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科学网 标签 官员 相关日志

tag 标签: 官员

相关日志

应该向社会公开官员及老板的论文与导师名单
热度 7 lin602 2014-3-13 19:33
看到这样一个报道:http://news.sohu.com/20140312/n396495457.shtml。 官员博士、老板博士(包括硕士)已经成为中国学术界的鸦片,严重地腐蚀了中国的高校的学术环境。现在已经揭露出许多腐败的官员博士,应该让官员博士、老板博士们向社会公开他们的学术论文,公开他们的指导教师姓名了。 作为博士导师,有义务维护学术权威,既然敢于收这次官员及老板们做你的博士,你就应该有义务与胆量来承担由此引起的社会质疑,只要你的博士生水平可以,真金是不怕火炼的。 十多年前,大家就感到非常困惑,一些全职官员,每年就到学校几天,而且是实验学科,最后居然也博士答辩并顺利拿到博士学位。 就我知道,一些博导们从他的官员博士研究生手中拿到不少课题费。 我们的学术雾霾就是这样慢慢造成的,当然还有其他方面的贡献。
2387 次阅读|12 个评论
官员“在位”和“退休”履职表现差异的背后
热度 6 j6789 2014-3-12 21:34
官员“在位”和“退休”履职表现差异的背后 周 健 张显峰先生的博文《退休再“说”》描述了一种确实存在已久,而且颇具中国特色的现象。这种现象不仅在全国两会上时有上演,同时还在省级两会、县级两会上,精彩纷呈、绚丽多姿的出现。 猜想一下形成这种精彩现象的背后原因。( 1 )可能这位官员在位的时候,还没有掌握该部门的绝对权力。所以,他的观点既不能被决策者采纳,也没有机会表达出来(因为纪律的限制,否者可能官位不保)。( 2 )如果这位官员已经是该部门的绝对权力拥有者,那么他有可能碍于“上头”威慑,或者某些官员政绩考核机制、官员晋升机制等等的限制,从而只好放弃和隐藏自己的真实观点。( 3 )这位官员在位的时候,可能由于当事者迷,或者还包括被各种原因的忽悠,导致了没有及时发现更新、更有价值的真实观点。( 4 )这位官员退休后,可能及时更新了自己的立场,或者说变换了观察事物的视角,或者接触了更多真实的信息,从而得出了新的观点。况且,对于一个退休者来说, 这时候的“上头”及种种“机制规则”的威慑力就大大降低了,所以一吐为快也就成了一种风景。当然,这种一吐为快的个人出发点可能还是不尽相同的。很显然,这方面的原因可能还不限于此。 仅就这里谈到的原因而言,一些重要的问题就值得关注了。一是国家在选拨和任用官员的时候,应该广泛应用人格、心理测量工具,力争选出的人员人格完善、心理健康。二是淘汰那些评价官员、任免官员方面的不良机制。三是逐步建立起让官员说真话、干实事的规则。四是剔除那些长期说假话、干假事的官员。五是研究制度设计、实施、评价的系列问题,确保科学决策和规范制度设计与实施管理,尽量减少像国家卫生计生委“拒收红包协议书”之类的制度出台。 作者联络 Email:zhou6789@21cn.com
个人分类: 时事探针|4830 次阅读|9 个评论
推荐一名官员到清华北大当博导
热度 65 SoSoliton 2014-3-12 09:01
【题记】关注“两会”,有感而发。全国政协委员孟学农谈官员读博:“好几个贪官都是博士。我抨击不学无术、注水的博士。”博士、博导老文的切身体会是,读博士的确很难,当博导实在容易,而且越是当“高大上”博导越容易。官员与其读博士当靶子,不如直接当博导有面子。 老文已有好长一段时间不参加饭局了,一方面是以实际行动响应狠刹吃喝之风的号召,另一方面是酒精考验之后已享不了那福了——身子已成一部高灵敏度食品传感器。身子对食品敏感,就像自己对别人苛刻,哪容得下一丝一毫的瑕疵?而现代社会,没瑕疵的餐馆食品远比没瑕疵的圣贤完人难找。前不久,突然有失魂落魄感,有如烟瘾者突然戒烟之后的感觉,正在这个点上,一哥儿们约老文吃顿饭,老文久旱遇甘霖般赴约了。 饭桌上有一位官员朋友,官职不大不小,介于芝麻和西瓜 ——不对!是 西瓜 籽 —— 之间。有官员的饭桌往往就有滔滔江水和海阔天空,就有无所不能和易如反掌,就有高屋建瓴和总揽全局。 官员可能正好参加了群众路线实践活动,他自觉地逐一关心了每位群众酒友的工作和生活,并作重要指示。他端着酒杯走到老文身边时,听说老文是博导,便先关心老文招了多少女学生,然后语重心长地叮嘱老文对女博士要尤其关心和爱护。