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计算机网络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脚本小子危害大
gzchengzhi 2011-12-26 20:11
  脚本小子是计算机黑客的一种,英文名称为Script Kiddies。这个名称带有一定的蔑视的含义。脚本指的是已经编写好的代码,只需要执行就可以了。   广义来说,脚本小子指的是那些不懂计算机网络技术,但是却能够对计算机网络造成破坏的人士。这包括那些从黑客网站上下载黑客程序(脚本),然后运行这些程序,突破他人计算机的人士。也包括本身不懂计算机网络,但是能够通过各种资源调动计算机专业人士为其搞破坏提供服务的人士。比如网络水军等。狭义的脚本小子指的是前者。   在讨论脚本小子的危害之前,首先要明确一下,这里所说的“小子”,并不一定指的是小孩。虽然一个初学计算机的儿童可以尝试使用一些程序练习安全技术,但脚本小子中的“小子”更多的指的是不懂计算机网络技术,却能够对计算机网络造成损害的成年人。另外也并非所有儿童黑客都是脚本小子。比如“拒绝服务”的发明者就是一个小孩,但我们并不能称他是脚本小子。   脚本小子的危害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第一、脚本小子的危害表现在攻击者的“研究领域”不是计算机网络,因此他们并不会像专业计算机人士那样,将网络的漏洞当成是一个问题来看待。在脚本小子心目中,网络是其生活的延伸。如果这个脚本小子本来就怀有邪恶的目的,则这种网络延伸可以提高其犯罪活动的技术含量。因而脚本小子对网络的破坏是一点也不会珍惜的。   第二、即便是只想娱乐一下的脚本小子,由于不懂计算机网络知识,滥用各种网络攻击工具,也很容易造成计算机网络系统的崩溃。以前听说过一个故事,一个不懂Linux系统的人士采用root用户登录就进去,随便动一动鼠标就让整个系统崩溃以致不得不重装系统。   第三、同计算机专业人士相比,脚本小子有着极其充裕的时间,一些专业级别的黑客制作出了脚本工具以后,只是觉得有点方便而已。而脚本小子则可以花上几天甚至几个月时间来钻研这一工具,并开发出相当可怕的功能出来,因此危害自然也就更大了。   目前国内的一些知名网站出现了密码泄漏的问题,其中可以这样分开来解读。   首先将密码数据库从服务器中拿出来的是专业级别的黑客。这些黑客有熟练的技术,这样的做法或许有他们自己的道理,但是这些数据库中的具体某一个用户对于他们来说是没有什么用处的。他们不会用这些密码去破坏这些账户,也不会用这些密码去盗取别人信用卡中的钱。   其次,这些帐号和密码被泄露出去以后,则会引起大量脚本小子的注意。不管是狭义还是广义上的脚本小子,都会对这些东西感兴趣,当然最终也就产生了对用户的损害了。   而至于是谁泄露出去这些数据库的,这就很难说了,可能是专业级的黑客?也可能是脚本小子?因为这样的数据库一进入普通的个人计算机,谁都可以将它掏出来。
10841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计算机网络考研习题精讲(供计算机专业考研同学下载)
lilang 2011-11-10 15:59
1 黄传河老师的计算机网络考研习题 全下载后,再解压part1 计算机网络考研习题.part1.rar 计算机网络考研习题.part2.rar 计算机网络考研习题.part3.rar 计算机网络考研习题.part4.rar 计算机网络考研习题.part5.rar 计算机网络考研习题.part6.rar 计算机网络考研习题.part7.rar
个人分类: 教学资料|2878 次阅读|0 个评论
计算机网络本科生实验指导
热度 1 lilang 2011-11-6 11:59
供学生下载 李浪计算机网络实验指导修改1.pdf 相关资源软件: iis与路由软件.part1.rar iis与路由软件.part2.rar iis与路由软件.part3.rar iis与路由软件.part4.rar iis与路由软件.part5.rar iis与路由软件.part6.rar
3462 次阅读|1 个评论
[转载]华为往事(二):到华为面试
sunapple 2011-10-2 15:10
    年轻的时候都不信命。但经历了很多事情后,越来越相信命运这个东西。如果不是命运,很难解释我当时为什么会去华为,后来为什么又离开华为。     我在上海交通大学读完本科,硕士后,和导师一起创办了交大计算机网络研究所。我们是国内最早一批从事计算机网络研究的人。当时参加了国家重点攻关项目-“ 军用数据网”的研发以及上海市公共数据网的建设。我已经可以看到我的未来:副教授,教授,计算机网络的专家,在导师退休后,成为网络研究所的所长。但在交大当了8年老师,突然厌倦了。毫不犹疑地丢掉铁饭碗,加入了当时随时都会破产的华为公司。我在华为工作了8年后,已经进入公司高层,每年有上百万的收入,还持有公司3百多万的股票。但我还是令人难以理解的离开了华为。我现在都想不明白我当初为什么做出这个决定,并且那么义无返顾。这大概就是我的命运吧。     当我决定离开学校,去深圳闯一闯的时候,我在图书馆查阅《深圳特区报》,在那里看到了华为的招聘广告,是招聘开发程控交换机的开发工程师。我看和我的专业相近,就投了简历。但没收到回信。等到春节后,我回家探亲,顺便到深圳看一看。一到深圳,买了一份《深圳特区报》,又看到华为的招聘广告,我就直接找到华为去了。     当时华为在南山深意工业大厦五楼。从深圳市区坐中巴到那里要一个多小时。那时没人知道华为,坐车是到亿利达站下来。深意工业大厦就在前面。大厦楼顶有一个标牌,是繁体字的“华为”。远远看上去,一不小心会看成“华鸟”。后来,我们经常打趣说,我们是华鸟公司的。     一上到五楼,迎面看到的是一面墙,上面是张爱萍将军的题字:“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据说当时华为主管财务的副总朱奔和张爱萍有亲戚关系,所以有这个题字。     听说我是来面试开发的,门卫把我领到开发经理室。当时经理室里坐着两个个人,一个是任育胜,一个常容新。一聊,才知道,任育胜还是我的交大学生,从上海邮电一所跳过来的,他已经是用户交换机的硬件经理了。他非常热心,去叫来局用交换机的软件项目经理李仪来面试我。李仪看了我的简历后,简单地问了我几个问题,主要是编过多少代码等等,就走了。估计是觉得我不满意了。我后来问李仪,对我哪里不满意,他说没印象了。     任育胜又帮我找来另外一个人来面试我。这次来的人看上去就像个小孩。他就是李一男。这时的李一男正在华为实习,郑宝用让他负责万门机的方案设计。他看到我简历中做过X.25协议,Intel Multibus等的开发,和他在设计万门机的方案有关,所以他对我感兴趣。他带我去总工办,见了郑宝用。郑总跟我说了一番话,令我记忆深刻,我后来招聘新员工的时候也经常跟他们说这番话。郑总说:“我们公司是没有任何背景的,一切都靠自己奋斗。在这里工作,不需要拍马屁,拉关系,只要你好好干,公司就会给你回报”。我这个人最不善于去和领导搞关系了。所以郑总的一番话让我决定选择这个公司。
个人分类: 技术力论坛|2562 次阅读|0 个评论
重磅推荐 计算机网络 教材
热度 4 ant121 2011-9-27 20:47
我网络学了很多年,见过不少的教材,认为这本书,最适合想从一个学术的角度,系统地了解网络的研究生同学。 Larry L. Peterson,Bruce S. Davie, Computer Networks,A Systems Approach (5th Edition)详见 http://www.elsevierdirect.com/product.jsp?isbn=0123850592
个人分类: 资源推介|5848 次阅读|5 个评论
计算机网络系统结构分析电子版书发布
热度 1 nipy 2011-1-7 11:18
计算机网络系统结构分析 电子版书发布 新年元旦,我收到信息工程学院赵龙飞同学发来电邮索取 计算机网络系统结构分析 电子版书,我于元月2 日给于回复并发给了此书的电子压缩版,信件附录如下: ************************************************************* 2011.1.1 学员赵龙飞 您好,倪教员 首先祝您元旦快乐,身体健康,合家欢乐。 我是信息工程大学的学生,因为要做个论文,我想参一下您的《计算机网络系统结构分析》这本书的电子版可以吗? 也代表所有您的忠实读者表示感谢! 谢谢您倪教员 学员 赵龙飞 2011 年 1 月 1 日 zhaolongfei1127@126.com 这是我的邮箱 1.2 我的回复 赵龙飞同学:你好 来信收到,《计算机网络系统结构分析》(第二版)一书因出版较早,书店可能是难买到了(大图书馆应能借到),我这里给你发一份RAR压缩电子版供你参考吧!该版是从OCR版译做的,可能有些差错或遗漏,你可对照纸版书校正。还有一份2002年我在浙江金华我校研究生分院给研究生按此书讲课时编写的一份PPS演示讲稿,也发给你供你参考! 第二版书虽然从信息和系统科学互相结合的高度对计算机网络系统做了一些初步分析,构建了一个粗略的框架,但许多问题有待深入和展开。近几年,不仅计算机网络系统和技术,而且信息科学与系统科学本身也都在飞速发展。我已退休多年,但仍然关注这方面的发展,并希望在有生之年结合第三版书的修改尽可能地继续做些研究工作。三版书的修改稿,这几年断断续续一直在进行,但进度不快,现在网络平台,信息交流很快,我已不太看重正规纸版书的出版(一些事务性工作,费时费力,也不便及时交流讨论)。所以,2008年,我在科学网上开了一个实名博客,把第三版修改的一些思考、对信息本质的探讨(也包括一些时政观点)等问题在网络上开放地与对此有兴趣的朋友交流,欢迎你进来看看,参加讨论。 http://www.sciencenet.cn/u/nipy/ 倪鹏云 1.3 赵龙飞回复 倪教授您好 我是赵龙飞,您给我发的《计算机网络系统结构分析》我已经收到,非常感谢您在百忙之余还能给一个远在千里之外的一个陌生学子的回信,这对我来说是莫大的帮助,在此我在这里送上节日的祝福,希望您在以后的日子里对您的研究工作更上一层楼。 