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科学网 标签 拒稿 相关日志

tag 标签: 拒稿

相关日志

【经典分享】文章被拒的理由-研究不够深入
Enago 2016-4-23 12:44
俺常用这个理由让作者再去修改文章,而这个也经常是别的审稿人对俺的批评。一般来说,编辑看了这种审稿意见,一般是让文章进行大修,所以还不算拒稿。但是这种审稿意见通常都很难回复,修改一次的周期很长,如果还没达到审稿人心目中的要求,还会让接着修改。想想一篇文章,反反复复修改,审稿人烦了不说,作者估计也很容易失去耐心跟信心,最后结果就跟拒稿差不多了。 --- 阅读原文 请点击链接造访 【英论阁学术院】文章被拒的理由-研究不够深入 --- 研究不够深入的主要原因是作者对问题的理解不够深入,虽然方法在大方向上是正确的,但是总会丢三落四少考虑一些因素。这种问题在学生中比较多见,因为有毕业的压力,所以一有点结果就希望弄一篇文章出来,这样子文章就会显得仓促一点。在审稿人看来,会觉得文章再增加一点什么什么计算,会更充实一点,如果在把某些因素考虑进来,这样的结果会更可信一点。但是对作者而言,这种要求很可能是把以前的设计重新计算一遍,对那些计算量很大的领域,可能就要花很长时间了。前不久审的一篇文章就是这样,整篇文章没啥大问题,设计了个器件结果也挺好的。但问题是在计算的时候都是用理想的粒子束作为输入,而实际粒子源出来的粒子束不可能不存在能散的,恰好设计的那个器件又是一个对此很敏感的。所以俺就觉得吧,既然设计了,就还是得把这个考虑进去算算吧。不然的话,设计了一个无法实现的东西也挺没意思的。过了一个月,修改稿回来了。作者在回复里面是说要把这个加进去算要花很长时间,前面的一些参数都要重新计算。这篇文章是没法包含了,但是在文章里面说这是进一步要研究的内容。这也让俺挺为难的,因为查看过作者信息,确实是一个快要毕业的PhD,要是让这事情耽误了人家的毕业大事,这也挺不厚道的。但说对文章的这种回复呢,也不是很满意。犹豫了一个星期,就在审稿意见里面提了这个因素确实在实际装置中还是挺重要的,但是确实要重新都计算一道,时间也挺久的。让编辑决定吧。因为另外一个审稿人基本上没有啥意见,所以幸运的是文章最后是被接受了。 另一个容易导致研究不够深入的因素是计算机的过量使用。有了越来越容易上手、功能越来越强大的软件,有啥想法,第一个想到的就是找一台计算机,把模型建出来,跑一跑,要是能用了,再优化一下就出结果了。但是这样的文章总会让人觉得不够扎实,通常被问到的就是:为什么这种结构就可以?有理论依据吗?还有更好的吗?这些参数的获取有什么依据没有?这个能多大程度上保证是最优的呢?仿真是对理论的验证,没有理论依据的仿真总会让人无法全部相信。 § 博客内容皆由 英论阁 资深学术专家团队撰写提供 § ------------------------------------------------------------------------------------------------------------------------------------ 您可能感兴趣的博文: 1. 文章被拒的理由-结果不够重要 2. 文章被拒的理由-第二种原理性错误 3. 文章被拒的理由-没有做好期刊调研 -------------------------------------------------------------------------------------------------------------------------------------
4768 次阅读|0 个评论
【经典分享】文章被拒的理由-结果不够重要
热度 2 Enago 2016-4-16 13:20
每一篇文章都是作者长时间劳动的结果。好不容易想出一个自己觉得很有价值的观点,费了很多精力去验证,最后辛辛苦苦地整理成几页文字,再经过几个月焦心的等候,等来却可能是文章被拒。在N多种拒稿意见中,最让人伤心的是审稿人觉得文章结果不重要,换句话说就是:这文章整的是啥玩意?如何说方法错了,那是自己才疏学浅,只能有错就改。但要是方法对了,结果也是对的,但别人就觉得一点意义都没有,这就等于说直接否定了以前的努力。这时间浪费地比泡吧还不值得,这点挺让自觉得有着高尚追求的科研人员无法接受。 --- 阅读原文 请点击链接造访 【英论阁学术院】文章被拒的理由-结果不够重要 --- 那好吧,啥样的结果不重要呢?曾读过一篇文章,推导了二维跟三维情况下的Lorentz变换。学过相对论的都知道一维的情况教科书就有了,作者认为教科书上没有的就不代表没用,推导出二维跟三维的情况放在一篇文章上,一个是可以节约大家推导的时间,二是可以增加对相对论的理解。确实推推这些公式也挺花时间的,三维坐标轴下的公式确实挺长的,一不小心就搞错了,真都弄对还是要费不少功夫。但不管怎么说,还是很难接受文章可以给当作一个正规的期刊文章刊登出来。因为从物理意义上来说,确实没有更多的价值。深度呢?也没有比一维的情况更有见地。 俺也有文章就这么给拒过。早前要计算一些结构,用了好几个专业的小软件,但是那些软件都没有优化功能,所以就写了一个程序来调用这些工具进行优化,为了具有通用性跟可扩展性,还着实花了不少时间设计了一个通用接口,再这边抄一点,那边抄一点,加了一个表达式解析器,再安进去几个优化算法。弄完之后自己还觉得挺得意的。项目完了之后,想想花了这么多时间在这上头居然没有研究产出,于是花了点时间写了篇文章介绍这个优化器的框架,再加上两个算例投了出去,自认为有设计有案例,估计发表没问题。审稿意见回来了,有个兄台很不客气的说:the paper is too basic and too trivial. A non trivial improvement is essential.编辑叫大修,想想这种文章也就是这样了,再改也改不出啥花的,于是改投另一个期刊,影响因子低到可以忽略不计的。心想哥们,就纳了咱吧。结果人家影响因子虽低,拒稿也不含糊。审稿人说的是:it is not a research。至此就放弃了再投的念头。同时也深深体会到:一个混在物理界的码农,要想发表点有质量的文章是很难的。 这事情对俺刺激还是挺大的。经过认真反思,俺再没把写漂亮的代码作为科研目标,而是抱着能用就行的态度去写代码。而科研重心则放在思考那些fancy idea上。也知道这样子不好,变功利了,但是没法,虽然文章是学术界的敲门砖呢。 § 博客内容皆由 英论阁 资深学术专家团队撰写提供 § ------------------------------------------------------------------------------------------------------------------------------------ 您可能感兴趣的博文: 1. 文章被拒的理由-独木不成林 2. 文章被拒的理由-第二种原理性错误 3. 文章被拒的理由-没有做好期刊调研 -------------------------------------------------------------------------------------------------------------------------------------
4772 次阅读|4 个评论
【经典分享】文章被拒的理由-第二种原理性错误
Enago 2016-4-9 13:36
