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攀比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学会比较是人生的一大智慧
热度 1 jiangjiping 2018-12-23 07:13
学会比较是人生的一大智慧 蒋继平 2018年12月23日 因为人生是时空中的一个动态轨迹, 所以, 人生始终受到时间和空间的影响, 是时间和空间维度综合作用的结果。 我们都知道, 时间是一条直线, 只有一个方向,因而, 时间创造了不同的时代。 空间是立体的, 是三维的, 因而, 空间构成了不同的环境气围。 从上面可以看出,我们每个个体的人生都是独一无二的, 除了双胞胎或者多胞胎以外,世界上没有两个人具有同样的时空维度。 我这样说是因为人的出身是受到家庭背景的影响的。 有的人会说, 在同一个医院同一个病房,同时出身的两个孩子不是具有同样的时空维度吗? 我的答案是: 不对, 他们有着不同的空间维度。 这是因为他们的父母不一样。 他们的父母决定了他们的绝大多数空间维度,其中最重要的是家庭气围, 包括遗传基因,经济条件, 父母的教育水平和人品素养。 我发现, 人们在生活中很喜欢攀比, 在心情不好的时候喜欢比, 在心情很好的时候更喜欢比。 在心情不好的时候跟别人比会给自己的心理带来悲观情绪, 认为自己无能或者没有尽到奋发努力的责任。在这样的情况下, 采用这样的比较方法, 会越比心情越糟糕, 会对自己的人生产生悲观情绪。 在心情好的时候比, 可能会用自己的优势与别人的弱点比, 从而给自己一个胜利者的感觉。在这样的境况下进行比较, 会给自己带来一种洋洋得意的心情,从而很知足。 由此可见, 在不同的心情下, 采用不同的比较对象, 会给自己产生不同的心理效应。 我现在排除心情的因素, 来谈论应该如何在生活中与人比较的学问。 让我先用自然界的生物作为说理的依据。 我们都知道自然界生活着亿万种不同的生物, 每种生物都有自己的个性特征, 都有适合自己生活的环境。 这些不同的个性特征是基因决定的, 是生来就决定了的, 是不可以改变的。 要对生物进行比较选择, 必须在同一个种群内用同样的标准进行比较。 要是把鸡和孔雀相比, 那就毫无意义。 所以, 要选出一个优良鸡种, 只能在鸡群中进行选择比较, 不能把鸡与鸭, 孔雀, 鹦鹉或者老鹰等其他动物相比。 虽然我们人都属于同一个种, 但是, 我们都是独立的个体, 具有不同的时空因子。 首先是种族的不同,然后是性别的不同,再者是年龄的不同。 种族的不同造成了外貌的差异, 性别的不同导致了男女的生理和身份的不同, 年龄的不同使人们处在不同的时代背景。这些不同和差异都会给人们的人生带来很大的影响。 鉴于以上的理由, 我们进行人生比较时, 要学活采用下列原则。 第一, 与自己家庭背景相同的人比。 具体地来说, 农民的孩子与农民的孩子比, 富二代与富二代比。 要是农民的孩子与红二代比, 那真是自讨没趣。 只会越比越伤心。 第二,与自己的同龄人比。 要是与不同时代的人比, 那也是毫无意义。 50后与80后没有任何可比性。 这点大家心理一定很明白。 第三, 与自己性别相同的人比。 男女因为生理上的差异, 没有可比性。 这也是世界上的大多数比赛都要男女分开的主要原因。 第四, 最好把自己的同班同学和同龄老乡作为比较的参考系。 最后, 要用正常的心态进行比较。 要进行全面的比较, 这样的话, 可以知道自己的优势和弱点在那里。 知道自己的优势和成就, 就会使自己感到满足。 知足就会感到快乐。 这是知足常乐的由来。 人生能够经常快乐就是一个幸福的人生。 知道自己的弱点在那方面, 可以使自己经常保持清醒的状态, 知道需要改进的方面, 这是人生继续上进的动力。 简言之,学会正确的比较法, 可以起到使自己知足常乐和努力上进的正面作用。 所谓正确的比较法, 就是与自己身世相同的人比, 既要比成就又要比不足。 这种比较法是人生的一大智慧。
