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谷超豪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心香一瓣祭业师——痛悼谷超豪先生
热度 15 sqdai 2012-6-27 06:13
获悉谷超豪先生辞世的噩耗,不禁悲从心来,泪流满面。在此谨以心香一瓣祭业师,愿先生一路走好! 作家赵长天说过: “ 每个人,在他的人生旅途中,总有几个重要的,起关键作用的,永远也不该忘记的人。 ” 我生也有幸,在人生旅途中得到了多位高师的指点,他们中有谷超豪、郭永怀、谈镐生、钱伟长、郑哲敏等先生。谷超豪先生是把我领进力学殿堂的 “ 永远也不该忘记的人 ” 。谷先生一辈子所教的学生多多,绝大部分是数学领域的,在力学领域中为数不多,我有幸成为其中的一个,从 1959 年到 1962 年,受业三年。 追忆五十多年前, 如烟往事一幕幕浮现在脑际。 忘不了第一次聆听他讲授微分几何课的情景。 那时他刚从苏联获得博士学位后回来,风华正茂。只见他只拿了几支粉笔,面带他那种标志性的微笑,向我们娓娓道来。他喜欢在黑板上直接演绎重要的公式,那娟秀的文字符号如同小溪溪水般潺潺流淌,一个个纷繁复杂的数学公式,像一首首美妙的乐曲一样呈现在我们眼前。听他的课一点也不累,只要紧紧跟着他的思绪,可以轻松地接受他想传授的知识。令人难忘的插曲是:每当他偶感不适或因公外出,他的夫人胡和生先生就来代课,两位的讲授衔接得天衣无缝,连板书都很相像。这是因为师出同门,还是因为长期以来形成的默契? 忘不了听他讲授空气动力学课程的情景。 谷 先生为力学专业开设的课程不多,幸运的是我遇到了这些好机会。我们的空气动力学课程由他亲授。当时,相关的中文参考书极少,他为我们选定了普林斯顿大学出版的现代流体力学丛书(共 12 卷)的第六卷作为主打教材(恰好当时的一批空气动力学前驱将此书译成了中文),专讲其中 W.R.Sears (钱学森先生的师兄)写的基础理论那一章。我相信这是他第一次为本科生讲授此类课程,但是凭他在数学和物理学方面的深厚基础,他对相关内容掌握得游刃有余,上课依然不带讲义。课程所涉及的公式有时比微分几何还要繁复,他还是一一在黑板上推导,而且清楚地阐明了它们的涵义。课程中的小扰动理论,更是讲得精彩纷呈,涉及到他最为擅长的偏微分方程知识,我深深体会到其中的无限魅力!经过合理的简化,居然能为火箭、导弹飞行中的受力分析提供依据!特别是上课时提到了卡门 - 钱学森公式,谷先生点出它的内在美,更让我产生了一种自豪感和对力学的亲近感。可以不夸张地说,是谷先生把我真正带进了魅力无穷的力学事业的大门,下决心为之奋斗终生!到五年级时( 1961 年),我毫不犹豫地选修了谷先生的 “ 跨声速流动 ” 课程,他所传授的奇异积分方程及其在跨声速流动分析中的应用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让我更真切地领略了流体力学之美。 忘不了他指导我完成本科毕业论文的情景。 那时谷 先生在数学系的数学专业和力学专业两头跑动,很是忙碌,还是时不时地参加我们的力学讨论班(历时两年), 1962 年初,他成了我的毕业论文导师,要做的题目是一个关于导弹最小阻力的难题,在当时很有前沿性,由我和我的同学范家义(可惜他后来英年早逝)一起完成。他具体指导了我们如何查阅文献、如何进行物理简化和建模,并指出要用变分原理来求解问题。为此,我和范家义恶补了变分学知识,卯足了劲攻关,半年之后交出了较为满意的答卷,得到了一个 5 分。这是我的力学科研的处女作,激发了对力学科研的热情,所学到的科研本事后来受用不尽,可以说,谷超豪先生是我的科学研究工作的第一位领路人。 忘不了北上读研前接受他临别嘱咐的情景。 就在整整 50 年前,我和李家春考取了中科院力学研究所郭永怀先生的研究生,北上读研前,我和家春专门到他家中与他话别(见链接)。至今我还记得他和胡和生先生对我俩的谆谆嘱咐。谷先生让我们心无旁骛,一心向学,认真接受郭先生的指点,为自己的科研事业打好坚实的基础,做前人没有做过的工作。他的这一番肺腑之言我记住了一辈子,没齿不忘。 此后,我与谷先生一直保持着联系。 “ 文革 ” 中听说他遭受了种种磨难,我一直暗暗关切。 “ 文革 ” 后,每逢过年,我总要寄一张贺年卡,表示问候,他总回寄一张亲笔签名的贺卡。再往后,参加了他领衔主持的 “ 攀登 ” 计划项目 “ 非线性科学研究 ” ,参加过他组织的 “ 双微 ” 国际研讨会。 1996 年,参加了谷先生七十寿诞庆祝会,看到苏步青先生一手揽着谷先生、一手揽着胡先生,笑称自己是他们的 “ 大媒人 ” ,此情此景,令人难忘。 近年来,一直听说他身体欠佳,总是期盼着他能战胜病魔,然而,天不假以年,谷先生还是离我们而去了,呜呼! 明天是召开谷先生追悼会的日子,我很想去见业师的最后一面,无奈正好要主持关于非线性科学的一次国际会议的开幕式,不克前往,很遗憾。继而一想,非线性科学是谷先生晚年最关注的科研内容之一,他会原谅我的缺席的。 这里还想对胡和生先生说几句话,请先生节哀顺变,保重自己的身体,这是第一重要的。 大师已去,伟业永存。我们作为后辈,要继承他的遗志,尽力做好自己的工作,以此来告慰他的在天之灵。 写于 2012 年 6 月 27 日晨 【链接】相关博文 老科学家的婚姻爱情( 5 )谷超豪 - 胡和生的故事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330732-363818.html
个人分类: 名人纪实|9634 次阅读|20 个评论
[转载]温州都市报:原温大校长谷超豪院士昨辞世
kinglandom 2012-6-25 13:41
[转载]温州都市报:原温大校长谷超豪院士昨辞世
http://www.wzu.edu.cn/Art/Art_6/Art_6_59112.aspx   本报讯 温籍著名数学家谷超豪先生因心肌梗塞医治无效,于6月24日1时08分在上海逝世,享年87岁。   谷超豪是一位蜚声海内外的科学家,他师从温籍著名数学家苏步青院士,致力于数学研究事业,在微分几何、偏微分方程及数学物理等领域取得了开创性成果,做出了突出贡献,受到国际同行高度赞誉,始终走在国际数学研究的最前沿。   2009年8月,国际编号为171448的一颗小行星被命名为“谷超豪星”,作为对这位著名数学家、教育家的褒奖。2010年1月,谷超豪院士荣获2009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   谷超豪长期耕耘在教育工作第一线,从教60多年培养出9位院士。1999年9月,应温州市委、市政府盛邀,谷超豪兼任温州大学校长。2003年,谷超豪把在温大任职期间的收入捐出设立“谷超豪奖学金”基金,表彰温大优秀毕业生。   谷超豪逝世的消息发布后,全国各地网友留言悼念,本报也向其家属发去唁电。   世间陨落一颗数学巨星 太空依然闪烁谷超豪星谷老,一路走好   谷超豪走了,留给世界的是“一颗数学巨星陨落”的惋惜,但对温州而言,游子再不能归来。   温州亲人来探病,他眼睛一下子睁开了   今年春节,谷远行赶赴上海看望了病床上的伯伯谷超豪。   当时谷超豪因中风入院,不能言语,无法动弹,但当工作人员告诉他温州的侄子来看望,他眼睛就睁得圆圆的。谷远行说,没想这次一别,竟成永别。   谷老留给了家人许多回忆。“很多人只知道哥哥是数学专家,其实他精通数学也着迷文学。”谷超豪的妹妹谷月清说。在《谷超豪文选》中,收录了谷超豪的42首诗,其中15首诗与温州相关。   少年时期的谷超豪,还曾沉迷于武侠小说。后来大哥谷力虹(已逝)带他从事了地下革命工作。   那时,邻里都说谷家出了个才子,但没想这个才子后来竟然成了数学泰斗。   “他对数字似乎有天生的感觉。”谷月清说,那时谷超豪休息几乎不用闹钟。“每次差不多到点了,他自己就能醒过来,可能睡梦中也在计算时间吧。”   滴酒不沾喜欢喝白开水   在谷月清看来,哥哥谷超豪一生节俭。“以前我去他复旦大学的宿舍中做客,招待的都是简易罐头。”   谷超豪在担任原温州大学校长时的秘书钱强回忆,“谷老出差从不住豪华宾馆,在校时住在学校附近的一间不到70平方米的房子里。” 温州大学数学与信息科学学院党总支书记全力说,谷超豪滴酒不沾,但喜欢喝白开水,开会时没喝完的水,都会带走继续喝。   走得很安静没有留下遗言   复旦大学的官方网站昨天改成了套黑,醒目位置贴出了“著名数学家、教育家谷超豪院士逝世”的消息。   跟随谷超豪工作12年的秘书虞彬说,复旦大学校方正在安排善后事宜,已派专人照顾谷超豪的爱人胡和生。“他走得很安静,没有留下遗言。”虞彬说, “谷老生前常念起温州,对家乡非常深爱。”   温州大学党委书记陈福生称,温州大学今天派人到上海慰问家属,近期会举办谷超豪先生追思会。昨天下午,温州大学师生自发组织悼念活动。   本报记者 胡建国 见习记者 王雄涛   数学王国的“开拓者”   谷超豪,数学家,复旦大学教授,中国科学院院士。   男,1926年5月出生,温州人。1940年3月加入共产党,1943年初,他所在的党支部书记被捕后,谷超豪和党组织失去联系。1948年3月,联系到党组织并重新入党。1944年毕业于温州中学,1948年毕业于浙江大学数学系并留校,1953年起在复旦大学任教,1957年赴前苏联莫斯科大学进修,获物理数学科学博士学位。历任复旦大学数学系主任、数学研究所所长、研究生院院长、副校长、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校长、原温州大学校长等职。   相关链接: http://dsb.66wz.com/html/2012-06/25/content_1259534.htm 在温大的谷超豪 谷超豪夫妇
个人分类: 随笔|4878 次阅读|0 个评论
简评谷超豪先生【附《一个当年本科生眼中的谷超豪先生》】
热度 34 陈安博士 2012-6-24 18:10
