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浙江工业大学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转载]浙江工业大学化工学院关于举办2015年大学生暑期夏令营活动的通知
lizg 2015-6-13 12:10
浙江工业大学化工学院关于举办2015年大学生暑期夏令营活动的通知 浙江工业大学化学工程学院 http://www.ce.zjut.edu.cn/ShowNewsPageAction.do?newsID=3328smallClassID=bigClassID= 浙江工业大学化学工程学院将于 2015 年 7 月 13 日至 7 月 17 日举办为期 5 天的“大学生暑期夏令营活动”(以下简称夏令营)。本次夏令营旨在促进高校间优秀大学生的交流,帮助优秀大学生了解化工学科前沿动态,拓展视野,增强科研兴趣,发掘科研能力与潜力,增进大学生对我校化工学院的了解,为应届本科毕业生构建继续深造和发展的平台。 本次夏令营活动共招收学员 60 人。 一、招收对象 1 .思想政治品德合格、身体健康; 2 .国内本科院校化学、化工、环工、制药、生工、材料等大化类专业优秀本科三年级学生,学习成绩应在本专业排名前 25% ; 3 .国家大学英语四级 480 分或六级 425 分(含)以上; 4 .本科期间发表化学化工方面相关论文的优先考虑。 二、申请程序 即日起申请者可登录浙江工业大学化工学院夏令营报名系统,填写相关信息,报名截止时间: 6 月 15 日。报名网址为: http://www.cetrip.icoc.cc/ 。 申请人通过电子邮件发送《浙江工业大学化工学院 2015 年大学生暑期夏令营申请表》和相关证明材料电子稿至邮箱: hcyjs@zjut.edu.cn 。(相关证明材料包括:大学成绩单、 CET 四、六级成绩单、已发表论文首页、各类获奖证书等,制成 PDF 格式) 注意事项: WORD/EXCEL/PDF 的文件名均请使用“学校名称 + 申请人姓名”,截止日期: 2015.06.15 。 报名结束后,由学院组织教师对申请者受教育背景、学业水平、科研能力及综合素质等进行审查,择优确定进入夏令营的学生名单,在化工学院网站( www.ce.zjut.edu.cn )上公布名单,并以邮件形式将报道的时间和地点通知入围者。 三、报到时须提交的材料 1 .《浙江工业大学化工学院 2015 年大学生暑期夏令营申请表》 1 份(见附件 1 ); 2 .学校教务部门盖章的成绩单原件(本科两年半成绩); 3 .推荐信 2 封,需由本科学校任课教师推荐,装入信封密封并在封口骑缝处签名; 4 .其他证明材料 ( 学生证复印件、身份证复印件、已发表论文的复印件、获奖证书复印件、英语 4/6 级成绩单复印件等 ) 。 四、活动安排 暑期夏令营期间,将举办师生交流与座谈会、学生交友会、校园参观和西湖游览等活动。具体时间安排见下表: 夏令营时间安排表 五、相关费用 浙江工业大学化工学院将为正式学员提供夏令营期间在杭食宿、往返车旅费 ( 按汽车或火车硬座标准 ) 。 六、对于考研优惠政策 1 .参加夏令营的学员,今年 9 月份如果申请推荐免试攻读我校化工学院硕士研究生,学校给予新生奖学金 6000 元 / 人,学院再酌情给予额外的奖励; 2 .学员如果参加 2016 年硕士研究生考试,第一志愿报考我院且成绩达到我校复试要求,同等条件下优先录取; 七、联系咨询 邮箱: hcyjs@zjut.edu.cn 电话: 0571-88320932 (郑老师)、 0571-88320410 (薛老师) 附件下载:1、 浙江工业大学化工学院暑期夏令营申请表 2、 浙江工业大学化工学院暑期夏令营活动宣传册 3、 浙江工业大学化工学院夏令营推荐书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2653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贵州大学校长郑强教授来我校演讲
lizg 2015-6-13 12:05
贵州大学校长郑强教授来我校演讲 浙江工业大学 http://www.zjut.edu.cn/newsDetail.jsp?id=12017  6月8日,第十二届全国人大代表、贵州大学校长郑强来我校访问,校长张立彬、校党委副书记何智蕴与郑强进行了会谈。随后,郑强做客研究生溯采讲坛,在朝晖校区为500余名师生做了题为“中国梦,中国大学生之梦——当代中国教育与国人价值取向”的演讲。   演讲中,郑强以习近平总书记中国梦的重要论述为指导,以中国近现代史为主线,以重塑国人价值体系为要义,用生动、详实的事实、史实以及数据资料,深入浅出地剖析了中国教育发展的各个方面,指出中国历史道路选择的必然性。他以“非对称文化优势”的理念引导广大学子积极打造自己独特本领,形成相对优势立足社会;勉励学生要树立自信、不畏艰苦、勤奋学习、勇于拼搏;希望青年们孝敬父母、关爱社会、报效祖国。郑强教授以幽默风趣、个性独特的演讲风格感染和启发现场的青年学生,赢得在场师生的掌声和笑声。   郑强,工学博士,贵州大学校长、第十二届全国人大代表、教育部“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首批“新世纪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人选,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他先后主持国家科技部支撑项目、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规划(973)子课题、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863)重点课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国家级研究项目20余项。在重要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380余篇,其中SCI(EI)收录论文350余篇,SCI他引2000余次,获国家授权专利28项。 郑强演讲 报告厅现场 合影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1200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我校梅新林、程惠芳两位教授作为省第四批特级专家受表彰
lizg 2015-5-31 19:35
我校梅新林、程惠芳两位教授作为省第四批特级专家在全省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上受表彰 浙江工业大学 http://www.zjut.edu.cn/newsDetail.jsp?id=11730 4月15日上午,全省科学技术奖励大会在省人民大会堂召开。会议表彰了2014年度浙江省科学技术奖获得者,市县党政领导科技进步目标责任制考核优秀单位和第四批省特级专家。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夏宝龙等出席并为获奖单位和个人颁奖,省委副书记、省长李强发表讲话,省领导袁家军、赵一德参加会议。   我校梅新林教授、程惠芳教授作为第四批“省特级专家”人选者参加会议并上台接受表彰,国家科学进步二等奖获奖项目、省科学技术奖获奖项目代表参加了会议。    浙江省特级专家于2005年首次设立,是我省设立的最高学术技术称号,每三年评选一次,总人数控制在100名以内。本次全省共评选出25名特级专家,其中浙江省属高校仅8人入选。我校梅新林教授、程惠芳教授因在本领域取得重大成果、贡献,学术技术水平处于国内领先地位而获此殊荣。   2014年我校作为第一完成单位共获得省科技技术奖二等奖1项,三等奖3项。其中二等奖项目为机械学院赵燕伟教授团队的“面向复杂轻工机电装备集成化制造的智能技术研发与应用”;三等奖项目分别为机械学院董红召教授团队的“车路资源智能动态配置系统的研究与开发”、经贸学院程惠芳教授团队的“浙江民营企业国际化发展中政府服务创新机制研究”以及海洋学院丁玉庭教授团队的“海洋渔业船载保鲜加工新技术集成与应用”。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1427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我校贾义霞课题组在化学顶级期刊J. Am. Chem. Soc.上发表论文
lizg 2015-5-31 19:29
化工学院贾义霞课题组在化学顶级期刊J. Am. Chem. Soc.上发表研究论文 浙江工业大学 http://www.zjut.edu.cn/newsDetail.jsp?id=11890  我校化工学院贾义霞、高建荣团队是“染料农药创制及共性技术研发”浙江省重点科技创新团队的主要研究力量之一,近年来在手性合成与不对称催化方向上一直围绕天然产物和药物的核心结构单元----吲哚的不对称官能化反应开展研究,取得较好的研究成果,在 J. Am. Chem. Soc. 、 Angew. Chem. Int. Ed. 、 Chem. Commun. 、 Org. Lett. 、 Chem. Eur. J. 等重要期刊上发表一系列论文。最近,该团队在不对称去芳构化反应领域取得突破,研究结果在顶级期刊《美国化学会志》( J. Am. Chem. Soc. )上发表,这是该课题组近两年内在该期刊上发表的第2篇高水平论文。 J. Am. Chem. Soc. 是化学领域最具影响力的综合性期刊之一,该文链接为 http://pubs.acs.org/doi/pdf/10.1021/jacs.5b01705 。   芳香化合物广泛存在于自然界中,占有机化合物总量的三分之一,来源广泛,是重要的化学合成原料。打破其芳香性,实现该类化合物的去芳构化反应将会直接获得脂肪环状化合物,这些脂肪环状结构单元广泛存在于天然产物、药物等生物活性分子中。不对称去芳构化反应则能方便快捷地获得手性脂肪环状化合物,因此备受化学家关注。但是,目前基于芳基化反应的不对称去芳构化反应的研究较少,具有一定的挑战性。文献报道的方法局限于含有自由N-H键或O-H键的芳香化合物,如芳胺、吲哚、吡咯或酚等,这类化合物在碱的作用下易发生烯醇式-酮式互变,有利于去芳香化反应的发生。因此,需要发展新策略来实现其他类型芳香化合物的去芳构化反应。 吲哚的去芳构化反应新策略 — 还原 Heck 反应及其在天然产物中的潜在应用   该团队巧妙地将碳-氢键活化与去芳构化反应相结合,中断碳-氢键活化过程(interrupted C-H activation),通过对中间体的捕捉,实现了新型去芳构化反应。研究中硕士二年级沈冲同学以钯为催化剂,甲酸钠为还原剂,手性膦为配体,利用分子内还原Heck反应实现了N-取代吲哚的去芳构化反应,得到了一系列含有季碳手性中心的四环吲哚啉类化合物。反应具有较高的收率和优异的对映选择性,底物适应性好,产物中的吲哚啉是众多具有生物活性的天然产物的优势结构,具有一定的应用前景。研究克服了文献中芳香化合物必需自由N-H或O-H键的不足,为不对称去芳构化反应提供了新的思路。 反应结果及产物绝对构型确定   值得一提的是,2013年该团队博士生吴昊同学在 J. Am. Chem. Soc. 上发表了利用吲哚的不对称傅克烷基化反应构建含三氟甲基的季碳手性中心的研究工作,目前已被他引40余次,全文链接为 http://pubs.acs.org/doi/abs/10.1021/ja400650m 。 镍催化的构建含三氟甲基全碳手性中心的不对称傅克烷基化反应 反应的手性诱导控制模型及产物的绝对构型确定 将产物转化为 具有生物活性的 三氟甲基取代的手性色胺及四氢咔啉化合物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3796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我校化工学院许丹倩团队在《ACIE》发表热点文章
lizg 2015-1-14 00:19
