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科学网 标签 舒化鲁 相关日志

tag 标签: 舒化鲁

相关日志

不同价值选择的三类管理者
shuhualu1016 2011-6-20 11:11
文 / 舒化鲁 规范化管理实施指导网 首席专家 如果说企业的决策层是由经营者构成,那么,企业的执行层也就主要是由管理者构成,尽管二者之间并没有明确的分界线。企业的发展必须通过他们的努力把企业的目标选择付诸实践,把决策贯彻下去。他们本身是构成企业人力资源的一个重要部分。在很多企业,发展上走弯路,并不完全在于经营者的决策失误,而在于执行层的不力,好的思路和方法无法贯彻落实,从而使一些很有前途的好项目不了了之,半途而废。同时,作为执行层的管理者还或多或少地会影响到企业的决策,对企业的发展方向、发展途径措施选择构成影响。从这个意义上讲,如果说企业的经营者是构成企业的核心,那么,管理者作为一个执行层则是构成企业存在和发展的支柱。在很多情况下,企业一定项目的选择又直接受制于这种执行层的现状。所以,联想董事局主席柳传志就强调:“没有恰当的人不做”。这里的恰当人并不是指的技术人员或者一般员工,而是管理人员,即能够担当一定项目的主持工作,能对项目的运作承担责任,保证项目顺利进行的管理者。在一个企业,这类人力资源实际决定了一个企业发展的后劲。在一般情况下,即使高层次的技术人员,也都可以通过高薪聘来,而管理人员却不能通过简单的高薪吸引来实现。在一个企业中,管理者要发挥他特定的作用,担当他应该担当的职责,这不仅与他个人的能力才干相关,而且与他与这个企业组织的长期磨合达成的协调和融合相关。如果没有一定的磨合,与企业团队实现融合和协调,也就难以发挥出他应该有的作用。从这个意义上讲,管理者这种特定的人力资源很难仅仅靠钱购买实现积累。 管理者因为各自在企业组织运行中所处的层次地位不同,又可以分为三类: 其一,现场主管。即在企业的生产经营现场承担一定管理职责的人员。 其二,中层主管。他们是对企业经营决策起上传下达沟通桥梁作用的人。他们往往负责一个部门、一个单位,或者一个独立的公司或事业部。尽管他们所负责的业务面也已经比较广,但其企业经营的方向、方式却是已经被决定好了的。他们仅仅是按照这既定的方向、方式在措施上进行具体化,并通过特定的管理付诸实施。 其三,高层主管。在一般情况下,高层主管又是企业经营决策的参与人,甚至可能会被吸纳到企业经营方针和方向等重大决策的制定过程中来。但他们并不是决策的最终定夺人,甚至他们被邀请参与经营决策的讨论,也并不完全是要使他们的价值选择在经营决策中有所体现,而是经营决策定夺人为了保证他自己的价值取向能够得到更充分的贯彻而采取的一种民主措施。但高层主管与中层主管的区别并不在此,而在于他们对一定企业的经营活动具有更大的影响。企业所制定的决策能否成功地得到贯彻,他们起着决定性作用。 管理者的三个小类,各自又都有自身的价值选择。所以,他们在对企业四大价值 (注:企业四大价值参照舒化鲁专著《升 - 生方略》 第一篇第 6 小节) 的关注的次序排列上也完全不同。现场主管因为处于企业的较低层次上,他们所拥有技能和知识的稀缺程度相对较低,因而使他们在劳动市场上实际上处于一种不太有利的地位,往往会供大于求。所以,他们非常看中自己的这一职位,因而他们对企业四大价值的关注顺序是:风险价值、美誉价值、交易收益价值,最后才是投资回报价值。只有风险价值和社会美誉充分高,企业的发展才相对稳定,才能保证他们的职业稳定和职业发展的稳定。 中层主管比现场主管的情况要好一些。一般而言,能够成为一名合格的中层主管,也就具备了特定的才干,这种才干本身又具有一定的稀缺性。在这种情况下,尽管他们也会看重自己的职业发展,但他们更加看中自己的影响力和价值的实现。所以,他们关注的企业价值首先是社会美誉价值。他们在一个社会美誉价值很高的企业任职之后,如果他感到他的发展遇到了障碍,他会很容易地跳到一家新的企业。这种社会美誉价值本身会为他的这种工作转换提供一种支持。紧接着他们关注的是企业的交易收益价值。只有企业规模充分大,他们的职业生涯才有发展的余地,也只有当企业在规模上不断扩张,他们的职业发展才会有充分多的机会。他们也会关注企业的风险价值,因为他们的职业发展还有相当大的空间,所以,他们不希望企业发展走太多的弯路。他们对投资回报的关注程度相对较低,投资回报的增长也许会通过员工分红和期权给他带来一定的利益,但这种影响对他们而言,已经相对很小。 高层主管就不同了。能成为高层主管的,就一定对企业经营的知识技能和才干都拥有一定的积累,因而他们在劳动市场上也就成了一种高度稀缺的资源,甚至根本进入不了劳动市场就被抢走。尽管经济收益的大小他们也会看重,但他们所看重的已不再是经济收益大小的本身,而是这种经济收益大小所包含的对他们价值的认同。他们所寻求的主要价值也就上升到自我价值的实现和社会影响力的扩张。他们对企业价值的关注顺序因而与经营者接近。他们不太看重企业的风险价值,因为他们很容易通过职业的转换来实现自身的价值。他们成为特定企业的高层主管之后,在这特定企业的职业发展的空间已变得相当有限。所以,他们最大的愿望是实现企业规模的扩张,从而使他们能够获得更广泛的影响力,具有更大的个人经历资本,使他在转换一个企业就职时,能够谋求到很好的职位。 本文著作权归舒化鲁教授所有,转载须署名,违者必究!!
个人分类: SH管理技术和方法|1324 次阅读|0 个评论
看经营者如何在企业中掌舵
shuhualu1016 2011-6-17 10:45
文 / 舒化鲁 规范化管理实施指导网 首席专家 所谓经营者,也就是企业经营决策的定夺人,他们是直接主导企业组织运行活动方向的主体。企业经营什么、如何经营,主要由他们的意志选择决定。因为经营决策往往需要承担一定的风险,这就要求经营决策人具有一定风险承担能力。正是这一原因,往往使企业控股人与企业经营者二者重合起来了。但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企业的经营在知识技能上的要求越来越高,从而使企业经营能力与企业经营风险承担能力的分布发生分离,也就不可避免。也就是说,具有企业经营风险承担能力的人,不一定具有企业经营能力;具有企业经营能力的人,又不一定具有企业经营风险的承担能力。这就迫使企业的经营权和所有权二者之间发生分离,即通过让企业投资控股人把企业经营权转移给对企业的资产不具控股地位的经营者。我们在这里讲的经营者更多的是两权分离基础上的企业经营决策权力的拥有者。 就企业的资源而言,无论是企业的市场资源,还是人力资源、信息资源、社会资源,都直接与经营者的意志选择相关。企业的社会资源主要是由企业经营者的特定社会关系决定的。企业经营者有广泛的社会关系,也就会形成企业庞大的社会资源。反之相反。人力资源的发展和积累,与经营者是否真正重视人才,尊重人才直接相关。重视人才,尊重人才,也就必然会积累众多人才。反之相反。市场资源的形成与经营者决策制定的恰当与否相关。企业经营选择了恰当的方向和途径,通过发挥已有的人力资源的作用进行创新,也就可以获得充分的市场资源。反之相反。信息资源的积累直接与他们在决策制定过程中对相关信息的选择和应用相关。如果他们欣赏自己的所谓直觉决策,也就不会重视信息资源,信息资源也就不可能得到积累和发展。企业资本资源也不例外。投资人是否选择向企业投资,也与经营者的决策相关。经营者的行为方式能够得到投资人的认同,他所进行的决策正确无误,获得了投资人的广泛信任,也就可以从投资人那里获得广泛的投资支持。从这个意义上讲,经营者是企业兴衰的关键之所在,企业的发展需要种种经营资源,而经营资源的积累和开发又直接受制于经营者的行为和选择。 但经营者是靠他们所拥有的知识和技能来立足于社会,以寻求自我价值实现的。因此,个人的社会影响力也就成了他们最先的追求。所以,他们首先关注的是企业规模的大小,即交易收益价值的大小。只有当企业规模越大时,经营者个人的价值及其个人对社会的影响力才能越大。其次是社会美誉价值。任何一个企业经营领导人想实现自我价值和社会影响力,只要不是在极端的情况下,他们都会看重企业的社会美誉价值。能够成为流芳百世的人,就绝不会选择去做任何一点遗臭万年的事。投资回报也是他们比较关注的一种价值。只有保证一定的投资回报,才能够获得更多的资本资源,也才能使他通过投资的扩张来实现企业规模扩张的这个目标。放在最后考虑的是风险价值,他们把风险价值放在最后考虑。这并不是因为他们具有风险承担能力,而是因为人的生命的有限性与人的价值追求无限性的矛盾,使他们选择了一种或多或少具有赌博性质的行为选择,成则英雄,败则寇。只要有一成的成功可能,他们都会冒 100% 的风险去赌、去努力。 本文著作权归舒化鲁教授所有,转载须署名,违者必究!
个人分类: SH研究理论|1965 次阅读|0 个评论
推动企业性质变迁的四大社会经济发展
shuhualu1016 2011-6-16 10:10
文 / 舒化鲁 规范化管理实施指导网 首席专家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社会本身也发生了巨大的改变。尤其是从 20 世纪下半叶开始,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发展,使社会的风貌和性质,开始发生根本性的改变。但直接导致企业性质变迁的,主要是以下四个方面的社会经济发展: 其一,市场活动的主权转移到了消费者一边。 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发展,极大地的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使社会产品,无论在品类、品种上,还是在总量上,都极大地丰富起来。任何一种商品的供给不仅丰富,甚至有些产品还出现了严重的相对过剩。绝大多数产品,都有多个供给主体相互竞争,甚至这种竞争已经激烈得使产品供给商不得不千方百计地讨好用户。供给的绝对垄断,只是在与封建专制制度联系在一起的国家,还保留着一些遗迹。否则,至少有多种替代品供给主体之间的相互竞争。作为商品需求一方的消费者,不再是任人欺骗宰割的对象。在市场上,他们已成为与商家享有平等权力的市场活动主体。他们通过用钞票投票,直接决定着产品供给商的生死存亡。产品供给商的任何一个弄虚作假、坑蒙拐骗行为,不仅无法维持其自身长久的发展,而且最终会被消费者所摒弃而把自己送进坟墓。 其二,社会保障制度不断发展完善。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社会保障制度开始发展完善起来,并且是越来越完善。这一发展直接使生活在这个社会之中的任何每一个人,都获得了独立的生存权力,使他们不再作为一个依附民,受人宰割。原来迫于生计而为人做牛做马的工人,也不再仅仅是为了生存而出卖自己的劳动力。社会保障制度的发展和完善,能够保证他们的基本生存需要。这就使作为企业老板的资本家和经营者,无法再肆无忌惮地剥削、压榨他们。他们选择进入哪一家企业打工,并不完全是受温饱所迫,而是为了获得自己的尊严,实现自己的价值。就以中国的“农民工”为例,这些进城打工的农民工,也不完全是因为在农村吃不饱、穿不暖,而是因为他们希望生活得更有质量,能充分实现他们自己的价值。这就更不用说发达国家的劳动者了。 其三,国家机器的主权逐渐回到了国家主人手中,国家立法开始转向保护社会的大多数人。 随着社会的进步,社会越来越趋于平等,国家机器不再仅仅是少数人压迫、剥削大多数人的工具。社会中的大多数,包括作为消费者和作为劳动者的两个弱势群体的利益,开始受到国家机器的保护。任何一个弱势群体的利益,如果受到侵害,都有机会通过诉诸法律寻求自身利益的保护。尤其是消费者权益法和法律援助制度的普遍实施,在相当程度上直接维护了这两个弱势群体的利益。 其四,科学技术的发展,使企业赖以发展的核心资源,由资本资源转向了人力资源,即人的聪明才智的发挥。 在当代社会,任何一个企业如果没有大量的人力资源积累,除了投机取得片刻的兴旺之外,已不可能实现持续稳定的发展。资本的作用可以说已下降为一个主要服务于发挥人的聪明才智的中介载体,仅仅起着为人的价值的实现构筑舞台的作用。美国的微软公司、戴尔公司等等众多新兴企业,都只是以很少一点投资起家的。甚至还有像中国海尔这样的企业,是在负债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相反,原已积累积聚有雄厚资本的老牌企业却放慢了发展步伐,甚至是停滞和倒退。 50 年前的世界 500 强企业中,有一多半已被淘汰出局,并且这些被淘汰出局的企业,大都是曾经积聚有雄厚资本的老牌企业。比如有两三百年历史的英国皇家巴林银行破产倒闭,就不仅仅是因为没有钱运转不灵,而是其内部管理不重视人力资源的积累,致使搞阴谋投机的人有机可乘所至。 本文著作权归舒化鲁教授所有,转载须署名,违者必究!
个人分类: 管理杂谈|1462 次阅读|0 个评论
实现企业战略措施的组织保障
shuhualu1016 2011-6-13 11:16
文 / 舒化鲁 规范化管理实施指导网首席专家 一年初夏,我受一家公司邀请去作顾问服务。这家公司是一家上市公司,因为主业市场竞争太过激烈,刚一上市业绩就出现滑坡,连续三年亏损。它的股票也加上了前缀 ST ,并且面临摘牌的危机,公司总裁也被撤换。 我去后首先与新任公司总裁作了一个深层的沟通,他对自己的前途也感到很迷茫,并且对前任总裁的撤职感到有些惋惜。他是在前任总裁栽培下成长起来的,从他的话中,我感到他发自内心的感恩之情已形于言表了。 “说实在话,公司走入这个困境,责任不能归到他身上。这个公司前几年的辉煌发展,至少有他一半的功劳。前些年我们公司赖以辉煌发展的产品,就是他主持开发出来的。现在我们的主业产品遇到激烈的竞争冲击,市场份额由 56% 下滑到 9% 。这是不可避免的。谁能保证上一个新产品后,没有竞争对手跟进?谁能保证企业的主业产品市场永久保持在他一家公司手里?把市场变化的责任归于一个人……”他说得很激动,我打断了他的话。 “这里有一个问题,这就是他对这种不可避免的市场发展趋势,是不是早有预知,是不是对应采取了应对措施?” “应该说开始意识不够,有点被胜利冲昏头脑。当有几家企业上了同类产品时,才有这种意识。并且这几家企业所生产的同类产品一上市就是走的成本优势战略,产品价格比我们的有明显的优势,市场价格比我们低 7% 。” “你们采取了一些什么重大措施来应对?”我问。 “我们的措施应该说是多方面的。首先是进行产品创新,但创新内容没有得到客户认同,没有产生明显的市场效果。我们还尝试过避锋的战略,进入新的行业,可都因为竞争激烈,没有取得预期的效果。最后我们又把重心放到原有的主业产品上来,在提高质量、降低成本上努力,以图通过高质量、低价格夺回市场份额。我们为落实这一战略还制定了很多具体管理办法和制度,可落实效果都不佳。就成本而言,仍然比同行高三四个百分点。我的前任,多次拍了桌子,限定一个月必须形成明显的贯彻落实效果。为此还动真格,杀一儆百,处分了一个副总。可结果仍不尽人意,几乎没有带来任何实质性的改变。下面的人员好像都疲昏了,什么反应也没有。” 他说话时带着十分无奈的表情。我不想打断他的话,只想从他的话中捕捉这个公司管理中的深层问题。 “舒教授,我也很无奈。我面对的现实和前任的一样。我接手三个月了,还没有理出可行的解决办法。所以请你来给我们把把脉,帮我们设计一个走出困境的方案。” “关键岗位的员工流失严重吗?”我问。 “没有。有些人是在观望。如果没有突破性的措施改变现状,可能就留不住了。尽管我们公司现在效益不好,严重亏损,但人们还没有对它失去信心,还对它抱有希望。同时,我们的人员工资、福利现在都基本保证了。” “那有些人不是不干事,只管拿钱吗?” “还不能这么说。应该说我们的员工都是很优秀的。他们都有思路,都有自己的见解,工作起来也都很努力。” “我明白了。你们这种情况,在我国的企业发展过程中,可以说是普遍存在的。这就是基础管理薄弱,仅仅靠抓一个一个的市场机会谋求发展,创造的辉煌也是转瞬即逝。这种企业只要有竞争对手一进入它的市场,它的好景也就结束了。如果能在较短的时间补上基础管理这一课,还能维持发展,至少可保持稳定。否则,它的发展之路也就走到了尽头。” “舒教授,你能说得具体一点么?” “说得具体一点,这就是企业组织上下只关心生产和经营,岗位员工缺少组织保障职责的意识,忽视企业组织保障职责的落实。企业领导人只是盯住经营发展问题,忽视企业组织运行的游戏规规则的制定、完善、优化和贯彻、落实,企业经营完全靠领导人个人的权威推动。当权威发生动摇时,企业组织运行就失控了。这就是人们常说的执行力问题。可很多人把这种执行力建立在领导个人的权威和魅力上,而这种基础上的执行力是相当不稳定的。一个人的权威和魅力会因为受到怀疑而降低,一个有权威的个人也会因为退休、辞职、死亡而离开这个企业。所以,企业管理仅仅盯住生产、销售的指标,是不能保障生产、销售指标提升和稳定的。做高层主管的必须投入一半的精力和时间进行游戏规则的建立、健全、完善和优化工作。这才是企业形成稳定的执行力的正途。”我看他听得很入神,又多讲了几句。 “如果说得再具体一点,这就是你们公司的前任大胆开发出主业产品,创造了辉煌,因而在公司内部形成了权威,在员工看来也成了权威,也有了魅力。但竞争对手进入后,夺走了你们大部分市场份额,公司辉煌没有了,发展停滞不前,并且连续三年亏损,他的权威和魅力让人怀疑了,下面的员工也就不再把他的话当一回事了。企业组织运行的效率也就下降了,企业组织的执行力也没有了。在这种情况下,解除他的总裁职务,可以说是董事会最无奈的选择了……” “那我该怎么办呢?”他打断我的话,似乎有点迫不及待地想得到解决方案。 这就是组织保障目标指标确定模板的意义所在。运用织保障目标指标确定模板,直接从每一个岗位员工的战略措施目标、核心业绩目标、方向限定目标达成的需要和企业发展的整体需要中,分解出每一个岗位员工应该为之作出的努力,在每一个岗位员工的工作目标体系中都明确确定组织保障目标要求,把企业组织运行的游戏规则的健全完善和贯彻落实都作为每一个岗位员工必须履行的职责。这也就不仅仅是使他的核心业绩目标的达成有了组织保障,同时也使整个企业组织的每一个战略措施的实现都有了组织保障。 本文著作权归舒化鲁教授所有,允许转载,但须署名,违者必究!  
个人分类: SH管理技术和方法|2796 次阅读|0 个评论
避免目标管理走向形式主义
shuhualu1016 2011-6-9 10:24
文 / 舒化鲁 规范化管理实施指导网首席专家 2004 年初,我在一家企业效力,为他们作薪酬管理体系建设咨询。 这家企业属于一家二级法人公司,上面还有企业集团管着,只不过这集团公司仅仅是国务院原来的一个部改革分解后换牌子而形成的。 他们集团实施目标管理,与每一个下属公司总经理都签订了目标责任书,有定量的目标,也有定性的目标,总共 21 个项目。一天我和这家公司总经理谈起目标责任贯彻落实的事。 “唉。别理这茬事。都是集团公司的那帮书生们生事,什么目标管理,都是弄弄形式。”他说。 “你们不是签了目标责任书吗?” “目标责任书也是形式。” “为什么?”我有些奇怪,问道。 “目标一二十个,并且有的相互打架,方向不一致,不同目标之间是什么关系,我们也搞不清楚。我怀疑搞这东西的那帮书生,他们自己也没有搞清楚。我们怎么贯彻落实啊!狗屁,什么目标责任书,一发到我这儿,就锁进了档案柜,不到年底,我们不会看的。看了还扰乱我们做事的思路。”他说得有点激动了,可能是他自己感觉到失仪了。他停了一会,又接着说,“不同目标,方向不一致,我们怎么贯彻落实?我们向哪个方向努力?” “年终集团公司不考核你们吗?” “考核呀。并且还要兑现奖惩。” “那你不当一回事儿,就不怕挨惩吗?” “怕有什么用,会对照目标编数字就行。去年年终总结,有一个经营指标,我感到已相当不错了。我没有做假,事实求是地报上去了。可在我们集团几十个二级法人单位中,我居然还成了垫底的。最后集团公司还通报点了我们公司的名,并要冻结我们公司工资总额一年,在这一年我们公司不允许增加一分钱的工资基金,我们所有人都不得增加一分钱的工资。” 在企业管理实践中,人们运用目标管理技术,一般都没有目标体系的的概念,而直接把对下属岗位员工的工作要求,当成了目标。所以,往往给下属岗位的目标也就弄成了一大堆,繁琐杂乱,下属岗位员工也不知所从的数字指标。在被管理者看来,目标管理也就成了没有目标的管理。对下属岗位员工有多个方面的要求是不错的,对每一个要求提出量化的目标也是必要的。问题是要让下属岗位员工明了这不同要求转化成的目标之间的关系,即把多重目标梳理成一个体系,让他们能自主地进行协调。否则,上司通过目标向下属岗位员工下达管理控制标准,而任何一个下属所承担的职责又往往总是不只一个,总是有多种目标对他进行管理控制。管理控制方向一多元化,如果管理控制都有充分大的力度,下属就只能是接受“五马分尸”的刑法了。 在现实中,对目标作出分类的也有,不过分的是什么经营类、管理类、廉政类……等等,分类没有把所有目标作为一个完整的体系分析,并揭示它们的内在逻辑联系,这种分类也就失去了意义。 人们在实施目标管理的过程中,之所以会发生形式主义问题,其原因主要有二; 1. 仅仅盯住具体工作事项制定目标,有多少个工作事项,就制定多少个管理目标,结果就使目标多而滥了。工作事项是具体的,多头的,依它制定目标也就不免相互打架,导致目标方向冲突。 2. 没有对目标进行分类,以明确不同目标之间的关系。十多个,甚至几十个目标,不作分类分析,也就不免让人眼花缭乱,无所适从。你即使都规定了权重系数,也没有用。不作分类分析,弄不清不同目标相互之间的关系,下属员工工作不是不知所措,也会无从下手,或者打乱仗,致使乱忙——忙乱而降低工作效率。 不解决这两个问题,目标管理走向形式主义也就不可避免。 如何解决这两个问题? 办法很简单,这就是避免针对工作事项制定目标,直接由企业发展所寻求的交易收益、风险价值、投资回报和社会美誉四大价值的增值和积累目标的达成措施途径下分,制定目标,让目标直接对应于达成企业发展四大价值增值和积累的途径措施,这就可有效地避免目标多头杂乱的问题。这样也容易让下属明确不同目标之间的关系。加上通过对目标分类分析,并按分类确定目标,不同目标之间的关系,也就容易让人明了了。目标分类分析界定模板,也就是为解决这一问题而设计的。 本文著作权归舒化鲁教授所有,允许转载,但须署名,违者必究!
个人分类: SH管理技术和方法|2165 次阅读|0 个评论
企业管理面临的五个本源性难题
热度 1 shuhualu1016 2011-6-8 09:59
文 / 舒化鲁 规范化管理实施指导网首席专家 企业管理,远不是一蹴而就的,没有哪家企业能一劳永逸地把企业管理的所有问题都解决好。一个问题解决了,总是又有新的问题会发生。而企业正是在这样的过程中实现发展的。 但在任何一家企业,无论其管理水平已达到什么样的高度,其所面对的难题都是一样的。企业所寻求的目标大同小异,企业达成目标可选择的途径措施也大同小异。难题是如何实现途径措施与所寻求目标之间有效连接。 美国经济学家哈维 · 利本斯坦 (HarveyLeibenstein)1966 年提出了“ X 低效率”理论,被视为 20 世纪经济学上的一个重大发现。美国经济学家通过统计分析,认为,“美国任何一个时刻 X 低效率的数值可能高达国民生产净值的 20 %∽ 40 %, X 低效率的数值在发展中国家可能更大。” X 低效率实际上就是组织低效率,其根源可归结为组织内部成员工作不到位,使企业组织所选择的途径措施与所寻求的目标对接无效,或者对接不严密,有资源流失浪费。这一问题的解,主要不在企业经营的外部环境中,而在企业组织运行管理中。企业管理的难题也就难在这一问题的展开上。 企业组织所寻求的目标是确定的,这就是实现交易收益、风险价值、投资回报和社会美誉四大价值的增值和积累。企业组织所能选择的途径措施也是相对确定的,因为企业组织所拥有的各种资源,都是一个相对确定的量,不确定的仅仅在于对这有限的资源的配置上。正是这种资源配置上的不确定性,导致了同样的资源总量和资源结构,却完全不同的企业发展现实后果。 企业资源配置的过程,也就是企业组织为达成企业发展四大价值增值和积累目标而对措施途径进行选择的过程。之所以有措施途径选择不当,以及措施途径贯彻不力的问题,也都仅仅是因为在企业组织内部,有些成员工作没有作到位。因此解决 X 低效率的问题,也就是解决组织成员工作不到位的问题。 如何才能保证组织成员工作到位,这才是企业管理的最大难题。 展开这一难题,可归纳为五个方面的问题。这五个方面的问题,可以说才真正是企业管理面临的本源性难题。这五个本源性难题是: 1. 企业组织成员中总是有人不理解企业组织目标,不认同企业组织目标,其工作没有紧紧盯住企业组织目标; 2. 企业组织成员中总是有人缺少责任心,该他做的工作,总是没有按照时间和质量要求做到位; 3. 相对于企业发展的要求,企业组织成员中总是有一些人的能力素质,显得太低,无法按照时间和质量要求,把工作做到位; 4. 企业组织成员中总是有人仅仅凭一时的热情做事,工作质量和效果老是波动不稳定; 5. 企业组织成员中总是有人没有形成对企业组织团队爱的情感,把自己的 意志目标整合到企业组织目标上来,而是与企业组织貌合神离,只是想从企业组织中窃取自己的利益。 在现实中,企业管理的所有努力也都是围绕这五个本源性难题展开的。要强化企业组织的领导力建设,是因为前列第一个难题的存在;要打破平均主义大锅饭,强化企业激励机制建设和员工绩效考核,是因为前列第二个难题的存在;要强化企业组织招聘、培训、用人管理,是因为前列第三个难题的存在;要强化企业组织内部沟通管理,构建强势企业文化,是因为前列第四个难题的存在;要强化企业组织的团建设建设,是因为前列第五个难题的存在。 众多的企业在为解决前述五个难题上作了很大的努力,包括人力、物力、财力的投入,之所以仍然没有解决好这五个难题,除了企业领导人往往存在理念上的偏颇之外,是因为没有找到贯彻落实那些理念的技术方法。由此以观之,找到贯彻落实有效理念的技术方法——为企业管理装上长鼻子,也就成了企业管理难题中的难题。 本著作权归舒化鲁教授所有,允许转载,但须署名,违者必究!
