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科学网 标签 原子弹 相关日志

tag 标签: 原子弹

相关日志

他被公认为两弹一星“没有勋章的功臣”,师从约里奥-居里回国后为原子弹“加铀”
Kara0807 2019-1-27 15:20
原创: 小德 德先生 杨承宗 提起我国放射化学奠基人杨承宗,网上流传着这样一个故事:抗战前的北平协和医院(北京协和医院前身),有一个密封的玻璃系统容器,里面装着从美国买来的507毫克镭。因用作医用,它一直被放在医院地下室里。 镭是一种具有很强的放射性的元素,镭- 224、镭- 226、镭- 228及其衰变产物均属于一类致癌物。 抗战时期,这个玻璃系统让日本人敲坏了,507毫克镭放射的氡气散发到空气中,会对环境造成巨大的污染,严重危及人的健康。 卑劣的日本人并未及时阻止放射性物质扩散,而是把联接破裂系统的橡皮管直接通到楼上进行放空。楼上病房的病人遭了殃。 情况危急,医院主管人员心急如焚,急需专业的人来阻止这507毫克镭产生强烈放射性气体往外散发,并修复破损的、复杂玻璃系统。那个年代,中国几乎没有人懂镭,谁会甘冒风险,挺身而出? 真有一个人听到镭泄露的消息,立刻带着自己两名学生和一位玻璃工师傅匆匆赶来救急。 他推开放置镭的地下室房门,里面一切静好如初。凭一个镭学研究者的眼光和对臭氧敏锐直觉,杨承宗意识到:这里已经受到严重的放射污染,危害非常。他本应立即着装特制防护服、工作帽、手套、口罩以及胶鞋,但这些防护用具,现场一样也没有;刻不容缓,他只能冒险一搏。 考虑到两名女学生缺乏经验,他阻止了她们涉险,自己投入到抢救工作中。最后关头,他打开保险柜,代替玻璃工的吹气工作...... 他思维敏捷,动作迅疾,处理果断得当,加水密封,把复杂的玻璃系统修复好了,牢固封闭住了镭。挽救了协和医院病人的安危。 当时谁也没注意到,他的右眼已经受到了超剂量的照射,造成了严重损坏;10年后,这只眼睛因白内障网膜剥离,失明了。对于这,他没有过多的抱怨或苦恼;认为用自己眼睛换取医院病人的安全,非常值得。 杨承宗是新中国放射化学奠基人,中国科技大学原副校长,中国科技大学放射化学和辐射化学系首任系主任。曾任中科院近代物理研究所(原子能所)放射化学研究室和放射性同位素应用研究室两个研究室主任。2001年,他获得何梁何利化学奖。 从小独立有主见 1911年他出生于苏州八坼镇的一个乡绅家庭,父亲是一位具有爱国思想的民族实业家。4岁时他随姐姐进了本乡学堂。初级小学毕业后,去了离家十几里的“同里高等小学”就读,从此,不足十岁的他就开始了“自立”的生活。同里小学是所“半洋”学堂,特别注重学生“独立生活、独立思考”能力的培养。 高中毕业后,16岁的杨承宗考入上海同济大学国文专业,五年后,又以“最优”的成绩毕业。 1934年经同济大学校长介绍,他到国立北平研究院物理—镭学研究所 (简称镭学研究所)任职,认识了他一生的良师益友——时任这个研究所所长的严济慈先生,这也决定了他一生的事业。 在镭学研究所,他师从郑大章先生研究放射化学。郑大章是著名世界科学家玛丽·居里夫人门下,唯一一名研究放射化学的中国弟子。 他们借鉴捷克育新斯泰铀矿附近的温泉水中含有高浓度的氡的测试结果,测量了我国各地著名温泉水中氡的浓度,以便在国内寻找铀矿石。在简陋的条件下,他们通过努力证实了铀-锕系对铀-镭系的放射性分枝比值约为4 % ,还发表了一系列有关镤的定量提取及其载体元素化学的文章。 1936年,他受严济慈之托,奉命从北平赴上海筹建了“中法大学镭学研究所实验室”。苦心经营了8年后,汪伪政权想让杨承宗为他们所用,派人来拉拢他。 因对汪伪政权倒行逆施深感厌恶,他言辞拒绝了汉奸的邀留,决然离开了一手创建“中法大学镭学研究所实验室”。 师从约里奥-居里,回国为原子弹“加铀” 同年,严济慈把他推荐到法国巴黎居里实验室进行学习和工作,爱好和平的科学家约里奥-居里(是著名科学家、物理学家、化学家玛丽-居里的长女)被他的爱国精神所感动,同意接收他为自己的学生。 其实早在抗战前夕,他在中华教育文化基金会公费留法考试中,就考取了第一名,因抗战爆发而未能成行。1947年春节,他办齐手续,满怀憧憬地登上了去居里实验室的法国大客轮。 在世界顶尖级原子能专家的居里实验室里,他生怕虚度一分一秒,每天如饥似渴地探索着新的知识。约里奥-居里夫人格外关注这个刻苦、聪颖的中国青年学者,经常悉心指点。 他以自己的勤奋、谦虚和儒雅,赢得了来自不同国家同事的好感。期间,他撰写了10多篇有价值的学术论文,不断攀向放射化学的高峰。 同时,他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并举一反三、另辟蹊径,系统地研究了元素周期表的第Ⅲ,Ⅳ,Ⅴ,Ⅵ族较难分离的一些化学载体元素,研究成功了用离子交换法从大量载体中分离出极微量的放射性核素的方法,应用于化学性质极为相近的放射性核素之间或对其载体元素的分离浓集。后来这种方法逐渐成为我国乃至世界从矿石中提取铀工艺的普遍方法。 1951年约里奥-居里夫人与杨承宗(左一) 四年后,他通过了约里奥-居里夫人主持的论文答辩,获得了巴黎大学理学院科学博士学位,他的论文也被评为最优秀级论文。出色的成绩,让他得到了由法国国家科学研究中心提供的“年薪为555350法郎另加补贴”的高薪续聘。 同时,他接到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究所钱三强所长的电报,催他早日回国工作。他当即决定放弃法国待遇优厚的工作,回国报效祖国。 回国前,他按钱三强的委托,用组织捎来的3000美元购买了大量与原子能相关的书籍、仪器和药品等,全是国内紧缺的实验器材、资料。由于经费不够,他毫不犹豫地垫付了自己在法国的全部积蓄。这让回国的家当足足装了13大木箱、铁箱。 听说他要回国,约里奥-居里夫人专门约见了他,满怀热忱地叮嘱:“请转告毛泽东,你们要保卫世界和平、反对原子弹,就必须造出自己的原子弹。原子弹的原理也不是美国人发明的,你们国家的科学家完全可以做得到。” 回国后,他向组织报告了约里奥-居里的这段话。这让国内的领导们很受鼓舞。之后,中央领导逐渐明确了进行原子弹研制的意向。 对于当时中国而言,他的归来对中国原子能事业来说令人振奋,当时我国从事放射化学工作的专家学者非常之少,近代物理所的所有科学家中只有他一个。 1951年秋,钱三强所长请他担任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究所第二研究大组的主任。之后他开始制定工作规划、编写教材培养核技术人员等,在较短的时间内培养了五百多名应用核技术人员,为全国各地开展放射性核素的应用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1954年,一个犹太商人用硝酸铀酰冒充富集铀 235 样品,向周总理兜售。周总理要求中科院物理研究所在两周内对样品做出成分鉴定。 当时研究所根本没有可以测定铀同位素的质谱计,所长钱三强动员全所力量出主意想办法,集思广益。 杨承宗组用放射化学方法分别测量铀235和铀238的子体,测定母体中铀 235与铀238的同位素含量比例,仅用了10天就得出了结果。他向钱三强报告放射化学分析的结果时表示:“样品中铀235的含量接近但决不会超过天然铀中铀235含量的一半,当心上犹太商人的当。”这让钱三强和周总理都十分地满意。 一年后,在日内瓦举行的第一次国际和平利用原子能会议的报告中,来自南美国家的一篇论文,在内容原理和方法上都与杨承宗组做成分检测实验完全相同,只是时间晚了一年。 也因此,在国家制定“两弹一星”计划后,杨承宗承担“两弹一星”前期基础性和关键技术的研究任务。 1961年4月,他被安排到二机部第五研究所(铀矿选冶研究所)担任副所长,主持铀矿选冶工作,以顶替刚刚撤走的苏联专家。 从1961年到1964年三年里,他带领五所这支平均年龄不到30岁的年轻队伍,艰苦奋斗、不断创新,创造了中国核工业史上的许多奇迹。他们建成了一座铀冶炼生产实验厂,在我国第一批铀水冶工厂尚未建成的情况下,经过三年多奋战,纯化处理了150余吨重铀酸铵,生产出足够数量的核纯二氧化铀和四氟化铀。为新中国第一颗原子弹试爆提供了必需的核燃料,保障了“两弹一星”计划中铀的供给。 与此同时,他还带领团队开展了铀产品中20多种微量杂质元素的分析测试方法的研究,建立起一整套金属铀的质量检验方法。在他们取得的几十项高精尖的科研成果中,有几项成果可把铀的生产流程大大缩减,纯化程度大大提高,为国家节省了大量财力、人力和物力。 淡泊明志 笑对人生 1964年我国第一颗原子弹成功爆炸,它凝聚了无数科学家的付出和心血。杨承宗和他领导的科研队伍完成铀的提炼,也是原子弹试爆成功必不可少的一环。因此,他的同事、学生有的当选为院士,有的荣获了“两弹元勋”的荣誉,而他既不是院士,也没有佩戴上共和国的勋章。 对于荣誉得失,他的心总是平静:“事情做出来就好,别的什么都不要去想。”这种宽容大度、默默奉献的品格,也让他走完了足足百年的岁月。 2011年他的身体状况每况愈下,住院期间他念念不忘实验室那些放射化学的发展。弥留之际,他对前来探望的学生刘清亮、王庚辰等叮嘱:“我最放心不下的就是放射性同位素。第一是同位素的宣传,第二是同位素的推广,第三是同位素碳14的应用,这对国计民生极其重要。” 对于他的贡献,历史没有忘记他,人们依然公认他是“没有勋章的功臣”;学术界一致公认他是“新中国放射化学奠基人”。正如著名核化学家、中科院院士王方定所说:“杨先生为我国核燃料化学的建立、发展和培养人才所付出的辛勤劳动、所作出的卓越贡献,无论怎样评价,都不为高。”
个人分类: 德先生|11502 次阅读|0 个评论
钍基熔盐堆
richor 2018-6-13 18:38