浙江工业大学 http://www.zjut.edu.cn/newsDetail.jsp?id=11169 我校化工学院许丹倩团队在《ACIE》发表热点文章 我校化工学院绿色化学与技术学科许丹倩团队在有机氟化反应领域取得突破,相关研究成果在国际顶尖的化学类综合性期刊《Angew. Chem. Int. Ed.》上发表,并得到审稿专家的高度评价,被选为“热点文章(hot paper)”以及该期的“卷首文章(frontispiece)” ; 同时该成果不久便被国内外知名期刊如《Synform》和《有机化学》等作为亮点工作进行了评述介绍。该工作由我校独立完成,娄绍杰博士后为第一作者,许丹倩研究员和徐振元教授作为通讯作者。《ACIE》是化学学科最具影响力的期刊之一,其对所录用工作的原创性、重要性等有相当高的要求,期刊影响因子达到11.336。这是该团队第二次在该杂志上发表研究论文。   由于氟原子的特殊性质,有机物中引入氟元素可以显著提高其脂溶性、稳定性以及生物活性。正因为如此,近几十年来,有机含氟化合物越来越多地出现在医药、农药以及材料等领域。尽管氟元素在地球上的含量极其丰富,但目前已知的含氟天然产物却屈指可数,人工引入氟原子成为获得有机氟化物的重要手段。然而,由于氟原子的弱亲核性以及强电负性,有机分子引入氟原子较困难。传统的氟化反应往往存在反应条件苛刻、底物适应性差等问题,而这些问题的存在也严重制约着含氟医药、农药以及材料等领域的发展。近年来,通过碳氢键活化构建碳氟键作为一种有效直接地引入氟原子的手段,逐渐进入化学家的视线,成为目前研究的国际热点之一。尽管如此,当前已有的为数不多的碳氢键氟化反应仍然存在着氟化选择性差、底物适应范围窄、以及反应条件相对苛刻等问题。因此,寻找更绿色温和的选择性氟化反应体系使之能够具有较高的通用性,实现有机分子的后期(late-stage)氟化而不破坏其原有结构是非常具有吸引力的研究方向。   在前期对过渡金属催化的碳氢键活化氟化反应研究的基础上(Chem. Commun., 2013, 49, 6218,期刊影响因子6.718),该团队发现在催化量的硝酸盐以及过渡金属钯的协同作用下,选用NFSI作为氟化试剂,能够在温和的条件下(通常在室温附近)实现羰基肟醚化合物芳基sp2碳氢键和烯基sp2碳氢键的选择性氟化反应,其中对烯基sp2碳氢键的导向氟化更是国际上首次报道。相比较此前的碳氢键氟化反应体系来说,该体系首次实现了室温条件下的碳氢键氟化,在氟化反应领域取得了突破性进展;所选用的硝酸盐添加剂无毒无害、廉价易得且用量少;同时该体系具有底物适应性广、操作简便以及底物导向基团容易安装和去除等优点,为有机分子中引入氟原子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是一个具有应用前景的氟化体系。   许丹倩团队一直致力于绿色有机合成与技术领域的研究,在精细化学品清洁生产、催化加氢、不对称合成以及有机金属催化反应等方面取得突出成果,多次获得国家级和省部级成果奖,并在《Angew. Chem. Int. Ed.》、《Green Chemistry》和《Chem. Commun》等国际知名期刊上发表多篇研究论文。 《ACIE》卷首插图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2395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我校郑裕国教授团队荣获2014年度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lizg 2015-1-13 23:52
浙江工业大学 http://www.zjut.edu.cn/newsDetail.jsp?id=11394 我校郑裕国教授团队荣获2014年度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在1月9日上午举行的2014年度国家科技奖励大会上,由我校生环学院郑裕国教授主持完成的“阿卡波糖原料和制剂生产关键技术及产业化”项目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这是郑裕国教授团队继2008年、2010年两度荣获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后第三次问鼎国家科技奖。至此,我校以第一完成单位获国家科技奖的数量达到16个,获奖总数达到21项。   我国是世界上糖尿病患者人数最多的国家,阿卡波糖是II型糖尿病治疗的重大品种。项目通过游动放线菌高通量筛选、诱变技术,连续变速补料发酵技术,低温预处理-两步层析分离纯化技术和片剂处方的全程创新,在我省龙头制药企业华东医药集团有限公司成功实现了阿卡波糖的产业化,生产规模国内最大,主要技术经济指标优于国内外同类技术。项目已授权国家发明专利10项,构筑了完整的自主知识产权体系,成为微生物药物研发、改良并产业化的一个成功范例。   目前,阿卡波糖片剂“卡博平”已大规模临床应用,临床使用量占国产制剂国内市场份额的95%以上,华东医药也因此成为我国最大口服降糖药的生产基地。同时,阿卡波糖片通过欧盟GMP认证,出口国际高端市场,打破了国外制药巨头长期技术和市场垄断,通过全面参与国际竞争,增强了国内企业在国际竞争中的话语权和定价权,对我国微生物药物产业的发展,乃至制药工业水平的提升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1996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我校高增梁教授团队参与项目荣获2014年度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
lizg 2015-1-13 23:50
浙江工业大学 http://www.zjut.edu.cn/newsDetail.jsp?id=11415 我校高增梁教授团队参与项目荣获2014年度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 1月9日,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的2014年度国家科技奖励大会上,由我校机械工程学院高增梁教授团队参与的项目的“极端条件下重要压力容器的设计、制造与维护”项目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至此,我校荣获的国家科技奖总数达到22个。   压力容器等承压类特种设备广泛用于石化、化工、电力、冶金、燃气及国防军工领域,直接影响国民经济建设和国防安全。近年来伴随世界经济形势变化、资源品质劣化和能源结构调整,压力容器逐渐向高温、深冷、复杂介质腐蚀等极端服役条件,超大直径、超大壁厚、超大容积等极端尺度方向发展,传统设计制造与维护技术面临严峻挑战。该项目围绕这一难题,历时近十年攻关,取得四个方面创新。该项目建立的极端条件重要压力容器基于全寿命周期风险控制的设计制造与维护技术体系已被3项国家安全技术规范、4项国家技术标准采纳;该项目研制的极端条件重大装备已在石化、化工、燃气等领域40多家企业应用,部分产品达到国际领先水平,极大提升了我国重要压力容器的自主设计制造能力。据不完全统计,项目成果通过推广应用近三年取得直接经济效益约32.8亿元,间接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更为显著。   高增梁教授团队主要的研究方向为压力容器结构完整性与安全保障技术,开展了压力容器疲劳寿命预测、复杂介质条件下应力腐蚀开裂评估和流程装置安全联锁系统可靠性定量评估等关键技术的研究,成果在多家企业中应用。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1928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浙江工业大学教授李祖光做客我校名师讲坛-上饶师范学院
lizg 2014-12-29 21:40
浙江工业大学教授李祖光做客我校名师讲坛 http://www.sru.jx.cn/news/2014-12-29/news20141229165712.htm 浙江工业大学教授李祖光做客我校名师讲坛 12月24日下午,浙江工业大学教授李祖光应邀做客我校名师讲坛,在图书馆五楼学术报告厅作了题为《新型样品前处理方法的应用研究》的学术报告。校党委书记李友鸿为李祖光颁发上饶师范学院客座教授聘书。 李祖光结合经典与现实、理论与应用,生动形象地介绍了三种常见的样品前处理技术:超声微波协同萃取技术、分散液液微萃取技术、直接进样杆技术。这三种技术克服了传统的样品制备过程中出现的繁琐操作、耗时、消耗大量的样品及有机溶剂等诸多不足,以简便、灵活、易操作、环境友好等特征顺应分析化学发展的要求,通过与各种分析仪器的联用,能有效地应用到多种样品中分析物的分离和富集。 李祖光,博士, 浙江工业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浙江省杭州市钱江特聘专家,浙江省高校中青年学科带头人,浙江省重点学科农药学方向负责人,化学工程教学中心副主任。主持完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浙江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浙江省科技厅钱江人才资助项目和2008年度留学人员科技活动择优资助项目等三十几项科研项目;目前主持浙江省中青年学科带头人学术攀登项目和留学生人员科技活动择优资助等多项科研项目的研究工作。是《Anal.Chim.Acta》、《Talanta》、《Eur. J. Med. Chem.》、《Chromatographia》、《J. Mol. Model.》等期刊的审稿人。已发表论文100多篇,其中SCI收录50多篇,EI收录30多篇。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2529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浙江工业大学化学工程学院与台湾中兴大学理学院签订学术交流合作
lizg 2014-12-26 21:02
浙江工业大学化学工程学院 http://www.ce.zjut.edu.cn/ShowNewsPageAction.do?newsID=3125smallClassID=121bigClassID=14 我院与台湾中兴大学理学院签订学术交流合作协议 应我院的邀请,台湾中兴大学理学院院长李茂荣特聘教授、理學院副院長、興大附農校長李林滄教授、化学系主任林助傑特聘教授等理学院各系主任等一行9人组成的访问团于12月19日赴我校化学工程学院进行学术交流和访问,并签署建立友好学院的合作协议。 12月19日上午,台湾中兴大学李茂荣特聘教授兼理学院院长在邵科馆二楼国际会议厅作了题为“High-Throughput Analysis of Toxins and Additives in Food by QuEChERS Combined with Mass Spectrometry”的学术报告。12月19日下午,台湾中兴大学理学院访问团一行在化学工程学院存中楼808会议室与我校化学工程学院党政班子成员见面。通过友好协商,李院长 与我院常务副院长佘远斌教授签订了两院建立友好学院的合作协议。随后,李茂荣院长代表中兴大学理学院向 我校化学工程学院 赠送了友好学院纪念品,我院也向客人回赠了纪念品。 我校化学工程学院党委书记陈银飞教授、常务副院长佘远斌教授、副院长李国华教授、党委副书记肖春,院长助理 许响生教授 等学院 党政班子成员,以及各系正副主任和教师代表王丽丽教授、倪哲明教授、李祖光教授等 参加了协议签署仪式。 台湾中兴大学 理学院院长 李茂荣教授和化学系主任林助傑教授等分别对台湾中兴大学理学院和化学系作了详细介绍,同时,我校化学工程学院党政班子成员也分别对我校化学工程学院作了详细介绍。 