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光纤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回乡散记-- 老爸茶与茶餐厅
热度 5 lujiangxiao 2012-1-7 23:49
回乡散记-- 老爸茶与茶餐厅. 家乡有两种茶馆,一种叫"茶餐厅" ,专供年轻人消费. 其装修风格现代. 卖咖啡,泡泡茶, 西式点心, 三明治, 和可乐等高糖碳酸饮料, 外加免费宽带网. 另一种叫"老爸茶",面向中老年.大棚木桌,卖玻璃杯热茶,广东小碟点心,南洋炒粉等本土食物.空中有苍蝇嗡嗡于耳际,地上有鸡狗徜徉在桌间. 冬日早晨,凉风习习. 村口的几个老爸茶摊已经熙熙攘攘,座无虚. 人们吵吵嚷嚷地讲着我听不懂的家乡话, 盯住我这外乡人猛看. 我却只能矜持地对满街陌生人点头傻笑. 他们则对我完全知根知底, 知道我是谁的儿子谁的孙,从哪里来到哪里去. 连干什么工挣多少钱都有几种版本. 家乡人长寿是比较普遍的现象,六十岁还骑电摩托下地,七八十岁的人看起来行动如常,九十多的老奶奶还喂鸡,上街,做饭.人们大约在60岁左右脱离重体力劳动,之后男人买采票,坐老爸茶馆就是每天主要的社交活动,一直到八九十岁. 茶馆里活跃的高通量信息交流对老人再学习和延缓脑筋衰老是很有益的. 一天早上在街上碰到一位本村精英,邀我一起喝老爸茶. 几个不太认识的远亲也凑上来,争先恐后地大声介绍自己. 为了照顾我, 一桌的人都拗着口讲官话. 这位精英早年在本地区一所很好的中学高中毕业,这在农村已经是很高的学位了.但是那时闹运动,他成份'比较高'就只能下田种地.他自豪地说他是个种田能手,犁地插秧又快又好.他说他受过最大的苦是没有东西吃,那种挨饿的感觉让他永世不能忘. 他说当然最苦的还是那些牛,从早到晚让人们鞭打着干重活,没有时间吃草. 他衷心地感谢邓小平拨乱反正,给他的地主身份平了反,不再当下等人. 那年村干部说村里小学教员的水平太差了,误人子弟,可本村有个这么高学历的人应该好好利用.于是他进了小学, 教语文又教算术. 后来又调到乡小学,直到后来退休,至今享受着令乡亲羡慕的退休工资. 另一位远亲就没这么幸运了.早年我父亲在他外祖父的家里渡过童年,外祖父在集市上有一间小药店,是两个村令人羡慕的富人. 为了报答养育之恩, 父亲留学归国后就把表兄弟的孩子,(这位远亲)带到北京读书,象对自己孩子一样在家里添双筷子. 可是远亲却没有好好利用北京的教育,只读到初中毕业就不读了,就业于一家汽车修理场.他在哪里大显身手, 搞技术革新,发明了'汽车加油器'.还被评为先进. 可是不知哪年运动的时候说刘少奇搞自留好,被批判并下放到京郊的一个农场.60年代受不住饥饿就回乡了.直到80年代才平反,让他回北京上班,可是他早已经适应乡下不愿回去,所以只得了很少的补偿. 他对时局有很多牢骚,所幸子女都大了,农村花不了多少钱,生活也还安逸.虽然患有癫痫病,脑筋还是清楚敏捷,赶公共车一路飞跑.他帮我接通了很多父亲历史线索的断头, 带我去看了深深埋藏在新房从林中的'外祖父药铺'和父亲渡过幸福童年的外祖父老屋. 村里有一位比我小一辈的80后亲戚,又懂方言又懂上网.办事时带着他对我帮助不小. 他大学毕业还没找到工作,所以也很愿意陪我跑. 我虽回乡休假却还要每日处理很多电邮.就全靠他陪我去坐那脏兮兮阴森森的网吧. 当我请他喝茶的时候他却不愿意去老爸茶,执意要走得远些去茶餐厅.原来他继承了我家族里敏感而脆弱的性格,嫌老爸茶土气或者是脏. 当然我也完全不敢恭维村里茶餐厅的卫生状况,也受不了那些古怪的泡泡茶,只能要和老爸茶摊一样的加糖热红茶.代沟啊,代沟. 他和我谈得很多,完全是典型的80后.他暂时没工作,就夜里上网,白天睡懒觉,下午去学汽车驾驶. 他老爸年近60,还在努力工作.前几个月养虾蚀了本,经济损失比较重.现在冬季在给富人砌石头盖楼房. 在我离开家乡的那天他的哥哥也回来了,两人一起拖着我的拉杆箱陪我坐公共车进城.他哥哥也是80后,非常活泼健谈.他在给一个电话公司做所谓"最后一公里"的工程,也就是'光纤入户'. 他如数家珍地给我介绍路边看到的手机塔和微波天线,并指给我看路边的光纤终端盒.在城里他发现路边的一个工人正在熔接光纤,就向我介绍这种我只在教科书上见过的技术. 当我端着相机凑上去的时候,他却提醒我不要靠得太近,以免打扰这个极为精细的过程. 用光纤远程传输数据在70年代还是美国军方的绝对机密,它的发明人几年前才得了诺贝尔奖物理奖 看着眼前在个十指黑黑的打工仔在熔接光纤,真有时空倒错的感觉. 在城里, 我们终于有机会坐在一个正宗的茶餐厅里,享用白面包土司三明治,浓香的海南黑咖啡和法式甜点. 没错,是从南洋传来的欧洲风格. 本回书结落在两种乡土茶文化, 正是: 早晨才饮老爸茶, 中午又饭茶餐厅. 信息交流快如水, 谁说农民不精英.
3054 次阅读|5 个评论
(网速)能同蜗牛比慢跑,(网费)欲与天公试比高
yangruyi 2011-12-17 19:53
匿 称 所在国家 (地区) 接入方式 网 速 费用(折合人民币) 法蘭 韩国大邱 光纤( FTTH ) 100M 150/ 月 fannylawrenC 美国纽约 光纤(FTTcab ) 17M 下载 210/ 月(税前) Sxzine 加拿大安大略 光纤 14M 下载 254/ 月 匿名 香港地区 光纤 100M 88/ 月 Lovee 日本宇都宫 光纤到户(FTTH ) 100M 380/ 月 MAX 石家庄 PPPoE 4M 970 元/ 年 匿名 太原 电信ADSL 1M 480 元/ 年 Wsjhear 上海 电信ADSL 2M 45 (150)/ 月 匿名人士 洛阳 联通ADSL 2M 820/13 月 Wx2000 武汉 电信无线3G 3M 1200/ 年 Fish 深圳 电信ADSL 1M 1298/ 年
2707 次阅读|0 个评论
全光纤多参量地球物理监测设备在普洱市大寨地震观测站成功下井
热度 4 zhwt 2011-12-16 14:55
全光纤多参量地球物理监测设备在普洱市大寨地震观测站成功下井
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国地震局地震行业科研专项和中国科学院先导专项的支持下,中科院半导体研究所光电系统实验室在国内率先研制成功“全光纤多参量地球物理监测设备”,并在普洱市大寨地震观测站成功下井。 下井现场照片 地震监测室内的光纤监测系统 高性能的地球物理监测设备能够为地震的预测预报提供高质量、可靠的观测数据。随着科技的进步,地震观测向着高分辨率、高精度、多参量的方向发展,对观测设备的性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传统观测设备采用电学原理,动态范围小、抗电磁干扰和雷击能力差。正是在这种背景下,中国科学院的研究人员开始了全光纤多参量地球物理观测设备的研发。全光纤地球物理观测设备具有灵敏度高、抗电磁干扰性强、抗雷击、耐高温高压、无漏电的优点,能够实现多参量测量,特别适合深井观测。 半导体所光电系统实验室的科研人员在对国外技术方案进行了深入分析和详细论证的基础上,在国际上首次提出了采用光纤激光技术的系统方案。经过刻苦攻关,课题组突破了光纤激光器关键器件的研制以及高灵敏度封装与多参量集成等一系列关键技术,成功研制出全光纤多参量地球物理观测设备,申请发明专利 4 项。该设备设计使用深度达 1000 米,设计使用温度 120 度,可实现地温监测、 3 分量地震加速度监测、地应变监测、地声监测,通过一根传输光缆将数据实时传输至监测室。 2011 年 9 月 9 日,中国科学院半导体研究所张文涛副研究员、北京市地震局徐平研究员、中国地震局第二监测中心刘文义研究员、地壳运动监测工程研究中心李丽研究员、中国地质调查局地质力学研究所彭华研究员、云南省普洱市地震局局长白宝荣对全光纤多参量地球物理观测设备进行了下井方案论证和下井前测试。 9 月 10 日设备成功下井。 2011 年 11 月 30 日,在普洱市地震局白宝荣局长和王跃民副局长的陪同下,中国科学院半导体研究所张文涛副研究员带领研究团队对监测设备进行了升级维护。 高性能全光纤多参量地球物理观测设备的研制成功,填补了国内空白,同时也 标志着新一代 地球物理观测设备 已从实验室研发走向工程应用。
个人分类: 现场|7023 次阅读|9 个评论
光纤传感半月谈(6)
热度 2 zhwt 2011-11-22 17:44
光纤传感半月谈(6)
PCF和特殊光纤传感器的报道仍比较多。 台湾的 C.-f. Fan 等人提出了利用 PCF 环的双折射特性进行横向位移传感的方法( "Birefringent photonic crystal fiber coils and their application to transverse displacement sensing," Opt. Express , vol. 19, pp. 19948-19954, 2011. )。 图 1 基于 PCF 环的横向位移传感 香港理工的 C. Wu 等人提出了用聚酰亚胺涂覆的 PCF 测量盐度的方法( "Salinity sensor based on polyimide-coated photonic crystal fiber," Opt. Express , vol. 19, pp. 20003-20008, Oct 2011. )。 哈尔滨工程大学的 C. Y. Guan 等人研究了一种“埋入纤芯”的空心光纤特性( "Characteristics of embedded-core hollow optical fiber," Opt. Express , vol. 19, pp. 20069-20078, Oct 2011. )。 图 2 “埋入纤芯”的空心光纤 墨西哥的 G. A. Cardenas-Sevilla 等人报道了利用 PCF 干涉仪进行折算率传感( "High-visibility photonic crystal fiber interferometer for ultrasensitive refractometric sensing," in Proc. of SPIE Vol. 8011 , 2011, p. 80114K. )。 图 3 利用 PCF 干涉仪进行折算率传感 葡萄牙的 L. Bilro 等人报道了采用侧抛塑料光纤( POF )进行折射率和弯曲传感( "Analytical Analysis of Side-Polished Plastic Optical Fiber as Curvature and Refractive Index Sensor," JOURNAL OF LIGHTWAVE TECHNOLOGY , vol. 29, pp. 864-870, Mar 2011. )。 图 4 侧抛塑料光纤( POF ) 比利时的 T. Baghdasaryan 等人研究了不同写入角度对纯硅材料 PCF 写入 FBG 的影响( "Influence of Fiber Orientation on Femtosecond Bragg Grating Inscription in Pure Silica Microstructured Optical Fibers," Photonics Technology Letters, IEEE , vol. 23, pp. 1832-1834, 2011. )。 图 5 不同写入角度下的 FBG 谱 上海交大的 X. S. Liu 等人提出了一种基于 LPG 的多波长可调谐光纤激光器( "Individually Switchable and Widely Tunable Multiwavelength Erbium-Doped Fiber Laser Based on Cascaded Mismatching Long-Period Fiber Gratings," JOURNAL OF LIGHTWAVE TECHNOLOGY , vol. 29, pp. 3319-3326, Nov 2011. ),有望用于传感光源。 图 6 多波长可调谐激光器 墨西哥的 K. M. Salas-Alcantara 等人发表了采用两个 LPG 进行横向位移测量的方法( "Micro-displacement sensor using a Mach-Zehnder interferometer with long-period gratings," in Proc. of SPIE Vol. 8287 , Toluca de Lerdo, Mexico, 2011, pp. 82870Z-6. ),其中 LPG 采用机械应力的方法制得。 图 7 双 LPG 测量横向位移 墨西哥的 V. Salazar-Haro 等人报道了利用光纤端面反射进行液体分析( "Liquids analysis using back reflection single-mode fiber sensors," in Proc. of SPIE Vol. 8011 , 2011, p. 80114W. )。 哥伦比亚的 L. A. D. Marulanda 等人报道了利用光纤传感器进行石油掺杂检测( "Measurement of gasoline adulteration using optical fiber sensor," in Proc. of SPIE Vol. 8011 , 2011, p. 80115B )。 