。 DNA 如同密码,先要被翻译成 RNA ,这个 RNA 作为信使,会将 DNA 的指令转告给原料,让它们组装成蛋白质。在此过程中,如果细胞中存在一些特殊的小干涉 RNA ( Small Interference RNA ),它们便会缠住充当翻译官的信使 RNA 并与它们同归于尽,从而使信使没法指导蛋白质合成。对于一条特定的信使 RNA ,只有能与其配对的小干涉 RNA 才能起到破坏的效果,因此人们可以设计特殊的小干涉 RNA ,专门对付一条 RNA ,从而使细胞只失去那一种蛋白质。哈佛大学医学院的 Abraham Brass 等人就建立了一个巨大的小干涉 RNA 库。他们把来自人体的细胞放进许许多多小坑里,然后一个萝卜一个坑地把小干涉 RNA 加进去(即每个坑只有一种小干涉 RNA ,每个坑里的细胞只失去一种蛋白质)。一共有 21121 个小坑,所以一共破坏了 21121 种蛋白质,每个坑里的细胞只缺一种。这个数量是相当伟大的,因为根据基因组工程的统计,人类总共只有 20000-25000 种编码了蛋白的基因,即几乎每一种蛋白都被逐一破坏了。 中国艾滋病现状 截止 2007 年 10 月底,全国累计报告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和艾滋病病人 223501 例,其中艾滋病人 62838 例,死亡报告 22205 例。中国卫生部、联合国艾滋病规划署和世界卫生组织联合对 2007 年中国艾滋病疫情进行了估计,结果显示:截止 2007 年底,中国现存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和病人约 70 万( 55 万 -85 万人),全人群感染率为 0.05% ( 0.04%-0.07% )。其中艾滋病病人 8.5 万( 8 万 -9 万人);当年新发艾滋病病毒感染者 5 万( 4 万 -6 万人),当年因艾滋病死亡 2 万( 1.5 万 -2.5 万人)。全国累计报告的艾滋病病毒感染者以 20-39 岁年龄组为主,占报告总数的 70.0% ;艾滋病病人以 20-49 岁年龄组为主,占报告总数的 69.9% ;艾滋病死亡以 20-49 岁年龄组为主,占报告总数的 72.0% 。 《中国艾滋病防治联合评估报告( 2007 )》 标签: 五香松仁 , 医学 , 生物 , 艾滋病
个人分类: 医学|1068 次阅读|0 个评论
基因疗法向退行性眼疾宣战
songshuhui 2008-9-3 14:20
桔子帮小帮主 发表于2008-05-8 星期四 8:16 分类: 医学 | | 莱伯氏先天性黑蒙( Lebers congenital amaurosis )是一种遗传性视网膜眼疾,仅仅由于一个 RPE65 基因突变,便导致病患在出生后视力逐渐减退以至完全失去。这个基因突变直接影响了视网膜的功能,至今为止没有非常有效的治疗方法。 一项英国伦敦大学学院和美国费城儿童医院联合试验的基因疗法,已经使四位患有此病的青少年视力得到提高。其中两位志愿者原本只能隐约看到物体移动,在几个星期内竟然可以辨别视力表上前几行符号。 这项治疗技术在过去的十五年已经被用于动物实验并取得了一定效果,据说,小狗接受治疗后即使走迷宫也不成问题。在此次人类试验中,医生通过非常精细的外科手术,将携带有正常基因并对人无害的病毒注射到病人视网膜细胞中,为了保证足够的正常基因进入细胞,他们需要注射大量溶液(其中包含上百万拷贝的正常基因),以至于视网膜要先脱离原位,不过会在 24 小时内复位。英国基因疗法协会主席 Leonard Seymour 说,眼睛是施行基因疗法的好地方,因为它们细胞个数少,并且可以通过直接注射而将正常基因置入人体细胞,而注射无疑是施行基因疗法最有效的手段。 一位接受治疗的十八岁英国少年 Steven Holwarth 说,由于他的眼睛在黑夜便看不到了,他原来每天放学都要赶紧跑步回家,在手术后,他不必再担心这个问题。另一位病人 Howarth 也说:这仅仅是视力的一点点改善,但是对于我来说却意味着很多! 基因疗法曾让人们疑虑重重,尤其是 1999 年,一位患有肝病的十八岁少年 Jesse Gelsinger 因施行基因疗法而死去,另一些患有气泡男孩症( bubble boy disease )的孩子(一种先天性免疫系统缺乏症,孩子的骨髓不能制造正常藏白血球,所以必须生活在完全无菌的罩内)反而患上白血病后,人们对基因疗法实验更是畏足不前。目前这项试验,也许可以帮助人们从当年的恐惧中恢复过来,对基因疗法重新燃起希望。 标签: 医学 , 基因疗法 , 新闻 , 生物
个人分类: 医学|1262 次阅读|0 个评论
桔子史
songshuhui 2008-9-2 15:28
桔子帮小帮主 发表于2008-06-12 星期四 10:29 分类: 八卦 , 生物 | | OVERTURE 松鼠会混进一只兔子,一天扬言要将桔子(tangerine)囫囵吞下。桔子说,我不痛陈下革命家史,枉小帮主之名。 ACT1 我家族最体面的是橙子(Orange)。他们10世纪就在欧洲建了公国(Principality of Orange),后来尽管被法国吞了,但橙子公爵从13世纪一直代代相传。后来当上了亲王,一会儿领导农民造反,一会儿宣布独立。独立的地方后来叫荷兰,橙子亲王起了个洋名叫奥兰治亲王(Prince of Orange)。他们国旗上的红色,都是17世纪从橙子家族徽章的橙子色改过去的。荷兰自己国旗画不下橙子,非帮着在人家南非画一个,奥兰治自由邦(Orange Free State)说白了也是橙子自由帮,和桔子帮差不多。 提起橙子色,英语里本来根本没这颜色,一直都是黄-红(yellow-red)。亨利八世16世纪见了橙子,才一拍脑袋给了这颜色一个说法。 Orange从波斯语、阿拉伯语、西班牙语、拉丁语、意大利语和法语一路变来,基本上是个橙子迁移史。还有一种来源未知的传说,号称Orange来自泰米尔语,Aru(Or)是6的意思,而Anju(ange)是5,加起来11,就是说你把橙子一掰两半,就成6和5瓣。我觉得挺奇怪,桔子我自知有10个心皮,也就是10瓣装桔子核的口袋,怎么橙子它们会是11呢?我素不食同类,下次大家多买几个橙子吃来看看。多吃几个,取平均。 在中国东南,我的祖先似乎(真的是似乎)和外邦柚子(Pomelo)交欢,生下橙子。橙子云游欧洲,那里的人大惊小怪地叫它中国苹果,比如德国(Apfelsine)和荷兰(Sinaasappel),直到今天也改不过口来。其实苹果和我们家族根本老死不相往来,你把苹果核舔干净就能看见它们只有5个种子口袋,蔷薇科的,和玫瑰共同语言还多点。 从前,欧洲人出海容易饮食不均衡,缺维生素C就得坏血病,橙子一去就拼命贡献维生素C,被葡萄牙、西班牙、阿拉伯和荷兰人种得他们通商航道上遍是。 橙子也有双胞胎,连体的,把个皮整得像个弥勒佛大肚脐,就叫脐橙了。它们从180年前一个基因突变变出的一株独苗,长到堆满整个世界,无人不知。做明星要付出代价,连体双胞胎橙子牺牲的是种子,当初那株独苗长在巴西修道院里,看来似乎是种不详的隐喻。为了不绝香火,人们只能嫁接,都是当初那株的小克隆,所以全世界脐橙是一棵。 ACT2 祖国将桔子我从野地里捡来,给我吃的喝的,给我家园,至少是两千多年前的事了。《夏书》和《史记》里就写我;南宋韩彦直专为我著《橘录》;后皇嘉树,橘徕服兮。受命不迁,生南国兮。说的也就是桔子我啦。这些是白纸(汗)黑字的历史。而我的家族(柑桔属,Citrus,属于芸香科)的不知哪个帮派,据说是4000年前就入驻人家。几千年后才走出国门,效率确实可以 今天,中国人口世界第一,橘子口也是第一。 福橘是鼻祖级。