会后, 台湾中兴大学理学院院长李茂荣特聘教授、化学系主任林助傑特聘教授等在 我院常务副院长佘远斌教授、李祖光教授等的陪同下,参观了我校分析测试中心和我校绿色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等实验室,并与我院教师进行了深入的交流。根据合作协议,双方将在教师及职员交流、 学生交流 、学术科研项目合作、学术研讨会以及相关学术讯息共享及交流等方面开展全方位、多层次的合作,共同推进两院间的全面合作与发展。 台湾中兴大学位于台中市南区,成立于1919年,现有理学院、文学院、工学院、农学院、生命科学院、兽医学院、社会科学暨管理学院及进修部等,其中理学院现有化学系、应用数学系、物理学系和信息科学与工程学系等,其中化学学科进入ESI学科排名全球前1%。我校化学工程学院现有化学工程与技术(应用化学、工业催化、绿色化学与技术、化学工程、化学工艺)、化学和农药等3个学科,其中化学工程与技术为浙江省重中之重一级学科,化学、农药学为浙江省重点学科, 其中化学、工程学(化学工程与技术等)进入ESI学科排名全球前1%,2007年和2012年在国家公布的全国高校化学工程与技术一级学科综合实力排名中我院名列第13位和第14位,我校21个国家三大奖中我院获得12项,创下全校33个第一,是我校实力最强,历史最悠久的学院。 通过此次学术交流和访问,台湾中兴大学理学院与我校化学工程学院建立了友好姊妹学院关系,对彼此的教育教学环境有了更全面的了解,为两院间的 全面合作 奠定了扎实的基础,为我校师生开辟一条到台湾高校进行学术交流与学习的新途径,同时也使更多浙江工业大学的莘莘学子们了解了台湾中兴大学。 台湾中兴大学理学院院长李茂荣教授与我校化学工程学院常务副院长佘远斌教授签订合作协议 台湾中兴大学理学院院长李茂荣教授向我校化学工程学院党委书记陈银飞教授赠送友好学院纪念品 台湾中兴大学理学院访问团与我校化学工程学院 党政班子成员和教师代表等合影 台湾中兴大学理学院访问团 (李茂荣特聘教授 、李林滄教授、林助傑特聘教授) 与我院进行交流和讨论 注 : 基本科学指标数据库(Essential Science Indicators,简称ESI) 是由世界著名的学术信息出版机构美国科技信息所(ISI)推出的衡量科学研究绩效、跟踪科学发展趋势的基本分析评价工具,是基于 SCI( Science Citation Index Expanded, 科学引文索引 ) 和 SSCI( Social Sciences Citation Index, 社会科学引文索引 ) 所收录的全球 1 万余种学术期刊的 1000 多万条文献记录而建立的计量分析数据库 , 并按 22 个学科领域将每种期刊进行归类 , 所收录文献也依所属期刊分别归入 22 个学科领域。ESI已成为当今世界范围内普遍用以评价高校、学术机构、国家/地区国际学术水平及影响力的重要评价指标工具之一。机构进入ESI 前1% , 即将全球各个机构在过去十年发表文章的总引用次数进行排名, 进入这个排名前1% 的即为进入ESI。在进入之后, 也可以根据发文总数和篇均被引频次再进行分析和排序。 ESI排名前1%的学科一般被视为国际高水平学科。 我校化学、工程学等学科ESI排名快速前移 。
2350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聚光科技实验室产品首次亮相慕尼黑-李祖光教授
lizg 2014-12-13 22:39
聚光科技实验室产品首次亮相慕尼黑-浙江工业大学李祖光教授 聚光科技实验室产品首次亮相慕尼黑展会_资讯中心_仪器信息网 http://www.instrument.com.cn/news/20140930/142813.shtml 中国质谱学会 http://www.cmss.org.cn/n-2077.html 2014年9月24-26日,聚光科技实验室分析仪器在上海新国际博览中心举办的“第七届慕尼黑上海分析生化展”上全新亮相,全面展示了聚光科技的综合实力。 慕尼黑展会是世界最大的分析、实验室技术和生化技术领域的专业博览会和网络平台之一,受到众多参展商和业内客户的青睐。聚光科技作为国内分析仪器的领军企业,非常重视国内和国际市场,本次参展的产品有ICP-5000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发射光谱仪、Mars-400 Plus便携式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GC-2000气相色谱仪、Mars-6100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SupNIR-2700近红外光谱仪、SupNIR-1520近红外光谱仪等最新产品和技术平台,吸引了大批海内外专家、客户和经销商前来展台参观交流。 众多客户在聚光科技展台前咨询产品 海外客户在聚光展台进行技术交流 聚光科技以“绿色科技引领者”的品牌理念为主导,集中展示公司在无机检测、有机检测、近红外检测、环境应急检测等实验室分析领域最新的产品、技术及综合解决方案。无机检测由ICP、电弧直读发射光谱仪、原子荧光、原子吸收等产品组合,其中ICP-5000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发射光谱仪是聚光科技推出的国内首台全谱直读ICP-OES,采用自主开发的中阶梯光栅二维分光系统、自激式固态射频电源,融合国际最先进的科研级高速CCD、具有分辨率高、动态范围广、工作稳定和适用面广等优点,可同时分析72个元素、检出限达到ppb量级。 另外聚光科技全新推出的E5000电弧直读发射光谱仪,该仪器是在多年光谱分析仪器开发经验基础上,结合经典的电弧光源技术与全谱直读光谱仪技术,革命性研制的全球首台专用于非金属粉末材料元素分析的小型全谱发射光谱仪。采用固体样品直接进样,替代传统的化学分析,避免了复杂的样品消解处理,是一种稳定可靠、快速准确、绿色环保的非金属直接分析解决方案。其应用涉及地矿、环保、材料等多个领域。 聚光科技子公司北京吉天仪器有限公司生产的原子荧光光谱仪,目前无论技术水平还是生产规模,均居我国原子荧光行业的领先地位。其自主研发的原子荧光及流动注射等前处理设备具有60多项专利,获得多项殊荣,在科技部“十五”、“十一五”、“十二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重大项目等招标中连续中标,成为科技部“监测检测仪器——原子荧光产业化示范”基地。 另外聚光科技还代理了刘梅克斯(LUMEX)分析仪器公司的原子吸收光谱仪、测汞仪等产品,覆盖农业、环保、化工、食品、造纸、制药、采矿、石油、电力工程等行业,拥有广泛的客户群。 聚光科技大区经理付永强向观众介绍聚光科技ICP产品 GC-2000气相色谱仪和Mars-6100气质联用仪是聚光科技结合多年的科学仪器开发经验,在十一五国家重大科技支撑项目的支持下,推出的国内首款基于自主知识产权的实验室色谱仪和离子阱气质联用仪。充分利用了气相色谱的分离技术和离子阱质谱的高性能检测技术,具备高灵敏度、高效率和极强的定性和定量检测能力,是一款能够完全置信地识别、确认和定量分析复杂基质下的有机物的理想工具。 聚光科技Mars-6100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 聚光科技还提供成套近红外分析解决方案,近红外光谱仪的四大系列分别为SupNIR-1000便携系列、SupNIR-2600液体透射分析系列、SupNIR-2700固体漫反射检测系列和SupNIR-4000在线分析系统。近红外光谱仪具有快速、全面、准确、无损、环保的特点,可用于食品、药品、纺织品、油品油料、粮油饲料等快速无损检测。 近红外光谱仪系列产品 Analytica China 2014重点关注生物医药、食品安全、环境监测三大领域,除了集中展示应用于行业的最新产品和技术外,展会还特设了以上三大重点应用行业产品展示区,提供多场技术交流讲座以及实验演示。聚光科技自主研发生产的Mars-400 Plus便携式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在环境监测应用展示区进行展示,该仪器主要应用于环境应急监测、化工园区有机物排放监测、污染源排查等,分析速度快、操作简便、定性定量准确、检测范围广,做为国内唯一的便携式气质产品,深得用户的赞赏。 便携式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展示 除了专家和客户交流,聚光科技实验室产品还吸引了众多媒体的目光。中国化工仪器网、分析测试百科网、现代教育装备网等媒体对聚光科技进行了现场采访。聚光科技大区经理付永强先生向媒体朋友详细介绍了包括色谱、质谱、光谱三大类实验室分析仪器的全线产品,并展示了聚光科技在环保、地矿、食品安全、生物科学、药物研究等领域提供综合解决方案的能力。在媒体眼里,他们认为聚光科技实验室产品进入市场时间较晚,但是在短短几年时间里,迅速成为国内分析仪器行业的佼佼者。不仅产品种类扩充快,而且更新换代快,对市场需求反映也快,每次焦点事件聚光科技都会第一时间发布解决方案。 化工仪器网采访聚光科技大区经理付永强 聚光科技的专家用户浙江工业大学李祖光教授在仪器信息网举办的《国产好仪器手册》首发仪式上做了精彩报告,李老师是教育部高等学校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浙江省科技厅及浙江省自然科学基金会评议专家,使用聚光科技生产的台式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已有三年多。他认为用国产仪器开始可能会有一些小毛病,但是经过长期的磨合,仪器越加稳定可靠,而且国产仪器具有本土化优势,售后服务及时,用起来没有后顾之忧。李老师鼓励国产仪器厂商用心做好仪器,并呼吁各行各业专家用户多支持国产品牌,给国产仪器提供更多更大的平台。 浙江工业大学李祖光老师在《国产好仪器手册》首发仪式上做报告 李祖光老师等人在聚光展台前合影 李祖光教授(博士生导师) 地 址:浙江省杭州市朝晖六区,浙江工业大学化学工程学院 邮 编:310014 电话/传真:0571-88320306 手机: 13857129890 电子邮箱:lzg@zjut.edu.cn QQ: 18797705 科学网: http://www.sciencenet.cn/blog/lizg.htm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1538 次阅读|0 个评论
特邀学术报告(李茂荣教授,台湾中兴大学)-浙江工业大学李祖光
lizg 2014-12-13 20:06
