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社会性软件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Facebook漫谈
gl6866 2010-1-11 20:57
美国的著名社区网站Facebook的成功可以说是互联网发展史上的一个里程碑式的事件。如果不是特别关注美国的互联网,就不会知道这家网站。但是如果了解互联网,而且知道互联网的发展梗概,就会知道Facebook在其中的位置。它的成功与否我们目前尚不敢断定,但是作为一种模式,已经初露端倪。现在就让我们来回顾一下互联网的发展简史: 纵观互联网发展史,我们要解决的关键问题之一就是,我们怎么找到自己要找的内容/信息?这个问题的解答大体上经历了两个阶段:第一,是门户阶段,即由人也就是网络编辑把内容梳理之后呈现给用户,这一阶段的成功代表是雅虎。随着互联网信息的爆炸式增长,人工模式逐渐不能满足用户需求。第二,是搜索阶段,搜索在互联网出现之初就曾出现,但只有这一阶段才产生最大的赢家谷歌。但是,专业网络编辑或搜索技术依然有缺陷,前者是有人猜测我们的需求然后试图满足这一需求,搜索是我们输入关键词然后计算机返回和关键词有关的结果,他们都不能帮我们发现那些我们要找却可能自己都不知道的东西。 进入Web 2.0时代,这些问题并没有解决,所以我们要从一个崭新的视角观察Facebook网站乃至互联网未来发展。现在,是开放阶段,通过人与人之间的联系来发现我们需要的信息。在图书、音乐、照片、视频等领域已经有类似功能,Facebook的平台则一下子可能把原本分散的服务全部粘合在一起,展现更广阔的未来,而它也因此成为未来的中心。在我看来,开放的态势是Facebook所独具特色的,也是Web 2.0时代所具有的一种时代精神面貌。那种走收购、打压、封锁等传统商业手段的做法似乎再也行不通了。 那么其它网站是否如传媒大亨默多克麾下的Myspace是否也有这个功能呢?前不久风靡一时的YouTube呢?是否也能将和Facebook一较高下呢?在我看来似乎不能。因为,这两家公司的运营模式是全然不同于Facebook。社区网站是当下互联网最热门的领域,这个领域目前在美国市场上被三个主要竞争者所瓜分,一是MySpace,一是YouTube,最后才是Facebook。一家被所有人视为追随者和永远第二的公司如何一举逆转、遥遥领先?但它却让我们看到,一家公司是如何抓住行业大趋势,将整个产业带入全新境界的. 社区网站是当下互联网最热门的领域,在美国市场上,社区网站的竞争者是MySpace和脸谱网站。社区网站通常是由一个核心人群引爆发展起来的,MySpace的核心是地下乐队和音乐爱好者,美国人对音乐有着强劲的需求,因而MySpace率先扩张、进入大众市场;Facebook的主要人群则是学生,实际上它一直被视为大学生版的MySpace,它的用户规模也比前者要少不少。 社区网站或者更大Web 2.0网站虽然热门,但近年来它们独立生存的前景却不被看好,被认为只能寄生于巨头之下:MySpace被新闻集团以5.8亿美元买下,做图片分享的Flickr被雅虎买下,做视频分享的YouTube被谷歌买下很多人认为,Facebook也注定被收购,问题只是价格和时间而已。2006年11月,当Facebook拒绝雅虎16亿美元的收购报价时,很多人想,它搞砸了,没有人会再出这么高的价钱了。之后,对Web 2.0持续两年的追捧的确有降温的趋势。 当时,整个美国互联网业界一下子认为,它与MySpace的竞争态势发生彻底逆转,它让竞争对手显得不酷了。实际上, MySpace都似乎不再是它的竞争对手,MySpace到目前为止的确还是最大的社区网站,但脸谱网站却一下子站到了互联网舞台未来的核心位置。