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范文博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也谈黄灯的交通问题兼提改善建议【Jan. 12, 2013编辑】
热度 8 weberfrank 2013-1-12 01:53
很开心看到交通问题在科学网博客引发关注,尤其是黄灯问题还上了科学网博客头条(王飞跃老师,“交通舆情,一个无奈的新方向?”)。对王老师文章的评论一不小心写多了,索性保存为一篇博文吧,也将以前在新浪微博上的几条关于“闯黄”评论包裹一下。 先说黄灯含义,简单地讲是:停止, 除非 你不能保证安全停车。特别指出,这个“除非”很大哦。这一规则是国际上比较通行的规则。@ 厝尚嘉措 搜集的美、日、英等国交通法规中有关于黄灯的定义(我看了,认为是比较可靠的)。 http://photo.weibo.com/2264054915/wbphotos/large/photo_id/3531924984993196?refer=weibofeedv5 交通工程教材(Traffic Engineering by Rose, 2004, pp.45)中也明确写到“The yellow interval for a traffic signal is designed to allow a vehicle that cannot comfortably stop when the green is withdrawn to enter the intersection legally.” 可翻译为:黄灯信号是为使那些不能在绿灯信号末尾富裕地将车子停下的车辆合法地通过停车线。其含义很重要,能停下来就该停。 可惜的是我国交安法均没有如此逻辑清楚的文字定义。交安法第二十六条定义黄灯为“警示”;而交安法实施条例则定义“黄灯亮时,已越过停止线的车辆可以继续通行”。这样就强调的重点放错了地方,也缩小了黄灯允许通行对象的界定(注一)。 因此,从法理上讲,闯黄处罚是没有依据的、违法的(详细可参考顾大松老师的关于闯黄问题的行政复议申请书 http://photo.weibo.com/2008546715/wbphotos/large/photo_id/3530101264724847?refer=weibofeedv5)。 但是仍需强调的是,从驾驶人角度而言,接受黄灯停车的含义应是第一位的,第二位才是当无法安全停车时可以通行。不过,可以想见同胞们的思路:既然无人能明确界定我是否能安全停车,那么必然抢黄灯通过。这成为每天目睹的行为。那么,抢黄有啥优缺点?优点是抢黄的人和车可能少等一个红灯。缺点却有1)影响路口清空,造成交通拥堵;2)更甚造成横向交通冲突、事故。所谓清空即路口内交织区域无车辆的状态,闯黄很可能的结果是本方向红灯亮时仍未冲出路口,而这时相邻进口道绿灯车辆却已开始涌入交织区,最终彼此干扰造成拥堵;而特别地,当相邻进口道车道空闲,路段高速来车直行巧遇绿灯时会以高速冲入路口交织区,Big Bang!No theory. 那么该怎么处理黄灯交通问题呢?尤其是接受同胞驾驶行为不会一夜改观的现状下该如何是好。个人认为,在有绿闪或倒计时的信号灯路口,闯黄灯惩罚有可操作性,有益于提高交通安全,有益于明确路口净空时间及其概念。提高安全的理由:任何信号设置及其规则都难以消除犹豫距离及其安全隐患(注二),但绿闪加闯黄可能避免原规则下抢黄现象,当然可能变为抢绿闪了。但前者可能导致抢黄未遂即闯红,导致清空不畅或交通事故;而后者抢绿闪未遂等于闯黄,相邻方向仍为红,正常情况下更安全。有益净空的理由:常用净空信号是全红+部分黄灯时间,但问题是我们不能假定我国行人如欧美人稀少或如日本人自律,国人常看相邻方向信号来决定穿行。全红效果因此会大打折扣,且不易为人们所接受和理解。部分黄灯则与安全放行功能交织,难以限制抢黄行为。绿闪+黄灯,其中黄灯专为净空则无上述困难。 可是怎么处理闯黄法理问题呢?从实用性出发,只有考虑从程序上修改交安法及相关实施条例中黄灯的交通规则,引入并明确绿闪的交通规则或以倒计时功能替代的必要性。尤其是绿闪信号具有成本低、容易理解(在各地违法实施多年的基础,大家早已理解绿闪含义)、不受自适应信号控制动态改变绿灯时间的影响等优点。与国际惯例保持一致并非不惜一切代价坚持,况且国际惯例也不那么一致(左右通行、人行过街、标志标线、行人信号等等),更何况我们从来也没坚持(一笑)。 是否还有其他办法?例如央视引用新加坡路口进口道三个箭头,说明先进规则下黄灯时第一个箭头处的车辆可以通行,后续车辆则须停止。事实是,据我观察新加坡路口并没有如此规则(新浪微博用户@厝尚嘉措也提到了,并给出了照片)。不过这个概念的确是有的,有人称为路口黄灯犹豫区或缓冲区(新浪微博用户@十八所言),做法是在进口道前施化标线,提示驾驶人进入该区。一般并无如央视记者所想象的精细规则。缓冲区是个好概念,但操作起来有困难,确定到停车线的距离与很多因素有关(例如路面、坡度、车种组成、天气),其中一些因素为多变的;其次,缓冲区对公众是个新概念;再次,城市路网上长度多变的缓冲区增加驾驶员在路口的信息处理负荷;又再次,出了事故责任界定麻烦,交管部门难脱其责;最后,执法困难,基本不可能电子执法。若坚持人执法,其实“闯黄”行为完全可以处罚且不需加以“闯黄”这一争议名头,可依据“红灯亮时或全红末尾未通过路口”。其基础是“驾驶员应能判断黄灯通过是否能在红灯亮起之前保证路口清空,若肯定则通过,否则应安全停车。”但问题也是执法困难(尤其是我国)。为何执法困难?因为黄灯功能定义模糊(虽然国际通行如此)。 最后,附上对 王飞跃老师博文 (主要针对附件1部分)的评论,主题是“讨论闯黄应关注交通安全而非交通拥挤” 证明:城市干道通行能力一般为1200pcu/h,出口道(或进口道)断面的车速不及路段车速,该处通行能力还要小,但仍假设为1200veh/h。那么交通流率则为0.33veh/s。意味着黄灯3秒,仅少通过1辆车(0.99veh)。排队长度增加不到10m。而一条干道路段一般也有800m长,1/80变动不至于是路口排队溢出的重要原因的。个人认为,排队溢出主要跟驾驶行为不规范有关。比较规范的驾驶行为应是:由于路口出口道排队,无法保证本身车辆通过路口,则不应进入路口,无论信号灯为绿、黄和红。任何车辆进入路口造成、影响路口净空,交警除了疏散交通之外,还应实施处罚。 关于附件1再追加条评论回复6楼xyqin(注三):感谢指出“计算错误”,您的视角很有趣。不过,我的解释是:原计算的前提(没有明确指出,但隐含了)是上下游路口同样受到“闯黄限制”,即进口道每周期少通行1辆车/车道,出口道每周期也少通行1辆/车道。该路口进口道车辆来于上游路口出口道,而该路口出口道车流将到达下游进口道。因此,理论上不存在每周期累积排队车辆。当然,实际路口间通行能力一般并不匹配,但还是可以认为黄灯对所有信号路口有一致影响(而不能仅影响所研究路口)。从此得出“可靠的”结论是“闯黄”略增大了路口延误、略增长了排队长度,但不是累积排队长度的原因。实际上,上述微略影响是可以忽略的。因为,所有信号配时模型均以有效绿灯时间作为关键变量,红灯、黄灯、启动绿灯时间都计入延误了的(原因是黄灯时间通行车辆仅应是无法安全停车的车辆,由于量少不计为通行能力量内)。