台湾中兴大学化学系特聘教授兼理学院院长李茂荣学术报告预告 浙江工业大学化学工程学院 http://www.ce.zjut.edu.cn/ShowNewsPageAction.do?newsID=3105smallClassID=122bigClassID=15 报告题目: High-Throughput Analysis of Toxinsand Additives in Food by QuEChERS Combined with Mass Spectrometry 报告时间: 2014 年12月19日 上午9:30 报告地点: 朝晖邵科馆二楼国际会议厅 主办: 浙江工业大学化学工程学院 报告人: 李茂荣 教授 报告人简介: 李茂荣,台湾中兴大学化学系特聘教授 、 博士生导师。 现任 台湾中兴大学理学院院长 ,且兼环境保护暨安全卫生中心主任,并担任台湾质谱学会常务理事、环保署环境检测机构现场评鉴专家、卫生署滥用药物尿液检测机构评鉴技术委员等职。曾任台湾质谱学会理事长、环境分析学会理事、财团法人塑料工业技术发展中心董事、贵重仪器中心审议委员、中兴大学贵重仪器中心主任、中兴大学化学系系主任等职。 李茂荣教授一直从事分析化学及相关领域的教学和科学研究工作, 在利用气相色谱质谱仪 (GC/MS) ,液相色谱质谱仪 (LC/MS ) ,串联质谱仪 (GC/MS/MS ; LC/MS/MS) 等 进行各项科学研究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 已在 《 Anal. Chem. 》、 《 J. Chromatogr. A 》、《 Anal. Chim. Acta 》、《 J. Agric. Food Chem. 》和《 J. Mass Spectrom 》 等 国际 重要期刊上发表 八 十 几 篇高水平的学术论文 ,已 承担和完成了 二 十几项台湾 科學委員會 的 科研项目。多年来一直积极推动和开展两岸分析化学和质谱界的科技合作与学术交流工作,以及促进台湾质谱学会与中国质谱学会的联系与交流, 2005年6月在台湾中兴大学成功组织和承办了“2005年两岸三地质谱学术交流研讨会”以及2008年在台湾中兴大学成功组织和承办了第五届两岸分析化学研讨会等一系列学术活动。2008年《中国科技奖励》(主管单位:科技部)第8期发表了题为“倾情化学事业携手两岸交流”的文章,报道李茂荣教授为促进两岸学者的学术交流所作出的突出贡献。 李祖光教授(博士生导师) 地 址:浙江省杭州市朝晖六区,浙江工业大学化学工程学院 邮 编:310014 电话/传真:0571-88320306 手机: 13857129890 电子邮箱:lzg@zjut.edu.cn QQ: 18797705 科学网: http://www.sciencenet.cn/blog/lizg.htm 浙江工业大学化学工程学院 http://www.ce.zjut.edu.cn/ShowNewsPageAction.do?newsID=3105smallClassID=122bigClassID=15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3397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国产好仪器手册》首发仪式在沪举行-浙江工业大学李祖光教
lizg 2014-9-25 17:13
《国产好仪器手册》首发仪式2014年9月24日在沪(第七届慕尼黑上海分析生化展Analytica.doc 《国产好仪器手册》首发仪式2014年9月24日在沪(第七届慕尼黑上海分析生化展Analytica.doc 《国产好仪器手册》首发仪式在沪举行 仪器信息网 2014/09/25 01:12:04 http://www.instrument.com.cn/news/20140925/142215.shtml 经过一年的不懈努力,仪器信息网发起的“国产仪器腾飞行动”之核心子项目“国产好仪器”评选终于取得阶段性成果。《国产好仪器手册》首发仪式9月24日在上海新国际博览中心举行。 经过一年的不懈努力,仪器信息网发起的“国产仪器腾飞行动”之核心子项目“国产好仪器”评选终于取得阶段性成果。《国产好仪器手册》首发仪式9月24日在上海新国际博览中心举行。 在首发仪式的致辞中,仪器信息网负责人唐海霞女士首先了回顾了“国产好仪器”的立项初衷以及整个项目的评选过程(详见: http://www.instrument.com.cn/news/20140911/141225.shtml ),突出强调了此次评选的根本标准,即“用户说好才是真的好”。同时,她也与大家分享了整个项目运作过程中的辛酸苦辣。从280台申报仪器中最终评选出70台“国产好仪器”,整个过程好比是“大浪淘沙”。而此次发布的《国产好仪器手册》,其内容里尤其值得关注的是每台入选仪器后面均附有典型用户和典型应用案例,这些内容均是经过反复确认,是经得起读者检验的。下一阶段,仪器信息网将对评选出的“国产好仪器”进行大规模的宣传、推广。在发言最后,唐女士呼吁大家都来关注支持中国科学仪器产业的发展,助力国产仪器腾飞。 唐海霞女士 国产科学仪器腾飞行动是一个艰巨而长期的工作,需要各方的共同努力。中国仪器仪表行业协会作为该活动的指导单位,在项目立项、启动、国产好仪器筛选标准、线下研讨会、手册编撰等方面给予了非常多的指导和大力支持,同时,中国仪器仪表学会、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可靠性研究所、北京科学仪器装备协作服务中心作为支持单位,从不同的方面对该项目给予了支持。中国仪器仪表行业协会展览交流部主任欧阳良先生在致辞中对大力支持此次活动的有关用户、专家、国产仪器生产企业,特别是仪器信息网的有关工作人员表示了衷心的感谢。 欧阳良先生 国产好仪器筛选过程中,广大仪器用户的积极参与至关重要,他们才是国产好仪器项目的真正主角。此次首发仪式也有几位仪器用户的代表作了发言,畅谈了各自使用国产仪器的感受和对国产仪器的发展建议。从这些用户的发言中可以了解到,尽管现在实验室里的仪器还是进口产品占多数,但国产仪器的种类和数量在逐渐增多,包括像微波消解、气质联用这样的贵重仪器设备。但要从根本上改变国产科学仪器落后的面貌,则需要在研发管理体系、工业链体系以及生产管理体系等方面进行全面提升。同时,他们也希望国产仪器厂商能够在现有产品功能的进一步开发上作文章,在操作软件上多下功夫。 江苏省优联检测技术服务有限公司总经理 周剑锋先生 浙江工业大学 李祖光教授 本次首发仪式上,有多位国产仪器厂家的高层领导也踊跃发言,分享各自的“国产好仪器”是如何炼成的。他们在发言中既探讨了“好仪器”的普世标准,也为如何做出国产好仪器而献言献策。大家一致认为,在当前外强中弱的基本态势下,不能和那些跨国公司硬拼,一定要走专业化道路,细分市场,做专用仪器,做那些跨国公司不屑做或不愿做的仪器。通过走差异化竞争的道路,慢慢积累自己的技术能力,最终实现和那些跨国公司的全面PK。同时,要充分发挥国产厂商的自身优势,例如对客户的需求反馈响应快。并要进一步提升产品售后服务,增加“好仪器”的内涵。 北京莱伯泰科仪器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 胡克博士 上海舜宇恒平科学仪器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李钧先生 丹东百特仪器有限公司总经理 董青云先生 天津博纳艾杰尔科技有限公司首席科学家 陈小华博士 上海市分析测试协会常务副秘书长马兰凤老师的发言即高屋建瓴又充满激情,马老师从战略的高度指出了当前我国科学仪器产业面临的问题,和未来的发展方向。建言国产仪器厂家应扬长避短,走技术与应用相结合的道路。期望未来的国产仪器能够在用户的心目中“因为好用,所以我用”。 马兰凤老师 《国产好仪器手册》首发揭幕
1603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浙江工业大学20名教授被聘为教育部高等学校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
lizg 2013-4-30 10:24
浙江工业大学20名教授被聘为教育部高等学校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 近日,教育部发文公布2013-2017年教育部高等学校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名单。我校共有20位教授当选为教育部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和副主任委员。(具体名单请见附表)。   教学指导委员会是教育部领导的专家组织,具有非常设学术机构的性质,接受教育部的委托,开展高等学校本科教学的研究、咨询、指导、评估、服务等工作。教育部此次成立的是哲学类专业等109个高等学校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其中外国语言文学类专业等11个教学指导委员会下设有若干分委员会,旨在充分发挥专家学者对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的研究、咨询、指导作用,推动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大力提升本科人才培养质量。任期自2013年4月1日起至2017年12月31日止。 附表:浙江工业大学2013-2017年教育部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名单 http://www.zjut.edu.cn/zjutnews/newsDetail.jsp?id=8670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2094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中国教育报》我校协同创新服务区域发展的探索与实践
lizg 2012-8-11 10:00
《中国教育报》头版头条报道我校(浙江工业大学》协同创新服务区域发展的探索与实践 http://www.zjut.edu.cn/zjutnews/newsDetail.jsp?id=7476 http://paper.jyb.cn/zgjyb/html/2012-08/09/content_75326.htm 8月9日,《中国教育报》头版头条报道了我校以协同创新主动服务区域发展的探索与实践,报道以《与区域发展“同频共振”??浙江工业大学产学研结合推进科技成果产业化纪实》为题,2800字的大篇幅详细、生动地报道了我校如何发挥自身优势和特色,以“整合资源、深度对接、瞄准前沿”三大举措强力助推区域经济社会发展。 报道还刊发了我校校长张立彬的署名文章,文章以《协同创新主动服务区域发展》为题,就实施协同创新的意义,我校协同创新的实践与成效,我校下一阶段实施协同创新的战略目标作了精辟的论述。 全文如下: 与区域发展“同频共振” ??浙江工业大学产学研结合推进科技成果产业化纪实 ■ 本报记者 朱振岳 通讯员 孙江丽 在不久前公布的2011年度浙江省科学技术奖奖项中,由浙江工业大学承担和参与的16项科技成果获奖,获奖总数和一等奖数量均居省属高校首位。教育部科技发展中心最新统计数据显示,浙工大拥有的有效专利数位居全国高校第五位。 近年来,浙江工业大学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和特色,紧紧围绕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积极探索学校与各类创新力量深度合作,通过实施“资源整合、深度对接、瞄准前沿”三大举措,走出了有浙工大特色的产学研结合新路子。 整合资源,构建一批学科交叉融合大平台 这是一份让人惊喜的成绩单:由浙江省政府主导、浙江工业大学牵头的“浙江省新药创制科技服务平台”经过8年多的探索与实践,形成了高校、科研院所、行业企业、地方政府以及国外科研机构为参与主体的新型产学研战略联盟。自2004年成立以来,该平台完成和承担了国家项目140余项、省部级项目400余项,获发明专利50项,成功研制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3个化学药品一类新药。 成绩的背后是创新。为整合资源,打破部门、地区和单位的界限,“浙江省新药创制科技服务平台”围绕“政府搭建平台、平台服务企业、企业自主创新”的建设理念,构建了功能明确的主导、核心、紧密和服务四个运行层次??作为主导层的浙江省各级政府,先后投入1.6亿元建设经费,浙江工业大学与5家参建单位作为核心层,以上市企业为主的35家理事单位作为紧密层,300余家会员单位(企业)作为服务层,四个运行层分工明确,形成了多方协同研发的创新体。该平台负责人苏为科教授说:“该平台充分发挥了各单位在制药产业链上的特色和优势,形成了有机整体和无缝对接。” 在浙工大,还有一块“金”字招牌引人注目,这就是“国家科技部能源材料及应用国际科技合作基地”??我国能源材料领域第一个高水平的对外科技合作与交流国际基地。该基地成立2年多来,已开展16个国际科技合作项目,研究经费2860万元,获得授权发明专利20多项。浙工大依托原有的应用化学、先进制造技术与装备和机械电子工程三大重点学科,整合相关专业科研力量,成立了燃料电池新材料、光电功能材料、先进电池材料、能源装备特种技术、储能纳米材料等五大研究中心。 浙江工业大学党委书记梅新林说:“打破学科间的壁垒,组建跨学院跨学科组织,目的就在于和社会、企业、境内外高校、科研院所进行协同创新。” 