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前辈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追忆梅凤翔教授
Mech 2020-2-1 12:02
相继在学科的朋友圈和我们课题组 ( 包括离校人员 ) 的朋友圈中看到讣告,梅凤翔教授魂归道山,享年 82 岁。非常震惊,印象中梅先生身体很好。后来想想,确实有两年没见过梅先生了。 在前辈名家中,梅先生算是我认识较早的。从学术职业生涯看,我可以说“吾少也贱”。因此开会的机会很少,认识人也不多。 1993 年在徐州 MMM 会议上,才第一次认识梅先生。在这之前,我已经在发表的十余篇非完整系统分析力学论文中引用过梅先生论文著作百余次。那次见面请教学术问题并不多,作为圈外人,我已经有些跟不上分析力学在对称性和守恒量方面的主流发展。只是还没有可以替代的研究领域,因此还在过去的方向上做些工作。 到 97 年博士毕业以后,参加会议多起来。但会上向梅先生请教的也不多,基本上是粉丝与偶像的关系。梅先生向来以奖掖后进为人称道,但我当时实在还没进入梅先生提携范围。真正对梅先生了解稍多,还是在 1998 年的长沙的一般力学全国年会上。那个会议之前,一部分人去衡阳开了分析力学学科发展研讨会,参会的主要是当时四十岁左右的中青年研究者,不限于分析力学学科。梅先生是唯一的资深学者,在研讨会上做了主旨发言,主要是回顾他自己研究非完整力学的过程,听了很受启发。多少有些意外的是,梅先生说是北大朱照宣先生建议他研究非完整系统分析力学,并具体建议他“填平补齐”。说意外,是因为朱先生在九十年代初回复我的信件中似乎不鼓励我从事非完整力学研究。原话我记不准了,我理解是那个意思。信件应该有存档,但是我懒得找了。 最近二十年,向梅先生当面请教的机会更多了。 “少则得,多则惑。”如果一定要说到底指教了什么,我一下子还真想不起来了。 主要原因是我被动地回归分析力学研究队伍了。招的在职博士生中,有几位继续他们入学前的分析力学研究。我勉为其难地外行“指导”内行,尽量与他们合作。他们的毕业答辩,多数请梅先生主持把关。在包括梅先生在内的同行支持下,这些“学生”的研究水准在读博士期间都有显著提升。这使得我们课题组成为国内少数几个分析力学课题组之一。只要人在国内,我就积极参加分析力学的全国性会议。我的短文《 关于分析力学的定义 》,就是开会的结果。在讨论学科规划等,因为分析力学的人比较少,我也常去凑个数。另一个重要的原因,近十余年我对理论力学教学有相当投入,因此在教学会议上常见到梅先生。有些教材或课程的申报,请梅先生推荐背书。先生的教材《理论力学》和《分析力学》我都写过评介文章。这两部书都是先生赠我的。其他专著,也赠送给过我,包括《约束力学系统的对称性和守恒量》和《动力学逆问题》。每次开会,我都到梅先生住处拜访。除了讨论些学术问题,也有更广泛的交流。例如,知道梅先生喜欢看武侠小说,也看武侠类的电视连续剧。 梅先生的著作,据我所知,有 15 种 17 册,可能有遗漏。我有 12 种 14 册。其中梅先生送我 4 种 6 册,我自己购买 5 种,导师刘老师转送我 3 种。 近两年虽然没有见到梅先生,重读先生在《力学与实践》上发表的理论力学教学札记和分析力学教学札记还是受益良多。我知道先生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下正在研究分析力学史,并将出版专著总结研究成果。在梅凤翔教授驾鹤西去之时,更期待 先生 的名山胜业早日面世。 与梅先生相关的博文 梅先生的专著引我入行 《理论力学 I, II 》评介 《分析力学 ( 上、下卷 ) 》评介
