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财经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黄光裕与鹰——经济真相系列
newniu 2010-10-10 18:43
假如你是济南一家大型家电大卖场的老板。某天傍晚,你桌面电话响了,接起来后,对方是黄光裕的秘书,希望与你在某个地方吃个晚饭,聊聊天。你并不知道黄老板的意图,只知道他已经是全国性家电大卖场的大老板,资产无数,在上海、广州拥有非常大的卖场。你一边盘算着各种可能的意图以及对应方式,按时到达了约定地点时。黄光裕已经在等你,随便与你聊了几句关于家电市场之后,就提出要收购你的卖场,而且出的价格只有实际价格的二分之一。否则的话,他表示将在济南离你不远的地方开一个更大的卖场,到时你会亏得很惨。黄光裕拥有强大的渠道力量,可以用最低的价格拿货,拥有最出色的销售人才和充足的资金。你竞争不过他,只有两种选择:答应他或者关门。作为一位理性人,第一种选择自然合适,虽然他出价非常低。 黄光裕是市场竞争中的鹰,他的竞争策略使其在短短十多年成就中国最大的家电连锁。其策略与100年前美国石油大王洛克菲勒的策略完全相同。他采用了什么策略?有什么特别的效果?下面从博弈论角度做一些分析。 基本原理 市场、自然界,资源(比如食物、配偶、客户)总是有限的,各成员彼此之间的斗争总是难免的,甚至是你死我活的搏斗。一般来讲,搏斗战术可以简单地分为两种:一种是鸽派,发生冲突时只是虚张声势地吓唬一番,一旦搏斗真正开始,就逃之夭夭;另一种是鹰派,不顾一切地搏斗下去,直到一方受重伤或死亡而失去搏斗能力为止。在现实中,当然不会如此简单,不过在本文中,这些足够了。 老子讲与世无争,每个人都躲避竞争,互相让着对方。这只是世外桃花源的想法。只可惜这样美好的社会并不稳定。如果突然出现一只鹰派,他在与鸽派搏斗时将战无不胜,体现出明显的生存优势,采用鹰派策略的个体会越来越多。 假如全部都采用鹰派策略,那将是一个拼个你死我活的血腥社会。这样的社会也不稳定,因为对于一只鸽派来说,虽然它在搏斗中每战必败,会吃一些亏,但是并不会有伤亡,至少可以勉强生存。鹰派之间彼此之间的争斗会有伤亡,这样,作为鸽派则有生存优势,采用鸽派策略的会越来越多。当鹰派和鸽派各占一定比例时,社会进入稳定状态。 有的社会成员可能会灵活一些,根据条件的不同采取不同的战术,例如,如果我是领地主人(即地主),就当鹰派;如果是入侵者,就当鸽派,这种派别不妨称为资产派。毛泽东曾说过人不犯我,我不犯人;人若犯我,我必犯人,即是资产派思想。鹰派进攻时,主人采用鹰派策略,从而发生激烈的搏斗,两败俱伤。假如领地主人忘记了自己身份,变成了鸽派。敌方入侵者时他只能逃跑,再也没有生存的机会。事实上,动物们普遍采用资产派策略,许多动物会设法占有自己的领地,并用尿液等标识出来。 这个鹰-鸽博弈是英国生物学家梅纳德史密斯在上个世纪70年代提出的。通过分析动物争斗行为,他开创了一个新领域进化博弈论。资产派根本特点在于信息,如果发现对手是鹰派,那么就自动放弃,如果是鸽派则去占便宜。当然,信息又有造假的可能,从而产生更复杂的变化。 以上的结果能够用计算机进行模拟。俄罗斯科学家伯特瑟夫和特琴用计算机程序设计了一个二维人造世界。 设计者没有给这些生物预设行为策略,而是让它们自己去进化。虽然可能出现的行为策略是个天文数字,但是进化的结果只有三种策略:从不攻击别的成员、受到攻击就跑的鸽派;靠四处攻击别的成员为生的鹰派;留在自己的格子里不去攻击邻居,但是一发现入侵者就立即攻击的资产派。不出所料,资产派占了大多数。不过,资产派的出现有个条件:领地里的资源要足以支持定居者,这样资产派才能安分守己地待在自己的领地(这实际类似于古人所说的:有恒产者有恒心)。如果资源太少,养不活资产派,就逼着大家去当鹰派或鸽派。 如果遗传了相同的标记,并能够辨认标记分清敌我,情形就截然不同了。这时除了各自谋生的自私成员之外,还会进化出合作成员,采取三种合作策略。一种是合作鸽派,它们不理睬外人,但是会把领地让给亲戚,自己出走避免竞争。一种是合作鹰派,它们同样会把领地让给亲戚,但是一发现外人就会攻击。研究者把它们称为鸦派,因为俄国有句谚语:乌鸦不啄其他乌鸦的眼睛。鸦派是从鹰派和资产派变来的。还有一种是全新的门派。亲戚们在领地里集体生活,共同对付入侵者。这种行为和椋鸟等能共同抵御外侮的小鸟相似,因此研究者称它们为椋鸟派。 不过,这些合作策略的出现,和资源的多少有很大的关系。当每资源不足时,鸦派占了优势,它们的比例很稳定。但是在资源比较丰富时,椋鸟派的数量会逐渐上升,但是其他两派也都设法生存了下来。如果资源实在太少,以至于成员定居下来无法生存,又会出现一个新门派,它们比鸽派还超脱,一看有人进入它所在的格子,不管是敌是友,有没有受到攻击,自己都马上出走。它们恰好与资产派相反,是无产派。 企业竞争 以上的竞争是生物竞争,而企业竞争又是另外形式。首先企业实力有大小之分。二、企业在采用鹰派策略扩张时,实力可能会增长,也可能会受损。三、实力增长将有利于领地扩张,扩张成本会降低,而收益会升高,随着对手败退,其实力会越来越强。由于有以上不同,那么企业的扩张有一些不同。有可能鹰派企业完全占领整个市场,获得垄断地位。美国的洛克菲勒垄断石油,即是鹰派企业占领整个市场的体现。 与前面假设类似,如果市场中的企业全是鸽派或资产派,则一切太平。假如偶然出现一家鹰派企业,它在吃掉一家企业时,实力会增强。当实力强大的企业与实力弱小的企业博斗时,其损失会小,因此,实力派企业即使遇到资产派的鹰式反抗,受到一些损失,但仍然获利。那么照此以上逻辑,鹰派企业将会扩张的速度越来越快,最后甚至垄断整个市场。 我国早期环境非常有利于鹰派企业的发展。当时,家电大卖场还很少,商场都脱胎于计划经济里的百货商店,经理是国家干部,竞争意识较弱。他们虽不能说完全采取鸽派策略,也近似鸽派,对外来力量的抵抗意识不强。在这种环境下,黄光裕的鹰派策略很容易得到成功。 黄光裕,潮汕商人的特色极其明显:霸气、有魄力、有胆量、敢想敢干。在其主政时期,一直奉行的是高速扩张,迅速做大,希望在规模上完全压制住竞争对手,再通过提升经营效率、控制渠道实现效益。通过博弈论分析,可以知道黄光裕的成功有其原因。黄光裕不一定多么英名,他的性格突破了整个社会的游戏规则,而他只是把同一套规则在不同地方复制罢了。 企业大了有麻烦 在开始阶段,黄光裕策略没有问题,然而随着卖场扩张,问题慢慢出现。 1、苏宁,金五星等家电连锁通过内部加管理,同样在快速扩张,现在苏宁实力已经与国美等同。 2、卖场扩张的余地越来越小。北京、上海、广州等一线城市效益好,易管理,但已经饱和,二、三线城市效益差,而且难管理,扩张下去的结果是得不尝失。 3、家电企业集中度加快,优势品牌企业像青岛海尔、创维、海信电器等等品牌力量越来越强,其话语权越来越大。 4、为了对付渠道力量,家电企业之间的合作同样在加强。 5、当前家电利润空间被压制了多年,已经很低,不可能对国美做出多大让步,家电产业也不可能赔钱。 由于受多种因素制约,黄光裕的持续扩张必然受到制约,难以持续。黄光裕入狱是他的幸运,至少陈晓已经把精力从扩张门店转变为增长效率上。黄光裕自以为得益的策略已经不再适合当下的发展,如果他在外面仍然控制着国美,抱着这种策略强推下去,国美的结局怕是不妙。 讲点其 它 当然,政府的反垄断机构必然是把一只大鹰分成几只中等大小的鹰。整个市场被一只鹰所统治、所垄断,这并不是一件好事。鹰派再进行斗争,最终形成新市场平衡。发达国家市场中,竞争已经十分成熟,加上政府的参与,市场格局基本形成,大多采用资产派策略。市场其它变化往往与技术相关,并不是鸽派或鹰派所能决定的。 鹰派、鸽派不仅应用于经济、而且在政治生活中也十分常见。在国外政治派别中常常会听到鹰派、鸽派,很少会听到中庸派。在企业市场竞争中,同样存在着鸽派和鹰派,泾渭分明,中庸没有生存土壤。 在我国传统文化精髓里,中庸之道被人提倡.古人之中庸之道,今人称为平衡。追求的是各方利益要照顾到,利益均沾。然而竞争环境下,中庸之道只能是一种理想状态。在中庸之道熏陶下的市场环境下,鹰派往往占有一定优势。
个人分类: 经济真相|3235 次阅读|0 个评论
简单分析地产政策的趋势
jove20020 2010-5-16 13:12
国家强制出台地产新政,目前主流观点就是抑制房价过快上涨,并强力打压房价以便于劳苦大众能够买得起房,有房住。现在好了,房地产新政协助股指期货让中国的股市一泻千里,并加上信贷收紧,加息等的传闻,更是加速A股市场下跌。 对于这样的解读,小博有点不解。小博的观点有点不同,理解为,国家出台地产新政是防止经济发展过热,抑制房价“过快”上涨,请注意“过快”二字,地产行业发展应该有自身的规律,一旦出现脱离自身规律发展的轨道,必定会出现回落到预定轨道的趋势或者缓慢发展维持一个高位平台,经过时间的消耗使地产行业自身发展的轨道向上抬高,路有多长,还得看国家发展的趋势如何。而不是很多人认为促使房价下降30%或者以上。国家能把地产行业拉起,一样可以拉回,国家是地产行业的庄家,并且是最大的庄家,也是中国A股市场最大的庄家,这个能否成立?相信未来20年的表现会展现精彩的一幕。小博与很多人一样希望房价下跌,拥有自己的居住之所,可是这个能实现吗?不能,房价永远是有钱人与国家玩的游戏,而对于普通的大众来说,与房价高低没有任何关系,房价高,买不起,房价低,更买不起,没有什么可说的,拭目以待,所以很多人天天喊要降房价,最后的结局是又为一部分人提供逢低介入的时机,继续炒作,以此循环。国家追求的是稳定并可持续发展,这才是最重要的。以前小博说过,中国政府对于金融系统的无能之举只是缓和当下的现状,完成其应有的责任,为后来接班人留点发展的契机。人在变,政策一样跟着变,无论什么政策或者制度,只是这变化是潜移默化,能够伴随国家走过百年的老人应该会有类似的看法。社会在浮躁中发展,社会中的人依然在浮躁中生存,看看当下社会中形形色色的一类的所作所为,还不能有所启示吗? 股市又如何,未来的牛市依旧,现在依然在正常的调整范围内,出现任何的震荡都属于正常调整,国家这个最大的庄家是不允许A股市场出现崩盘的,曾经问过一位默默无闻的高人(此人的思想远高于N多人,非常人所能比)如何看待大盘发展,其指出未来沪市大盘即使再次出现跌到2000点附近,依然属于月线或者季线级别调整,而非很多人所说什么熊市,其实牛熊转换犹如太极之阴阳转换,岂非一般俗人所能理解?亦是出自其口,牛市有级别,熊市亦有级别,日线或者周线级别的熊市,月线或者季线或者年线未必就是熊市,尤其年线方面,若有人能够经历年线级别的中枢震荡亦是非常人。这辈子是没希望了。 朋友好运! 知足者常乐! (一家之言,仅作参考) 温家宝:当前宏观调控面临两难问题   赴天津考察,强调坚持适度宽松货币政策,坚决遏制部分城市房价过快上涨   据新华社电5月13日至14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天津市委书记张高丽陪同下,深入天津的企业、社区、科研院所,就经济运行情况和滨海新区开发开放进行调研。   坚持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   温家宝强调,当前国民经济继续回升向好,但国内外形势仍然极其复杂,宏观调控面临的两难问题不少,必须冷静观察、沉着应对,深入研究新情况、新问题,全面落实已经出台的各项政策措施,坚持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切实把握好宏观调控的方向、力度和节奏,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   13日晚,温家宝主持会议听取天津市委、市政府工作汇报。他说,当前经济形势正向好的方向发展,实施一揽子计划成效继续显现。我们既要肯定取得的成绩,增强做好经济工作的信心;又要保持清醒头脑,看到经济运行中存在的矛盾和问题,决不可掉以轻心。   第一,冷静观察,沉着应对。进一步加强经济运行监测,密切关注和正确分析形势的发展变化,把困难和问题考虑得更充分一些,把工作做得更扎实一些。   第二,加强协调,适时适度。注重宏观经济政策的协调配合,既形成调控整体合力,又要防止多项政策叠加的负面影响,始终合理把握政策力度。   巩固经济回升向好势头   第三,区别对待,有保有压。继续加大对“三农”、节能减排、自主创新、民生工程等薄弱环节的支持,严格限制产能过剩行业扩张,坚决遏制部分城市房价过快上涨,切实解决经济运行中的突出矛盾和问题。   第四,标本兼治,注重实效。加快构建可持续发展的长效机制,综合运用经济、法律和必要的行政手段与组织措施,切实见到成效。要通过更加周密细致的工作,牢牢把握主动权,进一步巩固经济回升向好势头,确保全面实现今年经济社会发展目标。 出自 http://finance.sina.com.cn/g/20100516/02307942944.shtml 温家宝:坚决遏制房价过快上涨