波兰的 M. Zyczkowski 等人进行了用光纤干涉仪进行心跳监测的试验( "Interferometric Fiber Optics Based Sensor for Monitoring of the Heart Activity," Acta Physica Polonica A , vol. 120, pp. 782-784, Oct 2011. )。 墨西哥的 V. I. Ruiz-Perez 等人报道了利用多模干涉方法测量压力( "Multimode interference effects in optical fiber for pressure sensing applications," in Proc. of SPIE Vol. 8011 , 2011, p. 80115M. )。 浙江大学的 D. Chen 等人提出了用少模光纤的模间干涉测量压力的方法( "HYDROSTATIC PRESSURE SENSOR BASED ON MODE INTERFERENCE OF A FEW MODE FIBER," Progress in Electromagnetics Research-Pier , vol. 119, pp. 335-343, 2011. )。 以色列的 Y. Peled 等人提出了基于受激布里渊散射的光纤应变检测方法( "Slope-assisted fast distributed sensing in optical fibers with arbitrary Brillouin profile," Opt. Express , vol. 19, pp. 19845-19854, Oct 2011. )。 日本的 M. Nakano 等人报道了利用 BOTDA 进行隧道监测( "Structure monitor system by using optical fiber sensor and watching camera in utility tunnel in urban area," in Proc. of SPIE Vol. 8011 , 2011, p. 80116N. )。 南京大学的 L. Gao 等人提出了采用光纤激光器同时测量应变和载荷的方法( "Simultaneous Measurement of Strain and Load Using a Fiber Laser Sensor," Sensors Journal, IEEE , vol. PP, pp. 1-1, 2011. )。其原理是利用纵模的排频和偏振模的排频对应变和载荷的灵敏度不同。 图 8 利用 FL 进行应变和载荷的同时测量 墨西哥的 D. Monzon-Hernandez 等人提出了用两个光纤拉锥进行弯曲传感的方法( "Compact optical fiber curvature sensor based on concatenating two tapers," Opt. Lett. , vol. 36, pp. 4380-4382, 2011. ),其原理是光在两个拉锥区域纤芯模和包层模的干涉。可通过改变拉锥的直径和两个拉锥的间距改变动态范围。 图 9 在 两个拉锥区域纤芯模和包层模的干涉 日本 Tokyo Medical and Dental University 的 H. kudo 等人报道了光纤甲醛传感器( "Fiber-optic biochemical gas sensor (bio-sniffer) for sub-ppb monitoring of formaldehyde vapor," Sensors and Actuators B: Chemical . )。 南通大学的 G. Lu 等人报道了利用光纤光栅进行复合材料低速撞击的能量分级试验( "The Energy Class Discrimination of Low Velocity Impacts on Composite Material Structure by Bragg Grating Sensor Technique," Composites Part B: Engineering . ),试验以一个摆球从不同角度落下撞击聚合物材料(内含 5 个 FBG )的方法进行。通过对采集到的 FBG 波长漂移的频谱进行分析,可得到不同撞击情况下能量在频谱上的分布,从而进行撞击能量的分级。 英国 Strathclyde 大学的 P. Orr 等人报道了采用光开关进行高速 FBG 解调的方法( "High-Speed, Solid State, Interferometric Interrogator and Multiplexer for Fiber Bragg Grating Sensors," JOURNAL OF LIGHTWAVE TECHNOLOGY , vol. 29, pp. 3387-3392, 2011. )。该方案仍采用干涉式解调,但通过高速的光开关切换不同的通道,从而保证解调速度的情况下保持很低的串扰。文章报道了在 4 kHz 下 3 支传感器复用的结果。 图 10 采用光开关进行高速 FBG 解调系统
个人分类: 综述|6160 次阅读|7 个评论
光纤传感半月谈(4)
热度 6 zhwt 2011-10-25 16:09
光纤传感半月谈(4)
这两周以来报道最多的仍是基于光栅类或光纤激光器的传感器。中国计量大学的 C. Shen 等人通过在悬臂梁上粘接 FBG 的方式来测量位移( Novel temperature-insensitive fiber Bragg grating sensor for displacement measurement, Sensors and Actuators A: Physical , vol. 170, pp. 51-54, 2011. )。其设计的核心为由两个等腰三角形构成的悬臂梁悬臂梁,两个等腰三角形前后连接(实际上是一个等腰梯形上面接了个三角形),从而使在不同三角形上的光栅应变不同而产生啁啾,测量灵敏度 0.058 nm/mm ,温度不敏感,如图所示。 图 1 光栅被啁啾后的反射谱 大连理工的 Yan-Nan Tan 等人提出了采用连接在一起的两个光纤 DBR 激光器进行温度和应变的同时测量( Y.-N. Tan, et al., Simultaneous strain and temperature fiber grating laser sensor based on radio-frequency measurement, Opt. Express , vol. 19, pp. 20650-20656, 2011. )。两个激光器分别为掺铒和铒镱共掺,单模工作。两个激光器的两个偏振模分别产生两个排频( RF 频段),而两个排频的温度和应变系数不同,由此可同时测得温度应变信号。 图 2 两个级联激光器工作系统图 南开大学的 H. Zhang 等人提出了用光纤激光器测量掺铒光纤双折射的方法( AN ACTIVE STRAIN SENSING SYSTEM BASED ON SINGLE-LONGITUDINAL-MODE DISTRIBUTED BRAGG REFLECTOR FIBER LASER AND ITS APPLICATIONS IN THE MEASUREMENT OF ERBIUM-DOPED FIBER BIREFRINGENCE, MICROWAVE AND OPTICAL TECHNOLOGY LETTERS , vol. 53, pp. 2508-2512, Nov 2011. )。用单纵模 DBR 光纤激光器测量应变大家都熟悉,但是由于双折射产生的拍频也与应变相关,通过同时测量 DBR 输出的波长变化和拍频变化即可测量掺铒光纤的双折射。 图 3 波长与排频随应变的变化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的 X. Zhang 等人针对 FBG 传感网络在 SHM 中的生存特性问题提出了基于遗传算法 - 支持向量回归( GA-SVR )( Genetic algorithm-support vector regression for high reliability SHM system based on FBG sensor network, Optics and Lasers in Engineering . )并通过 8 点的 FBG 传感网络验证了该算法的优势。 东京大学的 K. Kajiwara 等人提出了基于光学相干函数合成( SOCF )的长 FBG 的复用方法( Multiplexing of Long-Length Fiber Bragg Grating Distributed Sensors Based on Synthesis of Optical Coherence Function, IEEE PHOTONICS TECHNOLOGY LETTERS , vol. 23, pp. 1555-1557, Nov 2011. ),此方法是该课题组在 2008 年提出的基于 SOCF 的长光栅波长分布的基础上,进一步消除由于光源扫频频率提高而造成的外差频率变化的影响,从而实现相同波长 FBG 的复用。 意大利的 A. Iadicicco 等人报道了采用电弧放电的方法制作长周期光纤光栅的方法( Long-Period Gratings in Hollow Core Fibers by Pressure-Assisted Arc Discharge Technique, IEEE PHOTONICS TECHNOLOGY LETTERS , vol. 23, pp. 1567-1569, Nov 2011. ),如下图所示。 图 4 用电弧放电的方法在 PCF 上制作 LPG 东京大学的 Q. Liu 等提出了采用光纤光栅并用窄线宽可调激光器进行解调的达到纳应变级的解调方法( Realization of nano static strain sensing with fiber Bragg gratings interrogated by narrow linewidth tunable lasers, Opt. Express , vol. 19, pp. 20214-20223, 2011. )。其核心技术是“互相关算法”,文中对影响系统分辨率的各个因素进行了逐一分析。但本人认为,在实际应用中如何克服测量光栅和参考光栅所处位置的温度梯度十分关键。 在 FP 传感器方面,俄国科学院的 Y. N. Kulchin 等提出了用弯曲 FP 腔测量折射率的方法( Effect of small variations in the refractive index of the ambient medium on the spectrum of a bent fibre-optic Fabry-Perot interferometer, Quantum Electronics , vol. 41, p. 821, 2011. ),其原理是周围折射率会影响弯曲的 FP 腔(纤芯模和包层模发生耦合)反射谱的峰值变化,达到的灵敏度为 5 × 10E-6 。 图 5 弯曲 FP 传感器 香港理工的 J. Ma 等人报道了在多模光纤端面制作微腔压力传感器的方法( A Compact Fiber-Tip Micro-Cavity Sensor for High-Pressure Measurement, IEEE PHOTONICS TECHNOLOGY LETTERS , vol. 23, pp. 1561-1563, Nov 2011. ),大家可从下图详细了解制作过程,灵敏度 315 pm/MPa 。 图 6 微腔传感器的制作 日本东京大学的 Q. Liu 等人提出了采用 FFPI 对进行高精度静态应变的策略方法( Ultra-high-resolution large-dynamic-range optical fiber static strain sensor using Pound-Drever-Hall technique, Opt. Lett. , vol. 36, pp. 4044-4046, 2011. ) 在分布式光纤传感技术方面,韩国的 H. J. Yoon 等报道了分布式光纤传感技术在轨道监测方面的试验( Longitudinal strain monitoring of rail using a distributed fiber sensor based on Brillouin optical correlation domain analysis, Ndt E International , vol. 44, pp. 637-644, Nov 2011. )。试验中采用的是分布式 BOCDA 传感技术,将光纤粘接在一段 2.8 m 长的钢轨的轨底上方进行试验。取得了 3.8 cm 的空间分辨率和 ±15 με 的测量精度。 图 7 基于 BOCDA 的钢轨试验 日本的 M. Bravo 等人提出了基于光纤环镜并用 OTDR 进行解调的长达 250 km 的远程传感系统( Ultralong 250 km remote sensor system based on a fiber loop mirror interrogated by an optical time-domain reflectometer, Opt. Lett. , vol. 36, pp. 4059-4061, 2011. ),其核心在于通过光纤环镜增加了信噪比,使在不加任何放大器件的情况下使用商用 OTDR 解调成为可能。 