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无限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最恐惧:把谬误当成真理
热度 1 zlyang 2018-9-29 13:07
最恐惧:把谬误当成真理 一、真诚 我们所努力坚持的, 是谬误? 还是真理? 最恐惧的是, 把谬误当成真理。 进而 真诚地捍卫谬误, 真诚地仇恨真理。 二、抄袭 福楼拜说: “大地有其边界,人类的愚蠢却没有尽头。” 爱因斯坦说: “宇宙中唯有两件事物是无限的:那就是宇宙的大小与人的愚蠢。对于前者我并不肯定。 ” ​​​​ 苏格拉底: “我唯一知道的,就是我的无知。” 柏拉图: “ 我 - 同样无知 - 不相信 ” “不知道自己无知,乃是双倍的无知!” 三、我就是绝对真理 我是无穷的愚蠢? 我是无限的堕落? 绝不! 因为 我绝对不会犯错。 因为 我有无限的理由, 相信 我就是绝对真理! 感谢您的指教! 感谢您指正以上任何错误! 感谢您提供更多的相关资料!
3051 次阅读|6 个评论
[转载][科幻] [无限/Infini(2015)][1080p + 720p][澳大利亚][主演:D
lcj2212916 2015-10-16 21:44
◎译  名 无限 ◎片  名 Infini ◎年  代 2014 ◎国  家 澳大利亚 ◎类  别 科幻 ◎语  言 英语 ◎字  幕 英文 ◎IMDB评分 6.4/10 from 100 users ◎文件格式 x264 + AC3 ◎片  长 1h 50mn ◎导  演 谢恩·艾比斯 Shane Abbess ◎主  演 Daniel MacPherson ...Whit Carmichael Grace Huang ...Claire Grenich 卢克·海姆斯沃斯 Luke Hemsworth ...Charlie Kent Bren Foster ...Jacklar 卢克·福特 Luke Ford ...Chester Huntington Dwaine Stevenson ...Rex Mannings Louisa Mignone ...Philipa Boxen Tess Haubrich ...Lisa Carmichael Harry Pavlidis ...Harris Menzies Kevin Copeland ...Seet Johanson Andy Rodoreda ...Sefton Norick Richard Huggett ...Montoli Paul Winchester ...David Ponter Brendan Clearkin ...Depot Sergeant Hackford Matt Minto ...Chief 精英的搜救队运输到一个与世隔绝的开采设备中救援些微Carmichael的孤独幸存者生物爆发。 下载地址: http://www.400gb.com/file/124718588
3440 次阅读|0 个评论
数学的有限与无限
热度 1 accsys 2015-3-29 09:09
数学的有限与无限 姜咏江 数是什么?数是事物同种性质比较的等级标识。为了能够区别比较当中的不同等级,人们引进了简单的数字记号,也就是数码与进制记数法。一个数,所表达的就是一个有限的比较过程的标识。 由于比较是一个过程,在人们确立了单位 1 的情况下,可以用多次或等分的单位再对比较剩余的部分进行更细致地比较。在某次比较当中,正好没有了剩余,那么就可以用数码进位记数法得到一个数。如果仍然还有剩余,那么就要继续比较。例如 1/3 表示将单位 1 的三分之一的长度用数码进制表示出来,那么就要取单位 1 的十分之一、百分之一、千分之一、 … ,进行比较度量,然后用数码记录比较的过程,即有 0.3333… 的记录过程。由于每次度量总有剩余,故度量的过程是无止尽的。 是否可以将这个过程用等式 1/3=0.3333… 表达出来?这要看这里的“ = ”是如何定义的,等号两边的记号是如何定义的。毫无疑问, 0.3333… 表示的是一个过程,如果将 1/3 表示比较度量的过程,那么等式是成立的。如果将 1/3 认定是一个数,那么这个等式的表达形式就是逻辑上的错误。为什么?因为数和过程是不同性质的东西,而不同性质的事物是不能够比较的。 在数学分析中以无穷小量分析的方式,说明了一个用数记录的度量过程如何趋近于某个数的,并且将那个趋近的数叫做“极限”,此过程叫收敛。如果据此就说那个趋近的过程就是极限,这就犯了概念上的错误。如果找不到那无穷小量,则显然比较的过程就不会趋近一个数,因而才称为过程“发散”。不论收敛与发散,都是在描述一个过程,而不是一个数,将过程用数来描述就说成是数,其谬误既隐蔽又明显。例如 1=0.9999… 、π =3.1415926… 、 e=2.71828… 。正确的表示应是 1 ≈ 0.9999 、π≈ 3.1415926 、 e ≈ 2.71828 ,这样做才不犯逻辑上的错误。 比较过程的单位选择不同,比较的过程可能会有限,也可能无限。例如 2/3 如果选择 1/3 做比较单位,那么就会将十进制的 2/3 用 1/3 进制的“ 2 ”来记录。由此不难看出比较过程的相对性。 数学上的许多悖论的产生原因,都因为将不同性质的事物作为同种性质来比较,因而违背了比较公理(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340399-837044.html )的原则。 悖论不合逻辑举例: 1.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340399-841951.html 2. 函数 if x ≠ 0 then f(x)=1,else f(x)=0. 问 x=f(x) 如何? 这个悖论的产生也是因为 x 与 f(x) 属于不同属性比较造成的。 最后要说的是有限与无限是两种不同的属性,因而它们之间不可以进行分等级的数值比较。至于用无限的过程去求极限,这也是一种数学方法,但不能够将用数标记过程和数混为一谈。 2015-3-29
个人分类: 科研讨论|3120 次阅读|6 个评论
“奥伯斯佯谬“:宇宙有限还是无限?