第二种原理性错误是在引用别人结论的时候,进行错误的延伸。比如在引入别人的模型的时候,做了不恰当的阐述。或者在解释一个现象的时候,引用了一篇文章,使用了别人的结论。但是实际上,这个结论适合人家文章里面的现象,在阐述这篇文章并不是充分的。有时候审稿人看得不是很仔细,或者没有去读那篇参考文献,就给放过了。但是有时候很不巧的是刚好其中一个审稿人就是那篇文章的作者。见过一个例子,结果有点惨。那个审稿人情绪比较激动,觉得自己的想法给人曲解了,就写了大段的意见,解释了自己的文章,还提了几个很尖锐的问题。实际上那个问题并不是文章的核心部分,作者本来可以引用别的文章来说明的。但是这个审稿人就把这个问题单独揪出来,进行了深刻而严厉的批判。编辑综合了其他审稿人的意见,给了一个大修,要求作者作一个合理的解释。但是修完之后,那个审稿人还是觉得不满意,坚持不同意发表。最后编辑处于尊重审稿人,还是把文章拒了。虽然作者会觉得挺冤枉的,觉得只是借用了一下而已,又不是本质的错误。但是就只能当做是学个教训,别人的东西是要看清楚的,不要那么急就搬到自己家里。 --- 阅读原文 请点击链接造访 【英论阁学术院】文章被拒的理由-第二种原理性错误 --- 还有一个错误通常发生在引言阶段或者解释方法的时候。一般来说,为了说明自己的工作是有新意的,常常需要跟以前的一些方法相比较。但是有时候没有把握好分寸,用力过猛,反而把自己弄到很尴尬的位置。就以前阵子审的那篇文章为例,这篇文章使用了一个比较新的软件,在介绍这个软件的时候,跟一个传统的软件进行了比较。新的一些软件有新的特性,更加容易使用。这个都是可以理解的,我觉得这样比较就行了。但是可能作者觉得这种优势不是决定性的优势吧。就扯到算法上了,说这个软件使用了更好的算法,求解的过程包含了传统的软件没有考虑在内的物理过程。这就用力过猛了,实际上在算法上看,他们是没有本质上的区别的。所谓的没有考虑在内的物理过程只是因为另一个软件没有把结果进行后处理,得到更细致的图形显示。实际上用户是可以通过读取适当的中间结果自行处理。这样就造成了不必要的原理性错误。虽然它不致命,但是给人一个很不好的印象。轻点就觉得这太牵强附会了,重一点就觉得连原理都没有搞清楚,很容易就怀疑到结果的可行度上去了。莫名其妙就惹来很多麻烦。 原理不是天天都在用的,但是只要去用了,还是需要把这个东西的前前后后给想明白了。在写文章的时候,要记得写文章也是一个很严谨的事情。一就是一,二就是二,要本着实事求是的态度,一步一步都有根有据,不要随性的做不必要的衍生。否则的话,非但不能给文章增色,反而让文章显得很轻率。 § 博客内容皆由 英论阁 资深学术专家团队撰写提供 § ------------------------------------------------------------------------------------------------------------------------------------ 您可能感兴趣的博文: 1. 文章被拒的理由-独木不成林 2. 文章被拒的原因-结果不够重要 3. 文章被拒的理由-没有做好期刊调研 -------------------------------------------------------------------------------------------------------------------------------------
4104 次阅读|0 个评论
【经典分享】文章被拒的理由-原理性错误
Enago 2016-3-26 12:17
原理性的错误在文章中是很严重的,它常常是文章被拒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文章中的原理性错误也分成两种。一种是贯穿整篇文章,即文章是从一个错误的观点或者公式出发,然后用模拟或者甚至实验的方式,试图得到另外的一些结论。这种文章如果只看中间部分,也是头头是道,没有什么问题。但是实际上,在根子上就已经出问题了,后面再怎么弄,也都是歪的,就看歪的严重不严重,有没有可能从根子上进行修正,重新扶正了。 --- 阅读原文 请点击链接造访 【英论阁学术院】文章被拒的理由-原理性错误 --- 以笔者审过的一篇文章为例。文章作者为了定量化各种仪器接口连接带来的误差,从电缆与接口的电磁方程入手,提出了一个模糊化的概念,试图通过公式推导来得到一个严格的误差限。这个想法是很好的,毕竟仪器这个东西,既可信又不可信。但是如果你知道了它的误差范围,那就更加可信了。 公式的推导部分一开始从电缆跟接口的方程入手,这是没有问题的。后来在连接这两个方程的时候,引入了等效电流的概念。但是再往下推导,直接是把平均电流当作等效电流来计算。而实际上,从波动性的观点去看这个等效电流的话,它应该是一个复数电流,毕竟是代表着能量的。但是一平均,就没意思了。这种差别看起来很细微,但是实际上差别是非常大的。后面作者又做了非常多的推导,还用了很多模拟,去计算不同形状的接口跟电缆连接时会带来的误差。但是实话说,后面的部分我没有怎么仔细看的。因为笔者觉得理论部分既然已经错了,后面的结论再怎么弄,都正确不到哪里去。但是看着这个思路也是挺有意思的,就花了将近一个月时间试图去修正这个错误,后来发现是不可能的。不使用平均电流的话,得到的误差限很宽,宽的都让整个计算失去了意义。所以就在审稿意见里面说明了一下这个问题。又过了好多个月之后,编辑发了所有人的审稿意见。另一个审稿人也发现了这个问题,审稿意见里面也用了比较重的语气,基本上彻底否定了整篇文章。编辑也认为这种错误是非常严重的,就直接给拒了。其实拒稿并不可怕,问题是这种错误基本上是不可修复的。我觉得更让作者难受的会是花了这么多的时间,却做了没有意义的事情。可能还会有一些后悔,如果在做模拟之前,多找一些人来看看公式的推导,就不需要浪费掉大量的编程时间了。 实际上这种错误也是比较容易犯的,每个理论都有它的适用范围和假设条件,有些公式的条件是显式的,比较容易看得出来。但是一些是建立在别的公式的基础上的,绕的圈子一多,这些假设条件就不是那么明显了。就需要在推导公式的时候要更加的小心翼翼,否则一旦这些地方错了,后面做的再怎么漂亮还是白搭功夫。 所以呢,希望大家都能从一个正确的假定开始,然后用一个正确的方法,得到一个正确的结果。 § 博客内容皆由 英论阁 资深学术专家团队撰写提供 § ------------------------------------------------------------------------------------------------------------------------------------ 您可能感兴趣的博文: 1. 文章被拒了怎么办? 2. 文章被拒的原因-结果不够重要 3. 文章被拒的理由-没有做好期刊调研 -------------------------------------------------------------------------------------------------------------------------------------
4545 次阅读|0 个评论
【经典分享】文章被拒的理由-独木不成林
Enago 2016-3-19 13:09
谈谈笔者最近审的一篇文章吧。有天正跟两个老板闲扯。二老板说他收到一个审稿邀请,不过他最近特别忙,没有时间审。但是那个主编又是个熟人,不好推掉。再说我们组在这个方向上还是有一定实力的,拒绝审稿就显得太不够意思了。就问老板是不是想接手这个事情。老板最近也忙。二老板接着说,他看了文章的作者,跟我们有一点来往。也看了标题跟摘要,跟我们这个小组最吻合。跟组里其他人的研究方向有点差异。老板就看着我说,要不,你来审吧。文字上你要是觉得不好掌握的话,我可以帮你。这个事情就这么定了。然后二老板就给主编发了个邮件推荐了我。又过了几天,就收到了审稿邀请。 --- 阅读原文 请点击链接造访 【英论阁学术院】文章被拒的理由-独木不成林 --- 审这篇文章还是有压力的。其中有一个作者来我们组做过报告,算是这个研究方向上的中等牛人。二老板的邮件里面又拔高了我的能力。所以,不像以前审的稿子。没审出个一二三丢脸也就丢咱一个人的脸,这次要是办砸了,丢的可是老板的面子。所以,得好好干。 标题跟摘要部分还是挺唬人的。一个很general的标题总会让人觉得高深莫测。而很长的摘要会让人觉得文章做了很多东西,得到很多结论。所以一开始的时候心里还是有点发虚的。 按照审稿步骤。先略读,整体评价一下文章。再做点调研,看看作者信息还有期刊水平。知道了文章的第一作者是那个人的PhD学生。而期刊是在这个研究方向上则处于中等。大概可判断这篇文章水平不会太高。这时就稍微放心了点。 接下来就是逐个section地细读。虽然是在同一个研究方向,原理是看得懂的,但是设计指标跟计算方法还是有差异的。中间有一些参数,也是只有专门做这个装置的人才去计算的,才能看得出有什么问题没有。所以还是得老老实实去读参考文献。 文章的正文部分是提出了用一个软件来验证他导师两年前的设计(他导师的那篇文章很不错啦)。做这块设计的软件不少,但是很多是各个小组自行研发的,不对外开放。也有一两个商业软件可以用来设计,但是这些软件使用都很不方便,非常复杂。文章里面则是使用了这两年刚推出的一个通用软件来进行计算。笔者以前试用过,觉得功能还不够强大,就丢一边了。其中有一个设计很特别,用一个看起来很简单的方法扩充了软件的功能,实现了计算的边界条件的设置。这一点我特别欣赏。但是除了这个亮点之外,就没有什么值得令人惊叹的地方了。结果也没有什么特别的地方,因为毕竟是验证计算,要是得到了不一样的结果,那要么就是以前的计算错了,或者就是现在的模拟有问题。我可以理解文章的价值,就是让更多人可以有机会用更容易使用的软件来进行设计。