英文叫Dancy橘子,也叫拉链皮(zipper-skin)或羊皮手套橘子(kid-glove),意思是说她们衣服脱得比较容易。中国人喜欢,因为和福吉谐音;可是西方人也喜欢,圣诞节经常把它们塞在袜子里。不过,福橘树太容易染病,而且特任性,大年鞠躬尽瘁,小年又结果寥寥,现在在世界上好多地方已经退居二线。 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橘绿时,其实我不明白苏轼为什么只见过我是绿的。我们家族的水果遇到凉快天气差不多都会变色,叶绿素靠不住啊。赤道品种绿橙子(green orange)没什么稀罕,就是没经过世态凉。有冰箱,可以牺牲个绿柠檬做实验,冻一个冬天看它变不变色,如果没有先烂掉的话。 ACT3 我家族(Citrus)基本上统一语言,各帮之间自由恋爱,想杂交就杂交,想嫁接就嫁接,来者不拒。因为太容易,所以血统有点乱,甚至一共多少种也搞不清楚,有时候人们一直以为是纯种的,用DNA一查发现祖上竟是混血 我们的根都没有毛,营养跟不上,只好养活一帮菌根真菌(mycorrhizae),贿赂着他们,同时讨点恩惠。 最大特征还是好闻。不管树干、树叶还是果皮都散发芳香油。在那浪漫的古巴比伦王国,香橼树的足迹一直登上空中花园~~通常在厕所里,好让人可以用香香的水冲马桶。高级一点的可以用来抹头发。 EPILOGUE 话说我伟大的爸爸三年前给我一堆搞怪桔子照,被我和大学一帮好友用作头像。大家立誓集体以桔子名义纵横msn,名单上连成一片永不分离。结果群聊时1只桔子和500只桔子没有区别。于是我率先跳出来自封帮主,阶级出现了然而这么多年,坚持用搞怪桔子做头像的只剩爸爸,因为他觉得我喜欢看。 说来桔子是爸爸赐名,因此有人对我名字有意见叫我改成柚子柑橘,都被我一拳就打飞啦。 标签: 历史 , 园艺 , 生物
个人分类: 生物|1304 次阅读|0 个评论
手机的新功能——爆米花
songshuhui 2008-9-2 15:20
桔子帮小帮主 发表于2008-06-19 星期四 4:14 分类: 健康 , 八卦 | | 前几天猛犸给桔子发来一个煎蛋链接,《手机嘣爆米花》。有兴趣的人请看这里, http://jandan.net/2008/06/09/make_popcorn_with_your_cellphone.html 。视频中,四只手机同时来电,围在中间的玉米粒瞬间变身米花。爆米花在通常情况下是用微波炉嘣的,我们没想过手机波原来也很强很暴力。于是实验科目出身的桔子调动了全楼层 8 枚手机,当众发誓,玉米花爆出之际,便是米花和 8 枚手机下肚之时。当然这个赌注是安全的,因为实验合作者都没有近期更换手机的打算。在一阵噼哩叭啦的手机铃声中, 5 颗玉米忍受着 14 只眼睛发射的灼灼目光。然而玉米粒惊人地挺住了!!桔子吃米花和手机的野心没有得逞。 要不是昨天早上 CNN 又掀起一波,手机波爆米花的故事就被遗忘了。据 CNN 称, 12 天内《手机爆米花》在 U-Tube 上被点了 4 百万下(估计经过这则早间新闻点击率还要继续攀升)。经反复查证,始作俑者不是开爬梯的闲青年,也不是玉米公司,大家能猜到是谁么?答案请见文底。 其实,桔子对自己吃不成手机相当有自知之明。虽然手机辐射频率和微波炉频率相当(同属微波),但如果手机能像微波炉那样使玉米里的水分子极化、振动并气化,那桔子握手机的手指估计也要热血沸腾。谜底公司承认,真想爆玉米的同学,请先将 1000 万颗手机密密麻麻堆在一起,如果还不爆,那抱歉你手机白堆了玉米一案就此作罢,毕竟手机辐射对人脑的热效应几乎就在表皮,还不及日光浴的 1/10 ,加快点局部血液循环就散热了。 非热效应才让人头疼,它的作用机理至今没定论,一种解释是,人细胞中的 DNA 分子带电,在手机周围的电磁场中就会受力被扭坏,是基因突变、细胞周期改变和细胞癌变的前奏。纸上谈兵的原理暂且不管,可是,连将实验结果奉为真理的细胞学和流行病学也交不出一份令人满意的答卷,比如,某些神经细胞在相当于手机辐射的微波照耀下发生 DNA 改变,但是这种改变能否造成染色体异常却是未知;医生们则关注各种可怕癌症,听觉神经瘤、神经胶质瘤、脑膜瘤、腮腺瘤等等不一而足,调查动辄历时十年,涉及十几个国家上千人,结果,有的说接电话时贴近手机的一侧患癌几率增加,有的说辐射只有对手机龄超过 10 年的人才有效,有人因联想到现代小孩儿那脆弱的小神经从小暴露在辐射中而痛心疾首,可是,几乎所有调查都存在实验设计的美中不足(样本量太小、历时太短、人为因素过大),另有大量调查干脆完全重复不出上述结果(对于研究细节有兴趣的人请搜索 wiki , mobile phone radiation and health ,并参考上面三篇综述 24 、 25 、 36 )。 多数科学家认同的说法是: 1 在本次调查中, 2 对手机龄 n 年的人, 3 对某疾病发病率来说,手机辐射的影响不显著, 4 这句话的置信度是 95% 科学是严谨的,群众是不服的。于是说点实际的吧,你的手机什么牌子~~~ 为打断桔子推销手机的非法行径,特插播电信业务小广告一则: 1978 年,全球第一项手机业务由日本 NTT 公司启动。截止 2007 年 11 月世界上共有 33 亿入网手机,相当于全球人手半个。 GSM 手机信号发射塔占据城市制高点,理论上一塔能覆盖 8-13km ,但实际在手机密集的王府井每隔 1km 就要树一根天线,不光因为信号随距离增大指数下降,更重要的是 GSM 手机的原理是抢占频率,像挤公共汽车,而且没人让座,如果经常发生座位抢光事件,中国移动就可以早日把业务都交给联通 CDMA 了。 CDMA 用户所有人都占全频,没有占座现象,但是太密集时同样会彼此干扰,打个不恰当的比喻,你把红墨水滴到一缸水里,高高兴兴霸占了一缸水,别人再滴绿的蓝的黑的白的,颜色太多你就看不出自己的红色了。这就是为什么城里的发射塔不能相距 8km ,而要搞成密密麻麻的蜂窝通信,发射塔叫蜂窝基站( cell site ),手机叫蜂窝电话( cell phone ), I am made of cell 就是我被打成蜂窝了。宋丹丹说移动电话移动着接呗她要是移动猛了就还得涉及到基站击鼓传花的过程。去荒郊野岭玩的时候,万能的桔子爸爸(小广告的精髓)能果断地瞄准哪个是移动发射塔,哪个是他们小灵通基站,跑到下边打电话,信号贼好。 OVER 。 回到手机辐射。既然不能确定微波究竟是否影响大脑,人们决定未雨绸缪制定手机的微波辐射安全标准,从 1966 年到 1998 年,该标准从 0.01W/cm^2 严格了 22 倍变成 0.00045W/cm^2 ,它标志了人们意识到辐射除了热效应还有非热效应的过程,只不过直到今天也没人敢说多大辐射能保我一条小命。上述数字的意思是,每平方厘米皮肤每秒受到的辐射能量必须小于 0.00045 瓦特( W )。大家从前喜欢无端指责微波炉,其实它很冤,根据美国标准,如果微波炉能一直同桔子保持 5 厘米 的亲密接触,那么桔子一平方厘米皮肤在微波炉漫长的一生中所受辐射总量将为 0.005 瓦特。继续为辐射凶手正名:当你距离室内无线网络路由器 0.3 米 (它发射的同是微波),受到辐射将为每秒 0.0000121W/cm^2 (数据来源: Wifi Access Point )。 具体执行时采取的是吸收辐射率这一指标( specific absorption rate ,就是常见的 SAR ),因为大脑和大腿对辐射的吸收本领要单独考虑。人的解剖学特征决定了手机 SAR 的定义:接电话距离下,单位质量头部吸收的微波辐射能量(平均)值。国际非电离性辐射保护委员会规定这个值要低于 2W/kg ,美国标准是 1.6 ,各款手机也大致集中在 0.3-1.6W/kg 。借用 GSM 手机的频率把这个值换算为上段提到的标准, 1.0W/kg 刚好相当于 0.00052W/cm^2 。(想看计算细则的请看, http://www.icnirp.org/documents/emfgdl.pdf ) 写到这里,我想做如下几件事: 1. 回家把手机耳机翻出来; 2. 不枕着手机睡觉; 3. 手机开机的时刻做扔手榴弹状; 4. 在车里接电话把天线抽出来; 5. 为英俊神勇的爸爸(定语修饰爸爸)的单位大喊一声:小~灵~通(辐射为 0.000050W/kg )! 一个《手机爆米花》的虚假广告,让桔子中计,活生生写了这么多字,这哪个公司干的 答案:蓝牙公司。 标签: 手机 , 无线电 , 生物