深度对接,形成“政产学研”协同创新新模式 浙江是制药大省,也是全国原料药生产和出口最大的省份,现有400多家有药品生产许可证的制药企业,其中七成多企业与浙江工大牵头的“浙江省新药创制科技服务平台”建立了科技合作关系,更有近30家企业干脆将研发中心建在学校内。该平台也成为推动浙江乃至全国医药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技术支撑力量。 萘普生是目前世界上最主要的解热镇痛药和最畅销的非处方药之一。浙江车头制药有限公司是全国最大的萘普生原料药生产企业,产品80%以上出口。 2006年,“浙江省新药创制科技服务平台”与企业达成共识,就萘普生传统生产过程中存在的关键共性问题开展联合攻关,形成了产学研紧密结合的技术创新体,对项目的研究内容、实施过程、关键问题等进行评估和审定,制定了一套适合企业改造的最优方案。 经过3年多的奋战,项目攻关小组开发了有毒有害物质的绿色替代品,通过对原有生产工艺的绿色化改造,建成了一条低能耗、高质量的绿色生产线。目前,浙江车头制药年产量提高60%,生产成本降低10%以上,“三废”产生量、能耗减少20%以上,实现年产值1.2亿元,年节约成本2200万元以上。 把实验室的研究成果用于解决国家重大产业的关键技术问题,是浙工大产学研紧密结合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该校激光加工技术工程中心掌握着激光加工制造的关键技术,这项技术牢牢控制着我国能源、化工、冶金、机械、汽车等领域基础部件制造表面强化的命脉。10年前,该中心姚建华团队深入企业,与企业联合攻关轮机部件激光强化技术与再制造技术,成功解决了汽轮机叶片在表面强化过程中变形、强化深度浅、报废率高和污染大等问题。目前,全国60%以上的工业汽轮机组都用上了这项激光强化技术,技术还出口到美国、印度、澳大利亚等30多个国家。 迄今,浙江工业大学以“学校布点、学院蹲点、学科团队建点”的新模式,加强与政府、企业和科研院所共建科技服务载体,与省内43个市县建立了合作关系,与省内外1500多家中小企业建立了科技合作关系,与87家企业共建了联合研发中心。 瞄准前沿,围绕产业重大需求做文章 中国工程院院士、浙江工业大学名誉校长沈寅初强调,科学研究只有主动对接国家和地方重大需求,面向区域、瞄准前沿,在实践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才能迎来服务社会与自身发展的良性循环。 亚胺培南/西司他丁钠是全球畅销处方药之一,被称为“抗生素中的王牌”和“抗生素的最后一道防线”,是目前抗重症感染和不明原因感染的首选药物,其合成难度大、质量要求高。 从2001年起,浙江省首批重点科技创新团队??浙工大生物催化与微生物发酵团队开始开发该药物关键的生物催化技术,首创了化学?酶法合成新工艺。团队负责人郑裕国说:“相比国外制药企业全化学合成工艺,化学?酶法有机溶剂使用量减少70%以上,‘三废’排放更少,成本更低。” 目前,该技术已在浙江海正药业股份有限公司成功实现产业化,建成了国内生产规模最大的亚胺培南/西司他丁钠生产线,出口份额已占我国该品种原料药出口量的90%以上,制剂也已逐渐替代进口产品进入临床使用。 长期以来,我国大宗商业信件处理采用加盖“邮资已付”戳,不仅工作效率低,而且邮资管理难度大。后来,我国决定停用“邮资已付”邮戳,改用邮资机处理监管邮资。 2000年初,张立彬教授团队开始研究邮资机,2005年研制成功,2006年开始批量生产。至今,由张立彬团队研发的“三大系列八种型号”邮资机,在全国22个省市的300多个大中城市邮政局使用。 □ 改革者说 浙江工业大学校长张立彬: 协同创新主动服务区域发展 当前,我国正处在“创新驱动、转型发展”的关键阶段,这也是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重要机遇期。高校必须主动接轨国家区域发展战略和中长期规划,集聚资源,瞄准前沿,协同创新,与国家区域发展重大需求“同频共振”。 浙江工业大学一直以自觉服务区域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为己任,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和特色,积极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努力推进科技与经济结合,率先建设与浙江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实际需求相结合的跨单位、跨学科协同创新平台,通过与行业骨干企业创建创新战略联盟、与地方政府共建创新载体、与企业联建研发中心等体制机制创新,拓展政产学研用深度合作模式,取得了明显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学校确立了“建设区域特色鲜明的综合性研究型大学”的发展定位,将提升解决经济社会发展重大问题能力作为学校的发展主线,契合了国家推动协同创新的制度性安排。学校将以深化协同创新为牵引,通过多主体协同、多学科融合、多团队合作、多技术集成,激活人才、资本、信息、技术等创新要素,有效对接浙江“四大国家战略”、“四大建设”和“九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强力助推区域经济社会发展。 媒体链接: 中国教育报2012年8月9日头版头条《与区域发展“同频共振”??浙江工业大学产学研结合推进科技成果产业化纪实》 http://paper.jyb.cn/zgjyb/html/2012-08/09/content_75326.htm
2588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转载】博士生导师李祖光简介-发布时间:2011-10-26 15:34:27
lizg 2012-6-24 18:09
【转载】博士生导师李祖光简介: http://www.gs.zjut.edu.cn/zsxx/qita/dr/article.asp?aid=341 李祖光简介 发布时间: 2011-10-26 15:34:27 发布者: yz 来源: yzb 浏览次数: 478 姓 名: 李祖光 工作部门: 浙江工业大学化学工程与材料学院 性 别: 男 技术职称: 教授(博士生导师) 最高学位: 博士 民 族: 汉族 籍 贯: 江西省上饶 联系方式: Email: lzg@zjut.edu.cn ; lzg_zj_cn@hotmail.com 电 话: 0571—88320306 手机:13857129890 科学网: http://www.sciencenet.cn/blog/lizg.htm 主要研究方向: 1. 仪器分析和有机质谱学 :现代分析测试仪器的应用研究 、 现代分离分析基础及应用研究、色谱质谱联用技术及应用、有机分析、香精香料分析、食品安全和食品风味分析等; 2. 新药筛选和 化学生物学 :计算机辅助药物分子设计,新功能性绿色农药的设计、生物源农药研究,天然产物的提取、结构表征及结构修饰; 3. 有机合成 :微波技术在有机合成中应用,新功能性绿色农药的合成,新农药和医药合成子(中间体)的设计、合成与开发; 4. 农药污染分析、控制与修复研究: 农药残留分析、农药污染控制与修复技术研究、农药安全评价 简 历 : 1989,9~1993,7 在中南工业大学(即现中南大学)化学系分析化学专业攻读学士学位;1993,9~1996,1 在中南工业大学化学系应用化学专业(有机合成方向)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参加了第四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并获奖;作为项目主要成员参加了 “从低品位钴精矿焙砂浸出液提取的钴液制备硼酰化钴”和“从低品位钴精矿焙砂浸出液制备异辛酸钴”等项目的研究工作,这两个项目均已通过中国有色金属工业总公司(部级)鉴定。1996,3~1999,5 在浙江大学(玉泉校区)化学系物理化学专业攻读博士学位,期间作为项目主要成员,参加了国家高科技863基金项目(863-2-2-1)的研究工作,并作为本人的博士学位论文,该项目于1998年10月通过国家863专家组验收。 1999,5~至今 在浙江工业大学化学工程与材料学院工作,在利用现代分析测试仪器(如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GC-MS GC-MS/MS)、 液相色谱质谱联用仪(LC-MS )和串联质谱 ( MS/MS 和MS n 新技术)等进行化学化工、农药、医药、食品安全、环境监测和香精香料等领域中的分析测试、复杂样品的分离与结构剖析、天然产物化学、天然抗氧化剂的筛选和构效关系研究、计算机辅助药物分子设计、新型含氮杂环化合物的合成研究、新农药和医药合成子的设计、合成与开发等领域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2001,6~至今 浙江工业大学化学工程教学中心副主任,负责分子设计室、气相色谱质谱联用室的运行和化学工程教学中心的日常管理工作。为应对国外技术性贸易壁垒,维护浙江产业利益,提供技术服务,所负责的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获浙江省大型科学仪器设备协作共用办公室2008年度平台成员单位协作共用服务优秀机组三等奖。 2004,9 ~2005,1在上海外国语大学参加教育部出国留学人员英语高级培训。2005年应台湾中兴大学化学系李茂荣教授(中兴大学贵重仪器中心主任及台湾质谱学会理事长)的邀请,前往台湾中兴大学化学系进行博士后研究和学术交流,跟踪和学习国际上先进的质谱新技术,特别是液相色谱质谱联用( LC-MS )和串联质谱 ( MS/MS 和MS n 新技术)等。2005年参加了由台湾质谱学会主办的“当质谱仪遇上蛋白质”研习班的学习,在台湾中兴大学举办(李茂荣教授组织和承办)的“2005年两岸三地质谱学术交流研讨会”,在高雄举办的“现代质谱法在微生物鉴定之应用”的研讨会,在台北举办的“蛋白质体学最新技术研讨会”,在台湾大学举办的“第八届亚洲分析会议”,在高雄举办的“台湾2005化学会年会”。 2006年参加了在上海举办的“第五届中国国际农药科技与商贸大会”,在新疆大学由中国质谱学会主办的“2006年世界华人质谱学术报告会暨中国质谱学会第八届学术交流会”,在南昌大学举办的“第九届全国分析化学年会暨第九届全国原子光谱学术会议”,在武汉大学举办的“第四届海峡两岸分析化学学术会议。 2007年在国家留学基金委的资助下,以国家公派访问学者身份在德国马克斯一普朗克化学生态学研究所(Max Planck Institute for Chemical Ecology)留学1年。师从Prof. Ian Thomas Baldwin ,Ian教授是德国马普学会的著名教授,最近5年来已在《Science》、《Plant Cell》等国际一流的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100多篇。德国马克斯•普朗克科学促进学会 (MPG,简称马普学会) 是德国政府资助的全国性研究机构,成立于1948年2月,是德国最大的研究机构。德国马普学会在世界科学界享有很高的声望,1954年以来,德国30名诺贝尔奖获得者中,一半来自马普学会。留学期间学习国际上先进的质谱新技术,开展植物代谢组学方面的研究工作。2007年参加了国际化学生态学会主办的“第23届国际化学生态学年会”,在比利时举办的“第14届欧洲分析会议” 以及中国留德学者化学化工学会2007年会和 “ 第三届国际分子模拟与信息技术应用学术会议” 等。2008年11月参加了由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研究所、中国化学会计算(机)化学专业委员会举办的“第四届国际分子模拟与信息技术应用学术会议”,12月参加了由中国质谱学会主办的“中国质谱学会第八届全国会员代表大会暨第九届全国学术交流会”。 2009年10参加了由中国化学主办的“第十届全国分析化学年会”和“第十届全国计算(机)化学学术会议”等。