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催眠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奇异博士想做的事他100年前就做到了,用精神力量治愈了瘫痪
热度 3 beckzl 2016-11-15 22:30
人最可贵的精神就是无畏 …    要说最近电影吸金哪家强,电影院IMAX找漫威    相信不少人已经沉浸于《奇异博士》特效不能自拔    其实除开那些卷来卷去的钢筋混泥土大楼    《奇异博士》的剧情就是一个高富帅医生的救赎故事    爱听音乐精通医术的神经科医生斯特兰奇因为车祸废了双手    近乎自暴自弃的情况下,他像文青一样去了一趟尼泊尔洗涤心灵    最终找到了古一法师获得了传说中的精神力量,走向人生巅峰    这样的剧情套路基本就是好莱坞超级英雄的典型    既然在剧情上没有什么亮点,那《奇异博士》因何大卖?    原因很简单,说出来你可能都不会相信—— 尊重科学    还记得斯特兰奇曾见到的那个用精神力摆脱瘫痪的大叔吗?    实际上 冥想 还真的可以释放人的 “精神力” 治愈瘫痪    冥想已经被证实可以改善健康状况和缓解多种疾病,这可能源自大脑的变化。卡耐基梅隆大学最新研究帮助我们更好地认识冥想训练导致的大脑变化,就是这种变化给健康带来了影响。这一研究发表在《生物精神病学》(Biological Psychiatry)杂志上。研究表明,冥想训练减少了人体内的炎症标志物--白细胞介素6(IL-6)。大脑扫描发现,在冥想状态时人大脑的注意力和执行控制相关区域的功能可以相连接,没有进行冥想训练不会出现这种现象。    参考文献: J. David Creswell, Adrienne A. Taren. et al, Alterations in resting state functional connectivity link mindfulness meditation with reduced interleukin-6: a 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Biological Psychiatry, 2016; DOI:10.1016    全文链接: http://linkinghub.elsevier.com/retrieve/pii/S0006-3223(16)00079-2    电影中的情节并不是毫无根据的,何况还有活生生的例子    上个世纪,有一位不幸的少年被医生宣判将死    靠着强大的意志力和积极地自我暗示坚持了下来    并且再度打破医生余生瘫痪的判断恢复行动能力    他并非师出名门却洗脱了催眠治疗巫术的污名    被誉为 “现代催眠之父”,心理治疗的顶尖权威 米尔顿·艾瑞克森    一生与病痛抗争却一直在笑,他充满了传奇    一些心理治疗师对他的崇拜更是近乎盲目    就算在已经知道精神锻炼能改变身体的今天    他的经历也绝对会令人啧啧称奇 …    米尔顿·艾瑞克森 ,出生在一个平凡的农场里    他没有多大的理想,只希望成为像爸爸一样的农夫    然而命运似乎连这样的机会都不想给他    他17岁时,感染了严重的脊髓灰质炎(小儿麻痹) 1919年,感染脊髓灰质炎前的艾瑞克森    他清楚地听见医生在他床头的宣判 “他活不过明天”    可是他不相信医生的武断,坚信自己能够战胜病魔    也许是意志力带给他的力量,在护士精心的照顾下    艾瑞克森奇迹般地幸存了下来    奇迹如果发生了很多次,那还能称作是奇迹吗?    艾瑞克森虽然顽强地存活了下来    但还是被医生宣判下半辈子将瘫痪在床    天塌下来当被子盖,艾瑞克森不以为然    他内心充满了一种不可名状的自信    果然奇迹再度上演,几年后艾瑞克森摆脱了瘫痪    他不仅站了起来,还一个人划船畅游密西西比河    其实这并不是什么神迹,只是暗示的力量 独自划船的艾瑞克森    瘫痪的那段时间,艾瑞克森躺在床上放松的思索着    他想起了儿时悠闲的午后,欢喜地摘着苹果    画面里的每一个动作都是那么的细微清晰    就好像他此时此刻真的在重复这一个动作    几个星期后,摘苹果动作牵扯的肌肉竟然轻微地恢复了运动能力 康复中的埃尔克森    就这样,艾瑞克森总是有计划地进行冥想    他的身体也就一点一点地恢复,直到最后站起来    其实这在他看来这只是水到渠成的事罢了    只要保持乐观和自信,剩下的就交给潜意识吧    可艾瑞克森的乐观其实来得很悲惨    他是天生的色盲、音盲,还患有严重的阅读障碍    他几乎只对紫色的东西有感觉,听不出音律    甚至直到16岁才发现字典是从A到Z排列的    恐怕也只有这样浑身缺陷的人才会有这样的乐观    上帝对他关上了一扇又一扇的门    可是艾瑞克森却硬是从旁边的窗户翻了过去    看不见其他颜色他就好好享受紫色的静谧    把自己生活里的东西全都漆成紫色 通过晚年的彩色照片可以看出他非常爱穿紫色的服装    听不懂音律,他将人们的合唱当作是有节奏地呼吸    从六岁起,他就有节奏地跟随他人的呼吸    这样的同步呼吸竟然会产生一种奇特的和谐    也成为了艾瑞克森催眠实践的重要基础    有人说,就像盲人拥有超凡的触觉一般    艾瑞克森的世界没有绚丽的色彩,没有动人的文字,更没有悦耳的音律    但他挖掘出了自己与世界沟通独特的通道    苦难没有击垮他,那便会成为成功路上的垫脚石    他对潜意识的独特认识成就了他催眠上的造诣    1923年的艾瑞克森还是一名心理学的学生    在一次讲座上,他对赫尔展示的催眠术大为着迷    从此,他潜心研究催眠治疗 克拉克·赫尔,曾任美国心理学会主席    在艾瑞克森之前,催眠治疗不是一个独立学科    虽然弗洛伊德、皮尔斯等前辈都对催眠相当熟悉    但因为治疗效果不稳定,病人的抗拒等等因素    长久以来催眠术都不是作为一种主要治疗工具    直到艾瑞克森的出现,他是一个天生的催眠大师    他的催眠哲学颇具东方大禹治水以疏代堵的理念    因此,许多被心理治疗师放弃的病例    在艾瑞克森面前都从不是什么困难    学界也渐渐开始重新看待曾被当作巫术的催眠术 艾瑞克森与病人交谈    早在艾瑞克森小时候他就明白了这个道理    那时他常常看见农场里的马儿逃出马厩    工人们总是要花很大的力气才能将它拉回来    而艾瑞克森懂得利用马的这种抗拒心理    他将马向马厩的反方向拉,马不愿意被拉着走    反而越退越靠近马厩,最后心甘情愿地躲进马厩   有 一次,艾瑞克森去治疗一个被迫害妄想症患者    一进病房,就看见病人在钉窗户上的钉子    他觉得这能抵御那些想来迫害他的敌人    如果是普通人,可能会上去跟病人谈话    告诉他没有人会想害他,他现在很安全    但往往得到的结果是,病人认为你想害他    可是艾瑞克森进到房间里,一句话也没有说    就拿起锤子和病人一起把窗户钉好    而且他钉的比病人更认真更仔细    除此之外他还建议病人吧地板上的缝隙也钉上    这样一来,敌人就肯定一点机会都没有了    离开病房后,艾瑞克森还建议医院加强防范工作    很快,随着环境的变化,病人的活动范围越来越大    不需要冗长的谈话,他自己就逐渐从孤独中走了出来 艾瑞克森正在催眠患者    艾瑞克森总是这样看似无为就治好了很多人    他的催眠技巧是在人生历练中不自觉形成的    以至于他很难将自己的技巧背后的原理表达出来    也就导致了许多盲目崇拜他的医师们东施效颦 东施效颦,不得要领    埃尔克森对于心理治疗的理解早已超脱了世俗    催眠并不是那些在舞台上表演的妖艳货色    对于埃尔克森来说,催眠是寻找自我的一种方式    过去治疗师总是将病人心中的创伤挖掘出来    企图将它们连根铲除,反而得不到很好的效果 电视节目上夸张的催眠演示    广为人知的一个案例来自一个精神分裂症的患者    乔因为病情严重长期住在精神病院    好不容易病情好转能够出院,享受在夕阳下的奔跑    他找到艾瑞克森: “我知道自己的病是先天性的,应该不可能治愈,我只有一个要求,希望稳定病情,我不想再住进医院了。”    艾瑞克森答应了他,可是却好像没有做什么    只是要求乔定期到艾瑞克森的家中聊天    还把家人孩子全都介绍给乔认识    看起来这位患者俨然就是艾瑞克森家中的一份子 艾瑞克森(右一)与家人    艾瑞克森建议乔能跟动物建立长期的关系    可是乔当时的情况并不具备照顾猫狗的能力    于是艾瑞克森在自己家里养了一条乔的狗    乔定期会拜访给狗喂食、与狗互动    就这样年复一年,乔似乎忘记了自己是精神病人    健康地生活了好几年,直到艾瑞克森去世    他还保留着定期去艾瑞克森家里的习惯    可是那间老屋只剩下艾瑞克森年迈的老伴    乔依旧常来陪伴老夫人,至她九十多岁西去 艾瑞克森与妻子    艾瑞克森所倡导的不是要刻意去改变什么    而是在每个人的心田里埋下一颗种子    虽然不知道它什么时候、以何种形式发芽    但他都相信,人的潜意识会做出最好的选择    艾瑞克森不同于弗洛伊德那样的理论家    他也许不能用一套完善的理论来解释自己的方法    但他却是当之无愧的“最伟大的沟通者”    有许多的同行都慕名而来体验他的治疗    “很多时候我都不知道发生了什么,但是被他治疗的感觉就是很舒服” 晚年半身瘫痪的艾瑞克森与友人    值得一说的是艾瑞克森一众的优秀弟子    在其他流派传承千人一面如同倒模般同质    他的弟子没有成为艾瑞克森第二、第三    而是发展出属于自己的独特学说理论    这大概就是艾瑞克森人生哲学的最高体现吧    正是艾瑞克森伟大的催眠技术    才让被称为“跳梁小丑”的催眠术在学术中找到一席之地    他传奇的人生经历还激励着无数天生缺陷的孩子 _____________ 我们同样热爱科技 对科技未知充满孩子般的好奇 为科技给生活带来的一切改变感到热血沸腾 我们将科技的感性给大家