个人分类: 人生感悟|1777 次阅读|4 个评论
儿子,只是一个念想
热度 17 cgh 2016-2-18 12:26
儿子,只是一个念想 从江西农村男孩招待上海姑娘的一顿黑暗的晚餐,到江西农村贫穷落后,再到江西落后农村的重男轻女等结论。众多关于回乡见闻 引起来自农村出来的无数知识分子的共鸣。很多博文最后表明,农村许多问题的根源应该是农村缺乏积极的人生价值追求,比如农村最常见的东家长西家短、要生儿子、欺负邻居、数落无儿户、为娶儿媳操心等所有的现象,背后都是农民在缺失自身人生价值追求产生的攀比、炫耀、凌弱等扭曲的人生价值观在生活中的具体表现。城市相对农村来说,文化教育程度高,价值观相对健康,少了农村那些简单粗暴的比较,但是对于城市富二代等,也照样有这样的价值观扭曲问题。所以,这是整个中国社会的精神价值问题,要生儿子只是一个表象。 说到生儿子,传统的认识是,农村的养老保障只能靠儿子,父母到女儿家养老都是观念里难以接受的。之所以成为难以接受的观念,在于非常简单的对比。儿子多的人户,在农村很容易形成势力,通过联姻,他们可以很容易在基层选举中获得行政权。所谓的传统,也其实就是现实利益之争。没有儿子的,势力弱,自然被有势力的人排挤,宅基地被人惦记,田地分配往往吃亏。这种势力的强弱不仅仅局限于无儿子,几代单传照样被人欺负。而那些娶了没有兄弟的女人的人,只要有家族势力,照样可以让老丈人风光。 如今农村的精神生活是贫乏,随之而来的简单粗暴的攀比。比儿子只是一个方面。而更多的是比房子。计划生育基本限制现在农村一般都实际上是生两个。即便是有两个儿子,一家人有一栋三层的房子就足够了。可是,很多农村的现状是,年轻人都去城里买房,还在村里盖四层楼房,如果能要来地皮,基本要倾尽所能盖房。似乎往下几辈的人都要先准备好。然而,这些房子并不是为了住。很多人去城里买房是看到村里哪个哪个同龄人在城里买了房。很多人在村里盖房,是为了比另外一家盖得更高更大。以彰显自己家族的威望。而所谓的娶儿媳的嫁妆问题,很多也都是攀比的结果,收少了那就可能被别人指责自家闺女有问题嫁不出去,或者闺女嫁的女婿能力不行。农村的精神生活贫乏的另一个恶劣后果是赌博。这些年,年轻人都出去打工了,似乎赌博的少了。在我们那里,因为赌博进牢房的大有人在。 以此相对的是,农村确实还存在一些贫穷的老实人。他们不是去攀比,而是勤勤恳恳靠自己的双手抚养自己的子女,让他们有机会离开农村。可能,从农村出来的人,或多或少都有在农村被欺压激发的信念,这个信念支撑着这些年轻人努力学习,靠跳龙门离开让他们失望的农村。这种被迫的努力,也许算一种不健康的人生价值观,但是让人在获得知识中有机会完善当年扭曲的价值观。 能不能接受没有儿子传宗接代、能不能接受无儿养老,其实在城市已经不是问题。在城市,单身一辈子都已经成为一种人生选择。因为,人们的人生价值观已经不在于追求比别人过得怎么样,也不在于后代过得怎么样,重要的是自己过得怎么样。这种价值观的变化,和城市或者农村没有任何关系。因为,在城市,照样有暴发户,他们的财富让他们在精神上必须有儿女来继承。这就是为什么张艺谋愿意交罚款。 一个人,一辈子,总要一点念想,关键是这个念想是不是积极的。没儿子的,总要想办法生一个,有儿子的想儿女双全,儿女双全的要谋权谋势。有些人要制造点存在感,建房子扎眼,露富显身份。于是,不自觉又要说到信仰问题。西方国家的慈善、教徒的大方纳捐,都是一种念想吧。如果还在以科学研究的名义谋生存,也就没有那么多念想。有没有儿子比有没有房子和吃穿要次要得多。这种念想不是城乡差别的问题 ,也不是贫富差别的问题 ,是社会的大问题。
个人分类: 杂谈|8077 次阅读|30 个评论
中国人为什么喜欢攀比?