个人分类: 八卦|2361 次阅读|0 个评论
蒙娜松鼠
songshuhui 2008-9-2 15:13
桔子帮小帮主 发表于2008-06-24 星期二 8:47 分类: 八卦 , 生物 | | 我想画一只蒙娜松鼠。结果没人能看出像蒙娜丽莎。思前想后终于明白,我的松鼠缺少了那最重要的秘密蒙娜丽莎的微笑 。 达芬 奇让丽莎女士的眼睛和嘴巴全都模糊在黑影里,从而造就出史上最隐晦的笑容。当人们初次和女主角四目相对,她似乎对你嫣然一笑,而当你的目光开始在她脸上游移,笑容便又消失了。有的科学家说,丽莎女士嘴角的笑都被低空间频率给吞了。这是啥? 同许多捕食者一样,人的双眼朝前,但其视野却是一个发散的圆锥。闭上左眼,右眼直勾勾盯着前方,这时候你能最远看到鼻子方向 60 度和耳朵方向 100 度,以及眉毛方向 60 度嘴巴方向 75 度(于是你可以计算一下鼻梁多高才会阻挡视线)。视觉又分周围视觉和中央视觉,顾名思义,前者来源于视网膜中心一点而后者在周围。由于视网膜上中心和周围的细胞不同,人的周围视觉比较低能,尤其在区别颜色和形状上,也就是说人比较专注,不像某些动物,盯着碗里的,余光把锅里的也看得清清楚楚。 视觉取周围和中央二者之长,对它们进行了责任分工:中央视觉感知细节、界线这些 高空间频率,周围视觉对总体形状、比例和运动等低空间频率的信息比较敏感。其中空间频率就如同电脑屏幕的像素,低空间频率就是像素低,比较模糊的意思。平时,这两种空间频率的信息合二为一进入你的眼睛,但是你完全可以将它们分离开来:盯着我的文字,想想你从眼角看到了什么样的物体呢?模糊的这便是中央视觉力所不及而造就的低空间频率景物。 来看蒙娜丽莎的嘴巴,它们颜色反差不大,边界模糊,很大一部分逐渐过度成了阴影。意大利人管这叫晕染( sfumato ),科学家就称它低空间频率。正如前边所说,周围视觉擅长对它进行捕捉,于是当你望向丽莎的双眸,便能朦胧感到她嘴角的笑容;当你受到诱惑,想用中央视觉深入发掘这一抹微笑,它却反而溜走了。作为佐证,哈佛大学神经生物学家 Livingstone 博士用 photoshop 将《蒙娜丽莎》虚化,模拟成周围视觉所见的图像,丽莎女士笑得就明显了。这位博士甚至说,如果你想更敏锐地洞察人心,就不要将你的视觉紧紧锁在别人脸上那些细处,如果你目光飘忽一点,或许更能抢救起那些已经淹没在脂肪间的肌肉表情。 我用中央视觉和周围视觉轮番感知,蒙娜松鼠就是不笑 看到这里,大家可能对我光讨论自己拙劣的画作比较气愤。其实我这画可是货真价实的科学产品它画在一整张昂贵的 Watman 滤纸上,并且创作于一个可能沾染了细菌和酵母的实验台。 想知道 photoshop 如何夸大蒙娜丽莎的微笑,请看链接: http://discovermagazine.com/2003/jun/breakmona 想看中央视觉和周围视觉的拆分图,请看: http://www.nature.com/nrn/journal/v5/n8/box/nrn1476_BX2.html 标签: 生物 , 绘画 , 视觉
个人分类: 生物|1079 次阅读|0 个评论
瓮安生物群–动物演化的曙光
songshuhui 2008-9-2 14:28
topaz 发表于2008-07-15 星期二 13:28 分类: 其他 | | 最近的一系列事件让人们知道了瓮安这个贵州的小城,其实早在一二十年前,瓮安这个名字就已经吸引了全世界科学家的目光,而且它至今依然是地球早期生命演化的研究热点。 按照生命演化的过程,地球历史通常被分为隐生宙和显生宙。其中隐生宙大概从地球形成的 46 亿年前到 5.4 亿年,这一阶段的地球仅仅出现一些低等的微观生命;而显生宙则从 5.4 亿年前一直到现在,这一阶段生命进化到多细胞的宏观动植物。而它的划分界线,则是寒武纪生命大爆发。古生物学用大爆发来形容 在寒武纪开始后( 5.4 亿年)的短短数百万年时间里,包括现生动物几乎所有类群祖先在内的大量多细胞生物突然出现这一爆炸性的生物演化事件。 而从最早发现寒武纪大爆发开始,科学家就一直困惑,如此多种类、如此多数量的动物,是如何一下子涌现出来的?生物怎么能够从那么简单的低等的微观生命,一下子进化到如此丰富多姿的宏观高等动物?而正是瓮安生物群的发现,为我们了解生命的这一段演化历史点亮了一盏明灯。 瓮安生物群产于贵州省瓮安县瓮福磷矿,是一批代表了地球上大约 5.7 亿年前生命的生物化石。这些化石的出现,将动物的出现提前了数千万年,而且对研究生命的逐步演化起到了很好的衔接作用。 陈均远( 2004 )在《动物世界的黎明》中这样评价这次生物大辐射:瓮安大辐射导致了生物多样性的诞生,迎来了动物世界黎明的曙光。 瓮安生物群的出现,终于为莫名其妙出现的 寒武纪大爆发找到了源头。 我国最早在 上世纪 70 年代就开始了 对于瓮安生物群的研究 ,当时除了发现了一些叠层石之外,还有一些球状或者刺球状的海藻微体化石。 1986 年陈孟莪、刘魁梧首次报道了瓮安陡山沱组地层中带刺球状微体化石和一些大型球状单细胞化石,正是这些球状化石在 1998 年被肖书海等解释为后生动物胚胎并得到了学术界的认同。 经过多年的研究,科学家又从瓮安生物群中发现了多种类型的生物化石。最后在 1993 年,袁训来等正式把出现在贵州省瓮安县新元古界陡山沱组的多细胞藻类、大型带刺疑源类、蓝菌丝状体和球状体以及细菌的化石组合命名为瓮安生物群。 随着研究的进一步进行,瓮安生物群的研究成果引起了全世界科学家的关注。 1998 年,通过对瓮安地区磷块岩的研究,陈均远领导的课题组,于《 Science 》上发表了关于地球上最原始的海绵动物化石的记录;肖书海的课题组,则在《 Nature 》上报道了最早的磷酸盐化动物胚胎化石。虽然这些研究成果最初引起了巨大的争议,但是它们逐步被接受,被认为是代表了地球上已知的最可靠的动物化石记录。 ( 注: 2007 年 4 月,《 Nature 》上刊出的尹磊明、朱茂炎等我国科学家在三峡地区陡山沱组的动物胚胎化石的发现( 6.3 亿年前),把动物的起源又推前了 5 千万年。 ) 动物胚胎化石 海绵化石 2000 年陈均远等在《美国科学院院报》( PNAS )上报道了在瓮安地区磷块岩切片中发现 的珊瑚虫类浮浪幼虫化石和水螅动物胚胎化石,并将之与现代两侧对称动物原肠胚做了对比研究,将刺细胞动物和两侧对称动物的演化历史向前寒武纪推进了数个百万年。 2004 年,陈均远等在《 Science 》上报道了瓮安生物群小春虫的发现,这一不到到 2mm 的 小家伙 被认为是迄今最古老的两侧对称动物。这项重大发现将两侧对称动物的起源历史向前推进了 4000 多万年。 小春虫化石 2006 年,陈均远课题组又在《 Science 》上指出,通过对具极叶胚胎不通发育阶段化石的发现表明,包括软体动物和环节动物两大类群的螺旋卵裂类群在瓮安生物群可能已经开始出现,同时还表明极叶是螺旋卵裂类群一个十分古老的卵裂方式。 2007 年,肖书海等又通过对瓮安地区所产出的具有螺旋构造的球状化石进行研究,在《 Geology 》上发表文章指出这些化石可以被解释为连接动物胚胎和成体的中间环节。如果这种说法成立的话,这将是动物从胚胎到成体的关键过程。 瓮安生物群在最早期动物演化的过程中给了我们多新的指示和认识,它同时也展示了许多中多细胞藻类化石,以及大型疑源类化石,这些都对我们了解地球早期生命演化以及后生植物的演化有着积极的意义。此外,生物死亡后的快速磷酸盐化,使得该化石群保存了精美的细胞和组织结构,所以也为我们提供了很好的研究生物埋藏和石化机制的研究对象。