个人分类: 社会现象|1288 次阅读|1 个评论
中国经济与股市,杂谈
jove20020 2010-4-29 20:24
小博还是回到股市,在博文( 震惊的消息 )中继续给出2010年一月下旬的观点,2900-3100点的魔咒区间,区间点有30点左右的浮动点,鉴于小博前期的新浪博文已经删除,这个可以去参考小博中金博客博文,并指出任何跌破该区间的行为都会被强势拉回,而无效的向上突破亦会被拉回,这就是该魔咒区间的魅力。这几日的大战总是得不到资金的支持,总是徘徊,暂等真正地决战吧,2010年以来沪市大盘基本在这个魔咒内震荡再震荡,直到股指期货推出,接着国家重拳出击房地产行业,从而出现A股市场的狂跌,很多人把此次的下跌归结于房地产行业,加息,信贷收紧,金融融资等,可见一叶障目,对于股市运行节奏的盲目更风。经济学家也罢,股评家也罢,如今真懂国家经济发展的人不多,能真正看懂的亦不多,小博也不懂,排除国家的幕后谋士,小博相信还是有的,这些人必须严格按照游戏规则来做事。 对于股指期货推出时,资金各怀鬼胎,不统一。小博曾经指出,股指期货推出当日应该助推A股市场强势上扬,引领大资金介入A股市场,然后杀回,强势做空股指期货,促使A股市市场选择向下,高位套牢部分资金,这样再经过后期震荡,奠定A股市场的底部,应该短暂跌破小博的魔咒区间,(记住跌破区间的时间不能太长,否则夜长梦多,后果严重)这样再选择上行时,所需资金不会特别大,而一旦做反,后期上行的资金压力会增加,不过既然选择这样走,就慢慢震荡吧,跌的猛,反弹一样猛,不过还得充分吃掉空头,最好歼掉大部分资金,跌不出足够的空间难以吃掉空头,要看后期的资金博弈了。总之,A股市场会经常出现小型的百团大战,大型的百团大战,然后才是真正地大决战。 曾经撰文指出国家相对成功地推出创业板块,并加速新股发行,以及金融融资,解禁大盘的流通股,寻找适合的时机推出股指期货。如今A股市场流通盘依然较小,出现A股市场被股指期货绑定并被强势做空实属无奈,也是国家要继续改进的地方。后来的创业板块被爆炒也是源于流通盘太小,随便的大资金都能强势推动个股暴涨,国家也是要继续规范市场,股指期货亦是出现被大盘资金左右,而A股市场又被股指期货挟持,出现做空的行为真是不错,这次可玩好了,后果呢,国家一旦加大A股市场的融资能力,就是小博所说的达到国家所能允许的上限,相信那时才是真正的大决战,现在只是小型的百团大战,没有什么可担忧的,当然当下伤害最大的是中小投资者,然而大资金决战又无法避免无辜伤亡,那些很难掌握操作技巧的朋友短时间只能忍了,不要奢望大盘能如很多人所评论的那样走势。股指期货的游戏规则还不健全,需要慢慢地规范,有时候经常发生的一件事就是,不做一件事,就永远不知道该事件所引发的一些问题,如当下的股指期货,以及前期的创业板块。中国只能摸索中国的游戏规则,历史可以重复,但要看掌握历史的是哪一方。 如今房地产的确出现很多问题,可是一味地从房价方面着手,实难从根本解决问题。中国劳苦大众的收入太低,无力购房也是实属当然,可是房价降下来,中下层的人依然无力购房,这是后话,房价的高低只是那些有钱人玩的游戏,而与中下层的劳苦大众关系不大。中国的国情就是人口大,底子薄。经济发展严重不均衡,这也是中国要实现快速稳定发展经济所必须要经历的一个环节,没有这个环节,相信中国经济发展步伐至少会慢10年,若那样发展千万别指望中国能快速在世界市场有立足之地,国外经济,尤其美国,想一次瓦解沉淀于美国多年的资本也是较难的。而中国的房地产是由于天量信贷流入,国外热钱流入,尤其国家为经济复苏而重点支持,因而造成房价高涨也是不可避免的,也是中国供地不足所致,然而若前期就加大供地,相信房地产行业更是会如虎添翼,被爆炒的机会会更大,不排除会出现崩溃的危险,值得庆幸的就是中国房地产业还在良性循环,只是出现的急速上涨,脱离了一定的轨道,被拉回也是正常。以后会稳定,不会出现大幅度下跌。对于从什么经济规律来指导中国的经济发展的想法也是要慎重,经济规律只是经验,路还得自己走。国家重拳突击房地产行业,严格监控国家的金融市场,对于当下与未来都是利大于弊,只是游戏规则要规范。国家要发展,要关注民生,亦即住房问题,而大的消费行业,这个通胀也是很难处理,只能依赖于国家的宏观调控,货币总量与需求之间的游戏规则怎么规范?看以后吧。 小博反对人民币升值,试想中国经济发展严重不均衡,又强制拉动内需,中国人民享受的胜利果实更是被分成几个等级,欠发达地区凭借国外转移过来的制造业来维持生活,继续充当廉价的不能再廉价的加工厂,更是以此给欠发达地区的劳苦大众披上神圣的嫁衣去见“阎王”,这样的事情不能解决,中国的出口数据再辉煌也是带血的代价换回的廉价情结。提高中国的制造业产品的附加值才是要认真做的事情,而非总是扮演着国外的廉价加工厂,中国人民要为自己国家做事,然后再是国外。小博所要说的是,通过均衡国内经济发展,在不影响发达地区稳定发展的前提下,重点支持欠发达地区的经济发展,改善当地的工作环境,真正地关注民生,大力并切实地推进环保工作的进行,以此来稀释人民币升值的压力,若能真正进行这些工作,几年内不会出现人民币升值的压力。充分吸纳外资并合理引导为中国经济发展服务,持续稳定地引资,为中国经济真正腾飞奠定基础。 中国最大的另一弊端就是GDP与房地产行业的关系,这个要好好研究,这里就不解释,希望那些真正的经济学家来为祖国服务,而非那些什么半吊子专家。 雄师崛起,横扫万里江山于足下而屹立不倒,引领世界,放眼全球,唯中华之霸气。霸气乃自理自强,自尊自爱,而非欺凌弱小的霸气,这才是中国所需。 朋友好运! 知足者常乐! (一家之言,仅作参考)
个人分类: 社会现象|921 次阅读|0 个评论
资本中的吸血鬼
jove20020 2010-4-24 12:34
无论在什么行业“混”(“混”这个字可能不恰当,可是对于如此多的人来说,又有何不能用呢?几乎很少的人才能说自己不是“混”,而是认真面对,可是需要扪心自问,个人能否做到?是否具有面对该方向的能力?是否能走出大树的遮荫?),都要借鉴前期巨人的经验,可以排除掉一些不必要的资源浪费,集中力量做能够做的事情,小博定义这个过程为“吸血”的过程,当然也要辩证对待,一味吸收,不加以消化分析,势必造成不必要的麻烦,分析并解决问题的能力是必须,谁也无法逃避。 小博说到资本中的吸血鬼,按照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观点,资本是一种可以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其在资本主义关系中是一个特定的政治经济范畴,体现资本家对工人的剥削关系,因此资本并不完全是一个存量的概念。而从宏观经济存量研究来看,如今的所提的“资本”泛指一切投入再生产过程的有形资本、无形资本,金融资本和人力资本,这个是无可否人的。在投资的角度来讲,资本与流量核算有关,又作为投资活动的沉淀或者累计结果,资本又与存量核算相关,引用别人的划分,由如下关系: 资产=资本+其他积累+负债 即资本+其他累计-资产-负债=资本权益 资本分类: 1.制度或社会生产关系资本,其提升或增值由社会政治思想变革来实现; 2.人力资本; 3.物力资本,包括自然赋予的和人类创造的两种。 这里要说的是小范围内的资本,单指资金+能力,也是普通劳苦大众所认为的。 资金升值是很多人所期望的,如今很多人可以把资金投资到法律允许范围内的任何行业,比如消费业,金融市场等,其实消费类要细分就太多了,人类活动就要消费,伴随衣食住行等的活动,都与消费相关,不做详细介绍。而单纯对于金融行业的股市,相信很多在其中摸爬滚打的人士都会感觉甚是艰难。其实也不难,主要是博弈的结果,资金博弈,政策消息博弈,等等,大军团作战总会有炮灰伤及无辜的事情发生,不过,现在的中小投资者已经变得很“乖”了,总是在盈利的时候快速逃出,也是一种好的现象,能够获得盈利的能力提高,也是前期经历了惨痛的带血的代价才知道的,希望以后不要再犯同样的错误。小博以前经常说的一句话,历史可以重复,但是要看掌握历史的人是谁?看其能否成功突破。历史长河中从未出现过后悔药,未来也不会,只有时间的漫长,吸血再消化,但是一定不能犯同样的错误,这是会致命的。 小博希望朋友能够获得超额的盈利,能由一名小的投资者转变为大资金投资者,当然前提是朋友的利润要急剧膨胀,越大越好,这是介入资本市场的每个投资者所期望的,资金由自己来管理,自己做主,疯狂地吸取资本市场的血,需要有很大的胃口,能吸多少就吸多少,还要好好的消化并吸收,并合理利用,争取利润的最大化,仅此而已。前提一定遵守游戏规则(法律),任何脱离游戏规则的游戏的终结都是很惨的。 提到钱,很多人总认为很俗,有一点要记住,钱是不带有任何感情色彩的身外之物,什么是肮脏的钱,钱不需要修饰,钱就是钱。比如很多人会说刀是凶器,什么是凶器,本就是虚拟,刀就是刀,之所以被人称之为凶器,是因为使用者的无耻行径而非刀本身,同样刀也不需要修饰。钱也是因为很多人为因素才导致不好的现象,相信活着的人没有不喜欢钱的,钱要取之有道,用之有度,一切法律允许范围内的钱怎么能有问题呢? 生活中的人很难摆脱所谓的贪嗔痴慢疑,而要成功摆脱,则会成为...... 人生的变化,股市的走势总会让很多人痛心,踏错节奏者比比皆是,死不悔改的人更是比比皆是,知错能改,善莫大焉,何必因一次的小错而铸就无法挽回的大错,进而走入令人惋惜的怪圈。小博曾经说过,错也罢,对也罢,那都是历史,往昔的所有都是往昔,而朋友要珍惜的是当下与未来,当下该如何度过,未来又如何发展,这才是值得思考的问题,总是生活在过去的人,基本要被灭掉,也是必然的,小博的观点并不是要否定历史,同样往昔的悲欢离合等留给人的又何尝不是一笔较大的人生财富,没有历史又怎么会有未来?任何瞎胡闹的人总会在历史面前显露其无助的一面,不会得到同情,只会在未来面前显得苍白。 唯有经历历史的历练,经过层层的突围,方能进入最上面的一层,一览纵山小。所谓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这个是小博所不认同的,若个人能有好的平台,没必要非得刻意追求低平台的经历,起步高,要有起步高的认知能力,否则摔的同样惨。而在宇宙之中,人类总是渺小的,却能演绎着宇宙中最最残酷的“血腥”,无论什么形式的战争,肉搏战争,武器战争,货币战争,等等,都一样生动演绎,永远是弱者的坟墓,强者的天堂,这种淘汰机制短期很难改变,也是悲哀。天天等,天天盼,时光已经悄悄溜走。 雄狮崛起,横扫万里江山于足下的气概,又有何不可?霸气,不是欺凌弱者的霸气,也不是什么激进派(什么左派),而是一种独立自强,自尊,自爱。 朋友好运! 知足者常乐!(有一句话还是写上吧,到了嘴边的肉掉了,一定不要有什么遗憾,因为本来也没想吃,这就是财富) (一家之言,仅作参考)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896 次阅读|0 个评论