2010年参加了在长春由中国质谱学会主办的“2010年全国质谱大会暨第三届世界华人质谱研讨会”。 2011年在大连参加了第2届大连国际色谱学术报告会及仪器展览会(2nd DISEC) (大会包含:第37届国际高效液相色谱及相关技术会议及仪器展览会(HPLC 2011 Dalian)和第18届全国色谱学术报告会及仪器展览会 (18th NSEC) )。2011年10月参加了在北京由中国分析测试协会主办的“第十四届北京分析测试学术报告会及展览会”(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部批准的专业性的分析测试仪器展览会)。通过积极参加各类学术会议,与同行专家学者的学术交流,提高了自己的学术水平。 研究(情况)项目: 作为项目负责人或项目组主要成员完成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浙江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浙江省教委基金项目、浙江省分析测试基金项目和国家高科技863基金项目等在内的科研项目三十余项。作为项目负责人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30500339)、浙江省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Y407308)、浙江省科技厅钱江人才资助项目(2010R10044)以及2008年度留学人员科技活动择优资助项目等的研究工作。 1. “植物化学信息素与茉莉酸类植物诱抗剂的研究”,项目负责人(排名第一),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 。 2. “植物代谢组学分析方法及其应用研究”,项目负责人(排名第一), 浙江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 3. “基于植物代谢组学的茉莉酸氨基酸共轭物的研究”,项目负责人(排名第一),浙江省科技厅钱江人才资助项目。 4. “植物激素氨基酸共轭物及植物代谢组学的研究”,项目负责人(排名第一), 2008年度留学人员科技活动择优资助项目。 5. "天然活性抗氧化剂的筛选及其构效关系研究", 项目负责人(排名第一), 浙江省教委基金项目。 6. "复杂体系中磺胺类药物残留的分析测试方法研究". 项目负责人(排名第一),浙江省分析测试基金项目。 7. “新型橡胶粘合促进剂的合成与分析方法研究”, 项目负责人(排名第一), 浙江省分析测试基金项目。 8. "新型固相微萃取探针的制备及其应用研究". 项目负责人(排名第一), 浙江省分析测试基金项目。 9. "功能性杂环化合物的合成和结构测定",项目主要成员(排名第 二),中科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合作项目. 10. "超声波对天然药物有效成份及其结构影响的研究", 排名第 二,浙江省分析测试基金项目。 11. 台湾国科会科研项目(計書編號:NSC94-2816-M-005-0001-6),项目主要成员。 12. 企业委托的多项横向科研项目:新型杀菌剂的研究;各类包装材料(食品包装材料和卷烟包装材料等)和油墨等中挥发性有机化合物(VOC,例如苯,甲苯,二甲苯等有害溶剂) 残留的分析测试研究;16种禁用添加剂(例如:香豆素、黄樟素等)的检测方法研究; 农药和医药中间体中微量有害杂质的分析测试研究等。 发表的论文、专著、教材: 已在《Anal. Chim. Acta(IF=3.146 )、 《Eur. J. Med.Chem.》(IF=2.882)、 《QSAR Comb. Sci.》(IF=2.594)、 《Bioorg. Med. Chem. Lett.》(IF=2.531) 、《Chromatographia》、《Acta Chimica Slovenica》、《Lett. Drug Des. Discov.》和《化学学报》、《结构化学》、《中国化学》、《植物学报(英文版)》(SCI收录期刊)、《园艺学报》、《林产化学与工业》、《质谱学报》、《色谱》、《分析测试学报》、《食品科学》、《农药学报》和《农药》等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70多篇,其中SCI收录20多篇,EI收录近20篇。主要论文如下: 1. Analysis of volatile compounds emitted from fresh Syringa oblata flowers in different florescence by headspace solid -phase microextraction-gas chromatography-mass pectrometry,Anal. Chim. Acta ( SCI 影响因子为3.146), 2006, 576:43-49 (SCI / EI收录) 通讯作者 (EI 063310062355 SCI 079KV) 2. Quantitative structure-activity relationship analysis of aryl alkanol piperazine derivatives with antidepressant activities, Eur. J. Med. Chem. (SCI影响因子2.882), 2009,44: 4367-4375 3. Quantitative structure-activity relationship analysis of some thiourea derivatives with activities against HIV-1 (IIIB),QSAR COMBINATORIAL SCIENCE (SCI收录期刊, SCI影响因子2.594 ), 2009,28(1) : 89-97 通讯作者 4. Quantitative structure-activity relationship studies on 1-aryl-tetrahydroisoquinoline analogs as active anti-HIV agents, Bioorg. Med. Chem. Lett. (SCI收录期刊, SCI影响因子2.531 ), 2008,18(20) , 5381–5386 通讯作者 5. Analysis of Volatile Compounds Emitted from Chimonanthus Praecox (L) Link in Different Florescence and QSRR Study of GC Retention Indices, Chromatographia (SCI收录期刊, SCI影响因子1.312 ),2009,70(7):1153- 1162 通讯作者 6. QSAR Analysis of 1,1-Dioxoisothiazole and Benzo thiophene-1,1-dioxide Derivatives as Novel Inhibitors of Hepatitis C V ir us NS5B Polymerase, Acta Chimica Slovenica. ( 2007年SCI影响因子1.093 ), 2009, 56: 684-693. 通讯作者 7. Quantitative Structure-Activity Relationship Studies on Some Novel Anti-HIV Thiourea Derivatives with Cytotoxicity Data (CC50) in MT-4 Cells, Letters in Drug Design Discovery. (SCI收录期刊), 2009, 6(3): 193-200. 通讯作者 8. Quantitative Structure-property Relationship Studies on Amino Acid Conjugates of Jasmonic Acid as Defense Signalling Molecules, Journal of Integrative Plant Biology (SCI收录期刊), 2009, 51(6) 581-592 通讯作者 (论文中的图2作为该期刊第6期的封面,并被该刊第6期封面介绍) 9. Exploring the structural re quirements for jasmonates and related compounds as novel plant growth regulators: A current computational perspective, Plant Signaling Behavior, 2009,4(11):1007— 1009 通讯作者 10. 2D-QSAR Studies on Anthranilic Acid Derivatives: A Novel Class of Allosteric Inhibitors of Hepatitis C NS5B Polymerase, Chinese J. Struct. Chem. (SCI收录期刊), 2009,28(10):1217-1225 通讯作者 11. Cluster Analysis and QSAR Studies of Some Anti-hepatitis B Virus Agents Comprising 4-Aryl-6-chloro-quinolin-2-ones and 5-Aryl-7-chloro-1,4-benzodiazepines , Chinese Journal of Chemistry (SCI收录期刊), 2009, 27 , 2352 — 2358 通讯作者 12. 萜类化合物的QSRR研究及其在结构鉴定中的应用, 化学学报 (SCI收录期刊), 2009,67(4):289-294 通讯作者 13. 新型茉莉酸类植物生长调节剂的QSAR 研究, 农药学学报 (A类,核心期刊), 2009, 11(2):166-175 通讯作者 14. 不同品种桂花香气成分的GC-MS指纹图谱研究, 园艺学报(A类, 核心期刊),2009,36(3):391-398 通讯作者 15. Solvent-enhanced microwave-assisted derivatization following solid-phase extraction combined with gas chromatography–mass spectrometry for determination of amphetamines in urine , Journal of Chromatography B, 2008, 874( 1-2): 115-118 (SCI收录, 2007年影响因子为2.935)第三作者 16. “Simultaneous analysis of antioxidants and preservatives in cosmetics by supercritical fluid extraction combined with liquid chromatography–mass spectrometry”, J. Chromatogr. A, 2006,1120:244-251 (2007年SCI 影响因子3.641 ) (SCI/EI收录) 第三作者 17. 三种桂花在不同开花期头香成分的研究, 林产化学与工业(EI收录期刊), 2008,,28(3):75-80 通讯作者 18. Study on the chemical constituents of the fragrance released from fresh flowers of Edgeworthia chrysantha. Chemistry and Industry of Forest Products, 2004,24(1):83-86 (EI收录) 通讯作者(EI 04268238711) 19. 茉莉酸类化合物的QSPR研究, 计算机与应用化学(核心期刊),2008, 25(8):957-963 通讯作者 20. 