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科学网 标签 杂志 相关日志

tag 标签: 杂志

相关日志

为何大家都对中文期刊有怨言?——浅谈中文社科期刊存在的问题
热度 4 sharonli 2020-4-10 22:33
目前国内学术生态的趋势是对中文期刊越来越重视,这一转向的重要原因,说是“学问要做在祖国大地”,所以成果要首先发于国内中文期刊,不能一窝蜂地往国外SCI或SSCI去投。还有的学者认为,中国科研经费相当一部分都作为版面费交给国外这些SCI或SSCI期刊了。所以这些倾向要纠正。重视国内中文期刊的规定就顺理成章地制订出来了。有的学校规定,评职称或博士毕业必须有一篇中文期刊代表作。这可能是近二十年中国高校国际化以来重要的转变。加之今年,教育部和科技部又发文《关于规范高等学校SCI论文相关指标使用 树立正确评价导向的若干意见》,大有重新检讨之势。我们学校也在要求职称评定中必须有中文代表作。至于其中的孰是谁非的问题,这里不作讨论。仅仅谈一下本人对社科类中文期刊存在问题的看法,以供讨论。 自从研究生和博士以来,大大小小,重要期刊、CSSCI、北大核心之类的各类型期刊都投过,见识过不同的期刊的风格。但最近中文期刊投稿和发文个人观察出现了下列新动向: 1.最近不少老师和研究生反映社科期刊越来越难投了,拒稿率很高。我原以为,可能是我们的写作水平下降了,文章质量不行。但和其他985或名校同行交流时,也反映同样问题。看来文章质量不是拒稿率下降的主要原因。我最近浏览了十几种杂志,包括他们的用稿要求,从中可看出一点问题:有一个杂志是经济管理类排名前几的,和原来不同的是,现在前面好多篇都是一些名人的约稿之类的,篇幅不长,6页左右,就某个问题给出政策建议。这样就大大挤占了本就不多的版面,后面真正的学术文章就不多了。发现,不只是少数期刊这么做,其他社科类期刊都有类似的安排。这似乎代表着某种用稿倾向。 2.最近几年频繁地参加过各类学术期刊组织或各学院组织邀请各编辑部人员参加的各类小型学术会议。虽然是小型会议,但这类会议参会的门槛条件却非常高:论文必须入选。这个条件本来很正常,但这些会议的选稿标准非常高,几百个人投,最后也就20来篇(甚至10来篇)入选。会议通知上往往写明一旦入选可进入某期刊的匿名审稿程序。而且往往杂志社每年这类会议通常有10几场,大大挤占了正常渠道投稿成功的概率。主办单位招待期刊人员也特别重视,(以下省略300字)……… 3.还有一个现象是,现在期刊编辑部的电话都非常难以打通。即便打通了,往往一句话打发你了,“自己看审稿系统”“你的稿子不归我管”………,态度较之以前好像有明显的不耐烦。也可能缘于稿件量的增大,不缺少稿源吧。 我自己发不发倒无所谓,有时候为了研究生毕业,也会低三下四地,生怕得罪了这些编辑。所以我有时候也会和研究生们建议,多考虑SSCI或SCI期刊,至少守着投稿系统就行了。与国外SSCI或SCI期刊相比较,国内中文社科期刊要想保持国际竞争力(不是国内吹捧的排名),有许多问题需要解决: 1.办刊的网络化程度落后。与国际刊物相比,可以说多数中文社科类期刊规范性不足。有的甚至连个投稿网站都没有,都什么年代了,还要求投稿人打印寄去,美其名曰“作者就会重视,认真起来”,我猜可能就是为了节省杂志社的打印纸!有部分期刊虽然有网站,但从来不更新,也没有投稿指南之类的,部分虽然有投稿系统,但从来不用,反而要求作者直接邮件发给各责任编辑。有些期刊虽然有投稿系统,但要求作者再打印寄过去,否则不算投稿。 2. 审稿流程混乱。国际刊物通常都有一套规范化的审稿流程,比如 Awaiting reviewer assignment, reconsideration after major revision, awaiting EIC decision等模块,这个大家一查就知道什么阶段,也方便大家对此等待或交流。国内中文期刊,特别是社科期刊,各家都有各家的规矩,即便是审稿系统也互不相同,决定程序更是什么过程都有,到了某个阶段,就不清楚还需要等多久。就是到终审阶段了,那也不是差不多了,往往偶然性因素更多。部分期刊可能只需要一个外审人,然后杂志最后决定,稍规范的期刊要找两个或以上的审稿人。如果期刊能正常地邀请了审稿人,说明这类期刊总体上算是流程规范的期刊。目前仍有相当多的期刊,你不清楚是如何审稿的,有没有找审稿人。 3.不尊重作者。我相信大部分作者对自己的作品还是非常在乎的,所以投稿也是慎重的,一稿多投也只是少数。部分期刊收稿后很快拒稿倒是一种负责任的态度。我碰到过几个期刊,投稿后显示收稿。一般这类杂志都会标明如三个月未通知之类的可以改投,但快三个月的时候,你再去查稿,依然是“收稿”,就是它压根就没理你。当你忐忑不安地电话询问时,第二天你再查稿时显示“已退稿”,也就是无缘由地拖了你三个月。有的杂志只要你打电话,结果是必退稿。更无语的是,我碰到过一个期刊,“收稿-编辑部分稿-外审-外审意见修改(只是修改一些格式等问题)-退稿”,随意性极大,既不尊重作者,也不尊重外审专家。还有一个期刊,它的系统流程,压根就不显示过程,只是用1,2,3之类的数字代替,这编辑都懒成这样了?(见下图) 还有部分期刊,从来就不给你审稿意见,死都不知道怎么死的。 4.其他问题。国际期刊格式什么的都有后续加工处理,作者只需要提供一些解释或添加一些东西即可。国内理工杂志,格式什么的基本统一。但社科类期刊几乎每个期刊一套标准,每投一次就需要对参考文献等内容修改一次,特别麻烦。 所以,目前中国学术不是国际化过多过分的问题,是仍然不足的问题,特别是供给方期刊这一块国际化仍然不足。由于国内期刊总体上是卖方市场,作者话语权极小,处于弱势地位,这也是我每次会议上,大家毕恭毕敬地不是现场的某个院长,而是某著名期刊的编辑!不解决以上问题,中文社科杂志永远走不出国门。
个人分类: 学术观点|3691 次阅读|6 个评论
[转载]Will novel virus go pandemic or be contained?
qujiangwen 2020-2-7 13:50
Will novel virus go pandemic or be contained? Kai Kupferschmidt , Jon Cohen See all authors and affiliations Science 07 Feb 2020: Vol. 367, Issue 6478, pp. 610-611 DOI: 10.1126/science.367.6478.610 Travelers pass a checkpoint at the China-Russia border. PHOTO: SVETLANA MAYOROVA/TASS/SIPA USA/NEWSCOM The repatriation of 565 Japanese citizens from Wuhan, China, in late January offered scientists an unexpected opportunity to learn a bit more about the novel coronavirus (2019-nCoV) raging in that city. To avoid domestic spread of the virus, Japanese officials screened every passenger for disease symptoms and tested them for the virus after they landed. Eight tested positive, but four of those had no symptoms at all, says epidemiologist Hiroshi Nishiura of Hokkaido University, Sapporo—which is a bright red flag for epidemiologists who are trying to figure out what the fast-moving epidemic has in store for humanity. If many infections go unnoticed, as the Japanese finding suggests, that vastly complicates efforts to contain the outbreak. Two months after 2019-nCoV emerged—and with well over 20,000 cases and 427 deaths as Science went to press—mathematical modelers have been racing to predict where the virus will move next, how big a toll it might ultimately take, and whether isolating patients and limiting travel will slow it. But to make confident predictions, they need to know much more about how easily the virus spreads, how sick it makes people, and whether infected people with no symptoms can still infect others. Some of that information is coming out of China. But amid the all-out battle to control the virus, and with diagnostic capabilities in short supply, Chinese researchers cannot answer all the questions. Countries with just a handful of cases, such as Japan, can also reveal important data, says Preben Aavitsland of the Norwegian Institute of Public Health. “It's up to all countries now that receive cases to collect as much information as possible.” With the limited information so far, scientists are sketching out possible paths that the virus might take, weighing the likelihoods of each, and trying to determine the fallout. “We're at this stage where defined scenarios and the evidence for and against them are really important because it allows people to plan better,” says Marc Lipsitch, an epidemiologist at the Harvard T.H. Chan School of Public Health. These scenarios break into two broad categories: The world gets the virus under control—or it doesn't. Scenario 1: containment The most optimistic scenario is one in which 2019-nCoV remains mostly confined to China, where 99% of the confirmed cases have occurred so far. (By 4 February, two dozen other countries had together reported 195 cases.) “There has obviously been a huge amount of spread within China, but , there's no evidence of any kind of substantial human-to-human transmission,” says Robin Thompson, a mathematical epidemiologist at the University of Oxford. “The risk probably isn't as high as some models have been projecting.” If no other countries see sustained transmission and the quarantines and other measures taken in China start to reduce the number of infections there, the risk of spread might gradually go down, and the virus might eventually be quashed. This happened with the severe acute respiratory syndrome (SARS) outbreak in 2003, which ended after fewer than 9000 cases. That's what the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WHO), which last week declared the outbreak a Public Health Emergency of International Concern, hopes for this time. In a press conference, Director-General Tedros Adhanom Ghebreyesus called for a global version of the approach his team took in the current Ebola outbreak: Fight the disease at the source and try to keep it from gaining a foothold elsewhere. “Focus on the epicenter,” Tedros said. “If you have several epicenters, it is chaos.” Epidemiologist Marion Koopmans of Erasmus Medical Center says it may not be that hard to contain the virus in a new locale as long as the first cases are detected and isolated early—provided the virus is not highly transmissible. “We don't see it taking off in the 200 or so cases seeded outside of China,” Koopmans says. If that pattern holds, “there still is the possibility it will bend off.” She and others suspect the climate may help. Influenza typically only spreads during the winter months and hits northern and southern China at different times. If that is true for 2019-nCoV, its spread might start to slow down in the Northern Hemisphere within a few months. “That is a big question mark we're trying to assess at the moment,” says Joseph Wu, a modeler at the University of Hong Kong. But is containment realistic? Success will depend in part on whether infected people who don't have symptoms can spread the virus. Asymptomatic people are hard to find and isolate, so if they can spread disease, 2019-nCoV “will be very difficult to stop in China,” says Alessandro Vespignani, a modeler of infectious diseases at Northeastern University. But if asymptomatic transmission is rare, he says, “isolation and social distancing can have a big impact.” So far it has been difficult to get a handle on this question. Some data from China seem to support asymptomatic transmission, but none are clear-cut. A widely reported 30 January letter in The 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 described the case of a Chinese businesswoman who touched off a cluster of four cases in Germany before she became sick herself. But 4 days later, it became clear the researchers had not contacted the woman, who had flown back to China, before the paper was published. In a later phone interview, she said she had experienced some symptoms while in Germany. In follow-up results announced in a 4 February press release, the researchers noted that some patients they studied shed virus even though their symptoms were mild. That's almost as bad as asymptomatic transmission, says virologist Christian Drosten of the Charité University Hospital in Berlin: Patients with mild symptoms are unlikely to seek medical care and may not even stay home, giving the virus ample opportunities to spread far and wide. Scenario 2: pandemic Based on what they have seen so far, many researchers think it's probably too late to contain the virus. “As the virus continues to spread in China, the risk of exportation to other countries grows and sooner or later we will see it spread in another country,” Aavitsland says. So far there has been no sustained transmission outside of China, but Lipsitch expects that to change: “I would be really shocked if in 2 or 3 weeks there wasn't ongoing transmission with hundreds of cases in several countries on several continents.” If the virus does spread to all corners of the world in a pandemic, several questions will loom large: What percentage of the population will become infected, and of those, how many will get very sick or die? More severe cases place heavier demands on health care systems—hospitals in Wuhan are already overwhelmed—and result in greater fears and disruption of daily life. A deadly pandemic might force the world to make stark choices about fair access to medicines or vaccines, if they become available. It might also lead to widespread restrictions on domestic travel akin to those already in force in China, Aavitsland says. If, on the other hand, 2019-nCoV resembles the common cold or a mild flu, the spread of the virus would be less alarming. Existing travel bans likely would be lifted. Understanding the severity and case fatality rate is a challenge with any new pathogen. When a new influenza strain emerged in 2009—and went on to cause a pandemic—many worried it might turn out to be a nasty variety. It took months to establish that the new virus killed only about one in 10,000 patients. So far, mortality among known 2019-nCoV cases is about 2%, and some reports say 20% of infected people suffer severe disease. But these figures may overlook tens of thousands of people with mild disease—say, a sore throat or a low-grade fever—who never seek medical care and may not even know they were infected with 2019-nCoV. Many may have no symptoms at all. “So what looks like a horrific disease may be the horrific tip of a very large iceberg,” Lipsitch says. The fact that four Japanese evacuees were asymptomatic is a case in point. Studies in China have also reported some cases with few or no symptoms. What's missing is a large study in China, Lipsitch says. He suggests some fraction of the tests that are available in a place with many cases should be set aside for that purpose. (Current recommendations in China call for testing people with clear symptoms only.) If indeed 2019-nCoV becomes pandemic, humanity may be stuck with it indefinitely. After spreading far and wide, the virus might become endemic in the human population, just like four other coronaviruses that cause the common cold, and occasionally cause fresh outbreaks. How much death and disease it would cause is anyone's guess. The silver lining of the epidemic is that scientists have collected and shared information at record speed. “Every day that goes by we know more and every day that goes by we can do better modeling,” Vespignani says. “Unfortunately, this beast is moving very fast.” https://science.sciencemag.org/content/367/6478/610 Outbreak of virus from China declared global emergency https://www.sciencemag.org/news/2020/01/outbreak-virus-china-declared-global-emergency
个人分类: 科学研究|1767 次阅读|0 个评论
科研工作在于内涵
热度 2 rongqiaohe 2018-10-3 16:27
2018 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颁发给 艾利森( James Allison )和本庶佑( Tasuku Honjo )。 颁奖报 告里强调了 anti-PD1 ,强调了 2005 年 Honjo 等人在 International Immunology ( 影响因子 = 3.317) 发表的 文章。 Iwai Y,Terawaki S,Honjo T. PD-1 blockade inhibits hematogenous spread of poorly immunogenic tumor cells by enhanced recruitment of effector T cells. Int Immunol. 2005, 17(2):133-44. 无独有偶,加拿大滑铁卢大学副教授 Donna Strickland 博士以一篇杂志为 “ 三区 ”的 论文( Optics Communications , 五年平均影响因子 = 1.5 )荣获本年度诺贝尔物理奖! 祝贺他们获奖!敬佩他们做出的杰出工作!
个人分类: 浅谈|2961 次阅读|4 个评论
不光彩的方法
polypro 2018-6-11 09:29
今天天气阴凉,黯淡无光,可以吐2个槽! 中文知名期刊的审稿人 中文期刊提高引用的广告 中文知名期刊的审稿人: 最近投了一篇letter给国内某知名期刊,三个审稿人;我们的文章已有30篇参考文献,三个审稿人(貌似都没太读懂我们的工作)给我们提出加引的文献达到25篇,其中某东南亚(估计)审稿人,竟是建议了他们课题组的12篇各种非主流新杂志的工作,要求引上。花了三天时间来研究这25篇文献,其中有12篇用相同方法,但科学问题和体系完全不相关;2篇体系相关,问题和方法完全无法对比;2篇提到一种普适性的误差分析方法,经典方法在特定条件下的小改进,让信号更敏感,对于我们做的材料体系,有无分析实际意义不大;剩下的11篇,问题、方法、体系或数据分析原理等,与我们的文章的工作没有一丝关联。我这是该引还是不该呢,要支持国内期刊,头一次遇到如此奇芭的审稿要求。杂志主编给我们一个大修,对这种审稿意见(个人感觉除了加引文献,没有其他任何建议),如何着。身为作者,审稿人和青年编委的某人,无比郁闷,吐个槽! 中文期刊提高引用的广告: 这是我的一个国外合作者转发给我的,邮件是由jinwenscience\\.com的邮箱发过去的, 很丢脸的! 字体格式来自原邮件。 “ Dear XX, How are you? This is a Chinese Company. Our company cooperate with some journals, our jobis to make advertisement for the journals. We read some of yourjournal papers online, we understand that your research is relatedto thejournals. We want to build long-term cooperation with you: there are some appointed journal papers that need to be cited. If you publish your papers in some journals that are indexed in SCI(Science Citation Index, that is, the journals you submit to should be indexed by SCI), and if you cite these appointed papers in your journal papers, we will appreciate it very much! We will send you 50 US dollars (the United States dollars) for each citation. If you cite 1 paper in one of your journal paper, you will get 50 US dollars; if you cite 2 in one paper, you will get 100 US dollars; if you cite 3 in one paper, you will get 150 US dollars; ....... if you cite 10 in one paper, you will get 500 US dollars; The cooperation mode is as follows: (1) you cite somepapers from the journals in your paper; (2) when your paper is accepted by the journals that are indexed in SCI, you will get an “ accepted manuscript ” from the journal before your paper is published online , you send your “accepted manuscript” to this email as soon as you get it, thus we will know that you cite the papers, at the same timeyou should also send your bank account to me; (3) we will check the “reference” in your accepted paper; (4) Then I will send the money to you as soon as your paper is published online. If you do not have a US dollar bank account, it is OK, we can send you other currency that is equal to US dollars you should get, like RMB or Euro, or others. This is a win-win cooperation , you get money, we make advertisement for our journals , this is good for everyone. This is not a scam. This is to improve the IF ( Impact Factor ) of the journals, as you know, for the academic journals, if it has high IF (Impact Factor), it will become more and more famous and important. This is why some journals ask our companyto improve their IF (Impact Factor). So this is a win-win cooperation. Or maybe you can have a try, you cite the papers, wewill give you money, and you will cite more, you get more money.If wedo not give you money, you just do not cite the papers any more, there is no risk for you. If you publish 4 journalpapers this year, and in each paper, you cite 6 papers fromthejournals, you will cite 24papers from the journals, then you will get 1200USD this year. This is not too much money, but you can get this money very easily . The important thing is that, we can build long-term cooperation year and year. In factnow there are many professors in many countries cooperating with us, and cite many papers from the journals,surely they get much money from our company. So If you are also interested in this cooperation, please reply to jinwenscience@163.com and I will send you some journals to cite. And I will send the money payment list to you, so you will see that we have sent much money to many people in manycountries. Thank you for yourpatience and cooperation, if you have anyquestions and concerns, please do not hesitate to let me know. I look forwardto hearing from you. Yours sincerely, Zhang ”
个人分类: 杂谈|2662 次阅读|0 个评论
《情报杂志》再获殊荣
热度 1 jxz1963 2017-11-26 10:24
2017年中国学术期刊影响力发布大会,于11月22-23日在北京会议中心隆重召开。 由陕西省科学技术情报研究院主办,薇子研究员主编的《情报杂志》再度获得“2017中国最具国际影力学术期刊”称号。 囯际影响力指数(CI) 排名居全国27名(人文社科共2154种),比上年提升23名,继续蝉联图情学科第一名。 让“陕西”二字首次岀现在全国人文社科30强榜单中。 可喜可贺!
个人分类: 趣味人生|1604 次阅读|2 个评论
题《科幻世界》杂志
suqing1961 2017-9-10 12:14
成都被誉为中国的“科幻之都”,以科幻世界杂志社为核心,发掘、培养出了刘慈欣、王晋康、何夕等一批明星科幻作家,策划出版了《三体》等畅销科幻图书,以及国内首部《中国科幻产业发展研究报告》。随着科幻文化产业的逐渐火热,近年来,四川省科协牵头提出,在成都规划建设“中国科幻城”——中国科幻产业园设想,并于2013年与中国科技新闻学会共同主办了首届中国科幻产业论坛,打造成都“中国科幻之都”城市名片。 四川科技馆目前正在闭馆升级改造,预计今年10月底重新开馆;正门巨幅宣传画上的“我正在乔装打扮,当你来LIAO我”幽默、风趣、时尚,格外引人注意。改造升级后的四川科技馆将以全新的面貌向观众展示,一楼展览主题为“三问”(问天、问地、问未来),二楼为“三寻”(寻知、寻智、寻迹),三楼为“三生”(生命、生活、生存),四楼为美科新(每颗星)未来学院,主要为观众提供科普教育、动手制作和科娱休闲服务。 《科幻世界》为四川省科协举办杂志,创刊于1979年,目前是中国最具影响力的专业科幻出版机构,旗下拥有《科幻世界》、《科幻世界·译文版》和《科幻世界画刊·小牛顿》《科幻世界画刊·小小科学家》4种深受中国青少年读者欢迎的畅销期刊,以及《飞》《商》《亚太教育》等时尚杂志。 《科幻世界》月刊主要刊登国内外一流科幻小说和最新前沿科学动态,以及优秀科幻画作和实用科幻创作指南;2007年至2009,连续三年荣获中国期刊出版政府奖。 拜访四川省科技馆,与科技馆同仁和《科幻世界》编辑座谈,共商科技场馆合作双赢,共推科幻产业发展,有感于斯,赋诗以志。 开天人类即好奇, 穷宇究地探奥秘。 疑惑无解增神鬼, 真相可析添定理。 遥测未来托幻想, 俯兴现实依科技。 大千世界多精彩, 万民追星捧《三体》。 ——2017年9月8日 更多内容请关注本人微信公众号“携诗远行”。
个人分类: 信笔涂鸦|3373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1975年《红旗》杂志对教育腐败的惊人预言
热度 1 ericmapes 2017-6-18 10:31
1975年《红旗》杂志对教育腐败的惊人预言 2017-06-16 晓义海外 作者: 无心之吐 历史惊人地相似!1975年第5期《红旗》杂志文章《请看苏修的新玩意》,深刻揭露苏联教育领域腐败。犹如“跨越时空的判决书”,这篇檄文就像专为今日之中国量身定做的。(文中所指的“苏修”,即前苏联共产党“修正主义集团”,是毛泽东时代对苏联“背叛社会主义行径”的公开称谓 。该文由江青、姚文元亲自审核后发表) 近年来,在苏修社会里,出现了一种新的行业。这种新行业,虽然没有被苏修叛徒集团列入他们“巨大成就”的栏目内,但倒真的搞得不坏,正在以很快的速度“发达”起来。这里,且举这种行业的几个小例子,使读者开开眼界。 先看“私人授课”业。 此业现在盛行苏联全国,据说是专门为中学生进入大学而设立的。私人授课每小时可得五至十个卢布,相当于普通工人一天半以上的工资。在莫斯科街头,“圆柱上”、“墙壁上”,“大门道里”,到处是这种花花绿绿的广告,简直让人眼花缭乱。 再看“代人考试”业。 据《莫斯科晚报》载,有一种“代人考试组织”,专门代人投考大专学校。这种组织业务繁忙,应接不暇。有一个成员上午到食品工业专门学校代人考试,下午又到纺织工业大学代考,第二天又到莫斯科大学代人投考经济系。考取后,每位收取代考费五百卢布。 其次看“论文出售”业。 《共青团真理报》载,罗斯托夫铁路运输工程学院里有一种“联合组织”,专门“帮人做毕业设计、学习论文、测验作业、实验室作业”。一份设计,售价九十卢布,有的一百五十卢布。 再其次看“毕业证书制造”业。 《消息报》介绍的一个“毕业证书制造所”,一张毕业证书售价一千卢布,两年中他们就销售了五十六张这样的毕业证书。 若问这种行业为什么如此兴隆,那就要看看苏修的教育制度了。 随着资本主义的全面复辟,苏修的教育,特别是高等教育,早已成为进入特权阶级的阶梯。苏修总头目勃列日涅夫说:“国家主要是从经过高等学校培养的专家中吸收从事经济工作、党的工作、国家工作、外交工作、军事工作和从事一切社会活动的干部。”许多材料证明,大学文凭是选拔干部的决定性标准。有此文凭,即使是个白痴,也能捞个一官半职;无此文凭,即使你是“共产主义劳动突击手”,“从战争年代起”就做某项工作,并且“有这方面的专业知识”,但最后是“被裁掉”! 勃列日涅夫的话以及无数事实告诉人们: 只要一进了高等学校,或者干脆只要设法捞到一张大学文凭,那就能够得到高官厚禄,就有飞黄腾达的时机。要是进不去呢,那就对不起,只能“永远”当一个被人看不起的“执行者”。许多人为了达到“高升”的目的,当然就只有八仙过海,各显神通。于是各种稀奇古怪的行业都应运而生了。 可不能小看这种新行业。 特权阶级要把自己的爵位和俸禄传给他们的子女,一个重要的办法就是通过教育一途。而这样做,没有上述行业的帮助,就有点儿难处。你说考试吧,“中学课程”并不完全包括大学“考试中应考的所有材料”,一般中学毕业生怎么去考?有了上述行业,苏联的资产阶级新贵们就不怕。他们有的是钱,可以雇请“家庭教师”,或使子女进各种学费昂贵的私人“补习班”之类。这样把子女塞进高等学府以后,总算放心了吧?可是还不行,有些公子小姐们一向吃喝玩乐,谁愿去死啃书本?不能毕业怎么办?还得依靠上述行业。 在“教育市场”上,只要不惜重金,什么毕业论文、毕业文凭,甚至“副博士”之类的头衔都可以买到。 有了这些玩艺儿,就可以骑在劳动人民头上作威作福了。不难看出,苏修教育领域的新行业,完全是适应特权阶级对劳动人民实行资产阶级文化专制的需要而产生的。 “有钱,就可以进入高等学校”, 这是苏修一家不大不小的官方报纸吐出来的一句很难得的真话。当然,苏修统治者“标准的提法”可不是这样。因为这么说,他们那个冒牌的“”不就露了底?你听,苏修《国民教育立法原则》说得多么堂皇:苏联全体公民不分财产和社会地位,“在受教育方面一律平等”。但事实呢?在苏修叛徒集团的统治下,劳动人民既没有那么多的钱去雇请“私人教师”,又没有那么高的地位来得到同僚们的“照顾”。他们的子女,无论在分数面前,还是在其他什么面前,怎么能同那些公子小姐们“一律平等”呢? 且以他们自己对新西伯利亚所作的调查为例,那里有近百分之九十的农民子女被排斥在大学门外, 而城市知识分子(不要忘记,其中也包括官僚)的子女却有近百分之九十都钻进了高等学校。按照苏修的“立法原则”,或者可以这样说吧,百分之九十和百分之九十还不是“一律平等”么?其实,什么抽象的“自由”、“平等”,从来就是资产阶级的谎言。 列宁曾说过: “只要阶级还没有消灭,任何关于一般自由和平等的谈论都是欺骗自己,或者是欺骗工人,欺骗全体劳动者和受资本剥削的人,无论如何,也是维护资产阶级的利益。”列宁的话,这样无情地揭露了一切关于一般自由、平等言论的虚伪性。可是,以“列宁主义者”自命的勃列日涅夫们,在明明不平等的事实面前,还在那儿高谈着“一律平等”之类的神话,这难道不正是为了欺骗苏联劳动人民吗! 学校商业化,知识商品化,这完全是苏修全面复辟资本主义给教育带来的必然结果。 苏修统治者通过校内教育和校外宣传,公然要青年人树立“合理的利己主义”世界观,并且毫不隐讳地对他们说,“学习、掌握知识”是一本万利的买卖,“这是一个将能产生高额利钱的贮钱匣”。既然“知识”、“文凭”、“学衔”都可以用金钱买来,那么,这些东西一旦到手,当然就要立即投入“周转”,以谋取更大的利润。亏本的生意谁会去做?这种腐朽透顶的“教育”,是一个黑色染缸,别说特权阶级的子女,就是少数劳动人民的子女进校后,也必然要受到腐蚀和毒害。它只能培养那种以赚钱赢利为人生哲学的新资产阶级分子,即培养特权阶级的接班人。 苏修教育领域这种新行业,闹得乌烟瘴气,引起了劳动人民的愤怒, 于是苏修报纸也不得不说上几句对此表示不满的话。这当然只是装装样子、骗骗群众而已。他们心里明白,擦掉主人身上一点儿浮油,根本不可能触伤老爷们那肥胖的躯体。那些真正敢于揭露这种丑恶现象的社会根源的,不仅文章登不出,恐怕连作者都早已被关进了“疯人院”。而经过精心筛选后登出的那些不疼不痒、避而不谈问题实质的文章,简直无异于莫斯科街头的广告,对这种行业只能起到提倡、鼓励以至“介绍经验”的作用。 很显然, 要彻底解决这些问题,那就意味着推翻苏修现存的社会制度,这是苏修统治者连想都不敢想的。然而,统治者不敢想的,苏联人民却要想,并且终究有一天还要行动起来,再一次扫除这些秽物。 有人说:如果你看不清未来,就去看看历史,历史会告诉你答案!如果你看不懂历史,就来看看当下,因为历史正在重演!! 中国教育 (部分) 乱像图 【免责声明】
个人分类: 社会热点时评|456 次阅读|4 个评论
基于数据生命周期的国外高校科学数据管理与共享政策分析
热度 1 terahertz 2017-5-26 10:12
(本文发表于《情报杂志》2017年第5期P153-158) 摘要 主要调研英美澳三国高校的科研数据管理政策,旨在 规范和制约高校及科研人员的科研数据管理活动行为,使其更加规范化、标准化和系统化。 本文采用文献调研、网络调查和内容分析法, 对英美澳三国的高校科研数据管理政策进行梳理,了解高校科研数据管理体制与机制。 依据数据生命周期理论构建一套由数据获取、数据组织、数据保存、数据共享和数据安全组成的全面的科研数据管理政策内容框架,为我国高校科研数据管理政策制定提供理论基础和实践参考。 关键词 数据管理 ; 科研数据 ; 数据政策 ; 数据保存 ; 数据共享 ; 数据科学
个人分类: 发表论文|3234 次阅读|2 个评论
好论文和好杂志
热度 5 wfangimm 2017-5-21 11:15
首先声明,本文探讨的是一般意义上的好论文和好杂志。那种牛顿爱因斯坦式的科研突破,孟德尔和麦克林托克的成果迟迟未被承认的个别情况,不在讨论范围内。其次,被科学共同体承认是“好”的标志。 这个话题在科学网上象祥林嫂的话一样被说过无数遍。为什么?对大家重要呗!为什么重要?因为和科研人员、高校教师乃至医生律师等专业人员的利益密切相关。说到底,论文和各种东西挂钩的评价体系使然。与之相对,企业的科研人员评价体系不同,所以他们较少或不关注论文和杂志(其实也不尽然,特别是高水平的企业科研),但他们有他们关注的东西:专利或技术诀窍,总之是能为企业带来利润的东西。 从理论上讲,能解决实际问题和推动科技进步的论文是好论文,但这个目标常常不是一篇论文可以做到的,因此这样的单篇论文注定是凤毛麟角。 论文内容虽然五花八门,但大体可以分为两类: 一是新颖的常常是意外的发现 ,这种研究通常难以事先规划,或者说是“指东打西”的结果; 另一种是系统和全面的研究 ,这种研究通常能预先规划,但也不是完全按步就班可以预期的(越容易预期的价值通常越小)。 这两类都可以出好文章(有人固执地认为某种更好,其实大可不必),也都有平庸的论文--比如所谓“新发现”“新技术”意义不大,甚至只是文字游戏式的“新意”;或者是系统研究中千疮百孔,缺乏关键性证据使结论难以服人。新颖结果具有普遍性的通常优于特殊性,当然二者兼顾更受认可 (和我们发表博文受关注的情况类似) ;所谓的“系统研究”也有大有小,大的好的系统研究可以发顶级杂志,小的一般的只能去低些档次的杂志了。 好杂志的定义很简单:就是好论文发得多的杂志 ,如同好老师好学生多的学校就是好学校或者名校。当然这只是在谈关联性而不是原因。至于二者谁是因谁是果,抑或互为因果,超出了本文的讨论范围。如同一所好学校里有个别水平不高的师生,好杂志也会有个别有问题和平庸的文章,有科学素养的人不应把对个体和对群体的评价混淆或者做不适当的比较。 好杂志是动态的,这在某些中文杂志上面表现得非常突出。例如有本杂志在1980年代及之前可以称得上是中国药学领域的旗舰杂志(当时很多人还没听说过什么SCI),后来大家觉得好的工作不发(舍不得发)中文期刊了,而这个杂志又迟迟没有进入SCI,因此地位也就日渐衰落。它现在或许仍是中国最高水平的药学杂志(之一?),但在业绩评价中却会被任何一份有IF的杂志“秒杀”,以至于中国 某位 知名药学研究者曾在公开场合抱怨:我在八十年代曾发了若干该杂志的文章,当时因为认可这个杂志的权威性才投稿的,哪知道后来业绩评价却不算数(或者评价很低),于是后来有好的工作结果只能去发SCI了。 既然好杂志可以变差,那么原来不算好的有可能变好,新杂志也可以追求跻身好杂志行列。追求办好杂志的一种表现就是努力去提高杂志的IF,这本来无可厚非;但在此过程中不应采用不择手段的行为,例如过度自引、几本“哥们儿” 杂志 彼此大量互引等(这样做被发现后会被“镇压”)。此外,杂志的有些行为虽未被追究,但却不免有取巧之嫌,例如多发综述等。 好杂志的核心在好文章 ,但关键问题在于杂志怎么吸引到这样的文章?如同做导师希望招好学生,首先要自己做得出色,出了名好学生会找上门;名气不大时,就要多主动出击,否则只能凑合过日子了。办杂志其实也差不多,近年来国内主办的IF一路走高的《Cell Research》的做法,从报道里看也没跑出这个圈。 好文章的基础当然是好的研究结果 ,但如何做好的工作也不是本文要讨论的。科研人员普遍会关心怎么把好结果“卖个好价钱”,因此会对好杂志更关注。这不仅是为了投稿时选刊的需要,更是因为好杂志能提供有价值的研究方向和热点。当然,科研做到了要引领方向的层次,就不能满足于不断追热点了。 最近我对如何办好杂志比以前更关注,是因为即将出任一本天然产物领域的新杂志的主编。开始出版商找到我,我一方面有点惶恐—不确定自己是否在本领域达到当主编的水准,以及是否做好了准备?另一方面是对出版商有点疑虑—作为一家小出版商,他们想借此赚钱的动机是否特别强烈?如果要办成“predator”式的刊物,那我可不想助纣为虐。 令人欣慰的是,在对方初次联系之后的1-2个月里,我们经过多次沟通,最终他们几乎全盘接受了我的理念和建议,并通过协议约定了双方的责权范围 ,减轻乃至 消除了我的疑虑 。由于一些原因,杂志名称还未最后敲定,暂时无法公布,所以也无法在这里向国内同行寻求支持了。其实在杂志获得IF之前,我也不怎么指望来自中国作者的支持(这不是抱怨而是出于对现状的认知)。当然做事要一个好汉三个帮,开始阶段肯定需要熟悉的同行帮衬,特别是对SCI和IF不甚敏感或不太在乎的作者的支持。 前路漫漫,祝自己好运,也希望这本杂志能如愿成长起来!
个人分类: 教学科研|9222 次阅读|8 个评论
应重视外语学术杂志的引进翻译出版
lulingkxw 2017-3-5 23:27
读了“ 蒋大和:呼吁“一稿必须(中外文)两投” 要 表示支持。 一、国家花费巨大的科研项目,只为了在国际著名杂志发表,与国际接轨,让外国人和少数圈子里的人阅读。而疏忽了更大量的国内阅读群体和科技信息情报同期和长期需求。这真是科学资源的巨大浪费。 二、对国外的重要杂志,我们也需要将其大量地引进翻译,或与开展国际合作,版权交换等方式提高科技信息资源共享水平……让更多人可以学习,了解国际科技动态。 以上两方面的工作必定对促进我国科技发展产生积极的作用,这是性价比特别高的投入。 lulingkxw 2017-3-5 11:48 我们国家有关翻译部门、科技情报部门,要大力推动国际高端学术杂志的翻译工作。 这不仅有利于青年学者的学习交流,也便于让企业界,非外语专业人才更好地分享这些信息。 这对国家科技创新也是很有意义的工作。 博主回复(2017-3-5 20:18) : 也应当重视不同内容(程度)的科普工作。 lulingkxw 2017-3-5 11:45 这是一个积极的建议。其实,可以这样,如果外文发表后,就应该同时登陆一个专门开设的中文网站,让这些研究——尤其是经费由政府支持的项目成果可以给国内各界更方便地交流和分享,从而更有力地带动国内的科技进步。 博主回复(2017-3-5 20:12) : 谢谢评论。项目经费是中国的,有义务发表中文文章。尽管如其他评论所说,还有很多问题,但应当引起重视了。应当办好中文期刊,重视科普工作。。。。 转贴: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609047do=blogid=1037554cid=4839838 蒋大和:呼吁“一稿必须(中外文)两投” 呼吁国家项目应当规定:如果成果向国际上投稿,应当要求一稿必须两投:国际国内英文中文各一篇,但成果只按一篇算。否则不给结题!
个人分类: 其他|470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中国农科院揭示蓝耳病病毒免疫抑制机制
ericmapes 2017-2-13 19:38
中国农科院揭示蓝耳病病毒免疫抑制机制 作者:马志永等来源:《病毒学杂志》发布时间:2017/2/914:21:17 http://paper.sciencenet.cn//htmlpaper/20172914211737142888.shtm 近日,中国农业科学院上海兽医研究所马志永研究员领衔的猪呼吸道传染病创新团队,揭示了高致病性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毒(HP-PRRSV)抑制抗原递呈作用新机制,为深入理解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毒PRRSV的免疫抑制和免疫逃逸提供新认识。相关研究成果日前在线发表于 《病毒学杂志》 。 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PRRS),又称作为“蓝耳病”,是危害全球养猪业最重要的疾病之一。其病原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毒,是公认的“疑难”病毒,具有极为复杂的免疫抑制和免疫逃逸机制。病原体复杂性导致的该病临床防治和净化困难也一直是困扰我国养猪业的一大难题。 上海兽医所猪呼吸道传染病创新团队对PRRSV引起的宿主免疫抑制和免疫逃逸机制进行了深入探讨。该研究阐明了PRRSV抑制宿主SLA-I这一问题,从分子和细胞水平解析了PRRSV利用自身蛋白来控制宿主细胞SLA-I表达的机制。 此项研究成果有助于解析PRRSV复杂的免疫抑制和免疫逃逸机制,从而能够指导PRRSV疫苗的研究和使用技术,且在PRRSV感染的临床用药上也具有参考作用。该研究得到国家973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国农科院科技创新工程项目和欧盟第七框架协议网站—联合跨境动物疾病项目的资助 。 (来源:中国科学报兰欣)
个人分类: 社会热点时评|521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送你几个筛选SCI杂志的万能定律~
SUYOUJINGER 2017-2-8 16:12
1.了解所选SCI期刊的办刊宗旨和范围。 只有自己的论文主题跟所选期刊的办刊宗旨和范围相符,才有被接受刊发的可能,否则,即使你的论文创新点再好,论文写的再完美,结果也只能是拒稿。查看投稿论文是否在期刊的收稿范围内多通过浏览其期刊网站主页的方式,可以通过查看Aim Scope,或者Introduction to Author部分。 2.明确所选SCI期刊的审稿周期。 一篇文章从投稿到刊发,不同的期刊,所需要的时间不同。大部分发表的SCI论文首页的作者单位下,都注明了稿件的投稿日期(received date)、修改日期(revised date)和文章最终被接纳的日期(accepted date),我们可以根据这部分内容判断自己的文章在这本期刊上发表需要多长时间。 3、翻阅近期出版的拟投期刊。 通过阅读近几期杂志可以了解拟投期刊的许多细节问题。 4、准确定位自己的文章,选择恰当影响因子的期刊。 我们都希望自己的文章能够在影响因子高的期刊上发表,因为期刊的影响因子越大,如果被接受,说明自己的文章水平越高,影响力也就越大,但是首先要对自己的文章有个准确的定位,只有选择与自己文章定位相符的期刊,发表的可能性才会更大。 由于不同学科期刊的影响因子存在很大差异,因此,选择拟投稿的期刊时应注意避免过于看重期刊影响因子的大小,作者必须要十分了解自己研究领域的重要期刊,力求所选择期刊的出版内容与稿件的专题确实密切相关,尽可能选择影响因子高且稿件的主题与期刊出版的内容相符,论文的录用率高些。 5、确定所选期刊是否在自己单位的统计源内。 许多人发表论文是为了评职称,而单位内都有规定的有效期刊,这种情况下,一定要确定自己所选的期刊在自己单位的统计源内,以免辛苦发表的论文得不到单位的认可。 所以,筛选要投的杂志,是一个任重道远的工作,我们需要结合自己的经验对这些文献进行阅读,根据你对每个期刊的声誉和重要性的了解,以及每个期刊在各个领域的影响力和各期刊对稿件的接受/拒绝比率,选择合适的期刊。 更多SCI相关资料、写作培训教程请淘宝内搜索“尔云科技”企业店铺,各类资料应有尽有 店铺网址:https://shop192372159.taobao.com/?spm=a230r.7195193.1997079397.2.1y3xBe
个人分类: SCI论文|2092 次阅读|0 个评论
感恩节的意外礼物
张海霞 2016-11-25 16:31
感恩节的意外礼物,谢谢程晓亮同学,发现了很多我自己还不知道的优点,继续努力做个好导师,带好每个孩子! 【征文精选】我遇到的好导师——北京大学张海霞教授 2016-11-25 程晓亮 微系统与纳米工程 偶然看到“微系统与纳米工程”公众号发布的首届“我心中的好导师”的征文活动,作为一名老博士觉得应该写点什么。我平时喜好逛未名bbs、水木社区、小木虫、科学网等广大硕博士聚集的论坛、网站,这些地方总是充满了各种负能量,譬如延期毕业、高强度搬砖、直博4年转硕士等各种吸引人眼球的话题层出不穷,看到之后让人觉得博士硕士简直活在人间地狱,天下的导师没一个好东西。每当这种时候,就会感到自己作为一名好导师的学生是多么的幸运,因此有了此文。写这篇文章不是想引起广大生活在水深火热中研究生们的嫉妒,而是想证明好导师是真真实实存在的,我的导师就是这样的例子。如有可能,希望可以稍微缓解一下日益紧张的师生关系。 第一次接触到我的导师——张海霞老师还是在科学网上,当时我读大三,正面临读研、读博或是工作的选择。本科关于微机械系统的课程上,我对MEMS这个新兴的领域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这种技术可以在一个微小的芯片上集成各种各样的传感器,包括我们手机里使用的加速度计、陀螺仪、指纹识别等传感器,而在拥有了这些传感器后,手机便有了更多的功能,可以玩更酷的游戏,比如曾经很火的Temple Run,可以通过摇晃手机来控制人的动作就是利用了陀螺仪,当时就喜欢上了这个方向。但在深入了解后,发现这个方向就业前景不是很好,就产生了些犹豫,害怕读了这个方向研究生找不到工作。于是疯狂地在网上搜索各种学术类论坛中关于该方向的讨论,均无疾而终。最终在科学网上张老师博客上看到了答案——做学术不能急功近利,需要理性思考,并且在她的博客中,处处表现了她对学生的言传身教,并与学生一起成长,我看到了一个和谐向上的研究团队,当时我就认为好的导师当如张海霞老师一般。于是我鼓足了勇气,向张老师发送了一封自我介绍信,并说明了想读她直博生的意愿,没想到张老师在第二天就回了我邮件,不仅向我详细介绍了如何参加北大的免试直博活动,还把组里一位成电的师兄的联系方式给了我,让我有机会通过这位组里有史以来最靠谱师兄了解情况。比较有意思的是当时北大信科出了第一次直博生夏令营的通知,但是张老师并没有看到通知,跟张老师沟通后,张老师开始认为是个参观北大的活动,没有太大意义没让参加,但当她得知是一次招生活动后,第一时间通知我报名参加,这件事体现了张老师对学生负责任的态度,从那时候我就认定,如果有幸通过北大的面试,就在张老师组里读五年博士。后来确实有幸通过了面试来到了北大,正式成为了Alice wonderlab的一员,读一年级的时候还了解到每次招生面一位导师的比实际都会多一两个人,但张老师都会把没招的那个同学推荐到比自己名气更大的组里,而由于张老师的好名声,这些同学大多都成功去了这些组里,而一般学生很难有这样的好运气,张老师对学生负责的态度由此可见一斑。 正式进入Alice Wonderlab后,看到了张老师治学认真要求高的一面,这一点从我们组的组会中体现的最为明显。张老师平时工作很忙,不仅有很重的科研任务,而且作为ICAN大赛主席、全国著名慕课——《创新工程实践》课程的主讲老师,以及时常担任各种项目评审人员、去各种国际会议的讲邀请报告,她的工作强度与工作压力是我难以想象的。但我们组的组会,张老师几乎从来没有缺席过,不仅不缺席,她经常刚刚下了火车或者飞机就赶来开会,有时组会改到了晚上,张老师忙了一白天,晚上开起组会来仍然劲头十足。对我而言,每次外出回来,不要说开组会了,简直想躺下来睡上一觉。每次组会,我们在讲自己工作或者讲文献阅读的时候,张老师总是能针对性地提出一些问题,不少问题也经常难倒我们,而她提供的建议,时常能够在我们工作遇到问题的时候,点破迷津,指明一条道路。而由于我们组有七八个人,每次每人都要汇报,组会一般会持续时间比较长,经常我们都听累了,张老师依然注意力十分集中。 张老师的另一大特点是在培养学生能力方面不遗余力,对我们参加各种学术活动,总是给予最大的支持,尤其支持我们出国开会。一般而言,由于经费限制,导师对学生出国开会次数会加以限制,同时由于会议论文相比SCI期刊论文,可能难以满足导师们自身考核的标准,所以广大国内硕博士出国交流的机会都会比较少。但张老师在对我们出国开国际顶级会议的支持上从不吝啬,我所在的研究领域有两大国际顶尖会议——IEEE MEMS和IEEE Transducers,如果我们参加这两个会议,她的态度是文章录用就可以参加,因此每当快到这两个会议截稿日期时,组内人员几乎所有工作都在围绕着会议论文,感觉就像是一起为一个竞赛做准备。而当出结果的时候,少数同志由于过于紧张,也会度过一个不眠夜。能有这样的气氛,也都是由于张老师对参加国际顶级会议的重视与支持。每次开会期间,张老师总是会趁机带我们去参加国际名校,并利用她在国外留学、交流期间的资源,尽可能让我们能够多与圈内顶尖专家交流,并参观他们的实验室,这让我们能够真正睁开眼睛开世界,切身体会到与一流专家们的差距,更有了做学术的动力,并明确了方向。开国际会议前,张老师总是以最高标准要求我们做好报告准备,让我们在组会上反复练习,在报告结束之后,即使自己感觉有很多失误的地方,张老师总是第一个向我们竖起大拇指。为了提高我们与国际友人交流能力,她还将托福考过90分作为毕业标准来要求我们,鼓励我们,并承若过了90,从助研费发放上给予我们补助,作为一个英语水平在组里倒数的人,虽然鸭梨山大,但心中暖意十足,动力十足。 当然张老师影响我最大的地方还是她的以身作则,依然记得一次出游,由于我拍照水平有限,张老师就不断地给我讲解拍照的要领,讲到取景的技巧,她说到要从各个位置去找最佳的取景,然后为了向我示范,她直接半躺在湖边的泥地上,现在想来,仍让我感动。在听报告时,尤其是国外专家的报告时,我们一般不敢提问,害怕英语太差或者提的问题水平不够,产生笑话,以至于每次开国际会议的时候很少看到国内学校的学生提问,这样让我们错过了与这些专家交流的最好机会。张老师总是鼓励我们要勇于提问,为了培养我们敢提问的习惯,组里每周大报告上,要求我们每人至少提一个问题,平时也经常邀请一些国内外专家来北大做讲座,培养我们听报告、敢提问的能力。当然最重要的是每次参加国际会议或者听国外专家报告,张老师总是站出来提问,在她的带动下,我们也渐渐敢于在国际顶级会议上提问,现在在国际会议上,也能经常听到来自我们组的学生的问题了。 除了学术,张老师更是常常教育我们做人的道理,借用一位毕业师姐的话,乐观、爽朗、积极、勤奋、用于创新、行动力超强,这些张老师的优秀品质渐渐成为了Alice Wonderlab的精神,因为组里每一位同学都被这种精神所深深感染。在她的带动下,我们组的氛围也异常融洽,能成为这样一个组里的一员,我感到十分的骄傲。 篇幅所限,对张老师的介绍只能挑拣来讲,但张老师的优点绝非仅仅以上几点。 相信如果有师弟师妹看到,肯定会有极强的想成为张老师学生的意愿,不用犹豫,Alice Wonderlab的大门向你敞开。 作者: Alice Wonderlab 程晓亮 直博三年级 【有奖征文】首届“我心中的好导师”征文活动正式启动 2016-11-11 微系统与纳米工程 为了给微纳米技术的科学研究增加更多活力和趣味性、促进微纳米领域课题组师生交流,现通过本公众平台面向全国(含港澳台地区)开展首届“我心中的好导师”有奖征文活动。征稿时间:2016年11月至2017年7月。 一、征文要求: 内容积极向上、实事求是,逻辑清晰,语言通顺流畅; 征文需以学生视角记录博士生导师,可以是在读学生讲述自己目前的导师,也可以是已经毕业的学生讲述当年上学时候自己的导师; 所述导师的科研方向应与微纳米技术有一定关系; 文中至少有一张图片,可以是导师本人或者课题组的相关照片; 在读学生投稿之前需经过导师本人同意; 文章内容(含图片)不得侵犯他人合法权益; 现阶段只接受中文(简体、普通话)投稿; 原则上不少于1000字、不超过3000字,文章特别优秀者可不受限制。 二、奖励办法: 初选:前 20 名投稿的, 只要符合以上征文的基本要求即可通过初选 ;20名以后投稿者,需经过差额初选。 凡是通过初选的文章 ,都会在本公众号平台进行公开发布,并按照每 1000字200元 的稿费支付给作者。此外,通过初选者均可获赠 Microsystems Nanoengineering 期刊一套(第一卷至今)和精美礼品一套。 终选:通过初选的文章,除了获得以上稿费之外,还将在2017年8月进行统一的评奖,最终评出如下奖项: 一等奖1名,奖金 1000 元 二等奖2名,奖金 500 元 三等奖5名,奖金 200 元 三、投稿方式: 投稿请将稿件发送至邮箱zhangyushi@mail.ie.ac.cn,以收到回复为准。 邮件主题:征文投稿+姓名 稿件请以word附件形式发送,需在word文档中的文章标题下面注明以下信息:姓名、性别、学校、年级、专业、导师、研究方向、联系电话、电子邮箱、微信号 【Microsystems Nanoengineering】《微系统与纳米工程》是中国上海—英国自然出版集团(NPG)与中国科学院电子学研究所(简称“中科院电子所”,IECAS)于2015年出版新的开放获取(Open Access)在线期刊,由中科院电子所所长吴一戎院士和明尼苏达大学崔天宏教授担任主编,主要发表原创性论文及综述,反应微纳机电系统(MEMS/NEMS)领域的最新研究进展的期刊。稿件刊登范畴包括微纳米器件和系统的新设计(理论、建模和仿真)、先进制造、测试技术、可靠性及新应用、纳米工程技术等。已经于2015年3月在nature.com正式上线: http://www.nature.com/micronano 。
个人分类: 科研心得|4409 次阅读|0 个评论
大数据时代图书情报人员新能力--2016年新型图书情报人员能力提升
terahertz 2016-11-21 19:47
由《图书情报工作》杂志社主办,福州大学承办的大数据时代图书情报人员新能力--2016年新型图书情报人员能力提升研修班于2016年11月17-18日在福州举行 。
个人分类: 图书情报|3329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震惊:Protein Cell杂志正式发文,彻底否定NgAgo基因编辑
dalincn 2016-11-16 20:34
号外号外,韩春雨的文章再次被科学工作者否定,而这次来势更加凶猛!!! Protein Cell杂志是由高等教育出版社、北京生科院和中国生物物理学会联合创办,中科院生物物理所主办的杂志,IF:3.817,日前发表了题为“Questions about NgAgo”的文章,这篇文章由国内外多名学者共同发表,包括:约翰霍普金斯大学程临钊教授;NIH的Shawn Burgess教授;温医科大谷峰教授;哈尔滨工业大学黄志伟教授;UCLA林硕教授;中科院上海生化细胞所李劲松研究员、周斌研究员;;中山大学黄军就教授教授:中科院北京动物所李伟、王皓毅研究员;北大深圳研究院秦伟教授;北大生物动态光学成像中心孙育杰、魏文胜研究员;上海交通大学吴强教授;中科院生物物理所王晓群研究员;北大工学院席建忠研究员;中科院上海神经生物学研究所杨辉研究员;北京大学生科院张博教授:北大分子医学研究所熊敬维研究员。 本文通讯作者为:魏文胜和王皓毅,程临钊、林硕。 Protein Cell 文章直接针对Nature Biotechnology部分实验进行重复,用韩春雨实验室提供的质粒设计gDNA在293T进行实验。该文对韩春雨提到的NgAgo对支原体污染敏感和Nature Biotechnology, fig3中对外源转入的GFP抑制的实验做出了相应回应,实验结果通过测序没有检测到任何DNA有被编辑。 有意思的是,这些独立实验室实验细胞也不可能都被支原体污染。 本文部分作者还委派学生前往河北科大韩春雨的实验室参观学习,然而这些学生并没有被允许在韩的实验室操作相关实验。 Protein Cell这篇文章是最具针对NBT的文章,直接否定NgAgo的基因编辑功能! NgAgo没有编辑功能! NgAgo没有编辑功能! NgAgo没有编辑功能! 重要的事说三遍!!! 转自http://mp.weixin.qq.com/s?__biz=MzA4NTAwNTM1MQ==mid=2247483747idx=1sn=2faf64740ed69a9a02fa57d6600c8993chksm=9fdfc42ba8a84d3d8cb61d88bc48469e64c133d201624f0c0f1e0da8cc95fec84664d3d4fd8a#rd
3182 次阅读|0 个评论
《世界中医药杂志》英文刊WJTCM2016年第2期
xuhuichina 2016-9-20 22:57
《世界中医药杂志》英文刊WJTCM2016年第2期 Modern Research on Chinese Materia Medica Expanding the Therapeutic Spectrum of Artemisinin: Activity Against Infectious Diseases Beyond Malaria and Novel Pharmaceutical Developments Thomas Efferth a* , Marta R. Romero b , Anna Rita Bilia c , Ahmed Galal Osman d , Mahmoud ElSohly a , Michael Wink f , Rudolf Bauer g , Ikhlas Khan dh , Maria Camilla Bergonzi c and Jose J.G. Marin b A Review of Fatty Acids and Genetic Characterization of Safflower (Carthamus Tinctorius L.) Seed Oil Lei Liu a , Ling-Liang Guan b* and Yu-Xia Yang c* Optimizing Growth Conditions for Digoxin Production in Digitalis lanata Ehrh Herman A. van Wietmarschen ab , HansjÖrg Hagels c , Ron Peters d , Jolanda Heistek e , Jan van der Greef abf and Mei Wang bf Chemical Characteristics Combined with Bioactivity for Comprehensive Evaluation of Tumuxiang Based on HPLC-DAD and Multivariate Statistical Methods Xia Gao, Yu-Ling Ma, Pei Zhang, Xiao-Ping Zheng, Bo-Lu Sun and Fang-Di Hu * Chemical Characteristics Combined with Bioactivity for Comprehensive Evaluation of Tumuxiang Based on HPLC-DAD and Multivariate Statistical Method s TCM Clinical Research Progress of Research on Organic Fibrosis with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Qing-Lan Wang a , Xiao-Ning Wang a and Ping Liu ab* Evaluation of Analgesic Properties of Piper Nigrum Essential Oil: a Randomized, Double-blind, Placebo-controlled Study R. Costa a , J. Macha ab and C. Abreu c Acupuncture Moxibustion Medulla Oblongata Mechanism of Inhibitory Effect of Thermal Stimulation to Nociceptive Colorectal Distention in Rats Liang Li, Pei-Jing Rong, Xin-Yan Gao, Hui Ben, Hong Cai and Bing Zhu * The 5th meeting of GP-TCM Research association-cum- summit on Compendium of Materia and innovative drug discovery in chinese medicine Joint meeting GP-TCM research association,Hong Kong,2016
个人分类: before|2631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福布斯财富杂志推荐的75本必读书
hsm 2016-9-10 15:48
商业兴衰 1. 《1929 年大崩盘》(The Great Crash 1929),加尔布雷思(John Kenneth Galbraith)着,1955 年出版。这是本简明扼要但又富有见地的历史着作,初版以来一直在重印。原因何在?加尔布雷思本人在 1997 年写道: “每次它就要停印时,一场投机性泡沫……又会激起人们对这段历史的兴趣,这是现代经济大起大落的重要案例。” 2. 《非同寻常的大众幻想与群众性癫狂》(Extraordinary Popular Delusions and the Madness of Crowds),查理斯·麦基(Charles Mackay)着,1841 年出版(中译本由中国金融出版社出版)。这本有关 1634 年荷兰郁金香狂热和 1720 年“南海泡沫”事件(南海公司成立于 1711 年,主要从事奴隶贸易。该公司的 股票 曾经在市场上炙手可热,吸引了大批投资者。1720 年 1 月,该股票从 128.5 英镑飙升至 1,000 英镑,引起了空前的投机热潮。但同年 9 月,股市狂跌,该股票跌至 124 英镑,使许多投机者破产─译注)等非理性狂热现象的编年史引人入胜,它深刻描绘了人类陷入投机狂热的冲动。 3. 《有趣的钱财》(Funny Money),马克·辛格(Mark Singer)着,1985 年出版。纯粹从消遣的角度说,任何其它书的好看程度都比不上辛格讲述的俄克拉荷马州 Penn Square Bank 倒闭的故事。该书是第一批深入揭露丑闻的书籍之一。 4. 《沸腾岁月: 华尔街 60 年代牛市兴衰记》(The Go-Go Years: The Drama and Crashing Finale of Wall Streets Bullish 60s),约翰·布鲁克斯 (John Brooks)着,1973 年出版。布鲁克斯是《纽约客》(New Yorker)杂志的已故撰稿人。他深入分析了上世纪 60 年代的共同基金热,其自信的商业写作手法可谓前无古人、后无来者。 企业 5. 《门口的野蛮人》(Barbarians at the Gate: The Fall of RJR Nabisco),布赖恩·伯勒(Bryan Burrough)和约翰·黑利亚尔(John Helyar)着,1990 年出版(中译本由机械工业出版社出版)。这本书讲述一起被奉为典故的交易─对 RJR Nabisco 公司的 250 亿美元杠杆收购─的故事(作者之一是《财富》的高级撰稿人)。好的商业新闻所必备的一切在书中应有尽有─诡计、香烟、从别人那里抢来的老婆,还有足以令华尔街覆灭的贪得无厌。要想了解人性中可悲的贪婪,最好看的莫过于这本书了。 6. 《基业长青》(Built to Last: Successful Habits of Visionary Companies),吉姆·科林斯(Jim Collins)和杰瑞 I 波拉斯(Jerry I. Porras)着,1994 年出版(中译本由中信出版社出版)。该书以一个最简单的问题为开头: 伟大的公司何以伟大?然后,对此做了深入研究。这是一个宏伟、艰巨而又大胆的目标。哦,对了,这些词就是这本书当时首先使用的。 7. 《链锯》(Chainsaw: The Notorious Career of Al Dunlap in the Era of Profit-at-any-price),约翰·拜恩(John Byrne)着,1999 年出版。当邓拉普把他对大规模裁员的热情从斯科特纸业公司(Scott Paper)带到 Sunbeam 时,后者被搞得支离破碎,股价直线下跌。拜恩向读者详细描述了这次溃败的过程,叙述中不乏对邓拉普的针砭,因为作者本人很讨厌他的主人公。 8. 《谁说大象不会跳舞?》(Who Says Elephants Cant Dance),郭士纳(Louis V. Gerstner)着,2002 年出版(中译本由中信出版社出版)。郭士纳讲述了他 1993 年担任 IBM 首席执行官以后,是怎样扭转公司局面的。 对那些认为“企业文化”只是咨询师口中令人费解的概念的人来说,这本书包含了一些宝贵的经验之谈。 决策 9. 《安那普尔那: 女人的地方》(Annapurna: A Womans Place),阿琳·布鲁姆(Arlene Blum)着,1980 年出版。该书讲述了一支全女性登山队企图登上 8,000 米高的安那普尔那山的激动人心故事,故事中胜利和失败交织。作者是此次登山行动的指挥。 10. 《出类拔萃之辈》(The Best and the Brightest),戴维·哈尔伯斯坦(David Halberstam)着,1972 年出版(中译本由新华出版社出版)。作者精彩地说明,为什么使用原始的烛光─在本书中,就是罗伯特·麦克纳马拉(Robert McNamara,越南战争时期美国国防部长─译注)手下的年轻干将试图把在福特汽车公司(Ford Motor)学到的知识运用到越南战场上─并非在一切时候都管用。 11. 《大洋深处: 埃塞克斯捕鲸船的悲剧》(In the Heart of the Sea: The Tragedy of the Whaleship Essex),纳撒尼尔·菲尔布里克(Nathaniel Philbrick)着,2000 年出版。在“石油业”还使用鱼叉的年代,南塔基特(Nantucket,美国波士顿南部的一个岛─译注)的一艘捕鲸船在太平洋沉没,事故的原因是该船被一头足有梅尔维尔(Melville)在他的《大白鲸》(Moby Dick)中描写的那么大的鲸鱼所碰撞。事故造成的痛苦后果,引起了对决策失败的研究。 12. 《杀手天使》(The Killer Angels),迈克尔·沙拉(Michael Shaara)着,1974 年出版(曾被改编为电影《葛底斯堡》,该电影被誉为最真实、最雄伟地反映美国南北战争的影片 译注)。这部获得普利策奖的历史小说,让你像葛底斯堡战役的参战官兵那样亲历战场。这些人中有试图垂死一拼的罗伯特·李(Robert E. Lee)将军。 13. 《十三天: 古巴导弹危机回忆录》(Thirteen Days: A Memoir of the Cuban Missile Crisis),罗伯特·肯尼迪(Robert F. Kennedy)着,1969 年出版(中译本由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罗伯特·弗兰克林·肯尼迪以第一人称叙述的这部令人着迷的书,读起来就像汤姆·克兰西(Tom Clancy,美国着名侦探和悬念小说家─译注)的小说。该书讲述了有关授权和做出正确判断的重要经验。 经济学 14. 《资本主义、社会主义和民主》(Capitalism, Socialism, and Democracy),约瑟夫·熊彼特(Joseph A. Schumpeter)着,1942 年出版(中译本由商务印书馆出版)。不要看标题,直接跳到第七章“创造性破坏的过程”。再看看四周,你会发现这种情况比比皆是。 15. 《一切待售: 市场的好处和限度》(Everything for Sale: The Virtues and Limits of Markets),罗伯特·库特纳(Robert Kuttner)着,1996 年出版。自由市场可以调动人们的创业热情,但也造成了亚洲金融危机。库特纳让人们思考为何看不见的手是有用的,但有时却不管用。 16. 《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The General Theory of Employment, Interest, and Money)第十二章,凯恩斯(John Maynard Keynes)着,1936 年出版(中译本由商务印书馆出版)。尽管凯恩斯作为文匠享有盛名,但其作品大多比较晦涩和过时。令人称奇的例外是本书的第十二章,该章讲述了金融市场让我们着迷和困惑的原因,其意义超越了时间,文笔生动诙谐。 17. 《流行的国际主义》(Pop Internationalism),保罗·克鲁格曼(Paul Krugman)着,1996 年出版(中译本中信新近再版了)。这位经济学家在一系列颇富争议和很有意思的文章中称,有关国际贸易的大多数看法都是一派胡言。克鲁格曼针对政治家、记者甚至经济学家同行的懒惰想法,甚至在提出批评的同时都没有忘记给他们上一课。 18. 《国富论》(The Wealth of Nations),亚当·斯密(Adam Smith)着,1776 年出版(中译本由陕西人民出版社馆出版)。斯密常常被嘲笑为提倡自由放任的狂热分子,其实他不是。《国富论》雄辩地主张自由、开明政府和个人的内在价值。在扞卫资本主义的道德性方面,无人能出其右。 道德 19. 《贼巢》(Den of Thieves),詹姆斯·斯图亚特(James Stewart)着,1991 年出版(中译本由国际文化出版公司出版)。在这部有关道德的书中,善(一群执着的政府律师和侦探)战胜了恶[迈克尔·米尔肯(Michael Milken)、伊万·布斯基(Ivan Boesky)、马丁·西格尔(Martin Siegel)、丹尼斯·利文(Dennis Levine)]。但是,在这之前,恶却得到了不少实惠。 20. 《告密者》(The Informant),库尔特·埃痕瓦尔特(Kurt Eichenwald)着,2000 年出版(中译本由机械工业出版社出版)。埃痕瓦尔特的这本书,以平静的语言、惊险的情节和身临其境的对话讲述了一个有些变态的告密者,单就悬念而言,完全可与勒卡雷(le Carr M英国着名间谍小说家─译注)的任何一本书相媲美。 21. 《沉静领导》(Leading Quietly: An Unorthodox Guide to Doing the Right Thing),约瑟夫·L·巴达拉科(Joseph L. Badaracco)着,2002 年出版(中译本由机械工业出版社出版)。终于,我们有了一本可供生活在真实世界里的人阅读的道德书籍。建议那些希望保住自己的饭碗,同时又想“正确做事”的人一读。 22. 《房间里最精明的人》(The Smartest Guys in the Room),贝萨尼·麦克林(Bethany McLean)和彼得·艾尔金德(Peter Elkind)着,2003 年出版。这本讲述安然公司(Enron)崩溃的书引人入胜(由《财富》两位高级撰稿人合着)。它毫不留情地把该公司破产的责任归咎于有责任的各方,不仅解释了安然如何迷失方向,而且也解释了整个华尔街是如何迷失方向的。 23. 《我们现在的生活方式》(The Way We Live Now),安东尼·脱勒洛普(Anthony Trollope)着,1875 年出版。这是特罗洛普对维多利亚时代的伦敦的经典嘲讽。作者认为,伦敦的投机家和信托基金人士“搞不清商业与欺诈之间的区别”。这种看法使观察当今企业恶棍的人士感到出奇的熟悉。 全球化 24. 《北京吉普: 美国企业在中国的短暂而不幸的婚姻》(Beijing Jeep: The Short, Unhappy Romance of American Business in China),吉姆·曼(Jim Mann)着,1989 年出版。本书讲述了 AMC 公司 1979 年在北京合资生产吉普车,但最终以痛苦结局收场的故事,可谓一部关于在毛泽东之后时代的中国经商的经典着作。任何想去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闯荡的公司,都应当读一读。 25. 《自由: 发展的目的和手段》(Development as Freedom),阿玛蒂亚·森(Amartya Sen)着,1999 年出版。世界各地的独裁者都声称,威权对于经济发展是必需的,自由可以以后再给。1998 年诺贝尔奖获得者森说,他们彻头彻尾错了。自由是发展的基石。他指出,民主国家不会发生饥馑。 26. 《资本的神秘性: 为何资本主义在西方胜利,在其它地方却失败》(The Mystery of Capital: Why Capitalism Triumphs in the West and Fails Everywhere Else),赫尔南多·德索托(Hernando de Soto)着,2000 年出版。秘鲁经济学家德索托向那些不太喜欢财产权观念的自由派人士解释了产权为何重要。 27. 《非零时代: 人类命运的逻辑》(Nonzero: The Logic of Human Destiny),罗伯特·莱特(Robert Wright)着,2000 年出版(中译本由台北张老师出版公司出版)。该书将历史、神学、经济学、博弈论和进化论生物学奇妙地融于一体,认为世界各国的相互联系增强是件好事,同时也可能是不可避免的。 28. 《石油·金钱·权力》(The Prize: The Epic Quest for Oil, Money, and Power),丹尼尔·耶金(Daniel Yergin)着,1991 年出版(中译本由新华出版社出版)。石油是地球上最重要的商品,是现代文明的动力。耶金了不起的地方就是他让读者对世界,特别是中东为何是今天这种状况有了深刻了解,而在讲述这一切的时候,始终像在讲述一个有趣的故事。 29. 《工人: 工业时代考古学》(Workers: An Archaeology of the Industrial Age),塞巴斯蒂奥·萨尔加多(Sebastio Salgado)着,1993 年出版。举着大锤的孟加拉船舶回收公司(指购进二手船,然后将船只分拆的公司─译注)的工人,西西里岛渔民焦灼的目光,浑身沾满石油的科威特技术人员,这些令人震惊的画面都出自一个原先是经济学家的摄影师之手,它们把我们带入了世界经济发动机机舱的深处。 投资 30. 《巴菲特致股东的信》(The Essays of Warren Buffett: Lessons for Corporate America),劳伦斯·卡宁汉(Lawrence Cunningham)编,1997 年出版(中译本由机械工业出版社出版)。巴菲特从未写过书,但他在每年致伯克希尔-哈撒韦公司股东的信中谈到了他对投资、管理和公司过火行为的很多看法。卡宁汉对巴菲特写于 1979 年至 1996 年的信进行了筛选,汇编成这本巴菲特精品文集。 31. 《随机漫步的傻瓜-机遇在市场及人生中的隐蔽角色》(Fooled by Randomness: The Hidden Role of Change in the Markets and in Life),纳西姆·尼古拉斯·塔勒布(Nassim Nicholas Taleb)着,2001 年出版。身为对冲基金经理的塔勒布对华尔街人士和自称了解市场的学者同样嗤之以鼻。他们预测的模式根本就不存在。塔勒布认为,几乎一切都是机遇使然。 32. 《聪明的投资者》(The Intelligent Investor: A Book of Practical Counsel),本杰明·格雷厄姆(Benjamin Graham)着,1949 年出版(中译本由江苏人民出版社出版)。沃伦 巴菲特将这本经典着作称作价值型投资策略指南。该书最近由《Money》杂志高级编辑杰森·茨威格(Jason Zweig)修订,是“历史上最好的投资书籍”。有了它,你或许什么都不需要了。 33. 《钱与球: 在不公平比赛中获胜的艺术》(Moneyball: The Art of Winning an Unfair Game),迈克尔·刘易斯(Michael Lewis)着,2003 年出版。本书描写的奥克兰 A 队总经理比利·比恩(Billy Beane)不只是一个点子多多的精明棒球队老板。他还是逆向投资的表率,知道如何采取与众不同的做法取得成果,这当然也是精明投资者赚钱的方法。 领导力 34. 《永不退缩: 温斯顿·丘吉尔讲演精选》(Never Give in: The Best of Winston Churchills Speeches),丘吉尔之孙 Winston S. Churchill 编,2003 年出版。“永不退却。事无大小,都不能退缩。决不要屈服于武力,屈服于敌人的貌似强大。” 35. 《论领导力》(On Leadership),约翰·加德纳(John Gardner)着,1990 年出版。加德纳认为,领导力是一种通过学习不断提高的技巧,独立于地位和权力之外。他还仔细分析了领导力的多项内容,而没有使用花哨的语言和生硬的比喻。 36. 《马丁·路德·金时代的美国(1954-1963)》(Parting the Waters: America in the King Years 1954-63),泰勒·布兰奇(Taylor Branch)着,1988 年出版。这本令人着迷的书讲述了小马丁·路德·金(Martin Luther King Jr.)和其他人开展民权运动的故事,展现了运动过程中的创造性和破坏性领导能力。金和他的同志们没有任何的常规权力手段,但还是找到了运用权力的各种办法。 37. 《个人历史》(Personal History),凯瑟琳·格雷厄姆(Katharine Graham)着,1997 年出版(中译本由江苏人民出版社出版)。已故的格雷厄姆小的时候很害羞,总是感觉不安全,在他迷人的丈夫开枪自杀之前,她一直都是这样。后来,她有了接管华盛顿邮报公司(Washington Post Co.)的勇气。在她主政期间,这家公司无论在财务业绩方面,还是在新闻报道方面均达到了新的高点。她对美国宪法《第一修正案》的扞卫,让她成了英雄人物; 她的晚宴聚会则让她成了传奇人物。 38. 《工商巨子》(Titan: The Life of John D. Rockfeller Sr.),荣·切尔诺(Ron Chernow)着,1998 年出版(中译本由海南出版社出版)。如果这 75 本书不幸被烧,而你只能抢救一本的话,可能就是这本书。这部人物传记和他的主人公一样有影响力。 谈判和管理 39. 《漫长的诉讼》(A Civil Action),乔纳森·哈尔(Jonathan Harr)着,1995 年出版(中译本由译林出版社出版)。哈尔讲述了一名律师与排放致癌毒物的企业作斗争的故事,这些毒物被排放在小镇的一个水塘里。故事读起来就像一部惊险小说,展现了一个执着的人与两家巨型公司较量的过程。 40. 《有效的管理者》(The Effective Executive),彼得·德鲁克(Peter Drucker)着,1966 年出版(中译本由求是出版社出版)。在你管理别人之前,你必须学会管理自己。在这本薄薄的书里,德鲁克将告诉你如何去做。 41. 《你还记得我吗?》(Remember Every Name Every Time),本杰明·莱维(Benjamin Levy)着,2002 年出版。这本书兑现了自己的承诺。读了它,你就永远不会再出现盯着员工或客户、一脸茫然的情况。 42. 《久分必合: 戴姆勒-奔驰与克莱斯勒合并内幕》(Taken for a Ride: How Daimler-Benz Drove off with Chrysler),比尔·弗拉西克(Bill Vlasic)和布雷德利 斯特尔茨(Bradley A. Stertz)着,2000 年出版(中译本由华夏出版社出版)。本书讲述了合并的过程,以及戴姆勒的于尔根·施伦普(J·gen Schrempp)为何总是比克莱斯勒的鲍勃·伊顿(Bob Eaton)出手更快。 43. 《好女不过问: 谈判和性别鸿沟》(Women Dont Ask: Negotiation and the Gender Divide),林达·巴布考克(Linda Babcock)和萨拉·拉谢佛(Sara Laschever)着,2003 年出版(中译本由台湾晨星出版公司出版)。第一本适当地解释了男性和女性谈判方式的差异,以及女性为何如此经常地忽视要求她们在工作中应得的东西(首先就是平等薪酬)的书籍。美国的每位男性经理人都应当读一读。 办公室政治 44. 《来自纽约现场: 周六晚间直播节目野史》(Live from New York: An Uncensored History of Saturday Night Live),汤姆·希尔斯(Tom Shales)和詹姆斯·安德鲁·米勒(James Andrew Miller)着,2003 年出版。周六晚间直播节目幕后充斥着性、毒品问题和尖叫比赛,但该节目最不可思议的地方是它竟然得以播出,而且还播了30 季。把这本口头历史书当作管理那些极具创意和患有边际性人格综合症的人的手册好了。 45. 《忠诚的代价》(The Price of Loyalty: George W. Bush, the White House, and the Education of Paul O’Neill),罗恩·苏斯金德(Ron Suskind)着,2004 年出版(中译本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小布什(“一屋子聋子当中的瞎子”)表现得并不怎么样。不过,无论你的政治观点如何,你都会被这本书对布什、卡尔·罗夫(Karl Rove,布什的政治顾问─译注)和副总统切尼如何工作的精彩描写所吸引。 46. 《君主论》(The Prince),尼科洛·马基雅弗利(Niccol Machiavelli)着,1513 年出版(中译本由陕西人民出版社出版)。马基雅弗利并非天生就精于权术。今天,我们可能会称他为“实用派”。但是,他在丢掉了佛罗伦萨的官职之后写的这本书坦率得令人震惊。他说,权力和理想主义从来就不可能同时存在。 47. 《烦恼无穷》(Something Happened),约瑟夫·海勒(Joseph Heller)着,1974 年出版。这本小说是海勒《第 22 条军规》的后续作品,描写了一个人试图实现美国梦的故事。小说中的办公室颇类似于卡夫卡小说中的办公室,要想在工作中获得提拔, 心至关重要。 48. 《小沃森自传》(Father Son Co: My Life at IBM and Beyond),小托马斯 沃森(Thomas Watson Jr.)和彼得·皮特(Peter Petre)着,1990 年出版(中译本由中信出版社出版)。该书从小沃森的视角(合着作者是《财富》高级自由编辑)描写了老沃森如何创办和经营 IBM,以及小沃森本人是如何接手公司的。该书语言具有强烈的个人色彩,时而机智诙谐,时而牢骚满腹,时而愤愤不平,时而心平气和,讲述了两代人之间的权力交接的过程。 49. 《权力的48条法则》(The 48 Laws of Power),罗伯特·凯斯特(Robert Keister)着,1998 年出版。该捏核心思想─宁愿骗人也不要被人骗─实在过于犬儒主义。作者的很多看法(“我沉默得越久,其他人就越先开口”)非常有用。 50. 《大曝光: 好莱坞与华尔街之间的斗争》(Indecent Exposure: A True Story of Hollywood and Wall Street),戴维·麦克林蒂克(David McClintick)着,1982 出版。麦克林蒂克把联邦政府起诉哥伦比亚电影和戴维·伯格尔曼(David Begelman)事件写成了一部关于权力的戏剧。这场权力斗争在东海岸大亨赫伯·艾伦(Herb Allen)和西海岸的制片老板之间进行。本书可以让你了解他们在进行你死我活的斗争之时,公司董事会里发生的种种细节。 51. 《影响力: 你为什么会说“是”?》(Influence: The Psychology of Persuasion),罗伯特·恰尔蒂尼(Robert Cialdini)着,1993 年出版(中译本由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怎样才能说服别人呢?为了回答这个问题,心理学家恰尔蒂尼对各种现象进行了挖掘,其中包括火鸡妈妈、搭车情景、克里希纳派(Hare Krishna,印度教里膜拜毗湿奴神的教派─译注)以及“因为”这个词不可思议的功效。他列出了说服他人 过程中需要遵守的 6 条原则。 52. 《权力掮客: 罗伯特·摩西斯和纽约的衰败》(The Power Broker: Robert Moses and the Fall of New York),罗伯特·卡洛(Robert Caro)着,1974 年出版。传奇式的城市建设者摩西斯(已故美国官员,纽约市众多公共设施和建筑的规划者,其中包括林肯中心和联合国总部大楼─译注)不顾市长、州长甚至总统的反对,建造了一部运转了数十年的政治机器。卡洛的经典传记是迄今对美国权力问题所做的最深入研究。 项目管理 53. 《美国钢铁: 钢铁工人和传统制造业地区的复兴》(American Steel: Hot Metal Men and the Resurrection of the Rust Belt),理查德·普雷斯顿(Richard Preston)着,1991 年出版。如果纽克钢铁公司(Nucor)员工将溶态金属变成一块完整的带钢,他们将引发钢铁业的一场革命。如果出了问题,他们的新工厂将完蛋。写作了《伊波拉浩劫》(The Hot Zone)一书的作者,将故事讲得引人入胜。 54. 《价值连城的分子: 制药艰辛录》(The Billion-Dollar Molecule: One Company’s Quest for the Perfect Drug),巴里·沃斯(Barry Werth)着,1994 年出版。没有哪位作者像沃斯那样,深入生物科技公司了解一家公司的内部。沃斯讲述了 Vertex 公司药物开发中的种种艰辛、新创公司所经历的各种曲折,以及伟大科学与好生意之间的冲突。 55. 《卡迪拉克沙漠》(Cadillac Desert: The American West and Its Disappearing Water),马克·莱斯纳(Marc Reisner)着,1990 年出版。美国西部不是靠着手捧黄金的枪手和妓女赢得的,而是靠着那些给了它水的人赢来的。关於政治、商业、野心以及七宗罪是如何合力改变美国面貌的问题的讨论,这本书是迄今最好的一部。 56. 《原子弹诞生记》(The Making of the Atomic Bomb),理查德·罗兹(Richard Rhodes)着,1986 年出版。这本厚书不仅讲述了洛斯阿拉莫斯国家实验室和曼哈顿计划,而且还仔细地再现了历史上最重要和最可怕的科学项目之一的整个过程。 战略 57. 《孙子兵法》(The Art of War),作者: 孙子(约公元前 500 年)。这本书可能是迄今为止最伟大的兵书,里面有“兵者,诡道也”和“久暴师则国用不足”等名言警句。对希望了解战略的人来说,这是一部久经检验的佳作。 58. 《黑鹰坠落: 现代战争记》(Black Hawk Down: A Story of Modern War),马克·博登(Mark Bowden)着,1999 年出版。没有人(就连五角大楼和鬼神,当然还包括那些从直升机上空降、进入摩加迪沙市中心的士兵)会想到他们将面临怎样一番困境。博登讲述的美国进入索马里的这段耻辱历史,雄辩地说明了制定作战计划的大忌。 59. 《信息规则: 网络经济的策略指导》(Information Rules: A Strategic Guide to the Network Economy),卡尔·沙皮罗(Carl Shapiro)、哈尔·瓦里安(Hal Varian)着,1997 年出版(中译本由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版)。有人说网络时代的多数作品就如同中世纪害人不治病的丹药,还拿这本书做例子。这么说是不对的,经济学原理并未发生变化。沙皮罗和瓦里安阐述了这些原理是怎样适用于信息世界的。 60. 《只有偏执狂才能生存》(Only the Paranoid Survive),安迪·格鲁夫(Andrew S. Grove)着,1996 年出版(中译本由中信出版社出版)。这本书可以作为企业经理的特种部队培训手册。格鲁夫是英特尔(Intel)的创始人之一,也是该公司现任董事长。他向读者诚实地说明了怎样才能在最可怕的商业环境─竞争、科技或进入规则都突然间发生了变化的环境─下取得成功。 61. 《引爆点》(The Tipping Point: How Little Things Can Make a BigDifference),马尔科姆·格莱德威尔(Malcolm Gladwell)着,2000 年出版(中译本由中信出版社出版)。畅销小说、犯罪浪潮和打哈欠之间有什么共同点呢?它们都是思想和群体行为从时髦“走向”大流行的例子。格莱德威尔的这本书里有很多这样的例子,那就是兼容并蓄的自由思想者把上述现象为己所用。 技术和创新 62. 《最后的孤独发明家》(The Last Lone Inventor: A Tale of Genius, Deceit, and the Birth of Television),埃文 I 施瓦茨(Evan I. Schwartz)着,2002 年出版。这个警示性的故事讲述了杰出思想家 与一意孤行的大企业(这里指 RCA 公司,范思沃斯指控该公司侵犯了他的真空管专利权,并最终胜诉─译注)作斗争的故事。你可以猜猜谁赢了。 63. 《美国大众营销史话》(New and Improved: The Story of Mass Marketing in America),理查德·泰德洛(Richard Tedlow)着,1990 年出版。谁发明了购物车?Coke-Ola、Co Kola 和 Koke 怎么样了?美洲大陆的消费者最初是何时出现的?泰德洛是一位杰出的商业史专家,他回答了你希望自己会问的各种问题。 64. 《他们造就了美国》(They Made America: Two Centuries of Innovation from the Steam Engine to the Search Engine),哈罗德·埃文斯(Harold Evans)着,2004 年出版。埃文斯向我们讲述了从蒸汽机到搜索引擎的历史,介绍了美国历史上最着名的 53 位革新者。他们的共同特点都是不羡名利,而是渴望实现社会的民主化─让更多人能够用上原先只有少数人才能享有的东西。 65. 《富甲美国》(Sam Walton: Made in America),萨姆·沃尔顿(Sam Walton)与约翰·休伊(John Huey)合着,1992 年出版(中译本由上海译文出版社出版)。大多数伟大的主意其实并不那么复杂,沃尔玛(Wal-Mart)就是一个极好的例子。沃尔顿的想法就是: 在那些其它零售商认为太小而无法赚钱的小城镇里开设平价商店。他的这些话(时代公司的编辑总监是合着者)至今仍然闪耀着朴素的智慧。 66. 《维多利亚时代的互联网》(The Victorian Internet: The Remarkable Story of the Telegraph and the 19th Century’s On-line Pioneers),汤姆·斯丹迪奇(Tom Standage)着,1998 年出版。那是一种可以让人人取得联系的新技术!它会使投资者致富!简直就像是互联网热潮─不过,主角是萨缪尔·摩尔斯(Samuel Morse,电报发射器和接收器的发明人─译注)。 华尔街 67. 《与天为敌: 风险探索传奇》(Against the Gods: The Remarkable Story of Risk),彼得·L·伯恩斯坦(Peter L. Bernstein)着,1996 年出版(中译本由清华大学出版社出版)。生活总是有很多的偶然性,但把这个真理表述成数学模型则是最近的事情了。这样做的结果令人震惊: 概率理论在从桥梁建设到金融衍生产品和对冲基金交易等各个方面都起作用。 68. 《华尔街之子摩根》(Morgan: American Financier),让·斯特鲁兹(Jean Strouse)着,1999 年出版(中译本由华夏出版社出版)。圆鼻子的摩根与其说是一个金融大盗,不如说是为金融大盗提供工具的人。 为 J.P. 摩根立传的作者看到了他的不足,但同时认为,现代美国经济的发展有很多要归功于摩根。正是在摩根的带领下,华尔街才拥有了如此之大的影响力。 69. 《股票作手回忆录》(Reminiscences of a Stock Operator),李费佛(Edwin Lef re)着,1923 年出版(中译本由海南出版社出版)。这本传记的主人公名叫杰西·利佛莫尔(Jesse Livermore),是一个虚构的人物。利佛莫尔可能是最早的日间交易员。该书饶有趣味地讲述了一个内幕人士对 18 世纪末至 19 世纪初不受管制的自由市场的看法。 70. 《营救华尔街》(When Genius Failed: The Rise and Fall of Long-term Capital Management),罗杰·罗文斯坦(Roger Lowenstein)着,2000 年出版(中译本由上海远东出版社出版)。罗文斯坦的书让我们获得了对神秘的对冲基金世界的难得一瞥。这本书讲述的是贪婪和权力变质的故事,这也使该书成了一部现代经典着作。 71. 《客户的游艇在哪里》(Where are the Customers’ Yachts),小弗雷德·施韦特(Fred Schwed Jr.)着,1940 年出版(中译本由海南出版社出版)。在这本非常有趣的书里,一位原股票交易员透露说,股市中大多数专业人士都是贪婪、自私自利的家伙,而大部分客户都是贪婪的傻瓜。 工作与生活 72. 《美国生存体验实录》(Nickel and Dimed: On (Not) Getting by in America),巴巴拉·厄莱雷奇(Barbara Ehrenreich)着,2001 年出版。职业是记者的厄莱雷奇干了几个月的招待员、酒店服务员、沃尔玛的工作人员,竭力用挣到的钱来养活自己。她既可笑又令人痛楚的叙述,说明了美国的贫穷劳动者要出人头地是何等之难。 73. 《成功人士战胜疲劳的秘密》(Reclaiming the Fire: How Successful People Overcome Burnout),史蒂文·贝格拉斯(Steven Berglass)着,2001 年出版(中译本由中信出版社出版)。你迟早会感到疲劳。到那时候,你可以前往夏威夷,也可以努力了解疲劳的根源。本书的作者是一位为企业家和管理人员提供咨询的心理医师。所以,战胜疲劳就从本书开始吧。 74. 《时间困扰: 工作家庭一锅粥》(The Time Bind: When Work Becomes Home and Home Becomes Work),阿利·罗素·霍奇柴尔德(Arlie Russell Hochschild)着,1997 年出版。我们的时间太少了。我们希望平衡。身为社会学家的作者采访了《财富》500 强公司中的每个人,从高管到工厂工人,得出了令人惊讶的结论。我们没有使用“灵活时间”和给男方的产假,甚至所有的休假都没有用。问题出在我们自己吗? 75. 《美国人谈美国》(Working: People Talk About What They Do All Day and How They Feel About What They Do),斯塔兹·特克尔(Studs Terkel)着,1974 年出版(中译本由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出版)。作者在书中记载了对美国劳动者的几十篇采访,这些人当中有牙医、掘墓人和家庭主妇等。你可以了解到他们生活的艰辛,以及在面对艰难时从容不迫的态度。如果你读完这些没有被打动,你一定是个硬心肠的人。特克尔爱怀疑别人的卓越才华和同情心,这些在他的作品里却得到了体现。(来源:扑克投资家 微信号:puoketrader)
2606 次阅读|0 个评论
《现代职业安全》杂志作者系列小文——面对事故,给自己一个问号
wangbing187717 2016-9-4 16:38
面对事故,请给自己一个问号 中南大学 王秉|文 历代思想家、伟人都重视自我反省:曾子说“吾日三省吾身”,老子言“圣人病病,是以不病”;法国作家雨果说“被人揭下面具是一种失败,自己揭下面具是一种胜利”;毛泽东曾说“人不能没有批评和自我批评,那样一个人就不能进步”,以及周恩来也曾说“要让我写自己的历史,我就写我的错误”……唯有不断反思自己,才能更大进步,安全生产工作也不例外。 也许,您已经历、目睹或听闻过成百上千的大大小小的事故,现在,请你闭上双眼,静下心仔细想想从这么多事故中你到底学到了什么?毫不夸张的讲,对于大多数人而言,无论是天天做事故新闻报道的媒体工作者,还是一位普通民众,甚至是事故的亲身经历者,都觉得自己并未学到什么。这就会让我们感到很诧异,我们天天在关注与报道事故(一般而言,较大特大事故都是新闻的头版头条),或是曾经亲身经历了一些事故,那为什么我们自己觉得并未学到什么呢?原因其实很简单,是我们关注的出发点和焦点出现了偏差,是我们思考问题的模式已经成了定式,那就是我们总是习惯在别人身上找事故原因与安全责任等,而实则大多数人极少反思自己。 你扪心自问,面对许多可怕的事故,你是否真正反思过自己。若您是党政领导,您是否反思过自己过去是否真正重视、关注和支持安全生产工作;若您是政府安全监督管理人员,您是否反思过自己履责及安全监管等是否到位;若您是企业领导,您是否反思过自己过去是否真正重视安全投入和落实安全主体责任,是否严格遵守国家安全生产法律法规等;若您是企业安全管理人员,您是否反思过自己过去对安全管理工作是否认真负责,是否及时发现并消除企业安全隐患,企业安全事故(包括未遂事故)记录是否真实,应急体系的建立和演练是否充分等;若您是企业普通员工,您是否反思过自己过去是否遵守安全规章制度,是否具备相应的安全意识和充分的安全知识技能等;若您是有车一族,您是否反思过自己的车是否占据了消防通道…… 其实,需反思的人还有很多很多,包括安全评价公司反思自己出具的安全评价报告是否合法、真实而客观;民众反思个人周围都有哪些安全隐患,个人是否具备足够高的安全意识和相应的安全自救知识和技能等;老师和家长反思是否给自己的学生或孩子讲过要“时刻注意安全”,等等。无论您是谁,您都应该反思,因为安全是每一个人的事,安全与每个人都息息相关!但是,很遗憾,每次事故发生后,我们对自己反思实在是太少了!笔者认为,无毋容置疑,缺少对事故的个人反思是导致诸多事故一再发生的重要原因之一。 需要特别说明的是,并非说我们不应找别人的问题和责任,这必然也是事故调查和预防的关键环节,也是值得和理所应当的。笔者仅是强调,当我们把某一股力量太强化的话,有时候会忽略一些根源的问题。就人的安全意识而言,人们普遍认为我国民众的安全意识已得到了大幅度提高,其实,笔者觉得不然,或者说仅是表层安全意识的提高。这是因为,我们可把人的安全意识划分为 2 个层次,一是表层的安全意识,即关注安全事故,找别人的问题和责任,从而督促别人为安全负责;二是找自己的问题和责任,从而提高个人的安全素质。很明显,现在我们大部分人的安全意识还仅停留在第一层次(即缺少对事故的个人反思),或者说,这种安全意识对个人真正预防与控制事故所发挥的作用并不明显。因此,唯有主动地进行个人安全反思,才能真正提高个人的安全素质,才能真正发挥每个人对事故预防和控制的贡献力。 由此,我们就会明白,事故发生的根源原因之一是人的安全观念问题,其中,缺乏对事故的个人反思之心就是一个典型表现。因此,无论是安全教育活动,还是安全文化建设,我们都应尽可能教育人、说服人与感化人去认真反思过去发生的每一个事故,反思自己到底缺少哪些安全意识、知识或技能等。我们要克服只喜欢做表面文章而拒绝深刻个人安全反思的安全文化缺陷,唯有改变这一点,我们才能建设优秀的安全文化,才能在企业或全社会实现“人人想安全,人人为安全,人人能安全,人人都安全”的美好安全愿景和目标。 备注:该文刊载于《现代职业安全》杂志2016年第8期(总第80期)的“安康文化”栏目,原文由改动。
1892 次阅读|0 个评论
《现代职业安全》杂志作者系列小文——《天工开物》中的安全文化
wangbing187717 2016-9-3 07:53
《天工开物》中的安全文化 中南大学 王秉|文 明朝科学家宋应星所著的《天工开物》是我国生产文化的源泉,其初刊于 1637 年(明崇祯十年),是世界上第一部关于农业和手工业生产的综合性著作,是中国古代一部综合性的科学技术著作。有人称它是一部百科全书式的著作,外国学者称它为“中国 17 世纪的工艺百科全书”。值得一提的是,《天工开物》中有许多宝贵的生产安全文化财富,我们不妨去一一挖掘和品味吧。 《天工开物》记载了明朝中叶以前中国古代的各项技术。难能可贵的是,据考证,《天工开物》也记载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积累的许多有关安全生产的知识与经验,以及一些生产安全防护措施,以保证我国古代生产的顺利安全发展,保障人们的人身安全。它可视为是我国甚至是全世界生产安全领域内最早且最具代表性和影响力的安全文化遗产。《天工开物》中部分文字与图画如图 1 所示。 值得指出的是,宋应星在《天工开物》中记载的诸多生产安全问题,虽比较简单,但其基本原理直到今天还是适用的,有的生产安全问题还是现代科技急需进一步解决的安全课题。总言之,这在古代有关著作中是很少见的,《天工开物》应是研究我国古代生产安全文化的珍贵史料。 图 1 《天工开物》插图 1.《 天工开物》之采煤的安全文化 ( 1 )原文:初见煤端时,毒气灼人。有将巨竹凿去中节,尖锐其末,插入炭中,其毒烟从竹中透上,人从其下施 ? 拾取者。或一井而下,炭纵横广有,则随其左右阔取。其上枝板,以防压崩耳。凡煤炭取空而后,以土填实其井,以二三十年后,其下煤复生长,取之不尽。 ( 2 ) 译文:煤层出现时,毒气冒出能伤人。一种方法是将大竹筒的中节凿通,削尖竹筒末端,插入煤层,毒气便通过竹筒往上空排出,人就可以下去用大锄挖煤了。井下发现煤层向四方延伸,人就可以横打巷道进行挖取。巷道要用木板支护,以防崩塌伤人。煤层挖完以后,如果用土把井填实,二三十年后,煤又会重生,取之不尽。 ( 3 )评述:即便是现在,煤矿开采过程中安全事故还是频发。你也许不禁会问, 在科技尚不发达的古代,煤矿开采中,人们是如何确保自身安全的呢?上述这段文字就简明扼要地阐述了煤矿开采过程中利用通风排除煤矿瓦斯以及防止冒顶和填充等煤矿开采过程中的安全防护措施。 2. 《天工开物》之采宝石的安全文化 ( 1 )原文:凡产宝之井即极深无水,此乾坤派设机关。但其中宝气如雾,氤氲井中,人久食其气多致死。故采宝之人,或结十数为群,入井者得其半,而井上众人共得其半也。下井人以长绳系腰,腰带叉口袋两条,及泉近宝石,随手疾拾入袋(宝井内不容蛇虫)。腰带一巨铃,宝气逼不得过,则急摇其铃,井上人引縆提上,其人即无恙,然已昏瞢。止与白滚汤入口解散,三日之内不得进食粮,然后调理平复。 ( 2 ) 译文: 出产宝石的矿井,即便很深,其中也是没有水的,这是大自然的刻意安排。但井中有宝气就像雾一样地弥漫着,这种宝气人呼吸的时间久了多数都会致命。因此,采集宝石的人通常是十多个人一起合伙,下井的人分得一半宝石,井上的人分得另一半宝石。下井的人用长绳绑住腰,腰间系两个叉口袋,到井底有宝石的地方,随手将宝石赶快装入袋内(宝石井里一般不藏有蛇虫)。腰间系一个大铃铛,一旦宝气逼得人承受不住的时候,就急忙摇晃铃铛,井上的人就立即拉粗绳把他提上来。这时,人即便没有生命危险,但也已经昏迷不醒了。只能往他嘴里灌一些白开水用来解救,三天内都不能吃东西,然后再慢慢加以调理康复。 ( 3 )评述:上述文字提及矿井中的有害气体会使人死亡。因此,为了确保安全,需注意以下 3 个问题: ① 采矿时必须要多人合伙,这可视为最早的采矿安全管理理念; ② 下井时必须腰间 系一个大铃铛,当矿井中的有害气体使人感到不舒服甚至昏迷时,人可以及时摇晃铃铛以示需要马上提出矿井,以保安全; ③ 矿井中的有害气体使人窒息后应及时 灌一些白开水 等安全救护问题。 3. 《天工开物》之提炼砒霜的安全文化 ( 1 )原文:凡烧砒时,立者必于上风十余丈外,下风所近,草木皆死。烧砒之人经两载即改徙,否则须发尽落。此物生人食过分厘立死。 ( 2 ) 译文: 烧制砒霜时,操作者必须站在风向上方十多丈远的地方。风向下方所触及的地方,草木都会死去。所以烧砒霜的人两年后一定要改行,否则就会须发全部脱光。砒霜有剧毒,人只要吃一点点就会立即死亡。 ( 3 )评述:砒霜,即三氧化二砷( As 2 O 3 )的俗称,它是最古老的毒物之一,无臭无味,外观为白色霜状粉末,故称砒霜。上述文字明确地指出了砒霜的剧毒性,它可使人中毒死亡。为了防止烧制砒霜时使人中毒,应利用风向及安全距离加以防护; 烧制砒霜的工人应 2 年后改行,以免 砒霜对人的健康造成巨大危害,这可视为是现在“职业危害岗位轮岗制度”的雏形。 4. 《天工开物》之采珠的安全文化 ( 1 )原文: 凡采珠舶,其制视他舟横阔而圆,多载草荐于上。经过水漩,则掷荐投之,舟乃无恙。舟中以长绳系没人腰,携篮投水。凡没人以锡造弯环空管,其本缺处对掩没人口鼻,令舒透呼吸于中,别以熟皮包络耳项之际。极深者至四五百尺,拾蚌篮中。气逼则撼绳,其上急提引上,无命者或葬鱼腹。凡没人出水,煮热毳急覆之,缓则寒栗死。 ( 2 ) 译文:采珠船比其他的船要宽和圆一些,船上装载有许多草垫子。每当经过有旋涡的海面时,就把草垫子抛下去,这样船就能安全地驶过。采珠人在船上先用一条长绳绑住腰部,然后带着篮子潜入水里。潜水前还要用一种锡做的弯环空管将口鼻罩住,并将罩子的软皮带包缠在耳项之间,以便于呼吸。有的最深能潜到水下四五百尺,将蚌捡回到篮里。呼吸困难时就摇绳子,船上的人便赶快把他拉上来,命薄的人也有的会葬身鱼腹。潜水的人在出水之后,要立即用煮热了的毛皮织物盖上,太迟了的话人就会被冻死。 ( 3 )评述:为确保 采珠人的安全,上述这段文字提及了 3 方面的 安全防护: ① 采珠船上需装载一些草垫子,若遇到了旋涡的海面,就把草垫子抛下去,这样船就能安全驶过; ② 采珠人需用长绳、篮子与锡做的弯环空管等来保护采珠人安全; ③ 人潜入水中感到呼吸困难以及出水后的安全防护措施。 5. 《天工开物》之炼银的安全文化 ( 1 )原文: 靠炉砌砖墙一垛,高阔皆丈余。风箱安置墙背,合两三人力,带拽透管通风。用墙以抵炎热,鼓鞲之人方克安身。 ( 2 ) 译文:靠近炉旁还要砌一道砖墙,高和宽各一丈多。风箱安装在墙背,由两三个人拉动鼓风。靠这一道砖墙来隔热,拉风箱的人才能有立身之地。 ( 3 )评述:上述文字指明了冶炼时必须注意隔热、散热,以保护操作者安全的问题。“隔离”或“减弱”的安全防护思想与办法也是现在惯用的安全防护思想和办法。 参考文献: 《湖南安全与防灾》编辑部 . 《天工开物》中的安全技术 . 湖南安全与防灾 , 2011(2):56. 张启寅 . 我国明代采矿冶金安全技术点滴 . 工业安全与防尘 ,1990(4):37. 北京市劳动保护科学研究所理论小组 . 从《天工开物》谈安全生产 . 劳动保护 , 1975(2):21-24. 期刊稿件(稍有改动): _天工开物_中的安全文化_王秉.pdf
4976 次阅读|0 个评论
Oncotarget 发稿量
热度 5 fgh1124 2016-9-2 10:55
一个要评职称的朋友问我Oncotarget影响因子将来会怎样? 我帮他检索了一下发稿量: 从2012年189篇到2013年256篇,到2014年1032篇,到2015年3556篇再到2016年5243篇,这扩增速度,实在不敢想象杂志如何保证文章质量。
3640 次阅读|5 个评论
春雨同志,挺住!!!!
热度 4 lijianguo531 2016-8-9 18:05
最近韩春雨同志的诺奖级论文从全国称颂,万人敬仰,变成了众矢之的。有时候觉得考研时学的唯物辩证法真的很神奇,福兮祸之所伏,祸兮福之所倚。首先声明,我不是站着说话不嫌腰疼,因为我连自然杂志子刊的边都没沾着,没资格;第二,我更不是落井下石,因为我也没机会像领导一样事后去看望,慰问和支持过韩同志。我只是一个纯粹的看二层的。人都说看热闹不嫌事大,看出殡的不嫌殡大。话说我确实很关注这件事,也希望这事越大越好。事情大有大的好处,事情大可以让我们对于一个新事物看得更清楚,才能明白是真龙还是泥鳅。我相信,韩同志也做好了准备。任何新事物的出现都会引起广泛的关注和争议,经得起争议的那就是伟大。这次的争议事件,如果换一个角度来看,春雨同志如果经受住了质疑(当然这种经受质疑的过程估计会很漫长,只要不像咱们屠呦呦老师这种等待就好,谁也说不准),何尝不是一次很好的涨姿势的好机会。 真金不怕火炼,也不需要望洋兴叹。大部分人在不自觉的做顺势而为,这也是我等人越聚越多的主要原因。但是既然春雨同志前面已经被大家所关注,成为偶像,也不会介意再多些人看看。最近《自然》杂志也开始关注春雨同志的工作,大有愈演愈烈之势。我不是这个专业,不敢对专业问题有过多的评论。仅从当初春雨同志的一鸣惊人的新闻效应,已经让我这个小青椒信心满满。科研需要平台,这是我以前坚持的看法,春雨同志的事迹让我觉得平台真他妈太重要了。如果不是这样的一个平台产生这样一个的举世瞩目的成果,能引起大家的这么多的热议和关注,甚至今天的争议么,我觉得难。 任何事都不要怕争论,争论可以让你更睿智。我是希望春雨同志能在这场争议中占据主动,估计这也是我们中国绝大部分科研人员的心声。因为中国的科研在崛起,这是事实。但是我们科研的科学性、合理性一直备受国际质疑,科研的国际地位一直在提高,就这么一直,什么时候能去掉那个“提”呢。这种质疑是不无道理,也有它的历史渊源。就像这次霍顿对于孙杨的言行。孙杨有过污点,霍先生可以作为个人观点说说,这个无可厚非。孙杨也可以用我们标准的京骂,回击他个狗娘养的。但是这都是口舌之快,没有意义。孙杨要做的,就是用实际行动去回击,这次 200m 自的夺冠果然让澳大利亚观众鸦雀无声了。就应该是这样的方式, 正所谓高手过招 ,点到即止。用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那就是最好的方式。在科研上,我们也不能一直以这样低人一等的角色在国际舞台上出现。我们需要强有力的回击与发声。这次就是个绝好的机会,一战定乾坤! 兄弟,你不是一个人在战斗,这一刻你嘛灵魂都能附体,你代表中国科学界,你就是抗战时期的长沙城! 我从精神上无情的支持你!
个人分类: 学术视野|5039 次阅读|3 个评论
《现代职业安全》杂志作者系列小文(2)——漫谈“安全”
wangbing187717 2016-8-6 10:53
稿件引用:王秉. 漫谈“安全” . 现代职业安全,2016,06:114-115. 稿件下载: 漫谈“安全” 漫谈“安全” 王秉 | 文 (中南大学 资源与安全工程学院,湖南长沙 410083 ) 中文中的“安全” 在辞海与辞源中,无“安全”一词之合解,仅有对“安”与“全” 2 者的分别释义。 ① 对“安”的解释为:在辞海中,解释“安”为安全与安稳之意;而在新华字典中,对“安”的基本释义是无危险、不受威协、平静、稳定、安定、安心与安宁等,与其含义相对应的成语有“转危为安”、“安之若素”、“安身立命”与“安邦定国”等。 ② 对“全”的解释为:在辞海中,“全”为完备与齐全之意;而在新华字典中,对“全”的基本释义是使不受损伤、保全、完备、齐备、完整、不缺少与齐全等,与其含义相对应的成语有“全力以赴”、“全璧归赵”、“苟全性命”与“五毒俱全”等。 根据汉语构字法,也可对“安”与“全”之意进行释义。 ① 在王筠的《文字蒙求》中,将“安”字解释为“从女在冖下”,即为屋檐下之女,有“女子受到保护”之意,或者说“保护女子”之意,颜烨认为还有“安稳是人生存之母、生存之基”之意。 ② 而“全”是由“人”字与“王”字一上一下构成,有人之最大、最高、最核心、最基本等之意,简言之,安全的根本的主体是人,即所谓的“安全以人为本”。 在康殷的《文字源流浅析·释例篇》中,“安”字被解释为“像妇女在家中之状”,表明有家庭主妇的处所即是“安”,这与古语“妻贤夫安”的含义也恰好相吻合。由此可见,这也是被当代人认为是对“安”字的最深刻而贴切的解释“‘安’字,上面一个宝盖头喻义为家,就是告诉男人,女人就是家,家里有一个女人,你的心里才能安宁,你才能感觉温暖”的由来。在许慎的《说文解字》中,“全”字被解释为“篆字同仝从王……全,绝玉也”,说明有家庭和财产(玉)即视为“全”。在《列子·天瑞》中,还有“天地无全功,圣人无全能,万物无全用”的记载。 此外,在中国还有富有中国传统文化色彩的一些关于“安”与“全” 2 个汉字的有趣字谜,如关于“安”字的有“宝玉不在姑娘在”与“家里卖猪得千金”等,关于“全”字的有“大干变了样”与“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等。还需一提的是,“安”与“全” 2 个汉字的演变过程也极其复杂,具体见表 1 。 其实,在中国古代,“安”与“全” 2 个汉字也通常用来表达“国安”之意,如“定国安邦”、“长治久安”,以及“今国已定,而社稷已安矣”(《国策·齐策六》)等就表达该含义,只是未直接出现“全”字而已,但是“全”字的含义还是被囊入其中了。由此可知,在古代汉语中,并无“安全”一词,但“安”字却在许多场合下表达着现代汉语中“安全”之意,再如“是故君子安而不忘危,忘而不忘亡,治而不忘乱,是以身安而国家可保也。”(《易·系辞下》),这里的“安”是与“危”相对的,并且如同“危”表达了现代汉语的“危险”之意一样,“安”所表达的也就是“安全”之意。 在中国,对于“安全”一词的释义,最早出于《周易》里面的《易传》中的“无危则安,无损则全”这句古语,被认为是先贤对“安全”含义的最早、最为经典的概括与阐释。从新华字典中求证,“安全”是指没有危险、不受威胁与不出事故之意。此外,由上述对“安”与“全” 2 个汉字的分别解释可知:在中国文化背景下,特别是在中国古代,“安全”首要的是家庭及家庭成员的祥和平顺,其次是家庭财产的富足稳定。 外文中的“安全” 安全的梵文为 sarva ,意即无伤害或完整无损。在安全科学领域,目前,学界一般将汉语“安全”一词英译为“ safety ”。《牛津高阶英汉双解词典(第 6 版)》对“ safety ”主要释义有 2 个: ① 安全、平安( the state of being safe andprotected from danger and harm. ); ② 安全性、无危险( the state of not being dangerous. )。此外,关于“ safety ”有 2 条经典谚语:“ safety is first (安全第一)”与“ there’s, safety in numbers (人多保险)”。 据考察,英文词汇“ safety ”更多指称物态意义上的硬安全,而还有另外一个表“安全”之意的英文词汇“ security ”,其更偏重于人文意义上的软安全(同时包含采取措施保障安全的涵义),如《韦伯国际词典》将其解释为:安全即表示一种没有危险、没有恐惧、没有不确定性、免于担忧的状态,同时还表示进行防卫和保护的各种措施。就词源而言,“ safety ”、“ security ”与 sure (确定的)同源,含有安全、平安、稳妥、保安与可靠等意思。综合来看, 2 者都含有“安全、保障、稳定”的意蕴,意义上几乎无显著差异。 目前,中国政界、学界更是基于“大安全”视角,把安全问题划分为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安全与社会公共安全 4 大块,这样可谓囊括了“ safety ”和“ security ”意义上的安全。从这个层面上说,安全不仅仅是一种状态,还包括获取安全的手段,这 2 层含义也是经常被安全专家学者提及的关于“安全”的含义的 2 方面。 鉴于某一概念的内涵与外延会随着时空的变迁而不断变化,因此,随着时代变迁,人们对“安全”之含义的理解与体会也会随之发生变化。笔者在此大胆提出一个设想。我们不妨设想一下我们未来的生产、生活场景,若未来机器人充满了工厂,甚至是整个社会各个角落,危险作业几乎都被机器人所取代,也许那时我们的“安全”概念的内涵就会发生巨变,即或许那时“安全”的主体就开始转向“机器人的安全”,而并非仅是“人的安全”。 备注说明:此系列为《现代职业安全》杂志的作者被约稿,具体 详见原稿。
4692 次阅读|0 个评论
林利思戈宫的前生今世
热度 4 liangjin 2016-6-23 09:46
林利思戈宫(Linlithgow Place)坐落在苏格兰名城爱丁堡西边15公里,西洛锡安(West Lothian)地区的林利思哥(Linlithgow)。在苏格兰众多的城堡王宫中,她无论从地理位置、历史承载、建筑规模还是曾经的辉煌都是最杰出的之一, 但现在已是废墟一座。 在此宫众多的主人中,有许多苏格兰王,也有曾是大英帝国的印度总督林利思戈侯爵,但出生在此的玛丽一世(Mary I of Scotland,1542-1587) 无疑是最传奇的一个。 1542年出生于此的玛丽,在此住过6年。她是 苏格兰国王 詹姆斯五世和法国权臣吉斯公爵之妹玛丽·德·吉斯的女儿。她的父亲获知了她出生的消息,曾预言道:“魔鬼与之相伴。它随一个小姑娘而来,也会随一个小姑娘而去!”然而他父亲在她出生6天后就因战败病辱交加而去世,在这之前他所有的男性合法继承人都已西归,所以玛丽出生6天便成为苏格兰女王,在她不愔人事时就成了政治砝码,开始了她诡谲、风情和血腥的一生。在她6个月时玛丽就被指婚英格兰的爱德华六世,9个月便被正式加冕为女王,由其母亲摄政。她登基不久,英格兰和苏格兰的协议破裂,英格兰和苏格兰再次战乱。当时的英格兰王就是贯名历史的亨利八世,他居然派兵杀进苏格兰来抢婚,但躲进密室的玛丽躲过一劫,后在战乱中她又逃到一个修道院避难。亲法的母亲找来法国人帮忙,在英国撤军后她便脱英委法,与法王子弗朗索瓦(Francis Farnley,Dauphin of France)签订了婚约。于是她5岁便飘洋过海去法国当了政治童养媳,在法国王宫里,天资聪慧的玛丽是宠儿。她受到了法国所能提供的最好的教育,除了母语苏格兰语,她还掌握了法语、拉丁语、希腊语、西班牙语和意大利语,并学会了两种乐器的演奏方法,还学习了散文,马术,训鹰术和缝纫。15岁,她与法王子完婚。一年后,丈夫登基成了弗朗索瓦二世,她成了法王后。 同时她又是英格兰王位的顺序继承人。根据天主教,亨利八世之女伊丽莎白是私生女,王位有质疑,这样玛丽就有可能成为真正的英王位继承人。但她的英格兰王位继承问题处处受掣并引发战乱。又过了一年多弗朗索瓦二世便抛弃美娇,魂归苍天。这样,刚满18岁她就成了寡妇,尽管她在法国有自己的封地和大笔的收入。此时的苏格兰因她母亲的去世和宗教变革而风雨飘摇,危机四起,她回到苏格兰也就顺理成章了。回苏格兰后,玛丽没有顺从英女王伊丽莎白的安排而嫁给了她的倾向宗教改革的表兄坦利(Henry Steward Darnley,Lord)勋爵。但这次联姻又因为政治的原因招到苏格兰宗教保守势力的反对和英格兰方面的猜忌而引起麻烦不断。但坦利不知好歹,傲慢无礼,怀疑玛丽和她的意裔秘书里吉殴(David Rizzio)暗渡陈仓。传说坦利心嫉如火,不顾政治立场与一些反改革的贵族将这个情夫拖至女王卧室连砍几十刀。坦利突如其来的谋杀,引起了玛丽的愤怒,他们的婚姻瞬间名存实亡。几乎同时,玛丽无可救药地爱上当天在场的伯斯威尔(James Hepburn Bothwell,Earl)。玛丽曾写诗自供“为了他,从那天起,我放弃了名誉;为了他,我赌上了权势和良心;为了他,我抛弃了亲人和好友”。不久,坦利便神秘地死于一次爆炸。据说正是玛丽和伯斯威尔联手杀死了坦利,案发现场就在爱丁堡大学宿舍内。在老公死了不到数周,玛丽马上和伯斯威尔结婚,引得苏格兰人民气愤不已,欲以严惩。战乱再次爆发。战乱中,玛丽流产了她和伯斯威尔的双胞胎,并被迫放弃苏格兰王位给她和坦利唯一的当时只有一岁的儿子詹姆士六世。后来玛丽潜逃到英格兰被心存芥蒂的英格兰女王伊莉莎白一世收留。然而具讽刺意味的是不安分的玛丽,在伊丽莎白庇护下还是动作不断,预谋染指英格兰王位,最终超出了伊丽莎白的容忍,受到制裁。她被囚禁了十几年,最后获罪于阴谋反冠被斩首于1587年伦敦塔,死时年仅44岁,结束了她拥有公主、王后、女王和和太后所有皇室女性身份于一体的跌宕起伏的一生,经历了最尊贵也经历了最悲残。传说她死时残不忍睹,被砍下的头还在喃喃自语。她那已即位苏格兰王的儿子詹姆士六世也没能救到她。这个儿子就是后来英格兰和苏格兰联盟的首任君王詹姆斯一世。 王室的血腥和奢华几乎是共生共存的。这座王宫后因战乱而毁,现在这剩下残垣断壁,但仍然散发着当初的辉煌。一进大门,庭院里就有一尊精致的大水法。可以想象其泉水喷涌是的壮观。 城堡的结构还基本可以看请,保护者加上了很多铭牌说明当初的功能。什么舞厅啦,客厅啦,卧室啦、厨房啦、酒窖啦等等。但现在我们更可以宏观的看,这样这个城堡更像个大迷宫。 城堡外有一个美丽的湖,使得城堡更具童话色彩。造城堡、住城堡和毁城堡的人都不见了踪影,城堡也只剩下了框架,但相信这自然的湖依然风姿绰约如旧,保持着当年优雅迷人的风采。 结束了对林利思戈宫的访问,我出门回望了依然保持巍峨骨架却内容全失的城堡废墟,我忽然想到,这就是历史!我们接触到的历史,随着时间的变迁,只剩下骨架,那些形形色色,有血有肉的历史细节都跟着时间的消磨随风而逝。今天的我们拼命地想从这些骨架上重造那些曾经的故事,从而试图读懂古人留下的话并映射今天的生活。而这些故事的版本又是多种多样,解读的方式更是五花八门。历史是不是以这种方式在作弄着我们?
个人分类: 海外浏览|13509 次阅读|4 个评论
低影响因子老牌期刊遇到高影响因子新期刊--写在2016影响因子放榜
Toney 2016-6-14 10:30
又是一年影响因子放榜时,也是几家欢喜几家愁啊!每到这时,心中总有一些思绪,一些出刊不久的期刊影响因子涨的如日中天,一些领域的老牌杂志影响因子不涨反而降了。虽说现在提倡不为影响因子所动,但实际上,影响因子还是能够说明一些问题,既反应这个领域的热度,也体现出杂志的难易程度及认可度。 这就好像前段时间的一个热门话题:一封诺贝尔奖获得者推荐信和NCS论文一篇,你更希望是哪一个? 那么,我想问,一个老牌影响因子低的杂志与一个新兴的影响因子高的杂志,你会青睐哪一个?
4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我推荐:投到美国数学杂志(0894-0347)编辑部6个月帖子
热度 3 zhxiaoluo 2016-6-10 17:15
这个帖子是:我的论文已经投到(JOURNALOFTHEAMERICANMATHEMATICALSOCIETY)编辑部6个月了,他们没退稿,也没说录用,请大家根据我论文及投稿状态给点建议吧!(论文见附件) 这是一篇用初等数论研究哥德巴赫猜想,能被核心专家审稿6个月没有退稿,说明值得大家一看;同时希望楼主如愿以偿. ArticleStatus:Reviewing Yourpaperisbeinghandledbyaneditor. ArticleData Managedby Identifier151021-LuYi SubmissionDate21Oct2015 TitleResearchGoldbach'sConjecturebasedonequivalentproposition AuthorsLuYi UploadaRevisedVersionofyourArticle AuthorData NameLuYi 151021-LuYi-v2.pdf ​ ​
个人分类: 数论|2091 次阅读|7 个评论
[求助] 《教育研究》的版面费是多少?
热度 2 zlyang 2016-3-7 17:33
《教育研究》的 版面费 是多少? 我们的“ 学生考试分数分析 ”,将来的研究结果拟投《 教育研究 》。请您指教有关的 事宜!如 版面费 怎么收? 一、《教育研究》杂志(月刊)简介 http://www.nies.net.cn/jyyj/jyyj_zzjs/ 2014年11月07日 12:01:00    《教育研究》杂志是教育部主管、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主办的综合性教育理论学术刊物。《教育研究》创刊于1978年4月,作为 中国期刊方阵“双效”期刊,始终关注教育理论的前沿问题,以刊登教育科学论文,评介教育科研成果,探讨教育教学规律,传播教育教学经验,宣传教改实验成就,开展教育学术讨论,报导学术研究动态,提供国内外教育信息为主旨,引领开展教育理论和教育实践 的热点、难点问题研 究,是教育类的核心学术刊物。    《教育研究》具有广泛的社会影响,在全国 中文核心期刊排行榜 教育总类中 排名第一 ;在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 复印报刊资料 》全文转载量教育科学类报刊中 排名第一 ;在中国社会科学引文索引( CSSCI )中,作为学术影响和学术地位评价指标的学术期刊影响因子排序中,连续位列教育学类 第一 ;在中国期刊网(CNKI)教育类综合影响因子排序 位列前茅 。 二、《教育研究》2016年征稿选题要点 http://www.nies.net.cn/jyyj/jyyj_zzjs/201603/t20160304_322016.html 2016年03月04日   1. 五大发展理念与教育改革发展战略研究   2. 教育学理论建构研究   3. “互联网+教育”研究   4. “一带一路”战略 与教育对外开放研究   5. 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研究   6. 教育结构性改革研究   7. 提升办学要素水平研究    8. 教育质量监测评估研究   9.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理论与实践研究   10. 核心素养与课程教学改革研究   11. 普惠性学前教育发展研究   12. 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研究   13. 普及高中阶段教育的路径与策略研究   14. 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研究   15. 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高校转变研究   16. 职业教育体系优化研究   17. 特殊教育研究   18. 民族教育研究   19. 全民继续教育研究   20. 民办教育分类问题研究   21. 家庭教育研究   22. 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研究   23. 创新与创业教育研究   24. 学校体育美育研究   25. 教师队伍建设的有效策略与模式研究   26. 教育精准扶贫的机制研究   27. 区域教育综合改革经验模式研究   28. 中国优秀教育传统研究   29. 国际教育比较研究   30. 教育智库体系建设研究 感谢您的指教! 相关链接: 2016-02-19, 学生考试的分数(电子数据)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107667-957225.html 2016-02-20,学习心理学家卡罗尔(Carroll)1963 年 的“学生考分正态分布”文献 是什么?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107667-957457.html 《教育研究》杂志,教育部主管,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主办: http://www.nies.net.cn/jyyj/ 是 中国最权威 、 最具影响力 的教育类学术期刊吗? 感谢您指正以上任何错误!
8407 次阅读|6 个评论
中国为什么出不了一流的学术期刊?
热度 12 lin602 2016-2-26 07:32
用中国普通纳税人的钱做科研,买进口试剂与仪器,发工资,好点的成果大多发到国外的外文期刊上,而且要交许多版面费(总数)。 还有,这些期刊如果中国人要看,要花死贵的钱,许多企业与高校买不起,看不上。而且许多外文国人也看不懂,例如:学日文的不一定看得懂英文,学英文的不一定看得懂德文。等。当然文字因素不是最主要的。 泱泱大国,权威的期刊杂志很少甚至可以说没有顶级杂志。而且中国的期刊杂志,在中国自己的学术评价中不被认可,可悲呀。 即使许多学科的期刊不怎么样,总应该有几个行吧。事实不是这样。 原因在那里? 1 管理上是不作为,官员不少,但真正关心这些问题并着手解决的人太少。不出错就行,与领导关系不错就行。 2 人情,许多期刊主管与专家们,在人情面前把不住水平的关。 3 专家们的诚信、声誉与地位。没有地位也无所谓荣誉,没有荣誉感也无所谓诚信,学术的严肃性不是至高无上的。 严格来说,中国这样的科研经费与体量,即使中国人的科研成果,也应该能够撑起几本好杂志,加上再吸引一些其他国家的稿源。一步一步起来。 谁对此负责呢?答案是:没有人!
4806 次阅读|16 个评论
超导“小时代”(1):慈母孕物理
热度 6 Penrose 2015-12-23 04:33
超导“小时代” (1) :慈母孕物理 【作者注】《超导小时代》系列文章自2015年9月在《物理》杂志连载,欢迎大家订阅、围观。 此文发表于 《物理》2015年第9期 ,详见 http://www.wuli.ac.cn/CN/abstract/abstract65571.shtml “自然最不可理解的地方在于——它竟然是可以被理解的。”—— by 阿尔伯特•爱因斯坦。 我们从何而来? 远古的神话世界里,人类是神仙的杰作。那是一个洪荒的世界,天地玄黄之中醒来一个盘古巨人,他用巨斧劈开这片混沌,清气上浮为天,浊气下沉为地。他自己的咆吼化作雷霆,目光变作闪电,身体成了山川河流,我们的世界从此诞生。广袤无垠的天地之间,孕育了一位美丽的女娲元始大神,她用慈祥的母爱,以自己为样板,捏泥甩浆,造出了这个世界最聪慧的生命——人类。女娲娘娘不仅造了人,还彩石补天,维护了人类的生存环境,堪称史上第一位模仿母亲。无独有偶,西方的神话世界里,也类似有地母盖亚孕育了诸神,进而创造了天地间生命万物的传说。尽管神话有点虚无缥缈,母爱却非常容易切身体验到,人们长久以来都执拗地相信神创论。以至于若干年后,当一位叫做达尔文的英国人声称人类是猴子变的时候,人们对此奇谈怪论非常困惑,甚至调戏了这个“达尔文猴子”。 图1:清初萧云从画作 《女娲》)(取自中文维基百科) 我们生活在怎样的一个世界? 或许神仙创造了我们,但他们却忘了教我们如何去认识这个世界。人类诞生之初,地球正处于活跃期,风雨雪雾雷电,各种神秘又神奇的力量频繁不穷。人们对自然既心生敬畏,又充满好奇。 怀着一颗好奇心,试图去理解这个世界,这就是科学!物理学作为科学的一部分,萌芽于人类诞生伊始对自然的观察和体验。这颗芽一萌,就是漫长的数千年。因为早期的人类,忙于果腹生存,根本没有时间也不够脑细胞去思考,更不用提文字记录了。 让我们按下时间机器的快进键,到物质条件逐渐丰富起来的古希腊。在这个奴隶制的国度,有一小撮有钱人是能够每天吃饱饭的。所谓“食肉者糜”,某些能吃饱饭的古希腊人并不是没事干,除了逛街泡澡搞艺术外,还有一件很重要的事情——那就是思考。思考人生,思考世间万物,思考呀思考,自然科学史上第一位思想家和哲学家就这么出现了。这位叫泰勒斯的老先生,不仅喜欢自己思考数字、万物和神灵,也喜欢听别人讲某些神奇的事情,更重要的是,他会做笔记。正如孔子的《论语》深深影响中华千余年一样,泰勒斯的思考和观察笔记,造就了古希腊最早的米利都学派,进而催生了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阿基米德等杰出人才。 图2:“科学和哲学之祖”泰勒斯(取自中文维基百科) 科学这颗芽,从此萌出土面。 让我们翻一下古希腊泰勒斯祖师爷的笔记本,噢不,笔记布(当年还没发明纸)。约在公元前 6 世纪的某一天,泰勒斯记载了两个很有意思的现象:一是摩擦后的琥珀吸引轻小物体,二是磁石可以吸铁。这是有史以来人们对自然现象的第一次完整的记载,代表着物理学史上的第一个实验观察记录。也就是说,物理学里最古老的一支,是电磁学。如今地球人都知道,琥珀吸引小细屑是因为摩擦起电,磁石吸铁是因为自发磁化,但磁和电究竟从何而来,却也不甚清楚。难怪在古希腊时代,这能当作奇闻妙事记录在册。 无论是琥珀吸物,还是磁石吸铁,都像极了母亲张开双臂拥抱她深爱的孩子——如果你带着情感试图去理解这俩物理现象的话。春秋战国时代的华夏先贤,显然比同时期的古希腊哲学家要更懂得科普方式和方法的重要性。面对磁石吸铁这个有趣又难以理解的现象,诸子百家的代表人物管仲先生发明了一个新词汇——“慈石”。他在代表作《管子》写道:“山上有赭者,其下有铁,山上有铅者,其下有银。一曰上有铅者,其下有银,上有丹沙者,其下有金,上有慈石者,其下有铜金,此山之见荣者也。”瞧,咱们自己的祖师爷厉害吧?不仅告诉你怎么找金银铜铁铅矿石,还明确说慈石与铁等矿有关。等等,没写错别字吧?为何是“慈石”?再翻翻其他典籍,你就会发现管老爷子的确没弄错。《山海经•北山经》上道:“西流注于泑泽,期中多慈石。”《鬼谷子》上道:“若慈石之取针。”《吕氏春秋•精通》上道:“慈石召铁,或引之也。”显然,这里说的“慈石召铁”和古希腊人说的磁石吸铁是一码事。说到这里,咱们得扒一扒东汉高诱的解释:“石乃铁之母也。以有慈石,故能引其子;石之不慈也,亦不能引也。”原来石头就是铁的母亲(铁要从矿石中炼出来),要有慈爱的母亲才能吸引其儿女投入怀抱(慈石召铁),而没有慈爱的母亲自然就不能吸引她的儿女了。所谓“慈石”就是“慈爱的母亲石”之意,——这正是“磁”这个字的来源。一个简单的物理现象,只用一个形象的词汇来描述,后来演化成一个字,流传了数千年,凭的是借用了神造人传说中的母爱思维。母爱 style 的科普,就是这么任性! 图3:磁铁矿石与汉字“磁” 中国古人不仅在记事风格上不同于古希腊人,在做事方面也不会过于流于哲学空谈。发现磁石吸铁现象之后,聪慧的中华儿女做出了他们最骄傲的发明之一——指南针。话说“太极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辨认方位对古人来说是首要任务,否则谁也搞不清楚究竟是八卦里的哪一卦。不过,到底是谁第一个用了指南针,考证起来有些困难。一个传说是黄帝用“指南车”穿越迷雾而战胜了蚩尤,这就如秦始皇在阿房宫造磁石门用来“安检”一样,不太靠谱。有记录的关于磁石的应用首见《韩非子》:“先王立司南以端朝夕”,说明最早的指南针雏形应该就是司南。司南啥模样?《论衡》里面介绍道:“司南之杓,投之於地,其柢指南。”也就是说,司南是一个置于铜面的勺形磁石,勺柄指向南方。后来司南被进一步改进成水浮磁针,指南针一名,由此而来。有了指南针这个神器,显然比夜观星象、昼观日影的老式辨识方位的招儿要简单方便的多,妈妈再也不用担心咱迷路啦!指南针的物理原理,还是一个磁字。磁针本身就是一个小磁铁,而地球则是另一个体积庞大的磁体,其磁极就是在南北极附近。尽管地磁场并不强,但它足以让小小的磁针保持和它的磁场方向一致。磁针的一端,就必然总是指向南方或北方了。遗憾的是,老祖宗并没有像西方人一样利用指南针去航海探索世界,而是和八卦地支结合形成了罗盘,至今仍然在风水先生手上常用。汉朝时一个叫栾大的方士,用磁石做的棋子玩出美曰“斗棋”的戏法,还蒙骗汉武帝给封了一个“五利将军”头衔。一个伟大的发明,就这样在一堆小聪明下断送了前途。 图4:司南、指南针和风水罗盘 电和磁现象之所以能最早被人们所认识并记载,其实主要还是因为我们生活的世界中电和磁无处不在的缘故。电闪雷鸣自不待说,看不见、摸不着,但又无所不在的地磁场对我们生活的世界至关重要。地磁场也像大地慈母的怀抱一样,呵护着地球上生命的存在。且不谈有木有另一个地球,就咱这地球以外其实并不十分安全。宇宙中时常有太阳风、脉冲中子星、超新星爆发、甚至是星系碰撞等各种能量爆棚的事情发生,同时会释放出大量高能宇宙射线。这些恐怖的宇宙射线如果直接打到地球上,不止会让太空站、飞船、飞机等仪表失控,也会迅速破坏臭氧层并大大增强地表辐射剂量,这对生活在地表的各种生物都是毁灭性的打击。万幸,我们有无处不在的地磁场,就如一把电磁生命保护伞,地磁场让大部分危险的宇宙射线绕地球而行。部分高能粒子汇聚到地球两极附近,形成了飘忽不定、瞬间变幻、彩色斑斓的美丽极光,似乎是地球母亲派出美丽的欧若拉女神安抚人类:“没事,有我呢,大家都很安全!” 有趣的是,不少生物体内还有“内置指南针”,如鸽子,海豚、金枪鱼、海龟、候鸟、蝴蝶甚至某些小海藻体内都有微小的生物磁体给它们导航。看来飞鸽传书的本领,还是需要天分的。人体内也有微弱的生物磁,利用现代化的心磁图和脑磁图等技术就可以测量出来。常年工作在电脑前或其他强电磁场环境下,人体内分泌系统容易造成紊乱,从而出现心情烦躁和疲劳的现象。据说,要想休息睡个高质量好觉,采用南北向的“睡向”会尽量减少地磁场对人体的干扰。不过磁场影响人体机能的原因非常复杂,尽管《本草纲目》里也有用磁石入药的记载,但磁并不能真的用来治病。戴一些磁项链、磁手镯、磁手表不仅对健康无益,有可能反而导致生物系统失调,得不偿失。至于某些“特异功能”可以认为制造或影响磁场,纯属无稽之谈。 图5:太阳风暴与极光的形成(来源: http://discovery.chinabyte.com/137/8863137.shtml ) 地磁场来源于地球母亲一颗火热的慈母心,在地球内部靠近地核的地方大量高温熔融的岩浆不断流动,岩浆里含有磁性矿物使得地球整体呈现极化的磁性。地磁场强度实际很弱,平均强度大约只有 0.6 高斯,而目前一些人造小磁铁的强度可达数千高斯。目前的地球,地磁南极位于地理北极附近,而地磁北极位于地理南极附近,所以指南针“指南”是因为磁针的南极指向了地磁北极。地磁极和地理极并不重合,也就是说地磁轴和地球自转轴之间有一个磁偏角。话说地球母亲的心情也是充满喜怒哀乐的,地磁的南北极和磁偏角并非一成不变,地磁北极每天向北移动 40 米,它的轨迹大致为一个椭圆形。在地球的历史上,地磁场的南极和北极曾颠来倒去数次,最近的一次磁极变换是在 75 万年前。指南针也终有一天变成“指北针”——如果它能保存到那个时候的话。地磁极翻转是常见的地质现象,姑且不说人类有生之年能否遇上,某些人热衷于将其和“世界末日”之类的灾难说联系起来,这些臆想不是自我娱乐就是杞人忧天罢了。 图6:地磁场(取自 http://www.nasa.gov ) 从泰勒斯第一个记录电磁现象开始到今天,两千五百余年过去了,电和磁依然是物理学家感兴趣到头疼的主题之一。尽管人们如今已经知晓,宏观的电磁现象的物理本质是微观的电子运动和相互作用造成的,但是电子在材料内部是如何运动的?它们又为何能够形成如此复杂的电磁现象?电子本身又从何而来的呢?从过去,直到现在,再到未来,这都是人类需要思考的问题。 参考文献: . 作者不详,《山海经·大荒西经》 , 《山海经·北山经》 . . 王渝生,古希腊科学始祖泰勒斯,《大众科技报》 2003.07.24. . 司马迁,《史记·封禅书》 . . 马宇蒨,况浩怀 . 我国的宇宙线物理研究六十年,《物理》 , 2013, 42(01): 23-32. . 李国栋, 2004-2005 年生物磁学研究和应用的新进展,《生物磁学》, 2006 年 01 期 . . 陈志强,地球的磁场,《物理通报》, 1956 年 01 期 . . 周传升,地磁之谜,《中学物理教学参考》, 2001 年 03 期 . . 海科《你是电、你是光,你是极地的神话——极地极光现象》,海洋世界, 2011 年 04 期 .
个人分类: 水煮物理|16938 次阅读|8 个评论
什么是副SCI?
热度 12 dawndream 2015-11-16 16:12
今年以来,我陆续看到有过接触的 一些水平 较一般的杂志的宣传,“贺即将被ISI Web of Knowledge收录”云云。我还以为是个别期刊因为水平的提升,终于进入SCIE了。直到近期“副SCI”上线才了解真相。 这些杂志是被ESCI给收录了。这个ESCI是Emerging Sources Citation Index的缩写,翻译成副SCI错不了。 Web of Science核心数据库,此前整合了SCIE(Science Citation Index Expanded),SSCI(Social Science Citation Index),和AHCI(Arts Humanities Citation Index)三个覆盖不同学科的期刊引文数据库以及CPCI(Conference Proceedings Citation Index)一个会议引文数据库。其宗旨有二:一是量化评估论文与期刊的质量,二是确保收录的严谨性和高水准。除CPCI外,前三类期刊数据库可以笼统俗称为“SCI”。 从2015年11月开始, Web of Science数据库 增加了一个新品种,就是 副SCI。顾名思义, Emerging Sources Citation Index主要定位于拥有活力和潜力,且在学术界已经产生“地区”影响力的新刊。(SCI则要有“世界级”影响力。)其目的在于补充SCIE,SSCI和AHCI,扩大 Web of Science数据库的收录和评价范围。根据我的感觉,这个副SCI的门槛并不很高,基本上只要是严格遵循同行评审原则,严格控制文章质量的正规学术期刊就会被副SCI收录。在工程学科 领域 ,其水准可能跟EI差不多。 副SCI能通过Web of Science检索到。对于引文情况,也会显示量化统计结果。假如纳入到 Web of Science核心数据库,则将会对SCI的引文统计产生影响,推高各SCI期刊的引用数量和影响因子。说不定副SCI期刊也能拥有影响因子。 SCI期刊体现了在某一学科领域世界级的学术水平。成果是否被SCI收录,以及成果在SCI库里的引文情况,都是各级官方机构实施学术评价的重要参考标准。这,是汤森路透一以贯之的宗旨。(所以,SCI喷子可以休矣!)副SCI收录,也将起到同样的作用。 期刊被副SCI收录,体现了汤森路透对办刊水平的初步认可。假如期刊学术水平持续提升,将来还可以继续申请升级进入SCI,那要通过严格得多的评审才行。 汤森路透在科学索引数据库的王者地位无可撼动。副SCI必会成为一种重要的数据库。相信过不了多久,国内所谓的“三大检索”或许会变成“四大检索”。 P.S. 我非信息计量领域专业人士,理解必有谬误。此文意在抛砖引玉耳。 另外,感觉好像副SCI比EI源刊等级还高,因为最近只有一小部分EI源刊被副SCI检索了。 什么是副SCI.pdf
35888 次阅读|37 个评论
2008年英国时尚杂志《Cosmopolitan》的“全球最性感男士”(资料
热度 2 zlyang 2015-9-11 13:52
2008年英国时尚杂志《Cosmopolitan》的 “ 全球最性感男士 ”(资料照片) 偶然 在“中国社会科学网”看 到《环球》杂志的《政治人物的长相有多重要》,里面提到: 一个美国小伙如果长得比 布拉德 · 皮特 (Brad Pitt)或 约翰尼 · 德普 (Johnny Depp)还要帅,那他的理想更有可能是好莱坞而不是白宫。 一搜,发现 德普 是2008年 英国时尚杂志《Cosmopolitan》 的“全球最性感男士”之 首;2003年,被《人物》杂志评 为“在世最性感男士”。 皮特 是2008年英国时尚杂志《Cosmopolitan》 的“全球最性感男士”第 5。 以下是2008年英国时尚杂志《Cosmopolitan》的 “全球最性感男士”前 10名。 照片来网络,感谢! (1) (2) (3) 上面的帅哥们,除了排名第8 的 Will Smith 之外,其它男人不一定比 真傻 帅吧? 只是比 真傻 钱多多吧? 哪有当前更帅男人的排行榜? 想看看 真傻 能排名第几?估计进入前30亿强是有把握的!! 真傻 1990年秋天。 相关链接: 中国社会科学网,2015-06-25,政治人物的长相有多重要 http://intl.cssn.cn/gj/gj_gwshkx/gj_zz/201506/t20150625_2046690_2.shtml NY Daily News, Cosmopolitan's sexiest men in the world http://www.nydailynews.com/entertainment/gossip/cosmopolitan-sexiest-men-world-gallery-1.80096 2008-10-12,Cosmopolitan’s Sexiest Man Alive Is… Johnny Depp! http://www.imnotobsessed.com/2008/10/12/cosmopolitans-sexiest-man-alive-is-johnny-depp/ 感谢您指正以上任何错误!
3599 次阅读|5 个评论
BMC系统生物学定义
benlion 2015-8-1 16:48
科学和技术及其评估与管理,都必须走向国际化,作为科学和技术的知识形态无国界,期刊的学术和知识无语言、无地理限制,作为知识产权和期刊产业才有区域。 BMC Systems Biology is an open access, peer-reviewed journal that considers articles on 1)experimental and 2)theoretical aspects of the function of 3)biological systems at the molecular, cellular or organismal level, in particular those addressing 4)the engineering of biological systems(合成生物学), 5)network modeling, quantitative analyses and the integration of different levels of information. - http://www.biomedcentral.com/bmcsystbiol/ - 这段文字,非常明确描述了系统生物学概念(BJ.Zeng的理论与实验、计算与工程方法的多层次生物系统)的定义。 BMC series - open, inclusive and trusted. Empirical systems biology Methods, software and technology Networks and information flow Synthetic biology Systems physiology, pharmacology and medicine 瑞士ETH生物系统科学与工程系的 描述: The D-BSSE includes researchers from disciplines such as Biology, Chemistry, Physics, Mathematics(理论), Computer Science (Informatics), and Engineering. The collective aim of the department can be summarized as follows: 1.Discover new facts (实验)about the functionality of living systems 2.Take these new findings and try to model them 3.Use the resulting models to devise and engineer novel biosystems - http://www.bsse.ethz.ch/ - 在地球的环境理解生物技术和机器技术,可能不是很显而易见其重要或必须,尤其在机器人、转基因的生态学和伦理学问题上,可能存在不少争辩;然而,放大到未来的远景,尤其人类走向地球外的星球,那么,机器人技术和转基因(合成)生物技术,以及工程医学和再生医学、介入医学等,就是显而易见是必经之路,只有这些技术发展起来了,人类才能在地外星球上建立人工生态和无人工厂,以及太空医学等。 美国3院院士L.Hood当上院士是生物技术仪器的贡献;但是,他的名气来自系统生物学研究所和属于组学(omics)学派,而G.Church在芯片和systematic测量方法、合成生物技术上的贡献则要大得多。
个人分类: daily0815|3088 次阅读|0 个评论
2015年最新SCI_期刊影响因子查询(有杂志全称和缩写,还有中科院
热度 1 ZELONGHE 2015-7-3 08:49
2015年最新SCI_期刊影响因子 2015年最新SCI_期刊影响因子查询(有杂志全称和缩写,还有中科院分区信息).xls
13274 次阅读|1 个评论
为什么不能一稿多投
热度 2 Enago 2015-6-3 19:59
“一稿多投”是指作者把自己的作品同时或者先后投到不同的期刊或其他媒体发表(同时或者先后发表),即多次使用同一作品的行为。 虽然没有明确的法律禁止“一稿多投”,但在学术界这已经被视为一种很不道德的行为 。 一经发现,很可能就给列入期刊的黑名单,肯定会影响到今后的学术生涯。 --- 阅读原文 请点击链接造访 【英论阁学术院】为什么不能一稿多投 --- 其实有的学生“一稿多投”的目的并不是为了“一稿多发”,只是想赶在毕业前尽早出文章,“一稿多投”是想提高稿件被录用的机会,自己本身并没有意识到这样做带来的严重后果。“一稿多投”确实能在更大程度上保证自己的利益,但同时却损害了期刊,编辑和审稿人的利益。 一稿多投为什么不道德? · 首先涉及到的是 版权问题 ,如果文章被不同的期刊都录用了,那肯定会导致版权纠纷。一般杂志在投稿时都会要求作者签署版权转让协议。 · 其次是 浪费了编辑和审稿人的时间 。大家的时间都很宝贵,你不能为了缩短自己等待的时间就浪费别人的时间。 一稿多投的后果 · 多投之后,在某个专业领域内,你的文章很可能会被不同杂志社的编辑送到同一个审稿人手中,这样无论你的文章多么优秀都会被直接毙掉。 · 一经发现,可能会被编辑和杂志社拉上黑名单,终身禁投。 · 对于一些追求时效性和新颖性的期刊,你这样做会直接损害期刊的利益。惹恼了编辑可能会把你一稿多投的情况发上编辑联盟,友情提醒一下其他杂志社的编辑,这样以后想投其他杂志都难了。 只是现在的期刊同行评议确实也存在着审稿周期长,效率低的问题,跟网络时代有点不搭。所以现在也有不同的声音,认为在当今网络时代,不准一稿多投是落后文化,势必会影响到信息传达,应该要制定新的投稿原则。但这个想法到实现还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在现阶段,还是要坚持不要一稿多投。 如果时间紧迫,那么尽量在投出之前做好调研,找一找审稿时间相对短且比较容易中的期刊。 § 博客内容皆由 英论阁 资深学术专家团队撰写提供 § ------------------------------------------------------------------------------------------------------------------------------------ 您可能感兴趣的博文: 1. 审稿之回复审稿意见 2. 文章发表之后,还会去读自己的文章吗? 3. 文章被接受之后的修改 -------------------------------------------------------------------------------------------------------------------------------------
个人分类: 科研伦理|12345 次阅读|2 个评论
科学能少点“空谈”和“花哨”吗?
热度 44 qpzeng 2015-4-12 07:21
最近几年来,我每月都能定期收到Nature和Science及其子刊的新刊出版Alert,但每每打开目录一看,总是发觉没有多少值得仔细阅读的 “干货”,绝大多数文章都是泛泛而谈。原来我从事的是植物方面的研究工作,这些“顶尖”杂志鲜有发表我感兴趣的文章还情有可原,但我现在做的是生物医学领域的大热门——代谢性疾病,为何还是会感到它们发表的文章乏善可陈、了无兴趣呢? 翻开这些杂志,许多话题的确可以称得上是既“新”且“热”,像肿瘤这样的热门,不知发表了多少文章,但它们所写的形式虽然“高大上”,但内容却让人“莫名其妙”,因为作者总是兜兜转转地谈肿瘤与基因的关系,却不能让人留下一个整体印象。今天张三写这个基因,明天李四又写那个基因,最后谁也说不清楚,但是天天都有的唠叨。最近我专门看了Nature出的一套专辑——Tumor Heterogeneity,洋洋洒洒几十页,但就是说不出一个子丑寅卯来,岂非咄咄怪事? 我于是就想到一个问题,全世界这么多人在进行疾病攻关,为什么现在还是有那么多疑难杂症没能攻克?难道它们的致病机理真的那么高深莫测吗?难道科学家真的如此无能吗?比如,类风湿病研究了几十年,至今都找不到病因。可是,不看不知道,一看吓一跳,国外有关类风湿病的专业杂志不下几十种。为什么这么多杂志多年以来发表了数以万计的论文,却都找不到类风湿病的病因呢? 我进入类风湿病的研究领域才有几年时间,也没花多大力气就发现非关节异位感染产生的高水平一氧化氮及其造成的代谢性缺氧就是类风湿病的主要肇因。这并不是我有多高明,而是我直面事实,不兜圈子,不管做一氧化氮实验是“高雅”还是“低俗”。但是,我估计没有多少“顶尖”杂志认可如此“俗不可耐”的一氧化氮检测指标,部分科研工作者也会觉得测一氧化氮让他们很丢脸!事实上,测一氧化氮含量和血氧饱和度比任何一项基因测试都来得直接、简单、实用。 那么,有人不禁要问,如此海量的生物医学杂志以及“顶尖”期刊的医学版成年累月都在写些什么东西呢?撇开“权威人士”光动脑耍笔杆子不做实验写的综述不说,很多实验研究论文都热衷于堆砌“花花绿绿”的共聚焦显微镜照片和“斑斑点点”的凝胶电泳杂交图谱,近年来更是清一色的基因测序、数字芯片等,既烧钱又没有多少实际意义。令人困惑的是,越是说不清楚的东西,大家越是喋喋不休,但就是绕圈子不说透!难道这就是所谓的“潜规则”?你天天有实验做,我年年有课题经费拿! 回过头来看,这些发表的东西究竟有多少应用价值?每个研究都用得着测那些有其名无其实的指标吗?有些指标是否就是“花哨”地 装潢门面?我认为正是如此, 这就是让如今很多文章“注水”的关键所在,这种 “中看不中用”的做派, “ 顶尖”杂志是始作俑者,杂志编辑则是有力推手! 如此下去,不仅像帕金森病、糖尿病、癌症等重大疾病永远找不到病因,而且人们还将持续就“肥胖是不是病”这样鸡毛蒜皮的话题吵下去! 除了上述学术期刊的“误导”外, 片面追求创新也是一大误区。 没有杂志及其编辑对“旧闻”感兴趣,科研工作者也总是挤向“热点”, 一些简单实用的实验是没有多少人愿意去做的 。比如, 宏基因组时髦就去赶,表观遗传学热门就去追,基因和蛋白质还没有弄清楚,反而让小分子RNA的研究抢占了 分子生物学的“半壁江山 ”!请问这正常吗? 另外, 以“发文章”作为科研评价的唯一标准催生了越来越多的“垃圾”期刊和“空谈”论文。 反正现在流行电子刊,杂志不用花钱印刷,而且作者付费发表已成趋势,杂志发表文章的成本越来越低,不赚白不赚,赚了就白赚。如何遏制某些杂志拼命收钱出刊和部分作者疯狂炮制发文这样的恶性循环?我认为唯一的办法就是倡导不强制、凭兴趣发表论文。 就像科学网这样,你有兴趣写,就给你提供发表空间,你写得好,就精选你的文章,从不强制,也不刻意安排,这样不是很好嘛!另外,我们的科研评价机制,也应该从“重论文”改为“轻发表”,这里的“轻发表”是指不强求高影响因子,而是看发表后学术界的评价和影响。
个人分类: 生活杂感|8723 次阅读|85 个评论
[转载]Rock Mechanics and Geotechnical Engineering 杂志高引微震论文
edward3 2015-4-1 15:01
Most Cited Journal of Rock Mechanics and Geotechnical Engineering Articles published since 2010, extracted from Scopus . Acoustic emission monitoring of rockbursts during TBM-excavated headrace tunneling at Jinping II hydropower station Volume 5, Issue 6, January 2013, Pages 486-494 Wuwei Cheng | Wenyou Wang | Shiqiang Huang | Peng Ma To better understand the mechanical properties of marble at Jinping II hydropower station, this paper examines the changes of brittle rocks in excavation damaged zones (EDZs) before and after excavation of tunnel with the tunnel boring machine (TBM). The paper attempts to employ the acoustic emission (AE) to study the AE characteristics and distribution of rockburst before and after TBM-excavated tunnel. It is known that the headrace tunnel #2, excavated by the drill-and-blast (DB) method, is ahead of the headrace tunnel #3 that is excavated by TBM method. The experimental sub-tunnel #2-1, about 2000. m in depth and 13. m in diameter, between the two tunnels is scheduled. In the experimental sub-tunnel #2-1, a large number of experimental boreholes are arranged, and AE sensors are installed within 10. m apart from the wall of the headrace tunnel #3. By tracking the microseismic signals in rocks, the location, frequency, quantity, scope and intensity of the microseismic signals are basically identified. It is observed that the AE signals mainly occur within 5. m around the rock wall, basically lasting for one day before tunnel excavation and a week after excavation. Monitoring results indicate that the rockburst signals are closely related to rock stress adjustment. The rock structure has a rapid self-adjustment capacity before and after a certain period of time during tunneling. The variations of rock stresses would last for a long time before reaching a final steady state. Based on this, the site-specific support parameters for the deep tunnels can be accordingly optimized. © 2013 Institute of Rock and Soil Mechanics,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1738 次阅读|0 个评论
屡败屡战,以玉碎之心向前:三个月被三个杂志拒稿
热度 23 dawndream 2015-3-29 11:36
我从去年九月中旬开始动笔,一直写啊写,写到十二月中旬才收工。一篇原稿二十页的长文,光写作就费去三个月时光。 结果投出去就被闪拒,一连投了三个杂志,都是如此,全都没冲过第一关。 投的第一个杂志,我应该是那的VIP,因为我四五年前连续发了两篇文章,现在ISI全都引到30次了,去年9月又录了我一篇。这个杂志态度很客气,拒得也最快,20天。而且不用拒稿说法,而是说“因为题材不合适,故推荐到旗下另外一家Open Access的杂志,审稿已经完成,直接发表。”主编来信的第一句话还这么说: “ We respect both the technical merit and the scholarship underlying your submission. ” 算是给足了面子。 改投另一个知名杂志。这次30天拒稿。我在这杂志因为是生面孔,所以来信就不那么客气了。也说是题材不合。还说不送审是为你好,省得收到一大堆差评,还糟心还耽误时间不是。最后还强调,这是决议,如再纠缠不休,杂志社将不予回应!这莫非是专门针对中国作者的拒稿信模板吗? 立即转投第三个杂志。这次是个数学冷门杂志,年文章仅仅30篇。影响因子1.5左右不知是数学期刊什么水平。这次存活了40天,查询状态持续是Editor Invited,还是拒了,没找审稿人。这次拒信是主编亲自写的,没用模板,也不再以“题材不合”为借口,而是提了三点具体意见。说是几个编辑一起看,还专门找了个我的同行专家看了,才提的意见。一是说我的参考文献太少,七十年代的一些知名相关工作没提,还列举了一些。第二条我没看懂。第三条说我有个定理的证明竟然只是举了个例子还敢叫证明,这太不数学了。 没有办法,只好继续投稿吧。虚心接受数学杂志给提的第一点和第三点宝贵意见。之前参考文献太少,只有十来条,倒有近半数是自己的旧作。得改!再把论文标题换掉,内容再往热点问题上扯一扯,包装包装再战。这次没了信心,打算改投一个比较低的杂志得了。感觉那个低杂志对我比较友善,去年一篇内容较一般的稿子都录了。当时负责我的稿件的副主编是个同系前辈学长,可能他有鼓励后学之意吧。 其实现在这篇长文算是我一篇呕血力作了,自觉写得还是比较扎实的。致命之处是讨论一个冷门老问题,估计引不起读者兴趣。所以,那几个杂志的编辑偏偏不敢组织专家评审。他们是担心被二货审稿人给放水过关了,而他们心里清楚这种可能性是很大的。审稿人只看论文的学术水平如何,才不管你杂志的影响因子呢。 这帮工于心计的洋书贾! P.S. 我另有一篇自己很喜欢的作品,已经在外面整整流浪两年时间了,至今尚无着落,倒是每次都送审。说起来一言难尽啊!
33163 次阅读|44 个评论
逝去的《武林》与有堕落倾向的《中华武术》
wangyong77 2015-2-12 14:58
幼时我们就喜欢看武术杂志,周围也有一些学拳的,有些奇效和功夫。最近对武术起了兴趣,再去想订购武术杂志时,发现武林已经停刊了。而到手的中华武术一看,感觉就是广告较多,有篇文章有些似乎有学术倾向,感觉有点像为了评职称而写的教学文章,只是个人的一管之见。
个人分类: 武术|3467 次阅读|0 个评论
中国人发表SCI论文好像越来越难了
热度 61 dawndream 2015-2-12 14:45
去年完成一篇纯理论方面的长文,投到一个主流杂志,结果仅20天就被给面子地闪退。为什么说“给面子”呢?因为主编来信说,文章水平很高,但题材不适合他们杂志,不过适合他们旗下另一个杂志(打着Open Access的旗号,收美金的),审稿已经完成,可以直接发表。 这显然是个借口!我的理论文章,倒不适合你理论杂志,倒适合你的工程杂志了?!无非是因为热门杂志接稿量大,而冷门新刊缺稿源,所以出版社内部搞平衡。为什么退我的稿呢?除开我这篇稿子讨论的问题确实有点老之外,一个原因是我在去年一年内向他们杂志投了三篇稿子,涉嫌灌水... 我的体会是,近十年以来,中国人灌水量越来越大了。有中国人的地方,水多!翻开任何一本主流控制理论杂志,刊登文章有60%以上作者第一单位是在中国内地,这还不包括海外侨胞...我这两年每年收到十次左右的SCI审稿邀请,80%以上的投稿作者都是中国内地人。 国人的文章量是多,但质却不行。一篇又一篇论文,看上去是那么回事,也有创新点,也有难点,也有仿真算例,写得工工整整的,也有眼花缭乱的数学推导。可是仔细玩味一下,总觉得缺了点什么。缺的是论文的魂,就是实质的原创性。很多文章根本没有什么自己的新想法,只是给别人的工作打打补丁,自己出题做了道习题。作为读者,我希望看到的是新问题的提出。 站在审稿人的角度,同样一篇稿子,我也倾向于录用洋人的,拒绝中国人的。为什么呢?因为,作为审稿人,如果一篇论文不是特别烂,表现比较中庸,我很难精准地客观地判断它究竟有多好。而很多中国人往往不太地道,1. 中国人爱灌水。作者可能已经造了很多篇近似复刻版本。2. 有些中国人不太讲诚信。在造文章的时候可能会使用一些窍门,使论文看上去比较体面,而实际并非那么回事。有些论文恐怕都不是第一作者写出来的。老实讲我很难看出来作者在写这篇文章的时候到底下过多少实实在在的真功夫。 在接触中国人之前,洋人往往是没有偏见的。甚至反而会有照顾同情落后国家的心态。我第一次投稿是在2007年,我感觉那时候编辑的态度就比现在客气些。当时投的初稿太长,有48页,编辑说太长,没法组织审稿,问我能否保留重点,缩减篇幅。后来重投审稿之后让修改。我修改过程一延再延,延期了三四次,每次编辑都是客气同意。刚录用一篇我马上又投一篇,也是顺利录用了。 对中国人产生偏见往往是跟中国人打过交道,吃过亏之后。正所谓no前人zhuo,no后人die。 P.S. 本文延续上一篇博文,讨论同一个问题。因为文字长度的限制才拆分为二,算是各有侧重点吧。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1213429-867357.html
54506 次阅读|78 个评论
2015年1月,《竞争情报》重组编委会
bfzhao2001 2015-1-25 14:35
2015 年起,《竞争情报》由内刊转为正式出版物,公开发行,感谢广大作者、读者以往的支持。新刊由陈超担任主编,张左之、杨荣斌任执行主编。杂志转正后将以“交流研究成果,提高学术水平;推广方法工具,服务产业企业;普及情报思维,提升信息素养”为办刊宗旨,继续为读者提供最新的竞争情报研究成果和资讯。本刊特邀来自情报实践一线的企业、咨询公司、高校以及科研院所的海内外情报界权威人士组成杂志转正后的首届编委会,期望多样化的编委会人员能推动情报理论与实践并行发展,加强国内外情报交流,打通竞争情报上下游产业链。相信在新一届编委成员的不懈努力和广大读者的大力支持下,杂志定会更上层楼,共同推动中国的竞争情报的发展。 编委名单(按姓氏笔画排列): 卢 斌 宝钢集团有限公司中央研究院情报中心主任 教授级高工 白欢朋 北京华通人商用信息有限公司 总经理 包昌火 中国兵器工业集团第二一〇研究所 研究员 李国秋 上海大学图书情报档案系 教授 李 艳 北京林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教授 沈固朝 南京大学信息管理学院副主任 教授 张左之 上海图书馆(上海科学技术情报研究所)研究员 张典耀 北京航天科技信息研究所研究员 陈 超 上海图书馆(上海科学技术情报研究所) 副馆所长 研究员 周群芳 宝钢集团中央研究院情报中心技术情报室主任 副研究员 郑 刚 东方锐眼(KRS)风险管理有限公司总经理 赵冰峰 和君集团有限公司 合伙人 施水才 北京拓尔思信息技术股份有限公司总裁 教授 贺德方 国家科学技术部政策法规与监督司司长 研究员 高桥文行(日本) 日本经济大学经营学系 副教授 陶庆久(美国) 美国詹姆斯麦迪逊大学商学院管理系 助理教授 董小英 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 副教授 曾忠禄(中国澳门) 澳门理工学院博彩教学暨研究中心 教授 谢晓专 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反恐怖学院教研室主任 副教授 谢新洲 北京大学新媒体研究院院长 教授 缪其浩 上海图书馆(上海科学技术情报研究所)研究员 戴侣红 中国科学技术情报学会竞争情报分会秘书长 研究员 (更多编委还在联系中,他们的加入将进一步充实编委队伍)
个人分类: 情报学|1880 次阅读|0 个评论
中国“神秘论文工厂”曝光:只要出钱就能在科学杂志上挂名
热度 24 何裕民 2014-12-23 16:21
澎湃新闻记者 邢春燕 罗昕 科普杂志《科学美国人》近日发布了一篇调查文章“代售:在权威科学杂志上挂上你的名字”,指出目前权威科学期刊上的学术抄袭问题严重,其中涉嫌论文造假多数来自中国。 该杂志甚至点名道姓地指出,中国存在“论文工厂”,批量生产论文,只要花钱,就可以将自己的名字挂到该机构生产的论文上。 在这篇文章还特别举出了一家涉嫌批量生产医学论文的机构MedChina。澎湃新闻( www.thepaper.cn )记者通过查阅公开资料发现,MedChina留在官网、博客、微博、微信上的地址位于上海国定东路200号。但澎湃新闻记者12月20日前往该地址时被告知公司早已搬走。澎湃新闻记者还打通了MedChina留下的联系电话,但被告知该公司只负责论文翻译,并不“生产”论文,也不提供为论文进行润色等服务。 MedChina公司官网截屏图,空色框内的文字为:MedChina让您不用做实验就可以发表文章。 @MedChina医学服务中心微博贴出的最新SCI转让信息 也就在12月20日中午,MedChina公司的官网已经无法打开,微博、微信上的所有信息也已经删除,但博客尚能打开,博客文章显示该公司提供的服务包括“为国内各医学机构提供医学论文翻译、润色、修改、选题、投稿及申请基金课题的公司”。到了20日傍晚,公司博客也已经全部清空。 至此,这家神秘公司从网络上神秘消失了。 被识别的100篇抄袭论文像来自同一流水线 从事学术期刊出版工作已有19年的克劳斯·凯泽(Klaus Kayse)发现,学术造假是个全球问题。 凯泽发现一些造假论文偷偷地溜进了《诊断病理学》中。该期刊2014年5月发表的14篇论文中,6篇存在可疑的句子重复及其他违规行为。《诊断病理学》隶属于施普林格出版集团,是一本著名期刊。在凯泽的管理下,它的“期刊影响因子”(代表期刊影响大小的一项定量指标,也就是某刊平均每篇论文的被引用数)是2.411,在路透社期刊引证报告中排名前四分之一,在76本在列的病理学期刊中排名第27位。 《科学美国人》分析了100篇以上学术论文的语言用词,发现了令人担忧的证据:一些论文雷同到看上去像是工业规模大量生产出来、用以糊弄同行评审系统的。 例如,2014年5月出版的《诊断病理学》中有一篇论文,从表面上看,是一篇典型的同行评审文献。作者是来自广西医科大学的8名科研人员,他们评估了基因XPC的不同变体是否与胃癌有关,但是并未找到两者之间的关联,最后只好说在这个问题上,他们的论文并不能得出最终结论,论文中这样写道: “然而,有必要使用标准化、无偏差的分类方法,通过病症相同的胃癌病人和相匹配的控制,进行大样本研究。然而,基因与基因、基因与环境的交叉作用也应该被纳入到分析中。研究中考虑到所有这些因素,将最终让我们对XPC多态性与胃癌风险的关系有更好、更全面的理解。” 文章指出,多年前发表在《欧洲人类遗传学杂志》上的一篇论文,是关于“DDH1基因的不同变体是否与前列腺癌(PCA)有关”的荟萃分析: “然而,有必要使用标准化、无偏差的方法,通过病症相同的前列腺癌病人和相匹配的控制,进行大型试验。然而,基因与基因、基因与环境的交叉作用也应该被纳入到分析中。研究中考虑到所有这些因素,将最终让我们对 CDH1−160 C/A多态性与前列腺癌风险的关系有更好、更全面的理解。” 两段文字的措辞几乎完全一致,连“最终让我们有更好、更全面的理解”这种空洞无物的词都一模一样。唯一的区别只是研究的基因和疾病不一样,用XPC替换CDH1 ,用胃癌替换了前列腺癌。 这样的学术抄袭屡见不鲜。许多看似独立的研究小组都在论文中抄袭上述段落。《公共科学图书馆期刊》(PLoS ONE)上的一篇论文也用到“最终让我们有更好、更全面的理解”,不过研究主体又变成了 “XRCC1基因突变与甲状腺癌风险的联系”。 另一篇发表在《癌症期刊》(Journal of Cancer ,威立出版社出版)上的论文则是“最终让我们对XPA 基因突变与癌症风险有更好、更全面的理解”,诸如此类,不一而足。有时只是措辞上的小变化,但是在十几篇论文中可以发现,语言完全雷同,只是把不同的基因和疾病嵌进这段文字中,就像在玩一个深奥版的疯狂填词游戏。 这样的“填词论文”还有很多其他的例子。搜索短语“由于明显的不相干排除”,得到十几篇各种类型的研究论文,只有一篇不是来自中国。键入“利用标准化的形式,来自已经发表的研究数据”同样能搜到十几篇研究论文,全部来自中国。输入“Begger法漏斗图”也得到数十篇文章,也都来自中国。 “Begger法漏斗图”尤其让人哭笑不得。 其实,根本没有所谓的“Begger法漏斗图”,“这个说法根本不存在,这才是问题的关键。”巴塞罗那基因组调控中心的生物学家纪尧姆·菲利翁指出。两名统计学家科林·贝格和马提亚斯·艾格尔分别创造了查看荟萃分析中偏差的测验和工具,其中一个是Begger法,另一个是漏斗图,“Begger法漏斗图”看上去像是两个不同的名词很偶然地混在了一起。 菲利翁在很偶然的情况下注意到了“Begger法”的滥用。他在寻找医学杂志文章中的雷同趋势时,发现不少论文拥有几乎完全一致的标题和相似的图形选择,甚至连那些莫名其妙的错误都如出一辙,如“Begger法漏斗图”。 他认为这些论文有相同的来源,尽管表面上由不同的作者写作。“很难想象,28名完全独立的作者会创造出同一个统计检验的名词。”菲利翁说,“为此我们震惊不已!” 中国存在“论文工厂” 付费即可署名 那么这些存在雷同内容的论文来自哪里?文章指出,来自中国,其中有相当部分出自同一个地方。 今年11月,《科学美国人》通过一名会说中文的记者联系一家名叫“MedChina医学服务中心”的中国公司,这名记者假扮成购买科学论文的科研人员,MedChina向其提供了几十条科学“代售话题”和科学杂志“论文转让”协议,负责人还解释称,这些论文或多或少已经被同行评审期刊认可。 显然,需要做的只是小小的编辑和改动,而价格取决于目标期刊的影响因子大小,以及论文是否是实验性的或采用荟萃分析方法得出。 面对记者的要求,MedChina负责人提供了“一种蛋白质与乳头状甲状腺癌关系的荟萃分析”,并且保证目标期刊的影响因子为3.353,论文署上记者的名字,价格是9.3万人民币。 一些出版机构直到今天才知道中国存在论文工厂。“我以前根本不知道还有论文‘冠名作者’的市场。”英国现代生物出版集团(BioMed Central)负责科研诚信的副主任帕特尔说,“现在我们会调查并解决这个问题。”《科学美国人》联系帕特尔两周后,现代生物出版集团宣布,他们发现了大约50篇被虚假同行评审者评估过的手稿。事实上,这些论文很有可能就是来自论文工厂。可以看到几篇论文的标题和作者,在风格和主题上非常相似,而且这些论文都是出自中国作者之手。 其他出版机构也开始应对猖獗的论文造假行为。“我们拿到的每一份荟萃分析论文都将经过特定的编辑审查。”要求作者提供额外的信息,包括他们起初做这项研究的理由,帕丁森说,“因此,最后交到同行评审中的论文只是最开始收到的10%,所以我们很清楚这个问题。”尽管如此,《科学美国人》列出的造假论文清单中,仍然有4篇发表在《公共科学图书馆期刊》上。 《科学美国人》最先识别的100篇论文中,24篇得到中国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会(NSFC)的资助,另外17篇的科研津贴来自其他中国政府部门。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主任杨卫向《科学美国人》证实,这24篇论文随后被移交给他们的纪检监察审计局,该局每年会调查指控几百件学术抄袭行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会每年会采取数十场行动来打击学术抄袭行为,尽管代笔现象并不常见。”杨卫在邮件中写道。去年,自然科学基金会的一项打击行动涉及一名科研人员从某网站上购买科研申请书。 杨卫强调,基金会一直采取措施打击学术造假行为,包括最近安装了“相似度检查”工具来应对科研申请书中可能出现的剽窃行为。(杨卫表示,自从今年安装该软件后,在15万科研申请书中,自动检测出了几百例“大量相似”的文字。) 但是谈及论文工厂,杨卫回应称,“关于这个问题,我们没有太多经验,所以很乐意听听你们(《科学美国人》)的建议。” 2008年4月,武汉大学信息管理学院硕士生导师沈阳副教授自主研发了“ROST反剽窃系统”软件,目前已在全国多所高校院系推广和上百家期刊社使用。该系统多次抽样检测表明,大专院校内,学术抄袭现象严重,从教师到博士、硕士、本科生,抄袭的程度逐步递增。沈阳曾表示,编辑难以从互联网的海量信息中找到稿件的剽窃来源,也不可能熟悉相关稿件的细化研究领域,这使得剽窃作品被查出的风险较小。 “论文工厂”在上海已紧急关闭官网、博客、微博、微信 澎湃新闻记者发现,MedChina官网简介称这是一家“创建于2008年、专注于为国内各医学机构提供医学论文翻译、润色、修改、选题、投稿及申请基金课题的公司。在北京、上海、广州、武汉、长沙及沈阳皆设有办事处。” 12月19日上午,其官网尚可打开,下午却被关闭;记者几番搜索,找到实名认证为“上海文魁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的新浪官方微博@MedChina医学服务中心,微博简介写着“专注于为国内各医学机构提供医学论文翻译”,不过微博内容也已全部被删除。此外,其实名认证的微信公众号“上海文魁生物科技”,历史记录已被全部清空。12月20日中午,澎湃新闻记者意外找到尚未被关闭的博客“MedChina医学服务中心”,但到了下午博文内容也已经清零。不过根据百度快照,还是可以通过博文发现一些线索: 在一篇写于2013年10月29日、名为“MedChina医学服务中心——论文润色”的博文中,谈及该公司“SCI论文二级润色(深度编辑)”的服务内容,其中包括“重写或调整部分段落,调整重组改编整篇论文,以及加入基本的学术语言和科研事实审校”。 一篇写于2013年10月24日、名为“MedChina医学服务中心-SCI论文特殊定制服务”的博文中,则赫然写着“MedChina通过‘meta-analysis’对已发表的和未发表的资料进行综合分析、评价,并用正规的统计学方法综合各研究的结果……Medchina让您不用做实验就可以发表文章”。 另一篇写于2014年11月19日的博文“MedChina最新SCI转让信息”则贴上大幅SCI转让宣传图片,图片上醒目宣传语:“各科室大量优质meta分析转让,欲购从速。” 还有一篇写于2014年5月30日的博文,打着“课题转让”的标题,写道“转让:血管内皮生长因子蛋白表达与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预后关联的meta分析,影响因子1.44(小修修回),新增SCI论著,1-2分或2分以上,适合内分泌,心内,肝病,血液,放射科6个月录用,需要者尽快联系”! 以上博文信息似乎暗示,MedChina并不像其微博自我简介上写的“提供医学论文翻译”那么简单。 为此,澎湃新闻记者根据其博客上提供的联系方式,以需要加工润色论文的学生身份致电该公司。对方在电话中闪烁其词,对公司业务讳莫如深,称不接受客服接待,也不接受面谈,只能通过线上交流,并且目前暂不接受新订单,需要等到明年二月再接单。当记者表示打算亲自前往公司了解详情时,对方回应称“对不起,就算你到门口我们也不接待”。 随后,澎湃新闻记者再次以另一位论文写作者身份与其线上客服取得联系,客服的回答与电话内容大致相同,当被问及“为何官网打不开”“明年二月何时接单”时,客服便不再应答。 12月20日下午,澎湃新闻记者根据博客上提示的地址来到位于复旦大学科技园的该公司门口,却并未见到公司招牌,物业管理员表示该公司两年前还在,现已不在了。澎湃新闻记者又致电专门负责科技园的顺丰快递员,对方也表示这两年从没听说过该公司。 “上海文魁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工商注册信息 澎湃新闻记者还发现,在上海市工商行政管理局网站上,“上海文魁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的注册信息显示,该公司成立于2012年07月25日,营业期限至2022年07月24日,注册资本10万人民币,法人代表刘佳丽,注册地址为上海杨浦区国定东路200号4幢507-2室(即复旦大学科技园),营业范围为“从事生物科技领域内技术开发、技术咨询,一类医疗器械销售”。 究竟MedChina是什么,其业务究竟还有哪些?目前无法完全得知。 【附件】文中所说的段落雷同、似乎在玩“疯狂填词”游戏的100篇论文列表 (列表来源:http://www.scientificamerican.com/sciam/assets/File/listings.pdf) 原文链接: http://www.thepaper.cn/www/resource/jsp/newsDetail_forward_ 1287574
1400 次阅读|25 个评论
国际量子基础杂志
gaoshan1900 2014-10-22 16:59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Quantum Foundations (ISSN 2375-4729) is devoted to all aspects of the foundations of quantum theories, including conceptual and mathematical foundations of quantum mechanics, quantum field theory and quantum gravity. Its aim is to promote quantum foundations research by providing a problem-oriented and debate-encouraged forum for researchers. The journal includes publication of normal papers and reviews, research notes, discussion notes, reminiscences, book chapters, and book reviews.
个人分类: 量子物理|1242 次阅读|0 个评论
对外承接报刊杂志约稿、教辅图书编写、原创试卷命制
ruiminbz 2014-10-14 19:34
芮闵的各种联系方式 中国邮政 (邮编: 236809 )安徽省亳州市第一中学(董家街校区)地理组 芮闵 (收) (邮编: 236818 )安徽省亳州市第一中学(丰水源校区)地理组 芮闵 (收) 快递公司 (邮编: 236818 )安徽省 亳州市 新华北路 北端路东 新一中家属院 1 号楼 三单元 205 室 芮闵 (收) 电子邮箱 ruiminbz@163.com Q Q 767358735 (可以使用语音会话) 手 机 (0)180 5680 9393。 ( 0 ) 139 5671 4021 。 芮闵 研究生学历,硕士学位, 安徽省亳州市特级教师, 中学地理高级教师。全国中小学学业评价研究中心特邀研究员,《当代教育》和《教师之友》刊物指导委员会常务理事,《中学地理教学参考》特约编辑(编委),《教学考试》特约通讯员,《现代教育报》特约撰稿人,《地理频道》特约专栏作者,《中国多媒体教学学报》特约通讯员,《当代中学生报》优秀作者,高考资源网( www.ks5u.com )、金太阳新课标资源网( wx.jtyjy.com )、教考资源网( www.jkzyw.com )、陕西教育网( www.snedu.com )、恒谦教育网( www.hengqian.com )、安徽好地理教育资讯网( www.ahhao.com )等多个网站的驻站专家,腾讯网高考频道专家名师团成员,天星教育名师专家团成员,金星国际教育集团全国名师俱乐部成员,王后雄“教育成就未来”名师联谊会成员,中国教育学会地理教学专业委员会会员,中国教育发展战略学会会员,中国地理学会会员,国家 “ 十二五 ” 重点课题项目组核心成员,安徽省高考优秀评卷教师,亳州市首届地理学科带头人,亳州市科技专家库专家,亳州市优秀教师,亳州市 “ 十一五 ” 教育科研先进个人,志诚名师网主讲名师。 2007 年入选《中国知名专家学者辞典》。 从教十多年来,刻苦钻研教育教学理论,不断总结教学经验,撰写了大量论文。已在《光明日报》、《中国教育报》、《人民教育》、《中国教师报》(北京)、《课程·教材·教法》、《地理教学》、《中学地理教学参考》、《地理教育》、《中国考试》、《考试》、《考试研究》、《教师报》(陕西)、《现代教育报》、《教育时报》、《招生考试通讯》、《试题与研究》、《教育导报》、《招生考试报》、《山东教育报》、《高考》、《素质教育报》、《高考研究》、《山西教育》、《高考金刊》、《高中生之友》、《新课程教学案例》、《青苹果》、《海峡教育报》、《未来导报》、《现代教育导报》、《中学政史地》、《考试报》、《学习方法报》、《高中生学习》、《中学生学习报》、《学生周报》等 40 多种省级以上 CN 刊物上公开发表教育教学论文 600多 篇。多篇论文被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中学历史、地理教与学》全文转载。 曾为天星教育集团、北京荣德基教育科技有限公司(北京典点瑞泰图文设计有限公司)、河北衡中文化发展有限公司、 安徽教育出版社、 重 庆天下图书公司、江西金太阳教育研究有限公司、志鸿教育集团、山东瀚海书业有限公司、 广州开心图书发行有限公司、 吉林省梓耕教育图书有限公司、 北京天利经济文化发展公司(北京天利考试信息网)、陕西万唯教育图书有限公司、安徽安邦文化传播有限公司(北京世纪春晖文化发展有限公司、北京求索三人行图书有限公司)、恩波教育集团、合肥市徽文文化传播有限公司、湖南炎德文化实业有限公司、河南天一文化传播有限公司、合肥展望文化教育发展有限公司、安徽新思维教育研究有限公司、合肥皖智教育研究所、合肥儒风教育咨询有限责任公司、北京阳光启学文化发展有限公司、北京同心圆梦教育科技有限公司、北京天桥博恩教育科技有限公司、北京路丽梅图书公司、北京龙睛教育发展有限公司、南京华普教育有限公司、南京考越教育文化有限公司、北京考易教育中心、北京华语在线图书有限公司、北京先知时代文化中心、北京博文教育研究中心、北京天下智慧教育集团、河南智卓教育图书研创中心、武汉市学海教科所等 40 多家机构编写有《高考阅卷教师经验谈》、《天下通学科小词典·高中地理》、《高考复习讲义》、《高考展望》、《导与练》、《高中全程复习优化设计》、《金太阳考案》、《热点重点难点专题透析》、《跳出题海》、《画龙点睛》、 《开心考试 : “一本”》、 《名师导学》、《同步特快》、《超级中学》、《金考卷(百校联盟)》(领航卷、北 - 黄卷、猜题卷、押题卷)、《小题狂练》、《 PK 考场》、《胜“卷”在握》、《百师题源》等 100多 部图书、命制原创试卷 3 00多 套。 1. 了解芮闵的更多情况,您可以 使用百度 在互联网上搜索“ 芮闵” 。 2. 芮闵出版的部分图书展示,请点击 http://blog.sina.com.cn/s/articlelist_1269461124_4_1.html 。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59 次阅读|0 个评论
封面故事-防痨八十年
DrSun 2014-10-6 20:43
今年是《中国防痨杂志》创刊80周年,第9期杂志刊登了专文纪念。作为《中国防痨杂志》姊妹刊《结核病与肺部健康杂志》的副主编,我第一时间收到了这一期杂志的电子版。其中“我刊封面及刊期的历史沿革”,用图片展示了该刊80年的风雨历程...... 从图片注解可以看出,该刊曾经历过两次长期停刊,一次是抗日战争时期,一次是“文革”时期。 我在以前的文章中提到,呼吸病学是从防痨(结核)专业发展出来的学科;在我国也是,防痨事业的前辈奠定了呼吸病学的基础。
个人分类: 学术交流|2362 次阅读|0 个评论
人类与癌交手新阶段:“博弈”为主
热度 31 何裕民 2014-9-2 15:19
试图征服癌症失败后,人类开始谦卑地低着头,将借助智慧,与其“博弈”。这可以说是 21 世纪人类与癌交手的主导性特征,也可以说双方进入了第三阶段。 在美国政府对癌症宣战 40 年后,全球最著名的科学刊物——英国《自然》杂志和美国的《科学》杂志 2011 年先后都发表了与癌症相关专题。《科学》杂志评论说:癌症领域, 40 年前令人不解的问题,如今依然困扰着研究者们。但客观地说,巨大投入,包括各地兴建了诸多的研究机构和癌症中心,至少奠定了癌症研究的基础;人们初步了解了癌症基因性质,对于某些相对较为罕见的癌症,也有了一些有用的治疗药物。人们已明确,很多癌症源自慢性感染,而慢性感染又与病毒相关,故开发了一些抗病毒疫苗,如抗 HPV (人乳头瘤病毒)的疫苗 ,已 帮助降低了宫颈癌发病率;乙肝疫苗的开发和推广,也将改写肝癌的防范史。 2012 年 9 月《新英格兰医学杂志》刊载了《癌症研究 200 年》一文,指出:“癌症之战才刚刚开始,要想取得最终胜利还有很长的路要走。”该刊回顾了《新英格兰医学杂志》 (NEJM) 创刊 200 年以来人类与癌症抗争的历史进程,认为“癌症研究初露萌芽”,“癌症的研究已经从过去的‘黑匣子’状态过渡到了今天的‘蓝图’规划阶段。”在系统回顾(手术、放疗、化疗、免疫、靶向等) 几大疗法得失的同时,该刊特别强调:“无论癌症治疗是否变得容易,预防仍然是最重要的。”而“预防癌症的重中之重是改变人们的生活习惯”。 在预防方面,人们也获得了一些重要突破:如揭示病毒和肿瘤之间的关系、化学物以及吸烟在肿瘤发病中的作用;改变人们的不良习惯成为癌症预防的首要因素。例如,尼古丁是已知最有成瘾性的物质之一。吸烟或者被动吸烟是迄今为止导致癌症的最常见原因,估计其导致的死亡占癌症死亡人数的 40% 。从 60 年代开始主张戒烟, 1970 年美国禁止烟草广告,多种措施使吸烟人数显著减少,在美国,吸烟人数锐减到 1950 年一半的水平; 1990 年男性肺癌的发病率开始下降,随后 1991 年肺癌死亡率开始下降。 该刊还系统回顾了美国癌症患者生存率的变化。 20 世纪 60 年代末,美国所有癌症的五年相对生存率为 38% ,而现在是 68% 。线性预测表明到 2015 年五年生存率会升高到 80% ;美国自从 1990 年开始,癌症整体死亡率下降 24% ;直线的预测表明,到 2015 年,癌症整体死亡率将减少约 38 个百分点。到那个时候,人们预防和治疗癌症的能力会变得更强。《新英格兰医学杂志》总结说:“总而言之,把癌症转变成可治愈或慢性疾病的前途是光明的,当然道路也是曲折的。” 因此,可以预测,综合的进展将会改写人类与癌症的交往历史。英国帝国医学院的肿瘤学教授卡罗尔·西克拉( K · Sikora )在名为《癌症 2025 :癌症医护的未来》的报告中写道:“到了 2025 年,癌症将会和糖尿病、心血管疾病以及哮喘一样成为慢性病,虽然会影响患者日常生活,却不会必然导致死亡。” 可见,过去几十年的积累,促使人类与癌症的“交手”,从 19 世纪以前的一味逃避,到整个二十世纪的狂妄“征服”,到了新的世纪,开始了新的一轮抗争 , 这轮抗争,既不是狂妄的“征服”,“零和游戏”;更不是无奈的逃避;而是在基本知己知彼的基础上,借助智慧的“博弈。”就像《新英格兰医学杂志》所说的有了“蓝图规划”的、相对有底气的相互对垒、抗争。
2230 次阅读|30 个评论
[转载]加强引用中国期刊的重要性 (作者:史永超《中国科学》杂志
mygirlpink 2014-8-24 17:00
1. 基金申请 基金申请是科研工作者非常重视的事情,评审专家多为国内各学科重要科学家,都是从事多年科研的资深专家,在国内外期刊中发表了大量科研成果,如果漏引他们的重要成果,将面临“工作不够全面”的理由,被拒绝资金资助。 2. 改变中国作者引文习惯 中国作者有国内期刊不引、国内学者不引、同事不引的“三不引”,而且经常引用自己未必看过的国外高水平期刊的论文,以此来提高自己文章的身价,以期待文章发在高档次的期刊上。改变这种不正确的引用方式,将会更公正地对待国内期刊的发展。 3. 提高中国期刊引用数据 中国被 SCI 收录的学术期刊学术水平远比期刊的科学数据高,主要原因是作者的引用习惯和大量中国期刊未被 SCI 收录所致。而欧美大量期刊被收录,引用次数自然会高些。因此,尽快提高中国期刊的被引用数据,使期刊尽快进入良性循环。 4. 加快发表速度 任何期刊都非常重视自己期刊的被引用情况,最直接的期刊影响力统计数据是影响因子 (IF) ,而 IF 值的计算是指今年发表的文章引用前两年文章的情况,如果,作者的文章引用了前年的文章,那么只有发表在今年才被统计在 IF 值中,为了提高 IF 值期刊自然会一定在今年出版作者的文章了。 5. 提高录用率 投稿的期刊发表文章的内容应该与你的研究领域相关,如果投稿没有引用这个期刊发表过的文章,编辑会认为你的研究内容与期刊不相关,评审中很容易被退稿。 6. 防止文章被剽窃 随着我国科研水平的提高,一些成果已经达到或接近国际水平,这些成果的文章投到外刊后很容易被编委和审稿人压制、剽窃,这种事例近年来有上升趋势。如果保护自己的知识产权是面临的重要问题。有经验的作者会把主要的研究成果,发在国内期刊上,后续工作发到外刊上,以保护自己成果的优先权。 7. 作者和期刊的双赢 期刊的科学指标高了,对作者来说也是件好事,毕竟报考核业绩时高影子力期刊的得分会高些。作者帮助期刊提高统计指标也是理所应当的。 8. 提高期刊影响力和学术水平 期刊的统计指标高了,必定会吸引高质量的文章投稿,从而进入良性循环的上升通道,使得期刊在业界的影响力和学术水平越来越高。 注:转载请注明作者史永超(《中国科学》杂志社)
1165 次阅读|0 个评论
这种黑钱在‘国外期刊在中国销售’中存在吗?
热度 5 lin602 2014-8-2 21:09
刚刚看到网上豪车价格的报道: 一款路虎四代3.0 SDV6 HSE 柴油 版车型,海外市场售价为4.81万 美元 ,折合 人民币 29.69万元。而在中国市场,这款车型售价高达84.8万元;一款路虎揽胜3.0TDV6车型,海外市场售价7.76万美元,折合人民币47.89万元,而在中国市场,这款车型售价高达149.8万元。 当然,同样的例子并不仅出现在已实施整车价格下调的捷豹路虎品牌上。一辆 宝马 650iGranCoupe,美国售价为9.11万美元,约合人民币56.22万元,而在中国市场的售价却高达200.5万元,是美国定价的3.5倍;而一辆 奥迪R8 5.2FSI quttro车型,海外市场售价11.42万美元,约合人民币70.48万元,而在中国市场售价高达262.8万元,是海外市场定价的3.7倍。 见: http://finance.ifeng.com/a/20140802/12846898_0.shtml 。 这种价格的豪赚,在外国期刊数据库在中国销售代理中有没有?中国如此多的高校与图书馆,许多好点的学校都要购买国外期刊数据库,这需要多少钱?不但国外公司赚钱,而中国的代理商们又从中赚了多少?
3656 次阅读|12 个评论
中国国家地理杂志单之蔷先生讲座摘要及点评(下)(2013-01-24)
xuxfyuwp 2014-7-7 15:48
8、写好一篇文章要考虑多种因素,文章的风格要体现出:现场感(记者)+知识点(学者)+文采(作家)+思想性(思想者)。我们每一期杂志都是主动策划,关键是选择公众感兴趣、可以谈论的话题,将知识转化为大众可以讨论的谈资。不要怕有不同观点,不要怕争论,也不要怕挨骂。 点评:办杂志要从读者的角度多考虑,提高文章的吸引力,发挥不同类型人的特点,提高大众的关注度和参与性。对不同观点的争论不必回避,会出现正效果。主动策划比被动选稿要有效得多,编辑要把握期刊导向的主动权。 9、中国的文化观念中喜欢排行,凡事要整出个一二三来。我们策划“美丽中国”就利用了这一观念,效果极佳,刊物重印多次,供不应求,先后印了140多万册。评选结果颠覆了许多传统看法,如最美山峰之首为南迦巴瓦峰,最美湖泊为青海湖。当然评选要有标准,要有权威数据,不能乱评,但最终还是要投票的,投票人就掌握着最终话语权。 点评:有些事实际上是不可比的,非要整出个一二三,确实是满足了公众的某种文化习惯,提高了关注度,从策略上讲是绝对成功的,这方面气象也可借鉴,应是容易做的,整出个魅力气候、灾难天气等级等。即便是对大自然的评判,也有个话语权的问题,你有意见,但没资格投票,也无奈,看来啥事不讲政治也不行。 10、在互联网时代,光靠知识的传播是没有出路的,必须要有有个性、有观点、有思想的作品。以前我们也曾强调期刊作品的史料性,但有了互联网后,就一点意义也没有了,网上的资源越来越丰富,且易查询,没有人再会关注你那点史料。 点评:互联网的发展确实在不断颠覆着许多传统观念和做法,冲击力太大了,做任何事都要考虑这一因素。要想生存,就要创造出与众不同。 11、媒体创造了世界,有什么样的媒体,就有什么样的世界。用长镜头看到的世界与肉眼看到的就是不一样,但也是真实世界。客观世界是什么?不同的视角、不同的媒体、不同的手段反映出来的都是不一样的,所以我们称之为构建,很难说哪些真实哪些不真实。 点评:以前我们总是笑话“井底之蛙”,看来在现代手段面前,我们与“井底之蛙”也没有太大差别,谁能说自己看到的就是真实呢?是去探索和认识,还是去构建,还真是个问题。 12、做杂志要有科学家的参与,没有他们不行,但也不要寄予太大希望,中国科学家还没有形成从事科学传播的能力,没有形成一个团体。多数要依靠专门的写手,他们可以将科学与大众连接起来。 点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在科学传播领域也是如此。是该由科学家转为写手呢,还是写手向科学靠拢,也具有不确定性,或许双方需要相互接近,增进了解。 13、有人说中国就这么大,你们一期一期做,能有那么多可做吗?这个我们不担心,只要用心,内容多得是,中国有许多美丽的景色,人们往往熟视无睹。即便是一个题目,我们也可以多次做。 点评:做地理不担心,做气象更不需担心,气象万千,每时每刻每地都不同,关键还是如何去认识,去欣赏,找到独特视角去解读,或者构建。
个人分类: 杂感|2302 次阅读|0 个评论
中国国家地理杂志单之蔷先生讲座摘要及点评(上)(2013-01-21)
xuxfyuwp 2014-7-7 15:42
有机会听了单之蔷先生关于创办《中国国家地理》杂志的讲座,将一些观点摘要记录如下,并稍加点评,谈些体会。 题目:让地理插上传媒的翅膀 1、 国民素养应包括历史类和地理类两方面,现在历史类偏重,地理类明显不足。 点评:将国民素养划分为这两类是否合适值得商榷,但地理类知识较欠缺应是事实,与高考指挥棒有关。另一方面,历史类知识就足够吗?也值得质疑。 2、《中国国家地理》的前身《地理知识》上世纪80年代的发行量曾达到过40多万份,自从高考取消地理后,直线下降到1万多份,后来改版是被逼出来的。 点评:高考这个指挥棒还是很灵的,若高考增加个气象,《气象知识》的发行就不愁了,现在则只能面对改革的压力。 3、 以前做《地理知识》时,将杂志作为一个科技杂志,缺少媒体知识,作者稿件拿来,连标题都不改就发。 点评:标题太呆板了确实不行,要争取在切题与吸引读者之间达到平衡。但也不能过分,如今“标题党”盛行,为吸引眼球不惜让标题与内容分裂,就欠妥了。 4、谁都知道杂志定位的重要,但未必能说明白,杂志到底是给谁看的,一定要搞清楚。《中国国家地理》的定位是:35岁左右的男性青年,大学本科,月收入3500元左右(1997年),具有环保意识,热爱生活和户外运动,喜欢交叉边缘学科知识。这个定位是定出一个焦点,围绕这个焦点可以按同心圆外扩,不排斥其他人,如媒体界,就很喜欢这本杂志。 点评:定位不是件容易的事,特别是面向市场时,找不准就做不对,做不对就成为无用功。平时我们已习惯说找准定位这样的话,但未必真能理解,在政府部门工作,往往主观性较强,定位准不准也无从检验。 5、办《中国国家地理》秉承三个理念:认识中国、描绘中国、建构中国。认识中国和描绘中国,都暗含一种观念:有一个真实的、确凿的中国存在,我们去认识她,描绘她。建构中国则暗含一个理念,没有一个固定的、真实的中国的形象存在,要用各种符号建构出来的。建构带有主观性。在艺术上要想有所作为,必须信奉唯心主义,唯物主义在这一领域真是一点用都没有。 点评:唯心主义从理论上讲在中国确实没什么地位,我们从小上政治课、哲学课都对其开展批判。以至于现在听到有人讲唯心主义的效用时无法理解,一头雾水。记得上世纪80年代改革开放初期,读到过一本介绍唯心主义的小册子,书名叫《不结果实的智慧之花》,尽管也不算肯定,不结果实,但还算介绍了其中一些有趣的智慧。单先生的话确实在颠覆着传统观念,我们长期以来坚持的观念是唯心主义一点用都没有。看来,还要在不同领域区别对待。 6、我女儿昨天对我说:在学校,当老师提问时,中国的学生会去猜老师的正确答案,若大致能猜对,就举手回答,否则就不举手。在美国则不同,谁都想给出一个自己理解的答案,哪怕有些非常荒唐,胡编乱造。 点评:估计单先生的女儿有在中国和美国的读书经历,确实,中国学生比较中规中矩,接受老师的标准答案,但这样的教育缺少对独立思考的激励,不利于创新型思维的塑造。 7、我们办杂志,首先要转变的是核心理念,从科普到科传(科学传播)。科普有些居高临下,好像科学问题无需争论。现在已不是哥白尼做科学受迫害的年代了,现代科学不会受到迫害,反而是做不好会迫害别人,带来诸多问题,如原子弹、黑客等。现在在发达国家做科研必须要让大众理解,尽量去做说服工作,而不是教育,否则就得不到支持。科学家在西方也不总是正面形象,会做许多坏事,危害世界,如黑客帝国的描写。 点评:科普还是科传,作为理念可以探讨,在中国的现实条件下,还很难说科普不要做。中国的科学家或知识分子确实也经历过非常艰辛的年代,被视为“臭老九”,目前已大有改观。现在的中国科学界确实也存在诸多问题,科学伦理、科学道德,也包括科学家的修养,都有许多难尽人意之处,暴露出的负面消息也未必亚于其他领域。形象是否正面与你从事于何种职业确实没什么必然联系。
个人分类: 杂感|2561 次阅读|0 个评论
水稻纹枯病菌PPI论文刊登JPR杂志封面
zhengaiping 2014-7-4 11:03
http://pubs.acs.org/toc/jprobs/current
2431 次阅读|0 个评论
荣升Agronomy Journal 《农学期刊》Associate Editor
热度 1 pengjiang 2014-5-23 07:49
特此纪念下,希望能有更多高质量的文章来中国!
1115 次阅读|1 个评论
[转载]【美国】【九故事】【J.D.塞林格】
lcj2212916 2014-5-4 20:28
【名稱】:九故事 【作者】:J.D.塞林格 【大小】:908k 【格式】:pdf 【語言】:簡體中文 【內容簡介】: 短篇小说集《九故事》是美国当代著名作家J.D.塞林格继《麦田里的守望者》之后出版的第二本书,初版于一九五三年,其中除《下到小船里》《德·杜米埃·史密斯的蓝色时期》外,其余七篇均发表于《纽约客》杂志。 《九故事》是J.D.塞林格的代表作,也是世界公认的当代经典短篇小说集。 【下載載點】: http://www.400gb.com/file/64063606
2993 次阅读|0 个评论
中国科技投资征稿函
qikanweijie 2014-4-25 09:39
中国科技投资征稿函 一、杂志简介: 《中国科技投资》杂志 ( 国际刊号 ISSN : 1673-5811 ,国内刊号 CN : 11-5441/N , 邮发代号 82 - 979 ) 创刊于2002年,曾用刊名:中国创业投资与高科技;经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正式审批, 由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主管、中国信息协会主办 国家级综合 类 学术期刊 ,旬刊 , 零售18元 ,国 内外公开发行 ;欢迎投稿,欢迎订阅。 二、 主要栏目 : 政策资讯、高层论坛、特别策划、人物访谈、专家论坛、科技前沿 建筑工程、高新技术、区域经济、创业投资、产业观察、节能减排 农林畜牧、水利水电、人力资源、政法论坛、科教纵横、理论研究 三、来稿要求: 1、来稿要求思想健康、内容应注意保守国家机密、无政治性错误言论、主题鲜明、立论新颖、论据可靠、文字精练、论述清晰、体例规范、富有新意、资料真实、具有较强说服力和实用性。 2、来稿2500字符为宜,1.5版3700字符,两版5000字符;优秀论文不限字符;2500字以上文稿请附200字以内的文章摘要和3—6个关键词。 3、题名(文章标题)应简明、确切、概括文章要旨,一般不超过20字,必要时可加副标题名。文末一定要标明作者单位及联系地址、邮编、电话、传真、电子邮箱、QQ等,方便杂志出刊后寄送。如为基金资助项目应加以注明,并提供项目编号。 4、参考文献在正文的引文处以方括号加序号的方式上角标注。文末依次排列参考文献时,按作者、书刊名或出版社、出版年(期)、起讫页顺序标注。 5、文中图、表应择最必要的,一般不超过6个,来稿请首选E-mail,如条件受限,可邮寄,使用A4纸打印。 6、来稿本着文责自负的原则,作者切勿一稿多投;本刊对稿件有删改权,不同意删改者请附声明,因人力有限,恕不退稿。 7、稿件刊登后,赠与当期杂志1册。 四、特别申明: 1 、除非特别声明,本刊所载的所有文章不代表本编辑部观点;本刊作者文图责任自负,如有侵犯他人版权或者其它权利的行为,本刊概不负连带责任。 2 、因本刊工作量大,投寄本刊的作品,恕不退还,还请作者自留底稿;切忌一稿多投。自作品投寄本刊之日起,一个周内未见采用和通知,作者可另行处理。 3 、对投寄本刊的作品本刊拥有在本社出版物、网站和本刊合作收录网站使用的权利。 4 、作者一旦将作品投寄本刊,即视为已接受上述约定。 联系编辑QQ13810797100
2962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Nature》杂志呼吁保护全球最濒危灵长类--海南长臂猿
welcomezp 2014-4-10 18:24
2014 年 4 月 8 日,《 Nature 》杂志呼吁保护全球最濒危灵长类 -- 海南长臂猿 (网络链接 http://www.nature.com/news/time-running-out-for-rarest-primate-1.15009 )。此前 3 月 17-20 日, 在中国科学院,中国动物学会、海南霸王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海南大学、香港嘉道理农场、成美慈善基金会、国际野生动植物保护组织和伦敦动物学会等单位的支持下,海南长臂猿保护博鳌国际论坛邀请了 80 余名来自全球十余个国家的学者和保护区管理人员, 共同讨论海南长臂猿保护的长远规划,并成立了海 南长臂猿保护基金会。 我院张鹏副教授受邀参加会议。会议 专家共同指定的《关于拯救海南长臂猿的建议》被新华社、海南日报等报道,并在第十二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中成功获得立案。 背景消息: 海南长臂猿是中国特有物种和一级保护动物,也是国内最高等的灵长类动物。它因海南而得名,是海南的世界级名片!过去,海南长臂猿曾遍布全岛。但是现在,海南长臂猿已经成为地球上最濒危的野生动物,全部种群数量仅 23-25 只,只有 3 个爸爸和 5 个妈妈。海南长臂猿是全球最濒临绝灭的灵长类物种。然而,这一生态危机迄今为止尚未引起国内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 图片来源 http://www.nature.com/news/time-running-out-for-rarest-primate-1.15009
个人分类: 张鹏的事|1975 次阅读|0 个评论
抄袭,抄袭,越抄越奇!
热度 143 Namychan 2014-3-7 13:06
今天收到IOVS 编辑 的email ,因涉及到某中文 杂 志抄 袭问题 ,在正式交涉之前 请我双语 确 认 :最新 发 表在《国 际 眼科 杂 志》一篇中文文章是否抄 袭 了IOVS 的原 创 文章? 编辑说 ,尽管 该 文是中文 发 表的,不懂中文的 IOVS编辑们基本已肯定这是件严重的 抄 袭事件。 原文是日本名古屋市立大学大学院医学部眼科科学系的 Takeshi Mizutani等五位作者,题目为: Suppression of Laser-Induced Choroidal Neovascularization by a CCR3 Antagonist。他们2011年11月投稿IOVS,先后修改四次,即2012年5月31日,2012年10月19日,2013年1月14日和2013年2月1日,最后于2013年2月4日接受。 被投诉的文章是中国辽宁省本溪市中心医院眼科和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眼科,这篇文章刚发表在国际眼科杂志 2014 年2 月 第14 卷 第2 期,题目为:CCR3 抑制剂对激光诱导脉络膜新生血管的抑制机制,英文题目:Experimental study of CCR3 inhibitor on suppression of laser-induced choroidal neovascularization,作者是吴xx等。 两篇文章打开一看,奇葩啊,这不是赤裸裸的抄袭是什么?这人是在打赌国内人都不懂英文,外国人都不晓中文吗?我曾努力设想吴xx等可能只是想将 Mizutani等文章翻译介绍到中文的国际眼科杂志,可拿放大镜也找不到此文是 翻译的说明,只看到的是“实验论著“,是按原创文章发表的! 为了节省大家时间,我将两篇文章部分内容对比如下,请大家 确 认是否有抄袭。欲看详细内容,请看后面附件双方原文。 Mizutani等文章(2013) 吴XX等文章(2014) 看完后连嫌疑二字都不想浪费了,直接确认是 抄袭。不论懂不懂专业内容,懂中英文的都可以判断。这个抄袭实在不可思议。以前看到有些文章涉嫌抄袭,内容多半是东拼西凑,修修改改,犹抱琵琶半遮面。在国内目前加大力度处查学术不正之风情况下,有人如此全面公开的抄袭,似乎愚蠢的不可思议。我有三疑问: 1)据文章介绍,第一作者吴xx是毕业于中国医科大学的眼科学博士,现在本溪市中心医院眼科任职,应该知道现在互联网普及情况下,这种抄袭不难发现。这不,二月份刚发表,立马被抓个现行,根本藏不住,为何还要顶风作案?这次抄袭不要找理由解释,此文的英文摘要基本雷同,图就更不用说,copy-paste,连图标说明都没有改。看看后面引用文,吴xx有意避开一年前Mizutani等文章,但用了不少原文同样的引用文。拿一篇英文翻译下就成了自己的,如果此文是他的博士论文,那么这个博士学位不仅该撤掉,连带导师,中国医科大都应该受批评。如果这不是他的博士论文一部分,此人的博士论文的可信度要打大问号? 2)还是据文章介绍,吴xx 师从刘xx教授。这么介绍看来此文与博士论文的关联比较大。那么刘教授知道这篇文章,审核过其中内容吗?因为通讯作者不是刘教授,是否刘教授不知情,是被署名的呢?既使如此,作为其导师的刘教授,是否应该查查吴xx的博士论文,内容可信吗?博士学位有没有水分? 3)其实最不好理解的是 《国 际 眼科 杂 志》如何审稿的。按说审稿人是视网膜研究领域的专家,难道不了解同领域的研究内容吗?上网稍微一检索就能发现这内容是抄袭的,居然很快让其通过发表(仅3个月)。现在不仅 Mizutani等要求 《国 际 眼科 杂 志》 调查处理,经确认抄袭无误后,IOVS今天下午亦正式发信给 《国 际 眼科 杂 志》主编要求撤稿。据我们了解 《国 际 眼科 杂 志》的编辑主编都是有些国际声誉的专家学者,希望严肃对待此事,公开撤稿并告诫此文审稿人。 吴xx的文章是2014年2月发表在《国际眼科杂志》上,3月6号英文原文作者发信要求调查,同日IOVS主编要求撤稿,《国际眼科杂志》如何行动大家都在看。这无疑是件丑事,但如果《国际眼科杂志》能处理好,并且以后吸取教训,坏事是可以变成好事, 大家都在看......(后续待发) 欲看详细内容,请打开下面双方原文查看。 Mizutani文章.pdf 吴xx文章.pdf 刚收到《国际眼科杂志》编辑来信: 您好!我是国际眼科杂志社编辑,首先感谢您及时客观的报道了吴宪巍等作者发表在《国际眼科杂志》中的一篇有抄袭嫌疑的文章。我们已收到有关原文作者和IOVS主编的来信。我们对此事高度重视,正在进行调查,一旦查明并确定,一定严肃处理。《国际眼科杂志》决不允许抄袭行为存在。我们对所有稿件常规进行学术不端审查,采用的是中国知网的审查系统。如果有漏审的,可能与审查系统的局限性有关。无论如何,我们将尽快给有关原文作者,IOVS和公众一个满意的答复。 ======= 《国际眼科杂志》关于吴宪巍等作者抄袭行为的声明 经严格审查,发表在本刊2014年第2期文章《CCR3抑制剂对激光诱导脉络膜新生血管的抑制机制》确属抄袭,经研究《国际眼科》杂志社作出如下决定: 1. 撤销已发表的论文《CCR3抑制剂对激光诱导脉络膜新生血管的抑制机制》。 2. 三年之内《国际眼科杂志》不再受理该研究团队提交的稿件。 3. 将此事通报作者单位。 4.本刊将进一步加强对学术不端的审查,防止再发生抄袭行为。 由于本刊使用的学术不端审查系统的局限性造成漏审以及编审工作的失误,我们特向IOVS和原文作者及公众真诚道歉! 《国际眼科》杂志社 www.ies.net.cn 2014-03-07 最新进展请看下篇博文: 短命的抄袭文,快速的零容忍 (未经本人同意,本文谢绝转载和发表)
43026 次阅读|370 个评论
一边说着F word一边插入引文
maocier 2014-3-3 20:35
这是第二次了,文章大修,某审稿人指名道姓的要求引用几篇文章。可问题在于给的文章根本就不是特别相关,比如我引用了一批A氧化物的,因为我就是做的A氧化物,非要引用B氧化物,文章还是些第一次听说的小杂志上的,一下显的我品味特低。 老板教育我一通,你不是大牛,还没有到跟人讨价还价的地步。有些无良审稿人要么为了提高某论文的引用率,要么为了提高某小杂志的引用率,做法实在让我这个毛头小子难以平复。 大家遇到过这样的情况么?怎么应对的?