【核裂变原理】 核裂变 (Nuclear fission) 又称核分裂,是一个原子核分裂成几个原子核的变化。 只有一些质量非常大的原子核像铀 (y ó u) 、 钍 (t ǔ ) 和钚( b ù)等才能发生核裂变。 原子核在 吸收一个中子以后 会分裂成两个或更多个质量较小的原子核,同时放出二个到三个中子和很大的能量,又能使别的原子核接着发生核裂变,使过程持续进行下去,这种过程称作链式反应。 原子核在发生核裂变时,释放出巨大的能量,这些能量被称为原子核能,俗称 原子能 。 1 千克铀 -235 的全部核的裂变将产生 20,000 兆瓦小时( 2 千万度电)的能量,与燃烧至少 2000 吨煤释放的能量一样多(一吨煤发电 1 万度,一千克煤发电 10 度,事实上 1kg 煤发电 2.5 度 )。 核电站中,会放控制棒(中子吸收体)去吸收中子以降低分裂速度。 【发现】 莉泽·迈特纳( Lise Meitner ),她的众多成绩中最重要的是她第一个理论解释了奥托·哈恩 1938 年发现的核裂变。本来哈恩是为了找到更重的元素。 第一座核反应堆(芝加哥一号堆)的设计者 费米 , 1942 年完成。 【铀的提取】 铀 235 是铀 (Uranium) 元素里中子数为 143 的放射性同位素,是 自然界 (别的是人工的)至今唯一 能够裂变的同位素。天然矿石中铀的 3 种同位素共生,其中 铀 -235 的含量非常低 ,只有约 0.7% 。只有把其他同位素分离出去,不断提高铀 235 的浓度,它才能用于制造核武器。这一加工过程称为 铀浓缩 。 根据国际原子能机构的定义,丰度为 3% 的铀 -235 为核电站发电用 低浓缩铀 ,浓度大于 80% 的铀为高浓缩铀,其中丰度大于 90% 的称为 武器级高浓缩铀 ,主要用于制造核武器。获得 1 公斤武器级铀 -235 需要 200 吨铀矿石。 铀 238 被称为 可转换材料。 反应堆当中消耗一个铀 235 原子同时能转化的钚 239 原子的比例称为转换比。 热中子与 U235 发生裂变的截面(概率)比较大。易于同热中子发生裂变的还有 Pu239 和 U233 ,这两种都是自然界中不存在的。 自然界中 99.27% 的铀都是 238 , U235 的含量只有 0.7 %左右。快中子堆可以从 U238 中生产 Pu239 。 原理:铀 238 在参与裂变时,会少量吸收 高速中 子变为铀 239 ,但铀 239 极不稳定,会快速衰变为较为稳定的钚 239 。 【碳化物】 锕系元素形成 MC2 和 M2C3 类型碳化物 https://zh.wikipedia.org/zh-hans/%E7%A2%B3%E5%8C%96%E7%89%A9 Carbides of the actinide elements, which have stoichiometry MC2 and M2C3, are also described as salt-like derivatives of C2 2− . An important paper: https://www.sciencedirect.com/science/article/pii/S0921452605007933 可以转过渡金属碳化物方向。 钍基熔盐堆: https://wenku.baidu.com/view/75baf76387c24028915fc39d.html 请道士事件,界面的科普: https://www.jiemian.com/article/2099209.html
个人分类: 物理|3 次阅读|0 个评论
冯•诺依曼创新受压制轶事
热度 4 hushaoming 2018-4-21 09:46
草根抱怨创新受压制,其实谁创新都会受压制,连 冯 · 诺依曼都不能幸免。 诺依曼在原子弹项目中负责用 炸药爆轰驱动 铀块, 本是外行的 他创新了 炸药爆轰理论,遭到 炸药界顶级 大牛 M.A. 库克激 烈反对,演出一场科学全才受压制的喜剧 。 库克是犹他州大学教授,炸药理论权威,其名著《猛炸药学》和《工业炸药学》是传世经典,都被译成了中文。库克在应用领域也成果骄人,比如,防潮本是炸药第一件大事,库克偏偏朝炸药里加水,理由是加足水就不吸潮了!就这样发明了民用炸药的一大系列“浆状炸药”,出了名又赚了大钱。再如,库克发明了聚能破甲技术,炸药产生高速射流穿透钢板如利刃刺黄油,至今所有 反坦克 导弹装的还都是这种战斗部 。 这些成就奠定了库克在炸药界龙头老大的地位。 诺依曼从天而降,炸药界顿起波澜。 听说行业里要来位院士,库克先数诺依曼的帽子 :洛斯阿拉莫斯实验室顾问、美国科学院院士、美国原子能委员会 委员, . . . . . . 佩服! 看完简历库克却笑了:没有任何炸药学术背景,连鞭炮都没放过,还不如中国一年级小学生。原子弹是国之重器,咱不能看着外行捅娄子,该讲话的时候还得讲。 会场内外挤满人争睹院士风采,库克先致词“热烈欢迎院士光临指导”, 掌声中 诺依曼开讲了:炸药爆轰理论的前提不对,化学反应不可能“速度无限大”。听众愕然:这理论我们用了几十年,计算炮弹炸弹土石方工程从未出问题。院士怎么不先听听专家意见,下车伊始乱说话呢。 库克心想世上还真有不读书不看报的大学阀,炸药没入门就来指手画脚。 有人建议安排一个实验,让院士增加点感性认识,亲身感受一下炸药爆炸“速度无限大”。 还有好心人提醒,要注意政治,多讲反法西斯战场大好形势。 诺依曼也纳闷:中学生都知道化学反应需要时间,这些教授怎么反而不明白? 在怀疑目光中诺依曼接着说: 原理论的框架可以保留,但应该把化学反应速度无限大改为有限速度,建立起新的 ZND 模型 。众人本来坚信“速度无限大”,当知道ZND模型只是 个人想法尚未发表时,会场一片哗然:先发几篇 SCI 论文,数数影响因子再说吧。 等同行评议达成共识,日本皇军真就武运长久了。 此时太平洋上战况惨烈,日军用逐岛防御战术和美军死缠,美军虽节节胜利却承受不起人员重大伤亡。大日本皇军不认 SCI 只认原子弹,美国佬急等着蘑菇云给天皇陛下上课。 洛斯阿拉莫斯用 ZND 模型设计了原子弹,爆炸成功。 原子弹轰鸣吓得天皇陛下御容失色,赶快认输投降;库克教授可不怕核武器,坚决死守“速度无限大” 。 原子弹项目后诺依曼再未“光临”过炸药界, ZND 模型在他的科学生涯中只算个小插曲,传记中很少提到这个模型。 ZND 模型可给库克惹了个大麻烦:让它成了气候,库克的全部著述文章、成果专利、经费申请、在研项目等等但凡涉及爆轰理论的部分都得重新改写。库克气不打一处来:且不说扰乱基层正常秩序有违院士行为规范,至少该明白隔行如隔山的道理、总不能官大学问就大吧!见不着院士的面,库克就不停发文章商榷“速度无限大”,收获大把SCI论文。 诺依曼 1957 年驾鹤西去。 库克不忘肃清流毒,又深挖出 ZND 模型的一个“重大问题”: ZND 模型的爆轰波峰不可能存在! 此论断写入 1958 年出版的《猛炸药学》,有中译本。 诺依曼此时已和库克天人永诀,可提出 ZND 模型的还有 Z ,前苏联学者泽里多维奇,供职于前苏联的“洛斯阿拉莫斯”。 Z 和学生发扬战斗民族精神迎接挑战,实验测到了爆轰波峰,命名为诺依曼峰( N Peak )。 1972 年 Z 的学生出了本《凝聚介质中的爆轰波》,批评库克不顾实验事实,毫无道理地反对 ZND 模型。有中译本。 库克采取鸵鸟政策, 1974 年的《工业炸药学》仍坚持诺依曼峰不存在。有中译本。 此时 ZND 模型已成为爆轰科学主流, Z 和学生批评库克算是看得起他。美国洛斯阿拉莫斯根本就不 理会库克的纠缠, 1979 年出版了名著《爆轰》,系统论证了以诺依曼峰为特征的爆轰波构型。书中没有库克的名字,不认这个权威。有中译本。 爆轰领域 诺依曼峰 耸入云霄,库克消失了,只在炸药界风光依旧。 Z 本人、学生、学生的学生,从五十年代到改革开放多次来华,教中国人 ZND 模型。台下的听众中,坐着十几位研究爆轰的两院院士,其中五位两弹元勋。中国也有了“洛斯阿拉莫斯”。 提出 ZND 模型的还有 D ,德国人杜林。没搞成原子弹,挂不上铁十字勋章不如 Z 和 N 风光。也幸亏没搞成,否则二战后 D 就是伊拉克的化学阿里,会被判个“反人类罪”上绞刑架。 D 没帮希特勒作孽祸害世人,上天特增寿一甲子, 2006 年辞世活到 95 岁,笑到了最后。 ZND 模型继承了原理论框架,只把化学反应“速度无限大”改为有限速度。就这么个不算大的变革,由诺依曼领衔、挟原子弹声威、美苏中三个核大国“洛斯阿拉莫斯”团队,用了整整三十年! 难怪日心说和地心说要斗几百年。 不同学术观点有争论很正常,但库克坚持“化学反应速度无限大”这种常识性错误太失教授身份,闭眼不承认实验事实则违背了起码的科学准则。不知 库克当时是何种心态,对自己行业的科学进步如此恐惧。话又说回来,能和诺依曼对着干(先不论对错)就是个人物,你对院士说个不字试试! 诺依曼受压制是喜剧,丝毫未影响他的光彩人生。要是个草根提出 ZND 模型,库克的压制能让他受尽苦难潦倒终身! 库克常有而诺依曼不常有,创新注定有炼狱之灾,未跳出三界者慎言创新。 中国孩子几岁就会放鞭炮,中国的爆轰科学真正是从娃娃抓起,按早期教育理论“赢在起跑线上”。可创新爆轰理论的是 Z 、 N 和 D ,压制创新的是库克,就没中国人的事。这早期教育理论靠不住。 诺依曼“光临”炸药界时,爆轰物理有两个先天缺陷:化学反应速度无限大、和忽略输运效应爆轰产物熵极小。诺依曼克服了第一个缺陷,把第二个缺陷留给了后人。 半个多世纪了,还不知上天安排何人来克服这违背熵原理的第二个缺陷,是再让“诺依曼”重演三十年喜剧,还是派个草根来经历八十一劫苦难? 当然只有学术大牛才有资格当“库克”,他可能也会对实验结果视而不见,但他肯定不敢像库克坚持化学反应“速度无限大”那样、敢公开坚持“爆轰产物熵极小”。 上天自有巧安排。
6111 次阅读|6 个评论
鲜为人知的日本第三次核爆受难史
热度 5 beckzl 2017-7-26 23:14
在一般人的印象中,日本与核总是很有缘。 从二战末期的两声巨响,到21世纪被疯狂批判的福岛核电站事故。 甚至有人调侃日本人是 “大核民族” 。 诚然,历史上日本核事件,不少源自自身的过失,但也仍有些不为人知的事件。 其中的一次事件直接引起了日本人民大规模的反核反美运动。 被日本民众称作继广岛长崎之后的第三次“核害”。 更为传奇的是,日本导演圆谷英二从此事件中得到灵感,创造了经典的 哥斯拉 形象。 然而,整个事件中的许多细节信息都被政府有意隐瞒,连受害者们自己都不知道情况有多严重。 整整50年后,人们才有机会从解禁的资料中重新窥探事件的全貌。 … 1945年7月15日,曼哈顿计划的第一颗原子弹在新墨西哥州阿拉莫戈多的沙漠中试爆成功。 不久后又在太平洋的比基尼环礁再次试爆,轰动全球。 今天我们所说的比基尼泳装在那时候为了蹭原子弹的热点,才取了一个如此爆炸的名字。 短短不到一个月时间,原子弹刚公开露面就被送到了日本,让平民们经历了地狱般的折磨。 时隔不到10年,美国人又想出了新点子,用链式核裂变引发核聚变的原理设计出了新型核弹。 起初的氢弹因为使用液态的氘,在运输过程中必须严格保证冷却,几乎没有实用价值。 反倒被苏联人给抢先造出了采用氘化锂的实用化氢弹。 苏联第一颗氢弹爆炸 1954年,美国终于拿出了自己的第一颗实用型氢弹,试验地还是当年的比基尼岛。 不过这一次有些不太一样,氢弹和纯裂变的原子弹之间的差距远不止一星半点。 此前的原子弹威力已经超出了人类想象,威力能达到几万至几十万吨TNT爆炸的当量。 仅有的几次氢弹试验都轻易地达到了这个威力。 除此之外,氢弹爆炸后产生的放射性污染相当严重。 因此在试爆之前,认为划定一个危险禁区就显得很有必要。 不仅仅是为了防止误伤,更重要的是可以阻挡敌国的情报搜集。 但问题也就出在这枚代号“喝彩城堡”的威力估算上。 由于资料稀少,没有可靠的计算方法,只能是由科学家们讨论着估算。 最终,“喝彩城堡”的预计当量被定为600万吨,清场工作也随之展开。 此时,一艘日本渔船第五福龙丸号从日本静冈县的烧津港驶出。 经过一周多的航行,终于来到了比基尼环礁东北的海域捕捞金枪鱼。 恰巧,福龙丸号的位置距禁区有19英里,自然没有收到美国军方的任何警示。 3月1号凌晨,福龙丸号的船员们怀着丰收的喜悦抛下了锚,结束了一天的劳作。 第二天清晨6点,天气晴好,美军的巡逻机巡视警戒区域,并没有发现误入的船只。 吉时已至,氢弹在没有对军方外的任何人通知的情况下引爆。 这一炸, 释放出了1500万吨TNT的能量,远远超出了之前预计的威力。 也是美军迄今为止引爆过的威力最大的核弹,在世界范围内也仅次于苏联的“沙皇炸弹”。 试验的成功给了美军一个惊喜,却也给那艘小渔船带来了灾难。 “喝彩城堡”爆炸时,福龙丸号上的一名船员正在船尾观察鱼漂。 突然,他看见西边耀眼的亮光,七分钟后又传来了巨大的爆炸声。 船员们下意识就推测可能是在东边进行的核试验。 船长命令船员们赶紧起锚远离此地。 然而,在福龙丸号开足马力逃命的路上,突然遇上猛烈的西风,强风带来了核爆产生的大量放射性尘埃。 这些尘埃随后又随着雨水大量落下。 