   一,一个中国很好的数学家。    如果一定要排序的话,成就应该在前10名, 实际上应该 超过他的老师——比他本人还著名的复旦大学校长苏步青先生——在数学界的成就排名次序。    不过,我想,苏先生可以骄傲地说:我的学生比谷超豪的学生强,而且强很多。这是苏先生可以引以为自豪的一点。    二,苏联的三个中国数学博士之一。    而且,是中国数学界第一个苏联博士。苏联,而不是前苏联,就象我们中国的清朝不能叫前大清一样。    苏联的副博士学位相当于其他国家的博士,苏联的博士则相当于其他国家博士中的精品。    法国也有国家博士之说,也许庶几类之。    三,浓重的复旦情节,虽然没有做到复旦大学的校长位置。    谷先生,谷夫人,谷的主要学生,都在复旦,几乎从未离开。虽然谷本人是浙江大学的本科毕业生,但是,感觉更复旦些。    四,和夫人胡和生女士一起,同为中国科学院数理学部的院士。    不知道当年的院士投票,谷先生是受邀向在座的院士们介绍自己夫人的成就,还是因为避嫌的缘故,被关到一边小屋里等候院士投票的消息。    这样的“七卦”消息不知道啥时候才能正式地在公开场合谈及,有保密期?夫妻院士,一般都会是佳话。    五,谷超豪先生本来应该成为一个更大的教育家,但是在合肥做科大校长的机会他没有利用好,甚至可以说,生生地浪费了成为中国更大教育家的机会。虽然我们知道,1988年的科大,还有点风声鹤唳的痕迹,派来的新领导们走马灯式地来了又走,最后,中央还是决定请一位能压得住阵脚的科学家来坐镇,于是,谷先生应邀而出。   不做评述地 全文引用“ tulipon 2012-6-24 16:05 。今天在瀚海一片反讽声啊:谷先生任科大正校长期间,并未卸下复旦副校长的职务,给人的感觉是科大的正校长只有复旦的副校长的级别。当然,这还不是主要的问题。谷先生担任科大校长时,长时间不在科大(连家都没有搬过来),很多重大决策因为他的缺席不能拍板,造成科大丧失了很多发展机遇。修建西区图书馆时,修到一半因资金不足停工,香港邵逸夫先生愿意捐资,因为谷先生的原因未成,造成停工半年,(当时西区附近都是田坝,一座烂尾楼矗立其中,成为科大的“标志性建筑”—— 西区图书馆成为标志性建筑是从那时开始的,不是从修建好之后开始的)。后来是杨振宁先生在海外募集到500万美金(具体数字未考证)才使得西区图书馆得以顺利完工。 ”    六,哀悼谷超豪先生! 附:《一个当年本科生眼中的谷超豪先生》 (旧文,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53483do=blogquickforward=1id=288430)    这个当年的本科生就是我自己。    谷超豪先生在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开始当校长的时候,我在那里开始当一个小小的本科生,他1993年离任时,我也大学毕业离开了科大。    我本人在几次校庆大会上听过谷校长的讲话,不过,此时的讲话基本都是官方口吻,而且很可能是秘书起草并多次修改的,不太能够显示得出一个大学者的思想与情怀,听完之后也就随风而逝了。    我个人记忆最为深刻的是另外几个场合,这里细说一下。    一、全国数学会议后苏步青先生公众讲演中的谷超豪先生    那次数学学术会议似乎规格非常大,大师云集,我们这些小本科生也凑上前去照了个全体合影,除了会议上的学术报告外,会后还设有专门面向大学生的公众讲演,包括苏步青先生的讲演。    就和物理系的李群同学一起循着公布的教室一路找过去,却被高年级的在门口师兄们拦住了,要票,我呆了,根本没有想到还有票一说,还好,跟在我们后面的同班同学刘聪文多带了两张票,才使得我们能够有机会聆听大师讲演。    苏步青先生的讲演是谷超豪校长主持的,且和其他很多场合下的校长说完立刻我很忙在掌声中先行离开不同,而是陪着完整地听了下来,应该说,整个过程中,谷超豪先生执弟子之礼非常周到。    苏先生在讲演前先说道:你们校长是我学生中最好的一个。    我的理解,他说的最好的一个,应该是最好就这一个,而不是如现在常说的“最好的之一”这类含义不明的话,记得当时的谷超豪先生腼腆地笑了笑,对着听众稍微欠了下身。    苏步青先生继续说道:当是我和陈建功在浙江大学各自开了一个讨论班,当时的浙大数学系学生,都是选择其中之一来听,而你们的谷校长,两个都听,而且在两个班上的表现都是最好的。    苏步青先生当时还批评了科大的资产阶级自由化的思潮,因为这所大学1986年曾经首度有大批学生上街。随后,副校长方励之被调往北京天文台,校长管惟炎先生后来下台,谷超豪先生就是按照任期接任的下一位校长。    苏先生的意思主要是说,我们不能自由化,折腾不起,还是不折腾得 好。他还想提起方励之副校长的名字,可是一时忘记了,说“那个谁谁谁来着”,教室里听众们一片大哗,我身边的李群还敲了声桌子,有点声音高了:“这样的大 牛竟然说不上名字来。”讲台上只见谷超豪校长笑着补充道:“是方励之。”苏先生才反应过来。    苏先生的整个讲演过程,谷校长就是个循规蹈矩的学生,态度认真且虔诚,我想,作为一个苏先生的学生,即便已经成了国内名校的校长,他的表现依然是很很到位的。    二、杨振宁先生在合肥举办的70寿辰时的谷超豪先生。    杨振宁先生的70寿辰在国内有8个地方给他办,动静都不小,开始我还以为因为合肥是杨先生的故乡,所以优先取得举办权了呢,后来看上海《文汇报》的记者报道,才发现合肥是八个地方之一,而且,杨先生的讲演在八个地方都是很类似的,连幽默的关节设计都相差无几。    在合肥,科大无疑是最合适的一个地方。    谷超豪校长的夫人胡和生教授也来了,不过是坐在下面的听众席上,和我们学生一样。    会议依然是谷校长主持,他谈到杨先生在物理上的几大贡献,宇称不守恒定律、Yang-Mills场等。在说完这些成就后,谷校长谦虚道:当然,我在这里只是念一下这些成就的名称,我自己并不懂。    台下一片善意的笑声。我们大约还是知道一些自己的校长的,知道他一度研究规范场,而且在1974年左右和杨振宁先生有过科研上的合作,说不懂一定是谦虚了。    似乎后来杨振宁先生也提了一下他们的合作,不过,因为我们的目光全部集中在杨先生自己的经历和身世上,这些细节记得不太确切了。    三、作为一个数学系的本科生聆听谷超豪校长的学术报告    谷校长在科大倡导成立非线性科学研究中心是一件大事,他本人在数 学物理上的卓越成就使得他成为该中心的主任,这是一件无可质疑的事情,和现在很多大学的校长在自己学校里要么就抢什么教学成果一等奖,要么就抢着申报什么 科技进步几等奖有很大的不同,谷校长的成为这一中心的“主任”这一官职没有什么可争议的,这方面也只有他能够领衔。    现在,有很多校长非常有趣,经常在自己就任的大学里和自己的属下抢荣誉。其实,并不是说你不可以去获得荣誉,如果你在学术上真的有本事,哪怕在自己学校里当一个“主任”或者其他官职都不会有人在意,大家比较有意见的其实是自己没有本事还乱抢一气。    谷超豪校长倡导成立这个跨学科的中心之后,专门做过系列学术报告,当时的我线性的东西还没弄明白呢,也凑上前去想听听非线性究竟是个啥东西,自己能不能学习学习,就去听了两次。    第一次学术报告的头20分钟,谷先生讲的主要是背景和基础知识, 还能听得下去,可是接着就完全听不懂了。他自己在讲台上板书上下翻飞,推导根本不需要看讲稿,可以说是行云流水,硬着头皮听完了第一次,第二次实在坚持不 到最后了,这才发现非线性这个东西还真不是掌握了微积分、线性代数、常微分方程就能听明白的。    谷校长在科大的学术报告,比较正式成系列的不知道以后还有没有,这次的报告让我充分发现了他对于自己所从事方向的熟稔。    四、路上偶遇谷超豪校长    一次在校园里溜达,刚好遇到了谷校长,一时木讷,谷校长温和地笑了笑,我这才知道应该和长辈打个招呼,才叫了声“谷校长”,然后就落荒而逃了。    之后老长时间觉得自己当时应该和校长聊几句来着,终于没有再遇到这样的机会。    我大学毕业之后,谷先生也离开了科大的校长位置,重新回到上海,我也再也没有机会遇到他,直到看到他获得了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才又想起来了这些往事。    谷校长自己还有很多传奇,比如在苏联获得副博士之后很快获得了博士学位,而苏联的博士,那是非常难以获得的,中国数学界好像到现在也才3个人得到这个“正”博士学位。    还听说他在苏联的时候,还是中国共产党在苏联的书记还是其他称谓 的领导,领导着全苏的中共党员,而中国后来的一位总理当时就在他的领导之下。不过,由于他在学术上实在太强,肯定不会舍得离开学术而专门从政,所以反而限 制了他在政治上的发展,就以大学校长的身份为最高官职荣身而退了。    谷先生的获得最高科学技术奖,按照我个人的看法,是实至名归的。我并不懂他的学术成就,不过还是象那些不懂相对论的人都知道爱因斯坦是个伟大的物理学家一样,我也知道谷先生是一个在学术上成就很高的人,且始终保持了学者风范。
个人分类: 人论|13840 次阅读|74 个评论
谷超豪与中国数学教科书改革
热度 4 肖建华 2012-6-24 17:51
1963-1964 年版的复旦大学数学系编写的“数学分析”上下册,及“常微分方程”,“复变函数”,“偏微分方程”这套教科书(有很多繁体字)的前言中提到:这套教科书是为了满足科学现代化的需要而进行的教材改革的产物。 在此后,此套书每出版一次就颓化一次,到现在几乎已经毫无当年的气质。有人告知我,初稿中,有很多部分是谷超豪写的。无论是否真假,我自那以后就认为,这是一个正宗的数学家。复旦大学数学系能编写出如此一气吼成的教科书无愧于国内数学第一的称号。 为何如此说呢?初版的教科书在数学思想上是现代化的。它把数学思想的传授作为它最主要的特点,可以说把握了现代数学的精髓。即便是到今天,如果有人要我推荐一套教科书,我还是认为 1963-1964 年版的这套书是值得一读的。 但是,无论是那个时代还是目前的现实,这套教科书中的气质都是被抵制的,即便是在复旦大学数学系也是如此而已。 如果对谷院士的最大功绩评论一番的话,那么最大的也许就是在这套教科书中有他的身影和思想。这套书的数学启蒙能力之强是很多那个改革开放之初时代的人深有体会的。 然而,历史是如此的对人加以嘲笑,自那以后,直到今天,再也看不到一套如此一气贯成的中文数学教科书了。 编写一套好教科书是如此之难!也正因为它是如此之难,没有科学家倾心力以其中,而只不过是东抄西摹的教科书才得以称王称霸。 就我个人的看法,作为当年的教科书编写者之一,就已经有足够资格成为院士。 与谷院士个人命运的起伏相联系的是进攻世界数学前沿队伍建设的半途而废,游弋不定。直令英豪气短。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谷院士应该是抱着这样一个信念走的。 我们将记住中国有过这样一批为现代数学的在中国的教学做出过无于伦比的贡献的群体,而谷院士是其中的一员。 对谷超豪院士的离去表示深切的哀悼。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5161 次阅读|3 个评论
[转载]讣告: 著名数学家、教育家谷超豪院士逝世 享年87岁
热度 3 bhwangustc 2012-6-24 16:23
[转载]讣告: 著名数学家、教育家谷超豪院士逝世 享年87岁