热度 1 zhuyucai1 2014-7-27 03:57
定理一. 喜欢攀比的人缺乏自信。 证明. 这是心理学的一个公理,故省略其证明。 跟别国人比较,中国人更喜欢攀比,包括在中国生活过得华人。根据定理一,可以得出: 推理一. 中国人,包括一些华人,比别国人更缺乏自信。
12057 次阅读|2 个评论
现在很多孩子的攀比心挺重的
热度 8 cutefay 2012-8-18 16:26
看了王修慧老师的博文没有“苹果三件套”,在大学里很丢脸吗”,又想起自己的一些所见所闻,不禁感慨到,现在很多孩子的攀比心挺重的。 无论是在大城市还是小城市或者农村,无论是小学还是大学,现在的这些孩子们似乎比我以前上学的时候更爱攀比,往往是一考上大学,就要向家里要钱买电脑、手机等数码产品,并且还不能买差的,不论是家庭富裕的还是家庭条件不好的,都容易如此。甚至连幼儿园和小学生,也是如此。我觉得,要是家庭条件尚可,出这个钱很容易,向家里要钱买倒也无可厚非,而如果家庭条件本来就不好,家里连学费都难以出,还想向家里要这要那,就是在不应该了。并且,这些东西不像穿衣吃饭一样是必须的东西,没有又如何。家庭条件不好,还非要家里给买这些东西,就有点“打肿脸充胖子”了,说白了,就是满足虚荣心。 有的时候,寒门子弟会比家庭条件宽裕一些的子弟更注重这种面子的东西,会更怕因为没有这些东西或者因为家庭条件不好而被人瞧不起。所以这样的人往往会对名牌的东西更感兴趣。对于家庭条件不好的情况来说,父母已经为了孩子的生活和上学付出了太多,如果孩子还忍心向父母要钱满足虚荣心,那就真的是被惯坏了;这样的话,即使孩子工作了能赚很多钱,也不一定会好好孝顺父母。我认为寒门子弟更应该想着如何自己赚钱去买这些东西。现在在大学里做个兼职赚钱还是很容易的,既能够赚到钱,还能够增加社会经验和工作经验。并且,大学的课程本来压力就不大,完全可以既顾着学习,又能够赚些钱。 我认为,造成这种攀比之风,或许是因为以下原因: 1、社会两极分化严重。 我出生的年代,工人和公务员工资都差不多,所以大家的经济条件都差不多,每个人家里用的各种东西也差不多,所以大家也都不怎么攀比。而现在社会两极分化严重,贫富差距太大,平时生活所用的东西也会差距比较大,没有的人就自然会羡慕那些拥有很多的人,于是攀比之风就日益严重。如果大家用的东西都一样,那会减少这种攀比的风气,例如如果小学里大家都不准用iphone和ipad等数码产品,也不鼓励家长给买来在家里用,那么可能也就不会有那么多小学生总缠着父母要买iphone和ipad。 2、家庭教育有问题 现在很多家长对孩子的教育往往是希望他好好学习,考个好成绩,而对其品德教育不重视。很多家长很溺爱孩子。无论是家庭条件好与不好,很多都是如此。或许,这就是教育功利化的弊端吧!