脸谱网站做的就是把自己变成一个开放平台,许多第三方公司的应用和服务可以整合到这一平台中,第三方和用户也可以利用它提供的开发工具开发新的服务。 在这之前,社区网站都只是一个网站:用户可以通过一些方法(比如Widget)把第三方服务加入其中,但通常网站态度并不明确;虽然网站也提供一些开发接口(API),但开放的程度有限,不能支持复杂的功能。也就是说,在合作战略上和开放程度上都不够。Facebook的开放平台战略,则带来了彻底改变。明晰的合作战略让第三方可以开始努力通过脸谱网站平台获取自己的利益。现在脸谱网站已经有了一个最佳实践案例来吸引更多的合作者,在这一平台战略宣布之后,音乐分享服务iLike在Facebook的用户数在3天之间从3000上升到80万。除了收获一个合作样板之外,Facebok也从中获得其他收益,美国网络用户对音乐有着巨大的需求,但由于历史发展原因,它一直未能为用户提供这一服务,开放平台后它立刻凭借第三方力量弥补这一不足。 开放平台,由第三方软件开发商来开发软件,正是在个人电脑上微软操作系统占据绝大部分市场的关键因素。经过多年的发展,互联网正由内容转向应用,这使得互联网也要向平台化转变。随着近年来互联网新技术如AJAX的出现,也让这种平台的设想趋近现实。互联网用户应用程度的成熟也是促进因素之一。互联网平台化之前的趋势有两股分支:一股是各互联网公司开放自己服务的API,让用户和其他开发者可以定制、优化、进行二次开放;另一股是把自己的服务比如图片分享、音乐等封装成所谓Widget让用户可以放到自己的页面上去。 但互联网平台是什么样以及会是哪家公司开发出来,无人知晓。很多人会猜测可能是谷歌这个被认为业内技术实力最强、也是最强大的公司,又或者微软这个个人电脑时代平台的主导者、同时又是浏览器市场领导者的公司可能再次胜出。Facebook的平台战略推出之后,人们才发现,社区网站才是最佳的平台,因为正如之前所说,Widget是用户放到自己的页面上去,用户和用户的页面是核心。脸谱网站展现了互联网平台的未来,也就是以人(用户)和他们之间的联系为核心。 在这场开放还是封闭、由自己建设还是由他人建设的竞争中,MySpace选择了不同的路径。在Facebook开放平台之后,MySpace宣布一系列收购,它的母公司福克斯互动传媒收购图片分享网站Photobucket、多媒体混合工具Flektor。Myspace选择了收购和自己建设,但这种策略相比而言显然有很大的不足:微软和苹果过去的竞争就是实例,能够吸引大量第三方参与的系统在整个经济规模和自身经济价值上都远高于封闭系统。微软和苹果的操作系统,更有千秋,或者说苹果的还略好一些,但是,微软系统上的软件丰富程度、它自身收获的经济利益、为第三方厂商创造的经济利益,都远远超过了苹果。 当然,Facebook平台战略的成功,也在于它技术上的领先,亚马逊和微软都是Facebook最早的参与者可作佐证。Facebook网站完全开放自身系统,让第三方应用可以深入融合到系统之中去,这种完全开放也显示这家公司的信心。Facebook平台,是迄今为止互联网领域出现的最接近于微软在个人电脑上的操作系统的产品,而微软操作系统是一个已经被证明了的平台。也就是说,脸谱网站的平台,让第三方可以在其上开发复杂的应用。
个人分类: 海外观察|3364 次阅读|4 个评论
社会性软件与组群政治
gl6866 2010-1-6 17:33
