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科学网 标签 音乐 相关日志

tag 标签: 音乐

相关日志

音乐欣赏一一东西方儿童都唱的“铃儿响叮当”
热度 1 kd652 2020-8-12 06:41
近年来为了照看自家的小东西,奔走于东西方之间,观察并对比东西方文化的差别,说到音乐,我本是门外汉,但我还是极力想找出共同的东西,有什么歌儿东西方都唱?我指的不是专业演出,而是民间,找来找去,除去“生日快乐”,我发现的也就一首“铃儿响叮当”, 东方小朋友们唱,西方大人孩子在节日狂欢游行时也唱。 再看“铃儿响叮当 ”的中文歌词 (取自人教版音乐教科书) 比尔朋特 词曲/程雨菲 录词 1 啊冲破大风雪,我们坐在雪橇上, 快奔驰过田野,我们欢笑又歌唱, 马儿铃声响叮当,令人精神多欢畅, 我们今晚滑雪真快乐,把滑雪歌儿唱。 叮叮当,叮叮当,铃儿响叮当, 今晚滑雪多快乐,我们坐在雪橇上, 叮叮当,叮叮当,铃儿响叮当, 今晚滑雪多快乐,我们坐在雪橇上。 2 在一两天之前,我想出外去游荡, 那位美丽小姑娘,她坐在我身旁, 那马儿瘦又老,它命运不吉祥, 把雪橇拖进泥塘里,害得我们糟了殃。 叮叮当,叮叮当,铃儿响叮当, 今晚滑雪多快乐,我们坐在雪橇上, 叮叮当,叮叮当,铃儿响叮当, 今晚滑雪多快乐,我们坐在雪橇上。 3 白雪遍地,趁这年青好时光, 带上亲爱的朋友,把滑雪歌儿唱。 有一匹栗色马,它日行千里长, 我们把它套在雪橇上,就飞奔向前方。 叮叮当,叮叮当,铃儿响叮当, 今晚滑雪多快乐,我们坐在雪橇上, 叮叮当,叮叮当,铃儿响叮当, 今晚滑雪多快乐,我们坐在雪橇上。 (本博主说:) 看来中文译的很详细,英文歌词或许不完整。 我们再看更详细的英文歌词: 铃儿响叮当英文版歌词 鹿田陶棠 2019-09-02 jingle bells, jingle bells, jingle all the way! o what fun it is to ride in a one-horse open sleigh. dashing through the snow on a one-horse open sleigh, over the fields we go, laughing all the way; bells on bob-tail ring, making spirits bright, what fun it is to ride and sing a sleighing song tonight. 通过百度很容易搜到这些歌的音频或视频,祝小朋友们快乐!
个人分类: 音樂|2967 次阅读|1 个评论
科斯塔斯阵列,有限域,声纳和最难听的音乐
热度 2 jiangxun 2019-9-26 08:24
作者:蒋迅 本文发表在《中国工业与应用数学学会通讯》2019年第3期。 从游斯彬的 文章 ,我们看到了陈奕迅把歌唱到了最难听的境地。陈奕迅能做到这一点真的是不容易。但对数学家来说,创作出一个最难听的歌曲并不是特别难的事情。今天我就来讲讲数学家是怎样做到的。不过先要从一个看似无关的数学游戏说起。由此我们介绍数学在通讯科学中的一个应用,然后以最难听的音乐结束本文。 建议在阅读这一篇之前,先阅读笔者对哥隆尺的介绍。这样可能对本文的思想有些帮助。不过,本文并不要求读者具有哥隆尺的知识。 1. 科斯塔斯阵列的定义 我们考虑在平面上的 n × n 的网格。在这些网格中,我们将放入n个圆点,使得在每一行和每一列上都只有一个圆点。我们可以用 0 和 1 来代替这些点:有圆点的方格上我们放入 1,否则就放入 0。满足上述描述的最简单的网格就是对角网格。下面是两个 表1 再看一个非对角网格。 表2 使用 0 和 1 表示的的好处是便於文字叙述。我们可以把一个 n × n 的网格看成是一个矩阵(或者称为阵列):从左到右分别为第 1, 2, …, n 列;从上到下分别为第 1, 2, …, n 行。在第 i 行第 j 列的数字就可以用 a i,j 或 a ( i,j ) 来表示,即 a i,j = 1 如果相应的格子里是 1 ,否则 a i,j = 0 。注意,我们在这里是从上往下为递增方向,因为这个表示法与数学上的矩阵的一般表达是一致的: 我们希望使用这种矩阵的表达形式,但我们并不要求读者有矩阵的知识。所以我们情愿把它叫作阵列。 对於上面的对角网格来说,四个圆点的坐标是: (1,1), (2,2), (3,3), (4,4) ;另一个非对角的网格的圆点坐标则是 (3,1), (4,2), (2,3), (1,4) 。用矩阵的表示法,上面两个例子分别是 在矩阵语言里,这样的矩阵叫作交换矩阵,因为每一个这样的矩阵都可以通过一系列行与行之间的互换而最终变成对角矩阵。 作为交换矩阵,我们也可以把它写成数学上的“排列”。比如上面的对角矩阵可以写成一个平凡排列: ;非对角矩阵可以写成 ,它是平凡排列 的一个排列。像我们介绍的哥隆尺,我们可以从排列的表示来构造倒三角。当初科斯塔斯就是从这个角度来构造最初的几个科斯塔斯阵列的。我们不深入讨论。 我们现在可以给出科斯塔斯阵列的定义了。数学上,科斯塔斯阵列首先是在平面上的满足上述条件的 n × n 的网格上的 n 个点。每两个圆点的连线形成一个线段。我们也可以把它们看作是向量,只是没有一个明确的方向。这样的向量一共有 个。当 n = 4 时,容易看出这样的线段一共有 6 个。科斯塔斯阵列就是要求那些向量都不相同(不平行或者不同长度)。 在上面的两个例子中,第一个对角阵列显然不是一个科斯塔斯阵列,比如 (1,1) 和 (2,2) 形成的向量和由 (2,2) 和 (3,3) 形成的向量的方向和长度是一样的,它们都是与水平线构成 45 度角且长度为 √2 的线段。第二个非对角阵列是一个科斯塔斯阵列。读者可以找出它的全部 个向量并验证它们都是不同的。 如果我们把这里的网格比作刻度尺的话,那么科斯塔斯阵列就可以比作哥隆尺。所以我们可以把科斯塔斯阵列看作是哥隆尺在二维的推广。 2. 科斯塔斯阵列的一个等价定义 科斯塔斯阵列有一个等价的定义,而这个定义能帮助我们理解科斯塔斯阵列在应用中的意义。为此,我们对阵列 A 扩展如下: 也就是将阵列 A 往四个方向用 0 无限延伸。我们称之为 A 的扩展阵列。我们定义阵列 A 的非周期自相关函数(autocorrelation function)为 对扩展阵列 A' = ( a i,j ) ,我们把一个阵列向右移动 u 单位,同时向下移动 v 单位,得到的是 A' u,v = ( a i+v,j+u ) . 显然, C A 就是把阵列 A' 和它的 ( u,v ) 平移阵列 A' u,v 在它们的相同坐标上的值两两相乘,然后相加这些乘积。这个数越大,那么它的自相关就越高。如果 ( u,v ) = (0,0) ,那么 A' 与 A' u,v C A ( u,v ) = n . 注意到当 | u | ≥ n 或 | v | ≥ n 时, A' u,v 已经移到 A' 可能取1的范围之外,因而这时必有 C A ( u,v ) = 0 . 所以我们只需考虑 | u | n 或 | v | n 的情况。也就是说,我们可以把 C A 看作是一个 (2 n - 1)×(2 n - 1) 的阵列。回到我们前面的一个对角阵列和非对角阵列的例子上,为说话方便,我们把它们分别记为 A 和 B 。这时, n = 4 . 经简单计算,我们可以得到下面两个 7×7 阵列: 注意坐标 (0,0) 在这两个阵列的中心,而且在坐标 (0,0) 上的值都是4。比较两个例子,我们还可以看到, C A 中对角线上的值是逐渐递减的,而 C B 上除了在中心有一个4以外,其他的值都是0和1。事实上,我们可以证明满足这个性质的置换阵列就一定是科斯塔斯阵列,反之亦然。容易看出,当 n 充分大时,科斯塔斯阵列只有在原点 (0,0) 的自相关函数值达到 n 。对其他平移后的点,其自相关函数值都非常小;而对角阵列则不具备这个性质。 在本节的最后,我们顺便定义两个 n ×/ n 阵列 A 和 B 的互相关函数(cross-correlation function): 3. 科斯塔斯和已知的一些科斯塔斯阵列 图1. 约翰·科斯塔斯 约翰·科斯塔斯(John P. Costas)是美国电子工程师。1947年,他从普渡大学毕业。这时正值第二次世界大战。他加入了美国海军,成了一名雷达军官。后来他进入麻省理工学院,研究干扰滤波和线性系统编码。在学校里,他得到了美国应用数学家诺伯特·维纳(Norbert Wiener)、义裔美籍计算机科学家罗伯特·法诺(Robert Mario Fano)、美国电子工程学家杰罗姆·威斯纳(Jerome Bert Wiesner)和中国现代早期电机工程学家李郁荣。从1951年开始,他受用于通用电气公司。1980年代初,他转到Cogent Systems公司直到退休。科斯塔斯最著名的成就还不是科斯塔斯阵列,而是他在1950年代发明的对现代数字通信产生深远影响的后循环(Costas loop)。进入1960年代后,他解决了声纳系统效果不佳的问题。他的解就是本文的科斯塔斯阵列。我们将在稍后做详细介绍。 找到科斯塔斯阵列比找到哥隆尺相对容易一些,因为在二维上自由度比一维大一些。科斯塔斯在1975年用手在一张纸上凑出了一个 12×12 的科斯塔斯阵列。由於他无法找到更大的例子,他怀疑对 n 12 可能不存在这样的阵列。但后来人们发现了一些算法,可以得到任意大的科斯塔斯阵列。下面的表格给出前36阶的科斯塔斯阵列的数量表。 表3. 科斯塔斯阵列一览表 目前,从 n = 1 到29的所有科斯塔斯阵列都已经找到。在29之后还没有一个 n 得到了全部科斯塔斯阵列。我们用斜体字表示我们得到的是科斯塔斯阵列的数目的下限。特别让人们意外的是,至今人们还没有找到 n = 32 和 33 时哪怕一个科斯塔斯阵列。人们也无法证明不存在 n = 32 和 33 时的科斯塔斯阵列。甚至有人估算说,当 n = 32 时,用现在已知的算法和现有的设备,找到全部科斯塔斯阵列需要45000年的计算机时间!所以至今是否对任意的正整数 n 来说都存在科斯塔斯阵列还是一个未解之谜。人们仍然在努力寻找新的算法。我们不打算囊括全部这些算法,而只是介绍一下最早的两个算法。这两个构造法都有很强的数学背景。 4. 有限域和原根 这里我们要说到的数学背景有一段悲催的故事。这个故事始于200年前的法国。一位年轻人伽罗瓦(Evariste Galois)为了解决困扰五次多项式的根式解问题另辟奇径,搞出来一个所有当时的大数学家都无法理解的思路。政治上,他强烈支持共和,受到保皇势力的打压。更奇特的是,在他21岁的时候为一位女子与人决斗。决斗前,他匆忙写下了他的数学成果,然后委托他的朋友务必找到出版的地方。他的稿子没有得到高斯(Johann Karl Friedrich Gauss)、雅可比(Carl Gustav Jacob Jacobi)的赏识。所幸的是,这个稿子后来被刘维尔(Joseph Liouville)的肯定,终於发展成为了数学界的丰碑“伽罗瓦理论”。他的故事已经出现许多数学科普作品中。我们后面会看到卡斯塔斯阵列在通讯中的应用。估计伽罗瓦没有想到的是,他的数学成果能在二百多年后应用到通讯领域。 在数学上,实数的全体构成一个“域”。所谓域,就是一个代数结构,在它里面可以进行加、减、乘和除(除数不为零)运算。比如说两个实数相加还是实数,两个实数相除也还是实数,只要除数不是零。运算结果仍然保留在这个代数结构里。我们看到,域的概念是数域以及四则运算的推广。 实数域是一个无限域。但并不是所有的域都是无限的。有限域也被称为伽罗瓦域(Galois field),很显然是为了纪念这位伟大的法国数学家伽罗瓦。有限域就是具有加减乘除运算的包含有限个元素的域。有限域最常见的例子是当 p 为素数时,整数对 p 取模。我们把它记为 GF( p ) 。它的元素可以用 0, …, p - 1 表示。我们假定对这些元素做四则运算时在取模的意义下进行。也就是说,一旦一个运算结果达到了 p ,就将这个数归零;运算结果超过了 p 时就把这个数减去 p ,直到其结果落入到 0 到 p - 1 的范围之内。这种运算叫作模运算( mod ),一般用“ ≡ ”表示,但是在代数学里也会用“ = ”表示,只要不会引起混淆。以 GF(7) 为例,它的元素为 0, …, 6 。我们有 1 + 4 ≡ 5 (mod 7) ,4 + 5 = 9 ≡ 2 (mod 7) 。有了模运算后,我们就可以引入欧拉函数的概念。定义欧拉函数 φ ( p ) 为与 p 互素并小於或等於 p 的那些正整数的个数。在我们考虑的例子中, p 为素数,所以总是有 φ ( p ) = p - 1 。注意欧拉函数并不只是对素数定义的。在后面的科斯塔斯阵列的算法中也会用到更一般的整数的欧拉函数。 我们还需要引入数论中原根的概念。对於两个互素的正整数 g 和 p ,数论中有欧拉定理保证了,必存在正整数 d ≤ p - 1 ,使得 g d ≡ 1 (mod p ) 。我们不妨假设 d 是满足上述条件中的最小的那个正整数。如果这个 d 满足 φ ( p ) = d ,那么基数 g 叫作模 p 的原根。我们以 p = 7 为例,显然有 φ ( p ) = 6 。我们说 g = 3 是一个原根,因为 而当基数为2时,2 3 = 8 ≡ 1 (mod 7),但是指数 3 6 = φ ( p )。从而2不是模7的一个原根。我们看到,3 k 模7的周期为6。在这个周期里,模7后的余数是 3, 2, 6, 4, 5, 1。这正好是 1, 2, 3, 4, 5, 6 的一个置换。这样做出的置换是一个科斯塔斯阵列。 现在我们可以介绍科斯塔斯阵列的构造法了。至今科斯塔斯阵列的构造法仍然是一个活跃的科研领域。但限於篇幅,我们只介绍两个最早出现的方法:卫曲构造法和蓝波-哥伦布构造法。 5. 劳埃德·卫曲和卫曲构造法 图2. 劳埃德·卫曲 卫曲阵列是最早的一个构造方法。其实,这个方法是由美国数学家和编码专家埃德加·吉尔伯特(Edgar Gilbert)在1965年,即科斯塔斯发现科斯塔斯阵列的同时发现的。当然这个时候他并不知道科斯塔斯的工作。所以他的出发点是不同的:拉丁方阵(Latin square)。可惜的是,科斯塔斯发现了科斯塔斯阵列但是没有开发一套计算方法,而吉尔伯特设计了一个巧妙的方法却不知道科斯塔斯阵列。由於他们两人没有出现交集而使得吉尔伯特的工作被埋没了。一直到1982年,吉尔伯特的构造法才重新被美国应用数学家和信息科学家劳埃德·卫曲(Lloyd R. Welch)发现。 卫曲于1951年毕业于伊利诺伊大学厄巴纳-香槟分校数学系,又在1958年从加州理工学院获得数学博士学位。他的博士论文的题目是:摼砘值呐判蚝妥畲蠡瘮。比较自相关函数和卷积,我们可以感觉到他在读书的时候就已经为他以后的工作铺垫了道路。毕业后他在喷气推进实验室、国防分析研究所和南加州大学工作。卫曲的主要贡献是寻找隐马尔可夫模型的未知参数的鲍姆-卫曲算法(Baum─Welch algorithm)和一种用于高效地解码BCH码与里德-所罗门码的伯利坎普-卫曲算法(Berlekamp-Welch algorithm)。 卫曲并没有投入到科斯塔斯阵列的研究。原来科斯塔斯在用纸笔反复凑答案失败之后,他转向哥伦布求救。这是1970年代后期的事情。哥伦布一方面告诉科斯塔斯,这个问题以前还没有人研究过(其实他是不知道吉尔伯特的工作);他同时向他在南加州大学的同事和合作者卫曲询问。这两个人早就在算法学上长期合作。早在1968年,他们就共同提出了在编码理论里至今未解决的“哥伦布-卫曲”猜想,而且这方面的工作就与伽罗瓦域紧密相关。卫曲意识到了科斯塔斯的问题可以用伽罗瓦域的结果来做。这就是卫曲构造法。1982年,哥伦布在和赫伯特·泰勒合写的一篇关于科斯塔斯阵列的评述中首次介绍了这个算法。随后哥伦布给出了严格的证明。 卫曲构造法:设 p 是一个素数, g 是其原根。令 A = 为一个 p - 1 阶的置换阵列(矩阵),满足下列条件: 上面我们举了一个 p = 7 例子。我们已经看到 GF(7) 的原根 g = 3 ,而且我们得到了一个由模余数形成的置换 3, 2, 6, 4, 5, 1 。可以验证相应的 6 阶阵列 A 就是: 这个科斯塔斯阵列就是一个用卫曲构造法生成的。我们可以把它记作 。细心的读者会注意到,这个阵列不是想象中的 。其实,卫曲构造法还可以稍微推广一点。假定 c 是一个整数。令 A = 为一个 p - 1 阶的阵列(矩阵),满足下列条件: 显然,前面的定义是当 c = 0 时的特例。如果 c = 1 ,那么可以看到 而这正是我们预期的阵列 。这两阵列的区别仅仅是在水平方向的一个平移。所以从本质上说它们是等价的。 6. 蓝波-哥伦布构造法 第二个早期科斯塔斯阵列构造法也是从有限域出发的。这就是哥伦布介绍的蓝波-哥伦布构造法(Lempel-Golomb construction)。 亚伯拉罕·蓝波(Abraham Lempel)出生于波兰。他分别于1963年、1965年和1967年从以色列理工学院获得学士、硕士和博士学位。然后,他作为研究助理前往南加州大学。在那里开始了与哥伦布的长期合作。1969年,他加入了位於马萨诸塞州萨德伯里的斯佩里兰德研究中心任研究员。1971年,他回到以色列理工学院,在那里担任计算机科学教授直到退休。他同时还担任IBM沃森研究中心的职务。他最著名的工作是在无损数据压缩算法的两个算法“LZ77与LZ78”,而且这个工作也是基於有限域的性质。在那段时间里,他在有限域方面有许多研究。顺便提一句,另有一位叫作泰瑞·卫曲(Terry Welch)的美国计算机学家把无损数据压缩算法做了改进,这个新算法称为“蓝波-立夫-卫曲(Lempel-Ziv-Welch)编码法”。 蓝波的算法也是哥伦布与泰勒1982年的同一篇论文中首先披露的。稍后哥伦布完成了证明。哥伦布和泰勒介绍的是一个推广了的蓝波构造法。我们在这里也先介绍蓝波-哥伦布构造法,然后作为一个特例给出蓝波构造法。 蓝波-哥伦布构造法:设 p 为一个素数, n 为一个正整数, q = p n 2 为 p 的一个幂。再设 φ 和 ρ 为有限域 GF( q ) 的两个(可能相同的)原根。令 A = 为一个 q - 2 阶的置换阵列(矩阵),满足下列条件: 当 φ = ρ 时就是蓝波提出的原始情形。 让我们看一个例子:令 p = 11, n = 1 ,从而 q = p n = 11 。计算可知 φ = 2 , ρ = 7 是 GF(11) 的两个原根: 於是,使用蓝波-哥伦布构造法,我们可以得到下面的置换阵列: 表4 我们把计算留给读者。 7. 科斯塔斯阵列在声纳的应用 前面我们说过,科斯塔斯是在研究声纳时发现的科斯塔斯阵列的。现在我们就来谈谈声纳与科斯塔斯阵列的关系。 故事还是从科斯塔斯开始。从麻省理工大学博士毕业后,他受命为海军解决用声纳侦查潜艇效率不高的问题。由於电磁波在水中衰减的速率非常的高,无法做为侦测的讯号来源,以声波探测水面下的人造物体成为运用最广泛的手段。无论是潜艇或者是水面船只,都利用这项技术的衍生系统,探测水底下的物体,或者是以其作为导航的依据。声纳的工作原理是它发出音响讯号,借由这个讯号接触物体后反射回来声波的变化,做为计算这个物体的相对方位与距离的资料。这种方法就是利用了多普勒效应。 多普勒效应(Doppler effect)是波源和观察者有相对运动时,观察者接受到波的频率与波源发出的频率并不相同的现象。可能你早就注意到,远方急驶过来的火车鸣笛声变得尖细(即频率变高,波长变短),而离我们而去的火车鸣笛声变得低沉(即频率变低,波长变长)。这就是多普勒效应的现象。这一现象最初是由奥地利物理学家多普勒(Christian Doppler)1842年发现的。 在实际应用中,人们一般是在连续的几个相同的时间段里发出不同频率的声波系列,然后收集反射回来的声波。当收到的一个从移动物体反射回来的回音时,这个系统会与它发出的音频系列各个时间和频率上的平移做比较,从中找到与这个反射回来的信号高度吻合的那个时间和频率的平移。从时间的平移人们可以计算出物体的距离范围;从频率的变化,人们可以计算出物体移动的速度。 这个系列可以用 n × n 的置换阵列 来表示,其中j对应于时间区间 t 1 , t 2 , …, t n , i 对应于频率 f 1 , f 2 , …, f n ,满足: a i,j = 1 当且仅当频率 f i 在时间段 t j 里发射。当这个设定好的频率系列发出去后,接收器稍后收到一组回音。这组回音的频率会因物体的运动速度而有些变化;而发射时间与接受时间之间的时间差则决定于发射器与反射回音的物体之间的距离。 如果没有任何杂音的话,这个结果应该就很好了。但在实际应用中杂音是避免不了的。所以我们必须能够区分背景杂音和目标物体反射的回音。为此,我们必须将收到的信号与发射信号的所有 (2 n - 1)(2 n - 1) 个组合一一比较,并希望在这些组合中只有那个对应于目标物体的位置和速度的平移与其有较高的互相关性。因此,在设计这组频率信号时,我们必须让我们置换阵列使得其所有的非平凡位移(即零位移)都与其本身具有低相关性。 我们希望以上的讨论已经把科斯塔斯的思想展现出来了。科斯塔斯阵列在通讯上的研究至今活跃,在中国也是同样。我们不打算更深入地从电子工程的角度谈科斯塔斯阵列是如何实施的。但是想指出中国学者在这方面也有一些工作。我们在参考文献里引用了几篇,比如周彦鹏和景晓军对FH-OFDMA 通信系统的简介。 8. 最难听的音乐 现在让我们回到文章开头最难听的音乐。我不知道陈奕迅是如果即兴创作出一首那么难听的音乐,但我猜测他的目标是打破观众的常规期待 ─ 优美的乐曲。那么什么是优美的音乐呢?我想重复是一个关键。毕达哥拉斯早在2500年前就发现音调之间的比例。一首乐曲有旋律,有主题。通过旋律和主题的重复。比如在贝多芬的第五交响曲中的著名的摯锬赡饶葦主题在交响乐中仅在第一乐章里就有数百次。所以这种重复的设置对於美丽来说非常重要。那么,如果我们能创作出一段没有任何重复的音乐,没有旋律,没有模式,没有比例。那么得到的就是一首非常难听的音乐。 这个思想其实早在20世纪30-50年代开始就有人尝试过。著名的奥地利裔美国作曲家和音乐理论家阿诺德·勋伯格(Arnold Schoenberg,1874-1951)提出“解放不和谐”的思想,希望能从音调结构中释放音乐。可惜他在科斯塔斯解决了如何在数学上创造这些结构的问题之前10年就去世了。 经过了上面对科斯塔斯阵列的讨论,我们应该不难想到切入点就是科斯塔斯阵列。钢琴上有88个键,从最左边的低音A(啦)到最右边的高音C(哆)。我们可以把科斯塔斯在声纳中的频率换成钢琴的琴键。正好 p = 89 是一个素数。上面的讨论让我们知道可以构造一个 ( p - 1)×( p - 1) = 88×88 的科斯塔斯阵列。又 g = 3 是 GF(89) 的一个原根。所以我们可以运用卫曲构造法来做。简单计算得到: 从这个计算,我们得到下面的科斯塔斯阵列: 把它换成乐谱就是世界上首个无模式钢琴奏鸣曲(Costas Golomb No. 1: The Perfect Ping): 在这个曲子中,88个琴键的每一个都只弹奏一次,并且是按上述科斯塔斯阵列的顺序。 这段音乐是美国数学家、爱尔兰都柏林大学学院工学院高级讲师斯科特·里卡德(Scott Rickard)为我们创作的。里卡德在麻省理工学院获得数学和计算机与工程学的两个本科学位(1992年和1993年)和电子工程和计算机科学的硕士学位,又在普林斯顿大学获得应用数学和计算数学的硕士和博士学位(2000年和2003年)。他在2011年的TED大会上介绍了这首乐曲。如果你能看到他的演讲视频,那么就可以欣赏由新世界交响乐团室内音乐系主任迈克尔·林维(Michael Linville)演奏的钢琴独奏。我不知道读者会怎样比较陈奕迅和林维的表演,但我们知道林维演奏的乐曲只有数学家可以创作出来。
个人分类: 谈数学|10847 次阅读|2 个评论
和谐艺术文化可传递到千家万户
geneculture 2019-8-11 11:24
观赏后即兴之作 邹晓辉 2019-08-10上午 (一) 优美曲线传深情 和谐共处造佳景 线条流畅藏技艺 大智若愚大巧拙 (二) 简美风格韵味足 酣畅淋漓唯妙够 余音绕梁意无尽 异国情调浪漫情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1414 次阅读|0 个评论
孔子,春秋乐坛一哥
热度 5 zhengyongjun 2019-3-5 20:46
孔子自幼爱好音乐。“吾十有五而志于学”(《论语·为政》),孔子从十五岁开始,立志学习音乐。孔子出身草根,凭着对传统礼乐文化的一腔热情,发奋自学音乐。他早年在鲁国从事相礼助丧的工作,接触学习了一些民间音乐。据传说孔子曾当过民间的吹鼓手,精通民间乐器。为提高音乐艺术修养,他曾千里迢迢赴京城去进修学习,拜周王室主管音乐的苌弘(相当于中央音乐学院院长)为师,系统学习古代音乐理论。三十岁以后,孔子创办民办教育机构,搞起礼乐教育培训。政坛失意后,孔子周游列国十四载。在国外游学期间,他广泛汲取其他国家地区的音乐艺术营养,不断提升自己的艺术修养,学术水平日渐精进,终于跻身于春秋时代的音乐家排行榜。 当之无愧的“齐鲁歌王” “子与人歌而善,必使反之,而后和之。”(《论语•述而》)孔子爱好唱歌,有很好的乐感,是个歌迷。每当在街头巷尾听见有人唱新歌,他就跟别人一起学唱。如果感觉人家唱得好,他会追着人家、央求人家教他唱歌,直到学会为止。放到现在,孔子是标准的男高音,颜值不高,属于实力派歌手。凭孔子的唱歌水平,假如当年流行下载玩全民K歌,每首歌他都能唱到三个S。假如那时鲁国搞歌手大奖赛,他肯定能拿奖杯,晋级“十佳歌手”毫无悬念,是当之无愧的“齐鲁歌王”。 风度翩翩的“钢琴王子” 《孔子家语》中记载孔子向乐坛“大腕”师襄子学习弹琴的故事。“孔子学琴于师襄子,襄子曰:‘吾虽以击磬为官,然能于琴,今子于琴已习,可以益矣。’孔子曰:‘丘未得其数也。’有间,曰:‘已习其数,可以益矣。’孔子曰:‘丘未得其志也。’有间,曰:‘已习其志,可以益矣。’孔子曰:‘丘未得其为人也。’有间,孔子有所谬然思焉,有所睪然高望而远眺。曰:‘丘迨得其为人矣。近黮而黑,颀然长,旷如望羊,奄有四方,非文王其孰能为此?’师襄子避席叶拱而对曰:‘君子,圣人也,其传曰文王操。’”(《孔子家语》)孔子多才多艺,不仅唱功高深,玩起器乐来也挺牛。孔子少年时期干过相礼助丧之事,曾当过吹鼓手,玩民间乐器绝对是高手。弹琴、鼓瑟、吹笙、击磬... ... 春秋时代这些“高大上”的乐器,也 都被他玩得666。孔子学识渊博、风度翩翩,弹得一手好琴,其派头不输当今的“钢琴王子”郎朗。 造诣深厚的音乐理论家 孔子不仅会唱歌弹琴,而且还会作词谱曲。《诗经》三百首,他皆能“弦歌之,以求合韶武雅颂之音”。在音乐创作方面,孔子准确把握乐曲结构的规律,善于用音乐语言营造出生动、形象的意境。他 他强调音乐演奏时一定要有层次感, 主张“乐其可知也。始作,翕如也。从之,纯如也,皦如也,绎如也。以成。”意思是在乐曲的开始时应是合奏,在隆重的气氛中开始,音乐趋于和谐,然后进入高潮,节奏又要明快清晰,抑扬顿挫,悦耳感人,最后戛然而止,余音袅袅,达到“曲终收拨当心画,四弦一声如裂帛。”的效果。“吾自卫返鲁,然后乐正,《雅》、《颂》各得其所。”表明 孔子非常注重对古典音乐的整理挖掘工作。 由此可见,孔子对音乐有很深的造诣。若论音乐综合实力,孔子绝对称得上音乐家。 蜚声海内外的音乐教育家 “移风易俗莫善于乐,安上治民莫善于礼。”孔子一生重视音乐的教化功能,并且躬身力行,强调音乐从道德上感化人心。礼乐文明是儒家文化的核心,强调君子礼乐一刻不离自身,即所谓“士无故不撤琴瑟”。孔子一生致力于推广礼乐文化。“礼乐射御书数”六艺是孔子教学内容。其中音乐课是孔子教育弟子的骨干课程。即便孔子师徒被困于陈、蔡之时,在断粮七日的情况下,仍“七日讲诵弦歌不衰”。他作《倚兰操》并演奏,鼓励学生们说:“芝兰生于深林,不以无人而不芳;君子修道立德,不因穷困而改节!”孔门弟子三千,他老人家是名副其实的音乐学教授,音乐学科的博导级人物,春秋时期的金铁霖。 叱咤乐坛的音乐评论家 孔子还喜欢搞一搞音乐评论。他认为,《韶》乐是上古舜帝时的音乐,中和醇厚,不仅美妙,而且其中蕴含的道德圆满。《武》乐也很美妙,但周朝毕竟是以武力推翻商纣,道德上不够完满。孔子对《韶》乐的推崇备至,闻《韶》乐如醉如痴。“子在齐闻《韶》,三月不知肉味。曰:‘不图为乐之至于斯也。’”(《论语•述而》)。郑声是春秋时多国流行的一种靡靡之音,其特点是轻飘淫靡,无节制,表现出满足种种物欲的狂热,使人听后意志颓废或骄横,完全悖逆了德治的精神,孔子称郑声这种流行音乐为溺音,对这种靡靡之音提出强烈的批评。他把雅乐比作正人君子,把郑声看作谗佞小人,在答颜回“为邦”之问时,说道:“恶郑声之乱雅乐也”,要“放郑声,远佞人。郑声淫,佞人殆”,提倡人要听雅乐,禁止听郑声,远离奸诈的小人。孔子通过音乐批评,纠正了春秋时代流行音乐中不健康的成分,弘扬了正统的礼乐文化。孔子引领着春秋时期音乐学的发展,是真正的乐坛大咖! 孔子通过一生孜孜不倦地学习和奋斗,终于登上春秋乐坛的巅峰,修炼成为春秋时代的音乐达人。孔子是中国古代音乐史教科书式的人物,堪称是“春秋乐坛一哥”。
个人分类: 闲言碎语|5467 次阅读|11 个评论
永不消失的歌声
热度 1 李霞 2018-10-11 23:55
牛津轶事(八) 永不消失的歌声 在外面闯荡久了,深感孩子从小接受艺术熏陶与读书一样重要。音乐造诣,在“琴棋书画”中首屈一指,也是东西方公认的美育内容之一。 在英国,启蒙的乐器是传统的七孔直笛(Recorder),孩子们掌握五线谱后再开发其他乐器。大、中、小提琴是许多孩子的首选,也是各类乐队的基石。长笛、吉他和单、双簧管也倍受青睐。长、短号,萨克斯管和各式打击乐器同样应有尽有。大部分孩子至少钟情于一种乐器,有的兼修两、三种甚至更多。这不仅要求孩子本人天资聪颖,家长的物力与财力支撑强度也很高。曾经偶遇一位家长,开着敞篷吉普车送孩子学竖琴(Harp)。因为琴盒硕大,只有大吉普才放得进去,还要配上专用的滚轮装置搬运竖琴上下车。相比之下,我小时候虽生长在首都北京,但同学们家境都不富裕,有条件学钢琴或手风琴的凤毛麟角。其他乐器更是天方夜谭般的遥不可及。对那个年代的孩子而言,有机会进入合唱团唱歌,就算是很艺术的事了。 那时候经常搞运动,学校里的文艺活动也是政治挂帅。我天生愚钝,对歌词的内容搞不太明白,但唱得很起劲,也很高兴。合唱团的主要任务是代表学校参加北京市和海淀区的歌咏比赛。不论台上的演员还是台下的观众,都没有太高的音乐修养,也就没有被嘲笑的机会。我们的合唱团并不出众,最大的亮点是里面有三对同卵双胞胎。他们嗓音不佳,但功能特殊。那时的演出,唱歌的孩子分几排站在前面,后面搭起个台子,是摆造型用的,像是现在的特技组合。根据歌曲的内容,他们六人成双成对地摆出工农商学兵的各种雄姿,让观众眼前一亮。后来政治运动结束,大家忙于应付升学考试,合唱团就寿终正寝了,童年最美好的记忆戛然而止。数年后大学和工作单位先后组织文艺汇演,鬼使神差般被赶鸭子上架,担任合唱指挥,算是圆了童年的梦想。 牛津是著名的学府,不仅学术研究世界一流,音乐方面的造诣也非同凡响。大学里的教授们多会吹拉弹唱,孩子们也不例外。呀呀学语的婴儿,还不会走路就扎堆儿学歌唱曲儿,虽然是简单的儿歌,但目的是从小耳濡目染。稍大些各种合唱团就向他们敞开了大门。学校、社区、教会和私人的唱歌团队比比皆是。孩子们既学习了声乐知识,又扩展了社交圈子,一举两得。全国和地区范围的合唱比赛每年举行,虽然冠军只有一个,但大家重在参与。希望孩子们在赛事中得到锻炼,终极目标不是名次,而是在歌声里学会彼此欣赏和享受快乐。 进入中学后水平陡然提高,演出从儿童剧变成专业音乐剧的简化版。有时候为了角色需要,男、女校联手演出。部分歌手的水平近乎半专业,实属后生可畏。除了前台的演出水准,后台的努力也很精彩。从服装道具、舞台灯光到乐队伴奏,孩子们和老师上下齐心,全力以赴。白天要上课,演出都安排在晚上,而且通常连演三场。既考验孩子们的耐力,又磨练他们的心智。第一场演出紧张是必须的,演员忘词和上错场的情况时有发生。但观众总是以热烈的掌声给与鼓励。演到最后一场,孩子们好像一下成熟了许多,每个角色近乎完美,场次之间的衔接也无懈可击。一群丑小鸭瞬间完成了华丽的转身。谢幕时孩子们发自内心的致谢辞和给指导老师们准备的鲜花美酒,更是点睛之笔。显而易见,他们不仅从音乐中得到启迪,更经历了成长的洗礼,各自踏上由稚嫩到成熟的心路历程。 记得到英国后的第一个圣诞节是在伦敦度过的,印象里商店和街道的圣诞灯火交相辉映,带有浓郁节日色彩的歌声同样弥漫在大街小巷。成群结队的唱诗小组穿梭于民宅之间,敲开门后就兴高采烈地唱上一曲圣诞祝福。不论听众是否给予回报,小分队仍然一如既往,继续挨家挨户地唱下去。不仅是岁末的圣诞节,春天的复活节、五月节和秋天的丰收节,同样是歌声飞扬的季节,好像歌声一年四季此起彼伏,连绵不断。 源于英国的传世名曲很多,其中《友谊地久天长》(Auld Lang Syne)即使不是之最,估计也是经典之一。此曲在全球几乎妇孺皆知,家喻户晓。不同的肤色,不同的语言,唱着同一首歌。每当新年钟声敲响,熟悉的旋律便在世界各地飘荡。也许每个人对歌词的理解不同,但脸上洋溢的幸福同出一辙。想必这就是歌声的伟大和神奇吧?源自苏格兰民歌的旋律,深沉而内敛,表现出的执着与坚定把不同的信仰和文化感召到一起。每当此曲奏响的瞬间,人们心甘情愿地放下世间的种种纷争,肩并肩手携手,情深意长。一曲唱罢,余音袅袅,音符与激情跳跃缥缈,以至永远。 附:苏格兰民歌《很久以前》歌词原始版( 1711 年首次印刷),内容与歌曲《友谊地久天长》( Auld Lang Syne , 1788 )极为接近 Old Long Syne Should Old Acquaintance be forgot, and never thought upon; The flames of Love extinguished, and fully past and gone: Is thy sweet Heart now grown so cold, that loving Breast of thine; That thou canst never once reflect On old long syne. Chorus ( 副歌 / 合唱 ): On old long syne my Jo, On old long syne, That thou canst never once reflect, On old long syne. 管窥天下事系列博文: 牛津轶事 (一)牛大 vs 牛不大 ; 中国科学报, 2018-2-23 牛津轶事 (二)面包蟹与大闸蟹的闲话 ; 中国科学报, 2018-3-16 牛津轶事 (三)妈妈沙龙的回忆 ; 中国科学报, 2018-5-11 牛津轶事 (四)温室里的娇柔 vs 路道边的泰然 ; 中国科学报, 2018-6-8 牛津轶事 (五)牛津的公园 ; 中国科学报,2018-7-20 牛津轶事 (六)“五一”与“跳河” ; 中国科学报,2018-8-24 牛津轶事 (七)天鹅畅想曲 ; 中国科学报,2018-9-21 牛津轶事 (八)永不消失的歌声
个人分类: 管窥天下事|3921 次阅读|2 个评论
读博记语(345)- 音乐课
zjzhaokeqin 2018-5-21 10:30
读博记语( 345)- 音乐课 赵克勤 读科学网 武夷山 博客《 课程内学科整合的一个小例子 》, (链接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1557-1114898.html    ) 记语和评论如下: “某小型文科院校为本科生开设导论性的必修音乐课程,课程的目标是从不同的学科视角来认识音乐。课程组织者从全校不同系科招募授课人员。例如,请一位心理学教授讲音乐的情绪侧面,讲音乐如何可能影响情绪与行为。一位人类学家则帮助学生理解作为文化现象之音乐。一位历史学家概述了音乐如何与时俱进,音乐如何被历史事件所型范,反过来,音乐又如何影响了某些历史事件。一位物理学家向学生们解释声波、音高、音调、音质、振幅的物理学。一位生物学家描述耳朵的解剖构造、听觉生理学以及人声的构成要素。” 评:1整合是一种联系 , 联系是创新之源   ;2音乐课如此,其他呢? 问题是创新之母
个人分类: 读博记语|856 次阅读|0 个评论
读博记语(340)-音乐的奥秘
zjzhaokeqin 2018-5-17 15:10
读博记语( 340)-音乐的奥秘 赵克勤 读科学网 蒲亨建 博客《给大家科普一下音乐的奥秘 》, (链接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3093688-1113826.html    ) 记语如下: “和声、复调、配器、曲式这些概念大家懂吗? ...,音乐理论的书,...它拥有一套特殊语言与特殊思维;” 评:音乐是一种奇妙的自然语言,没有学过这种语言的人,有时也能共鸣。我们在 《人工智能集对分析》 一 书 第八章中已讨论到这一点。
个人分类: 读博记语|877 次阅读|0 个评论
第九期 【排箫一曲秋意浓】如何制作排箫?
热度 2 woodymusic 2017-12-26 16:07
一、排箫的频率公式 通过上一期我们已经了解排箫的发声原理:一根一端密封、另一端开口的管子,是一个谐振腔;当气流的速度角度刚好合适的时候,气流经过管口就会形成振荡的涡流;当管子内谐振腔的本征频率与气流的频率相等时,发生共振而发声。 声音的频率与管子的长度呈反比,为: 这一期,我制作了一只排箫。 接下来分为两个部分: 首先,用自制的排箫演奏《秋意浓》; 然后,教大家如何制作排箫。 二、排箫一曲秋意浓 我自己做成这支排箫的时候,心里就特别想挑战《秋意浓》这首歌。 当排箫做好之后,发现排箫要吹好,不容易。一方面,气息要足够好,另一方面,还要特备熟悉各个音的位置。最主要还是气不够用,挑战失败! 但真的很喜欢《秋意浓》这首歌,很少有像这样词和曲我都喜欢的歌。这样的季节,悲秋,离愁,每一个人都有体会的一种情节! 为了用排箫演奏这首歌,但技术不到家(没有精力去练习),不得不作弊。把排箫的 每个音都录下来,然后做成音源弹出来。这样听起来和吹出来的效果很接近。做了一个MV, 请欣赏: 第九期 【排箫一曲秋意浓】如何制作一支排箫?_腾讯视频 视频 三、排箫的设计 当然我们需要知道一个C调音阶各个音的频率是多少? 这个公式在往期中反复出现过。 当p=69时,f=440是标准音,即小字一组的a1,依次类推。 用上面的公式,就很容易就可以设计出排箫的长度。 四、排箫的制作步骤 1.买一根直径为16mm的PVC管,按上表把管子截成不同的长度。注意截管时多加1cm,给蜡封留一点余量。 2.用一段1~2cm的蜡烛堵住一端,试吹一下,并调整到合适的位置。 3.确定位置后,加热石蜡。使其熔化后再凝固,这样一端就完全密封。 4.如果音偏低,就可以滴入几滴蜡,进行调音。(这是一种古老的方法,和曾侯乙编钟一起出土的排箫就已经用这种方法调音了。) 5.把做好的音管用热熔胶粘起来,每一面都粘四条。 五、成果展示 排箫由左到右分别是e1,f1,g1,a1,b1,c2,d2,e2,f2,g2,a2,b2。 简谱是:3(低),4(低),5(低),6(低),7(低),1,2,3,4,5,6,7 六、思考题 如果想吹出高音的c3,d3,e3。 简谱是:1(高),2(高),3(高) 没有,怎么办? 利用上期讲的5度超吹就可以实现。也就是加大气流吹第2,3,4根音管,使得管内的空气柱变由这样的振动形式: 变成这样的振动形式: 这使得它的振动频率加快了的3倍,高了一个八度+五度。 那么原本发f1的音,超吹后可以发c3的音。 那么原本发g1的音,超吹后可以发d3的音, 那么原本发a1的音,超吹后可以发e3的音, 如果看了上一期,就更好理解。 上期回顾:第八期【活学活用】怎么用声音来测一根管子有多长? 欢迎关注我个人的微信公众号“方程之声”
个人分类: 方程之声|14651 次阅读|1 个评论
圣经的歌剧
hailanyun0415 2017-12-24 08:57
今晚平安夜,明天圣诞节。献上五首歌词出自圣经的德文歌剧。 野人城堡( PoL 忠诚的代价) https://www.bilibili.com/video/av17556412/#page=1 歌词出自 哥林多前书第十五章: 55 “ 死亡,你的毒刺在哪里?死亡,你的胜利在哪里? ” 这首歌两鼓点间约 1 秒 15 帧( 1 秒 =30 帧),约 1.5 秒。 苍凉的女声和苍老的男声,是女祭司在召唤勇士吗?还是大战之后剩下的孤儿寡母老弱病残在安魂呢?德国安魂曲( Ein deutschesRequiem )也是有这些歌词的。旋律比较哀伤。 骑士城堡 ( TSW 延续的战争) https://www.bilibili.com/video/av17556412/#page=2 歌词出自 旧约诗篇 (Psalms) 第 115 章 5-7 段 “ 有口却不能言,有眼却不能看。有耳却不能听。有鼻却不能闻。有手却不能摸。有脚却不能走。有喉咙也不能出声。 ” 两鼓点间约 2 秒 3 帧( 1 秒 =30 帧),约 2.10 秒。 联系上下文,这个描述是指那些金银制作的偶像的。旋律一般,但歌声不错,似乎是个很泼辣的女人。 女巫城堡( TSW 延续的战争) https://www.bilibili.com/video/av17556412/#page=3 歌词出自 旧约诗篇 (Psalms) 第 14 章 5-7 段 “ 愚顽人心里说,没有神。 ” 两鼓点间约 1 秒 6 帧( 1 秒 =30 帧),约 1.2 秒。 似乎用了爱尔兰和印第安人的笛子, 钢琴也很好听, 歌声很不错, 旋律 整体有一种空灵的感觉,似乎进入到了一个只存在仙女的仙境。 女巫城堡( PoL 忠诚的代价) https://www.bilibili.com/video/av17556412/#page=4 歌词出自 启示录第 4 章 11 “ 我们的主,我们的神,你是配得荣耀尊贵权柄的。 ” 两鼓点间约 1 秒 18 帧( 1 秒 =30 帧),约 0.63 秒。 似乎是竖琴伴奏的,竖琴的声音在编辑时每个音都非常明显,旋律 能让人平静,感觉这才是真正的“ 少女 的祈祷 ”。 男巫城堡( PoL 忠诚的代价) https://www.bilibili.com/video/av17556412/#page=5 歌词出自 哥林多前书第十五章: 52 “ 因号筒要响,死人要复活,成为不朽坏的,我们也要改变。 ” 这首歌前面号角的节奏不知道该怎么描述,开始敲鼓后,两鼓点间约 2 秒 11 帧( 1 秒 =30 帧),约 2.37 秒。 翻译时,“ unverweslich ”被自动翻译成了“廉洁”,换成“不朽”才能对应整体的语境,“ werden ”被自动翻译成了“是”,其实还有“变”的意思。德国安魂曲( Ein deutschesRequiem )也是有这些歌词的。 歌词本意是基督会复活,但结合游戏来看,似乎是在复活死人或者给予无生命的物体生命。旋律 有一种紧张的、邪教的感觉。 ==================================== 游戏会过时,但音乐是永恒的。 Heroes2 的作曲是: Paul Romero , Rob King , Steve B 。 长期以来,歌剧的歌词一直是个迷。国外论坛上有人从 2006 年开始找,一直找到了 2015 年: https://www.celestialheavens.com/forum/7/513 Google Chrome浏览器的一键翻译网页的功能真的很方便。
个人分类: 其他|2001 次阅读|0 个评论
尼采的歌剧
hailanyun0415 2017-12-24 08:31
三首歌剧的歌词均出自尼采的《扎拉图斯特拉如是说》,德文。 野人城堡( TSW 延续的战争) https://www.bilibili.com/video/av17545298/#page=1 歌词出自第一卷“论老妪和少妇”,第 121 页(娄林主编) “ 抑或,你现在走上行窃之路,你这恶人之友 ” 结合上下文看,只是行人对主角的问话。这首歌两鼓点间约 2 秒 27 帧( 1 秒 =30 帧),约 2.9 秒。旋律整体低沉而忧伤, 歌者 在最后似乎有一种质问的语气。 亡灵城堡( TSW 延续的战争) https://www.bilibili.com/video/av17545298/#page=2 歌词出自第一卷“论山旁之树”,第 84 页(娄林主编) “ 你的野狗们要进入自由,倘若你的精神致力于打开一切牢狱,他们会在地窖里欢欣吠叫 ” 结合上下文看,是主角对青年的告诫,要青年控制自己的情绪。这首歌两鼓点间约 2 秒 5 帧( 1 秒 =30 帧),约 2.17 秒。节奏似乎存在变化, 旋律整体散发着兴奋和混乱, 歌者 似乎有一种担忧的情绪。 男巫城堡( TSW 延续的战争) https://www.bilibili.com/video/av17545298/#page=3 歌词出自第一卷“前言”第 2 节,第 31 页(娄林主编) “ 今天,你要把火带入山谷吗?你难道不怕因纵火受罚吗? ” 结合上下文看,是一位老者对主角的问话。这首歌两鼓点间约 1 秒 17 帧( 1 秒 =30 帧),约 1.57 秒。节奏很紧张 , 歌者 担忧的情绪比上一首更强烈,而且多了一种质问的语气。 ========================== 游戏中这三个种族都是邪恶种族,制作者或许想通过歌词来给游戏者一些告诫吧。游戏会过时,但音乐是永恒的。听不懂歌词时,会更关注那低沉的男声散发出的忧伤或紧张的情绪。觉得他似乎在说着什么很有道理的格言,有一种神秘感。找到歌词后,神秘感会消失一些,但还是很好听。 据说《扎拉图斯特拉如是说》是模仿《圣经》的文笔而作的反讽之作。因为找歌词而第一次下载并翻阅尼采的书,但这本书并不适合我,完全读不下去。(圣经我也读不下去) Heroes2 的作曲是: Paul Romero , Rob King , Steve B 。长期以来,歌剧的歌词一直是个迷。国外论坛上有人从 2006 年开始找,一直找到了 2015 年: https://www.celestialheavens.com/forum/7/513 Google Chrome浏览器的一键翻译网页的功能真的很方便。
个人分类: 其他|3810 次阅读|0 个评论
音乐的形式、虚拟现实、增强现实与自由——禅的行囊(之三十七)
罗非 2017-12-22 09:51
导读:中国的佛教寺院都有钟和鼓,这是中国文化给佛教添加的成分。钟鼓齐鸣,是中国历史上各种仪式的道具。就连明清建设的都城北京,都专门有钟楼和鼓楼,可见这个形式的重要。 音乐对人有玄妙的影响。宏伟的钟鼓,总会带给人开阔和高远。如果说佛教寺院中的钟鼓想提醒听众烦恼与解脱,那么中国古代世俗社会各种仪式中的钟鼓同样是在开启人们的心灵。这是至少自从周朝制定礼仪时就采取的方式。可见音乐在中国文化的心理学中的重要地位。这些丰富的音乐内容,在蒙古入侵之后就日渐失传了。今天的中国人只知道欧洲的交响音乐、非洲的爵士乐和美国流行的摇滚,对中国的文王操、霓裳羽衣曲,就不仅闻所未闻,甚至都完全不知道它们曾经是怎样的存在了。 佛教不同于任何其他宗教之处,在于所有其他宗教,都认为世界是由某种外在力量创造的,它可以是神,也可以是某种东西。但佛教指出,并没有这么一种外在东西,能作为世界的创造者。如我们所知的世界,其实只是我们内心认知空间中的投射。所以,现代西方流行这样一句话, “ 如我们所知的世界是不存在的 ”(The world as we know does not exist) 。不论从物理学、心理学还是认知神经科学角度,都能接受这句话。佛陀指出这一点,并不是说什么都没有,也不是说一切都不存在或者都没有意义。他只是告诉我们,我们所见、所闻、所觉、所知,都是我们意识中认知空间里的投影,就好像电影《黑客帝国》中的虚拟现实。他还进一步指出,就算我们能灭掉一切见闻觉知,那仍然只是意识中的境界。彻底明白了这一点,我们才能体会真正的存在,才具备了解脱的智慧和认识。 说起 “ 解脱 ” ,人们也不知不觉就给它套上了宗教的神秘色彩。其实,所谓解脱,也就是 “ 解放 ” ,就是把我们从各种束缚、压迫、物质的和精神的枷锁中解放出来。让我们获得自由。懂得这种解脱智慧,获得这种解放,就是真正的自由。自由并不是想做什么就做什么。那只对贵族阶级有意义。自由是了解自己不是被什么外在东西创造出来的,一切见闻觉知都只是自己内心的投射,是自己的内心在投射出自己所知的一切。如果对什么不满意,不需要去求上帝,而是要去反思自己的内心。 ************************** 纸钱的火焰慢慢熄灭了。比丘尼仁明走到大殿的一角,开始敲钟。大钟悬挂在一座木架上,上面镌刻着 “ 无相寺 ” 三个大字;和它对称的另外一个角落里放着同样的木架,上面摆着一面鼓。和着钟声,女居士也使出浑身力气开始击鼓。一百零八记鼓声代表人类的一百零八种烦恼,而象征着解脱的无相之钟同样鸣响了一百零八次。两位女士发出的声音摇撼着十方世界,令山谷里的每一位修行人警醒。烦恼与解脱。二者总是相伴而行。钟鼓齐鸣中,我靠墙坐在地板上,随着两位女士一起念诵叩钟偈: 闻钟声, 烦恼轻, 智慧长, 菩提增, 离地狱, 出火坑, 愿成佛, 度众生。 晚课结束,女居士骑着摩托下山去了,仁明带我缓步走向僧舍,回了各自的房间。我拿出仅剩的波尔图酒,对月又浮一大白,饮罢上床,倒头便睡。
个人分类: 科普|2249 次阅读|0 个评论
量子物理与极端重金属齐行,中大教授诠释科研与音乐的完美融合
热度 4 beckzl 2017-9-10 22:17
  音乐,是无数人年轻时的梦想。   豆蔻年华,身为学生的我们曾无比向往歌星那样光鲜的生活,一首劲歌万人敬仰。   但每当我们在长辈的面前说出这样“不切实际”的梦想时,总会得到他们鄙夷的目光,不屑的眼神。   “你就是总想这些乱七八糟的东西成绩才那么差的!”   音乐梦想似乎与成绩优秀的好学生二者之间永远是绝缘的。   然而,说出自己的音乐梦想,也不是总能得到鄙夷与不屑。   若有“摇滚”或“金属”等字眼出现,很大概率会得到类似“神经”、“有病”这样激励的话语。   从诞生之初摇滚乐就带着一股反叛与不安分,也难怪在世俗的标准下它会与幸福美满的生活格格不入。   摇滚乐手几个字能在常人脑中勾起除音乐之外的其他各种标签。   但很少有人能想象得到极端重型金属乐与一表人才的教授之间会发生怎样的反应。   重金属乐手与大学教授这两条本不应该相交的直线却在广州这片土地上奇妙地交汇在一点。    这一点便是中山大学量子物理教授,广州地区重型音乐的先锋,暗疮乐队的吉他手兼主唱何广平。 ____________   老师与音乐组合在一起有千万种可能。   除了小学初中的音乐老师,很多人可能还会联想到爱唱歌的那些老师们。   不过,这些老师充其量只是些爱唱通俗流行乐的票友。   而中大教授何广平与音乐的交集远不止玩票*这么简单。    *注:玩票原指戏剧业余爱好者的表演,但现在通常指娱乐性质的业余活动,多带有一种玩乐的随意。 因唱歌而走红网络的重庆美女教师   虽然何广平被人议论得最多的是他的音乐, 但在与音乐结缘之前,学霸才是他最亮眼的身份。   何广平实际上出生在北京,是个早产儿,身子骨一直不太好。   小时候父母就经常对他说,将来一定要从事脑力劳动,别去干体力活。   所以,学习这件事在何广平的心里一直都不是用来应付父母与老师的,而是关乎到自己的未来。   后来他随父母来到了广州,这一呆就呆了半辈子。 老广州旧照片   广州因为地理上与香港靠的近,文化上也相当新潮。   何广平当时就很爱用短波收音机收听香港的电台,从电台里听到了让他格外兴奋的音乐。   一开始他还以为那是所谓的Disco,后来才知道自己喜爱的这种风格叫做摇滚。   一次收听格莱美颁奖礼的经历让何广平知道了摇滚之下还有许多细分,才开始专研硬摇滚和重金属。   初中的时候,何广平听摇滚入了迷,内心蠢蠢欲动。    他找来那种可发声的计算器,用发生的数字键编了一些简单的曲。    到了高中,何广平还用自制的双卡录音机混了一段费翔的名曲《冬天里的一把火》。   曲子在学校里盛传,不少不太认识他的同学都觉得他以后肯定是个搞音乐的。   但实际上何广平早早就已经规划好了自己未来的路,还和小时候想的一样—— 搞科研 。   从高中开始,何广平就开始坚定地执行自己的计划。   虽然一直是“别人家的孩子”,但何广平这个学霸却显得十分非主流。   他的学习节奏永远不会跟着老师来,严格的讲并不算是一个听话的学生。 何广平   高一下学期开始,何广平就开始高考复习了,父母也在学习方面给到了最大的支持。    平时的测验考试他经常交白卷,老师也都十分纵容他,反正期末考试的成绩总能堵住所有的闲话。   第二年何广平参加物理竞赛,成为唯一一个从普通高中组进入省赛的学生。   学校高度重视,不仅给了他任用实验室的特权,甚至还特批他免考期中考试。   班里的“千年老二”也因此翻身,终于罕见地考了次第一。   但在家长会上,老师却不认可这个第一名, 当着全班说这次考试第一名空缺,因为何广平没考。   1990年高考,何广平毫无意外地拿下全校第一,以广州市第八名的成绩考入了中山大学物理系。    “不要以为应试教育是偶然,像我这样全家总动员,有这样一个严密的计划,高考是不可能失手的。” 中山大学   中国的大学向来课业压力并不算大,何广平也有了更多的精力钻研自己喜欢的音乐。   90年代初,中国内地的原生摇滚乐开始萌芽,诸如黑豹、唐朝这样的乐队逐渐火了起来。   浮躁的乐坛充斥着浮夸的氛围,个别乐队宣传自己是“世界销量最高的中国重金属”。   何广平信了,他买来专辑,一听就气得想骂娘: “这也叫金属?充其量算是硬摇滚。”   何广平从1989年开始就听Metallica乐队*的音乐,对金属乐的定义有执著的坚持。   他当时就觉得有必要自己玩出点东西来,告诉所有人什么是硬摇滚,什么是重金属。    *注:Metallica乐队是金属乐的先锋,Thrash Metal风格的开创者,至今共获得7次格莱美奖项。 Metallica乐队早期成员   所以在大学时期,对乐器一窍不通的何广平开始自学吉他、乐理知识、声学、作曲技法等。   何广平鼓捣了两三年,当时刚好考上了研究生,就觉着应该组个乐队玩玩了。 大学时期的何广平   那时候他制作了招募乐手的海报,贴在了曝光量最高的饭堂,结果并没有人感兴趣。   一直到1996年,中大校园里才有了一些校园乐队,但也还是没人对自己喜欢的风格感兴趣。   于是何广平找到了另一个也喜欢金属乐的同学,怂恿他练鼓入坑。   又强迫另一个总来找他聊吉他的吉他手改弹贝斯,才算是凑足了一个乐队的基本配置。   年末,学校搞了一支官方乐队,名叫“Station”,但所有人都觉得难听,希望改名。   学校也采纳了同学们的意见,开始征集乐队名,要求是与青春相关。   匆匆那年,我们不曾一起追过左耳失聪的女孩,也不会缅怀终将逝去的青春小时代。   以前提起青春总是会联想起美好和阳光,但何广平却有些不同的见解:青春也有残酷的部分。   于是何广平就从自己的残酷青春中找到了灵感,起了个 “暗疮乐队” 的名字。   但很可惜,这个名字没有被学校采纳,最终回收给了他自己的乐队使用。    暗疮乐队这个名字也就从1998年开始被叫了快有20年。 ____________   爱好归爱好,何广平的真正理想还是搞科研。   研究生毕业之后,他又直升博士,最后留任中山大学成为了光荣的人民教师。   起初,教师的职业让他感觉很不适应,要抽出时间来给学生们上课,这也意味着需要压榨自己做科研的时间。   更令他苦恼的是中学时期带过来的美国作息。   在成为教师之前,何广平研究的是理论物理,科研不太受场地和时间的限制。   他常常是半夜才开始工作,一直到第二天的早晨才睡下。   科比看过凌晨4点的洛杉矶,何广平每天都可以看清晨6点的广州,但他从来都不看,因为看了影响睡眠。 课堂上的何广平老师   教学在何广平心中原本只是一项硬性的任务,并没有全力以赴。   可没想到却得到了学生们的一篇好评,也许是因为音乐所赋予他独特的感染力。   只不过有时候因为美国作息,上午的课总是有些纰漏,常常与下午的课有些许出入。   何广平教学上的成功也并不意味着科研上的松懈,他依旧跑在量子信息领域的最前沿。   2003年的时候,何广平正研究量子秘密分享问题的一个变种,当时还没有人在做。   那年他也正好在香港做访问学者,结果在一次会议上听到了思路方法甚至题目都一样的报告,并且已经发表了。   从那时候开始,何广平就大量订阅学术网站的邮件,每天都要看一遍最新的科研成果。   靠着这股认真的劲头,何广平也获得了不少的荣誉。    2007年读高等学校科学技术奖自然科学奖一等奖,2008年南粤科技创新优秀学术论文三等奖。    还出版了一本论著《通俗量子信息学》,被SCI收录的论文也有30篇之多。   对量子信息学的钻研也被何广平带到了音乐当中,音乐也可以很科学。   无论是什么风格的音乐,都能从节奏上找寻规则,再通过公式算出包含的信息量。   流行音乐的信息量都集中在歌词上,流行朋克一小节换一次和弦,信息量并不高。   就算加上变化,前三小节一小节四拍,最后一下节变奏,算上大调、小调、拜占庭音阶,也很容易就玩腻了。   但金属乐则不同,信息量远比大众流行的风格大,充满无限的可能和不确定性。   这些年何广平也蓄起了长发,断断续续创作了20首歌曲,风格也转变为更加极端的死亡金属。    乐队也成了广州地区重型音乐的先锋,被圈子里的人称为“南国一霸”。   但金属音乐终归是小众的,演出的机会并不多,何广平从不会放过任何一次,即使是一些不太对胃口的场子。   有一次甚至当上了孙燕姿广州歌迷会的助兴嘉宾,让所有人都倍感意外。   但何广平认为只要台下一千人里能吸引到一个新的听众,那演出就算是成功的。   他的想法很纯粹,玩音乐也不是为了被人认可,只是出于个人的喜爱。   在生活中,何广平难免遭受到一些非议,一个大学教授成天玩什么死亡金属,听起来总有些不太对劲。   实际上貌似十分极端的死亡金属并非在歌颂死亡,而是以一种死亡的角度去探讨生命的意义,   用极端的方式思考严肃的问题,比一些主题颓废的朋克音乐要积极得多。   此外,何广平的工作与爱好之间也有着明确的楚河汉界,从不会把音乐带到课堂上。   若不是参加了中山大学的毕业快闪活动,有很多学生甚至都不知道他们的何老师还是一个玩音乐的狂人。   只有当学生主动问起来时,他才会大方地承认自己的确是快闪上那个发型飘逸的蓝衣服吉他手。 2015年中山大学毕业快闪活动上的何广平   乐队成立至今已经快20年了,何广平也快迈入中年了,但他依旧没成家,没置业,还和父母住在一起。   也没发行过正式的专辑,倒是买了15把吉他,花掉了十几万的私房钱。   有朋友问起为什么不攒起来将来买一套在自己的房子。   何广平显得很豁达:“买50平方米的房子没人羡慕你,但有15把琴的话,是乐手都会很羡慕。”   “就像在一个破旧的小区租房,半夜起来可以看到二沙岛的灿烂灯光;如果是在二沙岛买房,半夜起来只能看到破旧的小区。”
5205 次阅读|4 个评论
“音乐不需要懂”能脱离语境批评吗?
wyuehua2004 2017-6-21 15:58
看到李欣阳回应我的《何为“懂”音乐》,指出争论的关键是如何理解“懂”。怎么“理解”的呢?   李文首先认为我跟白岩松一样混淆了古典音乐的概念。我前文开头便交代写作主旨是“协助白岩松更加完善其观点”,意在表明我不只是简单来反对他及其观点,而是用其音乐实践来“解释”他其实“懂”音乐的事实,进而提醒其不要作“绝对化理解”。既然只是“协助完善”其“观点”,我理应在白岩松自己把古典音乐“自设”为“经典音乐”这一用法范围内检验其是否能自圆其说,而不能“另立靶心打靶”。李文根本不顾白岩松讲座用语的特殊用途就提出自己的概念便给予对方简单否定。李文类似的误读还把我文中提到的“听出音准”归为懂也当成我的观点。事实上,我只不过是借用某理论来解释白岩松业已存在的现象,原文如下:“我认为,白岩松……且‘懂音乐’的内涵还很广泛,从形式论美学看,‘懂音乐’意味着……如白岩松……”。我之所以在前文中提出对“音乐不需要懂”的理解“需因人、因时、因曲再做具体分析”,就是因为看到了许多如李文这样,都是抽离了具体“语境”并站在自己的角度孤立批评别人,进而引发在互不对应层面上无谓的争论。   其次,李文的论述还充满瑕疵。如,以大众能听出“跑音”不需要训练为由,便简单否定这不属于“懂”的范畴。分析:   1.李文的论证只有一句“反问”即“有多少人认为这是懂呢”。其实,我也可以用同样的方式回答李文:“有多少人不认为这是懂呢?”李文这“反问”还意在表明,大众自己都不把“听出跑音”认为是“懂”我就不该把其归入“懂”的范畴。其实,弗洛伊德早就提出了人类的认识除了“显意识”外还有“下/潜意识”和“无意识”领域,有一种“潜意识音乐疗法”正是利用这种潜藏在人身体中不易被自己觉察的思维来协助治疗。有些“懂”不是大众自己都能觉察出来的。   2.李文称如果“将(听出跑音)归为懂的范畴”,那么这与没有能力为交响乐“纠错音”的人也能欣赏交响乐相矛盾。这里李文出现了连续混淆概念的逻辑谬误,即把“属于懂”跟“必须很懂”混淆;把“需要懂”跟“一定要懂”混淆。此外,李文还“独创”了个观点,即认为“听出跑音”是大众的一种“不需要任何训练的自备功能”。我还真没听说过人类有这“本能”。我认为“听出跑音”是大众后天通过聆听音乐经验积累获得的能力,属于一种下意识的感性模糊判断能力。如非要说这是“自备”功能,那有“五音不全”、“失歌症”的人存在怎么解释呢?至少把“不需要训练”的能力等同于“自备”功能是错误的。“不需要训练的能力”不代表不可从其他途径获得,除“训练”外还有自学、熏染等学习方式。   再次,李文仅就上述这点非逻辑性批判便直接推出自己对“懂”的概念。认为“懂”是人的天赋,并举刚刚出生的宝宝也具有“感知”能力来证明。这建立在非逻辑批判基础上得出的结论本就不足为信,且这推论本身还粗糙得很。“感”确实人人能“感”,包括动植物,但“感知”中的“知”,我没见过心理学载“刚刚出生的宝宝”就有这“能力”的说法。且李文这举例论证思维在生活中很常见,即使在逻辑学看来其证明力是比较弱的,但大众很喜欢寻章摘个自己喜欢的句子或例子来理解,其逻辑局限性显然不易被注意。因此,李文推出这“结论”即使不读全文只看其最后结论也貌似可以,很容易迷惑读者。但“懂”的内涵真这么简单吗?   我再列举一些专家言论中“懂”(暂不管还是赞同或反对)的内涵大意供大家比对阅读:白岩松:指“总结段落大意”式理解;周海宏:指“视觉化、文学化、通音律”式理解;刘雪枫:指不仅要“知道”还要“说出来”;美国安德·阿纳尼:指水仙花对主人演奏的音乐有反应;科普兰:指人对音乐的反应能力;齐洁:指跨入音乐世界;蔡立彤:指理解音乐作品的时代背景等内容与乐曲形式;李岚清:指“对欧洲经典音乐产生兴趣、能够欣赏它”;杨丹:指音乐教学要贯彻“以音乐审美为核心”;陈燮阳:指人的普通教育不能缺少音乐教育;修金堂:指“感性的懂”;三宝:指“非得听出什么”;傅庚辰:指音乐能被大众接受;钱仁平:指专业与业余音乐爱好者的根本区别;韩锺恩:指真正职业性的懂;傅聪:“我67岁才懂一点音乐”,是谦辞;人类学家:指不管“好、坏”音乐都需了解;孙维权:指大脑神经网络对音乐的处理;马克思:指感受、理解、鉴赏音乐内容与形式美的能力;杨燕迪:指所有人都懂,懂还包含喜欢。限于篇幅,列举暂止。   显然,“懂”在这些专家口中各有自己的“约定”,大众心中的“懂”更是丰富而多元。对“懂”的内涵理解不统一正是引起纷争的重要原因之一。但又有谁有资格来统一呢?需要统一吗?目前的矛盾就在于,有些人习惯于站在自己的立场来生产概念,名为大众释疑解惑,实为自己推销主张。然今天是多元化时代,谁也无权充当“上帝”,我们必须由“立法者”转为“阐释者”,即在尊重多元理念下结合对方语境用力理解对方(理论主张者和大众理解),而不是由“我”来统一答案。□吴跃华发表于《音乐周报》2017年6月14日
个人分类: 评论|331 次阅读|0 个评论
音乐也影响人的相貌
Huangyy 2017-6-14 10:02
这里指的音乐含了演奏的音乐和歌曲等,不同的人常常喜欢听不同的音乐。那么,音乐也分美丑。以前我讲过,在舞剧和歌曲等演出中,正面人物和好的人物出场时,音乐是优美的,鼓舞人的;而当反面人物、坏人出场时,音乐是比较难听的,内涵是狡诈的、阴险的、丑陋的,不仅旋律,而且节凑也丑,声音以低音部的乐器演奏为主,即便是高音部的乐器偶有演奏,其旋律也是变化多端,狡诈,像个小妖怪。 因此,平时喜欢听什么音乐,就会逐渐导致其心理慢慢形成什么样的格局和状态。由于相由心生,因此,慢慢这些人要么越来越漂亮,要么,越来越丑。 所以,这就不是喜欢什么风格和流派音乐的问题了,而是一个形成何样的心理和外表的问题了。因此,多听视野开阔、展现画面辽阔、旋律优美、歌词词义充满仁爱,大气,细腻但赞美祖国和美好事物的歌曲和音乐者,其一般都有比较好的气质和显得更漂亮。而那些老是拿着什么流行、时髦的说辞,在那里老是听和唱那些音色和旋律比较低沉、音乐内涵比较狭隘、自私,要么放荡不羁,我行我素,彰显其自我为中心个性情调的那类音乐和曲子的人,(看看像是舞蹈、舞剧和歌剧里的丑角出场和唱的似的),一般比较容易、或者很容易越来越丑。 当今音乐的风格、流派主要是几类, 1. 交响乐与经典、传统流派音乐。特点主要是具备很多气势恢宏、大气而高雅、端庄的音乐元素和风格;在演奏方面可以是乐团演奏,也可以是独奏、协奏和重奏等形式; 2. 轻音乐。带着前者的风格,但是演奏的方式比较轻快,如果是乐队演奏的话,与交响乐团相比,乐队规模相对小,配以电声的很少的乐器,听起来比较轻松愉快; 3. 爵士乐、摇滚乐等。这第三类,我认为适当听一些即可,这类音乐以前我说过主要来源于非洲的黑人地区,后来黑人进入美国后,此类音乐白人化而已。摇摇摆摆,各类摇摆法,快的与慢的。慢的时候,再加上布鲁斯的节奏和因素;快的时候,以摇滚的节奏为主。 被白人把舞姿只是少少地改了一点(这里不是说非洲黑人区域的音乐和舞蹈不好听及不咋好看,在艺术水准和美学方面各自可以做 一些考量和分析,那里的演出是比较纯朴的。但是经过白人的改动和包装后有些不太一样了。尤其是任性、霸道的风格比较多了),看上去似乎有点好看,其实很简单。但是爵士乐和摇滚乐,则作曲者往往喜欢带着疯狂和放任等上述的元素,甚至一些上述的被视为丑的节奏等在那里贯穿着。听、演奏及演唱得时间长了,很难说会变成什么模样。 显然唱美声唱法的人,一般气质都好,端庄、高雅,漂亮;唱民族唱法的人也基本如此;演奏交响乐的交响乐队里的乐器,如小提琴、大提琴、长笛、单簧管、双簧管、竖琴、小号、圆号、长号、巴松等乐器的演奏者其形象也是比较明显的好的。尤其是前面几种乐器。而长期演奏第三类乐曲的那些乐器者,一般什么样子,我不做评论,他们应该自己把握好,适当做调整,换一些风格的乐曲听,可以好些。保持不那么明显改变形象。 这是有科学依据的,我不在此多讲。我在上世纪 80 年代初看过李谷一老师演唱,她那时才 30 多一些,可漂亮了。你看她现在好像 70多了 ,还是那么漂亮!因为她唱的歌都是好的、积极向上的,赞美的歌。我看电影《英雄儿女》里王芳的扮演者刘尚娴,新中国第一批电影明星,现在都 77 岁了吧,可能她心里常常是受到那部电影里优美、气势恢宏的乐曲的鼓舞,还是那么漂亮! 关于演唱的唱法,我以前谈过,三种唱法皆可,不是说通俗唱法不能用,而是谱什么样旋律的曲子,歌词是不是赞美美好事物、歌颂真诚这些高尚内容的。如果是这样的,可以唱;但是其他类型的通俗唱法的歌则自己把握,适当唱即可;同时,也要唱和多听美声、民族唱法的歌曲。因为这些是各国音乐领域的主要组成成分,在一个国家中占了最为主导地位的。 动物听了美妙的音乐,发育好,长得好;植物听到美好、动听的音乐也一样是发育好,而且一些植物听到好听的音乐(这里指的就是上述说的概念),就会翩翩起舞;听到难听的音乐和节奏,就低沉下来,不跳舞了。这些都是上述分析内容在其他生物方面的表现。因此,就算是对着植物和动物也要多点演奏和演唱好听的音乐和歌曲。
个人分类: 学术问题|4127 次阅读|0 个评论
恐惧,高考后遗症--摘自《音乐教育自传》
wyuehua2004 2017-6-7 19:31
音乐史上有一个奇怪的现象,许多作曲家都有“第十交响曲” 恐惧 症。马勒为了避开“第十交响曲”不得不写了另一首交响曲,以《大地之歌》为名。布鲁克纳为了避开“第十交响曲”竟然藏起了他早年写的两首交响曲,不愿为其编号(戴明瑜:82)。据说这种 恐惧 心理是缘于贝多芬、舒伯特、德伏夏克等人都是写出“第九交响曲”后离世的,所以《第九交响曲》也就是“不祥征兆”啦,而《第十交响曲》自然也就是作曲家最 恐惧 的啦! 事实上,搞音乐的人多少也都有点 恐惧 心理,至少会曾经 恐惧 过。音乐是表演艺术,是要面向公众的,不完全是内省的东西,把自己的内心向别人敞开自然会是一件有风险的事,或是因为技艺不湛,或是因为遗传,或是出于过高期待、环境不适等等。但是,我的 恐惧 心理可能已经不是简单的心理现象了,甚至是心理问题了,而且跟大家没法比的地方就是说出来还有点丢人。 我是93年考上大学的,很遗憾,我的大学几乎年年考、月月考,甚至更多。大家肯定不明白这话的意思啦,高考每年一次怎么能年年考、月月考呢!93年后,我的高考发生在梦里,几乎一直考到我07年发病前,每次考完都是大惊一场,“我怎么又没考上,我还得去复读啊!完啦!我的钢琴到哪去练啊?我的肺不能唱歌,声乐该怎么对付啊?我……”。哦!我又被吓醒了。哎!原来是个梦啊!我怎么能做这个梦呢?我已工作啦!我下次不做这梦了,遗憾,过几天,这个故事就像“从前有座山,山里有个老和尚,老和尚在给小和尚讲故事……”又被“讲”了下去…… 我没去看过医生,我感觉我这是高考 恐惧 症。我这怎么来的呢?最直接原因跟我的当时高考的处境有关。因为我自作聪明练肺活量把肺练坏了,害怕没法练习声乐了,因为没有钢琴,只能偷公家的琴练,害怕练习时间得不到保证,因为家里穷,害怕生活无着落。更主要的是,如果考不上,我就没有退路了,再去学文化课已不可能,学音乐的路很窄,没有回头路可走的。 如果再延伸一点来看的话,我的 恐惧 症跟我以前的考试经历也有关。我记得“小升初”考试时,我们班唯一出现差错的就是我,我的准考证不知怎么被弄错了,我不得不在临考那天才拿到我的准考证,我才知道我在哪考,能不紧张嘛!到了考高中时,我的分数超过了县中录取线,但我被告之因为年龄超过而不能被录取,能不无奈嘛!考大学第一年身体就出现了重大问题,得了气胸不能歌唱,能不焦虑嘛!第二年我通过了专业考试,虽然文化课超过40多分,但因专业排名靠后,还有跟我同时竞争一个名额的那个考生文化课请人代考,我最终没被录取南艺,能不气愤嘛!尽管后来我老师还通过一些关系想调剂到盐城师专,而且人家已经答应帮忙了,遗憾的是,帮忙的人出了车祸耽搁了。能不遗憾嘛!到了第三年再次参加高考,考前我又被查出得了肺结核,我不得不离开校园自学,我一边治疗一边自学我还得一边去求医生人放我一马,能不绝望嘛! 我记得我被查出肺结核后,医生立即就宣判我不能参加高考。我当时眼泪刷就流下来了,想一想,我走到今天容易嘛!我质问苍天为什么总是捉弄我啊?难道真是上辈子做的事太恶了嘛?我问天天不应,问地地不答,我只好去求那个给我检查的医生。这个医生叫薛树林,我永远都忘不了的一个人的名字。开始,医生怎么也不答应,我的家人也通过种种关系托人说情,我跟那个医生说我的妈妈因计划生育成了神经病,我的家也被拖累穷的不堪提及,我的求学是多么不易等等。医生最后都听急了,跟我嚷道:“我是一个共产动员,我不能拿我的前途来帮你啊”。这个话说的一点也不假啊!我这个病当时还在传染期,要死人的,我连复读的学校都不给我上了,大学就更没门了。如果医生放我通过的话,将来要查出来他肯定要受处分的。我很能理解他向我大声的嚷,就是今天,要是我,我也不愿意帮忙的。但是,我不怕死,但我怕没有机会参加高考,因为这是我的梦,这是我最大的梦,为了实现这个梦我死而无憾! 我在被他数次拒绝的情况下,我真都想到了死。那时,许多人包括那个医生都在劝我,你赶紧回家治疗去吧,命能不能保住都很难说还考什么大学啊!我跟本听不下去,我很绝望,夜晚我在县城的路上来回走,我已经走投无路了,我走累了我就来到那个医生家的附近,尊在那守了一夜,我希望医生还是能给我一个机会,哪怕我考上不被录取我也无悔啊!第二天,那个医生看到我尊在那里很是吃惊,问我是不是尊了一夜,我说是啊,医生一脸的无奈并同情的说:“我女儿今年也高考,将心比心吧,我先不在你的体检材料上写意见,你先回去治疗,等你考完试后8月初你再来复查,到那时根据你检查的情况再决定好吗”!我一听这话,我喜出望外,似乎始终阴沉着的天一下子亮了。我连声道谢后就赶回家了,后来我先到淮阴市二院看了医生,买了一些利福平口服药和链霉素针剂回农村老家治疗,我得一边治疗一边自学文化课啊!就这样,我每天打完针、吃完药我就拿着席子到家后面的田里躺在植物丛中看书,看累了就睡,睡醒再看。真是天无绝人之路啊!我的高考文化课自学成绩竟然超出录取分数线50多分,我的病复查后,那个医生更是喜得就像抱上孙子一样,立即召开几乎是全院医生参加的紧急会议,经过20多位专家诊断,一致公认,我的治疗是个奇迹,按照原来的病情是根本不可能在这么短时间内被控制的(就是不传染了)。我估计那个医生当初可能是想搪塞我一下,他估计我也没什么希望了,采取一个缓兵之计,想让我知难而退的。没想到他这么一宽容竟然出现了一个奇迹。同时他也确实可伶我,能有这样的结局他能不高兴嘛! 正是因为我的高考太来之不易了,惊心动魄而且还刻骨铭心!所以时常梦到她,不过是噩梦!之所以一直噩梦不断,可能跟我的成长经历中的 恐惧 心理积淀也有关系。很小的时候我没有大人带,常常跟着一些大孩后面玩,记得有一天月夜,有一个大孩说,庄头那家闹鬼啦!不信你们可以去看,他说得神乎其神的,见到一个头顶白毛巾的鬼尊在锅台后面。起先,有几个胆大的孩去看了一眼就尖叫着跑回来,也都说是真的。后来我也好奇,我也跟着那些大孩后面慢慢靠近,当我也真的看到一个似乎真是头顶白毛巾的人尊在锅台后面时,大孩突然一推,我不得不向前多走了几步,由于那些大孩都尖叫着跑开,我当时一个人落在后面,吓得像魂不在体一样,跑回来后好长一段时间还清醒不过来。从此,我的记忆里有了鬼这个概念和形象,特别怕鬼! 再后来一次,我晚上跟着大孩一起去看电影,农村看电影一般要走很远的地方的。看完电影回来路上要经过乱坟堆,当经过乱坟堆时,那些大孩以吓唬小孩为能事,他们突然加快脚步奔跑,嘴里还大声叫道:“鬼啊!鬼啊!”我那时很小,跑的不快,只能落在最后面,显然是无比 恐惧 啦!尤其有一次,那乱坟堆前还一闪一闪地,尽管那些大孩说这是一种叫“磷”的东西,但我那时不懂啊!看到后更害怕的。尽管我后来还学了鲁迅踢鬼的故事,但是一点也没有打消鬼给我带来的 恐惧 。导致我今天还怕鬼!我老婆要是不在家的话,我的觉就难睡了,我得整夜用被子把头蒙着才能睡着。 还有引起我 恐惧 的故事也还是小时候,有一次我跟伙伴夏天一起洗澡,突然一个比我还大的孩子大叫起来,叫的让人毛骨悚然。只见他妈奔来后直朝他的生殖器上打,原来我的伙伴的生殖器上竟然叮了一条蚂蟥,很恐怖啊!紧接着晚上,我妈抱着我到门前的水塘去洗脚准备睡觉,就在我妈站在水里给我洗脚的很短时间里,我妈还没给我洗好脚,她的腿上竟然已经被叮了几条蚂蟥!这一事件引起我的 恐惧 导致我今天一直都怀疑我身体里还有蚂蟥!学习上有迁移理论,我想, 恐惧 心理是否也会迁移呢?或者说产生联觉呢?这是否会加重我的高考噩梦呢?当然这只是猜想! 这样事件还有,大概我十岁时,我一个人中午趁着人家都睡觉的时候,我拿个木桶到一个一般人都不去的水塘去摘菱角。那个水塘据说曾淹死过人,也传说常闹鬼,四周围着高高的芦苇,水塘被遮的阴森森的。由于实在挡不住菱角的诱惑,我一个人把木桶当小船,仗着自己会游泳,向水塘中间划去,我还没摘多少菱角,木桶突然被菱角藤绊翻了,我一下子栽到水里,我由于会游泳,一时也没怕,就不断的挣扎着,谁知,我越挣扎我越往下陷,原来我越挣扎那些菱角藤缠的就越厉害,眼看我的嘴就要被缠下水面以下了,我紧张至极,也许我还不该死,我忽然急中生智,我立即放松身体,我不做几乎是任何动作,我让那些菱角藤慢慢舒缓起来,这样,我的身体也慢慢得到了解放,于是,我又慢慢地用手把那些菱角藤理开,我终于得以自救了。从此,我才真正明白“河里淹死会水人”的意义! 到了初三那年,我由于过度用功,每天早晨三点起来在煤油灯下读书,鼻孔被熏得经常掏出黑灰。我一边读一边还在桌子上用粉笔写,写完擦,擦完再写,也不知道吸了多少粉笔灰了。这些对身体的危害当时没有显现出来,但脑子得了神经衰弱毛病,还很严重,主要特征就是睡眠不好、经受不了一些事件的刺激。我来到一个非常要好的同桌家里交流学习,谁知道,他含着泪告诉我他妈妈死了,而且刚死。我也不知道怎么表达,我就随口问了一句原因。他说:“我妈是吃了药丸噎死的”,也就是由于药丸大,可能是吞进了气管导致的。我听到后感到非常震惊,从此,我落下了一个毛病,不敢吞药吃,我吃药必须要嚼碎才敢吃。而且每次吃药都很 恐惧 ! 再后来到淮阴师专跟老师私下学琴,由于都是偷偷地用公家琴练习,只能趁人不注意时用。有一次,那个领导突然来检查,我吓得拔腿就跑,真不巧,这时正好来了一场史无前例的雷暴雨,闪电、惊雷太吓人啦!再加上那个领导的声音也像惊雷就显得更吓人,我不得不戴上目镜闭着眼睛捂着耳朵尊在那小亭子里避雨,很遗憾,尽管我戴上目镜闭着眼睛捂着耳朵也不行,那闪电像火团一样老是落在我的身旁,带目镜闭着眼睛也挡不住,那声音就更挡不住啦!后来听报道,那年还真雷死了几个人。我感觉很恐怖!我突然把这事件又跟小时候听说的故事联系起来,说隋朝有一个李元霸,武功特别厉害,谁也打不过他,但是就是怕惊雷。我也联想到小学时课本上说打雷时不要到树下避雨的告诫。因为那样会被雷劈死的。由于可能我总是善于联想,导致我今天一遇雷雨天我就紧张,我必须把头蒙着我才能安稳。 这样的故事还有啦,比如小时候经常听大人讲鬼故事,如见到天上有流行划过就肯定会死人的,特别是那个彗星出现就一定会有人要死的。再比如农村放电影前会放一些安全用电常识,有一些触电死人的镜头总是挥之不去。还有一些电影里的恐怖镜头等等。我想今天的孩子也不会少接触这些能产生恐怖的镜头,从教育角度看,儿童早期的经历对后来情感、认知有很大影响,有时大人不经意间的言论就很有可能使孩子落下 恐惧 毛病。对此,我们做家长的一定要注意。一些无法避免的 恐惧 威胁,一定要能适时对孩子进行心理疏导。学校的教师在讲到一些鬼怪、危险的事情时,一定得注意方式、方法,不要以引起孩子足够的害怕心理才觉得到位。一旦引起 恐惧 症的话,可能已经不仅仅是教育出了问题了,甚至会引起身体的病变。中医讲,人有七情,喜、怒、忧、思、恐、悲、惊。七情生发于五脏,过恐伤肾,肾藏精,为人先天之本,生发之源,五脏六腑活动功能之基础,肾病则脏腑皆病。故七情之中,以恐( 恐惧 )对身体健康损害最大。由此看来,我今天的癌症跟此是否有关还很难说的。 本文摘自《音乐教育自传:找寻过去的意义》(吴跃华,北京燕山出版社,2013年5月)
个人分类: 教育叙事|378 次阅读|0 个评论
“音乐不需要懂”吗?