5480 次阅读|3 个评论
浅谈催眠遗忘
热度 1 coldhair 2014-5-8 18:42
  在很多的催眠秀表演中,经常可以看到催眠遗忘的展示,比如,数字遗忘(1到10之间的某个数字),名字遗忘(被催眠对象忘记了自己的名字)。这种现象让观众感觉非常的神奇,甚至由此认为通过催眠可以忘记过去的一切想忘记的事,担心某一天在别人的操纵下忘记了真实的自己。事实真的如此吗?   在催眠的过程中,制造‘数字遗忘’或者‘名字遗忘’现象是一件十分简单的事情,也不需要达到特别深的催眠深度。   一般的做法是这样,将受试者诱导并深化到催眠状态一定程度后,今年是暗示说,“我一会儿,你将经忘记6到8之间的那个数字”,或者,“过一会儿,你将忘记自己的名字,你越是尝试记起自己的名字,你越想不起来那个名字”反复暗示几次,被催眠对象就说不出某个数字或记不起来自己的名字了,造成一种貌似神奇的效果。   实际上,这只是一种短暂的回忆阻断,在一般的催眠秀表演中,受试者并没有真的忘记某个数字或者自己的名字,只是在当时情境下,受到催眠师的暗示,出现了短暂的回忆阻断,一时想不起来自己名字了,并不需要真的担心他忘记,脱离了这个情境,过一段时间他自然能够想起来了,就像你突然想不起来某个人的名字,越想越想不起来,过一段时间,他的名字又突然出现在你的脑海中。数字和名字这种在大脑中被反复强化记忆的事物,一般是很难遗忘的,甚至在这种催眠表演的场景中,受试者并没有忘记,只是不愿说出,或者说给催眠是一个面子,因为在催眠中,催眠师与受试者已经建立了一种和谐的配合和信任关系……   著名的国际催眠导师Tom Silver是这样解释这种现象的,他说有三种可能性:   One the client forgot his name.?   一是 客户忘记了他的名字。   Two the client can not speak his name even though he remembers it.?   二是 客户不说他们名字,即使他记得它。   Three the client will not say his name because he does not want to let the hypnotist down and make him fail.   三是 客户不愿意说他的名字因为他不想让催眠师失望让自己失败。   催眠秀表演者中,出现的这种遗忘现象一般都是短暂的遗忘,并不神奇,也不必要担心被人操纵忘记真实的自己,改变身份。催眠确实可以帮助人’忘记‘过去一些不愉快的事情,但在操作上像催眠表演中如此简单,即便是被催眠师’抹去‘的一段记忆,在某个情境下也可能被重新激活,再次回忆起来;或者重新再进入一次催眠状态,也可以找到那段记忆。   所以,没有人能真正的抹去你的过去。相信自己,因为,你就是你,经营好自己,因为,你就是你! —— 吕艳朋,于济南宝华苑,2014年5月8日
4537 次阅读|2 个评论
[转载]催眠心理学
tu312 2012-8-15 22:53
催眠感应与可催眠性 催眠开始于一种催眠感应,它是一组最初的活动,能使外部的注意力分散减到最小并鼓励参与者只集中在暗示的刺激上。相信自己正进入一种特殊的意识状态。感应活动包括想象特定的经验,或对事件的反应进行视觉化。重复地进行这种这种实践时,感应程序就像一种习得的信号,使参与者可以很快地进入催眠状态。典型的感应程序使用使人深度放松的暗示,但有些人可能通过一种活动的警觉地感应而进入催眠状态――如想象他们正在慢跑或骑自行车。 表演催眠给人留下深刻印象的是实于被催眠者的催眠的力量。然而催眠最重要的是参与者受催眠的能力或“天分”。受暗示性上有很大的个体差异,从根本没有反应到完全有反应。可催眠性是相当稳定的特质。如果一个成年人在10年期间进行多次测定,分数会基本保持相同。事实上,对50个男女被试在25年以后重测,结果表明两此可催眠性的分数有相当高的相关(相关系数为0。71)。与成人相比儿童倾向于更易受暗示;催眠反应高峰是在青少年初期,随后减少。有一些证据表明可催眠性受遗传因素的影响,因为同卵双生子的分数比异卵双生子的更相似。尽管可催眠性的相对稳定,但它与轻信和顺从这样的人格特质没有任何相关。可催眠性反映那一种独特的认知能力,即全神贯注于一种体验之中的能力。 催眠的效果 在描述测量可催眠性的方法时,我们已经提到过一些催眠的标准效果:催眠状态下,个体对有关运动能力(如他们的手臂变得不可弯曲 )和知觉经验(如他们产生有只苍蝇的幻觉)的暗示做出反应。然而我们怎么能肯定这些行为是由催眠引起的,而不止是参与者想取悦催眠师的强烈愿望而带来的?要说明这一重要的问题,研究者常常进行试验对真正被催眠个体和那些假装者的表现进行比较。两组学生参加一个试验,一组真正给以催眠,另一组做一个假装的催眠:即一个试验者对被试说欺骗另一个试验者是他们的任务,要让他相信你们实际上被催眠了。然后给两组一系列声音,并让他们判断音量。试验的一个重要部分是要求的指导语,即告诉被试们将获得特殊的体验。如果把催眠的效果看成为参加者渴望对试验者的要求作迎合的反应,那么假装的参与者和被催眠者都会产生一样的反应。事实上,他们没有。真正受到催眠的个体报告了各种各样的体验,并没有想出一些他们认为试验者想要听的东西。在这个例子中,假装者大概错误地猜测了他们真要被催眠所能体验到的感受。在这类试验中,我们可以确切地知道催眠可以使人体验什么。 催眠的一个不容怀疑的价值在于它可以减少疼痛(催眠性痛觉缺失)。预期和害怕会使疼痛刺激增强;你可以通过催眠减轻这种心理上的效果。通过各种催眠暗示完成疼痛控制:将疼痛的部位想象为非器官的或是与身体的其他部分分离,将一个人的心理离开身体,以各种方式歪曲时间。已经证明催眠对不能麻醉但需要手术的的病人,对自然生产的母亲和要学会忍受疼痛的癌症病人特别有价值。 对催眠最后要说明的是:催眠的力量不在于催眠师的某种能力或技能,而是存在于相对可催眠的个体和被催眠的个体身上。要被催眠不需要放弃个人控制;相反,被催眠的体验使得个体学习新的方法去练习控制,催眠者――作为教练――可以训练被试――表演者――去扮演角色。
2155 次阅读|0 个评论
难道我真的被催眠了?——写于2008
ssyandmltcdj 2012-5-5 00:47
难道我真的被催眠了? 跋: 2005 年在川师参加高校教师岗前培训,适逢格桑老师一个心理学催眠术的讲座,当时抱着一种怀疑的态度去听了,没想到最后有幸参与了其中的实验,并且只有我一个人成功完成。最近又和朋友谈起格桑老师,均质疑其真实性,我就以一个亲身经历过的事实进行了反驳,尽管至今无法理解这个内在的机理!当时就写了一篇日记,记录当时的想法和情景,贴上来和大家共享! 第一天就听说师培期间有几场讲座很有意思,今天怀着一种试试看的心情,一种审视、怀疑的态度去听格桑老师的讲座。 去的时候已经人满为患,我只能蹲在讲台边上听,这也使得我有幸近距离的感受格桑老师的风采,而且还做了一次亲身试验。还要说明一下,今天的主题是催眠术,格老师在简要介绍了催眠术的历史和一些传统的技术或者说技巧以后就开始做催眠试验,我有幸成为一名试验者,特记录我的亲身感觉与大家共享。 开始的时候是随着格老师的要求做一些热身动作:眨眼睛,张嘴巴,耸肩膀。我的理解是先让大家放松吧!接下来是随着音乐开始冥想十分钟,可以随意的想象一种情景,大海、雪山、河流等等。我首先想到了哈佛大学(大家不要笑,我真的这样想的,但是我没有去过哈佛,只是在世界百所名校的纪录片中看到过。)我首先进入到哈佛的大门,是一条长长的林荫路,两边是一些西式建筑,但是都看不太清楚,我很想走近去看,我感觉到自己很想把腿向前迈去(这时候我已经感觉到自己的身体在晃动),就在这个时候,我的神经命令自己站稳,不要动,不要动。因此我没有迈出自己的腿,我还努力控制自己的身躯不晃动,但是我没有办法控制。我继续冥想,又想到了喜玛拉雅大雪山,美丽的布达拉宫;想到了大海;想到了故乡,小时候的一些场景 …… 这个时候,格老师让我们睁开眼睛,看看自己眼前出现的世界,我睁开眼睛看到的还是大家,只是我想让我的眼睛转动的时候感觉到很吃力。 随即又合上了眼睛,我继续我的冥想。接着格老师来到我的身边,让我睁开眼睛看着他的眼睛,并且告诉我让我想象自己的身体很强壮,很像一块铁板,他数三声,我合上眼睛,然后往后倒。我按照他的命令继续下去,当我倒下去的同时,格老师暗示我:你很棒,你很像一块铁板,很像,很像,很像 …… 接着让我倒下来,并将我放在两条凳子上,接着暗示我在我身上放了一本书,并同时暗示我你的身体像铁板、像铁板、像铁板 …… 接着我感觉到一个人站在我得肚子上(虽然格老师说你的身上只有一本书、一本书、一本书 …… 但是我还是感觉到了有一个人站在了我身上)。随后,又将我抬下去,放在讲台上(我感觉到了地板的冰冷),他告诉我他点到哪个位置我就放松哪个位置,我在他的指令中放松下来,并在躺着的过程中感觉到有人在点我的腿,可能是想看看我是否睡着吧!其实我一直很清醒的! 最后,格老师来告诉我或者说暗示我:你很棒的,你已经忘记了自己做的所有事情,你已经开发了自己的能量,而且很有自律性,你会忘记刚才所有发生的事,然后指令我睁开眼睛。 这些是我做试验的全部过程,本来想明天早上在记下来,又怕忘记了,所以连夜记录下来。 还有我记得有一个女生,大家说她好像看到了什么,就大笑起来。而且在格老师给他喝了一口矿泉水(格老师暗示说是青稞酒)以后就倒下去睡着了,我很想知道她的感觉,也很想她能把她的所有记忆记录下来和大家共享。