个人分类: SH管理技术和方法|2323 次阅读|1 个评论
拟订完善的年度目标计划
shuhualu1016 2011-6-7 11:17
文 / 舒化鲁 规范化管理实施指导网首席专家 (一)年度目标计划拟订管理系统模块的功能作用 年度目标计划拟订基本子系统,是信息运用活动的第二个基本子系统。要保证企业持续稳定发展,仅仅有大方向的正确是不够的。有正确的大方向,而没有在正确的大方向上努力的年度目标计划作保障,保证在这一大方向上的努力能达成预定目标,这正确的大方向也就失去了意义。 这一系统模块的功能作用,是通过对企业已确定的战略规划进行分解设计,把中长期战略规划的目标和措施,具体化为年度工作计划,在企业组织现实经营活动与企业中长期战略之间搭起桥梁。没有这一系统模块功能作用的健全完善,企业中长期战略规划与企业现实经营活动之间相互分离,彼此不相照应。这一方面不免使企业中长期战略规划失去意义;另一方面又不免使企业的现实经营,失去方向,而陷于盲目对市场进行跟风的被动机遇式发展的局面。 因此,这一系统模块功能作用不健全、不完善,就势必使企业在经营过程中受挫。小鸭集团在发展中陷困,被股票交易所 ST ,几乎陷入破产的边缘,最后不得不被动地接受整顿,被重汽集团收购而苟延残喘。这除了它的内部管理不到位之外,与它缺乏科学严密的年度目标计划方案的设计也直接相关。 1998 年,它提出的战略目标是 2000 年达到海尔 1997 年的水平,即实现销售收入 108 个亿。但到 2000 年时, 3 年时间仅仅增长了 2 亿,达到 16 亿。年度目标计划必须是对战略规划的分解,战略规划也必须建立在能分解成具体的年度目标计划措施的基础上。二者脱节,二者也就都失去了意义。 这一系统模块,不仅与信息收集活动的前三个系统模块紧密相关,而且与信息生成活动中战略规划决策制定管理系统模块也紧密相关。没有信息收集活动的前三个系统模块功能作用的支持,就不可能把握住企业内、外部环境发展变化的实际和趋势;如果战略规划决策制定管理系统模块不健全、不完善,这一系统模块的功能作用也就失去了方向。 (二)年度目标计划拟订管理系统模块功能作用健全完善必须完成的事务工作内容 1. 运用信息收集活动前三个系统模块功能作用发挥所提供的信息,对照企业发展战略规划,按照年度发展进程进行具体分解。 2. 根据年度发展进程,拟订年度目标计划纲要方案。 3. 对照企业战略规划进行审核、分析,剔出与企业战略规划相违背的内容,确定年度目标计划纲要。 4. 把企业年度目标计划纲要下发到企业的各个单位和部门,由各个单位和部门拟订本单位、本部门的年度目标计划落实的具体措施办法。 5. 汇集各个单位、部门所拟订的年度目标计划落实的具体措施办法,分系统组织讨论审定,以确认其可行性。 6. 对各单位、部门所确定的年度目标计划落实措施办法相互之间的衔接进行优化协调,为强化前瞻性控制奠定基础。 7. 汇总撰写年度目标计划方案,然后提交给决策部门进行优化选择。 (三)年度目标计划拟订管理规范化的标准要求 1. 全面性要求。分解到年度的目标计划,必须对经营收入、固定资产、流动资产、自有资产、税后利润、多角化规模、市场空间规模、关键岗位人才、人员规模的年度增长率和增长额,及产品线深度和宽度、产品专利自有个数、生产工艺专利自有个数、市场推进措施、资金战略措施、人才战略措施、目标责任单位、管理创新措施等 17 个方面的内容全面做出界定。 2. 可考性要求。在所拟订的 17 项内容中,必须保证每一项内容都能方便地计量和考核达成比例和程度。所以,能确定为量化目标的必须确定量化目标,不能确定为量化目标的,也必须有可考核的形态标准界定。 3. 可行性要求。所分解的目标计划,必须有资源支持、市场环境现实及其近期发展变化趋势的分析说明,以及具体落实措施办法的论证分析说明,以保证所拟订的方案具有充分的可行性。 4. 科学性要求。任何一项目标计划的制定,都必须有已核实的信息资料提供论证的分析支持,不能随意臆断。年度目标计划制定的主要依据,是正在实施的中长期发展战略规划,以及企业内、外部环境相关发展变化的信息。不能把企业领导人的个人臆断和期望作为依据,以影响方案的科学性和可行性。 5. 责任性要求。年度目标计划方案,必须把相应的工作责任落实到具体的单位、部门中的具体岗位员工。通过这种责任的分解,保证年度目标计划方案贯彻的每一项具体工作都有明确的责任人。同时还必须明确责任承担的方式,使每一项具体工作的承担人,能形成保证完成的意志意愿。 6. 时间性要求。也就是要有确定的限期。比如每年十二月中旬前,完成下一年度的目标计划方案的拟订和论证,以便为决策机构的讨论选择留出时间。 7. 适应性要求。每个季度,至少每半年,必须对年度目标计划的落实情况进行一次跟踪审核,分析企业所面临的内、外部环境的实际,与原有预测的偏差,及时提出年度目标计划的微调和修正方案,以便决策机构制定决策时比较分析。 8. 选择性要求。所拟订的年度目标计划,必须有两套以上的完整方案,并且都必须有完整的可行性论证分析说明。 9. 保密性要求。年度目标计划和落实措施办法,已涉及到企业组织具体经营活动的安排,包括市场战略的选择和具体实施办法。这些信息相对于企业而言,都是应该严格保密的商业机密。因此其内容的讨论交流和信息的传递,都必须有严格的范围限制,避免把属于商业秘密的信息传到与之不相关的岗位角色个人手中,以减少商业秘密被泄漏的风险。 本著作权归舒化鲁教授所有,允许转载,但须署名,违者必究!
个人分类: SH管理技术和方法|2417 次阅读|0 个评论
如何实施流程管理规范化?
shuhualu1016 2011-6-6 11:12
文 / 舒化鲁 规范化管理实施指导网首席专家 流程管理规范化是健全企业流程管理,提高管理效益必须完成的工作。流程管理具有其特有的规律,依管理者自己的偏好,随心所欲,必然难以取得应该有的效果。甚至可以说,不按流程管理既定规律要求实施流程管理,有比无更糟,因为它可能会造成邯郸学步人同样的后果,新管理形式没有发挥作用,原有管理形式又被取代了一部分,因而造成企业管理上的低效和混乱。 u 如何实现流程管理规范化,其实施程序可以大体分为五个阶段的工作: 1 流程知识和操作技能培训; 2 企业业务流程归纳清理; 3 流程分析方法选择; 4 分析设计履行、再造; 5 制度文件建设。 流程知识和操作技能培训阶段的工作 流程管理规范化对大多数企业都是一个新概念,在企业内部有业务流程相关理论知识和操作技能的人,可以说都是微乎其微。所以,必须通过广泛的培训,让企业员工,尤其是企业各个层次上的管理人员,都熟练掌握流程管理技术,并能自主地通过流程管理来提升企业管理效益和效果,从僵死的传统科层等级控制管理中走出来,丰富企业管理形式,提高企业管理水平。 这种培训并不是一蹴而就的事,要达到在企业能够实施流程管理这样的目标,就必须对企业员工分层次组织培训。 l 一是基层员工培训。对他们不需要做过多的流程理论的分析介绍,但必须要他们明确什么是流程,流程管理与传统的科层等级控制管理的差别在什么地方,及其流程管理的一般操作方法。 l 二是企业的中下层管理人员培训。这一层次的培训所花的时间要相对长一些,必须使他们都能够熟练地掌握流程管理的理论和实务,并能在自己的工作实践中熟练地运用流程管理技术和方法。 l 三是中高层管理人员培训。这一层次的培训重点应集中在流程管理规范化的理论和意义作用上面,让他们明白要实现企业组织的扁平化,节省管理费用,提升企业的管理效率,最终必须走上流程管理的道路,流程管理规范化问题是迟早必须完成的一项工作。进而使他们这对这一工作给予充分的重视和支持。 企业业务流程归纳清理阶段的工作 这个阶段的工作只能在流程管理规范化的理论和实务培训已经取得充分效果之后才能开始。这一阶段的工作也就是企业员工全体动员动手,按照流程管理的思路来分析自己的工作方式,并清理出企业内部究竟有多少个流程,及流程之间的关系。 在这一阶段要完成的任务有三个方面: l 对现有所有工作方式进行流程描绘,把企业的现有做事方式用流程图直观地描绘出来,以为流程活动价值分析奠定基础。 l 根据企业的规模和行业特征,理清企业业务流程必须有的内容,即通过运用目标功能树系统分析模型,对企业系统进行分析,追溯企业目标的实现必须有的子系统目标功能作用所要求的具体业务流程内容。这可参考下一部分要分析介绍的企业业务流程与企业子系统的对应关系分析表。 l 对其所描绘的流程进行直观分类。对流程进行流程图描绘后,稍具经验的管理人员都能直观地对原有流程的完整情况和效益状况作出判断,分出类来。 一般而言,企业业务流程都可以分为三类: l 完整而有效的流程; l 完整而低效的流程; l 不完整而低效的流程。 一个企业无论有没有流程的概念,其做事方式总会有它一些有效的方面,这些有效的方面如果具有相对的独立性,可让它独立构成一个子业务流程,这个子业务流程就可以归入第一类。没有引进流程管理的企业必然会因为科层等级控制管理之下的单位、部门块块利益梗阻作用,把很多流程肢解得只零破碎,这就是第三类流程。它在没有流程管理的科层等级控制管理企业中,一般占主导,即不完整而低效的流程在企业众多流程中,所占比重较大。 流程分析方法选择阶段的工作 前面已作过分析,在流程管理中,流程活动分析是其核心工作。而这一工作的成败又直接与分析方法的选择相关。所以,对流程分析方法的选择专门列为一个阶段的工作。这一阶段的工作主要是通过对自己企业实际进行全面分析,选择确立符合自己实际的流程分析方法。 业务流程分析方法的选择,一般有三个标准: l 流程分析方法必须与流程分析的目标高度吻合。流程分析方法本身不存在绝对的好和绝对的坏,而在于它与选择运用达到的目的是否吻合。也就是说,业务流程的分析要达到的目的是对流程分析方法选择的第一个约束条件。只有能够充分满足这一条件的分析方法才可能是有效的分析方法。 l 流程分析方法在运用上必须简便、易学、易用。比如运用太多的数学模型,甚至是高深的数学模型,就会使这样一种大众化的企业管理技术难以普及,必然使之只能停留在学院的研究上。只有专家学者才能从事的工作,无法在管理实践中普及运用,也就无助于普遍提升企业的管理水平。企业只能由企业管理人员来管理,不可能由在社会中高度稀缺的专家学者来管理。办企业最终得靠企业的员工,所以,其方法必须能为所有层次上的员工接受和熟练掌握。 l 在企业内部有多种多样的业务流程,业务流程的性质并不完全一样,所选运用的流程分析方法必须与流程本身的性质特征相吻合。比如:在有些流程中,时间并不是一个关键的资源,用时间主导分析方法来分析,就会失去意义。 流程分析方法的选择既不能完全由外聘专家越俎代庖,也不能单纯靠企业自己的人不懂装懂,硬着头皮蛮干。而是要立足于使二者结合起来,既保证企业特有的实际得到充分的体现,又使流程分析这样一个相对比较专业的技术在企业的管理中发挥出作用。但最重要的一条是企业的中高层管理人员必须充分理解不同的分析方法,并能切合实际地把自己的意见在这种选择中表达出来,绝不能让他们感觉到这种方法是外来的专家强加给他们的。 分析设计改造、再造阶段的工作 这一阶段的工作是在所选择确立的分析方法的科学运用基础上,对已描绘成为流程图的企业原有的工作方式进行全面分析,以准确地发现问题。流程所存在的问题是多种多样的,尤其是没有做过流程分析和流程图描绘的企业,引进流程的概念,并进行分析会让人感觉到企业的运行简直是千疮百孔,到处都是问题。企业的各层管理人员对这种状态要有一个清醒的认识,既不要被这种状态所吓倒,产生畏难情绪;但又不要习以为常,认为世界上的企业都是如此,自己的企业没进行这项工作之前不也创造过辉煌!而是要面对现实,承认差距,有危机意识。同时,又要抓住重点,分阶段分步骤地解决问题。在一定时间内选择问题最大、影响也最大的 2 - 3 个流程,进行改造、再造设计,并在论证后及时付诸实施。这样,既可以保证企业在管理和发展上的平衡,又可以使企业循序渐进,不断地改善企业的运行质量和效果。 这里的关键是,企业在通过流程分析理清全部问题之后,要有一个相对完善、详细的规划。其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l 对整个企业的流程管理规范化计划用多长时间完成? l 可以分成多少个阶段进行? l 每个阶段解决一些什么问题? l 对哪些流程进行改造? l 对哪些流程进行再造? l 相应于每个阶段和每个方面的工作,由谁负责? l 如何评价每个阶段、每个方面的工作?由谁评价? 此外,这一工作是一项费时费力的工作,要保证这项工作持续稳定地进行,并按预期达成目标,就必须有一个专门的机构对此项工作的实施提供技术指导、管理协调、监督落实和总体规划。并且,还需一个在企业有相当威望的高层主要负责人主管主抓。 制度文件建设阶段的工作 这个阶段的工作是把前面所有工作所形成的成果,以制度文件的形式定型下来。在第四个阶段,实际上已经对企业所有的业务流程在分类的基础上完成了改造、再造设计。这些改造、再造的业务流程都不可避免地或多或少地会改变企业以往的做事的方式、习惯,甚至包括思考问题的方式和习惯。尤其是那些过去一贯如此的做事方式,它会带着极大的惯性,抵制流程管理规范化这一工作。如果没有强有力的约束力量,并把改造、再造设计的方式,以具有权威的制度文件形式固定下来,很可能三两个月后又回到了老的方式上去了。 这里的流程管理设计后的制度文件描述,并不是简单的界定这项工作应该怎么做,而且还要界定如果不这样做会导致什么样的后果。这种后果分析要求完成两个方面的内容:一个是企业可能蒙受的损失;另一个是活动的承担人要承担的责任。并且这种责任不能以空话的形式写在纸上,“由某某人负责”,而必须有明确的承担责任的方式,并作为与员工事先达成的一种约定来约束员工,包括他的上司主管。 在这一阶段上要注意防止发生一种偏向,这就是只注重流程管理的制度文件的草拟和规范,而忽视流程分析和改造本身的质量,从而使这种工作更多的只具有形式上的意义,不能够给企业的存在和发展带来更多有效的帮助。 就业务流程的制度文件的类型分析,至少应该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l 每项工作都必须描绘出它的业务流程图,并且要求把流程图挂到流程活动承担人的工作场地的显眼处,比如办公室的墙上。 l 要有业务流程的具体文字描绘,这就是相对较细的流程说明文件,并由它明确界定每一个流程之中的每一项活动的具体内容、标准、投入和最低要求的产出。 l 有完整的流程结构图和流程接口界定说明文件。企业从整体上看,可以说就是一个大流程,下面的各项业务流程实际上都是它的不同的构成部分。这样就存在一个流程和流程之间的接口界定问题。不解决这一问题,各个业务流程都作为独立的工作来完成,使每个流程所服务的目标被淡化掉,这种流程管理的规范化也就失去了应该有的意义和作用,它也就难以产生它应该有的效果。 本著作权归舒化鲁教授所有,允许转载,但须署名,违者必究 !
个人分类: SH管理技术和方法|1703 次阅读|0 个评论
诸葛亮悲剧人生的深层根源:欲行难成之事
热度 3 shuhualu1016 2011-6-3 10:56
文 / 舒化鲁 企业要有核心竞争力,那么,也就必须保证让企业的决策力、支持力、执行力三力共为一体,实现融和。 企业核心竞争力,就是企业整合企业内、外部资源的能力。但是,如果企业所整合的资源没有达到相当大的规模,也就仍然不具有核心竞争力。企业资源规模是企业支持力的根据,所积累的资源达不到一定的规模,也就不具有支持力。那么决策力和执行力也就是空洞的,无意义的。 马太效应在经济活动中具有普遍性。越是多的,就越会使之增多;越是少的,就越会使之减少。没有一定规模的资源积累,整合企业内、外部资源的能力就难以发挥作用。磁力的大小,与磁体本身的大小直接相关。指头大的磁石,其磁力远不足以拉动一辆汽车,但一百立方大的磁石,却一定能把汽车固定得难动分毫。 整合企业内、外部资源的能力,就是磁力。资源规模的大小就是具有整合企业内、外部资源能力的磁体。 诸葛亮是一个伟大的政治家,军事家,其谋略让古今中外的人都佩服得五体投地。可他的一生仅仅是上演了一出悲剧。他为刘备效力二十七年之后,最后命丧五丈原。他为之鞠躬尽瘁的蜀汉,也在他身后很短的时间内,国破家亡,儿孙遭戮。 这是不是诸葛亮的智力不高,能力不强? 不是,完全不是。而仅仅是刘备以及后来的蜀汉所聚集的资源有限,不足以实施他的战略构想。 我们甚至可以设想,刘备三顾茅屋,诸葛亮才出山,这并不是诸葛亮想通过这种方式来考验刘备的诚意,而是他内心感到刘备所拥有的和可以聚集的资源,不足以支持他的政治抱负,他才犹豫。他最后出山,辅佐刘备,也仅仅是因为刘备的诚意,他才作出违心的选择。 尽管这种推论在史书上找不出任何根据佐证,但就诸葛亮的智慧,他应该明白这点。所以这种推论并不是妄谈。同时诸葛亮六出祈山,耗费了大量的国力,而都是无功而返。可以说,这都在诸葛亮的意料之中,他明知不可为,而又不得不为之。他自感受刘皇叔的厚恩,无以报答,不得不行难成之事,最终劳累过度, 55 岁就殉职在兵马戎旅中。  诸葛亮四出祁山,一路攻城,所到之处皆打胜仗,形势一片大好。可司马懿用反间计,让一个太监作梗,在蜀地大量散播谣言,无能无知的刘禅产生了疑心,让诸葛亮收兵回蜀。诸葛亮回师错失了良机,前功尽弃。这实际上就是蜀汉的执行力不足,国人的意志目标没有统一,小人才可以腾浪坏事。 诸葛亮的一生,之所以是一场悲剧,完全是因为蜀汉的支持力和执行力太弱,难以形成足以战胜曹魏的核心竞争力。 本著作权归舒化鲁教授所有,允许转载,但须署名,违者必究!
个人分类: 管理杂谈|2436 次阅读|2 个评论
有没有中国式管理?
热度 1 shuhualu1016 2011-6-2 11:48
文 / 舒化鲁 规范化管理权威专家 对于这个问题,可能有截然不同的两种回答,一是有,二是没有。 持没有观点的人认为,管理学是随着企业组织的发生发展,在欧美发达国家中,由企业管理实践人员和大学及科研机构的研究人员研究探索,发展起来的一门科学。而中国的企业,尤其是现代企业,则是近十年二十年的事,怎么会有什么中国式的管理呢! 中国的企业发展起步较晚,尤其是现代企业,这是一个事实。但管理和管理学的发展并不是仅仅与企业联系在一起的。只要有通过他人做好工作的必要性,就必然管理活动。它是与社会联系及社会组织的发生和发展联系在一起的,只要有社会联系及社会组织的发生和发展,也就必然有管理活动和管理学的存在和发展。但是不是使用管理和管理学的概念是另外一码事。 中国社会,无论经过了多少次朝代的更替和变迁,但中国社会中的联系和组织都是在不断发生、发展着。在遥遥 5000 多年的历史长河中,朝代的更替和变迁,又下是通过不断发生、发展的社会联系和社会组织来实现的。丰富的管理实践也就是保障这种不断发生、发展的社会联系和社会组织的活动有效进行的条件。任何一个在这种社会联系和社会组织的不断发生、发展过程中破颖而出,演绎辉煌灿烂人生的人,也都是管理活动的大胆探索者。尧选择舜,舜重用禹,成汤提拔伊尹,姬昌访求姜尚……这其中都包含着丰富的管理活动实践。而任何管理活动的实践,又都是在特定的文化背景下完成的,因而管理活动的实践也就不免打上这种背景文化的烙印。中国有丰富而久远的文化,打上这种中国文化背景烙印的管理活动实践,也就是中国式管理。 也有人可能会说,管理就是管理,没有什么美国式的、日本式的、中国式的发。 从这一角度也无法否认中国式管理的存在。要通过他人做好工作,这个他人的文化背景不免会在他的意志行为选择过程中发挥作用,设计、构造、维护一种脱离了这种文化背景,甚至与这种文化背景相对立的情境,又怎么能有效地影响这个他人的意志行为选择呢?因此,不仅有中国式管理,而且中国式管理比任何一个国家社会的管理都要丰富。刘邦两次暗进韩信大帐收回军符,诸葛亮挥泪斩马谡等等管理活动实践,有多少个西方的企业家和职业经理人能悟透这其中的奥妙? 中国 5000 年的历史所沉淀的文化,该有多么深邃啊! 在这种文化背景下成长起来的人,用一种简单化的方式进行管理,能达成目的吗?显然不能。 有一个颇有知名度的跨国公司,进入中国近十年,没有获得一分钱的盈利。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它在中国总部的中高层管理人员,大都是从西方进来,全盘照搬公司总部的全面西化的管理方式,在中国总部的中国籍管理人员、市场人员和技术人员不接受、不配合,花大价钱也无法稳定其工作积极性,甚至阻止他们的流失,因而业务不稳、市场不稳,基层员工也不稳。所以,公司在中国的业务就只能年年亏损。 同样是让他人做好工作,但能让他人做好工作的条件可能有差别,甚至完全不同。让中国人做好工作的条件能与让美国人、日本人做好工作的条件一样吗?中国历史文化悠久,中国人因而更看重在西方人看来很虚的东西——面子。伤了他人的面子,往往就不是能用钱可以简单摆平的。 有人可能认为,如果说有中国式管理,那么也就一定有中国式管理学啦! 具有一定中国古代文化修养,通读过诸子百家的人,很可能得出肯定的回答。因为中国古代管理思想太丰富了,虽然尚没有形成一门完整的管理学,但对管理学相关问题的研究探索已达到了相当的高度。不仅老子、管子、孔子、墨子、孟子、旬子、韩非子等思想家都在治理国家的议题下探索过影响诱导他人进行意志行为选择的规律,而且历史更久远的《易经》、《尚书》中也有很多关于人的意志行为选择调整规律的讨论。。比如,儒学中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理论难道不算是一个相对比较完整的管理学吗!齐家、治国、平天下中都包含有让他人调整其意志行为,按照修身者的意志目的进行意志行为选择的内容。这就是中国式管理学啊! 中国古代已发展出丰富而相对比较系统的管理思想和管理理论,但这可不是有中国式管理学的论据呀。管理学不是宗教信仰,作为一种科学,是没有国家、民族和文化上的分野的。有这种分野的,就不是科学。中国古代管理理论和管理思想也是世界管理学发展过程中的一个阶段性成就,只不过当时世界其它国家和民族的思想家们对于这一学科的知识,无暇顾及,没有作过深入的研究探索。科学不能主要是由哪个国家的科学家发展推动的,就冠上某个国家或民族的名称。近代和现代的数学、物理、化学、天文学、工程学、材料学等等,都主要是欧美国家的科学家发展起来的,但绝不能说现代数学、物理、化学、天文学、工程学、材料学等等,就是西方数学、物理、化学、天文学、工程学、材料学。 尽管中国古代管理学思想理论,因为地理、文化的原因,西方社会了解甚少,管理学是在与中国古代管理学思想理论相分割的情况下发展完善起来的,直到上世纪九十年代中期,彼德·圣吉从中国古代文化中吸取营养,写出划时代的管理学名著——《第五项修炼》一书,才充分引起西方世界学者的关注。但在此前管理学的发展早已开始探讨在中国古代早已探讨过的管理学问题。只是因为地理和文化的原因,后人不得不重复做中国古代早已做过的探索。 西方世界在管理的实践过程中,由刚性管理转向柔性管理、由不关注人的管理转向关注人的管理、由淡漠人的价值的管理转向注重人的价值的管理,这本身就是向中国古代管理学思想理论的回归。因为中国古代管理学思想理论中就非常注重对他人的意志行为进行诱导和调整过程中的方式方法的弹性,以及对对方本身的关注和价值的认同。中国文化中对“面子”的重视,就是对于他人的本身的关注和价值的认同,在管理的实施上,要为对方留足面子,也就通过具有柔性的弹性方式实现管理。西方早期的以 X 理论为基础的管理学,是与中国古代法家的思想理论一致的。法家的思想理论在中国的历史长河中,仅仅是一个较大的支流,尽管也曾在先秦时期的秦国和秦代上升为主导,但此后就一直是居于补充地位。这与以 X 理论为基础的管理学的地位几乎完全相同。 管理学的这种发展,在当代世界实现了与中国 2000 多年前的重合,这也就正好证明,没有中国式管理学的存在。管理学规律是客观的,不会因为西方世界还有一些学者对中国文化抱有偏见,就可以在中国 2000 多年前研究探索的成就之外,实现管理学本身的发展。 中国可能在很多方面都落后,但在管理学研究探索上却不仅不落后,而且是发达超前 2000 多年。 在这里我们讲的管理学,不是从管理技术的层面,而是从科学的层面分析的。管理技术是与自然科学的发展水平紧密相联的。管理学的思想理论发达,并不等于管理技术也发达。建立信息技术基础上的 ERP ,就是一种管理技术。但这种技术中又包含有一定的管理学思想理论。 ERP 技术在现实运用中,成功率远远不尽人意,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这种技术所依据的思想理论有些落后。它是以物为核心的,而具有自己主体意识和思想情感的人往往不能无条件地接受物的指令。这就使 ERP 预留的接口,无法保证承担相应工作的人按照预留的接口行事。有一个很有影响的跨国公司,它投入了一大笔资金,引进了 ERP 技术,可连续几个月不能正常运行,甚至导致员工工资也不能按时发出。后来由人引见,让我介入作诊断,我发现也就是这个原因。当然解决问题的途径也就很简单,把人的价值降低一点,让人无条件地围绕物转,并且强制性地实施,不允许有任何折扣。问题也就解决了。 有人说中国人灵活性太大,不好管。这可不是中国人的问题,而是管理的问题,是管理者的思想理论太落后。人早已发展成为具有主体意识和思想情感的高等动物,你仍要把人与物拉平,让人像物一样听人驱使,当然会遇到人的抵制。解决这个问题的思路,在中国早在 2000 多年前就有了,现在西方人还要为此抱怨。可见西方人的管理思想理论还多么落后哇! 中国人 2000 多年前就强调,管人要管心。只有让被管理者的心与管理者一致起来,才能最大限度地保证被管理者把交给他的工作做好。 早在 3000 多年前,姜太公就专门论述过,他说,“军皆定次,将乃就舍;炊者皆熟,将乃就食;军不举火,将亦不举……将与士卒共寒暑、劳苦、饥饱,故三军之众,闻鼓声则喜,闻金声则怒。高城深池,矢石繁下,士争先登。白刃始合,士争先赴。士非好死而乐伤也,为其将知寒暑饥饱之审,而见劳苦之明也。”(姜太公、黄石公、尉缭子:《六韬 三略 尉缭子》,华龄出版社 2002 年 9 月版第 73 页) 2000 多年前的黄石公说,“良将之用兵,有馈箪醪者,使投诸河,与士卒同流而饮。夫一箪之醪,不能味一河之水,而三军之士思为致死者,以滋味之及己也。” (姜太公、黄石公、尉缭子:《六韬 三略 尉缭子》,华龄出版社 2002 年 9 月版第 175 页)可这一管理思想理论在西方管理学研究中,直到上个世纪中叶才形成。在此之前西方管理学的探讨却主要集中在如何实现对被管理者的约束控制上。 近期风靡一时的一本书——《群策群力》,专门讲述通用电器公司的 CEO 杰克·韦尔奇是如何重视发挥下属的聪明才智的。其中所包含的思想理论, 2000 多年前的黄石公就分析过,“将拒谏,则英雄散。策不从,则谋士叛。”管子也说过,“伐矜好专,举事之祸也。”(《管子·形势篇》,周瀚光等《管子直解》,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0 年 6 月版第 20 页) 中国古代管理学研究,主要是与军事战争联系在一起的。带兵打仗就必须有严密而科学的管理,中国古代兵家都探讨过,包括孙膑、吴起、黄石公、尉缭子,都不例外。他们的探讨甚至进入到管理的技术层面了,比如选人识人,姜太公说,“知之有八:一曰问之以言以观其辞,二曰穷之以辞以观其变,三曰与之间谋以观其诚,四曰明白显问以观其德,五曰使之以财以观其廉,六曰试之以色以观其贞,七曰告之以难以观其勇,八曰醉之以酒以观其态。”这种选识人方法可让上世纪中叶之后风靡一时心理测评技术也相形见绌。 对于人才的开发, 2600 多年前管子就讨论过,他说,“国有德义未明于朝而处尊位者,则良臣不进;有功力未见于国而有重禄者,则功臣不劝;有临事不信于民而任大官者,则材臣不用。” (《管子·立政篇》,周瀚光等《管子直解》,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0 年 6 月版第 52 页) 对于绩效考核, 5000 多年前的舜帝就已很重视,对于各级官员,三年考察一次政绩,经过三次考察后,罢免昏庸的,提升贤明的。 但对于管理学基础理论的探索,就不仅仅局限于兵家著作了。系统理论的探讨,现在西方管理学研究所达到的高度,可以说还没有达到中国 2000 多年前已达到的高度。中国古代的五行理论和大易理论所包含的系统思想,西方管理学的探索现在也还没有达到其完美程度。但中国的五行理论和大易理论可是在 3000 多年前已发展完善。 管理学的研究探索,必须有所借鉴,这是不言而喻的。管理学作为一门科学,其思想理论在中国的探索早已达到了相当的高度,但在管理技术层面上,西方的探索可是远远走在了中国的前面。但这并不能成为枉自非薄的理由。从理论到技术,这中间并没有什么不可逾越的鸿沟。海尔和联想等,就是跨越了这个鸿沟而取得辉煌成就的典范。 但是,到目前为止,很多中国人习惯于把自己的脑袋嫁接到洋人的屁股上,不仅妄自菲薄,否定中国在数千年有历史文化发展中对于管理学思想理论发展的贡献,而且唯西方马头是瞻。只要是西方名家所倡导的,都紧跟不舍,自甘忘宗背祖,追捧洋人从中国祖宗那里贩卖来的一点残羹剩汁。 在物质极度匮乏的时代,中国不得不把高质量的好东西都用于出口以换取外汇,很多人以能消费到出口转内销的产品为荣。这是情由可原。但是,在思想理论等精神财富上,也乐道于出口转内销的东西,这就不是一种荣耀,而是一种耻辱。自己祖宗留下来的精神财富,自己不知发掘,而要等到西方人发现并肯定后才重视其价值,这就不仅是一种无知,而且是可鄙可悲。中国人形容那些虚伪卑鄙的人为,“把别人的屁股拿来当脸”。但“把别人的屁股拿来当脸”,还只是一时借用,可现在有些人已把自己的脑袋栽到了洋人的屁股上,被洋人的屁股夹着走,一步也不能分开了。吸着洋人的臭屁也还要当芳瑞吹捧,不然,洋人不借屁股给他栽脑袋了,他就只能当无头僵尸了。 在中国大地上,这种脑袋长在洋人屁股上的人还真正众多。如果不是如此地众多,假托西方作者之名的伪书,怎么会有市场?一本叫做《没有借口》的书,满篇都是与管理学常识相背离的荒唐话,冠上一个美国人的名字,竟然还成了畅销书。不亦悲乎!可见,只要西方人露出的屁股比长在这个屁股上的脸大,这屁股真还充脸。
个人分类: SH研究理论|2690 次阅读|2 个评论
企业靠什么整合资源?