真帅才也
jove20020 2010-4-23 19:14
引用一个人的话,怎么办?随他去吧, 只要自己风光无限,何必杞人忧天? 眼睛雪亮雪亮的,动作非常俊,思维远超常人,洞察力还是让人敬佩。 只做两件事,坐轿,放哨开枪,总得留点纪念。不过确实开过枪了,横扫一片,还有何话说?无语! 伸手拂云,眼观六路耳听八方,实乃真帅才。 呵呵,很多人可能不知道这些不搭边的话是什么意思,相信在股市中混又浏览过小博前期博文的人才了解。 朋友好运! 知足者常乐! (一家之言,仅作参考)
个人分类: 科研随笔|998 次阅读|0 个评论
中美之间,汇率,贸易之战,在所难免
jove20020 2010-4-6 20:45
上周五,小博曾指出, 沪市大盘下档重点关注5日线与3130点一带,上档重点关注3150点与3180点一带,再向上则是3196点一带,这是重点关注的点位。谨防大盘做短期顶而扭头向下。 而今日沪市大盘最高到3177.97点,并回落整理,今日大盘受地产打压,实话是借加息和国家房控严谨等进行强势打压指数,尤其高开消耗做多动能,又到压力位回落在所难免。而股市中与大盘有着跷跷板作用的创业板块强势,稀缺资源类强势,难以聚集投资者的做多信心,尤其今日又一次再现创业板块与大盘走势的相悖,也又一次预演了股指期货退出后大盘的走势。当股指期货推出,就不单单是这样的走势了,那时港股与A股联动,跷跷板的作用更是巨大,也是大资金能获得超额盈利的操作,记得做空时代的到来,中小走资者将很难踏准节奏。 尤其对于人民币的升值预期或者加息,国际热钱流入中国,将激增大盘强势震荡的幅度,记住股指期货推出后,对于大资金的操作,才能现在中国人能否一致对外,虽然各大资金集团之间利益之争激烈,可是当外来资金想从国内股市捞取大量财富时,那些爱过的斗士们一定鼎力上冲,中国千千万万的人民支持你们,唯有你们战胜外来侵略者,获得的盈利才是最大的战利品,而窝里斗的事情还是少做,若股指不推出,窝里斗有情可原,可是当外来资金要摧毁中国资本市场时,必须要挺身而出,做一位真正的中国人,而不当汉奸走狗等,好自为之。 对于中小投资者,那好手中的优质个股,当然中长线持有的个股股要有成长性,且拥有巨大的发展潜力,或者拥有稀缺资源,而金融类会屹立不倒,地产类是国家必须要打压的一板块,消费类吧,钢铁类受制铁矿石谈判,可恶的外国佬,尤其美国佬,真是无耻。 人民币加息的后果将引来无数的国外的资金进入中国股市,投机也罢,投资也罢,就是要来中国获得超额的盈利而归,中国人岂能让你们投机得逞?要让长期为中国服务,试图通过让人民币升值而摧毁中国资本市场,以及国内经济者,必定会被中国所灭。 很多人会支持人民币升值,想到没有,对于中国这样的廉价的加工厂地,一旦人民币升值,制造业将遭受巨大的损失,尤其中国在一个的大的食物链上,并没有什么发言权,而是具有廉价劳动力的低端加工厂,这就是中国将后要重点解决的,什么核心技术,什么名牌,什么标准,还都不是人做出来,美国凭什么能把持那么多专利,标准等,中国为什么不能?小博说过,成王败寇,一旦寇积蓄的能量能够与王进行抗争的时候,就得起来,凭什么要总是为美国这个霸权国服务,当然这里并不是说中国是寇,而是中国必须要有一定的心理准备,一旦美国要真的通过汇率与贸易战对中国进行开战,中国要如何处理,能够吸引来的外资该如何处理,就是容纳那些外资的蓄水池是否已经足够大,若不能,出现引狼入室,将是中国的悲哀。什么时候中国才能真正的醒,雄狮破万里江山,屹立不倒。相信中国的管理层能很好的处理,否则难呀。 记住沪市大盘指数定会回落到3100点以下,而去迎合3000点,也就是小博说的2900-3100点区间,这就是很大的魔咒,没有产生共振前,任何走出的势头都无意义。也就是震荡一下。 中小投资者还是以持股与做差价为主,记住小博的差价的操作(T+0),而是对持有个股进行降低成本的一种操作。重点还是稀缺资源类,可以放长线。震荡的行情,对于短线高手还是天堂,要学会操作,这才是第一位的。 朋友好运! 知足者常乐! (一家之言,仅作参考)
个人分类: 社会现象|850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经济学是科学,不应该成为显学
jove20020 2010-4-1 00:23
小博一直对于经济学是不是科学而总是存在很大的疑惑,也是不便于在科学网进行观点阐述,平常小博也是关注经济类的一些问题,尤其国内的经济发展等,甚是迷惑经济学是不是该属于科学,这方面也是存在很大的争议,偶尔看到下面的文章,故转载于处,供朋友参考。 经济学是科学,不应该成为显学 梁小民 想当初,我1962年考上北大经济系时,堂堂一个经济系五个年级只有区区二百名学生,经济学教授们在社会上默默无名。看如今,当年的经济系已成为两个学院(经济学院和光华管理学院)和一个中国经济研究中心,学生数千人。教授们出入于中南海、玉泉山出谋划策,奔波于各种讲坛和企业侃侃而谈,重量级学者已是社会名流。人们说,经济学已成为今天第一显学,此言的确不假。    随着经济市场化,经济学成为显学并不奇怪。在美国,有博士学位的经济学家已达十万人之多,十万经济学家都有工作,说明经济学繁荣也是市场需求的结果。但透过我国经济学界这热热闹闹的表象,我总感到有几分泡沫,几分浮躁。那些号称著名的经济学家有几人进入了世界前列?那些言必经济学的人有多少了解它的真谛?那支庞大的经济学者队伍中有谁在研究学问?有多少行之有效的政策是经济学家的首创?有哪家企业能在经济学家指导下起死回生?又有多少人能靠经济学发财致富?二十世纪初由量子力学、相对论等物理学革命引起的“物理学热”在轰轰烈烈一番之后终归平静,经济学何时才能回到不发高烧的正常状态?    我总为经济学的喧哗与强劲感到不安,总觉得经济学成为显学是祸不是福。经济学需要的是冷思维而不是热推力,需要一代又一代人默默无闻的研究,而不是煽情式宣传。持续不退的高烧会毁灭经济学,是摘下显学的光环,恢复其本来面目的时候了。 经济学是科学 宗教可以狂热,时尚会发高烧,能名利双收的学问可以成为显学。但经济学不是宗教、不是时尚,不能立竿见影地名利双收。任何一门严肃的科学都不应该成为显学。经济学是一门科学,是和物理学、化学、生物学等自然科学同样的科学,它也不应该成为显学。    对于经济学是不是科学,学界争论颇多。美国经济学家米尔顿·弗里德曼说:“关于把经济学和物理学、化学、医学一样看待是否适宜的问题,在科学家和广大公众中无疑存在着——迄今依然如此——广泛的怀疑。”〔1〕他明确表示,许多人不认为经济学是科学,但“我自己从来没有接受过这种观点”。 〔2〕经济学是不是科学呢?我们先来看看《不列颠百科全书》给“科学”下的定义:“涉及对物质世界及各种智力活动。一般说来,科学涉及一种对知识的追求,包括追求各种普遍真理或各种基本规律的作用。”〔3〕    从这个定义可以看出,科学有三个重要特点:第一,研究的对象是客观物质世界及各种现象;第二,研究的方法要求摆脱价值判断,公正而客观;第三,研究的目的是追求知识,发现真理或基本规律。我们应该根据这三点来判断经济学是不是科学。    物理学、化学等自然科学研究的自然现象是客观的。经济学研究人的行为,具有客观性吗?如果观察每个人的行为,的确是主观决定的,对相同的环境,每个人会作出不同的反应。但当我们把社会作为一个总体,观察所有人的行为时,就一定是客观的,不以某个人的意志为转移。根据大数定理,少数人反常的行为互相抵消,总体行为是客观的,有规律可寻的。例如,当某种商品价格上升时,有人会减少购买,有人会增加购买,也有人会不改变购买量。但从总体来看,一定是购买量减少。某种商品价格上升购买量减少就是一种客观现象,并不受个别人的反常行为影响。这种经济现象与自然现象同样是客观的,本质上没什么差别。经济学家研究客观经济现象,自然科学家研究客观自然现象,都是科学研究。    经济学的科学性还在于它运用与自然科学同样的研究方法。美国经济学家曼昆指出:“经济学家努力以科学的态度来探讨他们的主题。他们研究经济的方法与物理学家研究物质和生物学家研究生命的方法一样:他们提出理论、收集资料,并分析这些资料以努力证明或否定他们的理论。”〔4〕尽管经济学家“不用试管或望远镜进行研究工作。但是,科学的本质是科学方法——冷静地建立并检验有关世界如何进行的各种理论。这种研究方法适用于研究一国经济,就像适用于研究地心引力或生物进化一样”〔5〕。 这种科学方法首先在于经济学和其他自然科学一样在研究时超脱了价值判断,以客观的态度研究客观现象。在十九世纪之前,经济学是以道德科学的面目出现的。十九世纪中期之后,以英国经济学家西尼尔和法国经济学家萨伊为代表,努力使经济学摆脱价值判断,成为一门像自然科学一样的实证科学〔6〕。经济学实证化是经济学科学化之路。现在实证经济学已成为经济学的主流。其次,经济学家在研究经济现象、探讨经济运行规律时,把经济现象作为若干经济变量变动的结果,分析这些变量之间的关系。经济学成功地运用了数学说明它研究方法的科学性。最后,经济学在某种假设之下分析社会现象,得出结论,并用事实来检验结论。这些与自然科学运用的研究方法在本质上是相同的。    经济学研究得出的理论是对客观经济规律的认识。经济学追求的正是这些认识。经济规律是可以认识的,这种认识就是理论。经过检验的理论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真理,与自然科学中的真理一样。能量守恒、相对论,都是真理,市场机制是有效配置资源的方式,也是真理。当然,与自然科学中的真理一样,经济学中的真理也是有条件的、相对的。但这些真理是客观存在的,与价值判断无关。例如,不同的人可以从不同价值判断出发,对市场经济作出不同的评价,但都承认,与其他经济体制(奴隶制、封建庄园制、计划经济)相比,市场经济是最有效率的。这是经济学理论可以摆脱价值判断,成为一门科学的原因。    从英国经济学家亚当·斯密发表《国富论》以来,现代经济学的历史才有二百多年,如果从十九世纪中期经济学走向实证化算起,现代经济学的历史还不到二百年。与其他科学相比,经济学还是一门年轻而不成熟的科学,但它所发现的许多理论已经对人类社会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英国科学哲学家波普尔对经济学的科学化给予高度评价,他认为:“尽管那些落后的社会科学还需要找到自己的伽利略,而经济学却已经历过了自己的牛顿革命。”〔7〕 为什么人们不认为经济学是科学 1968年瑞典中央银行决定设立纪念诺贝尔经济学奖(俗称“诺贝尔经济学奖”),但此举也引起许多科学家和公众反对。为什么有许多人不认为经济学是科学?探讨这个问题对我们认识经济学的性质以及经济学不应该为显学的原因大有帮助。    社会经济现象远比自然现象复杂,经济学对经济规律的认识和揭示也比自然科学要困难得多。这首先是因为影响人们经济行为的因素比影响自然现象的因素更复杂。许多自然现象的因果关系要比经济现象的因果关系更简单。自然科学可以在实验室进行受控实验,使其他不相关条件不变,从而研究所要研究的变量之间的关系。