热度 7 jmluo0922 2015-3-11 11:43
在我看来,科学网李轻舟老师的文章是非常具有知识性和思想性的。他发的文章我基本上是要细细品味,从中吸取了不少营养,在此表示感谢。 前两天,李老师发了篇关于宇宙基本认识的一篇文章: 说不尽的“奥伯斯佯谬”, 我觉得非常有趣。重要内容摘要如下: 佯谬1: …… 假设物质在宇宙中分布均匀,那么宇宙 整体上 有不随时空变化的物质密度ρ,把宇宙视为一个半径为R、质量为M的球,那么这个球体边缘的引力势(取球心引力势为0,当然今天我们更喜欢取无穷远处为0)为 显然在宇宙是无限的前提下, 则 .牛顿认为这是相当荒谬的结果——我们今天也这么看:一个理论模型预言一个可观测的物理量趋于无穷意味着这个理论模型在这里失效了。 佯谬2: 1826年,德国人奥伯斯(H.Olbers)提出了与牛顿“相似”(注意只是相似)的观点:如果宇宙是(时间上)静态、(空间上)无限、(质量分布)均匀的,那么星空应明如白昼,而黑夜根本不存在。奥伯斯本人及后世追随讨论者更多是在形而上的思辨层面来探讨这个问题,我们最好还是像牛顿那样把数学请出来:在宇宙静止、无限、均匀的前提下,设所有恒星的平均光度为L,恒星空间数密度为n,则在地球上接收到全天所有恒星星光的总照度为 宇宙空间上的无限导致r趋于无穷,故E也趋于无穷——这还是相当荒谬! 应当注意,无论是牛顿还是奥伯斯,他们的归谬都用到了两个假设作为推理的“前件”: 1.宇宙是(时间上)静态、(空间上)无限、(质量分布)均匀的。 2.宇宙是“各向同性”的。 首先,我们应该注意两个假定事件,涉及引力和光,牛顿和 奥伯斯 ,推导过程中采用了传播是瞬时的概念,即速度是无穷大的。因此,在这种条件下,引力和光照两个数学公式取无穷大极限是有物理意义的。但今天我们知道,引力场和电磁场的传播是有限的,无限远的物体的引力影响,以及无限远的光源的光照,需要无限长的时间才能到达。因此,对于上述两个公式,空间有限的情况下是成立的,对于无穷极限是无意义的。 另外, 佯谬1 球体模型的选择也存在问题,因为我们假定宇宙是无穷的,所以就没有边界,无论宇宙中的那个位置都可以视为处于质量均匀分布,并向周围无限延伸的空间,受到周围物质的引力作用在各个方向上大小是相等的,因此是平衡的。计算模型半径取无穷大极限,是不能从物理意义上回到分析点处于无边界的无穷宇宙假定的; 佯谬2 存在的 另外一个问题在于,没有考虑宇宙天体的存在对光的衰减作用,例如不透明天体对光的遮挡,星云对光的散射等等。因此正确的理解,应该是星光是通过一个具有一定衰减作用介质到达地球。 如果我们考虑了场传播的有限性,选取了更接近真实(或假设条件)的模型,就会发现,宇宙的无限性是人类的观测手段无法观测的。 宇宙是有限还是无限,上述的两个佯谬是不能给出解答的,并且将会是长期的甚至是永远的,一个人类无法解答的迷。
个人分类: 杂谈|11490 次阅读|27 个评论
格物笔记(10):说不尽的“奥伯斯佯谬”
热度 10 lev 2015-3-9 23:53
格物笔记(10):说不尽的“奥伯斯佯谬” 引子 我已经很久没有写物理相关的博文了。近者耽于文史,颇有些“此间乐,不思蜀也”,案头放的是吕思勉和王桐龄,规划中待交账的“文债”大半还是关乎文史。这正是:入戏太深,自己当了真...... 所幸昨夜挑灯(准确的说是今天凌晨)读了张江敏老师的博文《奥伯斯佯谬之蓝天与黑夜》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100379-873020.html ,盖“瑞利散射”与“奥伯斯佯谬”云云。窃以为此文甚好,不花哨,属直指人心,明心见性的科普小品,贵在“ 反思的呈露 ”,又有了哲学的味道。 好比浅酌一杯,生了些兴致,终于忍不住啰嗦...... 一、数学是个终结者 All problems on metaphysics could be reduced as finding somewhere exact to cut off the chain of causality . 一切形而上难题都可以化约为寻求一个适当位置斩断因果链。 ——摘自《“二把刀”山寨Wittgenstein语录》 形而上问题(在这里取metaphysics的字面意思,不用“形而上学”这个词,因为它在我们的语境中有时特指“机械自然观”或“机械唯物主义”)之所以困难,在于追溯起来循环往复,没完没了(比如“鸡生蛋or蛋生鸡”)。要斩断一条“又臭又长”的因果链,最好的武器是 以数学符号为语言,以逻辑推理为结构 的“快刀”——比所谓“奥卡姆剃刀”要精细些。 “奥伯斯佯谬”就是这样一个没完没了的形而上问题...... 先从牛顿老人家说起。“异教徒”布鲁诺之后,宇宙(在时间和空间上)的无限逐渐成为了大家的“常识”,我们的“祖师爷”牛顿也不例外。他敏锐地注意到一点: 如果宇宙是无限的,宇宙中的物质分布一定是不均匀的。 牛顿归谬的思路大致如下:假设物质在宇宙中分布均匀,那么宇宙 整体上 有不随时空变化的物质密度ρ,把宇宙视为一个半径为R、质量为M的球,那么这个球体边缘的引力势(取球心引力势为0,当然今天我们更喜欢取无穷远处为0)为 显然在宇宙是无限的前提下, 则 .牛顿认为这是相当荒谬的结果——我们今天也这么看:一个理论模型预言一个可观测的物理量趋于无穷意味着这个理论模型在这里失效了。 1826年,德国人奥伯斯(H.Olbers)提出了与牛顿“相似”(注意只是相似)的观点:如果宇宙是(时间上)静态、(空间上)无限、(质量分布)均匀的,那么星空应明如白昼,而黑夜根本不存在。奥伯斯本人及后世追随讨论者更多是在形而上的思辨层面来探讨这个问题,我们最好还是像牛顿那样把数学请出来:在宇宙静止、无限、均匀的前提下,设所有恒星的平均光度为L,恒星空间数密度为n,则在地球上接收到全天所有恒星星光的总照度为 宇宙空间上的无限导致r趋于无穷,故E也趋于无穷——这还是相当荒谬! 