shuhualu1016 2011-6-1 10:06
作者:舒化鲁 前面已作了分析,企业经营所需的资源,从存在形态上看,除了现自有资源之外,可借用资源和可发展资源,都堆放在他人的资源库房里。而要把它们整合到企业组织的资源库房中来,就必须让这些资源主体,包括国家政府、社会公众、合作伙伴和产品客户充分获得他们所希望获得的价值满足。 如何才能做到这一点? 前面分析过,资源积累的途径主要是借力、营势、合心三条。而这三条途径要走通都紧密依赖于企业管理规范化的实现。只有整体全面实现了企业管理规范化,才能保证构成企业组织有机体的五个相互依存、相互渗透、相互包含、功能独立、作用互补的五个部分——目标体系、组织架构、岗位角色、运行流程和企业文化,功能健全,充分起到它必须起到的作用。 1 、目标体系必须起到什么作用? 企业组织的目标体系,不仅仅是一个单一的目标,而是由企业组织决策所选择确立的一系列目标和达成目标的措施办法共同构成的一个目标簇集。并且目标与措施之间在内涵上没有截然分开的鸿沟,一个措施相对于所服务的目的是措施,但它又有更为具体的措施。相对于更为具体的措施,大的措施又成了目标。一般而言,在组织的不同层次上,保证高层组织目标达成的下层组织目标就是措施,相对于被下层组织保证达成的指标要求,就是目标。 企业是由人构成的社会经济组织,而每一个人又都是具有自己独立意志和利益的存在。他们之所以会走到一块儿来,结成稳定的联系,仅仅是因为他们每一个人所寻求的利益和目标,与企业的目标体系存在着一定的紧密关联关系。 一方面是企业目标体系所设定的共同愿景对他们产生了感召作用,使他们感到自己的利益,或者说个人愿景目标的实现能直接通过企业共同愿景目标的达到而实现。同时企业共同愿景目标,最后能否变为现实,又依赖于能直接为进入这特定企业组织的每一个人的愿景目标的实现提供支持而激励他们为企业共同愿景目标的实现所付出的努力。 另一方面,每个人的个人愿景目标,又会随着时间的推移和社会的发展而不断更新和变化。这种更新和变化,又必然会反映到他们对企业共同愿景目标的更新发展希望上来。也就是说企业所设定的共同愿景目标,必须不断更新和变化,以保证能为进入企业的每个人的不断发展变化的个人愿景目标的现实,提供充分有效的支持。这是企业保证能够笼络住已有成员及其所投入到企业经营过程中的资源不流失,并从企业组织资源库房之外的其它法人实体的资源库房整合到足够多的资源一个重要的前提条件。 这两点相对于企业组织的存在和发展可以说是生死攸关的。企业如果没有能感召人的共同愿景目标,构成企业组织的成员也就必然会作鸟兽散,企业也就不存在了。同时,如果企业的共同愿景目标,不能及时更新变化,一旦已有的目标达成之后,没有新的目标确立起来,企业组织成员的个人愿景目标也就不再与它存在关联关系,企业组织也同样会作鸟兽散。如果没有能感召人的共同愿景目标,没有人能看到企业发展的希望,也就不会有人把他所拥有的资源投入进来。 从这个意义上讲,企业目标体系也就是构成企业组织的血液,直接由它不断为企业组织的运行提供能量和养分,把企业经营所需资源源源不断地从不同的所有者主体手中引入企业组织运行的经营过程之中。因此,它不仅要保持一定的流量,而且要不断地吐故纳新,吸收新的营养,才能保证机体的健康。否则机体组织必然坏死,直至完全死亡。 人贫血会生病,失血会死。企业组织也是这样,如果没有明确并且不断更新的目标体系,企业组织也就会像人患贫血病一样没有活力,甚至像严重失血的人一样会休克死去。因为没有完整而有感召力的目标体系,企业组织作为一个组织也就不再有凝聚力,也就无法吸引、整合到足以维持其存在和发展的资源,包括资金和人才。那么,它也就只有关门倒闭一条出路。 企业组织完全没有发展目标,更没有实现目标的措施办法,就不可能有人加入进来,即使加入进来了,也会散伙。人是靠希望活着的,没有了希望,人也就失去了活下去的力量。企业如果没有目标体系,也就不可能给企业组织内部环境活动主体和外部环境活动主体带来希望,他们各自拥有的资源也就都不会贡献给这特定的企业组织,企业组织运行所需的资源也就枯竭了,不关门也得关门。 所以,企业组织的目标体系必须起到血液养份的作用。 2 、组织架构必须起到什么作用? 组织架构,也就是对企业组织模式的选择、机构和岗位设置状况,以及工作标准界定等内容的概括。相对于运行中的企业组织,它是通过对构成企业组织的不同成员的地位、作用的定位而界定的企业组织内部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只有通过组织架构对进入企业这个社会群体的人,进行责任和权力的分配,对不同成员个人相互之间的关系进行界定,并让所有成员,都各安其位,各出其力,各得其所,这个社会群体才能成为一个企业组织。有了它,企业组织才成其为企业组织,企业组织的目标体系才能达成。 所以,企业组织的组织架构必须起到骨格和骨架的作用。 人有了骨格和骨架才能立起来,才能通过相对位置的变化而运动。企业组织只有有了健全的组织架构,才能保证企业发展的每一个活动、每一个三级子系统的事务工作都有人作,并且保证职责界限分明而又相互协作配合。 企业组织要有凝聚力,要发展,仅仅有不断更新的目标体系是不够的。企业目标体系不仅要不断地更新,而且要不断地变为现实,并在不断地变为现实的基础上又不断地确立新的目标体系,企业组织的生命才会长青。而企业组织的生命长青的前提是,所确定的目标体系都能以尽可能快的速度变为现实,进而又以尽可能快的速度更新发展目标体系。也只有这样,企业组织才能有凝聚力,也才能有活力,也才能真正生命长青。 尽管这种组织架构的设计、构建,仅仅只是按照目标体系本身的要求和所拥有的资源约束,把已进入企业组织的成员分解成相对独立地承担职责的单位、部门和岗位角色,这却是让企业作为一个组织能够立起来的前提条件。在任何一个社会群体中,如果没有对应的组织构架设计、构建,也就只能是一个乌合之众。仅仅是一个乌合之众的社会群体,即使有一个目标引导,也是不可能有效率地实现的。这就像一个人没有骨头一样,不可能站起来,也不可能有力量。 3 、岗位角色必须起到什么作用? 岗位角色就是在企业组织中承担特定工作以服务于企业四大价值增值和积累目标实现的人。 在任何一个企业组织中,企业组织要实现其存在和发展的目标,就必须有人承担并完成其所必须完成的事务工作。如果说企业组织是像人一样的一个有机体,那么,岗位角色就是这个有机体的细胞组织。就人体组织而言,只有细胞组织都健康有活力,人体组织才能健康有活力。相对于企业组织而言,也只有每一个岗位角色都健康有活力,即每一个岗位角色都有能力素质、有意志意愿、有热情耐心、有牺牲精神,保证企业组织运行的每一项活动,每一个环节上的工作,都能及时有效地完成,企业组织运行才能有效率和效益,企业组织整体才会健康有活力。 岗位角色的活力直接表现为他们为了实现企业组织目标而努力作贡献的积极性和能动性。没有岗位角色个人为企业组织目标的实现付出努力,做出贡献,也就不可能有企业的发展。 无论企业规模有多大,加入其中的成员有多少,构成企业组织的单位、部门和岗位,都是具体的独立的自然人个体。他们加入企业组织,在特定的岗位上承担特定的职责,享有特定的权力,也就成了这个企业组织的一个特定的岗位角色。但这种身份本身并不能保证加入企业组织的每一个成员都尽其所能,为企业目标体系的实现付出努力,做出贡献。这就需要通过激励使岗位角色具有为企业目标体系的实现承担责任,付出努力的意志意愿,使岗位角色能够直接成为企业组织有机体的组织细胞,服务于企业组织有机体的存在和发展。 所以,岗位角色在企业组织中,必须起到组织细胞的作用。 4 、运行流程必须起到什么作用? 运行流程也就是企业组织内部各个单位、部门和岗位员工行事方式的总和。 在一个企业组织中,只有具有相对统一的行事方式,才能保证不同的单位部门、不同的岗位角色,在行为活动上步调一致,彼此配合,把所作的努力都引向整合企业组织内、外部资源以实现企业发展的目标上来。因而运行流程也就直接成了企业这个有机组织中的神经和血管。 在人体内要保证细胞组织作为整体的构成要素,彼此协调活动,就必须有神经把它们协调统一起来,就必须有血管为它们提供能量、养份的通路。在企业组织中,也只有让运行流程像人体的神经和血管一样,才能使岗位角色这种细胞组织的活力直接服务于整合组织内、外部资源,以实现企业四大价值增值和积累的目标。 一个人活起来了,并不等于就活得好,活得健康,活得长寿。一个企业组织也是如此。要保证人体组织细胞彼此在功能作用上能协调运转,并不断地获得能量和养分补充,就需要有不同的管状网络结构,把它们联系起来,使肌体的组织细胞能最有效的服务于肌体生命本身。相对于企业组织的这种管状网络结构则是运行流程。运行流程实际上是由目标和功能作用连成的一个看不见的管状网络结构。它把不同的单位、部门和岗位角色置于了特定的位置,具有特定的功能,发挥特定的作用,服务于特定的目的。神经和血管管状网络结构直接决定着人的肌体的健康状况和可能有的活力,运行流程同样也决定着企业组织的效率和活力。不恰当的运行流程是与低效率、低效益联系在一起的。 所以,运行流程,在企业组织中必须起到神经和血管的作用。 5 、企业文化必须起到什么作用? 企业文化是对企业组织的共同价值观念、共同思维方式、共同行事习惯的概括。 在一个企业组织中,提倡什么、反对什么,鼓励什么、限制什么,推崇什么、贬低什么,这等等都会直接影响企业组织成员个人的努力方向,并最终决定企业的经营效果和经济效益。一个企业的效益好坏,寿命长短,也因此而与它的企业文化的性质直接关联起来了。作为企业文化的价值观念、思维方式和行事习惯,不仅会影响企业组织中每一个成员的行事态度、行事方式,而且其行事能力也会受其影响。 人作为人,尽管有共同的本质特性,共同的身体结构,但不同的人之间却仍然表现出很多,甚至很大的差异,使人们能够相互区别和辩识。任何一个人在与其他人进行比较时,总会发现自己与他人的不同,有自己独特的特征。不仅高矮胖瘦,皮肤黑白,而且五官形象、智愚表现也都各不相同。这种差异的存在,直接决定于人体的基因,是这种基因所传输的密码给人体的外形内质带来了不同的特征。 企业的基因密码,就是企业文化。企业文化也是使一个企业区别于其它企业的原因和本质特征。不同的企业文化,直接表现为在其内部有被广泛认同的不同价值观念。不同价值观念又会导致不同的目标体系的选择和设定。不同的目标体系又会要求有不同的组织架构与之相适应。不同的组织架构又会要求有不同的行事方式,即运行流程。这样,企业文化的性质也就决定了企业组织内部成员相互之间关系的性质,并带给岗位角色一种性质完全不同的激励。 这些汇总起来也就直接构成了企业的独有特征。当然,企业的运行流程,作为一种行事方式,也会像人的行为方式一样,通过历史的沉淀,作用于企业文化的性质。就像生物环境的改变也会通过经久的作用,反映到遗传基因上,使基因本身也发生缓慢的改变,使其在外形内质上发生变化。企业长期形成的行事方式——业务流程也会直接构成企业文化的一个内容。 所以,企业文化在企业组织中必须起到基因密码的作用。 文著作权归舒化鲁所有,允许转载,但转载须署名,否则,视为对著作权人的侵权行为,违者必究!
个人分类: SH研究理论|2561 次阅读|0 个评论
“富二代”也能子承父业——访舒化鲁教授(下)
shuhualu1016 2011-5-31 10:26
1 、建立规则体系就是全面实施规范化管理 记者:这里又出现了一个新的问题,这样一套规则体系,从哪里来呢? 舒:这套规则体系,当然不可能从天上掉下来。首先必须有人把它建立起来,即形成这样一套规则体系。同时这套规则体系还绝对不能一成不变,即必须不断优化完善,以保证它能起到维系民营企业老板打拼成就的事业长盛不衰,基业长青的作用。其获得途径就是全面实现规范化管理。 很多老板一听规范化管理,心里就会嘀咕,管理一规范不就捆住了手脚,企业经营管理就失去了灵活性。而灵活性则是民营企业存在和发展的根基。这却是对规范化管理的天大误解。规范化管理并不与管理的灵活性和创新相对立,而仅仅与朝令夕改、变化无常,靠强权指令推动的随意性管理相对立。朝令夕改、变化无常并不等于灵活、创新,相反管理上的朝令夕改、变化无常只会限制企业经营管理的灵活性和创新性。要保证企业经营管理的灵活性和创新性,必须全面扼止企业经营管理过程中朝令夕改、变化无常的事件发生。 规范化管理强调的是通过一套 规则体系 来达成管理目标,并且这套 规则体系 还必须公开透明、上下认同、系统完整、行之有效。规范化管理与建立在强权基础上的制度化管理远不是一回事。建立在强权基础上的制度化管理是以庞大的监管人员存在为前提的,制度越多,所需的监管人员就越多。因为制度没有监管人员来监管兑现,制度也就落空失去了制度的作用。同时它又成了监管人员寻求私利的寻租机会,不免造成企业组织职务腐败。这二者都会加大管理成本,降低效率和效益。而 规则体系 并不一定需要增加监管人员,因为游戏规则可通过游戏规则约束对象的相互制衡形成的相互监督来实现。也只有相互制衡形成的相互监督保证贯彻落实的游戏规则才能成其为游戏 规则 。有序、高效的组织本身就是通过这样的 规则体系 存在的,并存在在这样的 规则体系 上。 全面实现规范化管理,也就是通过对企业组织运行的全过程,甚至深入到每一个细节,进行分析,全面运用流程标准、问责制度、表单工具三位一体的行为引导管控技术,对企业组织运行的所有活动和细节确立相互制衡、 相互监督 的游戏规则。这也就是全面按照流程标准、问责制度、表单工具三位一体的行为引导管控技术要求,拟订、论证、优化和完善企业组织运行的方式方法标准,通过流程标准统一行事方式,通过问责制度强迫贯彻标准,通过表单工具约束易逝多变的意志。 所谓流程标准、问责制度、表单工具三位一体的行为引导管控技术,顾名思义,也就是由相互融合、相互关联、目标一致、作用互补的流程标准、问责制度、表单工具把企业组织运行要求具体化为企业组织成员,包括投资人、经营者、管理者和作业者,相互制衡、 相互监督 的游戏规则。在这三位一体的行为引导管控技术中,流程标准的功能作用是通过对企业组织运行过程的流程梳理优化,全面确立企业组织运行的流程标准,明确界定企业组织运行活动的每一个系统、每一个活动为何做、做什么、怎么做、谁来做、做到什么程度的内容。目的是解决企业组织运行各级各类人员的行为方式规范问题,旨在通过避免行为方式的随意性来消除企业组织运行的不当活动和不当行为,以保证企业组织运行的效率和效益。这里特别强调在企业组织运行过程中,任何形式的行为活动都必须通过行为过程的分析、设计、优化,找到能最大限度地提升企业组织运行效率和效益的行为活动方式方法,并让行为主体在这种优化的行为方式方法上形成习惯,沉淀为非完全意识行为的简化选择来保证企业组织运行目标的达成。 问责制度的功能作用是对应流程标准,确立具体、明确、量化的问责约定,以明确界定没有达成流程标准要求的责任,把谁来承担责任、承担多大责任、以什么方式承担责任、由谁来问责等约束内容事先确定下来,为问责的实施确立方便对照执行的标准,减少问责实施的不确定性和随意性,进而通过行为主体的意识理性作用,把流程标准要求内化为超越意识理性的非完全意识的直觉行为和习惯行为。 表单工具的功能作用是对应流程标准和问责制度的贯彻跟踪要求,设计方便于流程标准和问责制度贯彻跟踪的表单,通过把企业组织运行的过程行迹留下、留足来解决流程标准和问责制度的跟踪控制虚化乏力的问题。通过表单强化跟踪控制,让每个行为主体在企业组织有序高效运行的要求上逐渐形成超越完全意识的简化选择行为和固化选择持为。 运用流程标准、问责制度、表单工具三位一体的行为引导管控技术实施规范化管理,有两个要点:一是强调企业组织成员在游戏规则的形成过程中必须全员参与。没有游戏规则形成过程的全员参与,也就难有企业组织上下对于 规则体系 的全面认同。没有组织上下的全面认同,游戏规则也就不成其为游戏规则,也就难以行之有效。二是强调规则贯彻监管主体必须下移。规则贯彻监管也就是通过 责任监督 保证规则成为规则,使规则的任何违背都对应付出代价。一说 责任监督 ,人们就只是想到被西方企业管理奉为圭臬的由上而下的一级监督一级的等级管理模式。这是管理学中西方依靠监工阶层实施管理的传统沉淀下来的一种遗迹。这种监控不仅会导致管理成本的刚性,而且会导致人际关系的冲突和矛盾。因为等级控制是直接以否定人的主体性为前提的,因而不免因此造成主体人的逆反心理而抵消和降低其管理作用。要保障企业组织运行高效率和高效益,也就必须淡化甚至消除这种遗迹,把 责任监督 的主体由上向下延移。这也就是把规则贯彻监督的责任主要转换为本人的自检自查、同事的互检互查上,让专业职能的专检专查和上司主管的行政监督仅仅成为补充。这就像麻将铺的管控一样,只有当麻将玩家之间发生语言和肢体冲突,并且这种冲突有可能造成麻将铺经营秩序的混乱和治安纠纷时,麻将铺的保安才会来过问和制止。麻将玩家相互之间会监督对方作弊的行为,麻将玩家个人也会不断清点手上麻将的多少,以避免多牌或少牌造成的不能和牌。 运用流程标准、问责制度、表单工具三位一体的行为引导管控技术实施规范化管理的过程,也就是这套 规则体系 建立健全的过程。 2 、规则体系让权杖承接人主导建立会困难重重 记者:很显然这套 规则体系 的建立健全,必须有人为之付出努力,这种努力是否可以让“富二代”接过企业组织权杖之后自己完成? 舒:这种努力让“富二代”接过企业组织权杖之后自己完成,不是不行,但往往会遇到多重困难。这不仅仅是因为 规则体系 的建立健全是作为权杖交接的前提存在的,而且还会因为权杖承接人的自身局限降低努力的效果。通过规范化管理的全面实施,建立健全能维系企业组织高效率高效益运行的 规则体系 ,这本身就是事业的开创,而不是简单的事业继承。在这套 规则体系 建立健全之前,他能继承的仅仅是一堆财富,而不是事业。更重要的是成功地建立健全这套 规则体系 ,是有条件的。这条件主要有三: 一是企业发展必须是进入到战略发展阶段,即企业经营不再是简单地通过买卖投机赚钱,而是有自己的主业,并且主业在市场上已经取得相对稳定的份额,主业收入在企业总收入中占到三分之二以上。处于简单的买卖投机发展阶段的企业,没有必须也无法建立健全保证企业组织高效运行的 规则体系 。二是主导 规则体系 建立健全的领导人必须有充分大的魄力和权威。建立健全这种游戏规则体系,是企业组织经营管理上的一场重大变革,是要改变人们原有的行事方式和习惯,让人们自觉不自觉地把自己的行为活动纳入企业组织运行效率效益要求的范围之内。主导 规则体系 建立健全的领导人没有充分大的魄力和权威,就难以统一规则体系建立健全的方向,就难免在规则的形成和贯彻过程中遭受各种抵制而中断半途而废。三是占组织大多数的人员认同建立健全这套规则体系的必要性,并积极响应和支持。富有成效的企业组织运行规则体系不能靠一帮文人闭门造车记者撰,必须有企业组织成员的广泛参与,并在广泛参与的基础上达成共识后形成。没有占组织大多数的人员的认同和积极响应支持,广泛参与不可能,达成共识更不可能。这也就无法形成保障企业组织高效率和高效益地运行的 规则体系 ,能形成的最多也只能是一堆无法贯彻落实的文字垃圾。 这三个条件的限制也就决定了这套规则体系的建立健全只能由权杖的出交人——企业老板主导完成,其他任何人都难以保证具备这三个条件。 3 、权杖交接之前必须把规则建立起来 记者:建立健全这套规则体系的规范化管理,在什么时候组织实施最好? 舒:我前面讲过,建立健全这套规则体系才是成就事业,否则就仅仅是买卖投机赚钱的活动。所以当企业的发展已经从简单地通过买卖投机赚钱阶段开始走向具有自己主业的战略发展阶段后就应该着手建立健全这套规则体系了。一是企业发展进入具有自己主业的战略发展阶段后,必须有保证这种发展的游戏规则支持,否则这种发展不免倒退到买卖投机发展阶段。二是对应民营企业 创始人 作为老板的精力过度透支之痛,必须通过这套规则体系的建立健全才能解放自己。没有游戏规则统一协调组织成员的行为,企业经营过程中的大小事就只能由老板亲历亲为,当企业发展成规模之后,老板也就难免重蹈王君瑶英年早逝的悲剧。三是对应于民营企业权杖交接的难题,出交的是事业发展的权杖,只有当这套 规则体系 健全完善,才能让权杖承接人顺利继承这分事业,并发扬光大。而这套 规则体系 健全完善是需要一个过程的,事业开创人必须运用自己的魄力和权威走完这一过程,才能保证权杖承接人在这个基础上继续前进。人们在事业交接班时常说要“扶上马,送一程”。这“扶上马,送一程”的关键工作就是为继任者建立健全保证企业组织有序而高效运行的规则体系。
个人分类: SH研究理论|2772 次阅读|0 个评论
”富二代“也能子承父业——访舒化鲁教授(上)
shuhualu1016 2011-5-30 10:17
1 、民营企业老板的两个切肤之“痛” 记者:民营企业创始人现大都进入精力不济的人生发展阶段,权杖交接已经成为迫在眉睫的大事,可这一事不了结,它甚至比精力不济还困扰民营企业老板。我想请教舒教授,您是如何看待这一问题的? 舒:民营企业创始人作为老板,有两个切肤之“痛”:一是精力过度透支。我听到好多老板都说过,“老板真不是人干的活。”这不是虚言。民营企业老板在成为老板的过程中,投入的精力往往是常人的五倍、十倍,甚至更多。成了老板,投入的精力,仍然是常人的两倍、三倍。睡眠不足、劳累过度、小病难挤时间看、大病难有时间养 …… 这是民营企业老板普遍面临的现实。尽管有王均瑶英年早逝的警钟不断在耳边敲,可没有精力听。二是权杖交接难顺。民营企业老板现在面对的不是上世纪 80 年代之前的生存危机,而是残酷的市场竞争挤压下的事业成就。一生的打拼成就的事业,如果不能发扬光大,这一生的打拼就归零了。这是绝大多数民营企业老板最为心痛之处。要保证一生打拼成就的事业不归零,就必须把所成就的事业权杖交给能把这权杖舞起来的人,并且还要保证承接权杖的人不会把权杖变成烧火棍,被一天天地烧短,烧没。 但在这“两痛”中,前一痛可由民营企业老板自己来承受,忍耐忍耐就过去了,可后一痛却是无法通过自己忍耐挺过去的,甚至越挺可能越痛。并且它就像晚期癌症病痛一样,止痛药也难以凑效,无法药物麻痹。而且这一痛还不只是痛了民营企业老板一个人,整个社会也会由此感到疼痛。因为民营企业老板权杖交接失误,当地社会经济发展也会因此而波动。有些地方政府也很关心,甚至从财政拨出资金来培训“富二代”,从权杖交接的承接方做工作,原因就在此。但这却是用错了药,至少是隔靴搔痒,因为据多方调研估计,有三分之二以上的“富二代”对承接权杖不感兴趣。根据管理学第二原理——管理成事定理分析,让人作他不乐意作的事,是不可能做好的。 有人提出由职业经理人团队承接权杖的设想,这不是不可行,但却受到严格的条件限制。一是中国社会是家文化占主导的,根深蒂固的观念是子承父业,事业父子相继,超越父子相继的事业,也就不再是他的事业,这仍难以在他心中确立他一生打拼的意义关系。并且在老板与非血亲关系的职业经理人之间,保姆效应心理很难突破。因此,很难让老板放心地把业传给子孙之外的职业经理人。二是由职业经理人团队成功地承接权杖光大事业的前提是有条件的,这条件是有一个健全的权力监督制衡体系。而这在法律已像空气一样渗透到社会生活的每一个角落的美国,也频频发生安然公司、 雷 曼兄弟公司的悲剧,更不用说在法律很不健全的中国民营企业。 记者:您的意思是民营企业权杖交接的承接方只能是“富二代”? 舒:这倒不是。但由“富二代”承接更能消除民营企业老板的心痛。如果能同等地光大民营企业老板一生打拼成就的事业,由“富二代”承接更能让民营企业老板感觉到事业的延续和一生打拼的意义。但问题是即使“富二代”有充分大的意愿承接权杖,并且像他的父辈一样努力,也难保证民营企业老板一生打拼成就的事业得到光大。在残酷的市场竞争中,创业难,守业也不容易,没有驾驭市场能力的能人,是不可能守住业的。而普遍的情况是,很难保证两代人都是能人。能人不是遗传的作用,而是环境磨练作用的结果。“富二代”缺少成为能人的内在驱动力以及对应磨练成为能人的环境。这就决定了仅仅说民营企业权杖交接的承接方只能是“富二代”,毫无意义。 2 、建立规则体系是破解民营企业权杖交接难题的唯一解 记者:“富二代”难以成为光大民营企业老板打拼所成就事业的能人,也就是说“富二代”作为权杖承接人的素质难达标。 舒:“富二代”没有兴趣成为成就大业的能人,这并不能说他们就不具备权杖承接人的素质。创业必须是能人,但守业不一定非得能人不可。美国开国的一代是能人、强人,但承接一国权杖的总统及其同僚,远不是每一届政府都是能人、强人组成的,可美国的发展即使到两百多年后的今天,也仍然处在欣欣向荣之中,没有衰微。美国通用电器公司现已有 119 年的历史,在其发展历程中,除了极短暂的两次发展停滞之外,都是处在稳定发展的兴盛之中。它们二者靠的都不是遗传造就的能人,而是维系组织兴盛的规则体系。有维系组织兴盛的规则体系,其组织的兴盛就可不再依赖于能人作用,但它却能锻造能人。前二例就是如此。我们的很多老板都谈基业长青,但长青的思路大都没有理清,以为事业的创立和发展只能依赖于能人,但圣人也只能管圣人这一代,无法基业长青。 我在给中信建设管理变革项目作监理时,就反复强调过一个观点,企业发展所需要的能力,其载体如果是组织成员个人,这个企业的发展是不可能基业长青的,波动不稳,甚至夭折都是在所难免的。因为作为能力载体的个人不免因为某种原因而出离甚至背叛企业组织,进而给企业发展造成灾难性的损失。如果没有保证忠诚于企业组织并且能满足企业发展需要的人才不断造就形成,一代能人也只能管这一代,他无法逃避生老病死的自然法则。所以,要保证企业基业长青,就必须实现企业发展所需能力的载体的转换,由个人载体转换为组织载体。有人说组织也是由个人构成的,能力的组织载体和个人载体并没有实质性的不同。这是不对的,组织之所以成为组织,不是有一帮人凑到了一块就成了组织,而是有一套规则体系保证组织运行的有序和高效,即组织运行的规则体系具有承载企业发展所需能力的作用,是企业发展所需能力直接存在于组织运行的规则体系上。这种规则体系不仅能造就保障组织发展所需能人的形成,而且能扼止和避免造就出来的能人凌驾于组织之上而给组织发展造成风险和危机。 有了这样的规则体系,“富二代”是不是能人就不再重要了,不是能人的“富二代”也可发挥能人的作用。更重要的是,有了这样的规则体系,民营企业老板没有愿意承接权杖的“富二代”,也不再成为问题,可通过规则体系本身的作用,让他们仅仅作为事业所有人存在,由规则体系造就的能人构成职业经理人团队来具体负责企业组织的运行,保障事业的发扬光大。 根据科斯的交易成本理论,企业是作为市场的替代物产生和存在的。没有一套规则体系保障企业组织有序高效地运行,企业也就无法起到市场替代物作用。所谓规则,又可叫做游戏规则,它是对稳定联系的人群在相互关联的游戏过程中,每一个人都必须遵行的行事方式方法的总称。只有有了这样一套游戏规则,才可能避免企业组织内部的相互交往过程中的讨价还价精力投入浪费,以及权力垄断造成的冲突和矛盾。就企业组织而言,相对于民营企业老板,如果没有这样一套游戏规则体系的建立健全和优化完善,甚至就不能称之为事业,最多算是完成了一系列赚钱的买卖。买卖是延续还是中断,是赚钱还是亏损都是不确定的,根本无法继承。很多人并不明白这一点。买卖所积累的财富无论有多大,都无法保证财富成为长青的基业,再多的财富也可能被挥霍或某种不期而至的事件消耗尽。只有在赚钱的买卖过程方式上形成的规则体系才能保证财富的长久存在。所以真正想成就事业的企业老板,他的第一职责就应该是建立健全这样一套规则体系。无论炒什么,最多成为一个炒手,无论通过炒赚多少钱,也不能炒成一个事业。没有建立健全这样一套规则体系的企业老板,无论积累多少钱财,也不过就是一个暴发户财主而已。暴发户财主窖藏的金银再多,也难保他子孙富贵长久。由此可知做买卖和创业并不是一回事。做买卖是赚钱,但不一定能成就事业,创业成就事业不一定赚钱。和珅通过权钱交易买卖赚了相当于十五年国库收入的财富,但没有成就事业,嘉庆承继皇位,他的钱都充了国库,所以有“和珅倒, 嘉庆饱 ”一说。让子孙继承钱财和继承事业也不是一回事。让子孙继承钱财,一纸遗书就足以完成,它对承继人没有任何要求,会花钱就行。让子孙继承事业则不同,首先必须有这样一套规则体系。有这样一套规则体系才有权杖交接的问题。而有这样一套规则体系,权杖交接问题的解也就同时包含在这套规则体系之中了。 刘邦觉得刘如意更像年轻时的自己,想把皇位传给 刘如意,可遭到包括萧和、张良在内的朝野反对,这并不是因为这些人与刘如意有仇,与刘盈有旧,而是因为规则不容随意更改。规则的维护就意味着秩序的维护,规则的废弃就意味着秩序的丧失。 所以,建立健全这样一套规则体系是破解民营企业权杖交接难题的唯一解。