在经济学中,绝大多数情况下无法进行受控实验,要确定各种经济变量之间的关系就比自然科学困难得多。    更为重要的是,经济学所研究的问题涉及到人们的切身物质利益,更容易激发人们的感情。马克思曾指出:“政治经济学所研究的材料的特殊性质,会把人们心中最激烈最卑鄙最恶劣的感情,代表私人利益的仇神,召唤到战场上来反对它。例如,英国的高教会,会饶恕那种在三十九个信条中对三十八条进行攻击的行为,而不会饶恕那种攻击他的收入三十九分之一的行为。”〔8〕这些反对当然也会干扰经济学对客观规律的认识。比如,时至今日仍然有人反对市场经济,这并不是经济学的认识问题,而是市场经济损害了这些人在计划经济时的既得利益。即使抛开物质利益问题,人的认识总是有滞后性,正如恩格斯所说:“传统在意识形态的所有领域内都是一种巨大的保守力量。”〔9〕这种传统的保守性在自然科学中也有,但在经济学中更严重。这也使经济学的认识远远落后于现实。在少数人认识到以后,要让多数人接受仍有一个相当长的过程。    人们认为经济学不是科学还来自三个问题:经济学真能摆脱价值判断吗?既然经济学是科学,为什么经济学家总是争论不休?经济学家经常作出错误预测,这能是科学吗?    在经济学与价值判断的关系上人们常常混淆了两个问题:认识世界与改善世界。经济学的目的是认识世界,即寻求经济运行的内在规律,在认识世界时,经济学必须而且可以超脱价值判断,因为经济规律是客观的。这时经济学家也只有以客观冷静的态度才能成功。改善世界却离不开价值判断,正如曼昆所说:“确定什么是好政策或什么是坏政策不仅仅是一个科学问题,它还涉及到人们对伦理、宗教和政治哲学的看法。”〔10〕改善世界是决策者的事,决策者在根据经济规律决策时要考虑价值判断。这正如在生物学中,能否用基因技术复制人是科学问题,而是否应该允许复制人是决策问题。前者与价值判断无关,后者取决于价值判断。    经济学家的确是爱争论的,有人开玩笑地说,两个经济学家也会有三种观点。这话真有几份道理。但经济学家有争论并不能证明经济学不是科学。自然科学中争论也不少,生物学家不是至今仍在争论物种起源吗?至于宇宙的起源争论就更大了。真理总是在争论中产生的,经济学家有争论、有不同流派是很正常的。同时也应该看到,经济学家有争论也有一致之处。英国经济学家布里顿调查了经济学家的分歧与一致,写了一本题为《经济学家们存在一致性吗?》的书,结论是发现“经济学家是高度一致的”〔11〕。美国经济学家阿思顿等人调查了美国经济学家,得出了与此相同的结论,尤其在十个重要问题上经济学家高度一致(一致率在百分之九十三至百分之九十八)〔12〕。这些一致正是客观存在的经济规律。    经济学家的预测的确经常失误。美国记者小阿尔弗雷德·马拉伯写了一本名为《迷惘的预言家》的书,历数了二战后美国经济学家预言与决策的失误,由此得出的结论是:“经济学,说得好听点是一门伪科学;说得不好听些,它是场猜谜游戏。”〔13〕这是一种误解。经济学的任务主要是认识和解释世界,并不是预言什么。经济学家的确有过不少错误预言,但正确预言也不少——哈耶克在二十世纪四十年代就预言计划经济必然失败,五十年以后这个预言不是被证实了吗?其实任何一门科学都会作出错误的预言,但这并不能证明它是不是科学。气象学作出的错误预言恐怕比经济学多得多,但有谁否认气象学是科学呢?   经济学在我国遭到误解还与我国解放后经济学的发展状况相关。在极左路线统治下,经济学沦落为御用工具,既可以为“大跃进”辩护,也可以为“四人帮”的“消灭资产阶级法权论”〔14〕辩护。经济学家迫于压力,今天说一种话,明天又说相反的话,经济学在人民心中失去尊严。但这是特殊的历史背景造成的,并不能说明经济学不是科学。在改革开放的今天,经济学正沿着科学化的道路发展。 经济学不是经邦济世之学 据说中文中经济学这个词就是由“经邦济世”这个词而来的,似乎学了经济学就能经邦济世、发财致富。在充满浮躁的转型时期,文人学士想出谋划策“普济天下”,普通百姓想脱贫发财“独善其身”。正是这种功利思想把经济学推到了显学的地位。只要认识到经济学并没有这种立竿见影的经邦济世的作用,它显学的光环就会消失了。    英国经济学家莱昂内尔·罗宾斯指出:“经济学是把人类行为当作目的与具有各种不同用处的稀缺手段之间的一种关系来研究的科学。”〔15〕通俗地讲,经济学是关于选择的科学。无论是一个社会、一个企业或一个家庭在面临资源稀缺的限制时都有选择问题。经济学研究的问题与人们的生活如此密切相关,于是它就被认为是一门能够学以致用的科学。中国的先贤们在引入这个词时又根据传统的经邦济世思想译为经济学(最早是梁启超先生译为生计学),更加深了这种理解。人们希望学了它,大可以为国出谋划策,小可以发财致富,实现“治国齐家平天下”之夙愿。这实在是一种误解,正是这种误解种下了经济学成为显学的祸根。    经济学能制定出成功的治国策略吗?在历史上是先有市场经济的实践而后才有斯密“看不见的手”的理论,先有英国的自由贸易政策而后才有李嘉图为这种政策辩护的比较优势理论。许多人都指出,先有国家干预经济的政策而后才有凯恩斯主义。美国经济学家克莱因正确地指出:“他(凯恩斯)并不是先有理论再有实用政策,而是先有目的在于医治真正的经济病症的实用政策,再由此引申出他的理论。”〔16〕其实从根本上说,人类经济社会的任何一种行之有效的制度或政策都不是经济学家有意设计的,而是人们自发活动的结果。哈耶克指出:“人类赖以取得成就的许多规章制度,已经在没有计划和指导思想的情况下产生出来,并且画龙点睛地在发挥作用。”〔17〕经济学家并没有设计出私有制、市场机制和国家干预经济的政策,只是在解释这些已有的东西而已。    企业和家庭也并不是有意地按经济学家的理论行事,而是根据自己的本能或经验在行事。例如,经济学家把边际成本和边际收益相等作为企业利润最大化的条件。实际上,根据经济学家艾特曼和格思里对三百三十四家企业的调查,只有十八家企业认为自己的成本是经济学家说的“U形曲线”。许多企业也不知道边际收益,在实际决策中并没有自觉运用这一原理〔18〕。企业家不懂这些理论照样可以成功,精通这些理论的经济学家未必能把企业搞好。同样,经济学家认为消费者的边际效用与价格之比相等,但事实上即使经济学家也不会自觉地按这种原则去购物和消费。经验观察告诉我们,消费者的行为更多是随机性的、冲动型的,而不是像经济学家所说的是理性的。    应该说,经济学作为一门科学是对现象背后规律的总结、抽象与概括,并用以解释各种现象。市场经济理论解释了市场经济运行的规律。国家干预理论解释了现实中政府的各种政策。生产理论和消费者理论概括了左右企业和消费者行为的内在规律。也许企业和消费者并没有意识到这种规律,但就普遍情况而言,他们是不自觉地按这种规律行事。正如日月星辰并不知道天体运行理论,却按这一理论揭示的规律在运行一样。    经济学的任务在于认识世界、解释世界,而不能改造世界。正如《不列颠百科全书》中有关“科学”的定义指出的,它在追求知识。在这种过程中所得出的规律性结论有助于改善世界(注意改善世界不同于改造世界)。例如,我们在解释国家干预政策的基础上可以改善政策,使之更好地调节经济,对企业和消费者行为背后规律的揭示也可以使它们的行为更理性。但这种作用不同于学以致用的立竿见影作用,也不是学了经济学就可以经邦济世或发财致富。这正如学了物理学并不是马上就可以运用于设计机器,或学了化学也不是就可以合成物品一样。把科学运用于实践还有许多工作,理论与实际之间并不是直接相关的。   我们并不是说经济学没有用,而是说它不是那种能直接带来好处的技术。与一切科学一样,经济学也是重要的,但它缺少直接的实用价值,不能急功近利。只有急功近利的东西才能成为显学,经济学不是那种学了就能发财的东西,当然不应该成为显学。 经济学成为显学的悲剧 一种不该成为显学的科学被作为显学是一个悲剧。经济学被作为显学之后热闹得很,但对于需要冷静的科学而言,被捧到热闹显学地位,是祸不是福。每种现象的出现都有其必然性,经济学成为显学也是如此。我们探讨一下经济学成为显学的背景对它本身作为一门严肃科学的发展是有好处的。    经济学成为显学是因为它受重视。在计划经济时代,政府决定资源配置,安排好了一切,企业和家庭无非是听从而已。而且,计划经济者颇有“天下舍我其谁”的气概,以改造世界为己任,以为可以人定胜天,所以并不按经济中的客观规律行事。经济学除了为政府的现行政策进行辩护和注解,别无他事。但市场经济却使人们认识到掌握经济规律的必要性,也使企业和消费者感到作出正确选择的重要性,于是经济学受到重视。更重要的是,转型过程中出现了许多问题,人们为了解决这些问题而求助于经济学。经济学越发达,经济学家越多,说明一国经济问题越多。正如战争越多、军事家越走红一样,经济越乱、经济学家越走红。在许多情况下,经济学受重视并非吉兆。越是经济糟的国家,越出优秀经济学家。    经济学受重视也并不是一件坏事,但真理跨过一步就是谬误,经济学成为显学就决非幸事了。经济学成为显学说明经济学本身和人们对经济学的认识陷入了误区。首先是人们把经济学作为包治百病的灵丹妙药,或者是一些浅薄的经济学家吹嘘经济学是灵丹妙药。世界上并没有什么灵丹妙药,吹嘘某种东西包治百病时这种东西一定是诈骗术。没有一门严肃的科学以灵丹妙药自居。经济学当然不能解决什么重要问题,它仅仅是给人们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以启发,能否找到正确的方法又是另一回事。扩大了经济学的作用是经济学成为显学的原因。    迷信产生于无知,对经济学的迷信也来源于对经济学了解甚少。个别自诩为著名经济学家的人学了点皮毛,以为自己得到了真经,为了卖个好价钱,到处吹嘘推销。要能卖出去,当然要靠广告,吹嘘经济学如何有用就是一种广告。群众的无知是理性的,上当受骗也难免。这样,有人当星,有人追星,经济学就显赫起来了。经济学作为一门严肃的科学,博大精深,许多经济学家穷经皓首一生也不敢说如何精通。但只知皮毛的人是敢于吹牛的,就我们现实的状况而言,对经济学仍是知之甚少,但却在预言近期要得诺贝尔奖云云,岂非白日作梦?个别号称著名经济学家者到处发表言论,其实略微了解一点经济学的人都知道,他们连经济学的基本知识都没有——记得八十年代后期某著名经济学家称中国发生了严重超速通货膨胀,其实根据经济学中的定义,每月通货膨胀在百分之五十以上方可称为超速通货膨胀,中国从未达到这一通货膨胀率,何超速之有?    从社会来看,经济学成为显学还在于转型时期是一个浮躁的时代,人人致富心切,想以最快的速度发最多的财。在各种科学中,经济学似乎与发财最接近,经过夸张或宣传就热起来,显起来了。经济学成为显学是一个浮躁时代的标志,要经历这一段以后,经济学才能回归到正常状态。    经济学成为显学为经济学家提供了施展才华的机会,经济学家活跃于各个领域,成为当红名星〔19〕。任何一个社会都需要一批经济学家进入政府参与决策,进入公司从事经营活动,经济学家发财致富成为名星也是正常的、应该的。但我总觉得,经济学要能发展,总要有少数经济学家甘于坐冷板凳,甘于寂寞,认真做学问。这种做学问可以是认真读书,也可以是深入实际调查研究。要有人“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经济学才有希望。    我之所以称经济学成为显学是悲剧,就在于对决策者和公众来说,难免受浅薄甚至错误的经济学误导;对经济学家来说,外面的世界诱惑太大,无法真正潜心研究经济学。这时中国经济学发展的希望在哪里呢?    经济学是摘下光环、走下显学神坛的时候了,果如此,则是国家之幸,也是经济学之幸。 注释: 〔1〕〔2〕米尔顿·弗里德曼:《通货膨胀和失业》(1976年诺贝尔经济学奖领奖大会上的演讲),收入商务印书馆编辑部编:《现代国外经济学论文选》第二辑,商务印书馆1981年版,第114、115页。 