个人分类: 尚书杂谈|3290 次阅读|0 个评论
哪里传来狼叫声
热度 3 yourjoe 2011-12-10 11:25
连着两天了,我都听见了奇怪的叫声。这些声音不是一般的狗叫声。 一般的狗,都是 “ 旺 ”“ 旺 ” 地叫,即便有时候连着叫,也都是一声一声简单地叠加起来,声音虽洪亮激昂,但边缘清晰,间断明显。而我听到的是连续的叫声,发出的是 “ 呜 --” 或 “ 欧 -” 的声音。 我想了又想,忽然明白我听到的是什么发出的声音了:那是转说中的狼。 我确定这些叫声就是从我住的这个单元里发出来的。 我住的地方是一个叫红十月的小区。在乌鲁木齐,这是一个较早、较大的社区。这个小区十分繁华。华灯初上的时候,我在小区里转了转,发现这里药店差不多有十家,其他还有数不清的小超市、饭店、家庭旅馆、理疗按摩店,其他还有诊所,网吧,银行,移动电话公司、照相馆、足浴店,还有一家店打出了异性伴游的招牌。 在这么一个人口稠密的地方会有狼出现?难道是有人在自己家里养了一只狼? 这几天我自己的状态有些混乱。我刚把《藏地密码》的第一部看完,又看了一遍《百年孤独》,前一部书里写了很多兽怪,里边提到了在可可西里的三只像人一样的狼,让我很震动。后一部书里那个家族重复循环地用相同的名字命名后代,使我彻底晕倒。我还在翻阅一本介绍催眠的书,看了一遍《狂人日记》和《阿Q正传》。看了马恩的《共产党宣言》片段,想着他们一百多年前批判的资产阶级与现在中国的状况和中国人有什么区别。我在做梦的时候想起了以前做的梦,在半梦半醒状态里,我构思并写出了很多字的许多小说,那些小说在梦里清晰可辨。我还纠缠着植物神经紊乱的事情。我还依稀记得我在梦里构建了一个体系,想出了外部神经动作和内部神经动作的提法,如何阻止神经末梢或突触对外部环境反应,我还试着给自己催眠。 夜里,那些叫声更频繁了,使我有些恐怖的感觉。这个狼,它会在哪里? 尽管恐惧,我还是在狼叫声里睡着了,夜里又被叫声唤醒过。 醒来的时候,我忽然想,是不是我得了幻听症?夜里很静,其他声音没有,我自己制造了些声音来试验,能听见,狼叫声也能听见,不像是幻听症。我多年前的老友说患过幻嗅症,说起来很可怕的样子,让我很担心。 我仔细地听,那些叫声有两种,一种是短的,一种是长的,似乎都透着悲凉,但听不出愤怒。但我也能清清楚楚地听出这两种叫声似乎没有任何变化。我是说每次叫得都一样。我又怀疑是否有真正的狼了。是否是某个恶作剧的人放的录音?也可能是我的窗户没关好,在风的作用下,产生了奇妙的声音效果。 狼叫声持续了一夜,天亮以后没有了。 我觉定出去走走了,就是去古尔班通过特沙漠里,去那里呆几天。今天就走。在那里,白天走走沙漠,晚上试试催眠。 如果在沙漠里还能听到狼叫,那就只有两个可能,一是我确实得了幻听症,二是狼把我召唤进了沙漠。 整个事情透着怪异。包括我去沙漠的决定。这里边有一定的宿命成分。
3550 次阅读|8 个评论
气功“辟谷”,幻觉还是真实?
热度 3 Helmholtz 2011-8-30 22:39
气功“辟谷”,幻觉还是真实? 何 宏 (原文作于2000年3月2日,未曾发表) 有些人在练气功一段时间之后,出现厌食现象,可以几天时间不吃饭,只喝水或吃点瓜果。这段时间可以长达十来天甚至几十天。这就是所谓的气功“辟谷”。据气功刊物的许多宣传,练功“食气”可以使人直接与宇宙沟通,从中获取营养和精微物质,此外据说“辟谷”有排除体内毒素、养身健身的功效。还有气功师专门开办“辟谷班”,能够让半数以上的人进入不吃或少吃,只喝清水的状态,蔚为奇特。 前些日子连续收到西安沈先生来信,他谈到: “辟谷”功能态是人体普遍存在的较低层次的特异功能。它是人体直接吸收自然能元的功能被调动出来的客观反映。对它的研究具有广泛适用性和直接现实性。其重要意义不在于对某个人的功能态考察验证,而在于对下述问题的研究: 一、简要启发调动“辟谷”功能态的可行性及其机理; 二、“辟谷”功能态的开发途径及其应用前景; 三、“辟谷”期间能量、热量来源的物质线索及其实验方向; 四、“辟谷”功能态与健康长寿的关系及其在中、西医结合基础理论方面的意义;等等 应该承认沈先生的思路并不迷乱,因为自己及家人可以随时“辟谷”,他希望与科研人员合作,做一些工作,精神着实可贵。然而“辟谷”并不象想象的那样简单,它是一种极为复杂的心理生理现象。若非专业界人士,若非对这个领域科研资料比较熟悉,爱好者经常会迷失在一些所谓的“实验”中。 首先第一个问题,“辟谷”是不是真的。短期不吃饭的现象肯定存在,这有很多人证物证。 第二,“辟谷”期间能量从何而来,是不是“却谷食气”,人体真能直接吸收“宇宙能元”。这个问题并不清楚,却最关键。 第三,“辟谷”有没有可操作性,普适性。如果后两个问题的答案是肯定的,就具有推广应用价值。 许多气功师和练功者把现象解释为人直接从宇宙吸取能量,只是一种主诉,大量心理学的实验反复证明,人的感觉往往靠不住。若站在生物学、物理学的角度分析,该说法的可靠程度就更低。虽然近来“信息”、“能量”两个词用得很滥,可是所有这些存在总有其物质形式,而“气”这种“自然能元”却以什么形式存在呢?有人猜测气功锻炼使得肠胃中出现了大量的固氮菌类生物,提供了营养;而更普遍的说法认为“气”是无形无象、无法被测量的能量物质,偶尔能在“外气”实验中反映出来。 两种假说都很大胆,但是大胆余必须小心求证。“辟谷”者能否靠吸收氮气制造养份,实验核实并不难;对于玄而又玄的“气”,尽管按气功界的定义无法直接测量,但通过测量人体基础代谢,可以得出间接的、但是科学的检验。如果不吃饭,体重还增加,或者不变,或者哪怕减低,但不足以解释能量消耗,都证明有额外能量被人体所吸收。 对第一类实验国内未见任何报道,或许有行家们排除其可能性而根本未予考虑;或许得出阴性结果,没有发表;希望或有人能从学术的角度选取几例进行科学检验。后一类的实验观察的资料却相当丰富。我们知道很多练功者自行进行过简单实验,在十天、半月的时间里,体重或者轻了几斤,或者极少变化,而精神却依旧旺盛。但是这种描述并不构成证据,不光因为是主述,主要原因在于毕竟存在饮水及大小便等因素,况且使用的未经计量的秤,结果未必可靠。一句话,自身观察不能代替受控实验。 在气功杂志上曾发表过一些有科研人员参与的实验,比如在十天、二十天的水平上,对张荣堂等气功师进行过多次“辟谷”观察,其间允许他们喝水,还可以吃蜂蜜、中药之类的东西,但是计算每天的能量摄入。据我见到的所有报道,这些“辟谷”者尿酮均呈阳性(的确说明当事人处于饥饿状态,未吃东西或进食不足,体内正进行肌蛋白与脂肪代谢),实验结束时,体重均减轻3-5公斤。生理学家们计算后确认,根据身体的基础代谢及肌肉脂肪的消耗,能量基本平衡,此结果不能断定有额外能量摄入。实验表明“辟谷”不过是消耗体内储能,是特殊心理状态下的厌食耐饿。 有些人不同意这种解释。他们举例,气功杂志报道江西某尼姑已经十余年没有进食,饮水也很少;还有某“气功大师”的女弟子丁某处于“辟谷态”近十年,其间读完了大学。因前者是由当地气功组织在尼姑庵作的考查,我们不好评价;但丁某的实验是在军事医学科学院进行的,有正式的实验报告,相信者并不知道其中隐情。 人对饥饿的耐受极限怎样,意外情况下是否影响部队战斗力?军事医学科学院对“辟谷”很有兴趣。他们专门成立了包括301医院等单位参加的协作组,在87及89年分别对两位有名的“辟谷”高手各进行了三十天“辟谷”实验。归档材料齐全,还专门印发了内部资料。参加人员当时凭靠各个课题组的仪器经费,但化验分析的药剂费用支出仍近万元。据专家估计目前重复同样实验,需要5万经费。鉴于过去进行的重复结果,他们称不再对此感兴趣。 丁某是87年接受测试的对象,当年她是初中生。她是在听了带功报告之后,进入“辟谷”状态的。由于进食量一直太少,父母主动带她到军事医科院作检查。双方协商实验观察三十天,该女孩还专门为此向“大师”请示,以便在实验中“加功”。观察期间允许吃东西、喝可乐、雪碧之类的饮料,只是要报告实验者,以便计量食品所含热量。此外还满足孩子、家长提出的住在一层,以便接通“地气”的愿望。值班人员24小时陪同监护,晚上孩子睡内间,值班员睡外间。允许家长探访,在有人陪同的条件下孩子可以出门甚至逛商店。 生理测试表明,此女孩的代谢率很低,肠胃蠕动很慢,胃电低于常人数倍,饮水较少甚至可以全天无尿,完全无大便。三天后尿酮开始转阳性,这表明之前饮食是平衡的,实验中逐渐入不敷出,后期尿酮甚至达三个加号;三十天下来,体重共下降4.4公斤,却基本维持了生命功能,没有出现生理性功能衰竭,保持有一定体力。需要补充指出的是,这期间,她喝过少量含糖分的饮料,还吃过糖果、巧克力,甚至香焦、苹果,气氛、条件相当宽松。但在观察期间,监护者发现过十来块来历不明的糖纸,怀疑是家长探望时悄悄夹带的。 1989年军事医科院对某成年男性气功师又进行了同类重复实验,结果基本一致,体重有也明显下降,判断仍是低代谢率水平上的机体自身的肌肉、脂肪代谢。以上两例是国内最严密、也是高水平的“辟谷”实验的客观结果。在一段时期不吃饭是真的,但是摄取宇宙能量之说却无从得到证实。 不过气功“辟谷”若有很好的技术性、可操作性,仍然具有实用价值。万一有人身逢绝境、坐以待毙,只要不出现过分惊惧,心身平衡,再有适量的水,完全可能耐受一、二十天。如果航天员太空飞行中不吃、不拉,却又保持体力,也就省去了很多生命保障措施,可以减轻负担,节省数百万、千万的经费支出。这种想法可行吗?必须做对照实验,才能知道练气功的人是否真比常人更能耐饿。心理学早已证明,不同的精神状态下,人的能力是不同的,狗急也能跳墙。被暗示催眠的女性,居然也可以搭起武林高手才做得出的“金刚铁板桥”,腹上还可以站人。处于深度催眠态的人,若是骗他,说手臂上倒的凉水是开水,结果会赫然出现水泡和烫伤。如果通过练气功,人能够学会主动地控制自己的情绪,保持祥和心态,建立坚定的信心,人的潜能有可能更充分地发挥出来。而不良的暗示,自我否定,则易导致心身紊乱并明显降低人体机能。在气功活动中,不仅存在来自他人的行为、语言暗示,还有在意守时的自我暗示与生物反馈,当然会产生一定甚至是神奇的医疗保健效果,值得进行严肃认真的探讨。 说到这里,对气功“辟谷”是真实还是幻觉,仍会存在争辩。有些人说:受检验的这些人功力还是不够,但他们能够低能量代谢,你能吗?况且古书中描写高功夫的人能够直接“食气”,大概就是事实。对这些执着信念的人来说,的确毫无办法。信仰是个人自由,但科学讲的是事实证据。有资料表明国外有位胖子整整一年时间没有吃东西,仅只体重减轻80多斤;近来又有人指出当年日本鬼子用中国人做人体实验,用两个月才把人活活饿死。在前两年韩国楼房倒塌事件中抢救出的一位女孩竟然有16天时间滴水未进。而这都用不着什么气功功夫。 咦希乎!气功界执迷不悟、执伪为真,走火入魔者着实多矣。