老文为了让领导放心,表示一直以来就是按领导的指示做的。 官员还有可能是狠刹吃喝之风后憋得慌,需要释放,他回到坐位后,继续借着博导话题发表指示,又津津乐道了“指导”自己的一个侄儿做研究的宝贵经验。 他说,侄儿本科毕业于一所三本学校,在他的帮助下考上一所985大学读硕士,侄儿读研后,感觉跟不上、很吃力、没信心、很迷茫,想退学找份工作算了。官员开导侄儿,一方面通过读研华丽转身很重要,另一方面做研究也没什么难的嘛!——先找一位好导师,平时多向导师请教;再选一个好方向,沿着方向刻苦钻研;特别是,平时要多动脑筋,做研究贵在出思想,出思想就要动脑筋嘛,当你想破了脑袋,学问便到家了。 一桌人都夸官员有水平,做官之余到大学当个博导绰绰有余。老文自然也要拍一下,先承认老文既是这么做研究的,也是这么指导学生的,然后就着博导话题吹捧官员尤其适合到清华北大当博导。 官员听老文捧他能到清华北大当博导,爽歪歪的同时,嗔怪老文不把他当自己人:“我到你们学校当博导就不行吗?”他并得意说跟我们学校校长和书记都很熟,言下之意若到我们学校当博导就不劳老文引见了。反过来,他关切老文,若有需要,他可以召集老文一起跟书记、校长聚一聚。 官员这么一关切,不知咋的,老文不仅没有贴上去,反而阴差阳错想起了湖南作家王跃文的一句话:“我见过一位官员,是袁隆平先生的同事。这位官员喝了点酒,豪气冲天,说他要是不改行,‘杂交水稻之父’的桂冠就不会是袁隆平的。”老文再次确信,在中国,当官是最增强信心的一种方式。人只要当了官,就很难理解中国的科学家拿个诺贝尔奖为什么就那么难。 官员豪气冲天,以为什么都懂、无所不能、做什么都易如反掌,或许这只是官员在老百姓面前的快感之言和占据心理优势之需,对此老文并不关心也不担心,因为至少,当官员遇到更大官员时,他的气壮山河便立马成了忍气吞声。老文从官员身上得到的可怕启示是,现实中,用官员这种思维和方式指导研究生的导师(暂且叫“官员博导”)不在少数,而且谁都不认为自己的指导有问题,因为这样的思维和方式的确无比正确,本身就没有任何问题。这才是老文既关心又担心的最大问题。(老文虽不是代表和委员,但有一颗代表和委员般的心) 以老文的观察,往往越是无比正确的东西越不解决实际问题。当导师有如当医生,做科研就像治怪病。如何治好病?按“官员博导”的逻辑应该是这样的:一要上医院,注意要上大医院哟,小医院庸医多;二要找个好医生,最好是挂个专家号;三要做检查,治病之前把病诊断准确很重要,这是对症下药的前提;四是根据病情决定是吃药还是打针,严重的话可能还要住院动手术。这话不仅无比正确,还无微不至,让人感觉暖暖的,但这是治病吗?能说这种话的人就能当医生吗? 最近,老文受邀审读了不计其数的基金申请本子,总体感觉是,许多基金申请者发现了“病人”但没发现“病”,发现了病人自然都知道说病人应该上医院、看医生,视病情决定是吃药、打针还是动手术,这跟“官员博导”的思维别无二致。科学研究就是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而不是发现“病人”和解决“病人”(医托发现“病人”,庸医和游医解决“病人”)。老文好心提醒申请者:拿不到基金的症结主要是没拿住症结,正如治不好病的关键首先是没有拿住病。但老文突然发现,说服一个发现了病人的人比说服一个拿住了病的医生要困难得多 —— 不知这是否也是当前“医闹”现象频发的一个重要原因。 把漫无边际当学识,把海阔天空当水平,把豪气冲天当信心,把放之四海当方法,指导无比正确,学生苦不堪言。话又说回来,并不是所有的学生都对这样的指导苦不堪言。例如,对于优秀学生来说,指导不指导、谁去指导、如何指导,至少对于顺利毕业这种基本目标来说,都不是决定性因素,因为, 好学生都是学出来的 ,而不是教出来的。 教过或读过中学的人应该都有体会:教重点中学重点班跟教普通中学普通班甚至落后班是有天壤之别的,前者只要扯扯淡就可以了,后者可能必须具备对牛弹琴的耐心和让牛识妙音的本事;培养落后班一个学生考上三本,不比培养尖子班十个学生考上清华北大容易。就培养研究生而言,清华北大就是重点中学里的重点班。 所以,无论是对学生因材施教,还是对导师人尽其才,老文忍痛割爱推荐官员到清华北大当博导都是合适的。前两天,全国政协委员孟学农针对官员读博现象发表观点:“图虚名,招实祸。真想建议中组部把这些博士招来考一下。好几个贪官都是博士。我抨击不学无术、注水的博士。”在老文看来,官员要读出个非注水博士,比到市场上买到非注水牛肉还难,但到高校、特别是到清华北大这样的“高大上”名校当个货真价实的博导,绝对是轻而易举、绰绰有余的。老文拍一拍官员的马屁,透露一个秘笈:与其读博士当靶子,不如直接当博导有面子。 (发表于《齐鲁晚报》2014-5-14第B05版: 推荐一名官员到清华北大当博导 ) 老文谈博导: 战略型导师:用原子去造原子弹嘛 另类优秀导师:得天下“蠢材”而教好之 中国的研究生导师世上最好 博士牛不牛vs 导师牛不牛 导师和学生:对彼此的信心很重要 导师与学生:不教不等于没教 博导门槛降低,别好了导师苦了学生 导师带研究生过多严重阻碍创新