您已经退休的老前辈还继续献身学术领域,老骥伏枥志在千里,这种精神激励着我们小辈学习,祝愿您能健康长寿。。。 谢谢您 您的学生:赵龙飞 *********************************************************** 在此以前也有一些老师和学生通过电子邮件向我索取此书,如: 09.9.9 北京大学王卫红 倪老师,您好! 我是北京大学教师王卫红,前几天看到您编著的《计算机网络系统结构分析》一书,非常非常喜欢,能够感觉到此书融进了作者对网络的不同层面的深刻体会和提炼,不同于其他的书,很有特色。但多个网站此书已经成为绝版,可能是出版时间比较早。我也教本科生计算机网络,很想珍藏一本此书,不知倪老师能否提供我哪里还可以买到这本书,或能够提供pdf版。非常感谢倪老师,也希望将来能够向倪老师请教。         致 礼!        weihong wang          wwang@net.pku.edu.cn           2009-09-09 09.12.03 广州何桂良电 倪教授: 您好!我是广州的一名在读研究生,我们导师指定用您著作《计算机网络系统结构分析(第 2版》为教材。由于此书太畅销,在市面已经无法买到。看到你在互动出版网留言说可以提供电子版本,特向您求助,希望能得到您的支援,非常感谢。 祝 身体健康,事事如意! 学生:何桂良敬上 10.9.15 北京交通大学张清华来电 尊敬的倪老师: 您好!首先,学生在此提前恭贺倪老师中秋节快乐。 我叫张清华,是北京交通大学运输学院2010级硕士研究生,今年选修了网络信息系统分析与设计,主讲刘军老师向我们推荐的参考书目中有您主编的《计算机网络系统结构分析》(国防工业出版社),可在china-pub上这本书只能提供按需印刷了,我发现您在书评中留了邮箱,所以冒昧的打扰,期望能获得您的图书的电子版本,如此劳烦,请多包涵。 期待您的解答,再次感谢! 学生:张清华 2010.9.15 以上来电我都分别给予回复和发书。 ************************************************************************ 2011年 3.15 徐义峰来电 倪 老师,您好! 在博上见到老师真高兴! 我是您的一个学生,是浙江金华研究生分院的。 这几天,我正在看《计算机网络系统结构分析》这本书。由于备课的需要,想到网上看看,能否找到当时您给我们上课时用的课件,进了您的博客,看到了您给赵龙飞同学的回信,所以特来信希望老师也能发我一份。谢谢! 今天看到夹在书中当时您给我们布置的考题,上边的时间注的是 “2002 年7 月30 日 于浙江金华” 。 祝老师身体健康,合家欢乐! 学生 徐义峰 2011 年3 月15 日 晚于浙江衢 州 3.16 我的复电 徐义峰同志:你好! 很高兴收到你的来信让我回忆起 2002 年到浙江金华进行教学的日子!转眼已近十年! 你要的有关资料寄上。我不知你现在上的什么课程, 计算机网络系统结构分析 的书稿和课件,你完全可以开放地参考使用,不必拘泥于原稿,因为十年以来,计算机网络技术、系统科学、信息科学都又有很大发展,望你与时俱进,学业、事业更上一层楼! 欢迎你常来科学网共同讨论有关问题! 致礼 倪鹏云 ********************************************** 根据以上情况,此书在教育图书市场似还有一定需求,特借此科学网平台,正式发布<计算机网络系统结构分析>(第2 版)电子版书,为此,我做了三个rar 压缩文件包: (1 )<计算机网络系统结构分析>(第2 版)书稿.rar 6.420MB (2 )<计算机网络系统结构分析>(第2 版)PPS 幻灯教学演示讲稿.rar 3.824MB (3 )<计算机网络系统结构分析>(第2 版)教学参考论文集.rar 567KB 有需要的朋友,可直接在我博客上留言,提供真实姓名与电邮地址, 也可发我邮箱 nipyun@163.com (原书上邮箱地址已不能用)索取。我将尽力满足要求。但邮箱容量应有10MB 以上。 几点说明: (1 )<计算机网络系统结构分析>(第2 版)纸版书是由国防工业出版社于2000 年4 月正式出版(7000 册),当时出版版权合同期为十年,现已过十年,且纸版书早已售完,我想我作为著者现在自己发布电子版书,应该不影响出版社版权问题。 (2 )此书出版不久,由超星图书网站做了OCR 电子版,提供有价下载,我现在的电子版是我下载OCR 版后再逐页编译形成的doc 文件稿,也作了少量文字校对,但可能与纸版书 仍会有少量差异甚至遗漏,读者可参照纸版书校正,基本内容是没问题的。 (3 )此书是十年前出版的,十年以来计算机网络技术与应用又有很大发展,书中有些技术内容可能已显陈旧,但本书的主要特点是从系统科学与信息科学高度对计算机网络系统进行更本质和前瞻性分析,读者或许可从这个分析问题的思路和方法上得到一些启示。 (4 )2004 年以后,我确已着手此书第三版的修订,试图把近几年计算机网络系统不断飞速发展的内容融入到此书的系统框架内(当然也可能突破此框架),考虑到我已退休多年的实际情况,我没有给自已规定完成第三版此书的期限,写一点是一点,并想尽量利用开放的网络平台,把对此书修改的思路、观点和一些重要内容以博文形式放在网上征求意见,广泛讨论,逐步形成新的电子版。这也是我在科学网上开博的重要原因之一。这次发布第二版的电子版书也是希望更多朋友关心和参与计算机网络系统结构分析有关问题的讨论。更欢迎对书中的错误和问题提出具体修改意见。 在以计算机网络为基础的社会信息化已极大发展的今天,以开放的电子版书与纸版书结合的方法,是否也可能成为学者写书和图书发行的一种新路子? 相关链接: * 计算机网络系统结构分析 (第 2 版)封面、封底 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22333 * 计算机网络系统结构分析 内容简介 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22353 * 计算机网络系统结构分析 前言 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22357 * 计算机网络系统结构分析 第 2 版序 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22407 * 计算机网络系统结构分析 第 2 版目录 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22501 * 用系统观点分析计算机网络系统的发展趋向 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33306 * 计算机网络系统结构发展历程的基本分析 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33059 * 网络、社会信息网络与计算机网络 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32860 * 计算机网络综合信息技术特点的分析 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26540 * 信息 . 系统 . 网络 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23471 * 关于信息定义与本质概念讨论的我见 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22513 * 信息技术的形成与发展 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26218
个人分类: 网络系统分析|4763 次阅读|6 个评论
SCI期刊《Computer networks》复杂网络专刊征稿
Fudanzhangzz 2010-12-1 15:36
香港城市大学首席教授陈关荣老师提供的复杂网络专刊信息,希望对大家有用。 征稿启事见附件。   征稿启事
个人分类: 未分类|9121 次阅读|0 个评论
A reading list for networks
热度 1 Rein 2010-8-4 11:48
除了breadth qualification,斯坦福计算机的学生还必须通过depth qualification。Depth qualification分为6个方向,分别是AI, Physiqual, Theory, Systems, Databases(InfoQual)和Biocomputation。每人根据导师所在的方向,需要通过一个方向的考试。每个学生有两次考试的机会,fail者将自动在系里面除名。同时通过Depth qualification和Breadth qualification者可以拿到master学位。第3年结束前必须通过,否则除名。 我第一个学期的导师属于Systems组,所以先看了一下Systems的考试。每年考试内容好像都差很远。2010年的Systems考试又分为10个科目,需要通过其中3个科目的考试。