wyuehua2004 2017-6-6 17:31
近日关于白岩松谈论古典音乐的视频刷爆了朋友圈,这个他自2009年起便在各大剧院、大学不断宣讲的观点是:“音乐不需要懂”。作为非音乐专业名人参与推动音乐普及我们理应大力欢迎,本文写作主旨也只在于希望能协助白岩松更加完善其观点。   白岩松说:“我起初听音乐也是瞎听……最早被古典音乐打动是2004年。”之前真是“瞎听”吗?白岩松在《人物》中说他是中国摇滚乐的历史见证人:“崔健1986年在工体的第一场音乐会,我跟同学去买的票……《一无所有》等快速地在校园中流传,我自然是推销这些歌曲的积极分子,由于上大学时我主持广播学院的广播站,因此隔三差五全校的学生就会在崔健的歌声中进餐,我还费了很大的周折给崔健打了采访电话,这事让我在同学面前很是得意了一阵;唐朝录第一张专辑时,我同宿舍哥们是副录音师,我跟他们天天滚在一起。我当时还在北京交通台兼职,我必须支持他们,写文章,拿他们的歌曲小样在电台节目中做推介;我跟黑豹他们关系很好。我在广播学院广播站放了恨不得有一两个月的黑豹。”显然,把这说成是“瞎听”有点谦虚。   白岩松还说:“毕业后我到《中国广播报》做音乐版块策划,等于有了自己的阵地,摇滚则不仅仅是欣赏还成了一种责任下的推广。”先后听过300张摇滚乐专辑,邀请过刘欢一起做探讨披头士音乐节目,以至于痴迷到因想办流行音乐的报纸而拒绝进央视,后进了央视甚至还曾向有关领导建言扶持摇滚。他在自己的书中总结说:“摇滚乐说着真话,唱着真实的心情,这种真实很珍贵……摇滚精神已进入我们那一代人的骨髓。”因此,乐评人沈黎晖说:“白岩松很懂音乐。”此外他还喜欢邓丽君的歌,称有的磁带“不知被翻录过多少遍”。如此痴迷,如果是我且不去“懂”邓歌这还真是个难事。有人可能会质疑我,白岩松谈的是“古典音乐”,不是歌曲。请注意,白岩松对“古典音乐”的解释是“经典音乐”,包括摇滚和邓丽君的歌。   我认为,白岩松2004年突然对交响乐开窍正是此前大量歌曲实践产生的质变,如是,“懂音乐”是“需要”的,它有利于聆听经验的积累和能力的提高。且“懂音乐”的内涵还很广泛,从形式论美学看,“懂音乐”意味着听出乐曲中的旋律(音准)、节奏等。如白岩松在东西联大讲课时就曾要求学生“注意摇滚的节奏”;在伦敦奥运开幕式解说中还指出麦卡特尼的演唱“严重跑调”。即便那些自称“不懂音乐”的人也“懂”王菲“跑音”不好。如果真不需要“懂”,那“五音不全”的演唱也就无所谓了,被美国大众选为“美国偶像”的华裔孔庆翔是“跑调”大王;中国某超女是绵羊音式“走音”。显然,白岩松不会推广这些。其实,所谓“不懂音乐”只是不能像专业人士说出更多音乐道理而并非一点不懂和不需要懂。当然,白岩松所谓的“懂音乐”是指“对音乐的段落大意、中心思想进行总结”。之所以反对这“懂”,白岩松举例说他初听“梁祝”前,磁带上很厚的文字注释告诉他每段代表着什么。尽管看完文字后懂故事了,但“以后再听‘梁祝’就想吐”,因为这“懂”堵塞了他的音乐想象力。显然,这属于“所指论”内容美学观下的“懂音乐”,但这解释值得商榷。白岩松认为中国人走不进古典音乐就因这“懂”,且跟“毁人不倦的中国教育强调标准答案”有关。且不论寻找“标准答案”并非我们文化的产物,就“梁祝”这样的标题音乐西方多得是,刘靖之甚至认为这是模仿西方的。而绝非白岩松所说“音乐几乎无法表达,但中国人偏要去表达”。   其实,乐曲的文字介绍就像“药引子”一样,犹如服用某些中药需要蜂蜜水等来送服,起“向导”和“增强”药效作用,但把“药引子”当“药”单服(把故事当音乐本身),这就不能怪“中药”(乐曲)没有疗效(乐效)了。在《人物》中白岩松说他2004年采访了季羡林等10位均龄80岁的学者,称这深深改变了他,没有这次采访就没有他今天。当他很用心地写了10万多字的采访笔记后,突然一天晚上听《“悲怆”交响曲》“第一乐章转折处的旋律一起来,我瞬间泪流满面……我听出似乎是一个老人躺在病床上……这是我的诗意理解”。其实这些老人故事就是他最早对交响乐开窍的“乐引子”,只不过“梁祝”那“乐引子”是文本自身给定的,而这是白岩松自己的经验建构的,但道理是一样的。这“诗意理解”就是一种“懂”。白岩松“懂音乐”的例子还多的是,如他用“达明一派”的歌来讲香港史;评价汪峰是“用歌唱来关注和面对现实”;用“喝酒”来引导学生欣赏《祝酒歌》;批评音乐剧《妈妈咪呀》有些“情节设置不妥”;评价黑撒乐队的演唱是“西安的名片”;认为“《黄河》展现了民族气节和凝聚力”;在伦敦做《奥运1+1》时每天都选歌任务。如果大众“不需要懂”,郎朗到美国白宫弹奏《我的祖国》也就不会引起热议了。   其实,白岩松的主张只是重视听者的自由联想,但他演讲中又这样讲:“看一部好的歌剧,可能刚开始还没有感觉,但10分钟之后就会被舞美设计、演员歌唱或故事情节所吸引,总有抓住你的一点。”这可是他自己说的“需要懂”的例证。可见,“音乐不需要懂”的主张不能绝对化,需因人、因时、因曲再做具体分析。□吴跃华已发《音乐周报》 2017-05-31
个人分类: 评论|266 次阅读|0 个评论
终于解脱了
热度 8 zywsict 2017-5-11 16:48
这学期被学院分到音乐舞蹈学院上基础课,简直就是受罪,心好累,还好今天下午终于节课了,哈哈,太高兴了!
个人分类: 读史笔记|4016 次阅读|16 个评论
[转载]CCTV-15音乐频道 民歌·中国 《民歌中国》 20170508
热度 1 ericmapes 2017-5-9 10:26
CCTV-15音乐频道 民歌·中国 《民歌中国》20170508 来源: 央视网 2017年05月08日19:56 http://tv.cctv.com/2017/05/08/VIDEY0y7QNpqMSy3STNpHNHm170508.shtml?fromvsogou=1 视频简介: 本期节目主要内容:1、歌曲《外婆的澎湖湾》演唱:任贤齐;2、歌曲《敖包相会》演唱:齐峰乌兰图雅;3、歌曲《祝酒歌》演唱:降央卓玛;4、歌曲《桃花红杏花白》演唱:石占明;5、歌曲《带我到山顶》演唱:吉克隽逸;6、歌曲《美丽的心灵》演唱:易文卉付莎莎王馨;7、歌曲《儿行千里》演唱:刘和刚;8、歌曲《爱家乡》演唱:金波;9、歌曲《中国味道》演唱:凤凰传奇。(《民歌中国》20170508)
个人分类: 杂谈|369 次阅读|1 个评论
[转载]五四之歌
热度 3 hcy98765 2017-5-4 11:28
五四之歌 上个世纪五十年代上初中时,为了纪念五四运动,音乐老师教唱了一首歌曲,叫《五四之歌》。歌曲好像 有三段,但现在只依稀记得第一段了。歌词如下: 五四是我们中国的青年节 纪念五四 发扬五四革命的作风 继承五四革命的传统 新中国的青年 准备好在今天 高举我们的战旗 奋勇前进 前进! 后记: 哼着久已尘封的老歌,仿佛又回到了那个艰苦但又激情燃烧的岁月,好像又年轻了许多。今天又是五四,感慨良多,但又觉得无话可说,仅以此聊作纪念。 又,歌词最后两句,与习总书记“不忘初心,继续前进”的思想偶合,甚慰!
1404 次阅读|25 个评论
音乐真的非要有国界吗?
wyuehua2004 2017-5-2 09:25
文 | 吴跃华(本文发表于2016年9月9日《音乐周报》) 看到8月28日《音乐周报》中李欣阳的文章 《音乐真的无国界吗?》 ,面对当下国人对西方音乐的过度热衷,对“音乐无国界论”提出批评是有其现实意义的。但是否真的因此就“没了民族性”?尚需做语境式分析。    20世纪初,面对外患内忧,萧友梅等音乐家在“科学、民主”的旗帜下,极力主张学习西方“先进”的音乐文明以图救国目的的心情显然是可以理解了。那时所谓“音乐无国界”的内涵基本上是“科学无国界”的翻版。尽管这与此前基督教的音乐传播隐含文化殖民的味道有所区别,但这确实加剧了中国音乐界“西方音乐中心论”时代的到来,以至于香港音乐史学家刘靖之在描述中国新音乐发展的历史时用“抄袭、模仿、移植”西方音乐这样极端的字样来概括,导致现在的中国音乐学子虽可在国际音乐比赛中频频获奖,而缺乏中国传统音乐之“律调谱器”的人却绝不在少数。但正如音乐学家谢嘉幸此前跟美国音乐教育家雷默交谈时说:现在“我们学习西方,应该有新的视角和意识,1998不是1898”,“我们必须要有文化的自觉意识”。如今的“音乐无国界论”其实更多的是强调“民族性”而不是“科学性”,所谓“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一语正是这种内涵转换的真实写照。    此外,就“民族性”本身视角来看,世界各国即便领土也有至今还无法确定的国界线,就更不要谈作为文化层面的“音乐”是否能有固定的“国界”了。只固守本国的“民族性”未必就一定“纯正”,有的民族本身就跨多个国家(如非洲的斯瓦希里人),木卡姆也不只是我们国家才有。尤其随着全球化时代的到来,“跨界”现象的出现是必然的。不同文化的交流,相互理解是最为重要的。可交流性体现在可理解性、可接受性两个层面。如果我们相互之间根本无法理解,交流也就无从谈起。因此,“音乐无国界论”有时仅在于为了达成实质交流而寻求某种临时共识,并非往日的对西方音乐的单向崇拜。李文中提到的黑人翻唱周杰伦,大众正是感觉到我们能被外国人理解才发出那句感叹。    就“可接受性”层面来看,当一百多年前的一个深夜,一艘巨轮泰坦尼克号即将沉没大海的时候,面对纷纷设法逃亡的人群,四个拉弦乐的音乐人索性在那不走了,就地拉起一首弦乐四重奏,此时此刻,无论哪个民族、哪个国家、哪种肤色的人,还有谁读不懂这种音乐行为呢?当影片结尾时,主题歌《我心永恒》那撕心裂肺的“呼喊”,即使我们听不惯“流行”,也不懂外文唱的是什么,有谁能不为之感动呢?李文中提到的反映新中国成立前人民苦难的《二泉映月》,日本指挥家小泽征尔却能跨越意识形态而发出必须“跪着听”的肺腑之言。可见,即使西方或其他国家的音乐都不具有世界普适性,但不代表它不能在某些时候被世界人民普遍接受。因此,“音乐无国界论”还是有其存在的空间的。其实,我们主要反对的是该论背后的文化霸权,而不是反对任何主观上的积极接受和有益的平等互动。    我们知道,谭盾就经常说“音乐无国界”,其实他的音乐既非追求世界性的“科学”层面,也非完全沉浸在“民族性”的狭隘内里,而是极富宇宙观的“个性”。对于宇宙来说,我们芸芸众生都是昙花一现,我们想控制一切是痴心妄想,但正如一花一草一样,渺小的我们也可以以我的独特方式拥有整个世界,世界音乐文化无论出于何处都可以为我所用。这种宽广的包容心态既有我国古代道家追求的“天地人”和谐共处的踪影,也有时代渴求的精神,更是一种个性的“创造”性表达。他的音乐与其说是那“纸、水”发出的奇怪的声音的魅力,还不如说是这种独特个性“观念”的吸引,尽管这并不一定具有普适性,但他的音乐之所以能走向世界,说明这极富个性且蕴含民族性的“创新”精神在这全球化时代也照样可以被世界人民所学习和拥有。    以上所论并非已全面阐释该论的所有语境及其意义,但如能促进学界进一步有意义的平等交流,这正是这句话真正的现代意义的新追求。
个人分类: 评论|298 次阅读|0 个评论
借班上课”缘何不休(本文发表于《音乐周报》2016年8月18日)
wyuehua2004 2017-5-2 09:20
文 | 吴跃华 近年来我被某教育局聘请为中小学音乐教师培训指导专家,多次参与他们借班上的观摩课。看到陈茴茴发表在《音乐周报》的文章 《“借班上课”何时休?》 ,对该文前言中提到的现象也很熟知。不过我的发现不是靠“眼尖”而是通过“耳听”。记得第一次去听课,课刚开始我就嘀咕了一句:“这课提前训练过。”坐在我身边的老师神秘地问我:“你怎么知道的啊?”我说:“这戏曲唱得比我还好还让我来指导什么啊?”那位老师捂着嘴笑到:“这都是为你们这些专家特意准备的。”我反问到:“你怎么知道的啊?”“吴老师,这是‘潜规则’喽,谁不知道啊?!”不仅如此,还有一个“潜规则”,有些老师为了上好公开课还在之前送学生小礼物。难怪现在一提“借班上课”就“骂”声不断。但真正要废止“借班上课”还真得要三思。    陈文谴责“借班上课”的种种弊端,我认为最主要的症结可能还不完全在于此。实际上,造成弊端的核心原因在于评价问题。 1.作为评委,教唱课如果只看学生已经唱得怎样是不合适的。学生的素质存在个体差异、班级差异、学校差异甚至地区差异。这是不可避免的。如果只看上述,借个好班当然讨巧了。我认为,不管你借什么班,应重点看教师教给了学生多少(指在原有基础上提高了多少),怎么教的(重点考察教师智慧,即临场处理教学事件的经验)。如果一个班对所教的歌已经唱得较好了,你还能给他们什么呢?我在文章开头交待的那节课就是这样,一出口的演唱水平跟老师教完的演唱水平基本上没有差距。这样的教学没有意义,只是表演走过场,不应该赞赏。如果我们的评委能及时指出,我相信没有哪个老师敢花那么多成本去造那个很容易被识破的假。如果一个老师教了一个陌生的班,一出口唱得参差不齐,但经过教师的教学,学生有了明显的提高,尽管没有达到很理想的水平,但也应及时给予肯定性评价。有哪个老师不愿投入这种原生态的“借班上课”呢? 2.作为教师群体,我们应该有“集体良知”。我参与的课堂中,“借班上课”的“潜规则”几乎无人不知,但没有人觉得这种作假羞耻。如果我们的教师文化本身就缺乏一个诚实的评价氛围,即使换一种方式又能有什么改变呢?我们应该要像对待“假唱”一样出台规定,规范“借班上课”,明确让广大教师对“借班上课”的丑恶现象说“不”,我相信,遵纪守法的人应该还是多的。此外,增加群体教师参与评价环节,如果没有群体教师参与的监督,就像禁烟一样,即使有法律也很难禁止。    3.我们口口声声地说为了每一个孩子,但却在孩子面前公开造假。事实上,新课标也清清楚楚地写着要重视学生评价。真正想制止这种造假行为还是有招的,就看我们用不用。孩子心里很清楚,我上小学时的情景几乎都想不起来了,但老师开公开课让我们协助造假,就连谁应该回答错都事前安排好,那情景至今历历在目。爱因斯坦说,教育就是多年后什么都忘了,剩下来的那个就是教育。想想我们的孩子吧,造假也许使某教师的那堂课成功了,但你丢掉的是你整个人格,危害的也许是孩子的一生。    其实,“借班上课”作为一种教研形式,这本身并没有错。它之所以长期活跃在教研领域,这本身也说明其有受欢迎的一面。如果说“借班上课”就容易产生“作假”行为的话,不借班上课恐怕更容易产生作假行为。自己教的班作起假来更方便吧。“借班上课”主要是改革开放以后随着中小学教研活动的活跃而兴起的。新课改后,“借班上课”由原来重在展示逐渐增加了研究的含量。尽管有弊端,但这是一种重要的历史资源。要彻底抛弃并不一定就是明智的选择。要抛弃很容易,但要构建一种新的教研形式就难了。
个人分类: 评论|318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巅峰音乐汇王二妮专场 【高清】
ericmapes 2017-4-30 09:33
巅峰音乐汇王二妮专场【高清】 大贤村长 上传于 2012-06-01 http://xiyou.cntv.cn/p-18434-428ecc18-ab66-11e1-89a1-001e0bd5b3ca.html 简介: 王二妮在巅峰音乐汇王二妮专场演唱:1.山丹丹开花红艳艳;2.蓝花花;3.新狼爱上羊;4.爱是你我;5.圪梁梁;6.羊肚子手巾三道道蓝;7.翻身道情;8.常回家看看;9.三十里铺;10.红豆;11.赶牲灵;12.走西口;13.比风吹;14.爱陕北. 首播时间2010-10 标签: 王二妮 巅峰音乐汇 专场 王二妮专场 演唱会 音乐会 音乐汇 分类: 音乐
个人分类: 杂谈|253 次阅读|0 个评论
贬损二胡仅是西方音乐价值观吗?
wyuehua2004 2017-4-24 13:34
孙元昌的《勿用西方音乐价值观贬损民乐》,以二胡为例批评贬损民乐现象,联想到此前孙先生在《珍贵的历史资料》中说:“西洋音乐的传入……严重地抑制了民族音乐在社会上的传播、发展,从而使民族音乐陷入了更加困难的境地。”我认为,把民乐的不如意归咎为西方音乐价值观不尽然。   首先,我们一直都有贬损民乐的文化传统。孙文用“面包与馒头”来说明,尽管西方的面包比我国馒头营养丰富,但面包并未代替馒头成为我国主食。同样,民乐作为我国人民的“精神食粮”也有群众基础,因此不能“一味地固守西方文化中心论”,不同文化,“适宜的就是好的”。但我认为,两者不能类比。与传统“民以食为天”观念下的馒头相比,民乐处的是“下九流”之末的地位。传统文化认为人是不平等的,把人分成“九流”,且还又细分上九流、中九流和下九流,“下九流”中最后三位是“七娼妓、八戏子、九吹鼓手(民乐之一)”。可见,就连娼妓都比戏子、民乐者地位高,有些家族甚至规定吹鼓手死后都不准进入祖坟。在这样的文化氛围中,尽管有唐明皇这样的国君都亲自参与过乐队敲鼓,尽管有文人的古琴那高高在上的文化,但也并没有改变多少像孙先生例举的二胡之类的民乐印象。台湾学者赵玲玲在其著《一生至少一次的哲学浴》中说,尽管现在学习一件乐器成了时尚,但直至上个世纪初,这仍然被家长们认为是“贱业”。直至那时可不能说是西方价值观在贬损“民乐”。   其次,西方音乐的引入之初实际上是提高了民乐的地位。上个世纪初前后,西方音乐引进国内并先后在教堂、学堂、礼堂入室,音乐不仅成了可以传递上帝信息的使者,而且是使普通人走向成功人生阶梯的一个学科门类,更是可以用作救国的有力“精神武器”。最重要的是它使包括民乐在内的整个音乐获得了与智力、道德等学科同样的地位。一件被通常理解为要饭的家伙即二胡在西方美育观念下却堂而皇之地在现代高等学府作为专业传授,我们的传统“高等学府”可没这专业。且也正是在西方观念的刺激下,二胡才真正成为独奏乐器。当然,那时“音乐”内部确实存在“中西”之争。但再怎么争,这毕竟是“音乐”内部的事,“音乐”在整个国家生活中地位的提高是毋庸置疑的。新中国成立后,人民当家作了主人,很多的民间艺人被请到专业音乐学院担任教授,要不是阿炳过早离世就成了中央音乐学院的教授了,估计这在世界上都是罕见的好事。不仅如此,还兴办了专门培养民乐人才的中国音乐学院,后来甚至都“重视”太过了,曾一度要求拉小提琴的都改拉二胡。   再次,即使用西方音乐价值观来贬损民乐也是通过国人的选择才能发酵的。自西方音乐引入百年以来,如今的二胡专业发展甚至可比西乐被尊为“国乐”的代言,不仅在专业舞台上赢得国际声誉,就连国家领导人都能在国外访问时演奏它。如果对此状况还有不满足,恐怕主要是我们民众的文化意识没跟上,整个文化生态没有多少改变。举个例子来说,就在前不久的清明节,我在火葬场附近看到一些民间丧葬乐队,他们跟在一些披麻戴孝的人后面一边走一边奏,即使坐上车也是那种拉货的大卡车,盯着风也得吹奏,就这样一天下来也就挣几十元钱。可是,那些同样是搞民乐的,是受西方影响下成立的专业音乐学院培养的民乐学生开个演奏会,观众送的一束鲜花至少都几十元,至于那舞台、那掌声、那氛围,这两者能比吗?按照西方的观念,演奏安魂曲可不是一般人可以干的事,我们这专业音乐学院的学生及其专业人员有谁愿意去火葬场那演奏的呢?这时西方音乐价值观跑哪去了呢?其实,人们对西方价值观是有选择的,如“龙”在西方就是“蛇”,是一种恶的动物,因为骗夏娃偷吃禁果的正是它。但国人并没有因为崇拜西方价值观就改变了对龙的信仰。可见,国人对于自己高度认同的事物是不会改变的。但对于“音乐”为什么会轻易改变价值认同了呢?试想想,有谁愿意学了十几年专业到火葬场那去服务?有谁愿意与街头二胡流浪艺人认同是一个文化?人们的选择很清楚,什么对自己有利就选什么,选择洋化的民乐即艺术民乐对自己有利那当然就去运用西方价值观了,至于说是因为小提琴比二胡弦数多、音质好、能演奏和弦等之类的所谓科学理由,那只是表面文章。骨子里主要是因为认同西方的音乐价值观有利于抬高自己的身价,只要头脑不憨的人都会这么干。需要认同传统民乐文化时,把阿炳抬出来赞美赞美可以,但见到街头那些二胡艺人时,估计连一块钱也舍不得给,更不要提文化认同了。   当然,我并非想否认西方音乐中心论思维已有的弊端,而是提醒问题的根源也有可能是我们自己的文化使然。随着全球化的推进,我们要警惕一些“无判断”地接受外国音乐的现象,但当下民乐发展的不如意仅仅还用“照搬洋教条”、“盲目模仿西乐”这样老掉牙的理由来解释是不够的。在积极寻求以中国特色面貌面对世界的同时,有些传统也需要我们严肃正视它。□吴跃华 发表于《音乐周报》
个人分类: 评论|287 次阅读|0 个评论
我行驶在美丽的海滨大道上
yag195544 2017-4-13 06:04
我行驶在美丽的海滨大道上 岳爱国/文、摄影 周末,开车出门。 我行车时都是要有音乐相伴的。当车子行至城乡结合部时,音响正在播放着的是秦咏诚所作的《海滨音诗》。这是我常听的一首小提琴协奏曲,之所以常听是因为喜欢。 如果只提秦咏诚这个名字,一般人会感到陌生,但若提到他的作品,大家马上就会不再有陌生感了。他的器乐作品主要有:管弦乐《欢乐的草原》( 1954),小提琴曲《抒情曲》(1956),交响诗《二小放牛郎》(1959),小提琴曲《海滨音诗》(1962)、声乐协奏曲《海燕》(1963)等;他所谱曲的歌曲主要有《我为祖国献石油》(1964)、《毛主席走遍祖国大地》(1972)、《满怀深情望北京》(电影《创业》插曲,1974)、《我和我的祖国》(1985)等。 之所以要向大家介绍这些,是为介绍他的《海滨音诗》做好充足的铺垫。 此刻的我刚刚从喧闹着的城市逃离出来,到了五环以外,虽然车子逐渐少了起来,但路边的景色是那么的平庸无常,并没有让人的心情有多少向好的转变。就在此时,《海滨音诗》恰到好处地播放了出来。 当钢琴与竖琴流畅地弹拨出犹如海波涌动似的前奏之时,我的心瞬间便宁静了下来,因为我知道,之后的小提琴会给我带来更加动人的旋律与感动。在钢琴微微起伏的海浪式音型的伴奏下,小提琴不喧不闹地进入到了自己的情境之中。它的主旋律似一条抛物线接着又是一个抛物线地在律动着,而正是这种有升有降的起伏,一波又一波海浪的拍岸也就被淋漓尽致地表现了出来。此时,车窗外虽然还是北方内陆初春万物复苏前的萧条,但小提琴的妙音早已将我引领到了海景怡目、海风怡人的某一处海岸线 …… 此时,乐曲进入到了华彩的中断,当管弦乐队演奏出一个小高潮之后,小提琴也由之前的舒缓转入尽情倾诉的高亢。恰如刚刚还在一处海湾处徜徉,而就在一个转弯之后,更溥博的大海一下子涌入进了人们的视野之中。面对海天相衔的无垠大海,小提琴的音调转为了沉思,用它那饱含深情的中音区释放着自己浪漫的情怀,细细品去,其中有梦幻、有遐想、有沉思、甚至还有对未来的畅想。 长笛不经意地加入到了伴奏的行列,小提琴用它那华丽的音色将大海的碧波荡漾,将海岸线一波一波的白色浪花,将海空飞翔着的鸥鸟,将海滨林荫大道树影的婆娑一一进行着展示。 仍是在钢琴和竖琴的陪伴下,小提琴在几个美妙的跳弓和颤音之后进入到了乐曲的尾声,在逐渐放慢的泛音中渐渐结束了整支乐曲。 《海滨音诗》播放结束了,后面紧接着响起了狂躁的音乐。我不愿让这毁心的狂躁来打搅自己刚刚获得的平稳,便索性将音响关掉,让自己的思绪仍然滞留在海滨的绮丽景色之中。我在回味着刚才的大海,回味着刚才的海滨,回味着海滨的宁静。我甚至感觉,我的心已佩戴了一副可以窥视大海的 VR镜,并因此让自己的心境永久地驻留在了无边无际的大海,驻留在了微风轻拂的美丽海滨,自己的心境也在白浪拍岸的浸淫下得到了长久的宁静。 经过以上的描述,大家一定清楚了,《海滨音诗》是一首以大海为背景,借物咏怀的音乐诗篇。我想,之所以能产生这样好的抒情作品,与作者生活的环境有着极其密切的关系。是的,此曲的作者秦咏诚正是辽宁大连人,是家乡的大海给了他无限的创作感知与灵动。除了这曲《海滨音诗》,他还创作了另一个与海有关的作品 ——声乐协奏曲《海燕》。秦咏诚喜爱大海既表现在他的器乐作品中,也表现在他所谱曲的歌曲中。他曾表示,他最喜欢的歌词是《我和我的祖国》(秦咏诚作曲,张黎填词)中关于大海与浪花的描述,歌中将祖国比作大海,将人民比作一朵朵小小的浪花,他感觉很贴切。 车子还在行驶着,我又将音响打开了,让《海滨音诗》那动人的旋律再次响起。在小提琴曼妙旋律的陪伴下,我似乎依旧行驶在美丽且动人的海滨大道上。 作于 2017年4月13日
个人分类: 散文|2814 次阅读|0 个评论
在中科院做主任的“摇滚博导”,跨界玩音乐竟成窦唯的吉他手
热度 10 beckzl 2017-4-6 21:03
现在的娱乐圈为了吸金搞噱头,似乎不玩一把跨界都算不上个明星。 几年前的一曲《爱的供养》,唤醒了多少植物人,可谓娱乐圈跨界医疗领域的典范。 同样经典的还有小米掌门人雷军,一首意气风发的《Are You OK?》唱响大江南北。 如今的娱乐圈还刮起了一阵跨界做段子手、跨界做表情包的风潮,也不乏成功的例子。 雷总单曲纪念版鼠标垫 但是论跨界,这些明星全都不如他跨得震惊,跨得逍遥。 他曾是北大物理系的高材生,毕业后从事半导体材料物理研究。 在国际知名刊物上发表了一百多篇SCI论文,国家授权发明专利都有十余项。 除此之外,他还是 中科院半导体所的重点实验室主任 , 博士生导师 , 973项目首席科学家 。 作为一名科研工作者,他绝对是公认的人生赢家。 明明可以靠科研工作的铁饭碗过一辈子,却偏偏要玩音乐。 2011年,他用沧桑的嗓音演唱了李白的《将进酒》,视频播放超千万。 被网友誉为 “摇滚博导” ,甚至登上了来年的网络春晚。 这下不仅引来了吃瓜群众,还吸引来了很多乐坛的高人。 一不留神,“摇滚博导”竟成了窦唯新专辑中的吉他手! 最右为窦唯 面对各种赞许的称呼,他却一直称自己是一个 “爱好音乐的科研工作者” 。 … 他生于湖南,父母赐名陈涌海,期望他的才华能如大海般翻涌。 陈涌海也的确没有辜负父母的殷切期望,20岁从湖南老家考入京城,于北大求学。 80年代是中国校园歌曲萌芽的时期,同时摇滚乐也正冲击中华大地。 陈涌海虽然没有什么音乐功底,但是父亲在电影院的工作让他接触到了很多影视歌曲。 初到北大校园的陈涌海受到这股风气的影响,把持不住自己。 把两个月吃馒头省下来的伙食费拿去买了一把60块钱的翠鸟牌吉他。 他和大多数喜爱音乐的学生一样,没有基础也没有钱去上培训班,全靠自己的一腔热情。 一本 《民谣吉他,21天从入门到入土》 大概就是陈涌海所有音乐基础知识的来源。 在宿舍练琴的陈涌海 刚开始,陈涌海只要一有空就会找上三五好友,一起到未名湖边弹琴、吟诗。 不像现在,一首民谣和一部爱情动作片没什么两样,那时他们的主旋律更多的是国家和社会。 不过没多久,陈涌海的吉他还真的就入土了。 因为北大物理系的课程安排可不像什么二流三流院校那样宽松,繁重的课业让他不得不放下音乐的爱好。 未名湖边,弹吉他的陈涌海 接下来的两年,陈涌海像一个正经的学霸那样,看最厚的书,考最高的分。 他也渐渐明白了,自己是一个读书的料,未来会走科研的道路。 大四的时候,在同学都面临着工作和毕业的双重压力时,陈涌海倒并没有这方面的担心。 他反而因为课业的宽松,还有那股子离别的伤感,重新拿起了吉他。 舞台上演唱的陈涌海(右) 别看陈涌海是一个学霸,当年玩起音乐来也是叱咤风云的知名校园歌手。 还曾经与现在知名的乐手 卢庚戌 (水木年华成员)同台演出。 当年北大的演唱会海报 渐渐的,陈涌海开始尝试着写歌,第一首歌是什么他都已经不记得了。 只依稀想起大概是模仿崔健风格的一首摇滚歌曲,显得和当时流行的校园歌曲格格不入。 崔健 “我是典型的无话可说者,我只盛开米粒大的花儿,只有片刻的芬芳。” “风雨来时,我会落下我所有的花瓣,免得说它们是塑料的。” 这段独白出自陈涌海的《废墟》,是他在圆明园遗址的废墟上边喝酒边写下的。 “无话可说者”的确是他真实的写照,平日里的他常常理性得严肃。 这种严肃甚至被他带上了舞台。 陈涌海生在南方长在南方,唱起歌来难免带着一口湖南味的塑料普通话,尤其是独白部分。 有一次他上台表演,有观众抱怨,说听不懂他在唱什么。 结果陈涌海怒了,怒斥观众“听不懂的出去”,这简直就是他后来做老师时的模样。 陈涌海 陈涌海北大毕业后考入了北京科技大学读研究生,音乐的爱好又再次搁在一旁。 他专注自己的学术研究,主攻半导体材料的相关研究。 每天8点上班,晚上6点回家吃完饭,又回到实验室工作到12点。 枯燥没有活力的生活也的确让陈涌海获得了不小的成就。 在办公室的陈涌海,头发短了人发福了 他在中科院的半导体所获得博士学位,成为了博士生导师,出任重点实验室主任。 SCI论文发了上百篇,主持了多个国家重点课题和和项目,973项目中还成为了首席科学家。 在最受世人敬仰的科学领域做出这一番的成绩,用现在的话说,陈涌海绝对是人生赢家。 但随着年纪的增长,衣服穿得越来越正式,发型也越来越短,他还是想念学生时与音乐为伍的时光。 主持会议的陈涌海 某次陈涌海出差去日本,他在新宿站看见两个街头艺人在深情地弹唱。 他看在眼里,内心满是回忆,驻足欣赏了许久。 音乐终归是陈涌海不能忘怀的爱好,那一次之后,他便再次抱起吉他。 “做不了刀子,也要做刀把子。哪怕做生锈的、钝刀的刀把子,也要跟刀子在一起。” 陈涌海重新留起长发 已步入大叔之年,陈涌海早已没有当年的情愫和精力去作词作曲。 不过这也不代表他停下了创作的脚步,他闲来无事经常给古诗词谱曲重新演绎文人的豪迈。 陈涌海在庐山上吹箫 让他一夜成名的那曲《将进酒》便是这样诞生的。 陈涌海与钱绍武先生谈古论今,一时兴起便坐在桌边唱起了这首歌。 当时当景恰好被友人录制下来,传上网络,轻易就获得了千万级的播放量。 陈涌海与钱绍武 陈涌海很是欣喜,倒不是为自己成名,更多的是因为自己的歌曲得到了多数网友的认可。 《将进酒》大火后,各路神仙闻着味就都找上门来了。 有歌唱综艺节目找到陈涌海,说: “你有一个梦想,我可以帮你实现它。” 陈涌海听到后呵呵道:“瞎扯淡,我的梦想不用你们实现。” 他明白,这无非是出于节目的噱头,对于这种节目他从来都是不屑参与的。 当然这些找上门来的神仙也有他十分欣赏的,比方说摇滚界的老仙窦唯。 窦唯与他一样,专注、沉着,两位摇滚中年大叔情投意合,不仅即兴演奏,更爱促膝长谈。 陈涌海与窦唯谈笑风生 四年前,窦唯在云南大理录下《山水清音图》,邀请陈涌海担任其中一曲的吉他手。 录音完成后窦唯还多次在言语中透露出对这张专辑的喜爱与满意。 网络上,陈涌海在人们眼里是跨界神人;现实中,他还是个“无话可说”的科研工作者。 他把自己对音乐的坚持归结于那个浪漫的时代,理想主义情怀在他心中烙下了深深的印记。 其实陈涌海算不上是什么伟大人物,当年校园里成绩好又多才多艺的同窗也不在少数。 他有一个同学诗词歌赋样样精通,号称“万能文艺青年”,结果最后放弃了学业去了山村支教。 陈涌海今天的所作所为只因为他还记得,他还愿意坚持。 不放弃事业的同时追求仅有的三两爱好,仅此而已。 “十年一觉民谣梦,当年乐手多不再,惟陈兄涌海,虽步入怪叔叔之年,琴上行走如故。” ——好友胡续冬。
13210 次阅读|11 个评论
追思江苏师大原音乐学院王小铁书记
wyuehua2004 2017-4-1 11:31
寄往天堂的信 ----- 追思江苏师大原音乐学院王小铁书记 昨晚,也就是 2017 年 3 月 31 日晚 6 点 25 分,江苏师范大学原音乐学院党总支王小铁书记,永远地离开了我们。但他的音容笑貌犹在,不过,他已经听不到我们对他的倾述了。但愿他能在天堂里收到这封“追思”信! 一追“铁哥”您为什么太“铁”?现在已经用不着再称您书记了,天堂里估计没有官衔称谓等,但咱们之间的情感还在,称您“铁哥”您不会介意吧?其实,您在音乐学院的时候也不太像个书记,按说您是原校长办公室主任调来做书记的,即使摆点架子也不为过。但您好像有点特别,来音乐学院后,首先不是每周三都必须开会,有事则说,没事大家忙自己的,领导办公会也是这样,您这务实作风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尤其您每次开会,无论教师会还是领导办公会,您总是第一个到并耐心等待大家。您给我们留下的印象总是乐呵呵的,但您也是个很讲原则的人,每次离开办公室,无论是去上课还是去开会,您总是细心的留个纸条贴在办公室的门上,提醒有急事要找您的人可以打您的电话。尤其让我感动的是,在我人生走向最低谷的时候,您竟然启用我做您的(党务)秘书;在我得了癌症没有钱治疗时,您亲自为我写募捐信,还给我很高的评价,称我担任的 99 级班主任工作“实现了音乐系学生工作的历史性突破”, 也许您不知道,您这物质帮助和精神上的巨大鼓励,让我一个癌症晚期且骨转移的病人起死回生。更让我记忆犹新的是,您是一个极其坦诚之人, 2006 年我在首师大读研究生期间,因某件紧急的公事处理完我未能及时告诉您,您发短信微软地批评了我一下,以为我还没处理完也不告诉您一下。因为您是领导,我没有解释。没想到,几分钟后,您立即发短信像我诚恳道歉,因为您从韦荣道主任处听到此事已被我办妥。如此光明磊落之人,难怪能笑哈哈的! 二追“铁哥”您为什么太“小”? 2004 年您来到我们音乐学院,我因此前卷入某些人事矛盾,弄得我声名狼藉。然而,您并未嫌弃我,还让我担任您的秘书。尤其您还天真的像个孩子一样,要认我的女儿做您的干女儿。后由于我们毕竟是上下级关系,怕处理不好公私分明之事而搁置。但我们全家总能时不时的接受到您关心我的女儿成长的问询和祝福。尤其您写的日志我们还一直珍藏着。您写的原文如下: “ 好女孩贝贝 ” “ 贝贝的学名叫吴宁贝,因为她妈妈单名一个“宁”字;“贝”则很好地表现出小女孩从一出生起就受到全家人的疼爱。她爸爸小吴是我的同事,一个朴实无华、好学上进的青年教师;说起来还很有点传奇的经历。他是我校1993年建立音乐系的首届专科毕业生(也是专科中唯一留校任教的),又在职读完南京师大的三年函授本科;今年初以同等学力取得了首都师范大学音乐学硕士学位。他做过几年专职教务秘书,后来兼任了一年学院党总支秘书;平日沉默寡言,不事张扬,工作却是非常踏实努力,值得信赖。在首都师大脱产学习的一年里,他一口气发表了10多篇科研论文;两年来还有几篇论文获得了教育部和省级的多项奖励。他一向的忠厚和勤奋引来众多学生的爱慕,当年就是这样娶到了贝贝的妈。 贝贝今年应该是五岁多,却是我们多年的“游伴”了。两三岁时爸妈就带她参加我们的旅游和艺术观摩活动,比起那几个顽皮到让人头疼的“活猴子”男孩,她的文静和专注给我的印象极深。去年暑假我们去桂林,在火车上她不声不响,专心致志地画画。粗心的爸妈没有带好足够的画纸,所以总想让她少画一点,多看看窗外的风景;小姑娘却执著得很,非要坚持自己的创作(好像后来还因此挨了回打)。她画了太阳、树木、长颈鹿、鱼儿、小鸟什么的,当然还有妈妈和“我”;跟我聊起来时有一种忘我的得意,全然没有了平素的羞怯。今年五一长假我们集体去宏村、牯牛降,这次贝贝不仅继续作画,还带上了平时在幼儿园和家里画的好多作品,看上去色彩愈发丰富,想象也更加飞动。 去宏村的前一晚我们住在太平湖边的“江南书苑”,靠近水边;晚饭前后出去散步,大家采摘些芦根和野草莓品尝,很有情致。不过最能吸引贝贝的还是林子里的几架秋千,当我一次次地推她“上天”时,起起伏伏的飘荡引得小丫头大呼小叫,全没了平日里的矜持。那天晚上,她一定睡得非常安详——因为玩得太开心,太尽兴了。第二天早饭时她妈妈悄悄告诉我:贝贝说了,大大(我们这边对“伯伯”的称呼)是真的喜欢我耶!在各处景点游览,贝贝从不要大人抱,跑来跑去一点不知道疲倦。有时候我真的难以相信,她那小小的躯体里怎么会蕴藏了如此多的能量! 回想一下,其实一年中我见不到贝贝几次(只有集体旅游和为数不多的几场音乐会),但是小姑娘非同一般的乖巧和坚毅却一直深深印在我的心底。我不是个喜欢搞裙带关系的人,但是假如贝贝要认我做干爸爸,我肯定会笑逐颜开的。前天下班前小吴过来说:告诉您一个好消息,贝贝的画刚刚在全国比赛中获得了金奖。呵呵,我和她爸妈一样,由衷地分享了孩子的喜悦”。转载博文地址: http://fereto.blog.sohu.com/50587224.html 王小铁 07 年 6 月 14 日 三追“铁哥”您为什么太“王”?今晨,我在微信空间通过朋友圈传发的一个测试人的心理年龄的软件测试自己,获得的答案是 108 岁,就在前几天,我用类似的软件测试是 18 岁,我略带点开玩笑地说:“时间过得真快”。其实,这个测试是受到昨晚“铁哥”不幸的消息的影响。昨晚,大概在 7 点左右,看到同事覃勤副教授发的一个不祥的图片,我当时心里就咯噔一下,后得到证实是真的。以前见到人家遇到这事说“心情沉重”,我都感觉是套话,但我昨晚至现在可以说是心情“非常沉重”。一个非音乐专业的领导、以前的同事,我们大概有十年没怎么见面,但还能让我有这种“痛”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尤其“铁哥”在音乐学院还有些“铁丝”,说明您很伟大,您的人品还有才学值得人们挂念您!至于您对音乐学院的贡献,那就由组织给您定吧,以上信的内容只是我个人感受,且因我本人经历过放化疗,许多更珍贵的信息已经被大脑丢失。但愿这“微信”能传递给您点信息,有人还在想念您!祝您在天堂能安好! 吴跃华, 2017 年 4 月 1 日
个人分类: 教育叙事|2670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综艺>选秀/音乐>中国农民歌会20150806 总决赛之夜
ericmapes 2017-3-21 20:42
综艺选秀/音乐中国农民歌会20150806总决赛之夜 http://tv.sohu.com/20150807/n418327189.shtml
个人分类: 杂谈|263 次阅读|0 个评论
艰难的抉择
luckypeng 2017-2-23 20:22
我是从2014年6月11日注册的网易云音乐,使用已经快有三年,累计听歌有7752首,创建了8个歌单,收藏了很多特别喜欢的音乐。我记得大三那年的一天下午,我在旁边宿舍第一次看云音乐。当时我同学子龙正在放音乐,我被那个播放界面给惊艳到了,那个UI界面是一个CD碟在桌面上慢慢旋转,配上红白搭配的背景色,看到他第一眼就爱上,真的这么神奇。之后我问他这是什么软件,才知道叫网易云音乐。 回到宿舍后,我立马自己安装注册了,简直是如获至宝,爱不释耳,心里乐开了花。你会在网易云音乐里遇到很多用心欣赏音乐的人,他们有时会留下对某首音乐的评论。有时候你会感同身受,有时候你会赞叹他们的故事,有时候你会同情他们的遭遇,还有时候你会感动的说不出话,因为他们说出了你感受到却表达不出的东西。而且云音乐的推荐算法很强大,强大到你怀疑自己是不是被他偷窥了。他会根据你的听曲记录,每天早上给你生成推荐音乐歌单。有的时候,当你心里想听某首歌时,打开云音乐,放的就是那一首,你感动的不断摇头。我记得今年元旦,白天我陪我的大学室友逛广州,晚上回到家,有点疲倦,洗澡完准备听会音乐就睡,结果播放的第一首就是肖邦的夜曲,我真是感动啊,美美的享受着每一个音符,听完之后,全身空灵一样。在云音乐,有时候你会看到一些滑稽的评论, 比如: “有了云音乐,还要女朋友做什么” 比如有人总结网易云音乐五大未解之谜: 1:他和她到底有没有在一起? 2:中考高考研考的到底考上没有? 3:评论已经顶上去了,ta到底看到没有? 4:听民谣的最后到底去没去大理和西藏? 5:为什么你们听个歌都那么多故事,我怎么没有? 也有深情的评论: 比如: 很喜欢泰戈尔写的一段话:有一个夜晚我烧毁了所有的记忆,从此我的梦就透明了;有一个早晨我扔掉了所有的昨天,从此我的脚步就轻盈了。 如果你感到委屈,证明你还有底线 。如果你感到迷茫,证明你还有追求 。如果你感到痛苦,证明你还有力气 。如果你感到绝望,证明你还有希望 。 比如: 我们这一生,要走很远的路,有如水坦途,有荆棘挡道;有簇拥同行,有孤独漫步;有幸福如影,有苦痛袭扰;有迅跑,有疾走,有徘徊,还有回首……正因为走了许多路,经历的无数繁华与苍凉,我们才能在时光的流逝中体会岁月的变迁,让曾经稚嫩的心慢慢地趋于成熟。一直走吧,我们的终点在那遥远的地方。 后来我的世界里对音乐软件就这么一个定义:网易云音乐和其他。我之后再没有用过其他的音乐软件。他陪伴我度过了考研那段孤独的时光,陪伴我很多失眠的深夜或者早醒的清晨,陪伴我坐车从一个城市到另一个城市。我曾和朋友说,所有的社交软件里,我最珍惜的就是云音乐,他陪伴了我,我深爱着他。 可是,今天发生的一件事情,让我感觉惨了。 我也不知道什么时候订阅了iTunes音乐,中午吃饭时,收到一条扣费消息。打开一看,是苹果音乐扣除的。我心想自己没有用iTunes听过音乐啊,怎么会扣费。下午回办公室时,就打开iTunes看了下,确实发现订阅了。不过我的确没有自己去定过,也没有使用过。想着既然都付费了,就试试看效果如何。就这么一试,惨了。 听的第一首歌是Lana Del Rey于2017年2月18发行的新曲 love,其实我之前不认识她。整首歌充满了仙气,听了让人放松,安静下来。后来我又看到了柏林爱乐乐团,维尔纳乐乐团,伦敦交响乐团演奏古典音乐的专辑。作品集的编排比较完整,音质也很高,我越听越佩服,越听越难过。我感觉自己打开了另外一个世界,看到了另外一片天空。难过是因为,我该怎么对待云音乐,那是陪伴我好几年的老朋友,他和我一起经历了太多的事情,他懂我。 在写到这里之前,我在思考,有的时候,因为我们把所有的希望或者关注点放在一个人或者一件事上面,我们对那人那事依赖感越来越深,对同等类型的人或事就带有了无厘头的偏见,总觉得自己的才是最好的。这种习惯让我们越来越专注,同时也越来越寡闻。这对矛盾就这么存在着。 是的,我知道iTunes的音乐质量肯定不错,算法肯定也很牛,UI界面也很人性化,不过并没有让我惊艳到,也没有让我迸发出第一看见云音乐那种热爱。不过毕竟苹果公司是史上最有价值的科技公司,只需要一段时间的培养,肯定会喜欢上他。如果排除个人感情,在很多方面,都不会比云音乐差。相反,会比云音乐好。 但是,时光是不能复返的,云音乐记录的关于我的记忆也是无法取代的。那现在的我该如何抉择,如果是你,你会怎么做?
个人分类: 生活杂记|3043 次阅读|0 个评论
音乐 诗歌 生物学
dsm9393 2017-2-19 15:04
音乐 诗歌 生物学 都世民 妙用音乐 音乐是艺术门类,是属于文科。诗歌是文学门类,也属于人文学科。生物科技是属于科技类理科。这两者在人类生活上是有关联。但在工作上似乎没有关联。近些年来,笔者发现音乐被生物学家用来治病。而且获得成效,实是可喜。本文将音乐、诗歌和生物学关联在一起。是跨大学科的探索。 参考消息网 2017 年 2 月 10 日报道 : 西媒称,音乐会带来与性和吸毒一样的快感 。文中指出: 有时连续循环听一首歌十几遍也不 感到 厌倦。 可以 闭上眼睛细细品味音乐 谜力 ,无论有什么样的喜好,音乐总能带来很深的情感共鸣和愉悦。 其实戏迷和歌迷都有同感。老年戏迷手拿 MP3 播放器,边散步边听戏曲和歌曲,确实有喜悦之感。【 1 】 很多科学家都承认音乐的普世、社会和文化价值,但仍不清楚产生这些价值的所有基本的生物学机制。此外,究竟是怎样的机能将音乐变成人类进化史中的一个特有现象 , 也仍是个谜。 机理探索 据西班牙《阿贝赛报》 2017 年 2 月 8 日报道,加拿大麦吉尔大学的音乐感知实验室 , 20 多年来一直致力于进行相关研究。研究人员日前在《科学报告》杂志发表研究结果称,音乐在大脑中引发快感的机制与性、毒品和食物相同。这是首次证实大脑产生的阿片类物质与音乐带来的快感有关。 【 1 】 如何证明这一论点呢? 研究人员发现,一种名为萘普生( naltroxeno )的药物面的感觉。研究负责人丹尼尔·列维京的团队想要验证这是否发生在听音乐的时候,以此证明其中的大脑机制是否相同。研究结果 表明 , 萘普生能够阻断音乐快感 。由此得出结论,内源性阿片类物质对 影响 人们聆听音乐时 的 情绪 起着 非常关键的 作用 。这一内源性阿片类物质的产生体系调节着很多生理功能,如应激、呼吸、胃肠传输、免疫力和内分泌等。这一机制的建立是 基于 mu 、 delta 和 kappa 三种受体,它们会被机体在回应性、食物或毒品等自然刺激 中 生成的一些肽激活。 研究 者还发现 ,多巴胺与音乐快感也有关系,但列维京指出: “在我们聆听音乐时产生的情绪反应中 , 阿片类物质受体起到的作用是 不可取代的 ,比多巴胺要更重要。 ” 应当指出的是, 音乐快感中的生物学基础仍存在很多未解之谜 。 研究人员指出,这类研究旨在更好地了解与音乐快感有关的化学路径,从而对音乐的生物进化有更 深刻地认 识 。 以上是从药物角度探索音乐生理功能的机理。去年《环球科学》上还曾报道:生物学家利用音乐治疗中风病,发现左脑功能有阻塞,但右脑被音乐 “激活”。这是一种新机理。研究人員利用音乐节律、音乐类型对患者施加影响,更进一步发掘生物机理。 据《柳叶刀》( The Lancet )医学期刊的 报道 ,患者听音乐后,术后焦虑程度大幅降低、满意程度也上升、疼痛指数较低、所需的止痛药也较少。无论对象是谁、或是选择什么类型音乐,都有这项好处;而研究结果也适用于几乎所有类型手术,但脑部或中枢神经系统的手术除外。 过去还曾报道利用音乐对孕妇施加影响,对优生有帮助。这类报道对其机理讨论较少。 诗歌与 “心” 众所周知, 音乐总能带来很深的情感共鸣和愉悦。 诗歌同样也能带来很深的情感共鸣和愉悦。在佛学经典中偈言是可以配乐唱颂。偈頌有四字一句、五字一句、七字一句。一首偈言有四句,也有几十句。如今佛经已被众明星和居士朗诵和唱頌。 偈頌对古诗有无影响呢?应该有一定的影响。但笔者没有研究,有的学者从拼音上有讨论。【 2 】从文字上尚未见到讨论的书刋。 古诗是文学最早的一种体裁样式。在《辞海》上解释为:不合乐的为诗;合乐的为歌。一般称之为诗歌。词体也是诗歌中的一种。它按一定的音节、声调和韵律的要求,用精煉的语言,充沛的情感,丰富的想像,高度集中地表现社会生活和人的精神情感世界。 《诗经》是中国最早的诗歌总称。儒家列为经典之一,故命名《诗经》。共 305 篇。分为“风”、“雅”、“颂”三大类。 词是文体名,是诗歌中一种。古代的词都能合乐歌唱。 【 3 】 也就说明诗歌与音乐紧密关联。 然而科学家和学者们对诗歌有无讨论呢??有零星讨论。科学家与学者也有喜爱诗歌和创作诗歌的。 据文汇网 2017-02-12 报道【 4 】: 94 歲中科院院士給妻子寫了 60 年情詩 。 , 兩人相守的日子已經超過了兩萬天 , 寫詩的小伙子如今已經 94 歲 , 詩中的廉方也已是 90 歲高齡的老人。唯一不變的 , 是二人牽手微笑的溫暖 , 詩歌傳情的浪漫。馮端就寫出了「休雲後湖三尺雪,深情能融百丈冰」 ( 後湖即玄武湖 ) 的詩句,戀人間熾熱的感情,噴薄而出。馮端在美國訪問期間,思鄉情濃,便寫下了「異域風雨夜,客枕相思湧。遂令閨中婦,潛入遊子夢。」 诗人的心,印在诗中,诗可传情,产生共鸣:让对方内心产生爱幕;两人在人生路 上 患难与共;两人小别时客枕相思,情意浓浓。人生以诗抒情,诗可传情,激活爱情。诗歌对人的身心健康,调整心态冇很大好处。可是这生物机理却未见报道。 另外,我所一位八十七岁柴人奇老先生,他自幼在文亲的教导下,就开始背诵唐诗,至今已背涌八十来年,我们交谈中,他随口就吟诵古诗。他说他每天背诵诗歌时,感觉心情愉悦。每天早上他步行到院图书馆门前,打太极拳,与朋友交谈。让人惊奇的是,他过去曾患癌症,身体看上去有些消瘦,但精神状态颇佳。背诵古诗时,更显喜悦之态。 笔者思考,诗歌可以感染人,可以调节人的心情,但生物机理待解。尚未见到生物学家利用诗歌探索治病机理。人的健康与心态有关,诗歌可改变和调节心态,其机理是什么?如何探索?是个待解课题。笔者有诗云: 诗与 “心” 诗歌文字源自心, 千年流传如星辰, 六感信息因共呜, 机理解读尚是谜。 为什么呢?诗歌是诗人用 “心”写出的文学体裁。诗歌是按一定的音节、声调和韵律的要求,用精煉的语言,充沛的情感,丰富的想像,高度集中地表现社会生活和人的精神情感世界。按现代科技说法,诗歌是由人的大脑思考,用手或键盘写出,甚至用语音“写”出的。可是人脑是人体器官,国内外学者都认为人有找不到的“心”!是“心”产生的。脑科学中却没有“心”的位置。 跨大学科研究 笔者提出跨大学科研究《中国诗歌》的动因是:一 . 音乐已为生物学家所妙用,可为人类治疗脑病;二 . 人工智能专家已为机器人设置了“学写字”【 5 】 、 “写新闻报道”功能。三 . 有科学家认为:人工智能机器人写不出“莎士比亚的作品”。中国机器人能写出诗圣李白、杜甫的诗吗?! 无论机器人是学写字、写文章、阅读、说话等,这些过程中必须将汉字变成数字。利用数字技术及编程来完成。这些过程中找不到诗人的 “心”、诗人的情感!尽管有些专家正致力于机器人的情感设置,能否实现还需试目以待。 今天我们希望机器人来为《中国诗歌》作贡献,诗歌大会上有机器人身影,快速统计,电视直播、卫星转播都有电脑,如果让机器人将中国诗歌翻译成各种文字,去世界各国宣传,这也会是创举。如果让机器人写诗歌,并赋予情感,会创作出惊世之作吗?会超过人吗! 无论是研究诗人在创作过程中生理功能,还是研究诗歌对读者、听众和观众所受的感染,对人的身心健康的影响都很有意义。然而这一研究涉及面很宽、涉及多层次,是很困难的。受众的被感染要从六个感官产生信息,再进入大脑,此后又怎样反馈到感官,让受众流泪、兴奋、愉悦呢?这些谜团待解。必须跨大学科研究! 参考文献 【 1 】 西媒:音乐会带来与性和吸毒一样的快感 , 来源: 参考消息网 , 2017-02-10 00:35:01 。 【 2 】《辞海》,上海辞书出版社, 1989 年。 【 3 】 孙锡良:到底谁够格称 “汉语拼音之父”? 来源: 红歌会网 , 2017-02-18 15:08:27 【 4 】 94 歲中科院院士給妻子寫了 60 年情詩 , 来源: 文匯網 , 2017-02-12 【 5 】这个机器可像人类一样学写字,计算机科学,来源:环球科学 2016 年 2 月号, p.11 。 【 6 】 评论:诗词热是时代的声音 , 来源:北京晨报, 2017-02-07 09:49  。  【 7 】 龚建平 , 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理论与实践指南 , 来源:光明网 -《光明日报》  2017-02-17 03:30 。 【 8 】 香港诗词大会已办了 26 届 , 但只比创作不比背诵 , 来源: 星岛环球网 , 2017-02-10 10:08 。
个人分类: 杂谈|1278 次阅读|0 个评论
《让我们荡起双桨》的歌词有问题吗?
wyuehua2004 2017-2-17 08:15
文 | 吴跃华,本文已发表于《音乐周报 》2月16日 此前看到李如春在中国音乐学网发的文章《让我们荡起双桨中有害人的歌词》说:“今天突然听到歌曲《让我们荡起双桨》的歌词‘做完了一天的功课,我们来尽情欢乐’。气不打一处来,歌词背后暗藏凶险,把做功课和欢乐对立起来,即:做功课是不欢乐的,如此一来谁还喜欢做功课?建议歌词改为:‘欢乐地做完功课,我们来继续欢乐。’......”如此“戏言”本没必要关注,但这竟然还引来一些网友点赞,其中就有中国音乐学网管理员lizhou留言到:“仔细琢磨真是这么回事哈!这种歌词确实太恶了哈!”对此,作曲家储望华提醒说:“不必太过较真”,并认为此歌还是一首不错的歌曲。    然而,李如春回复却说:“我说的是歌词背后的暗示,有点解构的意思,甚至当然不是作者原意,但人的思想就是这样被暗示或者被背后传达的东西潜移默化地构造出来的。也不是指责歌词真的故意害人,如果真有伤害也是‘偶尔无心的伤害’。更不是对教育不满,因为大家都是共谋。但现实中、艺术中的确不能忽视这种不在场的思维基础。”可见,这还不是在随意开玩笑,李如春仍然坚持有“害人”之说。李如春对持不同意见的人也说:“坚决捍卫各种网友说话的权力,无论思维活跃的还是固定模式的。”于是,我们有必要认真地辩驳一下。    1955年,长春电影制片厂要拍摄电影《祖国的花朵》,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第一部儿童题材的电影。7月的某一天,导演带着一群十二三岁的小演员来到北海公园。作曲家刘炽也跟着,因为电影里需要他创作一首儿歌。在孩子们尽情欢乐的氛围感染下,刘炽十分激动,当时便写下了该歌的旋律。这是一首先有曲后有词的作品。如果说歌词有什么“思维基础”的话,那也至少要求歌词创作首先得尊重旋律所表现的“欢乐气氛”。巧的是,词作者乔羽在为这部电影创作主题歌词时正处于热恋中,在其女友的要求下也来到北海公园。面对蓝天碧水,绿树红墙,也许热恋中的人情感最丰富,在这美景的“诱惑”下,诗兴大发,运用白描手法,形象地描绘了在这美景中嬉闹游玩的孩子们,在“做完了一天的功课”之后的“愉快生活”。即使有什么“思维基础”,词人创作时的“情境”也是不能忽略的。尽管这在那火热的年代,但歌词仍朴实无华、优美抒情。也尽管有“谁为我们安排下幸福的生活”这样略带有意识形态用意的词句,但一点也不显得“枯燥”、生硬。歌词“琅琅上口”不说, 还很容易记忆,深受老少人们的喜爱,成了几代人的经典儿歌,1980年还获得全国第二次少儿歌曲评选一等奖,并一直是中小学音乐教材中的常规教学曲目。    遗憾的是,我们现在的儿童在生活上如吃穿比五十年代要强数倍。但如真要问问他们每天做完功课还有时间尽情欢乐吗?估计十有八九撇撇嘴。每天作业做到很晚,周末、假期还有各种培训班等着去被“提高”。即使学的是那些制造快乐的东西,其实也不快乐。李君说歌词有“害人”的地方,似乎也在情理之中。如果仅是指这个也就罢了,可是李君还特别强调这“更不是对教育不满”。搞得还很高深,他说这“有点解构的意思”,是指“歌词背后的暗示”。什么“暗示”呢?歌曲产生的50年代,那时的功课就是“数理化”,数理化主要是理性的“求知”,“欢乐”是“情感”的表达,理论心理学告诉我们,人的心理基本分为“知、情、意”三个方面,歌词这样书写没有问题。尤其在新中国成立初我们全面学习苏联的背景下,全面发展教育的理论基础就是马克思在康德的心理三分法基础上形成的。如果像李君修改的那样表达还是歌词吗?既不合逻辑也不美,可能语法还有错误。    然而,李君却认为:“‘理性的求知’恰恰应该是智慧的欢乐,现在却被与欢乐对立起来,人为地把理性的求知定义为不欢乐,是一种暴力的话语。”这也许就是李君所谓的“不在场思维”之一吧。对此,我做如下辩驳:“求知”是可以“欢乐”的,“欢乐”中也一定有“求知”,两者不是截然分开的,席勒的《审美教育》正是致力于人的这种完整性而努力。但不能把两个词的本质属性混为一谈。所谓指鹿为马,不是指者不知道那不是鹿,而是有意为之。心中对当下教育不快是可以理解的,但如果把这说成到“害人”的地步未免有点夸大其词,甚至就是“恶搞”。尤其在新中国刚成立时教育普及率还极低的情况下,即使在今天看来有点“填鸭”式偏重数理化的教育失当,但在当时相对于旧社会来说,普通大众能有个受教育机会已经是个不小的进步。古人云:“知人”要“论世”,因此,“知‘词’”也要“论世”。李君把具有诗的品性的歌词当作事实来谈已显不当;脱离时代背景去评价歌词背后的思维更显不当;作为专业人士在这专业的地方如此公开宣称该歌词“有害”已经不仅仅是不当的问题,是严重的误读。 原文网页
个人分类: 评论|416 次阅读|0 个评论
是审美品位低下还是道德问题?---明言文章读后
wyuehua2004 2017-1-17 11:26
是审美品位低下还是道德问题?---明言文章读后 明言文 章《 部分国民音乐审美品位低下问题析解》(《艺术评论》2015年11期 )现象描述奇特,分析无味,题目糟糕。~~这是我给的评语。 1,就题目而言,与其说是审美品味还不如说是 道德品味。且太学术化用语。这文章批评的是大众音乐领域的丑恶现象,用这样的词有几个大众来看呢?即使来看,能看懂吗?只是发表一篇文章完成科研工作量而已。 2,把问题仅说成是专业音乐学院的教育问题不当。感觉咱们师范类学校没有什么事一样,而大众的教育问题,师范院校甚至综合院校都有责任。问题还不完全在于此,学校教育不是万能的,今天这个开放社会,问题多的是,仅仅在专业院校身上找茬不可能解决问题。大概是因为自己在专业院校,所以只会在那找。 3,描述的现象确实很严重,电影是否一定是错?还是有特别用意没有什么分析,仅就现象看可能肤浅! 至于恶搞黄河是否真得那么严重恐怕也值得思考,现在不是政治狂热的年代,只要不违法就不能上纲上线。 至于那些“黄色音乐”,古代也有,比如“十八摸”,只不过古代没有网络,如果有,估计比现在更疯狂。仅仅说成是现在的社会审美问题太肤浅了吧?!这里有人性的根源,古人云:?“食色,性也”!有谁不好这一口?只不过有“道德”在控制着,所以表面上挺文明的,其实,………当道德不那么严格的时候,于是,这些歌曲就诞生了。在我看来,这些歌曲总比那些“不陪导演睡觉就没有戏演”“不陪教授上床就考不上博士”那些所谓的正人君子能容忍一些。因为毕竟只是动口,但没动手! 明言君:您看呢!
个人分类: 评论|386 次阅读|0 个评论
冬.碎梦
热度 1 iron038 2016-12-12 23:06
今夜 心无一物 我尝试着用飞鸟的速度追逐黄昏 从东往西 无畏和痴迷 我用速度和时间赛跑 只为远方那一幕殷红 我在心里默念: 求你,别在我睡着前离去! 今夜 两手空空 我尝试着用万能的语言对话生灵 从天上到地下 诗歌或音乐 我让梦想与生活比拼 只要心中那一个答案 我在梦里祈祷: 求你,别在我醒来时结束 夜幕降临 我眼睁睁看着夕阳在天际落下 独留一丝绚丽 在眼角最终定格 此时 天上繁星闪闪 地面渔火对愁 碎碎一梦 无人知 更无人晓
个人分类: 呻吟随笔|3171 次阅读|1 个评论
诺贝尔奖颁给了音乐,知识分子开始视频直播,你还在只看文字吗?
flysky97 2016-10-16 10:39
诺贝尔奖颁给了音乐,知识分子开始视频直播,你还在只看文字吗? 文 / 齐云龙 前言 : 传媒,从单纯的图像,再到多样化的文字,再到文字与图像结合,再从黑白变成彩色,再加上声音,如今再加上动画和视频……因为信息传播能力随着网络的拓展,传统的信息传播方式越来越被颠覆! 一切,正如同 这次诺贝尔奖得主 鲍勃·迪伦的一 首经典歌里所唱的: 《时代在变 》(The Times They Are A-Changin') 如果说除了现实之外,还有诗和远方,也许,音乐就是我们通往远方的路,而多媒体也许就是我们对远方的想象…… 多媒体互动展示 今年的诺贝尔文学奖一出炉,但引得多方吐槽,居然颁给了一名民谣歌手……村上春树不知道会有多少无奈在心中。无疑,他很有得诺贝尔奖的文字功底,但是如果在今天没有得到也许并不奇怪,新时代已经不再是单纯的文字时代!一个唱歌的民谣音乐人,只出版过一本诗集、一本写生集和一本自传,主要成就集中在大量流行音乐作品的创作和演唱,凭什么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瑞典皇家科学院的颁奖词称,鲍勃·迪伦“ 在美国伟大的音乐传统下创造了新的诗意表达”。 2016 年诺贝尔文学奖颁给了美国音乐人鲍勃·迪伦(Bob Dylan) 鲍勃·迪伦(Bob Dylan)的作品之一《时代在变》(The Times They Are a-Changing) 得诺贝尔文学奖呼声很高却只是数年陪跑的日本作家村上春树 音乐作为一种特殊的媒体,对人类的影响恐怕比目前所了解的要深得多……为什么音乐会影响人类的思想和情绪?为什么不同性格的人会欣赏不同风格的音乐?为什么有些动物也会对音乐有不同的反应呢?“对牛弹琴”的寓言也许还会有新的解释! 图为洛阳养牛户请音乐老师对牛弹琴 而音乐可视化的结果又如何呢?我曾经在博文里提过,可见 视觉的冲击 -- 令 人叹为观止的可视化 - 齐云龙 的博文 ! 电脑音乐可视化简单效果图 网络的时代, 让传统的单纯以文字传播信息的时代渐渐落伍了…… 如今的论文,也慢慢流行将复杂的图景通过图片展示,也可以将某些过程录制为视频作为附件上传到论文网站上! 时下,直播通常都被认为是低俗甚至是色情的载体,但是不要以为一名科学家就不会小路直播!在互联网及移动互联网高速发展的今天, 在互联网+的大环境下,科学传播也开始运用起了现在特火的直播,开启“科学直播,科学传播”的新方式! 2016 年6月22日,知识分子(由三位世界级科学家饶毅、鲁白、谢宇发起并担任主编的科学传播移动新媒体平台)发起了中国科学家第一次网络直播,带领大家通过腾讯、优酷、映客、一直播、花椒五大直播平台一起走进饶毅、郑永春、马润林三位科学家的科学和教研。此次直播取得了巨大反响,累计观众数达到490264人,点赞数达131376次。(其实大家知道,在科学网上这些大师通常是不能与博客互动的!)郑永春博士,中国首位卡尔·萨根奖得主,来自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是一位行星学家。在今年中秋之夜,他再次网络直播,在光明网与网友一起聊天宫二号,聊月球,甚至是聊外星人。互动留言1200多条,吸引了57万人! 博客的文字,我不大喜欢用单纯的样式,单纯的字体,而是喜欢有所区别, 将重点的内容突出标示出来,博文前有摘要,每个主题前有小标题…… 也许,这样的传播方式更符合网络时代快速传播和阅读的要求…… 如果,我们还只关注文字,那可能真得要落伍了…… 确实,这是一个变革的时代,就像这次诺贝尔奖得主 鲍勃·迪伦的一 首经典歌里所唱的: 《时代在变》(The Times They Are A-Changin')完整版歌词     Come gather 'round people Wherever you roam And admit that the waters.Around you have grown. And accept it that soon.You'll be drenched to the bone. If your time to you.Is worth savin' Then you better start swimmin'. Or you'll sink like a stone. For the times they are a-changin'. Come writers and critics.Who prophesize with your pen. And keep your eyes wide.The chance won't come again. And don't speak too soon.For the wheel's still in spin And there's no tellin' who. That it's namin'. For the loser now.Will be later to win. For the times they are a-changin'. Come senators, congressmen.Please heed the call. Don't stand in the doorway.Don't block up the hall. For he that gets hurt.Will be he who has stalled. There's a battle outside.And it is ragin'. It'll soon shake your windows.And rattle your walls. For the times they are a-changin'. Come mothers and fathers.Throughout the land. And don't criticize.What you can't understand. Your sons and your daughters.Are beyond your command. Your old road is.Rapidly agin'. Please get out of the new one.If you can't lend your hand. For the times they are a-changin'. The line it is drawn.The curse it is cast. The slow one now.Will later be fast.As the present now. Will later be past.The order is Rapidly fadin'. And the first one now. Will later be last For the times they are a-changin'. 无论何处漫游 请快聚首 承认吧周遭洪水已开始涨起 接受这现实很快你会感到透骨凉意 若你的时代仍有价值,值得拯救 那就赶快游起 否则沉沦如石头 因时代变革在不久  来吧,预言以笔的作家,批评家们   请睁大你们的双眼 良机难再至 不必太快做出结论 因车轮在飞驰 谁被提名无从知 输家翻盘早晚的事 因时代变革在不久  来吧,议员们 请留心这呼声  别把着门 不要阻住走廊 因为容易受伤的 正是那些墨守成规的人 外面风起云涌 战斗正酣 就快把你们的门窗震动 你们的墙壁将震颤 因时代变革在不久 来吧,这大地上的 父亲,母亲们  不要随意批评那些 你无法理解的事情  你们的儿子女儿不再受你们安排   你们走过的道路正迅速陈旧 请放开新的一代 如果不能借予他们双手   因时代变革在不久 线条已被勾勒 咒语已被施下   现在步履维艰的稍后会健步如飞,因那正在发生的很快 会成为过去,现在的秩序 正迅速退出   现在走在前头的   将来会落在最后,因为这时代, 正在改变 如果说除了现实之外,还有诗和远方,也许,音乐就是我们通往远方的路,而多媒体也许就是我们对远方的想象……
个人分类: 人文|3507 次阅读|1 个评论
诺贝尔奖颁给了音乐,知识分子开始视频直播,你还在只看文字吗?