2989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自然》杂志2008年以来气候、水文、土壤、生态变化的论文
热度 2 hillside 2014-1-29 19:21
以下内容系根据科学网《自然》杂志精选栏目直接复制,并作简单版面整理(原栏目中文编者主要为“田天”)。至于选取标准,以气候、水文、土壤为主,生态内容则是选择性摘录。 http://news.sciencenet.cn/indexyaowen.aspx 《自然》杂志有关站点: http://www.nature.com/nature/index.html http://www.natureasia.com/zh-cn/nature/toc http://www.biomart.cn/news/10/96728_1.htm (提供英文标题) 2014年1月23日《自然》杂志精选 大西洋对南极洲气候的影响 南极洲的气候已知受到远方、尤其是太平洋中气候状况的影响。然而迄今为止,南极半岛加速变暖及南极海冰重新分布的原因仍不清楚。现在,Xichen Li及同事发现,“阿蒙森海”中海平面压力的变化(这种变化影响该半岛的气温和海冰分布)可以被追溯到由“大西洋多年代振荡”(热带和北大西洋中气候变化的一个持久驱动力)引起的海洋表面温度变化。 2014年 1月16日《自然》杂志精选 关于河流下切的研究 河流下切速率是景观中与气候相关的侵蚀变化程度的重要指标,而且所测出的河床下切速率也被认为会约束活跃构造过程。然而,所有这一切都假设河流下切速率能记录关于外部作用力因素的有意义的信息。这项研究分析了来自世界范围内14个地点的155个河流下切测量结果,发现下切速率对测量间隔的依赖性使得人们难以从河流下切速率随时间的变化来推断气候作用力或构造作用力。在为本文配发的一篇文章中,Roman DiBiase结合从净侵蚀性景观来推断景观演变速度的变化方面的工作讨论了这项研究的实际意义。 2014年1月2日《自然》杂志精选 大气混合作用造成气候模型不确定性 这篇论文为根据气候模型预测全球变暖中所存在的长期不确定性提供了一个解释。在所预测的气候敏感度(因外部影响而造成的全球变暖程度)对于大气中二氧化碳含量加倍的情形来说范围在1.5摄氏度至5摄氏度之间。人们一直假设,云模拟所存在的不确定性是造成模型差异的根源。 Steven Sherwood等人在这篇论文中分析了43个气候模型的输出,发现气候敏感度的总不确定性中约有一半可以在下对流层和中对流层之间的混合作用的不同处理方式上找到根源,而且这种情况大部分发生在热带。由于受到观测数据的局限,所以本文作者通过模型模拟显示,气候敏感度可能超过3摄氏度,而不是当前所估计的1.5摄氏度这个下限。这样的话,模型所预测的未来变暖会更为严重。 2013年 12月19日《自然》杂志精选 气候变冷对山地侵蚀的影响 气候和构造变化被认为影响地貌和侵蚀速度。较大气候变化的一个很好例子是“晚新生代”变冷,但其对全球侵蚀的影响仍不确定。这篇论文在“反演模拟”和来自世界各地的热年代数据基础上对侵蚀速度进行量化,发现侵蚀速度在所有纬度都有增加,这种增加与“晚新生代”变冷的增强在时间上一致。 尤其是,山地侵蚀速度在过去600万年加快了,在过去200万年最快。侵蚀速度的加快在冰川化的山系最为明显,说明冰川过程对侵蚀有重要影响。 2013年12月12日《自然》杂志精选 地球不会很快发生“失控温室”效应 太阳在地质时间尺度上亮度正在逐渐增加。这最终可能会在地球上导致一个“失控温室”效应,即当一个行星从太阳吸收的能量多于它能辐射回宇宙空间的能量时所出现的一个状态。海洋将会蒸发,气候将会暖化到与金星相似的温度。Jérémy Leconte等人利用一个三维气候模型发现,发生“失控温室”效应的临界点要比以前用简化的一维模型估计的高很多。一个关键因素是由大气环流的变化所造成的变冷作用,这种作用抵消了由云诱导的变暖之后还有富余。这一发现对于太阳系外行星有重要意义,因为它扩大了其他恒星周围可居住区域的大小。 2013年 11月21日《自然》杂志精选 CO2通过内陆水体的转移 最近几十年人们越来越认识到,内陆水体会将数量相当大的CO2释放到大气中。此前一直难以对全球范围内有多少碳以这种方式被转移作出估计。这项研究将新数据集与系统方法相结合来探讨这一问题,并且估计溪流、江河、湖泊和水库的全球碳排放速度为大约每年2拍克(1拍克=1015克)。由于考虑到了溪流和江河所作贡献,这个数字高于以前的数字。这项新的分析工作还识别出了溪流和江河侵蚀的全球热点:CO2通量的大约70%发生在仅20%的陆地表面。 2013年 11月14日《自然》杂志精选 来自白垩纪海洋的完好海水 在估计古海洋的温度和盐度时,地质学家和海洋学家一般都要依靠来自对深层沉积芯中固体材料所作分析的间接证据。但现在,来自美国地质调查局的一个小组发现了一处地下水,它实际上是过去一个海洋水体的残留物,即早白垩纪北大西洋的一处海水。在Chesapeake Bay碰撞坑所作的深度钻探,发现了具有同位素和化学组成特征的地下水。该特征再加上模型分析表明,它是在发生在距今3500万年前左右的碰撞之前被束缚到沉积层中的。这些水保持未受扰动状态的时间可能要长得多:它的平均盐度大约为千分之70,是现代海水的两倍,并且可能已有1亿~1.45亿年了。 2013年 11月7日《自然》杂志精选 气溶胶对气候作用力的影响 明确气溶胶对云反照率的影响是现代气候科学的最大挑战之一。人们经常默认:持续的高不确定性主要与由人类活动造成的排放有关。 现在,Ken Carslaw及同事发表了代表对可能会影响云亮度的气溶胶和前体气体排放以及其他因素的28个参数所作的一项分析。他们发现,自工业化前期(公元1750年左右)以来,气溶胶作用力发生的变化只有34%与人类活动造成的排放有关,而45%的变化与火山二氧化硫的自然排放、海洋二甲基硫化物和其他自然来源有关。 2013年 10月31日《自然》杂志精选 干旱威胁旱地生态系统中的营养平衡 人们可能以为,气候变化(如对很多旱地所预测的干旱程度的增加)在21世纪可能会打乱碳、氮和磷的生物地球化学循环。这些元素是陆地生态系统中物质生产的必要营养成分。 这项研究发现,干旱对全球旱地土壤有机碳和氮的浓度有一个负面影响,但对无机磷的浓度却有一个正面影响。这说明不同养分循环因干旱程度的增加会发生“去耦合”,后者可能会对控制初级生产力等关键生态系统功能的生物地球化学反应产生一个负面影响。 附: Nature:气候变化可导致土壤养分失衡 http://www.bio360.net/news/show/8117.html 美国北亚利桑那大学的研究人员在《自然》杂志上报告称,他们发现在气候变化的影响下,世界上的干旱地区变得更加干燥,水将不是唯一短缺资源,土壤中的养分含量可能会受到影响而失衡,致使世界 1/5 人口的生活受到影响。 这项研究详细说明了土壤可能发生的变化,以及探讨了相关影响。该项目的参与者之一、北亚利桑那大学森林土壤和生态学助理教授 Matthew Bowker 解释说,植物生长所需要的大部分营养素,如氮和磷等共 17 种来自土壤资源。他为该研究开发的统计模型表明,随着气候变得更加干燥,氮会降低而磷会增加。 Bowker 说:“这两种养分对于植物生长都必不可少,无一不是化肥的典型组成部分,但需要合适的水平才能对植物生长发挥出最有效的作用。” 旱地含水分较低,覆盖于地球约 41% 的表面。这项研究表明,那些依赖于农作物、家畜饲料、燃料和纤维生态系统的人们,会发现他们的资源将越来越多地受到抑制。 Bowker 说,近几十年来,亚利桑那州一直受到沙尘暴持续增加的影响,预计种植业产量会因此下降。而居住在那里的人们未来必定遭受更多的灰尘之扰。 该项目由来自 16 个国家和地区的研究团队参与到除南极洲以外各大洲的 224 个地点中。Bowker 带领的采样小组走访了亚利桑那州和犹他州北部10个研究地点。这些站点范围从绵亘着干燥而降水较少的灌丛草地到相对湿蒿属植物的生态系统。Bowker 补充说:“这确实证明了网络科学的力量,对于任何一个研究者或研究组来说,要完成这个项目,都将是昂贵的。” 原文检索: Manuel Delgado-Baquerizo, Fernando T. Maestre, Antonio Gallardo, Matthew A. Bowker, Matthew D. Wallenstein, Jose Luis Quero, Victoria Ochoa, Beatriz Gozalo, Miguel García-Gómez, Santiago Soliveres, Pablo García-Palacios, Miguel Berdugo, Enrique Valencia, Cristina Escolar, Tulio Arredondo, Claudia Barraza-Zepeda, Donaldo Bran, José Antonio Carreira, Mohamed Chaieb, Abel A. Conceição, Mchich Derak, David J. Eldridge, Adrián Escudero, Carlos I. Espinosa, Juan Gaitán, M. Gabriel Gatica, Susana Gómez-González, Elizabeth Guzman, Julio R. Gutiérrez, Adriana Florentino, Estela Hepper, Rosa M. Hernández, Elisabeth Huber-Sannwald, Mohammad Jankju, Jushan Liu, Rebecca L. Mau, Maria Miriti, Jorge Monerris, Kamal Naseri, Zouhaier Noumi, Vicente Polo, Aníbal Prina, Eduardo Pucheta, Elizabeth Ramírez, David A. Ramírez-Collantes, Roberto Romão, Matthew Tighe, Duilio Torres, Cristian Torres-Díaz, Eugene D. Ungar, James Val, Wanyoike Wamiti, Deli Wang Eli Zaady. Decoupling of soil nutrient cycles as a function of aridity in global drylands . Nature, 30 October 2013; doi: 10.1038/nature12670 2013年 10月10日《自然》杂志精选 热带将首先遭受气候变化 造成的影响 对变暖的预测现在是气候模拟工作中的一项固定内容。Camilo Mora等人将这些模拟结果综合起来估计目前正在发生当中的变暖什么时候会超过历史气候可变性的边界。根据有关未来温室气体排放的假设,这种情况将会在21世纪中期到后期的某个时候发生。这一标志性事件可能会首先在热带发生,那里的历史可变性是低的,而生物多样性则最高。新的预测表明,热带那些经常在经济上有困难的地区将面临要迅速适应气候变化的生物效应的最大负担。 2013年 9月19日《自然》杂志精选 太平洋变冷使全球变暖暂停 全球变暖自上个世纪90年代末以来基本上已停止,这让我们对自己有关气候敏感性、影响气候变化的机制和气候模型反映十年尺度变化的能力等的认识产生顾虑。Yu Kosaka 和Shang-Ping Xie发现,当将最近在东赤道太平洋观察到的变冷现象直接吸收到气候模型中时,全球变暖的上述停顿就可以得到解决。这些结果表明,当前的停顿是内部气候变化的一种正常情况,同时随着温室气体浓度继续增加长期变暖可能会恢复。 2013年 9月12日《自然》杂志精选 固氮作用受北大西洋环流支配 可以被生物利用的或“被固定的”氮驱动着浮游植物的生产力及向深海的碳输出。但关于控制固氮的全球速度和空间分布的因素,仍有很多问题有待回答。现在,古生物地球化学数据显示,在过去16万年北大西洋所存在的一个2.3万年的固氮周期,也许可以通过过量磷的可获得性响应于区域海洋环流由轨道驱动的变化所发生的变化得到最好的解释。 2013年 9月5日《自然》杂志精选 白天和夜晚变暖对植被生产力的不同影响 模型和观测研究都表明,气候变暖可能会增强北半球陆地生态系统的植被生长,增加碳存储。然而,在过去50年,全球陆地表面温度在夜晚一直比在白天上升快,而我们对于这种不对称性对植物生产力的潜在影响却知之甚少。 这项研究中所提供的来自多方面的证据(包括关于植被绿色程度的28年时间的卫星数据以及对大气二氧化碳浓度的广泛测定结果)表明,白天和夜晚变暖对北半球的植被生产力有不同影响。白天变暖与北方湿冷地区生产力增加有关,但与干燥温带地区生产力降低有关。相比之下,夜晚变暖降低北方的植被生长,但在干燥温带地区对植被的影响却是有增有降。 2013年 8月29日《自然》杂志精选 浮游植物细胞大小 反映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变化 “钙板金藻”(又名球石藻,在海洋浮游生物中广泛分布)在藻类中是独特的,因为它们将碳既用于钙化,又用于光合作用。在这项研究中,Clara Bolton和Heather Stoll采用一个细胞碳流量模型发现,当二氧化碳浓度低时,这些生物将会把碳优先分配给光合作用而不是钙化,特别是在较大的细胞中。这一点反映在小球石和大球石的同位素特征之间的一个差别上,该差别在二氧化碳浓度高时会减小。这一模式可以在化石记录中看到。作者在距今大约600万年前的小球石和大球石之间发现了一个同位素分化,将此解读为细胞的碳获取对于当时二氧化碳浓度的普遍下降的一种临界反应。 2013年 8月15日《自然》杂志精选 极端气候造成二氧化碳浓度升高 最新研究表明,极端气候事件(如热浪、干旱和风暴)能部分抵消碳汇,甚至造成碳库的净损失。这篇观点文章研究极端气候在全球尺度上对陆地生态系统的碳循环的影响。它得出的结论是:极端气候具有压倒逐渐变暖的“碳汇效应”的潜力,促使碳从积累的碳库中迅速丢失,并在不远的将来增加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 2013年 8月8日《自然》杂志精选 10万年冰川化周期背后的驱动力 在过去100万年,地球的气候一直受一个10万年的冰川化周期所支配,该周期涉及北半球冰层的前进和后退。由地球轨道及其相对太阳的取向的不断变化所造成的日照(到达地球表面的太阳辐射)的变化与冰川化密切相关,但驱动这一周期的物理机制一直不清楚。 现在,Ayako Abe-Ouchi及其同事发现,日照变化与冰层大小和固体地球相互作用,控制这个10万年的周期。他们的模型表明,日照、气候和冰层下陆地的高程之间的内部反馈使冰层能够逐渐增长,直到达到一个最大值。这个时候,由固体地球延迟的反弹引起的冰层高程的降低,意味着日照水平小小的增加就能在仅仅几千年时间里毁掉冰层。 2013年 8月1日《自然》杂志精选 赤道太平洋中的季节循环 在大部分非热带海洋中,季节循环由太阳辐射的季节变化支配。但在热带,海洋表面温度存在一个强季节循环,尽管辐射输入相对来说保持不变。James Moum及其同事发表了多年份观测结果,它们表明:来自下面的湍流混合占140°W处赤道太平洋“冷舌”中海平面温度的季节循环幅度的大部分。这些发现应能提高我们对“厄尔尼诺/南方涛动”循环的认识,帮助提高很多海洋—大气耦合气候模型的准确性。 2013年 7月25日《自然》杂志精选 科学家探索海洋长期气候效应 早在1964年,挪威裔美籍气象学家Jacob Bjerknes猜想,大气与海洋之间的相互作用有相反效应,取决于相互作用的时间尺度:在年际尺度上,大气控制海洋表面温度,但在数十年的时间尺度上,海洋是大气变化的主要驱动力。前者现已被接受,同时模拟工作也被用来支持后者,但此前一直没有获得支持海洋控制大气观点的可靠观测证据。现在,Sergey Gulev等人整合了现有观测证据,发现至少在北大西洋,海洋的确驱动着表面热通量在数十年时间尺度上的变化。 2013年 7月18日《自然》杂志精选 北半球森林水利用率大大增加 理论表明,大气中CO2浓度升高应能提高植物利用水的效率,但在自然森林生态系统中该效应的实际程度仍不清楚。对来自北半球各森林研究点的碳和水通量的长期测定结果所作的一项分析,发现在过去20年水利用效率有出乎意料的增加,这与大气CO2浓度从350ppm到400ppm的增加巧合。这一趋势经常伴随着光合作用吸收及“碳固存”的同时增加。作者提出,植物气孔的部分关闭(以使植物叶子中CO2浓度保持不变)是对所观察到的水利用效率趋势的最有可能的解释。这些结果与当前的理论及陆地生物圈模型是不一致的。 2013年 7月11日《自然》杂志精选 控制气候变暖需考虑多个变量 当前气候谈判的重点是,对温室气体的排放进行管理,以便将变暖控制在不高于工业化以前水平2摄氏度。但温度只是气候变化的一个方面。Marco Steinacher等人考虑了另外几个变量(海平面上升、海洋酸化和净初级生产),并为每个变量设置了合理的上限。通过把要实现的相关目标以这种方式组合在一起,他们得出的所允许的温室气体排放水平要比仅仅根据温度上限得出的水平低得多。 2013年 6月20日《自然》杂志精选 长石促进云中冰核形成 干旱地区矿物尘埃气溶胶的出现触发超冷云中冰的形成,这会影响云的辐射性质,从而影响气候。人们认为,黏土矿(这些尘埃的主要成分)也是功效最强的冰成核颗粒。但Ben Murray及其同事在这项研究中发现,长石矿主导矿物尘埃的冰核形成,尽管它们只是一个较小的尘埃成分。他们还提出,长石颗粒在某些温度下可能占地球大气中冰核的大部分,而且由于长石含量可以变化,所以尘埃源位置的变化可能会改变大气中冰核的浓度以及与之相关的气候效应。 2013年 6月6日《自然》杂志精选 有关格陵兰和南极冰层减少速度的结论 在2007年,“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未能对冰层通过动态过程(如因冰下水文活动的变化而发生的冰加速)对海平面上升的贡献作出一个估计。这个问题,再加上来自卫星观测工作的成熟数据流,导致了大量研究工作的进行。Edward Hanna等人回顾了过去六年有关冰层物质平衡变化的研究工作,得出结论认为:来自格陵兰的冰层加速消失是一个可靠的发现,但来自南极洲的冰层消失可能远低于人们以前所想的。 2013年 5月30日《自然》杂志精选 北冰洋在全球气候变化中的影响 通过海冰的产生及其对“大西洋经向翻转环流”的贡献,北冰洋对全球气候系统有很大影响。在这项研究中,Sharon Hoffmann等人测定了7个海洋沉积芯中的镤-231/钍-230同位素比,来分析在冰期、冰消期和间冰期“颗粒活性元素”的沉积模式。他们发现,北冰洋在过去35000年始终是向大西洋输出海水的。这与很多其他地方是不同的,那里的冰期—冰消期气候变化与海洋环流的深度改变相关。 2013年 5月16日《自然》杂志精选 鱼类种群数量对气候变暖的反应 随着气候变暖,我们会看到适应暖水的海洋物种数量增加,而相应地,那些适应较冷海水的物种数量则会下降。现在,这种特征模式已在对1970年和2006年间52个大型海洋生态系统中的“渔获组成”所作的一项研究中被检测到。这些海洋生态系统是包括大部分世界主要渔场在内的一个样本。作者建立了一个指数,即MTC(渔获的平均温度),是从被捕捞物种的“平均推断出的温度偏好”按它们的年度捕捞量(渔获量)加权计算出的。在这些年间,全球温度偏好以大约每10年0.2℃的速度增加,所产生的效应在非热带海域甚至更为明显。这些发现综合在一起,凸显了我们需要制定怎样适应气候变暖的计划,以减小气候变化对沿海地区的经济和粮食安全的影响。 2013年 4月4日《自然》杂志精选 早上新世海洋表面温度与今天类似 早上新世(距今大约500万年前和300万年前之间的一个温暖时期)是地球上CO2水平与今天相似的最近时期。因此,了解早上新世的气候状况和机制是一项重要工作。Alexey Fedorov及其同事整理了可以获得的代用气候指标,发现早上新世的最大海洋表面温度与今天基本一样,但在北—南方向上和(尤其是在赤道太平洋上)东—西方向上的温度梯度都要比今天小。当前气候模型中所提出的机制没有一个能完全解释早上新世的气候状态,说明在对比今天更温暖的气候条件下发生的地球系统过程进行模拟时所面临的挑战仍然存在。 2013年 3月14日《自然》杂志精选 水和氢在地幔中并不混合 根据相当少的实验数据,人们曾假设:在氢分子(H2)和水在深层地幔中的含水流体中共存的地方,二者是完全可以混合的。但根据对作为合成流体“内含物”束缚在石英或橄榄石矿物中的水性流体所作的这项研究,事实并不是这样的。Enik?觟 Bali等人提供的实验证据表明,在与地球内深度50km~80km处相似的条件下,水和氢以两个分开的、不可混合的相共存。他们的结论是:这种不可混合性也许是形成被认为存在于地幔中的谜一样的超级还原区域的原因,同时它也为在地核形成之后地球上层地幔立即被迅速氧化提供了一个机制。 2013年 3月7日《自然》杂志精选 海洋在“雪球地球”事件中所起作用 关于在距今7.50亿年至6.35亿年左右的新元古代有可能存在一个全球性的“雪球地球”的问题目前还有争议。但不管当时的严寒是否是全球性的,清楚的是当时确实发生了大范围的冰川化。迄今为止的大部分研究工作都是关注发挥作用的大气过程,基本上忽略了海洋的影响。现在,Yosef Ashkenazy及其同事发现,若假设存在一公里厚的一个冰层,由于地热流动弱,那么地球上将会形成一个“雪球海洋”,其中将会有猛烈的海水混合过程以及一个强大的赤道翻转环流、赤道喷射流和大量漩涡。沿海上涌过程可能会在大陆边缘附近造成无冰水域。这项工作对于“雪球”事件期间光合作用生物的生存和对于当前的地质及地球化学观测结果的解读都有意义。 2013年 2月21日《自然》杂志精选 热带森林的碳平衡 为因应气候变化,热带森林可能会释放大量碳,加快进一步气候变化的速度。它们也可能不会:迄今为止的研究结果一直是相互冲突的和有争议的。现在,Peter Cox及其同事利用热带陆地碳循环对年际气候变化的反应来约束未来可能发生的反应。他们发现,气温每升高一度,热带地区将排放530±170亿吨的碳,这个数字比以前的研究工作所预测的数字低很多。 生态系统对水量异常的抵抗力 21世纪初期全球干旱状况有所加剧。本文作者描述了一个全球生态系统样本中的植物群落对干旱压力的反应,将其作为生态系统恢复能力的一个度量,并将来自21世纪初的数据与来自20世纪末的数据进行了比较。他们在不同时间尺度上和不同地点发现了用水效率数值的一个共同范围。这项研究将能帮助我们了解植被生产会怎样对所预测的、随气候变化发生的水文气候条件的改变作出反应,这对有关粮食生产和资源管理的决策有重要意义。 2013年 1月24日《自然》杂志精选 Eemian时期气候的一个详细记录 格陵兰冰层的冰量正在减少,并为持续发生的海平面上升作出贡献,但由于对距13万~11.5万年前的上次间冰期(被称为Eemian时期)其变化的认识不全面,人们一直难以作出可靠预测。现在,一个国际研究小组从新的NEEM冰芯成功重建了Eemian气候记录。该记录显示,尽管当时的气候比过去一千年的气候温暖8℃,但该冰层的厚度只减小了几百米。另外,该冰芯还显示,在Eemian时期,该冰层的北中部表面发生显著消融(这种情况我们可能很快又会看到),正如2012年7月在格陵兰观察到的由于气温较高而在NEEM形成的融化层所反映的那样。 2013年 1月17日《自然》杂志精选 造成东非干旱的因素 东非最近发生的灾难性干旱之所以严重,部分原因是,它是叠加在春季降雨量的一个持久的、十年尺度的下降过程之上的。试图了解造成当地水文气候变化的机制以及由此所引发的粮食安全问题的努力,因仪器记录的短暂而受挫——短暂的仪器记录使得研究人员难以梳理出它们在几十年时间尺度上的影响。Jessica Tierney等人在这篇论文中发布了对过去数千年的一个古气候合成研究结果及模型模拟结果,它们显示:东印度洋(而不是太平洋)的海洋温度变化是东非降雨量的支配性的长期影响因素。印度洋的较低温度条件造成一个局部大气环流,该环流有利于形成上升的条件和更多的降水。 2013年 1月3日《自然》杂志精选 政治不确定性 对减缓气候变化成本影响最大 减缓气候变化的成本上所存在的不确定性是由地球物理学、技术,以及社会系统和政治上的不确定性决定的。通常,地球物理不确定性是与其他三方面的不确定性分开评估的,这使得对主要不确定性因素进行总体评估有困难。Joeri Rogelj及其同事利用一种综合模拟方法来计算在四个主要不确定性影响之下使气候保持在某个全球变暖阈限(比如说已经被讨论多次的2摄氏度)之下所涉及的成本。他们发现,政治不确定性迄今对成本分布影响最大。作者根据他们的结果得出结论认为,如果要使2摄氏度的目标变成现实,我们在2020年之前就必须走一条高效率的、低能源需求的路线,同时采取减缓气候变暖的措施。 “埃迪卡拉纪”生物是陆地生物 “埃迪卡拉纪”化石(距今5.42亿至6.35亿年)出现在全世界各种不同的沉积物中,一般被理解为来自浅层至深层海洋。它们被认为是海洋无脊椎动物门的寒武纪演化爆炸的早期动物祖先,如巨大的海洋原生生物和地衣化的真菌。Gregory Retallack对认为“埃迪卡拉纪”生物是海洋生物的假设提出了怀疑:对来自澳大利亚南部的化石土壤(古土壤)所作的一种新解释表明,这些生物至少有一些是生活在陆地上的。 Retallack所提出的认为一些“埃迪卡拉纪”化石为凉爽、干燥土壤中的大型固着生物的观点,与以下观察结果是相容的:“埃迪卡拉纪”化石在外形上和保护状态上像生物土壤壳上的地衣和其他微生物群落,而不像海洋动物或原生生物。 2012年 11月29日《自然》杂志精选 关于同温层温度趋势的冲突数据 对流层变暖和同温层变冷是由人类活动造成的全球变暖的两大特征。虽然对较低同温层的变冷已有很好的文献记录,但此前对中上同温层所发生的变化一直只能通过一个卫星数据集来估计。现在,David Thompson及其同事比较了两个可以获得的观测数据集和气候模型模拟结果。 在这些模型和观测结果内以及在它们之间,他们都发现了在绝对幅度和时间模式上所存在的广泛差别。造成这些差别的原因尚不清楚。这些发现让人们担忧:我们对大气层如何响应温室气体和臭氧消耗物质的排放的认识是否正确?找出一个答案来,应当是未来气候研究的一项优先任务。 2012年 11月15日《自然》杂志精选 关于全球干旱趋势的新数字 已发表的、对近几十年干旱的历史变化所作的评估表明,干旱频率和受影响面积都在增加。Justin Sheffield等人发现,由于对干旱指标的不适当计算,以前的这项工作是错误的。利用一种更倚重于物理学的方法,该研究小组发现,在1950~2008年间,干旱情况事实上几乎没有变化。 2012年 11月1日《自然》杂志精选 河流对气候变化的反应 这项研究让我们对河流冲积系统对气候变化的反应有了更深的认识。河流沉积物性质的一个变化被发现与“古新世—始新世极热事件”(发生在距今约5600万年前的一次显著的全球变暖事件)巧合。这个变化被解读为科罗拉多西部的河流系统响应于气候的深度变化而发生的突然重组。古景观恢复速度较慢,冲积模式中所记录的径流系统的变化在那次变暖事件后还持续了很长时间。 2012年 10月25日《自然》杂志精选 因“湾流”变化造成的包合物失稳 包合物存储数量巨大的甲烷,其中大部分在较浅的海洋架环境中。人们曾假设,甲烷从包合物的突然释放可能会引起突然的气候变化,而且这一假设曾被用来解释过去的变暖事件,如“古新世—始新世最热事件”。现代气候中包合物失稳被假设是可能发生的,尤其是在发生显著的海洋变暖时。在这项研究中,Benjamin Phrampus和Matthew Hornbach用地震数据和模拟方法揭示沿美国东部边缘所发生的包合物失稳。失稳被认为与“湾流”的变暖作用或其位置的稍微偏移有关。然而,由包合物失稳所释放的甲烷对气候的影响仍不确定,因为不清楚这些甲烷有多少实际上会进入大气层。 2012年 10月4日《自然》杂志精选 气溶胶与气候变化之间的联系 极地冰芯保存着硫酸盐气溶胶的记录,但迄今为止,对融化的南极冰芯样本所作分析得出的关于气溶胶与气候之间可能的相互作用的结论都是含糊的。现在,通过将粘附硫酸盐的尘埃与硫酸盐分开,Yoshinori Iizuka等人发现,过去30万年中,在南极内陆的Dome Fuji这个地点,硫酸盐的浓度与当地气候变化一直是成反比关系的。“末次冰盛期”以来,硫酸盐的变化可能为今天的气候变暖作出了贡献,但所估计的效应是高度不确定的。相比之下,在冰期到间冰期的整个过渡时期,硫酸盐离子浓度保持不变,这与人们从长期争论的CLAW假说可以预计的结果是相反的,后者认为:气候是通过海洋浮游植物由硫酸盐调控的。 2012年 9月27日《自然》杂志精选 被气候变化扰乱的冬眠 人们对气候变化对鸟和植物种群的季节性生物节律的影响已有深入的研究,但对哺乳动物是怎样受影响的却不是很清楚。利用有关加拿大阿尔伯塔省哥伦比亚地松鼠冬眠开始日期的一个持续20年的数据集,一个国际科学家小组报告了冬眠开始时间因气候变化而延迟的一个罕见例子。他们将所发生的延迟(相当于每年近半天时间)归因于季节晚期暴风雪越来越多。在冬眠开始较晚的年份,雌性的适应性较差,因此种群的增长速度要比以前慢。来自当前气候模型的一致预测是,冬季降水增加,所以这样的事件将来会变得更普遍。这些发现表明,对气候的行为反应可以与个体适应性的下降联系起来,也可以被温度的升高直接触发。 2012年 9月20日《自然》杂志精选 土壤湿度对降水的影响 土壤湿度已知在一系列不同的时间和空间尺度上影响降水,而且大部分模型都表明,土壤越湿,使得大气中水分含量越大,有利于局部风暴的形成。但对来自一组气象卫星的全球降水数据所作的这项分析显示,尤其是在半干旱地区,午后降水发生在干土壤上比发生在湿土壤上的可能性更大。这些发现表明,当前的气候模型可能缺失调控对流及陆地—大气互动的基本过程。 2012年 9月13日《自然》杂志精选 空气穿过热带森林易促成降雨 这一全球性观测分析表明,森林通过一个水循环反馈机制对顺风方向数百公里距离的降水施加很强的控制。在降水时,其中一部分通过蒸腾和蒸发返回大气中。在热带,这一过程长期被认为是降水总预算的一个重要部分。但大部分证据都来自模型研究,这些研究仍存在不确定性。Dominick Spracklen及其同事采用遥感和大气反向轨迹模拟方法发现,空气穿过致密森林时所产生的降水量比其穿过稀疏植被所产生的降水量多约两倍。他们估计,如果亚马逊地区森林砍伐情况以当前速度继续,那么季节性降水将减少12%~21%。他们的结论是,如果要避免对区域降水产生很大影响,那么遏制森林砍伐的努力将至关重要。 2012年 8月30日《自然》杂志精选 碳循环和气候变化的历史 碳酸盐补偿深度(碳酸盐发生溶化处的海洋深度)反映了大气中所存在的二氧化碳数量,因而也提供了关于地质时间尺度上的气候情况的线索。这篇论文报告了对过去5300万年赤道太平洋中碳酸盐补偿深度的一个详细重建。该补偿深度被发现能够反映海洋变冷情况,其深度从早新生代(距今5600万年至5300万年前)的3.0~3.5公里加深到今天的4.6公里。所观察到的在距今4600万年至3400万年前左右碳酸盐补偿深度的快速波动,有可能通过风化(侵蚀)情况的变化以及供应到海床上的有机碳类型的变化得到部分解释。 2012年 8月23日《自然》杂志精选 大气中乙烷水平的长期下降 乙烷是遥远大气中最丰富的非甲烷烃类,是对流层臭氧的一种前体。这篇论文提供了迄今所建立的全球大气乙烷水平的最长连续记录,发现全球乙烷排放速度在1984年和2010年间下降了21%。这一结果也许可以归因于偶然性排放(如天然气从油井中的喷发和燃烧等)的下降,而不是乙烷其他主要来源(如生物燃料的使用及生物质的燃烧)的下降。因为甲烷与乙烷主要排放源相同,所以乙烷的这一新的长期记录可用来研究全球甲烷水平的变化。基于这种想法,本文作者提出,偶然性化石燃料排放量的减少也占全球甲烷排放量减少的30%~70%。 2012年 7月26日《自然》杂志精选 生态系统对温度变化的反应 在细胞水平上,呼吸与温度之间的关系是指数关系,但在生态系统水平上,这种关系却会被群落结构和物种丰度改变。这项研究利用来自9个不同生态系统类型的数据来构建一个全球数据库,跟踪生态系统呼吸的季节性温度依赖性。对这些数据所作的分析显示:第一,生态系统呼吸的短期(每日)温度依赖性对地球上所有主要生态系统类型来说都是相同的,可以根据细胞生物化学来预测;第二,长期(每年)温度依赖性在水生环境中比在陆地环境中更强,这表明水生生态系统对全球变暖将会更敏感。 2012年 7月12日《自然》杂志精选 在流沙上行走之谜 人们说,如果你走得足够快的话,你就可以在会将不能动的人和不小心的人陷进去的流沙上行走。这项研究解释了其中所涉及的各种力。液体一般在一个侵入的物体周围流动,但由微米大小的颗粒所构成的致密水质悬浮液会在冲击下硬化。人们经常用“剪切增稠”(剪切的悬浮液的一种扩张倾向)来解释这种液体的暂时性变硬,但该解释难以说明此类效应所具有的幅度。在这项研究中,Scott Waitukaitis 和 Heinrich Jaeger发现,一个不同的机制产生了相当大的冲击阻力。通过利用详细成像方法来捕捉这一过程的动态(该过程是通过用一个铝棒敲打由玉米粉和水构成的一种悬浮液来模拟的),他们发现,应力来自一个由冲击产生的“固化前沿”,这个“固化前沿”将一个最初可压缩的颗粒基质变成了一个快速增大的“阻塞区域”。 2012年 6月28日《自然》杂志精选 气溶胶的自由电子激光成像 气溶胶颗粒在材料工程、毒理学和气候变化等多种不同学科有重要意义,但要在它们本身所处环境中分析这些物质的结构和性质却有困难。这篇论文报告了利用来自“Linac 相干光源”的自由电子激光器的强X射线脉冲来对飞行中的单个亚微米颗粒以纳米分辨率进行成像的一种原位分析方法。该方法还能利用“飞行时间质谱”同时完成组成分析。 2012年 6月14日《自然》杂志精选 树木年轮捕捉到了8世纪的宇宙事件 树木年轮中的碳-14可用作宇宙射线活动的一个指标——14C是由大气中的氮与宇宙射线中的中子相互作用产生的。现在,对两个日本雪松的年轮中14C含量所作的一项高分辨率分析,显示了在公元774年和公元775年间14C含量增加约12‰的证据,比按太阳的普通调制效应所预期的数值大约20倍。本文作者得出的结论是,在公元775年前后,在我们的空间环境中发生了一次能量极高的事件,其原因目前尚不知道,因为没有当时发生一次超新星事件或一次大型太阳耀斑事件的支持证据。 2012年 6月7日《自然》杂志精选 预测全球变化的生物学影响 对生物圈将会怎样响应于人类活动而变化的大部分预测都植根于预测轨迹。这样的模型倾向于不去预测临界变化或临界点,虽说最近的研究工作表明这些情况发生的概率很高。而且,在地方尺度上,当过了临界阈限时,生态系统已知会在不同状态之间突然变化。这些作者们对生态学和古生物学各个方面证明这样一种转变在整个生物圈的尺度上正在逼近的证据进行了评估,他们接着提出了关于生物学预测工作可以怎样来改进、以使我们能够在全球以及地方尺度上检测临界变化之早期警示信号的建议。 2012年 5月17日《自然》杂志精选 造成热带向北扩大的因素 热带气候区几十年来一直在扩大。同温层臭氧消耗已被发现是造成热带气候区向南扩大的一个因素,但其在北半球的扩大机制仍不清楚。现在,Allen等人报告,因大气加热效应和对流层气流的偏移而造成的炭黑和对流层臭氧的增加,最有可能是热带气候区向北扩大的原因。温室气体是次一级影响因素。就减缓气候变化的政策来说,这项工作说明,对炭黑和臭氧前体所采取的排放控制措施,不仅可帮助减缓全球变暖,而且还能减轻北半球大规模大气环流的变化所产生的影响。 地球发电机的动力来源 铁的热性质和电性质,对于了解地球深层的热演化及用来驱动产生地球磁场的“发电机”的动力有重要意义。这些参数以前曾通过外推来自较低压力或温度条件下的结果估计过,但Monica Pozzo及其同事现在发表了这些参数在地球外地核的压力和温度下的一个“第一原理”计算结果。两个传导率被发现都比以前的估计结果高两到三倍,这促使人们对有关“发电机”动力的估计结果进行重新评估。这些结果大大限制了关于“地球发电机”动力的模型,并且表明,地核最上端一定是“热分层”的。 2012年 4月26日《自然》杂志精选 海洋“铁建造”的地球年代学 “海床铁建造”是海洋中氧耗尽时沉积形成的,因此距今23.2亿年前大气中氧含量的上升被认为造成了它们的下降。它们5亿年后(在一个加氧的大气环境中)的突然重新出现仍然是一个谜。这些距今18.8亿年前的“铁建造”大部分都是在北美发现的,但这项研究所报告的新的地球年代数据却表明,主要“铁建造”大约同一时间在澳大利亚也沉积了,说明它们反映了全球海洋的化学和氧化还原状态。本文作者提出,增强的火山和热液活动释放出大量铁,改变了海洋化学,沉积了主要“铁建造”。火成活动的下降导致了“铁建造”的消失。 2012年 4月19日《自然》杂志精选 27亿年前的雨点留下的标记 在距今大约27亿年前的太古代末期,一场降雨在来自今天南非草原上一次火山喷发的火山灰沉积物上留下了标记。随着火山灰硬化形成凝灰岩,由一个个雨点留下的与火山坑相似的印迹也被变成化石了。对这些印迹所作的一项分析,结合与2010年冰岛Eyjafjallaj?觟kull火山喷发所形成的类似印迹进行的对比,表明太古代空气密度不到今天空气密度的两倍。与此同时,太阳也要比今天暗一些,但气候却比较温暖。用来解释这种“暗淡年轻太阳”悖论的大多数理论都假设,太古代的大气要比今天的大气密度大,当时的温室效应也更强,但这项最新工作却排除了当时二氧化碳水平较高的可能性;“氮压力加宽”可能性仍不大,但却是有可能的。 《自然—气候变化》 2012-4-13 气候变暖对植被“拔苗助长” 作者:Bruce Hungate 来源:《自然—气候变化》 发布时间:2012-4-13 17:29:39 据物理学家组织网4月10日报道,美国北亚利桑那大学进行的一项长达10年的研究发现,在环境变暖的早期阶段,植物可以茁壮成长,但很快就会开始退化。该研究发表在本周的《自然—气候变化》上。 研究人员在亚利桑那州北部从高海拔向低海拔移植了四个典型的草地生态系统,并在不同的气候变化范围模拟未来较温暖的环境。他们发现,在模拟环境气候变暖情况下的第一年植物生长得很茂盛,但在接下来的9年内这种效应逐步减少,直至最终消失。 该研究反映了全球变暖对植物生长的长期影响,如植物物种形成生态群落的情况,以及植物如何利用或保留基本的资源,如氮的变化。研究显示,长期的气候变暖导致本地物种丧失,更温暖的环境中物种侵占使植物群落朝向低产物种发展。温暖的草原氮循环会更迅速,产生更多植物可利用的氮,帮助它们更快成长;但是太多的氮被转化成氮气进入大气中,或通过降雨洗涤土壤释放出更多的氮气。 北亚利桑那大学生物科学教授布鲁斯说,这个研究结果挑战了对气候变暖将增加氮肥量并促使植物的持续生长力的预期。更快的氮周转会刺激氮的流失,可能减少了气候变暖加速植物生长的影响。 研究人员强调,从短期的实验或在温室实验得出的推断是不能衡量出植物群落的变化和养分循环的结果的。布鲁斯说:“这项研究在国家科学基金会目前的资金支持下至少将持续5年以上,未来希望再有5年。长期的观察是关键。我们现在已感到很惊讶,估计在将来惊讶会有更多。”(来源:科技日报 华凌) 《自然—气候变化》发表论文摘要(英文) 2012年 4月12日《自然》杂志精选 人类活动所产生的气溶胶影响气候变化 北大西洋海洋表面温度的变化,对全球很多地方的气候都有深远影响。大西洋海洋表面温度在数十年时间尺度上的变化长期被认为是由海洋内部动态决定的,但Booth等人在此提出证据表明,由人类产生的气溶胶(主要来自化石燃料和生物质的燃烧)是20世纪北大西洋气候变化的一个主要驱动因素。他们利用一个复杂的地球系统气候模型表明,从1860年到2005年,由人类活动所产生的气溶胶排放严重影响了大西洋数十年时间尺度上的海洋表面温度变化,因此也严重影响了与大西洋海洋表面温度变化有关的气候过程和事件,如干旱和热带气旋。 温度对植物开花时间的影响 植物生长和发育受温度变化的影响。在这项研究中,Wigge及其同事研究植物怎样响应温度的上升来控制它们繁殖的时间。他们提供了一个上升的温度能够直接激发模型植物拟南芥开花的机制。开花时间是作物的一个重要特征,在机制上对温度上升怎样影响这一过程的认识对于减轻气候变化的效应将会有重要意义。 2012年 3月29日《自然》杂志精选 南极冰层融化与海平面上升的关系 在上次冰期末一次被称为“融水脉动1A”的事件中,发生了迅速的海平面上升。这次事件的精确幅度和发生时间仍然比较模糊,从而也使得气候作用力和随后的冰层反应不清楚。现在,Pierre Deschamps及其同事报告了在塔希提岛进行的一项大型珊瑚礁钻探项目的结果,确定“融水脉动1A”事件发生在距今14650年和14310年之间,这个时间正好与一次气候变暖高峰一致。当时海平面上升了14至18米。这样大幅度的海平面上升表明,南极洲的冰层融化可能对这些变化的发生作出了贡献,而这在以前是一个很有争议的问题。 2012年 3月8日《自然》杂志精选 复杂性的不稳定效应 Robert May 40年前在Nature杂志撰文,对生态学中一个核心观点提出质疑。当时人们普遍接受的观点是,复杂生态系统比简单生态系统更稳定,但May证明,足够大或足够复杂的生态网络倾向于不稳定。自那时以来,理论生态学方面的很多研究工作都聚焦于寻找为什么特定的非随机网络在实践中是稳定的原因。Stefano Allesina和Si Tang对不同类型的现实网络的稳定性标准进行了分析,发现了捕食者—猎物互动关系(它们是稳定的)与竞争的和互惠的互动关系(它们是不稳定的)之间的关键差别。 2012年 1月19日《自然》杂志精选 亚马孙是否能够渡过危机 亚马孙流域的巨大森林—河流系统正在迅速发生变化。人类已经在那里活动数千年了,而他们作为促成变化的因素所产生的影响正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加速发展,该地区现在已有约2500万人口。Eric Davidson及其同事在此将有关气候变化以及如森林砍伐和火灾等扰动对亚马孙流域所发挥功能的影响的最新研究(其中很多都来自“大尺度生物圈—大气实验”项目)进行了综合。虽然这里的森林对于单一扰动因素是有适应能力的,但巴西也许完全能够不用破坏其森林而维持经济发展,同时多种扰动因素的互动效应已经改变了该地区的水文和能量平衡。而且有迹象表明,亚马孙地区甚至可能正在从一个“净碳汇”向一个“净碳源”过渡。 2011年 11月24日《自然》杂志精选 水是怎样形成冰的 水的各种异常性质让科学家困惑了几十年,人们也提出很多假设来解释它们的起源。其中的一个谜题是,是什么决定水在结冰之前可以被冷却到的最低温度这样一个问题。低温时的快速结晶妨碍了实验研究,而模拟工作就在电脑上所花的计算时间来说通常成本又太高。现在,Emily Moore和Valeria Molinero利用一个允许进行严格计算的简单水模型发现,超冷液态水中“四配位”分子所占比例控制冰的形成速度和机制。该结构变化还导致结晶速度在225K时出现一个峰值;在这个温度以下,冰核的形成速度快于液态水的平衡速度。这一发现可解释所观察到的热力学异常,也可解释为什么均匀的冰成核速度取决于水的热力学因素。 2011年 11月17日《自然》杂志精选 砍伐森林的变冷效应 气候模型表明,林地向草地或农田的转化可能会通过地表反照率的增加而产生一个变冷效应。但迄今为止,尚未有包含大的气候和地理范围的研究工作证明该效应的存在。现在,研究者将来自林地中“涡流协方差塔”和附近无林地点的温度数据结合在一起,发现在北纬45度以北有一个接近1 ℃的变冷效应。该效应随着纬度的降低而降低,在北纬35度以南可能会变成正效应(变热效应)。 南极下的造山运动 隐藏在南极东部冰层下Gamburtsev山系的雷达、引力和磁性数据显示:该山系周围存在一个2500公里长的裂缝,其位置在该山系较厚的地壳根之上。它向有关造山运动的传统思想提出了挑战,因为它们位于一个被广泛认为是稳定的克拉通(地块)上。模拟表明,该山系是由“裂缝—侧翼隆起”、“根部浮力”和“均衡反应”的综合作用形成的,并导致了冲积和冰川侵蚀。 2011年 10月13日《自然》杂志精选 海水来自哪里 地球的宏观组成类似于一类被称为“顽辉球陨石”的缺氧陨石,它们被认为是在早期太阳星云中形成的。这个观点导致一个假设:原始地球是干的,包括水在内的挥发物来自小行星和彗星对地球的碰撞。然而,在六个“奥尔特云”彗星中测量出的“氘—氢”(D/H)比远高于地球上的这个比例,明显排除了这样的天体居于支配地位的可能性。现在,“赫歇尔太空望远镜”被用来确定“柯伊伯带”彗星103P/Hartley 2中的D/H比例。这个比例与地球上相似,说明这类彗星也许曾帮助形成了地球上的海水。 二氧化硫和大气层的氧化 在距今大约25亿年前(在太古代结束之后),大气在被称为“大氧化事件”的事件中由无氧状态变成弱有氧状态。利用一个火山排气模型,Gaillard等人发现,触发该事件的可能是在此之前发生的一个地壳形成阶段。他们提出,随着大陆的出现和火山越来越多地发生在地上而不是水下,岩浆挥发物在较低的压力下被排放出来,导致排出的气体被逐渐氧化。硫元素由以硫化氢(H2S)形式转化为以二氧化硫(SO2)形式释放,这种转化随后有可能促成了海洋硫酸盐的还原以及地球大气层的最终氧化。 2011年 9月1日《自然》杂志精选 岩石产生的氮 生物可利用的氮通常限制自然生态系统中的植物生长。在没有人类时,这种必要的养分被认为主要是通过细菌代谢来自大气。Morford等人发表了对岩石、土壤和树叶中氮浓度及同位素组成的测定结果,并用这些结果来说明,基岩对于美国西部的森林来说是生物可利用的氮的又一个、迄今被忽略的来源。而且,生长在富含氮的地质结构之上的森林,其所储存的氮要显著多于营养不足的森林。 2011年 8月25日《自然》杂志精选 英国更新世地层准确年代的测定 “英国第四纪”(大致为过去260万年)的生物多样性以及化石地点的丰富度和对比性气候记录等都是无可比拟的。然而,由于除了最近的沉积层以外的所有沉积层都无法用放射性碳年代测定方法来测定时间,也由于没有便于收集数据的火山岩石,人们一直难以获得很多英国更新世沉积层的准确年代。Penkman等人根据在第四纪沉积层中普遍存在的稳定生物矿物质的晶体内蛋白(存在于淡水腹足动物Bithynia的鳃盖壳内),建立了新的分析方法。他们将不同的沉积层都与全球海洋同位素时期进行了置信度较高的匹配,将英国有关动物区系和考古变化的丰富记录可靠地置于一个大背景中。 2011年 8 月18日《自然》杂志精选 尘埃供应量对气候变化的影响 尘埃通过向海洋生产力受到铁供应状况限制的区域提供铁和其他必要微量营养成分,而在海洋生物地化循环中扮演重要角色。Martínez-Garcia等人发表了一个过去400万年南大洋尘埃和铁供应情况的海洋记录。从“叶蜡”获取的这些数据表明,以前获得的来自南极冰芯的尘埃流量记录基本上反映了一个更大区域的情况。重要的是,尘埃和铁的供应量在距今125万年前急剧增长,说明尘埃供应量增长可能是对晚更新世冰期和间冰期气候更严重波动的一大影响。 2011年 8月11日《自然》杂志精选 大气中甲烷浓度增速减慢的不同结论 甲烷是对气候有显著变暖效应的一种温室气体(只有水蒸气和二氧化碳比它更重要),然而人们对影响其在大气中浓度的因素仍然不是很了解。尤其是,20世纪中期其浓度的迅速上升在世纪之交却逐渐地(但暂时性地)慢了下来,造成其增长速度降低的原因目前仍在争论中。两项新的研究工作为这个谜团提供了线索,但其得出的结论却是相互冲突的。Fuu Ming Kai等人对北半球和南半球甲烷浓度及同位素特征之间的差别进行了测量,并且得出结论认为,湿地微生物活动程度的降低是主要原因。 2011年 8月4日《自然》杂志精选 浮游植物对海洋酸化的反应 如“颗石藻”等钙化生物对因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增加而发生的海洋酸化的反应的性质,是预测未来碳循环及其对由人类活动造成变化的反馈关键。在实验室中所做实验对了解这个问题几乎没有帮助,因为它们通常所跟踪的只是所选择的某一种生物对少数几种变化了的参数作出的反应。通过分析当代表层海水样本和化石沉积芯,Beaufort等人发现,溶解的CO2的增加引起钙化速度的加快,而重度钙化的“颗石藻”形态的丰富程度则依赖于碳酸盐化学。然而,在具有低pH值的现代水域中重度钙化的“赫氏颗石藻”(Emiliania huxleyi)的意外发现,却表明海洋对CO2增加的反应是复杂的。 2011年 7月28日《自然》杂志精选 阿拉斯加冻原火灾大量释放碳 2007年,阿拉斯加冻原上的一个面积超过1000平方公里的区域被一次火灾毁掉,使1950年以来该地区累积被烧面积增加一倍以上。现在,Michelle Mack及其同事发现,在这个过程中,2.1万亿克的碳被释放出来,土壤有机质总深度的约1/3被烧掉,从而使永久冻土有可能融化。在整个燃烧过程中释放的碳的数量,相当于20世纪过去25年整个北极冻原生物群落每年的净碳汇。由于随气候变暖冻原火灾预计会增加,所以原始冻原土壤燃烧可能会构成一个正的气候反馈,其方式是:将表层土壤碳转移到大气中,加快深层永久冻土碳的融化和分解。 2011年 6月9日《自然》杂志精选 空气—水界面上的表面现象探究 空气—水界面上的表面现象在包括从海洋学到大气化学和环境化学在内的很多方面都至关重要。这个领域一个有待回答的问题是:界面区域有多薄?或者说,在该界面被穿过后宏观液态水的性质多快才会重新出现?Stiopkin等人利用光谱学方法来探测水分子的“free OD”振动模式(在该模式下一个氧—氘键从表面伸出),并通过理论模拟来解释探测结果,他们发现,横跨在表面上的水分子形成的氢键只比宏观水中的氢键稍弱一些。这表明,宏观相(bulk-phase)行为的出现是非常迅速的,空气—水界面在从空气向水相(water phase)穿越之后的“愈合长度”是极短的。 2011年 6月2日《自然》杂志精选 “雪球”地球的结束机制受到质疑 距今大约6.35亿年前地球上Marinoan“雪球”冰川时期(也许是地球上最严重的冰期)的结束,被认为与被束缚的甲烷的大量释放有关,而这种观点的主要依据是,当时形成的岩石层中方解石沉积物的一个典型同位素特征。Bristow等人则提出,这些方解石是在周围地层沉积之后至少160万年由热液形成的,而且它们的特征源自其他地方的热液甲烷在热作用下所发生的氧化。这一观点拿走了支撑我们对在这一极端冰川时期之后温和气候条件怎样得到恢复的认识的一条关键依据。 2011年 3 月31日《自然》杂志精选 海洋暖流造成北美东北地区冬天寒冷 众所周知,亚洲和北美洲的东北地区在冬天要比同纬度的西部地区冷得多。对此,人们普遍接受的解释是,天气系统受较高地势的影响以及海洋暖流之上的盛行大气环流的流动的影响。现在,Yohai Kaspi和Tapio Schneider发现,海洋的确是造成温度差异的一个重要原因,但他们还发现了造成这一现象的一个令人吃惊的机制。气候模拟表明,比较矛盾的是,北美的相对较冷、而非欧洲的相对较热才是由“湾流”的比较温暖的海水造成的。与北美海岸线相邻的温暖的“湾流”海水(以及亚太地区海岸线上相似的温暖海水)产生大气波动,这种波动将寒冷的北方空气吸引到海洋暖流西边的大陆地区。 2011年 3月17日《自然》杂志精选 碳的释放与全球变暖 地球历史上最引人注目的全球变暖事件或称“hyperthermal”事件之一是“古新世—始新世极热事件”(PETM)。这个事件发生在距今约5600万年前,很可能是甲烷从沉积物中释放造成的。另外几个程度较差的变暖时期出现在PETM之后约600万~800万年。Sexton等人发现,这些较小的事件是短暂的、且相当频繁的,其节奏是由地球轨道确定的。它们迅速地开始和恢复说明存在一个机制,该机制主要取决于大气中的碳和溶解到海洋中的有机碳之间的转换,这与PETM事件中温室气体从埋藏的碳库中较慢释放的情形形成鲜明对比。这些发现有可能帮助回答关于极端变暖事件中全球碳周期怎样发挥作用的根本性问题。 2011年 3月10日《自然》杂志精选 PWP时期西太平洋的厄尔尼诺现象 分辨率不高的古气候间接指标证据曾表明,“上新世暖期”(PWP)(距今约350万年前)的特点是永久性的厄尔尼诺条件,在这样的条件下,赤道太平洋从南美向西到处都是温暖的,而不是像今天这样有“冷舌”(cold tongue)。来自珊瑚化石的新的高分辨率气候间接指标数据对这种论断提出了质疑。在菲律宾发现的保存非常好的PWP年代的珊瑚化石(上面有清楚的骨骼年轮)表明,在PWP时期,西太平洋的海洋条件以厄尔尼诺现象的变化为特点,其变化与我们今天所看到的相似。 2011年 3月3日《自然》杂志精选 揭秘“黑子周期-23”的最小值 我们目前(自2008年初以来)正在经历“太阳周期-24”,即对太阳黑子活动的科学记录自1755年开始以来太阳磁性活动的第24个每个大约为11年的周期。目前太阳非常活跃,但在“黑子周期-23”之后最近的、深度的活动最小值,却以数量之大超乎预料的无黑子日(在几乎一个世纪内是没有先例的)、非常低的辐射能量输出(辐照度)和地球上的高宇宙射线通量为特征。Nandy等人利用“运动发电机”模拟来解释这种异常太阳活动最小值可能的起源。他们发现,在一个周期前半部分太阳等离子体的快速流动(接下来是在该周期后半部分的慢速流动)会重现“黑子周期-23”最小值的两个特征。 Milankovitch理论受到质疑 从格陵兰冰芯和南极冰芯获取的过去气温的记录,对于在长时间尺度上了解全球气候系统很重要。据Milankovitch理论,在南极冰芯中记录的冰期至间冰期的气候变化,是由北半球高纬度地区夏季日照(地球表面接收到的太阳辐射的数量)决定的。现在,Thomas Laepple及其同事发现,南极雪的积累偏向于南半球的冬季,并且用局部日照的变化就可能得到解释,而不需借助北半球的影响。虽然这些结果没有构成一个完全否定的证据,但它们却表明,南极冰芯记录本身并不能为Milankovitch理论提供充分支持。 2011年 2月24日《自然》杂志精选 “超级干旱”的历史 在过去两千年,持续时间超过10年的干旱已知在美国西南曾间或出现过,但模型模拟却表明,持续时间要长得多的“超级干旱”也许会在将来更为温暖的气候条件下出现。对来自新墨西哥州北部一个湖泊沉积芯所做的一项新的分析显示,这样的极端干旱以前也曾出现过:千年尺度的“超级干旱”在更新世间冰期最暖时期是一种常态。在这些干旱期间,年平均气温可与今天的相比或更高。将更新世中期气候记录与全新世气候记录进行比较,显示存在很多相似性,这表明,如果不是由于人类活动造成的气候变暖的话,美国西南现在将可能进入一个湿冷时期了。 2011年 2月17日《自然》杂志精选 封面故事:人类活动影响极端降水量的证据 人类活动的一个显著效应已经在所观测到的气温和平均降水量趋势中被检测到。但迄今为止,尚没有研究工作正式识别出关于极端降水量的人类影响“指纹”,而且评估人类对特定天气事件的影响已被证明是困难的。现在,两个小组提供的证据表明,人类活动产生的温室气体显著增加了降雨量及局部洪灾风险的概率。Min等人对北美、欧洲和北亚1951年和1999年间降水量的观测结果和模拟结果进行了比较,他们发现了温室气体增加对北半球陆地上大部分地区极端降水事件发生率的一个在统计上具有显著性的效应。Pall等人利用公开发布的气候模拟结果发现,温室气体排放量增加在2000年秋季英格兰和威尔士的大范围洪灾期间使洪灾风险有实质性增加。 2011年 2月3日《自然》杂志精选 造成5000年前大气甲烷浓度异常增加的自然原因 关于人类通过温室气体排放影响全球气候已有多长时间的问题,对于了解气候系统的敏感度具有根本性意义。所以,人们对发生在距今大约5000年前的、大气中甲烷浓度的一次明显异常增加(如在极地冰核中所记录的那样)很感兴趣。对甲烷浓度的增加所作的解释包括非常早的农业活动及天然湿地排放量的增加等。现在,对上次冰期全球甲烷水平所做的一系列新的气候和湿地模拟表明,甲烷浓度的增加可以用地球轨道构形的自然变化来解释,南半球热带地区排放量的增加与由岁差诱导的季节性降水的变化有关。 2011年 1月27日《自然》杂志精选 融水的产生会降低冰川移动速度 人们也许以为,在气温较高年份所增加的融水会在移动的冰川或冰层与下面的基岩之间起润滑作用,从而加快冰体移动的速度。但事实显然不是这样的。现在,关于格陵兰冰体移动速度的卫星观测数据,为最近的一个理论预测提供了经验支持。该预测是,与高融水输入相关的高效冰下水系的发育事实上会降低冰的移动速度。来自“格陵兰冰层”上六大冰川的数据表明,虽然最初的冰移动速度的加速在这项研究工作的全部六年中都是相似的,但在温暖年份、当有更多融水产生时,冰川移动速度在晚夏时急剧减慢。 2010年 10月21日《自然》杂志精选 蒸发蒸腾与全球变暖的关系 全球水循环(包括蒸发蒸腾在内)的加速,被认为是全球变暖对地球系统所产生影响的一个关键指标。蒸发蒸腾指的是通过蒸发和植物呼吸的综合作用从地球的地表向大气层运动的水。Martin Jung及其同事利用一种由数据驱动的机器学习方法和一套基于过程的模型发现,在1982年和1997年间,蒸发蒸腾随全球变暖稳步增加。但从1998年以来,这种增加趋势平缓了下来,很可能是南半球(尤其是非洲和澳大利亚)土壤水分供应的局限性所造成的一个结果。至于这是一种自然气候变化的构成部分,还是陆地蒸发蒸腾从长远来讲将会更多受到供应限制的一个气候变化信号,仍然有待观察。 2010年 10月14日《自然》杂志精选 “二次有机气溶胶”也可以是无定形固体 “二次有机气溶胶” (SOA)颗粒能够发散辐射,充当云冷凝核,从而影响地球的辐射平衡。人们普遍假设这样的颗粒是液体,但这项实验研究表明,它们在环境条件下可以是一种无定形(很可能是玻璃形)固体。这些发现(它们基于用在植物生长箱中生长的幼苗来监测由挥发性有机化合物的氧化产物所形成的SOA颗粒,以及在大气氧化事件之后在森林中所进行的测量结果)向关于“二次有机气溶胶”在大气中形成和变化的动力学和热力学的传统观点提出了挑战。 “湿岩石圈”模型的验证研究 “深水周期”指的是水从地表进入地幔然后再回到地表的过程,其性质仍存在争议。人们普遍认为,只有从消减带的地表输送的那部分水才通过发生在海沟上的直接排放及火山活动返回地表,而且相当一部分水被带进了地幔过渡带(410~660公里)或更深的地幔。为验证这一“湿岩石圈”模型,Harry Green II及其同事对从实验和地震证据确定的、有潜在相关性的水相的地震活动及稳定性的分布模式进行了比较。他们的结论是,该证据需要一个深度超过400公里的、非常干的岩石圈,说明消减板块并没有为进入深层地幔的大量的水提供一个通道。 2010年 9月23日《自然》杂志精选 20世纪70年代海洋温度降低之谜 全球平均气温在20世纪并不是连续上升的。相反,它们从20世纪初到20世纪40年代是上升的,在该世纪中期稍有下降,从70年代中期到2000年又快速上升。世纪中期的变冷一般被解释为对硫酸盐气溶胶的生成量的一个高峰和/或自然气候振荡作出的反应。现在,David Thompson及其同事发现,1970年前后海洋表面温度所发生的一个突变可以解释北半球变冷的相当大一部分原因。这篇论文的同一批作者以前还识别出以1945年为中心的海洋表面温度(SST)测量结果中有一个异常,这个异常被发现是数据收集方法所发生的变化造成的一个人为现象。那个发现正在导致对近年来获得的全球平均气温时间系列进行一些最大的修正。70年代中新发现的变化背后的物理机制仍不确定,但这种变化太快,不会是由气溶胶或多年代之间的变化造成的。 2010年 9月16日《自然》杂志精选 极地低压今后是否将会更少? 气候变化经常被与极端天气事件(如热浪或强降雨)频率的增加联系在一起。Matthias Zahn和Hans von Storch利用尺度缩小的气候模型模拟发现,在某些情况下,二者之间的联系也会是相反的。他们发现,“北大西洋极地低压”(有时被称为极地飓风的强风暴,它们的面积太小,不能被包括在大多数大气环流模型中)的发生次数到21世纪末很可能会减少。这种变化是由“中对流层”温度比海洋表面温度增加更多驱动的:这会增加大气稳定性和减少极地低压的形成。 2010年 8月12日《自然》杂志精选 利用卫星影像和数值模型模拟云 云模拟在区域到全球尺度的气候模拟中都是最有挑战性的任务之一。在很多情况下,所观察到的云动态的物理机制是不知道的,这使得人们难以对它们的结构和行为进行符合实际情况的模拟。Feingold等人利用卫星影像和数值模型来显示降雨云诱导的倒灌风(下行气流)是怎样产生开放的蜂窝状云形的,这种云形以低反射率为特征,在不同的亚稳态之间振荡。这样所产生的云结构形成一个振荡的、自我组织的云场,因为新的云形会出现而取代旧的云形。 2010年 7月22日《自然》杂志精选 气候变化对动物种群的影响 气候变化影响植物和动物生命中定期发生的事件,如发芽、迁徙和冬眠以及种群动态和形态变化。同时对所有这些相互作用的因素进行监测是困难的,但对一种冬眠型哺乳动物(美国科罗拉多州一个亚高山环境中的一种黄腹土拨鼠种群)所作的一项长期生命史研究,提供了适合于完成这项任务的数据。1976年至2008年间的气候变化使这些土拨鼠过早从冬眠中苏醒过来,延长了它们的生长季,所以它们现在要比其开始冬眠时重一些。与此同时,体型较大个体的适应性也增加了,导致种群规模迅速增大。正如Marcel Visser在配发的文章中所解释的那样,气候变化生态学中的主要挑战是预测未来气候变化对于种群的影响。关于土拨鼠的这项研究工作提供了实现这一目的所需的数据。本期封面所示为冬天在落基山脉拍摄的黄腹土拨鼠照片。 2010年 5月20日《自然》杂志精选 海洋的确存在变暖趋势 海洋上层起一个巨大的热汇(吸热装置)作用,吸收了人类活动所排放的温室气体产生的绝大部分过剩能量。这使得海洋热含量潜在成为气候变化的一个关键指标。但要使其能够用于评估全球能量平衡及作为气候模型的一个限制条件,我们就需要对这样一个关键指标在测量上的不确定性有很好的了解。目前,海洋热吸收的幅度具有高度不确定性,关于年际变化模式的估计值尤其相差较大。在一项重大国际合作研究中,Lyman等人对能够获得的上层海洋热含量异常曲线进行了比较,同时分析了与它们相关的不确定性的来源,包括在校正一次性深海温度测量器的数据所存在的偏差时面临的困难。他们发现,尽管存在不确定性,但有明确而可靠的证据证明,在1993年和2008年间存在一个每平方米0.64瓦特的变暖趋势。 2010年 4月29日《自然》杂志精选 “极地放大”绝大部分 由海冰减少造成 气候变化在世界各地并不都是一样的:在一个被称为“极地放大”的过程中,极地比热带地区变暖更为迅速。Nature杂志最近发表的研究工作提出,上层大气输送过程占最近极地放大的很大部分,但这个结论被证明是有争议的。现在,利用来自过去20年的更新后的再分析数据,James Screen和Ian Simmonds发现,最近的极地放大绝大部分是由海冰冰层及其厚度的减小造成的,而不是由上层大气过程造成的。这些发现增强了以下观点:强烈的冰—温度正反馈在北极发挥作用,同时它们还表明迅速变暖和海冰融化在不远的将来可能还会继续。 2010年4 月15日《自然》杂志精选 太古代海洋温度非常适宜 过去人们曾认为,太古代早期(距今约35亿年前)海洋温度在55摄氏度和85摄氏度之间。但最近一项研究表明,太古代海洋温度不超过40摄氏度。南非“Barberton Greenstone Belt”保存完好的岩石含有关于早期生命及32亿到35亿年前海洋化学的一个地球化学记录。对Barberton沉积物中磷酸盐的氧同位素组成所作的一项新的研究,为认为太古代海洋温度较低、约在26摄氏度至35摄氏度之间的观点提供了支持。该研究所取得的发现表明,在太古代地球上有一个很发达的磷周期,同时也涉及生物活动。 2010年 4月1日《自然》杂志精选 触发“新仙女木事件”的洪水 我们目前的气候突变概念,受有关诸如“新仙女木事件”等气候事件的很有说服力的古气候证据的强烈影响,在这些事件中,气候的巨大变化基本上是即刻发生的。人们一般认为,“劳伦太德冰盖”退缩产生的淡水注入改变了“大西洋经向翻转环流”,触发了“新仙女木事件”,但迄今为止支持这一理论的令人信服的地质证据却难以找到。现在,Julian Murton及其同事终于发现了一个在年代上与“新仙女木事件”一致的主要洪水事件。 “弱阳吊诡”气候悖论可能不存在 Carl Sagan和George Mullen在1972年提出的有关早期或“年轻”太阳亮度较弱的悖论(亦称“弱阳吊诡”)指出,太阳亮度在太古代约为其今天的70%,所以该理论认为,当时的温度会太低,无法让液体海洋在地球上存在。然而,地质记录表明,当时的液态水是存在的。这种现象通常被解释为因大气中高浓度二氧化碳和(或)甲烷的存在造成的温室效应所产生的后果。Minik Rosing等人证明,太古代沉积物的矿物构成与高温室气体浓度以及当时“产烷生物”的代谢限制因素并不一致。 2010年 3月11日《自然》杂志精选 对氯污染问题的重新认识 氯原子能对大气组成产生深远影响。众所周知,作为氯氟烃,它们与平流层臭氧消耗有关。新的观测结果表明,氯在下层大气中可能是一个比我们以前所想的更为强效的作用力。气态氯原子前身分子在对流层中的存在一般被认为是一种海洋空气现象。但在科罗拉多州顽石城所做测量工作却显示,在离最近海岸线1400公里的大陆环境中也有大量大气硝酰氯生成。与模型研究相结合,这一发现表明,仅在相邻美国地区,硝酰氯的生成(可能来自人类活动所产生的污染物)与以前对海洋地区所作全球估计处在一个相似的水平。 2010年 2月25日《自然》杂志精选 400万年前的飓风活动 早上新世(距今500万至300万年前)是一个在地质史上被认为与当今全球变暖最接近的时期。古气候数据表明,那个时期与厄尔尼诺相似的气候状况持续不断,整个热带太平洋海洋表面温度近乎恒定。Alexey Fedorov及其同事利用一个飓风模型和一个耦合气候模型发现,那个时期飓风在中太平洋可能经常出现(今天那里几乎没有飓风),而这种飓风活动可能增强了东赤道太平洋的变暖(将变暖程度增加3℃),从而进一步增加了飓风的频率。这些结果反映在了本期Nature封面上:较大的球体所示为模拟出的距今400万年前的一个反映飓风轨迹的年份(按强度着色),海洋表面是按温度着色的,温度数值来自一个将由模拟出的飓风所造成的海水混合现象包括在内的全球气候模型;较小的球体所示为反映模拟出的现代飓风轨迹的一个年份,其中的海洋表面温度来自一个没有将由飓风造成的海水混合现象包括在内的气候模型。 2010年 2月11日《自然》杂志精选 设定未来气候变化情景的新方法 在评估人类活动对气候影响所存在的不确定性时,气候学家利用模型预测出的情景对未来可能会是怎样作出比较可信的描述。设定这些情景的传统方法是一个很费时间的、依次进行的过程,每个学科轮流为这个过程增添数据,同时也增加其复杂性。正如Richard Moss及其同事在一篇评论文章中所解释的那样,气候变化研究人员现在已经确立了一个协调的并行过程,该过程将情景设定工作、未来预测工作以及对其影响进行评估的工作整合在了一起。 2010年 1月14日《自然》杂志精选 “气孔蛋白”在拟南芥中被发现 作为植物叶子表皮组织与大气之间交换二氧化碳的门户,气孔是植物生理中的关键要素。因此,它们也是植物的遗传及环境调控的焦点,但此前一直没有发现气孔发育的正信号作用因子。现在,一种具有气孔诱导性质的蛋白已在拟南芥中被发现。该蛋白被称为“气孔蛋白”,它是一种富含半胱氨酸的肽,见于新叶子内组织(叶肉)层中,在那里它可能通过与细胞表面受体TMM结合来起动气孔细胞系的形成。这一发现提出一个可能性:“气孔蛋白”也许可用来培育具有高气孔密度、从而具有高二氧化碳吸收容量的作物和树木——不仅可以通过基因工程方法来培育,而且可通过喷洒合成“气孔蛋白”或相关合成肽的方法来培育。 2009年 12月24日《自然》杂志精选 气候变化速度快于物种迁移速度 发生气候变化时,物种若要继续呆在具有相同平均温度的一个地区,它们就必须迁移,因此,它们的存活机会取决于它们跟气候迁移保持同步的能力以及温度和其他气候因素变化的程度。为了在具体环境中来说明物种所承受的这种压力,研究人员建立了设计用来对下一世纪气候变化进行量化的一个新指数。该指数值给出了维持温度不变所需的沿地球表面迁移的局部速度,是从以距离和时间为刻度的温度梯度得出的。这个指数对地形在缓冲气候变化对植物和动物影响方面所起作用作出了定量描述:在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的A1B排放情景中,该指数的全球平均值为0.42公里/年,而其对山地森林生物群落和淹没草地两种环境的极端值分别为0.08和1.26公里/年。结果表明,气候变化速度相对于物种迁移速度和受保护生境大小来说是比较大的。这些数据还表明,在一些生态系统中,通过生境走廊或新的保护区来帮助物种更快迁移,对保护工作可能会是一个重要贡献。 2009年 12月10日《自然》杂志精选 地球历史上已知最大的洪灾 距今大约560万年前,地中海与世界其他海洋分开,而且在这之后被称为“墨西拿盐度危机”(Messinian salinity crisis)的时期,随着海水蒸发,海平面急剧下降。海水在距今大约530万年前恢复了,但关于这一事件(地球历史上已知最大的洪灾)的细节仍然很不完整。利用钻孔、地震数据和数值模拟所进行的一项研究表明,这是一次灾难性的事件:虽然它是从一个可能持续了数千年的涓涓溪流开始的,但多达90%的水是在不到两年时间里输送到地中海里的。这样一个突发的洪灾可能曾使海平面以超过每天10米的峰值速度上升。 2009年 11月5日《自然》杂志精选 动物可能并不懂得利他 自从Robert Trivers关于“互惠利他行为”的奠基性论文于1971年发表以来,有关互惠及“囚徒困境”资源分享游戏的模型,一直是解释不相关个体之间合作行为的主导性理论框架。然而,几乎没有证据证明,在自然条件下,除人以外的动物通常会交换资源或服务。在一篇文章中,Tim Clutton-Brock对在非人动物自然种群中的“互惠利他行为”进行了分析。他的结论是,这方面的证据很薄弱,而且非亲个体之间明显合作的很多例子很可能是互惠互利或操纵,而非利他。 2009年 10月29日《自然》杂志精选 地球上水的起源问题 水是地球上的生物所必需的,所以“水是从哪里来”的问题是一个人们相当感兴趣的问题。Francis Albarede对有关下面这个假设的证据进行了分析:在导致月球形成的巨大碰撞发生之时,撞击的天体和原始地球基本上都是干的,只是在过了很长时间之后通过从小行星带不断吸积湿的东西才获得了挥发性物质。他的结论是,这种水向地幔中的引入可能触发了板块构造,而且这一机制对年轻的金星也可能曾发挥过作用,但对火星似乎未能起作用。 2009年 8月27日《自然》杂志精选 “印度洋—太平洋暖池” 过去两千年海洋表面温度重建 对过去几千年的最高分辨率的气候重建一直以北半球的陆地记录为重点,海洋重建研究迄今为止很少见,而且特别重要的是,还缺少最近几个世纪的数据,使得研究人员无法将其与观察记录进行比较。现在,对“印度洋—太平洋暖池”的海洋表面温度所做的一次新的重建,产生了一个具有10年分辨率的记录,其时间跨度为过去2000年,与仪器记录重叠,从而使得研究人员能够根据仪器记录对代用数据进行直接校正,并根据20世纪的发展趋势对过去的变化进行评估。 2009年 8月13日《自然》杂志精选 冰川和气候对山系高度的影响 “冰锯”侵蚀机制是人们提出的一个假设,用来解释山系的总高度可被冰川化程度影响这样的观测结果。现在,对冰川侵蚀在全球尺度上限制山脉地貌中所起作用所作的一项系统分析显示,对很多高的山系来说,山脉最大高度的变化与由气候控制的雪线高度的梯度密切相关。数值模拟显示,由冰川滑动所造成的雪线之上的侵蚀性地貌破坏与由侵蚀性加载所造成的相应的均衡性景观隆起相结合,可解释关于山脉最大高度的观测结果,只需要将高程向仅低于雪线的一个海拔窗口提升就行了。该模型表明,山系高度的差别一般所反映的是局部气候的变化,而不是构造力的变化。 2009年 7月30日《自然》杂志精选 全球变暖大大加快泥炭地中的碳排放 由全球变暖所诱导的、通过增强泥炭沉积物的呼吸作用而发生的二氧化碳排放速度的加快,可能会对我们的气候形成一个强有力的正反馈。但碳在泥炭地、尤其是在泥炭地深处的长期温度敏感度仍然不确定。现在,一项涉及对亚北极泥炭地人工变暖的长期(8年以上)实验表明,变暖大约1℃,会刺激生态系统呼吸速度加快50%以上,这种加快的大部分来自永久冻土之上接近活性层底部的长期存在的顽固性碳。这些发现表明,气候变暖对泥炭地中地下碳库呼吸作用的加快程度要比以前人们所认为的大得多,有可能将《京都议定书》对整个欧盟所确定的温室气体减排目标的大部分抵消掉。 2009年 7月16日《自然》杂志精选 冰在北极首次出现的时间 北极并非始终存在海冰,而且我们对这一在气候上很敏感的地区的海冰历史的确知之甚少。最近在中始新世海洋沉积物中冰携碎屑的发现,促使人们提出这样的观点:冰是在距今大约4600万年前出现在北极的,但重要的是,要对基于陆地的冰川冰和海冰作为碎屑来源加以区分,因为每种冰有不同气候含义。现在,对来自ACEX项目的一个海洋沉积芯所作分析,显示了针状硅藻的数量巨大的、保存完好的化石(这种硅藻依靠海冰来生存),其所处位置在北极中部海床之下约260米的地方。结合详细的粒度分析,这一发现表明,海冰在距今约4750万年~4550万年前是冰携碎屑的主导性来源。 关于冰川期气候波动的证据 来自几个方面的证据(包括北半球冰层的不同程度)都反映了冰川期波动的严重程度,尽管从南极冰层获取的冰芯表明,冰川状况及气温与大气二氧化碳浓度之间的关系在过去80万年间一直保持不变。现在,从西南印度洋获得的一个海洋沉积芯的关于海洋表面温度与海洋生产力之间关系的一项持续时间为80万年的新记录显示,在最冷的冰川期,南非沿海附近的副热带锋向北迁移,改变向“大西洋经向翻转环流”携带热量和盐分的“阿古拉斯海流”的力量。这项工作表明,副热带锋向北迁移的程度可使全球气候与大气二氧化碳浓度部分去耦合,也就是说,使二者之间部分失去关联。 2009年 6月11日《自然》杂志精选 气候—碳敏感性与碳—气候响应 迄今为止,描述和预测气候对由人类活动产生的二氧化碳排放的响应的工作都集中在气候敏感性上:与二氧化碳数量加倍相关的平衡温度变化。但最近的研究工作表明,这种“Charney”敏感性(根据1979年首先采用这种方法的气象学家Jule Charney命名)可能是对地球系统全面反应的一种不全面表征,因为它忽略了碳循环、气溶胶、土地利用和陆地覆盖的变化。Matthews等人提出关于气候系统对人类活动产生的二氧化碳排放的响应的一种新的度量,即碳—气候响应,或称CCR。他们将一个简化的气候模型、来自最近一次模型相互比较的一系列模拟结果以及历史上的约束因素结合起来,发现排放1万亿吨碳将引起1.0至2.1摄氏度的全球变暖,而且与排放的时间点或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无关,这个CCR值与对21世纪的模型预测结果是一致的。 2009年 4月30日《自然》杂志精选 封面故事: 气候变化现状与前景专题 当前的气候状况甚至比人们所认为的还要差。本期Nature上的三篇新闻特写对当前的气候状况或者说其今后可能会变成什么作了介绍。Richard Monastersky所介绍的证据表明,减少二氧化碳排放将比我们所认为的难度更大。所以,我们可能只有通过物理的办法来将二氧化碳从大气中除去了。Nicola Jones介绍了一些比较严肃的建议,曾几何时,这些建议听起来似乎像是科学幻想。不过,我们至少还有最后一线希望:将地球人工冷却。这种办法也许能行。Oliver Morton听说了这种办法,但它仅仅只是“也许”。在研究方面,一个基本问题是:如果我们要避免发生危险的气候变化的话,我们将需要以多快的速度减少温室气体排放?本期Nature两篇论文从不同角度探讨了这一问题,但得到的结论却大致相似。Meinshausen等人将2050年前温室气体累积排放量与全球变暖超过工业化前的温度2℃以上(这个数字被超过100个国家用作危险气候变化阈线)的可能性关联了起来。他们发现,如果要在2100年之前避免全球平均气温上升2℃的话,在经济上具有开采价值的石油、天然气和煤炭储量中只有1/3可以排放,这是按照今天的消费水平到2029年会燃烧掉的化石燃料数量计算出来的。 2009年 4月23日《自然》杂志精选 中国的陆地碳收支平衡 关于中国陆地碳收支平衡的一项综合评估研究结果的发表,填补了碳平衡数据地理分布中的一大空白,并且还可帮助进一步减小北半球碳平衡中所存在的不确定性。研究人员利用三个不同指标来监测上个世纪80年代和90年代中国的碳平衡及其驱动机制,这3个指标分别是:从卫星绿度测量结果外推的生物质和土壤碳存量、生态系统模型以及大气逆温。这三种方法对于净碳汇的估计结果相似,其数值在每年0.19至0.26皮克之间。相比之下,全球陆地生态系统在上个世纪80年代和90年代以每年1到4皮克碳的速度在吸收碳,这种作用抵消了化石燃料排放量的10%~60%。中国东北对大气层来说是CO2的一个净排放源,原因是森林的过度采伐和退化。相比之下,中国南方占碳汇的65%以上,原因包括区域气候变化、植树活动和灌木恢复等。 竞争与生物多样性的关系 生态学上长期未得到回答的问题之一是:既然物种之间彼此竞争资源,为什么还会有那么多的物种存在?生物多样性理论主要假设物种彼此之间随机发生相互作用,或者说这些理论忽略了物种间的相互作用。然而,最近的研究工作表明,物种间的相互作用并不是所有物种都可随便参与的,而是高度结构性的,甚至嵌套式的。Bastolla等人对植物与动物之间的互利网络进行了研究,发现互利相互作用的“嵌套性”可减小竞争和增强生物多样性。嵌套的网络似乎出现在很多生物和社会环境中,说明该研究的结果对于从生物学到银行业的很多不同领域都是适用的。 2009年 4月16日《自然》杂志精选 上个间冰期的海平面 未来海平面迅速上升的可能性也许是来自全球变暖的最大威胁。但最近格陵兰和南极洲的冰层消失是否是这种上升的第一个指示却是一个难以回答的问题,因为仪器记录的持续时间是有限的。来自墨西哥Xcaret主题公园中一个曝露程度极高的化石礁,为上个间冰期该地区礁石地形、侵蚀表面和海平面变化的发展情况提供了一幅细致的画面。研究人员将精确铀序列年代测定及地层分析方法结合起来,同时与其他地方的珊瑚年龄进行对比,发现在距今大约121000年前,海平面上升了2~3米,这个结果与快要到上个间冰期末的时候曾经有一段时间冰层不稳定的事实是一致的。根据这一证据,在不远的将来,冰层持续快速消失和海平面持续上升是有可能的。 2009年 4月9日《自然》杂志精选 “大氧化事件”之后的若干疑问 “大氧化事件”是大约24亿年前氧开始在大气中积累时地球上的一个时期,它被广泛认为是由大气甲烷水平降低触发的。当时是什么使得甲烷开始消失仍然不确定。现在,基于关于“条带状含铁构造”(距今大约27亿年前形成的沉积岩)中镍—铁分子比率有所下降的发现,Konhauser等人提出了一个新的假设来解释甲烷的消失。他们将镍的缺少归因于镍向海洋中流入量的减少,而这种减少则是由上层地幔温度的下降及当时富含镍的“超镁铁岩”喷发量的减少。镍是产甲烷生物中所发现的几种酶中的一个关键辅助因子,所以其含量下降可能抑制了远古海洋中产甲烷生物的活性,中断了由生物所产生的甲烷的供应。 2009年 4月2日《自然》杂志精选 封面故事: 天然气田封存CO2的机制 减少人为产生CO2对气候影响的多种选择方案之一是,将来自发电厂和其他工业源头的排放物埋掉。但埋藏方法有多安全、效率有多高?一个埋藏地点的设计及长期可行性关键取决于CO2是怎样存放的和在哪里存放的。天然气田能在千年时间尺度上对人为产生的CO2进行安全的地质存放,而现在,利用惰性气体和碳同位素示踪剂所作的一项研究,对在北美、中国和欧洲9个天然气田的CO2清除中所涉及的过程完成了定性。该研究发现,居主导地位的CO2汇是地层水中的溶解,而碳酸盐矿中的固定作用只扮演一个小角色。这表明,CO2废弃物在类似地质系统中的长期存放模型需要将水中所溶CO2的潜在流动性考虑进去。 2009年 2月26日《自然》杂志精选 封面故事: “第三届国际极地年” 所取得的成就 一年时间在科学界是一个很长的时间。“第三届国际极地年”(IPY3)活动开始于2007年,只是到现在才接近尾声。但该活动要涉及的内容很多,解决北极和南极尺度的事件是不能着急的。本期Nature对IPY3所取得的一些成就进行了回顾。 南北半球气候变化之间的 关系如同荡秋千 理论模型和观测数据早就表明,北半球和南半球的气候变化行为就像秋千一样:当北半球的海洋变暖时,南半球的海洋会变冷,反之亦然。然而,迄今为止,数据表明,与北极相比,南极气候的响应要缓和得多。对来自南大西洋的一个“洋核”的新记录(其中包括有孔虫群落、Mg/Ca比例、温度和海洋生产力数据)所作的一项分析表明,在上次冰川消退期间,南大西洋实质上是随北大西洋的变暖同时变冷的。这是关于南北气候之间存在一个即时“秋千式”联系的第一个确凿证据,它还为北大西洋的迅速变暖与南极较为缓和的响应之间建立了一个联系,并且为北半球冰川的迅速消退找到一个潜在的驱动机制。 2009年 2月5日《自然》杂志精选 AMOC的历史行为 “大西洋经向翻转环流”(AMOC)是对全球气候的一种调控,通过将温暖的、含盐量高的表层海水向高纬度输送(在那里它们冷却、下沉并在深处向南返回),帮助使欧洲西北部的气候保持温暖。人们对表层海水这一北向流动过去的行为并不是很了解。Thornally等人对整个全新世表层海水流入一个深水组区域的水流的温度和咸度的变化进行了研究。他们发现,流入的水流在温度和咸度上经历了千年尺度的变化,这些变化与以前所报告的迅速气候变化的时期相关联。流入的水流在淡水向北大西洋的流出量增加期间咸度增大。模型研究预测,AMOC因北极淡水流量增加而减弱,尽管流入水流可通过增大咸度来在10年时间尺度上对其进行补偿。新的数据表明,这样一个负反馈机制可能曾在过去的气候变化期间发挥作用。 2009年 1月22日《自然》杂志精选 封面故事: 南极大陆的变暖速度 南极半岛是地球上变暖最快的地方之一,但一直难以确定整个南极大陆范围内的变化是否与全球平均气温明显上升的趋势相似。这是因为来自冰层气象站的连续记录大多数都是关于沿海地区的,它们所提供的关于大陆内部的信息非常少。在根据卫星数据(在短期内有很好的空间覆盖)和来自气象站的气温数据(长时间尺度)(研究人员通过一个用来估计缺失气候数据点的算法将这两个方面的数据融合了起来)对1957~2006年间南极表面温度趋势所做的一项新的重建工作中,这个问题被绕开了。最后得到的记录表明,总体上南极大陆在以大约每10年0.1℃的速度变暖,冬季和春季及在西南极变暖更强一些。本期封面所示为变暖的地理范围。 地表温度季节性变化 与自然变化的关系 地球表面温度季节性周期的变化在很多研究中都有反映,但这些变化能在多大程度上反映自然变化却不清楚。Stine等人通过在陆地和海洋上描绘这些季节性变化的空间分布,同时通过将最近(1954~2007年)的变化趋势与早先(1900~1954年)所出现的趋势进行比较,为回答这一问题提供了新线索。假设这一温度记录的前一部分是由自然变化所主导的,那么最近的趋势似乎高度异常:陆地上的温度向早先的季节有1.7天的偏移,而变化周期的幅度(即夏季和冬季之间的温差)在这一时期降低了。尽管这一现象涉及的机制仍不确定,但对1954~2007年间陆地上的趋势所作测试表明,它们与自然变化不一致,因此它们有可能是人类活动造成的。 2008年 12月11日《自然》杂志精选 生态走廊的特点 生态学家所面临的一个中心问题是,捕食者与猎物之间的相互作用怎样影响整个生态系统。比如说,旅鼠和它们的捕食者之间的周期动态为什么是受捕食者对旅鼠(作为其食物)的喜好、而不是对其他猎物的喜好影响的?Matthew Holland和Alan Hastings利用一个数值模型发现,集中关注在生态学上具有相关性的相互作用(即关注相互作用较强的小型生态系统),将有可能模拟有利于捕食者与猎物的周期不同步、瞬间动态延长的生态系统,正如生态学家在自然界所观察到的那样。这一发现的一个含义是,连接断断续续生境碎片的生态走廊应有一定程度的非对称性,与自然环境相似。 2008年 12月4日《自然》杂志精选 高纬度地区上冻时期 甲烷排放量突增现象研究 晚秋“肩膀”是高纬度地区大气甲烷季节性周期中的一个固定特点,但甲烷含量的这种突增来源是什么仍然不太清楚。现在,Mastepanov等人报告了在土壤开始上冻时对北极高纬度地区甲烷通量的测量结果。这一上冻时期的总排放量与在整个夏季所排放的甲烷数量大致相等。在一个大气化学和运输模型中,所观测到的初冬排放量突增使得模拟出的季节性周期与来自北纬60度以北地区的大气数据更加一致。这些结果表明,冻原地区与永久冻土相关的上冻时期甲烷量突增现象,可能是高纬度地区甲烷排放量季节性分布的一个重要的但以前却没有发现的构成部分。 2008年 11月20日《自然》杂志精选 千年尺度气候变化的原因 实际上可能比较简单 人们经常用大西洋经向翻转环流的突变来解释Dansgaard Oeschger气候振荡的物理特点。Dansgaard Oeschger气候振荡是使上次冰期中断的一系列迅速气候波动,其周期性与南极洲和格陵兰冰芯中记录的温室气体CO2和N2O的波动相关。温室气体的这种变化曾以不同方式被归因于海洋物理过程、生物过程及陆地生物圈内变化的多样性。Andreas Schmittner和Eric Galbraith介绍了用一个将冰川气候和生物地球化学周期结合起来的耦合模型完成的模拟结果,这些结果说明,温室气体上述变化的情形实际上比较简单。他们发现,全球海洋中营养物和溶解氧的分布的变化(由大西洋经向翻转环流的变化所导致),有可能对所观察到的千年尺度变化的大部分作出解释。 2008年 11月13日《自然》杂志精选 冰川期—间冰期交替的新观点 过去300万年是一个气候剧变的时期,地球上的状况在寒冷的冰川期和温暖的间冰期两个极端之间交替。这些变化通常被解释为气候系统对地球轨道的微妙周期性变化或地球上二氧化碳背景水平的逐渐降低所作出的非线性反应。Thomas Crowley和William Hyde提出了另一种观点。他们认为,这些越来越显著的波动虽然是由轨道变化推动的,但却是正在逼近某一分叉点的一个系统的瞬间行为的反映。所谓分叉点,是指在这个点上,该系统将经历一个转变,变为一个新的稳定气候状态,其特征是中纬度北半球有永久冰川。模拟结果表明,这样一个转变用地质学上的时间概念来说有可能发生在近期,但只能发生在一个不大可能的情况下,即大气背景的二氧化碳浓度降到低于过去1万年间的任何一个数值。 2008年 10月30日《自然》杂志精选 封面故事: 印度洋今后还将发生大海啸 在人类有文字记载的历史中,没有任何已知的东西可以让我们作为依据去预测2004年12月26日发生的、夺去近25万人生命的印度洋海啸。这一海啸进入地质史的方式是,在被其淹没的海滩上留下几厘米厚的沙子。现在,Jankaew等人发现了在帕莱松岛(泰国西部一个荒岛)沼泽洼地的黑色土壤中所保存下来的以前海啸的这种沉积物记录。本期封面图片所示为从2007年在那里所挖的一个坑中取出的样品:最上面的浅色层代表2004年的海啸,而下面类似的一层所记录的则是公元14或15世纪发生的一次海啸。图中标尺刻度为10厘米长。在印尼Aceh完成的另一项研究中,Monecke等人发现,2004年的沙层之前为过去1200年间3次海啸产生的沉积物。这些早期沉积层中的某一个,可能与泰国所发现的一个中世纪海啸沉积层能够匹配上。这两项研究所取得的发现表明,2004年的海啸既不是同类海啸中的第一次,也不是最后一次。 2008年 8月28日《自然》杂志精选 造成上新世大范围 冰川形成的因素 尽管从气候变化角度讲,冰层稳定性很重要,但我们对控制冰层体积的机制的认识仍有很大空白。北半球被认为在直到晚上新世大规模冰川形成过程开始之前(距今约300万年前)有超过3000万年几乎没有冰层。人们曾提出几个假设来解释当时格陵兰冰层的增长。现在,利用一个完全耦合的大气—海洋环流模型和一个冰层模型所作的一次新的模拟表明,格陵兰冰层在上新世增长的主要驱动因素为大气二氧化碳浓度的下降。其他的假设(巴拿马海洋通道的闭合、厄尔尼诺的终止和构造隆起等)在这一模型中不足以触发大范围的冰川形成。 2008年 8月14日《自然》杂志精选 冰川周期变长的原因 在过去270万年,地球气候经历了若干个冰期—间冰期循环,在这些时期北半球冰层连续扩大,后又连续退却。从距今大约100万年前开始,主导性冰川周期逐渐从4.1万年增加到10万年。10万年冰川周期出现的原因是一个谜,主要是因为缺乏足够长的气候记录。Richard Bintanja和Roderik van de Wal用一个综合性的冰层模型和一个简单的海洋—温度模型,从海洋氧同位素数据构建了关于温度、冰体积和海平面的时间跨度为300万年的相互一致的记录。它们的发现表明,向10万年冰川周期的转变,可能是由于合并后的北美冰层经受最大日照影响的能力增强了,而到它们的大小达到一定临界值时最终便崩溃了。 2008年 7月3日英国《自然》杂志精选 研究海洋酸化 对生态系统影响的新方法 继全世界所发表的类似的报告之后,英国皇家学会2005年的一篇高规格报告强调了这样一个事实:我们对海洋酸化的生态系统影响相对来说知之甚少。迄今为止的工作基本上局限于对海洋群落的某些孤立层面进行短期实验。Hall-Spencer等人采用了另外一种研究方法,他们对海洋是如何对二氧化碳从那不勒斯湾的Ischia岛附近海域火山喷发点的释放作出反应进行了跟踪,那一带的海洋酸化也许已经持续了几个世纪。典型的岩岸群落有很多含钙生物,它们生活在具有正常pH值的环境中;这些群落又过渡到没有石珊瑚、海胆和藻类较少、pH值较低的群落。他们获得的结果表明,这些地方可以充当天然实验场所,用来验证海洋酸化效应的实验室及模型预测结果。 2008年 6月26日英国《自然》杂志精选 热带海洋边界层的 臭氧光化学破坏 对流层臭氧是一种重要的温室气体,同时还影响空气质量、大气化学成分的光化学处理及生态系统的维持能力。过去150年间,对流层臭氧含量的增加导致了显著的气候波动,所以我们需要对控制对流层臭氧预算的因素有一个全面了解。热带海洋边界层是全球最重要的臭氧损失区域,这是由于该区域具有很高的水蒸气含量、很高的太阳辐射水平和很大的地理范围。对该区域的表面大气观测工作极少,因此,来自热带北大西洋佛得角天文台的一组新的全年观测数据集就显得非常重要。这些观测数据显示,热带海洋边界层的臭氧光化学破坏速度比当前的全球模型所预测的结果大约大50%,而且这种破坏是由卤素化学反应引起的。 2008年 5月15日《自然》杂志精选 封面故事: 80万年前 大气中二氧化碳和甲烷浓度 束缚在南极Vostok和EPICA Dome C冰芯中的气泡,提供了过去65万年间大气二氧化碳和甲烷水平的组合记录。现在,大气二氧化碳和甲烷浓度的记录又被延伸了两个完整的冰川周期,达到80万年前。新的数据来自Dome C冰芯最低的200米。该冰芯向下到达仅在基岩之上几米处,深度为3270米。两篇论文报告了对这一深层冰芯的分析结果,其中包括迄今为止在一个冰芯中所测量到的最低二氧化碳浓度。大气二氧化碳在全部8个冰川周期中与南极气温强烈相关,但在距今65万年和75万年间浓度显著较低。封面所示为来自南极另一冰芯的一部分,深度为120米。 人类活动诱导的气候变化 所产生的影响 很多自然生物和物理系统随着气温的升高正在发生变化。这样的变化至少从1970年开始已经在所有大陆和大部分海洋发生。本期Nature上的一篇Article论文第一次将所观察到的变化与人类诱导的气候变化正式联系了起来。该研究是一项环境分析研究,它所采用的数据库比IPCC最近的报告更大,并且将土地利用变化和其他因素也考虑了进去。本文作者们得出的结论是,人类活动诱导的气候变化正在全球范围内影响物理和生物系统。但正如Francis Zwiers和Gabriele Hegerl在为本文配发的News Views文章中所指出的那样,这一基于joint attribution原理的证据缺乏统计上的确定性,这种确定性可以由将人类活动与所观察到的变化直接联系起来的“端到端”模型来提供,而不是通过对气候系统的效应来提供。 2008年 5月8日《自然》杂志精选 未来干旱状况预测 西亚马逊雨林中2005年的严重干旱(显然与北大西洋海洋表面温度异常之高有关)是一次重大事件,它促使人们猜测:热带雨林枯死是气候系统一个潜在的临界点。一项新的分析表明,参照整个赤道大西洋海洋表面温度梯度,可以更好地理解这一事件,在该梯度中,北部的温度异常只是其中一个因素。当把大气气溶胶效应包括进模型中时,这一温度梯度在过去一个世纪中所观测到的变化就可以被重建出来。将这些趋势延伸到未来,该模型表明,有助于形成2005年发生的那种干旱的海洋表面条件将会变得比今天普遍得多。 用简单模型预测复杂景观中的 生物多样性分布 密西西比—密苏里流域的巨大河流网络是生物多样性和生态服务的一个重要来源。对淡水鱼分布的NatureServe数据库所作的一项分析,被用来揭示这样一个事实:一个简单的、中性的环境群落模型就可以预测这一河流流域鱼类多样性的大尺度分布模式。生物多样性的中性理论假设:共享食物资源的一个物种群落的成员之间的差别是“中性”的,对它们的相对成功没有影响。这样的理论是有争议的,但正像在该案例中一样,它们却获得了成功。一个采用最少数量的参数的简单模型能够预测复杂景观中生物多样性模式的这样一个事实表明,环境变化的有效监测是可能的,并且还可能有助于资源管理及保护策略。 2008年 5月1日《自然》杂志精选 十年尺度的气候预测 北大西洋的气候波动会产生深远的后果,诱导从北美到欧洲和非洲的广大地区的飓风活动、表面温度和降雨发生变化。从原理上讲,如果知道海洋当前状态的话,这些变化是可以预测的,但缺少必要的水面下观测结果。现在,Keenlyside等人发现,关于海洋状态的详细知识对于在10年时间尺度上作出有用预测来说并不是完全必要的。他们所采用的方法(该方法在“回顾性”预测中已经证明了其价值)是利用现有海洋表面温度观测数据来提高气候模型的预测能力。他们的新模型预测,在下一个10年,北大西洋和热带太平洋的自然气候变异将会暂时抵消所预测的、由人为因素造成的变暖:欧洲和北美的表面温度在这一时期甚至还可能会低一点。 2008年 4月24日《自然》杂志精选 始新世/渐新世过渡时期冰川化与 海洋酸度变化的联系 在过去1亿年间,地球系统最剧烈的扰动之一是,在距今大约3400万年前的始新世/渐新世边界附近南极冰川化的迅速开始。这一气候过渡伴随着方解石补偿深度(来自表面海水的碳酸钙的输入速度等于溶解速度的海洋深度)的增加,但将冰川化与方解石补偿深度联系起来的机制仍然不清楚。Merico等人利用一个全球生物地球化学盒子模型,对提出用来解释始新世/渐新世过渡的不同假设进行了验证。他们发现,只有大陆架到深海的碳酸盐分隔才能解释在碳同位素组成和海床上碳酸钙积累两方面所观测到的变化。这项工作为了解在这一重要气候过渡时期将冰川化与海洋酸度变化联系起来的机制提供了新的线索。 2008年 4月17日《自然》杂志精选 封面故事: 格陵兰冰层在融化 世界上大约1/10的冰都在格陵兰,但这个地方的冰层也许在融化。来自GRACE项目(即“引力恢复实验和气候实验”项目,由两个空间探测器执行)的数据显示,在2002年和2006年间,这里的冰层每年损失150到250立方公里。但其他指标一直存在矛盾,而且关于这种融化过程对全球海平面到底有什么效应的问题也难以回答。在本期的一篇新闻特写文章中,Alex Witze提出了3个密切相关的问题,试图以此确定目前人们关于格陵兰所发生的事情的一致观点。第一个问题是,气候变暖是否已经在进行当中,因为今天的二氧化碳排放将会使明天的海洋温度上升到足以使冰层结构越过一个不可逆转的点的程度。第二个问题是,我们距离这个临界点还有多远?第三个问题是,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融化速度会快到什么程度?现在,科学家正在根据已经看到的变化重新审视认为这样的过程需要千年以上时间的假设。 2008年 4月10日《自然》杂志精选 原始森林能够维持 大气层的可持续性 由飞机飞过亚马逊雨林所作的测量显示,下层大气中有浓度异常高的羟自由基。羟基是大气中主要的氧化剂,过去的传统观点是,森林所排放的大量碳氢化合物可大大减小大气的氧化容量。新的数据表明,事实并不是这样的,原始森林能够非常好地“管理”大气的可持续性。对这一现象的一个可能的解释来自一项模型研究及实验室实验的结果:羟自由基也许可通过挥发性有机化合物(主要是异戊二烯)的自然氧化来有效地得到循环。所以,在没有外部影响时,森林似乎能够维持一个良性的大气层。但在存在森林砍伐及人为排放NO的地方,光化学污染仍然是可能发生的。 2008年 3月27日《自然》杂志精选 与植物气孔闭合有关的一种蛋白 叶子下面的气孔控制植物与大气之间二氧化碳和水的交换。气孔孔径由跨越保卫细胞膜的离子和代谢物的运输来调控。此前,没有植物胞质膜阴离子通道亚单元被克隆出来,这也许有点让人吃惊,而且研究表明,动物阴离子通道的同源基因并不编码植物的功能性离子通道。现在,两个独立的研究小组发现了一种蛋白,它是S-型阴离子通道功能的一个必要成分,是气孔响应于各种生理及压力刺激而闭合所必需的。被称为SLAC1的这种蛋白是真菌和细菌二羧酸/苹果酸运输蛋白的一个“远房亲戚”,即亲缘关系较远的同源物。 2008年 3月20日《自然》杂志精选 封面故事: 水问题专刊 全世界10多亿人缺少安全饮用水,超过20亿人几乎没有或根本没有卫生设施。在发展中国家及发达国家,由人类活动所产生的污染物越来越多地进入水源。世界是否能够、是否愿意为不断增长的人口提供生命之水?本期Nature专刊从科学、经济和政治层面探讨全球水问题。 James Bartram概述了世界卫生组织的政策制定者们在规划发展中国家的卫生革命方面所面临的挑战。在多数国家,农业灌溉占淡水使用量的大部分,超过饮用水和家庭用水,但能源生产中水的使用量也在快速赶上来。Mike Hightower和Suzanne Pierce介绍了目前正在制订的、可以改进能源部门用水情况及用水效率的措施。也有人提出,区域土壤水分预测模拟是否也能起到这种作用?抗旱作物和精细耕作怎样用更少的水来满足需要?印度有足够的水来满足其目前的需要,但随着人口增长,对水的需求也将增长。Daemon Fairless对一项通过将河流连接到一个庞大的运河网络中来满足该国水需求的宏大计划进行了分析。对新的水净化技术进行研究的需求也很迫切。在一篇内容广泛的综述文章中,Mark Shannon等人突出介绍了目前正在开发中的技术,我们希望这些技术能够在今后几十年里为我们提供饮用水。水几乎到处都是,但物理学家仍然在用不同理论来解释其结构。与此同时,BooksArts栏目对一个关于水安全及受到水的惊人模式启发的两个美术家的纪录片进行了分析。 2008年 3月13日《自然》杂志精选 封面故事: “湾流”对大气高层的影响 “湾流”是一个大西洋暖流,它将热量向北输送,使西欧在冬季要比北美明显温暖。人们知道它会影响短期天气现象,如地表风及气旋的形成等,但它对长期气候及大气高层的效应却不是很清楚。现在,将天气分析、卫星数据及一个大气环流模型结合起来的一项研究显示,“湾流”的影响在大气层中远远高于地表的部分也能感受到。该洋流形成一个由上行运动的大气构成的高墙,该高墙穿进对流层中,支持深层的雨云。这为“湾流”影响局部气候提供了一个通道,“湾流”还可能通过这个通道利用对行星波传播的效应来影响远距离之外的其他地方的气候。 影响溪流及河流 清除硝酸盐速度及效率的因素 生物圈中所增加的氮约有1/4是从河流输送到海洋或内陆流域的,这说明相当大的氮汇(很可能是溪流和河流本身)一定存在于景观中。Mulholland等人发表了来自在美国和波多黎各的原始流域、城市流域及农业流域的72个小溪中所进行的氮稳定同位素示踪实验的数据。通过生物吸收和脱氮所发生的硝酸盐清除速度通常随硝酸盐浓度增加而增加,但硝酸盐清除效率会随硝酸盐负荷的增加而降低。这些发现凸显了减少进入河流的氮负荷的重要性,因为当地溪流清除过量硝酸盐污染的能力会因土地利用变得更加集约化而降低。利用一个溪流网络作为模型来将这些结果放大到整个河流网络的研究表明,溪流中过量的硝酸盐会使向其他流域输出的那部分硝酸盐不成比例地增加,会降低小溪流相对于大溪流作为硝酸盐汇的作用。 多样性与生产力之间 在演化时间尺度上的关系 若干研究表明,物种多样性与生态系统生产力之间在短时间尺度上存在正相关,但我们对它们在演化时间尺度上是怎样关联的知之甚少。用细菌作为实验模型是解决时间尺度问题的一个办法。在用演化约500代的荧光假单胞菌微环境所做的一项实验中,由环境异质性和扩散所驱动的适应性辐射,导致了功能多样性和生产力(二者都在中间扩散速度时达到峰值)之间一个正相关的重新形成。这表明,演化多样化过程在形成自然界的群落及生态系统特性的过程中起中心作用。 2008年 2月28日《自然》杂志精选 东亚季风历史记录得到完善 来自中国的高分辨率洞穴碳酸盐记录为了解控制东亚季风强度的因素提供了线索,但关于季风历史的这一记录中所存在的空白限制了人们从中获得的信息。研究人员从华中地区的三宝洞中获得了一个氧同位素记录,该记录完善了中国关于过去两个冰期/间冰期季风历史的基于洞穴的记录。完善后的记录证实了这样的观点:热带/亚热带季风主要地直接地在轨道时间尺度上对北半球夏季日照的变化作出响应;并且表明,“中国间冰阶”(Chinese interstadials,千年尺度的强季风事件)的持续时间和间隔受冰层大小的影响。该记录年代记述非常清楚,所以它可成为今后关联和校正气候记录的一个基准。 2008年 1月24日《自然》杂志精选 密西西比河入海无机碳增加 由人为因素造成 溶解的无机碳从河流向海洋的流动,是联系陆地和海洋碳库的一个重要的净流量。现在,在Carrollton和Algiers城的水处理厂获得的长达100年的重碳酸盐含量观测结果,被用作关于密西西比河水及碳流量的一项研究的基础。以前的研究工作显示,在过去50年里,由密西西比河输送到海洋中的溶解无机碳(大部分是重碳酸盐)数量有显著增加,但增加的原因仍不清楚。通过分析Carrollton/Algiers两个地方的数据,再加上子流域及降水数据,研究人员发现,造成这种增加的主要原因是人为因素——来自农业流域的重碳酸盐排放量增加了,而所增加的重碳酸盐并没有被降水量的增加所平衡。 决定生态系统中模式形成的因素 人们一般都会假设,一个生态系统中的斑块一定能够反映该生境的一个内在性质。然而来自几个方面的证据表明,即便在一个相对均一的生态系统中,其内在的生物动态也能产生特定模式。在实验室之外,我们难以令人信服地用生物相互作用来说明大尺度的模式形成,这主要是因为几乎不可能排除生境变量。Vandermeer等人利用在一个咖啡种植园中种植的遮荫树的人造特征绕过了这一问题,发现属于一种特定物种的蚂蚁(Azteca instabilis,这种蚂蚁在这些树上做巢)能够形成明显的模式。蚂蚁的种群密度由天敌(主要是一种寄生的蝇)控制,但蚁巢群的分布却有很强的空间特征,尽管它们的生境是均一的。 2008年 1月17日《自然》杂志精选 地幔过渡带水含量测量结果 地幔中水的存在对地幔物质的物理性质有重要影响。电导测量结果可能是地球内部水含量多少的一个有用指示,最近获得的电导数据表明,在过渡带(上层和下层地幔之间一个几百公里深的地带)中,水含量相对较高,相比之下,上层地幔中所推断出的水含量则要低很多。Yoshino等人在本期Nature上发表了关于wadsleyite和ringwoodite(过渡带主要矿物的主要成分,其晶体结构中含大量水)电导性的新的研究结果。他们的测量结果(是在与地幔过渡带相似的条件下获得的)与以前获得的数值明显不同。电导性实测结果表明,地幔过渡带事实上是干燥的。 2008年 1月3日《自然》杂志精选 北半球秋季变暖的原因 对北半球大气二氧化碳浓度和生态系统二氧化碳通量的年际变化所作的一项分析表明,秋季较为温暖的气候条件与早秋到冬季大气中二氧化碳的积聚有关。这个结论似乎是反直觉的:温暖的秋季肯定意味着更长的生长季节和对陆地碳汇的一个有利影响,因为树木和植物等能够制造更多生物质。卫星观测结果和数值模拟对此提出一种解释:由更高温度引起的呼吸作用的增强足以抵消光合作用增强所产生的好处,从而造成碳损失,限制了这些生态系统作为碳汇所具有的潜力。而且,这种秋季的二氧化碳损失还会将春季多吸收的二氧化碳大部分抵消掉。如果未来的变暖在秋季比在春季发生得更快,那么北半球生态系统封存碳的能力就可能以比过去预测更快的速度下降。 北极地区变暖速度为什么更快 某些最显著的气候变化迹象是在北极看到的,例如,那里的近地表变暖在过去几十年里几乎是全球平均水平的两倍。这一“北极放大效应”的深层原因仍然不确定,但通过分析对该地区所作的模拟和观测研究获得的温度数据集,可以为解答这个问题提供一些线索。其关键发现是远离地表之上的大气温度放大效应的证据。这不大可能是因为一年中大部分时间冰雪覆盖减少的后果,但说明大气热输送的变化等因素可能与最近北极地区的变暖有关。 《自然》杂志2007年下半年气候、水文、土壤、生态变化的论文
个人分类: 科技观察|11145 次阅读|2 个评论
什么是期刊杂志的索引(Index)- LetPub SCI论文写作系列8
热度 1 LetPubSCI 2014-1-28 17:28
任何一本期刊杂志,想要提高其权威度,第一前提便是它的受众影响范围。索引及摘要服务,就是这样一个工具,用来导引研究人员至其相关的领域的文章,并最终促进信息的广泛传播。当一本期刊被推出后,如果其能保持一个按时出版的记录,且每期都有实实在在的内容,那么该杂志就会被考虑纳入索引以及摘要服务中。 一旦具备了稳定的文章数量、质量、及固定的出版进度,那么杂志社就是时候接触一个或几个提供索引摘要服务的供应商了。虽然每个学科可能有些特定领域的索引摘要,下列是一些最知名的,我们将为您逐一介绍。 Arts Humanities Citation Index (AHCI) AGRICOLA (AGRICultural OnLine Access) Biosis Previews® Chemical Abstracts Engineering Index ISI® Web of Science - Science Citation Index PubMed Scopus Social Sciences Citation Index (SSCI) 1.Arts Humanities Citation Index (AHCI) 艺术 人文引文索引 (A HCI),也被称为 Arts Humanities Search ,是一个包含了1300多艺术和人文期刊的引文索引。所涵盖的科目有艺术、 人文、 语言 (包括语言学)、 诗歌、 音乐、 古典作品、 历史、 东方研究、 哲学、 考古学、 建筑、 历史、 宗教、 电视、 剧院与广播电台,其覆盖的学科也包括一些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期刊。此数据库的一部分记录是来自 Current Contents 。 可用引文 (源) 范围包括文章、 信件、 社论、 会议摘要、 勘误表、 诗、 短篇故事、 戏剧、 乐谱,节录从书籍、 年表、 参考书目和资料,以及点评的引文的书籍、 电影、 音乐和戏剧表演。 该数据库可通过Web of Science在线访问,它提供了过去至今的书目信息和引用参考文献的信息。它还包括了从大约1200标题中挑选出的有关的项目,大多数是艺术和人文科学期刊,但也有数目不详的其他学科的标题。可查看范围从1980年至今,每周更新。 2.AGRICOLA (AGRICultural OnLine Access) AGRICOLA是由美国国家农业图书馆(NAL)和其合作者创造的引文书目数据库。这些记录的电子形式起始于1970年,但是该数据库涵盖了所有出版形式,包括自从15世纪以来的印刷作品。这些记录涵盖各农业方面及其相关学科的资源,包括动物和兽医科学,昆虫学,植物学,林业,养殖业和渔业,养殖和农业系统,农业经济,推广和教育,食品与人类营养,地球和环境科学。 美国国家农业图书馆 (NAL) 使用索引器、学科专家和技术服务主管来审查从AGRICOLA 数据库索引的申请期刊中收到的新期刊。杂志选举委员会(JEP)每年3-4次审查标题、提出索引的处理建议。JEP乐意收到最新出版的农业以其相关领域的标题的通知。任何被推荐的为索引的期刊必须首先满AGRICOLA重点以及覆盖范围政策。然而,不是所有期刊都能够被NAL接纳。 3. BIOSIS Previews ( BIOSIS® ) BIOSIS Previews涵盖了全球各地所有生物和生物医学专题的文献,其记录包含索引信息和大多数参考文献的摘要。要使期刊被列入其内,要提交期刊到BIOSIS信息权威及发行部门。申请的期刊会在各方面被进行评估,如主题,地域范围,同行评审等。评估结果并不能保证该期刊会被纳入BIOSIS数据库。 4. Chemical Abstracts 自1970年以来,Chemical Abstracts Service(CAS)已经将40000多个与化学有关的科学期刊编入索引,除此之外还有专利,会议记录、其他与化学、生命科学相关的文件和许多其他领域的期刊。总体而言,有超过22万份的文件可通过CAS在线访问。通过CA印刷版,CACD版,STN,SciFinder以及SciFinder Scholar桌面研究工具,以及STN Easy或STN的Web服务,由 CAS产生的数据都可被全球任何行业、 政府研究机构和学术机构的科学研究员访问。 5.Engineering Index Compendex,电子版本的工程索引,是一个综合的工程书目数据库。原书名为 Engineering Index的 Compendex始于1884年,原来由手工编纂。 Compendex 现在是由Elsevier出版。Compendex意为COMPuterized ENgineering inDEX。Compendex数据库目前包含了超过5000个国际出版物(包括期刊,会议和行业出版物)的1500多万条条目。每年大约1百万条新记录被添加到数据库中,它们来自工程领域内的190多个学科和领域,包括核技术,生物工程,交通运输,化学和工艺工程,照明和光学技术,农业工程和食品技术,计算机和数据处理,应用物理,电子和通信,控制,土木,机械,材料,石油,航空航天和汽车工程以及所有与这些工程领域内有关的专业。覆盖范围从1969年至今,并且每周进行一次更新。 6. ISI Web of Science® - Science Citation Index Thomson ISI Web of Science 提供了Science Citation Index®,Science Citation Expanded®,Social Sciences Citation Index®,Arts Humanities Citation Index(TM)的信息 - 现在还可通过Index Chemicus®和Current Chemical Reactions®.获得深入的化学信息。它使用户能够从大约8,500个全球最负盛名和高影响力的研究期刊中搜索出从过去至今的各种学科的信息。Web of Science还提供了一个独特的搜索方法,引用参考文献检索。有了它,用户可以前后浏览,并且通过文献,还可搜索所有学科和时间跨度来找到与他们研究相关的所有信息。用户还可以浏览电子全文期刊文章。 7. PubMed PubMed由美国国立医学图书馆提供,包括从20世纪50年代至今超过14万的生物医学文章。这些条目来自MEDLINE和其他生命科学期刊。PubMed包含了很多提供全文文章的网站及其他相关资源的链接。 MEDLINE是收录期刊的引文和摘要的NLM数据库,现包含了将近4500个已经在美国和其他70多个国家发行的期刊,覆盖了医学,护理,牙科,兽医,卫生保健系统和临床前科学领域。MEDLINE包含从1966年至今的文章参考文献的索引。每周添加新的引文。20世纪60年代中期之前的引文可以在NLM数据库,OLDMEDLINE中找到。 8. Scopus Scopus, 全名SciVerse Scopus,涵盖了超过 5,000 国际出版商的20,500个期刊,其中,19,500个是来自科学、 技术、 医学和社会科学 (包括艺术和人文学科)的同行评审期刊。Scopus 还提供作者简介,包括隶属关系、 发表数量及其对应发表信息、 被引用次数等。 由于 Elsevier 是 Scopus 的所有者,也是主要国际科学期刊的出版商之一,Elsevier 成立了独立的国际 Scopus 内容选择和咨询委员会以防止在选择期刊进入数据库时潜在的利益冲突,并维持开放和透明的内容覆盖范围政策。独立委员会是由来自所有学科和地区的科学家和学科馆员组成,以确保评估不偏倚任何一个出版社。 2008年的一个对 PubMed,Scopus, Web of Science, 和Google Scholar的比较调查显示,Scopus的覆盖范围比Web of Science 大20%左右,而Google Scholar的准确性相对欠佳。PubMed在生物医学研究领域仍然是最佳的工具。虽然Scopus 涵盖的期刊范围更广,但与 Web of Science相比,它仅限于较近期的文章 (1995 年以后出版的)。相对而言,Google Scholar可以找到最冷门的信息。 9. Social Sciences Citation Index (SSCI) Social Sciences Citation Index(SSCI)是Thomson Reuters医疗与科学部的一个跨学科的引文索引。它是由科学信息研究所(ISI)从科学引文索引中开发出来的。 该引文索引数据库涵盖了约50多个学科的2474个世界领先的社会科学期刊,并且可通过在 Web of Science 付费来获得。该数据库可提供信息来识别引用最频繁的文章以及其出版商和作者。 此文同步 刊载于 LetPub SCI论文写作辅导材料 : http://www.letpub.com.cn/index.php?page=sci_writing_8 LetPub 提供 专业英语润色 、 同行资深专家修改 、 专业SCI翻译 、 发表支持 www.letpub.com.cn
6981 次阅读|2 个评论
关于选择哪个杂志进行投稿的几点思考 - LetPub SCI论文写作系列7
热度 1 LetPubSCI 2014-1-27 17:32
决定哪个杂志可以作为一个给定初稿的投稿目标必须考虑以下几个方面: (a)你的研究报告的广度和复杂性; (b)相对于该研究领域中的其他研究,你的研究工作有多重要的意义; (c) 如果该论文发表在该目标期刊,其他研究类似问题的研究人员能读到该文章的可能性; (d)该论文被其他研究人员引用的可能性; (e)该论文被该杂志的编辑们接受的概率; (f)论文在该期刊接受后是否可能出版滞后。 以上这些方面是选择判断的关键。 下面是处理这些问题的几种方法: 结合自己的经验和与自己研究工作相关的文献,或者使用 期刊介绍工具 ( http://www.letpub.com.cn/index.php?page=journalapp ),制作期刊的优先级列表。根据对这些文献的阅读,你对哪些期刊或多或少可能发表你的研究成果应该有一个合理的判断。将这些期刊列成一个表。 根据你对每个期刊的声誉和重要性的了解,以及每个期刊在各个领域的影响力和各期刊对稿件的接受/拒绝比率,将上述的期刊按优先顺序排列好。 • 仔细阅读网页上作者页面中的信息,看看你的稿件是否符合其要求。例如,如果你的文章只报道一个单一的实验,而杂志指出其发表的论文必须报告相关的一系列实验;或者,你只有in vitro数据,杂志偏重in vivo数据,那么将你的文章投到该杂志很可能就在浪费时间和精力。部分杂志还有对稿件接受或拒绝的百分比,如此例( PLOS ONE ,其官方网站统计约 69% 的命中率: “On average, PLOS ONE publishes 69% of all submissions”,链接来源: http://www.plosone.org/static/information )。又如,有些杂志有最大字数或最多图表数限制,如果你有很多图表,你就得考量哪些放入补充材料,甚或是把一篇论文一拆为二。 • 回顾你考虑发表的期刊近期所发表的文章目录。这里关键是看你的论文与期刊当前发表的文章是否相当一致。 • 审查你考虑投稿的期刊的影响因子,使用 期刊信息工具 ( http://www.letpub.com.cn/index.php?page=journalapp )可提供该方面信息。找到你考虑投稿的各个期刊可进行比较的影响因子。你的目标应该是选择具有最高影响因子又可以合理接受你的文章的杂志。 • 回顾自己论文中的参考文献,与你的研究相关并被你引用的已发表的论文所在的杂志可能可以作为你的文章发表的候选期刊。另一个讨巧而经常被忽视的事,即很多杂志编辑们乐于接受引用他们自己杂志文章的论文。 此文同步 刊载于 LetPub SCI论文写作辅导材料 : http://www.letpub.com.cn/index.php?page=sci_writing_11 LetPub 提供 专业英语润色 、 同行资深专家修改 、 专业SCI翻译 、 发表支持 www.letpub.com.cn
8133 次阅读|2 个评论
各学科SCI杂志影响因子的比较及其二区影响因子均值权重
热度 25 wpqin 2014-1-16 18:40
1、 影响因子的比较 杂志的影响因子( IF , http://wokinfo.com/essays/impact-factor/ ) 反映了论文被引用的平均情况;它经常被用作学术评价或学术奖励的尺度。 在综合性大学、综合性研究日趋广泛的今天,我们常常会遇到不得不比较来自不同学科论文的事情。此时单纯地使用影响因子进行比较往往会产生不合理的结果。比如,在评选研究生国家奖学金的时候,同一个单位做化学工作的学生明显地优势于做物理工作的学生。 为了说明这样的问题,我们可以对 2012 年 SCI 杂志的影响因子情况做一下分析。按照大的学科分类,我这里主要分析了理工农医几个自然科学学科。英文字母缩写所对应的学科情况如下: ENG- 工程类; CHEM- 化学类; AGR- 农学类; BIO- 生物类; MATH- 数学类; PHYS- 物理类; MEDI- 医学类。 为了使不同学科杂志影响因子可以进行直观地比较,我这里采用杂志影响因子在本学科内的百分比排序作为横坐标。 图 1 是线性纵坐标下 2012 年 SCI 杂志影响因子的分布情况。 图 1. 不同学科杂志 IF 百分比排序。 由于纵坐标的范围较大,图 1 中的各条曲线纠结在了一起,难以看出不同学科间的差异。 图 2 是对数纵坐标下 2012 年 SCI 杂志影响因子的分布情况。这里我用不同颜色标出了分区。 图 2. 不同学科杂志 IF 百分比排序曲线。一区: 0 ~ 5% ;二区: 5 ~ 20% ;三区: 20 ~ 50% ;四区: 50 ~ 100% 。 在对数纵坐标下,不同学科杂志影响因子的差异清楚地显示出来。为了更好地展示这些差异,下面用 4 张图把各分区的详细情况逐个地给出。 从上面的曲线不难看出,不同学科杂志的 IF 差异还是很大的。以二区( 5-20% )杂志为例,化学类杂志的 IF 约是物理类的 1.5 倍、工程类的 2 倍、数学类的 3 倍;当然,生物类杂志的 IF 比化学类的更高。 因此,简单地使用 IF 对不同学科论文进行评价和比较缺乏合理性。 2、 二区杂志影响因子均值权重 正如前面所提到的,有时我们不得不对不同学科的论文进行比较。比如比较一篇 4.0 分的化学类论文和一篇 2.5 分的物理类论文。通常的看法会认为 4.0 分的化学类论文高于 2.5 分的物理类论文 。但从 2012 年 JCR 期刊分区数据看, 4.0 分的化学类论文属于三区,而 2.5 分的物理类论文属于二区。 采用分区比较是一个办法。对于两篇发表在不同分区杂志上的论文较容易得出一致的孰高孰低的结论。但是,如果不同学科的两篇论文发表在了相同的杂志分区中,对它们进行比较就变得很困难。假设有两个学生申报国家奖学金(或其它的奖励或荣誉),但只有一个名额。如果一个学生发表了一篇 ACS Catalysis (5.265 分的化学类二区文章 ) ,另外一个学生发表了一篇 Phys.Rev. B (3.767 分的物理类二区文章 ) ,而其它条件完全一样,那么这个名额应该属于谁呢?事实上,这两篇文章在各自的学科里百分比排名基本相同,都在 9 ~ 10% 之间。但在实际操作中, ACS Catalysis 获得奖励的可能性更大些。 采用权重计算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消除学科间影响因子的差异。为了说明问题,我这里采用二区( 5 ~ 20% )影响因子的均值作权重,重新画出权重后各学科杂志影响因子的分布曲线。 下表给出各学科二区杂志影响因子的均值 ENG CHEM ENV AGR BIO MATH PHYS MEDI 2.42 4.77 3.82 1.93 5.27 1.42 3.30 4.48 利用这些二区 IF 均值对各学科杂志影响因子做权重处理后,得到权重后的 IF 曲线图。为了能够说明问题,我这里用了三个不同的纵坐标画出了权重后的数据。 ( A ) ( B ) ( C ) 图 3. 二区杂志影响因子均值权重后的 IF 排名曲线。 图 3(A) 和 3(B) 为线性纵坐标,图 3(C) 为对数纵坐标。利用二区影响因子权重后,各学科杂志的 IF 排名曲线在二区相交,在其它分区的离散度也大大地下降了。下面用 4 幅图给出详细些的结果。 权重后的 IF 增加了不同学科杂志间的可比性。此时我们再比较化学类和物理类杂志,会发现它们的 IF 排名曲线基本重合了,如下图所示。 当然,采用不同的权重方法会得出不同的结果。例如,你可以采用三区影响因子均值做权重,这样权重后的 IF 排名曲线就会在三区相交,从而增加了不同学科三区杂志间的可比性。 吉林大学 电子科学与工程学院 秦伟平 2014-01-16 于吉林长春
个人分类: 杂文|56569 次阅读|25 个评论
[图说中国]揭露美国《外交杂志》谎言
冯用军 2013-12-22 22:46
美国《外交政策》杂志报道,美国摄影记者马修·尼德豪泽造访昆明呈贡,用镜头记录下这座鬼城的景象。与名气更大的鬼城内蒙古康巴什一样,呈贡也是在加速城市化的大背景下出现的。图为呈贡的空旷街道。 在这里开车一定不会忍受堵车之苦 。 ——http://news.dl.soufun.com/2013-06-27/10400640_all.html 列位看官,我给大伙上几张图,让大家看看“亚洲新堵城”——昆明呈贡新区拥堵的交通状况: 让大伙擦亮眼睛,不要上美帝国主义的当;美帝国主义忘我之心不死、扼杀新中国之心不死 标题我不敢写太粗俗,我本一介俗民。 提到呈贡的交通又一半咬牙切齿一半痛不欲生。 不吐不快,不得已内文怎么也得把这句话说出来:呈贡的交通是狗日的。 一个城市的枢纽堵塞可见其城市功能的阳痿。 昆明堵了多久没什么可究的资料,呈贡堵了多久是有据可查的。 身边朋友同学无不被呈贡的交通折腾得哭笑不得。 13年12月某日周末,屁颠屁颠的进城采购,下午2点半从呈贡新区聚贤街雨花毓秀坐170出门。 时间本来安排的很恰当的,采购半小时,4点半回家的车。 结果世纪城堵了小哥起码1个小时,之前彩云南路到螺蛳湾N个红灯口我都不算上了。 170公交就是不动了,看着手表时针跳了一格又一格,整个人跳起来。真想炸了这个狗日的交通厅。 有个老太看我脸色半天,安慰性丢了一句给我:“呈贡啊,一年50多个周末有40多个周末是堵的啊”。 好不容易到了菊花村,赶上5路,买了东西,回到菊花村,人头黑压压一片,走了3趟170(终点站:呈贡新区民族大学)都没靠近车门,请问列位看官,你说这呈贡能是鬼城吗? 呈贡新区-昆明市区 呈贡新区-昆明市区 呈贡新区-昆明市区 呈贡非鬼城,谁堵谁知道
个人分类: FEEC冯氏全球经济学家年会|2138 次阅读|0 个评论
Science杂志2013年度科技突破, 我们榜上有名
热度 2 tzhoumd 2013-12-20 11:44
癌症免疫疗法等10项成果获得Science杂志2013年度科学突破。 ( http://news.sciencemag.org/breakthrough-of-the-year-2013 ) In Vaccine Design, Looks Do Matter (疫苗设计--抗原长什么样很重要) In work that Science ranked as a runner-up for Breakthrough of the Year, researchers used structural biology—the study of the molecules of life—to design the key ingredient of a vaccine against a dangerous childhood disease. ( http://www.sciencemag.org/content/342/6165/1442.1.full ) 我们实验室以呼吸道疱疹综合症(RSV)试验疫苗的开发获得这一殊荣。我们利用结构生物学解析出RSV病毒和中和抗体的复合体结构,发现RSV病毒表面蛋白的一种新构象(下图左),同时发现,有一中和抗体的表位只存在于这个融合前构象上 (下图左, 红色),病毒与宿主胞融合后这个蛋白就变成了下图右边的构象,同时抗体表位也被破坏,这一结果在今年5月的Science杂志发表( J. S. McLellan et al ., “ Structure of RSV Fusion Glycoprotein Trimer Bound to a Prefusion-Specific Neutralizing Antibody ,” Science 340 , 6136 (31 May 2013). ) 随后我们快速开展了基于结构的抗原设计,着眼于将RSV表面蛋白稳定在融合前的构象,动物试验表明设计的抗原刺激产生了比常规抗原高得多的免疫反应。这一结果发表在11月的Science上。 J. S. McLellan et al ., “ Structure-Based Design of a Fusion Glycoprotein Vaccine for Respiratory Syncytial Virus ,” Science 342 , 6158 (1 November 2013). 这是首次利用结构生物学成功开发疫苗的范例,通过结构解析广谱中和抗体的靶位和抗原的特殊构象,然后通过基于结构的设计获得具有特殊稳定构象的抗原,将免疫反应聚焦在有效的靶位。这一开发模式将为开发其他传染病的疫苗提供新的平台。 本人很荣幸参与两篇文章的实验和数据收集。
个人分类: 论文故事|5775 次阅读|2 个评论
<Nature>不相信原创:一次投稿Nature失败经历的反思
热度 4 yfwang2009 2013-12-14 20:08
乍一看,标题似乎有违常理, Nature 杂志可是号称当今杂志中最注重论文原创性的杂志之最,其超高的影响因子更令无数作者趋之若鹜,如果说这个杂志不相信原创,那究竟哪个杂志才更能发掘原创性论文呢?然而,最近被弄的灰头土脸的投稿经验推翻了这一心目中的神话。其实原本我倒没那么特别崇拜 Nature 和 Science ,因为知道气象这个行当的著名论文很少来自这两个著名杂志,气象又是较小的学科,能够得到两大杂志青睐的机会寥寥无几。但由于近年产生了一个对 ENSO 循环理论认识的新想法,再加上国内评价体系对 Nature 的热捧,不由不让人动“凡心”啊。仔细研读 Nature 的目标,说的很明确,发表论文的第一准则就是要报道原始科学研究,再就是有突出的科学重要性包括巧妙的克服难题方式以及吸引广泛读者眼球。另外, Nature 还有一个对非英语国家作者的很大利好,那就是他们并不十分看重论文初稿的英文写作水平,有专门的团队可以协助解决加工英语问题。当然,对我这个初投者来说最大的问题莫过于自己的主张是否能得到同行的认可。所谓 ENSO 循环是指厄尔尼诺和拉尼娜现象在 2-7 年内周期性交替出现,其变化原因通常被认为是热带内的海洋和大气相互作用所致,但在守恒的气候系统中高低纬度的热量交换是不可或缺的,它必然或多或少影响 ENSO 循环,仅局限于热带内的这种解释很显然是现行 ENSO (延迟振子模型)理论的一个缺陷,另外,利用现行的理论很难准确预测何时这两种现象出现和消失,更说明现行 ENSO 理论是不完备的。我的工作就是描述如何找到热带外地区的强迫因素可以来“有效”的影响 ENSO 循环从而完善(或建立新) ENSO 理论。这应该是再“原创”不过的研究了,且具有明显“开拓性”特征,由于 ENSO 现象对全球的气候变化都有很大影响,该研究也将肯定会对 ENSO 的预报的准确性有重要意义, ENSO 可能给各地带来的恶劣天气直接涉及到日常生活,不仅相关研究人员对此感兴趣,也应该引起很大一部分公众的兴趣。个人判断拥有这样主题的文章基本符合 Nature 目标,此外,如何用观测资料找寻热带外地区的影响绝非易事,不然早就会有相应的研究出现了,太平洋地区的海洋资料匮乏是个大难题,如果没有巧妙的处理方式绝对追踪不到这种外来强迫证据。所以当我学习和运用所能掌握的各种知识,透过重重叠叠的掩盖发现并充分确认这种热带外的大气强迫起着不容忽视的作用后我还着实兴奋了好一阵子,按对高质量杂志一般的投稿经验,这类有充分科学依据的论文无论如何最终都应该被录用的。我决心探索一下 Nature 究竟能在多大程度上支持(容忍)原创文章的发表。我胆大妄为的尝试以独著的形式来投稿,在文章的表现方式上特别下了功夫,力求达到简化对复杂问题的描述,尽可能通俗地解释 ENSO 循环的新动力学机制,文字方面修改了数十遍,当时几乎耗尽了所有的精力。投稿出去过后 1 周内,毫无悬念的被拒了稿,不送审的理由很简单大概都是套话,无外乎你的文章不是因为在科学上出了什么问题而是由于稿件过多所致,希望将此稿投到专业杂志进行评审云云。后来稿件几经碾转刚刚在 Tellus A 上登了出来,评审人给出了高评价。为什么原创性如此之强的论文被连一点考虑的余地都没有就拒稿了呢?难道真的是评审编辑不够专业而不好判断吗?就此我回过头来又重新阅读了 Nature 的关于杂志的说明部分,没错 Nature 的目标是有对文章原创性的要求,但令人玩味的是其科学宗旨在悄然发生变化, Nature 创刊之日( 1869 年 11 月 11 日)到 2000 年的宗旨为: It is intended,FIRST, to place before the general public the grand results of Scientific Workand Scientific Discovery; and to urge the claims of Science to a more generalrecognition in Education and in Daily Life; And Secondly, to aid Scientific menthemselves, by giving early information of all advances made in any branch ofNatural knowledge throughout the world, and by affording them an opportunity ofdiscussing the various Scientific questions which arise from time to time. 上述科学宗旨保持了 131 年,请看 2000 年以后的宗旨如下: First, to serve scientists through prompt publication ofsignificant advances in any branch of science, and to provide a forum for thereporting and discussion of news and issues concerning science. Second, toensure that the results of science are rapidly disseminated to the publicthroughout the world, in a fashion that conveys their significance forknowledge, culture and daily life. 你会惊讶的发现前后差异竟这么明显。前者强调了科学成果的重要性,要的是极为重要的开拓性成果,而后者强调了吸引广泛关注的科学成果的快速普及性。前者更令人激动人心,具有震撼效果,让人感觉 Nature 真正是为科学而生的杂志更接近我和大多数人对 Nature 最原始的感性认识,而后来的好像对原创性的要求弱了很多,追求公众效应,商业气息浓了。猜想并总结失败原因为:投稿 Nature 不要过分相信杂志对文章原创性的要求,不要以为越具有开拓性潜力的文章就越有希望被青睐,更不要独著,编辑更倾向拥有更多知名度的作者群发表的文章,因为我是以前在 ENSO 理论方面从没有直接成果的“无名小卒”,编辑不会轻易相信“没有思想束缚”的“外行”会突然冒出重要成果。总之, Nature 不再会为了单纯追求出版开创性文章而投入过多的精力,物力,它所最为注重的是出版物所最快能换取的反响和名声。 144 年以前 Nature 曾经的封面冠有的英国诗人伍兹华斯的著名诗句: “To the solid ground OfNature trusts in mind that builds for aye.”—WORDSWORTH ,您不觉得现在的 Nature 是不是距此越来越远了? 好的,下回给 Nature 投稿时一定要注意总结的这几点。 ----------------------------------------------------------------- 后记:这篇论文在被接受的当天(大约 1 个月之前)高兴之余写了此文,后经修改形成以上文字,也可能会被认为有标榜之嫌。从 Nature 被拒稿后到 Tellus A 的出版,除了文字的修改,文章的框架、结构和图表其实没有什么实质性的变化,但确实出现了小的(无关大局)统计错误,审稿人之一曾经抱怨有一节的文字他反复读了 N 遍才理解其中的含义,并给出了那一节的总结文字,这也说明让别人了解你所认为已经写的很清楚的文字有多难,因为审稿人很可能在上述情况下出现理解偏差,因怕负责而拒稿。从这点讲 Nature 的拒稿也算情理之中。至于这篇文章到底能够有多大影响力,不远的将来会有答案的。在此声明这篇博文仅是拿来给大家分享的自己个人的研究札记。有空的话我会详细给出后续投稿过程以及文章的大致说明。刊登文章的网址为: http://www.tellusa.net/index.php/tellusa/article/view/22431
19715 次阅读|6 个评论
[转载]新华网:“转基因玉米致癌”论文被撤稿
bioxncai 2013-11-30 00:28
新华网华盛顿11月28日电(记者林小春)法国研究人员2012年在《食品和化学毒物学》杂志上发表转基因玉米致癌论文,已成为部分人士反对转基因食品的重要证据。但杂志出版方爱思唯尔公司28日在美国宣布,由于进一步分析显示论文数据不足以支持其结论,因此决定撤除这篇论文。 爱思唯尔公司在声明中说,《食品和化学毒物学》杂志对所发表的论文及论文所报告的数据进行了彻底的、长时间的分析,对论文发表的同行评议过程也进行了调查,“没有发现欺诈或对数据有意曲解的证据”,然而,“有理由担忧”论文所提及实验中研究人员使用的实验大鼠数量和类型。 声明说:“对原始数据的深入调查表明,用如此小规模的样本数据无法得出明确结论”、“考虑到(实验中所用的)斯普拉格-道利大鼠的已知肿瘤高发生率,喂食转基因玉米组所观察到的更高的死亡率及肿瘤发生率的原因不能排除是正常变化”。 声明说,归根结底,论文的结果“尽管无不妥之处”,但是“没有说服力”,因此这篇论文达不到《食品和化学毒物学》的出版要求。 声明还说,这篇论文发表后编辑部收到多封来信,对论文描述结果的有效性、实验动物的合理使用表达关切,有些来信甚至称其中存在欺诈,多数来信呼吁撤回这篇论文。这些来信以及支持这篇论文的来信,都已和作者的回应一并发表。 英国《自然》杂志网站说,这一撤稿举动并不令人意外,《食品和化学毒物学》杂志主编本月初曾要求作者主动撤回论文,并表示如果作者拒绝,杂志方也将予以撤稿。报道还说,论文作者把撤稿形容为“丑闻”,并声称,这是因为杂志任命的一名编委此前曾在转基因农业巨头孟山都公司工作过7年。 2012年,《食品和化学毒物学》杂志刊登了法国卡昂大学分子生物学家塞拉利尼等人的一份研究报告。该报告称,将100只雄性和100只雌性大鼠分成10组,分别喂食孟山都公司的NK603转基因玉米及其他食物,两年后发现,喂食转基因玉米的实验大鼠出现肿瘤的风险高、寿命短。 这一结论在全球引起风波。法国国家卫生安全署、生物技术最高委员会和欧洲食品安全局均对塞拉利尼等人的研究展开调查,结果均认为,该研究存在诸多不足,不能作为评估转基因玉米健康风险的有效依据。
1195 次阅读|0 个评论
保护作者的还是杂志的创新性?
youhegao 2013-11-16 21:22
真高兴有这么多预印本可供选择!真高兴看到这么多的杂志认同预印本!真可惜评价的时候用的是杂志的影响因子!真期望什么时候评价用的是文章的创新性和领域影响! 我们到底是在为什么发表?理论上我们是为了科学的发展,为了创新。可实际上我们是为了晋升和基金。晋升和基金看的是影响因子,和创新并不完全一致。这是研究人员也就是作者最难过的地方。为了保护自己的创新我们希望能直接发预印本。可是有些杂志不接受已经在预印本发表的论文。他们更关心自己杂志的创新性。他们不在乎作者的创意正在受到威胁。作者为了影响因子不得不自己为冒险负责。 鱼和熊掌能不能兼得呢? 建议图书馆的专业人员把每个领域的杂志分成两个系列,一类是接受预印本的,一类是不接受预印本的。在我们看到杂志影响因子的同时也看到这个杂志是不是接受预印本。这样作者在选择时可以考虑是不是冒险,有没有既可以投预印本又有投相近影响因子杂志的机会。 这样我们就可以让具有相近影响因子的杂志竞争起来,让不接受预印本的杂志感受到压力。逐渐让他们也接受预印本,这样才能逐渐让杂志,甚至是那些所谓高影响因子的杂志,都来保护作者的创新性而不是杂志的创新性。这个方向不止是对作者有利,更重要的是对科学是有利的,是未来的方向。
3453 次阅读|0 个评论
Horticulture Research杂志将于2014年1月正式出版
热度 5 ZMCheng 2013-11-16 05:13
Horticulture Research (《园艺研究》)是由南京农业大学和自然出版集团 (Nature Publishing Group , NPG) 合作创办的开源获取、网络版英文期刊,将于 2014 年 1 月在 nature.com 正式上线发行,现已开始接收投稿。 Horticulture Research 将刊载原创性研究文章。专注于园艺作物生物学,其中包括水果、蔬菜、观赏树木及花卉和草本植物,以及采前与采后生物学。期刊将主要关注具有广泛的国际和学科兴趣的基础和理论研究。其范围将涵盖遗传学、育种、 “ 组学 ” 和演化、园艺作物的起源及循化、生物技术、生物化学、生理学和细胞与分子生物学,以及包括与其它有机体互动在内的环境生物学。 Horticulture Research 还发表 该领域前沿综述和展望性评论和微型评论以及 全球园艺领域的热点新闻和评述。 Horticulture Research 由程宗明担任主编。程宗明毕业于南京农业大学(本科)和美国康奈尔大学(硕士和博士)。 2012 年入选美国园艺学会会士。在美国从事了 20 年的园艺研究与教学工作之后,于 2009 年成为南京农业大学园艺学院与美国田纳西大学植物科学系联合教授。 关于 Horticulture Research 的详细信息,请访问 www.nature.com/hortres , 也可以联系 hortres@nature.com 。电话: 86- 25-8439 - 9610。
个人分类: 杂志|6703 次阅读|7 个评论
2013年10月中国学者《Cell》《Nature》《Science》论文
热度 2 xupeiyang 2013-11-4 08:00
进入 10 月,中国学者参与的 7 项研究在《Cell》、《Nature》、《Science》杂志上发表。注明:本文汇总的文章仅限生命科学领域,且并不涉及CNS旗下的子刊(包括但不限Cell Stem Cell、Nature Genetics、Science Translational Medicine等)。 Cel l (0篇) 很遗憾,本月中国学者没有在《细胞》(Cell)杂志上刊登文章。 Nature (6篇) Nature:干旱威胁旱地生态系统中的营养平衡 人们可能以为,气候变化(如对很多旱地所预测的干旱程度的增加)在21世纪可能会打乱碳、氮和磷的生物地球化学循环。这些元素是陆地生态系统中生物质生产的必要营养成分。 这项刊登在10月31日出版的《自然》杂志上的研究发现,干旱对全球旱地土壤有机碳和氮的浓度有一个负面影响,但对无机磷的浓度却有一个正面影响。这说明不同养分循环因干旱程度的增加会发生“去耦合”,后者可能会对控制初级生产力等关键生态系统功能的生物地球化学反应产生一个负面影响。 来自东北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草地科学研究所刘鞠善与王德利参与到了这一大型国际合作研究中。 Nature:颜宁等揭示PPR特异识别单链RNA分子机制 颜宁教授研究组与施一公、朱健康、王佳伟、王宏伟等课题组合作,选择源自玉米叶绿体的 PPR10 蛋白进行了深入的结构生物学和生物化学分析,最终获得了 PPR10 蛋白在未结合 RNA 和特异结合靶标PSAJ单链 RNA 两种状态下的高分辨率晶体结构。清华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博士后殷平以及博士研究生李泉秀为该论文共同第一作者。 Nature:化石扫描揭示牙齿起源之谜 尖牙或骨甲,哪一个是最先出现的呢?多年来,古生物学家认为牙齿是历史上出现的第一块骨头,它是早期鱼类身上起保护作用的盔甲状覆盖物,这些物质与牙齿的材料组成相似。一项新研究显示:事实恰恰相反。 研究人员发现,现代动物牙齿的生长过程为牙釉质分层覆盖在牙本质上,后期的牙形虫也是通过类似的方法形成硬刺的,而早期的牙形虫根本就没有牙釉质样的覆盖物。这就意味着牙齿——正如今天人们所知道的那样——在牙形虫从最终形成人类的古生物中消失之前尚未进化出来。 来自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的董熙平教授参与这一研究。 Nature:中外学者发现最早的神经系统 研究人员在一种新发现的爬虫或浮游动物化石中发现了已知最早,完整的中枢神经系统。来自英国自然历史博物馆,云南大学等处的研究人员发表了题为“Chelicerate neural ground pattern in a Cambrian great appendage arthropod”的文章,在中国西南地区昆明附近著名的澄江区域,发现了一种3厘米长的动物(一英寸多一点)化石,这种动物具有已知最早的完整的神经系统。 文章的通讯作者分别是云南大学的侯先光教授,以及英国自然历史博物馆的 Gregory D. Edgecombe 教授,其中侯先光教授主要从事澄江动物群的研究,是澄江生物群化石的发现者,现任云南大学教授,云南省古生物研究重点实验室主任。 Nature:石正丽等人进一步证实SARS来源于中华菊头蝠 日前,由中国科学院武汉病毒研究所石正丽研究员领导的一支国际研究团队分离到一株与 SARS 病毒高度同源的 SARS 样冠状病毒(SARS-like CoV),进一步证实中华菊头蝠是 SARS 病毒的源头。 石正丽(Zhengli Shi)说:“人类SARS-CoV是21世纪第一个新兴流行性传染病威胁的病原体。然而自2003年以来,对于直接进化为人类SARS-CoV的病毒起源一直存在不同的意见。尽管我们的研究团队在2005年报告了蝙蝠是SARS样冠状病毒的天然宿主,十年来我们一直在寻找这一缺失的环节,最终我们找到了它。” Nature:纤毛自噬可促进细胞器生物合成 来自德州大学西南医学中心,浙江大学生科院,北京生命科学研究所等机构的研究人员发现,一种纤毛病变蛋白的自噬降解,与原发性纤毛生物合成有关。并由此定义了自噬的一种新功能:促进细胞器生物合成。相关研究论文刊登在了近期出版的《自然》(Nature)杂志上。 Science (1篇) Science:中国科学家解析植物天然免疫机制 来自清华大学生命科学学院、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以及英国诺维奇科技园(Norwich Research Park)的研究人员合作,首次揭示了一种免疫受体介导植物对细菌天然免疫的作用机制。研究人员在《科学》杂志上报告说,这项研究对于开发广谱抗病作物品种具有重要的意义。 清华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的柴继杰(Jijie Chai)教授、韩志富(Zhifu Han)博士和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的周俭民(Jian-min Zhou)研究员是这篇论文的共同通讯作者。柴继杰的研究方向是生物学及药学应用中的重要大分子结构与功能。周俭民研究员的主要研究方向是植物识别不同的病原微生物并激活免疫反应的分子机理,及阐明病原微生物致病蛋白在宿主细胞内的生化功能。 华人学者参与的研究: Cell:庄小威揭示端粒功能新机制 来自哈佛大学等机构的研究人员利用 STORM 显微技术,进行了超高分辨率荧光成像,从中揭示了一种与端粒功能有关的 t-loop 构象形成新机制。 文章的通讯作者之一是著名的华裔女科学家,哈佛大学庄小威(Xiaowei Zhuang)教授,庄教授早年毕业于中国科技大学少年班,34 岁的时候就成为了哈佛大学正教授,并入选了去年公布的 84 位新晋美国科学院院士名单,她的当选刷新了最年轻美国科学院华人院士的纪录,可谓是传奇式人物。 Science:华裔科学家两项研究解析抗病毒新途径 美国《科学》杂志10日发表了华裔科学家丁守伟教授新的抗病毒免疫机制研究成果,或有助于探寻抗病毒疫苗研制新路。丁守伟自上世纪80年代起就从事RNA(核糖核酸)干扰研究。此前,他与其他科学家发现,RNA干扰介导的抗病毒免疫机制在植物、果蝇和线虫中发挥了主要作用。丁守伟等研究人员最新研究显示,哺乳动物同样会用RNA对抗病毒。 Nature:华人学者揭示凝血分子开关 伊利诺大学医学院药理学教授杜小平(Xiaoping Du ,音译)领导的一支研究小组发现了,一个可引起小范围、有益的凝血,阻止伤口愈合过程中出血进一步扩大的分子开关。通过在实验小鼠中阻断这一开关,研究人员阻止了小凝血块的生长(这一过程可以对人类造成威胁)同时保留了它们的止血能力。这一已发现为开发出有效的、不会增加出血风险的抗凝血药物开辟了可能性。 Nature:最热门华人科学家绘制12种癌症遗传突变景观图 来自华盛顿大学医学院的科学家们通过检测 12 种主要的癌症类型,鉴别出了 127 个似乎驱动了机体众多肿瘤发生与发展的多次突变基因。这一研究发现为设计出新的诊断工具及更个体化的癌症治疗创造了条件。相关论文刊登在了今天出版的《自然》(Nature)杂志上。 论文的资深作者是华盛顿大学基因研究所的丁莉(Li Ding)博士,其早年毕业于复旦大学,是世界著名的基因科学家。近期汤森•路透(Thomson Reuter)旗下的ScienceWatch网站,通过分析论文的引用次数,筛选出了 2012 年度“最热门的科学家“,全球有 21 位科学家入选,丁莉博士榜上有名。 此外,《Nature》热点报道了 中国进军全球疫苗市场 的进程。 一种由中国制造的疫苗首次获得了世界卫生组织(WHO)的认可。此举有可能预示中国朝着成为全球疫苗生产商迈进了一步。该疫苗可保护儿童预防流行性乙型脑炎(Japanese encephalitis, JE)。乙脑是一种由蚊虫叮咬而传播,以脑实质炎症为主要病变的急性传染病,在东亚及南亚的一些地区很常见。这一疫苗的正式名称是 SA 14-14-2,上周 WHO 将它添加到了资格预审药物清单中,给予了它 WHO 质量和安全认可。这意味着它可以供一些联合国机构所使用。 延伸阅读: 9月中国学者发表CNS文章汇总 8月中国学者发表CNS文章汇总 7月中国学者发表CNS文章汇总 2012年度“CNS”中国研究 http://www.bio360.net/news/show/7674.html
个人分类: 科学杂志|5940 次阅读|3 个评论
彩虹之花:Curtis植物杂志里的鸢尾彩绘(19C)
热度 1 IrisXTBG1 2013-11-4 04:51
鸢尾有着上千年的栽培历史,在古代主要是作为药用植物,到了18世纪园艺快速发展的时期,鸢尾成为常见的园艺植物。鸢尾属Iris这个属名来自希腊彩虹女神,另外因为鸢尾植物有着丰富多彩的花色,古埃及的人们将其称为彩虹之花(Rainbow Flowers)。 最近开始好好研究Curtis Botanical Magazine,尤其是在18、19世纪的时候。作为个人兴趣,顺便从19C英国期刊的网站上收集了19世纪这个杂志绘制的鸢尾植物,有100来幅手绘,18世纪还有十多年的,回头再找完。前面有篇博文介绍了这个杂志,创刊号的第一幅就是一种鸢尾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73976-700313.html 这里放几幅19世纪的插图: Iris Tuberosa 蛇头鸢尾(Snake's head iris),1801.09.01刊 Iris furcata ,叉枝鸢尾(Forked Iris),1822.11.01刊 Iris sisyrinchium ,1874.05.01刊 Iris boissieri ,1890.01.01刊 Iris robinsoniana ,1892.01.01刊 发了这几张照片后发现,四五十年代没有图片,估计检索有漏,回头补上。 关于这个杂志更多的故事,之后慢慢奉上。
个人分类: Botanical art|3996 次阅读|1 个评论
英国《转化医学杂志》影响因子3.46 H-指数43
xupeiyang 2013-11-2 20:11
Journal of Translational Medicine Country : United Kingdom Subject Area : Biochemistry, Genetics and Molecular Biology | Medicine Subject Category : Biochemistry, Genetics and Molecular Biology (miscellaneous) , Medicine (miscellaneous) Publisher : BioMed Central . Publication type : Journals. ISSN : 14795876 Coverage: 2003-2013 H Index : 43 影响因子3.46 Scope: Journal of Translational Medicine is an open access, peer-reviewed online journal focussing on information derived from human experimentation so as to optimise the communication between basic and clinical science. Translation research goes from bench to bedside and from bedside to bench; as such the journal aims to facilitate the dissemination of this research so that more therapeutic insights may be derived from new scientific ideas - and vice versa. In the bench to bedside approach theories emerging from preclinical experimentation are tested on disease-affected human subjects, often in phase 1 trials. ( source ) http://www.scimagojr.com/journalsearch.php?q=16440tip=sidclean=0 About Journal of Translational Medicine http://www.translational-medicine.com/about Aims and scope | Open access | Article-processing charges | Indexing services | Publication and peer review process | Editorial policies | Citing articles in Journal of Translational Medicine | Why publish your article in Journal of Translational Medicine ? This page includes information about the aims and scope of Journal of Translational Medicine , editorial policies, open access and article-processing charges, the peer review process and other information. For details of how to prepare and submit a manuscript through the online submission system , please see the instructions for authors . Aims scope Journal of Translational Medicine is an open access journal publishing articles focusing on information derived from human experimentation so as to optimise the communication between basic and clinical science. The journal covers all areas of translational medicine but also has several special sections: Cancer microenvironment - Edited by Fernando Vidal-Vanaclocha Cardiovascular, Metabolic and Lipoprotein Translation - Edited by Nehal N. Mehta Cell, tissue and gene therapy - Edited by David Stroncek Clinical translation - Edited by George Coukos Combination strategies - Edited by Paolo A. Ascierto Computational modeling and epidemiology - Edited by Michael Liebman and Sabrina Molinaro Disease biomarkers - Edited by Xiangdong Wang Immunobiology and immunotherapy - Edited by Adrian Bot Immunovirology - Edited by Luigi Buonaguro Medical Bioinformatics - Edited by Samir K. Brahmachari Neuroscience - Edited by Luis F. Alguacil Nutrition metabolism - Edited by Laura Soldati Patient-targeted molecular therapies - Edited by Francesco Chiappelli Personalised medicine - Edited by Lotfi Chouchane (Qatar Foundation, Weill Cornell Medical College) Open access All articles published by Journal of Translational Medicine are made freely and permanently accessible online immediately upon publication, without subscription charges or registration barriers. Further information about open access can be found here . Authors of articles published in Journal of Translational Medicine are the copyright holders of their articles and have granted to any third party, in advance and in perpetuity, the right to use, reproduce or disseminate the article, according to the BioMed Central copyright and license agreement . Where an author is prevented from being the copyright holder (for instance in the case of US government employees or those of Commonwealth governments), minor variations may be required. In such cases the copyright line and license statement in individual articles will be adjusted, for example to state ‘© 2013 Crown copyright; licensee BioMed Central Ltd’. Article-processing charges Open access publishing is not without costs. Journal of Translational Medicine therefore levies an article-processing charge of £1290/$2060/
个人分类: 转化医学|3994 次阅读|0 个评论
向一家杂志同时投两篇文章行吗?
热度 40 weijia2009 2013-11-1 07:58
向一家杂志同时投两篇文章行 吗 ? 贾伟 前两天有人问我这个问题 - 是否可以 向一家杂志同时投两篇稿件 ,我第一反应是理论上没问题,但感觉不太好,能想出的一个理由是同一个编辑以及领域内的同一个审稿人可能会读到这两篇稿子,接受程度上可能会变得消极一些,但到底是为什么,我说不出个中原委来。 今早上班路上听 NPR新闻,有一则关于(今晚的)万圣节trick or treat的事。这个trick or treat中文翻译有点费劲,大意是“不给糖就捣乱”,今晚会有很多小朋友穿着打扮成各种鬼怪狐仙,挨家挨户地讨糖吃。 这则新闻说的是这么件事, Dartmouth College有几个心理学家对一帮万圣节讨糖吃的孩子们做了一个研究,他们惊讶地发现,当让这些孩子评价他们获得糖果的愉悦程度时,那些拿到一包candy bar (块状糖果)的孩子们要比拿到一包candy bar再外加一根 bubble gum(泡泡糖)的孩子更开心。也就是说在打发这帮trick-or-treaters的角度来说,给一包糖的效果反而更好。 心理学家认为当你对一件事的感觉开始走下坡路 - 开始很好(一包正宗的糖果),后面的不够好(一根泡泡糖),那么总体感觉就会受到影响而变差。就好像你去一家餐馆吃饭,吃到一道精美的菜,然后又尝到一道不是很好的菜,你对那家餐馆的总体评价可能不如单单吃到那一道好菜的感觉那么好。 我的理解(不知对不对)就是,同样的道理,你给杂志社送自己精心撰写的文章,寄希望编辑和审稿人能对它看好而最终录用,而这个时候你一下送了两篇,难免由于质量上或审稿角度上的不同,一篇的“瑕疵”比另一篇更多,那么编辑和审稿人眼里,其 overall 的愉悦程度就会打折扣了,差的还是差,而好的也变得不够好了。 ==================== 刚刚在外视察了一圈檀香山闹市区Waikiki的万圣节场景,重点欣赏两种类型:一是经典的造型,如妖魔鬼怪、仙女、阿拉伯公主(图一);另一类是创新型的:如图二,自己不打扮让自家小狗粉墨登场。看到一起男子穿女婚纱,觉得好笑,但接二连三看到“撞衫”的,就觉得不够新颖了。有五个家伙搞团队表演,其中四个穿着美式宪兵军服,当中压着一个外星人,神情严肃地走过,我觉得有新意,可惜他们走得太快,没来得及掏手机拍照。
39395 次阅读|76 个评论
科研信息的传播-----杂志、科普与新闻
热度 2 lijianguo531 2013-10-28 18:48
前几天我给组里面做了一个关于如何写论文的报告,报告的效果还不错,但是在开头有张PPT我讲的不是很清楚,虽然是我自己写的PPT,但是总觉的言不达意。今天忙完其他事情之后我又重新翻看了一下这张PPT(见下图),重新整理了一下思路,借助这个场合整理一下,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所谓科研信息,字面意思就是科学研究的相关信息,包括研究成果的获取与发布以及科研新思路的产生。我在这里主要列举了三种主要的信息获取与传播渠道:期刊、科普与新闻。 首先谈期刊。这里讲的期刊是学术期刊,与《读者》、《企业家》这些杂志不同,你懂的!通过期刊获取科研信息是我们科研工作者目前主要的渠道,这个渠道最省力。获取的科研信息也最为直接,可以直接服务于我们的科研。但是这里的科研信息多为零碎片段式,要想从中获取全面的科研信息必须进行大规模、系统的期刊阅读和整理,这也会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同时 期刊具有明显的等级区别,你阅读什么等级的期刊会直接影响什么水平的学术能力和思维的形成。这就是我们平时经常说的,跟臭棋篓子下棋只会越下越臭 ! 其次是科普。科普是根据现有掌握的科研信息并结合人们现实的需要对某一特定的要素、现象或事件进行科学的讲解和梳理已达到普及科学知识,提高人们科学认识的目的。今年PM2.5比较严重,科学松鼠会(中国知名的科普网站)会给大家讲关于 PM2.5的来源,危害与治理防护措施等。 科普知识多是由专业方向的资深研究人员来写,所以科普信息多具有明晰的历史脉络,对事物发展的历史、现状和存在的问题都有详细的讲解。这也就说明,从科普信息中获取科研思路会比较省力,也会比较全面和系统。但是虚假不实信息和个人偏见的风险也随之增加 。而且 我要说,从目前来看我们国家的科普网站和科普公益团体还远远不够,满足不了中国现代人们对于科学知识的需求。 最后谈一下新闻。新闻这个词比较大,从广义上来讲以上两个也是新闻。但是广义的新闻在现实当中不具有普适性。至少搜狐和新浪网不会刊登土壤碳分解的过程与机理的消息。我这里说的新闻应该是狭义的新闻范畴,即普通大众能够经常接触到的新闻,就是所谓的头版头条和门户网站。但是新闻里也会去有科研信息,比如发现上帝粒子。这中科研信息为什么会出现在门户网站中,只有一种可能,那就是当你的科研成果足够大,足够震惊、足够爆炸性的时候你才会登上传统的新闻媒体。 当你在这种媒体看到诸如此类的科研信息的时候,如果你正在研究或计划研究,那就请你还是放手吧 !但是更多的时候新闻会受到政治博弈、经济利益、个人偏好的影响会产生许多谣言和偏见,所以新闻里面的有用科研信息少之又少,而且真实性和风险很大,所以在论文里面引用网络资料是比较少的。 我建议大家尽量少引用网络资料。毕竟我们没办法去查证核实这些信息的真伪 。 信手涂鸦,不成体系, 水平有限,稍嫌啰嗦,路过轻拍!
个人分类: 学术视野|3679 次阅读|5 个评论
一本杂志和它倡导的科学
热度 5 Wuyishan 2013-10-25 06:25
(博主按:该刊记者采访我后,并未将杂志寄给我一份,也未告诉我报道已经见刊。所以,直到前不久我才偶然在网上发现这篇报道。) 一本杂志和它倡导的科学 来源:中国新闻周刊 记者 / 钱炜 2012 年 06 月 01 日   中国有 4700 种学术期刊,其中相当数量被认为是 “ 垃圾期刊 ” 。《细胞研究》杂志留下 20 余年的坚实足迹,发展成一本世界级学术期刊。它的悄然突起,与生命科学在中国的迅猛发展相契合。   穿过上海岳阳路一栋迷宫般的老楼,走廊尽头是一间不到 15 平方米的房间。这个狭促的空间里,容纳了亚太地区最有影响力的学术期刊的编辑部。常务副主编李党生把一张放大的《细胞》杂志封面摆放在办公室一角,这张图片的四周布满了《细胞》编辑部全体人员的签名。   美国的《细胞》杂志是李党生回国之前任职的地方。《细胞》和《自然》、《科学》齐名,在科学界被合称为 “CNS” (三本杂志名称的首字母缩写),它们是世界上最顶尖的学术期刊。陈列在办公室里的那期《细胞》杂志的封面文章,正是当年由李党生参与编辑的。他这样做不仅是为了纪念过去,也让现在从事的工作有一个可以看得见的典范。   去年 10 月,《科学》杂志在一篇文章中指出,在中国,每一个研究所或大学都有自己的学术期刊,但是大多数 “ 学术水平不高 ” 。中国的 4700 种学术期刊中,有相当数量被认为是 “ 垃圾期刊 ” 。不过,《科学》杂志在文章中也点名了一家 “ 明星期刊 ” ,那就是李党生具体负责的《细胞研究》。   国际化道路   根据美国汤森路透科学信息研究所发布的最新一期《期刊引用报告》, 2010 年被该所《科学引文索引》( SCI )收录的中国学术期刊有 138 种,它们的平均影响因子只有 0.904 ,而由中科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信息中心主办的《细胞研究》的影响因子高达 9.417 ,为中国之最。   影响因子是国际上通行的学术期刊评价指标。尽管《细胞研究》一时还难以与 “CNS” 比肩,但它在国内学术期刊中可谓异军突起,在 SCI 收录的国际细胞生物学领域 160 种核心期刊中排名第 15 位,位居世界前列。   对《细胞研究》成功的原因,《科学》杂志在文章中指出,它以英文出版,关注中国的强势研究领域,并且拥有国际化的编委会。   上世纪 90 年代初,时任中科院上海细胞生物学研究所副所长的姚院士在出国访问中看到中国与国外的学术差距,认为有必要加强与国际的学术交流。回国后,他和一批科学家倡议 “ 创办一份以外文出版的学术期刊 ” 。 1990 年,《细胞研究》创刊。    “ 杂志创刊时,姚院士已经有 75 岁高龄,不负责所里具体的事务了,所以可以将精力全部放在办刊上。他早年在英国爱丁堡大学留学,英文水平非常好。当时,期刊上要发表的每一篇论文,他都会仔细把关。 ” 当年在姚手下工作的程磊现在是《细胞研究》的编辑部主任,他回忆说,一开始,杂志毫无名气,要想请到国外专家担任编委和审稿人并非易事。尽管如此,姚仍坚持组建了一支国际化的编委会,其中国外专家占 50% 。如今,这一数字已经达到了三分之二。    2001 年,《细胞研究》首次获得 2.102 的影响因子, 2003 年,成为 SCI 核心期刊。到 2006 年姚去世时,这本杂志已在学界站稳脚跟,有了一定知名度。    2005 年,作为姚选中的接班人,中科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院长裴钢接任《细胞研究》杂志主编。他知道,姚的心愿,就是使这本杂志成为真正的国际大刊。进入 21 世纪以来,中国科技快速发展在很大程度上有赖于海外人才的回归。裴钢认为,要实现国际大刊的目标,同样需要先解决人才问题。   于是,《细胞研究》便在《自然》杂志及其网站上发布广告,向全球招募常务副主编。李党生回忆,当时,他上午来面试,下午就接到电话,通知他可以入职。在李党生与生科院签订合同时,有人建议将 “5 年内使期刊影响因子达到某某水平 ” 之类的条款写进去,但裴钢否决了,他觉得既然要办好杂志,就不能急功近利。   新一届编辑部组建后, 2008 年,《细胞研究》的影响因子升至 4.535 , 2009 年跃至 8.151 ,此后一路走高。   科学家办刊   中国科技信息研究所副所长武夷山对中国学术期刊的状况非常熟悉,他坦言, “ 一位领军性的人才对期刊的作用至关重要。《细胞研究》的崛起,首先就是因为李党生。 ”   在加入《细胞研究》前,李党生曾在《细胞》杂志担任 “Associate Editor” 。 “ 国内有人将这个职务翻译成副主编,实际上也不大准确,为避免被人打假,你还是写英文原文为好 ” ,李党生说话带着几分谨慎。毕业于中国科技大学少年班、在康奈尔大学取得分子生物学博士学位、有 14 年的一线科研经历,他的履历体现了《细胞》杂志对编辑的要求:有深厚的学术背景。   借鉴《细胞》杂志的做法,《细胞研究》目前共有 6 名全职科学编辑。他们都是生命科学领域的博士,要对每篇投稿的内容进行预审,是把握期刊学术质量的第一关。   武夷山说,像李党生这样自身也是科学家的人来做期刊,是真正的 “ 科学家办刊 ” 模式。而国内的大多数学术期刊,名义上虽由科学家担任主编、副主编,但这些人大多不管事,实际操作的就是几名编辑,这些人远离业界,不具备学术眼光与判断力, “ 结果就是期刊质量上不去。 ”    2008 年,《细胞研究》果断地发表了一篇让《自然》杂志也 “ 拿捏不准 ” 的论文。南京大学生命科学院院长张辰宇的这篇论文,源于自己的一个 “ 疯狂的想法 ” 。起初,他对文章的发表很有信心,然而,正是由于研究结果 “ 太新 ” ,令《自然》的编辑十分审慎,文章被退回来修改。在此期间,张辰宇看到《美国科学院院刊》上发表了一篇和他的研究相关的论文,由于担心自己的原创工作可能因为论文未能及时发表而被别人抢先,张辰宇紧急把文章转投给《细胞研究》。李党生基于自己的专业判断,安排这篇论文走 “ 绿色通道 ” ,找专家加急审稿,在 48 小时内就完成了审稿程序,并安排发表。   如今,这篇论文的单篇引用次数达到 500 多次,是《细胞研究》历史上引用次数最高的。李党生评价说, “ 张辰宇做的,是一项可以迈向斯德哥尔摩的研究。 ” 他提到的这座瑞典城市,是每年为诺贝尔奖颁奖的地方。    “ 绿色通道 ” 是李党生为《细胞研究》建立的针对优秀论文的一套快速审理、快速发表的机制。如今,这个特殊的程序已成为这本杂志吸引优秀稿源的法宝。    “ 办好期刊,就要向科学家提供优质的服务,有时候,优质就体现在细节里。 ” 李党生说,学术期刊编辑也要同时扮演多重角色, “ 当科学家是你的审稿人时,他是你的嘉宾;当他来投稿时,你是他的 ‘ 法官 ’ ;在私下里,你们可以是好朋友。这几重角色不能相互混淆。 ”   在中国,由于论文的发表与职称评定直接挂钩,因而有大量滥竽充数的文章谋求发表。在这种情况下,许多学术期刊就通过收取高额版面费而生存,围绕学术论文发表的一整套环节,形成一个庞大的灰色产业。   也有人找到李党生,想通过关系发一些质量不高的文章。对此,李党生一概拒绝。 “ 如果他们是真正的科学家,就会理解我,并更加尊重我和《细胞研究》杂志。如果我因此得罪了他们,那么我会认为这些人也许不值得成为朋友。 ” 据介绍,《细胞研究》目前的拒稿率在 90% 以上。   一本学术期刊的崛起,也与学科本身的发展密切相关。以《细胞》杂志为例,它创办之时,正赶上分子生物学大发展的黄金时代。因此,从 1974 年创办到成为国际顶级期刊,《细胞》只用了十几年时间。而《细胞研究》影响因子节节攀升的这几年,也正值中国生命科学学科的迅猛发展期。早在 2007 年,美国《细胞生物学》杂志就用 26 页的篇幅指出,在中国政府的大力支持与海外华人科学家的帮助下,中国年轻的生命科学将得到长足发展。    “ 前阵子,我发现《自然》中国办事处的招聘广告都贴到我们院子里来了。 ” 当年,《细胞研究》杂志在《自然》上发招聘广告吸引人才;如今,《自然》却到他的眼皮底下来 “ 挖人 ” 了。透过这种转换,李党生看到中国科技实力的快速提升。他也感到,中国的学术期刊需要具备与科技发展相适应的影响力。
个人分类: 图书情报学研究|5745 次阅读|6 个评论
《转化医学杂志》执行编委会扩大会议 11月1日
xupeiyang 2013-10-24 18:43
许老师, 您好! 这是拟定的此次执行编委会扩大会议的日程, 恭候您参加并给予具体指导。 时占祥 《转化医学杂志》执行编委会扩大会议 日程 时间: 11 月 1 日下午 2 点 -6:30 点 . 地点: 海军总医院 第一会议室( 4 层会议室) 会议主持 :钱阳明院长(主编),彭斌副总经理(科学出版社),时占祥(执行主编) ( 联系人员 : 徐世侠主任 13381207353 ;张在文副主任 18600310390 ) 会 议 日 程 ( 拟定 ) 2:00 — 2:10 钱阳明 院长致欢迎辞,简述办刊机制改革与联合合作进展 2:10 — 2:20 科学出版社彭斌副总经理简介合作办刊设想与预期目标:努力办成国内外 转化医学领域高水平、有引导性的专业期刊 2:20 — 2:30 钱院长,彭总为执行编委会成员颁发聘书,集体合影。 2:30 — 3:15 执行主编介绍《杂志》编委会章程(草案),编辑部工作程序, 并就此内容讨论并听取编委会成员的补充建议 重点讨论:编委的职责、激励机制和共同合作模式。 3:15 — 4:00 执行主编讲解 2014 年杂志工作计划和栏目设计,初步方案 , 以及预期开展的 国际转化医学领域的合作等。 重点讨论:杂志核心主题设计、栏目增改、国际同类期刊调研, 文章审评机制和发表注意事项,约稿以及编委成员推荐文章等。 4:00 — 4:45 为扩大转化医学杂志的学术影响力 , 联合主办相关学活动: 1 ) 2014 年第 5 届中美临床转化医学国际论坛(合办) 2 )《转化医学杂志》专题沙龙活动 (主办主办、执委主持、小型) 3 )《转化医学杂志》专题研讨或培训活动 (杂志主办、执委主持、中 / 大型) 4 )中华医学会、中国国际医学交流基金会 : 临床与转化医学专项基金事宜 重点讨论:执委点评和建议(包括与国际转化医学同行的合作) 4:45 — 5:00 总 结(钱院长和彭总) 会议结束 5:00 — 6:30 聚餐并自由交流(海军医院餐厅)
个人分类: 转化医学|2531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化医学杂志》2013年第五期电子版
xupeiyang 2013-10-23 21:27
尊敬的各位教授 : 您好! 我们是《转化医学杂志》编辑部。 现将《转化医学杂志》2013年第五期电子版发送给您,请查收附件, 敬请您在百忙之中给予我刊拨冗指点,也欢迎撰写和转化医学相关的稿件。 《转化医学杂志》是新闻出版总署批准,北京海军总医院主办的国家级医药卫生期刊(CN 10-1042/R ,ISSN 2095-3097),双月刊,国内外公开发行。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收录期刊、清华同方、万方医学、CMCC等6种数据库收录。编委会由国内外著名院士、专家组成。本刊着重介绍转化医学领域的新进展,突出反映基础医学、药学、理工等方面的新技术和新方法在临床医学、预防医学领域的应用,为转化医学的研究和资源共享提供交流平台。网址: http://www.zhyxzz.cn 致谢! 《转化医学杂志》编辑部 通信地址: 北京市海淀区阜成路6号 邮编: 100048 电话: 010-66958440 E-mail: zhuanhuayixue@sina.com 网址: http://www.zhyxzz.cn 本期 全文.pdf
个人分类: 转化医学|2409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转:《医用生物力学》杂志主要计量指标再创新高
cardiaclabs 2013-10-21 11:53
转:《医用生物力学》杂志主要计量指标再创新高 根据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最新发布的《 2013 年版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核心版)》 ,《医用生物力学》 2012 年总被引频次 508 次、核心影响因子 0.968 、综合评价总分 53.1 分,与 2011 年相比,分别提高 120 次、 0.279 、 7.8 分,各主要计量指标再创新高。 值得一提的是,《 2013 年版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核心版)》对入选的 1994 种来源期刊进行了更详细的归类,共设 113 个学科类别( 2011 、 2012 年版引证报告均设 61 个学科类别),《医用生物力学》由原先的基础医学类期刊调整到力学类期刊,核心影响因子、综合评价总分、总被引次数在 11 种力学期刊中分别排名第 1 、 5 、 6 位。 近 3 年来,《医用生物力学》 影响因子 指标一直在逐年稳步提升( 2010~2012 年的影响因子分别为 0.261 、 0.689 、 0.968 ),表明《医用生物力学》的学术影响力在不断扩大。在此,对一直支持本刊发展的各位编委、专家、作者和读者表示衷心的感谢!并热忱欢迎从事生物力学研究的广大医生、科研人员继续向本刊投稿,继续关心支持杂志的发展,共同把杂志的学术质量和影响力提高到一个更高的层次。《医用生物力学》将以此为新的起点,坚持办刊方向,发表更多高质量的学术论文,向着精品学术期刊的目标而继续努力。 医用生物力学编辑部 2013 年 10 月 转自:《医用生物力学》编辑部 网址:http://www.mechanobiology.cn/yyswlx/ch/reader/view_news.aspx?id=20131017081741001
2306 次阅读|0 个评论
《企业管理》杂志栏目分工及投稿要求
yzsymcys 2013-10-20 21:09
《企业管理》杂志编辑的栏目分工(11:17 2013-9-9调整) 管理论坛、管理批判————————郭学军:QQ-1554396184 电话:68701338 吕宏胜:QQ-50666493 电话:68701338 管理创新、微信公众平台(qyglzz)—张 平:QQ-1904308652 电话:68436071 盈利模式、问题解答————————张西振:QQ-603481942 电话:48414646 实务与方法、案例—————————王 黎:QQ-1725284675 电话:68701529 信息化、理论———————————程丹丹:QQ-549149372 电话:48414646 有用、有趣、有效 ——致企业管理杂志作者的一封信 亲爱的作者,您好! 感谢您对企业管理杂志的支持!《企业管理》是一本以企业中高层管理者为目标读者,以满足企业管理者和企业家实际需求为追求的实践性管理月刊,区别于学报和财经杂志。企业管理杂志是您和广大管理者交流沟通的一个平台,是作者与读者结缘的媒介。当然,它也是您的管理思想进入学术文献库的入口,或者说成是延续您的思想“慧命”的载体也不为过。 您在写作的时候,请不要想为杂志写稿,更不要为发表而发表,而要心中装着读者,“感觉”到是在面对千百万管理者说话。我们都知道,整天奋战在管理一线的管理者们是很辛苦的,时间是他们的稀缺资源,很难有整块的时间坐下来研读“高深”的管理学,因此,我们要给他们提供“ 有用、有趣、有效 ”的专业文章,对他们的日常管理工作给予切实的支持和帮助。 所谓“ 有用 ”,指要针对管理工作中的实际问题来写文章,往大一点说,就是要契合时代的需要,用池田大作的话说,就是要抓住世界的“心”。能够满足管理者个人需要的文章往往更受关注,至少也要让管理者看到是与他自己的需要息息相关的。这也是您的管理思想能够得到有效传播、成为主流思想必然要求。就像我们常说企业要以客户为中心一样,管理文章的作者也要警惕自我中心,设心处地为读者着想,因为“一种思想的重要意义与它的受欢迎的程度之间没有明显关系”。 所谓“ 有趣 ”,就是要注意陈述方式,“吸取原始理论之精华并以简单的方式陈述,不要太多的专业术语(艾柯卡)”。通过讲故事、讲案例说明问题要比逻辑论证更生动,用图示、表格说话比纯文字表述更形象。“一种思想得以流传不是因为它是对的,而是因为它是有趣的。(胡克金斯基)”。 所谓“ 有效 ”,就是对问题要有明确具体的解决方案,要给读者以“实惠”,行文要直奔主题,不要有过多的学术背景介绍、现状分析、因素分析之类,手中要有一把奥卡姆剃刀,“除非必要,勿增实体”,直截了当地讲解决问题的方案,把笔墨更多的用在解决问题的方式、方法上。能够为管理者提供简单易用的分析工具是再好不过的,至少也要让管理者有所启发、有所感悟。 “ 有用、有趣、有效 ”,能满足一条就不错,满足两条就是好稿子,同时满足这三条就是难得的好稿子了。 我们的作者队伍中,有很多是高校和研究机构的管理学者,请您在为企业管理杂志写稿的时候一定要与给学术期刊写的稿子区别开来,不要把学术论文直接展现给管理实践者。我们可以把在学术期刊上发表文章看成是学术同行的交流,而在企业管理杂志发表文章则相当于写“科普读物”,是与管理学的“终端消费者”交流。其他学科的学者可以不搞“科普”,但管理学的实践本性决定了管理学家同时也应该成为管理学的“科普作家”,这是一个有影响力的管理学家所必须做的功课之一。 我们的作者队伍中另一支骨干力量是管理咨询和培训专家,你们的优势是“阅人无数,阅企业无数”,眼界开阔是其他人难以比拟的。在充分发挥自己优势的同时,最好能够有明确的写作主题范围,以便日积月累,形成自己的管理思想体系,并在同一思想体系下形成课程体系、咨询方案体系,做一个主题明确的专家。咨询培训专家多数演讲才能了得,但也应拿出一定精力来写作,一种思想在头脑中是气体,说出来是液体,写下来是固体,写作可以帮助您梳理思想、深化认识,更好地做好咨询和培训,同时也是塑造个人品牌的重要手段之一。 我们的作者队伍中更有一大批既能够头拱地干,又愿意思考总结的管理实践者,你们可以把写作看成与同事的交流,请你们不要畏惧写作,也无需太讲究写作方式,更不要刻意模仿学术论文的写法,只要能够把自己实际经历的事情、自己的真实感悟清楚记述,就可能对他人有莫大启发,编辑会对这类文章投入较多精力给予加工,使其符合文法而达到发表水准。管理者最大的优势是经常要面对各种各样的实际管理问题,职责所在迫使他不得不研究其解决方案,如果能够勤于动笔,这些问题就能够转化为财富,在帮助别人解决同类问题的同时也让自己的经验不随时间流逝,对职业发展将非常有益。那些事业有成的企业家、经验丰富的资深职业经理人,更要有分享成功经验的责任感,在“立功”的同时也要积极的“立言”。 再次感谢作者们对企业管理杂志的支持,杂志是作者与读者共同交流的平台,杂志是读者的、也是作者的。让我们为“ 引领中国管理实践 ”而共同努力! 企业管理杂志编辑部 张西振 二〇一一年三月二十四日 附录: 企业管理杂志主要栏目及内容介绍 一、特稿 1. 本刊特稿:高层领导、著名专家、学者或机构对我国企业改革与发展重大问题的权威性论述。 2. 热点追踪:对企业及企业家关注的典型人物、事件或热点、难点、重点问题的深度报道。 3 .政策解读:对政府出台的关系企业发展的有关政策的针对性解读。 二、论坛 对当前企业管理的热点、难点、典型问题的分析讨论。包括企业家论坛、管理杂谈等,见仁见智,百家争鸣。 文体不限,长短均可。 三、管理批判 1. 经典反思:对传统的、经典的管理理论、方法、知识进行客观的剖析,分析其适应性、局限性。 2. 潮头争锋:对流行的管理理念、方法进行客观的独特剖析与探讨;对热点问题与典型事件的独到分析与独特观点。 3 .名企剖析:探讨知名企业发展过程中存在的典型问题和危机,供其他企业借鉴。 四、实务·案例 1 . 实务:国内企业新近进行的,针对实际经营管理中遇到的疑点难点重点问题作出的解决方案,及对实施过程阶段性的总结。在思路上或实施方法上有一定的创新成分,针对的应是企业当前普遍遇到的共性问题,文章样式以叙述为主,可以有少量评论性内容。 2 . 案例:相对完整的企业发展、变革、创新的过程以及结果,可以包括国内、国外企业以及历史上比较著名的企业在经营管理方面的探索,叙述评论并重,可以以评论分析为主。 3 . 成败探源:典型企业因经营管理不当或决策失误导致企业重大损失或走向衰落的反面案例,从相反的角度揭示企业经营管理的一般规律,提供借鉴。 五、管理创新 国内各类企业在近期进行的,已经取得实际的、可衡量的实际效果的管理创新成果或管理模式。主要包括已经由国家、省市以及行业相关机构认定的管理创新成果或类似管理创新结晶。涉及的管理问题是对企业有普遍意义的共性问题。文章样式以叙述为主,尽量加配与该成果相关的附件资料。 六、 方法 探讨各类管理方法的基本原则、具体内容、实施步骤、适应对象、适用范围及其局限 ,与企业实际情况相结合,有较强的可操作性: 1. 生产运营:介绍现场管理、工业工程、精益生产、TOC制约法等现代企业生产运营管理方法。 2. 市场营销:介绍企业市场传播、品牌工程及销售等方面的有效方法。 3. 人力资源:介绍企业人员招聘、培训、员工职业生涯规划、人事管理、绩效考核、薪酬体系等方面的具体方法。 …… 八、理论·前沿 介绍国内外企业管理的最新理念、理论、知识和方法。 九、企业信息化 1. 理论探讨:探讨由于电子商务、管理软件及信息系统的应用,企业在经营管理理念、模式与业务流程方面的变革。 2. 方法探寻:探讨企业信息化的具体方法与途径。 3. 案例分析:结合典型案例,分析企业信息化方面的成功经验与失败教训。 十、新增栏目:盈利模式 探讨与企业盈利相关的任何问题。 企业管理杂志编辑部 地址:北京海淀区紫竹院南路 17 号 1 号楼 415 室 邮编: 100048 电话: 010-68414646 投稿邮箱: qyglzz@263.net.cn 各栏目编辑分工,见网站 http://www.qyglzz.com/ 最佳投稿时间:每月 5 日 -20 日
0 个评论
科研工作和科研杂志的影响力评价——来自Nature专辑的认识
热度 15 lionbin 2013-10-19 17:51
毋庸置疑,每个科研基金资助机构都希望能支持重要的科学研究,所资助的项目能产生划时代的意义。然而,到目前为止,也有没有找到什么简单的标准能识别真正重要的研究工作。实际情况是,获得资助的项目鱼目混杂。因此, 这里显而易见的两个问题是:我们已有的评判机制和标准是否真的能够发现有意义的研究?我们的评价体系是否能促进最有影响的科学研究? 上周出版的Nature(2013-10-17),就这些问题发表了由许多文章组成的专辑(分散在特写、观点和职业等栏目中)来讨论这个问题。对这些问题的讨论,有助于改善中国目前以“唯SCI 评价体系”所建立起来的科研指挥棒的方向,应该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该专辑的社论文章指出, 在确定如何评价研究的影响力之时,其中的任何措施都可能是有导向性的,而这些措施可能具有正面和负面的双向效应,因此应该十分小心 。例如,鼓励将重要的研究成果发表在历史上有影响力期刊(Cell, Nature, Science)上,一方面提升了科学家制定雄心勃勃的研究目标的决心,另一方面可能导致了科学家对自己的工作夸大其辞,出现重现性的问题; 用杂志的影响力来评判文章肯定是非常错误的做法 ,发表在同一个杂志上的两篇文章,其被引记录可能有巨大的差异。因此聚焦于各文章本身被引用、被阅读和被下载的情况可能更客观一下,同时还应认识不同学科之间的差异。强调研究对经济发展的影响,一方面可让科学家认真对待纳税人的钱,但同时也可能分散了科学家对科研本身的注意力,而去注重一些毫无意义的专利和挖苦心思办垃圾公司。其次,在科学研究中,研究评估必需有明确的测评方法,而且这些方法必需是公开的,开放是赢得信任的重要组成部分。如果能在论文中能多介绍一些清晰的方法和流程,甚至在可能的情况下发布完整的数据,这是最好的,尽可能消除一些让他人质疑的地方,这也可能带来研究工作本身影响力的提高 (详见本文最后一段) ;而饱受科研人员诟病的仍然是“滥用影响因子”—— 评价者盲目选择评价指标对引导科研发展是非常有害的 。 无论何时,用科研论文来评价科学家的学术水平和影响力这一条总是需要的。从事科研的工作者都知道,在何种杂志上发表论文,显然是很有讲究的。 在著名期刊上发表论文有助于事业的上升。 近几十年来,最受追捧的期刊非Nature和Science莫属了。一旦在这样期刊上发表一篇文章,就有了更多的资本得到工作的机会、演讲邀请、资金资助、甚至还有各种奖金和奖品。许多科研工作者为了能在类似高影响力的杂志上发表论文使出了浑身解数。 因此, 许多科学家也把更多的精力放期刊的选择上而不是集中在科研问题可科研方向本身 。正如伦敦帝国学院的结构生物学家Stephen Curry在自己博客中所说: 为了追求在Nature和Science上发表文章,科学家就像着了魔一样。 有一些批评人士正在努力改变研究者们对科研价值的评判方式。例如,得克萨斯大学西南医学院的细胞生物学家Sandra Schmid也试图正在寻找合理的方式,识别有前途的科研候选人而不是单纯依靠文章所发表的期刊来判断科研能力,她认为“ 为了在这些期刊上发表论文而做科研的弊大于利 ”。甚至有一些科学家成立了一个组织,承诺不向Nature和Science期刊投稿并以此作为自己的科研原则,但是大部分青年科学家并不愿意加入这样的组织。 这可从本期Nature的调查中理解这样的结果:杂志调查了一些在Nature和Science上发表文章的青年科学家,发现在顶尖期刊发表论文确实为他们的事业发展带来了实实在在的帮助。Elsevier 的科学顾问 Henk Moed指出,文献计量学家正在试图定制提高期刊质量的措施,与此同时也想要改变研究者的科研价值取向。 当然,也有一些相反的例子。比如,英国剑桥大学天体物理学家Yingjie Peng认为在美国和英国,是否能在顶尖期刊上发表论文并没有在中国那样重要。大家不会过分关注某一篇文章是谁做的、发表在哪里,他们更加关注文章中的具体工作和所用到的技术。他认为自己的一篇关于星系演化的文章,三年前发表在《天体物理学杂志》上,就是比较好的案例。 比起Nature和Science,《天体物理学杂志》对论文的字数限制少,这可使得他可以更加详细地描述实验过程并解释实验结果,而不是仅仅提出一些结论。他认为正是这篇论文为给他带来了 Cavendish 的工作。 另一个例子是诺华生物医学研究所的细胞生物学家Anke Bill,最初她做了大量的工作,想把文章发表在Nature上,但是评审意见认为需要做更多的实验。可当她再次提交论文和补充的数据后,Nature编辑又以文章太长等为由拒稿了,转投Cell被接受了。在她看来,在自己的领域Cell的影响力更胜一筹,这篇论文证明了她有发现和验证一个新假说的科研能力,让她得到了来自社会各界的积极反馈。 美国细胞生物学学会执行董事Stefano Bertuzzi表示,尽管在当前的科研氛围下,顶尖期刊被过分“抬高”,但是这种现象会随着开放存取的推进而有所改善。 随着开放获取杂志的推进,这两个世界最顶级的杂志本身可能也面临着剧烈竞争。这些杂志的影响力也在这种竞争中逐步发生变化。例如,一些倡导开放获取的杂志把重点就放在“打击”Nature和Science,它们给自己打上了“魅力刊物”(glamour journals)的标签。因此,现在有一些科学家指出,在投稿时可以选择一些稿件相对较少或发表量大的期刊,例如在线发表大量论文的PLoS ONE。 一个真正好的工作,其实也不会被顶尖期刊拒稿的,但是周期比较长,如果能发表在其它期刊上,论文可以更快发表一些。 因此现在许多作者越来越喜欢PLoS ONE开放存取的做法了,这样读者更容易早日看到论文。其实,现在人们越来越理性地认识到: 现在人们在查阅文献时,通常是通过谷歌搜索的,而不是通过论文影响因子。 专辑还对顶级期刊自身的发展做了一些分析。一些迹象表明,这些顶尖期刊并没有跟上出版界的增长步伐。过去十年,研究人员向Nature和Science上投稿量的增长速度,并没有其他杂志的平均增长速度快。2012年,加拿大的蒙特利尔大学的信息科学家 Vincent Larivière 研究了一些世界顶级期刊。他发现,尽管这些期刊出版的个别文章的被引频次在不断上升,但是就整体而言,平均被引频次反而呈现下降趋势。在网络出版的压力下,已经导致大量的在线信息的出现,那么顶级期刊也必须转向致力于提升论文阅读价值,选择最优的文章发表。 最后,补充一点,也是来自本期Nature所推荐的一篇文章介绍关于数据分享的问题(H. A. Piwowar and T. J. Vision PeerJ 1, e175; 2013)。文章认为: 乐意分享他们数据的科学家,其引用会得到提升。 作者调查了2000年和2009年之间有关基因表达的10555篇论文引用情况。对于那些提供免费数据的文章,与限制数据访问的文章相比,增加了9%的引用。对开放数据,在文章出版6年之后,其重用和引用还会继续上升。该文的合作者Heather Piwowar,也是开放指标服务ImpactStory的合创人,发表谈话认为, 刚进入科研领域的青年科学家更应该分享他们的数据。“这会增加他们研究的影响力,这有利于提高他们的引文统计和显示度。” Piwowar还建议研究人员把他们的数据保存在著名的、容易访问的存储库中。
个人分类: 一起读顶刊|16828 次阅读|31 个评论
【正式】自然杂志一篇最新论文交流(附件pdf)
热度 2 Fangjinqin 2013-10-18 08:35
请看附件: 方锦清(3).pdf
个人分类: 学术文章|5440 次阅读|3 个评论
[手机应用]家里蹲大学数学杂志手机版
热度 1 zjzhang 2013-10-17 08:27
家里蹲大学数学杂志手机版 欢迎下载试用。祝好。
个人分类: 数学|2928 次阅读|2 个评论
自媒体时代的独立杂志
celinehsieh 2013-10-15 15:21
谢慧铃 李琤 2011.12 《编辑之友》 国际杂志《 Vogue 》意大利版 主编 Franca Sozzani 曾说过:"每一个人都会为梦想而购买杂志 ″ , 自媒体时代的读者则可能 为了梦想 而自编 一份杂志, 具有草根特性的独立杂志使得个性化的理念更容易被传播出去 。上世纪 90 年代萌芽成长 至今的独立杂志是传统媒介与新媒介结合的代表产物 ,电子杂志发布平台 与按需印刷服务 使 得传播 渠道 更为多元 。 杂志是数字时代不妥协的传统媒体,独立杂志是自媒体时代同时保有传统出版物优点、并兼具新媒介草根性的综合体。 自媒体 (We Media) 是《圣何塞水星报》专栏作家 Dan Gillmor 提出的 ,他认为博客代表着进入了 Web3. 0 时代。 2003 年他在美国新闻学会发表 : 〝 We Media 是一普通市民经过数字科技与全球知识体系相联,提供并分享他们真实看法、自身新闻的途径。 〞 ( 邓新民, 2006 ) 国内学者也给了自媒体定义 : 〝利用以博客为代表的网络新技术 ( 还包括 Wiki 、 SMS 、可摄像手机、在线广播、 P2P 、 RSS 等 ) 进行自主信息发布的个体传播主体。我国著名新闻传播学者喻国明将此描述为 DIY 的 媒体,简单的说就是自己动手制作,没有专业的限制,何个人都可以做出一份表达自我的媒体来。( 张彬, 2008 ) 至今学者对自媒体关注焦点都集中在博客的草根特质 ,但从独立杂志的发展历程来观察,可以发现自媒体不仅是博客等新媒介,同样的特性在独立杂志亦可见。 传统 大众传播是以 自上而下 的 媒介控制为特点,信息在 传播至 受众之前通过媒介组织 把关 。 自媒体将 纵向模式转为 自下而上 的网络分享模式, 小群体形成互 联 社群又彼此分享传播内容, 受众、编辑、记者和广告商相互之间既是传播者,也是接受者。 于是媒体的内容来源有了一种新途径 :参与式新闻 (Participatory Journalism)” 。(娄孝钦, 2008 )而这样的新媒介传播特性,同样也反映在传统媒介中,尤其是出自小众集体而无大众媒体把关的独立杂志。 根据以上所述归纳 Web3.0 自媒体草根传播特性分别有: 一、独立杂志是小众化、个性化的自媒体。 独立杂志的概念来自于西方, 80 年代以后《 Emigre 》、《 the Face 》、《 i-D 》、《 Re-magazine 》、《 A magazine 》、《 Purple 》等,美国的年轻人爱好自己动手做小杂志,在酒吧、精品店、小书店、朋友小圈子流传。对我国的独立杂志有着重要的启发意义 。 编辑多由艺术家、作家、摄影师、设计师、音乐家等所组成,他们根据自己的喜好及观点来编辑杂志,不被流行工业大众文化所束缚,并以不附合主流文化为荣耀。如今很多知名的杂志都是从独立杂志或是 Fanzine (杂志爱好者)开始的。 独立杂志最常标榜个性化,这种个性化通常就是创办者的个性,通过创办者对信息的编辑筛选来展现个性,这样的把关的权力不需要由他人认可或授予;也有些杂志把默默无闻当作是独立精神,出版一份杂志却不希望被不相干的人注意,只希望吸引知音阅读分享互动。 就如同独立杂志《 A magazine 》所标榜"建造一个世界 ″ 的精神,如今我国的 独立杂志也都强调了创刊个人或小团队的独立自我。中山大学学生所创"独立杂志 ″ 《 RICE 》,就是一本 “ 什么都不管不理,做自己想做,年轻人有兴趣读的杂志。 ” 发刊词写到:"生活在不同城市不同空间,也许大家做法互不相同,但态度是一致的。坚持信念,全然活在当下。做自己要比任何事情都来得重要。 ″ 。(王击凡, 2005 ) 女性电子独立杂志《 after17 》如此解释:"这里的独立又或者 indie ,要下定义或许有失偏颇,我们大抵要说的是一种精神,一种大自我的出版精神。 〞 ( Ching-Yi Fan , 2005 ) 博尔赫斯书店老板、《 L 》杂志主编陈侗,他自己策划译介新小说、自己写作,信奉〝简约主义 —— 少就是多〞,这本杂志的个人色彩相当浓厚,参与写作编辑的人相当少。( 苗凡卒, 2002 ) 二、独立杂志是 制作简单、门槛低 的自媒体。 1980 年 Terry Jones 自己用钉书机装订 了第一本 《 i-D 》,后有 2001 年德国的《 Qvest 》,它诞生于编辑 自 家的厨房。苏黎士 Nieves 与瑞士 Rollo 出版社合作,在家里用中古印刷机、手工制作数本私人杂志。 (爱米, 2009 ) 1998 年出版的《建设》音乐杂志称为是 “ 中国朋克考察报告 ” ,〝它是复印的 , 没有装订 , 全是手工拼贴、手写的字体和涂鸦 , 具有不折不扣的 DIY 精神。〞(欧宁, 2003 ) 独立杂志的出版成本可以是零,通过一些软件工具,可以帮助任何一个普通用户实现零编辑、零技术、零成本的网上发表。电子杂志发布平台 IEBOOK 、 POCO 、 ZCOM 都提供免费制作软件下载 , 智能化的模版让使用者以填充的方式制作杂志,网站中有大量的原创草根作品都是标榜为独立杂志。 另外, Mag Cloud 网站以《我们希望帮助你发行你自己的杂志》为口号,独立期刊出版者只需要用设计软件排好版,将版面转成 PDF 格式发布于网站,读者可以在线上试阅之后,如希望购买就可直接在网上按需出版印刷版本。 电子杂志的普及可以让那些强调内容的理想家大展身手,独立电子视觉杂志《 COLDTEA 》除了无营利和无发行纸媒版,一直坚持按正规媒体方法操作杂志。事实上电子独立杂志出现的缘由是因为没钱去做平面杂志,但是对一直以来缺乏印刷资金的独立杂志来说,如果仅着眼于传播独立的精神, 门槛低的 电子杂志未尝不是一个试金石。 三、独立杂志是读者参与写作的自媒体。     独立 杂志大多是自我满足或是自娱娱人,并没有正式的成员组织,一、两个人支撑起杂志所有的稿源实在困难,通常是以发起人为固定班底,稿源来自于志同道合的读者或朋友,尤其是网络电子杂志带有即时互动的功能,读者很容易就可以反 馈他们的想法及相关的作品。 有些杂志与创办者的职业或爱好密切契合,藉以宣传推广创办者的文化理念;有些则是创办者主要职业之外的消遣,甚至可以说是借着独立杂志一展在工作中的难伸之志。台湾独立杂志《 misc. 札志》一年出四本,是一本"主题性时尚文化杂志 ″ ,由服装造型师、前 ELLE 、 Marie Claire 美术指导和时尚摄影师三个好朋友合办,杂志的内容都是好朋友们义务帮忙。《 MOY 》电子独立杂志就公开他们向读者征稿,由读者来兼任编辑、记者、摄影师。 有些 独立杂志 虽称作是杂志,但是更像是会员通讯或是商品型录,为了办杂志而作一门生意,台湾《蘑菇手帖》是七个大学同学一起在业馀时间所出版的杂志,自诩为自主经营次文化刊物 ( 智海, 2009 ) 。 他们举办过《废纸头展》,向读者徵集随手的笔记涂鸦,不论是报纸、废弃 DM 、牛皮纸、餐巾、影印纸、再生纸,用废纸头制作了一百本笔记本展示, 领先有效运用读者参与的体验营销,让读者一步步进入杂志所标榜的生活概念中,并同时建立不可替代的独特风格产品,成为期刊发行销售的成功典型。 ( 谢慧铃, 2010) 四、独立杂志是非专业、可信度低的自媒体。 总体来说期刊出版的基本要求是按期出版、有较为完整统一的栏目和编排,绝大多数的独立杂志皆未能满足。 然 而对于独立杂志的爱好者来说,非专业的素人风格正是杂 志的吸引人 之处,而杂志所报导的题材人物多数并非主流,读者并不会以正规媒体的可信度标准来要求。 台湾独立报刊 《 甘乐报 》 曾经强调过草根的力量来自于社会最不起眼的底层,仅报导不起眼、再平凡不过的小人物生活。台湾 还 有一份夫妻共同编辑的独立杂志《 慢漫刊》,他们表示 开始并不懂得采访编辑,就是照着 《蘑菇手帖》 的设计 一步步 学 , 现在已经出了六期 。 《小小生活》是小小书房编采班同学类似于实习的刊物,尝试著发行一份非专业的 杂志 会遇到什么可能性。就像是另一份独立杂志《简单圈》所言,非专业 、 不标榜可信度的独立刊物,每一期内容只讲三、四件事情,随手不需要花多少时间就可以看完,看完之后把圈圈扩散出去,一个接著一个。 ( Wen/ 培年, 2011 ) 也有些独立杂志的创立人是从传播界出身,或不满足 于 所在媒体的属性或理念而另办杂志,独立杂志更是许多新闻、传播、设计等学子提前参跨入传播界的试金石,这一群杂志人对於自媒都各自有一番见解 。(石寒, 2004 ) 五、独立杂志是非商业、不规范的自媒体。   独立杂志最初所需的除了想法之外就是资金,而独立杂志最后被迫停刊大多不是缺想法而是缺资金。独立杂志的读者多是以小众的为主,购买力虽强但是毕竟人数有限,并且独立杂志由于印刷资金不多,就算读者抢购一空也无力再加印。 相对于面向市场大众的主流杂志来说, 没有一定的出版日期、没有书刊号、没有固定的销售渠道, 不被讲求效果的广告商所青睐,使得独立杂志常常不能如期出刊,许多只有面市一两期就难再见其踪影。    1994 年在北京创刊的《红 旗 》是 一 本艺术杂志,仅出版 了 一期 创刊号 。《新群众》则从 1994 到 1995 年间在深圳出版了两期,是一本酒吧杂志,创办人欧宁得益于香港《黑鸟通讯》的熏陶所创,凭借酒吧及办杂志进行前卫音乐文化推广。《影话》是中国第一本自资出版的广告影片制作专业杂志, 1998 年在深圳出了两期就停刊了。 我国发行一两期即告终的独立杂志不胜枚举,有些本来就是一时兴起的冲动之作,自知也出不了多少期;有些则是创办人有钱有闲时就出一期,发刊时间不固定;有些看似已经停刊,但创办人却以无限期延期出刊为说法。 而其中支撑比较久的天津《扭秧歌》,在出版了 12 期之后在 2007 年 5 月宣告停刊, 直到 2010 年 10 月 终于 实现复刊的承诺。 结语: 一、 独立杂志的创办者对于独立杂志有不同的理解 。 有的强调的是内容独立,有些强调的是组织独立,有些则是资金独立。独立杂志最常标榜内容个性化,这种个性化通常就是创办者的个性,通过创办者对信息的编辑筛选来展现个性,这样的把关的权力不需要由他人认可或授予;也有些杂志把默默无闻当作是独立精神,出版一份杂志却不希望被不相干的人注意,只希望吸引知音阅读分享互动,这类似于博客写手选择性对外公开的心态;另外,独立杂志多数以自筹资金的方式出版,也使得创办者掌握了内容的绝对 把关 权。 二、 独立杂志的创办者大多有着另一份职业 , 或者是在某些领域中扮演着文化人的角色 。 他们吸引具有共通点的人加入阅读或是共同创作 , 创办者的组合都不是任务型的组织型态,他们的分工很松散﹑加入或退出不带任何强制性 。 有些杂志与创办者的职业或爱好密切契合,藉以宣传推广创办者的文化理念 。 有些则是创办者主要职业之外的消遣,甚至可以说是借着独立杂志一展在工作中的难伸之志,他们所办的杂志没有传统编辑的包袱,也常因为他们的非专业使得杂志在质量上显得 相当 粗糙。 三 . 并不符合市场上对期刊的基本要求。 正式的期刊必须用相同的刊名定期出版,所选编的栏目通常是延续固定的,应该有一群作者而不是少数人的创作,正式在市场上发行贩售必须要有刊号,独立杂志尽管不能满足这些条件却仍自称为是杂志,这也许因为独立杂志主要是满足了创办者而非读者,读者认同独立杂志的亚文化,也就同样会谅解它的困境与难题。 四 . 网络电子杂志提供了独立杂志出版的另一个可能 。 电子杂志的普及可以让那些强调内容的理想家大展身手,虽然说独立电子杂志的创办者还是渴望能有印刷版,但是对一直以来缺乏印刷资金的独立杂志来说,如果仅着眼于传播独立的精神,电子杂志未尝不是 折衷的选择 。但是电子杂志入门容易并非一定是好事,它让没有太多积累与准备的人都加 入这个 行列,太多劣质的杂志都冠以独立之名,恐怕会搞坏读者的胃口。 五 . 独立杂志是 传统媒介的新 产物 。 它展现了小众的传播力与读者的主动性,纵使独立杂志的创办伙伴们表示要发出不同的声音,要走自己的道路,但是自媒时代小众媒体多如牛毛,但真正发挥影响力的却如凤毛麟角 。 在市场机制下,纵使创办者说只要少数读者支持就满足,没有商业运作的支撑 , 理想终究要不敌经济压力 , 独立杂志要扩大影响力延续生命力 , 势必还需要藉助主流媒体的市场经验 , 这也许与部份独立杂志创办精神相违背 , 但也正是许多独立杂志创办人所欠缺的专业能力 , 为了独立杂志的精神能持续发光发热 , 这应该是独立杂志所必须妥协与学习之处。 就如同独立杂志的先驱《扭秧歌》主编张瑞麟在博客上的文章〝青春的名字叫失败〞所述:〝我们得到了读者的认可,却没有得到市场的认同。我们可怜的理想已经溃不成军,这是所有独立杂志都要面对的结果。〞〝没有人愿意为别人的理想买单,仅此而已。〞梦想的易得性与现实面使得媒介充斥眼花撩乱与稍纵即逝的信息,这也许就是自媒体在 Web3.0 时代充满魅力之处。 参考文献: 邓新民,自媒体新媒体发展的最新阶段及其特点 ,《探索》, 2006(2) 张彬,对“自媒体”的概念界定及思考 ,《今传媒》, 2008(8) 娄孝钦,草根媒介时代的媒体策略 ,《新闻导刊》, 2008(2) 王击凡, FROM THE EDITOR ,《 RICE 》第一期, 2005(9) 苗凡卒,我看不懂的欧宁 ,《新人类》, 2002(1) 爱米,城市独立杂志 VS. 主流媒体 ,《城市画报》, 2009(241) 孔乔,《 Moy 》扉语 ,《 Moy 》, 2005(1).http://www.moy.com.cn/ 谢慧铃 ,杂志体验营销的第三次销售──《 O2 氧气生活》《蘑菇手帖》品牌延伸分析 , 《科技致富向导》 , 2010(18) Wen/培年,《我爱创意独立刊》 ,台北:城邦文化,2011 石寒,自媒时代:风格派独立网刊 ,《潇湘晨报》, 2004-12-17 (作者单位:北京师范大学珠海分校艺术与传播学院)
个人分类: CSSCI|2166 次阅读|0 个评论
Science杂志有关同行评审文章Who's Afraid of Peer Review?
OPENRESOURCES 2013-10-15 11:35
开放获取期刊的质量问题还需要找到一个更好的解决方案。 在一项研究中,学者设计了一个卧底行动,他将一份满是漏洞的论文投到304本期刊, 超过半数的期刊接受了文章。欲知详情请见 http://www.sciencemag.org/content/342/6154/60.full
3060 次阅读|0 个评论
开放存取期刊与学霸是一根藤上的两个瓜,都靠敛财为生
热度 4 chenjcc 2013-10-7 12:27
最近Science刊文 Who's Afraid of Peer Review , 一石激起千层浪,大家纷纷感到OA(开放存取)杂志质量不靠谱,反正,我是很少阅读OA杂志上的论文。 OA杂志模式是:作者卖单,读者免费。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那作者的钱哪里来的呢?国家。因为人们做研究是为国家,不是为兴趣,所以国家付费天经地义。 国家按照什么方式发钱?国人的方式是论文数,影响因子,杂志档次。殊不知,影响因子与质量并不是正相关的,是可以人为操控的。这已经是公开的秘密。杂志档次是由影响因子决定的。这下明白了 吧,这些可以拿钱的东西是完全 可以 撇开质量的。 什么人样的人最能拿到钱(即所谓科研经费)呢?学霸。江湖世界的学霸们除了能玩关系、投机外,又有几个能出高质量论文呢?只有天知道。 一般来说,商人们都是很奸的。OA杂志出版行业也不例外。能够付得起版面费的正好是学霸,而不是穷困潦倒的真学者。真学者的高质量论文由于经费缺乏反 而被拒之门外。论文出版的越多,出版商就越挣钱,学霸就越能挣到科研经费。于是,他们之间便一拍即合,就成了天然的利益共同体,从而在他们中间形成一 种了良性循环。尤其是中国这样的环境,为他们创造了肥沃的土壤。 一本杂志的质量应该由谁监管呢?读者。OA杂志由于免费,你读者下不下载与其盈利没关系。这样,就彻底抛弃了它的监管者——读者。一个没有监管的东西, 任由出版商和学霸们他们自己去折腾,靠他们的自律,这样的杂志能办好吗? 要想办好OA杂志,其信誉由谁担保呢?当然,知名学者编委。知名学者的信誉来源于承办的传统杂志或者学者自身的名气。一旦传统杂志全部OA化,学者缺乏自 律,那整个学术界就会一片混乱,重新回到十八世纪。
3372 次阅读|3 个评论
《转化医学杂志》执行编委的责任很重
xupeiyang 2013-10-6 21:05
时占祥教授邀请我当 《转化医学杂志》的执行编委,我觉得责任很重,担心工作做不好,我得好好向有经验的专家学习。 许老师 您好 您最近是否还是忙于所里的事情? 中美转化医学论坛之后,也没能看望您去, 非常抱歉。 关于国内第一本 《转化医学杂志》的管理工作,最近有些变化: 海军总医院与中国科学出版社正式建立了战略合作伙伴关系, 从2014年开始重新规划 《转化医学杂志》 ,并有科学出版社主持编辑部和专业化推广工作。 我们希望将此杂志办成国内最好的转化医学专业期刊,并通过该合作建立真正的国际转化医学交流平台。 受海军总医院钱阳明院长,也是该杂志主编和上述合作双方领导管理委员会的委托,我将作为执行主编承担该杂志的具体策划和内容设计等工作, 并组成执行编委会,在原来编委会成员(108位成员) 的基础上,您被推举为执行编委会成员之一(仅为12位专家)。恳切希望您愿意接受此邀请, 并指导我们的工作。 作为执行主编,我非常愿意为各位执行编委专家提供优质服务, 也恳请各位执行编委专家对我的工作给予支持和指导。为此, 我将我最近设计规划的 《转化医学杂志》的内容与您汇报一下, 并恳请您在百忙之中批评指正或提出任何建议。 希望在充分征求各位执行编委会专家的建议后, 我们在10月下旬(26日 或 27日) 或11月第一个周末(1日或2日)在北京召开一次执行编委会会议。请您提议您的最佳时间。 祝您国庆假日愉快。 学生 时占祥 2013年09月27日 15:47 (星期五)
个人分类: 转化医学|2941 次阅读|0 个评论
数学杂志(For me)
mathgu 2013-10-3 23:07
国内著名数学杂志: 1 中国科学A-数学 (Science in China A-Mathematics) 2 数学学报 (Acta Mathematica Sinica ) 3 数学年刊 (Chinese Annalas of Mathemtics)   国外著名数学杂志: 一、顶级杂志 Annalas of Mathematics Acta Mathematics Journal of American Mathematical Society Invention Mathematics Memoirs of American Mathematical Society 二、一流杂志 American Journal of Mathematics Advance in Mathematics Ann I H Poincare-Analysis Bulletin American Mathematical Society Bull London Mathematical Society Bull Sci Math Communication on Pure and Applied Mathemtics Communication Partial Differential Equations Calc Var Partial Dif Communication on Mathematical Physics Comment Math Helv Duke Mathematical Journal Ergodic Theory and Dynamical Systems Europe Journal of Applied Mathematics Isr J Math Journal of Differential Equations Journal of Functional Analysis Journal of Differential Geometry Math Pure Appl J Europe Mathematical Society J London Mathematical Society J Reine Angew Math Lecture Notes in Mathematics Math Ann Math Z Publ Math-Paris Proc London Math Soc Pacific Journal of Mathematicsn Proceedings of American Mathematical Society Topology Transaction of American Mathematical Society 常微分方程和动力系统专业 顶级杂志 Journal of Differential Equations Ergodic Theory and Dynamical Systems 其它杂志 Journal of Differential and Dynamical Systems Discrete and Continuous Dynamical Systems A Discrete and Continuous Dynamical Systems B J Dyn Control Syst Dynamical Systems and Applications Dynamical Systems Qualitative Theory of Dynamical Systems Journal of Modern Dynamics 一、 非线性科学与数学物理 Communication on Mathematical Physics Nonlinearity Journal of Mathematical Physics Journal of Nonlinear Science SIAM Journal of Mathematical Analysis SIAM Journal of Applied Mathematics SIAM Journal of Applied Dynamical Systems Z Angew Math Phys Journal of Physics A Journal of Statistic Physics Journal of Geometry Physics
4445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数学文化》杂志
josh 2013-9-23 12:02
http://www.global-sci.org/mc/
个人分类: The Art of Learning and Research|1458 次阅读|0 个评论
大陆学者发表“难于上青天”的基础数学顶尖SCI杂志
热度 7 zyxkgq 2013-9-22 16:45
革命尚未成功,我们仍需努力! 截止到2010年,中国大陆学者在顶级数学期刊发表论文数量(代表国家基础数学研究水平) 100多年发表论文数量 数学 Acta Math.-Djursholm (1882 年创刊 ) 1 篇(神7发射,现在神州10号都发射) Bull. Amer. Math. Soc. (1891 年创刊 ) 11 篇 Annals of Mathematics (1933 年创刊 ) 26 篇 Mem. Amer. Math. Soc. (1950 年创刊 ) 5 篇 J. Amer. Math. Soc. (1988 年创刊 ) 7 篇 再看一下国外数学家发表情况: 如: J.Milnor 35岁前 仅在顶级期刊 Bull.Amer.Math.Soc.和 Annals of Mathematics 上发表 17 篇! S.Smale 37岁前 仅在顶级期刊 Bull.Amer.Math.Soc.和 Annals of Mathematics 上发表 15 篇 ! 特殊说明 : 顶级期刊里也有顶级文章和一般文章之分,如S.Smale是当今世界杰出的数学家之一,上述发表的文章有几篇属于顶级文章,如Bulletin of the AMS 66(1960)373-375解决了广义Poincare猜想而获得菲尔兹奖;Bulletin of the AMS 73 (1967) 747-817开创了微分动力系统学科,并奠定了混沌理论基础,这也是他在1966年国际数学家大会1小时报告的内容。因其在多个领域的突出贡献2006年获得沃尔夫终身成就奖(国际数学家参考排名52,可以推断出上世纪那些伟大的数学家论文质量)。 John Milnor久负盛名。1950年,他还是普林斯顿大学本科生,便证明了前人未解决的扭结理论中的Fary–Milnor定理;读博士时就被任命为普林斯顿数学讲师。1962年获菲尔茨奖,1989年获沃尔夫奖,2011年获阿贝尔奖(奖金同诺贝尔奖)。Milnor在1956年证明了7维球体的存在 。 神舟一号 1999年11月20日06时30分 1999年11月21日03时41分 酒泉卫星发射中心 无人飞船   神舟二号 2001年01月10日01时00分 2001年01月16日19时22分 无人飞船   神舟三号 2002年03月25日22时15分 2002年04月01日16时54分 搭载模拟人   神舟四号 2002年12月30日00时40分 2003年01月05日19时16分 搭载模拟人   神舟五号 2003年10月15日09时00分 2003年10月16日6时28分 杨利伟   神舟六号 2005年10月12日09时00分 2005年10月17日4时32分 费俊龙、聂海胜   神舟七号 2008年10月24日21时10分4秒 2008年10月24日17时37分 翟志刚、刘伯明、景海鹏   神舟八号 2011年11月01日05时58分10秒 2011年11月17日19时32分 搭载模拟人   神舟九号 2012年06月16日18时37分24秒 2012年6月29日10时07分 景海鹏、刘旺、刘洋   神舟十号 2013年6月11日17时38分 聂海胜、张晓光、王亚平 附:“物理学圣经”之称的评论杂志 Reviews of Modern Physics (1929 年创刊 ) 1 篇(2010年前大陆第一作者版权)
个人分类: 科研信息|935 次阅读|17 个评论
世界范围内的天价浪费!!!
热度 35 lin602 2013-9-15 07:29
昨天晚上受同事聊天启发,写了一博文: ‘百无一用’---首推北京大学 。写完后心里还是难以平静。 说个例子或数据: 现在一个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一般为80万元,一项国家自然基金结题后发表文章就算平均8-10篇吧(可能算到SCI收录没有这么高数字),平均每篇文章花的费用为8-10万元。其他国家是不是这情况?我想差不多,有的文章花费更多。 一篇文章都是作者自己写好甚至排好版用电子版的形式提交给杂志编辑部的,编辑部从接受、花点钱请专家审稿、修改、定稿、排版、发行(特别是网上刊登)能花多少钱呢?数百元或千元左右够不够?如果省去纸质版的印刷与发行,这费用需要多少呢?我想每篇平均费用不会高的。 但是,由于这些期刊的文章数据库全部需要花钱买,而且价格不菲,国外大学买的可能不少,中国好的学校对一些重要数据库买了,我们这样的学校也买一些非常相关的数据库,大部分数据库没有买。中国除了非常非常大的企业,绝大多数企业根本没有办法购买。我曾经看到一篇文章,美国一些大学都说elsevier数据库贵,都号召教授们抵制。 花了大量的研究经费,花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花了许多人伏案写作其研究成果,但因为这占很少量钱的出版费用加上出版企业及中间商的利润,让全世界大多数人甚至绝大多数人无法看到这些人类的研究成果,不能利用这些成果,不能享受这些成果。 如果说以前有排字、排版、印刷、发行、运输等需要不少费用的话,那么现在网络数据库将这些都免了,少花无数的钱,也就是说,现在这些费用已经不多了。 十多年前如果要查中国、美国及其他国家专利,江苏省只有到南京的江苏省科技情报研究所查,如果科研人员在外地,就要来南京出差、住宿、吃饭并花大量时间,很不方便。现在各国的专利全部在网上免费查阅与下载,这给大家带来了多少方便?省去了多少钱?提高了多少效率?这简直是做了天大的好事。从些也可以看到,网上数据库的运行是花不了多少钱的。 严格来说,这些研究数据是全人类的共同财富,应该让全世界的人来共享!将其应用到社会与经济发展中去。 我觉得,全世界各国(或者联合国)应该通过或建立一个机构,制订一些规则,或者就采用交会费的形式上交给这机构一定费用,实行全球统一采购这些期刊文章,所有的人免费使用!这几乎是一本万‘利’(不是赚钱)的事情。不是我说,全世界所有期刊编辑所花的钱,摊到各个国家不会很多的,费用所占科研经费的千分之一甚至万分之一差不多了。 当然这会涉及到期刊发行公司的利益,但如果全球统一行动,我想这个问题会解决的。 现在的网络,已经为期刊共享提供了最快、最省钱、最方便的基础条件,如果以前还说买纸质期刊花费很多这重要原因的话,现在这已经不成问题。 现在还有一个问题,往往查一个内容要到许多数据库中进行检索,很费事,为什么世界上所有数据库不能全部通过一个检索工具来完成呢?这将省多少事与时间? 这个愿望哪年能够实现?能不能实现? 目前期刊中研究成果不共享,是全人类范围内的天价浪费! 多么希望世界上所有的人能够坐在自己办公室或家里,打开电脑能够随时查到全世界所有的科技文献呀。
8728 次阅读|66 个评论
“外行”接着点评杂志和论文
热度 5 liwei999 2013-8-28 08:42
“外行”接着点评杂志和论文 作者: mirror (*) 日期: 08/27/2013 19:29:40 上一篇里没有给出图来,不易让读者理解杂志排版的问题。这里不妨贴出来看看: Download 作者单位的1.、2.的部分,因为有 左括号 的存在而不能排起,造成了视觉上的不美,单位地址第一行邮编右端的分号“;”也属于多此一举。单位地址第二行邮编右端的 右括号 也属多余。 Download 从这里看到初稿、修改稿的日期,但没有接受的日期。这些“小事儿”都不规范,很是 像 农民进城的样子。 《中国科学》杂志的牌子好像大些,也有四十多年的历史了。单位之间的“;”依然很扎眼。 Download 稍微规范一些的是有了收稿日和接受日的标记。没有改稿接收日,也可以理解为不需要修改就发表了。这篇稿子来自 《高速切削中切削速度对工件材料力学性能和切屑形态的影响机理》 ,依镜某看,也是一个 很不 像 样子的论文 。水分太大不说,题目是“羊头狗肉”,而且实验设计不佳。按照所发表的内容,镜某认为题目应该是《高切削速度下的材料的切屑形态的显微观察与分析》。格调虽然是低了一些,但是实在,让人知道作者们是干了些什么。 这篇文章共13页,花费了一半的6页去分析“切削速度(变形速度)对工件材料性能和剪切变形失稳的影响”很难看出来哪里是作者们的贡献,哪里是别人的学说;哪里是问题,哪里需要作者们的实验来验证。图的注释也不规范。图注释的最起码的要求就是不看主文也可以猜出大概。而这篇文章中的图注释显然不能达标。既然文章里谈到了热的问题,那么作为实验,对比 干切 与带切削液的 湿切 应该是个当然的事情。可惜,这篇文章里没有。 这篇论文很可能就是国人的所谓博士论文的内容。国产的博士也有好的,这篇应该可以看做是个 平均值 了吧。但在镜某看来,做硕士论文也不合格。其实要做到合格也不难,实事求是就是了。有什么说什么,人家做了什么事儿,哪里不足,不好,本研究里做了什么事儿,知道了些什么等等的,就可以了。切切不可以就那么一点儿工作量,就大言不惭地在报文里说: 本文分析了随切削速度提高工件材料力学性能(强度和塑脆性)的变化规律, 探索了这种变化对切屑锯齿化的影响机制, 揭示了不同切削速度阶段切屑形态形成的控制机理, 并通过高速直角切削实验进行了验证, 提出了基于切屑形态的切削速度阶段划分方法 。照这个提法,院士都可以拿下了。 ---------- 就“是”论事儿,就“事儿”论是,就“事儿”论“事儿”。
个人分类: 镜子大全|2964 次阅读|7 个评论
A&HCI收录期刊《协同设计:国际设计与艺术杂志》投稿指南
wanyuehua 2013-8-27 17:44
为了帮助读者了解高水平艺术设计期刊,向 AHCI 收录的艺术设计期刊投稿,本博客特向各位读者推荐 TAYLOR FRANCIS 出版社的 1 种 AHCI 收录艺术设计期刊。 TAYLOR FRANCIS 艺术设计期刊已经为读者做了链接,您可以直接点击期刊名称进入期刊主页,阅读下载全文,了解该期刊的作者指南并在线投稿。 CoDesign-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CoCreation in Design and the Arts 《协同设计:国际设计与艺术杂志》 ISSN: 1571-0882 , 2004 年创刊,季刊, TAYLOR FRANCIS LTD 出版, AHCI 收录,刊载有关合作式设计理论、程序、方法、技术方面的研究文章和报告。 该刊 2009 年入选 AHCI ,目前在 AHCI 数据库可以检索到该期刊的 2009 年第 5 卷到 2013 年的第 9 卷共 77 篇文章,包括论文 63 篇、社论 13 篇、更正 1 篇等。主要国家与地区分布:英国 13 篇,丹麦12篇,澳大利亚11篇,荷兰、美国各 9 篇,中国 1 篇等。 网址: http://www.tandfonline.com/toc/ncdn20/current 编委会: http://www.tandfonline.com/action/journalInformation?show=editorialBoardjournalCode=ncdn20 作者投稿指南: http://www.tandfonline.com/action/authorSubmission?journalCode=ncdn20page=instructions 在线投稿: http://mc.manuscriptcentral.com/ncdn 热点论文: 1. 标题 : 'Does this compromise your design?' Interactionally producing a design concept in talk 作者 : Luck, Rachael 来源出版物 : CODESIGN-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COCREATION IN DESIGN AND THE ARTS 卷 : 5 期 : 1 特刊 : SI 页 : 21-34 DOI: 10.1080/15710880802492896 出版年 : 2009 被引频次 : 7 ( 来自 Web of Science) 2. 标题 : Collaborative negotiation in design: A study of design conversations between architect and building users 作者 : McDonnell, Janet 来源出版物 : CODESIGN-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COCREATION IN DESIGN AND THE ARTS 卷 : 5 期 : 1 特刊 : SI 页 : 35-50 DOI: 10.1080/15710880802492862 出版年 : 2009 被引频次 : 7 ( 来自 Web of Science) 3. 标题 : Intersections of brainstorming rules and social order 作者 : Matthews, Ben 来源出版物 : CODESIGN-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COCREATION IN DESIGN AND THE ARTS 卷 : 5 期 : 1 特刊 : SI 页 : 65-76 DOI: 10.1080/15710880802522403 出版年 : 2009 被引频次 : 5 ( 来自 Web of Science) 4. 标题 : Performing architecture: Talking 'architect' and 'client' into being 作者 : Oak, Arlene 来源出版物 : CODESIGN-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COCREATION IN DESIGN AND THE ARTS 卷 : 5 期 : 1 特刊 : SI 页 : 51-63 DOI: 10.1080/15710880802518054 出版年 : 2009 被引频次 : 5 ( 来自 Web of Science) 5. 标题 : Aspects of language use in design conversation 作者 : Glock, Friedrich 来源出版物 : CODESIGN-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COCREATION IN DESIGN AND THE ARTS 卷 : 5 期 : 1 特刊 : SI 页 : 5-19 DOI: 10.1080/15710880802492870 出版年 : 2009 被引频次 : 4 ( 来自 Web of Science) 6. 标题 : Co-creating external design representations: Comparing face-to-face sketching to designing in virtual environments 作者 : Guel, L. F.; Maher, M. L. 来源出版物 : CODESIGN-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COCREATION IN DESIGN AND THE ARTS 卷 : 5 期 : 2 页 : 117-138 DOI: 10.1080/15710880902921422 出版年 : 2009 被引频次 : 4 ( 来自 Web of Science) 7. 标题 : Tensions in human-centred design 作者 : Steen, Marc 来源出版物 : CODESIGN-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COCREATION IN DESIGN AND THE ARTS 卷 : 7 期 : 1 页 : 45-60 DOI: 10.1080/15710882.2011.563314 出版年 : 2011 被引频次 : 3 ( 来自 Web of Science) 8. 标题 : The quality of conversations in participatory innovation 作者 : Buur, Jacob; Larsen, Henry 来源出版物 : CODESIGN-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COCREATION IN DESIGN AND THE ARTS 卷 : 6 期 : 3 页 : 121-138 DOI: 10.1080/15710882.2010.533185 出版年 : 2010 被引频次 : 3 ( 来自 Web of Science) 9. 标题 : Towards a new disciplinary framework for contemporary creative design practice 作者 : Dykes, Thomas H.; Rodgers, Paul A.; Smyth, Michael 来源出版物 : CODESIGN-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COCREATION IN DESIGN AND THE ARTS 卷 : 5 期 : 2 页 : 99-116 DOI: 10.1080/15710880902910417 出版年 : 2009 被引频次 : 3 ( 来自 Web of Science) 10. 标题 : Special Issue: Analysing Conversation from Design Meetings 作者 : McDonnell, Janet; Lloyd, Peter 来源出版物 : CODESIGN-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COCREATION IN DESIGN AND THE ARTS 卷 : 5 期 : 1 特刊 : SI 页 : 1-4 DOI: 10.1080/15710880802538615 出版年 : 2009 被引频次 : 3 ( 来自 Web of Science)
个人分类: A&HCI投稿|7546 次阅读|0 个评论
英国自然杂志报道抗除草剂转基因作物有利于杂草竞争(英文)
蒋高明 2013-8-22 06:51
2013年8月16日,英国《自然》杂志发表一篇题为“Genetically modified crops pass benefits to weeds”(转基因作物向杂草传递益处)的新闻,称“Herbicide resistance could confer an advantage on plants in the wild”(抗杀草剂特性可给野生植物增添优势)。该文对中国复旦大学研究人员发表在《New Phytol.》的论文( ( http://dx.doi.org/10.1111/nph.12428)进行评论,能够在自然杂志发表,说明国际社会对抗杀草剂特性的蔓延还是相当关注的,因为抗生素滥用的后果人们是印象深刻的。 中国科学家的研究为转基因作物研发提供了一个重要线索,当人类利用了转基因的“利”,其弊端如何防控?利弊如何权衡? Genetically modified crops pass benefits to weeds Herbicide resistance could confer an advantage on plants in the wild. Jane Qiu 16 August 2013 Weedy rice can pick up transgenes from genetically modified crop rice through cross-pollination. Xiao Yang Article tools Print Email Rights Permissions Share/bookmark A genetic-modification technique used widely to make crops herbicide resistant has been shown to confer advantages on a weedy form of rice, even in the absence of the herbicide. The finding suggests that the effects of such modification have the potential to extend beyond farms and into the wild. Several types of crops have been genetically modified to be resistant to glyphosate, an herbicide first marketed under the trade name Roundup. This glyphosate resistance enables farmers to wipe out most weeds from the fields without damaging their crops. Glyphosate inhibits plant growth by blocking an enzyme known as EPSP synthase, which is involved in the production of certain amino acids and other molecules that account for as much as 35% of a plant’s mass. The genetic-modification technique — used, for instance, in the Roundup Ready crops made by the biotechnology giant Monsanto, based in St Louis, Missouri — typically involves inserting genes into a crop’s genome to boost EPSP-synthase production. The genes are usually derived from bacteria that infect plants. Related stories Monsanto drops GM in Europe Hunt for mystery GM wheat hots up GM crop use makes minor pests major problem More related stories The extra EPSP synthase lets the plant withstand the effects of glyphosate. Biotechnology labs have also attempted to use genes from plants rather than bacteria to boost EPSP-synthase production, in part to exploit a loophole in US law that facilitates regulatory approval of organisms carrying transgenes not derived from bacterial pests. Few studies have tested whether transgenes such as those that confer glyphosate resistance can — once they get into weedy or wild relatives through cross-pollination — make those plants more competitive in survival and reproduction. “The traditional expectation is that any sort of transgene will confer disadvantage in the wild in the absence of selection pressure, because the extra machinery would reduce the fitness,” says Norman Ellstrand, a plant geneticist at the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in Riverside. But now a study led by Lu Baorong, an ecologist at Fudan University in Shanghai, challenges that view: it shows that a weedy form of the common rice crop, Oryza sativa, gets a significant fitness boost from glyphosate resistance, even when glyphosate is not applied. In their study, published this month in New Phytologist1, Lu and his colleagues genetically modified the cultivated rice species to overexpress its own EPSP synthase and cross-bred the modified rice with a weedy relative. The team then allowed the cross-bred offspring to breed with one another, creating second-generation hybrids that were genetically identical to one another except in the number of copies of the gene encoding EPSP synthase. As expected, those with more copies expressed higher levels of the enzyme and produced more of the amino acid tryptophan than their unmodified counterparts. The researchers also found that the transgenic hybrids had higher rates of photosynthesis, grew more shoots and flowers and produced 48–125% more seeds per plant than non-transgenic hybrids — in the absence of glyphosate. Making weedy rice more competitive could exacerbate the problems it causes for farmers around the world whose plots are invaded by the pest, Lu says. “If the EPSP-synthase gene gets into the wild rice species, their genetic diversity, which is really important to conserve, could be threatened because the genotype with the transgene would outcompete the normal species,” says Brian Ford-Lloyd, a plant geneticist at the University of Birmingham, UK. “This is one of the most clear examples of extremely plausible damaging effects on the environment.” The study also challenges the public perception that genetically modified crops carrying extra copies of their own genes are safer than those containing genes from microorganisms. “Our study shows that this is not necessarily the case,” says Lu. The finding calls for a rethinking of future regulation of genetically modified crops, some researchers say. “Some people are now saying that biosafety regulation can be relaxed because we have a high level of comfort with two decades of genetic engineering,” says Ellstrand. “But the study shows that novel products still need careful evaluation.” Nature doi:10.1038/nature.2013.13517 References Wang, W. et al. New Phytol. http://dx.doi.org/10.1111/nph.12428 (2013).
个人分类: 自然与社会|3173 次阅读|0 个评论
世界大学学术排名指标:S&N论文顶1万种SCI/SSCI杂志之总和
热度 5 liuli66 2013-8-18 09:02
上海交通大学“世界大学学术排名”对“指标与权重”说明如下: 世界大学学术排名的指标与权重 一级指标 二级指标 代码 权重 教育质量 获诺贝尔奖和菲尔兹奖的校友折合数 Alumni 10% 教师质量 获诺贝尔科学奖和菲尔兹奖的教师折合数 Award 20% 各学科领域被引用次数最高的科学家数量 HiCi 20% 科研成果 在《Nature》和《Science》上发表论文的折合数 NS 20% 被科学引文索引(SCIE)和社会科学引文索引(SSCI)收录的论文数量 PUB 20% 师均表现 上述五项指标得分的师均值 PCP 10% 总计 100% * 对纯文科大学,不考虑 NS 指标,其权重按比例分解到其它指标中。 (来源: http://www.shanghairanking.cn/ARWU-Methodology-2013.html ) 就是说:在《Nature》和《Science》上发表论文的折合数,权重为20%;与 被科学引文索引(SCIE)和社会科学引文索引(SSCI)收录的论文数量的权重20%,是等同滴。 所以,大体上可以这么说:SCIENCE、NATURE“两刊”论文,顶8411种SCI和3131种SSCI杂志发表的论文之总和。稍准确滴说: SCIENCE、NATURE论文顶8411种SCI和(3131/2)种SSCI杂志论文的综合,因为1篇SSCI论文按2篇SCI论文计。 两点杂感: 1)在“世界大学学术排名”现状下,一个大学校长,如果要在“世界大学学术排名”中争“上位”,最有效的策略是:鼓励教师发SCIENCE和NATURE论文。 2)上海交大“世界大学学术排名”指标对两刊(SCIENCE,NATURE)的权重赋值过高了!许多顶级的专业期刊如生命科学界的CELL,物理学界的PRL,科技政策的SCIENCE AND PUBLIC POLICY,科技传播领域的PUBLIC UNDERSTANDING OF SCIENCE均未考虑进去。 LL对上海交大“世界大学学术排名”指标及权重的修改建议是:降低SN的权重;增加专业顶级期刊类别及其权重。 顺便一说,那个CNS简称是有道理滴,它是TIAN朝科学的“中枢神经系统”(Central Nervous System)[初步考察,CNS说法最初来自YN老师]。 又,LL宁愿简称说:NSC,即自然科学细胞。TIAN朝“自然科学细胞”在生长ING。 相关: 上海交大大学排名指标 (2) : 1 篇 SSCI 论文顶 2 篇是 SCI 论文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71079-717671.html 上海交大大学排名指标 (1) :通讯作者单位权重 100 %,第一作者 50 %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71079-717536.html 赵兄:莫言让北师大在世界大学排行榜上前进了 100 名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40615-717659.html 2013 年 SSCI 收录 3131 种期刊目录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57081-704284.html 2013年最新SCI期刊影响因子(全球8411种完整版)http://blog.sciencenet.cn/blog-570517-701084.html RAO 1(2010):学校排名:“世界一流大学研究中心”的排名有何意义?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37-353533.html 附注:LIULI就排名这个现实“俗”问题的考察,到此为止。 补充20160818 北京大学 2015/2016 年指标得分 Alumni Award HiCi NS PUB PCP 总分 北大( 2015 ) 0 0 11.2 21.5 64 19.5 116.2 北大( 2016 ) 11.5 0 27.1 24.5 66.7 22.7 152.5 清华大学 2015/2016 年指标得分 Alumni Award HiCi NS PUB PCP 总分 清华( 2015 ) 10.3 0 10 26.8 63.8 20.2 131.1 清华( 2016 ) 10.3 0 27.1 32.5 68.3 23.2 161.4 来源: 赵明 20160816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40615-996784.html
3152 次阅读|17 个评论
《科学史与科学哲学研究》杂志讨论科学思维方式
热度 6 Wuyishan 2013-8-14 06:36
《科学史与科学哲学研究》杂志讨论科学思维方式 武夷山 Studies in History andPhilosophy of Science 杂志 2012 年第 4 期是 Styles of Thinking (思维方式)专辑,开普敦大学哲学系高级讲师 Jack Ritchie 博士在专辑《导语》中说: 2011 年 3 月,就科学思维方式主题开过一次研讨会。 现供职于加拿大多伦多大学哲学系的 Ian Hacking 是最早发表关于科学思维方式的文章的, 1982 年和 1992 年都发表了相关论述。他仿照 Cronbie 的做法,识别出 6 种科学思维方式: 1. 数学方式; 2. 假说建模方式; 3. 实验方式; 4. 统计方式; 5. 分类方式; 6. The historic-genetic style (不知道怎么翻译,历史 - 谱系方式?) (博主:Crombie提到6种科学思维方式的著作是 Crombie, A. C.(1994). Styles of Scientific Thinking in theEuropean Tradition , 3 vols. London:Duckworth) 在该期杂志上还发表了 Ian Hacking 的文章,“ Language , Truth and Reason ” 30 years later (“语言、真理与理性”一文发表 30 年后的反思,此文可以找到免费的全文电子版,见 http://www.sciencedirect.com/science/journal/00393681/43/4 ),他说: Style 又可称为 genre ,意思是寻找关于什么(的真相)的方式。 他提出一个有意思的问题:我们这样一个物种,在这样一个地球上,是如何发展出几种非常普适性的战略来寻找关于世界的规律并进而改变世界的?
个人分类: 阅读笔记|3860 次阅读|6 个评论
成功杂志靠什么?-- 另眼看两杂志合并
热度 1 fpe 2013-8-14 02:10
成功杂志靠什么? -- 另眼看两杂志合并 今天收到 Email 通知,本领域的两份专业杂志《消防工程师会刊 JFPE 》和《消防技术 FT 》,明年 1 月 1 日合并,合并之后仍然叫做《消防技术》,也就是说前者被后者兼并了。为什么前者不成功而后者很成功?这里说说我的感受,一家之言,纯属臆测。 1, 专业杂志是按照市场化经营的,能否赚钱是杂志是否成功的关键。 前者的读者,以专业协会 SFPE 的会员计算,只有 4000 多;后者的读者,以 NFPA 的会员计算,有 70000 多。事实上,前者仅仅是作为会员的基本条件而存在,协会以外鲜有读者。两者不同的读者基础,决定了两种不同的命运。 2, 多样化生存。专业方向有潮起潮落, JFPE 创办于 1986 年,当时的消防工程发展刚刚开始,需要理论基础。可是基础理论是有限的,不可能重复发现,而且消防设计以建筑防火为主,这造成了题材的狭窄和脱离实际的倾向。一年 4 期,每期 2 ~ 4 篇文章,造成了 JFPE 苟延残喘的局面。相比之下, FT 的来源以灭火技术为主方向,目前市场上光是灭火技术就有上百种,因此不愁方向危机。今年 8 月出版的杂志,刊登的居然是去年 8 月就接收的文章。网上公示发表的时间,长达一年。因此,多样化生存,这是杂志成功的关键。 3, FT 前任主编 JW ,现任主编 GR ,已经完成顺利交接和华丽转型。 1980 年代的 FT ,刊登的都是一些和中文世界的专业文章类似的,小打小闹的科普文章,不求公式,不求文献,不求系统。因为主编的眼界和当时的技术水平限制了高水平的文章产生。可是最近的文章就不同了,反问题,数值解,复合算法等,纷纷涌现,体现了技术的升级与换代。从理论上说, JFPE 的水平更高,要求公式更多,可是造成了曲高和寡的局面。试问消防领域,有几人能够照公式进行设计?大部分都是看图看表看规则,循规蹈矩,所以难以开拓局面。 4, 重赏之下必有好文。 FT 的 Bigglestone 最佳论文奖,现在是 5000 美元了。虽然一年只有一个,但是荣誉还是巨大的,可以有一次在会员大会公示的机会。美国一些小咨询公司,就非常喜欢这种出名的机会。以点击率来衡量论文质量,以编委会成员来投票表决最佳文章,还是相当公平的。 JFPE 也想重赏好文章,可是它背后的 SFPE 协会,只有 4000 多会员,专职雇员,只有 5 人,一年净利润,只有数万美元,实在承担不起重赏的代价。所以,杂志的成功,其实还是市场化的成功。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人人都希望扩大自己文章的影响力, Reputation 是最难改变的,需要从点滴做起。大约 3 年前, FT 的主编曾经问我,谁最合适当地区主编,因为中国的来稿太多了,这里的主编不熟悉背景,希望找一个中国人对付亚洲的投稿潮流,把亚洲来稿留在亚洲(即退稿)。 能够当主编的人,眼界是不能太低的。 5, 本领域的杂志,大多有专业协会作背后的依托,如 FAM 的 ASTM 协会, FSJ 的 IAFSS 协会, FT 的 NFPA 协会, 一份水平相当的专业杂志,也是好专业协会的标志之一。美国水管工人协会也想办杂志,可是技术内容上不去,协会就无法扩大。 我想如果一份杂志不成功,很可能是背后依托的协会有问题。专业协会最需要“三自精神”,即自立、自传、自养。如果协会衙门化,就不在意市场的反馈,反正旱涝保收,光靠盖章就有收入了,何必幸苦去办报呢?我想,这是国内杂志难以成功的关键。协会不成功,杂志怎么会成功呢? 皮之不存,毛将焉附? 两者是相辅相成、共进退的。 6, 另外, JFPE 在 2000 年被 Kluwer 买下,后者又被拥有 FT 的 Springer 收购, Springer 当然不希望旗下有相互的竞争,于是两者合并也是大势所趋。商人眼中是不看专业水平的,一切以利润计算。 JFPE 被 FT 合并之后, SFPE 成员原来免费得到 JFPE 杂志,以后就是免费得到 FT 杂志了,基本没什么损失。 给我们旁观者的教训是,专业杂志如果没有市场,砸再多的钱也是扶不起来的阿斗。协会的引导, 主编的眼界,市场的响应,是一份专业杂志成功的秘诀,当然也不要忘了金钱的刺激和名声的鼓励。 7, 最后一点,知识虽然有成为力量的潜力,知识仍然需要通过市场化的努力才能产生力量。光说知识就是力量,没有经济的杠杆,是难以说服人们锻炼身体的。书山有路勤为径,干嘛要过书山路?君不见,刘项原来不读书。
个人分类: 消防时评|3656 次阅读|2 个评论
常用的光学、等离子体光子学和物理杂志链接、影响因子和投稿指南
w2001jq 2013-8-13 17:22
* Nature # Science(China) Science SciAm ( Top journal) Journal (单击可链接到杂志网站) 2012 IF About the Journal(投稿领域) Optical Society of America (OSA) Applied Optics 1.689 A highly regarded, premium quality must read for everyone in the optics field that offers applications-centered research in optics, photonics, imaging, and sensing. Topics germane to the journal include optical technology, lasers, photonics, environmental optics, and information processing. 3 issues per month Applied Spectroscopy 1.663 Applied Spectroscopy covers applications in analytical chemistry, materials science, biotechnology, and chemical characterization. Monthly issues Chinese Optics Letters 0.968 Chinese Optics Letters (COL) is one of the leading journals for optics in China. Published in English, it promotes the generation, application, and archiving of knowledge in all fields of optics. Monthly issues Journal of Lightwave Technology 2.555 The Journal of Lightwave Technology (JLT) contains theoretical and experimental papers on such topics as fiber and cable technologies; active and passive guided wave components such as light sources, detectors, repeater, switches, and fiber sensors; integrated optics and optoelectronics, systems, and sub-systems, networks; and switching. JLT is a joint publishing effort of the IEEE and OSA. J. Opt. Soc. Am. A 1.665 The Journal of the Optical Society of America A (JOSA A) is devoted to developments in any field of classical optics, image science, and vision. JOSA A includes original peer-reviewed papers on such topics as atmospheric optics, clinical vision, coherence and statistical optics, color, image processing, machine vision, scattering, and visual optics. Monthly issues J. Opt. Soc. Am. B 2.210 The Journal of the Optical Society of America B emphasizes scientific research on the fundamentals of the interaction of light with matter such as quantum optics, nonlinear optics, and laser physics. Topics include atom optics and cold atoms, metamaterials, nanophotonics, photonic crystals, spectroscopy, THz optics, ultrafast phenomena, and other related subjects. J. Opt. Soc. Korea 1.022 The Journal of the Optical Society of Korea (JOSK) publishes papers reporting recent advances, state-of-the-art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results in all areas of optic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 JOSK is published in English by the Optical Society of Korea (OSK) and is made available through OSA's Optics InfoBase. Bi-monthly issues J. Opt. Technol. 0.245 The Journal of Optical Technology (JOT) is an English-language translation of the Russian journal, Opticheskii Zhurnal, which originates from the S.I. Vavilov State Optical Institute. JOT publishes design details of a diversity of optical instruments, along with a strong section on computational optics useful to engineers, mathematicians, and physicists, as well as optical scientists. Monthly issues Opt. Mater. Express 2.616 Optical Materials Express is OSA's newest all-electronic, open-access optics journal. The journal primarily emphasizes advances in novel optical materials, their properties, modeling, synthesis and fabrication techniques; how such materials contribute to novel optical behavior; and how they enable new or improved optical devices. monthly issues Optics Express 3.546 The original all-electronic, open-access optics journal, Optics Express (OpEx) is known for its rapid time to publication and high Impact Factor. OpEx publishes peer-reviewed articles that emphasize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y innovations in all aspects of optics and photonics. Bi-weekly issues Optics Letters 3.385 Optics Letters (OL) provides rapid dissemination of new results in all areas of optics and photonics with short, original, peer-reviewed communications. The articles often describe research-in-progress, thus reflecting the leading edge in the science of light. With an ISI Impact Factor of 3.399, OL is among the top-ranked journals in the Optics category. issues twice monthly Photonics Research (New in June 2013) 0 The Optical Society (OSA) and the Chinese Laser Press (CLP) have partnered to launch a new peer-reviewed journal publishing theoretical and applied research progress in optics and photonics.Photonics Research will debut in June 2013. Bi-monthly issues American Institute of Physics (AIP) Appl.Phys.Lett . 3.794 Applied Physics Letters, published by the AIP Publishing LLC, features concise, up-to-date reports on significant new findings in applied physics. Emphasizing rapid dissemination of key data and new physical insights, Applied Physics Letters offers prompt publication of new experimental and theoretical papers bearing on applications of physics phenomena to all branches of science, engineering, and modern technology. Content is published online daily, collected into weekly online and printed issues (52 issues per year). J.Appl. Phys. 2.210 Journal of Applied Physics is an influential international journal publishing significant new experimental and theoretical results of applied physics research. The journal also publishes special collections focusing on research of particular current or emerging interest. A key component of this journal is Applied Physics Reviews—these articles vary in scope and length from relatively short but authoritative state-of-the-art summaries to comprehensive, critical, monograph-length reviews. AIP Advances 1.349 AIP Advances is a fully open access, online-only community-led journal, covering all areas of applied physical science, including those topics not currently covered by the existing AIP journals. As an open access journal with advanced web 2.0 tools, the global research community will be able to find, share, evaluate, and discuss scientific research in new ways. AIP Advances puts relevant content and discussion tools in the hands of the community to shape the direction of the physical sciences. APL Materials 0 APL Materials is a new journal which will feature original research on significant topical issues within the field of materials science. Emphasis is given in the quality and timeliness of the publications, in order to highlight ongoing cutting-edge science. Content is published online daily, collected into monthly online issues (12 issues per year). (2013 年第一期 ) American Physical Society (APS) Phys.Rev. Lett. 7.943 PRL featured short, important papers from all branches of physics, and quickly assumed a place among the most prestigious publications in any scientific discipline. Today PRL is the world's foremost physics letters journal, providing rapid publication of short reports of significant fundamental research in all fields of physics. International in scope, the journal provides its diverse readership with weekly coverage of major advances in physics and cross disciplinary developments. PRL's topical sections are devoted to general physics (including statistical and quantum mechanics, quantum information, etc.), gravitation and astrophysics; elementary particles and fields; nuclear physics; atomic, molecular, and optical physics; nonlinear dynamics, fluid dynamics, classical optics; plasma and beam physics; condensed matter; and soft-matter, biological, and interdisciplinary physics. Phys.Rev.A 3.024 Physical Review A (PRA) provides a dependable resource of worldwide developments in the rapidly evolving area of atomic, molecular, and optical physics and related fundamental concepts. The journal contains articles on quantum mechanics including quantum information theory, atomic and molecular structure and dynamics, collisions and interactions (including interactions with surfaces and solids), clusters (including fullerenes), atomic and molecular processes in external fields, matter waves (including Bose-Einstein condensation), and optics, both quantum and classical. Phys.Rev.B 3.767 Physical Review B is the largest and most comprehensive international journal specializing in condensed matter and materials physics, publishing important papers on a wide range of topics Institute of Physics (IOP) Chinese Physics B 1.148 Chinese Physics B covers the latest developments and achievements in all branches of physics. Chinese Physics Letters 0.811 Chinese Physics Letters provides rapid publication of short reports and important research in all fields of physics. EPL (Europhysics Letters) 2.260 EPL publishes original, high-quality Letters in all areas of physics, ranging from condensed matter topics and interdisciplinary research to astrophysics, geophysics, plasma and fusion sciences, including those with application potential. Articles must contain sufficient argument and supporting information to satisfy workers in the field, and must also be of interest and relevance to wider sections of the physics community. Journal of Optics 1.990 Serving the whole of the optics community, Journal of Optics covers all aspects of research within modern and classical optics. Journal of Physics B: Atomic, Molecular and Optical Physics 2.031 Journal of Physics B: Atomic, Molecular and Optical Physics covers the study of atoms, ions, molecules and clusters, and their structure and interactions with particles, photons or fields. Nanotechnology 3.842 Nanotechnology encompasses the understanding of the fundamental physics, chemistry, biology and technology of nanometre-scale objects. New Journal of Physics 4.063 New Journal of Physics publishes across the whole of physics, encompassing pure, applied, theoretical and experimental research, as well as interdisciplinary topics where physics forms the central theme. All content is permanently free to read and the journal is funded by an article publication charge. Elsevier Photonics and Nanostructures - Fundamentals and Applications 1.792 This journal establishes a dedicated channel for physicists, material scientists, chemists, engineers and computer scientists who are interested in photonics and nanostructures, and especially in research related to photonic crystals, photonic band gaps and metamaterials. The Journal sheds light on the latest developments in this growing field of science that will see the emergence of faster telecommunications and ultimately computers that use light instead of electrons to connect components. Optics and Lasers in Engineering 1.916 Optics and Lasers in Engineering aims to provide an international forum for the interchange of information on the development and application of optical techniques and laser technology in engineering. Emphasis is placed on contributions dealing with the practical use of methods and devices, the evaluation of results and developments and enhancement of solutions and new theoretical foundations for experimental methods. Optical Materials 1.918 Optical Materials : An International Journal on the Physics and Chemistry of Optical Materials and their Applications, including Devices. The purpose of Optical Materials is to provide a means of communication and technology transfer between researchers who are interested in materials for potential device applications. The journal publishes original papers and review articles on the design, synthesis, characterisation and applications of optical materials. OPTICAL MATERIALS focuses on: Optical Properties of Material Systems; The Materials Aspects of Optical Phenomena; The Materials Aspects of Devices and Applications. Optics Laser Technology 1.365 Optics Laser Technology aims to provide a vehicle for the publication of a broad range of high quality research and review papers in those fields of scientific and engineering research appertaining to the development and application of the technology of optics and lasers. Papers describing original work in these areas are submitted to rigorous refereeing prior to acceptance for publication. Optics Communications 1.438 Optics Communications considers only original and timely contributions containing new results in various fields of modern optics. Manuscripts may discuss fundamental or applied issues, and should offer clear evidence of novelty and significance. Papers devoted, for the most part, to mathematical and computational issues, with limited direct connection to current trends of optics research, are generally not suitable for publication in the Journal. Similarly, small technical advances, or papers concerned only with engineering applications or issues of materials science may not be considered favourably. Optik 0.524 Optics design, geometrical and beam optics, wave optics Optical and micro-optical components, diffractive optics, devices and systems Photoelectric and optoelectronic devices Optical properties of materials, nonlinear optics, wave propagation and transmission in homogeneous and inhomogeneous materials Information optics, image formation and processing, holographic techniques, microscopes and spectrometer techniques, and image analysis Optical testing and measuring techniques Optical communication and computing Physiological optics As well as other related topics. Springer Optical and Quantum Electronics 0.987 Optical and Quantum Electronics publishes papers on the following topics: semiconductors, solid state and gas lasers, optical communication systems, fibres and planar waveguides, non-linear optics, optoelectronic devices, ultra-fast phenomena, optical storage, optical materials, photonic switching, optics in computers and coherent optics. Photonic Sensors EI Photonic Sensors is a peer-reviewed open access journal published under the brand SpringerOpen. It presents original, peer-reviewed articles that report on new developments of interest to members of the photonics and sensor communities in all fields of photonic sensing science and technology. The journal's coverage includes optical fiber sensors, planar waveguide sensors, laser-based sensors, and biophotonic sensors and more. Photonic Sensors focuses on experimental contributions related to novel principles, structures or materials for photonic sensors. Plasmonics 2.425 Coverage includes theory, physics, and applications of surface plasmons in metals, and rapidly emerging areas of nanotechnology, biophotonics, sensing, biochemistry and medicine. The journal covers the theory, synthesis and optical properties of noble metal nanostructures, patterned surfaces, continuous or grated surfaces and devices. Applications include surface-enhanced spectroscopic properties, such as Raman scattering or fluorescence, as well developments in techniques such as surface plasmon resonance and near-field scanning optical microscopy. Applied Physics B 1.782 Applied Physics B covers the broad field of laser physics, linear and nonlinear optics, ultrafast phenomena, photonic devices, optical and laser materials, quantum optics, laser spectroscopy of atoms, molecules and clusters, and use of laser radiation in biophotonics, chemistry and biochemistry Journal of Optics EI The Journal of Optics publishes research papers on results of original and applied research of sufficient merit in all branches of optical physics and technology such as science of vision, colour, photometry, illumination, optical/opto-electronic materials and devices, optical testing and standardisation, spectroscopy, lasers, holography, fibre optics, non-linear optics, optical and opto-electronic systems and instruments, image processing, optical computing etc. Review articles and literature citations on various aspects of optics are also welcome. Nano Research 7.392 Synthesis, characterization and manipulation of nanomaterials; Nanoscale physics, electrical transport, quantum physics; Scanning probe microscopy and spectroscopy; Nanofluidics; Nanosensors; Nanoelectronics and molecular electronics; Nano-optics, nano-optoelectronics and nano-photonics; Nanomagnetics; Nanobiotechnology and nanomedicine; Nanoscale modeling and simulations. Journal of Infrared, Millimeter, and Terahertz Waves 1.120 The Journal of Infrared, Millimeter, and Terahertz Waves offers a peer-reviewed platform for the rapid dissemination of original, high-quality research in the frequency window from 30 GHz to 30 THz. The topics covered include: sources, detectors, and other devices; systems, spectroscopy, sensing, interaction between electromagnetic waves and matter, applications, metrology, and communications. Manuscripts submitted to the Journal should discuss a significant advancement to the field of infrared, millimeter, and terahertz waves. Journal of Nanoparticle Research 2.175 The Journal of Nanoparticle Research is a monthly peer-reviewed journal that explores the specific concepts, properties, phenomena and processes of structures at the nanoscale size range. Coverage includes synthesis, assembly, transport, reactivity, and stability, and emphasizes realization and application of systems, structures and devices with novel functions obtained via precursor nanoparticles. Frontiers of Optoelectronics 0 Frontiers of Optoelectronics seeks to provide a multidisciplinary forum for a broad mix of peer-reviewed academic papers in order to promote rapid communication and exchange between researchers in China and abroad. It introduces and reflects significant achievements being made in the field of optoelectronics. Its coverage includes most main branches of optoelectronics and some aspects of optics. Science China Physics, Mechanics and Astronomy 1.169 Research papers report on important original results in all areas of physics, mechanics and astronomy. Frontiers of Physics 1.591 The journal spans a wide range of topics, reporting experiments, techniques and ideas that advance the understanding of physics worldwide. Among the fields covered are physics of quantum mechanics and quantum information; gravitation, cosmology and astrophysics; elementary particles and fields; nuclear physics; atomic, molecular and optical physics; statistical and nonlinear physics; plasma physics and accelerator physics; condensed matter physics; nanostructures and functional materials; and soft matter, biological physics and interdisciplinary physics. Nanoscale Research Letters 2.524 Nanoscale Research Letters (NRL) is a peer-reviewed open access journal published under the brand SpringerOpen. It is providing an interdisciplinary forum for communication of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advances in the creation and use of objects at the nanometer scale. The journal spans disciplines, emphasizing research that seeks to uncover the underlying science and behavior of nanostructures and further the goal of unifying nanoscale research in physics, materials science, biology, chemistry, engineering, and their expanding interfaces. Original research papers which appear rapidly following submission are published as Nano Express. Nano Ideas is a new format that focuses on well-founded and conceptually substantiated ideas which need neither elaborate theoretical verification nor experimental realization. NRL also publishes invited personal perspectives as Nano Commentaries, addressing general concerns of the nano community and highlighting new areas of science. Optics and Spectroscopy 0.559 Optics and Spectroscopy (Optika i spektroskopiya), founded in 1956, presents original and review papers in various fields of modern optics and spectroscopy in the entire wavelength range from radio waves to X-rays. Topics covered include problems of theoretical and experimental spectroscopy of atoms, molecules, and condensed state, lasers and the interaction of laser radiation with matter, physical and geometrical optics, holography, and physical principles of optical instrument making. Optoelectronics Letters EI he purpose of this journal is to promote international academic exchange in the fields of Photonics and Optoelectronics in China and abroad, through the rapid reporting of new and important experimental results. This journal represents an important window into Chinese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 the field of photonics and optoelectronics. Coverage includes new functional materials and devices; micro– nano– structure and quantum optoelectronics; optoelectronics information technology; sensing, measurement and inspection; storage and display; image and information processing. Optical Review 0.702 Optical Review is an international journal presenting top results in optic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 The scope of the journal includes general and physical optics; quantum optics and spectroscopy; information optics; photonics and optoelectronics; lasers; nonlinear optics; optical systems and technologies; optical materials and manufacturing technologies; environmental, biological and space optics; vision; infrared and short wavelength optics; and other optical methods and applications American Chemical Society ( ACS ) Nano Letters 13.025 ano Letters reports on fundamental research in all branches of the theory and practice of nanoscience and nanotechnology, providing rapid disclosure of the key elements of a study, publishing preliminary, experimental, and theoretical results on the physical, chemical, and biological phenomena, along with processes and applications of structures within the nanoscale range. Among the areas of interest the journal covers are: Synthesis and processing of organic, inorganic, and hybrid nanosized materials by physical, chemical, and biological methods Modeling and simulation of synthetic, assembly, and interaction processes Characterization of size-dependent properties Realization and application of novel nanostructures and nanodevices ACS Nano 12.062 ACS Nano publishes comprehensive articles on synthesis, assembly, characterization, theory, and simulation of nanostructures (nanomaterials and assemblies, nanodevices, and self-assembled structures), nanobiotechnology, nanofabrication, methods and tools for nanoscience and nanotechnology, and self- and directed-assembly. The Journal of Physical Chemistry C 4.814 The Journal of Physical Chemistry C (Energy Conversion and Storage, Optical and Electronic Devices, Interfaces, Nanomaterials, and Hard Matter) publishes studies on energy conversion and storage; energy and charge transport; surfaces, interfaces, porous materials, and catalysis; plasmonics, optical materials, and hard matter; physical processes in nanomaterials and nanostructures. The Journal of Physical Chemistry Letters 6.585 ournal of Physical Chemistry Letters covers all topic areas currently included in Journal of Physical Chemistry A, B, and C. Institute of Electrical and Electronics Engineers ( IEEE ) Photonics Technology Letters 2.038 Original contributions are welcome which relate significant advances or state-of-the-art capabilities in the theory, design, fabrication, application, or performance of-- Semiconductor optical devices; -- Optical fiber and waveguide technologies -- Optical filters, control, and switching devices; -- Free-space and fiber-optic transmission systems and subsystems; -- Optical sensors; including bio-photonics, remote sensing, fiber-optic gyroscopes, etc. -- Other photonic technologies; including THz waves, plasmons, etc. Photonics Journal 2.356 IEEE Photonics is an online-only rapid publication archival journal of top quality research at the fore-front of Photonics. Photonics integrates quantum electronics and optics to accelerate progress in the generation of novel photon sources and in their utilization in emerging applications at the micro and nano scales spanning from the far infrared/THz to the x-ray region of the electromagnetic spectrum. Original short and full length contributions to IEEE Photonics are welcome. Contributions can address issues ranging from fundamental understanding to emerging technologies and applications. Optoelectronics 0.849 IET Optoelectronics covers but is not limited to the following topics: Optical and optoelectronic materials; Light sources, including LEDs, lasers and devices for lighting; Optical modulation and multiplexing; Optical fibres, cables and connectors; Optical amplifiers; Photodetectors and optical receivers; Photonic integrated circuits; Nanophotonics and photonic crystals; Optical signal processing; Holography; Displays. Society of Photo-Optica lInstrumentation Engineers (SPIE) Optical Engineering 0.88 Optical Engineering publishes papers reporting on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in optical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and the practical applications of known optical science, engineering, and technology. Journal of Nanophotonics 1.644 The Journal of Nanophotonics (JNP) is an electronic journal focusing on the fabrication and application of nanostructures that facilitate the generation, propagation, manipulation, and detection of light from the infrared to the ultraviolet regimes. The scope extends to theory, modeling and simulation, experimentation, instrumentation, and application Journal of Photonics for Energy 1.00 The Journal of Photonics for Energy (JPE) is an e-journal that covers fundamental and applied research areas focused on the applications of photonics for renewable energy harvesting, conversion, storage, distribution, monitoring, consumption, and efficient usage Other journals Journal of Modern Optics 1.163 General topics covered include: • Optical and photonic materials (inc. metamaterials) • Plasmonics and nanophotonics • Quantum optics (inc. quantum information) • Optical instrumentation and technology (inc. detectors, metrology, sensors, lasers) • Coherence, propagation, polarization and manipulation (classical optics) • Scattering and holography (diffractive optics) • Optical fibres and optical communications (inc. integrated optics, amplifiers) • Vision science and applications • Medical and biomedical optics • Nonlinear and ultrafast optics (inc. harmonic generation, multiphoton spectroscopy) • Imaging and Image processing Welcome to add the other optical journal! Email:junqiaowang@126.com 也可以访问: http://teachers.zzu.edu.cn/teacher/Default.aspx?tabid=21107ctl=Detailmid=22246aid=1378language=zh-C N ——————————
1919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一本杂志和它倡导的科学
热度 1 Wuyishan 2013-8-12 20:36
(博主按:下文含有我接受采访时说的几句话,但我最近才“发现”去年发表的此文。)  一本杂志和它倡导的科学 2012年06月01日 来源: 中国新闻周刊     中国有 4700种学术期刊,其中相当数量被认为是“垃圾期刊”。《细胞研究》杂志留下20余 年的坚实足迹,发展成一本世界级学术期刊。它的悄然突起,与生命科学在中国的迅猛发展相契合   本刊记者/钱炜(发自上海)   穿过上海岳阳路一栋迷宫般的老楼,走廊尽头是一间不到15平方米的房间。这个狭促的空间里,容纳了亚太地区最有影响力的学术期刊的编辑部。常务副主编李党生把一张放大的《细胞》杂志封面摆放在办公室一角,这张图片的四周布满了《细胞》编辑部全体人员的签名。   美国的《细胞》杂志是李党生回国之前任职的地方。《细胞》和《自然》、《科学》齐名,在科学界被合称为“CNS”(三本杂志名称的首字母缩写),它们是世界上最顶尖的学术期刊。陈列在办公室里的那期《细胞》杂志的封面文章,正是当年由李党生参与编辑的。他这样做不仅是为了纪念过去,也让现在从事的工作有一个可以看得见的典范。   去年10月,《科学》杂志在一篇文章中指出,在中国,每一个研究所或大学都有自己的学术期刊,但是大多数“学术水平不高”。中国的4700种学术期刊中,有相当数量被认为是“垃圾期刊”。不过,《科学》杂志在文章中也点名了一家“明星期刊”,那就是李党生具体负责的《细胞研究》。    国际化道路   根据美国汤森路透科学信息研究所发布的最新一期《期刊引用报告》,2010年被该所《科学引文索引》(SCI)收录的中国学术期刊有138种,它们的平均影响因子只有0.904,而由中科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信息中心主办的《细胞研究》的影响因子高达9.417,为中国之最。   影响因子是国际上通行的学术期刊评价指标。尽管《细胞研究》一时还难以与 “CNS”比肩,但它在国内学术期刊中可谓异军突起,在SCI收录的国际细胞生物学领域160种核心期刊中排名第15位,位居世界前列。   对《细胞研究》成功的原因,《科学》杂志在文章中指出,它以英文出版,关注中国的强势研究领域,并且拥有国际化的编委会。   上世纪90年代初,时任中科院上海细胞生物学研究所副所长的姚院士在出国访问中看到中国与国外的学术差距,认为有必要加强与国际的学术交流。回国后,他和一批科学家倡议“创办一份以外文出版的学术期刊”。1990年,《细胞研究》创刊。   “杂志创刊时,姚院士已经有75岁高龄,不负责所里具体的事务了,所以可以将精力全部放在办刊上。他早年在英国爱丁堡大学留学,英文水平非常好。当时,期刊上要发表的每一篇论文,他都会仔细把关。” 当年在姚手下工作的程磊现在是《细胞研究》的编辑部主任,他回忆说,一开始,杂志毫无名气,要想请到国外专家担任编委和审稿人并非易事。尽管如此,姚仍坚持组建了一支国际化的编委会,其中国外专家占50%。如今,这一数字已经达到了三分之二。   2001年,《细胞研究》首次获得2.102的影响因子,2003年,成为SCI核心期刊。到2006年姚去世时,这本杂志已在学界站稳脚跟,有了一定知名度。   2005年,作为姚选中的接班人,中科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院长裴钢接任《细胞研究》杂志主编。他知道,姚的心愿,就是使这本杂志成为真正的国际大刊。进入21世纪以来,中国科技快速发展在很大程度上有赖于海外人才的回归。裴钢认为,要实现国际大刊的目标,同样需要先解决人才问题。   于是,《细胞研究》便在《自然》杂志及其网站上发布广告,向全球招募常务副主编。李党生回忆,当时,他上午来面试,下午就接到电话,通知他可以入职。在李党生与生科院签订合同时,有人建议将“5年内使期刊影响因子达到某某水平”之类的条款写进去,但裴钢否决了,他觉得既然要办好杂志,就不能急功近利。   新一届编辑部组建后,2008年,《细胞研究》的影响因子升至4.535,2009年跃至8.151,此后一路走高。    科学家办刊   中国科技信息研究所副所长武夷山对中国学术期刊的状况非常熟悉,他坦言,“一位领军性的人才对期刊的作用至关重要。《细胞研究》的崛起,首先就是因为李党生。”   在加入《细胞研究》前,李党生曾在《细胞》杂志担任“Associate Editor”。“国内有人将这个职务翻译成副主编,实际上也不大准确,为避免被人打假,你还是写英文原文为好”,李党生说话带着几分谨慎。毕业于中国科技大学少年班、在康奈尔大学取得分子生物学博士学位、有14年的一线科研经历,他的履历体现了《细胞》杂志对编辑的要求:有深厚的学术背景。   借鉴《细胞》杂志的做法,《细胞研究》目前共有6名全职科学编辑。他们都是生命科学领域的博士,要对每篇投稿的内容进行预审,是把握期刊学术质量的第一关。   武夷山说,像李党生这样自身也是科学家的人来做期刊,是真正的“科学家办刊”模式。而国内的大多数学术期刊,名义上虽由科学家担任主编、副主编,但这些人大多不管事,实际操作的就是几名编辑,这些人远离业界,不具备学术眼光与判断力,“结果就是期刊质量上不去。”   2008年,《细胞研究》果断地发表了一篇让《自然》杂志也“拿捏不准”的论文。南京大学生命科学院院长张辰宇的这篇论文,源于自己的一个“疯狂的想法”。起初,他对文章的发表很有信心,然而,正是由于研究结果“太新”,令《自然》的编辑十分审慎,文章被退回来修改。在此期间,张辰宇看到《美国科学院院刊》上发表了一篇和他的研究相关的论文,由于担心自己的原创工作可能因为论文未能及时发表而被别人抢先,张辰宇紧急把文章转投给《细胞研究》。李党生基于自己的专业判断,安排这篇论文走“绿色通道”,找专家加急审稿,在48小时内就完成了审稿程序,并安排发表。   如今,这篇论文的单篇引用次数达到500多次,是《细胞研究》历史上引用次数最高的。李党生评价说,“张辰宇做的,是一项可以迈向斯德哥尔摩的研究。”他提到的这座瑞典城市,是每年为诺贝尔奖颁奖的地方。   “绿色通道”是李党生为《细胞研究》建立的针对优秀论文的一套快速审理、快速发表的机制。如今,这个特殊的程序已成为这本杂志吸引优秀稿源的法宝。   “办好期刊,就要向科学家提供优质的服务,有时候,优质就体现在细节里。”李党生说,学术期刊编辑也要同时扮演多重角色,“当科学家是你的审稿人时,他是你的嘉宾;当他来投稿时,你是他的‘法官’;在私下里,你们可以是好朋友。这几重角色不能相互混淆。”   在中国,由于论文的发表与职称评定直接挂钩,因而有大量滥竽充数的文章谋求发表。在这种情况下,许多学术期刊就通过收取高额版面费而生存,围绕学术论文发表的一整套环节,形成一个庞大的灰色产业。   也有人找到李党生,想通过关系发一些质量不高的文章。对此,李党生一概拒绝。“如果他们是真正的科学家,就会理解我,并更加尊重我和《细胞研究》杂志。如果我因此得罪了他们,那么我会认为这些人也许不值得成为朋友。”据介绍,《细胞研究》目前的拒稿率在90%以上。   一本学术期刊的崛起,也与学科本身的发展密切相关。以《细胞》杂志为例,它创办之时,正赶上分子生物学大发展的黄金时代。因此,从1974年创办到成为国际顶级期刊,《细胞》只用了十几年时间。而《细胞研究》影响因子节节攀升的这几年,也正值中国生命科学学科的迅猛发展期。早在2007年,美国《细胞生物学》杂志就用26页的篇幅指出,在中国政府的大力支持与海外华人科学家的帮助下,中国年轻的生命科学将得到长足发展。   “前阵子,我发现《自然》中国办事处的招聘广告都贴到我们院子里来了。”当年,《细胞研究》杂志在《自然》上发招聘广告吸引人才;如今,《自然》却到他的眼皮底下来“挖人”了。透过这种转换,李党生看到中国科技实力的快速提升。他也感到,中国的学术期刊需要具备与科技发展相适应的影响力。 ★
个人分类: 图书情报学研究|2951 次阅读|1 个评论
我国一定要自强自立!决不能迷信国际顶级杂志!