网络构成的虚拟世界现对于现实世界而言,是个可能的世界。在这个可能世界中,人们的各种活动均有赖于各种软件,而在软件当中所谓的社会性软件(social software)可以说是功能最为丰富的一类。 社会交往模式的新形式 社会性软件是为带来了一种新形式的社会交往模式。社会性软件,顾名思义,就是支持组群通信(group communication)的软件,从非常简单的软件,如电子邮件中的抄送功能到大型游戏世界的3D软件等,社会性软件既可以支持发散式的主题散漫的空间,如聊天室;也可以支持收敛式的以任务为核心的工作空间,像wiki就是一个非常好的合作工作空间。组群之间的互动方式已经多种多样,因而对于社会性软件的理解目前最好还是从发展的角度或从功能的角度来理解。这样社会性软件无疑便构成比较大的类别。对社会性软件的理解要比组件(groupware)或在线社群的外延要广泛得多尽管组件和在线社区也包括社会性软件的功能,但是并不是所有的组群交往(通信)都是以商业或社群性为目的的。这些软件在互联网上的独特之处在于它具有广播或个人通信式的软件所不具备的功能。 在互联网之前,我们对于关于传统媒体的经验已经非常丰富了,从印刷到广播和电视。在电子邮件之前,我们对于个人媒体的经验也有不陌生,如电报、电话等。可是,有谁想过没有,除了互联网,有什么形式能够同时支持多人对话?把人聚集起来开会或许是最好的一种形式了。然而,开会比较麻烦、耗费钱财且又实时实地,而且会议的形式对于较大组群而言也没有什么太大用途。互联网这种社会性的工具问世以来,人类从此便有了一种崭新而又便利的交往形式,其效用是传统的会议形式无法企及的。譬如说,通过电子邮件的抄送功能和大家商讨去那家餐馆吃饭和用开会的形式讨论,其中的差别可以立刻显现出来。 区别在哪里?我们说最根本的区别或变革在于组群与时空的去耦合(de-coupling),即与时间和空间不相关了。参加一个会议,大家必须在同一时刻前往同一地点聚集。由于不存在这些限制了,社会性软件引发了一种新形式的社会交往模式,从邮件列表到聊天室到博克。 对社会性软件的要求 社会性软件带来的新形式的社会交往方式的一个直接结果,便是所谓的组群政治(politics of groups)。也就是说,人们利用社会性软件可以根据自己的意愿或爱好组成或参与各种组群实体。组群与组群的交往会表现出一些意想不到的行为,比如不能按照以往的信任和声誉来判断这些行为等。这意味着设计以组群为终端用户的社会性软件与设计字处理和图处理软件是不同的,尤其是遭到攻击的方式方面。譬如说,社会性软件要比单用户软件的进步要慢的多,这是因为用户个人的体验要比组群的体验更容易获得、设计界面要比设计规则容易。可以看一下,字处理和图处理软件的进步,再来看一下LISTSERV程序自1985年以来就没什么变化。 上个世纪末,互联网对于大多数人而言还是个新生事物,那时人们的注意力基本集中在其所提供的陌生和新鲜的效果方面了。早期的社会性软件如从邮件列表到MUD游戏,其应用人数不过是数万而已,而不是今天的数亿,那时的使用者都很年轻、男性居多而且都是些技术高手。那时我们确信,在沉浸性的3D的虚拟环境和改变我们的人格,就向换袜子那样,会成为一种经常性的规范。 到了上个世纪90年代初万维网问世后标志着那个时代网络牛仔时代的结束,互联网就是全球村的年代的结束了。但是,对于针对那个特定环境所设计的社会性软件却没有什么太大的变化。尤其是这些软件对组群通信的三个典型的假定依然是现在所奉行的。它们是:①组群可以是任意大;②只要乐意,任何人都应能够加入其中;③个人自由要比社群的目标更为重要。 然而,眼下的事实却是这样一番景象,网络是个全球性的大都会,无边无际而且具有各向异性。在这样一个个环境中,各个组群都需要保护自己免受各种侵害,如组群人数增长过快、被黑、与主题无关的对话以及垃圾函件的侵袭等。不难看出,能够在当前环境中兴旺发达的组群几乎或完全违反了上述三种假定。现在不强调无节制的增长了、强调成员身份了、限制自由了,许多社区之所以经营得很好是由于它们要求规模的限制、加入社区的各种障碍、以及要求有比较好的社会背景、强调社区的规范以限制自由等。那些不能剔除不友好用户的论坛,常常陷入用户之间对骂的境地。 社会性软件预设组群政治 社会交往在个人和组群之间产生一定的张力。这对所有的社会交往都是如此,不仅是在线的社会交往。