个人分类: 管理杂谈|3413 次阅读|0 个评论
员工才是企业真正的品牌代言人
shuhualu1016 2011-4-25 14:58
作者:舒化鲁 找大腕明星给企业品牌做形象代言人,现已成为一种时髦。似乎没有一个大腕明星为他们企业品牌做形象代言人,这个企业的品牌就低人一等。 究竟谁是企业品牌形象的最好代言人? 不是大腕明星。大腕明星再漂亮,再帅,形象气质再佳,它与企业品牌形象有什么关系?风牛马不相及。企业品牌形象,不是贴上一个美人头,就能变美的。 企业经营坑蒙拐骗,并不会因为你请了一个美女,做品牌形象代言人,你的企业品牌就有了价值。企业品牌价值是客户和公众认同的结果。没有客户和公众的认同,你的企业品牌就没有价值。美女广告再多,代言品牌形象的美女再美,也不能为客户和公众带来任何利益的满足。天下好色的男人不少,可总可能让广告美女成为他们的共公情人嘛? 所以,美女广告也是垃圾,你的企业品牌形象,不会因为有一个美女作形象代言人,就变得不再丑陋。 企业品牌形象的最好代言人是谁? 是企业老板自己,是企业的员工。如果你的企业从上到下,每一个员工都坚守笃行诚信负责的行事原则,时时事事为客户着想,为公众着想,没有漂亮的脸蛋代言其形象,你的企业在客户心中,在公众心中,仍然漂亮美好、高大英俊。 与企业品牌形象直接相关联的是企业的员工。是企业员工的言行代言了你企业的品牌形象。只有当你企业员工的言行都严格地体现了诚信负责的理念,你企业的品牌形象才会变得高大、完美。你让企业的员工为了短期利益,坑蒙拐骗,无论你找一个什么样的美女俊男作品牌形象代言人,你企业的品牌形象也仍然只能是丑恶的,令人作呕的。 日本丰田的员工看见路边、停车场的丰田车上有灰尘,就会不自主地去擦拭。他们感到丰田车是从他们手中诞生的,丰田车就是他们的爱子,他们不能让自己的爱子灰头土脸地见人。他们感到丰田车就是他们事业的结晶,他们的脸面,都体现在丰田车上,他们不能让自己灰头土脸地见人。 这就是丰田的品牌形象。你企业品牌形象在哪里? 从这个意义上讲,企业的每一个员工,都是你企业品牌形象的真正代言人。但他们不是用他们的脸蛋代言,而是用他们的行动,用他们对客户的尊重、关怀,用他们对所提供产品和服务的珍爱代言。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桃李是用桃李自身来代言的。
个人分类: SH管理技术和方法|2182 次阅读|0 个评论
企业组织是企业领导人延长的四肢
热度 2 shuhualu1016 2011-2-24 11:36
作者:舒化鲁 任何一个领导人要把自己的理想和目标变为现实,就必须有一个组织作为他的工具,以推动其理想和目标的实现。理想和目标有多大,这个组织就需要有多大。组织相对于一个有理想、有目标的领导人而言,它就是这个领导人延长了的四肢。独立于他身体之外,由众多人构成的组织,可以直接服务于他的意志目标和他的价值判断。并且,一个企业领导人最终能否获得充分的成功,并不是简单的看他所控制的资源规模和他个人理想的大小,而是在于他把这个组织当成自己延长了的四肢进行协调、运行,发挥其作用的能力的大小。 在任何一个组织中,总存在没完没了的,为争夺这个组织的控制权而进行的政治斗争。甚至在一个家庭也不例外,夫妻之间也还有争夺家庭事务主宰权的纠葛。为什么? 因为拥有了对组织的控制权,也就意味着他能够通过这个组织来实现自己的理想和目标。各种党派政治组织是如此,作为经济组织的企业也是如此。 党派政治组织,是由信仰和价值观念相同的人构成的一种社会群体。这种信仰和价值观念,是这个组织的领导人不断说教和倡导的结果,但其基础却是加入这个组织的这些人,最终都认同了这种信仰、理想、目标和价值观念。 企业组织却完全不一样,构成企业这种社会组织联系的是经济利益关系。企业领导人也有他的理想和目标,但这种理想和目标首先反映的是企业投资人对利润回报的追求,企业的存在必须首先满足这一目标。只有这一目标实现后,其它理想、信仰才有价值。企业是建立在投资人的投资这一意志行为基础上的。全世界的企业界都知道,松下幸之助是一个非常有社会责任感的企业家,他把企业存在和发展的目标,直接定义为对社会的贡献和责任,但其前提却仍是企业本身的赢利和发展。因为松下幸之助是企业家,也是企业的主要投资人。 人类社会发展到今天,虽然不能再说企业的意志就是资本的意志,但资本对企业的统治力量仍是强大而残酷的。新浪的创始人王志东被赶出新浪,张树新被迫从瀛海威出走,也都是资本的力量在发挥作用。但资本的力量要发挥作用又离不开企业这个组织。所以,往往是资本所有人和企业领导人的结合形成一个特定的角色——企业家。而这个企业家的大小——影响力度和所能控制的资源规模,与这个企业组织形成一种独特的关联关系。一方面,由企业领导人来推动这个企业的成长;另一方面,这个企业的成长反过来又提升企业领导人的影响力和他所控制资源的规模。 在企业领导人推动企业的成长,与这个企业的成长反过来提升企业领导人的影响力和他所控制资源的规模这一关联关系中,首先是企业领导人把这个企业组织当作自己延长了的四肢来发挥作用。一个企业领导人最终能否获得充分的成功,并不是简单的看他所控制的资源规模和他个人理想的大小,而在于他协调这个组织,把这个组织当成自己延长了的四肢进行协调、运行,发挥其作用的能力大小。世界知名零售企业八百半,之所以把这样一个规模庞大的零售企业帝国送上了断头台,就是因为八百半这个家族的后继人不具备协调、运行八百半这个“四肢”的能力。海尔的张瑞敏和联想的柳传志,之所以能把一个很小的企业发展成为一个在全世界都有举足轻重影响的企业集团,是直接与他们两位最有效地协调了企业组织这个作为他们延长了的四肢的作用相关的。 从这里可以看出,领导人,能够把他所领导的组织协调好,这个组织就能够起到自身四肢延长的作用,不仅可实现自己越来越大的理想和目标,而且也会使这个组织不断壮大,从而使自己的这种延长的四肢越来越长。相反,如果不能有效地协调这个组织的运作,这个组织就不可能起到这种作用,甚至还会变成拖累自己的负担,消耗自身体力,使自己变得迟顿、笨拙、老态龙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舒化鲁管理网: www.shuaaaaa.com
个人分类: SH研究理论|2275 次阅读|0 个评论
没有“三个共同”,就没有企业文化
shuhualu1016 2011-2-13 11:55
作者:舒化鲁 “三个共同”是企业文化内涵中三个不可或缺的构成部分。企业文化建设的终极目标,也就是要构建出这“三个共同”,让企业组织成员的心之所想,情之所系,爱之所发、行之所动都保持一致,上下同欲、步调一致。 ① 共同价值观念的三层内涵 所谓价值观念,简单地说,是一个人对于事物的是与非,美与丑,善与恶判断标准的界定。它直接是指导人们行为选择的依据。价值观念在这里它回答了三个方面的问题: A. 什么是应该的,必须选择的?什么是不应该的,必须扬弃的?这是选择与否的问题。 B. 什么是重要的,有重大价值的?什么是不重要的,没有价值的?这是选择的优先顺序问题。 C. 什么是可敬的,值得尊重的?什么是可鄙的,不值得尊重的?这是情感导向的问题。 著名诗人裴多菲“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若为自由故,二者皆可抛”的诗句就包含了价值观念的完整内涵:他强调生命、爱情和自由都是必须选择的;强调相比生命,爱情应该优先选择,相比爱情,自由应该优先选择。并且他还隐含着把自由看得重过爱情和生命的人才可敬的情感,诗人所爱的就是为了自由而不惜牺牲生命的人。 1928 年3月 20 日清晨,汉口余记里刑场,反动的桂系军阀即将在这里杀害忠诚的共产主义战士夏明翰。在最后时刻,刽子手问夏明翰,“你还有什么遗言吗?”夏明翰高声说:“有,拿纸笔来!”于是就有了 “砍头不要紧,只要主义真。杀了夏明翰,还有后来人” 这令所有仁人志士都会热血沸腾的诗句。这诗中就包括了共产党人对于前列三个问题的回答。正义( 主义真) 和生命(头)都是应该选择的价值,但正义更重要( 砍头不要紧),我(夏明翰)的行为是值得尊重的,“后来人”会效法。 共同价值观念,简单地说,是指在一个组织中,人们在对一定事物判断的标准上,形成的共同的善恶取舍标准。 ② 共同思维方式的三层内涵 所谓思维方式,简单地说就是人们思考问题的特有路径和模式。人与动物不同,其行为不是本能驱动的,而主要是由他的意识驱动的。当他感知到一个事物发生变化时,他就会思考这事物变化对他的影响,他应该采取何种措施办法应对的问题。这从特定意识感知到行为选择的过程,也就是思考的过程。而这种思考往往总有一个相对稳定的路径和模式,即: A. 从什么角度思考?回答我所感知和面对的事物变化,应该从什么角度来分析评价和判断的问题,寻求的目的和目标是什么的问题。 B. 站在什么立场上思考?回答自我现在的处境是怎样的,所感知和面对的事物变化对我现在的处境有什么影响的问题。 C. 如何思考?回答我应该怎样应对所感知和面对事物的已有变化和可能变化的问题。 共同思维方式,则是从社会群体的范围定义的。从家庭到工作单位、生活社区、家乡民族、国家地区、人类世界,各自分别体现为不同层次的社会展开,这不同层次的社会所共有的思维方式,就是这个层次上的社会共同思维方式。相对他个人而言,也就是以他个人为圆心展开的社会范围内共有的思维方式。企业的共同思维方式仅仅是他从工作单位整体这个层次界定的社会范围内共有的思维方式。 ③ 共同行事习惯的三层内涵 所谓行事习惯,简单地说,就是人们不加详细思考就进入行为过程的一种固有活动模式。它是人们在以往的行为活动过程中对一些已有过的行为活动方式方法,通过不断检验确定的行为方式方法。从心理学分析,它是一种非完全意识行为,行为主体没有作深思熟虑的思考判断,就选择按照已有过的特定行事方式行动,并仅仅是一种已有过的行事方式的重复。 共同行事习惯,也就是在社会组织内部形成的在其生活、工作、学习过程中对于人物关系和人际关系处理上因循而动的固有活动模式。共同行事习惯的内涵有三个方面: A. 对已有过的行为活动的重复; B. 行为选择勿须作深思熟虑的思考; C. 在一定社会组织中,行为选择方式相同。 据 2010 年 01 月 02 日江淮晨报《市民沃尔玛超市遭遇 “ 搜身 ” 》一文报道,“一月一日下午三点多钟,袁小姐和自己先生一起到沃尔玛超市购物。”在收银台付款之后,过大门报警器发出响声,被超市工作人员拦住搜身,“搜完口袋搜鞋子?看完这些,那位工作人员显然还没有放弃的打算,又叫袁小姐把脚抬起来给她看。”检查完了后,没有任何问题,超市工作人员连一句“对不起”的话也没有。 据济南日报 2010 年 9 月 15 日刊文《对顾客强行搜包,济南沃尔玛判赔八千精神损失费》报道,去年年初,张先生去沃尔玛超市购物,因收银员一时疏忽未对价值约 24 元的牛肉消磁,导致“二道门”(顾客付款后需通过的验票口)发出报警声,因而被超市工作人员强行搜包。一气之下,他将沃尔玛泉城路店和沃尔玛设在中国的分公司沃尔玛深国投百货有限公司告上法庭。 2010 年 9 月 14 日张先生收到二审判决书,法院判决沃尔玛超市赔偿张先生精神损失费 8000 元。 据《法人》杂志 2009 年第 11 期报道,“ 2009 年 8 月 30 日晚 8 时许。这天晚饭后,余小春和家人打了招呼‘去景德镇沃尔玛买点东西’就下楼了。这一去,余小春就再也没有回来。”“余小春采购完商品,在收银处结了账,并经过了超市出口的核验通道,向家中走去。在离自家楼道口不到 10 米的地方,余小春被 5 个人围住了。这些人自称是沃尔玛的,向余小春索要购物票据。”他们没有穿沃尔玛的工作服,余小春拒绝了他们的要求,争执当即爆发。“‘我们当时听到一阵咋呼,回头就看到四五个年轻人拉扯着一个妇女打。’附近一家店铺的店员告诉《法人》记者。”“‘她都喊救命了,我嫂子和爸妈都向他们跪下了还在打!’余小春丈夫的二哥陈全林站在楼道口上,指点着弟媳倒地的地方悲愤地说。”“直到 110 民警来到,才制止了这场群殴。受伤倒地不起的余小春被民警送到了医院。经过三天三夜的抢救,医生最终没能留住余小春的生命。” 这就是沃尔玛的共同行事习惯。 作为生物体,基因就是存在于它细胞中的 DNA 。在生物体发育成新的生物个体的过程中,基因通过复制、印刻在生物体的细胞中,使生物体显示出自己的类、种、属、科、目、个体的特征。企业作为一个完整的社会组织,其基因就是企业共同价值观念、共同思维方式和共同行事习惯的“三个共同”,并通过“三个共同”的复制与传播,把企业的类特征、属特征和个性特征显现出来,体现为它与其它企业组织不一样的特征、特点,进而也决定它存在与发展的个性特征。同是奶品企业,有的容忍在供婴幼儿喝的奶粉中存在有损基本健康的三聚氰胺,有的却不容忍。容忍和不容忍的行为选择就是由企业共同价值观念、共同思维方式和共同行事习惯“三个共同”决定的。
个人分类: SH研究理论|1207 次阅读|0 个评论
企业规范化管理的核心就是对管理人员的行为规范化
shuhualu1016 2010-12-30 10:01
作者:舒化鲁 企业管理不规范,效率低的主要原因也就是企业管理人员实施管理的行为不当,存在过多的随意性。正是这种不当的随意性行为,导致企业组织运行过程中不同的单位、部门和岗位角色的行为活动相互之间不协调、不配合,降低了企业组织运行的效率和效益。所以企业规范化管理首先就必须对企业实施管理的行为本身从总体上进行限定。 对于管理行为,很多人都存在一种误区,认为管理就是运用权力约束他人,让他人不得不把工作做好。因而认为对于管理者的管理行为不应该有什么约束,管理者愿怎么管,就怎么管,在管理者实施管理的行为活动上要给予管理者不加限制的自由。 之所以会陷入这一误区,是他们把管理等同于对下属被管理者的指令、控制和监督。认为有了这种指令、控制和监督权力,无论怎么运用也不会有错。很显然,这是混淆了管理行为与管理目的的关系,甚至是把几个具体的管理行为当作了管理目的本身。管理就是通过他人做好工作的意志努力,意志努力的方式就是管理行为。其效果是好还是差,得用他人是否做好了工作来检验。管理行为如果不能取得应有的效果,让他人把工作做好,这种管理行为也就失去了全部意义。企业管理规范化,也就是对管理行为进行规范化,在选择确定一套完整的价值观念体系的基础上,全面制定实施管理的行为标准要求,让企业管理人员,上至董事长,下至基层作业组长,都严格遵循。 不同的管理行为是与不同的管理效果联系在一起的。要保证企业管理的效率和效益,也就必须把普遍有效的管理行为,作为管理人员实施管理的共有标准。在管理方式、方法上探索创新应该倡导和鼓励,但必须保证所探索创新的方式、方法,比普遍有效的管理行为方式、方法更有效率。既不能让管理人员随意按照自己的偏好行事,也不能让管理人员拿企业组织的管理工作做无谓的试验。 企业规范化管理从总体上分析,其行为标准要求,主要包括十个方面的内容,即:决策程序化、组织系统化、奖惩有据化、业务流程化、管理行为标准化、绩效考核定量化、权责明细化、目标计划化、措施具体化、控制过程化(参见舒化鲁:《拥抱辉煌的六根魔杖企业规范化管理实施方案》第16-22页,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年2月第一版)。企业管理的行为所包含的内容是很丰富的,这里主要是根据当代世界上管理得最有成效的企业所通行的具体做法进行的归纳。这十个方面的内容,也远远覆盖不了企业管理过程中的行为内容。但是,有一点是确定不移的,这里所讨论的十个方面的企业管理行为标准要求,如果都具体实施,落到了实处,企业管理也就大体上实现了规范化,也就可以保证企业组织的运行获得充分高的效率和效益。并且,如果是一个不成规模的小企业,在其企业管理中全面贯彻落实了这十个方面的行为标准要求,也就基本上实现了管理的规范化。
个人分类: SH研究理论|4480 次阅读|0 个评论
员工激励奖什么?
shuhualu1016 2010-11-30 15:53
作者:舒化鲁 企业激励机制是对下属员工意志行为选择能产生经久影响的一种作用力,但这种作用力也是由能够直接让下属员工的意志行为受到鼓励或约束的方法构成的。对下属员工实施激励,其方法并不神秘,概括起来主要就是物质利益激励、权力授予激励、名誉给予激励、使命赋予激励、目标感召激励、发展机会激励、自主权激励、参与权激励等八条途径。 物质利益激励。 物质利益尽管不是人们所追求的所有目标,但物质利益本身相对于任何一个人而言,也都不是可有可无的,并且没有人会讨厌它的过多。也就是说,物质利益的获得奖励,或者被剥夺处罚,只要与人的特定行为联系在一起,总会对这个人的这种行为带来影响。物质利益的增加,则会使他重复可带来物质利益增加的行为,扣减物质利益,则会让他减少和避免导致物质利益扣减的行为。 权力授予激励。 一般人都把权力理解为向他人发号施令这样一种特殊能力,让别人不得不在一定程度上服从你。实际上权力只不过是人的一种价值判断的实现,即善的欲望的满足,它让人感到他自身的意义和价值。正是因为人们重视自己的意义和价值,从而非常看重权力的获得,也非常期望获得权力。因而通过授予权力,或者剥夺权力就可起到诱导调整其意志行为选择的作用。 名誉给予激励。 人是个社会动物,生活在社会之中,总希望得到他人的肯定。名誉也就是社会他人的一种肯定。一个人如果在他所生活的社会之中得不到应有的肯定,他不仅会感到孤独、压抑,而且会感到没有存在的价值和意义。所以对他人的行为,给予表扬或者批评,就会对他人的意志行为选择起到诱导作用。 使命赋予激励。 这也就是引导他认知他工作的重要性和意义,使他感觉到他所承担工作的价值,进而使他感觉到做成这件事对他自我价值实现的影响,并使他尽最大努力把让他干的事做好。使命激励的基础是人对自我价值实现的追求。它让他感觉到他所承担工作的意义伟大,进而让他把自己的行为与伟大联系在一起,激发出他对自我价值实现的欲望,使他产生热情,发挥自己的能动性和创造性,高质量地完成这一工作。 目标感召激励。 通过帮助下属员工设立一定的目标,并让他直接把这个目标的达成作为他自己的意志追求,也就可能激发出他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在这里,所设立目标越能与他的利益联系在一起,这种目标的激励作用就越大。即使目标的达成不能与他的利益联系在一起,只要能使他感到达成这一目标,就会获得一种人无我有的自我价值实现的满足,产生一种成就感,也仍会使这个目标直接成为他的一种意志追求,让他的意志行为指向这一目标,并为这一目标的实现而努力。2002年初,一个世界高楼攀登高手,计划攀登世界第四高楼上海金茂大厦。当这个消息传出之后,有一个安徽青年不声不响地先攀上了这座大厦,尽管攀登这座大厦没有给他带来任何利益,相反还给他带来了不幸被警察带走了。也仅仅因为这个外国人的计划使他设立了攀登这座大厦的目标,并使他产生了在外国攀楼高手之前达成这一目标的动机和力量。 发展机会激励。 任何一个人都希望自身的素质、能力能得到发展。所以,只要给予或剥夺这种发展机会,与人的某特定行为及结果直接关联起来,也就会起到诱导他人重复或避免这特定行为的作用。尤其是进入新经济时代之后,社会发展的主要驱动力,已由原来的资本转化为知识信息,从而使学习培训的机会成为个人实现其自我发展的最重要途径。因而使下属员工更加重视学习培训机会,只要把这种机会与特定意志行为联系在一起,也就使这种行为得到激励。 自主权激励。 所谓自主就是不被人控制。在现实中,自主也可以被用作一个重要的激励途径和手段。曾有人做过一个著名的心理学试验,以观察噪音对工作效率的影响。将两组成年人带入试验室,每个人都给予难度同样的智力测验题和一段枯燥无味的文字校对工作,让这两组人进行比赛。比赛一开始,实验人员就将录音机打开,一台录音机中播放的是一个人在讲西班牙语,另一台录音机播放的是两个人在用亚美尼亚语对话,另外还有油印机的沙沙滚动声,打字机的叭叭敲打声,马路上的汽车喇叭声。噪音种种,让人心神难宁。 在这两个小组中,其中一组人给予了噪音控制电源按扭,另一组却没有给。比赛的结果是:拥有控制按扭的这一组,没有按过控制按扭的人的成绩也远远好于没有给予噪音控制按扭的人,所解决的智力测验难题,远超过对方五倍,校对中存在的错误却只有对方的四分之一。 这个实验说明了这样一个道理,当把控制他自我行为的权力交给他本人时,他对战胜困难的信心和能力都会因为这种自主权而得到鼓励,从而把工作做得更好。这就是自主权激励。 参与权激励。 参与也就是让承担工作的员工直接参与到这项工作的目标确定、标准设立和措施选择的讨论决策中来,让员工直接感到做这件工作是他自己的决策,从而使他产生一种自觉克服困难,努力达成工作目标要求的动机,进而起到让他做好工作的激励目的。人是一个主体性存在物,尽管可能有人可能不喜欢控制别人,但绝不会有人喜欢被别人控制。所以,当一个人被动地接受指令,他就会感到一种压抑,甚至是愤慨和不满,对指令要他所从事的工作感到反感。在这里,他并不是一定是对这项工作本身反感,而是对要被迫接受他人的指令,按照他人的指令来完成这项工作感到反感。通过增加其决策参与,也就会降低甚至消除这种反感情绪,从而起到把工作做好的激励作用。
个人分类: SH管理技术和方法|3357 次阅读|0 个评论
下属为什么得不到应有授权?