热度 25 Fangjinqin 2013-8-8 17:57
我国要自强自立!决不能迷信国际顶级杂志! 最近,我在评审有关学生比赛论文时,既高兴又感慨,高兴的是我国博士生有能力做出世界先进水平的理论工作,感慨的是,我国的优秀论文经常被国外杂志打压,他们利用中国人语言不足问题,故意压低论文发表的等级,令人气愤!我一直认为,我们不能迷信国际上顶级杂志,更何况他们经常有失误,并且掩盖已有论文的破绽和错误。我国一定要自强自立破除迷信! 例如,我国某大学物理系博士生有1篇论文推翻了Phys. Rev. Lett.等杂志的六篇论文的相同结论——认为通常无标度网络拓扑与自然频率与节点的度之间的正相关是ES( Explosive synchronization)出现的两个必要条件。但是,他们所有这些结果都是基于无标度网络结构的,我国文章发现,当这两个条件都不满足时依然可以得到ES相变。更为可贵的是理论上严格证明了ES相变可以发生在一般的复杂网络上,而以前的那些工作只是我们的理论的一个特例而已。 但是,这样一篇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优秀论文的发表却有一段中国人在国际刊物遇到的“司空见惯”类似的曲折故事:开始他们把论文投给PRL,第一个审稿人给了很高的评价。但是编辑部把修改稿又找了第二个审稿人,后者利用我们英文表达不足,只是提了些语言文字有关的问题,就拒绝论文发表。于是,我国学生及其老师非常不服气,找PRL编委打官司,编委也感到理亏,最终不得不来了一个折中,最后把论文以Rapid Communication的形式在今年的Pys. Rev. E发表了。当然这个“快讯”栏也不错,有与PRL可媲美之誉,本人与合作者也曾在此栏发表过论文。但是,我总觉得其影响力仍然不如PRL. 请注意:问题是PRL等国际杂志社已经不至一次这样来掩盖他们杂志所发表论文的破绽和错误!我国的优秀论文经常被国外杂志打压,他们利用语言问题,故意压低论文发表等级,已经屡见不鲜,司空见惯,令人气愤! 通过上述又一个事例警示我国学术界,我们决不能迷信国际上“顶级”杂志,更何况他们也经常发生失误,并且即使他们知道错误后,仍然企图掩盖和回避已有在他们杂志上论文的破绽和错误!我想,国内许多同行可以举出许多实例来揭露国际刊物的黑暗面。 因此,我衷心希望: 我国一方面学术刊物要尽快提高质量和知名度,办好我国刊物,去影响全世界;另一方面,我国学者和研究生也需要进一步提高认识,大家知道“肥水不流外田”!虽然,近些年,我国刊物要达到国际顶级颇有难度。但是,我国一定要树立雄心壮志,自强自立!破除洋迷信!学习“两弹一星”和“神舟”精神,大家共同努力奋斗,尽快实现我国刊物赶超世界的中国梦!
个人分类: 杂谈评论|6873 次阅读|33 个评论
请不要在物理杂志上灌水
热度 6 spiegboy 2013-8-3 21:26
最近半年在接连为一个前端的物理杂志审阅大量稿件以后得到这样一种感觉,不吐不快。 作材料的许多同行大约喜欢一套思路就是做出一种漂亮的纳米结构,然后做一下结构表征,物理性能,套用一下公式,以为就可以了。我必须说这对于fundamental knowledge 毫无贡献。在物理杂志上发表是不可能的。可以看到很多化学类的杂志接收这类的文章,博主表示非常之bs. 譬如很多advance materials 的文章非法套用公式,连公式的适用材料系统的范围都没有考究一下,就开始编故事。抑或是换个recipe, 而无实质contribution. 这样灌水情有可原,法无可恕啊。在投稿之前考量一下这种新的材料结构会诱发新的物理现象或者大幅度的提高某一方面的性能优于现有的材料么?如果没有,就不要灌水了。
1596 次阅读|10 个评论
一个新杂志的调查问卷
郑玉峰 2013-7-29 22:35
收到国外一个大出版公司的问卷,关于创立一个新杂志的proposal的评议,觉得设计的挺好的,与大家分享。 1. Isthis field growing increasingly? For example, do you notice more papers beingpublished in this area every year, arethere more conferences or conference sessions focused on this area, and so forth. 问这个领域还活不活跃。 2. Doyou feel this journal would be a good addition to the field based on theproposal? Does it adequately coverareas the competitor journals do not? 设置新杂志的必要性。 3. Doyou feel this journal should cover any additional topics? If so, pleaseexplain. 文章主题是否覆盖全面 4. What are the key industries in this area? Does the (tentative) Editorial Boardadequately cover these key areas? Doesthe aims scope adequately cover these areas? 编委是否覆盖了所有领域 5. Whatjournals do you typically publish your work in? Please list them. 问你发表的杂志,应该看你是不是这个圈子的吧 6. Whatare the competing journals in this area? Please list them. 与新刊物竞争的杂志 7. Are the Editors-in-Chief recognized and respected in the field? 直接问主编的影响力 8. Do you have any other thoughts on this proposal? Do you have any suggestionsfor the Editors- in-Chief? Pleaseexplain.
3092 次阅读|0 个评论
要发表Nature文章的,请进!
热度 2 caojian123 2013-7-27 17:39
我是外行,只想了解一下气候变化方面的一些知识。不过,今天看了一篇文章的摘要后,产生一点疑问,不知道对不对。如果您能解译,定能发个Nature评论什么的。哈哈! 摘要、注解及疑问: Climate targets are designed to inform policies that would limit the magnitude and impacts of climate change caused by anthropogenic emissions of greenhouse gases and other substances. 气候目标很清楚,就是限制气候变化幅度及缓解由此造成的影响。 The target that is currently recognized by most world governments1 places a limit of two degrees Celsius on the global mean warming since preindustrial times. 气候变化幅度控制也很清楚, 2 ℃以内。 This would require large sustained reductions in carbon dioxide emissions during the twenty-first century and beyond2–4. Such a global temperature target, however, is not sufficient to control many other quantities, such as transient sea level rise5, ocean acidification6,7 and net primary production on land8,9. 这样一个全球气温变化目标,竟然不能有效控制其它方面,诸如海平面上升( Transient 如何理解)、海洋酸化和陆地净生产力等。 问题:为什么要求气温变化目标要如此做呢?我是这样认为的,气温增加是因,其它是果。控制因就可以了,为什么还要控制果呢?果不是因导致的吗?这好比我制定了一个减掉 20 斤的减肥目标,但无法制定控制可能结果的目标一样。只有这些结果出现后,才能重新制定目标。比如面对肠胃不适、免疫系统破坏等结果时,我要根据医生建议制定康复目标。 Here, using an Earth system model of intermediate complexity (EMIC) in an observation-informed Bayesian approach, we show that allowable carbon emissions are substantially reduced when multiple climate targets are set. 所以这个多元目标有问题,搞乱了因果关系。比如,二氧化碳增加,加快了海洋酸化进程。在制定二氧化碳减排计划时,是无法控制海洋酸化状况的。只有海洋酸化变化结果出来后,才能够根据海洋学家的建议,重新制定减排计划。这也就是所谓的因果反馈关系! 在因果关系不清的情况下,把两个目标放在一起,是不是有问题?
4210 次阅读|6 个评论
[转载]预测2018年材料相关主流期刊影响因子
yzliao 2013-7-26 16:54
有人说:发文章如炒股票,发完了等着看IF升升降降。本贴预测五年后期刊走势,大家轻 拍。看看自己的股票或者将要购买的股票会不会升值。如果手头阔绰还没有购买的话,赶 紧买潜力股吧。 这里要以发展的眼光看问题,不能以某某期刊过去怎么怎么辉煌,秒杀什么什么的态度看问题。长江后浪推前浪,这个说法不仅针对人才,也适合期刊。不承认这个道理就是不承认自己能超越前人,这不是卢瑟心理是什么?(别往周围看,说的就是你!) Nature,影响因子40; 这几年的发展趋势好于Science,主要原因是Nature进取心强,创办了一系列刊物,个个独 当一面。Nature主刊在众系列刊物独享众星拱月之势,霸主之位无人能撼。Nature创刊比 Science长,历史地位也比Science高一些,发表了一些更为经典的工作如达尔文进化论、 DNA双螺旋等。 Nature Materials, Nature Nanotechnology 影响因子30-35, 啥也不说了,每年只一百多篇文章发表,影响因子想不高都难。 Science, 影响因子 28; 一个霸主的兴旺必然伴随着另一个霸主的衰落,Science被Nature打败现在已成事实,如果 Science不采取措施,将会愈演愈烈,Science影响因子目前已经低于Nature Materials等 专业学科期刊,小心一不小心被综合性期刊Nature Communication超过就大势已去了。 Nature Physics, Nature Chemistry 影响因子 25 物理和化学本身是夕阳学科,这两个影响因子不会高于Nature Materials和Nature Nano; 但前两者的影响力可能更大,原因是覆盖面更广从而更容易让人认可。Nature Physics 和 Chemistry刚推出的时候,很多PRL和JACS/Angew支持者持藐视态度,现在估计不敢了,然 后把藐视的面孔色迷迷地对着Nature的新宠Nature Communications。 Nature Communications 影响因子 20-25 排名第三的综合性学科,优势是学科全面,覆盖了其他Nature系列不Cover的领域,例如天文学等。因为学科全面,发文量大一点也正常,平均到每个学科文章数也不多。第二个优 点是提供订阅和开放获取两种模式,貌似是文章接收后由作者自由选择,体现了兼容并包 的思想(这个理念有可能是其成功的关键,思想理念的进步一直是社会进步的驱动力)。 2013年聚合物太阳能电池certified最高效率在此发表,说明该刊已经得到深入认可。这一 篇文章将来会贡献10%的影响因子,信不信由你。看看这个研究领域给Nat Materials和 Nat Photonics贡献了多少IF。三五年后,Nature Communications影响因子介于Nature各 子刊之间,应该高于Nature Geoscience(影响因子12左右)但超不过Nat Materials(除 非材料学科整体夕阳化,三五年内材料学应该不会夕阳化。)。为其策划一下:等NC影响因子接近Science之后,NPG把Nature头衔拿掉,更名为Communication(这个名字很酷毙了),成为综合期刊N/S/C三足鼎立中的“C”。 Advanced Materials 影响因子 20 对这个影响因子很多人会感到意外。但你现在如果算一算,会发现今年六月份即将出来的 影响因子已经在15左右了(这个数字之前有个虫子发帖预测过)。Nature靠一堆牛系列刊物众星拱月“拱”出高影响因子。Advanced Materials也会被Adv Funct Mater, Adv Ener Mater, Adv Health Mater等“拱”起来的。 Advcned Materials相对于Nano Letters等刊物,有着先天的优势,那就是覆盖面广。体现在下面几点: 2005-2008年以来,物质科学出现两个新兴领域,铁基超导和拓扑绝缘体,这两个领域都是 材料啊,那个热啊,都是诺奖级别的,不知道的可以查一下张首晟同志。这两个材料领域 几乎和“nano”无关,而Advanced Materials已经有相当多这方面的文章了。这两个领域 的材料研究如果侧重点在“新材料”而不侧重在“物理”上,基本会发表在Advanced Materials上而不是PRL上。另一个领域是聚合物光电材料,查查这几年Advanced Materials和JACS引用率排在前几位的都是来自这个领域,貌似比“nano”领域的 graphene还热。和超导材料和拓扑绝缘体材料等“物理材料”不同,聚合物光电材料几乎 是单纯的“化学材料”,这类新合成的材料(这里是“新”)几乎没人发表在PRL和Nano期 刊上,基本集中在Adv (Funct) Mater和JACS上。大家知道2011年是分水岭,Adv Mater影 响因子首次打败Nano Letter,甚至凌驾于JACS/Angew之上,仅次于Nature系列,未来继续 看涨。发表文章(现在每年800篇)数量少确保其高IF。 Advanced Functional Materials 影响因子15 Adv Energy Mater, Adv Health Mater的上司,Advanced Materials的全文版。很多人 来,“full article”比“communication”含金量高,不做评论。你放心,Adv Materials高影响因子必然和Adv Funct Mater协同起来。发表文章(现在每年500篇)数量少确保其高IF。 Nano Letter/Small/ACS Nano 影响因子10-15 Nano Letter影响因子几乎几年没变了(相对来讲)。发文风格APL化、研究内容小众化、 发文小圈子化、据中国人的稿子无礼化等都是问题。但最关键的问题是定位狭窄,随着材 料研究热点从纳米转到铁基超导和拓扑绝缘体、化学材料等,这里曾经的辉煌很难重现。 Small这个名字很酷,很多老板很喜欢这个名字,如果能定位在“微观研究领域”的话,估 计能有所突围(相对于Nano一系列期刊)。上面的文章关于生物医学的比较多,可能是由 于细胞、DNA和人体组织都很“Small”吧。Small是Advanced Materials/Advanced Fuctional Materials系列刊物,Wiley编辑部将三者捆绑开发,估计在两个ADV高影响因子 的带动下有不错的前景。 ACS Nano新期刊,比Nano Letter来讲,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问题和众“Nano”期刊一样 ,覆盖面窄。但从发表文章来看,似乎和Nano letter有不同的侧重点。现在影响因子已经和Nano letter不分伯仲了。 JACS/Angew 影响因子12 化学尤其是有机化学的权威。JACS这几年引入不少综述,带动影响因子很明显啊。JACS是 ACS的唯一旗舰期刊,影响因子对其来讲不重要。即使当年影响因子是Nano Letters的一半 ,也没人说三道四。不服不行。JACS引用靠前的文章也几乎是材料类的。 Angew是Wiley出版物,近年来影响因子被自己哥们Adv Materials超过。相对后者,Angew 前景不太明朗,影响因子不看涨。 PNAS 影响因子9, 永远的9-10分的期刊,每年海量(三四千篇)文章,很难指望影响因子能升上去,影响因子从综合性期刊第三变成第四。 PRL 影响因子8-9 曾经物理里的唯一霸主,现在不敌Nature Physics。但前者发文量巨大(每年3-4千篇), 所以总体影响力不变。未来几年PRL将一改IF停滞不前的局面(原因这里不说了),略升到8-9左右,甚至接近10。最近这些年,PRL很少报道新材料的发现(连铁基超导的原创文章都发表在JACS上了),往往对老材料的物理现象很感兴趣。从而缺少高引用率。文章公式多如牛毛(比PRB少),吓唬人啊。 Chemical Science 影响因子8 据说RSC抛弃了老旗舰CC,新立新旗舰CS(这个简称不错)了,希望能有所作为。 CM/JMC/Macromolecules 影响因子7 相对于纳米材料,化学材料近年来是兴起了。 CM和JMC一路高歌,尤其是前者,IF有可能高歌到8。但CM历史上投稿难度不大,所以IF即 使爆发了,往往给人感觉怪怪的。 Macromolecules得益于聚合物光电材料的兴起。2012今年影响因子就有望超过Anal Chem, 成为IF最好的二级刊物。有人说Macromolecules独立于化学和物理或材料之外,这另当别 论。 CC/Analytical Chemistry 影响因子6 CC被RSC摈弃旗舰期刊的地位了,悲剧啊。的确,CC在人们心目中根深蒂固的定位,很难靠营销来提高。只能另起炉灶了,新的CS来了。 AC好几年都没涨,估计后几年也难涨了。学科的衰退是根本原因。严格来讲,分析化学发表JACS是非常困难的,一篇分析化学JACS含金量大致等于两篇有机JACS,一家之言。国内分析化学在国际地位不高,原因是国内仪器设备开发落后,但国内很多分析化学高校打着分析化学的旗号,实际上不说也罢。例如,NMR是化学绝对少不了的No.1仪器技术,你听说国内有谁在做NMR方法学和对应新仪器研究吗? Scientific Report/PRX 影响因子5-7 SR表哥是Science的Report,也是仅有的少数几个综合性期刊之一,虽然是NPG下属,没 Nature队标是干不过PNAS的,尽管很多单位做新闻报道的时候写成《自然-科学报道》。N PG可能看到了综合性期刊影响因子低于10的这个空白,所以推出了SR去填补之。这样Nature-Science-NC-PNAS-SR梯队就成型了。而现在NS影响因子30+,PNAS10,中间和低档两个空白区,商机啊! PRX是新创的牛刊,不知道的可以搜寻一下。文章长度有弹性,很自由。自由很重要,比爱情重要,有倔强的大牛就是不喜欢被期刊格式束缚。PRL败下阵来后,据说PRX被赋予重任,推到前线要打败Nature Physics。 JPCB/JPCC/APL 4-5 JPC好多系列,都不错。 APL是有底蕴的期刊,稍作改革IF就会有大的起色。只有一个审稿人,注定期刊整体档次上 鱼龙混杂。现在发文量好像比以前少了,IF有起色。你说他审稿快吧,也没见比ACS快。增 加审稿人好好把关吧。 Acta Materiala 影响因子3-4 金属材料老大哥,但你别指望他影响因子冲天,连冲破4都难。覆盖面和他的名字不太相符 ,基本是传统金属材料自拉自唱的舞台。材料中另外两大类高分子和陶瓷材料,顶级论文 基本发在Macromolecules和美陶。很奇怪,英国的期刊怎么起了个怪怪的(德语?拉丁文?)名字。 PRB 影响因子 4 理论深度到了,公式多了,往往曲高和寡。Nature和Science的办刊态度有其道理,如果你 的物理工作只需要高中以下的数学就能理解的话,恭喜你,你达到N/S的要求了,但你永远 进不了PRB的门槛。在期刊越办越多,IF动不动过5的环境下,PRB会走向何方?全球经济环境恶化下,基础凝聚态物理研究的稻草是超导还是TI?期待凝聚态物理有新的血液注入。 美陶 影响因子2-3 曾经的辉煌(如果有的话),谁知道跑哪儿去了?顺便说一下,我也叫JACS。
7221 次阅读|1 个评论
[转载]亚洲科学家杂志:限制热量或可延长寿命
lpzhao 2013-7-23 12:48
​ http://www.asianscientist.com/in-the-lab/caloric-restriction-longevity-2013/ Restricting Calories May Extend Longevity, Study Finds By David Tan | Featured Research July 22, 2013 Scientists in China have found that restricting calorie intake promotes growth of gut bacteria associated with increased lifespan in mice. FACEBOOK SHARE EMAIL CONVERT TO PDF TWEET AsianScientist (Jul. 22, 2013) – Scientists in China have found that restricting calorie intake promotes the growth of gut bacteria associated with an increased lifespan in mice. This finding suggests that caloric restriction might have beneficial health effects by promoting a healthy gut microenvironment. Caloric restriction through reduced food intake is known to increase lifespan in a range of model organisms. The gut microbiota is increasingly recognized for its role in host health and disease, and its composition is shaped mainly by the diet. A team of scientists led by Prof. Liping Zhao, Professor of Microbiology at the Shanghai Jiao Tong University in China, put mice on a life-long calorie-restricted diet and documented structural changes in their gut microbiota over time. Publishing in the journal Nature Communications , the team reports that specific bacteria correlate positively with lifespan and are enriched by caloric restriction. Conversely, the calorie-restricted diet reduced the abundance of bacteria that correlate negatively with lifespan. “Restriction of dietary intake by about 30 percent can significantly change the composition of the gut microbiota. Caloric restriction promoted some bacteria which are beneficial, like Lactobacillus, and reduced bacteria which are detrimental, which are opportunistic pathogens,” said Prof. Zhao. The changes caused by restricting calories were associated with reduced serum levels of lipopolysaccharide (LPS)-binding protein, a marker often associated with inflammation. This means that reduced inflammation caused by antigens from gut bacteria might be one of the health benefits transmitted by caloric restriction. “LPS binding protein is produced by the liver and is used by the host to bind LPS, which is an endotoxin produced by gut bacteria. If you change the composition of the gut microbiota to a healthier state, that means the endotoxin producers would be reduced and beneficial bacteria would increase, and less endotoxin would get into the bloodstream,” he explained. Turning to yoghurt for a longer life? Although the genus Lactobacillus was found to be increased in the guts of mice fed a calorie-restricted diet, Prof. Zhao cautions against actively consuming Lactobacillus-containing yoghurt for a longer life because it is still unknown which Lactobacillus strains are beneficial. Lactobacillus is a genus of bacteria with many different species, each of which comprise multiple strains. Different strains within the same species can have up to 30 percent genetic differences between them. In comparison, humans and mice only differ genetically by up to 10 percent, which means that the differences between bacterial strains could be much larger than between humans and mice. Only certain Lactobacillus strains are beneficial, therefore identifying precisely which strains these are is an important next step for Prof. Zhao and his team. In addition, further studies are needed to clarify how the structural changes in the gut microbiota may extend lifespan, and to validate whether they could serve as biomarkers for the development of dietary anti-ageing interventions. “We are now going into detailed molecular studies to understand mechanistically how calorie reduction changes the gut microbiota,” Prof. Zhao said. The article can be found at: Zhang et al. (2013) Structural modulation of gut microbiota in life-long calorie restricted mice . —— Source: Nature Communications . Photo: AJC1/Flickr/CC. Disclaimer: This article does not necessarily reflect the views of AsianScientist or its staff.
个人分类: 肠道菌与健康|2875 次阅读|0 个评论
SCI杂志的高引用率并不等高拒稿率!
热度 2 ldh 2013-7-23 11:24
最近读了曼彻斯特大学David Schultz教授09年写的文章,他对与大气科学有关的63种刊物进行了统计分析,最后他发现很有意思的结果:SCI杂志的高引用率并不一定有高的拒稿率,他的原话是“ The most-cited journals do not necessarily have the highest rejection rates”。 等于或超过50%拒稿率的刊物有: 1.Nature,91.5% 2.Physical Geography,68.4% 3.Atmospheric Research,62.5% 4.Meteorologische Zeitschrift, 60.9% 5.Meteorology and Atmospheric Physics,59.2% 6.Geophysical Research Letters,59.2% 7.Journal of Aerosol Science,57.6% 8.Global Biogeochemical Cycles,57.4% 9.Space Weather, 52.1% 10.Journal of Fluid Mechanics, 52% 11.Advances in Atmospheric Science (中国),50.5% 12.Terrestrial, Atmospheric and Oceanic Sciences (Atmosphere), 50% 13.Dynamics of the Atmosphere and Ocean,50%. 在这些高拒稿率的杂志中,除了Nature和Geophysical Research letter (GRL)在大气科学中影响较大外,其他刊物的影响则很有限,当然,这与学科不同有关。 经了解,目前国际上很多刊物,认为中国学者的文章过多,则有意打压我国科学家的稿件,比如GRL。很多中国作者投的论文,这个刊物不送审,直接拒稿,这更多的是与我国论文整体质量不高有关,因此提高我国论文的整体水平才是王道。 Shultz教授的文章,见附件: Schultz-2009bams.pdf
个人分类: 科研心得|11853 次阅读|4 个评论
世界顶级哲学杂志(25种)
热度 6 老李 2013-7-23 06:24
哲学的历史源远流长,它是一切现代科学的真正精神故乡。现代意义上的哲学是西方产品,包括我们信奉的作为国家信仰的马克思的理论也是西方产品,它只不过是众多理论流派中的一种,并不先天具有排他性的垄断特权。我们应该把视野放开,从众多哲学理论中选取最有价值的部分,而不是预先设定专卖店模式的思想特供。在西方哲学近代的发展中涌现出一批有影响的哲学学术期刊,最近莱特教授就组织了一次问卷调查,根据读者投票数,得出一些世界顶级哲学杂志的排名,见下表: With almost 550 votes in our earli​er poll, here are the results: 1. Philosophical Review (Condorcet winner: wins contests with all other choices) 2. Journal of Philosophy loses to Philosophical Review by 244–117 3. Nous loses to Philosophical Review by 245–130, loses to Journal of Philosophy by 195–178 4. Mind loses to Philosophical Review by 260–114, loses to Nous by 185–179 5. Philosophy Phenomenological Research loses to Philosophical Review by 284–97, loses to Mind by 236–143 6. Ethics loses to Philosophical Review by 279–85, loses to Philosophy Phenomenological Research by 205–154 7. Philosophical Studies loses to Philosophical Review by 312–60, loses to Ethics by 215–133 8. Australasian Journal of Philosophy loses to Philosophical Review by 317–70, loses to Philosophical Studies by 175–162 9. Philosopher's Imprint loses to Philosophical Review by 319–57, loses to Australasian Journal of Philosophy by 191–140 10. Analysis loses to Philosophical Review by 325–65, loses to Philosopher's Imprint by 184–166 11. Philosophical Quarterly loses to Philosophical Review by 331–48, loses to Analysis by 193–158 12. Philosophy Public Affairs loses to Philosophical Review by 303–51, loses to Philosophical Quarterly by 166–149 13. Philosophy of Science loses to Philosophical Review by 303–50, loses to Philosophy Public Affairs by 162–110 14. British Journal for the Philosophy of Science loses to Philosophical Review by 299–57, loses to Philosophy of Science by 138–112 15. Synthese loses to Philosophical Review by 328–51, loses to British Journal for the Philosophy of Science by 155–131 16. Proceedings of the Aristotelian Society loses to Philosophical Review by 333–31, loses to Synthese by 152–147 17. Erkenntnis loses to Philosophical Review by 319–51, loses to Proceedings of the Aristotelian Society by 152–141 18. American Philosophical Quarterly loses to Philosophical Review by 341–33, loses to Erkenntnis by 148–145 19. Canadian Journal of Philosophy loses to Philosophical Review by 333–33, loses to American Philosophical Quarterly by 154–120 20. Journal of the History of Philosophy loses to Philosophical Review by 295–42, loses to Canadian Journal of Philosophy by 135–123 21. Journal of Philosophical Logic loses to Philosophical Review by 304–26, loses to Journal of the History of Philosophy by 119–100 22. Mind Language loses to Philosophical Review by 312–30, loses to Journal of Philosophical Logic by 117–91 23. Pacific Philosophical Quarterly loses to Philosophical Review by 337–17, loses to Mind Language by 123–118 24. European Journal of Philosophy loses to Philosophical Review by 319–38, loses to Pacific Philosophical Quarterly by 148–113 25. British Journal for the History of Philosophy loses to Philosophical Review by 303–37, loses to European Journal of Philosophy by 120–112 目前国内哲学学科属于CSSCI类的哲学刊物主要有如下几家: 序号 期刊名称 主办(管)单位 1 哲学研究 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 2 哲学动态 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 3 自然辩证法研究 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 4 道德与文明 中国伦理学会、天津社会科学院 5 世界哲学 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 6 伦理学研究 湖南师范大学 7 自然辩证法通讯 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 8 现代哲学 广东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 9 科学技术哲学研究 山西大学、山西省自然辩证法研究会 10 系统科学学报 太原理工大学 11 孔子研究 中国孔子基金会 12 中国哲学史 中国哲学史学会 【博主跋】由于语言的障碍,国内学者能够发表在英文哲学期刊的文章并不是很多,相信随着新一代留学生的大量涌现,这块很快会繁荣起来。另外,值得担忧的是作为一门思想学科,一旦评价标准完全向国外杂志靠拢,哲学的末日也就快了。何出此言:因为如此一来哲学的影响力会迅速缩减(原本声誉已经毁坏的差不多了),受众寥寥,最后无人问津,毕竟能看到并能读懂英文哲学论文的人不是很多。哲学作为一门影响思想的学科,它的主要职能是改变当下所在地社会人们的思维与行动模式,肩负启蒙之使命,从这个意义上讲,中国哲学工作者的主要使命是通过研究与思考,积极参与到社会的进步与转型之中,而不仅仅回到书斋中的经院哲学模式。让其自然发展比胡乱管理要好得多! 说明:文中图片来自网络,没有任何商业目的,仅供欣赏,特此致谢!
29384 次阅读|9 个评论
[转载]中国需要高水平的科技杂志
readnet 2013-7-9 11:35
师生的梦想不同 李东风 期刊OA真多样 樊文强 编辑视角:中外合办英文科技期刊的幸福时光来临了? 何学锋 提高国内期刊质量的途径不能采用武断行为 孙学军 我国学术期刊发展真有点难 刘庆生 中国非SCI科技期刊也能超过SCI期刊,具有国际影响力?! 陈桂华 编辑视角:如何看待百杰期刊与SCI期刊? 何学锋 大学学报如何代表百杰期刊? 赵大良 国内期刊的鸡与蛋 曹俊 《中国物理C》的春天 邢志忠 回应曾庆平网友一篇关于顶尖杂志的博文 何学锋 回答何学锋网友关于顶尖杂志的几个问题 曾庆平 人民日报:中国科技期刊怎么活 任胜利 从《化学学报》改版看如何打破中文期刊的恶性循环 徐耀 关于期刊体制改革的深层思考 赵大良 决定科技期刊水平的根本因素是什么? 曹广福 中文刊与中国人 李万春 用自己的钱养外国的‘娃’,还被‘娃’儿打 林中祥 世界主要语种期刊,中文期刊影响力第二 喻海良 JASIST主编谈情报,精彩! 武夷山 中国数字出版在透支未来 任翔 期刊品牌与国家品牌 武夷山 quot;开放quot;并不一定代表水平 赵大良 对我国英文学术期刊创新发展的思考 邱敦莲 闲谈中国英文期刊的稿源 王晓峰 期刊的故事 高英 公评审稿系统:改革学术评价机制,打造世界一流科技期刊 张学新 纯专业学术期刊:学术根据地的建设 肖建华 施一公发表《cell research》论文 意义大于论文本身 马宝男 清理“垃圾期刊”能否换来高引? 诸平 中国期刊,爱你不容易! 曾荣昌 我们该如何做学术期刊编辑? 龚士良 综合与专业期刊网络传播比较 赵大良 国外期刊的优势:讲得详细,写得规范 彭利平 作者付费的学术期刊模式是危险的模式 杨志林 谈学术期刊的优先出版 赵大良 网络传播语境下的期刊出版 赵大良 版面费的泛滥说明了啥? 刘长秋 评论:两篇关于学术期刊问题的文章的不足和偏颇 何学锋 追根溯源:中国及世界第一本科技期刊 王守业 2010《哥白尼索引》评价指标揭晓,我国一刊入选TOP100 诸平 写在《光学学报》创刊30周年 王晓峰 请人为期刊审稿,宜晓之以“利” 曾庆平 中国没有一个出版社(集团)可以出版英文期刊吗? 王德华 高校社科类学术期刊分级管理存在的问题研究 俞立平 给国内大众“期刊编辑”们的几点意见 杨华磊 中国学术期刊,你能不能请教授当主编? 曾庆平 谈谈主编对期刊的影响 诸平 版面费,能否改革?(有感微博3) 陈方培 支持中国的英文期刊加中文摘要的建议 王德华 好的编辑是办好中文期刊的核心关键 李飞 评论:中文学术期刊不要陷入“马太效应”的漩涡 何学锋 中文学术期刊不要陷入“马太效应”的漩涡 曾庆平 想大事,做小事,编辑人生 赵大良 亚洲、中国第一的Cell Research (影响因子过8)是怎么炼成的?! 王守业 期刊应该发表什么样的文章? 王晓峰 中国科技期刊如何实现跨越式发展? 席鹏 优秀论文的外流与中文期刊何干! 雷德明 优秀论文外流,拷问中国科技期刊 王晓峰 我们为什么要同时向 CNKI 和期刊付费? 黄晓磊 国外科技期刊的发展模式与特点 任胜利 叫停版面费前先将“学术期刊”去伪存真 马峥 郑风田:“垃圾学术期刊”为什么难消逝? 郑风田 期刊体制:改或缓? 赵大良 根治期刊敛财,“猛药”何处寻觅? 曾庆平 高校、科研院所、科协:中国科技期刊三分天下之势 姚远 按“认可”与否发论文?还是按“传播”与否发论文? 肖建华 审稿费啊,审稿费 王晓峰 高校科技学术期刊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与建议 姚远 科技期刊宏观调控、指导与准集团化管理的紧迫性 姚远 科技学术期刊地区差异显著 发展极不平衡 有悖于国家发展战略 姚远 高校科技学术期刊具有源源不断和庞大的作者队伍与稿源市场 姚远 高校科技学术期刊具有强大的育人功能和窗口效应 姚远 高校综合性自然科学报的特色化为必由之路 姚远 高校科技学术期刊在我国科技事业中占有突出地位 姚远 中文学术期刊,想说爱你不容易 曾庆平 学术期刊的联合出版 赵大良 再谈版面费与国际“接轨” 黄安年 学术期刊发展呼唤综合治理,需要长效管理 蒋永华 学术论文功能与学术刊物之“罪” 罗汉江 《中国包装科技博览》是什么期刊?竟然被总署停掉了! 钟云飞 新闻出版总署想干什么? 黄秀清 停办期刊:治标不治本 刘洋 整顿学术期刊版面费牟利要从源头抓起 黄安年 新浪新闻:新闻出版总署:将停办靠收取版面费生存期刊 刘艳红 入选美国《数学评论》(MR)最早的中国期刊 诸平 期刊杂谈3:汉语拼音的“多此一举”与“求之不得” 龚士良 期刊杂谈2:刊号因何成书号? 龚士良 版面费的经济分析 赵凤光 版面费:真不是个小问题! 刘长秋 期刊杂谈1:牛刊居然无正式刊号?! 龚士良 追求高影响因子杂志太难了 曾庆平 大部分学术期刊在被遗忘? 王晓峰 学术期刊编辑的前途 王晓峰 光荣与梦想(游苏宁) 任胜利 要论文水平还是科研水平? 王孝养 服务意识,从杂志社的官方博客说起 王晓峰 发表论文过程中的“费用”问题 王晓峰 科技期刊如何面对数字出版 赵大良 尊重每一篇学术论文,哪怕它是中文的 王晓峰 进步的代价?道德的困惑! 赵大良 中国科技期刊什么时候不收费了,中国的科研水平就上去了 刘艳红 科技文章引是引、用是用 孙根年 关于中国学术期刊的几个基本问题 何学锋 别说科学无国界 曹建军 中国应该培育能与《自然》、《科学》平起平坐的杂志 曾庆平 提高科技期刊质量,一定需要限定数量吗? 王晓峰 科学家喜欢什么样的学术期刊? (张月红) 任胜利 先生孩子再结婚 何士刚 科技文章的发出去与买进来 孟津 科技期刊发展中最最重要的因素应该是人 郑芹珠 学术期刊可以开始退出历史舞台--80后的呐喊 刘洋 我国科技期刊:国际化任重而道远 任胜利 我国科技期刊:市场化摸索中前行 任胜利 我国科技期刊:学术质量难尽人意 任胜利 中国科协科技期刊网站运营状况的问卷调查 任胜利 没有影响因子的SCI期刊 王晓峰 透视2009年度中国大陆SCI期刊 任胜利 为什么我们都不喜欢国内的期刊? 吴军 我国学术期刊的一个额外负担——脱密证明 王晓峰 学术期刊出版理念转变 赵大良 “99%的学术期刊都收版面费”真的很雷人! 刘长秋 学术期刊也不好做,不谈SCI 王晓峰 提高我国学术期刊的办刊水平的几点思考! 李鸣雷 中国学术期刊界,谁最有资格办新刊? 王晓峰 学术期刊多属性评价方法的选择研究 俞立平 单位受贿罪视野下的学术期刊“版面费” 刘长秋 简论高校学报的育人功能 赵大良 中国科技期刊这条鸡肋 孟津 请关注《生物物理学报》 何士刚 受之有愧的博文大赛奖 王坤杰 科学网学术期刊博文大赛获奖感言 李宁 不能忽视的类学术期刊 王晓峰 学术期刊博文大赛提名奖和一等奖 王志明 期刊圈博文大赛:推荐的博文及理由 任胜利 王应宽评委对学术期刊博文大赛的推荐博文(带评语) 王应宽 期刊圈博文大赛推荐博文名称及推荐理由 刘进平 我对期刊圈博文大赛参赛博文的推荐意见 武夷山 打造中国自己的学术期刊出版“航母”浅议 吕喆 制约中国科技期刊发展的关键因素 陈中红 科普期刊的社会价值更大 郑秀娟 以开放的胸襟创办世界一流学术期刊 李宁 美国《科学》(Science)杂志的三大特点 曹聪 借船出海是为哪般? 王晓峰 学术期刊没有级别高低 郑秀娟 I Believe 中国可以建设一流的学术期刊: An overseas scientist’ ... 虞左俊 中国期刊界需要引进“千人” 刘进平 中文学术期刊出路之我见 徐耀 为学术期刊宣传周加油 王晓峰 中国科技期刊的现状和出路 杜平武 中国学术期刊建设的误区 王志明 我国学术期刊误入“斯蒂格利茨怪圈” 杨文志 如何打造我国科技名刊? 肖建华 中国科技新刊的国际合作和国际投稿 王志明 对当今中国英文期刊及其发展的看法 王志明 学术期刊的影响力:“酒好”还得“吆喝好” 任胜利 期刊编辑部的工作 马中良 2005-2007年我国医学期刊自引率与过度自引的界定 刘雪立 论科技期刊编辑出版过程中的十大关系 刘雪立 PRL求精 马跃 世界一流科技期刊应该具备哪些条件? 李鸣雷 国产期刊需要办出大国风范 胡新根 关于核心期刊的另一篇报道 张玉国 核心期刊与政府无关——转载一篇采访 张玉国 让力学贴近大众——我与《力学与实践》 武际可 我们还有没有办杂志的激情? 王晓峰 提升科技图书评介质量,强化学术期刊科普效能 苏青 世说新篇:科技论文是如何发表的? 胡良军 跪到在版面费面前的只有学术吗? 刘长秋 酒后真言三:打破世界格局是中国科技出版的真正希望 王志明 我国科技期刊必须改变办刊理念 杨文志 世界科技期刊的发展历程 杨文志 李东东:鼓励有实力期刊跨地域兼并重组 袁军鹏 转载--年产值超170亿元 中国期刊发展步入高速路 袁军鹏 质疑期刊版面费 刘长秋 论学术期刊收取版面费的非法性与不合理性 刘长秋 经费不足与版面费之争:中国科技期刊的追求和出路 孔福堂 IJABE喜被美国化学文摘CA收录 王应宽 中国崛起需要做强科技期刊 雷德明 创办基于开放存取的英文刊《国际农业与生物工程学报》 王应宽 网络环境下的综合学报 赵大良 对建设中国科协科技期刊网络平台的问卷调查 任胜利 ACS NANO 主编的亲笔信 王志明 要学会自己做决定 赵大良 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 王桂颖 如果一切如我所愿 王晓峰 版面费是否“以质论价” 蒋新正 编辑与作者的隔阂 蒋新正 对王主编的观点剖析之一:双重标准性的“绝对尊重” 何学锋 办不好科技期刊,请不要抱怨审稿人 王志明 致关心中国科技期刊的学者们之八:带着偏见的观点往往脱离实际 何学锋 中文学术期刊的一些问题和现状 王德华 再谈独家转让 赵大良 浅谈中国期刊的现状 黄永江 办不好科技期刊,请不要抱怨作者 王志明 办不好科技期刊,请不要抱怨承办单位 王志明 办不好科技期刊,请不要抱怨政策体制 王志明 也说中文期刊 徐朝和 中国科技期刊积弱不振谁之过? 刘进平 论尽快建议我国科技情报文献统一平台的重要意义 张旻浩 办不好科技期刊,先说关于 王志明 重症需下猛药 张旻浩 浅议期刊特色化 赵大良 办好科技期刊,“光说不练没意思” 王志明 你说你想要点影响,其实Science is Biz 司平占 致关心中国科技期刊的学者们之六:不辩还不能明白的道理(3) 何学锋 致关心中国科技期刊的学者们之六:不辩还不能明白的道理(2) 何学锋 致关心中国科技期刊的学者们之六:不辩还不能明白的道理(1) 何学锋 致关心中国科技期刊的学者们之五:傲慢和偏见往往产生谬误 何学锋 中文科学期刊的消亡之痛 司平占 致关心中国科技期刊的学者们之四:影响中国科技期刊论文被引用的 ... 何学锋 2002年:论科技期刊学术影响力的评估 何学锋 2003年:论“三审制”的理论依据和可靠性 何学锋 终结与消亡是基础科学类中文期刊的唯一命运 刘进平 致关心中国科技期刊的学者们之三:影响中国科技期刊发展的主要因 ... 何学锋 致关心中国科技期刊的学者们之二:中国科技期刊的几个特点 何学锋 致关心中国科技期刊的学者们之一:关于辩论不得不说的话 何学锋 退回的版面费 蒋新正 也谈网络出版独家转让 钱建立 加州阳光之四十 中国期刊的编辑就是民工 黄庆 休博 王志明 转贴游苏宁:我国科技期刊目前存在的问题与原因分析 何学锋 中国科技期刊界的“潜意识”之四:发展之艰 何学锋 我赞同这样的观点: 我们需要的是建设性的意见和解决方案,而不是 ... 何学锋 请所有的中国科研人员都来找骂! 王志明 再谈NATURE和KFC 张旻浩 谈NATURE和KFC 张旻浩 日本教授来电邮谈SCI 王志明 政府应该保护民族科技期刊业的发展 张旻浩 搞好中国的科技期刊需要大家的努力 张旻浩 办好中国高水平的期刊,关键是编辑水平 王志明 谁是真正的扰民者? 张旻浩 也谈“为审稿人提供更好的服务” 张旻浩 为审稿人提供更好的回报 李小文 期刊网络传播权独家转让需思考的问题 赵大良 为审稿人提供更好的服务 张玉国 1996年:试论我国科技期刊如何进入国际书刊市场 何学锋 答王志明主编之二:中国科技期刊界不缺“设计大师的眼光” 何学锋 答王志明主编之一:中国科技期刊界不缺“设计大师的眼光” 何学锋 与王志明主编探讨国外华人科研工作者对于中文期刊认知度 张旻浩 答何学锋张旻浩编辑:中国科技出版界要有设计大师的眼光 王志明 和王主编探讨关于“办高水平科技期刊是为了更好地为科研人员服务 ... 张旻浩 关于“办高水平科技期刊是为了更好地为科研人员服务”之辩 何学锋 科技论文只不过是科技成果的一种表现形式而已? 何学锋 论“海南1400多名教师为评职称被“克隆”期刊所骗”事件 张旻浩 论为什么很多编辑部办不了英文期刊 张旻浩 办高水平科技期刊是为了更好地为科研人员服务 王志明 不解与无解:退稿是必须的 赵大良 论为什么我国不能放开新刊申请 张旻浩 学术期刊与学术研究之间的关联性 赵大良 《著作权法》大家释 李小文 中国科技期刊的现状需要有智慧的人来解决 张旻浩 优胜劣汰真能搞好我国的科技期刊吗? 张旻浩 外国的月亮比中国的圆吗? 张旻浩 中国科技期刊界的“潜意识”之三:编辑之卑 何学锋 中国的科技期刊都应该死掉吗? 张旻浩 删繁就简三秋树 标新立异二月花 陈永金 中文科技期刊-国际科技期刊-机器自动翻译 王志明 青藏高原所藏东南站努力做好树轮样本采集工作 王节涛 中国科技期刊界的“潜意识”之一:无米之难 何学锋 专注是一种力量--参观科大讯飞有感 毛磊 中国科技期刊:数量增幅较快,质量差距不小 程仲基 碳化硅纳米链 我国科学家会把创新成果投向自己的期刊视为己任吗? 王晓峰 期刊分类,归属与国际“四化” 李霞 助我们自己的期刊一臂之力 徐坚 办好中国高水平的期刊,关键是如何操作 张玉国 什么是学术期刊? 王应宽 中国,你不能没有世界顶级科学杂志! 杨海涛 办科技期刊就像办奥运会 王志明 中国应该有自己的高水平科技期刊 任胜利 屁股决定脑袋 李小文 再谈科技期刊的属性----底线是国家利益 张玉国 科技期刊国际化三部曲 王志明 发挥科技期刊OA效能措施的研究 钱建立 科技期刊的属性 张玉国 【转载】期刊收费——被误读的“国际惯例” 孔福堂 精品科技期刊发展战略的支持方式研究 任胜利 把你的手给我!再谈“中国的英文杂志” 王志明 中国期刊走向世界的条件与对策 刘进平 谁的杂志谁的钱,以及版权问题 王志明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 李小文 谁的高水平科学杂志? 王志明 也谈国内期刊的国际化 金钊 再谈中国需要自己的高水平科学杂志 杨学祥 也谈办我国自己的高水平科学期刊 陈学雷 中国怎么办好自己的高水平科学杂志 李小文 中国需要自己的高水平科学杂志 何士刚 发展中的中国国际出版事业 时东陆
个人分类: 办刊之道|1 次阅读|0 个评论
Autophagy 杂志影响因子飚升的原因
热度 2 xusuowen 2013-7-7 08:41
最新的一期JCR影响因子公布以后,变化最大的是 Autophagy 杂志( http://www.landesbioscience.com/journals/autophagy/ ),由 2011 年的 7.453 上升到 12.042,接近一倍增长,实为罕见。分析原因,除了自噬领域研究火热之外,一个重要原因是因为主编Daniel J. Klionsky的一篇指南性的论文,从2012年4月至今已经被引用1389次,这篇论文一共有1270个作者,来自世界各个国家从事自噬领域研究的科学家们,实为一篇鸿篇巨作,该论文对自噬的多个经典指标和方法学进行了系统概括,非常具有参考价值,由于无法上传pdf附件,请参考: Guidelines for the use and interpretation of assays for monitoring autophagy
11570 次阅读|2 个评论
[转载]适合于图像处理方向的SCI期刊杂志列表
yangjiangong 2013-7-6 10:16
转载自:http://www.cnblogs.com/lijh_ray/archive/2012/05/03/2480288.html 表1. 适合于图像处理方向的SCI期刊杂志列表 ISSN 期刊名 出版周期 1057-7149 IEEE TRANSACTIONS ON IMAGE PROCESSING Monthly 1070-9908 IEEE SIGNAL PROCESSING LETTERS Monthly 1053-587X IEEE TRANSACTIONS ON SIGNAL PROCESSING Monthly 0895-6111 COMPUTERIZED MEDICAL IMAGING AND GRAPHICS Bimonthly 0162-8828 IEEE TRANSACTIONS ON PATTERN ANALYSIS AND MACHINE INTELLIGENCE Monthly 0278-0062 IEEE TRANSACTIONS ON MEDICAL IMAGING Monthly 0018-9456 IEEE TRANSACTIONS ON INSTRUMENTATION AND MEASUREMENT Bimonthly 0098-3063 IEEE TRANSACTIONS ON CONSUMER ELECTRONICS Quarterly 1017-9909 JOURNAL OF ELECTRONIC IMAGING Quarterly 0262-8856 IMAGE AND VISION COMPUTING Monthly 1671-7694 CHINESE OPTICS LETTERS Monthly 0165-1684 SIGNAL PROCESSING Monthly 0091-3286 OPTICAL ENGINEERING Monthly 表2. IEEE TRANSACTIONS ON IMAGE PROCESSING 基本资料 期刊名 IEEE TRANSACTIONS ON IMAGE PROCESSING 出版周期 Monthly 出版ISSN 1057-7149 通讯方式 IEEE-INST ELECTRICAL ELECTRONICS ENGINEERS INC, 445 HOES LANE, PISCATAWAY, USA, NJ, 08855-4141 期刊主页网址 http://ieeexplore.ieee.org/xpl/RecentIssue.jsp?punumber=83 在线投稿网址 http://mc.manuscriptcentral.com/sps-ieee 其他相关链接 Science Citation Index Science Citation Index Expanded Current Contents – Engineering, Computing Technology 偏重的研究方向 图像处理 (4) 计算机视觉 (2) 信号处理 (1) 信息科学 (1) 自动化 (1) 模式识别 (1) 投稿录用比例 0 % 审稿速度 平均 8.57143 个月的审稿周期 审稿费用 - 版面费用 - 影响因子 2001年 2002年 2003年 2004年 2005年 2006年 2007年 2008年 2009年 2010年 2.185 2.553 2.642 2.011 2.428 2.715 2.462 3.315 2.848 2.606 图像处理的顶级期刊。注重理论和结果,要求idea新颖、方法独到、结果要好、数据充实、结论合理。有三个审稿人,三个月内给出审稿结果,意见合理。对英文写作要求一般,论证有说服力即可,但引言部分要求很强的综述能力。Regular paper超过10页要110刀每页,且经常见到有些文章漏半个括号、绝对值的事。 表3. IEEE SIGNAL PROCESSING LETTERS 基本资料 期刊名 IEEE SIGNAL PROCESSING LETTERS 出版周期 Monthly 出版ISSN 1070-9908 通讯方式 IEEE-INST ELECTRICAL ELECTRONICS ENGINEERS INC, 445 HOES LANE, PISCATAWAY, USA, NJ, 08855-4141 期刊主页网址 http://ieeexplore.ieee.org/xpl/RecentIssue.jsp?punumber=97 在线投稿网址 http://mc.manuscriptcentral.com/sps-ieee 其他相关链接 Science Citation Index Expanded Current Contents – Engineering, Computing Technology 偏重的研究方向 信号处理 (3) 图像处理 (2) 语音处理 (1) 模式识别 (1) 投稿录用比例 100 % 审稿速度 平均 2.33333 个月的审稿周期 审稿费用 - 版面费用 - 影响因子 2001年 2002年 2003年 2005年 2006年 2007年 2008年 2009年 2010年 0.679 0.824 0.854 0.611 0.722 1.115 1.203 1.173 1.146 效率很高。从投稿到给答复只用了不到2个月,创新性要求高,实验结果还得好,否则很容易被鄙视。有网友说投过一次,被拒,英文太烂,几个审稿人都要求让native speaker帮忙go through,修改后重投,接收。 表4. IEEE TRANSACTIONS ON SIGNAL PROCESSING 基本资料 期刊名 IEEE TRANSACTIONS ON SIGNAL PROCESSING 出版周期 Monthly 出版ISSN 1053-587X 通讯方式 IEEE-INST ELECTRICAL ELECTRONICS ENGINEERS INC, 445 HOES LANE, PISCATAWAY, USA, NJ, 08855-4141 期刊主页网址 http://www.signalprocessingsociety.org/publications/periodicals/tsp/ 在线投稿网址 http://mc.manuscriptcentral.com/sps-ieee 其他相关链接 Science Citation Index Science Citation Index Expanded Current Contents – Engineering, Computing Technology 偏重的研究方向 信号处理 (2) 图像处理 (1) 计算机视觉 (1) 投稿录用比例 0 % 审稿速度 平均 3 个月的审稿周期 审稿费用 - 版面费用 - 影响因子 2001年 2002年 2003年 2004年 2005年 2006年 2007年 2008年 2009年 2010年 1.268 1.159 1.458 1.755 1.82 1.57 1.64 2.335 2.212 2.631 有网友说投过三次TSP。第一次命中,第二次初审未通过,第三次正在审稿中。第一次投稿实在2010年1月份,2月份下旬收到一审结果,大修,限期六周。3月底将修改稿投出,5月初收到二审结果,四位审稿人全部同意发表。第二次投稿初审未过,主要是TSP评审流程发生变化,需要区域编辑审理初稿才能送外审,拒稿理由主要是技术深度不够,主题更适合投到TAES。第三次投稿已经通过初审,正在外审。 表5. COMPUTERIZED MEDICAL IMAGING AND GRAPHICS 基本资料 期刊名 COMPUTERIZED MEDICAL IMAGING AND GRAPHICS 出版周期 Bimonthly 出版ISSN 0895-6111 通讯方式 PERGAMON-ELSEVIER SCIENCE LTD, THE BOULEVARD, LANGFORD LANE, KIDLINGTON, OXFORD, ENGLAND, OX5 1GB 期刊主页网址 http://www.elsevier.com/wps/find/journaldescription.cws_home/292/description#description 在线投稿网址 http://ees.elsevier.com/cmig/ 其他相关链接 Science Citation Index Expanded Current Contents – Clinical Medicine BIOSIS Previews 偏重的研究方向 图像处理 (2) 信号处理 (1) 计算机视觉 (1) 视觉技术 (1) 投稿录用比例 0 % 审稿速度 平均 6 个月的审稿周期 审稿费用 - 版面费用 - 影响因子 2001年 2002年 2003年 2004年 2005年 2006年 2007年 2008年 2009年 2010年 0.685 0.844 1.158 1.09 1.087 0.909 0.848 1.192 1.041 1.11 该期刊偏重医学图像处理方法理论分析与应用,审稿周期一般在2-4个月,是图像处理,信号处理和计算机视觉领域较中等的一个期刊。 表6. IEEE TRANSACTIONS ON PATTERN ANALYSIS AND MACHINE INTELLIGENCE 基本资料 期刊名 IEEE TRANSACTIONS ON PATTERN ANALYSIS AND MACHINE INTELLIGENCE 出版周期 Monthly 出版ISSN 0162-8828 通讯方式 IEEE COMPUTER SOC, 10662 LOS VAQUEROS CIRCLE, PO BOX 3014, LOS ALAMITOS, USA, CA, 90720-1314 期刊主页网址 http://ieeexplore.ieee.org/xpl/RecentIssue.jsp?punumber=34 在线投稿网址 https://mc.manuscriptcentral.com/tpami-cs 其他相关链接 Science Citation Index Science Citation Index Expanded Current Contents – Engineering, Computing Technology 偏重的研究方向 模式识别 (4) 计算机视觉 (3) 图像处理 (2) 机器学习 (2) 人工智能 (1) 机器视觉 (1) 投稿录用比例 0 % 审稿速度 平均 7.875 个月的审稿周期 审稿费用 - 版面费用 - 影响因子 2001年 2002年 2003年 2004年 2005年 2006年 2007年 2008年 2009年 2010年 2.289 2.923 3.823 4.352 3.81 4.306 3.579 5.96 4.378 5.027 1979年创刊,系被JCR收录的核心期刊,在该学科94种核心期刊中,排名第1位。发表模式识别、图像处理和人工智能研究及其应用方面的原始性论文。有网友说,投过一篇,3个月给初审结果,要求较高,无论从理论本身还是实验效果都要强于最新技术,也就是你提出来的算法要是top one,其中一个审稿人说创新还可以但不足以达到PAMI的要求,结果被拒!感觉很难。另有网友说,顶级杂志,水平很高,命中很困难。比IJCV更加难录用,个人感觉比IJCV更注重实际应用,水平也要高一点了。而且我这里要提的很重要的一点是,可以选择双盲审的,可以让审稿人不知道你的单位和姓名。很多其他国际顶级杂志都没有双盲审。 表7. IEEE TRANSACTIONS ON MEDICAL IMAGING 基本资料 期刊名 IEEE TRANSACTIONS ON MEDICAL IMAGING 出版周期 Monthly 出版ISSN 0278-0062 通讯方式 IEEE-INST ELECTRICAL ELECTRONICS ENGINEERS INC, 445 HOES LANE, PISCATAWAY, USA, NJ, 08855-4141 期刊主页网址 http://ieeexplore.ieee.org/xpl/RecentIssue.jsp?punumber=42 在线投稿网址 http://mc.manuscriptcentral.com/tmi-ieee 其他相关链接 Science Citation Index Science Citation Index Expanded Current Contents – Clinical Medicine Current Contents – Engineering, Computing Technology 偏重的研究方向 医学图像处理 (2) 医学图像数据处理与分析 (1) 成像系统 (1) 图像处理 (1) 生物医学工程 (1) 医药科学 (1) 影像医学与生物医学工程 (1) 投稿录用比例 0 % 审稿速度 平均 5.4 个月的审稿周期 审稿费用 - 版面费用 - 影响因子 2001年 2002年 2003年 2004年 2005年 2006年 2007年 2008年 2009年 2010年 3.142 2.911 3.755 3.922 3.939 3.757 3.275 4.004 3.54 3.545 医学图像处理顶级的杂志,每期大概只有10篇文章。感觉很强调数学,国内在上面发的文章不多,基本都是一些学数学的转做图像处理的再发。有网友说,中了一篇,只要idea有意思,审稿人是不会舍得抛弃你的。就算你的实验很不合理,英文写作很烂,审稿人和编辑也会耐心的帮忙改的。只要你的态度是积极的,把所有的审稿意见都照顾到就好。反之,要是你的idea没新意,英文再好也没用。 表8. IEEE TRANSACTIONS ON INSTRUMENTATION AND MEASUREMENT 基本资料 期刊名 IEEE TRANSACTIONS ON INSTRUMENTATION AND MEASUREMENT 出版周期 Bimonthly 出版ISSN 0018-9456 通讯方式 IEEE-INST ELECTRICAL ELECTRONICS ENGINEERS INC, 445 HOES LANE, PISCATAWAY, USA, NJ, 08855-4141 期刊主页网址 http://ieeexplore.ieee.org/xpl/RecentIssue.jsp?punumber=19 在线投稿网址 http://tim.allentrack.net/cgi-bin/main.plex 其他相关链接 Science Citation Index Science Citation Index Expanded Current Contents – Engineering, Computing Technology 偏重的研究方向 自动化 (1) 图像处理 (1) 信息科学 (1) 投稿录用比例 0 %
个人分类: 科研资料|5236 次阅读|0 个评论
为什么大家认可JBC为一流杂志
热度 9 dgjguoxue 2013-7-1 18:25
几个月前,当我在读DNA聚合酶的发现者及1959年诺贝尔生理或医学奖得主阿瑟.科恩伯格 (Arthur Kornberg,1918-2007,其子 Roger David Kornberg因真核转录研究获得2006年诺贝尔奖 )所写传记性读物 《酶的情人》 时,在书中《DNA的合成》这一章节讲述了一件很有趣的事情。我把原文摘录如下: 我们在两篇文章中记述了这些发现,标题为“脱氧核糖核酸的酶法合成”,副标题是“1.底物的制备和大肠杆菌的酶的部分提纯”和“2.反应的共性”。在1957年10月,他们都被送到《JBC》(生物化学杂志)。大约一个月后,手稿被认为无法接受,被退了回来。《JBC》没有反对论文的内容——第一次描述了DNA“建筑模块”的三磷酸新形式、他们的合成步骤以及分离出聚合他们的酶;也没有批评我们产物的特征——除了认为不应该把它称为“DNA”。在那些不记名的评审人中,包括10个研究核酸的权威,一些人坚持,应该用精确而无生气的名字“聚脱氧核糖核苷酸”称呼合成的产物而不是用“DNA”。一个评阅者,鲜明无误地显露出他苛刻的文风,声称我们必须证明我们合成的物质具有遗传活性,使得称得上“DNA”。为什么?JBC杂志上只有不到2%的有关“DNA”的论文能达到这个标准。交涉几个回合后,我决定撤回论文。这时,John Edsall知道了这场争议。此人将在一个月内担任该杂志的主编。他想让论文发表,就要求我等一等。最后,论文很快发表在《JBC》1958年5月号上。 当然,这篇1958年历经曲折的论文成就了科恩伯格1959年问鼎诺贝尔生理医学奖。我当时看书的时候,不禁一想,JBC真的蛮牛啊,虽然今天看来影响因子不及5分,但是影响力依然存在。JBC也是生命科学期刊里面的一朵奇葩,不以提升期刊影响因子为目的,办刊标准明确,不被别人牵着鼻子走。值得一说的是,史上被引用次数最多的一篇论文也是来自JBC,JBC每年的论文总引用次数文具所有期刊中的前10。 下面再说说我今天主要想说的内容,前面的就算是引子了。 下午吃完晚饭回来,打开Nature的主页浏览,忽然发现一个熟悉的明星分子“TET”相关的文章,文题为“ Vitamin   C induces Tet-dependent DNA demethylation and a blastocyst-like state in ES cells”。咋一看也没有多少特别之处,原因在于近3个月以前(JBC Papers in Press, April 2, 2013)类似的工作已经发表在JBC上了,文题为“Ascorbate Induces Ten-Eleven Translocation (Tet) Methylcytosine Dioxygenase-mediated Generation of 5-Hydroxymethylcytosine” ( Ascorbate= Vitamin   C )。然而我最早得知相关工作却是在另一篇发表在化学类顶尖期刊《JACS》上的文章,题为“Ascorbic Acid Enhances Tet-mediated 5-Methylcytosine Oxidation and Promotes DNA Demethylation in Mammals”,这篇JACS在文末特别注明了在审稿期间,相关的JBC已经online了,note如下: During the revision of this manuscript, Dr. Gaofeng Wang’s lab (at the University of Miami) reported a stimulation of Tet-mediated hydroxylation of 5mC by ascorbate at cellular level. 说到这里,我也就想简单了表达了自己的一点看法,即影响因子的高低并不能简单的代表文章内容质量的高低,如果我们国内的科研评价仅仅是依赖于那些仅仅是靠数影响因子的人员来评定成果高下的话,中国未来的科研状况十分堪忧,科研的评定岂可当做小学数学题目来对待?以Nature今年的IF约38,JACS约10,JBC约5,上文所写的那篇Nature的质量和影响力真的就是JBC的7倍多吗? 上述三篇文章置于附件中,有需要的朋友可下载认真研究,我还未来得及进行深入比较。 2013-nature-抗坏血酸Vitamin C induces Tet-dependent DNA demethylation and .pdf 2013-JACS-抗坏血酸Ascorbic Acid Enhances Tet-mediated 5-Methylcytosine Oxida.pdf 2013-JBC-抗坏血酸Ascorbate Induces Ten-Eleven Translocation (Tet) Methylcyto.pdf
87671 次阅读|11 个评论
《自然》杂志——欧洲反思转基因:欧盟不能再节节败退
热度 8 river 2013-6-30 11:29
作者 Brian Heap系欧洲科学院科学咨询委员会主席、英国皇家学会前副会长 提要:作为不改变DNA序列的第二代基因修饰技术,表观遗传修饰可以避免反感;新技术迫切需要明确其法律地位;监管产品而不是技术,其安全监管需要做到明晰、可预见、适中。 在粮食发展竞赛中,欧盟国家正在节节败退。从科学发展、环境问题、食品安全、就业以及经济增长的角度看,这个问题的严重性不言而喻。其问题种种,可归咎于欧盟在转基因作物发展上蹒跚的步履和昂贵的管理成本。 无论是欧盟内部还是发展中国家,欧盟一直在转基因作物问题上采取限制约束的态度和行动。如今,欧盟是时候履行其承诺了,即按照科学依据来对转基因进行监管。考验欧盟这项承诺也恰逢其时:与常规育种相比,下一代基因改良技术将使得转基因作物性状的产生更加精确、迅速、高效。 这项技术即表观遗传修饰,它不改变DNA序列,从而摆脱了外源基因的干扰(表观遗传修饰主要通过DNA结合共价基团、对特殊蛋白修饰或改变蛋白构象、非编码RNA调控来实现。——译者注)。事实上,现代遗传修饰引发的变化和常规育种、自然变异很难区分。 那么监管问题来了,这些作物还能被称为转基因作物吗? 这不仅是语义的不同。转基因作物的分类监管抬高了门槛和相关成本,这就让规模较小的商业公司和公共机构研究人员 技术 的商业化遥遥不可及。 转基因技术可以提高作物抗病能力、产量和营养成分,但这种分类方式限制了价值更高的作物推广,当年第一代转基因作物即遇到这种情形。如果还按照几家企业巨头的农业创新能力来进行监管成本锁定的话,将弊端重重。 在德国哈雷,欧洲科学院科学咨询委员会(EASAC,本人担任主席)于本周发布的一份报告指出,许多新的育种技术并不属于通常所说的“基因改造(GM)”范畴。 因此,这些技术产生的植物不应该被归为转基因作物范畴。这些技术发展迅速,特别是在美国和欧洲。只是,欧洲尚未想好如何分类和监管这些植物——这在阻碍进步。 世界普遍面临粮食安全问题,而此问题又与人口增长、气候变化、经济社会动荡密切相关。生物科学可在农业可持续集约化、生产效率提高、避免生物多样性持续丧失等方面发挥作用。 最近的《自然》转基因专刊(nature.com/ gmcrops)指出,世界正在发生变化,许多发展中国家正积极追求高技术以解决自己的头等大事。 欧洲的研究人员和植物育种者迫切想知道新育种技术的法律规定。最近欧洲食品安全局的专家顾问组在 意大利帕尔马 称,常规育种和同源转基因(即同一物种的基因转移和近种的自然杂交)产生的危害相差无几,而只有特定基因核苷酸改变的诱变对基因和调控元件的破坏也微乎其微。 毫无疑问,如果欧盟确认不涉及外源基因的技术不属于转基因范畴,将对欧洲的农业创新给予有力支持。但如果这种支持缺失,这一领域的科学家和企业将很可能迁走,这对欧洲的科学基础和竞争力将是雪上加霜的打击。 影响尚不止于此。欧盟缺乏科学依据的监管状况将会产生对发展中国家的连锁性破坏效应,因为这些国家或需要向欧盟出口,或在生物科学创新领域以欧盟马首是瞻。这就是说,统一一致的、以证据为基础的政策制定,是全球技术开发和贸易同步发展的基础。 在管理这些新技术的时候,欧盟必须重新调整其对转基因作物的监管。这监管须在考虑转基因作物在世界范围安全使用的证据基础上,做到明晰、可预见、适中。 与其他创新监管一样,转基因监管目标应是产品的规范,而非其生产技术的规范。通过更好的作物改良技术,减少对食品和动物饲料进口的依赖,欧盟可以提高土地利用,也让发展中国家的农业更多满足当地需求。 (《自然》杂志6月27日文,原文 http://www.nature.com/news/europe-should-rethink-its-stance-on-gm-crops-1.13265 。 孙滔译。)
9431 次阅读|13 个评论
芬兰VTT: 未来杂志专注于互动和体验
zhpd55 2013-6-28 16:53
芬兰 VTT : 未来杂志专注于互动和体验 诸平 据物理学家组织网( Phys.org ) 2013 年 6 月 27 日 报道,由于网络时代的到来,互联网已经严重影响到消费者对于媒体的喜好习惯,杂志市场情况的变化也随着网络化的应用普及出现了一些新特征,在线媒体内容持续增加,人们更喜欢通过网络获得自己所需要的信息。面对印刷产品使用率严重下降局势,出版商要想获得新商机就需要一种全新的经营模式来取代现有的传统经营模式。 芬兰国家技术研究中心 (VTT) 是北欧地区最大的综合研究机构,主要研究方向包括数字信息系统、能源和纸业、建筑业和通讯业等。 VTT2013 年关于未来杂志由产品转向服务的研究( The future magazine-Transition from product to service )值得我们一读,其中包括 5 部分: 1 )引言; 2 )经营环境的变化; 3 )服务经营方法; 4 ) Fumaga 案例研究; 5 )结论。 芬兰的 VTT 开展的此项关于以消费者为出发点和前提,突出价值和 体验性 ( experientiality ) 的未来杂志服务模式。对于我们目前进行的数字化出版以及期刊改革是否具有借鉴作用,笔者不敢妄下结论,仅仅就其中的一些要点简要介绍如下,供大家参考。 媒体的数字化已经导致观众分化,使社会媒体载体形式出现多元化格局。随着智能手机和平板电脑的应用越来越普遍,数字化内容和服务继续不断地获得普及和流行。 真正的交互需要提交给读者 杂志的未来将是一个以印刷的、电子的和移动的多种载体形式共存的多元化的可见品牌 , 形成一个紧密的共同体,创造无处不在的媒体品牌。杂志服务必不可少的将是消费者可以通过多种渠道获得所需信息 , 无论是以印刷版形式还是以数字化形式均可。这包括允许读者群体中用户成为媒体内容的合作创造者,出版商将作为此共同体的协调者出现。杂志服务客户的重点将放在以读者为中心而开展。使读者必须体会到他们的观点很重要 , 甚至会对媒体有所影响。真正的互动不仅是需要的 , 而且应该是坦诚的、开放的,这也是客户忠诚度的基础。这些互动对于快速回答问题,显示媒体 / 公司对其客户的价值至关重要。 新服务模式向消费者提供了选择对自己最适合的检索内容,以最快的方式获得所需信息,格式不限,改进方法,提高效率,服务用户为第一的办刊理念。如果不同的消费者群体需求和经验方面的考虑均很周到,那么消费者将会发挥重要作用 , 才会真正体会到该杂志服务具有量身定做之功效。 现有的经营模型和读者指标的不足 在数字环境下 , 经营风险很高。广告客户对于经济气候变化和新兴的在线媒体内容都有反应,媒体业务的转型为服务企业需要一种新方法即面向服务的经营模式。媒体商业革命已经提出了现有的经营模型和读者度量陈旧过时,存在不足。互联网可以通过多重渠道用来获取信息,这样对于出版商(也涉及到价值链)无疑构成了巨大的挑战。未来杂志必须采取更加艰苦的关注不同的消费群体 , 顾及他们的需求 , 他们是如何看待媒体的不同形式,在每一种媒体格式中,对于读者有价值的究竟是什么?在未来若干年,如何使其转化为有利可图的商业经营模式?关键是要理解消费者的需求,建立强大品牌,并以各种渠道来满足这些需求。症结就在于创造效益 , 为其付出。 论文提供者成为出版商的合作伙伴 数字化和印刷产品使用率的下降也迫使林产品加工业的改变。根据 VTT 的报道,造纸商的新角色将不仅包括生产印刷产品的原材料 , 而且包括为客户流程提供信息咨询和支持。因此 , 造纸商将是从强化出版过程到扩大杂志经营来拓展自身的业务范围,这本身就是企业在数字化出版转型期的明智选择。 印刷产品将保持其在消费者心中占据一席之地 , 但这种经验性的意义使其更难以辨别。不过造纸商支持出版商很容易。业务逻辑的理解和出版商 - 客户的需求将是一种优势 , 并与客户公开对话至关重要。其目标就是在相互信任的基础上,建立一种良好关系,一种有潜力成为伙伴的关系。造纸商将受益于对印刷产品的网络价值运营商的了解,以及对其他网络杂志服务的了解 , 所有这些最重要的是服务于终端用户即读者。在未来杂志项目 Fumaga 之中 ,VTT 通过 4 种案例 研究寻找新的服务模型, 4 种案例分别是混合媒体( hybrid media )、杂志应用( applications in magazines )、新标题发布( new title launch )、品牌经验( brand experience )以及对客户处理的服务理念( service concepts for customers' processes )。 更多信息请浏览: The Future Magazine or http://www.enago.com/?gclid=CITk3oLRhbgCFYddpgodmAkAEw
个人分类: 科技期刊研究|4800 次阅读|0 个评论
由生物力学类SCI杂志影响因子想到的生物力学学科发展前景
热度 1 cardiaclabs 2013-6-27 10:13
早上看到同济大学文鑫兄发的博客《 生物力学部分期刊2011-2012影响因子涨落 》, 链接: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2189do=blogid=701221 看完之后,首先要特别感谢文鑫兄做的热心总结。 总体印象,近年来生物力学确实不够热啊,而且有逐年下降的趋势, 在此特别期待同行们尤其是生物力学领域的大牛们能够好好推动一下这个古老而年轻学科的发展。 感觉好多生物力学研究的论文都发到其他类型的杂志上了,着实有些可惜。 另外,在项目的支持上,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生物力学领域主要支持了生物医学/生物医学工程方面的研究,研究内容单一且集中,这将不利于这个学科的发展与繁荣。
7159 次阅读|4 个评论
[转载]如何在顶级科学杂志上发表论文.1
liyibo666 2013-6-26 22:20
如何在顶级科学杂志上发表论文.1 精选 已有 46615 次阅读2010-5-31 10:39|个人分类: 未分类 |系统分类: 博客新闻 鲁 白 (2002年9月25日在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的讲课录音记录) 我是上医的校友,80年代中期在上医,然后出国多年,很惭愧到上医的机会很少,跟大家没有太多的交流。 今天我讲的题目不太容易讲,第一是本人工作做得也不是非常好,第二是大家对我的期望也过分高了一点,好像来参加我的讲演,就可以在很好的杂志上发表文章,如果有这种期望,我很抱歉,做不到。在讲课前我先问大家一个问题,在座的有多少人已经在英文杂志上发表过文章(课堂上回答发表过的人很少)? 看来相当少,这也难怪,很多学生刚刚进入课题,也许是来凑凑热闹, 看看鲁白是个什么样的怪物,没有关系,反正我是来献丑了 (笑) 。 要写好的文章,最重要问题的不是英文,也不是写作的技巧,而是要有好的科学。研究工作做得好这是最重要的。有一个错误的印象,认为只要我写得好,就可以发表在好的杂志上,这是不对的。要发表好的文章,是非常非常困难的一件事情,最主要的因素是一定要有一流的工作。所以今天我借这机会,主要讲的不是怎样写,而要怎样才能够做好的研究工作。首先,什么样的研究工作是一个好的工作,大家要有一个共识。抱歉,今天我讲的许多内容都是引用英文的,因为网上都有,所以不用抄,不保密,可以下载。怎样的工作是一个好的工作其实很难用简单的语言来概括,这是一个长期积累的工作。我认为,好的研究工作大概可以分为6~7 类: 第一, Major advance in a classic field , 假如说是一个非常经典的学科如组织胚胎学(读医学院的人,都要学),它已经不能再有很大进展时, 突然你有一个重大的突破,这样的工作,应该是相当不错的。 比如说胆固醇,大家知道胆固醇一般被认为是坏东西,一个人的胆固醇要控制不能太高,因为它要造成心血管系统的疾病。但如果你突然发现胆固醇的另一个生理功效,那就很了不起。这个例子不是乱举的,在1999 至 2001年中,连续在Science杂志上发表了三篇文章,认为胆固醇可以促进脑神经细胞突触的形成,这就给胆固醇在生理功能的认识带来了一个突破性的进展。你去看他们的工作,实在太简单了,一般的实验室都可以做,为什么大家都想不到? 一个经典的古老的学科,到了不能再有什么发展的程度时,只有从一个完全不同的角度来看问题, 才能有突破。 突然间胆固醇变成一个非常热门的领域,今天有人认为胆固醇对神经细胞生长突触的形成有作用,明天又有人认为胆固醇怎么样,一下子一个古老经典的学科,有了一个突飞猛进的发展。 第二, New techniques and methods that can be widely used , 我们在做研究工作中经常会发现新的方法和技术。 一个技术和方法要被非常广泛地使用,那就是一个很好的工作,甚至可以得诺贝尔奖。PCR 技术是获诺贝尔奖的,PCR 技术发明的当年,一下子就有几十篇文章,后来到处都用PCR,现在已经被非常广泛应用。不过这位发明 PCR 的人,Kary Mullis, 我觉得不怎么样。 他从此就不干科学不干活,整天到海滩去冲浪玩。后来有人祝贺他得了诺贝尔奖,他说此奖早就该给他的了,那是题外话。事实上,应用这么广泛的技术,你几乎可以坐着等诺贝尔奖。还有Patch Clamp,膜片钳技术,有了这个技术,在电生理方面完全改了个样,不仅是神经细胞,还用到心肌细胞等各种各样的细胞,都可以用Patch Clamp技术,来记录电信号变化。发明该技术的人也得了诺贝尔奖。我预测有可能得诺贝尔奖的是人类基因研究中的自动测序技术,应用非常广泛,而且许多工作可以提前好多年完成。这样的技术、方法,可以说是一个非常好的工作。有时候被非常广泛引用的技术性文章,还不一定是发表在Science、Nature杂志上,我们也不能用Science、Nature上发表论文的标准来衡量。比如Patch Clamp技术的文章就是发表在一个你可能都没有听说过的杂志上。 第三,Discoveries with obvious practical implications,过去在NIH有一中国人发表了一篇文章,发现了AIDS virus 的受体。那不得了,艾滋病毒可以进入人类免疫系统的细胞里,找到了受体,显而易见就可以想办法阻止它进入人类的免疫系统细胞, 根本不用去想,应用的前景显而易见。又比如大家知道的老年痴呆症,找到老年痴呆症的基因,这样就有可以及早预防和治疗老年痴呆症,否则无从入手。这样的工作,如果你去看一本Science或Nature杂志的目录,不需要看内容显而易见就知道这工作是重要的。 第四,Conceptual breakthrough, 完全一个新的概念,过去人家不是这样认为的一个概念上的突破。这里我不太谦虚举一个例子,当时我们做神经营养因子引起很大的重视,神经营养因子一直是被认为起着促进神经细胞营养作用的如发育、分化。但从来没有想到神经营养因子可以拿来调控突触传递。突触传递是学习记忆基本的细胞基础,我们发现神经营养因子可以调控脑内突触的可塑性,最终它也许可以调控学习记忆。这是我们96年发现的,当时被认为这是一个完全的新概念,当然现在已经被证实,逐渐开始想要应用到临床上,而且在这领域进展很快。这样一个概念方面突破,也是一个比较好的工作。 第五,Challenge to traditional views, break dogma,dogma是教课书已经建立一个理论体系,你要能够打破它,证明是错的,就很了不起。 这与上面讲的是对应的,一个是能提出一个新的概念,另外是打破一个旧的观念,就是说我要提出反对意见,原来的概念有问题,对它提出挑战,提出这样的问题,也是一个很好的工作。举一个例子,我在90年代做博士后时,受了蒲慕明先生(现任中科院神经科学研究所外籍所长)很大的影响,他是我的老师, 我在做博士后时受了他很大的影响,今天讲内容很多都是来自于蒲先生的影响。我就是从他身上学了非常多的怎样做好的科学工作,他是非常杰出的科学家。举个例子,我去美国没多久,实验室来了一位俄国的博士后,他是学物理的。当时实验室的仪器大家都占满了在用,他没有仪器做实验。所以蒲先生就拿了一本教科书让他看看,说我们现在没有时间同你讨论课题。 他说我是来做实验的,来做重大发现的,你怎么让我看教科书,还是给我一个题目做实验吧。蒲先生说,你有什么题目,他说我问你呢,你是导师,你要告诉我做什么题目。蒲先生说你没有题目,那你来干什么?那就这样吧,你看看教科书,看看哪里有错,自己想个题目。 然后蒲先生拿了一本《细胞生物学》给他,让他找错,三个星期后再谈。结果他天天在看,三个星期后蒲先生与他谈,问他看出什么来了没有,那位博士后说,我看是全对的。蒲先生说,教科书不一定是完全正确的,不要去相信权威,其实教科书上每一个概念,都是基于一到二个基本实验或一二篇文章。你要想不出来的话,那我来给你想。大家都知道神经细胞的轴突,会生长出来,一个中学生就可以想象的问题,你要神经细胞越长越长,一定要有新的东西加进去,大家知道细胞有细胞膜,神经细胞要长,肯定要有细胞膜加进去,那细胞膜从那儿来的,这是一个基本问题,教科书上讲,在长的时候,细胞里面有囊泡,这囊泡上面有膜,当囊泡到达轴突最前端的地方,它一融合fuse,膜就加上去了。也就是说膜是在轴突最前面的地方加上去的,这是教科书上的定论。蒲先生说,这个定论在教科书上就凭了一篇文章,做了一个实验,说是看到膜是在轴突最前面,囊泡一fuse就加上去了。我们可以试一下这种观点是不是对的,然后浦先生就给了这位博士后一台给中学生看的,很差的小显微镜。这位博士后就把显微镜放在自己的办公桌上,拿了一碟培养的神经细胞器皿看。看了大概一两个月,看完以后他就开始写paper, 我说你有这么容易吗?然后再过了三个月左右,拿了台好一点的显微镜,加了荧光打一打,做了一些非常简单的实验,真的就准备投稿了。我说你准备投那里,他说Science,我说就这玩意儿也可以投Science吗?他说是蒲先生让我投的。再过几个月,他说我的paper接受了。这下我傻眼了,在这样的显微镜下看看写出来的文章居然会被Science接受? 请你给我讲讲,为什么这种工作可以发表在Science杂志上。他说这个实验非常简单,这是一个神经细胞,这里是细胞核,里面有囊泡,过去教科书上说囊泡在轴突最前端融合,轴突就变长了,越长越长。他说在细胞培养皿里面有灰尘样脏东西,有时候灰尘粘在轴突上,你可以找到一个轴突上这里粘一个,那里粘一个,要是膜的囊泡不是在最前端融合,而是在两个灰尘点之间融合,那么两个灰尘点间的距离也可以增长,他每过五分钟去量一量两个灰尘间的距离,发现两点之间的距离慢慢地增大了。后来我想了想他为什么会发表在Science杂志,主要是打破了传统观念,不是说教科书上的不对,而是也有例外。 第六,opening up new area,开创了一个崭新的领域,也是从一个小事情做起,举一个例子细胞凋亡现象的发现,细胞凋亡这是个很大的领域,发现这现象的几位科学家在今后哪一年给他们诺贝尔奖是肯定的。这样的一个领域,他们在发表第一、二篇文章的时候,提出了一个新的概念,开创了一个新的领域。原来认为细胞死亡是由于受伤等引起的被动过程,新的概念认为细胞的死亡不是一个被动的过程,而是一个主动的过程。因为生物个体需要某些细胞去死亡,某些细胞故意要去死亡,这就是一个主动过程。这概念一提出,许多工作就在此基础上开展,开创了一个崭新的领域。 在讲完什么样的工作是好的工作后,再讲讲什么样的工作是不好的工作。我平时做很多杂志的评审工作,很多文章拿来给我评审,看的文章很多,总结出来几点,什么样的工作是不好的工作。 第一, Horizontal growth ,叫做横向长,这类文章在国内很多。如果一个人,要横着长怎么也不会好看 (笑)。举例,你在大鼠上得到一个发现,那我在小鼠上也做一下,也有同样的发现,这就没有创新意义。这个例子有点过分,当然如果你是在老鼠身上做,而在人身上从来没有做过,我来做一下,那应该也是有意义的。 第二,Filling gaps,有人发现了A,猜想A会到B,有人发现了C,你就在中间证实一下A是通过B到C的。这样的发现,也不是说不可以发表文章,但这种文章不会在很出色的杂志上发表,因为杂志的编委一看这种文章就认为是一种Filling gaps。举例,已知EGF可以激活JNK,JNK可以造成C-Jun的表达,假如你发表一篇文章去说EGF可以促进C-Jun的表达,那人家已经知道JNK可以促进C-Jun的表达,EGF可以激活JNK,当然如果人家没有做出来,这也是一种发现,但这种发现不是那么exciting,这类文章属于填补空缺的文章。 第三,Working out details,有人把大的框架已经搞出来了,你把细节再搞清楚的文章,一般不会是特别好的文章。我今天讲的不是坏文章,那我提也不提,只是讲这类文章还可以在二流或三流杂志上发表,这是与前面讲的好的工作有个反差。举例,发现一个NO(一氧化氮)是个很重要的信号分子,发现者也得了诺贝尔奖。NO能产生cGMP,然后你做了一篇文章,说是用多少时间,怎样的浓度,使NO产生cGMP,这类工作总是要有人去做,但这不会是一个最重要的贡献。 第四,Support existing idea, “me too”,这类文章很多,有些人文献看得很多,而且手脚特别快,等你的文章在Science、Nature上一发表,他马上跟上一篇“me too”,你会,他也会。举例,EGF受体吞噬时,需要dynamin, 已在Science杂志上发表,有人马上发表PDGF受体也是需要dynamin,其实EGF-R与PDGF-R虽然受体完全不一样,但都是个酪氨酸酶的受体,这两个受体,你猜猜就可以知道。这种工作可以发表,但不会发表在最好的杂志,除非它在PDGF研究领域中有特殊意义。 第五,Follow up,有人在前面已经发表了,我在后面跟上。举例,CREB是一个很重要的转录因子,它可以结合到DNA的一个成分上,这个成分叫CRE,这是一个很重大的发现,CREB可以结合到CRE,过二天他也发表一篇文章,一共需要几个base,第一从哪里开始,最后到哪里结束,这里面到底要几个碱基,A要多少个,要换掉的话binding就会不好。这种工作不是完全不重要,但属于Follow up。 第六,Incomplete study, preliminary,这类文章最令人讨厌,国内这样的文章很多,欧洲也多,还有日本。做了二个图或四个图,有这么一点点的现象,故事还没有讲完,马上就送去发表。这类文章在二三流杂志也不会拒绝,总归是一个发现。这种把故事讲了一半,你把现象搞掉了,使得人家也不能去做一个完整的工作。我觉得这种文章是阻碍了科学的发展,就象写小说一样,你写了第一节,让别人去写第二、第三节,人家不会愿意去做。我是很讨厌这类文章的,碰到这种文章,我做审稿时会让他继续去做,但不会拒绝,否则他会去投别的杂志。我会开个清单1,2,3,4,….,对他说,等你把这些工作全部做完,也会出一篇不错的文章。我经常用这种方式来对待这类文章。在日本,在中国,很多人在压力之下,都要在SCI几点几分杂志上发表文章,才可以拿博士学位。 在座的各位都是研究生,通过这堂课,要逐渐地学会培养自己对科学的欣赏能力。现在谈一谈怎样阅读科学文章。有谁能告诉我,你们是怎样读文章的(课堂上,有的说,先读题目和摘要;有的说,先看材料和方法,再看结果;有的说,先看结果),我在读研究生一年级的时候,一周上二堂分子生物学,二堂生化课。老师在每次讲课时都给我们开一个十几篇文章目录,这些文章并不是短文章,都是很长的文章,每堂课前,我们先把文章拷贝好,然后用荧光笔把重要的内容画好。给我们上课的教授,教我们一个方法,是哈佛大学Walter Gilbert发明的,Gilbert应发明DNA序列测试法,得过诺贝尔奖。他在给本科生讲课时说,你们是怎样读Paper的,会读Paper是你一辈子受用的事情,这Paper不能够先看序言、方法,然后结果,即化时间又给它牵着鼻子走,这是很可怕的。写文章的人就是要牵着你的鼻子看他的文章,让你去相信他写的东西,但你先不要去相信他,拿到文章后,先看题目、摘要,然后就去看图1,因为结果都在图里,不要借助任何帮助的情况下,先给图1下一个你自己的结论,然后再看图2,也下个结论,等到你把几个图都看完以后,再下个结论,然后去看文章,结果会发现你的结论经常与作者的结论不一样,二个不一样的结论,那总有一个是错的,这时再去看文章,是你的错,还是他的错,也许你没有看清楚那是你的错,也许是他的解释错,这样的话,你的收获是很大的,而且速度也很快,不会被他牵着鼻子走。我评审文章一般不看讨论,因为有误导现象,专门领着你去上他的圈套,所以看Paper,首先了解他要探讨怎样一个问题,这是一个大框架,以及问题的重要性,假如是个吹毛求痴的小问题,who cares。然后用的实验方法是否能够回答这个问题,如一个分子在细胞里面是怎么动的,用光学显微镜是没法看的,这肯定是胡说八道。一篇文章一定要有它的闪光的思想,如在一篇文章中有出人意料的新观点,而且新的观点是否有实验结果来支持,如果实验结果没有支持新的观点,那样的文章要被拒绝。但是很多这样的文章也照样发表,所以你自己不一定要相信作者的观点,自己要有自己的想法。 下面我想说,希望你们养成这样一个习惯,每周阅读CNS,你们知道CNS是什么意思,有人说是中枢神经系统(课堂上引起哄笑)。CNS是Cell、Nature、Science, CNS 每周出一期,要养成一个习惯浏览一下文章的目录。我经常会问自己,为什么这篇文章会发表在CNS杂志上,如果能坚持一个学期下来,你必定会有很大的收益。我这个习惯是在读研究生时养成的,每周我与几位同学一起网上浏览,这周Nature、Science上发表了哪些文章,当然很多东西你不懂,偶尔有一个东西你懂,你就会问为什么它可以发表在Nature、Science上,久而久之,你就养成两个习惯,一个是批判精神,很多已经发表在Nature、Science上的文章,都有漏洞,所以要学会批判。过去我念书的时候,老师讲要是能找出论文的错误,你就及格了。有一次生化考试,内容是对发表在Scientific American杂志上的一篇文章找错误,Scientific American的文章往往是一个非常成熟的工作,一位非常有名的科学家写在这个杂志上的文章,我们的考试是对发表在这个杂志上的一篇综述找错,这篇文章写错了,叫大家找。结果大家傻了,这有名的大杂志怎么会有错,所以就是要有批判精神。另一种你要养成欣赏别人做得好的工作,如到音乐厅去听音乐或到展览馆去欣赏艺术品一样。其实做科学家是很有趣的,政府给你出钱,让你玩,你如同每天在听音乐,每天在看电影一样,那有什么不开心的。 怎样的科学工作是好的科学工作,如果今天我前面所讲的内容你没有听进去的话,那现在讲的内容是最重要的,这是贯穿于你每天的工作之中,你对人家要有这个要求,对自己更要有这样的要求。没有好的工作,再有写作的技巧,也是没用的。怎样的工作算是好的工作?有三个基本要求,缺一不可。其一,必须被公众认为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科学问题,你一说出来大家都点头这是重要的问题。其二,要有创新的概念,DNA的合成过程大家都知道是重要的,问题是怎样在你的工作中体现出来。在蒲先生的实验室里你写实验设计,蒲先生经常会问你两个问题,第一,你想到的问题,你的竞争对手有没有想到,如果他已经想到,那么就扔垃圾筒。第二,他没有想到,是你想到的问题,但能发表在Nature、Science杂志上吗?虽然科学工作不是以发表Nature、Science为目的,但是你的工作达不到这样高的水平,那也要考虑是否要去垃圾筒。所以我们有好多这样情况,文章投Science被拒绝,投Nature被拒绝,投Nature Neuroscience被拒绝,最后投Journal of Neuroscience也被拒绝了,碰到这样的情况蒲先生会说,你有二个选择,第一垃圾筒,第二你自己拿去,我的名字不要放上去。其三,如有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而且别人想不到的,但能否过得了关,要看结果是不是可靠,结果是否被人信得过。这个问题怎么做呢?过去我在国内学习的时候,有一个我们十分崇拜的人,就是张香桐先生,你去看他的文章,他要阐明一个观点,会从三至五个不同的方面来证明。他有一篇文章,发现下丘脑有一些神经元是痛敏感神经元,为了证明这一点,他工作做得很地道,针刺时放电会不会增加,不痛时放电会不会下降,针刺时,烧烧屁股会不会痛,从方方面面来加以证明。你说他的工作非常innovation或very, very important吧, 也不见得,但结果是非常可信的。我见过有的文章做了一种结果就投出去了,人家不会相信的,特别是重要的文章。我在斯坦福大学有位熟人,我知道我的很多文章在他手里败下阵来。我问他,你是怎样审文章的,他告诉我,他评审有一个基本原则,文章一到手第一反应是拒绝,然后再到文章中去找,找到足够的证据来改变我的拒绝,我才考虑去接受,所以你的实验结果一定要用多种方法、从多种角度,反反复复来证明。这是对得起别人,也对得起你自己。不要过二天人家认为你的文章是错的,你会没面子的,所以结果一定要非常可靠。如果你们的文章能符合这三个要求,进不了最好的杂志,那你来找我(笑)。 其实要做这三点对全世界搞科研工作的人来讲都是件不容易的事情。在中国各种条件都比较差的情况下,我的加上第四点,你做的工作要unique and unusual, 就是要独特非凡。你的科研工作一定要有自己的特色,你要能做出来的东西,人家做不来,而且是unusual的科研工作。举例,我在哥仑比亚大学时,生物系有20多位教授,每年要招20多学生,然后学生可以选教授,选来选去,很多是考虑二个实验室。一个实验室,他做的是非常重要的问题,转录是怎么转录的,他把转录中的二十多个蛋白一个一个都克隆出来,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是怎样的,他的工作很过硬,没话可说,而且每篇文章都是很扎扎实实的,过硬的文章,发表层次很高。他的基本要求是,到他实验室去的学生要毕业的话,不管你做多少年,要有三篇第一作者的文章,每篇文章的标准都订得很高,所以这三篇文章的量很重。他的实验室还有个基本情况,美国工作日每周五天,这与国内一样,他说他每天晚上11点钟回家,你如果每天要比他早回家的话,就不要到他实验室去。他的lab meeting是星期天早上8:00, 那正好是睡懒觉时候,一开就是半天。他的实验室是靠埋头苦干,拼命用功,每人进实验室时发一件棉袄,实验室有一个很大的冷库,在冷库里一呆就是半天,纯化蛋白。所以这个实验室训练很扎实,保证你有好的文章,如果想要早毕业没门,至少在实验室里要泡上6~7年,出来保证有好的出路,学生要是雄心勃勃的,会选择他的实验室。如果不想work very hard,你就不要去他的实验室。另一个是蒲慕明先生的实验室,这是截然不同的实验室,平均每三个月换一个题目,有很好的idea, 做不出来就放弃,连续做到第6或7个题目,做顺了,几个月就结题,发个Nature文章。我后来仔细研究了一下这些文章,特点不是靠死打死拼,是靠自己有力的新颖的思想而取胜的,很多东西都是人家想不到的,一旦被你做出来一定是个创新性的工作。后来我与蒲先生谈了这个事情,我说为什么你要选这样题目,而不选辛辛苦苦地去做总会有结果的题目,他说做科学有二种人,一种叫纽约马拉松,纽约马拉松是全世界有名的,一年一次,你要赢这个马拉松比赛,你要very good,要work very hard,拼命练习,肌肉很发达,还要起跑快,每个地方都不能失误。这种科学家叫纽约马拉松式的,本身条件好,又work very hard,而且起步快。第二种叫做纽约导游,导游在纽约或上海都有,一帮人后面跟着,他拿着一面小旗子,他指向哪儿,一帮人就跟到那儿。他认为这方向走错了,再朝另一个方向走,大家跟着他走,他不用跑得很快。这种叫做纽约导游,要做一个另路人,要开创新的,不用跑得很快。最后我引用一句杜甫的诗句:语不惊人誓不休。他每个句子都让人拍案叫绝,句句非常精彩。他不是随随便便就写,也不是天才,但他每次想句子就想跟人家不一样。(未完待续)
1197 次阅读|0 个评论
SCI/SSCI杂志影响因子“源头”简易查询方法 分区分等【Updated】
liuli66 2013-6-26 10:49
SCISSCI期刊总列表(2014年版)分区和分等20160401.xlsx 20160401 看了不少关于SCI/SSCI(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期刊影响因子的博文, 很少发现有人给出其所获得影响因子的源头和来源(为啥?LL可不 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 LIULI个人,总是提醒自己及自己的学生,写东西一定“标出处”;俺可不敢要求其他人一定要这么做。 LL在黑暗中摸索出来了SCI/SSCI(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期刊影响因子查询方法, 无私滴贡献出来,与大家分享: 1)输入 http://admin-apps.webofknowledge.com/JCR/JCR?PointOfEntry=HomeSID=4EoL4Jfjdpkl7kGfO@M 进入页面: 2)举例说明:LL查询SSCI,看看public understanding of science 获得public understanding of science影响因子为1.724(2012年)。这在文科期刊中,影响因子是相当高滴。 3)再举例:查XX类期刊影响因子;比如查management,可获得你关注的杂志,如: BTW:Li Liu在其中两个杂志上发表过文章。 OK,现在你可以DIY了,想查啥就查啥,随便查!
个人分类: 教与学|334 次阅读|7 个评论
2013年最新SCI杂志影响因子——论文投稿版
热度 2 ChinaAbel 2013-6-21 17:39
6月20日凌晨,汤森路透(Thomson Reuters)发布一年一度的最新的SCI杂志影响因子!本版本共包含8411种SCI收录的期刊,按照字母顺序排列,可复制粘贴编辑,方便大家直接查询想了解的期刊信息。 2013最新IF_完整精简版——论文投稿版.xls 2013最新IF_(8411种完整版).pdf
8038 次阅读|4 个评论
英国医学杂志(BMJ)和美国医学会刊(JAMA)没有被SCI剔除
xupeiyang 2013-6-21 09:51
今天早上看到王博友的这个消息,我请教了宁笔老师,自己也查了刚发布的2013JCR,这两个医学名刊应该没有被SCI剔除。我们进一步去查核。 王雪强 2013年被除名的著名医学期刊--英国医学杂志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506928-701366.html xupeiyang 2 小时前 宁老师好,这个消息属实吗?你提供的名单里没有见到呢。 2013年被除名的著名医学期刊--英国医学杂志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506928-701366.htm l 宁笔 ningbi 1 分钟前 从SCI数据库可以查到这两个期刊的2013年文章,从MasterJournal List中可以查到这两个期刊,从JCR可以查到BMJ。应该不存在被剔除的问题的。 十分感谢宁老师,刚才我也从JCR查到了BMJ,但JAMA怎么没有呢? 许培扬 2013-6-21 09:33 英国医学杂志(british medical journal)编号1422, brit med j 影响因子 17.215 2012年JCR中有啊 许培扬 2013-6-21 07:41 JCR2012中被镇压的期刊(不公布影响因子)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408109-701102.html 没有见到这两个期刊呢?
个人分类: 科学出版|4431 次阅读|0 个评论
让学者揪心的影响因子
热度 20 孙学军 2013-6-21 07:53
每年 6 月 19 日前后, 8000 多份国际期刊被一个美国公司公布可反映杂志质量指数,这些数据只是简单利用这个杂志过去一定时间内发表的论文在此后某一年被引用的平均次数,这可是一个3年级小孩就可以掌握的一种数学计算方法(平均数计算,不过不少高级知识分子并不了解)。具体计算有 5 年的影响因子和 2 年的影响因子,理论上几年的都可以计算,也可以每个月,每个周,甚至每天都可以计算出影响因子。但这样的计算比较麻烦,该公司为节省开支,维持自己的神秘感觉,每年只公布一次。所以说这个数据本身就存在炒作的嫌疑。 每年 10 月的诺贝尔奖,是超级贵族的选秀,是学术领域的奥林匹克运动会冠军颁奖,每年 6 月的杂志影响因子本是杂志评价排行榜,而且是一个存在很多问题的排行,但这个活动对许许多多的普通科学工作者,或者科学家们而言,这是一次不大不小的学术展示活动,许多人暗自查找自己去年发表的论文是多少影响因子,这个数改变了多少,是否超过 10 分,是否超过 5 分,因为这是决定许多许多其他相关利益的大事。 有一师姐。生物化学专业,多年梦想能在 JBC 上发表几篇像样的论文,因为她听说有前高人因为 3 篇 JBC 获得国际最高学府的青睐,得到作博士后机会,然后在高起点上发表 Nature 系列数篇,回头被千人了。这是多么令人神往的科学家之梦呀,苦干 3 年终于有了篇 JBC 。庆功会开了没有几天,师姐的突然脸色大变。后来打听才知道, JBC 分数没有达到 5 分。博士毕业没有指望了。 有一师弟弟。平时优哉游哉,工作集中在神经胶质细胞,这个领域热点的很,大牌论文经常出现在 cell 、 Neuron 等。他的工作很一般,了无创意,虽然细胞、动物、基因作了不少,但创新性太差。经过几次的拒稿,最后终于在 Glia 杂志发表,前几天眼里呈现出幸福的光芒。后听说这个杂志刚从去年的 4.999 ,变成今年的 5.001 。怎么能不让人心跳,就是奖金都从 2000 元直接增加到 30000 元, 15 倍的增值。这是怎么样的差别,天壤之别呀。 有一师哥,苦干 3 年,发表在 6 分杂志一篇,今年遇到重大打击,这个杂志竟然被这个可恨的美国公司给镇压了,开始不知道这个含义,原来是有一些杂志存在自我炒作的嫌疑,暂时不公布影响因子,但这些杂志仍属于数据库,也就是暂时给于处理。但没有了影响因子,就象没有了灵魂的人,就象没有了心脏的比干。算不算核心杂志都值得怀疑,更别说 5 分以上了。近闻有一老兄更苦,好不容易发表了一篇30多分的杂志,等着30万学校奖金,听说今年这个杂志竟然也被镇压。这是多么大的落差。 (本文纯属虚构,不要对号入座)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11764 次阅读|21 个评论
新杂志Journal of Orthpaedic Translation (JOT)欢迎投稿
郑玉峰 2013-6-21 07:52
Dear All, We proudly announce the launch of Journal of Orthopaedic Translation (JOT), an international journal and a new Official Journal managed by both Chinese Speaking Orthopaedic Society (CSOS) and the International Chinese Musculoskeletal Research Society (ICMRS), in place of JOSR. It’s both an online access journal ( http://ees.elsevier.com/jot ) with quarterly printed copy available upon subscription. JOT aims to publish high quality papers that identify and fill scientific knowledge gaps at the junction of basic research and clinical application (from bench to bedside) or community application (from bench to community) for the advancement of Orthopaedic Translational research. JOT welcomes the submission of high quality manuscripts (original research papers, reviews, editorials, perspectives, letter to editors) that meet the general criteria of significance and scientific excellence. Papers may be submitted from musculoskeletal and related fields. Suggested content areas include: Animal models Biomaterials Biophysical stimulation Clinical trials Diagnostics Health promotion Industries and markets Medical devices and implants Nutrition and drugs Regenerative medicine Regulations and policies Rehabilitation Pls visit http://ees.elsevier.com/jot for more details on editorial board, scope and submission procedure. inviting submission.pdf
12123 次阅读|0 个评论
远水楼台怎得月
热度 2 maxguang 2013-6-21 02:28
今天的两件事很触动我,第一件事是review了刚刚出炉的2012年度SCI杂志影响因子,顶级杂志依然顶级,自己发过的有升有降;第二件事是帮老板查了几个美国流行病大队列发表过的关于mortality的文章。两件事放一起,给我的触动是,绝大多数用这些大队列的同行(很多是学生或者博后)发的都是顶级杂志,不管文章立意多简单,就算这个topic之前已经很多人都做过,但是用这个大数据一作,立马就是NEJM或者LANCET,JAMA。 在美国很多数据是公开的,比如NHANES,但是也有很多大队列的数据不是公开的,或者数据中很多指标不是公开的,而有权使用这些数据仅仅是少数人,自然发文章也就是这些少数人以及其学生组员的事了。所谓近水楼台先得月,在公卫领域,在以数据分析为依据的流行病学领域,这点更是明显。 于是对于我们这些远水楼台的人该怎么办呢?要么,努力挖掘新思路新想法新方法,在创新性Innovation上下功夫,创造出动静来让月亮上的评委看到我们的灿烂价值;要么,潜心积累也弄出个坑来蓄足够多的水;要么,一步一步往近水楼台爬吧。 换句话说,杂志影响因子并不能说明文章的真是水准,而且,在顶级杂志发了文章的人也不能说明水平就是顶级了,因为中间的“楼台与水”的效应太明显了。
3587 次阅读|2 个评论
SCI杂志用什么词作杂志名-词频排序
热度 1 lixinhai 2013-6-20 23:31
张小鹏 把最新的SCI影响因子贴了出来。我想看看Thomson Reuters公司收录的这些主流杂志喜欢用什么词作杂志名。我把8411个杂志的名称混合起来,对词频进行排序,发现SCI(science)出现频率最高,是537次。RES(research)、INT(internatinal)依次递减。对于各个专业,医学杂志最多,其次是工程、化学、临床、数学、生物和物理等(图1)。图1中纵坐标是单词出现的频率。 图1. 2012年SCI杂志名称的词频排序 我还有一个2009年的SCI杂志影响因子库,其中有杂志名的全称。这个库只有5971个杂志。 同样几个虚词(journal、research、science)频率最高。专业类engineering第一,medicine第二,chemistry第三。区域类American第一,European第二(图2)。 图2. 2009年SCI杂志名称的词频排序 画图的R语言代码如下: JJ = read.table('clipboard', header=F, sep='\t') #拷贝Excel表中的文件名,读入JJ SS = c(unlist(strsplit(as.character(JJ ), ' '))) #分词 par(mfrow=c(2,1)) #设定图的排列方式 barplot(sort(table(SS), decreasing = T) ,cex.axis=.8, cex.name=.8, main='Rank 1-20') barplot(sort(table(SS), decreasing = T) ,cex.axis=.8, cex.name=.8, main='Rank 21-40')
6199 次阅读|1 个评论
2013年被除名的著名医学期刊--英国医学杂志
热度 1 qiang897 2013-6-20 23:26
2013年被除名的著名医学期刊 今天在查一些著名的医学期刊,突然发现两个杂志被除名了,实属意外之极! 不知是否有人帮忙解释下,O(∩_∩)O~ 被除名的杂志: 1、英国医学杂志(british medical journal) 2、美国医学会-内科杂志( JAMA Internal Medicine ) 顶尖的医学杂志竟然都会被SCI除名,不知为何??
5587 次阅读|3 个评论
食品科学技术类杂志终于有了影响因子超过5的了
热度 1 qiqihaerdaxue 2013-6-20 03:49
1 COMPR REV FOOD SCI F 1541-4337 1046 5.053 4.792 0.267 30 4.8 0.00286 1.359 ​ 2 CRIT REV FOOD SCI 1040-8398 4667 4.82 6.261 0.851 67 8 0.00775 1.673 ​ 3 ANNU REV FOOD SCI T 1941-1413 220 4.683 4.683 1.125 24 2.1 0.00097 1.353 ​ 4 MOL NUTR FOOD RES 1613-4125 5656 4.31 4.89 0.527 169 4 0.01937 1.21 ​ 5 TRENDS FOOD SCI TECH 0924-2244 5799 4.135 5.5 0.548 62 8.2 0.00849 1.407 ​ 6 FOOD BIOPROCESS TECH 1935-5130 1839 4.115 4.994 0.297 323 2.7 0.00466 0.773 ​ 7 FOOD HYDROCOLLOID 0268-005X 6307 3.494 3.525 0.953 213 5.4 0.0127 0.774 ​ 8 INT J FOOD MICROBIOL 0168-1605 17723 3.425 3.938 0.579 342 7.4 0.03119 0.993 ​ 9 FOOD MICROBIOL 0740-0020 5173 3.407 3.894 0.555 191 5.4 0.01266 1.021 ​ 10 FOOD CHEM 0308-8146 41375 3.334 4.072 0.589 1666 5.2 0.09116 0.854 ​ 11 CHEM SENSES 0379-864X 3798 3.222 2.932 0.733 75 8.5 0.00612 0.916 ​ 12 FOOD CHEM TOXICOL 0278-6915 14526 3.01 3.215 0.591 690 5 0.02872 0.671 ​ 13 FOOD RES INT 0963-9969 8180 3.005 3.378 0.556 502 5.5 0.01709 0.809 ​ 14 AUST J GRAPE WINE R 1322-7130 1405 2.958 3.127 0.41 39 7.4 0.00269 0.888 ​ 15 J AGR FOOD CHEM 0021-8561 76046 2.906 3.288 0.417 1528 7.9 0.10718 0.745 ​ 16 FOOD ENG REV 1866-7910 111 2.806 2.659 0.067 15 2.4 0.0005 0.697 ​ 17 MEAT SCI 0309-1740 12584 2.754 3.039 0.486 346 7.5 0.01602 0.601 ​ 18 FOOD CONTROL 0956-7135 5632 2.738 3.006 0.588 468 4.6 0.01379 0.663 ​ 19 FOOD FUNCT 2042-6496 366 2.694 2.704 0.545 134 1.6 0.00114 0.602 ​ 20 J FUNCT FOODS 1756-4646 388 2.632 2.742 0.327 110 2.6 0.00125 0.555
10490 次阅读|1 个评论
经久不衰的《柯蒂斯植物学杂志》
IrisXTBG1 2013-6-17 17:06
Curtis's Botanical Magazine 《柯蒂斯植物学杂志》,是世界上历史最悠久的植物学杂志,由William Curtis1787年创办。 杂志原名 The Botanical Magazine 或 Flower-Garden Displayed ,后来逐渐以《柯蒂斯植物学杂志》广为人知,并以此作为引用方式。 在漫长的两个多世纪里,这本杂志有过William Curtis ,John Sims ,Hooker 父子,Otto Stapf, Robert Sealy ,David Hunt , ChristopherGrey-Wilson ,Victoria Matthews ,Brian Mathew 和现任的Martyn Rix 等多位声名显赫的主编。这个杂志也聚集了众多著名的植物插画家:Sydenham Edwards, James Sowerby, Walter Hood Fitch, LillianSnelling, Stella Ross-Craig, Margaret Stones, 目前 供职此杂志的主要艺术家是Christabel King ,以及其他几位当代的英美植物艺术家也为杂志绘图。现在这个杂志由丘园主管,依然保持着它的影响力。 这本杂志的读者定位:对具有园艺价值的植物新种感兴趣和热爱植物插画的两类。杂志文章都是由植物学家们撰写,描述植物的历史、生境、普通观赏植物和珍稀、濒危和植物新种的植物信息。每种植物都会有配有插图, 最初的植物插图是在铜版雕刻上手工上色,这些作品已经成为收藏珍品。1830 后,平版印刷代替了雕刻,但上色依然是手工,典型的高成本、劳动密集型工艺。直到1949 年彩色印刷术发明了,才取代了人工上色,现在大多数的原始插图都永久收藏在丘园图书馆里。 这本杂志对植物艺术在全世界范围的传播作用巨大。 创始人:William Curtis,植物学家和昆虫学家,在创办这个杂志之前出版了《伦敦植物志》( Flora Londinensis ) 最初的杂志封面,内容好复杂,但对此杂志也有不少的信息。可以从封面和创刊前言得知: 这本杂志并非学术性杂志,提供的植物信息也主要关于从各国引种的观赏植物,科学知识的介绍主要是采用林奈植物分类系统,以及Philip Miller(1722年后一直供职于切尔西药用植物园)的园艺植物信息。一方面是为18世纪下半叶英国兴盛的植物学文化里广大植物学爱好者们普及植物知识,另一方面为园艺爱好者们提供栽培信息。详尽的文字描述后,每种植物都配有精美的插图,而且插图都尽可能参照植物活体绘制,让色彩接近自然本色,加上所有插图都靠人工填色,可以想见在那个时代每本杂志的人力成本有多高。 从柯蒂斯本人编写《伦敦植物志》(这本植物志全是伦敦地区的本土原生植物)的经历和他本人的意愿看,其实这本杂志最后成型有些违背他的初衷,在一定程度上迎合了当时的大众口味,主要关注的是花商和园艺人喜欢的外来花卉,如经过栽培改良的重瓣花(当然有的是经过自然突变导致)。尽管如此,柯蒂斯还是为次杂志费尽心血,让此杂志成为人们理性的消遣读物、并提供公众可用的知识,是他的一大动力。 柯蒂斯的理念显然受到了当时植物学流行文化的影响: 林奈植物学在英国的流行,让大多数人采用了他的分类系统,柯蒂斯植物杂志也不例外。 充分利用植物学流行的良好机会,让植物学走向市场化,成为消费品。 定位在公众的植物学普及,而不是学术,这样的杂志在启蒙运动后的科学文化中是大众把科学当作爱好和消遣的方式之一,其他方式还有:文学写作、博物学艺术、文化沙龙和公共讲座等。 18、19世纪的植物学发展与殖民扩张密不可分,西方社会热衷于外来植物,柯蒂斯也因此部分迎合了大众口味。 创刊号的第一幅插图,居然是一种鸢尾,由画家James Sowerby绘制。 Iris Persica ,原产波斯(现伊朗),花期二三月,因为花期早、花形好、香味浓等特点深受园艺爱好者们的青睐。杂志提供了植物在林奈分类系统的所属纲和目,简单的拉丁文描述,以及林奈《植物系统》里的科学描述和Philip Miller园艺植物描述等四种参考来源,也介绍了植物的栽培信息。 再贴几幅杂志中的插图:
5299 次阅读|0 个评论
我看现在很多杂志 一半被中国人占了
热度 5 wangxiong868 2013-6-15 21:51
中国科研的进化 1 开始发文章,要SCI, 2 开始领悟,不仅要SCI 还要开始占领好杂志 3 终于领悟 文章不是一切 慢慢开始有些实际的重大突破 比如诺贝尔奖级别 4 终于领悟 真正的研究是将来能在教科书留下一笔的东西,作为人类文明的财富传递下去的东西 现在进行到了2
2273 次阅读|6 个评论
为什么说在我朝办科学类杂志纯粹扯淡?
热度 4 duke01361 2013-6-13 01:05
为什么说在我朝办科学类杂志纯粹扯淡? 有感而发 最近我组向我朝两家SCI科学类杂志投稿。 一家杂志发回专家审稿意见:支支吾吾一通,基于这样的审稿意见,编辑费尽了心思找理由拒了稿。闹到我觉得从此不宜再向这家杂志投稿,因为这家杂志找不到明白人。尽管这家杂志先前已经发表了我3篇论文,但此一时彼一时也。 有一篇述评文稿,主要是基于我们的研究成果对特定领域进行一个梳理,投了了一家杂志。随后这家杂志则告诉我们,引文一般不超过30篇。我觉得这个也很难控制,如果是一篇述评类文章,有些文献不引用,是大错误;引用,肯定超过30篇引文规定,也是大错误;这样让作者陷入两难的地步,编辑大人于心何忍?! 我真时地感觉到,我朝编辑及其附属的杂志社都在挖空心思想提高其杂志的办刊水平。可谓其心可鉴。但似乎我朝确实没人,很难找到把一个行业说清楚地专家? 或者好像很赌气地做出了好多让人为难得规定! 这个样子很难吸引优秀的稿件,因为您那一套规定让人家感觉其名莫妙! 哎!
个人分类: 先哲也闲着|5361 次阅读|7 个评论
[转载]中药药理 SCI杂志
热度 1 wjs2000 2013-6-9 22:12
具体的投稿还是要根据你文章的主题内容、整体质量、对审稿周期及难度的要求等决定,再就是好好查几个目标期刊的guide for author和该杂志既往是否有发表中药总成分方面的文章。 一般而言,欧洲的学术杂志对中药的接收度好些,而美国的杂志一定要明确其药物成份及化学结构,对于中药及复方的研究文章大多会要提供中药指纹图谱的。下面介绍几个供了解参考。 1.Cancer Letters,IF=3.504,这个杂志审稿周期很短,对中药的认同度也不错。 2. Phytomedicine,IF=2.4,此杂志在Guide for Authors审稿周期平均在三个月左右,药学专业。 3.Fitoterapia,IF=1.2,此杂志特别适合植物/中药的单体的相关药理学/药学研究的内容。每年8期。观察此杂志出版的文章,大多数的审稿时间较长。 4.Cancer Science 是3分多的日本杂志。审稿周期也很快,其Guide for authors称审稿周期在25天左右。是肿瘤专业的杂志,也收过中药的相关文章,但也不多,能否接收还要看文章整体质量了。有时遇上的Reviewer的意见可能有点挑剔。 5.Journal of Pharmacological Sciences(JPS),IF=2.599,是日本药理学会的直属杂志之一,2004年以前叫Japanese Journal of Pharmacology,改名前10年左右的IF一直在1.2-1.5分,改名后两年内就进入2分层次至今。JPS对中药的相关研究文章认可度可以。 6.Life Sciences, 2.4左右 7.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Molecular Medicine, 2.5 8.journal of ethnopharmacology 爱尔兰的杂志,难度适中,IF 2分多。 JEP对中药的相关研究还是很认同的,对中药及复方也不用一定要提供中药指纹图谱来说明成份的可靠性。其Guide for Authors中明确提出:收录文章研究的植物药一定要有“应用的传统性”,JEP非常适合中药复方的研究。这也体现了JEP之所以名为《传统药学杂志》的办刊宗旨
8676 次阅读|1 个评论
科学杂志
热度 7 kepusuowdp 2013-6-8 22:02
科学杂志,也被成为大众科学杂志,是致力于详细报道当前科学和技术进展以及科学和社会议题的大量发行的出版物。科学杂志的读者主要包括专业的研究人员以及对科技感兴趣的非专业人员。其内容主要包括聚焦于科学的报道,封面文章,采访,信件,评论,照片,专栏,评论性文章等,这些内容通常是主流大众媒体的原始资料。全球最著名的科学杂志包括《科学美国人》、《新科学家》以及《连线》。 大众科学杂志通常得到科学事业的赞同和支持。科学社会学家认为这些出版物是他们所谓的科学传播的显性模式或者翻译模式的一部分,或者说是“权威阐述”(canonical account)的一部分,科学家生产出的可信赖的知识通过杂志转译给非专业认识。科学普及被认为开端于科学结束的地方。 作为翻译模式的一部分,科学杂志传统上服务于科学的制度性目标。这些出版物强调科学对自然探索并发现可信赖知识的能力,强调科学对人类问题找到功利性的解决办法的潜能,并且提升科学作为一项需要政治和公众支持的事业的地位。也有人批判说科学杂志用新发现、发明和所谓的突破,而非对科学政策或者科学研究的社会启示的批判性评估,来达到取悦其读者的目标。 对翻译模式的批判认为科学杂志是科学传播连续性的一部分,也是受众为不同群体的知识生产的原始形式。科学杂志能影响到正规的科学过程,因为研究人员通过阅读杂志可以了解到他们专业领域之外发生的事情和研究进展。这种通俗的理解会融入到正在进行的研究工作中。因而,并不清晰科普结束于哪里,而科学开端于哪里。 欧洲和美国的出版史 在过去的两个世纪里,科学杂志在欧洲和美国发挥了不同的作用。由于19世纪后半叶大众传媒和科学专业化的出现,大众科学杂志开始在伦敦和巴黎繁荣起来。Susan Sheets-Pyenson描述了出版商,社会改革者以及志愿协会如何创造了这些用来传播科学知识的廉价的科学杂志,而急剧增加的富有且悠闲的社会精英阶层利用这些杂志来改善他们的生活质量。科学杂志还通过给读者提供了激进的政治文学的替代品而提高了社会的稳定性。 然而,英语期刊并不是单独地反应了同时代学院科学或者“高科学”(high science)的关切。它们促进了包罗万象的业余科学,并通过建自己对于科学调查的观念、拥护归纳法优越论者以及任何人都可以开展实验性科学等方式培养了一种“低等的”科学文化。 英语杂志被分为一般科学出版物,博物学出版物,以及机械出版物。杂志的名字包括《Penny Mechanic》、《知识观察》(Intellectual Observer)、《Magazine of Science》、《大众科学评论》(Popular Science Review)以及《Magazine of Popular Science》。在18世纪60年代以后,随着科学变得更加专业化,科学期刊越来越聚焦于“高科学”以及专业研究人员,虽然他们还持续关注业余科学。在20世纪初的英语出版物包括《知识》(Knowledge)、《征服》(Conquest)以及《Armchair Science》。《探索》杂志出版于1920年,是由C.P.Snow编辑的,它强调的是科学在鼓励知识分子以及道德发展方面的潜能。 法语期刊并不鼓励业余科学,相反它们报道的是专业学院科学方面的工作。早期的杂志涉及到的是向读者提供实践性议题的有用知识,包括农业,园艺以及卫生学。这种类型的出版物的一个例子就是《Journal des connaissances usuelles》(Journal of common knowledge),它一度拥有132000名订户。1852年之后,一种新形式的期刊开始取代了上述杂志,这种期刊聚焦于传播专业学院科学的工作。法语中的术语“vulgarisation”(类似于英语中的popularization)被用来描述向普通公众转译专业的科学知识。随着法国社会城镇化以及工业化的不断提高,包括《L’Ami des science》(The friend of science)以及《La Science pour tous》(Science for all)在内的出版物也强调科学的功利性应用。 在美国,19世纪中期到20世纪初期,科学杂志成为传播新兴的科学文化形象的主要渠道。把业余爱好者和资深研究人员组成的新生科学共同体作为主要目标的科学杂志把科学融入到了美国文化之中。Matthew Whalen和Mary Tobin注意到有些杂志强调了科学和美国文明之间共同的特点,即自我修养,自我教育,道德上的进步以及知识的用途。 《科学美国人》是于1845年发行的周刊,该杂志的副标题是《工业和事业的促进,机械和其他进展的期刊》。在1850年,该杂志成立了第一个美国专利代理分部并给发明者提供建议。类似的是,1872年出现了《大众科学月刊》(Popular Science Monthly),其目标在于公众教育,其第一期登载了英国哲学家Herbert Spencer的一篇文章,他呼吁科学家应该学习一些社会学。这个杂志传统上的竞争对手是《大众机械》(Popular Mechanics),该杂志也是于1902年创立的月刊,并且致力于技术和工程的普及以及其读者技术能力的提升。这些杂志的目标都是对其读者进行教育。在19世纪和20世纪的世纪之交,随着科学变得更加有组织性,这些出版物也开始更趋向于专业化。 在二战后,随着美国的领导人强调(公民)需要理解大众科学以促进工业进展,商业出版商看到了大众科学杂志领域中的商机。在1935年,McGraw-Hill出版了《科学画报》(Science Illustrated)这本目标受众为广大读者的月刊,它也成为《大众科学月刊》的主要竞争者,但是三年后它变成了折叠式的,主要原因是广告的缺乏。商业上成功杂志--比如《科学美国人》--的目标受众则为科技精英。 近期历史和当代的发展 在19世纪70年代晚期和80年代早期,美国科学杂志的相关部门迅速扩张。新出现的三本杂志是《探索》、《Omni》(创刊于1978年)以及由美国科促会出版的《科学80》(Science 80),而这本杂志会根据年份逐年更改其名称(《科学81》(Science 81)、《科学82》(Science 82)等等)。这些杂志利用吸引人的图片和戏剧性的陈述来吸引读者和广告商,同时其目标受众要比《科学美国人》更加普遍。 此时此刻,其他的科学杂志也在出售。《科学文摘》(Science Digest)是于1937年创刊的一本月刊,并于1959年被Hearst Corporation收入囊中。《科学新闻》于1922年由“科学服务”(Science Service)首次出版,而“科学服务”是致力于传播科学方面可靠信息的科学新闻联合服务机构。以科学专业人员以及对科学感兴趣的普通读者为对象的《科学新闻》现在是由科学和公众学会(Society for Science the Public)出版的双周刊,该组织是一个致力于公众参与科学的非营利组织。 到19世纪80年代中期,这些有竞争力的科学杂志部门遇到了经济危机。广告收益的下滑是《科学86》和《科学文摘》消失的主要原因,最后两本杂志把其订阅者的名单卖给了《探索》杂志。在90年代初,美国的大众科学杂志的发行量不足100万份。在1995年,《Omni》出版了最后一期印刷版的杂志,而那时它的发行量达到70万份。结合了大众科学和科幻小说并由Penthouse Publications出版的杂志通常刊载伪科学和异常现象的离奇故事。其最有声誉的部门是科幻部门,其作者包括William Gibson, Stephen King, Isaac Asimov, William Burroughs和Joyce Carol Oates。《Omni》在1998年以前还专门进行在线发布。但是仍然有一些科学杂志幸存了下来。这些幸存下来的当代科学杂志包括:《科学美国人》、《新科学家》、《连线》、《大众科学和大众机械》以及《探索》。 (译自Encyclopedia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Communication)
7284 次阅读|12 个评论
杂志中的科学(二)
kepusuowdp 2013-6-4 22:19
话题 今天的大众杂志和贸易型杂志涉及到广泛的科学话题。另外,编辑和记者们在他们决定如何处理一个特定话题的时候也有很多的选择。比如,2008年《哥伦比亚新闻评论》7月和8月的有关气候变化的文章表明作者可以从下面不同的角度来阐述全球变暖问题:科学的领域,交通问题,技术,政策,经济和国际关系议题。 在以女性为读者的大众杂志中,个人健康通常获得更多的关注。这些杂志,比如《健康之友》(Women’s Day)和悦己(Self),的编辑知道他们杂志繁忙的读者没有时间越多大篇幅的技术性文章。杂志中的文章必须提供有关读者生活的有用信息。因而,运动健身的提示,疾病预防和家庭健康是常见的话题。其他的关注于消费者健康的杂志,比如《健康》、《预防》以及《男性健康》,也有可能报道大众心理、自然疗法以及新医学研究的信息方面的话题,特别是当这些话题和个体健康相关的时候。 涉及到大家都感兴趣信息的科学杂志,比如读者主要是男性的《科学美国人》、《大众科学》和《探索》,涉及到更广泛的科学议题,包括医学方面。双周刊《科学新闻》有自己的新闻倾向性,它报道最新的科学和研究发现。读者在消费型杂志中阅读到的有关科学方面的话题不仅仅局限于博物学,计算机技术以及天文学。 贸易型杂志一般向在特定的科学和技术领域工作的读者传播科学。因而,它们的话题聚焦于近期的研究以及进展,政府的政策决定,以及本领域中的重要人物。比如《光谱学》杂志的目标受众就是材料分析的专业人士。例如在其中的一期中,读者可以找到有关便携式红外设备以及从历史的角度对1895年伦琴发现的X射线对世界影响的信息性文章。 出现在杂志中并以儿童为目标读者的科学话题通常包括动物,自然,生态,科学的奥秘和地理学。儿童杂志《Dig》满足了那些受到考古学激发的年轻人的兴趣,但是其他的则涉及到广泛的议题。相反,普通的儿童杂志,比如《天才少年》(Highlights),通常以报告一些科学故事为特色。 杂志通常也利用读者的兴趣来制造一些特别的主题。致力于环境问题的绿色主题就是一个案例。不仅杂志是科学话题的主要支持者,这些科学话题也出现在大量的消费型杂志中,包括《新共和杂志》、《户外》以及《琼斯母亲》。对媒体进行批判的《哥伦比亚新闻评论》,其 “2008年绿色主题指导”发现这些杂志的大多数内容都是针对高级知识分子的。 实际上,研究表明消费型科学杂志再向普通公众解读技术信息方面做的很出色。1995年有一份评估一系列消费型杂志如何解决乳腺癌技术信息的研究。在这个研究中,研究人员Christine Morrongiello和Barbara Straus Reed发现科学导向的杂志,比如《预防》、《健康》和《科学新闻》,很少出现纰漏,一般来说,与他们研究的其他杂志相比,上述杂志也是读者获取健康信息的最好渠道。其他的研究也注意到杂志,特别是技术性和科学性的出版物,是公众获取科学实践方面相关信息的较好渠道。 文章形式 杂志中有关科学的文章类型和篇幅也不相同。50到300字以内的短篇通常出现在杂志的前半部分,而封面文章通常会有2000多字。1946年8月31日《纽约时报》正版报道了“广岛原子弹爆炸”的有关消息,该文有31000字,当然这是特例。特定杂志的常规读者期望杂志内容的连贯性。他们习惯了编辑遴选的文章类型以及方法。这些常见的文章类型包括服务,调查,档案,叙述和论文。 服务性文章描述了杂志中报道的大量的科学相关内容。这些文章给读者提供了他们可以在日常生活中采用的信息,科学发现的信息,科学发展趋势相关的信息以及专家的建议。这个类型的文章还包括一步步加以解释的指引性文章。 调查性科学新闻可以追溯到出现在20世纪世纪之交的新闻窃听事件,这些文章涉及到揭露不道德的行为,对发现的分析以及通过深入的采访和报道来解决社会关切的问题。这种类型的文章长度要超过典型的服务性封面文章。因而,编辑通常以连载的方式刊登这些调查性文章。 档案性文章详述个体的生活,无论这些个体是名声在外还是默默无闻。编辑们知道读者喜欢读到与人有关的文章。对在实验室或者户外进行科学探索发现的人进行描述展现了技术话题人情味的一面,科学家和非科学家的读者都喜欢这样的话题。档案性文章的长短不一,有些个性剪影不足1000字,而有些则有5000字甚至更多。 叙述性文章以讲故事的方式呈现出一些信息。这些文章采用了很多虚构的技术,比如对话,场景设置以及品性形成。这在想读者展现科学这个行当也是活生生的方面是一种理想的形式。一篇叙述性文章试图通过让读者接近这种情节而产生一种情绪上的共鸣。 论文的范围很广,从对特定议题的高度个性化的探讨到以大量报道支撑的批判性评论。分析和解读是论文的特色。作者本人的风格也得到了展示。这种形式的文章,作者有更多的自由展示自己的风格,智慧,幽默以及沉思。论文中的议题无所不包,没有禁忌,有些科学相关的论文似乎聚焦于博物学,野外以及其他户外的题材。 读者 在杂志的海洋中,读者被界定为在每篇文章上花费大约半小时时间的那些人。杂志读者的数字统计会考虑到报刊亭的销量以及订阅量,还涉及到“路过报刊亭”的比率,它代表的是杂志的二级读者群,他们通常不会购买杂志。对于决定杂志内容的编辑以及想吸引更多广告的出版商来说,谁阅读这些杂志是他们重要的考量。一般来说,大多数研究表明涉及到一般科学议题的科学杂志的读者主要是收入中等偏上的高学历男性。 《生物科学》2006年8月的一篇文章中,记者MargaretWertheim写到八个畅销的科学杂志--《科学新闻》、《大众科学》、《连线》、《博物学》、《天文学》、《科学》、《科学美国人》和《探索》—大约有1700万读者。她对这些杂志订阅者的分析表明这些人大多数都是有着中上等的社会经济地位且年龄在40岁以上并受过良好教育的男性。而在这些杂志中,有22%的订阅者是女性。 其他研究的结果也与上述现象类似。比如,研究表明20%的美国成年人对科学政策较为“关注”。和不关注科学政策的人相比,这个群体的人大多也都是年轻的男性,并且在大学阶段至少上过一门科学相关的课程。同时这个群体中有大约一半的人阅读一份或者几份科学杂志,比如《国家地理》和《今日心理学》,不到10%的人经常随手翻翻一般的科学杂志,比如《自然》和《探索》。 然而, 也应该注意到阅读畅销的女性杂志以及健康相关的杂志的女性人数也数以百万计。这些杂志在每期都会涉及到一道几个科学相关的故事。 儿童也是科学故事的阅读人群。有一些杂志则专门是为这个人群而出版的。比如《Your Big Backyard》把焦点对准在学龄前儿童。而为8到14岁的孩子出版的杂志包括《国家地理(儿童版)》、《Muse》以及《Ranger Rick》。这些杂志中的内容既适合男孩阅读,也适合女孩阅读。 在线杂志 杂志的出版商意识到他们的产品不能只是以印刷版的形式存在了。相反,印刷版和数字版应该都是杂志品牌战略的一部分。对于公众来说,他们可以通过更新且更多的途径从他们喜欢的杂志上获取科学信息了。 通过观察《国家地理(网络版)》就可以知道编辑在向痴迷于网络的公众进行传播的时候是如何利用网络优势的。从2000年开始,在线杂志两次获得美国杂志编辑学会的全国“最佳网站”大奖。只需要轻轻一点,读者就可以通过视频的形式与脊美鲸紧密接触,也可以观看世界奇迹的图片。读者,或者把在线阅读杂志的人称为观看者,可以在线做拼图游戏,上传照片,做测试题,以及通过交互式地图规划线路。 自从19世纪20年代就是科学热衷者榜样的《科学新闻》在2008年从周刊改版成为了双周刊,并且同时在《科学新闻在线》网站上每日更新其内容。在对《哥伦比较新闻评论》的采访中,其编辑Tom Seigfred认为印刷和在线这两种形式的关系是“共生的”。在线网站很好地涉及到每日的科学新闻并且引起纸质杂志的注意力。纸质杂志则刊登在线网站中最好的文章和封面新闻,同时也可以让读者通过在线的形式获取额外的信息。另外,在线杂志和纸质杂志都为2003年7月开通的《科学新闻(儿童版)》提供内容。这个网站的目标人群是中学生,它还提供游戏,实验和科幻相结合的内容。 报道科学的杂志编辑认为网络所具有的动画和互动的特点为解释复杂的话题提供了新的机遇。为持续进展的科学故事进行每日更新的技能也向公众强调了科学是一个过程。博客则可以给阅读纸质杂志的人提供了一个和杂志中出现的记者以及科学家进行在线交流的平台。打开播客,读者可以听到科学家和专家在探讨热点话题。 对于很多出版商来说,他们杂志的纸质版仍有可能是其拳头产品,这本充满图片的雅致的杂志可以让他们忠诚的读者在闲暇时细细研读,推荐给朋友并且放在书架上留给下一代。但是学者建议未来的杂志产业会越来越强调在线杂志,并把在线杂志作为传播科学话题更快更有效的方式。 (译自Encyclopedia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Communication一书中杂志中的科学后半部分)
2458 次阅读|0 个评论
2013年SCI杂志影响因子看点
热度 57 孙学军 2013-6-4 10:37
每年 6 月份,上年度的 SCI 杂志影响因子将会公布,这对许多科研人来讲,特别是一些研究生来说确实是一件大事,因为这个因子决定或影响了这些同志的许多要命的问题。每年这个时候我会提前预测几个比较注重的杂志的影响因子,以让大家提前有所感受,不要到时候感觉突然,引起太大的情绪波动,减少大家产生焦躁心理,因此这应该是善举。 今年看点 简单看一下,今年的影响因子似乎没有什么非常特别新的改变,例如早就退出 5 分的 JBC 继续低迷不振, BBRC 仍继续下调, Plos One 将会发生大幅度降低,这其实也是早就预料到的。有一些著名杂志,如 CNS 的影响因子将继续因为质量而保持辉煌。其中 nature 继续盘升, science 继续下降。 特别会受到关注而且饱受争议的一个杂志是自然旗下的开放获取 Nature Communications 今年有可能达到 10 分,这可是不得了的事情,因为和其他 Nature 系列杂志不同,这个杂志处于快速发展阶段,例如 2010 年只出版 150 篇论文, 2011 年出版 450 篇,增加 2 倍,理论上影响因子会造成非常大的影响,但该杂志影响因子不仅没有降低,反而大幅度增加,其实这个杂志真实的影响因子应该在 20 分左右。这对一个新杂志来讲,只能用赞叹来描述了。 中国学者担任主编的生命科学领域杂志继续看好。第二军医大学药理学教授苏定冯主编的 CNS Neuroscience Therapeutics 将有可能为 4 分, 同济大学校长中科院院士裴钢主编 Cell Research 将会有可能突破 10 分大关,是今年的一大亮点。中国另一个生命科学领域的是 Journal of Molecular Cell Biology ,由 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吴家睿研究员 主编,将会 继续保持在 7 分以上,难得可贵的是,该杂志全部65篇文章清一色属于论著,这似乎太过单一,如果可以增加一些综述和 letter 类的文章,将会进一步推动该杂志的影响力,作为杂志,表面工作还是需要的。 2013 年几种杂志影响因子预测表 杂志 被引用次数 文献数量 剔除水分 影响因子 真实影响因子 水分因子 nature 64475 1703 60405 37.860 35.470 6.7% science 52746 1734 47640 30.419 27.474 10.7% cell 20961 658 20482 31.856 31.128 2.3% PNAS 70465 7379 69632 9.549 9.437 1.2% CRITICAL CARE MEDICINE 4047 680 3823 5.951 5.622 5.9% plos one             JBC 39116 8601 39080 4.548 4.544 0.1% brain 5150 552 5047 9.330 9.143 2.0% stroke 6711 1126 6508 5.960 5.780 3.1% brain res 5771 2065 5767 2.795 2.793 0.1% neuroscience 5275 1751 5273 3.013 3.011 0.0% JOURNAL OF CEREBRAL BLOOD FLOW AND METABOLISM 2058 410 2021 5.020 4.929 1.8% neurobiology of disease 2652 495 2651 5.358 5.356 0.0% nature medicine 7544 338 6950 22.320 20.562 8.5% nature neuroscience 6424 434 6316 14.802 14.553 1.7% Neuroscience Letters 3665 1862 3646 1.968 1.958 0.5% Experimental Biology and Medicine 954 340 952 2.806 2.800 0.2% Biochemical and Biophysical Research Communications 8632 3651 8632 2.364 2.364 0.0% Journal of Neurotrauma 4029 1233 3994 3.268 3.239 0.9% Journal of Hepatology 4709 543 3840 8.672 7.072 22.6% Hepatology 8816 792 7544 11.131 9.525 16.9% Journal of Surgical Research 1636 930 1618 1.759 1.740 1.1%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Cardiology 2972 671 1571 4.429 2.341 89.2% Undersea Hyperbaric Medicine 41 77 38 0.532 0.494 7.9% Medical Hypotheses 932 909 884 1.025 0.972 5.4% Journal of Urology 4585 1316 4489 3.484 3.411 2.1% Cns Neuroscience Therapeutics 468 120 455 3.900 3.792 2.9% cell res 2099 210 1851 9.995 8.814 13.4% Nature comunications 5713 600 5713 9.522 9.522 0.0% Journal of Molecular Cell Biology 460 65 460 7.077 7.077 0.0% protein cell 638 205 633 3.112 3.088 0.8% 为方便转发上传文件如下 2013年杂志影响因子预测表.xlsx 最新影响因子预测.docx 最新影响因子前500强 影响因子-2012前500名.pdf
个人分类: 研究生培养|67244 次阅读|107 个评论
杂志中的科学(一)
热度 1 kepusuowdp 2013-6-3 22:38
杂志,从光鲜亮丽的消费者杂志到技术贸易杂志,是向公众进行科技传播的重要介质。过去,大多数学者把杂志界定为一种定期出版的包含特定主题故事或者文章的印刷品。然而,数字化时代对杂志的构成进行了重新的界定。杂志不在单纯地是一种印刷性的介质,现在杂志还包含在线的内容,它可以提供更多的读者互动,内容延伸,每日更新以及其他无法印刷的特写内容。适合杂志的在线板式恰好涉及到了快速变化的科学本质。结果,越来越多的杂志出现在网络上。 杂志给特定的目标用户直接提供了专业化的内容。编辑们知道他们读者的人口数据以及心理学特征,并且因地制宜地提供相应的故事。这种情况对于报道科学话题的杂志也使用。只有少量关注于读者一般兴趣的杂志,比如《科学新闻》、《探索》以及《科学美国人》,有较大的对各种科学议题充满激情的读者群,更多的杂志,比如《天文学》和《考古学》,的读者群非常狭窄却十分清晰。 读者在他们倾心的杂志,在线的或者印刷的,上寻找的不仅仅是科技方面重大突破的消息和新闻。他们希望这种媒介可以对这些科学发现背后的人们提供一种解读,分析和深入的报道。本文聚焦于各种包含科学故事的杂志,虽然这些杂志不“单单只有”科学内容。 杂志的角色 杂志为他们的受众提供信息获取,娱乐和教育的功能。它们也有其他重要的作用。想想那些几十年来一直在收集《国家地理》的家庭,他们把这本杂志当做百科全书。或者想象一下那些周刊的周年纪念号是如何帮助它的读者识别在过去的一年或者十年间哪些事情是重要的,比如1997年《生命》(life)特刊所做的那样,(你就会知道杂志的其他功能)。作家Carolyn Kitch在她2005年的作品《过去的页面:美国杂志的历史和记忆》中写道杂志给美国人的生活提供了一种重要的社会评论,同时也提供了美国国家文化的公共历史。关于科学方面,她发现《时代周刊》、《新闻周刊》、《美国新闻与世界报道》以及《生命》在对20世纪的前十年进行描述的六个常见的主题的中,其中一个就是技术的积极方面。 杂志议程设置方面也有一定的作用,它可以有助于公众想什么。比如说,研究人员认为《纽约时报》在1960年连载Rachel Carson的《寂静的春天》推动了有关农药危害的全国辩论。类似的是,《美国医学协会期刊》这个有影响力的行业杂志在1962年发行了其他媒体注意到的《虐待小儿综合征(希尔福尔曼综合征)》。根据学者Barbara Nelson的看法,媒体报道的增加使得公众用新的眼光看待虐待儿童的问题,他们认为这种虐待儿童是可以治疗和预防的一种症状。 杂志的另外一个功能就是社区建设。包括《今天的化学家》(Today’s Chemist at Work)和其他行业出版物在内的杂志把相关的专家聚集到一起。个体组成的特别群体在阅读比如以自身存在缺陷的人为读者对象的《Palaestra》杂志或者以糖尿病患者及其看护者为对象的《糖尿病健康》(Diabetes Health)的时候会发现还有人分享他们的关切。 杂志的类型 教科书一般把杂志分为三种类型:消费型杂志,贸易型杂志和组织型杂志。在组织型杂志这个类别中存在着很多同行评议的科学期刊,这些期刊由专业的学会出版,有时候这些学会也和其他私人出版商共同出版,本文对此不作详细探讨。《科学》是一个众所周知的例子。隶属于美国科促会,它虽然也出版与科学和科学政策相关的新闻,但是同行评议的科学文章才是其主要内容。读者可以在这三种类型的杂志中发现科学和技术方面的报道。 根据美国杂志出版人协会的统计,美国的消费性杂志超过7000种。这些杂志通过订阅的方式或者在报刊亭销售,但是也有免费提供的,这些杂志的内容是大家都感兴趣的信息或者是专门的信息。刊登大家都感兴趣信息的一本杂志就是《科学美国人》,它于1845年面世,那时还是一本贸易型周报。在早期,该杂志中充斥着专利和发明方面的文章,包括1877年托马斯爱迪生发明留声机的消息。今天,它已经成为一本月报,科学家可以在这里可以和公众分享技术的发现和研究的成果。《科学新闻》、《探索》和《大众科学》只是众多的关注于大家感兴趣的科学议题的杂志中的几个。很多消费型杂志,比如《天文和望远镜》(SkyTelescope)以及《连线》杂志,报道的是更加专业的大众科学文章。 贸易型杂志也被称为专业性商业杂志,它在专业领域或者行业迎合了读者的需求。据估计美国出版的这种类型的杂志超过9000种。计算机和电子技术在杂志的广告收益方面是首屈一指的。无论这些杂志的话题是否是计算机工程或者航空学,贸易型杂志都有可能存在。比如说,《Vacuum Technology Coating》杂志说明了这些出版物是一个“工程和科学共同体的高科技的科学杂志和实际的贸易型杂志的混合体”。有些广为人知的“只出版科学内容的”杂志在科学共同体看来应该是贸易型杂志,比如《自然》是一个和特定的科学学会没有关联的私人出版商出版的杂志。 组织型杂志包括那些协会和学会发行的杂志,就像很多科学期刊那样,有时候也包括那些被称为公共关系的杂志。公共关系杂志是由企业,非营利机构和政府机构出版的。协会和学会通常把他们出版的杂志提供给其会员,作为入会的一种福利。非会员也可以在报刊亭或者通过订阅的方式获得其中的一些杂志。《国家地理》,《Sierra》和《史密斯森》是相关协会出版的以科学内容为主的杂志的一些案例。一般来说公共关系杂志的目标是描述它们机构的工作或产品。医院,大学和非营利研究机构出版很多高质量的杂志,它们对其读者进行教育和告知,同时也对其组织进行营销。比如,根据《海洋杂志》(Oceanus Magazine)网站的相关信息显示,其杂志强调的是伍兹霍尔海洋研究所科研人员的工作以及包括海洋生命,深海探索以及相关政策在内的议题。 (译自Encyclopedia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Communication一书中杂志中的科学前半部分)
3621 次阅读|1 个评论
[转载]师生接力完成《Science》杂志教育专辑中译
热度 1 kksonne 2013-5-29 11:38
盛弘强 2013-05-28 2013年4月19日,《Science》出版了一本教育特刊:“科学教育面临的巨大挑战”。这本特刊发刊后在国内应者廖廖。但有一群浙大的师生,却自发接力完成了这本5万余字的特刊的英译中的工作。他们希望,自己得益、大家得益,更重要的是,对教育思想和理念的讨论和关注,应该有更多的传播和关注。今天,这本特刊的中译本开始在很多浙大师生中流传。 邱利民是浙江大学能源系低温所教授、校青年教授联谊会的会长,王博是他课题组的博士研究生。4月下旬,王博把新发布的《Science》特辑电子版“科学教育面临的巨大挑战”推荐给了他的导师,邱老师读后深受启发,并将该读物推荐给青年教授联谊会骨干成员,大家看后一致叫好,都觉得其中的观点很有启发性意义,值得更大范围的阅读。 与《Science》上其他的“顶尖”论文受追捧的情形截然相反,这个特辑应声者寥寥。这也说明,无论在美国还是中国,关心教育的人并不如想象的那般多。大家认为,将此专辑翻译出来,扩大影响,也许对推进教育水平的进步和提高是必要的。这样的共识,使得邱老师决定启动这项“紧急任务”。 邱利民说,浙大青年教授联谊会非常愿意组织青年教授为学校的教育教学工作出自己的一份力。我们的成长过程中,离不开很多前辈们的激励和引导,现在我们也应该用这样的方法去带动我们的学生,做些研究之外的事。与文化相关的事,对青年学生的成长是非常有利的。象《Science》这样的纯科学的杂志,都要关心教育,更何况我们本身就是大学教师,从自己的思考出发,为学校决策提供一些可供参考的建议,所谓教授治学,是我们的本份。 特刊翻译工作由邱利民教授带领的CRYOBOAT团队师生承担。从5月13日下午接到任务,到17日早晨初步完成译文,熊炜、 王博、唐媛等十余位研究生分工合作,完成了这份5万余字的专辑的初译,一名研究生和二名教师进行了三轮审稿。为了更精准地表达原文的思想,外语学院翻译学研究所陈刚教授带领MTI团队的师生接手对原译进行专业译校,以使得这本专辑可以更大范围地传播。 学校广播电视台学生团队进行了最终的排版工作。陈刚老师从翻译业务的角度,强调目前这个文稿也许依然还有待进一步的完善,但师生们共同完成一件对学校教育教学建设都很有意义的事情,是十分快乐的。 这是一次师生携手前行的“文化之旅”。邱老师说,同学们付出了很大的努力,它应该发挥更大的作用。 如果有需要的老师,请联系我们:青年教授联谊会邮箱( ypa@zju.edu.cn )。但请尊重原著,只供分享、学习,不得出版和从中谋利。 (辛雯) (from http://www.news.zju.edu.cn/news.php?id=37317 ) 注:特刊翻译 初译:浙江大学能源系低温所CRYOBOAT团队 校译:浙江大学外语学院翻译学研究所陈刚译审团队 翻译人(18名,含博士生15名,本科生3名): 包士然 方凯 韩磊 姜晓 厉劲风(本科生直博)刘东立 陆军亮 沈惬 孙久策 唐媛 王博 王凯 徐雅 姚蕾 张楷浩 植晓琴 张金辉(本科生保硕)李鹏飞(本科生保硕) 【未加说明,为博士生】 校稿人:一校熊炜(硕士生) 二校 张玉娇(硕士) 三校 邱利民(教授)
个人分类: 教育交流|2862 次阅读|2 个评论
难道又是一篇造假论文?顶尖杂志应该好好反省,而不是辩解。
热度 1 randomwallklxw 2013-5-24 12:51
2005年,韩国伪科学家黄禹锡曾经宣称他带领的研究组已经首次成功实现了人体胚胎克隆,并成功从克隆胚胎上提取了干细胞。但后来被证实他的这项研究存在造假行为。 黄禹锡等人2005年5月曾在美国《科学》杂志上报告说,他们成功利用11名患者身上的体细胞克隆出早期胚胎,并从中提取了11个干细胞系。但黄禹锡的一些合作者和韩国媒体最近纷纷指责,黄禹锡的这篇论文有“造假”成分。 来自美国俄勒冈健康与科学大学的研究人员报告称,他们通过体细胞核移植首次成功地将人类皮肤细胞转化为了胚胎干细胞,这一突破性的研究成果发表在上周(5月15日网络版)的《细胞》(Cell)杂志上,引起科学界极大的关注。(见科学网报道) 然而在这一轰动性的研究公诸于世之后不久,一个出版后同行评议网站PubPeer的一名评议者便提出了争议性意见,断言这篇Cell论文中存在有几处“图像重复使用”的情况。《Cell》杂志即刻做出反应,目前正对这篇论文进行重新评估。 现在,该项研究的领导者、美国俄勒冈健康与科学大学生殖生物学家Shoukhrat Mitalipov承认论文中确实存在着错误,尽管如此他仍然坚决表示自己的研究结论没有问题。(多此一举,如果是我,也打死也不承认问题,反正也不可能有第二家能够重复试验) 《科学》杂志也做了报道 http://news.sciencemag.org/scienceinsider/2013/05/cell-investigating-breakthrough-.html #。 值得注意的是,该篇报道后的评论中有两个是刘实写的(这家伙终于找到机会,发泄一下不满,以后若真的证实该论文造假,也算刘实的一点贡献,比他超一流发现更容易被认可),一个评论是《 Cell》编辑写的,但是可以看得出,该编辑似乎在为自己(杂志和作者)辩解。 当然,这种研究结果很难重复,所以除非证据非常充分,不能证明作者有意造假,但是不能排除无疑造假。多说一句,现在的生物学研究就是这么操蛋,主流总是关注于高级技工的工作,而不是重大的理论创新。在我看来,人体胚胎克隆和IPSc都是无聊的高级技工,没事做,故弄玄虚的、画蛇添足的行为,从概率上来说,就是几乎都不可能成功推广,并应用于实际。生物学研究其实很落后,也很黑暗。
3609 次阅读|2 个评论
[转载]免费杂志:May issue of Drug Discovery Today
热度 1 zhpd55 2013-5-22 09:26
Welcome to the latest issue of Drug Discovery Today , packed full of industry focused research articles, new developments in drug discovery, with expert comment and opinion. View the May issue of Drug Discovery Today now Our May issue highlights include: Virtual Knowledge Broker services for life sciences Targeting VEGF receptor and neuropilin-1 signalling Brain pericyte plasticity as a novel drug target Crowd computing Cover story: The leading story of this issue of Drug Discovery Today presents a perspective review of data integration with emphasis on a semantics-driven approach to data integration that pushes content into a shared infrastructure, reduces data redundancy and clarifies any inconsistencies. Remember - reading and downloading Drug Discovery Today is easy and free - you can access the issue here .
个人分类: 药物动态|2935 次阅读|0 个评论
[最新《自然杂志》科技进展】大脑网络的探索进程(二)
Fangjinqin 2013-5-19 09:19
自然杂志,35(2)(2013)135-143)。由于这篇文章太长,还有一些最新进展内容尚未包括进去,以后有机会陆续发表。
个人分类: 科普文章|3445 次阅读|0 个评论
学术杂志分区/分档
热度 1 luoweijun 2013-5-10 10:47
国内的人们(尤其是位高权重的)喜欢啥都分个三六九等,科研界也一样,学术杂志的分区/分档就是最好证明,这在国内很受重视,因为这不仅关系到成果奖励,重要的是直接决定着职称的评定,这还不够,最近某单位领导们根据“需要”,又进一步对相关杂志进行“细分”,详见附件。 某单位自行制定的杂志分区或分档.pdf 声明:本文件不涉密;仅供大家评述。
个人分类: 工作点滴|3123 次阅读|1 个评论
办个杂志很艰辛,不知道是否能够坚持下去。
热度 4 cao1976 2013-5-9 16:29
出于对病毒学的热爱,于是突发奇想,想办个一个病毒学方面的学术期刊,酝酿了几年终于想了名字:Journal of applied virology, 呵呵。 之后又经过经过2年的努力,终于2012年10月申请了刊号。至今已经出版了3期,由于严重缺乏稿源,不知道是否能够坚持下去? 不知道有没有同行能支持下稿源和加入编辑队伍。谢谢。 想了解杂志的可以去杂志的网站看看: www.biosky.org/jav
4085 次阅读|4 个评论
[转载]Science 杂志专题报道中科大少年班?(转)
zhaofuqiang 2013-5-6 10:17
近日在中科大主页上看到一个标题为“ Science 杂志专题报道少年班学院 ”的新闻, Science 专题报道我国大学的事情,我之前都没有听说过,专题报道一所大学一个特别学院更是闻所未闻,所以很感兴趣,就想自己看看英文原文报道。根据中科大以往的新闻报道习惯或者模式来看,对于像发表在 Science 这么牛的杂志报道,一般都会在文后给出英文原文报道的链接。但是这次很反常,中文报道很短,并且没有任何链接。无奈,只好自己查了,前两天没有查到,越是查不到,反而越是更加激起了我的好奇心,这个周末闲来无事,就再次用谷歌查。中科大的上述报道的开头说, “4 月 19 日出版的第 340 卷 Science (《科学》)杂志以 “TheHistory and Achievements of the School of the Gifted Young” 为题专题报道了中国科大少年班学院。 ” 于是就用 “TheHistory and Achievements of the School of the Gifted Young” 这个标题来搜,结果,用谷歌搜后,不但没有任何相关英文报道,连上述的中文报道也没有。后又在 Scienc 杂志的主页上查找还是没有查到,就越发感到蹊跷,于是用百度搜了一下,结果虽然没有英文相关报道,但是相关中文报道却不少(这也说明谷歌搜中文内容不给力),除了上述的中科大自己网站的报道外,还有包括凤凰网在内的多家媒体的转载,在一个论坛上看到,有人说这是一个广告,而非正式报道,于是重新到 Scienc 杂志的主页上查找,终于查到,真是费劲啊,这篇 “ 专题报道 ” ,可在如下网址免费下载 http://www.sciencemag.org/content/340/6130/local/advertising.pdf ,( 文中 第 3-4 页 ) 。我们知道, Scienc 杂志一般报道或者论文是要付费阅读的,但是广告除外。 从这个网址也可以大致判断出 , 这篇报道是广告性质,下载读后发现,果然在文章的首页左上角,明确标注了 “ADVERTISEMENT” (广告,参见上面的文章首页截图) , 所以这个是千真万确的广告。并且从这篇英文文章的写作来看,应该是中科大少年班的中文介绍的英译本,不像英语是母语的英美人士写的,更不是 Science 自己的记者写的。所以,这篇文章似乎真的是 “ 专题报道 ” :自己 “ 专 ” 门花钱让 Science 刊登自己写的报道。
1150 次阅读|0 个评论
S杂志“作者署名”保证书:按《怎样当一个科学家》来
热度 1 liuli66 2013-5-3 20:53
I. Authorship: The authorship policies of all XXX journals follow those recommended by the report On Being a Scientist[LL按:中译本:《怎样当一个科学家》;LL曾给新译者建议翻译为:《科学家之道》], 3rd Edition, published by the US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 ( http://www.nap.edu/catalog/12192.html ). In particular, we note that just providing laboratory space for a project or furnishing a sample used in the research is not sufficient to be included as an author, although such contributions... may be recognized in a separate acknowledgement section. In order to meet our requirements for authorship of a paper, you must have participated significantly in the reported research or writing of the paper. Please affirm that you meet these criteria by indicating your contribution to all of the following descriptions (0 means you did not participate; 5 means you were 100% responsible) : Authors of Reviews, Perspectives, and other papers not presenting original research only need to address the third criteria.
个人分类: 教与学|77 次阅读|2 个评论
[转载]较全面介绍统计学杂志(SCI检索)
kerong1996 2013-5-3 10:51
1、综述类 (1)、Significance Link: http://as.wiley.com/WileyCDA/WileyTitle/productCd-SIGN.html (2)、The American Statistician Link: http://www.amstat.org/publications/tas.cfm 2、方法、理论推导类 级别最高的杂志 (1)、Journal of the American Statistical Association (JASA) Link: http://www.amstat.org/publications/jasa.cfm (2)、Journal of the Royal Statistical Society, Series B (JRSSB) Link: http://www.blackwellpublishing.com/journal.asp?ref=1369-7412 (3)、Annals of Statistics Link: http://projecteuclid.org/DPubS?service=UIversion=1.0verb=Displayhandle=euclid.aos 这里的JASA、JRSSB、Annals及后面的Biometrica在国内知名度较大,学术圈内被称为“四大天王”。四个杂志各有侧重点,其中JASA、JRSSB和Biometrica重方法创新,Annals重理论深度和数学推导,发表难度极大(Annals杂志上,除近两年外的其他文章均可免费下载),国内很少有人能够发到改杂志上。 (4)、Statistical Science Link: http://projecteuclid.org/DPubS?service=UIversion=1.0verb=Displayhandle=euclid.ss Statistical Science杂志投稿难得非常大,国内很少有人能发到这个杂志,但在国内的知名度不够高。 (5)、Bernoulli Link: http://projecteuclid.org/DPubS?service=UIversion=1.0verb=Displayhandle=euclid.bj Bernoulli杂志是纯理论方面业内公认最好的杂志之一,仅次于同类杂志中的Annals,有欧洲的Annals之称。它同时也接受概率方面的文章。 级别次之的杂志 (6)、Scandinavian Journal of Statistics Link: http://onlinelibrary.wiley.com/journal/10.1111/(ISSN)1467-9469 杂志偏理论,投稿难得较大。 (7)、Statistica Sinica Link: http://www3.stat.sinica.edu.tw/statistica/ 台湾杂志,编委大多为华人,投稿相对较容易,需要有实际数据的例子。 (8)、Canadian Journal of Statistics Link: http://onlinelibrary.wiley.com/journal/10.1002/(ISSN)1708-945X 加拿大杂志 (9)、Australian New Zealand Journal of Statistics Link: http://onlinelibrary.wiley.com/journal/10.1111/(ISSN)1467-842X 澳大利亚和新西兰杂志 (10)、Journal of Multivariate Analysis Link: http://www.journals.elsevier.com/journal-of-multivariate-analysis/ 多元分析,每年刊发的文章较多,是国内数理统计学专业发文章的主流阵地之一。近两年的影响因子也升高较快。 (11) 、Test Link: http://www.springer.com/statistics/journal/11749 西班牙杂志,偏理论,投稿难度大 (12)、Extremes Link: http://www.springer.com/statistics/journal/10687 (13)、Statistics: A Journal of Theoretical and Applied Statistics Link: http://www.tandf.co.uk/journals/titles/02331888.asp 其他杂志 (14)、Journal of Statistical Planning and Inference Link: http://www.journals.elsevier.com/journal-of-statistical-planning-and-inference/ 每年刊发的文章较多,是国内数理统计学专业发文章的主流阵地之一。 (15)、Annals of the Institute of Statistical Mathematics Link: http://www.springer.com/statistics/journal/10463 (16)、Statistics and Probability Letters Link: http://www.journals.elsevier.com/statistics-and-probability-letters/ 每年刊发的文章较多。 (17)、Journal of Nonparametric Statistics (18)、Metrika (19)、Communication in Statistics: Theory and Methods (20)、Statistical Methods Applications (21)、AStA Advances in Statistical Analysis (22)、Statistica Neerlandica (23)、Statistical Papers (24)、Journal of the Korean Statistical Society Link: http://www.journals.elsevier.com/journal-of-the-korean-statistical-society/ 3、统计应用类 (1)、Annals of Applied Statistics (2)、Journal of Applied Statistics (3)、Journal of the Royal Statistical Society, Series C: Applied Statistics 4、特定领域(生物、医学) (1)、Biometrik 投稿难度最大。 (2)、Biometrics (3)、Biostatistics (4)、Biostatistics (5)、Pharmaceutical Statistics (6)、Statistical Applications in Genetics and Molecular Biology (7)、Lifetime Data Analysis 5、统计计算 (1)、Journal of Computational and Graphical Statistics (2)、Statistics and Computing (3)、Computational Statistics Data Analysis (1)、(2)和(3)投稿难度较大 (4)、Computational Statistics (5)、Journal of Statistical Computation and Simulation (6)、Communications in Statistics: Simulation and Computation 6、物理、化学计量和质量控制 (1)、Chemometrics and Intelligent Laboratory Systems (2)、Journal of Chemometrics (3)、Journal of Statistical Physics (4)、Physica A: Statistical mechanics and its applications (5)、Technometrics 7、社会统计学 (1)、British Journal of Mathematical and Statistical Psychology (2)、Journal of Economic and Social Measurement (3)、Journal of Educational and Behavioral Statistics (4)、Journal of the Royal Statistical Society, Series A: Statistics in Society (5)、Multivariate Behavioral Research (6)、Psychometrika (7)、Structural Equation Modeling 8、计量经济和时间序列 (1)、Econometrics (2)、Applied Econometrics and International Development (3)、Econometrica,投稿难度非常大,相当于Annals (4)、Econometric Reviews (5)、Econometric Theory (6)、Journal of Applied Econometrics (7)、Journal of Business Economic Statistics (8)、Journal of Econometrics (9)、Journal of Economic and Social Measurement (10)、Review of Economics and Statistics, The (11)、Journal of Time-series analysis: (12)、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Forecasting 9、电子开源杂志、 (1)、Brazilian Journal of Probability and Statistics (2)、Chilean Journal of Statistics (3)、Journal of Official Statistics (4)、Journal of Modern Applied Statistical Methods (5)、Journal of Statistical Software (6)、Journal of Statistics Education (7)、Revista Colombiana de Estadistica (8)、REVSTAT (9)、SORT (10)、Statistics Surveys (11)、Survey Methodology (12)、Technology Innovations in Statistics Education 更多详细的统计杂志列表可参看: http://web.petrsu.ru/~eflov/online/onlinest.html
21616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美国Library Journal杂志推出的2012年最佳科技书5种
Wuyishan 2013-4-26 11:13
Best Books 2012: Science Technology By LJ Reviews on December 6, 2012 Leave a Comment by Margaret Dominy Bejan, Adrian J. Peder Zane. Design in Nature: How the Constructal Law Governs Evolution in Biology, Physics, Technology, and Social Organization. Doubleday. ISBN 9780385534611. $27.95; eISBN 9780385534628. Learn, with the help of mechanical engineer Bejan and journalist Zane, how the mapping of repetitive models in nature—river basins, cardiovascular systems, and bolts of lightning—develops into a principle of physics. ( LJ 2/15/12) Halloran, Andrew R. The Song of the Ape: Understanding the Languages of Chimpanzees. St. Martin’s. ISBN 9780312563110. $29.99; eISBN 9781429933278. This exploration of language by primatologist Halloran shows just how close chimpanzees’ wonderfully complex communication activities are to their human cousins. ( LJ 2/1/12) Kiser, Joy M. America’s Other Audubon. Princeton Architectural, dist. by Chronicle. ISBN 9781616890599. $45. Look at nature through the eyes of a young Ohio woman, amateur 19th-century naturalist and painter Kiser, who captures what Audubon missed: these illustrations of nests and eggs will dazzle. ( LJ 7/12) Landers, Jackson. Eating Aliens: One Man’s Adventures Hunting Invasive Animal Species. Storey. ISBN 9781612120270. pap. $14.95; eISBN 9781603428859. Follow Landers as he hunts down 12 invasive species and explains how to manage the growing population of nonnative animals in North America by, well, eating them. ( LJ 8/12) Zickefoose, Julie. The Bluebird Effect: Uncommon Bonds with Common Birds. Houghton Harcourt. ISBN 9780547003092. $28; eISBN 9780547727424. Artist and writer Zickefoose illustrates and reflects on 25 different species of common birds, sharing the intimate connections she has made with them, many of whom she has rescued. ( LJ 3/15/12)
个人分类: 书评书介|2925 次阅读|0 个评论
什么是非法杂志?
热度 5 孙学军 2013-4-24 09:06
今天收到 BioMed Central 的 email ,告之该公司旗下一麻醉学领域杂志 BMC Anesthesiology 最近被 SCI 收录,该杂志 2001 年创办以来,经过 12 年的发展,终于进入 SCI 收录。从这个杂志的一些资料可以看出,被 SCI 收录肯定不会因为发表文章的数量,关键是看杂志运行是否符合同行评价规范,另外一个是杂志发行是否稳定, 2001 年到 2009 年,大部分年份发表论文的数量不到 10 ,而且有的年份只有几个月有论文,其他月份都没有任何论文发表。这是前面若干年无法进入收录的原因,同样是 BMC 的杂志,有的 2 年就进入收录,而且管理审搞系统共享,显然是在运行方面存在的差别。(根据wos的数据,该杂志2010年和2011年发表论文48篇,2012年被引用次数为53次,预期2013年公布的2012年影响因子为1.1042) 联想到一个问题,就是到底什么杂志才是合法杂志?曾经有一年,学校职称评审前发一个通知,告诉各位选手某一些杂志属于非法杂志,而且确实有的人真的因为这个因素被拉下马,后来请教一些专家,大家说是因为中华医学会专门发了一个非法杂志目录,只要在这个目录上的都属于非法。其实认真去问这个问题,中华医学会怎么确定的这个目录,中华医学会有没有这个权利决定杂志是否合法? 国际上也有人专门把某些杂志和出版机构列入黑名单,《自然》杂志曾经有专门报道,但这显然又是个人行为,而且也有不少人提出反对,并没有一个学术机构和组织这么去认证和行动。 现在新杂志数量繁多,质量肯定鱼龙混杂,但这些杂志是否有不合法的问题,如果没有,怎么来认识和判断这些杂志。有人曾经说,一些所谓非法杂志,每年发表论文的数量少的可怜,并作为这个杂志不合法的依据。其实,如果对稿件质量不严格把关,只追求出版规模和数量,才有可能更有问题。其实发行规模不是问题,质量才是关键。影响因子最高的加拿大杂志 CA-CANCER J CLIN 一年就几篇论文,规模最大的杂志 Plos One 一年达到 2 万多篇。所以过去一直不太明白,到底什么样的杂志属于非法杂志,这个似乎没有明确的定义,当然一些没有经过注册的假的杂志不算,如果有合法的注册程序,没有获得某一些机构的认可,就算非法,这里存在一个很大的问题,到底谁有资格判断一个杂志是否合法? As BioMed Central registrant with an interest in anesthesiology, we wanted let you know that BMC Anesthesiology has been accepted by Thomson Reuters for tracking in the Science Citation Index (Expanded). This means that the journal will appear in the Web of Science immediately and will receive an official Impact Factor in June 2013. We wanted to share a recent article concerning the hot topic of anesthesiologists' growing compliance with patient autonomy. The article has already been highly accessed (over 2000 times) and one of your peers was compelled by the research, enough to write a commentary article on the subject. 年度 论文数量 2001 2 2002 7 2003 4 2004 8 2005 10 2006 15 2007 9 2008 8 2009 8 2010 23 2011 26 2012 33 上述资料来自: http://www.biomedcentral.com/bmcanesthesiol/content/10#10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8842 次阅读|7 个评论
推荐:微生物学杂志网站汇总
热度 1 陈文峰 2013-4-18 06:22
微生物学杂志网站汇总: Electronic Sites of Microbiology Journals: http://www.e-journals.org/microbiology/
个人分类: 微生物趣闻|3383 次阅读|1 个评论
[转载]《英格兰医学杂志》关于H7N9的看法
热度 1 twhlw 2013-4-15 06:07
4月14日,世界卫生组织(WHO )驻中国卫生官员Michael O'Leary表示,预期中国会出现更多新型禽流感H7N9病例。医学专家Timothy Uyeki和Nancy Cox在《英格兰医学杂志》发表报告说,目前的病例可能只是冰山一角,他们警告说,H7N9可能会引发大流行,新型H7N9病毒出现基因变异,已加强传染人类的能力。 WHO 驻中国卫生官:预期出现更多病例 世界卫生组织(WHO )的一名官员周日(4月14日)表示,新型H7N9禽流感病株攻破北京, 并不出乎意料之外。 周六,北京当局报告,北京出现首例新型禽流感。其它病例都出现在上海和中国其它东部城市。周日,河南省中部城市首次出现两个病例,河南省紧邻北京。 世界卫生组织驻中国长官Michael O'Leary周日表示,不是每一个感染了H7N9的病例集中在一个相同暴露病源的小区域。“所以,我们(世界卫生组织)预计着将出现新的病例……此外,我们预期还会有其它病例。” O'Leary说,目前的“好消息”是还没有证据显示这一病毒已经人传人。“据我们目前所知,所有受感染的病例是分散分布的,彼此并不相连。”他还表示,有关感染源目前还在调查之中。 专家:恐引发大流行 据美国《福布斯新闻》报导,新型的禽流感病毒H7N9“可能对全球造成威胁”。 《新英格兰医学杂志》4月11日发布的报告作出结论说,新型的H7N9病毒通常造成严重的唿吸道感染、败血症和脑损伤,并且似乎对疫苗和治疗具有抗药性。 报导说,最令人担忧的是,医疗博士Timothy Uyeki和另一位专家Nancy Cox在《英格兰医学杂志》中表示, H7N9新型病毒可能导致大流行,并警告说,这种可能性是真实存在的。 报导的病例可能只是冰山一角 鉴于H7N9的严重性、传播速度和致死性,Uyeki an和 Cox 在其报告说,“这些病情严重的病例可能只是冰山一角,还存在更多尚未发现的轻度和没有症状的感染。” 病毒变异速度快 患者病情急剧恶化 对头3个死亡病例的病毒学数据和环境分析显示,患者很快病倒,发展成严重的肺炎和上唿吸道窘迫,他们的病情急剧恶化,发展诚败血症和多个器官衰竭。特别是,有两例出现脑部感染或者周围脑膜感染。 虽然这3例先前存在健康问题:一人患有阻塞性肺病、两人患有B型肝炎、另一人肥胖。不过,只有一人年长,另两人分别是27岁和35岁。其中有两人在发病前几周接触了家禽:一人是屠夫,另一人曾前往家禽售卖店,还有一人没有和鸟类接触的记录。 之前,美国疾病控制与预防中心(CDC)警告说,这一病毒在继续发生变异,这使得其变得越来越危险。 专家几大担忧 专家们有以下几大担忧: 1.感染的鸡和其它鸟类并不显示出症状。感染H7N9病毒的鸡只没有症状显示,所以在禽类中广泛传播,而饲养主不会提前预知。 2. H7N9比其它病毒更容易传染到人身上。“基因序列显示,这些病毒比其它的禽流感病毒更加容易传染到哺乳动物身上。” 3. 其它的H7病毒的疫苗无效。临床实验显示,针对H7流感病株的疫苗对抗H7N9的效果非常有限。 4.美国现有的流感测试方法测试不到H7N9病毒:“由于现有的诊断对检测H7N9病毒可能缺乏敏感性,而现有的分子测试判断H7N9为A型流感的非亚型,所以目前最关键的议题是:快速开发、验证和部署能够快速检测H7N9病毒RNA的方法。” 5.数月之内没有疫苗。中国官员曾宣布说,预期疫苗准备需要7个月。 中国病例增至55人 死亡11人 周日,北京证实出现首例H7N9型禽流感。同时,中国东部的浙江省也报告新增4个病例。目前,据中共官方的统计数字,禽流感病例增加至55人,死亡11人。 卫生官员相信,今年3月份,该病例首次在人体中感染,其通过直接和受感染的家禽接触而感染传播。
2041 次阅读|2 个评论
顶级杂志上发文章原来可以如此很简单
热度 3 jguonano 2013-4-11 05:31
自从看到了这篇文章,一直就无法忘怀,每隔一段时间就翻开来品味一下。 常常会问自己:我们是不是把科研做的太复杂了?
6757 次阅读|3 个评论
[转载]哆啦A梦与一本杂志的记忆
gongshiliang 2013-4-10 10:36
哆啦A梦与一本杂志的记忆 很少有人知道,“哆啦A梦”第一次出现在日本以外的地区,是在一本名为《儿童乐园》的香港杂志上。今天仍流行之“叮当”、“大雄”、“静宜”等中文译名,皆源于此。今年是《儿童乐园》创刊六十周年,这本杂志,承载着三代香港人的童年记忆。 我无党无派,不可干涉我的编辑方向。我代表中国人,本着一个中国人的意识做《儿童乐园》 1950年代初,一群北京大学的学生从大陆移居香港,栖身于钻石山的防空壕内。他们接受美国方面的资助,为右派杂志撰写反共文章。其中一位姓潘的年轻人,在教会负责刊物出版,与罗冠樵相识。 罗冠樵,1918年出生于广东顺德,1938年毕业于广州市立美术馆专科学校,1947年移居香港,在广告公司任职。与这些学生熟识后,他提出了一个想法:“现在写历史连环图的人很多,小孩看了也不忍释手,但内容很市井,我觉得不是很好。不知道可不可以弄一本比较有方针、有社会意义的刊物。” 双方一拍即合。一周后,这群学生在钻石山附近租借办公场所,成立友联出版社,着手创办《儿童乐园》、《中国学生周报》、《祖国周刊》等面向不同年龄层的刊物,邀请罗冠樵出任《儿童乐园》主编。 罗冠樵开出一个条件:作为一本给孩子看的读物,《儿童乐园》绝不涉足政治。“总之我无党无派,不可以干涉我的编辑方向。我不代表任何东西,我代表中国人,本着一个中国人的意识来做《儿童乐园》,灌输一些中国文化给中国小孩而已。” 上世纪五十年代的香港,处于两大意识形态的对峙之下,如香港学者郑树森所言,其文化空间“成为冷战年代里国共两大阵营及个别外国势力在香港努力争夺和意图占领的(地盘)”。少儿刊物亦受此影响,与《儿童乐园》相对的,是1959年由左派人士出资创办的《小朋友画报》。 友联出版社接受了罗冠樵的条件,将编辑自主权交到他手上。1953年1月16日,《儿童乐园》半月刊正式出版,此后四十一年,始终奉行“为儿童带来欢乐”的办刊方针。 他以手中画笔告知那个年代的香港儿童,在艰苦的日常生活以外,还有另一个理想的世界 《儿童乐园》创刊首期发行8000多本,对于香港当时的200多万人口来说,已是相当惊人的数字。那个年代,大陆移居香港者数以十万计,儿童数量也迅速增加。在此背景下,社会对儿童读物需求甚殷。 《儿童乐园》是香港第一本全彩印刷的儿童刊物,每期封面由罗冠樵亲笔绘制,多为面色红润、喜笑颜开的男童女童,或在海边嬉戏,或在天台赏月,或在田野玩耍,笔触细腻,色彩鲜艳,温馨而充满童真。 现实却并非如此。香港网友“西环的黄金岁月”追忆《儿童乐园》往事时,写道: “那年头,我们的居住以及周遭的环境都颇为恶劣,甚至可说是杂乱无章的。那些住在木屋区,或者一家五口一张床的小朋友更不用说了。对比之下,《儿童乐园》的封面与封底图画所呈现的世界是光洁明亮的,画中的小孩子活得既健康又开心……恰好为我们灰蒙蒙的生活燃点了希望。” 当时的香港经济萧条,国共内战时期涌入的大量难民,居住在以铁皮和木板搭建的屋棚内,俗称“木屋”(寮屋)。1953年,《儿童乐园》创刊当年的圣诞夜,深水埗发生寮屋区大火,五万灾民无家可归,香港政府始建徙置大厦。无资格入住者,蜗居在“唐楼”以木板分隔的板间房中,一家七口共睡一张床。 对于这些生活在困苦之中的孩子来说,《儿童乐园》名副其实。早期的《儿童乐园》定价数角,于普通家庭已是一笔不小的开支,很多孩子只能在图书馆、理发店或小童群益会等场所,翻阅已被前人翻得残缺不全的杂志。那时,能拥有一本属于自己的《儿童乐园》,是不少香港孩子的生日愿望。 靠一位嫁到香港的日本太太翻译,加上三位画家,“哆啦A梦”以“叮当”的名字亮相香港 《儿童乐园》的每一张图、每一个字,均由画家和书法家一笔一划手工绘制、书写而成。资料收集、故事构思、文字撰写、绘画上色、校对,由两三人包办,工作量可想而知。 《儿童乐园》第一任社长阎起白,在前日本殖民地旅顺长大,第一语言为日语,深知日本儿童文学之发达。他为杂志社订阅了日本小学馆出版的系列儿童刊物,成为《儿童乐园》的素材库之一。 1969年12月,《哆啦A梦》在日本小学馆的多本杂志上开始连载。时任《儿童乐园》社长的张浚华读后,决定将其翻译为中文,“希望中国的小孩子都看得到”。 由于书的开本不同,原作中的所有图画均须重绘。“靠一个嫁给香港人的日本人太太翻译,又增聘了三个画家重新绘画”。他们对原作的部分内容作了本土化加工,例如,和服被改为唐装,日本的风俗习惯被改为中国的风俗习惯,对话中还加入了不少广东话。 人物名称也非直译,而是贴近香港人的称谓。“哆啦A梦”被译为“叮当”,“野比伸太”被译为“大雄”,“源静香”被译为“静宜”,“骨川胫夫”、“刚田武”依其外貌特征,被分别命名为“牙擦仔”和“肥仔”。时至今日,这些中文译名仍在两岸三地广为流传。 1973年,《儿童乐园》杂志刊载《叮当》后,在香港掀起一股“叮当”热;1976年发行的单行本,每册销量五六万,与鼎盛时期的《儿童乐园》并驾齐驱。 清明时节,小圆圆一家为什么不去扫墓?因为他们的长辈葬在很远的祖国,父母不能回去 不过,《儿童乐园》的招牌明星却并非“叮当”,而是罗冠樵笔下的漫画人物“小圆圆”。 “小圆圆”的雏型在创刊之初即已拟定,这个名字由后来出任友联出版社秘书长的北大学生“燕归来”提议。罗冠樵觉得,“小圆圆”三个字无论北方人还是广东人来念,都很好听,而且易记,便采纳了。 小圆圆被塑造为一个聪慧乖巧的女孩,小胖则单纯可爱,后来又陆续添加了毛毛、玲玲、黄聪等小伙伴。为积累素材,罗冠樵平时留心观察身边孩童的一言一行,记在小本子上。 罗冠樵为小圆圆创作的数百个漫画故事,质朴亲切,既有家长里短的琐事,也有放船仔﹑放风筝﹑溜冰等趣事,以及帮助同学﹑孝敬父母、爱心募捐等德育小故事。部分内容,折射出那个年代香港的社会问题,例如1950年代“木屋区火灾”﹑1960年代因水荒而“制水”﹑1970年代推广清洁运动的“垃圾虫”。 清明时节,小圆圆一家为什么不去扫墓?罗冠樵写道:因为他们的长辈葬在很远的祖国,父母不能回去。 小圆圆很快成为香港孩子心目中的偶像。有一期提到小丽生病了,小胖打电话去问候。随手编造的电话号码,被孩子们信以为真,纷纷拨打。没想到这个号码真实存在,是一位小学老师的。那段时间,老师每天都会接到小朋友打过来的电话:“喂!是小丽吗?” 杂志社知晓后,刊登声明,呼吁小朋友不要再打电话过去,并赠送一年免费杂志给这位老师,以示歉意。 白天超负荷工作,夜间赚外快养家,这些“无名英雄”为香港儿童创造了丰富的精神食粮 “没有看《儿童乐园》很久了,这次是航头推荐的。他说:全本书最好看的是《叮当》……其实最好看的不是《叮当》,一些翻译的童话,因为非常温柔浪漫,译得又清楚明了,更有趣。”香港女作家亦舒在专栏“舒服集”的一篇随笔中写道。 年逾六旬的亦舒初次接触古希腊神话,也是在《儿童乐园》上。“简单透明的文字,配美丽精致的七彩插图,《儿童乐园》的故事使原著失色乏味”。 除了成语故事、历史故事、民间故事等介绍中国传统文化的栏目,以及《封神榜》、《西游记》等古典名著的改编外,《儿童乐园》还绘制过不少欧美的经典童话与名人故事,例如《苦儿流浪记》、《爱丽丝梦游仙境》、《居里夫人》、《爱迪生》等。 1970年代,在社长张浚华的策划下,《儿童乐园》翻译重绘了一批当代欧美知名儿童插画家的作品,汉斯·奥古斯特·雷伊的《食虫草张口儿》,菲利普·迪·伊斯特曼的《萤火虫闪闪》,莫里斯·桑达克的《我是犽猢》。据统计,《儿童乐园》出版的国外儿童插画故事已逾千部。 为此付出的,是每天超负荷的工作,夜间还要接外稿赚外快才能养家糊口。正是因为有了罗冠樵、郭礼明和李成法这些有才华而不计回报的“无名英雄”,那个年代的香港儿童,才得以拥有如此丰富的精神食粮。 为区别于港版,台湾青文出版社在“叮当”前面加了个“小”字,其他译名也作了相应调整 《叮当》随《儿童乐园》风靡香港后,青文出版社决定将其引入台湾。为区别于港版,青文出版社的编辑在“叮当”前面加了个“小”字,改名为“小叮当”。其他译名也作了相应调整,“静宜”改为“宜静”,“牙擦仔”改为“阿福”,“肥仔”改为“武钢健”,而“大雄”还是“大雄”。 台湾版《小叮当》每月出版两本,共发行了230本。期间,青文出版社组织漫画家创作一系列衍生故事,包括《大雄与精灵世界》等长篇。 此时,在香港,一群精通日语的漫画爱好者,声称获得日本方面的正式授权。他们以“海豹丛书”的名义出版日本漫画,每册90页左右,封底以中英文标注版权。《叮当》是“海豹丛书”的主打系列,但期数与日文版并不对应,纸质与包装也谈不上精美。 1990年代初,香港与台湾政府严厉打击盗版,翻版漫画自此绝迹。之后,玉郎漫画(后改名“文化传信”)获得《叮当》在香港的代理权,大然文化获得《小叮当》在台湾的代理权。 1996年9月21日,藤子·F·不二雄病逝。去世前,他留下遗愿:“希望亚洲地区统一改以日本音译,使每个不同地方的读者只要一听就知道在讲同一个人物。”于是,自1997年起,香港和台湾两地出版的《叮当》一律改名为《哆啦A梦》。 “叮当”由广东《少年文艺报》引入中国大陆,始于一场以反暴力色情刊物为主题的座谈会 1980年,香港中文运动联合委员会主办了一场以反暴力色情刊物为主题的座谈会,由香港民主派元老司徒华担任主席。会议结束前,司徒华聊起《叮当》,与会者反响热烈,很多人都看过这部漫画。 出席座谈会的二三十人中,有一位来自广州的女作家,《少年文艺报》主编黄庆云。会后,黄庆云特意找来一套《儿童乐园》发行的《叮当》单行本,将广东话改为普通话后,发表在新创刊的《少年文艺报》上。 “我原先只想是《儿童乐园》的读者,就是香港、台湾、东南亚和欧美唐人街的中国小孩,没想到能进大陆。我的愿望是百分之一千实现了。”忆及这段往事,前《儿童乐园》社长张浚华说。 这之后,中国大陆出现《叮当》的翻版漫画,译名与港台相同。1990年代,人民美术出版社正式获得日本小学馆的授权,以《机器猫》的名字在中国大陆发行正版《哆啦A梦》漫画。 今天,《哆啦A梦》四十五集单行本、大长篇以及Plus的中国大陆代理权,已转至吉林美术出版社。吉林美术出版社大力推行“正名”活动,在单行本的结尾处与大长篇的开头处,印有如下文字: “请叫我哆啦A梦吧!我是机器猫‘哆啦A梦’。过去,人们一直叫我‘机器猫’,其实这不是我的原名。我的原名是‘哆啦A梦’。人们还给我起了个爱称,叫作‘小叮当’,虽然我也很喜欢这个爱称,但若能叫我的原名‘哆啦A梦’,我会更高兴。” 结束语 1994年12月16日,《儿童乐园》第1006期的“播音台”栏目,发布停刊消息。这本陪伴三代香港人成长的儿童刊物,至此终结。 2011年11月,李成法去世。2012年11月,罗冠樵去世。尽管不似藤子不二雄般有名,但他们对儿童怀抱同样的爱心,数十年默默无闻地奉献。 前《儿童乐园》社长张浚华说,停刊至今已十多年,仍有不少读者在春节之际打电话向她祝福,所以她确信,“《儿童乐园》曾为这些深情的读者带来很多阅读的乐趣”。 藤子不二雄谈及《哆啦A梦》的创作理念,说:“无论任何时代,都不要丢掉作为人的和善,坚强的勇气与爱,还有人与人之间的交流。” 这正是《儿童乐园》的成功之处,也是今日众多儿童刊物的缺失之处。 【相关图片资料敬请浏览转载之网站: http://game.163.com/special/jianzheng_57/#01 】
个人分类: 科研笔记|2357 次阅读|0 个评论
美国气象学会(AMS)杂志的彩图取消收费了!!!
热度 2 ldh 2013-4-8 16:27
美国气象学会杂志(JAS,JC, Mon. Wea. Rev., JPO等)是大气科学和物理海洋国际顶级专业性刊物。 AMS最近通知取消彩图收费,这对我们这些在第一线的作者来说可是一个好消息。以前彩图收费最贵好像达到700美金一幅图,很多学者为了节约成本,不得已将必须要画成彩图的图画成黑白图,影响了论文质量。 AMS Color Charges Eliminated as of April 1, 2013! AMS is pleased to announce the end of color charges for authors who pay page charges in full for all papers submitted on or after April 1, 2013. This is the culmination of many years of driving down the cost of color pieces for authors, most recently to $90 per piece. These reductions in color costs for authors have been made possible by technology advances and savings in other areas. This final step removes a key financial hurdle for authors wishing to publish in AMS journals
个人分类: 科研心得|5698 次阅读|4 个评论
几个杂志2013年影响因子的预测(计算与模拟方向)
mazuju028 2013-4-6 22:21
1, The Journal of Physical Chemistry C IF=29674/6324= 4.69 , 比去年4.80略低 ; 2, Applied Physics Letters IF=30323/9000= 3.37 , 比去年的3.88低了不少 。 3, AIP Advances IF=290/258= 1.12 , 新刊 4, Journal of Alloys and Compounds IF=10785/4507= 2.39 , 比去年的略高 。 5,Chemical Physics Letters IF=4312/2044= 2.11 , 比去年的2.33略低。 6,Computational Materials Science IF=1608/836 = 1.92 , 比去年的1.57涨了不少。 7,Journal of Applied Physics IF=16121/8350= 1.93 , 与去年2.16相比略降低。 本人自娱,仅供参考.
个人分类: 泛舟学海|1610 次阅读|0 个评论
国人如何办科技杂志和地方大学的话题
热度 6 liwei999 2013-4-3 23:42
国人如何办科技杂志和地方大学的话题。 作者: mirror (*) 日期: 04/03/2013 09:30:21 以前开会,遇到过一些办科技杂志的人,议论过国人如何办科技杂志的问题。也遇到过一 些地方大学、民族院校的教师,也探讨过这样的大学如何办、如何教的问题。科网上有两个帖子提到了这个问题, 科学家,你们都喜欢什么? 和 地方性高校如何教学 。 这就好比是探讨穷人如何过日子一样,是个很头疼的事情。 Quote 正如李编说的那样, 仿照Science、Nature的形式,我们除了发表学术论文之外,还设置了不少新闻和综合性栏目,尽管整个编辑部掏心剖肺,一期一期地赶着杂志,版面费收得也很低,真诚地希望能够服务科技界,不过影响力始终没有大的突破。 与老牌的杂志比,国人的科技杂志还差着辈分,几十年里是赶不上的。那么要不要办自己的杂志呢?还是要办的。没有1就没有十,没有十就不会有百。想到百年后中国的情况,今天咬着牙,也要坚持办这个杂志。如何办?这是个具体的问题。“依靠学术论文”的说法显得太笼统了。应该坚定地说: 依靠多学科的综述论文 !要有敢于坚持综述几十年的“气魄”。多学科、多领域里的综述、用中文的文章,恐怕世界上还没有。对于很多人来说,直接接触洋文的论文、洋文的综述还是有困难的。不妨有人给消化一下、稍微降低一些难度,把事情介绍给大家。这当然不是单纯的科普的层面,要有些专业性、有些流行性、有些历史性。这样的话,可以想想会有很多读者出现、也可以这样的特长去“化缘”,解决杂志的经营问题。 能不能组来综述的稿件?那就看编辑们的本领了。办杂志,并不要求编辑们懂得科学技术的具体问题。洋人的编辑们也是如此。遵循杂志的规矩,自然就会有读者。有综述的写稿人,也要有专业的审稿人。最开始不妨就是直接翻译洋人的综述,把格式的问题搞清楚。综述也可以有不同意见的综述。比如说能源的问题,有人说水电好、有人说风能好的、也有说核能好的。一篇文章摆不平的事情,可以通过几篇文章来摆平。这些事情都是需要编辑们来操作。还可以有些国人擅长的“土政策”。比如说,参考文献要有50以上等的潜规则。这样一来,作为文献的汇总的价值就出来了,就会有很多领域的读者。还有就是联系各个专业学会、专业团体,求他们的合作。只要大家把利益的事情摆平,事情还是可以做的。如果能挑起不同意见的争论,那就是求之不得的事态了。 地方高校 、或者说 地方型高校 要如何办?这也不是国人特有的问题。发达国家也面临着同样的问题。为什么不能用地方 性 高校的说法呢?因为这里讲的是模式。比如说,有 研究型(的)大学 的提法。不能叫做 研究性(的)大学 。且不论那样说有“歧义”,就是没有歧义,也是说模式更合理。 地方型高校 的对称型的大学如何称呼呢?可以说是大都市型大学,“嫡出”大学、211大学等等的。目前这些所谓重点大学承担着留学预科、国家级人材培养的任务。“国家级人材”的提法容易产生误解,以为这些人是国家级的。其实不然,这个称呼的由来是因为这些人材 被用在 国家级的工程上、部门里,仅此而已。这个就好比是户口制度一样:虽然不大公平,但是行之有效。 “庶出”大学= 地方型高校 就不是培养“国家级人材”了。要侧重地域的特色。孩子与父母生活在一起,虽然平庸,但也幸福。 因材施教 是个放之四海而皆准的道理。 地方型高校 的教师能给学生当好一流大学教程的辅导员,对学生们来说,就是很幸福的事情了。那里教师的主要工作还是面对低档些的学生、教些适合他们的东西。 “庶出”大学的师资,要与“嫡出”大学的教师有个轮换的制度。“庶出”大学的教师去好大学进修,好大学的年轻教师有期限地来到地方大学授课、研究,这样的制度至少要持续几十年吧。不然的话,地方大学的师资永远得不到提升,那里的学生们就要吃苦了。不仅教师要轮换,行政人员也要有轮换。“嫡出”大学可以有几个“殖民地”大学,这样才能有人员流动的地方。至少在目前,博士后流动站几乎没有意义的情况下,通过“殖民地”大学的存在形成青年教师移动的回路很有必要。 ---------- 就“是”论事儿,就“事儿”论是,就“事儿”论“事儿”。
个人分类: 镜子大全|4221 次阅读|9 个评论
Top 1区杂志
xinliscau 2013-3-27 20:39
刊名简称 刊名全称 ISSN NANOTECHNOLOGY NANOTECHNOLOGY 0957-4484 ACTAMATER ACTAMATERIALIA 1359-6454 JPOWERSOURCES JOURNALOFPOWERSOURCES 0378-7753 INTJHYDROGENENERG INTERNATIONALJOURNALOFHYDROGENENERGY 0360-3199 ACTABIOMATER ActaBiomaterialia 1742-7061 JHAZARDMATER JOURNALOFHAZARDOUSMATERIALS 0304-3894 ADVBIOCHEMENGBIOT ADVANCESINBIOCHEMICALENGINEERING/BIOTECHNOLOGY 0724-6145 ELECTROCHEMCOMMUN ELECTROCHEMISTRYCOMMUNICATIONS 1388-2481 CARBON CARBON 0008-6223 JMATERCHEM JOURNALOFMATERIALSCHEMISTRY 0959-9428 SOFTMATTER SoftMatter 1744-683X APPLCATALB-ENVIRON APPLIEDCATALYSISB-ENVIRONMENTAL 0926-3373 JCATAL JOURNALOFCATALYSIS 0021-9517 CHEMMATER CHEMISTRYOFMATERIALS 0897-4756 NANOMED-NANOTECHNOL Nanomedicine-NanotechnologyBiologyandMedicine 1549-9634 SMALL SMALL 1613-6810 HUM-COMPUTINTERACT HUMAN-COMPUTERINTERACTION 0737-0024 TRAC-TRENDANALCHEM TRAC-TRENDSINANALYTICALCHEMISTRY 0165-9936 ADVFUNCTMATER ADVANCEDFUNCTIONALMATERIALS 1616-301X ACSNANO ACSNano 1936-0851 CATALREV CATALYSISREVIEWS-SCIENCEANDENGINEERING 0161-4940 JPHOTOCHPHOTOBIOC JOURNALOFPHOTOCHEMISTRYANDPHOTOBIOLOGYC-PHOTOCHEMISTRYREVIEWS 1389-5567 ADVMATER ADVANCEDMATERIALS 0935-9648 ENERGENVIRONSCI EnergyEnvironmentalScience 1754-5692 JAMCHEMSOC JOURNALOFTHEAMERICANCHEMICALSOCIETY 0002-7863 NATPRODREP NATURALPRODUCTREPORTS 0265-0568 PNATLACADSCIUSA PROCEEDINGSOFTHENATIONALACADEMYOFSCIENCESOFTHEUNITEDSTATESOFAME 0027-8424 NANOLETT NANOLETTERS 1530-6984 COORDINCHEMREV COORDINATIONCHEMISTRYREVIEWS 0010-8545 ANGEWCHEMINTEDIT ANGEWANDTECHEMIE-INTERNATIONALEDITION 1433-7851 NANOTODAY NanoToday 1748-0132 SURFSCIREP SURFACESCIENCEREPORTS 0167-5729 ANNUREVPHYSCHEM ANNUALREVIEWOFPHYSICALCHEMISTRY 0066-426X ACCOUNTSCHEMRES ACCOUNTSOFCHEMICALRESEARCH 0001-4842 ALDRICHIMACTA ALDRICHIMICAACTA 0002-5100 CHEMSOCREV CHEMICALSOCIETYREVIEWS 0306-0012 PROGPOLYMSCI PROGRESSINPOLYMERSCIENCE 0079-6700 SCIENCE SCIENCE 0036-8075 NATURE NATURE 0028-0836 CHEMREV CHEMICALREVIEWS 0009-2665 ACTACRYSTALLOGRA ACTACRYSTALLOGRAPHICASECTIONA 0108-7673
个人分类: 期刊杂志|1 次阅读|0 个评论
贴了Open Access标签的杂志让人感觉很怪
godreamer 2013-3-26 16:27
贴了Open Access标签的杂志让人感觉上是我出钱你发文章, 跟做买卖差不多. 因此有了rao等人抨击XX是水货杂志等等. 如果杂志社以盈利为目的这么做确实存在放水的可能性. 另外有一些杂志则在期刊中给出选择是否Open Access. 我比较推荐这种做法. 既可以保证评阅的严谨性又具有Open Access的可能性. 但这样的做法并不会促进Open Access. 因此总体说来是个困境, 就像在中国搞环保.
2810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如何在顶级科学杂志上发表论文( 鲁白的博客)
bozhang 2013-3-22 07:51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393255do=blogid=330531
1408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地学(气象)sci杂志影响因子
chenxna 2013-3-18 14:47
转载自: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576036-446002.html Impact Factors of Journals Title of Journal Impact Factor - 2006 Impact Factor-2007 Impact Factor-2008 Impact Factor - 2009 Advances in Atmospheric Sciences -- 0.902 0.679 0.691 Advances in Space Research 0.706 0.149 0.860 1.079 Aerosol and Air Quality Research -- -- -- -- Aerosol Science and Technology 2.905 2.350 2.686 2.739 Agricultural and Forest Meteorology -- 2.323 3.668 3.197 Annales Geophysicae 1.293 1.427 1.660 1.648 Annals of Arid Zone -- -- -- -- Annals of the National Association of Geographers, India -- -- -- -- Atmosfera 0.344 0.688 0.500 0.438 Atmospheric Chemistry and Physics 4.865 4.865 4.927 4.881 Atmospheric Chemistry and Physics Discussions -- -- -- -- Atmospheric Environment 2.630 2.549 2.890 3.139 Atmospheric Ocean 1.000 1.920 1.273 1.000 Atmospheric Research 1.304 1.786 1.456 1.811 Australian Meteorological Magazine 0.948 0.804 0.843 1.143 Boundary Layer Meteorology 2.054 2.020 2.810 2.217 Bulletin of the American Meteorological Society (Membership) 3.167 3.475 5.252 6.123 Climate Dynamics 3.344 3.961 4.046 3.917 Climate Research 1.519 1.307 1.275 2.250 Climatic Change 2.459 2.890 3.202 3.635 Current Science 0.694 0.800 0.774 0.782 Deccan Geographer -- -- -- -- Deep Sea Research : Part I 2.214 1.795 1.791 2.953 Deep Sea Research : Part II 1.358 1.172 1.411 1.965 Dendrochronologia -- -- -- -- Down to Earth -- -- -- -- Dynamics of Atmosphere and Ocean 0.925 1.300 1.970 1.788 Earth and Planetary Science Letters 3.887 3.873 3.955 4.062 Earth Science Reviews 3.989 4.310 6.558 6.942 Ecology Environment and Conservation -- -- -- -- Electronics for You -- -- -- -- Environment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 -- -- -- Everyman's Science -- -- -- -- Geography and You -- -- -- -- Geophysical Research Letters 2.602 2.744 2.959 3.204 Geospatial Today -- -- -- -- GIS India -- -- -- -- Global and Planetary Change 2.060 2.311 2.670 3.272 Himalayan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 -- -- -- Hydrogeology Journal 1.288 1.122 1.100 1.922 Hydrological Sciences Journal 1.201 1.604 1.216 1.418 Hydrology and Earth System Sciences 1.333 2.270 2.167 2.462 Hydrology Journal -- -- -- -- IASLIC Bulletin -- -- -- -- ICES Journal of Marine Science 1.469 1.934 1.661 1.920 IEEE Geoscience and Remote Sensing Letters 1.233 1.140 1.832 1.379 Indian Forester -- -- -- -- Indian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 -- -- -- Indian Journal of Forestry -- -- -- -- Indian Journal of Marine Sciences 0.124 0.302 0.310 0.102 Indian Journal of Power and River Valley Development -- -- -- -- Indian Journal of Radio and Space Physics -- -- -- -- Indian Journal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 -- -- -- Indian Science Abstracts -- -- -- --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Climatology 2.332 2.610 1.971 2.347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Meteorology -- -- -- --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Remote Sensing 0.980 0.987 1.041 1.089 Journal of Aerosol Science 2.952 1.902 2.239 2.529 Journal of Agrometeorology -- -- -- 0.065 Journal of Applied Hydrology -- -- -- -- Journal of Applied Meteorology * 1.736 1.888 1.761 1.894 Journal of Atmospheric and Oceanic Technology 1.298 1.564 1.699 1.588 Journal of Atmospheric and Solar Terrestrial Physics 1.448 1.566 1.667 1.643 Journal of Atmospheric Sciences 2.163 2.755 2.989 2.911 Journal of Climate 3.419 3.550 4.307 3.363 Journal of Earth System Science 0.353 0.476 0.786 0.819 Journal of Fluid Mechanics 2.022 2.026 2.315 2.283 Journal of Geophysical Research - Oceans 2.800 2.953 3.147 3.082 Journal of Hazardous Materials - Atmosphere -- 2.337 2.975 4.144 Journal of Hydrology 2.117 2.161 2.305 2.433 Journal of Hydrometeorology 2.387 2.195 2.953 2.739 Journal of Indian Geophysical Union -- -- -- -- Journal of Indian Ocean Studies -- -- -- -- Journal of Industrial Pollution Control -- -- -- -- Journal of Marine Research 1.125 1.565 1.657 1.556 Journal of Marine Science and Technology -- 0.535 0.830 0.361 Journal of Meteorological Society of Japan 0.797 0.793 0.951 1.104 Journal of Oceanography 1.060 0.731 1.189 1.188 Journal of Physical Oceanography 1.838 2.185 2.375 2.477 Journal of Spatial Hydrology -- -- -- -- Journal of Weather Modification Association -- -- -- -- Mahasagar -- -- -- -- Man Environment -- -- -- -- Marine Geodesy -- -- -- 1.053 Mausam -- -- -- 0.203 Measurement Science and Technology 1.228 1.297 1.493 1.317 Meteorological and Geoastrophysical Abstracts -- -- -- -- Meteorological Applications 0.453 0.594 0.588 1.467 Meteorologische Zeitschrift -- 0.986 1.257 1.097 Meteorology and Atmospheric Physics 0.981 1.149 1.034 0.872 Monthly Climatological Data for the World -- -- -- -- Monthly Weather Review 1.927 2.267 2.358 2.238 Natural Hazards 0.835 1.015 0.989 1.217 Natural Resources Research -- -- -- -- Nature 26.681 28.751 31.434 34.480 Nature Geoscience ** -- -- -- 8.108 Ocean Dynamics 1.165 1.625 2.468 1.612 Ocean Modelling 2.897 2.614 2.225 2.236 Ozone Data for the World -- -- -- -- Palaeobotanist -- -- -- -- Palaeogeography, Palaeoclimatology, Palaeoecology 0.822 2.162 2.405 2.646 Papers in Meteorology and Geophysics -- -- -- -- 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 9.640 9.598 9.380 9.432 Progress in Oceanography 2.264 2.102 3.166 -- Pure and Applied Geophysics 1.171 0.860 1.004 0.938 Quarterly Journal of Royal Meteorological Society 2.045 2.893 2.050 2.522 Quaternary International 1.607 1.468 1.482 1.601 Quaternary Research 2.319 2.224 2.457 2.675 Radio Science 1.084 0.972 1.092 1.012 Radiocarbon 2.538 1.164 0.781 1.257 Remote Sensing -- -- -- -- Resonance -- -- -- -- Reviews of Geophysics 8.375 6.900 7.114 8.021 Science 30.028 26.372 28.103 29.747 Scientific American 1.560 1.734 2.316 2.471 Seagull -- -- -- -- Solar Geophysical Data -- -- -- -- Surveys in Geophysics 1.452 1.170 2.733 3.179 Tellus - A 2.245 1.991 1.965 2.214 Tellus - B 2.543 2.220 2.356 4.278 The Holocene 2.000 2.343 2.167 2.481 Theoretical and Applied Climatology 1.566 1.674 1.621 1.776 TIDEE (Global Environment Review) -- -- -- -- Transactions of Institute of Geographers -- -- -- -- Tree Ring Research 0.625 0.750 0.300 0.917 Vaigyanik (Hindi) -- -- -- -- Vatavaran -- -- -- -- Vayu Mandal -- -- -- -- Vayumandal -- -- -- -- Water Resources Research 1.894 2.154 2.398 2.447 Weather -- -- -- -- Weather and Forecasting 1.055 1.375 1.376 1.663 Weatherwise -- -- -- -- WMO Bulletin -- -- -- --
个人分类: 科研相关|389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宪法是政治体制改革的共识
热度 1 ksinx 2013-3-14 23:37
​ 本刊编辑部 2013年第1期 炎黄春秋杂志 经过三十多年的改革,政治改革滞后于经济改革造成的弊端日益显露,社会不安定因素逐渐累积,推进政治体制改革是当务之急。但政治体制改革如何进行,众说纷纭,迄今没有共识。古语云:谋定而后动。没有共识,何以定谋?所以,我们当今的政治改革“稳妥”有余,“积极”不足。 其实,政治体制改革的共识已经存在。这个共识就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虽然现行宪法并非十全十美,但只要把它落到实处,我国政治体制就会前进一大步。 《宪法》第 57 条规定,“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是最高国家权力机关”;第 62 条规定了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有 15 项职权;第 63 条有罢免国家主席、国务院总理等国家领导人的权力。《宪法》还规定了国家行政机关、审判机关、检察机关都由人大产生,对它负责,受它监督;国家的武装力量属于人民,国家中央军事委员会领导全国武装力量。我们必须坦率地承认,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并没有成为最高国家权力机关,《宪法》的这些规定没有落实。 《宪法》第 13 条规定,“国家依照法律规定保护公民的私有财产权和继承权”。如果这一条落实了,就不会有层出不穷的侵犯私有财产的恶性事件。 《宪法》第 33 条规定,“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如果这一条落实了,“暴力执法”、“暴力截访”等恶劣行径不会如此猖獗。 《宪法》第 35 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有言论、出版等多项自由。如果这一条落实了,对传媒的种种非法限制就不会存在,更不会“以言治罪”。有了言论、出版自由,对权力腐败也就有了必要的舆论遏制。 《宪法》第 37 条规定,公民的人身自由不受侵犯。这一条如果真正落实,就不会有重庆式的“黑打”和北京安元鼎式的迫害访民的黑监狱。 《宪法》第 126 条规定,法院依照法律规定独立行使审判权,不受行政机关、社会团体和个人的干涉。如果这一条落实了,就不会有那么多不受理、不立案,就不会有那么多冤假错案。 政治体制改革就是要建立一套对权力制衡的制度体系,就是要切实保证公民权利。《宪法》中有很丰富的保障人权、限制国家权力的内容。将《宪法》和现实对照,就会发现现行的制度、政策、法令和很多政府行为,和宪法的差距十分遥远。我们的宪法基本上被虚置。 任何一个法治国家,在政治体制的设计上都必须以宪法为依据。将宪法虚置,不仅是对中国人民的失信,也是对国际社会的失信。国无信不立,宪法失信的状况必须改变。十二大以来的党章都有规定:“党必须在宪法和法律的范围内活动”,这就是“党在法下”。“党在法下”是重要的宪法原则和政治原则。做到了“党在法下”,就能避免宪法层面的名义制度和运行层面的实际制度相悖而产生的种种弊端。 宪法是国家根本大法,宪法的权威至高无上,依照宪法推进政治体制改革,不会有、也不应当有争议。 既然宪法是政治体制改革的共识,我们就应当行动起来,将虚置的宪法变成现实的制度体系、法律体系,就应当将现行一切违反宪法的制度、法令、政策改变过来,使其与宪法一致。在这个意义上,政治体制改革实质是一场“维宪行动”。 徒法不足以自行。落实宪法,必须有相应的制度保证,例如建立宪法审查制度:或者建立宪法法院,或者在人大设立专门的委员会,或者将宪法司法化。建立落实宪法的制度,本身就是政治体制改革的重要内容。 尽管现行宪法并不一定完美,但是,只要我们将这部宪法落实了,政治体制就会前进一步。在政治进步的基础上,将来修订宪法,再将新的宪法修订条款落实到政治制度中。如此这般,就是渐进式改革。这种渐进式改革,就是通过宪法途径不断改善政治制度。 多年将宪法虚置不仅给少数人带来了巨大的利益,还形成了盘根错节的利益集团。“维宪行动”必将遇到重重阻力。习近平总书记最近在广东视察时表示:我们要“敢于啃硬骨头,敢于涉险滩,既勇于冲破思想观念的障碍,又勇于突破利益固化的藩篱”。只要有这种精神和魄力,全民努力,下上互动,“维宪行动”一定会成功。 新的一年,新的领导集体,新领导人一些新的作风令人高兴。在新的一年,千头万绪中我们最为期盼的是,在落实宪法上有切实的行动。
个人分类: 体制机制|967 次阅读|2 个评论
科学杂志的科八股
wdfzacw 2013-3-8 18:13
科学论文几乎成了钻营职称的敲门砖。据悉,有的论文高手一年可以写8篇论文。 我曾经写了篇文章,不拘格式,当然被批改的一塌糊涂。现在的科技论文被一套“标准”格式搞的八股起来了。有内容要写多点文字可不可?没有那么多内容写的少点可以不可以?不要死板的格式行不行?不要把文字、图表、公式、段落箍死在一套“标准”里行不行? 科学论文的版面费可不可以取消了?可不可以提高科学论文的稿费?
个人分类: 生活|1969 次阅读|0 个评论
开放获取出版商BMC迎来第250本杂志
热度 1 孙学军 2013-3-7 09:27
巴西 Brazilian Journal of Venomous Animals and Toxins including Tropical Diseases 最近入驻 BioMed Central ,有幸成为该出版商旗下第 250 本杂志。 BioMed Central ( BMC ) 是全球领先的开放获取出版社。 BMC 是生物医学领域的一家独立的新型出版社,以出版网络版期刊为主,目前出版 250 种 生物学和医学领域的期刊, 少量期刊同时出版印刷版 。 250 种杂志中目前已经有194种已经被SCI收录,几乎达到80%的比例 。 BMC 出版社基于“开放地获取促进科学进程”的理念,坚持在 BMC 网站免费为读者提供信息服务,其出版的网络版期刊可供世界各国的读者免费检索、阅读和下载全文。 BMC 出版的期刊多在刊名上冠以“ BMC ”字样,它们的学科范围涵盖了生物学和医学的所有主要领域,包括:麻醉学、生物化学、生物信息学、生物技术、癌症、细胞生物学、微生物学、分子生物学、植物生理学、遗传学、进化生物学、医学情报与决策、医学教育、医学道德、家庭护理、皮肤病、血液病、心血管疾病、内分泌失调、临床病理学、基因组生物学、放射医学、护理学、免疫学、老年病学、眼科学、口腔医学、关节炎诊断与治疗、药理学、生理学、儿科学、外科学、泌尿学、妇科学等 57 个(不一定准确)分支学科。 BMC 还与 Faculty of 1000 ( http://www.facultyof1000.com/start.asp )合作,根据学科专家推荐,出版的生物学领域的重要文献。他们在世界各国聘请有 1,000 名以上的相关领域学科专家 值得强调的是, BMC 对中文读者有特殊关照,除了英语外, BMC 网络也有中文接口,也是目前唯一的非英语接口。 BioMed Central 中国站致力于提供由中国科研人员撰写或共同撰写的最新优秀论文,介绍来自中国的重要作者和编委,并发布 BioMed Central 在中国的最新动态和活动。 在介绍最新入住的和毒素有关的杂志时,他们特别强调了今年是中国农历的蛇年, Brazilian Journal of Venomous Animals and Toxins including Tropical Diseases 是圣保罗大学的学报(建议我们的一些学报也应该积极争取加入这个集团)。这个杂志主要收录蛇毒相关化学、生物和医学研究,也包括其他毒素和热带疾病如细菌感染、寄生虫等疾病。这是 BMC 吸收的第一家来自巴西的学报类期刊,该杂志 1995 年创办的巴西第一份电子期刊,开始的时候该杂志使用 3.5 英寸的软磁盘发行, 1998 年开始使用光盘发行, BMC 对对来自巴西的作者给特殊优惠,出版费为 600 欧元(大概 40% )。 有正式影响因子的杂志目录(因为必须进入 3 年以上才可以计算影响因子,许多杂志都是新进入的,目前没有正式的影响因子,也可以说另外 73 本是最近 2 年才进入的,可见该集团的发展速度,以每年 20-30 本的速度增加) Journal Impact Factor 1. Acta Veterinaria Scandinavica 1.37 2. Algorithms for Molecular Biology 1.35 3. Arthritis Research Therapy 4.45 4. Behavioral Brain Functions 2.13 5. Biological Procedures Online 1.29 6. Biology Direct 4.02 7. BioMedical Engineering OnLine 1.41 8. Biotechnology for Biofuels 6.09 9. BMC Biochemistry 1.99 10. BMC Bioinformatics 2.75 11. BMC Biology 5.75 12. BMC Biotechnology 2.35 13. BMC Cancer 3.01 14. BMC Cardiovascular Disorders 1.52 15. BMC Cell Biology 2.59 16. BMC Complementary and Alternative Medicine 2.24 17. BMC Developmental Biology 2.79 18. BMC Endocrine Disorders 2.16 19. BMC Evolutionary Biology 3.52 20. BMC Family Practice 1.80 21. BMC Gastroenterology 2.42 22. BMC Genetics 2.48 23. BMC Genomics 4.07 24. BMC Health Services Research 1.66 25. BMC Immunology 2.53 26. BMC Infectious Diseases 3.12 27. BMC International Health and Human Rights 1.44 28. BMC Medical Education 1.15 29. BMC Medical Ethics 1.74 30. BMC Medical Genetics 2.33 31. BMC Medical Genomics 3.69 32. BMC Medical Informatics and Decision Making 1.48 33. BMC Medical Research Methodology 2.67 34. BMC Medicine 6.04 35. BMC Microbiology 3.04 36. BMC Molecular Biology 2.86 37. BMC Musculoskeletal Disorders 1.58 38. BMC Nephrology 2.18 39. BMC Neurology 2.17 40. BMC Neuroscience 3.04 41. BMC Ophthalmology 1.00 42. BMC Pediatrics 1.89 43. BMC Plant Biology 3.45 44. BMC Pregnancy and Childbirth 2.83 45. BMC Psychiatry 2.55 46. BMC Public Health 2.00 47. BMC Structural Biology 2.48 48. BMC Surgery 1.33 49. BMC Systems Biology 3.15 50. BMC Veterinary Research 2.00 51. Breast Cancer Research 5.25 52. Cancer Cell International 1.97 53. Cardiovascular Diabetology 3.35 54. Cardiovascular Ultrasound 1.27 55. Cell Communication and Signaling 5.50 56. Cell Division 3.00 57. Chemistry Central Journal 3.28 58. Critical Care 4.61 59. Diabetology Metabolic Syndrome 1.53 60. Diagnostic Pathology 1.64 61. Environmental Health 2.65 62. Epigenetics Chromatin 4.46 63. European Journal of Medical Research 0.98 64. Frontiers in Zoology 4.46 65. Genetics Selection Evolution 2.89 66. Genome Biology 9.04 67. Globalization and Health 2.65 68. Gut Pathogens 2.11 69. Harm Reduction Journal 1.26 70. Health and Quality of Life Outcomes 2.11 71. Hereditary Cancer in Clinical Practice 1.68 72. Human Resources for Health 1.83 73. Implementation Science 3.10 74. International Journal for Equity in Health 1.71 75.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Behavioral Nutrition and Physical Activity 3.83 76.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Health Geographics 2.62 77. Irish Veterinary Journal 0.33 78. Italian Journal of Pediatrics 0.79 79. Journal of Biomedical Science 1.98 80. Journal of Cardiothoracic Surgery 1.19 81. Journal of Cardiovascular Magnetic Resonance 3.72 82. Journal of Cheminformatics 3.42 83. Journal of Ethnobiology and Ethnomedicine 2.39 84. Journal of Experimental Clinical Cancer Research 2.15 85. Journal of Foot and Ankle Research 1.33 86. Journal of Hematology Oncology 3.99 87. Journal of Inflammation 2.26 88. Journal of Neurodevelopmental Disorders 3.06 89. Journal of NeuroEngineering and Rehabilitation 3.26 90. Journal of Neuroinflammation 3.83 91. Journal of Ovarian Research 2.57 92. Journal of the International Society for Sports Nutrition 1.64 93. Journal of Translational Medicine 3.47 94. Lipids in Health and Disease 2.17 95. Malaria Journal 3.19 96. Microbial Cell Factories 3.55 97. Molecular Cancer 3.99 98. Molecular Neurodegeneration 4.28 99. Molecular Pain 3.53 100. Multidisciplinary Respiratory Medicine 0.05 101. Neural Development 3.70 102. Nutrition Metabolism 2.89 103. Nutrition Journal 2.48 104. Orphanet Journal of Rare Diseases 5.07 105. Parasites and Vectors 2.94 106. Particle and Fibre Toxicology 7.25 107. Pediatric Rheumatology 1.44 108. Plant Methods 2.83 109. Proteome Science 2.33 110. Radiation Oncology 2.32 111. Reproductive Biology and Endocrinology 2.05 112. Respiratory Research 3.36 113. Retrovirology 6.47 114. Scandinavian Journal of Trauma, Resuscitation and Emergency Medicine 1.85 115. Stem Cell Research Therapy 3.21 116. Substance AbuseTreatment, Prevention, and Policy 1.16 117. Theoretical Biology and Medical Modelling 1.86 118. Trials 2.50 119. Veterinary Research 4.06 120. Virology Journal 2.34 121. World Journal of Surgical Oncology 1.12
个人分类: 重点推荐|8023 次阅读|1 个评论
我们为什么经常搞‘砸牌子’的事?
热度 4 lin602 2013-3-6 10:52
不少国内杂志以前都是EI收录期刊,近几年纷纷被‘踢’出。发表在一些杂志上论文前几年还是EI收录的,现在再投这杂志话,就不算EI收录论文了。 这种情况不少! 想想国人挺有意思的,经常砸自己的牌子。杂志上文章质量越来越差,但国内发表的文章质量比以前总体上是提高的。文章质量在提高,而国内期刊质量在降低。 为什么中国的什么电影节、会计师事务所、评价机构在国际上不被认可,因为‘假’,没有权威性。 为什么?
