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唱反调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自信的老师与爱提问题爱唱“反调”的学生
热度 1 lingfeng 2010-8-3 00:19
Normal 0 7.8 磅 0 2 false false false EN-US ZH-CN X-NONE MicrosoftInternetExplorer4 /* Style Definitions */ table.MsoNormalTable {mso-style-name:普通表格; mso-tstyle-rowband-size:0; mso-tstyle-colband-size:0; mso-style-noshow:yes; mso-style-priority:99; mso-style-qformat:yes; mso-style-parent:""; mso-padding-alt:0cm 5.4pt 0cm 5.4pt; mso-para-margin:0cm; mso-para-margin-bottom:.0001pt; mso-pagination:widow-orphan; font-size:10.5pt; mso-bidi-font-size:11.0pt; font-family:"Calibri","sans-serif"; mso-ascii-font-family:Calibri; mso-ascii-theme-font:minor-latin; mso-hansi-font-family:Calibri; mso-hansi-theme-font:minor-latin; mso-font-kerning:1.0pt;} 施一公老师在博文《 鼓励学生唱 “ 反调 ” 》中指出:学生要有个性,要爱提问题和爱唱“反调”。事实上,他就是这样鼓励学生唱反调的。对此,我是极为赞同的,之前也写过一两篇相关的博文,例如《“ 问题学生 ” 才是好学生 》。 我相信,绝大多数老师都是认同“鼓励学生提问和唱“反调”是培养出优秀学生的重要甚至是必要条件”这个观点的。可是,真正能做到鼓励学生提问、唱反调的老师又有多少呢?以我遇到的情况为例,鼓励提问的老师只占少数,鼓励学生唱“反调”的老师,可以说是几乎没有——无论是在国内,还是在美国。可见,无论是中国还是美国,鼓励学生唱反调的老师都是凤毛麟角。 明知道鼓励学生提出不同意见有利于学生成才也有利于自己的科研,却并不愿意这样做,为什么? 对此,金拓老师在博文《 质疑导师,是对导师的帮助;消受帮助,导师要有自信的功底 》中给出了回答:害怕质疑,是导师缺乏自信的表现。这个回答,指出了问题的关键。 如果要进一步追问:为什么老师会缺乏自信?原因恐怕是自己觉得自己的学识和思想不够,怕被学生一提问,回答不上来,一质疑,就颜面无存了。 真正自信的人是不会怕别人的质疑甚至是嘲笑的。例如,你如果去嘲笑诸葛亮愚蠢,他只会哈哈一笑,把它当成笑话;可是,你要是去嘲笑一个普通的士兵愚蠢,他很有可能就会怀恨在心。无知的人,从来就怕别人说自己无知,而真正学识渊博的人,却从不讳言自己的无知。例如,苏格拉底就说过这样的话:我唯一知道的事情就是自己一无所知。可是,一个普通的老师,在面对学生的提问的时候,明明自己不知道答案,却偏偏不愿坦然承认,宁愿编造自己都不相信的回答来搪塞学生,也绝不愿意说一声:我不知道。 应该承认,导师不鼓励学生唱反调也与学生水平有关。如果学生唱的反调总是错的,导师自然也就不会鼓励了。但多数情况下,不鼓励唱“反调”是由于老师不够自信引起的。 不自信的导师,担心学生问的问题自己回答不出来,暴露了自己的无知。担心学生唱反调唱的有理。学生是对的,自然就说明自己是错的了。错一次两次无所谓,可是,如果多数情况下都是自己错了,还能维护导师的尊严吗?所以,这样的导师,是不会鼓励学生提问题、唱反调的。 自信的导师,即使自己回答不上学生的问题,也愿意坦然承认。即使学生唱反调而且最终发现自己是错的,也愿意欣然改正。因为他们有信心,知道自己错的几率是比较小的,即使很多次都错了,仍然不会怀疑自己的能力,也不会担心自己在学生心目中的形象倒塌。 所以,怎样的导师才适合爱提问题、爱唱反调的学生,答案不是不言自明了吗?