考试形式不详,不过根据具体时间要和考试科目的导师预约来看,我怀疑有面试 考试要求包括3点:1) You understand the key concepts and principles in the papers, (2) You are able to critically review the key ideas, and (3) You are able draw meaningful conclusions from the work; for example, that you can suggest improvements and areas for further study 下面列一个2010年Systems qual中Networks考试的reading list: D. D. Clark, The Design Philosophy of the DARPA Internet Protocols, SIGCOMM 1988 J. H. Saltzer, D. P. Reed, D. D. Clark, End-to-End Arguments in System Design, Distributed Computing Systems, 1981 D.P. Reed, J.H. Saltzer, D. Clark, Active Networking and End-To-End Arguments , IEEE Network Magazine, 1998 P. Molinero-Fernandez, N. McKeown, H. Zhang, Is IP going to take over the world?, ACM HotNets, 2002 Jaeyeon Jung et. al., DNS Performance and the Effectiveness of Caching, ACM SIGCOMM Internet Measurement 2001 Hari Balakrishnan et. al., A Layered Naming Architecture for the Internet, SIGCOMM 2004 H. Balakrishnan and N. Feamster, Interdomain Internet Routing, MIT Lecture Notes Feng Wang et. al., A Measurement Study on the Impact of Routing Events on End-to-End Internet Path Performance, SIGCOMM 2006 Ion Stoica et. al., Internet Indirection Infrastructure, SIGCOMM 2002 V. Jacobson and M. J. Karels, Congestion Avoidance and Control, SIGCOMM 1988 Nandita Dukkipati's Ph.D. Thesis, Chapter 1 only - Overview of Issues with TCP, 2007 Guido Appenzeller's Ph.D. Thesis, Chapter 2 only - What Really Happens with TCP, 2003 Jitendra Padhye et. al., Modeling TCP Throughput: A Simple Model and its Empirical Validation, SIGCOMM 1998 Albert Greenberg et. al, ,VL2: A Scalable and Flexible Data Center Network, SIGCOMM 2009 Radhika Niranjan Mysore et al., PortLand: A Scalable Fault-Tolerant Layer 2 Data Center Network Fabric , SIGCOMM 2009 Guido Appenzeller et. al, Sizing Router Buffers, SIGCOMM 2004 Vijay Vasudevan et. al, A Safe and Effective Fine-grained TCP Retransmissions for Datacenter Communication, SIGCOMM 2009 V Bharghavan et al., MACAW: A Media Access Protocolfor Wireless LANs, SIGCOMM 1994 S.Gollakota and D. Katabi, ZigZag Decoding: CombatingHidden Terminals in Wireless Networks, SIGCOMM 2008 J. Bicket et. al., Architecture and Evaluation of anUnplanned 802.11b Mesh Network, MobiCom 2005 S. Biswas and R. Morris, ExOR: opportunisticmulti-hop routing for wireless networks, SIGCOMM 2005 Tom Anderson et al., High-speed Switch Scheduling for Local-area Networks, ACM Trans. Computer Systems, 1993 Nick McKeown, A Fast Switched Backplane for a Gigabit Switched Router, Business Communications Review, 1997 Isaac Keslassy et al., Scaling Internet Routers Using Optics, SIGCOMM 2003 Bram Cohen, Incentives Build Robustness in BitTorrent, P2P Sys. Workshop, 2003 Michael Feldman et al., Robust Incentive Techniques for Peer-to-Peer Networks, Electronic commerce 2004 Ion Stoica et. al., Chord: A Scalable Peer-to-Peer Lookup Service for Internet Applications, SIGCOMM 2001 S. Saroiu et. al., An Analysis of Internet Content Delivery Systems M. Handley and V. Paxson, Network Intrusion Detection: Evasion, Traffic Normalization, and End-to-End Protocol Semantics, USENIX 2001 V. Paxson, Bro: A System for Detecting Network Intruders in Real-Time, In the ACM Workshop on Hot Topics in Networks (HotNets), November 2005. A. Yaar, A. Perrig, D. Song, SIFF: A Stateless Internet Flow Filter to Mitigate DDoS Flooding Attacks, IEEE Security and Privacy Symposium, 2004 Joy Jiang and Claudio DeSanti, The role of FCoE in I/O consolidation, Proceedings of the 2008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Advanced Infocomm Technology UNH-IOL Fibre Channel Tutorial 最后对这个list发三点感想:(1) 真够up to date的我最早也是后年考这个了,YY里面出现一篇我的PAPER吧 (2) S大和P大在某方向上不愧和某M大对着干的,在某个方向上一篇某M大的paper都没有(M大好歹某方向至少在SIGCOMM年年有坑),而列出的全是被某M大鄙视的paper@@ (3)其他学校不了解,不过感觉这考试可不轻松啊在OS考试上对reading material有明确要求:学生必须清楚论文中提到的所有背景,需要了解具体实现,需向原作者或者公司咨询清楚
个人分类: 学习交流|7815 次阅读|1 个评论
作为一个计算机网络方向的科研人员的困惑
abyssoop 2010-1-21 16:27
看了复杂网络圈子里的朋友,感觉他们都很术业有专攻,就是教学,做科研,写paper,可以花很多时间去研究每个期刊的影响因子,甚至预测其影响因子的变化。一般来说,他们做的项目和科研论文都是紧密相关的。 而我,作为一个计算机方向的科研人员,越来越觉得自己像是万金油,什么方向都要去涉及,结果就是什么方向都不能深入。写项目申请书,这个是必不可少的,还得写论文,还得参加工程项目,这些工程项目通常与研究论文相去甚远,用我导师李国杰老师的话来说,在计算所做研究,不得不挂羊头卖狗肉。另外,还得会写专利,甚至还要写通信标准。如果拿踢球来比方的话,就是前锋,中场,后卫,守门员都客串一遍。 不知道什么时候这种状况能改变,能静心来做一两个方面的事。不知道大学的各位同行在这方面都有什么感触。
个人分类: 论文交流|5986 次阅读|2 个评论
用系统观点分析计算机网络系统的发展趋向
nipy 2008-7-25 22:39