理论上,规范的驾驶行为下路口“是否闯黄”几乎不会增加路口延误和排队长度的(设置不合理的闯黄路口却很可能增加安全隐患,其实这才应是问题的关键)。所以可以说,不规范的驾驶行为要对路口排队溢出负大部分责任,剩下的责任则应由执法不力的交管部门来承担。 Jan. 12, 2013编辑,补充对袁贤讯 老师的回复:把交通行为(包括驾驶行为)归咎于道德、教育、宣传比较常见,这点我并不反对。不过,我坚持的是两条原则:1)如果道德约束暂不起作用,那么能不用依赖道德而有其他办法规范交通行为时,就应优先选择其他办法;2)在现行制度下,能不依赖Cops of the Sky Dynasty而可用自动控制系统实现交通执法时,在成本效益允许范围内也应优选后者。例如,文中所提绿闪+黄灯。闯黄抓拍与道德教育无关,技术上容易实现,只需将现行抓拍系统启动时间与黄灯启动时间同步。而用黄灯作为专用清空信号,技术上(视频或线圈)还可以检测路口清空状态,从而自适应地调节本向黄灯时间和相邻方向红灯时间,明确禁止路口内有车辆未清空时任何方向进口道车辆不得进入,达到有效避免清空不畅的拥堵和下游排队溢出的拥堵问题。 Jan. 12, 2013再次编辑,回复一条有趣的“常识”问题:路口是否该减速?答科学网网友wanglmscut:从俺们交通工程专业的角度而言,车辆在路口遇绿灯信号不应该无条件减速;甚至对于面对黄灯无法安全停车的车辆在决定进入路口后,也不应该无条件减速哦。所谓无条件对应有条件,例如交织(进入车流/车道或离开车流/车道)时当然需要做必要的减速。当然不应减速绝对不是超速的理由,按照限速瞭望通过就行了(注意要做左右转头看动作,否则驾照考不取哦)。原因是什么呢?平交路口是路网上突出的交通瓶颈,基本上可以认为通行能力较路段减半了。如果大家到路口不管三七二一都减速,那就是在人为造堵。 注一:交安法实施条例在黄灯闪烁的定义上也是违反国际惯例,通行的定义是闪烁黄灯(非持续闪哦)等于黄灯,一般用于夜间传递黄灯信息。 注二:所谓犹豫距离,即驾驶者从接受信息到判断决定是否安全停车的时间内行驶的距离,一般城市路口的犹豫时间可取1-2.5s。 注三:科学网网友xyqin对俺评论的评论:“推理似乎不正确。在路口满负荷通行的情况下,每次通行都少通行一辆车,假设一分钟信号放行一次,60分钟将积累60辆车,从而造成拥堵。”
个人分类: TRANSPORTATION|8037 次阅读|13 个评论
行人交通控制新方法——拉绳
热度 1 weberfrank 2012-2-27 20:40
成都的一些繁忙路口,有时会采用一种有趣的行人交通控制方式——拉绳。即2名协管或交警分别执一条绳子两端,当行人红灯信号时,就扯紧绳子将行人横腰拦起,如同竖起赛马的起跑栏杆;当行人绿灯信号时,协管放落绳子,让众人如骏马脱缰而去。这是一种非正式的,却非常有效的控制方式。只是那绳索略有些不堪入目,时间久了原本的颜色都看不出了。 也许有人会嘲笑这种方式,认为毫无技术、浪费人力;或者有人会批评行人不遵守交通法规,拉绳控制实属无奈之举。我却以为也不尽然。行人交通控制,看似是小问题,实则乃世界难题:纽约市民乱穿马路闻名遐迩;伦敦的调查也显示,25%的行人过街闯红灯。对此,立杆见影的办法却几乎没有。新版本的Scoots系统设计了自适应行人信号控制,具有行人感应与计数功能,但声明对交叉口不适用,且对闯红灯也无能为力。日本研发一种柱形设备,可以在人行横道上投射一面影像墙,很科幻价格当然不菲。上海曾称要将闯红灯行人照片贴在他们单位附近,太刻薄而不易被接受。还有些城市抓到交通违法者令其指挥交通直到下一位违法者被抓获。这种做法现在不多见了,也许是因为会增加人民内部矛盾吧。 回头来看,一根绳子背后的秩序。交通工程学科有一定律:行人等候时间越长,越容易闯红灯。表现为实际情况又千差万别,是因为个体可容忍的等候时间存在差异。可容忍等候时间受很多因素的影响。首当其冲,是信号设备及其交通法规。但由于法规执行成本过高,行人行为无设备监视。那么,单纯的信号设备对行人的约束力就很低。这意味着闯红灯的成本较低。正因为此,行人闯红灯比例一般高于车辆。另外一种非常重要的因素是文化(公共道德)。日本和丹麦的交叉口秩序井然,是因为人们的公共道德律条要求彼此监督,增加了闯红灯的成本,也就提高了人们可容忍等候时间。而在中国和印度的交叉口,人们见缝扎针,却是因为灵活机变受人羡慕。所谓能人文化降低了闯红灯的成本,人们甚至不愿平静地等待一秒钟,唯恐落后成为“失败者”。当交警、协管经授权上场后,行人受到了专人的监督。小红旗会指向违法者,口哨会吹向违法者,有时“素质啊”还会喊向违法者 。闯红灯的道德成本显著增加,可容忍的等候时间也只好延长些。而绳子正是从小红旗和口哨演变而来的,省却了挥旗动作,避免了口舌之力,只需执一端,一扯一放。人们不愿当众弯腰钻绳的心理,主动给自己的道德成本加了份砝码。 如此看来,拉绳法值得推广。凡聘用了协管的路口,不妨配备绳索一条,高脚板凳一个。一张一驰之间,秩序了然。最后,一点小建议:绳子的一头不妨适当地拴在灯柱上,减少协管一名,降低管理成本。 (本文已刊登于《中国交通报》)
个人分类: TRANSPORTATION|6110 次阅读|2 个评论
研究生课程教学大纲 城市公共交通规划与运营
热度 2 weberfrank 2011-11-15 19:41
2011研究生培养方案修订,系里分配俺上《城市公共交通规划与运营》,大姑娘坐花轿头一回。其实花轿坐了好几回了,回回不重样。任教5个学期以来,承担过8门课,3门是院里首次开课。其实是否首次开课,俺都是自己重新备课。不容易的,环顾左右,时有感慨,上课用力多少仅凭良心一颗。就将俺的良心掏出来验一验吧:) 城市公共交通规划与运营 课程编号: 开课单位: 交通运输与物流学院 课内总学时: 32 教学方式: 讲授 撰写人: 范文博 考核方式: 翻译、汇报、研究报告相结合 开课学期: Ⅰ / Ⅱ 学分数 : 2 教学要求及目的 1. 通过听课及按要求选读推荐文献,同学应 了解城市公共交通系统的发展及其构成; 2. 同学应熟悉公共交通系统规划的内容及程序 ; 3. 同学应熟悉公共交通系统运营的内容及系统关键指标的设计 。 课程主要内容 一、 城市公共交通发展历史 ① 起源 ② 有轨电车 ③ 公交汽车 ④ 快速轨道交通等 二、 城市公共交通系统的家族 ① 辅助公交系统 ② 公交汽车 ③ 快速公交 ④ 轨道交通等 三、 公交服务规划 ①数据需求和采集② 需求预测 ③ 方式选择 ④ 线网(路)设计等 四、 公交运营设计 ①发车频率与发车间隔的确 定 ②时刻表的编制 等 课程教材及主要参考书 1 Vu chic, V.R., 2005,UrbanTransitOperations,PlanningandEconomics ,JohnWileySons,Inc. 2 AlanBlack,1995,UrbanMassTransportationPlanning,McGraw-Hill. 3 Vuchic ,V.R., 2007 , UrbanTransitSystemsAndTechnology ,JohnWileySons,Inc. 4Ceder,A.,2007,Publictransitplanningandoperation:theory,modellingandpractice,Elsevier. 5TCRP,2003,Transitcapacityandqualityofservicemanual,TransportationResearchBoard. 