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简介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贤 这个姓是怎么来的?
热度 3 hongri1130 2011-5-31 00:07
据《中国姓氏大全》记载:贤姓是罕姓,全国南北皆有。贤姓源于汉朝建武年间(公元25-56年)哀牢王贤栗之后代。清代云南景东集居有贤氏后裔。哀牢王的管地,在云南保山怒江以西一带。据本人了解,目前,广西南宁邕宁县四塘镇有1千余人,从山东迁来,现已19代;山东青岛贤姓现也有1千多人,好象也已19代;广西岑溪市约有6千余人,分布在八个乡镇集居,现已16代;广东省连山县,湖南江华县,广西昭平、钟山、蒙山、贺州市也有大约3千余人,是壮族,现已19代;广西苍梧县大坡镇有几十人,现已7--8代。四川米易县约有1千余人,他们祖先来自云南景东,据他们族谱介绍贤姓的“贤”大约是在洪武十三年时由“咸”字演变来的。
3652 次阅读|4 个评论
低速率拒绝服务攻击简介与原理
mleoking 2011-5-5 21:18
低速率拒绝服务攻击简介与原理 低速率拒绝服务(Low-rate Denial-of-Service, LDoS)攻击 是DoS攻击的一种最新的形式。与传统泛洪式DoS攻击相比,其危害性更大、隐蔽性更强。 传统泛洪式DoS攻击的原理决定了它必须要维持一个高频率、高速率的攻击数据流。这使得其攻击数据流相比正常用户访问数据流具有明显的异常统计特性。现有的针对DoS攻击的检测过滤算法,很多都是通过DoS攻击数据流的这种异常统计特性来对其进行检测和过滤 。 LDoS攻击与传统泛洪式DoS攻击虽然同属DoS攻击的范畴,但是他们的攻击原理截然不同。LDoS攻击不需要维持高速率的攻击数据流,而是利用网络协议或是网络服务中常见的自适应机制(如TCP协议的拥塞控制机制)存在的漏洞,通过周期性的发送脉冲攻击数据包,从而达到降低被攻击服务和网络性能目的。而且由于其只在一个攻击周期的一小段时间发送攻击数据包,LDoS攻击的平均数据流量较传统泛洪式DoS攻击要低得多,它不再具有明显的区别于正常用户访问数据流的异常统计特性 。 因此,LDoS攻击较传统洪泛式DoS攻击,其攻击效率更高,同时也更加难于检测和防御。现在网络上也已经出现了LDoS攻击 。它的出现为网络安全防御提出了新的挑战。 本课题组的研究成果 通过改进随机早检测(Random Early Detection, RED)算法,提出了一个应对低速率拒绝服务攻击的健壮随机早检测(Robust RED, RRED)算法。RRED算法将基于可疑攻击数据包(ASP)的LDoS攻击检测过滤算法集成到RED算法中,并采用布鲁姆过滤器(Bloom Filter, BF)来高效地(高效利用空间)更新和记录数据流的状态信息。实验结果表明RRED算法具有很好的健壮性,它在发生LDoS攻击的情况下仍然能基本上完全保全正常TCP数据流的吞吐率。该成果发表于2010年5月发表于IEEE Communications Letters 。 提出了一种能够在DDoS攻击下保证现有正常网络流量的弹性随机公平蓝色(Resilient Stochastic Fair Blue, RSFB)算法。RSFB算法根据数据流标记概率来识别良性数据流,并将识别出的良性数据流记录更新到一个良性数据流队列(Benign Flow Queue, BFQ)中。算法再根据BFQ中的良性数据流记录来保证良性数据流数据包的顺利传输。通过开展一系列实验评估对比了RSFB算法和几个著名主动队列管理(AQM)算法的抗DDoS攻击性能。实验结果表明RSFB算法具有如下优点:1)具有高度的健壮性;2)能够在发生DDoS攻击时有效保证现有正常TCP数据流的吞吐率;3)抗DDoS攻击性能明显优于现有的主动队列管理(AQM)算法。该成果已被软件学报接收,预计将于2011年9月见刊 。 如引用本文内容请引用 Changwang Zhang, Jianping Yin, Zhiping Cai, and Weifeng Chen, "RRED: Robust RED Algorithm to Counter Low-Rate Denial-of-Service Attacks," IEEE Communications Letters, vol. 14, pp. 489-491, May 2010. 张长旺, 殷建平, 蔡志平, 刘新旺, 林加润, and 朱明, "一种抗DDoS攻击的主动队列管理算法," 软件学报, 2011. 张长旺;抗拒绝服务攻击的主动队列管理算法研究 ;国防科学技术大学;2009年. 参考文献 A. Kuzmanovic and E. W. Knightly, "Low-rate TCP-targeted denial of service attacks and counter strategies," IEEE/ACM Transactions on Networking, vol. 14, pp. 683-696, Aug 2006. Yanxiang He, Tao Liu, and Qiang Cao, "A survey of Low-rate Denial-of-Service attacks," JOURNAL OF FRONTIERS OF COMPUTER SCIENCE TECHNOLOGY, vol. 2, pp. 1-19, 2008. A. Qayyum, M. H. Islam, and M. Jamil, "Taxonomy of statistical based anomaly detection techniques for intrusion detection," in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Emerging Technologies, Islamabad, PAKISTAN, 2005, pp. 270-276. Michelle Delio, (2005), New Breed of Attack Zombies Lurk, http://www.wired.com/news/technology/012824369700.html. Changwang Zhang, Jianping Yin, Zhiping Cai, and Weifeng Chen, "RRED: Robust RED Algorithm to Counter Low-Rate Denial-of-Service Attacks," IEEE Communications Letters, vol. 14, pp. 489-491, May 2010. 张长旺, 殷建平, 蔡志平, 刘新旺, 林加润, and 朱明, "一种抗DDoS攻击的主动队列管理算法," 软件学报, 2011. 相关内容: 低速率拒绝服务攻击检测最新进展
4636 次阅读|0 个评论
粒子滤波
allendd 2010-12-20 10:49
粒子滤波 编辑本段 粒子滤波(PF:Particle Filter)   与卡尔曼滤波(Kalman Filter)相比较   粒子滤波(PF: Particle Filter)的思想基于蒙特卡洛方法(Monte Carlo methods),它是利用粒子集来表示概率,可以用在任何形式的状态空间模型上。其核心思想是通过从后验概率中抽取的随机状态粒子来表达其分布,是一种顺序重要性采样法(Sequential Importance Sampling)。简单来说,粒子滤波法是指通过寻找一组在状态空间传播的随机样本对概率密度函数 进行近似,以样本均值代替积分运算,从而获得状态最小方差分布的过程。这里的样本即指粒子,当样本数量N时可以逼近任何形式的概率密度分布。   尽管算法中的概率分布只是真实分布的一种近似,但由于非参数化的特点,它摆脱了解决非线性滤波问题时随机量必须满足高斯分布的制约,能表达比高斯模型更广泛的分布,也对变量参数的非线性特性有更强的建模能力。因此,粒子滤波能够比较精确地表达基于观测量和控制量的后验概率分布,可以用于解决SLAM问题。    粒子滤波的应用   粒子滤波技术在非线性、非高斯系统表现出来的优越性,决定了它的应用范围非常广泛。另外,粒子滤波器的多模态处理能力,也是它应用广泛的原因之一。国际上,粒子滤波已被应用于各个领域。在经济学领域,它被应用在经济数据预测;在军事领域已经被应用于雷达跟踪空中飞行物,空对空、空对地的被动式跟踪;在交通管制领域它被应用在对车或人视频监控;它还用于机器人的全局定位。    粒子滤波的缺点   虽然粒子滤波算法可以作为解决SLAM问题的有效手段,但是该算法仍然存在着一些问题。其中最主要的问题是需要用大量的样本数量才能很好地近似系统的后验概率密度。机器人面临的环境越复杂,描述后验概率分布所需要的样本数量就越多,算法的复杂度就越高。因此,能够有效地减少样本数量的自适应采样策略是该算法的重点。另外,重采样阶段会造成样本有效性和多样性的损失,导致样本贫化现象。如何保持粒子的有效性和多样性,克服样本贫化,也是该算法研究重点。    粒子滤波的发展    1.MCMC改进策略   马尔可夫链蒙特卡洛(MCMC)方法通过构造Markov链,产生来自目标分布的样本,并且具有很好的收敛性。在SIS的每次迭代中,结合MCMC使粒子能够移动到不同地方,从而可以避免退化现象,而且Markov链能将粒子推向更接近状态概率密度函数(probability density function,(PDF))的地方,使样本分布更合理。基于MCMC改进策略的方法有许多,常用的有Gibbs采样器和MetropolisHasting方法。    2.Unscented粒子滤波器(UPF)   Unscented Kalman滤波器(UKF)是Julier等人提出的。EKF(Extended Kalman Filter)使用一阶Taylor展开式逼近非线性项,用高斯分布近似状态分布。UKF类似于EKF,用高斯分布逼近状态分布,但不需要线性化只使用少数几个称为Sigma点的样本。这些点通过非线性模型后,所得均值和方差能够精确到非线性项Taylor展开式的二阶项,从而对非线性滤波精度更高。Merwe等人提出使用UKF产生PF的重要性分布,称为Unscented粒子滤波器(UPF),由UKF产生的重要性分布与真实状态PDF的支集重叠部分更大,估计精度更高。    3.Rao-Blackwellised粒子滤波器(RBPF)   在高维状态空间中采样时,PF的效率很低。对某些状态空间模型,状态向量的一部分在其余部分的条件下的后验分布可以用解析方法求得,例如某些状态是条件线性高斯模型,可用Kalman滤波器得到条件后验分布,对另外部分状态用PF,从而得到一种混合滤波器,降低了PF采样空间的维数,RBPF样本的重要性权的方差远远低于SIR方法的权的方差,为使用粒子滤波器解决 SLAM问题提供了理论基础。而Montemerlo等人在2002年首次将Rao-Blackwellised粒子滤波器应用到机器人SLAM中,并取名为FastSLAM算法。该算法将SLAM问题分解成机器人定位问题和基于位姿估计的环境特征位置估计问题,用粒子滤波算法做整个路径的位姿估计,用EKF估计环境特征的位置,每一个EKF对应一个环境特征。该方法融合EKF和概率方法的优点,既降低了计算的复杂度,又具有较好的鲁棒性。   最近几年,粒子方法又出现了一些新的发展,一些领域用传统的分析方法解决不了的问题,现在可以借助基于粒子仿真的方法来解决。在动态系统的模型选择、故障检测、诊断方面,出现了基于粒子的假设检验、粒子多模型、粒子似然度比检测等方法。在参数估计方面,通常把静止的参数作为扩展的状态向量的一部分,但是由于参数是静态的,粒子会很快退化成一个样本,为避免退化,常用的方法有给静态参数人为增加动态噪声以及Kernel平滑方法,而Doucet等提出的点估计方法避免对参数直接采样,在粒子框架下使用最大似然估计(ML)以及期望值最大(EM)算法直接估计未知参数。