个人分类: 特异功能与气功研究|4708 次阅读|6 个评论
体验盗梦空间——人被深度催眠后变钢板无比僵硬
热度 3 sheep021 2011-6-15 10:41
体验盗梦空间—人被深度催眠后变钢板无比僵硬 被催眠的人像钢板一般 在催眠师的心理暗示下体验者进入梦境 特约专家 郑小明:福建省地质医院心理科医师,精神科注册执业医师,高级经络催眠师,美国NGH催眠培训师 古风:泉州心怡心理咨询中心高级心理咨询师,国家高级催眠保健师 深度催眠让人变成钢板 “我们先来做一个敏感度测试,一些敏感度高的人更容易接受催眠。”催眠开始前,郑小明先请在场的人做了一个敏感度测试:大家直立着,向前伸直双手,左手平放掌心向下,右手掌垂直于地面;接着闭上眼睛,想象着右手手指绑着氢气球,左手掌下方则吊着砖块,右手越来越轻,左手越来越重……大约1分钟过后,睁开眼睛,有人两只手仍然在一个高度,有人的左手却明显下垂了。 郑小明选择了一位敏感度较好的体验者进入催眠环节。体验者平躺在沙发上,闭上双眼,“放松,放松,你现在走在一个美丽的湖边,天上有美丽的云彩……”房间里灯光柔和,催眠师郑小明开始轻声与她交流,引导深呼吸,并由体验者感觉最舒服的情景——喝茶开始,指引体验者进入草坪、湖泊、海底世界,最后进入电影《盗梦空间》中的梦境。梦境中,体验者行走在天花板上,想向左转却走向右边,想向后退却在前进。同时,体验者可以在梦境中自由探索。 梦境体验过后,郑小明开始数数,从1数到20,然后告诉体验者,“现在进入更深层的睡眠。”接着,他扶着体验者慢慢站立起来,拍着体验者的四肢和后背,“拍过的地方都非常僵硬,你就像一块钢板一样。”这样反复几次后,两位心理咨询师合力将体验者抬起,平放在两个方凳上,腰部悬空。此时,郑小明仍不断告诉体验者“你的身体就像一块钢板。” 一切就绪后,郑小明示意记者可以站在体验者的肚子上。虽然体验者是一位身材纤小的女士,但当记者双脚站在她肚子上时,她的面部表情依然平静,腰板挺得很直,丝毫没有晃动。 催眠结束,郑小明倒数10下,体验者慢慢醒来,睁开眼睛,坐起,穿好鞋,就直奔卫生间。记者莫名其妙,郑小明笑着说:“刚才她醒来之前,我告诉她,一会儿去开卫生间的门。” 【 效果】体验者:现在感觉轻松多了 体验者重新坐下后说,醒来之后,感觉自己的心情更放松了。谈到催眠过程中经历的《盗梦空间》的梦境,体验者说,当时感觉周围一片混沌,空间是混乱的。“我也很想努力地去探索那个梦境,但是周围始终有紫色和黑色的烟雾缠绕,也许跟我今天的情绪有关。”体验者说,前一天晚上,她曾跟爱人吵过架,所以心情不太好,“但是现在感觉轻松多了。” 郑小明说, 催眠的一大效果就是通过一系列的引导使人达到放松、专注的状态 。“催眠的十几分钟,相当于睡了几个小时的放松效果。” 【验证】脑中有个声音“用力、用力” 亲眼看到催眠的神奇,记者忍不住也体验了一把身体变“钢板”的过程。 经过催眠师的引导后,记者渐渐进入了催眠师所设定的状态———肩膀、四肢和腰部好像都在用力。之后,记者的腹部站上了一个人,有重量,但并不疼痛,而脑中似乎有个声音,“用力、用力”。这时,记者努力绷直双腿,屏住呼吸,直到腹部上的重量消失才稍稍放松。 整个过程下来,记者的感受是,自己并非真的变得像钢板一样毫无感觉,而是在潜意识的支配下,使出最大的力量来抵消使腰部下沉的重量。 【解析】潜意识能调动人的潜力 古风说, 催眠的原理,简单讲,就是暗示,通过暗示的方式,绕过意识进入潜意识,与潜意识进行对话。不管用什么技巧,核心就是影响人的潜意识。而绕过意识有很多种方法,比较常用的就是单调的刺激,如过去使用水晶球、怀表,看久了眼睛就会疲劳,意识降弱,这时候,潜意识就会浮现起来 。作为一个好的催眠师,要有好的觉察力,去发现潜意识里的资讯,进而运用这些资讯。 郑小明说,催眠的状态实际上就是意识基本上关闭,一种专注、放松的状态。 人的潜力其实是巨大的,平时无法发挥出来 。在催眠的状态下,大脑中大部分处于无意识的状态,而潜意识却非常活跃。此时,催眠师通过指令与被催眠者进行交流,潜意识就可以调动全身的力量,使身体达到僵硬的状态。 揭开 催眠 术神秘面纱:找到“潜 意识 自我”(图)-搜狐新闻 体验   开始催眠到醒来用15分钟   10月5日下午,记者来到广西米尔顿催眠心理咨询中心。只见一间30平方米的房间内悬挂着绿色的窗帘,室内摆设显得简洁大方,安静有序。经过简单的交流以后, 该中心负责人、广西第一位美国注册催眠治疗师吴向东便让记者躺到藤椅上,体验轻度的集体催眠。这次催眠的目标是,在催眠状态中,外界有人用力掐手也不会感觉到疼痛 。   “放松呼吸,选一个舒服的姿势,怎么都可以,只要是很放松,很放松……”在催眠师低沉舒缓的声音中,记者闭着眼睛调整呼吸,然后根据催眠师发出的指令抓紧拳头,绷紧脚尖,然后放开,有种做瑜伽的感觉。   渐渐地,记者处于一种似睡非睡的状态,但并不是原先所想象那样昏昏欲睡,意识还是清醒的。只听到催眠师说:“好,现在你来到十级台阶前,慢慢地,走下第九级……第八级……好,慢慢呼吸,放松。”听着催眠师的指令,记者的脑海中不由自主地浮现出下十级台阶的画面,想象着周围的情境。“好,现在走下第一级,好,放松……现在我用力掐你的手,你是不会感觉到疼痛的。”   话音刚落,记者便感觉到有一只手用力地掐着自己的手背,但疼痛的感觉却很微小,只感觉到整只手臂是麻木的。“好,现在我从五开始倒计时,慢慢数到一,就把眼睛睁开,五,四,三,二,一,好,现在慢慢地把眼睛睁开。”记者慢慢睁开眼睛,看见自己的手背已被掐得泛红,这时才感觉到疼痛感开始袭来,明显地感受到此时的疼痛感比催眠状态中的要强烈得多。   记者看了看挂在墙上的钟,从开始催眠到醒来,大约才过去15分钟。催眠师解释,这样短时间的轻度催眠效果还不算十分明显,如果时间更长点,被催眠者是不会有一点疼痛感的。    揭秘   潜意识才是“幕后老板”   在很多人心中,催眠术有深深的“妖魔痕迹”,一旦被催眠就像是“傀儡 ”一样思想被操纵。吴向东解释,催眠其实并没有人们想象当中那么神秘, 所谓催眠就是催眠师用引导,暗示的手段使被催眠者跳过意识,直接跟潜意识进行沟通的过程 。   吴向东说, 心理学家研究发现,人的大脑主要有两种东西在支配,一种被称为意识,一种被称为潜意识,意识与潜意识的区别在于意识可以感知,而潜意识难以感知,而正是这难以感知的潜意识在支配着人的行为 。人们98%的行为都是由潜意识来支配的,但是,潜意识的获得与完善依赖于意识的辅助学习。所以,当我们学会某种东西后,潜意识就会接管过来,想改就难了。反之,当潜意识改变了,意识也随之跟着改变。   有些人常说,“我知道这样做很不对,但就是无法控制自己!”这个“无法控制的自己”就是潜意识。吴向东说,一个人只有与潜意识建立良好的统一和沟通关系,他的身心才能平衡,获得有益发展。而催眠,就是找到那个“潜意识自我”的最好途径。    平常   人人都经历过催眠   就是在这个原理下,催眠师通过指令与被催眠者的潜意识进行交流,在潜意识的状态下,人脑内神经元传导的速度会增快,很多潜能也会被更好地激发。而《盗梦空间》中描述的,获取潜意识当中的某些信息的确是有可能的,催眠疗法就是基于此,治疗某些心理疾病。   听起来还是很玄乎,但吴向东解释,事实上,催眠几乎人人都经历过,它很平常。   “其实催眠现象是人的一种自然适应的反应,生活中也有这样的自然催眠现象。”吴向东举例,比如驾驶员长途驾驶就很容易遭遇到自我催眠,单调的汽车马达声会让长途司机注意力不集中,这就是催眠状态。再比如长途乘车旅行,旅行途中单调、刻板的车轮转动声也会成为催眠性刺激,诱人进入催眠状态,在催眠中似乎能听到列车员报站的声音,而对其他声音则迷迷糊糊甚至一无所知。凡此种种,都是司空见惯的,一点都不神秘。   “凡是单调、重复、刻板的刺激都能诱发不同程度的催眠,我们每一个人都有这方面的体会,这是人的正常反应功能;而催眠术则是帮助人们开发和利用自身的这些功能,为调整身心状态,提高生活质量服务的。”吴向东说。    提醒   没有心理疾病尽量不要催眠   催眠师既然深谙与潜意识沟通之道,那么岂不是能轻易颠倒乾坤,指鹿为马吗?如此一来,被催眠者还有隐私可言吗?   吴向东表示,这个用《盗梦空间》的防御者一角可以很形象地解释。每个人的潜意识都有一个坚守不移的任务,就是保护这个人。