shuhualu1016 2010-11-15 15:12
作者:舒化鲁 授权是与授责联系在一起的,授权必须授责,授权也必须授责。但在企业管理实践中,往往存在一种授责不授权的现象,让人去干事,却又不给予干事所必须的资源支配权力,让人无论怎么努力也难有业绩,使下属员工倍受挫折。 为什么授责不授权?原因大体包括四个方面: n 上司对他没有足够的信任,不敢授权给他; n 上司本身也不具备他所需要的全部资源; n 上司的权力欲望过大,不愿把权授给他人; n 他本人不愿接受所授权力。 在第一种情况下,这本身就是用人的错误。对他不信任,不敢把权授给他,就不应该把他放在这个岗位上承担这个职责。既然已经把他放到了这个岗位上,就应该无条件地授权。授了权并不意味着下属就可以运用这个权力去为所欲为,上司还掌握着监督控制的权力。当他的权力不是用于做好工作时,可以收回这个权力。 在这个问题上,因为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存在一个误区,这就是用人不疑、疑人不用。这是在对人性的把握上存在偏差的一种用人观念。人的任何一个行动都有自己的目的和追求。也就是说,任何一个人的行为都只是服务于他自身的目的和追求。如果他拥有了权力,而没有外在监督和控制,不免会拿这种权力进行私人交易。所以根据人性的这一特点就决定了用人必须疑,疑人也必须用。也就是说,对于任何一个人授予了权力,也必须对他进行监督控制,以防他把所获得的权力用于工作职责之外的私下交易。对于存在缺点和不敢充分信任的人,也必须授予权力,前提是只要他能够做好这一工作。因为授出的权力,仍然可以对他使用权力的方向、方式、方法,进行监督和控制。 没有监督和控制的权力,或者权力运用人对运用权力造成的不良后果,承担不了责任,这就必然会造成权力的滥用。即使是你的儿子也不例外,因为儿子也有自己独立的利益和追求。之前所讲的儿子采购吃回扣的例子就是典型。 在第二种情况下,上司本身没有权力,没有资源授给他的下属,他却要他的下属去完成没有资源支持的工作,这本身也是一种错误。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有二: 一是上司本人不具备这种资源,而他却又必须去做这个事。这大都是因为他的上司没有给他这个授权,却又授予了这个责,使他选择了逃避的办法。他选择以此来敷衍他的上司,说他已经把这个事落实到具体的人了。当具体承担这件事的人提出资源支持的时候,他再去找他的上司。这样,便于与上司进行沟通。 二是他本人是个空想派,有了一个好的想法无论条件是否具备都强调要立即行动,并让下属创造条件完成。 在现实中,这种上司虽然不是很多,但仍是经常碰上。我在江苏曾遇到这样一位老板,他的态度就是要求下属创造条件去工作,还直言不愧地说:如果都具备这些条件,我还要你们来干什么?但是,他的企业现在面临的危机很大,中高管理人员流失率高达三分之二。的确,如果下属碰上这样的上司,除了选择马上辞职离开外,就只能硬着头皮混下去。这会给他们造成很大的心理负担,使他们产生受挫感。这种事是必须避免的。 在第三种情况下,是因为上司会感到有权力损失,授出一分权力,自己的权力就会减少一分。 在第四种情况下,下属员工本人不愿接受所授权力,因为权力和责任是联系在一块的,接受了权力也就要接受全部的责任。这一般是被授权人感到履行职责有困难时的选择。不接受权,也不承担责任。
个人分类: SH管理技术和方法|3528 次阅读|1 个评论
创业阶段企业如何管理规范化?
shuhualu1016 2010-11-1 12:03
作者:舒化鲁 企业组织运行是靠人推动的。这人也就是构成企业组织内部环境的四类活动主体投资者、经营人员、管理人员和作业人员。但在企业发展的不同阶段上,推动企业组织运行的主导力量是完全不同的。尽管企业的发展需要多种多样的资源组合,但在企业发展的不同阶段上,企业组织运行所依赖的资源却是不同的。资源的性质不同,资源的主体也就不同。因而对应于企业发展的不同阶段,其推动的主导力量也就不同。 相对于企业发展而言,如果所对应的推动主导力量,对企业组织运行发展的前途失去了信心,不愿再为企业的发展提供资源支持,处于这个发展阶段上的企业也就不会有活力,也就不可能实现它应有的发展。 在创业阶段,企业组织的运行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是处于只有投入没有产出的状况。因而这就需要投资者这个资金资源主体,多做贡献,多给理解,多给支持。当创业起步前的规划与创业运行的实际发生一定背离时,只有投资者给予充分的理解,并在弄清问题真相的情况下,给企业组织运行提供所需的追加资金,企业组织运行才能延续下去。否则,企业也就难以走出创业阶段。在这个阶段,投资者就是推动企业组织运行的主导力量,新生的企业组织能否走出创业阶段,完全取决于投资者的信心和最后的取舍。如果投资者对新生的企业组织失去了信心,这个企业也就不可能走出襁褓期而发展长大了。 因此,加入企业组织创业的有志之士,无论自己的学识多么广,见解多么高,也都不能目中无人,我行我素,以致挑起与投资者的矛盾,使投资者因为人际关系问题而对企业组织运行的未来丧失信心。这在使企业失去走出创业阶段的可能的同时,也因此会使自己失去应有的实现自我价值的舞台。 也正是这个原因,创业阶段的企业必须强化岗位角色管理规范化,通过岗位角色管理规范化的实施,在广泛、全面调动员工积极性和创造性的基础上,吻合与投资者的关系,以强化投资者对企业发展未来的信心。 企业的发展除了整合企业组织内部活动主体所拥有的资源外,还必须从外部环境活动主体手中整合资源,以实现企业经营资源的积累。没有企业经营资源的积累,也就没有企业的发展。但在企业发展的不同阶段上,企业组织运行所需的外部资源可能有主有次,因而所依赖的外部环境主体也就有所不同。因此,企业处于不同的发展阶段,也就必须重点关注不同的外部环境活动主体,以获得它对企业的认知、认同后,为企业组织运行所需资源提供支持。 在创业阶段上,企业组织必须重点关注的外部环境活动主体,只能是产品客户。创业新上项目产品是否能够通过市场的检验,让产品客户认同之后接受它,并用自己手中的钞票来投票支持其存在和发展是关键。所以,企业组织上下所有的人,都要充分考虑到创业新上项目产品能否与消费者产品客户的偏好一致、购买力一致、地域分布一致、价值取向一致的问题。并在产品或服务所包含的价值之外,通过追加服务为产品客户提供更多的价值满足,以此来争取产品客户对创业新上项目产品的认同和接受。 因此,处在创业阶段的企业,无论其经营规模和人员规模是大还是小,都不能有任何形式的店大欺客的事件发生,更不能有弄虚作假的欺骗行为。客户就是上帝,就是衣食父母,在这个阶段会表现得更为严酷。尽管合作伙伴的支持也显得重要,但合作伙伴的支持是建立在客户对创业新上项目产品的认同和接受这个前提之上的。只有当合作伙伴看到了能稳定地获得合作利益的曙光时,才会与企业结成合作伙伴关系。因此,这就必须避免为迁就合作伙伴而损害客户利益的事件发生。 企业所处的发展阶段不同,它们在对企业组织不同构成部分上的管理要求也不会完全相同。尽管相对于任何一个企业,企业的五个构成部分,都是不可或缺的。总体而言,企业的五个构成部分的管理都需要规范化,但因为企业发展所处的每一个阶段所面对的主要矛盾不同,因而企业在不同阶段上对企业组织不同构成部分的发展完善要求也就会不同。这种主要矛盾是直接由企业发展不同阶段上的特点,以及推动企业组织运行的主导力量和必须重点关注的外部环境活动主体的特点所决定的。 (1)创业阶段企业管理规范化实施的重点是岗位角色管理规范化。 在这个阶段上本来需要加入企业的每一个人有决心和信心,把创业新生企业作为自己实现其价值的舞台,把需要自己做的事做好,才能使企业走出创业阶段的高死亡期。但是,人员都是刚刚加入进来的,彼此互不了解,对企业发展的前途也没有充分的信心,都抱着试一试的观望态度做事。这直接是企业必须立即解决的问题,否则企业组织就会死在这儿了。 这是从员工的态度上提出的要求。同时又要求每一个人不仅有充分高的能力素质以适应所承担的工作,而且需要有超越岗位工作要求的能力素质,以满足在企业组织运行过程中不免经常发生的不确定的工作的需要。与此同时,还必须让每一个岗位角色从情感上都归属于企业组织,爱这个新生的团队及其每一个成员伙伴。只有这种爱才能保证他们的决心,强化他们的信心。另外,还需要每一个员工在情绪上能够保持稳定,不会因为在这个阶段上可能频频发生的困难和险阻而弄得垂头丧气,或者情绪波动,以至于因为很小的事就和企业组织团队其他成员形成隔阂发生冲突。 很明显,在这个阶段上,首要的是实现岗位角色管理规范化。只有相对强有力的岗位角色管理,包括能力管理、意志管理、情感管理和情绪管理,才能笼络住全体员工的心,并充分调动其创造性和主动性,以保证他们把需要他们承担的工作做好。企业处于创业阶段所遇到的风险和不确定因素都很多,任何一个风险和不确定因素的发生,如果没有强有力的岗位角色管理来维护这个团队组织的整体统一,企业或许还等不到走过创业阶段,就走上了不归之路。 (2)创业阶段企业管理规范化实施的重点不选择目标体系的原因分析。 相对于企业组织目标体系的管理规范化而言,此时不会存在很大的需求。创业的启动也就是创业人确立了一个完整的目标体系。创业开始之后,这个目标体系的贯彻实施还刚刚开始,在这个阶段对这个目标体系的任何怀疑都会降低信心。这相对于这个新生的企业而言,可能是生命悠关的。这种怀疑和信心的降低,不免给新生的企业组织造成离心散伙的心理影响,使本来就很难稳住的人心,会因此而加重这种人心的不稳。只有到了不得不对企业组织目标体系进行调整发展时,目标体系的管理规范化才有必要提到议事日程上来。 (3)创业阶段企业管理规范化实施的重点不选择组织架构的原因分析。 创业阶段的组织架构设计管理规范化的相对重要性,也不会很高。在这个阶段尽管也需要在企业组织内部作出一定的权力和职责的分配,并通过这种分配来明确企业组织内部不同人员之间的关系。但是,一方面,这种界定不易做得过细过死。过细过死的界定,只会使这种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缺乏弹性,从而导致所没有界定到的事务工作无人过问,而使这个新生的企业组织运行发生困难。另一方面,稍有规模的创业新生企业在开始运行时早已对企业组织内部不同人员之间的关系作了安排,进行重新调整的需要也还没有出现。另外,这时往往还必须因人设事。有人能力素质特别强,就得为他设置一个大的单位或部门。有人能力素质偏低,但热情大,积极性高,有牺牲精神,那么也得对应为他设置一个岗位。这两种人是企业组织创业阶段最需要的人,只有对应给予相应的舞台和发展机会,才能稳住他们的心。把组织架构当作一只没有弹性的履,让这两种人削足适履,那是不可能留住他们的心的。 (4)创业阶段企业管理规范化实施的重点不选择运行流程的原因分析。 作为企业组织特有行事方式的运行流程本身尚在形成过程之中,任何一个企业在行事方式上,都不能简单地照搬他人。照搬他人的一套行事方式,只会带给新加入企业的人员一种压迫、压抑感,而在这个时候最需要的却是发挥每个人的能动性和创造性,而不是通过相对确定的行事方式进行约束和控制。 (5)创业阶段企业管理规范化实施的重点不选择企业文化的原因分析。 对于企业文化建设管理规范化的需求,更是远远谈不上。企业文化是企业组织运行一定时间之后所沉淀下来的共同的价值观念、共同的思维方式和共同的行事习惯的总和。创业新生的企业组织,形成的时间还不长。人们刚刚走到一块,还处于一种初步的接触阶段,各自的价值观念、思维方式和行事习惯,还没有充分展露出来,更不可能有共同的价值观念、共同的思维方式和共同的行事习惯。尽管它对于企业的持续稳定发展会起到决定性的作用,但它是让企业修炼内功。这种内功作用稳定,但修炼的时间却相对较长,不是一月半年之功可以见效的。相对于企业组织创业阶段的问题,是远水救不了近火。相对于企业文化所需要作的仅仅是把创业人倡导的价值观,通过反复说教,让加入进来的员工认同、接受,甚至直接以它为选择选人的标准。
个人分类: SH管理技术和方法|2739 次阅读|1 个评论
浅谈企业人力资源开发
shuhualu1016 2010-10-17 20:56
舒化鲁 尽管已有诸多企业开始重视人力资源的开发,但因为现有人力资源开发方式,包括措施和思路,都存在严重的局限性,远远不能适应企业发展的需要。这种局限性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五个方面: n 首先,也是最重要的,是企业对所需人才资源的培训开发,没有让员工成为一个积极活动的主体,而是被动地接受企业的培训。从而使企业花钱组织的内部培训等工作,无法取得预期的效果。因为有相当多的员工把这种培训当作一种负担,不仅是被动地接受,而且被动也不愿接受,从而造成这种培训的低效益和无效益。 n 培训的内容选择,不适应企业发展的人才知识结构和人才结构的需要。无论是必要的员工素质培训,还是相关运用技能培训,都是如此。尽管培训工作做得好的企业,有相对完善的培训体系,但其内容的选择总是难以适应企业发展的需要。造成这种局面的原因,主要是企业所需人才,不仅仅是一个知识和技能的问题,单有这两个内容的补充,远有足以开发出企业发展所需的人才。 n 人才培训开发的途径简单而狭窄。一般企业对人才的开发主要是通过培训来完成的,也有构建企业人才梯队,通过提供实践机会,让他们逐渐成长,以适应企业发展之后的更高要求的。但这种人才开发培训远没有在企业发展与员工个人发展的相互依存关系上建立起稳固的联系。所以,员工只能被动地接受选择,并且常常因为企业负责人才梯队建设,进行后备人员选拔的管理人员,道德素质和业务素质的限制,不能及时地把有潜力,可发展为企业发展所需骨干人才的对象都选拔出来。 n 人才培训开发,因为只注重技能和知识的培训和积累,而没有深入到如何增强所开发培养人才对企业的忠诚度这一层次,即增强他们对企业发展的依存关系。因而,使企业投入人、财、物培训的人才,往往不能为企业所拥有。尽管有的企业通过协议形式来延长所开发培训人才在企业任职作贡献的年限,但远未从根本上解决这一问题。从而使企业就像太阳神一样,成了他人的培训学校。 n 人才培训开发投入与企业所需人才的有效供给严重不适应,使企业投入多,收效远不理想。并且企业员工还天真地把这种培训视作企业不应该做的投入,从而使企业费力不讨好,花了钱还没有拢住员工的心。 要突破企业人才资源这种传统开发方式的局限,最重要的一条就是在企业人才的开发培训上,变企业一个积极性,为企业、员工两个方面的积极性,并让员工对自身发展的要求上升为企业人才开发培训的主导力量。只有这样才能既做到降低企业的人才培训开发投入,又同时获得人才有效供给的满足。 这样,可能有些人会担心进一步降低企业的归属感和忠诚度,从而使企业更难得到所稀缺的人才。在企业的人才培训开发上,本身就是一对矛盾。企业员工感觉到他是个人才,并又难以在你的企业发挥作用时,企业员工的离心倾向就不可避免地会产生。企业在这个员工身上所做的投入并不能使这个员工永远对企业忠心不二。情感的力量是有效的,但又总是有限的,是利益关系把企业和员工捆绑到了一块。 只有当员工在这个企业有充分发展的机会,使他的才干可以得到利用,他的价值可以在这里得到充分实现,他才可能对企业忠心不二。同时,只有当这个员工对企业有不可取代的贡献,从而使企业在一定程度上对这个员工形成一种依存关系,企业才会重视他。也只有同时满足这两个条件,企业的这种凝聚力才会有稳固的基础。 从这个意义上讲,企业开发培训人才的思路,就应该转由企业越俎代庖,为员工进行设计,代替或者甚至是剥夺员工的发展思路,改为由企业提供机遇,员工自主设计自我发展计划,自我实施以实现自我发展。尤其是要从员工的意志和兴趣偏好入手,培养员工相对于企业发展他的事业的志趣,把他们的心,相对稳固地和企业的发展联系在一起。
个人分类: SH管理技术和方法|3128 次阅读|1 个评论
管理者在企业组织中的地位和作用
shuhualu1016 2010-9-25 14:03
作者:舒化鲁 如果说企业的决策层是由经营者构成,那么,企业的执行层也就主要是由管理者构成,尽管二者之间并没有明确的分界线。企业的发展必须通过他们的努力把企业的目标选择付诸实践,把决策贯彻下去。他们本身是构成企业人力资源的一个重要部分。在很多企业,发展上走弯路,并不完全在于经营者的决策失误,而在于执行层的不力,好的思路和方法无法贯彻落实,从而使一些很有前途的好项目不了了之,半途而废。同时,作为执行层的管理者还或多或少地会影响到企业的决策,对企业的发展方向、发展途径措施选择构成影响。从这个意义上讲,如果说企业的经营者是构成企业的核心,那么,管理者作为一个执行层则是构成企业存在和发展的支柱。在很多情况下,企业一定项目的选择又直接受制于这种执行层的现状。所以,联想董事局主席柳传志就强调:没有恰当的人不做。这里的恰当人并不是指的技术人员或者一般员工,而是管理人员,即能够担当一定项目的主持工作,能对项目的运作承担责任,保证项目顺利进行的管理者。在一个企业,这类人力资源实际决定了一个企业发展的后劲。在一般情况下,即使高层次的技术人员,也都可以通过高薪聘来,而管理人员却不能通过简单的高薪吸引来实现。在一个企业中,管理者要发挥他特定的作用,担当他应该担当的职责,这不仅与他个人的能力才干相关,而且与他与这个企业组织的长期磨合达成的协调和融合相关。如果没有一定的磨合,与企业团队实现融合和协调,也就难以发挥出他应该有的作用。从这个意义上讲,管理者这种特定的人力资源很难仅仅靠钱购买实现积累。 管理者因为各自在企业组织运行中所处的层次地位不同,又可以分为三类: 其一,现场主管。即在企业的生产经营现场承担一定管理职责的人员。 其二,中层主管。他们是对企业经营决策起上传下达沟通桥梁作用的人。他们往往负责一个部门、一个单位,或者一个独立的公司或事业部。尽管他们所负责的业务面也已经比较广,但其企业经营的方向、方式却是已经被决定好了的。他们仅仅是按照这既定的方向、方式在措施上进行具体化,并通过特定的管理付诸实施。 其三,高层主管。在一般情况下,高层主管又是企业经营决策的参与人,甚至可能会被吸纳到企业经营方针和方向等重大决策的制定过程中来。但他们并不是决策的最终定夺人,甚至他们被邀请参与经营决策的讨论,也并不完全是要使他们的价值选择在经营决策中有所体现,而是经营决策定夺人为了保证他自己的价值取向能够得到更充分的贯彻而采取的一种民主措施。但高层主管与中层主管的区别并不在此,而在于他们对一定企业的经营活动具有更大的影响。企业所制定的决策能否成功地得到贯彻,他们起着决定性作用。 管理者的三个小类,各自又都有自身的价值选择。所以,他们在对企业四大价值的关注的次序排列上也完全不同。现场主管因为处于企业的较低层次上,他们所拥有技能和知识的稀缺程度相对较低,因而使他们在劳动市场上实际上处于一种不太有利的地位,往往会供大于求。所以,他们非常看中自己的这一职位,因而他们对企业四大价值的关注顺序是:风险价值、美誉价值、交易收益价值,最后才是投资回报价值。只有风险价值和社会美誉充分高,企业的发展才相对稳定,才能保证他们的职业稳定和职业发展的稳定。 中层主管比现场主管的情况要好一些。一般而言,能够成为一名合格的中层主管,也就具备了特定的才干,这种才干本身又具有一定的稀缺性。在这种情况下,尽管他们也会看重自己的职业发展,但他们更加看中自己的影响力和价值的实现。所以,他们关注的企业价值首先是社会美誉价值。他们在一个社会美誉价值很高的企业任职之后,如果他感到他的发展遇到了障碍,他会很容易地跳到一家新的企业。这种社会美誉价值本身会为他的这种工作转换提供一种支持。紧接着他们关注的是企业的交易收益价值。只有企业规模充分大,他们的职业生涯才有发展的余地,也只有当企业在规模上不断扩张,他们的职业发展才会有充分多的机会。他们也会关注企业的风险价值,因为他们的职业发展还有相当大的空间,所以,他们不希望企业发展走太多的弯路。他们对投资回报的关注程度相对较低,投资回报的增长也许会通过员工分红和期权给他带来一定的利益,但这种影响对他们而言,已经相对很小。 高层主管就不同了。能成为高层主管的,就一定对企业经营的知识技能和才干都拥有一定的积累,因而他们在劳动市场上也就成了一种高度稀缺的资源,甚至根本进入不了劳动市场就被抢走。尽管经济收益的大小他们也会看重,但他们所看重的已不再是经济收益大小的本身,而是这种经济收益大小所包含的对他们价值的认同。他们所寻求的主要价值也就上升到自我价值的实现和社会影响力的扩张。他们对企业价值的关注顺序因而与经营者接近。他们不太看重企业的风险价值,因为他们很容易通过职业的转换来实现自身的价值。他们成为特定企业的高层主管之后,在这特定企业的职业发展的空间已变得相当有限。所以,他们最大的愿望是实现企业规模的扩张,从而使他们能够获得更广泛的影响力,具有更大的个人经历资本,使他在转换一个企业就职时,能够谋求到很好的职位。
个人分类: SH管理技术和方法|6037 次阅读|0 个评论
在买方市场中,客户是爷,渠道商是爹
shuhualu1016 2010-9-20 14:05
作者:舒化鲁 在没有自主渠道的情况下,渠道商也就成了生产商借以与终端客户进行沟通的唯一途径。生产商要实现销售,也就必须通过渠道商,依赖于渠道商,并且也受制于渠道商。渠道商也就成了生产商的衣食父母,是爹。它们提出任何形式的要求,哪怕极其不合理的要求,也必须忍气吞声。 如果没有渠道商的支持,生产商走向市场的通路也就被截断堵死了。 而终端客户又构成渠道商的衣食父母。在这里终端客户相对于生产商,也就成了爷。生产商在这里也就要受到爹和爷的双重扼制,对任何一者的不敬不顺,也都可能被清理门户。 而没有爷就没有爹,生产商要跳出这种被双重扼制的不利地位,也就必须一方面绕过爹与爷结成联系,躲过作为爹的渠道商的扼制。至少是在联系爷的同时,又不得罪爹,让爹和爷之间形成一种制衡。这样,生产商在沟通与终端客户的关系上,也就可以获得更多的自主性。 格力之所以能从国美大卖场撤出,并且撤出之后,并没有使企业发展遭受到任何明显的挫折,是因为国美并不是格力的总经销商。在此之前,格力并没有把牛拴到国美这一个桩上,它的专卖店本身已有一定规模的发展。否则,格力电器即使不死定,也要蒙受巨大挫折。正是因为有了专卖店直接与客户接触的通路,格力电器即使受到没有任何慈爱之心的爹的打压,也可以孝敬于爷,获得爷的庇护而活下来。 常识是爹比爷亲,比爷重要。但在生产商、渠道商和终端客户这三者构成的关系中,是爷比爹要紧。所以在渠道建设过程中,最关键的是抓住爷,抓住终端客户。 终端客户是爷,没有终端客户就没有爹。即使不扔开了代理一统的爹,生产商也最终要接受终端客户的评价和选择。终端客户不认同生产商所提供的产品和服务,渠道商无论如何强大有力,也都无法把终端客户所不需要、看不中的东西塞给终端客户,让他接收。并且,一旦终端客户对某个生产商的产品和服务不作选择,作为渠道商的爹会无情地清理门户,无论生产商怎么对它孝顺有加。 如果生产商所经营的产品和服务本身能得到了终端客户的偏爱,渠道商这个爹也就是多余的,也很容易抛开而直接和终端客户建立稳定的联系。渠道商所能做的也仅仅是把终端客户认同的产品和服务传递给终端客户,前提是终端客户本身有需求,渠道商仅仅起了一个中间汇总的作用。 所以紧紧抓住终端客户,才是关键。踢开爹,爷也就是爹。这有违伦理逻辑,但市场逻辑就是这样。 在更多的情况下,如果生产商与终端客户的联系必须借助渠道商才能实现,生产商与终端客户之间的联系也就会被渠道商所梗阻。生产商与终端客户之间也就不可能达成充分沟通,相互了解的关系。生产商要对终端客户提供满足,在产品设计、服务组织上,也就必然处于一种隔靴搔痒的状态。 生产商不了解终端客户,生产商也就不可能为终端客户提供能让他们充分满意的产品和服务。通过间接的关系进行调研,往往很难真正把握终端客户的实际,因而也就很难把能充分满足终端客户需求的产品开发出来。 海尔的地瓜洗衣机之所以能开发出来,就是因为海尔专买店规模宏大,能直接与终端客户进行沟通。终端客户的喜怒哀乐,海尔的技术人员和高层主管也能听见,海尔也才有机会从终端客户的这种喜怒哀乐反馈中,把握所包含的市场信息和市场机遇。如果没有机会听到终端客户的抱怨,并从深层把握终端客户抱怨的原因,生产商相对于终端客户也就只能是隔岸观火,见光不见热。相反还会增加生产商经营运行过程中专门的市场调研投入。 渠道本身是搜集客户信息,准确把握客户需求变化的最好形式。如果有渠道商横隔在生产商与终端客户之间,这种联系也就无法实现了。 舒化鲁管理网址: www.shuaaaaa.com
个人分类: SH管理技术和方法|3116 次阅读|1 个评论
企业管理面临的源本性难题
shuhualu1016 2010-9-17 14:11
作者:舒化鲁 企业管理,远不是一蹴而就的,没有哪家企业可一劳永逸地把企业管理的所有问题都解决好。一个问题解决了,总是又有新的问题会发生。而企业正是在这样的过程中实现发展的。 但在任何一家企业,无论其管理水平已达到什么样的高度,其所面对的难题都是一样的。企业所寻求的目标大同小异,企业达成目标可选择的途径措施也大同小异。难题是如何实现途径措施与所寻求目标之间有效连接。 美国经济学家哈维利本斯坦(HarveyLeibenstein)1966年提出了X低效率理论,被视为20世纪经济学上的一个重大发现。美国经济学家通过统计分析,认为,美国任何一个时刻X低效率的数值可能高达国民生产净值的20%40%,X低效率的数值在发展中国家可能更大。 X低效率实际上就是组织低效率,其根源可归结为组织内部成员工作不到位,使企业组织所选择的途径措施与所寻求的目标对接无效,或者对接不严密,有资源流失浪费。这一问题的解,主要不在企业经营的外部环境中,而在企业组织运行管理中。企业管理的难题也就难在这一问题的展开上。 企业组织所寻求的目标是确定的,这就是实现交易收益、风险价值、投资回报和社会美誉四大价值的增值和积累。企业组织所能选择的途径措施也是相对确定的,因为企业组织所拥有的各种资源,都是一个相对确定的量,不确定的仅仅在于对这有限的资源的配置上。正是这种资源配置上的不确定性,导致了同样的资源总量和资源结构,却完全不同的企业发展现实后果。 企业资源配置的过程,也就是企业组织为达成企业发展四大价值增值和积累目标而对措施途径进行选择的过程。之所以有措施途径选择不当,以及措施途径贯彻不力的问题,也都仅仅是因为在企业组织内部,有些成员工作没有作到位。因此解决X低效率的问题,也就是解决组织成员工作不到位的问题。 如何才能保证组织成员工作到位,这才是企业管理的最大难题。 展开这一难题,可归纳为五个方面的问题。这五个方面的问题,可以说才真正是企业管理面临的本源性难题。这五个本源性难题是: 1. 企业组织成员中总是有人不理解企业组织目标,不认同企业组织目标,其工作没有紧紧盯住企业组织目标; 2. 企业组织成员中总是有人缺少责任心,该他做的工作,总是没有按照时间和质量要求做到位; 3. 相对于企业发展的要求,企业组织成员中总是有一些人的能力素质,显得太低,无法按照时间和质量要求,把工作做到位; 4. 企业组织成员中总是有人仅仅凭一时的热情做事,工作质量和效果老是波动不稳定; 5. 企业组织成员中总是有人没有形成对企业组织团队爱的情感,把自己的意志目标整合到企业组织目标上来,而是与企业组织貌合神离,只是想从企业组织中窃取自己的利益。 在现实中,企业管理的所有努力也都是围绕这五个本源性难题展开的。 1. 之所以要强化企业组织的领导力建设,是因为前列第一个难题的存在; 2. 之所以要打破平均主义大锅饭,强化企业激励机制建设和员工绩效考核,是因为前列第二个难题的存在; 3. 之所以要强化企业组织招聘、培训、用人管理,是因为前列第三个难题的存在; 4. 之所以要强化企业组织内部沟通管理,构建强势企业文化,是因为前列第四个难题的存在; 5. 之所以要强化企业组织的团建设建设,是因为前列第五个难题的存在。 众多的企业在为解决前述五个难题上作了很大的努力,包括人力、物力、财力的投入,之所以仍然没有解决好这五个难题,除了企业领导人往往存在理念上的偏颇之外,是因为没有找到贯彻落实那些理念的技术方法。由此以观之,找到贯彻落实有效理念的技术方法为企业管理装上长鼻子,也就成了企业管理难题中的难题。 舒化鲁管理网: www.shuaaaaa.com
个人分类: SH研究理论|3033 次阅读|0 个评论
如何让员工想把事做好
shuhualu1016 2010-8-24 10:48
作者:舒化鲁 能力仅仅是岗位角色履行好职责的前提条件,是他有这种能力把要他承担的工作做好。但这远不等于他一定会完滿地履行好职责,出色地做好工作。这里还有一个他主观上的意志意愿问题――想不想履行好职责,把工作做好。岗位角色个人没有这种主观意愿,根本就不愿去做,也不会去做,更不用说做好。凡是他人不想做的事,他总可以找到不做的理由,更能找到无法做好的理由。这是任何一个管理人员都必须铭记在心的千古不变的真理。对岗位角色的意志进行管理,也就是给他注入履行好职责,做好工作的主观动机让他自主想做好工作。可以说,世界上所有的管理活动,其核心目的都在此。管理的目的就是让他人做好工作。如果不能使他产生做好工作的意志意愿,有所行动,管理目的达成的可能性就是零。 如何才能让岗位角色形成履行好职责,把工作做好的意志意愿? 相对于一个众多成员彼此之间建立有稳定长久联系的企业组织,而不是单个自然人之间的一次萍水相逢,转瞬即逝的一次性共事,哄骗对方,让他做好工作是绝对达不到目的的。在企业组织内部建立激励环路,健全激励机制,才是唯一有效的选择。这也就是完善、规范由愿景设计、沟通交流、授权支持、跟踪考核、酬赏兑现五个环节构成的封闭反馈环路。把被管理者置于这样一个封闭的反馈环路中,使之不断受到感召,融入到企业组织中来,并在积极为企业存在和发展作贡献的同时,不断获得自己认定合理的利益和欲望满足,进而增强他为企业存在和发展努力作贡献的积极性和能动性。只有通过这条封闭的反馈环路,才能把企业内部所有单位或部门中所有岗位角色串连起来,保证每一个岗位角色相互之间都彼此配合,积极努力,完滿地履行职责,出色地做好工作。任何一个加入特定企业组织,成为一个特定岗位角色的人,都只是为了寻求自己的利益和欲望的满足,不会为了学雷锋加入企业组织,为企业排忧解难。利益才是一种割不断、揉不烂的联系纽带。不过这里的利益不仅仅是一种金钱物质利益,其内涵却是丰富多样的,任何一种形式的意志欲望满足的手段和条件的提供,都是一种利益。因而没有这样一个封闭的反馈环路,也就难以稳定地把企业组织整体利益与岗位角色个人利益,溶为一体,统一起来。
个人分类: SH管理技术和方法|2187 次阅读|0 个评论
管理者如何实现“决策零失误”?