个人分类: 谈点正事|27400 次阅读|69 个评论
[转载]搞环保的官员难升迁
baocunkuan 2014-3-7 08:43
2014-03-07 00:09:46, from: http://data.163.com/14/0307/00/9MMMT45P00014MTN.html 中国的污染为什么难治理?一群经济学家给出的答案是:地方官员为了升迁更愿意通过大手笔投资基建拉动GDP, 为减少污染而大力投入反而会减少了自己获得升迁的机会。 来自清华大学和新加坡国立大学的学者们分析了中国283个城市的市委书记和市长业绩及升迁资料,并考察了地方投资与官员升迁的关系。数据分析显示,如果这些地级市的党政一把手任内的GDP增速比上一任提高0.3%,他们升职的概率会提高8%;但如果用在改善环境上的钱越多,反而越不利于他们的升迁。 报告还比较了2000年到2009年环境支出和交通设施支出的比例与官员升迁的关系。研究发现,更高的交通设施支出带来更高的GDP,更高的GDP增长则带来政治升迁;而更高的环境投入并不一定带来GDP的增加,在短期内也难以产生显著效果,因此这不是他们议事日程中的要务。 这样的升迁结果促使用于改善环境的投入在城镇基础设施投入的比重从2000年的25.4%下降到2006年的19.1%,然后在2009年有所上升,达到21.3%。与此同时,包括道路桥梁在内的城镇交通设施投入占城镇基础设施投入总额的比重,从2000年的60.2%上升到2009年的72.7%。
1527 次阅读|0 个评论
如何不被女流氓引诱发生性关系?
热度 27 Majorite 2014-2-26 03:40
如何不被女流氓引诱发生性关系? 这年头, 领导的床单越来越长。这里的床单系指与其上过床的异性名单, 简称床单。 床单上,首当其冲的是有些姿色的女下属,就是那些只要能躺下去,便能飞起来,从床上培养到主席台上的女性。这样的例子很多, 例如, 沈阳市卫生局局长闫石 与 沈阳市妇婴医院院长李晨阳就是这样的关系。 男人“提钱进步”,女人“日后提拔”,这是原杭州市滨江区委书记尚国胜不经意道出来的官场潜规则。当然其中亦有工作中有了感情,发展到婚外恋的。 床单上,再往下排就是那些傍上官员而暴富的女人,姿色过人,财富过人。雍容华贵的富婆“要么自己是某人的精子,要么是接受了某人的精子”,不是有个好爸爸,就是有个好情夫。 床单上,还有的就是“女流氓”, 重庆的赵红霞、湖南的姜春艳、龙明珠属于此类。雷正富(重庆市北碚区委副书记、区长,正厅级)、赵安民(衡阳市卫生局原局长、党委副书记)、尹文(常宁市政协副主席)、康俊良(衡山县政协副主席)、段定华(耒阳市林业局原局长段定华)、石东升(耒阳市旅游局原局长)、刘洪汉(耒阳市发展和改革局原党委书记刘洪汉)等党政领导,“放松对自身要求”,经不住“女流氓” 引诱发生性关系,而被针孔摄像机录像后制成光盘。 如何不被“女流氓”引诱发生性关系, 这已经成为摆在当权领导面前十分艰巨的任务。各位若有什么办法,赶紧贡献出来,以拯救一批被组织培养多年的领导干部。
个人分类: 历史与现实|6897 次阅读|38 个评论
坐牢也不平等的报道
热度 2 lin602 2014-2-18 06:49
看看这篇报道: http://news.ifeng.com/mainland/special/fanfu/content-2/detail_2014_02/18/33899926_0.shtml 不少贪官在法庭上本来就判轻了,坐牢后,因为有钱,有曾经的‘关系’,有人关照等,利用制度上的漏洞,坐牢时间不长后就出来了。 包括在牢中,底层的小偷小摸可苦了,经常有不明不白死于狱中的报道,而官们在牢里可能仍然是‘官’,甚至吃用都差别很大。 监督与政府官员违法违纪‘见光死’应该落实在制度甚至体制的层面上。
2035 次阅读|3 个评论
会判多少年呢?