一位福龙丸号船员在当天的渔船日记中这样写道: “在比基尼环礁上进行了氢弹核试验。天亮之前,天空被照得很亮,不久有烟柱升起。两个小时后,我们发现船上散落了大量氢弹爆炸后的灰。” 从船员身上采集的放射性死灰 福龙丸号上的报务员 久保山 对这些飘落的白色物质十分好奇。 他用手捏起一点,碾成粉末放进了嘴里,当然也没尝出个所以然来。 但吃下放射性灰烬的举动,之后将让他成为死于氢弹的第一人。 电影《第五福龙丸》画面 白色灰烬落下后,福龙丸上的船员们相继出现了头痛、恶心、皮肤灼烧感等症状。 可是那个年代,没几个人知道这些症状与远处发生的核爆有什么联系。 两周后,福龙丸号载着一船金枪鱼回到了烧津港。 所有船员都因为身体不适被送进的当地的医院,包括久保山在内的两名重症者被送到了东大附医。 政府当初并没打算高调处理此事,偏偏一个高中生把自己从亲戚那里听来的八卦告诉了记者。 两天后,《读卖新闻》刊登了福龙丸遭美国核爆的独家爆炸新闻,引起了全日本的轰动。 当局立马做出处理,将福龙丸号捕回来的渔获全部追回,掩埋在了市场的一个角落,还设立了一个“核爆金枪鱼冢”。 卫生局人员正在检测金枪鱼的放射性 但这简单的处理工作远不足以平民愤。 原子弹刚研制出来日本第一个遭殃,现在氢弹又是日本第一个遭殃。 偏偏当时的日本首相吉田茂主张“对美协调”的外交路线。 他计划找美国谈判一番,拿点赔偿安安静静的私了。 吉田茂政府派出外相冈崎胜男与美国方面交涉。 没想到美国不但不道歉不赔偿,还一口咬定福龙丸号绝对是擅自驶入了禁区。 吉田茂,人称“日本丘吉尔” 《纽约时报》甚至还反咬一口,刊文宣称这些日本渔民是在窥探核试验。 这不仅进一步惹怒了民众,也得罪了日本外务省。 日本当局打算用事实说话,详细调查了核爆当时的情况。 根据福龙丸号的航海志,断定了当时的抛锚地离美国人画的圈至少还有19英里远。 第五福龙丸号的航行线路 另一方面,美国国内对此次氢弹试验的评价没有丝毫的掩饰。 原子能委员会成员霍利菲尔德说: “爆炸大大出乎意料,也可以说失去了控制。” 综合这两点,冈崎胜男向美国提出了道歉和赔偿的要求。 最后由美国驻日大使向日本正式道歉,并承诺给予赔偿。 然而,在受伤船员与船只的处理问题上又产生了新的矛盾。 美国提出,受伤船员与船只都应该交给美国方面处理,原因是有落入社会主义分子手中的风险。 日本方面暂时同意,并且接受了两名美国原子能专家协助伤者的治疗。 与此同时,日本生物学家进一步调查发现,在东京、大阪等地的鱼市也发现了受到放射性污染的金枪鱼。 其实当时除了离核爆最近的福龙丸号,还有近百艘渔船受到了放射性尘埃的污染。 金枪鱼污染事件吓坏了日本数量庞大的家庭主妇群体。 一时间没人敢吃金枪鱼,导致价格狂跌,甚至皇家的菜单上也不见鱼的踪影。 恐慌之下,东京的家庭主妇们发起了禁止原子弹、氢弹的签名运动。 愤怒的情绪很快就感染了全国。 前来协助治疗伤员的美国专家也受到了暗中的抵制,最终在激烈的争吵中离开了日本。 殊不知这也是日本的一计,此前关于赔偿的谈判停滞不前。 美国认为赔偿事宜应等待伤员的治疗结果再重新商量。 赶走美国专家的行为当然也有尽早结束治疗的意味。 伤情最严重的船员久保山成了牺牲品,已经没有多少人关心他的死活了。 在全国反核反美运动的热烈氛围中,久保山因辐射病而去世,当上了第一个被氢弹杀死的人。 久保山的死讯再一次将民众情绪推上高潮。 此时,社会主义阵营的中苏两兄弟趁机点一把火,发表了对日联合宣言。 而此时全国性的反核签名运动已有1820万人参与。 首相吉田茂已经完全无法控制局面,政党中的反吉田势力逐渐走向联合。 吉田茂政府顶不住压力,在抗议声中全体辞职。 而美国方面害怕日本受到社会主义阵营的影响,终于在次年同意赔偿200万美元。 第五福龙丸事件暂告一段落,但美国的暴行却没有停止。 “喝彩城堡“氢弹爆炸后,放射性粉尘很快随风扩散至整个马绍尔群岛。 美国军方不仅没有在事后采取补救措施,甚至将岛上的居民作为放射性研究的试验对象。 岛上大量原住民因此饱受辐射病折磨几十年。 第五福龙丸号事件在众多核难中称不上最惨烈,也算不上最知名。 它所带给我们的也许只有 哥斯拉(点击回顾特摄之神的故事) 这一经典形象称得上知名。 可第五福龙丸事件所引发的轰动甚至不亚于半个多世纪后发生的福岛核事故。 其最根本的原因在于其核武器的本质以及美国拒不道歉的蛮横。 希望再过半个世纪,久保山去世前的愿望还没有破灭: “希望我是因核爆而死的最后一个人。”
12345 次阅读|5 个评论
顺口溜·半岛核问题
热度 12 hcy98765 2017-5-11 13:08
顺口溜·半岛核 问题 半岛核问题, 中国最难办。 美国压中国, 中国压朝鲜。 朝鲜不买账, 而且很反感。 朝鲜为自卫, 发展原子弹; 水平尚初级, 实战犹遥远; 四面皆强敌,、 岂敢生衅乱? “先发制人”者, 唯壮英雄胆; 朝鲜威胁论, 纯属瞎扯蛋! 美国炫武力, 乃给中国看。 朝鲜国虽小, 其民淳而悍, 宁可玉而碎, 不愿瓦以全。 中朝本兄弟, 如今翻了脸, 是非与恩仇, 各有个说辩。 如此闹下去, 吉凶难预判。
5195 次阅读|60 个评论
真正的原子弹之母,她解释并命名了核裂变,却被视作助手无缘诺奖
热度 11 beckzl 2017-4-29 22:17
  时代发展至今,人们对性别的歧视已经有了很大程度的消除。 随着平权运动的开展,女性在社会中所扮演的角色也越来越重要。 可是,时至今日,在某些领域依旧存在着非常巨大的偏见。 这其中最严重的,除了车辆驾驶之外,可能是就科学研究领域。 纵使是两度获得诺贝尔奖的神级人物居里夫人,也无法摆脱非议。 在小说《三体》中,叶文洁曾说:“我告诉她,居里夫人根本没有进入(顶尖科研圈),她的成功只是源于勤奋和执著,没有她,那些工作别人也会完成。” 这虽然只是虚构人物的一句台词并不代表作者观点,但却是某一类声音的真实写照。 是女性真的缺乏某一种能力,只能在科学界做一些微小的贡献吗? 莉泽·迈特纳 ,伟大的女性物理学家,她的一生将会告诉我们答案。 莉泽·迈特纳 迈特纳被爱因斯坦称为“德国居里夫人”,在美国被誉为“原子弹之母”。 在核裂变的研究中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她不像居里夫人那样“仅仅”发现了现象。 迈特纳作为哈恩的合作者,从他口中得知了中子轰击放射性元素的“破裂现象”。 她不仅解释了原子裂变的原理,还根据爱因斯坦的质能方程算出了裂变释放的巨大能量,将其命名为“核裂变”。 核裂变示意图 即使迈特纳的成果巨大,连 尼尔斯·玻尔 都啧啧称奇,但却没有得到公平的待遇。 她的研究成果被哈恩夺了去,独享了1944年的诺贝尔化学奖。 哈恩还一再声称迈特纳仅仅是自己的一名实验助手,在利益面前,十几年的友谊付之一炬。 … 莉泽·迈特纳 一生坎坷,处处遭受到社会各界的歧视,能有如此贡献可以算得上是一个奇迹。 迈特纳的父亲是一位犹太裔律师,不像一般的犹太家庭,她自幼就接受了基督教新教的教育。 即便如此,迈特纳还是只上到初中毕业就离开了学校。 莉泽·迈特纳 因为当时的高等中学是完全不接受女生的,像迈特纳这样的女生就应该在初中学上一门手艺,毕业后好好工作。 迈特纳也的确只能走这条路,她在一个市民学校毕业,获得了法语教师的资格证。 可是她并不满意这样的归宿,她打算自己学习高中知识参加高中毕业考试。 最终,迈特纳在维也纳科学院高中获得了珍贵的高中毕业证书。 也因此得以幸运地进入了维也纳大学,这在一个全面反对妇女接受高等教育的社会简直是奇迹。 在维也纳大学,迈特纳开始系统性地学习物理、数学等知识。 1902年,居里夫人发现放射性元素镭的消息传到了迈特纳的耳中。 就像是在沙漠中发现了绿洲,这个消息着实让人振奋,迈特纳也从此对原子物理学发生了兴趣。 在居里夫人的鼓舞下,迈特纳成为了维也纳大学的第二名女博士。 可是维也纳这个舞台还不足够这个雄心壮志的女子施展拳脚。 居里夫人在实验室 她就像如今奔向北上广的青年一样,奔向了当时的科学中心——柏林。 她第一个找到的就是 已经丢掉了颜值的 普朗克先生 。 但是很遗憾,这位显赫的物理学家也受制于当时的社会舆论,不赞成妇女参与科学活动。 几经考量,普朗克发现眼前的这个女人十分不简单,内心发生了一些动摇。 最后,普朗克同意迈特纳加入自己的实验室,不过有几个条件。 一是这份工作没有薪水,二是不能堂而皇之地出现在办公室里。 在弹钢琴的普朗克先生 迈特纳一腔热血,甚至还有些感激,义无反顾地接受了。 收入方面,靠着大律师父亲也能够生活无忧,不能进办公室就在实验室的地下室工作。 虽然工作挺憋屈,就连上厕所都要去附近的饭店借用,但迈特纳还是乐在其中。 同时,她在放射性上也做出了一些研究成果,打算写成论文发表到杂志上去。 然而,出版社的一名编辑拒绝了迈特纳的投稿,还说: “我们压根就没有想过要发表由一名妇女撰写的文章。” 可见当时的社会对女性由多么的不待见。 不仅如此,几年后迈特纳的父亲离世,她失去了最后的经济来源。 好在之前的工作成果打动了普朗克,得知如此噩耗,普朗克决定让迈特纳担任自己的实验助手。 迈特纳终于摆脱了那个狭小逼仄的地下实验室,但没有摆脱同样在那里工作的 奥托·哈恩 。 哈恩与迈特纳 五年之后,迈特纳已经在科学界做出了傲人的成果,甚至超过了很多自诩天才的男性。 就连初次见到她的 卢瑟福 都大惊: “我还以为你是个男的!” 那年,迈特纳成为了新成立的柏林大学皇家化学研究所放射性研究组的一员。 而那个老熟人 哈恩 则是研究所的负责人,两人的关系不错,虽然是身份不对等,但是也经常合作。 在与哈恩共事的时期,一战爆发,迈特纳果断地将入了奥地利东方战场,在战地医院做起了一名X射线护士。 从战场回来之后,迈特纳和哈恩的合作有了新的成果,他们合作发现了镤的一种重要的同位素 镤-231 。 迈特纳虽然在其中做了大量的工作,但还是把哈恩署为第一作者,论文受到了不小的重视。 不过作为第二作者的迈特纳也没有遇冷,她很快就出任了柏林大学的教授。 柏林大学的女教授上课,在那个时候比什么明星出轨火爆多了, 迈特纳的第一节课就有一大批记者涌入围观。 除此之外, 她和哈恩也成为了当时诺贝尔化学奖呼声最高的候选人。 哈恩(左),迈特纳(中) 迈特纳的职业生涯渐渐有了起色,好不容易在一个对女性不友好的社会混出了一点名声。 可是希特勒上台了,开始大搞种族主义,迈特纳是一名犹太裔女性,是弱势中的弱势。 1933年,迈特纳失去了在柏林大学教学的许可,只能在研究所里做点闷声发大财的研究。 就这样过了5年,整个奥地利都被纳粹德国吞并了,迈特纳成为了一个德国公民。 这意味着身为犹太人的迈特纳可能会遭受的迫害,才刚刚成为“德国的居里夫人”,已经60岁的迈特纳开始了逃亡生活。 她途径荷兰、丹麦最后逃到了瑞典,随身携带的仅有两个小箱子,还有10马克。 最耐人寻味的是其中还有一枚哈恩母亲送给她“以备急需”的一枚钻戒。 在瑞典,迈特纳好不容易找到了一份在诺贝尔研究所的职位。 但在那里她的待遇比起在柏林要差得多了,实验室里的很多设备她都是接触不到的。 刚安定下来,迈特纳就收到了哈恩从德国寄来的信,信里跟她述说了一件大事。 哈恩在用中子轰击后,得出了许多β放射性核素,而在产物了还发现了钡。 哈恩作为一名放射化学家,不明白这个现象意味着什么,甚至有点不相信这个结果。 所以他写信给迈特纳,希望能得到一些帮助。 当时一起看这封信件的还有迈特纳的侄子,他们连个人一起讨论这个奇怪的现象。 迈特纳首先提出,会不会是原子核被中子轰击得分裂了。 迈特纳为了验证哈恩的说法也重新做了实验,发现的确如此,被轰击的铀变分裂成了两半。 