个人分类: 生物|1299 次阅读|0 个评论
对人类不离不弃的小动物——实验室模式生物之一
songshuhui 2008-9-2 14:27
桔子帮小帮主 发表于2008-07-17 星期四 6:56 分类: 生物 | | A. 小老鼠( mouse ),登记在册的名字是小鼠;生物学家惯写拉丁名 Mus ,源于梵语 Mush 。印度人小气,一点小偷小摸都要记下好几千年, Mush 莫名其妙的拼写背后是 To steal 的意思。后来,小鼠翻越喀喇昆仑山脉,穿过新月沃土,不远万里向西进军,最后坐船来到美国和澳大利亚。至今已细细分成 1500 个种,是地球上仅次于人类和大鼠,适应环境第三成功的哺乳动物。 B. Mouse 又和 Muscle 同源,许多语言中至今用小鼠为肌肉做比,实验室希腊人常指着肉乎乎的桔子嘲笑:你的胳膊上没有小鼠。 C. 外貌亲切可人,其中帅到爱德华诺顿级别的一只直接晋级为《猫和老鼠》中的 Gerry ,而大鼠在该片中只沦为强盗之流。 晕头晕脑的罗马人喜欢搞混大鼠和小鼠,把二者一股脑叫 Mus ,加 Maximus 后缀变雄伟大鼠,加 Minimus 变侏儒小鼠。 D. 从学会囤积私粮开始,人类便开始了同老鼠欲罢不能的纠缠岁月。埃及人将猫咪形象供上神龛,原因是它们在控制鼠口数量方面的功效。小鼠不仅从人类身上揩油,还带着寄生虫走南闯北。小鼠胃口很好,肉、谷子、水果、别的死老鼠、自己的尾巴、自己的便便 活着最要难得糊涂。 E. 十六世纪在亚洲开始宠物生涯,十八世纪走进实验室,自此开始被人折腾的历史。阿尔茨海默氏症的,六指的,五条腿的,长肿瘤的,要胎死腹中的,没有一双小眼睛可以被用来睁开的 来世上走一遭,只为被人类强加得一场病,还要同所有生物一样珍惜这一场厄运。实验室多用小白鼠,因为白色为隐性基因,只有纯种才显白色,去外边乱搞生下的野种就不白了,这结果就像小龙女 守宫砂一样明显和可靠。 F. 喜欢群居,喜欢脏乱在实验室好心给鼠窝打扫卫生,结果导致 小鼠停止夫妻生活,静坐抗议。 G. 红绿色盲。 H. 历史进行到辉煌的 1982 年:第一只转基因小鼠和桔子诞生了! I. 继人类之后,小鼠全基因组测序完成于 2002 年。那被测的一族名叫黑六( Black 6 ),名字结构好像张三和王二麻子。 30000 个基因,比人不少。 85% 的基因也和人很像。比人多的净是些做爱 、闻味道、抗病菌基因,可能是建立丐帮所必需。世上 实验室共两千五百万只小鼠,要是分给北京人,每人能分一只半还不止。 J. 小鼠一个半月大开始生小小鼠 。大四时北大生物楼楼道中一只雌小鼠, 二十天怀胎,生下红红软软十颗小肉,都只一克那么沉,皮薄得透明,似一捅就破,能看到身上网一样的血管。肿泡眼闭得紧紧的,一门心思把头扎在其它小红肉们之间,争妈妈肚上奶头 。有的弱弱小肉,挤来挤去只在原处刨地,只好等别人挤够了才蹭上几口于是强的更强,弱的只更弱小。我愿鼠妈妈奶水能多点,天天拿蛋黄喂妈妈。结果她每次看到蛋黄就没有涵养把嘬在身上的小红肉一抖搂,直冲蛋黄,顽强小肉便被活活拖出好远。 K. 后来我在自己的花粉实验室里单独培养一只小白鼠,才发现《猫和老鼠》误导非科学青年小鼠喜欢甜食不喜欢油腻,要是摆一块方 cheese 和一块方糖,它绝对选择后者。实验如此进行,一星期后老师指着我的小宝贝笑翻,说它胆固醇超标。我于是开始让它加紧锻炼,比如通过蹦高才能吃到东西,或者悬空拎尾巴让它咬我的手。书上说,野外小鼠命运多舛,只能活五个月,最终多数死于对敌斗争:蛇、鹰、猫、狗 实验室小鼠则能在人的悉心照料下活上两年。我至今也不明白,我的小鼠却为何在几个月后的某天清晨用冰冷的小尸体迎接我。也许最终,它还是死于营养过剩血脂高吧 。 (顺便说一句,如果有人也想养小鼠,松树木屑不要铺在窝里,因为小鼠乱咬东西,松油会让它们中毒。) L. 来到美国。这里许多不拆的老房子,厚墙之间有夹缝,缝里老鼠打地道战,别有洞天。老板深受其扰,抱怨之,得知实验室希腊人同病相怜,忙问:快说你怎么处理的? 希腊人泰然若定:我尖叫,然后给桔子打电话。 老板: 其实那天我抱了猫咪只想过去收尸,却见一只小鼠拖着巨大的鼠夹满屋上窜下跳。猫咪饿的时候连虫子都帮我捉,可吃饱了却无视小鼠,并不屑地瞪着我。我只好亲自扑倒小鼠并施以 Pencil of death ,学名颈椎脱臼法( cervical dislocation ),是白纸黑字的公认最人道的处死方法( 该法只有心狠手辣的生物科班之人才能施行)。 附 动作要领( 请心慈手软者越过) : 温柔抚摸小鼠,铅笔抵住脖颈并趁其不备猛 抻 尾巴,听到 叭的一响,天堂里又多了一只小鼠 标签: 模式生物 , 生物
个人分类: 生物|1427 次阅读|0 个评论
记者手记-桔子漫游小蜜蜂王国
songshuhui 2008-9-2 14:21
桔子帮小帮主 发表于2008-07-23 星期三 14:39 分类: 感悟 , 生物 | | 13 叫我交手记。我来猫在 小鹿文章 后边。 一、小蜜蜂不见了是怎么搞的 其实这篇文章是这样完成的,我和农民爷爷侃大山,鹿再采访我,然后他熬夜写出来。《小蜜蜂迷路了》,是鹿干的。我和他说,我们松鼠会比你们冰点名气大,发我们这儿。结果他高高兴兴地就上当了。 合作最大的感触是:这家伙对世界怎么充满了好奇呢~~他常常不遵循任何队形地放出问题的冲击波,然后端一碗面来在屏幕前观摩我作答。我在电脑这头只能一边流着口水想象他手里那碗面逐渐减少,一边把 msn 全屏了,往上拉啊拉地拼命翻那问题的开头在哪里。结果总懊恼地发现采访中这也忘了那也忘了。只好把第一个落下的问题去问第二个人,第二个落下的问第三个,以此类推 鹿的认真无可救药。有一次我说:这句话你为什么不这么写,意思一样但语气好多了。他说:我就是把你采访记录贴过来,没听原话,我可不敢随便改。于是我对记者的无限信任和崇拜只得继续膨胀。 二、农民 文中那个叫戴维的蜂农爷爷在美国小蜜蜂迷路领域是个红人,他是美国东部沿海最大的养蜂人之一,也是第一个将现象上报给农业部的人。起初,戴维爷爷风风火火,几次三番推后采访时间。 鹿问我,老百姓会不会不想接受采访,我摆出一副精油子的样子,说:他要是不愿意就不会出现在这么多报纸里。也许因为连放我三次鸽子,那天早上七点整我把电话打给他的接线员,谁知爷爷自己接起电话。以往的采访对象常要求我将成文给他们挑挑拣拣,或至少将引用的话翻译好给他们审核才许发表。我于是开门便说我给中国报刊写,爷爷呵呵笑着打断我说:哦,那反正我也看不懂,回头别给我了。我就突然感到一种久违的信任,触动了我那颗已经钻到铠甲里去了的心。这之后我就明白,天下农民都是一样的,安分守己,不渴望宣泄,媒体问他,他就回答,没有戒备,仅此而已。 爷爷心里只有他的小蜜蜂,他坚信自己对小宝贝的直觉,蜜蜂什么病我都见过呢,当时它们一走丢我就觉得不对劲儿,和以前的病法都不一样。那些研究我全看了,听说是这个这个真菌那个那个病毒,都查不清楚;我告诉你,我就怀疑是手机信号这个坏东西,把小蜜蜂的小肠胃都搞坏了尽管一听就是歪理邪说,我却不忍心狡辩一句话。说到感情,他却不会表达,我使劲启发他,请仔细回忆一下自己的感情究竟是恼火还是伤心呢,他反复就一句话:我和蜜蜂一起 40 多年。我禁不住想象在那个喇叭裤爆炸头的朋克年代,戴维爷爷也是怎样一个帅哥,他必定曾扛着那仅有的蜂箱,随季节变化独自在山间追逐花开的脚步。 