6 C eder,A. 著 , 关伟 等译 ,2010, 公共交通规划与运营——理论、建模及应用 , 清华大学出版社 7 瑟夫洛著,宇恒可持续交通研究中心译, 2007 ,公交都市,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预修课程 交通工程学 、 交通规划与管理 、 交通调查与统计 使用专业、范围 交通工程专业 UrbanPublicTransitPlanningandOperation 课程编号: 开课单位: SchoolofTransportationandLogistics 课内总学时: 32 教学方式: Lectures Instructor : FanWenbo 考核方式: TranslationReports 开课学期: Ⅰ / Ⅱ 学分数 : 2 教学要求及目的 1 . Studentsshouldunderstandthehistory andthefamily ofpublictransitin urbandelelopment ; 2 . Thestudentshouldunderstandcharacteristicsoftransitserviceplanningandoperations ; 3. Toassistinthisunderstanding,studentsshouldbeabletoapplycommonmethodstoplan,design,andevaluatepublictransitservices. 课程主要内容 1.HistoryOfPublicTransportationInInUrbanDevelopment ① thebeginnings , ② Tramways , ③ streettransit , ④ high-speedrailtransit 2.TheFamilyOfTransitMode ① paratransit, ② streettransit, ③ rapidtransit, ④ railtransit 3.TransitSystemPlanning ① datacollection, ② transitdemandforecasting, ③ selectionoftransitmodes, ④ transitlinesandnetworksdesign 4.TransitSystemOperation ① servicescheduling, ② timetabling, ③ vehicleandcrewscheduling 课程教材及主要参考书 1   Vuchic, V.R., 2005,UrbanTransitOperations,PlanningandEconomics ,JohnWileySons,Inc. 2 AlanBlack,1995,UrbanMassTransportationPlanning,McGraw-Hill. 3   Vuchic ,V.R., 2007 , UrbanTransitSystemsAndTechnology ,JohnWileySons,Inc. 4Ceder,A.,2007,Publictransitplanningandoperation:theory,modellingandpractice,Elsevier. 5TCRP,2003,Transitcapacityandqualityofservicemanual,TransportationResearchBoard. 预修课程 TrafficEngineering,TransportationPlanning 使用专业、范围 TrafficEngineering
个人分类: TRANSPORTATION|7634 次阅读|3 个评论
五、均衡与交通均衡
weberfrank 2011-9-23 17:16
接 第五节网络交通需求 ( 一)均衡也是概念而非事实 需求量和供给量,因为都只是意图,是无从判断是否相等的。但经济学家提出了另一个虚构概念“均衡”(equilibrium),定义为需求量与供应量相等的状态。 张五常坚持以个人为基本分析单位,重新定义均衡。在市场制度下,每个需求的人都以市价与自己的边际用值相比,然后购进或卖出。每个人这样做,其结果是每个人的边际用值皆与市价相等,而人与人之间对这物品的边际用值也因而相等。换言之,如果不同需求者对某物品的边际用值不相等,市场的均衡就达不到,而竞争购入或沽出的行为,会或大或小地影响市价,到后来每个需求者的边际用值相等。 若不管讯息或其它交易费用的存在,市场的均衡点是市价与每个需求者的边际用值看齐,达到了柏拉图情况。若市价与任何需求者的边际用值有差距,那么为了增加个人利益,市场的交易会增加或减少,市价也会变动,从而使市价与每个人的边际用值相等。数之不尽的需求者都因为争取个人利益而这样做,这些人的需求曲线加起来就成为一条市场对该物品的需求曲线了。这市场需求曲线与该物品的市场供应曲线的相交点之价,是市价,又称均衡市价,而每个需求者的边际用值与之看齐。 略 图 供需均衡 上述逻辑能够正确处理边际用值与市价不等而引起的好些重要现象,例如,价格管制而引起的多种行为。正确的分析,是如果价格被管制在市价之下,需求的一群见到自己的边际用值高于价格,竞争抢购不获,逼要付出金钱价格之外的其它代价来作补充而争取。这些其它的补充准则可能是排队轮购。 再加上交易费用的存在,如信息费用、量度费用和议价费用等,市价通常不等于每个需求者的边际用值。但我们可以说代价等于每个需求者的边际用值不会错,也是说,市场的均衡不一定达到,但一般的均衡是永远均衡的。均衡是否静态、动态,甚至是否存在都不重要,重要的是边际上看,供应需求的关系有向均衡的趋势。在均衡点上,不存在每个人能单方面改变其行为来增加自己的收入。 (二)交通网络均衡 1、庇古的公路与奈特的回应 有甲、乙两条公路,都是从 A市到 B市去的。甲路平坦而狭窄;乙路崎岖不平,但很宽阔。前者车行得快,后者车行得慢。驾驶的人要节省时间,会选用甲路。但多人选用甲路,挤塞就出现了。每个驾驶者用甲路,都轻微地阻慢了其它的车辆,但驾驶者只考虑自己的时间,不关心阻慢了他人。我阻你,你阻我,各顾各的时间成本,不管阻碍他人的。车辆流的路径时间代价均等。 甲路狭窄,挤塞愈来愈甚,到了某一点有些车辆就会转用乙路了。乙路虽然崎岖,但宽阔,不会有挤塞。在均衡点上,不考虑舒适,用甲路与用乙路的驾驶时间会相同。那是说,甲路挤塞的驾驶时间会与乙路崎岖但不挤塞的驾驶时间相同。 有趣的问题来了,如果政府强迫一部分车辆从甲路转用乙路,这些车辆是完全没有损失的。这是因为乙路没有挤塞,转用乙路与有挤塞的甲路的驾驶时间相同。但一部分车辆从甲转乙,剩下来用甲路的车辆会因为减少了挤塞而得益。没有人受损,但留用甲路的得益,社会的利益显然是改进了。 庇古的建议很简单。不用强迫车辆从甲转乙,但用甲路的要被抽税。他说有一个理想的税,不仅使某些车辆自动地转用乙路,而留下来交税用甲路的,社会总时间成本最小。奈特说庇古的公路不是私产。如果甲路是私产,在适当的制度安排下,竞争会迫使业主会选出一个“理想”的使用公路收费,与庇古的理想税收完全一样。 2、Wardrop用户均衡的几个版本 奈特(Frank Knigh, 1924)最早提出了交通网络均衡的概念,后来英国人Wardrop 1952将其表述为“交通网络均衡原则”或“出行选择最小时间成本公理”。