讣 告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非线性科学中心主任谷超豪教授逝世 谷超豪先生永垂不朽!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非线性科学中心全体成员敬挽 以下转载自 复旦大学新闻网: 著名数学家、教育家谷超豪院士逝世 享年 87 岁 中国共产党优秀党员,中国民主同盟优秀盟员,第八、九届全国政协常委,著名数学家、教育家,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中国科学院院士,复旦大学数学研究所名誉所长、数学科学学院教授谷超豪同志因病医治无效,于2012年6月24日凌晨1时08分在上海逝世,享年87岁。 谷超豪,男,1926年5月出生,浙江温州人。1940年3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48年毕业于浙江大学数学系,1953年起在复旦大学任教,1957年赴前苏联莫斯科大学进修,获科学博士学位。历任复旦大学数学系主任、数学研究所所长、研究生院院长、副校长、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校长。 谷超豪院士是一位蜚声海内外的科学家,他师从著名数学家苏步青院士,致力于数学研究事业,治学严谨、成果丰硕、影响广泛,在微分几何、偏微分方程及数学物理等数学领域取得了开创性成果,做出了突出贡献,受到国际同行高度赞誉,始终走在国际数学研究的最前沿,1980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数学物理学部委员),1994年当选国际高等学校科学院院士。他撰有《数学物理方程》等多部专著,研究成果“规范场数学结构”、“非线性双曲型方程组和混合型偏微分方程的研究”、“经典规范场”分别获全国科学大会奖、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三等奖。2010年1月,谷超豪院士荣获2009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胡锦涛总书记亲自为谷超豪院士颁发奖励证书。2010年2月,他致信胡锦涛总书记,提出了建设上海数学中心,推动上海及全国数学学科发展的设想。胡锦涛总书记对此十分重视并作出重要批示。2012年5月,上海数学中心在复旦大学江湾校区正式揭牌奠基。 作为一位德高望重的教育家,谷超豪院士一直辛勤耕耘在教育工作的第一线,长期为学生讲授数学基础课,毫无保留地把自己的学识传授给年轻人,培养了包括李大潜院士在内的一批又一批高水平的数学人才。曾获得第一届“上海市科技功臣”称号和第二届“上海市教育功臣”称号。2009年8月,经国际小行星中心和国际小行星命名委员会批准,国际编号为171448的一颗小行星被命名为“谷超豪星”,作为对这位著名数学家、教育家的褒奖。 1 2 3 以下转载自凤凰网: 谷超豪获国家最高科技奖 谷超豪论数学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2509 次阅读|4 个评论
悼念谷超豪院士
lguanglei 2012-6-24 16:11
今天从网上获悉谷超豪老师与世长辞,一颗伟大的数学之星又陨落了,对谷老师的离世深切哀悼。 http://baike.baidu.com/view/52417.htm , http://news.163.com/12/0624/11/84ORPN2L00011229.html 。
3626 次阅读|0 个评论
中国著名数学家谷超豪院士逝世
热度 17 tarimriver 2012-6-24 16:01
中国著名数学家谷超豪院士逝世
世界著名数学家、国家最高科技奖获得者、中国科学院院士、国际高等学校科学院院士、复旦大学数学研究所名誉所长谷超豪教授因病医治无效,于 6 月 24 日 01 时 08 分 在上海逝世,享年 87 岁。 谷超豪, 浙江温州人, 1926 年 5 月 15 日生于温州市区华盖山麓的高盈里, 1948 年毕业留教于浙江大学龙泉分校, 1953 年起,任教复旦大学,历任复旦大学副校长、中国科技大学校长。 1980 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数学物理学部委员。 撰《数学物理方程》等专著。研究成果“规范场数学结构”、“非线性双曲型方程组和混合型偏微分方程的研究”、“经典规范场”分获全国科学大会奖、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三等奖、2009年度国家最高科技奖。 谷超豪院士的夫人胡和生院士也是著名的数学家,是数学界为数不多的院士之一。 胡和生长期从事微分几何研究,在微分几何领域里取得了系统、深入、富有创造性的成就。 英俊智慧的谷超豪和美丽贤淑的胡和生(亦为院士)结婚照(1957年) 胡锦涛主席颁授中国最高科技奖(2009)
4624 次阅读|17 个评论
[转载]国家最高科技奖得主、中科大前校长谷超豪院士逝世
baggiotalent 2012-6-24 11:13
东方网记者唐漪薇6月24日报道:著名数学家谷超豪先生因病医治无效,于6月24日01时08分在上海逝世,享年87岁。消息于今天上午9:29时许公布于复旦大学官方微博,不到40分钟,即被转发1230余条,人们纷纷向这位伟大的学者致以哀悼。 据复旦大学官方微博今天上午发布的消息,世界著名数学家、国家最高科技奖获得者、中国科学院院士、国际高等学校科学院院士、复旦大学数学研究所名誉所长谷超豪教授因病医治无效,于6月24日01时08分在上海逝世,享年87岁。谷超豪,1926年5月15日生于温州市区华盖山麓的高盈里,1948年毕业留教于浙江大学龙泉分校,1948年3月重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1953年起,谷超豪任教复旦大学,历任复旦大学副校长、中国科技大学校长。1980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数学物理学部委员。2009年8月6日,经国际小行星中心和国际小行星命名委员会批准,编号为171448的小行星命名为“谷超豪星”,作为对这位著名数学家的褒奖。被命名的小行星是2007年9月11日由中科院紫金山天文台盱眙观测站发现的一颗小行星,国际编号为171448,该小行星绕日运行周期为3.47035年。2010年1月11日,谷超豪获得2009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 收到谷老逝世的消息后,一些谷老曾经的学生与网友纷纷在第一时间转发致以哀悼,人们以“一颗数学巨星硕落了”来形容内心的不舍与悲痛。
2453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中科院院士谷超豪: 数学和诗一样让我喜欢
yangsenhn 2011-11-11 17:23
作者: 赵亚辉 来源:《人民日报》 我转自 CAM issue 184 谷超豪,数学家。复旦大学教授,中国科学院院士。曾任复旦大学副校长、中国科技大学校长。 撰有《数学物理方程》等专著,在纯粹数学和应用数学两方面都作出了重大贡献, 获得了一系 列富有开创性的成果,获得2009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 60多年,从微分几何到偏微分方程,再从偏微分方程到数学物理, 他在深奥和抽象的数学世界 里遨游,在纯粹数学和应用数学两个领域都获得了富有开创性、难度大、 在国际上处于领先地 位的成果。 他就是获得2009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的谷超豪院士。很多人觉得搞数学很枯燥, 谷超豪却 说:“数学世界充满了精神的创造,只要深入其中就会发现奥妙无穷。” 从学生领袖到数学新兵 1926年5月15日,谷超豪出生在浙江温州。 从幼年起,聪颖好学的谷超豪不断目睹国家被侵略的悲惨景象。他在学习中接触了大量的进步 书刊,确定了献身革命事业的理想。抗日烽火又把这位年幼的学生带进了救亡运动中,谷超豪 积极参加各种抗日宣传活动,并在1940年初中三年级的时候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1943年,他考入浙江大学龙泉分校。大学期间,他积极参加进步学生运动,和同学组织了“求 是学社”,以优异的成绩和追求真理的实际行动,赢得了师长的信任和同学们的尊敬,曾以最 高票当选浙江大学学生会的主要负责人之一。在解放前夕,他还为保全杭州市的科技机构做出 了贡献。 在大学里,谷超豪一边参加革命事业,一边如饥似渴地学习。1946年,他师从著名数学家苏步 青教授,开始了研究数学的历程。因为才华出众,他被破例允许同时参加两位名家的课程――苏 步青教授主持的微分几何专题讨论和陈建功教授主持的函数论与傅里叶分析专题讨论。从两位 著名数学家那里,谷超豪学到了治学的方法,而且在几何及分析两方面打下了扎实的功底。 从1948年到1956年,谷超豪先后在浙江大学和复旦大学任教,在苏步青的指导下开始了数学研 究生涯,在K展空间、仿射联络空间及芬斯拉(Finsler)空间等方面进行了一系列深入的研究工 作,发表了多篇论文,展现出数学方面创造性的才能,迅速成为苏步青领导的中国微分几何学 派的学术骨干。 一个“不安分”的人,一个喜欢挑战难题的人 法国科学院院士Y.Choquet-Bruhat曾经在法国科学院院士大会上这样介绍谷超豪:“谷超豪先 生是一位很有影响的数学家。我最初是通过他的著述认识他,特别是他首次阐明的关于杨―米 尔斯场的存在定理的著作。这项由一位数学家完成的关于物理问题的工作是谷先生独特、 高 雅、深入、多变的工作风格的典型范例。他是一位向难题进攻(有时是几何学,有时是物理学 方面的问题)并解决难题的偏微分方程专家。” 这段话是对谷超豪数学人生的精妙写照。谷超豪正是一个“不安分”的人,一个喜欢挑战难题 的人。 1956年,正当谷超豪在微分几何方面的成就引人注目的时候,他却敏锐地看到尖端技术发展 对数学提出的新要求。为了满足国家科学事业发展的需要,他毅然将主要精力投入到偏微分 方程这一新的研究领域中来。他致力于把数学应用到航天中去,经其反复设计、选用的方法 在我国导弹“钝头物体超音速绕流”的计算中发挥了主导作用,为我国国防科研作出了贡献。 谷超豪把毕生的精力投入到三大研究领域中――微分几何、偏微分方程和数学物理,他亲昵地 称它们为“金三角”。为了挖掘这些“金子”,他与同为数学家的妻子胡和生院士一起,把日常 生活做成了一道减法题,挤出来的时间都用在了学问上。除了最简洁的生活程序,夫妻俩剩 下的便是埋头于桌案,寻找数字里的乾坤。多年来,他在国内外发表论文130篇,其中100篇 为独立完成,并出版教材三本、专著四部。 在杨振宁教授的眼中,谷超豪的研究是“站在高山上往下看,看到了全局”;在学生们的眼中, 谷超豪的治学是“多变”的。