〔3〕《不列颠百科全书》(国际中文版),第15卷,第137页,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9年版。 〔4〕〔5〕〔10〕〔12〕曼昆:《经济学原理》,上册第19、28、33页。 〔6〕西尼尔(1790~1864)在1836年出版的《政治经济学大纲》中探讨了摆脱价值判断的纯经济理论(中文版,商务印书馆1986年);萨伊(1967~1832)在1830年出版的《政治经济学概论》的“导论”中探讨了经济学的实证方法(中文版,商务印书馆1964年版)。 〔7〕转引自布赖恩等:《现代宏观经济学指南》,商务印书馆,1998年,第495页。 〔8〕马克思:《资本论》第一卷“初版的序”,人民出版社1963年版(郭大力、王亚南译本)。 〔9〕恩格斯:《费尔巴哈与德国古典哲学家的终结》(张仲实译),人民出版社1965年版,第48页。 〔11〕参看S·布里顿:"Is there an Economic Consensus?London,Macmillan,1973." 〔13〕小阿尔弗雷德·马拉伯:《迷惘的预言家:当代经济学家的历史》(高德步等译),海南出版社 1997年版,第9页。这本书许多观点我并不同意,但我认为这是本值得一读的好书。 〔14〕“消灭资产阶级法权论”指四人帮把按劳分配归结为资产阶级法权的理论。 〔15〕莱昂内尔·罗宾斯:《经济科学的性质和意义》,商务印书馆2000年版,第20页。 〔16〕克莱因:《凯恩斯的革命》,商务印书馆1980年版,第36页。 〔17〕哈耶克:《个人主义与经济秩序》,北京经济学院出版社1989年版,第7页。 〔18〕参看马克·林德:《反萨缪尔森论》,上海三联书店1992年版,下册,第142、160页。 〔19〕詹小洪教授在《京城十类经济学人》中生动而真实地描述了当代经济学家的状态。参看《经济学家茶座》,山东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第一期,第31~36页。 文章来自 http://www.housebook.com.cn/200209/15.htm
个人分类: 科研随笔|1165 次阅读|0 个评论
胡言乱语一例:“ST安彩:曹操墓发现刺激股价井喷”
qlms 2010-1-28 20:29
前些日子,河南安阳有关部门宣布 曹操 墓被挖掘且被文物专家认可。一时间,安阳和曹操,都成了焦点。虽然河南方面宣布,绝不依靠曹操墓来开发旅游赚钱,但是很多人还是认为,走商业开发的路子,是早晚的事情。要不光派人看着那片墓地,一年下来,也花钱不少。 是否会开发成旅游胜地的猜测,应该说还是比较合理的。但是更让人大跌眼镜的是,竟然还有有证券公司的所谓的行业分析师来借疑似曹操墓分析股票,分析结果当然更让人拍案称奇! 说实在的,这个所谓分析师的分析,称之为胡言乱语,一点也不为过。不过更让人发晕的是,搜一下这篇狗屁不通的分析,发现竟然被国内所有的主流财经网站转载。呵呵,就这水平的人还被当做金融精英供着,真丢我泱泱中华的人呢。 文章题目: ST 安彩:曹操墓发现刺激股价井喷 网址链接之一: http://210.22.25.206/stock/hydx/ggdp/201001/t2802514.htm 正文摘录: 魏武挥鞭,东临碣石有遗篇,曹操作为在军事、政治与文学上皆有所建树的一代风流人物,因其墓葬在安阳安丰乡西高穴村被发现而在岁末年初红透了半边天。据最新媒体报道,目前台湾、香港、澳门、日本、韩国等多个地区和国家的旅行社掀起了三国热,都想为曹操墓开设新的旅行项目。与此同时,安阳市正在研究规划,在曹操墓考古工作完成后,可能会在原址建遗址公园。而市场预期,曹操墓作为全新的一个文化旅游景点,比殷墟、岳飞故里更加引人注目,按照安阳旅游业平均值 214.8 元计算,比照兵马俑的参观人数,曹操墓最低有 4.2 亿元的收益。 显然,曹操墓的发现和开发将对当地的旅游开发和经济发展起到巨大带动作用。在对帝王陵墓经济的发展充满想象的同时,可以预期的是,安阳市本地上市公司无疑将受益匪浅!我们认为,作为安阳市举足轻重的龙头企业, ST 安彩( 600207 )将孕育重大投资机遇!二级市场上,该股双针探底,反映出下档支撑力度极强,后市的强劲反弹呼之欲出,值得重点关注!( 一个是曹操墓,一个是制造显像管的企业,不知道曹操墓如何促进这家显像管企业的发展) 2010 年是第十一个五年计划的最后一年,多个重大帝王陵墓工程将陆续完成前期的考古勘探工作,其大规模商业开发已经陆续静悄悄的启动。如被列为国家十一五大遗址保护规划西汉帝陵保护项目的汉武帝茂陵,其考古挖掘工作已经结束; . 陕西在 2006 年启动的唐陵大遗址保护项目,如今乾陵、顺陵、建陵、贞陵、崇陵、桥陵、泰陵的考古勘探也已经完, 陵墓经济的大潮涌动已经成为不争的事实。 但曹操墓所引发的社会关注,远远超过了这些帝王陵墓大项目,从一个侧面可以看出,曹操墓的民间影响力是何其之大! 本地股资源禀赋凸现 ST 安彩孕育重大投资机遇 安阳是中国八大古都之一,是世界文化遗产殷墟的所在地、甲骨文的故乡,是五经之首 -- 易经的发源地,也是红旗渠精神的诞生地。安阳不仅坐拥商代都城 -- 殷墟遗址,同时,民国时期最高统治者袁世凯的墓地也坐落在安阳。而曹操墓的加入,无疑会帮助安阳实现 3 代帝王梦的旅游拳头产品。尽管 2008 年安阳市虽然实现旅游收入 42.6 亿元,但政府的目标是 2010 年旅游总收入力争达到 50 亿元, 2015 年还要再翻一翻,达到 100 亿元,因此,对安阳来说,曹操墓的存在,意义重大。 据相关资料显示, ST 安彩( 600207 )曾是全球最大的彩色显像管玻壳生产企业。近年来,随着液晶电视、等离子电视等新一代产品的崛起,传统 CRT 电视市场份额逐渐呈下降趋势。为此, ST 安彩( 600207 )作出重大调整,依托企业高品质电子玻璃制造技术和人才优势,以光伏玻璃为突破口,进入高端光伏玻璃市场,以实现产业快速转型。而作为一家安阳市举足轻重的龙头企业,其本地上市公司资源禀赋可以说十分突出。因此,我们认为,在曹操墓的发现和开发将极大促进当地的旅游开发和经济发展的背景下, ST 安彩( 600207 )将孕育重大投资机遇!二级市场上,该股双针探底,反映出下档支撑力度极强,后市的强劲反弹呼之欲出,值得重点关注!( 难道曹操墓发掘之后,大家都喜欢历史古董,舍弃等离子、液晶电视,改看 CRT 电视了?)
个人分类: 生活的感悟|3560 次阅读|9 个评论
金岩石先生真的敢在3000点下闭着眼睛买股吗?
qlms 2009-12-19 22:41
金岩石先生何许人也? 搜一下就知道了, 目前为国金证券首席经济学家, 为 索罗斯基金资助进入哈佛大学的第一位中国学子,被金融界誉为索罗斯的中国门徒、能用中文通俗解读华尔街的海归学者、纳斯达克市场的活字典 等。咋看简介,牛啊。读罢观点,感觉却荒谬的不得了,看来哈佛毕业生,有点也就那么回事。 其实几个月之前,我就被金岩石先生一个相当雷人的观点给震倒过,报纸原文如下 : 金岩石认为,在城市化的进程中,非常有可能形成北京、上海两大超级都市,这两大超级都市的人口将超过总人口的 30% ,达到 5 亿人,未来的大北京将有 3 亿人,大上海将有 2 亿人。在这个基础上,楼价应该涨多少?以今年 1 月 1 日的价格为基准, 5 年内至少翻一倍,北京、上海的房价很可能会突破 30 万 / 平方米 。 看了之后,对金先生的观点很不以为然,感觉他也许考虑问题太简单了,只从钱的角度来考虑人的社会行为,实在是不行的。富翁的财富理论上可以买下朝鲜,他有可能买到吗?所以俺就写了一篇 北京能承载三亿人的梦想吗 来反驳这位哈佛大才子的观点。可惜俺草根一个,新浪博客到现在为止,才有 10 几个人读这篇文章,科学网博客上面,也只有几百个人读过这篇文章。 最近,金岩石先生又有新的雷人观点出来了, 那就是上证 3000 点之下,可以闭着眼睛买股 。俺不知道金先生说的是真心话,还是在瞎忽悠。要是瞎忽悠对金融比较无知的老百姓,比如俺这样的,也就算了,俺不想计较什么。如果金岩石先生说的是真心话,俺想这次和他较个真。怎么较真呢, 就是如果大盘在从今天开始的半年之内,真的跌到 3000 点之下, 就让他 闭着眼睛买点股票 ,在众人监督下,封闭一年,然后买卖自由。证明一下他真的不是瞎忽悠。 说实话,完全 闭着眼睛买股 ,可能风险太大,对金岩石老师来说,钱可能也不是捡来的,万一买个垃圾股退市了,可能会比较心疼。那么我们尽量在随机的前提下,照顾他的利益,建议按照下面的法则来买股: 1 )投资力度别太大, 10 万人民币左右即可。 2 )买股票的时候,资金按照板块划分,主板,中小板,创业板各分三分之一的资金。 3 )为了分散风险,每一个板块买三只股票。选择股票的时候,采用抓阄的方式。先把板块上交易的所有股票的代号做成阄,然后 闭着眼睛 抓三个出来,用差不多相同的资金买进这三种股票。 买了之后,就不用管了,至少一年之后处理。 金岩石老师敢这么做,证明给大家您不是在忽悠吗?
个人分类: 生活的感悟|5566 次阅读|4 个评论
越穷越光荣-从东航注资改变谈起
qlms 2009-3-7 14:24
前记:1) 本文于08年12月25日发表于我的新浪博客,现转载到我的科学网博客。 2)本文原题目是 乱相丛生的中国宏观经济调整-从东航注资改变谈起 现做了适当修改。 正文: 最近的大盘不是很好,在业绩不佳,解禁加大的形势下,上证综指的重心不断下移,个股更是跌多涨少。 但是在这样不好的形势下,昨天的东方航空,却逆势启航,开盘半个小时就封住涨价,一直坚持到了终场。 是东方航空最近盈利了吗? 答案是否定的,不仅没有盈利,而且亏损还有加大的趋势。那为什么东方航空能获得资金青睐,被封住涨停呢?晚上的公告透露了玄机!国家对东航注资方案要改变了。可能在原来注资30亿人民币的基础上,再增加30亿。难怪昨天东航被直接封住涨停。 东航注资方案10天就大变,说明了中国国家队管理者在宏观调控方面最近已经手忙脚乱。 我为什么说这是乱相丛生呢? 第一:巨亏是利好,越穷越光荣。现在国企大涨的股票,不是绩优股,不是微利股,而是亏损股。可笑的是,一般亏损还不行,谁亏的最多,谁获得的资助越多。这就好像刚刚建国那时候,大家做事主要看家庭成分,所以越穷越光荣。所以现在东航在基本面极差的情况下,股价反而超过国航了。是可笑,还是可悲?谁知道呢? 第二:朝令夕改,喜怒无常。10多天前。国家对东航注资30亿,已经刺激这个股大涨了几天了。后来大家算了一笔帐,就算给东航30亿,估计也解决不了什么问题,因为这个公司实在太烂!但是没有想到的是,前面的30亿还没有落实,现在又要追加30亿。前几天,有感于国内的调控政策朝令夕改,我写了一篇博文,叫做治国岂是逗你玩。没有想到,这种逗你玩的管理方式,有越来越多的趋势。这在一定程度上,反应了我们国家队管理者水平的极端低下。也说明在这些人的领导下,经济复苏的任务是任重道远。大家不要再保有2-3个月经济复苏的希望。 第三:信息泄漏,违法不咎。谁最先知道东航注资方案的变化,应该是东航的管理层,还有那些出钱的老爷们?还有谁呢,那只能是他们身边的人。周三的盘面毫无疑问的说明,这些消息被提前泄漏了。但是好像没有人被追究这个泄漏消息的责任,大家对于这种利好形势下提前涨停的行为,好像也已经是司空见惯了。这种非正常态变成常态,难得不是一种悲哀? 当一个宏观的管理者用微观的方式来调控经济的时候,就只能头疼医头,脚疼医脚,到头来就会越来越严重,甚至不治而亡。
个人分类: 生活的感悟|3322 次阅读|2 个评论
xxx教授真的懂经济吗?