个人分类: 菲亦所思|4831 次阅读|16 个评论
关于“比”的对话 (俞强)
Fudan77bio 2012-5-25 08:24
我在网上发了一篇博客叫做“比”。里面有一张图叫:“比”催化的情绪反应。 老同学看了,就有了下面的对话: MY: It looks like that your bottom figure type of people are more lively, the top people are more like died… 。 Why I say so? just look at the computer screens by the death beds… 。 我:比较好的是:赢的时候“比”,输的时候“不比”。 K :应该多练输时“比”,赢时“不比”,方能心静如水,荣辱不惊。 MY:妙哉。开原贤弟果然了 得 ! 我:问题是芒老弟要的是:惊!不然他感觉 dead 。 各取所需: MY要的是:惊险的惊。 我要的是:惊喜的惊。 K 要的是:心静的静。 K: 你怎么尽拣好的“惊”。 我:那不拣好的还能拣坏的? MY: 任兄差矣,KK 贤弟 之“ 心静如水,荣辱不惊 ” 乃吾所求之最高境界也! 善哉. 善哉。 力 : I guess the last line is the most important. I guess when one gets old one learns to accept (as shown in your curve) perhaps too many things. 最后,力说:祈祷上帝吧: God, grant me the serenity to accept the things I cannot change, Courage to change the things I can, And wisdom to know the difference. Amen. 上帝啊, 给我宁静去接受我不能改变的事情, 给我勇气去改变我能改变的事情, 给我智慧去认识两者的不同。 阿门!
1995 次阅读|0 个评论
“比”
热度 1 qyu111 2012-5-23 07:05
“比”
图:“比”催化的情绪反应。 人所有的不开心都是“比”惹的祸。 不比,生活的很平静; 一比,马上焦虑和难受。 别人拿的工资比我高,我难受; 别人当的官比我大,我难受; 别人买的车比我好,我难受; 别人住的房比我大,我难受; 同事升了我没升,我难受; 邻居发了我没发,我难受; 朋友过的比我好,我更难受; .....。 那时大家都没有,我过的挺好; 现在别人有了我没有,我很难受。 仓颉 啊,你为什么要造个“比”字!
个人分类: 生活|3966 次阅读|1 个评论
人为什么要攀比
fqng1008 2010-10-20 17:08
昨天给一位老朋友打电话,讲着讲着不知就怎么说起了人的攀比性。她还一套一套的,什么少年比出身,青年比学历,中年比事业,老年比子女,晚年比寿命。我问:人为什么要攀比?她说与人的结伴性相关。 所谓结伴性,就是社会性。在一个群体里面,每个人都希望出人头地,得到更多的社会承认,就像树木一样,竞相获得太阳的光合作用。否则,你夹在人缝里,永远是芸芸众生,就像树丛里的矮树苗,缺少太阳的惠顾,就永远比别的树木低一等。所以,生物之间都要竞争,就有适者生存的规律,就有弱肉强食的丛林法则。 但是,人具有灵性,动物也有扶弱的品质。如果人仅仅只要竞争,只会攀比,那永远也不是现代意义上的人。那种对于生存和生活的理解,那种人生观、世界观永远是狭隘的、局限的,尽管是最基本的。我认为,那样的生活永远只是一种低级的生活。
个人分类: 探讨幸福|4160 次阅读|2 个评论
关于竞争与攀比之心
cutefay 2010-6-9 14:38