热度 5 lin602 2014-1-30 16:08
南京市原市长季建业被开除党藉了,这是今天许多网站重要新闻。 作为南京市民,已经没有感觉了,因为这样的事情已经见怪不怪。太多了,市长也是走马灯似的。 与不少人聊天,说某某官员贪个数百万元,有些人认为不多。比较起来,这样的官就是好的了。说得我一蒙一蒙的。这就是中国目前平民的思想。 平民已经准备大年三十的晚饭了,去年的这时候季大市长也准备喝‘茅台’了。三十年河东四十年河西呀,今年他茅台喝不成了,喝点其他的吧。 下一个问题,他得判多少年呢? 看到我校园中著名学者梁希先生的铜像,让我想起铜像揭幕时,当时的南京市长王武龙来揭幕时的照片,王武龙前几年好象被判‘死缓’。 世事难料呀。 平民,没有前呼后拥,没有茅台五粮液,只有‘老婆孩子热炕头’,不过,喝着酒心里是踏实的。 中国的官其实也挺可怜的,淌在污泥的官场中,要想走在其中而不染,真是太难了。看到真金白银、如花美女而不动心,比上天还难。 普通百姓特别是中产阶级,上天没有让你当官,是上天给的恩惠。
2675 次阅读|3 个评论
高校中的‘雾霾’让教师们看不见‘路’
热度 16 lin602 2014-1-27 17:24
放假了,散步走在校园的路上特别安静,这时候真象世外桃园。 现在许多高校的教师们其实都非常迷茫,大学里路在何方?教学与科研是肯定要做的,因为这是工作与饭碗,但发展的方向是什么? 看到大量的引进人才当起了官,课题一个又一个,职称又快又高,看看网上公布的各种科学家‘人才’名单,特别是学科带头人、高层次人才计划名单,没有官位的人很少很少,当然低级别人才计划的人要多些,毕竟他们年轻,不过,这个倾向是非常明显的。 静心做科研? 能拿到课题吗?能够与官们竞争吗?校外校内我认识的朋友不少,许多许多朋友们都与我聊到这个问题。这个严重的问题特别是道路的选择常常让普通教师们痛苦不堪。当官再做科研才是出路? 看到学校中做管理的人员特别是官们,到那里都是‘如鱼得水’,普通教师到那里得规规矩矩办事与请示,这个反差太大了。 看看许多大学的召开重要会议的通知中,出席会议的人员几乎全是官员,加上民主党派的领导。他们决定着大学的一切。 大学,被官本位‘雾霾’严重笼罩着,让广大教师特别是年轻教师看不到前面的路,官本位的雾霾,刺激着广大教师的身心,浸蚀着大学的机体。
3557 次阅读|20 个评论
中科院昆明动物所副所长也涉“开房门”?
热度 1 cgh 2014-1-16 11:22
凤凰网转的 云南信息报 消息: 中科院昆明动物所副所长因“开房门”被免职 网上一般看到的是某某官员陷入开房门、进入不雅视频现场。现在发展到事业单位,难道大小也算官员? 有人就有阶级?有社会就有官员? 发票怎么都能当材料出来? ------------- 研究所曾收到举报中科院已启动调查 昨晚,中科院昆明动物研究所对此事正式作出回应,并将通报发布在网站上。 通报称,2013年12月27日,所里部分领导、学科组长收到针对王文研究员的匿名举报邮件,主要内容涉及其个人生活作风问题。 研究所第一时间向当事人王文进行相关情况的核实,并立即上报中国科学院。2014年1月9日,中国科学院正式免去王文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副所长等全部领导职务。 目前,中国科学院相关职能部门已依规启动了相关调查。 --------
个人分类: 杂谈|196 次阅读|2 个评论
听到的一件‘小事’
热度 5 lin602 2014-1-16 09:08
到校外开会,与一朋友聊天,说起学校的学术委员会,他说:学校的学术委员会这样构成的:几位校领导,学校里每个学院的院长,教务处长、科研处长、研究生院长、图书馆长,院士、几位前校领导、几位前院长。 哦,结论:没有‘长’,肯定学术不行!
2954 次阅读|17 个评论
不当官无法实现做强学科的梦想
热度 12 lin602 2014-1-3 17:56
每个老师都想让自己所在的学科强,更希望在自己的努力下做强学科。 但是根据我多年的经验,要想做强自己的学科,必须要以有官位做基础!当然如果学科中有个‘官’,能够得到资源就可以。 做科研要资源,要实验室,要经费,要研究生人数,要仪器。学科建设费如何投向,实验室如何分配,研究生指标如何安排,在资源面前,看谁有分配权了。 在项目申报,对外联系与宣传,甚至成立研究中心,人员配合,没有操作权与发言权真是很难很难,甚至许多事情多少年过去了,大多数人还不知道呢。 做强学科与加强权力密切相关。
4091 次阅读|20 个评论
从管敏鑫‘另有他用’说起
热度 12 lin602 2013-12-28 08:59
浙江大学管敏鑫院长‘被下台’, 浙江大学是这样安排的:‘ 管敏鑫不再续任院长,.......,安排管敏鑫教授转任学校其他中层领导岗位(如医学部副主任),继续发挥作用’。 见: http://www.news.zju.edu.cn/news.php?id=38648 。 让人百思不解的大学官场政治。 管敏鑫不当院长,继续全心全意做自己的科研就是了,他是千人,不缺钱也不缺人也不缺研究生,说不定少了管理上的烦心事,能够做出相象点的成果。 如果 管敏鑫根本不适合做官,管理方式不行,他到另一个领导岗位上就适合了?这地方官做不了,到其他岗位上就胜任? 如果他的研究在生命科学院里更合适,他到其他部门做领导,这二者能够充分发挥出来吗?‘身在管理单位,心在另一单位的实验室’,真是人才的极大浪费。 中国高校的官场政治与人才浪费,在中国这样的名校中如此明显,学术的‘小妾’地位是显而易见的,高校中只有官员才是‘正宫’。