后来迈特纳和侄子想起了波尔的液滴模型,搞明白了像铀这样的重核是不稳定的,还第一次画出了重核裂变的示意图。 1939年,迈特纳与侄子一起将这个结论发表了,并在文中正式将这种核反应命名为核裂变。 她还用爱因斯坦的质能方程算出了裂变后因质量变化产生的巨大能量,以此奠定了原子弹和原子能的基础。 玻尔得知迈特纳的这个结果都自叹弗如:“啊,我们真蠢啊。” 尼尔斯·玻尔(前排左三)与迈特纳的合照 迈特纳的这个贡献可以称得上伟大,但是她却并不开心,她担心核裂变被利用,成为某些人的武器。 二战后期,美国曾多次邀请她参加曼哈顿计划,但她没有一次松过口。 可即便是贡献巨大加上道德高尚,迈特纳也没有获得本属于她的荣誉。 1944年,哈恩因为发现核裂变的现象一人独享当年的诺贝尔化学奖。 奥托·哈恩 作为真正解释了核裂变原理的迈特纳却丝毫没有被提及。 哈恩在获奖前后的那段时间,还一直否认与迈特纳合作。 在纳粹当道的时期,撇清与犹太人的关系,哈恩这么做迈特纳其实也能理解。 可是在纳粹下台后,哈恩依旧否认迈特纳的贡献,声称她只是一个助手,做了些细小的工作。 连玻尔都看不下去,写信给《自然》杂志,认为核裂变的发现应该归功于迈特纳和她的侄子。 在哈恩实验室工作的斯塔拉斯也都为迈特纳鸣不平,可是没有用啊。 此后迈特纳3次被诺贝尔物理学奖提名,但并未获奖。 爱因斯坦(前排左二)与迈特纳(前排沙发上右一) 晚年的迈特纳与侄子一起移居英国剑桥,致力于和平利用原子能。 1968年,迈特纳以90岁的高龄离开人世,巧的是哈恩也在同一年逝世。 晚年的哈恩与迈特纳 想象一下,如果迈特纳是一位男性,以发现原子核裂变的成就无论如何都能混得人尽皆知。 而仅仅是换了一个性别,为什么就多了那么多的坎坷,甚至是歧视。 如果20世纪的世界信奉男女平权,也许今天我们的科学还要再发达许多。
6925 次阅读|12 个评论
[转载]美国用"炸弹之母"轰炸阿富汗 威力仅次于原子弹
ericmapes 2017-4-14 08:48
美国用炸弹之母轰炸阿富汗威力仅次于原子弹 2017-04-1405:29:03 来源: 央视网 http://news.sohu.com/20170414/n488296909.shtml?fi 原标题:美国使用“炸弹之母”轰炸阿富汗威力仅次于原子弹 美国使用“炸弹之母”轰炸阿富汗威力仅次原子弹 0 0 2 图片来源于网络   据美国五角大楼证实,当地时间13日晚上7点,美军向阿富汗投放了被称为“炸弹之母的”大型空爆炸弹。   此次袭击发生在阿富汗东部楠格哈尔省亚钦(Achin)地区,美国空军特种作战部队一架MC-130战斗机掷下了一枚超过2万磅,相当于10吨的精确制导“大型空爆”炸弹。美军称他们的袭击目标是极端组织藏匿的隧道和基地。目前驻阿美军正在估测此次袭击造成的伤亡情况。   威力仅次于原子弹的“炸弹之母”是美军在2003年伊拉克战争开始之后研发出的新型武器,在此前从未被使用过。   阿富汗楠格哈尔省山区是极端组织相对活跃的地区,极端组织在该省控制了一定的区域。目前阿富汗军方正在美军的配合下对该地区的极端组织进行打击。(央视记者王冠王文良)
个人分类: 社会热点时评|219 次阅读|0 个评论
萨德蛋:以蛋碰蛋,我们不怕
热度 1 大毛忽洞 2017-3-6 05:17
萨德蛋:以蛋碰蛋,我们不怕 毛泽东曾经说:“原子弹是纸老虎。” 萨德蛋,比原子弹还厉害吗? 我们要善于以蛋碰蛋, 我们不怕! 1937 年卢沟桥事变前夕,斯诺完成了《西行漫记》的写作。10月《 红星照耀中国 》(《西行漫记》)在英国伦敦公开出版,在中外进步读者中引起极大轰动。1938年2月,中译本又在上海出版,让更多的人看到了中国共产党和红军的真正形象。(百度百科) 他人写斯诺回忆录: 美国著名记者埃德加·斯诺在中国成功试爆第一颗原子弹一年之后访问北京,在人民大会堂同毛泽东进行了四小时“山南海北”式的交谈,内容包括核武器问题。 斯诺在随后发表的报道中说,他问毛泽东,“你还认为原子弹是纸老虎吗?” 毛泽东说,“那只是个说法,只是个比喻。当然原子弹可以杀人,但最终人民会毁掉原子弹,它会真地成为纸老虎。” 斯诺接着问毛泽东,“有报道说,你说过中国不像其他国家那么怕原子弹,因为中国人口众多。其他国家的人可能被原子弹彻底消灭,但中国还能剩下几亿人。这些报道是真的吗?” 毛泽东回答说,他记不得了,但是也可能说过。 毛泽东说,他的确记得尼赫鲁在1954年访问中国时对他说,如果核战争爆发,不会有幸存者。 毛泽东当时回答,也许情况不会像尼赫鲁说得那么糟,现有的政府可能消失,但新的政府会出现,取而代之。
个人分类: 以前和现在|1545 次阅读|2 个评论
“土专家”标新立异搞氢弹,让中国两年半就从原子弹进化到氢弹
热度 32 beckzl 2016-11-21 22:04
我自幼对民族所受欺压有切肤之痛 …    早些时候,一条关于核武器的新闻令人惊奇    核大国俄罗斯和美国相继销毁了所有大当量氢弹 核弹当量:为了更直观地表示核弹的威力,常常将核弹爆炸释放能量换算为TNT化学炸药当量表示    如果不考虑朝鲜自己宣称已经拥有的氢弹(未证实)    目前全人类拥有的二三十枚大当量氢弹全在中国    其中的原因说起来浅显易懂但却并不简单    氢弹不仅研制困难,后期的维护费用也相当惊人    美俄相继销毁这些“烧钱炸弹”也是出于这个原因    各国都纷纷将重心转向更实惠的原子弹和中子弹    那中国真的为了核威慑而不计成本保有这些氢弹吗? 中子弹是加强中子辐射的小型氢弹    其实中国关于氢弹的一系列行为都相当特立独行    没有苏联的援助,我国的核武其研制困难重重    可在原子弹研制成功后的两年零八个月    我国竟完全自主研发出了独特的氢弹结构    独立于美国的技术,成为全人类仅有的两种氢弹结构之一    要知道,当年苏联还是动用情报组织才从美国搞到了氢弹的关键技术 中国第一颗氢弹爆炸    因为这种独特的氢弹结构,充分考虑到了社会主义国情    解决了成本高和维护难的棘手问题    而幕后的英雄竟是一个半路杀出的 “纯国产土专家”    钱学森、邓稼先、钱三强等留学专家中的一股清流    一个被雪藏近30年的“氢弹之父”——于敏 …    1926年,于敏出生于河北的一个普通家庭    中学时他就初露头角,以各科第一的成绩闻名全校    条件艰苦,于敏受同学父亲的资助才得以进入北大    据说,大学时的某次近世代数考试,题目极其困难    连数学系成绩比较好的学生也才刚刚及格而已    但选修这门课的物理系学生于敏却拿到了满分 中学时的于敏    1950年,正当人民志愿军在朝鲜战场上大胜之际    美国总统杜鲁门在华盛顿的一次记者招待会上    轻率地谈到美国正考虑在朝鲜战争中使用核武器    新中国深深地感受到了核武器的威慑力    研发核武器成为了极其重要的国家战略 美国总统杜鲁门    此时,才刚毕业在北京大学任助教的于敏    被钱三强、彭桓武调入了中科院近代物理研究所    当时的于敏被告知,调动是因为他家中条件困难    研究所的收入可以减轻他的家庭经济压力    然而于敏并不知道,接下来他要面临的是什么挑战 1952年北大物理系部分教职员工合影,后排左二为于敏    虽然在某些方面颇有天赋,但成就他的还是勤奋    于敏在研究所中从事了好几年基础理论物理研究    凭借必须“知其所以然”的钻研精神,于敏苦心研究    不久后与杨立明合著了开创性的《原子核理论讲义》    被彭桓武称赞是“国际上一流的”核物理学家 两弹元勋彭桓武先生    有一次,一位来自日本的专家来访中国    在听过于敏关于核物理方面的报告后颇为惊讶    问道:“于先生是从国外哪所大学毕业的?”    没料到于敏风趣地回答: “在我这里,除了ABC外,基本是国产的!”    也让于敏得到了日本友人 “国产专家一号” 的称赞 “土专家”于敏    这才刚刚有些许名气,可于敏却即将隐姓埋名    1961年,于敏秘密地来到钱三强的办公室谈话    钱三强开门见山“氢弹的研究以后你来搞怎样?”    这句命令式的话语吓了于敏一跳    研究氢弹意味着他要放弃所爱的物理理论研究    而当时正是于敏的科研生涯开花结果之时    犹豫之时,于敏想起了童年的一件往事    那还是日军侵华的年代,中国倍受凌辱欺压    当时于敏刚刚学会骑自行车,准备骑车去拜访同学    一个日本人不怀好意地开着吉普车迎面而来    差一点就将年幼的于敏撵在车轮底下    自那时起,于敏心中发誓,一定要科学报国,让中国强大起来!    回过神来,于敏的赤子心伴着愤怒猛烈地跳动着    没有过多地犹豫,他做了一个改变世界的决定    他紧紧握着钱三强的手:“我不能有另一种选择”    这不仅是国家组织的安排,也是于敏一生的宿命 钱三强    可是氢弹的研究对于处在婴儿期的中国是何其的困难    1959年,本应提供原子弹技术的苏联老大哥    因为中苏交恶,单方面停止了所有合作协定    中国的原子弹前途未卜,而氢弹研究更是一片空白    于敏所要面对的挑战自然是前所未有的    那时的中国还没有多少人熟悉原子能理论    担起重任的于敏还是权威专家中唯一没渡过洋的    如果换做是普通人可能早就有些胆怯了    可是于敏完全不自卑,他从基础理论开始研究    没有老师完全靠自己摸索着学习,竟也摸到些门道 “土专家”于敏    氢弹的研究工作中最为困难的还是计算问题    全中国仅有的一台每秒万次的电子管计算机    其中近95%的运算力用于原子弹的计算工作    留给于敏小组用于氢弹研究的只有可怜的5% 电子管计算机    就这样,直到原子弹研制成功的那一年    四年里,于敏带领小组已经提交了成果报告69篇    除了依靠那5%的计算机运算力,更多的时候还是靠于敏惊人的计算能力和超强的记忆力    1964年10月16日,中国的首颗原子弹爆炸成功    可于敏心中除了喜悦之外有了更大的责任    国家领导做出了指示 “原子弹要有,氢弹要快”    但这时于敏的氢弹研究却陷入了一个瓶颈    氢弹的理论模型一直不理想,重量大且威力低    完全不符合要求 中国首颗原子弹爆炸    究竟是理论没有吃透还是资料出现了差错?    一次,于敏在与同事散步的途中突发奇想    提出了一种新的理论模型,完全推翻之前结构    同事与他越聊越是兴奋,似乎这样一来就能解决了    他们按捺不住心中的激动,当晚就上计算机演算    于敏看着印着计算结果的纸带不断地送出    一边看一边推算着,越算越有底气,越算越是激动    看来这次的设想可算走上了康庄大道    于敏赶忙给留在北京的邓稼先打电话 邓稼先    “我们几个人去打了一次猎……打上了一只松鼠”    “你们美美地吃了一餐野味?”    “不,现在还不能把它煮熟……要留做标本。