应当注意,无论是牛顿还是奥伯斯,他们的归谬都用到了两个假设作为推理的“前件”: 1.宇宙是(时间上)静态、(空间上)无限、(质量分布)均匀的。 2.宇宙是“各向同性”的。 前者比较明显,而后者比较隐晦——它表现为辐射随空间的反比平方关系,也就是常说的“反比平方律”,即 当然,这两个假设所描述的“事态”都无法直接在实际的物理观测中检验,这时需要物理学最基本的一个实验原则介入: 把不能在实验观测中直接测量的物理量转化为可以直接测量的物理量,把不能在实验观测中直接检验的事件(作为逻辑前件)转化为可以直接检测的事件(作为逻辑后件)—— 也许极端的实证主义者(比如玻尔)会对此不满,在他们看来物理学只关心实验室里可以看到并真的看到的“事实”。 也就是说: 事件 , r= 宇宙是(时间上)静态、(空间上)无限、(质量分布)均匀的。 s= 宇宙是各向同性的 ,若p则q等价于“并非q则并非p”(原命题与其逆否命题等价) 观测到 ,则有 即观测到总照度有限,或者假设1不成立,或者假设2不成立。 今天对“奥伯斯佯谬”的种种解释都是把矛头指向假设1,或者认为宇宙质量分布不均(牛顿观点),或者认为天体寿命有限(宇宙在局部的动态演化),甚至也有以引力常量随距离递减的观点。假设2的地位则非常稳固,因为否定“各向同性”就会否定掉“反比平方律”,而后者在足够大时空尺度上(宏观低速)与观测吻合得很好。 其实,今天我们对宇宙整体的认识还是基于“奥伯斯佯谬”的两个假设,只是对假设1做了必要的扬弃,在现代宇宙学中这两个假设被重新表述为:在足够大的时空尺度上,宇宙整体质量分布均匀且时空各向同性,即所谓“宇宙学原理”( cosmological principle )——之所以要强调“足够大的时空尺度”,是无法避免宇宙在局部的各向异性与质量不均(比如太阳系、银河系)。 宇宙学原理是基于爱因斯坦广义相对论的宇宙学之基础,根据老爱本人的解释,之所以要保留些假设是因为要用它来代替整个宇宙的边界条件——宇宙是没有边界条件的。但在对宇宙学原理的具体把握上,爱因斯坦犯了一生中“最大的错误”(这可是他自己是说的),因为他还固执地坚持宇宙在时间上是静态的——此中涉及著名的“宇宙常数”,按下不表。 一般教科书上的说法,基于广义相对论的现代宇宙学确立后(尤其在动态演化的宇宙模型中),“奥伯斯佯谬”好像就自然而然地消失了。问题是:它真的被数学武装起来的物理学给终结了吗? ——God knows! 最好问霍金...... 二、能 被数学终结的哲学问题不是一个好的物理学问题! 南方无穷而有穷。 今日适越而昔来。 ...... 我知天之中央,燕之北、越之南是也。 ——摘自《庄子·杂篇·天下》 形而上难题往往都是没完没了的,因为它们几乎都同构一个问题:有限还是无限或有穷还是无穷的问题——按徐利治先生的标准( 手头没书,可能记得不清了,欢迎指正 ),infinite这个词儿,如果是针对离散的对象可用“无穷”,如果是连续的对象可用“无限”。 关于这个问题嘛,数学家在牛顿、莱布尼兹时代认为自己弄清楚了......在柯西、魏尔斯特拉斯时代也认为自己弄清楚了......在希尔伯特、弗雷格时代又认为自己弄清楚了...... 今天到底怎么样?——反正我不知道也看不懂了。 哲学家也总有些另类: 康德在前面指引, 尼采操一把铁锤向“苏格拉底”的圣像砸去,海德格尔在后面跟进, 恩格斯和维特根斯坦沿着不同的路径宣布“哲学的终结 ”——这样斩断因果链,太暴力了! 物理学得回到自己的历史中去:宇宙有限还是无限的问题其实一直和“上帝”的位置纠缠不休...... 今天一说物理学史一定得上溯到古希腊去,亚里士多德已经为我们准备好了“物理学”(physics)这个词,却和我们今天广泛使用的涵义完全不同——我们今天离开物理学史谈的物理学是从牛顿开始的,它的“道统”(如果存在的话)是以“反亚里士多德”(准确的说是反天主教塑造的亚里士多德)为基础的。这个转折可以牛顿的名著《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为标志,一如这个响亮的名字(它蕴含了物理学的全部核心),之前是“自然哲学”(natural philosophy)的时代,之后才是“物理学”的王朝。套用克劳塞维茨的名言,我们可以说: 物理学是数学化的自然哲学,自然哲学是无数学的物理学 ——贯穿其中的是实验的精神(谁说亚里士多德不做实验?!),而数学或者说逻辑全面的介入恰恰是亚里士多德与牛顿之间的中世界所谓“经院哲学”( scholasticism )传统。 亚里士多德时代还处于自然哲学阶段的物理学与高度数学化的天文学(以托勒密为集大成者)本来是两条知识路径,中世纪天主教的“大一统”为二者提供了合流的平台。然而 无论是古希腊的亚里士多德、欧多克斯、阿里斯塔克、托勒密,还是中世末期的哥白尼、第谷、开普勒,甚至到伽利略,他们都很自然地把自己所描绘的宇宙圈定在有限的范围,他们需要予上帝以空间 。只有一个毫不专业的“异教徒”布鲁诺选择在神学意义上狂热地宣扬无限宇宙进而将上帝排挤出去,最后他被烧死了。而牛顿的高明之处正如他在《原理》(为回应自己不信神的攻讦)中消解掉了中世纪的上帝,从而构造了物理学时代的上帝(就是爱因斯坦口中“斯宾诺莎的上帝”)—— 他把上帝对宇宙的占有权转化为上帝对宇宙规律的支配权。从此物理学家不必在宇宙中预留“奥林匹斯山”,宇宙规律存在,上帝就存在,宇宙无限意味着上帝的荣耀永恒 ——“宇宙无限”终于可以作为一个羞答答的常识得以宣扬....... 广义相对论刻画的一个“有限而无界”的宇宙,以及衍生出的the Big Bang,激发了沉默已久的教廷新的热情——终于可以不带任何负担地为伽利略平反。 保罗二世不无欣慰地告诫霍金(1981):够了,请到奇点为止,其它的(时间之前、空间之外)留给上帝。 故事还没有结束—— 2011年霍金又带着他的《大设计》( The Grand Design )登场了,单从这个名字,我们就知道,他的野心远胜牛顿,这一次他要“代上帝立言”......