用系统观点分析计算机网络系统的发展趋向 我们强调 The Network is the System ! ,因此,必需用系统观点来分析计算机网络,才有可能使我们能够站在一个较高的高度来重新认识计算机网络系统结构、性能及网络工程技术中的许多重要问题,也更便于把握计算机网络系统的发展趋向: ( 1 )开放性发展方向 。 系统开放性是任何系统保持旺盛生命力和能够持续发展的重要系统特性,因此也应是计算机网络系统发展的一个重要方向。基于统一网络通信协议标准的互联网结构,正是计算机网络系统开放性的体现。统一网络分层体系结构标准是互联异种机的基本条件, Internet 所以能风靡全球,正是它所依据的 TCP/IP 协议栈已逐步成为事实上的计算机网络通信体系结构的国际标准。各种不同类型的巨、大、中、小、微型机及其它网络设备,只要所装网络软件遵循 TCP/IP 协议栈的标准,都可联入网络中协同工作。早期那种各大公司专用网络体系结构群雄竞争的局面正逐步被 TCP/CP 一统天下的形势取代,这是计算机网络系统开放性大趋势所决定的。互联网结构是指在网络通信体系第三层路由交换功能统一管理下,实现不同通信子网互联的结构,它体现了网络分层体系中支持多种通信协议的低层开放性,因为这种互联网结构可以把高速局域通信网、广域公众通信网、光纤通信、卫星通信及无线移动通信等各种不同通信技术和通信系统有机地联入到计算机网络这个大系统中,构成覆盖全球、支持数亿人上网的大通信平台。近几年来,各种互联设备和互联技术的蓬勃发展,也体现了网络这种低层开放性的发展趋势。统一协议标准和互联网结构形成了以 Internet 为代表的全球开放的计算机网络系统。标准化始终是发展计算机网络开放性的一项基本措施。除了网络通信协议的标准,还有许多其它有关标准,如应用系统编程接口标准、数据库接口标准、计算机 OS 接口标准及应用系统与用户使用的接口标准等,也都与计算机网络系统更方便地融入新的信息技术,更大范围的支持更多应用有关。这种全球开放性必然将引起网络系统容量需求的极大增长而推动计算机网络系统向广域的宽带、高速和移动方向发展,它反过来又推动网络通信体系结构、通信系统、计算机和互联技术也向高速、宽带、移动方向发展。网络宽带、高速、移动的方向是与网络开放性方向密切联系的。 21 世纪的计算机网络将是不断融入各种新信息技术、进一步面向全球开放的广域、宽带、高速和可移动的网络。 ( 2 )一体化发展方向 一体化是一个系统优化的概念,其基本含义是:从系统整体性出发对系统重新设计、构建,以达到进一步增强系统功能、提高系统性能、降低系统成本和方便系统使用的目的。一体化结构 就是一种系统优化的结构。 计算机网络发展初期确是由计算机之间通过通信系统互联而实现的,但从系统观点看,它已不是 C & C 的简单相加,而是一个具有新质的、并将不断发展变化的大系统。随着计算机网络应用范围的不断扩大和对网络功能、性能要求的不断提高,网络中的许多成分将根据系统整体优化的要求重新分工、重新组合,甚至可能产生新的成分。目前,计算机网络系统的这种一体化发展方向正沿着两条不同的基本路径展开:一是重新安排网络系统内部元素的分工协同关系,例如客户 / 服务器结构就是一种网络内部的计算机分工协同,客户机面向客户被设计的更简单和方便使用,如各种专用浏览器、瘦客户机、网络计算机、无盘工作站等,服务器面向网络共享的服务,被设计得更专门化、更高效,如各种 web 服务器、计算服务器、文件服务器、磁盘服务器、数据库服务器、视像服务器、邮箱服务器、访问服务器、打印服务器等, C/S 分工协同实际上已成为计算机网络系统的一种基本结构和工作模式。另外,网络中通信功能从计算机结点中分离出来形成各种专用的网络互联通信设备,如各种路由器、桥接器、交换机、集线器等,也是网络一体化分工协同的体现;二是基于虚拟技术,通过硬件的重新组织和软件的重新包装所构成的各种网络虚拟系统,各种透明结点的分布应用服务,如分布文件系统、分布数据库系统、分布超文本查询系统等,用户看到的是一个虚拟的文件系统、数据库系统和信息查询系统,而看不到网络内部结构和操作细节,进而,网络的各种具体应用系统,如办公自动化系统、银行自动汇兑系统、自动售票系统、指挥自动控制系统、生产过程自动化系统等等,实际上都是更高层次的网络虚拟系统,它适应更专门的应用,使更广泛的用户更方便地使用网络,用户从网络得到的服务更体现了网络内部各种信息技术的综合结果。虚拟技术实际上也是一种系统的黑盒子方法。 21 世纪的网络将是网络内部进一步优化分工,而网络外部用户可以更方便、透明使用的网络。 ( 3 )多媒体网络方向。 被称为多媒体的文字、话音、图像等,实际上并不是物质媒体,而仍是一些信息表现形式。多媒体技术实质上也应是这些多种形式的信息如何进行综合采集、传输、处理、存储和控制利用的技术。我们曾指出,人具有自然信息功能,人对客观世界的最初认识正是通过眼观(形状、颜色等形象信息)、耳听(声音信息)、手触(物理属性信息)、鼻嗅、舌尝(化学属性信息)而综合形成对某种事物的感性认识的。可见,人对客观世界最基本的认识过程,正是一种多媒体信息的采集过程。因为客观事物的属性是以各种信息形式综合表现出来的,人只有通过综合采集这些不同形式的信息,才能形成对客观事物比较完整和全面的认识。由此可见,人在大脑中存储的对客观世界的认识,实际上也是一种综合的多媒体信息。进而,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处理,也是一种多媒体信息的处理。因此,知识也是一种综合型的多媒体信息。现在,高度综合现代一切先进信息技术的计算机网络应用已越来越广泛的深入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人们从计算机网络系统得到各种服务,自然希望这些服务也能像他们直接观察自然界和社会以及直接进行人与人之间交往那样,具有文字、图形、图象、和声音等多种信息形式的综合感受。正是人类自然信息器官对多媒体的这种自然需求,推动了各种信息技术与多媒体技术的结合,特别是计算机网络这一综合信息技术与多媒体技术的结合。从某种意义上讲,这恰似信息技术发展到一定阶段而呈现的一种返璞归真现象。因此,多媒体技术与计算机网络的结合与融合是必然趋势。目前,手写输入、语音声控输入、数字相机、摄像输入、大容量光盘、 IC 卡、扫描仪等各种多媒体采集技术,压缩介压、信道分配、流量控制、时空同步、 QoS 控制等多媒体信息传输技术,语音存储、视像存储、面向对象数据库、超媒体查询等多媒体存储技术, MMX 芯片、 Mpact 媒体处理器等多媒体处理技术,以及高精度彩显、彩打、虚拟现实 VR 、机器人等多媒体利用控制技术的蓬勃发展,为多媒体计算机网络的形成和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持。电信网、电视网与计算机网的三网合一,也是在更高层次上体现了多媒体计算机网络系统的发展趋势。三网合一虽然还存在技术和体制等方面的不少问题,但大趋势已逐渐明朗,光纤到家、家用信息电器、家庭布线网络、 VOD 视频点播、 IP 电话、智能大厦等与此有关的技术和产品正在迅猛发展, 21 世纪的计算机网络必定是融合包括电信、电视等更广泛功能,并且掺入千千万万家庭的多媒体计算机网络。 ( 4 )高效、安全的网络管理方向。 计算机网络是一个系统,而且很多情况下是一个复杂的大系统。它的应用日益广泛、规模日益扩展而结构日益复杂。如同一个国家需要强有力的管理一样,计算机网络这样的大系统,如果没有有效的管理方法、管理体制和管理系统的支撑和配合,就很难使它维持正常的运行,因而也就很难保证它的功能和性能的实现。计算机网络管理的基本任务包括网络系统配置管理、性能管理、故障管理和安全管理等几个主要方面。显然,这些网络管理任务,都涉及计算机网络系统的整体性、协同性、可靠性、可控性、可用性及可维性等重要系统特征。所以,网络管理问题是计算机网络系统的一个重要的全局性问题。任何一个网络系统的设计、规划和工程实施,都必需对网络管理问题作一体化的统盘考虑。系统设计者经常需要在系统安全、可靠性指标和其他质量指标的矛盾中权衡、折衷。采用什么样的网管方法和系统方案,不仅影响网络系统的功能和性能,而且也直接影响网络系统的结构。虽然,计算机网络的基本应用服务功能与网络管理功能有所区别,有所分工,但又是紧密联系的。在网络内部结构中,实现这两部分功能的软、硬件实体也是紧密结合甚至融合在一起的。所以,网络管理系统已成为现代计算机网络系统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网络管理应着眼于网络系统整体功能和性能的管理,趋于采用适应大系统特点的集中与分布相结合的管理体制。在当前网络全球化的大发展的形势下,各种危害网络安全的因素,如病毒、黑客、垃圾邮件,计算机犯罪等也很猖獗,并且也具有全球传播的特点,它们不仅影响网络系统的正常工作,甚至可能威胁网络系统的生存,因此,网络系统的高效管理,特别是网络系统的安全管理显得更为重要。 21 世纪的计算机网络应该是更加高效管理和更加安全可靠的网络。 ( 5 )为应用服务的方向。 设计和建造计算机网络系统的根本目的就是为了应用。从系统观点看,网络应用最终体现了网络系统的目的性和系统功能。应用需求始终是推动技术发展的根本动力,技术发展又提供更多、更好的应用服务,这是技术发展与应用需求的基本辩证关系。作为高度综合各种先进信息技术的计算机网络,正是在人类社会信息化应用需求的推动下迅速发展起来的。而计算机网络也正是通过各种具体网络应用系统来体现对社会信息化支持的。现代计算机网络系统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各行各业的不同用户也越来越需要依赖具体应用软件来使用网络。因此,基于基本网络系统平台之上的各种网络应用系统已成为计算机网络系统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具体网络信息系统的系统集成实际上就是用系统工程方法来具体规划、设计和构造一个具体的网络应用系统。目前,网络应用系统体系结构的研究、网络应用软件开发工具的研究、分类应用系统规范和标准化的研究,以及综合应用系统集成方法的研究等都非常活耀,取得了很大进展,也体现了计算机网络系统为应用服务的发展方向。 21 世纪的计算机网络呈现给广大用户面前的将是适应更广泛应用需求的、更方便使用的、但却更看不到网络的各种各样网络应用系统。 ( 6 )智能网络方向。 人工智能技术在传统计算机基础上进一步模拟人脑的思维活动能力,它包括对信息进行分析、归纳、推理、学习等更高级的信息处理能力,所以人工智能技术也是一种更高层次的信息技术。在现代社会信息化进程中,人工智能技术与计算机网络技术的结合与融合,构成具有更多思维能力的智能计算机网络,也是综合信息技术的必然发展趋势。当前,基于计算机网络系统的分布式智能决策系统、分布式专家系统、分布知识库系统、分布智能代理技术、分布智能控制系统及智能网络管理技术等的发展,也都明显的体现了这种智能网络的发展趋向。 21 世纪的计算机网络系统将是人工智能技术和计算机网络技术更进一步结合和融合的网络,它将使社会信息网络不仅更有序化,而且也将更智能化。