但是,这个只能算是一个技术上的技巧。虽然该软件提供了更多的诊断手段,可以看到中间计算的更多细节,但是从文章中给出的结果来看,并没有提供更多有价值的讨论。所以,就没有体现出使用这个软件带来的优势。如果仅仅把易用作为卖点的话,这个文章就太便宜了。 所以,心里就比较偏向于拒稿。当然用这个理由拒稿有点太粗鲁了,还是得多找一些理由来辅助。不过,挑刺向来是容易的。又把文章放了一个星期,再读两遍,发现之前的判断还是没有改变。所以,就定下心来拒了吧。 其实这篇文章还是比较可惜的。实话说,我很喜欢那个特别的设计。但是,无奈独木不成林啊。如果他能够把计算做的更加详细,在他导师的工作基础上得到更多有价值的讨论。那么,这个亮点也许就会闪光的。但是,这篇文章还不够。 § 博客内容皆由 英论阁 资深学术专家团队撰写提供 § ------------------------------------------------------------------------------------------------------------------------------------ 您可能感兴趣的博文: 1. 文章被拒了怎么办? 2. 短期展望——影响学术出版的因素 3. 文章被拒的理由-没有做好期刊调研 -------------------------------------------------------------------------------------------------------------------------------------
4753 次阅读|0 个评论
【经典分享】文章被拒的理由-缺少创新点
Enago 2016-3-12 15:30
很多期刊在提交审稿意见的时候,都会有一个表格让你填写。中间必定有一个问题是关于该文章的创新程度。这个时候,一般就比较纠结,是有很创新呢,还是有点创新,还是不那么创新呢? --- 阅读原文 请点击链接造访 【英论阁学术院】文章被拒的理由-缺少创新点 --- 这年头,都在喊创新,好像不创新就啥都没有价值一样。但是什么是创新呢?创新什么,又怎么创新呢?笔者也是一头雾水。后来看不懂很多别开生面的新鲜词汇,就自己下了一个定义,凡是我不懂的东西都叫做创新。有了这么个很武断的定义,审起稿来就淡定多了。我不用担心我是不是遍览整个行业的文章,搞清楚所有同行的工作,然后才能判定文章是不是有新意。 实际上真正审稿的时候,要担心自己完全靠不着边的情况是不存在的。这个世界都在喊着创新,但是真正具有跨时代的发明很少。更多的时候就是站在一个人或者好多个人的肩膀上,颤巍巍地伸出一个小脑袋。这个时候,你把那些肩膀看仔细了,这个要伸出来的脑袋的含金量也就看得八九不离十了。更何况,还有些人做事之前没有充分调研,结果做出来的东西就是某篇文章或者是某些文章的合并版。当然,这也无和厚非,每个人的时间跟精力都是有限的,看文献总是有疏漏的。 创新程度是要结合着潜在的影响力来看的。按照影响力来看的话,基础理论的突破最重要,因为可以对很多学科产生影响,比如相对论等。能够引起技术变革的创新也是非常重要的,比如电的使用,电子计算机的发明。相对来说,发明一个新的算法要比在原有的算法基础上进行改进的创新程度要大一些。但是现实是,这些大的创新跟我们这种普通科研人员扯不上什么关系。更多的所谓创新就是在别人的基础上做得更深入一点点,或者根据自己特殊的项目需求做一个特殊的设计,还有就是跨学科做一些别人没有做过的事情。 写到这你可能会说重大的突破谈何容易,的确如此,不是每个人都会有轰动科学界的发现, 但是科学的发展是一个逐步完善的过程。也许你心里已经有了些想法,要得到突破性和前沿性的科技成果可以从阅读跟踪国内外领先文献中寻找切入点,可以对研究结果本身,也可以对研究方法和表征手段上实现突破。以笔者以前的亲身经历为例, 2002年我们进行了氧含量对锆铂合金甩带快冷及析晶影响的系统研究,选题的初衷主要是当时的主导文献只是简要模糊地提及氧能够促进锆基合金非晶的形成,缺乏对氧含量的系统控制和研究。我们设计了一系列甩带实验,氧含量从500ppm 到5000ppm(文献报道值约为1000ppm)。当氧含量降至500ppm或高于2500ppm,X光结果显示出晶体的狭窄峰而不是非晶的宽化峰,这一结果完全出乎我们的预想。我老板当时根本不相信这一结果,跟我开玩笑说他从没有运气中大奖。我当时感到很沮丧,只好将实验从头再来,结果还是与第一次一样。老板这一次半信半疑,又让我的同事重复了这个实验,结果还是与前两次一模一样。经过三次反复实验,我们意识到这是一个崭新的结果,它进一步完善了人们对氧在锆基合金非晶形成过程中作用的认识。这一结果迅速在Applied Physics Letter上发表了。看来广泛阅读跟踪国内外最新文献,了解国内外科研的最新动态, 寻找研究的灵感,还是会有所突破的。 (Content added from \\Crimson-2\mktg\Marketing\Common\China\Enago-China\Blog\BlogContent\Angela\Why_do_you_want_to_publish_2Feb_Angela.doc) 现在更多的文章读起来是这样的一种感觉。读完之后,觉得文章的工作量也比较大,作者做了很多事情,文字上也下了不少功夫,但是仔细一追究,又没有让人觉得很振奋的方法或结果。就像下馆子吃饭,吃完了,有人问,吃的怎么样?想了半天也只能说:“呃,吃饱了。味道呢,正常。”这里面呢,就少了点能刺激你味蕾的东西。对文章而言,就是少了那么点新意。 从哪里找新意呢?每个行业都有大量的还没有解决的问题,这些问题就是潜在的创新点。而在思考这些问题的时候,除了要不断吸收别人的知识之外,要试图找出别人观点中的不足之处。不要一直沿着别人的思路,要学着站在别人观点之外去思考。墨守成规是做不出有意思的新东西的。 § 博客内容皆由 英论阁 资深学术专家团队撰写提供 § ------------------------------------------------------------------------------------------------------------------------------------ 您可能感兴趣的博文: 1. 文章被拒了怎么办? 2. 投稿前独立同行预评议服务 3. 文章被拒的原因理由 - 独木不成林 -------------------------------------------------------------------------------------------------------------------------------------
8801 次阅读|0 个评论
【经典分享】文章被拒的理由-没有做好期刊调研
Enago 2016-3-5 15:14
一个同事,从有一个idea,到模拟、加工、测试,花了一年多的时间,搞了一个器件出来。测试的结果很不错,他很是高兴。因为没有检索到类似的器件发表在期刊上,他就花了一段时间整理了一下设计文档跟实验数据,然后写了一篇文章。 --- 阅读原文 请点击链接造访 【英论阁学术院】文章被拒的理由-没有做好期刊调研 --- 文章写好了,他才想到想要发表的期刊这个问题。当然从心里上来说,花了这么多的时间,结果也还不错,当然是要选择一个好期刊了。于是就投了业内数一数二的期刊。但是因为我们的工作没有太多的交叉,所以也没有去读他文章的内容。 过了两个多月,跟他聊天的时候说到他的文章。就顺便说起这个期刊。刚好笔者也投过那个期刊,对那个期刊做过调研,知道那个期刊比较偏理论。审稿周期非常长,至少四个月,一般半年。审稿人一般是5个人,其中有两三个审稿人是资深专家,所以要在上面发文章也不是很容易的。审稿意见也非常直白。笔者投的那篇可怜的文章就直接给吼了一句:none sense。当时看了审稿心里就拔凉拔凉的,自信狂受打击。回复审稿意见也着实伤脑筋,附和一下吧,这不是抽自己嘴巴吗。说他瞎说吧,除了none sense之外,其他的意见确实不是瞎说,说明是个资深专家。他听了我说的话,觉得有点紧张。就让我看看他的文章有没有啥问题。我翻了一遍。呃,文字上确实没有啥问题,逻辑上也没有问题。加工实验部分那是没有问题的。但是隐隐觉得有点不妥。觉得他的理论部分写得有点不够厚实,显得有点单薄。但是不能直说给他增加压力啊。况且那个期刊是理论与技术,即使不当作理论文章来看,当作技术也应该是没有什么问题的。所以就还是安慰他,说结果应该是不错的。 又过了两个多月,有天看到他整个人都耷拉着,没啥精神,抱着一堆文献在看。一问才知道文章给拒了。5个审稿人,2个同意,3个不同意。