图 8 250 km 的远程传感系统图 此外,其它方面的报道包括,大连理工的 C. Wu 等人对利用边孔 PCF 进行偏振 - 压力传感进行了研究( Side-Hole Photonic Crystal Fiber With Ultrahigh Polarimetric Pressure Sensitivity, JOURNAL OF LIGHTWAVE TECHNOLOGY , vol. 29, pp. 943-948, Apr 2011. )。所研究的 A 、 B 、 C 、 D 四种光纤如下图所示,其最高 B 值可达 2.34×10E-3 ,其偏振 - 压力灵敏度为 -2.34×10E-5/MPa 。 图 9 C. Wu 等人所使用的 PCF 德国的 A. Apelsmeier 等人提出了非本征型光纤强度调制的温度传感器进行损耗补偿的方法( Compensation of parasitic losses in an extrinsic fiber optic temperature sensor based on intensity measurement, Sensors and Actuators A : Physical. )。 日本的 K. Wada 等人提出了平衡的 PM 光纤 Sagnac 干涉仪测量振动的方法,( Balanced polarization maintaining fiber Sagnac interferometer vibration sensor, Opt. Express , vol. 19, pp. 21467-21474, 2011. ),方案是将两根相同的 PM 光纤主轴正交的耦合在一起,一个作为参考臂,一个作为信号臂,如图 10 所示。 图 10 基于 Sagnac 的振动传感系统 武汉理工的 Y. Yuan 等人对 tapered fiber tip 的传感特性进行了研究( Theoretical investigation for excitation light and fluorescence signal of fiber optical sensor using tapered fiber tip, Opt. Express , vol. 19, pp. 21515-21523, 2011. ),该课题组还对级联的光纤 SPR 传感器进行了理论分析( Theoretical investigation for two cascaded SPR fiber optic sensors, Sensors and Actuators B: Chemical . )。 印度的 S. S. Patil 等报道了一种基于反射式的光纤位移传感器( Modeling and experimental studies on retro-reflective fiber optic micro-displacement sensor with variable geometrical properties, Sensors and Actuators A: Physical. )。该文的重点不在于达到了多高的精度或测量范围,而是讨论了适用不同光纤的几何位置的通用模型,这对于克服该类传感器在加工和装配方面的几何误差十分有意义。 图 11 反射式光纤传感器几何模型
个人分类: 综述|7287 次阅读|8 个评论
旅美杂忆(三十)新新石器
热度 1 zhangqy 2010-11-7 19:05
旅 美 杂 忆 张庆营 (三十)新新石器 我刚刚到达美国费城的时候,用旅馆里的投币式自动电话机打电话给住在费城郊区的亲戚,通知他我已经到了,请他来接我。我丢了一枚硬币到电话机的投币口,电话接通了。一会儿,忽然传来女接线员的声音,她说:你的话费不够,请你再加钱。我又丢一枚 10 美分的硬币进去,她又说,还不够;我又丢进一枚 10 美分的硬币,她说,够了,可以继续通话了。直到打完电话,再也没有要我加钱。这真是一次很有意思的经历,钱不够也可以打电话,再补钱就是了。 在美国,到处都有投币式自动电话机,打市内电话,丢一个夸脱( 25 美分)的硬币,可以打很久。我看见有人打了很久,没完没了似的,至少半小时以上。在座机上打市内电话,不管时间长短,一次 7 美分。打长途电话,也不太贵。一天,一位老同事由国内到了美国,从旧金山打长途电话到宾夕凡尼亚大学找我,她事先对接线员说明,用对方付费电话,谈了不止一个小时,用去几十美元,对美国人的收入来说,一点也不贵。我是在我的办公室里接的电话,不用我掏腰包,由老板克莱因教授的科研经费付费。这种付费方式太方便了,即使身上不名一文,照样可以打电话。在我们的公寓里,也装有一部电话机,电信局按月寄来话费单,市话费由住在这套公寓里的 4 个人分摊,谁打长途电话谁出钱。将支票寄到公司去即可。天然气公司将交费单分别寄给各人,我只要写一张支票寄到公司就完事了。我们现在还要到天然气公司用 IC 卡买气,比美国麻烦多了。水电费和冬天暖气费由公寓出租公司负责,房租里就包含了这两项费用。 我国一直没有开通打电话对方付费的业务,一旦开展这样的业务,有的人就会乱打对方付费电话,造成对方经济损失,引起种种纠纷,很难处理。美国有个人信用制度,人们的素质也比较高,不会乱来。我在美国还没有听说因为打对方付费电话而引起麻烦的事。我回国后,打长途电话还要跑到市里的邮电局去排队,话费也相当贵。当时一般的私人住宅还没有装电话机,打电话或接电话,就要到街道上的电话传呼站去,按通话时间收费 电话室动 。湖大校园里没有传呼电话,所以,打电话很不方便,更不可能接电话。给我的感觉是,我国的电信事业,无论是硬件和软件,都远远落后于美国。 我的姨表姐锺荣珍长期住在纽约。 1938 年的早春二月(阳历 3 月),我和她见过面,那时我是学龄前儿童,表姐已经是个女青年了。我母亲带着我、弟弟、表姐锺荣珍和她的弟弟锺梅恩,为躲日寇辗转到了贵阳,住在旅馆里。只住了一、两天,突然响起了防空警报。店老板说,常常有防空警报,都没事,不用跑。在旅馆附近,有人正在举行婚礼,来了一大群宾朋,酒店外面还围了不少观众,热闹非常,他们也以为没事,都没有跑。我母亲当时还很年轻,只有二十多岁,平时耳根很软,容易听信人言,不知道为什么,这次却没有听从旅店老板的劝告,坚决要逃走。我也不看热闹的婚礼了,逃命要紧,我们什么东西都没有带,母亲拉着我们慌慌张张跑到郊外遍布墓地的山地去躲空袭,这时也陆陆续续逃来了一批人。忽然有人惊呼:狼啊!狼来了!只见一匹狼从不远处飞跑过来,人们使劲地大喊大叫,野狼看见人多声势大,不敢贸然攻击人,从我们藏身的墓旁飞跃过去,消失在深山之中,吓得我们出了一身冷汗!不一会,日寇的大队飞机窜到我们大后方的贵阳,扔下大量炸弹和燃烧弹,狂轰滥炸,炸死烧死三千多无辜的平民百姓,受伤的人更多,这就是震动全国的贵阳十字街大轰炸惨案。幸好母亲带我们逃得快,不然全都死于非命了。我们从郊外回来后,这一带街区的房子全都夷为平地,眼前一片断壁残垣,大多数客人听从老板的话没有逃走,他们连同老板一起都被炸死了,正在举行婚礼的新郎新娘和他们的家人、来宾,以及看热闹的观众,也都被炸死了,惨不忍睹。这是我亲眼看到的日本侵略者欠下我国的一笔大血债。我们在废墟中搬砖翻瓦,除了找到一块炸扁了怀表外,再没有找出任何值钱的东西。我们一无所有,成了难民,无处安身。祸不单行,正在四处寻找解决食宿问题的时候,暮色苍茫中,母亲又被马路上疾驰而来的一匹高头大马撞倒了,身上伤痕累累,青一块紫一块,没有被马踩死,总算是不幸之中的万幸了。天无绝人之路,好不容易找到郊区山里的一座和尚庙,就暂时栖身在这里,靠施舍过日子。这里常有虎狼出没,晚上不时传来虎啸狼嚎,闻之令人胆寒。更加糟糕的是,在风雪交加的夜晚,一位同伴感受风寒,突发重病,昏迷过去,和尚急忙为他刮痧,才慢慢苏醒过来,接着又为他熬煮草药,终于救活了。屋漏更遭连夜雨,船迟又遇逆头风。我们虽然大难不死,倒霉事却接踵而来,真是狼狈万分,凄凄惨惨戚戚,艰辛备尝啊!要不是这些慈悲为怀,乐善好施的和尚,我们早就饿死冻死在他乡了。贵阳遇险,历尽艰难,死里逃生,好像一场恶梦,在我幼小的内心深处留下极其深刻的印象,永生难忘。我相信表姐表哥也都不会忘记。 我和表姐表哥有几十年没有再见到面了,我到了美国,就很想和她联系。刚到美国不久,就写信给住在纽约的这位表姐,想和她见个面。谁知过了很久,仍然石沉大海,杳无音信,我以为联系不上了。 3 个月后,忽然接到表姐打来的电话,她说,多几年前就搬到休斯顿了。这么久了,邮局居然还能找到这里的新地址,真不简单。按规定,如有人搬了家,只要将新地址告诉美国的邮局,一年之内,会负责将你的信件转到新地址去,一年之后邮局就不负责了。这么多年了,邮局仍然想尽办法寻找到新地址,确实是非常负责。在我国,这样的事情是十分罕见的。如果有邮递员将死信救活,他一定是劳动模范了。前好多年,就曾经报道过有这样的劳动模范。 我原来以为只有社会主义国家才有劳动模范,资本主义国家是没有的。一天,我在费城邮政总局的布告栏里,竟然看到费城邮政系统也有 18 位先进工作者,都是一般的工作人员,包括邮递员、拣信员和邮车司机等。每位先进工作者(劳动模范)都有相片,并且有他们的先进事迹介绍。这大大出乎我的意料之外。现在,如果你没有订报刊,即使信封地址是住宅,我们的邮局也不会将信件送到住宅邮箱里,而是丢到湖大总传达室。没有听说美国邮局有搞这样的捆绑式服务的。显然,我们的邮局的服务质量,比不上美国的邮局。 当时美国已有卫星传送电视,花上两千美元,就可买到卫星接收设备。那时已能看到有的住家的屋顶上,安装了白色锅形卫星天线,可以通过卫星在电视机上聊天交朋友,当时我觉得能这样聊天交朋友,实在太好了,岂不是朋友遍天下了,很希望我国也能早点做得到。 90 年代互联网得到很大发展,在互联网上聊天交朋友是很平常的事了,我对这件事却没有任何兴趣了,但是,我们在网上买了不少衣服等商品,比商店里买东西既方便又便宜。网上购物不用交税,也不用租门面,不用交水电费,省了不少费用,所以能低价卖出。我们还没有遇到伪劣商品,当然要小心谨慎,以免上当。 早些年,我校有教师安装了卫星天线,后来还是拆除了,不允许私人收看卫星电视。现在,农村处处可以看到私人的卫星天线。在上世纪九十年代,卫星接收设备的灵敏度大大提高,天线只有大碗那么大,不容易查出。我国没有卖,有一位从美国回到国内办公司的留学生想和一位老总合作生产,未获许可。现在市场上有这种小型卫星天线卖了,价钱也便宜多了。据销售商说,现在政策放宽,可以安装了,未知确否? 以前美国的电话业务,长期被贝尔电话公司垄断。后来美国政府深感由一个电话公司垄断全国业务,对国家的安全构成很大的威胁。于是,根据反垄断法,由议会决定,贝尔电话公司必须分割成两个公司。在费城一带,电话业务主要由 ITT 公司经营,这是从贝尔电话公司分离出来的公司。后来,美国又立法允许个人开设长途电话公司,一般都是很小的公司,他们只能用低廉的话费来和 ITT 等大公司竞争。小公司的通话质量不太好,他们还是处于下风,成不了大气候。 从种种情况看,大都是美国首先开发出新技术,然后其他国家接着跟进。美国是全球高科技发展的领跑者,美国的科技创新能力是很强的,这和他们的教育和科研体制有很大关系。钱学森晚年说过,为什么我国不能培养出杰出人材?温总理说,钱老说的杰出人材,就是大师级的人材。此事人们称之为钱学森之问,引起了人们的热议。从新中国成立到现在,已有 60 年了,大陆培养的科学家(包括从大陆出国的留学人员)还没得到诺贝尔奖。而从旧中国和台湾、香港出去的学者,都有人得了这个奖,这是个很突出的问题。专家们说,关键在于我国的教育体制有问题,培养出的人材的创新能力比不上人家,必须大刀阔斧进行改革。我在前面的章节里也谈过这个问题,我认为除教育体制外,科研体制也存在不少问题,也必须进行改革。说起来容易们,做起来难啊。 1989 年,长沙用的是 1 万 1 千门的电话交换机,电话机的数量自然不止这这么多,因为每个学校、机关单位和宾馆都有总机,打电话要通过单位总机转接,总机的外线数量有限,不能一打就通,常常占线。当年湖南大学都是因公需要才给教职工家里装上电话机,一般都是处级以上才允许在家里装电话机,没有私人的电话机,当时湖大电话机总量估计不会超过 300 台。 1990 年,长沙通过中外合资,引进国外的 10 万门程控交换机,从人工接线变为自动接线,长沙市的电话拥有量大量增长,这时候,才开始允许私人装家用固定电话机,装一台电话机,开始的时候初装费要 3000 元,后来才降到几百元一台,打电话还是要通过总机转接。那个时候,手机叫做大哥大,和砖头一样大,要 3 万元一部,初装费 2 万元,过了一两年才略有降价。大哥大太笨重了,要装在手提包里才能带走。这样昂贵的大哥大,只有少数大款老总才买得起,厅级和大学校级以上的干部才能人手一机。这时是电话电信的青铜时代。 光纤出现后,光纤中的激光信息传递量比铜线多得非常多,电话、手机和互联网空前繁荣,手机和电话的数量快速增加了。手机只要几百元一部,甚至不要钱,只要预交几百元的话费,就免费送一部手机。现在几乎家家有电话,人人有手机,数量不受限制,我国的手机拥有量已经超过美国。不论打市话和长途,一打就自动接通,不需要通过总机转接了。也用不着到市里的电话局去排队打长途电话了。现在一根头发丝大小的高质量石英玻璃光纤,可供全世界六十多亿人同时打电话,这在 20 年前是无法想像的。可以说,现在电话电信进入了新新石器时代。这个新新石器,就是石英光纤。 