他对偏微分方程发展趋势的预见,不仅为以后国际上偏微分方程 的发展主流所证实,而且指引和带领一批学生走上了具有自己特色的研究道路。 他常告诫年轻人,千万不要重理轻文 “数学与古典文学都十分重视对称性,许多作品中还蕴含着丰富的科学思想萌芽。”作为数学 家,谷超豪的身上始终带着自然科学的理性与人文科学的感性。“在我的生活里,数学是和诗 一样让我喜欢的东西。诗可以用简单而具体的语言表达非常复杂、深刻的东西,数学也是这 样。”谷超豪说。 谷超豪常常告诫年轻人,千万不要重理轻文,不要单纯和数字、公式、公理、定理打交道。 “文学和写作一方面能够丰富生活,另一方面也有益于数理思维的发展!” 在几十年如一日的数学研究中,谷超豪经常利用自己深厚的文学功底,将数字化枯燥为神奇 的无穷乐趣用诗意的语言表达出来。1986年,他乘船去浙江舟山讲学时,曾写过一首诗:“昨 辞匡庐今蓬莱,浪拍船舷夜不眠。曲面全凸形难变,线素双曲群可迁。晴空灿烂霞掩日,碧 海苍茫水映天。人生几何学几何,不学庄生殆无边。”其中第二句讲的是微分几何中的两个著 名定理,最后一句则是自己人生的写照。 除了借诗叙事抒怀之外,诗歌还是谷超豪献给妻子的玫瑰与礼物。1991年胡和生当选中科院 院士,他特做诗一首表示祝贺:苦读寒窗夜,挑灯黎明前。几何得真传,物理试新篇。红妆 不须理,秀色天然妍。学苑有令名,共庆艳阳天。 他的教学有一个特点,就是“边学边教” 科研与教学,是谷超豪“人生方程”的横轴与纵轴。他长期为本科生开数学基础课,也开设过 许多专门课程。“人言数无味,我道味无穷。良师多启发,珍本富精蕴。解题岂一法, 寻思 求百通。幸得桑梓教,终生为动容。”这是谷超豪20年前写的一首诗。 他抒发了自己对数学 的眷恋之情,也道出了对教书育人的理解。 在复旦大学的师生心中,谷超豪不仅是数学家,更是教育家。他的教学有一个特点,就是“边 学边教”,经常把国际上最新的科研成果融入课堂的教学中。 1959年,他从莫斯科大学取得博士学位回国后,根据国家需要,开展了与超音速流密切相关 的空气动力学及数值计算的研究。他边学边教,开设了空气动力学和差分法的新课程,培养 出了一批力学和数值计算方面的新生力量,现为中科院院士的李家春、郭柏灵等就是其中的 代表。 每当他开拓出一个新领域,并作出开创性的贡献后,他就毫无保留地传授给学生,把学生推 上这一领域的前沿,而自己又去开拓另一更新的领域。上世纪60年代初,谷超豪率先解决了 空气动力学方程组的平面超音速机翼绕流问题,比美国著名数学家Schaeffer等人的相应结 果早了十几年。在此基础上,他的学生李大潜院士在这一领域里建立和发展了迄今为止最完 整的局部解理论,并在美国出版了专著。 60多年数学生涯,谷超豪桃李满天下。如今复旦数学系和数学所已成为国际知名的研究机构。 谷超豪的学生当中,已有9人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或中国工程院院士。 “当年,我的老师苏步青对我说,我培养了超过我的学生,你也要培养超过你的学生”,谷超 豪说:“如今回首,我想,在一定程度上我可以向苏先生交账了!”
2140 次阅读|0 个评论
“寻思求百通”-看谷超豪访谈
harveyho 2010-9-20 17:16
人言数无味,我道味无穷。良师多启发,珍本富精蕴。解题岂一法,寻思求百通。幸得桑梓教,终生为动容。 这是谷超豪教授的一首诗。这位大数学家,在业余爱好一栏只写一项:古典文学。概因为可以用较少的文字表达出丰富的内容。这岂非与数学的美一致? 看了央视对谷教授的访谈,感慨良多。谷温文尔雅, 他的学生洪家兴院士对他学术上的介绍很生动。
个人分类: 科研小记|10 次阅读|0 个评论
老科学家的婚姻爱情(5)谷超豪-胡和生的故事
热度 3 sqdai 2010-9-17 05:04
一对院士伉俪,师从同一位宗师,相濡以沫,荣辱与共,风雨同舟,携手徜徉在数学花苑一个甲子,在共同喜爱的科学领域里创造了辉煌业绩,谱写了人间罕见的伉俪曲。这就是新近荣获国家最高科技奖的谷超豪院士与他的爱妻胡和生院士。这里就见闻所及,采摘花絮,与大家共同赏析。 镜头闪回之一:温暖小巢 1962 年 7 月,我和李家春收到了中科院力学所的研究生录取通知书。我们来到谷先生胡先生家中与他们话别。 我们看到的是一个温暖的小巢,布置得非常朴素简洁,到处堆满了书,一大一小两张书桌相距不远,书桌上是重重叠叠的书本和一摞一摞草稿纸。 谷 先生说,他的资料只有他自己才能找到。 我们知道,他俩的独子谷晓明刚诞生不久,很想看看。 胡 先生似乎猜透了我们的心思,把我们领到小毛头的摇篮前。只见婴儿醒着,不哭不闹,向我们忽闪着大眼睛。我心里想,也许,他会成为新一代的数学家呢!(目前谷晓明在德国发展,事业有成)。 就在这样一种温馨的氛围中, 谷 先生 胡 先生情真意切地叮嘱我们:作为复旦数学系力学专业的首届毕业生,到北京一定要好自为之,把复旦人的好传统继承下去。我和家春把这些话牢牢记在了心上。 镜头闪回之二:导师祝福 三十四年后, 1996 年 11 月,我应邀参加了 谷超豪 先生七十诞辰庆祝会。会上,群贤毕至,气氛热烈。 九十四高龄的 苏步青 先生莅临盛会,眉开眼笑,兴致极高。只见他右手挽着谷超豪,左手挽着胡和生,亲切地说,今天我要给你们俩祝福!我九十四了,比你们大 24 岁还多,你们俩当初结婚还是我做的媒呢! 我仔细观察谷 - 胡伉俪,发现他们笑得合不拢嘴了, 胡 先生的脸上似乎还露出一丝甜蜜的羞涩。 镜头闪回之三:爱情长跑 苏 先生说得对,他是这对情侣的大媒人。也许可以补充一句:媒人不止一位,还有一位无形的月老数学。 时间又闪回四十八年。 1948 年,在浙江大学,谷超豪在 苏步青 先生指导下完成了研究生学业,留校担 任苏 先生的助教。两年之后,同样挚爱数学的胡和生慕名来到浙大, 成为苏 先生的研究生。二十出头的胡和生娇小而美丽,对学业十分刻苦认真,深得 苏 先生喜爱。 对微分几何的共同爱好,使得两位风华正茂的年青人的心迅速靠近。他们经常在一起切磋学问。即使两人漫步在美丽的西子湖畔,说得最多的还是功课上的事情。谷超豪稳重寡言,但有内秀,古典文学的根基很好;胡和生开朗健谈,由于出身于书画世家,喜爱绘画、摄影,所以,他们偶尔也探讨一些艺术问题。胡和生研究生毕业留校,在院系调整中他们 双双随苏 先生到了复旦。 1957 年,经过六七年的爱情长跑,在浙大埋下的爱情种子终于在复旦开花结果,他们喜结连理,成了人人称羡的科苑比翼鸟。 镜头闪回之四:负笈北上 1957 年,新婚燕尔的谷超豪告别爱妻前往莫斯科大学留学,他在数学上显现的才华震惊了学校。留在国内的胡和生埋头数学科研,也取得了不俗的成绩。他们之间,只能通过鸿雁传情。 1958 年的大跃进时代,提倡知识分子又红又专,许多业务尖子被划入走白专道路之列,有人扬言要拔她的白旗,令她百口难辩。由于对远在万里之外的谷超豪牵肠挂肚,她提出赴莫斯科探亲,却有人反对,幸好学校领导不为所动,批准了她的苏联之行。 在莫斯科火车站,谷超豪一见胡和生,就吃惊地问:怎么瘦成这样?为了不给谷超豪加重心理负担,胡和生对自己在政治上受的委曲只字未提。他们小别重逢之后,来不及卿卿我我,就双双扎进图书馆里,胡和生把探亲当成了绝好的进修机会。 不到两年,谷超豪在变换拟群等方面取得了突破性研究成果, 1959 年 6 月获得了莫斯科大学物理数学科学博士学位。 携手共进 谷超豪回国后继续在微分几何、偏微分方程和数学物理这三个领域里纵横驰骋。 1960 年代,他在气体动力学方面的研究屡有成就;接着在规范场论研究方面取得突破性进展。 文革 期间,谷超豪被关受审,家里被抄。当科学的春天到来时,谷超豪已到知天命之年,凭着坚实的理论基础和对科学的进取精神,他很快便在偏微分方程、孤立子理论等领域取得了一系列处于国际领先地位的成绩,受到国际数学界的瞩目,并参与发起组织双微系列国际会议。 1980 年他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学部委员)。 他曾担任复旦大学副校长、中国科技大学校长、复旦数学研究所所长等职务。曾获国家自然科学二、三等奖各 1 项,国家教委科技进步一等奖 2 项以及华罗庚数学奖、何梁何利科技进步奖和柏宁顿孺子牛奖(杰出奖)等多种奖励,其研究风格被国际数学界誉为独特、高雅、深入、多变。 与丈夫一样,胡和生弱小的身体里,似乎蕴藏着无限的智慧和能量。无论做学生还是当先生,无论搞科研还是搞教学,无论是顺境还是逆境,她对数学的追求总是那么执着、坚贞不渝。几十年的辛勤耕耘,使她在数学上与丈夫并驾齐驱。她和谷超豪一起研究的孤立子理论与几何学方面的成果,有很强的创造性。一位法国女院士评价她的研究时说: 在这个数学和物理都重要的问题上取得进展的唯一的人。 1991 年,胡和生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患难与共 在文革期间, 苏步青 先生首当其冲,受到冲击,被打为反动学术权威;不久之后,作为 苏 先生的得意弟子, 谷超豪 先生被列为修正主义分子,关进牛棚。 胡和生形单影只,艰难度日,造反派逼迫她揭发谷超豪。她冷峻应对:要我说谷超豪解放前的事情,我那时不认识他,能说什么!你们可以查他的档案! 胡和生生来性格坚毅,柔中有刚;但是作为命运相连的妻子,她愁肠百结地为谷超豪担忧。那时谷超豪被关在学生宿舍,她找来他们贴心的学生,让他悄悄地递纸条过去,询问近况。很快,回条来了,上面写着:我没有什么。看到丈夫在匆忙中写成的这五个字,胡和生的眼圈红了,心里略感宽慰。 稍后,造反派忙于打内战,形势渐见缓和,对牛鬼蛇神的看管有所放松。胡和生一有机会就去找谷超豪,讲几句话,给他打气。 相濡以沫,患难见真情。风雨过后是黎明,他俩携手走过那不堪回首的十年,一起迎来了灿烂的阳光! 伉俪情深 谷超豪温文尔雅,喜爱中国古代诗词;胡和生热情活跃,多才多艺,尤爱摄影和绘画,夫妇之间相互理解和尊重,感情甚笃,家庭幸福、温馨。如今他们对数学研究的雄心壮志仍不减当年,依然在数学王国的最前沿拼搏着。 1991 年,谷超豪得知爱妻胡和生成为中国数学界第一位女院士时,心情十分高兴,当即赋诗一首《贺和生》: 苦读寒窗夜,挑灯黎明前。几何得真情,物理试新篇。红妆不需理,秀色天然妍。学苑有令名,共赏艳阳天。 谷超豪对妻子的赞誉和爱慕,油然而生,跃然纸上。 他们俩的身体都不算壮实,近十年来,疾病缠身,有时轮番住院,他们更是形影不离地厮守在一起。他们的病房布置得像书房一般,病情稍有转好,就一起进入了他们的数学世界。想象一下那幅美丽动人的画面吧!在洁净的病房里,一位斜倚在病床上,一位端坐在椅子上,静静地捧读着书本,时而小声讨论着什么,时而对视一笑。世上有几多这样的情景? 他们俩都不善于操持家务,生活中崇尚简朴,挤出尽可能多的时间钻研学问。两人之间最经常的话题还是数学。 谷 先生曾说: 我做的工作可以讲给她听,她做的工作可以讲给我听。我们可以互提问题,这是生活中的最大乐趣! 正是这种情趣使他们一次次摆脱了病魔的纠缠,一直沉浸在温馨平淡的学者生活氛围之中。 衷心祝愿这对绝配佳侣健康长寿,携手前行,继续谱写只应天上有的伉俪曲! 主要参考资料 : 1. 漫步在数学颠峰的院士伉俪, http://www.dem-league.org.cn/html/article/1183/5113114.htm 2. 谷超豪胡和生:人生几何学几何, http://gzdaily.dayoo.com/gb/content/2004-10/16/content_1768863.htm 写成于 2010 年 1 月 15 日晨 http://blog.lehu.shu.edu.cn/sqdai/A155135.html