编辑觉得不同意的比例更大,就给拒了。有个审稿人认为理论上没有新东西,只有简单的描述性语句,即使结果还不错,但是没有办法给别人带来新知识。另一个审稿人则搬了一篇1955年的文章,说很久以前理论就有了,这篇文章就是一个纯粹的应用,不适合发表在该期刊。我看了一下那篇文章,原理有一点点相似,但是实际上不是一个东西。只是因为他的理论部分实在太简练了,那个审稿人没有看出本质的区别。另一个审稿人先是赞赏了一下文学功底跟实验结果,然后加一句,理论上有缺陷,计算太过于依赖软件,不适合发表在该期刊。虽然文章给拒了,但是也有好的一面,这几个审稿人都觉得结果还是不错的,建议投一个业内的letter或者application的期刊。 后来总结了一下,这篇文章被拒的主要原因就是投错了期刊。投稿前没有对期刊做充足的调研,文章的写法不符合所投期刊的要求。结果是白白浪费了好几个月的时间,还打击了自己的信心。 § 博客内容皆由 英论阁 资深学术专家团队撰写提供 § ------------------------------------------------------------------------------------------------------------------------------------ 您可能感兴趣的博文: 1. 文章被拒了怎么办? 2. 投稿前独立同行预评议服务 3. 期刊要不要明确服务条款 -------------------------------------------------------------------------------------------------------------------------------------
4698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拒稿与反拒稿~a christmas joke from theBMJ
geniusma 2015-12-18 01:57
拒绝拒信的通用模版,看完捧腹大笑!刚发表在theBMJ http://www.bmj.com/content/351/bmj.h6326 Feature Christmas 2015: The Publication Game Rejection of rejection: a novel approach to overcoming barriers to publication BMJ 2015; 351 doi: http://dx.doi.org/10.1136/bmj.h6326 (Published 14 December 2015) Cite this as: BMJ 2015;351:h6326 http://www.bmj.com/content/351/bmj.h6326 Tired of rejections? Cath Chapman and Tim Slade offer a simple way to fight back All academics aim to publish in high impact journals. However, many leading scientific and medical journals reject more than 80% of the manuscripts they receive, making rejection the biggest barrier to publication in high quality journals. We propose a novel solution to this problem. It involves very little extra work by submitting authors, is applicable to a wide range of circumstances (such as flawed study, lack of broad interest to the field, or highly critical assessors), and is scaleable to meet the needs of academics from various disciplines. To be submitted on receipt of a manscript rejection, the rejection of rejection letter (box) aims to significantly improve the publication rates of participating academics by overcoming the leading barrier to publication—manuscript rejection. An electronic copy of the letter is available from the authors on request. Rejection of rejection letter Dear Professor Thank you for your rejection of the above manuscript. Unfortunately we are not able to accept it at this time. As you are probably aware we receive many rejections each year and are simply not able to accept them all. In fact, with increasing pressure on citation rates and fiercely competitive funding structures we typically accept fewer than 30% of the rejections we receive. Please don’t take this as a reflection of your work. The standard of some of the rejections we receive is very high. In terms of the specific factors influencing our decision the failure by Assessor 1 to realise the brilliance of the study was certainly one of them. Simply stating “this study is neither novel nor interesting and does not extend knowledge in this area” is not reason enough. This, coupled with the use of Latin quotes by Assessor 2, rendered an acceptance of your rejection extremely unlikely. We do wish you and your editorial team every success with your rejections in the future and hope they find safe harbour elsewhere. To this end, may we suggest you send one to for consideration. They accept rejections from some very influential journals. Please understand that our decision regarding your rejection is final. We have uploaded the final manuscript in its original form, along with the signed copyright transfer form. We look forward to receiving the proofs and to working with you in the future. Yours sincerely Dr
个人分类: 论文发表|2825 次阅读|0 个评论
被拒了?怎么办?——向同行评审期刊申诉!