我们有新奇的发现,它的身体结构特别,需要做进一步的解剖研究,可是我们人手不够”    “好,我立即赶到你那里去”    这一通晦涩的通话过后,邓稼先急忙与于敏会合 于敏(右一)与邓稼先(右二)    中国的氢弹研究终于在于敏的带领下走上正道    而在我国之前造出原子弹的法国却依旧愁眉紧锁    突破了最关键的结构设计,氢弹的研制快马加鞭    1967年,仅仅在首颗原子弹爆炸后两年八个月    中国的第一颗 “于敏构型” 的氢弹在罗布泊成功爆炸 中国首颗氢弹爆炸    中国核武器发展的迅速震惊了全球    两年多,没有前辈的指点,自行独立研究出了氢弹    这中国究竟是什么样的一个怪物啊    苏联当初还是靠从美国搞来的情报,才造出了氢弹    而中国设计的氢弹竟还解决了成本和维护的难题 苏联大力出奇迹的”沙皇炸弹“    而在幕后于敏,贡献越来越大的同时却销声匿迹了    成了国家机器中一个不知名却又至关重要的零件    核武器的研究远还没有到可以松懈下来的时候    于敏在医院探望病重的邓稼先时,他俩讨论了一番决定赶在美国打压之前,开始核武器小型化的研究 邓稼先(左)与于敏(右)    此后,我国的核武按照于敏邓稼先规划的方向发展    研制成功了大幅度、小型化、高比威力的核武器    赶在了1996年的全面禁止核试验协议签署前    将我国的核武器技术水平提高到了世界一流级别 1996年安理会决议通过《全面禁止核试验条约》    而于敏这个名字在1988年前都是不存在的    他隐姓埋名近30年,直到退休才被解禁    退休后他深居简出,过着不能再普通的生活    直到2015年,他被授予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    世人才知道于敏这个名字,才知道氢弹背后的这个 “土专家” 2015年于敏获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    早在中国氢弹研制成功后几年    诺贝尔奖得主,核物理专家波尔访华时    特意与于敏会晤,称赞他是“中国的氢弹之父”    虽然于敏嘴上没说什么,但是心里却一直不买账    “氢弹之父,这样提不符合科学,我一直不赞成”    有人说于敏是 “不知天高地厚” 的科学家    明知氢弹的设计困难重重,非要研究全新的结构    但很多人还真是就缺了这点“不知天高地厚”的精神    甘于平庸,放弃了追求,淹没于茫茫人海中    很多时候人有多聪明并不能决定成就有多高    于敏式的人物靠的是为科研而大隐于世的定力    靠的是“苟利国家生死以”的情怀才能有如此成就    “我觉得我也许有点天赋,不过我想我不是很聪明” _____________ 我们同样热爱科技 对科技未知充满孩子般的好奇 为科技给生活带来的一切改变感到热血沸腾 我们将科技的感性给大家
22448 次阅读|54 个评论
每个国家都有制作量子计算机的权利——我的目的
jiazhang55 2016-10-17 11:41
我的目的并不是为了钱或是什么其他,我只是想用我的理论造福人类,就像核武器给世界带来了难得的和平,我想如果爱因斯坦看到了,今天世界的格局,他也许会感到一些欣慰,当年建议美国总统制作原子弹,也并不是完全是错的。 而我知道量子计算机的能力并不亚于原子弹,所以量子计算机并不能只被某个国家,或某个团体所有。这样,不会有哪个国家会威胁使用量子计算机攻击另一个国家。 这就是我的目的:和平与发展。
个人分类: 交流感受|475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自发进化》节选(53)
罗非 2016-3-3 15:39
战争从来不能终结战争 就在巴特勒将军发表他的讲话之后没过多久,整个世界就卷入了第二场“终结所有战争的战争”。尽管历史学家们教导我们说,要把这场冲突看作抗击邪恶的纳粹主义的战争;然而不合时宜的真相却表明,美国参战最主要的目的是保护美洲帝国在太平洋的利益。 从一开始,同样是这个美洲帝国也曾为纳粹的上位做出过贡献。德国的战争机器正是由美国的工业加注燃料的,其资金则部分地来自美国银行家们,其中就包括埃夫里尔·哈里曼和普雷斯科特·布什,也就是美国总统乔治·H ·W ·布什的父亲,美国总统乔治·W ·布什的祖父。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时,美国变成了这个世界上占据主导地位的超级势力。与欧洲国家和远东国家不同的是,美国本土没有遭到轰炸或者入侵,基础设施没有遭到破坏。但是人们感受到的和平与安宁是短命的,因为1949 年7 月14 日,苏联试爆了它的第一颗原子弹。美国对这个事件的反应是发起了冷战,并且把美国推上了一条导致它今天的状况的命运之路——武装到了牙齿,身负十万亿美元的债务,并且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感到不安全。 那一次原子弹试爆,再加上美国在二战期间真的曾经用两颗原子弹在广岛和长崎杀掉了22 万日本平民这一事实,产生了这个世界上前所未有的张力。士兵与士兵之间用棍棒、长矛和刺刀战斗是一回事,而一个愚蠢的领导人或者心怀不满的将军,按下一个按钮就发动一场全球核浩劫,就完全是另外一回事了。或许正如爱因斯坦简洁地表述的,“我不知道他们会用什么样的武器来打第三次世界大战,但第四次世界大战肯定会用石头和木棒来打。” 所以,让我们来看看二战后的总统哈里·S ·杜鲁门在决策时所面临的因素吧。战争结束后不久,飞机制造商们就写信给他们在国务院的同事,表达他们在战后经济中对自己的经济命运的担心。然后国务院官员们就说服杜鲁门,给军事工业注入资金将会防止另一次大萧条。这次说服工作并没有费多少口舌。根据诺姆·乔姆斯基的说法,“这其实并不是一场辩论,因为在辩论开始前结果就已成定局,但至少这个问题曾经提出来过——政府究竟应该推动军事开支还是社会开支?” 与此同时,在开始起草政策时,杜鲁门从国务卿迪安·艾奇逊的两位主要顾问那里收到了相互矛盾的建议。其中的一位,乔治·凯南,曾经以派驻苏联的反共产主义外交官著称,但他并没有将该国看做对美国的军事威胁。凯南的结论是在约瑟夫·斯大林统治下的苏联正在为战后的重建而挣扎,并没有扩张主义目标,中情局的国家情报评估证实了这一事实。 另一位顾问,保罗·尼采,曾经是华尔街投资银行家,他相信美国的经济和政治安全的关键在于创建一个军事工业国家。1949 年10 月11 日,在苏联试爆其炸弹的不到3 个月后,凯南提出了他的观点,认为美国应该与苏联达成一项协议,约定任何一个国家都将永不使用该武器。而在同一天,尼采提出了他自己的观点。他说,“为了生产武器,有必要降低而不是提高国民的生活水准。” 在1950 年代早期,杜鲁门指令保罗·尼采策划了一份详尽的冷战经济蓝图。这份文件的标题是“NSC-68 :美国的国家安全目标与计划。”剩下的就已经是历史了,这个悲哀的历史维持了一个由一份文件导演出来的先例。尼采后来说,该文件“适合1950 年代的头脑。” 根据大学教授乔尔·安德烈亚斯那本命名巧妙、富于插图的著作《 战争成瘾 》所述,自1948 年以来,美国已经为军事工业联合体投入了十五万亿美元,该金额的数目已经超过了全美国所有的工厂,机械,道路,桥梁,供水和排污系统,机场,铁路,电厂,办公楼,商场,学校,医院,酒店和房屋价值的总和。 如果你想弄清楚这15 万亿美元在会计师眼里是个什么样子的,好吧,它是一个带有好多个0 和逗号的数字——$15,000,000,000,000 。这笔钱能买很多的子弹! 难怪事情似乎有一点点失去平衡。 The War to End All Wars . . . Does Nothingof the Kind Not longafter General Butler gave his speech, the world engaged in the second “war toend all wars.” While historians instruct us to view this conflict as a battleagainst the evils of Nazism, the inconvenient truth indicates that it was asmuch about protecting America’s empire in the Pacific Ocean as anything else. The sameAmerican empire also contributed to the Nazis’ rise to power in the firstplace. The German war machine was fueled by American industry and financed, inpart, by American bankers including Averell Harriman and Prescott Bush, thefather of U.S. President George H. W. Bush and grandfather of U.S. PresidentGeorge W. Bush. 25 At theend of World War II, the United States emerged as the world’s predominant superpower. Unlike European states and the nations of the Far East, the Americanmainland had suffered no bombing, no invasion, and no damage to itsinfrastructure. But perceived peace and tranquility was short lived because onJuly 14, 1949, the Soviet Union tested its first atomic bomb. America’sresponse to that event launched the Cold War, and set the U.S. on a karmiccourse that has led us to where America is today—armed to the teeth, tentrillion dollars in debt, and feeling less safe than ever. Thatatomic test, plus the fact that the U.S. had actually used two atomic bombs tokill 220,000 Japanese civilians in Hiroshima and Nagasaki during WWII, createda tension unlike any that the world had ever borne. It was one thing forsoldiers to battle soldiers with clubs, spears, or bayonets, and quite anotherfor a mindless leader or reckless general to press a button and unleash aglobal nuclear holocaust. Or, as Albert Einstein succinctly stated, “I know not with what weapons World War III will be fought, but WorldWar IV will be fought with sticks and stones.” 