拿日常生活为例,你去参加朋友的派对或其他聚会,有时你会对其中的内容感到乏味,可是你却不选择离开。这是为什么?因为你不希望失礼,你对组群规则的奉献超出了你厌烦或愤怒的感受。这种个人目标与组群规则的紧张在多数组群中都存在。 任何支持组群的的系统处理这类紧张的方式都施行一种简单的规则,以便调节个人与组群之间关系。这些规则通常通过鼓励或要求某些种类的交往,不鼓励或限制其他行为等。即便是对于那些诸如怎么都行的无政府环境之下,也在制定一种规矩性的声明。而社会性软件就是一种可执行的政治科学。 不同的规则预设不同的功能。譬如说,Slashdot的核心原则就是无审查;任何人对这里发表的文章均可以受到不同方式的评论。Slashdot的规则(尽管它不这样叫)对处理个人与组群之间的紧张只规定三种机制:①协调机制,一种召集背景身份比较好的成员参加仲裁的方式,他们的职能是根据帖子的质量进行排序;②超协调机制,核查协调成员是否存在偏见或不公,一种谁监督监督人问题的解决方案;③决定人个人行为总和的方式,通过它来确定某个成员是否有好的背景。这三条政治学的概念使得Slashdot能够成功的得以运行。 当然,也有些比较专业的组群要求严格,这种组群常常会对个人的身份和资格有比较明确的规定,因而在承诺不滥用成员个人资料的同时,要求加入这类组群者提供诸如真实姓名、处所、年龄、学历等个人信息。如果你果真希望加入,那么你就必须遵守这个约定。不难看出,互联网上以前那种牛仔式的浪漫已经没有了。网络中不同的所谓 政治策略是很多的,如有的要求具有分布式编辑功能、有的要求邀请其他人参加的代码;有的要求在高峰期关闭用户登陆的规矩,等等。所有这一切,都为互联网下一步的规范进行着探索。 我国自从上个世纪90年代与互联网实行联通以来,已经成为国民经济和人民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随着3G的大面积铺开,移动式的网络接入更是大有前途。我国在网络发展的速度方面可以说在世界范围内都是少有的,网络已经从先前的好玩的网逐渐成为有用的网,而虚拟社群的组群政治便是需要我们进行细致研究的一个方面。
个人分类: 网络社会|4076 次阅读|2 个评论
社会性软件整合社会资本
gl6866 2010-1-6 09:22
1920年代汽车大规模生产使得个人旅行轻而易举,但同时也忽略了公共空间和城市中心的作用。电视自上个世纪50、60年代开始进入家庭以来,使人心系电视画面的某个事件,但同时却视邻里为陌路人。而现在的热门话题则是互联网带来的社会隔离。对此,我以为还是美国著名物理学家戴森总结得比较好。按照戴森的说法,互联网引发的社会变革属于工具驱动的,其特点便是新的工具发现了需要解释的新事物。由于技术进步不可能一蹴而就,所以它所引起的变革既有创造性但同时也伴随着混乱和自由。技术与社会的互动最终会形成新的社会实在。 互联网是社会隔离的技术吗? 早在2000年2月,美国斯坦福大学的研究人员就发表了一份《互联网与社会》报告。其主要论点就是,互联网的大行其道导致人们陷入日益孤独的境地。人们在网上的各种活动是以牺牲与家人、友人和社区的交流为代价的。比如说,电子邮件是使人们保持联络的一种方式,但它却无法与某人分享一杯咖啡、一杯啤酒或一个拥抱。互联网可能是一种终极的隔离技术,使人们进一步减少参加公共的社区活动,这要比以前的汽车和电视的影响大得多。 《互联网与社会》发表之后引起人们的激烈辩论。尤其是受到热衷于技术的人士抨击,认为这份报告提出的问题本身就是错误的:如果有人在100年前做过类似的研究的话,他们肯定会说电话是冷媒体,它削弱了诸如到别人家喝茶之类的传统社会交往形式。网络并非(全部或部分)取代了其他形式的通信和社会交往,因为网络增加了人们通信和社会交往的新形式。 互联网导致社会资本的流失吗? 美国哈佛大学普特南教授曾经写了一篇文章,题为《一个人打保龄》。