个人分类: 格物笔记|5937 次阅读|24 个评论
关于PI的回忆: 有理与无理和有限与无限
热度 2 王飞跃 2014-8-2 20:25
关于 PI 的回忆 : 有理与无理和有限与无限 月初在京参加了一个读书会,一位宗教学者关于圆周率 Pi 之无理的发言让我回忆起自己从小对 PI 的想象和情结。 这位学者从电影《少年 Pi 的奇幻漂流》中主角的名字引出 Pi 是无理数,无限不循环,预示任何一个情节都是不可预期的。我在飞机上看过此片,但从来没有想过 Pi 的如此解释,忍不住插话,因为我从来都认为 Pi 是最有道理的“有理数”。而且,我过去讲课时总把 Pi 当作 “有限与无限之比”,本该取无限值,却是一个有限的数,神秘且神圣,具有哲学意义。 小学第一次听老师讲圆周与直径之比是个常数,记为 Pi 约为 3.14 时,嘴上不说但心里不信:这么多圆,怎么可能比出来是个常数?自己还偷偷地拿圆规画了不少圆,希望能够比出一个让老师“出丑”的数来。虽然徒劳,却也知道了圆周无法测量,只能近似,还有内外上下逼近、祖冲之的“割圆术”,最后在图书馆里 还 读了一本华罗庚的科普小书《从祖冲之的圆周率谈起》。文革之后,曾在新华书店中匆忙买过一本华罗庚写的《从单位圆谈起》,本以为还是关于“割圆术”之类的科普书,回来一看是高深的专著,除了觉得内容太发散,几乎没有其它感觉,当时希望以后能读懂。此书仍在,怕是再也不会有能力读了。 大学时,教数学的秦鹏荣老师是上海的宁波人,讲课十分风趣,为了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有时会在课堂穿插一些小故事。现在还能记起来的就是一个关于 Pi 的故事:老家的乡村教师是个酒鬼,喜欢在下午喝酒,三点一师一壶酒 ……, 用宁波话就是 3.14159…… ,结果班上的学生都能把 Pi 记到很多位。今天我还能记住 Pi 的这六位数,必须归功于秦老师,可惜他过早去世。 为什么会有 Pi 是“有限与无限之比”的想法?因为学机械运动时发现,现实中不重复的直线运动总是有限的,只有不断重复的圆周运动才可能是无限的,因此就有了 Pi 是貌似无界的有限直线运动与貌似有界的无限圆周运动之比的感叹。但这是我在教 SIE 350 动力学建模课程时才觉得要说出来,而且每学期上课都会发挥一下,告诉学生有限运动与无限运动就是这样由奇妙的 Pi 转化的。我无法在课堂上讲的是,自己还认为正是每个人有限无法重现的一段生命,组成了整个人类无限代代重复的圆周(螺旋)历史运动,当然这只是感觉,不能深究。 那时有一本捷克人写的《 A History of π 》,因作者去世而再度畅销,我也买了一本。由这本书,我才发现世界上竟有这么多的书在讨论一个常数 Pi !希望有一天自己也能写一本关于 π ,自然数 e , 和虚数 i ,谈一下把它们连在一起的Euler公式,因为这三个数和欧拉的公式,至今还让我觉得世界之奇妙。 古人有“天圆地方”的世界观,方由四段有始有终的直线组成,可圆只有一个没头没尾的混沌圆周, 但只要想完美地合起来,线段与圆周之比必须是常数 Pi , 道理何在?也许, Pi 不但是“有限与无限之比”,还是“有理与无理之比”。至于这一认识的意义何在?对此,我只能认同读书会上那位学者后来的书面总结:“ Pi 是无理的,没有意义的象征,但是在没有意义 的 时候什么是意义?就是敬畏,这个时候这就是意义。”如所, Pi 也只能是个无理数了! 希望将来有时间再来回顾一下 Pi 及其意义,此文记之。 2014 年 7 月 16 日草于 SC4653 , 8 月 2 日改于悦溪 PS: 忘了自学概率论时,曾试着动手 用 布丰分布 计算Pi值,今天完全可以做一个自动系统来算,当然仿真最快最经济。
个人分类: 随思走笔|9811 次阅读|4 个评论
【宇宙是无限的吗?】小儿日记
热度 14 ncepuztf 2013-11-17 22:45
一天晚上和儿子在小区的健身场地休闲,儿子缠着我讲故事。 他从小就这样,我知道的和不知道现编的故事/笑话已经用得精光,由于重复还经常被他嘲笑。 这次实在没有办法了,我就说:看天上的星星,你数数有多少颗吧,古代有个大科学家叫张衡的也数过。 儿子说:这么多,一眨一眨的,我才不数呢!老师说地球的外面是太阳系,太阳系外面是银河系,银河系的外面呢? 我说:银河系的外面是宇宙。 儿子说:那宇宙的外面呢? 我说:宇宙就是最外面了,银河系的外面通称宇宙,宇宙是无限的。 儿子说:既然是无限的,那为什么说宇宙在膨胀呢?膨胀一定是侵占了他以外的空间,对吧? 我说:那宇宙可能是有限的吧。 儿子说:既然宇宙是有限的,那宇宙的外面又是什么呢? 我:这这……爸爸实在答不上来了,你明天问问老师吧。 儿子:爸爸,我越想越害怕,我不敢想了。 我:……【其实我也害怕】 ******************************************************************************* 求解答:那位博主能告诉我,宇宙到底是有限的还是无限的? (1)如果是有限的,请告诉我,宇宙之外是什么? (2)如果是无限的,为什么说他在膨胀?
个人分类: 小儿日记|2845 次阅读|32 个评论
玉兰
pingguo 2013-4-23 11:25
如一盏灯。刚升起采摘的念 它已将我采摘了去 我感知的春天远不能与它相比 何为无限,我回答不了 唯有聆听风 聆听神的语言 请将我们一同采摘了去
个人分类: 诗歌|2000 次阅读|0 个评论
难道物质有限可分就是科学的?