26 So, let’s look at the decision factorsfacing post–WWII President Harry S. Truman. Shortly after the war, aircraftmanufacturers wrote letters to colleagues in the State Department, expressingtheir concern about their own economic fate in a postwar economy. StateDepartment officials then convinced Truman that pumping money into militaryindustry would avert another Great Depression. Not that the convincing involvedmuch debate. According to Noam Chomsky, “It wasn't really a debate because itwas settled before it started, but the issue was at least raised—should thegovernment pursue military spending or social spending?” 27 Meanwhile, when it came to draftingpolicy, Truman was receiving conflicting advice from two of Secretary of StateDean Acheson’s key advisers. One, George Kennan, had developed a reputation asan anti-communist diplomat assigned to the Soviet Union, but he did not seethat nation as a military threat to the United States. Kennan concluded thatthe Soviet Union, under the rule of Joseph Stalin, was struggling to rebuildafter the war and had no expansionist aims, and these facts were confirmed byCIA National Intelligence Estimates. 28 The other adviser, Paul Nitze, had been aWall Street investment banker and believed that the key to America’s economicand political security lie in creating a military-industrial state. On October11, 1949, less than three months after the Soviets exploded their bomb, Kennanpresented his view that the United States should forge an agreement with theSoviet Union that neither state would ever use the weapons. On that very sameday, Nitze presented his own viewpoint. He said it would be “necessary to lowerrather than raise civilian standards of living in order to produce arms.” 29 In early 1950, Truman directed Paul Nitzeto fashion an elaborate blueprint for a Cold War economy. The document wastitled “NSC-68: United States Objectives and Programs for National Security.”And the rest is history, a sad history sustaining a precedent set by a documentNitze later called “appropriate for the mind of 1950.” 30 According to the aptly named illustratedexpose, Addicted to War, by college professor Joel Andreas, since 1948, theU.S. has spent $15 trillion on the military-industrial complex, an amount ofmoney greater than the value of all the factories, machinery, roads, bridges,water and sewage systems, airports, railroads, power plants, office buildings,shopping centers, schools, hospitals, hotels, and houses in the country addedtogether. 31 And forthose of you who want to zero in on what $15 trillion looks like to anaccountant, well, it’s a number with a lot of 0s andcommas—$15,000,000,000,000. That will buy a lot of bullets! No wonderthings seem a tad out of balance.
个人分类: 科普|417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曼哈顿计划[第二季01 - 10]中英文字幕高清下载
lcj2212916 2015-12-18 17:09
播出:其他 类型:剧情 地区:美国 制作公司:WGN America 语言:英语 首播日期:2014-07-28 周一 英文:Manhattan 制作周期:1day 简介:人口仅1万的新墨西哥州小城市洛斯阿拉莫斯,因拥有了世界上第一个原子能研究中心而举世闻名。本剧讲述的是一群头脑天才,但人格各有缺陷的科学家在这片土地上,为代号为曼哈顿的原子弹秘密计划工作的故事,对这群人来说,这是一个充满了秘密和谎言的世界,他们生活中的方方面面都是虚假的,于是..... 下载地址: http://page92.ctfile.com/file/138778199
2270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曼哈顿计划[第二季01 - 07]中英文字幕高清下载
lcj2212916 2015-11-28 13:17
播出:其他 类型:剧情 地区:美国 制作公司:WGN America 语言:英语 首播日期:2014-07-28 周一 英文:Manhattan 制作周期:1day 简介:人口仅1万的新墨西哥州小城市洛斯阿拉莫斯,因拥有了世界上第一个原子能研究中心而举世闻名。本剧讲述的是一群头脑天才,但人格各有缺陷的科学家在这片土地上,为代号为曼哈顿的原子弹秘密计划工作的故事,对这群人来说,这是一个充满了秘密和谎言的世界,他们生活中的方方面面都是虚假的,于是..... 下载地址: http://page92.ctfile.com/file/134944163
1142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奥巴马等美国七任总统评价毛泽东
热度 17 hcy98765 2015-10-19 09:58
奥巴马等美国七任总统评价毛泽东 艾森豪威尔: “原子弹的最大威力是在发射架上,而不是飞出去以后。毛泽东是一个很难对付的人物,恐吓、威胁对他没有用。” 尼克松: 尼克松也用毛泽东思想办事。尼克松把毛泽东思想概括成两句话:“调查不够不决策,条件不备不行动。”尼克松曾流泪赞扬毛主席“高瞻远瞩”,“毛主席就是充满思想活力的伟人”,“无论人们对毛主席有怎样的看法,谁也否定不了他是一位战斗到最后一息的战士”,“毛主席是一代伟大的革命领导人中的一位出类拔萃的人,他不仅是一个完全献身的和重实际的共产党人,而且一位对中国人民的历史造诣很深的诗人”,“历史学家将会对他的事业和他对中国人民和世界的影响作出估价。毫无疑问,他只争朝夕地为了他看到的前景和他那样强烈信仰的原则而努力。” 福特: “毛泽东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位巨人,他对历史的影响远远超出中国国界”。“在任何时候成为历史伟人的是很少的,毛主席是其中一位”。“他的著作给人类文化留下了深刻印记”, “美国人不会忘记,正是在毛主席的领导下,中国同美国一起采取行动结束了一代人的敌对情绪,在我们两国关系上开创了一个新的和比较积极的时代。” 卡特: 卡特一生最佩服的人是毛泽东。他的言论中,包括中美座谈会,开场就令人赞叹:“9月9日是毛泽东逝世的日子,这位从湖南走出来的智者改变了中国,也改变了世界” 克林顿: “毛泽东无愧于世界级领袖。毛泽东热在中国乃至在国外不降反升现象,更令人不可思议,美国人应该研究他的思想精髓。”克林顿写到:“毛泽东说,若想了解梨子的滋味,就必须亲口尝尝,这句话我最欣赏。” 小布什: 小布什在耶鲁大学“思想与战略”的研讨会上讲到:“毛泽东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缔造者,他在中国人民心中的位置是无法取代的。大家都知道我的父亲70年代曾当过驻华大使,他深深地感受到中国人民对毛泽东的崇敬和爱戴,毛泽东的思想影响了几代中国人。这本书(按:指《毛泽东选集》)是我父亲当年从中国带回来的,已经收藏了几十年。” 布什继续说:“ 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英雄和伟人,一个没有英雄和伟人的民族是悲哀的民族!我们爱国的青年不仅要知道华盛顿和林肯,也应该知道毛泽东。我的父亲对我说,中国青年对我们的华盛顿和林肯非常了解,甚至超过我们的青年。英雄和伟人是没有国界的。” 奥巴马: “毛泽东辞世已经三十五年了。在这三分之一世纪中,岂止是人走茶凉,世态炎凉,那真是沧海桑田,几度换了人间。” 他(奥巴马)在2012年竞选总统的街头演说中说:毛泽东“作为一位没有怎么出过国的政治家,他在中国获得了压倒性的支持后,在外交领域,他使中国在世界上的存在变得非常卓著。曾经有一段时期,毛泽东毫无畏惧与我们美国对峙并一路走来。可见,执政党在自己国家内获得毫不含糊的支持,国民以天下为己任,在某些场合为了保卫国家,为了国家的未来,不惜付出些许代价。一个国家 有了这样的力量,外交才会有根本力量。国之力在民,民之力是外交之力,是外交最基本的原理。这是我对毛泽东的外交感触最深的地方。” (以上资讯来源:天涯网 2015、6、9、主页·人物专栏)