qlms 2009-3-7 13:45
前记 : 1)本文于08年12月6号发表于我的新浪博客,现在转载于科学网博客。 2)为了避免麻烦,文章稍微做了改动,教授的名字改为xxx代替。 正文 : 今年的股市真的很不平静,从年初到现在,政府已经为了救市,玩了好几次政策牌。每次政策出台之前,都少不了一些所谓的教授粉墨登场,说救市的必要性。 可惜几次救市,都好比老年人服用了大量的春药,瞬间的勃起之后,却依然是绵绵的下跌。 我对这些所谓的经济专家,素来不怎么感冒。当然大家也知道,要是听他们的话炒股,估计每个人都会血本无归。做个假设,如果大家都不借助消息炒股,估计他也不会比我们高明到什么地方去。 4月份调低印花税之前,股市连续大跌,救市的呼声很高,中央台请了一些专家去座谈。见识了所谓的xxx教授,节目没有好好看,只是记住了其人说的一句话,大意是,你政府鼓励融资,还要收这么高的印花税,也就是这么高的融资成本,这怎么让你融资。过了几天,传出来中央请了几个所谓的专家去座谈,其中一个就有xxx教授,不久,印花税果然降了,看来xxx教授忽悠总理,还是比较easy的。xxx目的达到了,很风光了一阵子,股市也在调低印花税之后有了一波不错的反弹,可惜就是没有坚持多久,因为大家都知道,经济基本面,根本就不支持那么高位的股票。xxx老师认为降低印花税,股市就能在高位运行?这是什么经济道理呢?事实上,在中国目前赌场一般的股市中,适当的调高印花税,有利于提高机构的交易成本,限制其操纵股价。股票的价格,不是印花税所决定的,这点xxx教授都没有搞清楚,还算什么著名经济学家。 10月股市大跌之后,中央也开始重新下棋,抛出来一个4万亿的经济复苏计划,从宏观经济层面来对经济进行调控,这步还算下一步不错的棋。不过最近股市比4月上次救市的2800点又跌了不少,这次xxx教授们又不甘心了,还联合了其他的人,建议用新的方法来救市。xxx教授指出,中国股市暴跌的根源在于大小非的减持,是的,这是对的,但是这些人为什么不考虑一下,大小非为什么减持?减持的原因可能很多,但是最主要的原因就有一个,那就是股票被高估了,高估是前期的非理性暴涨造成的,全球金融危机导致基本面逆转也必然会影响上市公司的业绩,进而影响股票的价格。资本的所有者,不是傻子,更不是和xxx教授一样纸上谈兵的人,雅戈尔的李如成们,在资本市场上,每一个都比xxx教授聪明的多,他们卖出大小非,难道都是傻子吗? 写的有点罗嗦了,只是想说明一点,中国一些所谓的经济学家,只研究表象,不追究根源,难成大器。这样的人还得到总理的器重,所以国家的前途,也很危险。
个人分类: 生活的感悟|3540 次阅读|2 个评论
胡舒立荣膺‘最冷酷预测者’是谁的悲哀
qlms 2009-3-7 13:32
前记:1)本文写与08年12月20号,原载于我的新浪博客,现转载到我科学网博客。 2)转载的原因之一是,看到美女博主迟菲最近发表了很多有见地的博文,我想等小丫头更沉稳内敛一些的时候,是不是会成为胡舒立一样具有敏锐观察力、冷静思考力、清晰判断力的杰出小女子~~ 证券时报近日评出2008年度财经八大预测人物,胡舒立荣膺最冷酷预测者称号。 对于这一结果,我除了感觉稍微有一丝可笑之外,更多的是感觉悲哀。 对于胡舒立为什么会获得残酷这个称呼,大家当然都明白,就是在今年上证指数跌破4000点的时候,在刘纪鹏等所谓的经济学家高呼政府要救市的时候,财政杂志主编胡舒立提出了不救市的主张。所以一些希望政府救市的人,从此就开始对胡舒立恶毒起来,年末还给与这个称呼。 胡舒立配的上这个称号吗?我看未必。 第一,在刘纪鹏、吴晓求等教授极力呼吁下,政府已经通过调节印花税等大力救市几次。每次除了能给一些有消息的人暴富的机会,换一批散户继续站岗之外,对股市下滑,根本就产生不了大的影响。也就是说,胡的不救市的观点,并没有害人,相反,她很早就指出,股市救不了,短暂的救市行为,不能改变股市的下行趋势,让一些理智的人及早抽身,挽救了很多理智的炒股人,我认为胡舒立是最慈善预测者。 谁能佩得上最冷酷得预测者呢?下面是我得看法。 1)老傻博客的作者。整天忽悠十年大牛市,忽悠散户入场,害人无数,每天都预测大盘会涨。如果让我投票,这个人肯定当之无愧。 2)那些在股市第一次跌破3000点,大力忽悠救市的所谓经济学家。如果人们听信他们的,在那时候进去的话,现在至少要赔50%之上。 胡舒立被评为最冷酷的预测者,说明我们还缺少理智的人。我不知道这个结果是谁给评的,如果是网上海选出来的话,这说明是我们这个国家的悲哀,因为国民素质太低了。辨不清黑白和好坏。 还是套用胡紫薇的一句话作为结尾,在我们这个民族能输出价值观之前,我们注定不能成为一个大国。
个人分类: 生活的感悟|3635 次阅读|0 个评论
外汇储备的良性循环――我看张维迎和高西庆之争
lcguang 2009-2-28 00:02
外汇储备的良性循环――我看张维迎和高西庆之争 外汇储备主要来自进出口顺差。企业出口赚了老外的钱,因为外汇管理制度,必须换成人民币。所以外汇储备说到底是出口企业存放在银行的抵押品,它不是国家的利润,也不是人民银行的利润。 外汇储备的正当使用是:买进境外商品,卖给企业, 然后收回人民币注销。否则外汇储备越来越多, 人民币也越来越多,这就导致通货膨胀。 中投拿国家外汇储备投资金融公司,这是不恰当的,实际上是拿百姓的财产做风险很大的长期投资,必然增加通货膨胀。像张维迎说的那样,分一半给老百姓,这存在两个问题。一、外汇储备不是利润,是抵押品,分了,等于要人民银行多印钞票补窟窿, 也会导致通货膨胀。二、老百姓拿了外汇怎么花? 去旅游? 买境外产品?这些都不合适或者不方便。 但是最好的办法还是国家出面,买进境外原材料、科技产品和资源股权。人民币多了,可买的东西多了,这样才能持续下去,产生良性循环。
个人分类: 经济学|3632 次阅读|0 个评论
百无一用是书生,从十大教授上书总理提高燃油税说起
qlms 2009-2-20 16:35
前记 : 本文于08年12月25日发表于我的新浪博客,现转移到科学网的博客,欢迎大家批评指正。 正文 : 千呼万唤始出来的燃油税终于出台了。 在出台之前,政府这次或真或假的也征求了民意,不论这些意见是否对最后的定案产生了影响。 但是当争论期结束,正式要实施的时候,一些人却感觉不情愿了。比如今天在各大门户网站上面的 一则醒目的新闻 十教授向总理建议:提高燃油税 每升最低应超3元 。 题目很擂人,内容却很幼稚!况且,在征求意见结束之后再上书,本身就是一件违反程序的事情,早干啥去了。并且还弄个公车上书似的,太把自己当回事。 读完之后,给我的整体感觉是,百无一用是书生,还真的是有道理的。不知道这些由北大清华教授领衔的十大教授群体是久居象牙塔太久,不食人间烟火,还是真的认识水平太低。 开头两段,基本是废话,此处不再分析。 第三段,作者们亮出来这次上书的观点: 全面审视我们的能源形势和消费方式,建立到位的政策,十分迫切。其目的不仅是解决当前能源短缺问题,更是为建设节约型社会、生态友好型社会奠定良好的基础。不然,未来二十年间,我们将付出难以承担的代价 。应该说,出发点不错。 接下来,教授们提出了他们的观点: 合理的价格,是良好的信号和强有力的杠杆。我国石油短缺,土地(道路之基础)短缺,城市清洁空气短缺。对稀缺物资的消费征收重税,符合市场规律,符合大多数公民的利益,符合国家的长远利益 。 此处的观点,逻辑基本不通。 首先,教授们指出对稀缺物质收重税,符合市场规律。真的如此吗?按照前面教授们说的,我国新鲜空气稀缺,那么生活在空气好的城市里面的人,是不是要缴呼吸税,用来治理北京这样污染严重的城市的空气。 第二,高油价符合大多数公民的利益。这个地方简直就是大白天说梦话了。不信随便找个人问一下,不管是有车一族,还是无车一族,是希望油价高呢,还是希望油价低呢。如果大多数人都感觉吃亏了,那么凭什么说,对大多人有益呢?详细的分析,附在后面。 第三,符合国家的长远利益。我不知道教授们说的国家长远利益是什么,所以不在这里直接反驳这个观点,但是会在后面附上高油价对国家经济发展的损害。 提出观点之后,十大教授开始为他们的观点寻找支持的理由。不过这些支持的理由,真的是可笑的很。教授们首先指出1 元燃油税完全不能向社会提供资源短缺的信号。这一额度不仅低于欧盟国家(约合人民币6元/升),也低于我们周边国家和地区,唯独接近于美国。 不知道在教授的眼中,这个资源短缺的信号怎么传递才合适?要是按照他们的心愿,是不是应该至少10元之上,和1元相差一个数量级才合适。3-4元,和1元相差也不大嘛。为了说明1元燃油税太低,教授们还拿出来欧洲和美国当例子做对比,但是教授们的脑袋却没有往深层次考虑,那就是是否中国目前和欧洲以及美国一样发达了,所以我们要和他们缴纳差不多的燃油税。事实上,可以很容易理解,在中国收入没有欧洲和美国高的情况下,过高的燃油税,会使中国的经济严重失血,进而产生经济倒退。还要补充说明的是,我们亚洲的其他国家,比如马来西亚,燃油税和我们相比,低的很,这样公民还不买账,很多行业都在罢工,说燃油税太高了。 教授们接着指出: 我们不能效仿美国的生活方式,我们没有那么多资源。因此也不能效仿美国的燃油税额度。 我想这些教授的生活水平应该不差,很多应该是有车有房,小康或者之上的生活水平。但是为什么他们这种过上美国人的生活的人,就不希望别人过得好一点呢?是别人都和他们一样生活舒适,让他没有优越感,还是怕别人开车上路,和他们争道路。实事求是的说,人人都是希望过上好日子的,所以美国人现在的生活方式,就是中国人的未来。这一趋势,是不可避免的,不是教授,政府所能阻挡的。我们现在要做的,就是怎么能让这一生活方式体面的到来,而不是某些人为了仅仅让自己生活舒服,阻止别人生活的更好。国人的生活方式,肯定和资源有关,但资源不会是决定因素。比如日本,人均国土面积和资源都比我们少,但是这并不防碍日本人过上有车有房的生活。 我们不能效仿美国的燃油税额度 ,教授们倒是说的不错,因为我们的燃油额度要是和美国一样的话,那实在是太高了。 教授们还有一个问题没有考虑,收取那么多的燃油税,用来干什么呢? 下面讨论一下油价和公民以及国家利益之间的关系。油价高了,比较明显的是有车一族的利益受到损害,因为要多支出油钱。在现代社会中,几乎所有的商品,都是需要支出运输成本的,所以油价高了,运输成本就会增加,进而商品就会以比较高的价格出售。所以油价高,对每个公民的生活,都显而易见带来负面影响的。今年秋天甘肃那边苹果丰收,但是价格大跌,因为没有人来买。为什么没有人来买呢?因为油价太高,运一车苹果到北京的话,运输费比苹果的本钱还要多。由此看来,油价高了,会极大的损伤农民的利益。何尝是农业,石油是工业的血液,如果油价高了,中国相当一部分的企业,可能就会微利,甚至亏损,那么会造成企业生产不足。长此以往的话,肯定会造成中国的工业失去活力和竞争力。中国的公民得不到优质生活保障的相应商品,只能呼吸新鲜空气。 其实这十大教授,和那些反对三峡的人差不多,都是目光短浅,看问题肤浅,所以拍拍脑袋就上书,难免怡笑大方。 国家大是,难得几言描之,寥寥数语,权做管中窥豹!