实际上,即便在催眠状态中,人的潜意识也会像一个忠诚的卫士一样保护自己。催眠能够与潜意识更好地沟通,但不能驱使一个人做他的潜意识不认同的事情,所以不用担心会被控制或者暴露自己的秘密。   催眠的原理就是潜意识的沟通。它跟被催眠者的动机有关,在被催眠者不排斥催眠行为,催眠师不违背被催眠者的原则时,催眠可以为被催眠者创造感觉,可以改变其心态,可以让其消极的心态向积极转变。“改变不是痛苦的,它是自然而然的。随着人们年龄的增加,被设定的程序就越多,我们的意识告诉我们,这是不好的,不能做,这是不可能的……其实所有的东西都是暗示,你认为有就有。自我暗示也就是一种自我催眠。”吴向东说。比如,每天女士对着镜中的自己微笑并告诉自己,我会越来越漂亮,久而久之,这种自我暗示就会形成以一种积极的催眠效果,到最后你会发现自己真的一天比一天漂亮了。但是,不要用“我要……,我一定要……”这样肯定的暗示来进行自我催眠,应该选择用渐进性的语句如“越来越”“更”等诸如此类的语言来进行自我暗示,因为一旦发现我们不是“最”的时候,这种暗示就会适得其反。   值得注意的是,催眠作为一种心理治疗手段,并不是所有人都适合使用。重度精神病患者就不适合,催眠过程中,这类人极易犯病,造成严重后果。没有心理疾病的人也尽量不要进行催眠,如果操作不当容易引发潜在心理疾病。此外,有自杀倾向的患者也不适合催眠治疗 评论: 民间绝技——老劁匠的“千斤掌”,震惊科学网 看来, 老劁匠的“千斤掌” 用现代的话说是一种催眠术。再暴烈的牛马一旦被催眠,也都得老老实实,呵呵,而且催眠比麻醉好,可以随时唤醒。 在武汉读书时,那里还发生过多起抢劫案,作案手段基本一致: 有人过来问路,刚说几句话,被问者就迷糊了,人家问啥说啥,让干啥就干啥。 一般是,你身上有啥值钱的东西都给我,被问者就老老实实交出了身上财物,而且还有的人会继续问,你家是不是在附近,家里有啥值钱的没? 回去拿来给我吧。被问者就回家拿东西去了。有一个人,拿了东西回来的路上,遇见了一个熟人,熟人看她有点不正常,就怕了一下她,问她做啥去? 她一下子清醒过来了——我被骗了。 现在看了,也是被催眠了。 古人这些催眠术、医术、巫术等等,那可是看人才教的(非其人勿传),一旦看走眼,教错了人,后果不堪设想。
个人分类: 奇闻怪病|183 次阅读|5 个评论
如何做一个精彩的学术报告(1)凤头+猪肚:谢绝催眠
热度 2 MJ2009 2011-4-15 05:58
最近参加了一个面向农户的会议——显然不是纯学术会议,不过我发挥得不错,自认为是英语和内容结合得最好的一次,觉得有些意外,想要小结一下,遂成此文,分两部分,( 1 )凤头 + 猪肚:谢绝催眠,( 2 )豹尾:学会致谢。关于如何做学术报告的文章应该不少(参见“如何作好学术报告 —— 一次学术活动的会议纪要” http://bbs.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290330do=blogid=392006 ),我这些年参加了 n 次报告,近两年更是不下 10 次,感到除了一些基本要领之外,还有一些 tips ,一点心得,抛砖供大家参考,谢谢。 如何做一个精彩的学术报告( 1 )凤头 + 猪肚:谢绝催眠 凤头 + 猪肚的道理大家都知道,本文重点在讲谢绝催眠,因为学术报告实在是极具催眠效力,比脑白金厉害多了,我曾亲眼见到无数的导师“昏倒”在会议厅里,更不要提我自己的昏睡……催眠报告为啥这么威猛? 语言。有口音,或口齿不伶俐,国际会议上则主要是英语口语,参见( http://bbs.sciencenet.cn/forum.php?mod=viewthreadtid=208435 )。这个问题不好从技术上解决,一个最简单的办法:慢点说。即使是国内会议,听众也需要有几分钟来熟悉你的语音语调语速,此外,慢点说还能起到吸引听众注意的效果。别急着一开场就竹筒倒豆子似的往外泼啊,你是谁,来自哪里,你做了些什么,慢点讲,上厕所回来的还没定下神来呢! 内容上来说,文字太多。有的人恨不得手把手告诉你他是怎么做实验怎么采样的,连试管是多少 ml 都要告诉你,哎呀,求你了,别码那么多字好不?真的没有人看得过来。几张图片能说明白的就不要码字,能用短语、词组的就不要用完整句子(下定义除外)。退一万步,实在要码字,把中心词、关键的地方 高亮 、 斜体 , 缺乏对听众的指引:你说到哪里啦?你告诉听众了吗?两点建议 从结构入手:从头到尾,听众是否能掌握你的节奏?一个经典的结构是: tell them what you want to tell them -- tell them -- tell them what you have told them ,实现这一点有个很简单的办法,就是用目录显示出你要讲的内容 1 , 2 , 3 , 4 , 5 , 然后讲 1 的时候,把 1 的内容高亮,其它 2 - 5 变灰(如下所示),并且在 讲完 1 的时候适时小节一下,从而实现 tell them what you have told them (不一定要小节太多次,酌情使用) ppt 加一点动画会起到很好的效果,尤其是介绍方法、流程的时候,把流程一步一步用动画演示出来,能吸引大家跟着你的思路往下走——哪怕只是出现一个红圈,指示出你正讨论的内容,都远胜过一开始就把整个过程全部铺在一张 ppt 上面。 另外我觉得激光笔很不好用,因为手总是会抖,光斑在屏幕上晃得厉害,而且经常颜色太浅看不清指的是那里,其实用鼠标在电脑上指就挺好了,人家也能看到你的鼠标移动。 多媒体时代啦,动画又算啥?插个视频怎么样?用 prezi ( http://prezi.com/ )怎么样?别以为学术报告就必须摆出老学究的样子,不用公式、图表、统计分析把听众整晕不罢休,深入浅出难道不好?别把听众当土豆,演讲是你展示自我的机会,台下说不定有伯乐呢,别浪费这宝贵的机会!(注: prezi 是一个在线软件,特别擅长放大缩小功能,可以吸引观众关注你正在讨论的内容而暂时忽略页面上其它部分,感兴趣的不妨看看,很好玩噢) 缺乏对听众的“关心”。这一点我看外国人的报告深有体会,美国人说话总是会这样:先哗哗地说,然后适当会停下来说,这个情况在我们美国一般是这样的,不过呢在你们这里可能不一样,然后再往下接着讲。这一个简单的“暂停”就是对听众的关心。你别忙着把自己的实验、理论一股脑灌给听众啊,适当停下来,看看他们的反应,他们脸上是不是一片茫然?是不是已经有很多开始低头看手机?他们对你的内容熟悉吗?对你的方法了解吗?打个比方,国内会议,你是否需要适时停下来,说:北方的朋友可能不了解,在我们南方呢一般是这样的……在参会者大多数都是做实验的而你是做理论的情况下,你是否需要介绍:做实验的同学可能不太容易理解,其实啊你们不论是研究大象还是微生物在我这里呢都是一个符号(借 LW 语,谢谢)。 缺乏与听众互动。演讲不是填鸭教学,你需要即时的反馈。参考: 小型会场的报告,投影屏不太高以至于够不着的话,适当地离开电脑,走到投影屏旁边,离大家近一点,指着屏幕一步一步说,会比一直躲在讲台后面要更能实现互动一 适当地问听众几个问题:你们认为会怎么样?这个结果有没有问题?提问是很有效的催醒剂,相当于对他们说,喂!醒醒!我问你呢! 另外关于如何消除紧张情绪。 我上次刚好有个反例作为经验:数日前做个 3 分钟报告(专门锻炼学生的),结果我第一句话就“吃螺丝(卡壳)”了,一句简单的介绍 ”hello my name is ** and I’m a PhD student of ***” 就有两个单词吐词不清,一下子自己把自己弄得紧张起来,接下来 2 分钟左右无论如何都没有调整过来。其实这种情况下很简单,就是停下来,停顿 1 、 2 秒钟,说声 sorry ,调整呼吸,放慢语速,再继续说,不要一个螺丝吃下去就接着像拧不上的水龙头似的哗哗往外倒。别急,听众能等你这几秒钟缓过气来,不至于把你轰下去。谁不愿意欣赏精彩的演讲呢? 总之,学术报告过程中,你就是个推销员,听众就是你的潜在顾客,他们的反应取决于你的表现。在演讲过程中,不时观察一下,他们被你催眠了吗?
个人分类: 演讲与写作|6634 次阅读|2 个评论
催眠花园
seawan 2011-3-25 09:39
文件不小,大约41M。 权限不够,传不上去。只好放到另外一个地方: http://www.kuaipan.cn/file/id_6698976455705593.htm 解压之后,有一个EXE程序(如果你计算机上有病毒,不赖我),执行就可以了。 如果只想听MP3,把里面的mp3文件单独拿出来就行了。 字幕文本在另一个网站(这里)。 随着轻柔和缓的音乐,让你的意识进入心灵的花园,种下美好的种子,收获希望的果实! 中英文对照,语句和缓清晰,强烈推荐! (忘了说了,英文文本是俺听写出来的,如果有错误,概不负责, )
个人分类: 好玩意儿|3993 次阅读|0 个评论
科研创新:楹树皮中镇静催眠有效部位临床前研究
xupeiyang 2010-7-16 10:55
国内外相关文献对比分析结论: 国内外检索到豆科合欢属植物具有镇静作用的文献报道,检索到儿茶素具有镇静、抗焦虑作用的文献报道,国内检索到楹树的活性成分研究的文献报道,但未见研究楹树皮具有镇静催眠作用、并且楹树皮具备镇静催眠作用的有效成分属儿茶素类的相关文献报道。 该课题的创新点: 1. 首次研究发现 楹树皮具有镇静催眠作用 。 2. 首次发现 楹树皮镇静催眠作用的有效成分属儿茶素类 。 编号: 2010215
个人分类: 创新评论|3243 次阅读|0 个评论
亲历催眠
smilesun 2009-12-20 00:01