shuhualu1016 2010-8-18 11:26
作者:舒化鲁 决策质量低,决策失误多,都是赖以决策的信息缺乏和决策制定人的情绪波动、情感纠葛、价值偏好、思维惯性这五个因素的作用造成的。只要找到防止和扼制这五个因素发生作用的措施和办法,提高决策质量,实现决策制定的零失误,也就完全可能了。并且造物主也是公平的,生一魔,又总会造一道,让这一道足可降这一魔。导致决策低质量和失误的五个因素是客观存在的,在这种客观存在中就包含有防止和扼制它们作乱的途径和措施。这途径和措施作为一个整体包括以下四个方面的内容: 其一,构建完备企业决策框架体系。 所谓构建完备企业决策框架体系,也就是事先对企业目标体系所包含的各个方面、各个层次的内容和内涵做出方向性限定,构建一个企业决策框架体系,把企业的各种决策都纳入到这个决策框架体系中来制定,使企业的所有决策,无论大小,都能彼此协调和照应,以避免因为顾此失彼而导致的决策低质量和失误。企业的决策框架体系也就是企业固有的目标体系框架。它是一个完整的有机整体,企业目标体系的不同方面,相互之间存在着相互支持或相互制约的关系,从而使任何一个方面的已有决策,都会直接构成新决策和再决策的约束条件,使决策制定人必须紧密关注已有的决策对新决策和再决策的可行性限制。有了完整的决策框架体系,也就迫使决策制定人必须更全面地把握和利用决策优化选择的约束条件和资源。尤其是有了完整的目标体系,从方向上对决策内容进行了限定,这就迫使企业的决策制定人必须按照与之对应的目标体系的要求,及时有效地制定决策,以避免该有的决策被忽视或者被延误的情况发生。 其二,严格企业经营资源核算管理。 所谓严格企业经营资源核算管理,也就是在决策制定之前,对企业的经营资源进行一次相对全面的清理核算,以明确能用于实现新目标的资源数量和质量,保证决策所要确立的目标有足够的资源支持,使之能最终成为现实。尽管企业经营资源在未来某一时刻并不是一个确定的量,但它也不是没有限制的量。从决策制定的现在到决策项目付诸实施的未来,这期间能够发展和积累的经营资源的总量,总是有限的。它不可能不受到现有经营资源的数量、质量和结构的制约。但这个量又会因为种种原因而发生不同方向或积累或萎缩和不同程度或大或小的变化。这就必须在对现有经营资源进行核算的基础上,对从决策制定的现时现刻,到未来某一时刻可能发展和积累的经营资源进行预测。现有的经营资源加上可发展和积累的经营资源就构成对决策对未来活动进行计划、安排的刚性约束。因此,要保证决策制定不失误,也就必须对企业经营资源进行严格的核算。 其三,选择科学有效的决策分析方法。 所谓选择科学有效的决策分析方法,也就是让所有的决策都纳入一个经过检验的优化分析模型中,并按照这种模型收集信息、处理信息、分析约束条件、拟订方案,并在评估计算效果后制定决策。任何一个决策,也只有借助相应的科学决策分析方法的约束,并通过科学决策分析方法规范决策制定过程的组织和管理,才能避免决策人制定决策的随意性和拍脑袋决策。 所谓科学决策分析方法,也就是在紧紧把握住决策所寻求的价值目标的情况下,在约束条件限制的范围内,寻求最优极值的方法。所谓科学有效,就是强调这种寻求最优极值的方法,是具有充分的现实可行性的。决策所寻求的价值目标和约束条件不仅都是可以明确界定的,而且都具有可证伪检验的特性。它强调把决策所寻求的价值目标与决策约束条件建立在彼此之间的真实、客观、必然的联系基础上。只有当这种联系是真实、客观的,并且必然发生时,建立在这种联系基础上的优化分析和选择,才能真正保证行为选择的结果与行为选择的期望一致。科学有效的决策分析方法要求对决策信息进行科学的处理,去伪存真,并抓住重点、抓住主要矛盾。并以此保证决策所赖以进行的重要信息,能得以完整地把握和充分地运用,从而使这种决策的所有约束条件都直接与客观现实,以及这种客观现实发展的未来现实相适应,相吻合。同时,科学有效的决策分析方法,都有明确的操作程序限制。运用这特定的科学分析方法,也就必须依据其操作程序要求,按部就班地实施。这也就限制了决策制定人的情绪波动、情感纠葛、价值偏好和思维惯性这四个主观因素在决策制定过程中的作用。 其四,完善强化决策制定程序管理。 企业决策质量高低,是否发生失误,不仅与决策制定人的决策能力相关,而且与他制定决策的动机也相关。企业决策是否发生了失误,是从企业存在和发展的角度来评价的,而不是单从决策制定人的个人利益最大化的角度来评价的。只有能最大限度地保障企业的存在和发展的决策,才是高质量的决策。当然,企业决策制定人的利益与企业的利益也可能是完全一致的,比如企业直接为决策制定人个人所拥有,是决策制定人选择了通过创办企业来成就自己的事业,实现自己的价值。不过,这种二者之间的分离却更为普遍。因为企业决策不可能都由企业的所有者老板制定,而更多的决策都不得不授权让职业经理人和其它管理人员制定。但在任何一个企业中,决策制定人都是具有相当权力和地位的人,如果没有严格完善的程序予以约束,并且把这种程序作为保证决策质量的制度强行实施,即使有科学有效的决策分析方法,也会因为决策制定人自身的偏好和利益限制而任意加以取舍,致使这种科学有效的决策分析方法失去应该有的约束作用。 完善强化决策制定程序管理,也就是根据相应决策的科学分析方法的要求,对决策制定过程进行细分,并在细分的基础上,明确界定决策制定人在决策制定过程中不同环节的活动的责任。以此保证决策制定过程的每一个参与人都负责地、仅仅依据企业存在和发展价值目标最大限度的实现的要求制定决策,使任何一个决策制定过程的参与人都不得不抑制自己的情绪、情感、价值偏好和思维惯性在决策制定过程中可能发生的作用和影响。
个人分类: SH管理技术和方法|2877 次阅读|0 个评论
如何实现“决策零失误”?
shuhualu1016 2010-8-11 16:15
作者:舒化鲁 决策质量低,决策失误多,都是赖以决策的信息缺乏和决策制定人的情绪波动、情感纠葛、价值偏好、思维惯性这五个因素的作用造成的。只要找到防止和扼制这五个因素发生作用的措施和办法,提高决策质量,实现决策制定的零失误,也就完全可能了。并且造物主也是公平的,生一魔,又总会造一道,让这一道足可降这一魔。导致决策低质量和失误的五个因素是客观存在的,在这种客观存在中就包含有防止和扼制它们作乱的途径和措施。这途径和措施作为一个整体包括以下四个方面的内容: 其一,构建完备企业决策框架体系。 所谓构建完备企业决策框架体系,也就是事先对企业目标体系所包含的各个方面、各个层次的内容和内涵做出方向性限定,构建一个企业决策框架体系,把企业的各种决策都纳入到这个决策框架体系中来制定,使企业的所有决策,无论大小,都能彼此协调和照应,以避免因为顾此失彼而导致的决策低质量和失误。企业的决策框架体系也就是企业固有的目标体系框架。它是一个完整的有机整体,企业目标体系的不同方面,相互之间存在着相互支持或相互制约的关系,从而使任何一个方面的已有决策,都会直接构成新决策和再决策的约束条件,使决策制定人必须紧密关注已有的决策对新决策和再决策的可行性限制。有了完整的决策框架体系,也就迫使决策制定人必须更全面地把握和利用决策优化选择的约束条件和资源。尤其是有了完整的目标体系,从方向上对决策内容进行了限定,这就迫使企业的决策制定人必须按照与之对应的目标体系的要求,及时有效地制定决策,以避免该有的决策被忽视或者被延误的情况发生。 其二,严格企业经营资源核算管理。 所谓严格企业经营资源核算管理,也就是在决策制定之前,对企业的经营资源进行一次相对全面的清理核算,以明确能用于实现新目标的资源数量和质量,保证决策所要确立的目标有足够的资源支持,使之能最终成为现实。尽管企业经营资源在未来某一时刻并不是一个确定的量,但它也不是没有限制的量。从决策制定的现在到决策项目付诸实施的未来,这期间能够发展和积累的经营资源的总量,总是有限的。它不可能不受到现有经营资源的数量、质量和结构的制约。但这个量又会因为种种原因而发生不同方向或积累或萎缩和不同程度或大或小的变化。这就必须在对现有经营资源进行核算的基础上,对从决策制定的现时现刻,到未来某一时刻可能发展和积累的经营资源进行预测。现有的经营资源加上可发展和积累的经营资源就构成对决策对未来活动进行计划、安排的刚性约束。因此,要保证决策制定不失误,也就必须对企业经营资源进行严格的核算。 其三,选择科学有效的决策分析方法。 所谓选择科学有效的决策分析方法,也就是让所有的决策都纳入一个经过检验的优化分析模型中,并按照这种模型收集信息、处理信息、分析约束条件、拟订方案,并在评估计算效果后制定决策。任何一个决策,也只有借助相应的科学决策分析方法的约束,并通过科学决策分析方法规范决策制定过程的组织和管理,才能避免决策人制定决策的随意性和拍脑袋决策。 所谓科学决策分析方法,也就是在紧紧把握住决策所寻求的价值目标的情况下,在约束条件限制的范围内,寻求最优极值的方法。所谓科学有效,就是强调这种寻求最优极值的方法,是具有充分的现实可行性的。决策所寻求的价值目标和约束条件不仅都是可以明确界定的,而且都具有可证伪检验的特性。它强调把决策所寻求的价值目标与决策约束条件建立在彼此之间的真实、客观、必然的联系基础上。只有当这种联系是真实、客观的,并且必然发生时,建立在这种联系基础上的优化分析和选择,才能真正保证行为选择的结果与行为选择的期望一致。科学有效的决策分析方法要求对决策信息进行科学的处理,去伪存真,并抓住重点、抓住主要矛盾。并以此保证决策所赖以进行的重要信息,能得以完整地把握和充分地运用,从而使这种决策的所有约束条件都直接与客观现实,以及这种客观现实发展的未来现实相适应,相吻合。同时,科学有效的决策分析方法,都有明确的操作程序限制。运用这特定的科学分析方法,也就必须依据其操作程序要求,按部就班地实施。这也就限制了决策制定人的情绪波动、情感纠葛、价值偏好和思维惯性这四个主观因素在决策制定过程中的作用。 其四,完善强化决策制定程序管理。 企业决策质量高低,是否发生失误,不仅与决策制定人的决策能力相关,而且与他制定决策的动机也相关。企业决策是否发生了失误,是从企业存在和发展的角度来评价的,而不是单从决策制定人的个人利益最大化的角度来评价的。只有能最大限度地保障企业的存在和发展的决策,才是高质量的决策。当然,企业决策制定人的利益与企业的利益也可能是完全一致的,比如企业直接为决策制定人个人所拥有,是决策制定人选择了通过创办企业来成就自己的事业,实现自己的价值。不过,这种二者之间的分离却更为普遍。因为企业决策不可能都由企业的所有者老板制定,而更多的决策都不得不授权让职业经理人和其它管理人员制定。但在任何一个企业中,决策制定人都是具有相当权力和地位的人,如果没有严格完善的程序予以约束,并且把这种程序作为保证决策质量的制度强行实施,即使有科学有效的决策分析方法,也会因为决策制定人自身的偏好和利益限制而任意加以取舍,致使这种科学有效的决策分析方法失去应该有的约束作用。 完善强化决策制定程序管理,也就是根据相应决策的科学分析方法的要求,对决策制定过程进行细分,并在细分的基础上,明确界定决策制定人在决策制定过程中不同环节的活动的责任。以此保证决策制定过程的每一个参与人都负责地、仅仅依据企业存在和发展价值目标最大限度的实现的要求制定决策,使任何一个决策制定过程的参与人都不得不抑制自己的情绪、情感、价值偏好和思维惯性在决策制定过程中可能发生的作用和影响。
个人分类: SH管理技术和方法|3047 次阅读|0 个评论
沟通交流是管理的重要行为
shuhualu1016 2010-8-10 11:42
作者:舒化鲁 笔者在此强调的是沟通交流,而不是只是沟通,尽管二者在语意上并没有什么本质的不同。笔者是想在沟通的语意中添加一种平等和相互的内涵。即这种沟通,是建立在平等基础上的,即使是下达指令,也不能改变这一点。强调其行为是相互的,表达是以对方在倾听,有反馈的前提下进行的。但在行文上,为了表达的方便,笔者却并没有,也没有必要对二者进行严格的区分。这是首先要说明的一点。 沟通是伴随管理全过程的一种管理行为,没有沟通也就没有管理,无论这种沟通是以哪种形式来完成。两目怒视、捶胸顿足、破口大骂是一种沟通,和颜悦色、循循善诱、娓娓道来,也是一种沟通。但是其沟通的效果可能完全不同。 沟通传送的是一种信息,是一种情感,也是一种情绪,更是一种意志意愿、一种价值观念。其目的是让对方接受自己的意志意愿和价值观念,以使对方按照自己的意志意愿和价值观念去行动。管理者下达指令是直言不讳地不容分辩地把自己的意志意愿和价值观念告知对方,让对方遵从。被管理者通过沟通也可以达到同样的目的,只是被管理者不能通过指令来表达自己的意志意愿和价值观念,但仍然可以通过沟通陈述自己的意志意愿和价值观念,包括自己对于上司及其所下达的指令的看法和意见。所以,下达指令、接受指令、听取汇报、汇报工作、讨论问题等等,这所有的沟通,都是在传递、表达自己的情感、情绪、意志意愿和价值观念,其差别仅仅在于表达的方式不同。 表达意志意愿,是沟通的核心内容。即使传递的是一种信息,这也是在表达一种特定的意志意愿。对一定信息进行取舍,其中就包含有传递信息的人的意志意愿。情绪、情感的交流,更是一种直接的意志意愿的表达。在讨论问题中,似乎双方都是在听取对方的意志意愿表达,实际上在这种听的过程中,也包含有自己意志意愿的表达。是通过听取对方的意志意愿表达,以检验和探索自己的意志意愿及其被对方所接受的程度。在同事之间,或者在代表单位、部门的负责人之间的沟通,他们彼此之间谁也不能向谁下达指令,谁也不会听取谁的汇报,但这种沟通仍然是表达自己的意志意愿。价值观念,直接就是一种意志意愿,只不过并不一定表现为具体的行为要求,而仅仅是一种意见或看法。并且,沟通这一行为的目的,还不仅仅是表达意志意愿,简单地让对方知道我的意志意愿是什么,而且是要让对方认同自己的意志意愿,并按照自己的意志意愿去行动。 所以,沟通也就不是一件轻松随意能做好的工作,而是需要掌握其规律之后,付出努力,认真实施才能达到目的的活动。这也就是说,只有沟通具有充分的艺术性,并且严肃实施,才能够最终达到目的。即使是一个手握重权的高层管理人员,要使他的意志意愿能够变成下属员工的意志行为,仅仅把这种意志意愿告知对方是远远不够的。在任何地方、任何时候,如果对方对于你的意志意愿不能认同,对方就不会按照你的意志意愿去积极地行动,以贯彻你的意志意愿。对方不想做的事,不仅很容易找到不做的理由,而且也很容易在没有做好时,找到推卸责任的理由。 因此,一个主管,能否把他所担负的岗位职责履行好,沟通能力是一个很大的约束条件。选择的沟通方式恰当,运用的沟通艺术有效,才能取得比较好的沟通效果。只有这样的主管,才能笼络住更多的人心,并使他所领导的团队步调一致地按照他的意志意愿行动,真正达到协调行为,统一行动,并使每一个成员都用最大限度地努力来保证这种意志意愿的实现的目的。相反,不善于沟通,沟通方式不当,词不达意,他所表达的意志意愿,不能被他所领导的团队成员认同和接受,这个团队的成员迫于一种等级强权的压迫,仅仅表面上顺从上司主管所表达的意志意愿,但背地里却硬磨软拖也就不可避免了。这就必然会使这个企业组织的运行效率下降,执行力削弱,使本应该顺利办成的事也办不成。在水平关系之间的沟通更是如此,谁也没有权力把自己意志意愿强加给对方,没有恰当的沟通方式和有效的沟通艺术,也就不可能达到沟通的目的。
个人分类: SH管理技术和方法|2692 次阅读|0 个评论
目标管理如何走出“形式主义”
shuhualu1016 2010-7-27 10:27
作者:舒化鲁 年初,我在一家企业效力,为他们作薪酬管理体系建设咨询。 这家企业属于一家二级法人公司,上面还有企业集团管着,只不过这集团公司仅仅是国务院原来的一个部改革分解后换牌子而形成的。 他们集团实施目标管理,与每一个下属公司总经理都签订了目标责任书,有定量的目标,也有定性的目标,总共 21 个项目。一天我和这家公司总经理谈起目标责任贯彻落实的事。 唉。别理这茬事。都是集团公司的那帮书生们生事,什么目标管理,都是弄弄形式。他说。 你们不是签了目标责任书吗? 目标责任书也是形式。 为什么?我有些奇怪,问道。 目标一二十个,并且有的相互打架,方向不一致,不同目标之间是什么关系,我们也搞不清楚。我怀疑搞这东西的那帮书生,他们自己也没有搞清楚。我们怎么贯彻落实啊!狗屁,什么目标责任书,一发到我这儿,就锁进了档案柜,不到年底,我们不会看的。看了还扰乱我们做事的思路。他说得有点激动了,可能是他自己感觉到失仪了。他停了一会,又接着说,不同目标,方向不一致,我们怎么贯彻落实?我们向哪个方向努力? 年终集团公司不考核你们吗? 考核呀。并且还要兑现奖惩。 那你不当一回事儿,就不怕挨惩吗? 怕有什么用,会对照目标编数字就行。去年年终总结,有一个经营指标,我感到已相当不错了。我没有做假,事实求是地报上去了。可在我们集团几十个二级法人单位中,我居然还成了垫底的。最后集团公司还通报点了我们公司的名,并要冻结我们公司工资总额一年,在这一年我们公司不允许增加一分钱的工资基金,我们所有人都不得增加一分钱的工资。 在企业管理实践中,人们运用目标管理技术,一般都没有目标体系的的概念,而直接把对下属岗位员工的工作要求,当成了目标。所以,往往给下属岗位的目标也就弄成了一大堆,繁琐杂乱,下属岗位员工也不知所从的数字指标。在被管理者看来,目标管理也就成了没有目标的管理。对下属岗位员工有多个方面的要求是不错的,对每一个要求提出量化的目标也是必要的。问题是要让下属岗位员工明了这不同要求转化成的目标之间的关系,即把多重目标梳理成一个体系,让他们能自主地进行协调。否则,上司通过目标向下属岗位员工下达管理控制标准,而任何一个下属所承担的职责又往往总是不只一个,总是有多种目标对他进行管理控制。管理控制方向一多元化,如果管理控制都有充分大的力度,下属就只能是接受五马分尸的刑法了。 在现实中,对目标作出分类的也有,不过分的是什么经营类、管理类、廉政类等等,分类没有把所有目标作为一个完整的体系分析,并揭示它们的内在逻辑联系,这种分类也就失去了意义。 人们在实施目标管理的过程中,之所以会发生形式主义问题,其原因主要有二; 1. 仅仅盯住具体工作事项制定目标,有多少个工作事项,就制定多少个管理目标,结果就使目标多而滥了。工作事项是具体的,多头的,依它制定目标也就不免相互打架,导致目标方向冲突。 2. 没有对目标进行分类,以明确不同目标之间的关系。十多个,甚至几十个目标,不作分类分析,也就不免让人眼花缭乱,无所适从。你即使都规定了权重系数,也没有用。不作分类分析,弄不清不同目标相互之间的关系,下属员工工作不是不知所措,也会无从下手,或者打乱仗,致使乱忙忙乱而降低工作效率。 不解决这两个问题,目标管理走向形式主义也就不可避免。 如何解决这两个问题? 办法很简单,这就是避免针对工作事项制定目标,直接由企业发展所寻求的交易收益、风险价值、投资回报和社会美美誉四大价值的增值和积累目标的达成措施途径下分,制定目标,让目标直接对应于达成企业发展四大价值增值和积累的途径措施,这就可有效地避免目标多头杂乱的问题。这样也容易让下属明确不同目标之间的关系。加上通过对目标分类分析,并按分类确定目标,不同目标之间的关系,也就容易让人明了了。目标分类分析界定模板,也就是为解决这一问题而设计的。
个人分类: SH管理技术和方法|3228 次阅读|0 个评论
浅谈企业规范化管理实施的两条路线
shuhualu1016 2010-7-15 13:21
作者:舒化鲁 企业管理规范化,如何实施? 有人以为只要按照MBA的课程,杜撰一套制度,企业管理规范化就实现了。 按照MBA的课程,杜撰一套制度出来,就算实现了规范化吗? 非也。规范化管理不是靠死的制度去管人。学科独立的MBA的课程,是各敲各的鼓,各打各的锣,实现相互之间的协调和融和,本身就是一个难题。 企业要实施管理规范化,首先就必须把企业作为一个有机整体进行剖析,以把握其内在构成,理顺其关系。这也就是要求企业管理规范化的实施,必须经由企业组织构成和企业组织运行两条路线进行。 其一,从企业组织构成的路线进行。 企业组织,包括目标体系、组织架构、岗位角色、运行流程和企业文化五个构成部分。企业管理规范化从企业组织构成路线进行,也就要求对决策制定管理、组织架构设计管理、岗位角色管理、运行流程管理、企业文化建设管理五个方面全面实现规范化。 其二,从企业组织运行的路线进行。 企业只要存在,企业作为一个有机组织活体,就不会听任人们随意进行解剖,它是存在于不断地运行过程之中。所以企业实施管理规范化,还必须考虑另一条途径,即从企业组织运行的路线实施。企业组织运行,包括信息流、人流、物流和资金流等四流的综合交叉运动。从企业组织运行的路线实施企业管理规范化,也就是对企业组织的信息流、人流、物流和资金流等四流的运动管理实现规范化。 管理规范化实施的两条思路,是相互补充的。如果要保证企业管理规范化的全面性和整体效果,这两条思路都得给予关注。并且针对不同企业,其选择也必须有所不同。 生产经营型企业,四流运动关系显著,线索清晰,可考虑选择从企业组织运行的路线分析着手实施。 商业服务型企业,四流运动关系模糊,线索紊乱,可考虑从企业组织构成的路线进行。 如果是一个两者兼有的大型企业集团,则必须同时从这两条路线分析组织实施,以达到相互补充、相得益彰的目的。
个人分类: SH管理技术和方法|3120 次阅读|0 个评论
企业管理中,把“应该”叫多了只会让人生厌
shuhualu1016 2010-7-12 10:17
作者:舒化鲁 我们在一些企业组织和机关部门,经常听到一些作主管的人,向他的下属训话说:你们应该积极主动些,不应该这样推一下动一下。你们应该认真负起责来,不应该拖拖拉拉,相互推委。你们应该相互支持,积极配合,不应该各自为政,搞本位主义。 但向他的下属们看去,他们似乎个个都仅仅是在听一个重复无数启蒙,乏味得让人生厌的故事。所说的应该都与他们不相关,有的甚至还会撅起嘴来。 这些主管错了吗? 没有。向下属员工提出要求,是每一个主管所应该拥有的权力。问题是认定下属应该如何如何,是不是下属员工就一定会按照所设定的应该行事。 主管设定的这种应该,会不会变成下属员工的行为活动上的表现,并不是主管一厢情愿的事。在下属认同接受你所设定的应该之前,设定的这种应该,什么也不是。任何一个下属都有自己的意识、意志,应不应该得由他们自己判断,他们任何人都不会轻易地接受别人设定的应该。要让下属员工按照所设定应该行事,不用叫应该,仅仅给予已经按照应该的要求做了,或者准备按照应该的要求去做的人,给予他们所期望的某种利益的满足就够了。楚王好细腰,后宫多有饿死人。如果楚王仅仅说你们应该把腰束细一些,可能谁也不会为了这个应该而节食。楚王一好,没有说应该,人们也自觉地束腰节食了。 在现实中,很多企业搞了企业文化建设,一进入大门,就可看到好多用非常美丽的词句表述的应该,可员工们却对这些应该是视而不见,很少有人用这种应该来约束和要求自己。任何一个好行为表现,仅仅提倡,是没有用的。哪怕是仅仅给予按照所提倡的努力方向行事的人一点很有限的欲望满足激励,也比这种空喊效果要好。
个人分类: SH管理技术和方法|3307 次阅读|0 个评论
企业核心竞争力从何而来?