个人分类: 科研学习|6786 次阅读|0 个评论
小石简介
sstone2009 2010-12-19 14:18
小石 1972 年出生,苏州人,医学博士,管理学博士后,骨外科学副主任医师,硕士生导师,东南大学附属第二医院骨科主任,苏州工业园区汉德医院投资管理有限公司总经理。 小学时期由描红开始学习书法,屡受师长( 吴熙儒 、赵洪宇、 洪佳慈 、孙玉昆等)鼓励、鞭策,坚持直至酷爱。长期临习颜体,遍临篆、隶、行、魏碑、章草诸体。初三开始自习篆刻,研习邓散木《篆刻学》、自制篆刻刀、琢磨黄杨木,曾以赠友印章为乐趣。 1995 年底拜师(孙玉昆)系统学习传统装裱技艺,至 1998 年仲夏成。 2009 年参加清华大学首届书法艺术高级研究生班,诸师传教,收益良多。 窃以为:书法篆刻,修身养性之器,悲郁时自勉自强,兴狂时自抑自淡。 (记于宁)
个人分类: 随笔|4888 次阅读|0 个评论
海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热度 1 zhangyuxiu 2010-11-19 15:09
A Brief Introduction to Journal of Hainan Radio TV University The Journal of Hainan Radio TV University is an academic quarterly in Chinese, paged 158, officially published at home and abroad from 2000 on 28 th of the last month of each quarter ( ISSN 1009-9743,CN 46-1061/G4 ) . It is the only comprehensive periodical in Hainan that focuses mainly on modern distance education research and that of other different subjects, including columns of literature, language, education, teaching, politics, economics, law and so on. It is also a corner for teachers and scholars to publish their research papers on the reform and development of TV universities distance education and teaching, management and technology. It has some influence both home and abroad and been included in Ulrich's Periodicals Directory and more than ten authorative databases domestic such as CNKI. By mid 2009, 17 theoretical research theses had been reproduced and abstract reproduced by the information center of Renmin University, China, 344 indexed, which was extensively praised by peer experts. From 2011, titles, abstracts and keywords of theses will be printed in English. Contact us: Phone number: 0086-0898-66211912 E-mail: xb912@263.net 《海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是国内外公开发行的国家正式学报类期刊( ISSN 1009-9743,CN 46-1061/G4 ),是海南省唯一的以进行现代远程教育研究为主同时兼顾其他各学科研究的综合性刊物(季刊、汉文), 158 页,每季度最后一个月的 28 日出版,是所有有志于电大现代远程教育事业改革与发展、努力进行各学科理论探索的教学、管理、技术和研究人员的科研园地。设有文学、语言、教育、教学、政治、经济、法学等栏目。 2000 年公开发行,各栏目对理论问题的探讨有 17 篇被中国人大复印资料全文转载、摘要转载, 344 篇文章被收为索引,得到全国同行专家学者的普遍认可和好评。学报 早已被美国《乌利希国际期刊指南》收录,并被中国知网等十余家权威数据库收录,在国内外学术界有一定影响。 2011 年起将全面以英文印刷标题、摘要、关键词。 联系方式: 电话: 0086-0898-66211912 电子邮箱: xb912@263.net
个人分类: 未分类|3581 次阅读|2 个评论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出版社简介
热度 3 ustcpress 2010-11-9 15:48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出版社创建于 1985 年,由中国科学院主管,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主办,依托中国科学院、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的品牌优势、人才优势和资源优势,经过二十多年的发展,在学术类图书、高校理工科教材和教学参考书、外语学习和考试读物等方面逐渐形成了特色和优势,具有良好的读者市场和社会影响。 作为设在一流研究型大学的出版社,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出版社自办社伊始,就重视高水平学术类图书的出版,陆续出版了一大批代表国家科技创新水平的学术专著,其中国家重点图书百余种,数十种次分别获得国家图书奖、中国图书奖、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和全国优秀科技图书奖等奖项,在具有原始创新价值的科技著作、现代科学复合交叉学科的最新成果、体现最新学术信息的科学技术发展报告等方面形成了一定的规模和品牌。经过二十多年的出版实践,在编辑、出版和发行等各个环节锻炼出一批学者型、专家型人才, 3 人分别获得“全国百佳出版工作者”称号, 1 人被评为“全国新闻出版业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 高校理工类教材、教学参考书是主要的出书领域,在满足本校不同学历层次教学用书需要的同时,积极面向市场开发教材,在国家级规划教材、高校理工科基础课和专业课教材出版方面逐渐形成学科体系和品种规模,一批教材选为教育部推荐研究生教学用书、教育部国家级规划教材或获得教育部优秀教材(教学成果)奖励,是安徽省最重要的、有全国影响的高校理科和工科基础课教材、教学参考书出版基地。 大学英语学习和考试读物是具有广泛社会反响的出书方向,四六级考试图书在长达十几年的时间里影响了几茬大学生,英(美)语口语和词汇图书经常在大卖场的同类图书排行榜上占据名次,几十种册获得全国优秀畅销书奖和全国高校出版社优秀畅销书奖。日语、德语等小语种图书也具有良好的市场表现。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音像出版社和出版社合署经营,为多媒体课件制作、教材立体开发和外语图书的配套音像带出版提供了介质保证。 今年是我社建社二十五周年,适逢学校创建世界一流高水平大学,以学校建设和出版社改制转企为契机和动力,出版社审视发展历程,制订了新的发展目标,以“传播知识创新成果,培育科学文明素养”为经营理念,以专业出版为发展定位,适应市场竞争,创新管理机制,规模适度,特色鲜明,质量优异,建设体现办学宗旨的世界一流大学研究型出版社。
个人分类: 整体介绍|4477 次阅读|8 个评论
博艺读书会简介
mafeicheng 2010-10-28 23:15
一、简介 博艺读书会成立于 2007 年 10 月,于 2007 年 11 月 18 日 正式更名为博艺读书会。读书会每两周一期,其网站依托于中国社会科学信息门户( CSSIG ),地点设在武汉大学信息管理学院院办五楼会议室。 二、读书会宗旨 实践博学,锤炼仕艺 三、开展读书会的主要目的 ( 1 )为读书提供一个激励平台; ( 2 )为不同师门,不同专业背景,不同年级同学之间的交流提供平台。 读书会希望参与者不仅能在其中进行专业学习上的交流,更能拓宽视野,进行专业外书籍的阅读。 在这里,没有绝对的权威,所有的参与者集群智慧一起营造一个自由交流的平台。 四、读书会流程: (1) 经典诵读 (2) 专题介绍 (3) 素质拓展
个人分类: 读书会简介|2150 次阅读|0 个评论
国家科学图书馆资源与服务指南
zhangdr 2010-9-21 14:11
欢迎下载使用《中科院国家科学图书馆资源与服务指南》! http://www.las.ac.cn/zhinan
个人分类: 我的推荐|3162 次阅读|0 个评论
我的研究方向简介
ldh 2010-8-19 10:04
自从参加科研工作以来,我的研究主要集中两个方向上:阻塞和 NAO 问题 , 这两个问题是国际大气科学界一直未解决的复杂的和重要的科学问题。由于它们的高度非线性,这给我们解决这些问题带来了很大困难。现有的认识已表明北半球阻塞的建立,维持和崩溃主要控制着北半球灾害天气事件的发生,而气候模态 ( 如 NAO 和 PNA 等 ) 的变化又影响全球的气候(气温)变化趋势。通过多年的研究,人们已发现这些现象都是在一定的背景下通过小尺度( small scale )天气系统如 storm track 能量传递大尺度 (large scale) 系统而形成的。它们是高度复杂的非线性问题。以前解决问题的方法是通过参数化的办法来研究。然而这些方法是有问题的,因为小尺度天气系统和气候模态是耦合在一起的,它们是相互影响的。通过十多年的努力,我们提出了尺度分离假设,成功地给出小尺度天气系统和气候模态相互作用的解析解,为了解气候模态的产生以及这些模态产生后小尺度天气系统怎样变化提供了可能。我们的理论模型已将大气中的这些模态统一起来,取不同的参数则对应不同的模态。目前我们的研究就是拓宽这个研究方向并加以应用。现在这方面的一些工作正在开展,并与国外的专家合作。 目前研究的具体问题是: (1) 小尺度天气系统和气候模态相互作用的理论表述及拓展 (2) 全球增暖的背景下气候模态的变化规律及机理。 由于这些问题的研究需要较强和较深的数学功底,我本人希望能有机会与国内搞应用数学和非线性科学等方面的专家合作,也希望学应用数学和理论物理等方面的博士生加入我们的团队。