个人分类: 名人纪实|15755 次阅读|11 个评论
一个当年本科生眼中的谷超豪先生
热度 2 陈安博士 2010-1-18 18:31
   这个当年的本科生就是我自己。    谷超豪先生在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开始当校长的时候,我在那里开始当一个小小的本科生,他1993年离任时,我也大学毕业离开了科大。    我本人在几次校庆大会上听过谷校长的讲话,不过,此时的讲话基本都是官方口吻,而且很可能是秘书起草并多次修改的,不太能够显示得出一个大学者的思想与情怀,听完之后也就随风而逝了。    我个人记忆最为深刻的是另外几个场合,这里细说一下。    一、全国数学会议后苏步青先生公众讲演中的谷超豪先生    那次数学学术会议似乎规格非常大,大师云集,我们这些小本科生也凑上前去照了个全体合影,除了会议上的学术报告外,会后还设有专门面向大学生的公众讲演,包括苏步青先生的讲演。    就和物理系的李群同学一起循着公布的教室一路找过去,却被高年级的在门口师兄们拦住了,要票,我呆了,根本没有想到还有票一说,还好,跟在我们后面的同班同学刘聪文多带了两张票,才使得我们能够有机会聆听大师讲演。    苏步青先生的讲演是谷超豪校长主持的,且和其他很多场合下的校长说完立刻我很忙在掌声中先行离开不同,而是陪着完整地听了下来,应该说,整个过程中,谷超豪先生执弟子之礼非常周到。    苏先生在讲演前先说道:你们校长是我学生中最好的一个。    我的理解,他说的最好的一个,应该是最好就这一个,而不是如现在常说的“最好的之一”这类含义不明的话,记得当时的谷超豪先生腼腆地笑了笑,对着听众稍微欠了下身。    苏步青先生继续说道:当是我和陈建功在浙江大学各自开了一个讨论班,当时的浙大数学系学生,都是选择其中之一来听,而你们的谷校长,两个都听,而且在两个班上的表现都是最好的。    苏步青先生当时还批评了科大的资产阶级自由化的思潮,因为这所大学1986年曾经首度有大批学生上街。随后,副校长方励之被调往北京天文台,校长管惟炎先生后来下台,谷超豪先生就是按照任期接任的下一位校长。    苏先生的意思主要是说,我们不能自由化,折腾不起,还是不折腾得好。他还想提起方励之副校长的名字,可是一时忘记了,说“那个谁谁谁来着”,教室里听众们一片大哗,我身边的李群还敲了声桌子,有点声音高了:“这样的大牛竟然说不上名字来。”讲台上只见谷超豪校长笑着补充道:“是方励之。”苏先生才反应过来。    苏先生的整个讲演过程,谷校长就是个循规蹈矩的学生,态度认真且虔诚,我想,作为一个苏先生的学生,即便已经成了国内名校的校长,他的表现依然是很很到位的。    二、杨振宁先生在合肥举办的70寿辰时的谷超豪先生。    杨振宁先生的70寿辰在国内有8个地方给他办,动静都不小,开始我还以为因为合肥是杨先生的故乡,所以优先取得举办权了呢,后来看上海《文汇报》的记者报道,才发现合肥是八个地方之一,而且,杨先生的讲演在八个地方都是很类似的,连幽默的关节设计都相差无几。    在合肥,科大无疑是最合适的一个地方。    谷超豪校长的夫人胡和生教授也来了,不过是坐在下面的听众席上,和我们学生一样。    会议依然是谷校长主持,他谈到杨先生在物理上的几大贡献,宇称不守恒定律、Yang-Mills场等。在说完这些成就后,谷校长谦虚道:当然,我在这里只是念一下这些成就的名称,我自己并不懂。    台下一片善意的笑声。我们大约还是知道一些自己的校长的,知道他一度研究规范场,而且在1974年左右和杨振宁先生有过科研上的合作,说不懂一定是谦虚了。    似乎后来杨振宁先生也提了一下他们的合作,不过,因为我们的目光全部集中在杨先生自己的经历和身世上,这些细节记得不太确切了。    三、作为一个数学系的本科生聆听谷超豪校长的学术报告    谷校长在科大倡导成立非线性科学研究中心是一件大事,他本人在数学物理上的卓越成就使得他成为该中心的主任,这是一件无可质疑的事情,和现在很多大学的校长在自己学校里要么就抢什么教学成果一等奖,要么就抢着申报什么科技进步几等奖有很大的不同,谷校长的成为这一中心的“主任”这一官职没有什么可争议的,这方面也只有他能够领衔。    现在,有很多校长非常有趣,经常在自己就任的大学里和自己的属下抢荣誉。其实,并不是说你不可以去获得荣誉,如果你在学术上真的有本事,哪怕在自己学校里当一个“主任”或者其他官职都不会有人在意,大家比较有意见的其实是自己没有本事还乱抢一气。    谷超豪校长倡导成立这个跨学科的中心之后,专门做过系列学术报告,当时的我线性的东西还没弄明白呢,也凑上前去想听听非线性究竟是个啥东西,自己能不能学习学习,就去听了两次。    第一次学术报告的头20分钟,谷先生讲的主要是背景和基础知识,还能听得下去,可是接着就完全听不懂了。他自己在讲台上板书上下翻飞,推导根本不需要看讲稿,可以说是行云流水,硬着头皮听完了第一次,第二次实在坚持不到最后了,这才发现非线性这个东西还真不是掌握了微积分、线性代数、常微分方程就能听明白的。    谷校长在科大的学术报告,比较正式成系列的不知道以后还有没有,这次的报告让我充分发现了他对于自己所从事方向的熟稔。    四、路上偶遇谷超豪校长    一次在校园里溜达,刚好遇到了谷校长,一时木讷,谷校长温和地笑了笑,我这才知道应该和长辈打个招呼,才叫了声“谷校长”,然后就落荒而逃了。    之后老长时间觉得自己当时应该和校长聊几句来着,终于没有再遇到这样的机会。    我大学毕业之后,谷先生也离开了科大的校长位置,重新回到上海,我也再也没有机会遇到他,直到看到他获得了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才又想起来了这些往事。    谷校长自己还有很多传奇,比如在苏联获得副博士之后很快获得了博士学位,而苏联的博士,那是非常难以获得的,中国数学界好像到现在也才3个人得到这个“正”博士学位。    还听说他在苏联的时候,还是中国共产党在苏联的书记还是其他称谓的领导,领导着全苏的中共党员,而中国后来的一位总理当时就在他的领导之下。不过,由于他在学术上实在太强,肯定不会舍得离开学术而专门从政,所以反而限制了他在政治上的发展,就以大学校长的身份为最高官职荣身而退了。    谷先生的获得最高科学技术奖,按照我个人的看法,是实至名归的。我并不懂他的学术成就,不过还是象那些不懂相对论的人都知道爱因斯坦是个伟大的物理学家一样,我也知道谷先生是一个在学术上成就很高的人,且始终保持了学者风范。
个人分类: 人论|3894 次阅读|8 个评论
谷超豪院士荣获2009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
tarimriver 2010-1-11 17:17
今天上午,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在北京隆重举行。 中国科学院院士、复旦大学教授、民盟盟员谷超豪同志喜获 2009 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这是继 2007 年度吴征镒、 2008 年度徐光宪之后,民盟盟员连续第三年荣获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 谷超豪, 1926 年 5 月生,浙江温州人。 1952 年 10 月加入民盟。 1948 年毕业于浙江大学, 1953 年起在复旦大学任教, 1959 年获苏联莫斯科大学物理数学科学博士学位。 历任复旦大学副校长、 中国科技大学 校长。 1980 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数学物理学部委员。 第三、六、七届全国人大代表, 第五届全国政协委员、第八、九届全国政协常委。 专长 偏微分方程 、 微分几何 和 数学物理 ,撰有《数学物理方程》等专著。研究成果 规范场数学结构 、 非线性双曲型方程组和混合型偏微分方程的研究 、 经典规范场 分别获全国科学大会奖、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三等奖。 吴征镒(1916-),吴征镒童年时先入家塾,1929年就读江都县中,1931年考入江苏省立扬州中学, 1933年考入 清华大学 生物系,1937年 本科 毕业。1940年-1942年进入 西南联合大学 理科研究所攻读 研究生 ,师从西南联合大学生物系张景钺教授( 北京大学 生物系主任)。 张景钺 教授是我国植物 形态学 和植物系统学的开拓者。吴征镒1950年任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研究员兼副所长。1955年选聘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 中国科学院院士 ),1979年又当选为中国科学院主席团成员。1958年任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所长,1979年兼任中国科学院昆明分院院长。后曾任云南省科委副主任,云南省科协主席。现任中国科学院资深院士,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名誉所长兼研究员,《中国植物志》(中、英文版)主编。他自1980年后任美国植物学会终身外籍会员,瑞典植物地理学会名誉会员,前苏联植物学会通迅会员。1997年当选世界自然保护协会ISCN理事。2008年1月8日,吴征镒院士获得了2007年度 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 。他提出了东亚植物区的概念,认为是一最古老的植物区;还提出了 被子植物 起源多系多期多域的理论。     吴征镒院士自1936年起从事植物学诸多领域的研究,先后去过除 非洲 之外的四大洲观察植物。