个人分类: 往事钩沉|7175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中学物理教师 陆家羲 因数学成就获国家自然科学一等奖
热度 4 czhou28 2015-8-31 05:14
按: 包头一个中学物理老师, 一个仅仅在中国期刊发表一篇文章,并且是死后刊印出来的,享年48岁。 一个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获得者( 因其数学成就 ) 让你求这三个制约因素的交集,您会得出啥答案? 这几个制约因素的交集 竟然真不为空。 前辈先贤的事迹让我汗颜,让吾辈深思。。。。。。 从 1961 年到 1983 年( 1983 年去世),他共撰写了 20 余篇研究论文。这些论文除 6 篇于他去世前后在美国《组合杂志》上发表,以及死后才发表于中国 1984 年第 4 期《数学学报》的一篇外, 其余均在国内投稿,但结果不是退稿就是石沉大海。 陆家羲 1935 年 6 月 10 日出生在上海的一个贫苦家庭里,陆家羲初中刚毕业,父亲就因劳累过度去世了。 1957 年,陆家羲考入东北师范大学物理系。除物理以外,他对数学更是情有独钟。特别是组合数学中的 寇克曼系列问题 和 斯坦纳系列问题 。这是 100 多年来世界上无人能解的数学难题。陆家羲下定决心要攻克这些数学堡垒。 1961 年,陆家羲大学毕业被分配到内蒙古包头钢铁学院任教,这时他的父母亲均去世,他成了举目无亲的人。在单位同事们的眼中,他既 怪 又 呆 ,除非工作上有什么联系或绕不过的交往,谁都不愿意和他接近。陆家羲也乐得把自己关在小房间里,潜心研究数学难题,只有上课或吃饭时才离开房间。这一年的 12 月 30 日,陆家羲把他呕心沥血写成的论文 寇克曼系列 和 斯坦纳系列 制作方法寄给中国科学院数学研究所。一年后,论文原封不动地退了回来。他把寇克曼系列推广到四元组的论文寄到《数学学报》编辑部,也被退回。 ● 数学 冠军 得而复失 陆家羲没有失望,仍在继续研究着这一难题。直到 1979 年 4 月,他从北京图书馆借来 1974 年出版的《组合论》杂志。才得知 寇克曼系列问题 1971 年在国外已经解决了,而推广到四元组的成果也于 1972 年发表了。 寇克曼系列 的科研成果,从 1961 年起到 1979 年,在陆家羲的手中整整地捧了 18 年。意大利数学家的论文比陆家羲的证明迟 10 年,但比陆家羲的论文早 8 年发表,在这场世界性的数学竞赛中,冠军本来应该属于中国,但现在却落在意大利人手中。 ● 向另一座数学高峰攀登 但陆家羲并没有被这一打击所击倒,他重新振作精神,继续向另一座数学高峰攀登,他又开始向 斯坦纳系列 进军了。这一年,他被调到包头第九中学,这是自治区的一所重点中学,他担任高三年级的物理教师,教学工作的繁重是可想而知的。由于身体健康原因,他患了牙周病,一累就痛,一痛就是几天,一痛就去拔牙,结果没有多久,他的一口牙齿就全拔光了。在这样困难的条件下,陆家羲居然在 1980 年春完成了 斯坦纳系列 的前 6 篇论文的初稿,他把论文寄到了北京。论文几经周转,最后转到了苏州大学朱烈教授的手中。朱烈教授仔细地看完论文以后,看出这篇论文的分量。他建议陆家羲把论文寄给由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出版的《组合论》杂志。 ● 被埋没的明珠出土了 1983 年 3 月,陆家羲的 3 篇论文如期在美国《组合论》杂志上发表。 4 月份,《组合论》编辑部致函陆家羲:决定一并发表他的另外 3 篇论文。此后不久,中国数学研究部门发函邀请原先审查陆家羲 6 篇论文的加拿大多伦多大学国际组合论数学权威门德尔松教授和滑铁卢大学组合论专家郝迪教授来中国讲学。门德尔松教授和郝迪教授接到邀请信以后,都感到奇怪,门德尔松教授惊讶地问道: 请我去讲学,讲组合数学,你们中国不是有个陆家羲博士吗? 