3523 次阅读|30 个评论
[转载]转:铁打的岗位流水的书记 任期制未必能有效遏制地方腐败
ychf8130 2013-12-20 13:36
作者: 南方周末记者 褚朝新 南方周末特约撰稿 罗婷 2013-12-20 10:13:38 来源: 南方周末 数据来源:南方周末记者褚朝新根据公开材料整理统计 (何籽/图) 标签 市委书记 党政领导干部 组织部 任期 腐败 286名市委书记中,191人无基层乡镇工作经历,占比例66.8%。 湖北省武汉市十年时间换了5任市委书记,襄阳市换得更频繁,十年内换了6任市委书记。 286名市委书记中,有57人有过秘书任职经历。其中,给副省级以上官员任过秘书的有约30人。 中山大学学者对副省级城市进行数据研究时,发现另一个问题:市委书记任期越长,往往越容易滋生腐败。 近年来市委书记这个群体广受关注。南方周末记者梳理27个省份的286名(含地级市和副省级市,不含自治州和直辖市下设的区县)市委书记信息,勾勒出这个群体的群像:平均年龄52.6岁,党龄约30年,20%的市委书记出身秘书,超过80%的市委书记具有研究生以上学历。 另一突出现象是,286名市委书记中,超过六成人没有基层乡镇工作经历,七成多的人此前任过地级市市长,但任满一届的不足二成,最短的任市长仅两个月。湖北武汉、襄阳等市,平均两年换一任市委书记。 超七成书记在职获高学历 53岁,这个年龄在市委书记中十分常见。南方周末记者统计的286名在任市委书记,平均年龄为52.6岁,其中男性市委书记271位、女性15位。 286名市委书记中,1962年出生、今年51岁的市委书记人数最多,达到41位,占比14.34%。统计显示,市委书记们担任现职时的平均年龄为51.2岁。 286名市委书记中,有本科生46人,硕士179人、博士及博士后58人。不过,其中73%的市委书记的研究生以上高学历是在职获得。 在官方简介中承认专科学历的仅三人,分别为新疆克拉玛依市委书记徐卫喜、江苏苏州市委书记蒋宏坤和广东江门市委书记刘海。 因为前几任苏州市委书记如陈德铭、王珉、王荣等都有博士学位,蒋宏坤的大专学历一度受到热议。他回应:“我没有必要沽名钓誉,我们实实在在,该什么就是什么。”不过,他透露自己完成了在苏州大学的研究生课程。 286名市委书记中学历最高的,是辽宁营口市委书记魏小鹏。他是惟一一个全日制博士后,曾先后担任大连大学校长和辽宁省教育厅厅长。 南方周末记者注意到,2012年7月,辽宁省地级市市委书记的学历达到了最高水平——14个地级市书记中有7人是博士。而目前在任的14名市委书记学历水平虽不及当时,但也算高学历群体:一个博士后,三个博士,8个硕士,两个本科生。 高学历,成为厅级市委书记们的普遍追求。在南方周末记者此次观察的286名市委书记中,280人在公开简历中公布了所学领域,修读社会人文科学的市委书记为202人,修读自然科学的为78人。 286人中,有78人的学历是在中央党校和省级党校获得。此外,有不少于20名市委书记是在职从华中科技大学获得高学历。南方周末记者调查获知,华中科技大学曾公开宣布要清退307名无法按时毕业的研究生,其中相当部分是缴纳数万元学费的各地官员。被清退的官员,有的长期不到校上课,不能按期修完学分,有的派秘书上课做作业,缺乏学习能力。 华中科技大学校长李培根表示,该校清退上述人士就是为了维护学术尊严。 有12名市委书记的高学历,是在国外大学获得。其中,有9名市委书记曾就读于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商学院。 1970年9月出生的陈新,算得上是中国最年轻的市委书记。2012年5月17日,42岁的陈新被任命为浙江衢州市委书记。另一个70后市委书记是江西新余市委书记刘捷。1970年1月出生的刘捷在2012年2月当选为新余市市长,系当年江西11个设区市中最年轻市长。2013年8月12日,他出任新余市委书记,又成为江西省最年轻的市委书记。 二成多书记有过秘书履历 在南方周末记者统计的286名市委书记中,有57人有过秘书任职经历。其中,给副省级以上官员任过秘书的有约30人。这些市委书记,曾分别在国务院办公厅、全国人大、全国政协、中央部委及各省委、省政府、省人大任过领导秘书。 现任湖南郴州市委书记的向力力,在1988年至1991年期间曾是原湖南省委副书记、湖南省政协主席刘正的专职秘书,官方简历称向力力曾任“中共湖南省委办公厅秘书处副处级秘书”。 此外,江西景德镇市委书记刘昌林简历显示,曾在国务院办公厅任过3年秘书;黑龙江双鸭山市委书记李显刚简历显示,2000年至2005年期间,其任过近5年的“中共中央办公厅秘书局正局级秘书”。黑龙江黑河市委书记刘刚的简历显示,他曾是“国家民委办公厅党组办正处级秘书”。 