shuhualu1016 2010-6-29 02:55
作者:舒化鲁 在张氏的核心竞争力理论中,核心竞争力是不可分割的拆不开。要借助于千百万倍的显微镜,才能看清的电子、质子也还能分析分解。企业核心竞争力是什么神物,就不能分解。 否定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可分解性,实际上也就否定了核心竞争力的可打造性。这是地地道道的宿命观点。  企业核心竞争力,本来就是体现在特定的能力上。而这种能力本身又可以视为多种能力的聚合,因而是完全可以分解的。企业核心竞争力,从其具体体现形式分析,可大体分解为十个内容。我们姑且称之为十大竞争力。 (1)决策竞争力。 这种竞争力,是企业辨别发展陷阱和市场机会,对环境变化作出及时有效反应的能力。不具有这一竞争力,核心竞争力也就成了一具腐尸。决策竞争力与企业决策力是一种同一关系。决策频频失误的企业,肯定没有决策竞争力。没有决策竞争力的企业,也就是企业决策力薄弱。 (2)组织竞争力。 企业市场竞争,最终得通过企业组织来实施。也只有当保证企业组织目标的实现必须完成的事务工作,事事有人做,并且知道做好的标准时,才能保证由决策竞争力所形成的优势不落空。并且,企业决策力和执行力也必须以它为基础的。没有强有力的组织明确而恰当地界定企业组织成员相互之间的关系,保障决策力和执行力的活动,没有恰当的人承担并完成,企业的决策力和执行力从何而来? ( 3)员工竞争力。 企业组织的大小事务,必须有人来承担。也只有当员工的能力充分强,做好工作的意愿充分高,并且具有耐心和牺牲精神时,才能保证事事都做到位。否则,企业的决策力和执行力也就成了无源之水的空话。保障企业决策力和执行力的活动要有效率和效益,也就是保证活动的主体员工具备与之相适应的能力、意愿、耐心和牺牲精神。 (4)流程竞争力。 流程就是企业组织各个机构和岗位角色个人做事方式的总和。它直接制约着企业组织运行的效率和效益。企业组织各个机构和岗位角色个人做事方式,没有效率和效益,企业组织的运行,也就不会有效率和效益。如果一个企业组织的做事方式没有效率,也就企业组织运行没有效率和效益,这直接是企业没有执行力。 (5)文化竞争力。 文化竞争力就是由共同的价值观念、共同的思维方式和共同的行事方式构成的一种整合力,它直接起着协调企业组织的运行,整合其内、外部资源的作用。蒙牛的二十五个法则,之所以能够成为蒙牛的核心竞争力,其原因就在于这二十五个法则都变成了蒙牛人的共同的价值观念、共同的思维方式和共同的行为准则。因而企业的决策力和执行力也都必然直接受制于它。共同的价值观念、共同的思维方式和共同的行事方式,不统一,并且腐朽落后,决策就不免频频不失误,工作就不免效率低下。 (6)品牌竞争力。 品牌需要以质量为基础,但仅有质量却不能构成品牌。它是强势企业文化在社会公众心目中的折射体现。因而它也直接构成企业整合内、外部资源的一种能力。没有品牌竞争力,企业组织内部和外部都不认同企业的做事方式和行事结果,企业也就谈不上有什么竞争力,更谈不上有核心竞争力。品牌一旦形成,又直接是一种资源。因而它是构成企业支持力的一个重要内容。 (7)渠道竞争力。 企业要赚钱、赢利、发展,就必须有充分多的客户接受他的产品和服务。如果没有宽阔有效的渠道,沟通企业与客户之间的关系,企业与客户隔离,也就必然会惨败无疑。因而,渠道直接是一种资源,渠道竞争力也就直接构成企业支持力的一个内容。 (8)价格竞争力。 便宜是客户寻求的八大价值之一,没有不关注价格的客户。在质量和品牌影响力同等的情况下,价格优势就是竞争力。没有价格优势,最终都会被消费者淘汰。因而这一竞争力也就直接构成企业支持力的一个内容。 (9)伙伴竞争力。 人类社会发展到今天,万事不求人地包打天下的日子,已成为过去,要为客户提供全面超值的服务和价值满足,也就必须建立广泛的战略联盟。如果一个企业失去了合作伙伴的支持,也就无法适应客户价值满足集中化的要求,也就必然在残酷的市场竞争中处于不利地位。因而,它的增强,也就直接是企业支持力和和执行力的提升。 (10)创新竞争力。 一招先,吃遍天,这是市场竞争中的不二法门。要一招先就必须有不断的创新。谁能不断地创造出这一招先来,谁就能在这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所以,它既是企业支持力的一个重要内容,又是企业执行力的一个重要内容。 这十大竞争力,作为一个整体,就体现为企业核心竞争力。从整合企业资源的能力的角度进行分析,这十个方面的竞争力,任何一个方面的缺乏或者降低,又都会直接导致这种能力的下降,即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降低。但这十种竞争力又各自相对独立。任何一个企业,拥有了这其中任何一种竞争力,也都是市场竞争一个制高点的占领。 打仗要一个山头一个山头地攻,企业核心竞争力,也可以一个竞争力一个竞争力地打造。十个竞争力都打造出来了,企业核心竞争力,也就打造出来了。 核心竞争力从哪里来? 按照张维迎博士的核心竞争力理论分析,就只能从天上掉下来。但又不知道谁有这种奇遇。这种竞争力刚好从天上掉下来,把他砸晕了,让他糊里糊涂地抱住了它。 由前述分析可知,企业核心竞争力,是可以拆开分析的,是由十个方面的内容构成的。能分解分析,也就能够通过自主努力打造出来的。 企业核心竞争力从哪里来?或者说通过何种途径才能打造出来? 只有一条途径,这就是全面实施企业管理规范化。 这决不是作者卖什么,吆喝什么。而是企业核心竞争力本身无法通过管理规范化之外的途径获得。 企业核心竞争力,就是企业整合内、外部资源的能力。而只有当企业管理全面实现了规范化,企业组织才具有决策力、支持力和执行力,企业组织的八大利益关联主体投资人、经营决策人员、管理实施人员、现场操作人员、产品客户、合作伙伴、社会公众、国家政府才能全面认同企业的行事方式,企业才具有对内、对外整合资源的能力。 如果一个企业管理不规范,连一个稳定有效的思维方式和行事规则都没有,企业组织仅仅在乌合之众与非乌合之众之间摇摆,没有效率,没有效益。构成企业组织内、外部环境活动主体的人,凭什么认同你的企业组织呢?不认同你的企业组织,那你凭什么整合分别掌握在不同活动主体手中的资源呢?唯一能有的选择就是偷,就是抢,就是骗。凭偷、凭抢、凭骗而积累资源,在市场经济体制已日臻完善,法律制度已日臻健全的现代社会,能走多远? 安然公司、德隆公司今何在?凭骗能维持经久辉煌的先例,现在没有,将来更不会有。 我们说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形成,依赖于企业管理规范化的实施,也就是对应于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十大具体构成部分,包括对决策管理、组织架构设计管理、岗位角色管理、运行流程管理、企业文化建设管理、品牌管理、渠道管理、成本管理、伙伴关系管理和创新管理,都对应实施规范化。 这也就是让企业组织在这十个方面的所作所为,以及所体现的价值观念和思维方式,能经得起企业组织内、外环境活动主体的批判,使之能发自内心地认同,进而把自己所拥有的资源贡献于企业发展。否则,核心竞争力也就只能成为一句空话。没有人愿意把自己所拥有的资源贡献与你的企业发展所需,你的企业发展从何整合聚集资源? 当然,人们也可以想像,按照张维迎博士的思路,让一个伟大的母亲把企业核心竞争力生出来。
个人分类: SH管理技术和方法|3915 次阅读|1 个评论
企业组织运行的五行结构分析
shuhualu1016 2010-6-18 17:11
作者:舒化鲁 企业组织运行的四流,信息流、人流、物流和资金流,加上企业组织,也就构成了一个完整的五行结构。 1、信息流对应于火,起升明的作用 灯塔的光亮就是信息,信息也是灯塔的光亮。正是信息流在运动的过程中,昭示了希望,预告了危机,从而直接左右着人们的意志行为选择。所以,信息流对应于火,起升明的作用。是它把光亮和希望带给企业组织的每一个成员。 人是为了希望而活着,有希望才有奔头,才会努力。企业的任何一个成员,如果在这个企业组织的希望彻底破灭了,他也就不再会呆在这个企业组织之内,而是逃离这个企业组织,加入到其它可能给他带来希望,或者能给他带来更大的希望的企业组织中去。 2、企业组织对应于土,起备化的作用 所谓企业组织,也就是一个现实的社会经济组织。它积累的四大价值所达到的规模,以及所特有的目标体系、组织架构、岗位角色、运行流程、企业文化,就构成了它的全部内涵。它既与信息流、人流、物流和资金流四者的运动混为一体。无论是信息流,还是人流、物流、资金流,它们都只能在企业组织之内运动。同时信息流、人流、物流和资金流又像四龙盘柱一样,盘绕着这个不虚不实的柱筒运动,因而使信息流、人流、物流和资金流的运动直接体现为企业组织的运行。 不过,如果没有企业组织这个不虚不实的柱筒的引导,信息流、人流、物流和资金流的运动也就难以实现统一和整合。 3、人流对应于金,起审平的作用 相对于企业组织而言,无论是人员的流进,还是流出的运动;无论企业组织成员是积极努力地为企业的发展贡献力量,还是仅仅从企业谋取便宜,攫取不义之利,都直接体现为他们对企业组织运行过程和规则的一种判断。 企业组织有希望,发展前景看好,并且人们也感到自己的价值满足有希望与企业发展一同发展和实现,人员就流进。反之相反,则是流出。如果企业组织运行过程和规则混乱,有充分多的空子可钻,想占便宜的人就会挤进来,正直而想成就事业的人则会逃离。在这里,流动的每一个人又都是独立地进行判断。这种判断就是审平。 企业组织的每一成员,时时都在作这种审平。如果领导人把企业的发展建立在企业组织成员傻乎乎地毫不利己,专门利人只作贡献,不求回报的基础上,那结果肯定会让你失望。 4、物流对应于水,起静顺的作用 平稳顺畅是物流运动本身的要求。同时物流运动也只有平稳顺畅,才能保障企业组织运行的效率和效益。物流运动平稳顺畅,才意味着企业组织运行正常,才能在企业组织内部资源实现了整合的同时,有效地整合外部资源。这就是企业的持续稳定发展,并且这也是企业资金所固有性质的要求。 如果物流运动不再平稳顺畅,波动起伏,梗塞阻滞,物流运动也会要求通过强制性的调整,以恢复它运动的平稳和顺畅。任何一个企业组织,如果发生物流运动的梗塞,无论是停工待料,还是市场滞销,也都会集中力量速即疏浚。 5、资金流对应于木,起敷和的作用 几乎企业组织运行的所有问题,都可以用资金的注入来解决。企业组织运行过程中任何形式的梗塞,几乎都可以通过注入资金,加大资源投入缓解矛盾,解决问题。 企业组织运行的核心运动,就是资金运动。是资金流制约着物流,物流引导着人流。尽管从何处筹资,资金投向何处,等等,这些都是由信息流运动所驱动的,但信息流运动本身也得有资金流运动提供支持。收集信息、处理信息、运用信息、生成信息、传递信息、反馈信息、固化信息等等,无处不要资金的投入支持。物流运动仅仅是资金流运动的一种外在形式,是资金转化为实物形式的价值之后运动形成了物流运动。人流运动又仅仅是为物流的运动服务的,是物流运动的需求把人带入了企业组织运行的过程之中。
个人分类: SH研究理论|3033 次阅读|0 个评论
中国人的眼睛不是向前长的
shuhualu1016 2010-5-22 21:23
作者:舒化鲁 我们经常可以听到这样一句话:比上不足,比下有余。这是一种精神胜利法。我曾讲,精神胜利法,是中国四大发明之外第五大发明。这第五大发明的意义作用不仅一点儿也不比四大发明逊色,甚至完全可以说更重大。中华民族的历史文化延续七千年没有中断过,这种精神胜利法是功不可磨的。这种精神胜利法让人可有效地避免过度竞争导致的无谓牺牲,也是这种精神胜利法保证了中庸这种美德的延续和传承。行中庸之道,避免过度竞争,才使我们这样一个人口众多的民族保持了大一统的联系的稳定。从有明确的文字记载的历史算起,中华民族是统多于分。而欧洲则不同,他们的国土加总与我们的差不多,但在相比中华民族的有文字记载的历史文化短得多的历史中,统则是少之又少,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他们缺少这种精神胜利法。过度的竞争必然造成两两相斗一死一伤的局面,这种局面不能避免就必然导致共同的灾难。现正肆掠着欧美国家的恐怖主义分子和欧美国家反恐的思路也就是没有这种精神胜利法的直接结果。而之两两相拼又都只能是一死一伤的结局。由此可见精神胜利法的这一发明的伟大意义之所在。 尽管我们常说人的眼睛都是向前长的,分析起来,中国人的眼睛却不是向前长的,至少不是向正前长的,而是呈 45 度的角向下也向前长的。中国人在向前看时,还向下看,比上是向前看,比下就是向下看了。从心理学的角度分析,人们都有一种从众心理。从众是从行为活动的角度进行分析的,如果把这种从众心理移植到比较分析上来,也就是保持比上不足,比下有余的状态了。 比上不足,比下有余的中庸态心理,从管理的角度看,它会产生一种居中效应,使接近中数的人生成自足自满的心理,进而使进一步的激励手段归于消失。所以,当人们在他们的社会圈子进行比较时,他们会以大多数人的有无状况为参考系数来选择。所以,也许在欧美国家,只要有一个胜过者就可能起到对其他人的欲望诱导发展作用,但在中国人中,必须是大多数人的状况才可能对其他人的欲望产生充分大的激励诱导作用。在这里,对于人有我有,人有我无,人无我无,人无我有的人的概念要进行定义了。这里的人,必须是超过中数的大多数人。只有大多数人都有,而他没有,他才会形成自卑感,也只有大多数人没有,而他独有,他也才能傲得起来。 由此分析,从管理学的角度看,超越中数的大多数就是一个必须关注的量。要让下属员工普遍感受到激励的存在,也就必须对超越中数的大多数状态进行调控。也让特定人的有无状态与超越中数的大多数人的有无状态进行比较,才能激发其余的欲望的发展,进而通过提供欲望满足条件来提升他们的行为活动努力的程度。
个人分类: SH研究理论|2512 次阅读|2 个评论
决策民主化远不等于决策科学化
shuhualu1016 2010-4-27 10:31
作者:舒化鲁 民主决策可以提升决策质量,因为它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弥补决策者的信息不足,纠正他的价值偏见。 工人参与管理,实行民主决策,在社会民主党的倡导和推动下,在世界众多的国家都得到了普及和发展。甚至有人认定它是德国战后经济发展成功的一个重要原因。 这种分析有它合理的一面,因为在企业决策中,实行民主决策可以带来两大效果,即有两个方面的作用: 让下属员工参与决策,可最大限度地调动员工的积极性,提升他们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从而使决策的实施取得有力的支持和保障。员工参与了决策,他们不仅会认同这一决策,而且会把这一决策当作他们自己的选择。遇到困难时,他们会想尽办法去克服,用最大的努力来保证决策的实施和贯彻。 民主决策让更多的人参与到决策过程中来,可有效地避免企业领导人个人知识的局限和价值观念的偏见,进而提升决策的质量,减少决策的失误。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就是从这个意义上讲的。 正是民主决策的这两大功用,使企业在推行民主决策上得到越来越广泛的重视。但民主决策它本身并不是一种科学决策,如果没有科学的决策方法的引入,多一个决策参与人,也仅仅是多了一个拍脑袋的人。 所谓科学决策,是在准确把握决策所寻求的目标与措施选择的内在必然联系基础上,在实现目标的措施办法上的一种优化选择。尽管民主决策可以为决策带来更多有用的信息,使企业领导人不了解的信息、不具备的知识,可以从下属员工那里得到补充。但是,这种决策并不能保证企业决策最大限度地实现企业的发展目标。 原因很简单,企业作为一种特殊的社会经济组织,具有明确的投资主体。投资人对企业的投资有明确的目标,这就是实现投资的最大增值,获得尽可能高的投资回报。尽管企业员工与企业的存在和发展存在一定的依存关系,但员工的利益与企业赚钱这一目标或多或少存在一些矛盾。所以,企业员工参与到企业决策中来,不可能保证企业决策的最优。当企业利益与员工个人利益发生矛盾的情况下,员工参与企业决策,让个人利益服从企业利益,员工很难作这种选择。这不是员工觉悟不高的问题,而是人的行为只会服务于自己的目的和目标,不会无条件地服务于他人的目的和目标这一人性所决定的。 但在股份合作制企业中,员工两重身份合一,既是企业劳动者,又是企业所有者,则有可能放弃个人小利,服从企业大利。这是两重利益迫使他们参与决策时要充分考虑两个利益总和的最大化所致。
个人分类: SH研究理论|2870 次阅读|0 个评论
企业发展的两大瓶颈
shuhualu1016 2010-4-22 21:21
作者:舒化鲁 社会发展进入21世纪之后,市场全球一体化的步伐加快,企业的市场竞争越来越成为全球范围的活动。这种全球化的市场竞争,使企业的发展都梗阻在人才和管理两大瓶颈上。全球化的资本过剩,使资本不再成为瓶颈资源。相反,人才、管理却成了企业发展的瓶颈资源。谁拥有了人才,提升了管理,谁就可以在广阔的全球化大市场上,叱咤风云,立于不败之地。从现实中也可发现,新崛起的著名企业,没有哪一家不是靠人才、靠管理实现飚升发展的。下面就人才和管理这两大瓶颈略作分析: 人才瓶颈 社会经济的发展,进入20世纪70年代之后,经济发展的主导资源就开始发生转移。不再是资本,而是知识信息。进入新的千禧年之后,这一特征更加强化。从而使企业存在和发展不再主要依赖于资本,而是依赖于载负知识信息和聪明才智的人力资源。这就使企业的发展普遍感到缺乏人才,从而使人才成为企业发展的一大瓶颈。 一个企业如果拥有创造性人才,就会在相对较短的时期内,实现一种快速发展,积累充分多的物质财富。根据世界五百强的排列顺序,也可以明显看出这一点。老牌的传统工业企业尽管积累的物质财富非常雄厚,但排名却相对在后移。从股票市场对企业市价进行分析,这一特征更是明显。尽管网络经济的泡沫破灭了,但建立在以知识信息和高层人才积累基础上的高新技术企业,只用了相对很短时间的发展,就追上,甚至超过了诸如杜邦、洛克菲勒等昔日的工业帝国。最典型的是微软、思科、戴尔。微软集团的比尔盖茨、戴尔公司的戴尔、Oracle公司的埃里森,现在仍然是世界上个人财富拥有量最多的人。其个人所拥有的财富,远远超过福特家族、杜邦家族、洛克菲勒家族、卡耐基家族。 企业发展的主导资源的转换,使企业对人才的依赖越来越大,人才也显得越来越稀缺,越来越成为企业发展的瓶劲。 管理瓶颈 在世界经济一体化发展的程度越来越高的今天,市场竞争越来越激烈。任何一个行业、任何一个产品,都不再有相对分离的市场。每个企业很难想象到他的竞争对手是在世界的哪一国、哪一个市、哪一个地区。从而使如何最大限度地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实现产品创新,降低成本消耗,成了企业的生命线。管理也因而成为企业发展的瓶颈。 众多知名的大企业,甚至是历史极为悠久,而不适应新的市场竞争环境,自我走向了毁灭。有300多年历史的英国皇家巴林银行的破产倒闭,美国安然公司,及其最近欧美国家一些有影响的企业,都因管理丑闻而陷入困境。尽管这些企业的管理问题与企业的治理结构相关,但实际上仍是人的问题没有解决好,从而使企业因为内部人员的违规行为而使企业陷入了困境。 中国企业更是如此。广东科龙、湖北蓝田深陷困境,可以说都是管理不善所至。曾为中国三大汽车集团之一的中国重汽集团,亏空达数十亿之多,不得不在重组后喘息。曾为中国摩托车行业大哥大的中国轻骑集团,现在深陷困境。他们自己认定是产业技术含量过低所致,其实管理问题是关键。不仅在同行中仍有保持充分活力的企业,而且在比摩托车行业技术含量更低的行业经营的企业也仍然维持有不错的经济效益的企业。内部管理混乱,管理水平低下,是众多企业走低的根本原因。 管理已成为企业发展的一个决定性因素,谁实现了管理创新,在管理上有所突破,谁就可以创造奇迹。最典型的是海尔和亚星集团。但让人不寒而栗的是,仍然有众多的企业领导人还没有这种意识,他们并不以为管理是一种稀缺资源,只是叫对资金的饥渴,对技术的饥渴。而只有当他们感觉到危机来临,甚至陷于灭顶之灾时,才会感觉到管理对于企业的珍贵。
个人分类: SH研究理论|2628 次阅读|0 个评论
岗位角色的管理不能像约束奴隶和罪犯那样
shuhualu1016 2010-4-21 20:00
作者:舒化鲁 所谓岗位角色,也就是被选派到特定岗位上,承担相应职责的人。一个人应聘被选中进入企业组织,在特定的岗位上承担相应的职责,他也就成了这个企业组织的一个岗位角色。 企业组织的岗位,必须有相应的角色来填充,以实际承担这不同特定岗位的职责,并付出努力,把要由这些岗位承担的工作做好,使每项工作都达到履职标准的要求。只有到这个时候,企业组织才能有效地运行起来,成为一个活生生的能有所作为的企业组织。企业的组织架构作为企业的骨骼,仅仅为实现企业存在和发展的价值目标的实现而选择的战略的实施,在组成人员的相互关系和责任要求上进行了界定。但是,如果没有具体的人进入企业组织中来,并承担相应的工作,履行相应的职责,这个骨骼,就仍然立不起来。这种骨骼,就只能是从坟墓里挖出来的一堆枯骨。要使企业组织的骨骼成为具有生命力的活的组织骨骼系统,就必须有相应细胞组织,为骨骼之间的连接和运动提供动力。岗位角色也就是为企业组织的骨骼提供连接和运动动力的组织细胞。 企业组织各个岗位的工作内容和形式等,都可能存在很大的不同。但因为岗位角色在作为自然人存在的同时,又是作为企业组织的一个特定分子存在的。所以,所有企业组织的所有岗位角色,都具有一些共同的特性。无论他们各自所在企业组织有多么大的不同,所担任的角色本身有多么大的不同,都不例外。 这种共同特性,可主要概括为以下五个方面: 1. 他们与企业组织不存在任何形式的依附关系,都是自由人,随时随地都可能离开这特定的企业组织而另谋高就,并且也没有人能阻挡得了。 2. 他们都是具有自我意识,其行为活动仅仅是寻求自我肯定的主体性存在。没有人会无缘无故地进入一个企业组织,更不会毫不求回报地为企业存在和发展贡献自己的才能和精力。 3. 他们在企业的行为目的,要受到企业存在和发展的价值目标的限制和约束,他们的活动必须服务于企业存在和发展的价值目标的实现。 4. 他们在企业组织内部的活动,不再仅仅作为一个自然人个体进行。他们是作为企业组织的一个分子、一个细胞存在的,在企业组织中活动的结果,无论好坏,最终都得由企业组织这个整体来承担相应的责任。 5. 他们都必须具备自己特定的能力。具有特定的能力,能为企业存在和发展的价值目标的实现,做出一定的贡献,这是他们进入企业组织的门票。尽管这种能力在内容和形式上可能存在巨大的差别。但没有一定的能力,就不能进入企业组织,企业组织不会收留任何一个对企业组织毫无用处的人。 尽管岗位角色有五个方面的共同特性,但这种共同特性并不能抹煞他们彼此之间的差异。因为他们毕竟又是一个一个特定的个体。这种差异可主要概括为以下四个方面: 1. 他们个人所寻求的最终价值并不完全相同。他们进入企业组织,并不完全是为了同一目的,而是都有自己的追求。并且这种追求,都是他们自己的一种价值选择。尽管可以通过企业文化影响他的价值观念,但任何一个他人都无法把价值观念强加于他。 2. 他们在兴趣偏好上,可能有自己个人的特点。任何一个人都不免有自己的个性,企业组织不能,也没有必要把所有岗位角色都变成千孔一面的模式化的概念人。 3. 他们的角色行为和职责也不完全相同。他们的行为和职责是根据企业组织的要求设定的,是从不同的方面服务于企业存在和发展的价值目标的实现。 4. 他们在企业组织中的地位、作用也不尽相同。角色所在岗位的层次地位不可避免地会有高低之分,对企业资源所拥有的支配、使用权力,也不可避免地有大小之别。并且为企业组织目标的实现所要承担工作的内容、形式、方式,也都会存在一定的差异。 岗位角色的这些特征,就决定了对他们的管理的基本前提和方式,不能像约束奴隶和罪犯那样,用绳子绑着,或用大枪顶着脑袋进行控制。而只能通过高度关注他们的欲望和利益的满足,用他们所寻求的利益来诱导,使之自主调整其意志行为,以与企业组织的要求相适应。不能强迫,也无法强迫。
个人分类: SH管理技术和方法|2797 次阅读|0 个评论
论管理者与企业组织的关系
shuhualu1016 2010-4-7 15:27