热度 6 WileyChina 2015-11-13 10:02
讨厌被拒。如果生活中我们也能吸引别人的决定就好了。想像一下:你约一个人出来但是被拒绝了。如果你可以提交一封上诉信来解释支持你约会的论点,会怎样呢? 在科学界,你可以! 作为一名助理编辑,我见过一些提交给我的编辑们的上诉信。虽然大多数是编写良好的科学的回复,但是有些还是情感驱动的非科学的评论。满篇都充斥着愤怒和失望。科学家们对自己的工作投入 很大,但是 对编辑或审稿人的人身攻击并不会推翻他们拒稿的决定 。在这篇短文中,我旨在探索科学界和同行评审过程,得出一些我们可以参照的结论。 科学家们每天都工作得很辛苦。事实上,我认为我们应该感谢科学家们的努力。他们做的已经够难了,何况他们还要发表文章,这更不是一件容易的差事。 Nano Letters 的主编DanielKohane 把发表比作约会:“坦率地说,一个人接受事实有一定的主观性。这很像约会。对于你想加入什么团体早就有一个意识。大多数作者认为被拒是竞争中的一个部分。” 当然,这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 Chemistry of Materials 的主编Dr. Jillian Buriak, 在一篇写她杂志的上诉文章中写到,被拒并不容易 getting rejected isn’t easy , “稿件被拒不是一件愉快的事,我们自己都知道,这种经历刺激了个人的情绪和反应。” 我当然不会责怪作者因为退稿信导致的失望和沮丧, 我也不建议作者不去上诉 。Dr Kohane 指出,人们有权上诉,论文是他们辛勤工作的成果,他们有维护自己的权利。 编辑和审稿人和作者都是一样的。换句话说,他们也会犯错误。有的时候,他们错过了一个点,但是 上诉就会给作者展开解释这个论点的机会 。ACS Nano 的主编Dr. Paul Weiss 在一篇社论 explains in aneditorial 中说“有时候,我们会发现一些关键的层面,我们会发现上诉帮助我们认识这些论文,有一些最后会得到发表。” 如果编辑和审稿人忽略了文章中的内容,作者需要修改他们的论文。 Journal of Physical Chemistry Letters ( JPCL ) 的主编Dr. Prashant Kamat 在一篇写他杂志的审稿过程的文章中写 writes 道“作者需要意识到这种误解的根源可能在于他呈现出的结果”,Dr.Weiss 对这一观点表示赞同,并指出:“作为科学家和作者,我们需要 在文章中阐述明白自己的观点 。” 我曾与 Managing Editor/Freelance Scientific Writer 交谈,他站在作者的角度说了上诉的意义。对于作者而言, 上诉总是值得的 。如果同行评审决定了,作者可能觉得挑战这决定显得没有意义。但是 退稿信里可能并没有一些编辑和评审人的一些细节信息。此外,退稿信中一些微妙的语言对于英语非母语的人来说也是一大障碍。 上诉帮助的不仅仅是作者一人。他们可以在科学界都占有一席之地。Weiss 博士在 ACS Naono 的上诉文章中强调这一重要性。“上诉有效地给我一系列活生生的研究案例,让我们知道如何去理解纳米科学和纳米技术。同时也推进了ACS Nano 的进步。” 我们可见, 上诉应该被囊括在同行评审的过程当中 ,但是应该什么样呢?正如我提到的,我们可见对编辑和评审人的人身攻击以及个人言论都不能严谨地处理科学问题。 在他的文章中,Dr.Kamat 解释说作者们 应该克制做出这些非科学的言论 ,比如“评审人不合格”或者“他/ 她存在偏见”等。 Do.Kohane 也表示了相同的观点,“不成功的上诉过程,说的就是那种没有科学性的,同时也不够尊敬或者不合理的。” 我采访过的一个主编也同意, 一封有效的辩证信应该是科学的、客观的,提供能够反驳评审人的数据,提供能够支持声称偏见的证据。这封信应该感谢编辑部和编辑们的专业知识。 我的同事指出上诉信“给出了一些审稿人没弄明白的观点,它处理的是真正的综述内容。现在说明这个或者说明现在我们可以解决它。” 这些信件应该 避免人身攻击,评论审稿人、感情上哭诉或者是只是做了表面文章 。Dr. Kohane 回应了这个观点,解释说上诉信应该讲究礼貌性和建设性,更确切的说,事实:“礼貌很重要,因为编辑在审稿上投入很大的时间和努力,只得到了个粗鲁的邮件作为回应,这真的一点帮助都没有,如果你用了理性的方式,编辑可能就会想真的帮你一把。” 这种方式可不是人身攻击,它直接 来自数据 。 所以,作者们你们知道该怎么做了吗?关键就是 礼貌。坚持事实,避免人身攻击 也是必要的。上诉过程可能取决于杂志的不同而不同,作者也应该记住得到回应的时间也可能不尽相同,但编辑和审稿人都会要求提供一些额外的数据。编辑部不能改变一个手稿的结论,相反,他们可以作为一种资源来使用。 Dr. Buriak 还强调,编辑和审稿人处理手稿的时候都推己及人。编辑和审稿人也明白决定信意味着什么。 最后,我采访的一个主编/ 自由科学作家建议 作者应该在回复决定信之前等待24 至72 小时,然后重新阅读一下拒稿信。这一简单的过程会让你消除很多个人偏见,以免上诉信中写满了你的愤怒和失望。 作者、审稿人和编辑之间互相敬重他们的角色,欣赏彼此为出版界和科学界的贡献,这能使得审稿人和编辑将同行评审的过程进行的公正、高效。 被拒的确令人失望,但是礼貌和专业依旧至关重要 。在同行评审过程中礼貌占据了一个重要地位。我希望所有参与同行评审的人都能够 停顿、思考、回想 一下他们的上诉信的提出的观点。 本文作者: Chloe Tuck Assistant Editor, Technica Editorial 转自 Exchang blog: http://exchanges.wiley.com/blog/2015/10/30/so-youve-been-rejected-now-what-on-appeals-in-peer-reviewed-publications/
个人分类: 同行评审|19579 次阅读|7 个评论
论文被拒,审稿意见还有什么用处?- 意得辑专家视点
热度 1 editage 2015-9-9 17:11
尊敬的 Eddy 博士:我投稿到某期刊后遭到拒稿,总共有 4 位审稿人给出了审稿意见,有一些意见非常好,我觉得可以采用。其中有一位审稿人拒绝我的稿件,因为他认为我应该用方法 A,而我用了方法 B,如果要换研究方法的话需要进行许多额外的工作,而且超出我目前研究范围,这种意见该怎么处理?我想要修改稿件然后再投到别的期刊,但我怕又再遇到同一个审稿人。 能够经历同行评审,即使最后被拒了,对论文还是有很多好处,通过同行评议,你可以收到许多宝贵的反馈意见,这写意见能帮助你改善论文,然后增加下一次投稿被接受的几率。 即使被拒稿了,根据审稿意见修改稿件还是非常重要: 审稿意见本身能够帮助改善论文质量 即使改投到别的期刊,还是有可能遇到同一位审稿人,这种时候,如果你有根据审稿意见进行修改论文的话,对你的论文是有利的。 首先,最重要的是客观看待审稿意见,仔细分析建议内容,不要被意见数量打击,试着将意见进行分类,比如说,跟语言相关的意见一组,跟文献回顾相关的一组,与研究方法相关的一组,如此类推,将意见进行分类之后,要处理这些意见就简单多了。 