Wardrop均衡原则有两个,分别被称为用户均衡(UE)和系统最优(SO)。后者指网络上总旅行时间最小,这情形下假设理想的组织者(政府、公司)协调所有人的路径选择行为,出行者也都严格听从该组织的指挥。 而前者,用户均衡,是指所有出行者独立地作出令自己的行驶时间最小的决策,有许多版本的定义: (1)Ortuzar的版本,个体出行者没办法通过选择其它路径来降低出行代价。 (2)Sheffi的版本,所有出行者独立地做出令自己的行驶时间最小的决策,在所导致的网络流量分布状态里,每个OD对之间所有被使用的路径的时间是相等的,并且不大于任何未被使用路径的时间。 (3)黄海军,先给出了“只有当不存在司机能单方面改变其路径并降低其阻抗时,一个稳定的状态才算达到,这是‘用户平衡条件’的特征”。然而,随后却也给出了与Sheffi同样的Wardrop均衡定义。 Wardrop用户均衡,隐含地指出,(1)车辆进行道路路径选择;(2)道路网络的使用不受限制,所有车辆公用;(3)选择的约束仅考虑“旅行时间”;(4)不考虑不确定性。 在这四个条件约束下,每个驾驶者为争取最大私利,会选择最小时间的路径,这时用户均衡的定义中的代价仅指时间,则上述两种定义是等价的。Wardrop用户均衡提出4年后,才由数学家Beckmann, McGuire 和 Winsten给出了等价数学表达式。 式略。 约束条件:略。 其中路段流量:略。 这是一数学规划问题,其中目标函数是路段旅行时间函数的积分,本身无任何直观的经济或行为含意,纯粹是一种用来推倒UE条件的数学构造(Sheffi, 1985)。根据上述规划问题的最优条件,可以推得 略;略;略;分别对应UE条件及流量守恒条件。 严格地来降,上述Wardrop用户均衡是路网机动车旅行时间均衡。这均衡可以一般化,即放松上述隐含假设条件,将用户的选择准则从仅是旅行时间,扩展到一般的交通代价,包括时间可靠性、货币、发车频率、换乘次数、是否有座位等。结合广义成本(或交通负效用概念),代入上述wardrop均衡的时间代价函数,可得网络一般均衡模型,能够分析方式选择、路径选择。详细展开将在后续章节内陆续进行。
个人分类: TRANSPORTATION|8262 次阅读|0 个评论
六、需求量的弹性分析
weberfrank 2011-9-14 14:45
接 五、交通代价 (一)价格弹性 代价下降,交通需求量上升——这是交通需求理论。但代价下降,出行者对该交通服务的总消费可能下降也可能上升。这里总消费等于交通运输量乘以交通代价。这一概念交通管理者可能会比较重视。其决定关键是需求相对交通代价的弹性(elasticity of demand to transportation cost)。 代价下降,本身导致消费减少;需求量上升,本身导致消费增加。结果的消费增或减就要看这二者的分量哪方面比较重了。弹性系数的方程式是把量的百分比转变放在上头,价的百分比转变放在下面。 ep=式略(后同) 价格下降,上头的量的上升百分比若比下面的价的下降百分比大,那么弹性系数就大于一,说是有弹性(elastic)。这样,价格下降会导致消费增加(出售者的收入增加) 。弹性系数若小于一,是无弹性(inelastic),消费会减少。 价格有弹性(系数大于一),价格与消费的动向背道而驰。价格无弹性(系数小于一),价格与消费的动向并驾齐驱。要记,价格弹性系数只可以从一个价位来算。一条需求曲线有数之不尽的价位,价格弹性系数可以价价不同:曲线上某部分的弹性系数大于一,某部分小于一。 除了关于价格的弹性之外,需求量还可以关于任何独立便量进行弹性分析,例如时间弹性系数。 (二)总消费量 由需求量关于价格的弹性,可以估计总消费量E。 已知,E = xp 图 总消费量 于是,总消费量的价格弹性=式略 当需求量关于价格有弹性时,即ep大于1,则说明在该点p价之下,价若升,总消费会减;反之,若需求量关于价格无弹性,即ep小于1,则在该点p价之下,价若升,总消费量也升。当在某点ep等于1,则此时总消费量达到最大。 类似地,根据时间弹性系数,可以得到以旅行时间为价的某点总时耗随其变化的趋势。 (三)消费者的盈余 简单地说,用值与换值的差额就是消费者的盈余(consumer surplus)了。设需求曲线上一点(xm,pm),在此点当pm增加超过pm + ∆pm时,需求量xm才为减少一个单位,xm – 1。这说明价超过了用值,需求量因此减少。那么该点(xm,pm)的用值就是pm + ∆pm,换值是pm,。这其中需求量保持不变而没有付出那部分价就是小费者在该点的单位盈余了,记为(pm +∆pm) – pm。 消费者的边际用值是递减的,即所获物品越多,愿意付出代价获取更多的意图越低。当边际上,用值与价相等时,消费者的盈余是零,即∆pm = 0,此时消费者不会有获取更多量的意图了,也就是供需均衡达到。 那么,在消费者获取0→xm需求量过程中,每单位物品的价均为pm,但每单位的用值不同。因此,总的盈余就可以表示为 式略 若需求曲线可以表示为函数x= f(p),此函数是单调的,那么,其反函数为p = f^-1(x),于是消费者盈余又可以表示为 式略 若需求函数连续,令消费者盈余为CS,则有 式略 消费者盈余可以用来解释供应者的订价行为。
个人分类: TRANSPORTATION|7436 次阅读|0 个评论
四、变量的处理
热度 1 weberfrank 2011-9-3 10:56
接 二、交通需求是概念非事实 需求定律是代价(一个变量)与需求量(另一个变量)的关系的。但影响交通需求量的因素很多,假期机票价格上升了,而外出旅游的需求量也增加了。很明显,要以交通需求理论来约束飞机之票价与需求量的关系,我们不能允许有“假期”的变数。 (一)凡是直接影响价格的其它因素皆可变。即供给方面的改变作为独立变量。对于交通需求分析而言,交通供给方面的变化包括四个方面,一,交通设施,包括道路、停车场等建设与改建;二,交通工具技术经济条件,包括速度、空调、安全、卫生等改变;三,运营条件,包括停车费、公交线路、票价等改变;四,交通管理政策,包括信号培生、单双号限制、单向交通组织、紧左、优先等变化。 (二)凡是直接影响需求量的其它因素皆不可变。需求量是因变量,直接有关的因素也是因变量,不可独立地改变。直接影响交通需求的变化主要是,收入以及其他供应不变而需求量也会变的因素,例如雨天对出租车需求的影响;环保理念深入人心对自行车需求的影响;邻居或朋友买小汽车对自己小汽车需求的影响;等等。 (三)价格转变会导致需求量的转变,但价格的转变还可能导致其它因素的转变,而这些“其它因素”可能再影响需求量。这些在“中间”的、间接地影响需求量的因素(变量)皆可变。 上述三项是以价格为独立变量(independent variable),需求量为依变量(dependent variable)。倒转过来是以需求量为独立变量,价格为依变量,前两项反之亦然。以需求量的变动导致价格变动来看第三项,而这二者之间的其它变量(因素)也皆可变。
个人分类: TRANSPORTATION|4243 次阅读|2 个评论
第四节 交通需求理论
weberfrank 2011-8-8 13:08