4542 次阅读|66 个评论
【原子弹英雄谱6】时势英雄
热度 6 yangjianjun 2015-9-21 03:29
曼哈顿工程启动,军方负责人面临的首要任务就是组建坚强有力的技术团队,而选择恰当的项目首席科学家便成为重中之重。有望担当此重任者,注定将成为曼哈顿工程的标志性人物。 1. 慧眼识珠 军方任命的曼哈顿工程总负责人是格罗夫斯(Leslie Richard Groves)准将,他履职后面临的首要问题就是为Y项目(洛斯阿拉莫斯国家实验室前身)寻找一位技术领导人,主要负责原子弹的设计和制造。格罗夫斯为这一职位的优先考虑人选是尤瑞、劳伦斯和康普顿,但此三人当时均独立领导着实验室,并承担着紧迫的研究任务,无法抽身。这三位人物能纳入军方的首选对象,当然绝非等闲之辈,详情另论。 图1 罗伯特·奥本海默( J. Robert Oppenheimer ) 1942 年初,康普顿与时任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任教的奥本海默合作开展核裂变的临界质量和链式反应的关键问题研究,并初步确认了原子弹的理论可行性。于是格罗夫斯在征求康普顿担任曼哈顿工程技术总负责人的意见时,康普顿便向格罗夫斯推荐了奥本海默。 1942 年10月,格罗夫斯与奥本海默在火车上有一次会见和长谈,奥本海默的深邃见识和务实风格令格罗夫斯折服,奥本海默当时就提出在边远地区设立秘密实验室的设想。 随即,格罗夫斯向军事政策委员会提名奥本海默担任曼哈顿工程首席科学家,即Y计划的负责人。这个提名让绝大多数人深感意外,其中不乏反对的声音。否决的理由主要有三条:一是奥氏的政治倾向性不够明朗;二是他缺乏领导大型项目的管理经验;三是他不具备领导同行科学家的声望,因为在诺奖扎堆的参与者中,他自己没获得过诺奖。 这类反对的声音,格罗夫斯却并不在意,他认为:“对天才的真正打击,就是通常不被认为是个天才”。他也给出三个支持的理由:一是奥本海默是真正理解如何实施曼哈顿工程的为数不多的人之一;二是奥本海默具有多学科的广博知识,而不仅仅局限于某一方面的知识,这对大项目首席科学家而言是必须的;三是奥本海默具有“过度的雄心”,这是一般科学家所没有的,而这种人格特质对于推动这种大项目的有效执行是必不可少的。 面对军事政策委员会的否决,格罗夫斯反将一军,请委员会的每位委员分别提名一位人选。几周后再次开会,却没有人提出更合适的人选,奥本海默便最终被选定为曼哈顿工程的技术总负责人。 2. 不辱使命 奥本海默1904年4月22日生于纽约一个富有的德裔犹太人家庭,母亲是一个画家,在奥本海默九岁时去世。他天资聪颖,兴趣广泛,幼时广泛涉猎文学、哲学、语言等领域,尤其爱好诗歌,而所有这些在他日后思想和事业的发展中都留下了久远的影响。1921年,奥本海默以十门全优的成绩毕业于纽约菲尔德斯顿文理学校,因病延至次年入哈佛大学化学系学习。他三年读完哈佛大学,1925年以荣誉学生的身份提前毕业。随后他到英国剑桥大学深造,本想跟卢瑟福从事实验物理研究,但未能遂愿,于是加入到著名的卡文迪许实验室,1926年,转到德国哥廷根大学,跟随玻恩(M. Born,1882-1970)研究,1927年以量子力学论文获德国哥廷根大学博士学位,据称论文发表当天,在座的评审教授竟无一人敢发言反驳。接下来的两年他在瑞士的苏黎世和荷兰的莱登作进一步的研究。1929年夏天,奥本海默回到美国。 奥本海默在曼哈顿工程履职不久,于1942年11月,在新墨西哥州沙漠筹建洛斯阿拉莫斯实验室,这里既承担原子弹的总装任务,又负责原子弹的研制工作,是整个曼哈顿工程的核心,由奥本海默负责,并迅速汇集一大批声名显赫的科学家。随着项目的推进,实验室迅速壮大,从1943年初的几百人,到1945年便扩张到超过6000人。 奥本海默迅速掌握了管理复杂科研团队的诀窍,他在事无巨细地掌控项目研究的各个系统,并努力调和科学家和军方在文化层面的种种冲突。他的努力与专业性,很快就得到同行的认可,树立了作为一名技术总负责人的威信,成为同行科学家中符号般的人物。 曾任曼哈顿工程理论部负责人、美国科学院院士威斯考夫(Victor Weisskopf)曾评论道:“奥本海默是以真正行家的方式领导这些研究,无论是理论方面,还是实验方面。在这里,他以不可思议的速度把握任何问题的要点是成功的一个决定性因素,他有能力使自己熟悉工作的每一部分的基本细节。他从不坐在办公室指挥,每一个关键环节,他从身体上和智识上都会亲临一线。每当项目新进展要评估或新想法要酝酿,他会现身实验室,现身讨论会。并非所有的想法和建议皆出于他,但偶尔他的贡献也是必不可少的,当然,他的主要影响力还不止这些。正是他持续的、高密度的参与一线工作,与我们并肩作战,营造出一种充满激情和进取的独特氛围”。 奥本海默对参与项目的科学家总是不吝于礼敬和关照。比如对短期指导项目的大科学家玻尔,奥本海默待以“科学前辈”而格外敬重,并对其做出的一项技术贡献及时给予高度赞誉。为了照顾年轻科学家费因曼的生活困难,奥本海默亲自为其生病的新婚妻子安排在实验室就近的医院,便于他能安心工作。诸如此类,奥本海默以其不遗余力的人文关怀,将科学家们紧密团结在一起,为一致的目标而努力。 美国原子弹研制项目从正式立项到试验成功,差不多正好3年时间,能在如此短的时间完成这一科技创举,奥本海默的杰出组织领导能力确实是项目高效实施的关键因素之一。 3. 跌宕人生 美国原子弹研制成功后,于1945年10月,奥本海默与时任杜鲁门总统有一次专门的会见,结果非常糟糕,由于原子弹用于战争而导致大量平民伤亡,奥本海默内心自责不已,受负面情绪影响,会见中他坦承感觉“自己双手沾满鲜血”,这彻底激怒了杜鲁门,导致会见不欢而散。事后,杜鲁门向副国务卿责骂道:“我不想再在这办公室见到这个婊子养的家伙”。 11 月,奥本海默被迅速解除在曼哈顿工程中的职务,黯然离开洛斯阿拉莫斯实验室,回到加州理工学院工作。1947年,他转任普林斯顿高级研究院院长,并担任原子能委员会总顾问委员会主席,其间一直致力于控制核武器的呼吁。 1946 年狂热极端的反共产主义者麦卡锡当选为参议员,美国社会卷入了麦卡锡主义漩涡。奥本海默也被盯上,被指控为与共产党人合作,包庇苏联间谍,反对制造氢弹等。1953年12月,调查委员会“以他早年的左倾活动和延误政府发展氢弹的战略决策为罪状起诉,甚至怀疑他为苏联的代理人”,1954年4月12日至5月6日对奥本海默实施长达四周的安全听证会,这就是轰动一时的“奥本海默案件”。其间幸亏有以爱因斯坦为首的一大批科学家联名抗议,奥本海默最终不至于身陷囹圄,但原子能委员会仍然决定剥夺奥本海默的安全特许权,从而结束了他的从政生涯和借助于原子能委员会来寻求国际合作与和平的政治理想。 1963 年肯尼迪总统建议以向奥本海默颁发美国原子能方面的最高奖“费米奖”的方式平反。在授奖仪式上,当奥本海默走向主席台时,由于年老体弱,打了一个趔趄,新继任的约翰逊总统见状,赶忙伸手去扶他,奥本海默推开他的手,说道:“总统先生,当一个人行将衰老时,你去扶他是没有用处的,只有那些年轻人才需要你去扶持”。 作为科学家的奥本海默研究范围很广,从天文、宇宙射线、核物理、量子电动力学到基本粒子。他有超常的语言天赋,精通八种语言。1968年物理学诺奖得主阿尔瓦雷茨曾评论道:“如果他活的够久并能看到自己的预言被实验验证,凭借其在中子星和黑洞导致的引力坍缩效应的研究工作,极可能为他赢得一项诺贝尔奖”。奥本海默曾在1945,1951和1967年三次被提名物理学诺奖候选人,但均未成功入选。奥本海默于1966年退休,1967年2月18日在普林斯顿死于喉癌。 奥本海默领导着整个团队完成了杜鲁门所盛赞的“一项历史上前所未有的大规模有组织的科学奇迹”,从而不仅验证了科学技术的巨大威力,也为尽早结束第二次世界大战作出了贡献,并为自己赢得了崇高的声誉,成了世人共知的英雄,被后世誉为“原子弹之父”。 阅读索引: 【原子弹英雄谱5 】先见之明 【原子弹英雄谱4 】最后两块绊脚石 【原子弹英雄谱3 】关键突破 【原子弹英雄谱2 】寻找破核 利器 【原子弹英雄谱 1 】伟大的理论预言
5350 次阅读|7 个评论
【原子弹英雄谱5】先见之明
热度 5 yangjianjun 2015-9-11 22:36
随着原子弹基础理论的障碍清除,一切看似水到渠成。但是,事情远非想象的那么简单,从科学家的理论构想转变为重大工程技术行动,尚需几个关键人物的登场。 1. 第一推动力 科学界已经确知铀核裂变会释放出巨大的能量,一个铀核裂变大约释放200兆电子伏的能量,1克铀235完全裂变所释放的能量,相当于2吨优质煤完全燃烧时所释放的能量(即核裂变能大约要比化学能大二百万倍)。如果以1公斤临界质量的铀燃料制造一枚原子弹,可以释放出约2万吨TNT炸药的爆炸能量。 最早意识到铀核裂变可运用于军事目的并积极付诸说服行动的是费米,1939年3月18日,费米在给美国海军的一场报告中,警示军方领导要注意核能的巨大威力。但其时因几个关键理论问题尚不清晰,费米的建议并未引起足够重视。 图1 利奥·西拉德( Leo Szilard ) 真正推动美国原子弹工程上马的一个关键人物是匈牙利裔美国核物理学家——西拉德,他有敏锐的科学嗅觉,热心于社会活动,作为流亡科学家,个人情感上深切痛恨法西斯。1939年7月,西拉德与另一位匈牙利裔美国理论物理学家、数学家——魏格纳,拜访了当时在普林斯顿大学工作的爱因斯坦,会见的目的就是说服老爱参与建议美国抢在纳粹德国之前研制原子弹,以期利用老爱足够强大的声望,唤醒尚在梦中的政府当局。 作为科学家的西拉德是个总有许多奇思妙想的人,他喜欢发明并在许多国家获得发明专利,仅在德国就获得了31项专利,其中很多是与爱因斯坦合作的。西拉德在1936年还提出铀—水系统中维持链式反应的设想,而且还登记了专利,但他自己没有进行实验验证,而且当时这种设想又太过超前,并未引起同行过多的关注。西拉德后来也参与了曼哈顿工程,加入了费米在芝加哥大学领导的核反应堆项目,并在其中做出了关键贡献,他与费米一道成为世界上第一个核裂变反应堆专利的共同持有者。 图2 尤金·鲍尔·魏格纳( Eugene Paul Wigner ) 维格纳也是参与曼哈顿工程的著名科学家之一,他领导一个小组主要负责将铀转换为武器级钚的工作。此外,他凭借“对原子核和基本粒子理论的贡献,特别是对基础的对称性原理的发现和应用”,与另外两人分享1963年诺贝尔物理学奖。 2. 超豪华快递 图3 西拉德和爱因斯坦讨论署名信 1939 年8月2日,西拉德写好那封著名的爱因斯坦签名信,信件开头写道:“通过和E.费米、L.西拉德进行关于研究草稿的交流,最近的工作使我相信在不久的将来,铀元素将成为一种新型的重要的能源。由此引起的许多问题需要我们提高警觉性,假如有必要的话,政府部门应当采取迅速的行动。因此我相信我有责任提醒您关注以下的事实和建议…”。 信件需要找在长岛度假的老爱签名,因西拉德不会开车,就临时喊了自己的小老乡泰勒去跑腿。这份名垂青史的信,除了具有非凡的历史意义,就连参与其中的人物个个都是了不起的角色。写信的是西拉德,签名的是爱因斯坦,转交信件的是总统经济顾问萨克斯,收信人是罗斯福总统,就连开车跑腿的司机泰勒,日后也成为了美国的“氢弹之父”。 3. 曼哈顿工程 因为写信时,“临界质量”的问题尚未解决,所以设想的原子弹足够庞大,可能需要轮船运载,建议则重点落在铀矿的勘探开发和相关研究的跟进。老爱出马,不同凡响,1939年10月11日,罗斯福总统下令成立“铀顾问委员会”,全面协调和负责相关事务。1941年10月9日,在总统办公会上,罗斯福总统同意着手规划原子弹项目,设立由他本人参与的“最高决策组”,并决定由陆军部负责执行。 当时,美国置身于战火连天的欧亚大陆之外,正享受着难得的和平时光,尚缺乏坚定的政治决心着力研发原子弹,所以铀顾问委员会成立后的相当一段时间并无多大实质性进展,不过转机很快来临。1941年12月7日,日本军队突袭珍珠港,美国海军遭受重创。次日,美国对日本宣战。12月11日,德国对美国宣战,数小时后,美国对德国宣战。树欲静而风不止,两年来一直隔岸观火的美国,最终被拖入了第二次世界大战。 1942 年6月17日,罗斯福总统签字批准了S-1委员会提交的原子弹发展计划议案,自此,原子弹工程正式上马。起初,该项目叫“替代材料项目”,但顾忌到这个名称可能会引起外界不必要的关注,并考虑该项目临时总部设在纽约曼哈顿,就用“曼哈顿工程区”指代,8月13日,该名称被正式确认。从此,“曼哈顿工程”就成为了美国原子弹工程的代名词。 阅读索引: 【原子弹英雄谱4 】最后两块绊脚石 【原子弹英雄谱3 】关键突破 【原子弹英雄谱2 】寻找破核 利器 【原子弹英雄谱 1 】伟大的理论预言