2693 次阅读|7 个评论
为什么信息学科看重会议论文--兼给相关基金申请者的建议
热度 27 tangchangjie 2013-3-1 08:33
为什么信息学科看重会议论文----兼给相关基金申请者的建议(唐常杰) 本文基于信息学科重视国际会议论文的事实,对相关基金申请者提一点建议,然后通过对几篇讨论出版方式的英文文献的摘评,说明为什么IT学科看重国际会议论文 。 又是一年科研春播时 最近,收到几份邀笔者提意见的青年基金申请书,申请人是几位刚获得博士学位,在外校任教不久的“前学生”(谐音听起来不错)。欣喜地看到他们的在立项和创新方面都写得不错,但又似有两多两少:(a)预期的论文性成果中,计划的高级国际会议论文较少,杂志论文较多;(b) 经费计划中,计划的设备费较多,而参加国内外会议和国际交流的费用较少。细 问原因,回答说: (1)国际会议费用高 ,在国内开国际会议需4千—5千元,到国外开国际会议,需要2-3万元,相比之下, 杂志论文版面费较少 。 (2)会议论文不容易被认可 。 杂志文章被SCI、EI检索多,易得有关方面承认,而国际会议,即便是某些录取难度像进奥运会一样的顶级会议,论文还不一定被SCI,EI检索,在某些单位不容易得到承认。 笔者的意见是 : (a) 上述的第一条理由不充分,现在的青年基金足够支持参加一些国际会议; (b)几份申请书的经费计划中,学术交流费用较少,可能影响进一步学术交流,闭塞了学术视野,不利于可持续发展的研究; 青年基金不宜计划太多太贵的 设备, 在激烈竞争中,不合理的经费计划可能会有负效应; (c)如果将来用于论文和学术交流的费用超出规划,在日益严格的财务审查制度下,会报账困难; (d) 上述的第二条理由不成立,或正在变得不成立,信息学科,特别是计算机科学领域,日益看重有资质的国际会议论文了, 准确地讲,这里的 “看重”是指“不歧视”,是相比于过去被“看轻”而言的”。 下面将展开解释。 会议 VS. 杂志,争辩已久 科研教学位在项目申请、人才评价、晋升和招聘时,都不能避开对论文的质与量的评价。 人们 从不同角度追求 合理与 公平, 追求 中有争论、有辩解,出现过猫腻、见到过恩怨;争辩者中, 有人是为公道、 有人是为生存、有人是为尊严、也有人是为利益,还依稀听到过相关的悲情故事。 经过多年争论和实践,在信息科学领域,特别的,在计算机科学圈子中,人们不再歧视资格的学术会议论文了。原因是: 倾向会议之几个视点 信息科学学科看好会议论文的原因中,包含有下列几个量度: (a) 新,(学习者视点) 。 信息 学科相对较新、知识更新快;在学术会议上,研究者以创新会友,新思想、新方法、新方向在会议上的表达比杂志早半年、一年,甚至更多。 (b) 严,(管理者视点) 信息 学科,特别是 计算机学科,严肃的学术会议审稿严、论文完整性要求高;录取率低, 例如有几年中,SIGMOD 15%, VLDB 18%,ICDE 17%, SIGKDD 15%, Dasfaa、WAIM、 APWeb etc 18%—25%,通讯领域的国际会议录取率还有10%左右的(参见评论8), 比某些学科的杂志还要严格, 从而论文质量靠谱。 ( c) 快,(创新者视点) 信息 学科的 新思想从提出到应用的过程不太长,创新者希望知识产权尽快得到承认,而不愿慢等庆功会或追悼会。有的杂志从投稿到发表,需一两年甚至三年;这样的光荣发表, 有可能是庆功会,也有可能是追悼会 ,前者是指成果已被产业界广泛应用,而后者是 指 成果已被更好的成果取代。 “一万年太久,只争朝夕”,许多研究者会先在会议上发表,获得知识产权,再把(合法的)升级版投稿到到杂志,等它一两年。 (d)近 (竞赛者视点) 。学术会议比较亲近,竞赛者在处于同一时间点,后生可向先行者当面请教。而学术杂志的的交流不能当面相对,但有效时间长,几十年后还可被后生研究。 上述的以文会友话题太严肃,而 金庸描述的 以武会友就比较 轻松活泼。金庸先生描述过多次武林大会,最出名的是两次华山论剑;他 也描述过N年一期的武林期刊,最出名的 两个 可能是华山思过崖洞中“魔教長老破五岳劍派”的专辑( Special issue ),以及《侠客行》中用蝌蚪文表达的武林秘籍(含语言障碍),被石破天用模式识别的方法率先破解,其优点是时效长,几十年几百年后还被后来者学习传播。 比较武林的两刊两会,在武林英雄眼中,似乎武林会议更热闹,更有人气。 几篇有趣的文献--刊会之争 有年轻朋友来信询问和索取,希望介绍关于“刊物与会议论文之争”的素材,本文参考文献中列出了几篇这方面的有趣的英文文献( ),可下载原文。限于篇幅,这里仅简析前两篇。 典型比较:两刊vs.两会 文献 通过数据库方向的 和两个顶级杂志( ACM TODS和 VLDB Journal, 简称两刊)以及 两个顶级会议( SIGMOD和VLDB, 简称两会) 的对比,试图说明典型会议论文的质量不错 。 笔者猜想, 该作者E. Rahm大概是哥德尔的粉丝,哥德尔第二不完备性定理的较通俗表达是: “如果系统S含有初等数论,则S的相容性不可能在S内证明”。把S换为会议论文集合,如 以会议论文来挺会议论文,则涉嫌 王婆卖瓜了。 为了避此嫌疑,E. Rahm在系统外挺系统,在会议外挺会议:他在严肃的《Information Services Use》杂志上发表了这篇力挺会议论文的研究论文。 他考察了1996 -- 2004 年 两会 与 两刊 的论文。注意到ISI没有国际会议SIGMOD和VLDB的影响因子(或者,认为是0),为公平比较,用Google Scolar数据来计算学术会议论文的影响因子。 “两会”与“两刊”同研究方向,同属顶级,结果却出人意外:在所有的年份,(尽管会议论文集的引用记录更不完全),重要文章数量及被引次数两个指标上,“两会”比“两刊”高得多。 下面图表来自文献 . 含冤的 影响因子 文献 像信息学科的辩护律师, 列举详实数据,为计算机学科论文的影响因子鸣冤叫屈。 文献 以Google Scholar为工具,举证涉及了8700多篇会议和杂志论文,揭示一个事实:在 计算机学科, ISI不但 轻视或完全 忽视了会议论文的影响,对杂志文章影响力也严重低估,而Google Scholar 的评价正确得多。   被影响因子遗忘了的角落 曾经有一段时间 有一些资格出版社(如Springer等 )出版的计算机会议论文集被SCI检索,那时可能还有一个(被低估的)ISI影响因子,现在,许多资格的计算机学术会议都没有 ISI影响因子(或者,被视为 0)。 目前,许多高校和科研单位用影响因子来评价科研成果,评奖金,评审学科发展,验收学科建设项目。当和其他学科横向比较时候,计算机学科的ISI影响因子往往低低在下,师生们或情绪不高,或略有牢骚,或想仰天长啸,而文献 为我们啸出了一口气。 Google Style 下面的简单而直观的估算表明,顶级会议的影响力相当不错。 在 文献 中,作者模仿ISI的算法,引入基于Google Scolar的影响因子GsIF:    第N年的影响因子 GsIF(N) = 第N-1年和第n-2发表论文的的GS平均引用率 与ISI的公式一样,只不过采用了GS的数据。 巧得很,GS 也是 Google Style 的缩写。在各种Style流行的今天,不妨把GsIF 称为Googl Style 或谷歌-Style. 在Google Scholar和DBLP上容易查到下列事实: 从1994-2003年的每一篇SIGMOD文章平均被引用70次,VLDB文章平均被引用50次。 按谷歌-Style, 粗略地(偏向保守的粗略)计算表明: SIGMOD影响因子大于7,VLDB的影响因子大于5。 (有兴趣的朋友可做精确的研究)。 一个建议 其实,出台影响因子的Thomson ISI 不过是一个 民间的机构兼 盈利公司,我们的计算机学会CCF是学科性的学术机构。ISI能出台影响因子计算方法, “彼人也,予人也,彼能是,而我乃不能是?”(韩愈.原毁),我们为什么不能推出更公平的影响因子计算方法? 为了学科横向比较的公平,有理由向有关机构(例如中国计算机学会CCF) 建议:以Google Scholar为基础,通过适当的修饰、约束,规范出一个子集(包括引用和被引),推出一个计算机科学学科的影响因子公式或计算办法。 诚如是,则善莫大焉。 Some h ome work 有兴趣的读者不妨做三件事情: (a)本文文献仅仅列出4篇文献,追踪这些文献的参考文献,查找引用这些文献的文献,找到更多相关的文献; (b)用“新数据+新方法--新研究”的路线,看看新结果对本文是加强还是削弱; (c)如果读者的单位仍歧视国际会议论文,不妨用这些文献作申诉抗争的依据或武器。 参考文献 (可在附件中下载) Erhard Rahm。” Comparing the scientific impact of conference and journal ublications in computer science Erhard Rahm”, Information Services Use 28 (2008) 127–128 127, DOI 10.3233/ISU-2008-0562 点击这里下载.pdf Lorcan Coyle,Jill Freyne,etc. A quntative Evaluation of thr Relative Status of Journal and Conference Publication in COmputer Science,Technical Report UCD0CSI 2008-08,October 2008 点击这里下载.pdf Massimo Franceschet ,The role of conference publications in computer science: a bibliometric view,Via delle Scienze 206 – 33100 Udine, Italy January 20, 2010 点击这里下载.pdf Michael Ernst ,Choosing a venue: conference or journal? by Michael Ernst (mernst@cs.washington.edu) December, 2006 点击这里下载.mht 相关博文 (基金与科研系列) 评审别人亦学习--参加973复评的体会 我和我的研究生同学, 科研生涯及基金申请 科技春耕时节的那道风景线-----基金漫谈 基金申请书要关注标志性成果 单篇论文成本(论文支持度)的上升是科研新人的福气 p (论文讨论系列) 善对论文评审意见的宽严与长短 防止有意的抄袭,避免无意的雷同 为什么信息学科看重会议论文----兼给相关基金申请者的建议 要SCI-EI,但不唯SCI-EI ---读CCF新的会议杂志推荐目录有感 取巧不须投机,鞠躬不必尽瘁 其它系列博文的入口 唐常杰博客主页 科学博客主页
个人分类: 教学科研|22610 次阅读|62 个评论
[转载]《时代》杂志评出的100部最佳英语小说
wuxiyouke 2013-2-23 23:30
The Adventures of Augie March by Saul Bellow All the King’s Men by Robert Penn Warren American Pastoral by Philip Roth An American Tragedy by Theodore Dreiser Animal Farm by George Orwell Appointment in Samarra by John O’Hara Are You There God? It’s Me, Margaret by Judy Blume The Assistant by Bernard Malamud At Swim-Two-Birds by Flann O’Brien Atonement by Ian McEwan Beloved by Toni Morrison The Berlin Stories by Christopher Isherwood The Big Sleep by Raymond Chandler The Blind Assassin by Margaret Atwood Blood Meridian by Cormac McCarthy Brideshead Revisited by Evelyn Waugh The Bridge of San Luis Rey by Thornton Wilder Call It Sleep by Henry Roth Catch-22 by Joseph Heller The Catcher in the Rye by J.D. Salinger A Clockwork Orange by Anthony Burgess The Confessions of Nat Turner by William Styron The Corrections by Jonathan Franzen The Crying of Lot 49 by Thomas Pynchon A Dance to the Music of Time by Anthony Powell The Day of the Locust by Nathanael West Death Comes for the Archbishop by Willa Cather A Death in the Family by James Agee The Death of the Heart by Elizabeth Bowen Deliverance by James Dickey Dog Soldiers by Robert Stone Falconer by John Cheever The French Lieutenant’s Woman by John Fowles The Golden Notebook by Doris Lessig Go Tell it on the Mountain by James Baldwin Gone With the Wind by Margaret Mitchell The Grapes of Wrath by John Steinbeck Gravity’s Rainbow by Thomas Pynchon The Great Gatsby by F. Scott Fitzgerald A Handful of Dust by Evelyn Waugh The Heart Is A Lonely Hunter by Carson McCullers The Heart of the Matter by Graham Greene Herzog by Saul Bellow Housekeeping by Marilynne Robinson A House for Mr. Biswas by V.S. Naipaul I, Claudius by Robert Graves Infinite Jest by David Foster Wallace Invisible Man by Ralph Ellison Light in August by William Faulkner The Lion, The Witch and the Wardrobe by C.S. Lewis Lolita by Vladimir Naboko Lord of the Flies by William Golding The Lord of the Rings by J.R.R. Tolkein Silmarillion Loving by Henry Green Lucky Jim by Kingsley Amis The Man Who Loved Children by Christina Stead Midnight's Children by Salman Rushdie Money by Martin Amis The Moviegoer by Walker Percy Mrs. Dalloway by Virginia Woolf Naked Lunch by William Burroughs Native Son by Richard Wright Neuromancer by William Gibson Never Let Me Go by Kazuo Ishiguro 1984 by George Orwell On the Road by Jack Kerouac One Flew Over the Cuckoo's Nest by Ken Kesey The Painted Bird by Jerzy Kosinski Pale Fire by Vladimir Nabokov A Passage to India by E.M. Forster Play It As It Lays by Joan Didion Portnoy's Complaint by Philip Roth Posession by A.S. Byatt The Power and the Glory by Graham Greene The Prime of Miss Jean Brodie by Muriel Spark Rabbit, Run by John Updike Ragtime by E.L. Doctorow The Recognitions by William Gaddis Red Harvest by Dashiell Hammett Revolutionary Road by Richard Yates The Sheltering Sky by Paul Bowles Slaughterhouse-Five by Kurt Vonnegut Snow Crash by Neal Stephenson The Sot-Weed Factor by John Barth The Sound and the Fury by William Faulkner The Sportswriter by Richard Ford The Spy Who Came in From the Cold by John LeCarre The Sun Also Rises by Ernest Hemingway Their Eyes Were Watching Godby Zora Neale Hurston Things Fall Apart by Chinua Achebe To Kill a Mockingbird by Harper Lee To the Lighthouse by Virginia Woolf Tropic of Cancer by Henry Miller Ubik by Philip K. Dick Under the Net by Iris Murdoch Under the Volcano by Malcolm Lowrey Watchmen by Alan Moore Dave Gibbons White Noise by Don DeLillo White Teeth by Zadie Smith Wide Sargasso Sea by Jean Rhys
2544 次阅读|0 个评论
《自然》:要重新定义学术不端
热度 1 王汉森 2013-2-14 05:15
《自然》杂志2月13日发表评论文章,认为为了更有效遏制学术不端行为,应该将学术不端重新定义为“歪曲报道”(distorted reporting)。 http://www.nature.com/news/redefine-misconduct-as-distorted-reporting-1.12411 Redefine misconduct as distorted reporting 13 February 2013 Against an epidemic of false, biased and falsified findings, the scientific community’s defences are weak. Only the most egregious cases of misconduct are discovered and punished. Subtler forms slip through the net, and there is no protection from publication bias. Delegates from around the world will discuss solutions to these problems at the 3rd World Conference on Research Integrity ( wcri2013.org ) in Montreal, Canada, on 5–8 May. Common proposals, debated in Nature and elsewhere, include improving mentorship and training, publishing negative results, reducing the pressure to publish, pre-registering studies, teaching ethics and ensuring harsh punishments. These are important but they overestimate the benefits of correcting scientists’ minds. We often forget that scientific knowledge is reliable not because scientists are more clever, objective or honest than other people, but because their claims are exposed to criticism and replication. The key to protecting science, therefore, is to strengthen self-correction. Publication, peer-review and misconduct investigations should focus less on what scientists do, and more on what they communicate. What is wrong with current approaches? By defining misconduct in terms of behaviours, as all countries do at present, we have to rely on whistle-blowers to discover it, unless the fabrication is so obvious as to be apparent from papers. It is rare for misconduct to have witnesses; and surveys suggest that when people do know about a colleagues’ misbehaviour, they rarely report it. Investigators, then, face the arduous task of reconstructing what a scientist did, establishing that the behaviour deviated from accepted practices and determining whether such deviation expressed an intention to deceive. Only the most clear-cut cases are ever exposed. Take the scandal of Diederik Stapel, the Dutch star psychologist who last year was revealed to have been fabricating papers for almost 20 years. How was this possible? First, Stapel insisted on collecting data by himself, which kept away potential whistle-blowers. Second, researchers had no incentive to replicate his experiments, and when they did, they lacked sufficient information to explain discrepancies. This was mainly because, third, Stapel was free to omit from papers details that would have revealed lies and statistical flaws. In tackling these issues, a good start would be to redefine misconduct as distorted reporting: ‘any omission or misrepresentation of the information necessary and sufficient to evaluate the validity and significance of research, at the level appropriate to the context in which the research is communicated’. Some might consider this too broad. But it is no more so than the definition of falsification used by the US Office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Policy: “manipulating research materials, equipment, or processes, or changing or omitting data or results such that the research is not accurately represented in the research record”. Unlike this definition, however, mine points unambiguously to misconduct whenever there is a mismatch between what was reported and what was done. Authors should be held accountable for what they write, and for recording what they did. But who decides what information is necessary and sufficient? That would be experts in each field, who should prepare and update guidelines. This might seem daunting, but such guidelines are already being published for many biomedical techniques, thanks to initiatives such as the EQUATOR Network ( equator-network.org ) or Minimum Information for Biological and Biomedical Investigations ( mibbi.sourceforge.net ). The main task of journal editors and referees would then be to ensure that researchers comply with reporting requirements. They would point authors to the appropriate guidelines, perhaps before the study had started, and make sure that all the requisite details were included. If authors refused or were unable to comply, their paper (or grant application or talk) would be rejected. The publication would indicate which set or sets of guidelines were followed. By focusing on reporting practices, the community would respect scientific autonomy but impose fairness. A scientist should be free to decide, for example, that ‘fishing’ for statistical significance is necessary. However, guidelines would require a list of every test used, allowing others to infer the risk of false positives. Carefully crafted guidelines could make fabrication and plagiarism more difficult, by requiring the publication of verifiable details. And they could help to uncover questionable practices such as ghost authorship, exploiting subordinates, post hoc hypotheses or dropping outliers. Graduate students could, in addition to learning the guidelines, train by replicating published studies. Special research funds could be reserved for independent replications of unchallenged claims. The current defence against misconduct is prepared for the wrong sort of attack: the community tries to regulate research like any other profession, but it is different. The reliability of scientific ‘products’ is ensured not by individual practice, but by collective dialogue. Nature Volume: 494 , Pages: 149 Date published: (14 February 2013) DOI: doi:10.1038/494149a
个人分类: 学术园地|3331 次阅读|1 个评论
人物杂志居心叵测
zw373737 2013-2-7 15:04
大过年的,人物杂志赶时髦的调查袁厉害的房产,十分蹊跷,是兰考政府指使,还是借机炒作,还是有人兴风作浪。放着贪官污吏遍地的房哥房姐房祖宗不去调查,却拉出一个收养残疾儿童的几乎贫民批判,真是居心叵测。看看他们挖空心思发现了什么? 原标题:铁皮房也算房产?兰考爱心妈妈袁厉害称被人诬陷 核心提示:立春的第二天,兰考的袁厉害再一次出现在公众的视野里,而与往前不一样的是,这次袁厉害的“出名”是因为被媒体曝有20多套房产。该报道一出,舆论哗然,袁厉害是深受“伤害”,还是其房产真“厉害”?2月5日至6日,大河网对袁厉害的房产情况进行了调查。 媒体:袁厉害“房产”20多套 新一期《人物》杂志刊发《厉害女士》一文称袁厉害“房产”20多套,该杂志报道出来的房产就有四处: 第一处被称为南院,即火灾事故发生地,分为上下两层,共四居室;第二处是袁厉害儿子家(北院),为一幢带院子的5层楼,杜鹏住在一层;第三处为南院北院之间的6层高2单元居民楼,下有地下室;第四处为袁厉害小儿子杜鸣的婚房。杜鸣向媒体透露,他新婚时,母亲给了一套三室一厅的房子,价值10多万元。 调查:曝光房产有铁皮房子,有废墟 2月5日,记者在兰考县分别调查了这四处房产,其中有三处房产都在人民医院旁边,实为一处,媒体却把这“一处”的房子分成了“三处”,分别为南院、北院,南院北院之间。而剩下一处则是袁厉害儿子杜鸣婚房。 “三处”房产的具体位置为:兰考县人民医院南第一个胡同向西走,再向南第三个胡同对着就是。此处即是火灾发生地。 袁厉害说,“这些房子系用老宅地皮换来的,因为地皮被县人民医院扩建占用,人民医院偿还给了她这处房子。” 在兰考县人民医院门口、袁家北院和南院间旁边,还有一个搭建的铁皮房子,该“房”属袁厉害。目前,袁厉害的娘家人利用其做生意。 该杂志还报道称,袁厉害还在进行着房产投资。2月5日下午,经多方打听,大河网记者了解到这处“投资”在兰考县城西关城关乡许贡庄转盘向西100米路南。记者赶到现场,发现这处“投资”的房产已经折掉,现场一片废墟。 附近群众并不确定袁厉害在这里有投资,但是这个建筑确实被拆掉了。 然而,袁厉害不承认她在这里有投资。2月6日,袁厉害对记者说,“有媒体记者硬是诬陷我,非说我有房产投资,如果有投资,那我也要打听清楚吧,我怎么会在一个违法建筑上投资呢”。 袁厉害说,儿子杜鸣要结婚,结婚都要有房子吧,这天底下哪一家不是这样的,可媒体却把杜鸣的婚房也说成我的房产,儿子的房怎么就属于我的了?这还讲道理吗?! 兰考:袁家20套房产的报道数据哪来? 2月5日、6日,记者分别采访了兰考县国土资源局局长张祖金、兰考县住房和城乡建设局长马玉仁、兰考县规划管理局局长薛柏林。三位局长称,袁家被曝光有20套房产前,没有媒体采访过我们,不知道媒体从哪来的数据。 2月5日下午,兰考县国土资源局局长张祖金和办公室人员称,根据《国土法》规定,查阅他人土地资料,需要有当事人的委托书,纪委和司法查阅则要提供相应手续,否则,就是侵害了公民的合法权益。 “但可以肯定的是,一是袁厉害并没有20套房产的合法手续,二是媒体在曝光前并没有采访过我们,就是采访,没有袁厉害本人的委托,我们也不能提供其本人房产的相关资料”。 大河网特派记者 王书栋 大河网开封记者站记者 董伦峰 孙伟利 杜洋开封报道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1945 次阅读|0 个评论
《自然》评论:爱因斯坦之后,科学天才绝迹了
热度 2 王汉森 2013-2-6 06:00
《自然》杂志1月31日发表评论文章,探讨科学天才的有关问题。作者致力于科学天才问题研究30余年,文章写得简明扼要,耐人寻味,值得一读。 http://www.nature.com/nature/journal/v493/n7434/full/493602a.html After Einstein: Scientific genius is extinct Dean Keith Simonton Many scientists devote their careers to studying phenomena that they can assume will not go away anytime soon. Life forms will always undergo change across generations, so evolutionary biologists will always have a job. But the very phenomenon that I investigate might have actually ceased to exist. I have devoted more than three decades to studying scientific genius, the highest level of scientific creativity 1 . The creative scientist contributes ideas that are original and useful. The scientific genius, however, offers ideas that are original, useful and surprising. Such momentous leaps — be they theories, discoveries or inventions — are not just extensions of already-established, domain-specific expertise: the scientific genius conceives of a novel expertise. Albert Einstein's special theory of relativity met these three criteria and required introductory-level textbooks to be rewritten. Einstein overthrew the Newtonian concept of absolute space and time, and revealed a groundbreaking relationship between matter and energy, denoted in his famous equation, E = mc 2 . Geniuses have played a decisive part in science in two main ways. First, they have founded new scientific disciplines, such as Galileo's creation of telescopic astronomy. Second, geniuses have revolutionized established disciplines. Charles Darwin, for instance, proposed that species evolve by natural selection at a time when many biologists believed that life forms were fixed from the moment of Biblical creation. PETE ELLIS/DRAWGOOD.COM Yet, in my view, neither discipline creation nor revolution is available to contemporary scientists. Our theories and instruments now probe the earliest seconds and farthest reaches of the Universe, and we can investigate the tiniest of life forms and the shortest-lived of subatomic particles. It is difficult to imagine that scientists have overlooked some phenomenon worthy of its own discipline alongside astronomy, physics, chemistry and biology. For more than a century, any new discipline has been a hybrid of one of these, such as astrophysics, biochemistry or astrobiology. Future advances are likely to build on what is already known rather than alter the foundations of knowledge. One of the biggest recent scientific accomplishments is the discovery of the Higgs boson — the existence of which was predicted decades ago. The days when a doctoral student could be the sole author of four revolutionary papers while working full time as an assistant examiner at a patent office — as Einstein did in 1905 — are probably long gone. Natural sciences have become so big, and the knowledge base so complex and specialized, that much of the cutting-edge work these days tends to emerge from large, well-funded collaborative teams involving many contributors. Science olympians At this point, let me add three clarifications. First, I am not saying that scientific progress will cease. On the contrary, I believe that the scientific enterprise will continue to get “faster, higher, stronger”. Textbook chapters will continue to be updated. At worst, some disciplines will asymptotically approach some ill-defined limit of precision and comprehensiveness, much as seems to be happening in many competitive sports. Just as athletes can win an Olympic gold medal by beating the world record only by a fraction of a second, scientists can continue to receive Nobel prizes for improving the explanatory breadth of theories or the preciseness of measurements. These laureates still count as 'Olympian scientists'. Second, I am not arguing that science is becoming 'dumbed down', or that modern investigators are less intelligent than Nicolaus Copernicus, René Descartes, Isaac Newton, Marie Curie or Louis Pasteur. Contemporary scientists generally have very high IQs 2 . If anything, scientists today might require more raw intelligence to become a first-rate researcher than it took to become a genius during the 'heroic age' of the scientific revolution in the sixteenth and seventeenth centuries, given how much information and experience researchers must now acquire to become proficient. It is hard to know whether Pierre-Simon Laplace or James Clerk Maxwell would have been bright enough to master the formidable mathematics of superstring theory, for instance. Finally, I am not asserting that brilliant scientists can no longer attempt to introduce new paradigms, or even to devise original disciplines. It is just that such innovations seem less likely to catch on. According to Thomas Kuhn's classic analysis of scientific revolutions, a discipline within the physical and biological sciences should not even be receptive to a paradigm shift unless the discipline is in a state of crisis, produced by the accumulation of critical findings that continue to resist explanation 3 . For example, special relativity resolved the impasse set in motion by, among other things, the 1887 experiment by US physicists Albert Michelson and Edward Morley that failed to detect the universal 'ether' assumed to help propagate electromagnetic waves. Most, if not all, disciplines in the natural sciences do not seem close to this crisis state. The core disciplines have accumulated not so much anomalies as mere loose ends that will be tidied up one way or another. A possible exception is theoretical physics, which is as yet unable to integrate gravity with the other three forces of nature. Of course, I hope that my thesis is incorrect. I would hate to think that genius in science has become extinct and that my research speciality has become obsolete. It takes only one new scientific genius to prove me wrong. References Simonton, D. K. Scientific Genius: A Psychology of Science (Cambridge Univ. Press, 1988 ). Show context Simonton, D. K. Creativity in Science: Chance, Logic, Genius, and Zeitgeist (Cambridge Univ. Press, 2004 ). Show context Kuhn, T. S. The Structure of Scientific Revolutions (Univ. Chicago Press, 1996 ). Show context
个人分类: 科技视窗|5558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为何有些人控制着杂志不给发表文章?
pikeliu 2013-2-5 19:47
作者:吴亚生 来源: 中国科学报 发布时间:2013-2-5 8:40:40 选择字号: 小 中 大 吴亚生副研究员:我的科研之痛 吴亚生在四川盘龙洞进行地质考察。 ■吴亚生 对于一个科学研究者而言,创新就是发现前人没有发现过的自然现象,例如发现地球是圆的而不是平的,发现地球绕着太阳转而不是太阳绕着地球转;或者创立新的研究方法和科学理论,如创立勾股定理、创立万有引力的计算公式。揭示和认识未知现象以求有所发现,是我们每天工作的基本目的,是一种本能! 我是一个从事古生物学、沉积学研究的学者,1994年被特批为中科院的副研究员。在至今的18年中,我一直探索,在洒下汗水的同时,也有所收获。 亿年前“沧海桑田”的定量计算 我得到的第一个值得记忆的成果,是建立定量计算亿年前全球海平面变化幅度的方法。 地质学家发现,从地球上有海水以来的几十亿年里,全球海平面一直在升升降降地变化着,正所谓“沧海桑田”。恢复这种变化的历史,特别是定量确定某个时期全球海平面变化的幅度,自然成为地质学家的兴趣和使命。 遍查文献,你会发现人们找到了定量确定新生代全球海平面变化幅度的一些方法,但一直没有找到定量计算亿年前全球海平面变化幅度的方法。 在我找到的方法中,公式不复杂,原理也简单。最好理解的情形是,当珊瑚礁生长到海平面附近时会追踪海平面生长,即海平面上升多高,珊瑚礁就向上生长多高,不会超出海平面。在这种情况下,珊瑚礁的厚度就是海平面上升的幅度。当然这是最简单的情况。 该成果于2002年发表在《中国科学》上。因为不是国际SCI刊物,这个成果在评职称时是不被统计的。 海平面下降事件的沉浮 我的第二个创新成果是发现了二叠纪—三叠纪之交存在大型海平面下降事件。这个发现的故事略显悲壮。 古生物学家已经确定,二叠纪末到三叠纪初(至今大约2.5亿年前),地球上发生了一次重大事件:95%的陆地和海洋物种原因不明地突然消失了。对这次大灭绝原因的探索,特别是对这个时期全球环境变化的研究,遂成为地学界热点。 英国学者魏格纳于1996年首先提出,二叠纪—三叠纪之交全球海平面是持续上升的,并由此引起海洋缺氧,导致了上述生物大灭绝事件。文章发表于著名的《三古》杂志。 但我在1999年对贵州二叠纪生物礁的研究中,在礁顶部发现存在一次大的全球海平面下降的证据,包括剥蚀面、干裂缝等。2000年我将成果写成论文投《三古》杂志,但审稿人是魏格纳及其支持者。他们提出只要我放弃存在全球海平面下降的结论,就可以发表。但我明确拒绝了,而且我相信,《三古》的编辑们会秉公办事,允许不同观点的发表。 但现实是残酷的:我4次修改文章,4次被拒。这篇文章直到8年后才在一份也算有名的国外刊物上发表。这时其发表的意义已经大大下降。因为我在其他地方发现的类似证据已陆续在国内核心或SCI刊物上发表。 2006年,曾两次枪毙我《三古》投稿的那位英国人来我这里,给我看了国内某同行采自广西的标本和薄片,其上有海平面下降的证据。他表示认同我的观点,并让我把贵州的材料给他一起合作写文章,遭到我的拒绝。后来这个英国人以他学生为第一作者把广西的材料成文发表了。 一种形态诡异的囊状化石 我的第三个算得上是创新的成果是微生物岩研究方面的。 1999年,一个英国人在重庆附近发现了一种树枝状的岩石,他认为与现代的泉华相似,所以提出可能是微生物岩。同年,一个美国人在贵州发现了类似的岩石,提出是肾形藻形成了这种岩石。2003年,日本人与北大学者合作对重庆的这种岩石进行研究,提出树枝状构造是小球状蓝藻粘结灰泥形成的凝块石。此后的各种研究再没有明显进展。 我们于2006年从重庆采集同样的标本研究后,发现所谓的肾形藻的鉴定是不正确的;也不具备泉华的结构;小球状蓝藻化石数量少,只是岩石中的次要成分。事实上,树枝状构造的形成与一种形态诡异的囊状化石有关。这种化石形态变化大,以及受成岩作用改造严重,所以一直没有被识别出来。 我们提出这种化石可能属于某种菌落;正是这种化石的富集,以及倾向于沿着这种化石富集区发生的多种成岩作用的改造,共同形成了树枝状的构造。2006年我们将这一成果发表在国内SCI刊物上。2009年我将进一步研究成果的论文投给国际SCI刊物《亚洲地质》,被审稿的日本人扼杀了。 2012年起,我们对这种岩石中的囊状化石开展再研究,并再获突破,将这种化石鉴定到属,属于一种现代尚存的菌类群体的化石。在与国内外现代微生物学权威交流后,这个鉴定已得到认可。 围绕这种奇怪的岩石,多国专家开展研究,在国际著名刊物上发表了若干文章,但都没有到达科学的彼岸。我们取得了正确的认识,但由于观点与他们不一致,或者因为没有主动与他们分享成果,所以未能在国际SCI刊物上发表文章。 很多人劝我:为了解决问题,你为什么不向他们妥协一下呢。而我内心反问:科学王国为什么不是可以自由表达学术思想的一方净土? 由于国内SCI论文和核心期刊论文在职称评定时都不算成果,所以我这些年来在形式上几乎等同于没有成果。我的创新之路在使我获得傲视洋人的自信的同时,也使我陷入了18年提不了职称的窘境。 幸好,中科院开始了政策调整,今后的成果评价将不再过分强调刊物的国外属性和影响因子大小,而更加重视成果的实际价值。这将为科研创新提供更加有利的软环境。 (作者系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副研究员) 《中国科学报》 (2013-02-05 第5版 创新周刊) 分享到: 打印 发E-mail给: 以下评论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科学网观点。  2013-2-5 14:27:27 shfulj 你不觉得你是单位里最牛的副研吗,宁愿当大将,不当元帅,哈哈 2013-2-5 11:36:41 chenhaohong 个人觉得,越专业的期刊,被权威霸占的可能性越大,而追求热门、爆炸性新闻的期刊,才更可能有百花齐放。在目前物理期刊发表发光材料,科学期刊出现赛事评论的大前提下,为什么要死守这一两本期刊,而不是以发表为重?! 就算这两本期刊很重要,但是让权威屈服不是一个人的力量,而其他国外学者几乎不看中国的SCI,因此也不会成为你的支持者。但是,如果你发表到国外其余SCI期刊,几个权威能再继续压制吗? 建议吴老师有空了解下波尔等创立的量子理论的发表和论战过程,当时压制的权威可是爱因斯坦! 总之,发表才是硬道理!只要科学还要发展,权威的压制就只能局限于少数的一些地盘! 2013-2-5 11:35:39 feike0220 我感觉您需要坚守自己的 主见,我有一个敬重的老师跟您差不多,他的研究成果不被很多人接受,如果你能活下去就不要折中,坚持自己的主见,只要他是对的,加油!!! 2013-2-5 11:11:35 mountainwind1 被大牛压制,是科学家最常遇到的问题,唉 2013-2-5 9:46:58 smart0art 中国的悲哀,真滴是SCI=Stupid Chinese Idea!
1544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最后一博:人才到处有,天才已灭绝 精选
chenflowers 2013-2-5 10:49
《自然》杂志最近发表一篇评论文章《爱因斯坦之后科学天才灭绝了》 ( After Einstein: Scientific genius is extinct ) ,文章作者是美国加州大学的一位心理学家基思 · 西蒙顿,据称他从事科学天才研究已达 30 余年。文章断言,人类将永远不可能产生像爱因斯坦、牛顿、达尔文等那样的科学天才了,这样的天才就像命运多舛的渡渡鸟一样已经灭绝;我们已经发现所有最基本的自然规律,任何新的工作将只不过是往我们的知识库中增加知识。 西蒙顿的文章引起了科学圈子内外的强烈反响,许多网站和大量网友发表了评论。有评论担心,毕竟,几千年来,一直是我们当中的天才推动了科学发展,如果再无科学天才提供看待事情的全新方式,人类将如何到达新的高度?作者希望他的评估是错误的,尽管他显然不认为他是错的。他说,自爱因斯坦以来,再也无人提出任何使其称得上是某个领域巨人的东西,即那种从现在起如果不被查阅数千年,至少可被查阅数百年的东西。 为什么说科学天才灭绝了?先看如何定义科学天才。衡量科学天才的标准有 3 条,即其思想原创 (original) 、有用 (useful) 且令人吃惊 (surprising) 。现代科学不乏有创造性的科学家 (creative scientist) ,这样的科学家其思想原创且有用,姑且称其为科学人才;然而,自然科学中令人吃惊的原创 (surprising originality) 则只是过去的事情。爱因斯坦的狭义相对论满足这 3 条标准,他颠覆了牛顿的绝对时空观,揭示了一个突破性的质能关系 (E = mc2) ,且使导论级教材 (introductory-level textbooks) 必须重写。 与科学人才相比,科学天才不仅拓展特定专业领域,还构想出全新专业领域。他们在科学上的决定性作用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其一,创立新学科,例如伽利略创立了望远镜天文学;其二,革命已有学科,例如,达尔文提出了生物进化论学说,从而摧毁了各种唯心的神造论和物种不变论。 根据科学天才的上述标准,显然,当代科学家既没有创造新学科也没有革命旧学科。一个多世纪来,所有的新学科充其量是天文学、物理学、化学和生物学等传统学科的交叉融合,如天体物理学、生物化学或天体生物学。未来的科学进展只可能是建立在已有知识之上,而不是改变知识的基础。不出天才并不意味着科学不发展,相反,科学将如同奥林匹克运动那样,发展得 “ 更快、更高、更强 ” (faster, higher, stronger) ,教科书的章节也将持续更新。正如运动员仅仅通过打破世界纪录零点几秒而可能获得奥运金牌,科学家也可以继续因扩展了理论范围或提高了测量精度而获得诺贝尔奖。这样的获奖者仍然只能算是“奥林匹克式科学家 ” (Olympian scientists) 。 现代科学不可能诞生科学天才,与现代科学的方式有关系。现代科学不是培养各自独立思考的孤独的狼,而是将研究者组成团队,高效运作,向不断增加知识的方向进军。这无疑阻碍了真正的洞察 (true insight) ,而真正的洞察是天才级发现的必要因素。今天,自然科学变得如此之大,知识基础变得如此复杂而专业,以至许多前沿工作都要靠拚团队、拚团队人数和经费。像爱因斯坦那样一个博士生是 4 篇革命性论文的唯一作者的时代一去不复返了。天才已经灭绝,并不等于现在的科学家不如牛顿、达尔文等聪明,相反,现在的科学家普遍智商很高。但是,今天的科学家要成为一流研究者比在十六或十七世纪科学革命的 “ 英雄时代 ” 成为一位天才也许需要更多的原始知识 (raw intelligence) 。例如,今天,阅读完某一领域发表的所有文献也许是不可能的事情。再如,很难知道曾经的拉普拉斯或麦克斯韦是否足够聪明到可掌握现代超弦理论的可怕数学。 更重要的是,现在几乎没有任何一门自然科学呈现出革命时机已经成熟的迹象,而根据库恩关于科学革命的经典分析,自然科学的学科专业只有处于危机状态时才会产生范式转换 (paradigm shift) 。例如, 19 世纪末期物理学家汤姆逊在一次国际会议上讲到 :“ 物理学大厦已经建成,以后的工作仅仅是内部的装修和粉刷”。但是,他话锋一转又说: “ 大厦上空还漂浮着两朵 ‘ 乌云 ’ ,麦克尔逊-莫雷试验结果和黑体辐射的紫外灾难。 ” 正是为了解决上述两个问题,物理学发生了一场深刻的革命,导致了相对论和量子力学的诞生。目前的核心学科还没有积累足够多的异常,只有理论物理学显现出了 “ 危机 ” 迹象或积累了一些不能解释的发现,它还不能把引力与其它 3 种自然力统一起来,从而开启了一扇重大范式转换的大门。 科学天才是否灭绝,也许用不着我等凡人杞人忧天。但科学天才的思维方式和成长环境,值得科学家伙学习和借鉴。其一,做什么事情 ( 科研上通常叫选题 ) 注定了有多大成就。一般来说,事情越稳当,成就越渺小。其二,令人吃惊或出人意料的工作只能出自少数几个甚至一个脑袋。仅从保密角度讲,只要是两人合伙的事情,就很难保证做成后令人吃惊或出人意料,特别是在今天这样的信息时代。这样看来,科学家伙有必要向 《 鲁滨孙漂流记》的鲁滨孙学习。 PS :农历年的压岁博客,是为最后一博。去年此时,本博主写了《 最后一博:牛文不在牛刊 》,素材同样来自 nature 。如仿去年的最后一博,今年的此文本应叫《最后一博:牛人不在人间》,此处牛人自然是指科学天才,而非常规牛人。 这样做研究也能出牛顿?牛顿的“巨人肩膀说”并不是以梯队方式组织大团队去摘“苹果”。 本文引用地址: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412323-659625.html
个人分类: 科研笔记|2159 次阅读|0 个评论
这种杂志发了文章也没有价值吧……请教各位高人
热度 3 yijiusier 2013-1-31 09:25
Dear Dr ×××, We would like to invite you to submit your latest research to the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Chemical Engineering (JECE), a new online-only journal launched by Elsevier in 2013. The new journal provides a forum for the publication of original research on the development of creative new solutions to global crises in water research, pollution prevention, waste management, environmental safety, and green chemistry with an emphasis on technologies that are cost-effective and sustainable.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Chemical Engineering editors are Despo Fatta-Kassinos, PhD, University of Cyprus, Cyprus; Yunho Lee, PhD, Gwangju Institute of Science Technology (GIST), South Korea; Teik-Thye Lim, PhD, Nanyang Technological University, Singapore and Eder Claudio Lima, PhD, Federal University of Rio Grande do Sul, Brazil. The editors are now considering papers for publication and welcome your submission. To view the journal's Aims Scope as well as the Guide for Authors and the instructions for online submission, please visit the journal's homepage at: www.elsevier.com/locate/jece. Throughout 2013 papers published in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Chemical Engineering will be made freely available online in ScienceDirect. Additionally, for authors who would prefer their articles to be Open Access, this journal will allow all fees for publication of sponsored articles to be waived for the first year.
个人分类: 科研生涯|3311 次阅读|4 个评论
《新英格兰医学杂志 N. Engl. J. Med. 》的高产作者(前80名)
xupeiyang 2013-1-28 12:18
The 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 期刊简称 N. Engl. J. Med. 中文名称新英格兰医学杂志 P-ISSN 0028-4793 E-ISSN 1533-4406 主题范畴 Medicine; 出版语言 eng; 版权单位 Boston, Massachusetts Medical Society. 出版频率 Weekly 影响因子 2011 : 53.298 2010 : 53.484 2009 : 47.05 2008 : 50.017 2007 : 52.589 2006 : 51.296 2005 : 44.016 2004 : 38.57 2003 : 34.833 2002 : 31.736 电子版链接 http://content.nejm.org/ 趋势分析 156篇 1. Curran W J 趋势分析 145篇 2. Lister J 趋势分析 143篇 3. Ingelfinger F J 趋势分析 124篇 4. Relman A S 趋势分析 110篇 5. WYMAN S M 趋势分析 105篇 6. Iglehart J K 趋势分析 102篇 7. Drazen Jeffrey M 趋势分析 89篇 8. MALLORY T B 趋势分析 85篇 9. Kassirer J P 趋势分析 84篇 10. Steinbrook Robert 趋势分析 72篇 11. Greenberg D S 趋势分析 68篇 12. Iglehart John K 趋势分析 67篇 13. Braunwald E 趋势分析 65篇 14. Jewett J F 趋势分析 63篇 15. Angell M 趋势分析 61篇 16. CASTLEMAN B 趋势分析 61篇 17. FINLAND M 趋势分析 55篇 18. Thomas L 趋势分析 54篇 19. Annas G J 趋势分析 53篇 20. Saint Sanjay 趋势分析 52篇 21. Rosen F S 趋势分析 49篇 22. LISTER J 趋势分析 47篇 23. Curfman Gregory D 趋势分析 47篇 24. Nathan D G 趋势分析 45篇 25. Annas George J 趋势分析 44篇 26. Hennekens C H 趋势分析 43篇 27. Willett W C 趋势分析 42篇 28. Koch-Weser J 趋势分析 41篇 29. Stampfer M J 趋势分析 40篇 30. WELCH C E 趋势分析 38篇 31. LINGLEY J R 趋势分析 38篇 32. Schwartz R S 趋势分析 37篇 33. Holmes K K 趋势分析 37篇 34. Shapiro S 趋势分析 36篇 35. Moore F D 趋势分析 36篇 36. Morrissey Stephen 趋势分析 36篇 37. Okie Susan 趋势分析 36篇 38. Thomas E D 趋势分析 35篇 39. Chalmers T C 趋势分析 35篇 40. Corey L 趋势分析 35篇 41. Epstein S E 趋势分析 35篇 42. Pauker S G 趋势分析 35篇 43. Spodick D H 趋势分析 35篇 44. Terasaki P I 趋势分析 33篇 45. Colditz G A 趋势分析 33篇 46. Hirsch M S 趋势分析 32篇 47. Scully R E 趋势分析 32篇 48. Speizer F E 趋势分析 32篇 49. Welch C E 趋势分析 31篇 50. Epstein Arnold M 趋势分析 31篇 51. JEWETT J F 趋势分析 31篇 52. Malt R A 趋势分析 31篇 53. Utiger R D 趋势分析 31篇 54. VIETS H R 趋势分析 30篇 55. Austen K F 趋势分析 30篇 56. Hirsh J 趋势分析 30篇 57. Lee Thomas H 趋势分析 30篇 58. Loscalzo Joseph 趋势分析 29篇 59. Felig P 趋势分析 29篇 60. Mark Eugene J 趋势分析 29篇 61. Mello Michelle M 趋势分析 28篇 62. Ingelfinger Julie R 趋势分析 28篇 63. Isselbacher K J 趋势分析 28篇 64. Storb R 趋势分析 28篇 65. THORN G W 趋势分析 27篇 66. DAVIDSON C S 趋势分析 27篇 67. Manson J E 趋势分析 27篇 68. Merrill J P 趋势分析 27篇 69. Rosner B 趋势分析 27篇 70. SCHATZKI R 趋势分析 27篇 71. Schrier R W 趋势分析 26篇 72. BARTLETT M K 趋势分析 26篇 73. Desforges J F 趋势分析 26篇 74. JONES C M 趋势分析 26篇 75. Kaplan M M 趋势分析 26篇 76. Merigan T C 趋势分析 26篇 77. Schwartz W B 趋势分析 25篇 78. Avorn Jerry 趋势分析 25篇 79. Beutler E 趋势分析 25篇 80. DIAMOND L K
个人分类: 信息分析|4863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公共卫生领域JCR杂志
keylabteam 2013-1-21 21:57
Thomson Reuters 的 JCR ( 2011 版)公共卫生、环境卫生与职业卫生期刊 列表 序号 期刊名 序号 期刊名 1 EPIDEMIOLOGIC REVIEWS 80 Travel Medicine and Infectious Disease 2 ANNUAL REVIEW OF PUBLIC HEALTH 81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TECHNOLOGY ASSESSMENT IN HEALTH CARE 3 ENVIRONMENTAL HEALTH PERSPECTIVES 82 Sexual Health 4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EPIDEMIOLOGY 83 INJURY PREVENTION 5 EPIDEMIOLOGY 84 SCANDINAVIAN JOURNAL OF PUBLIC HEALTH 6 AMERICAN JOURNAL OF EPIDEMIOLOGY 85 ANNALS OF TROPICAL MEDICINE AND PARASITOLOGY 7 BULLETIN OF THE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86 AUSTRALIAN AND NEW ZEALAND JOURNAL OF PUBLIC HEALTH 8 EUROPEAN JOURNAL OF EPIDEMIOLOGY 87 EUROPEAN JOURNAL OF CONTRACEPTION AND REPRODUCTIVE HEALTH CARE 9 AMERICAN JOURNAL OF PREVENTIVE MEDICINE 88 JOURNAL OF RURAL HEALTH 10 JOURNAL OF TOXICOLOGY AND ENVIRONMENTAL HEALTH-PART B-CRITICAL REVIEWS 89 PUBLIC HEALTH 11 CANCER EPIDEMIOLOGY BIOMARKERS PREVENTION 90 HEALTH PHYSICS 12 AMERICAN JOURNAL OF PUBLIC HEALTH 91 Global Health Action 13 JOURNAL OF CLINICAL EPIDEMIOLOGY 92 JOURNAL OF RADIOLOGICAL PROTECTION 14 WHO TECHNICAL REPORT SERIES 93 Traffic Injury Prevention 15 DRUG SAFETY 94 OCCUPATIONAL MEDICINE-OXFORD 16 GENETIC EPIDEMIOLOGY 95 PUBLIC HEALTH REPORTS 17 INFECTION CONTROL AND HOSPITAL EPIDEMIOLOGY 96 Gaceta Sanitaria 18 OCCUPATIONAL AND ENVIRONMENTAL MEDICINE 97 JOURNAL OF OCCUPATIONAL AND ENVIRONMENTAL HYGIENE 19 ENVIRONMENTAL RESEARCH 98 Psychology Health Medicine 20 TOBACCO CONTROL 99 JOURNAL OF PUBLIC HEALTH DENTISTRY 21 MEDICAL CARE 100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Occupational Medicine and Environmental Health 22 Health Reports 101 REVUE D EPIDEMIOLOGIE ET DE SANTE PUBLIQUE 23 JOURNAL OF ADOLESCENT HEALTH 102 Archives of Environmental Occupational Health 24 PREVENTIVE MEDICINE 103 INDOOR AND BUILT ENVIRONMENT 25 ANNALS OF EPIDEMIOLOGY 104 MEDICC Review 26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HYGIENE AND ENVIRONMENTAL HEALTH 105 REVISTA DE SAUDE PUBLICA 27 JOURNAL OF EPIDEMIOLOGY AND COMMUNITY HEALTH 106 TOXICOLOGY AND INDUSTRIAL HEALTH 28 SCANDINAVIAN JOURNAL OF WORK ENVIRONMENT HEALTH 107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Circumpolar Health 29 CANCER CAUSES CONTROL 108 Families Systems Health 30 Journal of Exposure Science and Environmental Epidemiology 109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OCCUPATIONAL AND ENVIRONMENTAL HEALTH 31 SOCIAL SCIENCE MEDICINE 110 Chronic Diseases and Injuries in Canada 32 HEALTH PLACE 111 INDUSTRIAL HEALTH 33 TROPICAL MEDICINE INTERNATIONAL HEALTH 112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SCIENCE AND HEALTH PART B-PESTICIDES FOOD CONTAMIN 34 Globalization and Health 113 BIOMEDICAL AND ENVIRONMENTAL SCIENCES 35 NICOTINE TOBACCO RESEARCH 114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HEALTH RESEARCH 36 AMERICAN JOURNAL OF TROPICAL MEDICINE AND HYGIENE 115 Noise Health 37 VECTOR-BORNE AND ZOONOTIC DISEASES 116 JOURNAL OF HEALTH POPULATION AND NUTRITION 38 PSYCHIATRIC SERVICES 117 Rural and Remote Health 39 Environmental Health 118 Australian Journal of Rural Health 40 TRANSACTIONS OF THE ROYAL SOCIETY OF TROPICAL MEDICINE AND HYGIENE 119 Disability and Health Journal 41 EPIDEMIOLOGY AND INFECTION 120 ARHIV ZA HIGIJENU RADA I TOKSIKOLOGIJU 42 EUROPEAN JOURNAL OF PUBLIC HEALTH 121 Asia-Pacific Journal of Public Health 43 Economics Human Biology 122 ETHNICITY DISEASE 44 NEUROEPIDEMIOLOGY 123 RADIOPROTECTION 45 PUBLIC HEALTH NUTRITION 124 FLUORIDE 46 PALLIATIVE MEDICINE 125 AVIATION SPACE AND ENVIRONMENTAL MEDICINE 47 COMMUNITY DENTISTRY AND ORAL EPIDEMIOLOGY 126 Cadernos de Saude Publica 48 QUALITY OF LIFE RESEARCH 127 Bundesgesundheitsblatt-Gesundheitsforschung-Gesundheitsschutz 49 BMC PUBLIC HEALTH 128 RADIATION PROTECTION DOSIMETRY 50 PATIENT EDUCATION AND COUNSELING 129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HEALTH 51 HEALTH EXPECTATIONS 130 PUBLIC HEALTH NURSING 52 JOURNAL OF URBAN HEALTH-BULLETIN OF THE NEW YORK ACADEMY OF MEDICINE 131 Medical Law Review 53 Geospatial Health 132 WILDERNESS ENVIRONMENTAL MEDICINE 54 STATISTICS IN MEDICINE 133 Public Health Ethics 55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ublic Health 134 Epidemiologia Prevenzione 56 INTERNATIONAL ARCHIVES OF OCCUPATIONAL AND ENVIRONMENTAL HEALTH 135 ANNALI DELL ISTITUTO SUPERIORE DI SANITA 57 PAEDIATRIC AND PERINATAL EPIDEMIOLOGY 136 SOUTHEAST ASIAN JOURNAL OF TROPICAL MEDICINE AND PUBLIC HEALTH 58 Public Health Genomics 137 Journal of Agromedicine 59 JOURNAL OF OCCUPATIONAL AND ENVIRONMENTAL MEDICINE 138 AAOHN JOURNAL 60 ANNALS OF OCCUPATIONAL HYGIENE 139 AJAR-African Journal of AIDS Research 61 JOURNAL OF EPIDEMIOLOGY 140 TROPICAL DOCTOR 62 HIGH ALTITUDE MEDICINE BIOLOGY 141 Diving and Hyperbaric Medicine 63 Cancer Epidemiology 142 Puerto Rico Health Sciences Journal 64 Preventing Chronic Disease 143 Iranian Journal of Arthropod-Borne Diseases 65 ETHNICITY HEALTH 144 Environnement Risques Sante 66 JOURNAL OF MEDICAL SCREENING 145 Journal of Mens Health 67 JOURNAL OF TOXICOLOGY AND ENVIRONMENTAL HEALTH-PART A-CURRENT ISSUES 146 Australian Journal of Primary Health 68 JOURNAL OF PUBLIC HEALTH 147 Iranian Journal of Public Health 69 AMERICAN JOURNAL OF INDUSTRIAL MEDICINE 148 Malawi Medical Journal 70 JOURNAL OF PUBLIC HEALTH POLICY 149 Medicina del Lavoro 71 Prehospital Emergency Care 150 Anales del Sistema Sanitario De Navarra 72 Disaster Medicine and Public Health Preparedness 151 MEDYCYNA PRACY 73 ANNALS OF AGRICULTURAL AND ENVIRONMENTAL MEDICINE 152 Asian Pacific Journal of Tropical Medicine 74 ENVIRONMENTAL GEOCHEMISTRY AND HEALTH 153 Sante Publique 75 JOURNAL OF WOMENS HEALTH 154 International Journal on Disability and Human Development 76 ANNALS OF HUMAN BIOLOGY 155 Journal of Nepal Medical Association 77 JOURNAL OF SCHOOL HEALTH 156 Archives des Maladies Professionnelles et de l Environnement 78 Journal of Developmental Origins of Health and Disease 157 Ethiopian Journal of Health Development 79 JOURNAL OF OCCUPATIONAL HEALTH
3362 次阅读|0 个评论
十个必看杂志及其链接
xinliscau 2013-1-18 14:53
JACS http://pubs.acs.org/toc/jacsat/0/0 CM http://pubs.acs.org/journal/cmatex JPCC http://pubs.acs.org/toc/jpccck/0/0 ACS-C http://pubs.acs.org/journal/accacs RSC EE http://pubs.rsc.org/en/journals/journal/ee CC http://pubs.rsc.org/en/journals/journalissues/cc JMC http://pubs.rsc.org/en/journals/journalissues/tc CS http://pubs.rsc.org/en/journals/journalissues/sc CP http://pubs.rsc.org/en/journals/journalissues/cp Catalysis Science Technology http://onlinelibrary.wiley.com/journal/10.1002/(ISSN)1867-3899/earlyview Wily AM http://onlinelibrary.wiley.com/journal/10.1002/(ISSN)1521-4095/earlyview A http://onlinelibrary.wiley.com/journal/10.1002/(ISSN)1521-3773/earlyview ChemInform http://onlinelibrary.wiley.com/journal/10.1002/(ISSN)1522-2667 http://onlinelibrary.wiley.com/journal/10.1002/(ISSN)1867-3899/earlyview Wily
个人分类: 期刊杂志|1 次阅读|0 个评论
《自然 Nature》杂志中的循证医学文献
xupeiyang 2013-1-16 07:10
钟南山:《自然》论文80%是没用的 “《自然》杂志刊登的论文80%是没用的。在高水平杂志上发表多少论文,并不能代表一个医生的水平。”12月26日下午,在广州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举办的“院士高峰论坛”上,中国工程院院士钟南山提醒,一家高级医院的医生,最大的本事是预防疾病。 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12/12/273411.shtm 《自然 Nature》杂志对医生真的没用吗?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80034-648163.html 自然 Nature 期刊简称 Nature 中文名称自然 P-ISSN 0028-0836 E-ISSN 1476-4687 主题范畴 Science; 出版语言 eng; 版权单位 London, Macmillan Journals ltd. 现今出版商 Basingstoke : Nature Publishing Group 出版频率 Weekly 影响因子 2011 : 36.28 2010 : 36.101 2009 : 34.48 2008 : 31.434 2007 : 28.751 2006 : 26.681 2005 : 29.273 2004 : 32.182 2003 : 30.979 2002 : 30.432 电子版链接 http://www.nature.com/nature/ 循证医学文献 所有循证医学 Meta分析 (10) 随机对照实验 (10) 敏感性循证病因证据 (1658) 特异性循证病因证据 (11) 敏感性循证诊断证据 (8346) 特异性循证诊断证据 (6286) 敏感性循证治疗证据 (687) 特异性循证治疗证据 (1147) 敏感性循证预后证据 (2554) 特异性循证预后证据 (225) 敏感性临床预测指引 (5737) 特异性临床预测指引 (228) 文献其他分类 所有其他格式 方法 (2275) 综述 (885) 指南 (1) 评论 (7230) 病例报告 (120) I期临床试验 (3) III期临床试验 (1) 多中心研究 (7) 新闻 (17363) 数据来源 http://www.yz365.com/Journal/Detail/86d32646-e77f-42ea-9770-53a65dcb9604
个人分类: 循证医学|3015 次阅读|0 个评论
SCI让很多“野鸡”杂志倒掉
热度 23 qpzeng 2013-1-12 22:21
只要打开电子邮箱,我每天都能收到几封来自国外杂志的邀请信,大多数杂志的刊名不熟悉。我不敢说它们全都是“野鸡”杂志,但它们肯定不是SCI收录杂志。 你问我对SCI的态度,套用《地雷战》中的一句台词:不见鬼子不挂弦!向国外杂志投稿,我一般只投给SCI杂志。我不敢向非SCI杂志投稿,一是担心文章发表后不被认可甚至被人讥笑,二是担心文章发表后如石沉大海般无人问津。 我至今还在后悔把一篇不错的论文发表在一本非SCI杂志上。由于抢时间,想赶在学生毕业前尽快发表,就投了一份刚创刊不久的收费杂志。文章投出后,反馈很快,只经过一次小修就接受发表了。这份杂志就是BMC Research Notes,说来实在脸红! “SCI崇拜”恐怕已经在科研人心中不自觉地成为一种挥之不去的“情结”和“痼疾”,但它并非有百害而无一利,在某些方面还是能发现它的积极意义。人嘛,必须有信仰、崇拜和敬畏,“老子天下第一”绝非好事! 一、“SCI崇拜”助长了科研论文评价体系的权威性 如同“不是金子在哪里都不会闪光”一样,我承认,不咋样的工作,即使发表在SCI杂志上,也不会“掀起”什么“波澜”。但是,如果是出色的工作,那就不仅仅是选择SCI了,而是要斤斤计较于杂志的点数和分区,甚而纠结于发Nature还是发Nature子刊。 如果大多数人都持类似的看法,就在无形之中长了SCI的威风:说你行你就行,说你不行你就不行!从效益上来说,这似乎是一个颠扑不破的真理!被SCI认可的杂志不愁稿源,收入可以做到“旱涝保收”;不被SCI认可的杂志,稿源极其有限甚至枯竭,收入通常是“食不果腹”。 二、“SCI崇拜”维持了学术杂志出版领域的有序性 不管你的杂志是否开放获取,在新一轮杂志“大洗牌”中,SCI已然成为限制期刊无限膨胀的“紧箍咒”,更是新创刊杂志难以逾越的一道“高门槛”。可以说,顺SCI者昌,逆SCI者亡! 新创刊的杂志,要么选择向SCI靠拢,要么苟延残喘、自生自灭,投SCI所好已经是新杂志站稳脚跟并谋求发展的不二法门。 如果任由杂志不断创刊,无强而有效的筛选与淘汰机制,恐怕世界上最大的电子垃圾就数学术期刊了。SCI不是通过行政命令监管学术期刊,而是采用简单而实用的分级方法为学术期刊建立信用,并实现动态管理,不是“终身制”,值得我们借鉴。 三、“SCI崇拜”让优胜劣汰机制发挥得淋漓尽致 唯SCI是从还有一个好处:可以把SCI当做“正规杂志”的“试金石”!对于期刊外行来说,只知道向国内或国外杂志投稿,并不清楚哪些是“野鸡”杂志 ,哪些不是。如果是国内杂志,可以向国家新闻出版总署询问。若是国外杂志,一个最简单的办法就是看它是否被SCI收录。 我是国外一本开放获取杂志的编委之一,它从创刊至今已经过去好几年了,其发表的全部文章被浏览的次数总共不超过1万次,何谈被SCI收录?真可怜!作为编委之一,我实在爱莫能助,就等着看它何时倒掉了,要多残忍有多残忍! “野鸡”杂志特指那些非法无证的杂志。我觉得用“野鸡”杂志代表非SCI杂志不妥,因为它们显然是合法的,而是像无家可归的孩子,特更正为“野孩”杂志! 四、中国应当归顺SCI还是仍然另搞一套? 中国出版的正规杂志可不是“野鸡”,更不是“野孩”,既有“核心”认证,读者面又如此之广,总不至于担心生计问题。那么,中国杂志有没有必要融入世界杂志群?中国杂志应不应该追求SCI收录? 如果答案是肯定的,那么中文必须改英文(少数中文期刊已开始被SCI收录)。这不存在什么民族自尊心的问题,号称“正宗”、“高雅”的法语、德语、日语不也臣服在英语的“石榴裙”下了吗?有些中文杂志采取了“休克疗法”一夜变脸,“长痛不如短痛”,索性将原来的中文学术期刊改成英文学术期刊,淡化地域色彩,服务于全世界。 我想,学术期刊本来就是供学者们阅读的,用中文还是用英文已经无关紧要。也许现在的争论并非中英文之争,而是在线发表(电子版)还是离线发表(纸质版)的问题,说穿了也就是收钱还是不收钱的问题。从今后的趋势来看,电子版将风靡全球,但也不排除复古思潮来袭让人偏爱纸质版。 五、中国杂志的国际化已经有章可循 根据中科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的经验,他们创办杂志采用“双轨制”,既有新创刊的全英文的Cell Research、Plant Cell和Journal of Molecular Cell Biology以及由中文改为英文的Acta Biochemica et Biophysica Sinica,又有全中文的《植物生理学通讯》、《生理学报》、《生命科学》和《生命的化学》。 他们启用先进的在线投审稿平台ScholarOneManuscripts,并在审稿、出版、发行模式完全走国际化道路,期刊办得红红火火,在国际学术界的影响越来越大,甚至跻身世界知名学术期刊行业,值得国内期刊界思考和借鉴。 六、中国杂志独立于SCI之外会不会倒掉? 中国杂志究竟应该坚持走独立自主的发展道路,还是改走国际化道路?对此,一要看中国是否能尽快建立自己可以媲美SCI的学术期刊评价体系,二是中国各高校及科研单位是否会改变对科研绩效的评价方法。 在我看来,如今出版社和杂志相继转为股份制,追求效益和利润已经不可避免,中国杂志(科普杂志除外)独善其身只能是痴人说梦!它们只能在收取版面费和降低文章质量之间取得平衡,这也是无可奈何的选择。 不过,中文杂志绝对不会倒掉,因为作者群和读者群实在太大。我预计,高水平论文将继续外流,中国的学术期刊终将沦为低水平论文的“集散地”。 几十年后,除了中文科普杂志外,高水平中文学术期刊恐怕是古董了,只能在博物馆里才能找到!
个人分类: 期刊论文|15899 次阅读|59 个评论
博士毕业为什么要和发表论文挂钩
aborna 2013-1-9 13:38
博士毕业直接与论文挂钩,有这样规定的学校可能不少,只是毕业前要求发表文章的数目不同而已。所以投稿秘笈是博士生们的常见话题。 自己还没多少投稿经验,但总是可以听到一些关于这个话题的声音。第一个声音就是中国人灌水比较猛。 只要中国人在某个杂志上发表的文章数目特别多,比如某某杂志最新一期14篇文章,6篇是中国人的文章,那么这个杂志的影响因子必然非常高,这个杂志很可能是收费杂志。针对这一点,我真具体看来几个杂志,感觉“师兄说的对啊”。人各有志,如果真的有的学生想做点零散的小工作,发表点论文,然后毕业找个工作就满足啦,“灌水”就不再是无聊的游戏啦。看透这一点的师兄现在灌了3次水,现在可以毕业了,但是他的学术生命好像刚刚开始。他说,找个普通学校教教书,真正地思考些问题,有想法就写写论文。在此,我支持哪位师兄,因为我相信发表论文多的人不一定教的好,教的好的人不一定发表很多论文。 第二个声音读博士阶段是科研人生的重要阶段。这是我的一位老师常鼓励我们的话,他从国外攻读了博士学位,发表了几篇牛文章,并以此获得了众多的荣誉和科研项目,我们常说他是坐着火箭前进的。
1 次阅读|0 个评论
作为 IEEE Intelligent Systems杂志主编的最后一封信
热度 1 王飞跃 2012-12-31 17:37
作为 IEEE Intelligent Systems杂志主编的最后一封信
这是本人作为 IEEE Intelligent Systems 杂志主编所写的最后一封信。四年来,我感到作为主编最费心、最费力、最费时的工作就是写 “Letter from the Editor” 。然而奇怪的是,除了时间上的压力之外,我对每一次写信都有一种期盼,而且是一种挑战性的期盼。除了因病没有完成今年第 2 期的信之外,我总共写了 23 封信。这些信反映了我对许多学术研究,学术组织和学术期刊的粗浅看法,一般比较空洞,但可能是今后自己许多研究的源头。对我个人而言,这些信远比自己的学术文章有意义。最后的一封信,本想系统地回顾一下四年的经历,基于时间的压力,只好匆匆地写了下面的短信。 再次感谢过去四年来所有对 IEEE Intelligent Systems 做出贡献的同仁,并预祝杂志在新的主编曾大军教授和编委会的指导下更上一层楼! 祝新年快乐!
23274 次阅读|1 个评论
在何种杂志发表文章只是自己的喜好
热度 3 qsqhopeiggcas 2012-12-28 12:55
在俺们天朝的科技界,真是无奇不有。不但人分三六九等,杂志也分神马国内核心、国内 SCI/EI 、国际 SCI/EI 、国际顶级权威杂志 (CNS) 等,还有影响因子、引用率。拿大项目、国家奖励、评职称、争院士,没有这些东东,肯定没戏。 大部分国内科研人员的母语是汉语,用汉语写文章肯定比用英语表达的淋漓尽致。有些文章中文已经发表了,经加工整理或补充数据后,耗费大量宝贵的时间进行“汉译英”发表在国际 SCI 杂志,累不累呀? 其实,科研成果,尤其是重大的出人意料的原创性成果,往往一开始很难被人理解,成果也难以发表。这时,最好的办法是不管杂志的级别,先发表了再说,因为知识产权是有优先权的。 如果某人真正解决了像癌症一样的科学难题,不管你发表在名不见经传的何种杂志,在网络检索如此发达的今天,肯定会引起关注,得到大家的承认。成果是由其价值说了算,不是杂志的级别说了算,也不是国际、国内权威说了算。 一项重大原创性的成果,初期不但难以发表,而且发表后可能无人问津,发现人或发明人甚至还会被戴上“疯子”的帽子。往往在 N 年后,科技界才会发现其成果的巨大价值,疯子才能变成天才,诺奖得主高锟“光纤通讯”的成果不是经历过类似的过程嘛。引用率能代表神马东东?实践、事实或时间,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如果你的成果初期未被关注、未被引用,在 10 后开始像“金子一样闪光”,这样的成果才可能是载入史册的伟大成果。 洋鬼子们是大大的狡猾啊,以地球化学领域为例,中国人高价卖 TA 们产的仪器,再利用国人廉价的高级科研打工仔,取样测试后成果发表在 TA 们出版的洋杂志,为 TA 们积累数据。打工仔们是洋洋得意,一年可以发表数篇影响因子大于 2.0 的 SCI 论文,洋人们是躺在被窝里偷着乐,暗想“好啊,版权不但是我们滴,等你们的数据积累到一定程度,俺们就利用之造出一个类似‘板块构造’的学说,那时候,哼,就没你们什么事儿了,哈哈。”这是双赢吗? 测数据、做实验、搞观测的容易发表 SCI 论文,但不要为发表论文而发表论文,也不要一步留神成了洋人的高级打工仔。数据只是我们创立理论、原理、学说的证据,有些数据还是不要随便发表为好,不要被“聪明”的洋人利用。等科研积累到一定程度,要用新理论、新原理、新学说征服包括洋人在内的人,而不是仅用作为研究基础的数据发表文章 ,这或许是“ 板凳宁坐十年冷,文章不写一句空 ”的灵魂所在。 如果有一天,在何种杂志发表文章只是个人的喜好,这一天到来的时候,就标志着我国的科研体制有了实质性进步,我国由“论文大国”真正成为了“科技强国”。
个人分类: 科研随想|5239 次阅读|5 个评论
数学文化---数学杂志 http://www.global-sci.org/mc/
zjzhang 2012-12-26 16:02
一个不错的数学杂志: http://www.global-sci.org/mc/
个人分类: 数学|2946 次阅读|0 个评论
数学类 SCI 扩展 杂志
zjzhang 2012-12-26 11:03
Sci_Expanded.PDF
个人分类: 数学|2280 次阅读|0 个评论
基因组巡航导弹
热度 8 孙学军 2012-12-21 15:48
《科学》杂志公布今年的“ 2012 年度十大科学突破”有一个内容是基因组的精密工程,不太理解,于是就找到《科学》杂志网页上看看更详细的介绍。以下根据个人理解整理的资料,以方便大家了解。个人的历史是,这一技术将来如果真的如预测的那样广泛使用,将会带来一场生物学技术上的革命。不仅对治疗一些基因性疾病,而且对研究许多基因的功能都具有深远的影响。 通常,人们无法确定对高级生物的 DNA 进行修改和删除的最终结果。然而,在 2012 年,名为“转录激活子样效应因子核酸酶”( TALENs )的工具赋予研究人员改变或关闭斑马鱼、蟾蜍、牲畜及其他动物甚至病人的细胞中特定基因的能力。这种技术以及其他新兴的技术与已有的基因靶向技术一样廉价和有效,同时它能让研究人员在健康人和病人中确认基因及变异的特定作用。 2012 年,在基因工程研究者获得了多种新的功能强大的工具,生物学家可以在多种不同级别的物种使用这一手段。其中一种工具被称转录因子效应核酸酶( TALENs ), TALENs 具有破坏或改变斑马鱼、爪蟾和其他动物的特定基因的功能, TALENs 是一种蛋白质可选择性切断 DNA 特定序列,能选择性修复特定基因(听上去好象是细菌的限制性内切酶)。其中一个小组利用这个技术用于小型猪心脏疾病模型的研究。其他一些小组使用这个技术对大鼠、蟋蟀甚至人类患者来源的细胞进行基因操作。晶体结构分析结果已经部分解释了这种蛋白是如何识别并结合 DNA 特定序列的机制,至少有三个小组已经找到制备这种蛋白的快速便宜的方法。这些进展将会促进这一领域的快速发展。 这一基因组操作技术在几年前是无法想到的,许多高等生物,改变或删除 DNA 序列具有极大的偶然性,成功率非常低。研究人员不太容易随意地插入新基因或删除旧基因,因此针对特定基因的操作以实现治疗基因性疾病是对人类的很大挑战。 十年前,锌指核酸酶的发现给人们提供了一种定位特定基因的技术,研究人员迅速开发了这种技术,但锌指核酸酶的制备十分困难,而且所有关键技术专利都被一个公司垄断。 2009 年,该领域再次出现突破。两个研究小组发现了可以和 DNA 重复系列进行一对一匹配结合的转录因子激活效应蛋白,或者说可以操作目标基因的特异蛋白。 2012 年,研究证明这种蛋白可以和锌指核酸酶功能类似,而且更容易实现,价格也更便宜。部分科学家甚至认为这一技术将成为分子生物学的标准技术。 两种手段的比较模式图 Comparison of zinc-finger nuclease (ZFN) and Transcription Activator-Like Effector Nuclease (TALEN) architecture . ( a ) ZFNs. Each ZFN polypeptide consists of two functional domains, a DNA-binding domain comprising a chain of finger modules (ZFs) that each typically recognize a unique 3-base pair sequence of DNA and a DNA-cleaving domain composed of the nuclease domain of the Fok I nuclease. Fok I functions as a dimer, hence when two Fok I nucleases bind to DNA proximal to one another they can dimerize and introduce a double-strand break. Targeted double-strand DNA cutting can be obtained by designing zinc fingers for specific sequences that flank the desired cleavage site; in the example 12 base pairs per ZFN are targeted with polypeptides containing four zinc-finger modules each (ZF-1 through ZF-4 and ZF-5 through ZF-8). ( b ) Model of a TALEN. A TAL Effector (TALE) polypeptide contains a series of typically 34-amino acid repeats, of which residues 12 and 13 are responsible for recognition of a specific base as shown in the box (note that there is some discussion about the precision of the RVD NK recognition of G and other RVDs can specify base contacts 61 ). Fok I nuclease is fused to the C-terminal end of the protein using wild-type TALE sequence as a spacer. Several spacer lengths between the TALE binding core and Fok I have demonstrated activity. The number of tandem 34-amino acid repeats in the binding core defines the length of the recognition sequence, and the end of the functional DNA-binding motif. Each target sequence must be preceded by a T nucleotide. Two TALENs are shown to assemble on a genomic sequence in the opposite polarity to ZFNs to form a heterodimeric cleavage complex. 传统的锌指核酸酶存在一定缺点,使用这种技术的难点是必须为每一个新的目标 DNA 序列重新设计蛋白类型,因为每个特定序列需要特殊的蛋白,这些锌指核酸酶由两个部分组成, DNA 结合区和 DNA 切割区。这种 TALEN 新技术创造性地采用用 RNA 代替蛋白质的 DNA 结合区,这样可以使技术大大简化(制备 RNA 比蛋白质容易的多)。 Cas9 这是一种天然的细菌防御系统,具有切割 DNA 的功能。研究人员首先将两种 RNAs 融合,一种负责结合目标 DNA ,一种负责结合 Cas9 蛋白,利用这个系统,他们可以实现切除特定的目标 DNA 序列的目的。研究证明 Cas9 可以模拟 TALEN 的功能。现在科学家正尝试将这一系统应用到比细菌更复杂的生物体内。 TALEN 基因组操作系统是一种非常让人激动的手段,有希望代替锌指核酸酶使成为基因组操作的核心技术。《科学》杂志的年度评论中将这一技术称为基因组的巡航导弹技术,可见对这一技术寄予厚望。这个比喻十分恰当,在这个导弹系统中,RNA作为导航系统,而 Cas9作为弹头。 Genomic Cruise Missiles This year, genome engineers got their hands on some potentially powerful new tools that promise to put the modification of DNA within easy reach of biologists studying a variety of organisms, including yeast and humans. One of these tools, called TALENs (for “transcription activator–like effector nucleases”), can destroy or alter specific genes in zebrafish, Xenopus toads, and livestock. A TALEN is a protein that cuts DNA in specific places, and the ensuing repair modifies the target gene. One group of researchers used the technique to create a miniature pig useful for studying heart disease. Others are modifying the genomes of rats, crickets, and even human cells from patients with disease. Crystal structures of these effector proteins attached to DNA have revealed how the proteins find their targets. And at least three teams have come up with a way to make many of these proteins fast and cheaply. This progress has prompted more investigators to give this approach a try. Such a boom in genome engineering was unthinkable just a few years ago. For most higher organisms, changing or deleting DNA has generally been a hit-or-miss proposition. Researchers could not readily control where an added gene would insert itself into a genome or which DNA they delete in so-called knockout experiments. As a result, pinpointing what specific genes do and correcting disease genes in people have posed major challenges. CREDIT: COURTESY OF RECOMBINETICSA decade ago, a new technology called zinc finger nucleases provided a way to target specific genes. Researchers leaped to develop this tool. But zinc fingers proved difficult to make, and one company holds all the key patents. So excitement swelled again in 2009, when two teams discovered a one-to-one correspondence between the repetitive regions of transcription activator–like effector proteins and the DNA bases they attach to, thus providing a new way to target genes. In 2012, studies drove home that TALENs work as well as zinc fingers do but are far easier and cheaper to make. Some researchers now think TALENs will become standard procedure for all molecular biology labs. Meanwhile, another gene-targeting technology is beginning to make a name for itself. One drawback of zinc finger nucleases, TALENs, and another genome-editing tool called meganucleases is that they must be reengineered for each new DNA target. These proteins have two parts: the DNA targeting section and the DNA-cutting section. The new technology substitutes RNA—which is simpler to make than a piece of a protein—for the DNA targeting section. It also makes use of a bacterial protein called Cas9, which is part of a natural bacterial defense system called CRISPR, to do the cutting. Researchers have shown in a test-tube that they can combine these two RNAs into a single one that both matches the DNA target and holds Cas9 in place. Using this system, they were able to cut specific target DNA, demonstrating the potential of Cas9 to work like TALENs. Now, those researchers are trying this approach in organisms other than bacteria, and other genome engineers are quite excited about their prospects, suggesting that it may one day challenge zinc finger nucleases and TALENs as the core genome engineering technology. Genome Engineering A. N.-S. Mak et al ., “ The Crystal Structure of TAL Effector PthXo1 Bound to Its DNA Target ,” Science 335 , 716 (10 February 2012). D. Deng et al ., “ Structural Basis for Sequence-Specific Recognition of DNA by TAL Effectors ,” Science 335 , 720 (10 February 2012). D. F. Carlson et al ., “ Efficient TALEN-mediated Gene Knockout in Livestock ,” PNAS 109, (23 October 2012). D. Reyon et al ., “ FLASH Assembly of TALENs for High-throughput Genome Editing ,” Nature Biotechnology 30 460 (May 2012). J. Kaiser, “ Putting the Fingers On Gene Repair ,” Science 310, 1894 (2005) M. Jinek et al ., “ A Programmable Dual-RNA–Guided DNA Endonuclease in Adaptive Bacterial Immunity ,” Science 337 816-21 (17 August 2012). V. M. Bedell et al ., “ In vivo Genome Editing Using a High-efficiency TALEN System ,” Nature 491 , 114 (1 November 2012). Y. Lei et al ., “ Efficient Targeted Gene Disruption in Xenopus Embryos Using Engineered Transcription Activator-like Effector Nucleases (TALENs) ,” PNAS 109 (23 October 2012).
个人分类: 研究生培养|9314 次阅读|11 个评论
[转载]2012年SCI杂志分区表(完整版)!
热度 2 gmy 2012-12-18 11:37
2012 SCI分区表.xls 2012年sci杂志中科院分区表(完整版),见附件!
个人分类: 学术期刊|8596 次阅读|2 个评论
某杂志发表12篇文章,10篇文章题目中有“基于”,2篇有“面向”
热度 5 liuli66 2012-12-7 22:19
JoCS4STI, 2012(11)
个人分类: 杂感|90 次阅读|7 个评论
与SCI杂志日本主编抗辩的故事
热度 42 BJTUcivil 2012-11-27 16:30
与 SCI 杂志日本主编抗辩的故事 北京交通大学土木学院教授 王元丰 北京交通大学土木学院博士生 苏力 几年前,我们的课题组开展了芳纶复合材料( AFRP )加固高强钢筋混凝土柱性能方面的研究。这方面国际上当时已有一些工作,我们做了别人还未做过的 AFRP 加固高强钢筋混凝土柱性能研究。我和我的博士生完成了几篇关于这方面的论文,有的已被其他杂志接受,其中一篇投稿到了《建筑与建筑材料》( Construction Building Materials )杂志。这本杂志在我们圈内还可以,影响因子是土木类杂志平均影响因子的一倍。 稿件投出去多半年,在 2008 年 12 月 16 日 ,我们收到了地区主编的邮件回复,就是这个回复,引发了我们与这位日本熊本大学教授的争执。 第一回合 日本编辑的 decision 是拒稿。拒稿很正常,但是邮件最后附上的审稿意见让我们无法接受。审稿人只有一位,审稿意见短短的几句(见下段英文),主要结论是:将高强混凝土和 AFRP 材料简单组合,不值得作为一篇科学论文。同时提出了对文章研究方法和技术手段的质疑。 Reviewers' comments: Just a combination of high-strength concrete and alamid fiber sheet does not deserve a scientific paper. Although FEM analysis is useful, no detailed description on FEM is needed. The significance of the combination should be compared with other materials or techniques. In this regard, it loses the importance of the research, not presenting the usefulness. 实际上我们接受过很多拒稿信,也见过很多不推荐论文发表的审稿人意见。但是,说我们的文章“不值得作为一篇科学论文”,这种无礼而荒谬的言语,是我所没有见过的。这不知道是哪个国家的对这方面问题研究不深、自大傲慢的教授或研究人员,做出的自以为是的结论。我知道在 SCI 杂志审稿中有很多问题,在当年 7 月 4 号 Science 杂志 上就有 B . 艾伯茨等 “ 评估同行审查 ” 的社论中就指出了这样的问题。因此,我没有像通常一样接受这个结果,而是给 日本教授回信予以抗辩,原信部分内容如下: 亲爱的 编辑(此处略去日本编辑姓名,下同) 先生: 谢谢你寄给我的审稿意见。然而,我不能接受审稿人“只是一个高强混凝土和 AFRP 的组合,不值得作为一篇科学论文”的评论意见。我不能理解为什么很多关于 FRP 约束混凝土构件的论文已经在许多国际期刊上发表,包括 Construction Building Materials ;我不能理解为什 AFRP 约束 高强混凝土柱已经应用于实践但它的性能尚未得到很深地研究,而评审专家做出这篇投稿文章 “不值得作为一篇科学论文”的结论。 同时,我们对审稿人对文章技术方面的评论作了解释。最后,我们要求:“ 作为本文章的作者,我有权利看所有的评审专家的详细评论,我有权要求对我们的文章进行详尽的再次审稿”。 我建议: “国际科学界对出现于同行评审的问题有所关注,在 B . 艾伯茨等 “ 评估同行审查 ” 的社论中有所体现( Science , 2008 年 7 月 4 号,第 15 页)。我建议审稿人阅读这篇社论,反思他们对我们论文的意见是否合理。我从来没有收到审稿专家这种评论,没有经过具体的分析就评判我们的文章不值得作为一篇科学论文”。 在 2008 年 12 月 23 日 ,我们收到日本编辑邮件的几天后,我们将这封信用 Email 给他返回。 第二回合 日本教授很快给我们回了信。但是面对我们的质疑,日本编辑却并未给出正面的回应,短短两行字的邮件:“ 审稿人拒绝发表你的文章,所以,我建议将文章投稿到其他期刊。 ” 这种态度让我们不能接受,身为一个科研人员的尊严也不能允许对方在做出 “不值得作为一篇科学论文” 的评价后就这样敷衍了事。因此,我再次发邮件强调:“ 自己作为文章作者有权力要求提供所有的审稿专家的详细意见。审稿人并不是上帝,一篇文章最终公平的评价应该是经过同行多位专家合理的评审得出的。另外,既然这篇文章被你们认为 “ 不值得作为一篇科学论文 ”,那么我又怎能不负责任的,在未搞清楚缘由的情况下再次投稿 。 面对我一再的强烈要求,终于,在 2008 年 12 月 26 日 ,日本编辑给出了真正意义上的评审意见。这次的审稿意见较为详细,至少能看出是在仔细阅读和思考原文之后给出的,结论的口气也不那么傲慢自大,而是“ In conclusion, the paper does not reach the level for publication. ” 但是,对于我们最不能接受的 “不值得作为一篇科学论文” 的无理评价只字不提,而且也没有请第三人审稿。另外, 日本编辑在 Email 中说,他是“ After discussion with the reviewer and taking into account his comments, the following comments are sent from the editorial viewpoint ”,给出的意见, 我觉得不客观公正,我还要抗辩。 我们觉得这并不是个过分的要求,对审稿意见有争议,再请一个人审稿这对于一个国际杂志应该很正常! 对于此次他们提的技术性意见,我们很重视。我和我带领的课题组多年从事于科学研究工作,一向乐于听取来自国际同行的评价和建议,毕竟一个团队的知识和阅历有限,在交流中总是更容易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这次的审稿意见从文章的内容、研究方法、创新性、文章格式等方面给出了问题与评价共六条。对这些意见建议,我们组织了课题组与该课题相关的多位老师和博士研究生,在经过认真思考及逐字逐句的讨论之后,我们给出了详尽的回复,采纳了其中数条意见,对于存在分歧的部分也摆明道理并提出我们的看法。 我又给日本编辑写了 Email : 亲爱的 编辑 先生: 感谢您提供关于我们文章的审稿意见,但我并不能完全同意这次的审查意见,我认为这次审稿不够正式和公平,以下是我的理由: 1. 在 2008 年 12 月 26 日 的邮件中,您告诉我们:专家们的评价现在已经收到了。说明审稿专家至少两个已经做出了公正的评价,但是在您的邮件中,您说:“在和这位专家讨论并考虑他的评价后”。我想知道到底有几位专家评审了我们的论文,是否所有专家都持有一样的意见,还是只有这位专家给出这样的评价,有几位专家给出了这样不合情理带有偏见的结论:文章 不值得作为一篇科学论文 。假如只有一位专家做出这样的不公平的评价,并且您是基于他的意见得出结论,我想知道 Construction Building Materials 是否为国际期刊? 2. 您 2008 年 12 月 26 日 邮件中提供的评价不是原始的评论意见。特别当论文作者对评论意见有争议时,编辑应当提供审稿人的原始意见或者要求其他的审稿人再次审理论文并做出进一步的审稿。尤其当作者强烈反对审稿意见(面对这种不负责任的结论时候)时,“ 不值得作为一篇科学论文 ”,这是对作者的一种侮辱。相反,您仍然坚持他做出的决定甚至说:“在和这位专家讨论后”。 3. 我们认为这位专家和您讨论得出的意见是有问题的,大部分结论是不合理的。以下是我们对审稿意见的逐条回复: 第三回合 现在回头看看,应该说我们这次对日本编辑态度有些硬了。在我们的追问下,日本编辑不但没能给出一个合理的解释,只是强调审稿结果不可更改,并且挺生气,指责我无权质疑其杂志的审稿系统。最后说:“ In conclusion, your paper is officially rejected from JCBM 。” 面对如此态度,我们更觉得难以接受!难道一个国际 SCI 杂志就一点公平不讲吗?要求一个公正的审稿都实现不了吗?无奈之下,我们只好选择向杂志的主编 — 一位英国爱丁堡大学的教授申诉。我们在信中写道: 作为科研工作者,我们很看重我们的研究,因此投稿国际期刊,以期我们的研究成果能得到合理公平客观的评价。但不幸的是,我们的文章却被评价为“ 不值得作为一篇科学论文” ,在我们的投稿历程中,从未受到这样令人寒心的评价。但是区域编辑 ** 教授并没有认真考虑我们的要求,处理其中争议,只是在我们富有诚意的详细陈述后给出一个简单的决定,然后建议:投稿去别的杂志。他坚持对我们论文的处理方案,却不给出任何详细公平的评价,而只是反对我们论文的发表。因此我们强烈要求您——杂志的主编,能考虑我们的要求,对我们的文章做出合理公平的评价。 结尾 邮件发出后迟迟没有消息,在我们十天两封邮件的催促下,英国主编终于在 2009 年 1 月 17 日 发来了邮件,回信的第一句就已然定下了这场争论的基调: The matter is now closed ,此事无须再议。主要内容如下: 我很理解您对 ** 先生(指日本编辑,下同) 裁决反对您的文章的失望,但我已经和出版商联系过,并且决定 ** 先生 的裁决是最终的。无论是 ** 先生 还是其他的编辑都不会进一步通信与您争论这个问题。 我已经看过您的论文,并且确定您的文章不能推荐发表。我的评论意见在下面。文章的英语很好并且通俗易懂。 ( 1 )由于高强混凝土是现代材料,不可能会有人用 AFRP 去加固这类柱子。 FRP 最常见的用法是改造加固地震区的桥梁柱。评论家没有把这个例子看作为与以往普通试验的例子。 ( 2 )这个试验看似已经被很好的执行了。 ( 3 )数值模拟结果的准确性呈现一定程度的偏离。 ( 4 )您的数据可能是准确的,但是对于工程领域,并未做出重大的贡献。 因此审稿人并不推荐您的论文发表。 英国主编盖棺论定,再行争辩已经没有意义。 反思 事实证明,英国主编说的“ 不可能会有人用 AFRP 去加固这类柱子 ”是不正确的,目前世界各地有很多 AFRP 加固高强钢筋混凝土柱的实践。而那位傲慢自大的审稿人认为的这篇文章 “不值得作为一篇科学论文” 的意见也是根本站不住脚的,这篇文章后来被另一本国际 SCI 杂志发表,而且引用率较高,已经超过 15 次。但通过这件事情让我们对国际 SCI 杂志的工作有了更清楚地认识: 1、 一些国际期刊的审稿人,视野狭窄,傲慢自大,经常会给出不合理的意见和建议。能说出 “不值得作为一篇科学论文” 的话,其人品和修养也难以让人恭维。国际 SCI 杂志审稿中的问题不少,像 Science 杂志所讨论的,有待国际学术界共同努力改进; 2、 不要对 国际 SCI 杂志的工作程序评价太高,更不要认为国际学术期刊都是公正民主的高尚之地。连一个公正的审稿都不能做到,还谈什么公平公正呢?就像西方媒体会有不负责任的报道一样,国际学术界也有很多让人诟病的问题; 3、 虽然我们的抗辩最终没有得到令人满意的结果,但在 国际 SCI 杂志编辑和审稿人打交道的过程中,要敢于据理力争。虽然我们同杂志的区域编辑和主编有不愉快的经历,但是我同期另一篇投给这个杂志的文章,并没有因为这件事受影响,而是被接受发表了。这说明国际学术界还是有底线的; 4、 我们开始对国际 SCI 杂志的公平性期望太高了,同在国内遇到不公平、不公正的待遇一样,没必要大动干戈,从容对待各种不平事是工作和生活中重要态度,这也是这件事给我们上的一课。
15404 次阅读|38 个评论
国际肩关节外科杂志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Shoulder Surgery
GaoXurenKnee 2012-11-25 23:57
国际肩关节外科杂志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Shoulder Surgery http://www.internationalshoulderjournal.org / 既往各期杂志列表 http://www.internationalshoulderjournal.org/backissues.asp Vol.6 2012 Issue 3(Jul-Sep) Page Nos. 71-100 Accessed - 1294 Issue 2(Apr-Jun) Page Nos. 29-70 Accessed - 5945 Issue 1(Jan-Mar) Page Nos. 1-24 Accessed - 3646 Vol.5 2011 Issue 4(Oct-Dec) Page Nos. 85-108 Accessed - 5175 Issue 3(Jul-Sep) Page Nos. 61-84 Accessed - 4422 Issue 2(Apr-Jun) Page Nos. 31-60 Accessed - 7244 Issue 1(Jan-Mar) Page Nos. 1-28 Accessed - 7482 Vol.4 2010 Issue 4(Oct-Dec) Page Nos. 87-106 Accessed - 5517 Issue 3(Jul-Sep) Page Nos. 51-86 Accessed - 39011 Issue 2(Apr-Jun) Page Nos. 27-50 Accessed - 20423 Issue 1(Jan-Mar) Page Nos. 1-24 Accessed - 23372 Vol.3 2009 Issue 4(Oct-Dec) Page Nos. 75-98 Accessed - 10502 Issue 3(Jul-Sep) Page Nos. 53-74 Accessed - 10061 Issue 2(Apr-Jun) Page Nos. 23-52 Accessed - 15146 Issue 1(Jan-Mar) Page Nos. 1-20 Accessed - 26060 Vol.2 2008 Issue 4(Oct-Dec) Page Nos. 71-86 Accessed - 17357 Issue 3(Jul-Sep) Page Nos. 49-70 Accessed - 20777 Issue 2(Apr-Jun) Page Nos. 25-48 Accessed - 31385 Issue 1(Jan-Mar) Page Nos. 1-24 Accessed - 31947 Vol.1 2007 Issue 4(Oct-Dec) Page Nos. 103-118 Accessed - 34160 Issue 3(Jul-Sep) Page Nos. 81-102 Accessed - 32009 Issue 2(Apr-Jun) Page Nos. 45-80 Accessed - 72270 Issue 1(Jan-Mar) Page Nos. 1-44 Accessed - 83949 江苏省徐州医学院附属医院骨科  关节镜、膝肩肘踝关节外科、骨科运动创伤方向 高绪仁 高绪仁:每天以解决膝、肩、肘、踝关节问题为乐:) 每天努力提高自己的技术和服务水平 不仅仅是解决其膝、肩、肘、踝关节问题,更是给其带来希望、未来和新生!
个人分类: 学会、杂志、名院、名科、网站|3214 次阅读|0 个评论
文献计量学杂志
hanzhongren 2012-11-21 09:42
1. Scientometrics 2. Journal of Informetrics 3. Information Processing Management 4. Journal of Information Science http://jis.sagepub.com/content/current
2130 次阅读|0 个评论
国内期刊的鸡与蛋
热度 20 caojun 2012-11-14 16:44
去年听一个意大利人的报告,他引用了一篇1930年代《Nuovo Cimento》上的文献,也许是担心在座的很多年青人没听说过这个杂志,他补充了一句:“当物理学由意大利人书写的时候”。一句话道出了意大利人的骄傲与落寞。《Nuovo Cimento》在二战前是响当当的杂志,不少里程碑式的工作发表在它上面。随着科研重心转向美国,逐渐没落,现在这个杂志是不是还存在,我不太清楚。(当然,在核与粒子物理方面,意大利现在仍是传统强国。) 今年3月8日,大亚湾中微子实验发现新的中微子振荡模式,文章投到美国《物理评论快讯》(Phys.Rev.Lett.)上。在新闻发布会上,有人问“为什么不投给中国的杂志?”正面回答我忘了,邢志忠回答说:虽然实验结果发表在国外杂志上,但我保证第一篇关于这个实验结果的理论文章一定发表在国内杂志上(参见邢的博文)。我补充说,虽然文章发表到国外,但引用了三篇国内杂志文章。 重要工作应不应该投给国内杂志,是一个鸡生蛋,还是蛋生鸡的问题:是现在就把最好的工作投到国内杂志上,拉高杂志的影响力但降低工作的影响力,还是优先提高研究水平,提高科学家的国际影响力,然后再回头提高杂志的影响力? 期刊杂志的水平显然是跟随国内研究水平的,而不是相反。没有见过哪国的研究水平不入流,而办出一流杂志的。各国也往往有明确的政策扶植本地的杂志,例如欧洲核子中心两个实验组发现疑似希格斯粒子的4篇文章都发表在欧洲的杂志Phys.Lett.B上,而不是发表在影响因子更高的美国《物理评论快讯》上。如果国内的研究水平上去了,从牙缝里掉点下来也是很好的工作,何愁国内杂志的引用率不高?特别是在网络时代,文献查找往往并不是通过杂志本身,而是电子预印本数据库。因此功成名就之辈如邢LRJ,就不在乎文章投到哪儿,不会影响其引用率。而初出茅庐的新手,则需要借助杂志的“影响因子”来给自己的长脸、评职称。单位也喜欢说发了多少篇Nature,Science,这样简单。 大亚湾的结果是一个新发现,每个新发现往往容易出现争议,如果不投给最好的杂志,有可能让人怀疑:是不是结果有问题,投给好杂志被拒了?我们经常看见一些有争议的结果,辗转多个杂志,最终发表在一些不起眼的杂志上。大亚湾的第二篇论文投给了《中国物理C》,这篇论文用2.5倍的数据量,提高了测量精度,同时包括了大量的细节,即将正式发表。在大亚湾国际合作组讨论时,我们还是遇到了不少阻力,一些美国同事认为,显然这篇详细的长文应该发表在Phys.Rev.D上,与Phys.Rev.Lett相呼应。甚至有个别人挖苦说,我们学校图书馆查不到《中国物理C》,这个杂志的影响因子是几啊?仿佛他从网络信息时代退回了20年一样。 随着国内研究水平的提高,杂志水平提高也很快,不过值得改进的地方还是很多的。首先是规模化做得不好,各自为战,不利于提高技术水平和服务水平。我怀疑是不是中科院的大多数研究所都有自己的SCI期刊?几个物理类的期刊统一到《中国物理》的旗下,形式上是一个重要进步,不过还没有实质统一。然后是发展目标不明确。是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发SCI文章的要求,还是瞄准国际一流杂志?我感觉前者还是主要的。承接水平低一点的文章的杂志也是必要的。但是由于条块分割,杂志很多,都不容易搞上去。如果想当一流,就需要国际化,国内国外一视同仁。不然的话,即使研究水平上去了,杂志水平也难以与之相称。 ---------------------- 李铭 2012-11-14 17:07 应该让高级研究人员在国内刊物带头发文章。他们名誉已经有了,不必太追求文章档次。 这个好操作。欧核中心的论文发在欧洲杂志上,是欧洲物理学会的要求。只要我们基金委要求,拿了某些基金的,必须在国内杂志上发文章,使总的他人SCI引用率达到某个指标以上,……
个人分类: 我的物理|12213 次阅读|34 个评论
MRS Communications -新杂志
热度 2 郑玉峰 2012-11-14 08:10
MRS Communications -新杂志
早上收到邮件,觉得挺有趣的杂志。 Published jointly by the Materials Research Society (MRS) and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MRS Communications offers a rapid but rigorous peer-review process and time to publication. An aggressive production schedule will bring your article to online publication and a global audience within 14 days of acceptance. I am also pleased to announce the formation of the MRS Communications Advisory Board, comprised of an esteemed group of senior materials researchers. This Board, combined with the Founding Editorial Board, brings a wealth of knowledge and expertise that sets MRS Communications apart from other letters journals in the field. (Founding Principal Editors and Advisory Board listed below.) Manuscripts for MRS Communications are solicited in the following topical areas, although submissions that succinctly describe innovative work across the broad field of materials research are encouraged. Biomaterials and biomimetic materials Carbon-based materials Complex oxides and their interfaces Materials for energy storage, conversion and environmental remediation Materials for nanophotonics and plasmonic devices Theory and simulation of materials Mechanical behavior at the nanoscale Nanocrystal growth, structures and properties, including nanowires and nanotubes Nanoscale semiconductors for new electronic and photonic applications New materials synthesis, templating and assembly methods New topics in metals, alloys and transformations Novel and in-situ characterization methods Novel catalysts and sensor materials Organic and hybrid functional materials Quantum matter Surface, interface and length-scale effects on materials properties Hosted on the cutting-edge Cambridge Journals Online (CJO) platform, the journal features a robust suite of author and reader services, as well as an immediate reader/subscriber base including almost 16,000 MRS members and over 2,500 academic, industrial and government libraries worldwide. Major article types for MRS Communications include: Research Letters Ultra-Rapid Communications Prospectives Articles Editorials Commentaries Correspondence Prospectives Articles are a unique feature of this journal, offering succinct and forward-looking reviews of topics of interest to a broad materials research readership. For more information about the journal and/or these major article types, visit www.mrs.org/mrc or email mrc@mrs.org. I look fo rward to receiving your submission. For manuscript submission instructions, please visit www.mrs.org/mrc-instructions . Sincerely, Peter Green Editor-in-Chief MRS Communications EDITOR-IN-CHIEF Peter F. Green, University of Michigan, USA FOUNDING PRINCIPAL EDITORS Luca Dal Negro, Boston University, USA Horacio Espinosa, Northwestern University, USA Supratik Guha, IBM Research, USA Dan Hancu, GE Global Research, USA Kristi Kiick, University of Delaware, USA Nicola Marzari, Ecole Polytechnique Fédérale de Lausanne, Switzerland Paul McIntyre, Stanford University, USA Albert Salleo, Stanford University, USA Alec Talin, Sandia National Laboratories, USA Nagarajan (Nagy) Valanoor, University of New South Wales, Australia ADVISORY BOARD Kristi Anseth, University of Colorado, USA A. Lindsay Greer, Cambridge University, United Kingdom Howard E. Katz, Johns Hopkins University, USA Nicholas A. Kotov, University of Michigan, USA George Malliaras, Ecole Nationale Supérieure des Mines, France Tobin Marks, Northwestern University, USA Michael Nastasi, University of Nebraska, Lincoln, USA Linda F. Nazar, University of Waterloo, Canada Ramamoorthy Ramesh,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Berkley, USA Henning Riechert, Paul-Drude-Institut für Festkrperelektronik, Germany Thomas P. Russell, University of Massuchusetts, USA Darrell G. Schlom, Cornell University, USA James S. Speck,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Santa Barbara, USA
10882 次阅读|3 个评论
方舟子获国际奖(3)全球科学圈联名投诉《自然》杂志行动
热度 4 sz1961sy 2012-11-10 13:11
笔者是在 2012年11月8日 (星期四) 11:11(北京时间)收到美国分子生物学副教授 葛莘(笔名:亦明)邮件,他的来信是这么写 : 诸位,《自然》的猖狂挑衅必须给予严厉回击,否则后果会非常严重。我以个人的名义起草了一份英文公开信(见附件),请大家提提意见。如果愿意联署,请告知。我会把它译成中文。 亦明 网上公开地址 : http://www.2250s.com/read.php?64-17172-17172 Shamelessness Shouldn’t Be Anyone’s Nature ── An Open Letter to Nature (Part I) Xin Ge, Ph. D. Columbia, SC, USA 有兴趣的可以去细看。 * 这时有人开始从 这找到乐子 : 听听方舟子的英语,非常搞笑 http://www.nature.com/news/courage-for-sound-science-wins-john-maddox-prize-1.11760 * 有人发现问题了 :颁奖词中这句话纯属方是民捏造“In the summer of 2010, thugs hired by a urologist attacked Fang with a hammer and, according to Fang, tried to kill him. ”提到: 肖传国教授可要求《自然》纠正、道歉,否则可起诉之。 * 肖传国教授为此行动了,他告诉大家 :“我准备给Nature去信甚至律师函,要求撤稿,道歉。” 好戏开始了,此文至此,一会午饭后下一文继续上。 沈 阳 2012年11月10日 13时10分 Res.
个人分类: 方舟子获国际奖|684 次阅读|4 个评论
[转载]一些理化杂志影响因子IF
chnfirst 2012-11-9 10:42
http://ichfit.ch.pwr.wroc.pl/?q=node/76 Impact factors of selected chemical and physical journals Name IF '05 IF '06 IF '07 IF '08 IF '10 KBN Chem. Rev. 20.7 26.1 22.8 23.6 33.0 40 Nature 29.2 26.7 28.8 31.4 36.1 40 Science 30.9 30.0 26.4 28.1 31.8 40 Nature Materials 15.9 19.2 19.8 23.1 29.8 40 Accounts Chem. Res. 13.1 17.1 16.2 12.2 21.8 40 Angew. Chem. Int. Ed. 9.60 10.2 10.0 10.9 12.0 40 Nano Letters 9.85 9.96 9.63 10.4 12.2 40 Proc. Natl. Acad. Sci. U. S. A. 10.2 9.64 9.60 9.38 9.77 32 J. Am. Chem. Soc. 7.42 7.70 7.89 8.09 9.02 32 Advanced Materials 9.12 7.90 8.19 8.19 10.8 30 ACS Nano - - - 5.47 9.86 32 Phys. Rev. Lett. 7.49 7.07 6.94 7.18 7.62 32 Adv. Funct. Mater. 6.77 6.78 7.50 6.81 8.48 32 Small - 6.02 6.41 6.53 7.33 32 Adv. Colloid Interface Sci. 4.20 3.79 3.07 5.33 8.65 32 Chem. Commun. 4.43 4.52 5.14 5.34 5.79 20 Chem.-Eur. J. 4.91 5.02 5.33 5.45 5.48 32 Chemistry of Materials 4.82 5.10 4.88 5.05 6.39 32 J. Mater. Chem. 1.14 4.29 4.34 4.65 5.10 32 J. Chem. Theory Comput. - 3.63 4.31 4.27 5.14 32 Inorganic Chemistry 3.85 3.91 4.12 4.15 4.32 32 J. Phys. Chem. C - - - 3.40 4.52 32 Phys. Chem. Chem. Phys. 2.52 2.89 3.34 4.06 3.45 32 Langmuir 3.71 3.90 4.01 4.10 4.27 32 J. Chem. Inf. Model. 2.92 3.42 2.99 3.64 3.82 32 J. Comput.-Aided Mol. Des. 2.08 0.84 2.04 3.62 3.37 32 J. Comp. Chem. 3.79 4.89 4.30 3.39 4.05 32 Org. Biomol. Chem. 2.55 2.87 3.17 3.55 3.45 32 Polymer 2.85 2.77 3.07 3.33 3.83 32 Applied Physics Letters 4.13 3.98 3.60 3.73 3.82 32 Physical Review B 3.19 3.11 3.17 3.32 3.77 32 J. Phys. Chem. B 4.03 4.12 4.09 4.19 3.60 32 ChemPhysChem 3.61 3.45 3.50 3.64 3.34 32 Biochemistry 3.85 3.92 3.37 3.38 3.27 27 Tetrahedron 2.61 2.82 2.87 2.90 3.01 32 Journal of Raman Spectroscopy 1.88 2.13 3.51 3.52 3.14 32 Eur. J. Inorg. Chem. 2.51 2.70 2.60 2.69 2.91 32 Journal of Chemical Physics 3.14 3.17 3.04 3.15 2.92 32 Optics Letters 3.60 3.60 3.71 3.77 3.06 32 New Journal of Chemistry 2.57 2.65 2.65 2.94 3.01 32 J. Phys. Chem. A 2.90 3.05 2.92 2.87 2.73 32 Bioorg. Med. Chem. 2.29 2.62 2.66 3.08 2.82 32 Tetrahedron Letters 2.48 2.51 2.62 2.54 2.62 27 Physical Review E 2.42 2.44 2.48 2.51 2.40 32 Theor. Chem. Acc. 2.18 2.45 2.54 2.37 2.90 27 J. Photoch. Photobio. A 2.29 2.10 1.91 2.36 2.55 27 Journal of Molecular Modeling 1.67 1.38 1.67 2.02 1.87 32 Pure and Applied Chemistry 1.68 1.92 2.23 2.24 2.29 27 Chemical Physics Letters 2.44 2.46 2.21 2.17 2.28 32 Chemical Physics 1.93 1.98 1.81 1.96 2.02 27 Acta Crystallogr. Sect. D 1.40 1.68 2.62 2.94 2.26 32 J. Mol. Graph. Model. 2.33 2.37 1.93 2.35 2.17 32 Polyhedron 1.96 1.84 1.76 1.80 2.21 32 Journal of Alloys and Compounds 1.37 1.25 1.46 1.51 2.14 32 Journal of Applied Physics 2.50 2.32 2.17 2.20 2.07 32 Vibrational Spectroscopy 1.76 1.88 1.78 1.81 2.08 27 Synthetic Metals 1.32 1.69 1.79 1.96 1.87 32 Journal of Luminescence 1.52 0.87 1.61 1.63 1.79 27 J. Photoch. Photobio. B 1.60 1.91 1.92 1.84 1.87 20 Acta Crystallogr. Sect. B 1.91 2.17 2.16 2.34 1.80 32 Thin Solid Films 1.60 1.67 1.69 1.88 1.91 32 Optical Materials 1.16 1.71 1.52 1.71 1.68 32 Structural Chemistry 1.33 1.51 0.89 1.43 1.72 27 Molecular Physics 1.35 1.69 1.57 1.48 1.74 27 J. Phys. Org. Chem. 1.52 1.59 1.59 1.42 1.48 20 Journal of Molecular Structure 1.44 1.50 1.49 1.59 1.60 20 Liquid Crystals 1.43 1.42 1.36 1.13 1.65 27 Comput. Biol. Chem. 2.20 2.14 1.65 1.84 1.28 32 Optics Communications 1.46 1.48 1.31 1.55 1.52 27 Int. J. Quant. Chem. 1.19 1.18 1.37 1.32 1.30 32 J. Appl. Polym. Sci. 1.07 1.31 1.01 1.19 1.24 27 IEEE Trns. Dielectr. Electr. Insul. 1.12 0.77 0.79 1.04 1.47 27 Acta Crystallogr. Sect. C 0.78 0.90 0.72 0.56 0.78 20 Acta Physica Polonica B 0.81 0.88 0.66 0.77 0.65 20 Polish Journal of Chemistry 0.51 0.49 0.48 0.52 0.44 20 Mol. Cryst. Liquid Cryst. 0.47 0.49 0.55 0.54 0.54 13 J. Optoelectron. Adv. Mater. 1.14 1.11 0.83 0.58 0.41 27 Acta Physica Polonica A 0.39 0.37 0.34 0.32 0.43 13 Acta Crystallogr. Sect. E 0.58 0.57 0.51 0.37 0.41 13 Optica Applicata 0.46 0.31 0.28 0.20 0.36 13 Materials Science-Poland 0.57 0.33 0.33 0.37 - 20
个人分类: 期刊、出版|0 个评论
外科类领域易发表杂志总结
zlhtcm 2012-11-1 23:04
World J Surg 2010收稿量:417 2010IF:2.693 杂志国家:United States 发表周期:12 issues per year 投稿网站: http://mc.manuscriptcentral.com/wjs 审稿周期:1-2 months 投稿经验总结:发表的文章主要集中在major clinical problems in the fields of clinical and experimental surgery, surgical education, and socioeconomic aspects of surgical care方面。中国的文章不是很多。 Am J Surg 2010收稿量:277 2010IF:2.680 杂志国家:United States 发表周期:12 issues per year 投稿网站: http://ees.elsevier.com/ajs/ 审稿周期:1-2 months 投稿经验总结:发表的文章主要集中在abdominal, cancer, vascular, head and neck, breast, colorectal, and other forms of surgery。每期1-2篇中国人的文章。 Plast Reconstr Surg 2010收稿量:412 2010IF:2.635 杂志国家:United States 发表周期:12 issues per year 投稿网站: https://www.editorialmanager.com/prs/ 审稿周期:1-3 months 投稿经验总结:主要发表的文章为Significant papers on any aspect of plastic surgery—original clinical or laboratory research, operative procedures, comprehensive reviews, cosmetic surgery。每期有2-3篇中国人的文章。 J Refract Surg 2010收稿量:109 2010IF:2.491 杂志国家:United States 发表周期:9 issues per year 投稿网站: https://www.rapidreview.com/ 审稿周期:2-4 months 投稿经验总结:主要发表original research, review, and evaluation of refractive and lens-based surgical procedures。中国人的文章不多。 Injury 2010收稿量:307 2010IF:2.269 杂志国家:Netherlands 发表周期:12 issues per year 投稿网站: http://ees.elsevier.com/jinj/ 审稿周期:2-3 months 投稿经验总结:主要发表all aspects of trauma care and accident surgery。每期有1-2篇中国人的文章。 Dermatol Surg 2010收稿量:296 2010IF:2.264 杂志国家:United States 发表周期:12 issues per year 投稿网站: http://mc.manuscriptcentral.com/ds 审稿周期:1-3 months 投稿经验总结:主要发表 cosmetic and reconstructive skin surgery and skin cancer; e.g. Cutaneous Laser Surgery, Soft Tissue Fillers, Skin Resurfacing, Hair Transplantatio, Phlebology, Liposuctio, Skin Cancer Surger. Reconstructio。中国人的文章不多。 J Surg Res 2010收稿量:351 2010IF:2.239 杂志国家:United States 发表周期:14 issues per year 投稿网站: http://ees.elsevier.com/jsurgres/ 审稿周期:2-3 months 投稿经验总结:主要集中在reports of clinical investigations or fundamental research bearing directly on surgical management that will be of general interest to a broad range of surgeons and surgical researchers。每期有1-2篇中国人的文章。 Clin Orthop Relat Res 2010收稿量:422 2010IF:2.116 杂志国家:United States 发表周期:12 issues per year 投稿网站: http://www.editorialmanager.com/corr/ 审稿周期:3-4 months 投稿经验总结:主要集中在all aspects of musculoskeletal research, diagnoses, and treatment。中国的文章不多。 Knee Surg Sports Traumatol Arthrosc 2010收稿量:282 2010IF:1.857 杂志国家:Germany 发表周期:12 issues per year 投稿网站: https://www.editorialmanager.com/ksst/ 审稿周期:2-4 months 投稿经验总结:主要集中在 all aspects of knee surgery and all types of sports trauma epidemiology, diagnosis, treatment and prevention, and all types of arthroscopy中国的文章不多。 J Plast Reconstr Aesthet Surg 2010收稿量:452 2010IF:1.660 杂志国家:Netherlands 发表周期:12 issues per year 投稿网站: http://ees.elsevier.com/jpras/ 审稿周期:1-3 month 投稿经验总结:主要集中在the latest surgical procedures with audit and outcome studies of new and established techniques in plastic surgery including: cleft lip and palate and other heads and neck surgery, hand surgery, lower limb trauma, burns, skin cancer, breast surgery and aesthetic surgery。每期有1-2篇中国人的文章。 Otolaryngol Head Neck Surg 2010收稿量:318 2010IF:1.565 杂志国家:United States 发表周期:6 issues per year 投稿网站: http://www.editorialmanager.com/otohns/ 审稿周期:1-3 months 投稿经验总结:主要集中在 contemporary, ethical, clinically relevant information in otolaryngology, head and neck surgery (ear, nose, throat, head, and neck disorders)。每期有1-2篇中国人的文章。 Am Surg 2010收稿量:238 2010IF:1.363 杂志国家:United States 发表周期:12 issues per year 投稿网站: http://www.editorialmanager.com/amsurg/ 审稿周期:1-2months 投稿经验总结:主要集中在basic laboratory and clinical investigations。 Appropriate manuscripts on surgical anatomy, surgical history, medical ethics, surgical education, or socioeconomics relevant to surgical practice are considered as well。每期有3-4篇中国人的文章。 J Pediatr Surg 2010收稿量:527 2010IF:1.308 杂志国家:United States 发表周期:12 issues per year 投稿网站: http://ees.elsevier.com/jpedsurg/ 审稿周期:1-2 months 投稿经验总结:主要集中在 the surgical care of infants and children, not only through advances in physiology, pathology and surgical techniques, but also by attention to the unique emotional and physical needs of the young patient。每期有3-4篇中国人的文章。 Ann Plast Surg 2010收稿量:260 2010IF:1.274 杂志国家:United States 发表周期:12 issues per year 投稿网站: http://www.editorialmanager.com/sap/ 审稿周期:2-3months 投稿经验总结:主要集中在all areas of interest to the practicing plastic surgeon。每期有3-4篇中国人的文章。 Surg Today 2010收稿量:209 2010IF:1.057 杂志国家:Japan 发表周期:12 issues per year 投稿网站: http://mc.manuscriptcentral.com/st 审稿周期:1-3months 投稿经验总结:文章来自all fields of surgery, both clinical and experimental。每期有3-4篇中国人的文章。
个人分类: 学术信息|3713 次阅读|0 个评论
肿瘤学领域易发表杂志总结
zlhtcm 2012-11-1 23:02
Cancer Lett 2008收稿量:441 2009IF:3.741 杂志国家:Ireland 发表周期:28 Issues per year 投稿网站:http://ees.elsevier.com/can/ 审稿周期:审稿周期大概20-30天,也有的审稿需要60天。 投稿经验总结:这个杂志侧重于分子方面的研究。主要内容如下:the molecular and cell biology of cancer, oncogenes, carcinogenesis, radiation biology, molecular pathology, hormones and cancer, viral oncology, biology of cancer and metastasis, molecular cytogenetics, epidemiology, and experimental therapeutics。中国人的文章还是挺多的。 Cancer Sci 2008收稿量:343 2009IF:3.771 杂志国家:Japanese 发表周期:12 Issues per year 投稿网站:http://mc.manuscriptcentral.com/cas 审稿周期:20-30天。 投稿经验总结:主要侧重于临床方面的研究。中国人的文章比较多。 J Neurooncol 2008收稿量:213 2009IF:2.752 杂志国家:United States 发表周期:12 Issues per year 投稿网站:http://www.editorialmanager.com/neon/ 审稿周期:20-30天。 投稿经验总结: 主要针对multi-disciplinary approach to the treatment of cancer of the central nervous system。 Cancer Invest 2008收稿量:137 2009IF:2.105 杂志国家:England 发表周期:12 Issues per year 投稿网站:http://mc.manuscriptcentral.com/lcnv 审稿周期:2个月。修回后,也需要送外审。 投稿经验总结:涵盖的内容比较广泛,包括一些新技术在肿瘤方面的应用。 Onkologie 2008收稿量:106 2009IF:1.234 杂志国家:Switzerland 发表周期:12 Issues per year 投稿网站:http://oper1.karger.com/xpresstrack_dev/xpresstrack/submissions/?jid=120 审稿周期:2个月。 投稿经验总结:包括如下内容:hematology and oncology, surgical, neurosurgical, gynecologial, pediatric and urological oncology, oral and maxillofacial surgery, dermatological oncology, diagnostic radiation oncology, psychological care, pathology, clinical-experimental oncology, biometry und oncological rehabilitation。中国人的文章比较多。 Cancer Genet Cytogenet 2008收稿量:164 2009IF:1.537 杂志国家:United States 发表周期:16 Issues per year 投稿网站:http://ees.elsevier.com/cgc/ 审稿周期:30天。 投稿经验总结:主要内容是cellular and molecular aspects of cancer research。中国人的文章不少。 Jpn J Clin Oncol 2008收稿量:131 2009IF:1.498 杂志国家:Japanese 发表周期:12 Issues per year 投稿网站:http://mc.manuscriptcentral.com/jjco 审稿周期:30天。 投稿经验总结:主要包括如下方面:medical oncology, clinical trials, radiology, surgery, basic research, and palliative care。有中国人的文章,但是不多。感觉日本的杂志对中国的文章还是要求比较严格的。 Anticancer Res 2008收稿量:533 2009IF:1.428 杂志国家:Greece 发表周期:12 Issues per year 投稿网站:http://www.iiar-anticancer.org/submissions/login.php 审稿周期:1-2 months。 投稿经验总结:包括杂志的两个方面experimental and clinical cancer research。中国人的文章比较多,但是审稿人的要求也比较严格。 J Exp Clin Cancer Res 2008收稿量:79 2009IF:1.274 杂志国家:England 发表周期:12 Issues per year 投稿网站:http://www.jeccr.com/registration/default.asp?url=my%2Fmanuscripts%2Easp 审稿周期:1-2 months。 投稿经验总结:内容比较广泛Topics considered range from molecular genetics via infectious agents to surgery and therapeutic approaches and outcomes. Systematic reviews of clinical and basic research。
个人分类: 学术信息|5023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比较乐意接受第一性原理计算的杂志
dwd0826 2012-11-1 18:49
[转载]比较乐意接受第一性原理计算的杂志
1、The Journal of Chemical Physics 网址: http://jcp.aip.org/ 2、The Journal of Physics Chemical 网址: http://pubs.acs.org/journal/jpcbfk?cookieSet=1 3、Chemical Physics 网址: http://www.elsevier.com/wps/find ... ription#description 4、The Journal of Physics B 网址: http://www.iop.org/EJ/journal/jphysb 5、Physics Review B 网址: http://prb.aps.org/ 6、Physical Review letters 网址: http://prl.aps.org/ 7、Nature materials 网址: http://www.nature.com/nmat/index.html 8、Journal of Alloys and Compounds 网址: http://www.elsevier.com/wps/find ... ription#description 9、Surface Science 网址: http://www.elsevier.com/wps/find ... ription#description 10、Chinese Physics Letters 网址: http://www.iop.org/EJ/journal/Cpl 11、Journal of applied physics 网址: http://jap.aip.org/jap/ 12、Journal of physics-condensed matter 网址: http://www.iop.org/EJ/journal/JPhysCM 13、Physics Letters A 网址: http://www.elsevier.com/wps/find ... ription#description 14、Chemical Physics Letters 网址: http://www.elsevier.com/wps/find ... ription#description 15、Applied Physics Letters 网址: http://apl.aip.org/ 16、Computational Materials Science 网址: http://www.elsevier.com/wps/find ... ription#description 17、Solid State Communications 网址: http://www.elsevier.com/wps/find ... ription#description 18、Solid State Sciences 网址: http://www.elsevier.com/wps/find ... ription#description 19、The Journal of Physical Chemistry A 网址: http://pubs.acs.org/journal/jpcafh 20、Journal of Molecular Structure 网址: http://www.elsevier.com/wps/find ... ription#description 21、Journal of computational chemistry 网址: http://as.wiley.com/WileyCDA/WileyTitle/productCd-JCC.html 22、Journal of chemical theory and computation 网址: http://pubs.acs.org/journal/jctcce 23、Physica status solidi (b) 网址: http://www3.interscience.wiley.com/journal/40001185/home 24、Physica status solidi (RRL) - Rapid Research Letters 网址: http://www3.interscience.wiley.com/journal/112716025/home 25、Physica status solidi (a) 网址: http://www3.interscience.wiley.com/journal/40000761/home 26、Physica status solidi (c) 网址: http://www3.interscience.wiley.c ... grouphome/home.html 27、Physical Chemistry Chemical Physics 网址: http://www.rsc.org/Publishing/Journals/CP/index.asp 28、Physics Review A 网址: http://pra.aps.org/ 29、Journal of Catalysis 网址: http://www.elsevier.com/wps/find ... ription#description 30、Journal of the American Chemical Society 网址: http://pubs.acs.org/journal/jacsat 31、Physica B: Condensed Matter 网址: http://www.elsevier.com/wps/find/homepage.cws_home 32、Journal of Physics and Chemistry of Solids 网址: http://www.elsevier.com/wps/find ... ription#description 33、The Journal of Physical Chemistry B 网址: http://pubs.acs.org/journal/jpcbfk 34、Applied Surface Science 网址: http://www.elsevier.com/wps/find ... ription#description 35、The Journal of Physical Chemistry C 网址: http://pubs.acs.org/journal/jpcCfk
2712 次阅读|0 个评论
你能否告诉我,SCI与SCIE差异有那么大吗?
热度 33 qpzeng 2012-10-25 10:26
前几天学校科技处敦促老师们把2011年所发表的论文报上去,以便发放科研配套资金。就SCI和SCIE论文而论,上Thomsom Reuters的网站,就能免费查阅你投稿的杂志究竟是SCI还是SCIE,但科技处要求上报官方(我校图书馆)查询结果。 虽然查阅费用很少,耗时也不长,但总觉得这种做法有点机械,但这是规定,只好照办。由于我认为情报中心的查询肯定没有任何问题,因此报告出来以后我连看都没看一下就上交了。科技处把奖励清单返回给老师们确认并签字,我才发现Nitric Oxide这本印象中应该是SCI的杂志被弄成了SCIE。那个奖励的差额没有10倍也有5倍吧,你说我应不应该弄清楚? 我上网就那么一搜,立马就搞清楚该杂志是SCI不是SCIE!可是,科技处说是图书馆搞错了,让我再补一份。咦,还有这样的事?由于我出差在外,也没留底稿,只好让学生去代办一份。好在图书馆很快给办好了,而且不收钱!呵呵,难道真是他们弄错了? 从这件事可以得出一个结论:SCIE远不如SCI值钱!从网络上查了一下,有人说SCI是核心版,SCIE是非核心版(扩展版或外围版);也有人说SCI是印刷版,SCIE是网络版。我不禁要问:究竟是SCI比SCIE的收录要求高,还是SCI只收录印刷版杂志,而SCIE只收录电子版杂志? 如果是后者,倒不一定SCIE比SCI差哦!比如,PLoS ONE就是SCIE,而Nitric Oxide是SCI,但前者的影响因子在4左右,而后者仅为3点几。但是,我校规定,凡是电子版,不管影响因子有多高,都只能算一般性发表,因而奖金也大大缩水! PS: 看过大家的评论,似乎有两种不同意见。许老师等认为SCI和SCIE已经合二为一,因为“经国家科学技术部有关部门和领导研究,决定从2000年的统计工作起,SCI论文统计用检索系统改为用 SCIE”。 牛老师则认为SCI和SCIE不是一回事,因为“期刊进入SCI的难度大于进入SCIE的难度。如PLoS ONE就是SCIE,而非SCI。而PLoS Biology和PLoS Genetics既是SCI又是SCIE收录”。 孙老师认为:“现在基本上可以这么说SCI和SCIE只是一种分类,其实在标准上对杂志的质量要求没有任何区别。更不要说网络出版和传统出版的区别早就被学术界抛开”。 看来现在还没有定论,至少还不能推翻将SCI和SCIE区别对待的做法。我将继续等待网友各抒己见,最好能有更权威的解读,以便为科研管理部门实行成果认定和科技奖励提供参考意见。
个人分类: 教研心得|41208 次阅读|35 个评论
【少见多怪】参考文献格式不需要文献标题
热度 1 JRoy 2012-10-25 06:53
【少见多怪】参考文献格式不需要文献标题
杂志名称 《 Advanced Science Letters 》,这个期刊SCI检索,2010年影响因子1.253 。若是在机械,电子等专业也算可以了。有两点不一般的地方: 1,收录范围广,恰应了Science的名称。看它主页的介绍: (医药数学,工程科技,教育社会等等基本没有不收的了 ) ASL is a multidisciplinary peer-reviewed journal with a very wide-ranging coverage, consolidates fundamental and applied research activities in all areas of (1) Physical Sciences, (2) Engineering, (3) Biological Sciences/Health Sciences, (4) Medicine, (5) Computer and Information Sciences, (6) Mathematical Sciences, (7) Agriculture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8) Geosciences, and (9) Energy/Fuels/Environmental/Green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and (10) Education Public Policies. 2,看到一篇文章才知他的参考文献格式蛮有意思:没有文献标题,也没有页码。( 某些作者在某本杂志同期或某次会议发表两篇以上文章,就没法区分了 )。见下图佐证
个人分类: 知识杂谈|8554 次阅读|2 个评论
部分“科普”和情报类网站
dengweia 2012-10-22 23:07
物理 http://www.wuli.ac.cn/CN/volumn/home.shtml http://159.226.36.47/ch/index.aspx 现代物理知识 http://hepnp.ihep.ac.cn:8080/jwk_xdwlzs/CN/volumn/home.shtml 自然杂志 http://nature.shu.edu.cn/CN/volumn/current.shtml 物理学进展 http://pip.nju.edu.cn/ 物理化学学报 http://www.whxb.pku.edu.cn/CN/volumn/current.shtml 化学通讯 http://hxtx.ciac.jl.cn/ 數學傳播 http://w3.math.sinica.edu.tw/media/ 物理雙月刊 http://psroc.phys.ntu.edu.tw/bimonth/ 科學人雜誌 http://sa.ylib.com/ 奈米通訊 http://www.ndl.narl.org.tw/web/publication/nano_communcation/index.php 科學發展 http://ejournal.stpi.narl.org.tw/NSC_INDEX/Journal/EJ0001/index.html HPM 通訊 http://math.ntnu.edu.tw/~horng/letter/hpmletter.htm 科学观察 http://159.226.100.150:8085/Jweb-kxgc/CN/volumn/current.shtml 科技导报 http://www.kjdb.org/cn/dqml.asp 上海行业情报服务网 http://www.hyqb.sh.cn/ 中国科学院武汉文献情报中心 http://www.whlib.ac.cn/ Science Watch http://archive.sciencewatch.com/ 麻省理工《科技创业》中文网 http://www.techreviewchina.com/ Technology Review http://www.technologyreview.com/ Physics world http://physicsworld.com/ Physics Today http://www.physicstoday.org/
个人分类: 物理|419 次阅读|0 个评论
介绍一个以气泡的研究为核心的专业性杂志
upflyzhang 2012-10-19 04:49
介绍一个以气泡的研究为核心的专业性杂志
看名字就知道了,主要是刊登跟气泡相关的研究,2008年成立的,据我所知,好像是唯一一个以气泡为核心的学术杂志。 Bubble Science, Engineering Technology ISSN 1758-8960, Online ISSN: 1758-8979 Publisher: Maney publishing Established in 2008 2 issues per year Journal website http://www.ingentaconnect.com/content/maney/bub Editor: Professor Mohan J Edirisinghe (University College London, UK) Co-editor: Professor Carlos Martinez (Purdue University, USA) Introduction of Journal (directly adapted from their website) Bubble Science, Engineering and Technology is a unique multidisciplinary resource which publishes high quality innovative research on the generation, properties and applications of bubbles in the life and physical sciences, engineering and medicine. There is rapidly growing interest in the production and control of bubbles in numerous disciplines. Suspensions of stable gas microbubbles play a vital role in the food, cosmetics and pharmaceutical industries, as well as in biotechnology, environmental engineering, and minerals and materials processing. In molecular biology, microbubbles are central to the mesoscale self-assembly of smart materials, microfabrication and DNA-driven assembly. Microbubbles have also shown great promise in therapeutic applications such as targeted drug delivery, gene therapy, thrombolysis and ultrasound surgery, and are the most effective type of contrast agent available for ultrasound radiography. Recent developments in processing, diagnostics and therapeutics have generated a greatly increased need for advanced preparation technologies that provide a high degree of control over microbubble characteristics. Achieving these objectives requires multidisciplinary collaboration and Bubble Science, Engineering and Technology provides an effective resource for researchers in bubbles research to facilitate these interactions.
5295 次阅读|0 个评论
退稿的好处 - 引用率增加
热度 4 lailaizhang 2012-10-17 11:45
退稿的好处 - 引用率增加
诸位看到这篇博文的题目,禁不住要问,博主是不是脑子进了 一氧化二氢了,怎么退稿还成了好事儿了? 最近一篇发表在《 科学 》(Science)上的文章发现,稿件如果被退了,然后 重投 给同一领域里的其他杂志,那么引用率要高于一次投稿就成功的文章。以下是对这个研究的简单总结。(有兴趣的话请看博文最后附件里的原文) 这个研究的题目是《稿件在学术杂志之间的流动揭示了隐性的投稿规律》 ( Flows of Research Manuscripts Among Scientific Journals Reveal Hidden Submission Patterns )。 研究问题和办法 :以法国研究者Calcagno为通讯作者的研究团队通过电子邮件做了八万多个问卷调查。问题很简单,就是你的稿件是否在发表前被别的杂志拒过,以及这个杂志是什么。 研究的结果 :75%的文章第一稿就被接受了。25%的文章经过了多次投稿,而且一般会投给影响因子低一点的杂志 (看下面图一)。 最有意思的结果 :如果更换的杂志在同一个领域内的话,那么这些经过多次投稿的文章的引用率比在同一杂志里发表的一次投稿就接受的文章的引用率要高(看下面图二)。 讨论和解释 :第一,这些经过重复投稿的文章也经过了多次的审稿和修改,文章的质量会提高,导致引用率提高。第二,稿件被拒,有时候是因为研究内容和观点比较新颖,不容易被守旧的同行接受。但是一旦发表出来以后,这些文章会得到很多的关注和引用。 我的一点意见 : 现在的学术杂志和评审体系是不利于学术交流的 。虽然评审和修改(一般来说)是必要的、积极的,但是由于杂志档次、影响因子的不同,而导致稿件重投,不管其结果如何,都是对于人力和物力的浪费。最有利于学术交流的平台应该类似于wiki百科、网站论坛、或者是博客,让研究者可以及时地,广泛地,互动性地交换意见,同时改进自己的研究和稿件。这样的体系也可以促进研究者摒弃一些消极的、非研究性的成分,譬如 被迫为了影响因子而做研究 。 摘用其中的两个图片: 图一 左图(A): 杂志作为投稿的首选的次数和杂志的影响因子成正比。右图(B): 稿件的最终发表杂志的影响因子和之前尝试投稿的杂志的影响因子的差别成偏态分布(均值向左移)。 (Journal impact structures resubmission patterns. ( A ) The number of times a journal was first chosen for submission increases with impact factor. The average trend is shown as a red curve (±2 SE) ( 16 ). Multidisciplinary journals are highlighted in blue. One top journal per community is also highlighted (same color code as in Fig. 1 ). ( B ) The difference in impact factor between the publishing journal and the one previously attempted is strongly skewed to negative values ( N = 18,078). Mean difference in log impact factor: –0.23, representing a 42% reduction on the natural scale. This differs from random graphs where the previously attempted journal was selected uniformly (dashed line) or in proportion to the values in panel A (solid line).) 图二 左图(A): 第一稿就被接受的文章的引用率低于经过多次投稿的文章。右图(B): 如果稿件重投的杂志不是同一个领域的,引用率会降低。 (Submission history affects citation counts. ( A ) First-intent articles were less cited than resubmissions. ( B ) Resubmissions were less cited if resubmitted between rather than within journal communities. Log transformed citation counts shown as box-whiskers plots (median/quartiles/range). P values from permutation tests controlling for year and journal) 研究摘要原文: The study of science-making is a growing discipline that builds largely on online publication and citation databases, while prepublication processes remain hidden. Here, we report results from a large-scale survey of the submission process, covering 923 scientific journals from the biological sciences in years 2006–2008. Manuscript flows among journals revealed a modular submission network, with high-impact journals preferentially attracting submissions. However, about 75% of published articles were submitted first to the journal that would publish them, and high-impact journals published proportionally more articles that had been resubmitted from another journal. Submission history affected postpublication impact: Resubmissions from other journals received significantly more citations than first-intent submissions, and resubmissions between different journal communities received significantly fewer citations. 原文附件 Calcagno_etal_2012_Flows of Research Manuscripts Among Scientific Journals Revea.pdf
个人分类: 也说科研|8932 次阅读|11 个评论
一本生命科学顶级杂志eLIFE
duke01361 2012-10-17 01:03
为了打破CNS的垄断地位,最近由英国著名的基金会Wellcome Trust,美国HHMI和德国马普学会联合资助的新的Open Access杂志eLIFE破茧而出!该杂志定位顶级杂志,现已经发表了4篇论文,我们有1篇于上个星期投给了该杂志。 Research articles GENOMICS AND EVOLUTIONARY BIOLOGY, PLANT BIOLOGY Herbivory-induced volatiles function as defenses increasing fitness of the native plant Nicotiana attenuata in nature Meredith C Schuman, Kathleen Barthel, Ian T Baldwin A two-year field study has demonstrated that volatile compounds produced by plants when they are attacked by herbivores act as defenses by attracting predators to the herbivores and increasing the reproduction of the plants. Full text (PMC) | PDF | Abstract eLife Digest See also: Insight by John Pickett CELL BIOLOGY A bacterial sulfonolipid triggers multicellular development in the closest living relatives of animals Rosanna A Alegado, Laura W Brown, Shugeng Cao, Renee K Dermenjian, Richard Zuzow, Stephen R Fairclough, Jon Clardy, Nicole King The development of colonies of cells in choanoflagellates, water-dwelling organisms that feed on bacteria, is triggered by the presence of very low concentrations of a lipid molecule produced by certain types of bacteria. Full text (PMC) | PDF | Abstract eLife Digest | News coverage See also: Insight by Michael G Hadfield CELL BIOLOGY The unfolded protein response in fission yeast modulates stability of select mRNAs to maintain protein homeostasis Philipp Kimmig, Marcy Diaz, Jiashun Zheng, Christopher C Williams, Alexander Lang, Tomas Aragón, Hao Li, Peter Walter A unique form of regulation has been observed in the unfolded protein response of S. pombe, along with a novel mechanism of post-transcriptional mRNA processing. Full text (PMC) | PDF | Abstract eLife Digest See also: Insight by Benedict C Cross David Ron GENES AND CHROMOSOMES The starvation hormone, fibroblast growth factor-21, extends lifespan in mice Yuan Zhang, Yang Xie, Eric D Berglund, Katie Colbert Coate, Tian Teng He, Takeshi Katafuchi, Guanghua Xiao, Matthew J Potthoff, Wei Wei, Yihong Wan, Ruth T Yu, Ronald M Evans, Steven A Kliewer, David J Mangelsdorf Transgenic mice with high levels of FGF21 live for longer than wild-type mice and do so without reducing food intake. Full text (PMC) | PDF | Abstract eLife Digest See also: Insight by Cynthia Kenyon
个人分类: Science in action|15123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中国信息化杂志牛鼻子栏目
geneculture 2012-10-16 18:24
中国信息化杂志牛鼻子栏目征稿 2011年07月07日来源:本站原创未知 牛鼻子: 老牛(外号“牛鼻子”)是个 非常留心观察身边故事的人 , 技术背景让他对信息化情有独钟,总是能够发现身边与信息化相关的大事小情。 如果你能 用诙谐的语言 讲述 发生在你身边的信息化故事 。又 能够满足时效,语言精简易懂,行文幽默、连贯,有故事性的要求 。那么 新一期的“牛鼻子”期待你的来稿 。一经选用稿酬丰富。 邮箱: xingfan@ichina.net.cn http://www.ichina.net.cn/Html/zthd/2011/07-07/96836.html
个人分类: 信息学基础研究|0 个评论
[转载]《新英格兰医学杂志》创刊200周年
kepusuowdp 2012-10-9 11:11
王大鹏 / 编译 2012年,以发表医学进展论文为己任的《新英格兰医学杂志》创刊200周年。在2012年,该杂志将通过一系列活动、文章和节目对那些给该杂志投稿并订阅该杂志的人进行颂扬,特别是那些意识到要把研究和实践相结合的人。该系列纪念活动于1月份开始,其标志是纪念《新英格兰医学杂志》创刊200周年网站的上线。在为期一年的庆祝活动中,该杂志将发表特邀的纪念性文章,拍摄一部讲述三个改变医学实践的创新性发现的纪录片以及其他特色活动。 “我很感激我可以站在研究人员、作者、评审专家和编辑这些巨人的肩膀上,”该杂志的主编杰弗瑞·德拉赞博士说。“在我回顾《新英格兰医学杂志》这200年的历史中,我为该组织的历史性和持久性价值以及作为一个可以信赖的信息来源所赢得的声誉而感到骄傲。在接下来的一百年里,我们将继续向医生传播他们需要的手段,以使他们更好地行医来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 本次200周年纪念活动,进一步强化了《新英格兰医学杂志》通过其使命和远景,向内科大夫和其他医务人员提供生物医学和临床实践交叉方面最好的信息。《新英格兰医学杂志》是全球阅读面最广,最受器重的医学杂志,它不仅仅是一本杂志,它还是一个研究人员和临床医务人员的共同体,这些人每天把新的发现运用到实际临床工作中。该杂志的200周年纪念活动也献给那些对其使命的实现作出贡献的人。 200周年纪念网站及其他活动 为了庆贺200周年,《新英格兰医学杂志》200周年纪念网站的公开活动如下: * 制作一个关于过去200年医学进展的历史时间表。这个内容丰富的时间表把现代医学的历史和该杂志档案中精选的内容链接起来。在iPad应用商店中也可以下载这个时间表。 * 发送请帖邀请读者提交庆祝周年纪念的消息、撰写该杂志如何影响他们工作的文章、拍摄一段阐释该杂志重要性或者该杂志对他们意味着什么的视频。 * 每个月投票决定特定时期内最重要的医学论文,在年底的时候读者可以决定该杂志历史上最重要的医学论文。 * 历史形象挑战活动,每周从杂志的档案中选择出一个新的形象。 今年的晚些时候,该网站还将上传一个30分钟的短片来审视过去200年的医学进展,这个短片将聚焦于麻醉学和外科手术、癌症和艾滋病病毒(HIV)。该短片利用一系列回忆性的场景把医学的创新性研究——这些成果大多发表在《新英格兰医学杂志》上——和当代医学的进展关联起来 《新英格兰医学杂志》还将于6月22日在哈佛医学院举办第200届研讨会。在探索过去2个世纪里医学如何与社会相结合提升人们的生活质量这个目标的指引下,贡献卓著的专家们将谈论一系列重要的医学议题,这也将是本次研讨会的一大看点。会后,在《新英格兰医学杂志》200周年纪念网站上可以查找到相关的论文材料。 “《新英格兰医学杂志》把全球的研究人员和临床工作者这两个共同体集中在一起,并一起努力提升人们的生活质量,我们应该对它发挥的这种作用进行庆祝。”《新英格兰医学杂志》的出版商汤姆·伊斯利(Tom Easley)说。“为200周年纪念搭建一个把该共同体中所有和生命有关的组织和个人集中起来的平台是一件少见却让人倍加鼓舞的事情,我们希望收到读者的反馈。” 更多关于《新英格兰医学杂志》200周年纪念活动的信息,请访问网站 http://www.nejm200.nejm.org 。 (原载 http://www.worldscience.cn/article.aspx?articleid=1288 ,《世界科学》2012年8月刊)
2396 次阅读|0 个评论
常去的骨科膝、肩关节杂志及教育网站链接
GaoXurenKnee 2012-10-9 00:22
Orthopaedic Journals / Educational Web Sites American Journal of Sports Medicine Arthroscopy Journal Journal of Shoulder and Elbow Surgery Elsevier Publishing Slack, Inc. Sage Publishing ORTHO Supersite Journal of the AAOS Journal of Bone and Joint Surgery Sports Medicine and Arthroscopy Review Techniques in Orthopedics Lippincott Williams Wilkins Thieme Pocket Medicine in Sports Medicine - Edited by Dr. Bach Web MD Wheeless Textbook of Orthopedics 江苏省徐州医学院附属医院骨科  关节镜、膝肩关节外科、骨科运动创伤方向 高绪仁 高绪仁:每天以解决膝、肩关节问题为乐:) 每天努力提高自己的技术和服务水平 不仅仅是解决其膝、肩关节问题,更是给其带来希望、未来和新生!
个人分类: 读书读杂志|2853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9月27日《自然》杂志精选
bioseq 2012-9-28 10:12
演化过程中的以小步积大步现象 曾有人提出,小的演化步骤为比较剧烈的演化跳跃铺平道路(即演化是以“达尔文”渐进主义和跳跃主义相结合的方式进行的),但一直难以从自然历史来确定演化机制的详细情况。现在,Rich Lenski及其同事将全基因组测序与“演化重放”实验相结合来解析一个关键创新(一个实验性细菌种群中以需氧方式利用柠檬酸盐的这一现象的演化)在超过3万世代和20年的时间跨度内的多步骤起源。他们发现,一个“三步骤”过程(即“增强作用”使某一性状成为可能,“实现作用”让其表现出来,“优化作用”使其具有有效性)很可能是其他生物革命(如原始四足动物在陆地上的定居)的典型特征。 一种有效的抗流感 抗体 这篇论文报告了对一种新型抗流感抗体C05的识别和结构定性,它能识别血凝素的可变受体结合域中一个小的保守点。该抗体通过向被其他“结合相互作用”的亲和力放大的这个小保守点插入一个HCDR3环来实现广泛中和作用。这一发现显示,向血凝素的受体“结合袋”中的环插入是疫苗和治疗性抗体实现广泛中和的一个可能策略。 一个预测网络演化的 模型 “优先连接”是试图解释不断增长的网络中比例缩放的出现的一个机制。如果新连接优先与一个网络中比较受欢迎的节点建立,那么该网络便是无尺度的。这么说,由于“受欢迎是有吸引力的”,那么“优先连接”是否能预测网络演化?这项研究表明,“受欢迎”是决定复杂网络结构及动态的一个强大力量,但“简单性”也是这样。本文作者建立了一个模型,该模型通过考虑“受欢迎”与“简单性”之间的此消彼长来提高网络演化预测的准确性。这个模型能准确描述技术(互联网)、社会和代谢网络的大规模演化,并能以高精确度预测新连接的概率。 与硅兼容的自旋量 子位 由于硅器件已经形成集成电路的基础,所以如果未来的量子计算架构也能基于硅、利用同样非常成熟的制造技术的话将会很理想。首次于10年前提出的构建硅量子位的一个很有希望的方法是,利用硅中单个掺杂原子。现在,Jarryd Pla等人研制出一个纳米电子硅器件,在其中他们能够读出和控制单一磷供体原子的电子自旋,并能获得极长的自旋相干时间(达到200微秒)。将良好的量子位性能与适用的制造方法相结合,为制造可升级的量子计算线路打开了大门。 被气候变化扰乱的 冬眠 人们对气候变化对鸟和植物种群的季节性生物节律的影响已有深入的研究,但对哺乳动物是怎样受影响的却不是很清楚。利用有关加拿大阿尔伯塔省哥伦比亚地松鼠冬眠开始日期的一个持续20年的数据集,一个国际科学家小组报告了冬眠开始时间因气候变化而延迟的一个罕见例子。他们将所发生的延迟(相当于每年近半天时间)归因于季节晚期暴风雪越来越多。在冬眠开始较晚的年份,雌性的适应性较差,因此种群的增长速度要比以前慢。来自当前气候模型的一致预测是,冬季降水增加,所以这样的事件将来会变得更普遍。这些发现表明,对气候的行为反应可以与个体适应性的下降联系起来,也可以被温度的升高直接触发。 哺乳动物的皮肤也能 再生 很多动物在受伤后能再生组织、器官甚至整个肢体。在哺乳动物中,这种能力被认为即便有也是极为有限的,但本文作者报告,非洲刺毛鼠很可能是一个重要例外。从肯尼亚捕捉到的活鼠被发现与某些蜥蜴一样,都能脱掉部分皮肤然后迅速再生。这种皮肤“自切”功能是针对捕食者的一种有效防卫,后者可能会吃到满嘴容易撕下来的皮肤,但却漏掉猎物的主要部分,因为刺毛鼠会赶紧跑掉。很大、很深的伤口可以再生愈合,受伤的耳朵中还会长出毛囊和软骨来,最后还不会留下疤痕。本文作者提出,这些老鼠会产生一个与四肢能够再生的火蜥蜴相似的有利再生的环境。这项研究表明,哺乳动物所保留的再生能力可能要比人们以前所认识到的更大,而刺毛鼠可以作为研究这种现象的一种新模型生物。 膜蛋白相互作 用图 关于膜蛋白行为的知识对于了解真核细胞生物学及人类疾病非常重要。这篇论文显示,关于具有未知功能的膜蛋白的广泛机制信息可以通过识别它们与具有已知功能的其他蛋白的相互作用来获得。膜蛋白复合物的憎水性使它们难以用传统亲和提纯法来处理,但Andrew Emili及其同事发现,来自酿酒酵母的可溶性膜复合物能够在有三种不同非变性清洁剂存在时被亲和提纯。他们通过质谱识别出了共提纯蛋白,并且生成了一个有关膜蛋白相互作用的大规模物理相互作用图,其中大部分相互作用以前并未报告过。 更多信息请访问 www.naturechina.com/st
1618 次阅读|0 个评论
当期刊编委审稿工作很为难
热度 1 xupeiyang 2012-9-24 12:23
我是《医学信息学杂志》、《中华医学图书情报杂志》、《医学研究杂志》、《中国循证医学杂志》、《国际循证医学杂志》的编委,每月审阅的论文稿件真不少,特别是前两种杂志的稿件量比较大。 稿件主要是信息检索、信息分析、科技查新、知识组织、信息教育等内容。稿件大多数属于图书情报工作的经验体会,研究性论文比较少,学术水平高的论文比较少。 编辑部要求审稿者对稿件录用率掌握在30%左右,但我一般都会同意发表这些稿件,只要有一定参考价值,主要考虑到作者评定职称需要论文,审稿工作是很为难的事情,是个矛盾的工作,不能只考虑保证期刊发表高水平论文,还必须考虑到作者的实际困难和水平,特别是比较小的图书情报机构和基层的单位。 尊敬的许培扬先生: 感谢您在百忙之中为我刊评审稿件。 稿件编号:201209240408, 题目:基于文献计量的医药卫生科技查新研究发展脉络探析 编辑部网址: http://www.yxxxx.ac.cn 登录网址: http://www.yxxxx.ac.cn/ch/index.aspx 编辑部地址:北京市朝阳区雅宝路3号 电话:(010)52328673,52328674,52328671 Email: JMI@imicams.ac.cn 《医学信息学杂志》编辑部 2012/9/24 我的审稿 新邀请审稿列表 未审完稿件列表 已审完稿件列表 (477) 审稿费查询
个人分类: 信息交流|3568 次阅读|2 个评论
向科技术语、学科名词推敲爱好者介绍一份杂志《《科技术语研究》
热度 1 hillside 2012-9-23 11:01
本人约一年前曾在网上讨论过“Robust”(所谓“鲁棒性”)的汉译问题。最近,又对“生态环境”进行思考。 经过检索发现,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主办的《科技术语研究》上前几年已有多篇关于“鲁棒”与“生态环境”的文章,顿有同好之感,读来甚觉亲切、大快朵颐。 《科技术语研究》自2007年起已更名为《中国科技术语》。 有杂志曾多期刊登连载文章《物理学咬文嚼字》,给物理人士与爱好者增添了读书之快。我也希望能够见到不同学科咬文嚼字的有趣文字多多面世。
个人分类: 科技观察|3732 次阅读|3 个评论
myIDP助年轻人规划自己的学术生涯 (Science杂志关爱年轻人)
热度 2 jimmy198360 2012-9-13 14:31
上周科学杂志刊发了一篇文章介绍 science 杂志社网站新开发的一个网站 http://myidp.sciencecareers.org . 科学杂志在敏锐嗅探到科学研究职业化的今天,社会以及高校研究机构在引导新晋毕业的博士生们以及博士后走上正轨的学术道路有着缺陷,或者这一块基本缺失( ps :这一块在国内尤甚)。凡事预则立,学术生涯也一样,美国一些机构和高校陆续要求博士生和博后们入职时提供个人发展规划 IDP ,但远不够普及,科学杂志通过自己的影响力,利用日益发达的网络建立了一个面向学术新人(当然老人也能应用)自我学术评估规划网站 http://myidp.sciencecareers.org 。 注册用户进入后可以看到以下界面内容,包括:总评,技能评估,兴趣评估,价值评估,工作拓展,工作适应性,并可以与其它用户交流,以及学术目标的定制。一切在用户使用过程中均有先辈组成团体进行互动、反馈和评估(见下面文字和图片,文章全文因版权未提供,只提供 summary )。不断清晰化自己的 career ! · Overview o Overview Summary o Personal Information · Assessment o Skills Assessment o Interests Assessment o Values Assessment · Career Exploration o Consider Career Fit o Read About Careers o Attend Events o Talk to People o Choose a Career Path · Set Goals o Career Advancement Goals o Skill Goals o Project Goals · Implement Plan o Mentoring Team o myIDP Summary Science 7 September 2012: Vol. 337no. 6099p. 1149 DOI: 10.1126/science.1226552 Planning Career Paths for Ph.D.s http://www.sciencemag.org/content/337/6099/1149.summary Jim Austin 1 , 1. Bruce Alberts 2 1. 1 Jim Austin is Editor of Science Careers. 2. 2 Bruce Alberts is Editor-in-Chief of Science . There was a time not so long ago when new Science Ph.D.s in the United States were expected to pursue a career path in academia. But today, most graduates end up working outside academia, not only in industry but also in careers such as science policy, communications, knowledge brokering, and patent law.* Partly this is a result of how bleak the academic job market is, but there is also a rising awareness of career options that Ph.D. scientists haven't trained for directly—but for which they have useful knowledge, skills, and experience. Still, “there is a huge disconnect between how we currently train scientists and the actual employment opportunities available for them,”† and an urgent need for dramatic improvements in training programs to help close the gap. One critical step that could help to drive change would be to require Ph.D. students and postdoctoral scientists to follow an individual development plan (IDP). · ↵ * National Science Foundation,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Indicators 2012, Table 3-20 ( www.nsf.gov/statistics/seind12/c3/tt03-20.htm ). · ↵ † M. Rosenberg, ASBMB Today , August 2012 ( www.asbmb.org/asbmbtoday/asbmbtoday_article.aspx?id=17458 ). · ↵ ‡ http://myidp.sciencecareers.org .
8920 次阅读|5 个评论
British Journal of Nutrition的主编要给我们杂志投2篇稿子
热度 1 leojiang 2012-9-13 11:57
今天早晨打开邮箱一看,一个非常熟悉的名字出现在邮箱里,是British Journal of Nutrition ( http://journals.cambridge.org/action/displayJournal?jid=BJN )的主编的来信,竟然说想给Nutrients杂志投2篇稿子。我当时非常激动,我知道这位主编是一位非常有权威,并且高产的作者,我也经常阅读他的文章。他曾经在2010年Nutrients刚建刊的时候给我们投了1篇关于Omega-3脂肪酸和炎症的综述 ( http://www.mdpi.com/2072-6643/2/3/355 ),当时该文章是我处理的。该文章从投稿,同行评议到最后发表,总共用了20几天的时间,并且在过去的2年里,全文下载量竟然达到了3000多次。 本来我还以为,我们都在做营养学的杂志,是不是会有竞争。现在我才明白了顶尖学者的伟大之处,把自己的成果发表在最适合发表的地方,没有一点私心。 特此发博文纪念这一天,希望他能快点将稿子投过来。
5807 次阅读|2 个评论
2012年A&HCI收录亚洲研究学科期刊53种目录
热度 1 wanyuehua 2012-9-10 09:15
SSCI 、 AHCI 均收录亚洲研究期刊, 2012 年 AHCI 收录亚洲研究学科期刊 53 种,其中被 SSCI 、 AHCI 共同收录亚洲研究学科期刊 7 种: 1977 年创刊的 Asian Studies Review 《亚洲研究评论》、 2000 年创刊的 Inter-Asia Cultural Studies 《亚洲文化研究》、 1968 年创刊的 Iranian Studies 《伊朗研究》、 1941 年创刊的 Journal of Asian Studies 《亚洲研究杂志》、 1973 年创刊的 Journal of Chinese Linguistics 《中国语言学报》、 1970 年创刊的 Journal of Southeast Asian Studies 《东南亚研究杂志》、 1984 年创刊的 Modern Chinese Literature and Culture 《现代中国文学与文化》。 AHCI 收录亚洲研究期刊 46 种,例如: Archiv Orientalni 《东方学文献》 、 Artibus Asiae 《亚洲艺术》、 Asian Ethnology 《亚洲人类文化学》、 Asian Music 《亚洲音乐》、 Asian Philosophy 《亚洲哲学》、 Asian Theatre Journal 《亚洲戏剧杂志》、 Bulletin of The School of Oriental and African Studies-University of London 《东方与非洲研究学院通报》、 Central Asiatic Journal 《中亚杂志》、 Chinese Studies In History 《中国历史研究》、 Contemporary Chinese Thought 《当代中国思想》、 Eastern Buddhist 《东方佛教徒》、 Harvard Journal of Asiatic Studies 《哈佛亚洲研究杂志》、 Journal of Arabic Literature 《阿拉伯文学杂志》、 Journal of Asian History 《亚洲史杂志》、 Journal of Near Eastern Studies 《近东研究杂志》、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Oriental Society 《美国东方学会志》、 Journal of The Royal Asiatic Society 《皇家亚洲学会志》、 Korea Journal 《韩国杂志》、 Muslim World 《穆斯林世界》、 Positions-East Asia Cultures Critique 《形势:东亚文化评论》、 South Asia-Journal of South Asian Studies 《南亚:南亚研究杂志》、 Zeitschrift der Deutschen Morgenlaendischen Gesellschaft 《德国东方学会杂志》等。详细 2012 年 AHCI 收录亚洲研究学科期刊 53 种请看附件。 附件: 2012年AHCI收录亚洲研究学科期刊53种目录.doc
个人分类: A&HCI投稿|4746 次阅读|1 个评论
2012 柳叶刀杂志:如何终结中国医生面对的暴力
热度 1 qiang897 2012-8-30 11:05
How to end violence against doctors in China 如何终结中国医生面对的暴力 We are grateful to The Lancet for the Editorial on violence against Chinese doctors (May 12, p 1764). 1 , 2 In the past two decades, the incidence and severity of medical disputes have greatly increased in China. We believe that the following could help end violence against Chinese doctors. First , investment in health resources should be increased. According to the Ministry of Public Health, China, with 20% of the world's population, has a health expenditure that accounts for only 3% of the world's total. 3 After the economic reforms of 1985, the Chinese Government contributed very limited finances to health. There were very few medical disputes before 1985 because most hospitals enjoyed full government funding. 第一,增加医疗卫生资源。据卫生部报道,拥有 20% 世界人口的中国,可医疗卫生资源却只占世界医疗总费用 3% 。经济改革之后,中国政府大幅减少对医院的财政拨款。在 1985 年之前,中国很少发生医疗纠纷,因为那时候大部分医院都享受政府的全额资助。 Second , the health literacy of Chinese adults should be improved. The poor public understanding of medicine could be an important factor in communication barriers between doctors and patients. 第二,提高中国国民的健康素养。较差的健康素养是造成医患之间沟通障碍的重要原因之一。 Third , the professional ethics of doctors should be strengthened. According to Yin Dakui, Director of the Chinese Medical Doctors' Association, 80% of medical disputes in China are caused by the bad attitude of health care professionals, ethical problems, and poor communication with patients. 4 第三,加强医务人员的职业道德。中国医师协会殷大奎会长:在中国, 80% 的医疗纠纷缘于医师的服务态度、医德医风和语言沟通和问题。 Finally , the professional morality of media workers should be addressed. To increase audience ratings, some Chinese media workers write negative or even false reports of medical disputes. 最后,提升新闻媒体工作者的职业道德。中国的一些新闻媒体工作者为了提高观众的关注率,经常报道医疗纠纷的负面新闻,甚至错误报道。 We hope that the government, patients, doctors, and media workers reflect on their individual responsibilities to reduce the violence against Chinese doctors. 我们希望政府、患者、医生和媒体工作者都应该反思中国医生面临暴力的这个问题。 We declare that we have no conflicts of interest. References 1 The Lancet . Ending violence against doctors in China . Lancet 2012 ; 379 : 1764 . Full Text | PDF(93KB) | CrossRef | PubMed 2 The Lancet . Chinese doctors are under threat . Lancet 2010 ; 376 : 657 . Full Text | PDF(70KB) | CrossRef | PubMed 3 China News Service . Chen Zhu: most of 8·6 million doctors are good in China . http://www.chinanews.com/jk/2012/03-14/3744342.shtml . (accessed July 25, 2012). 4 Yin D . Law-regulated practice and evidence-based self-protection . Chinese J Evidence-Based Med 2005 ; 5 : 1-2 . PubMed 全文链接地址: http://image.thelancet.com/journals/lancet/article/PIIS0140-6736(12)61367-1/fulltext Wang XQ,Wang XT, Zheng JJ. How to end violence against doctors in China. The Lancet, Volume 380, issue 9842 (August 18 - 24 2012), p. 647-648.
6448 次阅读|1 个评论
NEJM 新英格兰医学杂志面面观
xupeiyang 2012-8-24 21:01
NEJM 新英格兰医学杂志面面观 No.31 2012年8月第4周 NEJM 新英格兰医学杂志面面观 温州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骨科 张国佑 发表于2012-08-23 16:18:23 《新英格兰医学杂志》全名为The 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NEJM),是由美国马萨诸塞州医学会(the Massachusetts Medical Society,MMS) 主办的国际学术期刊。创刊于1812年,是世界上连续出版时间最久的…… 【查看更多】 最大限度利用你的博士论文-方法学论著发表经验 美国基础和临床医学 王颖群 发表于2012-08-24 06:04:24 本人博士课题情况在前面的博文“如何选投SCI期刊及应对编辑审稿人意见之个人经验小结(1)”中有介绍就不重复了,博士毕业后不久2008年的 Genes Development发表了我和导师共同通讯作者的论文。在我做博士后期间还发表了两篇在Wnt/PCP领域较为有影响的综述,尤其是第二篇我作为唯一作者的Wnt/PCP 和肿瘤的综述2009年8月发表后至今已经被引用30次。…… 【查看更多】 一个普通医生分享评审SCI稿件的经验 纽约副主任医师/副教授 yxia4 发表于2012-08-20 14:40:20 本人也有一些评审SCI稿件的经验,虽然那些杂志的档次不算高,不过可能会有国内的作者向这类水平的杂志投稿,所以也愿意拿出来分享。但是稿件层次较低,本人水平有限,中文表达能力也较欠缺,所以先说声献丑了。对了,还应先交代一下本人的简单背景:我在国内一所大学附属医院当普通医生,现在是副高,曾在美国2所大学做过几年博士后(出国前就评了副教授,留学期间一直不敢告诉别人,怕丢脸),主要从事自身免疫和光医学领域的研究…… 【查看更多】 糖尿病前期的药物干预再添新证据 南京医科大学第 一附属医院内分泌科主任医师/教授 刘超 发表于2012-08-23 14:00:23 目的:确定药物干预逆转糖尿病前期的病理生理过程的有效性。方法:研究对象经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OGTT)初筛出糖尿病前期的患者,即糖耐量受损(IGT)和/或空腹血糖受损(IFG)的个体,他们被分成三组,一组用胰岛素增敏剂(吡格列酮+二甲双胍)治疗,一组用胰岛素增敏剂+艾塞那肽治疗,拒绝药物治疗的患者接受单纯的生活方式干预…… 【查看更多】 乳腺癌保乳手术的基本概念 天津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乳腺外科副主任医师/副教授 张斌 发表于2012-08-22 19:08:22 这是和一个放疗科医生的争执想到了的,本版详细讨论一下,这里讲的是基本概念和基本操作理念,而非高科技,新技术,也算是要点和盲点吧。但是很奇怪的是,中文书上却从未见过详细介绍的,希望对大家的临床实践能有所帮… 【查看更多】 健康时报:做医生真的不容易 北京军区总医院普外科 刘宇 发表于2012-08-24 08:58:24 因为医疗费用上涨等原因,一些人把对医疗体制的抱怨、焦虑转移到医生身上。加上工作强度大、医患纠纷复杂、成材期漫长等原因,医生也成了“高压族”。“我们只是想付出之后得到点尊重,得到一个带笑的谢意”,一位医生如是说…… 【查看更多】 走读大中华 泛滥的抗生素 社区医院呼吸内科 杨大夫 发表于2012-08-21 09:41:21 【中国内地滥用抗生素的问题,到底有多严重?】闾丘露薇:说到底,需要让更多人知道,如何正确使用抗生素。医生的建议非常简单,“其实六成的病不需要看医生,能不输液就不输液,总之,相信医生的专业诊断。”只是,如果医生水平如此参差不齐,遇到不专业的医生,病人怎么办…… 【查看更多】 名人堂 马大庆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影像科主任医师/教授 林江涛 卫生部中日友好医院呼吸内科主任医师/教授 刘彤华 北京协和医院病理科主任医师/教授 崔丽英 北京协和医院神经内科主任医师/教授 科学松鼠会 医学传播公益团体 贺晓生 西京医院神经外科主任医师/教授 李庆功 上海立达国际健康服务研究中心 张虎军 三甲主任医师/教授 吴景文 解放军第211医院神经内科主任医师/教授 热门话题 • 心血管内科学 • 内分泌学 • 呼吸内科学 • 神经内科学 • 普通学科 医生排行 • 刘超 三甲内分泌科主任医师/教授 • 健康博客 健康博客 • 顾建文 中国人民解放军成都军区总医院 • 符伟国 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 • 孙学军 第二军医大学
个人分类: 信息资源|4551 次阅读|0 个评论
我是三流艺术家-自然历史学的影响因子
热度 3 lailaizhang 2012-8-21 14:58
我是三流艺术家-自然历史学的影响因子
今天偶然看到一篇关于影响因子的 小文章 。主要就是说 不要忽略低影响因子的杂志 。作者拿他编的一个加拿大小杂志 《加拿大野外自然研究者》 为例。说里面的“简讯”(Notes)一项虽然会降低杂志的影响因子,但是比较方便用来发表新的自然现象,譬如新观察到的动物行为。所以一直保持了这个内容。 发表描述性分类学的,零散的,观察记录性的,非“性感”生物(譬如白鳍豚,大熊猫和已经绝种了千万年的恐龙及其蛋 )的自然历史学(Natural History)的杂志的影响因子一般都比较低。谁会引用关于某种刚毛虫的产卵或者觅食行为的文章呢?新的物种描述恐怕是一辈子也不会有人引用一次的。或许有人会问,描述性的自然历史记录是不是没有啥用呢?当然不是的。不管动物还是植物,现在凡是有大量的分析性的猜想性(hypothesis-driven)的研究,那其描述性的基础一定是做得相对比较好的。鸟也好,哺乳动物也好,或者是一些有趣的蜥蜴(譬如Anolis), 其基础都是把基本的描述性工作做到了一个比较全面的境况 。这包括物种基本描述完毕,掌握了大量的个体和分布数据,有丰富的自然历史观察,有系统的形态记录,和往往有全面的修订整理。 Biodiversity Hotsopts 这个概念就是通过分析大量的脊椎动物和有花植物的分布数据而提出的。为什么不分析一下 昆虫 呢?描述了 上百万种呢 !占所有已知生物的60%呢。因为我们的数据还是不够。不要说未知物种可能还有6、7百万种,就是已知的也搞得不是很清楚。据说,有30%左右的甲壳虫物种(也就是大概十万种)在历史上 只采集到过一个标本 。你可以想象吗?如果我告诉你,我 发现了一种新的大象 ,但是只找到一个标本。那这只象估计就会享受一辈子的‘国宝’待遇吧(别说,前些时间, 真得有人说非洲大象其实是两种 )。在加拉帕戈斯岛上(Galapagos), 曾经有这么一只乌龟 ,它是它的种的最后一只个体,叫做孤独的乔治。那真得是像明星一样,各大媒体经常报道。前两天去世了,也有不少追踪报道。而这 十万只甲壳虫 呢,只有静悄悄地躺在博物馆的地下室里,与老鼠和蟑螂为伴。 其实大家做的都是科学,但是 有的科学比别的科学更科学 - 有时候我听到类似这样的评论。我系里面的一些同事就是这么想的。说昆虫分类就是艺术,天天画来画去的。 我就是一个艺术家 (而且还是三流的-这一点我倒很惭愧地承认)。我完全认可不同学科的政治、经济、社会、历史意义是不相同的,用到的工具和技术有所谓的‘低高级’的区别,但是不能因此就说有些学科比其他的就更科学吧? 科学的大量工作都是描述性 。天文学的星座图,就是对于天空的描述。人类的基因组,那是对遗传物质的描述。人体解剖学,跟昆虫形态记录有些相像。既然大家都做描述,那为啥自然历史描述就不是科学了呢? 还是回到影响因子。 PhD Comics 有过一个搞笑的漫画,在此引用,其实就是 吊丝 找个乐子。(这篇博文一股子醋味,呵呵) (补充:Natural History应该叫自然志或者博物学。 http://baike.baidu.com/view/724739.htm http://baike.baidu.com/view/568000.htm )
个人分类: 发牢骚|5988 次阅读|13 个评论
祝贺我院老师在美国科学杂志发表论文
huhnglvkrh 2012-8-16 14:25
我院卞正富教授中了一篇science,心情激动有米有!!
4106 次阅读|0 个评论
请教,关于《浙江大学学报》英文版B辑
热度 1 pingcn 2012-8-11 15:56
请教科研达人 有没有人了解 Journal of Zhejiang University SCIENCE B这个杂志? 1.这个杂志的审稿周期真的只有3个月吗? 我看到某文章投稿一个月就完全接受了,简直神速,会不会是偶然?或者有其他情况? 2.这个杂志 “Science Citation Index Expanded”,在咱们科研界,算 SCI收录的吗?被认可吗? 3.植物科学、濒危植物保护、生物能源这样的内容的稿件是否适合发表? 4.拒稿率大概是多高?
394 次阅读|3 个评论
自然科学综合类SCI收录杂志列表
Sibiling 2012-8-10 22:41
综合类 SCI 收录期刊列表2013 Rank Abbreviated Journal Title Total Cites Impact Factor 5-Year Impact Factor Immediacy Index Articles Cited Half-life 1 NATURE 554745 38.597 38.159 9.243 869 9.6 2 SCIENCE 508489 31.027 33.587 6.691 832 9.7 3 NAT COMMUN 7322 10.015 10.020 2.096 612 1.6 4 P NATL ACAD SCI USA 534951 9.737 10.583 1.893 3801 8.0 5 J R SOC INTERFACE 5016 4.907 5.165 0.806 320 3.5 6 ANN NY ACAD SCI 45376 4.375 3.526 0.691 405 8.7 7 PLOS ONE 133246 3.730 4.244 0.407 23406 2.4 8 SCI REP-UK 1158 2.927 2.927 0.703 792 1.0 9 PHILOS T R SOC A 11509 2.891 3.108 1.576 295 8.2 10 P JPN ACAD B-PHYS 830 2.769 2.526 0.243 37 3.7 11 P ROY SOC A-MATH PHY 15105 2.378 2.244 0.664 214 10.0 12 NATURWISSENSCHAFTEN 6213 2.144 2.391 0.421 121 10.0 13 SCI WORLD J 2297 1.730 1.603 0.149 1149 4.1 14 J ROY SOC NEW ZEAL 512 1.562 1.816 0.278 18 10.0 15 SCI AM 4991 1.478 1.875 0.379 103 10.0 16 HFSP J 333 1.471 2.467 0 4.1 17 COMPLEXITY 521 1.333 1.338 0.154 39 9.2 18 CHINESE SCI BULL 8380 1.319 1.403 0.277 631 5.9 19 INT J BIFURCAT CHAOS 4121 0.921 1.019 0.263 353 8.2 20 REND LINCEI-SCI FIS 131 0.915 0.056 36 3.0 21 CURR SCI INDIA 7727 0.905 1.043 0.358 285 8.5 22 SCI ENG ETHICS 451 0.901 0.975 0.795 44 5.9 23 AN ACAD BRAS CIENC 1383 0.851 1.149 0.150 80 8.8 24 S AFR J SCI 1718 0.835 0.813 0.271 70 10.0 25 AM SCI 1707 0.829 0.807 0.256 43 10.0 26 DISCRETE DYN NAT SOC 523 0.820 0.840 0.244 246 3.1 27 TECHNOL REV 304 0.738 0.503 0.227 44 10.0 28 ADV COMPLEX SYST 392 0.647 0.953 0.207 82 5.2 29 MATH MODEL NAT PHENO 262 0.558 0.765 0.234 64 3.5 30 P ROMANIAN ACAD A 95 0.537 0.342 0.220 50 31 ISSUES SCI TECHNOL 190 0.518 0.462 0.333 9 7.6 32 CHIANG MAI J SCI 186 0.516 0.075 67 4.0 33 MAEJO INT J SCI TECH 99 0.456 0.505 0.077 39 34 SAINS MALAYS 270 0.408 0.071 211 2.7 35 SCIENCEASIA 208 0.398 0.017 60 4.6 36 SCIENTIST 244 0.387 0.230 0.220 41 7.2 37 ARAB J SCI ENG 382 0.385 0.377 0.088 181 4.5 38 FRACTALS 574 0.360 0.443 0.038 26 10.0 39 DEFENCE SCI J 270 0.359 0.340 0.077 65 5.7 40 INTERDISCIPL SCI REV 142 0.353 0.435 0.130 23 7.8 41 NEW SCI 774 0.328 0.240 0.119 226 8.3 42 ACTA SCI-TECHNOL 80 0.319 0.292 0.050 60 43 P EST ACAD SCI 397 0.312 0.584 0.054 37 9.6 44 T ROY SOC SOUTH AUST 396 0.241 0.363 0.111 9 10.0 45 HER RUSS ACAD SCI+ 199 0.214 0.290 0.038 53 9.9 46 CR ACAD BULG SCI 371 0.211 0.182 0.034 238 5.0 47 IRAN J SCI TECHNOL A 62 0.200 0.183 0.000 42 48 ENDEAVOUR 386 0.173 0.205 0.071 14 10.0 49 P NATL A SCI INDIA A 88 0.171 0.164 0.091 44 50 J NATL SCI FOUND SRI 66 0.153 0.033 30 51 RD MAG 15 0.132 0.036 0.020 50 52 ANTHROPOLOGIST 63 0.112 0.014 74 综合类 SCI 收录期刊列表2012 Rank Abbreviated Journal Title Total Cites Impact Factor 5-Year Impact Factor Immediacy Index Articles Cited Half-life 1 NATURE 526505 36.28 36.235 9.69 841 9.4 2 SCIENCE 480836 31.201 32.452 6.075 871 9.4 3 P NATL ACAD SCI USA 504243 9.681 10.472 1.874 3614 7.8 4 NAT COMMUN 1859 7.396 7.396 1.659 451 1.2 5 J R SOC INTERFACE 3725 4.402 4.591 1 160 3.1 6 ANN NY ACAD SCI 43725 3.155 2.997 0.81 447 8.1 7 PHILOS T R SOC A 10139 2.773 3.024 1.351 322 7.8 8 P JPN ACAD B-PHYS 688 2.77 1.934 0.279 43 3.9 9 SCI AM 4878 2.369 2.111 0.459 98 10.0 10 HFSP J 363 2.317 2.689 0 3.3 11 NATURWISSENSCHAFTEN 5836 2.278 2.427 0.25 120 10.0 12 P ROY SOC A-MATH PHY 13101 1.971 1.987 0.547 190 10.0 13 J ROY SOC NEW ZEAL 482 1.933 1.509 0.125 8 10.0 14 CHINESE SCI BULL 7080 1.321 1.243 0.292 569 5.7 15 AN ACAD BRAS CIENC 1337 1.094 1.208 0.304 112 8.8 16 COMPLEXITY 442 1.02 1.051 0.172 29 8.3 17 AM SCI 1729 0.938 0.923 0.317 41 10.0 18 CURR SCI INDIA 7586 0.935 1.11 0.295 373 8 19 TECHNOL REV 278 0.78 0.429 0.162 37 9.9 20 S AFR J SCI 1724 0.779 0.822 0.271 59 10.0 21 INT J BIFURCAT CHAOS 3381 0.755 0.855 0.232 246 8 22 SCI ENG ETHICS 434 0.738 0.937 0.306 49 6.2 23 SCI CHINA SER A 1188 0.701 0.632 0 8.5 24 DISCRETE DYN NAT SOC 375 0.688 0.804 0.109 128 3.5 25 ADV COMPLEX SYST 313 0.653 0.745 0.068 44 6.4 26 ISSUES SCI TECHNOL 220 0.652 0.571 0.278 18 6.8 27 MATH MODEL NAT PHENO 210 0.633 0.774 0.418 67 2.7 28 SCIENTIST 264 0.51 0.273 0.191 47 6.5 29 P EST ACAD SCI 372 0.488 0.1 30 8 30 CHIANG MAI J SCI 116 0.473 0.054 74 3.4 31 FRACTALS 567 0.448 0.478 0.119 42 10.0 32 REND LINCEI-SCI FIS 79 0.446 0 34 33 SCIENCEASIA 184 0.344 0 58 4.3 34 NEW SCI 726 0.313 0.204 0.204 186 8.1 35 ARCH SCI 155 0.296 0.41 10.0 36 P ROMANIAN ACAD A 57 0.276 0.087 46 37 INTERDISCIPL SCI REV 169 0.275 0.485 0.2 25 7.2 38 DEFENCE SCI J 224 0.27 0.257 0.013 77 6.6 39 SAINS MALAYS 127 0.268 0.043 210 2.4 40 MAEJO INT J SCI TECH 45 0.258 0.276 0.059 34 41 HER RUSS ACAD SCI+ 167 0.252 0.338 0.068 59 8.2 42 ARAB J SCI ENG 272 0.243 0.304 0.059 135 5.2 43 J NATL SCI FOUND SRI 54 0.232 0 40 44 ENDEAVOUR 346 0.226 0.235 0 25 10.0 45 NATL ACAD SCI LETT 143 0.211 0.16 0.019 53 10.0 46 CR ACAD BULG SCI 380 0.21 0.173 0.106 227 4.9 47 ACTA SCI-TECHNOL 64 0.191 0.167 60 48 ANTHROPOLOGIST 67 0.184 0 44 49 T ROY SOC SOUTH AUST 351 0.182 0.183 10.0 50 RD MAG 20 0.167 0.037 0.059 17 51 J HOPKINS APL TECH D 148 0.061 0.115 0 32 10.0 52 KUWAIT J SCI ENG 54 0.059 0.084 0.04 25 53 P NATL A SCI INDIA A 82 0.044 0.025 40 54 IRAN J SCI TECHNOL A 41 0.029 0.179 0 8 55 SCI REP-UK 23 0.113 204 ​
9425 次阅读|0 个评论
Science和Nature杂志论文异同简述
Sibiling 2012-8-8 14:20
Science 和 nature 两刊在形式上有它们的相同性: 比如科技论文基本以 3 种形式出现: (1) 学术论文:《 Nature 》: Articale ;《 Science 》: Research articale ; (2) 研究报道:《 Nature 》: Letter; 《 Science 》: Report;(3) 通讯:《 Nature 》 :Correspondence ;《 Science 》: Letter 。研究文章较长,一般可在 5 — 7 页左右。研究报道一般为 2 — 4 页,通讯一般不超过 1 页。但两刊的一个重要差别是《 Science 》允许参考文献中在参考文献号下列出一个以上的文献,同时也允许在参考文献下加入简要注解说明等。这 2 点在《 Nature 》中都是不允许的。因此,在同一类文章形式中,《 Science 》提供了较大的空间。在对空间要求极为苛刻的情况下,这是十分值得考虑的一点。 Science 的内容 : 1 ) Science 报道科学新闻。其新闻栏目的作者遍布全球,包括 Science 的记录、特约通讯员和自由撰稿人。来自中国新华社特稿社( features@public.bat.net.cn )的熊雷等人常给 Science 提供有关中国的新闻稿件。 Science 的科学新闻报道公正、客观,可使读者了解到中国及世界各地的科学实况。新闻栏目包括:本周新闻(科学政策和科研新闻)和新闻聚焦(深入报道和专题)。 Science 也报道一些与科学政策和基金管理决策者的访谈。 2 )科学罗盘栏目包括:社论、读者来信、政策论坛、科学与社会、书评、研究评述、综述、技术特写等。该栏目主要是向科学家约稿。中国科学家也曾在 Science 上发表过社论和政策论坛文章。 3 )研究成果栏目包括:研究文章(特别重要的研究进展)和报告(重要研究进展的短篇论文)。 Science 编委会和 16 位编辑每周选择大约 1 篇研究文章和 15 篇报告发表。 Nature 的特点 :描述研究工作的格式( Formats for description of research ) 《 Nature 》杂志反映原始研究工作的主要论文格式是“来信”( Letters to Nature )和“文章”( Articles )。 1 “来信”( Letters to Nature ) 是较短的原始研究工作报告,集中反映某一重要发现,它的重要性意味着其他领域的科学家也会对其感兴趣。这种论文的长度一般不应超过《 Nature 》杂志的 2.5 个页面,参考文献不应超过 30 条。论文以一个不超过 180 个单词的自然段开头,标明所有必要的参考文献,其读者对象是其他领域的科学家。这段文字概述研究工作的背景和原理,接下来介绍论文的主要结论,用“ Here we show ”或类似的短语来引导。允许再有一小段引言内容,但其后的正文部分则应仅限于对发现做简短描述,并且只能有一小段的讨论部分。 2 “文章”( Articles ) 是反映原始研究工作的报告,其结论代表着人们在理解某一重要问题上所取得的一个实质性进展,许多不同领域的读者都会对其感兴趣。这类论文的长度一般不超过《 Nature 》杂志 5 个页面参考文献不超过 50 条。(一整页文字大约为 1300 个单词)。这类论文有一个不标参考文献的摘要部分,与正文分开,长度最多 150 个单词,其中不含数字、缩写或计量单位,除非确有必要。同“来信”类论文的开头一段一样,“文章”类论文的这一摘要部分也是对研究工作的背景和原理的简短介绍,随后为用“ Here we show ”或类似短语引导的论文的主要结论。文章本身以长达 500 字、标注参考文献的文字开始,对研究工作的背景做进一步介绍(与摘要部分有一些重复是允许的),接下来对研究工作的发现做精练的、集中的分析,最后为一到两段较短的讨论部分。这类论文应有几个小标题,每个小标题的长度不应超过 40 个字符。 来源: http://lib.ncut.edu.cn/tgzn/new/ziranzazhi.htm ; http://www.nature.com/nature/authors/get_published/
19115 次阅读|0 个评论
《自然》撰文呼吁理性对待科研中的假阳性结果
热度 2 王汉森 2012-8-8 04:39
《自然》杂志的这篇文章,以一项曾发表在《科学》杂志与长寿相关基因研究从发表到撤稿再到重新发表的经历为例,呼吁科学家以及有关杂志审稿人和编辑要携起手来,共同面对研究中的假阳性结果,加强对实验数据的质量控制,减少科研论文瑕疵所造成的危害。 Nature, 487: 427–428 Date published: 26 July 2012 Methods: Face up to false positives Daniel MacArthur When a study of the genomes of centenarians reported genetic variants strongly associated with exceptional longevity 1 , it received widespread media and public interest. It also provoked an immediate sceptical response from other geneticists. That individual genetic variants should have such large effects on a complex human trait was totally unexpected. As it turned out, at least some of the results from this study were surprising simply because they were wrong. In a retraction published a year later 2 , the authors admitted to “technical errors” and “an inadequate quality control protocol”. The work was later republished in a different journal after heavy revision 3 . Few principles are more depressingly familiar to the veteran scientist: the more surprising a result seems to be, the less likely it is to be true. We cannot know whether, or why, this principle was overlooked in any specific study. However, more generally, in a world in which unexpected results can lead to high-impact publication, acclaim and headlines in The New York Times , it is easy to understand how there might be an overwhelming temptation to move from discovery to manuscript submission without performing the necessary data checks. In fact, it has never been easier to generate high-impact false positives than in the genomic era, in which massive, complex biological data sets are cheap and widely available. To be clear, the majority of genome-scale experiments yield real results, many of which would be impossible to uncover through targeted hypothesis-driven studies. However, hunting for biological surprises without due caution can easily yield a rich crop of biases and experimental artefacts, and lead to high-impact papers built on nothing more than systematic experimental 'noise'. Flawed papers cause harm beyond their authors: they trigger futile projects, stalling the careers of graduate students and postdocs, and they degrade the reputation of genomic research. To minimize the damage, researchers, reviewers and editors need to raise the standard of evidence required to establish a finding as fact. Two processes conspire to delude ambitious genomicists. First, the sheer size of the genome means that highly unusual events occur by chance much more often than we would intuitively expect. The limited grasp of statistics that many biologists have and the irresistible appeal of biological findings that neatly fit the facts are a recipe for spurious findings. Second, all high-throughput genomic technologies come with error modes and systematic biases that, to the unwary eye, can seem like interesting biology. As a result, researchers who are inexperienced with a technology — and some who should know better — can jump to the wrong conclusion. Again, whether these factors play a part in any specific case is often impossible to know, but several high-profile controversies highlight the potential impact of chance and technical artefacts on genome-scale analyses. For instance, rare loss-of-function mutations in a gene called SIAE were reported to have a large effect on the risk of autoimmune diseases 4 . But a later, combined analysis of more than 60,000 samples 5 showed no evidence of an association, suggesting that the finding in the original publication was down to chance. Key results in the retracted genetic analysis of longevity mentioned earlier 1 turned out to be errors that arose as a result of combining data from multiple genotyping platforms. And a study published last year that reported widespread chemical modification of RNA molecules 6 was heavily criticized by experts, who argued that the majority of claimed modifications were, in fact, the product of known classes of experimental error 7 , 8 , 9 . Resolving such controversies after results have been published can take time. Even after a strong consensus has emerged among experts in the field that a particular result is spurious, it can take years for that view to reach the broader research community, let alone the public. That provides plenty of opportunity for damage to be done to budding careers and to public trust. Replication and reviewing How can the frequency with which technical errors are trumpeted as discoveries be minimized? First, researchers starting out in genomics must keep in mind that interesting outliers — that is, results that deviate significantly from the sample — will inevitably contain a plethora of experimental or analytical artefacts. Identifying these artefacts requires quality-control procedures that minimize the contribution of each to the final result. Finding different ways to make data visual (including simply plotting results across the genome) can be more helpful than many researchers appreciate. The human eye, suitably aided, can spot bugs and biases that are difficult or impossible to see in massive data files. Crucially, genomicists should try to replicate technology-driven findings by repeating the study in new samples and using experimental platforms that are not subject to the same error modes as the original technology. Stringent quality control takes time, a scarce resource in the fast-paced world of genomics. But researchers should weigh the risk of being scooped against the embarrassment of public retraction. For 'paradigm-shifting' genomics papers, journal editors must recruit reviewers who have enough experience in the specific technologies involved to spot subtle artefacts. Often these will be junior researchers working in the trenches of quality control and manual data inspection. In addition to having the necessary experience, such reviewers often have more time for careful analysis than their supervisors. Finally, the genomics community must take responsibility for establishing standards for the generation, quality control and statistical analysis of high-throughput data generated using new genomic technologies (a model that has generally worked well, for instance, in genome-wide association studies) and for responding rapidly to published errors. Traditionally, scientists wrote politely outraged letters to journals. Many now voice their concerns in online media, a more rapid and open way to ensure that the public view of a finding is tempered with appropriate caution. Such informal avenues for rapid post-publication discourse should be encouraged. Nothing can completely prevent the publication of incorrect results. It is the nature of cutting-edge science that even careful researchers are occasionally fooled. We should neither deceive ourselves that perfect science is possible, nor focus so heavily on reducing error that we are afraid to innovate. However, if we work together to define, apply and enforce clear standards for genomic analysis, we can ensure that most of the unanticipated results are surprising because they reveal unexpected biology, rather than because they are wrong. References Sebastiani, P. et al . Science http://dx.doi.org/10.1126/science.1190532 ( 2010 ). Show context Sebastiani, P. et al . Science 333 , 404 ( 2011 ). CAS ADS PubMed Article Show context Sebastiani, P. et al . PLoS ONE 7 , e29848 ( 2012 ). CAS PubMed Article Show context Surolia, I. et al . Nature 466 , 243 – 247 ( 2010 ). CAS ADS ISI PubMed Article Show context Hunt, K. A. et al . Nature Genet. 44 , 3 – 5 ( 2012 ). Article Show context SPAN class=Z3988 title="ctx_ver=Z39.88-2004rft_id=info:doi/10.1038/ng.1037rft_id=info:pmid/{pubmed}rft_val_fmt=info:ofi/fmt:kev:mtx:journalrft.genre=articlerft.aulast=Huntrft.aufirst=K. A.rft.jtitle=Nature Genet.rft.volume=44rft.spage=3rft.epage=5rft.date=2012rft.atitle=Rare and functional SIAE variants are not associated with autoimmune disease risk in up to 66,924 individuals of European ancestryrfr_id=info:sid/nature.com:Nature.comid=doi:10.1038/ng.1037id=pmid:{pubmed}genre=articleaulast=Huntaufirst=K. A.title=Nature Genet.volume=44spage=3epage=5date=2012atitle=Rare and functional SIAE variants are not associated with autoimmune disease risk in up to 66,924 individuals of European ancestrysid=nature:Nature" Li, M. et al . Science 333 , 53 – 58 ( 2011 ). CAS ADS PubMed Article Show context Kleinman, C. L. Majewski, J. Science 335 , 1302 ( 2012 ). CAS ADS PubMed Article Show context Lin, W. et al . Science 335 , 1302 ( 2012 ). CAS ADS PubMed Article Show context Pickrell, J. K. , Gilad, Y. Pritchard, J. K. Science 335 , 1302 ( 2012 ). CAS ADS PubMed Article Show context http://www.nature.com/nature/journal/v487/n7408/full/487427a.html
个人分类: 学术园地|4860 次阅读|1 个评论
[转载]英国学术杂志向叶诗文道歉: 服兴奋剂是杜撰
热度 1 ssglwu 2012-8-7 08:10
[转载]英国学术杂志向叶诗文道歉: 服兴奋剂是杜撰
吴国林 英国学术杂志向叶诗文道歉:服兴奋剂是杜撰 来源:凤凰网体育 作者:潜龙 http://2012.ifeng.com/swimming/detail_2012_08/07/16602837_0.shtml 凤凰网体育讯 叶诗文的伦敦奥运会赛程已经结束,但是关于叶诗文讨论还远没有结束。北京时间 8 月 7 日, 英国权威杂志《自然》刊文对之前有意 “ 抹黑 ” 叶诗文的文章向读者和叶诗文本人进行公开道歉,从另一方面也证实了叶诗文的 “ 清白 ” 。 在 2012 年 8 月 3 日,享有很高国际声望的科学刊物《自然》发表记者 Ewen Callaway 的新闻报道,称叶诗文成绩异常,而目前药检并不能查出所有可能的用药。此文引起海内外大批学生、学者的愤慨。很多人致信《自然》,指出 Callaway 搞错事实、歪曲真相。《自然》经过调查后,承认 Ewen Callaway 的报道有失公允,发表公开道歉书,向读者和叶诗文本人进行道歉。 道歉书的落款者是《自然》杂志的杂志总编阿彭泽勒和总主编坎贝尔。道歉书中称,他们本来想用科学帮助解决关于叶诗文的争议,但他们没有很好地解读那些数据,在没有科学依据的情况下,将叶诗文的成绩描述为 ‘ 反常 ’ ,这在一定程度上误导了读者,也给叶诗文造成了不良影响,他们因此向读者和叶诗文本人道歉。 此外,《自然》还主动张贴了一封来自宾夕法尼亚大学学生睐江质疑 Ewen Callaway 报道的信件,该质信件从六个方面有理有据、条理清晰地论证了 Ewen Callaway 的谬误。 睐江在信件中称他本来非常相信《自然》杂志,但是读了《自然》杂志对叶诗文的报道后,他对 “ 最有名望、最有影响力 ” 的自然科学杂志扭曲事情真相的行为感到很失望,他还对《自然》杂志记者 Ewen Callaway 的报道提出了六点质疑。编译如下: 第一、 Callaway 报道中说叶诗文在伦敦奥运会的成绩比 2011 年上海世锦赛的成绩快了 7 秒,认为这样的进步让人 “ 无法相信 ” 。但是,叶诗文的个人最好成绩是 2010 年亚运会游出的 4 分 33 秒 79 ,比伦敦奥运会上的成绩快了 5 秒 38 ,而不是 Callaway 宣称的 7 秒,这就从一方面证实了 Callaway 论证的不科学、不严谨。 第二、叶诗文本身现在只有 16 岁,对于一个快速成长的少年来说,成绩在两年内大幅度提高不是不可能,而 Callaway 仅凭主观臆测就认定这样的提高是 “ 异常 ” 的,这样的结论是毫无根据的,也是一种不科学。 第三、 Callaway 将罗切特和叶诗文最后 50 米的速度进行比较的方法本来就不科学。罗切特在最后 50 米确实比叶诗文慢,但他前 300 多米一直处于领先位置,已经耗用了很多的体力,而叶诗文在前 300 多米一直落后,最后的 100 米的自由泳又是她的强项,难道叶诗文的最强项就没法就一定比男选手非强项差吗?从这样的角度来说,叶诗文最后 50 米比罗切特快不是没有可能,因为双方当时的具体情况本来就不一样。 Callaway 不考虑实际情况,直接从 “ 女人怎么可能跑得比男人快 ” 的角度切入,用先入为主的形式向读者暗示这是完全不可能发生的事,这本身就是一种不科学。 第四、再从另外一个角度论证将罗切特与叶诗文进行比较本身就不合理。事实上,在男子 400 米混合泳比赛的最后 50 米,有 4 个男游泳运动员游得比罗切特( 29.10 秒)和叶诗文( 28.93 秒)要快,他们分别是:日本的萩野公介( 28.52 秒)、美国的菲尔普斯( 28.44 秒)、日本的堀畑裕也( 27.87 秒)和 澳大利亚 的福尔摩斯( 28.35 秒)。罗切特随是冠军,但这不能证明他任何时候的速度都是最快的, Callaway 的论证方法完全没有科学严谨性,这是一种悲哀。 第五、 Callaway 直接引用了罗斯塔克的话,暗示读者药检通过也不能排除服用兴奋剂的可能,这种行为本身据很可笑。《自然》难道是想通过这样的方式告诉我们药检的不可信吗?如果是这样的话,我想在《自然》上刊登的学术论文有很多都应该撤回。看完 Callaway 写的文章,我们可以理解成他认为所有的运动员都可能服用兴奋剂, Callaway 从始至终都没有拿出叶诗文服用兴奋剂的证据,他凭什么质疑叶诗文呢? 六、 Callaway 为了达到抹黑叶诗文的目的,一直都在强调药检不可靠,称 “ 几乎没有人未通过奥运会药检 ” 。而世界反兴奋剂机构已经证实,本届参加奥运会的运动员早在开幕式前六个月就已经进行药检,其中共 107 名运动员被查出使用兴奋剂。这难道就是 Callaway 所说的 “ 几乎没有人未通过奥运会药检 ” 吗? Callaway 的论证未免也太不合理了。 (潜龙)
个人分类: 追求真善美|2543 次阅读|1 个评论
联合签名不发表nature杂志
热度 1 longfo 2012-8-6 10:17
一个无耻的杂志,什么抗议签名,有个什么用,科学网,来来来,咱们发起一个不发表内车的签名活动,签名留言者以后不许发表内车杂志文章,不许引用内车杂志文章。 用我们的人海战术抵制死内车。
2218 次阅读|1 个评论
【纳博】《自然》杂志是个“软柿子”
热度 14 曹聪 2012-8-5 09:57
大家都想去捏。
个人分类: 微博|4418 次阅读|16 个评论
"Scientific World Journal "是野鸡杂志吗?
热度 19 ldh 2012-8-3 18:06
几个月前Scientific World Journal邀请我为"Meteorology"杂志的编委,我考虑了一天后,同意成为该杂志的编委。今天我看到科学网上有人介绍说中国人在国内办了一些打着国际刊物旗号的野鸡杂志来盈利。我不知道“The Scientific World Journal”是不是属于野鸡杂志? 我看了该杂志的编委,中国人的编委并不多(名单见最后)。 Dear Dr. Luo, My name is Heba Naguib and I am a Journal Developer for the Hindawi Publishing Corporation. I am writing to invite you to join the Editorial Board of The Scientific World Journal as part of the journal's Meteorology subject area. The Scientific World Journal is a peer-reviewed open access journal that publishes research and review articles in a wide range of subjects. The journal has been published since 2000, and it currently has an Impact Factor of 1.524. *************************** Please do visit the web pages above and let me know if you have any questions or comments. We hope you will accept to join the Editorial Board of the journal and I will be looking forward to hearing from you soon. Best regards, Heba Naguib ------------------------------ Heba Naguib Journal Developer Hindawi Publishing Corporation http://www.hindawi.com/ Editorial Board: Meteorology Kaushar Ali , Indian Institute of Tropical Meteorology, India Omar A. Al-Khashman , Al-Hussein Bin Talal University, Jordan Ines Alvarez , Universidad de Vigo, Spain Spyros Andronopoulos , National Centre for Scientific Research "Demokritos", Greece Kenneth Beard , University of Illinois, USA Jrgen Brandt , Aarhus University, Denmark O. Russell Bullock , U.S.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Agency, USA Dilip Chate , Indian Institute of Tropical Meteorology, India Chia Chou , Academia Sinica, Taiwan Themis Chronis , Hellenic Centre for Marine Research, Greece Joo Corte-Real , Universidade de vora, Portugal Rossella Ferretti , University of L'Aquila, Italy Federico Fierli , Consiglio Nazionale delle Ricerche, Italy Subimal Ghosh , Indian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Bombay, India Fabio Luiz Goncalves , University of Sao Paulo, Brazil Jorge E. Gonzalez , The City College of New York, USA Panos Hadjinicolaou , The Cyprus Institute, Cyprus Sultan Hameed , Stony Brook University, USA Nikos Hatzianastassiou , University of Ioannina, Greece Kieran Hickey , National University of Ireland, Ireland Kristinka Ivanova , The Pennsylvania State University, USA Vincent Jomelli , CNRS Centre National de la Recherche Scientifique, France Mukesh Khare , Indian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Delhi, India Johannes Koch , Brandon University, Canada Branko Kosovic , University Corporation for Atmospheric Research, USA Konstantinos Kourtidis , Democritus University of Thrace, Greece Vincenzo Levizzani , Consiglio Nazionale delle Ricerche, Italy Elena Lioubimtseva , Grand Valley State University, USA Yubao Liu , National Center for Atmospheric Research, USA Hongyu Liu , National Institute of Aerospace, USA Jane Liu , University of Toronto, Canada Eike Luedeling , World Agroforestry Centre, Kenya Dehai Luo ,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China Andreas Matzarakis , University of Freiburg, Germany Mario Marcello Miglietta , Consiglio Nazionale delle Ricerche, Italy Kihong Park , Gwangju Institute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Korea Shlomit Paz , University of Haifa, Israel Federico Porcu , University of Ferrara, Italy German Poveda , National University of Colombia, Colombia Tom Rientjes , University of Twente, The Netherlands Uwe Schlink , Helmholtz Centre for Environmental Research, Germany Kyong-Hwan Seo , Pusan National University, Korea Yu Song , Peking University, China Boris Soukharev , University of Arizona, USA Anjali Srivastava , National Environmental Engineering Research Institute, India Youmin Tang , University of Northern British Columbia, Canada Aondover Tarhule , University of Oklahoma, USA Maria Tombrou , University of Athens, Greece Piet Verburg , National Institute of Water and Atmospheric Research, New Zealand Qinxue Wang , National Insitute for Environmental Studies, Japan Tijian Wang , Nanjing University, China Xiao-Ye Zhang , Chinese Academy of Meteorological Sciences, China Leiming Zhang , Air Quality Research Division, Canada
个人分类: 科研心得|80841 次阅读|48 个评论
《柳叶刀》杂志公然粗暴干涉中国内政!!!!
daladala 2012-7-18 16:10
赶快封锁了这本垃圾杂志! 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 《柳叶刀》:中国食品安全会对全球造成冲击 2012-07-17 09:11:03 来源: 网易探索   有 11098 人参与 9 核心提示:7月14日,著名医学刊物《柳叶刀》发表评论文章称,中国食品安全还有很长路要走。中国食品安全问题已持续多年,与其他发展中国家不同,中国食品问题在于商人为追求利益而非法添加有毒物质。 网易探索7月17日报道 7月14日,著名医学刊物《柳叶刀》发表评论文章称,中国食品安全还有很长路要走。中国食品安全问题已持续多年。虽然目前已有1070项食品安全标准和1164项行业安全要求,但以副总理李克强的话来总结说,“中国在确保食品安全方面仍然面临很大问题。” 文中提到了2008年以来中国在婴幼儿奶粉上爆出的一系列丑闻,也提及备战2012年伦敦奥运会的中国国家女排——出于对瘦肉精的担忧,中国女排变成了“素食部队”。文章认为,和其他主要发展中国家不同,中国当下的食品安全问题并非环境恶化而造成有害成分有意无意进入食品当中,主要是由于食品商人为追求利益非法添加有毒元素而产生。 为何很难消除食品安全方面的隐患呢?《柳叶刀》指出,首先是食品生产商太多,且多数都是小公司,这让所有的产品都能够达到较高安全标准很困难。另外食品安全管理体系非常错综复杂,分成国家一级,省一级以及地区一级,而在国家一级又有很多不同的部门介入其中。第三,由于很多食品商在地方一级进行运作,当地政府缺乏监督和实施规定的能力或者动力。 7月3日,中国宣布食品安全成为中国的首要任务之一。而食品安全也将首次成为中国地方政府年度考核的依据。对于违反规定的做法将会有更严厉的惩罚。另外有关方面还会鼓励公众和媒体的监督作用。 文章还指出,由于中国是食品出口国,因此国内的食品安全问题将毫无疑问会对全球造成冲击。从整体来说,中国应该和香港看齐,应该遵守全球食品安全标准和要求。(编译:落枫)
个人分类: 中国纪实|362 次阅读|0 个评论
推荐《微数据杂志》
热度 3 jalu 2012-7-12 11:45
推荐《微数据杂志》 最近看到前几年毕业的硕士罗中创办了一个在线杂志:微数据杂志。已经发的几篇文章有: 消失的GDP , 实际退休年龄 , 升温的地球 , 二氧化碳的来源 , 高楼俱乐部 , 拥挤的地球轨道 , 欧洲杯常胜球队 , 经济增长的烦恼 , 等等 。 它是根据一些权威机构发布的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并作简要评论 , 内容除非说明,均为原创。主题 涉及广泛,有社会、经济、自然、科学问题,也有 当下的社会热点和热门话题,视角独特, 观点鲜明。每篇文章利用的数据的确不大(微数据),但是由于数据可靠,经过统计 分析 ,很有说服力,有的还颇有深度。每篇短文,图文并茂,有很强的可读性, 值得大家来看看 。 《微数据杂志》 http://www.minidata.org/blog/
5452 次阅读|4 个评论
介绍elements杂志
GSW 2012-7-11 19:33
elements杂志创刊于2005年,是个“年轻”的杂志。其从属于Geochemical Society,与地学的一流杂志GCA(中科院地化所孙卫东研究员为该杂志的副主编)为同门师兄弟。 elements的重要特点是每年6期,每期都有一个主题,每期都有Guest Editor,有相关领域的专家担当。 链接为: http://www.elementsmagazine.org 其创刊号即与流体有关,主题为“ Fluids in Planetary Systems ”。 Articles Fluids in Planetary Systems by Robert J. Bodnar Ore-Forming Fluids by Stephen E. Kesler Volatiles in Magmatic-Volcanic Systems by Benedetto De Vivo, et al Water in the Mantle by Eiji Ohtani Fluids, Faulting and Flow by Harry W. Green II and Haemyeong Jung Extraterrestrial Water by Michael E. Zolensky 另外还有很多意思的专题,包括 December 2005 | Large Igneous Provinces: Origin and Environmental Consequences Articles Large Igneous Provinces: Origin and Environmental Consequences by Andrew D. Saunders Large Igneous Provinces and the Mantle Plume Hypothesis by Ian H. Campbell Large Igneous Provinces, Delamination, and Fertile Mantle by Don L. Anderson Meteorite Impacts as Triggers to Large Igneous Provinces by Adrian P. Jones Gas Fluxes from Flood Basalt Eruptions by Stephen Self et al Oceanic LIPs: The Kiss of Death by Andrew C. Kerr The Link between Large Igneous Provinces and Mass Extinctions by Paul Wignall June 2008 | Deep Earth and Mineral Physics Articles Deep Earth and Recent Developments in Mineral Physics by Jay D. Bass and John B. Parise Elastic Properties of Minerals: A Key for Understanding the Composition and Temperature of Earth's Interior by Jay D. Bass et al The Upper Mantle and Transition Zone by Daniel J. Frost The Earth's Lower Mantle and Core by Guillaume Fiquet et al Discovery of Post-Perovskite and New Views on the Core-Mantle Boundary Region by Kei Hirose and Thorne Lay Laboratory Studies of the Rheological Properties of Minerals under Deep-Mantle Conditions by Shun-ichiro Karato and Donald J. Weidner October 2009 | Gold Articles Why Gold is Valuable by Charles R.M. Butt and Robert M. Hough Gold in Solution by Anthony E. Williams-Jones, et al Gold Deposits: Where, When and Why by John L. Walshe and James S. Cleverley From Source to Sinks in Auriferous Magmatic-Hydrothermal Porphyry and Epithermal Deposits by Richard M. Tosdal, et al The Crystallography, Metallography and Composition of Gold by Robert M. Hough, et al The Biogeochemistry of Gold by Gordon Southam, et al Gold and Nanotechnology by Claire M. Cobley and Younan Xia April 2010 | Sulfur Articles Sulfur: A Ubiquitous and Useful Tracer in Earth and Planetary Sciences by Charles W. Mandeville Sulfur in Magmas by Nicole Métrich and Charles W. Mandeville Ultraviolet Sensing of Volcanic Sulfur Emissions by Clive Oppenheimer Ancient Sulfur Cycling and Oxygenation of the Early Biosphere by Timothy W. Lyons and Benjamin C. Gill Touring the Biogeochemical Landscape of a Sulfur-Fueled World by David T. Johnston Sulfur on Mars by Penelope L. King and Scott M. McLennan June 2010 | Fluids in Metamorphism Articles Metamorphism: From Patterns to Processes by Bj爀渀 Jamtveit Metamorphism: The Role of Fluids by Bj爀渀 Jamtveit and H欀漀渀 Austrheim Replacement Processes in the Earth’s Crust by Andrew Putnis and Timm John The Mechanics of Metamorphic Fluid Expulsion by James A. D. Connolly Alteration of the Oceanic Lithosphere and Implications for Seafloor Processes by Wolfgang Bach and Gretchen L. Früh-Green Metamorphic Fluids and Global Environmental Changes by Henrik Svensen and Bj爀渀 Jamtveit
44 次阅读|0 个评论
要不要在国内杂志上发表论文?
热度 16 ablehit 2012-7-9 18:14
刚才看了一位仁兄发表了一篇博文《 在国内混,英文和中文文章都要发的》 ,要国内外都发表论文,我觉得自己的精力有限,如果国内外文章都发表,就想把自己一分为二,可能无法做到好的状态,我说说自己的做法。 在2005年之前,我们团队每年要发表大量的中文论文,大约在30-40篇,有时候达到50篇以上。中文论文每一篇都要版面费,一年版面费就要交出去10多万元,对课题组的压力很大。我们挣的不少钱都交给杂志社了,并且这些杂志的级别还很低,在院里评分的时候别人一篇SCI顶我们一篇中文一级杂志的三倍,闹心啊!看到有的课题组发表的SCI论文很多,他们的经费也不多,应该没有交太多的版面费。经过咨询知道,他们发表的SCI论文不收版面费。 不收版面费,这是一个很强大的理由,如果我们的论文转为SCI论文,不说院里评分高可以获得一部分奖金、对个人进步有促进,并且我们可以省下10多万费用,何乐而不为呢?这10多万版面费可以为我的学生们发论文奖金,把硕博士的生活水平提起来,大家一起高兴不挺好的嘛! 于是我们就可以写英文的论文,开始的时候杂志总说我们的poor english,我们找了人帮助改英文,逐渐这个情况就很少了。我们做的领域也是世界上的热门,我们的设备和别人比不差,我们一年可以360天泡在设备上,我们的工作时间比欧美的人要多,我们的年轻力壮,中国人脑子也足够聪明,一般发给一级学报的中文论文翻译好后在SCI杂志上就能发表,因此我们的论文也就大量的发表了,都是英文的SCI。并且至今仅有一篇论文要收钱,我的那个博士着急,一定要发,结果交了3000块的版面费,当然论文奖金也就少了。 发英文的SCI论文还有一个好处就是篇幅几乎没有限制,一般写上个20页没有问题,而中文论文就4-5页,多了还要交钱,这也很过分。 因此我们现在的政策是大家写英文SCI论文,有论文奖金;中文论文不鼓励写,谁写了不但没有论文奖金,版面费也要自己负责。 那么在国内的影响怎么办呢?多开国内的学术会议,学术会议一定参加,给出好的论文,把自己近年来发表的论文放在参考文献里面,多和同行交流,多提问题,学术界也就差不多了。对我们有产业背景的,和生产部分搞好关系是至关重要的,航天部分的研究人员大多数要看英文论文,我们的论文他们基本上都能看到,这是一个优势,可能在其它论文的生产研究部门可能就差一些了。大部分科研经费还是和科研生产部分有关,多去讲讲自己的工作是有利的。 综上所述,如果有中文杂志的同志,你们能不能不收版面费啊?让我们有交钱又不能得到高的评价,凭什么投中文稿呢?
8464 次阅读|26 个评论
[转载]对国内一家杂志“20120159”一文审稿意见的投诉
热度 3 lipingren 2012-7-5 12:23
对“ 20120159 ”一文审稿意见的投诉! 对“ 20120159 ”一文审稿意见的投诉! “ 该论文具有一定的创新性,但在文字描述和结果讨论方面存在明显的不足,需要认真修改。论文的格式和文字不够规范。现退稿。 ” 不同意这一审稿意见的说法! 理由如下: 1. 我已十分完整并且很好地回答了本文前三稿“ 20110399 ” 、“ 20110526 ” 、“ 20120158 ” 审稿人提出的所有问题,因此现在以写作为由、据我的稿子,很不合理! 2. 请退还我的总共四稿800元审稿费中的 600 元!不可收取别人的不义之财!
1011 次阅读|4 个评论
[转载]如何在《Nature》杂志上发表文章
热度 1 JRoy 2012-7-5 00:34
如何在《Nature》杂志上发表文章 1.为什么选择《Nature》杂志发表您的论文 《Nature》杂志是1869年创刊的。现在,130年过去了,该杂志仍在继续履行着它在第一期所做的承诺,那就是:”将科学研究和科学发现的伟大成果展示于公众面前。” 《Nature》杂志总是处于科学的前沿。它是最先报道电子的发现、机械飞行的成功和电视的可能性的杂志。后来,又是它报道了中子的发现、维生素C 的分离、原子的分裂和铀的裂变。20世纪50年代,Watson和Crick关于DNA结构的论文在《Nature》杂志发表,这一成果标志着分子生物学的诞生,生物学研究也由此而发生了改变。60年代,《Nature》杂志报道了板块构造的发现,从而迎来了地学研究的一场革命。70年代,该杂志发表了关于生产单克隆抗体的原始论文。80年代,《Nature》杂志报道了关于艾滋病、癌症、超导体和遗传疾病等方面的重大发现。90年代,该杂志继续创造着其辉煌的历史,陆续发表了人类基因组的第一个目录、富勒烯的结构、以及震惊世界的克隆羊”多利”(世界上第一只由成年动物体细胞克隆出的绵羊)的培育成功等等,凡此种种,不胜枚举。 《Nature》杂志有一个无可争议的优良传统,这一传统的最可贵之处就是,对未来采取开放态度,准备挑战现有的理论。《Nature》杂志历来客观公正,不偏不倚,既不屈从于权威,也不受制于地域。这种做法在过去给了科学界很大帮助,今后该杂志还将沿着这条路继续走下去。其他任何科学出版物,都不能像《 Nature 》杂志这样帮助其读者和作者用如此开阔的国际眼光来看待科学的进步。《Nature》杂志有一个世界范围的记者网络,在全世界20多个地方设有办事处,发表的论文来自科研工作比较出色的各个国家(最近对一段为期3个月的时间内发表的论文进行的调查表明,这些论文来自30多个国家),其读者也是来自所有这些国家的科学家。《Nature》杂志传播科学新闻和科研成果的速度可以说是最快的,该杂志广受欢迎的”新闻与观点”(News and Views)栏目发表由编辑部约请科学家撰写的关于世界领先的科学发现的评论文章,其内容是最受尊重的,其观点是真正独立的。 如果要问科学家为什么很想在《Nature》杂志上发表其最好的研究成果,所有这些都是原因之所在。现总结如下: 读者人数多 :《Nature》杂志每星期在全世界发行6万份,大约四分之一发行到图书馆和研究机构,其余发行到个人。广泛的读者群意味着,每一期《Nature》杂志读者人数超过60万,其中大多数是活跃的研究人员。 发行速度快 :《Nature》杂志每星期四出版,在英国、美国和日本印刷,在出版当天邮寄给这些国家的订户。《Nature》杂志网址( http://www.nature.com/)除含有每期的全部内容外,还有一些额外的内容,订户可在格林尼治时间每星期三午夜之后在网上看到这些内容。网上服务不但扩大了该杂志的覆盖面,而且加快了其传播速度。 媒体报道广 :《Nature》杂志在出版之前一星期会向国际上1000多位新闻界的联系人发布一份新闻稿,供媒体报道(媒体须遵守关于最早报道时间的规定)。这一举措可以保证《Nature》杂志的作者会受到世界上最重要的报纸、杂志、广播和电视等新闻媒体的最大程度的关注。《Nature》杂志经常被世界各地的新闻媒体作为最新科学信息的最可靠的来源而加以引用。该杂志在科学文献中被引用的频率高于其他任何杂志,其每年的” 影响因子”(计算方法是,用被引用的次数除以所发表的论文数)高于世界上其他任何一个综合性科学杂志。《Nature》杂志被列入了世界上使用最频繁的一些图书馆数据库中,并被所有的主要索引系统所检索。 发表周期短: 《Nature》杂志由于是周刊,因而其发表科学新闻和研究成果的速度自然就可以非常快。从收到稿件到正式接受的平均时间间隔为13个星期,从接受稿件到发表的时间间隔为7个星期。如果有特殊原因的话,《Nature》杂志还可以以更快的速度发表论文:重要论文经常可在投稿后一个月内发表。 2.《Nature》杂志发表什么样的论文? 《Nature》杂志发表科学和技术所有领域的论文。该杂志每星期收到论文约150篇,由于版面有限,其中能够发表的只有约20篇。那么,什么样的论文最有可能挤进如此有限的版面呢?选择的标准又是什么呢? 原始性:《Nature》杂志录用论文最重要的标准是,研究论文必须是原始的,必须是作者的独立工作,其中心部分的任何内容不得向其他刊物投稿(《Nature》杂志对在其他刊物上发表相关或类似论文有专门规定,欲知详情,请访问 http://www.nature.com/,参阅《作者须知》)。 重要性: 论文所反映的研究工作对于同一领域的科学家来说必须是重要的。这种判断通常是由《Nature》杂志的编辑在审稿人的帮助下做出的,审稿人既可通过正式报告反映自己对稿件的意见,也可通过打电话或发email的形式非正式地向编辑提出建议。很多投稿未经审稿就被退回,是因为这些稿件只是一个新的概念形成过程中的中间步骤,而不是因为《Nature》杂志的编辑认为它们的学术论点是不正确的。 交叉性: 投给《Nature》杂志的论文还必须能够让其他科学领域的研究人员感兴趣。作为综合性科学刊物,《Nature》杂志希望有很大比例的读者会对自己领域之外的研究工作产生浓厚兴趣。 可读性: 《Nature》杂志要求自己发表的论文能够让读者比较容易地看懂。这一要求与其说是语言问题或文风问题,倒不如说是条理问题和表述问题。中国科学家的第一语言不是英语,但他们并没有因为自己的论文偶尔会出现语法错误而受到歧视。《Nature》杂志希望发表的是能够反映最重要的科研成果的论文,其编辑乐于帮助作者以正确的英文来表述自己的研究工作。《Nature》杂志的编辑中有许多本人就来自非英语国家。对于那些英语不是很熟练的人来说,最重要的是,当他们投稿时,要做到尽可能简单而明了地在其论文中解释自己的研究工作。 新颖性: 作为一个周刊,《Nature》杂志必须选择其结果包含某种新颖成分的研究论文。这样的论文既可以是对以前人们不知道的某种现象的描述,也可以是向以前被人们广为接受的某个假设提出质疑。例如,一篇能够令人信服地证明永恒运动的论文相对于一篇证明永恒运动是不可能的论文来说,前者就会被《Nature》杂志优先考虑。 巧妙性: 《Nature》杂志优先考虑那些新颖、别致、巧妙的研究工作,包括那些通过一个非常简单的路径、通过对方法的巧妙改进而得到某种可靠结果的研究工作,以及那些将一个领域的知识巧妙应用于另一领域的研究工作。虽然《Nature》杂志发表的每一篇论文并非都要包括以上全部要素,但它们通常要满足其中不止一个条件。《Nature》杂志并不排除发表那些专业性很强、但非常重要的论文,也不排除发表那些介绍目前还无法解释的有趣现象的论文,但由于版面有限,这些类型的论文被录用的机会相对来说要小一些。 3. 在《Nature》杂志上发表论文的七个步骤 投稿之前: 第一步,考虑录用标准: 您在自己的论文中想要报告的进展是否属于前面所列类别中的至少某些类别? 第二步,参阅《作者须知》 :《作者须知》的全文和最新版本刊登在《Nature》杂志的网址上( http://www.nature.com/),其中中译文包括在本手册中。在准备论文时,希望您能严格按照这些要求来做,这样可以减少不必要的耽误。 第三步,提交稿件: 在可能的情况下,应以在线方式通过 www.nature.com/submit/来投稿。在这种情况下,就不要再寄硬拷贝来了。作者还可以用磁盘来投稿,请将磁盘连同一份硬拷贝寄到下面的地址。一般不要用email来投稿。 如果作者无法以在线方式或用磁盘投稿,请将论文寄往:The Editor, Nature, Porters South, 4 Crinan Street, London N1 9XW, UK。一式五份,并附一封短信,用几句简短的话向非专业读者解释您为什么认为自己的论文适合在《Nature》杂志上发表。写清您目前的地址、电话和 email。不要通过传真来投稿。 投稿之后: 第四步,编辑部审稿: 编辑部不会将所有稿件都送出去让审稿人审稿,因为这样难免会耽误时间,所以收到的稿件中大约有一半未经审稿就被退回。至于什么样的论文最符合《Nature》杂志读者的利益,什么样的论文值得送审,其选择权和决定权都在编辑手里。《Nature》杂志的编辑们会尽力在收到论文后一星期内做出这样的判断,并将论文是否送审、是否退回的决定用传真通知作者。 第五步,审稿人审稿: 对那些正式送审的论文,《Nature》杂志的编辑还要根据审稿人的意见再审查一次。一篇论文是否发表,其决定由《Nature》杂志的编辑来做,而不是由审稿人来做。编辑会将是否发表的决定写信通知作者,并附上一份审稿意见。《Nature》杂志上发表的几乎所有论文,都要根据审稿人的意见至少修改一次。 第六步,《Nature》杂志的决定 :作者们一般都会认为自己的研究工作是优秀的,这是很自然的事情。但如果《Nature》杂志根据专家的意见决定不发表某一篇论文,请理解那是因为这样做最符合其所有读者的利益,原因是大多数读者与该论文的作者不属于同一研究领域,而不是因为论文所反映的研究工作学术质量不够高。 第七步,最后一步:请不要被这么多的步骤吓倒。要知道,要对论文进行全面评价,必须经过这些步骤。《 Nature 》杂志向来以发表优秀论文闻名于世,而这些步骤正是其成功的基础。 4. 编辑是些什么人? 《Nature》杂志的编辑是否都是英国人、是否都在50岁以上?不,他们大都是年轻人,来自许多不同的国家,其中大多数在世界上一些最好的实验室从事过博士后研究工作。 《Nature》杂志的论文编辑分成两个组:生命科学组(biological sciences team)和自然科学组(physical sciences team)。生命科学组的负责人是Richard Gallagher,一位免疫学家;自然科学组的负责人是Karl Ziemelis,一位材料学家。除了这两位学科主编外,还有14位生命科学编辑和7位自然科学编辑,他们中大多数在伦敦办公,少数在美国首都华盛顿办公。这些编辑分工处理各学科的论文。比如,一位编辑处理天文学和天体物理学领域的论文,而另一位编辑则处理生态学和演化方面的论文。每一位编辑在加盟《Nature》之前都在某一特殊领域具有专长,他们每一位还可通过出席学术会议、与科学家进行电话交谈、阅读文献等方式,进一步提高各自的专业知识。 当然,《Nature》杂志的科学报道并不限于研究论文。《Nature》杂志还有几位高水平的新闻记者。 论文投稿之后 完成实验工作、并按以上要求写好论文后,您也许认为您的任务基本上大功告成了。但即使《Nature》杂志答应发表您的论文,您也应准备对论文做大量修改,可能需要做更多的实验,也可能需要做文字改动,还可能既要做更多的实验,又要做文字改动。 下面,我们将对您的论文到达《Nature》杂志编辑部之后所发生的事情做一介绍,我们希望这种介绍能够帮助您了解《Nature》杂志的编辑们是如何做出决定的。我们还希望,这种介绍可帮助您更好地准备自己的论文,使其最有可能被发表。 最初步骤 您投给《Nature》杂志的论文应当满足以下所有要求: 论文应有一个明确的、原始的结论。 论文的写作应当尽可能地简单,尽量不要使用专业术语。 同事们已对论文进行了审阅(征询来自不同学科的同事们对自己论文的意见经常是很有 帮助的)。 论文的格式与《Nature》杂志的要求是一致的(见《作者须知》)。 给编辑写一封短信,解释为什么您的论文对本领域之内的人和对本领域之外的人来说都 很重要。 将您的电话、传真号码和email地址写在论文的第1页上,或写在您给编辑的短信中, 并且注明论文的字数,以及如果发表的话您估计会占用《Nature》杂志多少个页面。 投稿前询问 如果您不能肯定自己的论文原则上适合在《Nature》杂志上发表,那么我们欢迎您给我们发一封投稿前询问信。《Nature》杂志并不鼓励这样做,大多数编辑都愿意通过阅读稿件全文来判断一篇论文。然而,如果您愿意的话,您可通过《Nature》杂志网址( http://www.nature.com/)发一封投稿前询问信。在这封信中,请附一段论文摘要(注明所有参考文献),并用简短的几句话解释为什么您认为自己的论文适合在《Nature》杂志上发表。《Nature》杂志的编辑们将尽可能在两个工作日之内通过email回答您的询问(但询问信必须采用正确的格式和方式)。然而,在这个阶段,编辑们只能说您的论文是否可能送审,他们不能进一步同您讨论,也不能在阅读一篇论文之前就保证可将其送审。 5. 是发”文章”(Article)还是发”来信”(Letter)? “来信”(Letters to Nature)是对某一原始科研成果的初步介绍,其内容是其他领域的研究人员所感兴趣的。”文章”(Articles)是对某一项研究工作的更全面、更周密的介绍,代表着人们对某一事物认识层次的一个显著提高。《Nature》杂志的版面只允许每星期发表约2篇”文章”类论文和16篇左右的”来信”类论文。因此,”文章”类论文的竞争更加激烈。事实上,很多”来信”类论文最初是按”文章”类论文投稿的,后根据《Nature》杂志编辑们的意见缩短了篇幅。 有关”文章”类论文和”来信”类论文的详细写法,请参阅《作者须知》。请特别注意:”来信”类论文引言部分用黑体字排版,而且只有一个自然段的较短的讨论部分;”文章”类论文有一个自然段的较短的摘要部分(summary),排在正文之前,与正文分开,即采用所谓的”standfirst”形式,其正文可包含几个自然段的引言。 “来信”类论文的引言 “来信”类论文没有其他论文所有的那种摘要(abstracts)。其第一段用黑体字排版的部分字数不超过180个单词(但可能的话还应再短一些:100个单词绝不少见),既起引言的作用,又是一段简短的、非专业性的提要(summary)。在这一段中,您可介绍自己研究工作的背景,报告其主要结果,并解释该结果为什么是重要的。接下来,您应直接描述结果,进一步的背景介绍越少越好。用黑体字排版的第一段内容的写作相对来说比较困难,一旦一篇论文已原则上被接受发表,我们的编辑和助理编辑们会帮助作者重写这段内容。 最初的处理 您的论文到达《Nature》杂志后发生的第一件事情是,它将被登录进一个稿件跟踪系统中。登录之后,编辑部会给您的论文一个特定的编号,并用明信片或email将这个编号通知您,供您以后跟我们就您的论文进行通信联系时使用。第二步,我们将对您的论文进行分类,看它是属于自然科学领域,还是属于生命科学领域,因为《Nature》杂志的编辑们就是按这两个领域分成了两个小组(大多数编辑在伦敦,少数在华盛顿)。介于自然科学和生命科学之间的论文(如海洋学),将被分到其中一个小组,但责任编辑在考虑稿件的整个过程中会与另一组的相关同事进行协商。每天,有关人员会按以上方式,将投来的论文稿件分发给各编辑小组中相应专业的编辑。在您收到的来自《Nature》杂志的所有信件中,给您写信的编辑的名字首字母缩写将会出现在您的参考编号旁边。 接下来,编辑们将会考虑您的论文是否值得送审。这个判断主要由责任编辑来做,但几个同事之间常常会就论文进行讨论,以确保各学科之间所采取的标准都差不多。在这一阶段,编辑们将会考虑在该论文所属领域之外的人会怎么来看这篇论文,也就是说,要判断论文是否具有广泛的科学意义。 6.《Nature》杂志的编辑们是如何判断重要性的 《Nature》是一个致力于发表那些既有突出的科学意义、又有广泛的读者群体的研究论文的杂志。虽然并不是说每一篇论文的读者群体都会广泛到既能吸引分子生物学家的注意、又能吸引高能物理学家的注意,但《Nature》杂志的所有稿件都应当具有特别广泛的影响。投稿中只有约5%-10%能够被发表。因此,作者之间的竞争非常激烈。 判断什么东西会让如此广泛的读者群体感兴趣不可避免地会带有一定的主观性。因为每一个审稿人只看到很少一部分投稿,所以一个审稿人未必会具有做出这种判断所需的视角。(《Nature》杂志不可能将某一领域的所有投稿都寄给审稿人,这一点大家都是可以理解的。)《Nature》杂志没有一个由高级科学家组成的编委会,因为编辑们不愿意看到自己的决定受到编委会成员个人喜好的严重影响,也不愿看到编委会偏向一些国家的作者,歧视另一些国家的作者;同时,设立编委会难免会增加决策时间。因此,《Nature》杂志的编辑们自己来做这些判断。这样,所采用的编辑标准更有可能趋于统一,他们可真正独立于任何一个科学团体或任何一个国家,处理稿件的时间耽误也可减少到最小。 审稿人的选择 一旦《Nature》杂志决定一篇论文原则上值得送审,该论文的责任编辑将会选择二或三个审稿人。审稿人是能够从专业角度对论文进行充分地、公正地审定的专家。选择审稿人需要考虑的因素包括:是否有相关论文正在考虑之中;最近是否给可能的审稿人送审过其他相关论文;审稿人在下个月的活动情况;审稿人的专业与其他被考虑的审稿人的专业是否吻合;《Nature》杂志对所选择的审稿人过去审稿工作的了解情况。编辑们在选择审稿人时将会非常慎重,他们要与不同国家的数位科学家进行接触,以确保能让最合适的审稿人来审阅您的论文(不管审稿人身处何地),并在送出论文之前几天内将这些审稿人是否联系得上、是否愿意审稿的事情落实。 审稿人采用的标准 理想的审稿报告应当指出:谁将对新的结果感兴趣(为什么)?在作者的结论成立之前,还需要解决哪些学术上的问题?虽然审稿人有时会自告奋勇地指出,某一篇论文是否适合在《Nature》杂志上发表,但我们并不要求他们提出这样的审稿意见。相反,我们要问他们的是,他们是如何看待所审论文的贡献及其重要性的,编辑们正是根据这样的审稿意见以及《Nature》杂志的正式编辑标准来决定一篇论文是否适合在《Nature》上发表的。同样,虽然编辑们认为审稿人指出的论文所存在的所有专业问题都很重要,但他们并不会完全受这些审稿意见约束。 竞争与道德 当然,一些潜在的审稿人可能正在从事与要求其所审的论文相互竞争的研究工作,这可能会影响到其审稿意见。为了避免这种利益冲突,《Nature》杂志要求审稿人在答应审稿之前如实说明是否存在这种问题,要求他们说出与其讨论过所审稿件的同事,还要求他们在审完之后将稿件退回。 作者也可以推荐合适的审稿人,但编辑不一定用他们推荐的人。作者可以要求不要将一篇论文送给某一个或两个(但不能更多)研究小组审稿,《Nature》杂志会尊重这种意见的。 决定的速度 《Nature》杂志追求的目标是,尽快做出所有决定。如果一篇论文不能被考虑的话,在收到稿件后一星期内通常就会通知作者(但作者不会被告知他们的论文已送审)。遗憾的是,《Nature》杂志不能保证迅速提供审稿报告,尽管我们尽了最大努力来提供这项服务。大多数审稿人都会根据《 Nature 》杂志的要求,在双方商定的天数内提交审稿报告;如果他们在这个时间过后还没有提交审稿报告,编辑就会通过电话或email不断催促他们。由于许多审稿人都远离伦敦或华盛顿,所以我们要求审稿人通过email或传真将其审稿报告发到伦敦或华盛顿(另用邮件将稿件和图表退回),以加快决定速度。 《Nature》杂志的决定 所有审稿人的审稿报告都到了以后,责任编辑将会采取她或他认为合适的下一个行动,并将论文的主要内容、审稿意见以及准备给作者的信件整理成文,在自己的同事中传阅。接下来,其他稿件编辑,包括生命科学主编和自然科学主编,将阅读这一文件,以确保所采用的编辑标准与其他论文所采用的编辑标准是一致的,并确保所涉及的论文已经专家审阅。在达成一致意见之后,处理这篇论文的责任编辑将会给作者发出一封信,并附上审稿报告。给作者的信和审稿报告通常是用传真发出的,除非作者要求《Nature》杂志不要用这种方法来通信。 如何做出反应 在理解《Nature》杂志编辑的信时,很重要的一点是,一定要记住,信上所说的,就是其所指的。例如,信上可能会说,《Nature》杂志不能以其现在的形式发表一篇论文,但如果作者补充一些数据后再投稿的话,编辑们是很愿意考虑的。在这个例子中,在补充特定数据之前,作者不应将该论文修改后再投稿,但一旦补充数据之后,《Nature》杂志会很乐意重新考虑这篇论文。《Nature》杂志上所发表的论文中很少有未对最初的投稿做重大修改就能得以发表的。《Nature》杂志上发表的一些优秀论文最初并没有支持其重要结论的数据,正是凭借审稿人和编辑们的广泛关注,这些论文才真正具有了吸引力和说服力。 修改论文 《Nature》杂志的编辑们在向作者传达决定时会尽可能做到明白清楚。在回信时,请只谈与编辑决定直接相关的问题。当我们要求您修改或重新投稿时,还可能会同时要求您说明,您是如何根据审稿人和编辑们的意见来进行修改的。自然,作者并不总会同意审稿人所说的每一件事情。但在针对审稿人的意见谈自己的看法时,请用温和的言辞(因为我们可能会将您的修改说明连同您的修改稿再送给审稿人)。在回答编辑或审稿人提出的问题时还要记住的是,如果某一个问题对他们来说不清楚,那么这个问题对普通读者来说也不可能清楚。再一点需要记住的是,如果您的论文的处理有所耽误,那么这种耽误并非是《Nature》杂志有意造成的,请相信《Nature》杂志的编辑们实际上一直在尽最大努力争取尽快做出决定。 出版与发行统计 引用率最高 论文的格式和长度 一旦《Nature》杂志原则上接受您的稿件,编辑们将会提出严格的格式要求,详见《作者须知》。虽然没有正式的页数限制,但一篇”来信”类论文的理想长度约为2.5页。对一篇典型的自然科学领域的”来信”类论文来说,这样的长度相当于大约1500个单词的正文和4个表格或图形;对于一篇典型的生命科学领域的”来信”类论文来说,这样的长度相当于大约1000个单词加上4个图表,这类论文插图和方法部分所占篇幅一般较大一些。经编辑同意,作者可用图表换取正文篇幅(关于这种计算的详细情况,请访问www.nature.c,参阅《作者须知》)。 如果编辑认为某一作者需要更多的版面来充分表达其结果,我们可以提供额外的版面。相反,并不是所有论文都需要分配最大版面,所以编辑一般都会选择长度下限。大多数作者都会惊喜地发现,根据编辑的意见压缩其文章非常容易,只需集中表述结果中真正重要的部分就可以了。压缩后的论文是一篇容易阅读、容易理解的论文,因而也是一篇会被广泛引用、产生广泛影响的论文。如果一个修改稿的长度大大长于编辑所要求的长度,可能会被退回做进一步压缩,这样便会耽误更多时间。在投稿和重新投稿时,一定 要说明论文的长度。 发表的时间安排 您修改过的校样到达伦敦编辑部后,您的论文就可以安排时间发表了。每个星期,编辑们都要开会选择在两个星期后要出版的一期的内容。随后,排版人员将在下一个星期的周一和周二根据美编的版式说明准备大样。这一期《Nature》杂志的其余内容在出版的这个星期内准备好,然后,对最后的排式进行照相,并将胶片发往英格兰、美国和日本 的印刷厂,供印刷本期杂志。 《Nature》杂志的其他部分当您打开一期《Nature》杂志时,您会发现,在”文章”和”来信”部分的论文之前,约有 40页的新闻(news)、观点(views)、报告(reports)、讨论(discussion)和辩论(debate)文章。这些是《Nature》杂志上相对来说非正式的部分,其中一些可考虑发表自由来稿,另一些发表由《Nature》杂志编辑们组约的稿件,还有一些发表由《Nature》杂志编辑部成员撰写的稿件。 7.《Nature》杂志中的栏目 目录页(Contents pages) 正如您所预料的,这些页面说的是这一期杂志都有些什么内容。但它们还含有其他信息,如本期中一些论文的非正式的摘要、《作者须知》最后一次发表的时间、《Nature》杂志的网址、除了印刷版中的内容外网址上还有什么其他内容(例如网络辩论和Nature Science Update等),等等。言论(Opinion)该栏目所传达的是《Nature》杂志自己的声音。《Nature》杂志不但现在是、而且永远是独立于任何游说或压力团体、任何大学或科研单位、任何政府或官方机构的。《Nature》杂志的编辑立场之所以具有独一无二的权威性和公正性,正是得益于这种独立性。 “言论”文章是由《Nature》杂志来自不同国家的编辑们撰写的,其观点具有真正的国际性,而所谈论的事件常常就发生在订阅《Nature》杂志的许多国家中的其中某个国家。 新闻(News)、新闻分析(News analysis)和新闻背景(Briefings) ” 新闻”栏目继承了《Nature》杂志用全球观点观察事物的优良传统,具有独特的公正性。从最早报道妇女教育运动和学校理科教学,到今天报道科研预算、科学政策变化和科学领域的重大动态,我们的国际记者队伍每星期可为读者提供与科学界有关的最新消息。例如,《Nature》杂志曾于1995年(1995年12月7日)和1996年(1996年9月5日)出版过关于中国科学的专刊,现在还发表由我们在中国的记者定期发回的报道。”新闻背景” 和”新闻分析”对某一热门话题进行更深入的分析。从生物多样性到转基因食品,从空间 研究到因特网,《Nature》杂志的”新闻背景”可让读者了解到公众眼中的科学问题。 读者来信(Correspondence) 当您翻阅《Nature》杂志时,您会发现,这一部分是第一个含有读者投稿的部分。该栏目中的许多文章是评论”新闻”和《Nature》杂志上发表的其他非正式内容的,或者是继续某一辩论的,但也有许多文章内容是五花八门的。这是《Nature》杂志上惟一一个可 通过email投稿的栏目(email地址是:corres@Nature.com);文章长度应少于500个单 词。 评论(Commentary) 《Nature》杂志的”评论”栏目所谈论的常常是有争议的、而且总是热门的和受到广泛关注的话题,是为那些对科学感兴趣、但其本身又不一定是科学家的读者开设的。那些想表达个人观点、想抒发个人感情的科学家可在《Nature》杂志的”评论”栏目中一吐为快。他们既可向基因技术的某些应用发出警告,也可提出欧洲的科学研究需要企业家的参与。总之,可评论的话题很多。如果您有兴趣投稿,请用传真或通过 email(nature@na)给”评论”编辑发来一个摘要(长度为一个自然段)。 书评(Book reviews) 《Nature》杂志著名的”书评”栏目评论范围很广,既包括专业书籍,也包括以普通读者为对象的书籍,书评的作者来自欧洲各国、美国和其他许多地方。该栏目还定期出版增 刊以及”文化中的科学”(Science in Culture)和”回忆”(In retrospect)等特色栏目。”书评”文章是由”书评”编辑约稿的,自由来稿不予考虑。但是,《Nature》杂志总是喜欢听到对有关亚洲的、科学界普遍感兴趣的新书的评论。您如果有这样的评论,请通过email(nature@nature.com)与”书评”编辑联系。 新闻与观点(News and Views) 《Nature》杂志的”新闻与观点”栏目提供了一个可向广大公众交流科学新闻的论坛,它是所有媒体上就科学研究进行评论的仿效最广、最受尊敬和最受欢迎的论坛。科学家可在”新闻与观点”中了解到他们自己的领域以及其他领域中什么是最热门的;教师和学生都发现这个栏目极有价值;读者们一直认为该栏目是《Nature》杂志中他们最喜欢的部分。”新闻与观点”栏目的文章是很难写的,而且时间要求总是很紧,常常要在短短几个星期内完成。这种文章必须将某一项成果讲清楚,必须能让读者找到一个兴奋点,然而又必须客观公正地对研究工作进行评价,并与他人的研究工作进行比较。这样的文章大多数都是约稿,但如果您知道一篇论文即将发表、而您又认为读者会对其感兴趣,或您将出席一次您认为值得读者注意的会议,您也可以与”新闻与观点”编辑联系(可打电话 、发传真,也可发email至nature@nature.com)。关于这种文章的作者须知,请访问《 Nature》杂志网址,也可向”新闻与观点”编辑索取。 简明通信(Brief Communications) “ 简明通信”栏目(以前称做“科学通信”(Scientific Correspondence)栏目)的内容既有趣味性较强的科学问题,也有主流的科学问题,如蜘蛛令人毛骨悚然的生活习性、大气污染物某种难得的正面效应、巧克力“上瘾”的某种生理机制、或基因工程花粉对大花蝶的影响等。该栏目不仅可读性较强,它还可以使《Nature》杂志能够非常快地发表重要研究工作,如杀死北海海豹的病毒的识别、绕一颗脉冲星运动的一颗行星的发现、疯牛病病毒有可能传播给哺乳动物的第一个证据的获得等。“简明通信 ”栏目的文章经审稿后才能发表,其中许多文章最初是按“来信”(Letters)论文投稿的。该栏目的作者须知可从《Nature》杂志的网址上看到,也可直接向该栏目的编辑索取。《Nature》杂志的这个栏目也刊登对本刊所发表的稿件的学术评论。 综述与进展文章(Review and Progress articles) 对某一领域的最新进展进行评论。”进展”文章长度不超过《Nature》杂志4个页面,与 “综述”文章相比,其风格稍显随便,观点更具个性。希望发表”综述”或”进展”文章的人 应先向《Nature》杂志的”综述协调员”(Review Coordinator)发一个一页长的摘要, 《Nature》杂志在给您回信时会详细说明如何投稿。有关详细说明,请访问《Nature》杂志网址。 其他特辑 (Letters)部分的最后,每年都有若干个比较大的”职业与招聘”特辑(Careers and Recruitment features)。这些文章对如化学或细胞生物学等某一研究领域的就业机会进行综述、向博士后等科研人员提供职业指导、或讨论如歧视现象等与科研职业市场有关的问题。这些特辑被集中起来在网上发布,成为向广大读者提供的一项职业指导服务,而且通常还同许多对找工作的人来说很有用的站点建立了链接。《Nature》杂志还发表介绍新的科研产品的较短的特写,在全年大多数期次中都有这样的文章。 《Nature》杂志的增刊计划 自 1996年开始实施以来,《Nature》杂志的增刊计划不断取得成功。《Nature》杂志的”综述”增刊可以对一个话题进行更全面、更透彻的剖析,而由于版面所限,正常的一期杂志是无法做到的。这种增刊可对发生在某一领域、某一国家或某一地区的重大进展、重大事件进行全面分析。增刊有各种不同的形式,如原始综述增刊(original review supplements)、以抽印本的形式发行的增刊、以及带有新闻色彩的增刊等。迄今为止,已经出版过的增刊名称包括《神经失调》(Neurological Disorders )、《治疗视野》(Therapeutic Horizons)和《智能药物设计》(Intelligent Drug Design)等。 《Nature》杂志还出版其他由编辑撰写的增刊,如《拉丁美洲的科学》(Science in L atin America)和《科学家的职业选择》(Alternative Careers for Scientists)等。1999年夏,《Nature》杂志出版了一个关于”1999年世界科学大会”的特别增刊,其中 包括由在大会上做重点发言的人士撰写的文章。 2000年及以后,我们计划出版更多这样的增刊,对订户全部免费。读者喜欢增刊,发现这些免费内容既有趣,又有用。许多读者给《Nature》杂志写信,谈了自己的看法。 下面摘录几句有代表性的话: “你们的增刊非常棒,我希望这样的增刊更多一些。” “增刊是对某一领域的热点科学问题进行高层次总结的一种完美方式,这种想法非常好。” “这些增刊很有用,很有启发性。” 《Nature》出版集团(The Nature Publishing Group)《Nature》杂志的姐妹刊 自 1996年开始实施以来,《Nature》杂志的增刊计划不断取得成功。 《Nature》杂志著名的姐妹刊,即《自然 遗传学》(Nature Genetics)、《自然 结构生物学》(Nature Structural Biology)、《自然 医学》(Nature Medicine)、《自然 生物技术》(Nature Biotechnology)、《自然 神经科学》(Nature Neuroscience)和 《自然 细胞生物学》(Nature Cell Biology),都是在市场上非常成功、在编辑业务上各自独立的杂志,它们的影响因子在各自领域中都高于其他任何杂志。 《Nature》杂志 为什么要出版姐妹刊?《Nature》杂志与其姐妹刊之间的关系是什么? 为了扩大读者的视野, 对于世界科学界具有重大意义的研究成果发表在《Nature》杂志上。由于《Nature》是一个跨学科刊物,所以它发表所有科学领域的论文。然而,在一些领域,投给《Nature》杂志的高质量论文数量的增加要比其他领域快得多。发表这种高质量的论文,可让读者扩大自己的知识视野。于是,在那些稿件竞争最为激烈的领域创办新的刊物,就可以让这些领域的读者比只有一个《Nature》杂志时具有更为开阔的眼界。而且,在姐妹刊上发表这些论文,与被《Nature》杂志退回后向其他刊物重新投稿相比发表速度更快,因为向其他刊物重新投稿时还得从头开始审稿。这是因为,对于那些其论文无法在《Nature》杂志上发表、但他们又向《Nature》杂志的一个姐妹刊上投稿的作者来说,如果他们愿意的话,他们可要求将其在《Nature》杂志的有关文件提供给该姐妹刊。由于姐妹刊上的论文是按照《Nature》杂志严格的标准进行审稿的,所以您完全可以信任这些论文的结果。姐妹刊上也有读者熟悉并喜欢的、在《Nature》杂志本身上能看到的一些非正式部分,如”新闻与观点”(News and Views)、”读者来信”(Correspondence)、 “简明通信”(Brief Communications)和”书评”(Book Reviews)、以及本领域的读者 直接关心的新产品信息等。 怎样在姐妹刊上发表文章 大多数论文是直接投给姐妹刊的,但有些论文是先投给《Nature》杂志、在审稿前或审稿后发现更适合某一姐妹刊而转投的。然而,《Nature》杂志的编辑们除非感觉一篇论文原则上适合在《Nature》杂志上发表,否则他们是不会将其送审的。如果他们觉得投给《Nature》杂志的一篇论文原则上在该领域的姐妹刊上发表比在《Nature》杂志本身上发表更合适,他们会直接告诉作者。选择在哪个刊物上发表由作者决定,由他们自己决定是投向《Nature》杂志编辑所说的姐妹刊还是投向另一个刊物。 《Nature》出版集团的其他刊物 《Nature》出版集团是一个成立于1999年的新集团,由《Nature》杂志、其姐妹刊和其他以前以斯托克顿出版社(Stockton Press)名义出版的著名学术刊物。该集团出版许多在各自领域具有重要影响的国际化的刊物,就质量、服务和发行量而言,这些刊物都在最好之列。除《Nature》杂志及其姐妹刊外,其他重要刊物包括:《致癌基因》(Oncogene)、《基因疗法》(Gene Therapy)、《白血病》(Leukemia)、《肥胖症》(Obesity)、《骨髓移植》(Bone Marrow Transplantation)、《英国牙科杂志》(British Dental Journal)、《前列腺癌》(Prostate Cancer)和《欧洲人类遗传学杂志》(the Euro pean Journal of Human Genetics)。还许多其他的刊物。成立《Nature》出版集团的目的是,借助集团内各刊物的优势和能力以及全球化的运作方式,来满足一个正在迅速变化之中、而且富有挑战性的出版环境的要求。目前,《Na ture》出版集团的刊物具有很高的编辑水准、合理的订阅价格、较短的出版周期、以及全球化的营销网络、高质量的广告宣传和大规模的网上服务,这些都是科学、医学和技术出版物今后获得成功的关键因素。
个人分类: 分享|3112 次阅读|2 个评论
收到一份邮件
uvard 2012-7-4 21:14
这是不是杂志的经营之道?老外的杂志都开始用实力自夸了。 邮件如下: Announcing our new impact factor The Lancet Infectious Diseases editorial team is pleased to announce our impact factor has increased to 17.39, retaining the #1 ranking among 70 journals in the infectious diseases category (2011 Journal Citation Reports, Thomson Reuters 2012). Please see below a list of the top 10 highly-cited articles which significantly contributed to our new impact factor. We would like to thank our readers, authors, reviewers and editorial board for their support in making the journal the authoritative and independent voice in the global field of infectious diseases. Sincerely yours, John McConnell Editor The Lancet Infectious Diseases Did you know? The Lancet Infectious Diseases is the global leader in the field of infectious diseases: 1. The Lancet Infectious Diseases 17.391 2. Clinical Infectious Diseases 9.154 3. Journal of Infectious Diseases 6.410 4. AIDS 6.245 5. Emerging Infectious Diseases 6.169 Our commitment to quality We are committed to publishing the highest quality research, review and opinion. We deliver on our commitment by: • Rigorously peer-reviewing and editing all research for scientific relevance • Fast-Tracking articles to publication within 8 weeks of submission on average, and publishing them first online on thelancet.com before the print issue • Ensuring appropriate research receives international media coverage and is published with interpretive commentary by key opinion leaders • Disseminating your work to the medical community via thelancet.com and SciVerse ScienceDirect We are pleased to present the 10 most highly-cited and ground-breaking articles which significantly contributed to our new impact factor. Top 10 most cited articles (Source: Scopus, June 2012; 2010-2011) Emergence of a new antibiotic resistance mechanism in India, Pakistan, and the UK: a molecular, biological, and epidemiological study (2010 Article) The Lancet Infectious Diseases , 10 (9) Kumarasamy KK, Toleman MA, Walsh TR, Bagaria J, Butt F, et.al. Read on TheLancet.com Immune reconstitution inflammatory syndrome in patients starting antiretroviral therapy for HIV infection: a systematic review and meta-analysis (2010 Review) The Lancet Infectious Diseases , 10 (4) Müller M, Wandel S, Colebunders R, Attia S, Furrer H, Egger M Read on TheLancet.com Changes in the burden of malaria in sub-Saharan Africa (2010 Review) The Lancet Infectious Diseases , 10 (8) O'Meara WP, Mangeni JN, Steketee R, Greenwood, B Read on TheLancet.com Characterisation of the Escherichia coli strain associated with an outbreak of haemolytic uraemic syndrome in Germany, 2011: a microbiological study (2011 Article) The Lancet Infectious Diseases , 11 (9) Bielaszewska M, Mellmann A, Zhang W, Kck R, Fruth A, et.al. Read on TheLancet.com Dissemination of NDM-1 positive bacteria in the New Delhi environment and its implications for human health: an environmental point prevalence study (2011 Article) The Lancet Infectious Diseases , 11 (5) Walsh TR, Weeks J, Livermore DM, Toleman MA Read on TheLancet.com Possible underlying mechanisms for successful emergence of the Mycobacterium tuberculosis Beijing genotype strains (2010 Review) The Lancet Infectious Diseases , 10 (2) Parwati I, van Crevel R, van Soolingen D Read on TheLancet.com Outcomes from pandemic influenza A H1N1 infection in recipients of solid-organ transplants: a multicentre cohort study (2010 Article) The Lancet Infectious Diseases , 10 (8) Kumar D, Michaels MG, Morris MI, Green M, Avery RK, et. al. Read on TheLancet.com Best drug treatment for multidrug-resistant and extensively drug-resistant tuberculosis (2010 Review) The Lancet Infectious Diseases , 10 (9) Caminero JA, Sotgiu G, Zumla A, Migliori GB Read on TheLancet.com Molecular epidemiology of community-associated meticillin-resistant Staphylococcus aureus in Europe (2010 Review) The Lancet Infectious Diseases , 10 (4) Otter JA, French GL Read on TheLancet.com Fosfomycin for the treatment of multidrug-resistant, including extended-spectrum β-lactamase producing, Enterobacteriaceae infections: a systematic review (2010 Review) The Lancet Infectious Diseases , 10 (1) Falagas ME, Kastoris AC, Kapaskelis AM, Karageorgopoulos DE Read on TheLancet.com
个人分类: 科研论文|3294 次阅读|0 个评论
办杂志就像做生意
热度 4 孙学军 2012-7-3 10:08
■孙学军 今天(6月29日)凌晨1点,2012 JCR(2011年期刊引证报告,SCI期刊影响因子——编者注)新鲜出炉,我大概浏览了一下,发现上周我预测的几个杂志的影响因子基本准确,错误范围都没有超过6%。随后就收到一些杂志的影响因子告知信。说明杂志目前对这个指标是非常重视的。 学术界都十分清楚的是,杂志影响因子和具体某篇论文没有直接关系,但自从影响因子问世后,随着名气的增加,影响因子这个笼罩在科研人员心灵空间的心魔一直在影响着科研人员的投稿取向。我们从一些杂志的影响因子现象中,可以隐约看见这个无形的影响力。作为一个普通的科研人员,你可以不关心影响因子,但影响因子会影响到你的行为。最近我作了一个初步的网络调查,发现绝大部分人尽管不是非常但都比较关心影响因子,无论是主动还是被动。 由于杂志主办者都非常清楚影响因子的重要性,必然有一些杂志善意或恶意地炒作影响因子,其中合法或半合法手段包括以下这些。 一、大量发表综述。几乎所有以发表综述为主的杂志影响因子都比较高,其原因是综述本身属于次级文献,一篇综述中所涉及的问题一般都会远远超过论著,除非像Cell、Nature Med这样的著名杂志上的论著也会是非常系统全面的工作,一般杂志上论著都无法和综述所论述的问题比拟。单从参考文献引用的数量就可以明显区分。另外参考文献数量也会影响被引用几率,一般来讲,作者很习惯和关注那些引用自己论文的其他论文,也更容易引用曾经引用自己文章的文献。简单地说,一篇文章的参考文献越多,越容易被其他作者引用。 二、大量发表Letter。计算影响因子的时候,Letter类文章可以贡献引用次数,但不作为文章数量计算,因此如果一个杂志大量发表Letter类文章,必然导致影响因子的大幅度提高。这种情况在Nature、Science和Nature系列期刊中广泛采用。例如Nature Medicine杂志2011年发表的论著和综述论文总数量为221篇,而Letter283篇,2012年该杂志的引用总次数为1546,其中论著综述类论文的引用次数为1348,超过15%是非论著综述类论文的贡献。不过这也不能怪这些杂志,在影响因子出名以前,他们的前辈一直是这种发行模式。 三、强制引用。就是杂志给作者一个硬性规定,或者暗示作者多引用自己杂志的文章,这显然可以把引用次数提高上去。 四、名声效应。如果说前面一些手段大家过去讨论的比较多,这种名声效应似乎没有很多讨论。这方面的例子其实很多,例如Nature系列杂志,几乎每个新的杂志都会受到学者的追捧,影响因子都节节高升。2010年才发行的Nature Communications杂志,2012年影响因子已经超过7。当然这些著名的出版集团,对论文的审核也足够严格严谨,这也是这些杂志影响因子比较高的重要原因。 影响因子本身已经成为一个不可忽视的重要影响因素,可以这么说,同样档次的杂志,如果影响因子比较高,作者投稿的意愿会增强,这成为该杂志提高内在质量的重要前提。有一个非常有名的杂志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CARDIOLOGY,甚至被认为是影响因子绝对的恶意炒作高手。但是你又不得不承认,该杂志的影响因子逐年增加,也就是说,正是因为影响因子影响到投稿质量,可以说这个杂志通过这样的手段抬高了自己的身价,获得了成功。 这个曾经被广泛声讨的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CARDIOLOGY杂志,其影响因子2006年后分别是2.234、2.878、3.121、3.469,随后迅速提升到2010年的6.8,2011年的7.078。如此短的时间内,这个杂志的影响因子可在合法的情况下突飞猛进,上述手段几乎都被充分使用。 杂志本身对影响因子也十分在意,例如笔者前几天就收到一封来信,描述自己杂志Antioxidants Redox Signaling分数连年攀升的好消息。并为一本新杂志被加入数据库而高兴。 所以大家出来混,多是图热闹,杂志和生意一样,没有人气就没有生意。这个杂志至少用生动的事实给大家上了一堂生动的影响因子喜剧。因此说,我等俗人千万别拿影响因子不当回事。它影响着你我他,全世界学术领域均无例外。 (http://blog.sciencenet.cn/u/孙学军) 《中国科学报》 (2012-07-03 A3 网谈)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5791 次阅读|5 个评论
[转载]人肉搜索社群的实证研究(IEEE Computer杂志和PLoS ONE)
热度 2 王飞跃 2012-7-2 11:26
[转载]人肉搜索社群的实证研究(IEEE Computer杂志和PLoS ONE)
#中科院自动化所-复杂系统管理与控制实验室#( 王飞跃教授 ),#The University of Arizona#和#Rensselaer Polytechnic Institute#( Prof. James A. Hendler )的研究人员合作发表的两篇论文。研究着重于人肉搜索过程中网民互相合作信息流动所构成的社会网络的特质,尤其是与其他社会网络的区别。研究表明人肉搜索的网络相比其他网络社群更为稀松,同一事件往往伴随来自于多个网络社区平台(比如天涯,猫扑,色影无忌等等)的多个网民群体共同参与,而少数网民则和传统的媒体共同扮演了“信息桥梁”的角色,将不同平台的讨论信息传递到其他平台达到信息同步。 研究还发现,地域性比较强(例如发生于本地的人肉搜索事件)和要求一些专业背景(例如甄别图片真伪和来源)的事件中,网民的合作频率和程度更多更强,网民参与事件的积极度和反应速度也更高更快。 针对于整个人肉搜索社群,其主要网络性质都呈现了多样化和分布性较强的特质,说明有很多不同特性的网民群体的参与,从而一定程度上导致/保证了这个社群拥有James Surowiecki所提出的Wisdom of Crowds的四大特性,即: Criteria Description Diversity of opinion Each person should have private information even if it's just an eccentric interpretation of the known facts. Independence People's opinions aren't determined by the opinions of those around them. Decentralization People are able to specialize and draw on local knowledge. Aggregation Some mechanism exists for turning private judgments into a collective decision . 对于单独人肉搜索事件的社会网络分析发表于2010年8月的Computer杂志: IEEEXplore链接 而对于整个人肉搜索社群的研究发表于2012年的PLoS ONE: 免费下载链接
24223 次阅读|2 个评论
精准TOPSIS及其在科技评价中的应用研究
热度 1 yuliping 2012-7-1 23:05
本文发表于《情报杂志》2012.6期。 摘要:本文分析了 TOPSIS 存在的逆序问题以及 理想解和负理想解连接线垂线上的点的评价值在垂线位置不同时出现矛盾问题,提出了一种新的评价方法——修正 TOPSIS 。其原理是通过将负理想解固定零以及数据标准化后极小值为极大值一半的方法,彻底解决了这两个问题。在科技评价中,评价方法自身缺陷导致评价结果排序的变化问题远远没有受到重视。本文的实证评价结果表明,修正 TOPSIS 和传统 TOPSIS 评价结果虽然一致性较高,但排序相差较大,说明有缺陷的评价方法产生的误差较大。 201112----精准TOPSIS及其在科技评价中的应用研究OK情报杂志.pdf 2012.7.1 俞立平 于宁波
个人分类: 科学计量|4326 次阅读|2 个评论
Scientific American的影响因子
热度 6 linki27 2012-6-30 18:33
最近2012年SCI期刊影响因子公布,又在圈内引发了讨论热潮。虽然现在大环境下基本还是唯SCI论,广大苦逼基层科研工作者还要继续勇攀SCI论文大山,毕竟,这一篇篇的影响因子点数就是到山巅的一级级台阶啊。对于以SCI论英雄都有哪些利弊我这里就不再多说,大家都感同身受,唯一想说的一点是,希望大家在不断收获SCI的同时,能多照顾下咱国内的中文刊,毕竟这才是从成果到版权都属于咱国人的学术平台。 在这些SCI期刊中,有个刊物很特别。想当初还经常去中大图书馆泡馆的时候,就看了不少科普杂志,其中《Scientific American》应该算是质量最好的——当然其他像《Newton科学世界》、《国家地理》、《科技新时代》等也很不错,但在学术性和趣味性的结合程度上都不如前者专业。《Scientific American》的中文版原来叫《科学美国人》,现在叫《环球科学》。记得还见过一本叫《科学中国人》的杂志,但从内容上和《科学美国人》截然不同,基本上是中文学术刊,让人只能翻翻就放回去。 作为一本科普杂志,《Scientific American》居然还被SCI收录了,其影响因子为2.369分( 查询地址 ),比绝大多数的国内英文刊都要高。许多国外的大牛们,包括许多诺贝尔奖获得者,都是科普爱好者,借由《Scientific American》、《国家地理》等媒介,及时地向公众传播自己的理念和成果。这着实是件互利共赢的好事。国内的大牛小牛们,如果你们有了啥有趣的研究成果,不妨抽点时间,写两篇科普小文,给《Scientific American》投一投。毕竟也是SCI啊,发表了以后作为研究成果列出来完全木有问题。
13055 次阅读|5 个评论
部分大气科学类SCI杂志2011年影响因子
热度 1 merric 2012-6-30 18:13
杂志名 2011 2010 ATMOS CHEM PHYS 5.52 5.309 B AM METEOROL SOC 6.026 5.078 CLIM DYNAM 4.602 3.843 J CLIMATE 4.097 3.513 GEOPHYS RES LETT 3.792 3.505 TELLUS B 4.382 3.336 J GEOPHYS RES 3.021 3.303 AGR FOREST METEOROL 3.389 3.228 ATMOS ENVIRON 3.465 3.226 CLIMATIC CHANGE 3.385 3.016 Q J ROY METEOR SOC 2.907 2.977 CLIM PAST 3.509 2.821 DYNAM ATMOS OCEANS 1.565 2.674 J ATMOS SCI 2.555 2.60 INT J CLIMATOL 2.906 2.479 MON WEATHER REV 2.688 2.348 J HYDROMETEOROL 3.052 2.185 CLIM RES 1.994 2.11 TELLUS A 2.136 2.062 J APPL METEOROL CLIM 1.799 1.918 BOUND-LAY METEOROL 1.737 1.879 J ATMOS OCEAN TECH 2.255 1.86 THEOR APPL CLIMATOL 1.942 1.684 ATMOS RES 1.911 1.597 WEATHER FORECAST 2.1 1.448 WEATHER 1.11 ATMOS SCI LETT 1.932 1.433
6159 次阅读|1 个评论
药物化学杂志最新影响因子
热度 1 FuJunjie 2012-6-29 13:38
药物化学杂志最新影响因子
2011年: 下面是去年的: 个人最关心的几本杂志: ACS Med Chem Lett 和 MedChemComm 是最新的两本药物化学杂志,分别属于ACS和RSC数据库。前者果然很给力,一出来就3.355。后者略低,但前景很看好。
5108 次阅读|1 个评论
IF导向下的科研——也在6月29日说影响因子
热度 1 Chenjiazang 2012-6-29 12:30
影响因子是近年来很hot的词汇。从某种角度上说,关于论文的评价,从核心期刊,到SCI,再具体细化的IF以及引用率,不能不说是一个进步。不足的是,这种进步仅仅是外在的表现——也就是一切以外在的数据来判断。不过这种判断简单明了,很为一些人所用。 身处所谓的科研界,发表文章是很常见的事情。尽管我也不喜欢用IF说话,但是在新IF发布的时候,我还是有意的去瞄了几眼。自然也少不了我经常关注且认为比较好的杂志的IF值。好的是,我的文章刊登的杂志,IF稳中有增。自己研究相关领域的头牌杂志,IF也有些增长,但增幅很小。总的说来,化学类的科普性杂志,IF基本上稳定;电化学类的杂志,除了偏向纳米材料的,也是这个情形。IF飞快增长的基本上集中在纳米领域(生物可能也有,但是我不是这个学科,基本上无概念)。 稍稍经过分析发现,这些IF暴涨的杂志,多为新杂志,刊龄一般不大(多为小于20,有些小于5年),其论文多以短平快的发表模式,且以纳米材料“制备+形态+性能”类为集中;这些内容大多通过交叉交替等形式,扩展出很多的新材料新应用出来,形成了很多的文章。此外,刊登热门领域的综述也是这些刊物IF暴涨的因素,且很多杂志综述的比例很大,有甚者超过30%以上。 引文量大是造成IF增大的主要因素。很多杂志的文章中,不仅引文总量很大,且大部分的引文出现在前述部分,也就是所谓的浅度引用,比例高的达到80%以上。Introduction之后,基本上很少再见引文(包括Introduction出现过的引文)。形成了所谓的“虚引”。 IF主导化模式下,这些IF暴涨的杂志,这种状态还将继续。短期内,很多以纳米材料为主的杂志,IF倍增周期将进一步缩短。 在这种导向下,很多从事基础研究的人,会将他们的研究方向转到适合这些所谓高IF杂志领域。如果真的那样,基础研究状况就会更加糟糕。
5231 次阅读|2 个评论
Impact factor只能标定一本杂志有多火或多“热闹”
热度 2 duke01361 2012-6-28 18:31
一本杂志的Impact factor只能标定该本杂志的“红火”程度,或多“热闹”,与其中的“科学”的重要性关系不大。 发表在SCIENCE NATURE 等杂志上的文章很多就是 “热乎乎的狗屎”一坨! 科学圈子里有自己的行业杂志,这些杂志不是很火,但很被特定的科学共同体所认同,能够在这样的杂志上发表文章,交流的效率是最高的!这些杂志让一位科学家感到“体面”,尽管这些杂志要比SCIENCE、 NATURE 的火热程度相差甚远。
个人分类: My Ideas|3016 次阅读|3 个评论
麦肯炸鸡
热度 2 sdss 2012-6-25 13:21
前几天又看见一家麦肯炸鸡,呵呵:),这里的炸鸡肯定比麦当劳和肯德基的还香! 想起了曾经东北农业大学的某位年轻的学术“精英”,将自己的累累硕果挂在了互联网上,博主奉若神明般地仔细拜读,发现居然有篇文章发表在了 Nature and science ,真牛啊!顿时使我对该精英“景仰之情犹如滔滔江水连绵不绝又如黄河泛滥一发不可收拾”。
个人分类: 社会|3721 次阅读|3 个评论
2012年度SCI杂志影响因子即将发布
热度 1 msxue2004 2012-6-25 11:43
在国内科研界,除了关注各种项目、获奖之外,支撑科研项目和奖励的SCI论文影响因子是科研人员最关注的了。大家在过去,尤其是过去一年所发表的论文期刊的影响因子是涨了还是跌了,本周就将揭晓。据预测,今年的杂志影响因子要到 2012 年 6 月 28 日才公布出来。让我们一起期待,同时也恭祝大家关注的杂志影响因子能够高升!