个人分类: 网络系统分析|4149 次阅读|0 个评论
网络、社会信息网络与计算机网络
nipy 2008-7-21 12:07
网络、社会信息网络与计算机网络 网络的概念来源已久,在很多领域中都在使用,如交通网络、供电网络、邮政网络、通信网络、神经网络等等。它通常是指 具有多条通路和多个转接点的系统 ,通路上可以传输物质、能量和信息,转接点则可把从一条通路上收到的物、能或信息转送到另一条通路的下一个转接点去而形成物流、能量流或信息流。这种网络系统在图论中被抽象为多个边和结点互联的图,并形成专门的网络理论加以研究。 根据网络的这一概念和我们前面对信息概念的分析,客观事物之间存在普遍联系和相互作用,普遍存在物质、能量和信息的传送。因此可 广义地把整个宇宙和世界看成是由许多复杂、交叉和重叠的网络系统所组成 。但世界万物在不同状态、不同范围和不同发展阶段相互联系的程度不同,表现的系统性、有序性不同。事物之间相互联系越密切,表现出的系统性、有序性越强,网络特性也越明显。所以网络概念的提出、研究和进一步发展,实际上是与世界和社会有序化程度发展密切相关的,因此也是与世界信息增长和信息技术发展密切相关的。 世界进化到产生人类,是世界有序化发展的一个飞跃。 人本身就是一个高度有序化的系统,所以人实际上是由许多复杂的网络系统所组成 。如人的眼、耳、鼻、舌、皮肤等信息采集器官与嘴、手、脚等信息输出器官以及大脑构成的信息处理器和存储器,就是通过遍布人全身的神经网络互联在一起而形成一个人体内部的复杂信息网络系统。 人与人发生联系而构成社会,所以人类社会一诞生就具有网络性质,由于社会中人与人之间的联系主要是一种信息联系,因此我们常把社会网络称为社会信息网络 。随着信息增长、信息技术的发展,一个复杂但更有序的人造技术世界构成了社会信息网络的主体。 在计算机网络产生以前,虽然计算机技术模拟和增强了人脑的信息处理功能,各种通信技术也极大地增强了人与人之间的信息联系,但从全球社会信息网络的范围来看,各种信息技术的作用仍然基本上是不相关和局部的,因此社会信息网络的有序程度仍然不高。计算机网络在数字技术基础上,开始把计算机与通信技术结合在一起,进而逐步又把各种信息技术融合在一起,形成了全球开放的信息网络。虽然计算机网络表面上是以计算机为结点、通信信道为线路构成的计算机信息网络。但他实际上是把全球社会人与人更紧密地联系起来,把人与社会、人与自然更紧密地联系起来。因而形成全球性的更有序化的社会信息网络。也可以说,现代计算机网络是全球社会信息网络的核心和基础,是社会信息网络不可分割重要组成部分。 如果说计算机是个人信息功能的模拟和增强,那么计算机网络则是对人类社会信息功能更加全面的模拟和增强 。
个人分类: 网络系统分析|3784 次阅读|0 个评论
关于计算机网络应用系统与系统集成问题
nipy 2008-7-16 21:11
关于计算机网络应用系统与系统集成问题 . 九评 Andrew S.Tanenbaum 的 计算机网络 在人类社会己经跨入 21 世纪并正向信息化社会迈进之际,全球各国家、各地区、各部门、各行各业正在掀起一个建设网络信息系统的热潮,各种办公自动化系统、管理信息系统、银行自动存取款系统、飞机火车自动订票系统、情报资料查询系统、网上教学系统、电子商务系统与生产过程控制系统等等,正越来越广泛地进入人们的日常工作、生活中,它们都是在计算机网络基础上根据各种具体应用需求而开发的计算机网络应用系统。 设计和建造计算机网络系统的根本目的是为了应用,从系统观点看,计算机网络应用最终体现了计算机网络系统的目的性和系统功能。应用需求始终是推动技术发展的根本动力,技术发展又提供更多、更好的应用服务,这是技术发展与应用需求的基本辩证关系 。 作为高度综合各种先进信息技术的计算机网络,正是在人类社会信息化应用需求的推动下迅速发展起来的,而计算机网络也正是通过各种具体网络应用系统来体现对社会信息化支持的。不同的应用需求对网络应用系统有不同的要求,也对基本网络系统的功能、性能和结构提出不同要求。因此,网络应用系统也是计算机网络系统不可分割的部分。网络应用也应是现代计算机网络教程中不可忽视的重要内容。 当然,计算机网络应用有一个从单一到广泛,从简单到复杂的发展过程。计算机网络发展初期(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的应用比较简单,主要是提供计算机专业人员远程共享计算机资源使用。因此,当时以 Andrew S.Tanenbaum 的 计算机网络 为代表的早期计算机网络教材,一般把网络应用问题仅限于讨论七层通信体系中应用层所提供的简单应用服务,这也是符合当时网络应用的实际情况的。但时隔二十多年的今天,计算机网络应用已经发展到如此广泛与深入,计算机网络的服务对象已遍及各行各业的非计算机专业人员。计算机网络系统仅由应用层提供的应用服务已远不能满足网络应用发展的需求,在网络通信平台上发展起来的各种网络应用软件已成为实际网络应用的主要支撑,并正深刻地影响网络的结构和技术。 Andrew S.Tanenbaum 的 计算机网络 从第一版到第四版未能与时俱进,始终没有对计算机网络应用问题在书中进行必要的讨论,不能不令人感到一些遗憾。当然,现代计算机网络应用内容非常丰富,也足以形成许多专题和写成专著来进行讨论。但我们认为:作为基本网络教材,从计算机网络大系统的高度出发,仍然应该对网络应用的主要问题作基本的讨论与分析。例如网络分布环境下网络应用软件的工作与结构模式、网络应用软件与基本网络的接口方法、网络应用软件的开发工具和基本方法、各种网络应用系统的分类分析、网络信息系统工程的规划与系统集成方法等。这些内容,无论是使读者建立比较完整的计算机网络系统的知识框架、进一步学习更多具体网络应用系统或参加具体网络应用系统工程设计规划,都是有用的。 国防科技大学计算机学院 倪鹏云
个人分类: 网络系统分析|4635 次阅读|0 个评论
关于计算机网络管理问题
nipy 2008-7-15 21:55
关于计算机网络管理问题 八评 Andrew S.Tanenbaum 的 计算机网络 计算机网络是一个系统,而且很多情况下是一个复杂的大系统,它的应用日益广泛、规模日益扩展、结构日益复杂。计算机网络这样的大系统,如果没有有效的管理方法、管理体制和管理系统的支撑和配合,就很难使它维持正常的运行,因而也就很难保证它的功能和性能的实现。 计算机网络管理的基本任务包括网络系统配置管理、性能管理、故障管理和安全管理等几个主要方面。显然,这些网络管理任务,都涉及计算机网络系统的整体性、协同性、可靠性、可控性、可用性及可维性等重要系统性能。所以,网络管理问题是计算机网络系统一个重要的全局性问题,任何一个网络系统的设计、规划和工程实施,都必须对网络管理问题作一体化的全盘考虑。采用什么样的网络管理方法和系统方案,不仅影响网络系统的功能和性能,而且也直接影响网络系统的总体结构。虽然,计算机网络的基本应用服务功能与网络管理功能有所区别,有所分工,但又是紧密联系的,在网络系统内部结构中,实现这两部分功能的软件、硬件实体也是紧密结合甚至融合在一起的。所以,网络管理系统是计算机网络系统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Andrew S.Tanenbaum 的 计算机网络 第三版中曾把网络安全和 SNMP 网络管理的内容放在应用层中讨论,第四版中我们注意到作者把网络安全问题移出作为单独的一章,并充实了不少新内容,而有关网络管理的内容则被删除了。这说明作者已经认识到包括网络安全在内的计算机网络系统管理问题,是一个大系统问题而不是应用层的一个层次内的问题。这不仅因为网络管理对象和管理信息的采集涉及网络分层体系中的各个层次,而且整个网络管理系统的实施,也不仅是网络通信的问题。例如,集中式或分布式管理体制的选择; Manager 与 Agent 的分工协同、管理信息库的组织、网络地址分配、网络系统结点的接入与撤除、网络系统性能的实时监测、网络系统故障诊断、系统容错设计、系统访问控制等等,都是涉及计算机网络大系统的问题,对系统功能、性能、结构有深刻影响。我们不太清楚著者为什么在第四版中仅把网络安全单独列为一章,而没有再讨论网络系统管理其他方面的问题,是否认为这些内容太多,可以放到其他专门的课程和专著去讨论?这种考虑有一定道理,现在确实已有不少计算机网络系统管理和网络系统安全方面的专著或资料,可以很深入的讨论这方面问题。但从网络系统高度考虑,我们仍然认为,在 计算机网络 基本教程中,宁愿适当减少网络通信协议的一些过细、过具体的内容,而对包括网络安全在内的网络系统管理等系统问题仍应作基本的讨论和分析,以利于学生和读者获得比较完整的计算机网络系统的知识。在此基础上可以再指导学生学习有关专著和有关具体产品资料。 国防科技大学计算机学院 倪鹏云
个人分类: 网络系统分析|5339 次阅读|0 个评论
关于多媒体计算机网络问题
nipy 2008-7-14 22:28