接 第三节基本假设与约束条件 将经济学需求定律引入交通需求分析得到的一般结论,不妨统称之为“交通需求理论”。 一、交通运输量的曲线 1、货物交通运输量的曲线 考虑这么一种情形,中土大唐与西域罗马,万里迢迢,远隔千山万水。大唐盛产丝绸和茶叶等,罗马有精致的的金银器。倘若能以适当的代价运输,这些物产分别在罗马和大唐会很有市场。早期,商人只能以骡马和骆驼驮运物产,沿途又常有土匪出没,运输的时间、难度和风险非常大。这些原因导致物产在罗马的售价要比原产地高许多,才能弥补时间损失以及由于险山恶水风险事故和恶劣环境导致货物损耗或质量下降的成本。而高售价之下,罗马只有少数贵族,能够负担得起。 接下来,大唐军队,多次远征,既安定了“丝绸”之路的环境,也对道路条件进行了清理和平整。商队的旅行时间大大减少,货物损耗也降低许多。商贾在罗马卖出单位货物的收入减去成本所得增加,这是说大唐商人不运货到罗马去卖而在本地销售的代价升高了,于是本地出售的收入减去这机会成本所得降低了。反过来看,运货到罗马的机会成本下降了。需求定律说,代价降低,货运需求量向右移动。这转变,意味着更多的大唐物产会被商人转运到罗马。 随后,道路又得到了铺装与拓宽。这时,商贾已可以使用马车运输。旅行时间比骡马驮运,节省了一半,货物损耗进一步降低。卖出单位货物的所得进一步增加,同样货物在本地出售的(机会的)代价又升高,货运机会成本再降低。于是,货运需求量进一步向右移动,又有更多的物产被运输。这是大唐与罗马之间的货运量增加的过程。用图形来表示上述交通运输量的变化。 IMG title="第四节交通需求理论" alt="第四节交通需求理论" width=313 height=194 图1.1 交通运输服务改进与货物交通运输量的关系 这一情形中,交通服务系统的改进导致在罗马单位货物销售收入减去成本后所得增加,由成本的概念告诉我们同样货物在大汉出售的机会成本升高,而货运的机会成本降低,一升一降,导致货运需求量转变,促使商人运送更多货物往返大唐与罗马。 需要指出,图1.1 交通运输量的增加存在上限。上文曾指出,交通代价永远为正。而又因为影响需求的因素多如天上星,当其他因素不变,仅交通代价降低,降至最低,则货物需求量不可能再向右移动,边际转变近于零,交通运输量也随之达到“上限”。用货物的需求定律说明 IMG title="第四节交通需求理论" alt="第四节交通需求理论" width=306 height=197 图1.2 交通运输量存在上限 这是货物交通运输量(freight transport volume)的变化演示。而Kanafani教授当年的解释:货运成本降低,导致罗马的售价降低,需求定律说罗马的需求量增加,导致货运量增加,是错误地将作为结果的市场价格和终点的需求量当作了自变量。 2、旅客交通运输量的曲线 旅客交通运输量,由人组成,其变化更复杂,包括两方面:出行频次和出行人数,需要以两个案例来说明。先考虑第一种情形:两处村落,朱屯和郑楼,只有一条人们踩出来的土路,来回一趟4小时,单程2小时。朱屯一户村民会到郑楼赶集,上午看社戏,中午全家喝羊肉汤,放弃一天的农活,放松娱乐。赶集看社戏、喝羊肉汤的代价包括票价、羊肉汤的市价加上往返4小时和放弃一天农活的代价。每月初一、十五才有一次集会,下午早早收场。 后来,村里的乡绅和庙里的和尚捐款,拓宽修缮了土路,铺装后的道路可以套上马车奔跑,旅行时间大幅缩短,从朱屯到郑楼,半小时就能到。赶集的代价往返1小时是降低了,需求定律说赶集需求量沿需求曲线右移。于是,每月四周,就有一次集会,社戏至夜方歇。用图形来表示上述变化: IMG title="第四节交通需求理论" alt="第四节交通需求理论" width=313 height=194 图1.3 交通运输服务改进与旅客交通运输量(频率)的关系 这一情形中,决策者是需求方,交通服务系统的改进导致购物活动代价降低,需求量随之增加,引发交通运输量的增加。这是旅客交通运输量的变化演示之一,其中交通运输量的增加是旅客出行频次的增高,旅客是消费者。 3、交通运输量与交通需求关系的错误示范 上述两种情形分别说明货物和旅客交通运输量的变化,这似乎与交通需求有直接关系。一个结论是这样:如果我们在大唐与罗马之间一处关卡调查交通运输量,骡马驼运的情形下,货运量很小为Q,结论是交通需求也较少;当道路条件改进、路面拓宽和铺装后,两地的货运量增至Q',这时交通需求就很高了。这是说两地的货物交通需求由交通服务水平决定,提高交通服务水平可以增加货物交通需求。类似的,旅客交通需求由交通服务水平决定,提高交通服务水平能够增加旅客交通需求。这两个结论是错误的,混淆了交通需求、交通需求量与交通运输量的概念。
个人分类: TRANSPORTATION|3200 次阅读|0 个评论
交通需求分析的第二和第三阶段
热度 1 weberfrank 2011-8-4 11:25
接 第二节交通需求的分析方法 第二阶段 交通规划时期 大约在20世纪中期,交通规划(transportation planning)发展成为独立而重要的专业领域。这一过程主要由土木工程师、城市规划师、调查和统计学家推动,他们从各自学科背景贡献和融合了许多理论和方法(cite),进一步加速了交通需求分析有关研究的发展。许多国家和城市,如美国芝加哥、底特律,英国伦敦,日本东京等,开展了各种样本级别的实证研究(cite)。 这一时期的工作仍是宏观的,以横截面数据(cross-sectional data)为研究对象,相关的需求预测模型,Ortuzar称为第一代模型(first-generation model),也被称为传统模型(traditional approach)、集计模型(aggregated model)、经典模型(classical approach)、横截面模型(cross-sectional models)和四阶段模型(four-step models)。称为四阶段模型是因为,人们认为交通需求是分为四个阶段依次进行的选择决策,即出行生成、出行分布、方式划分和交通分配。每阶段的交通需求分析,可以独立进行,其结果直接应用到下一阶段。于是,各阶段的交通需求分析在完全不相关的理论基础上分别进行。其中一些方法和模型,很难归属于前述交通需求分析的范畴,其存在的意义更多是为了尽可能得到一个预测结果。这一代模型的应用,直至1970s之前都是广泛而无异议。 总得而言,这一阶段的研究关注于外生(外源的)数据的集计处理,分析单位为区域的交通信息,例如出行强度、方式分但率、平均出行距离等等,而非出行者的出行行为,而后者才是交通需求的内生(内源的)原因。今天,关于这一研究方法的反思与担忧集中在,不以个人为统计依归的区域交通数据能否平均地代表一组出行者,交通需求能否按照四个阶段或阶段式地独立分析等问题上。 第三阶段 非集计行为时期 从1980s前后至今,在引入经济学需求定律的分析架构上,个体作为所有交通需求分析的基本单位和出发点得以强调。区别于上一时期以区域为单位进行集计,这一时期的研究,认为宏观交通应是以个人为单位加起来的。以个体为对象的分析,被称为非集计行为分析方法,得到的模型为非集计模型(disaggregate models)。值得指出,非集计模型的应用,一般也是集计的,只不过集计的方式按照人群进行,例如一组收入3000以下的人群或年龄在30~45岁的男性人群 , 拥有两辆小汽车的家庭 , 等等。 传统上,对出行者选择行为的描述是定性的,例如心理学方法表现人对交通服务系统的感知,perception,以及无法以基数标度(cardinal scales)表示的个人选择偏好preference等。对这方面进行量化分析的尝试是最重要的突破性进展。代表性的工作有,Hensher(1976),Nicolaids、Wachs和Golob(1977),Recker和Golob(1976)以及Kitamur(1981)等。非集计模型重视对出行者的感知、预期、信息、学习等这类可观察到的个人相关因素的处理 ,使我们有可能更好地理解交通需求及交通代价,构建更具一般化解释力(explanatory power)的需求模型。 虽然,显而易见经济学架构的引入使得交通需求分析的解释力突飞猛进,但这条路并非平顺通畅。关于经济学理论的取舍,关于经济学基本假设的坚持,以及处理与其它外来理论的关系,仍没有公认的结论甚至仍存在激烈的争议。各种不同学科基础的理论在交通需求分析领域上纵横发展,至今没有形成清晰而完备的理论架构。