热度 2 ssglwu 2012-12-26 00:06
吴国林 我在前文发表了“评电子可分裂为自旋子和轨道子”(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447363-564530.html ),现有不同意见,可以讨论。 在 http://news.sciencenet.cn/htmlpaper/201242010521823923852.shtm 文中,明确指出: “ 一个电子分裂成两个独立的准粒子:自旋子( spinon )和轨道子( orbiton )。” 虽然这些新粒子都无法离开它们的物质材料, 但它们必竟分为在一定条件下的两个准粒子。所谓准粒子,无非是指与粒子的作用在一定条件下具有等效性。难道真有两个截然分开,而没有任何相互作用联系的东西?显然没有。将一根木棍,分为两部分,它们之间还有引力相互作用。 难道物质有限可分就一定比无限可分的真理性更大?按照著名哲学家波普尔的观点,不能被证伪的东西,是没有意义的。“物质有限可分论”看似绝对正确的东西,实质上什么都没有说,甚至连错误都算不上,因为说了毫无意义的话。 坚持物质无限可分,并不是因为辩证法,而是从物理学史的发展来看,坚持“面对实事本身”的态度。坚持物质可分,既是物质学发展的需要,也是哲学内在精神的呼唤。爱因斯坦就说过,哲学是科学之母。离开哲学何以能发展物理学?薛定谔创造量子力学的波动方程,就受到了哲学的启示,爱因斯坦也如此。
个人分类: 物理学哲学量子信息哲学|3323 次阅读|5 个评论
物质真的无限可分吗?
热度 13 skylark1981 2012-12-20 09:02
吴国林博士写了一篇博客“评电子可分裂为自旋子和轨道子”。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447363do=blogid=564530 在这个博客中他把最近在p波超导体中观察到的自旋和轨道的分裂看成是一个很了不起的作,“ 具有非常重要的物理意义与哲学意义 ”。由此最这认为“ 理解物质的无限可分的分,其意义是在不断变化的,分可以组分的分,功能等的分”。 这个理解是错误的。在固体中,电子自旋$s$和轨道自旋$L$耦合在一起,从而形成了一个新的角动量$J= L + s$. 在通常的实验中,只能观察到$J$的贡献。这个实验只是把他们分开测量而已,从物理上来说则并不奇怪。分开来的自旋其实就是自由电子的自旋,或者准粒子的自旋,根本没有所谓电子分不分的概念。这个工作是第一个观察到这种效应, 有助于我们理解固体中的一些东西,所以才能发很好的杂志。 作者也提到一维中的电子问题。在 一维材料中,电子没有独立的运动,只有集体运动,因此自旋和电荷是可以分开的。这种分开只是说在物理效应上的分开,自旋和电荷有独立的行为,但是绝对不说电子的自旋和电荷真的分开了。 吴国林博士在这里又犯了一些错误。 在唯物论中,物质是无限可分的。根据钱三强的回忆,太祖爷毛主席确实提到过物理无限可分的概念:“ 我看不见得。从哲学的观点来看,物质是无限可分的。质子、中子、电子,也应该是可分的,一分为二,对立统一嘛!不过,现在实验条件不具备,将来会证明是可分的。你们信不信?你们不信,反正我信” 。 http://news.xinhuanet.com/theory/2008-01/31/content_7520502.htm 但是需要注意,这个充其量只是某些哲学论者的一个假设或者信念而已。没有任何佐证和预言,谈不上科学,自然不必认真。只是很多做哲学的人喜欢用自己一知半解的东西来佐证他们的结论, 忽悠一些外行,我就不得不站出来指出他们的错误。很多做哲学的人(不是少数)喜欢干这个事情,要不得。 另外,我也知道一些道教,佛教,基督教徒喜欢用量子力学,大爆炸理论等来证明自己的信念是多么科学。其实这个做法和 吴国林博士一样荒唐。
7360 次阅读|19 个评论
开通博客之初衷
热度 1 Treenee 2011-7-1 14:54
我的父亲是中国石油吉林石化公司的一名普通员工。由于对永动机的热爱,父亲对其进行了长达三十年的业余研究。通过对永动机这一课题的不断研究和探索,父亲逐渐形成了自己的认识和见解,并完成了《关于永动机的论证》的论文。论文完成后,父亲曾向中国科学、天文学报等杂志投稿,但未获成功。所以父亲一直在寻找一个平台,希望能够将他的研究成果向社会公布,更得到社会各界朋友的支持和认可。 我之所以要在科学网上注册这个博客,也是希望借助这个公正、开放的平台,将父亲的研究成果展示出来。虽然,父亲写的研究论文很不规范,并缺乏学术化的语言,但是父亲在这三十年中,通过一些自然现象发现的宇宙规律,却是非常珍贵的。不论这三十年的苦心研究是否能为科学界所接受,但我相信至少能够给未来的科学研究提供一个新的思路或方向。我在我成长的不同阶段(初中、大学、研究生)都看过这篇论文,却丝毫不曾质疑过父亲的研究 发现 。希望科学网这个公正、开放的平台,能够让更多的人了解我的父亲以及他三十年的苦心研究。 在我很小的时候,父亲对我讲, “ 人这一辈子最重要的是人,是情感,是家庭的和谐美满,除此之外还应该做一点点事 ” 。而父亲的这一点点事,就是希望他的发现能够真的为人类的科学事业做一点点贡献。父亲告诉我,无论他是否能被大家所接受,至少他这一生努力过,尽力了。人生真的很短,能够淡薄名利,不计得失,潜心研究三十年的人已经不多,而我的父亲正是这样一个人,一个执着、不懈努力着的普通中国劳动者。我为有这样一位父亲而骄傲,为我生长在一个幸福温暖的普通家庭而内心满足。也许这就是父亲用行动传达给我的人生理念,即所谓的 “ 一生有意义 ” 吧! 我会在后续的时间,将父亲的研究内容陆续转载到科学网我的博客中,下面给大家简单介绍一下论文内容。在论文中,父亲的研究内容主要包括如下三个方面:第一,确立了永动机的模式;第二,给出了永动机是否存在的明确答案;第三,提出了永动机必然诞生的观点。论文围绕着这三个方面的内容展开了后续验证。