甘肃陇南市委书记孙雪涛,在水利部办公厅任过近10年秘书;辽宁大连市委书记唐军历任“人事部办公厅部长办公室正处级秘书、副司级秘书”;湖北襄阳市委书记王君正,曾是“劳动部副处级秘书”;甘肃庆阳市委书记夏红民曾是“农牧渔业部副处级秘书”;广西北海市委书记王小东曾是“中华全国供销合作总社办公厅正处级秘书”。 此外,还有二十多名现任市委书记,早年曾在地市和更基层的机关企业担任过秘书。如山西朔州市委书记王安庞,曾是“太原市委办公厅正处级秘书”。 梳理286名市委书记的简历发现,他们有一个共同点,就是党龄相当长。286人中有31人的党龄未公开,在公开的255人中,党龄平均数为29.59年。 南方周末记者统计2013年被媒体较多报道的贵州原遵义市委书记廖少华、四川原雅安市委书记徐孟加、河南原安阳市委书记张笑东等6名市委书记发现,6人均在24岁之前入党,党龄均在30年左右,升任地级市市委书记的平均年龄为50岁。 这些市委书记中党龄最长的有39年,分别是58岁的内蒙古通辽市的市委书记杜梓、57岁的黑龙江绥化市委书记朱清文和59岁的江西赣州市委书记史文清。党龄最短的是17年,如43岁的江西省新余市委书记刘捷,26岁入党,比本次观察范围内的市委书记入党的平均年龄23.15岁要晚约三年。 2013年12月3日,四川省原雅安市市委书记徐孟加,因严重违纪被省纪委立案调查。 (CFP/图) 超六成书记无基层乡镇经验 2013年11月21日,媒体报道四川雅安市委书记徐孟加被免职接受调查。 官方公布的简历显示,徐孟加担任雅安市委书记前曾担任雅安市长一职,代理市长6个月、市长4个月。不难看出,徐孟加是直奔雅安市委书记而去,当市长只不过是个过渡。 徐孟加49岁成为地级市市委书记,从政履历中没有县乡基层工作经验。286名市委书记中,191人履历未显示有基层乡镇工作经历,占比66.8%;95人有基层乡镇工作经历,占比33.2%。 从市委书记们的籍贯看,在本省就职的有195人,异地就职91人。南方周末记者观察发现,市委书记们大多数属于走读干部,即工作在地级市、家在省城。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的官邸制改革,将对这个群体造成较大影响。 梳理发现,山东、江苏、山西、安徽、湖北五省“高产”市委书记。其中,山东籍市委书记最多,有30人,江苏籍19人,山西籍17人,安徽籍17人,湖北籍16人。 南方周末记者梳理286名市委书记从政履历还发现,其中至少有177人曾任过地级市市长,担任市长超过5年的只有35人,近八成的市委书记在担任市长时未任满一届。 跟徐孟加一样,担任市长不足一年就提拔当市委书记的有7人。乌兰察布市委书记王学丰担任市长仅2个月就当上了市委书记,衢州市委书记陈新也只在市长任上干了3个月。 担任市长1到4年的,约有135人。任期满5年,约有35人。在市长任上干得时间最长的,是现任南通市委书记丁大卫。他在担任了8年市长之后,才被提拔任市委书记。 南方周末记者观察的286个城市中,海南三沙市、青海海东市属新设市,目前只有一任市委书记。另外284个城市的前任市委书记,超七成获得提拔,其中有138人升任省委常委或副省长等职位,有63人升任省级人大政协副职,另有67人平级调动,6人因年龄问题正常退休。另外10人中,有8人落马,2人去向无公开资料。 观察发现,284名前任市委书记中同样有超七成的人任期不满一届,在五年及以下的官员人数为200人,占比70.4%,任期在五年以上的官员人数为84人,占比29.6%。 根据2006年颁布的《党政领导干部职务任期暂行规定》,党政领导职务每个任期为5年,除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应当任满一个任期:达到退休年龄的,由于健康原因不能或者不宜继续担任现职务的,不称职需要调整职务的,自愿辞职或者引咎辞职、责令辞职的,因受处分或处罚需要变动职务或者被罢免职务的,因工作特殊需要调整职务的。而南方周末记者统计的市长,基本都是任期不满5年就被提拔调离。 襄阳十年换了六任书记 《党政领导干部职务任期暂行规定》明确要求,“党政领导干部在一个任期内因工作特殊需要调整职务,一般不得超过一次。”南方周末记者观察发现,这个规定在实际操作中,也被频繁打破。 现任湖北荆州市委书记李新华,4年左右时间在两个地市级换了三个党政一把手的职务。 根据李新华的公开简历,2008年2月由湖北省人民政府副秘书长调任湖北省襄樊市委副书记、代市长,两个月后任市长。当市长两年多后,调任襄阳市委书记。襄阳市委书记干了半年,于2011年8月又调任荆州市委书记。 一些地方市委书记的调动较为随意。现任郑州市委书记吴天君,在10个月时间内调换了5个职务。河南官方公布的吴天君个人履历显示,2011年4月,吴天君还是新乡市委书记,5月他调任郑州市委副书记、代市长,2011年10月任河南省委常委、郑州代市长,几天后被任命为省委常委、省政法委书记。2012年2月,他又被任命为郑州市委书记。 原河南安阳市委书记张笑东,从市长升任书记不足一年,即被查落马。 在一些省份,同一个城市的市委书记也频繁更换。南方周末记者观察发现,湖北省武汉市十年时间换了5任市委书记。