热度 1 flysky97 2016-10-15 12:31
诺贝尔奖颁给了音乐,知识分子开始视频直播,你还在只看文字吗? 文 / 齐云龙 此为第一版草稿,请见最新版 传媒:从单纯的图像,再到多样化的文字,再到文字与图像结合,再从黑白变成彩色,再加上声音,如今再加上动画和视频……因为信息传播能力随着网络的拓展,传统的信息传播方式越来越被颠覆! 多媒体互动展示 今年的诺贝尔文学奖一出炉,但引得多方吐槽,居然颁给了一名民谣歌手……村上春树不知道会有多少无奈在心中。无疑,他很有得诺贝尔奖的文字功底,但是如果在今天没有得到也许并不奇怪,新时代已经不再是单纯的文字时代!一个唱歌的民谣音乐人,只出版过一本诗集、一本写生集和一本自传,主要成就集中在大量流行音乐作品的创作和演唱,凭什么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瑞典皇家科学院的颁奖词称,鲍勃·迪伦“ 在美国伟大的音乐传统下创造了新的诗意表达”。 2016 年诺贝尔文学奖颁给了美国音乐人鲍勃·迪伦(Bob Dylan) 鲍勃·迪伦(Bob Dylan)的作品之一《时代在变》(The Times They Are a-Changing) 得诺贝尔文学奖呼声很高的日本作家村上春树 音乐作为一种特殊的媒体,对人类的影响恐怕比目前所了解的要深得多……为什么音乐会影响人类的思想和情绪?为什么不同性格的人会欣赏不同风格的音乐?为什么有些动物也会对音乐有不同的反应呢?“对牛弹琴”的寓言也许还会有新的解释! 图为洛阳养牛户请音乐老师对牛弹琴 而音乐可视化的结果又如何呢?我曾经在博文里提过,可见 视觉的冲击 -- 令 人叹为观止的可视化 - 齐云龙 的博文 ! 电脑音乐可视化简单效果图 网络的时代, 让传统的单纯以文字传播信息的时代渐渐落伍了…… 如今的论文,也慢慢流行将复杂的图景通过图片展示,也可以将某些过程录制为视频作为附件上传到论文网站上! 时下,直播通常都被认为是低俗甚至是色情的载体,但是不要以为一名科学家就不会小路直播!在互联网及移动互联网高速发展的今天, 在互联网+的大环境下,科学传播也开始运用起了现在特火的直播,开启“科学直播,科学传播”的新方式! 2016 年6月22日,知识分子(由三位世界级科学家饶毅、鲁白、谢宇发起并担任主编的科学传播移动新媒体平台)发起了中国科学家第一次网络直播,带领大家通过腾讯、优酷、映客、一直播、花椒五大直播平台一起走进饶毅、郑永春、马润林三位科学家的科学和教研。此次直播取得了巨大反响,累计观众数达到490264人,点赞数达131376次。(其实大家知道,在科学网上这些大师通常是不能与博客互动的!)郑永春博士,中国首位卡尔·萨根奖得主,来自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是一位行星学家。在今年中秋之夜,他再次网络直播,在光明网与网友一起聊天宫二号,聊月球,甚至是聊外星人。互动留言1200多条,吸引了57万人! 博客的文字,我不大喜欢用单纯的样式,单纯的字体,而是喜欢有所区别, 将重点的内容突出标示出来,博文前有摘要,每个主题前有小标题…… 也许,这样的传播方式更符合网络时代快速传播和阅读的要求…… 如果,我们还只关注文字,那可能真得要落伍了…… 确实,这是一个变革的时代,就像这次诺贝尔奖得主 鲍勃·迪伦的一 首经典歌里所唱的: 《时代在变》(The Times They Are A-Changin')完整版歌词     Come gather 'round people Wherever you roam And admit that the waters.Around you have grown. And accept it that soon.You'll be drenched to the bone. If your time to you.Is worth savin' Then you better start swimmin'. Or you'll sink like a stone. For the times they are a-changin'. Come writers and critics.Who prophesize with your pen. And keep your eyes wide.The chance won't come again. And don't speak too soon.For the wheel's still in spin And there's no tellin' who. That it's namin'. For the loser now.Will be later to win. For the times they are a-changin'. Come senators, congressmen.Please heed the call. Don't stand in the doorway.Don't block up the hall. For he that gets hurt.Will be he who has stalled. There's a battle outside.And it is ragin'. It'll soon shake your windows.And rattle your walls. For the times they are a-changin'. Come mothers and fathers.Throughout the land. And don't criticize.What you can't understand. Your sons and your daughters.Are beyond your command. Your old road is.Rapidly agin'. Please get out of the new one.If you can't lend your hand. For the times they are a-changin'. The line it is drawn.The curse it is cast. The slow one now.Will later be fast.As the present now. Will later be past.The order is Rapidly fadin'. And the first one now. Will later be last For the times they are a-changin'. 无论何处漫游 请快聚首 承认吧周遭洪水已开始涨起 接受这现实很快你会感到透骨凉意 若你的时代仍有价值,值得拯救 那就赶快游起 否则沉沦如石头 因时代变革在不久  来吧,预言以笔的作家,批评家们   请睁大你们的双眼 良机难再至 不必太快做出结论 因车轮在飞驰 谁被提名无从知 输家翻盘早晚的事 因时代变革在不久  来吧,议员们 请留心这呼声  别把着门 不要阻住走廊 因为容易受伤的 正是那些墨守成规的人 外面风起云涌 战斗正酣 就快把你们的门窗震动 你们的墙壁将震颤 因时代变革在不久 来吧,这大地上的 父亲,母亲们  不要随意批评那些 你无法理解的事情  你们的儿子女儿不再受你们安排   你们走过的道路正迅速陈旧 请放开新的一代 如果不能借予他们双手   因时代变革在不久 线条已被勾勒 咒语已被施下   现在步履维艰的稍后会健步如飞,因那正在发生的很快 会成为过去,现在的秩序 正迅速退出   现在走在前头的   将来会落在最后,因为这时代, 正在改变
个人分类: 人文|538 次阅读|4 个评论
教师节献礼!
wyuehua2004 2016-9-10 09:14
一年又一年啦!教师节又来啦!也没什么好礼物送给大家。刚好我的文章再度在《音乐周报》上发表,借此良机献给大家!《音乐真的非要又国界吗》 祝大家节日愉快! http://mp.weixin.qq.com/s?__biz=MzA5MzMxNTkzOA==mid=2651291848idx=2sn=0c0edfe7e46a1661c22cb1413296ba79scene=2srcid=0910a6ePOuBZ1LwwuPkjYr8Cfrom=timelineisappinstalled=0#wechat_redirect 对本人有兴趣,欢迎到该文下留言参与讨论。
个人分类: 评论|508 次阅读|0 个评论
中西音乐发展简史
luckypeng 2016-9-9 22:16
个人分类: 读书笔记|4994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关于音乐抄袭的反映
wyuehua2004 2016-9-2 16:37
转:杨 沐:评陈铭道学术剽窃事件 作者说明:为行文简洁起见,本文涉及的资料目录不循论文写作常用的格式编排,而只一并列于文末。) 缘 起 本文所论陈铭道学术剽窃事件,缘起于2007年1月8日中国音乐评论学会的官方网站《中国音乐评论网》发表的旅美博士生黎华赵的文章《略论专著与论文的写作及“抄书”等若干问题——以陈铭道三篇文章作讨论》(以下简称“黎文”)。黎文批评中国音乐学院陈铭道教授于2003年将其正在出版中的一本专著各章以文章形式重复发表于全国核心刊物《中国音乐》上,其内容大量抄袭剽窃国外著述,写作规范上又存在诸多弊病。对此陈氏本人并未作出公开回应,但在黎文发表后不到10天,国内另一音乐学者杜亚雄却针对此事于1月17日发出一封《致中国音乐评论学会秘书处的公开信》(以下简称《公开信》)。《公开信》完全抛开黎文与陈文的具体内容不谈,对黎文所言是否属实不作任何分析查证,却出人意料地指称:黎华赵“得了精神方面的疾病,时常住院治疗”、“时常语无伦次”、“不很正常”、“时常犯病”、“由于黎先生有病,他不一定能对他自己在文章中讲的话负责”。《公开信》意思十分明确,即黎氏是个精神病患者,因此黎文当属精神病人之胡言乱语,不足置信。《公开信》既为公开信,则迅速在国内音乐学界广为流传,亦被转载于个别网站(见本文文末所附网址);而黎文提及的西方原著,在国内无从得见,无人查证黎氏所言是否符实。此后,这整个事件似乎就以“黎氏是精神病”的结论划上了句号,不复再提,很快就从学界公众论域中完全淡出。 我在《中国音乐评论网》上初读黎文时,认为对于此事国内学界自会公断以利学术发展,我身处海外,就不拟介入。但半年过去,却眼见这整个事件昙花一现,不了了之,迅速销声匿迹。在全国学界遏止学术腐败、重视学术规范、学术打假呼声正盛的当今形势下,既然有人撰写长文具体列述某人大量抄袭的详情,且所涉著述为一位知名学者的数篇论文一本书,这样的份量、这样的情形,绝非小事一桩。本着学术上严肃求真的态度,学界以及当事者理应认真面对此事,澄清事实、辨清正误,不论谁是谁非,都可从中吸取教训,让学界受益,然而实际情形却与此相反。这种情况,终于让我改变初衷,觉得不应再超然于外了。我在西方浸淫音乐学术界22年,对有关的西方著述和情况有相应的了解且有文献查阅上的便利,学术责任感使我觉得自己应该对此事进行查核并向学界公开查核结果,同时发表我对此事的评议。 黎文总共论及陈氏论文三篇,但其中事关抄袭的则仅两篇,即《音乐学研究与文献》和《音乐学的历史》,而另一篇《西方音乐史的写作》,黎氏只是批评其中的格式规范弊病,却并未指出其中是否也有抄袭之处。实际上,2002年到2003年间陈氏总共在《中国音乐》上连续发表了五篇论文(以下一并简称“陈文”),黎文指称其抄袭的仅是这五篇的头尾两文。中间三文是:《欧洲的音乐写作》、《国外的音乐学写作》和《西方音乐史的写作》。《中国音乐》在编者按中说这五篇都是陈氏新著《音乐学:历史、文献和写作》中的章节。既然这五篇实为一个整体,那么我在查核时,便也由不得顺便查查这中间三篇究竟如何。不查则罢,一查之下,大吃一惊:不仅黎文指称的这两篇陈文抄袭剽窃确有其事,而且陈氏另外三篇中还有更加大量的剽窃他人著述之处。这整个五篇文章中,有关音乐学的部分,其主要内容基本上全由剽窃而来的材料拼凑而成,而这五篇既为陈氏新书的主要章节,则该书无疑也是剽窃之作了。如此巨量的剽窃,性质实在是非常严重,不仅在国内音乐学界,而且在全国学术界也应该引起注意,从中认真总结教训,引以为戒,以利学术的健康发展。 以下我先证实黎文对陈文剽窃的指称,然后讨论我自己查出的陈文剽窃之处,最后评议由此事件凸显的国内音乐学界几个问题。 一.黎华赵指称陈铭道抄袭,是否符实? 学术批评应该就事论事,紧扣所涉及的问题进行评析。本节目的只在查核黎文对陈文抄袭的指责是否符合事实,因此我就不对黎文的写作水准做评价,而只紧扣黎文的指称是否符实来说事。 首先必须指出,不论写作水准如何,黎文全文并不存在思维和逻辑上的混乱之处,该文本身不存在任何杜亚雄《公开信》中所说的“精神病”征象,也没有任何无中生有胡言乱语的痕迹。相反,黎文中所有批评陈文之处,全都言必有据,而且证据确凿。 黎文指出:陈氏《音乐学的历史》一文,全文二分之一以上内容抄袭自Ernst C. Krohn所著 “The Development of Modern Musicology”。为说明问题且为条理清晰起见,我将黎文中所指陈氏在该文中抄袭的具体情况分项列出于下: 1.陈氏该文共五节,“概说”与“阿德勒模式”两节中部份内容,抄袭自Krokn文章第153至155页; 2.“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前的音乐学”一节内容,完全抄袭自Krohn文第155至158页; 3.“音乐学永远的题目”一节内容,完全抄袭自Krohn文第164至166页;其中连Krohn文中脚注亦照抄不误; 4.“西方音乐学学科论著文献书目”一节内容,抄袭自Krohn文中“Bibliography in Chronological Order”(原著167-172),又乱加改头换面,根本不懂Krohn按编年顺序排列之历史意义,硬改为按作者姓氏字母次序排列,略加增添,又漏抄乱改。 5.简言之,Krohn全文19页,其中15页(占其全文的 78.95%),全入陈氏该文中,而陈氏在其正文及附注中,全未提及Ernst C. Krohn之名及此原著。 根据黎文指出的上述抄袭之处,我与Krohn原文核对后,确认黎文所说符合事实。实际上,即使不知道Krohn原著内容的读者,如果阅读陈文时稍稍留心一些,也是可以马上发现不少疑点并据此推断出陈氏抄袭的。比如说,陈氏该文第5页倒数第12行至16行为:“也正是在1905年,德国音乐学分出了一个新的方向——埃利科•冯•霍恩博斯特(Erich van Hornbostel, 1877-1935)在维也纳的一个讲座上提出了‘比较音乐学(Vergleichende Musikwissenschaft)。这是第一次用这个词指‘原始音乐和东方音乐’的研究”。陈文中这两句话后面有一个“注释15”。依此参阅陈氏文末的注释15,为:“该讲演发表在Zeitschrift der Internationalen Musikgesellschaft, VII/1905, pp.85-97”。这个注释中没有出现任何“转引自某某处”之类的话,那也就是说,陈氏通过这个注释明确表示了:这是陈氏本人的历史文献研究成果,而不是他转引了别人发现的史实。但是,据陈氏文中所示,这一讲演应该是德文,而这项注释所列的这一刊物名称也分明是德文。陈氏在国内音乐学界是知名学者,而且同行中大多数人都知道陈氏完全不懂德文,但是陈氏却在这里白纸黑字地注明这是他自己发现的史实,那么,这不是造假又是什么?倘若跟Krohn原文对照,则真相大白了:陈氏抄袭了Krohn文章,连脚注都照抄:此段正文抄自Krohn原文第157页,原文该页脚注2为:“Reprinted in the Zeitschrift der Internationalen Musikgesellschaft, VII (1905), pp. 85-97”。该刊是德文《国际音乐学会学报》。黎文指出陈氏“连Krohn文中脚注亦照抄不误”,一点也没有夸大其词。 黎文又指出,陈氏的另一篇文章《音乐学研究与文献》,包括不注明出处的直接抄袭和注明出处的“引用”但实则为违反版权法的超量抄录,全文四分之三的内容出自Lincoln Bunce Spiess所著专书Historical Musicology: A Reference Manual for Research in Music。具体而言,在该文中陈氏注明出处地“引用”了Spiess原著共24页的内容(pp.47-57, pp.76-88)。如此大篇幅的整页“引用”,已经大大违反了学术写作中“引用必须合理”的常规。此外,在该文中陈氏不注明出处地直接抄袭了Spiess原著第1至2页中的部分内容。这样连抄带“引”,陈文总共抄录了占Spiess原著17.22%的篇幅,违反了西方各国学界公认的引用或复制最多不得超过原文总篇幅10%的惯例,而且违反了版权法。 我把黎文的上述指称与Spiess原著对照查核之后,确认黎文所说基本属实,唯黎文所说的Spiess原著被抄部分与其全文的比例,由于黎氏仅以被涉及的页数整数来进行计算,所以得出的这个17.22百分比与实际文字比例有偏差。不过,我认为黎氏给出的这个比例数并非最重要的关键,最重要的是这样一个不可否认的事实:陈文确实不注明出处地直接抄袭了Spiess原著不少文字,此外也确实不合理地大篇幅引用了该著述,以致陈氏该文本身约有四分之三的内容是由这些抄袭与不合理引用的部分构成的。 黎文中例举三处陈文段落,将其与被抄袭的英文原著第1至2页中的相应段落对照列出。我核对之后,确认陈文的那些段落是英文原著中相应段落的直接中文翻译。不仅如此,我还发现陈氏所抄不止于Spiess原著的头两页,他是一直抄到原著的第3页而完全未注明出处,而黎文尚未指出这一部分。我现将其列出于下: Spiess原著中从第2页末到第3页第一自然段: “One often tends to accept the printed word as truth. The question arises, of course, as to what extent one can rely on a given source and how one can detect inaccuracies. The most basic defense is simply not to rely on a single source, particularly if there is any possible suspicion of inexactitude. Typographical errors are easily corrected by a comparison with another source. The problem becomes greater, however, if the mistake results from the perpetuation of an error on the part of an earlier, well-known, and accepted authority. In this case, an original source may have to be examined to discover the correct information. …”。 陈文第5页倒数第二自然段:“现代习惯之一是相信文字材料,问题随之而来:在什么程度上,人们可以相信所得到的特定的材料,怎么确定不准确的部分?最简单而有效的办法是不要只靠一本书,在有怀疑时,更不要依靠孤证。只消比较一下不同的材料,我们便可以解决类似的问题。不过麻烦在于早年的权威们所制造的错误,在其他地方都没什么差错,就在一、两个小地方有笔误。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可以多读几本书,查找同时代资料来更正它,……”。 不用多说,懂英文的学者们都能看出,上述后者显而易见是前者的中文翻译。 黎氏指称陈氏的做法违反了版权法。这是按照西方标准来说的。倘按中国标准又如何?由于我不清楚国内版权法,所以还是留给国内同行们去评判。不过,我相信近年来中国在此类法律上力争与国际公法同步,版权方面应该也已经作出了与国际惯例相通的规定了吧?况且,陈氏所引用及抄袭的既为西方著作,则其版权所有者若欲依法起诉陈氏,自然也会寻求西方版权的认证;而西方学界的同行若读到陈文,自然也会按照西方学术惯例进行评价的。又如黎文所指出,陈氏自称曾在美国留学深造数年、学而有成,那他怎么可能不知道在西方连本科生都应该知道的学术规范和版权常识?确实,陈氏不仅只在黎文提到的文章中宣称他曾留学美国,他还在黎文没有提及的另外一篇文章《欧洲的音乐写作》的注释10中宣称他曾在美国大学“独立开课”任教三年。现在陈氏如此违反西方学界论文写作的基本规范,倘若不是明知故犯,那就令人寻思:他在美国的数年学习和任教,都学了些什么?又是怎么教学生的呢?当然,我们现在即使不追究陈氏是否违反版权法,陈文中已被证实的那些不注出处的直接抄袭也已经是不争的事实了。 除了批评陈氏抄袭之外,黎文还批评陈文粗制滥造、不符合学术写作格式规范,并且例举陈文中大量此类实例而且对照西方通行格式规范加以说明。此外,黎文还指出并分析了陈文在割裂抄袭和拼凑过程中造成的许多不明就里、乱改原文结构顺序、胡乱腰斩、格式混乱等等弊病。细读黎文之后,我确认黎文所介绍的西方学术规范以及黎氏对陈文的这些批评,除个别细节有些许出入之外,完全符实。中国国内目前通行的学术写作规范,虽然跟西方通例有所不同,但是原则上却是相通的。因此,我相信国内不存偏见的学者应该也会同意:黎文的这些批评绝大多数都是正确的。我在本文中只拟追究陈文中的抄袭事实,所以对陈文写作格式规范等方面的弊病,倘与抄袭剽窃无直接关系者,我就不再深究。但是,如上所说,国内读者即使无法找到西方原文来核对陈文是否抄袭,只要认真追究陈文中这大量的写作规范错误,而且其中许多是莫名其妙难以理喻的错误,也已经可以看出不少弄虚作假、抄袭剽窃的疑点了。此类疑点的实例,我在下一节还要列出一些。 二.陈铭道在其他三文中更多的巨量剽窃 在黎文论及的两篇陈文之外,我认真审阅了其他三篇陈文:《欧洲的音乐写作》、《国外的音乐学写作》和《西方音乐史的写作》。我按照自己评阅学生论文的习惯,分三个步骤审阅这三篇文章:第一步,审看三文的书目注释与篇末的《参考书目》;第二步,鸟瞰式快速浏览全文;第三步,细读全文,并特别留心前两步看出的问题与重点。以下我就具体简述我这三步式审阅陈文的结果。 (一)从书目规范查证学术剽窃 按照国内目前通行的学术论文写作规范,论文末尾所附的《参考书目》是指作者在该文中引用过或在写作该文时阅读参考过的跟该文内容有关的书文目录,而随文的书目注释(夹注、脚注或尾注)则明示作者文中该处所引用或论及的书文出处。按照这一涵义,我在审看陈文的书目注释与《参考书目》时,马上就发现三个疑点:其一,这些书目大部分是外文,并且将近一半并非英文,而分别为拉丁文、德文、法文和意大利文。前面已经说过,国内同行都知道,除了英文以外,陈氏对其他西欧文字是一窍不通的,而他居然在他这些文章中白纸黑字地宣称他在写作时阅读参考了这么多种文字的西欧原文著述,这就明显地其中有诈了。其二,这些书目大部分出版年份是在上个世纪前期和中期,其中包括好几个1907年至1919年间的版本,几乎可以说是善本了。这样的版本,且是非英语的外文,即使在英语国家的大学里,也不可能都是马上可以借全来读的,很多必须通过图书馆的国际馆际互借得到,而有些陈年旧版,则可能属于概不外借书籍,只限于在本馆内阅读,甚至还只提供微缩胶卷而见不到原书。那么,陈氏在中国国内何以得读全部?即使在他留学美国期间,倘不是美国大学的正式全职教员或研究员,大学也不见得会为他提供国际馆际互借的经费和服务。其三,任何不懂这些文字但是了解参考文目写作格式的学者都能看得出来,陈氏《参考书目》和注释中的这些外文条目中有许多不该出现的格式错误,而懂得这些文字的人还能看出,其中还有许多不该出现的拼写错误(具体实例见下文)。事实上,陈氏此三文的《参考书目》与注释中的所有非英文西欧文字书目以及多项英文书目,都有格式或拼写的错误。以上所说三点,还全都不包括陈文《西方音乐史的写作》中《音乐史著作发引》一节所列的另外19项来路不明的书目,其中也有许多错误。为什么陈文仅仅在参考和征引的书目上就会产生这么多错误?合理解释是:陈氏并未读过这些原著,这些书目和正文中的有关内容都是他抄袭来的,而其中的非英文西欧文字他又不懂,加之抄袭时对有关的格式规范不了解,又不细心或是自以为是地做了猜测更改,因此弄出了这些错误。倘非如此,这些错误确实极难理喻,其中格式规范方面的错误,在西方大学里是连本科一年级学生也不应该犯的。实际上,仅仅是综合上述三个疑点来判断,不必再看正文,陈氏造假已是无疑了。但我下面仍然详细列出陈氏三文《参考书目》和注释中的全部有关实例,具体说明上述疑点。至于陈氏正文中出现的许多西欧文字和文目中的种种错误,我为避免本文过于冗长,就不再逐一列出了,读者若有心,可以自行查核。 陈氏此三文中,《欧洲的音乐写作》与《国外的音乐学写作》两文的《参考书目》完全相同,中外文条目全都一样,连错误处也完全一样。相同者不重复计算,三文的《参考书目》总共35项,其中12项为中文,23项为外文,而外文中10项分别为德文、法文和意大利文。此外,《西方音乐史的写作》一文的注释14、16和17明确表示:该文中相应处的史实,是陈氏本人直接征引自所列原著而非转引自他人著述,也就是说,这些史实全是陈氏自己独立从西方文献的考察所得而非他人成果。然而,陈氏注释中给出的这三项原著,却全部都是拉丁文著述。 我请了同事中的语言学家帮助,逐条核查上述所有13项非英文的西欧文字目录。现将陈文中的错误条目与我的评述逐条列述于下: 陈文:Chevalier, U., Rèpertoire des sourdes historiques de moyen, 4 Vols. Kraus Reprint Corporation, 1949-1960. 评:这是法文文献。但是陈氏写出的这个书名莫名其妙,无法构成可以理喻的意思,牵强地猜测,那或许是什么关于聋子的历史文献,因为陈氏此处所写“sourdes”在法文中意为“聋子”。另外,法文répertoire中的“é”不能写为“è”。合理的推测是:陈氏不懂法文却又抄袭法文书名,自己又没有找到原书核对,因此把该书原文书名都抄错了,不但单词拼写抄错,而且书名还没抄完全(“moyen”之后没抄),出版年代也没抄,重印年代又抄错(1959错为1949),出版地也没有。可以说是满盘皆错而陈氏还不自知。此书其实是法文专著《中世纪历史文献目录》,全书四卷,两卷为人物卷,两卷为主题卷,出版年代和重印年代都不相同。在参考书目中正确的写法应为: Chevalier, Ulysse. 1959 (1894-1903). Répertoire des sources historiques du moyen age: topo-bibliographie. 2 Vols. New York: Kraus Reprint. Chevalier, Ulysse. 1960 (1905-1907). Répertoire des sources historiques du moyen age: bio-bibliographie. 2 Vols. New York: Kraus Reprint. 陈文:Encicolopedia italiana di scienze, lettere ed. arti, 36 Vols., Milano Roma: Istituto Giovanni Rercanni, 1919-1989. 评:这是意大利文《意大利科学、文学与艺术百科全书》。陈氏显然由于不懂书名的意思而将书名腰斩了:把书名的前一半以斜体标为书名,而误以为原书名的后一半lettere ed arti(文学与艺术)中的“ed”是英文“edit”(编辑)的缩写“ed.”,所以这一半就不用斜体,而在这个“ed”后面自以为是地加了个点(缩写符号)。于是他的此项书目,成了个四不象的东西。此外,陈氏没有标示此项书目的编撰者,再者,书目中标示36 Vols.(36卷),这就明确宣称陈氏在写此文时阅读参考了该百科全书的所有36卷。即使陈氏精通意大利文,为写一篇文章而有这样大的阅读参考量(且不说他所明示的其他参考书目),也令人难以置信,且不说如此巨量的参阅是否有必要了。 陈文:La Grande Encyclopèdie, 31 Vols., Paris: H. Lamirault, 1886-1986. 评:此书为法文的《大百科全书》,与上例相同,陈氏没有标出该书的编撰者姓名,同样,陈氏此处所示是该书的所有31卷,这是令人难以置信而且并无必要的阅读参考量。此外,陈氏所写书名拼写错误,法文“encyclopédie”一词中的“é”不能写作“è”。 陈文:Adler, G. Methoid der Musikgeschichte, Leipzig, 1919. 评:此为德文专著《音乐史方法》,但是陈氏拼写错误,“Methoid”应当是“Method”,而且只注明出版地却没有出版者,不符合文目格式规范。 陈文:Doflein, E. “Historismus und Historisierung in der Musik”, Festschrift für Walter Wiora, Kasel, 1966, p.48. 评:这是德文著述,是一篇题为《音乐学中的历史主义与历史主义化》的文章,收在Festschrift für Walter Wiora zum 30. Dezember 1966(《1966年12月30日致沃尔特•威欧拉纪念文集》)之中。陈氏此项文目有好几个错误:其一,他没有完整标出该文集编辑者的姓名。该书两位编者的姓名,他只标出了其中之一的姓氏而无名字,而且将此姓氏拼写错了(“Kasel”应该是“Kassel”)。其二,他本应在该文集的书名之前加一个“in”,表示该文出自该书。但他不但漏抄了这个“in”,而且将该文集的书名腰斩了,只抄了书名的前一半。“30. Dezember 1966”本是书名的后一半,但他不懂德文,却以为那是该书的出版日期,因此自作聪明地保留了“1966”作为出版年份而将他以为是不必要的月和日删去,而实际的出版年份1967年他却又不抄了。书目的这一部分原该是:“... in Festschrift für Walter Wiora zum 30. Dezember 1966, ed. L. Finscher and C-H Mahling, Kassel, 1967. …”。其三,原文在该文集中的页码应该是起止页码都写完整,而不应只有一页“p.48”。其四,该文集的出版地和出版社都没有标明,实际应为:“Paris, London, New York: Barenreiter”。 陈文:Geogiades, T. G. “Musik als Geschichte”, Musik und Sprache: das Werden der abendlämdoschen Musik, Dargestellt an der Vertonung der Messe, Berlin, Göttingen and Heidelberg, 1954, p. 133. 评:这是德文文章《作为历史的音乐》,载于德文《音乐与语言:从弥撒曲看西方音乐发展》一书中。陈氏在书名之前漏写了一个单词“in”,而且他所写的书名有拼写错误,“abendlämdoschen”(意为“西方的”)的正确拼写应为“abendländischen”。另外,与前面的错误一样,该文章在此书中的页码应该是起止页码都写完整,而不应只有一页“p.133”。 陈文:Gurlitt, W. “Hugo Riemann und die Musikgeschichte”, Zur Musik, i/1918-19, p. 571; repr. In Musikgeschichte und Gegenwart, ed. H. H. Eggebrecht, Wiesbaden, 1966, p. 103. 评:这是德文文章《雨果•利曼和音乐史》,初刊于德文期刊《论音乐》之中,后重印于德文专著《音乐的历史和现状》中。陈氏此处写于该刊之后的“i/1918-19”莫名其妙,无法猜知“i”是何意,且在该专著之前的“In”应该小写为“in”。此外,跟前面几次说过的一样,凡属文章,都应标出起止页码,而不应象陈氏这样孤零零地丢下一个单张的页码了事。 陈文:Kier, H. Raphael Georg Kiesewetter (1173-1850): Wegbereiter des Musikalischen Historismus, Regensburg, 1968. 评:这是德文的传记专著《拉菲尔•乔治•基色威特(1773-1850):音乐历史主义的先锋》。陈氏把书名写错了,书名中的“1173”应该为“1773”。而且陈氏在此项目中只标出了该书的出版地,而没有标明出版者。 陈文:Spitta, P. “Kunstwissenschaft und Kunst”, Zur Musik, Berlin, 1892/R1975. p.3/ 评:这是德文文章《艺术与艺术研究》,载于德文期刊《音乐论》中。陈氏此处标示的“Berlin”属于多余,而必须标明的卷数与期数却未标出,却又写下一个令人莫名其妙的“1892/R1975”,或许他的意思是1975年重印的1892年文章?倘如此,这样表示就明显不合书目格式规范。而且该文的起止页码也未标出,只扔下一个“p.3”的单页页码,而页码后面的斜划“/”亦属莫名其妙之举。 陈文:Corpus scriptorum de musics, viii, 85; De Coussemaker: Scriptorum de musica medii aevi nova series, Paris, 1864-1876, 1963重印,iii,371. 评:这是陈文《西方音乐史的写作》中论及的一项西方中世纪史实之后加的书目注释(见陈氏该文注释14),也就是说,陈氏此处明确宣称此项史实是他自己考证文献的成果而非转引自任何他人著述。但是该项注释所示书目是拉丁文。陈氏在这里作两行分列,究竟表示这是一项书目还是两项?其中的“de musics”和“aevi”拼写错误,正确拼写应为“de musica”和“ævi”,而“De Coussemaker”是人的姓氏,陈氏却将其写为斜体成为丛书系列名字的一部分。此外,整体资讯提供不全,不合书目规范,令人莫名其妙。其中“1864-1876,1963”疑是原版年代和重印年代,那么“Paris”究竟是原版地还是重印地?原出版者和重印者名字怎又缺失?而“viii, 85”和“iii, 371”又是什么意思?是卷序?期序?页码?还是年代?或可疑为第8卷85页和第3卷371页?再者,重印该系列丛书的编辑者姓名在哪里?所有这些必须注明的资讯在陈氏书目中都稀里糊涂,恐怕陈氏自己也无法回答,否则他不会写出这么莫名其妙的东西来。我搜查了澳大利亚全国各图书馆总目录以及英国不列颠图书馆、美国国会图书馆和法国国家图书馆的藏书及期刊目录,疑似书目为1950-1997年间从1至42卷的不定期Corpus scriptorum de musica,出版者为Rome: American Institute of Musicology;以及C.H.E.de Coussemaker的Scriptorum de musica medii ævi nova series,由Luther Dittmer编辑,Institute of Mediaeval Music(Brooklyn)于1959年出版。陈氏此项书目的详情既未标注清楚,又与我查核出来的这些详情不符,那么究竟他的此项文献考证成果如何得来,就只有他自己明白了。 陈文:Editions: J. Tinctoris tractatus de musica, ed. de Coussemaker, Lille, 1875; J. Tinctoris: Opera thearelica, ed. A. Seay, Corpus Mensurabilis muscae, xxii, 1975. 评:这是陈文《西方音乐史的写作》的注释16,同样是为该文论及的一项西方中世纪史实作注,明示此项史实是陈氏自己考证文献的成果而非转引自他人著述。但是此项文目亦为拉丁文,而且陈文这一注释所示,比上一项更加混乱不合规范。“Editions”倘为作者姓氏,则漏写了作者名字,其后紧跟着的“J. Tinctoris tractatus de musica, ed. de Coussemaker”由于使用斜体,则应该是书名,但该“书名”中一头一尾却包括了两个作者的姓名。其后的“Lille, 1875”应是出版地和出版年,但却漏写了出版者。而我搜尽了澳、英、美、法四国国家图书馆的目录,却都没有这么一本书。再后陈氏不知为何又加上了另外两项书目,或者陈氏意为这是当代的重印吧,然而所示资讯既不完整又不符合规范要求,而且还有拼写和格式错误:“J. Tinctoris”是作者名姓,不该写成斜体误为书名的一部分,而真正的书名“Opera theoretica”却大错特错写成了“Opera thearelica”,接下来的“Corpus Mensurabilis musicae”是14-16世纪西欧多国复调音乐作品的巨大合集(简称CMM),陈氏却未将其写成斜体,显出他根本不知道这是什么而把它当作是出版者来表示了,而且他把最末一词错写成“muscae”。此项最后的“xxii”如果表示的是该合集第22集,则它是该集里面的第几卷(第22集共5卷)?而陈文中的有关史料又是出自该卷的第几页?这些陈氏全未指明。 陈文:M.S. Praetorius, Syntagma musicum, I, Preface. 评:这是陈文《西方音乐史的写作》的注释17,仍然是为该文论及的一项西方中世纪史实作注,明示此项史实是陈氏自己考证文献的成果而非转引自他人著述。但此目录又是拉丁文,而且陈氏的这个书目注释又是不合规范的。其中的“I”是什么意思?如果是卷序,则陈氏根本未注明此书是多卷本,如果是页数,则应该是小写的“i”表明是序言第一页,然而若如此,却又没有必要在其后注明“Preface”(序言)。如果这个“i”不表示页码,则陈氏必须标明他是从该书哪一页得出他那史料的。此外,陈氏完全没有标出此书的出版地、出版者和出版年代。如此缺失的书目,完全无法让人相信文中该项史实确是陈氏亲自考证原文所得。实际上,此书已有英译本: Praetorius, Michael(1571-1621). 1986. Syntagma musicum. Parts I and II, translated and edited by David Z. Crookes. Oxford: Clarendon. Praetorius, Michael(1571-1621). 2004. Syntagma musicum III. Translated and edited by Jeffery Kite-Powell.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但从陈文注释可以看出,陈氏根本不知这一情况。 除了上面列出的陈氏三文《参考书目》与注释中的所有非英文西欧文字书目中的明显错误以外,陈文注释中的一些英文书目也有明显错误,而这些错误同样可以作为陈氏抄袭的证据。以下例举几条: 陈文《欧洲音乐的写作》正文倒数第二行“克劳德•帕利斯卡也是德国人的学生”句末附了一条注释11,在文末该注释为:“New Grove Dictionary, op. cit., p.860.”看起来,该注释说明该史实出自“New Grove Dictionary”一书第860页。但是,世界上并不存在这样一本书。与此相似的书名有几个,例如The New Grove Dictionary of American Music和The New Grove Dictionary of Music and Musicians。现在姑且猜测陈氏这里指的是后者,也就是不仅在西方音乐学界,而且在国内音乐学界也尽人皆知的《新格罗夫音乐与音乐家辞典》。然而这部大辞典及其前身从1878年开始至今共有七种版本,目前通用者为1980年版和1921年版,前者共20卷,后者共29卷,每卷都有八九百页,陈氏这里究竟指的是哪一版哪一卷?陈氏此项书目资料,完全不符合最基本的格式规范,书名残缺,而又完全没有编撰者姓名、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份、版次以及卷数,只是不着边际地给出了一个页码,另外还莫名其妙地加上了“op. cit.”的字样。实际上,同类的怪异注释和书目在本文论及的陈氏这三篇文章中出现不止一次,而黎华赵在批评陈文时也已经举出过其他实例(见黎文第四节例2与例3),不过黎氏是从格式规范角度来谈的,没有明确指出陈氏的这一怪异写法可以看作是陈氏抄袭的一个旁证。按:在西方书目格式规范中,“op.”是拉丁文“opus”的缩写,是英文“work”(“著述”或“作品”)之意;“cit.”则为“cited”(征引的)的缩写。某著述如果引述了某书某页中的资料,则需按格式规范准确地给出完全的资讯,如果在同一篇文章中或者同一个章节中,再次引用同书不同页的资料,则为简略起见,可以只写出所引书名(或作者)与页码,而其他的资讯则可省略,用“op. cit.”代替,意为“见前引之某书某页”。而陈氏此文该注释之前没有出现过任何对所谓“New Grove Dictionary”一书的征引,此处何来“op. cit.”?更加不可理喻的是,陈文《西方音乐史的写作》注释1为:“Guido Adler, op. cit., p.5”。既然是开篇第一个注释1,当然谈不上什么“见前引之某书某页”,因此这个注释是一个完全莫名其妙的东西。陈文中的这一类史料及其注释,究竟是怎么来的?一个合理的推测是,陈氏此处正文与注释都是从其他著述抄来的或转引的,陈氏在自己文中却不注明这一事实而给读者造成一个这是他自己独立的第一手资料考证成果的印象,但陈氏对原文及有关格式规范不明就里,在抄袭或转引时连原文中的注释都照抄不误,于是出现了这样的错误。倘非如此,陈文的注释中如此荒唐的错误是无法解释的。 与此相似,陈文《西方音乐史的写作》注释27为“ibid., p.312”,同样是莫名其妙的。在西方文目格式规范中,“ibid.”表示“同前注”而且这个“前注”必须是跟现注连续的两项,比如说,注释26详细标注了某一书目的全部资讯,而注释27碰巧指的是同一本书的不同页码,那就可以只用“ibid.,某页”标明。但是陈氏此文的注释26是:“马克斯•韦伯:《学术与政治》,冯克利译,三联书店,1998,p.10.”,那么注释27为“ibid., p.312”,就是表示该处引文是来自冯克利翻译的韦伯《学术与政治》第312页了。然而我查核了冯克利这一中文译本,发现它总共才不到150页,何来312页?另外,陈氏同一文章中的注释19、25和28,都仅仅是“The New Grove某卷某页”,除此之外再无其他任何资讯。如上所述,这书名是错的,而且这样的书目注释根本不符合最基本的学术格式规范。这不能不令人怀疑陈氏这些注释连同正文有关部分都是抄袭来的。 以上我不厌其烦地列出陈文的这些错误和疑点并逐一点评,目的有二。其一,在于通过实证指出陈氏造假的事实。且不说前述黎华赵所列出的类似实证,仅凭我这里列出的这些实证,再结合陈氏不懂那些西欧文字的事实,已经足可一方面显示陈氏在学术写作规范上欠缺最基本的知识,另一方面证明了陈氏造假的事实。其二,通过上面的实例分析,读者应该可以看出:认证某人某文是否抄袭,并非绝对要靠对照原文才能证实。陈文的情况就是这样。即使无法发现或获得西方原著来与陈文的正文核对,同行们也可以通过已知事实和陈文内容与注释及参考书目中的明显漏洞推断出陈氏作弊的结论。虽然这作弊的份量和程度大小尚需根据原文核对才能确定,但是作弊却是已经可以肯定的了。 (二)从文章内容查证具体剽窃之处 我的第二个步骤是鸟瞰式快速浏览《欧洲的音乐写作》、《国外的音乐学写作》和《西方音乐史的写作》这三篇陈文的内容。我马上发现一个疑点:《欧洲的音乐写作》与《国外的音乐学写作》作为内容连续的一个整体,其整体结构、分节的形式、各节的标题和和各节的编排顺序,全都跟1980年版的The New Grove Dictionary of Music and Musicians(新格罗夫音乐与音乐家辞典)第12卷(该辞典各卷以下均简称“第某卷”)页847至860的“Musicology”(音乐学)词条中的第三部分 “National traditions”(各国传统)几乎相同。该辞典这一部分各节标题与编排顺序为: 1.France(法国),2.Italy(意大利),3.Great Britain and the Commonwealth countries(大不列颠与英联邦国家),4.Germany and Austria(德国与奥地利),5.Other west European countries(其他西欧国家),6.The Soviet Union(苏联),7.Eastern Europe(东欧),8.The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美国)。而陈氏此二文的各节标题与编排顺序为:1.法国,2.意大利,3.英国,4.德国与奥地利,5.美国,6.俄罗斯,7.其他欧洲国家。二者各节标题与编排顺序如出一辙。当然,文章结构相同不能说明是否剽窃,毕竟,按地区分项论述,是概论性和介绍性著述的普遍写法。因此我马上进行审阅的第三步骤:细读全文。读完之后,我觉得这三文都有大量内容疑似抄自《新格罗夫音乐与音乐家辞典》。于是我把这三文内容跟该辞典1980年版的一些条目仔细核对,结果确认此三文每一篇中,有关音乐学的主要内容全都抄自该辞典的不同词条。这里我指的是完全没有注明出处的、明确的剽窃。该辞典为20卷的大16开本,每卷近千页,是由多国音乐学者共同撰写的百科全书,音乐学领域的学术资讯几乎无所不包,信息量非常大,许多词条本身就是一篇长篇论文,正方便陈氏取其所需之后拼凑成文。具体而言,《欧洲的音乐写作》大量抄袭了第12卷“Musicology”词条“National traditions”一节(页836-863)的内容;《国外的音乐学写作》大量抄袭剪贴拼凑自该辞典的不同词条,例如第1卷“ábrányi Kornél”词条(页23)、第5卷“Dlabač, Bohumír”词条(页514)、第8卷“Hostinsky, Otakar”词条(页728)、第10卷“Kuhač, Franjo Žaver”词条(页293-294)、第12卷“Musicology”词条“National traditions”中的第6节“THE SOVIET UNION”和第7节“EASTERN EUROPE”(页856-858),等等,而其中有的词条是几乎全部照抄;《西方音乐史的写作》文中直接论及音乐史学的内容则主要抄袭自该辞典第8卷“Historiography”词条(页592-600)以及其他卷的某些词条,例如第1卷的“Ambros, August Wilhelm”词条(页312-313)、第16卷的“Riemann, (Karl Wilhelm Julius) Hugo”词条(页3-5)等等,同样,其中有的词条是几乎全部照抄。以下我从这三篇陈文中举出几个实例,跟该辞典相应部分的原文对照列出,并说明陈氏的剽窃方式。但是,在此之前有必要先解释一下在国内学界有不少学生甚至某些学者教授都认识不清的几种学术剽窃形式。 任何学者都应该知道,并非只是直接抄袭文字才算剽窃。不论是否以文字形式正式出版发表过,只要是别人的文字、发言、谈话、见解、想法、看法、方法或是思路,那就是别人的东西。如果你要拿来用在你自己的著述中,你就必须注明出处,否则就属于剽窃。甚至只是同事或朋友在闲谈之中表达了一种只属于他/她的学术思想、见解或观点,你事后把它用于你自己的论文之中,你也必须明确指出这并非你的原创,而是你借用自某人某时某地的言谈。倘若不加注明,那你便是剽窃。当然,这在很大程度上必须依靠你的学术良知和自律了,因为,对于未曾发表的东西,被窃者常常很难证明自己的原创权,若你真地剽窃了,对方若无法证明那是自己的原创,就只好吃哑巴亏。但是国内学界在这一方面的意识却极为薄弱,很多学者甚至没有意识到这也属于剽窃。除此以外,还有两种剽窃的形式,英语里叫做“close paraphrase”和“précis”。在中文里,很难找出跟这两个词(组)精确对应的词来。大致而言,“close paraphrase”指的是把某一段话或文字的意思用不同的话或不同的行文复述一遍,这复述虽然用语不同,但是意思跟原文是相同或者近似的。或许,我们可以把这个英文词组译为“近似复述”。而“précis”则源于法文,指的是与原文意思相同或近似但比原文更加简短的复述。大部分英汉字典将这个单词译为“摘要”,其实此译稍嫌片面,更为准确一些似应译为“缩写”。在学术写作中,这“close paraphrase”(近似复述)和“précis”(缩写)都是被明确界定为“plagiarism”(剽窃)的行为。说完这些,我下面要谈的就容易理解了。 陈文的剽窃,由三种形式组成:(1)直接的原文中译,(2)对原文段落的中译缩写,即上述 “précis”(缩写)抄袭形式,(3)用不同的话把原文某段落的内容复述一遍而意思不变,即上述“close paraphrase”(近似复述)抄袭形式。然后,将这些剽窃来的部分,拼凑编排,成为自己的文章。而陈氏用这三种形式抄袭来的文字之中,又存在不少错误,有的是因为错译而歪曲了原文原意及史实,为读者提供了错误信息,有的则是把年代、人名、书名抄错甚至把书名腰斩。这里整句整段错误的例子不说,光是简略说几个单词错例,比如下面例三,原文中“stands”错译为“开路者”,“was trained for”错译为“大学读的是”,“music historiography”错成了“音乐学”,把约翰•霍金斯1776年的著述错抄成是1786年。在以下实例中,我着重于说明陈文剽窃,而所有这些错误我就略去不提了。另外,在陈文抄袭来的内容中还混入了一些来路不明的零碎内容(即未注明出处的“史实”)。所有这些再加上陈文“生动”口语化的艺人说书式文风,整体的效果,是把原著严谨有序、言必有据、概括全面的学术论述肢解砍削成为残缺不全的、茶余饭后侃大山式的闲言碎语,学术论文应有的严谨和责任感荡然无存。即使不知陈文是剽窃之作,有学术眼光的学者仍然可以从陈文本身看出大量不合规范以及可疑之处因而会存有戒心,但是对于一些缺乏学术规范知识和学术论文优劣判断力的读者,陈文所造成的误导危害性就很大,贻误后学的效果难以避免。以下就通过实例具体说明陈氏是如何以上述三种形式剽窃原文的。 例一: 《欧洲的音乐写作》中《法国》一节最后三段全文(页2左栏)如下: 奠定法国人世界性音乐学地位的是福兰克斯-约瑟夫•费提斯(Francois-Joseph Fetis 1784 - 1871)。此翁学术兴趣极广,从音乐史、音乐理论、音乐教育、音乐作品到音乐社会学,均有所涉及。费提斯惊人的精力和多产,使其雄踞音乐学界达半个世纪,成了一代学术巨擘。1832年费提斯开始策划并举办系列历史音乐会,把法国人带到对过去的回味中。费提斯第一个论述尼德兰乐派在欧洲音乐史上的重要性——请注意,尼德兰乐派的一些重要人物讲法语。 在费提斯的影响下,法国音乐学学派得以形成,他们主要是业余自学音乐的档案员、图书馆馆员、医生、律师或国家公务员。由于比较容易接触历史资料,他们的研究方向是中世纪音乐、宗教歌曲和近东地区音乐,强调古代遗产和希腊影响。事实上,法国音乐学家的研究工作提高了法国教堂音乐的水平;出于宗教虔诚,他们是奥尔加农和经文颂唱的哄抬者。 法国的音乐学院直到1872年才设立音乐史教职,开始出现职业音乐学家。1894年,儒勒•康巴里奥(Jules Combariea)获得法国的第一个音乐博士学位,他研究法国诗歌与音乐的关系 (rapports de la musique et de la poesie)。1904年,罗曼•罗兰(Romain Rolland)成为第一位音乐史教授。此后,安德列•皮尔罗(Andre Pirro,1869 - 1943)接替了罗曼•罗兰。皮尔罗可以说是法国现代音乐学的奠基人,他的主要研究方向是后期巴罗克音乐和十五世纪音乐。皮尔罗带出了一大批学生,这些人后来成为六十年代法国音乐学的主力军。 陈文这整段文字,除了“请注意,尼德兰乐派的一些重要人物讲法语”和“这些人后来成为六十年代法国音乐学的主力军”两句来路不明以外,全部直接抄自第12卷上述词条的“FRANCE”一节页847右栏第二自然段开始至页848左栏末尾的内容(原文中被陈文砍掉未抄的文句我以省略号表示): The central position in French musicology in the first half of the 19th century was occupied by François-Joseph Fétis (1784-1871), whose range of musical activity was extraordinarily comprehensive, embracing history, theory, music education, composition and the sociology of music. Prodigious in energy and prolific in output, Fétis dominated the music scholarship of his generation, overshadowing the work of all his colleagues. … His series of historical concerts with commentary, given in Paris between 1832 and 1835, awakened public interest in the music of the past. … he was one of the first to stress the importance of the Netherlands school in the history of early European music. … In the shadow of Fétis’s vigorous personality, a distinguished group of French music scholars was active in the first half of the 19th century, …. Several of these French scholars were archivists or librarians … 【杨沐插注:原文中接下来的一整大段具体列述其中代表性学者的著述与研究方向,而在上面所引陈文中则被缩减为一句话“他们的研究方向是中世纪音乐、宗教歌曲和近东地区音乐,强调古代遗产和希腊影响”,陈文此处就属于我上面说的“缩写”(précis)抄袭形式】 All of these scholars, with the exception of Fétis, were amateurs in the best sense; they were largely self-taught in music, and pursued careers as doctors, lawyers and public officials. The French were slow in giving institutional support to research in music: it was not until 1872 that a chair in music history was added to the staff of the Conservatoire. … The first French doctoral dissertation on a musical subject was completed by Jules Combarieu in 1894: Les rapports de la musique et de la poésie. This was followed a year later by Romain Rolland’s study L’origine du théatre lyrique moderne. It was Rolland who occupied the first chair in music history at the Sorbonne, beginning in 1904. He was succeeded by André Pirro (1869-1943), one of the giants of modern French musicology. In addition to his basic research in the music of the late Baroque (J. S. Bach, Schütz and Buxtehude) and the 15th century, Pirro claimed a long line of distinguished pupils … 例二: 《欧洲音乐的写作》中《意大利》一节,页2右栏文字如下: 二十世纪以前,意大利谈不上什么音乐学。 意大利有令世界瞩目的音乐成就,有世界上最古老的音乐挡案,却没有象样的音乐学研究:整个十九世纪再加二十世纪初,几乎就找不出文章可以跟物理学家爱因斯坦研究意大利小曲的业余论文比美。…… 没有设立大学教授位置以激励音乐学术,缺少基金赞助研究,图书、档案管理混乱(至今进展不大)…… 意大利的音乐学学者用自己的工资来购买资料,主要靠自己私人的资料进行研究。他们靠着就近到手的材料,各自为战,埋头研究意大利的音乐财富,其学术目光很少延伸到他们的国家以外。 这些文字全部抄自第12卷上述词条中“ITALY”一节(页849),原文中相应文字如下: Before the 20th century the state of musicology in Italy presented a strange contrast between the richness of the country’s archives and the failure of its scholars to make the best use of them. Italian scholarship of the 19th and early 20th centuries produced little to compare with Einstein’s study of the Italian madrigal, … The reasons for this may be sought in the national temperament, in the failure of universities to stimulate interest in historical studies, in the lack of funds available for research, in the haphazard organization of certain libraries (a situation not entirely remedied today), … scholars worked, often in isolation, on whatever came nearest to hand, and it is only quite recently that a broader sphere of interest and a more sophisticated methodology have raised the status of Italian musicology to international levels. 以下数例是由直接抄袭、近似复述(close paraphrase)和缩写(précis)三种方式结合的抄袭实例。为了方便读者两相对照,我把直接抄袭的文句用下划线标出,而以近似复述或缩写两种形式抄袭的部分则以虚线标示。陈文中未用下划线或虚线标明的词句,是陈氏自己的引申或是来路不明的词句;而原文中未用下划线或虚线标明的部分,则是陈文略去未抄的部分。 例三: 陈文《欧洲音乐的写作》中《英国》一节,页3左栏末至右栏: 诺斯出生名门,大学读的是法律,逻辑思维训练使他成了英国启蒙运动的开路者。诺斯35岁放弃法律,退休回家沉浸于音乐和养花养草。在悠闲中,他写下了几大本有关音乐的思考;他孜孜不倦地写作,同时孜孜不倦地修改文章,但终身没有发表它们。诺斯的写作范围极广,从音乐理论、作曲技术、音乐史、音乐美学到演出实践,均有所涉猎,但他不是卖弄学问的学者,他很谦虚地认为自己只是兴趣使然而已。他的文章很漂亮,遣词准确,句读优雅,但文风已过时,显得咬文嚼字。 十八世纪后半叶,在英国出现专业的音乐学著作。1786年,约翰•霍金斯(John Hwakins, 1719-89)出版《音乐科学与音乐实践通史》(General History of the Science and Practice of Music);同年,查尔斯•伯尔尼(Charles Burney,1726-1814)出版《古今音乐通史》(General History of Music from the Earliest Ages to the Present)第一卷。 以下是第12卷上述词条中“GREAT BRITAIN AND THE COMMONWEALTH COUNTRIES”一节中的相应段落(页850第二、三自然段): Roger North (1653-1734) stands at the beginning of the English Enlightenment and was a man in whom the spirit of the Enlightenment was clearly visible. Furthermore, he represents an abiding tradition in British musical scholarship in placing emphasis on music not as a subject for speculation but as a living art to be enjoyed and understood in performance. North, a member of a distinguished family, was trained for a career in law but retired in 1688 to devote himself to music and gardening. He regarded himself as an amateur musician. He cultivated music in its widest dimensions, was fascinated by the ideas that move men to create it, and filled notebooks with observations related to theory and musical composition, history, aesthetics and performing practice. These views were consolidated in a series of treatises of which The Musicall Grammarian and Memoires of Musick【杨沐插注:这书名为原著的古典英文拼写】were the most important. He continually redrafted and revised his writings but never brought them to publication. North, though not a profound music historian or speculative theorist, had vision and a lively curiosity, and was free from pedantry. A more traditionally orientated musician was J. C. Pepusch (1667-1752). His fame rests chiefly on his association with John Gay as musical arranger of The Beggar’s Opera (1728), but his contemporaries knew him as a student of ancient music and theory. The crowning achievements of English music historiography in the 18th century were the general histories of Charles Burney and John Hawkins. Hawkins’s General History of the Science and Practice of Music appeared complete in five volumes in 1776. The first volume of Burney’s General History of Music from the Earliest Ages to the Present was issued in the same year, but the author did not finish his work until 1789. The magnitude of these accomplishments is astonishing considering that Hawkins and Burney worked independently and without significant antecedents. 此例所引陈文中谈诺斯“他的文章很漂亮,遣词准确,句读优雅,但文风已过时,显得咬文嚼字”这一评论没有注明任何出处,那就等于明确表示这是陈氏自己通盘阅读过诺斯这些17世纪的手稿之后做出的总结。然而即使如此,陈氏也必须在此以注释形式给出诺斯这些手稿的文目和出处,或是在文末的《参考书目》中收入有关资讯。但是,陈文中完全见不到有关痕迹。这就完全来路不明了。 例四: 《欧洲音乐的写作》中《德国与奥地利》一节第6页末至第7页左栏: 这样的人物在德、奥获得人们的尊敬,约翰•尼柯劳斯•福尔科(参见第一章)是一个典型的例子。他一生的大部分时间在哥丁根的乔治•奥古斯特大学教堂任管风琴师,但写出了很多高质量的专著,研究音乐书目文献和音乐史(Allgemeine Litteratur der Musik, 1792; Allegemeine Geschichte der Musik, 1788-1801),全世界第一本有关约翰•塞巴斯蒂安•巴赫的传记(Uber J.S. Bachs Leben, Kunst und Kunstwerke, 1802)就是他的手笔。…… ……其实格丁根大学资格很硬,它建于1734年,创建人是汉诺威帝侯——亨德尔在德国时的东家,他就是英国国王乔治二世——又成了亨德尔在英国时的东家。正是由于这一渊源,格丁根大学发展起盎格鲁-德意志研究和通史研究,形成通史学派,成为十八世纪欧洲智识活动的中心。格丁根大学的通史学派不再局限于历史上的政治事件和军事冲突研究,而是把历史放到一个大格局中通盘评价。他们的史学观给福尔科的音乐史提供了研究框架。这样的大学不会拿学位开玩笑。 1779年,福尔科30岁时被任命为格丁根大学音乐系主任,但这还不是教授职务。差不多同时,哈雷大学授予丹尼尔•哥特洛普•图尔克同样的位置,让他开课讲音乐史、音乐理论和美学。此后,德国各大学,如:维尔茨堡大学、莱比锡大学、吉森大学、柏林大学、波恩大学,都对学术音乐家敞开大门 …… 1826年,犹太人卡尔•布里登斯坦成为正式的大学教授。不过要到1870年,爱德华•汉斯立克才第一个拿下维也纳大学的正教授职务,他讲授音乐史和美学,其著述颠覆了音乐情感美学——这大家都知道。27年后,犹太人古斯塔夫•雅各布索在德国的斯特拉斯堡大学得到同样的职位。此后,到1960年为止,起码有20多个大学设立音乐学全职教授的教席。…… 陈文这一部分抄自第12卷上述词条的“GERMANY AND AUSTRIA”一节853页右栏第二和第三自然段,原文如下: Johann Nidolaus Forkel (1749-1818) stands at the head of the new breed of academic musician that came into being in the early 19th century. He spent the greater part of his career at the George-August University at Göttingen, which he first attended in 1769 as a student of jurisprudence, and afterwards served as organist of the university church and as music director in 1779; he was awarded an honorary doctorate in 1787. Among Forkel’s many important publications was the first musicologically orientated bibliography of music books (Allgemeine Litteratur der Musik, 1792), a history of music (Allgemeine Geschichte der Musik, 1788-1801), and the first attempt at a biography of J. S. Back (über J.S. Bachs Leben, Kunst und Kunstwerke, 1802). Göttingen in the late 18th century was a centre of lively intellectual activity. The university was founded in 1734 by the Elector of Hanover, who was also George II of England; it was noteworthy for its Anglo- German studies and for a school of ‘universal historians’ that developed there under the leadership of such men as Johann Christoph Gatterer, J. C. Schölzer and Johann von Müller. They advocated a view of history that extended far beyond the traditional emphasis on political and military affairs, and provided a framework for Forkel’s studies in the history of music. Forkel was not an isolated example. In 1779, the year in which he was appointed university music director at Göttingen, Daniel Gottlob Türk (1750-1813) was granted a similar post at Halle, where he lectured in music history, theory and aesthetics. From that time onwards a widening circle of German universities and research institutes brought music into their curricula with men such as Franz Joseph Fröhlich at Würzburg, Christian Friedrich Michaelis at Leipzig, Ferdinand Gassner at Giessen, Adolf Bernhard Marx at Berlin, and Carl Breidenstein at Bonn. Breidenstein was the first musician to occupy a professional chair in music (1826), but it was not until 1870 that the Viennese music critic Eduard Hanslick became the first to bear the title Professor ordinarius in music history and aesthetics at the University of Vienna. The first German professorship of equal rank was held by Gustav Jacobsthal at the University of Strasbourg in 1897. Between 1904 and 1960 no fewer than 21 German universities inaugurated full professorships at the level of ordinarius, … 例五: 《国外的音乐学写作》中《其他欧洲国家》一节页6左栏: 捷克音乐学的真正奠基人是奥塔卡尔•霍斯汀斯基(Otakar Hostinsky, 1847-1910)。霍斯汀斯基在布拉格大学学法律,然后于1868年在慕尼黑大学获哲学和美学博士学位。二十四岁时霍斯汀斯基投到斯美塔那门下学音乐。此后,被布拉格大学聘为美学教授。1882年起,霍斯汀斯基在布拉格音乐学院讲授音乐史。 当时,赫尔巴特(Johann Friedrich Herbart, 德国哲学家,1776-1841)的“抽象结构主义”美学在捷克学术界流行。霍斯汀斯基针锋相对地提出“具象结构主义”,在1881年到1892年间,霍斯汀斯基写了一系列专论批判赫尔巴特美学。霍斯汀斯基强调美感体验在审美过程中的重要作用(O estetice experimentakni, Ceska mysl, 1900),并用自己的具象结构理论反驳汉斯立克【杨沐按:注意陈氏把“formalism”翻译为“结构主义”是大错,而此处在被抄袭的原文中原句的意思是:“他运用自己的具象形式主义修改了汉斯立克的美学批评观”。陈氏抄袭中此处的误译已给读者造成了严重误导,而陈文下面紧接的这一句在原文中没有,但陈氏亦未标明该史实出处,因此来历不明,而再后一句,就明显是陈氏自己侃大山式的非学术议论了】。汉斯立克当时罹病在床,连教授位置都让给了学生阿德勒,要维护自己建构的美学理论,已经力不从心。学术这个职业,千万要身体好;年老体迈,就还不了手,只得任人敲打。 霍斯汀斯基从来没有讲授过音乐学,然而他是捷克音乐学的奠基人:他研究过和声旋律关系,用民族音乐学的方法处理捷克民间音乐,第一个对捷克民歌做了系统的调查,第一个站出来为斯美塔那的作品辩护。不过,霍斯汀斯基反对捷克民族复兴主义,认为瓦格纳才是当时最值得学习的榜样。这个学派形成了三个学术中心:布拉格、布尔诺、布拉迪斯拉伐。 这抄自第8卷第728页“Hostinsky, Otakar”词条: Hostinsky, Otakar (b Martiněves, 2 Jan 1847; d Prague, 19 Jan 1910). Czech aesthetician and music critic. He studies law at the University of Prague (1865-6) and philosophy and aesthetics at the University of Munich, receiving a doctorate in 1868; in 1871 he was a pupil of Smetana. He was active as a critic and an editor of literary journals at the university there; he also lectured on music history at Prague Conservatory from 1882 to 1886. In aesthetics his starting-point was Hervart’s abstract formalism, which then occupied a strong position in Prague. Opposing Herbart’s ideas, Hostinsky proposed his so-called ‘concrete formalism’ and published monographs criticizing Herbart in 1881 and 1892. He emphasized the crucial roles of experience and experimentation, especially in O estetice experimentani (1900), at the same time paying attention to the social provenance of art; in studies published in 1903 and 1907 he formulated a basis for a special sociology of art and music in Bohemia. Applying his concrete formalism he revised Hanslick’s aesthetic-critical viewpoint and analysed even the contemporary Romantic art, towards which he had a positive attitude. But the system of aesthetics developed in the course of his university lectures was not set down in writing until Zdeněk Nejedly attempted its reconstruction in 1921. Although Hostinsky did not lecture in musicology as such, he founded, through the work of his pupils Nejedly, Vladmír Helfert and Otakar Zich, the first Czech school of musicology. He also intitiated new studies in the science of harmony, explaining complex connections between chords by means of melodic relationships; he made far-reaching developments in analytical methods of ethnomusicological research, making great advances towards a systematic and historical interpretation of folksong as a variational process. He rejected, however, the ideal of the Czech revivalists, who regarded folksong as the source of Czech stylistic individuality, emphasizing the contemporary importance of Wagner; he was also the first theorist to defend Smetana and to undertake an inquiry into problems that were being solved practically and empirically by contemporary composers, especially those of melodrama and declamation based on the accentuation of speech. … 例六: 《西方音乐史的写作》页1左栏第3、4、5自然段: 音乐史就是音乐历史的写作或描述。在一定社会或文化地域内,音乐是一种交流方式。正是由于这种本质,音乐不仅有自己的历史,也有自己的史学。西方音乐历史依赖于西方音乐理论的发展,在其历史著述中随处可见音乐理论分析。…… 当西方音乐史开始出现的时候,尽管其史学方法的概念和史学本体成了一个个的“自治领”——对历史材料的选择、方法论研究、历史研究和历史研究的理论,村自为战,人自为战,但我们仍可发现其核心——音乐的欧洲起源、欧洲有关音乐的概念、音乐的变化,等等,在这些东西的基础上所产生的研究范围和应用,基本上跳不出欧洲音乐文化圈。 如实地讲,西方音乐史的写作也有自己的历史,这种音乐史的历史,在西方学者们不断变换的写作动机、目标和内容上呈现出来。事实上,动机和目标制约了内容。一方面,音乐史写作的历史,可以通过它在不同时代所提供和表述的史实构建出来——为什么写;另一方面音乐自身也证明,音乐随时代不断变化的特征及其过程反映在史家们提出的看法上——怎么评价。 这抄自第8卷“Historiography”词条头三个自然段(页592末段至页593左栏): … Music historiography (Ger. Musikgeschichtsschreibung) is the writing of music history. … … It is in the nature of music as a means of communication within social or cultural communities that, like those communities, it has not only its own history but also its historiography. Western music, with its dependence on and susceptibility to theory, lends itself more readily to thorough historical investigation than does the music of other cultures. Both the concept and the substance of historiography as an autonomous science with its critical use of sources, its study of method, and its fusion of historical research and historical theory, are of European origin and correspond to a European concept of music: a concept both verging on and implicated with the scientific. Even the concept of a universal history of music is essentially a Western one. The historiography of Western music has in turn its own history — of people’s interest in history as seen in the changing motivations, content and aims of historiography. This history may be traced on one hand in the way in which music history has been conceived and presented through the ages and on the other in the music itself, whose constantly changing features and processes are reflected in the various questions and pronouncements that historians have formed about it. … 例七: 《西方音乐史的写作》页9《热闹的十九世纪》一节右栏第三自然段开始至页末: 同时,人们对艺术的思考也进入更深的层次,从音乐实践和美学的角度,真心实意地认为音乐是情感表达的语言。在反启蒙运动的浪漫主义趋势影响下,德国学者约翰•尼柯劳斯•福尔科(参见第一、二章)的《音乐通史》(Allgemeine Geschichte der Musick, 1788-1801)出版了。 ……福尔科的“通史”有两卷,第一卷出版于1786年,第二卷出版于1801年;两本书加起来只写到十六世纪。福尔科计划中的第三卷“德国音乐专史”始终没有出版(不知他怎样界定“德国”)。福尔科是哥丁根大学的教授,尽管写作方式受到哥丁根大学通史学派的影响,但仍逃不出时代的大网。福尔科认为,人类历史是从婴儿到成年的继续,这种历史观来自启蒙运动。 福尔科对音乐的评论标准,一方面是技术风格——人类艺术的本质;另一方面是历史发展——以十八世纪音乐,特别是巴赫的音乐为准,从最初的音乐到最美好的(巴赫的)音乐。在福尔科时代,纯音乐和基督教礼拜音乐已经出现衰落,受到这种现实的激励,福尔科赞美德国音乐,想用自己的著作来提高人们对纯音乐的兴趣。 福尔科就巴赫写了一篇专论(ber J. S. Bachs Leben, Kunst und Kunstwerke, 1802),准备把它用在德国音乐史中。这篇文章使用了很多目击见证材料,十分权威地认为巴赫是日耳曼民族空前绝后的第一流的经典作曲家。事实上,正是这篇文章使十九世纪的人们重新评价巴赫,奠定了巴赫在此后二百年的地位。 福尔科还计划写一部五十卷的音乐史,刚完成了一卷,遇上了拿破仑的军队入侵维也纳,手稿毁于战火,福尔科再也没有写出一本音乐史。 以上陈文连续数段,是连续抄袭自第8卷“Historiography”条第4节“19TH CENTURE”的整个第一自然段(页595至页596),原文该段中除了个别句子,陈文全部照抄,然后将其分成几个小段组成陈文上述部分。原文这一整段如下: With the 19th century there came a move towards a deeper conception of music, brought about on the one hand by an increasing regard (both practical and aesthetic) for music as an expressive language (Rousseau, Herder, C. P. E. Bach) and on the other by the similarly anti-Enlightenment tendency of the early Romantic, neo- humanist and idealistic attitudes to music history first observed in J. N. Forkel’s Allgemeine Geschichte de Musick. The two volumes published in 1788 and 1801 extended as far as the 16th century; an unpublished third volume was planned as a Specialgeschichte der deutschen Musik. Forkel’s main ideas were influenced by the universal perspective adopted by the Göttingen school of historical thought and by its ideas on the ‘organism’, as well as by Herder’s views on the limitations of cultural history and of the value of isolated historical phenomena: following a pattern of growth from ‘infancy’ to ‘maturity’ the human race moves towards perfection. However, Forkel’s decision … A criterion derived systematically from ‘the nature of art and of man’ and historically from the music of the 18th century (particularly that of Bach, Graun and Dittersdorf) serves as a guide for the judgment of music in its gradual development ‘from its first beginnings to its greatest perfection’ (Introduction, §1). As well as this interest in the historical manifestation of ‘true’ music, Forkel is motivated by a concern for ‘the causes of the present decline’ of liturgical music and the means to improve it (Introduction to vol.ii) and by a desire to extol German music. His monograph on J. S. Bach (1802), originally planned as a supplement to his Allgemeine Geschichte, is notable for its reliance on authentic witnesses, and it helped prepare the way for the 19th-century rediscovery of Bach. In it Bach is praised as ‘the first classical composer there ever was, and perhaps ever will be’ and in patriotic terms as ‘a German’. Forkel also planned with Joseph Sonnleithner a Geschichte der Musik in Denkmälern in 50 volumes; only the first volume was completed, however, and the plates of this were destroyed during the French occupation of Vienna in 1805. 