我一直对催眠有着浓厚的兴趣,以前目睹过催眠师进行集体催眠自己很难进入被催眠的状态。 今天下午复旦大学孙时进教授来科大讲学,主动充当了他的实验材料,体验了一下被催眠的感觉。 大抵的过程是这样的,催眠师要求全力配合,所以就按他的指令一步一部执行。 先是他告诉我规则,要求我在他往我背后猛拍一掌时往后倒下,他顺势给我放倒躺在地毯上; 然后让我排除杂念, 只听他的指示;让我想象自己的身体是一块木板,期间在身上拍打几次, 很快感觉有人将我抬起架到准备好的两个方凳上。 然后继续暗示我的身体很硬,期间好像用手在我身上下压,估计是感觉火候差不多时,将两个凳子 的距离拉开。靠头一侧的凳子好像是放在肩下,脚头的一个应该是在脚下。(以前见过的好像是一个放在头下,一个放在脚下) 继续暗示我的身体很硬,我能感觉到会场的人在向我面前靠近。 感觉有人在身上往下压,估计是谁站在我身上了,不过感觉不出有多少重量。现场的朋友应该知道当时 是什么状态。 不过我的意识还是存在的,而且还在想催眠师后面会做什么。不过很快就听到催眠师说,当他拍我一下 我就会醒来,感觉很清醒等。 感觉有人把凳子往中间移动,腿并没有僵硬的感觉。 当他拍我时,听指令睁开了眼睛,我还以为催眠还没结束呢,所以站起来时看到现场的听众都围在旁边, 所以很疑惑。一脸的茫然,眼神显得涣散(会后一MM说的)。 整个过程应该很快,可能不足5分钟。 没有什么特别的感觉,就是一种特殊一些的状态。 孙老师说到,我们很难分辨在催眠状态下是真实的清醒的自己,还是在正常情况下我们是清醒的。也可能正常情况下我们被社会催眠了,被周围的环境催眠了。 PS:让孙老师演示一下催眠,是另一位MM提议的,不过由于我先走上前,抢了她的机会,有点不好意思的^-^
个人分类: 未分类|5133 次阅读|1 个评论
催眠与大脑活动研究进展
xupeiyang 2009-11-19 16:51
http://www.gopubmed.org/web/gopubmed/WEB1mOWEB10O00d000j10020001000f01000j100300.y Hypnosis and brain =Brain 253 of 737 documents semantically analyzed 1 2 3 Top Years Publications 2006 16 2003 15 2004 13 2001 12 1979 11 2009 9 2000 9 2008 8 2005 8 1994 7 1980 7 1969 7 2007 6 1998 6 1999 6 1987 6 1981 6 1970 6 1964 6 2002 5 1 2 3 1 2 Top Countries Publications USA 40 Germany 11 Canada 9 United Kingdom 7 China 6 Russia 6 Italy 5 Israel 4 Japan 3 Finland 3 Australia 3 India 3 Belgium 2 Denmark 2 France 2 Switzerland 2 Portugal 1 Sweden 1 Hungary 1 Poland 1 1 2 1 2 3 4 5 Top Cities Publications London 4 Laizhou 3 Rome 3 Knoxville 3 Moscow 3 Montreal 3 Lige 2 Beijing 2 Seattle 2 New Haven 2 Boston 2 Dallas 2 Turku 2 Kolkata 2 Flagstaff 2 State College 2 Zrich 2 Philadelphia 2 Hanover 1 Porto 1 1 2 3 4 5 1 2 3 ... 8 Top Journals Publications Int J Clin Exp Hypn 18 Am J Clin Hypn 16 J Pharmacol Exp Ther 7 Res Commun Chem Pathol Pharmacol 6 Minerva Med 6 Zh Vyssh Nerv Deyat+ 5 Pharmacol Biochem Be 5 J Appl Physiol 4 Int J Psychophysiol 4 Alcohol Clin Exp Res 4 Int J Neurosci 4 Med Hypotheses 3 Neuropharmacology 3 Indian J Exp Biol 3 Lancet 3 J Pharm Pharmacol 3 Brain Res 3 Zh Nevropatol Psikhiatr Im S S Korsakova 3 Electroencephalogr Clin Neurophysiol 3 Neuroimage 2 1 2 3 ... 8 1 2 3 ... 31 Top Authors Publications Kitagawa H 5 Satoh T 5 Rossi E 4 Persinger M 4 Minegishi A 4 Fukumori R 4 Klemm W 4 Oakley D 3 Derbyshire S 3 Tambiev A 3 Woody E 3 Rainville P 3 Ferko A 3 Schnell R 3 Yanaura S 3 Laureys S 2 Rossi K 2 Medvedev S 2 Frackowiak R 2 Nash M 2 1 2 3 ... 31 1 2 3 ... 62 Top Terms Publications Brain 253 Hypnosis 220 Humans 173 Hypnotics and Sedatives 88 Animals 88 Adult 67 Electroencephalography 60 Suggestion 46 Rats 35 Pain 33 Patients 33 Reflex 31 Brain Mapping 29 Pharmaceutical Preparations 29 Mice 28 Sleep 27 Analgesia 23 Anxiety 23 Perception 22 Behavior, Animal 22 1 2 3 ... 62 http://www.sciencenet.cn/htmlnews/2009/11/225236.shtm 研究证实催眠影响大脑活动 催眠状态确实存在 长期以来,很多人对催眠疗法的可靠性以及催眠状态是否真实存在抱有怀疑。最新研究显示,催眠确实影响大脑活动,催眠状态确实存在。 催眠状态 英国赫尔大学心理学系研究人员威廉麦克格温运用大脑活动成像技术研究催眠现象,试图证实人类大脑在催眠状态下的活动变化由催眠引起。 研究人员首先测试实验对象对催眠的反应,要求处于催眠状态下的实验对象完成某项任务,例如听一段不存在的音乐,看一只不存在的小猫。根据实验对象对任务指令的反应,研究人员从中选出10名高度易受影响者和7名不易受影响者。不易受影响者对催眠中听到的命令没有反应,只是进入放松状态。 研究人员用功能性核磁共振成像技术(MRI)观察实验对象大脑活动情况图像。结果显示,只有高度易受催眠影响的实验对象前脑活动有变化,不易受影响的实验对象大脑相应区域没有脑部活动变化。 英国广播公司(BBC)11月16日援引麦克格温的话报道,研究结果明确显示,这些变化由催眠引起,而不是简单的放松所致。 接受暗示 研究小组由赫尔大学心理学系和临床神经系统学中心研究员组成,参与者包括世界著名催眠学专家兰米尔基尔舍、脑部成像技术专家和建议暗示专家等。 在以往催眠研究中,研究人员通常要求实验对象在催眠状态下完成某项任务,观察这一过程中实验对象大脑活动情况。质疑者认为,这种观察结果不能说明实验对象大脑活动变化是由催眠所致还是由于任务命令所致。 在麦克格温的实验中,研究人员在实验对象完成每项任务的间隔时间内观察他们的大脑活动,记录他们在没有任何命令或任务干扰情况下的大脑活动情况,与实验对象在没有受到催眠诱导情况下的大脑活动情况比对。这是首次以这种方式研究催眠对大脑活动的影响。 研究结果发表在《意识与认知》( Consciousness and Cognition )杂志。临床心理学家迈克尔希普认为研究为催眠能使大脑接受暗示和建议理论提供了依据。 改变模式 在一般情况下,人类大脑中有一个区域与做白日梦、开小差和发呆有关。这种状态被称为大脑默认模式。 研究发现,在催眠状态下,高度易受影响者大脑默认模式改变,分管开小差的部分活动减少。这一情况只发生在高度易受影响的实验对象身上,麦克格温认为这能证明催眠可关闭大脑中让思路开小差的功能,使注意力更集中。 催眠疗法正越来越多地应用于临床治疗。治疗人员催眠患者后用语言等方式给他们建议和暗示,利用催眠状态下大脑易于接受建议的特点,帮助人们戒烟或减肥。 