有时候审稿人会对语言提出非常明确的意见,比如说他们会举出段落应该怎么改写,或是要怎么叙述一个概念,可以从这些具体意见开始下手进行修改。 还有,如果审稿人建议加入其他的文献或是添加一些数据,就加吧,这些通常不是太困难。 接下来,考虑关于方法的意见,如果审稿人建议补做实验,可以试着照做,有时候审稿人的意见看起来可能太过严刻或挑剔,但试着从你可以做到的改善角度看待,因为这些建议最终都是要让论文变得更好。 最后,可能有一些你不同意的审稿意见,像是你认为不在目前研究范围内的,可以再客观地多读几次,问问自己自己不同意的理由是否明确,是不是有足够的证据支持这些理由,将这些点另外记下来,如果之后投稿的期刊编辑或审稿人再提出一样的意见时,你就有完整的解释。 一步一步来能够帮助你更好地处理审稿意见,祝你下次投稿顺利! 关于拒稿及回复审稿意见,《 意得辑专家视点 》上还有其他文章可以参考: 【发表答疑】拒稿令人伤心,但有时候反而有益! 【案例分享】“修改重投”并不可怕 回复审稿意见:那些该做、不该做的事 再投稿注意事项 ∷ 本博文内容出自《 意得辑专家视点 Editage Insights 》Eddy 博士问答系列, 现开放在线 提问,欢迎登录咨询 。 ∷ ∷ 温馨提示:提问需花 1 分钟注册,注册后即可得到 Eddy 博士的贴身指导!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意得辑专家视点 - 您的研究发表资源库 》完整原文刊载于: 如何根据审稿意见修改被拒论文好进行下次投稿? http://www.editage.cn/insights/how-can-i-implement-reviewer-comments-on-a-rejected-paper-in-my-next-submission
个人分类: 国际期刊发表非难事|6861 次阅读|4 个评论
拒稿比撤稿好
热度 10 azye 2014-12-20 19:32
刚收到了一个编辑抄送过来的 email ,告诉作者他的稿子 reject 了,希望修改后 resubmit 。这篇稿子是我一个月前审稿,自我感觉我还是很认真看了几遍,也诚恳的提出了 2 页纸的修改意见。稿子是中科院一个博士生所写,论文质量确实不高,所以他投的也是个影响因子不高的杂志。我进去看了三个审稿人意见,一个 reject ,两个 major revises 。专家的意见也很一致。而我针对这篇稿子颇有感悟,所以记录如下几点共勉: 1 、作者挂名 这篇稿子发到我这里,第一眼就看出作者只有一个人,我就感觉这是个大牛?这年头写文章没有合作作者的已经很少了。如是好奇地在网上搜了搜,发现这位作者仅仅是中科院一个博士生而已,并且在学术上没啥建树。继续搜搜,猜测他的导师我应该认识。为啥不挂导师名呢?当然有多钟可能,其一,这篇论文确实是他自己一个人的成果;其二,导师不让投,直接自己投了;其三, …… 。仅仅是猜测而已。但是给我第一印象不是很好。当然审稿文章主要还是看文章内容,这些小细节仅仅是花边新闻而已。如是我认真的读懂文章。 2 、创新点不够 读懂文章后,发现编辑找我审稿,还是比较合理。因为在这个方向上我去年刚发表一篇文章,这篇文章无非是换了个地方,重新做了一遍。类似的文章估计每天都有几篇见刊。旧方法换新数据,发现了地球人都知道的结果。最致命的是他这个结果还不一定对。考虑问题过于简单没有深度,最终未能解决任何问题,充其量就是灌水而已。这或许是被拒稿的最重要原因。 3 、英语不行 我的英语水平已经非常差了,所以每次文章写好后都得找人帮忙润色。我审稿时,一般也不敢轻易说别人英语语言错误,怕我说错了。可这篇文章就我这个半桶水都看出来错误百出,很多单词都词不达意。这一点另外两个审稿人也都重点提出。 4 、态度不端正 这篇文章从头到尾大量的笔误,图表,标题都有错误并且混乱。显然没有认真的修改过,或者写作经验不足。这让审稿人不得不打回去让作者重写。这也是年青学者不得不交的学费吧。 以上是对这篇稿子的感悟,其实也是我自己被拒过很多稿子的感悟。一篇论文既然准备公开发表,再认真都不过分。“学术女神”小保方晴子或许是个不可多得的科研人才,但她的不严谨或许让她彻底的离开学术圈,还间接的害死了她的导师。
18854 次阅读|14 个评论
如何处理拒稿论文的审稿意见
热度 6 WileyChina 2014-8-4 11:17
你曾经是否努力地将实验结果详细写入准备发表的论文,但仍然被拒稿呢? 亚洲有机化学杂志   ( Asian Journal of Organic Chemistry )   主编 Richard Threlfall 就“如果你的文章被拒稿,如何去处理审稿人的评审意见”给出了一些贴心提示。 一、 拒稿论文 有些人可能认为一个同行评审需要花费数百美元来支付给专业的评审人员,但其实他们并没有金钱方面的酬劳,审稿人都是自愿来帮助作者提高文章的质量、学术价值以及可读性。通过同行评审这个过程,作者可以从经验丰富的专家那里免费获得价值数千美元的科研工作、论文写作、投稿等重要信息。因此,无论同行评审的结果如何,这都是一次提高文章质量的机会,你必须要充分地利用这个机会,不要忽略这个过程。 首先,我们来谈论一下拒稿。没有人喜欢文章被拒,但每个投稿人都会遇到这样的情况。 你将会收到一些来自审稿人的修改意见。   不要忽视这些修改意见 !   如果你把没有修改的原文直接转投其他期刊,将会遇到以下 两种可能 : 1. 另一个期刊将你的文章送给其他审稿人,但是返回意见类似,文章再次被拒; 2. 另一个期刊恰巧将你的文章送给同一个审稿人,他们已经在第一次审稿花费了时间,而对于他们的审稿意见,你并没有对文章做任何修改,他们会立即再次建议拒稿。 在这两种情况下,你只是浪费了自己和他人的时间,而你的论文仍然没有得到发表。因此,这就需要自己好好的花时间去认真思考审稿人给的评审意见,在你下次投稿之前需要对文章进行修改。 通常情况下,审稿人会给出几个需要关注和修改的例子 ,不要仅仅修改这几个例子。你需要对这几个例子伸展开来,仔细检查全文,寻找可以继续提高文章质量的地方。这样,你的文章会有一个更大的机会被接收,这会是一个更好的科学论文。 二、如何处理不公平的审稿意见 论文被拒稿是件很难过的事情,但从中你可以得到经验教训和能力提升。审稿人的评审意见可以帮助你提高论文质量,在下次投稿过程中取得良好的结果。然而,如果你认为在同行评审过程中受到不公平的对待,该如何处理呢?如果审稿人没有领会文章的真正重要结论和观点,又该怎么处理?或者也许你认为审稿人错误的理解或者忽视了以往发表的论文中,与你类似的实验结果。 你必须要想到同行评审只是一个严肃认真地讨论你论文的过程,并且请记住审稿人也是人,他们有时候也会犯错。你有权对论文的决议进行申诉,但必须有可靠地理论或实验依据。 最好的办法 是给期刊编辑写一封信来陈述一下你的申诉意见,以及隐藏在其中的科学道理。指出你认为审稿人理解错误的地方或遗漏的事情,并说明为什么这会影响对论文的整体评价。然后编辑会在另一个审稿人或期刊编委成员的帮助下综合考虑所有的证据和可能性,然后决定是接收还是拒稿。 你最不应该写一封粗鲁的信来告诉编辑你已经在其他的期刊上发表了多少论文,这是你第一次遇到这么荒谬的问题,你不相信这个决定并且你很伤心,你是某某学院的院长并且你刚获得某某奖等等。 当你被拒稿时,多花些时间去思考,如果你想申诉,那就写一封深思熟虑的充满严谨科学精神的信,以使得编辑可以重新考虑你的投稿。