个人分类: TRANSPORTATION|4383 次阅读|1 个评论
第一章 交通需求的经济学原理
热度 2 weberfrank 2011-7-26 00:18
第一节 交通的需求 一、交通需求的对象 需求作为学术概念来自于经济学 ,其对象是物品(goods)。物品也是经济学中专业的概念,是指人想要拥有的东西,有广泛的含义:不仅可释义为产品(product)或商品(commodity),也包括服务、友情、声望、空气、清洁、幽静、爱人、爱,等等。无论有形无形,物品是“有胜于无的”——这是经济学家张五常给出的(经济)物品定义(引1:略。下同)。 转看交通需求。行内熟知的描述是,交通需求(transportation demand)是由社会经济活动(social and economic activities)派生的(derived)。即,交通需求不是最终的需求而是派生的中间需求。为了说明交通需求的这一性质,可以分别从两个角度来看。对于个人而言,使用交通运输服务(transportation supply/service)的出行(travel)是为了到达目的地满足他/她的某种活动的需求(need)。例如,工作、出差、购物、休息、娱乐,等等。而货物被运输移动(movement)的理由更纯粹,主要是满足空间散布的生产消费需求(need for production and consumption),以获取经济收益。为了到达终点而非到达终点后的活动,或为了交通而交通的需求,不是不存在,如田径或赛车是以到达终点为目的的空间移动,运动、兜风是为了移动而移动,但这些现象已非专业所研究的范畴。进一步,本专业还会有一些假设条件,武断但出于理论上的必要,将在第二节给出。 现在问,假若任由人选择出行与否,不考虑能否负担等其他约束,那么出行会被选择吗?前文已述,交通需求是目的地的活动派生的,出行与否的问题,等于问想否挣钱、想否娱乐、想否购物,或者想否售货图利,等等。经济学物品的定义说,这些“意图”(需求)是肯定的,即“有胜于无”。需要注意是,意图是一回事,发生是另一回事。简单地说说到意图,人只考虑物品对自己的意义;而说到意图是否会发生,就需要考虑真实的约束条件,如物品价格、个人收入、已拥有数量、法律风俗,等等。这里是说到别处活动的意图是肯定的,换句话说交通需求的对象,也即交通服务,是有胜于无的(经济)物品。 “交通服务”是指满足人和货物出行的一切条件,包括交通工具、道路使用、通行秩序、车票座位,等等。 (第一节 未完待续)
个人分类: TRANSPORTATION|3784 次阅读|4 个评论
交通专业的宏篇巨著(不完全统计)
热度 4 weberfrank 2011-7-22 18:15
虽然我国的交通专业培养从本科起,早于国外一般的研究生阶段,但入行愈久,愈觉得专业知识结构羸弱,似乎立足于浮沙之上,又如陷囿于暗井之下。踯躅至今,了解到一些学科内的宏篇巨著,它们的视角广泛、观察详细,可能起到拨云见日之效。同学不要错过,与俺一起研读吧。 1、交通工程类 *Roger P.R., Prassas E.S., and Mcshane W.R., 2010, Traffic Engineering (4th Edition); 2、交通规划类 *Meyer M.D. and Miller,E.J.,2001, Urban Transportation Planning: A decision-oriented Approach (2ed Edition); 3、交通政策类 *Sinha K. and Labi S., 2007, Transportation Decision Making; 4、交通经济类 *Small K.and Verhoef E.,2007, The Economics of Urban Transportation; *Button K., 1993, Transport Economics; 5、交通模型类 *Ortúzar J.D.and Willumsen L.G., 2011, Modeling Transport (4th Edtion); *Oppenheim Norbert, 1995, Urban travel demand modeling: from individual choices to general equilibrium; *Sheffi Yosef,1984, Urban Transportation Networks: Equilibrium Analysis with Mathematical Programming Methods; *Daganzo C.F, 1997, Fundamentals of Transportation and Traffic Operations; 6、特殊交通系统类 *Vuchic V.R.,2007, Public Transportation System and Technology; 7、交通专业史类 *Weiner Edward,2008, Urban Transportation Planning in the United States: History Policy and_Practice;
个人分类: TRANSPORTATION|7835 次阅读|9 个评论
给老弟的必读书目
热度 2 weberfrank 2011-4-22 15:18
今年老弟考研跨专业,今后可能会侧重交通工程方向。因此,推荐必读专业书目(中文)如下,望老弟尽快入门。 徐家钰,程家驹,2004,《道路工程》(第2版),同济大学出版社; 陆化普,2006,《交通规划理论》(第2版),清华大学出版社; 吴兵,李晔,2009, 《交通管理与控制》(第4版),人民交通出版社; 王建军,严宝杰,2004, 《交通调查与分析》(第2版),人民交通出版社; 翟忠民,2004,《道路交通组织优化》,人民交通出版社 ; 杨晓光,2003,《城市道路交通设计指南》,人民交通出版社; 编委会,《交通工程手册》,1998,人民交通出版社; 邵春福,2008,《交通经济学》,人民交通出版社; 范文博,《交通需求分析》,未出版,正在写,呵呵。
3330 次阅读|3 个评论
“可靠的公交”和“有座的公交”
热度 6 weberfrank 2011-4-6 19:38