“由于永动机是一种永恒的运动,因此,对其验证必须破解无限。因为宇宙是无限的,运动是永恒的,所以破解了无限就能窥视其中的奥秘,发现永恒运动的规律和运动的本质,使文中的观点得到验证。基于上述缜密的思维,经过长时间的观察和认真的分析研究,笔者对其无限进行了破解,得出了无限定律 、无限的性质、内部构造和生命永恒运动的规律,从而使文中的观点得到了验证。在验证的 过程中由于对无限的破解,有幸让我们了解到宇宙的起源和演变的过程,知道了我们人类的最终归宿。” 以上是父亲对其研究内容的简单陈述。我的父亲只有高中学历,所以,其论文的语言不够学术化、专业化,但父亲已经尽可能用最质朴的语言,将其研究和发现的规律表述得更清楚。虽然我对父亲论文理解还不够深入,但用一个最简单的例子来说明他的发现,就是牛顿从树上掉落的苹果发现了“万有引力”,而我的父亲将这个苹果切开,发现苹果和地球的内部构造是一样的。发现地球的内部结构仅仅是父亲发现的一个方面。我个人认为,父亲的研究发现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无限定律、无限的性质、内部构造和生命永恒运动的规律。其次,地球的内部构造。再次,太阳系体原交换的规律。最后,附上我父亲的搜狐博客,我博客上发表的《关于永动机的论证》的所有内容都是从父亲的搜狐博客上转载的。 http://blog.sohu.com/people/yfyzyqyb/
2434 次阅读|2 个评论
宇宙起源研究命题不科学
wuhongcai 2010-4-13 16:53
宇宙起源研究的命题不科学的论断基于下面的基本思考和分析: 1) 时间和空间的无限 在时间和空间坐标上,正负两个方向都是无限的,因此,在人类认识中认为的过去(时间的负方向)的时间内发生了什么事,在我们所看不到的空间里存在什么物质和什么物体,等。就无法知道。既然是无限,就应该没有起始,也没有结束,没有起点,也没有终点。人们所认识的,所认为的时间和空间上的起始点就是方程解中的 t=0 和 l =0 值。由于在这些点上出现奇异,于是就提出了爆炸论。理论所描述的星球之间的相对运动现象符合方程的解,认为爆炸论模型符合实际,欧洲核子中心的高能量质子碰撞试验就是在模拟宇宙爆炸的现象,这些实验现象能告诉我们什麽? 由于时间和空间的无限性,我们可以有理由假设任何现象仅仅是一个过程,其中包括所认为的宇宙大爆炸也是某个过程中的一段,尽管我认为就根本不存在所谓的大爆炸,现在人们天文观测到的星球相互远离而呈现出爆炸后的物体运动形态,我认为只是一个过程中的一个过程。所提出的方程描述的理论假说符合这一段时间和空间上所观测的现象,仅仅是这一段时间和空间现象吻合,是中间的一段,不是整个时间和空间坐标上都符合。 2) 人类认识论的局限性,宇宙不存在过去也不存在未来 人类在有限的时间和空间上生存,自然就有了起始和结束的认识论,在这个认识论下,就把无限的宇宙的发展和变化置于有限的认识上,因此就有了宇宙起源一说,星球的产生,发展,变化,衰亡,就成为了宇宙变化的一环。 无限的宇宙中事物发展变化不能完全用有限时间和空间的认识论来解释,在局部的有限的时间和空间上事物发展和变化的规律只能说明其中的一部分,是这一部分的规律,不能用来解释全部。 时间和空间的无限性决定了宇宙不可量度,不存在过去,也没有未来。所谓过去和未来只是对宇宙中局部区域(包括时间和空间)的一种运动,存在有一定的规律,但不能包含宇宙全部,寻求统一场论,将是和研究宇宙起源一样毫无结果。 3) 无数和无限 只要是无数,就会存在有无数种现象,生物、智能生物存在于地球上,就说明在宇宙中也必然存在有无数个生物和生物星球,尽管我们现在不能找出证据说哪个星球存在有生物,但是,因为在无限的宇宙空间中就必然有与我们相类似的星球,其原因就是因为星球数量的无限和宇宙间事物发展相似性。即使在我们星球上,只要你能想象得出的形状和样子,都可以找到类似形状的生物,因此,生物基因排列也存在有无限性。 或者说,在时间坐标上,负的方向也是无限的,因此我们也可以说,在时间坐标上的某个区间在某个星球上出现过生物或者智能生物是完全有道理的,而且出现的次数也是无限次。人们所认识的某个过程,如解方程获得解的一个奇异点,认为宇宙就从这里诞生(爆炸论),这个结论过于武断。人们所获得方程的解可以解释部分现象是局部符合,不能代表全部,因此不能相信爆炸论。 无数和无限将决定人类的认识只能是局部的,不可能是全部的,终极的。 结论:由于上述简单认知,只要是存在无数和无限,任何结论只能是相对的,局部的,研究全部的,终极的是不科学的,因此,可以认为,设立宇宙起源的研究命题本身就不科学,是不正确,也不可能获得结果的。
个人分类: 未分类|3032 次阅读|5 个评论
无限自动机论的简单小结
williammilo 2010-3-13 20:31
我的博客已经搬家到 xiongbox.com 欢迎访问熊伟的博客! 本文永久链接 http://xiongbox.com/无限自动机论的简单小结/ 1.无限自动机论是 研究存储量无限的离散数字系统功能和结构以及两者关系的的理论 ,是自动机论的次级学科。数字电路这类物理系统,只包含有限个记忆元件,它的存储量是有限的。但是,稍复杂的算法,例如整数乘法所要求的存储量往往是无限的。离散数字系统按照存储量分为两大类:存储量有限的和存储量无限的。后者的数学模型为各种无限自动机。在无限自动机论中, 主要研究信息加工系统和计算过程的数学模型、模拟、计算、识别和限制等问题 。 2. 从计算机的逻辑结构出发,抽象出它的数学模型,将一个自动机看作一个由控制器和它的外部环境组成的系统 。控制器为一个有限自动机。外部环境由一种数据结构刻划。控制器从外部环境提取信息(输入),根据这些信息和控制器所处的内部状态,产生改变外部环境的指令(输出)并改变控制器的内部状态。自动机一步一步地重复这种过程,对外部环境中的数据进行处理。按照外部环境及其与控制器的相互作用方式的不同,提出许多种不同的自动机。