门德尔松教授的一句话,终于使陆家羲浮出水面。 ● 积劳成疾英年早逝 1983 年 10 月,陆家羲到武汉参加在那里召开的中国数学第四次全国代表大会。会议中,人们对陆家羲所取得的研究成果惊叹不已。有位数学家说他的成就不在陈景润之下。 会议结束以后,谁能料到,陆家羲从武汉回到家中,仅仅只有两个小时,就因劳累一躺,再也没有醒来。他的早逝令国内、国际数学界十分痛惜。 陆家羲在完成物理教学本职工作之余,经过 25 年的研究,攻克了 120 多年未能解决的两个数学难题,并获得了 1987 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这是是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获得者中惟一的一名中学老师。
2593 次阅读|11 个评论
前辈也是人啊
热度 3 liwei999 2015-1-3 01:25
前辈也是人啊。有感微信上看前辈们的日记。 作者: mirror (*) 日期: 12/31/2014 00:52:01 胡适和季羡林年轻时的“堕落日记” 2014-12-30 民国印象 季羡林的清华园日记: 二日 今天才更 深切地感到考试的无聊。一些放屁胡诌的讲义硬要我们记! 大千走了,颇有落寞之感。 十三日 昨夜一夜大风,今天仍然没停,而且其势更猛。 北平真是个好地方,唯独这每年春天的大风实在令人讨厌。 没做什么有意义的事——妈的,这些混蛋教授,不但不知道自己泄气, 还整天考,不是你考,就是我考,考他娘的什么东西? 二日 今天作Faust的Summary。 无论多好的书,even Fausteven Faust。 只要拿来当课本读,立刻令我感觉到讨厌,这因为什么呢?我不明了。 过午看女子篮球赛,不是去看想[打]篮球,我想,只是去看大腿。 因为说到篮球,实在打得不好。 三日 今天整天都在预备Philology,真无聊。我今年过的是什么生活?不是test, 就是reading report,这种生活,我真有点受不了。 四日 今天早晨考Philology,不算好。 过午作Faust的Summary,也不甚有聊。 这几天来,一方面因为功课太多,实在还是因为自己太懒。Halderlin的诗 一直没读,这使我难过,为什么自己不能督促自己呢?不能因了环境的不顺利, 就放弃了自己愿意读的书(写文章,也算在内)。 五日 今天又犯了老毛病,眼对着书,但是却看不进去,原因我自己明白:因为近几天来又觉到没有功课压脑袋了。我看哪一天能把这毛病改掉了呢?我祈祷上帝。零零碎碎地看了点Halderlin,读来也不起劲,过午终于又到体育馆去看赛球。 五日 开始作论文,真是“论”无可“论”。 晚上又作了一晚上,作了一半。 听别人说,毕业论文最少要作二十页。 说实话,我真写不了二十页,但又不能不勉为其难,只好硬着头皮干了。 二十五日 ……今天开始抄毕业论文,作到[倒]不怎样讨厌,抄比作还厌。…… 二十六日 今天抄了一天毕业论文,手痛。…… 二十七日 论文终于抄完了。东凑西凑,七抄八抄,这就算是毕业论文。论文虽然当之有愧, 毕业却真的毕业了。 晚上访朱光潜闲谈。朱光潜真是十八成好人,非常frank。 这几天净忙着做了些不成器的工作。我想在春假前把该交的东西都做完,旅行回来开始写自己想写的文章。 胡适的留学日记,更搞笑: 7月4日 新开这本日记,也为了督促自己下个学期多下些苦功。先要读完手边的莎士比亚的《亨利八世》…… 7月13日 打牌。 7月14日 打牌。 7月15日 打牌。 7月16日 胡适之啊胡适之!你怎么能如此堕落!先前订下的学习计划你都忘了吗? 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不能再这样下去了! 7月17日 打牌。 7月18日 打牌。 后记:季羡林日记出版时曾被建议删改,季羡林则决定一字不改:“我70年前不是圣人,今后也不会成为圣人。” 您可以扫描二维码,或点击标题下方的“民国印象”关注我们 举报 微信扫一扫 获得更多内容 ---------- 就“是”论事儿,就“事儿”论是,就“事儿”论“事儿”。