一年前, 2008 年《湖大侨联》刊登的《玻璃王国》里说过, 1966 年提出光纤可以由光波传送信息的华裔物理学家、光纤之父高锟,是诺贝尔奖的热门人选。 2009 年 10 月,喜讯传来,高锟果然 望联 08 获得了本年度的诺贝尔物理奖。当我听到高锟得了诺贝尔奖的消息时,大感意外,因为早几年就传说高锟已于 2003 年去世,诺贝尔奖是不会授予去世的人的,显然高锟去世是误传。 1987 年,高锟开始担任香港中文大学校长, 1996 年,因年事已高,不再担任校长职务。此后他很少露面,可能有人就以为他不在人间了。现在他居然复活了,而且得到了诺贝尔奖,我们自然万分高兴。高锟具有英国和美国双重国籍, 1996 年,当选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 高锟获得诺贝尔奖的喜讯传来后,我们再一次想谈谈光纤问题,于是又写出了《新新石器》一文,刊登于 2009 年 12 月的《湖大侨联》。 可惜的是,得奖后的高锟已经患上老年痴呆症。据他的夫人黄美芸讲,深更半夜三点钟,得诺贝尔奖的喜讯从电话里传来,她立即摇醒高锟,问他:你知道诺贝尔奖吗?他回答说:诺贝尔奖是很重要的奖项,得奖的人都是非常了不起的人。她又说:你得了诺贝尔奖了。高锟说:我?是我?这一夜,他们夫妇都高兴得没有合眼。后来有记者到他们在旧金山的家里采访时,夫人问他:你是否光纤之父?高锟一脸茫然,只是重复说:光纤光纤之父。显然,曾经为之耗费了大量心血的光纤,在他的记忆里已经模糊了。不过还好,他还没有忘记自己的太太,看来也没有忘记诺贝尔奖。可是,由于高锟有老年痴呆症,语言表达上有困难,他将由夫人陪同,出席 12 月在瑞典首都斯德哥尔举行的颁奖典礼,并由夫人代表他发表获奖演说。 遥想 1966 年,当高锟提出用高纯度的石英丝可实现光通信时,没有一个科技人员相信。但是,他坚持认为高纯度的石英是完全有可能制造出来的。 4 年后,成功制造出 了高度透明的 石英玻璃 光纤,被人们认为不可能的事终于可能了, 实现了激光通讯,引起了通讯业的革命。高锟 说:所有的科学家都应该固执,都要觉得自己是对的,否则不会成功。 现在,石英提纯法已经达到很高的水平,能做到损耗为每公里 0.2 分贝以下, 每传输 1千米 ,光强度仍然保留有95%以上,比最初有实用价值的损耗为20分贝的光纤(每传输 1千米 衰减到只剩下1%),透明度高得多。 激光传播距离可达一、两百公里。光缆的价格非常低廉,一般每米从一元多到十几元不等,也有更贵的,视芯(光纤)的数量和质量而定。我国也有石英提纯设备卖,纯度可高达 99.999%, 有极高的透明度,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能用来制造高质量光纤,打破了国外的垄断,产品大量出口。 2009 年,中国的网民数超过了 3 亿,占世界第一位。这一年,全世界的网民总数已达 15 亿,还在不断增加。这么多的人在上网,大量的网站在不断地传送海量的信息,加之大量的手机和座机的通话,在光纤中传输的信息量是非常惊人的。文本、语音、影视、图像等资料,人人都可以从网上获取。远程医疗、远程教育、远程控制、网上直播、可视电话、电视会议,网上交易,在全世界的图书馆和数据库中查资料,等等,都可轻而易举地实现,人人都成了千里眼和顺风耳。由于光纤的运用,可以说,电话和互联网传送的信息量几乎是无限的,彻底改变了人们的生产和生活,人类已经离不开互联网了。我国的电信事业和美国的差距也在缩小,手机和网民的数量比美国多,硬件不见得比美国差,软件和美国相比,还有一定的差距。在美国和其他一些国家,早几年在大学里使用互联网就已经是免费的,我们只在有限范围内实行免费,大多数人还要自掏腰包。美国用 IP 电话打国际长途,收费十分低廉,可以用国际长途长时间煲电话粥,用不着考虑话费问题。我们使用 IP 电话,收费也很低廉,但还是没有美国便宜。这是我从美国打国际长途给我的亲朋了解到的情况。 电话费虽然很便宜,电信局仍然能大赚其钱,因为打电话(包括手机)的人数极大地增加了,加之上网的人非常多,宽带收费又一点也不便宜,所以,我国的电信部门是暴利行业,职工的工资都非常高。我所知道的一位广州电信局的工程师,他大学本科毕业不久,年薪就有 10 万元。过了几年,通过竞争上岗,职务升迁,年薪涨到 30 多万,远远高出其他行业的工资水平。 1999年,又出现物联网。物联网是通过射频识别(RFID)、红外感应器、全球定位系统、激光扫描器等信息传感设备,把任何物品与互联网连接起来,进行信息交换和通讯,以实现智能化识别、定位、跟踪、监控和管理的一种网络。例如,当司机出现操作失误或走错路时,汽车会自动报警,并指出正确的方法;小偷和强盗企图开门时,人面识别装置发现是陌生人,会自动报警,自动录相,主人打开手机,就能看清屋内的情况,主人好像在家里一样,可阻吓小偷和强盗,等等。 物联网用途广泛,遍及智能交通、环境保护、政府工作、公共安全、平安家居、智能消防、工业监测、老人护理、个人健康等多个领域。影响到经济管理、生产运行、社会管理乃至个人生活。 预计物联网是继计算机、互联网与移动通信网之后的又一次信息产业浪潮。 物联网等新技术的出现,使整个地球成了智慧地球。 人类生活在小小的地球村里,进入了神话般的光纤时代或信息时代。 2010 年上海世博会就用到了物联网。 我们记得在上世纪 80 年代,是用微波传播电视讯号的,每隔 50 公里 ,就要设置一个很大的微波中继站。当年在春节晚会中,还特别为坚守在高山上的微波中继站的工作人员致以崇高的敬意。现在改用卫星转送电视讯号,覆盖面宽广得多了。现在又广泛使用光缆,很大一部分取代了微波。我们在前面说过,由于种种因素的影响,激光在光纤中最多只能传播一百多公里。一般,每隔 60 公里 左右,就要有激光中继站来使光信号能传播得更远。这个中继站是由集成电路和半导体激光二极管组成。也有用发光二极管的,虽然价钱较便宜,但性能差些。只要有电线给中继站提供不大的电能,就能自动运转,而不用人工来管理。光纤中继器的体积不大,只是一个小盒子大小,现在的价格也很低廉,从一百多元到几千元不等。和通常的电子仪器一样,它的寿命是很长的,质量好的可用 20 年左右。将光缆和中继站埋在地下或铺设在河底海底里,就可长期自动运行。海底和水底光缆有多层防护 ,从里到外为防潮层+PE内护层+粗钢丝铠装层+PE外护层。直埋光缆也要加装钢丝铠装层,以防鼠咬虫蛀,还有加辣椒素的。光缆有单芯(单个光纤)、双芯、4芯和多芯的。最多的有几百芯之多。用光缆传送 信息,比微波方便而且传送量多得无法相比。 世界上第一条海底电信电缆是在 1850 年在英国和法国之间铺设的。我国第一条海底电缆是在 1888 年完成的,一共有两条,一条是福州川石岛和台沪尾(淡水)之间,长 177 海 浬 ;另一条是由台南安平到澎湖,长 53 海 浬。 1956 年,横跨大西洋的第一条海底电缆铺设成功,具有 36 个电话同时通话的能力。比起现在一根光纤就可有全世界 60 多亿人同时通话的能力少得太多,简直不可同日而语了。 2009 年,一根光纤潜在带宽可达 20THz ,投入商业使用的系统达 400Gbit/s ,每秒可传输百万字的小说 2 万 5 千本之多,其传输量之大,确实十分惊人! 现在,海底通信电缆已经被淘汰了,取而代之的是海底光缆了。 讲到激光在光纤中传播,以前也讲过一些,现在还想再说一说。光纤的发明和运用,不由得再次想起爱因斯坦,激光的基础理论就是他在 1916 年提出来的。爱因斯坦一个人创立了相对论,提出时间和空间不是独立的互不相关的事物,而是互相之间有密不可分的联系。人们生活在其中的时间和空间,是 4 维的时空,而不是 3 维的空间和一维的时间截然分开的绝对时空。当物体的速度接近光速时,静止的人会看见物体明显变扁,运动着的时钟也明显变慢。不但时空不可分,就是重力对时间和空间也有影响。有引力存在时,空间是弯曲的,引力越大的地方,空间弯曲越大,时间也会变得越慢。光线在引力场的作用下,走的是曲线而不是直线。这些都被实验所证实。 根据宇宙学理论,宇宙是有限的但却是无界的广袤时空,这在人们的日常观念上,很不容易理解,但是,在几何学上,却很容易表示出来。宇宙是从一个奇异点上发生爆炸而形成,宇宙现在还在不断膨胀中。根据宇宙爆炸学说计算出的一些结果,已被天文观测所证实。宇宙会膨胀,也会缩小,以至消失, 消失 和之前的佛学所说的宇宙有生有灭的学说居然是一致的。不过前者是科学理论,能够用实验观测值来检验,并且已经被证实是正确的;后者只是哲学思想,得不到任何可以用实验观测的数据,是无法用实验来检验的,可以认为是一种聪明的哲学思想。如果不是现代的物理理论得出宇宙有生有灭,一定会有人认为佛学的宇宙有生有灭的说法是唯心论。 不是曾经有人说,宇宙有限是唯心论吗。他们反问道:宇宙的边界外面是什么东西?他们不能理解还有无界的有限空间。有限无界的宇宙,几何学上是成立的,物理学家是能够理解的,科学证明了这确实是物质世界的真实图景。 也许有人会说,宇宙从一个奇异点爆炸并迅速膨胀扩大,将来又缩小以至变为一个奇异点,人类都不可能见到,怎么能断定这是真实的呢?宇宙现在既然在膨胀,说明宇宙可大可小,宇宙学的理论证明,在满足一定条件下,宇宙就会缩小。理论所得到的推论,都被实验观测证明是正确的,所以,我们相信其他推论也是正确的,除非后来又发现新的实验事实和理论来取代它,现在就没有任何理由去否定它。不然的话,就会变成诡辩,变成胡言乱语,没有科学可言,没有真理可言,谁都可以乱说一气,必然会谬论百出了。 即使有同相对论和量子力学不一样的新概念新理论出现,相对论和量子力学仍然不会因此而被推翻,因为它们都被证明是正确的,新理论必须包含相对论和量子力学。正像牛顿的古典力学没有被相对论和量子力学推翻一样。只不过牛顿的古典力学只适用于宏观低速运动的物体,而量子力学和相对论适用于微观高速运动的物体。可以证明,在宏观低速时,量子力学和相对论就自然地过渡到牛顿的古典力学了。 相对论还有所谓双生子佯谬。双胞胎中的一个(暂时叫甲),留在地球上,另一个(叫乙)乘坐宇宙飞船以接近光速的速度飞向遥远的太空深处,经过几十年后,再飞回地球。这时候怪事出现了,地球上的甲当然是老头子了,而乙却仍然是年青人,这就叫做双生子佯谬。以前有的科学家对相对论得出的这个结果不太相信。 1971 年,美国科学家 Hafele 和 Keating 利用原子钟做实验。原子钟是非常精确的时钟,计时精度极高。当时的铯原子钟可做到走时几十万年的误差只有一秒,现在最好的铯原子钟走时 5 百万年的误差只有一秒。他们将两个计时精度相同的铯原子钟,一个放在地球上,一个放在飞机上,让这架飞机在天空中向东绕地球球飞了一圈以后,又飞回原地,和地面上的铯原子钟比对;然后再让飞机向西飞行一圈以后,又飞回原地,再和地面上的铯原子钟比对。上述两个原子钟比对的结果,证实运动的时钟确实比静止的时钟慢了 0. 203 微秒,和相对论(考虑了引力效应和运动学效应)的计算结果完全符合。可见双生子佯谬是客观事实,无可怀疑。 关于这个实验,不了解相对论的人倒不会提出不同的看法,对相对论一知半解的人,却理解不了。我们在网上一查就会看到,有人说,这个实验有问题,因为在地面上的人看来,飞机上的人的时间是慢了,而在飞机上的人看来,地面上的人在移动,地面上的时钟也慢了,所以,应该两个时钟的走时一样快慢。他们不知道,地面上的人是随着地球在运动,飞机向东飞时,比地面上的人的运动速度快,应该飞机上的时钟慢;而飞机向西飞时,由于地球在自转,地面上的人的运动速度比飞机上的人的运动速度快,所以,飞机上的时钟反而会快些。加上他们都不是在惯性系中,还要考虑广义相对论的效应,才能够得到飞机上的时钟比地面上的时钟慢的结果。静止不动的人和在宇宙飞船上飞行的人是不对等的。他飞出去再飞回来,就不是在惯性系中了。只有真正懂得了其中的相对论(包括广义相对论和狭义相对论)的一系列方程式,才会真正懂得上述实验的结果。这就是时间的相对性,不存在完全一样的绝对时间。只有同在惯性系中的人,他们的时间才是一样的。 不要以为坐在极高速度飞行的飞船上的人,寿命比地球上的人长得多。其实在飞船上的人,并不觉得寿命延长了,他以飞船上的时钟计算他的时间,觉得和在地球上并没有两样。地球上过了几十年,他只过了几年,这几年所做的事情,和地球上几年所做的事情一样多,并无特别的异样,只是他从遥远的太空回来以后,才发觉地球上原来的同龄人已经过了几十年,比自己老了很多了。山中方七日,世上已千年,不再是是神话了。 20 世纪初,人们发现,用经典物理学无法解释光电效应。爱因斯坦提出光子的概念,简单而又漂亮地解决了光电效应的难题。爱因斯坦认为,光有连续的波动性质,也有一个个粒子的不连续性质,叫做波动粒子二象性。法国青年物理学家德布罗意,从光的波粒二象性得到启发,大胆提出,一般的物质也有波粒二象性,物体很大时,波动性不明显,微观粒子才有明显的波动性。后来发明的电子显微镜,就是利用了电子的波动性。波粒二象性导致了后来量子力学的诞生。量子力学是微观世界物质运动的基本理论,和现代的科技大发展有极其密切的关系。 爱因斯坦由相对论得出了质能关系式,用古典物理学的观点是很难理解的。质能关系式是核能的基本公式,其重要性不言而喻,有人称之为二十世纪的第一公式。还有,物体的质量随着其速度的增加而增加,速度不高时,变化极其微小,观测不出来,只有速度很接近光速时,质量才有可观的变化。现在的高能粒子(电子、质子、离子)加速器,就是利用这个原理。当物体的速度趋向光速时,物体的质量也趋向无限大。物体的速度不能等于光速,更不能超过光速,只有静止质量等于零的光子,它的速度才有可能是光速。静止的光子是不存在的。光子被物体吸收,就转化为能量,使吸收光子的物体的能量增加了,当然,质量也增加了极其微小的一点点,可由爱因斯坦的质能关系式算出。 