自动机的外部环境可起存储量无限的存储器的作用,现实的计算机的存储量是有限的,因此自动机是计算机的一种理想的数学模型。 3.图灵机等一般自动机所识别的集恰是递归可枚举集,推广到非确定自动机的情形( 即控制器是非确定有限自动机 )不增加识别能力。识别能力介于有限自动机和一般自动机之间的机器,被认为更接近现实计算机而受到广泛研究。已提出多种不同的自动机。 对每种自动机,按照确定和非确定、数据结构的类型、机器与环境间相互作用的方式以及时间空间限制,可再分为许多类 。每一类自动机所识别的集构成一类语言。 主要研究的问题是各种限制类型的自动机识别集的刻划、包含关系和代数性质 。与形式语言有关的一个结果是,在乔姆斯基分层下的四类形式语言对应四类自动机的识别集: 0型语言对应图灵机可识别,1型语言对应非确定线性有界自动机可识别,2型语言对应非确定下推自动机可识别,3型语言对应有限自动机可识别 。 4.任一个可计算函数或可识别集, 在计算时间和存储空间受限制的情况下是否可计算或可识别的问题,从肯定方面涉及到好的算法的设计问题,从否定方面涉及到问题固有复杂性的下界估计问题 。无限自动机的理论有助于理解计算过程的本质方面,在 程序设计语言和编译方面都有具体的应用 。面向现实计算进行研究仍然是发展的趋势。代数方法将受到更多的注意和发展。
个人分类: 电子信息工程与计算机科学|5774 次阅读|0 个评论
物质无限可分观念的终结
wliming 2009-7-26 23:38
不知道从哪个年代开始,人类建立起了奇妙的无限观念。之所以说奇妙,是因为人类事实上从没见过无限却先验地认可了无限的存在。人们对《庄子 天下篇》一尺之捶,日取其半,万世不竭。的无限可分的思想深信不疑。今天,社会大众仍然非常普遍地认为,宇宙是无限的,时间也是无限的,无始无终,物质无限可分。无限的观念已经在人们大脑中根深蒂固地存在了相当长的年代。 在数学上无限的观念取得了惊人的成就,如极限,微积分等等。物理学借助无限的概念定义了瞬时速度加速度这样一些重要物理量。上个世纪,中国科学家还做了一件令人惊讶的事情,他们在哲学的无限可分思想的指导下建立了层子模型,和西方科学家提出的夸克模型在一定程度上不谋而合。 然而,现代科学宣告了无限观念的破产。首先,天文学表明,宇宙不太可能是无穷大的。著名的奥本斯佯谬已经非常浅显地论证了宇宙的有限,如果宇宙有无穷长的年龄无穷大的范围和均匀分布的星系,那么夜晚的天空一定和白天一样明亮。宇宙大爆炸学说更是很明确地宣称宇宙有时间起点和有限的尺度。这个学说的很多预言都得到了天文观测的支持,如宇宙微波背景辐射,星系光谱红移等,所以被主流天文学家普遍接受。现代天文观测也基本上肯定了有限的宇宙年龄大约140亿年左右(注: 这里说基本上是因为结论还不是十分肯定)。 现代物理学也基本上否定了无限小的时间和空间,时空很可能有一个最小的时间单位和长度单位。时间是跳跃着前进的,空间也是一格一格的,只不过这些单位是如此之小以至于人们无法觉察。现代科学实验还远远没有达到足够的精度来检验这样的结论。但是,主流物理学家有相当充分的理由更愿意采纳这样的信念。 上世纪后半叶,夸克模型取得了惊人的成就,已经在很大程度上得到了科学实验的检验(只是自由夸克自由胶子没找到)。夸克模型表明: 强子由夸克组成,其中,一个介子包含两个夸克,一个重子包含三个夸克。根据无限可分的思想,人们自然会想到,夸克应该还可再分。很遗憾,现代物理学并不支持这样的想法。当人们试图切割夸克的时候,由于巨大的能量输入,切割出来的粒子比夸克还大!一个粒子的组分比粒子本身更大,所以,传统意义上的无限可分到此终结。事实上,人类至今也没有分离出自由的夸克来,更是没人观察到过夸克的内部结构。我们有相当足够的理由相信,三代轻子(其中有电子,中微子等)和夸克是宇宙物质的最小单元。 无限的概念甚至会在某些特殊的数学场合失效。比如,我们沿着一个正方形的对角线画一条台阶型的折线,当台阶的宽度和高度逐渐下降趋于零的时候,这条折线看起来趋近于对角线。可是,这条折线的总长度却永远等于边长的2倍,而不是根号2倍,即不等于对角线的长度。这种情况在分形领域普遍存在。 可见,物质无限可分的思想已经失效了。 (本文还很不成熟,有待修改,请大家多提宝贵意见)。
个人分类: 物理学|4925 次阅读|7 个评论
木桶理论和帐篷理论之外篇,评论的回复
windlight 2008-12-23 06:03
木桶理论和帐篷理论之一 主要探讨了由顾校长所遇到的一个两难问题,我个人从中学到或思考一些类似的问题,但时间有限,未能完成。有幸得到科学网推荐,也有几位评论,李博还专门 写博回应 ,我就在这里统一作答,并继续思考这个话题。 资源分配问题,是每个人都要面临的,不论是工作还是生活或学习。我的签名已经把这个问题的终极哲学或原则总结出来。总是说一些正确的废话就没有什么新鲜意思,结合具体问题分析探讨问题解决之路才是当为之事。 所以评论2、3评论感觉不过瘾。 李博的文章,还有些意思,他的第二个问题有些道理,也是一个解决问题的可选出路,就如我签名所说的如何把有限的资源变成无限,但有一个问题,这不是顾校长在面临学科建设时,所要直接面对的问题,这个问题是不能完全回避掉的,当你作为一个校长时,您不能劝大家说,请大家都自己想办法吧,我这个校长就在后面给你们精神支持。 至于清华只向政府要钱,这个李博有些臆断了,顾校长根本没有提到,我也没有提到这些学科建设的钱都是国家的,我不知道清华从国家能拿多少,从企业拿多少,从校友捐赠里拿多少,他只提到了羡慕哈佛有一个470亿美金的发展基金,而这个基金大多来源于校友和社会捐助(李博说清华缺钱,看跟谁比了,世界一流当然是跟世界一流比了)。 顾校长作为校长,作为一个大的利益体的领导者,开源节流是他当为之事,你说的各种争取资源的方式,我相信清华的领导都在做。 