5402 次阅读|1 个评论
2012年度SCI杂志影响因子早知道
热度 26 孙学军 2012-6-23 14:51
据说今年的杂志影响因子要到下周四, 2012 年 6 月 28 日才公布 出来,也许有人和我一样等得有点不太耐烦,那么正好趁这个机会自己根据数据预测一下 2011 年度的各杂志影响因子也是不错的游戏。作为端午节放假给自己的奖励。 预测方法 ,以 2009 年和 2010 年两年该杂志所有文献在 2011 年被引用的总次数为分子, 2009 年和 2010 年两年该杂志所有文献中论著和综述的文献数量为分母,简单计算其比值,取三位小数。 检索方法 :进入数据库,首先用年度检索词将 2009 年和 2010 年两年所有的文章检索出来(你会发现这两年的总文章数量为 2,439,637 ),然后根据出版物分类把所有的目标杂志选择出来。作为检索第一步。随后以上述检索数据为基础,分别选择目标杂志,进行引用分析,可以立刻获得 2009 年和 2010 年两年所有的文章在 2011 年被引用总次数,为分子。第二步,将第一步所有文献中论著和综述作为精选限定,可以立刻获得上述所有杂志中 2009 年和 2010 年两年该杂志所有文献中论著和综述的文献数量。(有兴趣的可以按照以下方法查看自己有兴趣的杂志的影响因子。) 从下属预测数据可以看出, CNS 的情况基本和往年类似。而其他一些杂志则出现一些波动,当然也不排除计算的不准确性,根据往年的经验,杂志的影响因子和数据库中的数据并不完全偶合。存在几乎 5-10% 左右的误差,也不了解任何这方面的解释。 Plos one 的预测数值比去年的 4.4 落后许多,这主要是 2010 年的文章数量增加太快, 2011 年的文章数量继续增加,估计最近几年的情况都不容乐观。 JOURNAL OF CEREBRAL BLOOD FLOW AND METABOLISM 竟然降低到 5 分以下,这虽然不是什么了不得的事情,不能说这个杂志就比 Stroke 差,但对某些中风研究的学者来说,仍有一些说不出的滋味在心头。 意外和意料 。前几年的影响因子神话之晶体学报 A ACTA CRYSTALLOGR A ,曾经创造出从不足 1 分直升到 55 分的影响因子神话和笑话, 2012 年该杂志回归到1 .6 。不过该杂志系列今年又会有一个新的神话 , 晶体学报 D ACTA CRYSTALLOGR D 。当然这次的喜剧效果没有原来的显著,不过也有很重要的研究价值,这次的模式仍是一篇文章支撑一个杂志引用次数 1/3 ,使该杂志影响因子几乎虚增一倍,摇身一变从 6 上升到 12 以上。从两年的引用排名可以看到, 2009 年晶体学报 D 的文章 Structure validation in chemical crystallography 依然排在第一名,引用次数为 4603 次。这一个数字几乎等于 CRITICAL CARE MEDICINE 杂志 2 年的引用次数。 ACTA CRYSTALLOGRAPHICA SECTION D-BIOLOGICAL CRYSTALLOGRAPHY 杂志 2009-2010 年度发表论著和综述共 310 篇,引用总次数为 4007 ,预测影响因子为 12.926 。当然和晶体学报 A 几乎达到天花板的影响因子无法比拟。不过去年的中国影响因子冠军 Journal of Molecular Cell Biology从 13.400自由裸体到6.8。主要原因是去年的文章是5篇,今天的文章数量达到33篇,应该是回归真实,明年应该降低到4分以下。 2012 年几种杂志影响因子预测表(孙学军) 杂志 总引用次数 文章 数量 预测影响因子 nature 62022 1728 35.892 science 53939 1759 30.665 cell 22365 679 32.938 PNAS 72461 7530 9.623 CRITICAL CARE MEDICINE 4666 772 6.044 plos one 43226 11127 3.885 JBC 37034 7907 4.684 brain 5253 569 9.232 stroke 6970 1230 5.667 brain res 5743 2179 2.636 neuroscience 6013 1820 3.304 JOURNAL OF CEREBRAL BLOOD FLOW AND METABOLISM 1849 384 4.815 ACTA CRYSTALLOGR D 4007 310 12.926 ACTA CRYSTALLOGR A 118 221 0.534 Cell res 201篇,次数1605次,7.985 Journal of Molecular Cell Biology 226 33 6.8 补记(6.28):从最新发布的影响因子看,我们预测的误差没有超过6%。 但有一个例外是 ACTA CRYSTALLOGR A把引用次数和文章数量弄反了, 结果把2预测成0.5。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44115 次阅读|38 个评论
令人失望的Science
热度 47 neilchau 2012-6-19 08:00
令人失望的 Science 为了避免某些人的闲话,本来不想再说为 Science 审稿的事了,但审完之后感觉有很多话又不吐不快。有些感想,说出来也许有助于大家更好地认识所谓顶级期刊的真面目;有些问题可能也是我们自己投稿时,常出现的。 首先想说, 传说中的 CNS 中的 S ( Science )跟其他学术杂志本质上没什么两样 。它的审稿人有时候可能只有两个(至少我接的那篇包括我只有两个审稿人)。以前听朋友说,号称环境领域最好的杂志 EST ( Environmental Science Technology )有 5 个审稿人,只要有一个审稿人拒稿,文章就会被拒。我就在想,那作为所有领域的顶级期刊 Science ,它的审稿人可能更多,审稿也会更加严格。所以当接受 Science 审稿邀请时,那可是怀着膜拜之情,抱着学习的目的去的,不过结果相当失望:当接手二审时,发现只有另外一个人的审稿意见,有些问题还没问到点子上(可能只是个大同行)。 关于主编对审稿意见的最终决定, Science 的做法也让人失望,甚至还不如 JMS ( Journal of Membrane Science )。为 JMS 审稿时,主编还会把对稿件的最终宣判结果给审稿人的邮箱里都发一份,这样一个审稿人可以看到其他审稿人的意见,以及编辑对文章的宣判结果。而为 Science 审完稿后,除了系统自动发了一份感谢信之外,后面的事情一概不知。就像你 Lend someone a hand (给人帮忙)之后,被帮助的人是否用了你的 hand ,你的 hand 是起了正作用还是副作用,帮忙的人一概不知。个人感觉,这对义务帮忙的人来说是一种不尊重的行为。 以上只是自己审稿过程中遇到的两种截然不同的做法,不知道其他杂志是哪种情况? 其次, Science 是美国人办的期刊,在接收或拒稿的决定上会不会有偏袒美国人的成分 ?自己详细列出了 13 条审稿意见(足足两页),给了个大修改;另外一个审稿人给了 7 条审稿意见后,直接拒稿。面对这样的结果,一般的杂志主编可能都会做出拒稿或重投的决定;而 Science 杂志居然给个修改后二审,很难说没有偏袒的成分。 再说说个人审稿的原则。说实话,自己没有审过太多稿子,所以不知道太多的审稿潜规则,也没有太多的审稿经验。个人认为: 审稿,本质上就是审稿人提问题,投稿人接受挑战的过程(跟论文答辩类似),通过发现的问题,最终目的是让作者把稿件的质量提升上去(哪怕文章将来投了其他杂志)。审稿人提出的问题多了,文章发表后读者的问题自然就少了。 至于文章的正面意见,审稿意见里说上一两句就可以了,除非观点或方法确实非常新颖,让人看后有一拍脑门的冲动。 作为审稿的新手来说,态度一般都比较认真、严谨。自己的做法是,认真阅读稿件,包括作者引用的部分文献,客观地找出自己能发现的所有问题(大牛们可能只挑核心问题提)。一认真就发现了些有趣的现象:( 1 ) 胡乱引用参考文献 。这个现象在很多已发表过的文章中都非常普遍,所以审稿时自己也懒得一一指出,除非特别明显的错误引用;( 2 ) 文章结果报喜不报忧 。这种现象在整个学术界也非常普遍,跟新老板说起这事,他还开玩笑地说:“我们不都是这样吗?” 最后站在审稿人的角度说说给投稿人的建议: (1) 天下可能没有哪种方法是完美的,所以不要把自己的方法或结果吹得天花乱坠,让人听起来完美无瑕。那样很容易引起审稿人的质疑,甚至反感 。虽然没必要强调自己方法的不足,但在讨论部分,稍稍提下过程中出现的主要问题,就可以轻松化解审稿人的质疑。如果试图掩盖实验过程中出现的重大问题(文章中只字不提),稿件到了大同行手里可能安然无恙(不容易被发现),但到了小同行手里,让审稿人提出来了,难免会留下不诚实的坏印象。 (2) 回复审稿意见时,不要一味跟审稿人辩论或解释,而要充分借助审稿人的合理意见,使自己的文章让更广泛的读者易于理解和接受。 这次遇到的审稿回复很让人反感,审稿人的所有意见都被作者或驳回或解释(诡辩?)。有些与文章非常相关的重要细节,被审稿人问到后,作者在回复中都给审稿人解释了,但在原文中却没有任何改动,留下了很坏的印象。要知道,任何一篇文章的读者都不仅仅是审稿人,更是其他相关研究人员。所以, 面对审稿人的意见,不仅要逐条回复,更要在文章中做出必要的改动或补充(除非审稿人的意见确实与文章的主题内容不相关) 。 (3) 细节问题: (a) 文章要标上页码和行数,便于审稿人给出意见 。不然让审稿人数数第几页第几行有问题,再写审稿意见,太浪费时间;或者审稿人也干脆稀里糊涂地提问题,投稿人自己也不知道说的在什么地方。 (b) 返回的文章中修改过的地方,一定要 Highlight 一下 。否则让审稿人再找半天,看你哪里修改了哪里没修改,浪费时间;有些审稿人如果懒得仔细看,直接给个拒稿说你没修改,多冤枉呀。这两个细节问题,相信一般人都不会出现;一旦出现了,虽然不是致命的问题,但却给审稿人带来了麻烦,进而可能给自己带来麻烦。
个人分类: 科研共享|40445 次阅读|92 个评论
杂志缩写名全名互查
热度 3 plgongcat 2012-6-18 15:50
在PubMed数据库中搜索。Entrez PubMed数据库中有个“ Journals ”的子数据库,可以通过杂志缩写查询杂志全名,反之亦然。当然,前提是改杂志必须已被Medline收录。地址是: http://www.ncbi.nlm.nih.gov/nlmcatalog/journals/ 例如: 输入 physical review letters ------ Search 选择搜索到的合适的结果, 你会得到下面信息 Author(s): American Physical Society. NLM Title Abbreviation: Phys Rev Lett ISO Abbreviation: Phys. Rev. Lett. Title(s): Physical review letters . Publication Start Year: 1958
个人分类: 科研|77528 次阅读|3 个评论
国际杂志的审稿专家真认真
热度 4 hmaoi 2012-6-13 20:10
今天一早,打开邮箱一看,一篇论文的审稿意见来了,其中一审建议小修改,另一审建议中修改,虽然不是大修改,但两审的审稿意见加起来竟也有5页之多,这还算少的,我曾经收到过8页审稿意见的。从大的问题(major comments)到小的问题(minor changes),全面周到,而且指出的问题很多都是关键问题,认真根据他们的意见修改,会使论文得到很大的改进。尤其令我佩服的是审稿人连一个标点符号的错误都不放过。从他们审稿的认真程度不难想象出他们平时的工作也一定是很认真的。国内杂志的评审专家是否也能学一学国际杂志的评审专家,改进一下他们的审稿工作质量呢?
2005 次阅读|8 个评论
用自己的钱养外国的‘娃’,还被‘娃’儿打
热度 82 lin602 2012-6-12 11:11
昨天一同事在我办公室聊天,其中说到一句,中国人用自己的钱做科研,稍好点的研究结果都投到‘外国的SCI杂志’上去了。 什么结果? 这些研究结果因为是发表在别国杂志上,要想买这些杂志的数据库很贵的,不要说普通企业与普通单位买不起,中国的许多大学都买不起(我们学校就没有美国化学会的杂志数据库,有CA与SCI库),现在连哈佛、斯坦福大学都嫌贵。 中国的纳税人花钱让中国人做研究,中国的企业,普通单位的研究人员都不能够看到,不能从中受益,不能用这些研究成果来提升自己的技术水平,让自己的产品在国际市场上提升竞争力,这是什么事? 中国普通的研究人员,特别是中小企业的工作人员,看中文问题不大,看英文就不太方便,看日文、德文、俄文、法文那就是天书了。即使上过大学的,看英文也未必那么顺畅,看日文、德文的人更少。网上广大同仁们,特别是年轻人,不要用自己目前读博士、硕士英文比较好能够熟练看英文文献来要求许多企业中的‘民科’研究人员,许多老板做配方,他们都是摸着石头过河做的,中国的企业研究情况我是非常了解的,因为我跑过许多许多企业,开会与许多技术人员聊过天。 中国的期刊杂志在中国人自己看不起自己的情况下,被外国SCI期刊挤到了边缘上,甚至被打入冷宫。一个又一个杂志被踢出EI及SCI数据库,结果中国人更不认这些杂志了。 可以这样说,中国人发表在国外杂志上的研究成果,中国人真正能够得到实惠的人占的比例只有实际需要人的几分之一甚至更少。 可能会有人说,不写成英文不好融入国际社会呀,不好与国际同行交流呀。你说的是对的,但我们就没有更好办法来解决这个问题吗? 一定要办好我们自己部分杂志,将国内期刊中‘败类编辑’‘人情编辑’请出这个队伍,用院士甚至著名学者作为期刊的主编,实行个人负责制,用他们的个人名誉来保证‘期刊的廉洁’,将发表论文中的腐败与人情消失。鼓励甚至‘法定’国内好杂志在评职称与科技成果评价中的作用与地位,用大中文、详细英文摘要或大英文、详细中文摘要来写文章,让中国人外国人都能够看懂。 将在国外发表的文章能不能在国内数据库上进行‘复制’?让中国人能够享受。有人说国外杂志不会同意呀,那就看我们自己的态度甚至努力了,也可以以其他形式出现,写大综述,研究进展等形式呀。 即使不能够完全实现,能够解决部分也行呀。 中国人用自己的钱在养外国的‘娃’,这些‘娃’还看不起自己的‘娘’。 中国人往往是被中国人自己打败的。 我们能够为此做些什么?我们科学网上的名人们能不能在各种场合上发出我们的呼吁?所有科学网上的同仁们能不能在各种媒体、各种会议、各个论坛、各个闲谈上,有意识地表达与呼吁? 什么叫爱国?
12505 次阅读|130 个评论
《科学 Science)》和《自然 Nature》属于科普杂志
热度 2 xupeiyang 2012-6-6 10:04
有人对《科学》与英国的《自然》周刊,如此权威的学术杂志列入科普杂志感到奇怪。其实,《科学》和《自然》杂志一样都属于综合性科学杂志,它的科学新闻报道、综述、分析、书评等部分,都是权威的科普资料。
个人分类: 科普知识|5980 次阅读|2 个评论
美国五大科普杂志
热度 1 xupeiyang 2012-6-6 09:42
   《科学》(Science)周刊   该杂志于1880年在爱迪生的资助下由一名纽约记者创办,几经周 折于1894年转卖给美国最大的科学团体美国科学促进会。可能会有人 对我把《科学》这份与英国的《自然》周刊齐名的权威学术杂志也列 入科普杂志感到奇怪。其实,《科学》和《自然》杂志一样都属于综 合性科学杂志,它的科学新闻报道、综述、分析、书评等部分,都是 权威的科普资料。《科学》杂志也供一般读者阅读,他们基本上也就 是阅读科普方面的内容。发行量为十五万多份(1999年上半年的统计, 下同),但因为往往是由团体(比如实验室)订阅,多人传看,实际 读者数在五十万以上。 《科学美国人》(Scientific American)月刊   这份由科学美国人公司主办、创刊于1845年的老牌杂志,是美国 可能也是世界上最为权威、质量最高的科普杂志。它的所有科普文章 均由那个领域的学术权威撰写,科学家也将被《科学美国人》邀请撰 文视为一种荣誉。它面向的是文化程度较高(大学程度以上)的一般 读者,发行量近七十万份。 《美国科学家》(AmericanScientist)双月刊   该杂志于1912年由美国科学研究会(SigmaXi,一个以优秀科学家、 工程师为会员的荣誉社团)创办,也是一份权威的、高质量的科普杂 志,文章也由专家撰写。但是它面向的读者是科学家,所以内容并不 通俗,程度较深,有相当的专业难度。发行量只有九万多份。   《发现》(Discover)月刊   这是由迪斯尼公司主办的杂志,1980年才创刊,面向的是广大不 同文化程度的普通读者,侧重最新的科技成果,大都由专业作家、记 者撰写,较为通俗,但深度不够,也不具有权威性。是典型的通俗科 普杂志,发行量为一百二十多万份。 《国家地理》(NationalGeographic)月刊   这是著名的老牌杂志,由美国国家地理学会在1888年创办。也是 美国发行最多的杂志之一,发行量达八百六十多万份。以精美的照片 闻名,但内容限于地理、地质、考古、生态等方面,以介绍风土人情 为主
个人分类: 科普知识|15317 次阅读|2 个评论
[转载]《科学》杂志评出八大宇宙未解之谜
liyibo666 2012-6-4 20:00
《科学》杂志评出八大宇宙未解之谜 大多数科学家认为,约有四分之三的宇宙正在以暗物质和暗能量的形式消失,而这两者目前都没被直接观察到。上图是基于猜测而绘制出的暗物质3D影像。 据英国《每日邮报》6月2日报道,美国《科学》杂志日前选出了 八大宇宙未解之谜 ,科学家们承认,其中一些“可能永远也无法找到答案”。 这八大未解之谜涵盖范围很广,从未被鉴定过的神秘暗物质到恒星爆炸的真相。根据享誉世界的《科学》杂志的表述,这八大宇宙未解之谜都是由顶尖的科学家从他们所钻研的领域中归纳出来的,科学家们甚至还分别为自己所提的谜团撰写了论文进行阐述。 德国马克斯·普朗克研究院的天体物理学家希蒙·怀特表示:“部分谜题的产生是因为我们还没找到解决它们的线索。”来自《科学》杂志的罗伯特·孔茨称:“通过天文观测,每个未解之谜都有可能最终得到解决。” 然而,另外一些科学精英认为,其中一些谜题不太可能会被解开。其中,最大的谜题就是关于暗物质,科学家们坦言,这个谜团可能永远也无法解开。 《科学》杂志盘点的八大宇宙未解之谜分别是: 1、暗能量,构成现存宇宙的73%但从未被观察到或测量过。暗能量的存在是“应需而生”的,它能平衡关于宇宙的数学公式,但可能永远不会被观测到; 2、暗物质,与暗能量紧密相关,被描述为将宇宙万物粘合在一起的“胶水”。为《科学》杂志撰写相关论文的阿德里安·丘认为,与暗能量不同,科学家们很可能有朝一日能切实观测到这种物质; 3、重子哪里去了?重子是一种能构成特殊物质的颗粒,但出于某些原因,当研究人员把暗能量、暗物质相加并把其它归于重子时,研究者所得的结果竟不是100%; 4、为什么恒星会爆炸?人们已经对有关恒星形成以及太阳系形成的许多过程有了初步认知,但科学家们承认,他们仍不能完全理解当一个恒星爆炸时其内部情况到底是怎样的,只知道爆炸后会形成超新星; 5、是什么使宇宙再电离?自宇宙大爆炸后数十万年,电子被从原子上剥离,但目前尚不知这是为什么; 6、各种能量充沛的宇宙射线的源头是什么?尽管地球的大气层能帮助我们抵挡住大多数宇宙射线,但我们每天仍会受到这些射线的“轰击”,科学家们至今无法就这些射线的源头达成共识; 7、为什么我们的太阳系如此独特?我们所在的太阳系是按照逻辑逐步形成的,还是误打误撞罢了?没人真正知晓。 8、为什么日冕那么热?专研太阳的科学家们始终想不明白。日冕是太阳的最外层部分,但其温度之高仍超乎想象。距离我们最近的这颗恒星所拥有的这层奇怪“分层”仍旧是个谜。
351 次阅读|0 个评论
nature系列杂志,没有一个是垃圾杂志
热度 2 xupeiyang 2012-6-4 11:20
请你打开看看,哪个是属于垃圾杂志? Nature Communications Country : United Kingdom Subject Area : Biochemistry, Genetics and Molecular Biology | Chemistry | Physics and Astronomy Subject Category : Biochemistry, Genetics and Molecular Biology (miscellaneous) , Chemistry (miscellaneous) , Physics and Astronomy (miscellaneous) Publisher : Nature Publishing Group . Publication type : Journals. ISSN : 20411723 Coverage: 2010-2011 H Index : 9 1. Nature . United Kingdom. Nature Publishing Group. 2. Nature Genetics . United Kingdom. Nature Publishing Group. 3. Nature Medicine . United Kingdom. Nature Publishing Group. 4. EMBO Journal . United Kingdom. Nature Publishing Group. 5. Nature Biotechnology . United Kingdom. Nature Publishing Group. 6. Nature Neuroscience . United Kingdom. Nature Publishing Group. 7. Nature Reviews Molecular Cell Biology . United Kingdom. Nature Publishing Group. 8. Nature Immunology . United Kingdom. Nature Publishing Group. 9. Nature Cell Biology . United Kingdom. Nature Publishing Group. 10. Nature Reviews Cancer . United Kingdom. Nature Publishing Group. 11. Oncogene . United Kingdom. Nature Publishing Group. 12. Nature Reviews Neuroscience . United Kingdom. Nature Publishing Group. 13. Nature Reviews Immunology . United Kingdom. Nature Publishing Group. 14. Nature Materials . United Kingdom. Nature Publishing Group. 15. Nature Reviews Genetics . United Kingdom. Nature Publishing Group. 16. Nature Structural and Molecular Biology . United Kingdom. Nature Publishing Group. 17. Nature Reviews Drug Discovery . United Kingdom. Nature Publishing Group. 18. British Journal of Cancer . United Kingdom. Nature Publishing Group. 19. Neuropsychopharmacology . United Kingdom. Nature Publishing Group. 20. British Journal of Pharmacology . United Kingdom. Nature Publishing Group. 21. Cell Death and Differentiation . United Kingdom. Nature Publishing Group. 22.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Obesity . United Kingdom. Nature Publishing Group. 23. Molecular Psychiatry . United Kingdom. Nature Publishing Group. 24. Gene Therapy . United Kingdom. Nature Publishing Group. 25. Journal of Investigative Dermatology . United Kingdom. Nature Publishing Group. 26. Nature Reviews Microbiology . United Kingdom. Nature Publishing Group. 27. Clinical Pharmacology and Therapeutics . United Kingdom. Nature Publishing Group. 28. Leukemia . United Kingdom. Nature Publishing Group. 29. Laboratory Investigation . United Kingdom. Nature Publishing Group. 30. EMBO Reports . United Kingdom. Nature Publishing Group. 31. Nature Methods . United Kingdom. Nature Publishing Group. 32. Molecular Therapy . United Kingdom. Nature Publishing Group. 33. European Journal of Clinical Nutrition . United Kingdom. Nature Publishing Group. 34. Nature Nanotechnology . United Kingdom. Nature Publishing Group. 35. American Journal of Hypertension . United Kingdom. Nature Publishing Group. 36. Bone Marrow Transplantation . United Kingdom. Nature Publishing Group. 37. Modern Pathology . United Kingdom. Nature Publishing Group. 38. Nature Physics . United Kingdom. Nature Publishing Group. 39. Nature Chemical Biology . United Kingdom. Nature Publishing Group. 40. Heredity . United Kingdom. Nature Publishing Group. 41. Nature Protocols . United Kingdom. Nature Publishing Group. 42. Genes and Immunity . United Kingdom. Nature Publishing Group. 43. Journal of Human Hypertension . United Kingdom. Nature Publishing Group. 44. Spinal Cord . United Kingdom. Nature Publishing Group. 45. Cancer Gene Therapy . United Kingdom. Nature Publishing Group. 46.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Impotence Research . United Kingdom. Nature Publishing Group. 47. Eye . United Kingdom. Nature Publishing Group. 48. Molecular Systems Biology . United Kingdom. Nature Publishing Group. 49. Journal of Exposure Science and Environmental Epidemiology . United Kingdom. Nature Publishing Group. 50. Pharmacogenomics Journal . United Kingdom. Nature Publishing Group. 51. Nature Reviews Clinical Oncology . United Kingdom. Nature Publishing Group. 52. British Dental Journal . United Kingdom. Nature Publishing Group. 53. Journal of Perinatology . United Kingdom. Nature Publishing Group. 54. Nature Geoscience . United Kingdom. Nature Publishing Group. 55. Nature Reviews Cardiology . United Kingdom. Nature Publishing Group. 56. Nature Reviews Neurology . United Kingdom. Nature Publishing Group. 57. Nature reviews. Rheumatology . United Kingdom. Nature Publishing Group. 58. Nature Reviews Gastroenterology and Hepatology . United Kingdom. Nature Publishing Group. 59. Nature Chemistry . United Kingdom. Nature Publishing Group. 60. ISME Journal . United Kingdom. Nature Publishing Group. 61. Prostate Cancer and Prostatic Diseases . United Kingdom. Nature Publishing Group. 62. Cellular and Molecular Immunology . United Kingdom. Nature Publishing Group. 63. Nature Reviews Nephrologyy . United Kingdom. Nature Publishing Group. 64. Nature Reviews Urology . United Kingdom. Nature Publishing Group. 65. Mucosal Immunology . United Kingdom. Nature Publishing Group. 66. Nature Reviews Endocrinology . United Kingdom. Nature Publishing Group. 67. Lab Animal . United Kingdom. Nature Publishing Group. 68. Nature Communications . United Kingdom. Nature Publishing Group. 69. Evidence-Based Dentistry . United Kingdom. Nature Publishing Group. http://www.scimagojr.com/journalsearch.php?q=Nature%20Publishing%20Grouptip=pub 自然出版集团对饶毅教授近日在科学网所发布的言论深表遗憾?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388372do=blogid=578579
个人分类: 科技评价|7340 次阅读|2 个评论
中文文献中也有不错的文章
skylark1981 2012-6-1 23:30
我经常看中文期刊的文章。早期我看这些杂志,是因为我看不懂英文。现在我看,是因为我发现很多中文期刊中确实有一些不错的文章。当然中文期刊上的大部分文章其实都是模仿,只能当做一些简单的练习。但是也有少数文章其实思想非常好,比如我在“中国物理”上看到一篇关于自旋轨道耦合+proximity effect的文章,这是一个很重要的研究方向,他们的结果也比较有趣。2年以后,Phys. Rev. B发表了一个类似的讨论。这样的例子有很多。 但是中文期刊上的文章有几个显著的问题,我总结如下。第一,对背景的东西了解很不全面,很多人完全是模仿一些英文文献翻译过来的,所以对重点问题理解得很不充分; 第二,对他们的结果的意义讨论不足。高水平的文章,尤其是物理类的文章,需要你把它的意义阐述非常清楚,而不是简单地present一个结果。我敢保证,如果这些文章在写法上做一些修改,突出他们结果的意义,这些文章是完全可以在国际上高水平杂志上发表的。 有趣的是,我现在的一些想法都是从这些中文文章里面获得的。写这个博客,是希望国内的很多人可以在自己写作上下一点功夫,努力提高自己组织材料的能力以及英文写作的能力。如此,则很多文章完全可以进入更高水平的杂志发表。我也将很乐意和任何人讨论如何写高水平的文章。
3264 次阅读|0 个评论
家里蹲大学数学杂志申明
热度 3 zjzhang 2012-5-30 12:20
1. 第1期---第100期完全免费, 您可以到 下载, 一共有 12 个网页, 只有第一个页面看不到. 2. 从第100期开始, 杂志将发布在 上, 回复后即可见, 并免费下载. 3. 此杂志仅能用于个人学习之用, 不可用于任何商业用途. 未经允许, 不等转载. 4. 杂志的全部列表请参见 , 已出版 113 期.
718 次阅读|5 个评论
投稿信:推销你的稿件
liwenbianji 2012-5-29 09:52
出版空间以及编辑关注度的竞争异常激烈。将原稿投送给杂志编辑,附上一封信“原稿请见附件”是远远不够的。投稿信是你与拟投杂志直接交流的机会。除了写明你的研究与众不同外,还应直接向总编辑说明为什么你的发现很重要及其应该在此杂志上发表的理由。 投 稿信应含有几个重要内容。具体内容可通过www.liwenbianji.cn/coverletter 链接下载。大家可根据批注中的建议起草你自己的投稿信,选择提出的句子类型替代括号中的句子。投稿信的格式几乎适用于所有投稿;当然,某些类别的论文需要 加入额外的内容。例如,关于临床试验数据的存储信息通常需要附上一份临床试验报告,提供你的序列数据进入公共数据库的信息。 查阅目标杂志 的《稿约》是每篇稿件的既定程序,其中很可能含有投稿信必须写入的内容。另外一个信息来源是杂志的投稿网页。尽管以下列出的内容以及关于“Edanz投稿 信模版”中描述的内容不一定完全都是这些目标杂志所要求的,但所有这些都是投稿信中必不可少的,因为这样做可引起编辑对你的关注。以下方法适用于投稿信的 撰写: • 一些杂志根据其刊出文章领域的不同进行编辑分工,你可以根据不同的领域,有时也可根据编辑的专业背景选择最合适的编辑。直接称呼收信编辑,如:“Dear Dr. Smith”。如果不能找到合适的编辑,可将投稿信写给总编辑。 • 信的开头应写出文章题目,希望文章在杂志的哪一个栏目或作为哪一个文章类别发表,以及投稿杂志的名称。 • 之后简单叙述研究背景与理论基础,说明研究目的以及开展的工作。然后简单描述研究成果。 • 接下来的段落很重要。你需要向研究界解释你的发现的意义,特别是对杂志读者的意义。如果你不能解释为什么该杂志读者会对你的发现感兴趣,你需要选择另一家 更合适的刊物,因为编辑只将他们认为会引起读者兴趣的文章送同行评议。研究一下你准备投稿杂志的“目标与刊出范围”会对你有帮助。 • 投稿信的最后一段应包含杂志所要求的声明或说明。这些通常包括关于利益冲突、基金资助与资助来源的声明,以及所有作者已阅读过并同意文章的内容以及未一稿多投的声明。每个作者的作者资格确认也是需要的。 • 最后,留下详细的通讯方式以及礼貌的结束语。 示例: 英文原文 The cover letter: your sales pitch Competition for publication space and for editors’ attention is now very high, and it is no longer sufficient to send a manuscript to a journal editor along with a letter saying little more than “please find my manuscript attached”. The cover letter is your opportunity to directly address the editor of your target journal. It can be used to set your study apart from others and directly explain to the editor why your findings are important and why they should be published in their journal. There are a number of important components of a cover letter, all of which should be included. These components are described in detail in Edanz Cover Letter Template, which is shown on the following page and can be downloaded from: www.liwenbianji.cn/coverletter. This template can be used to develop your own cover letters by following the suggestions in the comments and replacing the bracketed sentences with the types of sentences explained. The format of this letter is applicable for most if not all submissions, although additional sections may be required for some types of paper; for example, information about deposition of clinical trial data would most likely need to accompany a report of a clinical trial, and information about the deposition of sequence data into public databases would possibly need to be provided where such data has been obtained. As always, the target journal’s instructions to authors should be consulted; these will most likely outline the information that absolutely must be included in the cover letter. Another source of this information is the journal’s submission webpages. Although not all of the components listed below and described in the cover letter template will be described as required on the target journal’s webpages, all should be included in your letter, because to do so will increase your chances of grabbing the editor’s attention. The following principles apply to cover letter development: • Some journals have different editors for the different areas of research the journal covers and you can choose the most appropriate one based on area and occasionally also editor profiles. Address your letter personally to the appropriate editor, e.g., “Dear Dr. Smith”. If one cannot be readily identified, address your letter to the editor-in-chief. • Begin by providing the title of your manuscript, the section/publication type you would like to see it published as, and the name of the journal you are submitting it to. • You then need to provide a very brief background and rationale for your study, explaining why you did what you did. This can be followed by a brief description of the results. • The following paragraph is very important. You will need to explain the significance of your findings to the research community, and specifically to the readers of your target journal. If you find it difficult to explain why the readers of that journal would be interested in your findings, then you may need to select a more appropriate journal. Editors will only send papers to review that they think will be of interest to their readers. Studying the ‘aims and scope’ of your chosen journal might help with this. • The last paragraph of the letter should contain any statements or declarations required by the target journal. These usually include declarations of any conflicts of interest, grant support or other sources of funding, a statement that all authors have read and approved the manuscript and a statement that the same manuscript has not been submitted elsewhere. Confirmation of each author’s qualification for authorship may also be required. • Finally, include details for correspondence and a polite farewell. Example: Dr Daniel McGowan 分子神经学博士 理文编辑学术总监
5012 次阅读|0 个评论
有多少人知道1公顷等于多少亩?
热度 4 anan 2012-5-28 10:50
就在昨天参加的一个重要考试中,题目中的面积单位均使用了公顷,而平时复习教材上的均为平方米,这下好多人都懵了,包括我在内也只完成了一半,没法计算最后结果,以前学过的,不用早忘了,看来这些基本知识平时还要多多关注啊! 1公顷为1万平方米,1标准亩为666.66666平方米,因此1公顷为15标准亩。这是国家计量使用的数字,也就是公开发表的报纸、杂志上使用的单位。
个人分类: 工作学习|57217 次阅读|6 个评论
中国没有出名期刊,是中国人自己没有股‘气’
热度 7 lin602 2012-5-27 21:59
中国科研人员每年发表不少文章,但象样一点的论文大部分投国外期刊去了,因为中国期刊的影响力不够,收录影响因子小。 中国就不能办几个影响力大点的期刊?假如按学科来说,每个一级学科就不能办一到二个好点的杂志?或者全国就不能够办三、四个好点杂志,相当于全世界排名前一百甚至前几十的水平? 我认为,如果全国好点的论文中一部分,再从国外吸引点好论文,办几个好期刊是肯定没有问题的。 会有人说,国外人看不懂中文呀,其实,中国期刊也可以大中文小英文发表呀,英文写个详细大摘要附在中文文章后,数据图表都是全的,国外人都能够看懂的。或者部分文章就以英文发表,搞这个领域的国人一般是能够看懂的。 问题出在那里,中国人首先自己看不起自己,看不起自己的科研,看不起自己的杂志,特别是领导部门。我们的大学也看不起中文文章,也没有出主意办个好的期刊,只是一味唯国外洋文论文为准。 我们的期刊编辑部也不争气,不能够实事不是地客观地进行文章的选择,人情关系将不好的文章录用,降低期刊的质量。君不见,许多原来EI收到的中国期刊,都被踢了出来。 唉!
3397 次阅读|19 个评论
.得到学术期刊要求的高质量图片
fish2012 2012-5-21 20:45
在2005年,《美国放射杂志》(AJR)登载了一篇文章,教人如何使用微软的MS Powerpoint(PPT)做学术杂志通常要求的高质量图像。【1】(AJR影响因子大约为3,算是不错的学术杂志)该文其实没有把相关技术问题讲透,也没有涉及很多人可能需要的实用技巧,此文在其基础上进行扩充更新。 一、PPT设置 Yam所讲内容,不出微软针对相关问题的讨论,【2】首先让我复述其细节。 任务是为自己向学术杂志投稿提供印刷图片,一般学术杂志都要求高质量(高像素)的图片,彩照要300DPI(Dots per Inch,每英寸像点),而黑白要600DPI。 如果你用照相机摄相,一般200万像素采用200万的设置,你拍出来的照片就是300DPI,可以达到要求。 Yam所介绍的,就是利用PPT,把幻灯片(Slides)直接存为杂志要求的图片形式(一般要求TIFF或者BMP非压缩性的格式)。PPT做成的幻灯片可以直接编辑,比如在图片上插入说明以及符号等,十分方便。 如果你直接将幻灯片存储为图片(在文件菜单下选择另存功能),你会发现其图片的分辨度(Resolution)只有96DPI,远达不到杂志所要求的分辨度。这是因为PPT的默认设置只有96DPI,你需要修改设置。不知道为什么,微软并不把修改这一必要设置的方式放在心上,因此,你需要进行一项危险的操作,修改注册表。如果你从未进行过注册表操作,就当记住修改注册表如果不适当,会让程序甚至操作系统失去控制,一定严格按下面提及的方式操作。 在微软视窗下,点开始==运行,然后键入:regedit,按回车。你需要浏览到HKCU\Software\Office\(版本号)\PowerPoint\Options,然后新建DWORD value,键名ExportBitmapResolution,键值为300(选择十位数制Decimal,如果选16位制Heximal,则为12c。修改后关闭注册表编辑器,你就可以使用PPT做杂志要求的图像了。 上述操作对于一般要求够用,然而,如果你投稿次数多了,还会有不够用的场景,比如杂志要求比300DPI更高的图像呢?或者你的图像高或者宽超过10英寸,你用PPT产生的图像就达不到300DPI这个最低要求。 二、像素与分辨度(Pixel Resolution) 我们先复习关于分辨度的一个基本概念,那就是像素。分辨度是指同一单位面积上的像素多少(密度),换言之,分辨度=像素量/(高度|宽度)。实际上PPT的限制在像素上,在高或者宽径上,PPT都最多能产生3072个像素,用它除以10英寸,就是307DPI。在我如上述设置输出分辨度为600DPI时,我只要使用高与宽均不能超出5英寸的幻灯片,就可以产生600DPI的图像,因为总像素在一个径向上不超过3072。如果我把高或者宽设置为20英寸,那么我能得到的最大分辨度只有150DPI,尽管我设置输出分辨度为600DPI。 当PPT输出图像时,它是PPT产生的新图像,而不是PPT本身存储的图像。假设你有一个高清图像,原分辨度在600DPI,你把它做成了幻灯。现在你需要高清图像,你是否可以用上面的办法直接产生一张幻灯图片,拥有300DPI呢?很大程度上是不会的。你的图像本身可能只有96DPI,虽然从技术角度生成的图片是300DPI,但这是PPT在原有的96个DPI乘上宽度与高度得到的像素基础上扩充的结果,PPT在这些像素中插入过渡性像素,或者重复邻近像素,图像失真,清晰度大减。 在这里我们需要理解为什么学术杂志要求高分辨度的图片。在电脑上,我们的显示器功能比打印机强大,由于打印机使用CMYK混色方式,其结果是图片远不如基于RBC混色方式的显示屏清晰,在显示器上,分辨度为96DPI看上去就不错了,这是为什么微软替咱们选择96DPI作为默认图片保存分辨度的原因。但这一分辨度用于CMYK就差了,产生的图片清晰度很低。 如果你使用PPT2003,那么检查工具(Tools)(在2007及2010则在文件菜单下)==选项(Options)==高级(Advanced)==图像大小与质量(Image Size and Quality)==默认(96DPI)。你可以改变默认大小,最大为220DPI。如果你一点也不担心文件大小,可以考虑选择“不压缩文件中的图像”(Do not compress images in file),然后PPT存储时会存储原图像文件,否则,会按照这里的设定压缩图像。 存储在PPT(或者其它办公软件比如Word,Excel等)的图片如果没有选择“不压缩文件中的图像”,本身都只有被缩后的DPI,如果你没有修改默认设置,则只有96DPI。尽管96DPI也能重新生成300DPI的图片,但清晰度已经大大下降。换句话说,即使你没有高分辨度的图片,也能产生不清晰的高分辨度图片,无非是在现有像素的基础上进行简单的扩充,某种程度上算是欺骗,如果效果太明显,会被编辑拒收,对发稿产生不良影响。 如果你要用PPT进行图片的编辑投稿,我建议选择“不压缩文件中的图像”,或者在产生相应图片时临时加载原始图片。原始图片在内存中进行操作时,会保留原有分辨度。一旦保存到文件,就会降低分辨度。 三、高分辨度的诀窍 事实上Excel本身就是一个做各种图表的非常优秀的软件,其效果往往优于统计软件,在不少发表文章中就会直接用到Excel做的图。那么我们如何取得这些图的高清度晰图形文件呢?如果我们用PPT做一张幻灯图,希望把它用于发表文章中,却不受3072个像素的限制,我们有什么办法呢? 如果你用Excel作图,在Excel中有一个输出图像文件的命令,但这个命令却需要用VBA来调用。大多数人不懂VBA,可以在网上搜索,有热心玩家提供的Addin,通过宏的方式把这个功能提供给你。但我建议你不必理会那一方式。从Excel中直接输出文件分辨度极低,低到那一方式毫无用处。 你输出高分辨度的选择是通过Word转存。在记录图形的方式上,除了逐点记录像素,就是矢量图,矢量图的特点就是用线性关系描述图形,那正好是由数据在Excel中产生图形的根本,因此,矢量图是我们这一操作的基础。矢量图由于是线性关系,它在放大缩小时不失真,可以做非常清晰的图形。在Excel中拷贝图形,然后在Word中用矢量图粘贴出来(特殊粘贴,Paste Special,选择Windowns Metafile,或者Advanced Metafile,我倾向于用后者,它是前者的扩充,更具灵活性)。 Word中的矢量图会给予用户另存为图形文件的选项,可以存储为多种图形方式,一般选择学术杂志需要的TIFF格式。此时你在文件浏览器(Winders Explorer)中可以查看文件属性,显示文件分辨度为96DPI。读者不免大叫,哇,千辛万苦做了个低分辨度文件,而事实上我选择用PPT来完成这一操作,显示的文件是150DPI。PPT转换的图形文件分辨度更高?不,我们前面述及,决定分辨度的是图形大小与像素,像素的多少才是最终决定性因素。在PPT中有3072个像素的限制,而Word没有——不是Word本身没有,而是我没有发现出来。 在Word中转存之后,我们需要用图形操作文件来重新定义图形大小,Word给你96DPI的文件,但这个文件的像素却是极多,可以多到远远超过3072,让你产生10英寸的600乃至于1000DPI的高分辨度文件。比如使用PhotoShop,重新设置图形大小时,去掉重新采样(Resample)这个选项,就会把相同的像素,排在你重设的图形大小了,减小图形,则分辨度大增。这一方法适用于你用PPT作图,你可以把整个幻灯拷贝(在幻灯片窗口执行拷贝操作),然后在Word中特殊粘贴为矢量图即可。一张标准的幻灯片(10X7.5英寸)可以存储为6000X4500像素(96DPI,63X47英寸大小),用Photoshop转为原来的大小,则其分辨度为600DPI! 如果你回到PPT中,把你的幻灯大小重设为原来的两倍(高与宽都乘以2,面积是4倍),再执行上述操作,你会发现,你在Photoshop中重置回原来大小后,分辨度变成了1200DPI。这一操作的意义具有普遍性,你可以通过在Excel中改变图形的大小而控制最终Word转存输出文件的分辨度!不要用PPT转存,其显示的分辨度够高为150DPI,但有3072的像素限制。Word中像素几乎没有限制,当然也不是实际没有,我用Excel图形测试时,到最后Word转存时会罢工,存储时出错,不能产生图形文件,那是32位版的表现,而在64位版,我用PPT做了张40X30英寸的的幻灯,转存为TIFF图形,我的配置不低的电脑如此憎恶这项工作,它在20分钟内把我的硬盘摇得象陀螺并拒绝接受任何其它任务。我产生了一个2400DPI的图形文件之后,不敢再试更高的分辨度了。32位与64位版的Word可能在像素多少的限制上有差异。有兴趣有条件的,不妨用配置更好的电脑试一试。对于一般应用而言,则可以考虑不存在那个上限。 四、高分辨度的设置 我在Word的注册表中选项中也创造了上述PPT相同的一个DWord,使用了同样的健值,但估计不起作用,如果你不能复制出上述效果,不妨添加之。在Word以及PPT中的图像压缩选项对上述操作没有影响。我没有发现任何设置对上述操作有影响,但不排除其存在,这是偶然发现及经验摸索,我没有找到微软相关的说明。如果你发现相关选项,望告之分享。 在上述方法外,还有其它方式把Excel及PPT中做的图形输出出来,但均达不到高分辨度高清晰度的要求。简单地把图形从Excel中拷贝到图形文件中不是好办法,得到新图形的像素值低。值得注意的是,你不能使用Microsoft Graph,在2010,如果你拷贝了Excel中的图形,粘贴到Word,可能产生一个带有数据的MS Graph Object图形,如果你在这基础上再拷贝,粘贴为矢量图,则像素会受到限制,原理?得问微软,咱不清楚。 从PPT中直接拷贝Chart Object也可以象Excel中的图形一样控制最终的分辨度,因此,也可以尝试拷贝其图形或者其它模块,通过矢量图转存为图形文件,获得高分辨度。 PS:通过上述转存方式,你可以获得任何层次的高分辨度图形文件,远超PPT所能提供的转存文件,突破3072个像素的限制。再次地,我需要提醒读者,高分辨度本身不代表清晰,因为再不清晰的文件,都可以把模糊用高分辨度存起来。如果基础图像不是矢量图,其像素本来少,但在上述转存过程中,Word会强制添加像素,达到分辨度要求,但并不提高清晰度一分半分。杂志要求高分辨度的目的是获得高清晰度图像文件,以抵消印刷过程中CMYK打印转换清晰度降低的作用,因此,对于摄影摄片,一定要在原始文件基础上操作,而不是微软办公系统软件存储的图像,因为PPT、Word、与Excel会对原图在保存时进行压缩,以减少文件大小。通过已经降低分辨度(清晰度)的图片重生高分辨度图形,由于不能回复原来的清晰度,本质上是一种欺骗杂志的行为,应一概避免。 参考文献: 1. Yam, C. S. (2005). Using PowerPoint to create high-resolution images for journal publications. American Journal of Roentgenology , 185 (1), 273. 2. How to change the resolution of a slide that you export as a picture in PowerPoint. (n.d.). Microsoft Support . Retrieved July 25, 2011, from http://support.microsoft.com/kb/827745
6083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驻欧盟使团吴海龙大使在《议会》杂志"中欧关系"特刊上发表文章
whyhoo 2012-5-17 09:19
2012年5月14日,中国驻欧盟使团团长吴海龙大使在《议会》杂志“中欧关系”特刊上发表文章,全文如下: 加强交流与互信,促进中欧关系发展   第三届中欧政党高层论坛即将在布鲁塞尔举行,这是今年中欧关系中的又一件大事。近年来,中欧关系总体保持健康、稳定发展的良好势头,双方交流日益密切,合作不断深入。今年以来,中欧关系更呈现出一派欣欣向荣的局面。年初在北京,第十四次中欧领导人会晤成功举行,为今后一个时期双方关系发展确定了方向和重点。上个月在布鲁塞尔,中欧高级别人文交流对话机制正式启动,人文交流作为中欧关系“第三支柱”的作用日渐突显。不久前,温家宝总理访问了欧洲四国,李克强副总理访问了欧盟总部,双方强调将全面深化中国与往访国及欧盟的关系,加强双方各领域务实合作,扩大合作范围,挖掘合作潜力,推动中欧全面战略伙伴关系不断向前发展。目前,双方正在抓紧落实中欧政党高层论坛的筹备工作,以确保论坛成功举行,进一步巩固和加强中欧关系发展的积极态势。   当前,国际形势正在发生复杂深刻变化,中欧各自面临着经济社会发展方面的难题,也需共同应对诸多全球性挑战。中欧都在调整发展战略,谋求实现自身的可持续发展,同时积极开展对外合作,努力维护世界的和平、稳定与发展。在此背景下,中欧深化全面战略伙伴关系既是双方必然的选择,也面临着难得的机遇。双方领导人对此具有高度共识,均强调要把握好当前时机,推动中欧关系在原有基础上不断取得新突破。双方一致认为需要加强以下几方面合作:   一是促进政治互信。强化高层对话和交流对双方关系的政治引领作用,坚持相互尊重,平等相待,增进彼此之间的沟通、协调与合作。   二是拓宽合作空间。充分利用双方不同发展阶段的差异,实现优势互补,重点加强在城镇化伙伴关系、能源安全、绿色经济、气候变化、环境政策、科技创新、学术交流等领域的合作。   三是促进人文交流。在中欧高级别人文交流对话机制下进一步推动双方民众之间的交流,提高对彼此的认知水平,减少误解,增进了解和互信,夯实中欧关系的民意基础。   四是加强全球事务合作。加强在气候变化、国际金融体系改革、热点问题、反恐、粮食安全等国际问题上的协调与合作,共同应对全球性挑战,促进全球及各自地区的和平与安全。   加强政党间交流与合作也是中欧关系的一项重要内容。在前两届中欧政党高层论坛成功举行的基础上,本届论坛将以“中欧合作共迎挑战”为主题,重点讨论中欧如何加强经贸、金融以及在国际问题上的合作,并就政党在社会建设进程中的引领作用深入交换看法。论坛期间还将举行中欧青年政治家对话会。相信通过坦诚、深入的对话与交流,本届论坛能够达到增进中欧互信和了解的目的,有助于加强彼此对各自发展道路、政治体制、价值观念的认识和理解,为中欧关系的持续和长远发展构筑更为牢固的基础。   在接下来的几个月中,中欧还将迎来中欧高级别战略对话、中欧高层经贸对话、第十五次中欧领导人会晤等活动。相信在这些高层对话的引领下,中欧各领域交流与合作必将不断得到深化,中欧全面战略伙伴关系必将成为21世纪国际合作的典范。 原文见 http://www.fmprc.gov.cn/chn/gxh/tyb/ywcf/t931990.htm 附 件:
个人分类: 外交|1156 次阅读|0 个评论
有用的物理,数学外文杂志及网站
热度 1 qh297239367 2012-5-17 09:07
相关的连接: http://www.ebookee.net/index.php?tag=161 有用的外文版的电子书; http://www.wfs.org/category/user-interest-tags/scitech ,未来主义科学家杂志; http://www.springerlink.com/ 数据库 http://www.nature.com/physics/index.html 自然杂志,物理版 望大家啊好好享受资源!
4285 次阅读|1 个评论
一些数学杂志的Latex模版
热度 4 zjzhang 2012-5-16 19:07
American Institute of Mathematical Sciences + PdfLatex编译.rar Mathematical Methods in the Applied Sciences + Latex编译.rar Elsevier旗下所有杂志通用模版 + PdfLatex编译.rar IOPScience英国皇家物理学会出版社平台 + PdfLatex编译.rar Mathematical Methods in the Applied Sciences + Latex编译.rar
个人分类: 数学|6990 次阅读|6 个评论
第3卷第98期_关于整数集合的有限子集的和集与差集的基数...
zjzhang 2012-5-15 22:44
家里蹲大学数学杂志第3卷第98期_关于整数集合的有限子集的和集与差集的基数的差.pdf by Dr.X.N. Zeng and his collaborators.
560 次阅读|0 个评论
中国本土纳米杂志nano research和nanoscale:值得我们去支持
热度 4 wulishi8 2012-5-13 05:38
本文写于今年一月份,发于小木虫,现转于此,不适之处,还请指正。 原文名称为: 中国本土纳米杂志nano research 和 nanoscale 2011年影响因子走势及其投稿建议。但是科学网标题不能这么长,故改为现名称。 nano research: 2009年和2010年发表论文共200篇(去除EDITORIAL MATERIAL), 这些论文在2011年总被引1274次, 因此预测2011年的影响因子为大于1274/200=6.37 (大于是由于数据只来自于web of science索引杂志的引用,且目前可能没有完全收录) 去年的计算影响因子为4.99,实际为5.071(前年为4.369) 看来,今年nano research又将大涨,预计大于6.8。 nanoscale: 2009年和2010年发表论文共406篇(去除EDITORIAL MATERIAL), 这些论文在2011年总被引2184次, 因此预测2011年的影响因子为大于2184/406=5.379 去年的计算影响因子为3.957,实际为4.109 看来,今年nanoscale也将大涨。 既然两个杂志都要涨,那么我们该如何选择投稿呢? 1.审稿周期 两个杂志都算是快的了,而且审稿速度基本一致。 不送审直接拒基本一周之内;送审的,大多数的稿子,从投稿开始算三个星期到一个月左右给出审稿意见;修改好后如果没有大的问题,几天内接收;如果开始给的就是大修,那么还要发回审稿人重审,这个时间也很快。 2.投稿难易 个人感觉nano research直接据稿概率大于nanoscale,但是我只是从我自己的角度考虑的,没有大量数据说明,请虫友评评。 3.发表论文数量 大家也看到了,nano research每年120篇,每期10篇,每年12期,永恒不变。 接收的就等着出版排队,大约要等3个月以上,太慢了。 nanoscale发表论文明显多于nano research,每年发表350篇以上,而且我怀疑每年要不断增加,没有明确的每期必须多少篇的限制,所以接收后出版较快。 4.关于综述 review无疑是提高杂志影响因子的良方,所以review发表的多的话,对于杂志的影响因子提高有很大的帮助。 nano research两年出版review 7篇,占所有文章总数的3.5%,并不多。 nanoscale两年出版review 59篇,占所有文章总数的14.532%,很高的比例了,这十分有助于其影响因子的提升。 下面从数据说话: nano research发表的7篇综述,在2011年被引数为178,占全部引用的13.972%,明显高于其综述文章的百分比(3.5 %),可见对于影响因子的提高也起到了很大的帮助。但是,这个杂志发表的综述呈日渐减少的趋势。2009年为6篇,2010年为1篇,2011年为4篇。 nanoscale发表的59篇综述,在2011年被引数为598,占全部引用的27.381%,明显高于其综述文章的百分比(14.532 %),可见对于影响因子的提高起到了很大的帮助。并且,其综述发表的数量还在不断增加之中。2009年为11篇,2010年为48篇,2011年为60篇。 5.中国人发表的论文(将其地址作为依据,而不是姓名) nano research:占两年发表论文总量的91/200=45.5 %;占全部引用的470/1274= 36.892 %。两个比率相差不大,说明在此杂志发表的论文,中外科学家的水平相近。 nanoscale:占两年发表论文总量的111/406=27.34 %;占全部引用的586/2184=26.83 %,数据和发表论文比例相近,因此在此杂志上面中国人发表的论文质量和外国人在此杂志发表论文的水平相近。 对比分析,我们可以看到,nanoscale的国际化程度较高,因此其在国际的影响较大。 综上讨论 ,nano research 的影响因子高于nanoscale,但是其每年发表的论文较少,并且将近一半文章都是中国人的投稿,其国际影响力低于nanoscale。如果想要快速发表和出版,请直接投至nanoscale。如果想要得到国际同行的认可和引用,nanoscale更适合,并且其刊文量较大。如果有较新颖研究成果且想要高的影响因子,可以选择投稿到nano research,如果被拒,再考虑nanoscale。如果有综述想要发表,必须投到nanoscale,发表的机会更大,且目前不全是约稿形式,接受自由投稿,一般需要写具体新颖的研究方向,而不是宏观大块头。并且最重要的一条,学生第一作者基本不受歧视,这样的综述还不少。
64409 次阅读|9 个评论
我发在《中国研究生》杂志的两篇文章
热度 1 bxlh2008 2012-5-12 12:15
第一篇 文章链接: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459863-534529.html 第二篇 文章链接: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459863-554255.html
个人分类: 硕士生活|4966 次阅读|5 个评论
这本IEEE杂志是个“巨无霸”
热度 9 zoumouyan 2012-5-10 23:49
这本IEEE杂志是个“巨无霸”
这本 IEEE 杂志是个“巨无霸” 收到一本新杂志“ IEEE Transactions on Image Processing” Vol.21, April 2012. 让人惊异之处是它的厚度达 954 页,可称这种杂志中的“巨无霸”。通常这种杂志的厚度只有这一本的四分之一。这一期并非有任何特别的事(例如专辑、特刊、会议等等)。为何要登这么多文章就不得而知。只是出版它肯定要花更多的钱,他们为何舍得? 我一直订着几种 IEEE 类刊物,目的是保持知识不旧,給学生的讲课材料能够年年有所更新,同时又能用在发展工作上。为此每年花一千多元人民币,觉得非常值。
7958 次阅读|13 个评论
让我们一起拔高中国杂志的学术影响力-投稿他们的杂志中了圈套?
热度 5 meiriweixin 2012-5-9 13:48
尊敬的各位学术达人,您们好! 我是一名无名小卒,今天有个想法要给各位领导汇报: 让我们一起拔高中国杂志的学术影响力? 是否可以以某种方式鼓励论文投稿国内的杂志,提高国内杂志的引用率,以达到所谓的高影响因子? 到那时,国际学术友人会以投我们国内的杂志为荣,就像今天我们投美国杂志一样。不至于大家辛辛苦苦 做出来的学术版权需要交给他人。 中国每年为了学术文章购买多少国外的设备仪器药品? 怎样也让国际学术友人为了学术大量购买中国的设备仪器药品? 怎样 我们去给国际学校排排名,让他们以我们的排名为准? 怎样 让他们以我们的各种学术标准为标准? 投稿他们的杂志中了圈套?
2317 次阅读|6 个评论
Reject让我很受伤!
热度 5 Ripal 2012-5-6 14:00
投稿,从高 IF 到低 IF 的杂志,一路下来,满是“ reject ”、“ reject ”、“ reject ”; 谈情,从开始到最后,一路走来,满载希望的旅途,终点仍是“ reject ”; 做梦,从 simple 到 trouble ,一路睡去,连梦话都是“ reject ”。 可见,“ reject ”已深入我心,我有点 hold 不住了。不知时候起,大脑开始对“ reject ”这个词的敏感阈值急剧下降,以致我现在听到、看到和想到这个词,心不由的打颤。 从生物学角度来看,“ reject ”作为一个外部信息,通过耳、眼以信号的形式传入神经中枢,神经中枢经过深加工,调动脑内所有与这个词相关的东西,以更丰富的“ reject ”的电信号信息,通过输出神经到达效应器,结果: 1、 吃不下饭; 2、 睡不着觉, 3、 学不了习。 总之,心里难受的不行。“ reject ”诱导的心情郁闷,以及后续的“ reject ”和心情互作的直接结果就是“没食欲,无睡意和注意力不集中”。看来外界环境的刺激对机体的影响真的不小,怪不得现在那么多复杂疾病找不到原因的情况下,都归结为基因和环境共同作用的结果。 许三多告诉我:“不抛弃、不放弃”; DNA 告诉我:“ D ream N ever A bandon ”。阿迪达斯和李宁告诉我,大概就是什么都有可能。我只能告诉我自己:“想坚持就坚持吧,坚持就有希望,不坚持就真再也回不来了”。 绝望中挣扎,黑夜中哭泣。看不到希望的时候,信仰就这么诞生了,人家说:“上帝拣选世人,专挑那些需要帮助的人”。信仰某种程度是心灵的自救,是精神的依靠。没信仰其实是件很孤独的事情。孤独的人儿,只能一个人 cry in the night ,一次哭个痛快! 不过太阳依旧升起, 生活还要继续, 我必须 用梦想模糊现实!
2340 次阅读|12 个评论
[转载]脑部扫描,你是何人?
crossludo 2012-5-6 10:13
美国科学家称脑部扫描能鉴别出勤快人和懒人 http://tech.qq.com/a/20120506/000030.htm 2012年05月06日 美国科学家近日表示,对研究对象脑部扫描显示勤快的人和懒人的大脑在3个具体的区域会有所不同。该研究结果发表在最新一期的《神经科学杂志》上。 据《独立日报》报道,美国科学家近日表示,对研究对象脑部扫描显示勤快的人和懒人的大脑在3个具体的区域会有所不同。 转播到腾讯微博 脑部扫描能鉴别出能人和懒人 为了奖赏而愿意努力工作的人们在其脑部的叫做纹状体(striatum)和皮层(ventromedial prefrontal cortex)的部位存在更多的对神经发出信号的化学物质多巴胺(dopamine)。这两个区域都在与报酬奖励关联的感觉和动机导致个体行为发生变化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然而在为了报酬而努力工作方面稍显被动的“懒人们”脑部,其“前脑岛”(anterior insula)区域存在更高含量的多巴胺。而这一部位与情绪和危机感有关。 多巴胺是一种用来帮助细胞传送脉冲的神经传导化学物质。联合执导这一研究的美国范德堡大学(Vanderbilt University)心理学家迈克尔·特雷德韦(Michael Treadway)说:“过去,人们在老鼠身上的研究结果表明,多巴胺对于奖励动机具有关键性作用。但是这项研究提供给了我们关于多巴胺是如何决定奖励寻求者之间存在的个体差异的新信息。” 以上研究结果发表在最新一期的《神经科学杂志》上。
个人分类: 趣味科技|1555 次阅读|0 个评论
针对大学生的杂志 [2个数学杂志]
热度 1 zjzhang 2012-5-3 11:58
针对大学生的杂志.pdf 注: 1 这个 Mr. Feitong Lv 昨天发给我的. 谢谢他. 2 有两个数学杂志,一为 Rose-Hulman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Undergraduate Math Journal ,二为 Furman University Electronic Journal of Undergraduate Mathematics . 3 希望这个对大学生有用,如有兴趣,可以发篇文章试试;也可下载文章来看看。
个人分类: 数学|3238 次阅读|2 个评论
[转载]关于材料方面的top杂志---呕血推荐1
ysk1982 2012-4-25 11:23
研究生做课题肯定离不了文献的帮助,我们不可能一直靠导师来给我们文献,必须学会自己检索文献。但往往相关的文献太多,我们必须有限的时间投入到有价值的,高质量的文献中。作为研究生,建议大家不要仅停留在CNKI的水平上,必须把大部分时间投入在高质量的外文文献中,以下总结关于材料方面的top杂志. 首先,当然是Sicence 和Nature,这两杂志涵盖了包括几乎所有自然科学的内容,在任何领域都是最顶尖的杂志。 其次是review类的杂志,如,Chem. Rev.Acc. Chem. Res.这两个杂志发表的基本都是综述内文章,影响因子和参考价值相当的高。 下面就分类了,其实说分类也不严格,现在的杂志都讲究结合,只能说有相对的偏重。 1.偏化学类,Angew. Chem. Int. Ed. (德国应用化学国际版)和 JACS(美国化学会杂志),分别是Wiley( http://www3.interscience.wiley.com )和ACS( http://pubs.acs.org/ ) 里的两个最顶尖的化学类杂志,上面关于纳米材料的文章自然也是相当具有开创性和创新性的工作。同时,willey里面化学类的还有Chemistry-A European 、ACS里还有chemistry of materials,Inorganic Chemistry,RSC里面的Chem. Commu.我门学校08年分别有一篇Angew. Chem. Int. Ed.(分子药物所)和一篇JACS(吴季怀 等)。 2.偏材料类,Advanced Materials.Advanced Functional Materials.Small.Nanoletter.Natrue.Mater.这l五个杂志,都是材料中的顶尖杂志,其中前三个属wiley,Nanoletter 属ACS,Natrue.Mater.,最后属Nature系列子刊。相信Adv.Mater.不用介绍了,影响因了很高,9以上了。nanoletter是材料新贵,创刊没几年,影响因子直线上升,也9以上了。Small和Nature. Mater.都是最近才创刊的,但是出身名门的他们,已成为材料类杂志的佼佼者,影响因子(IF)分别达5点多和19点多,Nature.Mater因为属Nature旗下的期刊,影响力自然不会小,目前已是材料期刊中影响因子最高的杂志了,此外Adv.Fun.Mater.和J. Mater. Chem.待也比较值得关注,IF分别7点多,5点多。另外carbon,langmuir 等期刊也不错。 3.偏物理类,包括物理化学类的杂志,有顶尖的Phy. Rev. Lett,不用说了,相当牛的杂志,还有Appl. Phys. Lett. J. Phys. Chem. B, J. Phys. Chem. C, CPPC, PCCP, Langmuir等杂志上关于纳米材料的文章也都相当有指导意义。另外,NATURE 旗下又新开了nature nanotechology,势必拥有很高的影响因子。
个人分类: 科普|3336 次阅读|0 个评论
可以投稿的杂志
kewin1983 2012-4-23 14:46
(1) IEEE: IET Control Theory Applications; IEEE Transactions on Automatic Control; IEEE Transactions on Control Systems Technology; IEEE Transactions on Systems, Man and Cybernetics-Part B: Cybernetics; (2) Elsevier: Automatica; Systems Control Letters; (3) Weily: Asian Journal of Control;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Robust and Nonlinear Control; (4) Taylor: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Control;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Systems Science; (5) 自动化学报 控制与决策 控制理论与应用 (6) Word Congress of the IFAC; American Control Conference; IEEE Conference on Decision and Control; Chinese Control Conference; Chinese Control and Decision and Conference. IEEE Transactions on Automatic Control Automatica Systems Control Letters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Control IEEE Transactions on Circuits and Systems IEEE Transactions on Systems, Man and Cybernetics IEEE Transactions on Control Systems Technology IEEE Transactions on Automation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IEEE Transactions on Robotics and Automation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Robust and Nonlinear Control IET Control Theory and Applications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System Sciences Journal of Process Control SIAM Journal on Control and Optimization Control Engineering Practice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Adaptive Control and Signal Processing Dynamical Systems: an International Journal Cybernetics and Systems: an International Journal Journal of Dynamic Systems, Measurement and Control Journal of Mathematical Systems, Estimation, and Control AIAA Journal of Guidance, Control, and Dynamics European Journal of Control Asian Journal of Control Mathematics of Control, Signals, and Systems Journal of Dynamical and Control Systems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General Systems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Systems Control and Communications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Automation and Control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Modeling Identification and Control Nonlinear Control Abstracts Nonlinear Dynamics Structural Dynamics and Control Circuit,systems and signal processing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robust and nonlinear Control Nonlinear analysis EXPERT SYSTEMS WITH APPLICATIONS Fuzzy sets and systems IEEE Transactions on Fuzzy Systems IEEE Transactions on Neural network
4848 次阅读|0 个评论
科学政治与政治科学(全本)
热度 1 hcrm 2012-4-23 10:15
科学政治与政治科学(全本)
作者按: 我的论文《科学政治与政治科学》已发表于《改革与开放》杂志2012年4月下半月版(学术专版),篇幅仍不是我论文的全本,现将撰写的全本发表于此(后附杂志相片),与诸君共同探讨! 科学政治与政治科学 黄 成 摘要: 本文从对政治学的基本感知出发,说明我们生活在一个充满着政治因素的世界里,包括科学在内的人类文明创造,均不能排除政治的深刻影响。我们思维形成的最终因子起源于科学,而不可避免地会终止在政治层面,即使科学研究都逃离不了政治家们的战略思维。长期从事专业研究的科学家们,拥有如同政治家一样的哲学头脑,对其研究和科学人生必将产生积极影响和助推作用。要将政治思维和方法运用到科学研究中去,使“政治科学”这一新理念深深植根于社会。“科学政治”与“政治科学”之间,既相互关联,又相互促进;我们要用新的思维将二者有机地统一起来,努力开创人类社会发展的新局面。 关键词: 科学政治;战略思维;政治科学 分类号: D091.5;C02;N02 把科学与政治联系起来,这并不是什么独创,正如政治本身就是一门科学。然而,如同其它学科一样,关于政治学的研究,似乎也永无止境。从“半部论语治天下” ① 伊始,经典的政治学著作便层出不穷,应用者更是不可计数,可我们仍然看不到“永恒的丰碑”,这确乎成了政治学的宿命论。政治家及其研究者们最终能够突破这一“界限”吗?显然,单就政治学本身而言,还无法破解这一命题。 我们生活在一个政治星球上 今天的政治学有太多的意识形态因素,人们习惯于按照现有的思维模式来认知它,加上之前历史所积累下来的一些经验,导致我们于它总是雾里看花般那么困惑难耐。没有人能够明确而坦白地告诉我们,怎样的思维才能将这一切看得比较清楚,除了我们依然相信它是一门科学。 人类的政治家们大都是实践家,经常将各种主义的政治学运用于现实,譬如列宁吹响十月革命的号角,把马克思的政治理论应用于俄国社会的改造;毛泽东将马克思的政治理论同中国的实际相结合,用枪杆子打出了一个新中国 ② 。除此之外,罗斯福新经济政策的实施,挽救了当年濒临崩溃的美国社会;现代中国的逐步崛起,进一步强化了世界多极化趋势。还有戈尔巴乔夫的新思维 ③ ,以摧枯拉朽之势瓦解了整个苏联;普金强权政治的回归,使俄罗斯重新回到了世界大国之列。无论是怎样的现实,政治家们总能冷酷地去面对,尽管有时显得那么差强人意,但他们仍然能够做到乐此不疲、锲而不舍。 这是政治吗?当然,宽泛地来讲,政治是人类社会运行的原则和框架,而且我们必须得遵从。人类只是在原始社会时期,模糊了“政治”这一概念,因为那时人们的意识还未“完全”形成——这并不意味着社会没有秩序与原则,即使是部落内部及部落之间也有一种力量约束着。当然,假如你在婴幼儿群中设立一个准则,那么这个准则肯定是“吃”,随之而来的便是“拉”。别小看这一现象,人类社会就是这么开始并走过来的,政治亦如此。 简单点说,有人类才会有政治,无人的戈壁滩和沙漠,只有自然法则。生老病死,有序地杀戮,长河落日的无限风光,构成了一个“政治无人区”,自然界其他的生命便生活在其中。即便如此,地球上的戈壁滩和沙漠,也早已被政治利益集团给瓜分了,譬如世界之最的撒哈拉大沙漠便分属于不同的非洲国家。同时,地球上所有的海洋资源大体上被不同国家占有着,从领海到所谓的公海无不关联着不同政治利益集团的利益。 地球是一个政治星球,所有的一切似乎均与政治有关,哪怕是一只美洲豹的“意外死亡”,都可能引发政治争端,类似的矛盾无不是人类“创造、发明”的。人类用政治格式化了地球,用矛盾论解析了世间万物,同时也在有意无意地边缘化自己。这就是我们生活的家园,无论身处七大洲还是四大洋,头顶的天空中政治的云彩无处不在,如幻如影般紧跟着我们,想甩都没法甩掉。 科学的发展从没离开过政治 随着人类航天技术的发展,浩渺的宇宙也正在被政治化,美国当年的“星球大战计划” ④ 便是很好的例证,政治家们的现代战略思想几乎无所不包,比其任何时候都更具“包容性”。 一个国家实力的体现,现在已然不是核技术,太空科技的发展逐渐崭露头脚。世界上几乎所有的大国,无不把战略目光投向太空,包括印度也都制定了航天发展计划 ⑤ , 不甘心落后于人口同样众多的中国。航天科技竞争的背后,何尝不是政治家们在角逐与较量? 这就是无论哪一位政治家上台,都会重视科学技术发展的原因所在。可以说,科学技术是一项重要的政治武器,它有时能起到政治宣言也无法达到的作用。所以说,科学的发展从来都没离开过政治,中国古代“四大发明”哪一项不是当时政治需要的产物?以指南针为例吧,据说是为了便于战争中军队好辨别方向;有此法宝者,基本上是战无不胜,黄帝由此而统一了黄河流域 ⑥ 。 美国作为二战中最大的“赢家”,从法西斯德国掠走了一大批科学家,这也成为它若干年后迅速崛起的一股重要力量。今天,美国在科学研究方面所取得的巨大成就,何尝不是源于当初乃至之后的一系列重要政治决策呢? 对于过去中国政治挂帅的时代,我们依靠着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硬是在科学技术“一穷二白”的基础上,成功研制出了“两弹一星”,震憾了当时“世界的两极”。究其原因,离不开政治家们的支持,更离不开整个政治环境的支撑。谁都知道,科学研究需要投入,爱迪生当年搞发明,也还有一些瓶瓶罐罐。当然,攻克现代科学难关,非一人之力所能及,需要一个强而有力的队伍,因为包括卫星技术等在内的尖端科技都是一个系统工程。 时至今日,神州系列飞船、嫦娥探月工程等重大科技项目的实施,已不仅仅是一个单纯的科学技术发展的问题,它们已然上升到国家发展战略的高度,越来越广泛而深入地得到政治家们的认同,呈现为重大的政治层面上的问题。 我们假设一下,离开了当前的政治因素,现代科学还能向前发展吗?或许有人会说西方国家的学术是自由的,不存在诸如政治因素的“干扰”。那么,试问他们已经研究出来的一些普世的科学技术,为什么严禁向其他特别是第三世界国家传播呢?难道仅仅是所谓的经济利益问题吗? 据说,张衡研制出地动仪时,东汉百官惶恐不安。原因是,他研究的目的不只是检测地震,主要有政治因素。原来,人们认为发生地震,是一种不祥之兆,说明震源地的官员治理不力,惹得上天迁怒于苍生。面对这么一个验证的“神器”,“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还能维持吗?有学者认为,这就是地动仪失传的真正原因。 艾萨克·牛顿爵士曾警告,不可用力定律发现把 宇宙 看成只是机器,犹如一个大时钟。他说:“重力解释行星的运行,但不能解释谁使行星运行。上帝治理万物,知道一切可做或能做的事。”直到他临死前,才承认自己是一个上帝一位论和亚流学说的信奉者,并不同意上帝是三位一体的教会教条。而这一秘密如果在他有生之年被揭露,按当时的法律会撤除他剑桥大学教授一职。随之而来的是什么?这个不言而喻。 过去的宗教是政治的孪生兄弟,是很难将二者决然分割开来的。如同它的另一个孪生兄弟——科学,也从来都没离开过它。 思维的巨变源自科学止于政治 科学不是没有边界的,只是这一边界往往与政治相关,如果法西斯德国先于美利坚合众国制造出原子弹,那么今天整个世界的格局很可能将是另一番景象了——尽管我们可以相信正义必将战胜邪恶,但是想要得到这样的结果仍将付出沉重的代价。当然,幸好这个假设它不会成立,原因就在于我们的科学家没有“越界”。 其实,无论世界哪个国家,有了政治的推动,科学技术发展自然迅速。美国人老不放心伊朗和朝鲜,表面的根结是怀疑其拥有核武器,对自身和所谓世界的安全构成了威胁。而实际上,政治意识形态上的对立与斗争,导致了大国对敌对小国的“无比担忧”。为什么?害怕吗?当然不是,一两颗甚至十几颗原子弹,对于美国这样的军事强国而言,是很难构成实质意义上的威胁的。道理极其简单,在你的核弹还没发射或者远离美国本土的时候,可能早被其部署在全球乃至太空的导弹防御系统发现并击毁 ⑦ 。 奥萨马·本·拉登时下遭美军突袭身亡便是另外的例证——似乎只有你想不到的,没有美国人办不到的。 那么,美国为什么要四处散布核威胁论呢?原因主要有三点:其一,核技术在今天来说,再也不是什么尖端技术了,很容易被人掌握;其二,在核弹头拥有量方面,美国占有绝对优势地位,决不会容忍其他国家来动摇(剑指小国背后的某些大国);其三,散布核威胁论,是最好的政治舆论宣传,比较容易得到本国民众和相关国家的认同与支持,加之紧随其后的世界恐怖论,美国式民主政治便真的“所向无敌”了。试想,有谁愿意再看到如广岛和长崎那样惨烈的景象呢? 想来当时研发成功原子弹的科学家,心情肯定是极其矛盾而复杂的,要不这么“伟大的发明”为什么没有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呢?!对于核技术的研究,或许是解开宇宙之迷的“金钥匙”,那次被称为宇宙诞生的大爆炸 ⑧ ,会是一次超级核聚变吗?等等,类似一些问题有待于我们的科学家去作长期的研究。 据说,美俄两国的总统走到哪儿,随身都会携带一样东西,那就是核按钮。对于今天的政治家们来说,政治纲领和文件并不太重要,甚至根本起不到决定命运的作用。而由核技术构建起来的武器系统,倒成了他们可以四处任意飞舞的“大棒”。科学似乎决定着政治的最终走向。当我们借助航天飞机迈向太空时,政治家们的眼光仿佛更加开阔了,政治已然不再是社会各利益集团间的“关系杠杆”,它综合地凌驾于科学、教育、文化、经济、军事等等之上,且不关乎东西方国家民主不民主的问题,更不关乎西方国家四处宣扬的人权问题。 然而,太多的科技工作者们不太关心政治,更别说用政治哲学来引领科学研究了。人类的历史一再证明,我们的一切思维的巨变,可能来自于科学发现,但最终却会运用于政治,譬如建立在自然科学研究成果基础上的黑格尔辩证法,在迄今为止的人类思想史上,可称得上是“绝对”正确的理论,它不仅催生了欧洲1848年革命,而且成为马克思社会主义理论一个直接来源和重要组成部分 ⑨ 。还有诸如当今的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的阴魂,无不植根于强大的核科技和生化武器技术的威胁与恫吓。 这已然成了当前人类的惯性思维,尤其是政治家们所谓的战略思维。回想一人类社会史的划分,无不与科学技术发展相关,也诞生了与之相适的思维模式:原始社会时期,人类开始使用石制工具,这需要协作才能完成狩猎等活动,思维定格为原始共和;奴隶社会时期,人类开始使用青铜器物,这需要突显出地位的不对等关系,思维定格为王权至上;封建社会时期,人类开始使用铁制农具,这需要着力于农耕文明兴起,思维定格为土地私有;资本主义时期,人类开始使用现代机器(以詹姆斯·瓦特发明蒸汽机为标志),这需要建立工厂集约化生产,思维定格为民主共和;社会主义时期,人类开始认知剩余价值所在,这需要调整社会生产关系,思维定格为人民民主。总之,政治思维随着科学发展所带来的变化而变换,从没离开过社会生产关系的调配。 政治家们曾试图突破这一思维框架,但大都以失败而告终,原因在于我们生活在一个客观的世界里。科学只是把客观世界存在的规律给找出来,并不能发明和创造出别的新规律出来。所以我们的科学思维一旦变换,最终会停留在政治层面,深刻地影响着我们的社会生活。 科学家需要有政治家的头脑 泛滥的医学理论认为,大脑是人类控制运动、产生感觉及实现高级脑功能的高级神经中枢。人类一切的思维源自于它的化学反应,包括哲学思考。 现在较为集中的解释是,哲学是 世界观 与 方法论 ,是关于世界的 本质 、 发展 的根本规律、人的 思维 与 存在 的根本关系的理论体系。而它源出希腊语philosophia,意即爱智慧。最早使用这一词语的是毕达戈拉斯 ⑩ ,他说在生活中一些奴性的人生来是名利的猎手,而philosophos(爱智者)生来寻求真理。他明确地把爱智者归到了 自由人 的行列,也把自由和真理联系在了一起。 爱因斯坦则这样谈论哲学:“如果把哲学理解为在最普遍和最广泛的 形式 中对知识的追求,那么,哲学显然就可以被认为是全部科学之母。”笔者虽然比较认同“全部科学之母”这一说法,但是更倾向于它是人类“有始以来”的思维总和,是人类一切行为的原动力,而且仍在不断地生长与漫延,直至伴随人类一起消失殆尽。 事实上,我们不少的科技工作者并不懂得哲学,不知道为什么事物是对立统一的,更不会运用否定之否定规律来拓展研究思路,甚至十分轻易地就丢弃了“错误思想”。这些都极大地阻碍了他们的科学研究,往往使简单的问题变得更加复杂化,把大量宝贵的时间都耗费在一个圆点上,始终转不过那道“弯”。他们明白物理学中的“抛物线”理论,可就是不愿作“类抛物线”或者“反抛物线”式的思考。科学研究固然需要周而复始的实验,甚至长期刻苦地埋头钻研,然而它更需要科学的思维,那就是要具有政治家们一样的哲学头脑。 假如我们的科技工作者涉猎广泛,能在所谓“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这种分类法带有太大的人为因素,本身并不科学甚至背离了科学,应在更加广泛的范围内予以纠正)间游刃有余,那么他们的科学探索必然会取得难以想像的成就。政治家们的头脑大都不是固化的,它们会随着外在事物的变化而变化,善于打破常规思维去化解社会矛盾和政治危机。以最近的朝鲜半岛局势为例,当韩国不顾朝鲜强烈反对,坚持在延坪岛海域进行实弹演习后,整个世界都处在战争的紧张氛围中,而朝鲜方面竟然毫无反应,直到晚些时候才发表了一个“不值得(反击)”的新闻公告。 这其中不仅仅是政治问题,更主要的是新思维带来的新变化。我们知道,朝鲜是一个传统的社会主义国家,先军政治和主体思想在国民的政治生活中占据着绝对重要的位置。在这样一种政治思维模式下,其对外界的“风吹草动”特别敏感,反应也尤为强烈。即使对兄弟般的中国,于某些事也颇有微辞。不过,这一次化解危机的最终表现,充分显示出这个传统国家的政治家们,对新战略思维的把握具有高超的灵活性。 回到我们所探寻问题的原点上,如果天文学家们还用经典物理学的观点去研究宇宙天体,在“万有引力”的迷宫里仍孜孜以求,势必会步入一个永远都不可解的“方程式”中,因为这种顺势思维已然遭遇了大爆炸理论的“滑铁卢”。尽管爱因斯坦的广义相对论不足以完整地解开宇宙的秘密,但是这一探索使人类的思维向前迈进了一大步,对我们仍具有非常革命性的效应。 钱学森老先生临终遗言说:“中国老是‘冒’不出杰出人才。这是很大的问题。” 11 当然,他的原意是指科学界。那么,为什么中国就培养不出诸如爱因斯坦与霍金这样杰出的人才呢?鲁迅早年的回答是因为没有土壤。现在呢?自然不再是土壤的问题,答案还得从本文中来寻找。就中国目前的状况来说,科技工作者缺乏政治头脑和哲学思维,将科学研究逼进了狭隘的“实验+论文”这条死胡同。没有人去做类似哥德巴赫式的猜想,更没有人会仰望星空去幻想未来。为了多发几篇“有力度的文章”,不惜把一个实验数据强行分解,倒过来倒过去,呈现出来的不是象鼻就是象腿,或者象眼象耳之类的东西,根本看不到大象的全貌。这样的研究到底有多大的意义呢? 意义在于使科学研究趋利化,研究的方向随着金钱转,更多的科研资金向有潜力的项目聚集,最终形成高(经济)效益、低(科技)水平的格局。唯有此点思维与当下一些政治家极其相似,让学术之风同化于政治腐败之风,大搞效益科研与世俗政治,使我们的头脑渐趋僵直和庸俗,最终摧毁创新的意志与信心。稍微有点思辨能力的科技工作者,当然会防微杜渐、防止这样的惨剧在自己身上发生,除非他已准备下海经商。 政治家能用科学方法培养吗 英国牛津大学去年10月宣布,将耗资1亿英镑(约10.4亿元人民币)打造“布拉瓦尼克政治学院”,它将成为全欧洲首家旨在培育“明日世界领袖”的学院,向哈佛大学挑战。 据说,该计划已获南非前总统曼德拉、美国前总统克林顿和联合国前秘书长安南支持。牛津大学副校长汉米尔顿表示:“我们将向未来的全球领袖们提供牛津最好的传统优势教育,与此同时,还要传授他们理解和寻找优秀管理方法的手段。” 其实,到目前为止,“布拉瓦尼克政治学院”还未正式成立。按牛津大学公布的计划,该校将于2012年从全球录取首批学生,预计每年招生120人,修读1年的硕士课程。这些课程涉及人类学、社会科学、自然科学、法律、科技、卫生、金融、能源和安全政策等领域。 乍一看,这确实是一项雄心勃勃的计划,用科学的方法培养世界政治领导人,从学科选择的开始便趋向实用性,即使未来领袖们能自如地应对新流感、全球暖化等新兴危机。然而,笔者只能承认这是“天才的想像”。道理很简单,如果这一计划实现,那我们的世界就从此太平了。 想一想,按照同一种思维模式,培养出同一标准的领袖,他们又照同一方法解决同一问题,那还有什么矛盾可言呢?所谓的新兴危机,不会是“1+2=?”的问题吧?即便我们不回看人类历史,单独看看现今世界,有哪几个国家的领导人同出一门? 拿牛津大学的母国来说,阳萎的英国经济实难让人乐观。中新网5月5日电(据英国《每日邮报》报道),近日,一份肉店招收两名学徒工的广告,竟吸引了235人投递简历,其中不乏法学院毕业生。而这份薪酬仅略高于最低工资的工作,连失业经理和调查员也争相应聘。2011年第一季度,英国经济增长仅为0.5%。尽管二月份前的三个月中,失业率降至248万,分析人士称前景仍然黯淡。 一个自己都无法化解自身危机的学术体系,能帮助他人解决现实危机问题吗?想来未来的世界领袖们也不会相信此事。不过,报读的人肯定是不会少——毕竟牛津大学的文凭还是有一定份量的。 政治家们的思维不是培养出来的(无论使用的方法是否科学),而是在具体政治实践中打磨而成的。实际上,没有一个政治家是全才,包括领袖。诸如处理疯牛病危机等问题,不需要政治家拿出详细的意见,他只须了解一些常识性的知识,然后积极调动社会各方面资源,再难的问题亦可迎刃而解。这不仅仅是政治家的力量,更重要的是得益于人类的智慧。 我们怎样实现二者有机统一 我们无法想像,科学与政治,无论哪一方面,在现代社会中能够独立地存在。政治家们需要一个科学的头脑,否则决策失误在所难免;科学家们需要有一个政治头脑,否则科学人生会迷失方向。 要想实现“科学政治”与“政治科学”的有机统一,对于政治家们来说,最大的问题是各自拥有的意识形态。生活在不同的社会制度下,有不同的价值观和世界观,是再正常不过的事了。事实上,地球上发生的很多政治事件,人们各自认知和所能接受的真相大相径庭。仍以奥萨马·本·拉登之死为例,且不说有几家欢喜几家愁,单就其12岁的女儿证实(阿拉伯电视台网站报道) 12 ,她的父亲先是被美军海豹突击队活捉而后遭其枪杀的。 节选这则消息的目的,是想说明美军这一做法并不符合西方的价值观,特别是对已经被制服的对手。回想当年抓捕萨达姆,活捉后进行了庭审,并以“反人类罪”处以绞刑。在美国政治家的眼里,此二人都是“恐怖分子”,无非萨氏有国家恐怖之嫌。 其实,意识形态问题有时是可以放下的,只在于对方愿意不愿意。解除了这一阻碍,政治家们的头脑“科学化”已然不成问题。而对于科学家们来说,最大的问题是意欲忽略各自的政治属性。很多人不承认自己有政治信仰(或者说政治偏见),于人于事常以客观公正态度自居。意大利科学家乔尔丹诺·布鲁诺因为捍卫和发展哥白尼的日心说,被宗教裁判所判为“异端”烧死在罗马鲜花广场。众所周知,16世纪的意大利是一个政教合一的国家,布鲁诺之死显然不是一般意义上的科学争议,它关系到神权政治地位是否巩固的问题。科学家们不可能没有政治属性,钱学森夫妇当年放弃在美优厚条件,义无反顾地回国效力,何尝不是他们崇高的政治情操的具体体现呢? 从某种意义上说,无论政治家还是科学家,他们都是化解矛盾和解决问题的能手。“科学政治”与“政治科学”二者有相通的理论基础,需要我们不单纯以其一的思维模式来认知。当我们以更加开放、更具包容和更有前瞻的思维来解决问题时, 它们之间既相互关联、又相互促进的作用便已然凸现。 把政治作为一门科学研究,这很好理解,而且不少人已经作出了“表率”,时下层出不穷的各类政治人物传记,直观地反映了这一学科的繁荣景象。而运用政治的战略思维和方法来研究科学问题,尚不知有多少科学家或科技工作者在做?我们不能武断地说没有,但显然这一项研究还未独立成科。 当我们的科研遇到似乎难以逾越的障碍时,是否想过有这样一篇“文章”,它试图用政治战略理论来阐述科学,颠覆我们常规的思维模式和写作规范? 2011年5月5日修定 【参考文献及注释】 1、 罗大经.鹤林玉露 .卷七,北京:中华书局,1983.。 2、即“枪杆子底下出政权”,毛泽东于1927年8月7日汉口召开的中共中央“八七”会议上首次提出。 3、 米·谢·戈尔巴乔夫 . 改革与新思维 . 苏群,译 . 北京:新华出版社,1987 . 。该书指出“改革给我们(苏联)的政治实践和社会思维提出了新的任务”,必须“结束社会科学的僵化状态”,“彻底消除垄断理论的后果”,“使社会政治思维发生急剧的转折”。 4、简称星球大战(StrategicDefenseInitiative,亦称StarWarsProgram,简称SDI。)1985年1月4日由美国政府立项开发,定名为:反弹道导弹防御系统的战略防御计划,计划于1994年开始部署,于20世纪90年代宣布中止。 5、梁杉(中国日报特稿),印欲拨款17亿英镑、2015年送人上太空待一周,环球网2009年2月25日08:08新闻: http://world.huanqiu.com/roll/2009-02/383783.html 。 6、关于黄帝战蚩尤,遇到涿鹿大雾天气,造指南车以指方向之事,《古今注》、《志林》、《通鉴外记》、《广博物志》、《古玉图考》等均有记述。 7、美国国家导弹防御系统(NMD,NationalMissileDefence),其工作模式为:预警雷达首先发现目标,即“敌方”的进攻洲际导弹;预警雷达将报警信号传送到军事卫星;军事卫星将报警信号传送到指挥部;指挥部发出命令发射反导弹导弹;反导弹导弹利用红外跟踪原理搜寻敌方进攻导弹,识别真假弹头,然后在地球大气层外拦截敌方进攻导弹,并用激光武器将其摧毁。 8、大爆炸理论是宇宙物理学(physicalcosmology)关于宇宙起源的理论。根据大爆炸理论,宇宙是在大约140亿年前由一个密度极大且温度极高的状态演变而来的。本理论产生于观测到的哈勃定律下星系远离的速度,同时根据广义相对论的弗里德曼模型(Friedmannmodel),宇宙空间可能膨胀。延伸(Extrapolate)(数学上同插值(intepolation)相反)到过去,这些观测结果显示宇宙是从一个起始状态膨胀而来。在这个起始状态中,宇宙的物质和能量的温度和密度极高。至于在此之前发生了什么,广义相对论认为有一个引力奇点(gravitationalsingularity),但物理学家对此意见并不统一。 9、黑格尔辩证法是 德国古典哲学 最重要的成果之一。其基本思想是概念的辩证发展。它第一次把整个自然的历史的和精神的世界描写为一个过程,几描写为处在不断的运动,变化和发展之中的,并企图揭示其内在联系,从而猜测到了客观事物的辩证法。但颠倒了主观和客观的关系,是建立在唯心主义基础之上的。马克思、 恩格斯 批判的吸取了其中的合理内核,抛弃了它的唯心主义体系,创立了唯物辩证法。 10、据蓬托斯的 赫拉 克利德在《论无生物》中记载,当毕达戈拉斯在同西库翁或弗里阿 西亚 的僭主勒翁交谈时,第一次使用了philosophia(爱智慧)这个词语,并且把自己称作philosophos(爱智者)。 11、2005年7月29日,钱学森见到了国务院总理温家宝,他对总理说:“中国老是‘冒’不出杰出人才。这是很大的问题。”此后的四年,他又三次见到总理,每一次都要说起这个话题。2009年8月6日,在与总理的最后一次见面中,病榻上的老人讲话已经不太清楚,但依然缓慢而认真地对总理说:“培养杰出人才,不仅是教育遵循的基本原则,也是国家长远发展的根本。” 12、小唐, 拉登女儿称其父先被活捉后遭美军枪杀 , 中国日报网2011年5月4日19:49:04新闻: http://www.chinadaily.com.cn/hqgj/2011-05/04/content_12446474.htm 。
个人分类: 科学论剑|1956 次阅读|2 个评论
[转载]科学杂志:美国有必要成立“全国博管办”
zjt06 2012-4-20 11:29
Science 20 April 2012: Vol. 336 no. 6079 p. 276 DOI: 10.1126/science.1222476 Editorial EDITORIAL: Standards for Postdoc Training Alan I. Leshner + Author Affiliations Alan I. Leshner is the chief executive officer of the American Association for the Advancement of Science and executive publisher of Science . Postdoctoral (Postdoc) training has become virtually institutionalized in many parts of the world as a discrete stage in the career progression in most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fields. However, there is far too much variability in what such training involves, across institutions and among the laboratories within them. Given its importance and pervasiveness—there are over 50,000 postdocs in the United States alone—we need to establish and enforce standards, norms, and expectations for mentors, mentees, and their institutions that are analogous to those for undergraduate and graduate education. The original rationale for postdoc training was to acquire additional skills that were not included in one's graduate program. That motivation has persisted, but an extended postdoc period has also become a way to establish one's credentials, or a source of temporary employment when regular jobs are scarce. In many fields it is almost impossible to get a permanent job directly out of graduate school, and it is not unusual for researchers in some fields to have had two or more postdoc experiences. In addition, postdocs have become nearly indispensable members of many research groups, because they provide novel ideas and do much of the hands-on experimentation. The U.S. National Academies' Committee on Science, Engineering, and Public Policy (COSEPUP) did an in-depth analysis of the postdoc experience in 2000 * and is revisiting the issues with another study committee now. The 2000 report concluded that postdoc training is far too variable and recommended a set of remedial steps. Examples include the development of distinct goals, policies, and standards for postdoc experiences; institutional recognition, status, and compensation in keeping with the important roles postdocs play in the research enterprise; and career guidance to prepare postdocs for regular employment. Unfortunately, none of these recommendations has been implemented on a broad scale. To convert them into reality requires oversight bodies both within and across research institutions that train postdocs. A critical COSEPUP recommendation was that every university should have a designated high-level office that oversees postdoc training across the entire institution. Although some institutions have established such offices, many lack the standing and influence needed to enforce adherence to standards and policies, and therefore the nature of postdoc training remains idiosyncratic from laboratory to laboratory. Another barrier to implementing these recommendations is the absence of national bodies that support the institutional officials responsible for postdoc training, collecting data important for decision-making and articulating standards and best practices. In the United States, the Council of Graduate Schools (CGS) represents graduate school deans and serves these functions for graduation education. The National Postdoctoral Association (NPA) was founded by a small number of postdoc trainees in 2003 with the goal of improving the quality and consistency of U.S. postdoc experiences. The NPA now has about 171 institutional members, but, in contrast to the CGS, it lacks the full senior-level membership and official standing needed to foster consistency and standards across all institutions. Every institution that trains postdocs should have a high-level office responsible for ensuring the quality and consistency of its training programs. And all such institutions should join together and either strengthen the NPA or form an alternative organization that will have the standing to recommend in detail best practices and standards and offer technical assistance to its institutional members. For any such efforts to succeed requires the full endorsement and participation of all elements of the scientific community—faculty, students, administrators, and funders. Today's postdocs are the future of the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enterprise. Let's commit to ensuring that all of them get the quality postdoc experiences they need and deserve.
2585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揭示关于消化的10个奥秘
热度 1 xuxiaxx 2012-4-19 17:22
美国《 发现 》杂志揭示关于消化的10个奥秘   消化是人体的重要功能,但关于它的知识你都了解吗?美国《发现》杂志为我们详细总结了其中10条。   1.消化道从口腔开始到肛门结束,约长10米。小肠如果展开,总面积可达20平方米左右,差不多相当于一个网球场。   2.胃是一个半自主器官,如果感到饥饿,它就会促使动物去寻找 食物 。   3.短假期后吃下的食物需要3天才能消化。其中,首先消化的是碳水化合物,然后是 蛋白质 ,最后是脂肪。   4.吃完饭后犯困,可能是因为食物中包含的 色胺 酸。肉类中的蛋白质很大程度上会抵消这种作用,而含糖量高的食物则会加大色胺酸的作用。   5.男人酒量比女人大,是因为女人身体中能中和酒精的酵素通常只有男性的60%。   6.影响情绪的血清素基本在胃黏膜形成,而不是大脑。   7.人消化食物也需要能量,这占到人体总能量消耗的5%—15%,其中,蛋白质和酒精的消化需要能量最多。   8.结肠具有强大的吸收水分能力,注入约合2加仑的水量后,排出的则只有大约6茶匙。这也是很多动物能在干燥陆地上生活的关键。   9.胃部 消化液 的主要成分是盐酸,具有溶解金属的作用,但对塑料、蜡、头发和口香糖无效。   10.有记录以来最响亮的打嗝声为107.1分贝,相当于在约1米以外拉锯的声音一样响。(甄翔) 来源: http://news.xinhuanet.com/health/2012-04/17/c_122991590.htm
1372 次阅读|1 个评论
《收获》杂志从下期开始谢绝转载
gongshiliang 2012-4-13 20:37
【新民晚报记者 夏琦 报导;转引自《新民晚报》2012-04-13-A19版   作家龙冬昨天在微博上建议《收获》《十月》等文学期刊,拒绝任何 “文学选刊”的转载,“你们从万千作家稿件中辛苦组编的稿件,人家一转,也许你们还要感激涕零,乾坤颠倒。万望纠正。”对于这条微博,《收获》回复说,从今年第三期开始,已与部分作者签订协议:提高作者稿酬,谢绝转载。    不打招呼稿费偏低   《收获》执行主编程永新表示 ,文学选刊当年曾为文学发展出过力,但现在演变成侵犯知识产权的客观存在。“我们的编辑付出难以想象的劳动,选刊摘果子,发行量比你还大。我们在领导支持下,把稿酬提高几倍,而选刊用一点小钱打发作家和原刊。”   程永新举例说,马原出《牛鬼蛇神》,《收获》方面在两个多月的时间里几乎每天与他讨论,编辑很辛苦,提供修改意见,与作家探讨写作,付出了很多劳动和智慧。但是选刊如果要用就简单得多 ,“付 个100元80元就可以拿去登了。有的给得少的一篇小说就给个50~80元,简直像打发叫花子一样 。”   程永新说,现在大部分文学选刊在选登刊物时都不跟原发刊物和作者打招呼, 有的甚至连稿费都不给,非常不尊重知识产权。《收获》编辑叶开则用“微乎其微”来形容有些选刊支付作者的稿费,“他们的说法之一是:原刊已支付过稿费了。”    欺世盗名扰乱市场   《收获》方面表示,现在各地纷纷做选刊,似乎有泛滥之势。很多兄弟刊物本刊都没有好好做,反而捡省力的选刊来做 。“选刊文摘的存在有一定的道理,但是选刊文摘盛行却远非正常现象,作者、编者和读者从中得到短期的利益,长远看,却是以牺牲个性为代价的。”   程永新认为,除了不尊重原发刊物和作者,文学选刊泛滥对文学的发展也有限制:“给读者很大欺骗性,读者一般都认为文学选刊选的肯定都是好作品,实际上一些选刊明明选得很烂,却欺世盗名,扰乱市场。最后结果是想读好作品的读者接触不到好的作品。”有批评家认为,文学选刊让中国文学的路子越走越窄,程永新非常认同这个观点,“选刊不喜欢多样化,对读者有误导。”    刊物联合提出抗议   程永新告诉记者,马原、格非等都已与《收获》签订了这一协议。前年底开始,《收获》已经将稿费标准提高到千字200~300元,现在为了拒绝转载,还计划把稿费提高到千字400~500元,以保护作者利益。程永新表示,希望今后能逐渐过渡到全部作品都拒绝转载。他表示,《收获》希望联合多一些的原创文学刊物,向相关版权部门提出意见,希望原发刊物和作家的利益都能得到法律的保护,他透露,目前已有几家文学刊物表达了合作愿望。   《收获》的做法得到了很多作家和文学杂志的支持。但在微博上,也有些转发者认为,对于没有办法阅读太多文学期刊的普通读者来说,文学选刊还是有存在必要的。   《萌芽》主编、上海市作家协会副主席赵长天接受记者采访时说,《收获》的倡议很有道理 :“原创刊物花了那么大的精力,选刊挑现成的,不需要几个编辑,成本低,发行量甚至比原创刊物还要大,有的还不给稿费,这太不合理。”但赵长天也不赞成完全拒绝转载,毕竟还是有读者读不了那么多原创文学刊物,对选刊有需求,但他认为需要更科学的稿费标准和更完善的市场规范,“比 如选刊应当支付更多的费用,至少向原创刊物和作者各支付每千字200元的稿费。审批 也需更严。”    【新民晚报记者 夏琦 报导;转引自《新民晚报》2012-04-13-A19版】
个人分类: 科研笔记|3458 次阅读|0 个评论
《Nature》在线开放浏览杂志Scientific Reports 的版面费标准
yonglishi 2012-4-13 15:54
英国自然出版集团(NPG)在2011年夏天创办了其旗下的第一份Online and open access(在线开放浏览 、开放获取)杂志Scientific Reports,并于2011年6月14日上线。它包含了生物学、物理学、地球和环境科学。录用后要求所有作者交版面费,其发表方式是在线,不定期。到2012年4月13日,已经发表360篇论文。 其版面费(article-processing charge ,APC)标准为: 1)1350美元( The Americas ) 2)1046欧元( Europe ) 3)142500日元( Japan ) 4)890英镑(UK and rest of world)
个人分类: SCI材料科学|15228 次阅读|0 个评论
《Nature》创办在线开放浏览杂志Scientific Reports 材料科学
yonglishi 2012-4-13 15:47
《Nature》的在线开放浏览杂志Scientific Reports--材料科学 NPG集团在2011年夏天创办其旗下的第一份OA(开放浏览、开放获取)杂志,并于2011年6月14日上线。它包含了生物学、物理学、地球和环境科学。录用后交版面费,其发表方式是在线,不定期。到2012年4月13日,已经发表360篇论文,其中,材料科学27篇。 Online and open access, Scientific Reports( ISSN (online) : 2045-2322 ) provides rapid publication and high visibility of research – for all areas of science. http://www.nature.com/srep/index.html 关于 Scientific Reports 详细情况: Scientific Reports — a new era in publishing Online and open access, Scientific Reports is a primary research publication from the publishers of Nature , covering all areas of the natural sciences. Hosted on nature.com — the home of over 80 journals published by Nature Publishing Group and the destination for millions of scientists globally every month — Scientific Reports is open to all, publishing technically sound, original research papers of interest to specialists within their field, without barriers to access. Scientific Reports is committed to providing an efficient service for both authors and readers, and exists to facilitate the rapid peer review and publication of research. With the support of an external Editorial Board and a streamlined peer-review system, all papers are rapidly and fairly peer reviewed to ensure they are technically sound. An internal publishing team works with the board, and accepted authors, to ensure manuscripts are processed for publication as quickly as possible. Rapid dissemination of accepted papers to the widest possible audience is achieved through a programme of continuous online publication. Scientific Reports leverages the tools, technology and experience of Nature Publishing Group to ensure that published manuscripts are enhanced by innovative web technologies. In addition, all papers are archived in PubMed Central. All accepted papers will be published on payment of an article-processing charge. Scientific Reports is: Fast — rapid review and publication Rigorous — peer review by at least one member of the academic community Open — articles are freely available to all and authors retain copyright Visible — enhanced browsing and searching to ensure your article is noticed Interlinked — to and from relevant articles across nature.com Global — housed on nature.com with worldwide media coverage Top of page Impact factor Scientific Reports is not eligible for an impact factor until 2013.
个人分类: SCI材料科学|5410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国外遥感地信类核心期刊(含影响因子,不含审稿时间)【转载】
ypfranklin 2012-4-12 19:09
综合类: 1. PERS 美国摄影测量与遥感协会的会刊,摄影测量工程与遥感(Photogrametry Engineering and remote sensing)杂志,网址www.asprs.org,网上可看论文摘要,全文可去系图书室复印,该杂志南大很全,过去50年的都有,同时你可以发现测 绘学报、遥感学报、武测学报甚至国外的文章中参考文献许多来自该刊,在2000年SCI地学类杂志排名中该刊名列第三,相当地不容易,南大校友美国 berkeley加州大学副教授宫鹏就曾三次获得该刊的年度最佳论文奖,由此奠定其在国际遥感学界的地位。 2. IEEE Transactions on Geoscience and Remote Sensing 国际电子与电器工程师协会地球科学与遥感协会IEEE Geoscience and Remote Sensing Society (GRSS) http://intl.ieeexplore.ieee.org,系图书室有原文,可复印,东南大学有近20年的电子版全文数据库。不过这种研究大都从 传感器和遥感机理研究,不适合我校的方向,浏览还是可以的,文中多是IEEE会员的文章很多,象美国NASA\JPL在上面著文很多,中国学者很少能在上 面发表文章。 3. ITC Journal 荷兰ITC 校刊,多GIS和遥感专题应用文章,跟地理学结合很紧密,1999年改名JAG Journal, 南大有98年以前的杂志,前几天我又看到2001年的杂志。)ITC网址 Http://www.itc.nl文章全文用英文,附有德文和法文摘要。 4. ISPRS Journal of Photogrammetry Remote Sensing 国际摄影测量与遥感协会ISPRS的会刊 ,http://www.isprs.org有介绍,Elsevier数据库上有全文。该杂志 现在多分主题出版,介绍当今摄影测量与遥感最新动态,如建立DEM,TIN,激光测高,干涉测量等技术,还是有不少好文章的)不过南大图书室没有订阅该 刊,大家去看电子版吧。 5.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Remote Sensing 国际遥感杂志,这是英国出版的一本专业遥感杂志,由Taylor Francis出版社出版,我看得不多,不好多说,大家可以到http://www.tandf.co.uk/上查该杂志目录和摘要,全文可以到系资料室 复印,南大很全。特别地,南大校友宫鹏博士担任该杂志的editor(5人之一)。 6.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Geographical Information Science 国际地理信息科学杂志,原名国际地理信息系统杂志,经NCGIA的Goodchild一改,系统成了科学,大伙写参考文献的时候,一定要 注意是“系统”还是“科学”,不要闹笑话。也可到TaylorFrancis出版社的网址http://www.tandf.co.uk看目录 和摘要,南大有85以来的全部杂志,偶亲自在图书室按顺序整理的,大伙去看看吧,巨牛杂志! 7.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Geographical Information 国际地理系统杂志,是1999新创刊的,我觉得比较好,特别是有一次看到一个关于spatial analysis的专刊,德国施普林格出版社有英文全文,可以免费看到文章摘要,南大有2000年后的杂志,季刊。 8. Canadian Joural of Remote Sensing 加拿大遥感杂志,是加拿大遥感协会(Canadian Remote Sensing Society (CRSS) )会刊,文章很有特色,大部分文章有英语和法语全文,加国的遥感水平很高,大家也不要忘了世界上第一个地理信息系统CGIS就诞生在这个枫叶之国,想当年 我的遥感老师方圣辉和巫兆聪制作98大洪水期间微波雷达图像还用的是加拿大的雷达遥感图像。南大图书室有该刊,可复印全文。   9. Cartographica 加拿大地图学杂志,我没有细看,不便多说。好像重视地图设计地图综合等方面的研究。南大有改刊,近20年的都有。 10. Cartography and Geographical information system 地图学与地理信息系统,印刷比较好,文章侧重地图设计,地图理论,这个好象大家今天都不是很感冒。地图学GIS的祖宗,大家不要忘记了。 南大有该杂志,可复印。 11. Surveying and land information system 测量与土地信息系统,该刊重视测量和地理信息系统的建库,好象跟FIG协会关系很大,我对该刊的唯一印象是参考了其中的一篇文章(Ohio 州立的名教授李荣兴写的)给黄老师交了GIS课程论文。大家有兴趣也可以去淘淘金啊,不好说也会有所发现的。南大改刊不是很全,97年以后很全。 12. Geoinfomatica 地学信息,参照武测图书室的翻译。这是一份大多由计算机专业出生的研究人员写的GIS文章。Kluwer Online 网上有全文,南大可以下载。偶觉得该杂志很注意对计算机领域的最新技术进行跟踪研究,如CSCW\CORBA\3D\时空数据库等等,更难得的是,中国学 者在上面经常发表高水平的文章,如香港的李志林、国家基础地理中心的陈军教授等人经常有文章,水平还不低。 13. Environment of Remote Sensing 环境遥感, Elsevier有全文,没有仔细看过,听说很牛,我觉得可能比较适合自然地理、生物、环境等方面的学者利用遥感技术进行研究。 还有比较容易忽略的两个杂志! 14. Enviroment and Planning 刊主编Michael Batty是英国伦敦城市大学空间分析中心(Centre for Advanced Spatial Analysis(CASA),University College London)的主任,他曾经任过美国NCGIA的主任,是M.Goodchild的前任。 遥感类: 1. 期刊名称:GPS SOLUTIONS ISSN: 1080-5370 出版频率: Quarterly 出版社: SPRINGER HEIDELBERG, TIERGARTENSTRASSE 17, HEIDELBERG, GERMANY, D-69121 影响因子: 主题范畴: REMOTE SENSING 变更情况: 2005New 2. 期刊名称:SURVEY REVIEW ISSN: 0039-6265 出版频率: Quarterly 出版社: COMMONWEALTH ASSOC SURVEYING LAND ECONOMY, C A S L E, UNIV WEST ENGLAND,C/O FACULTY BUILT ENVIRONMENT,FRENCHAY CAMPUS, COLDHARBOUR LBRISTOL, ENGLAND, BS16 1QY 期刊网址: http://www.surveyreview.org/ 影响因子: 0.102(2002) 主题范畴: GEOSCIENCES, MULTIDISCIPLINARY; REMOTE SENSING; ENGINEERING, CIVIL 3. 期刊名称:PHOTOGRAMMETRIC RECORD ISSN: 0031-868X 出版频率: Quarterly 出版社: PHOTOGRAMMETRIC SOC, UNIV COLL LONDON, DEPT GEOMATIC ENGINEERING,GOWER ST, LONDON, ENGLAND, WC1E 6BT 出版社网址: http://www.rspsoc.org/ 期刊网址: http://www.rspsoc.org/publications/publicationsFrameset.htm 影响因子: 0.353(2001); 0.633(2002) 主题范畴: GEOGRAPHY, PHYSICAL; GEOSCIENCES, MULTIDISCIPLINARY; REMOTE SENSING; PATHOLOGY 4. 期刊名称: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REMOTE SENSING ISSN: 0143-1161 版本: SCI-CDE 出版频率: Semimonthly 出版社: TAYLOR FRANCIS LTD, 4 PARK SQUARE, MILTON PARK, ABINGDON, ENGLAND, OX14 4RN 出版社网址: http://www.tandf.co.uk/ 期刊网址: http://www.tandf.co.uk/journals/tf/01431161.html 影响因子: 0.827(2001),1.154(2002) 主题范畴: REMOTE SENSING; IMAGING SCIENCE PHOTOGRAPHIC TECHNOLOGY 5. 期刊名称:PHOTOGRAMMETRIC ENGINEERING AND REMOTE SENSING ISSN: 0099-1112 版本: SCI-CDE 出版频率: Monthly 出版社: AMER SOC PHOTOGRAMMETRY, 5410 GROSVENOR LANE, SUITE 210, BETHESDA, MD, 20814-2160 出版社网址: http://www.asprs.org/ 期刊网址: http://www.asprs.org/publications.html 影响因子: 0.841(2001);1.176(2002) 主题范畴: GEOGRAPHY, PHYSICAL; GEOSCIENCES, MULTIDISCIPLINARY; REMOTE SENSING; PATHOLOGY 6. 期刊名称:JOURNAL OF GEODESY ISSN: 0949-7714 版本: SCI-CDE 出版频率: Monthly 出版社: SPRINGER-VERLAG, 175 FIFTH AVE, NEW YORK, NY, 10010 出版社网址: http://www.springer-ny.com/ 期刊网址: http://www.springerlink.com/app/ ... gpublicationresults ,id:100435,1 影响因子: 0.960(2001),0.726(2002) 主题范畴: GEOCHEMISTRY GEOPHYSICS; REMOTE SENSING 7. 期刊名称:ISPRS JOURNAL OF PHOTOGRAMMETRY AND REMOTE SENSING ISSN: 0924-2716 出版频率: Quarterly 出版社: ELSEVIER SCIENCE BV, PO BOX 211, AMSTERDAM, NETHERLANDS, 1000 AE 出版社网址: http://www.elsevier.nl 期刊网址: http://www.elsevier.nl/locate/isprsjprs 影响因子: 0.963(2001),0.389(2002) 主题范畴: GEOGRAPHY, PHYSICAL; GEOSCIENCES, MULTIDISCIPLINARY; REMOTE SENSING; IMAGING SCIENCE PHOTOGRAPHIC TECHNOLOGY 8. 期刊名称:RADIO SCIENCE ISSN: 0048-6604 版本: SCI-CDE 出版频率: Bimonthly 出版社: AMER GEOPHYSICAL UNION, 2000 FLORIDA AVE NW, WASHINGTON, DC, 20009 出版社网址: http://www.agu.org/ 期刊网址: http://www.agu.org/journals/rs/ 影响因子: 1.139(2001),0.796(2002) 主题范畴: GEOCHEMISTRY GEOPHYSICS; METEOROLOGY ATMOSPHERIC SCIENCES; REMOTE SENSING; TELECOMMUNICATIONS; INSTRUMENTS INSTRUMENTATION 9. 期刊名称:IEEE TRANSACTIONS ON GEOSCIENCE AND REMOTE SENSING ISSN: 0196-2892 版本: SCI-CDE 出版频率: Bimonthly 出版社: IEEE-INST ELECTRICAL ELECTRONICS ENGINEERS INC, 345 E 47TH ST, NEW YORK, NY, 10017-2394 出版社网址: http://www.ieee.org/portal/index.jsp 期刊网址: http://ewh.ieee.org/soc/grss/tgars.html 影响因子: 1.605(2001),1.603(2002) 主题范畴: GEOCHEMISTRY GEOPHYSICS; REMOTE SENSING; ENGINEERING, ELECTRICAL ELECTRONIC 10. 期刊名称:REMOTE SENSING OF ENVIRONMENT ISSN: 0034-4257 版本: SCI-CDE 出版频率: Monthly 出版社: ELSEVIER SCIENCE INC, 360 PARK AVE SOUTH, NEW YORK, NY, 10010-1710 出版社网址: http://www.elsevier.nl/ 期刊网址: http://www.elsevier.nl/inca/publications/store/5/0/5/7/3/3/index.htt 影响因子: 1.697(2001),1.992(2002) 主题范畴: REMOTE SENSING; ENVIRONMENTAL SCIENCES; IMAGING SCIENCE PHOTOGRAPHIC TECHNOLOGY 11. 期刊名称:CANADIAN JOURNAL OF REMOTE SENSING ISSN: 0703-8992 出版频率: Bimonthly 出版社: CANADIAN AERONAUTICS SPACE INST, 1685 RUSSELL RD, UNIT 1-R, OTTAWA, CANADA, K1G 0N1 出版社网址: http://www.casi.ca/ 期刊网址: http://www.casi.ca/index.php?pg=cjrs 影响因子: no 主题范畴: REMOTE SENSING 12. 期刊名称:IEE Proceedings -- Radar, Sonar Navigation (已经更名:IET Radar, Sonar Navigation) ISSN: 1350-2395 版本: SCIE 出版频率: Bimonthly 出版社: IEE-INST ELEC ENG, MICHAEL FARADAY HOUSE SIX HILLS WAY STEVENAGE, HERTFORD, ENGLAND, SG1 2AY 出版社网址: 期刊网址: http://www.ietdl.org/IP-RSN 影响因子: no 主题范畴: radar, radio location, radio navigation and surveillance purposes. Examples of the fields of application include radar, sonar, electronic warfare, avionic and navigation systems. Processing directed towards the above application areas includes advances in matched filters and wideband signal correlation for radar and sonar systems; algorithms and processor designs for adaptive array; bearing estimation; range/Doppler radar and acoustic image processing operations for SAR, sonar, target identification functions, etc 13. 期刊名称:IEEE Transactions on Image Processing ISSN: 1057-7149 版本: SCI 出版频率: Monthly 出版社: IEEE Signal Processing Society 出版社网址: 期刊网址: http://ieeexplore.ieee.org/servlet/opac?punumber=83 影响因子: no 主题范畴: Signal-processing aspects of image processing, imaging systems, and image scanning, display, and printing. Includes theory, algorithms, and architectures for image coding, filtering, enhancement, restoration, segmentation, and motion estimation; image formation in tomography, radar, sonar, geophysics, astronomy, microscopy, and crystallography; image scanning, digital half-toning and display, andcolor reproduction. 14. 期刊名称:Geophysical Research Letters ISSN: 0094-8276 版本: SCI 出版频率: Semimonthly 出版社: AMER GEOPHYSICAL UNION, 2000 FLORIDA AVE NW, WASHINGTON, USA, DC, 20009 出版社网址: 期刊网址: http://www.agu.org/journals/gl/ 影响因子: 2.491(2005) 主题范畴: focus on a specific discipline or apply broadly to the geophysical science community 15. 期刊名称: IEEE Transactions on Geoscience and Remote Sensing Letter ISSN: 0196-2892 版本: 出版频率: 出版社: TGARS Manuscript Reivew Assistant, GEOSCIENCE AND REMOTE SENSING LETTERS,IEEE Periodicals,445 Hoes Lane Piscataway, NJ 08855 USA 出版社网址: 期刊网址: http://www.grss-ieee.org/menu.taf?menu=publicationsdetail=GRSL 影响因子: 主题范畴: GEOCHEMISTRY GEOPHYSICS; REMOTE SENSING; ENGINEERING, ELECTRICAL ELECTRONIC 16. 期刊名称:IEEE TRANSACTIONS ON AEROSPACE AND ELECTRONIC SYSTEMS ISSN: 0018-9251 版本: sci 出版频率: Quarterly 出版社: Aerospace Electronic Systems Society 出版社网址: 期刊网址: http://ieeexplore.ieee.org/servlet/opac?punumber=7 影响因子: 主题范畴: the equipment, procedures, and techniques applicable to the organization, installation, and operation of functional systems designed to meet the high performance requirements of earth and space systems 17. 期刊名称:Pattern Recognition Letters ISSN: 0167-8655 版本: SCIE 出版频率: Subscriptions for the year 2007, Volume 28, 16 issues 出版社: ELSEVIER SCIENCE BV, PO BOX 211, AMSTERDAM, NETHERLANDS, 1000 AE 出版社网址: 期刊网址: http://www.elsevier.com/wps/find/journaldescription.cws_home/505619/description#description 影响因子: 2005: 1.138 主题范畴: ? statistical, structural, syntactic pattern recognition;? neural networks, machine learning, data mining;? discrete geometry, algebraic, graph-based techniques for pattern recognition;? signal analysis, image coding and processing, shape and texture analysis;? computer vision, robotics, remote sensing;? document processing, text and graphics recognition, digital libraries;? speech recognition, music analysis, multimedia systems;? natural language analysis, information retrieval;? biometrics, biomedical pattern analysis and information systems;? scientific, engineering, social and economical applications of pattern recognition;? special hardware architectures, software packages for pattern recognition. 18. 期刊名称:Multidimensional Systems and Signal Processing ISSN: 0923-6082 (Print) 1573-0824 (Online) 版本: 出版频率: Monthly 出版社: Springer Netherlands 出版社网址: 期刊网址: http://www.ovid.com/site/catalog/Journal/1582.jsp?top=2mid=3bottom=7subsection=12 影响因子: 0.722 (2005) 主题范畴: While the subject of multidimensional systems is concerned with mathematical issues designed to tackle a broad range of models, its applications in signal processing have been known to cover spatial and temporal signals of diverse physical origin. The current problem faced, due to the widely scattered nature of publications in this area, will be circumvented through the unity of theme in this journal, so that research is facilitated and expected with much reduced duplication of effort and much enhanced communication. 19. 期刊名称: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Applied Earth Observation and Geoinformation ISSN: 0303-2434 版本: SCIE 出版频率: Quarterly 出版社: ELSEVIER 出版社网址: 期刊网址: http://www.elsevier.com/wps/find/journaldescription.cws_home/622741/description#description 影响因子: 主题范畴: The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Applied Earth Observation and Geoinformation publishes original papers that apply earth observation data to inventory and management of natural resources and the environment. In this context, earth observation data are normally those acquired from remote sensing platforms such as satellites and aircraft, complemented and supplemented by surface and subsurface measurements and mapping. Natural resources include forests, agricultural land, soils, water resources, mineral deposits, and land itself as a foundation for infrastructure and housing. Environmental issues include biodiversity, land degradation, industrial pollution and natural hazards such as earthquakes, floods and landslides. The focus, which can be either conceptual or data driven, includes all major themes in geoinformation, like capturing, databasing, visualization and interpretation of data, but also issues of data quality and spatial uncertainty. Since the scope is large, contributions should be of the highest quality. Some will convey important recommendations for environmental management and policy, and we encourage 'Discussion' articles that stimulate dialogue between earth observation studies and managers in a statistically sound way. Papers addressing these topics in the context of the social fabric and economic constraints of developing countries are particularly welcome. 20. 期刊名称:Computers Geosciences ISSN: 0098-3004 版本: SCIE 出版频率: Subscriptions for the year 2007, Volume 33, 10 issues 出版社: ELSEVIER 出版社网址: 期刊网址: http://www.elsevier.com/wps/find/journaldescription.cws_home/398/description#description 影响因子: 2005: 0.779 主题范畴: spatial analysis, geomathematics, modelling, simulation, statistical and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methods, e-geoscience, geoinformatics, geomatics, geocomputation, image analysis, remote sensing, and geographical information science. 21. 期刊名称:SIGNAL PROCESSING ISSN: 0165-1684 版本: SCIE 出版频率: Monthly 出版社: ELSEVIER 出版社网址: 期刊网址: http://www.elsevier.com/wps/find/journaldescription.cws_home/505662/description#description 影响因子: 2005: 0.694 主题范畴: Signal Theory; Stochastic Processes; Detection and Estimation; Spectral Analysis; Filtering; Signal Processing Systems; Software Developments; Image Processing; Pattern Recognition; Optical Signal Processing; Digital Signal Processing; Multi-dimensional Signal Processing; Communication Signal Processing; Biomedical Signal Processing; Geophysical and Astrophysical Signal Processing; Earth Resources Signal Processing; Acoustic and Vibration Signal Processing; Data Processing; Remote Sensing; Signal Processing Technology; Speech Processing; Radar Signal Processing; Sonar Signal Processing; Industrial Applications; New Applications 22. 期刊名称:Journal of Quantitative Spectroscopy Radiative Transfer ISSN: 0022-4073 版本: SCIE 出版频率: Subscriptions for the year 2007, Volumes 103-108, 18 issues 出版社: ELSEVIER 出版社网址: 期刊网址: http://www.elsevier.com/wps/find/journaldescription.cws_home/272/description#description 影响因子: 2005: 1.685 主题范畴: · Theoretical and experimental aspects of the spectra of atoms, molecules, ions, and plasmas. · Spectral lineshape studies including models and computational algorithms. · Atmospheric spectroscopy. · Theoretical and experimental aspects of light scattering. · Application of light scattering in particle characterization and remote sensing. · Application of light scattering in biological sciences and medicine. · Radiative transfer in absorbing, emitting, and scattering media. · Radiative transfer in stochastic media. · Electromagnetic energy transfer with near-field, nano-scale, and coherent effects. · Planetary, atmospheric, and environmental radiative transfer. · Radiative transfer in high-temperature environments, combustion systems, and fires. · Radiant energy emission from plasmas. 23 JOURNAL OF APPLIED REMOTE SENSING website: http://spie.org/app/publications/index.cfm?fuseaction=journalstype=jars
9693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记钱伟长院士自强不息的科学精神(转载)
wwjsky 2012-4-12 15:22
钱伟长与《自然杂志》部分编辑人员座谈,与本文作者亲切握手 1994年原由上海远东出版社出版的《自然杂志》由于经济原因休刊,上海市政府徐匡迪等领导觉得这样一本在学术界有影响的刊物就此寿终正寝殊为可惜,为此与上海大学钱伟长校长商洽改由上海大学主办。我就在这个时候被学校调去参与《自然杂志》复刊的筹备和编辑工作。 开始时,大家对《自然杂志》今后的定位把握不准,主编想把杂志办成学术期刊,我则认为它是一本科普期刊,谁也说服不了谁。此时,我们收到了钱伟长校长的批示:“把刊物办成沟通不同专业,不同学科的桥梁。”通过学习,我们统一了思想,既然刊物要成为沟通不同学科的桥梁,势必对非专业人员也要有可读性。所以它应该像美国的Scientific American和英国的New Scientist那样,既要反映当代科学前沿的学术动态,又有可读性和趣味性的高级科普期刊。经过此事,我深切体会到钱校长看问题时的高瞻远瞩,十几个字的批示就为我们指明了方向。 光阴似箭,不觉已到年底,眼看新刊就要亮相,但稿件的分量尚嫌不足。钱校长闻讯后便把他在上海市非线性科学会上的发言《谈谈非线性科学》给《自然杂志》发表,让我们很受鼓舞。此文成了《自然杂志》复刊后的卷首篇。其中关于数学工具与工程技术关系的论述给我印象最深。他说:“做一番事业,用的工具要恰到好处,目的是解决问题。就像屠夫杀猪要用好刀,但这把刀刚好就行,不要整天磨刀,欣赏刀,磨得多好啊!那是刀匠的事。”钱校长戏谑说:“不要做刀匠。要做屠夫,去找最合适的刀,去杀最难的问题。”我想这段话无论是对工程技术人员,还是对普通人都是有启发的。 1997年5月, 年逾八十的钱校长在百忙中约见了《自然杂志》部分编辑人员,并进行座谈。谈到组稿困难时,钱校长说:“明天我应邀出席叶企孙铜像揭幕仪式,届时有许多科学家在场,这个时候你们去找人,他们就躲不开了。”也许是他觉得自己的点子甚好,不禁露出了会心的微笑。《自然杂志》20周年时,钱校长挥毫题词:发扬创新精神,繁荣科学事业。 钱伟长对人文科学的热爱和造诣是广为人知的。当年他以文科第一名的优异成绩考入清华大学,由于几天后九一八事件爆发,钱伟长抱着科学救国的想法,才改学物理。他的叔父是清华国学导师钱穆,可谓家学渊远。可是在后来的许多年里,钱伟长屡遭不公正待遇,待“文革”后复出已经垂垂老矣。但他壮心不已,把主要精力用于高等学校教育改革的探索和实践中。所以“人文科学”这把刀他也抱着“能用就好”的理念,并没有过于迷恋。然而,他那博极古今的学识和卓有远见的眼光都潜移默化地融入到他的办学理念和教学思想中,令广大师生受益匪浅。 每天,当我们走进校门,率先映入眼帘的就是迎面屹立的巨石,上面刻着钱伟长的手书“自强不息”。上海大学新校区里风光旖旎,美不胜收。各幢教学楼之间都有曲折回廊相连,两旁的树木错落有致。这些都来自钱校长的创意:让师生在课间转移时既免受日晒雨淋之苦,又可以赏心悦目,调节精神。连学校的食堂和招待所都冠以文雅的名字:乐乎楼、水秀楼……并有名家题写的匾额,使校园里处处充盈着浓浓的书卷气。当然,作为大学的根本乃大师,而非大楼也。这些年来在钱校长的支持下,上海大学的人文学科发展很快,引进了一批有实力的中年学者,成立仅十多年的上大美院和影视学院也在社会上影响日彰。学校还邀请上海的书画名家来校聚谈,吟诗作画。国内外著名的乐团和音乐家也常到学校的剧场巡演钢琴、交响乐等高雅艺术。这些活动中许多还是由钱校长亲自联系和推动的。所以他虽然自己无暇来构思字字珠玑的锦秀文章,却用如椽之笔为上海大学的发展抒写出壮丽的诗篇。 在钱伟长的著述中我找到了一本他于1953年写的历史小书《我国历史上的科学发明》。虽然只是一本通俗读物,也可以看出他深厚的文史功底和严谨的写作态度。由于当时关于我国古代科技史的研究成果很少,所以钱伟长只能自己从浩如烟海的古书中沙里淘金,收录材料。这种活计许多人皓首穷经几十年都收获甚微,而钱伟长花几个月就完稿付梓,可见他对经典古籍的熟悉程度。想当年他考清华时,有一道历史题,要写出二十四史各卷的名称、卷数、作者和注校者等,考生中仅他一人全对。他的作文《梦游清华园记》令阅卷的老师击节赞赏,然而他为了科学救国,要求改学物理,被吴有训教授婉拒,因为他理科基础太差,四门功课一共才考了25分。但他通过自己的勤奋学习不仅改变了教授的看法,还成为享誉世界的一代力学大师。我又想起1995年7月22日杨振宁来校作报告时,会前钱校长开场白说:“杨振宁的父亲杨武之还教过我数学。”杨振宁答:“钱伟长当年在清华可是一个有名的田径运动员哩!”当时我听了不信,以为他们在开玩笑。后来我查了资料才知钱伟长当时18岁,身体瘦弱矮小,被学校田径队婉拒。但他亦经过自己的刻苦锻炼,终于成为校越野代表队的主力队员。并以13秒4的成绩夺得全国大学生运动会跨栏季军。钱伟长有句口头禅:“我36岁学力学,44岁学俄语,58岁学电池知识。不要以为年纪大了不能学东西,我学计算机是在64岁以后,我现在也搞计算机了。”在1985年他独创了宏观字形编码法,俗称“钱码”。“钱码”以高速易学闻名于世,为IBM所采用,并获得1985年上海科技发明奖。在钱校长的身上我们看到了什么叫做“自强不息”。
1862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求是》杂志刊发文章三论正确认识我国社会现阶段道德状况
whyhoo 2012-4-10 10:12
编者按 今年以来,《求是》杂志在第1期、第4期、第7期相继刊发《正确认识我国社会现阶段道德状况》、《认清道德主流坚定道德信心——再论正确认识我国社会现阶段道德状况》、《正视道德问题加强道德建设——三论正确认识我国社会现阶段道德状况》共三篇署名“秋石”的文章。“道德三论”引起读者广泛关注。      一论:考察道德现象,离不开具体的价值观立场、认识方法论和历史视野   《正确认识我国社会现阶段道德状况》一文指出,在我国社会生产生活方式日益变革的大背景下,包括道德在内的社会意识形式,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多元、多样、多变的复杂情况。当前人们关注的一个焦点,是应该怎样评价我国现阶段的社会道德状况,道德总体上是进步的,还是退步的?这个问题已经超出单纯道德评价的范畴,涉及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体成就的评价,需要进行深入的分析。   文章从价值观立场、认识方法论和历史视野三个角度进行分析。   关于价值观立场,文章指出,道德作为人类把握世界的一种特殊的实践精神方式,与人的实践活动密不可分,渗透在社会关系的各个方面。这就使得人们容易把道德本体化和独立化,忘记道德与经济基础的关系。事实上,道德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形式,是一定经济基础的反映,受经济基础制约,其独立性只有相对意义。评价道德的价值是正还是负、性质是善还是恶,总是具有两方面的维度:一方面,看决定道德发生发展的经济基础的性质;一方面,看道德对相应的经济基础起作用的性质。从根本上说,建立在进步经济基础之上的道德,能够推动进步经济基础发展的道德,其价值为正、性质为善,反之,则价值为负、性质为恶。从这个基本价值观立场出发,评价当前我国道德状况的性质,就要放眼广阔的经济社会领域;根本标准,只能是生产力的标准,是经济基础的标准,是社会进步的标准,是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标准。   关于认识方法论,文章认为,对当前我国社会道德状况进行评价,首先要把握全面的道德现象。列宁曾说过:在社会现象领域,“如果不是从整体上、不是从联系中去掌握事实,如果事实是零碎的和随意挑出来的,那么它们就只能是一种儿戏,或者连儿戏也不如”。在道德领域,所谓整体的普遍联系,就是道德在生产方式以及上层建筑历史变革总进程中的状况,就是道德反映和作用于经济基础以及同上层建筑其他方面相互作用的总联系方面。这才是反映本质的道德现象。   关于历史视野,文章指出,经济进步与道德进步是同向还是二律背反,不能作静态的无谓争论,只能在人类历史进程的动态比较中来评判。生产力水平的不断提高、生产方式的矛盾运动推动人类社会的不断发展进步,这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自然历史过程。从人类历史发展的事实来看,即便是在历史最黑暗的时期,人类道德进步的总趋势并没有根本逆转。道德发展的这种客观规律同样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今天,我们只有在历史的比较中,才能深刻认识到,建立在社会主义制度上的新中国,使中国人民在道德上和精神上获得了巨大跃进;而发展完善社会主义制度的改革开放,使中国人民在道德和精神上获得了新的巨大进步。   文章认为,从正确价值观立场、科学认识方法论和历史视野出发来分析当前我国的道德状况,必然会得出这样的结论:我国道德状况的主流是发展进步的。生产方式和上层建筑的变革,经济社会的全面进步,为新中国成立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道德的发展进步,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注入了持续的动力;在新的经济、政治、文化制度基础上生长起来的崭新道德,以及不断开展的群众性道德建设活动,又反过来为社会的全面发展进步,营造了良好的精神道德环境,提供了强大的精神支撑和动力。经济的发展进步和道德的发展进步之间存在的作用和反作用的相辅相成关系,决定了经济的发展进步,决不可能建立在社会道德总体滑坡的基础之上。    二论:认清道德领域的成绩与问题、主流与支流,坚定道德信心   《认清道德主流坚定道德信心——再论正确认识我国社会现阶段道德状况》一文认为,2011年我国社会出现的一系列道德事件,勾勒出“感动与疼痛并存,谴责与反思交织,忧虑与希望同在”的图景。从一定意义上说,一个社会真正危险的道德状况,不是人们对失德现象的义愤,而是对道德滑坡的冷漠。无论是感动还是疼痛、谴责还是反思、忧虑还是希望,都传递着社会公众的善良意识和德性本质,反映出干部群众的道德自省和道德愿景,也充分证明我国社会的主流道德观念、主流道德行为和主流道德舆论的积极、进步、向善。   文章认为,评价道德发展的问题与成绩,与评价改革开放取得的成就和面临的问题具有相当的同一性。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创造了世界发展史上的奇迹,其巨大成就得到人们的高度认同,然而,一些矛盾和问题也日益凸显。但这些,都不能影响人们对改革开放伟大成就的评价,中国的发展成就,没有人敢否认,也否认不了。问题确实不少,成绩更加巨大,这正是中国的实际国情,是中国发展进步的主流态势。对道德领域的形势也应该作这样的评估。可以认真地梳理和比较一下,30多年来,伴随社会文明程度的提升和公民思想道德素质的提高,在人的利益、人的价值、人的尊严、人的个性、人的权利等问题上,有了多么巨大的变革和进步;改革开放意识、竞争进取意识、自由民主意识、公平正义意识、和谐包容意识、生态环保意识,有了多么巨大的转变和创新;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以及经济道德、政治道德、公共道德、生态道德等各个领域的道德建设,又有了多么巨大的改进和提升!有充分的理由可以肯定,中国道德的发展进步在总体上与中国改革开放的历史进程和历史成就同向,与中国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进步同向,与中国人素质的全面提升同向。   文章说,在当前中国社会道德领域,一些时段、一些领域、一些人群的局部道德滑坡是客观存在的现象,有些道德问题还相当突出。但无论怎样高估问题的严重性,失德现象仍属支流,社会道德积极、进步、向善的主流地位无可撼动。   以腐败问题为例。一方面,在一些地方、部门和单位,在少数党员干部身上,风气的败坏到了相当严重的地步。另一方面,从中央到地方,从高层到基层,许许多多的党员干部锐意改革,勇于探索,致力发展,开拓进取,带领群众干事创业,不断开创工作的新局面;许许多多的党员干部忠于职守,敬业奉献,不计报酬,不辱使命,在自己的岗位上建功立业;许许多多的党员干部舍小家,顾大家,没有节假日,没有星期天,负重前行,超负荷工作,甚至牺牲了健康和生命;许许多多的党员干部严格自律,清正廉洁,用一身正气坚守着党性,保持着共产党人的本色。在抗洪抢险、抗震救灾的第一线,在抗击非典、防控疫情的斗争中,在关键时刻和危难关头,总是我们的党员干部挺身而出,冲锋在前,舍生忘死,慷慨赴义。如果不是这样,如果没有一大批这样的党员干部,如果没有一大批这样的中坚和骨干在团结带领群众奋斗,我们的党和政府就不可能成功推进并驾驭这30多年来波澜壮阔的大变革,我们的国家就不可能有这30多年来突飞猛进、举世惊叹的发展和进步。   以诚信问题为例。一方面,商业欺诈等现象屡禁不止,假冒伪劣产品层出不穷。食品安全问题尤为突出,毒奶粉、地沟油、瘦肉精,等等,让一些群众发出了“还能放心吃什么”的责问。另一方面,绝大多数的企业和商家是好的,越来越多的企业和商家把诚信当作自己的生命和无形资产。如果不是这样,中国就不可能成为世界制造业大国,中国商品就不可能涌向世界每个角落,成为西方发达国家也离不开的从主要日用品到高端电子产品的供应基地。从出口商品看,2009年和2010年,经出入境检验检疫机构检测的中国出口货物不合格率分别为0.15%和0.14%。2010年,中国出口美国的食品合格率达99.53%;出口欧盟的食品合格率达99.78%;出口日本的食品合格率也达到99.74%,高于同期来自美国和欧盟进口食品的抽检合格率。从国内商品看,近年来,在卫生部每年进行的抽检中,食品的合格率都在90%以上,北京、上海这样的大城市,合格率更达95%以上。与饮食质量密切相关的是,中国人的预期寿命越来越长,人口平均预期寿命从改革开放初期的68岁提高到73.5岁,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中国少年儿童的生长发育状况也越来越好。这表明,食品质量的提高和安全保障,功不可没。   以公德问题为例。一方面,扶贫济困、见义勇为的传统美德遇到了新情况、新挑战,一个“小悦悦”事件,似乎颠覆了不少国人的道德观念,要不要救助不相识的人,成为一些人心中纠结不清的问题。另一方面,勇敢徒手接住坠楼女童的杭州“最美妈妈”吴菊萍,以德报德、坚决拒收上万元补偿金的合肥两位农妇,在看到孩子躺在马路上抽动的那一刻“只想着救人”的陈贤妹,这一个个平凡的道德模范,这些在中国大地上天天都会出现的义举,为中国社会牢牢地支撑起扶危济困、见义勇为的道德蓝天。这些年,每遇大灾大难,中国社会都会出现“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感天动地的场面。蔚为壮观的志愿者队伍,已成为今天中国社会一道真善美的风景线。为北京奥运会服务的志愿者就达170万,是奥运史上志愿者最多的一届。据团中央志愿者工作部2005年的不完全统计,全国有260万个学雷锋小组,学雷锋志愿者超过3000万人;全国已建立了43万个志愿者组织,常年开展活动的志愿者超过6000万人,注册的志愿者达2000多万人。志愿者如同一面镜子,折射出中国社会大多数人对社会的责任感和赤诚心,折射出中国社会道德状况的主流。    三论:正视社会转型大背景下的道德发展变化,动员起全社会的力量,共建我们的道德家园   《正视道德问题加强道德建设——三论正确认识我国社会现阶段道德状况》一文认为,当今中国社会存在的道德问题,是在社会转型大背景下发生的,具有鲜明的社会转型期特征。毫无疑问,道德问题的主观成因是十分重要的。但是,正如马克思、恩格斯所说:“人们的观念、观点和概念,一句话,人们的意识,随着人们的生活条件、人们的社会关系、人们的社会存在的改变而改变,这难道需要经过深思才能了解吗?”在人类历史的本源意义上,是人们的社会存在决定人们的意识,而不是相反。因此,分析道德问题的客观成因,对于我们加强道德建设、治理道德问题,有着更为重要的意义。   为什么官员腐败问题易发多发?文章分析说,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围绕配置资源的权力展开的寻租博弈,是当前我国腐败现象的基本特征。而所谓寻租,最直接的表象,就是权钱交易。这样的寻租或权钱交易现象,在计划经济时代是很难发生的。在计划经济时代,社会的经济结构简单、利益主体单一,全国的企业就像一个个生产车间,生产什么、生产多少,产品如何销售、利润如何分配、工资如何确定,等等,并不由企业自己决定,生产要素的配置主要是政府主管部门按照计划指令执行。在这样的经济社会环境中,政府官员和企业负责人缺乏寻租的根据,也难有寻租的可能,各级政府对计划执行情况的监督管制是简便而高效的。   实行市场经济体制后,情况发生了根本变化。社会的经济结构日益复杂化,利益主体日益多元化。不同所有制企业所形成的不同市场主体,在生产、交换、分配、消费全流程展开竞争,其激烈程度,被形容为“市场如战场”。由于转型中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还存在着诸多的不健全不完善,给权力与市场之间留下了许多空隙,权力可以通过这些空隙进入市场,金钱也可以通过这些空隙获得权力。正是所谓的“审批经济”,导致在一些时段、一些领域和一些人群中,权力寻租和权钱交易现象突出。该由政府管的,一些职能部门不作为,有权不用;不该由政府管的,一些职能部门乱作为,有权乱用。这些不作为和乱作为反映的正是制度上的缺陷,它为权力寻租和权钱交易,为一些失德的官员提供了贪污腐败的客观条件。如邓小平同志所说,制度好可以使坏人无法任意横行,制度不好可以使好人无法充分做好事,甚至走向反面。   为什么商业诚信缺失问题易发多发?文章分析认为,这与市场经济条件下经济活动的复杂性大大提升,生产、流通、消费时间延长、环节增多、层次叠加等密切相关。在自然经济和简单商品经济条件下,生产、交换、消费是在一种简单状态下进行的,生产的产品以单一的农产品和品种有限的工业制成品为主;交换的手段要么是直接的以物易物,要么是即时的一手交钱一手交货;消费的物品是人们可以直接判定成分质量的产品。在这样的经济活动条件下,即便是恶意欺诈也很难得逞,因为每一个交易人都是有效的诚信监督者。简单的经济活动,造就了直接的信用监督机制和纯朴的诚信道德。   在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生产、交换、消费的情形发生了根本变化。从生产环节看,人们原来直接从田地里收获食用的庄稼,现在往往只是现代化大工厂流水线上的原材料,食品加工业产出的商品五花八门,把超市的货架摆得琳琅满目。从交换环节看,原来直接的以物易物和即时交易行为,被越来越多的间接订货方式所替代,支票结算、信用卡结算成为基本的结账方式,期货交易、网络交易等成为新型的时空分离的交易方式。从消费环节看,过去,食品从田间到餐桌只有一步之遥;现在,不仅粮食蔬菜水果的生产可能被施以各种化肥和农药,而且还要经过复杂的加工环节,消费者个人很难有能力检测餐桌上的食物是否“绿色”和“有机”,更检测不出“地沟油”和“瘦肉精”。在这样复杂的经济活动中,可以制假贩假的链条全方位延伸,诚信缺失的风险空前放大,信用监督的职责,根本无法由交易的当事者独立完成,更不可能由消费者个人独自担当。在一定意义上说,市场经济就是信用经济,没有信用体系,就没有市场经济;信用体系有多完善,市场经济体制就有多完善。而建立、完善和维护信用体系,不仅需要有专门的监管机构,还需要统筹很多部门,共建共享质量信用信息平台,以有效防范和惩处诚信缺失者。显然,这是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需要大量的人力、财力、物力的投入,还需要足够的时间。事实上,世界上所有的市场经济国家都面临商业诚信缺失问题的困扰。西方发达国家建立现代市场经济制度已有一二百年的历史,但严重的商业欺诈事件仍然层出不穷。从美国安然公司、安达信会计事务所的假账丑闻,到震惊世界的麦道夫诈骗案,这一系列恶性案例表明,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信用制度远非完美无缺。   为什么公德失范问题易发多发?文章分析说,一些社会成员的公德失范,深层次的原因,是中国社会正在经历从“熟人社会”向“陌生人社会”的转型,以往调节“熟人社会”的道德机制受到削弱,而调节“陌生人社会”的道德机制尚在建立和完善之中。   在“熟人社会”,人们对自己的处境是比较了解和信任的,在作道德选择时,道德价值观不会出现大的混乱,比较容易拥有道德自信和勇气;而在“陌生人社会”,人们往往需要对新的道德处境进行分析判断,对陌生环境和陌生人容易产生不信任感,在作道德选择时,自信心和勇气都可能大打折扣。有一种现象很值得研究:当前中国社会的公德失范现象,绝大多数不是发生在“熟人”之间,而是发生在“陌生人”之间;人们照样会为亲朋好友“两肋插刀”,但面对陷入困境的“陌生人”,往往退避三舍。因此,不能简单地说当前中国人的社会公德水平普遍滑坡了,而更应该说,一些国人在从“熟人社会”走向“陌生人社会”的过程中,道德价值观产生了纠结,陷入了道德选择的困惑。还有一种现象也值得研究:中国的“80后”、“90后”及现在的中小学生遵守社会公德的情况,总体上似乎要好于更年长的人。他们更快地适应着“陌生人社会”的公德规范——不随地吐痰、不乱扔垃圾、垃圾分类、过马路走斑马线、在公交车上主动让座、在公共场所不大声喧哗、在滚动电梯上靠右站、遵守银行和邮局的一米线规则——这些“小节”的变化,反映的正是中国道德进步的大趋势。   文章指出,在对各种失德现象同声谴责的批评声中,我们听到的是对加强道德建设、改善道德环境、治理道德领域突出问题的强烈呼唤。对道德问题,既要回答“怎么看”,更要思考“怎么办”。   文章强调,加强道德建设,要在思想上提高觉悟,在行动上加大力度。改革开放初期,邓小平同志就告诫全党:“经济建设这一手我们搞得相当有成绩,形势喜人,这是我们国家的成功。但风气如果坏下去,经济搞成功又有什么意义?会在另一方面变质,反过来影响整个经济变质,发展下去会形成贪污、盗窃、贿赂横行的世界。”我们党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改革目标之初,江泽民同志就严肃指出:“如何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积极作用,同时有效地防止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和极端个人主义的滋长蔓延,帮助人们树立社会主义的理想、信念和道德风尚,这是一个重大的历史课题。”党的十六大以来,思想道德建设的力度进一步加大。在分析腐败的思想道德根源时,胡锦涛同志指出:“一些人认为道德修养方面的问题是‘细节问题’,没有必要在这个问题上小题大做。这种认识是十分错误的、有害的。‘千里之堤,溃于蚁穴’。从近年来查处的领导干部违纪违法案件看,腐败分子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大都是从道德品质上出问题开始的。”他强调,一定要把加强党员、干部的道德修养作为反腐倡廉抓源头的一个重点。他向全党和全社会提出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作为社会主义道德的根本要求。   文章说,国际国内的教训一再证明,道德败坏了,一定会反过来损害经济社会的发展。一个“三鹿奶粉”事件,不仅彻底毁掉了一个著名的企业,而且伤害了全行业,伤害了相关地区,甚至伤害了国家形象。这样的教训,可以促使人们进一步认清新形势下加强道德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正视和治理各类道德问题,一个重要的先决条件,就是要在思想上进一步觉醒起来,决不能对道德建设有丝毫的轻视和懈怠;就是要在行动上进一步加大力度,决不能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没有道德领域的进步和发展,就不是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在道德建设上,要做实功而不要务虚名,要日积月累而不能急功近利。   文章强调,加强道德建设,要让法制建设成为道德建设的坚强后盾。道德的后盾在法律,道德的底线在法律。使法治和德治紧密结合、相辅相成,是加强道德建设、有效治理道德问题的根本途径。道德主要依靠良心的自觉发挥作用。人的良心不是天生的,而是后天形成的。从根本上说,良心就是内化的社会道德规范。在这个过程中,符合社会道德规范的言行会受到肯定和奖励,违反社会道德规范的言行会受到否定和相应程度的惩罚,人们在激励与约束相辅相成的机制中经受着道德磨练。道德良心既是“奖励”出来的,也是“惩罚”出来的。人们往往只看到发达国家公共秩序良好的一面,却忽略了发达国家社会公德背后的法律支撑,当闯红灯、乱停车、随地吐痰等轻微违法行为的代价都高昂到承受不起时,人们自然就会变得更加“有道德”。中国自从实行“醉驾入刑”以来,酒后驾车的人数陡然下降。这是道德觉悟提高了,还是惩戒机制奏效了?答案显然是:双赢!治乱当用重典,治理当前的道德突出问题,必须更加重视发挥法治的作用。   文章强调,加强道德建设,要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从小事做起。加强道德建设,治理道德问题,是一项全民共建共享的民心工程,需要全社会共同担当。每一位公民都应该成为道德建设的参与者,而不能只当旁观者;都应该成为良善道德环境的维护者,而不能只当享受者;都应该成为躬身行德的实践者,而不能只当评头论足的“批评家”。强调道德建设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从小事做起,就是强调道德建设人人可为、时时可为、处处可为、事事可为。每个公民都负有道德建设的责任,都是道德建设的主体;道德建设的成就人人有一份功劳,道德领域的问题人人有一份责任。一滴水能够反映太阳的光辉,一个人的德行能够折射整个社会的道德风貌。“我为人人,人人为我”,是我们理想的道德家园。 原文见 http://www.qstheory.cn/zywz/201204/t20120410_150162.htm
个人分类: 社会|1034 次阅读|0 个评论
Industry 和 Academia:如何在两个不同世界里做的最好
王汉森 2012-4-10 02:04
《科学家》杂志这篇关于如何从Industry成功地转回到Academia文章,很有启发和指导意义。转载于此,供有兴趣的读者欣赏。 The Best of Both Worlds Choosing to work in industry does not preclude a return to academe. But the move back takes some planning and finesse. By Hannah Waters | April 1, 2012 ENGINEERING A BETTER TOMATO: Plant geneticist Harry Klee moved from a postdoc in academia to an industry lab at Monsato. After a decade of research there, he made the switch back to basic research at a university. Tyler Jones, University of Florida/IFAS P lant geneticist Harry Klee always assumed that, after finishing his postdoc, he’d pursue an academic career. But one afternoon in the mid-1980s, he opened up an issue of Science to find a paper reporting the first “transgenic plant in the history of mankind,” he recalls. It wasn’t the accomplishment so much as the fact that the paper was written by scientists at Monsanto that blew him away. At the time, industry was considered the career path for scientists who couldn’t cut it in academia, he says. Yet, although he’d gotten a job offer as an associate professor, when the time came to set out on his own, Klee decided to join the agricultural science company. “All the stuff Monsanto was doing was what I wanted to do,” he says—and when he visited the facilities, his inclination was confirmed: “It was clear that they were the best lab to do plant molecular biology in the world, bar none.” I had read and been on grant panels for a hundred grants before I ever had to write one. —Harry Klee, University of Florida However, after a decade of research that he “wouldn’t trade for anything,” Klee hit a glass ceiling. He felt pressure to leave research for management roles. Instead of succumbing to the inevitable in industry, he decided to put out feelers. He found the perfect spot at the University of Florida, working on a project to improve the tomato using genetic engineering. But the jump back to academia wouldn’t have been possible without his publication record and dedication to a focused research topic, Klee cautions. For advice on how to transition from academia into industry and back, The Scientist interviewed recruiters on both sides and researchers who have made the round trip, to learn how they did it—and how they’d do it better next time. GETTING INTO INDUSTRY Don’t stress about your slides Far more important than glossy slides, says Megan Driscoll, founder and president of PharmaLogics Recruiting, is the quality of your presentation to the interview panel. The interviewers will want to see how you work through a scientific problem. “It’s more about how you present your data, think critically, present problems, field questions,” she says. “How good your presentation is has very little to do even with the topic or the data.” Network, network, network Having contacts who can vouch for you at the company you’re applying to can substantially increase your chances of landing the position. Recent or soon-to-be grads should “network with the people who graduated ahead of you: anyone who is in industry and who has graduated in the previous 5 years,” Driscoll says—both for advice and for recommendations. Revise your resume Add a “skills summary” section that gives a good overview of your expertise, including specific methods at which you excel. But be honest. “Don’t put analytical methods in your skills sections that you’ve done one time,” Driscoll cautions. Do your homework Make sure the interviewers know why you want to work for their company in general, and what attracts you about their research in particular. Study their website, and if you know which representatives you’ll be meeting, read their papers and familiarize yourself with their research. “ want someone who has done their homework, and who knows what they can contribute to the team.” Prepare some real-life experiences It’s common in interviews, Driscoll says, to be asked for an example of how you’ve handled conflict in your lab. She says it’s best to have a few scenarios ready to share. For example, if there was a disagreement about lab equipment use, explain how you showed leadership by creating a sign-up sheet and starting a discussion about expectations for the tool’s usage. GETTING BACK TO ACADEMIA Keep publishing It’s unanimous: continuing to publish while working in industry is absolutely vital if you want to return to academia one day. “What makes it possible to jump back and forth is publishing, and if you can’t publish in industry, you’re not going to be able to jump back to academia,” says molecular physiologist Sue Bodine, who transitioned from Regeneron Pharmaceuticals to the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Davis. Publications prove that you’ve continued to do quality science, can produce publishable data, and can ultimately win grant money. But if you want to publish, you may have to push yourself to make it happen. While many companies encourage publication, “the problem is that there are no rewards for publishing, so you really have to do it on your own time,” says Klee. That means doing experiments with positive and negative controls beyond what your supervisor requires; taking beautiful photos; and remembering to go back and publish after patents are filed, he adds. Do a PubMed search If you think you might want to return to academia one day, ensure from the outset that promises of a publication-friendly environment aren’t empty. “Every company says that 20 percent of the time you can work on whatever you want,” including publications, says Martin Seidel, the head of the Genomics Institute of the Novartis Research Foundation. But don’t take them at their word, he says; instead, do a PubMed search to see just how frequently the company publishes, and assess the quality of the journals. Then search for the section you might be interested in joining and look up the records of researchers in that area to make sure you’re “joining a part of that company where is a tradition.” Choose your meetings carefully “It’s tricky when you’re in industry: if you’re spending all your time , then you’re the first one to go” when layoffs come around, says biochemist Patrick Griffin, a former research director at Merck who now directs the Scripps Translational Research Institute in Florida. Companies are businesses, so if you spend too much time working on presentations and attending meetings, you are less valuable. But it doesn’t mean you shouldn’t attend any conferences. His advice: scrutinize agendas ahead of time to select the conferences attended by those people most likely to help you in the future, such as potential collaborators, academics working on similar projects, and administrators of programs that interest you. Build a scientific narrative Just as the career of an academic researcher is, at heart, a scientific narrative, so should your industry science follow a single thread. For Klee, that thread was working on transgenic plants and eventually honing in on the tomato. Eva Chin, a molecular kinesiologist at the University of Maryland, College Park, spent time in several branches of Pfizer’s research and management—but, “except for my two years as a project manager, I always focused on the same theme,” she says. When applying for academic jobs, she presented her story about molecular signaling in muscle, beginning with her postdoctoral research; added in data from industry abstracts and presentations; and “integrated what I had done with what people at the universities had done.” Old acquaintances should not be forgotten A good way to keep one foot in the university once you’ve gone into industry is by “maintaining contacts with classmates of yours that went into academia,” says Griffin. Those people can not only help you find a position in the future, but can speak to the quality of your science to potential employers. Attend the same meetings, and even develop collaborations. Chin, for example, sent transgenic mice she developed at Pfizer to her colleagues in academia—and later, they helped her secure her job. “Having known these people throughout my earlier career, they knew I had done really good work,” and her continued contact helped solidify her scientific reputation in the field. Get experience with grants Klee started reviewing grants for the US Department of Agriculture and the National Science Foundation through contacts he made at meetings. “I had read and been on grant panels for a hundred grants before I ever had to write one, so I had a good idea of what a good grant looked like and what a bad grant looked like.” This, says Klee, reassured the search committee that he would be able to win funding, despite never having written his own grants. And it wasn’t all show: it really did keep him from floundering. “My first grant was funded,” he says. “I knew what they were looking for.” Keep your eyes open Finding the right academic position to make the switch to is the hardest part. “You have to be surveying the landscape constantly,” says Griffin. For example, in recent years many academic institutions have taken an interest in developing translational research programs, where industry-learned skills are esteemed—a development that helped Griffin land his job. Another selling point might be a screening technique you picked up in industry that could be applied to a burgeoning area of academic research. These kinds of opportunities are often found at medical or technology-focused schools that are “very entrepreneurial and oriented towards having an impact on biomedical research,” he adds. SUCCEEDING IN ACADEMIA ONCE YOU’RE BACK Negotiate a good start-up package When Chin reentered the academic lab, she assumed that with her data and big plans for research she’d be able to quickly secure a few grants. But 3 years into academic work, she has yet to rake in big bucks from government funds. “It takes time to get a research lab running, and you need to know that it may be 3 to 4 years in before you can land a grant,” she says. She wishes that she had known this before she returned to academia, because she would have negotiated a better contract. “Your department should be supporting you through that time,” Chin says. Many associate professor jobs only cover 9 months out of the year, so make sure you negotiate summer pay on top of that, she adds. Find a grant-writing mentor “One of the hardest parts when you come back—even if you come back as a full professor—is getting back into the mode of writing grants,” says Bodine. It’s not only about carving out time to write grants, but also about learning how to structure them. “You need a good mentor to help you get your grants: how to write them, how to approach them, and how to sell your ideas,” she says. “I had one mentor that I think acknowledged the difficulty and helped me a lot and, in hindsight, it was more difficult than I thought it was going to be.” Keep your lesson plans When Bodine left academia, she never thought she would return, so she tossed all of her lecture notes and lesson plans—a huge regret. “All of sudden, you’re developing all these new courses and lectures, teaching stuff you haven’t touched for a while, and relearning everything,” she says. Keeping those old notes can help tremendously, both for remembering how to best structure lectures and for refreshing one’s memory. http://the-scientist.com/2012/04/01/the-best-of-both-worlds/
个人分类: 科技视窗|3752 次阅读|0 个评论
《知音》杂志误诊狂犬病一例
热度 16 yanjx45 2012-4-5 16:09
目前,在中国有关狂犬病的各种不科学的观点广泛传播,某些“专家”和“医生”的误导是重要原因,也与某些媒体的好大喜功、信口开河密切相关。在这方面,国内较有影响的流行杂志《 知音》就曾提供一份很好的 反面教材 。 偶然看到 该杂 志 2008 年第 23 期( 8 月下半月版)的封面上,赫然印有“ 治愈狂犬病第一例 ”的大字标题,感到极为震惊!这样足以震惊全世界的重大新闻不是由人民日报或 CCTV 首先发布,而是如此悄无声息地在一篇感人至深的人情故事中发布,实在是让人感到匪夷所思。 该报导如今仍挂在该刊的网站上: http://www.zhiyin.cn/qinggan/zhuanti/20080825/29335_2.html 但从医学专业的角度仔细地审读这篇让许多人潸然泪下的报导文章,仅仅从这篇文章所提供的资料,已经可以立即毫不犹豫地下结论: 所述的病例根本不可能是狂犬病。 该病人生活在新疆乌 鲁木齐,而 当地多年来基本上并无狂犬病流行 。病人于 1994 年 6 月 28 日 被狗咬(立即打了狂犬病疫苗),到 7 月 18 日 ,即 20 天后 ,又取了 狗 血和唾液去作“病毒”检验。由于 该咬人的狗在 20 天 后并未死掉 ,按照世界卫生组织的“ 十天观察法 ”判断, 该狗在咬人时不可能传播狂犬病毒,因而该病人的狂犬病诊断也就不可能成立, 也就不存在“治癒”。 还有一个事实是:在新疆迄今仍无有资质的狂犬病检测机构和设施。而且即使是疯狗,其血液中多半也是检测不到病毒的。 对于如此重大的科学问题,我们有些媒体也不掂掂份量,竟然如此不负责任地随意宣布“ 治愈狂犬病第一例 ”;为了吸引眼球,居然还用头号字体在杂志的封面上大书特书。其结果必然是贻笑大方,严重损害杂志的声誉。 作为非专业人士,通俗杂志的作者和编辑有什么资格越俎代庖,为如此重大的科学问题妄下结论呢? 由于狂犬病在目前已知可防不可治,国内相关审批部门从未批准任何有关“治愈狂犬病”的医疗广告,从未批准任何个人和机构从事相关的诊疗活动。 对 所有宣称可“治愈狂犬病”的“医生”和医疗机构,都应按非法行医罪查处。 国家卫生部正式发布的狂犬病处治方案,是争分夺秒在第一时间采取三项措施:清洗伤口、接种疫苗和酌情接种免疫血清。对狂犬病可以“治愈”的宣传会造成对大众的误导,结果可能贻误防治的最佳时机。 对所有参与相关宣传和广告的网站应立即取缔、对相关媒体应追究联带责任。 狂犬病是死亡率 100% 的烈性传染病。媒体涉及医学知识的“小错误”甚至是“小疏忽”,都极有可能让受误导的读者付出生命的代价,不可不慎之又慎。
个人分类: 媒体纠错|9698 次阅读|28 个评论
最近两项研究揭示癌症治疗的一些弊端
热度 2 王汉森 2012-4-5 05:41
抗血管生成药物被广泛用于癌症治疗。最近,两项分别发表在《Cancer Cell》和《PNAS》杂志的研究揭示,抗血管生成药物会降低其它抗癌药物的效能,增强肿瘤的侵袭性。这两项研究强调,在癌症治疗中要谨慎权衡抗血管生成治疗的利与弊。 《自然》杂志今天发表文章,对这两项研究工作进行了综合评价。 Nature | News Views Cancer: Limitations of therapies exposed Oriol Casanovas Nature Volume: 484 , Pages: 44–46 Date published: (05 April 2012) Published online 04 April 2012 Certain drugs that are used to treat cancer affect blood-vessel formation in tumours. But it seems that these antiangiogenic drugs can reduce the efficiency of other anticancer agents and increase the tumours' aggressiveness. Tumour growth depends on angiogenesis, the formation of new blood vessels, to ensure a continuous supply of oxygen and nutrients. That is why antiangiogenic agents are used to treat certain cancers, either alone or in combination with traditional cytotoxic drugs. However, the mechanistic details of how these combination therapies work are far from clear, and accumulating evidence is exposing their limitations. Writing in Cancer Cell , Van der Veldt et al . 1 report that angiogenesis inhibitors can decrease the delivery of cytotoxic drugs to tumours in patients, and hence hinder the drugs' therapeutic benefits. And in a paper published in 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 , Conley et al . 2 find that tumours can adapt to antiangiogenic therapy by accumulating particularly aggressive cells. The main target of current antiangiogenic agents is a protein called 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 (VEGF), which has a central role in angiogenesis. Although it has been known for several years that VEGF inhibitors provide additional antitumour effects when combined with cytotoxic drugs ( Fig. 1a ), the underlying mechanism has been a mystery since the early positive results of drug-combination trials 3 . The most widespread explanation for such a mechanism, the 'vascular normalization' theory, was proposed in 2001. According to this theory 4 , 5 , antiangiogenic therapy induces structural and functional changes in tumour blood vessels — which have abnormal features — to make them more similar to normal vessels and, as a result, blood flow is increased and cytotoxic drugs can more easily enter the tumour. Figure 1: Drawbacks of anticancer therapies. a , Certain cancers are treated with antiangiogenic drugs (which affect blood-vessel formation), either alone or in combination with cytotoxic agents that inhibit the growth of cancer cells. Some of these cells (green) are particularly dangerous because they can be more resistant to cytotoxic therapy than the other tumour cells and can spread to other organs to seed new tumours. b,c , A decreased blood supply to the tumour, which is the main benefit from antiangiogenic therapy, is also the basis for the therapy's limitations. b , It can reduce the distribution of cytotoxic agents in the tumour, and hence their efficacy. Van der Veldt et al . 1 report one such undesirable outcome in patients with non-small-cell lung cancer. c , By reducing oxygen levels in the tumour, antiangiogenic drugs can induce the accumulation of more aggressive cells that have an increased capacity to spread to other organs. Conley et al . 2 document this phenomenon in mouse models of breast cancer in the absence of a cytotoxic agent. To test the theory in a clinical setting, Van der Veldt and colleagues 1 studied the uptake and retention of a cytotoxic drug (docetaxel) in 10 patients with advanced-stage non-small-cell lung cancer (NSCLC). By using radiolabelled docetaxel together with a sensitive imaging method (positron emission tomography), the authors demonstrate that VEGF inhibition with a drug called bevacizumab induces a fast and sustained decrease — not increase — in the penetration of both water and docetaxel in the tumours ( Fig. 1b ). These results contrast with those of previous studies in patients with rectal cancer 6 and in patients with glioblastoma (a brain tumour) 7 , which showed that bevacizumab treatment induces vascular normalization and increased glucose uptake in the tumours. However, glucose uptake by tumour cells does not, in my opinion, necessarily correlate with cytotoxic-drug delivery and penetration into tumours. The discrepancies between the authors' observations 1 and previous results 6 , 7 could also be due to differences in blood-vessel networks and in the response to angiogenesis inhibitors between the three cancer types, as it is known that these agents can affect blood vessels in different ways in different tissues 7 , 8 . In any case, the finding 1 that, at least in patients with NSCLC, antiangiogenic therapy does not improve cytotoxic drug delivery to tumours — but rather has the opposite effect — exposes a perturbing drawback to such treatments. Indeed, this could be the cause of the modest benefits of these combination therapies in NSCLC and other tumour types 9 . Such a potential shortcoming could be circumvented by optimizing the scheduling of the therapeutic agents. For example, rather than administering both types of drug to a patient during the same period, treatment with blood-distributed cytotoxic agents could be followed by antiangiogenic therapy. Other limitations of the use of angiogenesis inhibitors derive from the fact that tumours are highly adaptable. Although their ability to become resistant to cytotoxic drugs and radiation — another common anticancer therapy — has long been known, it was initially postulated 10 that antiangiogenic drugs would not suffer from the same problem because they target blood vessels rather than tumour cells. Yet preclinical and clinical evidence 11 , 12 has revealed that tumours can indeed adapt and become resistant to antiangiogenic therapy. As if that was not bad enough, angiogenesis inhibitors have been shown 13 , 14 to make some tumours more aggressive in animal models ( Fig. 1c ). To explore this issue, Conley and co-workers 2 implanted human cancer cells (derived from established breast- cancer cell lines) in mice. They then treated the animals with the antiangiogenic agents sunitinib — which inhibits VEGF's main cell-surface receptors — and bevacizumab. The treatment induced an accumulation of certain cancer cells that expressed the enzyme aldehyde dehydrogenase and that, like cancer progenitor cells, could initiate tumours when reimplanted in other mice. Similar cell populations have been described in tissue samples from patients with inflammatory breast cancer 15 and in glioblastoma in mice given combination therapies 16 . Conley et al . 2 go on to delineate a possible cellular and molecular mechanism for the increased aggressiveness and spread capacity of tumours treated with antiangiogenic drugs. They find that the drugs, by inducing oxygen deficiency (hypoxia) in the tumours, activate not only a hypoxia-response program but also the Akt/β-catenin signalling pathway, which regulates cell growth and adhesion between cells. This pathway has been previously implicated in the regulation of breast-cancer progenitor cells 17 . The authors suggest that the drug-induced hypoxia response activates the Akt/β-catenin pathway, which in turn stimulates the growth of specific, more aggressive, cancer-cell populations. How could this drawback of antiangiogenic therapies be overcome? One possibility would be to combine angiogenesis inhibitors with drugs that suppress the cancer cells' response to hypoxia, or with inhibitors of the Akt/β-catenin pathway. Another alternative could be the use of molecules such as modified semaphorin proteins 18 , which can exert dual (or multiple) anticancer effects by simultaneously targeting angiogenesis and blocking tumour spread. Overall, the papers by Van der Veldt et al . 1 and Conley et al . 2 emphasize the need for a carefully balanced evaluation of the benefits and limitations of antiangiogenic therapies. As mentioned above, such treatments could be improved by sequential scheduling of cytotoxic and antiangiogenic drugs, or by smarter combinations of these drugs with others targeting progenitor-cell pathways. In any case, despite many open questions, there is hope that an understanding of the therapies' weaknesses will translate into therapeutic gains. References Van der Veldt, A. A. M. et al . Cancer Cell 21 , 82 – 91 ( 2012 ). CAS PubMed Article Show context Conley, S. J. et al . Proc. Natl Acad. Sci. USA 109 , 2784 – 2789 ( 2012 ). PubMed Article Show context Hurwitz, H. I. et al . J. Clin. Oncol. 23 , 3502 – 3508 ( 2005 ). CAS ISI PubMed Article Show context Jain, R. K. Nature Med. 7 , 987 – 989 ( 2001 ). Article Show context Jain, R. K. Science 307 , 58 – 62 ( 2005 ). CAS ISI PubMed Article Show context Willett, C. G. et al . Nature Med. 10 , 145 – 147 ( 2004 ). Article Show context Batchelor, T. T. et al . Cancer Cell 11 , 83 – 95 ( 2007 ). CAS ISI PubMed Article Show context Kamba, T. et al . Am. J. Physiol. Heart Circ. Physiol. 290 , H560 – H576 ( 2006 ). CAS ISI PubMed Article Show context Sandler, A. et al . N. Engl. J. Med. 355 , 2542 – 2550 ( 2006 ). CAS ISI PubMed Article Show context Boehm, T. , Folkman, J. , Browder, T. O'Reilly, M. S. Nature 390 , 404 – 407 ( 1997 ). CAS ISI PubMed Article Show context Bergers, G. Hanahan, D. Nature Rev. Cancer 8 , 592 – 603 ( 2008 ). Article Show context Rini, B. I. Atkins, M. B. Lancet Oncol. 10 , 992 – 1000 ( 2009 ). CAS ISI PubMed Article Show context Pàez-Ribes, M. et al . Cancer Cell 15 , 220 – 231 ( 2009 ). CAS ISI PubMed Article Show context Ebos, J. M. L. et al . Cancer Cell 15 , 232 – 239 ( 2009 ). CAS ISI PubMed Article Show context Charafe-Jauffret, E. et al . Clin. Cancer Res. 16 , 45 – 55 ( 2010 ). CAS ISI PubMed Article Show context Folkins, C. et al . Cancer Res. 67 , 3560 – 3564 ( 2007 ). CAS ISI PubMed Article Show context Korkaya, H. et al . PLoS Biol. 7 , e1000121 ( 2009 ). CAS PubMed Article Show context Casazza, A. et al . EMBO Mol. Med. 4 , 234 – 250 ( 2012 ). CAS PubMed Article Show context http://www.nature.com/nature/journal/v484/n7392/full/484044a.html#/references
个人分类: 学术园地|4295 次阅读|4 个评论
我在审稿阶段就枪毙了两篇造假“论文”
热度 21 yanjx45 2012-4-4 23:47
我在浏览国内专业杂志中有关狂犬病的论文时,常常可发现存在不少垃圾论文,其中某些论文仅从其本身内容的自相矛盾中,就可直接断定是造假论文。 数月前我作为编委在为某杂志审稿时,就亲手枪毙了两篇造假论文。现将此案例作一简介,也许可以增进我们在狂犬病相关领域辨别真伪的能力。 这两篇论文出自同一个单位 ( 通讯作者属某地区 CDC) 。其中第一篇文章交我审稿,我一眼就看出是不折不扣、百分之百的造假。而且因论文涉及狂犬病疫苗质量和国家监管部门的责任,这样的论文发表出去后,可能马上就引起舆论大哗,甚至还可能引发严重的政治问题。 第二篇论文一开始是请其他编委审稿,已经通过,准备排版了。当我对第一篇论文的审稿意见反馈到编辑部后,编辑部感到很吃惊。为慎重起见,又将同一作者单位的第二篇相关论文发给我重新审查。当这两篇文章放在一起时,更可相互印证,结果可充分证明全是造假。 第一篇论文是观察国内某大型疫苗生产厂家生产的狂犬病疫苗用于暴露前接种 (3 针 ) 后的抗体水平检测和分析。 我对第一篇论文的审稿意见: 此文只能作退稿处理。 此文作者在书写格式等方面很认真,看来确实下了功夫,但所得的结果却只能用 “荒唐” 来概括。 该实验所用的疫苗是 国家药监部门正式批准出库的疫苗。 实验结果:“ ( 狂犬病疫苗 ) 冻干制剂 (3 针 ) 接种全程后 45 天,狂犬病抗体阳转率为 5.16% ”“ GMT 0.73 IU/ml ” ,“液体制剂接种全程后 45 天狂犬病抗体仍未阳转(即阳转率 0% )” GMT 仅为 0.06 IU/ml 。 ( 注:大于 0.5 IU/ml 才算阳性,合格产品的阳转率应为 100% 。 ) 此文最后的结论只能是: 1 : 证明所用的疫苗是假疫苗 (其生产单位居然 也被列为本文作者单位之一), 本文的数据可用于查处该产品。 这样的论文发出去,该公司就该关门大吉了。 作批签发的国家药监部门也要承担连带法律责任。 2. 所用的检测方法有问题?文内称是用的“快速荧光抑制灶试验”方法,国内只有少数几家单位可开展此项试验。这样大量的样品是在哪个单位检测的? 第二篇论文是观察国内同一大型疫苗生产厂家生产的与上一篇论文使用的同一批狂犬病疫苗,用于暴露后接种 (5 针 ) 后的抗体水平检测和分析。 该实验所用的疫苗是 国家药监部门正式批准出库的疫苗。 我对第二篇论文的审稿意见: 建议此文和前文一起作退稿处理,并通报作者单位。 仅就本文本身来讲,结果在理论上是合情合理的,但将两篇文章放在一起,就矛盾(漏洞)百出, 除了可证明数据造假,甚至无法用假疫苗来解释。 因为这一篇文章的数据可证明所用疫苗是 真 疫苗 ,前一篇文章用同样的材料、同样的方法却证明同一批疫苗( 疫苗的批号都相同 )是 假 疫苗 。这只能证明数据有假。 国内已发表的与本文类似的结果很多,所以很容易 “模仿” ( 编造数据 ) 。但国内关于“暴露前打 3 针的效果研究”几乎无正式发表的资料,所以作者连“合理的”编造都不会,作者的结论 明显是胡编乱造 :“冻干制剂接种全程后 45 天狂犬病抗体阳转率为 5.16% ”“ GMT 0.73 IU/ml ”,“液体制剂接种全程后 45 天狂犬病抗体仍未阳转(即 0% )” GMT 仅为 0.06 IU/ml 。 事实上,国外有大量已发表资料,国内生产厂家也有大量内部资料都表明, 无论是打 3 针还是 5 针, 45 天后如达不到 100% 的阳转率,就是不合格疫苗。 所以这两篇文章本来要说明的问题完全相同,论文的文字结构也雷同,但结论却完全相反,这 除了证明数据造假,作者还能如何解释? 另外,关键是 所用的检测方法令人怀疑 。文内称是用的“快速荧光抑制灶试验”方法,这是一项技术含量较高、成本也较高的技术,国内只有少数几家单位有资质开展此项试验,而且限于人力物力,这几家单位通常不对社会开放检测服务,特别是大批量的检测服务。 本文涉及的这样大量的样品是在哪个单位检测的? 按文内的样品检测量,包括样品收集、保存、管理、检测的费用至少要花费数十万,这样大笔的经费来源也应予以说明。 作为对作者的答复,可指出由于这两篇文章的结论存在上述不可调和的矛盾,审稿人怀疑数据不真实,甚至怀疑检测是否进行,因此编辑部完全有理由要求作者提供检测单位加盖公章的相关情况说明。如作者不能提供这样的证明,作者将被列入本杂志的黑名单,以后拒绝发表作者的任何文章。 此事还应通报作者单位。单位有责任加强相关管理,为论文的真实性把关,维护本单位的学术名誉。 发表了造假论文,对杂志的名声也是损害。 结论:国内有一部分造假实在是愚蠢之极,毫无技术含量。 精选评论: 水迎波 2012-4-5 12:20 更可怕的是有技术含量的造假,编辑难以判断。我曾遇到这种真假难辨的情况。 博主回复(2012-4-5 13:14) : 所言极是。我这里举的只是赤裸裸的造假案例,稍经点拨,誰都一看就可确认是造假。而那些字面上几乎无懈可击的造假,其实更普遍、更难对付,因而更可怕,需要引起全社会更大的关注。 shenhaiyu90 2012-4-5 23:19 作为一个工科学生,做实验是必不可少的。有一次野外数据采集结束后需要后期计算机处理数据,发现数据质量不佳,为了迎合某个公式,有人就私自篡改数据。虽然只是一个极为普通的小练习,但我很庆幸自己没参加这种造假行为。 博主回复(2012-4-5 23:39) : 你暂时可能显得吃亏了,写出的报告可能没有别人的漂亮,但弄虚作假的人迟早会得到报应。社会还是有一套天然的扼制弄虚作假的机制的。例如你们工科设计的桥梁,要安全使用若干年,稍有掺假,无论是在材料方面还是在设计功底方面,迟早是要露馅的。
个人分类: 狂犬病防治|31892 次阅读|37 个评论
数学杂志
热度 2 zjzhang 2012-3-30 14:44
SCI 纯粹与应用分析通讯 Communications on Pure and Applied Analysis (CPAA) 【 http://aimsciences.org/journals/home.jsp?journalID=3 】 非线性分析:理论、方法及应用 Nonlinear Analysis: Theory, Methods Applications 【 http://www.journals.elsevier.com/nonlinear-analysis-theory-methods-and-applications/ 】 数学物理学报(英文版)Acta Mathematica Scientia 【 http://www.elsevier.com/wps/find/journaleditorialboard.cws_home/708310/editorialboard 】 数学学报(英文版)Acta Mathematica Sinica, English Series 【 http://www.springer.com/mathematics/journal/10114 】 数学年刊(B辑)Chinese Annals of Mathematics, Series B 【 http://www.springer.com/mathematics/journal/11401 】 数学物理杂志 Journal of Mathematical Physics 【 http://jmp.aip.org/ 】 数学分析及应用杂志 Journal of Mathematical Analysis and Applications 【 http://www.journals.elsevier.com/journal-of-mathematical-analysis-and-applications/ 】 数学论坛 Forum Mathematicum 【 http://www.degruyter.com/view/j/form 】 数学月刊 Monatshefte für Mathematik 【 http://www.springer.com/mathematics/journal/605 】 中国科学 (A 辑)Science China Mathematics 【 http://www.springer.com/mathematics/applications/journal/11425 】 以色列数学杂志 Israel Journal of Mathematics 【 http://www.springer.com/mathematics/journal/11856 】 应用非线性分析通讯 Communications on Applied Nonlinear Analysis 【 http://www.internationalpubls.com/communications.htm 】 SCI_E 数学物理,分析与几何 Mathematical Physics, Analysis and Geometry 【 http://www.springer.com/physics/theoretical%2C+mathematical+%26+computational+physics/journal/11040 】
个人分类: 数学|8498 次阅读|6 个评论
[转载]巧用Office生成高质量图片
sunymor 2012-3-26 12:16
在2005年,《美国放射杂志》(AJR)登载了一篇文章,教人如何使用微软的MS Powerpoint(PPT)做学术杂志通常要求的高质量图像。【1】(AJR影响因子大约为3,算是不错的学术杂志)该文其实没有把相关技术问题讲透,也没有涉及很多人可能需要的实用技巧,此文在其基础上进行扩充更新。 一、PPT设置 Yam所讲内容,不出微软针对相关问题的讨论,【2】首先让我复述其细节。 任务是为自己向学术杂志投稿提供印刷图片,一般学术杂志都要求高质量(高像素)的图片,彩照要300DPI(Dots per Inch,每英寸像点),而黑白要600DPI。 如果你用照相机摄相,一般200万像素采用200万的设置,你拍出来的照片就是300DPI,可以达到要求。 Yam所介绍的,就是利用PPT,把幻灯片(Slides)直接存为杂志要求的图片形式(一般要求TIFF或者BMP非压缩性的格式)。PPT做成的幻灯片可以直接编辑,比如在图片上插入说明以及符号等,十分方便。 如果你直接将幻灯片存储为图片(在文件菜单下选择另存功能),你会发现其图片的分辨度(Resolution)只有 96DPI,远达不到杂志所要求的分辨度。这是因为PPT的默认设置只有96DPI,你需要修改设置。不知道为什么,微软并不把修改这一必要设置的方式放 在心上,因此,你需要进行一项危险的操作,修改注册表。如果你从未进行过注册表操作,就当记住修改注册表如果不适当,会让程序甚至操作系统失去控制,一定 严格按下面提及的方式操作。 在微软视窗下,点开始==运行,然后键入:regedit,按回车。你需要浏览到HKCU\Software\Office\(版本号)\PowerPoint\Options,然后新建DWORD value,键名ExportBitmapResolution,键值为300(选择十位数制Decimal,如果选16位制Heximal,则为12c。修改后关闭注册表编辑器,你就可以使用PPT做杂志要求的图像了。 上述操作对于一般要求够用,然而,如果你投稿次数多了,还会有不够用的场景,比如杂志要求比300DPI更高的图像呢?或者你的图像高或者宽超过10英寸,你用PPT产生的图像就达不到300DPI这个最低要求。 二、像素与分辨度(Pixel Resolution) 我们先复习关于分辨度的一个基本概念,那就是像素。分辨度是指同一单位面积上的像素多少(密度),换言之,分辨度=像素量 /(高度|宽度)。实际上PPT的限制在像素上,在高或者宽径上,PPT都最多能产生3072个像素,用它除以10英寸,就是307DPI。在我如上述设 置输出分辨度为600DPI时,我只要使用高与宽均不能超出5英寸的幻灯片,就可以产生600DPI的图像,因为总像素在一个径向上不超过3072。如果 我把高或者宽设置为20英寸,那么我能得到的最大分辨度只有150DPI,尽管我设置输出分辨度为600DPI。 当PPT输出图像时,它是PPT产生的新图像,而不是PPT本身存储的图像。假设你有一个高清图像,原分辨度在 600DPI,你把它做成了幻灯。现在你需要高清图像,你是否可以用上面的办法直接产生一张幻灯图片,拥有300DPI呢?很大程度上是不会的。你的图像 本身可能只有96DPI,虽然从技术角度生成的图片是300DPI,但这是PPT在原有的96个DPI乘上宽度与高度得到的像素基础上扩充的结果,PPT 在这些像素中插入过渡性像素,或者重复邻近像素,图像失真,清晰度大减。 在这里我们需要理解为什么学术杂志要求高分辨度的图片。在电脑上,我们的显示器功能比打印机强大,由于打印机使用CMYK混 色方式,其结果是图片远不如基于RBC混色方式的显示屏清晰,在显示器上,分辨度为96DPI看上去就不错了,这是为什么微软替咱们选择96DPI作为默 认图片保存分辨度的原因。但这一分辨度用于CMYK就差了,产生的图片清晰度很低。 如果你使用PPT2003,那么检查工具(Tools)(在2007及2010则在文件菜单下)==选项(Options)==高级(Advanced)==图像大小与质量(Image Size and Quality)==默认(96DPI)。你可以改变默认大小,最大为220DPI。如果你一点也不担心文件大小,可以考虑选择“不压缩文件中的图像”(Do not compress images in file),然后PPT存储时会存储原图像文件,否则,会按照这里的设定压缩图像。 存储在PPT(或者其它办公软件比如Word,Excel等)的图片如果没有选择“不压缩文件中的图像”,本身都只有被缩后 的DPI,如果你没有修改默认设置,则只有96DPI。尽管96DPI也能重新生成300DPI的图片,但清晰度已经大大下降。换句话说,即使你没有高分 辨度的图片,也能产生不清晰的高分辨度图片,无非是在现有像素的基础上进行简单的扩充,某种程度上算是欺骗,如果效果太明显,会被编辑拒收,对发稿产生不 良影响。 如果你要用PPT进行图片的编辑投稿,我建议选择“不压缩文件中的图像”,或者在产生相应图片时临时加载原始图片。原始图片在内存中进行操作时,会保留原有分辨度。一旦保存到文件,就会降低分辨度。 三、高分辨度的诀窍 事实上Excel本身就是一个做各种图表的非常优秀的软件,其效果往往优于统计软件,在不少发表文章中就会直接用到 Excel做的图。那么我们如何取得这些图的高清度晰图形文件呢?如果我们用PPT做一张幻灯图,希望把它用于发表文章中,却不受3072个像素的限制, 我们有什么办法呢? 如果你用Excel作图,在Excel中有一个输出图像文件的命令,但这个命令却需要用VBA来调用。大多数人不懂VBA, 可以在网上搜索,有热心玩家提供的Addin,通过宏的方式把这个功能提供给你。但我建议你不必理会那一方式。从Excel中直接输出文件分辨度极低,低 到那一方式毫无用处。 你输出高分辨度的选择是通过Word转存。在记录图形的方式上,除了逐点记录像素,就是矢量图,矢量图的特点就是用线性关系 描述图形,那正好是由数据在Excel中产生图形的根本,因此,矢量图是我们这一操作的基础。矢量图由于是线性关系,它在放大缩小时不失真,可以做非常清 晰的图形。在Excel中拷贝图形,然后在Word中用矢量图粘贴出来(特殊粘贴,Paste Special,选择Windowns Metafile,或者Advanced Metafile,我倾向于用后者,它是前者的扩充,更具灵活性)。 Word中的矢量图会给予用户另存为图形文件的选项,可以存储为多种图形方式,一般选择学术杂志需要的TIFF格式。此时你 在文件浏览器(Winders Explorer)中可以查看文件属性,显示文件分辨度为96DPI。读者不免大叫,哇,千辛万苦做了个低分辨度文件,而事实上我选择用PPT来完成这一 操作,显示的文件是150DPI。PPT转换的图形文件分辨度更高?不,我们前面述及,决定分辨度的是图形大小与像素,像素的多少才是最终决定性因素。在 PPT中有3072个像素的限制,而Word没有——不是Word本身没有,而是我没有发现出来。 在Word中转存之后,我们需要用图形操作文件来重新定义图形大小,Word给你96DPI的文件,但这个文件的像素却是极 多,可以多到远远超过3072,让你产生10英寸的600乃至于1000DPI的高分辨度文件。比如使用PhotoShop,重新设置图形大小时,去掉重 新采样(Resample)这个选项,就会把相同的像素,排在你重设的图形大小了,减小图形,则分辨度大增。这一方法适用于你用PPT作图,你可以把整个 幻灯拷贝(在幻灯片窗口执行拷贝操作),然后在Word中特殊粘贴为矢量图即可。一张标准的幻灯片(10X7.5英寸)可以存储为6000X4500像素 (96DPI,63X47英寸大小),用Photoshop转为原来的大小,则其分辨度为600DPI! 如果你回到PPT中,把你的幻灯大小重设为原来的两倍(高与宽都乘以2,面积是4倍),再执行上述操作,你会发现,你在 Photoshop中重置回原来大小后,分辨度变成了1200DPI。这一操作的意义具有普遍性,你可以通过在Excel中改变图形的大小而控制最终 Word转存输出文件的分辨度!不要用PPT转存,其显示的分辨度够高为150DPI,但有3072的像素限制。Word中像素几乎没有限制,当然也不是 实际没有,我用Excel图形测试时,到最后Word转存时会罢工,存储时出错,不能产生图形文件,那是32位版的表现,而在64位版,我用PPT做了张 40X30英寸的的幻灯,转存为TIFF图形,我的配置不低的电脑如此憎恶这项工作,它在20分钟内把我的硬盘摇得象陀螺并拒绝接受任何其它任务。我产生 了一个2400DPI的图形文件之后,不敢再试更高的分辨度了。32位与64位版的Word可能在像素多少的限制上有差异。有兴趣有条件的,不妨用配置更 好的电脑试一试。对于一般应用而言,则可以考虑不存在那个上限。 四、高分辨度的设置 我在Word的注册表中选项中也创造了上述PPT相同的一个DWord,使用了同样的健值,但估计不起作用,如果你不能复制 出上述效果,不妨添加之。在Word以及PPT中的图像压缩选项对上述操作没有影响。我没有发现任何设置对上述操作有影响,但不排除其存在,这是偶然发现 及经验摸索,我没有找到微软相关的说明。如果你发现相关选项,望告之分享。 在上述方法外,还有其它方式把Excel及PPT中做的图形输出出来,但均达不到高分辨度高清晰度的要求。简单地把图形从Excel中拷贝到图形文件中不是好办法,得到新图形的像素值低。值得注意的是,你不能使用Microsoft Graph,在2010,如果你拷贝了Excel中的图形,粘贴到Word,可能产生一个带有数据的MS Graph Object图形,如果你在这基础上再拷贝,粘贴为矢量图,则像素会受到限制,原理?得问微软,咱不清楚。 从PPT中直接拷贝Chart Object也可以象Excel中的图形一样控制最终的分辨度,因此,也可以尝试拷贝其图形或者其它模块,通过矢量图转存为图形文件,获得高分辨度。 PS:通过上述转存方式,你可以获得任何层次的高分辨度图形文件,远超PPT所能提供的转存文件,突破3072个像素的限 制。再次地,我需要提醒读者,高分辨度本身不代表清晰,因为再不清晰的文件,都可以把模糊用高分辨度存起来。如果基础图像不是矢量图,其像素本来少,但在 上述转存过程中,Word会强制添加像素,达到分辨度要求,但并不提高清晰度一分半分。杂志要求高分辨度的目的是获得高清晰度图像文件,以抵消印刷过程中 CMYK打印转换清晰度降低的作用,因此,对于摄影摄片,一定要在原始文件基础上操作,而不是微软办公系统软件存储的图像,因为PPT、Word、与 Excel会对原图在保存时进行压缩,以减少文件大小。通过已经降低分辨度(清晰度)的图片重生高分辨度图形,由于不能回复原来的清晰度,本质上是一种欺 骗杂志的行为,应一概避免。 参考文献: 1. Yam, C. S. (2005). Using PowerPoint to create high-resolution images for journal publications. American Journal of Roentgenology , 185 (1), 273. 2. How to change the resolution of a slide that you export as a picture in PowerPoint. (n.d.). Microsoft Support . Retrieved July 25, 2011, from http://support.microsoft.com/kb/827745
13802 次阅读|0 个评论
好消息:《科普研究》杂志可免费浏览下载!
热度 2 Wuyishan 2012-3-17 17:03
《科普研究》杂志是中国唯一一本专门把科普作为研究对象的学术杂志。这样的期刊在世界上也不多,只有Science Communications、Public Understanding of Science等不多的几种。 科学网上有很多朋友都很关注科普,那么,大家不妨读读这本杂志。要想把科普搞好,就得研究科普的规律;正如要想推进中国的科技事业,就得将科学技术作为研究对象好好探讨一样。 该杂志网址如下: http://kpyj.crsp.org.cn/ch/index.aspx
个人分类: 科普小兵|4362 次阅读|2 个评论
部分国内土壤动物学相关期刊的网址链接
gbm1981 2012-3-11 20:34
动物学杂志 dwxzz.ioz. ac.cn 四川动 物 www.scdwzz.com.cn 生态学杂志 www.cje.net.cn 生 态学报 www.ecologica.cn 生物 多样性 www.biodiversity-science.net 土壤 soils.issas.ac.cn 土壤学报 pedologica.issas.ac.cn 动物学研究 www.zoores.ac.cn 水生生物学报 ssswxb.ihb.ac.cn
4252 次阅读|0 个评论
蕭子同學有點吹牛吧?(微博)
热度 5 jiangjinsong 2012-3-10 22:41
這廝勸別人——天天看看左派的纽约时报或者风雅点的the Atlantic杂志 我的問題是,你這廝自己是這樣做的嗎? 自己做不到或者沒有這麼做,卻勸別人這樣做,有點搞笑。 你如果自己這樣做,似乎有點裝。 說說看。
个人分类: 口無遮攔|2798 次阅读|9 个评论
RSC新期刊《Chemical Science》
热度 2 skdhf 2012-3-8 11:04
RSC创立不久的新化学杂志:Chemical Science, 主编MacMillan.定位在和JACS、Angew这两个顶尖化学杂志行列。而且新杂志创立了介于Communication和Full paper之间的新的文章格式:Edge articles.看过几期感觉文章质量的确不错,如果文章发不了JACS、Angew,又不甘心落到一般杂志上面可以考虑CS。该杂志接收的有机方向的文章偏多,更注重基础的反应和机理,做材料的想发估计有难度。有机会挑战一把。
9823 次阅读|5 个评论
[转载]杂志
cjy 2012-3-5 19:25
全球TOP100杂志(包括 中国 、英国、法国、 美国 、日本、意大利、德国、比利时、荷兰、瑞典等国家,是你了解原汁原味的外国文化、经济、政治的很好途径) 1.TIME时代 美国1923年创刊 www.time.com 即便是它在今年的美国“国家期刊奖”中一个提名也没有获得,话语惯性与品牌传统以及以红框构成的各式封面积累仍然维系着《时代》的地位。的确,品质沉淀是这本至尊杂志的最可贵底蕴,每年年底的“年度风云人物”评选也许永远都是其最荣耀的时刻。 2.National Geographic国家地理杂志 美国1888年创刊 www.nationalgeographic.com 财力物力惊人并不是造就《国家地理杂志》殿堂的根本,不懈的职业态度与拓展性极大地推动了这本超级王牌杂志发展,国家地理频道以及众多衍生产品共同织造着其殿堂的不断扩充。新作“泳衣百年”特刊,显示其锐意改革切合时下市场的难得新派作风。 3.FORTUNE财富 美国1930年创刊 www.fortune.com 为全球人熟知的两个杂志运营品牌“财富论坛”和“500强”仍然在继续维持着它们在财经领域的话语霸权。杂志本体操作得仍然让人看不出其有任何老态,即便是在前些年那些锐意改变一切的新经济杂志面前,《财富》仍然保持着可贵的新鲜。 4.VOGUE 美国1892年创刊 www.vogue.com 老牌VOGUE的时尚集团地位已不容置疑,在学者中,VOGUE亦已化身为时尚影像历史的代表物。VOGUE在意大利获得更值得称道的发展,结合ITALY人的时尚与热情诞生了时尚杂志超级模范,VOGUE ITALIA发展至今已经建立了5本同样出色的子刊,昭示着VOGUE的惊人魅力。 5.The Economist经济学家 英国1843年创刊 www.economist.com 其严谨作风已使其成为这个时代最值得信赖的政经观察家。在全球范围内搭建的观察员队伍素质超群,并在其每年年初发布的全年预测中组成强大的战线;组建各种研究工作机构监测各个经济地区的营商环境和人居环境,都在散布着这本杂志的话语权。 6.PLAYBOY花花公子 美国1952年创刊 www.playboy.com 仍然是知名度极高的老牌杂志,有着51年历史的成人杂志,如今更有改版做主流男人杂志的决心,值得尊重的传奇创始人海夫纳是否在考虑PLAYBOY品牌难得,资源优势不应是耗在与《阁楼》以及新兴的MAXIM上?应该更明确地去追逐主流广告商? 7.VANITY FAIR名利场 美国1913年创刊 www.vanityfair.com 依然出色地扮演着“从新星到巨星”的全球最华贵舞台提供者的角色,更让人佩服的是,它在国家杂志评奖中在最佳杂志、摄影、专栏、随笔和评论上均获提名。这种浮于华丽 世界 中却扎实经营杂志本体的内容建设的用心值得称颂。 8.Newsweek新闻周刊 美国1933年创刊 www.newsweek.com 相信没有人会忽视这本新闻杂志这两年在新闻报道上作出的富有开拓性的贡献,独家、周密、侧击、旁敲、独到、新知等各种报道模式层出不穷,市场上更积极地开拓着远东市场,学术上在美国期刊奖中屡有斩获,影响力正飞跃提升。 9.ELLE 法国1945年创刊 www.elle.com 国际版本达70份的惊人扩充能力,代表着法国桦榭集团的最强实力。相对于VOGUE与Bazaar的较年轻作风,以及贴近时下年轻女性的时尚需求,加上“女性都向年轻看齐”的心理暗合自然法则,ELLE全球开花的经济效益策略正日见其影响力。 10.WIRED连线 美国1993年创刊 www.wired.com 曾经被视为是新经济杂志一员的《WIRED》如今证明了它更重大的贡献在于培养了一大帮“ 技术 派”,这本杂志崇尚无线技术及数码并长期坚持此道,实在值得大批数码热血青年的热烈追捧,文化评论家已经把它等同于1960年代由《滚石》带动的一代。 11.FHM男人帮 英国1985年创刊 www.fhm.com 近年全球杂志界扩展速度最神速的杂志之一,英国Emap杂志集团的先锋,凭借最畅快淋漓的编辑思路迅速拉拢男性读者的兴趣,俨然成为男人阅读市场这两年来最叱咤风云的新力军。宛如电视传播方式的全新杂志编辑思路如今已经深受追捧。 12.THE FACE脸孔 英国1980年创刊 www.ukmagazines.co.uk 以颠覆效果著称的英国青年时尚文化杂志,在1980年到2003年间坚持不懈地在青年文化运动中作着The Face式的发言。今年更在Neil Stevenson领导下进行改版试验,显示这本最代表英伦风格的杂志应对时尚全球化的全新编辑思路。 13.ROLLINGSTONE滚石 美国1967年创刊 www.rollingstone.com 曾是一代热爱摇滚文化左派分子的代言杂志,代表了杂志媒体在音乐领域的权威声音。今年挖来FHM杂志原主编埃德·尼达姆酝酿改版调整以适应新阅读趣味的策略,可见其要维系《滚石》作为文化代表之心不息。 14.The New Yorker纽约客 美国1925年创刊 www.newyorker.com 它精于透析文化动脉,在政治、文学、艺术各领域中充当思潮流行的先驱角色,其杰出之处是以长久的文学品格与知识分子气质的坚持换取全球大多数欣赏者的崇敬之心,尽管从没有推出其他语种的海外版本,却总会有人来为之作免费杂志文化理念宣传。 15.Forbes福布斯 美国1917年创刊 www.forbes.com 以人为报道造榜之脉的Forbes,一个“富豪榜”足以让这本杂志大吃四方。其近年最惹人注目的是在亚太地区声音的增强,热衷于“中国富豪榜”的发布及“全球CEO(首席执行官)会议”,瞄准香港更显示其司马昭之心。 16.PEOPLE人物 美国1974年创刊 www.people.com 全球定位最精确又最有效的杂志之一,聚焦主流的风云人物,八卦而不媚俗,强调短小文章迎合时代阅读习惯,由于其编辑方向的精确,便被封为最适合在厕所阅读的主流杂志,足见《人物》阅读适应性之广。 17.i-D 英国1980年创刊 www.i-dmagazine.com 杂志领域标识性最强的刊物,一直坚持的半闭眼封面已成为杂志界之佳话。虽近来编辑思路稍嫌堕入自身之俗套,但仍然以扎实的时尚摄影报道功底与在青年文化之中的敏锐触角占据着最优质青年文化时尚杂志之一的江湖地位。 18.Business Week商业周刊 美国1928年创刊 www.businessweek.com 仍然是商业界最权威的声音,前几年最杰出的贡献是创造了“新经济”的“伟大”概念。《商业周刊》作为美国工商界的最权威刊物,不可避免地与工商界之命运联系起来共荣共辱,也许正是因为经济的低迷导致杂志自身声音的微弱。 19.Wallpaper*墙纸 英国1996年创刊 www.wallpaper.com 这本代表建筑室内 设计 尖端品位,以前专注于建筑家具的圣经杂志在经历了创办人Brule离开事件后,决意改版,成为一本更全面的时尚品位杂志。方针转移后的Wallpaper,本来可以在本榜占据更高的位置,可惜。 20.Brutus Casa 日本 www.magazine.co.jp 日本杂志资讯搜集能力的升级版:添加了主题运作之方略。每期无处不在的搜刮技能和无微不至的主题编辑思路加上取经Wallpaper*的全球“设计感报道领域”同盟的策略,Brutus Casa已经在亚太地区建造最受建筑界、设计界、时尚界和出版界瞩目的杂志。 21.DER SPIEGEL明镜 德国1947年创刊 www.spiegel.de 德国最主流最代表德国的时事期刊,绝妙之处是,即便是老牌时事杂志,仍然会保持对新生领域报道题材关注的敏感,如今已是人们在感知美国时事期刊之外,另外一家最须知道的声音。 22.PREMIERE首映 美国1987年创刊 www.premiere.com 去年度过15周年生日的PREMIERE,杂志如其名“首映”,率先报道已成为其新鲜火辣报道的宗旨。主力报道好莱坞电影市道的《首映》贵为好莱坞首席杂志媒体,杂志每年发布的“好莱坞权力榜”、“暑假档期预测”从来就是好莱坞人气的风向标。 23.LIFE生活 美国1936年创刊 www.lifemag.com 本榜唯一已停刊杂志。依然上榜的原因在于其延续至今的影响力,登上LIFE封面已成为经典殿堂的通行证。如今转而发展网络业务及影像专集出版业务的LIFE,由于其经典传奇及影像编辑领域的权威地位,全球卖座力依然。 24.Stern明星 德国1948年创刊 www.stern.de 在德国政坛最热爱搞事的时事杂志,去年便以“总统施耐德裸照封面风波”名震一时。对照另一本行事正统的《明镜》,《明星》的作风是每期封面报道做文章增强零售量并以每期覆盖性极高的杂志报道领域与题材打压其他对手。 25.PARIS MATCH巴黎竞赛 法国1949年创刊 www.parismatch.com 作为法国发行量最大的杂志,虽然被人议为带有右派审美趣味,但仍然以其在法国时事报道领域作风严谨,不缺失宫廷秘录、影星名模的生活百态的报道,占据着法文杂志在时事杂志阵营的最强音。 26.GQ 美国1952年创刊 www.gq.com 这几乎是一本没有任何缺点的杂志,总会不过不失,每个男人都会在其中得到自己想得到的,市场上也是夹在MAXIM和ESQUIRE之间。而作为一本男人时尚杂志在2003美国期刊奖评选中竟有4项提名,可见GQ在内容上用心建设的日久见人心。 27.COLORS 意大利 www.benetton.com/colors/ 已超越了贝纳通店刊作用的COLORS,如今正成为杂志工业中的模范杂志,并以一系列打动人心的反映人文精神的题材在人居、种族、艾滋病、饥饿等话题上塑造着属于全球大同的话题影响力。COLORS今年主打的“饥饿计划”便是连同联合国进行的高调行动。 28.Visionaire视觉 美国1991年创刊 www.visionaire.com 全球杂志金字塔中位于最尖顶端的杂志,Visionaire构建于LV、Gucci、Hermes和FENDI等顶级时尚品牌的时尚工业包装意念下,每每超越杂志工艺可能的制作成为杂志界、时尚界的话题。Visionaire代表着一种超顶端制作带来的影响力。 29.Esquire君子 美国1933年创刊 www.esquire.com 70年历史的老牌男人杂志,坚持:一、决不办给男孩而是办给男人看,二、决不在封面上比基尼女郎。全球思维最正统的男人杂志,是哈斯特集团下相对应Cosmo的战略品,作风虽嫌老套但江湖地位依然。 30.Time Out 英国1968年创刊 www.timeout.com 它与超级城市相互寄生,35年的创办历程,以实用、专业、权威与切入城市生活的命脉作风逐步占据全球超级城市的首席城市生活指南杂志地位。今年,Time Out杀入北京,更显示其影响力开拓的步伐。 31.DETAILS细节 美国 www.details.com 本年度“美国期刊奖”最佳设计奖之得主,足见其编排设计之深厚功力。与《GQ》作为Conde Nast旗下仅有的两本男人杂志,Details在美国本土的成就已经人所共知,剩下的工作是如何进行品牌输出出版海外版了。 32.Numero 法国2000年创刊 www.numeromagazine.com 新法式时尚杂志,其以页码数字为版面设计中心、简约清晰的独特杂志美学一时惹来众家学习。Numero的要核在于其不拘于传统时尚杂志之模式,今年推出的数码CG制作的封面及时尚摄影报道更是领风气之先。 33.Conde Nast Traveler旅游者 美国 www.condenast.com 2003年度“美国期刊奖”最佳摄影奖之得主,击败的对手包括国家地理杂志、GQ与名利场。借“行者”概念在纯地理概念杂志与旅游杂志之间找到平衡点,并以“50必游地”的号召力找到自己的最容易形成购买点的位置。 34.Sports Illustrated体育画报 美国1954年创刊sportsillustrated.cnn.com 在如今崇尚短小文体的时代,罕有仍然坚持长篇描述报道传统的杂志,今年更凭借记者加里·史密斯的《伏击》获取“人物写作奖”。除却其在扎实文风上的贡献外,《体育画报》每年度引领泳装风尚的“泳装特刊”更是每年夏季的一件盛事。 35.Cosmopolitan大都会 美国1886年创刊 www.cosmopolitan.com 自1996年创办,集合销售、推广、展销、时尚秀的“Cosmopolitan show”在时尚界已有“最佳市场及销售活动”美誉。作为哈斯特集团的旗舰杂志,以大胆、风趣的美国风格出道的COSMO在全球已经凭借一种“成功而时尚的女性”的共同语言打开市场通道。 36.Reader's Digest读者文摘 美国1922年创刊 www.readersdigest.com 在经营上毫无疑问,这是一个杂志王国,缔造者德威特·华莱士的个人能力也非常值得后人敬仰。更重要的是,由于速效年代的不断深入,《读者文摘》式的“一针见血而精简的文章主义”仍然会行而有效,当然读图时代及娱乐心态是其最大的敌人。 37.MAXIM箴言 英国1997年创刊 www.maximonline.com 英伦杂志在美国受落的又一代表,Dennis出版公司荣誉贡献。这本诞生于1997年4月1日的“愚人”杂志如今已是独一无二的男性文化时尚类杂志,大胆的作风深受年轻男性的欢迎,在美国销量达250万份更令其他美国本土同类杂志汗颜。 38.OK! 英国1993年创刊 www.ok-magazine.com 在先后夺得贝克汉姆夫妇与道格拉斯夫妇这两个世纪婚礼的独家拍摄报道权后(后者还在去年引起官司,《OK!》更乘机告倒在婚礼报道上侵权的《HELLO》),这本英国八卦报纸俨然成为顶级名流豪门的最佳指定合作媒体,只有他们能这样不惜一切。 39.U.S.News美国新闻与世界报道 美国1948年创刊 www.usnews.com 美国三大新闻周刊之一,由于其过于注重美本土事件报道及海外推广策略的失误,在外之影响力一直有限。最为人熟知的便是其每年耗尽心机制作的“美国最佳大学榜”,因其权威地位和切入美国教育业已成为每年的一件盛事。 40.The New York Times Magazine纽约时报杂志 美国 www.nyt.com 虽自称为《纽约时报》星期天的最佳搭配品,其实已经是一本独立于日报,而且操作得非常出色的时事生活杂志,把时事题材融合于生活中之功力惊人,每期在封面报道制作上便常常挖空心思,犀利之处是往往能在各类常规时事封面报道中出人意表。 41.Marie Claire玛丽嘉儿 美国1988年创刊 www.marieclaire.com 在2002年,这本女性杂志打破14年不用男性做封面的“破”传统举动(也许是贝克汉姆实在值得这样破例),可见其渴求“不羁”的新作风。全球遍达30个国家地区,与ELLE、Bazaar等杂志一样,同样打主流时尚女性杂志消费市场。 lhmcslh 2009-10-26 09:30:02 42.France Football法国足球 法国1947年创刊 www.francefootball.fr 一本杂志可以举办一个影响整个欧洲的评奖,其魄力已不容置疑——《法国足球》杂志每年举办的“金球奖”评选欧洲足球先生,如今已是仅次于“世界足球先生”的足坛第二尊重量级评选。尽管这本杂志仍然只是法文,仍然高度关心法国人自己。 43.Entertainment Weekly娱乐周刊 美国1990年创刊 www.entertainmentweekly.com 脱胎自《人物》,虽同样集中于影视娱乐领域,但因为其侧重于对娱乐行业的决策的报道,把娱乐当作一门生意,并把自己置身于其中,作为通往娱乐世界的指南,正是《娱乐周刊》的安身之道。作为美国市场增长最快的订阅型杂志,其运营成绩也惹人侧目。 44.ESPN 美国1998年创刊espn.go.com/magazine/ 一本娱乐至上的体育杂志,也许是相对于正派的《体育画报》而采取的相异市场策略,但似乎更迎合时代精神并带来成长效益,在2003年度更在“美国最佳期刊奖”“杰出期刊奖”(发行量100万到200万册类别)中获得殊荣,足见其策略成功。 45.Instyle 美国1994年创刊 www.instyle.com 20世纪末应对杂志销售低迷市道而横空出世的目录型时尚杂志,在内容上是“非杂志化”的代表,在市场上则号称是过去10年来真正能在残酷的美国销售市场上生存下来的两本杂志之一(另一本是来自英国的MAXIM)。 46.Stuff 英国1999年创刊 www.stuffmagazine.com 针对年轻男士市场操作最成功的杂志之一,主编Greg Gutfeld有着杂志编辑“电影化”的全新思路,文章精悍实用是其长处,注重物质及数码时尚产品,避开主流男性杂志短兵相接的一般时尚消费领域,更显Dennis出版公司的智谋。 47.W 美国1972年创刊 www.style.com/w/ 已跨过而立之年的高端时装杂志,今年春季拍摄的麦当娜瑜伽性感照片便显示了这本老牌时装圣经之深厚功力。顺应市道《W》近来主推珠宝专志,亦可见它切合市场脉络之敏锐。尽管其坚持的大开本装订和编排方式如今已显得老气横秋。 48.Dazed Confused惶惑 英国1992年创刊 www.confused.co.uk 2002年刚刚度过10年庆典,作为打破The Face和i-D在英伦时尚文化垄断地位的新杂志,Dazed的有点颓废又有点锐舞Rave味道的“怪鸡”方式为世界增添“惶惑感”,如今更推出日本版在东西方都可以同步传播Dazed文化。 49.Figaro madame费加罗夫人 法国1980年创刊 www.lefigaro.fr 法国知名高端女性杂志,由实力雄厚的《费加罗》报团出品,最突出的主张是“时尚中强调的智慧”,除时装外还涉及美容、烹调、养生之道等内容,全球12个版本无一不强调高雅气质。 50.L'UOMO Vogue 意大利 www.vogue.com 全因为Steven Klein的一组超性感的“贝克汉姆的私生活”影像,让L'UOMO Vogue世人尽知。诞生于意大利VOGUE体系,这本同出一辙,坚持见解出自最恰当的影像故事中,坚持高端男装制作方式的杂志已成为如今最有名望和影响力的男装杂志。 51.The Atlantic大西洋月刊 美国1857年创刊 www.theatlantic.com 正因为是“美国理想的代言人”以及美国最受尊敬的杂志,这本月刊是“美国期 刊奖”的常客,今年则再次获取“杰出杂志奖”(发行量50万到100万册类别)。只 是除了美国地区及亲美派,这本杂志对其他地方的人来说毫无意义。 52.Far Eastern Economic Review远东经济评论 中国香港 www.feer.com 这本财经杂志比较于《财富》、《福布斯》的唯一长处便是:它真正地扎根于亚 太经济,对亚洲国家的财经政策发表的报道与言论不无影响力。杂志随着亚洲经 济地位的提升而增加其话语势力。 53.Science科学 美国1880年创刊 www.sciencemag.org 它是全球发行量最大的科学杂志,它是世界上最权威的科学刊物之一,它每年年 底都评选“科学界的奥斯卡奖”——年度世界十大科技突破……唯有保持慎重而 苛刻科学态度的美国《科学》杂志才能做到,连今年第一个通过鉴定的SARS基因 序列也由它率先发布。 54.O The Oprah Magazine奥普拉杂志 美国2000年创刊 www.oprah.com/omagazine/ 它作为一种文化现象的象征而占据此榜一席之位,这本由ABC电视网的大牌节目主 持人Oprah Winfrey和赫斯特杂志集团共同推出的杂志,正是由于其与名人名气相 得益彰,互相推动产业发展而飞跃发展。 55.Slate 美国1996年创刊slate.msn.com 一本神奇的网络杂志。其编辑及专栏作者基于网络平台而进行的操作方式非常符 合网络精神,如今已经建成全球独家最丰富的评论网络及时政漫画网络,尽管身 为微软旗下一员,目前为止仍然显示其独立性,今年更以网络杂志身份获得“美 国期刊奖”最佳网站奖。 56.Martha Stewart Living玛莎·斯图尔特生活 美国 www.marthastewart.com 中产阶级有闲生活杂志,主攻家庭辅助指导类别。玛莎不仅仅是杂志,还集合电 视媒体与互联网电子商务打造全方位营销体系,更令人惊讶的是,其业务拓展计 划是扩张成为一个针对中产阶级的庞大商品流通王国,难怪Martha本人能位列全 美“女强人50”第九名。 57.GEO地球 德国1946年创刊 www.geo.de 尽管同为地理主题杂志,名气远无美国《国家地理杂志》强劲,但胜在开创新领 域功力强劲:全球首家全彩印刷地理杂志;拓展子刊迅速,GEO旅游、GEO科学、 GEO历史和GEO儿童等众多版本,实在不负其创刊声称的“将政治、科技、地理集 于一体”之决心。 58.METROPOLIS都会 美国 www.metropolismag.com 极富创造力的建筑杂志,难得的是它不仅仅是在作工业设计、建筑的业内报道, 而是在寻找设计、建筑与城市、人群、空间之间的边缘学报道线索,并保持业界 之权威地位。今年开拓思路作的“最佳创意排行”更显示其在建筑杂志中的灵活 开放的编辑思路。 59.NYLON 美国 www.nylonmag.com 源自纽约跨文化精神的年轻时装杂志,它永远在展示其特别年轻之处,比如可以 邀请超模Helena Christensen做创意总监,年轻然后更年轻,它极其看重青少年 市场,推出NYLON男生版便是明证。倡导大都会颓废流行风格的NYLON已经独具其 话语势力。 60.The Weekly Standard标准周刊 美国1995年创刊 www.weeklystandard.com 美国保守派媒体旗舰,自称为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新保守主义的“理智继承人” ,更因为共和党执政和小布什政府的推崇,在美国外交政策方面话语权极大,自 恃是“美国外交主流策略”的《标准周刊》已经成为如今极有政策权势的杂志。 61.BRUTUS 日本1980年创刊 www.magazine.co.jp 一本适合男士阅读场的流行资讯杂志,日本主题结集式周刊最杰出代表,内容主 题式操作与广告营销浑然一体,并已在多年经营中建立属于自身表达方式的潮流 报道处理手法,诸如Cross Over、特集、列举等手法都娴熟不已,已是日本杂志 中的资讯搜集首席高手。 62.Four Four Two 442 英国1993年创刊 www.fourfourtwo.com 来自足球鼻祖的销量最大的足球杂志,创刊10年来,《442》报道之专业已为业内 所推崇,它独创了时髦,蕴含人生哲学而充满智慧的全新足球写作文风,报道质 素与影像质素兼顾,表明这本杂志制造的高档足球阅读品质的努力。 63.PENTHHOUSE阁楼 美国1969年创刊 www.penthhouse.com 一本风波不断的成人杂志,去年与库尼科娃、贝纳通家族爆发的“裸照风波”虽 然惹来举世关注,只是得恶名远播之效。随着读者市场的萎靡,《阁楼》更一度 面临无力偿债、营收下滑等重大利空冲击,显得危机重重。 64.The Nation国家 美国1865年创刊 www.thenation.com 令人印象深刻的简约型封面是它无约束的特质外表,带上自由派内核的它一直是 美国无党派政治舆论的堡垒,2003年更以犀利语言的专栏击败《纽约客》夺取“ 美国期刊奖”最佳专栏奖。 65.HELLO! 英国1988年创刊 www.hello-magazine.co.uk 隶属西班牙出版大亨Eduardo Sanchez Junco,却在英国打拼,全因此处有最出色 的“狗仔队工业”。15年来坚持贩卖名流私生活,甚至影响了后来者《OK!》使用 买断策略,如今的境况是后者在贩卖中的口气更大,去年更以“道格拉斯婚礼官 司案”败北自找负面影响。 66.Harper's Bazaar哈泼时尚 美国1867年创刊 www.bazaar.com 主导知性女性概念,自我提倡对衣着、时尚文化的思辨、反省能力,杂志气质表 现较其他主流女性时尚杂志更为内敛、高修养,贵为全球最老牌的时尚杂志,自 1867年延续至今实属不易,惜见在如今推崇“年轻即时尚”的年代有老气之相。 67.TV Guide电视指南周刊 美国1953年创刊 www.tvguide.com 50年历史,美国詹姆斯达电视指南公司主办。每每位列美国杂志销售榜前列的TV Guide,实际上是美国肥皂电视文化的纸媒代表物,庞大的电视消费群拉动这本紧 贴电视业发展电视节目最热状态的刊物一路行情看涨。 68.BUSINESS 2.0商业2.0 美国1998年创刊 www.business2.com “2.0”这个名字组合实在妙绝,难怪在当年会被评为“新经济媒体第一黑马”, 2001年借以时代华纳并购机会与eCompany后,全新版本向传统商业报道回归,并 以擅长传统企业与新技术企业之间的融合报道充当了中介角色,恰恰非常受落。 69.The New York Times Book Review纽约时报书评 美国1896年创刊 www.nyt.com 一本在出版界和学术界享有盛名的刊物,凭借母体《纽约时报》的气质,继续以 “公正无偏”的招牌开拓时报传奇,其在1942年便制定的“畅销书排行榜”实际 上已经主宰业内命脉,1896年便创办的“百年传奇”更是这本已被人挖苦为“无 味书评”的最珍贵资本。 70.Purple紫 法国 www.purple.fr 可谓世界上最优雅的杂志,小八开独特开本,简约雅致的设计风格衬托出Purple 风格的影像之美。另有Purple散文版,更显脱俗。如今已成为格调酒吧、咖啡馆 最代表其品位的杂志读物。 71.money金钱 美国1972年创刊 www.money.com 时代华纳在理财领域的唯一杂志,与同门《财富》专做知名人物明显区别的是, 《金钱》注重报道普通人,提供最独到最合理的理财服务指南,在理财本领更显 重要的今时今日,大玩股票、基金投资方略的《金钱》,话语权已不只存于荷包 。 72.SPOON 英国 www.spoon- magazine.com 几乎是一本定期发行的时尚摄影画册,通篇均由视觉冲击力先行的时尚影像构成 其杂志逻辑。其实早期SPOON更为夸张,试过以铁皮作封面,如今回归主流装订( 开本仍然是特别的横幅杂志),显示其霸占商业时尚摄影杂志最有煽动力杂志地位 之心。 73.Focus焦点 德国1993年创刊 www.focus.de 与《明镜》、《明星》并列德国三大时事新闻杂志,为弗戈媒体集团旗下拳头杂 志。Focus在长期的“三国”竞争中积累了相当成功的经验:创立意大利Focus在 欧洲建立声音同一通道,制作德国大学排行创办杂志奖学金等都是其妙着。 74.seventeen 17岁 美国1994年创刊 www.seventeen.com 17岁其实是个非常理想的读者销售年龄。Seventeen以此为名号便确意为女人的少 女时代出谋划策,内容涉及少女关心的偶像、时尚服饰和情感建议等。在如此早 熟的年代,Seventeen其实早已不是一本幼稚杂志,其声音甚至会进入成人世界。 75.Mother Jones琼斯母亲 美国 www.motherjones.com 由密歇根社会人文政治文化机构“琼斯母亲”主办,被称为稍稍左倾的研究和思 想的杂志,在今年伊拉克战争开战前后均是态度强烈的反战派杂志。琼斯母亲机 构是一个综合性文化机构,设有针对摄影界的“琼斯母亲 文献 奖”,一直以推动 各项变革力量而存在。 76.HARPER'S Magazine哈泼斯 美国1850年创刊 www.harpers.org 这本创刊于1850年的超老牌政论杂志是“美国期刊奖”的常客,今年则夺取“最 佳专题写作奖”。《哈泼斯》直至如今仍然把目录摆在杂志封面的传统坚持便已 很值得尊重。杂志发行人约翰·麦克阿瑟如今更成为这本老杂志的一面新旗帜。 77.Nonno与Mens Nonno侬侬、男人侬侬 日本1984年创刊 www.nonno.com 日本最为人熟知的女性与男性时尚指南杂志,凭借全方位、密集化而看得见的权 威一直是同类杂志之榜样,销售威力更已远播中国。《男人侬侬》更因为竞争者 的相对薄弱,一度在亚太区占据男士服饰话语势力的最重要地位。 78.ARENA竞技场 英国 www.emap.com 英国经典男性杂志之一,一度是经济学家借以研究男性消费主义的观察媒介。 Arena号称有着“最多的男士时尚报道,最高杂志品质”,并坚持使用可以用“稀 奇”形容的影像构筑全球化的时尚生活。 79.New York纽约杂志 美国1968年创刊 www.newyorkmetro.com 蜚声纽约并一直受落于纽约人和新移民,这本杂志唯一做的事情是“如何在纽约 生存”,与纽约地铁的合作更显其眼光独到。《纽约》专注于城市导航所达到的 登峰造极功力已在全球范围内被同行引为楷模。 lhmcslh 2009-10-26 09:30:35 80.Maclean's麦克林斯 加拿大1950年创刊 www.macleans.ca 这本杂志是政治弱势国家打造新闻杂志品牌之榜样,在一定程度上,Maclean's充当着加拿大在时事杂志领域的门脸。定位于“关乎加拿大人的一切”的Maclean's在今年对SARS的报道上,便先于北美邻居的美国时事杂志同行,甚至还早于更早爆发的中国。 81.allure吸引 美国 www.allure.com 新兴美容、时装、发型与健康女性刊物,强项是:美容柜台小姐都自愧不如的美 容产品专业推荐报道,主打 现代 职业女性的定身度做内容和动用名人明星的示范 效应。 82.Ray瑞丽 日本代表日本少女时尚潮流及亚洲哈日风潮的最杰出刊物。其亲历亲为打造御用模特,并将其化身为读者耳熟能详的杂志女角,进而成为瑞丽“活招牌”,这种内容整合广告的运营模式,已确见其妙。 83.Outside外面 美国1978年创刊 www.outside.com 2003“美国期刊奖”最佳生活服务奖得主,与如今遍及全球倡导户外活动的自然生活方式不谋而合。Outside之卖点在于强势的专题式操作模式,美丽外景结合美妙的描写手笔,关于旅行装备与健康无微不至的指导。 84.Q 英国1986年创刊 www.emap.com 独立、权威而提炼精华,作为流行乐坛重要基地的英伦三岛最知名的音乐杂志,《Q》自傲自己操作的音乐报道访谈和独家报道无人能及,如此傲气其实更建筑于极度认真严肃的制作态度上。 85.I.D 美国1954年创刊 www.idonline.com 美国制造的设计界权威刊物,领域涉及设计的多个层面并强调深度文章来迎合专业读者诉求,每年举办设计回顾展及进行“年度最佳设计大奖”评选活动,为设计界制作年度纪录的不懈努力令I.D在行内的影响力斐然。 86.Gas Book 日本 www.shift.jp.org/gas/gas.html 最特别的是在封面上围绕第几期的数字做文章,作为“日本版的Visionaire”之江湖地位存在,难得的是仍然保持着创作的原生态,从来就是日本以至亚太区最受追捧的创作圣经。 87.Dutch荷兰人 荷兰 以“荷兰人”为号的这本荷兰杂志,以其不让意大利VOGUE专美的创作态度和大批量并能保持一贯质素的影像生产力,已成为欧洲较有影响力的时尚杂志之一。 88.Title标题 日本 在日本与Brutus在专辑制作上可以一较高低的生活品位杂志,相比之,Title专注于在品位世界中做文章,专辑往往以欧洲、咖啡和顶级汽车为关键词。以此为线索的Title迅速在品位资讯发烧友中占据重要地位。 89.CAR车 英国1962年创刊 历史悠久的英国Car是英国Emap集团运作极为成功的旗舰级杂志之一,这本车坛著名杂志无论是赞誉有加还是贬斥有加都已习惯性地受汽车工业尊重,全因它有着最权威的测试标准,最敏锐的汽车新闻报道以及毫不逊色于汽车商业摄影的华丽影像。 90.New Republic新共和 美国1914年创刊 www.newrepublic.com 带上自由派色彩的《新共和》是全美话语权力极高的“意见杂志”。可惜近年频 频出现领导层更迭,更爆发副主编文章报道失实丑闻,不仅导致言论作家的流失影响杂志品质,名声亦在下跌。 91.V Magazine 美国 www.vmagazine.com 可以说是以相对年轻方式操作的更新版《W》杂志,同样是如今罕有的大开本杂志,同样主打服装题材,附设艺术、设计、音乐及其他流行时尚资讯, 应用 明快的色彩构造标题与版面,令人印象深刻。 92.No.ABCD....Z 比利时 来自比利时的新派时尚杂志,全球独家的A-Z线索,每期以被报道设计师姓名字母为缘由,每期均是大部头制作,颇费心血并以精美独特的西欧新贵风格慑人,着实染上该国近年设计界新兴时尚偶像“安德卫普六君子”之气质。 93.POP 英国 www.emap.com 源自The Face、同属英国Emap杂志集团,封面女郎的硬派风格让人印象深刻,无它,因为POP便提倡top-notch的视觉语言。由著名艺术家、知名摄影师和“任性”设计师组成的重量级创作队伍同样拔尖,只是由于每年只出刊两期不免让人遗憾。 94.Village Voice村声 美国 www.villagevoice.com 这份根源于纽约格林威治村的“村报”伴随当年“垮掉派”的风云而名声在外,尽管这只是一份反映纽约曼哈顿下城的文化观念以及非主流艺术状态,外加租房广告服务的小报,但由于其历史影响力的延续仍然在此榜占据一席。 95.House Garden家园 美国 www.condenast.com Conde Nast集团制作,中产家庭园艺情趣的最佳读品,内容专注于家庭装修与花园建设,编辑策略是既有高级设计师、建筑师的大家之作又有适合读者亲历亲为的DIY指南。 96. US Weekly 美国 www.usweekly.com 和People一样,这本杂志证明世界上总会有人热爱关心明星名流的举动,这便是US瘾君子。US遍及娱乐的所有类别,八卦涉及绯闻与穿着,强项便是针对名人的深入剖析报道。 97.花椿 日本1940年创刊 www.shiseido.co.jp 日本美妆王国资生堂创办的杂志,本榜唯一入选源自品牌的商业刊物。全因资生堂遵循的“东西方文化兼收并蓄”理念同样体现在《花椿》的编辑思路中,如今连同庞大的“花椿俱乐部”已成为资生堂的最佳文化表达体,影响力甚至远及花都巴黎。 98.Stockholm New 瑞典 www.stockholmnew.com 来自瑞典斯德哥尔摩的时尚杂志,可以借此在杂志媒介上品尝北欧风味,其影响力同样可以视为:在时尚、设计领域的北欧风在生活方式上的渗透。 99.IDN 中国香港1992年创刊 www.idnworld.com 注于数码设计界,但奈良美智甚至Cult电影等涉及创作文化的大视觉概念也会进入IDN选题。创刊11年,集中在亚太区发行4个版本,更在香港开出第一家Gallery(画廊)做立体传播,决意做真正树立设计行内权威的 INTERNATIONAL DESIGN NETWORK。 100.Re-Magazine 荷兰1997年创刊 www.remagazine.com 荷兰人杂志创造力的代表,改版后的杂志哲学是“关于一个人的杂志”,被同行评价为在重新判定着全球Style视觉语言的Re-magazine以其独一无二的杂志形态改写着我们对“杂志”的传统定义。 转到 页确定
70 次阅读|0 个评论
顶尖期刊中惊现“八仙过海”图
热度 16 neilchau 2012-2-29 07:41
有趣的Graphical Abstract: 顶尖期刊中惊现“八仙过海”图 最近忙着找工作,找工作的过程其实也是一个广泛学习的过程,因为需要去了解各个潜在老板的背景。无意中发现 Chemical Society Reviews 这个杂志,影响因子高达 26.6 ;上面兰州大学的一篇文章 Recent developments in metal catalyzed asymmetric addition of phosphorus nucleophiles 的 Graphical Abstract 里面,居然有中国特色的“八仙过海”,有意思 ~ Graphical Abstract 是个有趣的东西,翻译成中文应该是“图片摘要”。投稿时自己每次也都画过,自认为自己画的图总结了文章的核心内容或结论,但遗憾的是没有一次被采用过。有些杂志要求投稿必须有 Graphical Abstract ,有些杂志则不作要求——可有可无。究竟什么是 Graphical Abstract ?它是用来干什么的? 先来看看 Elsevier 中对 Graphical Abstract 的要求:“ allow readers to quickly gain an understanding of the main take-home message of the paper and is intended to encourage browsing , promote interdisciplinary scholarship , and help readers identify more quickly which papers are most relevant to their research interest s. The Graphical Abstract should summarize the contents of the paper in a concise, pictorial form designed to capture the attention of a wide readership . Authors must provide images that clearly represent the work described in the paper. A key, summarising figure taken from the original paper can also be submitted as a graphical abstract.” 从中可见,图片摘要的作用就是 让读者(包括其它学科的)迅速捕获文章的核心内容,吸引眼球,提高关注 。 Cell 杂志的定义也类似: to give readers an immediate understanding of the take-home message of the paper. Its intent is to encourage browsing, promote interdisciplinary scholarship, and help readers quickly identify which papers are most relevant to their research interests. 自己投稿的 JMS 的要求也大同小异: to summarize the contents of the article in a concise, pictorial form designed to capture the attention of a wide readership online. 自己画的图片摘要没被采纳过,原因基本已经明确了:虽然总结了文章的核心内容或结论,但有点呆板,过于专业,所以不够吸引眼球。浏览被采用的 Graphical Abstract ,有些是自己拍摄也可能是下载别人拍的照片,居然也能被采用;有些与其说是 Graphical Abstract ,还不如说是 Visual Introduction ,因为图片只是跟研究内容沾点边而已。它们之所以能被采用,也许在于它们或花哨或震撼或唯美,总之都能吸引眼球。 根据对采纳的别人的 Graphical Abstract 的研究,个人觉得 Graphical Abstract 需要:( 1 ) 通俗易懂 ,最好能让 外行也能一目了然 ;( 2 ) 图片要精美 ,就像“八仙过海”图一样,不了解“八仙过海,各显神通”的老外打死可能也理解不了为啥用那个图衔接两边的官能团,但他们会觉得那图很美、很有意思;( 3 ) 未必像真正的 Abstract 那样需要总结全文,只要能吸引眼球就行 。总之, Graphical Abstract 的核心作用就是 Quickly attract readers’ attentions/interests ( 也就是 吸引眼球 ) 。 PS:看来科学网的编辑也获得了 Graphical Abstract 的精粹 ~ 替我压缩了题目, 来吸引眼球,特此致谢 ~
个人分类: 科研共享|14317 次阅读|42 个评论
期待参考文献格式统一化
热度 9 zhanghaifeng 2012-2-27 20:10
不知道广大科研工作者有没有这样的烦恼: 投不同的学术期刊,要用不同的文献参考格式。 以我熟悉的期刊为例,aps系列,epl,njp,plos 系列,皇家学会系列,理论生物学,以及physica A等杂志,每个杂志都有自己特有的文献格式。这就需要我们在投向不同期刊的时候采取不同的格式。尤其像我这样的人,文章不是经常一次性成功,那么我要重新投稿的时候,又要修改文献格式。令人很不爽,完全浪费时间! 有人说你可以用EndNote呀,我坦白说我不会用。用过的高手能否告诉我有了这个工具是不是就不用修改格式了?我个人感觉还是需要做改动的。 又有人可能认为这是为了保证每个期刊的独特性,如果是这样我就不同意了,杂志在排版的时候可以在首页进行编辑来突出自己期刊的特色。 作为一个科研上的无名小卒一大梦想就是有一天所有期刊达成一致,都用统一的文献格式!打破不同期刊之间的隔阂,实现文献格式统一!