篇幅所限,以上仅仅是七个实例而已。更多的实例以及全文的对照,有心的读者可以自己查核,当可明了我所说无误。好在《新格罗夫音乐与音乐家辞典》虽是英文著述,但在国内音乐学界却已是尽人皆知的常用参考书,陈氏抄袭的是1980年版而非最新的2001年版,而1980年版在国内的一些音乐学院图书馆就有,甚至一些学者私人就有全套收藏,所以找到原著查核并不困难,而如今国内音乐学界懂英文的学者和学生也已不在少数。陈氏抄袭是否事实、我上面所说有否根据,一查便见分晓。其实,即使仅仅凭着上面举出的这七个实例,其份量就已经过分足够确认陈氏的学术剽窃行为了。 三.由陈氏学术剽窃事件看音乐学界的存在问题 我认为,不应该把陈铭道学术剽窃事件看作是一个完全孤立的个别事例。这个事件,其实是在国内音乐学界近年来为追求出版量而不择手段、学术垃圾泛滥等等不正常的学术氛围之中几乎必然的产物。以下我简略评议几个由陈氏学术剽窃事件凸显的问题。 (一)学术批评中的不正常现象 黎华赵在《中国音乐评论网》上发表评论文章、批评国内同仁的学术失范,这本是一件非常正常的事情。但是,这样一件很正常的事情,却带出了一个很不正常的现象,那就是前面说过的杜亚雄的《公开信》。在被批评者陈铭道本人都不做回应的情况下,并非当事者的杜亚雄却十分出人意料地在第一时间(黎文发表不到十天)散发了他针对黎文的《公开信》。此信完全抛开了学术讨论,不对黎文与陈文作任何学术上的分析认证,却针对黎氏本人,声称黎氏经常犯精神病因而“不一定能为他自己在文章中讲的话负责”,再清楚不过地表达了杜亚雄认为由于黎氏是个精神病人所以黎文不能算数的意思。但正如我前面所说,学术批评应该就事论事,紧扣相关之学术情事进行商讨,这是学者应有的常识;况且不论黎文的写作水平如何,就文章本身看,它是一篇清醒的、言之有据而且证据确凿的学术批评文章,其中没有任何精神病人胡言乱语的痕迹。而杜亚雄《公开信》的做法,我相信国内中年以上的人应该都不觉得陌生。 30年前,在国内当时的社会状况之中,如果谁想在学术上否定某一个人,最简单、最省事也最常用的方法不是在学术上进行考辩,而是在学术以外的事情上做手脚:即把对方在政治上搞倒、在生活作风上搞臭,例如写“公开信”、贴“大字报”、给领导打小报告、给上级机构投寄匿名信或“公开信”把学术问题上纲上线为政治问题甚至“政治阴谋”等等。只要自己在这方面得手了,那么对方在学术上也就被判了死刑了,其在学术上也就没有发言权了,对方所有的言论也就不足为信了。当年的这种情况,凡是过来人或是熟悉中国当代史的人都很清楚。不少过来人对此甚至到今天还心有余悸。我们不应该让那样的事情重演了。今天,不管是否学界中人,只要是尚有良知,都应该出手阻止那样的事情重演。但是在“文革”结束30年后的今天,居然在音乐学界的学术批评中公然出现了杜亚雄《公开信》这样的“文革”做法而完全无人谴责,对此我不知道其他人作何想法,而我自己的感觉则是不寒而栗。 (二)著、编译、翻译和资料转引 自1980年以来,尤其是在90年代中期以后,国内音乐学界随着其他各学科的潮流,出现了许多文章或专著介绍国外学界的情况、介绍或研讨国外的音乐文化、引进国外学界的理论。在这一潮流之中,出现了一种现象:有些人把现有的国外著述翻译之后拼凑成文,署上自己姓名发表,作为自己的独立学术成果。一些本该署名为“译”或“编译”的文章或专著,却被以“著”的名义发表与出版。陈氏这五篇文章以及相关的那本新书,只不过是其中一例而已。在这种情况下,强调“著”、“编译”与“翻译”这三者的区别就相当重要,而更加重要的,则是每个学者在这一方面的学术道德和自律精神,以及整个学界的共同监督。 前文所说的直接抄袭(翻译)、近似复述(close paraphrase)和缩写(précis)三种形式,都属于抄袭剽窃,这是毫无疑问的,不能犯糊涂,除非你所述介的内容在国外学界属于学术常识或是本行学者尽人皆知的基本知识和基本理论。这样的学术常识、行内基本知识和基本理论,在学界或本行内常常已经形成了一种公认的、通用的、约定俗成的表述法,因此不同的人在介绍或叙述的时候可能会出现用语近似的情况,那则是可以理解的,不能算为互相剽窃。 每一个合格的学者,都必须具有相应的判断能力,知道什么情况属于抄袭剽窃,什么情况属于这里所说的常识或行内学者都知道的基本知识或基本理论。但是,即使是常识或是这样的基本理论,如果你原样照抄(翻译)了现成的外文著述当作你自己的著述而不说明,那么同样是剽窃。以陈氏这几篇文章为例,其中确实包含有在西方学界被看成是常识或行内基础知识的内容,但是陈文中有很多这样的部分陈氏却没有用他自己的话来叙述,而是原样照抄(翻译)了现成的西方著述然后拼凑成文的,那就毫无疑问是抄袭剽窃。 何况,陈文的主要内容是大量论及西方音乐学历史中的各种史实,那都是明显不属于常识的资讯,而是需要经过文献考证和研究才能得出的史实,而这些部分他则全部抄自《新格罗夫音乐和音乐家辞典》以及其他现成的西方著述,而且完全不注明出处,那就是实打实的剽窃了。实际上,即使那些史实都是他自己查考出来的,他也必须在自己文中各个相关之处准确地注明他查考出这些史实的文献出处,否则就不符合最基本的学术规范要求。按陈文的情况,陈氏原该在有关各处都注明是转引他人著述且详明出处,而且在出版陈氏那本新书和发表陈文的时候,都应该署名为“编译”才对,而不应该作为自己的独立著述。 我在上一节通过诸多实例分析指出的陈文在注释及参考书目上的造假,那是学术剽窃的又一种常见形式。我曾在最近一篇文章(见本文末书目)中讨论过这种剽窃形式,其具体表现是:从别人的著述中看到了对某一文献的考证和征引,自己实际上并未读过该文献也未做过该研究,但却把别人的研究和考证结果连同出处与所征引的资料转抄过来,而不注明这是转引自他人的考证,俨然是自己的成果。 有不少著述,其书末或文末所附之“参考书目”,就很令人怀疑作者是否真地参考过或甚至见过该书该文。上述陈文之中的这种剽窃,由于做得漏洞百出,所以很容易就被发现造假。但是有些人以这种方法剽窃时,有可能做得天衣无缝,显得自己的“成果”有根有据、有准确详尽的文献资料出处、符合学术规范,即使有人怀疑其剽窃,但在未找到原文作为证据之前,也无法提出具体证明来揭发这种抄袭行为。对此,除非都能找出原文,否则别人既无法监督也无计可施,只能靠各位学者自己的学术良心和自律精神了。所以我才再三强调学术自律的重要性。 (三)其他问题 陈文抄袭事件还暴露了相关的学术刊物执行学术规范的不力以及有关编辑在学术规范方面的水准过低。按照国内学界目前通行的学术规范,陈文中不符合基本格式规范之处比比皆是。按理,刊物编辑在审阅文稿的时候就应该马上发现这些弊病并且要求作者改正的,否则不应该发表,这是学术刊物发表论文的最起码要求。但是实际情况却是,五篇陈文就以此面貌在核心学术期刊发表了。如果该刊是偶然发表了一篇如此不合学术规范的文章,或许还可以说是责任编辑的一时疏忽,但是这五篇文章连续发表在每一期的第一篇,而且该刊编辑部还特地加了编者按,显示该刊对这些文章的重视。那么,该刊的编辑水平就很成问题了。 国内学界连续十几年在谈学术规范,然而还是有些学术期刊说归说做归做,在实际审稿和发表上并没有遵循学界要求的学术规范。进一步看,陈文中涉及大量的西方史实,但却完全没有注明出处,这也是非常明显的学术失范。刊物编辑在审阅这样的文稿时,也必须要求作者加注出处,不论是转引的资料还是作者自己考证的结果,除非是上面说过的那种常识或基本知识的情况,否则出处绝不可少。没有做到这一点的文稿,刊物都不应该发表。但是出版陈文的《中国音乐》却没有做到这一点,这是编辑以及审稿者的失职。 再进一步看,我在上一节中通过分析论证,说明了:即使无法发现或获得西方原著来与陈文核对,仅仅通过已知事实(陈氏不懂英文以外的西欧文字)和陈文内容与注释以及参考书目中明显的格式规范错误,也已经可以推断出陈氏作弊的结论。也就是说,编辑或审稿者理应具备这样的基本知识和能力发现这些问题并提出这样的疑问,同时应该对作者明确指出,学术刊物不能发表如此明显地做假的文章。但是,实际情况却与此相反,陈氏文稿畅通无阻地既发文章又出书。我这里无意针对某家出版社或《中国音乐》一家刊物,我想说的是:通过这一事件,是否一些在学术规范方面不合格的出版社和学术期刊应该真正地重视一下规范问题并且认真实施学术规范了? 与此相关的是黎文中的一项批评:“近年,在大陆音乐学界有一奇特或畸形现象:将出版中或已出版专著内容部分章节,再以论文形式发表在学术刊物上”。陈氏五篇文章发表时,《中国音乐》的编者按就毫不隐讳地说这就是陈氏新书中的章节。国内出版界或版权法是否允许这样的做法我不知道,倘按国内标准这一情形是否畸形现象,我也不敢贸然置评。但是国内音乐学界确实存在这一现象而且并不鲜见,却是不争的事实;而跟国际上的情形相比,这一现象确实是中国大陆独有,故称其为“奇特”也毫不为过。在西方,某人发表了文章,后来采用自己文章的内容写成专书出版,这种情况很常见,被认为是正常的事情。但是,反之则不可。没有人会把已经出版或者正在出版中的专著的章节摘出来单独成文发表。如果这种事情发生,则被认为是自我抄袭,亦如黎文所说,这样做还可能会引起版权官司。我个人认为,国内若想跟国际版权法接轨,也应该实行相同的规范。 陈氏剽窃事件还凸显了国内音乐学界的另一个问题。陈文以及陈氏新书抄袭的主要来源有二:一是半个世纪前于1963年出版的Spiess和Krohn旧著,此书于1980年原样重印发行之后就未再印行,已成绝版书,市面上买不到。另一是1980年版《新格罗夫音乐与音乐家》辞典。我在前面说过,该辞典在国内音乐学界是最常用参考书之一,行内无人不知。从事民族民间音乐研究或音乐人类学研究的学者对其中的西方历史音乐学词条不甚熟悉,或者是没有注意到陈铭道在西方历史音乐学领域内的这些新著述,似乎情有可原。 但是国内从事西方历史音乐学研究的学者,按理说应当对该辞典内的这些词条都相当熟悉的,在阅读陈氏新书或陈文的当时理应马上就发现其中疑点才对。再加上我前面说过的陈文规范方面的明显漏洞,在在都明示陈氏做假。但是,陈著陈文出版发表三四年了,国内偌大一个西方音乐史学界,竟然无一人公开批评陈文的抄袭剽窃,相反,我却见到至少两篇书评(见本文文末所附书目杜亚雄文与周烨文),对陈氏这本大量剽窃西方陈年旧作拼凑而成的新书赞赏有加,书中抄袭而来的半个世纪前的老掉牙资讯和书目被誉为“音乐学研究的新视角”、“重视文献书目”、“所引证的外文文献全部用原文”、“显示了作者深厚的学术功底”、是陈氏“经过长期思考和反复研究”的成果(杜亚雄语);“是对西方音乐学发展的一个阶段性的总结,它的出版弥补了时下此类著述的不足”、“足可见陈先生是煞费了一番苦心的,因为要想在茫茫书海中找寻出相关的原文书目已绝非易事,更何况是经典书目呢?在这些外文书目中有的是英文文献,有的是法文或德文文献,这都显示了陈先生的渊博学识”(周烨语)。 对于这些评论,国内学界也从来没有出现过异议。为何会出现这样的现象?我只能推论出两种可能的原因:其一,或许国内的相关学者们在本行学识上真地是如此闭塞,甚至不熟悉《新格罗夫音乐与音乐家》辞典中的有关词条,又在学术规范上也真地如此无知,没能看出陈文中如此明显的规范漏洞和做假嫌疑?其二,或许,国内学界的行家们在学术上并不如此幼稚,而是早就看出问题了,但是由于各种原因,却全都选择了保持沉默?我觉得,不管事实是这两种中的哪一种,都是不正常现象,是有害于学术发展的,而且为后学树立了一个恶劣的榜样。 最后想提一下的是,陈氏在自己的著述中大量地抄袭剽窃西方著述的同时,却偏偏又再三告诫他的读者不要制造学术垃圾:“抄人家的东西,最终的悲哀是生命浪费了,同时埋下炸弹毁灭自己的声誉,致命处乃在于灵魂被不可修复地伤害了——外欺于人,内欺于心,想当然地认为抄的地方只有自己知道”;“读者之中有冷眼,最不可欺。当被发现时,说什么都晚了,很少有人怜惜你,正好拿你祭刀”;等等。同一作者在同一文章中如此极端地言行相悖,令我于震惊之中,彻底地无语了,唯余几个问号在脑中萦回:周烨在为陈氏该书所写的书评中特别指出陈氏的这些言论“痛斥了学术腐败问题”、“让我们这批年轻读者大呼快哉!”、“字字中肯,直指要害。陈先生在其书中指出学术腐败现象并非有意与谁为难,而是想借此机会表明自己的立场,同时也劝诫他人,足见其良苦用心”。很明显,在周烨的心目中,陈氏这位导师在学德方面的形象是正直高大的。但是如今陈氏言行不一、抄袭剽窃的行为东窗事发,这为青年学子——周烨所说的“我们这批年轻读者”——树立了什么榜样?这些满怀正义激情的青年人“大呼快哉”之后,突然发现偶像崩塌了、偶像的教导原来全是虚伪的谎言,那又会给他/她们的学术与心路历程造成什么影响? 本文涉及的主要资料目录 陈铭道: 《音乐学研究与文献》,载《中国音乐》2002年第2期,页1-12。 《欧洲的音乐写作》,载《中国音乐》2003年第1期,页1-11。 《国外的音乐学写作》,载《中国音乐》2003年第2期,页1-11。 《西方音乐史的写作》,载《中国音乐》2003年第3期,页1-15。 《音乐学的历史》,载《中国音乐》2003年第4期,页1-9。 《音乐学:历史、文献与写作》,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04。 Spiess, Lincoln Bunce. 1980 . Historical Musicology: A Reference Manual for Research in Music. USA: Greenwood Press. 这本专著附录了Krohn, Ernst C.的文章 “The Development of Modern Musicology”,见该书页153-172:“Appendix I”。 Sadie, Stanley. 1980. The New Grove Dictionary of Music and Musicians (6th ed.). 20 Vols. London: Macmillan Publishers Limited. 本文引述或提及了第1、5、8、10、12、16卷中某些条目的部分内容。 杜亚雄:《音乐学研究的新视角——《音乐学:历史、文献与写作》一书读后》,载《中国音乐学》2004第2期,页139-141。 周烨:《评陈铭道先生《音乐学:历史、文献与写作》一书》,载《音乐研究》2004年第3期,页115-118。 杨沐:《从古籍征引谈借鉴西方学术规范》,载《星海音乐学院学报》2007年第1期,页51-55。 本文开始处提及的网站地址:http://mayasun.idv.tw/topic.asp?TOPIC_ID=1787 该网站同时转载了黎文与杜亚雄的《公开信》。
个人分类: 评论|555 次阅读|4 个评论
[转载]音乐评论的对象问题
wyuehua2004 2016-8-24 07:17
蒲亨建 “音乐评论”,不仅仅是以音乐创作、音乐研究、音乐现象作为评论对象,就目前音乐评论界的状况来说,更应强调对音乐评论本身的评论。音乐评论本身做得如何?该怎么做?它的目的是啥?这个基本问题不弄清楚,恐怕对音乐理论与实践的具体评论也难以真正落到实处。在文学界、美学界,我们经常可以看到的入木三分、非常尖锐的书评,而在音乐评论界却非常罕见,大多是浮夸的溢美之词再加上一二点“不足之处”的九一开套路,最后是“瑕不掩瑜”,皆大欢喜。给人感觉,似乎音乐理论著作精品层出,一派欣欣向荣景象。事实果真如此吗?我无意于抹煞或否定其中专著作者的辛勤劳作,但大家心里都清楚,其中泡沫成果的比例在其中至少占了六、七成。请问在座,在琳琅满目的书架上,能让我们心甘情愿掏腰包的心仪之作能有几何?评论者真是在凭良心说话吗?我们只要稍稍作一对照,不难看出评者所论有不少是自己都不愿花时间细读原著的急就章,很难说真正讲到了点儿上。被评一方,长得再难看,别人要说他貌若天仙,大概也很难生气。如果说当下不少书评已经与商品广告同流合污、形同孪生,虽不中不远矣。看来,若欲搞好音乐批评,首先得把自己正在搞的音乐批评作为对象,用面镜子好好照一下。 我的留言: 蒲先生:书评说好话的多不假!说不好听的话得罪人不说,文章也很难发。我就曾写过一篇“批评性”的书评,好不容易,有个核心刊物录用了,还让我交2500元版面费。我一想,本身就得罪人,还让我花钱去得罪人我就不发了。因此,您说的现象究竟怪谁还很难说。 活虎、巨象、钝龟——科研成果三种类型特性概说 学术论文、学术专著、教材(或编著),是科学研究活动中的三种基本成果类型。一般来说,它们的成型,具有各自不同的时段特征与表现特征,故对其价值判断也应有各自不同的评价标准,这是学术界大致统一的粗略理念。但在具体操作过程中却存在着不少问题。如在具体成果的显现上,论文不像论文、专著不像专著、教材不像教材的状况时有所见;在具体评价过程中,用论文标准评价专著或用专著标准评价论文等“张冠李戴”情形也时有发生;可谓“乱象”丛生。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我们对具体研究成果价值判断的客观与公正。因此,有必要对不同成果的类型特征及其评价标准作重新梳理。 一、 学术论文的特征 就文字量来说,学术论文一般不过万字(有的刊物即有此限定),这种文字量通常不宜承载较大且较多的论题。就单一论题来说,其论述的深度与广度也受到一定局限。因此,对学术论文的价值判断,主要在于其论点是否新颖、方法是否独到,是否言之有理有据,成一家之言;而不在于对论题的论证如何精深、引证材料如何丰富、视野如何宽阔。亦即,观察一篇学术论文的基本价值所在,主要应观察其“睛”是否亮,而非其“身”是否全。如同作战,学术论文的身份是“尖刀班”而非“大兵团”,其主要任务是抢占“制高点”而非“总进攻”;其要求小而精而非大而全;这种小,不是后勤炊事班、担架队,而是为后续大兵团作战率先披荆斩棘、铺平道路的开路先锋。它所冒的风险较大,犯错误的几率也较高;但其冲刺的力度更大、行进的速度更快、到达的目标也更远。因此,若要求其瞻前顾后、以策安全,势必贻误战机、丧失良机,也便失去了其“先头部队”的特殊意义了。 以最快的速度占领前沿阵地,待大部队增援后迅速撤离,机动灵活、善于打运动战——前沿性、动态性——是学术论文的二大要素。 何为“前沿性”,这个词表面看来容易使人望而生畏,难免会问:要求学术论文都达到“前沿”,岂非将大部分研究者拒之门外?实则不然。所谓“前沿”,其实就是一个“新”字——“新”即“前沿”。而学术论文要做到“新”,并非高不可攀的目标。 先看所谓“新”: 1 、观点新:提出的观点乃言人所未言、见人所未见者,即为观点新。要做到这点颇有难度,不妨将之大体视为学界高人研究所得。既然是新出之见,便属首开其先,固可称为“前沿”; 2 、领域新:发现或开辟了一个新的研究领域。做到这点想必更难,无疑更应属“前沿”。 3 、材料新:提供了新的研究材料或依据。对已有的观点加以更加全面、详实的说明与支撑。这类论文多体现为“调查报告”形式,相对前二者,难度较小,并不要求极强的分析、思辨能力,具备一般研究能力的人,只要能潜下心来,多做实实在在的调查研究,都有可能有新的发现。由于其提供了别人未能发现的新材料、新依据,亦可认为其至少在研究基础准备方面走在了他人前面(尚不论其将相关研究向前又推进了一步),故亦可视为“前沿”; 4 、方法新:对某一课题运用不同于他人或前人的新方法进行研究,这种突破已有的研究路数的出新,亦可谓走在了某种研究方法的“前沿”; 5 、角度新:从新的角度审视研究对象,其“前沿”性与方法新是一个道理; 如此等等(还可能有遗漏的其它之“新”,不及备载)。 由此可见,在学术论文写作中,只要做到了一个“新”字,便可视为走在了学术研究的某个“前沿”阵地。而这些所谓“前沿”,是任何一个认真、潜心做学问的人都可能达到的目标。 因此,凡缺乏一个“新”字,都不能称为“学术论文”——至少不能称为一篇合格的学术论文。 本文无意针对具体论文的学术价值进行一五一十的分析,但以上述求“新”标准为纲,可建议学术刊物对录稿的条件作以下基本规范: 1 、“概述”、“介绍”类文章不应入选。 曾见某音乐核心学术刊物连载十余篇某学者介绍我国历代音乐教育的概述,颇为不解。这些“文章”究竟应归为“学术论文”还是教材的某些章节更为合适?其“新”意何在?不能不打一个大大的问号。 2 、随感、心得体会、信函之类不应入选。 如《 …………——某某二胡独奏音乐会随感》、《……——某某二胡独奏音乐会随笔》、 《读者来信》等,理由无需赘言; 3 、过多溢美之词的书评不应入选。 商榷类书评中当有学术争辩含量,具备学术论文要素,只要言之成理,当用之;暇瑜具陈的客观书评可用之;而大话套话、极尽溢美之词,最后按套路来个“稍有不足、瑕不掩瑜”之书评,除非所评乃惊世名著或确乎上等佳作(至少应为学术专著),否则当摈弃之。如《大学音乐教材编撰的新成果——评 大学音乐 》一文所评教材 , 当属音乐普及读物,且有嫌浮浅,并无超越其前期普及类读物的独出之处,却均被该文轻轻松松地冠以“新成果”标签,发表在权威学术刊物上,似乎不合适。 如此等等。 所谓“动态性”,指学术论文既以提出新问题、新观点为其要旨(虽然它也需要对问题、观点进行必要的分析与论证),便不能要求其能达致对问题的最终解决,这并非一篇论文所能完成,而需要在后续研究中(如系列论文)逐渐深入,甚至可能要到有了相当研究积累之后,在专著(后谈)阶段才能达到相对完善。故学术论文的写作,是一个极富动态的过程,其偏颇、遗漏乃至失误之处在所难免,这是一个必须经历的过程。甚至可以说,没有这些偏颇、遗漏乃至失误,便没有学术的发展;如果我们要求一篇论文必须毫无破绽,学术的进程将会停滞不前——因为只有上述“概述”、“介绍”之类文章的保险系数最高——然而它们并非学术论文。事实上,迄今为止,罕见有一篇学术论文便将“新”问题根本解决、将“新”观点完全坐实的先例。因此,对学术论文的价值判断,首先应看它有无亮点,其“眼睛”是否有神,而非其“身子”是否没有疤痕、盔甲是否缺少鳞片;其次,对学术论文的论证过程这个“身子”,我们应当注意的是:是否言之有理有据、成一家之言,而不是它的材料是否详实完备、论证是否天衣无缝、结论是否确凿无疑;要求其无懈可击而求全责备的评价方式,是不符合学术论文的基本特性的。 神采奕奕、似生龙活虎,动如脱兔、如离弦之箭,乃学术论文之精义所在。 二、 学术专著的特征 学术专著一般是研究者在长期研究经验或研究成果积累基础上的体系化总结(或阶段性总结)。如 马克思 在写作 《资本论》过程中,广泛阅读和收集有关的文献资料,深入研读了一千五百本以上的著作,做了大量的摘录和笔记,用了整整 20 年的时间。用毕生的心血才写成这部科学巨著;英国当代科学哲学家卡尔 . 波普尔的《猜想与反驳》一书,则是在其相关领域大量前期成果基础上的体系化总结。 体系性与厚实性,是学术专著的二个重要特征。 所谓体系性,乃指其应具有有机、完整、系统、全面的基本特征。不同于学术论文,学术专著的撰写,一般是研究者对自己长期相关研究成果的全面梳理与归纳总括;少数情况是,研究者在撰写专著之前,并没有积累正式发表大量相关论文,但也必须是经历了长时间资料收集、思考酝酿、潜心钻研的过程,其学术专著方可水到渠成。舍此,所谓学术专著,将缺乏坚实的研究基础积累,难免流于空疏、苍白、草率、稚嫩,大量急功近利的虚假、抄袭、剽窃之作亦藉此登堂入室。 当今,大量学术专著层出不穷,其实是一种并不正常的现象。一般来说,某学者在出版专著之前,相关学术领域者对之当应有所耳闻(即该作者一般已有相关前期学术论文成果为铺垫),但其中一个蹊跷的情况是:许多专著作者却闻所未闻,令人不知其乃何方神圣;如果此乃特例倒也罢了(如上述“没有发表大量相关论文,而是经历了长时间资料收集、思考酝酿、潜心钻研的过程”的情况,并非常例),然而此情此景在当今我国“学术界”却并不少见,实属异常。事实上,此类令人眼生作者之学术专著,要么百八十页稀稀拉拉,要么扯东拉西拼凑成篇,要么以空对空味同嚼腊,很少例外。 关于体系化学术专著的典范之作之一,笔者以(英)卡尔 . 波普尔的《猜想与反驳——科学知识的增长》一书为例。 该书由几十篇文章和演讲稿构成,表面看来,似乎是一本论文集,但它却与论文集有着本质的不同,而是一部高质量的学术专著。照作者本人的说法:“这本书所由构成的文章和讲演各各不同,但都论及一个十分简单的论题,即 我们能够从我们的错误中学习 。”“我依靠我的中心论点来统一本书,又依靠我的论题的多样性使某些篇章衔接上的重叠可为人接受。” 正如该书的标题所示,该书分“猜想”与“反驳”两大部分,全部文章与讲演都有机地统一在这个“十分简单的论题”下逻辑贯通、相互呼应的两大部分之中,呈有机严密的体系性——显示出学术专著的基本特质。这与论题混杂、逻辑散漫的“论文集”迥然相异。 在我看来,《猜想与反驳》一书的这种集多篇论文为一体,“都论及一个十分简单的论题”,依靠“中心论点来统一”之的成书方式,是一种水到渠成、顺应学术研究规律的值得推崇的做法。 由于其前期成果是研究方向集中、长期积累的论文,且一般来说,每一个单篇的论文,又容易做到结构紧凑、内容充实,保持论述的“精致”,能最大程度地避免长篇幅写作中的易流于苍白、“稀释化”的通病,因此,这种集多年研究成果为一体的学术专著,除上述“体系化”特征外,还能自然地呈示其内容的丰厚与坚实,体现学术专著应具备的另一特质——厚实性。 由此不难理解,大凡重起炉灶另开张,缺乏前期学术论文写作积累,哪怕是绞尽脑汁、费尽心力撰写的学术专著,都很难达到高质量的水平——就像缺乏“童子功”训练的钢琴演奏者,靠短时间“恶补”速成,其成品价值如何,可想而知。 学术专著固需体现作者独立思考、新颖见地,但与学术论文相比较,其观点的陈述却并非那么锋芒毕露、疾走如飞,而显得更加沉稳可靠、厚重坚实,如大象迈步、巨轮起航,气势恢宏、力贯千钧。 三、 教材的特征 教材的阅读对象,一般已非学术研究者,而“降格”为学生或一般读者。原则上,这类成果不能采用可能产生争议的创新思想与观点,其内容应是经过了学术论文、学术专著研究阶段后,历经时间检验、取得广泛认可的学科常识。故教材内容通常只能采用既有的公认成果,不能塞进撰写者个人的“原创”,只可谓之“编”而不可谓之“作”或“著”。 鉴于其上述情况,相对学术论文与学术专著来说,教材的内容具有二大特征——常识性与滞后性。 所谓“常识性”,是指教材内容不应采录尚有争议的新观点、新成果,而是应采用已得以证实并获得公认、并具有较广泛普及性、易解性的学科知识。 在常识性方面,现有教材犯忌者仍时有所见,如有的音乐理论教材,纳入了颇为敏感的“同均三宫”理论内容,而我们知道,“同均三宫”理论的合理性迄今尚未得以证实,仍处于争论之中,此其一;其二,“同均三宫”属中国音乐形态学研究领域的前沿课题,将其纳入一般读者阅读的教材范围,也不合适。 当然,所谓“同均三宫”理论,与已有的中国三种传统七声音阶说相关,后者在沿用至今的基本乐理中已有相关表述,如清乐音阶、雅乐音阶、燕乐音阶(或其它名目表述)等。虽然,“同均三宫”理论的争论,本质上已经涉及这三种音阶是否成立的问题,但在该问题尚争持未决的情况下,在现有教材中,仍可保留原有三种七声音阶的表述(但不宜提出新的“同均三宫”说)。这便涉及教材的另一特征——滞后性。 所谓“滞后性”,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是教材所录内容是由其前期的学术研究成果积淀而来,其内容在时间序列上滞后于前者;二是随着科学研究的进展,某些既有学术观点或已进化发展、或需要修正、或受到怀疑、面临被推翻的危险,但涉及相关问题的旧的教材内容却并无需作即时改动,甚至某些新观点尽管已经在学术界取得公认,教材中的原有观点仍可保留一段时间而不予改动,直至该新观点经过很长一段时间获得稳定、被纳入“常识”范畴后才将其引入教材内容。 教材的这种“滞后性”,亦可谓之“惰性”。即无论学术界如何异见纷呈、新论迭出,其往往静观其变,并不作出敏感的反应。故一般来说,教材的使用年限短则五年十年,长则二三十年。如 1986 — 1987 年先后在河南舞阳县贾湖发现新石器时期七音孔和八音孔骨笛之后,中国音乐可考历史由 5000 年之说改写为约 8000 年,但该可谓证据确凿、无可争辩的新结论直至十余年后才正式写入新编教材,便是一例。 盘似眠蛇、卧如钝龟,神色泰然、处变不惊,乃教材之一大特色。 但在宏观层面或更宽阔的视野上,我们却不能不看到一个更基本的事实,那就是:无论多么“优秀”的教材,其生命力始究是十分有限的。由于其缺乏灵动的生气与天才的创造力,实难给我们留下深刻的记忆;在漫漫的历史长河中,它终究难免被逐渐遗忘的命运;而科学研究中真正的精彩论说与鸿篇巨制,却可以穿越无垠时空,在人们心目中永久留存,并时时激励着我们不断向着新的目标挺进。 我的留言: 出专著合算,不需要找什么关系。一本书的费用也就基本上等于发一篇音乐核心论文的费用,甚至更便宜。江苏规定,一本专著抵两篇核心论文,合算吧!现在都是为了搞职称不是为了搞学术,有合算的方式,何乐而不为呢?! 当下学术论文类别综述 鄙人从未写过综述,一来非学界要人,无人约请,难获此殊荣;二来对此道手生,也缺乏兴趣,不敢献丑。夫综述者,类似“命题作文”,有感而发的成分少而见机行事的成分多,性情中人不好为之。 然近来有感于学术界某些现状,却油生写篇综述的念头。感于物而“动”,不吐不快。 综观学界,大抵有如下几种研究类型: 一、“盘龙卧虎”型 所谓“盘龙卧虎”型,乃指此类研究者多具“龙虎”威仪、声名不凡,但往往或“盘”或“卧”作冬眠或休养生息状。即很少费神真正研究东西,却常写些“怎样写论文”、“如何搞研究”的训诫式文章。他们擅长向初出茅庐者空谈其方法论玄机,或热心于写书评、游记等资格文章,日复一日,就这样打发其学术生命。其堂皇理由是:提出新的学术观点应十分审慎、反复推敲,学术论文的撰写亦应精益求精、论证务求缜密,非至完全成熟不可轻易发表,以免以璞示人。即美曰“轻易不立言”,然毕其一生终一事无成。我们不否认,“精益求精”确乃学术研究的至境,然而却可望而不可即,亦不合乎科学发展的事实与规律。应当看到,科学的发展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它永远在不断纠正错误中前进。可以毫不夸张地说,不犯错误,便没有科学的进步,人们正是在不断发现与纠正前人与自己的错误的过程中逐渐地向着真理靠近。我们不可能要求任何人在科学研究的道路上一蹴而就、万事皆休。就科学研究的现实来说,一味追求完美,也无疑会给研究者造成极大的精神负担,反而会窒息其科学创新的活力,成为抑制其学术发展的严重障碍。我建议初入门道者,对这样的蹈空之文,不看或少看为妙,以免云里雾里,不仅没有实际收获,反被弄得诚惶诚恐、缩手缩脚,“出师未捷身先死”,一进门就先让“龙威”吓破了胆, 二、“面包大师”型 与前者相对应,“面包大师”型研究者则著作等身。其写作速度惊人,文字浩浩荡荡、动辄上万,却清澈见底、空无一物,诚所谓“著书不立说,成果一大摞”。按说,看如此文章,可一目十行、稀松平常,不想竟也磕磕绊绊、异常吃力。原因无它——就像盯着一张白纸或一堆废字,眼神儿很难往下移动——真个如啃腊木,难以下咽。谁若想在这种文章中读出点什么“味儿”来,还真得有和尚打坐的功夫、听老大娘唠叨的耐心。这类作者被学术界私下戏称为“面包大师”,即论数量是一笼接一笼连绵不断,且一两面粉经发酵可膨胀至数倍乃至数十倍个头。其文章之所以能源源问世并登大雅之堂,可见其作者尚另有一套通天本事,功夫还在诗外,确非等闲之辈。然正因此其流弊也便不可小视。当下,此类文章著作可谓铺天盖地,泛滥成灾。有领衔人物带头示范,上行下效,其势固不可当矣!读者如果不是遛弯玩鸟的闲人,若时间精力宝贵,万莫耽溺其中,否则犹如万里寻亲、大海捞针,弄得精疲力竭最终空手而归。 三、“哪吒闹海”型 此类文章的作者,多有“两肋插刀”之勇,不时闪现独到新见,往往让人眼前一亮,阅读者在文章浏览中一般不难发现,在“商榷”类文章中更可快速搜寻到。看此类文章,可以使阅读者大脑处于兴奋状态,迫使阅读者进行相关思考,因此有较强的智力开发效应。但由于其观点往往发轫于争议较大的问题,故对阅读者的理解辨别能力也提出了较高要求。一般来说,这类文章的论述以提出新观点新看法为重心,阅读者主要是从中学习其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这是科学研究的首要一环。此外,这类文章因处于学术研究较前沿的位置,又要求读者对相关的基本理论,研究进展有较广泛深入的把握,因而无论在学术创新思维或基础理论的面的掌握上,都有一定难度,换言之,这类文章对读者的思维水平和知识结构都具有相当的挑战性。但是,由于这类研究多尚处于初始开发阶段,作者的论证往往未臻缜密完善,容易暴露明显疵漏,论述也常难免偏颇或不够周全,故也可以作为学习者的研究思维、写作技能训练的正、反面实用教材:正面者,借鉴其独出机杼的敏捷思维、泼辣、酣畅的文风;反面者,避免其可能出现的论证粗疏、观点偏狭的弊病。因此可以作为初学者的必读类文章。 四、“黄牛拖车”型 科学研究的前期工作,往往是以收集、积累大量可靠材料作为奠基,因此在阅读文献中,我们不时会看到一些田野考察实录、调查报告、民间音乐生态背景描述或一些浅显初步的音乐形态分析文章。这些文章大多文风朴实,实实在在而不作惊人之论,往往并不起眼,但学习者不可轻易忽略它们,应注意从中搜寻有价值的材料,或可从中获得与研究课题相关的佐证或意外的旁证。但无庸讳言,由于此类作者中有不少是长期工作在第一线的基层音乐工作者,他们不一定有很高的理论素养与发现、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然而其写作目的的功利性一般较小,更多具有为进一步学术研究作铺垫的资料积累性质,故其可靠性也相对较强。不过读此类文章,仍需要根据自己的兴趣或研究需要有所选择、取舍与思考,否则亦难免“见木不见林”,陷入大量琐碎纷繁的具体细节而失却方向。另外,这类文章中也还有另两种不同的情形:一种是过去被忽略或未被发现的全新的调查对象,虽乃调查报告,其新鲜的材料仍可令人耳目一新,不过此类情形可遇而不可求,难以寄托厚望;另一种则是因某些调查者由于视野所限或缺乏思考、图省力而导致的大同小异的重复描述现象。因此,此类文章实际上对阅读者的眼力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它们不像“哪吒闹海”型文章那么惹眼,怎样从这些平凡而层层叠叠的材料中筛选、发现真正有研究价值的东西,确是一项需要加以训练的基本功。这方面,导师可通过文献价值分析,范文导读等方式引导学生鉴别文献等级,并精选出较好的有代表性的论文让学生精读后写出摘要及读后感,如此可较快较好地培养学生鉴别文章学术价值涵量的能力,能够沙里淘金,择善而从地阅读文献,同时也可起到练笔的作用。 五、“摇尾乞怜”型 此类文章可以从其行文内容与风格中看出。此等作者善于察言观色、见机行事,可谓文如其人。其论文的一大特色,是大多少不了对某些权威人物的肉麻吹捧;行文猥琐、论点平庸浑浊;“某某人说过”是他们论文中的口头禅,也是他们的学术观点的基本理论依据。他们对自己的观点缺乏信心,或者严格地说根本就没有自己的观点(“某某人说过”即为明证)。不过由于其吹捧者往往乃学术界名门望族,得“大树乘凉”之便,其文章发表的刊物往往不次,读者无须费多大事,接触几篇即可有所见识。 六、“步步为营”型 此类文章往往韵味醇厚、耐人咀嚼。因其作者往往研究方向较为稳定,由浅入深踏踏实实一步步走来,行文中可以见出其较为深厚的文字功底与沉稳的思考。其理论的构建在多年摸索中循序渐进地自然形成,所论不一定给人以突然的惊喜或新奇的刺激,厚积薄发、自然流溢,却含蓄深刻,让人思索、回味。就像其文章风格本身一样,初学者要识其真面底蕴,并非易事,需要有一个认识过程。这方面文章的阅读,可能需要导师加以引导、提示。通常可作为精读论文看待,从中不仅学其文章理路,更重要还可学其人品风范。 七、“鸭子上架”型 所谓“鸭子上架”型,是指不想写、没有兴趣写,却又不得不写的文章。这是新形势下的新品种。在过去,写文章是专业研究者或业余爱好者的事情。那时候文章多是“精兵强将”;现在研究队伍中又增添了新的成员——职称逼写者。“研究”队伍大大扩充了,写文章、搞研究几乎是全民总动员,文章总量上去了,整体质量却下来了。这类“鸭子上架”型文章,大多是“聋子的耳朵——摆设”,不出意外的话,一般可以忽略过去,不看也罢。为便于读者鉴别计,按常规,编辑部一般将此类文章放在目录的尾部,颇有暗示意味。不过,也不能一概而论,此位置也偶尔会有因编辑一时走眼而受了委屈的好文章。因此,不妨稍事留意。 八、“神兵天降”型: 在学术研究队伍中,有这样一些“天才”,即还没有写几篇学术论文,却如“神兵天降”,突然冒出学术专著!笔者就有此奇遇:一部学术专著摆在面前,作者名字却实在眼生。虽然谁也不能说自己对本专业文献均已通读,但凡稍有学术经历的圈内人不难凭经验判断:如果某作者名字眼生,此公八九不离十还没有发表过几篇学术论文,至少还没有发表过几篇像样的学术论文。却不知抄的哪条近路,陡然撑竿一跳,煌煌然专著面世,实在令我等蠕蠕蜗牛眼馋。恕我冒昧直言:此类专著价值几何,不问可知。套用柏杨先生的话说:“我敢跟你赌一块钱”——不用看,它如果是好货色,我从此投笔从商,改行卖油条——学术研究成了神仙的干活儿,我等凡人何苦劳神来哉? 九、“偷鸡摸狗”型: 所谓“偷鸡摸狗”型,即指当下甚嚣尘上泛滥成灾的抄袭剽窃现象。“抄袭”属于笨贼一类的勾当——这类小偷思维迟钝、技巧笨拙,将别人的东西 稍动动字眼,挪过来用就是,成本低廉;其造假智商要求不高,很容易露出马脚,故无须花多大功夫便可揪住其狐狸尾巴;相对抄袭来说,剽窃的“技术含量”较高,一般来说,剽窃主要是采用偷梁换柱、新瓶装旧酒的手法,窃取他人的见解观点,而并不“傻乎乎”的原样照抄他人的文字,故往往具有一定隐蔽性,需略作分析方可“解密”。这种挖空心思、有备而来剽窃伎俩,性质较抄袭更为恶劣,尤需加以揭露。当下,抄袭剽窃可谓上行下效,涉及各色人等,上至校长博导、学界大腕,下至教师学生、贩夫走卒无所不包。其中不乏藉此青云直上、捞足了油水者。但好此勾当者虽可蒙蔽一时,一旦东窗事发,则身败名裂、后悔晚矣;即使侥幸脱逃,也难免受良心谴责,辗转反侧、寝食难安,生命质量大打折扣,“为嘴伤身”,实在不值。 十、“买椟还珠”型: 我有一同学,早年读美学博士。每逢去导师家上课,被神侃得云里雾里,五体投地;然回家路上仔细想来,却一无所获,乘兴而去败兴而归。无他,其导师无论言谈抑或为文,均以口若悬河、妙笔生花为能事,以华丽的辞藻掩盖内容的空虚,甚少实实在在的真知灼见。用四川话形容:晃里晃荡水货是也。其擅长在“表述功夫”上下文章,对研究内容本身并无兴趣;情到浓处,还少不了“赋诗一首”。与其说是论文,毋宁说是散文。此类人物并不少见,口气颇大,动辄指点江山、“激扬文字”,很能迷惑一些初入学术圈的嫩头青,并拥有大量粉丝拥趸。在愚下看来,凡家喻户晓、频频上镜,与舌灿莲花于丹者流争宠者,多半有名无实,并非正儿八经学术中人,实所谓“学术明星”是也。看这些“明星”的文论,虽则花里胡哨、朗朗上口,但究其实质,并无啥过人亮点,多不过老少咸宜、街谈巷议的大路货色,啻加了不少油盐酱醋作料搅拌而已。是啥档次,真正的学界中人不难判断。 以上所述,仅为我目力所及,供大家参考。其目的,是为初入学术场的众多年青学人提供一些路标,少费精力,少走弯路。认识不周或失当之处,望识者教正。 收藏 分享 邀请 警察与小偷 广州的自行车小偷十分猖獗,俺来广州十年间,被偷了十辆,年均一辆,刚好凑一整数。就像打麻将,最怕三缺一,凑满一桌才开心。 说来也怪,不少广州人对这类小偷既恨又爱。恨不必说,爱的是在小偷那儿又可以买到便宜货。一辆簇新的车,只需市场价的 2 折许便可“赎回”,喜忧参半,固恨不起来。今年执法界扩大了打击范围,连小偷带买车的一起收拾(俺自己就买过这种便宜货,可连坐定罪),销赃没了市场,想买便宜货的就得花重金置车,银根儿紧的人还挺怀念当年的好时光。 当今学术界的情形,与此堪可类比。 最近网络上出现一新词——“学术警察”。别以为那帽子好戴,贬义词是也。专指某些“不专心”刨自留地,却好管别人偷鸡摸狗事儿的“婆婆嘴”。大伙儿对学术小偷恨不起来,抓小偷的倒被千夫所指,亦可谓怪事儿一桩。曾记得某大腕说过,搞学术就是混一饭碗。小偷也是一职业,一饭碗,你把小偷抓了,岂非砸了他们的饭碗?同理,搞学术的来点小偷小摸,有个啥呢?又没抢你的饭碗,搞得人家灰头土脸,没法继续混饭吃,未免心黑手辣也者,这种人不该骂才怪呢。 鄙人曾中一大彩,被若干音乐学界年轻学子在网上封为“学术警察”,骂了个狗血淋头,帮俺大大的过了一把名人瘾。只因俺骂人在先,言及学术界的某些破事儿,不料引来一群看不惯者的围剿,吓得俺赶紧鸣金收兵,闭门思过。 关起门来想了半天,还真不知道俺犯了啥大错。俺顶多就一十字路口摇着三角旗帮助交警疏导交通的街道老头,就算这臭老头有点碍事儿,挡了宝马奔驰们的路,也犯不着踢俺屁股罢?好歹总比被车撞得人仰马翻好吧? 现在的事儿,真是奇了怪了。 俺暗想,如果年轻学子们都靠混饭成名成家,或替小偷当“托儿”,摇旗呐喊、招摇过市,这世道还成啥了?只知好些年来猫逮老鼠技能已经退化,偶有猫技重施,不仅老鼠不习惯,连整个动物界都不习惯了;小偷无罪,警察挨揍,同为哺乳动物,是否人类也有该退化征兆?俺活了半辈子,今年遇到这个新问题,一直没想通,哪位高人能否指点指点?
个人分类: 评论|611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音乐批评,你在哪里?
wyuehua2004 2016-8-16 09:51
音乐批评,你在哪里? 蒲亨建 当下我国音乐学术界的气候,总体来看比较温和。这种温和大约表现在四个方面:一、一批研究者几十年如一日,不为外界风声所动,不露声色、默默耕耘;二、更多“研究者”在日复一日地创造出大批温吞水似的“成果”,覆盖了学术刊物半数以上篇幅;三、缺乏血性生气的高端话语空前普及,对象若隐若现,表述不痛不痒,令人醉眼朦胧,昏昏欲睡;四、学界后学(从学士到博士)头上棱角被过早磨得光滑,“金庸迷”成堆,偶像情结成为其心灵的寄托。 曾几何时,杨荫浏、黄翔鹏、赵宋光、童忠良、陈应时等大家成就斐然,却没有如此歌舞升平景象,不时可闻战火硝烟。 应该说,音乐批评学学科在我国近年来的隆重推出,是有其应运而生的客观背景与条件的。事实上,在本世纪头几年,它也还热闹过一会儿。 但好景不长,不知是中国人温吞水性格使然,还是中国人历经磨难太多,特别珍惜安定团结的缘故,架一掐到关节处,就有一帮好好先生出来平息事端;若有不明事理者执意较真,便会招来倒彩声一片,不得不灰溜溜自行退场。 所以,近年来的音乐批评学——这个在音乐学界应堪称最“大无畏”的学科领域,刚刚开张,其学科特点便已褪色,犹如韩国女人的脸蛋,变得无比细腻温柔。 几乎与音乐批评学科建立同步的音乐评论网,何以不与音乐批评学名称同步——叫音乐批评网,而选择了现在这个温柔的名称,大概也有点上述后怕的因素吧? 当然,可能如诸位大家所言,所谓“批评”,应是一个不带倾向的“中性词”,即,顺着毛毛捋的、顺耳的保驾文章也罢,反着毛毛推的、逆耳的刺儿头文章也罢,都可谓“批评”。但在我看来,“批评”这个词儿赖以立足的首要条件,是不能不说让被批评者痛苦的话。固然,顺耳与逆耳兼具者可谓“批评”;倘若两者取一,只是逆耳的堪称“批评”,光是顺耳的却不是“批评”。 按这个标准看来,眼下音乐评论网的文章,实在有点面、有点软、有点温、有点柔。说实在话,我每天都打开它,想刺激一下疲惫的神经,却每每失望,顶不住一阵阵睡意袭来。 它的顺耳文章实在是太多了。 如果音乐学界真的那么平安无事,真的那么凯歌高奏,倒也罢了。然而事实真的如此吗? 敢问,目前音乐学界:大话空话文章少吗?抄袭剽窃文章少吗?错漏百出文章少吗?廉价吹捧文章少吗?沽名钓誉文章少吗?自说自话文章少吗?…… 显然,音乐学界的状况,说它有病,并病得不轻,大概并非危言耸听。 对此,音乐批评学的本份是什么?你做了什么? 音乐评论网,没有稿费,投稿给它,也不能算成果。那么,对待来稿,恐应稍作“宽大”处理。这种“宽大”,不仅仅是对文字表述能力的“从宽”,更应是对稿件文风、观点的“从宽”——只要不违反四项基本原则、不违反八荣八耻要求,何须吹毛求疵甚至以“动机”为由拒斥?用些带火药味的文章,天塌不下来。 否则,音乐批评,我们无须问你在哪里,因为,它根本就不存在,找它也是白费功夫。
个人分类: 评论|453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移民澳门应该是音乐技术人才的首选
wyuehua2004 2016-8-10 18:43
看到人民音乐刊物刊发的文章《从优秀音乐人才的培养谈澳门的音乐环境》,作者是澳门理工学院音乐课程主任梁剑英,信息应该可靠。文章说:“最近澳门教育暨青年局颁布一个消息:凡是登记受该局管辖的琴行,每周工作时数 25 小时以上的老师,政府会另外津贴 4000 元。这种做法,增加了琴行老师薪俸,而琴行亦不必增加学生学费来维持经营成本,这使得大量市民以享受学习音乐的优惠,除了增加学生学音乐的机会,也间接优化了澳门社会的音乐环境。”这太好了,搞音乐表演的,找不到工作的到哪去带家教多好!政府还有奖励。世界仅有的实惠!
个人分类: 论文交流|425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我们离音乐教育家还有多远《平民音乐教育家费承铿释传》读后龙艳
wyuehua2004 2016-8-7 15:42
2016年第六期 《北方音乐》发表文章: “我们离音乐教育家还有多远”-《平民音乐教育家费承铿释传》读后,作者:龙艳,《中国知网》文章截图如下:
个人分类: 论文交流|716 次阅读|0 个评论
江苏普通高中音乐美术课将纳入学业水平测试
wyuehua2004 2016-8-7 08:32
除了语数外物化生等科目,音乐、美术类科目也将纳入高中学业水平测试,并作为高校艺术专业录取依据;初中毕业生艺术素质测评结果计入中考成绩……昨天,江苏省政府发布《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学校美育工作的实施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有专家表示,这些举措将有利于中小学开足开齐音乐、美术课,但具体的考试方案与实施细则,目前正在调研中。 普通高中艺术课程纳入学业水平测试 目前,江苏高中的学业水平测试科目有政治、历史、地理、物理、化学、生物、技术7门,并没有艺术类科目。而在江苏省教育厅今年2月发布的江苏省考试招生制度改革最新方案中,学业水平测试科目的调整已经是板上钉钉,即,《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所设定的13门科目均列入必考科目范围。这13门课程包括语文、数学、英语(或日语、俄语)、物理、化学、生物、历史、地理、技术、艺术、音乐、美术、体育与健康。 而在《意见》中,艺术纳入高考有了更明确的表述。“将普通高中艺术课程纳入学业水平测试并作为高校艺术专业录取依据,将高校艺术类选修课程纳入学分制考核管理。” “根据教育部新一轮高考改革规划,学业水平测试会将所有学科纳入其中,但至于怎么考,由各省根据实际情况来确定考试方案。例如艺术科目测试是省里统一考试,还是制定考核标准,由各市或者学校去考察,现在还没有确定考核方案,但测试方式未必是全省统考。”江苏省教育厅基教处相关负责人表示,目前,艺术类考试如何纳入学业水平测试,专家们还在调研。 南京某高校一位此前参与《意见》论证的艺术教育的专家说,将中小学艺术素质测评结果和课程成绩纳入监测,将有利于在基础教育中重视学生艺术素质的培养,未来可能最先会在江苏的部分城市试点。例如学生只有艺术课程达标了,才能参加高校的艺术专业考试,但最终如何实施还要等方案出台。 初三学生艺术素质测评结果计入中考成绩 此外,在中小学阶段,学生们的艺术素养是否达标,也将有全程监测。例如,“将小学生艺术素质测评结果纳入素质报告书,将初中毕业生艺术素质测评结果计入中考成绩。” 江苏省教育厅体卫艺处相关负责人介绍,目前,泰州正在试行将初中毕业生的艺术成绩计入中考,在泰州今年发布的高中阶段学校招生工作意见中,规定从2019年起,将音乐和美术学科成绩将分别以5分计入中考总分。“十三五末,艺术素质测评结果计入中考,将在江苏每个市推行。” 江苏省中小学教研室音乐教研员戴海云表示,艺术成绩计入中考,将促进学校开齐开足艺术课程,将使全体学生受益。 《意见》要求,小学、初中在开设音乐、美术课程的基础上,要创造条件开设舞蹈、戏剧、戏曲等校本课程和具有地域特色的地方课程。幼儿园普及艺术游戏课程。普通高中在开设规定学分要求的音乐、美术课程模块基础上,增设舞蹈、戏剧、戏曲、影视等教学模块,并将选修模块专业课程和校本课程纳入课程学分管理。高校把公共艺术课程纳入各专业人才培养计划,每个学生在校期间须通过艺术选修课程学习,获得至少2个学分方可毕业。 2020年,小学艺术专职教师将不低于六成 开足开齐艺术课程,艺术类教师够用么?《意见》中要求,各地要加大艺术教师招聘力度,保证学校按照国家课程方案规定的课时配齐配足艺术教师。力争到2020年,全省小学和初中艺术教师中,专职教师比例分别不低于60%和80%。 同时,省政府要求,实施《江苏省中小学音乐(舞蹈)、美术教师职业技能标准》,开展在职中小学艺术教师全员培训和考核。省每3年举办1次中小学音乐、美术教师教学基本功比赛,每2年举办1次高校艺术教育专业学生基本功展示活动。高校设立公共艺术教育管理校级专门机构,配备专职人员从事公共艺术教育教学管理,配齐公共艺术教师,其中专职教师比例不低于50%。加强各级专职艺术教研员队伍建设。 信息来自大苏网 大家如何看待这一信息网评摘录如下: 昆山地区的网友留言摘录(信息来自 http://www.ksbbs.com/read-htm-tid-4955484-page-1.html): zz1023 :看了后,我庆幸下,还好我家的高中毕业了。 lilycxu :兵来将挡,水来土掩。有种把新东方蓝翔的课程也一并考了。 快乐小噜噜71 :提高孩子们的艺术修养。不错的主意。 lilycxu :还好只是艺术专业的要求而已。 zz1023 :是必考的科目,不学艺术的也要考的。 lilycxu :考好啦,初中不是也要考生物地理么。 zz1023 :在泰州今年发布的高中阶段学校招生工作意见中,规定从2019年起,将音乐和美术学科成绩将分别以5分计入中考总分。这都要记入中考成绩的,想想小高考的4A,5分,不是都拼了命的要拿到。不计入总分还好,学学提高素养也不错,怕就怕要记入高考成绩。还不知道是怎么记算法。不过,看样子江苏又要走在全国全列了。又要多学东西了,培养德智体美劳的全能型人才。 lilycxu :体育还40分呢 昆山普通市民 霓虹羽裳 :拍脑门的傻缺想出来的,一年一变! 昆山普通市民 zz1023 :多元化的美育课程开设后,有足够的老师吗?据悉,今年,江苏新聘了1500名中小学艺术教师,也正在制订艺术教师的培训计划。“近期还准备下发艺术教师职业资格标准。”有关人士介绍。到中小学做艺术美术老师很好,没什么压力,又有编制稳定。最近几年可能有比较大的需求。 我爱我家0214 回 zz1023 的帖子:这样挺好的,是应该多点技能的。 zz1023 回 我爱我家0214 的帖子:如果不纳入总分,是一点问题都没有的。如果要纳入的话,江苏的学生太累了,要学的东西太多了。 zz1023 :一切都是围绕高考这根指挥棒。以江苏为例,江苏的南师大,数学和英语老师是招生分数最高的,化学是分数最低的,而且招不满。因为大家知道,江苏三十多万考生,只有几万人选修化学,而且每年选修化学的人数还在逐年减少,化学老师都处于过剩状态,谁还没事去报考化学师范生呢。不过过几年江苏的高考制度改革了,也许化学老师的处境会好些吧。 hefang :江苏的孩子纯试验品。。。 大苏网对话: 乐益:请问陈景润懂美术吗?一个基因里就没有乐感的人会学音乐吗? 吴跃华回复:陈不懂这能说明什么?因为陈不懂就不学了是吧?陈朝电线杆上撞你能吗?“一个基因里就没有乐感的人会学音乐吗?”问这个问题只能说你无知,这不乖你,但你不能再坑害孩子。 A.I:以后穷人家的孩子想翻身就更难了,哪有钱再去学音乐美术,那你中考就考不好。 吴跃华回复: 未必,我是农村出生的,我很看好。有这措施,学校会更重视,学校教师就对更投入,对孩子是有利的。如果没有这种压球,孩子只能去社会上花钱学了,哪才对农村孩子很不利的。 亿维科技/bq:中国教育怎么了,到底是为什么,都搞成什么样了还要出些新花招。 吴跃华回复: 教育永远是遗憾的事业,你对教育不满意是正常的,但这不能成为排斥新花招的理由。 xx:就江苏能折腾。通过折腾来证明这些部门的存在价值。 吴跃华回复: 你这逻辑就像美国说伊拉克有杀伤性武器一样。自己制造的伪命题。 奶奶的熊:全才从来是传说!你叫爱因斯坦写本名著!你让莫言搞个科研发明!可能吗!一群脑袋进水的专家又开始拍屁股了! 吴跃华回复: 首先,学习艺术课程还谈不上是“才”,更谈不上“全才”,是人的基本素质。你自己理解错误,不是人家脑袋进水问题,难道你支持什么就是“拍马屁”? 沉浮鱼:没有这个实力就不要去高大上,有些基础就好别上纲上线,不是每个人都是艺术家的。明显加重孩子负担。 吴跃华回复: 艺术课程不是高大上,是你自己理解有问题,这是人的基本素养,除了你不听音乐、不看景色等。你把这排斥在“基础”之外,是你自己的认识问题。此外,中小学不承担培养艺术家的任务,请去学习学习有关书籍。 海砂:学校没这个能力,就是督促家长参加校外培训班,促消费保增长,光学区房是不够地 吴跃华回复: 只能说你以往做的不对,然后把这思维再搬来放在别人头上。国家不允许办培训班的,都是就近入学要学区房干什么啊?建议你看见违规的事直接举报,比在这说有价值。 一夜枯荣:还好已经高中毕业多年了,学业水平测试其实很不公平,成绩全部都转化成了等级,到录取时,学校根本不会多看这些,满足基本要求就行。现在加了美术和音乐,根本是在增加负担,艺术类的考核并不容易,如果大规模的考核要花很多时间,估计最后都变成了书面考试,梵高的名画是什么?贝多芬的代表作有哪些?高考年年改革,折腾的是考生,所有压力最后都到了考生身上。 吴跃华回复: 这个规定才出台,至于怎么考确实需要探讨。但这不能成为阻挡艺术教育的理由。 偶去bu留名:脑有屎! 吴跃华回复: 下面这个故事适合回答你:有一天,佛印禅师和苏东坡一起坐禅。苏东坡问佛印:“你看我像什么?”佛印毫不犹豫地回答说:“学士像一尊佛。”接着又反问他:“你看老僧像什么?”苏东坡见佛印穿了一件黑色僧袍,人长得又胖,盘腿坐在那里,黑乎乎的一大堆。于是便戏谑说:“禅师像狗屎。”佛印禅师听了,不怒反笑,默然不语,然后怡然自得地闭目养神。 苏东坡以为自己赚了个大便宜,高兴地跑回家向他妹妹苏小妹炫耀。苏小妹看到哥哥那得意的样子,不屑一笑地说:“哥哥今天可是输光啦!禅师心中有佛,故所见皆佛;大哥心中有狗屎,故所见皆狗屎也。禅师心净,大哥心秽也!” 一路而行:艺术修养什么的,本来就应该是有空闲时间的情况下学习的。 把这些个纳入考核,对于有钱家庭绝对是利好。 吴跃华回复: 你对艺术教育的理解是古希腊时期的概念 林艺:简直是扯淡,为什么出不了科学家,啥都要学,浪费时间 吴跃华回复: 想想你是不是也扯淡?基础教育不负责培养科学家,搞清楚再说,即使培养科学家,这个世界除了科学家外还需要其他的。自己的问题来指责别人扯淡才是扯淡! 日绕白水:意义不大,除非主课目分数比重下调,否则这种改动只是形式上而非本质上 吴跃华回复: 还要多大意义?非要分值高才有意义?分值高是本质问题?你自己的功利思维而已。 一个人流浪:不公平,像我天生没有美术细胞,连化个人都化不好,只会画花 吴跃华回复:那就更要学啦,有没有艺术细胞不是像化学一样能分析出来的,这不是不学的借口。如果按照你的逻辑,我说我没有数学细胞,那是不是就可以不学数学了呢?你没有艺术细胞要求学习就不公平了,那么没有数学细胞的人一直学习数学不更不公平了吗? レīη、зЗ:诶 小孩子越来越累了 家长负担也越来越重 真不知道有什么意义 吴跃华回复:孩子累是你让他累的,如果你没有那功利心累什么?你不知道有什么意义不代表就没有意义,这是两个概念 睿小子的妈:强烈抗议这种摧残孩子的行为!!! 吴跃华回复:你听听音乐就是摧残你?你孩子平时不听音乐?笑话! 水瓶座:不知教育厅当政者如何想的!越来越折腾人! 吴跃华回复:因为你畏惧改革,害怕变化。也可能是既得利益者。不是教育政策的错 浅夏深蓝:脑子有病吧,这些本来就是爱好特长类,有的人色盲有的人乐盲,怎么比? 吴跃华回复:你这说法还真是有点道理,但不是脑子有病,是需要思考的事情。但不能说只是特长,你这样说说明你不懂基础教育 綿婲?餹:作为江苏的我特别恨这些规定高考考什么的人。怎么几年一改啊。是不是不改一改体现不出你们的政绩啊。我那会都初三了。突然说要考地理历史政治了。以前是不考的,突然一下子考了。尼玛那个痛苦啊。这次人家更惨了。唱歌有的还好说。画画没有基础的。到时候能画个啥 吴跃华回复:只能说明你教育不好。地理历史是正常课程,你学习就是为了考试?如果心态正常的话,没必要担心考试。“画画没有基础”正好需要学习,有基础学什么的呢? 摄影美工化妆:逼着孩子上课外班吗,天生跑调的咋办 吴跃华回复:实在想不通可以考虑上残疾人学校 苏:无语了,江苏孩子的课业负担已经很重,现在又要增加孩子们的负荷,可怜的江苏孩子。 吴跃华回复:你可以建议把数学语文砍掉,那样就不负担了 乔老师:对音乐老师怎么好,请吴老师分析一下。 吴跃华回复:艺术教育的地位不高最根本的问题是艺术没有在我国教育体制中占有应有的位置。这个政策是解决所有艺术教师安身立命的大问题。作为音乐教师担心,我估计只是看到了个人的利益问题。比如会更忙了,会有压力。如果真是这样,这是私利!与公共利益相比孰轻孰重我想你能分辨出来的。当然我这不是针对你个人的回答。至于那些担心孩子负担的问题,不是这政策的问题,而是以往教育顽疾所致的反映。如果我们的教育没有那么功利的话你担心什么?就像餐桌上多上了一道菜,有谁担心胃受不了的呢?遗憾的是,我们现在都是家长在功利性上比赛,同时教师也比赛,并还专家到家长身上。把这当笔袋,有什么比赛能轻松拿奖的呢?呢这不是找累吗?要想不累,就得按照正确的教育规律来,孩子不累,家长不累!教师也不累!
个人分类: 评论|890 次阅读|4 个评论
《教育评论》刊物:你也太不专业啦!
wyuehua2004 2016-8-1 11:29
今天读到一篇文章《大学音乐教育与教学的创新性研究---评《音乐教学法》》,因跟我的研究领域高度重合,所以格外想学习一下,打开一看,失望至极。请看原文截图如下: 且不论作者评论该书的创新对不对,我从头到尾没查到作者要评论的书是谁写的?什么出版社?什么时间出版的?我就不明白,这样的书评文章也能发表,这到底是作者不专业还是《教育评论》的刊物不专业啊?!现在为评职称发文章找个关系发表也是可以理解的,但作为《教育评论》这样专业刊物,还是核心刊物,能这么干吗?我的老天爷诶!咱们能不能不这么干啊? 附教育评论刊物介绍
个人分类: 评论|705 次阅读|0 个评论
读坂本龙一的《音乐使人自由》
热度 1 baidawei 2016-7-31 00:21
梁文道在他的《开卷八分钟》里介绍了这本书,他说很多人很喜欢这本书,他看了有些失望,因为看上去如流水帐。于是他花了八分钟中的六分钟念了流水账。同样,我对梁文道这样说也很失望,因为我觉得他这样说没有看懂这本书,这样读糟蹋了这本书。 为什么这么说呢,就比如你看一幅画,大部分是空白,但远方有一棵树,一个湖,一条船,然后你说,怎么空了这么一大片,就画了远方那么一点点,于是你就把空白剪掉,然后放大那远方的一点点,认为这就是画家要画的画。就是那个感觉。 或者,与我买回的另一本有关音乐的书对比一下,那是著名作家村上春树写的他与著名指挥小泽征尔的对话,书名很美,是《与小泽征尔共度的午后音乐时光》,看上去绝对不是流水帐吧,那可是两个大家的对话啊。销量也一定数百倍超过坂本的自传。但其实,这书读完没有任何收获,因为无非就是小泽征尔在各个乐团与一些指挥的交往,排练一些作品时的过程。更像是一本流水账。谈到的是勃拉姆斯,贝多芬,马勒,但没有看到任何实质内容。一些不厌其烦反复重复的说法,比如“专功细节便能展现整体”,就是每个演奏者只要把自己的部分弹奏好,整体就完美了,让我实在不解其意。一些句子,貌似独特视角,实则毫无新意,比如小泽说:”指挥马勒最重要的不是记熟,而是能否沉浸其中“,村上说:“文章如果少了节奏,没有人想读。” 或牵强附会不知所云:“写作时,我会在脑海里自动将文章转化成声音,用这声音架构出节奏。一爵士乐的方式即兴演奏一个主题了段,便能滋润地产生下一个主题乐段”。你信吗? 而坂本的书,记述的虽然是他少年及成年后与作曲有关的成长过程,却是用朴素的语言传达了很多情感,心得和思想。 小时候的德山老师的教学方法就非常有意思,德山老师发给每个人贝多芬《第九交响曲》的总谱,然后大家一边听,一边让小孩子在曲谱上找到主旋律,找到后看看主旋律用什么乐器呈现。用彩色笔圈出。想想看,这样的孩子,以后成为大作曲家或者大指挥家的可能性,是不是比强迫他反复弹奏大得多? 在这种熏陶下,自然听力的敏感度就好,听了披头士的歌,不是单纯的好听而已,而是想,这里的和弦为什么这么好听,发现德彪西的曲子里也有这样的和弦,激动不已,“我明明平常在父亲面前一声也不敢吭,却因为太过兴奋,硬是将他拉到音响钱,放披头士的歌给他听。” 父子之情溢于言表。 ”我逢人就问,你知道披头士吗?知道的归于好友,不知道的归于不理会。“ 好一个少年。 爱上篮球放弃音乐,但是每时每刻想着音乐,意识到:”原来我是如此喜爱音乐啊!“ 这些有感情的记述,哪里是流水帐呢? 顺便说一下,坂本高中大学甚至研究生都不知自己将来做什么,反正就是听音乐,读文学,参加学生运动,但不妨他日后成为伟大的音乐家啊。看看我们的孩子,小学升初中的考题够我这个博士算几个小时。父母在一起,谈的无非就是他们孩子的升学种种,这样无聊的大人,孩子如何有趣,做螺丝钉的可能极大。 不谈少年成长,谈谈音乐,思想和思维方式吧。坂本有很多有意思值得思考的话。 有次他的老师三善问他:“你认为自己是如何认识事物的形体?” 坂本读过一些哲学书,似懂非懂的回答说:“如果欠缺色彩,就无法认识了。” 说完他认识到,老师想要告诉他:得要先有色彩,才有办法认识形体。老师也是委婉的告诉他,他的乐曲欠缺色彩! 简单而又深刻的警示!人活着也当有色彩,否则无法辨别。 这本书好,还有一个理由,是坂本谈到好多对他有影响的人。这些人也不都是音乐家,“与这些音乐领域以外的人频繁交流,不是因为我有什么上进心,或是基于什么策略。我只是单纯的认为,只要是努力所及,不管什么事情都去做做看。很幸运地,许多工作就因此上门,而且我也能够遇见各式各样的人。” “我与哲学家大森庄藏把数次对谈的内容集结成书出版,不久又认识了吉本隆明,也和他出了一本书。被称为新学院派领导者的浅田彰,中泽新一,以及柄谷行人都和我关系不错。。。。(这些人)都是走在时代最尖端的现代思想家,而我竟然能够与他们对话,真是难以置信。。。。我应该是通过音乐大量吸收了其它领域的事物。。。我能够凭借音乐的知识或感觉理解主要的重点。和他们谈话时,我会突然觉得自己清楚某个概念,然后就能切入到与他们沟通的模式里。我猜一定是因为过去在音乐方面,自己也曾思考或实际做过类似的事情吧。。。。接触到许多活跃于第一线的人,对我的作品当然会有影响。而这些影响或许是我在与他们对谈后,通过音乐的形式作出的一种回答。” 坂本谈到很多人,我只谈一个对我来说很有意思的用数学写音乐的人:泽内基斯(Iannis xenakis)。我们都知道音乐与数学的紧密联系,尤其是巴赫的曲子,但是这些都是确定性的数学,就是说一些循环的有着某种变化的排列组合,但是泽内基斯是用群论概率论来写。听起来很奇怪很无聊吧?不过我听过,并不是人们想象的那样单调难听,而是非常震撼,非常独特。当然,不是每个人都会接受。 也许,抽象画也可以用群论和概率论来做吧! 再比如,坂本说:“纽约这块土地对于人的一种冷漠无情,也许反而让我相当自在。身在纽约,与其说是无法依靠任何组织,不如说纽约本来就是不轻易接纳任何人的城市。然而,我从小就讨厌被团体束缚限制,就这样的角度来说,我反倒觉得轻松。” 看到他的话,我想,即使在中国,这何尝不是我喜欢摩都胜于帝都的原因呢? 其它的话,我也不知是否有什么意义,不妨收录在此。 “Energy Flow 一曲意外获得极大回响,(可是)大概花了五分钟左右,一起呵成写下。但是,这首单曲大卖了一百流失万张。因此,我才了解到,。。。想要多少做成什么的这种想法,一点意义都没有,反而是什么都不想而完成的作品最受欢迎。“ “所谓的摇滚风格,除了节奏模式和音乐张力的元素外,还有和弦进行。也就是从某个和弦到另一个和弦时,似乎能让人感到浓厚的摇滚气氛。让人自然而然地想要摇摆,舞动身体。”
个人分类: 音乐|4675 次阅读|2 个评论
常用音乐术语
wyuehua2004 2016-7-30 09:31
音乐术语-英汉对照表 lower mordent;早期称Schneller a cappella 无伴奏合唱 absolute music 纯音乐,非标题音乐 absolute pitch 绝对音高(听觉) abstract music 抽象音乐 accent 重音 accidental(s) 变音记号 Accidentalism 偶然主义 accordion 手风琴 acoustics 声学 Added-sixth chord 加六度和弦 aliquot tone, harmonics, flageolet tone 即upper partials allemande 阿勒曼德 altered chord 变和弦 Anti- impressionism 反印象主义 anticipation 先现音 anvil 乐砧 aria 咏叹调 arpeggio 琶音 ascending 上行 atonality 无调性 augmentation 展开 augmented 增(音程) augmented sixth chord 增六和弦 augmented triad 增三和弦 authentic cadence 正格终止 ballata 叙事曲 ballet 芭蕾 band 军乐队 band music 军乐 bar 小节 (bar line小节线,measure) bariton 男中音 Baroque 巴洛克 bass 低音号 bass 男低音 bass clarinet 低音单簧管 bass clef 低音谱号 bass drum 大鼓 bass tuba 低音大号 bassoon 大管(巴松) bel canto 美声 binary form 二段式,二部曲式(AB) bitonality 双重调性 blues 布鲁斯 bongo 邦戈鼓 bourree 布列 brass wind instruments 铜管乐器 breve 二全音符 broken chord 分解和弦 cadanza 华彩乐段 cadence 终止 cantata 康塔塔 capriccio 随想曲 castanets 响板 cello 大提琴 chaconne 恰空 chimes 排钟 choir 合唱团 choral 众赞歌 choral music 合唱音乐 chord 和弦 chorus 合唱 chromatic 半音的 chromatic half-tone 变化半音 chromatic interval 变化(音程) chromatic scale 半音阶 chromatic tone 变化全音 clarinet 单簧管(黑管) Classicism 古典主义 clavier (18世纪)键盘乐器 clef 谱号 (G clef, F clef, C clef) climax 高潮 coda 尾声 coloratura soprano 花腔女高音 common meter 普通拍子 (4/4) comparison 对比 complex tone 复音 (composite tone) compound duple meter(s) 复二拍子(6/2,6/4,6/8) compound interval 复音程 compound meter(s) 复拍子 compound quadruple meter(s) 复四拍子 (12/4,12/8,12/16) compound triple meter(s) 复三 拍子(9/4,9/8) concert master 首席 concerto 协奏曲 Concrete Music 具体音乐 conductor 指挥 consonant 协和(音程、和弦) contra C 大字二组C contrabassoon 低音大管 cornet 短号 counterpoint 对位 courante 库朗特 crotchet 四分音符(quarter note,美) cymbal 钹 deceptive cadence 伪终止 demisemiquaver 三十二分音符 descending 下行 development 发展 development 展开部 diatonic interval 自然(音程) diatonic scale 自然音阶 diminished 减(音程) diminished seventh chord 减七和弦 diminished triad 减三和弦 disco 迪斯科 dissonant 不协和(音程、和弦) dominant seventh chord 属七和弦 dominant(V) 属音,属和弦 dot 附点 dotted note 附点音符 dotted rest 附点休止符 double dot 复附点 double bass 低音提琴 double bass tuba 倍低音大号 double mordent 复波音 double-augmented 倍增(音程) double-diminished 倍减(音程) double-flat 重降号 double-sharp 重升号 dramatic soprano 戏剧女高音 dramatic tenor 戏剧男高音 duet 二重奏 duple meter(s) 二拍子 (2/2,2/4,2/8) duplet 二连音 duration 时值 dynamic mark(s) 力度标记 dynamics 力度 eleventh 十一度 English horn 英国管 enharmonic intervals 等音程 enharmonic notes 等音 ensemble 合奏(团体) etude 练习曲 euphonium 尤风宁号 exposition 呈示部 Expressionism 表现主义 false chord 假和弦 fantasia 幻想曲 fifth 五度 first inversion 第一转位 five-part form 五段式 fixed-do 固定唱名法 flat 降号 flute 长笛 four-line octave 小字四组 (four-line) four-part form 四段式 fourth 四度 fourth chord 四度和弦 fox trot 狐步舞 French horn 圆号,法国号 frequency 频率 fugue 赋格 functional harmony 功能和声 fundamental(tone) 基音 (first partial) gigue 吉格 glissando 滑音 glockenspiel 钟琴 gong 锣 govotte 加沃特 great C 大字组C guitar 吉他 habanera 哈巴涅拉 half cadence 半终止 half-tone 半音 harmonic 和声的 harmonic analysis 和声分析 harmonic interval 和声音程 harmonic sequence 和声模进 harmony 和声学 harp 竖琴 harpsichord 拨弦古钢琴 head 符头 hemidemisemi quaver 六十四分音符 (sixty-fourth note,美) homophonic music 主调音乐 homophony 主调 hook 符尾(tail) imperfect cadence 不完全终止 Impressionism 印象主义 instrumental music 器乐 instrumentation 乐器法 intensity 强度 inter mezzo 间奏曲 interlude 间奏(曲) interrupted cadence 阻碍终止 interval 音程 intonation 音准 invention 创意曲 inversion 转位(complement) inverted mordent 逆波音 inverted turn 回音 irregular meter (不规则)混合拍子(7/4,11/7) jazz 爵士乐 just intonation 纯律 kettle drum 定音鼓 key 调 key signature 调号 keyboard 键盘(乐) leading tone(VII) 导音,导和弦 (subtonic) legato 连音,连奏 leger line(s) 加线 (ledger line(s)) line 线 loudness 响度 lullaby 摇篮曲 lute 疏特琴 lyra 乐徽 lyric soprano 抒情女高音 madrigal 牧歌 major 大(音程) major 大调 major triad 大三和弦 march 进行曲 marimba 玛林巴 mass 弥撒 mazurka 玛祖卡 mediant (III) 中音,中音和弦 melodic 旋律的 melodic contour 旋律轮廓 melodic interval 旋律音程 melodic progression 旋律进行 melodic sequence 旋律模进 melody 旋律 meter 拍子 (time) Metronome 节拍机 (M.M.=Malzel’s ~) mezzo soprano 次女高音,女中音 Microtonalism 微分音主义 minim 二分音符 (half note,美) Minimalism 省略(简约)主义 minor 小(音程) minor 小调 minor triad 小三和弦 minuet 小步舞曲 mode 调式(狭指教会调式;广指调式) modulation 转调 monophonic music 单声部音乐 mordent 波音(upper mordent) motive 动机 movable-do 音调唱名法 movement 乐章 multi-meter 变化拍子 musical form 曲式 musical form 体裁 musical instrument 乐器 musical tone 乐音 Nationalism in music 民族乐派 natural 自然的 natural half-tone 自然半音 natural tone 自然全音 nature 还原号 neighboring tone 辅助音(auxiliary tone,upper or lower) Neoclassicism 新古典主义 ninth 九度 ninth chord 九和弦 nocturn 夜曲 noise 噪音 notation 记谱法 note(s) 音符 oboe 双簧管 octave 八度 octave 八度 one-lined octave 小字一组 (one-line) one-part form 一段式,一部曲式 opera 歌剧 oratorio 清唱剧 orchestra 管弦乐队 orchestration 配器法 organ 风琴 ornament(s) 装饰音 overtone series 泛音列 overtone(s) 泛音 overture 序曲 parallel keys 同主音调 partial(s) 分音(partial tone) passacaglia 帕萨卡利亚 passing tone 经过音 passion 受难曲 pause 延长号(hold, fermata) pedal 踏板 pentatonic 五声的 percussion(s) 打击乐 perfect 完全,纯(音程) perfect cadence 完全终止 period 乐段 phrase 乐句 phrasing 分句 piano 钢琴 piccolo 短笛 pipe organ 管风琴 pitch 音高 pitch name 音名 plagal cadence 变格终止 podium 指挥台 Pointillism 点描派 polka 波尔卡 polonaise 波洛涅兹 polyphonic music 复调音乐 polyphony 复调 polytonality 多调性 prelude 前奏(曲) Primitivism 原始主义 program music 标题音乐 psychoacoustics 心理声学 pure tone 纯音 quadruple meter(s) 四拍子 (4/2,4/4,4/8) quadruplet 四连音 quartet 四重奏 quaver 八分音符 (eighth note,美) quintet 五重奏 quintuple meter 五拍子 quintuplet 五连音 range 音域(compass) rattle 摇响器 Realism 现实主义 recapitulation 再现部 recitative 宣叙调 reduction 改编(缩编) reguiem 安魂曲 relative keys 关系大小调 relative pitch 相对音高(听觉) Renaissance 文艺复兴 repetition 重复 resolution 解决 rest(s) 休止符 rhapsody 狂想曲 rhythm 节奏 rhythmic pattern 节奏型 Rococo 洛可可 Romanticism 浪漫主义 rondo form 回旋曲式(ABACA) rondo sonata form 回旋奏鸣曲式 root 根音(fundamental) root position 原位 rounded binary form (有再现的)二段式 rumba 伦巴 sarabande 萨拉班德 saxophone 萨克斯管 scale 音阶 scale degree (调式)音级 scale step 音级(音级数:number of scale step) scherzo 谐谑曲 score 总谱 second 二度 second inversion 第二转位 semibreve 全音符 (whole note,美) semiquaver 十六分音符(sixteenth note,美) septuplet 七连音 sequence 模进 serenade 小夜曲 Serialism 序列主义 seventh 七度 seventh chord 七和弦 sextuplet 六连音 sharp 升号 side drum 小鼓 sight-singing 视唱 simple interval 单音程 simple meter(s) 单拍子 sixth 六度 sixth chord 六和弦 sixth-four chord 四六和弦 small c 小字组c solo 独奏(唱) sonata 奏鸣曲 sonata form 奏鸣曲式 sonatina 小奏鸣曲 songs without word 无词歌 soprano 女高音 sostenuto 持音 sound 音 space 间 staccato 断音,断奏 staff 乐谱 stage 舞台 stem 符干 step 音级(scale step, degree) stringed instruments 弦乐器 Structuralism 结构主义 subdominant(IV) 下属音,下属和弦 submediant(VI) 下中音,下中音和弦 (super-dominant) suite 组曲 supertonic(II) 上主音,上主和弦 suspension 延留音 symphonic poem 交响诗 symphony 交响曲 syncopation 切分音 tabor 塔波鼓 tambourine 铃鼓 tango 探戈 tarantella 塔兰台拉 temperament 乐律 tempered scale 平均律 (equal temperament) temple block 木鱼 tempo 速度 tempo mark(s) 速度标记 tenor 男高音 tenor drum 中鼓 tenor tuba 次中音大号 tenth 十度 ternary form 三段式,三部曲式(ABA) theater 剧场,戏 剧 thematic material 主题材料 theme with variation 主题与变奏 third 三度 third inversion 第三转位 thirty-second note,美 three –lined octave 小字三组(three-line) tie 延音线 timbre 音色 (tone color or quality) time 时间 time signature 拍号 toccata 托卡塔 tonality 调性 tone 音(乐音) tone-cluster 音簇 tonic(I) 主音,主和弦 transposition 移调 treble clef 高音谱号 trembolo 震音 triad 三和弦 triangle 三角铁 trill 颤音 trio 三声中部 trio 三重奏 triple meter(s) 三拍子 (3/2,3/4,3/8) triplet 三连音 tri-tone 三全音 trombone 长号 trumpet 小号 tuba 大号 tubular bells 管钟 tuning fork 音叉 twelfth 十二度 two-lined octave 小字二组 (two-line) unaccented octave 小字组 unison 齐奏(唱) unison 同度,一度(prime) unity 统一 variation 变奏 variation form 变奏曲式(A,A1,A2,A3…)strophic form 分节歌(a,a,a,a …) variety 变化 vibraphone 颤音琴 vibration 振动 viola 中提琴 violin 小提琴 vocal music 声乐 voice register 音区 voice 人声,声部 waltz 圆舞曲,华尔兹 wave form 波形 whip 鞭响器 whole tone 全音 whole-tone 全音的 wood block 南梆子,盒梆 wood wind instruments 木管乐器 xylophone 木琴 整理: 深圳何初
个人分类: 音乐与科学|1101 次阅读|0 个评论
读书:贾平凹的《自在独行》与坂本龙一的《音乐使人自由》
热度 1 baidawei 2016-7-27 19:24
在浦东机场的小书店里翻着书,想最后淘点有趣的书。但淘不到什么,主要是店比较小,又是面向各种游客,能对上眼的自然就不多了。比如品评论语三国这样的书不少,但我不感兴趣;英语翻译过去的,我一般也不会买,因为可以看原版。这时我看见贾平凹的散文集《自在独行》,封面独特,题目诱人,尤其是封底的一段字:”人最大的‘任性’就是不顾一切坚持做自己喜欢的事,只有这样,人才可以说,我这一生不虚此行。“多么激动人心的话啊,所以虽然有塑料屏蔽封装,看不见内容,我也毫不犹豫地把书递上柜台。 坐在候机室里,我急不可耐的把塑料包装撕开,开始寻找有那段话的文章,却遍寻不着,只好找有类似精髓的文章去读。贾平凹贾平凹,不愧大师,文笔流畅,读起来轻松有趣,其中也不乏启迪人生的佳句。比如“孤独的走向未来”这篇结尾段落,作者说:“在书中的某一页上我读到了‘圣贤庸行,大人小心’八个字,我终于明白了。尘世上并不会轻易让一个人孤独的,群居需要一种平衡,嫉妒而引发的诽谤,扼杀,羞辱,打击和迫害,你若不再脱颖,你将平凡,你若继续走,走,这样使众生无法赶超了,众生就会向你欢呼和崇拜,尊你是神圣。神圣是真正的孤独。” 写的真不错。 更多的是对世间事与人的看透与调侃。比如:“世间的事,认真不对,不认真更不对,执著不对,一切视作空也不对,平平常常,自自然然,如上山拜佛,见佛像就磕头,磕了头,佛像还是佛像,你还是你 -- 生活之累就该少下来了。” 虽然我似懂非懂,但觉得应当是有道理。 其它的文章,也写得好,比如小时候的苦难,父亲的遭遇,母亲的慈爱,虽然我们的历史大同小异,但他写得非常感人,好几处我的眼泪都要掉下来。有一类是对物抒情,门前的树,桌上的花,抽屉里的收藏,再比如关于秦腔,关于女人,关于性爱,关于生老病死,他都写的妙笔生花,非常有趣。我上了飞机还在读,一气读完。 这样”聚精会神“地读完了,却忽然感到一些不满足。尤其是封底的介绍:毫无疑问,他(贾平凹)是当代中国可以载入世界文学史册的文学家之一。。。。。平凹先生低调冷智,谦和厚道,他是一位清醒的智者,更是一位深沉的独行者。“就更加的不满足,难道,难道,就这些了吗,就这样了的吗? 我于是坐在那里想着我为什么不满足。家庭苦难的故事,听过很多次了,当时感动,过后就觉得有些重复。对物抒情,虽然读起来滋滋有味,过后想起来就有些卖弄文字,稍显啰嗦。谈论男人女人,就是那点事,说起来眉飞色舞,过后也不觉有多新鲜。反正这时我就是觉得不满足,但还是说不清为什么。迷迷糊糊之中,我又拿起另外买的一本书。就是日本作曲家坂本龙一的自传《音乐使人自由》。在旅途的另外几个小时里,我又一气把这本书读完。这时,我明白,为什么我对贾平凹那本书的不满足了。 坂本龙一是国际上有名的作曲家,最有名的当为他为电影《末代皇帝》的配乐,或奥斯卡金奖。他的文字朴实真切,没有些许卖弄文字,甚至有些谦卑。他没有故意去写些警句妙言,但人生故事却让人深思。更重要的是,他是开放的,一步步走出自己学生的局促,没有对时事的抱怨嘲讽。不断进取,走向世界的。他交友甚多,都是有思想的人,甚至名字都一一列出,开诚布公。 比如他的老师三善问他:“你认为自己是如何认识事物的形体?” 坂本读过一些哲学书,正好似懂非懂的回答说:“如果欠缺色彩,就无法认识了。” 说完他才认识到,老师想要告诉他:得要先有色彩,才有办法认识形体。老师实际上是委婉的告诉他,他的乐曲欠缺色彩! 简单而又深刻的警示!人活着也当有色彩,否则无法辨别。 再比如坂本说:“纽约这块土地对于人的一种冷漠无情,也许反而让我相当自在。身在纽约,与其说是无法依靠任何组织,不如说纽约本来就是不轻易接纳任何人的城市。然而,我从小就讨厌被团体束缚限制,就这样的角度来说,我反倒觉得轻松。” 看到他的话,我想,即使在中国,这何尝不是我喜欢上海胜于帝都的原因呢? 相比之下,贾平凹是封闭的,囿于过去的事,书屋里的一点东西,路边的一点感怀,除了父母,没有什么好人,即使今天成名了,也觉得来人也多为干扰他的,让他躲闪不及。他没有提到什么人的名字,当然,散文集,不是自传,不可相比,但你能感到贾是恐惧的,躲避的。他为什么谨慎小心,当然有社会原因。 遇到好书,就是缘分。缘分就是共鸣。
个人分类: 思想|6973 次阅读|1 个评论
评《教养决定音乐品味 》
wyuehua2004 2016-7-19 15:15
看到科学报官方微博的个人博客 发布的文章《教养决定音乐品味》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1208826do=blogid=991529 声称研究发现:“ 表明后天经历能够战胜生物因素 ”。笔者对此有怀疑,因为没有看到文章完整的实验过程报告,所以我无法对实验本身做评价。仅就报告的文字发表评论,仅供参考! 1,首先,“教养决定音乐品味”这个主标题跟副标题“ 后天经历能够战胜生物因素 ”反映的问题不在一个层面上。前者主要反映的是后天决定后天的因素,后者反映的是后天战胜“先天”的因素。我觉得不是一回事。 2,就“ 后天经历能够战胜生物因素 ”来说,我对研究更加怀疑。有些人学习音乐估计一辈子也学不明白。俗话说不是这块料。包括我本身,这不是勤奋就能解决问题的。一般的修养是可以的,但对于高音乐品味的人或者说是音乐家层次的人,非得有一些天赋不可。有天赋不够而成为音乐家的个别人,但不是群体都能。勤能补拙只能在一般层次上可以的。高层次是不可能的。这不需要实验,历史就能证明。比如贝多芬、莫扎特等。尽管我们今天的教育非常科学了,但我们整个世界也无法培养出这样的天才了。这只能说明,有些天才真不是能培养出来的。但培训出来的音乐家一定要有些天赋。 3,文章导言叙说错误,导言如下:“有些人喜欢听披头士乐队的歌曲,而另一些人则宁愿听格里高利圣歌。当谈到音乐,科学家最新发现,后天的培养能够战胜自然的选择。”这样的语句给人的感觉是前面举的例子是“自然选择”的结果,不是这样的,中世纪格里高利圣歌不是让人自然选择的,是中世纪的一种规定,你只能这样唱。连乐器都不能使用。这不是自然选择的结果,这本身就是文化干预的结果。 4,文章报道:“根据一项7月13日发表在《自然》杂志上的研究成果,对音乐的喜好似乎主要由一个人的文化教养及经历所塑造,而不是由生物性因素所决定。”这样的结论可以说是当前音乐界的共识。如果通过实验来证明这样一个已经被人抽象思维认可的结论,我认为,实验的价值只能是实验本身。即你是怎样实验取得这样的结果的。如果仅仅是为了得出这个结论没有什么意义。那实验本身是什么呢?我对此表示怀疑。(1)研究者是通过到南美洲一个偏远地区找了三组人进行实验的。仅仅对这三组人进行实验,我认为样本量太小了。不具有科学性。(2)实验的内容。报道说:“研究人员记录了每组人在听到音符后是否感觉到快乐或忧伤。”这更让人怀疑。这个实验本身声称“这是第一个对这一古老争论进行测试的研究。”这“古老争论”是什么呢?按照报道的是意思是指:“一些科学家相信,人们对音乐的响应方式具有其生物学基础......相比之下,民族音乐家和音乐作曲家则认为这样的偏好更多的是一个人所受文化熏陶的产物。.........”,你既然要验证的是否是“文化”的影响,那就得用文化的观点来使用音乐。从实验来看,仅仅通过听音这是不合适的。音乐是个复杂的概念,仅仅听音层面来观察音乐是典型的西方分析思维。实际上,许多文化的音乐是不能这样机械分割的。人只能完整、综合的去理解音乐,不可能都想西方那样专著声音层面。不按照当地的文化习惯去实验,实验得出来的数据不可信。也就是说,实验人员尽管选择了偏远地区的被试,但选择的实验思维却是典型的西方思维。这不“文化”。此外,让被试说出“是否感觉到快乐或忧伤”,这更是一般的西方流行的审美文化的观念,对于有些民族,对音乐的反映首先不是“是否感觉到快乐或忧伤”,而是某种实用价值。比如:中国的古代的“礼乐”,祭奠音乐,印度的音乐严格受种姓制度的影响,不是可以随便这样那样的。世界音乐文化种类太多,文化差异巨大。仅仅用南美洲一个小地方三组人进行实验且有缺陷就想得出一个结论是不可能具有科学性的。还有,报道说:“他们测试了辅音和弦,这是西方音乐和许多其他音乐文化中常见的形式,以及不和谐的音调。例如,在“do re mi fa so la ti do”中,“do”正好相隔一个八度,这是辅音音符的一个例子。”。这个所谓的“辅音和弦”翻译不准确。至少我至今没有听说过这个是什么东西。即使翻译准确了,但这绝对不能说是“这是西方音乐和许多其他音乐文化中常见的形式”。这种判断是错误。许多文化没有西方所谓的“和弦”概念。至于后半句翻译,我直接都听不懂。 5,报道说:“在一个人的教养中,语音的发展与音乐是平行的。”这说法完全错误。现在科学已经证实,孩子还在母亲体内几个月时就可以有听觉,如果给予适当的音乐是从这个时候就可以培养孩子的音乐感的。如果你不信,找个怀孕的女性且愿意实验,在贴近自己的肚皮地方播放音乐,一周左右,孩子一定有反应,比如胎动,大点的时候就会踢肚皮。关于音乐胎教的理论我们国家从汉朝时就已经有人提出来了。但语音(叫语音,那一定跟说话有关)的发展至少是要在出生后才能进行。这就是为什么要重视音乐教育的重要原因之一。 6,报道说:“Zatorre表示:你的大脑基本上被周围的环境所调谐”,这是环境决定论的典型用语,但这环境不仅仅是文化,更包括物质声音层面。这话说的太绝对啦!且含糊!