爱因斯坦根据量子力学的理论,在 30 年代提出了量子纠缠态的概念。量子纠缠态中的两个成分不论相隔多么远,物理状态的改变是即时传递的,是超过光速的超距作用,这也是令人感到不可思议的。是不是相对论不对了呢?不是的,信号的传递仍然不能超过光速,物体的速度也不能超过光速,相对论仍然有效。量子纠缠态是量子信息理论的基础,是全世界的热门课题。量子信息论的实际应用已指日可待了,这将是信息传递和电子计算机的一场极其深刻的革命。还可以举出很多爱因斯坦的开创性的工作。这种种都表明,在自然界里深深地蕴藏着令当时连权威的科学家都不易理解的新概念。爱因斯坦还有其他新概念和新理论,前面的章节已经讲了一些,这里不一一列举了。 可以说,有些全新的概念和全新理论,只有爱因斯坦才能想得出来。也许有人会说,你这样说,未免太武断了。其实,爱因斯坦就说过,我之所以能想出时空的关系,是因为我比别人发育迟,别人习以为常的东西,我长大后却会去思考,去想想时间和空间的问题。 万有引力和物体的质量成正比,这种质量叫做引力质量。推动物体产生加速度,加速度一定时,所用的力也和质量成正比,这种质量叫做惯性质量。从物理上看,引力质量和惯性质量的性质是不同的,但是,实验证明,这两种质量完全相等。没有人想到其中有什么奥秘,认为是很自然的事情。爱因斯坦却认为这里面一定有什么奥秘,应该深究。他从升降机(电梯)加速上升时,体重增加;加速下降时,体重减轻,由此悟出等效原理。载人火箭加速上升时,体重增加;载人地球卫星上,航天员失重,就是等效原理在起作用。等效原理是广义相对论的出发点。可见,确实有些新概念只有爱因斯坦才想得出来。 以上种种科学论断,都是石破天惊的全新思想,完全颠覆了牛顿的绝对时空的概念。当时有不少顶尖的物理学权威不但不能理解,还极力反对。有一些科学家得过两次诺贝尔奖,当然,这些科学家是应该得两次诺贝尔奖,应该受到人们的尊敬。客观地说,爱因斯坦比那些得两次奖的科学家还要伟大得多,爱因斯坦的很多新理论都应该得到诺贝尔奖,可是,他只得到一个诺贝尔奖,这就是光电效应的理论,更为重要的相对论却得不到诺贝尔奖,这是对诺贝尔奖的极大讽刺,是诺贝尔奖的耻辱。爱因斯坦揭开多种自然界的奥秘,为后来的科技大发展开辟了多条宽广的道路,我们应该深深感谢他的伟大贡献。 也许有人会说,没有爱因斯坦,以后不久也会有人提出同样的新概念和新理论,只是不一定是一个人提出来而已。我可以肯定地说,事情没有这样简单。例如,华陀发明了麻沸散,可以对病人进行麻醉后动手术。曹操要杀华陀时,有人劝曹操不要杀掉这样高明的医生,曹操不以为然地说,华陀只不过是一个鼠辈,杀之并不可惜。可是,当他的小儿子曹冲病危时,医生都束手无策,才后悔不该杀华陀,结果,绝顶聪明的曹冲,年纪轻轻就夭折了。此后一千多年,虽然医生们都知道华陀发明了麻沸散,还是没有人能重新搞出同样的配方。 在文化大革命期间,我看到徐州医学院写的一本书说,华陀的麻沸散被他们成功地研究出来了。他们查了李时珍的《本草纲目》,看到曼陀罗花用于割除疮节时,病人不会觉得痛,可见有麻醉作用。他们就以曼陀罗花为主药,加上当归等辅药,经过动物试验,再用于临床,证明可用于手术麻醉,而且效果比西药麻醉好,因为加了当归等扶正祛邪之药,有助于病人更快复元。文革以后,再也不见报道,不知道为什么销声匿迹了? 华陀的被杀,使他的麻沸散和外科手术失传,中医外科受到致命打击,华陀死后,再也没有哪个中医能像华陀那样,对重病患者麻醉开刀了。要是华陀的医术流传下来,经历一千多年的发展,中医外科的成就一定是非常了不起了。曹操真是千古罪人,这个铁案谁也翻不了。可见,个人的作用比某些人想像的要大得多。同样,没有爱因斯坦的多项伟大创造,现在这样发达的多种科学技术,真不知道还要等多少年呢! 有人说,爱因斯坦是二十世纪最伟大的科学家,事实上,他也是自牛顿之后最伟大的科学家,是人类几千年来几个最伟大的科学家之一。还有人说,他是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科学家。不过,爱因斯坦没有牛顿那么幸运,牛顿的新理论并没有引起同时代物理学家的反对,因为牛顿的新概念新理论和日常的观念没有什么冲突。爱因斯坦的很多新概念新理论和日常观念却有明显的背离,遭到同时代一些物理学大权威的强烈反对,这包括相对论和波粒二象性。例如,罗伦兹是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物理学界的最大权威,是经典电子论的集大成者,他由于电子论方面的重大贡献而得到 1902 年的诺贝尔物理奖。除了电子论外,他还有其他多方面的重大贡献,例如,相对论就用了罗伦兹变换,他受到科学界很大的尊敬。爱因斯坦说,罗伦兹 的成就对我产生了最伟大的影响,他是我们时代最伟大、最高尚的人。 他活到 1928 年,至死都不接受相对论和量子力学。只有量子论的创始人普朗克才慧眼识英雄,爱 因斯坦的第一篇相对论的论文,就是由于他的拍板才得以发表,并且认为是一场物理观念上的革命。 相对论和量子力学的出现,不但引起现代物理学和现代科学技术的一场革命,也是哲学观念上的革命。在无限的世界面前,我们对自然界的认识,比冰山的一角还要小,物理学还有很多难题没有破解,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今后仍然会有大量超出人们想像的、惊世骇俗的新概念和新理论出现。因此,在学术研究上,就需要完全平等、自由和宽松的环境,否则,新思想和新理论一出现,就会因世俗的不理解和某些权威的反对而夭折在摇篮中。不但自然科学如此,社会科学也是如此,我们在前面的章节已经说过了,不再多说了。 高锟任香港中文大学校长时,对学生说:相信在一千年内,光纤通讯不可能被别的东西所取代,不过,你们也不要太过相信我的话。对任何权威的话都不要太过相信。这是他在实践中得出的结论,爱因斯坦的经历,科学发展 的历程,都证明这句话是十分正确的。 高锟为香港中文大学罗致了大批人才,使中大的学术结构和知识结构更加合理。在与内地科技界的交流合作中,他主张 一步一步把双方的联系实际化 。 在高锟得到诺贝尔奖的消息传开以后,很快,《南方周末》就刊登了梁文道《我们的老校长》一文。文中说,当年学生们对高锟校长的评价并不高。那时并不以为他有多么厉害;相反地,甚至认为他只不过是个糟老头罢了。说他 八年校长一事无成。 当时高锟还接受中央政府的邀请,出任港事顾问,替将来的回归大业出谋献策。很多同学都被他的举动激怒了,认为这是学术向政治献媚的表现。指着台上的校长大叫:高锟可耻!而高锟则憨憨地笑,谁也不知道他在笑什么。 有一帮学生搞恶作剧,捉弄校长。看见这一幕的记者追着高锟问道:校长!你会惩罚这些学生吗?高锟马上停下来,回头很不解地反问那个记者:惩罚?我为什么要罚我的学生? 高锟常常捐款给家境比较困难的同学。臭骂他一事无成的学生们,就是当年的获益者之一。他们说:我们年年拿钱年年骂,他年年挨骂年年给。 高锟对学生有着不同寻常的爱,可是学生并不理解。要不是他得了诺贝尔奖,那些当年的学生,对高锟的印象,恐怕一辈子都是糟老头子了。我想,这就是大爱无言、大智若愚吧。 高锟得诺贝尔物理学奖的消息一传开,那些看不起高锟的学生,才知道高锟有这样伟大的贡献,才觉得他真是很了不起,并以有这样的校长为荣。港人也为此感到十分骄傲,全世界的华人都为此而感到十分高兴。高锟当年的学生,为他们的恶作剧而感到十分过意不去,对他得了老年痴呆症十分同情,很希望他忘记当年他们的恶作剧,忘记他们侮辱他的种种言行。但又是多么多么地盼望老校长,能够记住他刚刚得到的是诺贝尔奖,记住他提出光纤构想时的喜悦,记住他 和 夫人一起拖着手在校园内散步的岁月,记住学生们毕业之后,偶尔在街上碰见他,笑着对他鞠躬请安校长好时的衷诚敬意。
个人分类: 未分类|6771 次阅读|1 个评论
光纤的前世今生
machan 2010-10-31 17:03
今天,我这篇博文发出,世界各地的人们只要连上互联网,就可以即时看到这篇博文,这有赖于光纤的发明和广泛使用。这就是,技术的力量、科学的魅力,这在十几年前还是普通人无法想象的事情。 在光纤之前,信号的传输介质是电线,传输的信号是电信号。 电信号在电线中面临的问题是: 传不远: 电信号在电线中传输时,衰减比较严重,不容易传输很远的距离; 传不多: 一根电线,能够容纳的同时传输的信号很少; 干扰严重: 电线中传输的信号,很容易受到电磁干扰的影响,不同的信号之间的串扰也比较严重。 因此,在国际电话电报公司(IIT)的子公司标准电话与电缆公司任工程师的高锟先生,当时对此的认识非常清楚,潜心专研利用玻璃和光信号,进行长距离通信的研究。并于1966年发表《光频率介质纤维表面波导》(K. C. Kao, G. A. Hockham, Dielectric-fibre surface waveguides for optical frequencies, Proc. IEEE 113 (7): 11511158),从而打开了人类光纤通信之门。 光信号在光纤中传输克服了,电信号在电线中传输的几乎所有的劣势: 传的远:光纤的损耗可以做到很低,很远的距离都可以不用对信号放大(中继),因此海底光缆连接各个大洲成为现实; 传的多:因为光信号的频率比电信号的频率高的多,也就是每秒钟光脉冲的个数比电信号的个数多的多,这样,在相同的时间内,光信号可以传输比电信号多很多的信息。另外,由于波分复用技术的发展和使用,一根光纤还可以同时传输多个波长的光信号。 干扰弱:不同波长的光信号之间,在同一根光纤中的相互干扰很弱。光纤内的信号,不容易受周围环境的影响。 如今,由光纤组成的网络已经把世界的各大洲、各个国家连接在了一起(朝鲜除外),地球成为了真正的地球村。 如今,光纤正在把各个小区、各大楼、各家庭连接在一起,组成更高、更快的信息高速公路网。 如果您是光纤专业人士,或对光纤有更深的兴趣,请阅读附件: City of light: The Story of Fibre Optics
个人分类: 科研教育|4111 次阅读|2 个评论
Elsevier《光纤技术》发文统计与投稿指南
wanyuehua 2010-9-28 09:04
Elsevier《光纤技术》发文统计与投稿指南
万跃华 Optical Fiber Technology 《光纤技术》美国 ISSN:1068-5200 , 1994 年创刊,全年 6 期, Elsevier 出版集团( ELSEVIER SCIENCE INC, 360 PARK AVE SOUTH, NEW YORK, USA, NY, 10010-1710 )出版 , SCI 、 EI 收录期刊, 1997 年入选 Web of Science 的 Science Citation Index ,目前 在 SCI 数据库可以检索到该期刊 1997 年的第 3 卷第 1 期到 2010 年的第 16 卷第 4 期共 493 篇论文。 该刊 SCI 2005 年影响因子 2.000 , 2006 年影响因子 1.226 , 2007 年影响因子 0.845 , 2008 年影响因子 1.253 , 2009 年影响因子 0.939 , 2009 年 5 年期影响因子 1.063 。 SCI 收录该刊的 493 篇文章包括学术论文 469 篇、评论 11 篇、社论 9 篇、会议论文 2 篇、更正 1 篇。 493 篇文章的作者涉及 45 个国家与地区,主要国家与地区分布:中国 114 篇(其中台湾地区 39 篇),日本 57 篇,美国 54 篇,韩国 40 篇,法国 38 篇,英国 30 篇,印度 28 篇,澳大利亚 25 篇,意大利 23 篇,加拿大 19 篇,丹麦 14 篇,马来西亚 11 篇,德国、新加坡、西班牙各 10 篇等。 中国学者在 Optical Fiber Technology 《光纤技术》发表文章最多,主要的发文单位有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UNIV ELECT SCI TECHNOL CHINA ) 7 篇、哈尔滨工程大学( HARBIN ENGN UNIV ) 6 篇、香港理工大学( HONG KONG POLYTECH UNIV ) 6 篇、北京交通大学( BEIJING JIAOTONG UNIV ) 5 篇、北京邮电大学( BEIJING UNIV POSTS TELECOMMUN ) 5 篇、南开大学( NANKAI UNIV ) 5 篇、东北大学( NORTHEASTERN UNIV ) 5 篇 。 493 篇文章的作者单位涉及 394 个研究机构,在该刊发表论文最多的研究机构为悉尼大学( UNIV SYDNEY ) 15 篇、台湾成功大学( NATL CHENG KUNG UNIV ) 13 篇、丹麦科技大学( TECH UNIV DENMARK ) 12 篇、印度理工学院( INDIAN INST TECHNOL ) 11 篇、韩国光州科学技术院( GWANGJU INST SCI TECHNOL ) 10 篇、首尔大学( SEOUL NATL UNIV ) 10 篇。 493 篇文章共被引用 3274 次 (其中 2006 年被引用 393 次、 2007 年被引用 349 次、 2008 年被引用 471 次, 2009 年被引用 402 次, 2010 年被引用 314 次), 平均引用 6.64 次 ,年均引用次数 233.86 , H 指数为 28 (有 28 篇文章每篇最少被引用 28 次)。 