7530 次阅读|15 个评论
journal of diabetes and its complications
wjs2000 2012-2-23 18:12
简介:J DIABETES COMPLICAT杂志属于医学行业,“内分泌学与代谢”子行业的偏低级别杂志。 投稿难度评价:影响因子不高,影响力也比较小,审稿时间也偏长,但容易投中。 审稿速度:较慢,6周-12周 级别/热度:黑 Medsci评语:冷门杂志,关注人极少。 journal of diabetes and its complications 期刊发表中国人的SCI文章列表,共计 7 篇文章 Guo QH; Lu JM; Pan CY; Lu ZH; Zou XM; Mu YM The kidney expression of matrix metalloproteinase-9 in the diabetic nephropathy of Kkay mice 2008 摘要 | google Wong J; Molyneaux L; Zhao DM; Constantino M; Gray RS; Twigg SM; Xu ZR; Yue DK Different accelerators to early-onset Type 2 diabetes: a comparison of Anglo-Celtic and Chinese patients 2008 摘要 | google Ren XY; Li YN; Qi JS; Niu T Peroxynitrite-induced protein nitration contributes to liver mitochondrial damage in diabetic rats 2008 摘要 | google Heng XP; Chen KJ; Hong ZF; He WD; Chu KD; Chen WL; Chen XZ; Zheng HX; Chen L; Yang LQ; Guo F; Lin ML Glucose endothelial cytotoxicity and protection by Dan Gua-Fang, a Chinese herb prescription in huVEC in hyperglycemia medium 2009 摘要 | google Xie XS; Wang YJ; Zuo C; Fan JM; Li XJ A case report of an effective treatment for diabetic foot ulcers with integration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and Western medicine 2009 摘要 | google Tam VHK; Lam EPK; Chu BCY; Tse KK; Fung LM Incidence and progression of diabetic retinopathy in Hong Kong Chinese with type 2 diabetes mellitus 2009 摘要 | google Lin Y; Ye SD; Chen Y; Li XC; Yang GW; Fan AH; Wang YX The effect of simvastatin on the serum monocyte chemoattractant protein-1 and intracellular adhesion molecule-1 levels in diabetic rats 2009 摘要 | google
4163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科学》杂志报道科学家交友网站“88楼” (英文版)
热度 1 yanrding 2012-2-23 09:17
英文版原文: http://www.sciencemag.org/content/335/6070/781.full.pdf 以下为转载: Young Scientists in Love Lonely Chinese researchers isolated by shyness and long lab hours now have an onlinedating service designed just for them. Building 88 ( http://www.sciencedate.cn/ ) aims to become a “soul harbor” for young Chinese scientists, its Web site explains. Spearheaded by Science Times Media Group, which also runs the popular Chinese-language news portal Sciencenet.cn, the service takes its name from a fabled Beijing dormitory that became a meet-up spot for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researchers in the 1990s. Today’s scientists lack such gathering places, says site coordinator Wu Hao, and thus have a “more intense need” for social interaction than Chinese pursuing other careers. “The social circles of young Chinese scientists are often limited to other people in their field,” Wu explains. That may be no accident. A questionnaire Science Times distributed to 1243 young scientists revealed roughly 70% of highly educated respondents suffer from social anxiety, Wu says. Building 88 broadens the pool of potential paramours for introverts to include Chinese researchers both within China and all over the world. Since its launch in January, the site has grown to 1000 users, most of them between the ages of 20 and 35. Whether an online portal can help draw them out of their shells is still an experiment in progress; many scientists have unusually high standards, Wu notes. And as one 31-year-old Beijing scientist puts it on his Building 88 profi le: “Dating is just like scientifi c research: Only when you’re excited about it do you get results.” 中文版原文: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676349do=blogid=538377 以下为转载。 2月17日出版的《科学》杂志,发表了题为《热恋中的年轻科学家》(Young Scientists in Love)的文章,对“88楼”交友网站进行了报道。全文翻译如下: 对因害羞和长时间实验室工作导致的孤独的单身中国科研人员来说,如今有了一个为他们量身打造的网络交友服务网站——88楼。 88楼(网址: http://www.sciencedate.cn/ )由中国科学报社发起,旨在成为中国年轻科研人员的“心灵驿站”,88楼的名字来源于上世纪90年代中国科学院在北京中关村地区研究人员的集体宿舍楼。同样是由中国科学报社主办的科学网,目前已经成为全球最大的中文科学网络社区。 88楼网站负责人吴昊表示,如今的科学家缺少88楼这样的聚集地,因此他们比中国从事其他职业的人群有更大的社交需求。“中国年轻科研人员的社交圈通常局限于与他们直接相关的领域。”吴昊解释道。 这可能并不是偶然情况。主办机构对1243名年轻科学家作的一项问卷调查显示,大约70%的高学历受访者患有社交恐惧,吴昊说。对性格内向的全球华人科研人员来说,88楼拓宽了他们选择情侣的范围。 自2012年1月上线以来,目前已有1000多名用户注册88楼,大部分人的年龄位于20—35岁之间。吴昊表示,网络渠道是否能够帮助科研人员走出封闭的生活有待进一步观察,因为很多科学家要求的标准非常高。像一位31岁的北京科学家在88楼写的感言一样:“交友就像科研:只有在你对此很兴奋的时候才会得到结果。”
个人分类: 未分类|2786 次阅读|1 个评论
不是SCI的杂志, 发还是不发?
热度 8 beepro 2012-2-23 05:46
去年收到一个邀请, 要我当Special Issue的Guest Editor, 读研时看过这个杂志, 后来就几乎没有听说了。 不知道现在还在。 找了2个同事, 就发了Special Issue 的邀请, 来了11篇文章。 后来我也打算把自己的, 关于小蜜被长途运输后的生理变化, 投到这个杂志的这个Special Issue。 叫博后给把文章搞定。 结果他查了下, 说是IF=0.02!(国内一个网上查到) 我不信,亲自查查, 结果是SCI的名单上根本没有这个鬼杂志! 昨天看看Editorial Board, 都是本专业的比较牛的熟人啊。 为啥他们都不知道这个杂志不是SCI? 那我现在投不投这个杂志啊? 投吧, 好文章(估计PLOSONE没有问题)发的不是SCI(虽然这里大多不计较, 但是国内计较啊, 尤其有国内作者)。 不投吧, 叫同行来投, 最近还有几个熟人要投的。 自己不投!这不是骗别人了吗? 想了一个晚上, 基本决定还是投吧。  少一篇SCI吧, NND。
个人分类: 科研|6783 次阅读|15 个评论
我的搜索经历(二)
热度 1 qianlivan 2012-2-18 21:19
一般来说,使用搜索引擎可以找到一般的信息,诸如:一个词的意思,一个概念的解释。但是要找到一篇文章或者一本书就需要一些别的途径了。天文的文章比较明确,到ADS( adswww.harvard.edu )上找一般就能找到。几大杂志的文章,只要不是最近两年的,一般都可以免费获取。但是有时候也需要查阅其它杂志上的文章,通常这些杂志都需要花钱,如果单位上没有订购的话就比较难找到了。 以前碰到这种情况我就到google上加上关键词“pdf”,搜一下。如果还找不到就写信给作者。不过有一次我从我妻子那里学了一招,到google scholar上找,在这里比较方便,可以看到一个索引的所有版本,很多情况下就有pdf文件。因为很多作者或者单位都会把文章挂到网上做宣传。 有时候也需要到书上找些公式,由于很多书国内买不到,图书馆都不一定有,唯一的方法就是找电子书了。google book一般是可以找到我想要的书的,但是郁闷的是很多页都没有,经常看到关键的地方就看不了了。当然也有某些软件可以从google book下载完整的书,但是我比较懒,懒得研究。这个时候就还是用google去找,很多书的djvu格式比较容易找,一般输入书名和djvu就可以找到相应的链接了。如果这样还找不到就只剩一些非标准的办法了。 有时候在搜索的时候还得灵活一点。举个例子,昨天我搜索 Handbook of Mathematical Functions, 首先搜到的是 http://people.math.sfu.ca/~cbm/aands/dl/Abramowitz%5CStegun.pdf ,直接链接的话,结果是文件未找到,打不开。一般来说我就放弃了,但是昨天我多试了一次,链接 http://people.math.sfu.ca/~cbm/aands/dl ,结果看到了目录列表,里面有一个 abramowitz_and_stegun-1.03.tar.gz 文件。下载下来就发现这 是Handbook of Mathematical Functions的网页版,从这个网页版里我又得到了其他信息,找到了pdf版。
个人分类: 知识|5552 次阅读|1 个评论
《科学》杂志报道科学家交友网站“88楼”
热度 3 88楼 2012-2-17 12:45
2月17日出版的《科学》杂志,发表了题为《热恋中的年轻科学家》(Young Scientists in Love)的文章,对“88楼”交友网站进行了报道。全文翻译如下: 对因害羞和长时间实验室工作导致的孤独的单身中国科研人员来说,如今有了一个为他们量身打造的网络交友服务网站——88楼。 88楼(网址: http://www.sciencedate.cn/ )由中国科学报社发起,旨在成为中国年轻科研人员的“心灵驿站”,88楼的名字来源于上世纪90年代中国科学院在北京中关村地区研究人员的集体宿舍楼。同样是由中国科学报社主办的科学网,目前已经成为全球最大的中文科学网络社区。 88楼网站负责人吴昊表示,如今的科学家缺少88楼这样的聚集地,因此他们比中国从事其他职业的人群有更大的社交需求。“中国年轻科研人员的社交圈通常局限于与他们直接相关的领域。”吴昊解释道。 这可能并不是偶然情况。主办机构对1243名年轻科学家作的一项问卷调查显示,大约70%的高学历受访者患有社交恐惧,吴昊说。对性格内向的全球华人科研人员来说,88楼拓宽了他们选择情侣的范围。 自2012年1月上线以来,目前已有1000多名用户注册88楼,大部分人的年龄位于20—35岁之间。吴昊表示,网络渠道是否能够帮助科研人员走出封闭 的生活有待进一步观察,因为很多科学家要求的标准非常高。像一位31岁的北京科学家在88楼写的感言一样:“交友就像科研:只有在你对此很兴奋的时候才会 得到结果。” http://www.sciencemag.org/content/335/6070/781.full
4970 次阅读|4 个评论
新英格兰杂志:太极可改善帕金森症状
zhouligang 2012-2-16 14:27
刚刚看了原文。太极真是很有用。 Table 1. Demographic and Clinical Characteristics of the Study Participants at Baseline.* Characteristic Tai Chi (N = 65) Resistance (N = 65) Stretching (N = 65) Age — yr 68±9 69±8 69±9 Female sex — no. (%) 20 (30.8) 27 (41.5) 26 (40.0) Body-mass index† 28±5 27±5 27±5 Hoehn and Yahr stage — no. (%) 1–1.5 9 (13.8) 14 (21.5) 8 (12.3) 2–2.5 34 (52.3) 27 (41.5) 28 (43.1) ≥3 22 (33.8) 24 (36.9) 29 (44.6) Age at initial diagnosis — yr 61±12 65±9 65±11 Duration of disease — yr 8±9 8±9 6±5 Antiparkinsonian medications taken — no. Levodopa or carbidopa 43 50 50 Pramipexole or ropinirole 20 21 12 Other 10 16 20 Self-reported health status — no. (%) Poor or fair 35 (53.8) 31 (47.7) 28 (43.1) Good 23 (35.4) 28 (43.1) 29 (44.6) Very good or excellent 7 (10.8) 6 (9.2) 8 (12.3) Score for self-reported habitual physical activity‡ 123±67 107±54 116±62 Self-reported coexisting chronic conditions — no. (%)§ 0 12 (18.5) 9 (13.8) 12 (18.5) 1 24 (36.9) 17 (26.2) 16 (24.6) ≥2 29 (44.6) 39 (60.0) 37 (56.9) * Plus–minus values are means ±SD. The chi-square test was used for categorical variables, and one-way analysis of variance for continuous variables. There were no significant between-group differences in any baseline 周里钢
5197 次阅读|0 个评论
如面大师
sstone2009 2012-2-15 23:40
今晚在南方医院附近部分同学聚会,见了周一未见的七八个同学,有人建议我在广州把办事处建立起来,这是十分好的提议,也符合了汉德公司未来三年内的规划。刚刚回到宾馆,我却禁不住要记述昨天与大师的如面。 顾老师帮我约了朱家凯老师,他是我国显微外科的奠基人之一,定了周二上午。科室的每周学术会议结束后,朱老接待了我。朱老问了一些情况,便十分认真地把他所知道的显微外科专业早期发发展向我介绍,科室怎么成立?杂志怎么创办?学会怎么成立?娓娓道来,平静而幸福。一位长者的慈祥、博大、坚韧、伟岸,就在这这平淡的言语里,悄悄地传递给我。 我有幸成了这个会谈的参与者,并有幸将会谈录了音。 如面大师,将是我一生的精神财富! 今天早上,我又去了一趟中山医科大学附属医院,去科里取了朱老师给我准备的两期杂志,一是《显微外科(内部通讯)1978年第一卷第一期》,二是《中华显微外科杂志1986年第9卷第1期》,这是中华显微外科杂志的两个里程碑。
个人分类: 师友往来|2438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世界顶级科学杂志《SCIENCE》公布的125个科学前沿问题
热度 3 zico 2012-2-14 10:30
世界顶级科学杂志《SCIENCE》公布的125个科学前沿问题 在庆祝SCIENCE创刊125周年之际,该刊杂志社公布了125个最具挑战性的科学问题,发表在7月1日出版的专辑上。在今后1/4个世纪的时间里,人们将致力于研究解决这些问题。这125个问题如下(前25个被认为是最重要的问题): 1宇宙由什么构成? 2意识的生物学基础是什么? 3为什么人类基因会如此之少? 4遗传变异与人类健康的相关程度如何? 5物理定律能否统一? 6人类寿命到底可以延长多久? 7是什么控制着器官再生? 8皮肤细胞如何成为神经细胞? 9单个体细胞怎样成为整株植物? 10地球内部如何运行? 11地球人类在宇宙中是否独一无二? 12地球生命在何处产生、如何产生? 13什么决定了物种的多样性? 14什么基因的改变造就了独特的人类? 15记忆如何存储和恢复? 16人类合作行为如何发展? 17怎样从海量生物数据中产生大的可视图片? 18化学自组织的发展程度如何? 19什么是传统计算的极限? 20我们能否有选择地切断某些免疫反应? 21量子不确定性和非局部性背后是否有更深刻的原理? 22能否研制出有效的HIV疫苗? 23温室效应会使地球温度达到多高? 24什么时间用什么能源可以替代石油? 25地球到底能负担多少人口? 26宇宙是否唯一? 27是什么驱动宇宙膨胀? 28第一颗恒星与星系何时产生、怎样产生? 29超高能宇宙射线来自何处? 30是什么给类星体提供动力? 31黑洞的本质是什么? 32正物质为何多于反物质? 33质子会衰减吗? 34重力的本质是什么? 35时间为何不同于其他维度? 36是否存在比夸克更小的基本粒子? 37中微子是其自己的反粒子吗? 38是否有解释所有相关电子系统的统一理论? 39人类能够制造最强的激光吗? 40能否制造完美的光学透镜? 41是否可能制造出室温下的磁性半导体? 42什么是高温超导性之后的成对机制? 43能否发展关于湍流动力学和颗粒材料运动学的综合理论? 44是否存在稳定的高原子量元素? 45固体中是否有超流动性?如果有,如何解释? 46水的结构如何? 47玻璃态物质的本质是什么? 48是否存在合理化学合成的极限? 49光电电池的最终效率如何? 50核聚变将最终成为未来的能源吗? 51驱动太阳磁周期的原因是什么? 52行星怎样形成? 53是什么引发了冰期? 54使地球磁场逆转的原因是什么? 55是否存在有助于预报的地震先兆? 56太阳系的其他星球上现在和过去是否存在生命? 57自然界中手性原则的起源是什么? 58能否预测蛋白质折叠? 59人体中的蛋白质有多少存在方式? 60蛋白质如何发现其作用对象? 61细胞死亡有多少种形式? 62是什么保持了细胞内的通行顺畅? 63为什么细胞的成分可以独立于DNA而自行复制? 64基因组中功能不同于RNA的角色是什么? 65基因组中端粒和丝粒的作用是什么? 66为什么一些基因组很大,另一些又相当紧凑? 67基因组中的“垃圾”(“junk”)有何作用? 68新技术能使DNA测序的成本降低多少? 69器官和整个有机体如何了解停止生长的时间? 70除了继承突变,基因组如何改变? 71在胚胎期,不对称现象是如何确定的? 72翼、鳍和面孔如何发育进化? 73是什么引发了青春期? 74干细胞是否位于所有肿瘤的中心? 75肿瘤更容易通过免疫进行控制吗? 76肿瘤的控制比治愈是否更容易? 77炎症是所有慢性疾病的主要原因吗? 78疯牛病会怎样发展? 79脊椎动物在多大程度上依赖先天免疫系统来抵抗传染病? 80对抗原而言,免疫记忆需要延长暴露吗? 81为什么孕妇的免疫系统不拒绝其胎儿? 82什么与有机体的生物钟同步? 83迁徙生物怎样发现其迁移路线? 84为什么要睡眠? 85人类为什么会做梦? 86语言学习为什么存在临界期? 87信息素影响人类行为吗? 88一般麻醉剂如何发挥作用? 89导致精神分裂症的原因是什么? 90引发孤独症的原因是什么? 91阿兹海默症患者的生命能够延续多久? 92致瘾的生物学基础是什么? 93大脑如何建立道德观念? 94通过计算机进行学习的极限是什么? 95有多少个性源于遗传? 96性别倾向的生物学根源是什么? 97生命树是生命之间系统关系最好的表达方式吗? 98地球上有多少物种? 99什么是物种? 100横向转移为什么会发生在众多的物种中以及如何发生? 101谁是世界的共同祖先? 102植物的花朵如何进化? 103植物怎样制造细胞壁? 104如何控制植物生长? 105为什么所有的植物不能免疫一切疾病? 106外界压力环境下,植物的变异基础是什么? 107是什么引起物质消失? 108能否避免物种消亡? 109一些恐龙为什么如此庞大? 110生态系统对全球变暖的反应如何? 111至今共有多少人种,他们之间有何关联? 112是什么提升了现代人类的行为? 113什么是人类文化的根源? 114语言和音乐演化的根源是什么? 115什么是人种,人种如何进化? 116为什么一些国家向前发展,而有些国家的发展停滞? 117政府高额赤字对国家利益和经济增长速度有什么影响? 118政治与经济自由密切相关吗? 119为什么改变撒哈拉地区贫困状态的努力几乎全部失败? 120有没有简单的方法确定椭圆曲线是否存在无穷多解? 121霍奇闭链是代数闭链的和吗? 122数学家将会最终给出Navier-Stokes方程的解吗? 123庞加莱实验能否确定4维空间的球? 124黎曼zeta函数的零解都有a+bi形式吗? 125对粒子物理标准模型的研究是否会停止在量子Yahg-Mills理论上? (注:最后6个数学问题选自Clay数学研究所提出的新千年问题) 简单归纳统计这125个问题,其中涉及生命科学的问题占46%,关系宇宙和地球的问题占16%,与物质科学相关的问题占14%以上,认知科学问题占9%。其余问题分别涉及数学与计算机科学、政治与经济、能源、环境和人口等。 原载于: http://emuch.net/bbs/viewthread.php?tid=4100057
个人分类: 信息分享|8195 次阅读|5 个评论
与《自然》杂志论庄子、道与中国科研书
热度 6 hailang0 2012-2-6 12:35
尊敬的《自然》杂志编委先生: 近悉贵刊所载清华宫教授议孔庄阻碍中国科研一文,草草阅过,私心大不以为然。贵刊以“ Nature ”为旨,奈何发布如是反庄言论?窃以为大违自然之道矣。 庄子,中国道家哲人也。崇尚自然,反对人为,尤其厌恶人之异化。人为物役,必沦为自己所造物如金钱之奴隶。其所倡扬,乃个人对生命之尊重,精神之完足,心斋自适,以达逍遥游之绝对自由。 有庄子味道的人,在人世风波之险,尤其是勾心斗角中落得两手空空之前,能够急流勇退,享有自然赋予他的活泼泼人生,渡过诗意地大地栖居的人生旅程。 濠上与惠子观鱼之乐,惠子质疑庄子知鱼。周反问: 汝非我,安知我不悉鱼之乐? 宫教授身居水木清华,所业地球科学,为科研孜孜矻矻,可谓皓首穷经不知几年数载。今又不认可印度总理夸我中华科研,反自扪曰质量不高,且归咎于公元前诞世之孔老、庄老者,何耶? 一己、后代之不肖,反怨艾家长或祖先基因不佳,此必为米国名校所不容。西点校训,导人自立,勇于担当,追求完美。某一旦有过,勿卸己责。诿过他者,是为无能之辈!因之西点杰优才士,多如过江之鲫。 叵耐我华黄土地所生之人,发文《自然》,不求科研上一己之过,反咎老庄。令自然之父,蒙受污垢奇耻。不知大道光明,圣哲 必无殃损。 堂堂《自然》,不审自然之道,居然将此谬言,流毒于天下。如此《自然》,可以休哉! 普天之下,不懂老庄,何谈自然?不识庄老,枉名“自然”。 《自然》不实,“阻碍”荒唐。谬说一出,有识之士,嗤之以鼻。其烟消云散,可以预想矣。 呜呼哀哉,尚飨! 闽海 hailang 敬呈 2012-2-6 Cultural history holds back Chinese research Confucius and Zhuang have produced a culture in China that values isolation and inhibits curiosity. Neither is good for science, says Peng Gong . 25 January 2012 Article tools Print Email Download PDF Rights and Permissions Share/bookmark Indian Prime Minister Manmohan Singh recently lamented that, when it comes to scientific research, China is now ahead of India. “India's relative position in the world of science has been declining,” he said. “And we have been overtaken by countries like China.” But although China is now second only to the United States in the number of scientific papers produced, many say that the quality of its research needs to improve. Misconduct is a common problem, but there are other, cultural, reasons for China's poor performance, too. Two cultural genes have passed through generations of Chinese intellectuals for more than 2,000 years. The first is the thoughts of Confucius, who proposed that intellectuals should become loyal administrators. The second is the writings of Zhuang Zhou, who said that a harmonious society would come from isolating families so as to avoid exchange and conflict, and by shunning technology to avoid greed. Together, these cultures have encouraged small-scale and self-sufficient practices in Chinese society, but discouraged curiosity, commercialization and technology. They helped to produce a scientific void in Chinese society that persisted for millennia. And they continue to be relevant today. One consequence is that every member of the academic community in China wants to do leading research, with few willing to play assisting roles. Not everyone, however, is qualified to lead, so this results in wasteful repetition and redundancy. Investigators use all kind of excuses to purchase similar types of equipment and do similar types of data processing. Related content Research ethics: Zero tolerance Focus on quality, not just quantity China hints at science-funding reform We see this problem even at the largest scale. In any Chinese collaboration, universities, research institutions and separate government agencies all want to be the lead organization, which makes it extremely hard for the participating scientists to share data with each other. For example, the China Meteorological Administration has some 2,000 weather stations, from which it gathers the information used to issue weather forecasts, among other things. In addition, the Bureau of Hydrology operates some 20,000 gauge stations, which also collect weather data and could be used to substantially improve the spatial precision of the Meteorological Administration's forecasts, yet it does not make them available. A related problem is the lack of division of work. Research administrators tend to value, and therefore reward, only those who claim to be doing original research, which forces people away from (useful) supporting roles. It also explains why, libraries and instrument retail companies aside, there are few specialized research services inside China. That leaves research labs with no choice but to do everything themselves, even routine work such as sample analysis and database development. With no sensible allocation of duties to people and organizations with different talents, delays in research are inevitable. “China should begin to divide its research work and assign jobs to personnel with the appropriate specializations.” What can be done about these cultural obstacles? First, the scientific spirit must be established early in the education system. China has already improved its universities, using successful models copied from the Western world. It must now do the same in its schools. China's schoolteachers must do more to encourage curiosity in children, and science education should begin in the earliest years. This would require significant reforms to school curricula, as well as investment in teacher training. The importance of collaborative research should be formally recognized and encouraged, by individual scientists as well as research administrators. Financial incentives in the form of grants, merit increases or promotion should be given to those involved in successful collaborations, with the intellectual contribution of each collaborator clearly identified. China should also begin to divide its research work and assign jobs to personnel with the appropriate specializations. Positions must be created for chemical analysts, computer engineers, experimentalists, instrumentation staff and specialized data providers. Finally, it must make more effort to help its scientists participate in international projects, and to entice outstanding foreign scientists to China. We need international evaluations for proposal review and strategic planning. For major research projects, it would be helpful to invite critique at the design and completion stages. The same should be done at universities to help them become internationally influential. China must learn from the European Union and provide financial support to international collaborators. For example, when the Chinese government funded a 46-million-renminbi (US$7-million) global land-cover mapping project in 2009, it ruled that none of the money could be paid to collaborators in foreign countries. A global project, of course, needs samples to be collected from all over the world, yet it is impossible for Chinese scientists to do this in many foreign countries. China must realize that isolation and self-sufficiency is no recipe for success in modern science. It will be a difficult change, but the price is affordable. And the result will be a strong China and the peaceful world that Chinese people have dreamed of for generations. Nature481 , 411(26 January 2012)doi:10.1038/481411a http://www.nature.com/news/cultural-history-holds-back-chinese-research-1.9901
个人分类: |493 次阅读|9 个评论
[转载]转基因食品命运如何:美国主流科学杂志老报告
蒋高明 2012-2-3 00:55
本文链接: http://blog.sina.com.cn/s/blog_502041670102e3rh.html 【实按:任何真懂科学的人都知道什么杂志是自己研究领域的主流杂志,而不会被欺骗性极强的影响因子误导去吧那些《花花公子》般的大众娱乐性科普期刊作为牛刊供奉。 在环境与健康研究领域,主流杂志中的顶尖杂志应当首推《环境与健康展望》(英文名“ Environmental Health Perspectives (EHP) ”)。 该杂志不仅有英文版( http://ehp03.niehs.nih.gov/home.action ),而且很早就有中文版( http://cehp.niehs.nih.gov/home.action )。通常是英文版先发的一些文章又被翻译成中文后重发(不是一稿两发,是一个发现或观点的多语种交流,这点不仅没错,反倒应当广为推行)。 EHP(环境与健康展望)最大的好处是:All EHP content is free online (所有内容都是免费在线)。. 最近本人参与的一项研究,Probabilistic Modeling of Dietary Arsenic Exposure and Dose and Evaluation with 2003—2004 NHANES Data,发表在EHP( HTM ) )。而我最近还在写一篇PCB(多氯联苯)污染环境与健康危害的“大文章”。在查阅相关资料时,竟有了一个意外的“发现”。 EHP在2005年8月EHP曾以封面文章的形式发表了下面一篇新闻焦点文章: http://ehp03.niehs.nih.gov/article/browseIssue.action?issue=info:doi/10.1289/issue.ehp.v113.i08 On the Cover Seems almost every day there's a new food scare to concern us—too much food, too little food, certain foods are bad, some foods will kill you. Despite the contradictions in the media, however, serious health concerns underlie many of these reports and the research behind them. One of the most controversial food topics continues to be the issue of genetically modified (GM) foods. The Focus article (p. A526) updates the science of GM foods and investigates the ongoing debate over whether such foods are a godsend, a scourge, or something in between. News | Focus Genetically Modified Foods: Breeding Uncertainty Charles W. Schmidt http://ehp03.niehs.nih.gov/article/fetchArticle.action?articleURI=info:doi/10.1289/ehp.113-a526 再查EHP的中文版,发现上述文章于2006年6月又被以中文发表: http://cehp.niehs.nih.gov/article/browseIssue.action?issue=info:doi/10.1289/issue.cehp.v114.i2c 而该文的中文题目是: 转基因作物前途未卜 Charles W. Schmidt http://cehp.niehs.nih.gov/article/fetchArticle.action?articleURI=info:doi/10.1289/ehp.1142c4 所以,我提醒大家把这篇旧文好好地读一读,然后想想,为何转基因作物和食品都跑到中国大陆了。】 下面是我完整抄袭的该文内容(我把部分加粗了) 转基因 (genetically modified, GM) 作物 第一次出现在市场是在上世纪90年代中期, 并 被认为 具有光明的前景。因为它具有抵抗病虫害和除草剂的特性而深受农民的爱戴, 在世纪之交的时候, 上百万亩的土地上种植了这种作物。国际农业生物科技应用推广协会(ISAAA), 一个推广农业科技的国际性非盈利组织, 报道说现在有17个国家的825万农民种植了约2亿亩转基因作物。全球最大的5个农业​国——美国、阿根廷、加拿大、巴西和中国——种植了全球96%的GM作物, 其中美国就占了一半以上。 然而这些令人振奋的数字只反映了一个侧面。与提倡 GM 种植一样值得关注的是持续不断的 ​ 反对 GM 种植的呼声。尽管 GM 支持者坚称 GM 种植技术提高了作物产量、降低了农药使用 ​ 量以及可在贫瘠的土地上种植出高营养粮食作物。但是反对者仍然质疑这种通过基因拼接生 ​ 物技术生产的 GM 食物的安全性 , 因为目前的试验方法还无法知道 GM 是否会给消费者的健康带来危害。同时 , 反对者也担心由少数几个跨国公司提供种子的 GM 作物种植面积的扩大会加速种子供应的单 ​ 一性 , 威胁当地本地作物的纯度 , 因为这些 GM 作物品种会和当地作物杂交。 反对呼声高涨 Top 反对者的意见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2004年4月, 因为英国消费者的抗议, Novartis Seeds, Aventis CropScience和Bayer CropScience等生物技术公司放弃了在英国的GM试验田。在5月, Monsanto 也放弃了耗资上亿元研究和培育的抗除草剂小麦新品种。新产品被放弃的 ​ 部分原因是来自欧洲和日本的联合抵制 。根据美国农业经济研究部(USDA/ERS)的​统计数据显示, 欧洲和日本从美国购买的小麦占美国小麦出口的45%。2004年11月, 世界最大的农业化学公司, 总部在瑞士的Syngenta公司也由于公众的抵制而将GM作物实验田从欧洲迁到了美​国。 英国报刊《独立星期天》(The Independent on Sunday)的环境编辑Geoffrey Lean说, 欧洲对GM作物种植问题噤若寒蝉, 仅西班牙种植少量的商业GM作物。欧盟去年发放了一笔6年的贷款用于GM食物研究, 但还没有新的作物被授权进入市场。欧盟比较青睐科技, 希望能够进口更多的GM作物, 但是有许多国家反对这种做法, 尤其以奥地利、法国、葡萄牙、希腊、丹麦和卢森堡等国表现得更为强烈。“至于欧洲对种​植GM的态度, 公众?力反对、科学界欢迎, 而政府则处于中立。”Lean说道。 在发展中国家 , 关于 GM 作物的种植也存在严重分歧 , 尽管证据显示他们会从这种农 ? 技术中获得最大的利益。有人因为担心引进 GM 种子会威胁 ​ 当地传统作物的纯度 , 从而危害粮食出口市场 , 因而抗拒 GM 种植技术。 同时, 大量的 “ 无 GM 区域 ” 在全球涌现 , 这些地区禁止所有的转基因生物(包括鱼类、其它动物和用于制药的农作物)。加州“无基​因工程农业”民间团体的主任Renata Brillinger说, 美国有三个这样的区域, 全部在加利福尼亚州。欧洲有超过3000个这样的区域, 还有加拿大、澳大利亚和菲律宾国家的一些地方, GM作物在大众心目中声誉不佳, 部分原因是因为GM作物的开发过程让他们听起来感到恐慌。生物技术允许科学家重新组合​种类完全不相干的植物、微生物和动物。这是怎么做到的?有几种方法, 一种是细菌和病毒, 因为它们能穿透细胞作为载体携带基因直接到达植物细胞基因组。另一种方法是包被有基因​的微小粒子快速被注入到细胞内释放基因。还有一些方法是电击让细胞膜变得不稳定, 从而使携带的基因可以穿透进入细胞。这些和一些其它的方法可以使科学家绕开细胞为保护​自身免受外源性DNA影响而具备的天然屏障。 因此, 来自细菌的基因就能进入到植物中, 或者像一个例子所提到的, 鱼的基因也可以进入到西红柿里。Monsanto公司已经研制出含有杀灭特定害虫的苏​芸金杆菌(Bacillus thuringiensis, Bt)基因的抗虫新品种作物。这种新品种能合成Bt毒素, 这种蛋白对一些害虫致命而对人是安全的。加利福尼亚奥克兰DNA植物技术公司(现在已​经歇业)负责将鱼的基因转移到西红柿中。将生活在寒冷环境中比目鱼的“抗寒冷基因”转​移给西红柿, 以帮助西红柿获得抵御寒冷的能力。这种鱼-西红柿(fish-tomato)既不能游​, 也不能像西红柿一样在市场出售。但是这却成了GM批评者经常提及的经典“转基因食物”​。 品种减少 Top 随着对GM作物反对呼声的提高, 农业技术产业开发的GM作物品种显著降低。环保组织CSPI (Center for Science in the Public Interest)在其2005年2月2号的一份报告中指出, 美国四分之三的GM作物是在1995~1999年之间获联邦政府批准的。 CSPI生物技术项目主任Gregory Jaffe认为目前大多数的GM新品种都缺乏创新, 只是对现有的GM品种中的基因进行循环应用。 实际上今天所有的 GM 作物都是 2000 年 ​ 之前就使用的四种作物 ( 玉米、棉花、大豆、油菜籽 ) 抗虫和杀虫剂的不同变种 。 全球管理、禁止和允许种植转基因农作物和食物分布图 这些作物主要的销售对象是农民, 他们是特定的购买群体。农民接受GM种植技术因为它可以节约他们的时间和投资。例如, 一种名为Monsanto’s Roundup Ready 的作物能抵抗草甘膦除草剂。农民可以通过喷洒一种或两种广谱除草剂除草而同时又不伤害​农作物。 受农业生物产业部分资助、非盈利性的Donald Danforth植物科学中心发言人Rob Rose说, 转基因作物公司在最初的市场计划中很少考虑购买和食用GM食物的消费者, 显然这是个错误。消费者开始反对时, 这些公司往往措手不及。“甚至到现在反对之声日益高涨, 他们仍然没有一个有效的消费者市场策略”, Rose说道。 为了提升GM作物的公众形象, 生物技术公司最近开始提出高营养、环境抵抗性强的概念以应对全球饥饿。但直到现在, 仍没有一种所谓的第二代GM作物进入世界上任何一个市场。 内部人士认为第二代产品停滞不前主要原因是市场的不确定性。例如Monsanto正在​开发低饱和脂肪酸及高含量Ω-3脂肪酸的谷物来炼制烹饪油, 这种油被认为具有保护心脏的作用。但是Monsanto公共事务主任Christop​her Horner承认这种作物离进入市场的时间还很遥远, 。 大学和小型研究机构也从事二代GM作物的研究, 但是他们缺少将产品推入市场的资源。例如, Danforth 中心已经开发了数种作物, 其中包括富含维生素E的谷物和富含叶酸的蔬菜, 其中叶酸能防止新生儿神经管缺陷以及降低成人肿瘤和心血管疾病。中心的科学家也已经开​发了营养含量高的木薯, 它是一种根茎植物, 是全球几亿人的膳食淀粉。 在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植物与微生物系的教师Peggy Lemaux和她的同事Bob Buchanan最近研制了一种GM小麦, 可以使对小麦过敏的人食用更加安全。她和她的同事目前正对高粱进行研究, 使它变得更加营养和富含热量。高粱是贫穷国家人们的主要食物。 “我希望能帮助别人”, Lemaux说道。“我任职于赠地大学(land-grant university 注1), 我们的使命是开发新品种去帮助农业生产者和消费者。如果我的工作是国家真正需要的, 那也是我想做的。” 但是Lemaux和Danforth 中心的项目负责人Karel Schubert都承认尽管GM作物具有潜在的收益, 但这类作物的商业价值非常有限。没有足够的资金支持, 大学和研究中心无力资助将这些GM作物推入市场所必需的管理条例和专利评审。由于消费​者对GM食品的反对呼声越来越高, 公司和联邦政府缩减了对第二代作物的研究和开发资金, Lemaux补充道。 “ 大学开发了第二代作物 , 但是无疾而终 ”Lemaux 说 :“ 由于 GM 产品的前途渺茫 , 许多公司已停止资助这类基础研究。 ” 她从美国国际发展处获得的研究基金已从三年缩减到 ​ 了一年。 健康危险问题 Top 尽管公众担心GM食品的安全性, 但 有些专家认为它对健康的危害几乎可以忽略 。根据USDA/ERS发布的数据, 美国种植的玉米、大豆有近45%和85%都是转基因食品。消费者正在食用这些食品, 并没有任何明显健康影响, 尽管有些人士认为需要更大的监测群来确定。 作为研究和发展的一部分, GM食品需要通过安全性的检测, 特别是要确定它们不含可能导致食用者过敏的化合物。这是怎么进行的呢?我们来看看生物​工艺学是如何工作的:科学家从一种物种里获得基因并将其整合到另一种物种的基因组中。​而在这个 转基因杂交物种中被改良的基因是设计用来合成一些蛋白 , 在理想状态下能起到如防止害虫或提高营养的作用。但是这些蛋白也有可能引起过敏症 , 事实上 , 大多数已知的过敏原是蛋白分子。 唯一确定转基因蛋白是否是过 敏原的方法就是在大量人群中进行测试。但是, 大规模人群检测是不切实际的, 在道德规范上也行不通。因此, 科学家借助一些替代试验来预测是否转基因蛋白会导致人类过敏反应。 自GM农作物问世以来, 这些测试已经得到很大程度的发展。在20世纪90年代早期, 科学家用从已知对(基因)改良植物基因过敏的人群获得血清来检测转基因蛋白。如果蛋白​和一种称为IgE的血清抗体(该抗体在几乎所有的变态反应中起作用)起反应, 它便被认为是一种过敏原。 在 1993 年 , 科学家采用这种方法检测了含有巴西坚果基因的转基因大豆的过敏性。这种大豆由 Pion ​ eer 培植 ( 现已成为杜邦的下属公司 ), 被用作增强营养的禽类饲料 ( 巴西坚果富含蛋氨酸 , 一种大豆缺乏的必需氨基酸 ) 。如果商品化 , 它可能会对处理饲料的农场工人构成严重的健康危险 : 巴西坚果对过敏者是致命的。在血清 ​ 测试中 , 其转基因蛋白的检测结果为阳性 , 因此大豆在生长早期就被采摘并销毁了。 内布拉斯加州大学的食品过敏研究和资源项目主任Steve Taylor, 在与Pioneer签约期间发现了大豆/巴西坚果的问题。他说, 科学家应该密切注意到这一事件。现在, 他补充到, 公司通过避免从已知的过敏原中获得基因来减少类似问题引发的危险, 90%的过敏原主要来自8种食品(蛋、牛奶、花生、坚果、鱼、贝壳类、大豆和小麦)。 Taylor说血清检测将仍是筛查已知过敏源基因的最好途径。但是因为没有人再使用从​这些来源获得的基因, 这种检?现在较少使用。作为替代, 公司现在很大程度上依赖初始筛选来比较转基因蛋白和已知的过敏原的结构和特性。 GM作物抗议者:在英国林肯郡, 一名来自Genetix Snowball组织的GM作物抗议者挖出一颗转基因甜菜以示抗议, 遭到警察的阻止。 其中一种方法是同源序列。科学家比较转基因蛋白的氨基酸序列和数据库中已知过敏原的氨​基酸序列。如果该蛋白与一种或多种过敏原的相似性达到一定的程度, 它将被标记用于今后的研究。已有几个数据库被整合以满足这个需求, 其中一个是由食品过敏研究和资源项目开发的, 它包括了将近1200种过敏原, 其数据目前仍在不断扩充。 另一个方法是利用大多数过敏原大而且能抵抗胃酸的原理, 称为胃蛋白酶消化性化验, 该试验将蛋白暴露于模拟的胃液中不同时间。大多数过敏原可存活1小时, 而非过敏原在15~30秒内被降解。 如果这些初始筛查发?一种转基因蛋白可导致过敏, 公司将使用血清检测作进一步确认。如果其仍有过敏性, 那么很显然公司就要放弃进一步开发GM品种的努力。 农学家长期以来就知道种植传统植物会产生过敏性化合物。例如, 中国醋栗, 一种小的、有点苦的水果, 在新西兰按照惯例经过改良来制成猕猴桃, 在一些消费者中产生了过敏反应, 尽管改良后的水果仍在农产品市场上受到欢迎。一个关键的问题是转基因蛋白是否比传统培​植作物蛋白更容易引起过敏症。 经过10多年的检测和争论, 科学家中逐渐形成统一的意见, 认为GM作物不会比传统培植的作物更容易引起过敏症。美国国家科学院最近在其2004​年报告《基因工程食品的安全:如何评估无意识的健康影响》(Safety of Genetically Engineered Foods: Approaches to Assessing Unintended Health Effects)中表达了这一观点, 其陈述如下:“基因工程尚未显示出其内在的危险性。更确切地说, 目前为止的证据表明任何技术包括基因工程, 均有可能导致食物成分发生无意识的改变”。 美国的管理体系 Top 美国管理机构关心的是, 农业应用生物学公司需要证明, 除了转基因蛋白, GM作物和其对应的传统作物含有同等的成分和营养状况。只要符合这个要求, 该作物便视为与传统品种一样安全, 产品便可以自由出售。美国环保局规定, 含杀虫蛋白如Bt毒素的作物必须要通过测试, 看其是否会引起过敏症。GM产品的其它特性的评估则以自愿为原则, 向食品和药物管理局(FDA)咨询。FDA和公司代表讨论程序, 公司向FDA公布数据并介绍检测方法和结果。FDA最近发布了一个测试指导的草案, 鼓励公司在产品规划早期便与FDA咨询。 GM反对者一直认为与FDA的咨询应该是强制性的。但Jason Dietz, FDA食品安全和实用营养学中心的消费安全的一位官员说, 从管理的角度来看, 种植转基因作物的危险性还不足以实施强制检测。他补充说, 在《联邦食品、药品与化妆品法案》中, 根据安全性条款, 公司对GM食品的健康负有责任。 标签的尴尬:尽管研究显示消费者会避免购买标有GM标签的食物, 但业内人士还是认为转基因食品标签还要经历很长时期才能保证消费者在消费这些食品时有​充分的选择权。 Dietz说, 对公司来说, 确保他们遵守法案的最好方法是上市前向FDA咨询。他说:“据我们所知, 所有打算在美国商品化的GM食品均通过了咨询程序”。 一个重要的、 悬而未决的问题是现有的检测方法是否适用于第二代作物的检测 。根据Tay​lor所言, 目前发现作物的所有抗虫和除草剂特性, 由于浓度仅处于微小水平, 远低于可能产生过敏反应的水平。但在一些第二代品种中, GM的特性在较高水平上的表达改变了其食物的特征。 Taylor认为 二代作物检测的不确定性使农业生物产业不愿进一步开拓市场 , “因为植物成分显著的改变, 其成分在较高水平表达的变化, 第二代作物需要接受更加全面的安全性评估”, 他说, “关键一点是国际上对需要检测的内容没有统一, 这种不确定性是相当大的, 这引起了公司方面的顾虑。审批管理越不确定, 消费者就越难以接受, 安全性评估的不确定性导致了消费者的忧虑”。 标签 Top 在许多国家 , 由于对 GM 食品的争议 , 增贴国际标签的呼声越来越高 , 目的是区分转基因和传统产品 。由于 管理机构认为 , 商业化的 GM 食品与传统农作物并没有本质上不同 , 因此美国的 GM 食品尚没有要求使用特定标签 。但是, 欧盟要求使用GM食品标签。澳大利亚、日本和新西兰及一些其它国家有的已建立了标签体​系, 有的正处于准备实施过程中。 GM标签是一个棘手的提案, 美国公司宁可回避它。一些调查发?消费者不太愿意购买假如他们知道那是GM食品。加州​Riverside大学的应用生物学家和遗传学者Alan McHughen说, 标签不仅威胁市场, 还可能很难实施。除了少数例子, 大多数美国的商品作物一旦到达供给商后就不再被分隔。因此, GM和传统生长的非有机作物在分配渠道中可能是被放在同一个集装箱里。 Alan McHughen说, 我们所面临的问题是如何保证GM食品标签准确和可信, 这不是件容易的事情。他说:“从农场、加工厂、仓库、运输到零售商, 每一步都要监测和确认”。 非政府组织“地球之友”生物安全国际协调人Juan Lopez说, 即使这样, 因为食品销售正在日益全球化, 加标签是有必要的。他强调, 问题是如果没有一个完善的标签体系, GM产品会被送到那些不愿意接受GM产品的国家。 福还是祸?在位于菲律宾Los Banos的GMO研究中心, 一位科学家检查GM大米植物。GM的新品种能有效增加产量并提高营养价值;反对者认为​得到这样的好处可能需要付出很高的代价。比如, 金色大米(上图, 传统的白米和两个GM品种)可以提高每天维生素A的摄入量并可避免缺乏维生素A所导致​的失明和死亡, 但因没有进行健康危害和环境影响的评估, 激进的绿色和平组织对此表示抗议。 最近发生的一些瞩目事件, 使人们对GM食品标签更加关注。在 2004 年末 , Syngenta 宣布它在前四年中偶然地将一种有争议的 GM 玉米投放到美国和欧洲市场 ​ 。这种玉米就是已知的 Bt10, 与近似的称为 Bt11 的品种区别仅仅在一些核苷。但欧洲已批准 Bt11, Bt10 尚未经过评议 , 因此在欧洲销售是非法的。该事故未导致任何疾病 , 但许多人以这个事件为理由要求进一步严明标签制度。 Syngenta 的 Bt10 并没有 ​ 完全收回 :2005 年初夏 , 日本的一个食物集装箱里也发现混有 Bt10, 另一艘装有 Bt10 的货船在爱尔兰被截留。 当Syngenta公司还在穷于应付Bt10事件时, 联合国生物安全 Cartagena 公约 ( 生物多样性公约补充条款 ) 的 119 个签署国正 ​ 在考虑起草一个有关对货船运输存活的改造生物体要求的文件 , 比如存活的 GM 作物 , 如种子 ( 而不是碾碎的形式如面粉 ) 。 协议条款需要全体同意才能通过, 但由于巴西和新西兰认为文书工作过于繁琐, 且花费巨大, 拒绝在文件中签名。在2005年6月3日Montréal会议中, 这一提议在最后一刻谈判时落败。( 美国不是生物多样性公约的缔约成员国 , 因此不是 Cartagena 公约的缔约成员国 )。Lopez说, 这次失败意味着确保无GM作物装船证据的证明仍然由进口方负责。 他补充到, “这本应该是第一次达成全球GM作物鉴定体系的机会。不管如何, 各国正在其本国及本地区致力实施鉴定和标签计划”。 前景 Top 如今GM农业的前景似乎很难预测。它的成长速度不可否认——ISAAA的数据显示全球​种植GM作物的面积在2004年增长了20%, 并且没有减慢的迹象。但是 大多数的这种增长只限于少数几个国家及少数几个品种 。作为巨​大的产业消费市场主体, 由于受到市场的不确定性和环保组织的指责, 新的第二代GM作物入市的步伐停滞不前。 让我们来看看金色大米的情形。金色大米是由Syngenta和一个非盈利研究组织领导​开发的以造福人类为初衷的产品。金色大米可促进每日维生素A的摄入;根据美国儿童基金​会的数据, 每年近200万人由于维生素A缺乏而导致失明和死亡。然而, 金色大米同样受到来自绿色和平组织的反对, 他们认为其健康效应没有得到重视, 金色大米与野生品种一起种植会污染野生品种 , 并且认为所有的这些努力只是为获得发展中国家接受 GM 作物的一个策略 。德国Freib​urg大学金色大米项目管理人员Jorge Mayer在2005年4月2日出版的《新科学家》(New Scientist)杂志上反击说, 绿色和平组织成员普遍反对金色大米, 这阻碍了相关的研究以解答他们所提出的问题。“他们的做法是不合逻辑的”他说道。 那么什么才是正确的答案?很难有结论性的答案。生物技术公司认为GM技术可以帮助应对​世界性的粮食不足, 但是 如何在发展中国家保护知识产权 ? 尽管再三重复这个问题, 但本文并不能提供一个清晰的答案。 农民保存 GM 作物的种子来种植 GM 作物 , 但没有支付技术产权。 GM 作物公司已经开始起诉农民。 Horner说, 在美国, Monsanto有100多起这样的诉讼正在进行。是否发展中国家的农民也必须年复一​年为GM种子付费?传统农业往往是依靠留存种子来继续种植, 这对传统农业将会产生什么影响? 虽然这些问题仍没有解决, 但研究显示GM技术可以产生重大的利益。Rutgers大学农业、食品和资源经济学教​授 Carl Pray 最近根据他的研究 , 得出的结论认为中国 Bt 大米的种植减少了一半化学杀虫剂的使用。他的研究报告也指出 , 作物产量的增长和化学杀虫剂使用量的减少也为农民节约了开支。他的研究结果发表在 20 ​ 05 年 4 月 29 日出版的《科学》 (science) 杂志上。 “我确信这种作物对中国的​发展有积极的作用”Pray说。 一些种植GM的农民也有同感。如果GM农业如同现在所谈到的, 未来最好的假设——也是最可能的结果——就是 形成 GM 作物和非 GM 作物截然分成两条供 ​ 应链。同时 , 围绕这个最热门的环境问题的争论也将会继续 。
个人分类: 环保呐喊|2612 次阅读|0 个评论
《自然》杂志:浙大校长杨卫——对学术不端零容忍
crickxiang 2012-1-17 09:00
1 月 12 日出版的《自然》杂志刊登长篇报道——《科研道德:零容忍》( Research ethics: Zero tolerance ),文章记述浙江大学校长杨卫等大学管理者在肃清中国科研风气方面所做的工作,并就中国的学术道德建设展开讨论。   杨卫校长在接受记者采访时介绍了浙江大学为维护学术纯洁所做的努力,包括在浙江大学设立了学术诚信委员会以及调查组;制订了一系列有关署名、引文以及论文提交投递的程序,其中包括禁止非通讯作者提交论文电子稿的行为;为避免监控缺失,对一些学院的院长进行了调整,免去兼职院长的职务,任命全职的行政院长;制订了全新的调查程序与处分条例;建立了指导青年教师学术规范与学术道德的机制;倡议在全国高校开展有关学术诚信的巡回讲座等。   杨卫校长认为,如果在社会的其他方面缺失诚信,就很难在学术研究中树立诚信。现在要对目前为止的努力是否已取得效果下结论还为时过早,必须对学术不端行为继续积极采取行动。   杨卫校长表示,希望能在浙江大学建立学术规范机制,并努力为清理高校和学术界存在的学术不端行为做出努力。
个人分类: 浙江大学|685 次阅读|0 个评论
一篇老印"勇敢的"论文剽窃
热度 5 远行的骆驼 2012-1-11 14:39
一篇老印"勇敢的"论文剽窃
剽窃有很多种,但是直接copy显然是最笨的。在今天网络发达的今天,这种剽窃如果能发生在国际名期刊就更少见;而这事情就发生了。很奇怪的是如何绕过了审稿人,要知道Elsevier出版社给审稿人赠送了检索系统使用权。 事情是这样的来自印度的作者直接copy了意大利作者发表在一流药物化学杂志JMC的2001的一篇论文,2010年发表在著名的药物化学杂志《欧洲药物化学杂志》。显然躲得初一躲不过初五 ,估计是被读者或者原作者本人举报了,欧洲药物化学杂志主编很生气。这事情对杂志的声誉也是严重的损害。 撤稿理由;This article has been retracted at the request of the Editor-in-Chief. Reason: The aforementioned paper carries numerous instances of directly copied text from a previous paper published in 2001 in Journal of Medicinal Chemistry 44 (2001) 4359e4369: 。。。。 The paper published in 2010 by Sahoo and Behera directly copies substantial quantities (practically the entire paper) of the original published by Settimo et al. The 2010 paper should therefore be removed for reasons of excessive and direct plagiarism. 我之前还报道了一次作者“非故意”报道了已经存在的“新化合物”在新领域的应用,后来在引用本该引用的论文后还是发表的故事。见前博文。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51231do=blogid=363247 剽窃声明
个人分类: 海外观察|7176 次阅读|6 个评论
《自然》杂志撰文谈气候变暖对长江水流的影响
热度 1 王汉森 2012-1-11 01:27
Nature | News Thawing permafrost reduces river runoff China's Yangtze River is receiving less water as climate warms. Jane Qiu 06 January 2012 Chinese researchers have revealed that the amount of water entering the Yangtze River near its source on the Tibetan plateau has fallen by 15% over the past four decades, despite a 15% increase in glacial melt and increased rainfall over the same period. Wang Genxu, an ecologist at the Chengdu-based Institute of Mountain Hazards and Environment, part of the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CAS), says that the findings came as a surprise. “It is in contrast to results from the Arctic where global warming has generally caused increased river discharge,” he says. Wang and his collaborators at the Cold and Arid Regions Environment and Engineering Research Institute (CAREERI) in Lanzhou, also part of the CAS, have just completed a five-year project to document changes in glaciers, snow and permafrost and to assess their impact on water resources in western China. Ding Yongjiang, CAREERI’s deputy director, notes that by contrast, many other river systems in western China have seen more water input as glacial retreat and rainfall have increased with a warming climate. The runoff into the Tarim River headwaters, for instance, has increased by 13% since 1961, mainly as a result of increased glacial melt, which has risen by 26%. “But the Yangtze headwaters are an exception,” says Ding. So why is the Yangtze different? Permafrost puzzle The decrease in runoff into the Yangtze is accompanied by widespread changes in permafrost, says Wang. Across the Tibetan plateau, 10% of the permafrost has degraded in the past decade. The area of alpine wetland and high-vegetation-cover alpine meadow has decreased by 37% and 16%, respectively. This prompted Wang and his colleagues to assess whether these changes had affected the amount of water running off the land. At a research station near Fenghuoshan Mountain in the northeast of the Tibetan plateau, they studied how the runoff from permafrost into the Zuomaokong River, a Yangtze tributary, is affected by air and soil temperatures, the depth to which permafrost has thawed and the levels of vegetation cover. The researchers found that the depth of the 'active' ground layer — the part that freezes and thaws every year — is crucial for water passage. Runoff increased if the thawing layer was less than 60 centimetres deep, but decreased if the thaw went deeper. The reasons are unclear but the researchers suspect that when more of the permafrost thaws, the thickened active layer may act like a sponge, soaking up water that would otherwise have run off into the river. Alternatively, more water may leak deep into the ground, also reducing surface discharge. The thickness of the active layer is dictated both by air temperature and vegetation cover, especially during thawing seasons. The researchers found that nearly twice as much heat gets into severely degraded permafrost alpine meadow compared with healthy meadows . “So the soil is easier to thaw and more difficult to freeze, thereby deepening the active layer,” says Wang. Wetland degradation may be even a bigger killer of headwater discharge, says Wang. Runoff from moderately degraded wetland was up to 40% less than in healthy wetland. Warm response Wang stresses that it is still early days for this research into what is a complicated issue, but says that “the hydrology of the Tibetan plateau seems to be responding to a warming climate differently from the Arctic”. In central Alaska, for instance, permafrost degradation has resulted in the expansion of wetlands, whereas on the Tibetan plateau, it has caused the land to become drier and more prone to desertification. Shemin Ge, a hydrogeologist at the University of Colorado in Boulder, says that the work “highlights the complexity of permafrost hydrology and the importance of permafrost as a headwater source”. Until recently, the role of permafrost in water resources was largely neglected, with glaciers hogging the spotlight. “Glaciers are spectacular and get a lot of attention, whereas permafrost is humble and less visible,” says Ge. But permafrost constitutes up to a quarter of Earth’s land surface. “It could be just as important in terms of water resources, especially in places like the Tibetan plateau where you have a lot of it.” A better understanding of the various components of runoff processes will help to develop permafrost hydrological models, says Wang. Such models could then be combined with other parts of the water cycle, such as atmospheric circulation, to predict changes in water resources. “Being able to make accurate projections is crucial for informing polices and mitigation measures,” says Wang. Journal name: Nature DOI: doi:10.1038/nature.2012.9749
个人分类: 科技视窗|2566 次阅读|2 个评论
[转载]如何利用引言设计版面? (美编设计)
热度 1 papaya313575 2012-1-7 18:46
[转载]如何利用引言设计版面? (美编设计)
本文由logosky.net设计师陈汉聪编译,转载请注明出处 【译者的话】从正文中摘引某句话作为一个元素放置在版面中,是一种常用的设计技巧。很多人会认为引言只是起到一个补白的作用,但引言绝非天生只是配角。在设计中有意识地将引言作为一个设计要素,能够使版面产生有趣吸引的效果。在本文中我们将会以生动的例子来探讨在版面中如何利用引言来安排版面。 通过本文的引言设计技巧,我们可以轻易让你的故事更加吸引读者的眼光。 我们每个人都对引言不陌生,在杂志及报纸上,经常可以看到在排版上使用引言。引言一般是从正文里摘取的一个简短信息,通常在字体上安排得更加突出,而放置的位置则精心考量。在一个版面中,引言并不适宜大量使用,通常在一个展开页中可以出现一至两个引言。通过这些引言,可以起到信息的贯穿作用。 引言有很多功能。最基本的功能就是填补页面的某些空间,或者在一篇很长的文章中插入引言,打破版面的沉闷结构。但引言的功能远不止这些,在版面中巧妙使用引言,可以使版面显得更生动。这些引言能够引起那些匆匆浏览的读者的注意力。其实引言本身就构成丰富的信息,因为它本身就具有一种概括、点明主题、揭示文章意义等作用,这些引言本身就构成一个小故事。运用得当的引言本身就是一篇文章的精华所在。对于设计师来说,它也是一个非常有趣的设计元素。
个人分类: 也学亦术|3376 次阅读|2 个评论
投稿信:推销你的稿件
liwenbianji 2011-12-31 17:44
投稿信:推销你的稿件
出版空间以及编辑关注度的竞争异常激烈。将原稿投送给杂志编辑,附上一封信“原稿请见附件”是远远不够的。投稿信是你与拟投杂志直接交流的机会。除了写明你的研究与众不同外,还应直接向总编辑说明为什么你的发现很重要及其应该在此杂志上发表的理由。 投稿信应含有几个重要内容。具体内容可通过www.liwenbianji.cn/coverletter 链接下载。大家可根据批注中的建议起草你自己的投稿信,选择提出的句子类型替代括号中的句子。投稿信的格式几乎适用于所有投稿;当然,某些类别的论文需要加入额外的内容。例如,关于临床试验数据的存储信息通常需要附上一份临床试验报告,提供你的序列数据进入公共数据库的信息。 查阅目标杂志的《稿约》是每篇稿件的既定程序,其中很可能含有投稿信必须写入的内容。另外一个信息来源是杂志的投稿网页。尽管以下列出的内容以及关于“Edanz投稿信模版”中描述的内容不一定完全都是这些目标杂志所要求的,但所有这些都是投稿信中必不可少的,因为这样做可引起编辑对你的关注。以下方法适用于投稿信的撰写: • 一些杂志根据其刊出文章领域的不同进行编辑分工,你可以根据不同的领域,有时也可根据编辑的专业背景选择最合适的编辑。直接称呼收信编辑,如:“Dear Dr. Smith”。如果不能找到合适的编辑,可将投稿信写给总编辑。 • 信的开头应写出文章题目,希望文章在杂志的哪一个栏目或作为哪一个文章类别发表,以及投稿杂志的名称。 • 之后简单叙述研究背景与理论基础,说明研究目的以及开展的工作。然后简单描述研究成果。 • 接下来的段落很重要。你需要向研究界解释你的发现的意义,特别是对杂志读者的意义。如果你不能解释为什么该杂志读者会对你的发现感兴趣,你需要选择另一家更合适的刊物,因为编辑只将他们认为会引起读者兴趣的文章送同行评议。研究一下你准备投稿杂志的“目标与刊出范围”会对你有帮助。 • 投稿信的最后一段应包含杂志所要求的声明或说明。这些通常包括关于利益冲突、基金资助与资助来源的声明,以及所有作者已阅读过并同意文章的内容以及未一稿多投的声明。每个作者的作者资格确认也是需要的。 • 最后,留下详细的通讯方式以及礼貌的结束语。 示例: 英文原文 The cover letter: your sales pitch Competition for publication space and for editors’ attention is now very high, and it is no longer sufficient to send a manuscript to a journal editor along with a letter saying little more than “please find my manuscript attached”. The cover letter is your opportunity to directly address the editor of your target journal. It can be used to set your study apart from others and directly explain to the editor why your findings are important and why they should be published in their journal. There are a number of important components of a cover letter, all of which should be included. These components are described in detail in Edanz Cover Letter Template, which is shown on the following page and can be downloaded from: www.liwenbianji.cn/coverletter. This template can be used to develop your own cover letters by following the suggestions in the comments and replacing the bracketed sentences with the types of sentences explained. The format of this letter is applicable for most if not all submissions, although additional sections may be required for some types of paper; for example, information about deposition of clinical trial data would most likely need to accompany a report of a clinical trial, and information about the deposition of sequence data into public databases would possibly need to be provided where such data has been obtained. As always, the target journal’s instructions to authors should be consulted; these will most likely outline the information that absolutely must be included in the cover letter. Another source of this information is the journal’s submission webpages. Although not all of the components listed below and described in the cover letter template will be described as required on the target journal’s webpages, all should be included in your letter, because to do so will increase your chances of grabbing the editor’s attention. The following principles apply to cover letter development: • Some journals have different editors for the different areas of research the journal covers and you can choose the most appropriate one based on area and occasionally also editor profiles. Address your letter personally to the appropriate editor, e.g., “Dear Dr. Smith”. If one cannot be readily identified, address your letter to the editor-in-chief. • Begin by providing the title of your manuscript, the section/publication type you would like to see it published as, and the name of the journal you are submitting it to. • You then need to provide a very brief background and rationale for your study, explaining why you did what you did. This can be followed by a brief description of the results. • The following paragraph is very important. You will need to explain the significance of your findings to the research community, and specifically to the readers of your target journal. If you find it difficult to explain why the readers of that journal would be interested in your findings, then you may need to select a more appropriate journal. Editors will only send papers to review that they think will be of interest to their readers. Studying the ‘aims and scope’ of your chosen journal might help with this. • The last paragraph of the letter should contain any statements or declarations required by the target journal. These usually include declarations of any conflicts of interest, grant support or other sources of funding, a statement that all authors have read and approved the manuscript and a statement that the same manuscript has not been submitted elsewhere. Confirmation of each author’s qualification for authorship may also be required. • Finally, include details for correspondence and a polite farewell. Example: Dr Daniel McGowan 分子神经学博士 理文编辑学术总监
3809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科技英语文章阅读会:《科学》杂志年度突破-HIV的预防治疗
liwenbianji 2011-12-31 17:29
好的读者成就好的作者。 在历次培训活动中,理文编辑一直鼓励作者积极阅读以提高自己的写作水平。今后,我们会陆续与大家共享一些生动有趣的科技英语文章以共勉。欢迎大家踊跃交流意见,分享阅读心得。 科技英语文章阅读会之: Science's breakthrough of the year: HIV treatment as prevention 新闻来源: EurekAlert!
2853 次阅读|0 个评论
总结篇:今年审了10篇稿子(杂志)----续
热度 2 zhaoxc 2011-12-30 15:46
审稿范围: 9篇英文稿子,其中7篇是SCI杂志的稿子,包括IEEE SMC和 IEEE TEC的稿子, 2篇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Energy Optimization and Engineering (IJEOE); 一篇中文杂志; 作者范围:美国人、法国人、荷兰人、瑞士人、伊朗人、意大利人、中国人等; 审稿领域:基本在群智能算法及其应用相关领域,也有偏重运筹的等; 审稿时间:18天--70天左右,看平时时间; 审稿主导思想:以积极鼓励为主,但有些原则性问题列为必须修改范围,除非看出作者学术态度有问题; 续: 前段时间审的IEEE SMC一篇稿子的最终意见主编抄送给我一份,其他审稿人最关键的一条审稿意见与我一致,心里还是挺高兴的,我提那一条意见看来真的没有冤枉作者,不过我是基于肯定总体贡献基础上的质疑,当然这一条意见没有含糊,咱也不敢含糊,那些IEEE SMC主编或编委的眼光肯定比我独,要发现我这个小小审稿人发现不了稿子的关键问题,只是提供些不痛不痒的意见,以后估计就不让审了,毕竟审审这些好杂志的稿子,发现论文关键问题的眼光可以得到很好锻炼,对自己阅读其他论文发现潜在的研究问题还是有好处的。 续( 审稿的期刊) Applied Soft Computing;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in Medicine; IEEE Transactions on Evolutionary Computation; IEEE Transactions on Systems, Man, and Cybernetics, Part B; IEEE Transactions on Systems, Man, and Cybernetics, Part C;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Energy Optimization and Engineering;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Intelligent Information Management; Journal of Global Optimization; Journal of Heuristics; Neural Computing and Applications; Soft Computing;
个人分类: 科学研究|13070 次阅读|4 个评论
我在《医学信息学杂志》发表了95篇论文 1980-2011年
xupeiyang 2011-12-30 14:00
我在《医学信息学杂志》发表了95篇论文    1980-2011年
尊敬的许培扬教授: 感谢您一直以来给予《医学信息学杂志》的关心、支持与帮助!值此辞旧迎新之际,谨向您致以最诚挚的新年祝福! 衷心祝愿您在新的一年里工作顺利、身体健康、生活幸福、万事如意! 《医学信息学杂志》编辑部 http://www.yxxxx.ac.cn/ch/index.aspx 2011年12月 2012 年是我国实施“十二五”规划的关键之年,无论是医药卫生事业的改革发展还是医学科技创新,既面临新的机遇和挑战,又有很多新的要求和特点。深入探究国内外医学信息学发展趋势、前沿热点与需求特点,积极推进我国医学信息事业发展是本刊在新的一年里的重要任务。现对 2012 年度编辑出版重点选题策划如下: 一、医药卫生信息化 1 “ 十二五 ” 期间卫生信息化建设 “3521 工程 ” 的总体框架所涉及的各项研究内容与应用实践; 2 适应新医改要求的医疗卫生信息化建设发展的思路探讨; 3 区域医疗、社区卫生信息化平台建设; 4 医院信息系统及系统集成; 5 医疗卫生信息化相关标准与规范建设; 6 数字化医院的组织方式与技术实现; 7 国外医疗卫生信息化建设与研究现状、进展动态、最新技术。 二、医学信息技术 1 数字人体各系统及数字组织器官等数据信息在临床医疗和科研教学中的应用; 2 医学信号和图像的计算机处理技术、中西医信息处理及系统建设、人工智能与专家系统建设; 3 医学数据库与知识库技术研发和应用; 4 医学信息基础设施(网络、通讯、设备等)建设、开发和利用; 5 医学信息门户网站建设; 6 医学网络系统和虚拟参考咨询系统建设; 7 健康云计算; 8 医药物联网。 三、医学信息研究 1 医学信息学各分支学科理论体系研究与实践进展,如生物信息学、临床信息学、药学信息学等; 2 生物医学本体、数据整合与知识挖掘相关研究; 3 医学科技发展趋势和发展战略; 4 医学信息决策咨询研究; 5 医学科技评估; 6 医学竞争情报研究。 四、医学信息组织与利用 1 云计算环境下医学数字图书馆发展前景; 2 医学数字资源发展与知识组织; 3 医学信息服务模式、方法创新研究; 4 医学信息资源组织与利用相关标准的研究和制定。 五、医学信息教育 1 医学信息专科、本科、研究生教育及继续教育改革; 2 医学信息人才培养目标、教学模式和课程设置; 3 医学信息教育质量监控与评估; 4 远程医学教育的实现方式与典型案例; 5 中外医学信息学教育比较研究。 许培扬发表在《医学信息学杂志》论文目录 .docx 我的论文统计 http://www.alljournals.cn/search.aspx 收费全文 125篇 国内免费 1篇 完全免费 4篇 医药卫生 120篇 文化教育 10篇 2011年 5篇 2010年 13篇 2009年 6篇 2008年 12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5篇 2005年 6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9篇 2002年 5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4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9篇 1995年 6篇 1994年 3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3篇 1990年 3篇 1989年 3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4篇 1986年 3篇 1985年 3篇 1984年 1篇 1983年 2篇 1981年 1篇 1980年 2篇
个人分类: 信息交流|2555 次阅读|0 个评论
营养因子vs.营养
热度 6 boxcar 2011-12-30 07:57
营养因子高,不见得营养就高。 例如:三鹿奶粉的营养因子就曾经很高,用凯氏定氮法测出来的“蛋白质”含量似乎很高,其实多的却不是蛋白质。人造的食品固然如此,期刊杂志亦然。 影响因子高的杂志,引用固然很多,短期的影响或许也很大,但深远影响效果实际的应用价值却未必就高。 人类创造出越来越多的评价指标,并用这些评价指标搞出排行榜之后,必然长期面临此类问题的纠结。
个人分类: 科研|2874 次阅读|12 个评论
[转载]推荐一份杂志 广州文摘报
热度 1 dongzg101 2011-12-29 12:15
广州文摘报 第102期 2011年12月29 日 刘永清 : 低调的中国第一夫人 炒得一手好菜 会打扮的电脑迷 普京论战戈尔巴乔夫 详见6版 官场生态:秘书是导演 领导是演员 详见22版 毛泽东蒋介石 用人之道比较 详见 15版 华为总裁发表文章《一江春水向东流》 谈做人做事感悟及接班人安排 详见 第3版 (据第一财经日报)马晓芳 文)
992 次阅读|2 个评论
sci收录的一些常用天文杂志
hxx800 2011-12-25 02:26
ANNUAL REVIEW OF ASTRONOMY AND ASTROPHYSICS 《天文学与天体物理学年评》美国 annual ARAA ANNUAL REVIEW OF EARTH AND PLANETARY SCIENCES《地球与行星科学年评》美国 annual ASTROBIOLOGY《天体生物学》美国 Quarterly ASTRONOMICAL JOURNAL《天文学杂志》美国 Monthly AJ ASTRONOMY ASTROPHYSICS《天文学与天体物理学》法国 Weekly AA ASTRONOMY AND ASTROPHYSICS REVIEW《天文学与天体物理学评论》美国Quarterly AAR ASTRONOMY REPORTS《天文学报告》美国 Monthly ASTROPHYSICAL JOURNAL《天体物理学杂志》美国 Weekly APJ ASTROPHYSICAL JOURNAL LETTERS《天体物理学杂志通信》美 BiWeekly APJL ASTROPHYSICAL JOURNAL SUPPLEMENT SERIES《天体物理学杂志增刊》美国 Monthly APJS CHINESE JOURNAL OF ASTRONOMY AND ASTROPHYSICS《中国天文和天体物理学报》中国 BiMonthly ChjAA RAA JOURNAL OF ASTROPHYSICS AND ASTRONOMY《天体物理学与天文学杂志》美国 Quarterly JAA MONTHLY NOTICES OF THE ROYAL ASTRONOMICAL SOCIETY《皇家天文学会月报》美国 Biweekly MNRAS PUBLICATIONS OF THE ASTRONOMICAL SOCIETY OF THE PACIFIC《太平洋天文学会汇刊》美国 Monthly PASP PUBLICATIONS OF THE ASTRONOMICAL SOCIETY OF JAPAN《日本天文学会欧文研究报告》日本BiMonthly PASJ Journal of Cosmology and Astroparticle Physics 宇宙学与天体物理学学报 完整的 2011年SCI核心版收录3786种期刊目录在这里找到,扩展版本(SCIE)自己也很容易搜索到 http://bbs.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57081do=blogid=432667 附录: MNRAS: http://onlinelibrary.wiley.com/journal/10.1111/(ISSN)1365-2966 no page charges (except for colour in the printed version), a single flat fee of £ 200 (plus VAT if applicable) for any paper printed with colour figures , regardless of the number of figures involved. publication every 10 days. two thirds of its content originates from outside the UK APJ APJL APJS ( 英国物理学会(Institute of Physics,IOP) ): 非常详细的格式要求,基本上算个论文写作大纲了。 http://aas.org/journals/authors/common_instruct 从这里可以看看文章多么的贵了,而且是按照成为“ "digital quanta" ”的单位来算价格的,也就是说越长收费越高。 http://iopscience.iop.org/0004-637X/page/Article%20charges
个人分类: 科研经验|11368 次阅读|0 个评论
由《pedosphere》想到《hydrosphere》
hillside 2011-12-23 22:23
南京土壤所办了一份杂志叫《pedosphere》,我就想了,中国大地能不能再出现一份《hydrosphere》杂志呢?毕竟水在中国是个大问题,研究力量也很雄厚。
个人分类: 水文科学|2577 次阅读|0 个评论
小议期刊
guowenjiao 2011-12-23 18:21
《中华医学图书情报杂志》和《医学信息学杂志》两本杂志所在领域均为医学情报学,应属情报学的一个子领域。那么在期刊评比时,这两本杂志是否适合与情报学类的其它期刊放在一起比较?另外,目前情报学类的一些核心期刊不倾向于接受医学类主题的信息研究与分析文章,那么做为医学情报学专业研究人员,其投稿面是否有些狭窄?虽然《中华医学图书情报杂志》和《医学信息学杂志》两本杂志与医学情报学研究最相符,但由于它们均为情报学领域的非核心期刊,故是否会使医学情报学专业研究人员感到迷茫、困惑? 博主按:最近一位同事撰写的一篇有关医学领域某主题的文献计量学文章(该文曾获一项国内会议的大会优秀论文奖,所用统计学分析方法系统、全面)接连被国内情报学领域两本大牛期刊A和B拒稿,原因揭是论文主题与本刊主题不符,感觉有些可笑,遂写下此文,别无它意!
2525 次阅读|0 个评论
《Cell》杂志中国论文29篇 2003-2011年
xupeiyang 2011-12-22 08:53
因博友的要求,我将《科学》、《自然》、《细胞》(SNC)等期刊的论文统计结果做出来,大家可以参考。 文献统计分析内容包括:文献的国家、城市、年代、期刊、作者、主题分布;文献年代演进趋势图;文献分布世界地图。还可以看到文献的内容摘要。 详细数据见 http://www.gopubmed.org/web/gopubmed/1?WEB01mnttzm0kbjhuIcIlI0 Top Years Publications ‍ 2009 8 ‍ 2005 5 ‍ 2011 4 ‍ 2007 4 ‍ 2010 3 ‍ 2008 2 ‍ 2006 2 ‍ 2003 1 Top Countries Publications ‍ China 29 ‍ Sweden 1 Top Cities Publications ‍ Beijing, China 14 ‍ Shanghai, China 10 ‍ Tianjin, China 1 ‍ Gothenburg 1 ‍ Harbin 1 ‍ Guangzhou 1 ‍ Zhongxing 1 Top Journals Publications ‍ Cell 29 1 2 3 ... 36 Top Terms Publications ‍ Animals 20 ‍ Proteins 15 ‍ Humans 10 ‍ signal transduction 9 ‍ Mice 8 ‍ Phosphotransferases 8 ‍ Genes 7 ‍ Mutation 6 ‍ Cell Membrane 5 ‍ Phosphorylation 5 ‍ Membranes 5 ‍ membrane 5 ‍ Cells, Cultured 5 ‍ Signal Transduction 5 ‍ phosphorylation 4 ‍ catabolic process 4 ‍ Protein Structure, Tertiary 4 ‍ Cell Line 4 ‍ Rats 4 ‍ Cytoplasm 3 1 2 3 ... 36 1 2 3 ... 8 Top Authors Publications ‍ Zhang X 2 ‍ Pei G 2 ‍ Wang X 1 ‍ Chen Y 1 ‍ Pei G 1 ‍ Yue R 1 ‍ Kang J 1 ‍ Zhao C 1 ‍ Hu W 1 ‍ Tang Y 1 ‍ Liu X 1 ‍ Shi Y 1 ‍ Tang C 1 ‍ Ma W 1 ‍ Trusina A 1 ‍ El-Samad H 1 ‍ Lim W 1 ‍ Shang Y 1 ‍ Wang Y 1 ‍ Zhang H 1 1 2 3 ... 8 publications over time
个人分类: 信息分析|2101 次阅读|0 个评论
《Cell》杂志文献计量分析报告 1974-2011年
热度 1 xupeiyang 2011-12-22 08:27
因博友的要求,我将《科学》、《自然》、《细胞》(SNC)等期刊的论文统计结果做出来,大家可以参考。 文献统计分析内容包括:文献的国家、城市、年代、期刊、作者、主题分布;文献年代演进趋势图;文献分布世界地图。还可以看到文献的内容摘要。 详细数据见 http://www.gopubmed.org/web/gopubmed/1?WEB01eddcrh8y60kqI1hI2vI0 Cell杂志文献计量分析报告.docx
个人分类: 信息分析|1657 次阅读|1 个评论
《Nature》杂志文献计量分析报告 1945-2011年
xupeiyang 2011-12-22 08:06
因博友的要求,我将《科学》、《自然》、《细胞》(SNC)等期刊的论文统计结果做出来,大家可以参考。 文献统计分析内容包括:文献的国家、城市、年代、期刊、作者、主题分布;文献年代演进趋势图;文献分布世界地图。还可以看到文献的内容摘要。 详细数据见 http://www.gopubmed.org/web/gopubmed/WEB1kOWEB10O00h0010009000000h001000j100400.y Nature 文献计量分析报告 1945-2011.docx
个人分类: 信息分析|1754 次阅读|0 个评论
儿童期受到虐待大脑灰质缩小
xuxiaxx 2011-12-20 10:11
发表在12月的《 Archives of Pediatrics Adolescent Medicine 》杂志上的新的研究表明,在儿童期受到过虐待的青少年会表现出大脑灰质缩小,也许他们后来不表现出有精神症状。 更多请链接: http://www.medscape.com/viewarticle/755695
2030 次阅读|0 个评论
科研其实很通俗
热度 14 hep 2011-12-17 12:51
科研其实很通俗
按:物理所《山楂树》杂志第一期,被约稿了,绞尽脑汁凑了一篇心得,大家凑合看吧。另外,我也不知道让不让转载。 读了几年博士,做了几年科研。虽然做得并不是多好,但是当科研成为生活一部分的时候,遇到事情就总会往科研上面联想,而且习惯性地找寻科研与其他各种事情的共性。我觉得恐怕有不少人都会有意无意地这么做。所以当别人认为科研多么神秘的时候,我们却是觉得它活生生就在眼前。 科研如长跑 记得刚刚回所的时候,在开学典礼上,有一位老师告诉我们,科研一定要有毅力,耐得住寂寞,才能有所收获。这就如同长跑,比得是耐力。能坚持的人,才能笑到最后。 一个被大家用烂了的例子就是爱迪生发明电灯泡,不停地尝试,再尝试。坚持了好多年,才找到持久耐用的灯丝材料。另一方面,仿佛记得某位大师说过,成就不是比谁把谁说服,而是比谁命长。虽然有点俗,但是确实是至理。大家都知道陈景润先生在很困难的条件下,坚持了十余年才算出了哥德巴赫猜想“ 1+2 ”的重要成果,又等了十来年才获得了广泛的承认。每次我看到陈景润的故事,尤其看到他在狭窄阴暗的房间里,靠着昏暗的油灯,日复一日坚持研究的片段,心里总会升起深深的敬佩之情,同时又觉得很惭愧:如果陈景润先生能有我们这样的条件,也许会欣喜若狂,能更好地完成科研工作。换了我们,很难想象十几年如一日地在那么恶劣的地方生活,遑论进行艰苦的研究。众所周知,陈景润先生的身体很不好。如果他没有顽强的毅力,就不可能取得这样的成就。但是,如果他有一个很强健的体魄,也许他会有更出色的成果。所以这告诉我们,科研如长跑,身体很重要,耐力也很重要。倘若坚持不住倒下了,再多的努力也是枉然。科研如长跑,大家只关注胜利者,其他人只能拖着疲惫的身躯,默默地去角落里面休息。 押宝还是种地? 记得当年填报高考志愿的时候听人说:填报志愿就如同赌博押宝,不知道开大开小,都是蒙着来。记得刚上大学的时候,除了一些专业调剂的人之外,多数人还是抱着崇高的理想来学物理。结果很多人进来之后才发现,物理和想象中的完全不一样。所以转专业的有之,毕业之后改行的也有,自暴自弃的也不乏其人。那些新兴专业更是如此。比如说,你高中毕业的时候,知道物流管理专业要学什么课程吗?说实话,我到现在也不知道…… 填报志愿如此,选研究方向和研究课题也如此。在你播下种子的时候,你永远不能预测哪个能开花结果。这和押宝还不太一样:押宝是一锤定音,很快知道结果。而科研工作中,一个课题搞了好一段时间,你也不确定究竟能不能得到想要的结果。相比之下,可能和农民种庄稼更相似。选好并播下种子后,你还得不断浇水、施肥、除草,甚至放音乐(是不是有点像《植物大战僵尸》里面的禅境花园?)。等过了一阵你才能发现各自的进展如何:哎,这个长得一般,那个长得不错;那边一批种子一般,多花点心思也还可以;这个不发芽的挺奇怪的,我看看,这个,它是……哎,谁把煮熟的种子放进来了? 科研如恋爱 人跟人相处久了,会培养出感情来,比如谈恋爱。人跟没有生命的东西相处久了,也会培养出感情,比如搞研究。科研和恋爱的共同点就是,你必须花时间去培养感情。 研究生选方向往往是盲目的。这正如恋爱。你要凭着自己的感觉,选择这个姑娘而不是别的姑娘作为你的人生伴侣。而且,很多时候都是由很多因素决定,而并非自己说了算。就如同你爱上一个姑娘,由于种种原因却不能在一起,家庭干涉,无缘相识,或者相隔万里不能牵手。当你年轻的时候,和心仪的姑娘失之交臂。此后许多年,尽管可能已经有了辉煌的事业和美满的家庭,心里却总是念念不忘在青涩岁月暗恋的姑娘。正是因为远远相望,才会有诸多念想。不知道几十年后,姑娘还一如昔日否?可还有缘再会? 总是听到别人说,科研如何高深、如何神秘。但对我们来讲,科研其实很通俗,就像是生活中的衣食住行,平淡、琐碎,却必不可少。也正是各方面的点点滴滴,组成了丰富多彩的科研画卷。
个人分类: 平淡足迹|8686 次阅读|22 个评论
[转载]JCR 2010 收录大气科学/气象学的68种期刊(转载)
热度 2 HL2004 2011-12-14 22:30
ACTA METEOROL SIN 0894-0525 ADV ATMOS SCI 0256-1530 ADV SPACE RES 0273-1177 AEROSOL SCI TECH 0278-6826 AGR FOREST METEOROL 0168-1923 ANN GEOPHYS-GERMANY 0992-7689 ASIA-PAC J ATMOS SCI 1976-7633 ATMOS CHEM PHYS 1680-7316 ATMOS ENVIRON 1352-2310 ATMOS MEAS TECH 1867-1381 ATMOS OCEAN 0705-5900 ATMOS RES 0169-8095 ATMOS SCI LETT 1530-261X ATMOSFERA 0187-6236 AUST METEOROL MAG 0004-9743 AUST METEOROL OCEAN 1836-716X B AM METEOROL SOC 0003-0007 BOUND-LAY METEOROL 0006-8314 CLIM DYNAM 0930-7575 CLIM PAST 1814-9324 CLIM RES 0936-577X CLIMATIC CHANGE 0165-0009 DISASTER ADV 0974-262X DYNAM ATMOS OCEANS 0377-0265 ENVIRON FLUID MECH 1567-7419 ENVIRON RES LETT 1748-9326 GLOBAL BIOGEOCHEM CY 0886-6236 IDOJARAS 0324-6329 INT J BIOMETEOROL 0020-7128 INT J CLIMATOL 0899-8418 INT J GREENH GAS CON 1750-5836 IZV ATMOS OCEAN PHY+ 0001-4338 J AEROSOL SCI 0021-8502 J AGROMETEOROL 0972-1665 J AIR WASTE MANAGE 1047-3289 J APPL METEOROL CLIM 1558-8424 J ATMOS CHEM 0167-7764 J ATMOS OCEAN TECH 0739-0572 J ATMOS SCI 0022-4928 J ATMOS SOL-TERR PHY 1364-6826 J CLIMATE 0894-8755 J HYDROMETEOROL 1525-755X J METEOROL SOC JPN 0026-1165 J OPER OCEANOGR 1755-876X J TROP METEOROL 1006-8775 MAUSAM 0252-9416 METEOROL APPL 1350-4827 METEOROL ATMOS PHYS 0177-7971 METEOROL Z 0941-2948 MON WEATHER REV 0027-0644 NAT HAZARD EARTH SYS 1561-8633 NAT HAZARDS 0921-030X OCEAN MODEL 1463-5003 OCEAN SCI 1812-0784 PHYS CHEM EARTH 1474-7065 PHYS GEOGR 0272-3646 Q J ROY METEOR SOC 0035-9009 RADIO SCI 0048-6604 RUSS METEOROL HYDRO+ 1068-3739 SOLA 1349-6476 SPACE WEATHER 1542-7390 TELLUS A 0280-6495 TELLUS B 0280-6509 TERR ATMOS OCEAN SCI 1017-0839 THEOR APPL CLIMATOL 0177-798X WATER AIR SOIL POLL 0049-6979 WEATHER 0043-1656 WEATHER FORECAST 0882-8156
3426 次阅读|2 个评论
Nature material杂志处理学术观点争议的方式值得深思和学习
热度 2 sulihong 2011-12-14 21:43
按照我们多年纳米粉体材料的研究结果推论,去年我指出单层石墨烯在常温常压下,存在尺寸稳定性问题,曾先在其他平台提出,后来在科学网实名制博客上又再次提出.我将相关论文也同时发给了nature material杂志和个别诺奖委员会的成员.一开始 Nature material杂志编辑Dr Fabio Pulizzi先生对我的论文写了拒稿信,我也给他回了辩驳信,并指出石墨烯是一个具有开创意义的伟大科学成果,是值得诺奖称号的,但是美玉也有瑕疵这样的意思,为了引起国内外研究者对于石墨烯尺寸稳定性问题的重视,避免做一些盲目的研究工作,我根据已有的纳米粉体研究理论作了计算写了此文。Dr Fabio Pulizzi对此又回了一封信,当然他很客气,也讲了即使诺奖得主的文章他们也会拒稿的话,考虑到此问题的争议,建议先投其他场合.针对The rise of graphene 一文,我在nature网站上在早前已注册为博主,所以对此文也发表了相应英文评论,指出了对于单层石墨烯的很多宏观应用预测存在问题,是和科学网一样只谈了结论,未涉及具体计算分析过程。出乎我的意料,nature网站在确认我的注册邮箱后,这一评论很快发表在相关nature网站文献下方.评论中我指出该评论在中国科学网和去年学问网等中文网站已经公开用中文讲过。我想英国杂志编辑处理此事还是很明智和开放的,当其对于一个问题自己也吃不准时,他很谨慎,但是对于不同意见他又网开一面,这是自由民主精神的真正体现,后面Nature还在剑桥召开了会议,处理科学问题有时一时看不清的情况下,Nature的编辑起了表率作用,因为有时科学问题会因为专业的问题一时很难分辨对错,编辑也不一定有相应的专业水平,但是这时先将不同观点自由发表,然后再比较和验证就可以很快分出对错和水平高低。这也是网络时代得一个得以快速公开发表观点的好处,最新不同观点快速让大家共知。 因为石墨烯尺寸稳定性问题论文已经公开发表,应诺奖得主kroto的邀请,我根据论文内容,已经编辑了一个类似公开课的视频报告对此问题作出分析,但是因为软件平台中美无法共享的原因,原本前面提到大家早前就可以见到,可能还得等一段时间才可以在网上免费看到。
个人分类: 石墨烯|6759 次阅读|3 个评论
《医学气体研究》杂志登陆medline
热度 2 孙学军 2011-12-13 11:06
祝贺《医学气体研究》杂志登陆 medline 2011 年 5 月创刊的 medical gas res 杂志,到目前为止已经运行了半年,从目前的稿件质量,编辑水平和审稿人的能力看,该杂志是非常成功的。本周该杂志的正式发表的 28 篇文章全部顺利登陆著名医学数据库 medline 。根据计划,该杂志仍将进入 Scopus 数据库。下一个目标将是进入 SCI 数据库。 medline 论文地址: http://www.ncbi.nlm.nih.gov/sites/entrez 下面简要介绍目前收入 medline 的 28 篇论文。 28篇论文中,直接涉及氢气研究的文章有10篇(中文标记为红色),占全部文章的35%,绝对属于这个杂志成立以来最为活跃的主题。 另外关于高压氧的论文也有5篇,属于该杂志的另一个主题。另外一个国际上关于高气压的杂志《水下高气压医学》主要收录高压氧和潜水医学方面的论文,每年的论文总数不超过60篇。 全部论文都可以免费下全文,欢迎阅读,欢迎评价。 Results: 28 Book Review: Gas Biology Research in Clinical Practice, edited by Toshikazu Yoshikawa and Yuji Naito. Nakao A, Toyoda Y. Med Gas Res . 2011 Oct 3;1(1):25. No abstract available. 本文为介绍一本气体生物学临床应用研究的专著。该书为首次系统介绍氢气生物学效应的专著。 Open-label trial and randomized, double-blind, placebo-controlled, crossover trial of hydrogen-enriched water for mitochondrial and inflammatory myopathies. Ito M, Ibi T, Sahashi K, Ichihara M, Ito M, Ohno K. Med Gas Res . 2011 Oct 3;1(1):24. 氢气治疗肌肉病临床应用报道 Molecules, magic and forgetful fruit flies: the supernatural science of medical gas research. Mychaskiw G 2nd. Med Gas Res . 2011 Sep 6;1(1):23. Normobaric hyperoxia protects the blood brain barrier through inhibiting Nox2 containing NADPH oxidase in ischemic stroke. Liu W, Chen Q, Liu J, Liu KJ. Med Gas Res . 2011 Sep 6;1(1):22. 常压高氧对脑缺血后血脑屏障的保护作用 Hyperbaric oxygen therapy for traumatic brain injury. Huang L, Obenaus A. Med Gas Res . 2011 Sep 6;1(1):21. 高压氧治疗脑创伤的综述 Early cognitive function, recovery and well-being after sevoflurane and xenon anaesthesia in the elderly: a double-blinded 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 Cremer J, Stoppe C, Fahlenkamp AV, Schlte G, Rex S, Rossaint R, Coburn M. Med Gas Res . 2011 May 18;1(1):9. 关于氙气麻醉对早期认知功能影响的临床研究 ACS6, a Hydrogen sulfide-donating derivative of sildenafil, inhibits homocysteine-induced apoptosis by preservation of mitochondrial function. Tang XQ, Chen RQ, Ren YK, Soldato PD, Sparatore A, Zhuang YY, Fang HR, Wang CY. Med Gas Res . 2011 Aug 16;1(1):20. 中国学者关于硫化氢对细胞凋亡保护作用的研究。 Moderately delayed post-insult treatment with normobaric hyperoxia reduces excitotoxin-induced neuronal degeneration but increases ischemia-induced brain damage. Haelewyn B, Chazalviel L, Nicole O, Lecocq M, Risso JJ, Abraini JH. Med Gas Res . 2011 Apr 27;1(1):2. 高压氧对脑损伤具有促进作用? Carbon monoxide inhibits Fas activating antibody-induced apoptosis in endothelial cells. Wang X, Wang Y, Lee SJ, Kim HP, Choi AM, Ryter SW. Med Gas Res . 2011 May 18;1(1):8. 一氧化碳抑制 FAS 诱导的内皮细胞凋亡 Hydrogen is neuroprotective against surgically induced brain injury. Eckermann JM, Chen W, Jadhav V, Hsu FP, Colohan AR, Tang J, Zhang JH. Med Gas Res . 2011 May 18;1(1):7. 氢气对脑手术损伤的治疗作用,来自主编的课题组。 The pacific chapter annual meeting of the undersea hyperbaric medical society. Ostrowski RP, Lo T, Zhang JH. Med Gas Res . 2011 Aug 4;1(1):19. 关于水下高气压医学的会议报道 Oxygen/ozone as a medical gas mixture. A critical evaluation of the various methods clarifies positive and negative aspects. Bocci V, Zanardi I, Travagli V. Med Gas Res . 2011 Apr 28;1(1):6. 关于臭氧和氧气混合气体的分析 Molecular hydrogen protects chondrocytes from oxidative stress and indirectly alters gene expressions through reducing peroxynitrite derived from nitric oxide. Hanaoka T, Kamimura N, Yokota T, Takai S, Ohta S. Med Gas Res . 2011 Aug 4;1(1):18. 氢气分子通过降低亚硝酸阴离子氧化损伤发挥对软骨细胞的保护作用 RNA interference-mediated silencing of BACE and APP attenuates the isoflurane-induced caspase activation. Dong Y, Xu Z, Zhang Y, McAuliffe S, Wang H, Shen X, Yue Y, Xie Z. Med Gas Res . 2011 Apr 28;1(1):5. 小 RNA 干扰通过 BACE 和 APP 降低麻醉药 isoflurane 诱导的凋亡酶活性。 Hyperbaric oxygen for stroke treatment. Toole J. Med Gas Res . 2011 Apr 27;1(1):4. Hyperbaric oxygen therapy (1.5 ATA) in treating sports related TBI/CTE: two case reports. Stoller KP. Med Gas Res . 2011 Jul 5;1(1):17. 高压氧对运动导致的脑损伤的治疗,病例报道 Effect of an hyperbaric nitrogen narcotic ambience on arginine and citrulline levels, the precursor and co-product of nitric oxide, in rat striatum. Vallée N, Rissoe JJ, Blatteau JE. Med Gas Res . 2011 Jul 5;1(1):16. 高压氮麻醉机制的研究 Emergent role of gasotransmitters in ischemia-reperfusion injury. Moody BF, Calvert JW. Med Gas Res . 2011 Apr 27;1(1):3. 气体递质在缺血再灌注早期损伤中的作用 Hydrogen saline offers neuroprotection by reducing oxidative stress in a focal cerebral ischemia-reperfusion rat model. Liu Y, Liu W, Sun X, Li R, Sun Q, Cai J, Kang Z, Lv S, Zhang JH, Zhang W. Med Gas Res . 2011 Jul 5;1(1):15. 氢气生理盐水对脑缺血治疗作用的研究。 Property Value Estimation for Inhaled Therapeutic Binary Gas Mixtures: He, Xe, N2O, and N2 with O2. Katz I, Caillibotte G, Martin AR, Arpentinier P. Med Gas Res . 2011 Dec 6;1(1):28. 各类治疗性呼吸混合气。 Hyperbaric oxygen therapy promotes neurogenesis: where do we stand? Mu J, Krafft PR, Zhang JH. Med Gas Res . 2011 Jun 27;1(1):14. 高压氧对神经再生的影响 Isoflurane Does Not Cause Neuroapoptosis but Reduces Astroglial Processes in Young Adult Mice. Dallasen RM, Bowman JD, Xu Y. Med Gas Res . 2011 Nov 3;1(1):27. 麻醉气体 Isoflurane 在低龄成年小鼠无神经保护作用 Application of medical gases in the field of neurobiology. Liu W, Khatibi N, Sridharan A, Zhang JH. Med Gas Res . 2011 Jun 27;1(1):13. 医学气体在神经生物学领域的研究,内有关于氢气的介绍。 Effects of hydrogen-rich water on abnormalities in a SHR.Cg-Leprcp/NDmcr rat - a metabolic syndrome rat model. Hashimoto M, Katakura M, Nabika T, Tanabe Y, Hossain S, Tsuchikura S, Shido O. Med Gas Res . 2011 Nov 3;1(1):26. 氢气水对代谢综合征的治疗作用 The 2011 Medical Molecular Hydrogen Symposium: An inaugural symposium of the journal Medical Gas Research. Ohta S, Nakao A, Ohno K. Med Gas Res . 2011 Jun 7;1(1):10. 日本氢气生物学学术会议介绍。 Improved brain MRI indices in the acute brain stem i。nfarct sites treated with hydroxyl radical scavengers, Edaravone and hydrogen, as compared to Edaravone alone. A non-controlled study. Ono H, Nishijima Y, Adachi N, Tachibana S, Chitoku S, Mukaihara S, Sakamoto M, Kudo Y, Nakazawa J, Kaneko K, Nawashiro H. Med Gas Res . 2011 Jun 7;1(1):12. 氢气生理盐水的临床应用,对脑干缺血的治疗作用不亚于 Edaravone 。没有严格对照研究。 Welcome to medical gas research. Zhang JH. Med Gas Res . 2011 Apr 27;1(1):1. No abstract available. 主编的致辞 Effects of drinking hydrogen-rich water on the quality of life of patients treated with radiotherapy for liver tumors. Kang KM, Kang YN, Choi IB, Gu Y, Kawamura T, Toyoda Y, Nakao A. Med Gas Res . 2011 Jun 7;1(1):11. 氢气水对肝癌患者化疗副作用具有显著作用,可以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个人分类: 医学气体杂志|4758 次阅读|0 个评论
Swarm Optimization and Engineering Applications专辑邀稿
热度 1 zhaoxc 2011-12-10 22:17
最近杂志《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Energy Optimization and Engineering (IJEOE)》专刊征稿, 希望最近有大作、有兴趣的老师和同学赐稿,非常感谢,先行谢过各位。 Submission Due Date: January 31, 2012 Special Issue On: Swarm Optimization and Engineering Applications Guest Editors: Xinchao Zhao, Yong Wang, and Xingmei Li Introduction A swarm has been defined as a set of (mobile) agents which are liable to communicate directly or indirectly (by acting on their local environment) with each other, and which collectively carry out a distributed problem solving. The collective and individual intelligence arises within the swarm. In recent years, intelligent algorithms and swarm optimization applications have gained great interests from the world-wide scholars of many related research fields. On the other view, complexity of the real world problems and limitation of existing derivative-based computational approaches have shifted researchers and engineers all over the world to utilize the metaheuristic algorithms founded on simulations of swarm intelligence for solving computationally intractable engineering optimization problems. Nature, especial swarm intelligence, is the best and greatest teacher who teaches us how to solve the questions. The key is how well we will learn from him. This special issue will be an interesting journey to learn the most recent success stories of mimicking the nature and culture and their engineering applications. Objective of the Special Issue This special issue intends to collect in one volume high quality papers on all aspects of the emergent fields of swarm intelligence and engineering applications inspired from metaheuristics. These papers will represent recent developments and outline leading research in the field to design new swarm optimization algorithms, to explore new application areas. It will face to solve specific hard optimization problems and finally creating awareness on metaheuristics to a wider audience of practitioners. Recommended Topics Topics to be discussed in this special issue include (but are not limited to) the following: Ant colony optimization Applications in energy, telecommunication and management engineering Artificial bee colony optimization Bacterial foraging optimization Chemical-reaction-inspired optimization Differential evolution Evolutionary computation and optimization Immune optimization Multiple objective and constrained optimization Optimization algorithm and heuristic knowledge Particle swarm optimization Submission Researchers and practitioners are invited to submit papers for this special theme issue on Swarm Optimization and Engineering Applications on or before January 31, 2012. All submissions must be original and may not be under review by another publication. INTERESTED AUTHORS SHOULD CONSULT THE JOURNAL’S GUIDELINES FOR MANUSCRIPT SUBMISSIONS at http://www.igi-global.com/Files/AuthorEditor/guidelinessubmission.pdf . All submitted papers will be reviewed on a double-blind, peer review basis. Papers must follow APA style for reference citations. Important Dates Submission Due Date: January 31, 2012 Acceptance Notification: April 30, 2012 Camera Ready Papers: May 31, 2012 http://www.igi-global.com/calls-for-papers-special/international-journal-energy-optimization-engineering/47187
个人分类: 科学研究|4825 次阅读|2 个评论
成功解决ENDNOTE管理参考文献杂志名称缩写与全名混乱问题
热度 2 tengyj06 2011-12-7 11:01
每次用ENDNOTE X5导入文献时,杂志的名称总是有些是简写有些是全称,很是混乱。每次我都是投稿前手动改,很是麻烦。 这次终于解决了这个问题,很是松了一口气。 先分享如下: 1.最好先备份原有的terms, 2.在tools-open term lists删除未定义简写的原有期刊名, 3.导入tools-define term lists,import“endnote-journal-j.txt ” 【见附件】 endnote-journal-j.txt 4.edit-output style-edit-journal name-abbreviation1 注:一定要删除原有的错误的缩写,否则无用。 此条目根据2004年SCI收录的5746余种期刊制作,但不保证包括所需全部。 有此问题的可以参考一下
25563 次阅读|5 个评论
科技论文不能及时地为生产服务
热度 1 wmy9039 2011-12-7 09:15
在生产企业,很多技术人员通过阅读科技类杂志,了解行业的动态和新技术的,由于这类杂志大多不是中文核心期刊,所以高校和科研院所的最新科研成果很少刊登在这些杂志上面,其研究成果也不能及时被企业人员所了解,出现研究和生产脱节现象。
个人分类: 生活其他|2449 次阅读|2 个评论
[转载]期刊投稿网址与版面费分析
mafei863 2011-12-3 17:34
1、【杂志名称】 计算机应用研究 【杂志文章包含专业】建模,仿真,网络,人工智能,比较杂。 【投稿联系方式】 http://www.arocmag.com/ 注册在线投稿审稿 【投稿费用】250元/页 【杂志级别】国家一级期刊,全国中文核心期刊 【稿酬回报】无 【投稿感受】增刊录用率始终保持在100%,想上增刊,交钱就行(250元/页),正刊录用与否与文章质量关系不太密切,有基金可能好点。无审稿费,1~2月就知道结果了!不过该刊物许多高校不认可,不承认它是核心期刊,一般无课题或者非知名人士都是增刊。版面费很贵。 2、【杂志名称】系统仿真学报 【杂志文章包含专业】建模,仿真,计算机技术,网络,评估等。内容较杂。 【投稿联系绞健?/font www.china-simulation.com 【投稿费用】版面费1200元左右,审稿费150元(中文)。 【杂志级别】中文核心期刊,EI统计源期刊。 【稿酬回报】有,但不多,百十来元吧。 【投稿感受】录用率不高20%左右,审稿周期2个月,发表周期1.3年左右。编辑态度较好。论文要求仿真结果。 【其他】2005年,论文被EI检索率90%以上。 3、【杂志名称】《小型微型计算机系统》 【杂志文章包含专业】发表我国计算机领域的科学研究、工程设计及应用、高等教育等方面的学术论文,并介绍国外先进计算机理论和技术。主要栏目有计算机硬件、软件、网络、多媒体等技术的研究、开发、应用。 【投稿联系方式】 xwjxt@sict.ac.cn 【投稿费用】审稿费100元,版面费1000左右 【杂志级别】核心期刊,EI检索。 【稿酬回报】有 【投稿感受】先投打印稿投送,初审通过再投电子稿。审稿2~3个月,录用率为20%左右,难度中。 【其他】编辑部态度不错,而且较为认真。 4、【杂志名称】《计算机仿真》 kwcoltd@public.bta.net.cn 【投稿费用】审稿费100元,版面费250/页(上涨中...)。 【杂志级别】中国核心期刊(统计源)。 【稿酬回报】有,但不多。 【投稿感受】电子投稿。审稿1~2个月,录用率为70%左右。较容易,基本上有仿真结果就能发表。如果你交200,要求加急审稿的话,100%中。(据说是级别被降下来了,所以狂要文章,狂收钱!) 【其他】编辑部态度不错。 5、【杂志名称】《自动化学报》 【杂志文章包含专业】自动化技术,计算机技术等。 【投稿联系方式】 【投稿费用】审稿费150元 【杂志级别】国家一级期刊,中文核心期刊,。 【稿酬回报】有 【投稿感受】网上投稿。审稿2~4个月,录用率为20%左右,没有课题的一般文章录用率几乎接近0。 【其他】编辑部态度不错。 6、【杂志名称】微计算机信息 【杂志文章包含专业】自动化为主,计算机其余方向少量。 【投稿联系方式】 http://www.autocontrol.com.cn//magazine 【投稿费用】无审稿费,版面费 850元(有基金支持),1500元(不确定,无基金支持) 【杂志级别】北大2004核心,少部分单位不承认。 【稿酬回报】无 【投稿感受】投稿极容易接受,录用通知时间短(一周)、发表大概10个月,最好写自动化和计算机结合的。 【其他】据悉可以加急发表,付2倍版面费,甚至怀疑其有没有审过稿件,同事投过,但有些方向的文章直接拒。 7、【杂志名称】电网技术 【杂志文章包含专业】电网调度与运行、特高压输电、电力系统、电力自动化电力市场、输配电技术、高电压技术、电网建设、电力通信与电力信息化、电能质量(谐波治理)、新能源与分布式发电、节能(节能新技术)、经验交流、重大项目 【投稿联系方式】网址: http://www.dwjs.com.cn dwjs@epri.ac.cn 【投稿费用】无审稿费。好论文原无版面费, 【杂志级别】全国中文核心期刊、Ei收录核心期刊 【稿酬回报】 【投稿感受】审稿时间一般在3个月内。发稿周期6-9个月。 【其他】一般电子投稿 ,基金项目好发表。 8、【杂志名称】传感器技术 【杂志文章包含专业】主要是关于传感器原理和应用方面 【投稿联系方式】 sensor@mail.sensor-tech.com.cn 【投稿费用】无审稿费。论文原版面费200-300元/页, 【杂志级别】全国中文核心期刊 【稿酬回报】200元 【投稿感受】审稿时间一般在6个月内。发稿周期9-12个月。主要方向对路就好发表 【其他】可以电子投稿,比较正规 【其他】网上投稿,审稿费100元,版面费 9、【杂志名称】现代雷达 【杂志文章包含专业】雷达系统;通信工程;导航定位;水中探测技术及设备;各种光电系统;与雷达配套的信息接收、传输技术及设备;工业军用计算机;信号处理;天线;传感器;各种电源以及其它各种与雷达相关的元器件、检测设备及材料等等。 【投稿联系方式】 modernradar@263.net 【投稿费用】1200元(2006开始) 【杂志级别】中文核心期刊 【稿酬回报】200~300元左右 【投稿感受】3月内回复 【其他】编辑部态度很好 10、【杂志名称】中国雷达 【杂志文章包含专业】军事电子系统工程、民用电子系统工程、军事电子系统装备、民用电子系统装备、电子战、通信、导航、计算机、电子元部件等领域 【投稿联系方式】 http://www.cra.org.cn 【投稿费用】无 【杂志级别】非核心 【稿酬回报】200左右 【投稿感受】投稿容易,只要有一些工作量,就很容易录用,审稿周期1~2个月,发表出来只需要半年左右 【其他】如果需要文章的数量,或是初投稿需要练手的话,中国雷达是不错的选择 11、【杂志名称】电子质量 【杂志文章包含专业】可靠性、质量,计算机方向有:软件可靠性、系统可靠性、软件测评等。 【投稿联系方式】 http://www.gsiic.com.cn/index/Article_Print.asp?ArticleID=11497 【投稿费用】无 【杂志级别】非核心,号称电子学会可靠性分会权威刊物。 【稿酬回报】约200元 【投稿感受】一定要和其杂志方向对上号。我写工业软件方向的两次退稿。 【其他】虽不是核心,但倒给钱,这可不多见,感觉比很多核心杂志还实在。 12、【计算机工程】 审稿周期:45天到两个月 发表周期:一年左右(可以加急发表) 审稿费:70元 杂志级别:中文核心 服务态度:较好 投稿方式:网站投稿 http://www.ecice06.com/ 最大的有点就是审稿快,一般一个半月就能收到消息,两个月内肯定能收到消息。版面费一般800-900,稿费100。有基金号或者项目编号等的文章录用机率较高。如不录用,现在有审稿意见了,审稿方面比较严格,录用率不是很高。 13、【计算机工程与应用】 网站: http://www.ceaj.org/ 可在线投,审稿速度慢,一般3个月,快的有2个月的,慢的到了4个月。可在线投稿,比较好中。审稿费70,版面费1000-1200,贵,有稿费,不到100 ,越来越龊。想投的时候是月刊,等我有idea的时候是半月刊,等我完稿后居然是旬刊了。谁知道过2个月会不会变成周报。见刊周期半年-一年半。该刊编辑态度恶劣,文章多,可以推荐审稿人,如果你老板师兄师弟多录用率应是90%以上。,由于稿件太多,常常出现不审稿直接拖到最后直接退稿的事情。 14、【微型机与应用】 编辑部于2006年1月起对《微型机与应用》的办刊模式及刊载内容进行较大调整,不再单纯刊登技术研究论文。稿件需到 www.aetnet.com.cn 《电子技术应用》月刊参加审稿。 可在线投,审稿速度一般,2个月。文章质量比上面两个还龊,但是并不好中,原因是不要审稿费不要版面费,结果都蜂拥的去投啊,而它每期收录文章非常有限(据说发稿费200左右,现在可能变了),中不中要看运气,基本上与摸彩票的概率差不多。 15、【计算机应用】 可在线投,审稿费是¥50。这个我就没调戏过了,只是看师兄透过,中的情况类似于楼上计算机工程,文章质量老实说,还可以,感觉编辑比较严谨(我说的是排版啊,对作者态度方面,不是说文章 唔),钱么,1k左右,稿费不详。三个多月给的反馈消息吧。 其他:该杂志应该在核心里面算是非常正规的,没有项目和没有关系但文章不错的推荐 16、【计算机科学】 中文核心 投稿方式:邮寄打印稿2份和电子版软盘一张,投稿格式按通用格式即可; 通讯地址:重庆市北部新区洪湖西路18号重庆天旭科技信息有限公司,《计算机科学》杂志社 邮政编码: 401121 电话: (023)63500828 ddd67039612 dd67039625   传真: (023)63500828 E-mail : jsjkx12@163.com 网址: www.jsjkx.com 网络查询审稿状态,无审稿费,审稿2个月 啊 这个,好处就是不要审稿费了。文章质量还可以,比较偏重于计算机理论方面的文章。 17、【计算机安全】 非核心,好中,无审稿费,Email投稿,版面费800元。(牛的不要钱)。两周。投稿信箱 nsc-editor@163.com 18、【计算机与现代化】 非核心,好中,无审稿费,Email投稿(牛的不要钱)。投稿信箱: jgsdd@163.com ,两周。基本上稍微象篇论文就可以了。 19、【微机发展】改成了《计算机技术与发展》。 【投稿联系方式】 wjfz@sninfo.gov.cn 或 wjfz@163.com 非核心里面审稿和组稿都比较负责的,4周内给消息,一般能中,不过也有不少拒的。稿件质量比一些末等核心差不多。便宜,费用200元每页,无审稿费,录用后一起收。可以网投。 20、【现代通信】 非核心,无须审稿费,也无须版面费 有稿费,一般150-200元左右 想赚点小钱的话可以发发啊!呵呵 21、【网络安全技术与应用】 非核心,无审稿费,版面费800-1200元左右; 无稿费;给钱就发,email投稿 cpsp@nstap.com.cn ; www.nstap.com.cn 22、【杂志名称】数据采集与处理 【杂志文章包含专业】主要涉及信号处理、通信、数据采集等内容 【投稿联系方式】南京御道街29号,210016 【投稿费用】每页160元,审稿费120元 【杂志级别】核心,EI收录 【稿酬回报】200元左右 【投稿感受】投稿时可以在寄两份打印费时同时寄出审稿费120元,以加快审稿速度,审稿很认真,不管是否录用都回寄审稿意见,只要文章有些创新就可以录用,审稿周期在三个月左右。 【其他】很多重点大学都很认可该刊物,在它还不是核心期刊时,就得到西安交大等学校的公认,是核心类期刊中比较正规、稿件质量较高的刊物之一。 23、【杂志名称】系统工程与电子技术 【杂志文章包含专业】信号处理、模型仿真 【投稿联系方式】 edcam@fudan.edu.cn 【投稿费用】审稿费100元 【杂志级别】EI page-one检索 【稿酬回报】不清楚 【投稿感受】催缴审稿费很快,交钱后8个月了没有动静,总说审稿意见还没有返回 【其他】编辑部态度不错,就是不干实事。 24、【杂志名称】传感技术学报 【杂志文章包含专业】传感器、自动检测、电子学等 【投稿联系方式】可Email投稿: dzcg-bjb@seu.edu.cn 【投稿费用】无审稿费,版面费500 【杂志级别】EI Compendex 【稿酬回报】80 【投稿感受】我投过几次,都中了,编辑态度很好。录用快(1个月左右),发表快(6~8个月)。在EI收录的期刊中,无论是收费和态度来说,我认为都是相当好的。 【其他】Email投稿的同时要寄一份有全部作者签名和单位公章的打印稿。 25、【杂志名称】计算机工程与设计 审稿周期:三个月 发表周期:一年左右(可以加急发表) 审稿费:100元 杂志级别:中文核心期刊 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 服务态度:一般 投稿方式:在线网站 http://www.china-ced.com/default.aspx 投稿,较为正规 有同学投中过,比较亲睐有基金号或者项目编号等的文章。审稿时间较长。有趣的是,编 辑部寄来的发票上还可以刮奖。 34、【杂志名称】《计算机系统应用》 北京 审稿周期:一个半月 发表周期:不定 审稿费:50元(初审通过后才要求作者寄审稿费,这个要赞一下!) 服务态度:比较负责 投稿方式: http://www.c-s-a.org.cn/paper/jsp/index.jsp 2000年的核心期刊,2004年不是了,现在中科院软件所从富通公司又拿回来管了,因此对稿件质量和要求
个人分类: 点滴记录|0 个评论
[转载]新杂志—Journal of Biomaterials and Tissue Engineering
郑玉峰 2011-11-29 09:49
http://www.aspbs.com/jbt.html Journal of Biomaterials and Tissue Engineering ISSN: 2157-9083 (Print): EISSN: 2157-9091 (Online) Copyright American Scientific Publishers. All rights reserved. Journal of Biomaterials and Tissue Engineering (JBT) is an international peer-reviewed journal that covers all aspects of biomaterials, tissue engineering and regenerative medicine. The journal focuses on the broad spectrum of research topics including all types of biomaterials, their properties, bioimplants and medical devices, biofilms, bioimaging, BioMEMS/NEMS, biosensors, fibers, tissue scaffolds, tissue engineering and modeling, artificial organs, tissue interfaces, interactions between biomaterials, blood, cells, tissues, and organs, regenerative medicine and clinical performance. COVER: Courtesy of Dr. Murugan Ramalingam, Tohoku University, Japan MANUSCRIPT SUBMISSION: Submit manuscript electronically to the Editor-in-Chief: Dr. Murugan Ramalingam JBT Best Paper Award Journal of Biomaterials and Tissue Engineering ( www.aspbs.com/jbt ), an international peer-reviewed journal published by the American Scientific Publishers ( www.aspbs.com ), announces the "JBT Best Paper Award" for the outstanding original research articles published in the JBT. There are two awards, which will be presented annually to the authors of winning papers with a certificate of merit. The award winning papers will be selected by the award committee members nominated from the editorial board of JBT.
4672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钟南山痛批当前科技浮躁风
热度 1 sendtogzh 2011-11-25 19:32
“当前科技界最大的问题,就是浮躁、不踏实。”在昨日召开的纪念广东省科协成立50周年大会上,中国工程院院士 钟南山 痛批当前科技界的浮躁风。他说,多家国际专业杂志主编批评中国某些科学研究论文存在“四宗罪”:一是伦理问题,二是造假,三是抄袭,四是一稿多投,并互相提醒对中国论文“多加注意”。
个人分类: 学术大观|2683 次阅读|1 个评论
论文稿件几个问题,国内杂志主编更清楚
热度 1 xupeiyang 2011-11-25 14:21
国外杂志主编提出的几个问题,国内杂志主编更清楚。作者、读者、编者也很清楚,我们搞情报的也很清楚。只有谁不清楚呢? 论文投稿发表管理的好办法是有的。 如果你愿意,请出点好主意。 钟南山院士最近指出: 最近有一件事情很刺激我。他颇为沉痛地说,上个月他收到了一封信,信中说在去年年底,在包括《新英格兰医学杂志》等在内的11家世界著名生物医药类杂志主编参加的会议上,当讨论到来自中国的论文时,他们说,在这些杂志上发表文章的中国作者越来越多,这是好事,但他们都发现了几个问题: 第一,这些来自中国作者的文章,很多存在伦理问题; 第二,存在造假问题,因为经过专家审核,有一些数据根本不可信; 第三,存在抄袭的问题; 第四,存在重投的问题,很多作者一稿多投。 他们互相提醒,今后来自中国的论文,要多加注意。 这对我来说,是一个很大的刺激。 这也从一个侧面说明,在中国科技界,浮躁的思想是相当要不得的。
个人分类: 学术不端|2018 次阅读|2 个评论
西方科学家眼里没有SCI,只有主流杂志
热度 10 uqysong 2011-11-20 16:55
国内鼓励发表英文文章,让科学家用世界语言交流,这实际是个很好的事情。既然要发表英文文章,那就去找杂志吧,哪些呢?当然得找SCI杂志了。SCI是个大杂烩,参差不齐,有的很好,也有好多文章质量,还真比不上国内期刊。由于SCI文章影响到科研人员的晋身,待遇和机会,这很容易被很多不是真正严格的科学家所利用,狂灌水,甚至不惜铤而走险、造假,反正没人读的。 而国外国外科学家基本不清楚这所谓的SCI,他们只认那些主流杂志,每个领域都有自己的主流杂志。如果要成为教授或副教授,不在这些主流杂志发表一定数量的文章,几乎是不可能的。主流杂志绝大部分要求严格,评审非常专业,难道也很大。如果能发表,还真应该庆祝一下,或者表扬一下。你说他们灌水嘛?我视觉范围的看见的几乎没有(不绝对啊),都循规蹈矩地往这些专业主流杂志上靠拢。如果发不了怎么办?那也很少有凑合的,基本再补数据或提高水准。让他们去非主流杂志灌水,他们也不会去,对一个科学家来说是可耻的事。不发低档次杂志还好点,一发就留下痕迹了,反而让同行瞧不起。如果什么都发,不知道有多少,甚至质量也不差,有的大学生毕业论文,质量就非常好。 中国制定的这个游戏规则,应该更科学点,并不是崇洋媚外,但却是人家基本上管理得当,避免了很多的误差。管理者设定了一个比较混沌的游戏规则,这不乱才怪呢?发那么100篇SCI文章的SCI专家,如果还不被世界同行认识,那就太可笑了吧?!英文文章应该鼓励,但是各自领域的主流杂志。如果是不入流的英文杂志,很多真的没国内中文杂志质量高。科研管理者,眼睛要擦亮啊!!
个人分类: 科研模式中西比较|8142 次阅读|21 个评论
地球物理杂志影响因子介绍
热度 1 毛宁波 2011-11-20 11:31
List of Geophysics Journals with Impact Factors Advances in Geophysics (U.S.A.) 1.571 http://www.elsevier.com/wps/find/bookde ... escription The critically acclaimed serialized review journal for over 50 years, Advances in Geophysics is a highly respected publication in the field of geophysics. Annals of Geophysics (Italy) 0.548 http://www.annalsofgeophysics.eu Annals of Geophysics is an international, peer-reviewed, open-access, online journal. Annals of Geophysics welcomes contributions on primary research on Seismology, Geodesy, Volcanology, Physics and Chemistry of the Earth, Oceanography and Climatology, Geomagnetism and Paleomagnetism, Geophysics and Tectonophysics, Physics and Chemistry of the Atmosphere. It provides: * Open-access, freely accessible online (authors retain copyright) * Fast publication times * Peer review by expert, practicing researchers * Post-publication tools to indicate quality and impact * Worldwide media coverage * Annals of Geophysics is published by Istituto Nazionale di Geofisica e Vulcanologia (INGV), nonprofit public research institution. Applied Geophysics (P.R.China) 0.457 http://www.springerlink.com/content/1672-7975 * Applied Geophysics was started in 2004 by the Chinese Geophysical Society, and today is a unique, comprehensive English language periodical, distributed in China and abroad. * Applied Geophysics creates an academic realm for scientific researchers, engineers, and professors in geophysics, where they can publish and exchange their experiences in scientific research, production results, and production management, aiming to reflect and represent achievements in the Chinese applied geophysics sector, and also to publish the research and practices of geophysicists from around the world. * The journal is designed to promote rapid communication and exchange of ideas between Chinese and world-wide geophysicists. * The publication covers the applications of geoscience, geophysics, and related disciplines in the fields of energy, resources, environment, disaster, engineering, information, military, and surveying. Astronomay Geophysics (U.K.) 0.391 http://www.ras.org.uk/publications/journals AG publishes papers on astronomy, astrophysics, cosmology, planetary science, solar-terrestrial physics, global and regional geophysics, and the history of these topics. AG also focuses on topical items, reports of meetings, science in the news, and acts as a forum for discussion of all matters of interest to professional astronomers and geophysicists. Bulletin of the Seismological Society of America (U.S.A.) 1.143 http://www.bssaonline.org/ The Bulletin of the Seismological Society of America (ISSN 0037-1106) is the premier journal of advanced research in earthquake seismology and related disciplines. It first appeared in 1911 and was issued on a quarterly basis until 1963. Since 1963, it has appeared bimonthly (in February, April, June, August, October, and December). Each issue is composed of scientific papers on the various aspects of seismology, including investigation of specific earthquakes, theoretical and observational studies of seismic waves, inverse methods for determining the structure of the Earth or the dynamics of the earthquake source, seismometry, earthquake hazard and risk estimation, seismotectonics, and earthquake engineering. In addition to full-length papers, each issue contains a section of "Short Notes" for comments on previously published items or for brief, topical contributions. Chinese Journal of Geophysics (P.R.China) 0.639 http://www.agu.org/wps/ChineseJGeo/ The Chinese Journal of Geophysics has been published since 1948. It is a comprehensive journal on geophysics sponsored by the Chinese Geophysical Society (CGS) and the Institute of Geology and Geophysics of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Issues of the journals include articles on solid and applied geophysics, space and atmospheric physics, ocean physics and related fields. The Editor-in-Chief of the journal is Liu Guang-Ding. The electronic English version is published by CGS and distributed by the AGU. Exploration Geophysics (Australia) 0.404 http://www.aseg.org.au/Publications/EG.aspx Exploration Geophysics publishes research in geophysics, reviews, technical papers and significant case histories in minerals, petroleum, mining and environmental geophysics. It is an official publication of the Australia Society of Exploration Geophysicists. Geochemistry Geophysics Geosystems (U.S.A.) 2.626 http://www.agu.org/journals/gc/ Geochemistry, Geophysics, Geosystems (G3) publishes research papers on the chemistry, physics, and biology of Earth and planetary processes. Articles should be of broad interest and interdisciplinary approaches are encouraged, but not required. G3 seeks original scientific contributions pertaining to understanding the Earth as a system, including observational, experimental, and theoretical investigations of the solid Earth, hydrosphere, atmosphere, and biosphere at all spatial and temporal scales. Geophysics (U.S.A.) 1.662 http://segdl.org/geophysics/ Geophysics, published by the Society of Exploration Geophysicists since 1936, is an archival journal encompassing all aspects of research, exploration, and education in applied geophysics. Its articles, generally more than 175 per year in six issues, cover the entire spectrum of geophysical methods, including seismology, potential fields, electromagnetics, and borehole measurements. Geophysics, a bimonthly, provides theoretical and mathematical tools needed to reproduce depicted work, encouraging further development and research. Geophysical and Astrophysical Fluid Dynamics (U.K.) 1.604 http://www.tandf.co.uk/journals/titles/03091929.html Geophysical and Astrophysical Fluid Dynamics exists for the publication of original research papers and short communications, occasional survey articles and conference reports on the fluid mechanics of the earth and planets, including oceans, atmospheres and interiors, and the fluid mechanics of the sun, stars and other astrophysical objects. Geophysical Journal International (U.K.) 2.435 http://www.ras.org.uk/publications/journals GJI is the primary solid-earth geophysics journal based in Europe, publishing the results of research on the earth's internal structure, physical properties, evolution and processes covering all aspects of theoretical, computational and observational geophysics. Geophysical Journal (Ukraine) http://www.igph.kiev.ua/journal.html The journal was created in 1979 on basis of the Geophysical Digest founded in 1956 and published by the INSTITUTE OF GEOPHYSICS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 OF UKRAINE. On the pages of this international journal, we publish new data of theoretical and experimental geophysical investigations, materials on regularities of distribution of various Earth's physical fields, issues of complex research of Plutonic structure of lithosphere, contemporary geodynamics and earthquake prognosis, results of analysis of physical properties of mineral substance in various PT-conditions, works in the field of geothermy, palaeomagnetism, ocean geophysics, minerals search and field work with geophysical methods etc. Methodical and instrumental projects, discussions materials, reviews, announcements about scientific conferences and other information are published as well. Geophysical Prospecting (Europe) 1.772 http://www.eage.org/?evp=1187 Geophysical Prospecting publishes the best in primary research in geoscience with a particular focus in exploration geophysics. The scope of the journal covers the potential field, electromagnetic and seismic methods applied to exploration and monitoring. The journal welcomes theoretical and numerical studies as well as case studies and review papers. Contributors are from industry and academia. The goal of the journal is to provide a valuable forum for sharing experiences and new ideas among workers in exploration geophysics. Geophysical Research Letters (U.S.A.) 2.606 http://www.agu.org/journals/gl/ GRL is a Letters journal; limiting manuscript size expedites the review and publication process. GRL also publishes a limited number of frontier articles, by invitation from Editors. GRL's mission is to disseminate concisely-written, high-impact research reports on major scientific advances in AGU disciplines . With this goal, the Editorial Board evaluates manuscripts submitted to GRL according to the following criteria: * High impact innovative results with broad geophysical implications at the forefront of one or several AGU disciplines. * Results with immediate impact on the research of others and requiring rapid publication. * Instrument or methods manuscript introducing an innovative technique that makes new science advance possible, with immediate applications to AGU disciplines. Geotectonics (Russia) 1.000 http://www.maik.rssi.ru/journals/geoteng.htm Geotectonics publishes articles on general and regional tectonics, structural geology, geodynamics, and experimental tectonics and considers the relation of tectonics to the deep structure of the earth, magmatism, metamorphism, and mineral resources. Reviews of scientific articles and books, information on scientific life, and advertisements of scientific literature and cartographic materials and devices are also published. The journal was founded in 1965. Journal of Applied Geophysics (International) 1.294 http://www.elsevier.com/wps/find/journa ... escription The Journal of Applied Geophysics with its key objective of responding to pertinent and timely needs, places particular emphasis on methodological developments and innovative applications of geophysical techniques for addressing environmental, engineering, and hydrological problems. Related topical research in exploration geophysics and in soil and rock physics is also covered by the Journal of Applied Geophysics. Journal of the Balkan Geophysical Society (Balkan peninsula countries) http://www.balkangeophysoc.gr/ Journal of the Balkan Geophysical Society publishes original scientific papers, review articles from different fields of Geophysics, short scientific reports (letters to the editor), etc. The Journal is published in English. The BGS Council chooses the Editorial Board and the headquarters of the Journal. All Member Countries give their financial support to the Journal. The Council determines the frequency of the Journal.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and Engineering Geophysics (U.S.A.) 0.698 http://www.eegs.org/Publications/JEEG.aspx The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Engineering Geophysics (JEEG; ISSN 1083-1363) is the peer-reviewed journal of the Environmental and Engineering Geophysical Society (EEGS). JEEG welcomes manuscripts on new developments in near-surface geophysics applied to environmental, engineering, and mining issues as well as novel near-surface geophysics case histories. JEEG is published four times a year and is available in print as an EEGS member benefit, by subscription, and electronically through GeoScienceWorld and the SEG Digital Library. Journal of Geodesy (International) 2.429 http://www.springer.com/earth+sciences+ ... ournal/190 The Journal of Geodesy is an international journal concerned with the study of scientific problems of geodesy and related interdisciplinary sciences. It presents peer-reviewed papers on theoretical or modeling studies, and on results of experiments and interpretations. In addition to original research papers, the journal publishes commissioned review papers on topical subjects and special issues arising from chosen scientific symposia or workshops. The journal covers the whole range of geodetic science and reports on theoretical and applied studies in research areas such as positioning; reference frame; geodetic networks; modeling and quality control; space geodesy; remote sensing; gravity fields, and geodynamics. Journal of Geodynamics (International) 1.812 http://www.elsevier.com/wps/find/journa ... escription The Journal of Geodynamics is an international and interdisciplinary forum for the publication of results and discussions of solid earth research in geodetic, geophysical, geological and geochemical geodynamics, with special emphasis on the large scale processes involved. Papers addressing interdisciplinary aspects, analyses, results and interpretation will receive special attention. Original research papers, including 'letters', as well as topical reviews are invited on: • Earth rotation • Rheology and mineral properties of the deep earth, physical properties of rocks and their dependence on pressure, temperature and chemical composition • Upper mantle - lower mantle; lithosphere - asthenosphere • Mantle convection, hot spots and plumes, heat flow and the thermo-mechanical evolution of the earth • Plate kinematics, plate tectonics and plate dynamics, driving mechanisms • Stress field; horizontal and vertical crustal movements • Evolution of continents and oceans, including the formation and destruction of oceanic lithosphere, orogenic processes and basin evolution • Crust-mantle interaction, chemical recycling • Sea surface and ocean bottom topography, including variations of sea level • Dynamic interpretation and modelling of potential fields, including isostasy, glacial isostasy • Magma formation, differentiation, transport and emplacement, including modelling of volcanic eruptions • Dynamic consequences of natural events, including source dynamics, seismic modelling, seismo-tectonics, modelling of earthquakes, impacts • Data aquisition and analysis for geodynamics, including the use of SLR, VLBI, GPS, etc • Integrated models and non-linear processes Journal of Geophysical Research (U.S.A.) 3.082 http://www.agu.org/journals/jgr/ Journal of Geophysical Research (JGR) publishes original scientific research on the physical, chemical, and biological processes that contribute to the understanding of the Earth, Sun, and solar system and all of their environments and components. JGR is currently organized into seven disciplinary sections (Atmospheres, Biogeosciences, Earth Surface, Oceans, Planets, Solid Earth, Space Physics). Sections may be added or combined in response to changes in the science. Journal of Geophysics and Engineering (P.R.China) 0.787 http://iopscience.iop.org/1742-2140 Journal of Geophysics and Engineering includes extensive coverage of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s in geophysics and in related areas of engineering. Although focusing primarily on applied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the journal also publishes papers on all earth-physics disciplines from global geophysics to applied and engineering geophysics, including geodynamics, natural and controlled-source seismology, oil, gas and mineral exploration, petrophysics and reservoir geophysics. Marine Geophysical Researches 0.729 http://www.springer.com/earth+sciences+ ... rnal/11001 Marine Geophysical Research (MGR) has a long-established reputation for high quality geophysical research and data on deep ocean basins. Reflecting international efforts to better understand the global mid-ocean ridge system, its focus has broadened to include studies of continental margin geophysics, structure, stratigraphy and sediment deposition processes. The editors of MGR anticipate a rising rate of advances in this sphere in coming years, reflecting the diversity and complexity of processes in the margins. Near Surface Geophysics (Europe) 0.838 http://nsg.eage.org/ Near Surface Geophysics is an international journal for the publication of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in geophysics applied to near surface. It places emphasis on geological, hydrogeological, geotechnical, environmental, engineering, mining, archaeological, agricultural and other applications of geophysics as well as physical soil and rock properties. Geophysical and geoscientific case histories with innovative use of geophysical techniques are welcome, which may include improvements on instrumentation, measurements, data acquisition and processing, modelling, inversion, interpretation, project management and multidisciplinary use. The papers should also be understandable to those who use geophysical data but are not necessarily geophysicists. New Zealand Journal of Geology and Geophysics (New Zealand) 1.167 http://www.royalsociety.org.nz/publicat ... nals/nzjg/ • Aims: New Zealand is well respected for its growing research activity in the geosciences, particularly in circum-Pacific earth science. The New Zealand Journal of Geology and Geophysics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disseminating field-based, experimental, and theoretical research to geoscientists with interests both within and beyond the circum-Pacific. • Scope of submissions: The New Zealand Journal of Geology and Geophysics publishes original research papers, review papers, short communications, book reviews, letters, and forum articles. We welcome submissions on all aspects of the earth sciences relevant to New Zealand, the Pacific Rim, and Antarctica. The subject matter includes geology, geophysics, and soil science. Nonlinear Processes in Geophysics (Europe) 1.152 http://www.nonlinear-processes-in-geophysics.net/ • Nonlinear Processes in Geophysics (NPG) is an international, interdisciplinary journal for the publication of original research furthering knowledge on nonlinear processes in all branches of Earth, planetary and solar system sciences. The editors encourage submissions that apply nonlinear analysis methods to both models and data. • The journal maintains sections for research articles, review articles, brief communications, comments and replies, and book reviews, as well as "Special Issues". Pure and Applied Geophysics (Switzerland) 0.938 http://www.springer.com/birkhauser/geo+ ... journal/24 pure and applied geophysics (pageoph), a continuation of the journal "Geofisica pura e applicata", publishes original scientific contributions in the fields of solid Earth, atmospheric and oceanic sciences. Regular and special issues feature thought-provoking reports on active areas of current research and state-of-the-art surveys. REVIEWS OF GEOPHYSICS (U.S.A.) 8.021 http://www.agu.org/journals/rg/ • Reviews of Geophysics ranks first in “Geochemistry and Geophysics” since 1998 in Journal Citation Reports 2008. • The objectives of Reviews of Geophysics are to provide an overview of geophysics and the directions in which it is going and to serve as an integrating force in geophysics. Authorship is by invitation, but suggestions from readers and potential authors are welcome. • Reviews of Geophysics distills and places in perspective previous scientific work in currently active subject areas of geophysics. Contributions evaluate overall progress in the field and cover all disciplines embraced by AGU. RUSSIAN GEOLOGY AND GEOPHYSICS (Russia) 1.000 http://www.agu.org/wps/rgg/ Russian Geology and Geophysics publishes original theoretical and methodological papers and reviews in all areas of geology and geophysics, with special attention to geological issues of Siberia and Asia as a whole. Seismological Research Letters (U.S.A) 1.826 http://srl.geoscienceworld.org/ The bimonthly Seismological Research Letters serves as a general forum for informal communication among seismologists, as well as between seismologists and those nonspecialists interested in seismology and related disciplines. The contents of SRL include contributed articles on topics of broad seismological interest, opinion pieces on current seismological topics, News and Notes about seismology in the U.S. and internationally, Transitions notes about seismologists, special earthquake reports, and letters to the editor. SURVEYS IN GEOPHYSICS (International) 3.179 http://www.springer.com/earth+sciences+ ... rnal/10712 • Surveys in Geophysics publishes refereed overview articles on physical, chemical and biological processes occurring within the Earth, on its surface, in its atmosphere and in the near-Earth space environment, including relations with other bodies in the solar system. Observations, their interpretation, theory and modeling are presented in relation to relevant disciplines in the Geosciences and related areas. • Published articles present balanced and well constructed reviews of recent advances in areas of topical interest, written for the broad community of earth scientists in academia, government and industry. • The subjects covered in Surveys in Geophysics comprise all aspects of the solid Earth, geodesy, oceans and atmosphere, meteorology and climate, hydrology, environmental issues, solar-terrestrial and space physics, plus the physics of the Moon and the terrestrial-type planets. Tectonophysics (International) 1.935 http://www.elsevier.com/wps/find/journa ... escription The prime focus of Tectonophysics will be high-impact original research and reviews in the fields of kinematics, structure, composition, and dynamics of the solid earth at all scales. Tectonophysics particularly encourages submission of papers based on the integration of a multitude of geophysical, geological, geochemical, geodynamic, and geotectonic methods with focus on: • Kinematics and deformation of the lithosphere based on space geodesy (e.g. GPS, InSAR), neoteoctonic studies, tectonic geomorphology, and geochronology; • Structure, composition, and thermal state of the crust and mantle and their evolution in various time scales based on geophysical and geochemical studies; • Structural geology, folding, faulting, fracturing, analysis of stress and strain, and rock mechanics; • Orogenesis, tectonism, thermochronology, surficial processes, land-climate interactions, and lithospheric-asthenospheric interactions; • Active tectonics, seismology, mechanisms of earthquakes and volcanism, geological hazards and their societal impacts; • Rheology and numerical modelling of geodynamic processes; • Laboratory measurements of physical and chemical parameters of crustal and mantle rocks, and their application to geophysics and petrology; • Innovative development, including testing, of new methods in geophysics and geodynamics. Tectonics (U.S.A. and Europe) 3.287 http://www.agu.org/journals/tc/ Tectonics contains original scientific contributions in analytical, synthetic, and integrative tectonics. Papers are restricted to the structure and evolution of the terrestrial lithosphere with dominant emphasis on the continents. The Eggs (Europe) http://www.the-eggs.org/ Newsletter of European Geosciences Union (E.G.U.) The Leading Edge (U.S.A.) http://library.seg.org/tle/ The Leading Edge complements Geophysics, SEG's peer-reviewed publication long unrivalled as the world's most respected vehicle for dissemination of developments in exploration and development geophysics. TLE is a gateway publication, introducing new geophysical theory, instrumentation, and established practices to scientists in a wide range of geoscience disciplines. Most material is presented in a semitechnical manner that minimizes mathematical theory and emphasizes practical applications. TLE also serves as SEG's publication venue for official society business.
个人分类: 地球物理勘探进展|19537 次阅读|1 个评论
氢气生物学研究进展快报111116
热度 4 孙学军 2011-11-17 13:51
盘点高分杂志上的文章 自 2007 年到现在,氢气生物学领域的文章数量已经达到 150 篇,其中超过 5 分的论文有 11 篇,如果排除评述,发表的论著只有 8 篇。而且分数只有 1 篇超过 10 分,可以说整体的研究水平不高,主要是没有明显突破 07 年的文章的研究水平,特别是在分子机制上没有明显突破。但是研究规模已经很不错,参与的单位和研究人员也很多,预示着将会有明显的突破。在发生突破的前夕,整理和盘点一下高分数论文的情况,也许能给大家一些启示。也方便大家将来在设计课题上重点关注那些文献和思路。 1975 年《科学》上曾经有一篇用高压( 8 个大气压 1 周持续暴露)氢气治疗肿瘤的文章, Dole M, Wilson FR, Fife WP. Hyperbaric hydrogen therapy: a possible treatment for cancer. Science . 1975 Oct 10;190(4210):152-4. 由于当时采用的治疗压力是现在常用的 200-400 倍,持续时间治疗是现在的 100 倍。因此,从严格意义上讲,该文章不能算氢气生物学的主要论文。 当然最厉害的是日本学者 2007 年发表的 Nature Med. HY drogen acts as a therapeutic antioxidant by selectively reducing cytotoxic oxygen radicals. Ohsawa I, Ishikawa M, Takahashi K, Watanabe M, Nishimaki K, Yamagata K, Katsura K, Katayama Y, Asoh S, Ohta S. Nat Med . 2007 Jun;13(6):688-94. Epub 2007 May 7. 该文章是本领域的创始文章,但留下的问题仍有许多,例如氢气作用的真正分子机制,实际上这个文章并没有提出特别创新的观念,在日本当时的非学术领域已经有了这样的观点,只是太田教授把这些观点用试验证据证明,虽然没有拿到绝对的证据,但相对的证据仍是非常重要的。该文章提出的许多问题目前仍具有很强的指导意义。了解氢气生物学必须好好阅读这个文章。当时这个杂志有人专门写了评论,不在这里统计。 Consumption of molecular hydrogen prevents the stress-induced impairments in hippocampus-dependent learning tasks during chronic physical restraint in mice. Nagata K, Nakashima-Kamimura N, Mikami T, Ohsawa I, Ohta S. 该文章同样来自太田小组,杂志分数 6 分以上,该研究主要是证明氢气具有抗应激引起的神经细胞损伤,保护行为学改变。由于该文章在 08 年就已经有电子版本,估计是与那个 Nature Med 同一个时期开展的研究,这个文章从试验技术到工作量都没有什么特殊,但当时比较有新意,是被接受的主要原因。 Am J Transplant. 2008 Oct;8(10):2015-24. Epub 2008 Aug 22. Hydrogen inhalation ameliorates oxidative stress in transplantation induced intestinal graft injury. Buchholz BM, Kaczorowski DJ, Sugimoto R, Yang R, Wang Y, Billiar TR, McCurry KR, Bauer AJ, Nakao A. 这个文章是美国学者 Nakao 小组的工作,他们证明呼吸氢气具有抗氧化抗炎症作用,对小肠移植损伤具有保护作用。该文章可以说在氢气的抗炎症方面具有创新思想,虽然当时也只是采用 PCR 检测几种常见的炎症因子的基因表达而已。目前该文章被引用 46 次。 Kidney Int. 2010 Jan;77(2):101-9. Epub 2009 Nov 11. Oral hydrogen water prevents chronic allograft nephropathy in rats. Cardinal JS, Zhan J, Wang Y, Sugimoto R, Tsung A, McCurry KR, Billiar TR, Nakao A. 这个文章是美国学者 Nakao 小组的工作,该研究是针对氢气水对肾脏移植后肾病的研究,特点是周期比较长,在研究思路上并没有明显的新意,主要是研究内容相对比较丰富。当时这个杂志有人专门写了评论,不在这里统计。 Int J Cardiol. 2011 Apr 1;148(1):91-5. Epub 2010 Sep 20. Anti-inflammatory effect of hydrogen-rich saline in a rat model of regional myocardial ischemia and reperfusion. Zhang Y, Sun Q, He B, Xiao J, Wang Z, Sun X. 来自长海医院胸心外科,本研究并没有特别的新意,但杂志分数很高,超过 6 分。 J Hepatol. 2011 Mar;54(3):471-80. Epub 2010 Sep 25. The protective role of hydrogen-rich saline in experimental liver injury in mice. Sun H, Chen L, Zhou W, Hu L, Li L, Tu Q, Chang Y, Liu Q, Sun X, Wu M, Wang H. 来自东方肝胆外科医院,主要针对各种肝损伤模型,进行大量的研究,应该是因为工作量比较大而发表。 Crit Care Med. 2011 Apr;39(4):765-9. Hydrogen-rich saline reduces delayed neurologic sequelae in experimental carbon monoxide toxicity. Sun Q, Cai J, Zhou J, Tao H, Zhang JH, Zhang W, Sun XJ. 我们的工作,这个主要是疾病类型比较特殊,运气比较好一些。是目前分数比较高的论文。 Hydrogen-rich saline attenuates radiation-induced male germ cell loss in mice through reducing hydroxyl radicals. Chuai Y, Gao F, Li B, Zhao L, Qian L, Cao F, Wang L, Sun X, Cui J, Cai J. 这个是来自第二军医大学海医放射医学教研室。 截至到现在,发表 5 分以上杂志的单位集中在 日本医科大学 2 篇、美国匹兹堡大学 2 篇和第二军医大学 4 篇。 基本上反应国际上该领域的研究分布。但任何领域的情况可能都是这样,分数高的论文不一定就是好的文章,从目前看,氢气生物学领域也是如此,有不少非常好的研究发表的杂志并不出色。但一般情况下,论文的引用次数可以说明问题。 下面是引用次数超过 20 次的论文列表。 Title: Hydrogen acts as a therapeutic antioxidant by selectively reducing cytotoxic oxygen radicals Author(s): Ohsawa, I; Ishikawa, M; Takahashi, K; et al. Source: Nature Medicine Volume: 13 Issue: 6 Pages: 688-694 Published: JUN 2007 Times Cited: 132 。 1. 标题 : Inhalation of hydrogen gas reduces infarct size in the rat model of myocardial ischemia-reperfusion injury 作者 : Hayashida Kentaro; Sano Motoaki; Ohsawa Ikuroh; 等 . 来源出版物 : BIOCHEMICAL AND BIOPHYSICAL RESEARCH COMMUNICATIONS 卷 : 373 期 : 1 页 : 30-35 DOI: 10.1016/j.bbrc.2008.05.165 出版年 : AUG 15 2008 被引频次 : 69 2. 标题 : Inhalation of hydrogen gas suppresses hepatic injury caused by ischemia/reperfusion through reducing oxidative stress 作者 : Fukuda Kei-Ichi; Asoh Sadamitsu; Ishikawa Masahiro; 等 . 来源出版物 : BIOCHEMICAL AND BIOPHYSICAL RESEARCH COMMUNICATIONS 卷 : 361 期 : 3 页 : 670-674 DOI: 10.1016/j.bbrc.2007.07.088 出版年 : SEP 28 2007 被引频次 : 62 3. 标题 : Hydrogen inhalation ameliorates oxidative stress in transplantation induced intestinal graft injury 作者 : Buchholz B. M.; Kaczorowski D. J.; Sugimoto R.; 等 . 来源出版物 : AMERICAN JOURNAL OF TRANSPLANTATION 卷 : 8 期 : 10 页 : 2015-2024 DOI: 10.1111/j.1600-6143.2008.02359.x 出版年 : OCT 2008 被引频次 : 46 4. 标题 : Supplementation of hydrogen-rich water improves lipid and glucose metabolism in patients with type 2 diabetes or impaired glucose tolerance 作者 : Kajiyama Sizuo; Hasegawa Goji; Asano Mai; 等 . 来源出版物 : NUTRITION RESEARCH 卷 : 28 期 : 3 页 : 137-143 DOI: 10.1016/j.nutres.2008.01.008 出版年 : MAR 2008 被引频次 : 39 5. 标题 : Hydrogen therapy reduces apoptosis in neonatal hypoxia-ischemia rat model 作者 : Cai Jianmei; Kang Zhimin; Liu Wen Wu; 等 . 来源出版物 : NEUROSCIENCE LETTERS 卷 : 441 期 : 2 页 : 167-172 DOI: 10.1016/j.neulet.2008.05.077 出版年 : AUG 22 2008 被引频次 : 39 6. 标题 : Hydrogen-rich pure water prevents superoxide formation in brain slices of vitamin C-depleted SMP30/GNL knockout mice 作者 : Sato Yasunori; Kajiyama Shizuo; Amano Akiko; 等 . 来源出版物 : BIOCHEMICAL AND BIOPHYSICAL RESEARCH COMMUNICATIONS 卷 : 375 期 : 3 页 : 346-350 DOI: 10.1016/j.bbrc.2008.08.020 出版年 : OCT 24 2008 被引频次 : 37 7. 标题 : Consumption of Molecular Hydrogen Prevents the Stress-Induced Impairments in Hippocampus-Dependent Learning Tasks during Chronic Physical Restraint in Mice 作者 : Nagata Kazufumi; Nakashima-Kamimura Naomi; Mikami Toshio; 等 . 来源出版物 : NEUROPSYCHOPHARMACOLOGY 卷 : 34 期 : 2 页 : 501-508 DOI: 10.1038/npp.2008.95 出版年 : JAN 2009 被引频次 : 35 8. 标题 : Neuroprotective effects of hydrogen saline in neonatal hypoxia-ischemia rat model 作者 : Cai Jianmei; Kang Zhimin; Liu Kan; 等 . 来源出版物 : BRAIN RESEARCH 卷 : 1256 页 : 129-137 DOI: 10.1016/j.brainres.2008.11.048 出版年 : FEB 23 2009 被引频次 : 30 9. 标题 : Consumption of hydrogen water prevents atherosclerosis in apolipoprotein E knockout mice 作者 : Ohsawa Ikuroh; Nishimaki Kiyomi; Yamagata Kumi; 等 . 来源出版物 : BIOCHEMICAL AND BIOPHYSICAL RESEARCH COMMUNICATIONS 卷 : 377 期 : 4 页 : 1195-1198 DOI: 10.1016/j.bbrc.2008.10.156 出版年 : DEC 26 2008 被引频次 : 29 10. 标题 : Age-dependent neurodegeneration accompanying memory loss in transgenic mice defective in mitochondrial aldehyde dehydrogenase 2 activity 作者 : Ohsawa Ikuroh; Nishimaki Kiyomi; Murakami Yayoi; 等 . 来源出版物 : JOURNAL OF NEUROSCIENCE 卷 : 28 期 : 24 页 : 6239-6249 DOI: 10.1523/JNEUROSCI.4956-07.2008 出版年 : JUN 11 2008 被引频次 : 24 11. 标题 : Autophagy inhibits reactive oxygen species-mediated apoptosis via activating p38-nuclear factor-kappa B survival pathways in oridonin-treated murine fibrosarcoma L929 cells 作者 : Cheng Yan; Qiu Feng; Ye Yuan-Chao; 等 . 来源出版物 : FEBS JOURNAL 卷 : 276 期 : 5 页 : 1291-1306 DOI: 10.1111/j.1742-4658.2008.06864.x 出版年 : MAR 2009 被引频次 : 22 12. 标题 : The Ozone Paradox: Ozone Is a Strong Oxidant as Well as a Medical Drug 作者 : Bocci Velio; Borrelli Emma; Travagli Valter; 等 . 来源出版物 : MEDICINAL RESEARCH REVIEWS 卷 : 29 期 : 4 页 : 646-682 DOI: 10.1002/med.20150 出版年 : JUL 2009 被引频次 : 21 13. 标题 : Therapeutic Antioxidant Medical Gas 作者 : Nakao Atsunori; Sugimoto Ryujiro; Billiar Timothy R.; 等 . 来源出版物 : JOURNAL OF CLINICAL BIOCHEMISTRY AND NUTRITION 卷 : 44 期 : 1 页 : 1-13 出版年 : JAN 2009 被引频次 : 20 14. 标题 : Hydrogen-rich saline protects against intestinal ischemia/reperfusion injury in rats 作者 : Zheng Xingfeng; Mao Yanfei; Cai Jianmei; 等 . 来源出版物 : FREE RADICAL RESEARCH 卷 : 43 期 : 5 页 : 478-484 文献号 : PII 910277151 DOI: 10.1080/10715760902870603 出版年 : 2009 被引频次 : 19 15. 标题 : Hydrogen mediates suppression of colon inflammation induced by dextran sodium sulfate 作者 : Kajiya Mikihito; Silva Marcelo J. B.; Sato Kimihiro; 等 . 来源出版物 : BIOCHEMICAL AND BIOPHYSICAL RESEARCH COMMUNICATIONS 卷 : 386 期 : 1 页 : 11-15 DOI: 10.1016/j.bbrc.2009.05.117 出版年 : AUG 14 2009 被引频次 : 19 16. 标题 : Molecular hydrogen alleviates nephrotoxicity induced by an anti-cancer drug cisplatin without compromising anti-tumor activity in mice 作者 : Nakashima-Kamimura Naomi; Mori Takashi; Ohsawa Ikuroh; 等 . 来源出版物 : CANCER CHEMOTHERAPY AND PHARMACOLOGY 卷 : 64 期 : 4 页 : 753-761 DOI: 10.1007/s00280-008-0924-2 出版年 : SEP 2009 被引频次 : 18 17. 标题 : Bench-to-bedside review: Hydrogen sulfide - the third gaseous transmitter: applications for critical care 作者 : Wagner Florian; Asfar Pierre; Calzia Enrico; 等 . 来源出版物 : CRITICAL CARE 卷 : 13 期 : 3 文献号 : 213 DOI: 10.1186/cc7700 出版年 : 2009 被引频次 : 17 18. 标题 : Hydrogen-rich saline reduces lung injury induced by intestinal ischemia/reperfusion in rats 作者 : Mao Yan-Fei; Zheng Xing-Feng; Cai Jian-Mei; 等 . 来源出版物 : BIOCHEMICAL AND BIOPHYSICAL RESEARCH COMMUNICATIONS 卷 : 381 期 : 4 页 : 602-605 DOI: 10.1016/j.bbrc.2009.02.105 出版年 : APR 17 2009 被引频次 : 17 19. 标题 : The hydrogen highway to reperfusion therapy 作者 : Wood Katherine C.; Gladwin Mark T. 来源出版物 : NATURE MEDICINE 卷 : 13 期 : 6 页 : 673-674 DOI: 10.1038/nm0607-673 出版年 : JUN 2007 被引频次 : 15 20. 标题 : Molecular hydrogen is protective against 6-hydroxydopamine-induced nigrostriatal degeneration in a rat model of Parkinson's disease 作者 : Fu Yuan; Ito Mikako; Fujita Yasunori; 等 . 来源出版物 : NEUROSCIENCE LETTERS 卷 : 453 期 : 2 页 : 81-85 DOI: 10.1016/j.neulet.2009.02.016 出版年 : APR 3 2009 被引频次 : 13 21. 标题 : Intense Correlation Between Brain Infarction and Protein-Conjugated Acrolein 作者 : Saiki Ryotaro; Nishimura Kazuhiro; Ishii Itsuko; 等 . 来源出版物 : STROKE 卷 : 40 期 : 10 页 : 3356-3361 DOI: 10.1161/STROKEAHA.109.553248 出版年 : OCT 2009 被引频次 : 13 22. 标题 : Oral hydrogen water prevents chronic allograft nephropathy in rats 作者 : Cardinal Jon S.; Zhan Jianghua; Wang Yinna; 等 . 来源出版物 : KIDNEY INTERNATIONAL 卷 : 77 期 : 2 页 : 101-109 DOI: 10.1038/ki.2009.421 出版年 : JAN 2010 被引频次 : 12 23. 标题 : PROTECTIVE EFFECTS OF HYDROGEN GAS ON MURINE POLYMICROBIAL SEPSIS VIA REDUCING OXIDATIVE STRESS AND HMGB1 RELEASE 作者 : Xie Keliang; Yu Yonghao; Pei Yuping; 等 . 来源出版物 : SHOCK 卷 : 34 期 : 1 页 : 90-97 DOI: 10.1097/SHK.0b013e3181cdc4ae 出版年 : JUL 2010 被引频次 : 12 24. 标题 : Inhibitory effect of electrolyzed reduced water on tumor angiogenesis 作者 : Ye Jun; Li Yuping; Hamasaki Takeki; 等 . 来源出版物 : BIOLOGICAL PHARMACEUTICAL BULLETIN 卷 : 31 期 : 1 页 : 19-26 DOI: 10.1248/bpb.31.19 出版年 : JAN 2008 被引频次 : 11 25. 标题 : Hydrogen from intestinal bacteria is protective for Concanavalin A-induced hepatitis 作者 : Kajiya Mikihito; Sato Kimihiro; Silva Marcelo J. B.; 等 . 来源出版物 : BIOCHEMICAL AND BIOPHYSICAL RESEARCH COMMUNICATIONS 卷 : 386 期 : 2 页 : 316-321 DOI: 10.1016/j.bbrc.2009.06.024 出版年 : AUG 21 2009 被引频次 : 11 26. 标题 : Hydrogen-rich saline ameliorates the severity of L-arginine-induced acute pancreatitis in rats 作者 : Chen Han; Sun Yan Ping; Li Yang; 等 . 来源出版物 : BIOCHEMICAL AND BIOPHYSICAL RESEARCH COMMUNICATIONS 卷 : 393 期 : 2 页 : 308-313 DOI: 10.1016/j.bbrc.2010.02.005 出版年 : MAR 5 2010 被引频次 : 11 27. 标题 : Amelioration of rat cardiac cold ischemia/reperfusion injury with inhaled hydrogen or carbon monoxide, or both 作者 : Nakao Atsunori; Kaczorowski David J.; Wang Yinna; 等 . 来源出版物 : JOURNAL OF HEART AND LUNG TRANSPLANTATION 卷 : 29 期 : 5 页 : 544-553 DOI: 10.1016/j.healun.2009.10.011 出版年 : MAY 2010 被引频次 : 11 28. 标题 : Combination therapy with transductive anti-death FNK protein and FK506 ameliorates brain damage with focal transient ischemia in rat 作者 : Katsura Ken-ichiro; Takahashi Kumiko; Asoh Sadamitsu; 等 . 来源出版物 : JOURNAL OF NEUROCHEMISTRY 卷 : 106 期 : 1 页 : 258-270 DOI: 10.1111/j.1471-4159.2008.05360.x 出版年 : JUL 2008 被引频次 : 10 29. 标题 : Are the effects of alpha-glucosidase inhibitors on cardiovascular events related to elevated levels of hydrogen gas in the gastrointestinal tract? 作者 : Suzuki Yoshihiko; Sano Motoaki; Hayashida Kentaro; 等 . 来源出版物 : FEBS LETTERS 卷 : 583 期 : 13 页 : 2157-2159 DOI: 10.1016/j.febslet.2009.05.052 出版年 : JUL 7 2009 被引频次 : 10 30. 标题 : Hydrogen in Drinking Water Reduces Dopaminergic Neuronal Loss in the 1-methyl-4-phenyl-1,2,3,6-tetrahydropyridine Mouse Model of Parkinson's Disease 作者 : Fujita Kyota; Seike Toshihiro; Yutsudo Noriko; 等 . 来源出版物 : PLOS ONE 卷 : 4 期 : 9 文献号 : e7247 DOI: 10.1371/journal.pone.0007247 出版年 : SEP 30 2009 被引频次 : 10 31. 标题 : Hydrogen-Rich Saline Protects Myocardium Against Ischemia/Reperfusion Injury in Rats 作者 : Sun Qiang; Kang Zhimin; Cai Jianmei; 等 . 来源出版物 : EXPERIMENTAL BIOLOGY AND MEDICINE 卷 : 234 期 : 10 页 : 1212-1219 DOI: 10.3181/0812-RM-349 出版年 : OCT 2009 被引频次 : 10 32. 标题 : Effectiveness of Hydrogen Rich Water on Antioxidant Status of Subjects with Potential Metabolic Syndrome-An Open Label Pilot Study 作者 : Nakao Atsunori; Toyoda Yoshiya; Sharma Prachi; 等 . 来源出版物 : JOURNAL OF CLINICAL BIOCHEMISTRY AND NUTRITION 卷 : 46 期 : 2 页 : 140-149 出版年 : MAR 2010 被引频次 : 10 作者统计表(有重复) 作者 发表论文数量 比例 SUN XJ 29 21.642 CAI JM 19 14.179 SUN XUEJUN 17 12.687 NAKAO A 14 10.448 OHTA SHIGEO 14 10.448 NAKAO ATSUNORI 13 9.701 OHSAWA I 13 9.701 OHSAWA IKUROH 13 9.701 OHTA S 13 9.701 ZHANG JH 13 9.701 SUN XUE JUN 12 8.955 ZHANG JOHN H 11 8.209 LIU WW 9 6.716 SUN QIANG 9 6.716 BILLIAR TR 8 5.97 CAI JIANMEI 8 5.97 BILLIAR TIMOTHY R 7 5.224 CAI JIANMING 7 5.224 TAO HENGYI 7 5.224 TAO HY 7 5.224 TOYODA Y 7 5.224 TOYODA YOSHIYA 7 5.224 KABAYAMA S 6 4.478 KABAYAMA SHIGERU 6 4.478 LIU SL 6 4.478 国家和地区 国家 Record Count % of null PEOPLES R CHINA 55 41.045 JAPAN 53 39.552 USA 39 29.104 TAIWAN 6 4.478 SOUTH KOREA 4 2.985 ENGLAND 2 1.493 FINLAND 2 1.493 FRANCE 2 1.493 HUNGARY 2 1.493 INDIA 2 1.493 发表论文机构 机构 Record Count % of null MIL MED COLL 2 37 27.612 UNIV PITTSBURGH 14 10.448 NIPPON MED SCH 13 9.701 LOMA LINDA UNIV 12 8.955 SHANGHAI JIAO TONG UNIV 7 5.224 NIHON TRIM CO LTD 6 4.478 CHANGHAI HOSP 5 3.731 KYUSHU UNIV 5 3.731 NATL YANG MING UNIV 5 3.731 OSAKA UNIV 5 3.731 以上数据统计日期为 2011/11/16
个人分类: 氢气生物学|4028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转】论坛投稿资料
热度 1 wxbphd 2011-11-17 08:48
您经常在哪些杂志发表论文?对于这些杂志有何看法? 已经投过稿的SCI杂志,列举如下: (1)Journal of Shellfish Research, IF 0.875:接收,报道贝类各方面研究的杂志,该杂志接受E-Mail及纸本稿件。杂志审稿速度比较慢,一般至少需要三个月。我04年1月向此杂志投稿一篇,5月中旬收到回信稿件被接受,6月10号,寄回修改稿。7月份,发来Proof样稿,修回后,8月份,如期发表。个人认为,该杂志对稿件质量控制比较严格,尽管影响因子不高,但修改意见很中肯,而且可看出评审专家水平很高。不过该杂志需收取每页100美元的版面费。 (2)Molecular Ecology, IF 4.825:直接拒稿,生态学方向的好杂志,下次努力~~ (3)Journal of Plankton Research, IF 1.617:接收,05年7月份投稿,10月份major rivision和resubmission,06年1月份接收并online,同年4月份正式发表。还不错的杂志,偏生态方向,审稿过程细腻,周期较长。就收到一份审稿意见,从语气上看,不像是两份审稿意见的综合版。难道就一个审稿人? (4)Marine Biotechnology, IF 2.408:接收,海洋生物方向比较好的杂志了,与Aqualture齐名,收稿方向广泛,审稿速度快,一般承诺49天给first decision。06年8月份投稿,9月底通知minor revision,10月初正式接收,12月底收到proof,07年2月online,4月末发表。 (5)Journal of Molecular Evolution, IF 2.767:First try,拒稿,进化方向比较好的杂志,主编对我的稿件很感兴趣(其间e-mail来往数封),但助理编辑要求直接拒稿,未送审,失败。Second try,接收,07年2月中旬投稿,6月初收到审稿意见(revision),9月中旬接收,已经online。总体感觉,该杂志审稿效率非常慢,3个月能拿到审稿意见算快的了。拿到两份审稿意见,一份居然有4页长,像个小综述,还有参考文献。呵呵,真服了。若大家有相关方向的工作,建议先投其它的杂志,最后再选该杂志,因为它的审稿实在是太慢了。。 (6)Molecular biology and Evolution, IF 6.726:拒稿,进化方向很好的杂志,拒稿率高,庆幸的是我的被送审了,拿到两份审稿意见,尽管被拒,还是认为审稿意见的帮助很大,根据审稿意见进行了大幅度的修改,后投中JME。 (7)Genetica, IF 1.492:接收,07年2月初投稿,5月底收到审稿意见(major revision),7月中旬接收,目前已经online。主要经验:1、审稿速度较快,一般1.5个月内会给审稿意见(杂志承诺)。因为种种原因,我的这篇稿件审稿时间较长。但玲玲还在该杂志发表过一篇的文章,确实1个月左右就给审稿意见了。强烈建议有遗传学方向的文章可考虑这本杂志。另两本可考虑得速度较快的杂志是marine biotechnology和aquaculture,一般也会1个月左右给审稿意见。2、不一定总要顺从审稿人的意见。像我的这篇文章,两个审稿人提出让补两个实验:southern和western。而我就提出本文realtime的结果完全可靠,不用做southern验证,然后列举了一批文献(包括nature),这些文献都只做realtime而没做southern验证。关于western,不是我这篇文章要阐述的主题,而且如果做了的话,也不会发在该杂志了。我就委婉的说,关于western的工作,完全可以值另一篇publication。顺利通过~~ (8)Gene, IF 2.721:拒稿,07年1月2号投稿,1月28号返回稿件意见。迅速!!! 3份审稿意见(两份建议修改,一份建议拒稿),其中一份超长,帮助修改了很多的语法错误,令人佩服的敬业精神!!要不是因为在转座子研究方向是个新手,犯了一点数据分析上的小错误,基本上就被该杂志接收了。遗憾!! (9)Molecular genetics and genomics, IF 2.552:直接拒稿,未进入送审阶段,因该杂志偏向基因组学方向,所以主编建议改投JME,后该文章被JME接收。 (10)Genetics, IF 4.242:最近投的一篇文章,这篇文章可谓多经磨难,但愿好运吧~~
4751 次阅读|1 个评论
第2卷第56期_Tikhonov泛函的变分
热度 1 zjzhang 2011-11-15 12:04
家里蹲大学数学杂志第2卷第56期_Tikhonov泛函的变分.pdf 当然还有其他解法。这个也许比较简单吧。
538 次阅读|2 个评论
收到两本赠阅的“科学”杂志
热度 1 blownsand 2011-11-14 14:31
国人办的“科学”,主编周光召,1915年创刊。网上一查,还有个“自然杂志”,也是国内出版的。全英文的"Natural Science"竟然也存在,想来 不是国人办的吧。如果哪天再出来个"Scientific Nature"就更热闹了。
2814 次阅读|1 个评论
[转载]Science等杂志的若干复杂网络的文章
热度 8 Fangjinqin 2011-11-12 10:54
Science等杂志的若干复杂网络的文章 NeualNets .zip
个人分类: 学术文章|2837 次阅读|8 个评论
第2卷第53期_Legendre变换
zjzhang 2011-11-7 22:25
家里蹲大学数学杂志第2卷第53期_Legendre变换.pdf 本文给出了张恭庆泛函分析讲义上册习题 2.4.15 的一个参考解答, and is explored now to youguzhicao .
453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Nature自闭症专题二:自闭症患者or科学天才?
xuxiaxx 2011-11-4 08:43
摘要: 最新一期(11月2号)的Nature杂志发布了“Special issue on neuroscience: The autism enigma”等6篇文章,组合成一期“自闭症”专题。在这篇题为“Scientists and autism: When geeks meet.”文章中,nature杂志针对近年来关于 “自闭症患者or科学天才?”这一心理学界颇具争议性的热点话题进行了讨论。 生物通报道 最新一期(11月2号)的Nature杂志发布了“Special issue on neuroscience: The autism enigma”等6篇文章,组合成一期“自闭症”专题。所涉及的话题包括了已确诊的自闭症发生率的神秘增加、围绕这种病症所出现的一些谣言、以及认为对某些领域的工作(被经常提到的是科学研究)来说自闭症会具有的优势等观点,试图在这一经常有争议的领域去伪存真。 在这篇题为“Scientists and autism: When geeks meet.”文章中,nature杂志针对近年来关于 “自闭症患者or科学天才?”这一心理学界颇具争议性的热点话题进行了讨论。 很少有科学家们会认为那些在科技界叱咤的风云人物有可能是自闭症患者。在人们的认知中,自闭症患者应该是那些存在严重社交、语言和行为障碍的人。然而近年来有这样一种观点在心理学界逐渐流行开来:那些在科学界及工程学领域的专业人士常常表现出自闭症的某些特征,同时他们的后代也显示出罹患自闭症的高风险。 这一看法最初是在15年前由英国剑桥大学的心理学家Simon Baron-Cohen提出的。Baron-Cohen发现那些自闭症儿童的父母都共同表现一个相似的特征——在机械、数学或计算机程序等思维能力上具有优越的才能。此外,他还提出在这些领域志同道合的人结为配偶将导致后代罹患自闭症的风险增加。 他的这一看法看起来也契合了公众们对于科学家和计算机鬼才的一般印象:他们极其聪明但却性格古板,通常缺乏社交能力。Baron-Cohen甚至推测一些杰出的知识分子例如阿尔伯特爱因斯坦(Albert Einstein)和牛顿(Isaac Newton)都有可能患有阿斯伯格综合症(Asperger's syndrome,一种泛自闭症障碍,其重要特征是社交困难,伴随兴趣狭隘及重复特定行为,但相较于其他泛自闭症障碍,仍相对保有语言及认知发展)。 一些临床医生也对他的这一观点表示支持。加州大学自闭症诊所的临床心理学家Bryna Siegel表示他发现很多自闭症患儿的父母都是各行各业的鬼才。“他们之间缺乏眼神的交流,都穿着由“Intel”商店定做的衣服,他们缺乏对社会的理解。我个人认为如果这些鬼才们结合到一起,对他们的后代来说绝对是件坏事,”Bryna Siegel说。生物通 www.ebiotrade.com 近年来Baron-Cohen针对自闭症儿童也开展了一些相关的研究。他发现那些自闭症儿童很容易受到一些例如机器、数字、日历和旋转物体的吸引,他们对一些可预测的系统或“超系统化”( hypersystemize,生物通译)事物显示了超越一般儿童的分析能力。此外,在对剑桥大学学生所做的自闭症智商调查中,科学和数学专业的学生自闭症特征的得分远高于那些医学、法律学和社会学专业的学生。这似乎更让人迷惑科学天才是否与自闭症患者真的只是一线之隔呢? 然而Baron-Cohen的反对者们也对他的这些研究提出了批评和谴责。他们认为Baron-Cohen无论是在研究对象的选择,还是在实验研究的重复上都存在严重的缺陷和不足。Baron-Cohen也承认了这些批评者们提出了部分问题,他表示还将继续开展更广阔和深入的研究。 来源: http://www.ebiotrade.com/newsf/2011-11/2011113174711975.htm
1759 次阅读|0 个评论
第2卷第51期_乘积与复合函数的高阶微分
zjzhang 2011-11-1 12:01
家里蹲大学数学杂志第2卷第51期_乘积与复合函数的高阶微分.pdf
360 次阅读|0 个评论
“软件工程形式化方法的第二路径”的两篇支撑性论文的全文
热度 1 geneculture 2011-10-29 10:19
“软件工程形式化方法的第二路径”的两篇支撑性论文的全文
邹晓辉在37所教育部示范性软件学院的院长联系会上的发言报告: 软件工程学科何以独特——形式化方法的双重路径 (全文已经公开)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94143do=blogid=500454 邹晓辉.软件工程学科何以独特——形式化方法的双重路径 .软件,2011,32(7):1-14 http://www.ccomsoft.com/kan.asp?ids=98 (专家论坛 目录) http://www.ccomsoft.com/kanlist_c.asp?id=321 (摘要) http://www.ccomsoft.com/images/product/20111109143433928.pdf (全文) 形式化方法的双重路径: (段落摘引和图3) .................................................... .................................................................... 阅读其中涉及的“软件工程形式化方法的第二路径”的两篇支撑性论文的全文,由此进入 1.《软件》杂志(学术交流,免费网站): 《软件》杂志 2011年 第6期 http://www.ccomsoft.com/kanlist.asp?ids=154 专家论坛 协同智能计算系统——理论模型及其应用 邹晓辉 邹顺鹏 《软件》杂志 2011年 第5期 http://www.ccomsoft.com/kanlist.asp?ids=153 专家论坛 间接计算模型和间接形式化方法 邹晓辉1,2,3 邹顺鹏1 附:仅需读摘要和附图可由此进入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94143do=blogid=493188 2.中国知网(学术资源,收费网站): 邹晓辉,邹顺鹏. 协同智能计算系统——理论模型及其应用 . 软件 . 2011(06) http://www.cnki.net/kcms/detail/12.1151.TP.20111004.1537.001.html 邹晓辉,邹顺鹏. 间接计算模型和间接形式化方法 . 软件 . 2011(05) http://www.cnki.net/kcms/detail/12.1151.TP.20110907.1007.001.html function errorhandle_clickhandle(message, values) { if(values ) { showCreditPrompt(); show_click(values , values , values ); } }
个人分类: 双语信息处理|2440 次阅读|6 个评论
[转载]南海不再是中国的“核心利益”
dongzg101 2011-10-28 05:39
南海不再是中国的“核心利益” 2011-10-26 10:55:05 归档在 杂志刊载文章 | 浏览 670697 次 | 评论 127 条 文 | 王晓夏 刊载于《世界博览》 近日,日本对南海问题的“关心”让国人有些愤怒。 日本首相野田佳彦在 10 月 27 日与访日的菲总统阿基诺三世举行会谈,而会谈的核心却是南海问题。会后,两国首脑还惺惺相惜地发表联合声明,宣称要在南海问题上的紧密合作。 在商讨关乎有着中国领土,并且同时也是中国核心利益所在的南海问题时,两国首脑却视中国为无物,从头到尾从未提及中国。 更让中国人难以接受不了的是,就在不久前,有着华裔血统的菲国总统阿基诺三世,同样带着南海问题的造访中国,随后在中国“息事宁人”的善意下,怀抱一摞厚厚的经贸协议离开了中国。 而就在菲律宾总统前往中国前,菲国媒体早已点破了总统出访中国的目的并非虚无缥缈的“南海利益”而是期许之中大约 70 亿美元的“中国投资”。 而就在今年早些时候,在南海“全面告急”后,中国也曾迅速使用大笔合作协议安抚着马来西亚、越南、印尼等国,以此换来这些国家从南海问题中喧嚣中“冷静”下来。 在中国“银弹政策”的阻击下,对于南海国家而言,“南海问题”逐渐已经不再是领土诉求那样单纯问题,而是要挟大国尤其是中国的砝码。他们用这个砝码去和中国交换商贸利益,同样也可以用南海问题中的“中国因素”去和日本和美国“挟尸要价”。 如同,此轮菲律宾和日本“南海合作”的背后就隐藏着利益交换。在日本是菲律宾第二大投资国这一事实下,日本已经明确将继续推进对菲政府开发援助( ODA )。(实际日本对南海国家的拉拢,也只是在为美国对华战略而服务。)除此之外,越南和美国的联合“军事演习”背后也隐藏着利益交换。 更让人担忧的是,南海国家在和中国以及其他大国在南海问题上进行利益交换后,事实上并不会损害,而只会巩固他们在南海的现实利益。因为,在各方大国力量介入的均势下,各方更不会冒着巨大风险采取单边军事行动现实下,进而也让南海局势处于相对稳定的状态中。南海各国在其各自控制海域石油照常开采,也行使着正常的管辖权。 在中国的银弹攻击下,南海国家做出的承诺也仅仅是暂不提出实际控制区域之外的领土诉求,或者仅仅是在国际舞台上降低领土诉求的声调而已,并不会放弃南海的既得利益。这些承诺往往又在其它大国的“利诱”下并不“靠谱”。 对于南海国家而言,在南海问题上的利益最大化成为最现实的考虑,同时也是安全的保证。和南海国家一样,其他介入南海问题的大国也因此将受益,他们不仅因“南海问题”本身受益,同时也因为能直接获得南海资源而获益。 例如,美国不仅可以借助“南海问题”来支持南海国家,进而遏制中国。在美国的怂恿下,南海国家在南海问题上对中国施压,中国就必须消耗大量资源去安抚南海国家。另外,美国的石油公司也可以直接获得南海争议区域的石油开采权。曾经就发生过,中国和越南争取和拉拢美国石油开采南海石油,争相开出优惠代价。 和区域外大国相比,中国在南海问题上付出巨大代价换回的只是“务虚”的利益,而其它大国获得却是“真金实银”的利益和看得见的结果。 同样对于南海国家而言,正是因为有了“南海问题”才使得他们能够在大国之间的博弈中,左右逢源使得自身利益最大化。 最不幸的就是常常宣称南海是其“核心利益”的中国,在付出巨大代价后,获得的仅是“南海问题”的延续。 因此在某种意义上,相比南海国家而言,南海不是中国的“核心利益”。相比中国某些的内部事务而言,南海也不是中国的“核心利益”。与此同时,正是这些国内因素的限制,才让南海问题迟迟难以解决。 56 上一篇 卡扎菲,后悔没政治改革吗?
1153 次阅读|2 个评论
国际科研动态与进展 10月27日
xupeiyang 2011-10-27 08:13
· Science杂志top关注文章 (10-27) · PNAS:新观点挑战传统技术 并不是低温就好 (10-27) · 蒲慕明最新PNAS文章 (10-27) · Nature:无创产前诊断时代的到来 (10-27) · 复旦大学,中科院联合发表癌症转移新成果 (10-27) · 傅阳心、朱明昭联合发表免疫学特邀综述 (10-27) · MaterniT21:产前无创诊断技术推向市场 (10-27) · 《PNAS》八大热点文章 (10-27) · 生物物理所2011连发两篇免疫学综述 (10-27) · 第四次大熊猫调查启动 首次增加DNA分析 (10-27) · 美国华人女科学家使人造电子皮肤更接近人类 (10-27) · 三国学者多年合作研究缅甸鱼类一新种 (10-27) · 浙江大学获批多项重大科学研究计划项目 (10-27) · 研究人员发现了与冠状动脉支架内血块形成风 (10-27) · 特殊因子增加冠状动脉支架内血块形成风险 (10-27)
个人分类: 热点前沿|1770 次阅读|0 个评论
氢气对肺缺血再灌注损伤的治疗作用
孙学军 2011-10-27 04:10
Hydrogen-Rich Saline Attenuates Lung Ischemia-Reperfusion Injury in Rabbits.pdf 四川大学华西医院 麻醉系最近在《外科研究杂志》上发表了氢气治疗肺缺血再灌注损伤的文章。 该实验室是国际上最早开展氢气研究的单位之一,早在 2 008 年就曾经在国际麻醉会议上率先报道了呼吸氢气对肾脏缺血再灌注损伤,虽然只有肾脏功能改善和基本的病理学研究,但仍是非常值得尽快发表的,当时国际上氢气的文章总共不到 10 篇,随便作一点工作就可以发,而且将会有许多引用。 这一研究是一个硕士研究生的毕业论文,不知道什么原因后来一直没有最后在国际学术杂志上发表,好像国内杂志也没有见到该报道,后来长海医院麻醉科报道了用氢气生理盐水治疗肾脏缺血的研究,日本学者也有类似报道,也就是说 08 年他们关于肾脏缺血的研究已经被别人抢先报道,基本失去发表的价值,这是非常可惜的事情。 虽然氢气在治疗各类器官缺血再灌注的研究中已经有许多报道,例如心脏、肝脏、脑、肾脏等,但肺的缺血再灌注损伤,显然有器官特异性,特别是炎症反应方面与其他器官有比较明显的区别。本研究采用兔肺脏缺血再灌注模型,用氢气饱和生理盐水治疗,结果发现氢气生理盐水可以改善模型动物肺功能,提高抗氧化酶活性,减少氧化损伤,组织学改变也出现相应改善。 Hydrogen -Rich Saline Attenuates Lung Ischemia-Reperfusion Injury in Rabbits HuiLi M.D. ∗ , RonghuaZhou M.D. ∗ , JinLiu M.D. ∗ , , , QianLi M.D. ∗ , JingyuZhang M.D. ∗ , JinglanMu M.D. ∗ , XuejunSun M.D., Ph.D. † , , ∗ Department of Anesthesiology, West China Hospital of Sichuan University, Chengdu, Sichuan Province, P.R. China † Department of Diving Medicine, Faculty of Naval Medicine, Second Military Medical University, Shanghai, P.R. China Received 3 May 2011; Accepted 4 October 2011. Available online 25 October 2011. Background Hydrogen gas , an antioxidant agent, was found to protect against cerebral and myocardial ischemia-reperfusion (I/R) injury. In the present study, we investigated the effect of hydrogen-rich saline (HRS) on the I/R-induced lung injury. Methods Left lung of male New Zealand White rabbits rendered normothermic ischemia for 60 min and reperfused for up to 240 min. Treated animals received intraperitoneal injection of 5 mL/kg HRS or the same volume of normal saline 10 min before the start of reperfusion. Blood and lung tissue samples were obtained for blood gas and biochemical analyses. The tissues obtained from lower lobe of left lung were used for histologic examination. Results After 240 min of reperfusion, intraperitoneal administration of HRS increased PaO2/FiO2 ratio and superoxide dismutase activities, and decreased malondialdehyde contents, proinflammatory cytokines expression, and myeloperoxide activities, along with reduced wet/dry ratio and histologic injury scores ( P 0.05 versus I/R group). Conclusions These results suggest that intraperitoneal administration of HRS before reperfusion protects the lung from I/R injury. The protective effect seems to be closely related to regulating oxidative damage and antioxidant enzyme activities and neutrophil infiltration. Loader.rt("abs_end"); Loader.feature('lp_embed').qCode("loadEmbedContent(EMBED_APC, 'embedAPCModule');") Key Words: hydrogen; lung; ischemia-reperfusion Article Outline · Introduction · Materials and Methods · o Animal Preparation o Drug Preparation o Experimental Protocol o Blood Gas Analyses o Pulmonary Edema o Oxidative Stress and Myeloperoxidase Activities Assays o Proinflammatory Cytokines Determination in Lung Tissues o Histologic Examination o Statistical Analyses · Results · o Pulmonary Gas Exchange o Pulmonary Edema o Oxidative Stress o Inflammatory Response o Histology · Discussion · Acknowledgments · References
个人分类: 氢气生理盐水|4324 次阅读|0 个评论
大杂志与小杂志
热度 14 老李 2011-10-16 09:53
大杂志与小杂志
大杂志与小杂志 李 侠 秋天的阳光总是很明亮、很柔软的,暖暖的很受用。这样的时刻应该读书,可惜心里像长了草,还是涂鸦两句吧。恍然记得以前曾跟学生们聊起过写文章的事情,如今在高校里混,不写几篇文章是无法生存的,先不论这种做法对与错,说到写文章肯定要遇到这样的事情:即写成的文章发表在什么样的杂志上?客观地说,每个人都想发表在本学科最好的刊物上,这种想法没有错,但是如果你考虑到那样的杂志的稿件堆积的拥挤程度?也许并不是一个很明智的选择。 科学社会学上有一个经典的说法,即发现的优先权问题(美国科学社会学家默顿)。按照这个理论,为了优先权的获得,最快发表是王道。这样一来,就出现一个问题:大杂志发表慢,小杂志发表快。除非你是大牛,能够做到:既是大杂志,又能在第一时间快速发表。对于很多青年学者来说,这点很难做到。结合自己的浅显经验,我本人不是很在意杂志的大小,一篇呕心沥血的文字做出来了,我当然希望它能在第一时间呈现在公众面前,大杂志与小杂志谁能满足这个要求,谁就是我首要选择的。所以,这些年我发表了很多所谓小杂志的文章,但是一点也不后悔,因为它曾给我带来了很多快乐。虽然现在的考评体制这样做有些不划算,但是,我还是喜欢发表的快乐。因此,这些年我也和一些所谓的非 CSSCI 杂志有了很多合作,而且合作很愉快,至今我都在内心里感谢他们的信任与支持。 无论大杂志还是小杂志,对于作者来讲都有一个基本问题,即文字的质量问题。提高文字的质量,是一个作者的基本伦理要求。从骨子里讲,文字的质量,它的最终后果都是要在作者身上体现的。因此,写好每一篇文字,就是作者的职业伦理要求,也是对杂志的尊重。从这个意义上说,越是在小杂志发表文字,也越要仔细,它反映了你内在的一些东西。 历史虽然总体上冰冷,但总有一些温暖的细节,比如那个修道士孟德尔不会因为成果发表在一个不知名的小刊物上,历史就埋没他的成就。同样,每一个作者也有责任与杂志一起发展,共同把一个杂志做成知名的品牌,比如当年的鲁迅,他的很多散文就是发表在学生孙伏园创办的小刊物《雨丝》上,这个选择不但没有埋没鲁迅的才华,也同样造就了《雨丝》的光辉岁月。 在检索系统如此发达的今天,大杂志与小杂志的区别也在快速消失,做好自己产品的质量才是王道。虽然这种选择在当下的考评体制下有些吃亏,但是考虑到未来以及自己的成长,还是划算的。如果你能在小杂志上做出漂亮东西,别人同样有理由相信你在大杂志上也能做出更漂亮的东西来?有时我们需要一双能够在嘈杂中看穿未来的眼光! 2011-9-16 于南方涂鸦 说明:文中图片来自网络,没有任何商业目的,仅供欣赏,特此致谢!
7768 次阅读|27 个评论
[转载]系统工程理论与实践等期刊的发表情况
oylh 2011-10-15 15:25
对管理科学学报、系统工程理论与实践、管理工程学报、中国管理科学和系统工程学报五个杂志的录用难度进行分析,欢迎交流,不妥之处望海涵。 以前我认为的难度比较为:管理科学学报 系统工程理论与实践 管理工程学报 约= 中国管理科学 约= 系统工程学报。我统计过,这些杂志中除管理科学学报的录用率在5%左右,其他四个的录用率均在5-10%。从录用率来看,管理科学学报无疑是最难的。但现在我的看法发生变化了,对于这些管理科学类的杂志而言,我认为这些杂志的风格是有区别的。从论文的数学难度来看,系统工程理论与实践 约= 系统工程学报 管理科学学报 约= 管理工程学报中国管理科学,因此,如果你的数学功底好,写一些数学难度大管理意义弱的论文投系统工程理论与实践 和 系统工程学报录用的概率较大,投其他杂志则概率较小,最近我们这边录用了两篇系统工程理论与实践,据我所知(我看过那两篇论文),数学难度大(用的是排队论和动态规划),这些方法都是没有解,做算例,因此比较适合这个杂志。从管理意义和管理创新来看,管理科学学报 管理工程学报 约= 中国管理科学 系统工程理论与实践 约= 系统工程学报,因此,一些数学难度小,而管理意义大的论文投系统工程理论与实践 和系统工程学报不是很适合,前面录用系统工程理论与实践的那个师弟以前投管理工程学报 和 中国管理科学被退了几次,感觉还是风格不适合。 最后,总结得到结论:数学难度大的论文投稿这五个杂志的难度为: 系统工程学报系统工程理论与实践 管理工程学报 管理科学学报 中国管理科学(因为中国管理科学的数学难度最低) 管理意义大的论文投稿这五个杂志的难度为: 系统工程理论与实践 系统工程学报管理科学学报 管理工程学报 约= 中国管理科学(因为管理意义大的论文一般数学难度低) 另外,这五个杂志当中管理科学学报和管理工程学报是匿名审稿,个人感觉是最公正的,其他三个杂志均为看着名字审稿,不可避免出现一些关系稿,若从关系稿的角度来看,关系稿数量比较为:系统工程理论与实践 中国管理科学系统工程学报管理科学学报 约= 管理工程学报 (稍微注意的人可以发现一些牛人的稿子在系统工程理论与实践中出现的几率非常稿,如清华大学×××教授的一个博士后只发这一个杂志就发了近10篇,其他高水平杂志的论文一篇都没有,系统工程学报以前是匿名审稿,有了网站后改为明审了,但这个杂志要求第一作者的身份仅能一年发表一篇,虽然这个杂志明审,个人感觉关系稿还是比较少)。
8551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Nature:美食与求偶 海水来自哪里 犬尿氨酸vs肿瘤 DNA复制
genevalley 2011-10-14 03:01
(选自英国Nature杂志,2011年10月13日出版) 沧海一粟——海水来自哪里? http://www.natureasia.com/ch/nature/updates/index.php?i=85337issue=7368 杂合型量子器件的应用前景 http://www.natureasia.com/ch/nature/updates/index.php?i=85339issue=7368 二氧化硫和大气层的氧化 http://www.natureasia.com/ch/nature/updates/index.php?i=85344issue=7368 美食与求偶之间的关系 http://www.natureasia.com/ch/nature/updates/index.php?i=85350issue=7368 封面故事: 冰层消退与北极科研条件的变化 http://www.natureasia.com/ch/nature/updates/index.php?i=85355issue=7368 肠粘膜何以能耐受外来抗原 http://www.natureasia.com/ch/nature/updates/index.php?i=85359issue=7368 人mtRNAP的晶体结构已被确定 http://www.natureasia.com/ch/nature/updates/index.php?i=85371issue=7368 犬尿氨酸对肿瘤的促进作用 http://www.natureasia.com/ch/nature/updates/index.php?i=85377issue=7368 能承受1000个以上开-关周期的荧光蛋白 http://www.natureasia.com/ch/nature/updates/index.php?i=85379issue=7368 DNA复制的启动位置 http://www.natureasia.com/ch/nature/updates/index.php?i=85381issue=7368 美食与求偶之间的关系求偶从时间和能量角度来说都是有很高代价的,所以动物必须确保在其求偶之前它们就已经找到了一个有潜在意 愿的伙伴,这个工作经常是通过信息素交流来完成的。现在,Richard Benton及其同事发现,雄性果蝇在正式求偶之前也需要其附近有好的食物。他们发现,最近在文献中所描述的一个化学传感器离子通道家族中的一员,即“亲 离子受体84a”,对于感应来自水果的芳香物和对于门控那些控制求偶程序的、能够感应信息素的神经通道来说都是关键。嗅觉回路和信息素回路之间的这种对 话,构成一个以前没有被认识到的演化机制,它将生殖行为耦合到好的进食点和产卵点。 能承受1000个以上开-关周期的荧光蛋白荧光蛋白在超高分辨率显微镜中的应用受到这样一个事实的限制:它们通常不能承受大约10个以上的开-关周 期。Stefan Hell及其同事研制出一种可以逆向开关的荧光蛋白,它能承受1000个以上的开关周期。在原理证明实验中,这种基于增强的绿色荧光蛋白、被称为 “rsEGFP”的新材料在活细胞纳米显微研究中的高分辨率下是有效的。在一项数据存储任务中,25篇格林童话被以ASCII的形式编码在了一个由 rsEGFP构成的17 × 17微米的薄层上。 沧海一粟——海水来自哪里? 地球的宏观组成类似于一类被称为“顽辉球陨石”的缺氧陨石,它们被认为是在早期太阳星云中形成的。这个观 点导致一个假设:原始地球是干的,包括水在内的挥发物来自小行星和彗星对地球的碰撞。然而,在六个“奥尔特云”彗星中测量出的“氘-氢”(D/H)比远高 于地球上的这个比例,明显排除了这样的天体居于支配地位的可能性。现在,“赫歇尔太空望远镜”被用来确定“柯伊伯带”彗星103P/Hartley 2中的D/H比例。这个比例像地球上的,说明这类彗星也许曾帮助形成了地球上的海水。 肠粘膜何以能耐受外来抗原了解免疫系统何以变得能够耐受来自共生菌的外来抗原是一个根本性问题,因为耐受性的破坏会导致如肠炎等人 们不想看到的反应。人们曾经提出,针对共生菌,会产生调控耐受性的T细胞(称之为Treg细胞),但几乎没有直接证据来支持这一假设。现在,对小鼠的全部 结肠T-细胞抗原受体所做的一项研究表明,细菌抗原指导结肠中“抗原特异性可诱导Treg细胞”的生成。共生菌所诱导产生的Treg细胞似乎能够维持粘膜 耐受性,保护小鼠不得结肠炎。 犬尿氨酸对肿瘤的促进作用吲哚胺-2,3-加双氧酶对色氨酸的降解及色氨酸代谢物“犬尿氨酸”(Kyn)以前曾被发现抑制一种抗肿 瘤免疫反应。现在,Michael Platten及其同事发现,色氨酸-2,3-加双氧酶(TDO)是在神经胶质瘤和其他癌症中所表达的、将色氨酸转化成Kyn的酶。Kyn是芳香烃受体 (AHR)的一个内生配体,直接作用于神经胶质瘤细胞上,促进肿瘤生成。癌细胞中TDO的表达还抑制一种由AHR调控的免疫反应。在人成胶质细胞瘤 中,TDO的表达和AHR调控的基因与这种肿瘤更晚期的阶段及更差的临床结果相关。
个人分类: 文摘|2446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2011年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在AIP期刊、会议文集和杂志发表文章
AIPBeijing2010 2011-10-10 12:44
免费获取 2011 年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 Saul Perlmutter, Brian P. Schmidt, 和 Adam G. Riess 在 AIP 期刊、会议文集和杂志发表的文章 2011 年诺贝尔物理学奖 美国物理联合会( AIP )祝贺今年的 诺贝尔物理学奖得奖者, " 通过观测遥远的超新星 , 发现宇宙正在加速膨胀 " 。 瑞典皇家科学院将 2011 年诺贝尔物理学奖授予: 美国科学家,劳伦斯伯克利国家实验室 (Lawrence Berkeley National Laboratory) 和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Berkeley) 的索尔·珀尔马特( Saul Perlmutter ); 拥有美国和澳大利亚双重国籍的科学家,澳大利亚国立大学 (Australian National University) 的布赖恩·施密特( Brian P. Schmidt ); 以及美国科学家约翰霍普金斯大学 (Johns Hopkins University) 和太空望远镜科学研究所 (Space Telescope Science Institute) 的亚当·里斯( Adam G. Riess ), 以表彰他们在天体物理学方面的卓越研究成果。 免费获取 2011 年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 Saul Perlmutter, Brian P. Schmidt, 和 Adam G. Riess 在 AIP 期刊、会议文集和杂志发表的文章 Discover every article that AIP has published from these Nobel Laureates. These articles are freely available at this time. The Nearby Supernova Factory dataset-improving SNe Ia as dark energy probes R. Pereira, G. Aldering, P. Antilogus, C. Aragon, S. Bailey, C. Baltay, S. Bongard, C. Buton, M. Childress, N. Chotard, Y. Copin, E. Gangler, S. Loken, P. Nugent, R. Pain, E. Pecontal, S. Perlmutter, D. Rabinowitz, G. Rigaudier, K. Runge, R. Scalzo, G. Smadja, H. K. Fakhouri, C. Tao, R. C. Thomas, and C. Wu AIP Conf. Proc. 1241 , 259 (2010) Seeing Dark Energy A. G. Riess AIP Conf. Proc. 1241 , 13 (2010) Cepheid Variables in the Antennae Joy M. Chavez, Lucas M. Macri, Adam G. Riess, and Anne Pellerin AIP Conf. Proc. 1170 , 29 (2009) The SH0ES Project: Observations of Cepheids in NGC 4258 and Type Ia SN Hosts Lucas M. Macri and Adam G. Riess (SH0ES team) AIP Conf. Proc. 1170 , 23 (2009) Seeing Dark Energy 10 Years Later Adam G. Riess (High-z Teams Higher-z Teams) AIP Conf. Proc. 1166 , 73 (2009) The Supernova Type Ia Rate Evolution with SNLS James D. Neill, M. Sullivan, D. Balam, C. J. Pritchet, D. A. Howell, K. Perrett, P. Astier, E. Aubourg, S. Basa, R. G. Carlberg, A. Conley, S. Fabbro, D. Fouchez, J. Guy, I. Hook, R. Pain, N. Palanque-Delabrouille, N. Regnault, J. Rich, R. Taillet, G. Aldering, P. Antilogus, V. Arsenijevic, C. Balland, S. Baumont, J. Bronder, R. S. Ellis, M. Filiol, A. C. Gonçalves, D. Hardin, M. Kowalski, C. Lidman, V. Lusset, M. Mouchet, A. Mourao, S. Perlmutter, P. Ripoche, D. Schlegel, and C. Tao AIP Conf. Proc. 924 , 421 (2007) The Peculiar Type Ia Supernova 2005hk V. Stanishev, S. Taubenberger, G. Blanc, G. C. Anupama, S. Benetti, E. Cappellaro, N. Elias-Rosa, C. Féron, A. Goobar, K. Krisciunas, A. Pastorello, D. K. Sahu, M. E. Salvo, B. P. Schmidt, J. Sollerman, C. C. Thöne, M. Turatto, and W. Hillebrandt AIP Conf. Proc. 924 , 336 (2007) Type Ia supernova diversity: Standardizing the candles Tamara M. Davis, J. Berian James, Brian P. Schmidt, and Alex G. Kim AIP Conf. Proc. 924 , 330 (2007) Kinematics and Dark Energy from Supernovae at z 1 Adam G. Riess AIP Conf. Proc. 743 , 3 (2004) Towards Measuring the Cosmic Gamma-Ray Burst Rate Paul A. Price and Brian P. Schmidt AIP Conf. Proc. 727 , 503 (2004) Rapid Identification of Optical Afterglows: Bright Prospects Paul A. Price, Brian P. Schmidt, and Tim S. Axelrod AIP Conf. Proc. 662 , 541 (2003) Supernovae, Dark Energy, and the Accelerating Universe Saul Perlmutter Phys. Today 56 , April, 53 (2003) Supernovae, dark energy, and the accelerating universe: What next? Saul Perlmutter AIP Conf. Proc. 596 , 253 (2001) Evidence from Type Ia supernovae for an accelerating universe Alexei V. Filippenko and Adam G. Riess AIP Conf. Proc. 540 , 227 (2000) A high peculiarity rate for Type Ia SNe W. D. Li, A. V. Filippenko, A. G. Riess, R. R. Treffers, J. Y. Hu, and Y. L. Qiu AIP Conf. Proc. 522 , 91 (2000) Cosmological parameters from supernovae: Two groups' results agree Saul Perlmutter and Adam Riess AIP Conf. Proc. 478 , 129 (1999) A one-meter aperture wide-field camera for the Japanese exposure module on space station Carl Pennypacker et al. AIP Conf. Proc. 458 , 176 (1999) A search for gamma-ray burst optical emission with the automated patrol telescope Bruce Grossan, Saul Perlmutter, and Michael Ashley AIP Conf. Proc. 428 , 909 (1998) Automated search for supernova explosions Jordin T. Kare, M. Shane Burns, Frank S. Crawford, Peter G. Friedman, Richard A. Muller, Carlton R. Pennypacker, Saul Perlmutter, Richard Treffers, and Roger Williams Rev. Sci. Instrum. 59 , 1021 (1988) 来自 AIP 学协会成员出版的主要期刊的文章 The American Astronomical Society's The Astronomical Journal Adam G. Riess et al. 1998 ApJ 116 1009 doi:10.1086/300499 Observational Evidence from Supernovae for an Accelerating Universe and a Cosmological Constant The American Astronomical Society's The Astrophysical Journal S. Perlmutter et al. 1999 ApJ 517 565 doi:10.1086/307221 Measurements of Ω and Λ from 42 High-Redshift Supernovae * The Journals of the American Astronomical Society, the Astronomical Journal and Astrophysical Journal, allow free access to their content one year after publication.
个人分类: AIP期刊|2394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阅读] 提高英语能力-100个英美主要报刊杂志网站大全篇
jinfengren 2011-10-8 22:45
.pcb{margin-right:0} 以下是100个英美报刊杂志的中英文对照和地址,对于英语的提高和知识面的扩展有响当当的帮助!! 第一部分、美国著名报刊杂志介绍 一、美国报纸   美国是世界新闻事业十分发达的国家之一。全国有各类报纸11000其中日报1600多家,包括晨报、下午报、晚报和星期日报及8000多家周报和半周报,街头小报无法计数。 1、最有影响的报纸有 : 1)、The Los Angeles Times《洛杉矶时报》 www.latimes.com   2)、The New York Times《纽约时报》 www.nytimes.com 3)、Washington Post《华盛顿邮报》 www.washingtonpost.com 4)、The Wall Street Journal《华尔街日报》 www.wsj.com 5)、The New York Daily News 《纽约每日新闻》 www.nydailynews.com 6)、Chicago Daily Tribune《芝加哥论坛报》 www.chicagotribune.com/ 7)、USA Today 《今日美国》 www.usatoday.com 8)、New York Post《纽约邮报》 www.nypost.com 2、较有影响的报纸有 : 1)、The Christian Science Monitor 《基督教科学箴言报》 www.csmonitor.com 2)、International Herald Tribune 《国际先驱论坛报》 www.iht.com   3)、Washington News 《华盛顿新闻报》 www.newsday.com   4)、Washington Daily News 《华盛顿每日新闻》 www.wdnweb.com   5)、Baltimore Sun 《巴尔的摩太阳报》 www.baltimoresun.com   3、较受欢迎的报纸有 : 1)、Herald Journal 《先驱日报》 http://hjnews.townnews.com   2)、American Express 《美国快报》 http://home.americanexpress.com   3)、Journal of Commerce 《商业日报》 www.joc.com   4)、Tribune 《论坛报》 www.tribune.com   5)、American News 《美国新闻》 www.usnews.com/usnews/home.htm   6)、News Weekly 《新闻周刊》 www.newsweekly.com.au   7)、The World Report 《世界报道》   《纽约时报》、《华盛顿邮报》、《洛杉矶时报》是当今美国最有影响的3大报纸。垄断美国报业的集团、公司有: 甘尼特集团(Gannett Newspapers)、科普利报系 (Copley Newspapers)、詹姆斯考克斯报系 (James M. Cox Newspapers)、赫斯特报系 (Hearst Newspapers)、奈特—里德报系(Knight- Ridder Newspapers)、道琼斯公司(Dow-Jones Corp. )、 纽约时报公司(New York Times Corp. )、 汤姆森报系(Thomson Newspapers)、 时报—镜报公司(Times-Mirror Corp. )、 斯克里普斯—霍华德报系 (Scripps-Howard Newspapers)等。其中,甘尼特集团是最大的报业集团, 它拥有90家日报、30多家周报和半周报、7个电视台和16个广播电台。 二、美国杂志 美国现有一万多种杂志,发行量在百万以上的有60多种。 有影响的杂志如下 : 1、Reader’s Digest 《读者文摘》: www.rd.com 2、TIME 《时代周刊》: www.time.com 3、Life 《生活》 www.life.com 4、People 《人民》 www.people.com 5、Cosmopolitan women《世界妇女》 www.cosmomag.com 6、American Home 《美国家庭》 www.americanhomeshield.com 7、American Child 《美国儿童》 www.americanbaby.com 8、American Literature 《美国文学》未找到 http://guweb2.gonzaga.edu/faculty/campbell/enl310/sites.htm (很多美国名著) http://www.nagasaki-gaigo.ac.jp/ishikawa/amlit/    9、Scientific American 《美国科学》 www.sciam.com   10、Playboy 《花花公子》 www.playboy.com  (里面很多内容少儿不宜,只适合成年人阅读) 11、Beautify Home and Garden 《美化家庭和园林》 12、Homes Circle 《家庭圈》 www.newhomes.com   13、Good Manager 《好管家》 14、Magus 《麦哥氏》 www.magusbooks.com   15、、American Television Magazine 《电视指南》 www.realitytvmagazine.com 三、美国主要报纸简介 1、《纽约时报》 (The New York Times) 1851年创刊,为苏兹贝格家族(Sulzberger)所有。 2、《华盛顿邮报》(The Washington Post) 1877年创刊华盛顿,属格雷厄姆家族(Graham)所有。 3、《洛杉矶时报》(The Los Angeles Times) 创刊于1881年,属钱德勒家族(Chandler)所有。 4、《华尔街日报》 (The Wall Street Journal) 1889年创刊。 5、《基督教科学箴言报》 (The Christian Science Monitor) 1909年创刊,由基督教科学出版社出版。 6、《芝加哥论坛报》(The Chicago Tribune) 创刊于1947年,在芝加哥出版。 7、《今日美国》(Gannett Newspapers) 由甘尼特集团于1982年创刊。 四、美国主要期刊简介 : 1、《时代周刊》 (TIME) www.time.com 2、《新闻周刊》 (NEWS WEEK) www.Newsweek.com 3、《美国新闻与世界报道》 (U.S. NEWS WORLD REPORT) www.usnews.com 4、《读者文摘》 (READER’S DIGEST) www.rd.com 5、《商业周刊》 (Business Week) www.businessweek.com 6、《财富》 (Fortune) www.fortune.com 五、美国的党报 1、支持政府的报纸 : 《国务院公报》 (Department of State Bulletin) www.findarticles.com 《纽约时报》 (The New York Times) www.nytimes.com 《华盛顿明星报》 (Washington Star) www.washingtonstar.com 《美国新闻与世界报道》 (U.S. News World Report) www.usnews.com 2、支持共和党的报纸 : 《纽约先驱论坛报》 (New York Herald) 《芝加哥论坛报》 (Chicago Tribune) www.chicagotribune.com 《洛杉矶时报》 (Los Angeles Times) www.latimes.com 《旧金山纪事报》 (San Francisco Chronicle) www.sfgate.com 3、支持民主党的报纸 : 《巴尔的摩太阳报》 (Baltimore Sun) www.baltimoresun.com 《芝加哥太阳时报》 (Chicago Sun-Times) www.suntimes.com 《圣路易邮电报》 (St. Louis Post) www.stltoday.com 4、中立的报刊 : 《基督教科学箴言报》 (The Christian Science Monitor) www.csmonitor.com 《纽约邮报》 (New York Post) www.nypost.com 《纽约每日新闻》 (New York Daily News) www.nydailynews.com 《华尔街日报》 (Wall Street Journal) www.wsj.com 5、杂志方面 : 1)、《新闻周刊》 (Newsweek) www.Newsweek.com 2)、《时代周刊》 (Time) www.time.com 3)、《展望周刊》 (Look) www.onelook.com 六、美国广播公司 1、全国广播公司(National Broadcasting Company 简称 NBC )于1926年创办: www.nbc.com 2、哥伦比亚广播公司(Columbia Broadcasting System,简称CBS)于1927年创办: www.cbs.com 3、美国广播公司(American Broadcasting Company, 简称ABC) www.abc.com 4、美国之音 (Voice of America,简称VOA) 于1942年创办: www.voa.gov 5、美联社 (Associated Press,简称AP)于1848年创办: www.ap.org 6、合众国际社 (United Press-International News Service,简称UPI)于1907年创办: www.upi.com 第二部分、英国报刊杂志介绍 一、英国全国性高级报纸有 : 1、《泰晤士报》 Times: http://www.thetimes.co.uk 2、《每日电讯报》 The Daily Telegraph: http://www.dailytelegraph.co.uk 3、《卫报》 The Guardian: http://www.guardian.co.uk/ 4、《金融时报》 The Financial Times: http://news.ft.com/home/rw 5、《星期日电讯报》 Sunday Dispatch: 6、《观察家报》 The Observer: http://www.observer.co.uk 7、《星期日泰晤士报》The Sunday Times: www.sunday-times.co.uk/ 二、英国全国性通俗报纸有 : 1、《每日快报》 The Daily Express: http://www.express.co.uk/ 2、《每日邮报》 The Daily Mail: http://www.dailymail.co.uk/ 3、《每日镜报》 Daily Mirror: http://www.mirror.co.uk/ 4、《星期日快报》 The Sunday Express 5、《世界新闻报》 The News of the World: www.newsoftheworld.co.uk (一个很有特点的英语新闻网站) 三、地方性报纸 它主要以刊登本地新闻和广告为主,具有浓厚的地方特色。包括晨报、晚报、周报、3日刊。 1、《格拉斯哥先驱报》 (Glasgow Herald) http://www.theherald.co.uk/ 2、《旗帜晚报》 ( The Evening Standard ) http://www.thisislondon.com/ 3、《新闻晚报》 (The Evening News): www.eveningtimes.co.uk 四、主要报纸简介 1、《泰晤士报》(Times):1785年由约翰•沃尔特在创敦创刊,誉为“世界第一大报纸”(the First Newspaper in the World). http://www.thetimes.co.uk 2、《卫报》(The Guardian):原名《曼彻斯特卫报》(The Man- Chester Guardian),1821年创刊于曼彻斯特,后迁伦敦,1959年改称《卫报》. http://www.guardian.co.uk/ 3、《金融时报》(The Financial Times) :1888年于伦敦创刊,是英国金融资本的晴雨表. http://news.ft.com/home/rw 4、《每日电讯报》(The Daily Telegraph) :1855年于伦敦创刊,该报以“时效性”而著称。 http://www.dailytelegraph.co.uk 5、《观察家报》(The Observer) :1791年创刊。 http://www.observer.co.uk 6、《每日快报》(The Daily Express) :1900年由比弗布鲁克爵士 ( Lord Beaverbrook) 在伦敦创刊。 http://www.express.co.uk/ 7、《每日邮报》(The Daily Mail): 1896年创刊,是一种知识性很强的通俗日报。 http://www.dailymail.co.uk/ 8、《镜报》(The Mirror) :1903年创刊,1985年以前名为《每日镜报》(Daily Mirror) 。 http://www.mirror.co.uk/ 五、英国主要期刊简介 1、《经济学家》(The Economist) :1843年创刊,与《金融时报》同属“皮尔逊父子公司”所有。 http://www.economist.com 2、《旁观者》(The Spectator) :创刊于1828年,是英国全国性周刊中历史最久的杂志。 www.spectator.co.uk 3、《新政治家》(The New Statesman) :创刊于1934年,主要发表有关政治、社会问题、书刊、电影、戏剧等方面的评论。 www.newstatesman.co.uk 4、《妇女界》(The Woman’s Own) :1932年创刊,是图文并茂的妇女月刊,女性朋友必看。 http://www.ipcmedia.com 5、《妇女之国》(Woman’s Realm) :创刊于1958年,适合新成家的青年妇女。 http://www.anagramgenius.com/ 6、《泰晤士报文学增刊》(The Times Literary Supplement, The TLS) :每周出一期,是英国最有影响的文学周刊之一。 www.the-tls.co.uk 六、英国其他周刊及科普刊物 1、周刊 (Weeklies) : 1)、《现在》 (Now) : www.nowmagazine.co.uk 2)、《侦探》 (Private Eye): www.private-eye.co.uk (适合喜欢破案类小说的中学生) 3)、《笨拙》 (Punch): www.punch.co.uk (非常不错的漫画类杂志) 4)、 《听众》 (The Listener) http://www.listener.co.nz/ 5)、《新社会》 (New Society) www.newsociety.com 6)、《闲暇》 (Time Out) www.timeout.com/london/ (是伦敦一本很好的休闲杂志,它的网站也很棒!) 2、科普 (Scientific periodicals) 1)、《发现》 (Discovery) www.discovery.com/ 2)、《自然》 (Nature) www.nature.com /   中国地区自然杂志网址: http://www.natureasia.com/ch/gta/index.php   简单介绍:《自然》系列期刊是由每周出版的多学科《自然》杂志和8种每月出版的期刊组成。《自然》杂志发表在某一学科内具有高最影响、其它领域的科学家也会感兴趣的研究工作;8种学术期刊的名称是根据其报道领域命名的,它们都发表在其领域中质量最高、影响力显著的论文,这8种期刊的名称分别是:《自然生物技术》、《自然细胞生物学》、《自然遗传学》、《自然免疫学》、《自然材料学》、《自然医学》、《自然方法学》、《自然结构和分子生物学》。所有的这些期刊都是国际性的,它们在美国、英国和日本出版和印刷。 3)、《科学通讯》 (Science News) www.sciencenews.org 4)、《地理杂志》 (The Geographical Magazine) www.geographical.co.uk 5)、《新科学家》 (New Scientist) www.newscientist.com 6)、《科学世界》 (Scientific World) www.thescientificworld.com 7)、《未来音乐》 (Future Music) www.futuremusic.co.uk 8)、《学科进展》 (Science Progress) www.scilet.com 另外附上:世界主要英文报刊名称 《泰晤士报》:The Times 《每日电讯报》:The Daily Telegraph 《金融时报》:The Financial Times 《卫报》:The Guardians 《太阳报》:The Sun 《纽约时报》: The New York Times 《华盛顿邮报》:The Washington Post 《洛杉矶时报》:Los Angeles Times 《国际先驱论坛报》:International Herald Tribune 《华尔街日报》:The Wall Street Journal 《今日美国》:USA Today 《时代》:Time 《财富》:Fortune 《新闻周刊》:News Week 《商业周刊》:Business Week 香港《新岛日报》:Singtao Daily of Hong Kong 《中国日报》:China Daily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4738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梅晓春文章证明爱因斯坦奇异性黑洞不存在
热度 4 yindazhong 2011-10-2 10:10
美国《国际天文与天体物理学杂志》和《宇宙学杂志》 发表梅晓春文章证明爱因斯坦奇异性黑洞不存在 福州原创物理研究所 美国《国际天文与天体物理学杂志》(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Astronomy and Astrophysics )和《宇宙学杂志》 ( Journal of Cosmology ) 近日发表福州原创物理研究所梅晓春先生两篇证明爱因斯坦奇异性黑洞不可能存在的文章。 这一组文章的发表意味着,目前宇宙学和天体物理学中流行的种种时髦怪诞理论行将退出历史舞台。霍金《时间简史》中描述的,宇宙诞生于时空奇点、黑洞内物质崩塌于奇点,以及所谓的白洞、虫洞和时间机器等被证明都是神马浮云,爱因斯坦引力理论的弯曲时空描述方式面临严峻的挑战。 国际主流物理学刊物发表这种从本底上质疑爱因斯坦引力理论的文章,这也是一件破天荒的事。梅晓春文章的发表意味着,在重大基础科学问题研究上,中国本土学者走向世界舞台迈出了重要的一步。让我们高举双手,迎接新一轮物理学革命的到来。欢迎任何尊重科学,真心探索真理的学者,加入到重建时空、引力和宇宙学的行列中来! 梅晓春文章的要点如下: 1. 现有爱因斯坦广义相对论黑洞理论计算的边界条件有误。按照正确的计算方法,黑洞内物质不可能向中心崩塌。,黑洞中心点密度不可能无穷大。因此如果宇宙中存在黑洞,也只能是牛顿黑洞,不可能是爱因斯坦奇异性黑洞,宇宙从密度无穷大的奇点中诞生的论断也是不可能的。 2. 严格按照爱因斯坦引力场方程计算, 不论物体的质量和密度多少,即使日常生活中见到的细圆环,空心球,实心球和双球体等,其中心点上都会出现时空奇点。物体表面的空间也是高度弯曲的,这显然与实际情况完全不符。物质静态线状分布、平面分布和柱状分布的计算结果也与实际情况不符,也就是说对于物理上最简单的物质分布形式,爱因斯坦引力理论的计算结果都是不对的。 3. 因此爱因斯坦引力场方程不具有普遍的意义,它只是在静态球对称弱引力场条件下有效,在一般的情况下不成立。将爱因斯坦引力理论作为物质相互作用的基本理论是不合适的。 梅晓春文章的结果是现有物理学主流理论绕不过去的壁垒,物理学唯一的出路只能是放弃引力的弯曲时空描述方式,回到传统的平直时空动力学描述方式上来。 事实上梅晓春已经证明, 将爱因斯坦引力场方程球对称。施瓦西解变换到平直时空描述,可以得到的修正的牛顿引力公式, 同样能描述水星近日点进动等有质量的物体在引力场中的运动。用它来描述宇宙膨胀过程,得到的宇宙学运动方程比现有弗里德曼过程多出修正项,不需要暗能量的假设就能解释超新星的高红移。采用弯曲时空的方法描述引力既是不可能的,也是没有必要的,详细论证可见附件。更多的内容请见梅晓春新浪博客( http://blog.sina.com.cn/mxc001 )。 2011 年 10 月 1 日 梅晓春文章中文版见附件,英文版见以下链接: 1. http://www.scirp.org/Journal/Home.aspx?JournalID=490utm_source=fnewsletterkeywordsutm_medium=ijaa11070102utm_campaign=homepage ( Mei Xiaochun, The Precise Inner Solution of Gravity Field Equations of Hollow and Solid Spheres and The Theorem of Singularity,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Astronomy and Astrophysics, pp.109-116, Pub. Date: 2011-09-27, DOI: 10.4236/ijaa.2011.13016). 2. http://journalofcosmology.com/Contents13.html ( Mei Xiaochun, Singularities of the Gravitational Fields of Static Thin Loop and Double Spheres — Singularity black holes do not exist in nature, J ournal of Cosmology, Vol. 13 ). try{parent.JS.modules .content.setHeight();}catch(e){}
个人分类: 科学之道|3447 次阅读|11 个评论
谈谈对国内科学杂志的看法
science12345678 2011-9-30 23:59
国内的科学杂志似乎主要是为国内人员升职称而设的,杂志社也抓住这一点趁火打劫,发表文章绝大部分杂志要版面费,且都比较高,少则1000多一点,多则数千。(当然不是所有《有个别例外)。更加麻烦的是投稿大部分杂志要审稿费、介绍信。不交不送审。要想快点发表的话,不少杂志也有套餐,就是多交钱就可以快点发表。发表一篇文章一般的1年左右。怪不得国内杂志一般是垃圾桶,垃圾点的丢到国内杂志,你收钱就收吧,反正是国家科研经费报销。中华医学会杂志是代表国内杂志较高水准的,但很遗憾,该系列杂志也正是这些腐败流毒最典型的代表。中国的杂志几时才能像英美杂志那样很多都是好杂志啊?