个人分类: 生活的感悟|4721 次阅读|5 个评论
山寨化潮流中的品牌反思
卫军英 2008-12-19 16:40
山寨在成为一个时髦现象的同时,也逐渐成为一种潮流和一种文化。无论产业界和思想界怎样看待,这种起步于民间IT力量发起的产业现象作为一种草根力量,却正在成为推动经济和社会思潮发生转变的动力源。我不知道在中国产业发展中,是否可以说山寨化是一个趋势,但是说山寨化是一个必然的过程,却是不无道理的。从营销和品牌管理而言,山寨化过程不仅是对我们产业创新的一次推动,也是对于我们品牌观念的一次促动,它促使我们必须回顾和反思自己,对传统的品牌价值观念进行重新的审视。 山寨这个源于广东话的词语,原本是小型、小规模甚至有点地下工厂的意思,其主要特点为仿造性、快速化、平民化。山寨文化在中国IT业的崛起,如同中国传统武侠小说所演绎的故事那样:先是以非常规手法游走于主流圈子的边缘,然后逐渐坐大,最终向正统势力发起挑战,甚至取而代之。 其实来自于IT业的山寨化现象并不是今天才有的,也不仅仅是起始于IT行业。大约在7、8年前,杭州的一家以生产浴室取暖照明而著名的企业,曾经召集了一批媒体和专业人士前去座谈。这家以奥普浴霸名重一时的品牌,曾经是一个很有创新意识的企业,此刻正面临着令人困惑的苦恼,希望通过传媒界的呼吁能够帮助企业获得良好的竞争支持:在距离杭州不远的嘉兴附近,有个镇子正在形成大规模的浴霸复制和克隆的基地,它的产品在成本和价格上远远低于品牌响亮的奥普,因此在一定意义上对奥普形成了强大的市场压力。那一年我正好在装修新房,不久前买了两个浴室取暖的设备。记得当时在杭州家电市场,奥普浴霸的门店就在进口处,它的浴霸售价是每个500元,而在里面的另一个门店里500元可以买到2个差不多功能的产品。我问奥普的人为什么他要贵这么多,回答是品牌好且技术比较过硬,但是在略作比较之后我还是选择了后者。我的考虑很简单,这种浴室取暖产品本身并没有多少技术含量,如果就其品牌成本而言500元显然有暴利的嫌疑。因此出于功能价值考虑,我选择的是二者的平衡。现在有机会和这个公司的最高层对话了,我自然又提出了这个问题:为什么你比人家要贵这么多?因为在我看来你受到的竞争压力,最重要的原因来自于你本身的价格或者是成本因素。对方老板似乎有点委屈地回答,说自己的成本比那些仿制品要高,质量也比那些产品要高,技术含量和安全系数也要高等等。在这个回答中我最关心的是最后一个技术和安全系数,但是究竟如何高却心有疑虑。好在后来厂方带我们去参观了生产线,然而参观的结果却进一步强化了我的认识:这不是一个对技术依赖非常强的产品,因此它不应该以技术和品牌的名义获取过高的溢价。由此我想到了山寨化对传统品牌观念的冲击。 几年前在关于品牌误区的文章和有关品牌的论著中我都提到过这个问题。很多企业在品牌化的过程中,往往十分看重品牌溢价和品牌本身所拥有的利益优先权,而不适当地忽略了品牌利益中 与顾客之间的利益平衡,忘记了在经营管理中对交易成本的控制,一厢情愿的认为著名品牌的最大追求,就是从品牌中得到超额效益回收。由于品牌消费本身不仅体现为使用价值,而且还是一种心理体验,消费者在很大程度上愿意为他们的心理满足付出更多的价格。因此不少处于强势品牌的拥有者,往往从自我利益出发,在与消费者关系达成过程中,过于关注自身的利润获得,长此以往必然是失去忠实顾客的拥戴。实际上山寨文化在某种意义上就是对这种品牌思想的嘲弄。山寨文化是以极低的成本模仿主流品牌产品的外观或功能,并加以创新,最终在外观、功能、价格等方面全面超越这个产品的一种现象。它的衍生物,将打破手机的束缚,而扩展到数码相机、鼠标、键盘等等方面,它的副产品同样可以在相关行业引发结构性震荡。山寨文化在抄袭与超越的羊肠小道上一路狂奔,尤其是挣脱了牌照的束缚,握紧了低成本高回报的福祉之后,它摧枯拉朽的震撼力与病毒营销的感染力,彻底颠覆了传统的行业潜规则,建立了以山寨文化为基础的价值序列。可以说,山寨文化已经深深地打上了草根创新、群众智慧的烙印,它是暴利行业的杀手锏,对平衡产业发展有着关健的作用。 就此我曾经提出过一个观点,那就是一个著名品牌在同样的背景下,应该比普通品牌更加具有价格竞争力,因为它具有更多成本低廉的基础。简单地说,在企业的获利逻辑中价格是唯一的决定因素,与价格密切相联系的是交易成本,它不仅体现在与顾客的交易之中,而且也体现在与供应商、渠道商、企业员工以及各种层级的相关利益群体者之中。从品牌管理角度讲,在保持一定的价格幅度同时,如果能够适当的降低交易难度减少交易成本,则就能够获得相应的利润回报。所以在这里品牌的意义应该体现在它对交易成本直接影响,由此而创造的利润上。从整合营销传播角度看,一个有价值的品牌所带来的不仅仅是价格提升,相反它还可以直接导致成本的下降。任何有价值的品牌不仅具有顾客认同的优先权,而且在生产流程上同样应该具有获得优势的优先权,其内部认同延伸到管理上也必然是简捷高效,各种优势最终必然反应在它的成本之上,也就是说一个强势品牌所带来的价值,很大程度上来自于它所提供的商品成本低于一般竞争产品。山寨化的潮流,在某种意义上就是对这种品牌思想的一个反证。
个人分类: 营销传播|3643 次阅读|1 个评论
王朝衰亡的翻云覆雨手
eloa 2008-11-28 08:48
fish 发表于2008-11-25 星期二 11:30 【《 财经 网》专稿/记者 徐超】在中国数千年的文明史中,王朝的兴衰之谜始终是历史学家乃至普通公众最希望洞察的。有很多理论试图来解释这种以数百年甚至短至数十年的轮回,比如黄宗羲定律就指出了农民税负方面的一个怪圈。 中国兰州大学资源环境学院张平中教授及其同事,今年11月7日发表在美国《科学》杂志上的论文却指出,最起码在唐朝、元朝乃至明朝走向衰亡的过程,变化的亚洲季风,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甚至给了已处于困境中的王朝以致命一击。 石笋中穿越时空 站在普通人的角度来看,要准确追溯中国在过去千年内,经历了怎样的气候变化,几乎是一件难以想象的事情。因为中国有准确温度、降雨等记录的历史不过150多年。 但对于现年41岁的张平中来说,这样的想象因一块石笋而成为可能。 如果不是五年前在甘肃省万象洞的一次发现,张平中很可能一如既往地从事地质地球化学研究。他或许永远也不会联想到,他的研究领域会与古代王朝的兴衰存在某种联系。 关于洞穴进化的历史可以追溯到2.5亿年前。当时,由于温室气体的增加,大气中的氧含量降到16%甚至更少,二氧化碳的含量则陡然增加,陆地上的生物呼吸困难、步履维艰。海平面大面积下降,海洋中的生物也难逃厄运。在那次超级大灭绝之后,海洋生物的种类减少了一半,九成动物和八成植物都没能逃脱灭亡厄运,地球的生态系统遭遇彻底更新。 当地球经此磨难之时,在印巴次大陆或者欧洲大陆的某些地方,石灰岩洞正开始其缓慢的发育之旅。其中之一,就是位于中国西北部的甘肃万象洞。 至少在过去的数千年里,从太平洋吹来的亚洲季风这个孕育了中国整个农耕文化的气候系统把降水带到了这处石灰岩洞的上空。无论降水充沛抑或匮乏,雨水都会沿着岩石之间的裂隙渗透到洞穴中,一点一点地溶解石灰岩,并形成过饱和的碳酸钙溶液。这些溶液通过洞顶或洞壁滴流进溶洞时,由于洞内相比洞外温度和压力的改变,以及二氧化碳的释放,溶解在水中的碳酸钙被沉淀下来,形成石笋等次生碳酸盐沉积物。 由于这个洞穴地处青藏高原东部与黄土高原西部的过渡区,已经是亚洲季风所影响的地理区域边缘了。因此,万象洞内的石笋忠实记录了这个对世界影响最大的季风的降雨变化情况。 通过分析石笋中氧的同位素的含量,就能分析相应年份的降水量是多还是少;而石笋中较高的铀含量,也为对应年代的确定提供了难得的标尺。张平中对《财经》记者说,相比于冰芯、树轮、火山沉积物而言,石笋特别纯净,后期破坏非常小,保存的信息较为完整。因此,其确定年代的精度也要比冰芯准确得多,分辨率可达2.5年。 2003年5月的某一天,张平中在万象洞内距离洞口1000米深的地方,找到了一颗长118毫米的石笋。当张平中及其同事根据石笋所含氧的同位素含量,得出中国在过去1810年之间的降雨量变化曲线时,他们发现,这条曲线竟然和朝代的兴衰更替惊人的吻合。 自然与王朝双曲线 我们不妨来看一下,两者之间是如何匹配的: 在公元190年至公元530年之间,亚洲季风为中等强度,变化较强烈。而当时的中国处于汉朝末期和三国、魏晋南北朝时期,大部分时期较为动荡。 从公元530年到公元850年,亚洲季风逐渐衰弱。直到公元860年时,也就是唐朝晚期,亚洲季风减弱到最小。我们在历史记载中可以查到870年前后的大旱记录。 在公元910年到公元930年间,亚洲季风再次减小。那时的中国正在经历五代十国,并开始进入北宋时期。 在公元1050年至1120年间,亚洲季风稳步加强,中国北方降雨增多。那时,在北宋统治下的中国进入了停战期。公元1004年,北宋真宗赵恒与辽国定下停战和议,约定宋辽为兄弟之邦,双方互不侵犯。自此,中国北方才有了少许安宁。 到了1120年左右,季风强度开始剧烈波动。公元1125年2月,金国以宋朝破坏与其定下的共同对辽协议为名,大举出兵侵宋。公元1127年,北宋灭亡。 实际上,唐朝末期、元朝末期和明朝末期,这些时期的亚洲季风处于弱势,而这些时期的明显社会特征是时局持续动荡不安。 张平中对《财经》记者解释说,在北宋前期,亚洲季风强盛带来充沛的降水,从而导致粮食丰产以及人口大增。但之后,因为季风减弱、降水减少、农作物减产,引发战争和农民起义。而对于唐朝、元朝和明朝来说,它们的衰败同样与亚洲季风的大规模减退有关。 因此,张平中及其同事得出结论:气候变化通过影响农作物生产,进而对中国古代朝代的兴衰起着关键作用它就像是一双无形的手,左右历史的棋局。 其实,早在20年前,美国哈佛大学布雷特辛斯基(Bret Hinsch)就曾在《亚洲历史》杂志上发表论文指出,气候变化影响气温和降雨,进而影响农业生产。 决定某一种农作物收成好坏的因素有很多,如投入劳动的数量和劳动效率、投入的资本量、技术水平、肥料、病虫害以及土壤肥力等。但在传统社会里,生产技术和生产方式改进缓慢,恶劣的气候、作物病虫害等诸多潜在祸患便成为农业生产成败的决定性因素。在这种情形下,瘟疫和作物疾病很可能因天气变化而起。 布雷特辛斯基指出,即使在现代的英国南部,农作物收成好坏还是随天气的变化而有规律的变化。比如,当地大麦、小麦、燕麦等主要农作物的年产量变化,其中有43%至45%是因夏季降雨量的变化而造成的。相似地,中国农作物年产量也存在随气候变化而变化的现象。 由于栽培过程很简单,直到周朝中期,黍在中国北部的农作物中仍处于主要地位。从公元前五世纪至公元前三世纪,周人对黍和大豆进行轮作。随后,大麦和小麦也成为轮作作物。 所有这些农作物对天气的变化都十分敏感。例如,大豆种子在16℃时播种,其发芽速度比在21℃至32℃时播种慢一半。另外,在大豆的整个生长周期中,其生长速度也会随温度上升而显著加快。 另一方面,有时,湿度在决定大豆产量方面甚至比温度更为重要。大豆生长后期如果降雨量增加30毫米,其产量将有一个大的提高。世界其他地区的观测资料也有力证明了天气对农作物产量的影响。 据此,布雷特辛斯基及其同事推断:气候的变化对中国农业产生了决定性的影响。 当然,张平中对《财经》记者强调,在气候这个关键作用之前,还有很多其他因素在影响朝代的更替。但从科学的角度来说,气候变化起了关键作用。 而在1998年,美国科学院华裔院士许靖华也曾表达过类似观点。他曾于《中国科学》8月刊发表论文指出,全球变暖在文明史上给欧洲、亚洲和北美带来过繁荣的年代,与这些年代相交替的是全球变冷所带来的饥荒与流行病年代。在历史上的小冰期时期,寒冷与干旱的气候造成农业减产,从而导致了历史上的民族大迁移。 争论永不休 不过,在学术界,气候变化与朝代兴衰的关系,也是一个长期争议的话题。最近的一次争论发生在2007年。 2007年1月4日,英国《自然》杂志刊登了德国地球科学研究中心杰拉尔德豪格(Gerald Haug)的文章,通过分析中国湖光岩玛珥湖的沉积物,他和他的研究小组认为,在公元700年至公元900年左右,由于亚洲冬季风的加强而导致唐朝出现干燥、少雨的气候,这最终让唐朝走向灭亡。 但是,这一结论在中国国内的学术界和民间都引起很大争论。当时,国家气候中心首席科学家张德二通过史料的记载,认为唐朝灭亡前的最后30年正是处于多雨时段而不是干旱时段,唐朝总体上并非趋向干旱。所以,唐朝并非因为冬季风的加强而走向灭亡。这篇文章,也发表在同年11月份的《自然》杂志上。 针对张德二的说法,张平中对《财经》记者指出,晚唐时期关于气象记录的历史资料特别少,这些历史资料是不能定量化的,而是定性的,可靠性不够,所以只能用来估计。 当然,对于这一点,在回复《财经》记者的邮件中,张德二则表示不敢苟同。