新型2-烷氧基-4(3H)-喹唑啉酮类杀菌剂的QSAR研究,农药(A类,核心期刊),2008,(5),339-343 通讯作者 21. 新型含噻唑和三唑环的亚胺类杀菌剂的QSAR研究,农药学学报(A类,核心期刊),2008,10(3) : 268-274 通讯作者 22. 新型4- 吗啉类杀菌剂的QSAR研究, 农药(A类,核心期刊),2008 ,47(10): 726-730 通讯作者 23. 香水百合头香成分的定量结构-色谱保留关系研究,分析测试学报(核心期刊),2008,27(11): 1198-1202 通讯作者 24. 微波辅助水蒸汽蒸馏樟树叶挥发油的研究, 浙江工业大学学报, 2008 36(6): 597-601 通讯作者 25. Purification and Identification of Genistein in Ginko biloba Leaf,Chinese Journal of Chromatography ,200725(04):509-513通讯作者 26. 紫丁香鲜花香气化学成分的研究, 浙江林学院学报( 核心期刊),2006,23(2):159-162 通讯作者 27. 固相微萃取技术于微量分析之应用, 化学(Chemistry), (台湾), 2005, 63(3) : 329-342第三作者 28. 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质谱法分析白胡椒粉的风味成分,理化检验—化学分册(核心期刊 ),2005, 41(11):820-822 通讯作者 29. 2-氨基-3-硝基吡啶和2-氨基-5-硝基吡啶的CI/MS/MS分析,分析测试学报(核心期刊),2003, (5):67-69 通讯作者 30. 黑胡椒风味成分的研究,食品科学(核心期刊), 2003, (10):128-131 通讯作者 31. 八角茴香挥发性风味成分的研究,中国调味品 (核心期刊), 2003, (10):13-15, 20通讯作者 32. 2-氨基-3-硝基吡啶和2-氨基-5-硝基吡啶的EI/MS/MS分析,分析试验室 (核心期刊), 2004(2):12-15 通讯作者 33. Michael addition of nitromethane to isopropylidene 5-alkylidenemalonates, JOURNAL OF CHEMICAL RESEARCH-S, 2004, (11): 758-759 (SCI收录). 第二作者 34. Condensation of Mannich base of isopropylidene 5-alkylmalonate with methyl ketones, CHINESE JOURNAL OF ORGANIC CHEMISTRY, 2005,25 (2): 208-209 (SCI收录). 第二作者 35. A novel set of Winener indices, Journal of Molecular Graphics and Modelling, 2003,22:161-172 ( SCI/EI收录, SCI 影响因子为3.036 ) 第二作者 36. Determination of the Volatile Compounds and Nutrients Analysis of Wild Patrinia Villosa. Transactions of the Chinese Society of Agricultural Engineering(EI收录期刊). 2002,(5):193-197. 第二作者 37. Synthesis and properties of SAPO-34 catalyst for endothermic fuel. Journal of Propulsion Technology,2001, 22(4):341-344 第一作者(EI收录) (EI 02206947186) 38. Calorimetric stud y of endothermic fuel. Journal of Propulsion Technology,1999,20(4):92-95第一作者(EI收录) (EI 99094788266) 39. Measurement of heat sink for endothermic fuels. Journal of Propulsion Technology.1998,19(2):96-99 第一作者(EI收录) (EI 99084738996) 40. 硼酰化钴中硼的快速测定, 理化检验—化学分册( 核心期刊 ),2000,36(5):216-217第一作者 41. 紫藤鲜花在不同开花期的头香成分研究,浙江林学院学报( 核心期刊),2009,26(3):308-313 通讯作者 42. 微波辅助无溶剂萃取白玉兰花挥发油及GC/MS分析,质谱学报(核心期刊),2009,30(4):244-249 通讯作者 43. 顶空固相微萃取-气质联用分析二苯甲酮类防晒剂中的溶剂残留, 理化检验-化学分册, (核心期刊),2009,45(12):1422-1423,1427 通讯作者 44. 两种梅花香气成分的分析及QSRR研究, 分析科学学报, (核心期刊),2009,(25(2):130-134通讯作者 45. 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香精香料中的甜蜜素, 食品科学, (核心期刊),2010,31(2):131-133 通讯作者 46. 环己二酮类除草剂的研究进展,农药(A类,核心期刊),2010, 49(7):478-480,499 通讯作者 47. Identification of new minor metabolites of penicillin G in human serum by multiple stage tandem mass spectrometry, RAPID COMMUNICATIONS IN MASS SPECTROMETRY (SCI收录期刊, SCI 影响因子为2.390), 2011, 25 (1): 25-32,第五作者。 48. A novel method of ultrasound-assisted dispersive liquid-liquid microextraction coupled to liquid chromatography-mass spectrometry for determination of trace organoarsenic compounds in edible oil, Analytica Chimica Acta(SCI 影响因子为3.146), 2011, 690 :221–227 第三作者。 49. 外源水杨酸对重金属Pb毒害迷迭香挥发物释放的缓解效应,浙江工业大学学报(核心期刊),2011年 (已录用),通讯作者 50. 姜黄素衍生-液相色谱法测定香精香料中的硼酸和硼砂,理化检验-化学分册(核心期刊),2011年 (已录用),通讯作者 51. 顶空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离子阱串联质谱法测定香精香料中的黄樟素,《理化检验-化学分册》(核心期刊),2011年 (已录用),通讯作者 52. 盐胁迫对水仙鲜花挥发性次生代谢物的影响,浙江农林大学学报(核心期刊),2011年 (已录用),通讯作者 53. 气相色谱串联质谱法测定香精香料中的香豆素和黄樟素,质谱学报(核心期刊),2011年 (已录用),通讯作者 54. 固相萃取-气相色谱/三重四极杆质谱法同时分析蔬菜中的50种农药残留量,浙江工业大学学报(核心期刊),2011年 (已录用),第四作者 55. Headspacesolidphasemicroextractioninsitusupercritical fluidextraction coupledtogaschromatography-tandemmassspectrometryfor simultaneousdeterminationofperfluorocarboxylicacidsinsediments,JournalofChromatographyA(2007年SCI 影响因子3.641 ) (SCI/EI收录),2011,43(1218):7857-7863 第三作者 56. QSRR Study of GC Retention Indices of Volatile Compounds Emitted from Mosla chinensis Maxim by Multiple Linear Regression,Chinese Journal of Chemistry (SCI收录期刊), 2011, 29, 2421—2429 通讯作者 科研成果及专利: 1.“从低品位钴精矿焙砂浸出液提取的钴液制备硼酰化钴”,项目主要成员(排名第三)。该项目已通过中国有色金属工业总公司(部级)鉴定,该技术成果为国内首创,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2.“从低品位钴精矿焙砂浸出液制备异辛酸钴”,项目主要成员。该项目已通过中国有色金属工业总公司(部级)鉴定,该技术成果处于国内领先地位,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3.国家高科技863基金项目(863-2-2-1),项目主要成员。该项目于1998年通过国家863专家组验收,由于该项目完成出色,项目负责人获国家高科技航天领域专家委员会通报表彰。 4. 组成黄酒色香味的机理研究和功能因子的确定,浙江省科学技术成果,2008年10月,项目主要成员(排名第四) 研究生培养等教学情况: 自1999年浙江大学(玉泉校区)化学系博士毕业后,一直在浙江工业大学化学工程与材料学院工作,系统主讲《分离与富集》、《有机定量分析》等本科专业主干课程,教学效果良好。2000/2001第二学期在浙江省内率先将药物分子设计引入本科生教学,面向全校化学化工类和药学类的本科生开设了《药物分子设计》这门新课;并在此基础从2002年起每年面向全校化学化工类和药学类的硕士研究生开设《计算机辅助药物分子设计》课程,以及面向硕士研究生开设《分析化学中的分离技术》等课程的教学工作,具有较强的教学能力,获浙江工业大学2004年度教学质量优秀奖。 指导应用化学专业(分析化学模块)、“卓越工程师”班和健行学院等本科生的毕业论文工作, 基本上每年指导6名本科毕业生;已指导和毕业19位博硕研究生,作为第二导师协助指导毕业1名博士研究生(2009年6月毕业),并且该生获校级优秀毕业生;2009年毕业的4名硕士研究生中2人获校级优秀毕业生,1人获2009届浙江省级优秀毕业研究生, 2009年度浙江省优秀硕士学位论文, 第二十届“运河杯”课外科技作品竞赛一等奖1项,第六届研究生十佳“学术之星”(排名第一)和“最佳学术精英之星” , 获浙江省新苗人才计划项目的资助,并成功考取浙江大学化学系博士研究生。毕业生进入浙江省质量技术监督局、浙江省环境监测中心、疾控中心等各类企事业单位的关键技术工作岗位。 奖励和荣誉: 1. 获浙江工业大学2004年度教学质量优秀奖,2005年5月 2. 吸热型碳氢燃料用SAPO-34催化剂的合成与性能, 浙江省自然科学优秀论文三等奖(排名第一),浙江省科学技术协会、浙江省人事厅、浙江省科委,2003年9月 3. 苦菜中挥发性成分的测定及其营养成分分析, 浙江省自然科学优秀论文三等奖(排名第二),浙江省科学技术协会、浙江省人事厅、浙江省科委,2003年9月 其它: 台湾中兴大学博士后,德国马普学会化学生态学研究所访问学者。化学工程教学中心副主任兼农药学方向负责人,应用化学博士生导师,应用化学、分析化学、农药学的硕士生导师,2005年入选学校高层次创造性人才培养计划,2007年入选浙江省“新世纪151人才工程”培养人员。科技部国际科技合作项目同行评议专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评议专家、教育部科研基金和科技奖励评审专家、浙江省科技厅及浙江省自然科学基金委同行评议专家、浙江省应对技术性贸易壁垒信息服务平台咨询专家;中国化学会会员、中国质谱学会会员、中国色谱学会和浙江省分析测试学会会员;《Talanta》、《Chromatographia》、《J. Mol. Model.》、《Eur. J. Med. Chem.》、《Lett. Drug Des. Discov.》和《化学学报》(SCI收录期刊)、《应用化学》、《浙江大学学报》、《农药学报》、《质谱学报》、《色谱》、《分析测试学报》、《食品科学》、《浙江农林大学学报》和《浙江工业大学学报》等期刊的审稿人。