3080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9/28 Nature: 从恐龙到鸟类 爬行动物基因组被测序
genevalley 2011-9-30 07:16
(选自英国Nature杂志,2011年9月29日出版) “矮造父变星”上的“星震” http://www.natureasia.com/ch/nature/updates/index.php?i=85086issue=7366 固体量子寄存器 http://www.natureasia.com/ch/nature/updates/index.php?i=85088issue=7366 由厄尔尼诺事件造成的植物生产力的变化 http://www.natureasia.com/ch/nature/updates/index.php?i=85090issue=7366 从恐龙到鸟类的脚趾演化 http://www.natureasia.com/ch/nature/updates/index.php?i=85093issue=7366 第一个爬行动物基因组被测序 http://www.natureasia.com/ch/nature/updates/index.php?i=85096issue=7366 NLR家族凋亡抑制蛋白的特异性作用 http://www.natureasia.com/ch/nature/updates/index.php?i=85099issue=7366 SUMO1 l的水平与心脏衰竭有关 http://www.natureasia.com/ch/nature/updates/index.php?i=85105issue=7366 Tet3对受精卵的重新编程 http://www.natureasia.com/ch/nature/updates/index.php?i=85108issue=7366 封面故事: 一个GPCR跨膜信号作用复合物的结构被确定 http://www.natureasia.com/ch/nature/updates/index.php?i=85124issue=7366 发动蛋白的结构和功能 http://www.natureasia.com/ch/nature/updates/index.php?i=85126issue=7366 在宇宙尺度上对广义相对论的验证 http://www.natureasia.com/ch/nature/updates/index.php?i=85130issue=7366 从恐龙到鸟类的脚趾演化 鸟类今天几乎普遍被认为是恐龙的后代,但始终存在一个问题。恐龙的三个脚趾通常被认为对应于先祖四足动物的第1、第2和第3个脚趾,而鸟类的脚趾则似乎对 应于第2、第3和第4个脚趾。解决这个问题的一个办法是提出这样一个假设:一个“同源框架变化”(homeotic frame shift)在演化过程中改变了各脚趾的身份。现在,Gunter Wagner及其同事所做工作为这一假设提供了证据:他们通过转录组学研究发现,小鸡腿上的第1趾与其翅膀上的第2趾有相同的转录组。换句话说,翅膀上的 第1趾在演化中发生了同源变化。然而,所有其他趾的身份仍不是很清楚。 封面故事: 一个GPCR跨膜信号作用复合物的结构被确定 一个细胞对荷尔蒙和神经传输物质的反应的绝大部分以及视觉、嗅觉和味觉等,都是由“G-蛋白耦合受体” (GPCRs)调控的。这使得GPCRs潜在成为人体中最重要的一组药物目标。GPCRs深深嵌入在细胞膜中,与细胞膜交叉7次,所以,正如在最近一篇 News Feature (go.nature.com/ftQNX4)文章中所介绍的那样,要确定这些复合物的结构特别具有挑战性。现在,人们等待已久的一个GPCR跨膜信号作 用复合物的X-射线晶体结构已被Brian Kobilka的研究组确定,其论文的最终版本发表在本期Nature上。所发表的结构是与Gs(腺苷酸环化酶的刺激性G蛋白)形成复合物的“β2肾上腺 素能受体”的一个“被激动剂占据的单体”的结构。另一篇与其相伴的论文介绍了利用“肽酰胺氢-氘交换质谱”对这一信号作用复合物的蛋白动态所做的探测研 究。
个人分类: 文摘|2025 次阅读|0 个评论
口腔科世界顶级杂志影响因子与特征因子
zhpd55 2011-9-27 21:33
据 Thomson Reuters 网站2011年9月25日报道,2010年度世界顶级口腔科杂志排名如下:其中数据来自 Thomson Reuters 的期刊引证报告( Journal Citation Reports from Thomson Reuters ). Rank Most Prolific 2010 Impact Factor Eigenfactor™ Score 1 Journal of Oral and Maxillofacial Surgery (461 articles) Journal of Clinical Periodontology (3.93) Journal of Dental Research (0.02261) 2 Oral Surgery/Med./Pathol./ Radiol. and Endodontology (408) Journal of Dental Research (3.77) Journal of Periodontology (0.01916) 3 Journal of Endodontics (344) Journal of Endodontics (3.29) Dental Materials (0.01684) 4 Amer. Journal of Orthodontics and Dentofacial Orthopedics (262) Caries Research (2.93) Oral Surgery/Med./Pathol./ Radiol. and Endodontology (0.01664) 5 Journal of Dental Research (229) Dental Materials (2.92) Journal of Oral and Maxillofacial Surgery (0.01655)
个人分类: 科技期刊研究|6395 次阅读|0 个评论
数学类杂志2011年影响因子
zjzhang 2011-9-26 12:58
ISSN 刊名简称 刊名全称 小类名称(中文) 小类名称(英文) 小类分区 大类名称 大类分区 06-08均影响因子 2011年影响因子 1935-9179 ELECTRON RES ANNOUNC Electronic Research Announcements in Mathematical Sciences 数学 MATHEMATICS 4 数学 4 0.47 0.72 1930-8337 INVERSE PROBL IMAG Inverse Problems and Imaging 物理:数学物理 PHYSICS, MATHEMATICAL 4 数学 2 1.12 1.40 1930-8337 INVERSE PROBL IMAG Inverse Problems and Imaging 应用数学 MATHEMATICS, APPLIED 2 数学 2 1.12 1.40 1930-5311 J MOD DYNAM Journal of Modern Dynamics 应用数学 MATHEMATICS, APPLIED 3 数学 2 1.08 0.59 1930-5311 J MOD DYNAM Journal of Modern Dynamics 数学 MATHEMATICS 2 数学 2 1.08 0.59 1865-2433 J K-THEORY Journal of K-Theory 数学 MATHEMATICS 4 数学 4 0.00 0.46 1793-0421 INT J NUMBER THEORY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Number Theory 数学 MATHEMATICS 4 数学 4 0.47 0.40 1705-5105 INT J NUMER ANAL MOD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Numerical Analysis and Modeling 数学 MATHEMATICS 2 数学 2 1.01 0.67 1705-5105 INT J NUMER ANAL MOD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Numerical Analysis and Modeling 应用数学 MATHEMATICS, APPLIED 3 数学 2 1.01 0.67 1687-3017 INT MATH RES PAP International Mathematics Research Papers 数学 MATHEMATICS 2 数学 3 0.79 0.20 1687-2762 BOUND VALUE PROBL Boundary Value Problems 数学 MATHEMATICS 3 数学 4 0.55 1.05 1687-2762 BOUND VALUE PROBL Boundary Value Problems 应用数学 MATHEMATICS, APPLIED 4 数学 4 0.55 1.05 1687-1839 ADV DIFFER EQU-NY Advances in Difference Equations 数学 MATHEMATICS 4 数学 4 0.47 0.89 1687-1839 ADV DIFFER EQU-NY Advances in Difference Equations 应用数学 MATHEMATICS, APPLIED 4 数学 4 0.47 0.89 1687-1820 FIXED POINT THEORY A Fixed Point Theory and Applications 数学 MATHEMATICS 3 数学 3 0.65 1.94 1687-1820 FIXED POINT THEORY A Fixed Point Theory and Applications 应用数学 MATHEMATICS, APPLIED 4 数学 3 0.65 1.94 1678-7544 B BRAZ MATH SOC BULLETIN BRAZILIAN MATHEMATICAL SOCIETY 数学 MATHEMATICS 4 数学 4 0.45 0.59 1661-7207 GROUP GEOM DYNAM Groups Geometry and Dynamics 数学 MATHEMATICS 4 数学 4 0.52 0.65 1661-6952 J NONCOMMUT GEOM Journal of Noncommutative Geometry 应用数学 MATHEMATICS, APPLIED 3 数学 3 0.86 0.76 1661-6952 J NONCOMMUT GEOM Journal of Noncommutative Geometry 物理:数学物理 PHYSICS, MATHEMATICAL 4 数学 3 0.86 0.76 1661-6952 J NONCOMMUT GEOM Journal of Noncommutative Geometry 数学 MATHEMATICS 2 数学 3 0.86 0.76 1660-5446 MEDITERR J MATH Mediterranean Journal of Mathematics 数学 MATHEMATICS 4 数学 4 0.39 0.65 1660-5446 MEDITERR J MATH Mediterranean Journal of Mathematics 应用数学 MATHEMATICS, APPLIED 4 数学 4 0.39 0.65 1631-073X CR MATH COMPTES RENDUS MATHEMATIQUE 数学 MATHEMATICS 4 数学 4 0.40 0.40 1615-715X ADV GEOM ADVANCES IN GEOMETRY 数学 MATHEMATICS 4 数学 4 0.44 0.40 1615-3375 FOUND COMPUT MATH FOUNDATIONS OF COMPUTATIONAL MATHEMATICS 计算机:理论方法 COMPUTER SCIENCE, THEORY METHODS 2 数学 1 1.72 2.35 1615-3375 FOUND COMPUT MATH FOUNDATIONS OF COMPUTATIONAL MATHEMATICS 数学 MATHEMATICS 1 数学 1 1.72 2.35 1615-3375 FOUND COMPUT MATH FOUNDATIONS OF COMPUTATIONAL MATHEMATICS 应用数学 MATHEMATICS, APPLIED 2 数学 1 1.72 2.35 1558-8599 PURE APPL MATH Q Pure and Applied Mathematics Quarterly 数学 MATHEMATICS 4 数学 4 0.38 0.46 1558-8599 PURE APPL MATH Q Pure and Applied Mathematics Quarterly 应用数学 MATHEMATICS, APPLIED 4 数学 4 0.38 0.46 1556-1801 NETW HETEROG MEDIA Networks and Heterogeneous Media 数学跨学科应用 MATHEMATICS, INTERDISCIPLINARY APPLICATIONS 3 数学 2 1.24 0.91 1548-159X DYNAM PART DIFFER EQ Dynamics of Partial Differential Equations 应用数学 MATHEMATICS, APPLIED 4 数学 4 0.47 1.10 1540-3459 MULTISCALE MODEL SIM MULTISCALE MODELING SIMULATION 数学跨学科应用 MATHEMATICS, INTERDISCIPLINARY APPLICATIONS 2 数学 1 1.83 2.11 1540-3459 MULTISCALE MODEL SIM MULTISCALE MODELING SIMULATION 物理:数学物理 PHYSICS, MATHEMATICAL 3 数学 1 1.83 2.11 1539-6746 COMMUN MATH SCI Communications in Mathematical Sciences 应用数学 MATHEMATICS, APPLIED 2 数学 2 1.14 1.18 1536-867X STATA J Stata Journal 统计学与概率论 STATISTICS PROBABILITY 2 数学 2 1.48 2.00 1536-1365 ADV NONLINEAR STUD ADVANCED NONLINEAR STUDIES 应用数学 MATHEMATICS, APPLIED 4 数学 3 0.65 0.81 1536-1365 ADV NONLINEAR STUD ADVANCED NONLINEAR STUDIES 数学 MATHEMATICS 3 数学 3 0.65 0.81 1534-0392 COMMUN PUR APPL ANAL COMMUNICATIONS ON PURE AND APPLIED ANALYSIS 数学 MATHEMATICS 3 数学 3 0.77 0.71 1534-0392 COMMUN PUR APPL ANAL COMMUNICATIONS ON PURE AND APPLIED ANALYSIS 应用数学 MATHEMATICS, APPLIED 3 数学 3 0.77 0.71 1532-6349 STOCH MODELS STOCHASTIC MODELS 统计学与概率论 STATISTICS PROBABILITY 4 数学 4 0.55 0.45 1532-0073 HOMOL HOMOTOPY APPL Homology Homotopy and Applications 数学 MATHEMATICS 4 数学 4 0.34 0.45 1532-0073 HOMOL HOMOTOPY APPL Homology Homotopy and Applications 应用数学 MATHEMATICS, APPLIED 4 数学 4 0.34 0.45 1531-3492 DISCRETE CONT DYN-B DISCRETE AND CONTINUOUS DYNAMICAL SYSTEMS-SERIES B 应用数学 MATHEMATICS, APPLIED 3 数学 3 0.85 0.87 1524-1904 APPL STOCH MODEL BUS APPLIED STOCHASTIC MODELS IN BUSINESS AND INDUSTRY 运筹学与管理科学 OPERATIONS RESEARCH MANAGEMENT SCIENCE 4 数学 4 0.38 0.83 1524-1904 APPL STOCH MODEL BUS APPLIED STOCHASTIC MODELS IN BUSINESS AND INDUSTRY 数学跨学科应用 MATHEMATICS, INTERDISCIPLINARY APPLICATIONS 4 数学 4 0.38 0.83 1524-1904 APPL STOCH MODEL BUS APPLIED STOCHASTIC MODELS IN BUSINESS AND INDUSTRY 统计学与概率论 STATISTICS PROBABILITY 4 数学 4 0.38 0.83 1521-1398 J COMPUT ANAL APPL JOURNAL OF COMPUTATIONAL ANALYSIS AND APPLICATIONS 计算机:理论方法 COMPUTER SCIENCE, THEORY METHODS 4 数学 4 0.29 0.45 1521-1398 J COMPUT ANAL APPL JOURNAL OF COMPUTATIONAL ANALYSIS AND APPLICATIONS 应用数学 MATHEMATICS, APPLIED 4 数学 4 0.29 0.45 1474-7480 J INST MATH JUSSIEU Journal of the Institute of Mathematics of Jussieu 数学 MATHEMATICS 2 数学 3 0.88 0.73 1472-2739 ALGEBR GEOM TOPOL Algebraic and Geometric Topology 数学 MATHEMATICS 4 数学 4 0.45 0.67 1471-082X STAT MODEL STATISTICAL MODELLING 统计学与概率论 STATISTICS PROBABILITY 4 数学 3 0.75 0.71 1468-1218 NONLINEAR ANAL-REAL NONLINEAR ANALYSIS-REAL WORLD APPLICATIONS 应用数学 MATHEMATICS, APPLIED 2 数学 2 1.40 2.14 1463-9963 INTERFACE FREE BOUND INTERFACES AND FREE BOUNDARIES 应用数学 MATHEMATICS, APPLIED 3 数学 2 1.02 0.57 1463-9963 INTERFACE FREE BOUND INTERFACES AND FREE BOUNDARIES 数学 MATHEMATICS 2 数学 2 1.02 0.57 1446-7887 J AUST MATH SOC JOURNAL OF THE AUSTRALIAN MATHEMATICAL SOCIETY 数学 MATHEMATICS 4 数学 4 0.33 0.49 1446-1811 ANZIAM J ANZIAM JOURNAL 应用数学 MATHEMATICS, APPLIED 4 数学 4 0.37 0.41 1439-8516 ACTA MATH SIN ACTA MATHEMATICA SINICA-ENGLISH SERIES 应用数学 MATHEMATICS, APPLIED 4 数学 4 0.52 0.54 1439-8516 ACTA MATH SIN ACTA MATHEMATICA SINICA-ENGLISH SERIES 数学 MATHEMATICS 4 数学 4 0.52 0.54 1435-9855 J EUR MATH SOC JOURNAL OF THE EUROPEAN MATHEMATICAL SOCIETY 数学 MATHEMATICS 2 数学 2 1.20 1.35 1435-9855 J EUR MATH SOC JOURNAL OF THE EUROPEAN MATHEMATICAL SOCIETY 应用数学 MATHEMATICS, APPLIED 2 数学 2 1.20 1.35 1433-5883 J GROUP THEORY JOURNAL OF GROUP THEORY 数学 MATHEMATICS 4 数学 4 0.42 0.35 1432-2994 MATH METHOD OPER RES MATHEMATICAL METHODS OF OPERATIONS RESEARCH 运筹学与管理科学 OPERATIONS RESEARCH MANAGEMENT SCIENCE 4 数学 4 0.42 0.85 1432-2994 MATH METHOD OPER RES MATHEMATICAL METHODS OF OPERATIONS RESEARCH 应用数学 MATHEMATICS, APPLIED 4 数学 4 0.42 0.85 1432-0665 ARCH MATH LOGIC ARCHIVE FOR MATHEMATICAL LOGIC 数学 MATHEMATICS 3 数学 4 0.57 0.41 1431-0643 DOC MATH Documenta Mathematica 数学 MATHEMATICS 2 数学 2 1.20 0.62 1424-3199 J EVOL EQU JOURNAL OF EVOLUTION EQUATIONS 应用数学 MATHEMATICS, APPLIED 4 数学 3 0.68 0.79 1424-3199 J EVOL EQU JOURNAL OF EVOLUTION EQUATIONS 数学 MATHEMATICS 3 数学 3 0.68 0.79 1405-213X BOL SOC MAT MEX BOLETIN DE LA SOCIEDAD MATEMATICA MEXICANA 数学 MATHEMATICS 4 数学 4 0.14 1387-5841 METHODOL COMPUT APPL METHODOLOGY AND COMPUTING IN APPLIED PROBABILITY 统计学与概率论 STATISTICS PROBABILITY 4 数学 4 0.51 0.77 1387-3954 MATH COMP MODEL DYN MATHEMATICAL AND COMPUTER MODELLING OF DYNAMICAL SYSTEMS 计算机:跨学科应用 COMPUTER SCIENCE, INTERDISCIPLINARY APPLICATIONS 4 数学 4 0.30 0.45 1387-3954 MATH COMP MODEL DYN MATHEMATICAL AND COMPUTER MODELLING OF DYNAMICAL SYSTEMS 应用数学 MATHEMATICS, APPLIED 4 数学 4 0.30 0.45 1386-923X ALGEBR REPRESENT TH ALGEBRAS AND REPRESENTATION THEORY 数学 MATHEMATICS 3 数学 4 0.53 0.53 1385-1292 POSITIVITY POSITIVITY 数学 MATHEMATICS 4 数学 4 0.28 0.58 1385-0172 MATH PHYS ANAL GEOM MATHEMATICAL PHYSICS ANALYSIS AND GEOMETRY 应用数学 MATHEMATICS, APPLIED 4 数学 4 0.54 0.54 1385-0172 MATH PHYS ANAL GEOM MATHEMATICAL PHYSICS ANALYSIS AND GEOMETRY 物理:数学物理 PHYSICS, MATHEMATICAL 4 数学 4 0.54 0.54 1382-6905 J COMB OPTIM JOURNAL OF COMBINATORIAL OPTIMIZATION 应用数学 MATHEMATICS, APPLIED 4 数学 3 0.63 0.84 1382-6905 J COMB OPTIM JOURNAL OF COMBINATORIAL OPTIMIZATION 计算机:跨学科应用 COMPUTER SCIENCE, INTERDISCIPLINARY APPLICATIONS 4 数学 3 0.63 0.84 1382-4090 RAMANUJAN J RAMANUJAN JOURNAL 数学 MATHEMATICS 3 数学 4 0.52 0.55 1380-7870 LIFETIME DATA ANAL LIFETIME DATA ANALYSIS 统计学与概率论 STATISTICS PROBABILITY 4 数学 4 0.57 0.87 1380-7870 LIFETIME DATA ANAL LIFETIME DATA ANALYSIS 数学跨学科应用 MATHEMATICS, INTERDISCIPLINARY APPLICATIONS 4 数学 4 0.57 0.87 1370-1444 B BELG MATH SOC-SIM BULLETIN OF THE BELGIAN MATHEMATICAL SOCIETY-SIMON STEVIN 数学 MATHEMATICS 4 数学 4 0.19 0.34 1369-7412 J R STAT SOC B JOURNAL OF THE ROYAL STATISTICAL SOCIETY SERIES B-STATISTICAL METHODOLOGY 统计学与概率论 STATISTICS PROBABILITY 1 数学 1 2.45 3.50 1369-1473 AUST NZ J STAT AUSTRALIAN NEW ZEALAND JOURNAL OF STATISTICS 统计学与概率论 STATISTICS PROBABILITY 4 数学 4 0.46 0.62 1367-0751 LOGIC J IGPL LOGIC JOURNAL OF THE IGPL 应用数学 MATHEMATICS, APPLIED 4 数学 4 0.30 0.46 1367-0751 LOGIC J IGPL LOGIC JOURNAL OF THE IGPL 数学 MATHEMATICS 4 数学 4 0.30 0.46 1365-8050 DISCRETE MATH THEOR DISCRETE MATHEMATICS AND THEORETICAL COMPUTER SCIENCE 数学 MATHEMATICS 3 数学 3 0.67 0.61 1365-8050 DISCRETE MATH THEOR DISCRETE MATHEMATICS AND THEORETICAL COMPUTER SCIENCE 计算机:软件工程 COMPUTER SCIENCE, SOFTWARE ENGINEERING 4 数学 3 0.67 0.61 1365-8050 DISCRETE MATH THEOR DISCRETE MATHEMATICS AND THEORETICAL COMPUTER SCIENCE 应用数学 MATHEMATICS, APPLIED 4 数学 3 0.67 0.61 1364-0380 GEOM TOPOL GEOMETRY TOPOLOGY 数学 MATHEMATICS 2 数学 2 0.99 1.46 1350-7265 BERNOULLI BERNOULLI 统计学与概率论 STATISTICS PROBABILITY 3 数学 2 1.02 1.00 1340-6116 KYUSHU J MATH Kyushu Journal of Mathematics 数学 MATHEMATICS 4 数学 4 0.34 0.37 1331-4343 MATH INEQUAL APPL MATHEMATICAL INEQUALITIES APPLICATIONS 数学 MATHEMATICS 4 数学 4 0.38 0.52 1262-3377 ESAIM CONTR OPTIM CA ESAIM-CONTROL OPTIMISATION AND CALCULUS OF VARIATIONS 应用数学 MATHEMATICS, APPLIED 3 数学 3 0.84 1262-3377 ESAIM CONTR OPTIM CA ESAIM-CONTROL OPTIMISATION AND CALCULUS OF VARIATIONS 自动化与控制系统 AUTOMATION CONTROL SYSTEMS 4 数学 3 0.84 1239-629X ANN ACAD SCI FENN-M ANNALES ACADEMIAE SCIENTIARUM FENNICAE-MATHEMATICA 数学 MATHEMATICS 3 数学 3 0.61 0.84 1239-6095 BOREAL ENVIRON RES ANNALES ACADEMIAE SCIENTIARUM FENNICAE-MATHEMATICA 环境科学 ENVIRONMENTAL SCIENCES 3 数学 2 1.59 1.30 1230-3429 TOPOL METHOD NONL AN Topological Methods in Nonlinear Analysis 数学 MATHEMATICS 3 数学 4 0.55 1.49 1133-0686 TEST TEST 统计学与概率论 STATISTICS PROBABILITY 4 数学 3 0.72 1.04 1093-6106 ASIAN J MATH Asian Journal of Mathematics 应用数学 MATHEMATICS, APPLIED 4 数学 3 0.60 0.46 1093-6106 ASIAN J MATH Asian Journal of Mathematics 数学 MATHEMATICS 3 数学 3 0.60 0.46 1085-3375 ABSTR APPL ANAL Abstract and Applied Analysis 数学 MATHEMATICS 4 数学 4 0.40 1.44 1085-3375 ABSTR APPL ANAL Abstract and Applied Analysis 应用数学 MATHEMATICS, APPLIED 4 数学 4 0.40 1.44 1083-6489 ELECTRON J PROBAB ELECTRONIC JOURNAL OF PROBABILITY 统计学与概率论 STATISTICS PROBABILITY 4 数学 3 0.84 0.95 1083-4362 TRANSFORM GROUPS TRANSFORMATION GROUPS 数学 MATHEMATICS 3 数学 3 0.71 0.56 1081-3810 ELECTRON J LINEAR AL Electronic Journal of Linear Algebra 数学 MATHEMATICS 4 数学 4 0.46 0.81 1079-8986 B SYMB LOG BULLETIN OF SYMBOLIC LOGIC 数学 MATHEMATICS 2 数学 3 0.91 1.07 1078-0947 DISCRETE CONT DYN S DISCRETE AND CONTINUOUS DYNAMICAL SYSTEMS 应用数学 MATHEMATICS, APPLIED 3 数学 3 0.94 0.99 1078-0947 DISCRETE CONT DYN S DISCRETE AND CONTINUOUS DYNAMICAL SYSTEMS 数学 MATHEMATICS 2 数学 3 0.94 0.99 1077-8926 ELECTRON J COMB ELECTRONIC JOURNAL OF COMBINATORICS 应用数学 MATHEMATICS, APPLIED 4 数学 4 0.53 0.63 1077-8926 ELECTRON J COMB ELECTRONIC JOURNAL OF COMBINATORICS 数学 MATHEMATICS 3 数学 4 0.53 0.63 1073-7928 INT MATH RES NOTICES INTERNATIONAL MATHEMATICS RESEARCH NOTICES 数学 MATHEMATICS 3 数学 3 0.74 0.63 1073-2780 MATH RES LETT MATHEMATICAL RESEARCH LETTERS 数学 MATHEMATICS 3 数学 3 0.63 0.75 1071-5797 FINITE FIELDS TH APP FINITE FIELDS AND THEIR APPLICATIONS 应用数学 MATHEMATICS, APPLIED 4 数学 4 0.54 0.74 1071-5797 FINITE FIELDS TH APP FINITE FIELDS AND THEIR APPLICATIONS 数学 MATHEMATICS 3 数学 4 0.54 0.74 1070-5511 STRUCT EQU MODELING STRUCTURAL EQUATION MODELING-A MULTIDISCIPLINARY JOURNAL 数学跨学科应用 MATHEMATICS, INTERDISCIPLINARY APPLICATIONS 1 数学 1 3.18 2.74 1070-5325 NUMER LINEAR ALGEBR NUMERICAL LINEAR ALGEBRA WITH APPLICATIONS 应用数学 MATHEMATICS, APPLIED 3 数学 3 0.79 1.16 1070-5325 NUMER LINEAR ALGEBR NUMERICAL LINEAR ALGEBRA WITH APPLICATIONS 数学 MATHEMATICS 2 数学 3 0.79 1.16 1069-5869 J FOURIER ANAL APPL JOURNAL OF FOURIER ANALYSIS AND APPLICATIONS 应用数学 MATHEMATICS, APPLIED 3 数学 2 0.97 1.75 1065-2469 INTEGR TRANSF SPEC F INTEGRAL TRANSFORMS AND SPECIAL FUNCTIONS 应用数学 MATHEMATICS, APPLIED 4 数学 4 0.38 0.59 1065-2469 INTEGR TRANSF SPEC F INTEGRAL TRANSFORMS AND SPECIAL FUNCTIONS 数学 MATHEMATICS 4 数学 4 0.38 0.59 1064-8275 SIAM J SCI COMPUT SIAM JOURNAL ON SCIENTIFIC COMPUTING 应用数学 MATHEMATICS, APPLIED 2 数学 2 1.59 3.02 1064-5632 IZV MATH+ IZVESTIYA MATHEMATICS 数学 MATHEMATICS 4 数学 4 0.50 0.49 1064-5624 DOKL MATH DOKLADY MATHEMATICS 数学 MATHEMATICS 4 数学 4 0.18 0.20 1064-5616 SB MATH+ SBORNIK MATHEMATICS 数学 MATHEMATICS 4 数学 4 0.36 0.54 1063-8539 J COMB DES JOURNAL OF COMBINATORIAL DESIGNS 数学 MATHEMATICS 3 数学 4 0.52 0.66 1061-8600 J COMPUT GRAPH STAT JOURNAL OF COMPUTATIONAL AND GRAPHICAL STATISTICS 统计学与概率论 STATISTICS PROBABILITY 3 数学 2 1.27 1.21 1058-6458 EXP MATH EXPERIMENTAL MATHEMATICS 数学 MATHEMATICS 3 数学 3 0.61 0.53 1056-3911 J ALGEBRAIC GEOM JOURNAL OF ALGEBRAIC GEOMETRY 数学 MATHEMATICS 2 数学 2 1.00 1.33 1056-2176 DYNAM SYST APPL DYNAMIC SYSTEMS AND APPLICATIONS 应用数学 MATHEMATICS, APPLIED 4 数学 4 0.48 0.40 1056-2176 DYNAM SYST APPL DYNAMIC SYSTEMS AND APPLICATIONS 数学 MATHEMATICS 4 数学 4 0.48 0.40 1052-6234 SIAM J OPTIMIZ SIAM JOURNAL ON OPTIMIZATION 应用数学 MATHEMATICS, APPLIED 2 数学 2 1.43 2.08 1050-6926 J GEOM ANAL JOURNAL OF GEOMETRIC ANALYSIS 数学 MATHEMATICS 2 数学 3 0.82 0.98 1050-5164 ANN APPL PROBAB ANNALS OF APPLIED PROBABILITY 统计学与概率论 STATISTICS PROBABILITY 3 数学 2 1.17 1.12 1048-5252 J NONPARAMETR STAT JOURNAL OF NONPARAMETRIC STATISTICS 统计学与概率论 STATISTICS PROBABILITY 4 数学 4 0.34 0.46 1042-9832 RANDOM STRUCT ALGOR RANDOM STRUCTURES ALGORITHMS 数学 MATHEMATICS 2 数学 2 1.15 0.72 1042-9832 RANDOM STRUCT ALGOR RANDOM STRUCTURES ALGORITHMS 应用数学 MATHEMATICS, APPLIED 2 数学 2 1.15 0.72 1042-9832 RANDOM STRUCT ALGOR RANDOM STRUCTURES ALGORITHMS 计算机:软件工程 COMPUTER SCIENCE, SOFTWARE ENGINEERING 3 数学 2 1.15 0.72 1040-7294 J DYN DIFFER EQU Journal of Dynamics and Differential Equations 应用数学 MATHEMATICS, APPLIED 3 数学 3 0.92 1.38 1040-7294 J DYN DIFFER EQU Journal of Dynamics and Differential Equations 物理:数学物理 PHYSICS, MATHEMATICAL 4 数学 3 0.92 1.38 1027-5487 TAIWAN J MATH TAIWANESE JOURNAL OF MATHEMATICS 数学 MATHEMATICS 4 数学 4 0.46 0.53 1025-5834 J INEQUAL APPL JOURNAL OF INEQUALITIES AND APPLICATIONS 数学 MATHEMATICS 3 数学 4 0.59 0.88 1025-5834 J INEQUAL APPL JOURNAL OF INEQUALITIES AND APPLICATIONS 应用数学 MATHEMATICS, APPLIED 4 数学 4 0.59 0.88 1023-6198 J DIFFER EQU APPL JOURNAL OF DIFFERENCE EQUATIONS AND APPLICATIONS 应用数学 MATHEMATICS, APPLIED 3 数学 3 0.95 0.95 1022-1824 SEL MATH-NEW SER Selecta Mathematica-New Series 应用数学 MATHEMATICS, APPLIED 3 数学 3 0.74 1.04 1022-1824 SEL MATH-NEW SER Selecta Mathematica-New Series 数学 MATHEMATICS 3 数学 3 0.74 1.04 1021-9722 NODEA-NONLINEAR DIFF NODEA-NONLINEAR DIFFERENTIAL EQUATIONS AND APPLICATIONS 应用数学 MATHEMATICS, APPLIED 4 数学 4 0.45 0.77 1019-8385 COMMUN ANAL GEOM COMMUNICATIONS IN ANALYSIS AND GEOMETRY 数学 MATHEMATICS 3 数学 4 0.58 0.71 1019-7168 ADV COMPUT MATH ADVANCES IN COMPUTATIONAL MATHEMATICS 应用数学 MATHEMATICS, APPLIED 3 数学 3 0.96 1.44 1017-1398 NUMER ALGORITHMS NUMERICAL ALGORITHMS 应用数学 MATHEMATICS, APPLIED 4 数学 4 0.53 0.78 1017-0405 STAT SINICA STATISTICA SINICA 统计学与概率论 STATISTICS PROBABILITY 4 数学 3 0.70 0.96 1016-443X GEOM FUNCT ANAL GEOMETRIC AND FUNCTIONAL ANALYSIS 数学 MATHEMATICS 2 数学 2 1.06 1.30 1016-3328 COMPUT COMPLEX COMPUTATIONAL COMPLEXITY 数学 MATHEMATICS 2 数学 2 1.29 1.45 1016-3328 COMPUT COMPLEX COMPUTATIONAL COMPLEXITY 计算机:理论方法 COMPUTER SCIENCE, THEORY METHODS 3 数学 2 1.29 1.45 1005-3867 ALGEBR COLLOQ ALGEBRA COLLOQUIUM 应用数学 MATHEMATICS, APPLIED 4 数学 4 0.22 0.31 1005-3867 ALGEBR COLLOQ ALGEBRA COLLOQUIUM 数学 MATHEMATICS 4 数学 4 0.22 0.31 0964-1998 J R STAT SOC A STAT JOURNAL OF THE ROYAL STATISTICAL SOCIETY SERIES A-STATISTICS IN SOCIETY 统计学与概率论 STATISTICS PROBABILITY 2 数学 2 1.56 2.57 0963-5483 COMB PROBAB COMPUT COMBINATORICS PROBABILITY COMPUTING 统计学与概率论 STATISTICS PROBABILITY 4 数学 3 0.69 0.99 0963-5483 COMB PROBAB COMPUT COMBINATORICS PROBABILITY COMPUTING 数学 MATHEMATICS 3 数学 3 0.69 0.99 0963-5483 COMB PROBAB COMPUT COMBINATORICS PROBABILITY COMPUTING 计算机:理论方法 COMPUTER SCIENCE, THEORY METHODS 4 数学 3 0.69 0.99 0960-3174 STAT COMPUT STATISTICS AND COMPUTING 计算机:理论方法 COMPUTER SCIENCE, THEORY METHODS 3 数学 2 1.27 1.84 0960-3174 STAT COMPUT STATISTICS AND COMPUTING 统计学与概率论 STATISTICS PROBABILITY 3 数学 2 1.27 1.84 0960-1627 MATH FINANC MATHEMATICAL FINANCE 数学跨学科应用 MATHEMATICS, INTERDISCIPLINARY APPLICATIONS 3 数学 2 1.11 1.05 0956-7925 EUR J APPL MATH EUROPEAN JOURNAL OF APPLIED MATHEMATICS 应用数学 MATHEMATICS, APPLIED 3 数学 3 0.80 1.48 0949-5932 J LIE THEORY JOURNAL OF LIE THEORY 数学 MATHEMATICS 4 数学 4 0.45 0.31 0944-6532 J CONVEX ANAL JOURNAL OF CONVEX ANALYSIS 数学 MATHEMATICS 3 数学 3 0.75 0.90 0944-2669 CALC VAR PARTIAL DIF CALCULUS OF VARIATIONS AND PARTIAL DIFFERENTIAL EQUATIONS 应用数学 MATHEMATICS, APPLIED 3 数学 2 0.96 1.16 0944-2669 CALC VAR PARTIAL DIF CALCULUS OF VARIATIONS AND PARTIAL DIFFERENTIAL EQUATIONS 数学 MATHEMATICS 2 数学 2 0.96 1.16 0943-4062 COMPUTATION STAT COMPUTATIONAL STATISTICS 统计学与概率论 STATISTICS PROBABILITY 4 数学 4 0.33 0.50 0942-5616 MATH LOGIC QUART MATHEMATICAL LOGIC QUARTERLY 数学 MATHEMATICS 4 数学 4 0.47 0.36 0938-8974 J NONLINEAR SCI JOURNAL OF NONLINEAR SCIENCE 应用数学 MATHEMATICS, APPLIED 2 数学 2 1.51 2.02 0938-8974 J NONLINEAR SCI JOURNAL OF NONLINEAR SCIENCE 物理:数学物理 PHYSICS, MATHEMATICAL 3 数学 2 1.51 2.02 0938-8974 J NONLINEAR SCI JOURNAL OF NONLINEAR SCIENCE 力学 MECHANICS 2 数学 2 1.51 2.02 0933-7741 FORUM MATH FORUM MATHEMATICUM 应用数学 MATHEMATICS, APPLIED 4 数学 3 0.65 0.83 0933-7741 FORUM MATH FORUM MATHEMATICUM 数学 MATHEMATICS 3 数学 3 0.65 0.83 0932-5026 STAT PAP STATISTICAL PAPERS 统计学与概率论 STATISTICS PROBABILITY 4 数学 4 0.30 0.60 0927-6947 SET-VALUED ANAL SET-VALUED ANALYSIS 应用数学 MATHEMATICS, APPLIED 4 数学 3 0.70 1.42 0927-6467 RUSS J NUMER ANAL M RUSSIAN JOURNAL OF NUMERICAL ANALYSIS AND MATHEMATICAL MODELLING 工程:综合 ENGINEERING, MULTIDISCIPLINARY 4 数学 4 0.25 0.59 0927-6467 RUSS J NUMER ANAL M RUSSIAN JOURNAL OF NUMERICAL ANALYSIS AND MATHEMATICAL MODELLING 应用数学 MATHEMATICS, APPLIED 4 数学 4 0.25 0.59 0927-2852 APPL CATEGOR STRUCT APPLIED CATEGORICAL STRUCTURES 数学 MATHEMATICS 4 数学 4 0.48 0.62 0926-6003 COMPUT OPTIM APPL COMPUTATIONAL OPTIMIZATION AND APPLICATIONS 应用数学 MATHEMATICS, APPLIED 3 数学 3 0.77 1.27 0926-6003 COMPUT OPTIM APPL COMPUTATIONAL OPTIMIZATION AND APPLICATIONS 运筹学与管理科学 OPERATIONS RESEARCH MANAGEMENT SCIENCE 3 数学 3 0.77 1.27 0926-2601 POTENTIAL ANAL POTENTIAL ANALYSIS 数学 MATHEMATICS 3 数学 4 0.58 0.85 0926-2245 DIFFER GEOM APPL DIFFERENTIAL GEOMETRY AND ITS APPLICATIONS 应用数学 MATHEMATICS, APPLIED 4 数学 4 0.47 0.52 0926-2245 DIFFER GEOM APPL DIFFERENTIAL GEOMETRY AND ITS APPLICATIONS 数学 MATHEMATICS 4 数学 4 0.47 0.52 0925-9899 J ALGEBR COMB JOURNAL OF ALGEBRAIC COMBINATORICS 数学 MATHEMATICS 3 数学 4 0.58 0.70 0925-7721 COMP GEOM-THEOR APPL COMPUTATIONAL GEOMETRY-THEORY AND APPLICATIONS 应用数学 MATHEMATICS, APPLIED 3 数学 3 0.75 1.33 0925-7721 COMP GEOM-THEOR APPL COMPUTATIONAL GEOMETRY-THEORY AND APPLICATIONS 数学 MATHEMATICS 3 数学 3 0.75 1.33 0925-5001 J GLOBAL OPTIM JOURNAL OF GLOBAL OPTIMIZATION 应用数学 MATHEMATICS, APPLIED 3 数学 3 0.81 1.16 0925-5001 J GLOBAL OPTIM JOURNAL OF GLOBAL OPTIMIZATION 运筹学与管理科学 OPERATIONS RESEARCH MANAGEMENT SCIENCE 3 数学 3 0.81 1.16 0924-6703 DISCRETE EVENT DYN S DISCRETE EVENT DYNAMIC SYSTEMS-THEORY AND APPLICATIONS 应用数学 MATHEMATICS, APPLIED 3 数学 3 0.85 0.87 0924-6703 DISCRETE EVENT DYN S DISCRETE EVENT DYNAMIC SYSTEMS-THEORY AND APPLICATIONS 运筹学与管理科学 OPERATIONS RESEARCH MANAGEMENT SCIENCE 3 数学 3 0.85 0.87 0924-6703 DISCRETE EVENT DYN S DISCRETE EVENT DYNAMIC SYSTEMS-THEORY AND APPLICATIONS 自动化与控制系统 AUTOMATION CONTROL SYSTEMS 4 数学 3 0.85 0.87 0921-7134 ASYMPTOTIC ANAL ASYMPTOTIC ANALYSIS 应用数学 MATHEMATICS, APPLIED 4 数学 4 0.57 0.85 0920-3036 K-THEORY K-THEORY 数学 MATHEMATICS 4 数学 4 0.34 1.13 0916-7005 JPN J IND APPL MATH JAPAN JOURNAL OF INDUSTRIAL AND APPLIED MATHEMATICS 应用数学 MATHEMATICS, APPLIED 4 数学 4 0.37 0.26 0911-0119 GRAPH COMBINATOR GRAPHS AND COMBINATORICS 数学 MATHEMATICS 4 数学 4 0.28 0.24 0895-7177 MATH COMPUT MODEL MATHEMATICAL AND COMPUTER MODELLING 计算机:软件工程 COMPUTER SCIENCE, SOFTWARE ENGINEERING 4 数学 3 0.66 1.07 0895-7177 MATH COMPUT MODEL MATHEMATICAL AND COMPUTER MODELLING 应用数学 MATHEMATICS, APPLIED 4 数学 3 0.66 1.07 0895-7177 MATH COMPUT MODEL MATHEMATICAL AND COMPUTER MODELLING 计算机:跨学科应用 COMPUTER SCIENCE, INTERDISCIPLINARY APPLICATIONS 4 数学 3 0.66 1.07 0895-4801 SIAM J DISCRETE MATH SIAM JOURNAL ON DISCRETE MATHEMATICS 应用数学 MATHEMATICS, APPLIED 4 数学 3 0.60 0.63 0895-4798 SIAM J MATRIX ANAL A SIAM JOURNAL ON MATRIX ANALYSIS AND APPLICATIONS 应用数学 MATHEMATICS, APPLIED 2 数学 2 1.37 1.73 0894-9840 J THEOR PROBAB JOURNAL OF THEORETICAL PROBABILITY 统计学与概率论 STATISTICS PROBABILITY 4 数学 4 0.49 0.60 0894-0347 J AM MATH SOC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MATHEMATICAL SOCIETY 数学 MATHEMATICS 1 数学 1 2.34 3.41 0893-9659 APPL MATH LETT APPLIED MATHEMATICS LETTERS 应用数学 MATHEMATICS, APPLIED 3 数学 3 0.73 1.16 0889-8480 MATH POPUL STUD Mathematical Population Studies 统计学与概率论 STATISTICS PROBABILITY 4 数学 3 0.79 0.59 0889-8480 MATH POPUL STUD Mathematical Population Studies 数学跨学科应用 MATHEMATICS, INTERDISCIPLINARY APPLICATIONS 4 数学 3 0.79 0.59 0885-7474 J SCI COMPUT JOURNAL OF SCIENTIFIC COMPUTING 应用数学 MATHEMATICS, APPLIED 2 数学 2 1.25 1.24 0883-4237 STAT SCI STATISTICAL SCIENCE 统计学与概率论 STATISTICS PROBABILITY 2 数学 1 1.75 2.48 0764-583X ESAIM-MATH MODEL NUM ESAIM-MATHEMATICAL MODELLING AND NUMERICAL ANALYSIS-MODELISATION MATHEMATIQ 应用数学 MATHEMATICS, APPLIED 3 数学 3 0.80 1.20 0749-159X NUMER METH PART D E NUMERICAL METHODS FOR PARTIAL DIFFERENTIAL EQUATIONS 应用数学 MATHEMATICS, APPLIED 3 数学 3 0.86 1.43 0736-2994 STOCH ANAL APPL STOCHASTIC ANALYSIS AND APPLICATIONS 统计学与概率论 STATISTICS PROBABILITY 4 数学 4 0.42 0.42 0736-2994 STOCH ANAL APPL STOCHASTIC ANALYSIS AND APPLICATIONS 应用数学 MATHEMATICS, APPLIED 4 数学 4 0.42 0.42 0735-0015 J BUS ECON STAT JOURNAL OF BUSINESS ECONOMIC STATISTICS 统计学与概率论 STATISTICS PROBABILITY 3 数学 2 1.33 1.69 0723-0869 EXPO MATH EXPOSITIONES MATHEMATICAE 数学 MATHEMATICS 4 数学 4 0.40 0.66 0532-8721 FUNKC EKVACIOJ-SER I Funkcialaj Ekvacioj-Serio Internacia 数学 MATHEMATICS 4 数学 4 0.46 0.34 0532-8721 FUNKC EKVACIOJ-SER I Funkcialaj Ekvacioj-Serio Internacia 应用数学 MATHEMATICS, APPLIED 4 数学 4 0.46 0.34 0515-0361 ASTIN BULL Astin Bulletin 统计学与概率论 STATISTICS PROBABILITY 4 数学 4 0.54 0.71 0515-0361 ASTIN BULL Astin Bulletin 数学跨学科应用 MATHEMATICS, INTERDISCIPLINARY APPLICATIONS 4 数学 4 0.54 0.71 0391-173X ANN SCUOLA NORM-SCI ANNALI DELLA SCUOLA NORMALE SUPERIORE DI PISA-CLASSE DI SCIENZE 数学 MATHEMATICS 3 数学 4 0.59 0.87 0386-2194 P JPN ACAD A-MATH PROCEEDINGS OF THE JAPAN ACADEMY SERIES A-MATHEMATICAL SCIENCES 数学 MATHEMATICS 4 数学 4 0.29 0.37 0381-7032 ARS COMBINATORIA ARS COMBINATORIA 数学 MATHEMATICS 4 数学 4 0.23 0.44 0379-4024 J OPERAT THEOR JOURNAL OF OPERATOR THEORY 数学 MATHEMATICS 3 数学 4 0.55 0.46 0378-620X INTEGR EQUAT OPER TH INTEGRAL EQUATIONS AND OPERATOR THEORY 数学 MATHEMATICS 3 数学 4 0.53 0.52 0378-4754 MATH COMPUT SIMULAT MATHEMATICS AND COMPUTERS IN SIMULATION 应用数学 MATHEMATICS, APPLIED 3 数学 3 0.73 0.81 0378-4754 MATH COMPUT SIMULAT MATHEMATICS AND COMPUTERS IN SIMULATION 计算机:跨学科应用 COMPUTER SCIENCE, INTERDISCIPLINARY APPLICATIONS 4 数学 3 0.73 0.81 0378-4754 MATH COMPUT SIMULAT MATHEMATICS AND COMPUTERS IN SIMULATION 计算机:软件工程 COMPUTER SCIENCE, SOFTWARE ENGINEERING 4 数学 3 0.73 0.81 0378-3758 J STAT PLAN INFER JOURNAL OF STATISTICAL PLANNING AND INFERENCE 统计学与概率论 STATISTICS PROBABILITY 4 数学 4 0.58 0.69 0377-0427 J COMPUT APPL MATH JOURNAL OF COMPUTATIONAL AND APPLIED MATHEMATICS 应用数学 MATHEMATICS, APPLIED 3 数学 3 0.92 1.03 0373-3114 ANN MAT PUR APPL ANNALI DI MATEMATICA PURA ED APPLICATA 数学 MATHEMATICS 3 数学 3 0.76 0.90 0373-3114 ANN MAT PUR APPL ANNALI DI MATEMATICA PURA ED APPLICATA 应用数学 MATHEMATICS, APPLIED 3 数学 3 0.76 0.90 0373-0956 ANN I FOURIER ANNALES DE L INSTITUT FOURIER 数学 MATHEMATICS 3 数学 3 0.74 0.74 0364-9024 J GRAPH THEOR JOURNAL OF GRAPH THEORY 数学 MATHEMATICS 4 数学 4 0.52 0.56 0363-0129 SIAM J CONTROL OPTIM SIAM JOURNAL ON CONTROL AND OPTIMIZATION 应用数学 MATHEMATICS, APPLIED 2 数学 2 1.36 1.30 0363-0129 SIAM J CONTROL OPTIM SIAM JOURNAL ON CONTROL AND OPTIMIZATION 自动化与控制系统 AUTOMATION CONTROL SYSTEMS 3 数学 2 1.36 1.30 0362-546X NONLINEAR ANAL-THEOR NONLINEAR ANALYSIS-THEORY METHODS APPLICATIONS 应用数学 MATHEMATICS, APPLIED 3 数学 2 1.02 1.28 0362-546X NONLINEAR ANAL-THEOR NONLINEAR ANALYSIS-THEORY METHODS APPLICATIONS 数学 MATHEMATICS 2 数学 2 1.02 1.28 0362-1588 HOUSTON J MATH HOUSTON JOURNAL OF MATHEMATICS 数学 MATHEMATICS 4 数学 4 0.34 0.54 0361-0926 COMMUN STAT-THEOR M COMMUNICATIONS IN STATISTICS-THEORY AND METHODS 统计学与概率论 STATISTICS PROBABILITY 4 数学 4 0.27 0.35 0361-0918 COMMUN STAT-SIMUL C COMMUNICATIONS IN STATISTICS-SIMULATION AND COMPUTATION 统计学与概率论 STATISTICS PROBABILITY 4 数学 4 0.22 0.34 0360-5302 COMMUN PART DIFF EQ COMMUNICATIONS IN PARTIAL DIFFERENTIAL EQUATIONS 应用数学 MATHEMATICS, APPLIED 2 数学 2 1.13 1.12 0360-5302 COMMUN PART DIFF EQ COMMUNICATIONS IN PARTIAL DIFFERENTIAL EQUATIONS 数学 MATHEMATICS 2 数学 2 1.13 1.12 0343-6993 MATH INTELL MATHEMATICAL INTELLIGENCER 数学 MATHEMATICS 4 数学 4 0.37 0.59 0319-5724 CAN J STAT CANADIAN JOURNAL OF STATISTICS-REVUE CANADIENNE DE STATISTIQUE 统计学与概率论 STATISTICS PROBABILITY 4 数学 3 0.66 0.69 0315-3681 UTILITAS MATHEMATICA UTILITAS MATHEMATICA 统计学与概率论 STATISTICS PROBABILITY 4 数学 4 0.26 0.74 0315-3681 UTILITAS MATHEMATICA UTILITAS MATHEMATICA 应用数学 MATHEMATICS, APPLIED 4 数学 4 0.26 0.74 0315-0860 HIST MATH HISTORIA MATHEMATICA 科学史与科学哲学 HISTORY PHILOSOPHY OF SCIENCE 4 数学 4 0.38 0.19 0315-0860 HIST MATH HISTORIA MATHEMATICA 数学 MATHEMATICS 4 数学 4 0.38 0.19 0308-2105 P ROY SOC EDINB A PROCEEDINGS OF THE ROYAL SOCIETY OF EDINBURGH SECTION A-MATHEMATICS 数学 MATHEMATICS 3 数学 3 0.66 0.67 0308-2105 P ROY SOC EDINB A PROCEEDINGS OF THE ROYAL SOCIETY OF EDINBURGH SECTION A-MATHEMATICS 应用数学 MATHEMATICS, APPLIED 4 数学 3 0.66 0.67 0308-1087 LINEAR MULTILINEAR A LINEAR MULTILINEAR ALGEBRA 数学 MATHEMATICS 4 数学 4 0.36 0.82 0307-904X APPL MATH MODEL APPLIED MATHEMATICAL MODELLING 数学跨学科应用 MATHEMATICS, INTERDISCIPLINARY APPLICATIONS 4 数学 3 0.70 1.37 0307-904X APPL MATH MODEL APPLIED MATHEMATICAL MODELLING 力学 MECHANICS 4 数学 3 0.70 1.37 0307-904X APPL MATH MODEL APPLIED MATHEMATICAL MODELLING 工程:综合 ENGINEERING, MULTIDISCIPLINARY 4 数学 3 0.70 1.37 0306-7734 INT STAT REV INTERNATIONAL STATISTICAL REVIEW 统计学与概率论 STATISTICS PROBABILITY 4 数学 4 0.49 0.86 0305-0041 MATH PROC CAMBRIDGE MATHEMATICAL PROCEEDINGS OF THE CAMBRIDGE PHILOSOPHICAL SOCIETY 数学 MATHEMATICS 3 数学 4 0.53 0.77 0304-9914 J KOREAN MATH SOC JOURNAL OF THE KOREAN MATHEMATICAL SOCIETY 应用数学 MATHEMATICS, APPLIED 4 数学 4 0.28 0.46 0304-9914 J KOREAN MATH SOC JOURNAL OF THE KOREAN MATHEMATICAL SOCIETY 数学 MATHEMATICS 4 数学 4 0.28 0.46 0304-4149 STOCH PROC APPL STOCHASTIC PROCESSES AND THEIR APPLICATIONS 统计学与概率论 STATISTICS PROBABILITY 3 数学 3 0.95 0.95 0303-6898 SCAND J STAT SCANDINAVIAN JOURNAL OF STATISTICS 统计学与概率论 STATISTICS PROBABILITY 3 数学 2 1.10 0.84 0303-1179 ASTERISQUE ASTERISQUE 数学 MATHEMATICS 4 数学 4 0.49 0294-1449 ANN I H POINCARE-AN ANNALES DE L INSTITUT HENRI POINCARE-ANALYSE NON LINEAIRE 应用数学 MATHEMATICS, APPLIED 3 数学 2 1.06 0.98 0273-0979 B AM MATH SOC BULLETIN OF THE AMERICAN MATHEMATICAL SOCIETY 数学 MATHEMATICS 1 数学 1 2.78 2.30 0272-4979 IMA J NUMER ANAL IMA JOURNAL OF NUMERICAL ANALYSIS 应用数学 MATHEMATICS, APPLIED 2 数学 2 1.23 1.43 0272-4960 IMA J APPL MATH IMA JOURNAL OF APPLIED MATHEMATICS 应用数学 MATHEMATICS, APPLIED 4 数学 3 0.65 0.65 0272-4332 RISK ANAL RISK ANALYSIS 数学跨学科应用 MATHEMATICS, INTERDISCIPLINARY APPLICATIONS 2 数学 1 1.85 2.10 0269-9648 PROBAB ENG INFORM SC PROBABILITY IN THE ENGINEERING AND INFORMATIONAL SCIENCES 运筹学与管理科学 OPERATIONS RESEARCH MANAGEMENT SCIENCE 4 数学 4 0.51 0.97 0269-9648 PROBAB ENG INFORM SC PROBABILITY IN THE ENGINEERING AND INFORMATIONAL SCIENCES 工程:工业 ENGINEERING, INDUSTRIAL 4 数学 4 0.51 0.97 0269-9648 PROBAB ENG INFORM SC PROBABILITY IN THE ENGINEERING AND INFORMATIONAL SCIENCES 统计学与概率论 STATISTICS PROBABILITY 4 数学 4 0.51 0.97 0266-5611 INVERSE PROBL INVERSE PROBLEMS 应用数学 MATHEMATICS, APPLIED 2 数学 2 1.70 2.12 0266-5611 INVERSE PROBL INVERSE PROBLEMS 物理:数学物理 PHYSICS, MATHEMATICAL 3 数学 2 1.70 2.12 0266-4763 J APPL STAT JOURNAL OF APPLIED STATISTICS 统计学与概率论 STATISTICS PROBABILITY 4 数学 4 0.33 0.31 0257-0130 QUEUEING SYST QUEUEING SYSTEMS 计算机:跨学科应用 COMPUTER SCIENCE, INTERDISCIPLINARY APPLICATIONS 4 数学 3 0.86 0.80 0257-0130 QUEUEING SYST QUEUEING SYSTEMS 运筹学与管理科学 OPERATIONS RESEARCH MANAGEMENT SCIENCE 3 数学 3 0.86 0.80 0254-9409 J COMPUT MATH JOURNAL OF COMPUTATIONAL MATHEMATICS 应用数学 MATHEMATICS, APPLIED 4 数学 3 0.61 0.76 0254-9409 J COMPUT MATH JOURNAL OF COMPUTATIONAL MATHEMATICS 数学 MATHEMATICS 3 数学 3 0.61 0.76 0253-4827 APPL MATH MECH-ENGL APPLIED MATHEMATICS AND MECHANICS-ENGLISH EDITION 应用数学 MATHEMATICS, APPLIED 4 数学 4 0.24 0.51 0253-4827 APPL MATH MECH-ENGL APPLIED MATHEMATICS AND MECHANICS-ENGLISH EDITION 力学 MECHANICS 4 数学 4 0.24 0.51 0253-4142 P INDIAN AS-MATH SCI PROCEEDINGS OF THE INDIAN ACADEMY OF SCIENCES-MATHEMATICAL SCIENCES 数学 MATHEMATICS 4 数学 4 0.29 0.23 0252-9602 ACTA MATH SCI ACTA MATHEMATICA SCIENTIA 数学 MATHEMATICS 4 数学 4 0.20 0.21 0252-9599 CHINESE ANN MATH B CHINESE ANNALS OF MATHEMATICS SERIES B 数学 MATHEMATICS 4 数学 4 0.42 0.45 0246-0203 ANN I H POINCARE-PR ANNALES DE L INSTITUT HENRI POINCARE-PROBABILITES ET STATISTIQUES 统计学与概率论 STATISTICS PROBABILITY 4 数学 3 0.75 0.76 0236-5294 ACTA MATH HUNG ACTA MATHEMATICA HUNGARICA 数学 MATHEMATICS 4 数学 4 0.36 0.52 0233-1934 OPTIMIZATION OPTIMIZATION 应用数学 MATHEMATICS, APPLIED 4 数学 4 0.58 0.51 0233-1934 OPTIMIZATION OPTIMIZATION 运筹学与管理科学 OPERATIONS RESEARCH MANAGEMENT SCIENCE 4 数学 4 0.58 0.51 0233-1888 STATISTICS STATISTICS 统计学与概率论 STATISTICS PROBABILITY 4 数学 4 0.50 0.52 0232-704X ANN GLOB ANAL GEOM ANNALS OF GLOBAL ANALYSIS AND GEOMETRY 数学 MATHEMATICS 3 数学 4 0.52 0.64 0232-2064 Z ANAL ANWEND ZEITSCHRIFT FUR ANALYSIS UND IHRE ANWENDUNGEN 应用数学 MATHEMATICS, APPLIED 4 数学 3 0.61 0.29 0232-2064 Z ANAL ANWEND ZEITSCHRIFT FUR ANALYSIS UND IHRE ANWENDUNGEN 数学 MATHEMATICS 3 数学 3 0.61 0.29 0219-8916 J HYPERBOL DIFFER EQ Journal of Hyperbolic Differential Equations 物理:数学物理 PHYSICS, MATHEMATICAL 4 数学 4 0.53 0.78 0219-8916 J HYPERBOL DIFFER EQ Journal of Hyperbolic Differential Equations 应用数学 MATHEMATICS, APPLIED 4 数学 4 0.53 0.78 0219-4937 STOCH DYNAM Stochastics and Dynamics 统计学与概率论 STATISTICS PROBABILITY 4 数学 4 0.55 0.71 0219-1997 COMMUN CONTEMP MATH COMMUNICATIONS IN CONTEMPORARY MATHEMATICS 应用数学 MATHEMATICS, APPLIED 4 数学 4 0.59 1.15 0219-1997 COMMUN CONTEMP MATH COMMUNICATIONS IN CONTEMPORARY MATHEMATICS 数学 MATHEMATICS 3 数学 4 0.59 1.15 0219-0613 J MATH LOG Journal of Mathematical Logic 数学 MATHEMATICS 3 数学 3 0.68 0219-0257 INFIN DIMENS ANAL QU INFINITE DIMENSIONAL ANALYSIS QUANTUM PROBABILITY AND RELATED TOPICS 应用数学 MATHEMATICS, APPLIED 3 数学 3 0.77 0.57 0219-0257 INFIN DIMENS ANAL QU INFINITE DIMENSIONAL ANALYSIS QUANTUM PROBABILITY AND RELATED TOPICS 统计学与概率论 STATISTICS PROBABILITY 4 数学 3 0.77 0.57 0219-0257 INFIN DIMENS ANAL QU INFINITE DIMENSIONAL ANALYSIS QUANTUM PROBABILITY AND RELATED TOPICS 物理:数学物理 PHYSICS, MATHEMATICAL 4 数学 3 0.77 0.57 0218-348X FRACTALS FRACTALS-COMPLEX GEOMETRY PATTERNS AND SCALING IN NATURE AND SOCIETY 数学跨学科应用 MATHEMATICS, INTERDISCIPLINARY APPLICATIONS 4 数学 4 0.56 0.44 0218-348X FRACTALS FRACTALS-COMPLEX GEOMETRY PATTERNS AND SCALING IN NATURE AND SOCIETY 综合性期刊 MULTIDISCIPLINARY SCIENCES 4 数学 4 0.56 0.44 0218-2165 J KNOT THEOR RAMIF JOURNAL OF KNOT THEORY AND ITS RAMIFICATIONS 数学 MATHEMATICS 4 数学 4 0.40 0.36 0218-2025 MATH MOD METH APPL S MATHEMATICAL MODELS METHODS IN APPLIED SCIENCES 应用数学 MATHEMATICS, APPLIED 1 数学 1 1.94 1.95 0218-1967 INT J ALGEBR COMPUT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ALGEBRA AND COMPUTATION 数学 MATHEMATICS 4 数学 4 0.40 0.54 0218-1959 INT J COMPUT GEOM AP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COMPUTATIONAL GEOMETRY APPLICATIONS 计算机:理论方法 COMPUTER SCIENCE, THEORY METHODS 4 数学 4 0.39 0.30 0218-1959 INT J COMPUT GEOM AP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COMPUTATIONAL GEOMETRY APPLICATIONS 应用数学 MATHEMATICS, APPLIED 4 数学 4 0.39 0.30 0218-1274 INT J BIFURCAT CHAOS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BIFURCATION AND CHAOS 数学跨学科应用 MATHEMATICS, INTERDISCIPLINARY APPLICATIONS 3 数学 3 0.88 0.81 0218-1274 INT J BIFURCAT CHAOS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BIFURCATION AND CHAOS 综合性期刊 MULTIDISCIPLINARY SCIENCES 4 数学 3 0.88 0.81 0218-0006 ANN COMB Annals of Combinatorics 应用数学 MATHEMATICS, APPLIED 4 数学 4 0.52 0.46 0214-1493 PUBL MAT PUBLICACIONS MATEMATIQUES 数学 MATHEMATICS 4 数学 4 0.46 0.67 0213-2230 REV MAT IBEROAM REVISTA MATEMATICA IBEROAMERICANA 数学 MATHEMATICS 3 数学 3 0.75 0.86 0209-9683 COMBINATORICA COMBINATORICA 数学 MATHEMATICS 3 数学 3 0.74 0.91 0196-8858 ADV APPL MATH ADVANCES IN APPLIED MATHEMATICS 应用数学 MATHEMATICS, APPLIED 3 数学 3 0.73 0.80 0195-6698 EUR J COMBIN EUROPEAN JOURNAL OF COMBINATORICS 数学 MATHEMATICS 3 数学 3 0.68 0.72 0188-7009 ADV APPL CLIFFORD AL Advances in Applied Clifford Algebras 物理:数学物理 PHYSICS, MATHEMATICAL 4 数学 4 0.40 0.49 0188-7009 ADV APPL CLIFFORD AL Advances in Applied Clifford Algebras 应用数学 MATHEMATICS, APPLIED 4 数学 4 0.40 0.49 0179-5376 DISCRETE COMPUT GEOM DISCRETE COMPUTATIONAL GEOMETRY 计算机:理论方法 COMPUTER SCIENCE, THEORY METHODS 4 数学 3 0.62 0.82 0179-5376 DISCRETE COMPUT GEOM DISCRETE COMPUTATIONAL GEOMETRY 数学 MATHEMATICS 3 数学 3 0.62 0.82 0178-8051 PROBAB THEORY REL PROBABILITY THEORY AND RELATED FIELDS 统计学与概率论 STATISTICS PROBABILITY 3 数学 2 1.35 1.59 0176-4276 CONSTR APPROX CONSTRUCTIVE APPROXIMATION 数学 MATHEMATICS 1 数学 2 1.38 1.96 0176-4268 J CLASSIF JOURNAL OF CLASSIFICATION 数学跨学科应用 MATHEMATICS, INTERDISCIPLINARY APPLICATIONS 4 数学 3 0.81 1.10 0170-4214 MATH METHOD APPL SCI MATHEMATICAL METHODS IN THE APPLIED SCIENCES 应用数学 MATHEMATICS, APPLIED 4 数学 4 0.59 0.84 0168-9274 APPL NUMER MATH APPLIED NUMERICAL MATHEMATICS 应用数学 MATHEMATICS, APPLIED 3 数学 3 0.92 0.92 0168-0072 ANN PURE APPL LOGIC ANNALS OF PURE AND APPLIED LOGIC 数学 MATHEMATICS 3 数学 4 0.58 0.65 0168-0072 ANN PURE APPL LOGIC ANNALS OF PURE AND APPLIED LOGIC 应用数学 MATHEMATICS, APPLIED 4 数学 4 0.58 0.65 0167-9473 COMPUT STAT DATA AN COMPUTATIONAL STATISTICS DATA ANALYSIS 统计学与概率论 STATISTICS PROBABILITY 3 数学 2 1.03 1.09 0167-9473 COMPUT STAT DATA AN COMPUTATIONAL STATISTICS DATA ANALYSIS 计算机:跨学科应用 COMPUTER SCIENCE, INTERDISCIPLINARY APPLICATIONS 3 数学 2 1.03 1.09 0167-8094 ORDER ORDER-A JOURNAL ON THE THEORY OF ORDERED SETS AND ITS APPLICATIONS 数学 MATHEMATICS 4 数学 4 0.26 0.44 0167-8019 ACTA APPL MATH ACTA APPLICANDAE MATHEMATICAE 应用数学 MATHEMATICS, APPLIED 4 数学 4 0.41 0.98 0167-7152 STAT PROBABIL LETT STATISTICS PROBABILITY LETTERS 统计学与概率论 STATISTICS PROBABILITY 4 数学 4 0.35 0.44 0166-8641 TOPOL APPL TOPOLOGY AND ITS APPLICATIONS 数学 MATHEMATICS 4 数学 4 0.41 0.45 0166-8641 TOPOL APPL TOPOLOGY AND ITS APPLICATIONS 应用数学 MATHEMATICS, APPLIED 4 数学 4 0.41 0.45 0166-218X DISCRETE APPL MATH DISCRETE APPLIED MATHEMATICS 应用数学 MATHEMATICS, APPLIED 4 数学 3 0.66 0.82 0165-4896 MATH SOC SCI MATHEMATICAL SOCIAL SCIENCES 数学跨学科应用 MATHEMATICS, INTERDISCIPLINARY APPLICATIONS 4 数学 4 0.32 0.51 0165-0114 FUZZY SET SYST FUZZY SETS AND SYSTEMS 应用数学 MATHEMATICS, APPLIED 2 数学 2 1.46 1.88 0165-0114 FUZZY SET SYST FUZZY SETS AND SYSTEMS 计算机:理论方法 COMPUTER SCIENCE, THEORY METHODS 3 数学 2 1.46 1.88 0165-0114 FUZZY SET SYST FUZZY SETS AND SYSTEMS 统计学与概率论 STATISTICS PROBABILITY 2 数学 2 1.46 1.88 0163-0563 NUMER FUNC ANAL OPT NUMERICAL FUNCTIONAL ANALYSIS AND OPTIMIZATION 应用数学 MATHEMATICS, APPLIED 4 数学 4 0.49 0.69 0162-1459 J AM STAT ASSOC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STATISTICAL ASSOCIATION 统计学与概率论 STATISTICS PROBABILITY 2 数学 1 2.22 2.06 0143-9782 J TIME SER ANAL JOURNAL OF TIME SERIES ANALYSIS 统计学与概率论 STATISTICS PROBABILITY 4 数学 3 0.73 0.68 0143-9782 J TIME SER ANAL JOURNAL OF TIME SERIES ANALYSIS 数学跨学科应用 MATHEMATICS, INTERDISCIPLINARY APPLICATIONS 4 数学 3 0.73 0.68 0143-3857 ERGOD THEOR DYN SYST ERGODIC THEORY AND DYNAMICAL SYSTEMS 应用数学 MATHEMATICS, APPLIED 4 数学 3 0.71 0.80 0143-3857 ERGOD THEOR DYN SYST ERGODIC THEORY AND DYNAMICAL SYSTEMS 数学 MATHEMATICS 3 数学 3 0.71 0.80 0129-167X INT J MATH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MATHEMATICS 数学 MATHEMATICS 3 数学 4 0.55 0.56 0097-3165 J COMB THEORY A JOURNAL OF COMBINATORIAL THEORY SERIES A 数学 MATHEMATICS 3 数学 3 0.78 0.68 0096-3003 APPL MATH COMPUT APPLIED MATHEMATICS AND COMPUTATION 应用数学 MATHEMATICS, APPLIED 3 数学 3 0.87 1.53 0095-8956 J COMB THEORY B JOURNAL OF COMBINATORIAL THEORY SERIES B 数学 MATHEMATICS 2 数学 3 0.96 1.04 0095-4616 APPL MATH OPT APPLIED MATHEMATICS AND OPTIMIZATION 应用数学 MATHEMATICS, APPLIED 4 数学 3 0.70 0.88 0094-9655 J STAT COMPUT SIM JOURNAL OF STATISTICAL COMPUTATION AND SIMULATION 统计学与概率论 STATISTICS PROBABILITY 4 数学 4 0.32 0.47 0094-9655 J STAT COMPUT SIM JOURNAL OF STATISTICAL COMPUTATION AND SIMULATION 计算机:跨学科应用 COMPUTER SCIENCE, INTERDISCIPLINARY APPLICATIONS 4 数学 4 0.32 0.47 0092-7872 COMMUN ALGEBRA COMMUNICATIONS IN ALGEBRA 数学 MATHEMATICS 4 数学 4 0.30 0.37 0091-1798 ANN PROBAB ANNALS OF PROBABILITY 统计学与概率论 STATISTICS PROBABILITY 3 数学 2 1.28 1.47 0090-5364 ANN STAT ANNALS OF STATISTICS 统计学与概率论 STATISTICS PROBABILITY 2 数学 1 2.05 2.94 0081-6906 STUD SCI MATH HUNG STUDIA SCIENTIARUM MATHEMATICARUM HUNGARICA 数学 MATHEMATICS 4 数学 4 0.28 0.20 0075-8434 LECT NOTES MATH LECTURE NOTES IN MATHEMATICS 数学 MATHEMATICS 2 数学 2 1.04 0075-4102 J REINE ANGEW MATH JOURNAL FUR DIE REINE UND ANGEWANDTE MATHEMATIK 数学 MATHEMATICS 2 数学 3 0.94 1.20 0073-8301 PUBL MATH-PARIS PUBLICATIONS MATHEMATIQUES DE L IHES 数学 MATHEMATICS 1 数学 2 1.37 2.50 0065-9266 MEM AM MATH SOC MEMOIRS OF THE AMERICAN MATHEMATICAL SOCIETY 数学 MATHEMATICS 1 数学 1 1.81 2.49 0065-1036 ACTA ARITH ACTA ARITHMETICA 数学 MATHEMATICS 4 数学 4 0.41 0.50 0047-259X J MULTIVARIATE ANAL JOURNAL OF MULTIVARIATE ANALYSIS 统计学与概率论 STATISTICS PROBABILITY 4 数学 3 0.76 1.01 0046-5755 GEOMETRIAE DEDICATA GEOMETRIAE DEDICATA 数学 MATHEMATICS 4 数学 4 0.40 0.36 0044-2275 Z ANGEW MATH PHYS ZEITSCHRIFT FUR ANGEWANDTE MATHEMATIK UND PHYSIK 应用数学 MATHEMATICS, APPLIED 3 数学 3 0.89 1.29 0044-2267 ZAMM-Z ANGEW MATH ME ZAMM-Zeitschrift fur Angewandte Mathematik und Mechanik 力学 MECHANICS 4 数学 4 0.58 0.83 0044-2267 ZAMM-Z ANGEW MATH ME ZAMM-Zeitschrift fur Angewandte Mathematik und Mechanik 应用数学 MATHEMATICS, APPLIED 4 数学 4 0.58 0.83 0041-8994 REND SEMIN MAT U PAD RENDICONTI DEL SEMINARIO MATEMATICO DELLA UNIVERSITA DI PADOVA 应用数学 MATHEMATICS, APPLIED 4 数学 4 0.16 0.27 0041-8994 REND SEMIN MAT U PAD RENDICONTI DEL SEMINARIO MATEMATICO DELLA UNIVERSITA DI PADOVA 数学 MATHEMATICS 4 数学 4 0.16 0.27 0040-9383 TOPOLOGY TOPOLOGY 数学 MATHEMATICS 2 数学 3 0.79 0.44 0040-8735 TOHOKU MATH J TOHOKU MATHEMATICAL JOURNAL 数学 MATHEMATICS 4 数学 4 0.38 0.41 0040-585X THEOR PROBAB APPL+ THEORY OF PROBABILITY AND ITS APPLICATIONS 统计学与概率论 STATISTICS PROBABILITY 4 数学 4 0.42 0.32 0039-3223 STUD MATH STUDIA MATHEMATICA 数学 MATHEMATICS 4 数学 4 0.49 0.57 0039-0402 STAT NEERL STATISTICA NEERLANDICA 统计学与概率论 STATISTICS PROBABILITY 4 数学 4 0.48 0.32 0037-9484 B SOC MATH FR BULLETIN DE LA SOCIETE MATHEMATIQUE DE FRANCE 数学 MATHEMATICS 3 数学 3 0.66 0.57 0037-4466 SIBERIAN MATH J+ SIBERIAN MATHEMATICAL JOURNAL 数学 MATHEMATICS 4 数学 4 0.29 0.39 0037-1912 SEMIGROUP FORUM SEMIGROUP FORUM 数学 MATHEMATICS 4 数学 4 0.39 0.61 0036-1445 SIAM REV SIAM REVIEW 应用数学 MATHEMATICS, APPLIED 1 数学 1 2.62 6.58 0036-1429 SIAM J NUMER ANAL SIAM JOURNAL ON NUMERICAL ANALYSIS 应用数学 MATHEMATICS, APPLIED 2 数学 2 1.32 1.66 0036-1410 SIAM J MATH ANAL SIAM JOURNAL ON MATHEMATICAL ANALYSIS 应用数学 MATHEMATICS, APPLIED 2 数学 2 1.14 1.79 0036-1399 SIAM J APPL MATH SIAM JOURNAL ON APPLIED MATHEMATICS 应用数学 MATHEMATICS, APPLIED 2 数学 2 1.19 1.53 0036-0279 RUSS MATH SURV+ RUSSIAN MATHEMATICAL SURVEYS 数学 MATHEMATICS 4 数学 4 0.35 0.50 0035-9254 J R STAT SOC C-APPL JOURNAL OF THE ROYAL STATISTICAL SOCIETY SERIES C-APPLIED STATISTICS 统计学与概率论 STATISTICS PROBABILITY 3 数学 2 1.16 0.65 0035-7596 ROCKY MT J MATH ROCKY MOUNTAIN JOURNAL OF MATHEMATICS 数学 MATHEMATICS 4 数学 4 0.27 0.44 0034-5318 PUBL RES I MATH SCI PUBLICATIONS OF THE RESEARCH INSTITUTE FOR MATHEMATICAL SCIENCES 数学 MATHEMATICS 4 数学 4 0.50 0.57 0033-569X Q APPL MATH QUARTERLY OF APPLIED MATHEMATICS 应用数学 MATHEMATICS, APPLIED 4 数学 4 0.58 0.70 0033-5606 Q J MATH QUARTERLY JOURNAL OF MATHEMATICS 数学 MATHEMATICS 3 数学 4 0.58 0.60 0033-3883 PUBL MATH-DEBRECEN PUBLICATIONES MATHEMATICAE-DEBRECEN 数学 MATHEMATICS 4 数学 4 0.31 0.57 0033-3123 PSYCHOMETRIKA PSYCHOMETRIKA 数学跨学科应用 MATHEMATICS, INTERDISCIPLINARY APPLICATIONS 4 数学 3 0.81 1.78 0030-8730 PAC J MATH PACIFIC JOURNAL OF MATHEMATICS 数学 MATHEMATICS 4 数学 4 0.47 0.55 0030-6126 OSAKA J MATH OSAKA JOURNAL OF MATHEMATICS 数学 MATHEMATICS 4 数学 4 0.46 0.34 0029-599X NUMER MATH NUMERISCHE MATHEMATIK 应用数学 MATHEMATICS, APPLIED 2 数学 2 1.39 1.39 0027-7630 NAGOYA MATH J NAGOYA MATHEMATICAL JOURNAL 数学 MATHEMATICS 4 数学 4 0.52 0.30 0027-3171 MULTIVAR BEHAV RES MULTIVARIATE BEHAVIORAL RESEARCH 数学跨学科应用 MATHEMATICS, INTERDISCIPLINARY APPLICATIONS 2 数学 1 1.79 1.29 0027-3171 MULTIVAR BEHAV RES MULTIVARIATE BEHAVIORAL RESEARCH 统计学与概率论 STATISTICS PROBABILITY 2 数学 1 1.79 1.29 0026-9255 MONATSH MATH MONATSHEFTE FUR MATHEMATIK 数学 MATHEMATICS 4 数学 4 0.47 0.53 0026-2285 MICH MATH J MICHIGAN MATHEMATICAL JOURNAL 数学 MATHEMATICS 4 数学 4 0.50 0.67 0026-1335 METRIKA METRIKA 统计学与概率论 STATISTICS PROBABILITY 4 数学 4 0.46 0.58 0025-5874 MATH Z MATHEMATISCHE ZEITSCHRIFT 数学 MATHEMATICS 3 数学 3 0.66 0.82 0025-5858 ABH MATH SEM HAMBURG ABHANDLUNGEN AUS DEM MATHEMATISCHEN SEMINAR DER UNIVERSITAT HAMBURG 数学 MATHEMATICS 4 数学 4 0.11 0.52 0025-584X MATH NACHR MATHEMATISCHE NACHRICHTEN 数学 MATHEMATICS 4 数学 4 0.44 0.65 0025-5831 MATH ANN MATHEMATISCHE ANNALEN 数学 MATHEMATICS 2 数学 3 0.94 1.09 0025-5718 MATH COMPUT MATHEMATICS OF COMPUTATION 应用数学 MATHEMATICS, APPLIED 2 数学 2 1.24 1.38 0025-5645 J MATH SOC JPN JOURNAL OF THE MATHEMATICAL SOCIETY OF JAPAN 数学 MATHEMATICS 3 数学 4 0.54 0.62 0025-5610 MATH PROGRAM MATHEMATICAL PROGRAMMING 运筹学与管理科学 OPERATIONS RESEARCH MANAGEMENT SCIENCE 2 数学 2 1.64 1.97 0025-5610 MATH PROGRAM MATHEMATICAL PROGRAMMING 应用数学 MATHEMATICS, APPLIED 2 数学 2 1.64 1.97 0025-5610 MATH PROGRAM MATHEMATICAL PROGRAMMING 计算机:软件工程 COMPUTER SCIENCE, SOFTWARE ENGINEERING 2 数学 2 1.64 1.97 0025-5521 MATH SCAND MATHEMATICA SCANDINAVICA 数学 MATHEMATICS 4 数学 4 0.39 0.36 0025-2611 MANUSCRIPTA MATH MANUSCRIPTA MATHEMATICA 数学 MATHEMATICS 4 数学 4 0.40 0.56 0024-6115 P LOND MATH SOC PROCEEDINGS OF THE LONDON MATHEMATICAL SOCIETY 数学 MATHEMATICS 2 数学 2 0.99 1.24 0024-6107 J LOND MATH SOC JOURNAL OF THE LONDON MATHEMATICAL SOCIETY-SECOND SERIES 数学 MATHEMATICS 3 数学 3 0.72 0.83 0024-6093 B LOND MATH SOC BULLETIN OF THE LONDON MATHEMATICAL SOCIETY 数学 MATHEMATICS 3 数学 3 0.61 0.63 0024-3795 LINEAR ALGEBRA APPL LINEAR ALGEBRA AND ITS APPLICATIONS 应用数学 MATHEMATICS, APPLIED 3 数学 3 0.72 1.01 0023-608X J MATH KYOTO U JOURNAL OF MATHEMATICS OF KYOTO UNIVERSITY 数学 MATHEMATICS 4 数学 4 0.28 0.55 0022-4812 J SYMBOLIC LOGIC JOURNAL OF SYMBOLIC LOGIC 数学 MATHEMATICS 3 数学 4 0.57 0.58 0022-4049 J PURE APPL ALGEBRA JOURNAL OF PURE AND APPLIED ALGEBRA 数学 MATHEMATICS 3 数学 4 0.56 0.66 0022-4049 J PURE APPL ALGEBRA JOURNAL OF PURE AND APPLIED ALGEBRA 应用数学 MATHEMATICS, APPLIED 4 数学 4 0.56 0.66 0022-3239 J OPTIMIZ THEORY APP JOURNAL OF OPTIMIZATION THEORY AND APPLICATIONS 运筹学与管理科学 OPERATIONS RESEARCH MANAGEMENT SCIENCE 4 数学 3 0.73 1.01 0022-3239 J OPTIMIZ THEORY APP JOURNAL OF OPTIMIZATION THEORY AND APPLICATIONS 应用数学 MATHEMATICS, APPLIED 3 数学 3 0.73 1.01 0022-314X J NUMBER THEORY JOURNAL OF NUMBER THEORY 数学 MATHEMATICS 4 数学 4 0.43 0.58 0022-2526 STUD APPL MATH STUDIES IN APPLIED MATHEMATICS 应用数学 MATHEMATICS, APPLIED 2 数学 2 1.16 0.93 0022-2518 INDIANA U MATH J INDIANA UNIVERSITY MATHEMATICS JOURNAL 数学 MATHEMATICS 2 数学 3 0.90 1.10 0022-250X J MATH SOCIOL JOURNAL OF MATHEMATICAL SOCIOLOGY 数学跨学科应用 MATHEMATICS, INTERDISCIPLINARY APPLICATIONS 4 数学 3 0.84 0.52 0022-247X J MATH ANAL APPL JOURNAL OF MATHEMATICAL ANALYSIS AND APPLICATIONS 数学 MATHEMATICS 2 数学 3 0.89 1.17 0022-247X J MATH ANAL APPL JOURNAL OF MATHEMATICAL ANALYSIS AND APPLICATIONS 应用数学 MATHEMATICS, APPLIED 3 数学 3 0.89 1.17 0022-1236 J FUNCT ANAL JOURNAL OF FUNCTIONAL ANALYSIS 数学 MATHEMATICS 2 数学 3 0.94 1.20 0022-040X J DIFFER GEOM JOURNAL OF DIFFERENTIAL GEOMETRY 数学 MATHEMATICS 2 数学 2 1.03 1.49 0022-0396 J DIFFER EQUATIONS JOURNAL OF DIFFERENTIAL EQUATIONS 数学 MATHEMATICS 2 数学 2 1.20 1.26 0021-9045 J APPROX THEORY JOURNAL OF APPROXIMATION THEORY 数学 MATHEMATICS 3 数学 3 0.64 0.71 0021-9002 J APPL PROBAB JOURNAL OF APPLIED PROBABILITY 统计学与概率论 STATISTICS PROBABILITY 4 数学 4 0.59 0.77 0021-8693 J ALGEBRA JOURNAL OF ALGEBRA 数学 MATHEMATICS 3 数学 3 0.61 0.62 0021-7824 J MATH PURE APPL JOURNAL DE MATHEMATIQUES PURES ET APPLIQUEES 应用数学 MATHEMATICS, APPLIED 2 数学 2 1.16 1.45 0021-7824 J MATH PURE APPL JOURNAL DE MATHEMATIQUES PURES ET APPLIQUEES 数学 MATHEMATICS 2 数学 2 1.16 1.45 0021-7670 J ANAL MATH JOURNAL D ANALYSE MATHEMATIQUE 数学 MATHEMATICS 4 数学 4 0.51 1.03 0021-2172 ISR J MATH ISRAEL JOURNAL OF MATHEMATICS 数学 MATHEMATICS 3 数学 3 0.67 0.63 0020-9910 INVENT MATH INVENTIONES MATHEMATICAE 数学 MATHEMATICS 1 数学 1 1.87 2.44 0020-7276 INT J GAME THEORY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GAME THEORY 统计学与概率论 STATISTICS PROBABILITY 4 数学 4 0.40 0.59 0020-7276 INT J GAME THEORY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GAME THEORY 数学跨学科应用 MATHEMATICS, INTERDISCIPLINARY APPLICATIONS 4 数学 4 0.40 0.59 0020-7160 INT J COMPUT MATH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COMPUTER MATHEMATICS 应用数学 MATHEMATICS, APPLIED 4 数学 4 0.39 0.49 0020-3157 ANN I STAT MATH ANNALS OF THE INSTITUTE OF STATISTICAL MATHEMATICS 统计学与概率论 STATISTICS PROBABILITY 4 数学 4 0.43 0.97 0019-5588 INDIAN J PURE AP MAT INDIAN JOURNAL OF PURE APPLIED MATHEMATICS 数学 MATHEMATICS 4 数学 4 0.21 0.25 0019-3577 INDAGAT MATH NEW SER INDAGATIONES MATHEMATICAE-NEW SERIES 数学 MATHEMATICS 4 数学 4 0.28 0.18 0019-2082 ILLINOIS J MATH ILLINOIS JOURNAL OF MATHEMATICS 数学 MATHEMATICS 4 数学 4 0.47 0.22 0017-0895 GLASGOW MATH J GLASGOW MATHEMATICAL JOURNAL 数学 MATHEMATICS 4 数学 4 0.29 0.41 0016-2736 FUND MATH FUNDAMENTA MATHEMATICAE 数学 MATHEMATICS 4 数学 4 0.46 0.51 0016-2663 FUNCT ANAL APPL+ FUNCTIONAL ANALYSIS AND ITS APPLICATIONS 应用数学 MATHEMATICS, APPLIED 4 数学 4 0.35 0.69 0016-2663 FUNCT ANAL APPL+ FUNCTIONAL ANALYSIS AND ITS APPLICATIONS 数学 MATHEMATICS 4 数学 4 0.35 0.69 0015-0517 FIBONACCI QUART FIBONACCI QUARTERLY 数学 MATHEMATICS 4 数学 4 0.11 0013-0915 P EDINBURGH MATH SOC PROCEEDINGS OF THE EDINBURGH MATHEMATICAL SOCIETY 数学 MATHEMATICS 4 数学 4 0.50 0.70 0012-9593 ANN SCI ECOLE NORM S ANNALES SCIENTIFIQUES DE L ECOLE NORMALE SUPERIEURE 数学 MATHEMATICS 2 数学 2 1.10 1.23 0012-7094 DUKE MATH J DUKE MATHEMATICAL JOURNAL 数学 MATHEMATICS 1 数学 2 1.41 1.41 0012-365X DISCRETE MATH DISCRETE MATHEMATICS 数学 MATHEMATICS 4 数学 4 0.41 0.54 0012-2661 DIFF EQUAT+ DIFFERENTIAL EQUATIONS 数学 MATHEMATICS 4 数学 4 0.32 0.37 0011-4642 CZECH MATH J CZECHOSLOVAK MATHEMATICAL JOURNAL 数学 MATHEMATICS 4 数学 4 0.19 0.27 0010-437X COMPOS MATH COMPOSITIO MATHEMATICA 数学 MATHEMATICS 2 数学 3 0.85 0.94 0010-3640 COMMUN PUR APPL MATH COMMUNICATIONS ON PURE AND APPLIED MATHEMATICS 应用数学 MATHEMATICS, APPLIED 1 数学 1 2.84 2.46 0010-3640 COMMUN PUR APPL MATH COMMUNICATIONS ON PURE AND APPLIED MATHEMATICS 数学 MATHEMATICS 1 数学 1 2.84 2.46 0010-2571 COMMENT MATH HELV COMMENTARII MATHEMATICI HELVETICI 数学 MATHEMATICS 2 数学 3 0.94 1.14 0010-0757 COLLECT MATH Collectanea Mathematica 应用数学 MATHEMATICS, APPLIED 4 数学 4 0.50 0.47 0010-0757 COLLECT MATH Collectanea Mathematica 数学 MATHEMATICS 4 数学 4 0.50 0.47 0008-4395 CAN MATH BULL CANADIAN MATHEMATICAL BULLETIN-BULLETIN CANADIEN DE MATHEMATIQUES 数学 MATHEMATICS 4 数学 4 0.32 0.37 0008-414X CAN J MATH CANADIAN JOURNAL OF MATHEMATICS-JOURNAL CANADIEN DE MATHEMATIQUES 数学 MATHEMATICS 4 数学 4 0.52 0.78 0008-0624 CALCOLO CALCOLO 数学 MATHEMATICS 4 数学 4 0.41 0.63 0007-4497 B SCI MATH BULLETIN DES SCIENCES MATHEMATIQUES 应用数学 MATHEMATICS, APPLIED 4 数学 4 0.54 0.72 0006-3835 BIT BIT NUMERICAL MATHEMATICS 计算机:软件工程 COMPUTER SCIENCE, SOFTWARE ENGINEERING 4 数学 3 0.81 0.82 0006-3835 BIT BIT NUMERICAL MATHEMATICS 应用数学 MATHEMATICS, APPLIED 3 数学 3 0.81 0.82 0004-9727 B AUST MATH SOC BULLETIN OF THE AUSTRALIAN MATHEMATICAL SOCIETY 数学 MATHEMATICS 4 数学 4 0.31 0.39 0004-2080 ARK MAT ARKIV FOR MATEMATIK 数学 MATHEMATICS 4 数学 4 0.33 0.80 0003-889X ARCH MATH ARCHIV DER MATHEMATIK 数学 MATHEMATICS 4 数学 4 0.42 0.48 0003-486X ANN MATH ANNALS OF MATHEMATICS 数学 MATHEMATICS 1 数学 1 2.87 3.18 0003-1305 AM STAT AMERICAN STATISTICIAN 统计学与概率论 STATISTICS PROBABILITY 3 数学 2 1.01 0.98 0002-9947 T AM MATH SOC TRANSACTIONS OF THE AMERICAN MATHEMATICAL SOCIETY 数学 MATHEMATICS 2 数学 3 0.89 1.10 0002-9939 P AM MATH SOC PROCEEDINGS OF THE AMERICAN MATHEMATICAL SOCIETY 数学 MATHEMATICS 3 数学 4 0.54 0.60 0002-9939 P AM MATH SOC PROCEEDINGS OF THE AMERICAN MATHEMATICAL SOCIETY 应用数学 MATHEMATICS, APPLIED 4 数学 4 0.54 0.60 0002-9890 AM MATH MON AMERICAN MATHEMATICAL MONTHLY 数学 MATHEMATICS 4 数学 4 0.27 0002-9327 AM J MATH AMERICAN JOURNAL OF MATHEMATICS 数学 MATHEMATICS 2 数学 2 1.08 1.17 0002-5240 ALGEBRA UNIV ALGEBRA UNIVERSALIS 数学 MATHEMATICS 4 数学 4 0.32 0.48 0001-8708 ADV MATH ADVANCES IN MATHEMATICS 数学 MATHEMATICS 2 数学 2 1.22 1.37 0001-8678 ADV APPL PROBAB ADVANCES IN APPLIED PROBABILITY 统计学与概率论 STATISTICS PROBABILITY 4 数学 3 0.86 0.72 0001-5962 ACTA MATH-DJURSHOLM ACTA MATHEMATICA 数学 MATHEMATICS 1 数学 1 2.01 4.86 0001-4346 MATH NOTES+ MATHEMATICAL NOTES 数学 MATHEMATICS 4 数学 4 0.23 0.34 注:目录分类来源于中国科学院,参考“期刊印证报告”(JCR),所收集信息仅供科学研究使用。
个人分类: 数学|4382 次阅读|0 个评论
别让CNS为代表的杂志影响因子给耽误了
热度 2 uqysong 2011-9-12 18:54
从事科研发表文章是个很重要的环节,一般情况下就靠这个在科学界打出名号。 但国内外,我个人感觉,都有个趋势,追求高影响因子,以在CNS等顶级杂志 发表为荣,国内好像风气更过火,好像不发个高 影响因子 IF的,都不像搞研究了。而政府资助也很大程度上参考这个因素。这样,更推波助澜促使人们追求这个。这样做,很多问题,我想真正从事科研的人都明白。首先,学科特点,有的学科,你不是去研究细胞水平的东西,发在Cell上,也没意思;有的学科,如农业类,你很难去要求人家发Nature或Science,但很重要,一个IF2.0以上的文章, 都很不容易,动不动就要三年的数据;其次,影响因子的高也反映在该 领域,有大量的研究者,所以,引用才多,而有的学科则很少。就拿植物学科来说, 影响因子较农业来说高多了(IF3.0以下好像没人愿意提),但其对人类的贡献还没体现出来,而且现在一个很大瓶颈是不能将植物科学的成果和农业接轨和转化。好多人还沉醉于发大影响因子 文章的游戏。其实,各行各业都应该支持,每个学科都有其认可的顶级杂志,只要 在本领域是专家,是世界认可的该领域的权威,就应该得到同样的认可。让每个科研工作者追求科学探索的快乐,而不是天天盯着文章的影响因子。其实,我们要实现科技强国的梦,有的方面,我们需要超越国外。他们有这种学科倾向,我们可以克服这些 ,为什么不能做的更好呢 ?
个人分类: 科研模式中西比较|5603 次阅读|4 个评论
高影响因子 vs. 高引用率
热度 2 neilchau 2011-9-12 08:39
当今,做科研的人,似乎没有谁不想把自己的文章发表在高影响因子的杂志上。为什么要如此追求高影响因子呢?听说,国内的不少单位对 SCI 论文实行奖励制度,奖励的主要依据是杂志的影响因子。对国人来说,文章背后的激励应该算是一个大的原因。某些学术大牛们(比如科学网上的饶毅),认为低影响因子杂志上的文章不少都是垃圾,不屑于把文章发表在低影响因子的杂志上,这可能是追求高影响因子的另一个原因。结果可能如徐耀老师所言,“ 只投高影响因子杂志会造成学术资源的浪费 ” 。 不可否认,同一领域,通常高影响因子杂志上的文章,平均水平是比低影响因子杂志上文章的平均水平要高。但如果一味追求高影响因子,反倒会淹没文章的价值。换句话说,高影响因子未必能够取得高引用率。 拿自己的研究领域正渗透( Forward osmosis )来说,虽然上世纪 70 年代就有人提出过,但大约 2005 年以后,才重新引起研究人员的重视。从 2005 年至今,一共发表了 140 多篇与此相关的学术论文。其中约有 40% 发表在 Journal of Membrane Science (IF=3.67), 30% 发表在 Desalination (IF=1.85), 20% 发表在 Environmental Science Technology (IF=4.83) (暂且把这三个杂志看成是研究正渗透的主流杂志),其余的 10% 散布在各种杂志上,例如: AIChE Journal (IF=2.03) , Chemical Engineering Science (2.38) , Advanced Materials (IF=10.86) , Energy Environmental Science (9.45) , Chemical Communications (IF=5.79) , Industrial Engineering Chemistry Research (IF=2.07) 。其中,也不乏高影响因子的杂志。我现在想,为什么剩余的 10% 没有发表到关于正渗透的三个主流杂志上呢? 据推测,追求高影响因子可能是个原因,但更主要的原因可能: ( 1 )与作者的研究方向和身份有关。比如,作者的研究背景是做合成材料,经常在 Advanced Materials 上发文章,从来没在 Journal of Membrane Science 上投过文章。这种情况下,他当然倾向于投前者,即使他那篇文章 80% 的引用都出自后者,更适合后个杂志。但投往前个杂志的好处是很明显的:影响因子高;靠自己在那个杂志上的名声,更容易发表;因为从来没人在那个杂志上发表过正渗透相关的文章,所以杂志找的审稿人可能对正渗透不怎么在行。外行人审内行人的稿件,一般很难发现问题,当然文章也就便于发表。 ( 2 )与文章的创新性有关。一篇文章在这个杂志上可能没有什么新意(因为类似的东西在此杂志上已经发表了很多),但换个杂志可能就不一样了(因为那个杂志上很少发表这样的文章)。此外,这个杂志都是这个领域的内行,那个杂志的读者相对来说对此领域比较外行。这种情况下,投所谓的“新”东西到“外行人”手里,当然就相对容易发表。 ( 3 )与作者的意愿有关。有些大牛,为了扩大自己的学术影响力,可以随心所欲地占领各个杂志。比如,自己领域的大牛 T. S. Chung , 仅 2011 至今 , 不到一年时间已经在 16 个杂志上发表了 39 篇学术论文。在 Journal of Membrane Science 上玩腻了,换个地方玩玩、让别的地方的人也注意我们,也就不足为奇了。 其实,如果就想在某领域非主流杂志上发文章,也可以。不过不要只发一两篇,不然感觉有投机取巧的嫌疑。要发,就靠自己的实力不停地发,争取把某个领域的非主流杂志变成其主流杂志。这个,不是一般人能做得到的。 扯得有点远了,收回来。我的观点:不管高影响因子还是低影响因子,在所涉及领域的主流杂志上发表文章才最有意义。因为这些文章,一般都得经过小同行的评审,质量相对有保障。另外,个人感觉在相关主流杂志上的文章,引用率应该比非主流杂志,甚至高影响因子杂志上的高。毕竟引用自己文章的,更多情况下都是相关领域的小同行。所以,自己的文章都发在了自己领域的主流杂志上( 2 篇 Journal of Membrane Science , 2 篇 Desalination ),虽然影响因子不怎么高,但自己感觉只有发在那里才最有价值,对小同行们来说意义才最大。 总之, 高影响因子未必引来高引用率。如果想实现、扩大自己文章的学术价值,就应该把文章投到自己领域的主流杂志上,让小同行们来审,让相关领域的同行们都能看到、并从中得到点什么。
个人分类: 科研共享|19635 次阅读|4 个评论
[转载]什么是科学工作流(scientific workflow)
LiangliangNan 2011-9-9 09:40
科学家们,例如天文研究者,要想协作科研的话,就需要共享大规模的数据,相当于做些分布式计算。这个数据的流动过程随着研究机构的增多可能越来越复杂,以至于需要独立出来专门管理,这就是scientific workflow的大概意思。scientific workflow貌似是一个新方向,讨论班上听别人讲了一篇,后来帮人审稿看到一篇,今天发现12月的Computer杂志上还登了一篇文章。 Computer杂志上这篇介绍scientific workflow的文章全是文字,几乎连个数字都没有,读完之后觉得有点空洞。这scientific workflow跟business workflow的区别说大也大,说小也小。列举几个scientific workflow的特色/需求: 可重复性:这是科学研究的基本要求,但其实很难做到,因为系统是分布式的,数据也是分布式的,谁也不好说哪个数据能一直存在。说不定过几年系统一升级,以前的程序就不能运行了;谁叫计算机软件的基础架构天天改呢? 著作权问题:科学家的数据都很珍贵,workflow的流程、以及每个端点运行的程序也是不能随便公开的,不然被人剽窃了怎么行。但是又要把自己的研究结果给别人看,至少要给评审的人看,不然怎么让别人赞同你的工作呢?而分布式的workflow意味着最后的成果是大家共享的,因此更要算清楚每部分工作都是谁的成果。所以,每次运行所得到的数据上要附有元信息以说明这个数据是运行了谁的workflow,都用到了谁提供的数据。最好有一种抽象机制,能自动提取出个大概,让人看了很佩服却无法复制。 著作权问题也说明scientific workflow的异构性,需要处在不同地理位置的多方共同合作。 探索性的经常修改:科学家需要不断地调整workflow的参数甚至是修改控制流程来尝试得到新结果,但他们又不像流程设计师那么专业,所以要提供一个易用的接口。 其他的特性就是一些无聊的buzzword,像“更灵活(flexibility)”、“更好的伸缩性(scaling)”、要考虑security之类的问题。 总结:虽然没有本质的新东西,但在搞CS的人眼里看来,sci workflow毕竟是计算机研究这个大bbs开的一个新版,正是灌水的好地方,大家快去抢位置吧。把workflow旧版里的帖子稍加处理一下转载过来,又是一篇新文章,说不定还有人给你m一下呢。
2433 次阅读|0 个评论
此人用人格担保什么?
热度 26 Wuyishan 2011-8-28 11:36
武夷山 下面是我刚收到的邮件。此类邮件见的多了,但如此别致的担保方式首次见到。我略去了其中的联系方式。如果他们收了钱确实替“客户”写文章,那就没犯欺诈罪。现在还没有法律手段对付这帮人,对吧? 老师,您好! 我是在网上找到您信箱的,冒昧的发来一份邮件,祝您新学期生活愉快! 我是一位高校老师,我是党员,我是博士,我以人格向您担保,我可以快速帮您发表学术论文、职称论文,下面我为您提供部分学术期刊征稿信息,投稿可联系:......(此处略去其联系方式) 请随时和我们保持联系!以备工作学习所需! 上海正刊杂志总社,注册资金100万元,行业翘楚,十年商誉,已服务8万客户,现已评上教授、副教授,每个节日发来的感谢短信常常会让手机信息爆掉:)官方站点合作数十家国内大型正规核心学术期刊,为论文发表提供了非常方便的捷径。本站收藏和推荐的期刊杂志全部是经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批准、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新闻出版署网站可以查到的正规省级、国家级以上刊物,均同时具有CN刊号和ISSN刊号,发表程序正规,信息安全,有效保障作者的合法版权。所有稿件只会合法的在正规的期刊上发表 ,评职称、申请学位绝对管用,来稿会当天就会给您回复!节约您的宝贵时间! (此处略去多种联系方式) 【更多核心期刊CSSCI期刊EI核心期刊请登录(此处略去网站名)】 北大核心期刊+CSSCI核心期刊当月见刊: 《学术探索》杂志,主管单位:云南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主办单位:云南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2011年4月经出版总署批准改版为月刊 ,全年12期。单月出版以理论研究为主,双月出版以专家论坛为主。国际标准刊号:ISSN1006-723X;国内统一刊号:CN53-1148/C;国内代号:64-57。 该刊是北大中文核心期刊,南大CSSCI核心期刊。栏目有:哲学研究、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国际问题研究、政治学研究、经济学研究、法学研究、民族人类学研究、历史研究、教育研究、文化研究、社科综论,是立足于云南特色社科类研究、反映全国学术成果的综合性学术理论刊物。 EI核心包写包发三个月检索 因高水平的会议,对文章内容及格式有严格的要求,自然投稿难免在稿件遴选中处于劣势,为确保第一时间录用发表,快速检索,建议使用我们的包写包发服务,暑期特价4999元/篇!活动有效期2011年9月30日。EI投稿信箱 (略去) 《家教世界》杂志,安徽省省级教育专业期刊,CN正刊,纯G4教育刊物,国内刊号: CN 34-1266/G4,国际刊号:ISSN 1009-8453,邮发代号:26-198 ,文章全文上网检索。指导单位:中国教育学会安徽分会;理事单位:安徽省教育学会;主办单位:《家教世界》杂志社。《家教世界》杂志是经国家新闻出版出版总署批准的教育类权威期刊。本期刊是面向各级教育行政主管部门、教育科研院所、各类大中专院校、中小学校及其从事教育教学工作的教育工作者和专业教师的综合性教育教学类学术理论期刊。本刊也是全国优秀教育期刊,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来源期刊,中文科技数据原文收录期刊,万方数字化期刊群入网期刊。 《卷宗》杂志,中国兴川战略促进中心主办的国家级优秀刊物,国内外公开发行。国际刊号:ISSN 1005-4669,国内刊号:CN 51-1737/G0。主管单位:中国兴川战略促进中心;主办单位:中国兴川战略促进中心。杂志刊登范围涉及经济金融、工程建筑、经营管理、理论创新、财会审计、教育教学、科学技术、行业创新等各类稿件。投稿信箱: (略去) 【更多国家级科技、经济、教育期刊请登录(略去)】 每月都有特价优惠刊物活动,请时常和我们保持联系哟,永久网址: (略去) 汇款可到对公账户,安全放心!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6008 次阅读|26 个评论
为何我不愿为国内杂志审稿?
热度 3 qsqhopeiggcas 2011-8-27 12:20
前几年,每年都为国内相关知名专业杂志审阅 40 篇左右的手稿,但从今年开始我已基本不再接受审稿邀请了,主要原因是: 1 、多数手稿做的多是跟踪、模仿式的“ homework ”,看后深觉乏味。 2 、由于杂志编辑部选择审稿人时,是看手稿内容与哪个专家的研究领域相近。前十几年我一直做非线性岩土力学方面的研究,大部分与非线性有关的手稿基本上会让我审。有关稿件内容大多是对我们以前工作的补充,属于“鸡肋”式的文章,弃之可惜,食之无味。退稿吧,手稿还有些许改进工作;不退稿吧,觉得本质上还是模仿,让俺左右为难。 3 、从手稿内容看,有些文章是研究生为能满足论文答辩的要求而写的,在基本概念、研究方法和写作方面很显稚嫩。如果觉得手稿还有点价值,得花费大量的时间帮他(她)们提意见、修改。 4 、或许由于我审稿标准要求严格, 85% 左右的手稿都会被“枪毙”,以至于有些杂志编辑部觉得我“太苛刻”,要求放松标准,这也让我勉为其难。 5 、由于近两年本身的科研任务繁重,难以保证足够的审阅时间。
个人分类: 科研随想|3159 次阅读|4 个评论
基金评议反馈应该给所有对应的评议专家
热度 3 hyperchaos 2011-8-27 09:46
最近许多论坛的网友发帖子说他们申请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没有获得资助,看了几个虫子贴出来的评审意见,感觉差异很大. 面上项目一般都有5个反馈意见, 让人迷惑的是其中1个意见总和其他意见差距截然相反,感觉就是刻意要枪毙这个本子而写的匪夷所思的意见,其他人说申请人研究基础扎实, 反对意见就说基础不够; 其他人说选题有意义研究有创新,反对意见就说没有...... 经常给国外一些杂志审稿,许多杂志最终会把这个稿件的所有意见提供给评阅该稿件的所有审稿人,对审稿人也是一种督促和监督,看看自己写的意见和别人的有没有截然相反的地方. 科学网上一些网友发帖子说基金公布后就积极去看自己推荐和否决的基金申请书最终命运如何, 一般来说这些虫子还是很认真的,自己推荐的人最终获得资助就必然窃喜, 自己反对却仍然获得资助难免会有想法. 最后给基金委一些建议: 每年评议结束后把所有评议意见反馈给该申请书的所有评阅人,对于个别意见与其他意见完全相反的评阅意见可以采用统计的方法(如一个优先抵消一个不予资助)来进行分析,免得有些变态的评阅人故意屠杀别人的本子.... 对于某个申请人写的评阅意见多份与其他评阅人意见截然相反就剔除出评阅专家数据库,免得祸害他人.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4952 次阅读|3 个评论
[转载]Nature 8/11 由成纤维细胞生成神经元 氢被发现是能量来源
genevalley 2011-8-12 07:33
[转载]Nature 8/11 由成纤维细胞生成神经元 氢被发现是能量来源
(选自英国Nature杂志,2011年8月11日出版) 改写数据存储的规则 http://www.natureasia.com/ch/nature/updates/index.php?i=84427issue=7359 关于大气中甲烷浓度增速减慢的不同结论 http://www.natureasia.com/ch/nature/updates/index.php?i=84429issue=7359 脊椎动物颌骨演化的复杂性 http://www.natureasia.com/ch/nature/updates/index.php?i=84435issue=7359 逆转老年失忆的希望 http://www.natureasia.com/ch/nature/updates/index.php?i=84437issue=7359 多发性硬化的遗传基础 http://www.natureasia.com/ch/nature/updates/index.php?i=84440issue=7359 由成纤维细胞生成神经元 http://www.natureasia.com/ch/nature/updates/index.php?i=84443issue=7359 人“着丝点核小体”的晶体结构 http://www.natureasia.com/ch/nature/updates/index.php?i=84452issue=7359 核糖体的催化活性 http://www.natureasia.com/ch/nature/updates/index.php?i=84455issue=7359 关于肿瘤抑制基因功能的一个连续模型 http://www.natureasia.com/ch/nature/updates/index.php?i=84461issue=7359 非洲裔美国人的一个基因图 http://www.natureasia.com/ch/nature/updates/index.php?i=84463issue=7359 封面故事: 氢被发现是热液喷孔生物共生体系的又一能量来源 http://www.natureasia.com/ch/nature/updates/index.php?i=84465issue=7359 用微波控制被束缚的原子离子 http://www.natureasia.com/ch/nature/updates/index.php?i=84467issue=7359 封面故事: 氢被发现是热液喷孔生物共生体系的又一能量来源 深海热液喷孔中的所有生物都依靠从海床喷出的热液所提供的“地下燃料”(geofuel)来生存。在这些燃料中,过去只有两种已知为“化学合成共生初级生 产”提供能量,它们分别是能氧化硫的共生体所利用的被还原的硫化合物和能氧化甲烷的共生体所利用的甲烷。现在,氢也被添加到了这个清单上。来自“中大西洋 海岭”热液喷孔的Bathymodiolus贻贝,被发现与能够将氢用于初级生产的微生物共生体相关。对氢的氧化来说的一个关键基因存在于其他热液喷孔动 物的共生体中,如管虫(亦称多毛虫)Riftia pachyptila 和盲虾Rimicaris exoculata,说明氢在其他共生体系中可能也是一个重要能量来源。 逆转老年失忆的希望 正常衰老导致如工作记忆和注意力等高级认知功能的下降。研究人员提出,神经化学环境和前额皮质(PFC)中神经功能之间的联系是调控这种下降的一个关键因 素。在一个学习任务过程中,来自年轻的、中年的和老年的猴子的PFC神经元的记录数据显示,衰老的PFC神经元中的持久激发有显著下降,这些神经元负责在 一个提示之后的延迟期间维持工作记忆中的信号。这种激发水平可以通过恢复年轻时的最佳神经化学环境得以挽救,而恢复的办法是,抑制“环AMP信号作用”和 关闭削弱网络连接的钾通道。 这些发现为能够增强人类认证水平的药物提出了潜在的治疗目标。 多发性硬化的遗传基础 多发性硬化是一种中枢神经系统疾病,涉及炎症与神经退化之间的相互作用。尽管人们对此进行了很多研究,但决定这种疾病易感性的遗传架构仍未确定。一项涉及 近1万人(全部为欧洲裔)的全基因组关联大型国际合作研究项目,证实了以前报告过的与多发性硬化相关的DNA区域,并识别出另外29个新的易感性位点。进 一步的分析表明,T-helper细胞的分化与这种疾病的发病机理尤为相关。 由成纤维细胞生成神经元 本期三篇论文介绍了“功能性诱导神经”(iN)细胞由人成纤维细胞的生成,这是一个对再生医学来说非常有希望的过程。Pang等人发现,三个转录因子(分 别是Ascl1,亦称Mash1;Brn2,或称 Pou3f2;和Myt1l)的组合能大大增强人胚胎干细胞的神经分化。当与基本的“螺旋-回环-螺旋转录因子” NeuroD1相结合时,这些因子还能将人胎儿和新生儿成纤维细胞转化成iN细胞。Caiazzo等人利用三个转录因子的一个组合来将出生前及成年的小鼠 和人成纤维细胞转化成功能性多巴胺能神经元。这三个转录因子分别是Mash1、 Nurr1 (或Nr4a2) 和 Lmx1a。转化是直接进行的,不用回到先祖细胞状态,而且这种转化在来自帕金森氏症患者及来自健康供者的细胞中都能发生。Yoo等人采用了另外一种方 法。他们发现,微RNA在神经命运决定中有一个指导性作用。miR-9/9* 和 miR-124在人成纤维细胞中的表达诱导它们转化成功能性神经元,而增添一些神经元转录因子可以帮助这一过程的进行。 关于肿瘤抑制基因功能的一个连续模型 最初由Alfred Knudson以眼癌作为一个模型于1971年提出的关于肿瘤发生的“two-hit”假说,解释了隐性“肿瘤抑制基因”(TSGs)在绝大部分为遗传性 的癌症易感性综合症中的作用;在这些综合症中,肿瘤发生后来被发现需要两个突变,一个肿瘤抑制基因的每个版本中各一个。40年之后,人们已经清楚,即便是 肿瘤抑制因子的部分失活也会对肿瘤发生做出关键性的贡献。由Alice Berger、Alfred Knudson 和Pier Paolo Pandolfi撰写的这篇Review文章,提出了一个关于TSG功能的连续模型,来解释在癌症中所发现的所有TSG突变。 非洲裔美国人的一个基因图 基因图度量一个基因组中每个点上发生交叉的概率,是研究不同人种之间差异情况的重要工具。现在,研究人员利用来自18000名非洲裔美国人的数据构建了一 个基因图。将该基因图与欧洲人基因图所做比较,显示了在祖先来自西非的人中活跃、但在大部分欧洲人中不活跃的超过2000个重组热点。在这些热点上发生交 叉的概率被控制在PRDM9位点上。一个“17碱基对DNA序列”主题在这些热点上被突显出来,它是致病性基因组重排的一个隐患。 用微波控制被束缚的原子离子 用激光来相干操纵被束缚的原子离子是有可能的,但用射频或微波辐射来施加类似的控制却是困难的。两个小组在本期Nature上报告的新方法,使研究人员能 够对被束缚的原子离子施加微波控制,以进行量子信息处理。Ospelkaus等人介绍了一种器件,它能利用由集成到一个用微加工方式制成的离子阱中的电极 所产生的磁场来施加微波控制。束缚在一个阱中的离子的内部量子状态可被相干控制,并且产生纠缠状态。在另一篇论文中,Timoney等人报告了一种基于向 被束缚的离子施加微波脉冲的方法,该方法可将它们转变成一个与外界扰动隔离的状态。这种方法显著延长了体系的相干时间,决定性地改善了由微波驱动的离子阱 量子信息处理的前景。
个人分类: 文摘|2142 次阅读|0 个评论
2011-22读者之声
kejidaobao 2011-8-9 10:43
大意失荆州——文章递审时coverletter的重要性 萝卜青菜各有所爱,正因如此,有些好的研究成果并不一定会被每个人欣赏,所以不同审稿者的不同评判标准可能会关系到文章发表的成败。文章评审一般由少数(2—3名)同行完成,编辑参考评审意见做是否录用的最后决定。如果有一个评审人对你的工作没兴趣,或有不利的偏见,就会对总体的评审有较大影响。 评审人当然会尽量做到公正合理,毕竟自己在编辑那里的信誉会因低质量的评审而受损。评审人的观点可以与作者不一致,但对文章进行批评时一定要有理有据。因为如果一个评审人有偏见,也许会增加些无谓的麻烦,但不一定致命;假如两个评审人都有偏见,那麻烦就大了。不过相比之下,更重要的是和编辑沟通。投稿给较好的杂志,编辑初审这一关是不能忽视的。和编辑沟通的最好方法是把自己研究的重点在coverletter中有条理地总结,并清楚地列举其对本领域的贡献。这一点其实应该是常识,但并非每个作者都完全意识到它的重要性。我本人也是在最近经历大意失荆州的“磨难”后才真正体会到的。 近几个月我和组员加油赶了十几篇文章出来。定稿后,思想稍微松懈了。就在写coverletter上少花了心思,只是客套几句例行公事。结果一篇文章被我们领域的旗舰杂志拒掉。因为其中一个审稿人完全没有认真读我们的文章,说没新意,和我们之前的一篇文章没什么不同(其实完全是两码事)。不幸的是,另一个评审人也提出了一些尖锐的但都可以解答的问题。编辑就基于两个评审意见把文章拒掉,连个解释的机会都没有。如果当时给编辑的coverletter上明明白白地解释清楚此项工作的新意和对本领域的影响时,编辑应该会对第一个评审意见有个很明确的判断,我们就很可能有机会回答第二个评审意见中的问题,结果很可能就完全不一样了。 另外一篇文章也是递交给了本领域的一个顶尖杂志。结果由于负责的编辑不是我们研究方向的专家,并且对我们的工作没有马上产生兴趣,连送审都没有。 这些不愉快的结果本来都可以是通过一个高质量的coverletter避免的。编辑都很忙,不太可能每一篇文章都认真研读,他们也不可能是所有研究方向的专家。 一个好的coverletter会使编辑的工作容易很多,而且一旦把编辑说服,一篇文章的命运也许会截然不同。 吃一堑,长一智,从这些经历中,我对coverletter的重要性认识得更清楚了。 希望此类的失败不会在我以后的经历中重现,也希望读者可以从我的经历中吸取教训,不至于阴沟里翻船,从而把每项工作应有的影响通过最合适的杂志发挥到极致。 ——美国明尼苏达大学药学系助理教授 孙常全 现有生命个体可同时制造卵子和精子 ——读2011年第20期“科技风云”有感 在《科技导报》2011年第20期“科技风云”栏目读到杨书卷撰写的文章“动 物研究潜藏的人类未来”,介绍了美国Science杂志网络版7月7日发表的日本Hashiyama等人关于SxL基因在果蝇原始生殖细胞性别决定中起关键作用的报道。杨书卷特别写到:“如果一个生命可以自己同时制造卵子和精子,那么,卵子是否可与精子结合,形成新的生命体?这会是一种新的有效的‘克隆’方式吗?”笔者觉得这种提法确实是一个很有创意的思维,反映了中国学者丰富的想象力和很强的创新思维能力。不过,这种提法也许又从另一个侧面反映了生物学知识的普及在中国知识分子中还远不理想,有待于生物学工作者加倍努力。 一个生命个体同时制造卵子和精子的情况很多,在植物中存在着很多雌雄同株、雌雄同花、同花授粉等情况。在动物中也有不少雌雄同体、自体受精的例子。果蝇、秀丽隐杆线虫和斑马鱼都是典型的生物学实验模式生物。秀丽隐杆结虫大多为雌雄同体,没有雌性个体,只有少量的雄性个体。雌雄同体的线虫主要是进行自体受精,即用自己的精子给自己的卵子授精而产生后代。斑马鱼分为雌鱼和雄鱼,但是在胚胎时期和孵化后的3周之内,所有斑马鱼的性腺都是卵巢。只有到第4周才开始有一部分仔鱼的性腺逐渐从卵巢转化为精巢。绝大多数动物的性别都是由基因决定的。但是,有些动物以及人的性别决定基因较少受环境因素影响,一般只要有这种基因存在,这种基因就表达,就决定性别。例如人的23对染色体中只有一条Y染色体决定胚胎分化为男性。若没有Y染色体,胚胎将分化为女性。但是,决定胚胎分化为男性的关键部位只是Y染色体上的一个小片段,即SRY区(sex-determining region of the Y chromosome)。如果Y染色体上的这个片段被交换到了X染色体上,则获得这一片段的X染色体将决定下一代(胚胎)分化为男性,而失去这一片段的Y染色体则失去了决定胚胎分化为男性的能力。所以在人类中偶尔有XX型的男性,或XY型的女性。另外还有很多动物的性别决定基因较多地受到许多外界因素的影响。例如,有的鱼到一定年龄阶段会发生性逆转,如从产生卵子的雌鱼变为产生精子的雄鱼;也有的鱼的性别转变情况正好相反。另外,有些爬行动物的胚胎性别受环境温度调控。如鳄鱼的性别取决于卵孵化时的温度,如果温度适中,将诞生雄性鳄鱼,而温度偏高或偏低,就将孵出雌性鳄鱼。总之,生物界的性别决定方式是多种多样的。目前,对于很多生物决定性别的基因数量、表达方式、影响因素等还远远没有研究清楚。 ——聊城大学生命科学学院 杨磊,张永忠 (责任编辑 李娜,张杰青)
个人分类: 栏目:读者来信|2519 次阅读|0 个评论
热烈祝贺亚洲蛇蛙研究(AHR)被SCI收录!
热度 1 李丕鹏 2011-8-8 14:51
热烈祝贺亚洲蛇蛙研究(AHR)被SCI收录!
接AHR编辑部信函,2010年在中国大陆“创”刊的亚洲蛇蛙研究(AHR)被SCI收录。 尽管对SCI收录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但能通过SCI的收录进一步扩大AHR论文的交流传播力,是值得庆幸的。 非常感谢杂志主编及编辑部多年来的辛勤工作和努力! 注:之所以在创刊的创子冠以双引号,是因为这一刊物前身其实已有10多年的历史。第一期为“中国蛇蛙研究”,在中国大陆刊发。此后,转入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由亚洲蛇蛙研究会和伯克利分校脊椎动物博物馆主办,并更名为“Asiatic Herpetological Research”。 此外,该刊也有译为“亚洲两栖爬行动物研究”。 …… 下面引编辑部文: Informed from an email sent by a staff of Thomson Reuters on July 15 2011, and according to the statements released on July 19 on the Website of Thomson Reuters ( http://science.thomsonreuters.com ) , we are glad to inform you that the journal Asian Herpetological Research (AHR) has been accepted by Thomson Reuters for coverage in Web of Science.The coverage begins in the Science Citation Index (SCI) Expanded with Issue One of Volume One, 2010.AHR has also been accepted for coverage in Current Contents - Agriculture, Biology Environmental Sciences , Zoological Record and BIOSIS Previews .
个人分类: 研究生教育|4098 次阅读|2 个评论
求助:英文sci版权中的一个疑问?请高人指点,多谢!
热度 2 ZELONGHE 2011-7-28 18:39
求助:英文sci版权中的一个疑问?请高人指点,多谢!
一般版权中都有一个:“打印签名”,最近一篇文章投了iop的杂志,在录用后版权中写到(见下图),关于“打印签名”的地方写到关于美国政府什么的,我就有点疑问了,这是什么意思,我是否该在后面的“打印签名处”签名呢。
5821 次阅读|5 个评论
应全面、正确认识、重视并大力支持科学普及、创新工作
热度 4 可变系时空多线矢主人 2011-7-17 12:17
应全面、正确认识、重视并大力支持科学普及、创新工作 “科学”是“关于自然界、社会和思维发展规律的知识体系。是在人们实践的基础上产生和发展的,是实践经验的总结”。 “科学”必须正确反映客观存在的客观规律。 “科学”产生于,和指导着实践,并随实践的广泛、深入而不断的丰富、发展。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科学精神”简而言之,就是实事求是、追求真理。 科学不是少数人的事业,并不,也不能,仅限于科学家这个群体。所有的人,都应用科学的方法、科学的态度去对待各种类事物。 我国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要求自主创新,建设创新型国家。必须培养全民的科学素养。 “科普”工作是,为了培养全民的科学素养,自主创新,建设创新型国家,而要满足广大人民群众对科学知识的渴求,做好“普遍传布、推广,使其大众化”的工作。 为此,全国人大经过长期而充分的调研,已制定科学技术普及法,充分反映出党和政府对科普的高度重视。 有人把“科普”工作,仅看作是对中、小学生或中、小学文化程度的人传播科学知识。就没有认识到“科普”工作的主要意义与作用。 其实,“科普”工作的对象,实际应包含着全民。由于专业的、分工和发展,即使博士、教授、院士,也常对某些新发展的,非本专业的,科学知识需要接受普及。 有人认为,多一个公式就使科普多一分困难,而要尽量避免公式,甚至要求一个公式也不要。这样就必然极大地限制、甚至阻碍,科普工作的深入、发展。 因为,一切事物的运动,都是量变到质变的。科学研究任何事物,都必须表达、研讨其从量到质的变化。 因而,公式表达、演绎推导就是现代科学不可或缺的。较深入的。通俗易懂的,科普工作也不能避免或廽避。 特别是像作为一切科技学基础的,现代物理学的主要内容,也是广大人民群众所关心,且存在许多误解的,相对论、量子力学及其场论,那样的必须公式表达、演绎推导的学科,如果排斥必要的公式,就更是根本无法作较深入的普及。 而且,只要逐步说明必定要公式的来龙去脉,任何公式也并非难于科普的。没有理由要求不要公式。 科学既是“关于自然界、社会和思维发展规律的知识体系。是在人们实践的基础上产生和发展的,是实践经验的总结”,而广大人民群众正是社会实践的主体。重视发展科学,就还应该不断汇集、总结广大人民群众的实践经验,所以,“科普”工作,还应充分重视广大人民群众对科学的发言权。这也应是“科普”工作的一个重要方面。 重视发展科学,就还应该不断汇集、总结广大人民群众的实践经验,所以,“科普”工作,还应充分重视广大人民群众对科学的发言权。既要送去,也要求来。而且,两者是彼此“相辅相成”的。 我国繁荣、发展科学、文化的基本方针就是:“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它也正是兼顾到这样的两个方面。 广大人民群众对科学知识的渴求不仅局限于生产、生活的眼前需要,还包括对世界各种事物和规律的认识、理解、掌握和运用。 网络是重要的“科普”平台。开设有关科技的群众性论坛,确实是一个很好的创举。不少网友,提出了一些涉及宇宙间各种问题的创新观点。它们都各有一定的依据,有各自独到的见解。讨论气氛十分活跃,也颇具启发性。 当然,这就必然有不同看法的分歧,就需要公开、公平、公正的讨论,以符合所论事物的特性和规律,为判断是非正误的标准,共同探究真理。 通过广泛、深入的公开讨论,其中,定会不乏正确的创新意见,甚至重大成果。这就表明:科普还应是与创新和讨论相结合的。 在科学院、工程院和我国科技领导单位联合领导、支持创办的 , 有很好的条件,特别是,有众多的学者在此“开博”,应是学术交流、讨论的极有利场所,应能对我国的自主科技创新发挥重要作用! 它采用实名制开博,和註册后评论的办法,排除万难了不负责任、不讲道理的恶意捣乱和谩骂。还筹备成立 大学,作系统的学术传播、交流、教育。 最近还在 在编辑部支持下,由专业人士,设计创办《科学网大学杂志》这样的网络刊物,充分发挥各专业学者的作用,抓住网上内容的重点促进深入讨论、发展 ? 使各种有实际依据、实际意义的,各种不同观点、论据的文章,推荐出来,进行交流,并开展公开、公平、公正的讨论,甚至辩论,就确实能弥补 的这一严重不足,定能有益于促进我国的自主科技创新 ! 中国科学院作为我国科学的国家队,就应该充分重视通过学术刊物、网络论坛、广泛、深入的开展公开的科普和创新相结合的讨论。 加强对有关工作的领导、指导与支持,大力促进我国的自主科技创新。
个人分类: 其它|2552 次阅读|7 个评论
三步实现中国自己的Nature和Science顶级期刊杂志
热度 5 WeiQin 2011-6-18 21:00
中国绝对不乏Nature和Science级别的研究,但是,一方面,由于历史原因,目前主要是西方列强,尤其是英美等英语国家主导全球政治经济文化等意识形态,搞的全球秩序乱七八糟(比如:中亚),很多地方民不聊生(比如:非洲)。简单套用某种意识形态的方式来统治一个国家或者民族绝对是不work的,这些智慧,是中国人早在公元前500年就悟到了 (1) ,可惜西方列强没有当回事。 现如今,就连德国,法国,西班牙,意大利等国家的科学家,要想在科研上出人头地,也必须使用英语发表文章,估计这些欧洲国家的科学家其实也很无奈,因为不是每个人都有语言天赋,能够在英语写作和表达上游刃有余。正是因为这些语言的障碍,相信中国绝大部分研究在很大程度上(说的比较含糊了,因为没有做过调查,大家可以指正),都是国内同行之间相互引用,而很少能过在国际上得到传播和认可。这是非常遗憾的事情。 但是,今昔(公元2011年)不同往日(公元1840年),中国作为一个正在迅速崛起的国家,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应该有办法实现这一转变,让中国文化与智慧得到传播和认可。荷兰是个小国(4万平方公里,1600万人口),但是在学术期刊上,还是有不少顶尖的学术期刊和出版社的。这里斗胆提出实现中国世界顶级期刊杂志的建议,分三步: 1,从现在起专注于中国科研以及期刊的建设,提高学术标准,各种实施管理办法向发达国家学习,与世界接轨。 2,在国内大力提倡中英双语学术文章,就是,同一篇文章,同时提供中英全文,这样老外也可以看的懂,也可以引用。但credit则归功于中国自己的期刊杂志。以中国人的智慧和数量,引用率不是问题,数量不是问题,关键是质量,所以还是回到第一点上。 3,在国际上,大力宣传推广中国期刊杂志,邀请全球牛人(不分肤色)来华搞科研,投中国期刊,把中国科技,科研,期刊带到一个世界顶尖的高度,起码要和经济同步。 笔者才学疏浅,但存美好愿望,欢迎大家批评指正。 相关链接: (1) 和而不同 求同存异―――孔子诞辰2555周年的哲学思考
4793 次阅读|9 个评论
出版问答(XXVIII):期刊与杂志vs Nature和 Science
热度 8 李霞 2011-6-14 03:43
问 :“ 登载纯学术研究论文的刊物,多称为期刊。应用和商业内容比较重的,多称为杂志。 ” 学习了,这点以前还真没怎么注意。根据我对 Nature, Science 两个刊物的理解,按照李老师说的分类方法,貌似它们应该称为杂志而非期刊了是吗?另外, Journal, Magazine, Periodical, 李老师说的期刊和杂志分别是指哪一个呢?不吝赐教哈 ^_^ 。 答 :上面这一问是以前的问答之后又引出的新问题 (详见“ 出版问答( XIX ):如何推荐审稿人和控制投稿字数 ? ”,链接: 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297416 , 评论【 9 】)。 说实话,“不吝赐教”实不敢当。但有点时间侃侃这几个常用词之间细微的区别还是挺有意思的。在不较真儿的前提下,不论是 Journal 、 Magazine 还是 Periodical ,翻译成中文都可以是“期刊”,而且通常也没必要咬文嚼字。但在有些情况下,尤其是在出版范畴内讨论问题,区分和准确使用这几个词,就很重要。 Journal 的含义是指那些讨论纯学术和应用问题的定期出版物 ,即“期刊”。比如大部分的 SCI 刊物都属于这一类; Magazine 的内涵是指那些供大众娱乐和普及知识的定期出版物,是为“杂志”。文化、娱乐界的出版物大都可以划分到这一类;而 Periodical 是这两类“定期出版物”的统称,在界限模糊的时候,如果不确定是 Journal 还是 Magazine , Periodical 就成了最好的模棱两可的代名词。之所以如此,是因为期刊和杂志的出版和市场操作有很多区别,有些方面的应对措施甚至是完全相反的。所以在讨论问题时,使用的实例或是引用的对象范畴的定义就很重要。否则在交流过程中就容易出现误解,甚至南辕北辙。至于 Periodical , 在出版范畴内的原意是“定期出版物”,但咱加了引号。是因为如今电子出版称雄的时代,许多期刊的文章单篇在网上先发表的很多,然后再并入一期的刊物以电子和印本的形式发表。每期刊物是否定期出版与稿源有很大的关联。有些期刊虽是月刊,但由于压稿太多,可能提前出版。出版计划中的三月刊,可能还没到中国春节就面世了;相反,稿源枯竭的刊物就很有可能会拖期。 2010 年号的季刊,有可能到了 2011 年才与读者见面。如此,所谓的“定期出版物”就打了折扣。 有一点要说明的是,在许多情况下,非界内人士对期刊和杂志的界限模糊不会造成任何伤害,只要对所谈论的刊物确认无误即可。比如 Nature 和 Science ,从版面和形式看,两者也许都靠近杂志,但又都有期刊的特点,尤其是 Nature ,面孔更为深邃些哈。个人感觉两者有点像中、高级科技文献的大杂烩,而且每期的感觉重点也有所不同。在这种情况下,不如顺其自然,好像没必要非得把它们分属到哪一类。只要大家都清楚讨论的话题是 Nature 和 Science 即可。个人以为,此时理解定义的内容可能比定义本身更重要。在科技出版范畴内,搞明白这两本刊物到底为什么能拥有较大的市场、为什么可以“杂烩”得“经久不衰”,也许比牵强地划分它们的归属更有意义和实际参考价值。 这不禁让咱联想到其他类似的现象,难免再啰嗦几句。也许是由于文化的承传,或是理念的纠结,人们经常为某个定义或名称争论不休,比如真理、一流、首创等等。从某种意义上讲,因为在定义上花费了时间和精力,难免会忽视现象本身和其来龙去脉。结果是表面上讨论的阵容声势浩大,甚至是轰轰烈烈,但对问题的认识并没有实质性的突破,更不用说找到真正解决问题的办法了。由此,咱个人以为,区别不同概念是重要的,但最好避免由此禁锢了思想。否则就会得不偿失,这对于学者们而言,是否尤为重要? 对不住,有点越说越远,就此打住。但愿把这三个英文词的区别讲清楚了。与学者们切磋,欢迎指正,先谢过了。
个人分类: 出版问答 (Q & A)|29292 次阅读|30 个评论
[转载]著名杂志敦促中国政府提高研究生待遇
zhangxu2020 2011-6-7 10:03
Nature Medicine Full text access provided to Peking university by Reference Department Search Advanced search Nature Medicine | News China needs to boost funding for graduate students to stay competitive Tony K T Lam Nature Medicine 17 , 655 (2011)doi:10.1038/nm0611-655 Published online06 June 2011 Countless biomedical discoveries have been made possible thanks to the hard work of graduate students. But students in China lack the same breadth of externally funded scholarship programs as their counterparts have in the West. If the Chinese government wants to strengthen its recruitment of elite graduate students from around the globe, it should expand the scholarship programs it offers. Share/bookmark Tony Lam China's rapidly growing wealth continues to grab headlines, with the country's yearly economic growth hovering in the double digits for much of the last decade. Buoyed by its economic expansion, two years ago China announced a special effort, known as the 'one-thousand-talents scheme', offering a bonus of 1 million renminbi ( $ 150,000) per person to attract scientists who hold professorships in other countries ( Nature 457 , 522 , 2009 ). There is a clear drive to entice top-tier faculty: just a year ago, BGI, a genomics institute based in Shenzhen, China, ordered 128 massive, high-tech DNA sequencers, creating an impressive infrastructure that any researcher in the world would want access to. The push for elite research comes at a time when the country faces a real need for new medical solutions: almost half of the 200 million people in the world with type 2 diabetes live in China ( N. Engl. J. Med. 362 , 1090 – 1101 , 2010 ). Many laboratories worldwide, including mine in Toronto, have research programs that aim to combat this epidemic. These research operations are made possible largely through externally funded granting agencies such as the Canadian Institutes of Health Research (CIHR). Because operating grants typically fund the daily salary of research trainees and staff in North America, the working capacity of a laboratory is greatly enhanced if the salaries of graduate students can instead be externally funded by a scholarship. I was invited by the Shanghai Jiao Tong University School of Medicine to deliver my first lecture on diabetes research in China at the Twenty-first Century Innovation Forum that took place there back in April of last year. I was subsequently asked back to lecture to the medical and graduate students at the School of Medicine on a regular basis. On the basis of the interactions I have had in Shanghai, I know graduate students there to be extremely studious and motivated. With appropriate guidance and recognition (for example, in the form of a prestigious scholarship), I strongly believe that graduate students from Shanghai will make breakthroughs in many areas of biomedical research, including diabetes. This belief is one of the reasons I continue to train graduate students in Shanghai as well as to collaborate with local professors on experimental diabetes treatments. As I have become accustomed to the academic training environment in Shanghai, I have noticed that externally funded scholarship programs do not exist for graduate students the same way that they do for students in Western countries. There are a few opportunities for such external scholarships, such as the Roche Diagnostics scholarship of around 5,000 renminbi, but these are very rare. At the Shanghai Jiao Tong University School of Medicine, the usual source of salary money for a doctoral graduate student, as explained by its chancellor, Guo Qiang Chen, is a combination of the supervisor's operating grants, the school itself and the Chinese government. Notably, the School of Medicine has recently decided that the annual salary of first-, second- and third-year doctoral students will be 14,400 renminbi ( $ 2,200), 33,600 renminbi and 38,400 renminbi, respectively. Similarly, in Beijing, the annual salary of a doctoral student is averaging around 20,000 renminbi per year and is funded mostly by the government. However, externally funded scholarship programs are also rare as explained by Youfei Guan, director of the Diabetes Center at Beijing University Health Science Center. Although this funding support provides an important step toward supporting graduate students in Shanghai and Beijing, it is still far from level with the playing field across the globe and lacks special recognition for elite students. A Big Mac from McDonald's might cost half as much in Shanghai as Toronto, but the cost of living in China is going up, which makes the situation all the more urgent. In Canada, CIHR has supplied external funding for students through scholarship programs such as the Frederick Banting and Charles Best Canada graduate scholarships awards, which provide C $ 30,000 ( $ 31,000) per year—nearly ten times what students in China will earn. These external scholarships replace the annual salary of doctoral graduate students in Toronto, which is about C $ 26,000 per year (similar rates are found in the US) and is provided solely by the supervisor's operating grants. Graduate students who received external awards will not only have an impressive line to add to their resume and earn more then their peers but also allow their supervisors to use their operating funds to hire additional trainees and staff and to run new experiments to further the lab's scientific mission. In the end, I believe that the most important aspect of having external awards for graduate students is to provide special recognition to individuals who have exceptionally high potential to pursue a career in biomedical research and to encourage and excite these individuals to do so. In fact, the government of Canada recently administered a new additional external funding opportunity for both Canadian and international doctoral students called the Vanier Canada graduate scholarship. This scholarship is valued at C $ 50,000 per year, and the main goal of the program is to ensure Canada can attract and retain world-class doctoral students. Given the current lack of externally funded scholarship opportunities for students in China and the rapid economic growth in Shanghai, I write with urgency to the Chinese government to consider implementing national programs to provide externally funded scholarships for graduate students. The Chinese government has already shown with its one-thousand-talents scheme that it is serious about enticing elite scientists with a start-up package comparable to what they would receive in North America. I encourage the Chinese government to administer a similar externally funded scholarship program to recruit an international group of elite graduate students, who may choose to stay and, one day, take up local professorships. I strongly believe that when China can begin attracting world-class graduate students, the advancement in biomedical research there will increase in an exponential fashion.
2789 次阅读|0 个评论
Taylor & Francis《建筑学杂志》被A&HCI收录
wanyuehua 2011-6-5 05:51
1996 年创刊的 Journal of Architecture 《建筑学杂志》, ISSN:1360-2365 ,双月刊,英国( ROUTLEDGE JOURNALS, TAYLOR FRANCIS LTD, 4 PARK SQUARE, MILTON PARK, ABINGDON OX14 4RN, OXFORDSHIRE, ENGLAND )出版, 2008 年入选 Web of Science 的 Arts Humanities Citation Index ,目前在 AHCI 数据库可以检索到该期刊 2008 年的第 13 卷第 1 期到 2011 年第 16 卷第 2 期共 200 篇论文。 200 篇文章包括学术论文 116 篇、书评 68 篇、艺术展览评论 6 篇、社论 5 篇、评论 2 篇。 200 篇文章的作者涉及 28 个国家与地区,主要国家与地区分布:英国 75 篇,美国 35 篇,澳大利亚 26 篇,比利时 8 篇,荷兰、土耳其各 5 篇、法国 4 篇,中国、新西兰、挪威、波兰各 3 篇,加拿大、德国、马来西亚、丹麦、瑞士各 2 篇等。 200 篇文章的作者单位涉及 106 个研究机构,在该刊发表论文最多的研究机构为伦敦大学学院( UCL ) 16 篇、威斯敏斯特大学( UNIV WESTMINSTER ) 11 篇、悉尼科技大学( UNIV TECHNOL SYDNEY ) 8 篇、墨尔本大学( UNIV MELBOURNE ) 7 篇、利物浦大学( UNIV LIVERPOOL ) 7 篇。 200 篇文章共被引用 7 次(其中 2009 年被引用 1 次、 2010 年被引用 4 次、 2011 年被引用 2 次),平均引用 0.04 次, H 指数为 1 (有 1 篇文章每篇最少被引用 1 次以上)。 中国香港城市大学 薛求理教授在该刊发表了 3 篇论文: 1. 标题 : In search of identity: the development process of the National Grand Theatre in Beijing, China 作者 : Xue CQ, Wang ZG, Mitchenere B 来源出版物 : JOURNAL OF ARCHITECTURE 卷 : 15 期 : 4 页 : 517-535 出版年 : 2010 2. 标题 : Japanese architectural design in Shanghai: a brief review of the past thirty years 作者 : Xue CQ, Peng N, Mitchenere B 来源出版物 : JOURNAL OF ARCHITECTURE 卷 : 14 期 : 5 页 : 615-634 出版年 : 2009 3. 标题 : Importing American architecture to China: the practice of John Portman Associates in Shanghai 作者 : Xue CQL, Li YC 来源出版物 : JOURNAL OF ARCHITECTURE 卷 : 13 期 : 3 页 : 317-333 出版年 : 2008 Journal of Architecture 《建筑学杂志》投稿指南: 该刊是英国皇家建筑师协会( Published with the Royal Institute of British Architects (RIBA) )和泰勒弗朗西斯联合出版,该刊是历史最悠久、国际化的建筑期刊,主要刊登围绕建筑某一特定主题的研究论文、书评、艺术展览评论、综述、社论,内容包括有关建筑师、设计理论、建筑文化、可持续发展、教育学、视觉文化、艺术手法和城市化等。 网址: http://www.informaworld.com/smpp/title~content=t713703437~db=all 编委会: http://www.informaworld.com/smpp/title~db=all~content=t713703437~tab=editorialboard 作者指南: http://www.informaworld.com/smpp/title~db=all~content=t713703437~tab=submit~mode=paper_submission_instructions
个人分类: A&HCI投稿|4246 次阅读|0 个评论
《自然 Nature》杂志发表论文的国家和地区分布 1945-2011年
热度 2 xupeiyang 2011-6-2 16:44
分析杂志:Nature 检索结果:93,028 documents semantically analyzed 发表年限:1945 - 2011年 检索平台: http://www.gopubmed.org/web/gopubmed/1?WEB0wfccit1zn9exI1vI31I00h001000j100200010 国家地区 Countries 论文数量Publications ‍ USA 11,062 ‍ United Kingdom 2,844 ‍ Germany 1,261 ‍ Japan 862 ‍ France 773 ‍ Canada 594 ‍ Switzerland 451 ‍ Netherlands 355 ‍ Australia 335 ‍ Italy 236 ‍ Sweden 199 ‍ Israel 172 ‍ China 151 (还有台湾17篇;香港12篇) ‍ Spain 129 ‍ Austria 122 ‍ Denmark 92 ‍ Papua New Guinea 90 ‍ Belgium 84 ‍ Finland 57 ‍ New Zealand 50 India 49 ‍ Norway 48 ‍ South Korea 47 ‍ Russia 45 ‍ Ireland 27 ‍ South Africa 25 ‍ Brazil 23 ‍ Hungary 22 ‍ Argentina 21 ‍ Greece 19 ‍ Czech Republic 18 ‍ Singapore 18 ‍ Taiwan 17 ‍ Portugal 14 ‍ Hong Kong 12 ‍ Georgia 12 ‍ Poland 11 ‍ Kenya 10 ‍ Chile 8 ‍ Iceland 8 Puerto Rico 8 ‍ Mexico 8 ‍ Panama 8 ‍ Turkey 5 ‍ Sri Lanka 5 ‍ Belarus 4 ‍ Romania 4 ‍ Colombia 4 ‍ Thailand 4 ‍ Iran 3 ‍ Martinique 3 ‍ Seychelles 3 ‍ Togo 3 ‍ Syria 3 ‍ Ethiopia 3 ‍ New Caledonia 3 ‍ Cape Verde 3 ‍ Nigeria 2 ‍ Egypt 2 ‍ Ghana 2 附件:详细数据分析结果 Nature.docx 中国在《自然》杂志上发表的论文分析结果 Nature China http://www.gopubmed.org/web/gopubmed/1?WEB01gr89s8wm1iv4I18I2dI0 151 documents semantically analyzed top author statistics Top Years Publications ‍ 2004 25 ‍ 2009 20 ‍ 2008 14 ‍ 2002 14 ‍ 2005 12 ‍ 2001 12 ‍ 2011 11 ‍ 2006 11 ‍ 2003 7 ‍ 2007 6 ‍ 2010 5 ‍ 2000 5 ‍ 1999 3 ‍ 1997 1 ‍ 1994 1 ‍ 1995 1 ‍ 1988 1 ‍ 1990 1 ‍ 1992 1 Top Countries Publications ‍ China 151 ‍ USA 2 ‍ Iraq 1 1 2 Top Cities Publications ‍ Beijing, China 82 ‍ Nanjing 13 ‍ Shanghai, China 12 ‍ Hefei 7 ‍ Xi'an 6 ‍ Guangzhou 3 ‍ Shenzhen 3 ‍ Shenyang 2 ‍ Changchun 2 ‍ Dalian 2 ‍ Hangzhou 2 ‍ Kunming 2 ‍ Shantou 2 ‍ San Francisco 1 ‍ New York City 1 ‍ Sīnā 1 ‍ Pingyi 1 ‍ Guiyang 1 ‍ Zhengzhou 1 ‍ Jieyang 1 1 2 Top Journals Publications ‍ Nature 151 1 2 3 ... 69 Top Terms Publications ‍ China 81 ‍ Animals 79 ‍ Phylogeny 32 ‍ Evolution 30 ‍ Dinosaurs 24 ‍ Humans 22 ‍ Skull 21 ‍ Asian Continental Ancestry Group 21 ‍ Birds 19 ‍ Time Factors 19 ‍ Proteins 16 ‍ Character 16 ‍ Vertebrates 15 ‍ Skeleton 14 ‍ Probability 13 ‍ Genes 12 ‍ Feathers 12 ‍ Climate 12 ‍ Temperature 12 ‍ Ecosystem 11 1 2 3 ... 69 1 2 3 ... 56 Top Authors Publications ‍ Xu X 9 ‍ Zhou Z 9 ‍ Wang X 8 ‍ Zhu M 6 ‍ Norell M 6 ‍ Wang Y 5 ‍ Ji Q 5 ‍ Zhao W 4 ‍ Zhang F 4 ‍ Shu D 4 ‍ Han J 4 ‍ Yue X 3 ‍ Zhao Q 3 ‍ Luo Z 3 ‍ Hu Y 3 ‍ Li J 3 ‍ Li Y 3 ‍ Ji S 3 ‍ Cheng Y 3 ‍ Ahlberg P 3 1 2 3 ... 56 附件 中国论文的年代分布与趋势 知识地图 Nature .docx
个人分类: 信息分析|1731 次阅读|3 个评论
《科学 Science》杂志发表论文的国家和地区分布 1880-2011年
xupeiyang 2011-6-2 16:09
分析杂志: Science 发表年限: 1880年 - 2011年 检索结果: 158,287 documents semantically analyzed 检索平台: http://www.gopubmed.org/web/gopubmed/1?WEB0wfccit1zn9exI3iI6xI0 Top 国家地区Countries 论文数量Publications ‍ USA 15,346 ‍ United Kingdom 1,727 ‍ Germany 1,099 ‍ France 763 ‍ Japan 728 ‍ Canada 652 ‍ Switzerland 500 ‍ Netherlands 304 ‍ Australia 301 ‍ Italy 233 ‍ Israel 198 ‍ China 179 (还有台湾22篇;香港14篇) ‍ Sweden 179 ‍ Denmark 127 ‍ Spain 117 ‍ Austria 95 ‍ Belgium 63 ‍ Norway 52 ‍ Finland 46 ‍ New Zealand 46 India 41 ‍ Russia 40 ‍ South Africa 38 ‍ Brazil 35 ‍ Ireland 30 ‍ South Korea 27 ‍ New Caledonia 25 ‍ Jamaica 24 ‍ Greece 22 ‍ Singapore 22 ‍ Taiwan 22 ‍ Mexico 21 ‍ Hungary 21 ‍ Madagascar 21 ‍ Gambia 21 ‍ Hong Kong 14 ‍ Czech Republic 14 ‍ Portugal 13 ‍ Argentina 13 ‍ Poland 13 Iceland 11 ‍ Chile 11 ‍ Paraguay 11 ‍ Panama 9 ‍ Seychelles 9 ‍ Guyana 9 ‍ Vanuatu 9 ‍ Kenya 8 ‍ Central African Republic 8 ‍ Moldova 8 ‍ Papua New Guinea 8 ‍ Thailand 8 ‍ Puerto Rico 6 ‍ Venezuela 6 ‍ Georgia 5 ‍ Peru 5 ‍ Ethiopia 5 ‍ Morocco 5 ‍ Turkey 5 ‍ Serbia and Montenegro 5 数据来源 http://www.gopubmed.org/web/gopubmed/1?WEB0wfccit1zn9exIzI1I00h001000j100200010 附件:详细数据分析结果 Science.docx 中国在《科学》杂志发表论文的分析结果 http://www.gopubmed.org/web/gopubmed/1?WEB014d895ios1jn8I13I23I0 Science China 156 documents semantically analyzed top author statistics Top Years Publications ‍ 2005 13 ‍ 2004 13 ‍ 2010 12 ‍ 2006 12 ‍ 1998 12 ‍ 2007 11 ‍ 2001 11 ‍ 2009 10 ‍ 2002 10 ‍ 2003 9 ‍ 2000 9 ‍ 2011 8 ‍ 2008 8 ‍ 1996 8 ‍ 1999 4 ‍ 1997 2 ‍ 1993 1 ‍ 1994 1 ‍ 1991 1 ‍ 1992 1 Top Countries Publications ‍ China 156 ‍ USA 14 ‍ Switzerland 2 ‍ Germany 2 ‍ Canada 2 ‍ Hong Kong 1 ‍ Denmark 1 1 2 3 Top Cities Publications ‍ Beijing, China 63 ‍ Nanjing 17 ‍ Shanghai, China 12 ‍ Shenyang 8 ‍ Dalian 6 ‍ Kunming 3 ‍ Xiamen 3 ‍ Huazhou 3 ‍ Hefei 3 ‍ Stanford 3 ‍ Ithaca 3 ‍ Chengdu 2 ‍ Wuhan 2 ‍ Hangzhou 2 ‍ Lanzhou 2 ‍ Xi'an 2 ‍ Cambridge, USA 2 ‍ Laizhou 2 ‍ Seattle 2 ‍ Ottawa 2 1 2 3 Top Journals Publications ‍ Science 156 1 2 3 ... 64 Top Terms Publications ‍ Animals 47 ‍ China 46 ‍ Humans 21 ‍ Temperature 15 ‍ Mutation 14 ‍ Phylogeny 14 ‍ Congenital Abnormalities 13 ‍ Proteins 11 ‍ Genes 11 ‍ Electrons 11 ‍ Nature 10 ‍ Electronics 10 ‍ Evolution 9 ‍ Asian Continental Ancestry Group 9 ‍ Genomics 8 ‍ Genome 8 ‍ Environment 8 ‍ Mice 8 ‍ Amino Acid Sequence 8 ‍ Tibet 8 1 2 3 ... 64 1 2 3 ... 50 Top Authors Publications ‍ Yang X 4 ‍ Zhou C 4 ‍ Wei W 4 ‍ Wang X 3 ‍ Dong W 3 ‍ Dai D 3 ‍ Guo A 3 ‍ Zhou Y 3 ‍ Chen J 3 ‍ Ji Q 3 ‍ Zhang X 3 ‍ An Z 3 ‍ Van Swygenhoven H 3 ‍ Zhao W 3 ‍ Unsworth M 3 ‍ Booker J 3 ‍ Brown L 3 ‍ Xiong Y 2 ‍ Lu L 2 ‍ Che L 2 1 2 3 ... 50 附件 中国论文的年代分布与趋势 Science .docx
个人分类: 信息分析|2684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研究称物欲太强源自缺少爱
seoal 2011-5-26 15:33
作者:Edward Lemay 来源:《实验社会心理学杂志》 发布时间:2011-5-23 13:12:45 研究称物欲太强源自缺少爱 物质财产的富足,可以代替精神上的爱吗?或者说反之亦然:如果一个人拥有了很多的爱和认同感,他是否就会对物质财产看得比较淡泊? 新罕布尔大学和耶鲁大学的研究人员最近就此问题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发表在最新的《实验社会心理学期刊》( Journal of Experimental Social Psychology )上。 我们当然知道,生活幸福和物质富裕有一定的关系。但这次研究人员希望更进一步地了解两者之间到底是什么关系。试验通过人们对财产价值的衡量和他们的被爱感、安全感之间的关系来完成。 研究人员调查了185名参与试验的人,他们平均年龄35岁,并且分组完成试验。 首先,研究人员要求一半的受试者回忆自己曾受到抚养和照顾的场景;而另一半人则要想着一次有趣的经历,比如在高档餐厅吃饭。 然后,要求两组人对自己床上的毛毯进行估价。刚回忆过大快朵颐经历那组的平均估价为173.3美元,而刚想着被爱经历的另外一组人认为自己的床被只值33.38美元。 新罕布尔大学心理学助教爱德华·勒梅是本次实验的牵头人。他说:“人们重视物质,部分是因为物质能带来一种被保护感、安全感和舒适感;但我们发现,如果人们处于被爱、被认同的状态,通常会产生被保护感、安全感和舒适感,这时就会低估财产的真正价值了。” 为了验证两组受试者对床上用品估价的显著差异不是受其他因素的影响,研究人员进行了第二个试验。 研究对象为98名平均年龄为21岁的财经或心理专业的大学生。试验的前后部分分别由两名研究人员独立进行。 第一名研究人员要求学生填写一张关于“情感依恋”的调查问卷,要求他们用词语联想二选一的方式完成调查。 试卷中给学生们准备了一系列诸如“依赖”、“拥抱”这类描述情感关系的词汇,另一类则是如“幸福”、“快乐”这些一般的、正面的词。 然后,第二名研究人员给每名大学生派发一支印有大学校徽的钢笔,他要求学生给一个最低价格,低于这个价格会选择保留钢笔,超过这个价格就选择以0.25美元到9.75美元之间的价格卖掉。 研究人员统计了结果后发现,选择情感关系词汇完成测试的学生认为他们的钢笔价值3.23美元,而用一般正面的词完成调查的另一群学生则认为自己的钢笔价值4.11美元,多了近1美元。 可见,相对来说,保持良好情感关系的人群普遍会出现对物质价值低估的倾向。 这样,我们就容易解释一些司空见惯的事情了,比如为什么有的人抓住财富不肯放手。勒梅说:“没用的东西为什么有的人舍不得扔,为什么家庭成员之间经常会因为财产问题争个头破血流,无论是房产还是其他东西。人们觉得遗产特别有价值,这可能是因为遗产和死亡有关,而死亡很明显威胁到了人们的安全感。”(来源:网易探索) 更多阅读 《实验社会心理学期刊》发表论文摘要(英文)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1474 次阅读|0 个评论
MIT 杂志Technology Review(中文版)正招兵买马
热度 2 Wuyishan 2011-5-25 21:28
昨天刚写了麻省理工学院,今天得知该校所办的一个杂志Technology Review(我每期必浏览的杂志之一)的中文版《科技创业》正在招聘。下面,替杂志社宣传一下: 麻省理工《科技创业》招聘杂志编辑记者、杂志实习记者、网站实习编辑 杂志编辑 / 记者工作职责: 1 、报送选题; 2 、撰写或外约稿件; 3 、协调图片,策划、设计、编辑版面; 4 、组织整理与科技相关的内容资源。 ( 1-2 名) 杂志实习记者工作职责: 1 、报送选题; 2 、撰写稿件; 3 、开辟、建立与科技创新相关的采访资源。 ( 1-2 名) 网站实习编辑工作职责: 1 、负责网站固定频道的文字编辑; 2 、与翻译人员进行日常的联系和沟通; 3 、参与网站的专题策划; 4 、编译、采写相应科技频道的文章。 要求: 1 、英文水平佳,阅读理解能力为主(有测试) 2 、中文文字功底强,书面表达能力出众(面试前将有书面测试) 3 、对科技和商业话题抱有浓厚的兴趣和热情;有通信、网络、化工、能源、生物等理工科背景者优先 4 、本科或以上学历的在校学生,有理工科背景者优先 5 、对科学传播有过操作经验优先(如发表过相关作品) 6 、工作地点在北京 备注: 《科技创业》杂志及网站平台专注于科技创新的报道和传播,是 MIT Technology Review 全球大团队的一份子,作为全球科技创新报道的权威平台, TR 中文版也在快速发展之中,欢迎有志于科技创新报道,走在科技商业前沿的传媒人的加入,我们将认真对待每一份简历。 简历请投至: mittreditor@gmail.com Email Subject :姓名 + 应聘职位 Phone : 010-65027181 www.mittrchinese.com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12331 次阅读|3 个评论
[转载]半导体激子束缚能
jwl189 2011-5-23 20:55
 激子是固体中的一种基本的元激发,是由库仑互作用互相束缚着的电子-空穴对。半导体吸收一个光子之后,电子由价带跃迁至导带,但是电子由于库仑作用仍然和价带中的空穴联系在一起。   激子对描述半导体的光学特性有重要意义;自由激子束缚在杂质上形成束缚激子。激子束缚能大,说明自由激子容易和杂志结合形成发光中心。激子效应对半导体中的光吸收、发光、激射和光学非线性作用等物理过程具有重要影响,并在半导体光电子器件的研究和开发中得到了重要的应用.与半导体体材料相比,在量子化的低维电子结构中,激子的束缚能要大得多,激子效应增强,而且在较高温度或在电场作用下更稳定。   在半导体吸收光谱中,本征的带间吸收过程是指半导体吸收一个光子后,在导带和价带同时产生一对自由的电子和空穴.但实际上除了在吸收带边以上产生连续谱吸收区以外,还可以观测到存在着分立的吸收谱线,这些谱线是由激子吸收引起的,其能谱结构与氢原子的吸收谱线非常类似.激子谱线的产生是由于当固体吸收光子时,电子虽已从价带激发到导带,但仍因库仑作用而和价带中留下的空穴联系在一起,形成了激子态.自由激子作为一个整体可以在半导体中运动.这种因静电库仑作用而束缚在一起的电子空穴对是一种电中性的、非导电性的电子激发态.   与氢原子一样,激子也具有相应的基态和激发态,但其能量状态与固体中的介电效应和电子空穴的有效质量有关.实际上,固体中的激子态可用类氢模型加以描述,并按此模型很好地估算出激子在带边下方分立能级的能态和电离能。   总的来说,宽禁带的半导体材料,激子束缚能较大,而激子玻尔半径则比较小.而禁带较窄的材料,其激子电离能较小,激子玻尔半径则较大。   激子效应对半导体中的物理过程和光学性质具有重要的影响.激子的吸收和复合直接影响半导体的光吸收和发光,而且,作为固体中的一种元激发,其状态与母体材料的电子能带性质和外场的作用紧密相关.此外,自由激子在半导体中可以受到杂质或缺陷中心在空间上的束缚,形成所谓的束缚激子。其吸收谱线能量位置略低于自由激子的吸收谱线.激子在电中性缺陷上的束缚过程大致可分为两种,它可以是一个自由激子整体地受到缺陷中心的束缚,也可以是一个电荷(电子或空穴)首先被缺陷的近程势所束缚,使缺陷中心荷电,然后再通过库仑互作用(远程势)束缚一个电荷相反的空穴或电子,形成束缚激子.束缚激子在半导体发光中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在间接带半导体材料中,由于动量选择定则的限制,材料的发光通常是很弱的,但如果存在束缚激子,其波函数在空间上是局域化的,因而发光跃迁的动量选择定则大大放松,无须声子参与就可能具有很大的发光跃迁几率.这样,间接带材料的发光效率将大大增强。   例如,在间接带Ⅲ-Ⅴ族半导体材料磷化镓(GaP)中,通过掺入Ⅴ族氮原子(或同时掺入能形成施主受主对的锌和氧),发光就可大大增强,其原因就是因为氮在晶格中代替磷位,是一种电中性的替位式等电子杂质.这种杂质中心由于其电负性与主晶格原子不同,原子尺寸不同等原因,在晶格中会产生作用距离较短的近程势,并使激子束缚在其位置附近形成束缚激子.实验上,在掺氮的GaP中已观测到单个氮原子以及成对氮原子所引起的很强的束缚激子发光.现在,这类掺杂方法已成为制造GaP和GaAsP等可见光发光二极管的基本工艺.   激子是由库仑作用结合在一起的电子空穴对,其稳定性取决于温度、电场、载流子浓度等因素.当样品温度较高时,激子谱线由于声子散射等原因而变宽.而当kT(k是玻尔兹曼常数)值接近或大于激子电离能时,激子会因热激发而发生分解.所以,在许多半导体材料中,只有低温下才能观测到清晰的激子发光,而当温度升高后,激子谱线会展宽,激子发光强度降低,以至发生淬灭.另外,在电场的作用下,电子和空穴分别向相反方向运动,因而当半导体处于电场作用下时,激子效应也将减弱,甚至由于电场离化而失效.而当样品中载流子浓度很大时,由于自由电荷对库仑场的屏蔽作用,激子也可能分解.这些影响激子稳定性的物理因素在光电器件应用中,可以作为对激子效应和相关的光学性质进行可控调制的有效手段.但对发光和激光器件来说,特别是对一些需要在室温下大浓度注入条件工作的器件来说,将产生一些不利的影响,使激子效应的应用受到限制.总的来说,当激子束缚能较大时,激子相对比较稳定.如在宽禁带半导体材料(如Ⅱ-Ⅵ族化合物材料和氮化物)以及下面要更详细讨论的半导体量子阱等低维结构中,激子束缚能一般比较大,即使在室温下,激子束缚能也比kT大许多,吸收光谱中能看到明显的激子吸收,激子效应不易淬灭,甚至已实现了以激子复合效应为主的激光器件.   在一些发光二极管和特殊发光器件的实际应用中,激子发光是一种重要的发光机制,特别是在一些间接带半导体材料和低维结构半导体材料制成的发光二极管中,激子发光跃迁被证明往往起着关键性的作用.例如用氮化物材料可制成篮绿光和紫外光发光二极管.众所周知,氮化物及其合金中一般缺陷浓度是很大的,但发光效率却很高,原因是受到局域化的激子有很高的复合几率,使得载流子在到达非辐射复合中心之前,就通过激子复合对发光作出贡献.人们认为, InGaN/GaN量子阱之所以发光效率很高,与InGaN中存在着组分分凝,甚至形成了量子点,激子发光得到加强有关。
个人分类: 固体物理基础,结构|2022 次阅读|0 个评论
恐化学症
hxgwzu 2011-5-19 21:39
恐化学症
恐化学惧(Chemophobia),字面意思是“对化学品的恐惧”(Fear of chemicals)。其最多的使用场合是用于描述一种没根据的假想,即认为“化学品”都是坏的或有害的,而“天然”的东西都是好的或有益健康的。一般性的恐化学症是缘于对化学科学的不完全了解,或者纯属误解,因此属于“恐技术症”(technophobia)之一,实乃出于对未知的一种恐惧(fear of the unknown)。 根据 Chemistry Industry 杂志主编Neil Eisberg的说法,恐化学症是化学工业缺失公众信任的结果,其中混合了各种媒体以及某些环保组织造成的负面影响,尤其是在大的化学灾难(Chemical disasters)发生之后。 (Adapted from a presentation by Penny Le Couteur, The Fraser Institute, Vancouver, Canada) 相关链接: 中科院推出2011“国际化学年”纪念展
个人分类: 杂谈|3590 次阅读|0 个评论
推荐的审稿人决定文章的命运?
热度 19 neilchau 2011-5-17 07:43
推荐的审稿人决定文章的命运?
今年投出去的两篇文章的审稿意见回来了,初审都没有被拒,是个好消息。最近又写了篇,发给导师都三周了,在我的再三催促下,她总算花了几个小时看了一遍,给了几点修改意见。如果再不看,就要再等三周到她出差回来了。这样在导师出差走前,总算把文章给投出去了。投稿前,她问我有没有合适的推荐审稿人。我说自己只认识一个相关领域的 xxx 教授。原来,跟她关系好的推荐人都被用过一遍了,这次没得用了,怎么办呢?继续资源重复利用! 电话中,导师还透露了一个内部秘密(不知道算不算):前两篇文章之所以没有被拒,都是她推荐审稿人的原因。如果不是她认识审稿人,我们的文章早就被批的体无完肤了。照她这么说,推荐的审稿人直接决定着文章的命运了? 推荐的审稿人确实很可能就是实际的审稿人,尤其是在当今稿件铺天盖地的大环境下,审稿人就更显得不足。我想,难找审稿人,或者稿件被拖审也是不少编辑面临的头痛事。在这种情况下,编辑直接把稿件发给推荐审稿人也就成了理所当然的事,至少也会发给推荐中的一个吧。 作为审稿人,他们会怎么对待关系不错的同行(或者说朋友)的稿件呢?根据个人的见闻和猜测,审稿人可能有以下几种反应:( 1 )粗看甚至不看全文,直接大放水,把文章的思路、表达或意义夸奖一番,虽然实际未必那样;( 2 )浏览一下,提出一些无关痒痛的细节问题, 这样让主编知道自己认真看了文章,同时又便于作者修改;( 3 )认真对待,提出自己能发现的所有问题以及自己的修改意见。即便是第三种情况,直接拒搞的可能性也不大,如果文章确实存在很多问题,很有可能是大修改。可见,推荐的审稿人确实从一定程度上影响着文章的命运,尤其对于水平比较低的杂志文章。 如果要投的杂志水平比较高,编辑比较负责,推荐审稿人的作用就没那么大了。好的杂志一般有多个审稿人,以我们领域为例: Desalination ( IF=2.0 )有 2 个审稿人 , Journal of Membrane Science ( IF=3.2 )有 3 个审稿人 , Environment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 ( IF=4.6 )有 5 个审稿人。如果有多个审稿人,主编当然不会全用投稿人推荐的审稿人了。如果主编发现推荐审稿人的意见与其他审稿人意见相差很大,一般更倾向于接受其他审稿人的意见,甚至会把文章送给另外审稿人继续审。遇到有些负责的编辑,他们可能会亲自审稿。 可见 推荐的审稿人,从一定程度上确实影响着文章的命运,并且越是低水平的杂志,这种影响越大 ;反之, 推荐的审稿人对投向高水平杂志的文章命运的影响,却不是很大 。根据以上分析,我们还是可以得到几点启示的: (1) 对投稿人—— 如果想增加文章的录用率,推荐给熟悉的同行审稿,还是比较凑效的 。毕竟审稿人也是人,“不看僧面看佛面”的现象在学术圈内照样存在,不信问问你的老板或同行。如果能用实力和信誉征服同行中的所有人,跟圈子内的人都成为朋友,那肯定是大牛了。 (2) 对审稿人—— 不管是否认识投稿人,最好都要认真对待编辑发过来的稿件 。如果像第一种审稿人那样,早晚会坏了自己在学术界的声誉。 (3)对杂志主编 —— 要想扩大杂志的影响力,提高杂志的声誉,严格把好审稿关是必须的 。2个审稿人的 Desalination ( IF=2.0 ) , 3 个审稿人的 Journal of Membrane Science ( IF=3.2 ), 5个审稿人的Environment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 ( IF=4.6 )就是很好的说明 。
个人分类: 科研共享|25585 次阅读|48 个评论
这个杂志的前途
热度 7 lixiafeng 2011-5-16 10:57
闲下来的时候我总在想,目前我所供职的杂志,以后会何去何从,也许这事情不在我辈考虑之列,可身处之中,仍是不能自已。 杂志1979年就创刊了,历史够悠久,无奈总是没有什么突破,看着后来者都核心了,自己还依旧在老道上像个小蜗牛似地慢慢地爬着,心里急! 要说变化最大的,就是杂志的商业化了。杂志是官方所办,随着市场经济的深入,杂志的商业氛围越来越浓,每期的广告,从封面到封底,从扉页到内插,厚厚的一本啊,广告占了厚厚的一部分。广告与大家的收入密切相关,拉个广告就有收入,大家的力量都集聚在此了。至于内文部分嘛,本人还算是个比较负责任的工作人员,虽然广告没有一个,仍孜孜以求,乐此不疲,来稿质量的提高主动权在作者,可是本人在来稿的加工方面,总是要力求字勘句酌,努力使内文质量高点再高点,可我想这也只是杯水车薪,关键在于杂志的转型。 首先,我感觉重要的是,杂志的路要怎么走,是商业化,还是专业化,如果专业化,是科普化,还是学术化?其实,从内心说,我自己很希望杂志走学术化道路,但只是本人一厢情愿的事,搁下不说。 第二,就是杂志的电子化问题。眼瞅着兄弟刊物都电子化了,我想一本杂志,在类似刊物都能实现在网上轻松投稿,网民数量又日益增多,且杂志受众的网民比率也在快速增高,大家涉取信息的渠道越来越电子化了,好的作者投稿我们肯定是要因此失去相当一部分了,可惜! 关于杂志的前途的一些思考,暂且唠叨至此吧,以后想到什么再说。 真地是很期待杂志有一个令人惊喜的进步! 我也很期待各位老师能给我们杂志提建议,在此俺也一并表示谢意!
个人分类: 工作感触|1665 次阅读|8 个评论
自然、科学、新英格兰医学杂志、细胞四种期刊的国际合作论文比较
xupeiyang 2011-5-16 10:15
各项评价指标分析数据见 http://www.scimagojr.com/compare.php?un=journalsj1=Naturej2=Sciencej3=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j4=Cellinj=13 四种期刊的国际合作论文数比较: 1999 2000 2001 2002 2003 2004 2005 2006 2007 2008 2009 Nature 16.546 17.466 15.637 1.877 16.962 17.371 19.291 20.395 20.988 21.407 21.441 Science 11.665 5.488 0.770 2.357 16.521 17.406 20.789 21.534 21.213 22.009 23.436 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 6.193 9.839 20.901 18.328 19.839 20.922 27.477 14.619 15.066 14.341 14.931 Cell 29.661 20.000 20.430 22.865 24.185 25.553 27.430 22.464 24.865 21.348 26.250
个人分类: 科技评价|3593 次阅读|0 个评论
某学生发了Nature and Science,但是......
热度 24 boxcar 2011-5-15 20:17
某学生发了Nature and Science,但是......
MicrosoftInternetExplorer402DocumentNotSpecified7.8Normal0 刚才听一同事说,某专业有学生最近在 NatureandScience 杂志上发表了文章。但是,当他在简历中写上了自己曾在 NatureandScience 上发表了文章后,被导师勒令在文章列表中将这篇删去。因为,很容易让人误会他在 Nature 和 Science 这两个杂志上都发表了文章。
个人分类: 科研|9384 次阅读|52 个评论
世界原本就很小
热度 1 anjian2011 2011-5-3 23:05
前几天同事送我几本她前几年编辑出版的杂志,冷忘在公办室文件夹中。今天下班时突然想起,顺手带着路上翻看了几眼。由于是一本用中日两种文字编排的杂志,很想看看她有没有给自己起一个日文名字,也想看看那个邀请她一起编辑杂志,又很富有传奇色彩的女子的名字,于是先翻到了版权页,一行一行扫过,一个曾经熟悉如今已近乎忘记的名字跃进眼帘——我高三时的语文老师。虽然没有经过查证,但由于这三个汉字的排列组合很少出现,我几乎立刻就断言她就是我的语文老师。回到家在互联网上搜索后,更加验证了我之前的猜测。 高中毕业已经10多年了,这位老师的近况更是一无所知。今天竟然从这样一本杂志之中再次看到她的名字,在感叹这个世界如此之小的同时也勾起些许往事。她教我们时,应该还不到我现在的年龄吧。上课时她曾经有意无意中谈到过她的个人成长史,她自己的小家庭。“我的先生”在日本留学,“我”的儿子说的第一句话不是“爸爸妈妈而是脑,‘电脑’的‘脑’”。某一个周末,她带儿子去超市买衣服,儿子看中一套廉价的仿80年代的儿童版军装,她当时非常不屑,即使儿子哭闹也没有给他买。在给我们上课时,“我现在觉得那是他的一个梦想,我不应该打碎孩子的梦,所以今天下课后我就去给他买。”那时的她在中国一个小小的县级市,教着一群很不优秀的县重点高中高三普通学生,这些学生中的大多数后来都没能进入大学的校门。“在日本教师的地位非常高,不管是大学、中学还是小学的教师,一律被尊称为‘先生’”。她的言辞常常引来我们的仇视。如今她人在日本,但她的文字多是赞扬中国,与我之前所认识的她似乎已经大不相同了。 时光飞逝,讲台上曾经病恹恹的她身在异域他乡是否已经身体康健,有没有给日本友人讲过10年前的三尺讲台,和那群不按时完成作业的小大人?我的老师,我们的“先生”,从来没有想过会是以这样的方式再次将你忆起。看似偶然,纯属意外,但也在情理之中:我们这个世界原本就很小。不管此刻的你在地球的哪个方位,都祝你健康快乐,阖家幸福!
2909 次阅读|2 个评论
[转载]最权威的经济学杂志排名
estudy 2011-4-22 05:33
下面的最新经济学杂志排名(2004年)使用了最复杂和详细的方法,是至今发表在最高级别刊物上Econometrica(2004年)的排名,纠正了以往排名的缺陷,这些方法包括: 1.校正了引用杂志的水平(比如一篇文章被AER引用和被CHINA ECONOMIC REVIEW引用的得分是不一样的); 2.使用更长的时间段。SSCI 的影响力因子(IMPACT FACTOR)只用了过去两年发表在某杂志上的论文在今年被引用的平均次数,使那些时髦杂志如Journal of Financial Economics,Journal of Health Economics占了便宜(JHE的影响力因子有时可以排经济学前5)。而这个排名用了过去7年发表的论文; 3. 采用的公理化(axiomatic)的体系。该文证明了其采用的排名的方法是唯一满足4个公理的方法。这四个公理是 reference intensity, weak homogeneity, weak consistency,and invariance to splitting of journals。 该文名字是THE MEASUREMENT OF INTELLECTUAL INFLUENCE( http://econ.tau.ac.il/papers/econometrica/4506.pdf )。其他一些排名,比如( http://www.sceco.umontreal.ca/divers/jeea2003.pdf )的方法并不是很完善,并且是依据每页的影响力来计算杂志质量的,那些喜欢发表短文的杂志就占了便宜。( www.econphd.net )这个学生做的排名更是漏洞多多。 排名结果如下: TABLE I JOURNAL RANKINGS BASED ON PER ARTICLE IMPACT 前10名 Econometrica (数量经济学)102.6 86.9 1.1 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 (经济学季刊杂志)101.4 119.6 1.5 Journal of Economic Literature (经济学文献杂志)80.6 88.6 2.7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不包括美国经济评论会议论文) 77.9 92.8 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政治经济学杂志) 68.6 74.8 1.0 Review of Economic Studies (经济研究评论)66.0 67.4 1.3 Journal of Monetary Economics(货币经济学杂志) 47.3 59.9 1.8 Journal of Economic Theory (经济学理论杂志)35.3 27.1 0.7 Games and Economic Behavior (博弈与经济行为)33.4 26.0 1.1 Journal of Economics Perspectives (经济学展望杂志)31.8 34.6 0.9 11-20名 Journal of Econometrics (计量经济学杂志)21.7 15.6 1.2 Rand Journal of Economics 20.6 16.4 0.8 Economic Theory 18.7 16.9 1.0 Journal of Labor Economics 17.8 17.5 0.8 Journal of Human Resources 17.4 16.2 0.8 Journal of Public Economics 16.7 16.8 1.0 Review of Economics and Statistics 16.7 17.1 0.9 Econometric Theory 16.5 10.1 0.7 Journal of Risk and Uncertainty 16.2 17.2 0.7 International Economic Review(国际经济学评论) 16.0 15.3 0.9 21-30名 Journal of Financial Economics 15.4 13.3 1.1 Journal of Business and Ec. Statistics 15.2 12.3 0.4 AER Papers and Proceedings (美国经济评论会议论文)14.0 14.9 0.4 Journal of Applied Econometrics 13.3 12.1 1.5 European Economic Review 13.3 14.2 1.0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Game Theory 13.2 10.6 0.4 Social Choice and Welfare 12.8 7.7 1.0 J. of Environmental Ecs. and Management 12.5 9.9 0.7 Economic Journal 12.2 12.6 0.8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Economics 11.7 18.2 1.5 31-40名 Journal of Ec. Dynamics and Control 10.8 10.0 1.0 Journal of Mathematical Economics 10.3 6.2 0.8 Economic Inquiry 6.3 7.2 0.7 Journal of Ec. Behavior and Organization(经济行为与组织杂志) 5.3 4.9 0.9 Scandinavian Journal of Economics 4.3 4.4 0.5 Economics Letters 3.2 2.8 0.5 Oxford Bulletin of Ecs. and Statistics 2.7 2.2 1.0 摘自 人大经济论坛
个人分类: 博览札记|8681 次阅读|0 个评论
漂亮的“世界核电站分布图”
热度 5 zlyang 2011-4-6 20:52
漂亮的“世界核电站分布图”
漂亮的“世界核电站分布图” 美国 SCIENCE 杂志的“Nuclear Power's Global Fallout”。在 http://www.sciencemag.org/content/331/6024/1502.full 下载pdf。后转换成图片。 看在人类共同利益的份上,请 SCIENCE 允许真傻把它们贴在这里吧! 既然 SCIENCE 在2005年的“125 big questions” http://www.sciencemag.org/site/feature/misc/webfeat/125th/ 都免费了,想必这个“Nuclear Power's Global Fallout”也会免费的。 假如美国 SCIENCE 杂志对俺的做法不满意,请留言说明。谢谢! 假如美国 SCIENCE 杂志允许俺贴出这些图片,俺愿意替 SCIENCE 杂志向上帝祈祷! 愿上帝保佑那些“ 像居里夫人一样,为了人类根本利益而放弃自己私利 ”的所有人! 相关链接: 《《科学》发表系列文章绘制世界核电站分布图》 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11/4/245769.shtm Nuclear Power's Global Fallout http://www.sciencemag.org/content/331/6024/1502.full 台湾是中国的一个省。
10766 次阅读|10 个评论
国内期刊是怎样拒稿的
热度 23 2011-4-6 11:49
最近几年的被拒稿经历 曹相生 2011/04/06 最荒唐的三次拒稿。 (1)西南地区的非大学学报,EI源。拒稿理由:第一作者不具备副教授以上职称。 (2)北京某大学学报,EI源。拒稿理由:第一作者是学生。 (3)某著名研究生教育杂志。不给拒稿理由,答复如下:“抱歉,我也不知道专家意见,我们的稿件多是外审,而且我们稿件 量非常大,所以编辑部没有要求外审专家给出具体的意见,而是要他们给出结果” 最委屈的一次拒稿 投稿到某一级学报,EI源。一审意见如下:(1)该文有意义。(2)实验需要补充。 于是,加班加点补充实验,经过1个多月,终于完成实验,修改文章后,得到二审意见:(1)该文无意义。二审被拒。 既然没意义,就别让我们补充实验了,浪费了科研经费,浪费了时间。不过,还是比较敬重这个期刊。审稿很严谨,就是程序上太霸道。 感触 国内还是有好期刊的,审稿过程很严谨,编辑非常认真。不过这样的期刊越来越少了。 别的行业不知道,环境类和给排水类杂志的总体水平在下降。
个人分类: 科研|11003 次阅读|26 个评论
拒绝中文论文?-从编辑的角度谈谈中文论文的危机与出路
热度 10 lxchencn 2011-3-13 10:45
我从不看中文文章,我从不叫研究生读中文文章,写文章不准引用中文文章,自己的论文列表从不写中文文章,标书里面从不标中文文章,这样的言论不绝于耳,也理直气壮,有如阳春白雪不理下里巴人,写、发、谈、引中文文章一时成了避忌之事一样,英文文章、SCI文章、高影响因子文章、CNS文章成晒家宝贝,中文论文已经到了危机的边缘!作者拒写?读者拒读?大众拒信?政府拒纳?一边中文文章汹涌增长,一边讨伐之声不绝,中文文章何去何从? 曾经在中国牌杂志做过一段时间编辑,从作者到编辑,再之后离开编辑回归作者,从过来人谈谈中文科技论文的是非恩怨、未来出路。 中国人做科研,首先要解决中国自己的问题,用人民币做的事,写中国人自己的字,发中文文章,一致以来顺理成章,曾几何时,突然看不起中国字了,西洋文的吃香,错乎?没错。仔细看看投来的稿件,难有十之一是认真的稿件,心里真想把稿件都拒了,可以真拒了,好的稿件会来吗?没有稿件杂志岂不关门?降身以求,文章难优,杂志难好,作者读者都不满意,谁之过呢?似乎谁也无过。 论文是要有真正的科学发现的,无论是什么文字,发现永远是真的发现,真理还是真理,不会因为文字不同而否认,因此,即使是中文的论文也要确实的数据、认真的写作,不要自己骗自己,最后自己也无法相信自己,只有中国人才能拯救自己的中文期刊,只有中国的科技人员自己才能拯救自己的中文论文,未来只有靠中国人自己!研究生们、导师们、审稿人们、编辑们、主编们,行动起来吧!
4223 次阅读|13 个评论
卖文为生
dog752003 2010-10-29 00:23
现在的科研工作人员和以前的鲁迅等自由文人相似。考量指标都是文章。科学家经常自豪于自己的SCI点数,文学家和作家却有直接的经济指标考量,你的作品卖 出多少钱,有多少版税?现在有些文章写完后连自己都不愿意再看,这样的文章何贵之有?比鲁迅,哈利波特作者等差远了。但怎么办,垃圾文章对学术发展无益甚 至有害,但对特定作者可能有直接经济利益。作者可能也不想写,但生活所迫,如同任达华和舒淇拍三级片一样。金庸,古龙甚至鲁迅为五斗米下锅也可能写过一些 毫无价值的小说,文章。温饱都没解决的动物奢谈科学和思想,这是幼稚和有病的表现。个别大牛对垃圾文章的攻击对我等蚁族毫无参考价值,就如朱门酒肉臭,路 有冻死骨,学术生活亦是。酒满肠肥的财主没有必要嘲笑捡剩菜吃的乞丐。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465 次阅读|0 个评论
2010-2011 CSSCI期刊收录的主要期刊影响因子一览表
brbaba 2010-10-13 08:49
2010-2011 CSSCI收录的主要期刊影响因子一览表 请点击以下链接下载: 2010-2011 CSSCI期刊收录的主要期刊影响因子一览表
个人分类: 科研资料|10612 次阅读|0 个评论
2006-07-04 | 前半生读过的几本杂志
zhanglin9099 2010-10-9 23:19
2006-07-04| 前半生读过的几本杂志 (前几年写的一个帖子) 杂志已经是我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了。现在的杂志也多,封面也越来越好看,装帧和纸张更是考究。只要识字,任何人都可以从书摊上找到自己喜欢的杂志,一时有眼花缭乱之感。 不过,我倒想回忆一下从小到大看过的能想起来的各种杂志,略作总结,兼加评论 小时候,长在农村,孤闭寡闻,也没有电视,不知道甚么杂志为何物。那时杂志的种类也不多,父母可能还没有想到给我们哥几个订杂志或者买动画书,不过小人书倒是一堆。印象中我接触的第一本杂志可能是《儿童文学》,大约是在上小学三四年级时,二哥上初中后订阅的,天知道他那时候怎么也这麽前卫。 刚接触《儿童文学》时就立刻被里边的内容吸引住了,因为内容太接近我们小孩子的世界了,内容大致写的都是农村和城里中小学生的一些趣事和生活学习经历,故事情节不复杂,内容很好,而且还可以引起思考,少不了有教育意义,我和二哥都是每期一篇不拉的看完,其中有几篇至今仍有印象,如《对手》等,还有些题目记不得了,但是内容还有印象的,作者们大致是以农村儿童的口吻和角度写的,还有不少的童话故事,记得有一位叫张天翼的作者写的很不错,后来不再写了了,封二却出现沉痛悼念张天翼爷爷的字样,这才知道原来张天翼爷爷是位著名的文学家,专以写儿童文学见长。这本杂志我前后看了估计有两三年,二哥上高中后就不再订了,后来我就上了初中,自此与《儿童文学》分别。现在邮局里还有《儿童文学》卖,不知里面的内容是否依然精彩,现在的小朋友看了是否还有我那时的感觉。一直想买一本再读读,想想还是等我有了孩子,孩子认字了再说吧。不过到那时,这小子还不一定能看上他老爸当年钟爱的宝贝杂志呢。 第二本:《故事会》,月刊,也是在小学四五年级时接触的,那是我老爸订的,当然,也很吸引人,读者的范围很广,男女皆适,老少咸宜,很有印象的一幕是老爸下班刚到家拿出《故事会》,马上抢来,晚饭前后在昏暗的电灯泡下一口气读完,老爸说我要是学习有这劲头就好了,《故事会》里的内容其实是纯消遣类的,里面全是村老野夫,贩夫走卒,乡长书记,男女爱情等等大略杜撰等故事,内容还是比较淳朴的,我直到初中还在看,后来老爸没有再订,,加上功课越来越多,也就不去理会了,多年以后又发现了这本杂志,封面花里胡哨,内容千奇百怪,奇闻轶事、凶杀破案、恐怖鬼神,简直没法再看下去了,现在阅读这本杂志的主要群体是民工和无聊之人。老实说,这本杂志对我没有任何帮助,充其量也就是认字而已,里面有很多观点和结论是错误的,我曾经抄袭里面的观点到作文里面,被语文老师斥为异端。我那时是班长,很没面子。 我上高中时是 88 年,那时大哥马上大学毕业,他经常看的一本杂志是大名鼎鼎的《读者文摘》他从创刊时就看。到现在已经二十多年了,虽然名字已经换成《读者》,由月刊变成半月刊,但换汤不换药,我老哥依旧是《读者》的忠实读者,年年订,期期看,够执着的。 照我看,《读者文摘》在刚开始的时候确实向我打开了一扇窗户,我觉得她是最好看的杂志,那时没有什么课外读物,《读者文摘》成了我课外最喜欢看的出版物,人生哲理,生活体验,人间真情,为人处事,漫画幽默,名人轶事,历史人物等等都有介绍,杂志没有广告,后来由于市场的竞争才刊登广告,我那时基本上是大人了,正处于人生的拐点,也在无意识地思考人生和个人前途。杂志中的人和事给了我不少参照,那时我在县城读高中的时候县城基本很少有书摊,即使有也没有卖这本杂志的,都是通过邮局订,同学中看过甚至拥有这本杂志的很少,用现在的话说,感觉自己很有品味。 上了大学以后我仍在看《读者》,毕业后也偶尔买,近几年不怎么买了,我经常坐火车,也就是临上火车前买一本在车中消遣用,不过,里面的内容依旧好,风格基本没有变,但是新意不多,有似曾相识之感。兴许是俺的品味高了。要求提高了,也就基本远离《读者》了。记得在 98 年左右该杂志发出保护母亲河,共建读者林的倡议,号召向甘肃黄河两岸及戈壁滩捐款植树,五元一棵, 200 元一亩,捐一亩以上者刻碑立传,我当时是入党积极分子,听到这个消息,为答谢该杂志这麽多年对我的积极影响,立马捐出 200 元,不久就收到自中国青少年发展基金会寄来的确认证明和发票。俺那时心里自豪极了。当然,这事俺谁也没告诉。再后来俺就是预备党员,再后来,党员。 又说跑题了,言归正传, 大学毕业以后看过一段时间的《南风窗》,这可能是我第一次接触关于时事评论、政治财经类杂志,该杂志以敢说真话闻名,听说有段时间曾被勒令停刊整顿,一本杂志竟能闹到如此地步,定有过人之处,于是拿来一读,果然不假,国际政治,经济寡头,投资巨擎,商界奇才,政界超人,一言九鼎之辈,呼风唤雨之徒,不一而足。内容都是刚刚发生的国际国内大事,评论亦独到,可惜经济方面的东东我看不懂,不过也略略知道政治斗争和经济竞争的复杂和难以预测。这本杂志我上研后还在读,后由月刊改成半月刊,价钱也看涨,加上课题任务繁重 , 最终淡出记忆。 《北京周报》,周刊,这是一本英文杂志,我是从《中国日报》的广告中得知的这本杂志的,内容也是关于本周发生的国际国内大事加以介绍,兼加一些评论,另外还有各地的风土人情介绍。我初中刚刚学英语的时候一直不上道,成绩很差,上大学时也没有好起来,我是在大学毕业后才真正学英语的,《北京周报》是我钟爱的一本杂志,这增加了课外阅读的兴趣,词汇量和语感也一天天增强了起来,说实话考研时就是靠这本杂志训练的,后来差不多都可以看懂,水平提高了不少,研也考上了,也就慢慢冷淡了下来,前两年我还订过半年,后来没有时间读。抽屉里有厚厚一沓新新的旧杂志,浪费资源,想想有些心痛。 《中国国家地理》,月刊,这本杂志是大约四年前在火车上听一个记者说起的,他说他最喜欢的杂志就是《中国国家地理》,并极力向我推荐。后来我就买了好像是 03 年第九期的《四川专辑》,立刻被里面的精彩内容吸引,我曾经在四川呆过七个月的时间,对有关四川的一切东东感兴趣,这期杂志从历史和地理的角度,用了大量的优美图片这图片不是一般的优美来介绍四川的山山水水,名胜古迹,人文景观,风土人情 , 读完之后,不仅可以解很多的历史地理知识,还是一种无上的享受。记得在讲到四川剑阁马嵬坡时有一首诗讲的是唐明皇和杨贵妃的事情,至今记得,诗曰谁闻铃声似三郎,玉辇曾经古驿旁,千古伤心黄土尽,开元遗事最凄凉。。。我认为,这本杂志的过人之处就是不单纯介绍现在的地理,还介绍历史时期的地理,更涉人文,是一本很有社会责任心的杂志,现在每期都买,三来二去,和书摊的老板混熟了,每期都给我留着,每本还便宜两元。 06 年第五期讲到是关于京杭大运河申遗,第六期讲的是工业遗产问题,讲的都是如何保护与开发历史遗产的问题,掩卷后不免令人沉思。 《读书》杂志,月刊,这是我读过的文史哲类的应该说是档次最高的一本杂志,杂志非常朴素, 32 开装订,最早接触是在大约 98 年,我去杭州时大学同学爱之介绍给我的,当时我在山东工作,工作地所在的县城很小,书摊上买不着,好容易在邮局发现有卖的,那个店员说很少有人买,每月平均只有 5 个人,后来我成了常客,每期必买,店员也是每期都先帮我留下来。直到现在我仍然在每月的 20 号左右购买《读书》,然后在中午或者晚上,躺在床上,略略地翻上几页,便认为是人生很惬意地事,最近一期有一篇讲的是天津大学的前身北洋大学的历史,从大学的发展史略略知道大学的思想史,《读书》杂志比较经典的地方是在封二每期都有丁聪老人的漫画以及陈四益的短文,针砭时弊,忧国忧民,文画相配,相得益彰;还有就是在 2000 年 7 月之前几乎有二十年了经常有金克木老人的文章,老人于 00 年九月份去世,文遂不复见,近几期由于丁聪老人偶感小疾,每期固定的文配画只好告一段落。。。 老实说,《读书》中有相当多的文章我读不懂,有些简直就是晦涩难懂,不知其意,但是我仍然不忘每月购买,因为我想即使我只读懂其中的一篇,对我的思想有一点的启发,也就满足了,这将有助于弥补我人性中的缺点,也使我不至于太无知。我已经和《读书》结下了深厚的友谊和难忘的感情,我曾经去过不少城市,每个城市长则几年,短则数月,每到一处,如青岛、潍坊、贵阳、绍兴等等,首先要做的就是寻找哪里有《读书》卖,发现了,象见到久违的老朋友一般,这个城市便不再陌生和冷漠。 人生已经过去一半,看过的几本杂志,有些已经随着岁月的流逝成为旅途中的过客,而有几本竟成了永久的朋友,当心意阑珊之时、当彷徨失意之时、当流离颠沛之时,和老朋友聊聊天,世事已在九天外,思路不在五行中,忘却烦恼和忧愁,和书中的人物景色融为一体,便是一种莫大的享受,人生之路认识这几位朋友,幸焉。。。 结识新朋友,不忘老朋友,我期待着发现新的好杂志,结识新的朋友。。。 祝福我所有的朋友 ...
个人分类: 未分类|2843 次阅读|0 个评论
31%的数据造假或许更为可信
lifei 2010-9-14 00:30
张月红老师根据一个软件的预测结果,提供了一个确切的数据:31%。从这个软件的检测来看,更多地可能是语言文字上的抄袭,而这软件无法检测数据是否存在抄袭。语言文字的拷贝可能更多地源于中国人用英文表达科技问题时的语句贫乏,也就是说是中国人的英文表达有些问题。因此,仅从英文表达上判断抄袭,这个数据显然有些过高,因此在科学网上激起了热议和不满。 但我个人认为,不必给张月红老师扣上什么帽子。文字表达的抄袭也算是抄袭。国人的英文表达水平的确是需要提高。而且,对于批评,国人应该有更加宽大的胸怀。 也许,如果有另一个软件,可以对实验数据进行检测是否存在一稿两投或数据造假之类的,这个检测结果可能一样会惊人。受SCI论文篇数的刺激,有些研究人员相当地高产,而且数据十分之完美。这显然不符合常理。 数据造假,或者修改了部分不理想的数据。这可能是比文字表达抄袭更为严重的现象,而且不容易被发现。 31%的抄袭有些夸张,因为中国的研究人员不至于这么笨,竟然敢把抄袭的文章投到SCI杂志上去。但31%的数据造假或数据修改也许更为贴近事实。
个人分类: 学术研究|5859 次阅读|2 个评论
杂志体验营销的第三次销售──《O2氧气生活》《蘑菇手帖》品牌延伸分析
celinehsieh 2010-9-9 19:09
(《科技致富向导》 2010年18期 谢慧铃) 摘要: 当 大量 杂志以小资情调成为受众的生活指南,并成为贩售商品符号的大众消费品之时 , 另有一群小众找到了他们对味的风格杂志,而这类的杂志报导的消费活动不是买奢侈 品牌 、不是上高级餐厅、不是去豪华旅行, 并非 复制模仿而是体验创造 ,未读者设计订制化的 舞台 , 也就是利用整合传播营销中的体验营销,创造出杂志品牌延伸产品的第三次销售。 关键词: 品牌延伸、第三次销售、体验营销、乐活、慢活 ――――――――――――――――――――――――――――――――――――――――――――― 从传统媒介中杂志的传播特性来观察, 生活风格杂志 《 O2 氧气生活》 《蘑菇手帖》 领先有效运用体验营销,建立了受众细分化、个性化不可替代的优势。这两份杂志实践乐活、慢活的生活概念,将体验 过程 一步步展现在读者眼前而得到认同,有钱有闲的读者 更 可以进一步实际消费亲身体验,没钱有闲的读者则可以透过 购买阅读 进行精神体验,并同时建立不可替代的独特风格产品,成为期刊后发行时代第三次销售的成功典型。 杂志品牌延伸的后发行时代 所谓品牌延伸的 营销 策略,是指利用原有品牌的知名度开发同名或类似名的系列产品。利用杂志品牌衍生的产品也因此被赋予了良好形象。过往仅把发行、外部广告看做是核心收入的经营模式已经过时,期刊杂志经营开始进入了后发行时代。尤其是生活类杂志最能显示品牌的风格,品牌延伸的实施更容易建立。 波德里亚认为,在消费社会商品除了有传统政治经济学上的使用价值外,还包含更为深刻的内涵价值,人们购买商品并不是出于单纯的使用需要,而是出于反映社会地位、生活品位,实现标新立异的自我表达的需要 (Jean Baudrillard , 2000) 。品牌延伸可以建立杂志的独特风格,理想的受众不但是可以订购 杂志 的读者,最好还是可以购买品牌延伸产品的消费者。 美国杂志品牌新媒体延伸的实施策略有 几种 方式: 1. 传播技术注重受众需求的信息服务。 2. 传播内容强化编辑理念上的互动参与。 3. 传播效益寻求商业模式上的整合营销(罗昕, 2009 )。 2006 年美国权威广告专业杂志《广告周刊》推出美国十大杂志品牌延伸的评选活动,结果引起杂志界的广泛关注(叶新、梁坷, 2007 ),显示品牌延伸策略已被国际知名杂志所重视,其中有关于生活类的期刊的具体作法分别如下 。 杂志名称 品牌延伸实施策略 《玛莎 斯图尔特生活》 (Martha Stewart Living) 玛莎联合电视节目、天狼星电视台广播频道。与 Kmart 和 Macy 合作系列家居产品。子刊《天天饮食》《玛莎 斯图尔特婚礼》。与美国房地产大亨唐纳川普主持实境节目"谁是接班人。 《简约》 (Real Simple) Target 系列家居产品、图书、活动、国际版本 。 PBS 的系列节 目、, 48 份报纸合办的专栏、 XMZ 卫星广播。 《马克西姆》 (Maxim) 真男人的喜剧之旅 。 有线专辑、活动、电影 , 寝具、家具、酒具 等 产品 。 马克西姆休闲屋 ('The Maxim Launge) 。 天狼星卫星广播频道。《马克西姆》下载服务。 ESPN 电视台 VH1 频道电视专题节目。 《美好家园》 (Better Homes and Gardens) 150 种特殊兴趣出版物和 150 多本 再 版图书。 在沃尔玛销售的家居产品。家庭烹饪竟赛电视专题节目。手机发送园艺建议。网站拥有便捷免费提供大量过往期刊、视频、图片、游戏和室内设计软件等以供下载。 《男性健康》 (Men's Health) 子刊《女性健康》《极品生活》。 MSN 内容捆绑。畅销书、 DVD 、保健食谱,电影节和赛周会活动。 《她》 (ELLE) 发行 子刊《她 家居廊》 。 与 Bravo 艺术娱乐有线电视频道的深度合作。 网站的编辑充当了购物网站的策展人,选择能反映当今潮流和杂志读者口味的品牌和设计师,创造一种《 ELLE 》所独有的定制化购物体验,开发品牌特许产品:服饰、手机产品、图书、瘦身 DVD 。并制作了高收视率的天桥骄子电视节目。 杂志第三次销售卖的是品牌认同 第三次售卖是指期刊经营的第三种商业模式。第一次售卖是卖内容。所以第一次售卖是杂志发行收入的基础 ; 第二次售卖是卖读者群,相对固定的读者群,它是杂志吸引广告的资本,所以第二次售卖是杂志广告收入的基础 ; 第三次售卖则是出售期刊的品牌资源,利用品牌资源发展衍生产品。主要方式通常有 : 重印或出合订本、特刊、增刊、图书、光盘、客户名单,建立数据库、网站,举办会展、论坛等各种话动,进行品牌授权等,也有学者称其为第 N 次销售(林英泽, 2007 )。 传媒市场由两种经济理论所指引 : 一是金融经济,一是媒介经济。金融经济注重媒体的交换价值,沟通的是金钱 ; 媒介经济 注重 的是媒体的使用价值,沟通的是意义、娱乐、社会认同 ( 武超群, 2007 ) 。 据此,杂志过去依赖读者购买及刊登广告是属于 金融经济 ,而进一步消费杂志以外的相关商品及服务,则是 媒介经济 中杂志的使用价值。 在我国也已经有杂志进行第三次销售的成功经验, 四川的《中国大药房杂志》在办好期刊的基础上办了广告公司、药房经济实体 ( 林英泽, 2007) ; 《 故事会 》 1996 年推出《中国历史故事 丛书 》等 图书 产品 ; 上海世纪出版 集团 《理则周刊》除了出版《房产增刊》相关的 图书 外,还主办了大量而向普通市民的 理财 讲座、创富沙龙、 理财 博览会等活动 , 2003 年 注册了上海第一家理财培训公司;时尚期刊《瑞丽》的网站、数据库成为了其重要的扩张手段 ( 孙悦, 2004) 。 杂志阅读经验 联系 生活体验 第三次销售的主要途径是以体验营销引导读者消费,体验营销是透过不同媒介与手法,让消费者真正感受产品魅力,甚至发现自己与产品间的共同经验。 就是让品牌直接走入消费者的心里、生活里 (陈怡萍, 2004 )。价值产生于消费过程,企业提供的开始的 半成品,消费者作为参与者身份进行消费,重过程不重结果,在体验时代的今天将被赋予和 DIY 同样的涵义(张宇丹、曾真, 2005 )。 1999 年, B 约瑟夫 派恩和詹姆斯 H 基尔摩出版了《体验经济》一书,副标题是 : 工作是剧场,每家企业都是一个舞台,他们认为体验经济的消费是一个过程,消费者是这一过程的 产品 之一 ,因为当过程结束的时候,消费者将长久地保存对过程的记忆。在体验经济中,企业成为 舞台的提供者,以商品作为道具让消费者融入其中。《体验经济》并提出了实现体验经济的五项具体步骤 :1. 定主题; 2. 塑造印象; 3. 去除负面线索; 4. 配合加入纪念品。 体验营销 (Experiential Marketing) ,站在消费者的感官 (Sense) 、情感 (Feel) 、思考 (Think) 、行动 (Act) 、联想 (Relate) 五个面向,突破传统上理性消费者假设,认为消费者是理性与感性兼具的,消费者在消费前、消费时、消费后的体验过程,才是购买行为与品牌经营的关键 (Bernd ?H?Schmitt , 2001) 。体验营销包含为五种感官刺激 : 视觉、听觉、味觉、嗅觉、触觉,所涉及的感官刺激愈多,设计的体验就愈容易成功(关雪峰, 2009 )。 根据马斯洛的需求理论,如果产品经济、服务经济是满足的是生存和发展的需要,那么,体验经济便是满足自我实现的需要。现代人透过生活中的各种符号展现自我,因此生活方式是人对物质和精神追求的具体反映 , 包括衣食住行、习惯爱好以及人际交往等内容 , 揭示了个人的人生态度、价值观念、伦理道德、审美素养和精神风貌(梅琼林、李文洁, 2005 )。生活类杂志通过文字、图片等方式,通过内容把生活方式传播给受众,在重视感官刺激的体验营销上更有发挥的空间。 生活类杂志的体验营销分析 根据过往体验营销的实施步骤,并考虑第三次销售中杂志媒介的特性,杂志延伸品牌的 体验营销 主要有以下四个要素:分众化的主题;塑造品牌形象;定制化的商品与广告;提供阅读以外的舞台经验。 以下根据此四个要素 分析观察《 O2 氧气生活》《蘑菇手帖》体验营销的具体作法。 一、分众化的主题 : 《 O2 氧气生活》 (O2 Life)2004 在上海创刊,定位是一本与时尚无关,创意沾边的生活设计类杂志 1 。每期以专题形式关注当下年轻人的日常生活,传达一种现代的 、 个性化生活态度和方式。 过往的主题 有 : 慢生快活 、 城市阅览室 、 半农半 X 、寻访现代修行者 、 衣食住行皆行善 、 无牌良品 、 日常中医学、我不是一个塑料袋 、 轻的生活 、 再设计 、 单车行记 、居不可无竹、谁都爱厨房 等, 都紧密的结合了 乐活 LOHAS 2 的生活风格。 《蘑菇手帖》( Booday ) 2003 年在台湾创刊,蘑菇是形容一个人很慢,拖拉不积极的意思。 一群志同道合的 编辑 朋友自称是蘑菇人,他们独立撰写与出资印刷,内容多为记录生活点滴,在平凡中点出不平凡。《蘑菇手帖》每期都选定一个专题,过往的主题 有 :慢行、散步、小孩动物、房间、小碎花的爱情、公路、学校、读书天、夏夜、老东西、地图、生活器具、料理等。办刊思想就是简单生活,成功提倡了 从 乐活 延伸出的生活风格慢活 3 丆杂巙揑图暥丄徠曅丄柾摿忢忢棃帺岲桭埲媦读幰丆嵼戝陆丄崄峘栫媧堷椆为悢晄彮揑读幰丅 二、塑造品牌形象 : 《 O2 氧气生活》主编在刊首语中写到, 有人说 我们杂志做的是一件脱富致贫的事情,教人们如何过上穷人在过的生活,相反的这几乎是一套富人经,没钱干这样的事情太奢侈,若不是城里的中产阶级就是村里的游手好闲者 ( 李叶飞, 2008 ) 。 从 《 O2 氧气生活》 策划的主题栏目可以清楚感受到,编辑是为了引导读者去建立一种返朴归真的生活风格,但是并不仅仅是紧衣缩食、节约省钱,而是一群有了一定的消费能力、高文化水平的人,过著类似于忆苦思甜、低调奢华的真实自然生活,而他们的风格是一些文化符号堆砌而成的,区别于大众化 并且又 可以被辨认出的品味格调。 《蘑菇手帖》编辑自称是一群没有用的蘑菇,引用法国童话《小王子》的话说:我在忙的并不是你肉眼能感觉到的,我所想的也并不是马上见著的,用一本杂志去记录传播他们的拖拉慢活风格。虽然 它 不是一家服饰公司、不是一家书店 或 唱片行、不是一家咖啡厅、不是一间画廊, 而 他们 的确 都 在出版杂志的同时作著 这 些 事。 这些事,让我们的工作与生活变得更有趣,是一个仲夏夜里大家都作著的梦。 4 三、定制化的商品与广告: 《 O2 氧气生活》 在内容中置入自有品牌商品的报导,也有专属网站贩售杂志自有商品,商品包括餐具、服饰、花草茶、家居品、有机材料、文具、园艺工具等等 5 丆这嵄彜昳夛标柧慭经嵼哪堦婜杂巙拞 出现过 。与其他时效性较强的杂志不同, 《 O2 氧气生活》杂志既使 过期一、两年也仍旧继续贩售,网上求购过往杂志的读者不少,过期杂志的贩售是收入来源之一。它也依赖一部分 为数 不多的广告,通常 只有封 底里、 封底里 、 封底及目录 页 广告,数量基本上 仅 维持 5 个全页广告 , 并且广告商品是 针对有一定消费能力的阶层,如高级会所 、 标榜有机生活 的楼盘广告, 也就是说商品的风格必须是与杂志定位一致的 。杂志的最后一页是 拆分 出售的小块广告,提供给没有足够资金作大型广告的商家,一页最多可以放上大概十个小广告 , 投放的 商家 也 多数是小型设计机构、文化机构等 ( 林欣欣, 2009 )。 《蘑菇手帖》是不刊登外部广告的,一本售价人民币 38 元的杂志,基本的发行成本应已经足够,这本杂志也是销售时效期特别长的,它特殊的视觉风格已经成为爱好者的搜藏品,不仅在书店、网站出售,在一些风格小店、美术馆商品区、艺术表演单位也可以见到。杂志中的末几页广告是展示他们团队设计的 T 恤、背包、笔记本等等,价格不菲、限量出版、环保自然,他们并不是在杂志成熟后才开发品牌产品,他们是为了推广自己的设计品牌才开办杂志的,而如今杂志反而在期刊领域占有重要的地位。 四、提供阅读以外的舞台 : 《 O2 氧气生活》 在今年五月号随杂志附送了一包种子,并同时在网站中推出园艺工具。读者培植后在同好论坛上分享种植的成果,从照片中可以发现读者会为了一包种子去购买园艺相关产品,透过产品的购买就可出现在 O2 氧气生活 的舞台 * O2 《蘑菇手帖》 编辑说: 我们每天开店收店,如太阳升起又落下,然后在夏末某几天,我们会爽快地拉下铁门,一同出游! 在报导旅行的专题后, 他们 常会根据主题行程邀集读者一起去旅行,让蘑菇 读者 跟随 蘑菇 编辑的脚步一起体验慢活。 他们 也举办过《 废纸头 展》,向读者徵集随手的笔记涂鸦,不论是 报纸、 废弃 DM 、牛皮纸、餐巾、影印纸 、 再生纸 , 用废纸头制作了一百本笔记本 展示,不仅是读者体验编辑的慢活,也让读者之间相互体验彼此间的慢活。 2006 年冬天《蘑菇手帖》拥有了第一家实体空间,不仅展售原创设计商品,也举行艺文展览、音乐表演,在蘑菇咖啡动手作面包甜点、泡咖啡,推荐好书好音乐。 以上 从对这《 O2 氧气生活》 《蘑菇手帖》两本杂志的分析, 可以得出一个 杂志体验营销 的 简单模式 : 杂志 〈第一次销售,或者有第二次销售 ) 认同 ( 第三次销售 ) 受众。 过去传统卖内容、卖广告的第一、二次销售,受众认同杂志并购买杂志,并未产生第三次销售,而在实施体验营销之后,受众产生认同后会进行第三次消费,这就是与传统营销方式最大的不同点,并且在商业模式、销售产品内容、受众特性、需求层次、消费者假设、竞争对象、组织型态、传播方式上,都产生了相当大的差异。 杂志体验营销与传统营销的比较 2010.6 制表 主要区别 传统营销 体验营销 商业模式 第一与第二次行销 第三次销售 销售产品 杂志商品与广告服务 品牌资源与延伸商品与服务 受众特性 大众、被动 小众、主动 需求层次 生存发展 实现自我 消费者假设 消费者是理性的 消费者是理性且感性的 竞争对象 相似类型杂志 相似风格品牌与服务 组织型态 编辑、发行、广告 品牌整合营销企业 传播方式 视觉 多种感官刺激 参考书目: 1.Jean Baudrillard ,《消费社会》 ,南京 : 南京人学出版社, 2000 2. 罗昕,美国杂志品牌延伸的新媒体转向 ,《中国编辑》, 2009(1) 3. 叶新、梁坷,美国十大杂志品牌延伸 ,《传媒》, 2007(12) 4. 林英泽,财经期刊经营的第三次销售 ,《今传媒》, 2007 ( 8 ) 5. 武超群,分众化时代期刊的 N 次售卖 ,《中国新闻出版报》, 2007 ( 12 ) 6. 刘瑾、任延刚,全面探索和实践科技期刊品牌第三次销售 ,《编辑学报》, 2006 ( 12 ) 7. 孙悦,三次售卖理论与期刊赢利模式探析 ,《出版发行研究》, 2004(3) 8. 陈怡萍,体验行销 挑逗消费神经 ,《远见杂志》, 2004 ( 5 ) 9. 张宇丹,曾真,体验营销传播 ,《云南行政学院学报》, 2005 ( 5) 10.ernd H.Schmitt ,《体验式营销》 ,中国三峡出版社, 2001 11. 关雪峰,体验经济之心理学价值 ,《中国商贸》, 2009(5) 12. 梅琼林、李文洁,《透视时尚杂志的文化策略》 ,社会科学, 2005(8) 13. 李叶飞,"脱富致贫,《新青年制造》 , 2008(1) 14. 林欣欣,《杂志新生活营销传播》 [] ,北京师范大学珠海分校本科生毕业论文, 2009 。 1 新氧传播首本出版杂志为《新青年制造》、后改名为《 O2 氧气生活》。 2 乐活 LOHAS―― Life styles of health and sustainability , 含义为消费时考量自己 、 家人的健康和环境责任 的一种生活方式。 3 慢活 In Praise of Slow ── 英国作家 Carl Honore 在 2003 年所提出的生活概念,倡导放慢生活节奏,让精神和身心都得到放松,提倡慢吃、疗慢、慢工作、慢运动、慢阅读, 2007 年公布为汉语新词之一。 4 MOGU 蘑菇网站,《 booday 蘑菇是什么?》, http://www.mogu.com.tw/ 5 《 O2 氧气生活》 O2 shop , http://www.theo2shop.cn/
个人分类: 期刊论文|6294 次阅读|0 个评论
我们缺乏很好的科研文章平台
zhanghujun1971 2010-8-8 13:04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8 次阅读|0 个评论
推介一个新数学杂志《数学文化》
jiangxun 2010-8-6 08:31
作者:蒋迅 Source: 数学文化 当数学的成果在科学技术领域里显示出日益强大的威力的同时,数学似乎并没有在更多的领域里继续外延。对于文化生活来说,数学只是高高在上,对于从事某些文化艺术研究和创造的富有成就的人物来说,数学其实是被被边缘化了。然而,在最近几年里,数学和文化之间的相互联系越来越引起人们的极大的兴趣。在过去的十年里,这方面的书籍、杂志和文章大量涌现。在学术界,数学家和社会学家的交流和出版也越来越多。在中国, 一个新的数学杂志《数学文化》 在2010年诞生了。这个杂志以弘扬数学文化, 推动数学教育为目的,用杂志的形式,帮助弥合数学和更广泛的社会领域的鸿沟。这是一个值得庆祝的事情。 数学文化与国际上的民族数学( Ethnomathematics ) 有直接的联系。 Ethnomathematics 是1977年由巴西教育家和数学家 Ubiratan D'Ambrosio 提出来的。从 Ethnomathematics 定义的历史演变来看,作为一个数学领域,其实它就是研究数学与文化的相互联系的学科。我想再称为民族数学已经有些狭义了。不如就翻译成文化数学或者人文数学。 《数学文化》是一个季刊,每期100页,彩色印刷。虽然周期长了一些,但拿在手里读这厚厚的一百页文字应该是一个很好的享受了。我还没有见过印刷版的《数学文化》,只好在网上浏览它的 第一期 和 第二期 。我发现它的开篇都是以人物开始的,有华罗庚、陈省身、冯康、 冯诺伊曼的故事。我做学生的时候特别喜欢读人物传记,觉得学习名人的成败之道,可以获得宝贵的人生启迪。随后展开的是数学趣谈,其中的几篇文章都非常有趣。一看标题就忍不住想立即点击进去。我自己也在这个栏目里发了一篇 美国的数学推广月 。美国人在数学与文化的联系上做的比我们好多了。相信你读完我的文章后会同意的。还有一个必须提到的是好书推荐栏目。目前推荐的书有:《10000个科学难题 (数学卷) 》、《卢丁和他的〈数学分析原理〉》和《数学恩仇记》。其中《 卢丁和他的〈数学分析原理〉 》是我阅读那本书后的感悟。本来是为了纪念译者赵慈更教授百年诞辰而作的,又恰逢卢丁教授前不久刚刚逝世,推介他的《数学分析原理》正是时候。除此之外,其它的栏目有:数学烟云,数学教育,数学经纬等。所有的文章都可以在网上免费阅读,我就不另外给出连接了。 根据我收到的介绍,《数学文化》单个订阅每年100元 (包括邮费);若集体订阅 (20本以上),每年包括邮费每人共50元人民。 学生另有优惠 。编辑部的老师希望我们推介这个杂志,而我更觉得这是自己的一个愿望。于是有了这篇文字。《数学文化》的网址是: http://www.global-sci.org/mc/
个人分类: 谈数学|14586 次阅读|2 个评论
投稿被判死刑后怎么办? 上诉成功(一)
热度 2 Namychan 2010-8-5 14:51
数年寒窗做研究,好不容易完成了一篇文章,慎重选好了杂志投稿,然后满怀期望地等待消息,不料被一封礼貌但冷酷的编辑来信把希望浇灭。这个过程做科研的人大概都曾经历过,我们也不例外。 被杂志判死刑理由不外以下几点,一是文章内容本身有问题;二是杂志选的不对路;三是编辑或审稿人水平低和误判。前两种原因没什么可说的,被拒应该。我这里重点说第三种。我们研究组的人在被误判瞎判情况下基本不会认命,总有一个会出面据理力争,结果是好几篇被那些主编们匆匆判了死刑的文章经过据理力争后居然败步复活了,当然这样的例子并不多。更多的时候我们先是怒火万丈说编辑审稿人有眼不识泰山,冷静下来后读读reviewing中有什么有价值的意见,找到中肯的意见后就老老实实修改,完成后改投更高一级或更适合杂志,这个成功比例比较高。这里我想将有些经验写下来,供国内同行参考。 2003年开始我们做了一系列兔子眼睛的实验,用一个很敏感细小光纤探针测量兔眼中氧分子浓度分布以及在不同供氧状态下眼内氧浓度动态变化。我们想通过这个实验间接了解人眼中氧分子浓度的分布情况,以便探讨一些与眼科疾病发病的有关机理。 这说起来容易做起来还蛮复杂的。为了真实的模拟正常生理状况,我们要求麻醉师给兔子全麻后气管插管,用呼吸器控制肺部的氧分压和监测血氧饱和度,一切要与兔子正常安静非麻醉状态的情况相似,然后调节氧浓度到机体最大和最低可承受范围。可以想象给全麻下的兔子给高氧根本不是问题,但降低氧浓度是个难题。麻醉师开始拒绝做低氧实验,说翻开所有医学书,没听说过全麻时不但不额外供氧,竟然还降低氧的浓度,不干!在反复解释其意义后麻醉师终于答应配合。在实验中除了手术步骤仔细轻巧外,在调节供氧和麻醉过程也异常小心,一次实验需要4~5小时左右。在实验期间我们失败了好多次,但几十次手术实验下来我们得到了许多意想不到的好结果,其创新及意义对我们后来在人体上的实验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我们把这个研究结果写成论文投稿到眼科专业比较有影响的杂志IOVS。通常杂志主编或专业编辑选择二至三名同行来审稿,每人都有一票否决权。万一意见两极或争议较大,编辑有最后生杀决定权。编辑的结论有时象最高法院判决,不能再上诉了。 交稿后一个月左右就有了回复,回复很干脆:IOVS拒绝发表。理由呢?仔细阅读了三位审稿者的内容,除了有些建议,提问和修改的意见外,大部分都是肯定的,而且三位审稿人均提议少许修改后可以发表。问题出在编辑上!编辑不理睬三位审稿人的意见,自己写了他否定的理由。 当教授拿着编辑的判决信来找我时脸上阴云密布,他说我们是否考虑转投低一级的杂志。我认真读完了编辑的判决书,突然放心地笑起来了。我告诉教授;放松点,这回我们肯定要推翻最高法院判决,原因也很干脆:主编犯了个非常低级的错误。 问题出在一个图上。我们把眼内各部位氧分压分布标在一个兔眼睛平面示意图上,数据一目了然(见图1)。而主编拒绝采用本文的原因是当他看到这个图,他想象中为了把光纤探针放到如图所示眼内各部位,实验者必须把整个兔眼睛拽出眼眶,这样会造成供应眼球血液的眼动静脉严重扭曲牵拉,因此他认为仅由此一图,这个研究的全部氧浓度的测定根本不可靠,不必再往下看了,浪费时间,枪毙了事。 这理由真荒唐,我忍不住脱口道这家伙压根不知道怎么做眼科手术,一定是一个搞基础研究的PhD。在美国MD(医生)和PhD(研究博士)互相瞧不起,临床和基础研究脱节的厉害。这个堂堂IOVS编辑居然凭想象手术样子枪毙一篇文章,看样子得教教他眼科手术的基本ABC。看我轻松的样子,教授和同事们一头雾水,我突然想起教授也是一个PhD出身,他大概被主编的想象朦住了以为我们做错了,不然他这样的科学家不会这么沮丧的。我安慰他说补做一次实验就可明白了,此时我在中国接受的MD背景帮上了大忙。 下次实验时除了平时两个助手,我多带了一个秘书丽莎,她在手术台外只负责一件事,给手术过程拍照,大约拍了50~60张。回来后我用幻灯先给科里的PhD们和技术员讲解眼科手术的基本要点和注意事项,大家听后都明白了在测量眼内氧浓度时,我们既没有把兔眼睛拽出眼眶,也没有给眼球额外加压。为了避免任何干扰眼血液供应,我们连常规的开睑器都不用,只用了一个角膜接触镜,任何眼肌的牵拉都严禁,实验结果没有任何问题。本来大家想去幽默一下这个自以为是的主编,可情绪化语言是专业中的一个禁忌,我们只能客观地描述了手术中为了避免不必要人为误差改变,我们所有操作是在眼球原始位严格进行的,那里需要把眼球拽出眼眶?(图2)我们选了两张手术测量中照片附在给编辑的回信中,同时我们还对其他审稿人提的良好建议和问题一一作了回答和修改。一周后主编回信,论文被接受并尽快会发表,对他自己的武断表示了诚挚的歉意。 感想之一:IOVS编辑尽管犯了先入为主的主观错误,他也非常正派。一旦认识到自己错了,立刻就改,由衷佩服! 感想之二:自己的实验一定要有坚实的土壤,要自信不要轻易被别人的否定,那怕是大人物的否定所吓倒,当然如果实验是假的或瞎胡弄的例外。 有关本实验英文原文: http://www.iovs.org/cgi/reprint/47/4/1571 图1: p O 2 在正常兔眼内分布图。此图让编辑误解了我们是将眼球拉出眼外做的实验。 图2:光纤探针插人眼内测量不同状态下的氧浓度,眼球完全不需要拽出来。
个人分类: 未分类|20597 次阅读|16 个评论
谈昂贵的版面费
tchaoke 2010-8-1 10:58
施玉梅的2010-7-27博文昂贵的版面费 中说每个版面需要1500元,我真的还没遇到,正规杂志每个版面收费是200元,如中国科学,生物化学与生物物理进展,生物化学与生物物理学报,中国病理生理杂志,生理学报,生命的化学等。
个人分类: 其它文章|3134 次阅读|0 个评论
谈中国办的SCI收录杂志
tchaoke 2010-7-30 18:00
中国办的生命科学与医学杂志,目前大约有15 本杂志为 SCI 收录杂志,根据本人经验,开始发表 SCI 收录论文,最好在中国办的这些杂志上发表,理由是这些杂志审稿人大部份是中国人,他们的科研思维方式与我们是一样的,另一方面易与编辑部的编辑沟通,因此,相对来说文章容易发表。 具体杂志列表如下。 1. Acta Pharmacologica Sinica ,中国药理学报(英文版) ( 1.53 ) 2. Acta Biochimica et Biophysica Sinica ,生物化学与生物物理学报(英文版) ( IF : 0.941 ) 3. Cell Research ,细胞研究(英文版) ( 6.27 ) 4. Chinese Medical Journal ,中华医学杂志(英文版) (0.885) 5. Progress in Biochemistry and Biophysics ,生物化学与生物物理进展(中文) (IF: 0.193) 6. Science in China Series C-Life Sciences ,中国科学 (C 辑 生命科学 , 英文版) (IF: 0.582) 7. World Journal of Gastroenterology ,世界胃肠病学杂志英文版 ( IF: 2.37 ) 8. Neural Regeneration Research ,中国神经再生研究 (英文版) 9. Chinese Journal of Cancer Research ,中国癌症研究(英文版) ( 0.198) 10. Chinese Journal of Integrative Medicine (CJIM), 中国结合医学杂志 ( 0.42) 11. Hepatobiliary Pancreatic Diseases International, 国际肝胆胰疾病杂志 ( 英文版 ) (1.183) 12. World Journal of P ediatrics 世界儿科杂志 (0.365) 13. Asian Journal of Andrology . 亚洲男科学杂志 ( 英文版 ). (1.688) 14. Biomedical and Environmental Sciences . 生物医学与环境科学 ( 英文版 ) (0.669) 15. Journal of Huazhong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Medical Sciences 华中科技大学学报:医学英德文版 ( 0.311)
个人分类: 其它文章|4560 次阅读|0 个评论
心脏学系列杂志最新影响因子
热度 1 tchaoke 2010-7-29 17:54
2009年心脏学系列杂志最新影响因子如下: Cardiology Journals listed by the highest Impact Factor. Journal Title 2009 Impact Factor The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College of Cardiology 12.535 Heart Rhythm 4.559 Atherosclerosis 4.522 Trends in Cardiovascular Medicine 4.367 American Heart Journal 4.357 Progress in Cardiovascular Diseases 4.246 Current Problems in Cardiology 3.957 American Journal of Cardiology 3.575 Nutrition, Metabolism and Cardiology 3.517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Cardiology 3.469 Journal of Cardiac Failure 3.254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Society of Echocardiography 2.981 Journal of Electrocardiology 1.077
个人分类: 其它文章|4092 次阅读|0 个评论
国际医药动态:一份海外华人社团主办的免费杂志
chemicalbond 2010-7-25 10:29
这是一份由众多海外华人团体主办的一份杂志(季刊),其网络版是免费的。内容比较广泛,涉及国际医药行业的进展,新技术,相关法律和一些医药界华人社团的活动,等等,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杂志的网址: http://www.tbiweb.org/tbi/issues.php 】 在最新的一期文章中,主编 John Wang 回顾了10年前国际生物技术的发展高峰期,但是他认为当今生物医药的历史性发展机会却在中国。 http://www.tbiweb.org/tbi/file_dir/TBI2010/2010_6_1_LFE.pdf 王先生的结论不是没有根据的。近年来各级政府和国际VC不断地加大对中国医药产业的投资;国际医药企业纷纷在中国设立研发中心,从事新药研究和临床试验;大量有多年工作经验的海外华人纷纷海归... ... 这些因素都将大大促进中国生物医药产业的发展。不过,现在的产业结构还不是很合理,大量的公司从事的是仿制药的生产,或者是为海外公司从事研发方面的外包服务(CRO),而真正做新药研发又做出东西来的几乎是凤毛麟角。 新药的研发是个高风险的长期投资。希望在十年后,能够看到很多中国的企业从事新药研发,并且把产品打入国际市场。
个人分类: 科普与新知|3420 次阅读|1 个评论
我是农民?