关于多媒体计算机网络问题 . 七评 Andrew S.Tanenbaum 的 计算机网络 多媒体( Multimedia )通常是指文字、数据、图像、视像及声音等多种信息形式的综合,它们都 是基于人的认识而产生的不同的信息类型 。人对客观事物的认识就是通过耳听声音信息、眼观形象信息及手触质地信息等综合方式形成的,就是一种多媒体的信息采集、传输和处理过程。因此,在 人脑中基于认识产生的知识信息也是一种多媒体信息 。人脑中的知识信息通常也是以文字、语音、图像等多媒体信息的形式输出到客观世界的。所谓 多媒体技术就是对多媒体信息进行综合采集、处理、传输、存储和控制利用的技术 。计算机网络技术是一种开放的在全球范围内综合信息采集、存储、传输、处理和控制利用的技术。人们对计算机网络所提供的丰富而广泛的应用服务,自然有一种多媒体的需求。因此多媒体技术与计算机网络技术的结合而形成多媒体计算机网络,不仅是多媒体技术发展的必然,也是计算机网络技术发展的必然,是现代计算机网络系统结构发展的一个重要特征。 Andrew S.Tanenbaum 的 计算机网络 书,仍然在应用层中以相当大的篇幅讨论了多媒体问题,包括 IP 电话和 VOD 视频点播等多媒体网络应用的系统结构、工作机制和协议标准等。相对于第三版以前的版本, 4 th ed 也根据近几年多媒体计算机网络应用和技术的飞速发展,增加了许多新内容。例如:对网上点播音乐( Stream Audio )协议、机制与结构的分析,互联网上广播( Internet Radio )机制与系统结构的分析、基于 H.232 与 SIP (会话启动协议)实现的 IP 电话机制与结构的分析等。为我们学习多媒体计算机网络提供了很丰富的资料。但这些多媒体问题也已远不仅是网络通信体系结构中的应用层问题,它涉及多媒体客户机(浏览器、 player )与多媒体服务器如何分工和协同问题;多媒体用户接入网(书中称为分配网 distribution network )结构与媒体服务器网的存储层次结构问题,以致 IP 电话中 Internet 与电信网如何结合与融合问题等都是网络大系统结构问题。许多与多媒体有关的协议标准的处理与实现,包括多媒体信号的压缩和解压,也并不都是在应用层中实现,而往往需要在不同层次中协同解决。受到这种应用层安排的局限,多媒体计算机网络发展中还有一些重要问题,例如多媒体信息传输在网络系统中的质量控制问题;多媒体信息存储、处理和多媒体数据库问题以及电信网、视像网与计算机网三网合一问题等,在书中似也没有得到应有的反映。如果能从计算机网络系统结构的高度来考虑,这些有关问题的分析可能更便于展开与深入。 国防科技大学计算机学院 倪鹏云
个人分类: 网络系统分析|3827 次阅读|0 个评论
关于计算机网络系统的一体化结构问题
nipy 2008-7-13 22:43
关于计算机网络系统的一体化结构问题 六评 Andrew S.Tanenbaum 的 计算机网络 一体化 是一个系统优化概念,任何一个系统要发展就要根据环境变化和应用需求的发展而不断通过调整系统结构来增强系统功能和提高系统性能。一体化结构就是一种不断优化、不断发展的系统结构。计算机网络系统从初期的以计算机资源共享为主要应用目标发展到当代遍及人类政治、经济、生活各方面的广泛应用,其系统结构也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其中一体化结构的发展也产生了极其重要的影响。这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第一、 一体化的重构计算机网络系统中各种元素的分工与协同关系 ,例如:通信功能与主机分离,专用通信和互联设备的形成与发展;客户机、服务器的分工, C S 结构模式的形成与发展;外设脱离对主机的依附,在网内重新组织与布局;存储区域网的形成与发展、多种专门业务应用服务网站和网络的形成与系统分工等。第二、 基于软件虚拟技术构成的各种一体化网络应用服务系统 ,例如:网络系统提供的各种分布式基本应用服务;由应用部门设计开发的各种透明结点的网络应用系统;以分布和并行计算为目的的各种虚拟网络计算机;集成多种 Web 服务器于一体的虚拟 Web 服务器;为用户提供一体化智能信息服务的信息网格( Gird )等。 Andrew S.Tanenbaum 的 计算机网络 书 在网络分层体系的应用层着重讨论了 WWW 及 DNS 等分布式应用服务,不仅详细讨论了 WWW 中 B S 分工的基本系统结构、超文本访问的工作过程、 WWW 与 DNS 协同关系、 Web 页的编写方法及 HTTP 超文本通信协议等基本内容,而且还对 Web 内部实现机制与结构、动态 Web 页的实现方法和如何提高 WWW 性能等更深层次的问题也作了比较深入的分析,为我们学习 WWW 提供了很丰富的资料。相对第三版, 4 th ed 书在这方面也确实扩充了许多新内容。 但从书中分析的这些 WWW 服务的内容也可明显看出,包括 WWW 和 DNS 的 分布式应用服务,已远不是网络通信体系中的应用层问题,而是网络大系统的系统结构问题。 WWW 服务系统把网络系统中的计算机分为客户浏览器 Browser 与 Web 服务器(称为 B S ),就是一种系统分工,由于分工的功能不同,客户 Browser 与 Web 服务器在软硬件的结构上都有很大差别。正是这种系统分工,并通过大量分布浏览器与 Web 服务器的协同工作,在国际互联网上实现了全球范围的超文本检索服务,它把全球的各种信息资源高效地组织起来向全球客户提供方便的信息服务。这种大系统的分工与协同,极大的优化了计算机网络系统的功能和性能,所以它是计算机网络系统一体化结构发展的重要体现。 WWW 和 DNS 的结合,实现了客户对服务器透明结点的访问,进一步优化了系统性能也是一体化结构发展的体现。 DNS 本身又是一个大型的分布数据库系统,是 Internet 中的网中网, DCE 把它作为核心的分布应用服务之一。 WWW 这种 B S 模式就是一种 C S 模式,实际上,几乎所有现代计算机网络中透明或不透明结点访问的网络应用服务,都是基于客户和服务器的分工、协同这种模式工作的, C S 模式已成为计算机网络系统的基本工作模式,是计算机网络系统一体化结构发展的最重要的体现之一。 Web 页动态实现也是基于级联的客户服务器工作模式。所以,如果我们从系统结构的高度来分析这些有关问题,就有可能更深入的认识问题的本质。并且也有利于更广泛的分析现代计算机网络发展中不断出现的一些新技术与动向,如网络计算与网络计算机、信息网格、区域存贮网等。电信网、电视网、计算机网络三网合一的趋势,又称为三电一体化,是在更大范围的网络系统的一体化结构发展。 国防科技大学计算机学院 倪鹏云
个人分类: 网络系统分析|3017 次阅读|0 个评论
关于计算机网络系统的开放性结构与网络互联
nipy 2008-7-12 23:30
关于计算机网络系统的开放性结构与网络互联 五评Andrew S.Tanenbaum 的计算机网络 计算机网络系统的开放性和开放性网络结构问题一直是影响计算机网络系统发展甚至影响具体网络系统生命力的一个重要问题。 网络系统的许多重要概念和特性,如互联性、互通性、互操作性、可移植性、可扩性、标准化、统一应用环境等,本质上都是与计算机网络系统开放性密切相关的。以Internet为代表的计算机互联网结构,实际上也是一种开放性网络结构发展的重要体现。各种网络互联设备,如路由器、桥接器、集线器、LAN Switch及网关设备等,也多是围绕增强计算机网络系统开放性这一总的目标而发展的。这些开放性结构问题虽然与网络分层通信体系的各层都有一定联系,但它更是一个计算机网络的系统结构问题,许多问题很难仅在网络通信体系结构范围内和某些通信层中讲清楚。Andrew S.Tanenbaum 的计算机网络一书虽然在许多地方都涉及到计算机网络系统开放性问题,但由于该书按层讨论各层网络技术问题的总体框架限制,许多问题较难深入,也难以给读者建立计算机网络开放性结构的比较完整的概念。例如: (1)虽然书中用了许多篇幅讨论了OSI、TCP / IP网络通信体系结构模型和许多通信协议和协议标准,并在 Introduction 中专门讨论了网络标准问题。但似未能从计算机网络系统开放性的高度把这些问题联系起来分析。事实上,OSI所以被称为开放系统互联,正是由于制定了统一的网络分层通信体系结构和各层协议标准。因此,任何不同类型的计算机系统,只要能按照统一网络通信体系结构及各层通信协议标准设计和运行各自的网络通信软硬件,即可实现不同计算机之间的互联,相对封闭的计算机(孤岛)提高了系统开放性。从这个意义上讲,正是计算机网络系统推动了计算机系统的开放性,因此也把这种可以方便与其他计算机互联的计算机系统,被称为开放系统。 (2)书中也用了大量篇幅讨论了Internet互联网的概念和有关结构,全书也以Internet所使用的协议栈作为各层协议内容的基本依据,但也感到未能从计算机网络系统开放性的高度作更深入的分析。事实上,互联网结构是计算机网络系统结构经历早期以资源共享为主要目的的计算机网络(有网络层,但互联相同协议的相同通信专线)、基于X.25等广域数据通信网构成的广域计算机网络(没有网络层的一片云结构)和基于Ethernet等局域通信网构成的局域计算机网络(也是没有网络层的一片云结构)逐步形成的。其特点是,通过网络层的路由和网关作用,可以互联各种不同通信协议的通信子网(协议转换)而推动了计算机网络系统的全球开放性。也可以说,互联网把早期仍然相对封闭的计算机局域网和计算机广域网发展到了一个新的更为开放的计算机网络系统结构。 (3)互联网系统结构又推动网络系统中各种互联方法和设备的发展,如集线器、桥接器、交换器、路由器、网关等。这些众多的互联设备,形成现代计算机网络系统的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并进一步推动计算机网络系统结构的开放性。书中在介质访问层也讨论和比较了各种互连设备,但也感没有从大系统结构高度来讨论,受到具体层次的局限。事实上,无论是交换、路由、桥接和网关等概念和方法,都并不是某一层的问题而是各层都有的问题。互联,原则上可以在各层实现,只是对系统的性能和结构可能带来很不同的影响。很多情况则须根据系统要求由各层分工、协同来设计和实现。 (4)计算机网络系统的开放性除了对应互联环境的开放性外,还有一个重要的方面是对应应用环境的开放性,这包括网络统一应用环境接口标准和应用软件可移植性等重要问题,这在书中没有得到应有的反映。 因此,如果我们能突破各具体层次的局限,从计算机网络系统结构的高度集中地分析计算机网络系统开放性的基本概念和有关问题;统一分析各种互连方法与互连设备、互联网系统结构及对应应用环境的开放性问题。可能更有利于我们对计算机网络系统本质的认识。 国防科技大学计算机学院 倪鹏云
个人分类: 网络系统分析|4494 次阅读|0 个评论
关于通信系统与计算机网络系统的融合问题
nipy 2008-7-11 23:03