个人分类: 教育杂谈|6076 次阅读|8 个评论
吴宝俊同学不要害怕 关键是要认知老师
chrujun 2010-7-31 11:52
吴宝俊同学以其切身经历和所见所闻论证了与老师唱反调的可怕后果:被老师穿小鞋,吃不了兜着走。 我觉得,不要把老师想得天下乌鸦一般黑。有很多老师是以正面和积极态度对待学生有不同观点的(唱反调)。就我的个人经历来说,我觉得和老师唱反调并不可怕。在大学上政治课的时候,我直接在课堂上站出来反对老师的观点,也赢得过同学的掌声,老师也没有给我穿小鞋。在之后的学习生涯中,我经常提出和老师相反的学术观点,也就是常常和老师唱反调,经常争论得不可开交,老师也没有给我穿小鞋。当我当老师的时候,经常有学生在我面前提出不同观点,双方也经常争论。如果我觉得学生的观点是对的,学生说服了我,我当然高兴。当我说服不了学生的时候,我更愿意放弃我的思路,我愿意让学生去尝试他们的想法。 在我和老师、学生和我的争论中,有时是我错了,有时是老师错了,有时是学生错了。大家通过争论,解决了科研上的一些问题,避免一头钻进死胡同。 我觉得这是好事,值得坚持。 当然,也有完全不容纳学生观点的老师,这我也碰到过。如果学生能够以完整的证据驳倒老师,老师也是认可的。更多的时候是有多种道路可选,这里只有最优和次优的问题,没有完全对错的问题。 在这种情况下,不能容人的老师容易认定学生不尊重老师,容易给学生穿小鞋。 中国历史上讲究知人善任,认为这是成功的必要法则。师生之间也是如此。老师需要了解学生以确定学生的潜力。其实,学生也非常有必要了解老师。 特别是了解老师是否有学术上的包容心。如果老师具有包容心,即使公开争论也无妨。如果老师没有包容心,除非有100%的把握驳倒老师的观点,让老师心服口服,学生最好不要和老师唱反调。 确定老师是否具有包容心,这里面有很多技巧和手段。但万变不离其宗,多和老师接触和沟通,通过接触和沟通发现老师是否具有包容心。从吴宝俊同学提供的证据来看,他和老师的沟通太少了。在这种情况下,吴同学当然是很怕,怕老师没有包容心,怕被穿小鞋。 建议吴宝俊掌握一些知人识人的方法和技巧。掌握了这些方法和技巧,可以在短时间内通过语言、姿态、手势、相貌、声音、衣着、行为等信息快速认知老师;可以发现老师是否喜欢给学生穿小鞋。 这样就不会担心被老师穿上小鞋了。
个人分类: 教学心得|4703 次阅读|4 个评论
质疑导师,是对导师的帮助;消受帮助,导师要有自信的功底
热度 1 jintuo 2010-7-30 14:11
今天,在条件较好的研究单位,研究水平的高下基本上取决于研究者的思路。逻辑上,以科学研究为职业生涯的科学家无不希望自己的研究做得更好。于是,他们永远不会嫌自己能想到的idea太有创意了;实验设计太慎密无缺了;研究方案的可行性太可行了;古今中外的其他研究者相差得太远了。相反,他们总是觉得自己可能对问题把握的不准,生怕对同行了解得有所遗漏,担心自己的思路存在着误区,嫌自己的技术路线还不够巧妙。如果有学生能够道破自己心中的不解,指出自己的疏漏,哪怕是在一个局部的环节,都是莫大的帮助。期待这类帮助的导师,哪怕从自身利益出发,也没有理由不鼓励学生质疑。 另外,这类导师一般耕作于自己学科的前沿,大体上了解本学科哪些问题重要,那些问题难搞,对于自己的斤两有一定的自信,知道自己疏忽、遗漏、或百思不解的问题在多数情况下不会是低级错误。这类导师遭受个把质疑者占理的质疑不会构成对自己自信心的挑战。他们没有理由害怕学生质疑。 如果导师原本南郭,不靠做好研究吃饭,一旦受到学生的质疑便会感到自己作为导师的资质和能力受到挑战,仅靠导师身份维持的局面便可能动摇。特别是当质疑是公开的,刨根问底的,超越导师的基础知识的,而且导师最初时不慎采取了塘塞和敷衍的策略,那么师生互动中的良性成份便可能生变。 从研究工作的视角看师生关系,一般导师是科研思路的兜售者,而学生则是他/她的兜售对象。学生拿出自己生命中的一段时间“购买”导师的想法,导师拿好的思路、学位及未来的前途吸引学生,提供必要的生活费让学生验证和落实自己的想法。作为科研思路的购买者,质疑一下卖方的产品当属正常。 问题在于导师未必个个都悟出以上道理。站在学生的立场,应否质疑,则端赖学生对导师的判断以及对自己长期和短期得失的权衡。恐怕中外皆然。
个人分类: 未分类|6724 次阅读|12 个评论
和 《致橡树》— 与舒婷唱反调
baijiab 2010-1-11 09:54
致橡树和 《致橡树》,与舒婷唱反调 诗/舒婷 诗/张永和 我如果爱你—— 我如果爱你—— 绝不像攀援的凌霄花, 我会攀援你那高枝, 借你的高枝炫耀自己。 绽开茭白清香的花蕾, 我是柔藤茉莉。 我如果爱你—— 我如果爱你—— 绝不学痴情的鸟儿, 我就是一只极乐鸟, 为绿荫重复单调的歌曲; 唱不尽痴情爱欲, 爱是付出交响曲。 我如果爱你—— 我如果爱你—— 也不止像泉源, 我就是一股清泉, 常年送来清凉的慰籍; 流出清凉的慰藉, 源远流长不息。 我如果爱你—— 我如果爱你—— 也不止像险峰,增加你的高度, 我就是一座险峰, 衬托你的威仪。 任你尽情攀登, 那是我的身躯。
个人分类: 诗词文苑|1915 次阅读|1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18 21:21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