3135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 浙江工业大学博士生导师名单(135人、跨学科20人)
lizg 2012-6-24 17:46
浙江工业大学博士生导师名单(135人、跨学科20人): http://www.gs.zjut.edu.cn/zsxx/bsszsview.asp?d_id=60class=8 浙江工业大学博士生导师名单(135人、跨学科20人) 发表时间:2009-12-10 10:32:49 化学工程(8人) 计建炳 、 董志勇 、 裘俊红 、 潘海天 、 计伟荣 、 王建黎 、 姚克俭 、 章连众 化学工艺(1人) 任杰 应用化学(16人、○3人) 马淳安 、 高建荣 、 徐振元 、 许丹倩 、 严新焕 、 张诚 、 胡信全 、 王连邦 、 吴静 、 李祖光 、 史鸿鑫 、 童少平 、 王丽丽 、 郑华均 、 杜晓华 、 周瑛 、 钟明强 ○、 苏为科 ○、 盛嘉伟 ○ 工业催化(10人、○3人) 李小年 、 刘化章 、 裴文 、 熊仁根 、 陈银飞 、 来国桥 、 王建国 、 沈德隆 、 倪哲明 、 周春晖 、 钟明强 ○、 任杰 ○、 张文魁 ○ 材料化工(8人、○2人) 钟明强 、 郑国渠 、 盛嘉伟 、 黄辉 、 王旭 、 杨杨 、 郑建军 、 车声雷 、 张文魁 ○、 张诚 ○ 生物化工(6人、○4人) 郑裕国 、 钱俊青 、 沈寅初 、 钟卫鸿 、 孙培龙 、 傅正伟 、 陈建孟 ○、 刘维屏 ○、 苏为科 ○、 张国亮 ○ 环境化工(8人) 陈建孟 、 刘维屏 、 盛光遥 、 张国亮 、 宋爽 、 潘志彦 、 王家德 、 林春绵 机械电子工程(8人、○1) 张立彬 、 计时鸣 、 阮健 、 宋玉泉 、 袁巨龙 、 胥芳 、 杨庆华 、 沈希 、 赵燕伟 ○ 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 (9人、○1人) 彭伟 、 柴国钟 、 程成 、 冯定忠 、 赵燕伟 、 姚建华 、 宋仁国 、 洪滔 、 卢奂采 、 袁巨龙 ○ 化工过程机械(7人) 高增梁 、 陈学东 、 蒋炎尧 、 刘勇 、 楼白杨 、 彭旭东 、 钟英杰 控制理论与控制工程 (22人、○2人) 王万良 、 曹一家 、 冯浩 、 黄德才 、 乐孜纯 、 李未 、 孙明轩 、 王守觉 、 杨东勇 、 俞立 、 周根贵 、 李国丽 、 陈胜勇 、 朱艺华 、 李刚 、 汤一平 、 姚明海 、 何熊熊 、 梁荣华 、 隋成华 、 南余荣 、 孟利民 、 赵燕伟 ○、 孟志青 ○ 国际贸易学(5人、○1人) 程惠芳 、 谭晶荣 、 王丽萍 、 章和杰 、 杜群阳 、 朱艺华 ○ 技术经济及管理 (7人、○3人) 池仁勇 、 汪少华 、 徐维祥 、 宣勇 、 虞晓芬 、 谢洪明 、 孟志青 、 王丽萍 ○、 王万良 ○、 周根贵 ○ 药物化学(19人) 苏为科 、 俞传明 、 章鹏飞 、 钟大放 、 杨芳莘 、 O .I.Lomovky 、 Dushkin.A.V 、 崔冬梅 、 施介华 、 王普 、 钟为慧 、 单伟光 、 王平 、 钟光祥 、 应国清 、 王琦 、 戚建华 、 梅乐和 、 胡立宏 中国古代文学(1人) 肖瑞峰 注:1.符号“○”为跨学位点导师; 2.此统计日期截止为2011年3月30日。 文章来源:研究生招生办
3647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浙江工业大学博士后合作导师名单
lizg 2012-6-24 17:40
浙江工业大学博士后合作导师名单: http://www.rsc.zjut.edu.cn/bshrczp_detail.asp?id=910 各流动站: 根据《浙江工业大学博士后管理工作实施办法》,经本人申请,所在学院、流动站及流动站所在学院审核,学校博士后管理委员会审议,同意刘化章等82人具有博士后合作导师资格,现予公布,具体名单如下(排名不分先后): 一、化学工程与技术流动站(35人) 刘化章 徐振元 高建荣 计建炳 李小年 马淳安 裘俊红 任 杰 姚克俭 张 诚 张文魁 陈银飞 林春绵 黄立维 潘志彦 陈建孟 郑裕国 刘维屏 盛光遥 孙培龙 钱俊青 董志勇 王建国 倪哲明 王连邦 盛嘉伟童少平 俞传明苏为科 张国亮王丽丽 郑华均 李祖光 高云芳 贾义霞 许丹倩唐华东李国华傅正伟 宋 爽钟卫鸿钟明强单伟光 二、机械工程流动站(32人) 姚建华 高增梁 赵燕伟 宋仁国 张立彬 阮 健 柴国钟 彭 伟 楼白杨 计时鸣 袁巨龙 马淳安 李 伟 胥 芳 杨庆华 俞 立 程 成 王万良 秦绪佳 范 菁 王卫红 金杰 沈 希 彭旭东 乐孜纯 洪 滔 冯定忠 陈胜勇董红召鲁聪达卢奂采 鲁建厦 钟英杰 文东辉王家德 三、控制科学与工程(15人) 俞 立杨东勇孙明轩 李 刚 姚明海 王万良 陈胜勇梁荣华 朱艺华孟利民何熊熊 张聚 谢洪明 汤一平 计时鸣 张立彬杨庆华鲁建厦阮 健 二○一二年三月十五日
5456 次阅读|0 个评论
宁波市镇海浙江工业大学技术转移中心 2010 09
pikeliu 2010-9-24 12:08
宁波市镇海浙江工业大学技术转移中心正式签约   9月18日,宁波市镇海浙江工业大学技术转移中心签约仪式在宁波国际会展中心举行,本次签约仪式是2010中国浙江宁波人才科技周活动中人才开发、科技合作和教育服务的综合性签约仪式的一部分。这是我校2009年与镇海区政府一起签署了一府十校十所多边科技与人才合作框架协议后的具体举措,也是我校与地方政府成立的又一个民办非企业的技术转移中心。   今年5月,学校选派化材学院和机电学院教师兼职驻宁波化工、机电园区,从事技术转移中心成立的具体事务。中心积极为学校和企业进行牵线搭桥;引导我校的专家与宁波化工企业联合申报科技计划项目;促进我校与宁波企业建立各种形式的合作关系。中心现已经组织学校专家赴镇海与企业交流40余人次,洽谈项目20余项,建立初步意向10余项。并在暑假期间组织化材学院教授博士团深入企业进行对接,与宁波化工区成立宁波化工区-浙江工业大学化材学院技术转移中心,收到较好的效果。   2010中国浙江宁波人才科技周9月17日开幕,在为期5天的时间内,将举办9项主题活动,同时举行首届中韩创新型中小企业技术转移对接洽谈会、浙江科协年会,组织500名以上包括两院院士在内的国内外各类高级专家参加活动,发动2000家以上企业参会洽谈,共设展位1800个以上,预计参会总人数将突破4万。本届人才科技周还将专门举办人才开发、科技合作和教育服务的综合性签约仪式,包括10名领军和拔尖人才正式引进签约,8名海外高层次人才项目合作与落户签约等。 相关链接: 来源: 化材学院 唐浩东 相关下载: 点击: 1140 时间: 2010-09-21
个人分类: Yangtze River Delta|58 次阅读|0 个评论
浙江工业大学, 2009年, 校科技平台建设工作回顾
pikeliu 2010-1-11 19:21
http://www.zjut.edu.cn/zjut/xyw/news/news_show.jsp?newsid=4156 2009年我校科技平台建设工作回顾 --------------------------------------------------------------------------------   2009年,我校的科技平台建设工作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围绕聚精会神抓质量,科学发展建名校这一主题,构筑大平台、形成强辐射,集中力量凝聚各创新要素,发挥优势,统筹兼顾,拓展新点,推进创新体系建设。   一、立足学科前沿,努力争取和打造高水平的科技创新平台   我校第一个国家级的国际科技合作平台能源材料及应用国际科技合作基地获得科技部立项建设,从而在燃料电池新材料、光伏功能材料、先进电池材料、储能纳米材料、能源装备特种技术等新能源材料领域将拥有更大的优势和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过程装备及其再制造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获准立项建设,成为继生物转化与生物净化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之后我校又一个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该中心在过程装备完整性、工业泵阀与密封、表面工程与装备再制造等三个主要领域已形成较为明显的优势和特色;特种装备制造与先进加工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增挂成为浙江省重点实验室,从而纳入浙江省科技厅的支持行列;我校以核心单位身份参与浙江省环保公共科技创新服务平台和浙江省工业自动化公共科技创新服务平台建设,以共建单位身份参与浙江省海盐标准件技术创新服务平台建设。   二、高标准规划,严要求落实,着力提高平台的建设质量   机械制造及自动化省部共建教育部重点实验室通过教育部验收,并更名为特种装备制造与先进加工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我校作为核心成员单位参与建设的浙江省五金科技创新服务平台建设项目通过验收,并得到了验收专家组和主管部门的高度肯定;我校浙江省绿色化学合成技术重点实验室、浙江省制药工程重点实验室、浙江省光纤通信技术重点实验室3家省重点实验室参加三年一次的浙江省重点实验室、试验基地绩效评价,全部取得优秀的成绩;浙江省新药创制科技服务平台在省科技厅组织的省重大公共科技创新服务平台建设专项绩效评价中取得第一名的好成绩;牵头组织浙江省化学制药平台申报国家级创新服务平台,答辩情况良好。以上平台的成功建设和良好运行在浙江省平台建设中起到了很好的示范和引领作用。   三、加强规范管理,不断完善运行体制和机制   积极配合上级主管部门的各项统计和调查工作,完成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信息核查系统的填报工作,完成科技厅组织的地方科技基础条件资源调查工作;组织有关学院赴南京大学和宁波大学调研,探讨高水平平台的运行模式和机制;召开学校平台建设工作座谈会,开展交流和学习,不断提高平台自身的管理水平。综合各级各类平台建设和运行管理办法,结合学校自身特点,起草了省部级以上科技平台管理办法。   截至目前,学校已经拥有1个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1个国家级的国际科技合作基地,1个国家级大学科技园,2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2个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5个省重点实验室,8个省科技创新服务平台,11个校级工程研究中心,85个校级研究所(中心),基本形成了国家、省、学校三个层次的科技创新平台健康、协调、可持续发展的良好局面。 -------------------------------------------------------------------------------- 相关链接: 来源: 科技处 钱晓峰 相关下载: 点击: 312 时间: 2010-01-11
个人分类: IDR|153 次阅读|0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15 07:23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