关于通信系统与计算机网络系统的融合问题 四评 Andrew S.Tanenbaum 的 计算机网络 通信技术、通信系统与计算机网络具有比较复杂的关系:一方面通信系统支持计算机互联形成计算机网络,并成为计算机网络系统中的一个重要子系统和影响计算机网络的结构性能;另一方面计算机网络系统的发展又推动了通信系统与通信技术的发展。并且,在计算机网络系统的应用功能上,也越来越多地扩展了甚至替代了许多原属于通信系统的功能(如 IP 电话、 E-mail 、 Netmeeting 和 VOD 等)。呈现两大系统从技术、结构和功能上逐步融合的势态。 在这种情况下,在 计算机网络 教材和著作中,如何安排通信方面的内容一直是一个比较难处理的问题。因为,一方面,如果不对通信系统、通信技术一些最基本的原理、技术作必要的介绍与分析,则很难讲清楚计算机网络系统尤其是网络通信方面的问题。但如果以过多篇幅来详细讲述通信系统本身的问题,显然也是不可取的,因为通信本身就是一门专门的学科,也有许多教材和专著。关键是如何紧密结合计算机网络来讨论必要的通信问题。有的 计算机网络 教材中单独设置 数据通信基础 一章,这不失为一种解决方法,但往往会失之于内容过多、过细并与计算机网络技术结合不好。 Andrew S.Tanenbaum 的 计算机网络 书中除了在物理层中设了 2.1 The Theoretical Basis for Data Communication 一个小节外,大量通信技术和通信系统内容都是结合到网络分层通信各层中讨论的,应该说是与计算机网络技术结合得比较紧密的,尤其是在无线通信技术与计算机网络技术的结合方面为我们提供了许多新的、丰富的内容。例如,在物理层中讨论了 Wireless Transmission 、 Communication Satellites 和 The Mobile Telephone System ;在介质访问层中讨论了 ALOHA 、 Wireless LANs 、 Broadband Wireless 、 Bluetooth 等;在网络层中讨论了 Routing for Mobile Hosts 、 Mobile IP 等;在传输层中讨论了 Wireless TCP and UDP ;在应用层中讨论了 The Wireless Web 、 Internet Radio 等;在网络安全中也专门讨论了 Mobile Code Security 。这些无线通信技术与计算机网络技术结合的丰富内容确实也是 Andrew S.Tanenbaum 计算机网络 4 th ed. 书的一个重要特色。但这也正好说明了通信技术对计算机网络系统的影响,不是某一层也不是某几层,而是对整个计算机网络大系统结构、系统功能都有深刻的影响。过于分散在各通信层中讨论,似难以呈现这两大系统复杂的融合关系。 如何紧密结合计算机网络系统结构来讨论通信技术与通信系统有关问题?我认为可从以下两方面入手:第一、以通信网络作为通信系统与计算机网络系统共同的基础结构,讨论网络通信的基本特性和通信网络的基本组网技木;第二、讨论公共服务通信网络、光纤高速通信技术和无线移动通信技术发展对现代计算机网络系统结构、性能和功能的影响。 国防科技大学计算机学院 倪鹏云
个人分类: 网络系统分析|3943 次阅读|0 个评论
网络通信体系结构也应进行系统分析
nipy 2008-7-10 15:27
网络通信体系结构也应进行系统分析 三评AndrewS.Tanenbaum的计算机网络 虽然把网络通信体系作为计算机网络系统的一个子系统看待,认为不能把计算机网络教材的内容完全写成网络通信体系结构的内容。但我们也认为网络通信体系仍然是计算机网络中一个非常重要的、特殊的子系统,这不仅是因为它确实是形成、设计和构造计算机网络系统的基础,而且它也直接影响计算机网络的系统功能、结构和许多重要的系统性能。因此,任何一本计算机网络的教程或专著都不能不对网络通信体系结构内容给予足够的重视与认真的分析,问题是如何来分析。AndrewS.Tanenbaum的计算机网络按低层到高层逐层介绍每层协议内容的方法,已成为国内外许多计算机网络教程传统和经典的模式。它虽然给读者提供了每一层通信协议、实现方法及有关问题的详细讨论,并也不断充实许多新的协议内容,但由于没有更着重从网络通信体系结构的整体和各层相互联系上考虑问题,仍感对网络通信体系结构中有些重要问题讨论得不够清楚,例如: 1.没有对分层通信模型的形成,为什么分层,OSI为什么划分七层等问题作更深入的分析。虽然描述了每一层向它的上层提供的各种服务,但没有更清楚地指出每一层区别于其它层的本质功能是什么? 2.没有对OSI开放系统互连的意义进行必要的分析,网络分层体系结构及制定统一协议标准的一个重要意义是推动计算机系统和计算机网络系统的全球开放性。 3.没有对分层通信模型在高层多应用、低层多线路情况下形成的协议栈和多链路树形结构作必要的分析。这也是网络分层体系结构影响计算机网络系统开放性的重要方面。 4.虽然每一层都详细讨论了许多具体的通信协议,但对通信协议的本质、类型和一般实现方法仍感缺乏更深入的分析。 5.虽然在概述中对分层通信过程也作了一般的描述,但对分层通信过程中用户信息与协议信息的关系,垂直通信与水平通信的关系以及各层通信协议如何在分层通信过程中具体实现等问题,仍感缺乏整体的更深入的讨论。 6.许多各层都需要考虑或需要各层协同解决的通信问题,如流控、差错控制、多路复用、寻址、协议转换、有联接与无联接服务及QoS控制问题等,被分散在各层中孤立地进行具体讨论,难以形成比较系统的本质的认识。 7.许多本来是系统结构方面的问题,勉强放在某些层中讨论显得不协调,如传输层中讨论系统性能问题,介质访问控制层中讨论路由、网关、桥接器、HUB等互连方法问题,应用层中讨论多媒体、DNS等。 总之 ,网络分层体系虽然是计算机网络系统的一个子系统,也是一个系统(体系在英文中也是System),因此也应用系统的方法来分析网络通信体系结构(Architecture),系统结构是系统要素之间的关系,在网络分层体系模型中,如果我们把各通信层及与通信层垂直相交的,分布的计算机实体作为网络通信体系的基本要素,那么,以下三个基本关系应能反映出网络分层通信体系结构的主要内容: (1)各通信层的功能分工关系。从网络通信的点到点与端到端基本通信方法入手,分析网络分层通信体系的形成及各通信层的功能分工。 信息传输过程分析以服务访问点为节点的多链路通信特点及在多链络体系中的多路复用、寻址等问题。 (2) 垂直通信过程中各层间的接口关系;从分层通信的实际信息传输过程分析以服务访问点为节点的多链路通信特点及在多链络体系中的多路复用、寻址等问题。 (3)同层水平通信中的通信协议关系。从通信语言、通信同步的角度分析通信协议的实质、一般实现方法及不同协议类型。用这种系统分析方法,就有可能比较本质的认识上面所提及的一些网络分层通信体系中的重要问题,也便于理解网络分层体系结构与网络系统结构的关系。分析中当然也应该联系一些实际和流行的网络协议内容,但这种联系应该主要是为了加深对分层体系结构中本质概念的认识。在一本计算机网络的基本教材中,无序的写入过多的具体协议内容以至许多协议的编程实例(这些内容不难在一些专门书本中找到,如TCP/IP详解)不一定有利于对分层通信体系结构的本质问题的认识,因而不利于对学生分析问题能力的培养,也不利于教材的相对稳定性。并且,也可能因此影响书中没有更多的篇幅去讨论更重要的网络系统结构问题。 国防科技大学计算机学院倪鹏云
个人分类: 网络系统分析|3303 次阅读|0 个评论
用系统和信息观点分析计算机网络
nipy 2008-7-9 12:12
用系统和信息观点分析计算机网络 . 二评 Andrew S. Tanenbaum 的 计算机网络 时隔跨世纪的七年, Andrew S. Tanenbaum 教授的 Computer Network 4 th ed. 出版了。初步浏览了新版书的目录与基本内容,确实增加了不少网络通信方面的新内容,如 SONET 、 ADSL 、 CDMA 、 WLAN 、 VoIP 、蓝牙和 MPLS 等,习题内容也有较大的更新。特别是把网络安全内容从原来应用层移出来作为独立一章,并扩充了一些新内容。这是四版书的一大进步,因为网络管理和安全问题,确实是计算机网络系统的一个重要 系统 问题,并不是某一网络通信层问题。但从全书总体结构框架来看,与以前各版相比,似仍没有大的变化,也即,仍然以网络分层体系结构模型中的通信方法、通信协议作为计算机网络课程的基本内容。 计算机网络是一门飞速发展的新兴学科,如何认识计算机网络的本质仍有许多问题值得探讨。每一本 计算机网络 书的作者,都会认真地在概述 Introduction 中表述自己对计算机网络的基本认识,并以此规定了全书的基本框架内容。 Andrew S. Tanenbaum 计算机网络 第 4 版 书的 Introduction 中给出了计算机网络应用、网络软件、网络硬件、网络参考模型、网络标准、网络实例等小节,都是计算机网络中非常重要的内容,也提供了许多丰富的资料。但仍然感到这些内容多是罗列出来而没有能从 计算机网络系统 这个高度逻辑的组织起来,没有使人对计算机网络系统的组成、功能、结构和本质特性以更清晰地印象。其中涉及计算机网络系统的一些重要概念和问题,似也值得商权,例如: 1. Introduction 中虽然一开始就指出了现代计算机网络系统的各种广泛应用,但似乎又没有把网络应用作为本书的重要内容来讨论。 应用是系统功能的基本体现 ,计算机网络系统就是一个大型应用系统,正是计算机网络应用的发展推动和影响计算机网络系统结构和技术的发展,而系统结构和技术的发展,又进一步扩大了网络应用。研究如此广泛应用的计算机网络系统不应离开其应用而只研究其网络通信平台,应用和应用软件应是计算机网络系统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 2. Introduction 中按传输技术对计算机网络系统分类中指出了广播和点点( Point Point )链路两种传输类型,并定义 P-P 为通过多个中间结点中转而实现的通信,这有点令人困惑。因为从网络通信系统结构来看, P-P 通常是指相邻计算机结点间的通信( 这在本书第三章中,作者也是使用这一概念 ),而端端( End End )则是端用户通过中间路由节点转接的链路通信,广播通信方法实质上仍属于点点的方法。正是这种点点和端端通信方法的划分,形成计算机网络通信的基本特点,并影响分层通信模型和互联网系统结构的形成。 3. Introduction 中广泛使用的网络 Network 这一术语,有时指计算机网络,有时指通信网,比较含混。通信网络和计算机网络的功能和结构均不相同,是不同性质的系统。虽然通信网确是组成计算机网络系统的重要部分,但它往往只是计算机网络系统中的子系统。