2002年,时任武汉市委书记罗清泉出任湖北省省长,陈训秋接任市委书记。陈任职3年后,被调离。2005年,苗圩接任武汉市委书记。2008年,杨松接替苗圩调任武汉市委书记,2011年阮成发成为武汉十年内的第五任市委书记。 湖北襄阳市,比武汉更换得更频繁,十年内换了6任市委书记。自2002年开始襄阳经历了阮成发、田承忠、唐良智、李新华、范锐平五任市委书记。2013年5月16日,湖北省副省长王君正兼任襄阳市委书记。其中,田承忠任职时间最长,为3年零4个月,任期最短的李新华仅半年时间。 安徽省委组织部一名官员认为,官员频繁调动,直接影响工作的连续性,“一些地方在领导班子的频繁调整、领导干部的你来我往中,涣散了人心,丧失了机遇,最终影响了发展。”此外,频繁调动易诱发干部投机心理、误导了干部自我评价的取向,使干部产生不恰当的心理预期,助长其浮躁心态和短期行为,往往把注意力都放在经济数字上,而对那些需要长期投入的工作兴趣不大。 上述安徽省委组织部官员还认为,领导干部职务频繁变动、任期随意,不严格按任期制的规矩办事,容易使那些掌管干部任免大权者中的腐败分子有了更多的以权谋私的机会,也使领导干部中那些心术不正者有了更多的钻营空间,为跑官要官、买官卖官者提供了可乘之机。 任期制流于形式,引发不少学者与官员的担忧。不过,中山大学廉政与治理研究中心执行主任倪星研究副省级城市2000-2010年的数据,发现了另一值得关注的现象:市委书记任期越长,地区腐败水平越高。 一方面官员们任期不满、频繁调动,影响地方持续发展;另一方面,官员们任期越长,往往越容易滋生腐败。这个悖论说明,任期制虽然有利于地方治理政策持续,但并不能有效遏制腐败。 http://www.infzm.com/content/96826
个人分类: 观点|2100 次阅读|0 个评论
官院士----是喜还是悲?
热度 9 lin602 2013-12-20 11:59
二院院士名单公布,刚刚看到江苏省三个院士,都是现官与前官: 陈骏:南京大学校长。不要详细说了。 吕建是南京大学副校长,主要研究方向为软件新技术,主要包括新型程序设计与软件方法学、软件形式化与自动化方法、软件中间件技术等。 (见 http://js.qq.com/a/20131220/001367.htm ) 王广基 _百度百科 中国工程院院士,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药科大学前副校长 (见: http://www.baidu.com/s?tn=baiduhome_pgie=utf-8bs=15809707228+%E9%92%B1f=8rsv_bp=1rsv_spt=1wd=%E7%8E%8B%E5%B9%BF%E5%9F%BArsv_sug3=5rsv_sug=0rsv_sug1=5rsv_sug4=485inputT=7969 ) 院士,是学术荣誉,如果与官紧紧联系在一起,官甚至成为院士的前提条件,尽管没有这样说,但这是事实。让学术成为中国官场及社会的‘附属品’。
2806 次阅读|11 个评论
决定学校兴衰的不是教授们
热度 5 lin602 2013-11-14 22:21
中国高校的发展与兴衰,是由官员们决定的,因为学校的‘权力’全部在他们手中,别说教授们的办学权,就是咨询权都没有! 学校及各部门的规定与决定,教师们有一丁点权利吗? 别多指责中国的教师们,真的。
2752 次阅读|7 个评论
腐败是‘爱国热情’的‘灭火器’
热度 2 lin602 2013-10-23 22:04
对自己国家的情感是与生俱来的,不管自己身在何处,对自己的祖国总是有种与其他国家不同的感情。 腐败,是爱国热情的强烈灭火器!有时候让人会产生一种幻觉,贪官的腐败,我们值得为之贡献吗?大家努力工作,但许多钱都到他们腰包里了。 公平、清廉、向上,是国人凝聚的源泉。 国家的富裕与贫穷是一方面,而在这个国家是不是感觉到公平、清廉,也非常影响着人们的对国家的情感。
1511 次阅读|3 个评论
昨天酒桌上引起的感叹----芸芸众生
热度 2 lin602 2013-10-13 07:49
昨天常州建科院来了几个人,其中一位是我以前的毕业研究生,他们来我校与我校一些教授谈合作的事,因为我是他以前的导师,所以我也参加了他们中午饭局,下午有事有课的教师基本上不喝酒,桌上我校的人好象只有我下午没有硬任务,与他们交流了下酒文化。 我校参加的四位教师我都熟,二位是研究木质素化学与纸浆化学的(我们原来是一个院的,后来分院了),二位是有机化学教师,研究聚氨酯材料的。建筑材料用到这些方面研究。 二位有机化学教师来我校都十年左右,而我于1982-1985期间教有机化学,他们称我是有机化学前辈了。期间我问了他们二人我们那个时代几个老教研室及部分老院领导的姓名,他们一无所知。其实这些领导们有的过世,有几位还健在,八十岁左右了。 我那段时间在我校教有机化学,有二、三个当时的系及教研室领导是校内非常有名的,基本上校内的的教师都知道,他们对教研室的发展与建设做了许多建设性工作。 他们退休二十年左右了,现在教有机化学的教师可能没有一人认识他们了。即使理学院年终聚餐,也是老人们在一起。基本上老人们互相交流。 