戴维爷爷在一片橙子地(这真的是巧合)检查剩下的小蜜蜂。 (times photos: Julia Kumari Drapkin) 宾州养蜂协会的吉姆是阳光型的。他非常不幸地一直被我当作守办公桌的对象来采访,快结束时才说自己也有 140 箱蜜蜂,我心里大骂居然就这么放跑了一个一手信息来源。不过,我们的弱智问题仍旧都是他回答的。我说你们一觉醒来就发现蜜蜂没了?他说不是,是三周回来看到的,我大惊失色说你怎么能把它们扔下三个星期不管,他告诉我,最牛的养蜂人有上万箱蜜蜂,每箱 5 万只,抱歉看不大过来若干天后转回来,发现一座座城池空空如也,一只蜂后空守着一窝幼仔;她明明发着外激素,却招不回一个帮手,好一派凄凉景象我说原来你们有这么多蜜蜂啊那要数多久才能算出丢了 80% 呀,他说,小蜜蜂迷路病一丢一箱就没啦,只要数空箱子就行。我顿时感觉自己枉学理科二十年。 阳光型帅哥还是个文青,他后来开始和我侃侃而谈蜂界美文和蜂界巨著。在发现由于我孤陋寡闻没有振聋发聩的效果后,他仍温柔平静地给我讲解故事梗概。我脑子里想象养蜂帅哥该是闲来没事手里便捏了一本《没了小蜜蜂的春天》( A Spring without Bees )吧。 不管帅哥还是爷爷都是乐天派,没有失望没有挑剔和怨天尤人。你绝对料想不到他们的农业部也数次息事宁人地说,事态没有大家所想这么严重(来源于采访对象,事实有待考证);尽管国舅级蜂农能通过加快奔波脚步而自力更生,然而没有援手,苟延残喘的庶民级蜂农却很难继续存活;蜂界的民间协会自发筹钱支援科研找出让小蜜蜂迷失的元凶,官方网站却只有两年来从未更新的建议。我为此义愤填膺,帅哥倒不记恨,笑说:这不是废话么,他们说请保持蜜蜂身体健康,哈哈哈 三、华裔专家 我问她,您叫 Judy ,她说:我有中文名字的,你不要学他们美国人,我叫陈彦平。 好吧。 美国农业部的陈老师从始至终最耿耿于怀的事,是没有人出来为中国辩解。我说中国人没人做蜜蜂。她说:谁说的。农科院有蜜蜂所,他们只是不做科研,只卖蜂蜜。我们在外边感觉有时候中国对外国的批评有点麻木不仁。(来源于采访对象,事实有待考证)她不是愤青,我能理解一个在美国呆了超过 15 年的人对中国的谨慎。作为美国仅有的两位蜜蜂病毒全职专家之一,她辗转于若干会议,周旋于各种讨论之间,却无能为力。陈老师,很抱歉我们最终也无能为力。 我说上边一段可能让大家摸不着头脑。这里边有一些很可爱的科研过程。如果看了小鹿和我文章,也许记得以色列急性麻痹病毒( IAPV )是嫌犯之一。然而病毒是从何而来呢?基本上有过两种假说:一是每年美国从澳大利亚进口笼蜂,澳大利亚的蜜蜂种源很好,一只蜂皇被进口到美国,过了春天就能繁殖建立出一个群落;二是从中国进口的蜂王浆,中国人用这种蜜蜂贵族食品来养生已有千年历史,但美国却将其大量进口以伺幼蜂及蜂后。麻烦的是二者里边都检查出了 IAPV 。在怪罪澳大利亚时,澳大利亚急得恨不得要控告美国了。陈老师就和同事做了这个调查:美国从 2005 年才开始进口澳大利亚蜜蜂,他们冰箱里恰恰保存了 2002 、 2003 年的蜜蜂,拿出来做基因检测,同样发现了 IAPV ,所以就可以正式排除美国的 IAPV 源自澳大利亚蜜蜂的假说。这时中国蜂王浆自然成了有些人的矛头所指。便有了上一段的故事。 然而,致病的罪魁祸首究竟是不是 IAPV 都尚未被最后敲定,谁也没法进一步结论究竟该对什么严加设防。这是我用来自我安慰的一根救命稻草。我不知道该觉得庆幸还是悲伤。 最后,许多人关心中国的小蜜蜂是不是也走丢了。至少到现在为止还没有确定的证据(台湾仅有的一例报道,是否缘起相同也有待商榷)。科学家猜测,美国农业化大生产使小蜜蜂大多过着在路上的生活,这就大大增加了疾病传染的危险;而中国种植园规模较小,很少需要像美国这样的蜜蜂大搬迁,于是即使有疾病,也不容易流行。而且不应忘记的是,现在对病原的猜测仍像想象力大比拼。虽然科学家有点喜欢 IAPV ,但事实上只从 87% 的有病蜜蜂里查出了病毒; 5% 健康蜜蜂也查出了病毒。这一区别在统计学家看来有意义,但对病毒学家未必如此,要知道,确定病原体首要标准便是从所有生病个体中都能分离出假设病原体。 昆虫学家陈彦平正向健康蜜蜂体内注射从得病小蜜蜂体内提取的病毒。随后,她将检查这些被注射小蜜蜂的免疫反应。(Photo by Peggy Greb) 标签: 生物 , 蜜蜂 , 采访
个人分类: 生物|1095 次阅读|0 个评论
人体的精密相机——眼睛(发于《新探索》)
songshuhui 2008-9-2 14:15
桔子帮小帮主 发表于2008-07-30 星期三 11:34 分类: 生物 | | 当神创论者挑战进化论时,人眼的进化是他们常常瞄准的好靶子,这个足以令高端相机望尘莫及的人体构造,精密得令进化论鼻祖达尔文直打冷颤。它拥有可自动调节光圈(瞳孔)和自动对焦系统(晶状体),内面(脉络膜)能最大程度地避免光线四处散射,不仅如此,它的底片(视网膜)灵敏度超高,不论在白天和夜晚都能捕捉影像,无需临时更改感光度也不用外加滤镜;它还自带 Photoshop 功能(神经网络),成像之后迅速增强图像反差、调整颜色奇特的是,不论视网膜还是角膜,单独看来都没有任何作用,达尔文理论中那碰运气似的突变和自然选择是如何将这些零七八碎的部件同时拼凑在一起的?今天的这套人眼精密仪器同万年前相比又做了哪些微调呢? 人为自己安装了透镜式照相机 地球上生命痕迹的出现可以上溯到至少 35 亿年前,然而生物在这段历史的大部分时间内都过着不见天光的日子。后来单个感光细胞在生物体表面出现了,世界明亮了。有的科学家说,这件事大约发生在 5 亿 4 千万年前的寒武纪。 在进化路上,生物相当随遇而安,不需最好,只要够用。这种知足的性格使得眼睛若干中间产物得以作为不同生物的终点保留下来。达尔文在《物种起源》中将各种生物的眼睛从简单到复杂排成一列,便大致推测出眼睛进化的历程。例如,某些单细胞生物只有一些可以感受光的蛋白,它们见到光就心满意足;有的生物只有一洼小小的眼窝,然而你已经能从这个简单的聚光工具看出高级眼睛的端倪,这些生物只要不撞上前进路上的障碍物就能高兴活着;高等生物的生存却容不得它们将猎物与敌手看混,于是各自进化出一系列结构,来将世界看清楚,鹦鹉螺和人眼便呈现了两种不同的策略。前者将眼睛的开口缩小,使它变成一架针孔照相机,从而让光准确到达感光细胞,眼前的物体就能边界清晰,在它们这个群体内,估计该是眼小为美;但是人类并不甘心采取这种舍弃光强获取清晰度的措施,却另走了一条迂回之道,我们这一进化分支的祖先在眼窝前塞进一个透镜晶状体,它同样能把光线汇聚到视网膜,却赋予了我们一个比鹦鹉螺明亮许多的世界。 图一:推想的眼睛进化 这样,大自然中不同眼睛的集合就如同一个活化石库,我们可以将这些化石理解为人眼进化之路上留下的一串脚印。于是,那个令达尔文困惑了一下的问题至少是有解的。十几年前,两位瑞典科学家甚至将这一过程量化,他们将鱼眼进化拆分为近 2000 个步骤,并用计算机模拟了整个过程,经保守计算,他们结论说,这一过程的实现理论上只需 36 万年。现在许多科学家都相信,从一个感光细胞到我们的眼睛,最关键的变化就发生在最初几百万年之内。 值得一提的是,人眼已如此适应陆地生活,要将光线汇聚到视网膜上,不光需要可变焦透镜(晶状体)的作用,空气与角膜之间的界面也至关重要。角膜表面覆盖了一层薄薄的泪膜,光线接触人眼之后,只有 1/3 折射依赖后边的晶状体, 2/3 的折射都在空气及这层泪膜之间发生,这里相当于一个固定焦距的透镜。这便是为什么当你潜入水中视线就变得模糊,那个时候这层泪膜和周围的水环境混为一体,在空气中可以发生的折射便不会发生,于是光线就不会恰到好处地投射到视网膜上了。 人眼是进化的次品吗 进化论者回应神创论时最常应用的论据之一便是人眼并不是上帝完美的创造,它存在许多设计缺陷。