如常用的局域网( LAN )、广域网( WAN )术语,局域通信网与局域计算机网或广域通信网与广域计算机网也是非常不同的。在 Example Networks 中把 Internet 和 Ethernet 、 X.25 网等并列为也容易使人对计算机网络与通信网的概念产生混淆。 4. Introduction 中对互联网的概念作了不少阐述和讨论,并使用了 internet 和 Internet 两个不同的术语,但仍感到不够清楚,例如说: The Internet is not a network at all, but a vast collection of different networks 等说法。没有说清楚所联接的 networks 是通信网还是计算机网络。从计算机网络系统发展的实际过程看,以国际互联网 Internet 为代表的互联网结构,已经成为现代计算机网络系统的主流系统结构模式,它的主要系统结构特点是通过网络层的路由和网关功能,可以方便地把各种不同类型的通信网络(包括不同的 LAN 和 WAN )和技术互联起来,形成计算机网络系统全球范围的开放性结构。 概述 中把 LAN 、 WAN 、互联网并列为以复盖范围分类的不同计算机网络系统类型,似也不妥。 5. Introduction 中把是否透明访问网络作为区分计算机网络与分布式系统的标志,指出,透明结点访问的系统如 WWW 系统是分布式系统,而早期需要指名结点访问的系统则是计算机网络系统。这似乎不是问题的本质。从指名结点访问到透明结点访问是计算机网络系统应用发展和方便用户要求的必然趋势。WWW系统和分布文件系统、分布式数据库系统等都只是计算机网络在应用层提供的一些分布式应用服务,称它为分布式系统也未尝不可,但仍然是计算机网络一体化系统结构发展的一种体现。 6. Introduction 中 网络硬件 一节讨论了包括 LAN 、 WAN 、 Internet 等各种不同类型的网络系统,而在 网络软件 一节中则讨论了网络通信协议及分层通信体系结构方面的问题,这使人对计算机网络系统的组成要素,系统与软件、硬件、通信协议等关系,产生困惑。按照实际计算机网络系统的组成,除了计算机和通信系统这两个不可缺少的基本要素外,按给定网络分层通信体系结构(包括通信协议)设计的网络通信软件和硬件,也是保证计算机网络系统协同工作所不可少的,加上在网络通信平台上面向网络用户的网络应用软件,即可构成一个完整的具有一定应用服务功能的 计算机网络系统 。因此,如果把 网络通信体系、网络通信软硬件、网络应用软件以及计算机、通信系统 作为构成计算机网络大系统的五大要素(子系统),可能更有利于对计算机网络进行系统分析。通信协议应属于通信体系结构问题,虽然网络通信软件是依据给定通信体系结构设计的可执行程序,两者似不能等同,它们可能是完全不同的部门或厂家设计和提供的。网络通信软件与 OS 有关,网络通信体系则是独立于 OS 设计的。 总之,上述问题实质上都涉及到如何用系统观点来认识计算机网络问题,不同的认识自然会影响 计算机网络 全书的总体结构和内容取舍。计算机网络确实是一种 大型信息系统 ,而且己形成全球开放的 社会信息网络 ,正在有力地推动社会信息化发展和深刻影响社会经济、政治和政治各个方面。从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发展来看,它已不是简单的 CC ,也不是信息传输、处理、存储、采集、和控制利用技术简单集合或综合,而是各种信息技术的系统集成和系统融合。因此,计算机网络技术已形成为一种不同于任何单项信息技术的新的信息技术,并被称为是一次新的信息技术革命。当今时代已被称为 网络经济时代 ,在这种新的时代背景下,无论是编写 计算机网络 教材或学习 计算机网络 课程,似都不应该还停留在网络通信和通信协议的层次上,而应从 系统 和 信息 科学的高度对它进行更深入的分析。事实上,以计算机网络为核心的现代社会信息网络的形成和发展,也在推动系统科学和信息科学有许多新的发展。当今网络时代,一切学习 IT 和从事 IT 工作的人,如果能够联系学一点系统科学和信息科学的知识,多以系统和信息观点考虑问题,必定会对开拓自己思路大有好处。在这方面也确实还有许多新问题值得我们进一步研究。 国防科技大学计算机学院 倪鹏云 2004.3.30
个人分类: 网络系统分析|3238 次阅读|0 个评论
计算机网络教程不应只是七层协议模型的教程
nipy 2008-7-9 11:52
计算机网络教程不应只是七层协议模型的教程 一 评 Andrew S.Tanenbaum 的 计算机网络 Andrew S.Tanenbaum 教授的 计算机网络 一书自 1988 年第一版到 1996 年的第三版,已成为全球最具有权威性和经典的计算机网络的专著和教材,我国各大专院校也广泛地采用此书作为计算机网络课程的基本教材。不仅是原文影印本,而且各种中译本也大量发行,仅清华大学 1999 年出版的该书第三版译本已 11 次重印发行 12 万册,可见影响之大。 Andrew S.Tanenbaum 教授以他高深的理论造诣、丰富的实践经验,在其 计算机网络 书中对计算机网络的原理、结构、协议标准与应用等确实都作了很深入的分析与研究,因此,此书对我国的计算机网络人才的培养、计算机网络知识的普及,以致我国计算机网络的建设均起了先导性的举足轻重的作用。 Andrew S.Tanenbaum 教授的 计算机网络 一书的基本结构是以 网络分层模型 为基础逐层介绍每一层所用的技术与协议标准。作者从第一版到第三版,虽然各层中的内容,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不断增加一些新的内容,但这种以网络分层模型为计算机网络教材全部内容的结构模式始终未变。由于此书的权威性和经典性,近十年来国内许多学者编写的计算机网络教材也多受其影响,以这种结构模式安排教材内容。因此,在许多学校里,计算机网络课程的教学也基本上成了网络分层模型的教学。 应该说,在计算机网络形成初期,计算机网络系统确实是在计算机之间通过已有通信系统简单连接形成的,当时的计算机网络系统功能也比较简单,基本上是实现计算机的远程访问和资源共享。因此,计算机网络的问题主要是解决异地独立工作的计算机之间如何实现正确、可靠的通信问题,网络分层体系结构模型正是为解决计算机网络的这一关键问题而设计的,因此直接被称为计算机网络体系结构, Andrew S.Tanenbaum 教授用这一计算机网络体系结构内容作为计算机网络教材的基本内容,确有其历史的原因。 但是,随着计算机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特别是近年来以 Internet 为代表的国际互联网在全球范围的发展,计算机网络应用已遍及政治、经济、军事、科技、生活等几乎人类活动的一切领域,并正在对社会发展、生产结构以致人们日常生活方式产生深刻的影响与冲击。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发展,已被誉为是 近代最深刻的技术革命 , 新兴生产力代表 ,人们已用 网络时代 、 网络经济 和 新经济 等术语来描述计算机网络对社会信息化与经济发展的影响。由于应用的推动,计算机网络系统的功能和结构也都已产生了深刻的变化。按照系统的观点看, 计算机网络已不是 CC 的简单集合,也不是计算机或通信的简单延伸或扩展,而是融合信息传输、处理、存储、采集和信息控制利用技术于一体的,具有新质和新功能的新系统,并且是一种结构非常复杂、复盖范围非常宽广和应用极其广泛的大系统。 在这个计算机网络大系统中,包含计算机系统、通信系统、以分层通信协议模型表征的网络通信体系、网络软硬件及应用系统等基本要素。可见,网络通信体系应是计算机网络系统中的一个要素(子系统),如同指令系统是计算机系统中的一个子系统一样。实际上,网络分层协议模型只是描述了计算机网络系统中计算机之间如何进行通信的方法和规则,把它称为 计算机网络体系结构并不准确, 只能称为 计算机网络通信体系结构 。尽管 网络通信体系 是计算机网络系统中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子系统,但毕竟不能也不应代替和包含计算机网络系统的整体内涵。因此,对于面向 21 世纪的计算机网络教学和教材,应该对传统七层协议模式的内容有所突破(并非抛弃),扩充计算机网络系统更广泛的内容,例如:网络开放性结构与网络互联、网络一体化结构与网络计算机、多媒体计算机网络与三网合一、计算机网络管理、应用系统结构与系统集成以及智能计算机网络系统结构等,这些计算机网络系统的系统结构问题,虽然也多与网络分层通信体系有一定的联系 ( 这是系统结构与子系统的关系 ) ,但很难在网络分层通信体系结构的框架中说清楚,而且许多系统结构问题也不仅是与某一层有关,而是与许多层有关,只有从大系统分析的高度,才能对计算机网络系统的本质问题有一更清楚的认识,而这也是我们应该通过计算机网络教材向学生传授的。 近两年来,我们已经看到一些新出或新版的计算机网络教材开始突破七层协议模型的框架,从计算机网络大系统的高度扩充和组织教材内容,笔者写的 计算机网络系统结构分析 ( 第 2 版 ) 一书,也是按此观点和思路对改革计算机网络教材作的一个尝试,愿以此书与广大从事计算机网络教学的老师们进行交流,也欢迎广大读者评说。当然,如果可能,也很愿意与 Andrew S.Tanenbaum 教授直接交流, 向 教授请教。 Andrew S.Tanenbaum 教授的 计算机网络 一书第 3 版,是 1996 年出版的,现又已过了 5 年,我相信,如果教授再写第 4 版,也定会对原书的结构模式有所突破,充实更丰富的内容,我们期待 Andrew S.Tanenbaum 教授的新作。 长沙国防科大计算机学院 倪鹏云 2002 年 5 月
个人分类: 网络系统分析|4013 次阅读|0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3 03:59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