利用 Scopus 统计该刊 1994-2010 年 602 篇文章的参考文献发现, 602 篇文章共引用了 9322 篇参考文献,其中下面刊物被该刊引用最多 IEEE Photonics Technology Letters (946) 篇、 Journal of Lightwave Technology (840) 篇、 Optics Letters (803) 篇、 Electronics Letters (734) 篇、 Optics Communications (235) 篇、 Optics Express (198) 篇、 IEEE Journal of Quantum Electronics (161) 篇、 Applied Optics (133) 篇、 Optical Fiber Technology (116) 篇(自引) 。 利用 Scopus 统计该刊 1994-2010 年 602 篇文章的被引情况发现, 602 篇文章共被 4251 篇文献他引,其中下面刊物引用该刊论文最多 Proceedings of SPIE the International Society for Optical Engineering (546) 篇、 Journal of Lightwave Technology (254) 篇、 Optics Communications (197) 篇、 Optics Express (193) 篇、 IEEE Photonics Technology Letters (166) 篇、 Optics Letters (148) 篇。 利用 Scopus 统计该刊 1994-2010 年 602 篇文章的关键词发现, 602 篇文章主要关键词为 Optical fibers (1,306) 篇、 Optical communication (624) 篇、 Fibers (614) 篇、 Fiber Bragg gratings (591) 篇、 Fiber optics (553) 篇、 Fiber lasers (464) 篇、 Refractive index (443) 篇、 Fiber optic sensors (439) 篇、 Computer simulation (387) 篇、 Optical materials (384) 篇、 Wavelength division multiplexing (322) 篇、 Nonlinear optics (288) 篇、 Light polarization (279) 篇、 Sensors (278) 篇、 Light transmission (277) 篇、 Solitons (260) 篇、 Mathematical models (256) 篇、 Birefringence (247) 篇、 Photonic crystals (235) 篇、 Electromagnetic dispersion (231) 篇、 Erbium (218) 篇、 Single mode fibers (214) 篇、 Dispersion (waves) (212) 篇、 Laser pulses (207) 篇、 Optical sensors (201) 篇。 Optical Fiber Technology 《光纤技术》投稿指南: 该刊主要刊载光纤元件,纤维材料和新设计,激光、光纤放大器,光纤开关、记忆、信号处理,调制方式传输系统,光纤非线性与对策,长途传输系统,光纤局域网,光纤传感器和仪器等方面的论文。 网址: http://www.sciencedirect.com/science/journal/10685200 编委会: http://www.elsevier.com/wps/find/journaleditorialboard.cws_home/622928/editorialboard 作者指南: http://www.elsevier.com/wps/find/journaldescription.cws_home/622928/authorinstructions 在线投稿: http://ees.elsevier.com/oft/ 该刊在 SCI 数据库被引最多的 10 篇论文: 1. 标题 : Photonic crystal fibers: A new class of optical waveguides 作者 : Broeng J, Mogilevstev D, Barkou SE, et al. 来源出版物 : OPTICAL FIBER TECHNOLOGY 卷 : 5 期 : 3 页 : 305-330 出版年 : JUL 1999 被引频次 : 210 2. 标题 : Review of the present status of optical fiber sensors 作者 : Lee B 来源出版物 : OPTICAL FIBER TECHNOLOGY 卷 : 9 期 : 2 页 : 57-79 出版年 : APR 2003 被引频次 : 195 3. 标题 : Complete analysis of the characteristics of propagation into photonic crystal fibers, by the finite element method 作者 : Brechet F, Marcou J, Pagnoux D, et al. 来源出版物 : OPTICAL FIBER TECHNOLOGY 卷 : 6 期 : 2 页 : 181-191 出版年 : APR 2000 被引频次 : 132 4. 标题 : Plastic optical fibers: An introduction to their technological processes and applications 作者 : Zubia J, Arrue J 来源出版物 : OPTICAL FIBER TECHNOLOGY 卷 : 7 期 : 2 页 : 101-140 出版年 : APR 2001 被引频次 : 102 5. 标题 : Recent progress in dispersion-managed soliton transmission technologies 作者 : Hasegawa A, Kodama Y, Maruta A 来源出版物 : OPTICAL FIBER TECHNOLOGY 卷 : 3 期 : 3 页 : 197-213 出版年 : JUL 1997 被引频次 : 95 6. 标题 : Nonlinear optical properties of chalcogenide glass fibers and their application to all-optical switching 作者 : Asobe M 来源出版物 : OPTICAL FIBER TECHNOLOGY 卷 : 3 期 : 2 页 : 142-148 出版年 : APR 1997 被引频次 : 89 7. 标题 : Analysis of induced-birefringence effects on fiber Bragg gratings 作者 : Gafsi R, El-Sherif MA 来源出版物 : OPTICAL FIBER TECHNOLOGY 卷 : 6 期 : 3 页 : 299-323 出版年 : JUL 2000 被引频次 : 76 8. 标题 : A review of WDM technology and applications 作者 : Keiser GE 来源出版物 : OPTICAL FIBER TECHNOLOGY 卷 : 5 期 : 1 页 : 3-39 出版年 : JAN 1999 被引频次 : 49 9. 标题 : Recent progress in microstructured polymer optical fibre fabrication and characterisation 作者 : van Eijkelenborg MA, Argyros A, Barton G, et al. 来源出版物 : OPTICAL FIBER TECHNOLOGY 卷 : 9 期 : 4 页 : 199-209 出版年 : OCT 2003 被引频次 : 48 10. 标题 : Photosensitization and photostabilization of laser-induced index changes in optical fibers 作者 : Canning J 来源出版物 : OPTICAL FIBER TECHNOLOGY 卷 : 6 期 : 3 页 : 275-289 出版年 : JUL 2000 被引频次 : 48 中国学者为通讯作者在该刊发表论文被引最多的 5 篇论文: 1 、标题 : Recent progress in fiber-optic extrinsic Fabry-Perot interferometric sensors 作者 : Rao YJ 来源出版物 : OPTICAL FIBER TECHNOLOGY 卷 : 12 期 : 3 页 : 227-237 出版年 : JUL 2006 被引频次 : 34 通讯作者地址 : Rao, YJ ( 通讯作者 ), Univ Elect Sci Technol China, Sch Commun Informat Engn, Opt Fiber Technol Res Ctr, Chengdu 610054, Peoples R China 2 、标题 : On architecture and limitation of optical multiprotocol label switching (MPLS) networks using optical-orthogonal-code (OOC)/wavelength label 作者 : Wen YG, Zhang Y, Chen LK 来源出版物 : OPTICAL FIBER TECHNOLOGY 卷 : 8 期 : 1 页 : 43-70 出版年 : JAN 2002 被引频次 : 27 通讯作者地址 : Wen, YG ( 通讯作者 ), Chinese Univ Hong Kong, Dept Informat Engn, Shatin, Hong Kong Peoples R China 3 、标题 : Fiber-optic Moire interference principle 作者 : Yuan LB, Zhou LM 来源出版物 : OPTICAL FIBER TECHNOLOGY 卷 : 4 期 : 2 页 : 224-232 出版年 : APR 1998 被引频次 : 13 通讯作者地址 : Yuan, LB ( 通讯作者 ), Harbin Engn Univ, Dept Phys, Harbin 150001, Peoples R China 4 、标题 : Switchable and tunable dual-wavelength erbium-doped fiber laser based on one fiber Bragg grating 作者 : Feng XH, Sun L, Xiong LY, et al. 来源出版物 : OPTICAL FIBER TECHNOLOGY 卷 : 10 期 : 3 页 : 275-282 出版年 : JUL 2004 被引频次 : 12 通讯作者地址 : Feng, XH ( 通讯作者 ), Nankai Univ, Inst Modern Opt, Tianjin 300071, Peoples R China 5 、标题 : Temperature-independent fiber Bragg grating strain sensor using bimetal cantilever 作者 : Tian KK, Liu YL, Wang QM 来源出版物 : OPTICAL FIBER TECHNOLOGY 卷 : 11 期 : 4 页 : 370-377 出版年 : OCT 2005 被引频次 : 10 通讯作者地址 : Tian, KK ( 通讯作者 ), Chinese Acad Sci, Inst Semicond, Res Dev Ctr Optoelect, POB 912, Beijing 100083, Peoples R China Optical Fiber Technology 《光纤技术》每年出版的文献数 Optical Fiber Technology 《光纤技术》每年的引文
个人分类: 中国学者发文较多的期刊|8748 次阅读|2 个评论
引领通信革命的光纤
txlu 2010-5-9 07:48
引领通信革命的光纤 引领通信革命的光纤.pdf
个人分类: 未分类|4291 次阅读|0 个评论
【100Gbit/Sec】高速大容量光通讯
gxdu 2010-3-12 10:31
富士通 5月将向市场推出传输速率高达100Gbit/Sec的光通讯模块(受信),2小时的电影将在0.12秒内完成传输。
个人分类: 海外观察|2359 次阅读|0 个评论
闲谈光纤
热度 1 fouyang 2010-2-1 09:15