德国生理学家亥姆霍兹曾将眼睛比作光学仪器,并声称如果商家卖给你如同人眼一般的次品,那么你肯定有权要求退货。看似复杂和精致的人眼,它的背后究竟隐藏了什么缺陷,会让这位科学家如此不满呢? 至少,每时每刻在你的视野中就隐藏着一个巨大的骗局这就是眼中的盲点。如果你将左眼闭起,再用右眼轮番看下边图二一行中的每一个字母,你会发现什么?当看到某个字母的时候,大黑点会从你的余光中消失!理论上来说,这个盲点就分别藏在两只眼视野正中偏外 20 度,这着实是一个不该出现的失误,连鹦鹉螺和乌贼眼中都不会发生。眼球最后面是一层视网膜,它上边的感光细胞本该连续不断地铺满一层,从而感受从眼睛前端各个方向进入的光。然而一大捆视神经偏偏要从视网膜正中掏个洞穿过去,这个洞就是那个无人看守的盲点。眼睛好不容易进化到中途,已经没有机会从头来过。不过,如果你试着将刚才的黑点换成一条水平线(这个大家可以自己用一张纸还画一画试试),你会惊奇进化是多么聪明地弥补了这一失误。你是否发现,当你的视线在一行字母之间移动,你却无法在字母右边的直线上找到让直线中断的一颗盲点?因此,即使不考虑两只眼睛视野的互为补充,你的大脑也已经学会利用盲点周围的信息为这一点填补图形,涂上上色,将它完全伪装起来,真可谓最智能的 photoshop 。对于某些低等的生物,情况就未必是我思故我见了。比如某种水母,它们为自己武装了相当精细的眼睛,却没有大脑,眼睛接受的信息直接传到肌肉,是极端不过脑子的鲁莽派。 图二:请大家闭上左眼,右眼轮番看过abcdefgh,有没发现看到哪里大黑点活生生地就没了 褐眼同碧眼的距离 从外观上来看,人眼最明显的特征之一恐怕是它虹膜的颜色:许多白人有着半透明的蓝眼珠,我们东方人则是褐色。其实这种差异只是眼睛进化到最近的一支小插曲,如果没有 6000-10000 年前那个基因突变,也许现在所有人都是同样的褐色眼球。那样,不仅身份鉴定会少一项标准,世界是不是也会显得寂寞许多? 在人类产生之后的 19 万年之内,这个基因一直好好工作着,它产生一种具有功能的蛋白,该蛋白又和黑色素的合成相关,后者给我们的头发、眼睛和皮肤带来了较深的颜色。然而,就在这最后 1 万年内,当我们的祖先在黄河岸边使用着新石器,抬头用褐色的眼珠瞪着河北上空的蓝天时,一个突变已经在国外的黑海一带产生了。这个突变并不对全身施加影响,却恰到好处地减少了眼睛虹膜中黑色素的合成,于是眼睛的颜色便被稀释成了蓝色。其实这个突变有一定风险,因为如果改变更加彻底,整个人体的色素合成则都会受到干扰,这时候人就患了白化病。言归正传,携带有这个突变的人逐渐向世界各地迁徙,和具有同样或不同样基因型的个体繁衍后代,基因相混杂。于是,现在的我们已经不能根据眼球虹膜的颜色来判断一个人究竟来自何方了。人类的虹膜除了褐色和蓝色,还有红色、绿色、琥珀色、灰色、紫色等等,其中涉及的也不光是黑色素的多少,但究其根本,也就是褐色、黄色和蓝色三种成分的比例不同而已。 相比于眼睛颜色来说,更能代表东西方人差异的则是眼角内部上眼睑是否具有向内皱褶。这是一个存在于蒙古人、中亚人、东南亚人和本土美洲人中的特征。有些人类学家称,这一特征起源于寒冷的东亚地区,那里大部分时间冰雪覆盖,无时无刻不将强烈的阳光晃入人眼。于是,人们便进化出皱褶的结构,它使得人眼变窄,不仅限制了进光量,而且可以帮助人们抵挡猛烈地风沙;而在南美草原和沙漠,黄灿灿的草地或沙地同样会反射阳光,于是,那里的人便也获得了这一特征。内眼角向内皱褶的存在造就了东方人的丹凤眼,同时使得人的眼睛看起来略微倾斜,其中最典型的代表是美国动画片《花木兰》中女主角的眼睛。这其实也代表了西方人对东方人眼睛的想象和爱好。英国作家莫里斯便在他的著作《裸女》中表达了如下的诧异:东方人的眼睛多有吸引力啊,那些姑娘为什么纷纷跑去整容去掉眼睛的这个迷人的向内皱褶呢? 图三:内眼角向内皱褶:左边是妈妈,纯种亚洲人;右边是她的混血孩子,向内皱褶已经不完全啦。 对于人类这种社会性动物来说,眼睛从来不仅仅是一个向外部世界打开的窗口,它们也使得人们可以进入彼此的内心世界。比如,人眼有多数猿类不具有的清澈眼白,一种假说是:这种特征可以令视线方向、眼睛表情以及身体健康状况更加凸显;人类渴望交流,甘愿冒着暴露自己想法的风险。不管这种假说是否正确,它至少已表达了我们的一种愿望,而眼睛恰恰被选中,充当了完成这一美好愿望的代表。 Box !-- -- 1. !-- -- 人眼为什么在前方? 长在前方的眼睛能够更好地感知空间关系,尤其是物体间的距离,于是在运动的过程中可以更加准确地定位;而长在两边的眼睛虽然舍弃了最佳的空间感,却使得动物可以看到更广大的范围。多数草原食草动物采取后一种措施,如斑马和兔子,它们的视野几乎能达到 360 度,这样它们就能随时发现可能从各个方向接近它们的捕食者。多数捕食者的眼睛则长在前方,使得它们能更准确地判断与猎物之间的距离,抓住猎物的时候也就能出手准确。有的人类学家和解剖学家猜测,猿类祖先需要捕昆虫而食,因此采取了捕食者的眼睛位置策略。 !-- -- 2. !-- -- 人眼如何保护自己免受伤害? 在日常生活中,人通过不自主的快速眨眼来将结膜分泌的粘液和少量泪水涂抹到眼球朝外的表面,这不仅能防止眼睛出现干燥不适,还是一种对病原菌的免疫措施。同时,眨眼还能去掉落在眼睛表面的粉尘和其它异物。当更大的威胁接近人眼,眼皮通常会非条件反射地合起来,反应时间连 0.1 秒都不到。多数情况下,这种机制能够帮助人眼免受意外袭击。 标签: 生物 , 眼睛
个人分类: 生物|1460 次阅读|0 个评论
7月26日将永载松鼠会史册
songshuhui 2008-9-2 14:14
桔子帮小帮主 发表于2008-07-31 星期四 8:40 分类: 健康 , 医学 , 奥运 , 生物 | | 相关链接: 7月26日那天到底发生了什么 (By 小姬) 7 月 26 日 将永远载入松鼠会史册。这一天, Yami 申请变成松鼠(未遂),松鼠会首脑一干人等在密闭食店聚众烤鱼。鱼据说没有吃饱,倒是全体被一氧化碳喂饱了,差点断送了中国科学普及之未来,也差点让桔子失去了组织。首脑们在北京一氧化碳中毒的消息通过互联网迅速传遍祖国各地及传到地球对面的美国,他们的头痛恶心都牵动着众人的神经。猛犸在回顾这一天时语重心长地说:腐败也是有风险的。 医生李清晨特命桔子笔录 7.26 事件始末,他的专业贴请见论坛(呃,他还没有发)。 束手就擒吧,一氧化碳 花开两朵各表一只,松鼠首脑安危暂且搁置,话说一氧化碳( CO )乃 三无 气体(无色无臭无味),身轻如燕,标准大气压下一升只重 1 克 多,勉强溶于半浴缸 44 升 水。是美国国家消防协会记录在册的危险分子,出入需佩戴 图一 所示标牌 (看不到的这里请:lh3.ggpht.com/comosum/SJEIz2T6wVI/AAAAAAAAAEE/f57zkBqG46s/ co.JPG?imgmax=512 ):蓝色代表害人程度,专营麻醉甚至能毒死人的氯仿是 2 级,要犯 CO 达绝顶 4 级(个别记载为 3 级);红色即纵火倾向,同样具最高可燃性,竟在汽油之上。 历史中, CO 于 1776 年第一次在实验室被抓获归案,却被当成氢气( H 2 )一直烧了近 25 年,原因是发现它的那位法国化学家犯了我中学时常犯的错误 仅凭燃烧时呈现蓝色火苗便错将 CO 当 H 2 。 1800 年英国人正式八出 CO 阶级成分为 C 与 O 。半个世纪又是转瞬一挥间, CO 毒性被彻底揭露,为此一条无名的英雄小犬献出了宝贵生命,它的血液随生命终结绽放出绚丽的特征性樱桃粉色,这是专门携带氧气的血红蛋白( Hemoglobin )惨遭 CO 绑架变成碳氧血红蛋白( Carboxyhemoglobin , COHb )的结果。 