个人分类: 科研心得|6636 次阅读|0 个评论
赶赴香山科学会议第367次学术讨论会:“神经信息学与计算神经科学的前沿问题”
Fangjinqin 2010-3-20 09:52
赶赴第367次香山科学会议: 神经信息学与计算神经科学的前沿问题学术讨论会 2010年3月23日至25日在北京召开 据我所知,香山科学会议第367次学术讨论会:神经信息学与计算神经科学的前沿问题,从几位院士专家提出这个主题到即将召开,可能有二年左右了.我是被学术朋友推出来,大有硬着头皮去赶考的味道,我完全抱着老老实实去学习的态度.前不久,发了一篇 博文:我的科学憧憬之一:揭开人类大脑运转的奥秘 ,与这次会议有点关系,试探了一下,果然有不同反响. 感谢有位内 行网友评论说 : 别太在意我,我只是一个农民.关于大脑的系统知识,目前世人都不知道.复杂网络的原理只是大脑原理的一部分,因此它不能解释大脑.而人脑成像技术所得到的图片只是巴甫洛夫条件反射理论的延伸,太过肤浅。图片所含的信息有限,只能作为心理学研究参考。不实用于复杂网络。图3的评论是认知心理学的现状。图4的评论是我个人的忠吿:小心,前方危险!人脑研究的成果是人工智能的范本,其后必然岀现超人类智慧的电脑机器人。您如有兴趣能否设想一下人类的未来? 我的回复是: 我感谢农民兄弟坦言.中国知识分子绝大多数是农民子弟出身.我就是地地道道的一个.因此,我愿意听听农民兄弟的意见看法.小时候在田里抓泥蚯,太滑了经常抓不住啊,这不奇怪,小孩子嘛,本事小.我就是这样.俗话说: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我又是一个地地道道的外行,我是被赶着鸭子上架的,授命来谈自己的一点读书心得体会,就是希望得到包括农民兄弟在内的广大内外行的指教.因此不论什么意见,不但一点没有关系,而且是求之不得,大好事情.我这里不妨改写一首家喻户晓的爱情诗: 生命诚可贵,人脑价更高. 若为求真故,啥法均可抛. 希望大家,响应号召,几千年的雄关漫道啊,需要前赴后继,不断探索人类自身的奥秘. 因此,我这次仓促赴会,目的就是乘这个难得机会,去好好学习.如果说能否有兴趣设想一下人类的未来? 我确实有一些问题和若干思考要提出来,请教与会的专家.我的报告提纲见附录3. 香山科学会议一向很特别,会议谢绝旁听和列席人员.也不允许我转让邀请函,所以我不得不赴会,班门弄斧了. 附录1:香山科学会议第367次学术讨论会简介 (中国科学院香山会议处,2010年01月28日) 香山科学会议是由科技部(前国家科委)发起,在科技部和中国科学院的共同支持下于1993年正式创办,相继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中国科学院学部、中国工程院、教育部、解放军总装备部、前国防科工委和中国科学技术协会部门的支持与资助。香山科学会议是我国科技界以探索科学前沿、促进知识创新为主要目标的高层次、跨学科、小规模的常设性学术会议。会议实行执行主席负责制。会议以评述报告、专题报告和深入讨论为基本方式,探讨科学前沿与未来。 当今世界信息科学已渗透到科学的各个领域和经济的各个领域,脑作为信息处理的机器,已被科学家广泛注意,神经信息学已是发达国家相互竞争的科学制高点。神经生物系统的信息处理功能远远超过现代技术水平,很多信息科学家纷纷把注意力转向脑,希望从脑的机理研究中得到启发,实现信息科学新的突破。计算机能代替脑吗?脑和计算机究竟有何区别?人工智能是否真能实现?脑真的能与计算机相连吗?对脑研究的一些新的成就,都会在信息科学中引起重大突破。目前神经科学研究正处于一个迅猛发展的时期,产生了海量的神经科学实验数据。要解读这些数据,搞清数据之间的联系,进而发展具有人工智能的系统,不能只靠实验工作。因此,神经信息理论工作和计算神经科学在神经科学研究中越来越被重视。计算神经科学的目的就是要用数学模型及方法作为工具来细致阐明大脑的计算原理。目前从国际上来看,神经信息学和计算神经科学的迅猛发展才刚刚开始,为了及时把握科学前沿,紧跟国际先进科研水平,我们应该投入更多的力量,使中国科学家能在这些领域作出重大的贡献。 为促进国内理论和实验神经科学的紧密结合,探讨在未来几年内如何集中力量攻克神经科学的一些重大理论问题,香山科学会议定于2010年3月23~25日在香山饭店召开以神经信息学与计算神经科学的前沿问题为主题的学术讨论会,会议将邀请多学科跨领域的专家学者与会,围绕⑴不确定和不稳定的神经系统是如何处理信息的;⑵神经编码的理论及实验基础;⑶大脑内记忆及决策的神经生物学基础;⑷神经系统的学习机制以及复杂网络在神经计算中的应用等中心议题进行深入讨论。 会议执行主席: 唐孝威 教授 浙江大学 蒲慕明 研究员 中科院神经科学所 郭爱克 研究员 中科院神经科学所 吴 思 研究员 中科院神经科学所 翟 健 教授 浙江大学 梁培基 教授 上海交通大学 主题评述报告: 1.计算神经科学的现状,机遇与挑战蒲慕明、吴思  2.脑的记忆和决策郭爱克 中心议题评述报告:   1.神经元协同放电及神经信息编码梁培基  2.不确定和不稳定的神经系统是如何实现高灵敏检测童勤业  3.神经系统的学习机制毕国强  4.从网络科学观思考大脑网络的描述方式及其特点与可能的应用方锦清   香山科学会议主张学术平等,鼓励对原有理论提出质疑,提倡发表不同意见和提出非常规的思考,并不一定要求达成共识。会议期望,在宽松的环境和多学科交叉的自由讨论中,基于对已有进展的总结和评论,展望未来的发展趋势,剖析关键的科学前沿问题及其解决方法,探讨学科新生长点。会议报告与自由讨论时间大体为1:1~1.2。会议要求与会者在讨论中言简意赅,不宜过多展示过去已经发表的成果,而以过去研究积累为基础,涵盖最新信息,把握最新动向,发表新的见解。 附件2:邀请函 尊敬的 方锦清 教授: 香山科学会议 神经信息学与计算神经科学前沿问题讨论会将于 2010 年 3 月 23-25 日在北京香山饭店举行。香山科学会议是由科技部(原国家科委)发起,在科技部和中国科学院的共同支持下于 1993 年正式创办,相继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中国科学院学部、中国工程院、教育部、解放军总装备部和国防科工委等部门的资助与支持。香山科学会议的宗旨是:创造宽松学术交流环境,弘扬学术民主风气,面向科学前沿,面向未来,促进学科交叉与融合,推进整体综合性研究,启迪创新思维,促进知识创新。会议侧重于:探讨科学前沿、展望未来发展趋势、讨论最新突破性进展、交流新的学术思想和新方法、分析新学科的生长点以及交叉学科的新问题。 本次会议将主要讨论如下几个议题: 1 )不确定和不稳定的神经系统是如何处理信息的; 2 )神经编码的理论及实验基础; 3 )大脑内记忆及决策的神经生物学基础 4 )神经系统的学习机制以及复杂网络在神经计算中的应用等。会议将在不同层次、不同角度来讨论这些神经信息学和计算神经科学领域中的前沿问题。会议还有一个宗旨是要促进国内理论和实验神经科学的紧密结合,探讨在未来几年内如何集中力量攻克神经科学的一些重大理论问题。 香山科学会议实行执行主席负责制,以评述报告、专题发言和深入的自由讨论为基本方式,报告时间与讨论时间的比例大体为 1 : 1 至 1 : 2 。要求报告人以过去的研究积累为基础,涵盖最新,信息把握最新动向,发表新的见解。同时,鼓励对原有理论提出质疑,提倡发表不同意见,并提出有独创性的思考与见解。 为了确保该论坛规模合理,有效地进行深入研讨、交流当前该交叉领域研究前沿问题,所有与会报告都是特邀的,不接受直接投稿。香山会议要求与会专家全程参加会议,并积极参与讨论。会议无需注册费,免费安排食宿,往返旅费需自理。 您作为此领域的专家之一,我们诚挚地邀请您参加香山科学会议 神经信息学与计算神经科学前沿问题讨论会。如果您能够来参加此次会议,请回复邮件至 zgczh443@gmail.com ( 蔡智辉收 ) 或 czhao@ion.ac.cn ( 赵昶收)。正式的会议邀请函将于会议开幕前一个半至两个月由科学院香山会议处发出。 蔡智辉,赵昶 香山会议秘书处 香山科学会议:神经信息学与计算神经科学前沿问题讨论会 会议时间: 2010 年 3 月 23-25 日 会议地点:北京香山饭店 执行主席:唐孝威 蒲慕明 郭爱克 吴思 翟健 梁培基 -- Zhihui Cai Department of Mathematics, Zhejiang University , Hangzhou 310027, P.R.China Email: zgczh443 at gmail dot com 附录3:报告提纲
个人分类: 信息交流|4123 次阅读|3 个评论
麦立强教授课题组(新能源纳米材料与器件)简介(20100304更新)
麦立强 2010-3-3 22:50
麦立强教授课题组(新能源纳米材料与器件) 个人信息 麦立强,男,工学博士,教授 工作单位:武汉理工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材料复合新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 主要学习及教育经历 1994.9~1998.7 太原理工大学无机非金属材料专业,获工学学士学位 1998.9~2001.7 桂林理工大学(原桂林工学院)无机材料专业,获工学硕士学位 ( 导师:邹正光教授 ) 2001.9~2004.6 武汉理工大学材料学专业,获工学博士学位 ( 导师:陈文教授 ) 2006.2~2007.10 美国佐治亚理工学院纳米科学和技术中心博士后 ( 合作指导老师:王中林教授 ) 2008.6~2009.12 哈佛大学化学与化学生物系高级研究学者 ( 合作指导老师: Charles M. Lieber 院士 ) 主要工作经历 2004~2007 武汉理工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特聘副教授 2007~ 至今 武汉理工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破格教授 2009~ 至今 材料复合新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 、 武汉理工大学哈佛大学纳米联合重点实验室教授 主要学术兼职 中国材料研究学会青年委员会理事 国际固态离子学会、中国硅酸盐学会会员 美国材料研究学会、美国化学学会会员 教育部科研基金和科技奖励评审专家 教育部学位与研究生教育评审专家 霍英东青年教师基金及青年教师奖评审专家 《 Advanced Materials 》、《 J Physics Chemistry B 》等国际著名杂志审稿人 中国科技论文在线通讯评审专家 主要研究领域 纳米半导体材料与器件 新能源材料 纳电子生物材料与器件 主要科研项目 主持承担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教育部博士点基金等项目 10 余项,并作为学术骨干参加了长江学者和创新团队发展计划、国家教育部跨世纪人才培养计划等项目多项。 ( 1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50702039 ): 钒氧化物纳米棒及其有序网络的电输运与光电导性能研究, 2008.1~2010.12 ,项目负责人 ( 2 ) 国家教育部博士点基金( 20070497012 ):银钒复合氧化物纳米带阵列及磁性能研究, 2008.1~2010.12 ,项目负责人 ( 3 ) 国家教育部教外司留 (2008)890 号 Zn 3 P 2 /VO x 一维核壳纳米材料的合成与性能研究, 2009.1~2010.12 ,项目负责人 ( 4 ) 武汉市创新人才开发资金专项 (2008)84 号:磷化锌 / 氧化钼 / 聚苯并噻吩多层同轴纳米电缆的阵列构筑与光电性能, 2009.1~2010.12 ,项目负责人 ( 5 ) 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优选课题( 47090081 ):钒氧化物基超长同轴纳米电缆的有序构筑与性能, 2009.1~2010.12 ,项目负责人 代表性论文及著作 在 Nano Lett (影响因子 10.371 ,第一作者)、 Adv Mater (影响因子 8.191 ,第一作者)、 J Phys Chem B ( 影响因子 4.189 ,第一作者 2 篇 ) 等刊物上系统发表了一系列学术论文,其中被 SCI 收录 49 篇,被国际著名刊物 Prog Mater Sci ( IF: 20.846 ) 、 Nano Lett 、 Adv Mater 等引用 333 次(他人施引文献 221 篇,施引作者包括 MS Whittingham 、 GD Stucky 、 R Tenne 、 CNR Rao 等世界一流科学家),已分别被著名学术刊物 J Phys Chem C 、 J Mater Res 邀请撰写评述性论文(Review paper)。 应邀撰写英文专著章节 1 部。在国际会议做特邀报告 8 次,担任分会主席 3 次。 1. L.Q. Mai, Y. Gu, C.H. Han, B. Hu, W. Chen, P.C. Zhang, L. Xu, W.L. Guo and Y. Dai, Orientated Langmuir-Blodgett Assembly of VO 2 Nanowires. Nano. Lett . 9, 826-830 (2009). 2. L.Q. Mai , B. Hu, W. Chen, Y.Y. Qi, C.S. Lao, R.S. Yang and Z.L. Wang, Lithiated MoO 3 nanobelts with greatly improved performance for lithium battery. Adv. Mater. 19, 37123716 (2007). 3. L.Q. Mai , C.S. Lao, B. Hu, J. Zhou, Y.Y. Qi, W. Chen, E.D. Gu and Z.L. Wang, Synthesis and Electrical Transport of Single Crystal NH 4 V 3 O 8 Nanobelts. J. Phys. Chem. B. 110 , 18138-18141 ( 2006). 4. L.Q.Mai , B. Hu, T. Hu, W. Chen and E.D. Gu, Electrical Property of Mo-doped VO 2 Nanowire Array Film by Melting-quenching Sol-gel Method. J. Phys. Chem. B . 110, 19083-19086 (2006). 5. L.Q. Mai , W. Guo, B. Hu, W. Jin, and W. Chen, Fabrication and properties of VOx-based nanorods. J Phys Chem C. 112, 423-429 (2008) 6. L.Q. Mai , Y. Gao, J.G. Guan, B. Hu, L. Xu, and W. Jin, Formation and Lithiation of Ferroselite Nanoflowers as High-energy Li-ion Battery Electrodes Int J Electrochem Sci. 4, 755-761 (2009) 7. L.Q. Mai , W. Chen, Q. Xu, Q.Y. Zhu and C.H. Han, Cost-saving synthesis of vanadium oxide nanotubes. Solid State Commun , 126, 541-543(2003) 8. L.Q. Mai and H.C. Han. Reaction-crystallization Growth and Electrical Property of Ammonium Decavanadate Nanorods Mater Lett.. 62, 1458-1461 (2008) 9. L.Q. Mai , W. Chen, Q. Xu, J.F. Peng and Q.Y. Zhu, Mo doped vanadium oxide nanotubes: microstructure and electrochemistry. Chem. Phys. Lett . 382, 307-312 (2003) 10. B. Hu, L.Q. Mai, W. Chen, F. Yang, From MoO3 Nanobelts to MoO2 Nanorods: Structure Transformation and Electrical Transport. ACS Nano , 3, 478-482(2009) 主要国家发明专利 1. 二氧化钒纳米棒及其制备方法 ( 授权号: ZL 03125408.X) 2. 金属阳离子掺杂的钒氧化物纳米管及其制备方法 ( 授权号: ZL 03125385.7) 3. 一种有机酸络合燃烧合成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的方法 ( 授权号: ZL02147763.9) 4. 二氧化钒纳米棒由 B 相向 M 相转变的处理方法 ( 授权号: ZL 200410060859.8) 5. 空穴传导型半导体陶瓷制冷材料及其制备方法 ( 授权号: ZL02147765.5) 6. 电子传导型半导体陶瓷制冷材料及其制备方法 ( 授权号: ZL02147766.3) 7. 一种表面修饰的纳米 LiMVO4 正极材料及修饰方法 ( 授权号: ZL 2004100613773) 8. 三氧化钼层叠纳米棒及制备方法 ( 授权号: ZL 200510019381.9) 9. LiFePO4 纳米棒的制备方法 ( 授权号: ZL 200510019360.7) 10. 一种锂化三氧化钼纳米带电极材料及其锂化改性方法(授权号 ZL 200710052368.2 ) 主要奖励与荣誉 获省部级科技进步奖 1 项、 全国优秀 博士学位论文提名等奖励多项;指导学生获首届中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奖、 全国大学生挑战杯二等奖( 3 届)、国家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项目 (2 项 ) 、湖北省优秀学士学位论文一等奖( 2 届)等。 2010 武汉理工大学优秀硕士学位论文指导教师 2009 指导作品获全国大学生挑战杯竞赛二等奖 2008 湖北省优秀学士论文一等奖指导教师 2007 指导作品获全国大学生挑战杯竞赛二等奖 2007 第六届中国功能材料学术会议优秀论文奖 ( 排名第一 ) 2006 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提名论文 2005 湖北省优秀博士学位论文、中国硅酸盐学会第五届优秀论文奖 ( 排名第二 ) 2005 入选湖北省新世纪高层次人才工程计划 2004 指导学生获首届中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奖 2004 广西科学技术进步三等奖 ( 排名第三 ) 、湖北省大学生优秀科研成果一等奖 ( 排名第二 ) 2004 全国大学生挑战杯竞赛二等奖优秀指导教师、武汉理工大学五四青年奖章 2003 中国硅酸盐学会 2003 年学术年会优秀论文奖 ( 排名第一 ) 2003 湖北省大学生优秀科研成果二等奖 ( 排名第二 ) 2002 中国固态离子学学术会议及固体电化学能源装置国际研讨会优秀论文奖 ( 排名第一 ) 2002 武汉理工大学长飞奖学金 在读学生 研究生 2009 罗艳珠 徐絮 皮玉强 2008 徐林(提前攻博) 杨霜 杨帆 2007 顾彦辉(袁润章教授奖学金获得者) 高倩 本科生 蒋亚楠 (已被保送北航江雷院士组) 韩久慧(袁润章教授奖学金获得者) 赵云龙、赵石勇 (国家大学生创新项目获得者)等 指导过的已毕业学生 : 研究生 2006 高媛(武汉理工大学优秀硕士学位论文获得者) 2005 胡彬 (提前攻博,袁润章教授奖学金获得者,美国佐治亚理工大学访问博士生) 郭万里(首届首届中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奖、全国大学生挑战杯竞赛二等奖) 胡波 本科生 吴一民 (现为牛津大学博士生) 张鹏超(已被保送中科院化学所江雷院士组,全国大学生挑战杯竞赛二等奖) 金伟 (硕博连读,湖北省优秀学士论文一等奖) 徐浩然(已被保送中科大读研,全国大学生挑战杯竞赛二等奖)等 联系方式 Tel: 13554628578 E-mail : mlq@cmliris.harvard.edu ; mlq518@gmail.com; mlq518@whut.edu.cn 实验室: 材料复合新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武汉理工大学哈佛大学纳米联合重点实验室 ( 新材所 3 楼 ) 欢迎有志于从事新能源纳米材料与器件的有志之士加盟本课题组! MAI Liqiang Group (New Energy Nanomaterials and Devices) Personal Data Liqiang Mai, Male, Ph.D., Professor Working units: School of Materials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Sate