个人分类: 镜子大全|2621 次阅读|3 个评论
[转载]【网络安全】【教你破解WEP、WPA无线网络】
lcj2212916 2014-7-6 08:30
【名稱】:教你破解WEP、WPA无线网络 【作者】: --- 【大小】:3.1MB 【格式】:doc 【語言】:簡體中文 【內容簡介】: 近些年无线技术发展迅速,越来越多的用户开始使用无线网络,最近新搬到一小区没有安装网络,后面想到以前出差时在机场用过无线网络,小区内是否也有无线网络呢?随便一搜,果然有几个无线网络信号,于是打起了免费蹭网的主意,但信号最好的几个网络的WEP或WPA密码成为了一个门坎,于是在公司上网查到相关资料,通过几天的学习+实践,终于破解了小区内的几个无线网络。   破解过程中虽然有了各位前辈的经验,但一些前辈的经验过于笼统、专业,细节的地方比较少。我就是在破解过程中走了不小弯路,还好本人学习和总结能力还可以 ( 谁扔的鸡蛋 ) ,现主要就自己破解过程中的一些注意事项和细节从头介绍无线网络的破解过程。 ............... 【下載載點】: http://www.400gb.com/file/67879229
1560 次阅读|0 个评论
前辈与后辈
热度 1 heitiedan2012 2013-8-12 10:29
当父母的,最担心的事就是儿女不听话。孩子小的时候,一般都很乖巧,也都比较听话。所以在孩子小的时候,父母一般都觉得自己的孩子挺好的,亲情也容易建立起来,而且看上去也能有较好的发展。但孩子一旦进入青春期之后,情况就会发生变化。孩子对家长开始不那么听话,如果家长管得多了,管得严了,孩子还很抵触。特别是当孩子的学习成绩有所下滑,或者跟异性同学有过多的交往,都是让父母茶不思、饭不想、寝食难安的理由。 在这个时候,如果学校与家长配合得好,对孩子引导得当,那么这段时间会较快地过去。如果处理不当,那么家长、学校与孩子的对立情绪就会增长,以至导致大家都不愿意看到的结果。当子女成年之后,有些做父母的对孩子的任何决定、任何选择都不放心,总会认为,他们还是孩子,自己做不了正确的决定,因此必须需要父母的指导,甚至父母的包办代替。 这样一来,就会引起子女更多更大的反感,由此亲子关系就会发生较大的改变。子女会觉得父母干涉过多,自己不自由,更觉得需要摆脱这样的樊篱。而父母觉得孩子大了,翅膀硬了,不听自己的了,由此感觉格外伤心。 在这个世界上,完全溺爱子女,有加任何管束的家长虽然有,但只是少数。而那种把子女一定要管得笔管条直,不许有任何离心倾向的父母也有,但也是少数。这两种极端算是极品了吧,极端之品嘛。而多数父母相对都不会如此极端。但是要拿捏好相应的尺度,也实在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有个女生,在读初中时,喜欢上学校的一位中年男老师。当然只是在自己心里汹涌澎湃,没对那位男老师有任何表示,可是她周围的女生闺蜜都知道。这帮闺密还总给这位女生添油加醋,说她有多么好,比那位男老师的爱人好多了之类。女生的父亲看到女生写的这些事,虽然心里也有点着急,但没有动声色。这倒不是这位父亲有多理智和冷静,只是因为他实在不知道怎么跟自己的女儿谈这件事。他肯定不会上来就指责女儿不该如此。因为他知道,女儿到了这个年龄,这些情况的出现都有一种不可避免性。而且他也知道,这种情况来得快,去得也快。