人体中 CO 由血红素( Heme )降解产生,含量极低却行使传递神经信号的重要职能。 正常大气中约占 0.00001% ,即使在其主要来源的火山气体中也只占 0.01%-2% 。 2004 年 CO 接受正规劳动改造,获美国食品安全局许可摇身变做食品密封保鲜业之第一气体。同 1846 年牺牲的实验小犬一样,肉食中的肌红蛋白也由于捕获 CO 而永葆粉红欲滴,并免遭与 O 2 结合再被氧化为褐色的厄运。 以下内容未成年人须有家长陪同观赏 如同氰化物、砒霜等历史悠久的毒药, CO 也曾是人们自杀首选。在汽车尾气净化器面世之前,摩托车排气中 1/4 为燃料不完全燃烧生成的 CO ,只需趴在排气管道口即可施行自杀。现代净化器去除了尾气中 99% 的 CO ,传统自杀方法即难度加大,几近失传。 警告终止 CO 作案过程回放 2008 年 7 月 26 日 晚八时许,就在松鼠们聚精会神钻研烤鱼蛋白如何变性时(现场直播请看这里: http://songshuhui.net/forum/forum-4/topic-128/page-1 ),凶犯 CO 已于无色无臭间弥漫于空气之中,并潜入各位松鼠的中央神经系统和血液。松鼠体内越来越多的血红蛋白和肌红蛋白被 CO 傍上了。 血红蛋白( hemoglobin )是血液中的运氧小抓车,一车能抓 4 颗氧,就顺着血流将不易溶于水的 O 2 分子抓到身体各处去干活。但是 CO 却比 O 2 容易抓 240 倍,跳上车就挤了 O 2 的位置。更过分的是, CO 到站还赖着血红蛋白不走,并纠集同车 O 2 一起不走,于是没人下车干活,松鼠们体内各组织缺氧。肌红蛋白( Myoglobin )被 CO 纠缠的原理与血红蛋白大致相同,后果是心输出量减少并造成脑缺血,松鼠们的大脑缺氧加剧了。他们开始头痛、恶心、气短、心跳加速根据作案时间和松鼠病情,桔子推断现场 CO 浓度大致为 0.01-0.04% 。庆幸的是受害松鼠中毒记录中并未查到任何昏迷迹象(通常,严重后遗症只伴随昏迷而产生),否则智力受损,还需烦劳众读者给松鼠科普。 当晚甚至第二天早晨,松鼠中还有零星的头痛报道。这是由于叫 CO 下车(车:血红蛋白和肌红蛋白)实在太难了,需要许许多多清新空气逐渐把小抓车从 CO 手里抢出来。有的时候肌红蛋白慢慢放出 CO ,会被血红蛋白再傻乎乎地半路劫走,于是更加延长了身体恢复的时间。 中毒小贴士:要达到 7.26 事件中松鼠中毒同样标准有多种途径:可降低 CO 浓度并延长暴露时间;或将 CO 浓度加大,则短时间即可生效。 不给 CO 作案以可乘之机 CO 是有犯案前科的。 1921 年的《美国眼科杂志》记载了这样一桩鬼屋事件,夫妇俩搬入新居,却开始频频头疼恶心,并听到奇怪的脚步声、夜里看到神秘黑影。可怕的是,这幢私宅的前主人也曾有如此的闹鬼体验。科学是伟大的,那是一个人们开始不相信有鬼的年代:原来,壁炉破损,该走烟囱的毒气全部灌在了屋里鬼屋竟是 CO 屋。 然而时至科技发达的今天,美国每年仍有约 4 万人因 CO 中毒而就医,其中大部分由在不通风的室内燃烧燃料造成;在中国的灯红酒绿下,松鼠们又被 CO 骚扰。 当时有人对我自称去急救了。我害怕了。幸好有猛犸沉着地说:告诉他们放松,进氧舱就没事了。当然事后真相大白,据说中毒松鼠当时正在路边晾着自己疼痛的脑袋吃着沙冰,阅读我焦急的短信笑做一团。请当事人偷偷抚慰一下我受伤的小心灵 不过话说回来,松鼠们和猛犸是对的。奥运期间不能在户外吃喝,不管欣欣然或硬着头皮,我们还是要支持这个决定。在室内用火不可避免时,请给 CO 飘出房间的自由;如果怀疑自己被 CO 缠上,赶紧出去透透气吧;实在不行,像猛犸说的,放松并求救于医生。(如果对吃饭的室内环境没把握,您最好别给自己添乱了) 我告诉实验室希腊人,我要紧跟美国小树丛总统的脚步回到北京去啦,她说:相信我,北京会像过节一样的。我希望这过节一样能将所有人的委屈和不快一笔勾销,希望大家身体健康。 标签: 化学 , 医学 , 奥运 , 生物
个人分类: 健康|1040 次阅读|0 个评论
运动员赛场受伤怎么办?
songshuhui 2008-9-2 10:54
BOBO 发表于2008-08-17 星期日 9:16 分类: 健康 , 医学 , 奥运 | | 奥运已开赛,在欣赏运动员摘金夺银时,不知大家有注意那些受伤的运动员?他们的处置又是怎样的呢? 要知道,运动场上,急性受伤事件并不少见。大致说来,一般多发于以身体有接触的大球类项目。如足球、篮球等对抗性赛事。其他诸如跳水、乒乓、射击、体操等更讲求技术的项目内,除外竞技技术动作失误或发生意外,一般不会发生受伤事件。举例来说,在 10 年前的纽约友好运动会上,正在进行跳马比赛赛前热身的桑兰,因外队一教练的探头干扰,导致其动作变形,发生意外,摔下跳马。 在足球比赛里,双方 N 多队员奔跑的目的,便是争抢那圆滚的皮球。高强度的身体对抗在所难免,高速奔跑及冲撞挟持着巨大的动能,在双方队员相撞的瞬间,一股脑的作用于接触部位。更有内心阴暗、心狠手辣的球员,会做出恶意铲人或踢踏动作。皮开肉绽,肌肉关节剧痛,倒在地上一副死相自然十分常见;有时运动员便直接报废小腿骨折、韧带断裂,与球赛说 bye 。 伤病如影随形,若不及时进行判断处置,场上很可能因此而缺了一名猛将。在瞬息万变的赛场上,这无疑是对整支队伍的当头棒喝,比分也很可能被对手改写。因此,快速准确到位的处置受伤运动员病况,成为摆在运动医学专家面前一道门槛。于是,医疗用途的新玩意,开始在赛场上大展拳脚。从订皮机到皮肤粘合剂,从止痛喷雾剂到速效止血粉。 订皮机听上去像恐怖电影里才会有的名词,说的正宗点就是皮肤缝合器。作为外科吻合器械一种,其长相和工作原理均酷似订书机,所以得了订皮机的名号。用订皮机闭合开裂的伤口,自然比传统的针线的缝合快的多。此外,针线还需穿透皮肤,这种痛不可小觑;而选用医用钛合材料的缝合钉,只是将伤口皮肤聚拢一起,不但减轻疼痛,伤口疤痕也小,愈合也快。 对付几厘米以上的大伤口,订皮机是上佳选择,可面对头球争顶引起的眼角小撕裂伤呢?要知道,大牌球星可不想被毁容或留下伤疤,一种叫做皮肤粘合剂(组织胶水)的新玩意此时派上用场了。简言之,皮肤粘合剂就像用于日常修补用的 502 ,是粘合皮肤的好手。将粘合剂涂抹伤口二分半钟后,就能将伤口闭合。闭合后的皮肤表面相当于缝线七天后的状态,更不会留下难看的疤痕。由于含有 2- 乙基氰丙烯酸酯这种化合物,因此粘合力极强,在干燥过后也不会变硬,有效避免创口突起,自然备受队医和球员钟爱。 我们也经常看到这样的情景:球员受伤倒地,队医们向其伤处一阵喷洒,一股白色雾气升腾,而后球员又生龙活虎的回答场上。这一阵喷雾叫冷喷雾,是由氯乙烷冷喷雾剂所引起的。作为一种麻醉药物,氯乙烷沸点为 13 度,极易蒸发并吸收热量,能迅速降低伤处温度。它能收缩毛细血管,使局部组织冷冻而失去感觉,缓解急性肌肉扭伤引起的疼痛症状,是每一位队医手中的必备器械。 此外,一种能快速止血的粉末也逐渐兴起。面对出血的伤口,伤口闭合是根本,止血则是关键前提。过去,这种神药多为军用,现在则逐渐民用化了。这种粉剂能直接作用伤口,选择性的吸收血液中的水分子,而不吸收血液中其他成分,导致血小板和凝血因子浓缩。同时,吸水后产生的热量增强了血小板的凝聚速度和凝聚能力,从而达到快速止血。 (简文已发表在2008-8-17《新京报》茶座版) 标签: 医学 , 生物
个人分类: 健康|1090 次阅读|0 个评论
二战后日本送美军7万慰安妇防止民众遭强暴
shchfang11 2008-7-31 15:21