更多阅读 英国广播公司相关报道(英文) http://news.bbc.co.uk/2/hi/health/8359170.stm Hypnosis has 'real' brain effect Hypnosis can be used for overcoming anxiety and addiction Hypnosis has a very real effect that can be picked up on brain scans, say Hull University researchers. An imaging study of hypnotised participants showed decreased activity in the parts of the brain linked with daydreaming or letting the mind wander. The same brain patterns were absent in people who had the tests but who were not susceptible to being hypnotised. One psychologist said the study backed the theory that hypnosis primes the brain to be open to suggestion. Hypnosis is increasingly being used to help people stop smoking or lose weight and advisers recently recommended its use on the NHS to treat irritable bowel syndrome. This shows that the changes were due to hypnosis and not just simple relaxation Dr William McGeown, study leader It is not the first time researchers have tried to use imaging studies to monitor brain activity in people under hypnosis. But the Hull team said these had been done while people had been asked to carry out tasks, so it was not clear whether the changes in the brain were due to the act of doing the task or an effect of hypnosis. In the latest study, the team first tested how people responded to hypnosis and selected 10 individuals who were highly suggestible and seven people who did not really respond to the technique other than becoming more relaxed. The participants were asked to do a task under hypnosis, such as listening to non-existent music, but unknown to them the brain activity was being monitored in the rest periods in between tasks, the team reported in the journal Consciousness and Cognition. Default mode In the highly suggestible group there was decreased activity in the part of the brain involved in daydreaming or letting the mind wander - also known as the default mode network. One suggestion of how hypnosis works, supported by the results, is that shutting off this activity leaves the brain free to concentrate on other tasks. Study leader Dr William McGeown, a lecturer in the department of psychology, said the results were unequivocal because they only occurred in the highly suggestible subjects. This shows that the changes were due to hypnosis and not just simple relaxation. Our study shows hypnosis is real. Dr Michael Heap, a clinical forensic psychologist based in Sheffield, said the experiment was unique in showing brain patterns supporting the theory that hypnosis works by priming the subject to respond more effectively to suggestions. Importantly the data confirm that relaxation is not a critical factor. The limited data from this experiment suggest that this pattern of activity then dissipates (at least to some extent) once the subjects start to engage in the suggestions that follow. But he said the small study, which needed repeating in other populations, did not prove that people being hypnotised were in an actual trance.
个人分类: 神经科学|1846 次阅读|0 个评论
深度催眠引發令人震驚的現象!
热度 1 jiangjinsong 2009-9-26 10:21
前世今生16堂生死启蒙课 【老蔣按: 前幾日,鄙人曾轉帖 英幻術大師鏡頭前施催眠術 百萬觀眾動彈不得 ,介紹了催眠術的奇妙效果,吳光恒老師留言補充: 我在电视上看过,现场随机抽取的十几个观众,绝大多数被催眠。个别不被催眠的也有,但多数被催眠得离谱。比如催眠师说:你现在的鼻子变得非常有弹性,然 后,就对一个受试者做一个捏鼻子的动作,然后向外拉。该人居然表现出鼻子被拉长十米的样子。催眠师把鼻子交给场下观众去拉,居然有效。突然一放手,鼻 子的主人居然一震。 今天再介紹一本深度催眠產生了奇異效果的書。這是一本在西方非常暢銷的書(Many Lives, Many Masters),雖然其觀點與現代科學世界觀未必吻合。作者 布莱恩魏斯,美国耶鲁大学医学博士,曾任耶鲁大学精神科主治医师、迈阿密大学精神药物研究部主任。他在通過深度催眠給一位患者治療時,居然無意中發現了患者對前世的經驗,而且患者居然還意外地知道對她進行治療的大夫的許多不為人知的 想到大陸去年就已經翻譯引進了,很好很欣慰的說, 】 编者的话 2008年,一本讲述生死轮回的小书《前世今生》跃上美国亚马逊书店畅销书排行榜,其热度至今仍炽。细心的读者却发现,这本书早在20年前就已经震惊全世界,在心理学领域内更是掀起了一场有关轮回转世的辩论风暴!   这本书的成书过程相当偶然1980年,美国著名科学家、心理医生布莱恩魏斯接待了女病人凯瑟琳,在催眠治疗中发现了生死轮回的秘密,学到了绝无仅有的生死课程,生活从此改观。于是,他顶着社会舆论的压力,冒着声名狼藉的风险,将其治疗过程写成此书。   1988年,该书甫一面世,就连续96周雄踞美国佛罗里达州畅销书排行榜,迅速引爆了欧美文化圈,旋即译成数十种文字,风靡全球!仅台湾版就销售达500,000册令魏斯始料未及的是,许多权威的心理医生也联袂推荐这本小书!它正在改变数百万普通大众的生活!   在这本中,魏斯只是客观地记录下了他的治疗全过程,没有丝毫艺术加工,也没有丝毫夸张文字。他甘冒天下之大不韪,只是要与更多的人分享生死课程,让人们从现世的苦恼中解脱出来,在现世获得最大程度的幸福感。这既是《前世今生》的现实意义,也是我们引进本书的初衷。   近年来,处于生死边缘的哲人的临终留言一次次震憾着人们,如《相约星期二》等。但与之不同,本书的生死智慧不是出自临终的哲人,而来自超意识界的大师们。他们以催眠状态下的凯瑟琳为管道,不仅传授给魏斯生死课程,还透露了众多世人闻所未闻的惊天秘密: 我们可以选择何时来到肉体的状态,以及何时离开。我们知道何时目的算是完成了。我们知道什么时候是终点,接下来便是死亡。   耐心和适当时机每件事在该来的时候就会来。人生是急不得的,不能像许多人希望的时间表一样。我们必须接受凡事来临的时间。但人生是无尽的,我们不曾真的死去,也从未真的出生。   我们都有必须偿还的债。要是没有还完,就得带着这些债到下一世去在每一世,自己过的生活都是自己选的,要为自己负责。   任何事都必须有所平衡。平衡与和谐如今都被忽略,但是,它们却是智慧的根本。现在凡事都做得太过。    