他在这篇文章中将社会资本的概念引入美国的主流知识界和政治界。这篇文章表示出一种基本的忧虑:美国的社区组织结构正在遭到削弱,传统的社会资本正在流失。所谓社会资本指的是那些社会网络的价值。社会网络通常超越家庭、工作场所或官方公共机构,它将人们与朋友、同事以及陌生人建立起联系。将社会网络说成是资本不外乎就是强调它是一种我们能够投入时间和金钱的资源,而这种资源是可以产生回报的。社会网络不仅可以为网络成员提供有效的信息而且它还是是他们相互支持的有力工具,无论是社会生活还是经济活动均可从中获益。 上个世纪90年代中叶以来,互联网与社会资本理论的兴起使得互联网与社区的关系、技术网络与社会网络之间的关系形成了明显的反差。普特南属于悲观主义者,他更强调那种以有地理局限性的网络,面对面的交往与信任。他对互联网是否可以增加社会资本表示怀疑,有的时候他还认为互联网对社会资本有害。当然,唱反调也大有人在,如加拿大网络分析家维尔曼认为现代社会的联系方式已经发生了改变,社会的连接现在通常是建立在以个体为基础的社会网络之上或他所谓的网络个体主义,而不是像普特南所谓的那种地理上的社区。维尔曼是乐观主义者,他认为信息与通信技术可以有助于加强联系,主张互联网可以使社会资本增加。 社会趋于技术化,软件趋于社会化 最近,争论又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简言之,就是社会趋于技术化,软件趋于社会化。这表明,信息与通信技术已经进入社会主流,渗透到人们的日常生活。它所呈现出的景致既不是技术福音派所期望的,也不是社会隔离派所宣称的那种断裂图式。它的变革是平静的和渐进的,主要就是这些技术帮助人们做事情。例如,根据《数字未来鸟瞰》的调查,63%的美国人使用电子邮件与朋友和家庭保持联系。最终,互联网会平静地融入越来越多人的日常社会生活,社会正变得越来越技术性了。当人们默默地接受越来越技术化的时候,软件如何才能变得社会化呢? 软件社会化或社会性软件这一说法自2002年以来便一直是个热门的话题。它所指的是可以使各个集团的人进行通信以及合作的所有软件,如我们熟知的电子邮件,以及我们不太熟悉的文件编辑软件。在线编程的合作具有与互联网一样的历史,而以计算机为依托的合作工作的研究项目也持续了多年。但是,社会性软件的新颖之处在于它不仅只对在线合作有促进作用,而且还对日常的非专业的用户大有裨益。社会性软件指的不是那种只支持编程或科学进步的软件,而是指支持并改善在线和离线主流社会实践的软件。社会性软件是互联网的宣言,是互联网改善生活方式的一种文化的抑或政治的表达,例如, Twitter和Facebook之类。 社会性软件的原则是打破在线的以计算机为中介的体验与离线的面对面的经验之间的界限。社会性软件关注社会资本,它所寻求的是一种双向整合,一方面将互联网整合到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另一方面,将日常生活整合到互联网中。社会性软件所寻求的是消除隔离的鸿沟。 社会性软件正朝着有利的方向发展,现在问题的焦点在于互联网的社会潜力。显然,这其中还存在着一些重要的阻碍因素。这类新的软件通过帮助人们完成工作任务而使生活得到改善,通过丰富社群的在线与离线的通信而使社会生活得到改善。然而,要想使互联网充分发挥潜力,我们就需要理解社会网络为何失灵的一些基本东西。如果未精确理解社会资本与社会网络的运作方式,那么以增加社会机会为鹄的的社会性软件就不大可能成功。
个人分类: 网络社会|3481 次阅读|1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3 13:30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