所以与其与女儿谈话时会遇到尴尬,倒不如就装作什么也不知道。如果一上来就指责女儿这不该那不该,那只会让情况更糟糕。 果不其然,没过多久,女生的这件事就不显山不露水地过去了。在女生上大学后,也跟父母提过有男生喜欢她,可能也有所交往。但女生没有说到细节,父母也没有追问。后来,这些校园恋情也都不了了之了。后来,女生工作了,母亲开始为女儿的婚事着急,到北京那些父母集中为儿女找对象的中山公园和玉渊潭公园跑过几趟,有的还差点有戏,不过最后也都拉倒了。女生对母亲的做法虽然没说什么,但是看得出来,并不感兴趣,只是不好跟母亲顶撞。 母亲对女生长大之后的几乎所有决定都不满意。找的工作母亲不满意,交过的朋友母亲也不满意,找对象谈恋爱。凡母亲见过的几乎都不满意。母亲开始教诲女生如何找对象,找什么样的对象,每次都苦口婆心,但女生总是一个耳朵进,另一个耳朵出。母亲急了,就生气,可是女生仍然不为所动。后来女生自己找到一个自己感觉还可以的对象,但母亲仍不满意,觉得这个对象不够好,能力不够强,外貌也不如意。当然,母亲还是比较明智的,虽然自己不满意,但也考虑到,只有女生自己愿意,作父母的也不便干涉过多。 只是因为这样的过程,母女之间就有了隔阂。母亲说是为女儿好,女儿说,自己是成年人了,父母不宜过多干涉。两个人的说法都有道理。到后来,母女之间交流得就比较少了。 在这个问题上,其实做母亲的要负更大的责任。母亲有一个理论。我们都是过来人,什么都见过,把我们经过的经验教训告诉孩子,让他们少走弯路,这难道不对吗?可是当子女的,为什么就不能体会做父母的良苦用心,就是不愿意听话呢?母亲不理解。母亲的想法并非没有道理。但是对于子女来说,父母的教诲对他们来说,都只是一种观念,他们没有实际的体会。父母说得越多,子女就越不满。 在人生的道路上,前人的经验如果能得到有效的汲取,当然很好。但是在实际上,后辈人能真正做得好的,几乎没有。年轻人对长辈的教诲或者看成说教,或者看成唠叨,总是烦不胜烦。所以前人跌过的跤,后人还要继续跌,不跌这样的跤,年轻人就不可能真正的成长。当他们跌过足够的跤,已经吸取足够的教训之后,他们就会醒悟原来前辈人说的话都是对的,有道理的。但是到这个时候,他们已经进入中年了。然后,他们还可能像他们的长辈一样来对待他们的子女。有些做父母的总爱说,如果后辈都能吸取前辈的教训,那他们的人生会少走多少弯路啊?话是不错,但做不到。 人生的道路虽然不完全等同于循环,但是有些类似的事总会不断发生。或者说,是看似不同的,但其中有些是相同的,看上去没有循环,但其中也包括某种循环。每一代人在成长过程中,总是要有自己亲身经历的阶段。即使他们听到了前辈人的教诲,但如果没有真正成为自己的经验,这种教诲也总是停留在观念上,起不了多大的作用。 当然,长辈该对后辈说的,也还是要说,只是别成了让人厌烦的垃圾。说归说,听不听是他们的事,不说是不太负责任。说了不听是后辈的事。人生就是这样。
5689 次阅读|1 个评论
庆祝季达明教授从事动物学教学和科研60周年座谈会圆满举行
热度 2 李丕鹏 2010-10-25 23:45
昨天,由辽宁省动物学会主办、辽宁省生物多样性与进化重点实验室承办、辽宁省动物学重点科两爬实验室协办的庆祝季达明教授从事动物学教学和科研60周年座谈在沈阳隆重举行。 座谈会前,学会和两爬实验室的代表在季教授的助手年过七旬的周玉峰教授的带领下专程到季先生家拜望了她老人家,敬献了鲜花和生日蛋糕。 参加座谈会的除学会老一辈领导(2人)外、都是中青年辽籍动物学教学和研究工作者,包括学会现任理事长、副理事长(2人)、(常务)理事4人、秘书长和秘书、两爬实验室的在职人员和2名研究生代表;中国动物学会理事李建立(教授级高工)和辽宁省动物学会副理事长暨自然保护区管理与研究专业委员会副主任、成山头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副局长王黎(高工)专程从大连赶来。