除非有科学证据支持你的申诉,编辑将不会再考虑你的投稿因为你已经把事情搞砸了。 如果你已经采用了撰写优秀科技论文的技巧,希望拒稿不会发生在你身上,我们可以讨论下一个比较开心的话题,即投稿被接收或要求修改。 三、投稿被接收或者要求修改 期刊要么接收你的投稿或者要求你修改后再经过新一轮同行审阅。在这两种情况下,你都应该做同样的事情:根据审稿意见再修改你的论文。在更广泛的意义上考虑审稿意见,举一反三,力求修改全面而不仅限于审稿意见指出的问题。 对于投稿被拒,特别是投稿需要经过新一轮的同行审阅,如果你认为审稿意见中有的意见是没有道理的,或者不准确,你应该在你返回修改稿的封面导言中说明。你可以质疑任何审稿人的意见,但你必须有足够的科学依据。编辑和审稿人不喜欢懒散,所以请把所有的审稿意见都一一回复,否则可能有损你的学术声誉。 论文修改后,你应该高亮显示你修改的部分,并在封面导言中说明你如何对论文进行了修改。无论你信不信, 高亮显示和封面导言都是至关重要的 ,特别是当期刊要求你修改论文时。编辑和审稿人也是人,所以没有人会愿意通篇搜索你修改的部分。对文章进行修改并且在封面导言中清楚的表明你对持续改进你的工作很有兴趣而不是做最小的改动以使文章发表。 最终恭喜!当你的投稿被最终接收,你可以享受你在实验室的美好时光,因为你精彩的论文会在科学领域中占有一席之地。
个人分类: All Sub|12812 次阅读|6 个评论
梦想与现实的背离,被N次拒稿后
热度 2 cgcglove 2014-7-2 18:11
每回满怀希望的把文章投出去,在期待中等待,随时关注的邮箱和期刊网站的情况,经过或长或短的时间,换来了一句:“您的稿件《XXXX》不适合在本刊刊登,请另投它刊。”或者其他类似的话语,总之是文章被拒绝了,心里总有小小的惆怅,深深的郁闷,怀疑自己是否真的不适合搞科研,但又得重新燃起斗志,继续对文章进行修改,继续投出。但是时间是转瞬即逝的,转眼大半年过去了,依然一篇未录,原本还较为平静的我,也开始焦急起来,去寻找最好投的期刊,审稿最快的期刊,每时每刻都在焦虑如何去适应期刊的风格,如何尽快找到接受文章的期刊,为了达到博士毕业的要求,已经忘乎所以,却忘记了自己科研的最初梦想。 到底为了什么读博,为了什么进行学术科研,只是为了毕业混个博士头衔,使自己以后有一个好工作挣更多的钱?貌似这并不是我的本来目的,因为毕竟这些即使不上博士,本科或者硕士的我,都可能通过自己的努力实现,但我为什么来读博?突然想起来刚上博士的时候,与同学谈起的梦想,“我的兴趣在此,我希望这一生能在我的学科中可以作出一点点小贡献,可以给人们带来幸福和快乐,这样我就满足了。”这或许就是我读博的最初梦想,实现更大的人生价值。 但是,现实是残酷的,世俗的评价,毕业考核指标的压力,早已压的自己喘不过来气,做的东西都是迎合热点、新点,而背离了自己真正感兴趣的东西,论文本来也只是一个将自己研究成果分享给别人的过程, 却变成了为了完成任务来写论文。有时候觉得自己也是一个俗人,避开不了这些,就随大流吧;但有时候又不甘于此,想要真的踏踏实实下来,安安心心的做科研,矛盾的心情随时都伴随着自己。 还记得刚找到研究方向的时候,自己高兴的好几天失眠,感觉这个问题自己既感兴趣,又很有理论和现实意义,可是做着做着就变得想迅速出成果,一个月就想搞出几篇论文。其实,欲速则不达,思考的少了,文字同样匮乏,为了发表而写的论文不会是好文章。 写了这么多,都是对上博士到目前时间段的一个反思,希望自己可以真正静下心来,不浮躁,认真的进行科研,把真正有创新有意义的成果总结出来进行发表,勤于思考,潜心研究,希望若干年后回头再看,自己的科研道路不是那么漫无目的。 被退回来的稿依然要修改,而且要大改,好文章也是修改了很多次才出来的,结合最新的科研感悟,总能找出不足,继续修改。相信我总会修改到更加完善的水平,从某期刊上找了一篇《论文自我检查报告》,深有启发,列出重要的几条大家共享: 1 与同类研究相比,本研究的创新之处是什么?(尽量言之有据,切忌泛泛而谈) 2 作者已经投稿或发表的文章中是否采用了与本研究相同的数据或变量?如果是,请把文章寄来审查(注:不赞成作者用同一数据发表多篇变量相同的文章或将一系列的相关研究拆成多个研究来发表的做法)。 3 国、内外期刊是否有学者已发表过同类研究?如果是,请列出(包括作者、文题、刊名、卷和页码) ,并说明您的研究有何推进之处。 4 除作者外,是否请过同事或同学对论文进行类似审稿般的挑剔性阅读? 5 “问题提出”或前言部分中的文献回顾是否完备?在引用别人观点或工作时是否注明出处? 6 文后参考文献与正文中引用的文献是否一一对应? 7 参考文献是否以近5年的文献为主?如果不是,请说明理由。 8 研究用到的实验材料、数据、量表或问卷,是否附在文件的末尾以供审查?
2746 次阅读|2 个评论
写文章的本质是什么?
Bearjazz 2014-3-23 10:45
熊荣川 六盘水师范学院生物信息学实验室 xiongrongchuan@126.com http://blog.sciencenet.cn/u/Bearjazz 有一篇文章,写的时候像是打鸡血一样,一口气读了上百篇同领域的参考文献,然后分析数据,一个月就写完了。看着初稿,对文后的参考文献个数尤为满意。 后来发给老板看,因为这篇文章是我的博士课题的一个副产品,显然老板没有给与太多意见。 因为,数据部分来自日本同行,于是挂了他们的名字——一个年轻学者,一个业内有名的前辈,并且发初稿给他们审阅,想听听意见。 年轻学者因为对这个领域不熟,问题也不多。前辈兴趣广泛,提出了很多不足,其中一项便是,样本量不够,还雪中送炭的发来了他很早收集的野外数据。 于是,补充数据,再稿,开始投稿。 第一个杂志编辑直接拒稿,领域不够前沿,且挑了语言和另外一个物种样本量问题。 第二个杂志外审意见负面,也拒稿了,不过提的意见也更具体了。 隔了很久,对文稿有了一些修饰,这次投了个中文杂志。 编辑返回大修意见,建议用中文发表,说语言还是有问题。 另外样本量,前言都有点问题。 说实话,信心真是跌倒了谷底,做科研发文章的本质到底是什么? 我曾经想,只要不做假,收集到的数据都是对科学的贡献,无论数据量大小。然后把这些数据整理成固定格式的文本在公开刊物上发表就是文章发表。 然而,这其中有几个标准问题,无论杂志影响力如何?文章发表都需要足够的样本量来支持结论的。因此我总结的教训是,应该本着科学的态度,多在科学问题上把工作做足,尽量发高水平文章,这样比较集中精力。 另外,我觉得投稿,发文章的本质就是和同行交流,找到自己的不足,然后不断的改进,直到绝大部分同行认可为止,这样可以避免闭门造车。 最后我想,如果我是一个自由科研人员的话(没有基金压力,没有文章、收入压力),投稿顺序应该是自下而上的,即从影响力最低的文章开始投。这样如果接收当然是好事,如果拒绝,总能得到一定的意见和建议,根据这些建议改进自己的研究,再投好一点的杂志,直到所有的同行都把你批评一遍,你的研究也就无可挑剔了,这样我想就可以投nature或者science了,作为一个科研人员这一辈子能有一篇nature而且同行都认识你,我想这就足够了。
个人分类: 我的研究|3615 次阅读|0 个评论
如何面对总拒自己论文的大牛?
热度 10 sinospace 2014-1-14 17:23
2303 次阅读|13 个评论
避免拒稿:如何选择目标期刊?