个人分类: 评论|837 次阅读|0 个评论
欣赏高水平、精美的朝鲜舞蹈
热度 1 Huangyy 2016-6-30 09:05
我在教学和科研的工作中,是要看舞蹈、听音乐进行调节的。因为这样工作才能更好地开展。那么,观看舞蹈我主要看中国的芭蕾舞,部分的民族舞和朝鲜的民族舞,而朝鲜的舞蹈我认为最为精彩和达到世界民族舞的最高水平。 其主要的精彩之处很多,其中,每个演员的动作很到位,而且多人的集体舞时,是非常的整齐的,可以说,人的手、腿和各种姿态在运动中能够那么的优美、灵巧,而且整齐的程度达到不差一点,角度和速度等都是精准的,尤其是高难度的旋转和扭摆、手势等不差 0.01 秒的精准。 10 多个人,跳得与一个人一模一样。这在各国的舞蹈团体里基本是见不到的,或者极少能见到。这不仅是美和精彩的问题了,这反映了,朝鲜的舞蹈演员们这么的敬业、这么的苦练和认真的演绎。这是一种可敬、甚至是很崇高的精神、是心理太美。 很多国家的舞蹈,说是跳得好,其实,看上去还是问题不少,表现为上述方面的差距不少的。尤其是高难度的动作如多次的集体同步旋转等,那就是各转各的,不能达到整齐,只是在后面回到原位置时,都回来了,各自相差的角度和速度都是比较多的。那么,舞姿方面都是不同的角度,倾斜度高低不一,看上去就不到位的。即便角度相差是小的,但是就是不像一个人那样的,一看就是几个人在那做着只是同样的样子而已。这不能不说是导演和演员们的用功和技能还不到位的原因。 要说中国的舞蹈,则芭蕾舞是在比较好的位置,但是主要是几个经典的大型舞剧《红色娘子军》、《白毛女》、《沂蒙颂》等。可以说达到世界最高水平,或者说是一流水平。而民族舞呢,虽然有像《春江花月夜》这样的经典舞蹈,但是,其主要是演员的独舞能力强,比如单人舞、双人舞,各跳各的,那高难度的也可以,还可以做后正手翻、前正手翻、后空翻、前空翻、侧手翻等,不仅男的可以,一些女的都可以。但是,多人的集体舞就是存在上述的缺点的。当然,好的、慢的集体舞就算是《千手观音》了;其不仅是舞蹈编排得好,而且确实也是整齐,到位的舞姿,达到精彩的程度。后来,在《出彩中国人》的节目里,来了在大洋彼岸的美国华裔姑娘们(含几个美国姑娘)表演了一个《茉莉花》,其动作整齐、舞姿优美,舞蹈的编排尤其的精彩,轰动了全国。但是那是芭蕾舞,不是民族舞。后来,加入了中国的好像是一个武术学校的男孩们进来,跳了大型舞蹈《黄河儿女》也是可以的。 朝鲜的民族舞蹈的精彩之处还在于,其音乐很美,而且舞蹈表现的往往是劳动的场景、人们充满喜悦,从开头的兴致勃勃,到中间的抒情部分,带着对政府的感谢和后面的喜悦返回继续的劳动场景和返家园的过程,或者人们在观赏祖国大好河山,心中充满对祖国的热爱与深情,感谢领袖和党、政府的恩情,都充满着故事情节和欢乐、抒情、健康的和积极向上的思想内涵和意境。而且,每个舞蹈的编排是很精彩的,团队的队形丰富多彩,变化多样的队形构成的图案很吸引人,达到一种出神入画的境地。舞台的布景和灯光、舞美都那么的高水平,就像在诗情画意之中。 这些舞蹈要看朝鲜万寿台艺术团及其平壤艺术团等高等级的艺术团的演出才能达到上述的境界,其他的小的舞蹈团估计也达不到此等水平。 可欣赏《苹果丰收》( http://v.youku.com/v_show/id_XMTUzNTg5OTI=.html )、《祖国的金达莱》( http://v.youku.com/v_show/id_XNTI1ODU4NjQ=.html?from=y1.2-1-95.3.15-1.1-1-1-14-0 )、《春之歌》( http://v.youku.com/v_show/id_XMzIxMTI3MzI=.html?from=y1.2-1-95.3.13-1.1-1-1-12-0 )、《簸箕舞》( http://v.youku.com/v_show/id_XMzIxMTE4NDQ=.html?from=y1.2-1-95.3.1-1.1-1-1-0-0 )、《鲜花盛开的村庄》( http://v.youku.com/v_show/id_XNzQ4OTk4MjY0.html?from=y1.2-1-95.3.15-1.1-1-1-14-0 )等。多少的观众看后给予最为高度的评价,有的人们怀着激动的心情写道:“伟大、可亲的朝鲜人民,我爱你们!”;观众爱的是他们那淳朴、敬业、热爱祖国、真诚待人、勤劳、善良的人品和素养,以及纯洁的心灵。
个人分类: 学术问题|5108 次阅读|0 个评论
何谓“嚆唶调”(Hocket)?
Boqitang 2016-5-5 11:22
何谓“嚆唶调”(Hocket)? 海瑞两千 译 “嚆唶调(hocket)①,是音乐上用来表述节奏线型技巧(rhythmic linear technique )的一个术语,即:使两个歌唱声部或两个演奏声部彼此交替进行的技术。两个歌唱声部或两个演奏声部不在同一个时间点上唱或奏,而是一个紧跟在另一个之后,两者之间几乎不留任何停顿。其也可以用于两个以上的人声声部或演奏声部。各声部相互间不要出现中断,而是一个紧随在另一个的后面立即衔接上,造成音乐节奏上反复交替出现的“短脉冲(short bursts )”效果。嚆调技巧有时也可由单一人声声部来表现,即由一个演唱者独自歌唱,但是用短乐句或音调来唱,带有短休止,这与传统上那种优美的歌唱性乐句刚好相反。 嚆唶调运用(Hocketing)初见于13世纪,与圣母大教堂(Notre Dame Cathedral)音乐关系紧密。嚆唶调中最常见的组合是:一个长乐句结合若干短乐句。嚆唶调方法总是散点式分布于传统常规有韵律的乐音之间,从而构成一长段音乐。较大的作品通常由六个各不相同的预设节奏型组成。嚆唶调运用通常可以在圣歌( motets)、康都曲(conductus)②和二重唱(organa)中找到。 13世纪中叶,圣歌(motets )及其他一些短歌皆被归在嚆唶调一类。这些歌,整部作品从头至尾一直都是使用嚆唶调手法。另外一种技巧,也是在这一时期形成的,被称之为“模进(modal trunsmution)”。这一技巧涉及某一种节奏,这种节奏可以很轻松灵活地移入一个有差别的模式,故亦称作“模(mode)”。 在14世纪初,嚆唶调运用就变得很常见了。嚆唶调作品写起来是很快捷、简便的,所以,它也就成了一种音乐写手们惯常使用的流行技巧。由于嚆唶调技巧在主流音乐中的使用,一些保守的教堂便有意回避运用了嚆唶调技术的音乐。 一些法国音乐表现了这种嚆唶调方法,尤见于各种沙斯( chaces)、卡农(canons )和香颂(chansons)。嚆唶调运用的例子还可以在意大利的诸猎歌(caccias )、情歌(madrigals)中找到。虽然嚆唶调手法有时通贯整首歌,但在音乐编排中也时常作次要角色使用,以模仿口吃、哭喊或动物的嚎叫声。嚆唶调运用至14世纪末既已式微,为较圆润、旋律性较强的音乐所取代。 嚆唶调的运用在其后的几个世纪里也能找到,如在一些古典音乐中。在某些类型的非洲音乐中,用鼓、木琴以及其他乐器来表现嚆唶调技巧。其他一些文化迄今还在使用这一技巧。在一些源自瑞士阿尔皮斯山的歌曲以及在源自新几内亚的一些舞曲中还可以看到。 译者注: ①英文“hocket” 一词,源于法文的“hoquet ”,在古法语中,亦作 “hocquet”。有“惊悚(shock), 突然打岔(sudden interruption), 跛行(hitch), 打嗝、断断续续地说出(hiccup)”等义。“hocket”,音乐专业上有译为“分解旋律”者,或“切分歌”者,或有音译为“霍开特”者。hoquet或hocket当为一象声词。无论是英文的“hocket”,还是法文的“hoquet ”,词语本身都没有“分解旋律”或“切分”的意思(窃以为:“分解旋律”、“切分歌”这种译法,其概念“所指”模糊且易产生歧义。通常,一部完整的作品,称之为“歌”或“旋律”,hocket犹如“打喷嚏”——“啊呫”。不能因为“啊”、“呫”分散在两个或多个声部上,就说“歌”或“旋律”被“分解”或被“切分”了。其实,“歌”还是那歌;“旋律”还是那旋律。) “嚆”者,《集韵》虚交切,音虓。同詨。叫呼也。《庄子·在宥》“焉知曾史之不爲桀跖嚆矢也。”成玄英疏:“嚆,箭镞有吼猛声也。”唐 陈越石 《太甲论》:“ 司马氏之有天下,其始也未尝不伊不周 ,其终也未尝不羿不浞 ,皆取伊周以为嚆矢也”。嚆矢,响箭射出后,声音先到而箭后至。“嚆”,发音与“ho-”相近; “唶”(读音:jiè zé jí)者。 《广韵》子夜切,音借。《广雅》唶唶,鸣也。又叹声 。 《后汉·光武纪》苏伯伯阿遥望见舂陵郭,唶曰:气佳哉,郁郁葱葱然。《盐铁论》鄙夫乐咋唶,而怪韶濩。《注》咋唶,里歌也。古有咄唶歌。咄唶:犹咄嗟。呼吸之间。形容时间短暂;迅速。清 孙枝蔚 《行子吟》之三:“壮士能相笑,乃与商贾亲,咄唶复咄唶,行子良苦辛。”“唶”发音与“-quet”或“-cket”相近。 据以上,音、义相合,故译作“嚆唶调”。 谱例:《 In seculum d'Amiens longum》 , 法国,13世纪后期。注意上面两个声部所唱各音间的快速交替及其休止 。尽管这个例子没有歌词,但“嚆唶”通常发元音。 【点击下面的音频可以听到实际效果】 Virginia Tech Multimedia Music Dictionary(《弗吉尼亚理工学院多媒体音乐词典》): hocket: A Medieval practice of composition in which two voices would move in such a manner that one would be still while the other moved and vice-versa. Sometimes this was achieved by taking a single melody and breaking it into short, one or two note phrases, and dividing the phrases between the two voices so that a quick back-and-forth movement of the melody would be heard. 参见: http://www.music.vt.edu/musicdictionary/texth/Hocket.html 《大英百科全书》的释义: hocket , also spelled Hoquet, Hoquetus, Hoket, Hocquet, or Ochetus , in medieval polyphonic (multipart) music, the device of alternating between parts, single notes, or groups of notes. The result is a more or less continuous flow with one voice resting while the other voice sounds. The hocket was a popular device in the motet and the cantilena (vernacular polyphonic songs) forms of the 13th and 14th centuries. It appears rarely in the early 15th century. Although hocket technique generally is found in short passages (often at the endings of sections or phrases) within a larger composition, it is used pervasively in ... (100 of 149 words) 参见: http://global.britannica.com/ hock·et noun a technique in medieval musical composition in which two or three voice parts are given notes or short phrases in rapid alternation, producing an erratic, hiccuping effect. 名词,中世纪的一种作曲技术,两或三个声部的音调或短乐句呈迅速交替状出现,不断制造出一种不稳定的,犹如连续呃逆般的效果。 Origin: 1250–1300; Middle English hoket hitch Middle French hocquet hiccup, sudden interruption, equivalent to hoc- (imitative) + -et diminutive suffix; see hiccup From : hthttp://dictionary.reference.com/browse/hocket 其他相关: What is hocketting? In Music, its when the melody is dispersed among two or more voices or instruments; when one sounds, the others do not. ( http://wiki.answers.com/Q/What_is_hocketting ) 另可参见:刘经树《音乐术语学概要》相关词条,其翻译为“切分歌” ②13世纪时的教堂复音合唱歌曲。 原文出处: http://www.wisegeek.com/what-is-a-hocket.htm 参考阅读: http://en.wikipedia.org/wiki/Hocket
个人分类: 音乐科普|4506 次阅读|0 个评论
何谓“微分音音乐(Microtonal music)”?
Boqitang 2016-5-5 11:16
何谓“微分音音乐(Microtonal music)”? 作者:Judith Smith Sullivan 译者:海瑞两千 “微分音音乐(Microtonal music)”是一种和声(泛音)构成类型,或曰:乐音的一种组织形式,其使用的音程间距要小于西方音乐中通常使用的那些。西方音乐的音调,或曰乐音模式(patterns of notes),分为半音与全音。半音是西方音乐用以组织音乐的最小音程。在微分音音乐中,所使用的最小音程要小于半音。 在西式音乐中,一个八度内有12个半音。音阶由半音组合和全音组合构成。微分音音乐由于所使用的音程间距更小,因此有着宽出很多的音型( musical patterns)选择范围。每一音阶模式中的音程数并不是标准化的。不同的音乐家和作曲家使用他们自己的音程分割,有时把一个八度均分为19或31个音级。在另外一些情况下:八度根本就不是微分音音乐句法(musical pattern)的基础。 一些非西方文化,在其音乐中时常使用微分音。他们会使用乐器或者人声来获得这种声音。有时作曲家们发明他们自己的乐器或采用现存的乐器来演奏微分音。 并非所有的乐器都是为了演奏微分音音乐设计的。西方乐器通常都不是,但有的也能适用于这个目的。尽管气鸣(wind 或译“吹奏”,在这里作者似乎是指“木管组”或口哨一类的乐器——译者)和铜管乐器的演奏者,有可能利用气息、嘴巴以及手指放置的位置来调整他们乐器的音高,但要达到精确的音准是很困难的。长号( trombone )对此是个例外,它是用一可以滑动的拉管来改变号管长度,从而变换其音高。小号、大号、以及圆号要做这样的变换可就不那么容易了。 不带弦格的弦乐器也能演奏微分音音乐,弦贝司,小提琴、中提琴、大提琴以及其他许多弦乐器,就常常被用于这类音乐。在有些情况下,由于手指粗大,要在乐器上找到正确的位置演奏微分音就很困难,因为:微分音在乐器的颈部是非常密集的。 吹奏乐器,如单簧管、长笛和萨克斯风,都不是制作来演奏微分音的。吹奏乐器,沿木制或金属的管壁,都制有固定间隔的孔洞。封闭孔洞即可校准音高。虽然闭住半个孔洞可使音高降低半音,但在吹奏乐器上用这种方法实现微分音是有障碍的。 即使某种乐器可以演奏微分音,也仍然须要经过很好的用微分音演奏此类音乐的训练。微分音音乐要求有非常精准的分辨音调间差别的听觉感知。对一向是在12个音的八度音阶范围内来从事演奏训练的音乐人来说,学习演奏微分音音乐是会有困难的,因为他的耳朵不习惯这样的音调。 原文出处: http://www.wisegeek.com/what-is-microtonal-music.htm
个人分类: 音乐科普|11117 次阅读|0 个评论
音乐与人格特征 ——你的音乐品味晒出了你怎样的个性?
热度 1 Boqitang 2016-4-24 02:05
音乐与人格特征 ——你的音乐品味晒出了你怎样的个性? 作者:肯德拉·妾瑞( Kendra Cherry ) , 海瑞两千 译 人们在iPod音乐播放器里收藏的那些播放清单,真的能暴露其人格特征的信息吗?心理学家杰森·伦特 弗洛(Jason Rentfrow )和山姆·高斯林(Sam Gosling)主持的一项研究表明:只要了解人们倾听的音乐的类型,对其人格特征的种种预测,实际上有可能是出奇地精确。 例如,研究人员发现: 在听过个人最喜爱的10首歌曲之后,人们就能正确地判定其外向性、创造性以及思想开放的程度。外向型的人倾向于搜寻带有重低音线的歌曲,而欣赏诸如爵士、古典这样较复杂的音乐风格的人,则更富有创造性和较高的智商。 赫瑞瓦特大学(Heriot-Watt University)的研究人员主持的另一项研究则对来自世界各地的36000余名调查对象进行了观测。除了要求其提供个人性格方面的信息外,还要求他们给104种不同的音乐风格评定等级。 以下即是其中一些与某种音乐风格相关的个性特征: 流行(Pop) 您是不是忒喜欢听排行榜头四十首单曲( top 40 hits )?但凡蕾哈娜(Rhianna) 1 , 赛琳娜·戈麦斯 (Selena Gomez) 2 和 佛罗·李达(Flo Rida) 3 有最新的单曲您是不是就把它们填进您的歌单里?果如此,可能您多半也是个外向、率真且循规蹈矩的人。 尽管流行音乐爱好者勤勉有加且高度自尊,但研究人员则提示说:他们大多较少创造性而较多谨小慎微。 说唱与嘻哈(Rap and Hip/Hop) 史努比·道格(Snoop Dogg)与德利博士(Dr. Dre) 是不是比较符合你的风格?尽管人人都说说唱乐爱好者比较劲暴,但实际上研究人员业已发现并没有这样一种关联。说唱乐的粉丝们多是高自尊(high self-esteem)的,通常乐于助人(outgoing)。 乡村(Country) 你大概更愿意看乡村音乐电视节目(CMT ),而非音乐电视节目(MTV)吧?乡村音乐( Country music )的粉丝,是典型的吃苦耐劳者,循规蹈矩且乐于助人。虽然乡村歌曲往往环绕感伤这一主题展开,但为这一流派的音乐所吸引的人们,在感情上却多是非常专一的。 摇滚/重金属(Rock / Heavy Metal) 尽管摇滚乐( rock music )和重金属( heavy metal )的表达有时显得具有攻击性,但研究人员认为:这类风格音乐的粉丝们却通常很是绅士。他们多富有创造性,但却往往很内向,而且或许还会 遭罹自卑( low self-esteem )之苦。 独立音乐(Indie) 您喜欢搜寻名不见经传的乐队和独立艺术家吗?独立音乐这一路风格的粉丝们,是典型的内向性格,睿智而具有创造性。据研究人员的看法,他们亦少有吃苦耐劳之精神,也不怎么绅士。消极、焦急、自卑是其常见的个性特征。 舞曲(Dance) 您喜欢快节奏的舞曲音乐( dance music )吗?据研究人员的看法,偏好舞曲音乐的人,往往是外向的且坚定自信。 古典(Classical) 古典音乐( Classical music )的爱好者,则是更为典型的内向者,但他们自己却亦可以彼此轻松相处,对他们周围的世界也不感到拘束。他们富有创造性,且有着 健康的自尊( self-esteem )意识。 爵士,蓝调与灵歌(Jazz, Blues and Soul) 研究人员发现:喜爱爵士( jazz )、蓝调( blues )、灵歌 ( soul music )的人不仅高度自尊且较之其他则更为外向。他们亦非常有创造性,睿智且无拘无束。 据英国爱丁堡赫瑞瓦特大学的研究人员艾德里安·诺斯(Adrian North)研究,人们时常恪守他们的音乐品味的原因,可能与心向和个性或多或少都有些关联。他解释说:“实际上,人们确是通过音乐来确认自我,并藉此于他人相处的,但音乐与身份(identity)有着何等的关联,我们知道得并不详细。” 当您再次删选您欲倾听的歌、曲,重新编制你那播放列表的时候,您可留意一下:您的个性与你选择的歌、曲会有何等的关联。 参考文献: Collingwood, J. (2008). Preferred Music Style. Is Tied to Personality. Psych Central. Retrieved from http://psychcentral.com/lib/2008/preferred-music-style-is-tied-to-personality/ North, A. C. and Hargreaves, D. J. (2008). The social and applied psychology of music.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North, A. C., Desborough, L., and Skarstein, L. (2005). Musical preference, deviance, and attitudes towards celebrities. Personality and Individual Differences, 38, 1903-1914. 作者简介: 作家、教育家 肯德拉·妾瑞 ( Kendra Cherry )专门致力于如何使心理学更易于学生理解。她是 《心理学面面观》( Everything Psychology Book )(第二版)一书的作者。对心理学方方面面的论题著述颇丰,包括:人格特征、社会行为、儿童心理治疗、研究方法等等。 经历: 完成学位之后, 肯德拉·妾瑞,即成为一名心理社会性康复医生,帮助那些遭受情绪困扰的儿童克服适应不良行为。运用各种行为的、认知的、社会化的对策,帮助她的那些年幼的客户应对各种家庭关系、同侪交谊、敌对行为、社会技能以及学习障碍。 教育: 肯德拉·妾瑞(Kendra Cherry )持有爱达荷州立大学(Idaho State University)的 心理学理科学士学位,另又研修了化学成瘾及病例管理等课程。她还是博伊斯州立大学(Boise State University)教育学理科硕士。她的研究兴趣主要是教育心理学 。 肯德拉·妾瑞说 : 心理学这门学科可谓是丰富多彩:既可激发各种理论问题以资探讨,同时亦可在日常生活的几乎所有方面提供诸多的实际应用。无论你是一位心理学硕士,还是一名初步这门学科基础课程的学子,我的目标就是:提供有用的信息和资源,以增进你们对心理学的理解和青睐。  
个人分类: 音乐科普|5834 次阅读|1 个评论
什么是音乐哲学?
Boqitang 2016-4-19 12:42
什么是音乐哲学? 作者:Melanie Smeltzer 译者:海瑞两千 很多人都想知道:究竟是什么使音乐成为音乐?为什么有些歌使我们感到快乐,有些则使我们感到悲伤?音乐又是如何促进了文化与历史的形成的?这些个常见的冥思,正是音乐哲学中所要追问和研究的若干基本问题中的问题。与科学哲学和心理学哲学一样,这个研究分支同样要求具备某些与主题相关的背景知识。不过,与上述另外两门学科不同的是,音乐是大多数人或多或少都能够理解的东西——不是通过倾听,就是通过复杂的奏、唱。 许多艺术形式,诸如:绘画或文学,可能较容易解读。绘画一般专注于显在的造型以及使画家本人的表现趋于显豁的形式,而作者也能够一边以口头的方式表达情感、创意和思想。而音乐则不同,主要思路是抽象的且重在演出。因此,音乐哲学的主题常常很宽泛,经常处于争论之中。 一提及音乐哲学,最常见的争论之一就是:如何定义音乐这一艺术形式。最宽泛的定义无非是:有组织的声音或创作有组织的声音的艺术。有人认为:这些表述太宽泛,如是,像话语、机器噪音也可归在有组织的声音一类;而诗歌也可以纳入创作的范畴。另外一些理论则说:音乐可以依据变化着的音调、音高或者是个人创作音乐的意图来定义。 音乐哲学中被激烈争论的另一个话题就是:意义与目的。这一争论提出的质疑是:人类何以会对诸多类型的音乐做出响应?有的人认为:情绪响应和歌唱是文化环境使然。然而,有的人则采取较为科学的方法,设想:我们对音乐如何响应,直接与我们大脑的进化有关。 价值问题,也是音乐哲学中的一个存有重要争议的议题。有的人觉得:人们赋予音乐以重要价值,是建立在个人体验和情绪响应的基础上的;而另外一些人则设想:价值仅仅是构建在艺术形式的结构机制上的。关于价值的另一番争议是:我们是否有必要对音乐持有这种尊重?一种态度是:音乐是社会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而另一些人则主张:听音乐这种简单的娱乐是不足挂齿的,远非什么大了不得的事情。 from: http://www.wisegeek.com/what-is-a-philosophy-of-music.htm
个人分类: 音乐学|6016 次阅读|0 个评论
夏日的最后一朵玫瑰
mikletonsen 2016-4-18 11:22
记得某一天在网络上游荡, 看到一篇关于音乐的文字,好像是说音乐是人类最美的语言,是大自然给我们的恩赐。记得在孩子没有出生时,经常听一段很优美很优美的旋律。孩子出生后的一个下雨的午后,又播放那段很优美很优美的旋律。小宝贝瞪着乌溜溜的眼睛,寻找声音的方向,他掩饰不住的开心和熟悉,让我感叹生命的神奇和美好。下面两首优美的旋律:两小无猜(Melody Fair)和 夏日的最后一朵玫瑰 ( The Last Rose of Summer )。 说明:科学网插入音乐时候,提供一个搜索框。我20m的网络,一根烟的时间都没有找到想要的歌曲,只好贴一个链接喽 the last rose of summer Melody Fair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3278 次阅读|1 个评论
戴安娜· 安贝奇:论女子作曲家
Boqitang 2016-4-1 18:35
ON WOMEN COMPOSERS 论女子作曲家 戴安娜· 安贝奇(DIANA AMBACHE ※ )汤伯杞 译 摘要 : 历史上,从事音乐的妇女一向被看作是少见的,有时甚至被看做是不受欢迎的。如今,数世纪前的音乐作品,人们仍一再地聆听,而女性作曲家、演奏家以及音乐指挥,人们也渐渐开始接受了。然而, 她们似乎还得接受因于性别的而非因于能力的批评。在这篇文章里,戴安娜· 安贝奇(DIANA AMBACHE)讲述了她的研究工作:过去250年由妇女们创制的音乐,及其得到承认和复归于标准曲目的过程。 1. 关于两性的谰言   乔治·萧伯纳(George Bernard Shaw)曾言: 埃塞尔·玛丽·史密斯(E M Smyth ) ⑴ 那雄赳赳地 响彻的《安东尼与克利欧佩特拉》 ⑵ 序曲曲终之后,这位作曲家走上讲台时,人们顿时犯晕:这惊天动地的喧嚇( noise )竟全是由一位女士打造的。” 如是观之,男人才是喧嚇的(noisy)、富于挑衅的,而女人是柔和的、易受伤的。至少贝多芬很男人,这一点是清楚的;但不证自明的是:肖邦很女人,而莫扎特则两者兼而有之。 有一件事我可以肯定,那就是:我们迄今还没有实现平等。当然,我们只能把这归咎于历史上习惯势力的残余,不过,从这不公正中离析出些问题来或许是有意义的。 基尔大学 ⑶ 最近一直在做有关“乐器性别化(gendering of musical instruments)”问题的一些研究。其中提到这样一个事实:长笛通常是由女孩来演奏,而演奏小号的通常是男孩。教人意想不到的是,这种刻板印象似乎变得愈发地强化了。尽管事实上有越来越多的女孩顺利取得音乐的“A”级水平,但专业上的统领,却依然很男人,而且在孩子们的眼里,这些人是显见的楷模。 据史载,著名小提琴家约瑟夫·约阿希姆(Joseph Joachim) ⑷ 1870年致信给克拉拉·舒曼(Clara Schumann) ⑸ 说:“就艺术而言,您足够男人了”。事实上,她超凡的天分已超越了性别的分野,并非男子阳刚气概可一言以蔽之,而是地道的炉火纯青,这已为她那光彩夺目的国际表演生涯所证实。 这样赞誉的另外一个版本,是由乔治·查德威克(George Chadwick ⑹ )制作来献给艾米·比奇(Amy Beach ⑺ )的。他一听罢她的《盖尔交响曲》( Gaelic Symphony),就写信给她说:“每当我听过一部好作品,是由我们中间的一位创作的,我 总是 自豪得激动万分,照此看来,人们必定会认为您本人是男子中的一员。” 2. 女人有所不同? 言及音乐家却扯上性属问题,常使我光火。这与一个人的性别有何干系呢?难道音乐创作的品质不是源自一个人的个性特征,反倒是出于统而论之的性别?尽管对这一问题我是怨声载道,但我还是得承认:从中我也得到过实惠。作为我自己的那个由男人和女人一起来演奏音乐的管弦乐团的指挥,我迄今也受到些号外新闻报道,这是因为女作曲家和女音乐指挥毕竟还是太少了,因而被媒体认为是有新闻报道价值。 有人曾经告诉我说:女人的头脑有所不同,简单得里面连艺术上的创造力都没有。与之类似,威廉·格里克(Wilhelm Gericke ,波士顿交响乐团的音乐顾问)告诉艾米·切尼( Amy Cheney)/比奇的母亲说:她那超凡的女儿不应该在欧洲受教育,因为女人在智力上进化的程度本来就远逊于男人。真是悲哀:我们竟被当作奇怪的动物看待,如此“有所不同地”与生俱来。莫非我们生产人类新生命的能力对男人来说是一个莫大的威胁,弄得他们不得不把创作交响乐(等等)的任务留给他们自己? 3. 一个意外发现 我涉足女人们创作的音乐完全是出于偶然,当时我在读一本有关法兰西音乐史的书,无意间读到了一段关于热尔梅娜·塔耶芙尔(Germaine Tailleferre) ⑻ 钢琴协奏曲的描写。只是在那时(已36岁了)我才突然发现:女人作曲家写的东西,我从来都还没有听过呢。叫我颇感惊讶的是:以前我怎么从没有意识到这个问题呢。好奇心驱策着我去查阅这类音乐。我有些费力地攫住塔耶芙尔这条线索,并且找到了其在1920年代于巴黎创作的一篇绝对是让人赏心的作品。于是,我简直无法对那种不公平置之不理。为什么对女子创作的音乐我们曾经是一无所知?还有什么是我从来都没有听说过的呢?我得弄个明白,这有助于纠正误解。于是我就去图书馆翻查,我越翻,发现得就越多,而且我也越发看明白了:还不知道有多少美妙的音乐被冷落了。 4. 谁为女作曲家? 很多人都知道舒曼和门德尔松——我是说:克拉拉(Clara)和范妮(Fanny)。她们这闻名遐迩的姓氏很容易记住,但这并不是说姓这两个姓氏的人个个都是超凡的。作为19世纪最伟大的钢琴家之一,克拉拉的成就是彪炳史册的。只是最近我们才明暸她作为一个作曲家的极具表现力的声音。范尼,尽管受过不小的挫折,但却始终葆有音乐生活;她创作的作品,是她为她自己的礼拜日社交音乐会(Sunday Musicales)而写的,彰显的是一种精神饱满和富于进取精神的天性。 提两个鲜为人知的名字,路易斯·法仑克( Louise Farrenc) ⑼ 和玛丽安娜·马丁内斯(Marianne Martinez) ⑽ 则体现的是另一番个性风采,包括对音乐持之以恒的热爱和不顾他人非议追求自己志趣的坚强决心。 “莫扎特几乎是她聚会上的常客,而且我常听他与她一起在钢琴上演奏他自己的四手联弹作品。”这是玛丽安娜·马丁内斯的男高音米歇尔·凯利(Michael Kelly)1785年前后记述的。幸运的女人!马丁内斯大量的卡农作品洋溢着一种抱负非凡的想象力。她不仅写过协奏曲、奏鸣曲、康塔塔和弥撒曲,而且还写过一部大部头的清唱剧。 路易斯·法仑克也是她那个时代——19世纪中叶的巴黎——音乐界公认的角儿。她的创作当时也受到了人们满是激赏的评论,包括柏辽兹(Berlioz)对她改编的管弦乐的祝贺。她的聪颖之举之一,就是打算嫁给一位音乐出版商,这意味着:她的许多作品将不愁印行。她的最好的作品是为钢琴和室内乐团而写的,其风格含有对半音化和声的一些漂亮的运用。 5. 让女人作曲家回归音乐版图 在英国,有一种简便的方法,可用以说明人们对女人创作的音乐的关注度,即:逍遥音乐会(Promenade concerts) ⑾ 的统计数据。曾经最好的时候,包括有五位女人的音乐作品,通常是与六十位左右的男人作比。就是在克拉拉·舒曼逝世百周年纪念那一年,也仅有一部由女人创作的作品——她的钢琴三重奏。 尼古拉斯·肯扬( Nicholas Kenyon ) ⑿ 因其对2006年逍遥音乐会演播季( Prom season )偏心策划而饱受抨击。 我常常被问及的一个问题就是:“女人创作的音乐是什么样子的呢?”。我通常是克制着不去反问男人创作的音乐该是什么样子的,对指望我说些 故作多情的客套奉承之语的期许也不予回应。比之就性别的泛泛之论,个人的个性化风格则更有意思得多。对我来说,关键在于:人们应该去听音乐,并且从聆听中使他们自己的心智得到升华。 提及聆听女人创作的音乐,人们似乎易于神经质,评论家们显然也不愿露怯。他们的态度竟是如此得体——既顽固地存成见于心又决然地政治上正确,而另外一些人则对体验的质量避而不谈而代之以讲述作曲家的生平。 为把女人们创作的音乐录制下来的尝试一向多多。这将是一个重要的贡献,但也潜在许多难题。遗憾地说,我想:图书馆的编目里注录有很多被描述为“有价值的”演出,但节目单亡佚,因而不能在事实上增容我们欣赏的范围。 制作大批高质量的录音,就可以定期在古典音乐广播网上播放了,就可能会使公众的见识和理解力真正有所改观。带着这个目的,拿着一份内容充实的新的系列录音专辑计划,为求这项工作能引起公众的关注,我走访了好几家唱片公司。我甚至还有一个联合女侠( Virago )出版社在各书店和他们的书一并销售这些唱片的营销建议。 我和相当多的录音高管谈起时,他们对这个“有新趣的点子”表现出极大的兴趣。可当他们一来检视预算,这个提出要为这个项目花好多钱的点子的时候,突然腔调就变了! 值得称道的是,Carlton Classics唱片公司1997年新录制了一张三人 的小型专辑, 皆受到好评,但却没钱做市场推广或广告宣传,遂很少再见到它们了。 6. 搜究史实 这是一个无固定之规且难以确知结果的进程。许多女人作曲家在她们的当时代是成功的,但在她们死后却被淡忘了。许多人曾把她们的音乐作品送去出版,所以,有些乐谱可以在图书管里找到(如果一切顺利的话);甚至还有一些手稿。在英国国家图书馆发掘出一定数量的女人作品之后,英格兰艺术委员会( Arts Council of England )给我拨了一笔款,要我在维也纳、柏林、巴黎的图书馆仔细查阅。结果又冒出更多。有时仅是分谱,有时仅有总谱。我花了好几个小时详细记录下那些一度亡佚了总谱或分谱的作品名录,而且为这个或那个作曲家的工作感同身受。 我开始对法仑克那生机勃勃的表现力渐渐有了些了解,当时我正在誊抄她的钢琴和管乐六重奏( Op.40 )的分谱。如今,我可以在计算机上用西贝柳斯( Sibelius )打谱软件做这件事了。 所有这一切之中,最吊人胃口的莫过于在一部历史书或参考书里明明看到记有某部作品,但却在哪里也找不到那乐谱。我不禁哀叹:这个电子通信技术、以及图书馆借阅渠道高速流转的时代,竟不能回馈给我们一份亡佚作品大全 。 7. 十八、十九世纪的女作曲家面临的问题 那个年代,女人要成为作曲家会受到种种阻力,这有多方面的原因。凡是成为作曲家的,通常都是那些排除了各种艰难险阻的人,这是因为:她们热爱音乐,有着不顾一切追求自身志向的决心。玛丽安娜·马迪尼斯(Marianne Martinez)就是这种独立精神的一个典范——她以各种体裁从事广泛地写作,而且结构清晰,因为她热爱作曲。法伦克(Farrenc)的事例,则从另一个侧面作了说明,通常会使人联想到20世纪的妇女:兼顾照看家庭、演出、教学(她曾是一位研究同工同酬问题早期倡导者)以及作曲。最后,但并非不重要,她还从事学术研究:“早期音乐运动”开始前一个世纪,法伦克既已出版有24卷本的《钢琴家的瑰宝——三百年前的键 盘音乐》。 教育 最明显的障碍就是缺乏正规的音乐教育。如果音乐女孩出生在音乐世家(如:范妮·门德尔松)、贵族家庭(如:两位名叫安娜·阿玛丽娅的女子——腓特烈大帝的姐姐和外甥女),或者进入一所女修道院(希尔德嘉德,伊莎贝拉·莱昂纳达),伴随他们周围的音乐环境一起成长,那她们是幸运的。 正像在工作中学习的整个过程是非常重要的一样。我对演出和交流的了解,多半都是通过亲力亲为、以及和我专业上的同事们一道工作的过程中习得的。莫扎特和海顿的作品,在他们各自的日常生活里,始终都能获得听众的积极响应。过去的女性作曲家中,几乎没有几个人有过聆听、学习他们的作品、既而转向下一阶段学习的生活经历。 社会态度 “也许对费利克斯(Felix ) ⒀ 而言,音乐将成为一种职业,而对你来说,音乐永远都只是一种点缀;决不可能也不应该成为你生存的基础。”这些文字是亚伯拉罕·门德尔松(Abraham Mendelssohn)写给他的女儿范妮,现在成了音乐史上最著名的劝诫之一。这也是社会长期以来持有的看法——不接受女人从事作曲——的一种经典的表达。只是最近我才开始了解到门德尔松兄妹俩的非凡的才能。由于他们父母的信守承诺,范妮接受了与费利克斯同等的音乐教育。然而,社会态度的禁锢,使我们无法看到她作为一个重要的创作天才后来的发展。 自信 克拉拉·舒曼(Clara Schumann)——大师级的钢琴家,作曲家,教师和七个孩子的妈妈,1839年在她的日记中写到:“我曾经认为我富有创作的天才,但现在我放弃了这种想法;一个女人不该企望当什么作曲家——到现在都还没有一个女人能做到,我何苦要期盼成为一个作曲家呢?”我当然知道:缺乏自信,并非女性独有的个性特征,但是(请原谅我这种泛泛而论),似乎有某种男性的坚定自信,它遮蔽或规避了这种形式的神经质。 8. 竞争力 请允许我再回溯一下艾采尔·史密斯(Ethyl Smyth)。 说到竞争,她曾有过一段脍炙人口的传说:一天下午,亚当(Adam)睡着了,夏娃,正期盼着牧神潘(Great God Pan)的到来,遂在一只芦管上剜了几个洞,接着便开始我们所说的“摆弄起一支曲调(pick out a tune)”来,于是,亚当醒了;他吼道:“停下!这声音太骇人了!“,稍事停顿,又找补了一句:”除此之外,要说摆弄这个,我比你在行。“ 大量的音乐比赛,通常都是男人获胜。在竞赛中,“打败(beat)”别人并非我所愿,我只是想完成音乐。然而,我们生活在一个很竞争的世界里,也许这就是为什么少有妇女占据鳌头的一个原因。有些人认为:男人的成功缘于天才,而女人的成功则缘于勤奋,不承认女性的能力,这是很教人恼火的。 一次,一位某唱片公司的经理竭力要显示他的豁达,他对我说:“只要有一首开创性的,我们就上。”于是,一幅幅撕破喉咙喊的画面映入脑海,这又一次让我感觉到真正的问题——音乐的质量——只是没有特点。 9. 作为女性表演者的生活 1939年,有人曾问及纳蒂亚·布兰捷尔(Nadia Boulanger):作为首次指挥波士顿交响乐团世界首演斯特拉文斯基《敦巴顿橡树园》的女人,感觉如何?她回答说:“很好,到现在,50年来我一直都是女人,而且早已从首次的惊讶中清醒了。” 甚至就是现在,人们似乎仍以不同的态度来看待作曲者和表演者。简·奥斯汀( Jane Austen)在小说中,对其年轻的女主人公具有音乐技能的重要性,有着许多精彩的描写,尤其是在因具备音乐技能而博得配偶青睐方面。虽然,在今天,人们不会把这看作是一种讨好丈夫的方式,但依然有这样一些想法存在:女性表演者是(或:应该是)迷人的、性感的。我的一些女同事常常因音乐会演出服而饱受议论!不妨设想一下,谁会说:莫扎特不值得一听,因为他又矮又丑? 凡在台面上的人都难免遭吐槽:所有的指挥和音乐总监都得亮出他们自己。然而,在各行各业,似乎更是如此:女人要获得认可,必须格外优秀。通常,我选择与音乐家们合作演出,他们都不会被卡在性别上,不过,偶尔我也会有面临挑战的感觉,只是看看我身体有否强壮得足以承接演出。同任何一位音乐人应该做的一样,我非常认认真真地做准备,尽力清除地交流我之所想。这就是我藉以判断他人的标准;而不是依据他们的性别。 10. 可以看得到的偏见 在风行政治上正确的今天,人们把他们的偏见都包裹了起来留给了自己,所以,很难准确地描述。我在本文中征引了早年逍遥音乐会(Proms )的一些材料,还要讲述一段我在管弦乐团时的经历。那是在1995——1997年,我们在伦敦举办了一个系列的以女性作曲家的创作为其特色的音乐会,奉献了数场过去250年间由女人们所写的音乐的首演。总共九场音乐会,每一场都邀请了英国广播公司(BBC电台)的三位制作人,但却一个都没有来——换言之,对这类音乐,他们连一首也不愿意听。这看上去就像是偏见。 然而,这个系列却是异军突起。我乐得向各位汇报:伦敦《泰晤士报》最后评论说:“在过去三年多的时间里,他们奉献了11场女性作曲家作品的首演……于此过程中,他们改写着音乐的历史。” 11.觉悟中偏见的残片 在这个世界上我们并不比任何人差,但时而都会遭到偏见。我管弦乐团中的同事们大都思想开放,一当面临演奏某位“新的”(通常是旧时的)女性作曲家的音乐,她们乐于对她的音乐给予一些新的尝试,并享受这一发现。我们总是花时间去寻找任一个人的音乐语言作品的表达方式,如果有足够的时间,通常都是用来完善某一种风格品味。一次,当我们于排练中尚未达到正式的演奏水平时,我就听到这样刻意的评论:“这就是那有着坏名声的女子音乐”。后来,当一起出席音乐会时,那种偏见便不见了,评论也变成了:“这真是了不起”。因为我们不恰当的理解而归罪于作曲家,这是非常容易的。当我在思考花多少时间才够完善我莫扎特音乐的演奏技巧时,觉得其中没有可比性。我们大家一辈子都在听莫扎特的音乐;我们之所得都是从我们之前好几代人的理解中学来的,而且实现他的音乐我们有着大量的经验和熟稔度。当我录制出于女子之手的音乐的“原始录音”时,我希望它听起来应该像达到第十代版本时的水平。 12. 与偏见相联的一些想当然 我因振兴女子音乐而为人所知,于是我注意到人们从这个事实出发就想当然起来:例如,我的管弦乐团只应有女子演奏员。不管怎么说,我都应该是一个只愿与女子合作演出的女权主义者,而男人是不愿演奏女子音乐的,对吧?真是南辕北辙,因为我的管弦乐团是自由职业的,而且在伦敦女性自由演奏员较多,所以,为了保持多少对等的平衡,我有时必须明确地优待男生。 13. 创新 有一种批评,常常指向既往的女性作曲家,说她们不激进、不新颖或曰没有开拓精神。其实有很多很多种方式都是创造性的,凡是寻找自己真实声音的作曲家一直都是在创新,而且我相信:许多女子也一直在这样做。女子创制音乐向来都有许多史无前例的方法。 舒曼一家与门德尔松一家,其音乐语言彼此都非常接近,我们实际上并不知道究竟谁是领路人,而这又有什么关系呢?我不认为他们是在相互抄袭,其实很简单:两家的乐思在进行一场对话。在我看来,克拉拉的音乐( Clara )有着一种富于思想的高贵,这完全是属于她自己的,与罗伯特( Robert )个人特有的内向/外向的表现手法有联系但却不同。可将她的满是忧思的F小调音乐会作品( Konzertsatz )与罗伯特更为著名的A小调钢琴协奏曲做一对比。费利克斯( Felix )很好地平衡了浪漫主义和古典主义,范妮( Fanny )则是热情洋溢的,而且将他们二人各自的D小调钢琴三重奏 做 一番比较,也是颇教人陶醉的一件事。 有时,人们指责作曲家师承过于明显。虽然我清楚法伦克( Farrenc )所受之影响得之于胡梅尔( Hummel ) ⒁ 和莫谢莱斯( Moscheles ) ⒂ ,但当我看到她的音乐被人描述为拾人牙慧的时候,我还是感到震惊,而且我发现:常常是这类写手 暴露了他们自己听觉上的匮乏。单簧管-大提琴-钢琴三重奏(Op.44)是一个很好的例子,证明了她独特的和声感觉,以及条理与情绪之间的平衡。 另一方面 ,起止年代也可以说明些问题。我们一般认为:梅西安(Messiaen ,1908年生) ⒃ 是第一位解说鸟语禽鸣的作曲家。然而,艾米·比奇(Amy Beach)对大自然也同样着迷,她1922年的两首《隐居鸫(Hermit Thrush)》钢琴小品,既含有对鸟叫声的模仿。在玛丽·格朗德瓦(Marie Grandval) ⒄ 写了她的《奉献曲》(Offertoire) 之后,一听到那天籁般的极乐( Elysian )之音,我们就联想到福莱 (Fauré) ⒅ 的《安魂曲》(Requiem),然而,她要比他大约早十年完成。 在论及女子们写作的音乐(我一直在为之重整旗鼓)的过程中,我发现:这对尝试填补历史空白是有助益的。这通常势必要提及某位同时代的、或者与她们在音乐风格上有着关联的男性作曲家。我希望:将他们置于历史之中而不是将他们同“男性”牵扯在一起是合情理的,除此之外,我还没有找到一种更好的表达方式。 14. 结语 数年来,我花费辛劳,不断地挖掘着、编辑着、学习着以及演出女子写作的音乐,其间,在许多方面都一直在经历着挑战、激励与提高。克拉克、范妮、路易丝、艾米,她们都是古典音乐的行家里手,因而促使我去探索新的创造性表达的康庄大道;是她们女性的优秀品质和巨大优势鼓舞着我。我注意到:其他人一当发现女子们所创作的似乎也是很欣悦的,就好像:我们文化遗产中曾经遗失了的片段,现在又渐渐变得可以聆听了。 当我着手写这篇文章的时候,我想要说的是:性别话题是离题万里的——只是时下流行话语。我想要说的是:这不切题;一切都莫如音乐重要。但是,我明白我无法回避。这些问题,我们仍历历在目,而且在可以预期的将来亦然。 ※ 作者简介 戴安娜· 安贝奇(Diana Ambache),英国唯一一位创建并指挥她自己的古典室内管弦乐团的女性。演奏了莫扎特的许多钢琴协奏曲,其中有10首录制了专辑,另外还有莫扎特其他的一些室内乐。举办《女子音符》(Women of Note)系列音乐会,创办同名网站,开辟了复兴过去250年女性作曲家音乐的先河。与其管弦乐团一道,奉献了40场由女性作曲家创作的作品的首演。 曾随双簧管演奏家杰里米·波尔米尔(Jeremy Polmear)一起在五大洲33个国家作旅行演出。 因其为复兴女子音乐所作的贡献,2002年入选欧洲妇女成就奖(European Women of Achievement Awards 2002)。 译者注: ⑴埃塞尔·玛丽·史密斯女爵士,DBE(英语:Dame Ethel Mary Smyth,1858年4月23日-1944年5月8日)是一位英国作曲家和争取女性参政权运动的成员之一。史密斯出生于伦敦,是家里八个孩子中的老四。 她的父亲J. H. Smyth是皇家炮兵的一名少将,非常反对她的音乐事业。但史密斯没有受到父亲影响,成为了一位优秀的作曲家。她师从一位私人家教,后来进入莱比锡孟德尔颂音乐戏剧学院学习,在那里她遇到了许多作曲家。她的作品包括歌曲,钢琴作品,室内乐,管弦乐,协奏曲作品,合唱作品和歌剧。她住在Frimhurst很多年。但是从1913年起,她开始逐渐丧失听力,完成四个主要作品就完全耳聋,作曲生涯也结束了。 然而,她又开始在文学上感兴趣,在1919年和1940年,她出版了10本非常成功的书,大多是自传。为了表彰史密斯作为作曲家和作家的成就,1922年她被授予大英帝国勋章(DBE)。1944年史密斯死于沃金,并在当地火化。 ⑵《安东尼与克利欧佩特拉》( Anthony Cleopatra ):莎士比亚戏剧。 ⑶英国基尔大学(Keele University) 是一所研究式校园大学,致力于广泛的学科领域以及交叉学科领域的研究和教育,是英国大学中提供双学位课程的先驱。 ⑷约瑟夫·约阿希姆(Joseph Joachim,1831-1907),匈牙利小提琴演奏家,作曲家。 ⑸克拉拉·舒曼(Clara Schumann,1819-9-13至1896-5-20),为著名德国钢琴家与作曲家罗伯特·舒曼之妻,也是浪漫主义最重要的钢琴师之一。克拉拉·舒曼是西方音乐史上女性音乐家的杰出代表。  ⑹乔治·查德威克( George Whitefield Chadwick ,1854-11-3——1931-4-4),美国作曲家。19世纪末美国“新英格兰派”具有代表性的作曲家之一。其作品受艺术现实主义运动的影响,以对人们生活作写实地描写为特征。许多人认为他的音乐刻画了一种与众不同的美国风格。其作品包括:几部歌剧、三部交响曲、五部弦乐四重奏以及一些音诗、配乐、歌曲、合唱等。与另外五位作曲家 共同组成著名的“波士顿六人团”。 ⑺艾米·比奇(Amy Marcy Cheney Beach 1867-9-5至1944-12-27),美国作曲家、钢琴家。美国大型艺术音乐第一位成功的女性作曲家。其作品和表演多以H.H.A.比奇夫人(Mrs. H.H.A. Beach.)著名。 ⑻热尔梅娜·塔耶芙尔(Germaine Marcelle Tailleferre,1892-1983),法国女作曲家。著有双钢琴作品《户外游戏》(Jeux de plein air)。二十世纪音乐史上的六人组(Le Group des Six)中唯一的女性作曲家。 ⑼路易斯·法仑克(Louise Farrenc,1804.5.-1875.9.15)法国作曲家,杰出的钢琴家和教师。 ⑽玛丽安娜·马丁内斯(Marianne Martinez, 1744–1812), 古典时期奥地利歌唱家、钢琴家、作曲家。 ⑾ 逍遥音乐会(Promenade concerts, Prom 为其缩写)亨利·伍德(Henry Wood)于1895年发起的一系列音乐会,现在每年于伦敦的艾伯特纪念堂(the Albert Hall)举行。音乐厅里的一些地方不设座位,音乐会进行时,听众站立或坐在地板上或走动中倾听。音乐会系列持续八个星期,大部分场次的音乐会都有英国广播公司(BBC)转播。 ⑿尼古拉斯·肯扬(Nicholas Kenyon,1951年2月生于英国柴郡),曾为英国广播公司逍遥音乐会的总监(1996-2007),2007年10月成为巴比肯中心的管理总监。他曾为《纽约客》、《纽约时报》、《泰晤士报》和《观察报》的音乐评论家,主编1983年至1992年的《早期音乐》。1992年至98年,他被任命为英国广播公司第3电视台的负责人,负责屡获殊荣的纯净之岛和世纪之声节目,随后负责英国广播公司千禧年现场节目和电视古典音乐部门。他一直坚持在艺术方面写作和演讲,出版关于莫扎特、西蒙·拉特和早期音乐的书籍。他是英国国家歌剧,艺术人物研究会的董事会成员,威灵顿学院的总督。2008年新年他被封为爵士(CBE)。 ⒀ 费利克斯 ·门德尔松(Felix Mendelssohn,1809-1847),德国浪漫派作曲家。 ⒁约翰·尼波默克·胡梅尔(Johann Nepomnk Hummel,1778-1837),奥地利音乐家,莫扎特的入室弟子,贝多芬的同学,成名早于贝多芬。 ⒂伊格纳兹·莫谢莱斯(Ignaz Moscheles,1794-1870),波西米亚作曲家,钢琴大师。早年赴维也纳学习作曲,并在欧洲各地旅行演出,后来又定居伦敦,师从克莱门蒂,成为当时重要的钢琴家。1822年结识了门德尔松,后成为他的老师。1846年受门德尔松之邀到莱比锡音乐学院(Conservatoire)任教,直到去世。莫谢莱斯留下了许多日记,成为记录19世纪音乐生活的宝贵资料。莫谢莱斯的作品体现出从古典主义过渡到浪漫主义的特征,具有旋律优美雅致,结构清晰的特征。他还经常采用各国的民间曲调,营造出独特的氛围。作为一名钢琴家,他写作的钢琴练习曲在钢琴教学上有很高的价值,至今仍然被广泛使用。他的其他作品则较少演奏。 ⒃奥利维埃·梅西安 (Olivier Messiaen,1908-1992)法国作曲家、凤琴演奏家、鸟类学家,20世纪重要作曲家之一。其音乐常融入复杂的节奏语言(源于古希腊和印度音乐中的节奏),并以“有限移调调式”(梅西安自他早期作品中提出的概念)铺陈出和声与旋律。梅西安身为一位天主教徒,曲作中常流露出他对信仰的虔诚。 ⒄玛丽·格朗德瓦(Marie Grandval, 1828- 1907),法国女作曲家。 ⒅ 加布里埃尔·福莱(Gabriel Fauré)法国作曲家,凤琴演奏家。著名的作品有:管弦乐组曲《佩列阿斯与梅丽桑德》(Pelléas et Mélisande, 1898)。 原文出处: http://oboeclassics.com/~oboe3583/ambache/women.htm
个人分类: 音乐学|4662 次阅读|0 个评论
音乐的哲学:2.音乐的本体论
Boqitang 2016-4-1 16:38
Philosophy of Music 音乐的哲学 2.音乐的本体论 安德鲁·卡尼亚( Kania, Andrew )撰文 汤伯杞 ( 译 选自: Stanford Encyclopedia of Philosophy 【爱德华·N·扎尔塔(Edward N. Zalta) 编《斯坦福 哲学百科全书》Spring 2013 版】 2. 音乐的本体论 (汤伯杞 译) 音乐本体论是研究各种音乐事象的存在及事象之间所保持的各种关系的学问。这个领域中大多数已经讨论过的问题一直以来都是:古典音乐作品的形而上的本质,以及对这类作品应当给予什么样的表演才是”真实的表演 【authentic performance 】“。近年来,对其他音乐传统的本体论问题【 ontologies 】——诸如:摇滚的和爵士的;以及有关方法论的讨论和音乐本体论【 musical ontology 】的价值的争论,人们的兴趣一直在不断地增长之中。(有关这些争论的一个较为详尽的综述,参见: Kania 2008a 和 forthcoming b )。 (汤伯杞 译) 2.1 基要主义的 争论 (汤伯杞 译) 西方古典传统中的音乐作品具有多实体性【multiple entities】,这意思是:它们允许自身存在多个实例【multiple instances (各种各样的演出)】。因此,许多关于此类作品的本质这一问题的争论,读起来就像是一篇有关“普遍性问题【problem of universals】”争论的观点要陈;这里拟讨论的范围,幅涉各种基本的本体论学说。我们可以把音乐上的本体论者分为实在论者【realists】和反实在论者【anti-realists】,前者肯定音乐作品为实有,后者则否认其为实有。尽管实在论一向比反实在论更为流行,但一直以来却存在着许多相互矛盾的实在论观点。我先从三个非正统的观点开始,而后再述及正统的柏拉图主义者和唯名论者的观点。 ( 汤伯杞 译) (汤伯杞 译) 理型主义者(Idealists ⑴ )主张:音乐作品属于精神实体( mental entities)。柯林伍德【Collingwood】(1938)和萨特【Sartre 】(1940)分别把音乐(以及其他的)作品看作是想象中的客体和体验。对此种观点,最重要的异议是:(i) 它没有把作品看作是主体间可通解的,因为以《春之祭》【The Rite of Spring 】这个名称命名的作品,如同各种想象体验一样,也将是多种多样的,人们用这个名称可从事各种各样的表演;而且 (ii) 它把作品的传媒弄成无关作品的理解。有人在对《春之祭》的现场演出和录音这两者做出响应时,也许有着同样的想象体验,但这两种传媒是否具有同等的美学意义,似乎还是一个悬而未决的问题。 (汤 伯杞 译) 大卫·戴维斯【David Davies】提出:音乐作品,就像所有艺术作品一样,属于“行为活动( actions )”,特别(particular)是作曲家的音乐创作活动(2004)。这样,他就又重新回到了我们可以称之为艺术本体论的“行为理论”【“action theory”】的提法。(此种观点的一个早期的守护者就是格列高利·居里【Gregory Currie 】(1989),他说的是:艺术品是各种“ 类型【 types 】 ”的行为活动,而不是戴维斯等然视之的那种 特别的 【 particular 】行为活动。) 尽管在各音乐本体论学说之间做出裁决,某种程度上始终是一个依据我们的前理论(pre-theoretic)直觉在理论成效与其成本之间寻找一个平衡的问题,但各行为理论,由于其暗示一部作品的某个实例是某种由作曲家来表演的行为,而不是一场演出,因而它便承担了一项特别艰巨的任务。为了弥补我们这种直觉上的这种缺失,行为理论的理论成效就必须得是相当博大精深的。 (汤伯杞 译) 盖伊·罗哈博夫【Guy Rohrbaugh】为音乐的以及其他的多实体性的艺术作品,提出了一个新的本体论范畴 (2003) 。他认为:既然我们归于音乐和其他艺术作品的种种属性,如:形式上和时间上的适应性,不能用任一现成的本体论学说来加以解释,此外,既然这些问题并不只是艺术作品才有的,而是如“各物种……,会所,各种手工艺品,以及话语”(199)同样具有的属性,那么,我们就有理由重新设定一个新的实体品种:一个“被具体化了”的基于史实的个体,而不是由物理属性组成的个体,诸如总谱和演出。(对这一观点的评论,见: Dodd 2007, 143–66. ) (汤伯杞 译) 大多数理论研究者似乎都认为:与那些一向被推崇的理论相比,关于音乐作品的某种柏拉图主义的或唯名论的学说似乎更可靠一些。唯名论者主张:音乐作品是各种具体的特殊性的集合,例如总谱和演出( Goodman 1968, Predelli 1995, 1999a, 1999b, 2001, Caplan and Matheson 2006 )。这一观点,虽然因其仅提及了几种绝少给人以不确定性印象的实体而颇具诱惑力,但却仍面临着严峻的质疑。尽管我们许多关于音乐作品的论断可以解释为:关于系列实况演出的论断,但有的似乎是很诘诎地论及作品。例如,《春之祭》的大多数演出——甚至包括今后可能进行的演出——都不免有几个错音。因此,欲想使释义要略不会得出“《春之祭》包含有几个错音”这样荒谬的结论,将是困难的。解决这一问题的办法似乎是在于:要求作品是独立于其各种表演之外的存在,但这并不符合唯名论者的要求。(因为唯名论学说中有一个新近的辩说,反对某些标准的不同意见,见: Tillman 2011. ) (汤伯杞 译) 柏拉图主义认为:音乐作品是些抽象的客体,这是目前最为流行的观点,因为与任一其它学说相比,其对我们有关音乐作品的前理论直觉更加尊崇。另一方面,由于“抽象的客体”并不是那么好理解,因此这一观点在本体论上是最令人困惑的。不过,虽然围绕音乐作品都是哪几类抽象的客体这一问题争论多多,但柏拉图主义依然执着己见。认为作品是永恒的存在,既不存在于空间也不存在于时间的(Kivy 1983a, 1983b, Dodd 2000, 2002, 2007),我们可以称其为“简单的柏拉图主义”(以行文简单著称的柏拉图主义)。按照“复杂的柏拉图主义”的说法,音乐作品作为人类行为的结果存在于时间之中。这一观点,因包含若干音乐实践的特色而富于积极意义,其包括有:直觉上认为音乐作品是可创作的;确认作品具有各种审美的、艺术的属性以及作品及其演出都是有着细密纹理的个性化表现(例如:因于某人创作了作品;或者因于使作品得以正确的表演的乐器) (Ingarden 1986; Thomasson 2004b; Wolterstorff 1980; Wollheim 1968, 1–10, 74–84; Levinson 1980, 1990c; S. Davies 2001, 37–43; Howell 2002; Stecker 2003, 84–92)。 (汤伯杞 译) (汤伯杞 译) 与所有这些实在论者的观点立场相反,反实在论者抱持的观点则是:并不存在什么像音乐作品这样的东西。这一观点的一个早期支持者就是理查德·拉德钠【Richard Rudner】(1950),尽管把他看做是一个消除论的(eliminativist)的反实在论者还是一个虚拟论(fictionalist)的反实在论者,哪一个最合适还不好说。但目前摆在桌面上的就是这两种反实在论观点。在消除论者看来,根本不存在音乐作品这种东西,因此,我们理应不予理会。 罗思·卡梅隆【Ross Cameron 】(2008) 虽然为这种观点做辩解,但也仅是就“Ontologese(本体论语)”——即:我们做本体论时所说的专门用语——而言。他论证说:像“there are many musical works(有许多音乐作品)”这种正规英语的表达方式可以真是无任何音乐作品【without there being any musical works】(有关批判性讨论,见: Predelli 2009 和 Stecker 2009.)。在虚拟论者看来,有关音乐作品的论说的确切涵义并非为真,因此,姑且不论其主题的非存在性(non-existence),与其说我们不应该对这种论说弃之不理,倒不如说我们应对其采取一种与众不同的、姑且信其为有的态度(或许我们已经这样做了)。(见:Kania 2008c, forthcoming b.)。 (汤伯杞 译) 凡在与音乐作品相关的本体论基本范畴的问题上的这种争论,有许多都已转向了“技巧的”问题,亦即:关于非本质特性、起因、具体表现等等的本质的一般形而上学主张(如:Howell 2002, Trivedi 2002, Caplan and Matheson 2004, 2006, Dodd 2007, Cameron 2008)。面对这一状况,有些理论研究者业已指出:音乐作品是文化实体,因此,适于揭示其本体论状态的方法论,也许会与一般形而上学的方法论大相径庭(Goehr 1992, S. Davies 2003c, D. Davies 2004, Thomasson 2006, Kania 2008c)。目前,对方法论问题的兴趣似乎同对一阶理论的兴趣一样多(近期的例子, 见: Kania 2008c, D. Davies 2009, Predelli 2009, Stecker 2009, Dodd 2010)。 (汤伯杞 译) 2.2 高阶本体论问题 (汤伯杞 译) 汤伯杞 译) 既然音乐作品是多实体性的,这样看来,一旦我们弄清楚它们的真实本质,我们就会知道作品与其多个实体之间所保有的关系。然而,由于基本原则性的争论是关于作品所属的基本本体论范畴,为解决争论就须使有关实体化的关系的许多问题处于开放状态。例如,巴赫的勃兰登堡协奏曲 No. 5作实体演出时必须使用羽管键琴吗?合成器上发出的像羽管键琴的声音会一样好吗?采用巴赫时代的另外一件键盘乐器或现代钢琴如何?得知音乐作品是,比如说, 永恒的样板(eternal types),未必有助于解决“真实的表演(authentic performance)”的问题,这或许是讨论得最多的本体论问题,是哲学家、音乐学家、音乐家,以及听众都同样感兴趣的。 (汤伯杞 译) 在表演的真实性( authenticity ⑵ )问题上的争论中普遍存在的混乱,其来源有二:一是无法认定:真实性不单单是一种属性,而且还是一种在各角度以及各不同的“向量(vectors)”上都起作用的关系。在某一方面真实的(authentic)东西越多,在另一方面真实的东西也许就越少(S. Davies 2001, 203–5)。二是假设真实性在“真实的(authentic)”就意味着“善(good)”这个意思上,是一个可评估的概念。由于一个真实的谋杀犯并不是什么善茬儿这样一个事实(S. Davies 2001, 204),情形就不是那么清楚明暸了。因此,我们的价值判断将会成为各种程度上的复变函数,即:我们须判断表演在各个方面的真实程度,还要判断分派给那些各种各样的真实性的各种价值标准。 迄今所讨论的涉及真实性问题的主要种类,是关于实体化作品的真实性。大多数人都同意:这种最彻底的真实性,要求顺序正确地发出正确的音高。 纯音声论者 (Pure sonicists ⑶ ) 的这一论证是充分的(例如: Kivy 1988a)。 音色音声论者 (Timbral sonicists ⑷ ) 主张:这些音高还必须具有反映作曲家乐器法的音色 (例如:Dodd 2007, 201–39)。 乐器论者 ( Instrumentalists ⑸ ) 主张:必须按照总谱上指定的乐器种类来创制此类声音(例如, Levinson 1990d) 。多数争论都是关于:什么样的具有审美意义的或曰具有艺术美感的属性是音乐作品不可或缺的。如果巴赫《勃兰登堡协奏曲 第五号 》那简洁流畅的谐和统一(the limpid textures)是其不可或缺的,那么就确实不能用大钢琴取代羽管键琴来实体化作品。如是观之,这种争论便反映的是: 形式论者 ( formalists ⑹ )(或经验主义者、或结构主义者)之间在美学上、音乐上以及其他方面的一种界域较为宽泛的争论,他们认为:一部作品最重要的属性是固有属性,是可传达给听众的,尽管听众不知其被创作过程中的历史的和艺术的语境,而 语境论者 ( contextualists ⑺ )则认为:一部作品是同其创作的语境结结实实地绑在一起的。斯蒂芬·戴维斯(Stephen Davies)一向支持结结实实的语境论,他主张:特定的乐器法是否是一部作品完全真实的实体化所必须的,对这一问题不能只给一个答案。作为作曲家在某些合同约定范围内工作的指定规格的一个结果,作品在本体论意义上就可以是“较厚( thicker )”或“较薄( thinner )”的存在( 1991, 2001 )。一个真实的表演,其具体作品指定的属性越多,其就越厚。因此,对于某些作品(以早期西方音乐历史上的为典型)来说,其乐器法可塑性强,而对其他作品(例如,浪漫派的交响乐),其非常特殊的乐器法即要求完全真实的表演。 除了什么是真实性这一问题之外,一向争论的还有关于真实性的可实现度(attainability )及其价值的问题。那些对真实性可实现度存疑的研究者提到这样一点:我们与某些作品创作的历史距离(Young 1988)。我们也许再也不能读到记录着作品的乐谱,或者再也不能构建或演奏那些曾经是写来演奏的乐器。果如此,全然的可实现度就是不可实现的。然而,正因为我们很少没有意识到这些问题,所以我们应该成就部分的真实性(S. Davies 2001, 228–34)。质疑真实性的价值的研究者往往着眼于种类(kinds),而不是实体化-作品(work-instantiation)。例如,有人或曾质疑以真实地采集多次演出的音响来制造一次演出的价值,而这些真实地采集来的音响原是发生在作品创作语境中的,这种制造是建立在这样一种基础上的:乐手们的高超技巧,时并不与今同(Young 1988, 229–31)。不过,此类论证,对实体化-作品的价值并没有结论。有人论证说:虽然我们可以实现作品的某一真实的实体,但因而就以为我们听到的作品与作品的同时代人听到的一样,那是痴人说梦;因为使我们沉湎于其中的音乐文化挟制了我们聆听的方式,是我们无从逃避的( Young 1988, 232–7)。因此对这种真实性的要义表示怀疑。对这一观点做出回应的论证是:我们不仅应当考虑以比作品当时代的人更好的姿态来欣赏历史作品的可能性,而且还应想到有着非凡适应能力的人们在欣赏有史以来乃至整个世界中的众多各不同种类的音乐时的光鲜。(S. Davies 2001, 234–7) (对真实的表演这一问题争论的一个极好的综述,见: S. Davies 2001, 201–53;一项有关事象的而非有关作品的实体化的调查,见: Kivy 1995, Gracyk 2001, Bicknell 2005, 2007a;新近的一些研究,例如基本原则性的争论方面,在方法论上有所转变;见:S. Davies 2008, Dodd 2010) 第二个方面的争论则是独立于基本原则性争论之外的,这就是比较的本体论( comparative ontology )。正如各不同历史时期的古典作品在本体论意义上可以是互异的一样,源自同一历史时期不同的传统的作品也是如此。西奥多·格雷塞克( Theodore Gracyk )一向认为:摇滚乐作品的各个实况并非是表演。这类作品倒更像是通过演奏某一录制在相应设备上的副本而被实体化的 (1996) 。斯蒂芬·戴维斯则论证说:摇滚更像古典音乐而非如格雷塞克所言,因为用于表演的作品处于传统的心脏地带,即使作品是用于不同种类的表演( 2001, 30–6 )。有人可以在格雷塞克基本理论框架内,以对实况演出场所以及演奏技巧的探求为途径,来为他的观点做辩护 (Kania 2006) 。 关于爵士乐本体论的研究,一向是以即兴创作的本质为中心的,特别是即兴创作与作曲之间的关系 (Alperson 1984, 1998, Valone 1985, Brown 1996, 2000, Hagberg 1998, Gould and Keaton 2000, Sterritt 2000, and Young and Matheson 2000). 。即使姑且不论其扩大了音乐哲学讨论的范围,这也是一个有益的提醒,即:并非所有的音乐都表演的是预先创作好的作品( Wolterstorff 1987, 115–29 )。然而,有一点必须说明:即兴创作也可以显现于此类作品的篇章之中,即如古典协奏曲即兴华彩乐段那种表演中所显现的一样。有论证说:即兴创作与作曲之间的差别,并不像通常想象的那样意义重大( Alperson 1984 )。另一些人论证认为:所有表演都离不开即兴( Gould and Keaton 2000 )。还有的则是把即兴创作的可能性规限为某些种类的音乐属性,诸如规限为“结构上的( structural )”而非“表达上的( expressive )”( Young and Matheson 2000 )。然而,这类论证并不令人信服。它们通常转弯抹角、模棱两可地使用诸如像“作曲( composition )”和“表演( performance )”这样的词语,或者以超越“表达上的”诸属性的有界集的界线或差异的措辞来界定即兴创作, 即以尚未解决的问题 或未经证明的假定 为论据进行诡辩。 虽然爵士乐并不必然是即兴的,而且爵士乐的表演也绝非是没有任何一点前期的创作过程,但即兴创作集中体现在爵士乐上,却是对音乐本体论者的一个挑战。有人可能会说:爵士乐作品在本体论意义上一如古典作品一样——是为多个不同的表演创作的,而且它们往往是较薄的,为即兴留了较多的创作空间(Gould and Keaton 2000, Young and Matheson 2000)。困难在于:不将此一创作与彼一创作合而论之,便无从详尽说明此类作品,因为表记出旋律并不是必须的,而许多作品共享着相同的和声结构。于是,有人便论证说:这类作品即是其表演本身(Alperson 1984; Hagberg 2002; S. Davies 2001, 16–19; 2003, 156)。这里有一个问题就是:与古典乐划了等号。如果爵士乐表演是其切身自在因素的音乐作品,那么,拒绝承认作品古典表演的情状将是困难的。这看起来就像是在我们通常认为的作品必要的属性之外来增释作品。第三种可能的解释就是:爵士乐中没有作品,唯有表演 (Brown 1996; 2000, 115; Kania 2011b)。如果“作品(work)”是一个用于评估的术语,那在直觉上都是通不过的,但显然不是这么一种情况。 “高”阶本体论的讨论,其第三个主题就是音乐作品各元素的本质,诸如:旋律、和声、节奏,以及它们是如何合成为复杂的整体的。目前,唯有罗杰·斯科鲁顿( Roger Scruton , 1997, 19–79; forthcoming )和 斯蒂芬·戴维斯(2001, 47–71)对这些问题做过深度的讨论;但只要是诉诸音乐定义(见:前述的1.2节)中音高、节奏这类“基本的音乐上的特征”,他们对这种绝对的音乐本质的理解,就将是重要的。 2.3 音乐本体论的怀疑主义 有几位哲学家对音乐本体论研究的可能性及价值一向表现出怀疑主义的态度。亚伦·雷德利( Aaron Ridley ,2003a; 2004, 105–31 )认为:这种研究是对时间的浪费。他论证道:⑴就音乐而言,不存在任何真正本体论意义上的求索;⑵音乐本体论离不开音乐上的价值判断;因而⑶音乐本体论没有任何音乐美学上的悬念。这第一点主张本身就是在求索,因为:如果问题是可以很容易回答的话,那么,哲学家中间何以会存在这种有关音乐本体论的争论,就颇教人费解了。此外,雷德利并不是对理论推定中显见的音乐本体论作说明,而倒像是在其整个论证过程中构拟大量且有争议的本体论上的想当然。他的第二点主张也是可存疑的,因为这好像是说:和别的许多事物一样,人们只有根据事物现实所在的种属才能正确判断其价值 ( Walton 1970, 1988 ),而音乐作品、表演等等这些事物的种属,实际上却是音乐本体论的核心问题。如果雷德利的第二点主张是错的,那么其第三点主张也就错了。然而,或许也可以做这样的论证:音乐本体论中的某些争论,比之其他方面的争论,同音乐价值问题的连系要稀松得多。比如,有关真实的表演的争论,与各不同表演之间相对价值的问题密切相关;与音乐作品的基本本体论范畴有关的争论,似乎与本问题联系得更自然一些。(关于雷德利的怀疑主义更进一步的讨论,见: Kania 2008b, Bartel 2011 )凡与诸如摇滚或爵士这种特殊音乐传统有关的本体论学说,李·B·布朗( Lee B. Brown, 2011 )都赞同与之相类似的结论。卡尼亚 (2012) 和布朗(2012)仍在继续这一讨论。 阿米·托马森(Amie Thomasson)对某种艺术本体论的论辩抱有较为审慎的怀疑主义(2004a, 2005, 2006)。她指出:根据某个艺术上的类词(kind-term ⑻)——诸如“交响乐(symphony)”——来划分(以及再划分),有一个事物种属认定的问题,人们会依据这个词作指向性选择。(下面是一个较为一般性的‘身份认定问题( qua-problem )’的例子,例如:当给你的汽车命名的时候,就有一个如何才能成功地命名整个事物的问题,而并不只是汽车的挡风玻璃或者某个有使用期限的耗材等等。)因此,头脑中必须有某一基础性的本体论意义上的类( sortal ),它决定所选中事物的身份和常在性状态。既然艺术种属( art-kinds )是由广泛的社会实践决定的,那么,发现这一基础性的类( basic sortal )的方法,就当是对艺术实践进行调查研究。托马森的怀疑主义缘于她的这一观点:我们的艺术实践就某些问题而言,可能是不明确或不完整的,比如:演奏某一作品,出现多少错音才算演奏失败。另一方面,照托马森看来,我们的实践,比如创作音乐作品的实践,可以明白无误地揭示出某些问题的答案。因此,尽管她的理论在某些问题上是怀疑论的,但在另一些问题上则完全相反,认定某些理论,比如柏拉图主义,是不值一驳的。 有人则为托马森的观点抱忧说:艺术实践也许比她料想的要错综复杂得多。如果艺术实践提供的某些问题的答案不只是不明确或不完整的,而且还是自相矛盾(contradictory )的,那么,就可以推定这位本体论者干的活儿,是要提供一种对实践进行最佳全面反思性重构的理论( Dodd 2005, 2010 )。这一观点也可从不同的方向上加以批评。即使艺术实践明确昭示音乐作品是被抽象地创制的,如果能够令人信服地昭然于世的是:压根就不存在被抽象地创制的事物,那么,实践就必定是错误的实践。这一论辩策略再一次提出了音乐作品的本质的问题,以及传统的形而上学的论辩形式是否适用于文化领域(见:前述2.1小节末的参考文献.)。 译注 : ⑴ Idealists ,旧译:唯心主义者、唯心论者;又译:理想主义者、理念主义者。 ⑵ authenticity,日本学者将其译为“正統性” ⑶ Pure sonicists,日文“純粋音響主義者” ⑷ Timbral sonicists,日文“音質音響主義者” ⑸ Instrumentalists,日文“楽器主義者” ⑹ f ormalists,日文“形式主義 者” ⑺ contextualists,日文“ 文脈主義 者 ” ⑻ 类词(kind term):固定指称词,在不同的可能世界中指称相同的对象。 上一问题: 1. 音乐是什么? 汤 伯 下一问题: 3. 音乐与情绪
个人分类: 音乐学|1363 次阅读|0 个评论
音乐的哲学:1. 音乐是什么?