作者:舒化鲁 如果说企业的决策层是由经营者构成,那么,企业的执行层也就主要是由管理者构成,尽管二者之间并没有明确的分界线。企业的发展必须通过他们的努力把企业的目标选择付诸实践,把决策贯彻下去。他们本身是构成企业人力资源的一个重要部分。在很多企业,发展上走弯路,并不完全在于经营者的决策失误,而在于执行层的不力,好的思路和方法无法贯彻落实,从而使一些很有前途的好项目不了了之,半途而废。同时,作为执行层的管理者还或多或少地会影响到企业的决策,对企业的发展方向、发展途径措施选择构成影响。从这个意义上讲,如果说企业的经营者是构成企业的核心,那么,管理者作为一个执行层则是构成企业存在和发展的支柱。在很多情况下,企业一定项目的选择又直接受制于这种执行层的现状。所以,联想董事局主席柳传志就强调:没有恰当的人不做。这里的恰当人并不是指的技术人员或者一般员工,而是管理人员,即能够担当一定项目的主持工作,能对项目的运作承担责任,保证项目顺利进行的管理者。在一个企业,这类人力资源实际决定了一个企业发展的后劲。在一般情况下,即使高层次的技术人员,也都可以通过高薪聘来,而管理人员却不能通过简单的高薪吸引来实现。在一个企业中,管理者要发挥他特定的作用,担当他应该担当的职责,这不仅与他个人的能力才干相关,而且与他与这个企业组织的长期磨合达成的协调和融合相关。如果没有一定的磨合,与企业团队实现融合和协调,也就难以发挥出他应该有的作用。从这个意义上讲,管理者这种特定的人力资源很难仅仅靠钱购买实现积累。 管理者因为各自在企业组织运行中所处的层次地位不同,又可以分为三类: 其一,现场主管。即在企业的生产经营现场承担一定管理职责的人员。 其二,中层主管。他们是对企业经营决策起上传下达沟通桥梁作用的人。他们往往负责一个部门、一个单位,或者一个独立的公司或事业部。尽管他们所负责的业务面也已经比较广,但其企业经营的方向、方式却是已经被决定好了的。他们仅仅是按照这既定的方向、方式在措施上进行具体化,并通过特定的管理付诸实施。 其三,高层主管。在一般情况下,高层主管又是企业经营决策的参与人,甚至可能会被吸纳到企业经营方针和方向等重大决策的制定过程中来。但他们并不是决策的最终定夺人,甚至他们被邀请参与经营决策的讨论,也并不完全是要使他们的价值选择在经营决策中有所体现,而是经营决策定夺人为了保证他自己的价值取向能够得到更充分的贯彻而采取的一种民主措施。但高层主管与中层主管的区别并不在此,而在于他们对一定企业的经营活动具有更大的影响。企业所制定的决策能否成功地得到贯彻,他们起着决定性作用。 管理者的三个小类,各自又都有自身的价值选择。所以,他们在对企业四大价值的关注的次序排列上也完全不同。现场主管因为处于企业的较低层次上,他们所拥有技能和知识的稀缺程度相对较低,因而使他们在劳动市场上实际上处于一种不太有利的地位,往往会供大于求。所以,他们非常看中自己的这一职位,因而他们对企业四大价值的关注顺序是:风险价值、美誉价值、交易收益价值,最后才是投资回报价值。只有风险价值和社会美誉充分高,企业的发展才相对稳定,才能保证他们的职业稳定和职业发展的稳定。 中层主管比现场主管的情况要好一些。一般而言,能够成为一名合格的中层主管,也就具备了特定的才干,这种才干本身又具有一定的稀缺性。在这种情况下,尽管他们也会看重自己的职业发展,但他们更加看中自己的影响力和价值的实现。所以,他们关注的企业价值首先是社会美誉价值。他们在一个社会美誉价值很高的企业任职之后,如果他感到他的发展遇到了障碍,他会很容易地跳到一家新的企业。这种社会美誉价值本身会为他的这种工作转换提供一种支持。紧接着他们关注的是企业的交易收益价值。只有企业规模充分大,他们的职业生涯才有发展的余地,也只有当企业在规模上不断扩张,他们的职业发展才会有充分多的机会。他们也会关注企业的风险价值,因为他们的职业发展还有相当大的空间,所以,他们不希望企业发展走太多的弯路。他们对投资回报的关注程度相对较低,投资回报的增长也许会通过员工分红和期权给他带来一定的利益,但这种影响对他们而言,已经相对很小。 高层主管就不同了。能成为高层主管的,就一定对企业经营的知识技能和才干都拥有一定的积累,因而他们在劳动市场上也就成了一种高度稀缺的资源,甚至根本进入不了劳动市场就被抢走。尽管经济收益的大小他们也会看重,但他们所看重的已不再是经济收益大小的本身,而是这种经济收益大小所包含的对他们价值的认同。他们所寻求的主要价值也就上升到自我价值的实现和社会影响力的扩张。他们对企业价值的关注顺序因而与经营者接近。他们不太看重企业的风险价值,因为他们很容易通过职业的转换来实现自身的价值。他们成为特定企业的高层主管之后,在这特定企业的职业发展的空间已变得相当有限。所以,他们最大的愿望是实现企业规模的扩张,从而使他们能够获得更广泛的影响力,具有更大的个人经历资本,使他在转换一个企业就职时,能够谋求到很好的职位。
个人分类: SH研究理论|2002 次阅读|0 个评论
老板认为可能发生而又不应该发生的事,却一定会发生
shuhualu1016 2010-4-6 12:05
作者:舒化鲁 可能发生而又不应该发生的事,却一定会发生。这是管理学第一原理的第三推论。 这里说不应该发生的事,是从管理者的角度做出的评价,即管理者不希望发生的事。可能发生的事是从被管理者的角度而言的,即被管理者并不乐意接受管理者给他的限定,同时又有突破这种限定的可能存在。包括做了不应该做的事,而自己并不会蒙受多大损失,或者说所蒙受的损失要小于做了不该做的事,所得到的利益和欲望的满足。 作者在广东做演讲时,曾遇到一个私有企业的老板,他很沉痛地讲述了发生在他企业的一个故事。 他的企业年销售收入超过两亿元,净资产超过1.2亿元,每年的采购任务超过一亿元。为了避免采购发生漏洞,他把采购任务交由他儿子一个人承担。没有料到他的儿子也会吃大笔的回扣,甚至因为他儿子吃了回扣,采购的原材料价高质劣,使他企业所承担的一个对外加工订单,因材料质量问题而遭受退货索赔,造成直接损失170多万美元,加上间接损失,蒙受损失总额折合人民币近3000万元,这还不包括信誉品牌损失。 这个老板怎么也想不通,自己的儿子也会吃回扣。他只有两孩子,大女儿已经出嫁,他的企业最终都是他的儿子的。按照当地的惯例,外嫁的女儿没有继承权。并且他还告诉我,他儿子花钱,他从不吝啬,手机差不多半年换一次,汽车已经是大林肯了。 我问他:你儿子吃回扣的钱做什么用了? 他拿钱在一个星级饭店包了一个二奶奶。他说。 这就对了,就是因为你所给的钱还没有完全满足你儿子的所有欲望。 不过该花的钱,我都给他去花了。包二奶奶这种花销,我怎么能给他呢? 问题就出在这个地方。你认为包二奶奶是不该的,但他却认为是可以的。我知道,在广东有些地方,拉车的就要包一个二奶奶。你儿子作为一个两千多人企业的少老板,他会没有这种欲望和需求吗?你说不应该,这是从你的角度做出的评价。他认为应该,而你又没有为他提供这份花销,他就必然会想歪门斜道弄钱来满足自己的需求。并且,你把你的儿子当作世界上最可信任的人,对他的行为不再进行任何控制,这就使他通过吃回扣,满足包二奶奶的欲望成了可能。你认为不应该,但只要你儿子认为应该,而你又没有堵住所有的漏洞,为他想做的事留有可能。那么他就一定会这样做。尽管你的企业将来是他的,但现在还不是他的。对企业承担责任的是你,享有支配企业权力的也是你。所以你的儿子就可能运用你所授予的权力为自己牟取现实的好处。你对授给他的权力没有控制,他吃回扣也就在所难免。 现实就是如此,只有通过规范化管理,让每一个人都成为利益独立,责任完全的人。谁要做不应该做的事,那就让他付出充分的代价,使他感到做这种不该做的事不值得,那么,堵住了所有可能的通路,不该发生的事才不会发生。 企业实施规范化管理,也就是通过事先的制度规范约定,堵住可能的通路,避免不应该发生的事的发生。
个人分类: SH研究理论|4117 次阅读|0 个评论
企业是资本增值的机器
shuhualu1016 2010-4-2 09:40
作者:舒化鲁 企业的发生、发展是与资本主义制度的发生、发展相伴随的。在资本主义之前不可能有严格意义上的企业,是资本主义这一特有的社会经济制度,把社会生活中从事生产交换活动的非自然人主体,变成了企业。有钱人为了赚取更多的钱,克制即刻消费,把手里的钱投入于生产经营活动,就形成了企业这种独特的社会经济组织。他们投入到企业的钱,已不再是本来意义上的钱,而是能够下出金蛋的资本。在这里,企业也就仅仅是作为资本运动的载体,服务于资本增值的机器存在的。它的成立、存在和发展也都只是服务于企业老板私人赚钱赢利的目的。也就是说,企业作为一种社会经济组织,仅仅是一种私人组织,只是服务于企业老板个人的意志目的。 企业的这种性质,在马克思及其以前的时代,可以说是绝对的、普遍的。尽管空想社会主义的思想家们曾经有过改变这种现实的试验和探索,但从总体上看,企业作为资本运动的载体这一本质性特征,并没有多大的改变。因为社会经济的发展还很落后,社会财富极其匮乏,衣食不济的贫穷和疾病、灾难结伴而行。加之人们刚刚从神的附庸和婢女的地位中挣脱出来,人们的物欲极度膨胀,获得财富以满足自我肌肤之利的需要,成了人们活动的全部内涵。有钱人为了实现财富积累,投资兴建工厂和商行,创造企业,仅仅是服务于赚钱,最大限度地赚钱这一目的。为了达成赚钱的目的,企业老板对内敲骨击髓地剥削和压榨工人,以获取尽可能多的剩余价值,对外则是不择手段地欺骗产品用户,以谋取尽可能多的不平等交易收益。为了制服工人的反抗,消除产品用户的不满,他们甚至不惜动用由他们控制的国家机器,包括警察、军队、法院等等,通过剥夺他人的自由,以迫使他人成为他们赚钱的工具。在英国,血淋淋的羊吃人历史延续了两三百年的时间。这种现实,即使到了上个世纪的中叶之前,可以说仍然没有实质性的改变。在美国,连老福特这样目光超前、思想开明的企业老板也曾在 20 世纪初叶,借助警察的力量镇压过工人的罢工反抗。 但到了 21 世纪的今天,如果仍坚持认为企业仅仅是资本运动的载体,资本增值的机器,属于私人产品,可能就有些与现实不相符了。
个人分类: SH研究理论|1527 次阅读|0 个评论
企业文化建设管理培训
shuhualu1016 2010-3-26 15:30
一、课程背景 企业文化不是喊几句响亮的标语口号,树几个漂亮的标志标牌,打几则动人的形象广告,搞几次开心的文体娱乐,就能够建设出来的,尤其能推动和促进企业持续、稳定、高速发展的强势企业文化,更是这样。 企业需要的企业文化是具有管理功能强势企业文化,只有强势企业文化才能推动和促进企业持续、稳定、高速发展。 而强势企业文化却不是由几个秀才坐在窗明几净的大房子里杜撰出来的,必须通过企业文化建设管理规范化的导入实施而获得。 企业文化是由企业共同的价值观念、共同的思维方式和共同的行事习惯构成的。强势企业文化建设必须审视清理企业共同的价值观念、共同的思维方式和共同的行事习惯中有无妨碍制约企业持续、稳定、高速发展的因素,并加以改造。 您企业的企业文化是强势的吗?您掌握了构建强势企业文化的系统思路和技术方法吗? 本课程就是告诉您如何构建属于自己的强势企业文化,让您的企业文化成为推动和促进您企业持续、快速发展的核心力量不再是一句空活。 二、课程特点 1 、系统性,课程不再是从西方搬来的一个一个的孤立学科讲授,而是把企业作为一个活的有机体进行系统分析; 2 、针对性,课程所针对的是文化竞争力提升所面对的难点和重点问题,目的是让参训人员接受培训后,能自主理出提升企业文化竞争力的思路和方案; 3 、实用性,课程不讲空洞理论,强调以解决问题为要务,并针对管理人员所提出的现实问题,在互动的基础上进行分析解答; 4 、全面性,课程不是简单地照搬麦肯锡的企业文化理论,而是全面完善、丰富企业文化的理论思路和构建强势企业文化的技术方法; 5 、启发式,培训强调通过边讲、边议、边讨论的方式,进行互动,以引导参训人员边学、边思考、边创新解决自己企业的文化建设管理问题; 6 、教练式,课程不是单由专家填鸭式的灌输,而是教、练结合,以使参训人员掌握一些带回去就能付诸实践的具体技术和方法。 三、课程收益 1 、明确企业文化的科学内涵及其建设管理规范化的思路; 2 、明了企业文化建设管理规范化与企业文化竞争力打造之间的关系; 3 、明白企业文化建设管理规范化实施的具体思路; 4 、掌握企业文化建设管理规范化的实施技术和方法; 5 、能主持所在企业的强势企业文化的设计和建设项目。 四、培训内容 构建培训班组织架构 1 、 确立培训管理规则 2 、进行 团队建设操练 课前思考,明确问题 : 通过《企业 文化 管理规范化实施技术和方法》的培训学习,您个人最希望解决的三个问题,分组讨论确定各组最希望解决的 10 个问题。 案例引导 1. 看不见的战线:企业文化上的竞争。企业文化决定了企业发展的极限。不良企业文化早晚会把企业推向绝路。 案例分析 2. 为提升企业文化竞争力,企业中高层主管必须有的 7 种意识。 案例分析 3. 企业文化认知的八大偏颇。 ( 1 )把企业文化等同于标语口号; ( 2 )把企业文化等同于形象广告; ( 3 )把企业文化等同于歌舞艺术; ( 4 )把企业文化等同于历史翻新; ( 5 )把企业文化等同于文体娱乐; ( 6 )把企业文化等同于领导价值观念; ( 7 )企业文化无用论; ( 8 )企业文化神秘论。 4. 企业文化的科学内涵: 三共同 :共同的价值观念、共同的思维方式和共同的行事习惯。 5 .企业文化建设的五大误区。 ( 1 )文人杜撰式; ( 2 )广告策划式; ( 3 )性质浮游式; ( 4 )形象装点式; ( 5 )急功近利式。 6. 企业的文化缺少竞争力的 14 个表现。 ( 1 )员工不认同企业领导人的价值观念; ( 2 )企业经营管理指导思想摇摆不定; ( 3 )企业文化建设停留在形式上; ( 4 )没有统一的思想理论整合管理的具体方法; ( 5 )官僚主义文化盛行; ( 6 )没有共同的价值目标; ( 7 )崇尚空谈,不务实事; ( 8 )企业文化构成残缺不全; ( 9 )忽视员工个人自我价值和心理需要的满足; ( 10 )企业组织价值观念扭曲; ( 11 )企业组织价值与员工个人价值两张皮; ( 12 )企业文化不能起到对员工思想观念的统一作用; ( 13 )没有共同的价值观念; ( 14 )高层主管之所说与之所行脱节。 7. 具有竞争力的企业文化的 8 个特征: ( 1 )性质上的先进性; ( 2 )特征上的实用性; ( 3 )体系上的完整性; ( 4 )发展上的自动性; ( 5 )理论上的严密性; ( 6 )形式上的简洁性; ( 7 )表现上的艺术性; ( 8 )作用上的广泛性。 8. 成为强势企业文化的七种基本模式: ( 1 )诚信友爱式; ( 2 )民主平等式; ( 3 )平等竞争式; ( 4 )慈父关爱式; ( 5 )能人强权式; ( 6 )角色法权式; ( 7 )等价交换式。 9. 企业文化的内在构成是怎样的?四个层次九个构成要素的同心圆分析模型。 ( 1 )核心层; ( 2 )理论层; ( 3 )实体层; ( 4 )表象层。 10. 像生产汽车一样,把强势企业文化 生产 出来。 11. 企业文化不能这样化。一个企业的企业文化建设思路方法偏失典型分析。 12 .能相对独立存在的企业文化内容,仅仅是冰山一角。 13. 如何保证企业文化长久地对企业发展起到推动促进作用? 14. 构成强势企业文化 企业文化建设管理规范化导入实施五个基本工具、三个关键工作。 15. 企业文化建设管理规范化实施的 11 步程序。 16 .企业文化建设管理规范化的一个重点两个难点。 回顾问题,解答疑问: 回顾各组在培训开始时所提出的 10 问题,把没有解决的问题提出来,交由大家讨论,最后解答学员没有解决的问题。 五、主讲专家: 舒化鲁,中国著名管理学家,中国企业规范化管理权威专家。
个人分类: SH管理技术和方法|2341 次阅读|0 个评论
精细化管理培训
shuhualu1016 2010-3-26 15:28
【课程目标】 让参训人员: 1. 明了精细化管理的科学内涵; 2. 了解精细化管理实施的技术和方法; 3. 把握精细化管理实施的重点和难点; 4. 能根据自己企业的实际实施精细化管理。 【培训方式】 1 、 问题讨论,由授课专家提出问题后,首先由参训人员讨论,然后由授课专家归纳总结,给出答案; 2 、 案例引导,由授课专家提出一个案例后,参训人员一起讨论分析,加深对所讲内容的把握; 3 、 现场答疑,参训人员可现场提出自己工作中所遇到的问题,进行讨论,最后由授课专家进行解答; 4 、 现场练习,讲解一个技术方法后,通过现场练习,保证准确理解和运用; 5 、 游戏启发,课程安排有启发式游戏,以通过游戏启发参训人员思考,加深理解; 6 、 小班组织,每班不超过 40 人,因为是教练式培训,超过 40 人就难以保证互动练习效果。 【主要内容】 一、精细化管理的理论思路 1. 精细化管理的四个要点,八大特征; 2. 精细化管理的理论依据:管理学的八大定理; 3. 精细化管理的实施必然发生的四大转换; 4. 精细化管理的目标: 4E 效果和 8 零 境界; 5. 精细化管理的途径:管理规范化; 6. 精细化管理的经典案例 海尔的精细化管理。 二、精细化管理的企业组织构成实施 7. 舒氏企业组织构成的模型; 8. 决策制定管理精细化的四项工作; 9. 组织架构设计管理精细化的五项工作; 10. 岗位角色管理精细化的 13 项工作; 11. 运行流程管理精细化的三项工作; 12. 文化建设管理精细化的四项工作; 三、精细化管理实施的流程分析技术 13. 信息决策系统管理规范化模块操作分析 14. 人流组织系统管理规范化模块操作分析 15. 物流营销系统管理规范化模块操作分析 16. 资金财务系统管理规范化模块操作分析 17. 三级流程图描绘分析举例 18. 三级流程说明文件拟订分析举例 19. 四级流程图描绘分析举例 20. 四级流程说明文件拟订分析举例 四、精细化管理实施的流程活动跟踪技术 21. 岗位流程工作标准跟踪方法 22. 岗位流程工作台账跟踪方法 23. 流程工作管理小票跟踪方法 24. 班会跟踪方法 25. 制度衔接跟踪方法 五、精细化管理实施的目标激励技术 26. 目标在管理中的六大作用 27. 金星到金牌的员工目标升级激励 28. 企业组织激励机制展示 29. 个人目标与企业目标的转换 30. 岗位员工三类目标: A .方向限定目标、 B .核心业绩目标、 C .流程工作目标 31. 让员工确立充分高而又能达成的目标的技术方法 32. 融和员工行为五因子的技术方法 33. 员工岗位目标的 KPI 界定 六、精细化管理实施的绩效管理技术 34. 企业员工绩效考核体系 35. 员工绩效考核操作最简单而高效的方法 36. 有经营目标责任的岗位员工绩效考核 37. 无经营目标责任的岗位员工绩效考核 38. 超越 360 度考核效率和效果的精细化考核 七、精细化管理实施的薪资管理技术 39. 薪资与岗位员工贡献的关系 40. 对应岗位员工贡献的薪点工资体系 41. 操作简便的薪点工资体系技术:薪金率计算公式、年薪金计算公式 42. 员工薪资的年终发放与月度发给额的分配方法 43. 严格与考核成绩挂钩的基准得分的计算公式 44. 员工月度和年度薪资表 【参训对象】 企业老板、高管以及各单位、部门经理。 【培训时间】 2 3 天 【主讲嘉宾】 舒化鲁,中国著名管理学家,中国企业规范化管理权威专家。
个人分类: SH管理技术和方法|2819 次阅读|0 个评论
舒化鲁的简介
shuhualu1016 2010-1-13 15:41
舒化鲁教授的简介 舒化鲁,管理学家,企业规范化管理权威专家。 1956 年生于屈原故里,中南财经大学管理专业硕士研究生毕业。曾经担任过公务员、厂长经理、大学教授。从事企业规范化管理研究 20 多年,先后到 10 多个国家对发展稳定、基业长青的企业进行调研、考察,其中包括二十多个世界 500 强企业。他把西方企业管理理论与中国传统文化精粹相结合,创建了他独树一帜的企业管理理论体系和系统的技术工具和方法。并在企业管理咨询实践过程中研究企业管理理论,在企业管理理论研究过程中发展完善企业管理咨询方法。目前,舒化鲁教授对规范化管理的研究,已经形成独立、完整的理论体系和成套系统技术方法。 他的脚步遍及全国各地,先后在北京、上海、山东、广东、江苏、浙江、四川等 20 多个省市,就企业规范化管理、流程优化设计管理、绩效管理体系建设、企业文化建设、目标管理等方面的内容,作过几百场专题演讲和培训,为数十个行业的企业作过培训和咨询服务。 现任:中国管理科学研究院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院客座研究员、中国创新管理研究院特聘高级研究员、北京汉威中兴企业管理研究中心首席专家、 中国企业规范化管理网 首席专家、欧中美联国际教育集团咨询培训专家、中华企管网首席顾问,并受聘为多家著名学府总裁班的客座教授。 研究成果 他致力于企业规范化管理的研究和咨询 近三十 栽,把目标管理、平衡记分卡、关键绩效指标法等三种源自西方的管理技术和中国传统文化溶和,创造了五行目标中和卡管理技术;把中国的大易理论和五行理论这两种古老的系统思考模型,与源自西方的流程管理技术结合,创造了企业流程竞争力打造技术,使企业规范化管理的系统实施有了完整的技术工具。 他先后公开发表论文近 100 篇,其中 24 篇被中国人民大学报刊复印资料转载。完成省部级以上课题六个,公开出版专著作 1 3 部。其代表作如下: 1. 专著《 为企业文化建设正本 》( 32 万字,吉林大学出版社 2010 年 12 月出版发行); 2. 专著 《 生 - 升方略 —— 企业管理规范化模块操作 》( 42.1 万字,经济管理出版社 2009 年 1 月出版发行); 3. 专著 《 企业规范化管理实施的 18 个模板 》( 24 万字,中华工商联合出版社 2008 年 3 月出版发行); 4. 专著《 决战十大竞争力 》( 45 万字,机械工业出版社 2007 年 1 月出版发行) 5. 专著《 中国式管理系统实施方法 》( 50 万字,经济管理出版社 2006 年 9 月出版发行) 6. 专著《 企业规范化管理标准体系 》( 78 万字,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4 年 9 月出版发行) 7. 专著《 企业规范化管理实施方案 》( 108 万字,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3 年 3 月出版发行) 8. 专著《 管理学新原理 —— 卓越管理的理论和方法 》( 39 万字,中国经济出版社 1997 年 12 月出版发行) 9. 课程包:《 企业如何做强 —— 企业整体规范化管理的技术和方法 》( 10 张 VCD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版 2004 年 12 月) 10. 课程包:《 如何自主构建强势企业文化 —— 企业文化建设管理规范化的技术和方法 》( 12 张 VCD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版 2004 年 12 月) 11. 重大软科学项目:《私营经济发展研究》( 1998 年完成) 12. 重大软科学项目:《中西管理思想比较研究》( 1995 年完成) 13. 重大软科学项目:《目标管理技术方法研究》( 1993 年完成) 二、擅长的咨询项目 1 、企业整体规范化管理导入 2 、企业核心竞争力打造方案设计 3 、企业精细化管理实施导入 4 、企业绩效管理体系建设咨询 5 、企业流程优化设计管理规范化的实施 6 、强势企业文化建设和管理方案设计 7 、企业成本控制体系建设 8 、企业个性化管理模式量身定制咨询 9 、安全零事故管理系统实施 10 、商业企业发展系统规划 11 、组织架构设计和优化 12 、渠道建设优化 三、擅长的培训专题 1 、企业管理规范化实施技术 2 、精细化管理技术和方法 3 、企业流程竞争力打造技术 4 、目标管理实施技巧和方法 5 、企业成本控制体系建设 6 、如何自主构建强势企业文化? 7 、员工绩效考核方法创新技巧 8 、团队建设的技巧和方法 9 、零事故管理技巧和方法 10 、标准化管理实施技术和方法 服务过的部分客户 : 电力行业:国家电网、南方电网、 韶关电力、 刘家峡水电站、甘肃省电力、丰城电厂、中电财、西津电厂、广西电网、辽宁电力 、安徽电力 零售行业:潍百集团、比优特集团、世纪泰华集团 通讯行业:中兴通讯 制造行业:济南二机、环宇集团、重汽集团、长城集团、青岛啤酒、日泰集团 医药行业:石家庄药业、长天集团 烟草行业:将军集团、红塔集团 、 能源化工:海化集团、冶金研究总院、齐鲁石化、济南化纤、 重工行业:邯钢集团、包钢集团、铁十四局、中轻集团、兖矿集团 物流行业:中远集团、长发集团、(挪)斯考根公司 工程建筑:中信建设 【联系方式】 助 理: 铁 风 咨询电话: 010-59747725 89522228 13522652711 联系 QQ : 547739174 网 址: www.shuaaaaa.com 邮 箱: tiefeng1016@163.com 通讯地址:北京市通胡大街 1 号 6 号楼 1205 室
个人分类: 舒化鲁简介|2892 次阅读|1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2 01:16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