我近来有一个体会:人还是稍微需要一点竞争意识和攀比之心的。适当的竞争意识和攀比之心能够激励人不断地去奋斗,但是竞争意识和攀比之心太过更不好,人也是需要淡定的。我想,这就是中庸之道吧! 我之前一直觉得竞争意识和攀比之心对于人是不利的,我觉得人不要总想着跟别人争,跟别人比,自己做好自己的事情,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就好了。因为每个人走的人生之路都是独一无二的,没有可比性,总是跟别人相比只会徒增烦恼,并且会让人产生自私、嫉妒等心理。 而最近又通过一件事情有了新的感悟:如果没有一点竞争意识和攀比之心,那人很容易自我放松自己,过得懒散。而如果有点竞争意识和攀比之心的话,人会更积极一些。我觉得人的本性里就存在着这种竞争意识和攀比之心,人都是希望比别人过得更好的。所以,这一点不需要从人本身去激发这种心态,因为这是生来就有的。我们能够做的,是调整外界环境,让外界环境是一种稍微有些竞争的状态。举个例子,如果一个公司,只有一个业务员在做销售业务,虽然他的薪水跟他的销售额也挂钩,但是他做事情的动力可能也不是很足,但是如果有一个跟他一样的业务员,那么他就会不自觉地产生一种心理:自己不希望比对方的业绩少。就会更加努力地去工作。而如果一个公司的业务员太多,多到都要内部人之间互相抢客户的时候,那么可能就起反作用了。
个人分类: 菲亦所思|4949 次阅读|6 个评论
不能为了攀比或炫耀而做科研
xinliscau 2010-4-7 22:15
今天同朋友聊天,无意中谈起这个话题。通过简单几句谈话,让我感觉其猛发文章除了评职称或拿学校论文奖之外,还有一个重要的目的就是是为了证明自己不比别人差或者在文章数量上压倒别人。换句话说,在一定程度上是为了为了攀比或炫耀而做科研,不是为了兴趣或者为了解决某个领域的某个小问题进而推动该领域的进步而研究。 对于学化学或化工的,发几篇文章根本不算什么,谁都可以做到。如果发文章仅仅为了攀比或炫耀,就会陷入误途,会丢失正常科研人员的那颗平常心。而一旦丢失平常心,科研就会变味。所以,个人觉得,如果想一生从事科研的话,就要始终保持一颗平常心,不要去为了炫耀和攀比而研究。不管取得或大或小成绩,都把它看成前进路途中的新的一个起点,实实在在地去为某个领域的进步贡献自己的一点力量,就已足够了! 顺便分享张惠妹的一首歌:平常心. http://v.youku.com/v_show/id_XNDQyNzI3Ng==.html 歌曲:平常心 歌手:张惠妹 专辑:我要快乐 街道静的刺耳 夜被路灯染色 趁感伤醒来前 先上车不会不舍 承认我是弱者 不敢再对爱假设 我真的累得不想再拉扯 我寻找的平静 是我将来看电影 带着一颗平常心 不必为谁心碎闭上眼睛 我需要的平静 是敢回头看曾经 那些为爱患得患失的情景 我选择忘记 1.平常心 我不懂得取舍 才让心痛堆着 找得到前些年 的快乐只是偶尔 回忆是个诱饵 是来叫我回去的 要伤能愈合 我非走不可 我寻找的平静 是我将来看电影 带着一颗平常心 不必为谁心碎闭上眼睛 我需要的平静 是敢回头看曾经 那些为爱患得患失的情景 我选择忘记 我寻找的平静 是我将来看电影 带着一颗平常心 不必为谁心碎闭上眼睛 我需要的平静 是敢回头看曾经 那些为爱患得患失的情景 我选择忘记
个人分类: 心灵感悟|1123 次阅读|2 个评论
幸福感与参比效应
fqng1008 2010-1-29 12:22