提倡大力发展公交有些年头了。一批城市趁势而上,深挖洞修地铁;更多的城市仍只能在地面公交上作文章。然而,地面公交不给力。传统公交发展的指标过于粗放,站点覆盖范围、线路直线系数、万人公交车辆拥有数等,远未顾及人对公交出行代价的真实感受。于是,规划决策者与乘客间的代沟,造就了大力发展的公交反逼人买车的尴尬事实。 最近,由感而发,在一项省十二五交通规划的研究报告中,我提出城市公共交通发展的两项工程,自感比较新颖而又能切中要点:“可靠的公交”和“有座的公交”。重点分别放在两点:一、在主要交通生成源,例如车站/机场等,建设准点可靠的公交系统,专用道随线路走,取消路口共用;二、在主要通勤通道上,建设有座的公交系统,乘客平均无座时间不超过20分钟。 公交的乘客有突出特征,多为local或近似local的人群。如果乘公交赶火车或飞机不靠谱,误点,这代价会被深刻记住。在速度不比小汽车的条件下,凭这一点足以逼人买车或打车;反之,若公交可靠,人们可安排行程时间,较之速度虽快但不可靠的小汽车而言,可靠的公交吸引力会倍增。 说公交乘客具有local特征,也可谓通勤者众。大城市通勤时间30分钟以上是普遍现象,若无座或让座,一路颠簸,疲惫会严重削弱工作和学习效率。通勤者,日常也。新仇旧恨,累计下来,无座的公交是逼人买车或打车的元凶之二。 因此,将“可靠”和“有座”作为发展公交的两个要点,是切中要害的。选此要点作为川内各城市的发展路线,也可谓有特点且有重点。那么,可靠的公交与有座的公交如何体现,可用哪些评价指标呢? 恐怕要说,指标依旧无甚新招,但剂量和组合不同,药效有差别。具体而言,公交可靠程度,可由抽样调查和乘客问卷所评判,i.e.平均等车时间、最大等车时间、行程时间误差皆为可选指标。而具体的方案实现可落实在一些措施集上,i.e.,公交专用道设置从目前由道路条件决定,改为随关键线路走,取消路口专用道与转向车流暧昧地共享,明确地将交通资源分配给重要线路。此外, 灵活的开行方案(列车连发)、多size的车型,规模经营(车辆调度)以及可靠的车站到达间隔控制,甚至放开线路私营竞争,会增加公交乘客有座的机会。 大力发展公交不能只选走朝天大道,便于规划者和管理者痛快淋漓。更应该关注细枝末节,羊肠小路才通寻常人家。 两点浅见,在于重点而非全面。感兴趣的同学,选作毕业论文,也不失新颖。
个人分类: TRANSPORTATION|4953 次阅读|11 个评论
拥挤市场V.S.拥挤收费
weberfrank 2010-11-18 22:45
今日(2010-11-18),新华网新闻。清华教授陆化普教授说,三五年内,全国所有省会城市、副省级城市等都得进入交通拥挤状态。教授建议收拥挤费。再堵怎么办?教授回应,单双号吧。 网友们不客气,无一赞同,板砖无数,异口同声是责问:开征拥堵费后就不会再堵车了么?不清楚教授是否有胆拍胸脯,我是无胆的。 网友慨然,有问题,就收费,中国专家,真好做。同行相怜,心里不是滋味。入行数载,知道拥挤收费不简单,理论深,牵得出大家、诺奖头面人物。又难得,有实践经验,伦敦、新加坡等地,被引作样板。而陆教授,也是90年代以来国内的泰斗级人物,著作是被当作教科书的。然而,千山万水是业内的游戏,最简单的阐述,有问题,就收费,不能说它错! 网友骂声不好受,但学术信仰更重要。拥挤收费,我的观点暧昧。收费一定会比不收费畅通一点,但我会指出拥挤收费有代价,诸多弊端写过多次了,不谈了吧。 转谈我的解决思路吧,这里绝无半点含糊。一条基本的公理:每人都有交通的权利,每人都有使用道路的权利。这正如每人都有居住的权利,每人都有生存的权利一样。要指出的是,为住上带热水的房子你我要付出,为吃香喝辣你我也要付出。那么,为自己的路畅快一点,U also have to pay for。但先要说明,这付出决不等于向政府交费。相反,拥挤是政府没有把每个人的使用权清楚地界定而造成的。 这说的是拥挤出现的原因。是的,拥挤是道路被过度使用造成的。然而,私人交通机动化之前,高昂的交通代价,如长时跋涉、旅途劳顿、风餐露宿等等,已经把过度使用道路的可能阻挡在外,地球上从来没有道路使用权之必要。换句话说,拥挤是现代社会机动化的顽固副作用。 机动化的便捷使得人们的出行距离增长了,出行频率增加了。道路上每多一个使用者,所有人的交通就多一点干扰。划分方向,界定了部分使用权,但不够。划分车道,进一步界定道路单方向的使用权,仍不够。车越来越多。有人拍脑袋,禁止买车,限制车牌。说过了,每人都有交通权利,禁限都是侵害。 机动化的顽疾终于凸现了。道路共用的代价越来越高。地球上从来没有过道路使用私人产权,是因为清楚地界定,有代价。这代价,高得离谱。分隔带、车道线、信号等都是界定的代价,但要清楚地界定,代价可能还要高出房顶。 要问,道路使用产权如果才是被清楚地界定了?只有当这使用与路段、时间、车辆、载重、排放、距离、速度都挂钩,才是清楚地被界定了。这时,CBD,许多人挤破头想走一遭,你要更畅通点,就多付出些吧。少付的人,不能占用你获取的使用权。市价和畅通的状态会同时形成。 多使用者多付出,每个人的使用权才公平。少付出者,不能占用多付者的使用权,是这公平的另一面。 但是,真实的世界中,清晰地界定使用权,谈何容易。不是没有办法,这办法会引发社会和机动工具产业的一场全面革新:机动交通工具标配GPS设备,记录行驶轨迹、时间、速度以及载体尺寸、排量等信息。此外,还要一套运营体系,按使用量计费,这价是市价,产品是畅通的服务。再次声明,这解决办法称为拥挤市场,绝非拥挤收费。两字之差,南辕北辙。 关于这拥挤市场的构建,详细我的两篇博文:道路使用拥挤权的市场之城际公路和道路使用拥挤权的市场之城市道路。可以聊以慰藉的是,交通问题关于社会经济整体,欲解决之,全身体检的代价也是必要的。 这会招骂么?信者 不惧矣,呵呵。
个人分类: TRANSPORTATION|4846 次阅读|2 个评论
答记者友人 之 地铁-公交应急接驳
weberfrank 2010-11-11 10:31
10月份,写了一篇博文,关于地铁-公交应急接驳问题,指出公交接驳应沿地铁线路方向。11月,上海地铁9号线,一段桥墩受损,中春路至松江新城段暂停运营,提供了该段地面公交接驳服务。友人问我的评价,简要答复如下。 1问:据您所知,目前国内地铁的故障应急预案的主体内容有哪些?故障发生后,交通管理部门、地铁、 公交大致是怎样的分工? 答:目前,国内地铁的应急预案的主要内容是安全疏散,应急逃生,抢险救援。上海、广州、成都等都是这样。 应急 接驳交通流(客流)即继续满足受阻乘客的出行需求,还未受足够重视; 现状,交通管理部门、地铁、公交三者没有清楚的协作分工,各自被动地服务交通流; 这现状从今年,逐渐有些改变。举两个例子: 上海因世博会的契机,市建交委表示出有这方面的考虑,紧急事件发生后,将协调地铁等相关部门。思 路是临时调动公交车在地面,按地铁线路来回接驳乘客。但这不是正式应急预案。 沈阳地铁指挥部制定了沈阳地铁应急专用公交线路,与安运公交公司等企业达成协议。乘客在事故中购买的 车票,也将继续生效,乘客须凭票进行公交接驳,该票既可以继续完成地铁乘坐,也可以进行退票。这 预案在10年9月份演练。 但这种思路,并未在全国形成一致意见,据我了解,一些地铁公司倾向于将受阻客流接驳输送往最近公交 场站,然后由乘客自行消散。 此外,目前的应急接驳仍未考虑地面交通管理部门的角色及其应发挥的作用。 2问:如果您方便希望您点评下此次上海地铁9号线故障后,地铁、公交及管理部门等各方面应急反应能力。 答:地铁9号线故障后,应急处理方法我是赞同的。但我不了解公交接驳处理的细节如何?例如,车票问题、公 交运送能力安排是否合理、公交接驳发车方案怎样?因此,没办法做更多地评价。这些问题很关键,是乘客 换乘代价。而大众交通的换乘代价对客流的方式选择非常重要,我最近写的博客就是在说明这个问题。应急 接驳不仅是有接驳就足够了,好的应急接驳应尽可能地降低客流的换乘代价,满足完整的出行需求。 3问:国内的地铁应急水平在国际中处在怎样的水平?主要有哪些问题和难题?您有怎样的建议? 答:国内地铁大规模建设处于起步阶段,而较早发展地铁的几个城市也缺乏应急接驳的经验,因此就地铁应急接 驳这方面而言,10年刚刚意识到这一问题。 主要问题在地铁应急接驳不但是地铁一个部门的问题。需要一个主管部门,调动地铁、公交和地面交通管理 部门,共同研制应急接驳方案,包括统一接驳方式(沿地铁线路方向),确定应急接驳能力和发车方案计算 方法、以及估算应急公交产生的交通流量并相应地制定详细地面交通管理和组织方案,缓解地面交通压力。