热度 1 editage 2013-6-28 08:16
先前的博文 里有提过与论文准备相关的常見拒稿原因,同时提供了同时提供了相对应的技巧避免其发生的相对应技巧。有时候那些技术上很完整或写的很漂亮的论文也会被拒,这样的拒稿背后有很多原因,而最常见的是目标期刊不对或不适合。为了避免这样的拒稿发生,在选择目标期刊的时候有几项要点如下: 期刊是否已发表过类似的研究? 有时网站上的期刊宗旨叙述不是很清楚,因此浏览期刊发表的论文能更清楚的了解期刊会考虑发表什么样的研究。了解期刊发表跟你的研究类似的论文的周期也是很重要的,比如说如果期刊在过去平均一年发表一篇你研究领域的论文,该领域可能不是期刊的主要关注重点,也代表着拒稿率的提高。 期刊的目标读者是谁? 许多期刊都会在网站上明示目标读者是谁,如果这跟你希望能看到你研究的群众吻合,你的论文对期刊来说应该是对口的。如果你的论文与期刊的领域相符,但读者不对,还是有可能会拒稿。例如,一份针对医生的临床报告可能不是很适合发表在给卫生政策与法律人士的医学期刊。 期刊发表的论文类型是什么? 期刊常发表的论文是原创研究论文( Original Research Articles )、研究简报( Short Communications )、案例报告( Case Reports )、综述( Review Articles )、给编辑的信( Letters to the Editor )等。期刊可能因为目的或目标读者变更等各种原因而改变接受的论文类型。例如一个期刊过去发表过综述论文并不代表它现在仍接受这类的论文,需要仔细阅读期刊网站以及投稿须知来了解期刊的最新状况。 期刊对字数与插图数量是否有特殊限制? 如果你的论文在上述几点都符合,记得看看投稿指示里的特殊限制如文章长度或图表数量。如果需减少字数不多,不会影响到整体研究影响力,那么在投稿前应该依此修改。投稿1万字的稿件到只接受3千字论文的期刊必定会马上遭到拒绝,所有花在根据期刊排版的时间都是不必要的浪费。 除了这几点外,作者在选择目标期刊时还会考虑其他因素,有些是作者的发表目标要求如期刊影响因子分数或快速发表等,这些我会在以后的博文里讨论,看看作者如何能有效综合考虑这些因素达成特定发表目标。 ∷ Eddy 博士国际期刊发表支持中心内容由 意得 辑 英文校对 专家 团队 支持提供 ∷ 【意得辑提供专业 英文论文编校 、 学术论文翻译 、 英文期刊发表一站式服务 www.editage.cn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登录 意得辑专家视点 频道取得更多发表相关信息与资源
个人分类: 国际期刊发表非难事|7369 次阅读|2 个评论
纪念我屡次被拒的论文
热度 12 toylondx 2013-6-27 06:59
我到德国读博有 2 年零 3 个月了,目前尚没有一篇期刊论文被录用或发表。内心略有着急,毕竟 2 年也不是很短的时间了。 说到论文,并不是我没有创作,而是每每投稿,屡屡被拒,到今天为止,第一篇文章已经投过 3 个期刊,被拒过 4 次了。今天是第 4 次被拒,想写点东西纪念一下这篇文章,并整理一下心情,重新上阵。 这篇文章的 idea 来自于在一个学术论坛上与坛友的交流,通过阅读文献,我了解到很多种方法,但这些方法都不太适合我现在的模拟,有的是适用条件或范围不同,有的是理论上略有缺陷,直觉告诉我,我需要一种新的方法。在深入研究了这些方法后,新的方法 1 诞生了。起初,我想这篇文章也就围绕“总结现有方法、进行理论分析以及新方法 1 的介绍”展开吧,文章写出来后,感觉确实很单薄,跟这边的“同事”(这边的博士生们彼此之间都称作同事)讨论了一下,最终决定添加一些模拟的结果,以验证方法 1 的合理性。在模拟过程中,我发现方法 1 仍略有问题,进一步改进,得到了方法 2 ,文章也慢慢有了雏形。 文章写成后,经过同事和教授的修改,我把文章投往了 A 期刊。虽然中间经历了大修,文章也经历了大手术,但是最终的结果是拒稿。 A 期刊是偏物理方向的期刊,而我这篇文章是有关岩土内容的,比如土压力,是不是文章与期刊不特别相符,带着侥幸心理,我又把文章投往了 B 期刊,一个与岩土相关的期刊,同样被拒的结果。但是审稿意见与 A 期刊的意见不同,我按照审稿意见,对文章进行了修改,但对有些意见,我持有不同的看法,写出了很详细的修改说明,将文章重新投到了 B 期刊,审稿人还是之前的审稿人,这次他们提出的审稿意见对文章而言是个硬伤,他们认为研究这个方法是没有特别大的意义的,包括之前已经发表的一些论文中相关方法的介绍。但我确实不太认同他们的这一观点。按照硬伤之外的审稿意见,我将修改后的文章投到了 C 期刊,一个综合了岩土,又与这个方法适宜的期刊。历经 3 个月的审稿,今天收到了拒稿的邮件,同样,审稿专家认为固然这个方法所得到的某个参数是相关研究中的重要因素之一,但鉴于影响因素很多,单独研究这一个,意义不大。 今天看到这样的审稿意见,再加上之前的屡被拒的经历,我心里着实失落的好一阵。失落过后,我也对比了一下现在的文章与最初的文章,虽然按照审稿人的观点——研究意义不大,但是文章的质量还是提高了很多。 伴随着审稿过程,我将这个方法又用在别的材料上,发现确实存在一定的问题,我又想到,将这个方法改成一种选取某一参数的建议,并提出了一个标准,按照这个建议与标准,选取该参数,并结合一些模拟结果,来验证这个建议与标准的可行性。文章又要被我开刀做手术了,想到这里,我的心情也整理得差不多了。所谓科研,给我的感觉就是,时而令人兴奋,时而又令人沮丧。 最后,我想用屈原《离骚》里的“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自勉,并与同样在科研路上的朋友们共勉。
17887 次阅读|26 个评论
10大拒稿原因及其避免方式
热度 3 editage 2013-5-29 17:58
尊敬的 Eddy 博士:    我投出去的2篇稿件都被拒了。在看了评审员的评语后,我发现有好几个错误可以很简单就避开的,像是用错统计检定这些的。您可以提供一些能够避免的拒稿原因吗?   这个问题很有趣,虽然拒稿让人沮丧,但评审通常会有些有用的意见,所以作者有机会在改投下一家期刊前改进论文。有时候有些比较严重的问题是没法单靠修改论文就能解决的,例如研究设计的缺陷,但有些常见的问题是可以在写论文时轻易避免的。已经有好几个 研究 讨论过拒稿的常见原因,以下是导致拒稿的常见错误以及相关的避免方法: 1. 不适当或不完整的统计 使用正确的统计分析法 详细叙述统计方法 在适当的地方说明P值与R2值 2. 过度夸大结果 避免将结论叙述的与实际研究发现差距过大 适当告知研究限制 不要引用不相关或过多的信息来支持数据 3. 不适当或理想的仪器 应详细叙述研究方法,所以读者能自行复制实验 如果使用标准方法或仪器,注明先前使用过这个方法或仪器的相关研究 如果问卷等叙述太过冗长,把它放在补充资料里 4. 样本偏颇或太少 检查已发表的文献看看类似的研究适合的样本数 清楚列出包含及排除的条件 5. 内文阅读困难 避免复杂的长句子,使用简单直接的叙述 请讲英文的同事或专家检查你的论文 如果目标期刊的读者是比较广泛的,避免使用行话。 尽量避免使用口语词条,应采用国际文章中常用的标准词汇 6. 问题叙述不足 在摘要及正文开头里清楚陈述研究目标 确认你的结论与假设、问题、目标有前后呼应 7. 不准确或不一致的数据报告 重复确认在不同章节提及的类似数据一致性,像是摘要与内文、结果与图表等 与其提供不确定的数据,不如将有用的数据分类来支持假设及目标 8. 不完整、不准确或过时的文献 引用最新发布的文献,引用过时的文献只会曝露出你对该主题的了解不够 不要选择性的排除不支持你研究论点的文献,相反的,可以讨论这些文献让后解释为何你的数据会与现在已知的现况不同。 9. 数据不足 提供足够的数据,如果有的话,可以提交补充数据。 确认数据不是太薄弱导致无法发表 10. 图表缺陷 确认图表内容明确易懂 检查是否用了最适当的数据呈现模式,例如,直方图是不是比线性图更适合用来表现你的数据?   如果你确定你的论文有效传达强力的信息而且没有以上提到的问题,那么拒稿率就会大幅降低。不过,即使技术再怎么完整的论文由于各种原因,偶尔还是会收到期刊的负面决定。日后的博文我会再深入探讨。 ∷ Eddy 博士国际期刊发表支持中心内容由 意得 辑 英文论文发表 专家 团队 支持提供 ∷ 【意得辑提供专业 英文论文编校 、 学术论文翻译 、 英文期刊发表一站式服务 www.editage.cn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登录 意得辑专家视点 频道取得更多发表相关信息与资源
个人分类: 国际期刊发表非难事|14467 次阅读|3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8 07:24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