Boqitang 2016-4-1 16:33
Stanford Encyclopedia of Philosophy 音乐的哲学 (1) 安德鲁·卡尼亚( Kania, Andrew )撰文 汤伯杞 译 ( 汤伯杞) 译 选自: Stanford Encyclopedia of Philosophy 【爱德华·N·扎尔塔(Edward N. Zalta) 编《斯坦福哲学百科全书》Spring 2013 版】 音乐哲学是关于音乐的本质(nature)以及我们对音乐的体验诸基本问题的研究。同任一“ XXX 的哲学”一样,它也是以其研究的目标领域的知识储备为前提的。然而,与科学哲学不同,比如说像音乐这类的艺术实践的哲学,几乎人人都有资本言其要义之二三,仅仅因为他们是音乐文化的成员。音乐,在许多人的生活里都扮演的是一个主角。因此,就像面对形而上学和认识论中的一些主要问题一样,不仅几乎人人都能够很快领会音乐提出的哲学问题,而且他们在未接触这门学科本身之前,对上述问题也往往会有自己的一些想法。 音乐恐怕是一门呈献最富哲学意味的困惑的艺术。与绘画不同,其作品往往具有多个实体(multiple instances),其中没有任何一个可以被看做是等同于作品本身。因此,作品到底是什么这个问题,音乐一开始便教人困惑多多,而同样是这个问题,表现直观物体的绘画作品(至少一开始)就显得简单多了;更不同于文学,一件音乐作品的实体可以是各种表演,而凡表演都是对作品的诠释(interpretation),然而,也可以对作品做独立的解释而与任何表演无关,而表演本身又可以是被诠释的对象。对”诠释“的这番议论意在表明这样一个事实:我们认为音乐是一门充满了意义的艺术,不过,与戏剧不同的是:纯器乐并没有显豁的语义内容。言及至此,旋即就会提出这样一个问题:我们何以会认为音乐弥足珍贵。就这些论题,许多哲学家思考的中心一向都是:音乐那显而易见的表达情感的能力,虽然在某种意义上它依然还是一门抽象艺术。 (汤伯杞 译) 本条目从脉络分析(概略地诠释)入手,几乎只是专注于最近的——过去50年内——音乐哲学方面的业绩。就一篇音乐哲学的相当概略的介绍而言,囊括:音乐哲学的历史、重要人物、与其他学科的关系,内容比这里所能囊括的范围更为深广的专题讨论,参见Gracyk Kania 2011。 目录: 1. 音乐是什么? 汤伯杞 译) 1.1超越”纯“ 音乐 1.2“音乐”的定义’ 2. 音乐的本体论 2.1 基要主义者( Fundamentalist )的 论辩 2.2 高等(Higher-level )本体论诸问题 2.3 音乐本体论的 怀疑主义 3. 音乐与情绪 3.1音乐内部的情感 3.2 听者内心的情感 4. 理解中的音乐 5. 音乐与价值 参考文献目录 1. 音乐是什么? ( 汤伯杞译 杞 译) 汤伯杞 译) 伯杞 译) 1.1 超越“纯”音乐 ( 在本条目下,其大部分讨论都集中在“纯的( pure )”或曰“绝对的( absolute )”音乐——没有任何非音乐元件掺杂其间的器乐上面。其著述将要在下面与之讨论的大部分哲学家,关注点也大都集中于此,这样做的理由有三。首先,纯音乐( pure music )往往呈献出最为复杂艰涩的哲学问题。例如:既然情绪的表达能够用某种方法从文本移植到音乐,那么音乐对一篇伤感文字的谱就何以能是对哀恸的表达就并不是那么令人费解 ,而 一首连一个标题文本都没有的乐曲则就不然。第二个理由是:尽管这些问题比较复杂艰涩,但解决问题的办法在纯然的状况下就有可能更容易予以评估。这就好比:当罪行仅由一人负责之时,追究起罪责来,总要比必须在一帮犯罪同伙之间厘清罪责容易些。如果一个对音乐表达力( expressiveness )诸问题的问题解决方案能够解释纯音乐的表达度( expressivity ),其解释得成功与否就比较清楚了。其三,有这样一点是可以肯定的,即:纯音乐的表达力将会在“非纯( impure )”音乐的表达力中发挥作用。举例来说:尽管一篇文字或许能够把自身的表达力授予一首歌,但这首歌的音乐元素也必是发挥了一定的作用。一篇伤感的文字配以一段的活泼乐观的大调旋律,与同样的文字配以一段类如挽歌的沉闷迟缓的乐曲相比,显然不会具有全然相同的表达度。尽管写到这里我一直还是把表达度( expressivity )作为一个例证来使用,但上述这些论点同样也适用于“音乐的理解与价值”的讨论。也许有人会问及有关“非纯”音乐的本体论( ontology )的一些令人感兴趣的问题,但说不清楚的是:这些问题与同样会问及的表达度、理解,以及价值等问题是不是属于同一类的问题。 鉴于 摇滚乐遍及全球,概而言之,歌( song )是当代世界中人们所聆听的最常见的音乐类型,这一说法看来是合理的。电影以及其他的映画,诸如电视,也是无所不在。关于歌的美学( Levinson 1987, Gracyk 2001, Bicknell 2005, Bicknell Fisher 亦将出版 )、音乐剧( (Levinson 1987, Kivy 1988b, 1994, Goehr 1998) 、以及电影音乐 , ,业已做过一些有重要价值的工作。然而,关于非纯音乐(impure music)的美学,似乎还有大量可供进一步研究的空间。‘密幽咂客(Muzak ⑴ )’又是一无所不在的音乐现象,但尚未受到美学家们足够认真的关注,而主要是用作一个例证以引起反感。与心理学、社会学不同,关于“密幽咂客”到底有什么令人关注的事物是哲学上可以言说的,尚有待观察。 1.2 关于“音乐”的定义 对音乐这个概念的种种阐释,通常都是从音乐是有组织的声音这一想法开始的。他们继而又觉得:这样的特征描述太过宽泛,因为有许多例证表明有组织的声音并非都是音乐,诸如: 人籁(human speech),以及非人类动物和机器发出的声音。为了弥补这个最初的想法,哲学家们进而又增加了两个必要条件。一是要求要有“音调”或曰诸如音高和节奏这类音乐上的本质特征 。二是要求具有审美功能或曰审美体验 。正像这些参考文献所明示的,满足单独其中一个条件,或两个条件都满足,皆可。这里还应予以说明的是:只有 杰罗尔德·列文森 (Jerrold Levinson) ⑵ 和 安德鲁·卡尼亚 (Andrew Kania) ⑶ 试图依照必要且充分条件来界定 。 罗杰·斯克鲁顿 (Roger Scruton) ⑷ 与 安迪·汉密尔顿 (Andy Hamilton) ⑸ 两人都认为:不存在依照必要且充分条件界定的可能性。 汉密尔顿 则明确指出,他据以定义的条件是:一个无可避免地是含糊不清的现象所具有的那些“显著的特征(salient features)” 与第一种条件相连系的主要问题是:所有声音似乎都可以尽收于音乐演奏之中,因此,对各种 声音做音乐本质特征的描述看来无望解决问题。 为了破解这一难题,该条件的守护者们迄今已将其演变为刻意精致的或曰主观的音调理论。如果某个声音的音乐上的本质特征不是其自身固有的,但总得关乎 其是如何被创制的或者如何被感受,对“模棱两可的(indiscernible)”声音,两者中只能有一个可归类为音乐。 某人关于音乐本质特征的理论就得在细节上明确:先锋派(avant-garde )“声音艺术( sound art )”在多大程度上算是音乐。 如果某人仅认可美学上的条件,而不认可音调上的条件,他就仍要面对诗韵这个问题——非音乐美学意义上的有组织的声音。 列文森 ,就是采用的这种方法,明确排除了有组织的语音(1990b)。这就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与声音有关的各艺术之间是否还有做进一步区分的可能。 安迪·汉密尔顿 支持三分说,并论证说: 声音艺术 ( sound art ),与音乐和文学二者截然不同,是20世纪确立起来的一种重要的艺术形式 (2007, 40–65) 。这也正是 汉密尔顿 赞成音乐上的音调和美学条件的一个理由;没有前者, 列文森 便不能做这样一种区分。另一方面,由于认可美学上的条件, 汉密尔顿 不得不把诸如音阶和密幽咂客等等排除出音乐王国。 卡尼亚 (乐得提供)这样一个意见:音乐至多是语言,认为音乐必然是一门艺术的想法其实是一个误解。其理由是:我们应该把音乐同其艺术唯美功用 截然 ( simpliciter )区分开来,正像我们摆布语言与文学,描摹与绘画,等等诸如此类的状况一样。依据一种选择性条件, 卡尼亚 对 汉密尔顿 的一套设定又做了进一步的区分。 卡尼亚 提出:音乐是“㈠任一有意制造或组织起来的事件 ㈡可听到的;而且㈢要么(a)具有某一基本的音乐特征,诸如音高或者节奏,要么(b) 因有这类特征而倾听”(2011a, 12)。 后面这个选言命题考虑到两种模棱两可的作品,其中没有一个是完全具备了音乐上的各项基本特征的,然而其一是音乐,而另一个则是声音艺术,因为前者在这种复合的方式中被确定为是被探讨的。 卡尼亚 的探讨因而借鉴了近来一些有关艺术的定义中的某些手法,以替代诉诸于美学条件。 言罢诸多附加条件,再回溯到“有组织的声音”这一基本想法是值得的。多数理论家都注意到:音乐并非完全是由声音构成的。最显而易见的是,许多音乐都包括休止。你或许会认为:无声能行使的只是组织音乐之声功能。一种反驳意见是:有理解力的听者是 聆听 那些休止,就像她聆听声音一样 (Kania 2010)。另一种意见是提出一些普遍公认的音乐个案,在这些案例中,无声并不是结构性的,即不是通常意义上的休止方式。 约翰·凯奇 (John Cage)的《4'33''》是经常被讨论到的,但却存在这样一种广泛的争论:这件作品是无声的——它的内容与其说是无声的,倒不如说是发生于其表演过程中的环境声( the ambient sounds )。不管怎样, 斯蒂芬·戴维斯 ⑼ (Stephen Davies,1997a) 和 安德鲁·卡尼亚 (2010)两人都论证了 凯奇 的作品并不是音乐,尽管论证是出于不同的理据。至于与“无声音乐( silent music )”这个标签相关的其他几个论辩者的论辩, 卡尼亚 证明:现成的例子的确存在,而 埃尔文·舒尔霍夫 ⑽ 《五幅风景画( Fünf Pittoresken )》中的《于未来( In Futurum )》最为突出,这件作品要早于凯奇的《4'33''》大约33年。 译注: ⑴密幽咂客(Muzak) : 有线广播网通过线路向酒吧、饭馆、超市、商场等公共场所播送的背景音乐。 ⑵杰罗尔德·列文森(1948年7月11日 生于布鲁克林),美国马里兰大学学院市分校特聘教授。尤以研究音乐美学以及电影、艺术、幽默的意义和本体论问题著称。 ⑶安德鲁·卡尼亚 (Andrew Kania) 美国三一大学助理教授 。 ⑷罗杰·斯克鲁顿( Roger Scruton )英国哲学家,波士顿大学的哲学教授。 ⑸安迪·汉密尔顿 (Andy Hamilton) 英国杜伦大学( Durham University )哲学系教授。 ⑹拉尔夫·沃恩·威廉姆斯(Ralph Vaughan Williams,1872-1958)英国作曲家、著作家和指挥家。他在生于英国格洛斯特郡(Gloucestershire)的下安普内(Down Ampney),父亲是当地的一个教区牧师。六岁起威廉斯在他的姨妈指导下学习音乐,七岁开始学小提琴。在查特豪斯(Charterhouse)学校读书时,他是学校乐队的小提琴手,在剑桥进三一学院后,他开始学习作曲。1890年夏,沃恩·威廉斯来到了慕尼黑,在这里他聆听了瓦格纳的乐剧《女武神》,从而更加坚定了他早已立下的志愿----当一名作曲家。回国后,沃恩·威廉斯进了皇家音乐学院学习和声与作曲。1897年,他来到柏林,拜M.布鲁赫为师,1909年又到巴黎求教于拉威尔。在这求学期间,他先尝试着写了一些歌曲,不久后便投入大型乐曲的创作。深受英国民间音乐的影响,比如他对老歌《绿袖子》的改变(很多人都认为这是个民歌)。 主要作品: 《三首诺福克狂想曲》是以民间主题为基础写成的;《塔利斯主题幻想曲》则是根据英国十六世纪宗教音乐家汤姆斯·塔利斯(T.Tallis,1505?-1585)的赞美诗写成的;他还写过不少歌剧,有《牲口贩》、《恋爱中的约翰爵士》、《奔向大海的骑士》、《毒吻》等;他根据英国作家班扬(J.Bunyan,1628-1688)的小说《天路历程》而写的同名道德剧也很有名;而沃恩·威廉斯的最大成就在于他的九部交响曲,其中以《伦敦》交响曲(第二) 、《田园》交响曲(第三)和《D大调交响曲》(第五)最为著名.沃恩·威廉斯还写过不少室内乐曲、弥撒曲、协奏曲(如《云雀飞翔》)以及一些电影音乐和芭蕾舞剧(《柯尔老王》、《圣诞之夜》、《婚礼的日子》等),他的《南极》交响曲(第七)就是根据他为电影《南极的苏格兰人》(曾获1949年布拉格电影节一等奖)所写的配音改编而成的。(资料来源:维基百科) ⑺莱罗尔·安德森 ( Leroy Anderson ,1908~1975),美国作曲家、指挥家。早年曾就读于哈佛大学,后师从著名作曲家辟斯顿学习音乐。1930年曾担任大学管弦乐队的指挥。一度在波士顿通俗管弦乐队从事编曲工作。擅长创作轻巧的乐队小品,旋律流畅生动,内容通俗易懂,为广大听众所喜爱。代表作为《养鸡场》、《《号手的节日》、《打字机》、《蓝色探戈》等。 ⑻小野洋子(1933年2月18日出生):日裔美籍音乐家、先锋艺术家,约翰·列侬(John Lennon)的第二位妻子。她出生于东京的一个富有家庭,其先祖是日本战国时代九州柳川大名立花宗茂的重臣,被赞称为日本七柱枪的小野镇幸。她的名字常错译为大野洋子。在日本,她的名字与其他日裔人士一样通常以片假名“オノ・ヨーコ”表示。 ⑼斯蒂芬·戴维斯(Stephen Davies):于新西兰奥克兰大学教授哲学,著有:《艺术的定义》【Definitions of Art (1991)】,《音乐的意义与表现》【Musical Meaning and Expression (1994)——中译本:湖南文艺出版社,2010】, 《音乐作品与表演:一种哲学的探索》【Musical Works and Performances: A Philosophical Exploration (2001)】;《音乐哲学的论题》【 Themes in the Philosophy of Music (2003)-中译本:湖南文艺出版社,2010】;《艺术哲学》【The Philosophy of Art(2005)——中译本: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2010】,;编著:《艺术及其启示:意义、道德,与社会》【Art and Its Messages: Meaning, Morality, and Society (1997)】、 《艺术与本质》【 Art and Essence (2003)】 ⑽埃尔文·舒尔霍夫( Erwin Schulhoff ,1894-1942),犹太血统的德裔捷克作曲家,钢琴家。生于布拉格的一个犹太人家庭,后到莱比锡师从雷格。后来他对爵士乐产生了浓厚兴趣,经常在德国各地进行爵士乐演出。纳粹上台后,舒尔霍夫的生活陷入困难。晚年他信奉共产主义,企图逃亡苏联,但遭到逮捕,被关进集中营,并因肺结核死于集中营里。舒尔霍夫的早期作品受理查·施特劳斯的影响很大,一战后他受达达主义影响开始创作实验性音乐,如一首名为In futurum的小品,全曲并无一个音符。但不久后他的风格又向新古典主义转变,并运用爵士乐。他的晚年作品则更为贴近社会现实。舒尔霍夫的作品常常运用强烈的节奏和不协和音,他有时也写无调性作品,但未采用过十二音主义。(资料来源:维基百科)
个人分类: 音乐学|1639 次阅读|0 个评论
音乐—自然界的通用语言将被写成生物结构编码
热度 1 Boqitang 2016-3-31 16:10
Music – Natures Universal Language Is Encoded In Biological Structures 音乐—自然界的通用语言将被写成生物结构编码 吉尔·麦特森 * ( Jill Mattson )撰文( 2014.1.24 ) 汤伯杞 译 数学是科学的语言(language of Science),这是老生常谈了。最近的发现显示:在一个与之相联系的甚或说是更为根本性的方面,音乐可能 真的是自然界的语言(language of Nature)。 正像我在我的钢琴上弹奏不和谐的音乐时,我的狗便呜咽抱怨,非得要我停下来不可一样——新的发现显示:在我们对审美上令人愉悦或令人不快的音乐做出反应时,我们也许是出于生物体本能的“电路连接(hardwired)”。证据表明:音乐可能是组成生物体的最小蛋白质分子的编码。最近来自麻省理工学院(MIT (1) )的实验 ,报告了实验结果:以丝质人造聚酯代表音乐——用人造丝代底层蛋白质作“音符”。研究人员发现:在丝的物理属性和与其相关联的美学上音乐的声音和感觉,有着惊人的相似之处。换言之,具有良好物理属性的丝发出的是令人愉悦的音调! 声音疗法(Sound Healing)研究人员和一些研究古代文明的学生一个时期以来一向都认为:通常声音,尤其是音乐,拥有启迪我们深度理解周围世界的巨大潜能。而且,对以声频的形式存在的精确能量加以知情地应用,可以使我们在诸多层面上得益:情绪上、身体上、智力上和精神上。 麻省理工学院科研团队在实验室里全身心地投入他们人工合成丝质人造聚酯的工作,采用的是不断复制结构单元蛋白质分子的新方法。这个大型多学科工作团队,包括 有工程技术人员、生物医学专家、数学家、作曲家, 他们依据系统配方制造出了合成丝,以备后期合成材料设计工作的模型之用。他们从构建天然丝的计算机模型起步,继而确定这种底层性的生物工程材料是否达到了像蜘蛛丝那样特有的轻量、精细、超常强度的技术要求。 这些研究人员修改了丝的产生基因,并且为复制蜘蛛的丝纺器官(silk spinning organ)制定了一套方案。经过大量的工作之后,他们制造出了各种各样的合成丝纤维。有两种实验用“丝”很出色:这两种新型蛋白制品,其中一种产生的丝分子极强壮,但问题在于:这种蛋白并未彼此粘合成为一根丝线——不能用。第二种材料所含的蛋白质分子稍弱一点,却很结实地粘合在一起,成为绝佳的一根丝线——如天然的丝蛋白所表现得一般无二——成功了。只制造出强壮的蛋白是远远不够的;它们还必须彼此正确地粘连,形成一束相互大规模耦合的丝缕。必须是一种具有内部聚合力的建构,能够正确地将各种成分粘合、连接为一体,就如音乐创作一样。 摄影:马库斯·比埃勒 (Markus Buehler) 这个图形是两个人造版蜘蛛丝的分子结构之一,描述了结果证明是能够形成结实的、连接得好的纤维的那一版。另一与之不同的结构,由于采用了相同方法的某个变体,因而不能形成符合使用要求的长纤维。建构在这两种结构基础上的音乐创作,有助于显示它们是多么不同。 得出这最初的实验结果之后,该团队又回到实验室创制新的丝质材料。他们用以开发优质丝的新型分析工具之一就是音乐!具体的细节就不谈了……简而言之,这种丝的各个结构层面——蛋白、它们的相互关系、以及底层结构——被转化成了乐曲。最终结果是:强壮的丝质蛋白不会形成可用的丝线,因而制造出来的音乐是刺耳的,令人不愉悦的。形成了可用纤维的蛋白,其演奏出的音乐,如柔水般令人愉悦。事实是:上述这个基于丝质蛋白的过程,其结果表明:任何事物哪怕只是一点点近似于音乐,都是出色的;事实是:令人愉悦的音乐出产自“好的”丝,刺耳的音乐是由“坏的”丝导致的,这简直令人不可思议。 经多年来的不断发展,大量证据表明:我们同音乐的与生俱来的亲密关系。婴儿似乎先天就喜好音乐。还在两个月大的时候,婴儿就向和谐的或者说令人愉悦的音调转过脸来而避开不协和的声音。现代医学脑成像显示:当聆听管弦乐团演奏美妙的交响乐时,快感中枢即亮起。这与性响应、吃巧克力和吸食可卡因时的快感中枢是同一快感中枢。似乎已刻印在我们细胞上的音乐,究竟是什么呢? 研究人员之一,麻省理工学院的马库斯·比埃勒说:“音乐中可能有一种底层结构的表达,音乐让我们对构成我们身体的蛋白质多了一些了解。毕竟,我们的器官——包括大脑——是由这些结构单元制成的,而且人类的音乐表达也许于不经意间涵括了我们不知道的信息。”音乐不久就会让我们对我们特有的生物现象有更多地了解,披露出新的对人性的深刻洞察。 进而言之,这个制造生物、DNA以及结构单元蛋白质的过程可以编码成一首普适的歌(a universal song)。 在一项分别进行但却显然是相似的实验中,法国物理学家约珥·斯顿海默(Joel Sternheimer)开发了一种用于将植物蛋白中的氨基酸序列转换为音乐的系统。斯顿海默发现:基于这些氨基酸序列的合成材料生成了美学观点上令人愉悦的音乐。事实上,当由植物氨基酸序列制成的“歌”回放到植物的时候,其生长速率明显增强,而且抵抗干旱和病害的能力也得到了改善。正像用蜘蛛丝蛋白质一样,由植物中的生物学结构单元谱写的音乐也是令人愉悦的,回放于植物时产生的是正反馈效应。 连年积累起来的庞大的证据链还表明了这样一点:构成人的口腔语音的特定频率暗示了一个人的健康状况。我们人类说话的声音,就像一个乐团一样,是可测量之声的一个大集合,一张宽幅频谱。在对声音中含有的海量信息进行分析方面的泰斗级权威,沙里·爱德华兹(Sharry Edwards)对从一个人的语音声谱中详细洞察其潜在的健康状况一向有着丰富的经验。一个训练有素的嗓音专家能够发现与基本的情绪状况、身体状况、营养状况,病原体、毒素临床表现等等相关的信息。爱德华兹的工作重要影响之一在于:“声音治疗(Sound Treatments)”的发展,以处理于语音声谱中发现的潜在问题。通过倾听适当的频率,嗓音就会恢复到一个健康的面貌,相关的身体上的毛病也会得到缓解。 在远远超出麻省理工学院(MIT)蜘蛛丝工作范围的领域,现代声音专家也会证明:有关音乐的例证在我们 周围无生命宇宙里也有大量的体现。一个同样也是发现于整个大自然中的著名数列就是:斐波纳契(Fibonacci)模型。斐波纳契数列,即:1, 1, 2, 3, 5, 8, 13, 21, 34 等等。这个数列中的下一个数,就是前两个数之和。关于这个模型,大自然中为人熟知的例子有:鹦鹉螺贝壳的图案、花瓣以及人体。这个斐波纳契数列可以转换为古往今来的世界各地都曾发现过的普通音阶。从古代中国到现代,天文望远镜一经发现恒星和其他天体上的音乐元素。恒星 与行星的运动可以表述为“星音(Star tones)”——恒星与音乐系统、八度、和声之间的一道清晰的连线。古往今来,有着一种一以贯之的信念,即:在宇宙的创构与流变之中,存在有一种深度的精神和谐(spiritual harmony)。不夸张地说,音乐就是这种和谐的表现。 声音与音乐,可能远比我们已经想到的还要多得多!各大古代文明(Ancient Civilizations)都把音乐视为一种神秘力量,小心翼翼地守护其秘密。现代的专家们则相信:声能(Sound energy )可以与我们的灵能(subtle energies:微能量)交互作用并复原我们的灵能,为康复与发育开辟广阔的天地。人的声音里含有与人体的健康及基本状况有关的大量信息。音乐作品,是汲取了众多乐器、音色、音高、节奏、八度音等等的;产生超越部分之和的整体性效果的大“故事”。就连我的狗都熟知:什么样的声音是对的、什么样的感觉是对。音乐可能是自然界的通用语言,说深一点,它映射着那缔造了我们,以及我们周围的世界、我们之所是的伟大计划。 MIT 参见: 麻省理工学院 (2012, November 28). 研究人员合成新型丝纤维,用音乐来谐调材料性能。 * 吉尔·麦特森(Jill Mattson) : 美国音乐家、作曲家、画家。三次获奖作家、新兴的声音康复领域公认的专家。从事古代文明研究达20年,曾作题为《古代的声音~现代的康复(Ancient Sounds ~ Modern Healing)》的全美(国)演讲。出版过四部著作,六张CD专辑。其中original Award winning musical compositions ( Deep Wave Beauty CD – Best New Age CD of 2012 – Silver Award )获2012年全美原创音乐奖(银奖)
个人分类: 音乐科普|2494 次阅读|1 个评论
与《音乐在我们之间:音乐是一种通用语言吗?》一书的作者的问答
Boqitang 2016-3-30 23:32
A QA with Kathleen Marie Higgins, Author of “The Music Between Us” 与《音乐在我们之间:音乐是一种通用语言吗?》一书的作者 凯瑟琳·玛丽·希金斯 * 的问答 莫莉·瓦尔贝格 ( Molly Wahlberg )撰文 汤伯杞 译 从我们身为襁褓时的第一次与社会 黏合 ( social bonding )到昭示我们已然逝世的葬礼,音乐在我们的生活中始终扮演着一个重要的角色,引领我们彼此接近。在《音乐在我们之间:音乐是一种通用语言吗?( The Music between Us: Is Music a Universal Language ? )》(芝加哥大学出版社,2012年6月)一书中, 凯瑟琳·玛丽·希金斯( Kathleen Marie Higgins ) 对这一角色做了深入的研究,考察了人类感知的各种特性,因为正是这些特性使得音乐具有的神奇能力——姑且不论其跨越了各大洲、纵横于诸世纪的五花八门的形式——得以点燃人类共有的体验感。她这跨领域的、充分深入的调查研究敷陈了:音乐被应用于各种仪式、教育、工作、康复医疗、作为安全的资源以及娱乐的方方面面,也许最突显的是娱乐。 希金斯, 德克萨斯大学奥斯汀分校的哲学教授,最近在这里( ShelfLife@Texas ⑴ ),回答了我们就音乐的超验力量——以及它何以成为人类社会最根本的桥梁之一——提出的一些问题。 您 的音乐教育背景怎样? 您是怎么对音乐哲学产生兴趣的呢? 我大学是音乐专业,演奏钢琴和风琴。我特别感兴趣的是音乐比较广泛地联系到思想和文化的方方面面,因为选修了一门印度音乐方面的课程,这促使我开始认真思考各音乐传统间的差别。我毕业后从事哲学工作,但我诸多的哲学兴趣是从音乐哲学开始的。 目前 研究音乐的哲学家都在进行哪些现代讨论? 其中一组讨论题是关涉音乐的本体论的——即关于音乐是什么构成的,音乐表演以及音乐作品诸问题。另一个关注点是:为什么音乐竟这么强有力地牵动我们的情绪。音乐哲学家们考虑的是这样一些问题:情绪唤醒及 表达是否是音乐的目的,还是这都只是些副产品;表达既定情绪的音乐是否也唤醒与之同样的情绪;以及在经音乐激发的情绪状态下,情绪的对象是什么。 音乐哲学家们还讨论音乐与道德伦理的关系。音乐能使我们成为一个好人或者坏人吗?若如是,其方式又是怎样的呢?理解音乐当涵涉些什么?例如:关注于结构有多大程度的必要?音乐怎么类似于或不类似于其他艺术?音乐怎么类似于或不类似于语言?在什么样的基础上评估和评价音乐才是适当的?音乐如何以及为什么在政治上发挥作用?还有,关于我们的心智、我们的世界,音乐都昭示了些什么?我禁不住要说:音乐几乎可以引发任何一个哲学话题。 您在这本书里提到了“琴”,一种无弦码的中国式卢特琴 ,它是这么灵敏,连周边的气流都能发出声音,甚至连琴师手指指纹在弦上的纹路(颗粒性)都能听得到。在 您关于音乐的普遍性( the universality of music )的研究中, 您还遇见过哪些独特的乐器或音乐技巧。 也许,我一直以来遇到的最有趣的,是在新几内亚的一个群落(society)里的一次实践,那里有人把嗡嗡叫的甲壳虫放进嘴里,为的是让自己的身体作甲壳虫叫声的共鸣箱。另一拨新几内亚人,卡露力族(Kaluli),和着诸如瀑布声及蝉鸣等各种各样的自然声响表演二重奏。嘎坦罐鼓,南印度的一种乐器,就是一个陶土罐。每当我遇见像上述这些乐器和技巧的时候,我留意的事情之一就是:倾心寻找日常生活中的各种材料和现象在音乐上的可能性。 我常常对运用于音乐之中的各种音色有很深的印象,无论其是产生于乐器还是歌喉。我第一次听到克鲁姆管( crumhorn ) ⑵ ,就发现那声音的特点太富有幽默感了,尽管克鲁姆管原并不是为这个目的设计的。我还非常欣然地发现,各种鼻音的发声风格也有点滑稽好笑,但在有些文化中,它们是规范的标准, 是受到高度重视的。 我在这两种情况下的反应让我明白了:我们自身社会群体的音乐实践有多少是决定着我们所要规范的东西,在这些实践中所运用 的声响如何会给我们以反常的印象。 照我看来,您的书最叫人感兴趣的章节就是“人籁之中要包容些什么?”若不嫌冒过于简括的风险,在回答“人类要发出什么声音?”这个问题之前,您能讲讲您收录在这一章里的某些研究吗? 这个问题本身就是提示:人类在音乐里采用的只是诸多可资利用的声音潜能的一个子集,而且必定是这么一种情况。这不足为奇,因为我们是在人类听力所及的最敏感区域内制作音乐的。在大多数情况下,凡一个音之上的八度音都被作为与之“相同的”音来看待。人类更喜欢频率振动比率相对简单的音程,而且最简单的(八度和五度,尤是)在世界各地的大部分音乐系统中往往都很重要。 人类通常都是把音乐制作成“一首一首(pieces)”的。我们往往倾向于使用有固定中心的调(centering tone ) ,其被看作是一个音阶的调,是最稳定的音,而相比较而言,其他各音则有着程度各不相同的相对的不稳定。在一首音乐作品里乃至一首中较小组成部分的内部,音乐倾向于采用大量的重复。大部分音乐文化中,都有某种为音乐表达(musical utterances)的需要而采用音高下行的方式来结束的倾向。但凡有人制作音乐的地方,所有这些倾向性事实上几乎都展露无遗。人类用彰显个性特征的方式来制作音乐,正像鸣禽和驼背鲸表现的那样。 关于音乐的沟通力,您认为最吸引人的是什么? 几乎所有这一切都教我感兴趣,事实是:尽管与我们最为熟知的音乐相比,源自另一文化的音乐也许是按照非常不同的原则制作的;尽管其发出的声音也许很异域,但可以使其与我们的知觉能力接轨,而且如果有人熟悉那种音乐土话(musical idiom),可以把它组构成很轻松地即可识别的模式。这并不是说:马上即可轻易地“ 得到 ”异域音调;比如,当我们正在期待某一种主调或节奏的组织构成的那一霎那,而恰巧蹦出来的是另外一种,我们的某些知觉习惯就会出来干预。但是,特别需要说明的是,而且一些实验证据也支持着这样一点:我们可以在比较短的时间内完善对异域音调在认识上的定位。因此,我们不应该从具有挑战性的事实中得出这样的结论:某种陌生的音乐类型是对我们的排挤。那种音乐能够超越文化边界进行无限沟通的流行说法,有些时候也许是低估了这些挑战,但基本理念是对的。 据我们的了解,存在什么无音乐的社会吗?或者说,学者们确认有音乐上逊于其他社会的社会吗? 没有,音乐在每一个人类社会里都扮演着角色,而且提供一组功能性服务(例如:社会凝聚力的创构、情绪调节、 宣示 重大的社交场合以及辅助康复医疗),几乎无所不在,这是显而易见的。 就您和哲学而言,下一步有什么打算? 我一直在致力于情感哲学方面的问题,特别是关于悲怆的本质。我感兴趣的是:悲怆如何发生,以及通过艺术和其他有审美维度的实践如何表现它。在这一点上,音乐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我们人类使用音乐的那些方式是无所不在的,哀悼是其中之一。所以,尽管这个新课题 无关音乐 本身 ,但音乐将是其中的一部分,而且毫无疑问,其他课题,今后我还会继续进行。 译者注: * 凯瑟琳·玛丽·希金斯 : 1954年生,耶鲁大学哲学博士。美国德克萨斯大学哲学系教授。洛克菲勒基金会的贝拉西奥研究与会议中心(the Rockefeller Foundation's Bellagio Study and Conference Center )的常驻学者;澳大利亚国立大学哲学系和堪培拉音乐学院的访问学者;新西兰奥克兰大学的常任客座教授。 Kathleen M Higgins 主要研究领域及著述: 欧陆哲学、美学和音乐哲学。 著有: 《喜剧性穿插:尼采的艳体诗( Comic Relief: Nietzsche's Gay Science)》 (牛津, 2000); 《尼采到底说了什么?(What Nietzsche Really Said )》——与罗伯特·所罗门(Robert Solomon)合著,2000。中译本《《尼采到底说了什么?》北京:新华出版社,2012,于卉芹译; 《酷爱智慧(A Passion for Wisdom)》 (牛津, 1997) 《哲学简史(A Short History of Philosophy)》(与罗伯特·所罗门合著,牛津, 1996)。中译本:《最简洁的哲学:智慧的历史》北京:中国书籍出版社,2009 杨艳萍译; 《我们生活的音乐(The Music of Our Lives)》 (1991); 《尼采的查拉图斯特拉(Nietzsche's Zarathustra (1987)》(1988-1989美国《精选》杰出学术著作)。 编著或合编以下主题: 德国唯心主义哲学、美学、伦理学、性爱、非西方哲学。 学术兴趣 尼采、叔本华、美学、音乐哲学、非西方哲学、情感哲学 联系方式: E-mail:kmhiggins@austin.utexas.edu ⑴ ShelfLife@Tex as :是德克萨斯大学主办的一个为图书爱好者发布书讯及 讨论与书 相关事宜的校园网络空间(Blog)。评述由德克萨斯大学的教师、行政人员、学生及校友写的书;发布作者访谈和有关出版趋势的学术评论。 ⑵ 克鲁姆管(crumhorn) : 15世纪至1650年前后流行的一种双簧木质管乐器,亦作 Krummhorn,源自中世纪英语crump一词,意为“crooked”(弯曲的),crumhorn的意思是“弯曲的号角”,管身是近乎圆柱形,看上去像是一根有指孔的曲棍球棍。声音很像现代簧风琴的鼻音。 原文在这里 : A QA with Kathleen Marie Higgins, Author of “The Music Between Us”
个人分类: 音乐科普|1970 次阅读|0 个评论
音乐中的女性性意识:已赋权的还是被外化的?
Boqitang 2016-3-30 22:59
Female Sexuality in Music: Empowered or Objectified ? 音乐中的女性性意识:已赋权的还是被外化的? 撰文 / Trini Trent A ug 8,2013 翻译/汤伯杞 蕾哈娜(Rihanna), 碧昂丝(Beyonce )和麦当娜( Madonna) 上周,我们 详细 讨论了年龄歧视和性别歧视对音乐产业中女性艺术家的影响, 着重探讨了西方男权观念与女性性意识的外化之间这一关键性联系。然而,这些妇女是实际的受害者吗?还是有一股新的赋权浪潮在起作用? 从1960年代后期开始,第二波女权主义浪潮,为那些对引发女权运动中的各色妇女亚群体诸问题给予较大关注的思想者,引进了一些新的思路。一个特殊的主题走上了这场争论的前台,即:女性 性意识。 忽然间,妇女以何种方式表现她们的性意识,不再是按照男人们设定好的标准而精心编排的了。这毋宁说,她们是向所有既有模式提出了挑战,而这些模式被认为是:建立在既往公认的性别规范、角色以及被当做历史的传统故事基础上的;同时也是以一种新的自我感知把她们自己的身份认同昭示于众。 这种大胆的张扬,在政治、社会、文化各个领域皆有与之呼应的声音,因此,其被投映在大众媒体上、特别是投映在最具优势的产品之一音乐里,也就毫不奇怪了。尽管有些女性艺术家长久以来反对种种有关女性 性意识的定义 ,然而,1970年代这一时期,变革的车轮却载着演员们以更大的速度开始旋转,诸如:雪儿(Cher) ⑵ , 唐娜·桑默(Donna Summer) ⑶ , 格雷斯·琼斯(Grace Jones) ⑷ 以及查卡·卡恩(Chaka Khan) ⑸ ,正是她们把一些各不相同的性形式引介给了大众文化。 当然,随着1980年代MTV的兴起,以及差不多二十年后数字时代曙光终现,女性性意识的种种表现也迅疾转变。我们现在生活在这样一个世界里——女人们按照她们自己的意愿表现她们自己,通过音乐……索求真正的自由?还是她们在做……? 在男权社会里,女人仅仅被看做是一件一件的物品,记得我曾强调过这一点吗?如果不记得,这里可以提示一下:音乐是一种 产品 , 女人 是被 利用来兜售这种产品的,而传媒公司的主要目标受众是 男人 。于是, 依此推理,女性艺术家,即使她们对她们的性意识有完全的控制权而且据称是已赋权了的,她们依然是在受男人们摆布。 这里,我们有一个不得不涉及的理论上的灰色地带,所以须考虑这样一些论辩:两种不同类型女权主义饶有兴味的反思——一是自由主义的女权主义,一是激进的女权主义。要知道,前一种群体支持当下社会结构内部的男女平权;而后者则强调彻底根除男权制以结束男性霸权的重要性。 因此,那些认为她们对自身的性意识有完全的控制权、乐于炫耀她们的身体以销售唱片的女性艺术家,一向是作为娱乐圈人士采取的一种更为自由的女权主义立场。另一方面,更激进的观点则强调:这些演员依然只是人质,被利用来赞助那种她们不正确地声称居支配地位的最佳产业。 论辩是激烈的,既有维护自由派看法的,也有维护激进派看法的,在我们自己的结论得出之前,让我们将两方的意见再看仔细一些。要有效地做到这一点,我们将举几个现成的例子来加以分析,这些例子皆选自我们最喜爱的女性视觉艺术家的作品。 毋庸置疑,许多女性艺术家出卖色相(sex)是一种推销产品的手段。倾心于她们的歌曲,是因为其中有许多猥亵的歌词,甚至更多地是旨在刺激她们的“粉丝”感官的带有性色彩的、煽情的形象化描写。举例来说,珍妮·杰克逊(Janet Jackson) ⑹ 凭其《珍妮专辑》( janet. album)于1993年出落成了女性 性意识的偶像,因而蜕去了她以往的那种天真无知的形象,而且其后每出一个版本都一个比一个更大胆,2008年以 《调教》(Discipline )达到了高潮——没有双关语的用意。 嗣后,蕾哈娜(Rihanna ) ⑺ 一向是步杰克逊的后尘,尽管她从未把自己宣扬为一个女权主义的偶像。像《施与受》(“SM”)、《生日蛋糕》(“Birthday Cake”)以及《皮肤》(“Skin”)这样的歌曲,描写这位巴巴多斯明星顺从一位未指名的情人——正在倾听的男性消费者——仿佛她在把自己扮作一个超上乘的性玩具;一个放大了的、有生命的玩偶,手中所持俨然一瓶酣气袭人的红酒(不包括电池) ⑻ 。 杰克逊、蕾哈娜的那些几近淫秽(risqué)的歌曲通常撩拨得男人们心血来潮,此时此刻,她们又是如何精确地把握她们自己的性意识呢?自然,也许有人会争辩说:她们“粉丝”中的大多数并非异性恋的男人,而其实是女人。不过,这依然间接地支持了这样一个论点:因为一些女人与蕾哈娜在其歌曲中扮演的角色有共鸣,视自己便是那个顺服的配偶,她们在与男人交往的过程中再次上演那种行为,从而满足那些男人们的要求。在男同性恋者之间以及女同性恋者之间的关系中也存在有与之类似的动力。但注意了,口舌之战,我们须一个一个地打。 与杰克逊、蕾哈娜不同,麦当娜(Madonna)和碧昂丝(Beyonce)宣称自己是施治的一方,即所谓已被赋权的女人,拒绝为男权意识形态服务。尽管如此,她们对控制的定位,恐怕与她们声称已经逃离的那个控制网络同属一系,是其中的一部分。 1990年代初,麦当娜开始炫耀一付旨在夸饰女性体型的锥形文胸,惹恼了保守的观众。然而,就是这么个精致的用具,长期以来被看作是一种压迫妇女的手段,即把她们的胸部呈献为供男人们的享乐栖息的平台。 麦当娜常常自夸:她的角色是一个女权主义者,然而,她依然是把自己作为一个性客体呈献来供男性消费者们享乐的。不错,在她的演唱会期间亮闪着她的胸部,被看作是对这样一种神话——女人的身体应该是被遮盖起来的——一个不小的冲击;但她的脸却被打上了一层层厚厚的粉底;而在她的《性》一书中,被维尼拉·艾斯(Vanilla Ice)双重“鞭辟入里”,对男人们来说,这当然是一种 非常 特殊的款待。 与麦当娜类似的,是为女性赋权( female empowerment)而战的当今斗士,碧昂丝。她每每夸耀自己是一个积极的女权主义者的角色,但她的歌和影视讲的却是一种完全别样的故事。如:《爱的疯狂(“Crazy in Love”)》中的那段彰显个性色彩的舞蹈,她不停地摇晃着她的臀部;《单身女郎》(Put a Ring On It)的整个故事,就是讲述:一个男人,如果真的爱她,本应该向她求婚。而且,她新近一次巡演的题目命名为:《卡特太太秀( The Mrs. Carter Show )》,这证明:她的整个身份认同,不再是独立于她丈夫的那个之外的。 甚至碧昂丝的现场表演,也完全是与她的女权主义言论背道而驰的。记得她在2009年MTV音乐录影带颁奖大会上表演《单身女郎》的那一刻吗?——她蜷在那里,为摄像机晒着她的胯。记得那一幕吗?——当时她拍打着自己的屁股,像**跑道上的小雌马一样驮着她的男人。 现在,也许有人会做这样的假设:虽然着装比较保守的女人免除了这种争议,但她们也是同一体制的受害者。例如,阿黛尔(Adele) ⑼ 从不搞脱衣,凭其他营销技术和高品质,她的音乐也都全部售出了。然而,也许这并非全部是由选择使然。 一个是丽儿·吉姆( Lil Kim) ⑽ 和碧昂丝的铁杆粉丝的女人,要是连“性感”的边儿都不沾,那是难以令人置信的。纵观阿黛尔的21日星战(Adele’s 21 campaign),叫我感到奇怪的是:发布的所有有关她的视频、杂志,皆仅仅聚焦于她的面部,而当展示其身体的时候,她不是被层层黑色衣装( “似曾相识” ⑾ )包裹着,就是 被PS( 用图像编辑处理软件修整——译者 )得看上去更苗条。的确,这似乎很像是她的团队有意要使她的外在形象符合老套的、 被欧化了的男性观者的品味。 就是已故的 惠特尼·休斯顿 (Whitney Houston)最后也屈从了男权压力,1990年代末,她 为她的两乳做了隆胸。当然,她曾申明:请医生“修理(fixed)”它们,是由于个人的原因;而且她决不是像其同行——“首席女主角”玛丽亚 ·凯莉( Mariah Carey ⑿ )那样多地炫耀它们, 然而,为了让她当时的丈夫鲍比·布朗(Bobby Brown)高兴而做这样一个手术,既突出显明:她的性意识并非是由她自己完全掌控的。 我们今天有意唱了一齣对台戏,以一种激进的立场对自由派女权主义的观点提出了挑战。在以男权打造的西方社会里,上述人等是否真正是已赋权的、是否真正掌控着她们的 性意识,这个问题是可以争论的;但有一件事可以肯定:女人们要在这个音乐视觉化的时代里继续为争取她们自己的身份认同而斗争,依然会有一个须要考察的灰色地带,我们须判断:她们是否依然还只是为她们的男主人们舞蹈着的提线木偶。 妮琪·米娜(Nicki Minaj) ⒀ 明显是已赋权的 想什么呢 ? 原文地址 译者注 : ⑴ 艾萨·凯特 ( Eartha Mae Kitt,1927.1——2008.12):美国著名女演员、歌手、卡巴莱歌舞表演明星、舞蹈家、脱口秀谐星、活动家、配音艺术家(voice artist)、音乐艺术家(Music artist),以其独具特色的演唱风格和她1953年的唱片“C'est Si Bon”(《美极了》)而知名。1967年在电视连续剧《蝙蝠侠》第三季和最后一季中扮演猫女(Catwoman),制片人、导演奥森·威尔斯(Orson Welles,1915——1985)称她为“这个世界上最令人振奋的女人。”,2008年12月25日死于直肠癌。官方网站: http://www.earthakitt.com/ ⑵ 雪儿( Cher,1946年5月20日出生于美国加州 ): 美国著名歌手、演员。,原名Cherilyn Sarkisian LaPierre,后来她把自己的姓名在法律上正式改为Cher。少女时代的雪儿跑到曼哈顿的录音室当和声嫌钱维生,1963年结识了首任丈夫桑尼,两人结婚后自组“桑尼与雪儿”乐团,并以其沙哑低沉的嗓音享誉乐坛。1975年二人离婚,其后她转演舞台剧,其中以《詹姆斯·迪恩并发症》最为著名,1982年此剧被搬上银幕,她也因再度出演主角而跨入影坛。1988年,以电影《月色撩人》(Moonstruck,又译《月满抱佳人》)获得奥斯卡最佳女主角奖。 ⑶ 唐娜·桑默 (Donna Summer,1948.12-2012.5): 原名“拉丹娜·安卓莉安·盖恩斯(LaDonna Adrian Gaine),唐娜·桑默为其艺名。美国著名流行乐歌手,20世纪70至80年代最成功的美国歌手之一,曾在德国、奥地利等国发展事业和生活,被誉为“迪斯科女王”(The Queen of Disco)。她的《Last Dance》和《Love to Love You Baby》等代表作品定义了20世纪70年代的迪斯科时代。曾五度获得格莱美奖。 ⑷ 格雷斯·琼斯( Grace Jones, 1948年生于牙买加 ) : 80年代最为活跃的超模和Disco女王。她的模特生涯开始于纽约,但由于外形过于强悍不太合美国人的口味,转向巴黎发展,十分成功。她以雌雄同体形象成功出位,成为了无数设计师的缪斯。 ⑸ 查卡·卡恩 (Chaka Khan,1953.3——) : 美国著名歌手、歌曲作家,以歌曲I'm Every Woman(《我是良家女子》)等闻世。曾8次获格莱美奖。 ⑹ 珍妮·杰克逊 (Janet Jackson,1966年5月16日生于美国印第安纳州) 美国流行乐坛最著名的歌星之一,她以灵歌、劲舞为资本,在九十年代与麦当娜、惠特妮-休斯顿、玛丽亚-凯莉并列为“四大天后”。 ⑺ 蕾哈娜 (Rihanna,1988年2月20日出生于巴巴多斯圣迈克尔区) ,在美国发展的巴巴多斯女歌手、演员、模特。2005年8月发行首张音乐专辑《Music of the Sun》开始歌唱事业生涯[ 。2008年在第50届格莱美奖上入围“年度制作“和“年度歌曲”在内的六项提名,凭借歌曲《Umbrella》获得“最佳饶舌/演唱合作”奖 。2011年被巴巴多斯政府授予为旅游大使,巴巴多斯政府也将每年的2月20日定为“蕾哈娜日” 。2012年主演科幻战争电影《超级战舰》上映。截至2015年,蕾哈娜在美国公告牌榜上拥有13首冠军单曲,被评选2010年最佳艺人奖,也是蝉联多座格莱美、全英音乐和MTV音乐大奖,并二次获得MTV年度录影带大奖的女歌手。 ⑻ 有句戏谑语“wine,women,and song”(“美酒、女人和歌唱”) 。意谓:男人寻欢作乐 。 ⑼ 阿黛尔 (Adele, 1988年5月5日 出生于英国伦敦的托特纳姆 ) 独立歌手,格莱美奖宠儿,首位全英音乐奖评审团奖得主。Adele表示自己受美国爵士、蓝调歌手埃塔·詹姆丝与“爵士乐第一夫人”艾拉·费兹洁拉的影响,并形容自己的音乐风格是“心碎的灵魂”(Heartbroken Soul)。她以首张专辑《19》获得水星音乐奖提名,并在英国专辑排行榜上得到第一名佳绩,专辑《21》在全球销量突破1800万。2012年被美国《人物》评选为全球最美女性第14位。《rolling in the deep》被誉为欧美神曲。 ⑽ 丽儿·吉姆 ( Lil Kim,又译:“莉儿金”,1975年7月11日出生于纽约布鲁克林区。) 美国著名嘻哈女歌手,原名Kimberly Denise Jones,绰号Queen Bee,曾是纽约已故传奇嘻哈歌手The Notorious B.I.G.所组建的组合Junior M.A.F.I.A.的一员,1996年开始单飞,以其性感大胆的女性形象取得了非常不错的票房,是最为知名的女说唱歌手之一。美国专业音乐杂志《源流》(The Source)评论:似乎在男性统治许久的嘻哈/饶舌区块中,女性大多成为MV中性感火辣、养眼清凉的附属品,然而在节奏蓝调与灵魂乐领域,却大多成为女歌手/团体天下,表现皆是亮眼且可圈可点。让女性引以为傲的饶舌女力代表屈指可数,除了早期呛声三人团Salt-N-Pepa,再到引领潮流的嘻哈教母MissyElliott,以及美艳骚狐狸Foxy Brown、辛辣小才女Da Brat、演歌两得意Eve、 情色嘻哈新女皇Trina、街头女暴君M.I.A.以及喜感皇后Queen Latifah….等耳熟能详女性饶舌英雌,仍能与男性艺人在排行各榜一较高下外,还有这位敢说敢作更敢脱的情色小野猫 丽儿·吉姆 ! ⑾ “ 似曾相识”( “ Someone like You”):阿黛尔演唱的单曲名称, 收录于Adele的第二张个人录音室专辑《21》中,该单曲在2011年Billboard中夺得5周单曲冠军,并且是公告牌史上第一支只有钢琴而无其他乐器伴奏的单曲冠军。2012年第54届格莱美颁奖晚会上,Adele凭借该单曲获得最佳流行歌手。这首歌中,Adele用伤感的声音告诉我们,那些让你铭记的爱情都是带着伤痛的,即使那么多年过去,我们也希望爱过的人依然记得自己。“当我四十岁的时候再看他 他一定已经安定下来了 他一定很很幸福 而我 就像这首歌写的一样……” ⑿ 玛丽亚 ·凯莉 ( Mariah Carey, 1970年3月27日生于美国纽约亨廷顿) 美国女歌手、词曲作家、演员、唱片制作人 。1990年6月13日,发行首张同名专辑《Mariah Carey》,专辑中诞生了以《Vision Of Love》为首的四张冠军单曲 。1995年,发行专辑《Daydream》,根据Nielsen SoundScan统计,在美国售出760万 。1996年,获世界音乐大奖美国销量最佳歌手奖。1999年,与惠特妮·休斯顿共同演唱的歌曲《When You Believe》获得了第71届奥斯卡最佳电影主题曲奖 。2005年,获格莱美音乐奖最佳RB女歌手。2010年,参演电影《珍爱人生》并凭借该片获意大利第14届好莱坞国际电影节年度女配角奖 。2015年5月,发售精选辑《#1 to Infinity》 。截至2015年,Mariah Carey共拥有18首公告牌冠军单曲 ,从1990年首支单曲《Vision Of Love》开始共有79周在公告牌百强单曲榜夺冠 。2016年1月22日,玛丽亚·凯莉宣布和男友詹姆斯·帕克订婚。 ⒀ 妮琪·米娜 (Nicki Minaj ,1984年出生于特立尼达和多巴哥首都西班牙港的一 个郊区—— 圣詹姆斯, 拥有 非洲,特立尼达和印度尼西亚血统): 美国饶舌歌手及唱作歌手。于2009年正式加入Young Money公司。2010年,推出了个人第一张专辑《Pink Friday》,而当中左手手臂上的纹身-“上帝与你常在”。曾有七首单曲同时列入公告牌百强单曲榜。另外,她各式各样的假发更能令其他人注意,形象百变。其单曲《Super Bass》曾在公告牌百强单曲榜排名第3。
个人分类: 音乐科普|2178 次阅读|0 个评论
音乐是什么?
热度 4 Boqitang 2016-3-30 22:49
音乐是什么? 吉姆·帕特森 撰文 汤伯杞 译 我们大家都会意识到:音乐常常是与“气氛(atmosphere)”联袂而行。我们也许会给一次温馨浪漫的晚餐放上一段轻松惬意的音乐,而在从事某些体力劳动或体育锻炼的当口,或者在较大型的团体中从事社交活动的时候,会听一些比较活泼轻快的。你也可能听说过:农民为提高产量而冲着他们的牲口奏乐的事儿吧。最近的研究显示:一边开车一边听快节奏的音乐,会使车祸率增高;而莫扎特效应(Mozart Effect )则证明:音乐可以益智。尽管有些证明也许是被夸大了的,但无可否认的是:音乐可以开启和感染我们的心态。然而关于这一点的理由却常常是神秘兮兮。为什么有组织的声音会这么教我们动情,乃至每年花上数十亿来制造音乐? 我们断定:有的教授本是可以就这个话题写上几篇的,可就是不操这份儿心,而我们不是!我们恰恰是想:把有关这个问题的一些想法拿出来与大家一同分享是有益的,因为这个问题与 mfiles 网站上的其他一些探讨密切相关。我们认为:音乐对我们的影响,主要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 拍速与节奏 音高、旋律与和声 模式识别 文化样式 我们将对这几个方面逐一进行探讨。 拍速与节奏 音乐倾向于自身有一个稳定的拍速,常常以“拍/每分钟”来确定。初步的观察表明:大多数音乐都在每分钟50—200拍这个范围之内,与我们心跳的速限相同。换作一般的说法,一段音乐的拍速大体相当于与相应生理状态一致的心跳的速度,或者与曲作者所建议的情绪相一致。 凡在每分钟60—80拍这个范围内的,都属于“沉稳而松弛地”;小于60 拍则常常属于“非常松弛、熬人地”甚或是“沮丧地”;80—100则属于“适度活泼地、有兴致地”;100以上属于“渐趋活泼地、刺激地”或“焦虑不安地”;而因出于欢乐我们渴望某种程度的刺激,80-120实际上就成了一正常的速度,在某些精力充沛的状态下,甚至连120-160也属于正常。我们这并不是在说:在心跳与音乐的速度之间存在一种绝对对应的关系,而是说:两者之间有很强程度的暗合。音乐依时进行且怂恿律动,而我们在讲话、散步、跑步、跳舞、骑马等等的时候,则会下意识地习惯于用我们的身体合着音乐的节拍做律动。 就此举例来说,进行曲都是给人以“左,...,左,..,.左,右,左,..”这样一种感觉的双拍子(2/4或者4/4)。与此相比,3/4拍似乎就完全没有左、右这种感觉,所以我们经常会随着它做圆周式律动,如各种旋转的华尔兹(swirling waltzes),或者如公共游乐场所里的各种回旋舞(roundabouts)。示意马的奔跑或者一列列车行进的音乐则是快速的,具有用以表现4条腿和几组车轮的更复杂的节奏。 下面这个例子则是说明:尽管拍速设定了音乐的基础速度,但作曲家仍可有许多方法以不同的音型或节奏来改变和调整。切分法就是其中一个为人熟知的例子,它是使音符骤然“离拍(off the beat)”,从而增加基础拍节的复杂度和趣味,往往是把某个平易行进的拍速转入到一种自信满满的昂首阔步 ⑴ 。通过建议频度比较碎密或比较稀疏的 乐章,可以准予音乐节奏体现预设拍子的反复性。虽然一段音乐的拍速也许很慢、很悠闲,但一些音符的高频度出现,却可以在这种悠闲的境界内表现某种程度的有节制的兴奋。然而, 拍速与节奏 联手,对我们的知觉认知有着几乎是直接的生理上的影响。 拍速( tempo )与情绪(emotions )之间也存在很强的连通性,这一点可从日常的诸多隐喻中得到证明。在英语中,我们不仅谈论心脏的“beats(拍)”和音乐的“beats(拍)”,而且当事物是教人幸福乐观的和积极向上的时候,我们也说upbeat ⑵ ,或者在事物是教人悲观或沮丧的时候,我们又说“downbeat” ⑶ 。 音高、旋律与和声 很多事物都可以产生声响,但一般而言,较大的物体制造的声响会更深远,无论是乐器上的大型吹管或者长大的弦、大个的箱体、大型动物(如:大象)的脚步发出的声响,还仅仅是大型物体一般相撞发出的声响。与此相反,形制较小的乐器,短吹管、短弦或绷紧的弦,小动物(如:老鼠)或小物体所产生的声响,则具有较高的音调。我们倾向于认为:更具威胁性的是较大的事物,而不是较小的事物(小,也是我们人类进化遗传的一部分),因此,较小事物的自有音高才会左右我们如何感知声音和音乐,为我们提供一个由” 高=明亮,惬意,快活,有趣 “到” 低=暗淡,悲伤,不祥,庄重 “的基础音阶。所以,影响我们知觉的,是较小事物的自有 音高( Pitch )。 旋律 ( Melody )是由相继发声的音调的线性序列所组成。好的旋律(尽管没有唱词),我们往往会去低吟之、歌唱之或以口哨吹之。一般而言,我们更喜欢这样一种 境况中的旋律,即:其旋律音适度密集;各音之间的音程多种多样、美妙和谐;且节奏近似于言语。各音不应该处于某一极端的音域内,音与音之间也不应当有大得不适宜的跳跃。各音还须有一定的持续时间,既不是太短,也不是太长(常常是在0.1至2秒钟的范围内)。依照这种方式,旋律就颇近似于语句了,因为我们的大脑就是被设计来用于说话和聆听的,尽管器乐可以把这些个边界延展那么一点点。不同类型的旋律还有助于表达不同的情绪,例如,半音阶旋律或隶属小调音阶的旋律常常被认为:与出于大调音阶的旋律相比,则显暗淡(参见下面有关和声的章节)。研究还表明:旋律的情绪 ,映射了说话的情绪。正如悲伤之人讲话易于语调单一一样,悲伤的音乐似乎也是在某一狭窄的音域内,以非常小的音程蹒跚。相反,快乐之人讲起话来语调范围就比较大,而快乐的音乐依循的也是这种模式( pattern ),在一个比较宽的音域上面以较大音程间隔游走。 当我们让有着不同音高的乐音联袂合奏的时候,非同寻常的事情发生了,这就是所谓 和声( Harmony )。 有的联袂联得好,有的则联得不好。那些联得好的各音近似于所谓“泛音序列(harmonic sequence,又译:和声序列、和声模进)”。这个泛音序列,是由振动着的物体所产生的不同的乐音完全自然的集合;而在音乐上采用铜管乐器则最易演现这一集合。像由诸如军号这类的“本位音的(natural)”(无阀键的)乐器,发出这个泛音序列中的音最少,包括8度音、5度音和3度音。若说联袂联得好、制造出像大三和弦那样“和谐的( harmonious )”声音效果的,正就是这些音。要是在一件弦乐器上,这个泛音序列中的音就可以演示得稍多一点,即 :根据弦的长度将其划分为若干段,如:二分之一、三分之一、四分之一、五分之一等等,这样就可以在各个弦上演奏出最坚实的“泛音(harmonics)”。这些泛音,在所有的音上,其表现程度是不同的,而其各自的比例亦有助于赋予声音以各自特有的“音色(timbre)”或曰色彩、或曰音调。 小三和弦,因采用了“小三度( minor third )”音程而不同于大三和弦。小三度深化了这个和声序列,因而声音便偏离了原音 ( original note ),这就使 得小三和弦的声音比较暗淡、不大自然。音与音之间其他形式的组合则离这个序列更远,会引起音乐上的冲突( musical clashes )或曰“不协和( dischords )”。这里值得提请注意的是这样一点:我们用均调的方法将音乐上的一个八度分割为12个均等的音程,从而造出了一些音,这些音仅仅只是近似于这个和声序列的精确值,但却近似得足以蒙骗过大多数人的耳朵。我们长期与基于这12个音的音乐打交道就意味着:无论怎么听,它们听起来都是准的。 模式识别 能否专注于重要的事物而忽略不重要的事物,对大多数动物来说,都是一个生死攸关的问题。这其中有的或许是本能的,有的则是从经验中习得,但归根结底都与识别某些确定的模式并对其作出切当地反应有关,这模式可能是气候条件或植被,因为其 兆示了某个上好的食物资源; 也可能是某些形状或声音,因为它可能兆示着某个危险的猎食者即将来临。 尤其是人类的大脑,似乎有着高度发达且柔韧有余的模式识别能力。我们这一方面的才能,使我们得以自适应各种各样的气候与环境条件, 对能用之庇护场所及各种资源皆尽其所用,进而构建使彼此得以沟通的语言及文化且代代相传;还教我们以欣赏和创造本身为目的用视觉和听觉艺术的形式 来欣赏和创造模式。模式最简单的形式,就是重复( repetition)。只要我们看到熟悉的某物,遂就会触发记忆和与之相关的思维,有时是自觉地,有时又是不自觉地。重复不必是精确的,但却“相似”得足以触发那种熟悉感。 一旦将这熟悉感转绎为音乐语言来表达,只要我们两次听到一个或一组类似的声音,那么我们的大脑就会受其点拨,从而把这熟悉感识别为某种 模式 ( Pattern )或曰联想。这种模式通常都相当简易,由单个音或依序逐一排列的几个音构成。要是音列太长的话,我们记住它们就会很费劲。反之,如果我们听一段短的音列多遍地反反复复,顿时就会变得教人厌腻不堪(我们常常易于把它当做背景的一部分而忽视之),而仅留心于:这一序列何时才会有变化。你也许曾把一幅画挂在你家的墙上,对它你是那么熟悉,熟悉到你实际上已不再去留意于它了(直到有人挪动了它或者把它摘了下来)。同理,我们的大脑可以屏蔽掉重复出现的噪音(如:大街上嘈杂的车来车往,或者隔壁剪草机的声音),而当其一旦突然停止,即刻就会引起你的注意。 有些音乐是设计来作为背景的, 用以悄然营造饭店、商店、电梯或者其他公共场所里的“气氛”或格调。这类音乐(或曰“密幽咂客(muzak)”)的音量、音色、连贯性,原则上都应该是普普通通的,换言之,应该是非意料之外的或曰“温文尔雅的(bland)”!(当你正在努力思考或正在谈话的时候,如果这类音乐太大声,抑或太突兀,就会教人讨厌。)另一类音乐,其目的在于:攫取你的注意力,不是高声喧嚇,就是以某种不假遮拦的迥异模式。这两种类型的音乐常常一起播放,用以彰显某段值得记忆的旋律是多么与众不同,而且常常因在简易的和弦和简单地不断重复的打击乐的伴奏下而 醒聩震聋。旋律与伴奏,就如视觉场景中的前景与背景。 写作音乐,即是不断尝试用各种各样的方式,在 重复(模式)与新奇(不合模式)之间寻找一个优质的平衡。如果模式过多,就会成为一种 惯常(the norm),我们的大脑遂就会“漠视之(tune it out)”,从而成为背景的一部分,这时我们就会把注意力转向其他的东西上面。如果音乐有变化、出现了新的东西,就会再度攫住我们的注意力。但过多的新奇,却很难引发共鸣。变化不断却又没有一个即时可辨识的模式的音乐,听起来可能恰就如无序的“白噪声(white noise)”,这时我们就会把它当作索然无趣而再次“漠视之”,遂将其贬谪为背景。有些作曲家,则尝试以各种方法生成各式各样的音乐模型,这些音乐模型也许在数学上是完满的,但是,如果人们的耳朵不理会这些模型,那么这类音乐就成了一种学术行为而无法感动一般听众。 音乐模式有助于我们识别音乐篇章中不同的乐器或歌手。不同类型的模式还可以生发各种音型、乐句、主题、旋律、形式和风格。这些结构体有助于音乐人呈显音乐中的识别与变化,通过交付看似与趣味取向相合且相称的作品来营造可愉悦之乐事,从而完备听众的听觉经验。有时,人们潜心聆听音乐并为音乐所牵动,而在另外一些时候,音乐不是游弋于背景之中(参见: 电影音乐 ( Film Music ) )就是 陪衬于别的什么活动之中。不过,如果这种下意识的经验对我们会有什么影响的话,主要就是缘于 模式识别( Pattern Recognition )。 文化样式 从古暨今,由于从速度、音高、模式出发,我们对于音乐上的一些基础性要素便有了一个“ 自然的 ( Natural )”基础,而且它是这么地影响着我们。当然,另外某个星球上对声音也会有反应的外星人,或许也共同享有这一基础中的某些要素,因而也能理解我们的音乐样式,抑或我们的就是他们的,这都是颇有可能的。但这丝毫也没有否认:音乐欣赏与音乐心理的许多样式须通过不断的重复性接触来学习的(既包括被动地接触,如儿童那样置身于各种类型音乐之中;也包括主动地接触,如成年个人那样搜寻引起他们兴趣的音乐类型。)。 音乐的各种 文化 样式就是建立在这些基本要素基础上的, 而且随着时间的推移又逐渐演进成为代代相传的各种复杂的约定。在音乐的这一发展进程中,各不同社群的相对隔绝表明:他们很可能是在各个不同的方向上演进。至于嗣后各异质文化间的杂交,则会导致新的文化元素的引进 。这些新的元素,起先是被塑造来以适应正在采用中的文化的,继而是其进一步的深化。现在,凭藉业已增强的遍及全球的通讯手段,我们对各异质文化的音乐多少也亲近了些,也许还能识别 它们是源自哪个地区的,尽管也不否认:世界音乐中许多旧有的形式正在被“西化( westernised )”之中。 同 把音乐识别(区分)为不同文化的音乐一样,我们也将音乐识别(区分)为许多不同的风格,如拉丁舞曲风格( Latin dance styles )、布鲁斯音乐( Blues music )、 古典音乐 ( Classical )、摇滚( Rock and Roll )、维也纳华尔兹( Viennese waltzes )、 圣歌 ( Hymns )、 节奏布鲁斯 ( RB)、忒科闹(Techno:电子技术合成音乐), 军营进行曲(military Marches)、拉格泰姆( Ragtime )或爵士乐( Jazz)。这些风格都有着各自鲜明的特征,当包括:各自特有的节奏、拍速、主题、乐器或音乐结构或这等的组合。使我们得以享有共同的诣趣从而使不同的音乐风格得以交流,同时也连接着世界各地、历史上的某几个时期,或者某些人群(groups of people)的,正是音乐文化。其中有些个案,将其定义为亚风格(sub-styles )的音乐,可谓出奇地贴切,这类风格的音乐,也许在别个”文化“的人们听起来都是“一样的(the same)”,而且有时竟会简单到仅有某一件乐器或某一种节奏,足可称其为亚风格。由于这些交流,我们可能:要么亲近于某些音乐风格,要么排斥之。例如:我们会喜欢 西藏音乐(Tibetan music),因为它连动了我们的信仰;抑或,也许因为我们的父母爱好摇滚,所以我们就厌恶它。与大的文化意义上的音乐交流一样,我们也有一些非常个人化的交流(甚或可以是某一最喜爱的歌曲、某位最喜爱的歌手或最喜爱的作曲家),这种交流同样也会改变我们的音乐感知和鉴赏。 结语与进一步的阅读 我们并没有打算给“音乐”下定义,因为我们觉得这事儿不可能做得好。但是,从聚合成 音乐 的一些 功能 特征 着眼,我们就会觉察到:这其中有些东西完全是肇于自然的,即来自大自然的声音世界;有些则源于我们的肉体及其内在固有的自然律动、声响和节奏;另外一些则来路于我们的头脑对数据的分析。位于极为基础的层面的这些特征向我们告示了:音乐何以会这么让我们动情的根由。在这一层面之上,即就更为复杂的层面而言,还有整整一大堆文化上的进展以及我们 迄今都还在构建的文化约定 。可看看我们的《 电影音乐的陈腔老调 ( film music cliches ) 》一节,判定一下其中哪些保有一个自然的基础,哪些仅仅是文化约定。还可参阅我们的《 音乐中的幽默 ( Humour in Music ) 》一文,该文以轻松愉快的方式对这些问题做了 某些探讨。 如果你对音乐心理学感兴趣的话,有许多可能是你想要 借阅 的参考书。菲利普·多莱尔( Philip Dorrell )关于这个话题写有一本名为《音乐是什么?(What is Music?)》的书,其中心理论是说:“音乐是一种超刺激( super-stimulus ),属于语音感知上的一个迄今尚不为人知的方面。”该书继而又从许多不同的侧面对音乐感知做了进一步的解释。有关这本书的更多信息可以在 whatismusic.info .上找到。 月刊科学杂志《科学美国人( Scientific American )》2004年特刊有一篇题为《音乐与大脑( Music and the Brain ) 》的文章,文章讲述了:不同的脑区是如何参与解释音乐的,这些区域的功能又是如何随着经验的积累以及经过音乐家精心的训练而发生改变的。2009年,该杂志发表有论及音乐影响我们情感的方式的相关研究,题为《 音乐何以教我们动情?( Why Does Music Make Us Feel? ) 》;2012年又报道了若干研究,对为什么《音程会左右我们的心情( Music Intervals Sway Moods ) 》作了说明。 《科学美国人》最近刊发的研究表明:人们一起歌唱时,他们的心跳即开始同步( 文章发表日期2013年7月8日 )。此后进一步的研究显示:并不只是拍节会影响步行者的步速,而且不同类型的音乐还会影响到步长,即使音乐的拍速是一样的。一般而言,较嘹亮或较激昂的音乐大概会导致较大的步长( 文章发表日期2013年7月18日 )。 周刊科学杂志《新科学家( New Scientist )》2003年11月29日那一版,在《音乐的力量》这一综合标题下面,刊有几篇有关音乐的情感效应的文章,另附有一篇与希腊作曲家范吉利斯( Vangelis )的访谈。 《BBC新闻( BBC News ) 》网站经常报道一些证明古典音乐可以有效地用于预防青少年四处拉帮结伙因而导致扰乱社会的行为的研究。 这个 视频 则是表现:凤头鹦鹉有节奏意识,能够随着各种拍速的变化变换拍节。研究人员在验看了 YouTube 上的这类视频之后表示:节奏意识系于用来加工和模仿声音的脑区——很多鸟都有这个天分。 这个有创意的视频( clever video ),则是关于创构旋律的“12音( 12 Tone)”体系的,涉及本文已经讨论过的许多元素,特别提到了模式识别和文化期待(cultural expectations)。 要探寻有关音乐对大脑功能及发育的可能影响的研究,包括“莫扎特效应”,可从下列站点起步: 铃木音乐学院(Suzuki Music Academy)的 育婴 ( Parenting Baby )或 MozartEffect.com .。(完) 作者:吉姆·帕特森( Jim Paterson) 吉姆·帕特森,在对古典音乐的录音合成、改编曲以及有关电影作曲家的说明进行早期开发和整理的基础上,于2000年创办了mfiles(音乐档案)网站。除了经营mfiles 网站外,自2001年起,吉姆·帕特森还为手机游戏、视频、多媒体演示创作音乐。这些委托制作中的大部分都是风格各异的原创音乐及音效,但偶尔也有特为已获经营特许权的游戏而改编的现成音乐。尽管mfiles 网站还向其他人约稿,定期委托一些编曲、评论及文章,但吉姆·帕特森依然是该网站素材的主要作者,这些素材包括: 音乐——古典及传统音乐的录音合成、改编、编曲 传记——古典及电影作曲家的略传,常附有曲例及介绍。 文章——范围广泛 的音乐类文章,涉及古典、传统及电影音乐。 评论——有关古典音乐CD、音乐会、电影原声音乐的评论,偶尔也有音乐书籍和DVD。 2009年2月,吉姆·帕特森将他的音乐活动转化为 音乐档案有限公司 ( Music Files Ltd ),故该有限公司现在正式拥有并经营这家网站。 然而,主要是为方便起见,吉姆·帕特森将其作为公司的驱动力予以保留。 mfiles网站上有些文章、改编曲是由吉姆·帕特森精选的,有些则附有脚注式传记: 电影《神秘博士》的音乐( Doctor Who Music ) 号角声声( Bugle Calls ) 童谣与儿童歌曲( Nursery Rhymes and Children's Songs ) 音乐中的幽默( Humour in Music ) 莫扎特的“艾尔维拉.麦迪根”——改编为钢琴独奏( Mozart's Elvira Madigan arranged for piano solo ) 维瓦尔第的“秋”——改编为钢琴独奏( Vivaldi's Autumn arranged for piano solo ) 柴可夫斯基的“糖果仙子”——改编为钢琴独奏( Tchaikovsky's Sugar Plum Fairy arranged for piano solo ) 原文出处: http://www.mfiles.co.uk/what-is-music.htm 译者注: ⑴ 拉格泰姆(Ragtime)是一种多切分节奏的早期爵士乐。 ⑵ 英文“upbeat”一词,由up(向上的)+beat(拍)组成。作为音乐术语表示:“指挥棒向上挑的动作,即:弱拍指示”;作为日常用语可表示:“向上的趋势;上升;向好的方向发展;乐观的;繁荣兴旺的” ⑶ 英文:“downbeat”一词,由down(向下的)+beat(拍)组成。作为音乐术语表示:“指挥棒的下降的动作,即:强拍指示”;作为日常用语可表示:“向下的趋势;下降;向坏的方向发展;悲观的;萎靡萧条”。
个人分类: 音乐科普|6426 次阅读|4 个评论
在音乐教育中进行创业教育? ——发达国家创业教育的新动向
idmresearch 2016-3-16 01:00
“创业性学习”(entrepreneurshiplearning/study)正成为英文文献中的一个“热词”。不仅如此,随着“创业性学习”概念以及思想方法影响力的扩展,创业教育也开始在音乐教育、艺术教育、传媒教育等教育领域里开花结果。 案例显示( Matthew C. Draycott ,2011 ),芬兰的中学运用音乐教育进行创业教育,每周两小时的音乐课都进行了精心的教学设计,教学内容既顾及音乐教育本身的目标,又能够开展创业教育实践。在音乐教育中实施创业教育主要包括两个目标,一是学生们能够注意到创业的工作方法;二是鼓励学生独立行动与自主选择。为了实现这个两个目标,音乐教育的学习环境分解出三种学习环境要素:1)以活动(游戏)为目标的创业性学习;2)以听为目标的创业性学习;3)以唱为目标的创业性学习。在学习过程中,特别注重学生的行动力与责任感。每节课之前,教师会要求学生自主选择在课堂中他们将锻炼或突出自己哪方面或哪些创业行为、创业能力和创业特质。这三个方面涉及的要素依据Gibb2005年的研究成果,并针对学生进行了简化。创业行为包括发现与把握机会、创造性地解决问题、自治式管理;创业特质包括有目标与抱负、自信、行动导向;创业能力包括谈判能力、战略性思考能力、交流沟通能力、在不确定环境下迅速作出决断的能力。上述这些要素并非枯燥地灌输给学生,而是以启发性建议形象生动地呈现出来,命名为“进行创业性行动”。譬如,“进行创业性行动”的体系中,有关“创新性”就做了如下的分解: 创新性 1. 解决问题的能力 * 首先自己搜集信息并找到解决问题的途径 * 如果需要,大胆请求帮助 2. 创造力/发明力 * 在排练与演唱时探索新的方法 * 也随性探索一下不同的歌曲 * 形成自己的演唱风格 3. 适应变化的能力 * 形势变化很快——充分利用这些变化吧 4. 从错误中获得学习 * 新技能的学习常常来自于错误 * 如果你不断重复着同样的错误,赶紧寻求帮助以调出旧有模式 5. 对于不确定性的耐力 * 如果你想要学习新东西,就要完全投身于新的、未知的环境中 6. 冒险 * 只有冒险才可能尝试新事物 * 如果你的尝试不成果或效果不好,试试相关的做法或者换其他方式再试 上述案例并非个案。在全英国,艺术、设计和传媒专业的创业教育都取得了显著成绩。全国性的问卷调查显示,这些专业中80%的创业教育是以项目为基础进行的,还有50%——90%是以基于项目情境的创业性学习进行的(见注释)。 这些创业教育实践,远远超乎了人们关于创业教育的习惯做法。在创业教育初期,以1947年哈佛商学院的迈赖斯·迈斯(Myles Mace)为MBA学生开设的新课——“新创企业管理”(Management of NewEnterprises)为首,创业教育只是体现在个别高校所开设的少量的商业课程(Courses inbusiness and managemten)。它一般仅在商学院开设,主要采用专业化模式,课程内容高度系统化,以培养未来企业高级管理人才为目标,因此是一种与传统的、精英化的大学教育相适应的创业教育模式(参见罗志敏、夏人青,2013)。在创业教育广泛开展阶段,创业教育逐渐扩展到会计、金融、经济、销售这些与创业技能有很强的关联性课程的教学中,而关于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建设,也是基于会计、金融、经济、销售这些不同的学习门类进行整合,形成课程模块( Hope J. Gibbs ,2006 ),并配之以企业参观、实习,创业项目,创业竞赛这一类的创业实践活动,从而培养与提升学生的创业能力。 区别于上述创业教育的贯通做法,音乐、艺术、设计这一类专业进行创业教育是否“不务正业”?其实不然。回归到“人”本身而言,一切教育都着眼于人的发展,都关乎人的能力与素质的提高,创业教育也不例外。在国际背景下考察,创业教育已经形成了其特有的创业教育学( enterprise pedagogy ),其理论思想体系扎根于社会建构主义以及激发学习动机与主动性学习的理念。此外,创业教育学也受到其他学习理论的影响,譬如,基于自我经验与真实情境的学习,这种学习不仅仅适用于学校中的学习,而且适用于学校外面的世界,含盖了个体的生活世界与职业世界。概而言之,“如果说创业性学习( enterprise learning )关涉的是学生发展,尤其是发展学生的创业特质,那么创业教育学( enterprise pedagogy )就是一种教学方法,该方法简而言之,就是创造真实的情境,以发展学生创业特质,并在学科的各种课程中拓展这些特质”( Matthew C. Draycott ,2011 )。 基于上述理论思想的指导,虽然传统教育中的知识性学习与评价在创业教育中也重要,但在具体的创业教育实践中,创业教育的专家们更倾向于创业教育要高度重视学生 在学习过程中的自主行动与自身经验 ,把创业性学习看作是个体自己的过程。从这个角度出发,音乐、艺术、设计这一类专业更适合于体现个体在学习过程中的自主行动与自身经验。由此可见,创业性学习与创业教育学理论指导下的创业教育已远远超出了我国目前热衷于种种创业活动的、停留在表层的创业教育。 注释: 英国创业教育状况见文献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 for art, design and media students https://www.heacademy.ac.uk/sites/default/files/resources/2_entrepreneurship_education_for_adm_students.pdf . (作者: 高桂娟为同济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副教授,同济大学德国研究中心兼职研究员。目前在特文特大学高等教育政策研究中心(CHEPS in University of Twente)作客座研究员。)
个人分类: 特约专栏|1456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教育和研究竟然可以这样任性?!择引于qims的个人博客
热度 1 yangxintie1 2016-2-12 23:58
这条轨迹说明了终身学习和终身创造是怎么回事情 十年音乐,数学本科然后学内科医学,然后制造磁共振成像仪 一个叫 Victor Damadiam 亚美尼亚血统美国人,相当于中小学的年龄时 在 朱莉娅音乐学院 学 小提琴。朱莉娅音乐学院大家知道,是俄罗斯以外地方的最好的音乐学院,有人说其入学难于入哈佛。学了 10 来年小提琴后 读大学学数学。其小提琴水平应该非常专业了。数学本科毕业后读医学院。 MD 后学了几年内科。然后开始制造磁共振成像仪, it was very very very difficult for him at that time. 他提出了一种对于磁共振信号进行空间定位的方法。他也没有得到 NIH 的资助。经历了无数次挫败 ( 几百次 ) 后,终于成功,并显示了正常组织和肿瘤组织的磁共振信号 ( 可以 ) 不同。在他以前,磁共振只能显示波谱,不能现图像。对于后来没有给予他诺贝尔奖,争议非常大。不过后来别人提出了更加聪明的磁共振信号空间定位方法。 医学物理计算机一起学,成为磁共振弥散成像先驱的法国人 Victor Damadiam 现在是一家磁共振仪器公司的老板。他通过专利搞了很多钱,这也是许多人不喜欢他的原因之一。诺贝尔奖 本身 是希望奖励 非营利目的的贡献的。 另外一个叫 Dennis Le Behan, 法国人, 12 岁时发明一种气象预报方法, 此后到现在一直预报一周的气象 , 他的个人网叶上有这一项 . 大学时同时学 医学、 物理 及计算机 – 这个我觉得很难 , 而且是在巴黎综合理工学的 , 巴黎综合理工是法国国防部的小型精英学校 , 对于数学的要求非常高 . 他 中间学过神经外科、核医学、图像处理等。最后取得医学位 物理学 PhD 及放射学专科医生资格,在 磁共振弥散成像 DTI 等方面是先驱者,这些技术现在广泛应用于临床。他现在 50 多岁, 两点非常深刻 1 , 他提出人的脑细胞在工作时 ( 动脑筋时 ) 脑细胞 的形态是变化的; 2. 细胞内的水不是 H2O 了,而可能是 H16O8 之流了。此人叫 Dennis Le Behan 同时会讲日本语、弹钢琴 ( 大概不是专业水平但是可以表演 ) 、举办过摄影展。 Dennis Le Behan 为人谦和 共振成像是非常复杂的,要么国外买来的核磁设备都成百万千万,那里正是有了这一批孜孜不断的科学技术创新者,才使得这些技术迅速转化为人类服务 qims的个人博客
个人分类: 胆剑篇|1547 次阅读|1 个评论
谈忙碌
piruocao 2016-2-1 23:35
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生活状态,同一个人在不同时期也该有不同状态。有的时候闲适,有时充满激情,有时热爱音乐,有时喜欢旅行, 有时陷入思维的狂潮,有时踏 入情绪的流沙, 这些状态我认为都很不错,也是我喜欢用于描述自己的词汇。我发现,有很多人的状态词里没有这些,大家互相见了面,更多提到的是这个词:忙碌。大家都真的好忙。数出自己的事情多达十几件,互相之间,忙成了一种值得比较的东西。两个人见面,如果其中一个没有忙到一定火候,都不好意思多说话,心里甚至要隐隐惭愧一把。有的时候,对方忙的那股气势,足可以让我感到窒息,我心里在想,您怎么能允许自己忙到那种程度,嘴上只能说,您真是辛苦,真的要多注意休息。 第三世界发展中国家的人民,是这样的状态。我其实很想逆天的问一句,您认为忙碌是最有意义的东西吗?可不可以不那么忙碌?我没有傻到自讨没趣,但真的私下里在思考这个问题。胡适说大胆假设,小心求证。我回顾我碰到的很多人,地位有高有低,年龄有长有幼,成就有大有小,但凡总在说忙碌的人,给我的第一感觉是平庸。所以我大胆假设,忙碌是平庸的借口。 我无意于批评什么,因为我首先承认我自己就特别普通。在科研岗位没有研究的天赋,在一个首先要数SCI一作或通讯数量的环境中,我首先没有数量,也不可能进入到下一阶层去谈质量。在教学岗位没有入流,不会迎合学生,也不想写什么考研论文。如此普通的人,当然不会厚颜妄作批评。 我所在的学院是学校的龙头学院,这里的年轻同事真的很勤奋,他们每天做各种各样的事情,当然我也没有闲着。大家每天似乎是在被各种事情追着跑,而且是互相产生很多的事情再去追着别人跑,很多的人不太会停下来想想为什么要被事情追着跑,不跑可不可以,即便是停下来想了,结论也是,这是职责所在,我必须被追着跑,也必须产生一些事情追着别人跑。这几年,我看到了一些跑的快的人的快速晋升,也看到了整个学校的小有退步,看到了低层教师的苦恼,学生的怨愤。我坚持认为,快跑对于个人也许在短期是有意义,但对个人的长远发展,集体的进步,是无益的。 忙碌不具有隽永的意义。最好的画面,我觉得肯定是平和,是不慌不忙不紧不慢,大家会有默契,有幸福的感觉。试想一首钢琴曲,也只有在几个片断才激情澎湃,如果一直是极快的节奏,是不是会很难听。忙碌更多的时候是夹杂着私利。曾经一个老师开句玩笑,说你们这么忙碌,其实是在不正当竞争。本来社会资源是可以合理配置,以较好的比例流到合适的地方,一旦你极其忙碌,导致资源不得不向你倾斜,其实最后影响的是大的公平公正,和整个集体的效益。于是因为你很忙,大家都要加快步伐,失去节奏,丢掉工作的乐趣,生活的平衡,从此人人走到一条不归之路。 让一群不热爱生活的人去建设国家, 看到的就会是雾霾和各种畸形。 停下来,听一听音乐,看一看画作,欣赏一下美景。享受工作,热爱生活,然后用人文丰富一个提升环境的心。也许下次我们再聊,大家会说昨天谁谁的音乐会不错,既有古典美,又有现代感,会说前天听了哪位科学家的报告,其中介绍了他的很多生活趣味。喝着咖啡,享受阳光,闲适,不忙碌的一群人,是个希望。
个人分类: 千字文|2796 次阅读|0 个评论
谈忙碌
piruocao 2016-2-1 23:33
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生活状态,同一个人在不同时期也该有不同状态。有的时候闲适,有时充满激情,有时热爱音乐,有时喜欢旅行, 有时陷入思维的狂潮,有时踏 入情绪的流沙, 这些状态我认为都很不错,也是我喜欢用于描述自己的词汇。我发现,有很多人的状态词里没有这些,大家互相见了面,更多提到的是这个词:忙碌。大家都真的好忙。数出自己的事情多达十几件,互相之间,忙成了一种值得比较的东西。两个人见面,如果其中一个没有忙到一定火候,都不好意思多说话,心里甚至要隐隐惭愧一把。有的时候,对方忙的那股气势,足可以让我感到窒息,我心里在想,您怎么能允许自己忙到那种程度,嘴上只能说,您真是辛苦,真的要多注意休息。 第三世界发展中国家的人民,是这样的状态。我其实很想逆天的问一句,您认为忙碌是最有意义的东西吗?可不可以不那么忙碌?我没有傻到自讨没趣,但真的私下里在思考这个问题。胡适说大胆假设,小心求证。我回顾我碰到的很多人,地位有高有低,年龄有长有幼,成就有大有小,但凡总在说忙碌的人,给我的第一感觉是平庸。所以我大胆假设,忙碌是平庸的借口。 我无意于批评什么,因为我首先承认我自己就特别普通。在科研岗位没有研究的天赋,在一个首先要数SCI一作或通讯数量的环境中,我首先没有数量,也不可能进入到下一阶层去谈质量。在教学岗位没有入流,不会迎合学生,也不想写什么考研论文。如此普通的人,当然不会厚颜妄作批评。 我所在的学院是学校的龙头学院,这里的年轻同事真的很勤奋,他们每天做各种各样的事情,当然我也没有闲着。大家每天似乎是在被各种事情追着跑,而且是互相产生很多的事情再去追着别人跑,很多的人不太会停下来想想为什么要被事情追着跑,不跑可不可以,即便是停下来想了,结论也是,这是职责所在,我必须被追着跑,也必须产生一些事情追着别人跑。这几年,我看到了一些跑的快的人的快速晋升,也看到了整个学校的小有退步,看到了低层教师的苦恼,学生的怨愤。我坚持认为,快跑对于个人也许在短期是有意义,但对个人的长远发展,集体的进步,是无益的。 忙碌不具有隽永的意义。最好的画面,我觉得肯定是平和,是不慌不忙不紧不慢,大家会有默契,有幸福的感觉。试想一首钢琴曲,也只有在几个片断才激情澎湃,如果一直是极快的节奏,是不是会很难听。忙碌更多的时候是夹杂着私利。曾经一个老师开句玩笑,说你们这么忙碌,其实是在不正当竞争。本来社会资源是可以合理配置,以较好的比例流到合适的地方,一旦你极其忙碌,导致资源不得不向你倾斜,其实最后影响的是大的公平公正,和整个集体的效益。于是因为你很忙,大家都要加快步伐,失去节奏,丢掉工作的乐趣,生活的平衡,从此人人走到一条不归之路。 让一群不热爱生活的人去建设国家, 看到的就会是雾霾和各种畸形。 停下来,听一听音乐,看一看画作,欣赏一下美景。享受工作,热爱生活,然后用人文丰富一个提升环境的心。也许下次我们再聊,大家会说昨天谁谁的音乐会不错,既有古典美,又有现代感,会说前天听了哪位科学家的报告,其中介绍了他的很多生活趣味。喝着咖啡,享受阳光,闲适,不忙碌的一群人,是个希望。
个人分类: 千字文|521 次阅读|0 个评论
音乐、网络与社会工作?