但问题的关键是,作为校长或学校领导层,他们手头肯定有些资源(而不管这些资源是社会捐助还是政府投入)是有自己的支配权限,而同时他们又有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使命和目标,而达成这个目标,对于大学来说,主要就是学科建设问题,那么在这个问题面前,他们要采取什么原则,是一碗水端平,还是有倾斜,如果倾斜,向谁倾斜就是问题所在了。 至于李博的第一点,我不认同,科学问题来源于对自然的发现归纳抽象和提高。而管理或经济学同样也是要用这种拓扑学的手段,抽象问题的关键,才能发现问题的本质所在。这不是政论性的隐喻,我本人发表此文,没有任何经济利益上的诉求,而是自己对一些理论思辨感兴趣,同时也验证自己的所学,毕竟我学的这些理论自己去实践也不是现实的,去听去看别人是怎么处理问题的也是一种实践方式。而经济学或管理学由于涉及要素过多,通过这种理想化实验或简化模型来分析是一个必不可少的工具和方式。有时间,我找些经典的经济学理想化实验与大家分享。 而经济学就是一个研究人们如何选择的问题,也就是研究如何用有限的资源满足无限的欲望,这门学问不是幌子,而是一个需要理论家去研究理论,实践家们去执行验证的科学。 不管怎么说,还是谢谢李博的认真阅读和回应,真理越辩越明,但请不要臆断,否则这种指名道姓的说清华怎么样,对其有失公平。 zt 李斌博士的回应 http://www.sciencenet.cn/blog/user_content.aspx?id=51964 看了赵先生的blog,很有感触。原因在于,1 隐喻的方式禁锢了人类的思维,2 内讧型争抢行为司空见惯。表面上大家谈的是两个理论看资源分配问题,实质则是争夺资源的幌子。 先说第一个问题,隐喻也就是打比方,木桶和帐篷的比喻是不是合适,是一个很大的问题,大家不过是用其为美丽的幌子,争资源是实质。 第 二个问题,国内的研究全依赖于国家政府的投入,因此各个高校都在想办法得到国家更大的支持,个人争取更多的课题和经费。可是做学术仅此一条路么,社会资 源、企业资源、国际横向合作、技术产品化不也可以弄到钱么,拼命向上伸手,拿到了多少的资金才算是够用呢?无非是说“多多益善”。如果清华都说经费短缺, 那其他的学校简直没法度日了。投入是应该依据投入-产出比的,不是靠谁说得漂亮,谁的嗓门大。所以,我认为用木桶和帐篷做比喻,实在不恰当。 建设 世界一流大学,没有经费不行,但一流大学的精英如何全靠政府供养着,他们对社会又能多少回报呢?可悲的是,不是大学不想挣钱,有了一个好的技术可以产品化 的时候,就会有一批人上来争抢。科技产业化,不仅需要政策的知识,更需要人们唾弃内讧型争夺意识。这种意识很可怕,因为他永不满足,只知道占有占有,产出 是与其无关的事情。 踏实做事,形成有凝聚力的科研团队,疏通科研与产业的沟通瓶颈,大家一起把蛋糕做大了,每个人都会有创造和收获的乐趣。如此,世界一流大学,指日可待! 木桶 理论和 帐篷 理论之一 听顾秉林校 长谈学科建设问题 木桶理论和 帐篷 理论之二 赵凤光 木桶理论与 帐篷 理论之三 木桶理论和 帐篷 理论之外篇,评论的回复
个人分类: 思辨|5885 次阅读|1 个评论
我的签名 经济学研究对象
热度 2 windlight 2008-10-20 22:13
我的签名有很长一段时间没有变了,如果可能,我希望在我的墓志铭上也写上这段话。 二十年学习所得一句话: 有限的资源满足无限的欲望,三个变量互相制约和发展。科学将有限的资源逐步变为无限,经济和政 治手段来(市场与计划)来调配资源,道德文化宗教等把无限的欲望逐步节制或转移。 有些人说能看懂,有些人说看不懂。 经济学研究对象 任何一个学科都有自己的体系,包括他的概念,原理,逻辑体系,以及应用。而所有这些体系都有特定的研究的对象,学科因为这些对象的存在而产生,并分析、归纳总结而成为学科内在的逻辑体系,这些逻辑体系可以用来解释,指导这些对象。 所以从头说起经济学,就要先弄清楚经济学研究什么? 有人说:经济学就是研究 人们 如何 选择 的学问。 我们可以看到这个定义包含了三个必要条件, who how doing ,人 如何 选择 人who 经济学是社会科学,而社会科学就是研究人的,因此只说人,而不说其他动物是显而易见的。但现在研究发现,万物的道理皆有相通之处,不只是人有选择的可能,其他生物都有选择的可能,因此,广义的经济学可以忽略这个因素,但一般公认的经济学研究对象还是以人为主,其拓展包括人所组成的各种组织,而没有拓展成为所有生物。 如何how 人类不同于其他生物的一个特点,人是具有主观能动性的,具有第二符号系统交流功能的生物。换句话说,人类做事都有一定的目的性。经济学的目标是什么, 效率 ,大白话讲,就是少花钱多办事,我们日常理解就是最优化配置资源,这个效率如果展开可以应用的范围也是很广的,机械效率,能源利用效率等等。我们一般概念上理解经济就是这个东西或者件事情是否经济中所说的经济性,实际上就是效率的概念。可以说这个 如何 隐藏的意义就是追求效率。 选择doing 选择是一个动词,前面讲到了这个动作的发出者,和动作目标(追求效率),但在这个定义实际忽略了动作的接受者,选择 什么 ,这个 什么 就是资源。选择本身没有什么难理解的,也就不再赘言。但这个隐藏的 什么 需要重新认识一下。资源狭义的理解就是自然资源,广义的理解包括时间,金钱,人的精力,知识技能等等。 还有一个问题就是我们为什么选择,不选择可不可以,答案见下图。 前面提到了人们为什么选择,是因为资源相对是 稀缺 的。 萨缪尔逊 的第十五版经济学中将经济学定义为:经济学研究的是社会如何利用稀缺的资源以生产有价值的商品,并将他们分配给不同的个人,萨缪尔逊认为经济学的两大核心思想或经济学的双重主题为稀缺和效率。
个人分类: 思辨|4125 次阅读|1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2 07:30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