多次组织领导了全国、特别是云南植物资源的调查,并指出植物的有胩物质的形成与植物种原分布区及形成历史有一定相关性,对以上各学科的造诣日深,提出了指导植物资源合理开发利用的理论,并在实践中得到证实。迄今为止,己发表140多篇各类论文,并主编或编写了数10部学术专著。他在植物分类研究中,发现并发表了1300个以上新分类群(植物亚科、族、组等新等级不下10个,新属10个),在国际植物分类学研究领域中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吴征镒院士多年来专心从事以中国植物为中心的东亚植被和区系研究,潜心研究生物多样性,编著了大量宝贵文献,为人类认识自然,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存作出了巨大的贡献。鉴于他对中国和世界植物学和其它有关研究领域作出的伟大贡献,于1999年荣获号称世界园艺诺贝尔奖的 日本 花卉绿地博鉴会纪仿协会考斯莫斯国际奖(Internationnal COSMOS Prize 1999),成为世界第7位,亚洲第2位获得该奖的学者。 荣获2007年度 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   吴征镒院士的兄长分别是著名医学家 吴征鉴 院士和著名物理化学家 吴征铠 院士。五个兄弟中,有三位院士吴征铠、吴征鉴、吴征镒,一位著名文史学者、戏曲学家 吴白陶 (征铸),以及资深工程师吴征莹。 徐光宪(1920 )中国共产党党员,中国民主同盟盟员,汉族。1920年 11月7日 出生于 浙江 省绍兴上虞市,曾就读于著名的春晖中学,受到夏丏尊、朱自清、李叔同(弘一法师)等著名前辈的熏陶。1944年毕业于 上海交通大学 化学系。1946年任交通大学化学系助教。1947年赴美留学,1951年获美国 哥伦比亚大学 物理化学博士学位,不久回国,到 北京大学 任教至今。1980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1991年被选为亚洲化学联合会主席。现任北京大学化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历任北京大学原子能系(后改为技术物理系)副主任、稀土化学研究中心主任,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化学科学部主任,中国化学学会理事长,中国稀土学会副理事长,全国人大代表,全国政协委员等职。徐光宪夫人 高小霞 ,亦是化学家。   20世纪50年代,徐光宪发表论文《旋光理论中的邻近作用》,揭示了化学键四极矩对分子旋光性的主导作用;50年代,他改进仪器设备,把 极谱法 的测量 精度 提高了两个数量级,在国际上较早测定了 碱 金属和碱土金属与一些 阴离子 的配位平衡 常数 。根据弱配位平衡与吸附平衡的相似性,提出配合物平衡的吸附理论,可以简便地描述 溶液 中弱配位平衡过程。1957年,徐光宪被调往技术物理系工作,开展核燃料 萃取 化学的研究,1962年提出了被国内普遍采纳的萃取体系分类法   从70年代末开始,徐光宪主持开展了对 稀土 量子化学和稀土化合物结构规律性的研究。1982年,徐光宪通过总结实验资料和分析量子化学计算的结果,提出原子价的新 定义 及其 量子化学 定义,圆满解决了Pauling、Mayer等人定义中存在的问题。徐光宪非常重视科研基地的建设,1986年在他的主持下成立了北京大学稀土化学研究中心,1991年,在他的努力下,利用 世界银行 贷款在北京大学建立了稀土材料化学及应用国家重点 实验室 。   徐光宪热心教育事业,积极组织学术活动和学术交流,兼任多项学术职务,为培养科技人才倾注了心血。至今已发表 论文 400余篇和10本 教科书 及 专著 ,由于在科学研究方面的突出贡献,徐光宪1994年获得首届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进步奖,北京大学首届自然科学研究突出贡献奖,2008年度 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 。
个人分类: 触景生情|3341 次阅读|0 个评论
2009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揭晓
msxue2004 2010-1-11 12:56
1月11日上午,一年一度的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中科院院士谷超豪、孙家栋获得2009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奖金500万元。 谷超豪 数学家。1926年5月15日生于浙江温州。1948年毕业于浙江大学。1959年获苏联莫斯科大学物理数学科学博士学位。1980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复旦大学教授。曾任复旦大学副校长、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校长。主要从事偏微分方程、微分几何、数学物理等方面的研究和教学工作。在一般空间微分几何学、齐性黎曼空间、无限维变换拟群、双曲型和混合型偏微分方程、规范场理论、调和映照和孤立子理论等方面取得了系统的重要研究成果。特别是首次提出了高维、高阶混合型方程的系统理论,在超音速绕流的数学问题、规范场的数学结构、波映照和高维时空的孤立子的研究中取得了重要的突破。1982年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2002年获上海市首届科技功臣奖,2005年获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成就奖。 孙家栋 火箭和卫星总体技术专家。原籍辽宁复县,生于辽宁盖县。1958年毕业于苏联茹科夫斯基空军工程学院飞机设计专业。中国航天工业总公司研究员、高级科技顾问。1985年当选为国际宇航科学院院士。1991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学部委员)。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3246 次阅读|0 个评论
谷超豪简介(转)
eaglezxw 2010-1-11 12:53
谷超豪(1926-),数学家。复旦大学教授,中国科学院院士。浙江温州人。1948年毕业于浙江大学数学系,1953年起在复旦大学任教,1957年赴前苏联莫斯科大学进修,获科学博士学位。历任复旦大学副校长、中国科技大学校长。1980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数学物理学部委员,专长偏微分方程、微分几何和数学物理,撰有《数学物理方程》等专著。研究成果“规范场数学结构”、“非线性双曲型方程组和混合型偏微分方程的研究”、“经典规范场”分别获全国科学大会奖、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三等奖、09年度国家最高科技奖。   1926年5月15日,谷超豪出生在温州市,幼年由婶母抚养,婶母的性格对谷超豪起到了潜移默化的影响,使他从小善良、纯真、助人为乐。他5岁入私塾接受启蒙教育。两年后进入温州瓯江小学。谷超豪从小性格文静,聪慧过人,对各门功课都有兴趣。数学、语文、历史、地理、自然等课程,都学得很好。他平时文文雅雅,不太爱说话,不大喜爱运动。但是,在课堂上,他思想活跃,喜欢独立思考。特别是数学,分数与循环小数的互化早在小学三年级时就掌握了,并开始知道数学上有无限的概念。   1937年,全面抗战开始,谷超豪进入温州中学。温州中学后来汇集了不少回乡的大学老师,拥有雄厚的师资力量,尤其是数学和物理。这对谷超豪来说真是如鱼得水。他的语文、社会科学、数理的基础是很全面的,每次考试,成绩都名列前茅。(这里还有一个小故事,在谷超豪初一时,老师讲完乘方的知识后,出了道习题:用4个“1”组成一个最小数,但不能用运算符号,谷超豪举手回答:“是1的111次方”老师又说“那3个9组成的最大数哪?”“是9的9次方的9次方”)他不满足于课本知识,看了不少课外书,如刘熏宇著的《数学园地》,其中介绍了微积分和集合论的初步思想,使他初步了解到数学中无限的3个层次:循环小数,微积分,集合论,这使他对数学产生更浓厚的兴趣。   1943年秋天,谷超豪考上了浙江大学龙泉分校,开始了大学生活。当时一年级课程并不要求太多的逻辑推理,但对直观能力、演算能力和解应用问题的能力,却有很高的要求。这些训练,为谷超豪打下了扎实的数学基础。谷超豪原来有不太细致的毛病,通过学微积分,逐步克服了。他读了一本用综合方法写的射影几何的著作,完全不用计算,便能把二次曲线的基本性质描述清楚,引起他很大兴趣。他非常喜爱笛沙格定理、帕普斯定理和帕斯卡定理等。从此,他对几何学就有了偏爱。后来,他的许多研究成果,即使是分析的或物理的,都带有几何的风格。   同时他也感到,尽管自己看了大量的书和做了许多难题,但听了苏步青、陈建功这些著名教授的课后,方觉自己的了解是很肤浅的。因此他认识到必须把自学与课堂的严格训练结合起来,基础才更为扎实。   谷超豪还尽可能多掌握其他方面的知识。他对物理学的课程非常感兴趣,他认为物理和数学相互促进。理论力学是必修课,他做了许多题目;他并不满足于做对,还常常探索其他比较别致的做法,为此,受到周北屏教授的称赞。周老师说:念理论力学要有几何的眼光与手段。谷超豪在三四年级时选修了物理系的量子力学、相对论、理论物理等课程,这在数学系的学生中是极少的。当时虽然学得不深,但直到70年代他去研究和规范场有关的数学问题时,还深深感到这些选修课对他大有益处。他一直认为:数学需要从其他自然科学中吸取营养,这是“数学直观”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既能得到好课题,又可以发现新方法。他的许多研究工作都是和这个想法分不开的。   谷超豪在学习时就开始研究工作。四年级第二学期,他曾研究了三维空间代数曲线的一项性质,将结果写成论文。为慎重起见,他再一次查阅了文献,发现他人已有类似的研究,文章便不发表了。不久,他对陈建功所提出的有关拉普拉斯变换的一个问题,作出了解答,成为和陈等合作的一篇论文的部分内容,后来在英国伦敦数学会杂志上发表。   1948年,谷超豪大学毕业,苏步青选留他作助教。1952年升为讲师,1953年转到复旦大学,1956年升为副教授。一次,苏步青在为青年教师开的课程中,提出了K展空间理论方面的一个未能解决的问题,谷超豪立刻被迷住了。