zhaowanlin 2015-12-25 23:51
(一)音乐政治 音乐是一种艺术形式,也可以作为一种意识形态的工具,还是一股不可忽视的解放性力量。这次实习,早上是老年人到社区居委会唱歌( KTV )和排练合唱。我注意到,唱歌只是一种形式,而背后更深层的含义是老年人的社会生活重建。但这还只是背后含义的其中一个方面。另一个重要方面来源于音乐本身的政治属性。为什么这样说?从阿姨们歌唱的内容可以看出,对X的歌颂,对X的崇拜,两性之间的情感纠葛以及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构成了歌唱的主要内容。这样可能并没有什么不好。只是,从这些内容上可以看到,音乐就是一种艺术性的政治,或者说是政治的艺术性也未尝不可。对音乐政治属性的研究汗牛充栋(截图为冰山一角,其中不乏权威期刊发表相关论文),但是,我还没开始看这些相关的文献。拟在社会工作理论期末论文选择这个主题进行论述。因为,批判取向的社会工作旨在促成普罗大众的意识觉醒(但我未能成功区分批判理论的意识觉醒与女性主义所谓的“觉悟培养”有何不同,参见派恩《现代社会工作理论》),而音乐既然能作为一种意识形态,那么,它同样能作为一种解放性的力量。 之前,我专门听过一些反应农民工和底层民众生活的音乐,我会去听祖辈父辈喜欢的音乐,会记录下在火车上听到的打工者外放的音乐,也听过一段时间摇滚乐,最后我形成了一个朴素的认识,即这些音乐反映的是他们的生活和情感,这样的音乐能够召唤他们的生命,并进而唤醒他们的主体性。在现在的中国,像沈原、卢晖临和潘毅等人重新捡起了阶级分析法,以此对中国的经验现实进行分析,但是却也经常遭受来自其他学者的质问:既然说农民工是一个阶级,那么,其阶级意识是否存在?或者,作为一个阶级,他们如何从自在走向自为?对此,苏熠慧(2009)利用社会心理学的社会认同理论展开了分析,他认为,劳动关系中不同角色的安排通过社会范畴化形成农民工作为工人阶级的认同基础,通过阶级间的比较强化农民工的阶级认同,通过“用脚投票”等反抗方式不断生产和再生产阶级共同经验,从而强化和巩固阶级认同。简单来说,苏熠慧所说的就是:农民工虽然身份尴尬,但是他们从事的工作是工业生产,因而,他们自觉到自己不再是纯粹的农民,而是工人,这是第一步,其次是,通过与“工人”(有工人身份的工人)对比,他们又发现自己不是工人,而是工人与农民夹缝之中的农民工,从而认清了自己的角色 —— 原来,我是农民工;再接着,由于工时长、工资低、工作环境恶劣等原因,农民工用脚投票,从而部分地区出现民工荒 —— 这是农民工反抗的结果;于是,这种共同抗争的经验构成了这个阶级的共同经验,透过经验的不断累积,他们的阶级意识得到了巩固。但是,这里,苏熠慧忽略了农民工生活中的一个重要元素,就是他们的“音乐生活”。音乐承载了他们的情感、经验、寄托、伤痛、思念、挣扎……这种音乐虽然可能与“建构起来的高雅”无缘,但是却是底层生命的写实,是来自底层的声音,甚至是被压迫者的怒吼,就像潘毅笔下那个在梦中尖叫的打工妹那样!这是音乐解放的一面,解放的隐喻是压迫,有了压迫才有解放这种叙事。什么是压迫?麻痹就是压迫。当初,我非常喜欢刘欢的《从头再来》,高中时期,每天晚上都会以此励志,最后这首歌成为我们班班歌。但后来知道,这首歌的背景是为当时的下岗工人而作。这首歌里面只要求个人“从头再来”,可是什么原因让我必须“从头再来”?!于是,社会正义的维度在音乐中被掩盖了起来,而个人归因的叙事得到了张扬。 我们经常谈论社会工作的艺术性,而真正的艺术形式(音乐和文学作品等)却在社会工作实务(当然有影像发声和音乐治疗等形式,但是结构社会工作中却很少看到)中隐身。因此,是不是有可能让音乐成为批判社会工作的一个实务方向? (二)网络社会工作实践中的伦理议题 大三和大四的时候,我先后写了两篇论文来阐述网络社会工作的概念、内涵、发展路径及其与社会治理的契合性。我认为网络社会工作是社会工作者在秉承专业价值、内化专业理论和习得专业方法的基础上,通过网络化施助手段或以网络场域为对象为案主提供专业服务的过程,具有“工具”和“场域”的双重蕴含( 2016 )。但是,在这两篇文章中并没有涉及到任何关于网络社会工作的伦理的议题。然而,通过对“朋友圈”的日常观察(或可称之为“虚拟民族志”),发现了一些可能值得关注的伦理议题。第一个,不平等的复制。从我的经验范围来看,这可能更直观地展示了“公益托拉斯”的运作。公益托拉斯最大的特征是垄断和强强联合,人为铸就社会支持网络。而在网络场域,如拉票行为,比拼的更多的是各位拉票者的人脉以及项目主办方的社会资本,一个项目网络得票的多寡取决于该项目负责人和相关责任人所能动员的网络力量,而很大程度上,网络上的精英仍然是现实社会中政治精英、社会精英、知识精英、经济精英等在网络空间的改头换面,是线下优势在线上的移植与复制(有经验研究提供论据)。同时,还有研究指出了社会支持网络或社会资本的消极性(晋军, 2000 )或消极社会资本理论。(参见晋军在《清华社会学评论》发表的《外人成本与过度资本化:消极社会资本理论》)消极社会资本理论大致说的是,在结构性封闭的条件下,个人的社会支持网络具有排外性,每一个社会支持网络的形成都会与外部之间构造一个壁垒,圈子之外的人会受到排斥或者要进入这个圈子需要花费更大的成本。于是,结合精英地位移植与消极社会资本两个理论,就可以发现,网络社会是对线下社会不平等的复制,且更加剧了弱势个体和集团的弱势地位。网络社会工作如何回应这种不平等,打破对网络社会具有平等性的想象,促进公平正义是首先要面临的一个问题。第二个,网络空间的“全景敞视”冲击社会工作的保密原则。有人说在网络空间当中,每个人都在裸奔。言下之意,网络空间个人是没有隐私的,每个人的私密信息暴露无遗,社会工作如何在网络外展、通过网络与服务对象相联结都会涉及到保密问题。首先,网络外展是否构成对目标群体隐私和领地的侵犯。其次,网络聊天的内容的保密性。第三个,网络社会工作如何在网络空间中发挥倡导功能。在全面X的局面下,社会工作如何把握说话的尺度,如何促进大众意识醒觉,都是值得思考的问题。第四个,目前公益人士和社会工作者的网络实践(借助网络这一工具实现某种特定的目标)是一种“准网络社会工作”(我在《网络社会工作:概念、内涵与发展路径》中区分了三种类型的网络社会工作,其中层级一是准网络社会工作,是一种将网络作为工具且阶段式利用的“网络社会工作”),而在准网络社会工作阶段,“项目拉票”已然成为一种十分流行的社会现象(对于这种投票竞选的作用,拉票者未必不知道,他们更多的是出于宣传项目的目的),而这种拉票现象让相关人员有受到侵犯、绑架的感受,且这其中不乏权力议题 —— 宣传过程中,往往“直抒胸臆”直奔投票的主题,而不是对项目本身的介绍,进而通过项目的介绍来讲评价的权力交给网友,从而对被拉票者形成了宰制,当然这其中还存在着更加微妙的权力关系。在这个意义上,准网络社会工作阶段的拉票现象并不是对公众意见的尊重,或是一种民主,而是“宰制性的虚假民主形式”。网络社会工作如何规避这种趋向?首先,我们必须承认这是由网络传播本身的规律影响的,网络传播讲究简洁快速,网络阅读是碎片化快餐式的阅读,要让公众花费时间和精力来读完所有项目的介绍,并通过投票行为表达自己的态度,是十分困难的。其次,我们需要检视我们在这个过程中的妥协,以及在妥协基础上施加的网络暴力,对自身的网络实践保持警醒和反思的态度。再次,共同寻求破解之道。 —— 或许,这是网络社会工作发展过程中必须要面临的一个问题或悖论,如何解决,还有待研究。 摘自我的实习日志
个人分类: 博客文章|176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公开课《音乐之生》学习心得
xxxy2011 2015-11-22 23:53
公开课《音乐之生》学习心得 MA YM 这次学习的公开课《音乐之生》是一门欣赏类课程,是对扩大学生视野、提高学生对艺术的感受力、记忆力和鉴赏力、发展想像力、丰富感情、陶冶情操起着重要的作用的一类课程。 我想我们都有过这样的经历:听到一首过去常听的歌,关于那时所有的记忆瞬间全部浮现,社工 Dan 发现音乐对于老年痴呆症患者的记忆有着神奇唤醒的效果,导演并记录下了一个个生活完全不能自理、完全忘记过去的老人的灵魂被音乐唤醒的过程,并对于当下老年人问题进行了探讨和反思。看了这部纪录片,我也不禁对我国的老年人问题进行了思考。 我一直都相信音乐有很大的魔力,能够给予我们快乐,能够抚慰我们的伤痛……社工 Dan 对于这一点也深信不疑,他的梦想就是所有的老年痴呆症患者能够远离病痛的折磨,能够被音乐唤醒,能够找到心中所渴望的东西,能够成为心中所想的自己…… 许多在疗养院中的老人都离不开药物治疗,很多都是精神抑制类药物。药物治疗永远都只是对生理有影响,对我们的心理起不了什么治愈作用。而且在心理治疗中,药物治疗也只是一部分,离不开心理引导。那么,通过什么样的方式才能达到治愈效果呢?在这个问题上, Dan 选择了音乐,一个生活中常见的、熟悉的方式。在纪录片中, Dan 记录了音乐是如何施展魔力的,记录了美国疗养院中无数个被音乐唤醒的例子。其中,令我印象深刻的有这么一个场景。一位老人患上了老年痴呆症,对外界感知力变低。老伴无时无刻不陪伴着他,但是没有交流。当老伴给他戴上耳机,播放着他最喜爱的音乐时,老人有了反应,手脚都不由自主的舞动起来。当老伴说着我们能握一下手吗?老人有了反应,拉住了老伴的手。老伴激动地说了句“我们相隔太远了”。是呀,当老人患上了痴呆症,仿佛与我们的世界隔离开来,我们唯一能做的就是将他们带回,那么,音乐就是最好的方式。 我们似乎对于音乐有着与生俱来的喜爱,仿佛本来就是我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那么,我们与音乐的关系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呢? 22 天时,一个单独的细胞跳动着诞生了,这一次跳动唤醒了周围的细胞,从此之后他们开始奇迹般地一致跳动,跳动的细胞分裂,形成了你的心脏。这种在一致中的跳动,点燃了我们整个的生命。六个月后,大脑皮层就可以支持思考了。有研究者对新生儿的声音进行了研究,发现他们的哭声是有规律的,与妈妈的说话方式很相似。这就意味着,当我们还未出生时,就学会了与人一起歌唱。无论你来自哪里,都对于音乐有着不一样的情环。还有,每个孩子都能准时地拍打节拍,不论是听到的还是想象的。种种迹象都说明了音乐如同语言一样,与生俱来。这就是为什么当 Dan 把音乐带给老年痴呆症患者时,他们能够被唤醒,能够表现出内在的音乐能力。 值得我们深思的是,当我们处于一个老龄化的时代,我们是否为老年人提供了一个装着喜爱的音乐的 ipod ?是否创造了一个舒适的生活环境?先是敬老院的产生,到了敬老院与医院的结合成为了疗养院,虽然在向前发展着,但是是否能真正让老年人安度晚年,这有待我们思考。 Dan 一直都希望他的音乐治疗法能够普及,但是老年痴呆症患者人数已达到百万,况且一个人的力量是有限的,这仅仅是一桶水中的一滴水,无法满足所有人。每一个老年人都需要一部属于自己的 ipod ,都需要一份适合自己的音乐集合,这需要很大的人力和物力,需要更多人的参与。那么,倘若所有人都有了这种意识,一种“让老年人不再孤单,回归生活”的意识,社会中的老年人问题就不会如此普遍。在纪录片中,有这么一个片段,疗养院中一位老人被音乐唤醒的视频被发布在了网上,引起了很大的反响,很多人都将这种音乐治疗法运用到了生活中,并且取得了一定的效果。所以说,这种方法是可行的,也证明了集体的力量是强大的。我相信只要有一个人在执着地做这件事情,终究会带动更多的人,终究会对社会产生一定的影响,一个人最终会变成一群人,一群人最终会影响世界。我相信 Dan 的梦想会成为现实。 这项实验是在美国进行的,我不知道这种方法在中国是否适用,但是,音乐是相通的,无国界的。我国也在慢慢走向老龄化,老年人的比例会越来越重,面对老龄问题也无可厚非,也需要一种方法来呵护老年人。据我所了解的中国现状很不乐观,老年人无人赡养,流落街头的现象很普遍,而且敬老院、养老院的制度、规则、设备也不完善。所以,中国面对的问题似乎比美国要更加严峻。那么,首先要考虑的就是制度完善问题,只有基本问题得到了解决,才能促进深层次问题的解决。我想,看一个国家的形象,在老年人的赡养问题上就能有所体现。所以,在拼国力时,也应该回头来看看这些社会问题。 看了这门课程,感动于音乐的魅力。我此时此刻也在戴着耳机,也在听着音乐,因为音乐能让我静下来,认真思考问题。其次,这门课也提出了社会现实问题,引发我们去思考与反思。在老年人问题上,不仅仅是给予他们物质上的关心,在精神方面,也需要采取一定的方式给予关爱,看了这门课,我能想到的最好方式,还是音乐。 让我们设想一下,当我们两鬓花白,儿女忙于工作、忙于家庭,你只能生活在敬老院,也许你已想不起年轻时候的事情。此时此刻,你最需要什么? (转自http://user.qzone.qq.com/1529486771/blog/1446392529)
个人分类: 学习笔记|1322 次阅读|0 个评论
丝竹背后谈力学
热度 12 武际可 2015-11-13 08:47
丝竹背后谈力学 武际可 说实在的,音乐是科学同艺术结合的产物。在人类世代追求音乐发展中出过许多伟大的演奏家、歌唱家、作曲家和乐队指挥家。当人们享受他们的音乐、歌唱、演奏的同时,别忘记,在他们背后还有许多科学家,来揭示声音、音乐和各种乐器的奥秘;在他们的背后有一串伟人的名字:毕达哥拉斯、管子、伽利略、牛顿、伯努利、达朗贝尔、沈括、亥姆霍兹、朱载堉、韦伯等等。 音乐背后的科学问题,首先是力学问题。因为声音的产生和传播本身就是一个典型的力学问题,乐器的研制和改进,无论是管乐器还是弦乐器,抑或是其他乐器,都离不开深入的力学知识。进一步说,音乐不仅与力学有关,它是与力学、数学、物理、生理学、心理学、电子学、计算机科学等多学科密切相交叉的艺术领域。不仅如此,就是到今天来说,也不能说在音乐和音响背后的科学道理都完全清楚了。特别是对于研制新的音响设备中,对于歌唱的计算机模拟中,还存在许多困难问题等待研究解决。 要想在一篇短文中谈及音乐和力学关系的方方面面,是很难的,因此本文着重就音乐与力学比较密切的关系选几个题目来谈谈。即音高与振动频率关系和发现它的历史。另外由于在乐器中,迄今最主要的乐器乃是弦乐器和管乐器(亦即丝与竹)两类,所以我们要谈一谈这两类乐器发声的规律。最后,我们要谈谈,力学和科学的发展不仅滋润了音乐,而对音乐的研究也丰富了科学研究本身。 在弄清楚发声的音高与频率的关系之前,人们都是以弦的长度来度量音高的。弦长一半对应的音高高八度。早在我国的春秋时代,《管子》一书中就记载了“三分损益”的规则,即弦长缩短三分之一,音高高五度,然后再三分后,增长三分之一,就得到比原来高二度的音。如此下去,就得到一系列和谐音。这种标定不同和谐音的关系的方法称为五度相生的规律。在西方古希腊大约同时代的毕达哥拉斯也得到相同的规律。不过,由五度相生的办法,不断生出新的和谐音,这样进行十二次,并没有回复到开头那个音高八度的音,要差一点。 中国明代音乐家朱载堉( 1536 —— 1611 )于万历十二年( 1584 年)首次提出“新法密率”(见《律吕精义》、《乐律全书》)。他将一个八度之间的十二个音所对应的弦长,按照将 2 开 12 次方,即 12√2 = 1.059463094359295264561825 的比例变化 , 12 个音中每提高一个音,将这个数值幂次提高一次,它的十二次幂正好是 2 ,按照这种将八度音等分为十二等分的算法,并制造出新法密率律管及新法密率弦乐器,是世界上最早的十二平均律乐器。这才最后解决了这个矛盾。 在中国古代的记载中,宋代陈旸在他所著的《乐书》中说:“凡物动而有声,声变而有音。”在这里,他已经模模糊糊地意识到声音是和物体的运动相联系的。不过把声音和物体的运动精确地联系在一起的第一人,是意大利的科学家伽利略( 1564-1642 ),他准确地认识到声音是物体的振动经过空气传播的一种波动。他在 1638 年出版了《关于两门新科学的对话》,这本书一共给出讨论主题的四次对话。在其中第一次对话的末了,作者首先讨论了由悬挂的单摆的摆动,其后讨论弦的振动以及共振问题。 伽利略是怎样得到这一结论的呢。他是这样说的:“当我为了除去黄铜板上的某些污点而用一个尖锐的铁凿子刮它,而且使凿子快速地在其上运动,在多次磨划中,我曾一次或两次听到这块板发出一种相当强的和清晰的哨音;更仔细地审视这块板,我注意到一长排精细的条纹,彼此之间平行地和等距离地排列着。用凿子一次又一次地磨刮,我注意到仅当这块黄铜板咝咝地发出噪声时所有的标记才都留在上面;当磨刮没有伴随咝咝声时就丝毫没有这种标记的痕迹。重复这种把戏若干次并且使磨刮的速度时而快时而慢,哨音的声调相应地就时高时低。 我还注意到当音调较高就形成的标记更紧密;而当音调较低沉时它们就分离得较远。我还观察到,在一次磨刮期间,速度向着极限增加时,声音就变得较尖锐并且条纹变得更密,但总是以这种方式保持一定的尖锐程度和等距。此外一旦磨刮伴随有咝咝声,我就感觉到凿子在我掌握中颤抖并且一种颤栗通过我的手。简单地说,在凿子的情形下我们看到、听到的和在一种低语紧跟着高声的情形下看到和听到的完全一样;因为,当没有产生音调的呼吸进行时,与发声时在喉和咽喉上部的感觉相比,特别是与使用又低又强的音调相比,人感觉不到喉咙或口有任何讲话的运动。 有几次我还在小竖琴的弦中观察到有两根与由上述磨刮产生的两个音调同度;并且在那些音调最不同的弦中,我找到两根弦相差一个纯五度。在测量由两次磨刮产生的标记的距离时,我们发现一次磨刮产生标记的45格包含了另一次的30格,这正好是赋值于五度的比例。” 用现在的语言来说,伽利略是利用凿子与铜板之间的干摩擦所产生的噪音,并且通过凿子的痕迹来考察振动的频率的。不过这个发现是非常了不起的,因为到伽利略写这本书的时候,可以说是在力学的基本理论体系还没有建立之前的事情。而且弹性体的胡克定律也还没有。他完全是从单摆的类比,纯粹是运动学的考查,并且经过切身体验认识到的。 再后来,是英国学者胡克(Robert Hooke,1635-1703)他想用一个带齿的旋转轮子,当一张硬纸卡片搁在齿上,而轮子旋转起来时,就会发出声响。当轮子旋转的速度变化时,卡片的振动频率也随之改变,声音的高低也因之发生变化。胡克的这个想法是法国实验物理学家萨伐尔(Félix Savart,1791-1841)准确实现。这个实验比较直观地令人信服地验证了声音的高低是取决于振动频率的。伽利略虽然在历史上被公认是最早把声音同振动频率联系起来的学者。不过由于他是从单摆比拟,进而从刀具的磨削痕迹得到的,对于大众来说,并不直观。胡克的想法,萨伐尔准确实现的实验,既直观,又能够直接计算频率,所以才最终确立了声音同振动的关系,并且能够实际地确定音高和频率的定量依从。 弦乐器发声频率的最基本的要素,是弦长、弦的张力和弦的密度。在相同的张力和密度的弦,其音高就决定于弦的长度。所以小提琴手总是用手指去不断变换弦的振动长度,以奏出美妙的旋律。不过每一样乐器,都有它最合适的长度,这也就决定了空弦上的音高。例如小提琴的空弦长度(或称有效弦长)是 328 毫米,中提琴的空弦长度是 360 毫米,大提琴是 654 毫米。而钢琴上最长的有效弦长弦则有两米多。 法国科学家梅森(Marin Mersenne,1588-1648)在1625年左右得到的弦的频率的经验公式 f ∝(1/ l ) √( T / ρ ) , 是在1636年在他的著作《 和声学大全》发表的,比伽利略早了两年。不过后来人们研究认定,伽利略的实验实际上是早于梅森的。其中 T 是琴弦的张力, ρ 是琴弦的密度, l 是弦长。我们看到这个经验公式已经包含了决定弦振动频率的三个主要因素:长度、密度和张力。 在给定弦长后,对弦添加张力,这个张力的大小很有讲究。弦绷得不能太紧,否则像小提琴和琵琶之类的乐器,用手指压弦到指板上或是压弦到品上,觉得有点勒手。太松也不行,这时弦的发音太低,音量也太小。一般小提琴的每根弦的张力大约是 7 — 9 千克左右。四根弦的总张力约为 30 千克。至于钢琴的弦,一共有二百多根,普通钢琴有 88 个键,并不是每一个键对应一根弦,一般是对应两根或者三根。这么多的弦,再加钢琴的弦有的很长,最长的有效弦长要超过两米。单根弦的平均张力在 150 千克以上。所以钢琴的弦的总张力大约高达 15 到 20 吨。所以如果说像小提琴、琵琶、吉他之类的弦乐器用木料做的琴身一般就能够支持琴弦的张力,而像钢琴、竖琴那样的由多根弦构成的弦乐器,起先也是用木头制作的,后来发现需要用钢铁来制作特殊的支架以保证支持弦的张力。 琴身和支持弦的张力的支架,虽然是够坚硬的。不过在绷上了弦之后,它仍然会有微小的变形。这个变形会给调音带来一点小麻烦。这就是,当你把一根弦的音调好了,也就是说这根弦的张力达到了标准,这时你再去调另外一根弦的张力,不管你是增加还是减少张力,都会影响支架或琴身的变形,以致使已经调好的那根弦张力不再合适,需要重新调。有经验的小提琴手,在调四根弦的音时,并不是一根调好后再调另外一根,而是把四根弦先大致调到松紧程度差不多然后再细调。至于钢琴的调音,因为弦很多,调音要复杂得多,经常需要专业的调音师来调音。 现在来说弦的密度。早期的琴弦,是用生丝或羊肠制成。后来改用金属制造,既结实又容易大量生产。像对小提琴来说,最细的 E 弦是用裸金属制作的。 A 、 D 、 G 这三根比较粗的弦就不能用裸线了。原因是,在弦的张力松紧程度大致一样的情况下,弦的振动基频是与弦的密度的平方根成反比例的。也就是说,空弦低八度的弦应当直径加大一倍。另一方面由材料力学知道,金属杆直径增加一倍,它的抗弯刚度就会是原来的八倍,因为抗弯刚度是与直径的三次方成比例的。所以如果用裸弦,那么几根低音弦为了密度加大,结果会使弦的抗弯刚度增加得太多。这时,弦将不再体现为柔韧的弦而变得更像一根梁了。 我们知道所有弦乐器的理论基础是达朗贝尔提出的弦振动理论。弦与梁的本质区别是弦不能承受弯矩,即弯曲刚度近似为零。而对于梁的振动,则要复杂得多。它的频率不仅和密度张力长度有关,而且还和端头的固定状态有关。所以为了避免低音弦变为梁,就采用缠弦的办法。方法是在很细的裸金属线外面缠一层细金属丝。如图所示,这层缠丝只会改变弦的密度,而对弦的弯曲刚度影响很小,还是像细的裸弦一样的柔韧。各种弦乐器的低音弦都是采用缠弦的。 好了,我们已经有了一些合格的,有一定密度,张力合乎要求,也很柔韧的弦了。如果在配上一个好的共鸣体(如小提琴的音箱、二胡的琴筒,吉他阮琵琶和古琴等弹拨乐器的琴身、钢琴的音板等等),就是一件理想的乐器了。 无论东方还是西方,弦乐器最早都是拨弦乐器,用马尾和琴弦摩擦发声比较晚。不过要弄清楚再弓弦摩擦条件下,弦的运动规律,却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这其中最早比较仔细地考察这个问题的人是德国物理学、心理学家、哲学家 亥姆霍兹( Hermann vonHelmholtz,1821 - 1894 )。他是能量守恒定律的发现者,他最早测定神经脉冲的传播速度、 重新提出托马斯•杨的三原色视觉说研究了音色、听觉和共鸣理论,他发明了验目镜、角膜计、立体望远镜。他对黎曼创立的非欧几何学也有研究。 他在 1862 年出版《关于作为音乐理论生理基础的音调感觉》(英文译名为 On the Sensations of Tone as a Physiological Basisfor the Theory of Music ) 。这本书是现代音乐心理学的奠基之作。书中他描述 弓子在弦上拉动时,弦被拉的地方形成一个折角,这个折角以一定的速度向弦的一端运动,然后再返回。后人把亥姆霍茨所揭示的这种现象称为亥姆霍茨运动。 在探索弓弦运动机理上迈出第一步的是印度科学家拉曼 Chandrasekhara Venkata Raman ,1888 –1970) , 就是那位发现光通过介质时由于入射光与分子运动相互作用而引起频率变化的散射,被后人称为拉曼散射,其结果称为拉曼效应的印度人, 他因此而获得1930年诺贝尔物理奖。他在1918年发表长篇论文《弓拉弦振动的力学理论》 ,文中他给出一个简化模型: 弦是柔不可伸长的,由两端的张力拉紧,弓子作用点距离琴马为弦长的若干分之一,摩擦系数假定是弓弦相互滑动速度的函数。他用手算给出了弦的一些周期运动,包括 亥姆霍兹得到的运动。由于这种模型是非线性的,所以实际上它是关于用非线性理论研究乐器发声的最早的文献之一。 讲了这许多,还仅仅是关于弦乐器本身的事情。其实人类被乐器和声音的的现象吸引,由于好奇心驱使得到的收获,远远不能够用这些具体的结果显示。人们从最古老的七弦琴开始,对声音有所了解,发现声音是一种波,后来发现了水波、电磁波、光波。开普勒追求宇宙的谐和发现了行星运动的三定律。后来人们通过弦振动的研究得出一根有限的弦在拨动它时侯只能够产生若干个振动频率。同样电子在绕原子核转动时也只能在若干个能级上运动。它们都是由一个二阶偏微分方程的特征值决定的,前者是弦振动方程,而后者是量子力学中的薛丁格方程。沿着这个思想发展下去,到最近半个世纪,一种以“纳须弥于芥子”气势的“超弦理论”在理论物理中悄然兴起,它的意图是解释宇宙中的一切,以实现爱因斯坦生前未竟的宏愿——统一场论。超弦,无非是高维空间中的一根弦,它的固有振动的状态,就体现了物质的各种基本粒子的形态,能量、质量以及带电量。这种本质上还是由于对弦乐器认识的延伸和更为抽象的想象。 可见,从认识乐器出发,你能够触摸到近代科学的最前缘! H. von Helmholtz: Lehre von den Tonempfindungen.Braunschweig,1862.English edition: On the sensations of tone, Dover,NY 1954 C. V. Laman: On theMechanical Theory of the Vibrations of Bowed Strings and of Musical Instrumentsof the Violin Family, with Experimental Verification of Results - Part 1, Bulletin,Indian Association for the Cultivation of Science , 1918 1-158
个人分类: 科普|15285 次阅读|13 个评论
周四讨论班:数学在音乐中(李汰洋)
GrandFT 2015-11-12 10:29
题目:数学在音乐中 主讲人及演奏:李汰洋 时间:2015.11.12星期四下午5:15 地点:32楼343 提纲: 1.律制的历史和引言 2.不同律制的数学背景 3.数学与作曲 参考文献 《普林斯顿数学指南》第三卷 《和声学》
个人分类: 周四讨论班|1700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南医大抗癌博士秦超:毕业季献唱 “好歌曲” 诉说人生
热度 1 fqng1008 2015-10-16 08:10
秦超 是名外科学博士,34岁的他有张娃娃脸,鬓边有一些和年龄不相称的白发。刚刚结束鼻咽癌的治疗,却坚持完成了5万字的肾癌研究博士论文。已发SCI论文12篇、meta分析3 篇、中文期刊 8 篇,主持 1 项国家青年自然科学基金,拿到 4 项国家和省部级课题、3 项国家专利,校优秀研究生奖学金一等奖、2013 年度研究生国家奖学金……秦超专业做得不错,同时也是南医大一附院泌尿外科的手术好手。音乐不是他的本行。 “我的大学,一半是青春,一半是热血。但在南医大读博期间,生病之后萌生把兄弟三人的音乐作品制作成专辑的想法。”现在一有空,秦超就在书房抱着吉他对着手机录歌曲小样,然后在电脑上一遍遍听。个人出资 8万,计划出 500 张CD。“虽然知道铁定亏本,但这是我梦想清单的一部分。”他说:“因为每首歌,都是我的一段 人生 路。” 菁菁木兰洲,悠悠红气球 “长夜空虚鸣蝉扰人梦,星汉西流夜醉木兰洲。今宵一壶浊酒千杯忧,化入堤上沉沉柳梢头。”——《木兰洲》 这首《木兰洲》是他们在南医大读大二时写的。中国风,听起来颇有《中国好歌曲》里《卷珠帘》的韵味,歌名是他老家附近小公园的名字,看上去很文艺。最近他又把它翻出来,加入电子摇滚元素。他说自己是一个向前看的人:“老歌要有变化,新歌要反映现在的想法。” 高三那年,其他同学都埋头苦读时,他用140元买了把最便宜的吉他,花10元买本教程。三天后,他能像模像样地弹唱沈庆的《青春》。 “大学时代组过乐队,开过专场,篮球、足球、羽毛球、网球都能玩玩,还写写小说,当年肚子也不大。”他笑。读本科时,他常去一家名为红气球的酒吧演奏,还专门写了一首歌就叫《红色气球》——“曾经的舞台,曾经的歌声,曾经的姑娘,曾经的少年,都消失在街头。” “我怀念以前的日子,但就像歌词里面唱的,红气球渐渐飞远了。”他说:“我喜欢很多东西。每样都可以拿到 90 分,但再往上就难了。实习后就想纠正这样的状态,放弃了包括音乐在内的不少爱好,一门心思扑到临床上。” “那时我不要 90分,一心想要100。”为了提高技术,秦超经常“蹭开刀”。实习期间住医院旁的宿舍,“买通”了宿管阿姨,能在晚上溜到值班医生那儿,通过帮忙写病历、干杂活换取上台动手的机会,上级医生坐镇,他动手能力提高很快,“业务”也繁忙。 “学习就是这样,得主动。开刀、科研、写歌编曲,都需要反反复复练。”2006年,秦超从南医大毕业,获硕士学位,8 月进入南医大一附院泌尿外科工作,工作4年后攻读博士。 一切都很顺利,直至一场突如其来的疾病。 人生路上,边走边唱 “唱支励志的歌谣,总好过阵阵的叹息。有梦的日子已最美丽,为名利太多的猜忌。我宁愿潇洒地放弃,折断了翅膀又有什么意义?”——《人生路上,边走边唱》 2011 年,他觉得耳朵憋气,听力下降,活检报告显示他患上了鼻咽癌。 看到结果的第一时间,他不知该如何反应,甚至有些木然。当天中午岳母来电话,七个月大的儿子在电话里喊了第一声“爸爸”。 “眼泪这才流下来。”秦超说,对病魔的抗争就此开始。 “三个月不能吃喝,靠输液撑着,眼瞅着一袋袋营养液灌进自己身体里。”三十几次的放疗、化疗和分子靶向治疗,表皮生长因子拮抗剂可以阻止肿瘤生长,但嘴里因放疗引发的溃疡也因此无法愈合,痛到几天几夜无法入睡。 “镇痛泵没用,我只能坐着,感觉嘴巴里像有人打架。”想喝饮料,父亲下楼给他买了瓶“尖叫”,他下定决心要喝但还是因为疼痛没成功,抱着瓶子闻了好几天。 最后他想了个辙:有种麻药叫丁卡因,泌尿外科用它来做粘膜麻醉,但毒性大。毒性再大也要睡觉啊,就用丁卡因稀释液漱口、吐掉,然后睡,半小时后疼醒,再漱口、再睡……停止饮食的30 天后,嗅觉变得异常灵敏,他隔着两张病床闻到了阳台上病友家属手中黄瓜的清香。后来实在想吃,家人把鱼圆压烂了做成糊糊给他喝,也是一样丁卡因漱口麻醉,吃小半碗,疼了再漱口,再吃。“后来还能吃点西瓜,不过入口我就觉得是咸的。”味觉也混乱了。 最大的痛苦来自绝望,病情在治疗一段时间后,并没像预期那样好转。中学时代一起玩音乐的发小“鱼果”送了他一把小吉他,坐在床头,轻抚琴弦,音乐让他渐渐远离悲观和消极。“人是铁饭是钢,再有得玩,情况就好一些。” 人生路上,边走边唱。秦超说这首歌送给以前拼命的自己、送给正在折腾的兄弟们,以及自己的一位良师益友。他形容以前自己是拼命三郎:一天门诊病人 100 多;最长的手术从上午 8:30开到晚上11:30,全靠护士从口罩边塞几块巧克力到嘴里撑着;白天开刀晚上看文献、写论文,两三点钟睡觉是常事。 “大伙儿都稍微松口气,歇歇。” 为青春歌唱 “你厌倦了吗? 你是否也想逃?带上你正燃烧的青春跟我浪迹天涯,带上你对自由的向往跟我走吧,就带上你最爱听的歌谣跟我去那远方。为年轻歌唱,为自由歌唱,为青春歌唱。”——《青春之歌》 2013年1月,结束治疗的秦超恢复门诊并继续读书。 “第一天上班,第一个词:久违,第二个词:心虚。主要担心精力顾不上。”他说,第三个词是兴奋,不是高兴。 “坦白讲,5 年内30%的生存率像块石头压在我心上。工作对我来说,是多年努力的价值体现,也算是帮病人,要对得起他们。” 师弟钱健告诉记者:“跟着超哥门诊时,我们发现他对病人非常耐心和用心,这些都影响着我们。” “超哥喜欢新东西,喜欢去尝试新的技术,想法多、创意也比较新,并且能够付诸行动。”钱健说, “带教过程中,超哥给我们讲解疾病系统、全面,从症状、体检、辅检到治疗都讲到,每次跟他门诊都会获益良多。” 秦超的科研工作,以“解决实际问题、对临床有帮助”为目标,同事居小兵对他的评价是:“为我们科室的基础与临床研究注入了营养液。” “我研究的,是根据每个人的遗传信息,区分出哪些人容易得肾癌,帮助临床早期诊断、评估患者的预后,并根据每个人不同的遗传特点选择最佳的综合治疗方案。”2012 年6 月重新投入工作,他发现在中国人群中,多个基因与患泌尿生殖系统肿瘤的风险有关,而筛查另一些基因并进行联合分析,可以对患者的预后和药物敏感性进行评估,并为患者选择个性化的治疗方案。 显然,2011 年的这场疾病没有打败他,2012 年,他获得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江苏省卫生厅医学新技术引进奖二等奖、国家专利两项、南医大优秀研究生奖学金一等奖,2013 年项目获江苏省科技进步一等奖、江苏省卫生厅医学新技术引进奖一等奖……成绩单依然洋洋洒洒。 但音乐的梦想从没远离,心中的红气球从未飘远。“当年的三人组,我当了医生,鱼果做了编辑,只有蚂蚁还在音乐的道路上坚持。”他决定着手打造音乐专辑,为了蚂蚁,也为了自己。 重拾音乐,学会珍惜 “你用你最好的光阴,陪伴我受伤的日子。年轻的时候,不知道为你写首歌,或是被你宠过了头。时光飞逝如流,不变的是你的温柔,怎会忍心再看你的哀愁。”——《如果没有你》 写本真实专业的医疗小说;出一张音乐专辑;翻译一本书;去埃及、布拉格、耶路撒冷、曼彻斯特;在芝加哥联合中心球馆乔丹雕塑下拍张照。最重要的,带老婆去人迹罕至的海岛度假——这是他真实的梦想清单。 “最近我给老婆写了首歌,叫《如果没有你》。”秦超调皮地说,因为夫人是专辑的投资方,所以必须写首歌来讨好她。 “我生病的时候,她用湿毛巾帮我敷嘴巴保持湿润,结果一夜下来嘴边都破了皮。”秦超说他们之间没什么感人桥段,常有的倒是夫人好心办笨事儿的笑料,但就是靠着她——他在《我的故事》这首歌里称她“我的姑娘”——一天天地医院家里两头跑,不离不弃地撑着他们共同的生活。 养病期间,秦超还“顺便”翻译了一本25万字的小说《单身父亲》。他介绍,书中描写了很多好爸爸。“书送给儿子。希望到他能看懂时,我还在。” 因为还在恢复期,秦超现在只上一些小手术。到了下半年,预计大手术就可以“解禁”。“我喜欢拿手术刀。从刚工作时的四类手术,慢慢做到可以开一类手术,就好像是修炼的过程,最终成为科室老师们那样的高手。”他说:“只是现在心态更好。” 一有时间,他还要去管理自己设在“好大夫在线”的个人网站。解答的问题包括泌尿系统肿瘤、男科疾病、泌尿系统结石、前列腺疾病,甚至心理问题。现在网站访问量有95 万次,他累计回答了 1400 余例患者的问题,贡献值27674,满意度100%。这块他一直坚持着,甚至在治疗期间也没有放弃。 “学会珍惜,也包括珍惜患者。”在《中国梦想秀》节目里,由肺动脉高压病人组成的“蓝嘴唇”组合唱了秦超的《梦想清单》,“最初的歌词是哥们调侃 2012 世界末日的,生病后我改填了词,比较励志。”歌曲被同为病患的蓝嘴唇们选中并演唱,秦超很高兴。 后记:我的故事 “我很想唱一首歌,把我所经历的、心里所想的都唱出来。可是我想了很久,也没有找到合适的旋律。于是我决定就把这些当成一个故事说说吧……”——《我的故事》专辑最后的这首《我的故事》,只有念白,却没有演唱。童年到现在的成长经历,秦超用着他的南方普通话,娓娓道来。 “我对音乐的态度也有变化。”秦超以前比较重视作曲,但现在都是先有了词才谱曲。“不再是年少时的风花雪月、为情所困,总觉得那有强说愁的意味。”秦超说,现在虽然仍属玩票,但音乐已从爱好变成了直抒胸臆的载体,“也许是因为对人生有了更多感悟吧。” 纯独白的《我的故事》,秦超只录制了一遍。没有新闻联播那样字正腔圆的普通话,不是广播级的设备,但他坚持只录一遍。 “如果只有三十天,你有多少愿望要去实现?如果还有三十年,你又能完成几件?写一张梦想清单,趁青春还没走远,把年少时做过的梦,好好再做一遍。”秦超最喜欢这首《梦想清单》中的歌词:“看从前全部被工作和应酬填满的日子,回顾起来却是一片模糊。生存?还是生活?我选择后者,家人、职业、患者、音乐,皆以真诚相待。”
个人分类: 谈情说爱|1438 次阅读|1 个评论
泥沙龙笔记:器乐是模特儿,声乐是华服
热度 1 liwei999 2015-10-12 01:10
从《 音乐心情:落雨的时节,失恋者的歌 》谈起 我有一个音乐的话题,求教大方。这群里音乐大师多,白老师洪爷尼克等都深谙音乐之道,品味高雅而民族。音乐,我说的是 “纯” 音乐,就是一种传达情绪的语言,基本是躶体的、直接的,作曲者和演奏者可以直线把情绪传达给听众。是吧?当然,这里面也有个 protocol 和音乐训练和基本修养的问题,否则对牛弹琴,情绪也还是无法传输的。 譬如前面的新世纪的那个曲子( http://www.duomi.com/track/20630350 ),第一次是偶然在一个广播配乐里听到的,被深深打动,眼泪都快下来了,应该就是那种音乐情绪传输的成功例子。我感受到了一种愁绪、慰藉和自怜,总之听了以后感动而受用。后来这纯而又纯的音乐开始穿第一件内衣,那就是标题。感动以后到网上去找来这一首,才知道是新世纪的名曲 “Sometimes when it rains”,于是情绪开始具象化一点了,把这种愁绪与落雨时节的寂寥联系起来,倒也很贴切。再后来,有人写了 lyrics “Half a world away”( http://www.duomi.com/track/20630293 ),配上了人声,wow,一下子包裹了这么多衣服。于是躶体的纯音乐成为叙事的声乐了,愁绪具象为失恋的无奈以及疗伤的抚慰。因为失恋具有普适性,这次穿衣很成功,可以引起更多人的共鸣。这是躶体穿衣的成功案例,我们都很满意。但是我注意到也有很多此类尝试是不成功的。 我的问题是,对于声乐,是从衣服求酮体比较好,还是由酮体选衣服比较好?我初步的答案是,后者比较容易成功。模特的身材在,不愁找不到合适的款式。青春性感的女郎就是穿破麻袋出场,也自有其独特的迷人风采。声乐中,音乐是决定性的,歌词可以将就,也随时可变换,对成功影响不大。相反路线的话,好像成功就大打折扣。有了非常漂亮的华服,就是找不到合适的模特去展示,是常见的。 也有例外,那都是天才。譬如《红楼梦》插曲,那是先词后曲成功的范例。不过能有几个王立平呢?这样的天才太少,可遇不可求,更不可能盛产。( 最近听了一首《春江花月夜》人声,也还算不错。) 这就解释了,我大唐有这么深厚的文化底蕴,那么多脍炙人口的诗词积淀,为什么大多数作品都没有成功地找到一个可以承载它们并传世的音乐形式呢?如果有一万个王立平不断耕耘,我们的诗词应该都有了精良的声乐版,我们的子女也不必去背诵什么古诗词了,直接送到音乐课上去唱歌就好了。 最后,我们就展开翅膀科学幻想一番:既然人做不好,等到音乐形式化研究深透以后,可以不可以指望机器人作曲来解决这个问题?如果能,那就是机器全面超越人的一个典型,这个比图灵测试要厉害,因为图灵测试是要机器 match 人类的能力,而这个是 beat 人,因为迄今为止的人类的此类尝试总体失败居多,而且不能成规模。 白: 我在马来西亚听过一次唢呐吹的印度教古调,那种感觉终身难忘。苦难历程和洞悉世事智慧的完美结合体,基本上就是“吟”出来的无词歌。按伟哥的标准,算是裸奔的典范了。 谷建芬也写过唐诗为词的“新学堂歌”,听得跟儿歌似的,没什么大作的感觉。黄自的《长恨歌》过于西化。古诗词谱曲的另一成功例子是邓丽君的《无言独上西楼》 。 虽比不上王立平,但也很不错了。 洪: 八十年代姜嘉锵演唱了不少古典诗词歌曲。 我: 连红色文化传统,还有吕其明这样的音乐家去表现,几千年的文化就没有人能融会贯通恰到好处地表现呢?真是不解。 金湘是蛮了不起的作曲家了,可他的《原野》感觉还是西化多于民族。 阿: 思想有枷锁 。 同样的边界条件下 得到的解都一样。 白: 可能是人们对古诗词题材的音乐期望值太高吧。你像“鸳鸯瓦冷寒霜重”、“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之类的意象,如果找通觉的话,最好的载体还得是交响乐,至少是混声合唱。 没有多声部,不可想象 我: 邓丽君的《无言独上西楼》确实不错,我喜欢。 毛泽东的《雪》,作为古诗词的现代传承,其作曲也算是成功的了。不过,总体看,成功只是个案,无所作为是总体的面貌。 诺贝尔有 文学 奖,没有音乐奖?能把中国古诗词音乐化的人,比诺奖要牛得多。其实王立平凭着《红楼梦》就可以得了。大家对《红楼梦》的期望值肯定是高的,我们大部分人听了之后不觉得失望,反而感觉词曲是那么水乳交融。 应该说是开创了一条道路,可惜路上没有后来者。 【相关博文】 《 音乐心情:落雨的时节,失恋者的歌 》 《音乐心情:来自神秘园的歌》
个人分类: 立委随笔|2929 次阅读|2 个评论
《音乐心情:来自神秘园的歌》
liwei999 2015-10-11 10:17
神秘的音乐属于深夜 新世纪 Secret Garden 欣赏笔记 Rolf Lovland深信:每个人心目中都有一块属于自己的领地,可以寻找内心的平静和安慰,这块藏在每个人内心的土地,就是“神秘园”。 阳光下面没有神秘,白昼无情夺走人的触动,还有灵魂,还有音乐,还有人性中最柔软的心。 年复一年,日复一日,日出而始,日落不息,身心俱惫,深夜在酣睡中流逝。廿一世纪的生活有如老驴拉磨,永远走不完的路,苦不尽的海,写不完的 code, de 不尽的 bugs。喧嚣的尘世,拥挤的俗务,越做越长的 to do list; 浮躁的心境,嘈杂的欲念,深不见底的忧烦和空落。 太多的有志,太多的攀比,太多的追求,太多的算计,太多的泡沫,太多的破灭,太多的枷锁,太多的横祸,太多的书要读,太多的心操不完,太多的骆驼被草压垮,太多太多。 太少的无为,太少的沉迷,太少的柔弱,太少的神秘,太少的颓靡,太少的静谧,太少的天马行空,太少的似有若无,太少的天堂之声,太少的淡淡愁绪,太少的人品尝得起黑夜,太少的黑夜飘荡着神秘的歌。 即便顺遂,即便功成,即便瞬间的灵感,即便伟大的发明,即便邂逅丁香一样的女郎,即便、即便做了全世界的王,也无以补偿音乐的荒芜,夜的消逝,以及心灵的失落。 朋友,请善待自己,留下一个夜晚,属于“自我”,静静聆听《来自神秘园的歌》,享用音乐的盛筵,休养疲惫的心灵。 Song from a Secret Garden http://www.duomi.com/track/20519831 更多的 youTube 播放列表(需要翻墙): http://www.youtube.com/watch?v=_2HDP_zLkH0vid... 神秘园(Secret Garden )乐队介绍: http://www.5sozy.com/thread-3535-1-3.html 【相关博文】 《 音乐心情:落雨的时节,失恋者的歌 》 【 音乐心情故事:来自神秘园的歌 】
个人分类: 岁月如歌|3320 次阅读|0 个评论
让我记住的教师(二):十足艺术家范的许老师
热度 9 mdzhao 2015-9-29 16:16
小学中最不受重视的老师大概可以算音乐老师了,无非是教大家唱唱歌什么的,而我们小学那会,真没几个好听又有意思的歌,最初唱点语录歌和“大海航行靠舵手”这样的歌,像“北京的金山上”这样的歌在当时已经是最好听的歌之一了。印象中小学三年级以前我们就基本没什么固定的音乐老师,学校中有几个老师是会弹琴的,于是谁有空就来上一次音乐课,每次上课会把一个有轮子的风琴推到教室里来,教我们唱歌,先是老师唱一句我们跟一句,然后就是她弹一句琴我们跟一句。其中有一个老师会拉手风琴,偶然会带个手风琴来上课,大家就觉得新鲜得不得了。 这个情况自从许老师调到我们学校后就改变了,那时候好像我们是读四年级,许老师成了我们固定的音乐老师。我想大概也是因为我们已经算高年级了吧,因为许老师要一个人承担全校所有班级的音乐课是无论如何上不过来,所以低年级的音乐课还是由别的老师轮流上,但高年级的音乐课就都交给许老师了。 许老师上音乐课与以前最大的不同是,他不再把一个破风琴推到教室去上课,而是把学校一个堆杂物的空间整成了一个专门的音乐教室,那地方比普通教室小,但因为里面不放课桌只有凳子,所以完全可以容纳一个班的学生。教室里放了一个钢琴,后来我们才知道,钢琴比那要用脚来踩着产生风才能弹的风琴要高级许多,而许老师根本不屑去弹那架老旧的风琴,只是不知道现在的这个钢琴是学校原来就有因为没老师弹所以我们不知道呢,还是学校专门为许老师配的?后来我自己分析认为前者的可能更大,因为一架钢琴可不便宜,专门为许老师配一架钢琴不太可能。可见以前的音乐老师的水平就是连钢琴都不会弹,或者弹不好。 许老师的音乐课和以前大不相同,那个课上他教我们唱歌的时间其实并不多,但每教一个歌一定是先教我们唱谱。刚开始我们很不习惯,以前都是直接唱歌的,唱那哆来咪发唆有啥意思啊?不过我后来能看着简谱唱出歌来,应该和许老师那时的训练是有关系的,好像就是在这样的练习中对简谱每个音的发音有了概念。而许老师花比较多的时间会给我们介绍一些别的音乐知识,包括乐器的、不同音乐形式的知识,而这个时候许老师总要尽可能自我表现一番,我们因此知道他会多种乐器,虽然教室里只有钢琴和一架手风琴,但许老师会拉小提琴和大提琴,还会吹奏一种什么西洋乐器,但不记得是长笛还是黑管或萨克斯了,因为对那些手边没有的乐器许老师只能做一个拉或者吹的动作,还会用嘴发出乐器的声音给我们示范,做那动作的时候他一样会有一种非常陶醉的表情,而我们则觉得又好玩又好笑。当然许老师更多时候是用钢琴和手风琴说话,差不多每堂课都要表演弹奏一段钢琴曲或手风琴曲,他弹钢琴的时候与以前那些音乐老师无精打采地弹风琴可完全不同,那手是非常有力度的,而他弹奏的时候脑袋和身体都会随节奏而动,表情也是丰富多变,一串串音符从他的手底流出,才发现钢琴的声音真是比风琴好听多了!记忆最深的是许老师用手风琴表现森林中刮风、狼叫、鸟叫等场景,配上他的表情,真的惟妙惟肖,他拉手风琴的样子也是神采飞扬的。那时我真是觉得许老师很有艺术家的风范,帅呆了! 但许老师在不少男生眼里却并没那么帅那么可爱,因为他有一个略平稍大的鼻子,那种鼻子上海人俗称大蒜鼻子,男生们便送了他一个外号叫“许大蒜”,背后说起他都是许大蒜如何如何,而他那艺术范十足的甩头发的动作,也被男生们学会,成为模仿他的一个笑点。不过在女生眼里,许老师还是很帅的,非常有派头,很艺术。后来听别的老师说,许老师是上海音乐学院的高材生,原来也是在舞台上表演过的,也不知是什么原因最后竟落到我们那小学来当音乐老师,或许他心里还有对舞台的留恋吧,所以把课堂当舞台了,总要找机会表演一下。毕竟是科班出身的,许老师的艺术品味和追求的确要高得多,一到我们学校就动手要组建一个乐队和一个舞蹈队,其实我很希望许老师能搞一个合唱队啥的,可估计他看不上合唱这样太大众的东西。只是弄个乐队的事情到我们小学毕业还没实现,原因是当时会乐器的学生太少了,稍微好一点的都被吸收到区的一个乐队去了,所以民乐加西洋乐的人加一起都组不起一个乐队。不过舞蹈队在许老师到我们学校才半年的时候就组起来了,那些队员都经过挑选,而且每天都要练功,许老师专门找了舞蹈老师来训练他们。舞蹈队组建后在第二年的文艺汇演中一炮而红,从街道的大奖到区大奖一直到市里的奖,拿了个遍,学校上下真的都非常受鼓舞。当然此前舞蹈队的节目我们已经在学校的文艺表演中看过多次,跳的可是芭蕾舞,看着那些女生踮着脚尖舞蹈,大家真是又羡慕又钦佩。 可惜许老师却似乎从来没有注意过我,虽然那时我是红小兵团的干部,在他的眼里却没有一点艺术细胞,不会乐器,也不是跳舞的料,往往都没正眼看过我。不知道为什么,我其实很想在许老师面前表现一下,一次上课他要求我们把一首歌的谱唱出来,在课上抽几个同学唱给他听。连着几个同学都没有唱好,让他非常生气,而我早把那歌的谱唱熟了,真希望他能点我的名让我来唱,谁想他因为那几个同学都没唱好生气了,懒得再找别的人唱,说了句“回去好好再去练”,便结束了抽查,让我很是失落了一番。想来,自己其实从小对各种艺术类的东西都非常喜欢,所以许老师这样有艺术才华的老师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虽然我在他的眼里算不上什么好学生,可他在我的心里却一直是个好老师。
个人分类: 忆往昔|5511 次阅读|14 个评论
练琴与神经科学
热度 6 aejj 2015-9-23 14:04
暑期最大的收获就是终于练出了能沉潜下来打基本功的本领。我以前不管练琴还是读书的一个毛病就是热情太大(当然这很多时候是个优点),光看谱子都可以看得激动,一到琴上更是热血沸腾能量过剩,砸两三个小时不带停。我知道一些细节做不出来,并不是我在音乐上不够明白或体会的不深不仔细,而是我指头上的技术原因。我从来没有耐心去练指头。不知道是幸运还是不幸,我之前的老师几乎也从不逼过我练。终于这一次我开始忍无可忍,我想如果我再不练点技术,以后再老一点就更没机会了。钢琴(或其他乐器演奏)这个东西是“形而上”和“形而下”的完美结合的典范,我应该稍微关注下形而下的部分了。 虽然没有系统地练过技术,但我在脑子里琢磨怎么练的时间也不短,加上我对脑科学的一些了解,也似乎对练琴有点帮助。于是在暑假里,平生头一次每天早上花一两个小时,纯练技术和技巧。 钢琴技巧远远不止是弹音阶,或者指头可以飞的多快多准。手指触键,击弦发声时是个十分神奇和千变万化的时刻;不过,更为重要的过程在下键之前,我试着把全部意念和身体的注意力都集中在这个瞬间,把它几乎无限放延长,那种箭在弦上,颇具悬念却引而不发的状态充满着神秘和诱惑力,甚至会让我觉得刺激。 这个击弦之前的身体和意识的准备,甚至有些像警戒一般的过程不仅关于纯技术,卡拉斯宣称并亲自示范,类似的过程是她在歌唱中艺术表现力的唯一秘诀。音乐是发生在时间里的魔术,而音乐家要在意念中让很多重要的飞快流逝的瞬间停下来,提前把握它们,然后在显微镜下不厌其烦地,甚至吹毛求疵一般地打磨。 而下了琴,我甚至会在走路和吃饭的时候,在脑子里重现、练习和模拟( simulate )在琴上的每一个微小细节。弹琴到了一定程度的人都知道这是最费脑子但收获最大的一种练习——也许跟棋手下盲棋和数学家心算的功夫有相似之处?只不过钢琴家“盲弹”或者“心弹”什么动静也没有,所有外人也许不大容易知道这是种什么功夫。 我总觉得这种功夫,这种学习的过程会在神经科学里有依据。我有时候一边弹琴一边会幻想,当我有意识地用全部意念准备一个击键,或者用尽力气在脑子里对琴的手感和乐感进行“仿真模拟”时,我的脑子里的髓磷脂才能飞速地包裹着新形成的突触连接。最近的神经科学发现当髓磷脂包裹着新的连接时,神经信号的传递速度会大幅度提高,这个过程对学习新技能尤其至关重要。不过现在的神经科学只说,信号刺激越多越频繁,这样的形成过程才能越快。这个结论用在小孩子身上倒是挺符合,但是成年人呢?无数的经验表明,无意识的 statistical learning 、“机械重复”,对成年人来说是很慢的学习方式。不管重复的是音阶、乐曲、单词还是英语新闻。对于成年人,注意力和意识越强的参与,对学习越有帮助。 我的练琴方法对于一些钢琴家和钢琴老师来说不算陌生,把它用稍微脑科学一点的语言描述就是注意力和意识极强的参与,但是却没有外界信号刺激,而是在意识中尽可能的模拟和预测信号。至少在我身上,这看上去有那么点像是形成“大量稳固的新的突触连接的快速方法”,快的我也始料未及:两三个月过去,肖邦练习曲练出近三首,还有两个协奏曲的第一乐章,还不算其他的一些小曲子和大曲子的片段。更关键的曲子的质量也比以前高很多。 除了钢琴,暑假还试着重新打英文和古汉语的基本功——每天背字词句、词典、诗经。我也试着用练琴里的相似方法。不过语言学习比练琴多了一重困难:我对音乐有一种先天和自然的感觉,而外语对于非母语学习者一开始是完全陌生的世界,后面再怎么学,多少也总会有某种隔膜。有的脑科学家和心理学家甚至猜想外语的学习甚至需要大脑的某些连接发生一些区域性的和较大程度的“重构”,甚至思维和“世界观”都要有些改变。回想我们很多人学习外语的体会,此言也许不算得上虚妄。 练琴、习谱、背谱、背书忙的不行——我现在对于钢琴甚至比从前大多数时候都要花功夫,并且对它有比以前在音乐学院还高的标准和期望。对于语言,我之前并不太愿意花时间,不过后来,有意无意从“声音”上打开了进入语言的门径,才开始喜欢和在乎学语言了。 倒是正儿八经现在作为“正业”的神经科学,几乎一个字都没有看。本来脑子里好不容易形成了些关于神经科学的突触们,因为完全没有给它们意识上应有的观照,好像全都飘散到了九霄云外一样。
个人分类: 上学记|8403 次阅读|17 个评论
读《从音乐管窥法西斯主义》
wyuehua2004 2015-8-30 13:15
看到《从音乐管窥法西斯主义》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303939-916784.html觉得这是一篇纪念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的好文章。但说从音乐中能看出法西斯主义实在有点冤枉音乐喽。 1,文章说“ 文艺是政治的先声,音乐也不例外。 ”中国古代的乐府,是专门才民间音乐的,目的是供统治阶级用于观察民风实现其统治用的。这“音乐”怎么成了“政治”先生了呢?有一个曲子叫《鸭子拌嘴》,全是打击乐器演奏,连旋律都没有,就别谈歌词了,这怎么“先声”法?我这只是举个例子说明,这至少说明,不能这样看待音乐。说一个曲子有政治功能是有的,但不能以偏概全。显然这个逻辑前提就不太正确。 2,文章得论证方式是举例子。首先举的是“ 希特勒最推崇的音乐家瓦格纳的一生”。我不得不佩服,一个非音乐工作者对瓦格纳还比较了解。但瓦格纳再怎么“一生”,这也不能更“音乐”就等同的吧?!有这样论证音乐的吗?要是这样的话,取消音乐这门艺术也是可以的,谁都有“一生”,只要有“一生”了,什么都有解释了。科学是不是也可以这样呢?按照库恩的范式理论好像也是可以的吧?!其次,在阐明瓦格纳的“一生”中,说瓦格纳不是受到 巴枯宁的影响就是 费尔巴哈的影响等。那是不是我们可以这样认为,瓦格纳的音乐是又瓦格纳的“一生”决定的,而瓦格纳的“一生又是受到别人的影响,那凭什么把暗示法西斯主义的”功劳安插在“音乐”上呢?你从这能看出什么啊?从那些人身上看不更方便吗? 3,最重要的论证是,作者说“ 瓦格纳生活的时代,在德国人们普遍认为德语不够雅致,宫廷内外盛行意大利与法国的歌剧,偏重音乐技巧上的华丽而忽视戏剧的内容,故瓦格纳提倡以音乐跟戏剧并重为目的来创作歌剧。由极端集中的情节编制出的主导动机之网覆盖全剧,使文字语言与音乐语言完美结合,这恰恰与法西斯主义推崇的“个人服从集体,集体服从领袖”所暗合。 ”表面上看,外行人说的比我这搞音乐的还音乐。真的很不错。但细一看,还是有很多问题。首先,瓦格纳确实重视音乐与戏剧的结合问题。但作者好像并不是很清楚,瓦格纳的理想不仅仅是考虑音乐与戏剧相结合的问题,他甚至连舞台道具、布景都自己考虑,他的理想是建立“综合艺术”,对长期以来音乐台注重形式的一种矫正,正因为如此,主张形式主义美学的汉斯利克才狠批瓦格纳。有的让人可笑的是,瓦格纳的理想是那样,但实际上他的音乐几乎极尽形式主义技巧,几乎走到了传统形式主义的尽头。所以,作者的认识并不完整。其次,作者说“ 由极端集中的情节编制出的主导动机之网覆盖全剧,使文字语言与音乐语言完美结合,这恰恰与法西斯主义推崇的“个人服从集体,集体服从领袖”所暗合。”这显然仅仅是从一些文字资料中得出的结论,实际上瓦格纳的音乐毛病就是技巧超越了语言。所谓“主导动机之网”实际上就是指专业术语“无终旋律”,不管怎么说,绝对谈不上“文字语言与音乐语言的完美结合”。更糟糕的是,作者竟然能得出瓦格纳的音乐跟【 法西斯主义推崇的“个人服从集体,集体服从领袖”所暗合】的结论。且不说他没有做到“语言与音乐”的完美结合问题,即使做到了,就因为“语言与音乐”完美结合了就暗合了法西斯主义,那要这么推算的话,估计世界音乐世上几乎所有音乐家都是法西斯主义者。有几个音乐家不追求“语言跟音乐”的完美结合呢? 4,作者接下来说“ 瓦格纳的歌剧改革主要开始于《特里斯坦和伊索尔德》,这部歌剧标志着调性体系开始瓦解,西方世界音乐语言中一种新方言的开始,这种音乐的新方言就是渗透着德意志民族特色和意识形态的艺术。 ”,瓦格纳的音乐语言是“新方言”吗?我还真第一次听说。即使如作者所说,这新方言 渗透着“ 德意志民族特色和意识形态”,要按照作者推论模式,那不是等于说 “ 德意志民族和意识形态”本身就存在法西斯主义了吗?还绕弯着从“音乐”看干什么呢? 5,作者还说“ 希特勒如此崇拜瓦格纳,让人专门在拜鲁伊特为他演出瓦格纳的作品,恐怕不是对音乐理论有多么深的见解,而是出于瓦格纳音乐的强烈民族性和形而上学色彩。 ”希特勒欣赏瓦格纳不错,但并不能证明瓦格纳的你所谓的民族性是问题吧?要这么说,强调民族性的就是法西斯什么的,那浪漫主义时期还有专门的民族乐派(都不在德国),那才是真正的在强调民族性。都跟法西斯主义暗合?为什么强调民族乐派的国家反而都没有产生法西斯主义了呢? 6,作者再说“ 自从浪漫主义音乐断送了欧洲古典音乐之后,西方音乐进入了一个没有经典、只有变革的时代,从古典时代追求音乐的共性转变为追求个性。 ”,这话简直可以说就是不了解音乐史。 不批了,类似的还有。总之,不要简单化思维“音乐”。
个人分类: 评论|917 次阅读|0 个评论
愤青:社会并不只有一个标准
热度 22 何裕民 2015-8-11 16:34
愤青(Angry Young Men),舶来词,始自20世纪50年代的英国,原指有思想或才华、但没有资本或实际能力,书生气十足的空谈理想主义者,他们常对社会现状极端不满,处处伸张自己意见,并急于想改变现实,用自己观点指责排斥身边所有的事或人。尽管很多成功人物年轻时可能是愤青。但如果长期过度的“愤青”,缺乏客观性和变通性,常会对社会和自我造成伤害。 他们其实只是生活在狭小的自我世界内,把自己的观点或标准作为唯一正确的尺度,来丈量世界,评判一切,决定取舍;且往往为此而耿耿于怀,愤怒不已。本质上,这是忽略了人生及世界的多元性及多样性之局限所导致的。 临床上,“愤青”的癌症患者不少见,常见于中年以上的男性,女性也偶有所见。以下一个案例让笔者颇有感触: 我在音乐圈里有一些老的患者朋友。2007年他们让我给一位晚期膀胱癌患者诊疗,此患者当时刚70岁,因为尿血,浑身骨头疼,被查出膀胱癌伴全身骨转移。此君也是音乐界翘楚,但很固执,坚持己见。“文化大革命”时曾是个积极分子,后受到过冲击。有非常典型的“愤青”性格,对社会很多问题看不惯,似乎对所有现实都持批判态度。因此,周遭人际关系较紧张。但好在他专业领域非常优秀,因此仰慕他的人不少。他没子女,也没人敢或愿意告诉他晚期癌症伴骨转移之实情。在笔者建议下,他中西医结合,配合相应的骨治疗后,基本康复了。甚至一度能爬上屋后的小山丘。他则坚信自己没问题。只是膀胱炎症伴老年骨质疏松。依旧我行我素,烟酒不断。当时,笔者婉转建议他改变一下嗜酒、抽烟等坏习惯;让他能够继续接受巩固治疗,他对于我等医生的建议,不敢当面驳斥,但始终不听从。他觉得自己总是对的!都是你们搞错了,何必大惊小怪呢!很多问题大家与他没法深入地交谈。这样,不听劝告地自动停了所有的治疗,还继续东奔西走的。持续两年后更是逢人就说,事实证明他是对的。 开始时,他的情况还真的不错。因为“愤青”的人,多少有点偏执。以前曾有研究表明:偏执的人患癌,容易不治“自愈”。我还在庆幸中,或许,他的情况好转了,奇迹发生了。因为谁也不敢挑明了与他说,医生也没法强求他接受巩固治疗。能够自愈,不是天大的喜讯吗? 但到了2011年,问题还是发生了。骨头又痛了,小便时有癃闭(困难),可能是脱落血块阻塞尿道所致。所有的学生、朋友都小心翼翼去劝他,要去复查,要接受治疗。他总觉得:“你们好像设计好了,来骗我似的,我才不相信呢!”只顾按照自己的方式我行我素。然后,一次登小丘时突然摔倒,再也起不来了。急送医院。一检查,压缩性腰椎骨折(骨转移加剧所致),伴膀胱癌肝内多发转移,但谁都没法(也不愿意)直截了当和他谈这问题。学生们帮他找了很多医生,都给了他一些治疗建议。也把我请了,让和他好好谈谈,我则建议住一段时间医院,系统地中西医治疗。他还是那一副“愤青”样子,似乎这个社会谁都不值得信任。很快,几个月后衰竭而死。而且,据说死时很痛苦。临死前,都不承认自己是患了这个病。其实,膀胱癌的死亡率是很低的。他如果能够不那么“愤青”,不那么固执己见,也许,不至于就此而结束生命! 上述只是极端例子,但绝不是罕见情况。 “愤青”者,本质上说就是以自我的标准来衡量一切,而他的标准就是对的,且是唯一的;事实上,他的标准很可能停留在过去。因此,对于“愤青”者,尽管你可以听他说出一大堆理由、理论,实际上,他忽略了人生之多元或多样性,忽视了世界之发展,不顾事态之变化;只是活在过去的自我中。也正因为这样,他承受着认知上的痛苦,经历着人际关系的破裂,感知着心灵上的苦闷。这些,对他的身心康宁是极为不利的。现实中,身心康宁而长寿者,很少见到严重“愤青”者。而在冠心病、高血压、中风、某些风湿病、硬皮病等的诸多顽固慢性病患者中,严重“愤青”的比率却出奇得高。 其实,有点“愤青”倾向不见得就是坏事情。很多成功的人士多少有点“愤青”倾向。“愤青”,证明他对世界及自己的问题有一定的看法,一定程度坚持己见。这种性格或倾向,有时对健康不见得都是负面的。但是,过了头,只坚持自己这一套是对的,别人都错了;且执迷不悟,那问题就大了!往往不仅会导致人际关系紧张,社会交往严重受阻,而且,自我只是生活在封闭的小圈子里,还自以为是,常可误事,甚至会延误重大问题,招致严重后果。 对于“愤青”者,我们说需要学会宽容地看待社会,宽容地看待周遭变化,包括以动态发展的眼光看世界,改变一下自我唯一的标准,认识到社会的多元性、多样性,也许是重要的,可能会帮助他们生活得更滋润些。但这对中青年“愤青”者,也许能够做到;对老年“愤青”者,却很难让他有所改变。
个人分类: 何裕民谈肿瘤|2678 次阅读|22 个评论
[转载]最优秀的创意来自留白
Urbanman 2015-8-3 12:23
在下面的图里,你可能觉得看到了一些白色的圈圈、之间以白色的斜线连结,但这些其实都不存在。然而,这正是这张图最有趣的部份。就算你想忽略这些空白的地方,大脑也会违抗这项命令: 白色的圈圈、之间以白色的斜线连结,但这些其实都不存在。 所有的视觉艺术家都会告诉你,留白处的重要性绝不低于那些图案。音乐也是,休止的重要性绝不亚于音符。然而在商业领域,我们却总想让所有空档都充满噪音,随时想推出新产品、更多功能、再来一场电话会议。 但如果我们能尊重留白的空间(或是以正确的方式、拿掉一些该拿掉的东西来刻意创造留白),就能让其他人来填补这些空白,并加入他们的诠释和影响。其实,我会说最能引人入胜的构想,都有某些刻意留白之处。少一些资讯,才能多一些想像。 这一点在漫画特别明显。有人说漫画之所以让人着迷,并不是因为格子里画了什么,反而是在于格子间那些空白。漫画家把这些空白称为「gutter」(沟槽)。这些地方保留了空间让读者自行诠释,因此能够吸引他们投入。我们的大脑在这些地方结合两幅不同的图案,让它们转变成一个想法。 丰田汽车(Toyota)有个以年轻人为主打的品牌Scion,设计师正是运用了这种间白的策略,打造出销量及获利都十分亮眼的xB车款。xB车款小型而方正,但有上百项标准配备可任顾客挑选,满足Y世代用流行配件打造专属于自己的车,以展现个人风格。当时我是丰田汽车的顾问,就看过那传说中的证据:有车主当时花了将近15,000美元,为自己的xB加装平板荧幕、碳纤维内装,以及高档音响设备。Scion让丰田攻下另一个客户群,站稳未来的发展。这里的成功关键不在于他们提供了什么,而在于「没提供」什么。 苹果公司 在2007年首次推出iPhone,用的也是类似的策略。如果你还记得,当时大家说iPhone是史上宣传最多的高科技小产品。现在讲到宣传,意思就是要通过 营销 、媒体和推销,大肆推动。但当时苹果可不是这样。乔布斯只展示了一次,那是在2007年的Macworld展示会上,用他出神入化的演示技巧展示了iPhone。当时还只是1月,而iPhone得等到6月才正式上市。 中间的空档呢?就是一片寂静:没有公开宣传、没有推销、没有对媒体放消息、没有折价优惠、没有供人试用评论的原型机、没有广告战、也没有预购活动。苹果简直是全面封锁官方消息,在正式上市前,只有乔布斯的线上演示被作为唯一的消息来源。而由博客写手和苹果的死忠爱好者接手,开始加上个人的推测和诠释,拼凑着事情的全貌。于是iPhone甚至在上市前,就已经可以预见成功,有超过两千万人表示有购买意愿。 想要刻意做到留白、让其他人有机会参与补足,背后需要有严明的纪律。HBO打破陈规的影集《黑道家族》(The Sopranos),原创编剧大卫.柴斯(David Chase)就推出了一个电视影集史上最难忘的「没有结局的结局」。在最后一集的最后几秒,没有告诉观众究竟剧情最后如何,而是在看起来情节进行到一半时,画面突然转黑。 原本观众非常气愤,但很快就转变为一波前所未有的季后评论热潮,引爆点就在于柴斯公开表示:「各位想看到完整影集的观众,我们已经透露所有线索了。」观众知道每个画面背后都有柴斯的精心设计之后,开始仔细检视每一场戏,抓住每个视觉线索、镜头角度、色调和光影效果。等到影集下档的3天后,观看人数已经爆增到将近3倍。 这些「留白」的空间,等于是偏心照顾了最忠诚的客户:这些人会愿意多花心力,为你把设计好的草图补全。 美国西南部有一家有名的连锁汉堡店In-N-Out Burger,也是采用这种做法。这家汉堡电是辛德夫妇(Harry and Esther Snyder)在1948年于洛杉矶创立的。65年来,In-N-Out从来没改过菜单,只有4个选项:汉堡、起司汉堡、双层起司汉堡、薯条,另外的第5个选项只是饮料。如此而已。 但,真是这样吗? 熟客都知道In-N-Out其实有「秘密菜单」,不仅品项数目远超过正式菜单,可以让顾客任意搭配,再根据公司现有的食谱来准备(例如若是你点「飞行荷兰人」,菜单上虽然没有这道餐点,但收据上还是会列印出这个名称)。In-N-Out的高级 管理者 知道人们会想要补上似乎缺了的东西,所以决定顺势而为,什么都不做,让顾客来创造新产品。 最佳的 创新 者、视觉艺术家及认知科学家都知道:世界上最具威力的一件事,就是人类的心智渴望要从有所缺漏的资讯中,创造意义。如果你现在有个想法,不论是什么形式(可能是策略、产品、服务或新创公司),只要你希望这个想法能够成功,或许就该多考虑留白简约的做法。 本文译者: 管理书籍 http://www.12reads.cn 。本作品采用 ,若非授权,转载时请勿删除文章作者信息及链接,否则必将追究法律责任!