最近,哈佛经济学教授本杰明弗里德曼出了一本新书,叫做《经济增长之伦理后果》,专门研究人的致富成功心理以及这种心理对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的影响。在弗里德曼看来,一个人的致富心理有两种比较的标准:一是与自己的过去比,也就是我们中国人常常说的纵比;另一种是与周围的人比,也就是横比。这是一个动态坐标系统,即人们在同一个时间会把自己与过去比,也会把自己与周围的人比,不同的比较会产生不同的心理后果。但是在不同的客观环境下,人们会以其中一种比较方式作为主要的参照系。比如在经济停滞时期,个人的财富不再增长甚至下降,人们会倾向于纵比。在经济增长之时,如果财富的分配不均匀,人们又自然地会倾向于横比。 结合中国的实际情况,我们发现在上世纪60~70年代文化大革命中,国民经济快到崩溃的边缘,当时处于封闭状态的中国人在官方的引导下,还成天忆苦思甜,嚷嚷着要解放世界上处于帝国主义压迫下的2/3的劳苦大众,主要是和解放前和过去进行纵比,要牢记阶级仇、民族恨,要珍惜翻身作主人的机会来之不易。由此而产生的相对满足情绪,是当时中国社会保持基本稳定的一个重要因素。但是改革开放以后,随着国民经济的高速增长,政策上允许一部分人先富起来,中国人的心态也从纵比调整为横比,即大家都与周围的富人比,很少与改革开放前比,而且忆苦思甜这个术语几乎从中国人的日常生活中蒸发了。在这种心态下,在乡下种田的农民与外出打工的比,农民工与城里人比,蓝领阶层与白领阶层比,白领阶层与老板们比,老板们与比尔盖茨比。由于横比所产生的不满足感实际上为中国经济可持续增长注入了活力。所以,无论纵比还是横比都有其积极因素,使中国社会处于一种积极的动态平衡状态。 然而,从弗里德曼教授的分析出发,我们也看到了一个潜在的问题,极有可能影响中国人的自我平衡能力。这就是在较长时期的经济快速发展过程中,人们幸福感的比较体系发生了微妙的变化,人们甚至不再满足于横比,开始重新纵比,但此时不是与过去的苦日子比,而是与预期中未来的幸福生活比,对于自身条件的改善、财富增长的速度产生超常期盼,少数人甚至沉迷于某种亢奋的幻觉之中。这种现象可以称之为空比:在还没有买到经济实用房的时候,就计算着什么时候搬进豪宅,在还没有努力买小车的时候,就计算着何时开名车。在这种情形下,一旦个人的预期目标不能实现,因此导致的落差可能会扰乱正常的动态平衡,甚至给社会带来不稳定的因素。当然,空比还有另外一种情况,那就是所谓的阿Q精神。 阿Q精神曾经被鲁迅先生狠狠地批判过,因为它麻醉了人们的反抗意识,封闭了人们改变命运的强烈愿望。其实,阿Q精神有3种方式:一种是哲人式的,因为有了死亡,人们向往的一切东西,名声,金钱,都成了渺小的事情。设想自己站在一座山峰上,俯瞰山脚下名利场中那些可怜可悲可笑可鄙的人蠢蠢蠕动,象蛆一般地蠕动;或者把自己看成一个巨人,世俗的角逐和争夺都是蚂蚁王国的事情。一种是宗教式的,人们在现实中找不到幸福的客观基础,又无法达到学者、文人的思想境界,而宗教是弱者的安慰,是走投无路中的道路,劳苦大众只能借助宗教信仰来获得某种虚无的幸福感。所以,上帝的问题其实是人间的问题,永恒的问题其实是现实的问题。宗教是智者为统治者和劳苦大众精心创造出来的精神鸦片。最后一种是市侩式的,就是鲁迅先生揭示的那种,把被欺压看成是儿子打老子,把吃不到葡萄,看成葡萄是酸的。总之,幸福感具体体现为一种心理活动,现实实现不了的,通过想象同样可以实现,无论是虚幻的还是客观的,短期的还是长期的;阿Q精神也都是性质相同的,无论哲人式的,还是宗教式的,或者市侩式的。 早些时看了一本叫《沧浪之水》的官场小说,写的是一名医学硕士如何牺牲人格去钻营宦途,他如何在清高之时感受悲凉而在得势之时品味风光,以及伴随着他周围的世态炎凉,真切而尖刻,通俗而发人深省。他抛开了一切的阿Q精神,横下心剪断了对世界的任何念心,舍弃了道义、人格和良知,顺从了可亲可近可悲可鄙的现世主义。他认为,正因为有了死亡,俗尘的一切才如此重要甚至神圣,否则人们可以无限等待。他在现实中选择的方式是钻营,大人物那里有位子有房子有自尊有钱有与生存相关的一切。跳出去说吧,那一切也只是一把干草,可你这头牛眼前只有这把干草,你吃不吃?吃就得把头低下来。