Key Lab of Advanced Technology for Materials Synthesis and Processing (Wuha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Education and Training Undergraduate: B.A. in inorganic non-metallic materials , Taiyua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 1998 Graduate: M.A. in inorganic materials, Guilin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2001 (Supervisor: Prof Zhengguang Zou) Graduate: Ph.D. in Materials Science , Wuha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 2004 (Supervisor: Prof Wen Chen) Postgraduate: Postdoctoral Research, Georgia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 2006-2007 (Collaboration Supervisor: Prof Zhonglin Wang) Professional Experience 2004-2007: Associate Professor of Materials Science , Wuha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2007-present: Professor of Materials Science , Wuha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2008- 2009: Advanced Research Scholar, Harvard University (Collaboration Supervisor: Prof Charles M. Lieber ) 2009-present: Professor in WUT-Harvard Joint Nano Key Laboratory, Sate Key Lab of Advanced Technology for Materials Synthesis and Processing. 2006-present: Council member of Youth Committee of Chinese Materials Research Society ; Member of International Society of Solid State Ionics, Materials Research Society, American Chemical Society, and Chinese Silicate Society; Appraisal experts of Research Fund and Awards for Science and Technology of Ministry of Education, Academic Degree and Graduate Education of Ministry of Education, the Fok Ying-Tong Education Foundation and Awards; Referee of famous international journals such as Advanced Materials, J Physics Chemistry B, etc. Referee of China Science paper Online. Research Interests Nano-semiconductor materials devices New energy materials Nanoelectronic and biological materials devices. Research Projects He has conducted more than 10 research projects as project principal such as National Natural Science Foundation of China, Doctoral Fund of Ministry of Education of China, etc. and taken part in projects such as Program for Changjiang Scholars and Innovative Research Team in University, Trans - Century Training Programme Foundation for the Talents by the State Education Commission, etc. as main researcher. He has received Nomination Award of the Excellent PhD Dissertation of China, the Science and Technology Progress Prize of Guangxi province. His students have received Chinese Youth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Award, The Challenge Cup of China University Students, Innovative research fund for China University Students, the Excellent B.A. Dissertation of Hubei Province, etc. (1) Study on electrical transport and photoconductivity of vanadium oxide nanorods and ordered networks , National Natural Science Foundation of China (PI) (2) Magnetic property of Silver Vanadium Oxide Nanobelt Array, the Research Fund for the Doctoral Program of Higher Education (PI) (3) Preparation and properties of one-dimensional Zn 3 P 2 /VO x core/shell nanostructures Department of the Ministry of Education (PI) (4) Fabrication and photoelectric properties of zinc phosphite/ molybdenum oxides/ poly phenylenevinylene multi-layer nanocable arrays Wuhan innovation fund (PI) (5) Orderly fabrication and properties of ultra-long vanadium oxide based nanocables the optimized research Fund for Sate Key Lab of Advanced Technology for Materials Synthesis and Processing in Wuha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PI) Publications Prof Liqiang Mai has published 49 papers tagged by SCI in leading journals such as Nano Lett (IF: 10.371 ), Adv Mater (IF: 8.191 ) , etc, which have been cited more than 200 times by the world leading scientists such as MS Whittingham, GD Stucky, R Tenne, CNR Rao, etc in Prog Mater Sci (IF: 20.846 ), Nano Lett , Adv Mater , etc. He has been invited to co-author 1 book chapter in English and to publish 3 review papers by J Phys Chem C , J Mater Res , etc. He has 10 CN patents authorized. He has given 8 invited presentations, and acted as seminar chairman 3 times in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s. 1. L.Q. Mai, Y. Gu, C.H. Han, B. Hu, W. Chen, P.C. Zhang, L. Xu, W.L. Guo and Y. Dai, Orientated Langmuir-Blodgett Assembly of VO 2 Nanowires. Nano. Lett . 9, 826-830 (2009). 2. L.Q. Mai , B. Hu, W. Chen, Y.Y. Qi, C.S. Lao, R.S. Yang and Z.L. Wang, Lithiated MoO 3 nanobelts with greatly improved performance for lithium battery. Adv. Mater. 19, 37123716 (2007). 3. L.Q. Mai , C.S. Lao, B. Hu, J. Zhou, Y.Y. Qi, W. Chen, E.D. Gu and Z.L. Wang, Synthesis and Electrical Transport of Single Crystal NH 4 V 3 O 8 Nanobelts. J. Phys. Chem. B. 110 , 18138-18141 ( 2006). 