来美国早的人,可能还记得八十年代Sprint长途电话公司的广告:一根针落在地上的声音,在电话另一端听得清清楚楚。这样高的音质,是因为他们用了光纤网络。其实,Sprint的通话质量并不比竞争者好。但用光纤这个先进技术作卖点,还是很有效果的。二十多年后的今天,光纤已经无所不在了。我们每天看见,听见的信息,都在光纤中传送过。就像电线,水管等一样,我们在享受其服务的同时,已经对它本身视而不见了。 2009年物理诺贝尔奖由光纤之父高琨分享一半,又把光纤带入了人们的视界。关于这一年的得奖工作,有一篇很好的介绍:http://www.changhai.org/articles/science/physics/nobel2009.php 这里就不重复了。本文将简单介绍一下光纤的历史和现代光纤通信中的几个关键技术。 光纤的基本原理是我们都熟悉的全反射。当光在玻璃内传播时,在一定条件下会被玻璃的表面来回反射而不漏到外面去。这样光就会沿着玻璃传到另一端。这个原理在十九世纪人们就知道了,也用玻璃纤维来传送影像和数据。但是现代光纤的出现,还依赖于三个重大科学成果。 首先,现代光纤并不是简单的全反射光管。它更像微波上用的波导管:电磁场在边界的约束下以一定的模式振动和传播。光纤有两层材料:最里面的芯管和外面的覆层。两者的界面,就是上面说的反射层了。但实际上光并不是限于在芯管中传播,而是被芯管引导着,在两种介质中同时传播。这个理论在一九六一年提出,指导了光纤结构设计的方向。事实上,今天除了极短距离外,所有光纤都是单模式的,也就是只有一种电磁振动模式能够在其中传播。这种光纤的芯管只有几个微米直径,是光的波长的几倍。所以光在其中的传播不能用反射这样的几何光学语言来描写。【注一】 第二,就是高琨提出的光衰减的来源。高琨在一九六六年指出,光纤中的光损失主要是由于杂质。如果能制造纯度极高的玻璃,光的损失就可以从当时的二十米损失99%减少到1000米损失99%。而今天的光纤,是一百公里损失99%。光损失的减小,排除了光纤走向实用的障碍。 第三个科学成果,就是激光的发明和应用。1975年,第一个商用的,可以在室温下连续发光的半导体激光器问世。两年后(1977年),在芝加哥就建成了第一个实验光纤回路。同年,ATT在芝加哥正式使用光纤传送电话信号。 与铜线相比,光纤在长距离传送方面是理想得多的载体。一方面,它的频宽非常宽,也就是传送数据的速度非常高。一条光纤能抵成千上万条铜线。另一方面,它的损耗很低,也就不需要途中有很多放大站。这在海底电缆上特别有好处。但是,这些放大站却比铜线中的要麻烦得多。放大光信号,需要先把光信号转变为电信号并取出其中的数据,再重新调制到光波上去。到了1990年代,光放大器开始广泛应用。光放大器可以直接增强光的强度,而不用转化成电子信号。但是,经过长距离传输后光信号的波形会有畸变,噪声也会增加。所以还是需要在一定距离后将它转变为电信号清理以后再继续传送(称为再生)。所以,长距离光纤线路上接有很多光放大器和电子再生器。现在,新一代的器件也可以在光放大的同时作一定程度的修正和清理,减少了所需要的电子再生器的数量。 虽然作为传播媒介来说,光纤比铜线要好得多,但它也不是完美无缺的。对于长途传送来说,光纤的主要问题是非线性和色散。色散是指不同波长的光传播的速度不同。这样,一个光脉冲在传播过程中会变宽,而和别的脉冲混在一起。这就限制了脉冲之间的最小距离,也就限制了数据传送速率。在输送功率高的时候,非线性会使得光的谱线变宽,从而加剧了色散现象。光纤线路中可以加入具有相反色散系数的一段光纤来近似地补偿色散,从而增加再生器之间的传送距离。 一条光纤上,还可以同时传送不同波长的光信号。现代的高速光纤网路普遍采用高密度波长多分(DWDM)技术,用几十,几百个十分接近的波长来并行传送数据。除了达到超高的传送速率外,这种技术还为数据处理带来了方便。在终端上,我们可以对每个波长所运载的数据进行加载或卸载,而不需要把其他波长的光信号转变为电信号。当然,这种技术对于光源的稳定性和光纤的传送质量也有了更高的要求。 数据传送速率提高后,数据处理中的电子部分就成了瓶颈。于是,人们设法在光学的范围内完成更多的处理。光纤网络中的路由器好象是铁路转运中心,负责把一条铁路(光纤)上进来的货物(数据)按照其目的地放到相应的铁路上运出去。最早的路由器是电子的,需要把数据从光信号上解调出来,送到相应的出口,再调制成光信号。这相当于转运中心要把货物卸下列车再重新装车。而全光路由器则试图避免这样的转换。目前的全光型路由器可以把一个波长的光接驳到相应的出口光纤,并根据需要转换波长。这好像是把一节车厢直接编组到新的列车上,比装货卸货要省事多了。但是有个条件,就是一条波长上的数据的目的地是一样的。随着光接驳的速度加快,在不久的将来能实现在数据包层次上的接驳而不需要光、电之间的转换。这样,系统的容量又能进一步提高了。 以上说的都是长距离,高速度的数据传送。除此以外,光纤也用在家庭和企业的接入服务上,也就是所谓光纤到户。这种技术中主要的挑战就是降低成本了。 三十年前第一条实用光纤,传送速度是45兆比特/秒(Mb/s)。现在的传送速度已经高于太比特/秒(Tb/s),提高了近十万倍!但是这还没到尽头。随着各种技术的发展,在不久的将来传送速度还有望继续提高。下面就介绍两个活跃的研究方向。 目前光信号的调制是很简单的,基本上就是开和关两种状态。一个波长在每个脉冲时段可以传送两个比特(数位)的数据(使用两个相差90度相位的载波)。加上偏振的话,速度可以再加一倍。如果象铜线的数字通信一样使用更复杂的调制方式,就可以进一步提高传送速率。但这就要求在接收端有更复杂的信号处理。这在以前很难办到,因为所要求的时钟速度太高了。但随着电子技术的进步,现在信号处理的复杂度正在增加。这不仅能支持速率更高的调制方式,而且能用电子信号处理来更精确地纠正光纤传输中的畸变,从另一方面提高传送速率。有了强大的信号处理,光纤的传送速度就可望接近香农极限了。 上面说到,光纤传送的大敌是非线性和色散。但柳暗花明,这两个特性却造就了一种新的传送技术:孤立子(soliton)。非线性和色散在一定条件下的组合,可以让一个脉冲传播很长距离而不改变形状。这个在十九世纪就被发现的现象,曾经是数学上一个冷僻的研究题目。但到了1973年,有人提出在光纤中能产生孤立子。1990年代,已经做出了演示系统,证明孤立子在光纤中可以高速传送数据,而且只靠光放大器,不需要电子再生就可以传送上亿公里。这个技术实用化以后,光纤通信的性能又可以大大提高。 光纤问世三十多年来,已经彻底改变了有线数字通信的格局。从落针听声的广告到今天无处不在的光纤网路,我们的生活也发生了重大的变化。信息对我们来说已经象水和空气一样不可或缺了。随着传送速率的进一步增加和传送成本的进一步降低,还有着无穷无尽的新应用等着我们去发明和享受呢。 【注一】按照几何光学的说法,芯管和覆层之间的界面是光密到光疏介质,所以能形成全反射。这样光线就在芯管内部迂回前进。根据入射角的不同,光线走的路途也不同,所以到达终端的时间也会有区别。这样,一个光脉冲经过传输后就会散开,所以不能传太远。 当芯管的直径与波长同一个量级时,光波的传播就不能用直线来近似了,而要在给定的边界条件下解波动方程。一般来说,在同一个边界条件下可以有很多解,这些解称为这种边界条件下的模(例如,在自由空间,任何方向的平面波都是波动方程的解)。但是当芯管直径很小时,波动方程只有一个解,这种情况称为单模。在单模传播条件下,光脉冲可以传送很长距离而不散开。 也可以这么想:光波是向四面八方传播,又从四面八方反射回来。而只有在一定条件下,这些反射才会相互增强而不是抵消,而形成一个模。
个人分类: 学海无涯|5508 次阅读|3 个评论
光纤激光器的分类(zz)
zhanghan 2009-10-10 19:49
光纤激光器种类很多,根据其激射机理、器件结构和输出激光特性的不同可以有多种不同的分类方式。根据目前光纤激光器技术的发展情况,其分类方式和相应的激光器类型主要有以下几种: (1)按增益介质分类为: a)晶体光纤激光器。工作物质是激光晶体光纤,主要有红宝石单晶光纤激光器和Nd3+:YAG单晶光纤激光器等。 b)非线性光学型光纤激光器。主要有受激喇曼散射光纤激光器和受激布里渊散射光纤激光器。 c)稀土类掺杂光纤激光器。向光纤中掺杂稀土类元素离子使之激活,(Nd3+、Er3+、Yb3+、Tm3+等,基质可以是石英玻璃、氟化锆玻璃、单晶)而制成光纤激光器。 d)塑料光纤激光器。向塑料光纤芯部或包层内掺入激光染料而制成光纤激光器。 (2)按谐振腔结构分类为F-P腔、环形腔、环路反射器光纤谐振腔以及8字形腔、DBR光纤激光器、DFB光纤激光器等。 (3)按光纤结构分类为单包层光纤激光器、双包层光纤激光器、光子晶体光纤激光器、特种光纤激光器。 (4)按输出激光特性分类为连续光纤激光器和脉冲光纤激光器,其中脉冲光纤激光器根据其脉冲形成原理又可分为调Q光纤激光器(脉冲宽度为ns量级)和锁模光纤激光器(脉冲宽度为ps或fs量级)。 (5)根据激光输出波长数目可分为单波长光纤激光器和多波长光纤激光器。 (6)根据激光输出波长的可调谐特性分为可调谐单波长激光器,可调谐多波长激光器。 (7)按激光输出波长的波段分类为S-波段(1460~1530 nm)、C-波段(1530~1565 nm)、L-波段(1565~1610 nm)。 (8)按照是否锁模,可以分为:连续光激光器和锁模激光器。通常的多波长激光器属于连续光激光器。 按照锁模器件而言,可以分为被动锁模激光器和主动锁模激光器。 其中被动锁模激光器又有: 等效/假饱和吸收体:非线性旋转锁模激光器(8字型,NOLM和NPR) 真饱和吸收体: SESAM或者纳米材料(碳纳米管或者石墨烯)。
个人分类: 光纤激光器|7281 次阅读|0 个评论
光纤通信的发展
baojunrong 2009-10-7 20:41
高昆得了诺贝尔奖,是光纤通信发展的胜利,因为现在谁也离不开光纤通信,光纤还开始了许多学科,但是和民众关联最大的还是光纤通信,不然哪来的长途几分钱呢!感谢高昆。
个人分类: 科研点滴|2899 次阅读|0 个评论
华裔科学家高锟荣获2009年诺贝尔物理学奖
cuncaoxin 2009-10-6 21:27
高锟1933年在上海出生。1949年随家前往香港。1954年赴英国伦敦大学攻读电机工程,并于1957年及1965年获学士和哲学博士学位。从1957年开始,高锟即从事光导纤维在通讯领域运用的研究。1987年10月,高锟从英国回到香港,并出任香港中文大学第三任校长。 高锟于1996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    由于他的杰出贡献,1996年,中国科学院紫金山天文台将一颗于1981年12月3日发现的国际编号为3463的小行星命名为高锟星。 2000 年 高锟 被《亚洲新闻周刊》选为 二十世纪亚洲风云人物 。 1966 年 7 月,英藉、华裔学者高锟博士( K.C.Kao )在 PIEE 杂志上发表 了一篇十分著名的文章《用于光频的光纤表面波导》,该文从理论上分析证 明了用光纤作为传输媒体以实现光通信的可能性,并设计了通信用光纤的波 导结 (即阶跃光纤)。更重要的是科学地予言了制造通信用的超低耗光纤 的可能性,即加强原材料提纯,加入适当的掺杂剂,可以把光纤的衰耗系数 降低到 20dB/km 以下。而当时世界上只能制造用于工业、医学方面的光纤, 其衰耗在 1000dB/km 以上。对于制造衰耗在 20dB/km 以下的光纤,被认为 是可望不可及的。 以后的事实发展雄辩地证明了高锟博士文章的理论性和科学大胆予言的正确 性,所以该文被誉为光纤通信的里程碑。 1970 年美国康宁玻璃公司根据高锟文章的设想,用改进型化学相沉积法 ( MCVD 法)制造出当时世界上第一根超低耗光纤,成为使光纤通信爆炸性 竞相发展的导火索。 1970 年,美国贝尔实验室研制出世界上第一只在室温下连续波工作的砷 化镓铝半导体激光器,为光纤通信找到了合适的光源器件。 1976 年,美国在亚特兰大开通了世界上第一个实用化光纤通信系统。码率为 45Mb/s ,中继距离为 10 km 。 瑞典皇家科学院 10 月 6 日宣布,香港中文大学前校长、有「光纤之父」之称的高锟与另外两美籍科学家分享 2009 年诺贝尔物理学奖。
个人分类: 科普百科|2735 次阅读|1 个评论
奇思异想说光子BEC
热度 1 jixuanhou 2009-10-6 06:54