谷超豪最早的微分几何论文《隐函数方程式表示下的K展空间理论》的思想形成了,1951年,这篇论文在《中国科学》上发表,引起了国际数学界的注目。1956年,苏联评论杂志《数学》创刊时,登了一篇长篇评论,介绍了谷超豪的论文。   1957年赴前苏联莫斯科大学力学数学系进修,1959年获该校物理数学科学博士学位。1960年后历任复旦大学教授、数学系主任、数学研究所所所长,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校长,国家科委攀登计划非线性科学科研项目首席科学家。曾兼任中国数学会副理事长,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数学组召集人。1980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学部委员)。1994年当选为国际高等学校科学院院士。主要从事偏微分方程、微分几何、数学物理等方面的研究和教学工作,又致力于大学的行政工作,均取得重要成就,为我国数学研究和科学教育事业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在一般空间微分几何学、齐性黎曼空间、无限维变换拟群、双曲型和混合型偏微分方程、规范场理论和孤立子理论等方面也取得一系列成果。近年来,在偏微分方程和规范场理论研究方面的成果,引起了国际数学界重视,并曾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二、三等奖各一项和国家教委科技进步奖一等奖两项,研究解决了超音速机翼绕流等数学问题,其成果比国外早十多年。在正对称方程组和混合型方程研究方面取得重要成果,首次提出了高维、高阶混合型方程的系统理论,受到了国际同行高度称赞。在规范场的数学结构方面也取得一系列成果,近年来,在高维时空的孤立子理论的研究取得了新的重要进展。从事教学工作数十年,培养出一批优秀的教学人才。   他治学的特点是能够迅速进入新的领域,抓住重要问题,并在其中作出创造性的新成就。他的主要兴趣在于纯粹数学和流体力学、理论物理的结合点上,他以为数学家如能和其他领域的科学家有共同语言,那将得益无穷。他也坚信,优秀的数学成果早晚将会对其他科学发生重大影响。对于数学直接为经济建设服务的课题,他非常重视,他不但鼓励其他人努力对此作出贡献,而且他也尽可能亲自参与,以他的敏锐的洞察力和数学修养为解决问题提供有效的途径。   他是一个非常勤奋和善于利用时间的人。虽然他一直负担着和数学没有直接关系的重任,但他始终没有放松数学的研究工作。火车上、飞机上的时间,他也不放过.他多次说过,人的天赋总是有所不同的,即使是天赋很高的人,可以较快地取得成绩,但要想取得突出的成就,就必须有不同于常人的刻苦努力。   2009年10月20日,谷超豪命名的小行星“谷超豪星”命名仪式在复旦大学举行。被命名的小行星是2007年9月11日由中科院紫金山天文台盱眙观测站发现的一颗小行星,国际编号为171448,该小行星绕日运行周期为3.47035年。经国际小行星中心和国际小行星命名委员会于2009年8月6日批准,这颗小行星被命名为“谷超豪星”,作为对这位著名数学家的褒奖 。   2010年1月11日,谷超豪院士获得2009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
个人分类: 最新要闻|3237 次阅读|1 个评论
2009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谷超豪、孙家栋
eaglezxw 2010-1-11 12:43
谷超豪孙家栋获2009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祝贺两位院士获得该项奖项,感谢他们为人类做出的贡献。 http://www.sina.com.cn2010年01月11日10:18人民网 谷超豪 孙家栋   人民网科技北京人民大会堂1月11日电(记者孙秀艳)今天上午,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大会颁发了2009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奖者为谷超豪、孙家栋两位院士。   国家最高科技奖每年授予人数不超过2名,获奖者必须在当代科学技术前沿取得重大突破或者在科学技术发展中有卓越建树;在科学技术创新、科学技术成果转化和高技术产业化中,创造巨大经济效益或者社会效益。获奖者的奖金额为500万元人民币。   该奖自2000年设立以来,已有16位科学家荣膺这一奖项,他们是吴文俊、袁隆平、王选、黄昆、金怡濂、刘东生、王永志、吴孟超、叶笃正、李振声、闵恩泽、吴征镒、王忠诚、徐光宪。   谷超豪   谷超豪(1926—)男,汉族,我国著名数学家,中科院院士,国际教育研究院院士,教授,国家基础研究重大项目“非线性科学”首席科学家,教育部数学和力学指导委员会主任。   浙江永嘉(今温州市)人,1948年毕业于浙江大学数学系,1959年获莫斯科大学物理数学科学博士学位。   历任复旦大学教授、数学系主任、副校长兼研究生院院长,中国科技大学校长兼研究生院院长,中国数理学会副理事长和上海数学会理事长等职,是第三、六、七届全国人大代表,第五届全国政协委员,第八届全国政协常委。现任复旦大学教授。   孙家栋   孙家栋,辽宁省复县人,1929年生,中共党员,运载火箭与卫星技术专家,中国科学院院士,国际宇航科学院院士。   在中国的航天史上,孙家栋是中国第一枚导弹总体、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第一颗遥感探测卫星、第一颗返回式卫星的技术负责人、总设计师,是中国通信卫星、气象卫星、资源探测卫星、北斗导航卫星等第二代应用卫星的工程总师,是中国探月工程总设计师,是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两弹一星”功勋科学家,孙家栋的传奇人生与中国航天发展中的多个第一密切相连。孙家栋是第七届、第八届、第九届全国政协委员。2009年4月15日0时16分,孙家栋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参加指挥的北斗导航定位卫星发射任务又一次获得圆满成功。这是中国自主研制发射的第100个航天飞行器,这之中孙家栋担任技术负责人、总师或工程总师的就有34颗,在他领导下所发射的卫星奇迹般地占整个中国航天飞行器的三分之一。孙家栋亲历、见证、参加、领导了中国航天从起步到目前为止的全部过程。孙家栋曾经动情地说:“搞了一辈子航天,航天已经像我的‘爱好’一样,这辈子都不会离开了。”
个人分类: 最新要闻|3549 次阅读|0 个评论
关于09年度国家最高科技奖的个人有感
kerer009 2010-1-11 11:13
我一直很关注09年度国家最高科技奖的消息,刚才从搜狐网上看到了,首先恭喜谷超豪、孙家栋二位院士获09年度国家最高科技奖。 但是看完新闻心里也有一份苦涩,中国作为一个农业大国,农业乃国之根本。在近些年来国家始终面临农业生产难题的严峻背景下,本该在农业方面有一些突出成就,可历数以往历届获奖者的名单(吴文俊、袁隆平、王选、黄昆、金怡濂、刘东生、王永志、吴孟超、叶笃正、李振声、闵恩泽、吴征镒、王忠诚、徐光宪、谷超豪、孙家栋),也只有袁隆平、李振声院士是搞农业的,危机之下机会多多,农业科研人员本应该为破解农业生产难题做出突出的贡献,可现实情况呢。。。唉,身为农民之子,连我自己做的也很有限,心中有愧啊。 附谷超豪、孙家栋二位获奖者的基本资料:(http://news.sohu.com/20100111/n269489636.shtml) 谷超豪   谷超豪(1926)男,汉族,我国著名数学家,中科院院士,国际教育研究院院士,教授,国家基础研究重大项目非线性科学首席科学家,教育部数学和力学指导委员会主任。   浙江永嘉(今温州市)人,1948年毕业于浙江大学数学系,1959年获莫斯科大学物理数学科学博士学位。   历任复旦大学教授、数学系主任、副校长兼研究生院院长,中国科技大学校长兼研究生院院长,中国数理学会副理事长和上海数学会理事长等职,是第三、六、七届全国人大代表,第五届全国政协委员,第八届全国政协常委。现任复旦大学教授。   孙家栋   孙家栋,辽宁省复县人,1929年生,中共党员,运载火箭与卫星技术专家,中国科学院院士,国际宇航科学院院士。   在中国的航天史上,孙家栋是中国第一枚导弹总体、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第一颗遥感探测卫星、第一颗返回式卫星的技术负责人、总设计师,是中国通信卫星、气象卫星、资源探测卫星、北斗导航卫星等第二代应用卫星的工程总师,是中国探月工程总设计师,是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两弹一星功勋科学家,孙家栋的传奇人生与中国航天发展中的多个第一密切相连。孙家栋是第七届、第八届、第九届全国政协委员。2009年4月15日0时16分,孙家栋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参加指挥的北斗导航定位卫星发射任务又一次获得圆满成功。这是中国自主研制发射的第100个航天飞行器,这之中孙家栋担任技术负责人、总师或工程总师的就有34颗,在他领导下所发射的卫星奇迹般地占整个中国航天飞行器的三分之一。孙家栋亲历、见证、参加、领导了中国航天从起步到目前为止的全部过程。孙家栋曾经动情地说:搞了一辈子航天,航天已经像我的爱好一样,这辈子都不会离开了。
个人分类: 学术观点|3428 次阅读|2 个评论
谷超豪孙家栋获09年度国家最高科技奖(组图)
xupeiyang 2010-1-11 11:01