8132 次阅读|11 个评论
【原子弹英雄谱4】最后两块绊脚石
热度 7 yangjianjun 2015-9-6 20:36
重核裂变的发现,为热闹的核物理研究又添加一把烈火,世界上所有的前沿物理实验室都沸腾起来。1939年便成为一个炽热的年份,在不到一年的时间内,所发表的有关核裂变的科学论文,总共达一百多篇。 1. 链式反应假说 图1 恩利克·费米( Enrico Fermi ) 在1939年1月26日召开的第五届华盛顿理论物理学会议上,新发现的铀核裂变成为会议讨论的热烈话题。在与玻尔讨论时,费米特别提到重核裂变放出中子的可能性:当铀核裂变时,会放射出中子。这些中子又会击中其它 铀核 ,于是就会发生一连串的反应,直到全部原子被分裂,这就是著名的链式反应理论。 虽然费米提及的只是一种理论假说,但当时费米是最具声望的中子研究权威,讨论对象又是量子物理学的大明星、哥本哈根学派的创始人——玻尔。于是费米作为链式反应机制的发现者之一,被明确的记录在科学史上。 费米凭借“证明了可由中子辐照而产生的新放射性元素的存在,以及有关慢中子引发的核反应的发现”而获得1938年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奖两个月后,费米听说了哈恩的实验结果,这无异于当头一棒,因为新的研究结果表明铀核受中子激发,不会产生新的超重元素。换言之,这项诺贝尔奖一半是对的,一半是错的。但反过来说,费米关于“慢中子”比“快中子”更容易引发核反应的超越当时认知的发现确实是一个了不起的贡献,并直接启迪了哈恩的新发现。 1942 年12月2日,在芝加哥大学,费米指导下设计和制造出来的人类第一台可控核反应堆首次运转成功,命名为“芝加哥一号堆”。这是原子时代的真正开端,因为这是人类第一次成功地进行了一次核链式反应。费米也是直接参与曼哈顿工程的著名科学家之一,并曾担任洛斯阿拉莫斯国家实验室副主任。 2. 链式反应的验证 图2 约里奥·居里三人研究组 (左一为约里奥,左二为哈尔班,左三为科瓦尔斯基) 重核裂变的实验一经报导,关于链式反应的试验验证工作旋即在许多先知先觉的实验室中开展起来。效率最高且最为引入注目的当属法国约里奥·居里夫妇的实验室。主持该项目实验的是男主人费雷德克里·约里奥·居里,直接参与实验的有研究助理法国物理学家哈尔班(Hans Heinrich von Halban)和俄裔法国物理学家科瓦尔斯基(Lew Kowarski)。 他们于1939年3月18日在《Nature》上发表了中子轰击铀核可以产生二代中子的实验结果,4月22日在《Nature》上发表了每个铀核裂变产生2-3个中子的结论,给出链式反应可能性的确证结果。 3. 临界质量 科学家已经发现因绝大多数中子的逃逸,少量的裂变材料不能维持链式反应。最后一个棘手问题是:维持链式反应究竟需要多少铀燃料?这个最小的铀燃料质量即称为临界质量。约里奥-居里实验室的法国物理学家佩林(Francis Perrin)于1939年5月1日在《法国科学院通报》(Comptes Rendus)上发表了对铀临界质量的分析,他的结论是铀燃料维持链式反应的临界质量在数吨以上。显然,寻找如此巨量的铀燃料太不切实际,制造原子弹几无可能。不过,很快就有人推翻了这一错误结论。 图3 鲁道夫·恩斯特·派尔斯( Rudolf Ernst Peierls ) 1940 年3月,已在英国伯明翰大学物理系工作的弗里施(铀核裂变理论奠基工作中迈特纳的合作者)和英国物理学家派尔斯联合写就一份短文,通过仔细计算,得出一个令人恐怖的结论:铀燃料的临界质量仅约为1千克,理论上证明了原子弹的可行性。这篇短文因保密需要,并未公开发表,而是转交到了英国陆军防空科学调查委员会主席蒂泽德(Henry Thomas Tizard)手中,这篇短文史称“弗里施-派尔斯备忘录”。弗里施和派尔斯凭借这一研究工作成为英国原子弹计划的灵魂人物,直接推动了英国铀引爆军事委员会(MAUD)的成立,并引发代号“管合金”(Tube Alloys)原子弹工程项目的上马。 1943 年8月,随着英美联合开展原子弹建造计划的“魁北克协议”签署,弗里施和派尔斯均以英国科学家代表身份参与了美国的“曼哈顿工程”,其间便有一则广为人知的人工停止核反应逸闻。弗里施当时主要负责“临界质量”的精确测定,一次实验中,由于身体反射中子的效应,导致他搭建的燃料堆“高迪瓦夫人装置”启动反应,当测试仪器的警报灯逐步加速闪烁时,他马上意识到问题所在,迅即用手分离了反应堆,从而避免了一场大灾难。幸运的是,他本人在此过程中所受的辐射尚不紧要。 阅读索引: 【原子弹英雄谱3 】关键突破 【原子弹英雄谱2 】寻找破核 利器 【原子弹英雄谱 1 】伟大的理论预言
12197 次阅读|12 个评论
【原子弹英雄谱3】关键突破
热度 3 yangjianjun 2015-9-4 15:37
人类对天然核反应已有深切认知,人工操控核反应也变得越来越得心应手。然而寻求可观而实用的核能仍然一片迷雾,核能物理学的车轮便驶向破晓的1938年年底。 1. 核裂变的预言 图1 伊达·诺达克( Ida Noddack ) 1934 年,诺达克提交了一份进一步阐释费米等人研究工作的论文,她指出:“种种迹象表明,铀核分裂为几个大的碎片,即一些已知元素的同位素,而不是本底放射性元素的邻近元素”。这一论断明确指出铀核被轰击后可能产生两个较轻的元素。不过诺达克本人并未做实验验证自己的想法,其他人也没有认真地对待诺达克的意见。 2. 发现铀核裂变 图2 奥托·哈恩( Otto Hahn ) 1938 年末,德国放射化学家核物理学家哈恩与另一位德国化学家弗里茨·斯特拉斯曼(Fritz Strassmann)合作开始一项早有筹划的实验,他们用一种慢中子轰击铀-235核时,竟出人意料地发生了一种异乎寻常的情况:反应不仅迅速强烈、释放出很高的能量,而且铀核分裂成为一些原子序数小得多的、更轻的物质成分。 核裂变现象的发现推翻了此前的经验认知:人工核反应不仅仅只能打出细碎的基本粒子,而且还可能由大核分解成两个或多个中等规模的核。这个中子激发铀核分裂实验就是原子弹和原子能的原理性实验,开创了人类利用原子能的新纪元。 值得一提的是,核裂变现象也算从约里奥·居里夫妇手中滑落的又一个重大发现。此前约里奥·居里夫妇在用中子轰击铀元素时,已经发现产物中好像有镧,这与哈恩按他们实验方法终于确定产物中是钡,在化学上来说,这差别并不是很大。 3. 亲密合作者 图3 莉泽·迈特纳( Lise Meitner ) 说起哈恩,就不得不提另外一个人物,那就是哈恩的长达近30年的合作者,奥地利女物理学家迈特纳。两人合作从事铀的放射试验从30年代初期就开始了,1938年初迈特纳因具有犹太血统的缘故,被迫离开德国,逃亡荷兰。就在哈恩铀核分裂实验取得初步结果时,哈恩就令人困惑的实验事实多次向迈特纳写信征求意见:“我们越来越接近一个可怕的结论:我们的镭同位素性状不像镭,而像钡…也许你能提供一个绝妙的解释。我们自己认识到它不可能实际上分裂成钡…”。该实验结果得到迈特纳的肯定与支持,1939年1月哈恩在德国《自然科学》杂志发表了其实验论文,确定他们发现的是钡、镧、铈等较轻的元素。 图4 奥托·罗伯特·弗里施( Otto·Robert·Frisch ) 同时,流亡的迈特纳与其外甥——奥地利物理学家弗里施则合作在英国《Nature》发表另一篇题为《中子导致的铀裂体:一种新的核反应》的理论解释文章,理论上阐明:这种新的裂解现象,并非以往那种大核被轰出小碎片,而是铀核俘获中子后,自身变得不稳定,从而导致核解体。 此外,迈特纳和弗里施也是最先意识到老爱的质能方程是重核裂变造成质量亏损并放出巨大能量的理论机制。他们的理论解释工作为核能利用刻画了清晰的图景,其研究贡献得到科学界的积极关注。 4. 诺奖背后的纷争 凭借核裂变的重要贡献,哈恩于1944年一人独得诺贝尔化学奖。哈恩独享诺奖,并否认迈特纳的贡献,一个可能的解释是在当时的社会氛围中,担心承认与犹太人合作危及自身,迈特纳一度对此表示释怀。哈恩同时也否认关键实验合作者斯特拉斯曼的实质性贡献,据此,哈恩一直被后人以贪功独食而诟病。玻尔也曾正式写信给《Nature》杂志,认为这个成就应归功于迈特纳和弗里施。因此,基于核裂变的发现,成为诺奖史上最具争议的话题之一。 哈恩与迈特纳一起共事15年,保持30多年的合作关系,取得诸多科学成就,一度被认为科学合作的杰出典范。迈特纳逃离德国时,哈恩将其母亲遗赠的戒指送与迈特纳,以备不时之需。纳粹倒台后,哈恩继续否认迈特纳的贡献,导致两人关系最终决裂。毒舌的人将哈恩称为“可耻的叛徒”。凭心而论,纵观其人之一贯行为,哈恩不啻一位具有同情心和正义感的科学家,他反对纳粹德国制造核弹,拒绝参与相关研究,一度被纳粹拘禁。哈恩因诺奖而饱受非议,与战后科学界同情受害科学家而憎恶纳粹德国科学家不无关系。 迈特纳曾有“原子弹之母”的盛名,恐有过誉之嫌,但其卓著科学贡献值得肯定,老爱也曾将其称为“德国的居里夫人”。迈特纳获得科学界的普遍同情,或许更多与其二战期间科研生活的悲情际遇有关。迈特纳曾三次被诺奖提名,最终与诺奖无缘,其在核裂变发现中有广为人知的贡献,但没有得到诺奖的垂青,确实是科学界的遗憾,与双螺旋结构发现中的罗莎琳德·富兰克林(Rosalind Elsie Franklin)可有一比。好在迈特纳是个长寿的人,享年90岁,后期纷至沓来的诸多荣誉足以聊慰平生。 阅读索引: 【原子弹英雄谱2 】寻找破核子弹 【原子弹英雄谱 1 】伟大的理论预言
7524 次阅读|7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16 11:30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