这事对我还是有触动的,让我想到: 人都是芸芸众生,谁也难在这个世界上留下名。即使当时名气很大,很快也‘烟消云散’。 秦始皇、牛顿级的人太少了! 好象是五天前一晚上散步,遇到我的一对老邻居,1983-1990年间,我们一起住在筒子楼,紧挨着。现在他已经快退休了,我也快了。因为他是本校毕业的,说起他的同学们,现在他与这些曾经的几位官员同学见面也就是礼节性地‘招呼’了,他们难以聊到一起。特别说到其中一位,当处级官员时,见面都爱理不理的,遇到有时候‘哈哈’一声飘然而过,前二年‘卸任’了,现在见面总是笑嘻嘻的,也巴不得大家愿意与他多吹吹。这位邻居说:现在我与他们吹什么呢? 还好!我们俩都没有做过官,还是好朋友,他有什么高兴的事,都打个电话给我,让我分享他的快乐,哈哈。 芸芸众生的我们,不就是做个工作,挣个工资养活自己与家人嘛。对社会做点贡献,在人类长河中,基本上是不留痕迹的。留下名的人极少极少。
3059 次阅读|6 个评论
高人、神人与官员们
热度 6 heitiedan2012 2013-7-25 00:12
王林者,又一高人兼神人也。上至高官,下至优伶,有相当一批成为王林的座上宾。我一直弄不清楚,为什么这些人对这么一个明显只会欺诈的人物如此感兴趣。 网上已有照片,载有王林与刘志军、与王菲、与陈坤、与赵薇的合影,他家的墙壁上还挂着胡长清的字。这是多么奇特的组合呀! 演艺圈的人喜欢和这类人交往,倒也不算奇怪。第一,他们也没什么文化,虽然说来也是从大学毕业的,不过他们上的那种大学与科学一般没有什么太大的关系。这类学校愿意舔着脸自称大学,别人也无可奈何。第二,他们也有点钱。在这类高人之处烧点钱,以求得自己生涯的飞黄腾达,也是人之常情。对这些伶人们来说,也只能称为生涯,与事业无关。虽然他们口口声声总说事业,可是别忘了,事业与钱无关,他们的生涯可是与钱息息相关。 高官喜欢和这类人交往。这里的原因就有点复杂。高官们大多也是大学毕业,像胡长清那种用假文凭哄事的也有,不过今天不是太多了。而且这些读过大学的高官,大多也读的是理工科。说他们没有科学的头脑实在有点说不过去。可是他们还就是喜欢追着跟这些只会欺诈的高人交往,这里的门道就多了。 其一,高官们与这些人物交往必有私心。按说,你重任在肩,有好多事情要做,好多事情要思考,你怎么会有闲心操心这种事情?如果没有私心,就不会求助于这类高人。第一是位子,什么时候能够再进一步?第二是票子,什么时候能够多多进钱?归了包堆就这两档子事。这两件事无一不与私心有关。如果没有私心,只是一心做事,就不会关心自己什么时候再升个一级半级的,也不会关心自己兜里能再进多少票子。而一旦有了私心,对这两件事就一定会耿耿于怀,朝思暮想。越想心里越没底。坐卧不安,寝食不宁。那又能如何呢?只好去求高人指点。 其二,高官们在这两档子事上一定不会运用科学的头脑来思考。科学是冷静的。如果冷静下来,就不会把这两件事当成多大的事来关注。正是因为高官们为了一己之私,已经不可能再用什么科学的头脑来想问题了,所以他们的私心导致他们只能远离科学。如果用科学的头脑想一想,即使不用特别认真,也可以得出他们所追求的东西基本是没有希望的。即使在短期内能得到一点油烹鲜花的利益,但这利益最终还是会远离他们而去。所以,既然他们的思考远离了科学,可是面对这两件事又让人焦虑不已,那又该怎么办呢?他们唯一的办法就是求助于高人神人了。当然,神人高人自身给不了他们如此的保障,只是他们把希望寄托在神人与高人背后的神明身上了。神明管用吗?如果用科学的头脑不用太费劲地想一下,就知道根本不管用。可是他们还是寄希望于神明。要不,他们还能指望谁呢? 自上个世纪八十年代以来,气功作为中华文化的瑰宝越来越被更多的人们所重视。但问题是从一开始,这种重视就有一部分人走上偏差的道路。那时候,就有所谓高官凡事都要问一下大师们的传说,今天看来,这种传说并不都是无事生非。上有所好,下必甚焉。一时间,全国各地都在大刮气功之风。而且可以肯定的是,这股气功之风中,歪风不少。当时的国防科工委中的一些人就对这股很成问题的歪风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媒体也纷纷跟上,一时间,一些全国有影响的大报都纷纷报道各类大师的事迹,说的都跟真的一样。有的作家也不甘落后,甚至还要抢先,写出什么《大气功师》之类的荒诞小说。这股歪风的兴起,严格说来,跟当时某领导多少有点关系。他提出所谓不争论之类的政策,实际上,就是放虎下山。结果就是不准许科学家说话,而任由那些胡说八道的人越来越放肆的胡说八道。 时至今日,这股歪风并没有受到太大的冲击。官员们纷纷拜庙、烧香、算命、打卦、看风水,祭出各种荒唐的做法,只是为了保障他们官运亨通、升官发财。像王林所说,曾经要给刘志军立一块靠山石,以保障他官位安稳。可能有人还会说,刘志军之所以倒楣,就是王林没立上这块靠山石。如果早点立上了,没准刘志军就没事了。诸位别见怪,肯定有人会这样想问题。
2346 次阅读|7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16 12:48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