最后他获得了成功,有了那一把干草名誉、地位和尊严,成为厅长和博导,他也理解和体验了作为中国人对于屈伸(有屈才能伸)这一名词的深刻内涵。于是,他不再需要大量的空比,而是通过实比(无论是纵比还是横比)就可以获得自己的幸福感,但也许紧接着获得了新的不幸 或许我们可以得出结论:(1)幸福是人生追求的终极目标,但它仅仅是一种心理感受;(2)幸福感来源于比较,是与自己的过去比,与周围的人比,从而获得的一种优越的心理感受;(3)如果我们在现实中获得不了优越的心理感受,就会到虚幻的世界里去寻找,人们能够通过空比来获得异化的优越感;(4)任何优越感都不可能永恒,因为心境是变化莫测的天空,甚至比天空更加宽阔,因此没有永恒的幸福。
个人分类: 探讨幸福|3540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女子同学会后回家闹离婚 羡慕同学嫁得好欲再找”
xinjiangmz 2010-1-5 18:19
女子同学会后回家闹离婚 羡慕同学嫁得好欲再找 http://news.sohu.com/20100105/n269374893.shtml 来源:重庆晚报 2010 年 01 月 05 日 03:29 我来说两句 (2674) 赵鹏发现妻子方倩最近很不对劲,方倩在元旦假期开了个同学会,回到家就像变了一个人。方倩拒绝上班,和赵鹏闹离婚。原来,方倩在同学会上看到,比她差的同学,都是开名车、穿名牌,她想离婚再嫁,找个有钱男人重新生活,人生将会是另外的模样。得知妻子闹离婚的原因,赵鹏很无语,很失落 此处有网页调查,要看的去原页面 老婆开了同学会 回家就要闹离婚 别人开宝马,我在当房奴! 赵鹏怎么也想不通,老婆就是在元旦假期开了个同学会,回到家竟像变了一个人。更令他意外的是,一向温柔体贴为家庭着想的妻子昨日竟拒绝上班,和他闹离婚。赵鹏找到渝中区袁家岗社区,希望综治委员能开导妻子,哪料让他得知妻子闹离婚的原因竟是得了 红眼病 比她差的同学,都是开名车、穿名牌,她想离婚再嫁,找个有钱男人重新生活。 同学会归来闹离婚 发现老婆不对劲是从同学会回来之后。 赵鹏告诉记者, 2 日,老婆方倩(化名)参加一年一次的大学同学会。出门前,方倩还高高高兴,对着赵鹏撒娇,说节日没能陪老公,回来一定补偿。 2 日晚上,方倩回到家一脸心事重重。 以前她总会和我说在同学会上听到的趣事。 赵鹏说,这次一回家,她什么都不说,直接洗洗就睡,当时以为老婆玩了一天累了。第二天早上,赵鹏做好早饭叫妻子起床,发现她躲在被子里偷偷的哭。 不管怎么问,妻子就是不说话。 更让赵鹏意想不到的是,昨日早上准备出门上班时,妻子竟拿出一份离婚协议书,要他签字离婚。 为什么要离?方倩,你从同学会回来就不对头,是不是和哪位男同学好上了。 赵鹏冲动得口无遮拦。见丈夫这样质问自己,方倩情绪十分激动,甩门进卧室,翻出行李箱收拾衣服,打算离家。弄得他只有丢下句 你莫走,我走 ,离开家。 小日子本风平浪静 妻子也从来没像这次一样,无缘无故地哭得这么伤心,行为如此反常, 我想不出来我究竟做错了什么,可能社区能帮忙。 赵鹏来到袁家岗社区。 她在同学会上究竟遇到了什么? 赵鹏说,他和妻子是大学同学,他比妻子大两届。 2002 年,他们在校正式交往。毕业后,他到了一家保险公司上班,妻子也顺利考上公务员。 在双方父母的帮衬下, 2005 年,他们付了首付买了套 70 平方米 的房子,同年,两人步入婚姻,两年后有了儿子。在赵鹏眼里妻子善解人意,勤俭顾家。 没发现我们之间有什么问题。 赵鹏说他和妻子的月收入加起来有 6000 多元,虽然不很多,但小日子过得还自在,他在生活上也尽量对老婆好,家务活都是他包。 他找到我们急得说话都语无伦次。 袁家岗社区彭红说,了解事情的原委后,他们让赵鹏呆在社区,她和社区张主任上门劝说方倩。 开解了她半小时,她才终于开口谈离婚的原因。 我想离了婚再找 我特别想重新开始。 