4. L.Q.Mai , B. Hu, T. Hu, W. Chen and E.D. Gu, Electrical Property of Mo-doped VO 2 Nanowire Array Film by Melting-quenching Sol-gel Method. J. Phys. Chem. B . 110, 19083-19086 (2006). 5. L.Q. Mai , W. Guo, B. Hu, W. Jin, and W. Chen, Fabrication and properties of VOx-based nanorods. J Phys Chem C. 112, 423-429 (2008) 6. L.Q. Mai , Y. Gao, J.G. Guan, B. Hu, L. Xu, and W. Jin, Formation and Lithiation of Ferroselite Nanoflowers as High-energy Li-ion Battery Electrodes Int J Electrochem Sci. 4, 755-761 (2009) 7. L.Q. Mai , W. Chen, Q. Xu, Q.Y. Zhu and C.H. Han, Cost-saving synthesis of vanadium oxide nanotubes. Solid State Commun , 126, 541-543(2003) 8. L.Q. Mai and H.C. Han. Reaction-crystallization Growth and Electrical Property of Ammonium Decavanadate Nanorods Mater Lett.. 62, 1458-1461 (2008) 9. L.Q. Mai , W. Chen, Q. Xu, J.F. Peng and Q.Y. Zhu, Mo doped vanadium oxide nanotubes: microstructure and electrochemistry. Chem. Phys. Lett . 382, 307-312 (2003) 10. B. Hu, L.Q. Mai, W. Chen, F. Yang, From MoO3 Nanobelts to MoO2 Nanorods: Structure Transformation and Electrical Transport. ACS Nano , 3, 478-482(2009) Patents 1. Preparation of vanadium dioxide nanorods (ZL 03125408.X) 2. Preparation of metal cation doped vanadium oxide nanotubes (ZL 03125385.7) 3. Organic acid assisted combustion synthesis of cathode materials for lithium ion battery (ZL02147763.9) 4. A method for transition of vanadium dioxide nanorods from B phase to M phase (ZL 200410060859.8) 5. Preparation of hole conduction semiconductor refrigerating material (ZL02147765.5) 6. Preparation of electron conduction semiconductor refrigerating material (ZL02147766.3) 7. Modification of nano-LiMVO 4 cathode materils (ZL 2004100613773) 8. Preparation of layered MoO 3 nanorods (ZL 200510019381.9) 9. Preparation of LiFePO 4 nanorods (ZL 200510019360.7) 10. Lithiation of MoO 3 nanobelt electrode materials ( ZL 200710052368.2 ) Awards 2010 Supervisor of the Excellent Master Dissertation of Wuha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2009 Supervisor of the second prize for National Challenge Cup Competition 2008 Supervisor of the Excellent B.S. Dissertation of Hubei Province 2007 Supervisor of the second prize for National Challenge Cup Competition 2007 Excellent paper prize of The Sixth National Conference on Functional Materials and Applications (First) 2006 Nomination Award of the Excellent PhD Dissertation of China 2005 Award of the Excellent PhD Dissertation of Hubei Province, Excellent paper prize of The Fifth Chinese Silicate Society (Second) 2005 Selected in new century high-level talents project of Hubei Province 2004 Supervisor of Chinese Youth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Award 2004 Third prize of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progress award in Guangxi Province, First prize of excellent scientific research achievements of university students in Hubei Province 2004 Supervisor of the second prize for National Challenge Cup Competition, Wuha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May Fourth Medal of Youth 2003 Excellent paper prize of Chinese Silicate Society Conference 2003 2003 Second prize of excellent scientific research achievements of university students in Hubei Province 2002 Excellent paper prize of CSSI 2002 Wuha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Chang Fei scholarship Graduate students 2009 Yanzhu Luo, Xu Xu, Yuqiang Pi 2008 Lin Xu (PhD. candidate) Shuang Yang, Fan Yang 2007 Yanhui ( Yuan Runzhang Award), Qian Gao Undergraduate students Yanan Jiang (PhD. Candidate in Prof Lei Jiang Group in Beijing University of Aeronautics and Astronautics, the second prize for National Challenge Cup Competition ), Jiuhui Han ( Yuan Runzhang Award) Yunlong Zhao, Shiyong Zhao (National University Students Innovative Project), etc. Former students: Graduate students 2006 Yuan Gao ( the Excellent Master Dissertation of Wuha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 2005 Bin Hu ( Yuan Runzhang Award , Exchange PhD student in Georgia Tech ) Wanli Guo ( Chinese Youth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Award, the second prize for National Challenge Cup Competition ) Bo Hu Undergraduate students Yiming Wu (PhD. Candidate in Oxford University) Pengchao Zhang ( the second prize for National Challenge Cup Competition, PhD. Candidate in Prof Lei Jiang Group in Institute of Chemistry CAS) Wei Jin (PhD. Candidate, the Excellent B.S. Dissertation of Hubei Province ) Haoran Xu ( the second prize for National Challenge Cup Competition, PhD. Candidate in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of China) Contact Information Tel: +86-13554628578 E-mail : mlq@cmliris.harvard.edu ; mlq518@gmail.com; mlq518@whut.edu.cn Lab : SKLWUT, WUT-Harvard Joint Nano Key Laboratory (the third floor of Sate Key Lab ) Welcome to join us for the study of new energy nano-materials nano-devices !