SoSoliton 2010-7-23 18:49
  时常收到一些陌生的杂志发妹儿向我约稿,请我荐稿,或帮我出稿。收到后我都是立马删除。今天收到一份我从未听说过的《新农民》杂志的征稿妹儿,我没有删掉,我还在纠结,它触到了我骨子里的玩意儿。   我是农民吗?我脱掉农民的马甲二十余年了,怎么还有人将我当农民看?    冥冥之中一声质疑: 你换了身马甲难道就不是农民了?你还是农民,至少是新农民!   对!对!对!我尽管披上了大学教授的外衣,但骨子里还是农民。看我那一招一式是农民,听我那一言一语是农民,更要命的是,我的意识就就就是农民意识,始终跟跟跟城里哥哥城里小妞搭不上弦。    “《新农民》杂志正刊面向全国农、林、牧、渔业以及相关单位征集学术论文,欢迎赐稿!”你是农民,去学什么光学啰,还狗拿耗子去抢人家通信的饭碗,赶快归队吧,农、林、牧、渔任你挑!   好!好!好!我这这这就回头是岸。不过《新农民》杂志,请你要耐心一点哦,我我我年纪大了,精力不够,基础是零,水平还还还要慢慢来,如果贵刊对我可单独网开一面,要求可低一点的话,估计我我我下辈子即可向贵刊投投投第一篇稿了。
个人分类: 无所事事|4177 次阅读|3 个评论
光学与低碳
SoSoliton 2010-7-22 11:51
最近,美国光学学会( OSA )创办了一份新杂志《能源快报》( Energy Express ),目前暂时附属于 OSA 主办的著名 Open Access 杂志 Optics Express ( Energy Express starts as a Supplement to Optics Express ),估计在不远的将来,它将单独成刊。 我一直在琢磨,能源应该是一个广泛而深远的重大领域,如果从学科层面看,它不应该属于光学学科,至少不完全甚至主体不属于光学学科。但 OSA 为什么要抢先办一份与能源相关的新杂志,还要取一个这么大气的名字呢?也许取名叫 Optics in Energy 或 Optics in Energy Technolgy ,我们还可以理解。 OSA 是不是多管闲事或手伸得太长了? 其实,如果我们的视野再宽广一点,从全球经济社会的发展趋势及其起支撑作用的科学技术来看, 美国光学学会是有眼光的,主办 Energy Express 杂志也是合适的。 OSA 意识到了 我们将步入一个 “ 低碳时代 ” ,即经济社会的发展方式从主要依赖于化石能源的 “ 高碳 ” 向依赖于绿色可再生能源的 “ 低碳 ” 转变的时代,低碳时代的核心科学技术是低碳能源技术,而低碳能源技术的实质是新能源技术的开发和传统化石能源的洁净、高效利用。在这些方面,光学的作用至关重要且不可替代! 一、两项主导性新能源技术的发展将主要依赖于光学技术的突破 新能源技术的两大标志性支柱是太阳能和核聚变能。太阳能是光能,光学的作用显而易见。 太阳能是取之不尽的可再生能源,可利用量巨大,太阳每小时提供给地球的能量比全世界在一年中消耗的能量还要多!尽管目前已有比较成熟的太阳能技术,如太阳能热利用技术和光伏技术,但其规模仍然很小。发展新的太阳能技术,使太阳能比石油、天然气、煤等更有效、更经济,仍然是一个挑战,正推动着世界范围内的研究和创新热潮。 核聚变能也 将是继石油、煤和天然气之后的重要能源。太阳能本质上就是太阳的核聚变能中被太阳光送到地球上的那一部分,太阳时时刻刻都在进行着核聚变反应。所以, 核聚变技术的目标就是在地球上建一个 “ 人造太阳 ” 。 核聚变反应燃料是从海水中提炼的氢的同位素氘。据测,每 1 升海水中所蕴含的氘如果提取出来,发生完全的聚变反应,能释放相当于 300 升汽油燃烧时释放的能量。地球上仅海水中就含有 45 万亿吨氘,足够人类使用上百亿年,比太阳的寿命还要长。因此,可以说 核聚变技术将从根本上解决人类的能源问题! 激光惯性约束 核聚变是在地球上实现 “ 人造太阳 ” 比较有前途的方式,其核心技术是激光点火驱动器 。它是一项 庞大、复杂、超精密的光学系统工程,工程许多指标接近物理原理和现今技术极限,国内外持续研究了四十多年, 2009 年美国率先建成了 “ 国家点火装置 ” ,它将 192 路高功率激光束集中于一个细小的、装有氘和氚燃料的球形靶上,实现惯性约束核聚变;我国也从神光 I 、神光 II 、神光 III 发展到近年立项的国家重大专项。激光惯性约束 核聚变最终走向聚变能源还面临很多挑战,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若干光学技术的突破尤为关键。 二、在传统化石能源的低碳化利用方面,光学的作用也不可或缺 可以预计,化石燃料在今后很长一段时间内将仍然是人类的主要能源。因此,减少化石燃料燃烧释放的二氧化碳的不利影响,即化石燃料低碳化燃烧仍然是一个挑战。 这个挑战可以通过探索和研究新的燃烧过程或二氧化碳 固定 来解决。 光学的作用同样至关重要!如,在发展新的和更清洁的燃烧过程方面,激光可以作为先进的诊断工具;在监测大气中的氮气浓度以保证植物生长,维持充足粮食供应方面光谱技术不可或缺。 Energy Express说, 从使太阳能更加经济,到提供聚变能源、开发碳隔离方法、管理氮循环,所有这些巨大的挑战中光学将有望发挥核心作用。 在节能方面,光学也能发挥巨大作用。例如,人类必不可少的一个最重要的能源消耗方式是照明,具备省电特性的 无机发光二极管( LEDs )和有机发光二极管( OLEDs ) 成为越来越热门的固态照明方案,技术演进将使 LED 的应用更为广泛, 光学解决方案将在此领域有所作为 。 正如 Energy Express 杂志的主编 Bernard Kippelen 所说, 光学影响能量和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和工程领域是很多的。如果从科学上理解,这是很自然的。因为光既可作为信息的载体,也可作为能量的载体,而 光学是 研究光的学科 ,包括光的产生、光的本性、光与物质相互作用。人类对光 作为信息载体的认识和利用,如 20 世纪激光、光纤、光存储、光显示等技术的出现,将我们带进了以光通信、因特网为代表的全新的信息时代。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如果没有 20 世纪光学的巨大进步,就没有今天信息社会的到来。同样的,可以预计且已有充足的证据表明,在即将迎来的低碳时代,光学将发挥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个人分类: 谈点正事|5874 次阅读|1 个评论
[转载]环境类 中文核心期刊
gisbingxin 2010-7-19 10:54
有 不全的欢迎大家补充呀,呵呵 -------------------------------------------------------------------------------- 《环境科学》 英文刊名: Environmental Science 期刊刊号: ISSN0250-3301 ; CN11-1895/X 邮 发代号: 2-821 创刊年代: 1976 年。 2001 年出版至第 21 卷 出 版周期:双月刊;单月 30 日 出版期刊容量: 128 页 / 期( 2001 年); 16 开 主 办单位: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 协办单位:北京市环境保护科学研究院;清华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系 主编:欧阳自远副主编:彭安、郝 吉明等编辑:李世涛、万维纲 核心期刊类别:《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 2000 年、 1996 年、 1992 年版)环境科 学类核心期刊; 投稿地址:北京市 2871 信箱(海淀区双清路 18 号)《环境科学》编辑部 邮政编码: 100085 联 系电话: 010-62941102 Email : hjkx@chinajournal.net.cn -------------------------------------------------------------------------------- 《环境科学学报》 英文刊名: Acta Scientiae Circumstantiae 期刊刊号: ISSN0253-2468 ; CN11-1843/X 邮 发代号: 82-625 创刊年代: 1981 年。 2001 年出版至第 21 卷 出 版周期:双月刊;单月出版期刊容量: 128 页 / 期( 2001 年); 16 开 主 办单位: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 协办单位:环境水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北京大学环境科学中心、北京师大环境科学研究所 主编:汤鸿 霄副主编:王文兴、金鉴明、陈静生编辑:刘秀兰、铁军纲 核心期刊类别:《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 2000 年、 1996 年、 1992 年版)环境 科学类核心期刊; 期刊网址: http://hjkxxb.periodicals.com.cn/default.html http://hjxx.chinajournal.net.cn/ http://periodicals.wanfangdata.com.cn/qk_qkfl.asp?codeID=TX 投稿地址:北京市 2871 信 箱(海淀区双清路 18 号) 《环境科学学报》编辑部 邮政编码: 100085 联系电话: 010-62941073 Email : hjxx@chinajournal.net.cn -------------------------------------------------------------------------------- 《环境科学学报》(英文版)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Sciences 英文刊名: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Sciences 期刊刊号: ISSN1001-0742 ; CN11-2629/X 邮 发代号: 2-580 创刊年代: 1989 年。 2001 年出版至第 13 卷 出 版周期:季刊;逢季首月 1 日 出版期刊容量: 128 页 / 期( 2001 年);大 16 开 主 办单位: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中国科学院环境委员会 协办单位:天津市农业环境保护管理监测站 主编:刘东生编辑:铁晓珊 期 刊网址: http://periodicals.wanfangdata.com.cn/qk_qkfl.asp?codeID=TX 投稿地址:北京 2871 信 箱(海淀区双清路 18 号) 《环境科学学报》(英文版)编辑部 邮政编码: 100085 联系电话: 010-62920553 Email : taos@sun.ihep.ac.cn -------------------------------------------------------------------------------- 《环境科学研究》 英文刊名: Research of Environmental Sciences 期刊刊号: ISSN1001-6929 ; CN11-1827/X 邮 发代号: 82-384 创刊年代: 1988 年 2 月。 2001 年出版至第 14 卷 出 版周期:双月刊;单月 30 日 出版期刊容量: 64 页 / 期( 2001 年);大 16 开 主 办单位: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 主编:刘鸿亮副主编:江孝绰编辑:赵晓东、潘凤云、郑洁明 核心期刊类别:《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 2000 年、 1996 年版)环境 科学类核心期刊; 期刊网址: http://hjkxyj.periodicals.com.cn/default.html http://periodicals.wanfangdata.com.cn/qk_qkfl.asp?codeID=TX http://hjkx.chinajournal.net.cn/ 投稿地址:北京市安定门外立水桥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内《环境科学研究》编辑部 邮政编码: 100012 联 系电话: 010-84915128 Email : hjkxyj@sina.com -------------------------------------------------------------------------------- 《环境污染与防治》 英文刊名: Environmental Pollution and Control 期刊刊号: ISSN1001-3865 ; CN33-1084/X 邮 发代号: 32-15 创刊年代: 1979 年, 2001 年出版至第 23 卷 出 版周期:双月刊;逢双月出版期刊容量: 64 页 / 期( 2001 年);大 16 开 主办单位:浙江省环境保护局、浙江省环境保护科学设计研究院 主 编:谢先德编辑部主任:王英 核心期刊类别:《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 2000 年、 1996 年、 1992 年版)环境科 学类核心期刊; 期刊网址: http://hjwr.chinajournal.net.cn http://hjwryfz.periodicals.com.cn/default.html http://periodicals.wanfangdata.com.cn/qk_qkfl.asp?codeID=TX 投稿地址:浙江省杭州市天目山路 111 号《环境污染与防治》编辑部 邮政编码: 310007 联 系电话: 0571-87961293 、 87985421 、 87961270-8406 Email : zjshksjy@mail.hz.zj.cn ; hjwr@chinajournal.net.cn -------------------------------------------------------------------------------- 《环境污染治理技术与设备》 英文刊名: Techniques and Equipment for Environmental Pollution Control 期刊刊号: ISSN1008-9241 ; CN11-4391/X 邮 发代号: 82-448 创刊年代: 1980 年 创刊。原名《环境科学丛刊》; 1993 年 1 月更名为《环境科 学进展》; 2000 年 1 月 更名为《环境污染治理技术与设备》; 2001 年 出版至第 2 卷 出版周期:月刊;期刊容量: 94 页 / 期( 2001 年); 16 开 主办单位: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 主编:冯宗炜 编辑:刘颖 核心期刊类别:《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 2000 年、 1996 年、 1992 年版)环境科 学类核心期刊; 期刊网址: http://periodicals.wanfangdata.com.cn/qk_qkfl.asp?codeID=TX 投稿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双清路 18 号(北京 2871 信箱)《环境污染治理技术与设备》编辑部 邮政编码: 100085 联 系电话: 010-62941074 Email : yzhd1074@263.net -------------------------------------------------------------------------------- 《农村生态环境》 英文刊名: Rural Eco-Environment 期刊刊号: ISSN1001-5906 ; CN32-1122/X 邮 发代号: 28-114 创刊年代: 1985 年 2 月。 2001 年出版至第 17 卷 出 版周期:季刊;逢季中月 10 日 出版期刊容量: 64 页 / 期( 2001 年); 16 开 主 办单位:国家环境保护总局南京环境科学研究所 主编:王玉庆编委会主任:蔡玉祺 核心期刊类别:《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 2000 年、 1996 年版)环境 科学类核心期刊; 期刊网址: http://ncsthj.periodicals.com.cn/default.html http://periodicals.wanfangdata.com.cn/qk_qkfl.asp?codeID=TX http://ncst.chinajournal.net.cn/ 投稿地址:江苏省南京市蒋王庙街 8 号(南京 4202 信箱)《农村生态环境》编辑部 邮政编码: 210042 联 系电话: 025-5412926 转 3052 Email : bjb@nies.org ; ncst@chinajournal.net.cn -------------------------------------------------------------------------------- 《农业环境保护》 英文刊名: Agro-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期刊刊号: ISSN1000-0267 ; CN12-1065/X 邮 发代号: 6-64 创刊年代: 1982 年 3 月,当时刊物为季 刊, 1983 年 起改为双月刊; 2001 年 出版至第 20 卷; 出版周期:双月刊;双月 20 日 出版期刊容量: 64 页 / 期( 2001 年);大 16 开 主 办单位:中国农业生态环境保护协会 主编:傅克文编委会主任:买永彬编辑:潘淑君、胡梅、李无双、成为民、王菲 核心期刊类别:《中文核 心期刊要目总览》( 2000 年、 1996 年、 1992 年版)环境 科学类核心期刊; 期刊网址: http://nyhjbh.periodicals.com.cn/default.html http://nhbh.chinajournal.net.cn/ http://periodicals.wanfangdata.com.cn/qk_qkfl.asp?codeID=TX 投稿地址:天津市南开区复康路 31 号《农业环境保护》编辑部 邮政编码: 300191 联系电话: 022-23674336 Email : caep@public.tpt.tj.cn -------------------------------------------------------------------------------- 《上海环境科学》 英文刊名: Shanghai Environmental Sciences 期刊刊号: ISSN1000-3975 ; CN31-1322/X 邮 发代号: 4-381 创刊年代: 1982 年。 2001 年出版至第 20 卷 出 版周期:月刊;逢 20 日 出版期刊容量: 46 页 / 期( 2001 年);大 16 开 主 办单位:上海市环境保护局 主编:陈江涛 核心期刊类别:《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 2000 年、 1996 年、 1992 年版)环境 科学类核心期刊; 期刊网址: http://envir.com.cn/enscien/2000/enscien.htm http://periodicals.wanfangdata.com.cn/qk_qkfl.asp?codeID=TX http://shhjkx.periodicals.com.cn/default.html 投稿地址:上海钦州路 508 号 《上海环境科学》编辑部 邮政编码: 200235 联系电话: 021-64365379 Email : shhjkx@stn.sh.cn -------------------------------------------------------------------------------- 《水处理技术》 英文刊名: Technology of Water Treatment 期刊刊号: ISSN1000-3770 ; CN33-1127/P 邮 发代号: 32-38 创刊年代: 1975 年。 2001 年出版至第 27 卷 出 版周期:双月刊;逢双月 25 日 出版期刊容量: 64 页 / 期( 2001 年);大 16 开 主 办单位:国家海洋局杭州水处理技术研究开发中心、中国海水淡化与水再利用学会 主编:鲁学仁 核心期刊类别:《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 2000 年、 1992 年版)环境 科学类核心期刊; 期刊网址: http://scljs.periodicals.com.cn/default.html http://www.periodicals.com.cn/qikan 投稿地址:浙江省杭州市文一路 148 号《水处理技术》编辑部 邮政编码: 310012 联系电话: 0571-8866168 转 2161 Email : xdmm@mail.hz.zj.cn -------------------------------------------------------------------------------- 《中国环境监测》 英文刊名: Environmental Monitoring in China 期刊刊号: ISSN1002-6002 ; CN11-2861/X 邮 发代号:自办发行 创刊年代: 1985 年。 2001 年出版至第 17 卷 出版周期:双月刊;逢双月出版期刊容量: 62 页 / 期( 2001 年);大 16 开 主 办单位:中国环境监测总站 主编:许燊 核心期刊类别:《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 2000 年、 1996 年、 1992 年版)环境 科学类核心期刊; 期刊网址: http://iaob.chinajournal.net.cn 投稿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北四环 路东路育慧南路 1 号 《中国环境监测》编辑部 邮政编码: 100029 联系电话: 010-64947722 转 2633 -------------------------------------------------------------------------------- 《中国环境科学》 英文刊名: China Environmental Science 期刊刊号: ISSN1000-6923 ; CN11-2201/X 邮 发代号: 2-572 创刊年代: 1981 年; 2001 年出版至第 21 卷 出 版周期:双月刊;逢双月出版期刊容量: 96 页 / 期( 2001 年); 16 开 主办单位:中国环境科学学会 协办单位:清华大学环境 科学与工程系 主编:王文兴副主编:魏复盛、王德铭、郝吉明编辑:陈燕滨、王少霞 核心期刊类别:《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 2000 年、 1996 年、 1992 年版)环境 科学类核心期刊; 期刊网址: http://periodicals.wanfangdata.com.cn/qk_qkfl.asp?codeID=TX http://zghjkx.periodicals.com.cn/default.html http://zghj.chinajournal.net.cn/ 投稿地址:北京市海淀区红联南村 54 号《中国环境科学》编辑部 邮政编码: 100088 联系电话: 010-62215145 Email : zghjkx@public.sti.ac.cn ; zghj@chinajournal.net.cn -------------------------------------------------------------------------------- 《自然灾害学报》 英文刊名: Journal of natural disasters 期刊刊号: ISSN1004-4574 ; CN23-1324 创刊年代: 1992 出版周期:季刊; 主办单位:中国灾害防御协会,中国地震局工程力学研究所; 期刊网址: http://www.chinainfo.gov.cn/periodical/ 投稿地址:哈尔滨市学府路 29 号 邮政编码: 150080 联系电话: 0451-6664573-430 本 文引用地址: 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325411
个人分类: 未分类|4670 次阅读|1 个评论
沉睡千年的“地下长城"
kepushe 2010-6-30 10:41
作者 :李翊 沉睡千年的地下长城 众所周知万里长城是中国古代一项伟大的军事防御工程 , 它的巍峨雄伟、气势磅礴成为中华民族的象征。但至今却很少有人知到 , 在中国冀中平原顶端的燕南大地还筑有一条可与其相媲美的地下长城宋辽地下古战道。 2006 年 5 月 25 日 , 永清县的地下古战道被国务院公布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永清县发现古战道 永清县位于京津保三角地区中心 , 县城距北京和天津市区均约 60 千米。该县建于西汉元年 ( 公元前 206 年 ), 为益昌县。唐天宝元年 ( 公元 742 年 ), 由唐玄宗李隆基定名为永清。清末以来 , 居民们就不断地在地下发现古地道 , 但当时人们还无法认清其真实面目 , 更无法估量它的历史价值 , 致使这些藏于地下、曲折幽深的地下建筑一直未有人深究。 直到 1988 年 , 才成立了县古地道开发小组 , 对瓦屋辛庄村的一处地道进行挖掘和探查 , 经过 3 个月的发掘 , 查清此洞共 200 多平方米 , 由两个迷魂洞和一个藏兵洞组成。 1 号迷魂洞洞顶距地面 3.7 米 , 南端为东西通道 , 长 2.9 米 , 宽 0.48 米 , 通道的两端各有一个方坑 , 上面盖有插板砖。该通道东端向北通 , 经过错综的通向变化后 , 进入一个南北通道 , 然后又有折弯。这组地道曲折迂回 , 拐角均呈 90 , 人若进去犹如走进迷宫 , 拐了几个弯后就不知东西南北了。 2 号迷魂洞破坏严重 , 该洞位于 1 号迷魂洞东北两侧。其迂回曲折如一号洞。进入通道前行 1.6 米 , 有 3 层台阶 , 地道顺台阶向下往东延伸 , 距台阶 3.2 米处 , 两壁出现闸槽 , 看上去以前曾有过闸门 , 再向南拐弯后 , 与 1 号迷魂洞隔墙相接 , 此洞再向南拐弯后又分为两支这个洞亢竟起于何方 , 落脚何处 , 仍不为人所知。 藏兵洞位于瓦屋辛庄村古地道群中心位置。它虽然不像迷魂洞那样扑朔迷离 , 但也经常变幻方向 , 此洞距地表 1.7 米左右 , 有 3 层向西的台阶 , 下台阶后向北拐进入一个南北走向的通道 , 通道中有 5 间并排的小屋 , 每间屋大约 2 平方米左右 , 可以藏人 , 通道和小屋都铺有地砖 , 每间小屋均分为两组 , 中间有一通道相隔 , 两组小屋与通道相接的开口方向相反 , 即使点烛相照 , 也不能一览无余 , 隐蔽性很强。更使人惊异的是 , 藏兵洞的一个出口竟然是在一口水井里面。 这样的地道会使人很自然地联想起抗日战争时期冀中平原上用于抵御日寇的地道和电影《地道战》。二者的共同处都是内部结构比较复杂 , 都具有窄小的迷魂洞、迷障巷道、翻板、闸门等军事设施 , 但又有一些明显的不同之处;一、抗战时期的地道中 , 除了厕所之外 , 几乎没有其他生活设施 , 而永清古地道中还有通气孔、灯台、蓄水缸、土坑等生活设施;二、抗战时期所筑的所有地道 , 没有一个是用砖铺就的 , 永清古地道却全部都是用砖石铺砌而成。这说明 , 抗战时期的地道是一种临时性的隐蔽所或临时性的战斗设施 , 人们每次进去的时间都不长 , 不需要用许多生活设施 : 而永清古地道则显然可以供人们在里面长期栖息。由于全部都是用砖石铺砌而成 , 它就像一个永备工事 , 可以经数百年乃至千年而不至崩塌损坏。 从地道是否用砖这一点上可以看出二者挖掘建造方法的大不相同。永清古地道是先在地面上像挖地基那样挖出深浅不一、形态不一、大小不一、延伸曲折、走向不定的各种坑道 , 然后在底上铺砖 , 在两侧镶砖 , 在上面用砖打旋顶 , 最后在旋顶上填土夯实并加以伪装 , 建造这样的地道要烧很多的砖 , 要花费很多的人力物力 , 单靠老百姓个人的力量是无法完成的 , 其性质是宋代军民经过精心策划、在统一组织领导下建造的大型永久性地下军事工程 , 也是边关御敌的配套工程。 经过 1988 年的挖掘调查认定 : 永清县古地道涉及 6 个乡镇 11 个村 , 分布面积达 300 多平方千米。它不仅分布面广 , 而且有相当严密的布局 , 它以南关为起点 , 呈两条主线分别向东南和西南两个方向延伸 , 犹如一只展翅的凤凰 , 一翅直指信安镇 , 另一翅指向霸州镇 , 洞体结构呈立体分布 , 最浅处距地表不足 l 米 , 深处则达 5 米 : 洞体高矮不一 , 宽窄不一 , 延伸曲折 , 走向不定。建筑材料均为 30 16 18 厘米的巨型青砖。 宋代为何修建古战道 ? 当年宋国为何要在永清地区开挖这种坚固的防御性的地道呢 ? 要讲清这个问题 , 还得从五代时说起。在中国古代 , 中原农业民族与北方游牧民族的对抗与战争是贯穿历史的一条主线 , 在五代时期的公元 936 年 , 后晋石敬塘为了答谢他的父皇契丹王助其登上皇位 , 把燕云十六州统统割让给了辽国 , 从此 , 游牧民族与农业民族的分界线就由长城、秦岭一线南移到了河北平原地带 , 燕云十六州大约相当于现在的北京市和山西的北部这一带 , 北京这一带有太行山和燕山山脉 , 割让给辽朝以后 , 北京以南就是 500 里或 800 里平川 , 无险可守 , 辽朝的骑兵完全可以任意驰骋纵横。到后周第二任皇帝周世宗柴荣时 , 收复了燕云十六州中的莫州、瀛州、易州三州以及瓦桥、益津、淤口三关 , 遂以瓦桥关置雄州 , 以益津关置霸州 ( 这时永清也被收复 , 属霸州 ), 后又以淤口关置信安军。 显德七年 ( 公元 960 年 ), 后周殿前禁军的最高首领殿前都点检赵匡胤发动了陈桥兵变 , 成为宋朝的开国皇帝。其弟弟赵光义继位后继续南北征战 , 在消灭了北汉后 , 随即向辽田发起进攻。力图全部收回燕云十六州 , 双方展开激战。结果 , 北宋倾国之力的两次进攻均遭惨败 , 陷入被动应付的局面 , 辽国在取得这两次胜利后即发兵南侵 , 双方又经历了残酷的君子馆之战和易州 ( 河北易县 ) 诸战 , 互有胜负。辽军在徐河 ( 河北满城、徐水境 ) 之战受挫后的数年中未大举南攻 , 而宋朝因精锐部队基本消耗殆尽 , 不得不在战略上发生重大转变 , 即放弃以武力收复幽蓟的打算 , 将战略进攻转为战略防御。 永清位于霸州的北部最靠近北京 , 于是永清一带便成为双方反复争夺的战场 , 而今永清县发现的古战道就处于宋军北部防线的最前沿 , 它由县城城南分两处走向。一是从永清县城南关西南通往霸州城 , 一是自永清县城东南通向霸州信安镇 , 霸州城和霸州信安镇都是宋军屯兵的重镇 , 前线辽敌一有动向 , 即可迅速将情报送达指挥部 , 据此即可肯定 , 永清古战道就是北宋军民为防御辽军而规划修建的。 古战道为何时修建 ? 对于永清古战道于何时修建的问题 , 专家们形成了两个一致的意见 , 其一 , 古战道为宋代所建。此论的直接证据是古战道的建筑材料青砖 , 因为古战道的砌砖与雄县祁岗宋代的地道砖规格同一 , 其硬度、其土质也与宋代地道砖别无二致。另外 , 在元、明、清三代 , 从河北地区的战略态势看 , 没有大规模构筑地道的必要 , 而地道中出土的文物又表明他们不可能早于宋代。其二 , 古战遭建于公元 1000 年前后的宋辽对峙时期 , 然而 , 这个对峙时间很长 , 达 165 年之久 , 从一些历史资料来认为 , 最有可能的时间段是在太宗瑞拱二年 ( 公元 989 年 ) 至景德元年 ( 公元 1004 年 ) 的 15 年间。 北宋太宗瑞拱二年 ( 公元 989 年 ), 辽军在徐河战败后至宋咸平二年 ( 公元 999 年 ),10 年间没有发兵南侵 , 北宋也由进攻转为防御战略。宋在河北中部西起保州 ( 今河北保定 ), 东至泯姑海口 ( 天津溏沽附近 ) 的东西 900 里 , 南北六七十里的地区 , 利用原有河水塘泊 , 加以疏通 , 筑堤蓄水 , 广置稻田 , 把平原搞成水泽并连成一线 , 也就是当时号称的水长城。同时设寨 28, 立铺 125, 用以阻止辽军铁骑 , 但在广阔的平原上抵御辽军仅仅依靠水泽和一些据点是不够的 , 根据平原上的土质条件 , 当地军民秘密地采用地道战法来抵御强大的辽军 , 因此永清古战道最有可能开挖的时间是从公元 989 年北宋转入战备防御阶段之后。 宋真宗景德元年 ( 公元 1004 年 ) 八月 , 辽国在准备了一年之后 , 又一次向北宋发起大规模的进攻 , 辽军于河北突破唐河防线 , 经过赢州、天雄军激战后 , 继续南进 , 此时 , 辽军已打得筋疲力尽 , 损兵折将 , 成为强弩之末 , 它一方面继续进攻 , 一方面主动向来朝提出议和停战。当辽军围困澶州之时 , 宋真宗御驾亲征到达澶州 , 但他胸中无数 , 畏敌如虎 , 也想停战妥协 , 辽宋在澶州摆开决战架势的同时开始进行紧张秘密的和平谈判。至十二月初 , 双方达成了停战协议 , 协议规定宋朝每年送给辽绢 20 万匹 , 银 10 万两 , 辽国主愿兄事南朝 ( 指北宋 ) 。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末国不败而败的澶渊之盟。澶渊之盟的签订 , 给断断续续长达 26 年的宋辽战争画上了一个句号 , 此后 , 至辽朝灭亡的百余年间 , 宋辽双方弥兵敦好 , 边境未再以兵戎相见 , 两国享无事之福者且百年。 古战道有可能为杨延昭所治 自古以来 , 杨家将大战辽兵的故事就在永清县广为流传。随着古地道的发掘和研究的深入 , 人们认为这些传说并非空穴来风 , 北宋年间这里的确发生过惊心动魄的激战 , 据调查 , 永清县建于宋代的 55 个村庄中 , 村名与宋辽战事有关的村就达 36 个 , 如几个乡中以营命名的村子有数十个 , 相传正是宋军 72 座连营。另外 , 明嘉靖二十六年 ( 公元 1547 年 ) 编写的《霸州志》记载 : 引马洞 , 为杨延昭所治 , 始自城中 , 通雄县 : 每遇虏至 , 必以出师。这一记载非常明确地指出霸州 ( 含永清 ) 的地域为杨延昭 ( 杨六郎 ) 所治 , 也与杨延昭在宋辽边境的一段经历相合。 杨延昭是杨家将第二代代表人物。在宋太祖赵匡胤二次发兵进攻幽州时 , 杨延昭随父亲杨业一起出征 , 作战勇猛 , 杨业阵亡后他丁父忧 3 年 , 尔后到河北边防前线任职 , 澶州之役 , 杨延昭反对议和 , 与当时的宰相寇准不谋而合 , 但是北宋朝廷并未对此做出反映 , 杨延昭就自己率领人马进入辽国境内 , 攻破占城 ( 今山西广灵西南 ), 取得不小的战果。以后澶渊定盟 , 杨延昭因为守边功高屡次升迁 , 成为高阳关、益津关、瓦桥关等的最高军事首长 , 主持河北一线的边防 ( 杨延昭受投降派的压制 , 满怀忧愤地于公元 1014 年死在边防线上 , 卒年 57 岁 ), 所以历史上留有杨六郎把守三关的美谈;在杨延昭等将领的率领下 , 霸州 ( 含永清 ) 等地的边民共御辽人 , 妇女儿童都能骑马射箭。因而 , 不少专家断言 , 永清古战道即使不是杨延昭为首主持修建 , 他也一定参与领导过具体的修建。 本文转自《科学大观园》2010年第359期人文地理栏目同名文章
个人分类: 期刊展示|553 次阅读|0 个评论
考证“铜车马”的归属年代
kepushe 2010-6-28 15:28
作者 : 陈景元 2004 年 8 月,在秦俑馆网站的论坛上,偶然出现了一个不寻常的帖子,有人提问道:铜车马上的许多部件,是否都属于同一个时期制作的?之后有人跟帖说:铜车马,既然不在兵马俑坑里出土,和兵马俑不存在实质性的联系,那么它有什么理由被当做秦始皇兵马俑大展的一个组成部分,经常与国内外的公众见面,这是否有点名不符其实!那么,铜车马到底是哪个年代的文物呢?本刊将分四期连载《考证铜车马的归属年代》一文,带领读者探寻历史尘封的痕迹。 铜车马出土的位置 1980 年 12 月,在秦始皇陵封土附近,继兵马俑之后,又发现了另一处世人瞩目、誉满全球的国宝级文物这就是人们熟知的铜车铜马。为什么它刚一露头,就受到各方人士的关注和青睐?其原因在于它的造型震撼了世界。尤其是那八匹栩栩如生的铜马,即便是当代最卓越的雕塑家们,对它也佩服得五体投地,认为这是古今雕塑史上的惊天之作。 从雕塑艺术这个角度去审视,无论是它的比例或造型,都极其完美、无可挑剔,在进一步对照了世界著名雕塑图像之后,人们有理由得出结论:这一大型的雕塑作品,完全可以与古希腊、古罗马以及东西方任何国家的同类雕塑相媲美。 对于铜车马的美学价值,人们给予 100% 的肯定,然而对它制造年代的考证,却是一个没有解决的问题。由于当年它出土在秦始皇陵封土外侧 20 米处,秦俑馆的考古学家们就自然而然地将它定性、定名为秦始皇陵铜车马。言下之意,它肯定是秦代之物,它的主人非秦始皇莫属,它必然也像兵马俑那样是秦始皇陵的陪葬品。 随着时间的流逝,人们对此习以为常,在过去的 25 年间既没有产生怀疑,更没有人对它进行逆向的思考,显然在考古界已经成为一种公论了。直到 2004 年 8 月,在秦俑馆网站的论坛上,偶然出现了一个不寻常的帖子,有人提问道:铜车马上的许多部件,是否都属于同一个时期制作的?之后有人跟帖说:铜车马,既然不在兵马俑坑里出土,和兵马俑不存在实质性的联系,那么它有什么理由被当做秦始皇兵马俑大展的一个组成部分,经常与国内外的公众见面,这是否有点名不符其实! 紧接着有人议论:上级已决定,今后几十年不准发掘秦始皇陵,有关陵墓的秘密,恐怕一时难以解开。在这种情况下,怎么能证明当年发现的铜车马,肯定是秦始皇的陪葬品?难道在铜车马上,找到了与秦始皇有关的标志?找到了当年有以铜车马作为陪葬的史料记载?如果什么也没有,那么秦始皇陵铜车马这一定性结论,岂不真成了一阵空穴来风? 既然异见已经出现,讨论也就不断深入。还有人谈到这么多年来,只要在骊山北麓发现的文物,几乎都被当做秦始皇的陪葬品;甚至若干年后将要在这里发现的文物,预先就能断定它必为秦代的器物。反正此地的文物,不管多少,统统都能装进秦始皇陵考古发现的大箩筐之中。也就是说,这里的考古发现,一直就没有严格、科学的定性论证过! 比如, 1997 年 5 月发现的石甲、石盔,就轻而易举地被认定为秦始皇陵陪葬品。但事实上,在整个秦朝、秦国的历史上,一直未见用它们装备秦军的史料、史迹。著名考古学 家袁仲一 先生多次发表文章论述秦军从来都是不戴头盔的科头,因此这些头盔怎么可能会与秦军有关呢?现在,人们再去看看铜车马的出土和关于它的定性,还会有怎样的疑问? 至今,国内外有关秦陵铜车马的消息、评论、文章、著作,已经达到上万种之多,然而,对于铜车马本身定性这个最为重要的问题,根据《考古发掘规程》的要求,应该有相应的考古论证才对。在已经正式发表的、有着几十万言的《铜车铜马发掘报告》里面,对每个部件、每个纹饰、每个细节都有详细的描述,而对定性这两个字,却避而不谈,全然找不到定性的依据在哪儿。 人们查遍了来自秦俑馆所有与铜车马有关的材料,翻遍了出自学术界所有与铜车马有关的研 究成果,但对于铜车马的定性、定名,竟然成为学术上悬而未决的难题!为什么铜车马属于秦始皇陵、是秦始皇的陪葬坑,自始至终都不见有任何人出来论证。与铜车马有关的文字资料多如牛毛,然而却找不到丝毫与定性有关的文字。 这是一种无意的疏忽,还是观念上的偏差?外人一下子是说不清楚的。反正,从铜车马出土的那一天起,它就被贴上了一张秦始皇陵考古新发现的金色标签了。当年为证明兵马俑是秦始皇的陪葬品,秦俑馆的考古学家还想方设法去找一点论证的依据;而对铜车马的 定性 却是毫不费力地就把一切敲定了! 按照考古学的规程,哪有作出考古结论而不作论证的?哪有不作论证,就能使定性结论得以成立的?有人会反问,铜车马本身就在秦始皇陵封土边上发现,难道还要再进行什么考证不成?严格来讲,铜车马出土在封土边上,只能说明发现文物的确切地点,而以地点 去作定性依据,则是很不科学的。因为地点和文物两者之间,并不存在必然的、准确的断代关系。 谁都知道西安地区的墓葬密度居全国之首,在许多建筑工地上,经常能挖到几十座、甚至上百座的古代墓葬群。那种冢连冢、墓压墓的墓葬,可说是比比皆是。谁能排除在骊山北麓广大地区不存在这种最常见的墓葬叠压或者打破的现象?如果发生了叠压或者打破,那么墓葬器物的归属,自然很难凭地点说得清楚。 几千年来的中国,人人都想入土为安,有限的土地,如何满足这种无限的需求?古代墓葬用地的矛盾,一向很尖锐、复杂。解决矛盾的方法,无非两类:一是千方百计地提高利用率,靠挤的办法,谋求墓葬的一席之地;二是凭借手中的强权,去夷平、圈占、吞噬前人和他人的墓地。谁能明确判断这铜车马坑就不是被圈占进去的? 《临潼县志》明确记载:临潼,本汉唐近畿地,贵族大家,多葬于此,荒丘断垒,所在皆是。近畿之地,是国都或京城的近郊。临潼胜迹,天下闻名,骊山、渭水之间广阔地带,是一块不可多得的风水宝地。这里背山面水的每寸土地,人人都会对它垂涎欲滴。在《周礼春官》当中,就有当时墓地争夺的记载,可见强占、豪夺之风,自古以来一直普遍存在。 《晋书刘曜载记》中记载:曜葬其父及妻,下锢三泉、上崇百尺,积石为山,增土为阜,发掘古冢,以千百数。刘曜是公元 318 年建都于西安的前赵时期的一位君王。他在安葬自己的两位亲人时,选择了一块需要下锢三泉的墓地,而且还压占、毁坏了数以千计的他人 古冢。离西安最近、需要锢三泉下葬的地点,恐怕与骊山也不会相距太远。 《垅上记》(唐苏颋)上也说过,郗方回葬妇于骊山,治墓,多平夷古坟,后坏一冢,构制甚伟,器物殊盛。可见,在骊山附近被他压毁的,有的也是结构奇伟、陪葬丰厚的大型古墓。就在下和 -- 西杨村附近,地上地下的墓冢,同样多得不知其数。而要断言秦始皇陵周围,是一块没有他人墓葬的净土,上下几千年来,只供秦始皇一人独自享用,这是不可能的。 《汉书刘向传》记载:西汉时期成帝营起昌陵,积土为山,发民坟墓,积以万数。《汉书东方朔传》提到当年汉武帝修建上林苑,也是坏人冢墓,发人室庐。后世的许多帝王,在建陵墓、造宫苑时,都在平毁、吞噬万数他人墓葬;对于号称世界第一的秦始皇陵而言,要去侵占前朝、前人冢墓,更是没商量的事情,这也不值得人们大惊小怪! 本文转自《知识就是力量》2010年第452期尘封档案栏目同名文章
个人分类: 期刊展示|653 次阅读|1 个评论
可敬可爱的灵创人
yangleader 2010-6-9 15:33
写在《灵创人》发刊之际 杨义先 北京邮电大学信息安全中心主任 灵创团队带头人 在灵创团队第三个五年计划正式实施之时,中国高校教授团队创办的第一份期刊,《灵创人》诞生了!作为灵创团队的带头人,此时此刻,除了高兴,我确实还有些担心。工科教授们能够办好文科刊物吗?《灵创人》真的能够承载灵创团队优秀的文化并将其发扬光大吗?《灵创人》真的能够凝聚全体灵创儿女的心并引领灵创团队更上一层楼吗?《灵创人》真的能够帮助我国其它教授团队复制教育、科研、成果转化和企业孵化的成功生态链吗?我希望并且也坚信咱们两千优秀灵创儿女将以实际行动和业绩来再次给我一个惊喜。 1983年,在一穷二白的环境中,灵创团队的前身(北京邮电大学信息安全中心)问世了。这只丑小鸭在坚强地走过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弱到强的历程之后,如今,已经成长为一个包括两千余名师生员工,横跨多所著名大学(北京邮电大学、北京交通大学、北京大学、电子科技大学、山东大学、北方工业大学、成都信息工程学院等),拥有自己的教育机构(绵阳灵创电子信息技术学校)和高科技企业孵化园(灵创科技园),支撑着多家创新型高科技企业(国瑞、源创、顶点世纪、防域、科新、灵创等)和研究所(安胜联、赛搏等),肩负着一个国家级实验室(灾备技术国家工程实验室)、两个部级重点实验室(北京邮电大学信息安全中心、网络攻防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和一个校级实验室(北京邮电大学数字内容研究中心),醉心于教育、科研、成果转化和企业孵化的创新型团队。细细品味,灵创团队之所以能够克服重重困难,渡过层层难关,发展成为今天中国高校最大、最全的一支信息安全集团军,应该说咱们优秀的灵创文化在其中扮演了极其重要的角色,当然,另一个更加重要的角色是我们可敬可爱的灵创人! 灵创人心胸宽广、顾全大局。我们的学生能够得到来自所有导师的精心指导,并从导师们那里学到他们各自的最优秀的品质;我们的导师能够得到来自全体学生的真心爱戴,每个学生都会尽心尽力地去实施和验证导师们的创新思想;我们的员工彼此相亲相爱,心中随时想着团队,在实现团队整体价值的同时实现着自身的价值,在发展团队的同时发展着自己。在灵创团队内部,一切有形和无形的资源都能够得到最大效率的统一调配和共享。同时,灵创团队本身也以为社会培养并输送大批杰出人才为已任,不刻意追求团队自身的利益。这就是为什么灵创团队的最高目标被确定为“成为能够影响21世纪中国信息安全的创新团队”的真实原因。 灵创人重视灵感、掌握机遇。灵创人坚信灵感伴生于勤奋,机遇来自于挑战,创新激发于问题。每个灵创人时时刻刻都在努力创造并抓住灵感,而不是被动地等待灵感;积极发现并把握机遇,而不是回避挑战;大胆假设并精心求证,而不是逃避现实因循守旧!的确,灵创团队的今天正是得益于我们的辛勤劳动,受惠于时代赋予的千载良机,成就于灵创人无数的奇思妙想。这就是为什么灵创团队多年来始终坚持“创新能力、动手能力、社会适应能力”的选人、培养人和用人标准的真正原因。 灵创人愿做小事、敢做大事。灵创人认为天下最难的事情是长期如一地把天下最易的事情做好,天下最大的事情就是长期如一地把天下最小的事情做透。在灵创人的价值观中,态度比能力重要;情商比智商重要;任劳任怨光荣,挑肥检瘦可耻;倡导脚踏实地,反对眼高手低。我们始终以需求为牵引而不去追求盲目的时髦,更眇视“这山望着那山高”的做法;我们既鼓励小人物干大事,更欣赏大人物干小事;我们既不会让雷锋吃亏,更不允许斤斤计较。一个合格的灵创人面对任何事情的态度都是“招之能来、来之能战、战之能胜”! 灵创人崇尚奉献、牢记感恩。灵创团队本身就是在奉献中诞生并长大的,同时,灵创团队也永远承诺为国奉献的义务。以胡正名教授为代表的第一代灵创人,以其完美无缺的人品为灵创团队打下了坚实的发展基础;以众多北邮早期研究生为代表的青年师生为灵创团队开疆扩土立下了汗马功劳,但是他们却未曾享受过任何回报;当前灵创团队的许多核心成员也扔掉“铁饭碗”为灵创团队的壮大投入了全部心血;今后,一代代灵创人也将继续为灵创团队无私地奉献。我们灵创人不会忘记前辈们的辛勤劳动和付出,我们将永远铭记他们的丰功伟绩。灵创人牢记感恩,我们感激这个伟大的时代,感激前辈,感激过去的贫弱,感激经历过的所有艰难困苦,感激所有帮助过我们的人,甚至要感激在紧要关头狠狠地踢过我们的那些人。灵创人的情操在奉献中获得升华,在感恩中永葆青春;灵创人的自身价值也在奉献中获得充分体现,在感恩中永载史册。 灵创人既严格遵守纪律,又不拘一格创新。公司化的作息时间表和详尽的工作日志等“社会零距离”做法被长期坚持;论著发表和业务开拓被统一规范管理;真实项目方式和社会仿真环境已经融入习惯;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均获得一致认同;师生和谐、互敬互助蔚然成风;做项目与写论文这两件看似矛盾的事情被完美地统一,形成了良性互动;学生有“干什么”的权力,同时也承担“要干好”的义务;带着问题去学习,不做“书呆子”已经形成共识。为了打破阻碍创新的所有条条框框,每个灵创人都尽量淡化自己的“标签”,只要有利于创新,大家都努力去尝试,绝不受限于自己的导师是谁?专业是什么?课题怎样?等等。 灵创人讲究诚信、重视责任、敬业乐群;灵创人既踏实做人更认真做事;灵创人既关注战术更放眼战略;灵创人既要事业更要家庭;灵创人热爱工作更保重身体。总之,灵创人的优秀品质太多,实在无法一一罗列。 但是,我们还没有骄傲的本钱,灵创团队的万里长征才刚刚走完第一步。创刊《灵创人》是灵创团队文化建设工程的开始,是成功实施灵创团队二次创业的重要里程碑。《灵创人》杂志将促使全体灵创人有意识地发展并传承自己的先进文化,增强灵创团队的凝聚力,为灵创团队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我衷心希望灵创团队能够早日由“丑小鸭”变为“白天鹅”!
个人分类: 灵创团队|7861 次阅读|0 个评论
期刊出版流通要像阳光空气一样
cwhm 2010-6-7 04:29
我们知道做研究离不开大量获取研究所需要的文献资源,从而了解同行的科研进展,同时我们也需要发表自己的成果从而使得自己的研究结果可以尽快的在更大的范围内传播以获得同行认可。 而架起作者和读者之间桥梁的出版商却为了自己的利益,为知识的流通制造了些障碍 。 图书馆、科研机构是学术期刊的主要消费者,如果资金充足,则多购买一些期刊,如果资金不足,就会削减部分期刊的订购。而现在的情况是出版商则为了利润却不断提高订购价格,而图书馆却面临着经费紧张难以忍受这种高额的订购费用,只能订购有限的科技期刊。大家应该都还记得2008年《 国际出版巨鳄大幅提价部分高校面临学术断粮 》的报道, 每年国家组图购买Elsevier的期刊数据库就上千万美元,2010年可能高达2800万美元 。 (金艳绘,来自《 国际出版巨鳄大幅提价部分高校面临学术断粮 》) 电子出版本来可以看做是一场学术期刊出版的革命,毕竟它成本低,相对纸质出版,它可以免除打印,运输,仓储等各种成本。但是电子期刊还是被传统的老牌出版商Elsevier和Wiley先行进入,再次使得电子出版也成为了他们获取利润的工具。为了谋求利润的最大化,出版商采取捆绑销售的模式,订阅了该期刊访问权限的机构才可以访问相应的杂志, 但是面对知识爆炸的时代,没有哪个图书馆有财力可以订购所有的杂志,更不要提那些捉襟见肘的小机构 。 开放存取革命就是为了打破作者和读者之间的这堵墙,但是事实上也不是很乐观,毕竟开放存取很大程度上还是依附在 Elsevier,Springer这样的出版商下,他们还是以追逐利益为第一目标,在开放存取之路上走的也是小心翼翼,并时不时对开放存取发出反对的声音 。 目前多采用的开放存取模式是作者付费模式,即作者为出版自己的研究成果需要支付一定的出版费用,从而读者才可以免费获取。作者付费模式并不意味着作者从个人收入中支出,而通常是指作者从项目或课题经费中抽取部分经费用于出版研究成果。但是这对于科研经费紧张的学者就是个难题,他们的成果能见度也就打了折扣,更让 学者难以接受的是自己的文章版权转让给了出版社,自己还要掏钱这样的悖论 。 另外一种方式就是机构仓储模式,这些机构往往是大学图书馆,学会科研机构,政府部门,他们是非营利性的。比较著名的有佛罗里达州立大学图书馆的D-Scholarship仓储以及麻省理工学院的D-Space系统等,这方面似乎做的很成功,而且深得所有人员的支持。研究人员提供自己的研究成果和教学资料由这些机构实施存档和管理以及查询服务, 这些非盈利性的机构为作者和读者之间架起了知识传播的无障碍桥梁。这个可能是更为严格的开放存取,毕竟作者不要缴费,读者也可以便捷的免费访问获取 。 从1665年第一本学术期刊《科学家杂志》在法国问世以来,300多年过去了,作为知识传播媒介的期刊杂志在学者和读者之间的流通何时才能像阳光、空气一样免费?因为它是我们学者们共同的资源,我们都期盼着它能自由的在我们中间流通。我们可以免费的发表文章,可以访问世界上任何一本杂志文章的时候的那一天还远么?
个人分类: 期刊杂志|2331 次阅读|8 个评论
用舌头看世界
kepushe 2010-6-3 16:33
  在我国的古代神话书籍《山海经》中,有一位神仙刑天能够 以乳为目,以脐为口 ,也就是说刑天能够用乳头当眼睛看世界。现在,也有人能够用舌头当眼睛看世界。这不是科幻小说,也不是神话传说,而是事实。我们都知道,舌头可以帮助我们品尝美味,舌头可以帮助我们发出正确的声音。但是,我们似乎很少会想到过舌头也可以帮助我们观看世界。英国一名在伊拉克战场受伤失明的士兵卢德伯格,借助最新的科技成果,已经能够通过舌头看到周围的环境,感受到活动的影像。 如何用舌头看世界   卢德伯格是一位英国人,今年 24 岁,他本来是个可以通过眼睛看世界的健康人。不幸的是,他于 2007 年参与了伊拉克战争,他在伊拉克南部大城巴斯拉打仗时,一颗手榴弹在他附近爆炸。硝烟消失之后,他双目失明,再也看不到这个美好的世界了。卢德伯格一度十分消沉和沮丧,因为他感觉自己成为了一个没用的人,得依靠导盲犬或拐仗度过剩下的人生。然而,加英国国防部的一项新的研究成果让他兴奋起来。   这项成果被称为 脑舌连接 系统,就是通过电子装置把大脑和舌头连接起来,通过舌头来观看周围的世界。舌头又没用长眼睛,舌头怎么看世界呢?难道是把舌头伸出来到处闻吗?真的像那样看世界,卢德伯格即使不累死,他的舌头也会累坏。事实上,卢德伯格的新 眼睛 是台微型摄像机,舌头不过是个信息中转站。   帮助盲人 看世界 的微型摄像机装在一副太阳墨镜的中央。这个摄像头和一个外形像电视遥控器的装置相连,这就是 脑舌连接 系统的中央处理器,上面有不少控制键,可以控制图像的观看模式,比如静态图像和动态图像。处理器的核心是一个微型电脑,可以把摄像头的视觉信号转化为舌头能够感受到的电子信号。处理器一头和摄像头相连,一头和一根外形像塑料棒棒糖的电子设备相连接。   卢德伯格把这根 塑料棒棒糖 含在嘴里,和舌头直接接触。舌头是很灵敏的感觉器官,可以感受到电子信号。舌头感受到的电子信号通过味觉神经进行传递,直接传输给大脑的视觉神经区域,在大脑里成像,让卢德伯格看到周围的图像。由于卢德伯格接收到的实际上是一台微型摄像机 看到 的图像,因此他看到的世界就如同我们看电视或电影一样,是平面的而不是立体的。   外形像 塑料棒棒糖 的电子设备中有不少微型传感器,可以把 电子信号传输给舌头。目前,电子设备中只有 400 个传感器。因此,卢德伯格现在通过舌头只能感受到黑白图像,这些图像还很不清晰,只有一些轮廓和线条。但是,这对于一点都看不见的盲人来说,能够看到一些总比一团黑暗要好得多。    下一步的改进措施   尽管目前的舌头看世界装备还很粗糙,但是科学家的最终目标是让盲人能够像我们健康人一样看到缤纷多彩的立体世界。研究人员接下来要做的事情是先把舌头接收到图像的精度提高,具体做法是把传感器的数量从 400 个增加到 4000 个。虽然 4000 个传感器传输的图像依然不清晰,但是使用者就可以看到物体的表面了,不会像现在那样只能看到轮廓。   接着,科学家会把一台摄像机改成两台摄像机,就像拍摄立体电影的方法那样,不同角度的两套图像经过墨镜上的微型电脑处理后,就能够变成立体图像传输给大脑。另外,科学家要改进像 塑料棒棒糖 的电子设备,让它传输给舌头的信息更精确,让大脑能够看到真实的世界,而不是只有轮廓和线条的黑白世界。   除了卢德伯格外,感受到 舌头看世界 好处的人还很多,著名的美国盲人登山家埃里克 韦恩迈尔就是典型代表。他 13 岁因视网膜萎缩失明,他曾经借助 脑舌连接 系统成功地登顶珠穆朗玛峰,成为登上珠穆朗玛峰的第一个盲人。至今,他已经成功登上世界七大高峰。不久前,他使用了另一种型号的连接系统,那是一顶安有小型摄像头的帽子,从摄像头来的视觉信号转换成脉冲到达他的舌头上。有了这套装置,他能够找到房门,抓住向他滚来的皮球,并且可以和女儿玩 剪刀石头布 的游戏。   尽管舌头十分敏锐,但是它在同一时间只能做好一件事情,比如我们吃饭的时候就不大好说话。同样,把舌头用来看世界后,说话、吃饭、喝饮料也就不方便了。要吃喝和说话,就得把舌头上的电子设备取下来。因此,科学家希望正在设计用牙齿、上颚甚至耳朵来看世界,虽然灵敏度会减弱一些,但是至少不会影响吃喝和说话。   荷兰科学家彼得 迈雅博士从另一途径进行独立研究。他开发出一种系统,让盲人用耳朵看世界。连在摄像机上的一个小装置将信号转换成声音模式,通过一副立体声耳机传送到耳朵。频率的变化意味着高低变化,对象的明暗则用声音的响度变化替代。    广阔的应用前景 早在 30 多年前,美国电子视觉专家保罗 巴赫伊里塔就开发了第一台用身体其他部位感觉世界的电子装置。这台装置包括一架头戴式照相机,通过贴在后背皮肤上的电极传送视觉信息。他发现,试验者能够用他们的背 看到 大件物体和闪烁的烛光。巴赫伊里塔认为,由于舌头比较敏感,而且表层没有死细胞覆盖,所以舌头比身体其他部位更容易 看到 清晰的图像。   除了用于帮助盲人看世界外, 脑舌连接 系统还有更广泛的特殊用途。美国海军正在探索利用舌上装置帮助潜水员在夜间黑暗的水域中辨路。传感器对水流进行监测,告诉潜水员是否沿着正确的路线前进。海军的想法是将夜视镜的红外信号直接发送到舌头上。美国空军打算将飞机仪表与飞行员的舌头联系起来。飞机一旦发生倾斜或高度变化,飞行员的会立即感觉到。   据世界卫生组织估计,全世界有盲人 4000 万到 4500 万,大约 160 人中就有一位盲人。低视力患者约 1.4 亿人,约 50 人中就有一位。我国盲人数超过 500 万人,占到世界盲人数 10% 以上。如果将来盲人真的能够用舌头、牙齿或上颚看到清晰的世界,盲人外出就可以不用拐杖和导盲犬,自如地四处活动了。那该是多么美好的一件事情啊!
个人分类: 期刊展示|548 次阅读|3 个评论
知识就是力量
kepushe 2010-6-2 11:42
个人分类: 期刊展示|585 次阅读|3 个评论
天文期刊杂志检索
dabing 2010-6-1 09:50
Astronomical (and related) journals, periodicals IF Acta Astronautica http://www.elsevier.com/wps/find/journaldescription.cws_home/310/description#description Acta Astronomica http://acta.astrouw.edu.pl AcA Advances in Astrobiology and Biogeophysics http://www.springerlink.com/openurl.asp?genre=journaleissn=1613-1851 Advances in Astronomy http://www.hindawi.com/journals/aa/contents.html AFOEV Bulletin http://cdsweb.u-strasbg.fr/afoev/activ/bul/bul.htx AGB Newsletter http://www.astro.keele.ac.uk/AGBnews/ AGBN AIP Conference Proceedings AA http://proceedings.aip.org/proceedings/volume.jsp?key=APCPCSscode=ASTRPHYS American Journal of Physics http://scitation.aip.org/ajp AJP Annual Review of Astronomy Astrophysics http://arjournals.annualreviews.org/loi/astro?cookieSet=1 ARAA ASP Conference Series http://www.astrosociety.org/pubs/cs/confseries.html Astrobiology http://www.liebertonline.com/loi/ast Astrobiology Magazine http://www.astrobio.net Astronomy (magazine) http://www.astronomy.com Astronomy Education Review http://aer.noao.edu AER Astronomy Letters (Pisma v A. Zh.) http://www.springerlink.com/content/1063-7737 Astronomy Reports (Astron. Zhournal) http://www.springerlink.com/content/1063-7729 Astronomy Astrophysics http://www.aanda.org AA Astronomy Astrophysics Review http://www.springerlink.com/openurl.asp?genre=journaleissn=1432-0754 Astronomical Journal http://www.journals.uchicago.edu/toc/aj/current AJ Astronomical Newsletters (list) http://sesame.stsci.edu/lib/NEWSLETTER.htm Astronomische Nachrichten http://www3.interscience.wiley.com/cgi-bin/jhome/60500255 AN Astronomy Letters http://ojps.aip.org/asl Astroparticle Physics http://www.sciencedirect.com/science/journal/09276505 http://www.elsevier.com/wps/find/journaldescription.cws_home/523319/description#description Astrophysical Journal http://www.journals.uchicago.edu/toc/apj/current ApJ Astrophysical Journal Letters http://www.journals.uchicago.edu/toc/apjl/current ApJL Astrophysical Journal Supplement Series http://www.journals.uchicago.edu/toc/apjs/current ApJS Astrophysics http://www.springerlink.com/openurl.asp?genre=journaleissn=1573-8191 Astrophysics and Space Science http://springerlink.metapress.com/openurl.asp?genre=journaleissn=1572-946X ApSS Astrophysics and Space Sciences Transactions http://www.astra-science.net/site/index.html ASTRA BAA Journal http://www.britastro.org/journal/ JBAA BAA VSS Circular http://www.britastro.org/vss/ BAA VSSC Baltic Astronomy http://www.itpa.lt/ba/ BAV Rundbrief, BAV Mitteilungen http://www.bav-astro.de/rb/index.shtml BBSAG Bulletin http://www.astronomie.info/calsky/Deep-Sky/index.html/8/3 Bulletin Astron. Soc. India http://www.ncra.tifr.res.in/~basi/ BASI Celestial Mechanics and Dynamical Astronomy http://www.springerlink.com/openurl.asp?genre=journaleissn=1572-9478 CERN Courier http://cerncourier.com Chinese Journal of Astronomy and Astrophysics (2009- RAA) http://www.chjaa.org http://www.sciencedirect.com/science/journal/02751062 ChJAA Classical and Quantum Gravity http://www.iop.org/EJ/journal/CQG CQG Communicating Astronomy with the Public Journal http://www.capjournal.org CAPJ Communications from the Konkoly Observatory http://www.konkoly.hu/Mitteilungen/Mitteilungen.html Communications in Asteroseismology http://www.univie.ac.at/tops/CoAst/intro.html CoAst Contributions of the Astr. Obs. Skalnat Pleso http://www.ta3.sk/caosp.html CAOSP Earth, Moon, and Planets http://www.springerlink.com/openurl.asp?genre=journaleissn=1573-0794 Earth, Planets and Space http://www.terrapub.co.jp/journals/EPS/index.html EPS EAS Publication Series http://www.eas-journal.org ESO Astrophysics Symposia http://www.springerlink.com/openurl.asp?genre=journaleissn=1611-6143 ESO Messenger http://www.eso.org/gen-fac/pubs/messenger/ ESOM Experimental Astronomy http://www.springerlink.com/openurl.asp?genre=journaleissn=1572-9508 General Relativity and Gravitation http://www.springerlink.com/openurl.asp?genre=journaleissn=1572-9532 IAU Circular http://cfa-www.harvard.edu/iauc/RecentIAUCs.html IAUC IAU Symp. and Colloq. http://journals.cambridge.org/action/displayJournal?jid=IAU Icarus http://www.sciencedirect.com/science/journal/00191035 http://www.elsevier.com/wps/find/journaldescription.cws_home/622843/description#description Information Bulletin on Variable Stars http://www.konkoly.hu/IBVS/IBVS.html IBVS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Astrobiology http://journals.cambridge.org/action/displayJournal?jid=IJA IJA Journal of AAVSO http://www.aavso.org/publications/ejaavso/index.shtml JAAVSO Journal of Astronomical Data http://www.vub.ac.be/STER/JAD/jad.htm JAD Journal of Astrophysics Astronomy (India) http://www.ias.ac.in/jaa/ Journal of Double Star Observations http://www.jdso.org JDSO Journal of Cosmology and Astroparticle Physics http://www.iop.org/EJ/journal/1475-7516 JCAP Journal of Royal Astronomical Society Canada http://www.rasc.ca/journal/ JRASC Lecture Notes in Physics http://www.springerlink.com/openurl.asp?genre=journalissn=1616-6361 Living Reviews in Relativity http://relativity.livingreviews.org Living Reviews in Solar Physics http://solarphysics.livingreviews.org Memorie della Societa Astronomica Italiana http://sait.oats.inaf.it/Memorie.htm MemSAIt Minor Planet Electronic Circular http://cfa-www.harvard.edu/mpec/RecentMPECs.html MPEC Monthly Notices of Royal Astronomical Society http://www.blackwell-synergy.com/loi/mnr MNRAS National Geographic http://www.nationalgeographic.com Nature http://www.nature.com/nature/index.html New Astronomy http://www.sciencedirect.com/science/journal/13841076 http://www.elsevier.com/wps/find/journaldescription.cws_home/601274/description#description New Astronomy Reviews http://www.sciencedirect.com/science/journal/13876473 http://www.elsevier.com/wps/find/journaldescription.cws_home/426/description#description Observatory http://www.ulo.ucl.ac.uk/obsmag/ Obs Odessa Astronomical Publications http://oap14.pochta.ru/oap.htm OAP Open Astronomy Journal http://www.bentham.org/open/toaaj/ OAJ Open European Journal on Variable Stars http://var.astro.cz/oejv/ OEJV Peremennye Zvezdy (Variable Stars) http://www.astronet.ru/db/varstars/ PZ Physical Review D http://prd.aps.org PRD Physical Review Letters http://prl.aps.org PRL Planetary and Space Science http://www.sciencedirect.com/science/journal/00320633 http://www.elsevier.com/wps/find/journaldescription.cws_home/200/description#description PSS PMC Physics A http://www.physmathcentral.com/pmcphysa Proceedings of the IAU http://journals.cambridge.org/action/displayJournal?jid=IAU Publications of Astronomical Society of Australia http://www.publish.csiro.au/?nid=138 PASA Publications of Astronomical Society of Japan http://pasj.asj.or.jp PASJ Publications of Astronomical Society of Pacific http://www.journals.uchicago.edu/toc/pasp/current PASP Research in Astronomy and Astrophysics (-2009 ChJAA) http://www.raa-journal.org RAA Revista Mexicana de Astronoma y Astrofsica http://www.astroscu.unam.mx/~rmaa/rmaa.html RevMex Romanian Astronomical Journal http://aira.astro.ro/~roaj/ Science http://www.sciencemag.org Science in School http://www.scienceinschool.org Scientific American http://www.sciam.com Serbian Astronomical Journal http://saj.matf.bg.ac.yu/archive.html Sky Telescope http://skyandtelescope.com ST Solar Physics http://www.springerlink.com/openurl.asp?genre=journaleissn=1573-093X SolPh Solar System Research http://www.springerlink.com/openurl.asp?genre=journaleissn=1608-3423 Space Science Reviews http://www.springerlink.com/openurl.asp?genre=journaleissn=1572-9672 Sterne und Weltraum http://www.wissenschaft-online.de/suw SuW Vistas in Astronomy http://www.sciencedirect.com/science/journal/00836656 VSOLJ Bulletin http://vsolj.cetus-net.org/bulletin.html Compiled by 2010-06-01于京 Kroly Szatmry , Astron. Obs., University of Szeged, Hungary updated: Apr 16, 2010
个人分类: 天文驿站|6218 次阅读|0 个评论
科学大观园
kepushe 2010-5-27 16:03
个人分类: 期刊展示|1003 次阅读|0 个评论
知识就是力量
kepushe 2010-5-21 16:10
《知识就是力量》杂志是由周恩来总理题写刊名、享誉天下 50 多年,影响了几代人的一本大型综合性科普期刊。 《知识就是力量》主要针对年轻人和热爱科学知识的普通读者,以普及科学知识、传播科技方法、弘扬科学精神为己任,伴随着共和国的脚步不断成长,逐步发展。 《知识就是力量》的多彩栏目让人们在快捷的生活中感到片刻轻松:读图时代图片弥足珍贵;热点关注直击时事浪花;科考者的最酷之旅让你身未动,心先行;探索历程启人智慧;身边人物令人动容;万象奥秘则褪去科学的严肃外衣,以朴实的文字解释万物之理。 特别是在 2004 年杂志全面改版后,给人一种与时俱进、焕然一新的感觉,受到了广大读者的肯定和好评。杂志在内涵上同时发生了深及灵魂的转变,在知识二字上下功夫,在科技知识中注入了人文理念,使知识的概念得到拓展和延伸,知识意味着思考、意味着智慧、意味着战略的眼光、意味着科学发展的精神。 《知识就是力量》自 2005 年起已经连续 5 年被全国人大、全国政协宣传部、新闻局确定为两会代表会议期间阅读刊物。同时也是中国科学技术协会第七届委员会专业委员会指定为委员代表的阅读刊物。 知识就是力量让我们开卷益智、掌握知识! 知识就是力量让我们同心携手,获取力量!
个人分类: 期刊展示|732 次阅读|2 个评论
当选为杂志(SCI)副主编
热度 3 jjczhang 2010-5-12 05:41
本人近期被选为Journal of Petroleum Science andEngineering 杂志(SCI, Elsevier) 编委会常务委员, 欢迎投稿 --- J. Zhang. I am now an Associate Editor of Journal of Petroleum Sci. Eng. You are welcome to submit manuscripts. Journal of Petroleum Science andEngineering is indexedin Science Citation Index and published by Elsevier. It isone of the best journals in the oil and gas industry. Please refer to the following website for details: http://www.sciencedirect.com/science/journal/09204105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7879 次阅读|12 个评论
生物医学领域TOP100杂志
zhaopingsen 2010-5-8 17:11
生物医学领域TOP100杂志 AJN: The American Journal of Nursing , (1900) Wolters Kluwer Health / Lippincott, Williams Wilkins American Journal of Botany , (1914) Botanical Society of America HighWire Press American Journal of Clinical Nutrition , (1952) American Society for Nutrition HighWire Press American Journal of Human Genetics , (1948) Elsevier's Cell Press for the American Society of Human Genetics American Journal of Obstetrics Gynecology , (1868) Elsevier for the American Gynecological Obstetrical Society others American Journal of Physical Anthropology , (1918) Wiley for the American Association of Physical Anthropologists American Journal of Psychiatry , (1844) American Psychiatric Association HighWire Press American Journal of Public Health , (1911) American Public Health Association HighWire Press American Naturalist ,(1867)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for the American Society of Naturalists Anesthesia Analgesia , (1921) Wolters Kluwer Health / Lippincott, Williams Wilkins HighWire Press for the International Anesthesia Society Animal Behaviour , (1953) Elsevier for the Association for the Study of Animal Behaviour, UK, and the Animal Behavior Society, US Annals. Entomological Society of America , (1908) Entomological Society of America BioOne Annals of Emergency Medicine , (1972) Elsevier for the American College of Emergency Physicians Annals of Forest Science , (1923) EDP Sciences, France Applied Environmental Microbiology , (1953) American Society for Microbiology Archives of Ophthalmology , (1869) American Medical Association HighWire Press Archives of Pathology Laboratory Medicine , (1926) College of American Pathologists Archives of Physical Medicine Rehabilitation , (1918) Elsevier for the American Congress of Rehabilitation The Auk , (1884)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BioOne for the American Ornithologists Union Biochemistry , (1962) American Chemical Society Biochimica et Biophysica Acta , (1947) Elsevier, Netherlands Biological Journal of the Linnean Society , (1791) Wiley for the Linnean Society of the UK Biotechnology Bioengineering , (1958) Wiley, US Blood , (1945) American Society of Hematology HighWire Press BMJ: The British Medical Journal , (1840) BMJ Group, UK HighWire Press Botanical Journal of the Linnean Society , (1855) Wiley for the Linnean Society of the UK Botany (formerly the Canadian Journal of Botany) , (1929) National Research Council of Canada Brain Cognition , (1982) Elsevier in conjunction with several US and international cognitive neuropsychology societies Canadian Journal of Forest Research , (1970) National Research Council of Canada Cancer , (1948) Wiley for the American Cancer Society Cell , (1974) Elsevier's Cell Press, US Chest , (1935) The American College of Chest Physicians Circulation , (1950) Wolters Kluwer / Lippincott, Williams Wilkins HighWire Press for the American Heart Association Clinical Infectious Diseases , (1979)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for the Infectious Diseases Society of America Conservation Biology , (1986) Wiley for the Society for Conservation Biology, US Critical Care Medicine , (1973) Wolters Kluwer Health / Lippincott, Williams Wilkins for the Society of Critical Care Medicine Current Biology , (1991) Elsevier's Cell Press, US Development , (1953) The Company of Biologists, a not-for-profit corporation, Cambridge, UK HighWire Press Developmental Biology , (1959) Elsevier for the Society for Developmental Biology, US Ecology , (1927) Ecological Society of America EMBO Journal , (1982) The Nature Publishing Group for the European Molecular Biology Organization, Germany Evolution , (1947) Wiley for the Society for the Study of Evolution, US BioOne FASEB Journal , (1987) Federation of American Societies for Experimental Biology HighWire Press Gastroenterology , (1943) Elsevier for the American Gastroenterological Association Genetics , (1916) Genetics Society of America HighWire Press Human Gene Therapy , (1990) Mary Ann Liebert Publishers for the British Society for Gene Therapy and the European Society of Gene Cell Therapy, and others. Immunology , (1958) Wiley for the British Society for Immunology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lant Sciences , (1875)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JAMA: The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Medical Association , (1883) American Medical Association HighWire Press Journal of Allergy Clinical Immunology , (1929) Elsevier for the American Academy of Allergy, Asthma Immunology Journal of Anatomy , (1867) Wiley for the Anatomical Society of Great Britain Ireland Journal of Bacteriology , (1916) American Society for Microbiology HighWire Press Journal of Biological Chemistry , (1905) American Society for Biochemistry Molecular Biology HighWire Press Journal of Bone Joint Surgery , (1903) The Journal of Bone Joint Surgery, a not-for-profit corporation, US HighWire Press Journal of Cell Biology , (1955) Rockefeller University Press HighWire Press Journal of Clinical Endocrinology Metabolism , (1941) The Endocrine Society, US HighWire Press Journal of Ecology , (1913) Wiley for the British Ecological Society Journal of Experimental Biology , (1923) The Company of Biologists, a not-for-profit corporation, Cambridge, UK HighWire Press Journal of Experimental Botany , (1950) The Society for Experimental Biology, UK Oxford Press Journal of Experimental Marine Biology Ecology , (1967) Elsevier, Journal of Experimental Zoology , (1987) Wiley Journal of Fish Biology , (1969) Wiley for the Fisheries Society of the British Isles Journal of Herpetology , (1958) Society for the Study of Reptiles Amphibians BioOne Journal of Human Evolution , (1972) Elsevier Journal of Immunology , (1916) American Association of Immunologists HighWire Press Journal of Mammalogy , (1919) Allen Press BioOne for the American Society of Mammalogists Journal of Medicinal Chemistry , (1958) American Chemical Society Journal of Molecular Biology , (1959) Elsevier Journal of Natural History , (1841) Informa plc/ Taylor Francis Journal of Paleontology , (1927) Allen Press, BioOne HighWire Press for the Paleontological Society Journal of Pharmacology Experimental Therapeutics , (1909) Society for Pharmacology Experimental Therapeutics Journal of Plant Research , (1887) Springer for the Botanical Society of Japan Journal of Shellfish Research , (1981) National Shellfisheries Association, US, BioOne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Academy of Dermatology , (1976) Elsevier for the American Academy of Dermatology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College of Surgeons , (1905) Elsevier for the American College of Surgeons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Dental Association , (1913) American Dental Association HighWire Press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Geriatrics Society , (1953) Wiley for the American Geriatrics Society Journal of Urology , (1907) Elsevier for the American Urological Society Journal of Virology , (1967) American Society for Microbiology HighWire Press Journal of Zoology , (1833) Wiley for the Zoological Society of London The Lancet , (1823) Elsevier's Lancet Group Limnology Oceanography , (1956) American Society for Limnology Oceanography Molecular Cellular Biology , (1981) American Society for Microbiology HighWire Press Molecular Cellular Proteomics , (2002) American Society for Biochemistry Molecular Biology HighWire Press Nature , (1869) Nature Publishing Group Nature Biotechnology , (1983) Nature Publishing Group Nature Genetics , (1992) Nature Publishing Group Nature Structural Molecular Biology , (1994) Nature Publishing Group Neurology , (1951) Wolters Kluwer Health / Lippincott, Williams Wilkins HighWire Press 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 , (1812) Massachusetts Medical Society HighWire Press Nucleic Acids Research , (1974)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HighWire Press Pediatrics , (1948) The American Academy of Pediatrics Plant Ecology , (1949) Springer, Netherlands Office Plant Physiology , (1926) American Society for Plant Biologists HighWire Press PNAS: 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 , (1914)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 Proceedings of the Royal Society of London B - Biological Sciences , (1905) Royal Society of London HighWire Press Radiology , (1918) Radiological Society of North America HighWire Press Science , (1880) American Association for the Advancement of Science HighWire Press Systematic Botany , (1976) American Society of Plant Taxonomists BioOne Virology , (1955) Elsevier top100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4787 次阅读|0 个评论
老美真的很在乎影响因子吗?
热度 1 DrWangXY 2010-2-10 23:10
作者:王孝养 拜读了王晓明博士的《老美也挺在乎影响因子的》( 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293787 )后,也想谈谈自己的体会。我来美国已 7 年,分别在 NIH 和 Georgetown 大学的两个实验室待过,以第一作者撰写了四篇论文,已发表三篇,还有一篇正在修稿中,以第二作者发了两篇文章。所有我的第一作者文章都是我撰写,我的老板修改,然后共同讨论投那个杂志。我受中国同学老师们的影响,最初也很在乎影响因子( IF )。我对我的相关专业的主要杂志的影响因子如数家珍,连小数点都记得很清楚。当我问及两位我的老板时,他 / 她对影响因子却一问三不知,不过他们对相关的专业杂志的档次水平却很清楚。 2008 年,我在 NIH 曾经有一篇文章想投稿 , 要在投《 Cancer Research 》 (IF7.514) 和《 American Journal of Pathology 》 (IF 5.697) 做选择。我毫不犹豫地选择前者,因为《 Cancer Research 》的 IF 比《 American Journal of Pathology 》高 1.817 。而我的老板却建议我投后者,她给出的理由是:《 Cancer Research 》是美国癌症研究协会( AACR )最好的杂志,而〈 American Journal of Pathology 〉是世界上病理学专业最好的杂志,两者在档次水平上没有本质差别;第二个理由是我们做的研究更适合在病理学杂志发表,而且《 Cancer Research 》在写作时篇幅限制较多,而我们的论文图表较多,《 American Journal of Pathology 》没有太多限制;第三个理由是,我们实验室是实验病理学实验室,论文在病理学杂志发表更容易在病理学界扩大影响。我觉得我老板说得有道理,最后,这篇文章发表在 2009 年的《 American Journal of Pathology 》。 我认为,每个科学家从事的研究范围很窄,对于自己要投的杂志也就十几种,对他们的档次水平、投稿难易程度都心中有数,不必要去看影响因子。事实上,影响因子最初主要是给不从事实验室研究的外行的人事管理人员招聘时和图书馆的管理人员订阅杂志时做参考。而现在在中国国内,影响因子的作用却被严重异化,科研人员被外行的管理人员用影响因子指挥得团团转,这真是中国科研人员的悲哀。 然而,在中国现实的条件下,取消影响因子的评价方法似乎不可能,就像中国的高考年年被骂,但却是唯一公平可行的高校招生方法一样。但为了全面评价杂志的水平,应 该同时参考多项指标,我认为最近新推出的 Eigenfactor TM Score 更能反映杂志的水平,而 Article Influence TM Score 更能反映该杂志单篇文章的影响。
个人分类: 我看世界|34263 次阅读|25 个评论
[转载]Management Science 创刊以来475篇最最最经典的论文
热度 1 eduman 2010-1-26 14:24
475 Most Cited Papers Authors Year Title Volume, Pages Charnes, A, WW Cooper, RO Ferguson 1955 Optimal Estimation of Executive Compensation by Linear Programming Management Science 1 (2): 138 Dantzig, GB 1955 Linear Programming Under Uncertainty Management Science, 1 (2): 197 Guetzkow, H, H Simon 1955 The Impact of Certain Communication Nets Upon Organization and Performance in Task-Oriented Groups Management Science 1 (3): 233 Holt, CC, F Modigliani, HA Simon 1955 Linear Decision Rule for Production and Employment Scheduling Management Science 2 (1): 1 Marschak, J 1955 Elements for a Theory of Teams Management Science 1 (2): 127 Suppes, P, W Minet 1955 An Axiomatization of Utility Based on the Notion of Utility Differences Management Science 1 (3/4): 259 Boulding, KE 1956 General Systems Theory: The Skeleton of Science Management Science 2 (3): 197 Jackson, JR 1956 A Computing Procedure for the Line Balancing Problem Management Science 2 (3): 261 Allais, M 1957 Method of Appraising Economic Prospects of Mining Exploration over Large Territories: Algerian Sahara Case Study Management Science 3 (4): 285 Markowitz, HM 1957 The Elimination Form of the Inverse and Its Application to Linear Programming Management Science 3 (3): 255 Charnes, A, WW Cooper, GH Symonds 1958 Cost Horizons and Certainty Equivalents: An Approach to Stochastic Programming of Heating Oil Management Science 4 (3): 235 Ford, LR, DL Fulkerson 1958 A Suggested Computation for Maximal Multi-Commodity Network Flows Management Science 5 (1): 97 Manne, A 1958 Programming of Economic Lot Sizes Management Science 4 (2): 115 Wagner, HM, TM Whitin 1958 Dynamic Version of the Economic Lot Size Model Management Science 5 (1): 89 Charnes, A, WW Cooper 1959 Chance Constrained Programming Management Science B6 (1): 73 Dantzig, GB, JH Ramser 1959 The Truck Dispatching Problem Management Science 6 (1): 80 Helmer, O, N Rescher 1959 On the Epistomology of the Inexact Sciences Management Science 6 (1): 25 McNaughton, R 1959 Scheduling with Deadlines and Loss Functions Management Science 6 (1): 1 Clark, AJ, H Scarf 1960 Optimal Policies for a Multi-echelon Inventory Problem Management Science 6 (4): 475 Kantorovich, LV 1960 Mathematical Methods of Organizing and Planning Production Management Science 6 (4): 366 Karlin, S 1960 Dynamic Inventory Policy with Varying Stochastic Demands Management Science 6 (3): 231 Madansky, A 1960 Inequalities for Stochastic Linear Programming Problems Management Science 6 (2): 197 Manne, A 1960 Linear Programming and Sequential Decisions Management Science 6 (3): 259 Winters, PR 1960 Forecasting Sales by Exponentially Weighted Moving Averages Management Science 6 (3): 324 Fulkerson, DR 1961 A Network Flow Computation for Project Cost Curves Management Science 7 (2): 167 Griffith, RE, RA Stewart 1961 A Nonlinear Programming Technique for the Optimization of Continuous Processing System Management Science 7 (4): 379 Derman, C 1962 On Sequential Decisions and Markov Chains Management Science 9 (1): 16 Klein, M 1962 Inspection-Maintenance-Replacement Schedules under Markovian Deterioration Management Science 9 (1): 25 Shubik, M 1962 Incentives, Decentralized Control, the Assignment of Joint Costs and Internal Pricing Management Science 8 (3): 325 Armour, GC, ES Buffa 1963 A Heuristic Algorithm and Simulation Approach to Relative Location of Facilities Management Science 9 (2): 294 Baumol, WJ 1963 An Expected Gain-Confidence Limit Criterion for Portfolio Selection Management Science 10 (1): 174 Bowman, EH 1963 Consistency and Optimality in Decision Making Management Science 9 (2): 310 Charnes, A, WW Cooper, K Kortanek 1963 Duality in Semi-Infinite Programs and Some Works of Haar and Caratheodory Management Science 9 (3): 209 Conway, RW 1963 Some Tactical Problems in Digital Simulation Management Science 10 (1): 47 Dalkey, N, O Helmer 1963 An Experimental Application of the Delphi Method to the Use of Experts Management Science 9 (3): 458 Hillier, FS 1963 The Derivation of Probabilistic Information for Evaluation of Risky Investments Management Science 9 (3): 443 Iglehart, DL 1963 Optimality of (s,S) Policies in the Infinite Horizon Dynamic Inventory Problem Management Science 9 (2): 259 Jackson, JR 1963 Jobshop-Like Queueing Systems Management Science 10 (1): 131 Kuehn, AA, M J Hamburger 1963 A Heuristic Program for Locating Warehouses Management Science 9 (4): 643 Lawler, EL 1963 The Quadratic Assignment Problem Management Science 9 (4): 586 Sharpe, WF 1963 A Simplified Model for Portfolio Analysis Management Science 9 (2): 277 Arrow, KJ 1964 Control in Large Organizations Management Science 10 (3): 397 Baumol, WJ, T Fabian 1964 Decomposition, Pricing for Decentralization and External Economies Management Science 11 (1): 1 Fiacco, A, GP McCormick 1964 The Sequential Unconstrained Minimization Technique for Nonlinear Programming, A Primal-Dual Method Management Science 10 (2): 360 Fiacco, A, GP McCormick 1964 Computational Algorithm for the Sequential Unconstrained Minimization Technique for Nonlinear Programming Management Science 10 (4): 601 Gutjahr, AL, GL Nemhauser 1964 An Algorithm for the Line Balancing Problem Management Science 11 (2): 308 Karg, RL, GL Thompson 1964 A Heuristic Approach to Solving the Traveling Salesman Problem Management Science 10 (2): 225 Lawler, EL 1964 On Scheduling Problems with Deferral Costs Management Science 11(2):280 Manne, A 1964 Plant Location Under Economies of Scale - Decentralization and Computation Management Science 11 (2): 213 Zabel, E 1964 Some Generalizations of the Inventory Planning Horizon Theorem Management Science 10 (3): 465 Avi-Itzhak, B, M Yadin 1965 A Sequence of 2 Servers with No Intermediate Queue Management Science 11 (5): 553 Balinski, ML 1965 Integer Programming - Methods, Uses, Computation Management Science 12 (3): 253 Churchman, CW, AH Schainblatt 1965 The Researcher and the Manager - A Dialectic of Implementation Management Science 11 (4): B69 Dzielinsky, BP, RE Gomery 1965 Optimal Programming of Lot Sizes, Inventory and Labor Allocations Management Science 11 (9): 874 Eckenrode, RT 1965 Weighting Multiple Criteria Management Science 12 (3): 180 Fama, EF 1965 Portfolio Analysis in a Stable Paretian Market Management Science 11 (3): 404 Kotler, P 1965 Competitive Strategies for New Product Marketing over the Life Cycle Management Science 12 (4): 104 Lemke, CE 1965 Bimatrix Equilibrium Points and Mathematical Programming Management Science 11 (7): 681 Martos, B 1965 The Direct Power of Adjacent Vertex Programming Methods Management Science 12 (3): 241 Robichek AA, D Teichroew, JM Jones 1965 Optimal Short Term Financing Decision Management Science 12 (1): 1 Veinott, AF 1965 Optimal Policy for a Multi-Product, Dynamic, Nonstationary Inventory Problem Management Science 12 (3): 206 Veinott, AF, HM Wagner 1965 Computing Optimal (s,S) Inventory Policies Management Science 11 (5): 525 Bomberger, E 1966 A Dynamic Programming Approach to a Lot Size Scheduling Problem Management Science 12 (11): 778 Feeney, GJ, C Sherbrooke 1966 The (s-1, s) Inventory Policy under Compound Poisson Demand Management Science 12 (5): 391 Feldman, E, FA Lehrer, TL Ray 1966 Warehouse Location under Continuous Economies of Scale Management Science 12 (9): 670 Fox, B 1966 Discrete Optimization via Marginal Analysis Management Science 13 (3):210 Gere, WS 1966 Heuristics in Job Shop Scheduling Management Science 13 (3): 167 Hillier, FS, MM Connors 1966 Quadratic Assignment Problem Algorithms and the Location of Indivisible Facilities Management Science 13 (1): 42 Rothkopf, MH 1966 Scheduling Independent Tasks on Parallel Processors Management Science 12 (5): 437 Veinott, AF 1966 The Status of Mathematical Inventory Theory Management Science 12 (9): 745 Zangwill, WI 1966 A Deterministic Multi-Period Production Scheduling Model with Backlogging Management Science 13 (1): 105 Ackoff, RL 1967 Management Misinformation Systems Management Science 14 (4): B147 Dinkelbach, W 1967 On Nonlinear Fractional Programming Management Science 13 (7): 492 Fishburn, PC 1967 Methods of Estimating Additive Utilities Management Science 13 (7): 435 Fishman, GS 1967 The Analysis of Simulation Generated Time Series Management Science 13 (7): 525 Harsanyi, JC 1967 Games with Incomplete Information Played by `Bayesian Players, I: The Basic Model Management Science 14(3): 159 Jones, CH 1967 Parametric Production Planning Management Science 13 (11): 843 Klein, M 1967 A Primal Method for Minimal Cost Flows with Applications to the Assignment and Transportation Problems Management Science 14 (3): 205 Loucks, DP, CS ReVelle, WR Lynn 1967 Linear Programming Models for Water Pollution Control Management Science 14 (4): B166 Naylor, TH, JM Finger 1967 Verification of Computer Simulation Models Management Science 14 (2): B92 Nelson, RT 1967 Labor and Machine Limited Production Systems Management Science 13 (9): 648 Petersen, CC 1967 Computational Experience with Variants of the Balas Algorithm Applied to the Selection of RD Projects Management Science 13 (9): 736 Rubenstein, AH, M Radnor, NR Baker, DR Heiman, JB McColly 1967 Some Organizational Factors Related to the Effectiveness of Management Science Groups in Industry Management Science 13 (8): B508 Tillman, FA, J M Littschwager 1967 Integer Programming Formulation and Constrained Reliability Problems Management Science 13 (11): 887 Wilson, R 1967 Competitive Bidding with Asymmetric Information Management Science 13 (9): 756 Zangwill WI 1967 Nonlinear Programming via Penalty Functions Management Science 13 (5): 344 Cocks, KD 1968 Discrete Stochastic Programming Management Science 15 (1): 72 Fishburn, PC 1968 Utility Theory Management Science 14 (5): 335 Harsanyi, JC 1968 Games with Incomplete Information Played by `Bayesian Players, II: Bayesian Equilibrium Points Management Science 14 (5): 320 Harsanyi, JC 1968 Games with Incomplete Information Played by `Bayesian Players, III: Basic Probability Distribution of the Game Management Science 14 (7): 486 Moore, JM 1968 N Job, One Machine Sequencing Algorithm for Minimizing the Number of Late Jobs Management Science 15 (1): 102 Pierce, JF 1968 Application of Combinatorial Programming to a Class of All-Zero-One Integer Programming Problems Management Science 15 (3): 191 Senju, S, Y Toyoda 1968 An Approach to Linear Programming with 0-1 Variables Management Science 15 (4): B196 Winkler, RL 1968 Consensus of Subjective Probability Distributions Management Science 15 (2): B61 Zangwill, WI 1968 Minimum Concave Cost Flows in Certain Networks Management Science 14 (7): 429 Bass, FM 1969 New Product Growth for Model Consumer Durables Management Science 15 (5): 215 Eppen, GD, FJ Gould, BP Pashigian 1969 Extensions of the Planning Horizon Theorem in the Dynamic Lot Size Model Management Science 15 (5):268 Falk, JE, RM Soland 1969 Algorithms for Separable Nonconvex Programming Problems Management Science 15 (9): 550 Lawler, EL, JM Moore 1969 Functional Equation and its Application to Resource Allocation and Sequencing Problems Management Science 16 (1): 77 Mason, RO 1969 Dialectical Approach to Strategic Planning Management Science 15 (8): B403 Moore, JR, NR Baker 1969 Computational Analysis of Scoring Models for R and D Project Selection Management Science 16 (4): B212 Pritsker, AAB, LJ Watters, PM Wolfe 1969 Multiproject Scheduling with Limited Resources - Zero-One Programming Approach Management Science 16 (1): 93 Rothkopf, MH 1969 Model of Rational Competitive Bidding Management Science 15 (7): 362 Trauth, CA, RE Woolsey 1969 Integer Linear Programming: A Study in Computational Efficiency Management Science 15 (9): 481 Zangwill, WI 1969 Backlogging Model and a Multi-Echelon Model of a Dynamic Economic Lot Size Production System - Network Approach Management Science 15 (9): 506 Bellman, RE, LA Zadeh 1970 Decision-Making in a Fuzzy Environment Management Science 17 (4): B141 Campbell, HG, RA Dudek, ML Smith 1970 Heuristic Algorithm for N-Job, M-Machine Sequencing Problem Management Science 16 (10): B630 Garfinkel, RS, GL Nemhauser 1970 Optimal Political Districting by Implicit Enumeration Techniques Management Science 16 (8): B495 Geoffrion, AM 1970 Elements of Large-Scale Mathematical Programming I: Concepts Management Science 16 (11): 652 Graves, GW, AB Whinston 1970 An Algorithm for the Quadratic Assignment Problem Management Science 16 (7): 453 Hall, KM 1970 R-Dimensional Quadratic Placement Algorithm Management Science 17 (3): 219 Huysmans, JHBM 1970 The Effectiveness of the Cognitive-Style Constraint in Implementing Operations Research Proposals Management Science 17 (1): 92 Little, JDC 1970 Models and Managers - Concept of a Decision Calculus Management Science 16 (8): B466 Mastor, AA 1970 Experimental Investigation and Comparative Evaluation of Production Line Balancing Techniques Management Science 16 (11): 728 Revelle, C, D Marks, JC Liebman 1970 Analysis of Private and Public Sector Location Models Management Science 16 (11): 692 Rhys, JMW 1970 Selection Problem of Shared Fixed Costs and Network Flows Management Science 17 (3): 200 Russell, AH 1970 Cash Flows in Networks Management Science 16 (5): 357 Ackoff, RL 1971 Towards a System of Systems Concepts Management Science 17 (11): 661 Argyris, C 1971 Management Information Systems - Challenge to Rationality and Emotionality Management Science 17 (6): B275 Eaves, BC 1971 Linear Complementarity Problem Management Science 17 (9): 612 Florian, M, M Klein 1971 Deterministic Production Planning with Concave Costs and Capacity Constraints Management Science 18 (1): 12 Lodish, LM 1971 CALLPLAN: An Interactive Salesman's Call Planning System Management Science 18 (4): P45 Mintzberg, H 1971 Managerial Work: Analysis from Observation Management Science 18 (2): B97 Pessemier, E, P Burger, R Teach, D Tigert 1971 Using Laboratory Brand Peference Scales to Predict Consumer Brand Purchases Management Science 17 (6): B371 Ross, SM 1971 Quality Control Under Markovian Deterioration Management Science 17 (9): 587 Sasieni, MW 1971 Optimal Advertising Expenditure Management Science 18 (1): P64 Vanhorn, RL 1971 Validation of Simulation Results Management Science 17 (5): 247 Yen, JT 1971 Finding the K Shortest Loopless Paths in a Network Management Science 17 (11): 712 Dyer, JS 1972 Interactive Goal Programming Management Science 19 (1): 62 Gal, T, J Nedoma 1972 Multiparametric Linear Programming Management Science 18 (7): 406 Geoffrion, AM, JS Dyer, A Feinberg 1972 Interactive Approach for Multi-Criterion Optimization, With an Application to Operation of an Academic Department Management Science 19 (4): 357 Harsanyi, JC, R Selten 1972 A Generalized Nash Solution for Two-Person Bargaining Games with Incomplete Information Management Science 18 (5) P80 Howard, RA, JE Matheson 1972 Risk-Sensitive Markov Decision Processes Management Science 18 (7): 356 Keeney, RL 1972 Utility Functions for Multiattributed Consequences Management Science 18 (5): 276 Khumawala, BM 1972 An Efficient Branch and Bound Algorithm for the Warehouse Location Problem Management Science 18 (12): B718 Lawler, EL 1972 A Procedure for Computing the K Best Solutions to Discrete Optimization Problems and Its Application to the Shortest Path Problem Management Science 18 (7): 401 Lee, SM, ER Clayton 1972 A Goal Programming Model for Academic Resource Allocation Management Science 18 (8): B395 Love, SF 1972 A Facilities in Series Inventory Model with Nested Schedules Management Science 18 (5): 327 Merten, AG, ME Muller 1972 Variance Minimization in Single Machine Sequencing Problems Management Science 18 (9): 518 Owen, G 1972 Multilinear Extensions of Games Management Science 18 (5): P64 Souder, WE 1972 A Scoring Methodology for Assessing the Suitability of Management Science Models Management Science 18 (10): B526 Warner, DM, J Prawda 1972 A Mathematical Programming Model for Scheduling Nursing Personnel in a Hospital Management Scinece 19 (4): 411 Crowston, WB, M Wagner, JF Williams 1973 Economic Lot Size Determination in Multi-Stage Assembly Systems Management Science 19 (5): 517 Doktor, RH, WF Hamilton 1973 Cognitive Style and Acceptance of Management Science Recommendations Management Science 19 (8): 884 Doll, CL, DC Whybark 1973 Iterative Procedure for Single-Machine Multi-Product Lot Scheduling Problem Management Science 20 (1): 50 Dyer, JS 1973 Time Sharing Computer Program for Solution of Multiple Criteria Problem Management Science 19 (12): 1379 Lawler, EL 1973 Optimal Sequencing of a Single Machine Subject to Precedence Constraints Management Science 19 (5): 544 Lippman, SA 1973 Semi-Markov Decision Processes with Unbounded Rewards Management Science 19 (7): 717 Mason, RO, I Mitroff 1973 Program for Research on Management Information Systems Management Science 19 (5): 475 Muckstadt JA 1973 Model for a Multi-Item, Multi-Echelon, Multi-Indenture Inventory System Management Science 20 (4): 472 Weitzman, ML 1973 Duality Theory for Infinite Horizon Convex Models Management Science 19 (7): 783 Yu, PL 1973 A Class of Solutions for Group Decision Problems Management Science 19 (8):936 Chervany, NL, GW Dickson 1974 Experimental Evaluation of Information Overload in a Production Environment Management Science 20 (10): 1335 Geoffrion, AM, GW Graves 1974 Multicommodity Distribution System - Design by Benders Decomposition Management Science 20 (5): 822 Glover, F, D Karney, D Klingman, A Napier 1974 Computation Study on Start Procedures, Basis Change Criteria, and Solution Algorithms for Transportation Problems Management Science 20 (5): 793 Goyal, SK 1974 Determination of Optimum Packaging Frequency of Items Jointly Replenished Management Science 21 (4): 436 Hammond, JS 1974 Simplifying Choice Between Uncertain Prospects Where Preference is Nonlinear Management Science 20 (7): 1047 Hammond, JS 1974 Simplifying the Choice between Uncertain Prospects Where Preference Is Nonlinear Management Science 20 (7): 1047 Klingman, D, A Napier, J Stutz 1974 NETGEN: A Program for Generating Large Scale Capacitated Assignment, Transportation, and Minimum Cost Flow Network Problems Management Science 20 (5): 814 Marsten, RE 1974 An Algorithm for Large Set Partitioning Problems Management Science 20 (5): 774 Morris, PA 1974 Decision Analysis Expert Use Management Science 20 (9): 1233 Pekelman, D, SK Sen 1974 Mathematical Programming Models for Determination of Attribute Weights Management Science 20 (8): 1217 Shocker, AD, V Srinivas 1974 Consumer-Based Methodology for Identification of New Product Ideas Management Science 20 (6): 921 Swanson, EB 1974 Management Information Systems - Appreciation and Involvement Management Science 21 (2): 178 Baker, N, J Freeland 1975 Recent Advances in R and D Benefit Measurement and Project Selection Methods Management Science 21 (10): 1164 Davis, EW, JH Patterson 1975 Comparison of Heuristic and Optimum Solutions in Resource-Constrained Project Scheduling Management Science 21 (8): 944 Glover, F 1975 Improved Linear Integer Programming Formulations of Nonlinear Integer Problems Management Science 22 (4): 455 Keeney, RL, CW Kirkwood 1975 Group Decision-Making Using Cardinal Social-Welfare Functions Management Science 22 (4): 430 Levy, Y, U Yechiali 1975 Utilization of Idle Time in an M/G/1 Queueing System Management Science 22 (2): 202 Lippman, SA 1975 Dynamic-Programming with Unbounded Rewards Management Science 21 (11): 1225 Lucas, HC 1975 Performance and Use of an Information System Management Science 21 (8): 908 Newson, EFP 1975 Multi-Item Lot Size Scheduling by Heuristic Part I: With Fixed Resources Management Science 21 (10): 1186 Richard, SF 1975 Multivariate Risk Aversion, Utility Independence and Separable Utility Functions Management Science 22 (1): 12 Robinson, B, C Lakhani 1975 Dynamic Price Models for New-Product Planning Management Science 21 (10): 1113 Schrage, L 1975 Minimizing Time-in-System Variance for a Finite Jobset Management Science 21 (5): 540 Schwarz, LB, L Schrage 1975 Optimal and System Myopic Policies for Multi-Echelon Production-Inventory Assembly Systems Management Science 21 (11): 1285 Spetzler, CS, CAS Stael von Holstein 1975 Probability Encoding in Decision Analysis Management Science 22 (3): 340 Szendrovits, AZ 1975 Manufacturing Cycle Time Determination for a Multistage Economic Production Quantity Model Management Science 22 (3): 298 Toyoda, Y 1975 A Simplified Algorithm for Obtaining Approximate Solutions to Zero-One Programming Problems Management Science 21 (12): 1417 Wallenius, J 1975 Comparative Evaluation of Some Interactive Approaches to Multicriterion Optimization Management Science 21 (12): 1387 Bass, FM, A Jeuland, GP Wright 1976 Equilibrium Stochastic Choice and Market Penetration Theories - Derivations and Comparisons Management Science 22 (10): 1051 Cooper, DF 1976 Heuristics for Scheduling Resource-Constrained Projects: An Experimental Investigation Management Science 22 (11): 1186 Hausman, WH, LB Schwarz, SC Graves 1976 Optimal Storage Assignment in Automatic Warehousing Systems Management Science 22 (6): 629 Henderson, WB, WL Berry 1976 Heuristic Methods for Telephone Operator Shift Scheduling - Experimental-Analysis Management Science 22 (12): 1372 Keeney, RL 1976 A Group Preference Axiomatization with Cardinal Utility Management Science 23 (2): 140 Nauss, RM 1976 An Efficient Algorithm for the 0-1 Knapsack Problem Management Science 23 (1): 27 Naylor, TH, H Schauland 1976 Survey of Users of Corporate-Planning Models Management Science 22 (9): 927 Silver, EA 1976 Simple Method of Determining Order Quantities in Joint Replenishments Under Deterministic Demand Management Science 22 (12): 1351 Steuer, RE 1976 Multiple Objective Linear-Programming with Interval Criterion Weights Management Science 23 (3): 305 Torrance, GW 1976 Health Status Index Models - Unified Mathematical View Management Science 22 (9): 990 Zionts, S, J Wallenius 1976 Interactive Programming Method for Solving Multiple Criteria Problem Management Science 22 (6): 652 Akinc, U, BM Khumawala 1977 Efficient Branch and Bound Algorithm for Capacitated Warehouse Location Problem Management Science 23 (6): 585 Bariff, ML, EJ Lusk 1977 Cognitive and Personality Tests for Design of Management Information Systems Management Science 23 (8): 820 Bradley, GH, GG Brown, GW Graves 1977 Design and Implementation of Large-Scale Primal Transshipment Algorithms Management Science 24 (1): 1 Cornuejols, G, ML Fisher, GL Nemhauser 1977 Location of Bank Accounts to Optimize Float - Analytic Study of Exact and Approximate Algorithms Management Science 23 (8): 789 Dannenbring, DG 1977 Evaluation of Flow Shop Sequencing Heuristics Management Science 23 (11): 1174 Dickson, GW, JA Senn, NL Chervany 1977 Research in Management Information-Systems - Minnesota Experiments Management Science 23 (9): 913 Eilon, S, IG Chowdhury 1977 Minimizing Waiting Time Variance in Single Machine Scheduling Problem Management Science 23 (6): 567 Geoffrion, AM, R Nauss 1977 Parametric and Postoptimality Analysis in Integer Linear-Programming Management Science 23 (5): 453 Graves, SC, WH Hausman, LB Schwarz 1977 Storage-Retrieval Interleaving in Automatic Warehousing Systems Management Science 23 (9): 935 Kalwani, MU, DG Morrison 1977 Parsimonious Description of Hendry System Management Science 23 (5): 467 Lageweg, BJ, JK Lenstra, AHG Rinnooykan 1977 Job-Shop Scheduling by Implicit Enumeration Management Science 24 (4): 441 Mitroff, II, VP Barbara, RH Kilmann 1977 Application of Behavioral and Philosophical Technologies to Strategic Planning - Case-Study of a Large Federal Agency Management Science 24 (1): 44 Morris, PA 1977 Combining Expert Judgments - Baysian-Approach Management Science 23 (7): 679 Noonan, F, RJ Giglio 1977 Planning Electric Power Generation: A Nonlinear Mixed Integer Model Employing Benders Decomposition Management Science 23 (9): 946 Ross, GT, RM Soland 1977 Modeling Facility Location Problems as Generalized Assignment Problems Management Science 24 (3): 345 Weeks, JK, JS Fryer 1977 Methodology for Assigning Minimum Cost Due-Dates Management Science 23 (8): 872 Baker, KR, P Dixon, MJ Magazine, EA Silver 1978 An Algorithm for the Dynamic Lot-Size Problem with Time-Varying Production Capacity Constraints Management Science 24 (16): 1710 Boland, RJ 1978 Process and Product of System-Design Management Science 24 (9): 887 Cook, WD, LM Seiford 1978 Priority Ranking and Consensus Information Management Science 24 (6): 1721 Dodson, JA, E Muller 1978 Models of New Product Diffusion Through Advertising and Word-of-Mouth Management Science 24(15): 1568 Eindor, P, E Segev 1978 Organizational Context and Success of Management Information-Systems Management Science 24 (10): 1064 Glover, F, J Hultz D Klingman, J Stutz 1978 Generalized Networks - Fundamental Computer-Based Planning Tool Management Science 24 (12): 1209 Mahajan, V, RA Peterson 1978 Innovation Diffusion in a Dynamic Potential Adopter Population Management Science 24 (15):1589 Miller, D, PH Friesen 1978 Archetypes of Strategy Formulation Management Science 24 (9): 921 Mintzberg, H 1978 Patterns in Strategy Formation Management Science 24 (9): 934 Oppenheimer, KR 1978 A Proxy Approach to Multi-Attribute Decision Making Management Science 24 (6): 675 Schendel, D, GR Patton 1978 Simultaneous Equation Model of Corporate Strategy Management Science 24 (15): 1611 Talbot, FB, JH Patterson 1978 An Efficient Integer Programming Algorithm with Network Cuts for Solving Resource-Constrained Scheduling Problems Management Science 24 (11): 1163 Aneja, YP, KPK Nair 1979 Bicriteria Transportation Problem Management Science 25 (1): 73 Brill, ED 1979 Use of Optimization Models in Public-Sector Planning Management Science 25 (5): 413 Ehrhardt, R 1979 Power Approximation for Computing (s,S) Inventory Policies Management Science 25 (8): 777 Eppen, GD 1979 Effects of Centralization on Expected Costs in a Multi-Location Newsboy Problem Management Science 25 (5):498 Lilien, GL 1979 Advisor-2 - Modeling the Marketing Mix for Industrial-Products Management Science 25 (2): 191 Love, RF, JG Morris 1979 Mathematical-Models of Road Travel Distances Management Science 25 (2): 130 Lusk, EJ, M Kersnick 1979 Effect of Cognitive-Style and Report Format on Task-Performance - MIS Design Consequences Management Science 25 (8): 787 Mitroff, II, JR Emshoff, RH Kilmann 1979 Assumptional Analysis - Methodology for Strategic Problem-Solving Management Science 25 (6): 583 Mulvey, JM, HP Crowder 1979 Cluster-Analysis - Application of Lagrangian Relaxation Management Science 25 (4): 329 Muth, EJ 1979 Reversibility Property of Production Lines Management Science 25 (2): 152 Ouchi, WG 1979 Conceptual-Framework for the Design of Organizational Control Mechanisms Management Science 25 (9): 833 Weeks, JK 1979 A Simulation Study of Predictable Due-Dates Management Science 25 (4): 363 Balas, E, CH Martin 1980 Pivot and Complement A Heuristic for 0-1 Programming Management Science 26 (1): 86 Carpaneto, G, P Toth 1980 Some New Branching and Bounding Criteria for the Asymmetric Traveling Salesman Problem Management Science 26 (7): 736 Crowder, H, MW Padberg 1980 Solving Large-Scale Symmetric Traveling Salesman Problems to Optimality Management Science 26 (5): 495 Fisher, ML 1980 Worst-Case Analysis of Heuristic Algorithms Management Science 26 (1): 1 Florian, M, JK Lenstra, AHG Rinnooykan 1980 Deterministic Production Planning Algorithms and Complexity Management Science 26 (7): 669 Heeler, RM, TP Hustad 1980 Problems in Predicting New Product Growth for Consumer Durables Management Science 26 (10): 1007 Henderson, JC, PC Nutt 1980 The Influence of Decision Style on Decision-Making Behavior Management Science 26 (4): 371 Ives, B, S Hamilton, GB Davis 1980 A Framework for Research in Computer-Based Management Information-Systems Management Science 26 (9): 910 Laughhunn, DJ, JW Payne, R Crum 1980 Managerial Risk Preferences for Below-Target Returns Management Science 26 (12): 1238 Lucas, HC, NR Nielson 1980 The Impact of the Mode of Information Presentation of Learning and Performance Management Science 26 (10): 982 Payne, JW, DJ Laughhunn, R Crum 1980 Translation of Gambles and Aspiration Level Effects in Risky Choice Behavior Management Science 26 (10): 1039 Steinberg, E, HA Napier 1980 Optimal Multilevel Lot Sizing for Requirements Planning Systems Management Science 26 (12): 1258 Tushman, ML, R Katz 1980 External Communication and Project Performance: An Investigation into the Role of Gatekeepers Management Science 26 (11): 1071 Wind, Y, TL Saaty 1980 Marketing Applications of the 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 Management Science 26 (7): 641 Zipkin, PH 1980 Simple Ranking Methods for Allocation of One Resource Management Science 26 (1): 34 Alavi, M, JC Henderson 1981 An Evolutionary Strategy for Implementing a Decision Support System Management Science 27 (11): 1309 Charnes, A, WW Cooper, E Rhodes 1981 Evaluating Program and Managerial Efficiency An Application of Data Envelopment Analysis to Program Follow Through Management Science 27 (6): 668 Fisher, ML 1981 The LaGrangian-Relaxation Method for Solving Integer Programming-Problems Management Science 27 (1): 1 Ginzberg, MJ 1981 Early Diagnosis of MIS Implementation Failure Promising Results and Unanswered Questions Management Science 27 (4): 459 Hausch, DB, WT Ziemba, M Rubinstein 1981 Efficiency of the Market for Racetrack Betting Management Science 27 (12): 1435 Hauser, JR, P Simmie 1981 Profit Maximizing Perceptual Positions An Integrated Theory for the Selection of Product Features and Price Management Science 27 (1): 33 Hilton, RW 1981 The Determinants of Information Value Synthesizing Some General Results Management Science 27 (1): 57 Hogarth, RM, S Makridakis 1981 Forecasting and Planning An Evaluation Management Science 27 (2): 115 Hogarth, RM, S Makridakis 1981 The Value of Decision-Making in a Complex Environment An Experimental Approach Management Science 27 (1): 93 Kanet, JJ 1981 Minimizing Variation of Flow Time in Single-Machine Systems Management Science 27 (12): 1453 Lavenberg, SS, PD Welch 1981 A Perspective on the Use of Control Variables to Increase the Efficiency of Monte Carlo Simulations Management Science 27 (3): 322 Lilien, GL, AG Rao, S Kalish 1981 Bayesian-Estimation and Control of Detailing Effort in a Repeat Purchase Diffusion Environment Management Science 27 (5): 493 Lucas, HC 1981 An Experimental Investigation of the Use of Computer-Based Graphics in Decision-Making Management Science 27 (7): 757 Payne, JW, DJ Laughhunn, R Crum 1981 Further Tests of Aspiration Level Effects in Risky Choice Behavior Management Science 27 (8): 953 Winkler, RL 1981 Combining Probability-Distributions from Dependent Information-Sources Management Science 27 (4): 479 Albin, SL 1982 On Poisson Approximations for Superposition Arrival Processes in Queues Management Science 28 (2): 126 Bessent, A, W Bessent, J Kennington, B Reagan 1982 An Application of Mathematical-Programming to Assess Productivity in the Houston Independent School-District Management Science 28 (12): 1355 Bitran, GR, HH Yanasse 1982 Computational-Complexity of the Capacitated Lot Size Problem Management Science 28 (10): 1174 Blackburn, JD, RA Millen 1982 Improved Heuristics for Multistage Requirements Planning Systems Management Science 28 (1): 44 Brill, ED, SY Chang, LD Hopkins 1982 Modeling to Generate Alternatives: The HSJ Approach and an Illustration Using a Problem in Land Use Planning Management Science 28 (3): 221 Dyer, JS, RK Sarin 1982 Relative Risk-Aversion Management Science 28 (8): 875 Graves, SC 1982 Using LaGrangean Techniques to Solve Hierarchical Production Planning Problems Management Science 28 (3): 260 Harris, M, CH Kriebel, A Raviv 1982 Asymmetric Information, Incentives and Intrafirm Resource Allocation Management Science 28 (6): 604 Hershey, JC, HC Kunreuther, PJH Schoemaker 1982 Sources of Bias in Assessment Procedures for Utility-Functions Management Science 28 (8): 936 Huber, G 1982 Organizational Information Systems: Determinants of Their Performance and Behavior Management Science 28 (2): 138 Kurtulus, I, EW Davis 1982 Multi-Project Scheduling Categorization of Heuristic Rules Performance Management Science 28 (2): 161 McIntyre, SH 1982 An Experimental-Study of the Impact of Judgment-Based Marketing Models Management Science 28 (1): 17 Robey, D, D Farrow 1982 User Involvement in Information-System Development A Conflict Model and Empirical-Test Management Science 28 (1): 73 Schoemaker, PJH, CC Waid 1982 An Experimental Comparison of Different Approaches to Determining Weights in Additive Utility-Models Management Science 28 (2): 182 Talbot, FB 1982 Resource-Constrained Project Scheduling With Time-Resource Tradeoffs The Non-Preemptive Case Management Science 28 (10): 1197 Vanroy, TJ, D Erlenkotter 1982 A Dual-Based Procedure for Dynamic Facility Location Management Science 28 (10): 1091 Zmud, RW 1982 Diffusion of Modern Software Practices Influence of Centralization and Formalization Management Science 28 (12): 1421 Bailey, JE, SW Pearson 1983 Development of a Tool for Measuring and Analyzing Computer User Satisfaction Management Science 29 (5): 530 Bertrand, JWM 1983 The Effect of Workload Dependent Due-Dates on Job Shop Performance Management Science 29 (7): 799 Billington, PJ, JO McClain, LJ Thomas 1983 Mathematical-Programming Approaches to Capacity-Constrained MRP Systems Review, Formulation and Problem Reduction Management Science 29 (10): 1126 Bouwman, MJ 1983 Human Diagnostic Reasoning by Computer An Illustration From Financial Analysis Management Science 29 (6): 653 Burgelman, RA 1983 Corporate Entrepreneurship and Strategic Management Insights from a Process Study Management Science 29 (12): 1349 Chase, RW, DA Tansik 1983 The Customer Contact Model for Organization Design Management Science 29 (9): 1037 Foulds, LR 1983 Techniques for Facilities Layout Deciding Which Pairs of Activities Should Be Adjacent Management Science 29 (12): 1414 Hsu, WL 1983 On the General Feasibility Test of Scheduling Lot Sizes for Several Products on One Machine Management Science 29 (1): 93 Huber, GP 1983 Cognitive-Style as a Basis for MIS and DSS Designs Much Ado About Nothing Management Science 29 (5): 567 Keefer, DL, SE Bodily 1983 3-Point Approximations for Continuous Random-Variables Management Science 29 (5): 595 Keeler, EB, S Cretin 1983 Discounting of Life-Saving and Other Non-Monetary Effects Management Science 29 (3): 300 Liberatore, MJ, GJ Titus 1983 The Practice of Management Science in R-and-D Product-Management Management Science 29 (8): 962 Makridakis, S, RL Winkler 1983 Averages of Forecasts Some Empirical Results Management Science 29 (9): 987 Miller, D 1983 The Correlates of Entrepreneurship in 3 Types of Firms Management Science 29 (7): 770 Morris, JG, MJ Showalter 1983 Simple Approaches to Shift, Days-Off and Tour Scheduling Problems Management Science 29 (8): 942 Quinn, RE, J Rohrbaugh 1983 A Spatial Model of Effectiveness Criteria Towards a Competing Values Approach to Organizational Analysis Management Science 29 (3): 363 Quinn, RE, K Cameron 1983 Organizational Life-Cycles and Shifting Criteria of Effectiveness Some Preliminary Evidence Management Science 29 (1): 33 Stecke, KE 1983 Formulation and Solution of Non-Linear Integer Production Planning Problems for Flexible Manufacturing Systems Management Science 29 (3): 272 Volkema, RJ 1983 Problem Formulation in Planning and Design Management Science 29 (6): 639 Wallsten, TS, DV Budescu 1983 Encoding Subjective Probabilities A Psychological and Psychometric Review Management Science 29 (2): 151 Zionts, S, J Wallenius 1983 An Interactive Multiple Objective Linear-Programming Method for a Class of Underlying Non-Linear Utility-Functions Management Science 29 (5): 519 Afentakis, P, B Gavish, U Karmarkar 1984 Computationally Efficient Optimal-Solutions to the Los-sizing Problem in Multistage Assembly Systems Management Science 30 (2): 222 Baker, KR 1984 Sequencing Rules and Due-Date Assignments in a Job Shop Management Science 30 (9): 1093 Banker, RD, A Charnes, WW Cooper 1984 Some Models for Estimating Technical and Scale Inefficiencies in Data Envelopment Analysis Management Science 30 (9): 1078 Barany, I, TJ Vanroy, LA Wolsey 1984 Strong Formulations for Multi-Item Capacitated Lot Sizing Management Science 30 (10): 1255 Bialas, WF, MH Karwan 1984 2-Level Linear-Programming Management Science 30 (8): 1004 Debrabander, B, G Thiers 1984 Successful Information-System Development in Relation to Situational Factors Which Affect EffectiveCommunication Between Mis-Users and EDP-Specialists Management Science 30 (2): 137 Ettlie, JE, WP Bridges, RD OKeefe 1984 Organization Strategy and Structural Differences for Radical Versus Incremental Innovation Management Science 30 (6): 682 Evans, GW 1984 An Overview of Techniques for Solving Multiobjective Mathematical Programs Management Science 30 (11): 1268 Farquhar, PH 1984 Utility-Assessment Methods Management Science 30 (11): 1283 Federgruen, A, P Zipkin 1984 Approximations of Dynamic, Multilocation Production and Inventory Problems Management Science 30 (1): 69 Gafni, A, GW Torrance 1984 Risk Attitude and Time Preference in Health Management Science 30 (4): 440 Hall, RI 1984 The Natural Logic of Management Policy Making Its Implications for the Survival of an Organization Management Science 30 (8): 905 Huber, GP 1984 The Nature and Design of Post-Industrial Organizations Management Science 30 (8): 928 Korhonen, P, J Wallenius, S Zionts 1984 Solving the Discrete Multiple Criteria Problem Using Convex Cones Management Science 30 (11): 1336 Lal, R, R Staelin 1984 An Approach for Developing an Optimal Discount Pricing Policy Management Science 30 (12): 1524 Monahan, JP 1984 A Quantity Discount Pricing Model to Increase Vendor Profits Management Science 30 (6): 720 Patterson, JH 1984 A Comparison of Exact Approaches for Solving the Multiple Constrained Resource, Project Scheduling Problem Management Science 30 (7): 854 Perold, AF 1984 Large-Scale Portfolio Optimization Management Science 30 (10): 1143 Remus, W 1984 An Empirical-Investigation of the Impact of Graphical and Tabular Data Presentations on Decision-Making Management Science 30 (5): 533 Tyebjee, TT, AV Bruno 1984 A Model of Venture Capitalist Investment Activity Management Science 30 (9): 1051 Zmud, RW 1984 An Examination of Push-Pull Theory Applied to Process Innovation in Knowledge Work Management Science 30 (6): 727 Antle, R, GD Eppen 1985 Capital Rationing and Organization Slack in Capital-Budgeting Management Science 31 (2): 163 Ashton, AH, RH Ashton 1985 Aggregating Subjective Forecasts: Some Empirical Results Management Science 31 (12): 1499 Benbasat, I, AS Dexter 1985 An Experimental Evaluation of Graphical and Color-Enhanced Information Presentation Management Science 31 (11): 1348 Bettis, RA, V Mahajan 1985 Risk Return Performance of Diversified Firms Management Science 31 (7): 785 Brans, JP, PH Vincke 1985 A Preference Ranking Organization Method (The Promethee Method for Multiple Criteria Decision-Making) Management Science 31 (6): 647 Eisenhardt, KM 1985 Control - Organizational and Economic Approaches Management Science 31 (2): 134 Gardner, ES, E McKinzie 1985 Forecasting Trends in Time-Series Management Science 31 (10): 1237 Graves, SC 1985 A Multi-Echelon Inventory Model for a Repairable Item with One-For-One Replenishment Management Science 31 (10): 1247 Hershey, JC, PJH Schoemaker 1985 Probability Versus Certainty Equivalence Methods in Utility Measurement Are They Equivalent Management Science 31 (10): 1231 Johnson, EJ, JW Payne 1985 Effort and Accuracy in Choice Management Science 31 (4): 395 Kalish, S 1985 A New Product Adoption Model with Price, Advertising, and Uncertainty Management Science 31 (12): 1569 Porteus, EL 1985 Investing in Reduced Setups in the EOQ Model Management Science 31 (8): 998 Roundy, R 1985 98-Percent Effective Integer-Ratio Lot-Sizing for One-Warehouse Multi-Retailer Systems Management Science 31 (11): 1416 Baker, KR, MJ Magazine, HLW Nuttle 1986 The Effect of Commonality on Safety Stock in a Simple Inventory Model Management Science 32 (8): 982 Banker, RD, RC Morey 1986 The UE of Categorical Variables in Data Envelopment Analysis Management Science 32 (12): 1613 Banker, RD, RF Conrad, RP Strauss 1986 A Comparative Application of Data Envelopment Analysis and Translog Methods-An Ilustrative Study of Hospital Production Management Science 32 (1): 30 Barney, JB 1986 Strategic Factor Markets: Expectations, Luck, and Business Strategy Management Science 32 (10): 1230 Berrada, M, KE Stecke 1986 A Branch and Bound Approach for Machine Load Balancing in Flexible Manufacturing Systems Management Science 32 (10): 1316 Blackburn, JD, DH Kropp, RA Millen 1986 A Comparison of Strategies to Dampen Nervousness in MRP Systems Management Science 32 (4): 413 Cameron, K 1986 A Study of Organizational-Effectiveness and Its Predictors Management Science 32 (1): 87 Cameron, KS 1986 Effectiveness as Paradox Consensus and Conflict in Conceptions of Organizational Effectiveness Management Science 32 (5): 539 Culnan, MJ 1986 The Intellectual-Development of Management-Information-Systems Management Science 32 (2): 156 Daft, RL, RH Lengel 1986 Organizational Information Requirements, Media Richness and Structural Design Management Science 32 (5): 554 Dewar, RD, JE Dunton 1986 The Adoption of Radical and Incremental Innovations an Empirical Analysis Management Science 32 (11): 1422 Fine, CH 1986 Quality Improvement and Learning in Productive Systems Management Science 32 (10): 1301 Fisher, ML, R Jaikumar, LN Van Wassenhove 1986 A Multiplier Adjustment Method for the Generalized Assignment Problem Management Science 32 (9): 1095 Huber, GP, RR McDaniel 1986 The Decision-Making Paradigm of Organizational Design Management Science 32 (5): 572 Lawrence, MJ, RH Edmundson, MJ Oconnor 1986 The Accuracy of Combining Judgmental and Statistical Forecasts Management Science 32 (12): 1521 Lee, HL, MJ Rosenblatt 1986 A Generalized Quantity Discount Pricing Model to Increase Suppliers Profits Management Science 32 (9): 1177 Lewin, AY, JW Minton 1986 Determining Organizational-Effectiveness-Another Look, and an Agenda for Research Management Science 32 (5): 514 Mansfield, E 1986 Patents and Innovation-An Empirical Study Management Science 32 (2): 173 Miller, D, JM Toulouse 1986 Chief Executive Personality and Corporate-Strategy and Structure in Small Firms Management Science 32 (11): 1389 Nelson, RT, RK Sarin, RL Daniels 1986 Scheduling with Multiple Performance Measures: The One-Machine Case Management Science 32 (4): 464 Romanelli, E, ML Tushman 1986 Inertia, Environments, and Strategic Choice A Quasi-Experimental Design for Comparative-Longitudinal Research Management Science 32 (5): 608 Russell, RA 1986 A Comparison of Heuristics for Scheduling Projects with Cash Flows and Resource Restrictions Management Science 32 (10): 1291 Saaty, TL 1986 Axiomatic Foundation of the 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 Management Science 32 (7): 841 Sproull, L, S Kiesler 1986 Reducing Social-Context Cues Electronic Mail in Organizational Communication Management Science 32 (11): 1492 Talbot, FB, JH Patterson, WV Gehrlein 1986 A Comparative-Evaluation of Heuristic Line Balancing Techniques Management Science 32 (4): 430 Urban, GL, T Carter, S Gaskin, Z Mucha 1986 Market Share Rewards to Pioneering Brands An Empirical-Analysis and Strategic Implications Management Science 32 (6): 645 Van de Ven, AH 1986 Central Problems in the Management of Innovation Management Science 32 (5): 590 Von Hippel, E 1986 Lead Users A Source of Novel Product Concepts Management Science 32 (7): 791 Anderson, JC 1987 An Approach for Confirmatory Measurement and Structural Equation Modeling of Organizational Properties Management Science 33 (4): 525 Bagchi, U, RS Sullivan, YL Chang 1987 Minimizing Mean Squared Deviation of Completion Times About a Common Due Date Management Science 33 (7): 894 Bitran, GR, C Li 1987 A Mathematical-Programming Approach to a Deterministic Kanban System Management Science 33 (4): 427 Cool, KO, D Schendel 1987 Strategic Group Formation and Performance The Case of the United-States Pharmaceutical-Industry Management Science 33 (9): 1102 Desanctis, G, RB Gallupe 1987 A Foundation for the Study of Group Decision Support Systems Management Science 33 (5): 589 Dobson, G, US Karmarkar, JL Rummel 1987 Batching to Minimize Flow Times on One Machine Management Science 33 (6): 784 Geoffrion, AM 1987 An Introduction to Structured Modeling Management Science 33 (5): 547 Harker, PT, LG Vargas 1987 The Theory of Ratio Scale Estimation Saaty 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 Management Science 33 (11): 1383 Karmarkar, US 1987 Lot Sizes, Lead Times and In-Process Inventories Management Science 33 (3): 409 Krajewski, LJ, BE King, LP Ritzman, DS Wong 1987 Kanban, MRP, and Shaping the Manufacturing Environment Management Science 33 (1): 39 Lee, HL, MJ Rosenblatt 1987 Simultaneous Determination of Production Cycle and Inspection Schedules in a Production System Management Science 33 (9): 1125 Malone, TW 1987 Modeling Coordination in Organizations and Markets Management Science 33 (10): 1317 March, JG, Z Shapira 1987 Managerial Perspectives on Risk and Risk-Taking Management Science 33 (11): 1404 Norton, JA FM Bass 1987 A Diffusion-Theory Model of Adoption and Substitution for Successive Generations of High-Technology Products Management Science 33 (9): 1069 Shantikumar, JG, DD Yao 1987 Optimal Server Allocation in a System of Multi-Server Stations Management Science 33 (9): 1173 Swamidass, PM, WT Newell 1987 Manufacturing Strategy, Environmental Uncertainty and Performance A Path Analytic Model Management Science 33 (4): 509 Vepsalainen, APJ, TE Morton 1987 Priority Rules for Job Shops with Weighted Tardiness Costs Management Science 33 (8): 1035 Zangwill, WI 1987 From EOQ Towards ZI Management Science 33 (10): 1209 Adams, J, E Balas, D Zawack 1988 The Shifting Bottleneck Procedure for Job Shop Scheduling Management Science 34 (3): 391 Bitran, GR, D Tirupati 1988 Multiproduct Queuing-Networks With Deterministic Routing Decomposition Approach and the Notion of Interference Management Science 34 (1): 75 Bourgeois, LJ, KM Eisenhardt 1988 Strategic Decision-Process in High-Velocity Environments 4 cases in the Microcomputer Industry Management Science 34 (7): 816 Charnes, A, WW Cooper, T Sueyoshi 1988 A Goal Programming Constrained Regression Review of the Bell System Breakup Management Science 34 (1): 1 Gerchak, Y, MJ Magazine, AB Gamble 1988 Component Commonality with Service Level Requirements Management Science 34 (6): 753 Howard, RA 1988 Decision-Analysis Practice and Promise Management Science 34 (6): 679 Leonard-Barton, D, I Deschamps 1988 Managerial Influence in the Implementation of New Technology Management Science 34 (10): 1252 Lowenenstein, GF 1988 Frames of Mind in Intertemporal Choice Management Science 34 (2): 200 Mansfield, E 1988 The Speed and Cost of Industrial-Innovation in Japan and the United States External vs Internal Technology Management Science 34 (10): 1157 Markus, ML, D Robey 1988 Information Technology and Organizational-Change Causal-Structure in Theory and Research Management Science 34 (5): 583 Messier, WF, JV Hanson 1988 Inducing Rules for Expert System-Development An Example Using Default and Bankruptcy Data Management Science 34 (12): 1403 Smith, GF 1988 Towards a Heuristic Theory of Problem Structuring Management Science 34 (12): 1489 Suri, R, MA Zazanis 1988 Perturbation Analysis Gives Strongly Consistent Sensitivity Estimates for the M/G/1 Queue Management Science 34 (1): 39 Urban, GL, E Von Hippel 1988 Lead User Analyses for the Development of New Industrial Products Management Science 34 (5): 569 Benzion, U, A Rapoport, J Yagil 1989 Discount Rates Inferred From Decisions An Experimental-Study Management Science 35 (3): 270 Brandeau, ML, SS Chiu 1989 An Overview of Representative Problems in Location Research Management Science 35 (6): 645 Carlier, J, E Pinson 1989 An Algorithm for Solving the Job-Shop Problem Management Science 35 (2): 164 Clark, KB 1989 Project Scope and Project Performance The Effect of Parts Strategy and Supplier Involvement on Product Development Management Science 35 (10): 1247 Davis, FD, RP Bagozzi, PR Warshaw 1989 User Acceptance of Computer-Technology A Comparison of 2 Theoretical-Models Management Science 35 (8): 982 Deleersnyder, JL, TJ Hodgson, H Muller, PJ Ogrady 1989 Kanban Controlled Pull Systems An Analytic Approach Management Science 35 (9): 1079 Dierickx, I, K Cool 1989 Asset Stock Accumulation and Sustainability of Competitive Advantage Management Science 35 (12): 1504 Doll, WJ, G Torkzadeh 1989 A Discrepancy Model of End-User Computing Involvement Management Science 35 (10): 1151 Glynn, PW, DL Iglehart 1989 Importance Sampling for Stochastic Simulations Management Science 35 (11): 1367 Howard, RA 1989 Knowledge Maps Management Science 35 (8): 903 Jarvenpaa, SL 1989 The Effect of Task Demands and Graphical Format on Information-Processing Strategies Management Science 35 (3): 285 Miltenburg, J 1989 Level Schedules for Mixed-Model Assembly Lines in Just-In-Time Production Systems Management Science 35 (2): 192 Ow, PS, TE Morton 1989 The Single-Machine Early Tardy Problem Management Science 35 (2): 177 Sterman, JD 1989 Modeling Managerial Behavior Misperceptions of Feedback in a Dynamic Decision-Making Experiment Management Science 35 (3): 321 Trigeiro, WW, LJ Thomas, JO McClain 1989 Capacitated Lot Sizing with Setup Times Management Science 35 (3): 353 Venkatraman, N 1989 Strategic Orientation of Business Enterprises The Construct, Dimensionality, and Measurement Management Science 35 (8): 942 Argote, L, SL Beckman, D Epple 1990 The Persistence and Transfer of Learning in Industrial Settings Management Science 36 (2): 140 Blattberg, RC, SJ Hoch 1990 Database Models and Managerial Intuition 50 Percent Model + 50-Percent Manager Management Science 36 (8): 887 Capon, N, JU Farley, S Hoenig 1990 Determinants of Financial Performance A Metaanalysis Management Science 36 (10): 1143 Connolly, T, LM Jessup, JS Valacich 1990 Effects of Anonymity and Evaluative Tone on Idea Generation in Computer-Mediated Groups Management Science 36 (6): 689 Cooper, RB, RW Zmud 1990 Information Technology Implementation Research A Technological Diffusion Approach Management Science 36 (2): 123 Dyer, JS 1990 Remarks on the 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 Management Science 36 (3): 249 Fine, CH, RM Freund 1990 Optimal Investment in Product-Flexible Manufacturing Capacity Management Science 36 (4): 449 Fourer, R, DM Gay, BW Kernighan 1990 A Modeling Language for Mathematical-Programming Management Science 36 (5): 519 Grabowski, H, J Vernon 1990 A New Look at the Returns and Risks to Pharmaceutical Research-and-Development Management Science 36 (7): 804 Harker, PT, LG Vargas 1990 Remarks on the 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 Reply Management Science 36 (3): 269 Hogarth, RM, HJ Einhorn 1990 Venture Theory A Model of Decision Weights Management Science 36 (7): 780 Kekre, S, K Srinivasan 1990 Broader Product Line A Necessity to Achieve Success Management Science 36 (10): 1216 Lilien, GL, ES Yoon 1990 The Timing of Competitive Market Entry An Exploratory-Study of New Industrial-Products Management Science 36 (5): 568 Melone, NP 1990 A Theoretical Assessment of the User-Satisfaction Construct in Information-Systems Research Management Science 36 (1): 76 Mitra, D, I Mitrani 1990 Analysis of a Kanban Discipline for Cell Coordination in Production Lines Management Science 36 (12): 1548 Morris, JS, RJ Tersine 1990 A Simulation Analysis of Factors Influencing the Attractiveness of Group Technology Cellular Layouts Management Science 36 (12): 1567 Raju, JS, V Srinivasan, R Lal 1990 The Effects of Brand Loyalty on Competitive Price Promotional Strategies Management Science 36 (3): 276 Saaty, TL 1990 An Exposition of the AHP in Reply to the Paper Remarks on the 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 Management Science 36 (3): 259 Thaler, RH, EJ Johnson 1990 Gambling with the House Money and Trying to Break Even The Effects of Prior Outcomes on Risky Choice Management Science 36 (6): 643 Zirger, BJ, MA Maidique 1990 A Model of New Product Development An Empirical Test Management Science 36 (7): 867 Adler, PS, KB Clark 1991 Behind the Learning Curve: A Sketch of the Learning Process Management Science 37 (3): 267 Benson, PG, JV Saraph RG Schroeder 1991 The Effects of Organizational Context on Quality Management: An Empirical Investigation Management Science 37 (9):1107 Bunn, D, G Wright 1991 Interaction of Judgmental and Statistical Forecasting Methods Issues and Analysis Management Science 37 (5): 501 Federgruen, A, M Tzur 1991 A Simple Forward Algorithm to Solve General Dynamic Lot Sizing Models with N Periods in 0(N Log N) or 0(N) Time Management Science 37 (8): 909 Hennart, JF 1991 The Transaction Costs Theory of Joint Ventures An Empirical-Study of Japanese Subsidiaries in the United States Management Science 37 (4): 483 Kogut, B 1991 Joint Ventures and the Option of Expand and Acquire Management Science 37 (1): 19 Konno, H, H Yamazaki 1991 Mean-Absolute Deviation Portfolio Optimization Model and Its Applications to Tokyo Stock-Market Management Science 37 (5): 519 Miller, D 1991 Stale in the Saddle CEO Tenure and the Match Between Organization and Environment Management Science 37 (1): 34 Nunamaker, JF, AR Dennis, JS Valacich, DR Vogel 1991 Information Technology for Negotiating Groups Generating Options for Mutual Gain Management Science 37 (10): 1325 Poole, MS, M Holmes, G Desanctis 1991 Conflict-Management in a Computer-Supported Meeting Environment Management Science 37 (8): 926 Demeulemeester, E, W Herroelen 1992 A Branch-And-Bound Procedure for the Multiple Resource-Constrained Project Scheduling Problem Management Science 38 (12): 1803 Dyer, JS, PC Fishburn, RE Steuer, J Wallenius, S Zionts 1992 Multiple Criteria Decision-Making, Multiattribute Utility-Theory The Next 10 Years Management Science 38 (5): 645 Goffin, JL, A Haurie, JP Vial 1992 Decomposition and Nondifferentiable Optimization with the Projective Algorithm Management Science 38 (2): 284 Griffin, A, JR Hauser 1992 Patterns of Communication Among Marketing, Engineering and Manufacturing A comparison Between 2 New Product Teams Management Science 38 (3): 360 Hambrick, DC, RA Daveni 1992 Top Team Deterioration as Part of the Downward Spiral of Large Corporate Bankruptcies Management Science 38 (10): 1445 Storer, RH, SD Wu, R Vaccari 1992 New Search Spaces for Sequencing Problems with Application to Job Shop Scheduling Management Science 38 (10): 1495 Tam, KY, MY Kiant 1992 Managerial Applications of Neural Networks The Case of Bank Failure Predictions Management Science 38 (7): 926 Wardell, DG, H Moskowitz, RD Plante 1992 Control Charts in the Presence of Data Correlation Management Science 38 (8): 1084 Anderson, P, NC Petersen 1993 A Procedure for Ranking Efficient Units in Data Envelopment Analysis Management Science 39 (10): 1261 Banker, RD 1993 Maximum-Likelihood, Consistency and Data Envelopment Analysis A Statistical Foundation Management Science 39 (10: 1265 Gerwin, D 1993 Manufacturing Flexibility - A Strategic Perspective Management Science 39 (4): 395 Gray, AE, A Seidmann, KE Stecke 1993 A Synthesis of Decision-Models for Tool Management in Automated Manufacturing Management Science 39 (5): 549 Hoffman, KL, M Padberg 1993 Solving Airline Crew Scheduling Problems by Branch-and-Cut Management Science 39 (6): 657 Kahneman, D, D Lovallo 1993 Timid Choices and Bold Forecasts A Cognitive Perspective On Risk-Taking Management Science 39 (1): 17 Tversky, A, I Simonson 1993 Context-Dependent Preferences Management Science 39 (10): 1179 Brynjolfsson, E, TW Malone, V Gurbaxani, A Kambil 1994 Information Assets, Technology, and Organization Management Science 40 (12): 1628 Gallego, G, G VanRyzin 1994 Optimal Dynamic Pricing of Inventories With Stochastic Demand Over Finite Horizons Management Science 40 (8): 999 Gendreau, M, A Hertz, G LaPorte 1994 A Tabu Search Heuristic for the Vehicle-Routing Problem Management Science 40 (10): 1276 Hartwick, J, H Barki 1994 Explaining the Role of User Participation in Information-System Use Management Science 40 (4): 440 Kogut, B, N Kulatikaka 1994 Operating Flexibility, Global Manufacturing, and the Option Value of a Multinational Network Management Science 40 (1): 123 Miller, JG, AV Roth 1994 A Taxonomy of Manufacturing Strategies Management Science 40 (3): 285 Swanson, EB 1994 Information-Systems Innovation Among Organizations Management Science 40 (9): 1069 Von Hippel, E 1994 Sticky Information and the Locus of Problem-Solving Implications for Innovation Management Science 40 (4): 429 Darr, ED, L Argote, D Epple 1995 The Acquisition, Transfer, and Depreciation of Knowledge in Service Organizations: Productivity in Franchises Management Science 41 (11): 1750 Kolisch, R, A Sprecher, A Drexl 1995 Characterization and Generation of a General Class of Resource-Constrained Project Scheduling Management Science 41 (10): 1693 Brynjolfsson, E, L Hitt 1996 Paradox Lost? Firm-level Evidence on the Returns to Information Systems Spending Management Science 42 (4): 541 Klassen RD, CP McLaughlin 1996 The Impact of Environmental Management on Firm Performance Management Science 42 (8): 1199 Nowicki E, C Smutnicki 1996 A Fast Taboo Search Algorithm for the Job Shob Problem Management Science 42 (6): 797 Szajna B 1996 Empirical Evaluation of the Revised Technology Acceptance Model Management Science 42 (1): 85 Bakos, JY 1997 Reducing Buyer Search Costs: Implications for Electronic Marketplaces Management Science 43 (12): 1676 Lee, HL, V Padmanabhan, SJ Whang 1997 Information Distortion in a Supply Chain: The Bullwhip Effect Management Science 43 (4): 546 Levinthal DA 1997 Adaptation on Rugged Landscapes Management Science 43 (7): 934 Rothkopf MH, A Pekec, RM Harstad 1998 Computationally Manageable Combinational Auctions Management Science 44 (8): 1131 Brynjolfsson E, MD Smith 2000 Frictionless Commerce? A Comparison of Internet and Conventional Retailers Management Science 46 (4): 563 Venkatesh V, FD Davis 2000 A Theoretical Extension of the Technology Acceptance Model: Four Longitudinal Field Studies Management Science 46 (2): 186 本文来自: 经济学家论坛 详细出处请参考:http://bbs.jjxj.org/viewthread.php?tid=40826fromuid=0
个人分类: 读书|8384 次阅读|1 个评论
英美著名报刊杂志电台网址
XUPEIYANG 2010-1-9 17:42
纽约时报 国际先驱论坛报 经济学家The Economist 美国全国广播公司NBC 华盛顿邮报 基督教科学箴言报 金融时报 自然Nature 洛杉矶时报 美国国家地理杂志 泰晤士报The times 发现Discovery 芝加哥论坛报 读者文摘 每日电讯报 美联社AP 今日美国 TIME时代周刊 卫报The Guardian 美国广播公司ABC 纽约邮报 Life生活 星期日泰晤士报 哥伦比亚广播公司 华尔街日报 People人民 世界妇女 镜报The Mirror 新闻周刊 Playboy花花公子 美国文学 每日邮报The Daily Mail
个人分类: 开放获取|2972 次阅读|0 个评论
在《晶体学报》发稿,不难(节选转载)
李丕鹏 2009-12-30 20:20
口述人:小鲁 采访人:任姗姗 我是国内一所211大学药物化学专业的在读博士生,也有过在《晶体学报》E卷发表论文的经历。 《晶体学报》的读者和供稿,主要面对研究晶体学、有机无机化学、生物学等专业的人。这份期刊有A、B、C、D、E五个卷别,E卷主要刊登发表有机物、无机物的分子结构的论文、数据。打个比方吧,就像一个数据库,如果有新发现的分子结构,就收入到这个数据库里,全世界该领域的研究者就可以通过检索数据库,查找到前人的数据成果,应用到下一步的研究中。 相比《晶体学报》的其他几卷,E卷最易发表论文。要用国际上通行的期刊评价指标来衡量的话,E卷的影响因子只有0.3,比起高端的学术期刊,如《科学》影响因子将近30,《晶体学报》E卷简直就是小儿科级别。 是一位师兄向我推荐的《晶体学报》E卷。师兄说,在这里发论文的门槛比较低。我在网上用搜索引擎一搜,就能搜到《晶体学报》的投稿网站。E卷的投稿方式有点特别,有一个投稿专用的软件,你只要把实验的关键数据和相关信息输入,就能自动生成一篇符合这个期刊需要的论文了。 E卷录用的文章,主要是描述性的,把化合物的结构、特点用文字表述出来,然后附上化合物的结构图谱等,就可以了。就好比你买了一个杯子,你对这个杯子的外形、质地等进行一番描述,然后提交给这份期刊,并不需要太复杂的论证和学术水平。需要的实验周期很短。当然,最受我们欢迎的,还是发表周期短。我投稿两周后,就发表了。所以,一个人在这份期刊上发数篇论文,也是可能的。 不知是因为《晶体学报》E卷的门槛太低,还是太受中国师生欢迎,从2008年起,E卷的学术级别从SCI降到了SCI扩展,而且开始收费。我运气不好,今年年初投稿时,为此交了150美元。 听说过一些人造假数据骗取发表的事,我们对《晶体学报》的感情很是复杂。一方面,发表在这个期刊上的论文,对高校教师评职称、学生毕业拿学位、获得奖学金非常有利;另一方面,大家趋之若鹜,论文质量参差不齐,反倒把期刊口碑弄坏了。 其实我也不想为发表论文而发表,但有什么办法呢?现在的学术评价体系,逼得你这样。我所在的学校,对博士毕业的最低要求,是必须有两篇SCI文章,一篇核心期刊论文,而且必须是实验型的。发表论文也是申请奖学金的最低门槛,并按照期刊级别、影响因子、署名位置来排位,老师的职称评比也有这个因素。就是这些硬指标,让不少人挖空心思想一些抄近道方法。《晶体学报》E卷这类论文集散地,当然格外受欢迎了事实上,虽然《晶体学报》E卷现在收费了,但比较起来,仍比国内的SCI期刊价廉物美。 来自 http://www.sciencenet.cn/htmlnews/2009/12/226659.shtm
个人分类: 研究生教育|3970 次阅读|0 个评论
如何在《Nature》杂志上发表文章
icstu1 2009-12-4 12:02
如何在《Nature》杂志上发表文章 《Nature》杂志上发表科学文章的基本要求   报道原始性的科学研究;文章要具有显著重要的科学性;文章要能使广泛的读者群感兴趣;发表的文章对科学家和一般读者具有广泛的强烈影响。 论文取舍的判断   《Nature》杂志每周大约收到170篇文章,只能发表其中的10%左右,可见其选择标准非常严格。由编辑而不是评议人来判断哪篇文章会引起读者群的兴趣。原因之一是每个评议人只看很少一部分文章,而编辑却会看到所有的文章,因此其视野更为宽广。   《Nature》杂志不聘用海外资深科学家,也不附属任何特殊科学团体或机构,以避免编辑部某些成员因科学或民族偏见而在决定上受到强烈影响,从而缩短决定时间。   由于刊登哪些文章是由编辑独立进行决定的,因此决定就更为迅速,学科分布更公平。 文章能否发表的决定因素   打算向《Nature》杂志投稿的作者,必须首先查阅《Nature》杂志为作者提供的指南。其指南从网址 www.nature.com 上很容易看到。这种指南将保证文章的水平、长度和版式符合《Nature》杂志的要求,并且可以减少处理文章的时间。投寄文章需一式5份。   1.首次投寄的文章。编辑部成员判断该论文能否引起广泛的兴趣从而决定是否送交同行评议。这方面的判断由所涉及的对口学科的编辑作出。但是也会非正式地向科学家咨询并与若干编辑一起讨论,以保证具有相同的评价标准。   文章的作者将文章以及这篇文章为什么投到《Nature》杂志而不是投到该领域的其他优秀专业期刊上发表的简要说明一起寄来,帮助编辑进行判断。   送交同行进行评议的基本原则是文章的结果是否具有创新性和吸引力,并且所做的工作应该在这个领域之外也具有重要影响。   2.经过初步评选后的文章可以送给评议人。在选择评议人时,编辑通常是知道哪些人可以处理这个题目,哪些人可以处理这个领域中的其他文章。大多数文章要送给2-3位评议人,考虑选择某些领域评议人的依据是:   评议人在技术上是否可以保证全面和公正;能否考虑到相关论文;最近是否评议过这方面的其他文章;评议人在规定的时间内是否能够完成评议。 评议报告 评议报告包括:   哪些人对这种新的结果感兴趣,为什么?为作者立论得以确定前必须谈到的任何技术上的缺陷。   《Nature》杂志的编辑可以判断专业以外的读者是否会对某篇文章感兴趣,评议人也会经常提出一些很有帮助的意见。例如,这篇文章并不象编辑所描述的那么重要或者其重要性被作者自己低估了。   杂志的编辑认为评议人对文章中的任何技术上的缺陷的描述都是非常重要的,但是这篇文章是否被录用并不完全取决于评议人的看法。   《Nature》杂志的编辑要求评议人在不丢掉任何重要信息的情况下,将评议意见压缩为一封信。 竞争者   编辑在选择评议人时,考虑让作者的同行去评议会影响他们的观点。为了避免此类利益冲突,《Nature》杂志要求评议人在从事评议前公开他们的任何冲突或商业利益,并且要求评议人不得复印或在未被聘请为评议人的同事中传阅。《Nature》杂志欢迎作者提出恰当的评议人,但是编辑并不一定使用这些人。《Nature》杂志尊重作者提出的文章不被送到一个或两个竞争小组去评议的要求。 评审速度   《Nature》杂志尽可能快地对收到的文章作出决定。评议后的文章如果不被录用,作者一周之内就可以得到通知。   《Nature》杂志会尽快提供评议报告。大多数评议人能遵守与《Nature》杂志的协议,在7天或规定的时间内提交报告。大多数评议人是通过E-mail送交报告的。如果他们不能在规定时间内提交报告就会被电话、电传或E-mail催促。 特别重要的文章   当然每个作者都认为他(她)的文章是重要的。特别是在竞争激烈的领域,并且有权利要求尽快进行处理。   《Nature》杂志对所收到的全部稿件都力争提供这种服务。对于特殊案例,如果编辑认为投来的文章所作的工作是非常重要的,会请评议人给予特殊的考虑。一般情况下,这类文章将在2周内刊登。 决定   一旦收到有关某篇文章的所有评议报告,编辑就会着手写一篇文章综述以及评议意见、推荐书以及关于作者的简介,以便与其他编辑包括生物学和物理学编辑进行内部讨论。所以《Nature》杂志可以保证所有编辑使用的判断标准是一致的。   一旦编辑们统一了意见,将通过Fax和E-mail给作者发函,并将评议意见通知作者。 信函所包涵的内容 《Nature》杂志编辑提供给作者的信函包括几种:   文章不用任何修改就可以刊登,实际上这种情况是非常少见的。   原则上作者只要按照评议意见进行修改,文章就可以刊登。这种情况下,通常修改后的文章不用再送给评议人进行第2次评议,但是编辑必须检查评议意见是否被采纳。   在作者回答评议意见之前,将推迟决定最终是否被录用。修改后的文章应逐一回答评议人所提出的所有问题。   如果评议人认为文章中存在技术问题或作者的论点不能充分成立时,则文章不能被录用。在这种情况下,信函通常要明确说明是否考虑接受作者重新提交的改定稿。   如果编辑邀请作者再次提交文章,作者应保证所有评议人所提出的问题都得到满意的答复(而不是部分)并且重新提交的文章应逐一回答评议人的意见。   文章如没有被录用,作者会被告知不要提交类似的修改稿,如果没有新的观点文章将会被退回。如果作者认为他们的案例有很强的科学性,应该给予重新考虑。(例如,如果评议人没有发现这篇文章的要点)他们可以以书面的形式提出要求。但是,由于《Nature》杂志的版面非常紧张,并且在同一时间有大量的文章要考虑,编辑们不可能给予这种要求太多的优先权。 修改文章   在回答评议人提出的问题时,如果评议人或编辑没有搞清楚你们的观点,作者应避免在语言上冒犯他们,因为文章还要再请他们进行评议。请牢牢记住,如果连评议人都未理解的研究内容一般读者对此也未必清楚。 修改文章和图表时,作者应再次参阅为其提供的指南,并且保证将正确数量的复印件包括在内。 文章的版式与长度   一旦《Nature》杂志的编辑原则上同意刊登某篇文章,他们会详细地检查文章的版式。作者必须严格遵守《Nature》杂志对文章的版式的要求。   大多数情况下,文章长度限制在《Nature》杂志的2个页面。对物理学方面文章正文大约1500个单词和4张图;对于生物学方面文章大约1000个单词和4张图,后者的图往往较大,并有关于方法的一些章节。作者可以按照读者指南给的尺度将图表和正文进行置换以保证总长度不超过2.5页。   《Nature》杂志的编辑有时候会决定让某一篇文章超过或少于2.5页(个别文章超过或少于5页),这些决定通常是经过编辑的仔细考虑和大家共同讨论后作出的决定。当《Nature》杂志要求作者大量压缩文章长度时,编辑将特别建议作者如何进行压缩。许多作者会惊喜地发现,只需针对编辑建议的关键点,便可以很容易将文章压缩。经过修改过的文章更容易读懂并且影响会更广泛。   如果作者没有按照编辑的要求进行压缩,文章将被退回进行修改,这样会延误发表时间。如果文章只需进行少量的压缩,编辑有时会自己动手对文章进行压缩。所以,作者最好按要求的长度撰写文章,以避免其原意在压缩时被曲解。 准备文章   准备最后的修改文章时,作者应该进一步参阅指南,值得强调的是: 介绍文章的所有章节。全部的介绍不得超过180个单词,其中包括作者所作的工作及技术的简介,这些章节的撰写是比较困难的。如果作者有要求,《Nature》杂志的编辑和助理编辑是十分乐意为作者重新撰写介绍文章而提供帮助。   讨论。《Nature》杂志的版面非常有限,不对其他刊物上的各种发现进行扩展讨论。在信函栏目上讨论只能是简介。   参考文献应该包括引证的书和文章的题目。 不超过800个单词的关于方法的段落应放在文章的最后,除非插图的说明少于100个单词,图注不包括方法内容。 另:见附件 Nature投稿指南2007-7
个人分类: E 请教专家看法和学习的访谈|2763 次阅读|2 个评论
《自然》,您好!
hucs 2009-11-10 22:21
《自然》,您好! -- 庆祝《自然》创刊 140 周年 南昌大学医学院 胡春松 虽然你已度过 140 度春秋 可依然年轻 风华正茂 魅力无穷 你从未停止对科学对本质的追求 你的 Space ,造就了 一代又一代科学家 你的 Space ,吸引着 一批又一批青年才俊 你的 Space ,迷恋着 成千上万的全球学人 我依然记得 和你相识 从我读研时起 每当阅读文献 看到你的文献被引用 我就对作者肃然起敬 信任有加 一句话 你的文献就是 论文质量的保证 科学价值的体现 你的作者就是 科学前沿的弄潮儿 科学理论的揭示者 我依然记得 在美国访学时 如饥似渴地阅读 一期又一期 一篇又一篇 你的文献 从编辑评论到论著综述 从导师到同事 我们一个接一个传阅 我依然记得 虽然有些幼稚可笑 自己也曾斗胆向你询问投稿 在平常的科研工作中 课题申报 论文撰写 PPT 制作 我最喜欢引用来自你的文献 在你创刊 140 周年之即 我惊喜地发现 我们的出生年份数字相同啊 我的年龄只是你的尾数 却将迈向中年 而你永远年轻 充满生机 充满活力 也许 永远无法迈入你的殿堂 我却是你最忠实的追随者 崇拜者 《自然》,您好!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2472 次阅读|0 个评论
为何不能一稿多投?
热度 1 2009-10-24 00:40
为何不能一稿多投? 某研究生毕业时间临近,但文章还没有找落。按照学校的规定,毕业前至少要有一篇文 章的录用通知才能申请答辩。于是他来找我咨询,想一稿多投,看哪家杂志先录用就将论文货于 他家。我当时拒绝,理由是这是不符合规矩的,也是杂志征稿启示里明确规定不能做的 。按照规矩,只能被一家拒收后,方能改投他家。 之后,又有类似情况的研究生向我表达了要一稿多投的同一想法,均被我当场拒绝。但 过后细想,他们何错之有? 研究生的目标是按期毕业,然后找份好工作。发表论文纯粹是为了满足学校的要求。在 这样的想法下,一稿多投,尽快满足学校的要求,是自然而然的事情了。毕竟这样的一 稿多投和最终的一稿多发还有不同。 如果允许作者一稿多投(不是一稿多发!),然后,作者再选择最终在哪个杂志发表。 这样的做法是否能改变某些杂志的傲慢态度,加快审稿周期呢?过去考大学也允许同时 考多个大学,然后满心欢喜地拿着多个大学录取通知书,最终只选其一的做法嘛。 当然,在现在文章多,杂志少的供求关系下,这种想法不可能实现的。一稿多投后, 编辑辛辛苦苦给你审完稿件,将文章录用了,你却要撤稿。下次再投稿肯定直接枪毙了 。^_^^_^ 到底能否一稿多投(不是一稿多发)? 相关概念请参照: 一稿多投问题浅析(外一则) 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264357
个人分类: 科研|5682 次阅读|2 个评论
中国,你不能没有世界顶级科学杂志!【转载】
热度 1 wgfking2003 2009-9-14 10:36
搞科学的人都知道世界上的顶级科学杂志主要是《自然》和科学》两份杂志。自然杂志是世界上最全威的科学期刊,每周出版一期,遇上科学研究的大事件时,它还会出一份号外,以对该重要事件做专门报道!《自然》(Nature)首版于1869年11月4日。 1869年约瑟夫诺尔曼洛克耶爵士建立了《自然》,洛克耶是一位天文学家和氦的发现者之一,到1919年为止他也是《自然》的第一位主编。《自然》的出版商为自然出版集团,这个集团属于麦克米伦出版有限公司,而它则属于格奥尔格冯霍茨布林克出版集团。《自然》在伦敦、纽约、旧金山、华盛顿哥伦比亚特区、东京、香港、巴黎、慕尼黑和贝辛斯托克设有办公室。 《自然》的主要读者是从事研究工作的科学家,但杂志前部的文章概括使得一般公众也能理解杂志内最重要的文章。杂志开始部分的社论、新闻及专题文章报道科学家一般关心的事物,包括最新消息、研究资助、商业情况、科学道德和研究突破等。杂志也介绍与科学研究有关的书籍和艺术。杂志的其余部分主要是研究论文,这些论文往往非常紧密,非常技术性。 在《自然》上发表文章是非常光荣的,《自然》上的文章往往非常经常被引用,这有助于晋升、获得资助和获得其它大路性媒体的注意。许多诺贝尔奖的成果也常常先发表于自然杂志上的。因此科学家之间在在《自然》或《科学》上发表文章上的竞争非常强。但是与其它专业的科学杂志一样在《自然》上发表的文章需要经过严格的同行评审。在发表前编辑选择其他在同一领域有威望的、但与作者无关的科学家来检查和评判文章的内容。作者要对评审做出的批评给予反应,比如更改文章内容,提供更多的试验结果,否则的话编辑可能拒绝该文章。 自然杂志近年来发展的很快,出版集团还出版了其它专业杂志如《自然医学》,《自然免疫学》,《自然遗传学》,《自然细胞生物学》,《自然神经科学》、《自然生物学技术》、《自然方法学》、《自然临床实践》、《自然结构和分子生物学》、《自然评论》,《自然化学》,《自然物理学》,《自然纳米技术》,《自然材料学》和《自然综述系列》,总共37个子系列杂志,另外还有其他语言版的《自然中国》,,《自然印度》等系列。应该说自然是乞今为止世界上最权威,最有影响力,学科最齐全,相对来说最为公正的科学杂志!其中的《自然医学》, 《自然免疫学》,《自然遗传学》三份的影响因子已和《自然》《科学》一样高,在专业领域里威望很高。《自然》杂志不光关注生命科学,还积极跟踪新兴科学像纳米技术和材料科学。个人的感觉是自然杂志以其亲民扑实的作风,敏锐的目光和分析和最其全的学科复盖面,大有一统科学文献江山的气概和实力。 《科学》(Science)是美国科学促进会(AAAS)出版的一份学术杂志。1880年,纽约新闻记者约翰麦克尔创立了《科学》杂志,这份杂志先后得到了托马斯爱迪生以及亚历山大格拉汉姆贝尔的资助。此后,由于财政困难《科学》于1882年3月停刊。一年后,昆虫学家Samuel H. Scudder使其复活并取得了一定的成功。然而到了1894年,《科学》重新陷入财政危机,随后被以500美元的价格转让给心理学家James McKeen Cattell。1900年,Cattell与美国科学促进会秘书Leland O. Howard达成协议,《科学》成为美国科学促进会的期刊。1944年Cattell去世后,AAAS成为《科学》新主人。这本杂志主要刊登最新的科学研究成果。同时,《科学》也刊登关于科学的新闻、关于科技政策、科学家感兴趣的事务的观点。《科学》刊登各个学科的原创论文。目前,《科学》是全世界最权威的学术杂志之一,它的主要竞争对手是英国出版的《自然》杂志。像自然一样,《科学》杂志也是周刊,稿件学术水准和质量和自然比肩的,所不同的是科学没有子刊系列,也没有像《自然》那样的定期发表综述的刊物。因为这一点,《科学》杂志的影响力是不及《自然》的。 在生命科学领域,《细胞》(Cell)杂志为另一份同行评审科学期刊,主要发表实验生物学领域中的最新研究发现。《细胞》是一分深受关注并具有较高学术声誉的期刊,刊登过许多重大的生命科学研究进展。与《自然》和《科学》一样,是全世界最权威的学术杂志之一。单从其影响因子来看,它一直高于《自然》和《科学》两杂志,表明它所刊登的文章广受引用。《细胞》是由爱尔塞维亚(Elsevier)出版公司旗下的细胞出版社(Cell Press)发行。《细胞》杂志主要以美东学术重镇波士顿为基地,以哈佛大学,麻省理工学院的生命科学家为后盾。《细胞》杂志前主编Benjamin Lewin不光主导这份生物学中最有份量的杂志,而且亲自主编教课书《Gene》,该书出版后广受好评,被殴美大学列为生物遗传学的第一首选教课书。 Lewin先生的知识也更新的很快, 该书差不多每两年再版一次,现在已出版到第8版了。DNA双螺旋的发现者沃森教授也写了一本《Molecular Biology of Gene》不过,没有Lewin先生的书流行。《细胞》杂志也有许多子刊系列像《Cancer Cell》,《Stem Cell》,《Immunity》,《Neuron》和《Molecular Cell》等都是生命科学中的重量级刊物。再加上爱尔塞维亚(Elsevier)出版公司拥有的大量其他刊物,爱尔塞维亚(Elsevier)出版公司也是在生命科学文献界能够呼风唤雨的出版公司。 个人对这三份杂志的感觉是,全世界的科学家对《自然》要略微青睐一些,自然对发展中国家的投稿都比较友好,编辑会对来自英语国家的稿件进行英语修改和完善。编辑部的原则是科学第一,语言第二。《自然》杂志幅盖面很广,应该是龙头老大的地位。《科学》杂志也许一直会保留其风格,即在学术水平上跟《自然》争风斗艳,但是刊物还没有要扩张的迹象。《科学》即是《自然》的对手,又和《自然》一起协手并肩统领报道人类科技的进步和发展的进程,比如当人类历史上耗资最大的人类基因测序工作完成后,《自然》发表了由Landers博士领导的学术界的人类基因测许结果;而《科学》则发表了由Venter博士领导的工业界完成的人类基因测序结果,可谓比翼双飞,也显示了英语在世界科学的领导地位。《细胞》杂志在生命科学界则是独树一旗,跟《自然》和《科学》的以短篇报道方式科学研究中的突破和进展不同之处是《细胞》的每篇文章都要求是长篇大论,文章必须要叙述一个完整的研究过程和结果,每期《细胞》的文章总数一般不超过15 篇。此外《细胞》跟其名一样,文章的角度也多从细胞生物学,分子生物学的手段和方法展开,相对来说,较少从分子遗传学,群体遗传学,化学生物学的角度出发。 这三份顶级学术期刊不仅是各大学和研究所的必定刊物,而且欧美大学许多教授,科研人员都自己定阅这些刊物,其中《科学》个人定阅价是 140美元,《自然》是 199美元一年。像其他许多杂志一样,欧美杂志的做法是定阅者交的费用只是像证性的,杂志主要靠名气和发行量后面所带来的广告费挣钱维持生计,杂志越有名,发行量越大,越容易生存。但是像爱尔塞维亚(Elsevier) 这样拥有众多杂志的出版公司也往往表现出很强的拢断行为,曾几何时,以波士顿地区哈佛麻省理工为代表的新英格兰派系的《细胞》杂志的学校、研究所定阅费(往往是图书馆的定阅杂志,全校师生可以下载文章)昂贵的连美国的公立大学都感到难以承受,以加州大学,密西根大学为首的几十所公立大学曾经罢投《细胞》杂志的稿件,以表达他们的不满,双方的挣执曾使牛气十足的《细胞》杂志降下身段接受发展中国家科学家的稿件,中国也有了事隔二十几年得以重返《细胞》杂志的大事记! 这几份牛气的顶级学术的垄断行为和昂贵的订阅费也引起了一些科学家的烦感,终于有一些人站了出来,他们决心创办一份真正免费的生命科技杂志, Plos (Public Library of Science)就是这样诞生的产物,它是完全开方的,免费阅读, 免费打印!只有发表是收费的,多完美的主意!记得几年前我在加州大学旧金山分校做博后时,有一天所里来了一个讲座,就是关于Plos杂志,题目就是介绍一份全新的杂志Plos-公共科学杂志,当时听讲的人并不多,比起一般的学术讲座真可谓廖廖无几,主持人开场白介绍-讲演者也是一位优秀的科技工作者,她在博士博后期间有7篇论文发表,文章包括《Nature》,《Gene Development》《JBC》,《Molecular Cell》等,后来她加入了《自然》杂志的编辑行业。她讲到在她做编辑的时候才感觉到,很多发展中国家的大学的财力无力订阅全《自然》家族的杂志,因为稿费昂贵的原因,一些优秀的稿件也不能送到《自然》这样的顶级刊物,这种情况被诺贝尔奖获得者NIH前院长Harold E. Varmus,博士也知道了,他和斯坦福大学的生化教授,基因芯片技术的殿基人之一Patrick O. Brown,博士,以及加州大学伯克莱分校的遗传学教授Michael B. Eisen博士共同发起创办了一份属于大众的科学杂志,真正意义上的免费杂志!这样2000年10月Plos终于诞生了。如果你能细看一看Plos杂志的核心原则,就就会明白它是一份百分之百的大众的科学学书杂志!对于发展中国家,Plos给予了最无私的优惠政策: How will PLoS serve the needs of developing nations? PLoS will provide immediate, free, and unrestricted access to all the research literature that we publish. To this end, we will provide that research in formats that are suitable for readers with Internet access of limited bandwidth. We will also waive or defray author charges for any author who cannot afford to pay publication charges. 可喜的是Plos 杂志今天已成为了仅次于《Nature》,《Science》和《Cell》的有极大影响力的刊物,并且成为了拥有Plos-one和Plos生物,医学,遗传学,计算生物,病原学,热带医学7个成员的大家庭,虽然美国科学院院刊(PNAS)和少数几份杂志也是免费的,但都没有Plos这样有高的引用率和影响力。 《Plos》杂志的成功和贡献再一次告诉我们,发展科学技术一定要有一套体系,从科研基金的建立和管理,到建立世界顶尖大学及研究所,特别是最后一个环节-发表科学技术成果的平台和媒体 -科技杂志,每一样都极其重要!中国以人数众多的科技人才,旁大的接受了西方教育的海外人才库和飞速发展的经济为后盾,中国成为世界科技大国和强国的现实只是时间问题,要想在这个问题上不走弯路,早日实现这一目标。创办一份成功的类似于《自然》或《Plos》这样的科技杂志是必不可少的,也是绝对需要的! 本文引用网址: http://home.bbioo.com/space-4732-do-blog-id-1858.html 转载请注明: 来源于 bbioo的主页 | 中国,你不能没有世界顶级科学杂志!【转载】
个人分类: 未分类|4208 次阅读|3 个评论
那些停刊的书法刊物
liudongyang 2009-8-30 21:45
注:博文素材源自网络已注明,博主仅收集相关文档,对其真实性无从考证。 首推《书法研究》( 1979 年- 2007 年) 停刊---- 理论大腕 图版来源: http://nwdbk.blog.sohu.com/82263706.html 跟进者,《写字 》 杂志 (1987-2008) ----- 普及先锋 创办于上海,主编:戴小京先生。 居三者,《书法教学报》(1993? -不详 )--- 高潮跟进 江苏南通教育学院创办,主编:杨 谔先生。 居四者,《少年书法报》(1993?-不详)--- 难免被砍 主办陕西师范大学,出版100多期被停刊。主编:李彦宏。 居五者,《书法家》杂志(1985?-1987?)--- 影响深远 创办于郑州,主编:陈天然先生。 其六者,《钢笔书法报》(1996-2006)--- 商业运作 创办于湖北咸宁,主编:邹慕白。 名单待续中 ...... --- 谁将中彩? 附录: 1. 走过21年风雨的《写字》杂志即将停刊 原文地址: http://eshufa.com/html/87/n-7487.html 亲爱的读者: 《写字 》杂志自1987年创刊以来,已走过21年。《写字》杂志以传播书法知识为己任,贯彻软硬兼施,普及与提高相结合的办刊宗旨,团结了无数书法爱好者。在作者、编辑、读者的共同努力下,杂志取得了一定的社会效益。在此,本刊编辑部全体同仁衷心感谢您和我们共同见证了杂志的成长,感谢您长期以来的热情投入。 由于多方面的原因,本刊于2008年第六期以后将与读者惜别,改刊为一份大型的综合性美术刊物,主要介绍中国画、油画、雕塑和书法方面的内容,欢迎《写字》杂志的老读者成为这份新刊物(拟名为《美术博览》)的新朋友。 谢谢大家。 《写字》编辑部 2008年9月 2.为人作嫁亦苦辛 《书法家》杂志执编回忆 作者: 周俊杰 http://www.ddsfw.cn/viewthread.php?tid=3948extra=page%3D2 当代的书法复兴运动,呈现出许多特征,而多家专业报刊的创办则是其重要特征之一。从 20 世纪 70 年代上海《书法》及《书法研究》、北京《中国书法》、河南《青少年书法》、辽宁《辽宁书法》等杂志及《书法报》、《中国书画报》、《书法导报》、《青少年书画报》的先后创办,为推动一浪高过一浪的书法热潮起到了重大作用。而在上述报刊之外,河南还办了数期《书法家》杂志,在 80 年代中期的书坛颇也火了一阵子。因其以书号代刊号, 1988 年出版署下了一纸文件,不允许如此操办,《书法家》便由此停刊。我当年在省书协最主要的工作便是执编这份刊物。在停刊多年后仍然有不少朋友为此而感到惋惜,因为它当年给书法界不断带来惊喜、兴奋和震撼,也曾是书坛的一大亮点。 办此刊的来由,还得从 1980 年河南省书法家协会成立及张海的调入说起。张海从到协会后,便一直是创作、理论两头抓。创作上的事有许多文章谈及,书坛比较了解,而理论上的事则人们提及的较少,很多人甚至不太了解河南书法理论界的过去和现在。而河南书法理论在全省书法事业发展中所起到的作用是其它方面工作无法代替的。 1980 年到 1983 年,张海曾办了四期《书论》刊物,因种种原因没公开发行,但对河南书法界思维空间的开拓几乎可以说是启蒙性的。四期共收入近百篇文章,从书法本体、美学、史学到书法的创作,欣赏技法等,涉及到了当时人们思维能力所达到的种种方面。但他感到仅内部印发影响有限,于是与河南美术出版社商定,以书号形式正式出版刊物,刊名叫《书法家》。从 1982 年他就物色人选,我也许发表过一些文章,便首先做了这份刊物的执编。当时主编为陈天然,副主编为美术社社长严文俊和张海,而实际从提出编辑思想到终审则是张海。当时书协在省文联西楼的二、三层,张海等在二楼办公,《书法家》编辑部则在三楼。那时房紧张,我就住在编辑部,用办公柜隔了里外间,算是二合一。后来李强、吉欣璋也先后到了编辑部,都在二合一的房间里工作。 刊物名既定,三个字由谁来题写?经过反复考虑,还是集古人字为好。我先后从孙过庭、王羲之、怀素的帖中找到了三个草书字,放到一起还挺合适,于是决定从杂志封面、信封、信纸到宣传材料上均以此三字为准。而办杂志得有一个宗旨,经过反复推敲,在每期杂志封面、二封上都出现中青年书法家的摇篮,书法爱好者的知心朋友,专家学者研究成果的园地字样,一是着眼未来;二是面向群众(尤其是中青年);三是植根历史和时代。从专家到普通爱好者都可以在这里得到所需要的东西。它不求面面俱到,而求鲜明个性,正象有朋友所评价和希望的,具有时代性、创造性、探索性、争鸣性和学术性,并以此区别当时国内其它几家刊物。 因年轻时很长一段时间受的是苏俄式教育,多年来一直对别林斯基等三人当年创办《现代人》杂志对俄国文学发展所起到的作用及所引起的轰动的情境特别钦羡。我等当然不能与那样的文艺理论大家相比,但很向往他们在每期杂志出版前全俄国都企盼早日看到《现代人》及出版后抢购杂志的壮观场景。 20 多年前,我还算年轻,心劲也甚高,接手《书法家》,也总想将之办成《现代人》那种份量的刊物,所以,便大动脑筋,借助于国内外各种不同门类成功杂志的经验,从栏目设置、建立作者队伍、版面设计到具体某一栏目的具体文章及作品都想有所新意。如每期封二的名作欣赏,所选作品均为当代书家的精品之作,再配以简明的文字,这样就将那些有传统深度、时代感强、个性鲜明的作品作为当代或者个人的代表作推荐给了读者,上此专栏者前后有魏启后、林散之、朱关田、村上三岛、李百忍、萧娴等诸大家。各种专栏中每期有以显示当代理论深度的专论,有关于某一方面问题需进一步讨论的学术探讨,有关于某一问题或某位书家作品的书法争鸣,有显示当代书法水平的现代书法和介绍历史上优秀作品的古代书法,还有展现多种流派的求索之页,书家专题有古代书家、书坛人物、海外书家、学书之友,此外还设有来稿摘登、书林采英、书家诗词、报刊文摘、书坛动态、地域风采、创作谈、书法美学讲座、技法研究、大学生论坛、印坛撷萃等。国内外有重要展事和活动,则设专题刊载作品和报道、评论。截止总第 10 期(从《书论》开始算),发表了当代重要书家和理论家王学仲、刘艺、黄绮、陈方既、姜澄清、沙曼翁、韩天衡、韩玉涛、朱关田、陈振濂、尹旭、黄简、王镛、沃兴华、陈滞东、余国松、王天民、侯开嘉、毛万宝、杨坤炳、鲍贤伦、黄慎明、傅嘉仪、曾来德、陈大中、辛尘、王南溟、虞卫毅、黎凡、马啸、赵熊、卜希日易 及我省张海、桑凡、王澄、李刚田、吉欣璋、周济人等人的文章数以百计,发表了古今中外新老书家多种流派的作品数以千计。 当然,以上只是从面上统计,而所涉及的内容则不少是当代书坛进行探索的重要问题。如上世纪 80 年代初的一场书法美学大讨论,由于一家杂志的突然中断而暂告结束。而《书法家》创办第一期,即接续了那场讨论,此后发表了多篇有关争论及建设性的文章。因为那场讨论的实质是,伴随着中国历史上又一次思想解放运动,书法界向陈旧的思维方式,即否定人否定主体的简单的机械唯物主义展开的一场论战,也可以说是书法界的一次思想解放运动。现在回过头再看那场讨论,虽有一些不足之处,但它确是引发当代书法从相对保守的思维模式走向现代的一个不可或缺的过程。 此外,杂志连续对作为艺术界一个重要问题即流派问题展开了探讨。当时我以冬婕的笔名写了一篇题头文章《书法应建立多种学派》,文中写道:一个开放社会的艺术必定是各种风格、流派、学派并存;思想的活跃,文艺上的自由竞争意味着社会的开明;艺术上的百花齐放,学派林立表明了社会的进步。而一花独放,众芳凋蔽的景象是封建专制的产物。编辑部提出了几个问题,请王学仲、黄绮、黄简、周志高进行了回答,陈振濂写出了《关于流派的构成及我对当前书风特征的认识》一文,此后又有几篇关于当代书风、流派的重头戏文章,在当时引起了书坛的关注。这些文章对近十多年中国书坛多种流派的形成应该说起到了积极作用。 在第七期我们还做了一次引起多方关注的对话,我们出了 11 道问题,请书坛 10 位中青年书家回答。专栏的标题是《当代中青年书法家、书法理论家就书法诸问题答本刊编辑部问》,问题中有关于书法创作、工作、爱好、交友、读书、争鸣、当代书坛状况及未来的发展趋势、所崇尚的格言等多种内容。看了他们所答的问题,每个人的性格、爱好、学养等便活灵活现地展现在人们面前。现在复读,仍觉春风拂面,多有所获。在我写的编者按中,除了这一栏目的有关问题外,还写下了这样的话:顺便提及,关于人名次序,编者随手剪来,无谓孰先孰后,此亦为我刊不重资历、年龄、地位之特色。以前及今后,在编排文章、作品时皆如此。尚希名家及资历深者见谅!笔者写此,有感于艺术界亦一如官场,等级森严,按资格、地位排座次的陋习太深,尽管《书法家》这么做改变不了整个书法界的风气,但聊胜于无,总会让人们感到又有一块让人心为之一畅的净土。当时所约作者名单如下,录之以作资料留存:尹旭、王澄、郭子绪、洪丕漠、刘正成、刘云泉、孙晓云、李刚田、华人德、王冬龄。此 10 位现在都成了为书坛所瞩目的人物。由此也可看出,河南书协诸同仁之眼光也。 此外,《书法家》还办了两件反复被人提及并已被人写入当代书法史的事。第一件,是举办了迄今为止全国唯一的一次书法知识竞赛。在总第六期的目录下面刊登了启事,试卷刊登在该期内。 100 道试题分别约请了外省的专家及省书协几位同仁共同研究列出,分填空题、判断题、选择题、问答题、解词五大类。每道题为 1 分,按得分多少评出一、二、三等奖。两个多月后,编辑部共收到 6315 份答卷,其中 80 分以上者 13 人, 70 分以上者 76 人, 60 分以上者 129 人,其他均在 60 分以下,可见题还是有一定难度的。关于一等奖的奖金,因当时人们工资水平都很低,原定为 100 元,张海说太少,后改为 300 元,这在当时相当于一个高级技工半年的工资。题涉及书史、书家、技法、创作、理论、美学、文字学、日本书法、文房四宝、诗词、考据、文献等,可以设想,现在即使让专业书家或书法教师开卷回答,也很少会有人达到 90 分,因为要答对 100 道题,至少要查 50 种以上的专业书,并能从中找出最简明的答案才行。由此可知,获奖者是下了何等大的功夫,这颇让我们这些改卷者受感动。获一等奖的为李义兴、康亦樵、徐畅、宛九鼎、程明。我查了其他获奖名单,有不少人在此之后无论理论或创作均取得了一定的成就,这很让我们这些编刊人感到慰藉。 另一件大事是由河南省书协、河南书法理论委员会及《书法家》杂志主办,中国书协学术委员会为后援单位的书法新十年学术论辩会的举办,此亦为河南主办的第一个全国性的大型学术会议。 1987 年 9 月,河南书协同时在郑州举办 4 项大的活动:承办全国第三届书展,召开首届书法龙门奖颁奖大会,举办书法新十年学术论辩会,召开有数千学员参加的河南书法函授院师生见面会。如此多而重要的活动两三天之内相继开幕,无疑是张海组织活动上又一令人想像不到的壮举。这是河南书协于 1984 年举办首届中原书法大赛、 1985 年举办国际书法展览、 1986 年在京举办首届河南中青年书法家 15 人墨海弄潮展后又一次盛大的活动。书协工作人员每人具体负责一项,总指挥是张海。我负责的是学术会议,但关于名称,张海认为如果是一般套用的书法学术讨论会则缺乏新意。他提出,这次会议内容应以近 10 年为主,因为从 1977 到 1986 年在文学上称为新十年,故可借用过来;而沿用讨论会名称远不如论辩会响亮,论辩更富有激情,也容易将所提出的问题引向深化。于是,经与中国书协学术委员会商定,将会议名称定为书法新十年学术论辩会。会议征文启事刊登在《书法家》第 7 期的目录页下。其主旨是: 1977 1986 年是中国书法史上重要的十年。创作风格之多样,理论研究角度之新和探索之深,组织活动规模之大及形式之多,为历史所鲜见。研究其发展现状,瞻望未来之发展趋势,对我们这个时代及今后数十年书法可否达到一个与魏晋、盛唐、清中晚期相媲美的高峰有着重大意义,为此特举办书法新十年学术论辩会\,为当代重要而敏感的问题,为各种不同观点提供争鸣、论辩场所。坦率、激烈、充满友谊为其特色。具体的征稿内容为:一、新十年书法现状及历史地位;二、新十年书法理论现状、流向及贡献;三、当代书法流派、学派探讨;四、当代书法家研究;五、当代中青年书法家的地位和贡献;六、历史、时代选择书法和书法家的因素;七、历史上书法高潮形成的原因及规模;八、书坛未来展望。要求:角度新颖,独辟蹊径;内容深刻,富有文采。稿件则寄到《书法家》编辑部。 三个月后,收到近 200 篇文章,编辑部其时就两个人,我们先将基本较差的文章删除,留下 80 余篇,最后按征稿要求确定了 40 多篇文章入选,并向作者发了邀请函, 1987 年 9 月到郑州开会。现在回忆与会者名单,颇让我们感到欣慰,其中名家和老作者有陈方既、姜澄清、陈振濂、尹旭、王景芬、刘正成、陈训明、侯开嘉、沈培方、郭恒、刘凤亭、王天民等;其中不少青年入选作者为第一次参加全国性的学术会议,这个会影响了他们的未来,很大一部分作者成为了当代书坛理论界的中坚,如辛尘、胡传海、王南溟、刘墨、宋文京、王伟林、余国松、文备、韩书茂、王琪森、乐心龙、张强、张剑、陈星平等,河南李刚田、宫大中、党禺、林奎成等因论文入选也参加了会议。会议分三个组进行讨论,组长分别由姜澄清、陈振濂和我担任。此外,我除了拉整个会议的赞助外,还负责整个会议的联络、食宿和各项活动的安排。也许因青年人多,所涉及的题目较为敏感,各种思想的碰撞加之青年人其时对书法诸多问题探索而引起的心理躁动,每个组都在进行激烈地论辩,而不是通常所谓的讨论,有的组因争论得激烈甚至到了几乎要动手的地步。讨论了一天半,半天时间用于大会发言。问题虽多,但归结起来大约有六个方面的问题,现在将其重点列出,我感到, 18 年前所论及到的问题对我们现在仍不无启发:一、对书法新十年的估价。 1976 年以前书坛基本是万马齐喑。 1977 年上海《书法》杂志的创刊揭开了书法新十年的序幕。 1981 年中国书协的成立将书法引向了高潮的开端。其表现为:书法风格多样化的呈现;一大批优秀中青年书家的崛起;书法理论的深化;多种形式书法活动的出现,使我国书法出现勃勃生机。但有与会者认为,这十年虽然有了明显进展,但并未从哲学的高度提出新的命题,因而显得层次不高,从整个历史看,书法仍未走出低谷。二、关于书法理论问题。思维空间的开拓,将人们对书法的认识引入到一个较高层次,但远未能建立起一门书法学科。书法理论队伍及选题上散兵游勇式的状况应改进。三、书法批评问题。代表们争论得最为激烈,也对现状最为不满。应杜绝无原则的吹捧,将批评建立在如恩格斯所说的美学的、历史的高度上来。四、关于书法流派问题。代表们对几种分法相当不满意,如按南北两派,以大师为中心划派,按碑、帖划派及按地域划派,均不能正确反映出当代书坛状况。而普遍认为传统、创新、现代三大派的划分则较为准确。讨论中对现代派的争论尤为激烈,但最后大都认为,即使走得再远,现代派作为一朵小花也应允许其存在。五、关于全国第三届书展。代表们认为基本处于保守阶段,创新上较一、二届仅小有进展。此外,不少代表要求改进评审方式,接纳现代派。六、对未来的展望。此次会议最大特点是,大都从宏现出发,古今中外,纵横捭阖,有历史的深度感和时代思想的涵容量。不少人总结了历史上出现书法高峰的诸多因素。人们首先同意要百花齐放,允许多种风格、流派并存,但有人也提出要有一个主导论,即突出一个时代最具代表性的流派,多种风格流派的并存与主导论二者之间并不矛盾。代表们还认为,艺术理论上的突破,往往是一个时代艺术复兴和繁荣的前提和必要条件,因此,这次论辩会的召开,其成果将会对书法的未来产生重大影响。 尽管以上争论并未能得出一个统一的结论,但却将人们的认识引向一个更深更高的层次之上。人们想到 1986 年第二届全国书学讨论会上一些老书家还在争论用笔等基础性知识,便感到一年后的论辩会则产生了一个质的飞跃。而与此次会议直接有关的两件事是:一、第二年在广西举办了新书法大展,此次与会的青年作者不少人成了大展的评委。二、同时,也构成了两年后《书法学》写作的基本班底。 此次论辩会结束后的第二年,《书法家》宣布停刊。我们接到了许多读者的来信,质问为什么, 并希望再办下去。此后书协也申请过刊号,但已不像前几年那么容易了。 我的两年多的编辑生涯,是很值得回味的。编辑是一项为他人作嫁衣的辛苦工作,如同腊烛,一直在照亮别人时却在慢慢地燃烧自己。但我以为在燃烧的过程中,自己的生命却得到了升华。 3. 怀念《书法研究》 作者:张瑞田 来源: http://www.sfrx.cn/articles.php?id=1723 得悉《书法研究》停刊,殊为怅然。肇始于改革开放初期的书法热,与上海紧密相连。20世纪80年代初期,周志高先生担纲操持的全国群众书法展览,扫荡了文革遗留的文化阴霾,把边缘化了的书法,摆在了我们生活中的核心地位,唤醒了国人对传统文化的生命记忆。与此相伴的是《书法》杂志的畅销,是《历代书法论文选》、《现代书法论文选》的出版,是《书法研究》的创刊。总之,书法艺术的复兴,与上海人的睿智、果敢、识见一脉相承,与上海特殊的地缘优势如出一辙。   改革开放的三十年,粗具规模的现代中国引起世界的瞩目,前所未有的文化自信,使我们对书法艺术的认识达到了新的高度,并催生了当代书法创作的空前繁荣。遗憾的是,为书法艺术做出了重要贡献的《书法研究》,一本凝聚着书法人思想与智慧的专业刊物,如同一颗耀眼的流星,悲剧般地消失了,让我们倍感辛酸。 《书法研究》是一本32开、仅4个印张的专业书法理论刊物,朴实无华,却庄重、深邃,颇得书法人的好评。我自费订阅《书法研究》有年,迄今对书法理论的喜爱,对书法创作的关注,对书法问题的思考,与《书法研究》不无关系。应该说,这是一本坚持书法理论研究深入而持久、没有沾染商业色彩的专业刊物,是一本为书法理论家服务、展示当代书法理论研究成果的平台,是认知当代书法理论研究和书法批评现状的窗口,是当代书法艺术发展不能缺失的精神存在。   当然,我也靠办杂志为生,并非不食人间烟火,自然了解《书法研究》的窘境。当代书法人口达数百万之多,重技轻道和急功近利思想,让大多数书法人乐于在笔墨技法与形式的构成上作文章,轻视甚至不屑了解或探讨书法理论问题,使得《书法研究》的订数一年年下降。我清楚地记得,数年前在邮局已经订阅不到这本刊物了,政策上的原因,它转由新华书店发行,直到今年停刊为止。   当代书法家们的社会地位和经济收入实现了历史性的突破,宏观上得益于改革开放,微观上离不开书法刊物的护佑。当代书法艺术的发展,需要书法理论的呼应,甚至可以这样说,书法理论与书法批评的式微,亦是书法艺术的式微,两者为一个整体,一荣俱荣,一损俱损。   记得我在1996年参加了旨在检验两岸三地电影成果的珠海电影节,因该电影节影响不大,国内当红的电影人陈凯歌、张艺谋等人缺席电影节,为此,香港明星成龙感慨地说道:电影节是电影人自己的节日,我们不参加,还能让谁参加。他委婉批评了只对奥斯卡奖和金棕榈奖感兴趣的大陆电影人。此事令我终生难忘。   于此我们可以这样说,《书法研究》也是属于我们书法人的,对这本刊物的关心,自然也是关心我们自己。在此,我呼吁《书法研究》早日复刊,如果是经济因素俾其休克,我们应该予以资金捐助,以书法人的良知与道义,将其唤醒,展现其应有的学术品位和思想魅力。   张海主席对2008~2009年度中国书法家协会学术课题研究项目的稿酬资助,也为我们提供了新的模式。张海主席拥有丰富的书法社会团体的领导经验,自然也清楚书法理论、书法批评不能与书法创作同步发展的社会因素。于是,他慷慨解囊,极大推动当代书法理论研究与书法批评开展。   可以借用成龙的话,书法是属于书法人的。我们关心《书法研究》,便是关心书法的生态和书法人本身的命运。正如同书法媒体的摇旗呐喊,使书法艺术有了长足的进步,同样,书法媒体的衰落,也将预示着书法的不幸。 4.《 书法研究》停刊带给我们的思考 作者:倪文东 来源: http://nwdbk.blog.sohu.com/82263706.html 春节前,我从网上看到一则消息,说上海书画出版社主办的《书法研究》杂志由于经营不善,订户下降,将面临停刊。看了这个消息,我心里很不是滋味,陷入了深深地思考。春节过后,我有点不太相信网上的说法,于是,就打电话到上海书画出版社,编辑部的同志告诉我说,情况属实,由于订户越来越少,已经无法继续办下去了,只能停刊。我脱口说道:太遗憾了,这是我们书法界的最大悲哀! 由于工作性质的原因,我喜欢《书法研究》杂志,是多年的忠实订户和读者,从它 1979年5月创刊至今,我每年必订,每期必看,期刊上发表的许多极有学术分量和文化品位的文 章, 给了我很大的启发,是我从事书法学习、研究和创作的重要参考资料,其中的许多重要文章见证了中国当代书法发展的历史,是中国书法理论研究的重要信息源。从创刊号到最后一期(总第 139 期)的 所有《书法研究》杂志我都很全,偶尔有一两期丢失,后来都在网上购买补齐了。我订购《书法研究》杂志,一方面是为了工作和学习的需要,另一方面 也 为了收藏。从 1979 年至 2007 年, 28 年间共编辑出版了 139 期杂志,它的文化价值、学术价值和文字信息量该有多大?可以说是一笔很丰厚的书法理论财富和学术资源。每当我翻阅杂志时,都有一种精神上的愉悦和快感,是它给了我理论的指导和学术研究的资源。他的封面我太熟悉了,最早和《书法》杂志一样,用的是郭沫若先生的题字,后面加了研究两个美术字,看起来很别扭。后来用了一段时间孙过庭《书谱》的草书集字,再到后来,就用东晋名碑 《 爨宝子碑》的集字,作为《书法研究》的标志,一直沿用到现在。由于历史和经济方面的原因,《书法研究》过去是铅字排版印刷,纸张也不太好,有时很难看清上面的文字(过去的杂志大多是这样)。到了 1999 年, 随着计算机设备和排版技术在中国的大力推进,《书法研究》杂志从封面设计、印刷质量和纸张等,都有了很大的改进。封面漂亮了,印刷精美了,纸张改进了,可惜停刊了。 《书法研究》杂志对中国现当代书法的发展功不可没。它详细地记录了中国当代书法发展的思潮和论辩,是书法理论研究的园地,是培养书法理论家的摇篮。从建国后的兰亭论辩到在浙江绍兴兰亭召开的全国第一届书学理论讨论会,从对现代书法的批评到对新古典主义的辩论,从对学院派的评价到对流行书风的论争,发表了许多有分量、有价值的文章,把握和引导了全国书法理论研究的正确方向,给书法界带来了清新、宽松、民主、和谐的学术氛围,有力地促进了当代书法理论研究的深入和书法艺术的繁荣发展。 现在书法界有一种很不正常的现象,就是写书法理论文章的人越来越少了,大家都比较浮躁,都热衷于搞创作、办笔会,参加比赛和展览,追求经济效益,没有多少人愿意坐冷板凳,写书法研究方面的文章了。即使有人写了文章也很难发表,因为现在的书法类期刊少的可怜,就是《中国书法》、《书法》、《书法丛刊》、《书法研究》、《书法赏评》、《书画世界》和新创刊的《中国书画》。目前,许多学校要求硕士和博士研究生,必须在核心期刊上发表 1 2 篇论文才能开题。因为核心期刊少,现在发表学术文章不仅要求文章质量高,而且要有一定的社会影响和人际关系,有所谓关系稿、人情稿和收费稿等。一些理论名家和大学老师的文章都在排队,学生的文章就更排不上了。 本 来书法方面的期刊就少,《书法研究》还停刊了,这么好的一本纯学术期刊多年来不但不算核心期刊,而且还停刊了。它的办刊历史和学术分量,书法界是有目共睹的。作为大学书法系的老师、博士和硕士研究生,《书法研究》杂志的停刊,我们就没有责任吗?我们这些从事书法教学、研究和学习的专业人士,现在都不订阅书法杂志,不关心书坛的发展,这很不正常。连我们都不愿意写文章,不订阅书法杂志,难道让那些一心只想着入选、参展、获奖的书法家去订阅《书法研究》不成?据我们不完全统计和调查,目前全国有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中国人民大学、中央美术学院、首都师范大学、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美术学院、浙江大学、南京艺术学院、吉林大学、山东大学、西安交通大学、苏州大学等 20 多 所大学招收书法专业的博士和硕士研究生,有 40 多 所大学招收书法专业的本科生和专科生。假如我们书法专业的研究生每 5 个 人订阅一本《书法研究》杂志,本科生每个自然班( 10 人以上) 订一本《书法研究》杂志,那《书法研究》杂志的订数还愁上不去吗?还会停刊吗? 由《书法研究》的停刊,我又想到了我国目前最大、最有影响的群众书法社团中国书法家协会。一个颇具影响力的专业书法杂志的停刊,中国书协就没有一定的责任吗?应该说,从 20 世纪 80 年代以来,中国书协在书法的群众组织活动、展览比赛和理论研讨方面,做了许多工作,取得了突出的成绩,为中国书法的复苏、繁荣和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但我认为中国书协近年来,太看重展览,在展览方面投入了太多的人力、精力和财力,一年要筹办好几个大型展览,书协的同志们因展览而疲于奔命,忙得不可开交,不是去筹备展览,就是去作评委。书协作为当代我国最大的群众书法社团,它的导向作用很 重 要,在它的直接影响下,大家都去搞创作,争着去入选、参展和获奖,完全忽视了学术研究和书法教育。怪不得,有人说中国书法家协会应该改名为中国书法展览协会。颇具讽刺意味。 《书法研究》的停刊,是我们当代书坛的悲哀!仅中国书协就有 8000 多会员,还不算省、市一级的书协会员,加上各个院校书法专业的学生,这么众多的书法家、专业院校的师生和书法爱好者群体,搞理论研究,写文章的人却少得可怜。我们有的专家不是还要让中国书法走向世界吗?连一本专业的书法理论杂志都不能维持下去,我们还有什么可说的?这样的状态,当代书法艺术将怎样持续发展? 我们反过来想,《书法研究》的停刊,并不是什么坏事,它正好给我们敲响了警钟,要求我们重视当代书法发展的文化品位和理论深度及学术关照。只要我们书法界人士齐心协力,既重视书法艺术的创作、比赛和展览,也重视书法理论的研究和学术探讨。努力提高书法创作队伍的整体文化素质,既要临帖、创作,也要读书、访碑,重视和发展书法的专业教育,将书法专业教育和社会培训结合起来。只有这样,在飞速发展的信息化时代,在书法的实用价值逐渐消解,甚至完全消失后,我们所从事的纯艺术的书法创作和研究才能被信息化的社会所认同,才会持续发展,走向繁荣、走向世界!
个人分类: 读书买书|912 次阅读|1 个评论
文章投到哪个杂志比较合适?让Jane来帮你忙
drqian 2009-8-30 05:10
痛苦地写完文章后,投到哪个杂志又是个问题。现在发现一个工具(Jane, Journal Author Name Estimator),只需要将你文章的标题和摘要输入,就能告诉你投哪个杂志会比较合适,并且会给出很多相关性的统计数据,让你有所选择。是不是很酷? 马上去试试吧! 网站地址: http://www.biosemantics.org/jane/ 除了这个功能之外,你还可以用它来找到你文章所需要引用的相关文章;或者如果你本人就是杂志社的编辑,你需要为一篇投进来的文章找一个该专业的评委,Jane也可以帮你轻松实现。 PS: 我在新科学网发了之后,网友试验之后发现生物学的还准,物理学的好像不太准,大抵是因为开发者是搞生物的缘故,哈哈。
个人分类: 心得体会|5990 次阅读|4 个评论
读者文摘濒临破产
slowlight 2009-8-18 22:52
美国《读者文摘》拟申请破产保护的新闻上了今天的新闻联播,显示了其在业内的影响。 与中国的《读者》相比,它的广告较多,期刊的运营对广告的依赖更大。在发行量受网络影响下降时,广告额减少,期刊的经营必然面临困难。 随着网络的升级,像3G,大家借助电子设备获取信息的机会越来越多,纸版媒体的发展前景不容乐观。 大众读物是这个样子,专业的期刊呢?发表原创论文的期刊将全部网络化,而以信息为主的行业杂志(如OPN)也许将会逐渐没落,最终网络化。
个人分类: 编而辑之|3599 次阅读|0 个评论
农药学学报 杂志 10周年成立 贵阳大会
canpingp2222 2009-7-18 21:12
《农药学学报》杂志成立 10周年, 本周在贵阳召开了编委会会议。 作为编委和审稿人, 我也很荣幸做了一个报告。 另外三个学术报告是: 中化规划院李中华院长报告、 尹义民先生报告和贵州大学杨松的报告。 图片回头传上来 农药学研究的很多八十多岁的老先生也参加了会议。 欢迎感兴趣的同仁投稿, 朝着SCI 收录的目标努力。 www.cnki.net 可以查询 该期刊的网址和投稿须知 会议照片1 会议照片2 会议照片3 会议照片4 会议照片4
个人分类: 未分类|3049 次阅读|0 个评论
漂亮的杂志需要漂亮的图片
slowlight 2009-7-15 08:28
对于一篇文章来说,图片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它不仅有助于解释清楚问题,还能给人以美的感受。对于一本期刊来说,也是如此。武夷山老师在分析网上ppt对期刊的引用时( 网上PPT对期刊的引用 ),排在第一位的是科学美国人,除了它科普的特点之外,我想其刊登的精美图片也应该是其中的一个原因。 很多科技期刊对图片非常重视,不说以图片起家的National Geographic Magazine,科普如Scientific American, Popular Science, 行业期刊如Laser Focus World, 学会会刊如Physics Today,OPN,都把图片作为期刊非常重要的一部分。科技类的照片大有宏观的如星云、月球、海洋,先进的科学仪器,如哈勃望远镜,大型望远镜,微观的如SEM,AFM得到的微观世界照片,还有一些瞬间照片,如激光打靶:科技界从来不缺美丽的照片。很多的期刊与网站(如科学网)都有专门的图片频道,美国光学学会还有专家的图片摄影比赛( http://www.osa-opn.org/ )。 比较而言,很多学术期刊对于图片的重视程度远没有这些期刊,学术期刊历来是严肃有余而活泼不足,而且目前大部分是黑白印刷。(Nature, Science,我想是可以不算到学术期刊当中的)当然,不同的期刊关注重点不同,学术期刊重点在严格的同行评议,发表优秀论文,而一般的期刊刚需要把期刊做得漂漂亮亮,以赢得读者的青睐,赚取他们的钞票。 最近几年,学术期刊也开始重视图片的吸引作用了,不少期刊开始在封面上刊登实验或者理论模拟的图片结果来吸引读者了。而且如果一篇文章中的图片被用作封面照片,也体现了编辑部对论文的肯定,对作者来说也是值得高兴的事。但就国内学术期刊来说,有封面图片的还是少数,以本人熟悉的光学期刊来说,没有一本学术期刊封面有图片发表(排除广告)。这不能不说是一种遗憾。原因我想大致有以下几种: 因循守旧,编辑部以前没有做现在也没有必要做,做不好还会受到诟病,费力不讨好。 人手不足,想做封面图片,但又有心无力;的确选一幅照片要花费不少的精力,对于黑白印刷的期刊更加困难。 有能力做,但不知道该如何选择;前面讲过封面图片代表了期刊对论文更高认可,一期论文中选谁的,不选谁的,谁来决定,有什么后果?想得太多了,困难就变大了。 《激光与光电子学进展》是全彩页印刷的,非常注重通过图的形式来丰富期刊的内容。在参会各种会议、展览时,我们会拍很多的照片备用,对于作者的稿件也不断提醒他们最好有彩图。基于图片,我们在排版也做了一些改动(如下),但依然缺乏很有特色(如OSA摄影比赛作品)的图片。如果有好的图片,我们甚至可以让封面广告让位于它,当然这些图最好是论文当中的。 图片的使用不仅仅是为了漂亮,也体现了编辑部对期刊内容的深度认识,是有意义的工作。
个人分类: 编辑部的故事|8977 次阅读|4 个评论
期刊杂志
cafe 2009-6-29 18:47
自动化学报 http://www.aas.net.cn/cn/index.asp 软件学报 http://www.jos.org.cn/default.asp 电子学报 http://www.ejournal.org.cn/ 系统仿真学报 http://www.china-simulation.com/ IEEE Transactions Pattern Analysis and Machine Intelligence http://ieeexplore.ieee.org/servlet/opac?punumber=34 IEEE TRANSACTIONS ON SIGNAL PROCESSING http://www.ewh.ieee.org/soc/sps/tsp/ Signal Processing - Elsevier www.elsevier.com/locate/sigpro
个人分类: 科研点滴|370 次阅读|0 个评论
近六年国内外化学物理杂志影响因子比较
seacat 2009-6-22 14:48
ISI公布了新统计的2009年度的SCI期刊影响因子,我统计了一下自己关注的一些化学物理领域的主流杂志的2004-2009 IF变化,希望对以后投稿有所帮助。 Journal/Year 2004 2005 2006 2007 2008 2009 综述性期刊 Nature 32.182 29.273 26.681 30.616 31.21 34.48 Science 31.853 30.927 30.028 26.382 28.103 29.747 Chemical Reviews 20.233 20.869 26.054 22.757 23.592 35.957 Chemical Society Reviews 10.836 13.747 13.69 13.082 17.419 20.086 Accounts of Chemical Research 13.154 13.141 17.113 16.214 12.176 18.203 Annual Review of Physical Chemistry 11.944 11.405 11.25 9.439 14.688 17.464 International Reviews in Physical Chemistry 5.182 4.484 6.036 8.121 6.892 5 中等水平杂志 Proc. Natl. Acad. Sci. U. S. A. 10.452 10.231 9.643 9.598 9.38 9.432 Angew. Chem.-Int. Edit. 9.161 9.596 10.232 10.031 10.879 11.829 Physical review letters 7.218 7.489 7.072 6.944 7.18 7.328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Chemical Society 6.903 7.419 7.696 7.885 8.091 8.58 化学物理普通杂志 ChemPhysChem 3.596 3.607 3.449 3.502 3.636 3.453 Journal of Chemical Physics 3.105 3.138 3.266 3.044 3.149 3.093 Journal of Physical Chemistry A 2.639 2.898 3.047 2.918 2.871 2.899 Physical Chemistry Chemical Physics 2.076 2.519 2.892 3.343 4.064 4.116 Chemical Physics letters 2.438 2.438 2.46 2.207 2.169 2.291 大气化学杂志 Environmental Science Technology 3.557 4.054 4.04 4.363 4.458 4.63 Atmospheric Chemistry and Physics 2.67 3.459 4.362 4.865 4.927 4.881 Atmospheric Environment 2.562 2.724 2.63 2.549 2.89 3.139 Journal of Photochemistry and Photobiology A: Chemistry 2.235 2.286 2.098 1.911 2.362 2.553 从六年的趋势看,综述性的文章IF在增加;中等水平的杂志中美国科学院院刊(PNAS)呈下降趋势,而美国化学会志(JACS)则逐年上升;普通物理化学杂志中PCCP连续六年上升;大气化学与物理的上升势头超过了环境科学与技术。 2009-6-23早晨收到PCCP编辑的信: Im delighted to announce that newly-released ISI data show the official Impact Factor of the journal Physical Chemistry Chemical Physics ( PCCP ) has risen to a new record high of 4.064 This great news further demonstrates PCCP is the natural home for the highest-quality research in physical chemistry, chemical physics and biophysical chemistry. Our new Impact Factor represents an increase of over 20% in the past year alone, and a rise of 108% over the past 5 years, as shown in the graph below. The ongoing trend shown in the graph is clear. We thank all our authors, readers and referees for their support which has led to this success. 中国的化学物理期刊IF如何呢?大家都说提高中国期刊的国际化水平,下面我把中国化物物理领域的杂志IF变化总结一下: 中国化学物理杂志 / 年 2004 2005 2006 2007 2008 中国科学 B 辑:化学 Science in China B Chemistry 0.817 0.65 0.617 0.615 0.552 科学通报 Chinese Science Bulletin 0.683 0.783 0.722 0.77 0.683 中国化学 Chinese Journal of Chemistry 0.768 0.819 0.712 0.719 0.945 高等学校化学学报 Chemical Journal of Chinese Universities 0.764 0.771 0.724 0.695 0.592 化学学报 Acta Chimica Sinica 0.895 0.845 0.783 0.844 0.682 结构化学 Chinese Journal of Structural Chemistry 0.734 0.669 0.729 0.696 0.643 催化学报 Chinese Journal of Catalysis 0.721 0.665 0.659 0.596 0.707 化学物理学报 Chinese Journal of Chemical Physics 0.482 0.673 0.437 0.469 0.455 物理化学学报 Acta Physico-Chimica Sinica 0.407 0.427 0.561 0.611 0.673 相信大家一眼就能看出差距! 可喜的是北京大学办的物理化学学报5年呈连续上升的趋势。从物理化学学报的网站就能看出来他们借鉴了国外主流杂志的做法,值得国内其他办刊单位借鉴。
个人分类: 科研进展|13571 次阅读|1 个评论
《教育与社会》(原《高教研究》)论文格式
冯用军 2009-5-8 14:45
中国高等教育科学院: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c7d9c770100bk58.html 文责自负,抄袭可悲可耻,剽窃可耻违法,让我们共建中国学术文明! 【一经发现,即在本刊和本博客曝光,并永不录用该作者论文】 友情提示: 《高教研究》(以下简称本刊,2009年经云南省新闻出版局批准改为《教育与社会》)2008年起向中国国家图书馆中国国家数字图书馆免费提供全年出版刊物,凡不愿入选本刊者,请事先来函来电声明,我们将撤销您的稿件;凡未事先声明者,一律视为同意本刊有关协定。(联系人:冯用军联系电话:+86-871-5516626) 0、 修改后论文以格式姓名 论文名【例 张三 论在地月间建立太空穿梭机的可能性】统一发到 gjyjbjb@yahoo.com.cn 。本刊不收版面费,样刊寄送费由作者本人负担。 1、( 序号表示 自编辑 步骤)页边距,页面设置(文件 F )上2.5厘米下2.0厘米左2.8厘米右2.0厘米,A4。 2、 行距与字间距:正文单倍行距,中英文摘要单倍行距;字间距:标准。 3 、题目(居中,宋体 四号,B-加粗) * ( 上标) 空1行 4、 作者名(宋体,五号)例:张三 5、 作者单位(云南师范大学 高教所,云南昆明,650092)(宋体,五号) 空1行 (空8格) 6、 (宋体,小五,B-加粗,100-300字) (空4格) (空8格) 7、 (宋体,小五,B-加粗,3-5个) 收稿日期: (由编辑部统一) 文章编号: (由编辑部统一) 空1行 (空4格2个字符) 8、 正文(宋体,五号字;一级标题,宋体小四,B-加粗;二级标题,宋体五号,B-加粗;三级标题,五号宋体) 例: 一、编辑须知 (一)编辑概念 1、国外的编辑概念 9、 空1行 10 、注释:(有的话)(宋体,小四,B-加粗,左边空2个字符-4个空格) ①(宋体,小五,与正文中上标圈①等一一对应)。 ②。 ③。 11 、参考文献:(有的话)(宋体,小四,B-加粗,左边空2个字符-4个空格) (宋体,小五,与正文中上标框 等一一对应).(半角状态输入.) . . (本文责任编辑:XXX) (由编辑部统一) 例文: 整合资源构建 云南师范大学职前职后教育一体化体系研究 * 冯用军,XXX (云南师范大学 高等教育科学研究所,云南 昆明 650092) 整合资源构建我校职前职后教育一体化体系,是结合云南社会经济发展和教育改革的新特点而提出的职后教育改革的新课题,研究内容包括:整合资源构建云师大职前职后教育一体化体系的新认识;构建职前职后教育一体化的理论与现实依据、具体构想及保障体系。 整合资源;云南师范大学;职前职后教育;一体化体系 收稿日期: 2007-06-20 文章编号: 1000-gjyj(2007)06-0002-01 一、国内外研究现状 建国初期,我国确立了教师职前培养由师范大学(学院)承担 ① ,职后培训由教育学院负责的教师教育体系。这一体系适合于当时中国的国情 ② ,发挥过重要的作用。然而,改革开放二十多 (一)当代国际职前职后教育一体化发展新动向。 一般而言,在国外,教师职后教育 、在职教师培训和在职进修等概念几乎是一个内涵 , 1、英国非定向综合大学培养模式 。英国是一体化教育最发达的国家之一 ,政府规定,参 * 基金项目: 本文为云南师范大学职后教育项目整合资源构建云南师范大学职前职后教育一体化体系研究(06ZJ14)的结题成果,云南省高师院校教师教育职前职后一体化体系探究(06ZJ05)的阶段性成果。 作者简介: 冯用军(1980-),男,云师大高教所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为教师教育、高教政策与评价;XXX(19XX-),男,云师大高教所讲师,博士生,主要从事教师教育研究。 注释: ① 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第30条规定:高等学校自批准设立之日起取得法人资格。高等学校的校长为高等学校的法定代表人。高等学校在民事活动中依法享有民事权得,承担民事责任。 ②. 参考文献: 财政部、教育部.关于印发国家助学奖学金管理办法的通知 .2005年7月6日,财教〔2005〕75号. 中宣部、中央文明办、教育部.关于做好2005年度西部开发助学工程组织实施工作的通知 .2005年4月4日. 吴式颖 主编.外国教育史教程 .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32. 田长霖.从美国高校发展趋势看中国高等教育改革 .高等教育研究,1986(2). (本文责任编辑 冯用军) 注意: 1 、文中红色用于提示,正式编辑的时候不用标注为红色;日期和编号由编辑部统一填; 2 、文献类型标识方法为: 专著 、期刊文章 、报纸文章 、论文集 、学位论文 、报告 、标准 、专利 、汇编 、档案 、古籍 、参考工具 ,其他未说明的文献 。 3 、 实在不明白,可以到本博客主页查看稿件规范。 * 基金项目:本文为基金名称( 项目编号: )的阶段性成果之一或结题成果。 9、 作者简介: 姓名(出生年-),性别,单位及职称职务,研究方向为---。(宋体,小五,左边空2个字符) 例:* 作者简介: 张三(2007-),男,云南师范大学火星研究所研究员,研究方向为火星撞地球。 中国国家图书馆 中国国家数字图书馆 非正式文献(内部资料)收藏通知 《高教研究》编辑部: 国家图书馆作为国家总书库、全国书目中心和文献信息提供中心,负责全面采集各种载体的文献信息资源,建设国家文献信息资源保存与提供基地。目前馆藏文献总量已逾2631万册(件),居世界国家图书馆第五位,并以每年60-70万册(件)的速度增长。 在国家图书馆近百年的发展历程中,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支持和帮助,社会各界的慷慨捐赠是国家图书馆丰富馆藏文献的重要渠道之一。近年来,非正式出版文献(内部资料)的价值越来越被社会所重视和认可,但由于其形式多样、发行范围小、传播不广且易流失等特点,给此类文献的收集、保存和利用带来很大的困难。为使此类文献中一些学术性与资料性较强的文献得到妥善保存与利用,国家图书馆面向社会各界广泛征集非正式出版文献(内部资料),重点征集范围如下: 1.学术会议文献(包括会议论文集和其它与会议相关的文献资料) 2.研究报告(包括各类科研报告、社会调查报告、田野调查资料等) 3.口述历史、非物质文化遗产等非正式出版的相关文献 4.民间诗文集(未正式出版) 5.其他具有保存和研究价值的各类非正式出版文献 捐赠文献凡符合本馆入藏标准而本馆尚未收藏的,将被作为正式馆藏,永久保存,并将向捐赠者颁发收藏证书,作为捐赠文献被国家图书馆收藏的凭证。 征集时间:2008年7月10日起开始征集。 你刊符合我馆非正式出版文献(内部资料)征集标准,特予收藏,专此公告。 寄赠地址:北京市中关村南大街33号 收 件 人:国家图书馆中文资料组(收),邮编:100081 咨询部门:国家图书馆中文资料组,电话:010-88545059 E-mail: zhaozg@nlc.gov.cn 网 址:http://www.nlc.gov.cn 中国国家图书馆中国国家数字图书馆 二OO八年七月十日
个人分类: Economic Review|2892 次阅读|0 个评论
《新发现》2009年5月号导读
eloa 2009-4-21 11:39
庄 发表于 2009-04-20 20:08 卷首语by严锋 在我小的时候,还是在文革时期,可以看的书很少。那时候我父亲是一个砖瓦厂的图书管理员。他凭着这一点点仅有的权利,尽可能地订购了一些科学方面的书籍和杂志。其中有一本叫《国外科学动态》,我特别喜欢翻看,虽然大部分一点都看不懂。有一次,我看到里面讲,有一种东西叫电子,可以同时从两个门进出。 真是太奇妙了啊。我当时就跑到门口,使劲地想象自己同时从两个门出入的情景,可是想破了头也想不出应该怎么办。可是功夫不负有心人,当天晚上,我做了一个梦,终于梦见自己成功地从两个门中穿越。 长大以后,看了一些有关量子物理学的介绍,迷惑一点也没有比小时候减少。印象最深的是看刘慈欣的《球状闪电》,主人公的父母被球状闪电击中,瞬间在他的眼前化为灰烬,从此他开始了追寻球状闪电奥秘的生涯。逐渐地他进入了一个令人疯狂的世界。如果球状闪电是一个电子,它将呈现量子效应,那么,他父母并没有真正消失:是的,还有人,所有死于球状闪电的人,都处于量子态,严格地说他们并没有真正死去,他们都是薛定谔的猫,在不确定中同时处于生和死两种状态。 这是来自科幻小说的描述,但是量子物理学的世界差不多同样科幻,同样疯狂。在中学里,形式逻辑就告诉我们:一个东西,不可能既是A,又是非A。一样东西,不可能同时既在这里存在,又在另一个地方出现。量子物理学构成了对理性思维的真正挑战。在量子理论为我们描述的世界与我们对日常现实的感知之间,横亘着一条格格不入的鸿沟! 也许对文学家来说,这一切并不是那么不可思议。尤其是现代主义文学,描写的也是一个时空错乱,逻辑颠倒的世界。在卡夫卡的《乡村医生》中,相互否定矛盾的感觉与经验套叠在一起。病人病得很重,是健康的,最好把他从床上赶下来,也许是病了,已不可救药。同样,我们在王蒙的《来劲》中看到主人公他也就是她它得了颈椎病也就是脊椎病、龋齿病、拉痢疾、白癫疯、乳腺癌也就是身体健康延年益寿什么病也没有。 写到这里,李淼老师肯定要提意见了。他在给《新发现》的专栏中,曾经专门谈到量子与文学的关系。他说由于量子论的难以理解,量子不仅会被一般人误用,更会被一些人文学者特别是后现代人文学者所误用。我认同李淼老师的批评,但是想在读了本期的封面故事后补充一句:文学未必量子,但是量子相当文学。 封面故事 量子疯狂 量子的世界里的猫可能是既生又死的,那里的粒子拥有心灵感应能力。对于传统理性思维来说,这真是一大挑战。即便是物理学家们要理解它,也绝非易事!要知道,这场疯狂量子秀可就在他们的实验中、在他们的眼前活生生地上演着 决战北冰洋 全球各地都在遭受气候变暖的影响,北冰洋尤甚。然而,伴随着北极冰雪的消融,一座新的能源宝库也渐渐呈现。 第六次物种大灭绝 人类自称霸地球以来,无时无刻不在给其他物种带来灾难。一些科学家宣称,一次大范围的物种灭绝可能正在发生。 横空出世天宇龙 尤海鲁研究员望着眼前这块恐龙化石,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这难道就是异齿龙?它可没有在中国发现过啊!更不可思议的是,这块异齿龙怎么还有毛发? 麻醉往事 19世纪40年代,美国波士顿的一群年轻牙医,开创性地为人类找到了止痛良方,全身麻醉自此出现。有趣是,在麻醉发展的道路上,也写满了医学家的争名斗利。 极限考验 为了人类的安全,工程师们丝毫不敢大意,对各种设备进行着轰轰烈烈的测试。
个人分类: 其他|1537 次阅读|0 个评论
文章发表在不好的杂志是否说明文章是垃圾
wangyong77 2009-3-8 23:04
文章发表在不好的杂志是否说明文章是垃圾 在我的帖子 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217943 留言中有人恶意攻击: 如此小的一个项目, 发了那么多垃圾期刊论文,还整出了 10 多个创新点。 应该申请 973 首席嘛,别浪费了。你一定行的! 根据他知道的如此小的一个项目的内幕,发现这个人还是不同凡响的人,居然知道我的成果对应的项目很小,应该是很了解情况的人,我此前都是没有透露任何细节的。本来发这个是为了让这些想法惠及于人,教师、学生和社会。但是想不到有这样怀着不良目的,丧尽天良,恩将仇报的人。当然此人既然是知情人,来此违背良心攻击,当然也是有特别的目的的,也似乎为什么事情做铺垫,我相信他会经常光临我的博客的。害人者有时候也容易害自己。 不过也引出了一个话题,发表在不好,不出名的杂志上的文章都是垃圾吗? 许多人都喜欢这么看,包括在评审项目的时候,会有一些人喜欢附庸风雅,但是又没有什么水平,或者是不懂,只有根据杂志的级别来下结论。 我在如下的文章中就对一些杂志肤浅做法表示了一点看法, 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219005 比如一些杂志喜欢看公式,图表,喜欢术语好似非常专业化,非常吓人的文章,比如胆量改成胆商,智力改成智商,情感改成情商,就会被另眼相看。有时候一些高级别的杂志不仅有准入的门槛,而且费用也比较高,发表周期长,在一些人看来并非好事。当然也有相反的。
个人分类: 学术研究|1991 次阅读|1 个评论
我喜欢的《地图》杂志
郭霞 2009-2-9 09:47
前些日子,在书店偶然发现了一本《地图》杂志,如获至宝。这一期的主题是地图三国。赤壁前传、正传、后转、外传。也有古典瑰丽的希腊式星空这样华美的文章。其实这个杂志1986年就创刊了,我怎么到现在才发现呢? 《地图》杂志的博客 http://blog.sina.com.cn/sinomap 《地图》杂志在线阅读 http://map.dooland.com/ 从小,喜欢地图。上学的时候,最爱做填充地图的作业。喜欢知道什么地方盛产什么东西,那时还不知道关心美景。喜欢知道那个国家在哪儿,首都是什么。大学报名的时候甚至选择了地理系,以为会和地图有关系。但是被父母给否决了,最后学了无线电。但是,还是喜欢地图,不论到哪里,我都会先弄到一份当地的地图,这样我就可以在那里辨清方向,了解当地,去我想去的任何地方。所以,我从来都不会找不着北! 过于地图,还有很多想说的,可是没有时间了,下次再说吧。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4716 次阅读|1 个评论
《科学新闻》:中国首份专门服务科学家的新闻杂志
eloa 2009-1-24 23:37
小蓟夏静好 发表于 2009-01-21 2:49 上周参加了一本杂志的发布会,很喜欢它的理念,所以 决定 为它 写 个广告 哈 。 发布会新闻稿说: 《科学新闻》杂志是中国第一份专门为科学家服务的新闻杂志。我们将从科学家的视角解读科学进展和科技政策,反映科学界的呼声,并为科学家提供包括项目申请、论文发表和生活保健、子女教育等在内的各种实用信息服务。 他们忽悠广告商的话是说: 我 们的目标读者锁定为各个科研领域的首席科学家,科研团队负责人和科研机构管理者 。既然如此,好吧,我们可以偷偷溜走了。但交流下来,我反倒觉得这本杂志很值得大家支持的。 这是一本什么样的杂志呢?我把它定义为一本科学圈子自己的杂志, 《Science》记者郝欣(火斤)女士曾在文中提到: 科学网的 主编赵彦希望该网站的1400多名博主能引发一场自下而上的改革,不仅是公共安全及政府监管方面,也在科学技术领域,该领域很需要同行间的坦率交流。 赵彦是这本杂志的社长,而这本杂志的主编贾鹤鹏在首发式上多次强调,我们要严格遵循科学界的规范基于文献和第三方评议。个人觉得,这一点不仅是科学新闻的行规,这种对事不对人的第三方同行评议也许对中国科学界的健康发展也会有益处。 一个行当要健康发展,评价体系非常重要。做得好受表扬,做得不好被批评,这一点很重要。但什么是好,什么是不好?对事不对人的第三方评议是目前看来的一个不错的选择。而《科学新闻》在做的这件事情,也许就能够促进这个圈子的良性发展。 而科学圈子的实力发展了,对科普的促进自不必言。去年8月份,当我读到日本人对汤姆森(皮肤细胞变干细胞美国研究小组的头儿)的采访,结束时,记者问:要不要我替您问候山中教授。(山中申弥,皮肤细胞变干细胞日本研究小组的头儿)美国人很爽朗地回答:不用了,我们关系非常密切,几乎每周通电话。我很眼红,有生之年,我希望也有机会这样问国外顶尖实验室的头儿。 《科学新闻》的主页是: http://www.sciencenet.cn/sweekly/  也许大家可以看看,或者推荐给自己的头儿看哈。 创刊号封面,还挺时尚。
个人分类: 感悟|2095 次阅读|0 个评论
《新发现》2009年2月号导读
eloa 2009-1-24 23:35
庄 发表于 2009-01-20 22:21 封面故事 世界的形状 圆溜溜的肥皂泡是否会令你联想到天上的一轮满月?风吹过沙丘后留下的道道波纹是否和脸上的皱纹有几分相像?以上这些比喻看似肤浅,内涵却很深刻:自然万物的形状、材料和大小虽然五花八门、变化万千,我们的肉眼却总能凭直觉发现它们之间的相似之处,而且这种相似性确实是有科学道理的。所以,不妨相信自己的眼睛,听凭它的引领。无须独具慧眼,我们就能发现隐藏在纷繁世界背后的惊人相似性。 探索 窒息的海洋 海洋缺氧是全球气候变暖导致的后果之一,迄今却仍不为人所熟知。有最新研究刚刚得出结论:随着气候的变暖,水中的氧气会越来越少,而海洋生态系统却在消耗越来越多的氧气,结果便造成了海洋缺氧。这种现象不仅对海洋生物构成了不容忽视的威胁,同时也危及到人类的渔业活动。 土豆救世主? 全球粮食危机日益加剧,解决之道或许来自最著名的块茎植物马铃薯。容易种植、价格稳定、营养丰富,马铃薯是对抗饥荒的上佳作物。但它有一个死对头霜霉病。 乌鸦来袭! 扫荡垃圾袋、妨碍睡眠、折断电线、袭击儿童在日本的城市里,乌鸦正引发着混乱和恐慌。 导弹杀手 死光一号 美国反导弹系统的新宠足令欧比旺(《星球大战》人物)的激光宝剑黯然失色。空中激光炮即将发威。 专题 甲虫 物种之王 甲虫的世界里充满奇技淫巧,精巧的身体结构与广泛的适应性有利于它们成功占领陆地、空中和水域等各种环境,顺理成章成为世界上分布最广的物种。研究者进一步发现,对甲虫的深入了解可以帮助人类更好地认识其他物种类群以及整个生物圈的相互依存关系。 技术 核废料 标记10000年 即使再过百来个世纪,我们今天深埋的放射性或有毒废料仍将是致命的威胁。如何将危险告知子孙后代?在储存地应该建造怎样的警示标志?数十名专家正为解决这个棘手的问题而苦思冥想。 健康 脐血疑云 脐带血干细胞是治愈许多疾病的希望,现在已有100万个家庭将自己婴儿的脐血托付给了私营脐血库保管。然而其中某些血库的可靠性令人怀疑,而且在大多数情况下,自体移植起不到任何作用。出路在于公共脐血库网络 专栏 科学外史 遥想当年,天堡星堡 关于第谷的往事之二 惯性参照系 下一站幸福
个人分类: 其他|1691 次阅读|0 个评论
材料类SCI杂志及其影响因子(更新版)
huangxy04 2008-11-20 18:17
杂志 IF 2005 IF 2006 IF 2007 SCIENCE 30.927 30.028 26.372 NATURE 29.273 26.681 28.751 NAT MATER 15.941 19.194 19.782 MAT SCI ENG R 10.517 17.731 14.400 PROG MATER SCI 5.586 10.229 20.846 ANNU REV MATER RES 11.219 10.400 4.765 NANO LETT 9.847 9.960 9.627 ADV MATER 9.107 7.896 8.191 J AM CHEM SOC 7.419 7.696 7.885 PHYS REV LETT 7.489 7.072 6.944 ADV FUNCT MATER 6.770 6.779 7.496 SMALL 6.024 6.408 MRS BULL 3.944 5.671 5.168 INT MATER REV 4.533 5.382 3.500 CHEM MATER 4.818 5.104 4.883 CRYST GROWTH DES 3.551 4.339 4.046 J MATER CHEM 3.688 4.287 4.339 APPL PHYS LETT 4.127 3.977 3.596 CARBON 3.419 3.884 4.260 ACTA MATER 3.430 3.549 3.624 PHYS REV B 3.185 3.107 3.172 PHYS REV A 2.997 3.047 2.893 NANOTECHNOLOGY 2.993 3.037 3.310 ELECTROCHIM ACTA 2.453 2.955 2.848 CURR OPIN SOLID ST M 2.770 2.662 1.677 J ELECTROCHEM SOC 2.190 2.387 2.483 EUR PHYS J E 2.503 2.373 2.025 J MATER RES 2.104 2.354 1.916 J APPL PHYS 2.498 2.316 2.171 SCRIPTA MATER 2.228 2.161 2.481 CORROS SCI 1.922 1.885 1.895 APPL PHYS A-MATER 1.990 1.739 1.857 THIN SOLID FILMS 1.569 1.666 1.693 MATER CHEM PHYS 1.136 1.657 1.871 SURF COAT TECH 1.646 1.559 1.678 PHIL MAG LETT 1.169 1.539 1.878 SMART MATER STRUCT 1.670 1.510 1.512 MAT SCI ENG A-STRUCT 1.347 1.49 1.457 APPL SURF SCI 1.263 1.436 1.406 ADV ENG MATER 1.297 1.402 1.463 J AM CERAM SOC 1.586 1.396 1.792 MATER RES BULL 1.380 1.383 1.484 METALL MATER TRANS A 1.232 1.366 1.278 J NON-CRYST SOLIDS 1.264 1.362 1.319 PHILOS MAG 1.47 1.354 1.486 MATER LETT 1.299 1.353 1.625 MAT SCI ENG B-SOLID 1.281 1.331 1.330 MAT SCI ENG C-BIO S 1.599 1.325 1.486 J NUCL MATER 1.414 1.261 1.643 J ALLOY COMPD 1.370 1.25 1.455 PHYS STATUS SOLIDI A 1.041 1.221 1.214 J MAGN MAGN MATER 0.985 1.212 1.704 CURR APPL PHYS 1.000 1.184 1.291 WEAR 1.404 1.180 1.395 COMP MATER SCI 1.494 1.104 1.135 J MATER SCI-MATER EL 0.781 1.029 0.947 REV ADV MATER SCI 1.019 1.122 J MATER SCI 0.901 0.999 1.081 PHYS STATUS SOLIDI B 0.836 0.967 1.071 MATER TRANS 1.103 0.927 1.018 METALL MATER TRANS B 0.874 0.910 0.621 PHYSICA B 0.796 0.872 0.751 PHYS SOLID STATE+ 0.699 0.690 0.650 CORROSION 0.853 0.687 0.695 J MATER PROCESS TECH 0.592 0.615 0.816 J MATER SCI TECHNOL 0.175 0.384 0.468 RARE METALS 0.326 0.378 0.204 MATER CORROS 0.471 0.500 0.678 MACH SCI TECHNOL 0.500 0.352 0.621 SCI CHINA SER E 0.400 0.328 0.265
11103 次阅读|2 个评论
材料类SCI杂志及其影响因子
热度 1 huangxy04 2008-11-17 11:45
杂志 影响因子( 2006 ) SCIENCE 30.028 NATURE 26.681 NAT MATER 19.194 MAT SCI ENG R 17.731 PROG MATER SCI 10.229 ANNU REV MATER RES 10.4 NANO LETT 9.96 ADV MATER 7.896 J AM CHEM SOC 7.696 PHYS REV LETT 7.072 ADV FUNCT MATER 6.779 SMALL 6.024 MRS BULL 5.671 INT MATER REV 5.382 CHEM MATER 5.104 CRYST GROWTH DES 4.339 J MATER CHEM 4.287 APPL PHYS LETT 3.977 CARBON 3.884 ACTA MATER 3.549 PHYS REV B 3.107 PHYS REV A 3.047 NANOTECHNOLOGY 3.037 ELECTROCHIM ACTA 2.955 CURR OPIN SOLID ST M 2.662 J ELECTROCHEM SOC 2.387 EUR PHYS J E 2.373 J MATER RES 2.354 J APPL PHYS 2.316 SCRIPTA MATER 2.161 CORROS SCI 1.885 APPL PHYS A-MATER 1.739 THIN SOLID FILMS 1.666 MATER CHEM PHYS 1.657 SURF COAT TECH 1.559 PHIL MAG LETT 1.539 SMART MATER STRUCT 1.51 MAT SCI ENG A-STRUCT 1.49 APPL SURF SCI 1.436 ADV ENG MATER 1.402 J AM CERAM SOC 1.396 MATER RES BULL 1.383 METALL MATER TRANS A 1.366 J NON-CRYST SOLIDS 1.362 PHILOS MAG 1.354 MATER LETT 1.353 MAT SCI ENG B-SOLID 1.331 MAT SCI ENG C-BIO S 1.325 J NUCL MATER 1.261 J ALLOY COMPD 1.25 PHYS STATUS SOLIDI A 1.221 J MAGN MAGN MATER 1.212 CURR APPL PHYS 1.184 WEAR 1.18 COMP MATER SCI 1.104 J MATER SCI-MATER EL 1.029 REV ADV MATER SCI 1.019 J MATER SCI 0.999 PHYS STATUS SOLIDI B 0.967 MATER TRANS 0.927 METALL MATER TRANS B 0.91 JOM-US 0.887 PHYSICA B 0.872 PHYS SOLID STATE+ 0.69 CORROSION 0.687 J MATER PROCESS TECH 0.615 J MATER SCI TECHNOL 0.384 RARE METALS 0.378 MATER CORROS 0.5 MACH SCI TECHNOL 0.352 SCI CHINA SER E 0.328
14871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科学类杂志网站发展之数字扫描
songshuhui 2008-9-3 15:51
BOBO 发表于2008-04-24 星期四 2:12 分类: 其他 | | (来源于 中国图书商报 ) 网站是科学类杂志数字化最主要的表现形态之一。据调查,目前我国学术杂志拥有网站率为53.1%,技术杂志拥有网站率只有37.9%,科普杂志拥有网站率为62.5%,三者的加权平均值不到50%,这也就意味着三类科学类杂志拥有网站的比例尚不足一半。 学术杂志:网络独立性较差 本次抽样调查了近200种学术杂志。调查数据显示,我国学术杂志拥有网站率较低,只有53.1%;几乎一半(46.9%)的学术杂志还没有自己的网站甚至主页,传播媒介较为单一。这与我国学术杂志单位规模较小,资金、人力有限的现实情况相符。北京作为我国的政治、文化中心,具有得天独厚的信息优势和技术优势。但从调查数据上看,北京学术杂志拥有网站率仅仅比外地学术杂志高出6%,北京地区的信息优势、技术优势体现不明显。 在被调查的102种拥有网站的学术杂志中,绝大多数因为自身实力有限,通过主办单位网站上网,比例达70.6%;一刊单独上网、拥有独立域名的比例为13.7%;数刊联合创办网站、拥有独立域名的比例为2%;依托学科信息网上网比例为13.7%。需要说明的是,拥有独立域名的学术杂志总共只占到了15.7%。这说明我国学术杂志的网站建设、维护等方面独立性较差,发展水平较低。102种学术杂志网站中,只有27种能够实现在线投稿功能,比例为26.5%;只有19种能够实现在线查稿功能,比例为18.6%。这两组数据说明学术杂志网站与作者交互功能还要进一步提高;本次抽样调查还发现,学术杂志网站与读者交互功能实现得较差,只有26种杂志拥有读者留言板或论坛,占102种拥有网站学术杂志总数的25.5%;另外,有39种学术杂志能够实现在线检索文章,比例为38.2%;只有12种实现了在线远程审稿功能,比例为16.7%;只有8种实现了在线远程编辑功能,比例为7.8%。学术杂志网站的在线编辑功能实现得较差,共有81种学术杂志具有此功能,占拥有网站学术杂志总数的79.5%。另外受我国整体电子商务发展水平的限制,102种学术杂志的网站中能够实现在线订阅功能的,寥寥无几,总共只有4种,仅占3.9%。   调查还发现,102种学术杂志网站中,没有开展经营活动的共有82种,所占比例为80.4%。开展的最主要经营活动是广告的,共有16种,所占比例为15.7%;其次是信息出售,用户付费购买杂志的数字化资源,总共只有4种,所占比例为3.9%;开展以网站为主要组织方的活动的学术杂志网站极少,只有3家,比例为2.9%。相较于国际优秀学术杂志网站经营状况,现阶段中国学术杂志网站经营方式还比较落后,没有形成较为完善的赢利模式。 技术杂志:打造行业电子信息港 在被调查的190种技术类杂志中,内容定位涉及新技术、工艺、设计、设备、材料等方面,相对于学术杂志有着更为广泛的受众群和广阔市场空间,技术杂志往往是某一行业、某一领域信息集散的信息港。目前,我国技术杂志多为B2B的行业类杂志,虽然发行量不大,但在某一行业、领域内却有着较大的影响,是行业信息交流的重要媒介。但本次调查发现,我国技术杂志拥有网站率却是被调查的三类科学类杂志中最低的,只有37.9%,超过六成(62.1%)的技术杂志没有自己的网站甚至主页。   较之学术杂志,能够实现在线投稿功能的技术杂志网站比例略高,达23.6%,共17种;而能够实现在线查稿功能的技术杂志网站,比例略低,只有15.3%,共11种。   与学术杂志相比,技术杂志网站更加注重利用网络与读者的交互功能,拥有读者留言板或者论坛功能的比例有所提高,达到了27.8%,共有20种杂志;拥有在线检索文章功能的网站比例显著提高,达到了59.7%,共有43种杂志;另外有45.8%的技术杂志网站拥有会员注册功能,其利用技术杂志的行业信息优势,为会员提供信息服务,增强受众的归属感,进而增强网站的粘合度。 绝大多数技术杂志网站能够实现信息发布功能,比例达到了80.6%;同时,能够实现在线支付订阅功能的技术杂志网站比例比学术杂志高出许多,达27.8%,共有20种杂志。   总体说来,技术杂志网站的内容设置与杂志的内容保持了一定的分离性,表现出了一定的独立媒体形态,技术杂志网站主要内容设置还体现了服务行业从业人员信息需求的宗旨,信息的技术性、专业性较强。其中,69.4%的技术杂志网站提供了行业新闻资讯,发布行业最新的技术动态、理论突破、活动组织、学术论坛等信息;30.6%的技术杂志网站为用户提供了专业技能知识服务;另外,69.4%技术杂志网站依托了所在行业背景,通过交换链接的形式,扩大自身影响,所链接单位主要是行业内企事业单位;另外,还有16.7%的技术杂志网站发布了人才招聘信息。   在网站经营方面,调查发现,超过一半的技术杂志通过网络开展了经营活动。调查的72种技术杂志的网站中,没有开展经营活动的占43.1%,共31种,这一比例远低于学术杂志的80.4%。技术杂志网站的主要经营活动仍旧是广告,共有25种技术杂志网站中发布了广告,所占比例34.7%;其次是举办活动,共15种杂志网站通过举办活动开展经营,所占比例为20.8%。 科普杂志:独立媒体特性突显 科普杂志的社会功能是普及科学知识,其传播范围广,且大多为个人自费订阅。科普杂志比较重视网络建设,通过信息的多渠道传播打造品牌,增强市场竞争力。本次调查也印证了这一点,调查了48种科普杂志后发现,科普杂志拥有网站率在三类科学类杂志中最高,达到了62.5%。北京地区科普杂志共17种接受调查,其中11种拥有网站,比例为64.7%,略高出全国水平;没有网站的科普杂志共6种,比例为35.3%。本次调查的京外地区科普杂志共31种,其中19种拥有网站,比例为61.3%,略低于全国水平;没有网站的科普杂志共12种,比例为38.7%。 调查发现,科普杂志网站与作者交互功能的水平不高。调查的30种科普杂志网站中,能够实现在线投稿功能的只占20%,共6种;而能够实现在线查稿功能的网站,比例更低,只有4种,只占了13.3%;科普杂志网站强调与读者的交互功能,拥有读者留言或者论坛功能的比例达到了40%;有16.7%的网站能够实现多媒体演示功能,所借助的多媒体形态有音频、视频、二维动画和三维动画等。 与前两类杂志网站相比,科普杂志网站表现出更强的独立媒体性。独立媒体赖以生存根本的就是信息内容,因此绝大多数的科普杂志网站拥有信息发布功能。据本次调查,83.3%的科普杂志网站能够实现信息发布功能。大多科普杂志网站发布的信息强调对纸版杂志信息的整合与再开发,杂志内容通过重新编辑整理以适应网络环境传播;强调与纸版杂志内容的差异化,在定位上互为补充。 据调查,30种科普杂志网站中,有63.3%的并没有开展经营活动,这一比例较技术杂志高20多个百分点(技术杂志为43.1%)。而开展经营活动的还是以广告为主,其中有8种杂志网站投放了广告,所占比例为26.7%;其次是举办活动,共有4种杂志网站通过组织活动开展经营,比例为13.3%。 标签: 杂志 , 网站 , 调研
个人分类: 其他|1120 次阅读|0 个评论
再谈中国需要自己的高水平科学杂志
杨学祥 2008-6-26 16:50
学者何士刚过去多年来一直认为中国也没有必要办杂志,有好文章尽可以投《 Science 》和《 Nature 》等杂志发表。他撰文说,但最近的一个切身体会让我的观念发生了重大转折。我们的一个工作,我认为非常重要也做得非常严密,在被多家杂志未经评审就退搞之后,终于在 J. Neurosci. 被评审了,但还是被拒了。在我们努力补充数据希望再向杂志申诉时, UC Berkeley 的一个小组在 5 月 22 日 的《 Neuron 》上报道了和我们几乎完全相同的发现。在方法上我觉得我们做得还更周密。我想周围可能有很多人与我们有类似的经历。中国近年的研究水平已经有了大幅度的提高,很多方面在快速接近国际前沿,但很多高水平的科学家在把他们的工作发表到国外杂志的过程中都需要做太多也许并不合理的努力。如果我们自己也有高水平的杂志,那么在激烈的竞争中很多人就会获得先机。记得现代神经科学之父,西班牙科学家 Santiago Roman y Cajal 也曾为同样的困境而烦恼,当初德国和意大利主导了世界科学发展,他的很多工作在发表时也备受磨难,一气之下,他创办了自己的杂志,发表自己的文章。 1906 年,因为他在神经系统研究中作出的杰出贡献而获得诺贝尔奖 。 商贸的规则是公平,可是,走进世贸大门的中国商人却在国外屡屡遭遇不公平的待遇;科学的规则是真实,可是,中国科学家的成果却经常被国外阴谋者抢劫和剽窃。从过去北京猿人头盖骨的丢失,到现在中国医生的首创成果被美国人剽窃,历史在不断地重复一个教训:科学与文化就像资源与领土一样,需要国家主权的保护 。 黄红云,一个中国的神经外科医生。他在世界上最早开展了嗅鞘细胞移植的临床治疗研究工作。被他用这种方法治疗过的国内外病人达 600 余例,均有程度不同的神经功能改善, 70 %以上的患者生存质量有了很大提高。这种改善和提高,美国迈阿密大学医学院脊髓损伤研治中心的两位科学家在迈阿密大学先听到了黄红云的讲学,转而要求到北京来看看黄红云的病人。两名美国科学家亲眼目睹日本男孩子手术前后的变化,向黄红云要求合作写论文。黄红云同意了,但黄红云的同意是有条件的:论文必须是双方合作,自己必须作为论文的第一作者和责任作者。 uest 回到美国后,给黄红云发了一封电子邮件,这个邮件至今保存在黄红云的邮箱中。他们提出,从政治上考虑,我们应该作为论文的责任作者。作为国际惯例,一篇论文的责任作者,它意味着对论文的内容负全责,而且拥有对论文的全部所有权。事关知识产权和科学家的尊严,黄红云当然不同意!他告诉他们,论文宁肯不发,也不承认他们是责任作者。论文于 2006 年 3 月发表在世界脊髓损伤研治领域最为权威的学术杂志《脊髓》上。出乎所有人意料,论文上只有几个美国科学家的大名,他们写上了时间、手术的发生地北京朝阳医院和日本男孩子的情况,承认了手术后病人功能的迅速恢复,却只在论文最后对真正的研究者和手术人黄红云轻描淡写地感谢了一下。一个中国大夫的手术和研究成果,转眼间就变成了美国科学家的所作所为。不仅如此,更让黄红云惊愕的还在后面。几乎在抢夺成果的同时, uest 医生又与他人合作撰写了一篇评论性文章,指名道姓地对黄红云其他几名病人的治疗效果进行诋毁,还将它翻译成中文,投向多家中国国内杂志社和相应政府医疗机构和学术团体,这样的做法结果只可能有一个增加黄红云的业务前进阻力 。 有些中国的科学家是不讲政治的,至少中国科学界的主流派是不讲政治的。他们把国外的科学杂志当作学术水平的最高标准,引导了因为国内学术期刊水平低,所以高水平的成果都以向国外期刊投稿为荣,若能发表则无上光荣,要专门开座谈会,有关领导要专程登门道贺,发放红包的不良风气。我们的研究人员拿国内的经费做出了成果,往往会在第一时间向国外的学术期刊投稿,而很少记得向国内同行和公众用汉语具体介绍研究成果。国内同行多半要通过购买国外学术期刊才能看到,国内公众则依赖对国外科学报道的编译,或者当科学家所在单位觉得需要向国内宣传一下时才向记者提供一些简单的材料。国内的科研进展通过出口转内销才传到国内媒体,这种事并不鲜见。近年来我一直关注国内外的科学报道,多次遇到类似案例。有时从国外媒体看到相关报道,辗转找到国内科研机构,国内研究人员还拒绝接受采访。他们似乎不觉得自己对国内公众负有传播义务和社会责任。 对他们而言,研究做完了,文章在国外期刊发表了,名利双收,万事大吉 。 为了获得国外权威杂志的认可,中国的最新科技成果就不会有什么秘密可言。居心叵测的国外权威就会乘虚而入,轻易地盗取全部资料和技术,夺取科研成果的发明权和知识产权。美国在科研问题上是很讲政治的,不准伊朗研发核武器,不准朝鲜发射洲际导弹,不准中国留学生参与敏感试验,不向中国出售核心技术;美国科学家也是很讲政治的,在重大科研创新和知识产权问题上寸权必夺,寸利必得。相比之下,中国科技界的领军人物也太书生气十足了。美国迈阿密大学医学院脊髓损伤研治中心是世界上最大的综合性脊髓损伤研治中心,代表着世界顶级的脊髓损伤研究和治疗水平。《脊髓》是世界脊髓损伤研治领域最为权威的学术杂志。他们的政治考虑能否唤起中国科技主流界的政治意识? 美国科学家不仅讲政治,而且讲战术。他们利用中国人文人相轻的弱点,与他人合作撰写了一篇评论性文章,指名道姓地对黄红云其他几名病人的治疗效果进行诋毁,还将它翻译成中文,投向多家中国国内杂志社和相应政府医疗机构和学术团体,借以达到其窃取中国医生最新科研成果的目的。中国科研机构的某些学术标准的不科学规定,使中国研究者处于两难境地:投稿国内受同行排挤;投稿国外无法律保障。 《中华医学》杂志副总编辑燕鸣就这一事件评价说,按照国际通行的学术文章标准,美国的两位科学家根本不具备作者资格,这一举动是明显的剽窃行为。燕鸣为记者提供了国际医学期刊编辑委员会的中英文资料,资料显示,这个委员会明确规定了为生物医学期刊撰稿的标准,为全世界同一领域的期刊编辑和作者所认可。标准对作者身份有着严格的限定:在研究构想和设计、数据获得、数据分析和解释中任一方面做出了实质性的贡献;草拟论文或对论文中的重要学术内容做出了关键性的修改;对将要发表的稿件做出了最后的认可生物医学研究文章的作者必须同时符合上述 3 个条件。美国迈阿密大学科学伦理委员会至今未给黄红云实质性回答。这个曾在美国工作过 3 年,从事过博士后研究的山东汉子感叹,如果中国科学家剽窃美国科学家的研究成果,他们是否还会这样无动于衷 ? 九州生气持风雷,万马齐喑究可哀,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以龚自珍的诗来形容当前科学界的西学一统天下实不为过,洋为中用变为洋为中神,中国民族文化至今仍在西神面前瑟瑟发抖 。黄红云事件再次说明,西方科学家不是公正之神,同样是有缺欠的人。为什么要让科学水平的标准握在外国人的手中?中国科学缺乏自信心吗? 历史经验告诉我们:科学家也不是世界公民,知识产权带有明显的国家利益标记。科技和文化同样需要国家主权的保护!美国科学家要考虑政治,这无疑是对中国纯学术论的当头一棒 ! 有人说,科学无国界,这仅仅是对科普而言。高端科学技术是有国界的,否则就不会存在国际科技间谍。美国为什么要对中国进行高科技核新技术的封锁?原因很清楚,他不希望中国比自己更强大,没有国界障碍的科技交流是不存在的。 我认为,由于中国文化传统的特殊性,没有本国的高水平的杂志会延误中国的科技发展,原因有三: 其一,国外杂志以英文为流通语言,中国科学家必须精通英语,才能在国外杂志发表文章,语言是一大障碍。有人说,中国的精英就是精通英语,这是时代的特征。澳大利亚与中国不同,他们对国际杂志没有语言障碍。 其二,国际政治风云、国籍差别和民族歧视,造成中国科学家的成果不能发表或遭到剽窃。学者何士刚和黄红云的经历不是个案。 其三,国外一些居心叵测的人以金钱、地位、名利为诱饵,打着国际合作的旗号与中国人合作发表文章,其实是在窃取国家机密、资料、情报和资源,此种事件近年频繁发生。像好莱坞引导中国名演员和文艺潮流一样,国外科技杂志将引导中国的科技方向和科技水平,这对一个独立的大国,不完全是一件好事。 参考文献 1. 何士刚。中国需要自己的高水平科学杂志。发表于 2008-6-24 22:45:38 科学网。 http://www.sciencenet.cn/blog/user_content.aspx?id=30240 2. 杨学祥 . 黄红云遭遇的棒喝:科学家并不是世界公民 . 中国生物技术信息网 . 来源 : 光明观察 . 日期 : 2006-07-09 http://www.biotech.org.cn/news/news/show.php?id=36067 3. 朱玉,吴晶。美科学家剽窃中国医生成果 不道歉要求私了。 : 新华网 http://news.tom.com/2006-07-07/000T/51559052.html 4. 刘县书。 学术会议按惯例使用英语 汉语将沦为科学看客。 中国青年报, http://news.sina.com.cn/c/2006-07-05/113010338834.shtml
个人分类: 科技点评|3842 次阅读|7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16 06:03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