中国动物学会秘书处在闻知本次活动后,专门发来了贺信。 在座谈会上,学会负责人介绍了季达明教授在动物学教学科研和辽宁省动物学会创办与发展中的重要贡献,跟顺季先生50余年从事动物学教学科研的助手周玉峰教授,季先生的学生和长期合作者、辽宁省动物学会前任理事长刘明玉教授、季老的学生李建立和王黎先后回顾了老师对他们学习、工作和生活多方面的关心、爱护和指导,畅谈了季老师带领他们开展辽宁省两栖爬行动物调查、蛇岛考察和全国毛人调查等科学研究活动。同时,学会理事长、周玉峰和刘明玉老师还向大家介绍了季老师的丈夫、著名生物化学家和动物学家涂长晟教授的教学科研贡献以及与季老师合作研究的事迹。学会秘书认真做了记录。 这次活动,没有惊动媒体,也没有惊扰领导,是一个纯粹的小型学习会。通过座谈,不仅表达了我们对老一辈学者健康长寿的美好祝福,更为重要的是进一步了解和学习了老一辈科学家的教书育人和科学创新精神,达到了激励我们承前继后继往开来的搞好动物学教学和科研的目的。 季达明先生上一世纪40年代毕业于西北农学院(现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后北上参加革命,是我党的离休干部。建国初,和丈夫涂长晟教授一起远赴东北参加社会主义建设,就职于大连医学院,跟随伍律教授开展蛇岛蝮蛇等的研究工作,后调入鞍山医学院、辽宁大学从事教学研究工作。季老师先后10余次带领辽大蛇岛考察组登上蛇岛开展研究(李建立博客曾有专文介绍),78年全国科学工作会议后积极组织创办辽宁省动物学会,主持辽宁省动物志(脊椎动物部分)的科研工作等。与刘明玉教授等合作完成的《中国毛人》研究1982年荣获国家科技图书二等奖,辽宁省动物志荣获辽宁省科技进步二等奖等。与涂长晟教授合编的《动物行为学》(1989)至今是研究生动物生态学教学的优秀参考书,与其他学者合作完成的《中国爬行动物图鉴》成为野外调查和爬行动物保护的必备工具书。 季老师1878年期先后担任中国动物学会理事、常务理事,辽宁省动物学会理事长,辽宁省野生动物保护协会会长和《两栖爬行动物学报》副主编等。 涂长晟教授(1921-2000)也是上一世纪40年代毕业于西北农学院的进步青年,早年曾在西农和北大任教,1949年后任教于大连医学院,先后担任教务长和院长助理等,从事生物化学的教学工作,编印了生物化学《大实验》和《生物化学》等教学用书。1963年调入辽宁大学工作,创办了我国第一个环境生物学专业,先后担任过辽大生物系系主任,辽宁省科协副主席、主席和党组书记等。其主持翻译的名著《生物学思想发展的历史》、《生物学哲学》、《生物学史》和《生物化学工程》等著作,至今仍是科研的重要学习书目。涂先生还参加了中国大百科全书环境科学卷的编写工作并担任该卷副主编,足可见其在我国生物学和环境科学教育方面的贡献。 聆听季先生的教学科研助手、年过七旬的周玉峰教授向大家介绍季老师带领他们开展野外工作的经历 与学界前辈刘明玉教授(前左)和周玉峰教授、老朋友李建立(后右)及王黎先生合影
个人分类: 研究生教育|4323 次阅读|3 个评论
知少把发削-荣幸加入学人亭
baohaifei 2010-1-14 09:25
知少把发削 -荣幸加入学人亭 鲍海飞 2010-1-14 深感荣幸加入学人亭圈,感谢诸位前辈老师的推荐和邀请,作文以记。 学后方知少, 人前把发削。 亭中前辈立, 园外后人瞧。 鬼斧神工造, 能工巧匠雕。 学人担道义, 飞越铁肩挑。
个人分类: 古道诗词|3950 次阅读|3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17 20:14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