二战后日本送美军 7 万慰安妇防止民众遭强暴 1945 年 8 月 15 日,日本战败投降 金相显微镜 ,以麦克阿瑟将军为首的美军进驻日本。几万名美军即将进驻的消息 高精度双目立体镜 ,让日本人极度恐慌。当时的社会调查表明,对美军 偏反光显微镜 占领的恐怖和担心中,担忧妇女遭暴行凌辱的比例遥遥领先 高精度双目立体镜 ,被列在第一位。产生这种想法 双目立体镜 ,首先是日本人长期处于如果战败,男人将全被阉割,女人将全被作为娼妓的宣传中,其次 立体镜 ,战争中日军在亚洲各地的暴行,显然也成为日本人对占领军想象的最重要参照 双目立体镜 。 对这种恐慌,日本内阁紧急讨论对策,结论是参照 双目镜 日本在战争中建立的慰安妇制度,为进驻美军提供 高精度立体镜 慰安设施和性服务,来减少美军对日本平民女性 高精度双目立体镜 的侵扰。 涉外俱乐部招聘女性事务员 反光显微镜 ,包吃住服装,高薪水,限 18 至 25 岁女性。 1945 年 9 月 20 日,当这则广告在日本各大报刊登出时 高精度反光显微镜 ,当天就有 1600 余人前去面试,而 高精度反光镜 3 个月内各地应聘的女性达 6 万人之多。 日本内务省给这些女性起的名称 反光镜 是特别挺身队员,根据记载,当时免费为她们开展服务提供的标准配给用品有床 偏反光显微镜 、被、枕头、睡衣、长裙、洗漱用具、食物、 高精度偏反光显微镜 卫生纸,以及原日本军内使用的,被称作冲锋一号的避孕套。 事实上,这些女性的命运十分悲惨 反光显微镜 。最早开设的小町园慰安所,原本是在 9 月 2 反光显微镜 日开业,但是, 8 月 28 日,一批美国兵就冲进这里, 倒置金相显微镜 痛打了服务员,强奸了在那里的全部慰安妇 倒置显微镜 。日方记载,其中半数慰安妇是第一次见到外国人,其时的恐怖惊慌,恍如地狱之门开启。同样的事情在其他地方也有发生,横滨的互乐庄原计划 9 月 1 日开业 偏光显微镜。 但在前一天晚上,却闯来 100 多名黑人士兵 偏光显微镜 ,用卡宾枪胁迫,将其内的 14 名慰安妇轮奸 偏光显微镜 ,惨叫呼号彻夜,日本警察不敢过问。 发放这则广告的是日本政府东京警视厅参加设立的 金相显微镜 特殊慰安设施协会( RAA )。绝大部分应聘者 金相显微镜 不知道她们将要从事的工 偏光显微镜 作是为驻日美军提供性服务。政府背景,在全国报刊上的公开广告,使她们深信不疑,而她们此后的命运,却是日本历史上至今不愿提起的一页
个人分类: 未分类|3 次阅读|0 个评论
生物学研究中选题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则-奥古斯特·克劳格原则
热度 1 wangdh 2008-6-25 18:09
奥古斯特 克劳格原理( The August Krogh Principle ) 王德华 2008 年研究生院课程《进化生态学》的考试题目中,我出了一个概念题什么是 August Krogh 原则,出乎意料的是来自 24 个单位的 130 名选课的同学中只有 26 名同学回答正确。为此,我写了一篇反思文章从一道研究生考试题思考研究生课程的教学。为了让更多的研究生(尤其是学习生物学的研究生)了解这个生物学研究中的重要原则,特将我 2004 年给我们研究组的研究生写的一篇小短文放在这里。希望能引起大家的兴趣和讨论。 August Krogh 是著名的丹麦生理学家,由于他对微血管的解剖和功能的出色研究而于 1946 年获得诺贝尔生理医学奖。 1929 年 Krogh 在一篇 生理学进展 (Krogh, A. 1929. Progress in physiology. Am J Physiol 90:243-251.) 的论文中写道 对于大多数的科学问题,总会有某些动物,或者这些动物的少数,最适合用于(这些科学问题的)研究 ,也就是说对于任何一个科学上的难题,总会有比较合适的动物(模型)可供实验研究。 发现 Krebs 循环的 Hans Krebs 后来将这句名言称为 奥古斯特 克劳格原理 ( August Krogh Principle , Krebs, H.A. 1975. J Exp Zool 194:221-226 )。 Krebs 对 奥古斯特 克劳格原理 的 描述是 对于很多科学问题,总会有一种动物最适合于研究 ;还有一些描述 如 对于几乎所有的科学问题,总会有一种动物最适合于研究 ( for almost every problem there is an animal upon which it can be most conveniently studied )。 奥古斯特 克劳格原理在动物生物化学、生理学、普通细胞生物学、实验医学、行为学,甚至植物学等领域都有很好的阐明和广泛的应用。 August Krogh 也被称为是 生理学家中的生理学家 。 这样就引出了另一个概念,即模式生物 (model organism) 或模式动物( animal ) 。现在生物医学研究中,已经有许多模式生物,如果蝇、斑马鱼、大肠杆菌、线虫、大鼠、小鼠等。这些模式生物对于生物学和医学的发展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许多诺贝尔生理医学奖的成果都是以这些模式生物为研究对象获得的。利用模式生物进行实验研究有许多优势,如: 1 )研究者多、知识积累快速,研究人员容易找到合作研究的对象。 2 )相关的研究资源,如抗体、试剂等较为丰富,容易获得。 3 )这些模式生物的基因组信息已经逐步得到开发,等等。 模式动物或模式生物的地位和作用是不可替代的,这是毫无疑问的。但是由于生物的多样性,生物生存环境的多样性,生物(动物)也表现出生理功能的多样性。这样就需要我们研究更多的物种,在更多的环境条件下,更多的复杂因子的处理(影响)下,观察和研究有机体的生理变化调节等。 奥古斯特 克劳格原理要求研究人员在研究一个科学问题时要选择一种合适的实验动物(或实验生物),或者说对于生理学家选择的任何一个科学问题,在自然界中总有一种理想的研究对象 。在当今的基因组和后基因组时代,这个原理有了新的内涵。对于任何一个生物医学难题,研究者们必须对一种以上的模式生物进行研究,通过比较、综合,可以获得在单一物种上无法得到的信息。根据这个原理,科学研究者可以 利用大量的动物种类去研究大量的生理学问题,而不是局限在某一个特殊的物种上,对所有的问题进行研究。也可能会有一些物种最适合于进行某一特殊问题的研究。按照奥古斯特 克劳格原理, 针对不同的科学问题,总会找到一种理想的实验动物。这个思想也可以扩展到组织、器官、分子、细胞等水平,也就是说对于一些科学问题,总会找到理想的组织、理想的细胞、理想的蛋白、理想的基因等等进行相关研究。这样就可以更容易获得预期的结果,甚至会有意想不到的发现。 奥古斯特 克劳格原理在生理学,发育生物学,遗传学等领域的影响是巨大的,相信它在(基因、蛋白、代谢)组学时代 (-omics 时代 ) 仍然会继续指导科学研究者们去攻克一个个的生物和生物医学难题 。 因此我特想忠告研究生们在进行科研(论文)选题的时候,当选准了科学问题后,一定要思考实验设计中的模型生物的问题。这可能会决定你的实验设计(目的)能否成功(达到)。在一些重大科学问题上,有些幸运儿,有些倒霉蛋, 但是无论怎样,学会思考,掌握一些基本原则还是可以避免一些弯路的。 (王德华 2008.6.25 修改) 相关文章: 从一道研究生考试题思考研究生课程的教学( http://www.sciencenet.cn/blog/user_content.aspx?id=29597 )
个人分类: 科普随笔|14579 次阅读|11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23 13:34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