作为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第四次科学评估报告古气候章的主笔之一,她认为,历史气候记录的价值和应用,是被广泛承认的。 在接受《财经》记者采访时,中科院大气物理研究所研究员薛峰则表示,目前,在学术界关于气候对朝代兴衰的影响的观点,的确还没有统一的认识。 从科学的角度来说,气候变化对朝代的兴衰肯定会有影响作用,因为季风的强弱会影响到旱涝,进而影响到农业生产,尤其在古代生产力十分低下的情况下。 但是,他也认为,这样的反例也有不少:在明清时期,中国的气候是比较寒冷的,即所谓的小冰期,但清朝出现了康乾盛世。所以,气候因素只是一个影响因子。时间越久远,其影响力越大。而时间近,由于人口的增长和生产水平的提高,人类对灾害的抵抗能力越来越强。 薛峰表示,如果以千年为尺度考虑中国的气候变化,那么,中国夏季季风的强度总体上是趋于衰退的。 从《诗经》和考古证据中都可以发现,古代的中国是非常湿热的:那时,人们可以在河南种植香蕉,成群的野象在森林里出没。为了打猎野象,人们通过合作把野象围在中间,然后向其掷矛。这也是河南简称豫的来历。 薛峰的观点也得到了复旦大学现代人类学实验室主任助理钱吉的认同。该实验室近期的研究项目就是绘制一幅中国人祖先迁移的地图,用以探究我们民族和语言等诸多进化环节当中的未知问题。 钱吉对《财经》记者表示,在数万年前或者更为久远的时期,气候对人类的迁徙起着很大作用。那时,决定人类是否在某地生存的原因来自两方面:一方面是环境是否适合居住,另一方面是该地是否有适宜的食物,而这两方面原因都与气候有关。 可以肯定的是,就像历史上很多事情无法形成定论一样,气候对朝代的影响也可能不会形成统一的观点。但是,在我们庆幸自己不必像数万年前的祖先,因气候变化而颠沛流离时,也必须警惕这种潜在的危机。毕竟,人类活动已经给全球本来就十分复杂多变的气候系统,带来了更大的变数。没有人知道,这种额外的变数是否会抵消我们在技术上取得的进步。■ 转载原创文章请注明,转载自: 科学松鼠会 本文链接: http://songshuhui.net/archives/4827.html
个人分类: 环境|1819 次阅读|0 个评论
挽救中医,刻不容缓
zyzlw 2008-10-2 08:09
中医药学是中华民族、中国文化的宝贵遗产,是一流传了数千年未中断的、至今仍在发挥作用的学科。它又是一活文物,中医药学没有因为它的古老而在现今丧失治病的功能和极高的疗效,因为它是在中国哲学方法指导下创立的学科,具有超时代的内涵所致。说到文物,对文物保护有整旧如旧、原汁原味的要求,这个要求,同样适用于中医药学。现今,卫生部等部委对中医药采取了以现代化的道路去改造它,要对中医药进行创新,这将给中医药的原汁原味彻底破掉,这是个错误的路线。中医药学在现今,不存在创新的问题,而只有继承、发扬和提高之路。原因很简单,中医药学在高等教育上已完全被西医化,继承都已经成为问题,如何去创新? 建国 53 年来,党中央和中央政府对中医药一直是十分关注和保护的,谁反对和要消灭中医药学,就会给予严厉的批评、直至撤职处分。解放初期,就有对当时卫生部第一副部长、党组书记贺诚和副部长王斌的消灭中医药政策的行为,给予行政撤职处分的先例(部长是民主人士李德全)。但是,这并未将中、西医在行政管理权上给予分开,使得中医在卫生部内长期受到西医的排斥和压制。可以说,中医被西医统治了 53 年!因为有了王斌、贺诚被撤职的前车之鉴,反对中医药的势力,采取了打着发展中医药学、弘扬中医药学、中医现代化的旗帜,进行着反对和消灭中医药学的勾当。由于卫生部长期以来均是西医掌权,现今,在消灭中医药学的进程中,已经获得节节胜利。 2002 年 11 月 6 日,中国中医药报刊登了《中药现代化发展纲要》,这个纲要将中医药学彻底的破坏了,是西医消灭中医药学的重要证据,也是它蔑视中医药学的一块耻辱牌。 对西医消灭中医的做法,或者说以西医改造中医的做法,庄子在《应帝篇》中有一很恰当的比喻,其谓: 南海之帝为倏,北海之帝为忽,中央之帝为浑沌,倏与忽时相与遇于浑沌之地,浑沌待之甚善。倏与忽谋报浑沌之德,曰: 人皆有七窍,以视听食息。此独无有,尝试凿之。日凿一窍,七日而浑沌死 。中医药与西医药是两个截然不同的医学体系,实行中医药现代化,其意就是要中医药西医化,这与倏和忽为浑沌凿七窍异曲同工。 由于中医药学在中国人心目中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是中国人的民族感情的促发剂。当今,中国在世界的影响开始增大,在许多国家政府以及人民也开始承认和接纳中医药学的时刻,中国的卫生行政部门却在做着过去连殖民主义者和汪伪汉奸都未做到的事--消灭中医药学。这不光是广大中医药从业者所不能容忍的,一旦真相大白,全中国人民也是不能容忍的。故针对当今这种打着发展中医药学,中医现代化的旗号,干着消灭中医药学的行为,党中央及中央政府应当顺应中医药界以及中国人民的心声,采取有利于中医药自身发展的行政措施,即将中西医在行政上分开,各自独立管理,真正让中医药学在没有西医干扰的前提下重新获得生机。这对提升中国文化在国人的心目中的地位,以及国人对党和政府的拥戴,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2681 次阅读|2 个评论
通货膨胀的最主要原因是外汇政策失误
lcguang 2008-7-28 15:07
中国企业的贸易顺差(外汇)全部通过银行换成人民币,这些外汇如果买进生产资料, 回到国内, 就可以让人民币回笼。 但是, 这些外汇大多变成美国债券或其他长期投资,那么中国就凭空多了和顺差等额的人民币。它们是通货膨胀的最主要原因。 宏观紧缩把正常的人民币收回去了, 导致许多企业破产,损失惨重。如果说通货膨胀是输入性的,是境外指资源涨价, 这就掩盖了真正的罪魁祸首。资源涨价的影响远远不如外汇政策和投资失误带来的影响。所有百姓和中小企业在为外汇管理局的失误买单。 参看: 中国投资美房债巨亏被质疑 亚洲周刊江迅/港区全国政协委员、金融专家刘梦熊撰写《我为人民鼓与呼》一文,引发各界关注,中南海亦派人找他问计。刘梦熊认为,中国外匯储备投资美国「房利美」、「房贷美」失误,应追究责任。 美国联邦国民抵押贷款协会(Federal National Mortgage Association,简称Fannie Mae即「房利美」)、联邦住房贷款抵押公司(Federal Home Loan Mortgage Corporation,简称Freddie Mac即「房贷美」),这一对略带脂粉气译名的姐妹花,正成为中国金融界关注的焦点:为什麼中国外匯储备会经不起这对姐妹花(下称「两房」)的诱惑,竟跌入陷阱? 七月十七日,香港区全国政协委员、金融专家刘梦熊撰写的《我为人民鼓与呼》一文,在香港三家媒体以整版篇幅发表,旋即成为数百家网上论坛的热点。刘梦熊疾言厉色质问中央财金当局有关拍板人:你们这班败家子哪里来这麼大的胆子,拿国家人民的钱,来买天文数字的「两房」股票。现在「两房」基本上已破產,你们如何向全国人民交代?「如此离谱决策有没有黑幕,人大常委会应立即组织特别调查组彻查,追究责任」。 刘文发表后,犹如闹市中引爆炸弹,引起社会各界,特别是金融乃至经济界强烈反响,在北京财经当局也引发了一场「地震」,中南海当天就作出指令,指派外交部驻香港特区特派员公署,当天紧急找刘梦熊约谈,了解他的想法,听取他的建议。 刘梦熊在《我为人民鼓与呼》中说:「美国两家『巨无霸』抵押机构『两房』崩盘引致的金融风暴震撼全球,各国股市插水式下跌。见惯风浪的金融大鱷索罗斯也惊呼是他『一生中最为严重的金融危机』。令人震惊的是,据通讯社报道,中国竟然是『两房』名列榜首的外国债权人,一共持有涉及该两间公司约三千七百六十三亿美元(相当於二万九千三百二十八亿港元)债眞,约佔中国外匯储备总额百分之二十一。这简直是一件匪夷所思的天大丑闻!」 他说:「民族英雄林则徐有诗云『苟利国家身死已,岂因祸福避趋之』。二零零八年是彭德怀大将军一百一十週年诞辰,他当年在庐山会议犯顏直諫,发出『我为人民鼓与呼』,看到对国家和人民不利的就要挺身而出。作为全国政协委员,不只是做『擦鞋委员』、『鼓掌委员』,政府做得好,应该鼓掌,但财经当局捅了这麼大的漏子,犯这麼低级而又严重的错误,我能不挺身而出吗?」以下是访谈摘要。 三万亿资金投放「两房」,问题要害何在? 美国「两房」崩盘震撼全球。而中国财金当局将五分之一以上外匯储备即三千七百六十三亿美元投入「两房」,成为最大外国债权人,这一愚不可及的做法更是震惊中外。从事这一行都知道,怎麼能把一个国家的外匯储备的百分之二十多集中投在一个地方,这是异乎寻常的。要害是两个原则。 哪两个原则? 外匯储备不是一个国家的净资產。每一美元的外匯储备都要央行用相应人民币兑换回来,与商业银行管理的资產没分别。举例说,你在北京,是中国人民银行,我在澳大利亚匯了一美元到你帐上,国家户口就多了一美元外匯储备,但你到银行拿一美元时,中国人民银行花八元人民币给你兑换这一美金。你要去日本公干,又把八元人民币换回一元美金带出国,那外匯储备就变成零了。 因此,正看是资產,反看是负债,是一种国际收支帐而已。从理论上讲,要準备外匯储备中有相当多热钱和外资是要流走的。外匯储备不是你的净资產,只是存在你银行里而已,人家可以存,也可以提,存在你那里,所有权、支配权不在你那里,你只有管理权而已。因此外匯储备的投资就不能有风险,更不能有高风险,安全第一,稳健至上。这是一个原则。第二是分散原则。通常说有美元、欧元、日圆,有黄金、白银,有债券,有对冲活动,总之要套利,十拿十稳。安全、分散都是公认原则。 其他国家的外匯储备有没有投入「两房」? 同样是亚洲大国印度,它同样是金砖四国之一,印度「两房」债眞持有量才二千三百万美元而已,人家是意思意思,聊胜於无,中国是印度的一万六千倍,差不多是三万亿港币。这样投进「两房」太没道理了,不能只集中在一个菜篮里,这是金科玉律。外匯储备投资原则是安全第一,稳健至上,比重分散,结构多元。 你提出全国人大常委会应立即组织特别调查组彻查并追究责任,理据何在? 中国买的是高风险,比例又这麼大,这太不寻常了。这是谁建议这样做的,谁论证的,谁拍板的,谁批准的,谁去实施的,其中究竟有没有黑幕,按国际金融交易惯例,购买债券、股票的中介有佣金可收,佣金是百分之二点五,三万亿的百分之二点五,就是七百五十亿,所得的佣金流向如何,有没有人以权谋私,中饱私囊。我不明白,究竟是外匯管理局的问题,还是财政部的问题,还是中国人民银行的问题?外匯储备的投资运作有哪些专家论证?决策民主化科学化如何体现?流程如何?有无权力制约机制设置?这麼大损失,如果有黑幕的话,有里通外国的话,是不可饶恕的犯罪。应有人对此丢乌纱帽甚至人头落地。中央应从决策、操作乃至监管、制约机制,直到外储投资方向、原则来个通盘检讨。 当务之急是「补鑊」。首先,中国政府应紧急动员外交系统,联络日本、新加坡、开曼群岛、卢森堡、韩国等眾多「两房」债券受害国财金负责人和政府首脑「大串连」,邀集他们统一立场和行动,要求美国政府对「两房」负起监管和承担之责,为「两房」五万亿美元债券作担保,促其维护美国国际信用。 其次,中国政府和「两房」债券受害国应合作,以美国投资者也握有三万七千亿美元「两房」债券为由,游说美国国会议员向政府施压,挽救「两房」免於破產。第三,中央政府应立即对相关部门和责任人彻查究责。第四,目前掌管国家外匯储备的机构应该立即改组,要依照严格监管、有效制约、充分论证、高效实施、防范风险的原则重组外储管理机构。 外匯储备的投资必须恪守「安全第一,稳健至上,比重分散,结构多元」原则。第五,中国是「世界工厂」,对石油、煤炭、铁矿、铜矿、木材、橡胶、纸浆、小麦等大宗物资有强劲的长期需求,但中国实际上「地大物不博」,因此,外储投资应向能源、矿產等海外併购倾斜,保障国家可持续发展。
个人分类: 经济学|24 次阅读|0 个评论
石油涨价剥夺了你我多少财富?
lcguang 2008-6-30 15:10
石油涨价剥夺了你我多少财富? 2007年进口2亿吨,相当进口每人1桶, 涨价每人每年损失100美元, 而中国人均收入是2200美元 接近5%的收入给油田国家和企业拿走了。 我们应该通过出口涨价把损失补回来, 最简单办法是人民币升值。 我们不能再当活雷锋了。
个人分类: 经济学|3899 次阅读|0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1 23:46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