这些话语有关爱与希望、信心与善意、德行与罪愆等。此外还有许多实用的建议:耐心与等待的价值;自然界平衡的智慧;消除恐惧,尤其是对死亡的恐惧;学习信 任与宽恕等。正如《出版家周刊》所说,无论一个人是否相信轮回,这本书都不会让人失望。从更广阔的视野及时空,追寻宗教、科学之外的生命意义这才是本 书想说的最重要的故事。 (连续96周登上美国畅销书排行榜,台湾金石堂网络书店畅销书冠军,名列亚马逊网络书店畅销书排行榜前列,译成数十种文字) 正在读( 31 人),已读过( 379 人) | 放入书架   什么是书架? 点击查看大图 作  者: (美) 魏斯  著; 谭智华  译 出 版 社: 江苏人民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8-11-1 字  数: 132000 版  次: 1 页  数: 227 印刷时间: 2008-11-1 开  本: 32开 印  次: 1 纸  张: 胶版纸 I S B N : 9787214052346 包  装: 平装 所属分类: 图书 自我实现/励志 自我调节 心灵自助 定价: ¥25.00 当当价:¥ 16.30 折扣: 65折 节省:¥8.70 钻石vip价:¥15.50 送积分: 163   积分说明 顾客评分:  共有商品评论 252 条 查看评论摘要 最佳拍档 死亡回忆 52堂静心课 吸引力法则(亚 ... 前世今生16堂生死启蒙课(连续96周登上 ... 与此 1 件拍档商品一同购买 总定价: ¥53.00 总当当价: ¥30.90 var probJson = {"prod": };if(navigator.appName!="Microsoft Internet Explorer") checkall(); 请至少保留一件商品。 编辑推荐 人生是无尽的,我们不曾真的死去,也从未真的出生。我们只是度过不同的阶段,没有终点。   人有许多阶段,时间不是我们所看的时间,而是一节节待学的课。   1988年起,连续96周雄踞美国畅销书排行榜,1993年,台湾金石堂网络书店畅销书排行榜前列,译成数十种文字,台湾版狂销500,000册,畅销20年,全球读者口耳相传,众多权威心理医生联袂推荐,抚慰百万人心灵的生死启蒙书。   人世间处处可见人类对死亡的恐惧与逃避。这隐藏却持续的恐惧不是任何金钱或势力能消除的。我们如此忧惧死亡,有时甚至忘了活着的真正目的。   如果我们知道生命是无尽的,所以我们不会死,我们也从未真正地出生,以对死亡的恐惧就可以消除。如果我们知道以前曾活过无数次,将来也会再活无数次,不知会觉得多有保障。 点击免费阅读更多章节渴望生活:前世今生:16堂生死启蒙课 内容简介 1980年,27岁的凯瑟琳莫名焦虑、恐惧,生活一团糟。无奈之下,她求助于著名心理医生布莱恩魏斯。 魏斯花了18个月做传统心理治疗,想减轻凯瑟琳的症状。一无所获时,他尝试用催眠疗法。在一连串的催眠治疗状态下,凯瑟琳记起引发她症状的前世记忆。   公元前1863年,她是一个18岁的金发女孩阿朗达。后来,洪水淹没了乡村,她溺死在洪流中。   公元1756年,她是西班牙妓女露伊莎。   19世纪,她是美国维吉尼亚州的奴隶艾比。   二战时,他是德国飞行员艾力克,有一个幸福的家庭,最后在战争中丧生。   这些都是凯瑟琳的前世,而她的症状似乎也是这些前世业障的结果。   令人震惊的是,催眠状态下的凯瑟琳会向魏斯转达一些高度进化的大师们的讯息有关生与死、爱与希望、信心与善意、德行与罪愆等。每一次催眠,都仿佛一堂堂生死启蒙课。   魏斯对之既惊讶又疑惑,却无法做出科学的解释。于是,他客观地记录下治疗全过程,4年后整理成本书。   前世轮回也许不是人类心智可以了解的,甚至远远超出我们想象的范围。但生死启蒙课透露了生命的不朽与真义,无疑改变了魏斯、凯瑟琳和数百万人的生活。 作者简介 布莱恩魏斯,美国耶鲁大学医学博士,曾任耶鲁大学精神科主治医师、迈阿密大学精神药物研究部主任。著有畅销书《前世今生》《生命轮回》等。 目录 编者的话 前言 第一章 我的生命被颠覆了 第二章 催眠疗法 第三章 一两个钟头走完一生 第四章 已逝的父亲和儿子对我说话 第五章 超意识界的讯息 第六章 未知死,焉知生 第七章 3500年前,你是我舅舅 第八章 遇见永生的自己 第九章 死亡笔记 第十章 爸爸,我爱你爱了四万年 第十一章 末日大预言 第十二章 欠与偿 第十三章 他们说我活过86次 第十四章 课业完成 第十五章 亟待检验的通灵实验 第十六章 我能治疗痛苦的众生,但是我好累 结语 附录  一、浏览千年万年的我  二、我看前世今生  三、前世与今生的交会《前世今生》座谈会 媒体评论 无 论一个人是否相信轮回,这本书都不会让他失望。耐性和适当时机每件事在该来的时候就会来。人生是急不得的,不能像许多人希望的时间表一样。人生是无 尽的,我们不曾真的死去,也从未真的出生,我们只是度过不同的阶段,没有终点。人有许多阶段.时间不是我们所看的时间,而是一节节待学的课。这些讯息并 非传统宗教的价值观,而旨在揭示生命的意义。 【美】《出版家周刊》(publishers Weekly) 在这本神奇的书中,心理学与哲学完美融合于一个真实的病例中。它使魏斯从此成为前世今生治疗领域影响非凡的代言人、作家与领导者。 【美】亚马逊网站 探究前世对今生行为的影响,是一次有趣而发人深省的探险。它突破了常规,呈现出全新而高效的心理治疗方式。 【美】《纽约时报》书评版  一场意外的精神苏醒的深刻诠释。这本意义非凡的勇敢的小书为科学与玄学的联姻打开了一扇门。饥渴的界,必需此种追寻心灵的阅读。    台湾诚品网络书店 书摘插图 1 与《前世今生》相关 2008年,一本讲述生死轮回的小书《前世今生》跃上美国亚马逊书店畅销书排行榜,其热度至今仍炽。细心的读者却发现,这本书早在20年前就已经震惊全世界,在心理学领域内更是掀起了一场有关轮回转世的辩论风暴! 目录 编者的话 前 言 2 正文一 第一次见到凯瑟琳时,她穿着一件很好看的深红色时装,在候诊室里紧张地翻着杂志。在此之前的20分钟,她在精神科外面的走廊来回踱步,说服自己依约赴诊而不逃走。我到候诊室招呼她,和她握手。她的手又湿又冷,证明了方才的焦虑。事实上,虽然有两个她信任的医生大力推荐, 我的生命被颠覆了1 我的生命被颠覆了2 催眠疗法1 催眠疗法2 一两个钟头走完一生1 一两个钟头走完一生2 一两个钟头走完一生3 一两个钟头走完一生4 3 正文二 我看到一幢正方形的白色房子,门前有一条铺着沙石的小路。骑马的人们来来往往,凯瑟琳以她惯常的朦胧低语说着,有许多树一片农地。一幢大房子旁有好几间小的,像奴隶住的小屋。天气很热。这里是南方弗吉尼亚州。她说年份是1873年。那时她是个小孩。 已逝的父亲和儿子对我说话1 已逝的父亲和儿子对我说话2 已逝的父亲和儿子对我说话3 超意识界的讯息1 超意识界的讯息2 超意识界的讯息3 超意识界的讯息4 书摘与插图
个人分类: 怪力亂神|9954 次阅读|11 个评论
英幻術大師鏡頭前施催眠術 百萬觀眾動彈不得【轉帖】
jiangjinsong 2009-9-22 15:45
英幻術大師鏡頭前施催眠術 百萬觀眾動彈不得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09-09-22 10:11:08   中評社台北9月22日電/英國幻術大師戴倫布朗繼上次表演猜中樂透號碼之後,最近又在電視節目中對電視機前與現場的觀眾催眠,讓他們坐在座位上無法起身。   據今日新聞報道,結果節目播出後,有許多觀眾打電話到電視台,表示自己真的被催眠。而電視台估計,當晚約有410萬人收看節目,其中約有100萬人被催眠。   幻術大師戴倫布朗在電視鏡頭前表演催眠術,要讓觀眾坐在椅子上動彈不得。一開始布朗要求觀眾必須正襟危坐,否則催眠術將無效,他說:請遵照下面指示,請在椅子上坐好,將腳放在地面,你身體的前面。   接著布朗播放一段所謂的潛意識影片,然後詢問現場觀眾的感覺。一位觀眾表示:我只能動一點點,然後我再怎麼想站起來,就會把我推回去。果然有一半左右的觀眾無法起身,而電視台也接到不少觀眾來電,他們聲稱自己被催眠。根據估計,約有100萬人受影響。   不過,布朗其實是利用言語以及畫面讓觀眾產生錯覺,當他指出:你覺得無法動彈,不要驚慌,只要讓你去享受一下。就在說到動彈不得時,畫面突然閃過一個被綁在椅子上的人的圖片,總共出現兩次,足以產生暗示性效果。   另外,一開始就要觀眾坐好直到表演結束,至少有6、7分鐘的時間,有些人可能因為緊張而肌肉僵硬,甚至四肢麻木,自然會產生無法動彈的感覺。
个人分类: 怪力亂神|4008 次阅读|1 个评论
催眠:领导讲话的新用途
大毛忽洞 2008-7-7 20:57
催眠:领导讲话的新用途 全世界每天都有很多失眠的人,他们在任何时候都难以入睡,处于非常痛苦的状态。 吃安定只是一种自我安慰的办法,时间长了,不但剂量要加大,而且效果也越来越差。 如果能把具有强力催眠作用的领导讲话制成时髦的 MP3 ,给那些难以入睡的人听听,他们马上就进入梦乡了。下面会场的画面就是临床实践证明。 如果把这些领导讲话翻译成各种语言,在全世界出售,说不定会形成一个具有特色的出口创汇产业,打造出一个精神世界的臭豆腐一样的原创品牌!
个人分类: 思想和方法|4646 次阅读|2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2 06:16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