个人分类: TRANSPORTATION|3647 次阅读|0 个评论
公共交通,私用品
weberfrank 2010-10-25 17:36
长期以来,公共交通被认为是需要管制或公营的。主要的理由就是,公交是共用品,事关人民福利,私营有 损无益;公营,则边际福利增加。 24座的公车,我先进入坐下,你再进来,若非目盲,不会在我身上落坐。不断有人上车,24个范围之内,多 人共用一辆公车,并不干扰彼此乘坐。有学者举此为例,说明典型共用品一件。果真如此么? 没人否认,拥挤的公车,磨肩接踵,挤了撞了,是多出的代价;而车上客希望快走,车下客希望能多载自己 一个,表现的已是强烈的排他性特征。拥挤的公车,是典型的私用品。 于是,学者总结了,公车具有共用品和私用品二重性,区别的关键在于拥挤点的判断。追究拥挤点,公车容 量是关键,超了是私用品,未超纯共用品是也。由此推衍,公交要公营或管制私营。逻辑井然,结论精彩, 却棋差一着,满盘皆输。 回顾下共用品的定义吧,多人共享而不干扰他人的享用,英文public goods是也。再问,24人共用公车 ,彼此没有干扰么?同学,小心点说出你的答案吧。 真是世界中,公车有两种发车与停靠安排。如果是人满发车,你在我之后2分钟上车,他人又陆续而至。那 么,先上车乘客多付出的等候时间,是共用的代价。或者是按点发车,所有乘客早到时间,加起来是共用多 付出的代价。开车之后,我要到终点绵阳,你却在广汉就车。无论固定停靠站,还是招手即停,中间每次停 靠,在车上客都多付了一点时间。到站之后,鱼贯而出,也是多出的代价。更广泛地看,客运站远离家门, 也是所有人共用公车的代价。这些或多或少多付出的代价,我称为集散成本,是共用的干扰。 公共交通是完全的私用品,哪有一点共用品的影子?私用品,公用之,多付代价,无可避免。拥挤成本和集 散成本,是共用公车多付出的代价。是的,公共交通本身就是共用品的衍生说法,易混淆,而没有歧 义应称大众交通,mass transit是也。 现在要提醒,以共用品作管制公交的借口,需要担心自己脚跟安稳了。有打算再写一篇,题目已经想好,叫交 通解释之公共交通公营现象,尝试回答一个问题。还未成文,先将问题写出来吧:公交公营/管制现 象,是错在以共用品作借口,还是管制本身就有错了? 看官老友,想知道我的答案么?
个人分类: TRANSPORTATION|3348 次阅读|2 个评论
交通解释 之 日复一日与间或为之
weberfrank 2010-10-9 10:58
交通行为可从多个角度来分析,转换角度,可能会有重要发现。日复一日与间或为之的区分,是从行为发生频率的角度来看。解释出行方式选择行为,这区分是关键。 典型的日复一日是通勤交通,三亚旅游则是间或为之的交通行为了。一般地看,local交通行为可视作日复一日;stranger交通行为则属间或为之。日复一日意味着循规蹈矩,间或为之则新意盎然。日复一日的local行为与间或为之的stranger行为,在交通方式选择方面有重要差异。 也许亲身体验,或许有所耳闻,你可能知道下面这些事实。北京的白领会抱怨BRT线路换乘不便、上下楼梯太多、候车也不确定,因此更倾向于选择地铁,甚至普通公交罢了;而国庆赴京几日游的旅客,动辄打车出门,乘坐BRT也一定兴高采烈,有体验一把的意思。又者,成都市民,每日里挤公交通勤,在不堪剧烈加减速与换道离心力折磨时,同车有趁当日没课出来逛街的女生,却在喜滋滋倒数着距离盐市口又近了几站。这是日复一日与间或为之的区别,在不同出行者不同方式选择,以及不同出行者同种方式选择方面体现出的差异现象。 我有位朋友的例子,则是受这区分在同一出行者方式选择行为上作用的结果。朋友与他太太曾分居成都与眉山两地。那时候,朋友每周往返一次,公路大巴花销80元。几年后,同城之愿终于实现。现在,这朋友每日通勤选择公交汽车,每周花销不足20元。比较来看,每周省下60元,可以打的而不打,这是说,他愿意付出的价降低了。 将以上事实一般化,是三个要点。一、间或行之会无法忍受站站停车,而愿意多付价钱,选直达线路或方式出行;日复一日则认同站站停车,为的是少付1元价钱。二、间或行之漠视出行方式的稳静、换乘、可靠等质量,既然选了某方式,则会满足于目的地的接近;而日复一日当然认为接近目的地是理所必然,更重视的是舒适、方便、确定的服务质量。三、此外,对于相同的出行起终点,间或行之愿意付价高于日复一日。 解释这些有趣而重要的现象,不复杂,一句话够了:日复一日,交通常识增加了,相对用值下降了。 朋友,作为交通工程师,如果要设计一种通勤交通方式,例如都市圈轨道交通,哪些属性要特别关注,不需要俺多说了吧。
个人分类: TRANSPORTATION|3745 次阅读|1 个评论
交通解释 之 独立左转相位时出口道一侧行人抢道
weberfrank 2010-1-11 21:46
题目拗口,但现象有趣且普遍,可谓是中国特色之一。请听我道来原委。 某日,陪太太逛街,过路口而等信号。俺本人搞交通,过路口相当有经验(一笑),尚能顺便观察,发现:普遍地,在独立的左转相位时出口道一侧行人,不会等人行绿灯信号就提前启动。随后,路口对面的驻足行人也被带动,两相汇合,常常将零星的左转车流堵在进口道。有机非冲突,有危险。 上述现象中,提前启动的人群总是受几个经验者带领,实不相瞒,俺乃其中之一。其中逻辑是一一般地,独立左转相位时,直行或直右信号已经结束,而之后接红灯信号,驻足行为面前(出口道)车道已无车流;并且二转头确认与我步行相邻方向的信号直行为红,并且同方向信号为全红;或三,虽然左转相位仍为绿灯,但已暂无左转车流(可从来车有无打左转向灯判断而出)或左转车道已被停车占据。不用一秒,脑中可推出结论,行人信号几秒之后会是绿灯,并且我现在通行安全。 诚然,现象中行人提前启动有违通行规则,但其中的精明逻辑代表每人对自身通行权益的追逐。与其误导行人提前启动,不如用俺良策,独立左转相位与相邻方向的独立右转相位配合,将左转相位本向的出口道和相邻方向的进口道利用起来,让机动车流充盈路口转向绿灯时间,也不会新增冲突点,岂不美哉。
个人分类: TRANSPORTATION|3654 次阅读|0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18 19:37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