个人分类: 个人简历|7803 次阅读|0 个评论
研究生服务简介
icstu1 2009-12-29 13:44
研究生服务简介
个人分类: G 人物特征描述和成果展示|818 次阅读|0 个评论
[原创]小议合成生物学
yangsk 2009-2-5 11:33
引言 新近,合成生物学这一科学术语出现的频度颇高,己经引起了诸多国內外学者及发达国家政府部门、资深大学的高度关注。它旨在通过这一大科学项目,经由人工设汁和构建自然界不存在的生物工程体系來解决人类社会面临的可持续发展问题,如能源、材料、健康和环境保护问题。当然其直接诱因在于过去数十年來分子细胞生物学的快速进展,导致生物技术的迅猛发展,尤其是自从基因工程(或重组 DNA ,遗传工程)技术在医药、农业领域的突破性进展及产业化,以及在工业生物技术(工业生物催化及生物加工过程)方面的快速拓展并己呈现出美好的绿色制造前景,更是突显了当今科技前沿领域集中关注这一新兴热点合成生物学。它是由人类基因组测序项目成功完成后,催生出耒的合符逻辑的发展。 自从 2000 年 Kool 在美国化学学会年会上重新提出合成生物学概念以来,细胞信号传导、基因调控网络设计与转基因研究开发迅速发展, 2005 年在美国创建了 Cellincon 合成生物公司 ,2007 年 Keasling 在加州大学伯克利校园创建了首个合成生物学系。早在 1980 年德国学者 Hobom 提出 DNA 重组技术的合成生物学概念以来,强调的是生命科学的工程应用,已经建立起了一系列 DNA 分子的人工合成、基因的转移技术等方法与手段。新近的合成生物学发展趋势是采用计算机与系统科学原理的遗传工裎,是系统方法学的创新,最终的目标是发明细胞机器人或生物分子计算机,活细胞制药厂或人造细胞工厂,以及农业、制药产业一体化的药物农场;合成生物学须得要系统集成(或人工强化)包括实验、计算及系统工程研究与应用;采用计算机技术、系统科学原理,整合仿生学、人工智能与遗传学、生物工程的理论与技术,系统生物学的医药与工程应用;开发人工设计生物传感器,以及转基因生物反应器对天然(或非天然)药物成分和高值蛋白质(或酶蛋白)药物的規模化生产。合成生物学改变过去的单基因转移技术,开创综合集成的基因链(或基因组)乃至整个基因蓝图设计,并实现人工生物系统的设计与制造。例如日本学者在己经完成氨基酸工业发酵重要模式菌种谷氨酸棒桿菌( C.glutamicum ATCC 13032 )全基因组测序工作基础上,又从头开始了新一轮的氨基酸工业发酵菌种改造的基因组学育种合成生物学实验研究工作,它必将为氨基酸生产带耒革命性的改变。另一个著名的例子就是法国学者和企业界合作,耗时 10 年之久完成了一项巨大的合成生物学项目 - 重组人源化酵母工程菌发酵糖和醇产生皮质甾体激素基本药物氢化可的松,它经由人工设计操作 15 个不同来源的基因,其中 9 个基因由外源有机体提供,包括从人、动物及植物来源获取;构建成功的这一酵母工程菌能表达 1 个植物酶因,引入 8 个相关酶,敲除 4 个基因,使得原本仅生产麦角甾醇的酿酒酵母经基因重组的工程菌,在利用糖和醇的发酵培养条件下产生出了目标药物产品氫化可的松。 针对这一生命科学领域的引人注目重大研究进展,国外有人预言,合成生物学和系统生物学的藕联将会导致全球的第三次工业革命,其势头可与上世纪物理学之于电气、电子及电子通讯工程,化学之于石油化学工程一样带來的全球产业变革。总之,合成生物学已经吹响了 21 世纪的冲锋号!我们该怎么办呢? 谏言 与时俱进 , 发展国内的合成生物学。怎样发展该大科学 RD 项目呢?国内当前各行各业都正在贯彻执行以胡锦涛同志为首的党中央关于科学发展观指示精神 , 发展国内的合成生物学更离不开科学发展观的指导。 首先须得正本清源。勿庸讳言,新中国成立的六十年耒在生命科学和生物技术领域成绩巨大,较之旧中国有很大进步,奠定了较好的工作基础,并正在迅速发展。但是近十多年来,国家科技投入经费增长很快,但绩效并不能令人满意,歪风邪气上升,浮噪、弄虚作假,学霸、学阀仍横行无忌,学术界歪风邪气呈愈演愈烈之势。在此情景下怎么办?要效仿当年( 1961-1962 )中央政府痛下决心整顿大跃进后遗症的手段,须得在科教界耒一次整风运动,切实贯彻调整、巩固、充买、提高的方針。不如此难于打开当前一盘散沙,信息不对称的混沌局面,很难取得实际成效,发展我国高科技的愿望将会落空。即使科技投入再增高,引进人才再牛(确有真才实学当然要引进),其结局仍将是打水飘;科教界的关键问题仍然是外行颂导内行、假神排挤真神,无学术民主氛围,谈何科技进步?若干国家级项目仍然是过了一个五年又一个五年,再来一个五年。五年何其多 , 仍是驴推磨!占着茅坑不拉屎,这就是典型的茅坑症候群之劣币驱除良币现象,而且还很有市场。这怎能不重创整个国家的科技竞争力?谈甚么绩效!有真才实学的人才怎能不外流,这就是真实的现实! 其次,就是按科学规律办事。合成生物学既然是当代前沿交叉学科的热点领域,首先要厘清的基本问题是立足任用在生物学(植物、动物、微生物学,以及遗传学)、生物化学及分子生物学、有机合成(或药物)化学、工业微生物及发酵工学等学科领域内确有真才实学的实干家领军,而不能让那些靠行政力量大树特树立起来的科技官僚、假神挥午指挥棒,他们讲起话来也是口若悬河滔滔不绝 , 而实际上是头重足轻根底淺,嘴尖皮厚腹中空的空头指挥家!还能让这些人站据高位吗?当然不能 , 美国总统都还要四年一选呢。对遴选出釆的真正领军人物要真正给他们以教授治校,专家治所的权柄,创建一个有实力的资格的能与国际生命科学界接轨的东西南北中的国家级团队(而不是传统门阀观念,要五湖四海),这就是从事合成生物学的基础研究团队,任务就是实现从结构生物学向合成生物学的过渡,重点解決系统方法学和技术体系的系统集成(或强化)问题;同时根据国土生物资源和研发力量人才资源的合理配置情况,适当地组建国家或依社会经济发展地域的合成生物学与绿色制造研发中心。总之,正确用人是第一位的,既要考察其专业技术工作背景,更要看其解决具体难题的能力。要避免克服搞科技大跃进的敝端 , 如在上世纪 50 年代大跃进的 1958 年 , 我国在一遍超英赶美声浪中开始了人工合成胰岛素的研究项目,初期曾出现过大兵团夾击胰岛素的混乱局面,大干快上的大哄大嗡的结果空耗了数年光阴。后经中科院所及相关大学认真适时总结经验,又重组了精干的高水平研究团队,最终于 1965 年秋,成功地人工合成了具有生理活性的牛胰岛素,取得了中国科学家在全球科学发展史上具有哲学意义里程碑的成就。 第三,要本着有所为,有所不为,尊重基础 , 尊重科研工怍积累,尊重代际传承的原则 , 要避免轻率按条块部门利益出发 , 另立山头,争抢人力、物力及財力资源 , 造成分散重复 , 浪费现象令人吃惊!笔者所在的生物学科研究机构剛过去建所 50 周年庆 , 仅只就能同合成生物学关系宓切、较接近的应用与环境微生物部分 , 过去 30 年来,几经拆腾大伤元气 , 就以工业微生物的二个课题组为例,算得上完成了从实验室研究到工业化开发的全过裎记录,有一定的业内显示度;然而早期阶段并非是体制内的主流课题 , 是被边缘化了的山寨课题 , 伴隨着科研人员剛性退休制度的实施,这两个研发团队面临着解体终结的命运,谈何传承。这不能不说是造成科研无形资产的重大损失。重起垆灶、拚盘式行政组合的人才引进也並非上策。 从合成生物学与转基因系统的生物技术研发方何评判,上述的 2 项课题均符合经由生物系统分析学与人工生物系统操作 , 改造次生代謝产物(如抗生素类)的转基因生药,工程微生物;改造酶功能活性的蛋白质酶工程及其在规模化生物反应器的应用。这将会对已投产的农用抗生素 - 宁南霉素产业的技术进步有促进作用,符合我国生物农药绿色制造及应用的发展方向。另一项课题就是笔者实验室过去 20 多年耒在国内首次研发投产成功的酶法转化肉桂酸生產 L- 苯丙氨酸 , 企业再延伸到生产新糖源阿斯巴甜 , 这己对于我国的该项新兴产业发展带耒积极影响,詳情可参见前几篇相关博文及文献资料。直到今天 , 笔者仍坚持认为关于红酵母苯丙氨酸解氨酶( PAL )的合成生物学研究开发 , 是很有重大应用价值的。如德美两国学者己经联手合作 , 经由植物烟草转酶 PAL 基因 , 重组烟草植株的大田种植 , 收获生物质进行加工 , 从烟草叶绿体蛋白高表达的 PAL 酶蛋白 , 获取有活性的 PAL 酶产品 , 该产品可用于: 1 )药用 PAL 酶治疔幼儿遗传病 - 苯丙酮尿症( PKU ); 2 )作为工业生物催化剂酶法转化肉桂酸生产 L- 苯丙氨酸,以及生物转化芳基丙烯酸制 L- 芳基丙氨酸类的非天然芳香氨基酸; 3 )烟草生物质中苯丙素次生代谢生理活性物质的开发利用。 由此可以看出 , 这一类较有研发工作基础的项目 , 若有条件继续深入 , 自然能与合成生物学接轨的 , 但现实的情况令人无奈 , 在当前剛性科研体制下 , 基层科研所学术气氛极为沉闷 , 入仕的各级领导很少认真考虑这些科技发展战略问题 , 一味能作的事就是传上达下的习惯性官僚化管理;只讲争项目,拿经费,至于投入 / 产出的科研工作效益很少过问。过去的这些年來,五彩缤纷的科技气球吹破的还少吗?!又有谁来问过责呢?试问这样的运作对我国的科技发展究竟有什么实际好处呢?据说 , 仅中科院 100 个研究所百人工程实施以耒,己引进 1300 人,投入(人财物)不可谓不大 , 近来又纷纷传出要以超国民待遇引进超级人才,这不是又一次暴露了这一举措是对百人工程计划的否定吗?可见 , 当前国内皇权政治式科研(教肓)体制,如不作认真地深化改革,是难有出路的;要追赶上当代合成生物学的发展趋势,进而实现产业的绿色制造是难有作为的。(下篇博文将正面讨论合成生物学与绿色制造话题)