半年前刘全慧老师在他的博文 《学一回苏格拉底如何?》 中谈到有学生问光子是否存在BEC。由于自己才疏学浅,对这个问题没有深刻的理解,只是隐约记得当年去北大偷听《量子光学》这门课的时候老师似乎说过激光就是光子的BEC。因此当时就在该博文下面留言激光就是光子的BEC。在刘老师和众博友的细心教导下,我终于放弃了这个观念。但是心里一直有点残念,既然光子没有BEC,那我总要想个办法弄出点类似BEC的东西,哪怕是等效的或者是在某一个维度上也好,由此写下这篇博文,请各位大侠斧正。 我的方案如下: 往一卷光缆中打一束激光,如图所示。光缆直径为a,激光的入射位置d、激光的频率以及光缆的卷曲半径R都是可以调节的。在光缆上建立新的正交坐标{u, },那么在{u, }坐标下看整个系统则如下图所示, 光线就像乒乓球一样在光纤中弹跳。 既然光线的运动可以等效于重力场中的乒乓球,那么如果我们只关注{u, }坐标中的u维度,那么光线运动就等效为一维的重力场中的粒子,其势能如下图所示 而光遵循的麦克斯韦方程可以等效的化为薛定谔方程,那么光线在u轴上的运动完全就是一维重力场中的量子粒子,其波函数也由上图给出(Airy函数)。那么光线在各个分立能级上的分布函数就可以求出,如下图所示 我总是可以通过调节激光的入射位置d、激光的频率以及光缆的卷曲半径R让能量主要集中在基态(n=1)上。那么按照爱因斯坦给出来的BEC的定义,我就完成了光线在某一特定维度(u轴)上的等效BEC。而且实现该等效BEC还不需要超低温,只需要在常温下通过非常简单的手段就可以实现。(哈哈,本博主得意地笑一下!) 当然这究竟是不是BEC,当然不是。鄙人的恩师经常告诫我们,麦克斯韦方程化成薛定谔方程再怎么像,它毕竟不是薛定谔方程。麦克斯韦方程它本身还是经典的,而薛定谔方程是量子的。BEC是一个量子概念,它不可能在经典体系里得出。 顺便插一个故事,当年Berry重新提出几何相位的概念,大家都想用实验验证几何相位,第一个实验就是让偏正光在卷曲的光纤里绕几圈射出后偏正角度与入射时有个偏差,这样人们就说这是几何相位。但是很多人(包括Berry本人)也反对将量子的几何相位用这种经典的薛定谔方程来得出。 Berry's phase in Optical Fiber As is seen in fig below, photon in the fiber is in helicity states i.e. circularly polarized and the helix k(t) undergoes a loop in the k space with the same initial k and final k i.e. k(T) = k(0). The helicity state is set up of optical fiber experiment to measure Berry's pahse. They Berry's phase is where l is the number of the loop and (C) is the solid angle enclosed by the k in one loop as in fig below. And the rotation of linear polarization of the photon is C is the path of the k in one loop, and (C) is the solidangle in one loop. 反正不才也不想发什么文章,就把一点想法曝在博客上,与众博友哈喇一番,就用来消遣消遣,还望各位大侠不吝赐教。 注:本文部分插图摘自网络,部分插图摘自PRL,102, 180402
个人分类: 科学视角|8903 次阅读|8 个评论
PCF photonic crystal fiber ,optical communication, grating
热度 1 zsaining 2008-11-13 08:10
Please browse http://www.oedcad.com/index.htm If you need the following software please fill the form ,then send the form and registerinfo.dat file toDr. Zhang Yejin Email: yjzhang@semi.ac.cn . Registerinfo.dat file can be generated by register.exe ofmenu after finishing installing module package. How to use these software s? Tel:086-010-82304760,086-13661385034 We can help you build your own optoelectronics device and optical fiber communication simulation platform, using the platform you can develop new arithmetic, new program. We can provide VC or fortran source code. Immediately your group will become stronger. Our program is designed according to commercial software standard. immediately NEW!!! 1.Parallel Cluster finite difference in time domain software (PCFDTD 1.22) 1) Supporting lossy , dispersive , nonlinear and active media for 1D,2D and 3D parallel FDTD simulation. 2) Supportingimporting any picture into software,such as SEM picture, and have a simulation or measurement for duty ration.Using the PCFDTD,you can obtain the characteristics of real device,such as photonic crystal slab,fiber and so on. 3) PCFDTD has friendly interface and can be used to edit any complex 1D 2D and 3D structure. It can simulate Photonic crystal slab, fiber, plasma, DFB,DBR laser,and so on. 4) Any shape topology optimization is developed for obtain good device performance,such as bend waveguide,laser, passive and active photonic or optical device. 5) Supporting large scale parallel cluster calculation and no processes number is limited. 6) Carrier rate equation is introduced FDTD simulation for process active device,such as DFB laser,SOA. 7) Single and double precision calculation is supported and unlimited continuous calculation is supported. 1D,2D and 3D figure output are supported. 8) Any direction near field ,far field, mode volumn can be calculated easily using the PCFDTD. 9) Pade approximation is introduced for signal processing,from which you can save 5-10 times CPU time for simulation cavity or obtaining frequency spectrum characteristics. 10) FDM (filter diagonalized method) also is introduced for process short signal. 11) FFT,DFT are used to analyze time domain signal. 12) Transfer matrix method (TMM )is supported to simulate energy band,photonic band structure and dispersive relation. Transmission and reflection spectrum can be easily obtained from TMM. In PCFDTD, solar cell efficiency also can be obtained and silicon and III-V compound material is both supported. DetailsDownload: Parallel Cluster FDTD suite 1.22 2.PCF(photonic crystal fiber design) Photonic crystal fiber (PCF) or microstructure optical fiber (MOF) design software is presented on the website. The software can process a SEM picture of PCF or MOF. The user can simulate the practicality .Therefore a comparison can be done between theory and experiment. Features: 1)Any kinds of photonic crystal fiber,Bragg fiber,hollow fiber, photonic gap fiber can be simulated. 2)Multiple pole method is developed for a presice simulation,such leakage/confinement loss of fiber. 3)Finite difference in frequency domain with PML(perfect matched layer) absorption boundary condition method is developed . 4)TMM(Transfer matrix method) is developed for a Bragg fiber. 5)An experimental fiber section (such as, SEM picture ) can be imported into this module for a simulation. 6)Quasi-FDTD is developed for simulating the fiber in time domain. 7)PWE(plane wave extension) method is developed for fiber band structure calculation. 8)This module have some application port for simulation using beam propagation module and FEM module. 9)Many fiber's characteristics can be simulated ,such as bend loss, leakage loss, splicing loss ,effective mode area ,dispersion relation ,mode distribution,V parameter,Gama parameter,and so on. 10)Optimized calculation can be executed with all kinds of scanning parameter.    Details DOWNLOAD: PCF design system   Plane Wave Extension Method for photonic crystal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5324 次阅读|1 个评论
模拟软件 光子晶体 有源器件 光纤 源代码
zsaining 2008-11-5 11:04
请浏览 http://www.oedcad.com/index.htm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3390 次阅读|0 个评论
开发一流的光电子器件,光纤器件,光纤通信,光子晶体仿真软件
zsaining 2008-7-1 09:25
博主本人十几年来一直从事光电子器件,光纤器件及光纤通信系统的仿真软件设计工作,共开发出约20种仿真模块,集中了吉林大学,清华大学,中科院半导体所及期刊上一些著名的理论模型。目前已经积累源代码数十万行,许多功能模块已经超过国外著名商业软件,如Crosslight,Rsoft,Optiwave ,Appolo等。 希望得到大家的支持! 详细情况请浏览: http://oedcad.uqc.cn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3228 次阅读|3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7 03:46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