方倩对记者说,赵鹏对她体贴周到,无可挑剔。但在同学会上,她看到以前的室友,开着宝马来参加聚会, 差一点的也开雨燕。 方倩说,她不仅没车,而且还是房奴加孩奴,每个月除去房贷、孩子以及生活花销,连买件新衣服都不敢。可班上的同学,包包是 LV 、香奈儿,衣服是 BCBG 、范思哲,连手机都用苹果牌, 看看自己,觉得活得真窝囊。 同学会那天晚上,散会时,室友开着宝马要送方倩回家,方倩倔强地拒绝。坐在公交车上,她一边回想一边哭, 大学时,好多人都不如我。 方倩说,她在班上算得上数一数二的美女,成绩又好,怎么也不比人差,可 4 年过去,不如自己的同学,找到有钱老公,比自己过得滋润得多。 有个同学结了婚又离了再找,现在开着奔驰来同学会。 方倩认为,趁自己还年轻有机会,离了婚再找,人生将会是另外的模样。 得知妻子因为闹离婚的原因,赵鹏很无语,很失落。 记者 陈静 我有话说 谴责 这女人道德有问题 看到同学比自己过得好就想要离婚,婚姻对她来说难道仅仅是炫耀的门面吗?这样的态度对待婚姻根本是儿戏。 抛开这次的同学会不谈,方倩在生活中可能还会遇到其他各种各样的诱惑,不仅仅是同学过得比自己 滋润 ,可能是大款直接用金钱来诱惑她,那时她怎么选择,直接抛夫弃子跟人跑了!这样的老婆还值得信任吗?这样的老婆简直是道德有问题!劝赵鹏直接离了算了。 以德唬人 网友 中立 没有必要分个对错 为什么一定要在婚姻中分个你对我错?方倩和赵鹏都是成年人,既然选择在一起,也可以选择分开,不管那一种决定只是两人的选择而已。生活就是不停的在选择, 4 年前,方倩选择了赵鹏, 4 年后,方倩选择新的生活或继续和赵鹏在一起,都是只一个决定而已,说不上谁负谁。 这个年代,婚姻自由,离婚不需贴上道德标签。个人认为,方倩没必要采取离婚这种过激方式,而是更应该把 红眼病 变成激励,变成自己生活追求的目标,才能找到最终的幸福。 性花村 网友 支持 追求幸福天经地义 方倩提出离婚没有什么不对。每个人都有追求幸福的权利,有的人认为幸福是和相爱的人在一起;有的人认为幸福是让自己过上衣食无忧,进出有车,服侍有仆的生活;有的人则认为得过且过也无所谓,只要平安就好。 只要相信是自己追求的东西,就有权利去追求。有可能在追求的过程中会伤害到一些人,但如果不去追逐岂不是伤害了自己?人生短短几十年,自己亏待自己是最大的犯罪。 我支持方倩早些离婚寻找新生活。女人一辈子最精彩的就是 20 几岁这几年,时不我待啊。 晴天娃娃 网友 专家说法 用平常心看待别人成功 周小燕 重庆师范大学心理学教授、婚姻情感类咨询专家 人生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应心态平和地看待生活,同学会是特定的展示台,过得不如意的人参加这样的聚会,心理上会有正常的波动。用平常心看待别人的成功,看待自己的生活,才不至于 人比人气死人 ,因为光鲜的生活也有烦恼,也有压力,自己生活中的快乐也许是别人没有甚至渴望的。赵鹏可以和方倩多交流沟通,排解她生活中的压力,同时参加同学会前也可先打预防针,减少她的心理落差。 方倩自身认识不够 孙元明 市社科院心理学专家、社会学专家 同学会作为同学之间联络感情的方式,对当代人有两方面的影响。一是共同怀旧,回忆过去曾经的青春年少时光,二是攀比,读书时同学都在同一起跑线,同学间的差别不大,毕业后经过几年甚至几十年的时间,同学间拉开差距,这样的差距会导致有的人心理失衡。因此,方倩的问题看似同学会引起的,实则是自身对生活认识不够才造成婚姻中的问题。
个人分类: 未分类|2934 次阅读|0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18 01:58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