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生命活动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泥巴上的生命活动
热度 11 Carboniferous 2013-11-15 22:06
这两天科学网上的两位地质学家把大家的目光吸引到了“泥巴”上了,俺也贴几张前几年在野外拍的泥巴。 照片拍摄于武汉郊区某个即将干涸的小水坑。 ================================================== 小水坑中的沉积物还没固结,基本上处于泥浆的状态,小虫子在上面的活动全都被记录下来了。。。 在痕迹的终点,几乎都能找到“犯罪分子”,不过都光荣牺牲了。。。 这种保存了生物生命活动痕迹的泥巴,如果没被破坏而固结成岩,这些痕迹很可能会形成遗迹化石。因此,保存在岩层中地质历史时期生物生命活动留下来的痕迹就被称为遗迹化石。下图是小水坑附近泥盆纪砂岩上 的遗迹化石。 遗迹化石在岩层中比较常见,而遗迹化石与造迹生物(上面说的“犯罪分子”)共同保存在一起的则极为罕见,因此现在大量的遗迹化石都不清楚是什么生物留下来的,对其分类命名时也只能根据形态来进行。罕见的两个重要原因是:一是很多生物留下痕迹后可能就“溜之大吉”了,就像在沙滩上看到一串脚印,沿着脚印追到终点并不一定能看到留下脚印的人,这也是遗迹化石比实体化石多得多的一个原因(一物多迹);二是实体化石保存下来的概率要比遗迹化石低得多,所以即便造迹生物“光荣地牺牲”在痕迹终点,最终也未必能形成化石保留下来。 像下面这种遗迹化石和造迹生物共同保存的自然就成为了化石中的珍品(图片来自网络,一只侏罗纪的鲎及其遗迹) 再回到小水坑中,这两只虫子在里面绕了很多圈也没逃出去,上面这只的“圈”好像挺规则的,其中是否含有生物的行为学信息? 这么好的一片泥浆,当然也会记录下来雨滴的痕迹。。。 这只虫子旁边就保存了几个雨痕 附近还有很多。。。 武汉的雨比苏老师的“大西北的雨”下的大 大雨痕中还有小的 附近另一个水坑中的沉积物已经开始固结了,出现了泥裂现象,上面留下了脊椎动物(鸟和狗?)的痕迹,造迹生物早已“溜之大吉”了。 这类痕迹如果有幸形成了化石,必将成为未来古生物学家难得的研究材料。。。
个人分类: 科普短文|9479 次阅读|22 个评论
微生物生命活动的三个基本假说是一个整体
biozhang 2010-1-9 16:51
张星元:微生物生命活动的三个基本假说是一个整体 微生物生命活动的三个基本假说是一个整体,主要表现为: ① 一个完整的思想体系:微生物生命活动的三个基本假说(代谢能支撑假说、代谢网络假说和细胞经济假说)以及以它们为前提做出的推理构成了一个完整的思想体系。第一假说反映微生物生 命活动的前提(代谢能的持续供应),第二假说体现微生物生命活动的内容(能量、物质的转化关系),第三假说揭示微生物生命活动的法则(人和微生物合作的基础)。这三个基本假说从三个不同的角度来分析同一个问题,微生物的生命活动的问题,体现了三者的相互联系和相互协调。第一假说从生物能学和代谢能对生命活 动的支撑的角度认定微生物细胞是代谢能转换器,第二假说从生化学和代谢的角度认定微生物细胞是生化反应器和生物材料加工器,第三假说从生物信息学的角度认 定微生物细胞是生物信息编码器、信息传感器和信息处理器。 ② 三个假设相互支持、相互制约,相互补充:能量代谢需借助代谢网络来实现,代谢网络的运行需要代谢能的支撑,能量代谢和物质代谢相互交叉,并且都受细胞经济规律的规范和制约。代谢网络中代谢物的流动依赖于代谢能支撑,受制于细胞经济规律;然而对代谢能支撑和细胞经济的研究,又必须借助于它们的载体代谢网络。 ③ 发酵工程的自然辩证法:现代工业发酵建立在对代谢能支撑、代谢网络和细胞经济等三个基本假说的深刻研究上。代谢能支撑假说揭示了工业发酵的原动力。在代谢网络假说中,代谢途径(酶蛋白)和多种蛋白系统的有序组合作为一个整体,称为代谢网络(物质代谢网络),这样有利于我们从宏观上把握微生物的代谢和生理,为工业发酵从原料到目标产物的设计,提供分 析的依据和实际操作的位点。细胞经济的概念的提出为正确处理工业发酵中人的主观愿望与微生物生命活动的客观规律之间的对立统一关系提供了理论依据。 ④ 学科的交叉和渗透:将化学、生物化学、微生物学、分子生物学、细胞学等学科的知识与物理学、物理化学、化工原理、电工学、生物学、经济学、哲学和自然辩证法等学科的知识渗透、交叉、交融起来,互相支撑,融会贯通,建立发酵学科的新概念。 本博文的英文译文见 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285663
个人分类: 生命系统|4779 次阅读|0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23 11:13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