中共中央、国务院11日上午在北京隆重举行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党和国家领导人胡锦涛、温家宝、李长春、习近平、李克强出席大会并为获奖代表颁奖。温家宝代表党中央、国务院在大会上讲话。李克强主持大会。 人民大会堂里华灯绽放,鲜花吐艳,气氛庄重而热烈。奖励大会开始前,胡锦涛等党和国家领导人亲切会见了2009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励获奖代表。 上午10时,大会在雄壮的国歌声中开始。在热烈的掌声中,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胡锦涛首先向获得2009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的中国科学院院士、复旦大学数学研究所名誉所长谷超豪和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高级技术顾问孙家栋颁发奖励证书,并同他们热情握手,表示祝贺。随后,胡锦涛等党和国家领导人向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奖、国家技术发明奖、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际科学技术合作奖的代表颁奖。 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讲话中代表党中央、国务院向2009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获得者表示祝贺。他说,过去的一年,在世界经济深度衰退的形势下,我国率先实现经济回升向好,保持了社会和谐稳定。我们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一条重要经验,就是立足当前,着眼长远,把加强科技支撑作为一揽子计划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财政极为困难的情况下,大幅度增加科技投入,推动技术改造,加快实施重大科技专项,超前部署、大力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这些措施对遏制经济下滑势头、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温家宝强调,最终战胜危机、实现经济复苏要靠科技的力量。科技创新不仅是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强大武器,也是经济持久繁荣的不竭动力。我们要始终坚持把自主创新作为经济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的中心环节,紧密跟踪世界经济科技发展趋势,着力突破带动技术革命、促进产业振兴的前沿科学问题,突破提高健康水平、保障改善民生的重大公益性科技问题,突破增强国际竞争力、维护国家安全的战略高技术问题;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不断提高国民经济整体素质和公共服务保障水平;我们要深化科技体制改革,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科技生产力,营造科学民主、学术自由、严谨求实、开放包容的气氛,使科技人员的创新智慧竞相迸发、创新成果大量涌现;我们要建设一支规模宏大、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科技队伍,努力造就世界一流的科学家和科技领军人才,推动我国经济发展尽快走上创新驱动、内生增长的轨道。 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副总理李克强在主持大会时强调,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是国家发展战略的核心和提高综合国力的关键。希望广大科技工作者以获奖者为榜样,继续发扬求真务实、勇于创新的科学精神,不畏艰险、勇攀高峰的探索精神,团结协作、淡泊名利的团队精神,报效祖国、服务社会的奉献精神,承担起历史赋予的重任,为推动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伟大事业作出更大的贡献。 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委员刘延东在会上宣读了《国务院关于2009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励的决定》。 孙家栋在代表全体获奖人员发言时表示,中央召开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中央领导同志向获奖人员代表颁奖,这充分体现了党和国家对科技事业的高度重视和对科技工作者的热情关怀。作为科技工作者,一定不负党和人民的期望,继续为我国科技事业更好更快发展努力工作。 出席奖励大会并参加会见的中央领导同志还有:王岐山、回良玉、刘淇、刘云山、李源潮、张德江、徐才厚、郭伯雄、令计划、路甬祥、韩启德、李建国、陈昌智、马凯、白立忱、张榕明、钱运录、万钢、罗富和以及中央军委委员陈炳德、李继耐、廖锡龙、常万全。 中央和国家机关及军队有关方面负责人,国家科技教育领导小组成员,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委员会委员等出席大会并参加会见。 2009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共授奖374项(人)。其中,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2人;国家自然科学奖授奖项目28项,包括一等奖1项、二等奖27项;国家技术发明奖授奖项目55项,包括一等奖2项、二等奖53项;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授奖项目282项,包括特等奖3项、一等奖17项、二等奖262项;授予7名外籍科学家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际科学技术合作奖。 http://news.QQ.com   2010年01月11日10:05   人民网   孙秀艳  我要评论( 890 ) 谷超豪 孙家栋 人民网科技北京人民大会堂1月11日电 (记者孙秀艳)今天上午,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大会颁发了2009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奖者为谷超豪、 孙家栋两位院士。 国家最高科技奖每年授予人数不超过2名,获奖者必须在当代科学技术前沿取得重大突破或者在科学技术发展中有卓越建树;在科学技术创新、科学技术成果转化和高技术产业化中,创造巨大经济效益或者社会效益。获奖者的奖金额为500万元人民币。 该奖自2000年设立以来,已有14位科学家荣膺这一奖项,他们是吴文俊、袁隆平、王选、黄昆、金怡濂、刘东生、王永志、吴孟超、叶笃正、李振声、闵恩泽、吴征镒、王忠诚、徐光宪。 胡锦涛颁发奖励证书 新华网快讯: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胡锦涛为获得2009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的谷超豪院士、孙家栋院士颁发奖励证书。 谷超豪 谷超豪的数学人生:一生尝尽深奥与抽象 谷超豪(1926)男,汉族,我国著名数学家,中科院院士,国际教育研究院院士,教授,国家基础研究重大项目非线性科学首席科学家,教育部数学和力学指导委员会主任。 浙江永嘉(今温州市)人,1948年毕业于浙江大学数学系,1959年获莫斯科大学物理数学科学博士学位。 历任复旦大学教授、数学系主任、副校长兼研究生院院长,中国科技大学校长兼研究生院院长,中国数理学会副理事长和上海数学会理事长等职,是第三、六、七届全国人大代表,第五届全国政协委员,第八届全国政协常委。现任复旦大学教授。 孙家栋 孙家栋代表09年国家科学技术奖励获奖者发言 卫星之父孙家栋:见证中国航天全过程 孙家栋,辽宁省复县人,1929年生,中共党员,运载火箭与卫星技术专家,中国科学院院士,国际宇航科学院院士。 在中国的航天史上,孙家栋是中国第一枚导弹总体、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第一颗遥感探测卫星、第一颗返回式卫星的技术负责人、总设计师,是中国通信卫星、气象卫星、资源探测卫星、北斗导航卫星等第二代应用卫星的工程总师,是中国探月工程总设计师,是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两弹一星功勋科学家,孙家栋的传奇人生与中国航天发展中的多个第一密切相连。 孙家栋是第七届、第八届、第九届全国政协委员。2009年4月15日0时16分,孙家栋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参加指挥的北斗导航定位卫星发射任务又一次获得圆满成功。这是中国自主研制发射的第100个航天飞行器,这之中孙家栋担任技术负责人、总师或工程总师的就有34颗,在他领导下所发射的卫星奇迹般地占整个中国航天飞行器的三分之一。孙家栋亲历、见证、参加、领导了中国航天从起步到目前为止的全部过程。孙家栋曾经动情地说:搞了一辈子航天,航天已经像我的爱好一样,这辈子都不会离开了。 其他奖项: 《中国植物志》的编研获国家自然科学奖1等奖 绕月探测工程等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特等奖 ■背景资料: 国家最高科技奖 国家自然科学奖 国家技术发明奖 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际科学技术合作奖 链接 最高科技奖历届获奖者 ●2008年: 王忠诚徐光宪获最高科技奖:希望有人超越自己 ●2007年: 闵恩泽(石油化工催化剂专家)、吴征镒(著名植物学家) ●2006年: 李振声(遗传学家,小麦远缘杂交的奠基人) ●2005年: 叶笃正(世界著名气象学家)、吴孟超(世界著名肝脏外科学家) ●2004年: 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首次出现空缺 ●2003年: 刘东生(著名地球环境科学家) 、 王永志(著名航天技术专家) ●2002年: 金怡濂(高性能计算机领域的著名专家) ●2001年: 王选(汉字激光照排系统创始人) 、 黄昆(著名物理学家) ●2000年: 吴文俊(世界著名数学家)、袁隆平(杂交水稻之父)
个人分类: 社会文化|3841 次阅读|0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3 13:12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