个人分类: 科技评论|6505 次阅读|1 个评论
国际英文刊IJABE简介
wangyk 2008-3-29 01:58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Agricultural Biological Engineering 1 Title ( 刊名 )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Agricultural and Bio logical Engineering (IJABE) Abbreviation: Int. J. Agric. Biol. Eng 中文刊名:国际农业与生物工程学报 2 Domain( 国际域名 ) URL: http://www.ijabe.org 3 Sponsors( 主办单位 ) Int. J. Agric. Biol. Eng is sponsored jointly by Association of Overseas Chinese Agricultural, Biological and Food Engineers (AOCABFE, 海外华人农业、生物与食品工程师协会 ) and Chinese Society of Agricultural Engineering, CSAE, 中国农业工程学会 ). The ISSN 1934-6344 and eISSN 1934-6352 numbers for the IJABE have been registered in US. Int. J. Agric. Biol. Eng will be published in both online version and hard copy. 4 Co-sponsors( 协办单位 ) 拟邀请十余所高校及科研院所参与协办。 5 Editors-in-Chief( 主编 ) 经 AOC 执委会和 CSAE 常务理事会讨论通过,决定主编聘任人选。 AOC 方:主编 -Prof. Roger Ruan from Minnesota University 执行主编: Dr. Paul Chen CSAE 方 : 主编 -Prof. Wang Maohua from China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执行主编: Dr. Wang Yingkuan 6 办刊宗旨与刊登范围 Aims and Scope: 为国内外的农业、食品和生物工程师提供一个发表和讨论最新研究成果的平台,特别为国内专家学者提供一个国际学术交流的窗口。创立并经营知名学术品牌,争取被更多国际权威检索系统 (SCI/EI) 收录,实现自我发展。共设6 个栏目。 This journal provides a home for the latest high-quality research concerning the agricultural , food and biological engineering and the application of bio-agricultural engineering techniques in all areas of agriculture. Topical areas include, but are not limited to: 动力与机械系统Power Machinery System (PMS) Design and manufacturing, Mechanization and automation, Man-machine system interaction, Precision agriculture and emerging technologies. 水土工程Land Water Engineering (LWE) Conservation of water and soil resources and quality, Technology for improvement of soil and water infrastructures, Hydrology, Erosion, Drainage, Water quality and ecosystem integration, Stream corridor restoration, Irrigation management, Infrastructure management. 生物环境工程Bio-environmental Engineering (BEE) Pollution source and emission, Environmental control technology, Ecological engineering, Waste management, Greenhouse engineering, Safety and health, Life cycle analysis. 信息与电气技术Information Electrical Technologies (IET)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Advanced sensing technology, Biosensors and system control, Computer aided systems, Application of GIS, GPS, and RS in agriculture. 可再生能源系统Renewable Energy System (RES) Innovative energy sources, Renewable energy technologies, Biomass production, handling, and utilization, Energy efficiency and conservation. 农产品与食品加工工程Agro-product Food Processing Engineering (AFPE) Post-harvest handling and storage, healthy food technology, food and biological processing engineering, Imaging and sensing technology, Safety and security, Biomaterials and bio-chemicals. 新兴科技与工程Emerging Science, Engineering Technologies (ESET) 7 论文类型 : 述评、原创性研究论文、研究快报、新闻、简讯、读者来信等。 Cover Caption , Editorial, Research Highlights, Science Express, News Focus , Policy Education Forum, Perspectives, Correspondence, Commentary, Brief Communications, Previews , Mini - reviews , Review , Research Articles, Book and Media Reviews, Corrections, Advance Online Publication , Advertisement. 8 Languages: English 9 Publishing Schedule First issue of IJABE in August 20 and second in December 20 2008. Quarterly in 2009. 10 Contact Information Contact phone: 86-10-65929527, Contact person: Dr. Wang Yingkuan http://www.ijabe.org , Email: ijabe@163.com 封面方案1 封面方案2 封面方案3
个人分类: 国际英文刊IJABE|6630 次阅读|1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8 08:05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