271 次阅读|0 个评论
浪漫主义最后的辉煌
scienceart 2015-8-2 16:03
许多朋友都有过聆听古典音乐的想法,目的不外两个:第一,听懂那些伟大的作品;第二,提升自己的精神境界。可是,欣赏古典音乐谈何容易,尤其对于当今快节奏的上班族,打工族,为了生计忙得都没有多少自我意识了,加上过去就没有受过多少这方面的熏陶和训练,那就更难了,往往只听到一些音符或者金属的敲击声,面对曲子不知所云。 聆听古典音乐和欣赏任何高雅艺术都是有门路的,好比你走进一家百年老店,往往只有和你最契合的东西才会吸引你的注意。音乐也是一个道理,从你最熟悉的地方开始。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感受几段古典音乐,带你走进她的世界! 其实,我们从小到大,或多或少都听过一些古典音乐精彩的片段,通过电影电视。有一些配上电影画面,还曾经令我们深深感动,至今记忆犹新。看过一部老电影《时光倒流七十年》(英文原名: Somewhere in Time ,又译《似曾相识》)的观众大概不会对其中的一段旋律感到陌生。 那就是俄罗斯作曲家谢尔盖·拉赫玛尼诺夫的《帕格尼尼主题狂想曲》中的第十八变奏,一个很小的片段。人名和曲名都有点长,许多人正是通过这个插曲知道这位作曲家的。然而,很少有人会进一步了解他。其实,在作曲家生前,他就已经是古典钢琴演奏界一位大众的明星了。他是他那个时代一流的作曲家,也是一流的钢琴演奏家,还曾经指挥过一流的乐团。仅北美地区,他就曾在221座城市举办过音乐会,其中他的《第二钢琴协奏曲》,他本人亲自演奏过143次。那还是20世纪的上半期,可见大众对他的喜爱。 如果您有兴趣,不妨先试听两段,然后带着感受来聆听我的解读。 不少人第一次听这首曲子时就被深深地震撼了,第一乐章磅礴的气势和汹涌的节奏让人感受到一种大海的力量,而第二乐章宁静的月光则让人安谧舒缓,而且管乐器和弦乐器的交替倾诉,撼人心肺,催人泪下。整首曲子可谓音潮似海,流波潋滟,虽无惊涛骇浪,却有暗流汹涌。你能感受到一种类似宇宙的力量在大海的深处挥舞,仿佛一段悲情之歌借灵魂的柔弦轻唱。它是一曲华丽的悲伤,一曲庄严的流逝;是震啸前的大海,是月光的清辉流泻的海面。 我第一次听时既被震撼了,也被感动了。以后我多次反复欣赏,渐渐地开始有了疑问:他怎么就能写出这样的曲子呢?于是,我去图书馆找来他的传记,读过后我才知道:伟大的艺术往往是痛苦的产物。他之所以能写出如此伟大的作品,与他本人的经历不可分割。作品的独特来自于作曲家的独特。 拉赫玛尼诺夫的父母双方都来自俄国贵族家庭,父系祖先有蒙古贵族血统,外祖父和舅舅都是沙俄将军,父亲也是一位皇家禁卫军团的军官。1873年,他出生时家境殷实,父母都会演奏钢琴,这些天然的条件给了他音乐的滋养。然而那个年代的沙俄军官往往嗜酒如命,风流成性,挥霍无度。他的父亲也没有避免这样的命运,最终一块又一块地产被拍卖抵债,一家人只好迁居圣彼得堡,租住别人破旧的公寓。这已经是一个巨大的人生落差了。然而,厄运并未就此终结。很快,兄妹三人患上了白喉,虽然他和哥哥活了下来,妹妹却被夺去了生命。很快,在不断的争吵过后,父亲离家出走,永远地离开了他们。哥哥已经上了军校,母亲只好带着他寄居到外祖母家去。这一段家庭破裂、寄人篱下的日子想必在他心中留下了深深的烙印。要知道,他这个时候还不到10岁就已经体会到了人生无常和流浪的滋味。有人说,拉赫玛尼诺夫从来不笑。其实,只有少数亲近他的人才有机会看到他少有的笑容。他的面部表情总给人一种刻板、坚毅的印象,这是他内心的反映。从以后的人生来看,他一生都没有获得过长久的安定,一直在流浪一样。少年时从彼得堡音乐学院到莫斯科音乐学院是一次无奈的转学,使他被迫与家人再次离别;中年时出于政治原因,举家从俄罗斯前往美国,使他被迫与故乡和祖国作了永别;来到美国后,为了生存,他不得不从一个城市辗转到另一个城市,不断地奔波,举办演奏会。在此过程中,他必须放弃作曲的爱好,而把大量的时间用在演奏会和为演奏会的奔波中。然而,无论人生遇到多少挫折,他总能找到自我,并重新崛起,最终闯进只有少数人才能进入的古典音乐界的高端俱乐部。 《第二钢琴协奏曲》也是一次重大打击和起死回生的结晶。从莫斯科音乐学院毕业不久,对未来信心满怀的他创作了一首交响曲《d小调第一交响曲》,然而,1897年首演时惨遭失败。很长一段时间,他都怀疑自己是否能继续作曲。在接受心理医生的催眠治疗后,他渐渐恢复了平衡,并酝酿出一部新的作品,这就是《第二钢琴协奏曲》,首演获得巨大成功。从此,这首曲子伴随了他的一生,几乎成为他的符号。 晚年的他并未在美国定居,而是辗转到了瑞士,在琉森湖畔落脚。他在此享受难得的宁静和天伦之乐,并且创作了他最后一部出色的浪漫主义作品《帕格尼尼主题狂想曲》,整首曲子节奏或沉重或激烈,气氛有点像电影《指环王》,既神秘又压抑。只有第十八变奏,突然变得舒缓开阔,好像你在重重的山林中攀爬行走,突然翻过一座山峰,眼前一面湖水,一片开阔,你的心情也变得豁然开朗,宁静舒展。电影中正是用了这段旋律,当女主角突然出现在湖边时,她的美也让人眼前忽然亮丽起来。 至此,您或许已经发现,原来古典音乐并不遥远,我们都可以在这家老店里找到想要的东西。如果您确实打开了心门,那么以后跟随我们,您会更加走进古典音乐这家老店的内部,走进她们的世界! 作曲家还有更多更精彩的故事,但是惟有反复聆听他的作品才能理解他的内心,理解他的人生;而理解过去的人是为了关照当下,关照自我。 ——编者按 【文/编辑:吴卫华】
2568 次阅读|0 个评论
音乐创作与科学研究
热度 16 lionbin 2015-7-29 12:24
Science 周刊在每期的结尾,有一个“工作生涯”( Working Life)栏目,发表科研工作者们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的切身体会,与我们科学网经常谈论的一些热门话题非常相似。浏览 Science 周刊的时候,我都会在这个只有一页纸的栏目多停留一段时间,能引起共鸣的东西的确很多。 有些体会是靠亲历亲为才刻骨铭心,而有些体会也可以从别人的经历中获取灵感。 今天想给大家介绍的一篇文章,是我们大多数人可能并没有机会从亲身经历中获得的体会,但不得不承认这种体会对我们科研生涯很有帮助。 我想说的这篇文章,是田纳西大学植物分子遗传学家C. Neal Stewart Jr. 教授写的Songwriting and science(作曲与科学)。熟悉植物分子遗传学领域的朋友,应该对Stewart教授并不陌生,也算是该领域的风云人物了。同时,他最近还有一个身份,就是音乐家。他说,三年前重新开始了中断了30年的歌曲创作生涯,顿觉是身经百战般的强大。他不仅忙于创作并录下自己的曲子,还慢慢迷恋音乐之乡纳什维尔市场并希望成为一名作曲家。他还说,刚开始天真地以为自己写的歌曲至少与从乡村音乐电台中听到的歌曲一样好,甚至还强于平均水平。当然,这种自信或坚定,可能源于他在科研生涯中遭遇的各种拒稿和课题申请失败,然后成功这样的经历,甚至会促成他成为新的乡村音乐明星。慢慢地,他认识到,其实在科学研究中遭到的拒稿和课题申请失败,与音乐领域类似军事上攻打城堡式的竞争是没有什么可比性的。 从NSF申请课题,至少有人看了申请书,并告诉申请书是成功还是失败,最后机构还会给出反馈建议。而音乐产业就是一种黑洞,也许投进去的歌曲会永远消失掉,没有任何反馈,不知道自己是成功了还是失败了,也不知道如何来改进。从这个角度来说,科学研究比音乐创作更仁慈一些。 科学研究领域的同僚们总是在相互提醒着,目前项目申请和论文发表中的竞争多么强烈,最新的NSF资助率已经到了3%。但Stewart认为,他并不需要这些提醒,他有自己的方式让自己做得更好,他从文章拒稿和基金申请失败中获得的体会对自己来说是最具个性化,也是最生动的信息。他现在从音乐创作和科研生涯中获得的认识可相互印证,已经形成了一些独到的理念—— 音乐创作同科学研究一样陶冶着心灵 (Songwriting has been good for my soul as well as my science)。 因此,Stewart通过创作歌曲的经历,联想到在撰写论文和课题申请书中的一些体会,总结为以下几个方面(这篇类似文学作品的小文,读起来很上口,要翻译成汉语,突然感觉到词汇不够用了。为了避免歧义,将英文原文也放在后面了,供大家参考): 1) 你必须用三分钟说清你的故事 。如果论文或课题申请书不能迅速吸引读者的注意,就很难中了。对课题申请书写作的特别建议:如果第一页不能在三分钟内引起评审者的兴趣,这个标书就完蛋了。(You have to tell your story in 3 minutes. If the paper or proposal (or song) doesn't grab the audience's attention pretty quickly, it won't be a hit. This is especially true for grant proposals: If the first page doesn't compel the reviewer's interest in 3 minutes, the proposal is toast. ) 2) 你需要一个令人难忘的钩连点 。在一首歌中,这个钩连点就是一小段旋律,会令聆听者跟着哼唱,或者在淋浴时抒情发泄的那段。一个科学故事也需要一个令人难忘的钩连点,传递了一个简单信息——为什么这块科学研究是很重要的。(You need a memorable hook. In a song, the hook is the phrase or melodic line that the listener hums and sings in the shower. A science story also needs a memorable hook that relays a simplified message about why a piece of science is important. ) 3) 时刻保持新鲜 。最热门歌曲可能包含似曾相识的旋律,但更表现出令人惊奇和有趣的转折。同样,最好的论文有规范的行文,但也包括意外和新颖的结果。(Keep it fresh. Most hit songs have predictable structure but include surprises and interesting turns. Similarly, the best papers are well structured but include unexpected and novel results. ) 4) 不要独奏 。虽然我认为我自己能完成整个作曲、演奏和演唱来表达一首完整的歌曲,但对我来说这几乎并非一个正确的决定。最热门歌曲都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合作者,并用非常好的音乐家来演示之。在科学中,合作者也带来独特的专业知识并可让项目研究变得更强大。 科学和商业音乐都是极富竞争性的,需要合适的团队才能获得成功 。(Don't go solo. Although I would like to think I can do all the songwriting, playing, and singing to express a song in a pitch, for me that is almost never the right decision. Most hit songs have two or more co-writers, and the demos are played by extraordinarily fine musicians. In science, collaborators bring unique expertise and make a project stronger. Science and commercial music are both so competitive that the right team is needed to produce winners. ) 5) 灵感不是万能的 。据说,吉米巴菲特只用几分钟时间写了Margaritaville的大部分,但他的大多数歌曲都要重写好多次。同样,这应该适用于论文和 课题 申请 书的写作。当我审阅别人的 课题 申请时,课题负责人是否将自己看做是吉米巴菲特,我一眼就能看出来。最受欢迎的作品源于仔细推敲和反复锤炼。(Inspiration isn't everything. Supposedly, Jimmy Buffett wrote most of “Margaritaville” in a few minutes, but most songs are rewritten several times. The same should be true for papers and grant proposals. When I'm reviewing proposals, it's usually obvious when the principal investigator thinks he's Jimmy Buffett. Most hits are the product of close examination and rewriting. ) 6)最后,不用说, 最成功的音乐就是那些人人叫好的曲子 。在科学上虽然不那么明显,但同样适用。我现在更加注意哪些论文被引用得最多,哪些对读者最有影响。这有助于我知道什么可行,什么不可行。(Finally, in music, it goes without saying that the most successful songs are those that people like the most. It's less obvious in science, but it's equally true. I now pay more attention to which papers are cited most and which talks my audiences react best to. It helps to know what works and what doesn't. ) 一点无奈的感想:翻译完这段文字,感觉之前读这段文字的意境全无,就像唐诗翻译成英语毫无意境一样。 参考资料 Science 24 July 2015: Vol. 349 no. 6246 p. 446 DOI: 10.1126/science.349.6246.446 WORKING LIFE
个人分类: 一起读顶刊|9284 次阅读|27 个评论
2015年A&HCI收录音乐期刊80种目录
wanyuehua 2015-7-29 08:33
SCI 、 SSCI 、 AHCI 均收录音乐期刊, 2015 年 AHCI 共收录音乐学科期刊 80 种,其中被 SCI 、 AHCI 共同收录音乐学期刊 4 种: Computer Music Journal 《计算机音乐杂志》 1977 年创刊、 Journal of Mathematics and Music 《数学与音乐杂志》 2007 年创刊、 Journal of New Music Research 《新音乐研究杂志》 1972 年创刊、 Medical Problems of PerformingArtists 《表演艺术家医疗问题研究》 1986 年创刊, SSCI 、 AHCI 共同收录音乐期刊 5 种: British Journal of Music Education 《英国音乐教育杂志》 1984 年创刊、 Music Education Research 《音乐教育研究》 1999 年创刊、 Music Perception 《乐感》 1983 年创刊、 Musicae Scientiae 《音乐科学:欧洲音乐认知科学会志》 1997 年创刊、 Psychology of Music 《音乐心理学》 1973 年创刊。 AHCI 收录音乐期刊 71 种,例如: Acta Musicologica 《音乐学报》 1928 年创刊、 American Music 《美国音乐》 1983 年创刊、 Asian Music 《亚洲音乐》 1968 年创刊、 Black Music Research Journal 《黑人音乐研究杂志》 1980 年创刊、 1980 年创刊、 Bulletin of the Council forResearch in Music Education 《音乐教育研究委员会通报》 1963 年创刊、 CambridgeOpera Journal 《剑桥歌剧杂志》 1989 年创刊、 Early Music 《早期音乐》 1973 年创刊、 Neue Zeitschrift fuer Musik 《新音乐杂志》 1834 年创刊、 Organised Sound 《音响合成》 1996 年创刊、 Plainsong and Medieval Music 《无伴奏齐唱与中世纪音乐》 1992 年创刊、 Popular Music Society 《通俗音乐与社会》 1976 年创刊、 Revista Musical Chilena 《智利音乐杂志》 1945 年、 Rivista Italiana di Musicologia 《意大利音乐学杂志》 1966 年创刊、 Tempo 《节拍;现代音乐评论季刊》 1939 年创刊、 World of Music 《音乐世界》 1958 年创刊等。 详细 2015 年 AHCI 收录音乐期刊 80 种目录见附件。 2015 年 AHCI 收录音乐期刊 80 种目录 ARTS HUMANITIES CITATION INDEX MUSIC - JOURNAL LIST Total journals: 80 注: ★ SCI 、AHCI共同收录期刊4种 ▲ SSCI 、AHCI共同收录期刊5种 1. ACTA MUSICOLOGICA 《音乐学报》 Semiannual ISSN: 0001-6241 INT MUSICOLOGICALSOC, BOX 561, BASEL, SWITZERLAND,CH-4001 1. Arts Humanities Citation Index 2. AMERICAN MUSIC 《美国音乐》 Quarterly ISSN: 0734-4392 UNIV ILLINOIS PRESS, 1325 S OAK ST, CHAMPAIGN, USA, IL,61820-6903 1. Arts Humanities Citation Index 3. ARCHIV FUR MUSIKWISSENSCHAFT 《音乐科学文献集》 Quarterly ISSN: 0003-9292 FRANZ STEINERVERLAG GMBH, BIRKENWALDSTRABE 44, STUTTGART, GERMANY,D-70191 1. Arts Humanities Citation Index 4. ARTI MUSICES 《音乐》 Semiannual ISSN: 0587-5455 CROATIANMUSICOLOGICAL SOC, OPATICKA 18, ZAGREB, CROATIA,HR-71000 1. Arts Humanities Citation Index 5. ASIAN MUSIC 《亚洲音乐》 Semiannual ISSN: 0044-9202 SOC ASIAN MUSICDEPT ASIAN STUDIES, 338 ROCKEFELLER HALL CORNELL UNIV, ITHACA, USA,NY, 14853 1. Arts Humanities Citation Index 6. AVANT SCENE OPERA 《歌剧前台》 Bimonthly ISSN: 0764-2873 AVANT-SCENE OPERA,EDITIONS PREMIERES LOGES 15, RUE TIQUETONNE, PARIS, FRANCE,75002 1. Arts Humanities Citation Index 7. BACH 《巴赫》 Semiannual ISSN: 0005-3600 RIEMENSCHNEIDERBACH INST, BALDWIN-WALLACE COLLEGE 275 EASTLAND ROAD, BEREA, USA, OH,44017-2088 1. Arts Humanities Citation Index 8. BLACK MUSIC RESEARCH JOURNAL 《黑人音乐研究杂志》 Semiannual ISSN: 0276-3605 CENTER BLACK MUSICRESEARCH, COLUMBIA COLLEGE CHICAGO, 600 S MICHIGAN AVE, CHICAGO, USA, IL,60605 1. Arts Humanities Citation Index 9. ▲ BRITISH JOURNAL OFMUSIC EDUCATION 《英国音乐教育杂志》 Tri-annual ISSN: 0265-0517 CAMBRIDGE UNIV PRESS, EDINBURGH BLDG, SHAFTESBURY RD, CAMBRIDGE, ENGLAND, CB28RU 1. SocialSciences Citation Index 2. Arts Humanities Citation Index 10. BULLETIN OF THE COUNCIL FOR RESEARCH IN MUSICEDUCATION 《音乐教育研究委员会通报》 Quarterly ISSN: 0010-9894 UNIV ILLINOIS PRESS, 1325 S OAK ST, CHAMPAIGN, USA, IL,61820-6903 1. Arts Humanities Citation Index 11. CAMBRIDGE OPERA JOURNAL 《剑桥歌剧杂志》 Tri-annual ISSN: 0954-5867 CAMBRIDGE UNIV PRESS, EDINBURGH BLDG, SHAFTESBURY RD, CAMBRIDGE, ENGLAND, CB28RU 1. Arts Humanities Citation Index 12. ★ COMPUTER MUSICJOURNAL 《计算机音乐杂志》 Quarterly ISSN: 0148-9267 MIT PRESS, ONE ROGERS ST, CAMBRIDGE, USA, MA,02142-1209 1. ScienceCitation Index 2. ScienceCitation Index Expanded 3. Arts Humanities Citation Index 13. CONTEMPORARY MUSIC REVIEW 《当代音乐评论》 Bimonthly ISSN: 0749-4467 ROUTLEDGEJOURNALS, TAYLOR FRANCIS LTD, 4 PARK SQUARE, MILTON PARK, ABINGDON,ENGLAND, OXFORDSHIRE, OX14 4RN 1. Arts Humanities Citation Index 14. DOWN BEAT 《爵士乐》 Monthly ISSN: 0012-5768 MAHER PUBL INC, 180 W PARK AVE, ELMHURST, USA, IL,60126 1. Arts Humanities Citation Index 15. EARLY MUSIC 《早期音乐》 Quarterly ISSN: 0306-1078 OXFORD UNIV PRESS, GREAT CLARENDON ST, OXFORD, ENGLAND, OX2 6DP 1. Arts Humanities Citation Index 16. EARLY MUSIC HISTORY 《早期音乐史》 Annual ISSN: 0261-1279 CAMBRIDGE UNIV PRESS, 32AVENUE OF THE AMERICAS, NEW YORK, USA,NY, 10013-2473 1. Arts Humanities Citation Index 17. EIGHTEENTH-CENTURY MUSIC 《 18 世纪音乐》 Semiannual ISSN: 1478-5706 CAMBRIDGE UNIV PRESS, EDINBURGH BLDG, SHAFTESBURY RD, CAMBRIDGE, ENGLAND, CB28RU 1. Arts Humanities Citation Index 18. ETHNOMUSICOLOGY 《民族音乐学杂志》 Tri-annual ISSN: 0014-1836 SOCETHNOMUSICOLOGY INC, MORRISON HALL, ROOM 005 INDIANAUNIVERSITY, BLOOMINGTON, USA, IN, 47405 1. Arts Humanities Citation Index 19. ETHNOMUSICOLOGY FORUM 《民族音乐学论坛》 Tri-annual ISSN: 1741-1912 ROUTLEDGEJOURNALS, TAYLOR FRANCIS LTD, 4 PARK SQUARE, MILTON PARK, ABINGDON,ENGLAND, OXFORDSHIRE, OX14 4RN 1. Arts Humanities Citation Index 20. FOLK MUSIC JOURNAL 《民间音乐杂志》 Annual ISSN: 0531-9684 ENGLISH FOLK DANCESONG SOC., CECIL SHARP HOUSE, 2 REGENTS PARK RD, LONDON, ENGLAND, NW1 7AY 1. Arts Humanities Citation Index 21. FONTES ARTIS MUSICAE 《音乐》 Quarterly ISSN: 0015-6191 A-R EDITIONS, 8551 RESEARCH WAY, STE 180, MIDDLETON, USA,WI, 53562 1. Arts Humanities Citation Index 22. HUDEBNI VEDA 《音乐学》 Quarterly ISSN: 0018-7003 CZECH ACADSCIENCES PRESS, PUSHKIN US9, PRAGUE 6, CZECH REPUBLIC, 160 00 1. Arts Humanities Citation Index 23. ▲ INTERNATIONALJOURNAL OF MUSIC EDUCATION 《国际音乐教育杂志》 Quarterly ISSN: 0255-7614 SAGE PUBLICATIONSLTD, 1 OLIVERS YARD, 55 CITY ROAD, LONDON, ENGLAND,EC1Y 1SP 1. SocialSciences Citation Index 2. Arts Humanities Citation Index 24. INTERNATIONAL REVIEW OF THE AESTHETICS AND SOCIOLOGYOF MUSIC 《国际音乐美学与社会学评论》 Semiannual ISSN: 0351-5796 CROATIANMUSICOLOGICAL SOC, OPATICKA 18, ZAGREB, CROATIA,HR-71000 1. Arts Humanities Citation Index 25. JOURNAL OF BAND RESEARCH 《乐队研究杂志》 Semiannual ISSN: 0021-9207 TROY STATE UNIV PRESS, JOURNAL OF BAND RESEARCH TROY STATEUNIV, TROY, USA,AL, 36082 1. Arts Humanities Citation Index 26. ★ JOURNAL OFMATHEMATICS AND MUSIC 《数学与音乐杂志》 Tri-annual ISSN: 1745-9737 TAYLOR FRANCIS LTD, 4 PARK SQUARE, MILTON PARK, ABINGDON, ENGLAND, OXON, OX14 4RN 1. ScienceCitation Index Expanded 2. Arts Humanities Citation Index 27. JOURNAL OF MUSIC THEORY 《音乐理论杂志》 Semiannual ISSN: 0022-2909 DUKE UNIV PRESS,905 W MAIN ST, STE 18-B, DURHAM, USA, NC, 27701 1. Arts Humanities Citation Index 28. JOURNAL OF MUSICOLOGICAL RESEARCH 《音乐研究杂志》 Quarterly ISSN: 0141-1896 TAYLOR FRANCIS LTD, 4 PARK SQUARE, MILTON PARK, ABINGDON, ENGLAND, OXON, OX14 4RN 1. Arts Humanities Citation Index 29. JOURNAL OF MUSICOLOGY 《音乐学杂志》 Quarterly ISSN: 0277-9269 UNIV CALIFORNIA PRESS, 155 GRAND AVE, SUITE 400, OAKLAND, USA,CA, 94612-3758 1. Arts Humanities Citation Index 30. ★ JOURNAL OF NEWMUSIC RESEARCH 《新音乐研究杂志》 Quarterly ISSN: 0929-8215 ROUTLEDGEJOURNALS, TAYLOR FRANCIS LTD, 4 PARK SQUARE, MILTON PARK, ABINGDON,ENGLAND, OXFORDSHIRE, OX14 4RN 1. ScienceCitation Index Expanded 2. Arts Humanities Citation Index 31. JOURNAL OF POPULAR MUSIC STUDIES 《流行音乐研究杂志》 Quarterly ISSN: 1524-2226 WILEY-BLACKWELL, 111 RIVER ST, HOBOKEN, USA, NJ,07030-5774 1. Arts Humanities Citation Index 32. JOURNAL OF RESEARCH IN MUSIC EDUCATION 《音乐教育研究杂志》 Quarterly ISSN: 0022-4294 SAGE PUBLICATIONSINC, 2455 TELLER RD,THOUSAND OAKS, USA,CA, 91320 1. Arts Humanities Citation Index 33.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MUSICOLOGICAL SOCIETY 《美国音乐学会志》 Tri-annual ISSN: 0003-0139 UNIV CALIFORNIA PRESS, 155 GRAND AVE, SUITE 400, OAKLAND, USA,CA, 94612-3758 1. Arts Humanities Citation Index 34. JOURNAL OF THE MUSICAL ARTS IN AFRICA 《非洲音乐艺术杂志》 Annual ISSN: 1812-1004 NISC PTY LTD, 19 WORCESTER ST, PO BOX 377, GRAHAMSTOWN, SOUTH AFRICA,6140 1. Arts Humanities Citation Index 35. JOURNAL OF THE ROYAL MUSICAL ASSOCIATION 《英国皇家音乐协会刊》 Semiannual ISSN: 0269-0403 ROUTLEDGEJOURNALS, TAYLOR FRANCIS LTD, 4 PARK SQUARE, MILTON PARK, ABINGDON,ENGLAND, OXFORDSHIRE, OX14 4RN 1. Arts Humanities Citation Index 36. JOURNAL OF THE SOCIETY FOR AMERICAN MUSIC 《美国音乐学会杂志》 Quarterly ISSN: 1752-1963 CAMBRIDGE UNIV PRESS, 32AVENUE OF THE AMERICAS, NEW YORK, USA,NY, 10013-2473 1. Arts Humanities Citation Index 37. LATIN AMERICAN MUSIC REVIEW-REVISTA DE MUSICALATINOAMERICANA 《拉美音乐评论》 Semiannual ISSN: 0163-0350 UNIV TEXAS PRESS, JOURNAL DIV, 2100 COMAL, AUSTIN, USA,TX, 78722 1. Arts Humanities Citation Index 38. LEONARDO MUSIC JOURNAL 《莱奥纳多音乐杂志》 Annual ISSN: 0961-1215 MIT PRESS, ONE ROGERS ST, CAMBRIDGE, USA, MA,02142-1209 1. Arts Humanities Citation Index 39. LIED UND POPULARE KULTUR-SONG AND POPULAR CULTURE 《歌曲与流行文化》 Annual ISSN: 1619-0548 WAXMANN VERLAGGMBH, POSTFACH 8603, MUNSTER, GERMANY,D-48046 1. Arts Humanities Citation Index 40. ★ MEDICAL PROBLEMSOF PERFORMING ARTISTS 《表演艺术家医疗问题研究》 Quarterly ISSN: 0885-1158 SCIENCE MEDICINE INC, PO BOX 313, NARBERTH, USA, PA, 19072 1. ScienceCitation Index Expanded 2. Arts Humanities Citation Index 41. MUSIC LETTERS 《音乐与文学》 Quarterly ISSN: 0027-4224 OXFORD UNIV PRESS, GREAT CLARENDON ST, OXFORD, ENGLAND, OX2 6DP 1. Arts Humanities Citation Index 42. MUSIC ANALYSIS 《音乐分析》 Tri-annual ISSN: 0262-5245 WILEY-BLACKWELL, 111 RIVER ST, HOBOKEN, USA, NJ,07030-5774 1. Arts Humanities Citation Index 43. ▲ MUSIC EDUCATIONRESEARCH 《音乐教育研究》 Quarterly ISSN: 1461-3808 ROUTLEDGEJOURNALS, TAYLOR FRANCIS LTD, 4 PARK SQUARE, MILTON PARK, ABINGDON,ENGLAND, OXFORDSHIRE, OX14 4RN 1. SocialSciences Citation Index 2. Arts Humanities Citation Index 44. ▲ MUSIC PERCEPTION 《乐感》 Bimonthly ISSN: 0730-7829 UNIV CALIFORNIA PRESS, 155 GRAND AVE, SUITE 400, OAKLAND, USA,CA, 94612-3758 1. SocialSciences Citation Index 2. Arts Humanities Citation Index 45. MUSIC THEORY SPECTRUM 《音乐理论纵览》 Semiannual ISSN: 0195-6167 OXFORD UNIV PRESSINC, JOURNALS DEPT, 2001 EVANS RD, CARY, USA,NC, 27513 1. Arts Humanities Citation Index 46. MUSICA HODIE 《音乐》 Semiannual ISSN: 1676-3939 UNIV FEDERALGOIAS, ESCOLA MUSICA ARTES CIENCIAS, PROG POT-GRAD MUSICA, CAIXA POSTAL 131,CAMPUS II-SAMAMBAIA, GOIANIA GO, BRAZIL, CEP74001-970AP 1. Arts Humanities Citation Index 47. ▲ MUSICAE SCIENTIAE 《音乐科学:欧洲音乐认知科学会志》 Quarterly ISSN: 1029-8649 SAGE PUBLICATIONSLTD, 1 OLIVERS YARD, 55 CITY ROAD, LONDON, ENGLAND,EC1Y 1SP 1. SocialSciences Citation Index 2. Arts Humanities Citation Index 48. MUSICAL QUARTERLY 《音乐季刊》 Quarterly ISSN: 0027-4631 OXFORD UNIV PRESSINC, JOURNALS DEPT, 2001 EVANS RD, CARY, USA,NC, 27513 1. Arts Humanities Citation Index 49. MUSICAL TIMES 《音乐时代》 Quarterly ISSN: 0027-4666 MUSICAL TIMESPUBLICATIONS LTD, 92 HIGH ST, BERHAMSTED, ENGLAND,HERTS, HP4 2BL 1. Arts Humanities Citation Index 50. MUSIK IN BAYERN 《巴伐利亚音乐》 Semiannual ISSN: 0937-583X HANS SCHNEIDER,MOZARTSTRASSE 6, TUTZING, GERMANY, D-82323 1. Arts Humanities Citation Index 51. MUSIK UND KIRCHE 《音乐与教堂》 Bimonthly ISSN: 0027-4771 BARENREITER-VERLAG,HEINRICH-SCHUTZ-ALLEE 35, KASSEL, GERMANY, W-3500 1. Arts Humanities Citation Index 52. MUSIKFORSCHUNG 《音乐研究》 Quarterly ISSN: 0027-4801 NEUWERK-BUCH UNDMUSIKALIENHANDLUNG, HEINRICH-SCHUTZ-ALLEE 35 POSTFACH 102740, KASSEL, GERMANY,W-3500 1. Arts Humanities Citation Index 53. MUSIKTHEORIE 《音乐理论》 Quarterly ISSN: 0177-4182 LAABER-VERLAG,REGENSBURGER STRASSE 19, LAABER, GERMANY, W-8411 1. Arts Humanities Citation Index 54. MUZIKOLOSKI ZBORNIK 《音乐学》 Annual ISSN: 0580-373X UNIV LJUBLJANIODDELEK MUSIKOLOGIJO, FILOZOFSKA FAKULTETA, ASKERCEVA 2, LJUBLJANA, SLOVENIA,SI-1000 1. Arts Humanities Citation Index 55. NEUE ZEITSCHRIFT FUR MUSIK 《新音乐杂志》 Bimonthly ISSN: 0945-6945 SCHOTT MUSIC GMBH CO KG, WEIHERGARTEN 5, MAINZ, GERMANY,D-55116 1. Arts Humanities Citation Index 56. NINETEENTH CENTURY MUSIC 《十九世纪音乐》 Tri-annual ISSN: 0148-2076 UNIV CALIFORNIA PRESS, 155 GRAND AVE, SUITE 400, OAKLAND, USA,CA, 94612-3758 1. Arts Humanities Citation Index 57. NINETEENTH-CENTURY MUSIC REVIEW 《十九世纪音乐评论》 Semiannual ISSN: 1479-4098 CAMBRIDGE UNIV PRESS, 32AVENUE OF THE AMERICAS, NEW YORK, USA,NY, 10013-2473 1. Arts Humanities Citation Index 58. NOTES 《旋律;音乐图书馆协会季刊》 Quarterly ISSN: 0027-4380 MUSIC LIBRARYASSOC, C/O A-R EDITIONS, INC, 8551 RESEARCH WAY, STE 180, MIDDLETON, USA, WI,53562 1. Arts Humanities Citation Index 59. NUOVA RIVISTA MUSICALE ITALIANA 《意大利新音乐杂志》 Quarterly ISSN: 0029-6228 E R I EDIZIONIRAI, VIALE MAZZINI 14, ROME, ITALY, 00195 1. Arts Humanities Citation Index 60. OPERA 《歌剧》 Monthly ISSN: 0030-3526 OPERA MAGAZINE, 36 BLACK LION LANE, LONDON, ENGLAND,W6 9BE 1. Arts Humanities Citation Index 61. OPERA NEWS 《歌剧新闻》 Monthly ISSN: 0030-3607 METROPOLITAN OPERAGUILD INC, 70 LINCOLN CENTER PLAZA, FL 6, NEW YORK, USA,NY, 10023 1. Arts Humanities Citation Index 62. OPERA QUARTERLY 《歌剧季刊》 Quarterly ISSN: 0736-0053 OXFORD UNIV PRESS, GREAT CLARENDON ST, OXFORD, ENGLAND, OX2 6DP 1. Arts Humanities Citation Index 63. ORGANISED SOUND 《音响合成》 Tri-annual ISSN: 1355-7718 CAMBRIDGE UNIV PRESS, EDINBURGH BLDG, SHAFTESBURY RD, CAMBRIDGE, ENGLAND, CB28RU 1. Arts Humanities Citation Index 64. OSTERREICHISCHE MUSIKZEITSCHRIFT Bimonthly ISSN: 0029-9316 MUSIKVERLAGELISABETH LAFITE, HEGELGASSE 13-22, VIENNA, AUSTRIA, 1010 1. Arts Humanities Citation Index 65. PLAINSONG MEDIEVAL MUSIC 《无伴奏齐唱与中世纪音乐》 Semiannual ISSN: 0961-1371 CAMBRIDGE UNIV PRESS, EDINBURGH BLDG, SHAFTESBURY RD, CAMBRIDGE, ENGLAND, CB28RU 1. Arts Humanities Citation Index 66. POPULAR MUSIC 《通俗音乐》 Tri-annual ISSN: 0261-1430 CAMBRIDGE UNIV PRESS, EDINBURGH BLDG, SHAFTESBURY RD, CAMBRIDGE, ENGLAND, CB28RU 1. Arts Humanities Citation Index 67. POPULAR MUSIC AND SOCIETY 《通俗音乐与社会》 Bimonthly ISSN: 0300-7766 TAYLOR FRANCIS LTD, 4 PARK SQUARE, MILTON PARK, ABINGDON, ENGLAND, OXON, OX14 4RN 1. Arts Humanities Citation Index 68. ▲ PSYCHOLOGY OFMUSIC 《音乐心理学》 Bimonthly ISSN: 0305-7356 SAGE PUBLICATIONSINC, 2455 TELLER RD,THOUSAND OAKS, USA,CA, 91320 1. SocialSciences Citation Index 2. Arts Humanities Citation Index 69. REVISTA MUSICAL CHILENA 《智利音乐杂志》 Semiannual ISSN: 0716-2790 UNIV CHILE, FACULTY ARTS, CASILLA 2100, SANTIAGO, CHILE,1264 1. Arts Humanities Citation Index 70. REVUE DE MUSICOLOGIE 《音乐学杂志》 Semiannual ISSN: 0035-1601 EDITIONSTRANSATLANTIQUES, 50 RUE JOSEPH DE MAISTRE, PARIS, FRANCE,75018 1. Arts Humanities Citation Index 71. RIVISTA ITALIANA DI MUSICOLOGIA 《意大利音乐学杂志》 Semiannual ISSN: 0035-6867 CASA EDITRICE LEOS OLSCHKI, VIUZZO DEL POZZETTO, 8, FLORENCE, ITALY, I-50126 1. Arts Humanities Citation Index 72. SACRED MUSIC 《宗教音乐》 Quarterly ISSN: 0036-2255 CHURCH MUSIC ASSOCAMER, 548 LAFOND AVE, ST PAUL, USA,MN, 55103 1. Arts Humanities Citation Index 73. STRAD 《弦乐器》 Monthly ISSN: 0039-2049 ORPHEUSPUBLICATIONS LTD, BANK HOUSE 7 ST JOHNS RD, HARROW, ENGLAND, HA1 2EE 1. Arts Humanities Citation Index 74. STUDI MUSICALI-NUOVA SERIE 《音乐研究》 Semiannual ISSN: 0391-7789 ACCAD NAZ SANTACECILIA, FONDAZIONE, AUDITORIUM PARCO DELLA MUSICA, LARGO LUCIANO BERIO 3, ROMA, ITALY,00196 1. Arts Humanities Citation Index 75. STUDIA MUSICOLOGICA 《匈牙利科学院音乐学研究》 Quarterly ISSN: 1788-6244 AKADEMIAI KIADORT, PRIELLE K U 19, PO BOX 245,, BUDAPEST, HUNGARY, H-1117 1. Arts Humanities Citation Index 76. TEMPO 《节拍;现代音乐评论季刊》 Quarterly ISSN: 0040-2982 CAMBRIDGE UNIV PRESS, 32AVENUE OF THE AMERICAS, NEW YORK, USA,NY, 10013-2473 1. Arts Humanities Citation Index 77. TIJDSCHRIFT VAN DE KONINKLIJKE VERENIGING VOORNEDERLANDSE MUZIEKGESCHIEDENIS 《荷兰 皇家协会音乐史杂志》 Semiannual ISSN: 1383-7079 ROYAL V N M, PO BOX 1514, UTRECHT, NETHERLANDS,NL-3500 BM 1. Arts Humanities Citation Index 78. TWENTIETH-CENTURY MUSIC 《 20 世纪音乐》 Semiannual ISSN: 1478-5722 CAMBRIDGE UNIV PRESS, EDINBURGH BLDG, SHAFTESBURY RD, CAMBRIDGE, ENGLAND, CB28RU 1. Arts Humanities Citation Index 79. WORLD OF MUSIC-NEW SERIES 《音乐世界》 Semiannual ISSN: 0043-8774 VWB-VERLAGWISSENSCHAFT BILDUNG, URBANSTRASSE 71, BERLIN, GERMANY,D-10967 1. Arts Humanities Citation Index 80. YEARBOOK FOR TRADITIONAL MUSIC 《 传统音乐年鉴》 Annual ISSN: 0740-1558 INT COUNCILTRADITIONAL MUSIC, UNIV LJUBLJANA, DEPTMUSICOLOGY, FACULTY ARTS, ASKERCEVA 2, LJUBLJANA, SLOVENIA, 1000 1. Arts Humanities Citation Index
个人分类: A&HCI投稿|11771 次阅读|0 个评论
一个 20,000个文件 70小时的 各种类型声音数据库
Riemann7 2015-7-25 17:07
在早期的科研过程中积累了一些音频数据用于音频分类以及音频场景识别的研究,包括八个大类,共 约20000个文件,70小时,分别为:Animal_sound (动物声音,1153个文件,共11个半小时)、Comic_and_Film_sound(动漫和电影声音,6376个文件,共7个半小时)、Exteriors_sound(757个文件,共3个小时)、House_sound(室内声音,2557个文件,共6个小时)、Industrial_sound(工业声音,750个文件,共3个半小时)、Interiors_sound(内部的声音,662个文件,共6个半小时)、Music_Loops_sound(音乐声音,8410个文件,共17个小时)、Nature_sound(自然界的声音,532个文件,共3个小时)和Transport_sound(交通运输声音,1400个文件,共10个小时)。其中Exteriors_sound和Industrial_sound还有较大程度的重叠,其他种类音频没有重叠。 本文的附件中以及本文的附录中分别有有部分声音文件的样例,以及所有声音文件的文件名。由于文件名往往是根据声音的内容来命名的,感兴趣的读者可以查看其中的文件名,从而了解是否有感兴趣的声音音频。 样例下载链接: http://pan.baidu.com/s/1sjl2D3n 这些声音数据不仅可以用于音频分类的研究,也可以用于其他领域类的研究,比如基于声音的动物识别,音乐类型识别,基于声音的乐器识别,基于叫声的鸟类识别,智能家居,环境研究,基于声音的交通车辆识别等等。 如果对这些数据感兴趣,欢迎联系博主。谢谢。 PS: 下面是某些动物的声音文件名字 chestnut-crowned laughingthrush call, bhutan 110499 Animal_sound.00430 chestnut-headed tesia song, bhutan 110403 Animal_sound.00431 chestnut-vented nuthatch song, burma 281203 Animal_sound.00432 chicken 3 Animal_sound.00433 chickens - hysteric Animal_sound.00434 chickens - wing flap Animal_sound.00435 chickens Animal_sound.00436 chickens 2 Animal_sound.00437 chickens 4 Animal_sound.00438 chinese francolin calls, cambo 250205 shorter(1) Animal_sound.00439 chinese francolin calls, cambo 250205 shorter Animal_sound.00440 chukar calls, kaz 130502 Animal_sound.00441 cicada collared dove, greece 250702 Animal_sound.00442 cicada, bhutan 180498 Animal_sound.00443 cicada, cambodia 130302 Animal_sound.00444 cicada, doi inthanon, thai 190304 Animal_sound.00445 cinnamon sparrow calls, pak 070796 Animal_sound.00446 cinnamon-bellied imperial pigeon call, halm 200999(1) Animal_sound.00447 cinnamon-bellied imperial pigeon call, halm 200999 Animal_sound.00448 cinnamon-breasted bunting song, yem 111001 Animal_sound.00449 citrine flycatcher song, sulawesi 130999(1) Animal_sound.00450 citrine flycatcher song, sulawesi 130999 Animal_sound.00451 citrine wagtail call, india 261299 Animal_sound.00452 city birds Animal_sound.00453 coal tit calls, buxton 250107 Animal_sound.00454 coal tit song, buxton 250107 Animal_sound.00455 cock 1 Animal_sound.00456 cock 2 Animal_sound.00457 cock 3 Animal_sound.00458 cock 4 Animal_sound.00459 cock 5 Animal_sound.00460 collared flycatcher song, pol 240596 Animal_sound.00461 collared kingfisher call, slwsi 101006(1) Animal_sound.00462 collared kingfisher call, slwsi 101006 Animal_sound.00463 collared laughingthrush call, viet 260203 Animal_sound.00464 collared laughingthrush calls golden-throated barbet call, viet 240203 Animal_sound.00465 collared scops owl call, burma 251206(1) Animal_sound.00466 collared scops owl call, burma 251206 Animal_sound.00467 common bulbul song, maroc 170305 Animal_sound.00468 common chiffchaff song, norfolk 270502 Animal_sound.00469 common coot calls, norfolk 170101 Animal_sound.00470 common crane flock calls, hung 091097 Animal_sound.00471 common cuckoo song, norf 270502 Animal_sound.00472 common flameback calls, thai 010803 Animal_sound.00473 common flameback calls, thai 010803_0 Animal_sound.00474 common frogs, norwich 250306 Animal_sound.00475 common green magpie calls, bhut 220300 Animal_sound.00476 common hawk cuckoo song, nep 280301 Animal_sound.00477 common iora calls, cambodia 130302(1) Animal_sound.00478 common iora calls, cambodia 130302 Animal_sound.00479 common kestrel call, kaz 180506 Animal_sound.00480 common moorhen calls, norfolk 270402 Animal_sound.00481 common nightingale song, hung 080599 Animal_sound.00482 common pheasant call, norfolk 270402 Animal_sound.00483 common redstart song, fieldfare calls, finn 050697 Animal_sound.00484 common rosefinch song, norfolk 300502 Animal_sound.00485 common snipe drum, lewis 070602 Animal_sound.00486 common starling flock calls songs, norfolk 010801 Animal_sound.00487 common swift calls, norfolk 090703 Animal_sound.00488 common tailorbird song, pak 140601 Animal_sound.00489 common whitethroat song, norfolk 300502 Animal_sound.00490 common woodshrike calls, india 291196 Animal_sound.00491 coppersmith barbet song, thai 170304(1) Animal_sound.00492 coppersmith barbet song, thai 170304 Animal_sound.00493 corn bunting song, essex 220404 Animal_sound.00494 corncrake call, scot 130602 Animal_sound.00495 cory's shearwater flight call, azores 120701 shorter(1) Animal_sound.00496 cory's shearwater flight call, azores 120701 shorter Animal_sound.00497 cow mowing 2 Animal_sound.00498 cow mowing Animal_sound.00499 crested bunting song, bhutan 250300 Animal_sound.00500 crested hawk eagle call, india 221102 Animal_sound.00501 crested jay calls, thai 070303(1) Animal_sound.00502 crested jay calls, thai 070303 Animal_sound.00503 crested lark call, syria 280902 Animal_sound.00504 crested lark calls, maroc 200305 Animal_sound.00505 crested serpent eagle, nep 180301 Animal_sound.00506 crested tit call, spain 150204 Animal_sound.00507 crested treeswift calls, ind 191204 Animal_sound.00508 cricket noise no.2, corbett np india, 261196 Animal_sound.00509 cricket noise, corbett np india, 261196 Animal_sound.00510 cricket, greece 211004 Animal_sound.00511 cricket, thai 170298 Animal_sound.00512 crickets_2 sps, greece 211004 Animal_sound.00513 crimson sunbird song, sulawesi 021006 Animal_sound.00514 crow - far Animal_sound.00515 crow outside Animal_sound.00516 cutia calls, bhutan 140406 Animal_sound.00517 dark-sided flycatcher song, nepal 300301 Animal_sound.00518 dark-throated oriole calls, song thai 260703(1) Animal_sound.00519 dark-throated oriole calls, song thai 260703 Animal_sound.00520 desert lark call, maroc 150305 Animal_sound.00521 desert wheatear song, kaz 250500 Animal_sound.00522 desert wheatear song, maroc 140306 Animal_sound.00523 dhol 108 Animal_sound.00524 digiBird4 Animal_sound.00525 dinosaur angry 2 Animal_sound.00526 dinosaur angry Animal_sound.00527 dinosaur call in cave 2 Animal_sound.00528 dinosaur call in cave Animal_sound.00529 dinosaur heavy breath 2 Animal_sound.00530 dinosaur heavy breath Animal_sound.00531 dinosaur intimidated by intruder 2 Animal_sound.00532 dinosaur intimidated by intruder Animal_sound.00533 dinosaur playing having fun Animal_sound.00534 dinosaur roar 1 Animal_sound.00535 dinosaur roar 10 Animal_sound.00536 dinosaur roar 2 Animal_sound.00537 dinosaur roar 3 Animal_sound.00538 dinosaur roar 4 Animal_sound.00539 dinosaur roar 5 Animal_sound.00540 dinosaur roar 6 Animal_sound.00541 dinosaur roar 7 Animal_sound.00542 dinosaur roar 8 short Animal_sound.00543 dinosaur roar 9 short Animal_sound.00544 dinosaur snoring 2 Animal_sound.00545 dinosaur snoring Animal_sound.00546 dinosaurs ROAR 1 Animal_sound.00547 dinosaurs ROAR 2 Animal_sound.00548 distant Dogs barking 2 Animal_sound.00549 distant Dogs barking Animal_sound.00550 dog bark descending Animal_sound.00551 dog bark short 2 Animal_sound.00552 dog bark short Animal_sound.00553 dog bark+steps 2 Animal_sound.00554 dog bark+steps Animal_sound.00555 dog bark Animal_sound.00556 dog barking in street Animal_sound.00557 dog barks danger 2 Animal_sound.00558 dog barks danger Animal_sound.00559 dog barks rythm Animal_sound.00560 dog barks strong - scraching door Animal_sound.00561 dog breathe fast + colar Animal_sound.00562
7838 次阅读|0 个评论
发表音乐核心刊物的“秘笈”
wyuehua2004 2015-7-17 08:06
由于我曾担任过某音乐刊物5年的首席编辑,认识许多朋友!许多人以为我发表在音乐核心刊物上的文章是我找关系发的,也希望我能利用我的关系帮助他。这样的要求我几乎每天都能接到。为了帮助大家,我特此此文。 第一,我必须告诉你,我真的没有关系。我此前担任大舞台(2011版核心)编委,我也没在上面发表文章,倒不是清高,我真的看不上。只要下功夫,好的刊物还是能给 (免费) 发的。 第二,我告诉你发表的“秘笈”,当然,这个“秘笈”只是我个人的看法,供参考。 我们知道,要想发音乐核心,你必须要有创新。怎么创新呢?一句话,就是围绕“前人”做文章,所以,写学位论文时,首先得来个文献综述就是这个道理。只有把前人的文章做足,自己几斤几两就清楚了!怎样回绕前人做文章呢?一般认为有三种路径: 1,有人总结叫“照着说”“接着讲”。什么意思呢?就是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你再进一步推进研究。这要求你首先要有能力站到前人的肩膀上,其次 ,你要有能力把接力棒接下去。我估计,许多人还没等把前人的学透也就是没等到站到前人的肩膀上就趴下了,即使给你接力棒你也没有力量传下去。这要求要有全面能力,不仅视野广,而且要深。一般人很难成功。 2,开创空白。这是一项前人都没做过的事,可见其难!这是类似于“上帝”这样的人干的事。对于一般人来说,要想在这方面有成果等于痴人说梦!建议你不要考虑这个。你我都不可能。 3,第三种方式就是推翻或者修正前人之说。通俗点说就是“把前人拍在沙滩上”。有些人不明白我为什么老是写批评性文章,以为我心态不好。我的心态确实也不好,但其中还是有些讲究的。我顺便就此给大家说一说其中道道。从前面两点论述大家已经看出来了,都需要超出一般人的智慧才行,要有长期积累才行。但第三种要容易的多,你提不出什么独创的观点没有关系,我也很难提出,但前人的言论尤其专家都是一座高峰,人无完人,理论也无完美理论,这个高峰不是金刚石, 没有一点漏缝的地方。只要你找出一点点漏缝的地方,你针对他的这个缝隙进行反驳就容易多了。驳倒他的一个问题点就等于为完善了一个前沿理论而做出了贡献,因为前人基本上代表理论的高度,创新就要站在这样的高度上再前进。反驳性的文章,只需要你能提供一些证据把它驳倒就行了。这比你去苦思冥想一个观点再去论证要容易的多啦!所以,我建议你多写一些商榷性文章,这样好发表。我写的文章基本上都是这类的。 4,但写商榷性文章需要注意的是,你选择批评的对象是很有学问的。批评顶级专家的话,你不但能力是个问题,更重要的是,你会冒很多风险。比如,将来评职称文章送审、申报课题、继续求学等,万一落在他手里就麻烦了。 当然,不是所有专家都是这样的。但风险是存在的,你要考虑好。况且,即使你有勇气批评,也批评的对,但刊物编辑敢不敢给你发也是个问题,刊物编辑不会因为你一个小人物一篇文章而得罪大人物,这是中国国情。 如果你批评的作者很一般,他自己还没弄明白呢,你还去批评他,这是教育他,不是研究。对研究来说没有意义。所以,我很少批评一般刚入门的作者,尽管他的文章到处是问题。我建议你选一个中不溜偏上的学者进行批评。这样的人在学术上有点分量,但批评起来,自我能力能够得上,编辑实际上是喜欢商榷性文章的,对这样的作者进行批评,编辑没有心理负担,只要你说的在理,很容易发表。我2014年在人民音乐发表的文章就属于这样的情况。 5,如果你还有顾虑,不妨针对我进行批评,尽管我不敢说我有什么学术分量,但我的文章发在音乐核心刊物上面,我的文章还是值得去批评的,我相信,你要是认真思考,我发表在人民音乐的文章一定有漏缝。你逮着进行反驳就容易多了。对我进行批评,你放心,我能批评别人,我也欢迎别人批评我。我不会去打击报复的。再说,我想报复也没机会,手里没有权,你放心吧。同时,批评我,编辑没心理负担。现提供我一篇刚发表在中国音乐2015年第一期的文章: 从三本书窥改革开放以来音乐教育哲学的发展理路——从“《当代音乐教育哲学论稿》的‘第一’说”谈起, 我是针对顶级专家广州大学马达教授进行批评的,所以,你反批评我就更合情合理了。我相信,许多人会愿意看到有人反批评我,这是常理。编辑也没有负担。 如果你还觉得累,那我建议你回家睡觉去,搂着老婆即使累也痛快着!比这划算!祝好运!
个人分类: 评论|809 次阅读|0 个评论
走向远方--读王天燕博文:音乐起源之谜1-10
zjzhaokeqin 2015-6-19 16:32
走向远方 --读 王天燕博客 《音乐起源之谜1-10》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481600-898860.html 赵克勤/文,王天燕/图 音乐是声音编织 的 舞蹈 , 音乐是透进心灵窗户的阳光; 说不清音乐从哪里来? 只知道音乐在不断地走向远方。
个人分类: 诗类|1500 次阅读|0 个评论
不知这属于音乐神经化学吗
热度 1 wyuehua2004 2015-6-9 08:08
在网上查到些资料如下: 据有些学者研究证实 , 一个人心情的好坏可以产生不同的生理过程。心情不愉快 , 血液中就会增加一种有损于健康的化学物质。相反 , 如果人的心情愉快 , 血液中便会增加一种有利于健康的化学物质 , 实验已经证明 , 美妙悦耳的音乐不仅对神经系统是个良好的刺激 , 而且对心血管系统、内分泌系统、消化系统腺体的分泌乃至消除疲劳等等都具有良好的影响。因此 , 现在有些国家正利用某些音乐 ( 根据患者的病情来选择和编排乐曲 ) 来代替药物治疗并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前天老瑞留言说现在有“音乐与神经化学”,我外文不行,就汉字文献我查了也没查到,网上摘到这个说法,不知这属于 音乐神经化学吗?有条件的朋友帮提供点信息以便学习!谢谢!
个人分类: 音乐与科学|993 次阅读|1 个评论
音乐起源之谜(八)——音乐在动物界的起源和进化
热度 6 WANGTianyan1983 2015-5-22 13:43
音乐起源之谜(八) —— 音乐在动物界的起源和进化 前言: 动物对节奏的适应,进化出了“节奏相关的奖赏和情绪( RRRE )系统”。该系统使得动物能够欣赏并渴望节奏,于是驱动了音乐、舞蹈和语言在动物界的起源。三者起源后,被赋予了“性选择”等功能。这些功能反过来推动了动物音乐能力的生物进化,也推动了动物音乐行为的社会进化。 节奏适应能力是动物生存和繁衍的基础,所以节奏相关的奖赏很可能能够匹敌食物和性相关的奖赏。既然动物能对食物和性产生本能渴望,那么也有理由对节奏产生本能渴望。在这种本能渴望的驱动下,动物开始寻求和制造以享乐为目的的节奏事件,使得动物音乐和舞蹈的起源成为必然。动物的音乐和舞蹈起源后,不仅给参与者带来快感,也给群体中其它个体带来愉悦;于是,音乐和舞蹈作为节奏事件和节奏运动的代表,被赋予了吸引配偶、宣示领地、促进群体联系等生物功能和社会功能。这些功能具有两方面意义:一是促进了动物的音乐和舞蹈能力的生物进化,二是促进了动物的音乐和舞蹈行为的社会进化。因此,“节奏适应”是动物音乐和舞蹈起源的初级选择压( primary selection pressure );而“性选择”只能算是动物音乐和舞蹈起源后的次级选择压( secondary selection pressure )。 娱乐性节奏运动( ERMs )的起源 看过一个小故事。一位赶火车的绅士,上车后看到不远处有个卖饼的小摊,想下车买饼又怕误了车。于是把站台上一个小孩叫了过来,给他两块钱让他帮忙买两个饼,其中一个作为小孩的报酬。片刻后小孩回来了,一边吃着饼一边递给绅士一块钱,说:“只剩一个了。” 为了让小孩做事情,大人往往会以糖果等作为诱惑和奖励。为了让动物按造物主的意志做事情,造物主也毫不吝惜地给予奖赏。为了让动物完成生存的任务,他给动物食欲和进食快感;为了让动物完成繁衍的任务,他给动物性欲和性快感;为了让动物适应内外节奏,他给了动物“节奏欲”和“节奏相关的快感”。现实生活中,刚开始小孩还老老实实地做事情换取奖励,等到发现了糖果的藏身之处,调皮的孩子就会直接偷拿糖果。人类就是一个狡猾调皮的孩子,常常从造物主那里“偷拿糖果”。比如,避孕措施(图 1 , A )让人逃避了繁衍的任务,“偷取”了性快感;婴儿的安慰奶嘴(图 1 , B )并不含有生存必须的糖、脂、蛋白质等营养成份,大人只是帮助婴儿“偷取”了进食的快感。既然节奏运动也能给动物带来快感,那么人类和其它动物会不会从造物主那里“偷取”节奏快感呢? 图 1. 娱乐性节奏运动( ERMs )的起源。 A. 避孕措施让人逃避了繁衍的任务,“偷取”了性快感; B. 婴儿的安慰奶嘴并不含有生存必须的糖、脂、蛋白质等,大人只是帮助婴儿“偷取”了进食的快感; C. 节奏运动也能给动物带来快感,动物会以“娱乐性节奏运动( ERMs )”的方式从“节奏相关的情绪和奖赏( RRRE )”系统中“偷取”节奏相关的快感。图片来源:网络。 我认为上述问题的答案是肯定的,动物会以“娱乐性节奏运动( entertainment rhythmic movements , ERMs )”的方式从“节奏相关的情绪和奖赏( RRRE )”系统中“偷取”节奏相关的快感(图 1 , C )。 RRRE 系统使得动物能够欣赏来自内外环境中的日常节奏事件和节奏运动,然而这些节奏却往往不够完美。于是动物在 RRRE 系统的驱动下开始主动寻求和制造更加完美的节奏运动以欣赏之,这种节奏运动就是 ERMs 。 ERMs 和日常节奏运动既相联系,又相区别。二者的区别点在于: ERMs 以娱乐和享受作为目的,而日常节奏运动以生存为目的; ERMs 节奏性更强、动作更自然而流畅,而日常节奏运动往往发于仓促、不够完美。二者的联系点在于:大部分的 ERMs 很可能“改编”自具有进化意义的日常节奏运动,这部分 ERMs 既来源于日常节奏运动,又在其形式和意义上高于日常节奏运动。此外,小部分的 ERMs 可能单纯地由 RRRE 系统独立驱动,其动作特征没有明显的进化意义,仅仅以享乐为目的。 原初舞蹈的起源和进化 人类以娱乐为目的的节奏性肢体运动被称为舞蹈。我认为动物肢体的 ERMs 也符合“舞蹈”的概念,应称之为“原初舞蹈 ( pro-dance )”,以 区别于人类舞蹈 ( Wang, 2015 ) 。事实上我们早就发现某些动物,比如天堂鸟和鹤类会“跳舞” ( Mandoki, 2014 ) ,下面就以鹤类 的舞蹈为例来进一步说明“原初舞蹈”在动物界的起源和进化。 在 RRRE 系统的作用下,鹤类飞翔时可以应对风力的缓急及方向变化节奏,也可以在逃避敌害的生死决斗中有效应对老鹰的进攻节奏(图 2 , A )。然而上述日常节奏运动还远不够完美,所以鹤类在 RRRE 系统的驱动下,自然而然地做出一系列更流畅、更具节奏性、更具娱乐性的肢体运动( ERMs ),这就是原初舞蹈(图 2 , B )。可见原初舞蹈在鹤群部分个体中以“自娱自乐”的方式起源。 图 2. 鹤类“原初舞蹈”的起源和进化历程。 A. RRRE 系统赋予鹤类适应内外节奏和逃避敌害的能力; B. 在 RRRE 系统的驱动下,鹤类自然而然地做出一系列更流畅、更具节奏性、更具娱乐性的肢体运动( ERMs ),这就是原初舞蹈; C. 原初舞蹈起源后,被赋予“性选择”等生物功能。图片来源:网络。 RRRE 系统除了给动物带来对节奏运动的渴望,还使动物能够欣赏节奏运动。所以,原初舞蹈起源后,因其更具欣赏性,既能给当事动物,又能给种群中的其它个体带来快感。这样原初舞蹈就具有了吸引其它个体的作用,这类个体在求偶中获得优胜(图 2 , C )。于是,原初舞蹈的意义不再局限于“自娱自乐”,渐渐从“独乐乐”变为“众乐乐”,而且被赋予了“性选择”等生物功能,同时也具有了“凝聚群体”等社会功能。如此一来,和舞蹈能力相关的基因得到生物进化( biological evolution )。而舞蹈的形式也通过“社会进化( social evolution )”变得更加多样优美,并以“文化传递( cultural transmission )”的方式交给后代。 原初器乐的起源和进化 动物肢体在进 行 ERMs 过程中产生的“节奏性声音”即为“原初器乐( pro-instrumental music )” ( Wang, 2015 ) ,比如棕榈凤头鹦鹉( Probosciger aterrimus )敲击树干发出的声音可以被定义为原始而简单的打击乐 ( Wood, 1984 ; Gray et al., 2001 ) 。上世纪 80 年代, Wood 在澳大利亚昆士兰州的约克角半岛( Cape York Peninsula ),发现棕榈凤头鹦鹉可以敲击空心树干发出声响。如图 3 ,鹦鹉所站立的空心树干可以被认为是最原始的打击乐器,它既可以用紧握的脚趾来敲击演奏(图 3 , A ),也可以用经过加工的新鲜树枝来演奏(图 3 , B 、 C ),后者发出的声响远大于前者 ( Wood, 1984 ) 。湿重的树枝搭配空心的树干,如此精妙的“乐器”,不得不令人称奇;将其发出的声音定义为原始的打击乐想必 也没有异议。 图 3. 棕榈凤头鹦鹉( Probosciger aterrimus )敲击空树干发出的“原初器乐”。 A. 鹦鹉以合拢的脚趾敲击树干发出声音(图片来源:网络); B. 鹦鹉以新鲜树枝敲击树干发出声音(图片来源: George Gornacz ); C. 鹦鹉发出的“打击乐”具有宣示领地和吸引配偶等功能(图片来源: Christina Zdenek )。 原初器乐起源后,也会经历和原初舞蹈类似的进化过程。一方面,原初器乐吸引了其它个体,于是被赋予“性选择”和“领地宣示”等功能(图 3 , C ),相关基因得到生物进化。另一方面,原初器乐的演奏方式和多样性也经过社会进化后,变得更加多样和优美,并且通过文化传递交给后代。 原初声乐、原初语音和原初语言的起源和进化 我认为,动物的发声器官,比如哺乳动物的喉头、鸟类的鸣管等,在 ERMs 中产生的“节奏性嗓音( rhythmic vocal sound )”,既是“原初 声乐( pro-vocal music )”,又是“原初语音( pro-speech )” ( Wang, 2015 ) ,比如鸟类、鲸鱼和灵长类的“歌声” ( Payne, 2000 ; Gray et al., 2001 ) 。原初语音被赋予简单的信息,即成为“原初语言( pro-language )”。所以,节奏性嗓音 常常是原初声乐、原初语音和原初语言的结合体,三者在形式上融为一体,只是在概念上互相区别,其本质界线并不清晰,甚至没有本质界线。 图 4 :动物的原初声乐、语音和语言。动物的发声器官,比如哺乳动物的喉头、鸟类的鸣管等,在 ERMs 中产生的“节奏性嗓音”,既是“原初声乐”,又是“原初语音”,还是“原初语言”。比如鸟类、鲸鱼和灵长类的“歌声”。图片来源:网络。 与原初舞蹈和原初器乐类似,原初声乐等在 起源后,也被赋予了一些生物功能和社会功能,诸如“个体识别”、“信息传递”、“领地防御”和“性选择”等 ( Jarvis, 2009 ) 。比如绿尾鹦鹉( Forpus passerinus ) ( Berg et al., 2012 ) 和宽吻 海豚( Tursiops truncatus ) ( King and Janik, 2013 ) 利用声音来标识个体的身份,属于原初声乐的个体识别功能。而黑冕山雀( Poecile atricapillus )用 鸣叫声指示捕食者的大小体现了原初声乐的信息传递功能。至于领地防御和性选择,更是原初 声乐在动物界的重要功能。上述这些功能使得动物制造原初声乐的能力在基因上得到生物进化,而原初声乐在形式和功能上也得到社会进化。 原初音乐、舞蹈和语言的生物起源和社会进化 上述对动物的音乐、舞蹈和语言的起源和进化进行了逐项阐述,我认为动物的舞蹈、音乐和语言行为,是在基因水平上的“生物起源( biological origins )”和在功能及形式水平上的“社会进化( social evolution )”综合作用的结果。下面以原初音乐为例进一步总结并讨论。 图 5 :动物原初音乐、舞蹈、语音和语言的生物起源及社会 进化 ( Wang, 2015 ) 。 RRRE 系统作为起点,驱动了原初音乐、舞蹈、语音和语言的起源;四者首先诱导出第一类奖赏和情绪——“节奏相关的奖赏和情绪( rhythm-related rewards and emotions , RRREs )”。随后 RRREs 赋予四者“性选择”、“社会凝聚力”等生物和社会功能;这些功 能又诱导了第二类奖赏和情绪——“社会相关的奖赏和情绪( society-related rewards and emotions , SRREs )”; RRREs 和 SRREs 推动了四者的生物进化及社会进化,进化路径形成闭环,循环往复,四者在基因层面和行为层面日趋完美。这就是动物音乐和舞蹈起源的“节奏适应假说”。 如图 5 所示,在 RRRE 系统的驱动下,动物渴望享受更加完美的节奏运动,“娱乐性节奏运动( ERMs )”由此产生,进而原初音乐得以起源。原初音乐作为节奏性声音事件触发 RRRE 系统,首先诱导出第一类奖赏和情绪——“节奏相关的奖赏和情绪( rhythm-related rewards and emotions , RRREs )”。随后 RRREs 赋予原初音乐“性选择、领地宣示”等生物功能,以及促进动物群体“社会凝聚力”等社会功能;这些功能是原初音乐起源的结果,而不是其起源的原因。这些功能还具有以下作用:一方面为原初音乐能力(遗传基础)的生物进化提供驱动,使得动物的 RRRE 系统和发声系统得到进化;另一方面为原初音乐现象(行为基础)的社会进化提供驱动,使得动物的原初音乐形式更加多样化;再一方面诱导了第二类奖赏和情绪——“社会相关的奖赏和情绪( society-related rewards and emotions , SRREs )”,这里的奖赏可以和性、地位等相关,这些奖赏进一步赋予原初音乐更多更强的生物和社会功能。如此循环往复,动物的原初音乐,无论从基因层 面,还是行为层面,都日趋完美,甚至达到人类也能欣赏的水平。这就是原初音乐起源的“节奏适应假说” ( Wang, 2015 ) 。 长期以来,包 括达尔文在内的众多科学家认为,“性选择”是最有可能驱动动物歌声起源的选择压 ( Darwin, 1871 ) 。甚至据 此可以构思出一条动物歌声起源和进化的途径:以鸟类为例,种群中某些个体偶然发出随机的叫声,然后这样的叫声起到了吸引配偶的作用,所以鸟类歌唱相关的基因得以选择。那么问题来了:为什么鸟类的歌声要进化得具有节奏,甚至具有韵律感?如果说是因为鸟类认为有节奏和韵律的声音就“美”,那为什么它会觉得这样的声音美?如果说鸟类最初的歌声可能就有节奏和韵律,那是什么机制保证了鸟类一开始就发出这样非随机 的歌声? 和“性选择”假说不一样, “节奏适应假说” 可以很好地解释上述问题。“节奏适应假说”认为动物的 RRRE 系统赋予动物制造和欣赏节奏事件的能力,所以 鸟类歌声的起源不是“偶然”的,而是“必然”的;而且鸟类的歌声也不会是“随机”的,而是“规律”的,也 就是具有节奏,甚至韵律。原初音乐起源的“节奏适应假说”和“性选择”假说的本质区别在于:前者认为在原初音乐起源前,动物已经在制造和欣赏音乐的能力上具有基因基础,这些基因基础的进化压来自对内外环境的适应;而后者认为,动物的这些能力来自性选择一点一滴的积累和塑造。 不过,“节奏适应假说”里面也包含了“性选择”,二者的逻辑关系是:“节奏适应”驱动了音乐的起源,“性选择”促进了音乐的进化。如果把“节奏适应”看作是音乐的“生母”,“性选择”可以当之无愧地称作音乐的“养母”。只是,经过亿万年沧海桑田,连人类自己都迷茫于音乐的身世,遑论动物。 注: 1. 该博文中凡有确切来源图片均已注明出处,其它图片收集自网络,原作者可以联系我撤销图片或添加备注。 2. 成文仓促,难免失误,请大家多多指正;另,有交流或合作意向的老师和同学,欢迎随时联系。 王天燕( tianyanwang@hotmail.com ) 2015 年 05 月 22 日 相关链接: A hypothesis on the biological origins and social evolution of music and dance (Wang, Front. Neurosci. 2015) 音乐起源之谜(一) —— 音乐、舞蹈和语言起源的 “ 节奏适应假说 ” ( 王天燕, 03/19/2015) 音乐起源之谜(二) —— 音乐的 “ 文化起源 ” VS“ 生物起源 ” ( 王天燕, 03/26/2015) 音乐起源之谜(三) —— 音乐才能的遗传基础 ( 王天燕, 04/02/2015) 音乐起源之谜(四) —— 音乐起源的性选择假说及其不足 (王天燕, 04/12/2015 ) 音乐起源之谜(五) —— 音乐之始,大道至简 ( 王天燕, 04/16/2015) 音乐起源之谜(六) —— 音乐和舞蹈统一于节奏运动 ( 王天燕, 05/08/2015) 音乐起源之谜(七) —— 节奏适应是食物和性的前提 ( 王天燕, 05/15/2015) 音乐起源之谜(八) —— 音乐在动物界的起源和进化 ( 王天燕, 05/22/2015) 音乐起源之谜(九) —— 人类音乐的起源和进化 ( 王天燕, 06/08/2015) 音乐起源之谜(十 / 完) —— 节奏适应假说的机遇和挑战 ( 王天燕, 06/18/2015) 参考文献: Berg,K.S., Delgado, S., Cortopassi, K.A., Beissinger, S.R., and Bradbury, J.W.(2012). Vertical transmission of learned signatures in a wild parrot. Proceedings of the Royal SocietyB-Biological Sciences 279 , 585-591. doi: 10.1098/rspb.2011.0932. Darwin, C. (1871). The Descent of Man and Selection in Relation to Sex. London: JohnMurray. Gray, P.M., Krause, B., Atema, J., Payne, R.,Krumhansl, C., and Baptista, L. (2001). The music of nature and the nature ofmusic. Science 291 , 52-54. doi: 10.1126/science.10.1126/SCIENCE.1056960. Jarvis, E.D. (2009). Bird song systems: Evolution. Encyclopedia of Neuroscience 2 , 217-225. King, S.L., and Janik, V.M. (2013). Bottlenosedolphins can use learned vocal labels to address each other. 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Sciences of the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 110 , 13216-13221. doi: 10.1073/pnas.1304459110. Mandoki, K. (2014). Zoo-aesthetics: A natural stepafter Darwin. Semiotica 198 , 61-91. doi: 10.1515/sem-2013-0102. Payne, K. (2000). The progressively changingsongs of humpback whales: A window on the creative process in a wildanimal, in The Origins of Music, eds. N.L. Wallin, B. Merker S. Brown. (Cambridge, MA: MIT Press), 135-150. Wang, T. (2015). A hypothesis on the biologicalorigins and social evolution of music and dance. Front. Neurosci. 9. doi: 10.3389/fnins.2015.00030. Wood, G.A. (1984). Tool use by the palm cockatooProbosciger aterrimus during display. Corella 8 , 94-95.
个人分类: 音乐、舞蹈和语言的起源|10981 次阅读|11 个评论
音乐起源之谜(七)——节奏适应是食物和性的前提
热度 10 WANGTianyan1983 2015-5-15 09:44
音乐起源之谜(七) —— 节奏适应是食物和性的前提 前言: 音乐和舞蹈统一于“节奏运动”,因此,对音乐起源的研究,可以转化为对人类欣赏和制造节奏的研究。本节提出假说认为,动物对内外环境中节奏事件的适应,是觅食和求偶的前提,是生存和繁衍的基础,动物因此进化出一套“节奏相关的奖赏和情绪系统”。该系统使得内外节奏能被动物感知、制造和同步化,也是动物欣赏节奏和渴望节奏的原因。 音乐和舞蹈统一于“节奏运动”,人类对音乐和舞蹈的欣赏,其本质是对节奏运动的欣赏。欣赏即审美,从生物学的角度来说,“美”的东西一般是对生存和繁衍有利的。春天的繁花美,因为繁花预示着秋天的硕果;丰满婀娜的身材美,因为这样的身材预示着优秀的生殖能力。那么节奏运动跟生存和繁衍有什么关系?自然界充满了各种节奏,我认为生物对各种节奏的适应是生存和繁殖的基础;于是提出假说认为,动物在对内外环境节奏的适应过程中,进化出了一套“节奏相关的奖赏和情绪( rhythm-related reward and emotion , RRRE )系统”。 RRRE 系统使得动物能够对内外节奏事件进行感知( perception )、制造( production )和同步化( synchronization ),这一系列活动也给动物带来快感,并影响动物的情绪。 充满节奏的内外环境 “天地玄黄,宇宙洪荒。日月盈昃,辰宿列张。寒来暑往,秋收冬藏。闰余成岁,律吕调阳。”这是《千字文》的开篇几句,可谓微言大义,寥寥数语概括的尽是天地运行之道。自然界,从日月经天、江河行地,到一草一木、一花一叶,无不蕴含着众多节奏和规律。太阳系九大行星各有运行节奏,地球对太阳的公转,造就了寒来暑往的四季交替节奏(图 1 , A );地球有规律的自转,造就了日升月落的昼夜更替节奏(图 1 , B );月球引力和大气风力,造就了江河湖海潮涨潮落、波起浪伏的节奏(图 1 , C );风吹树动、鸟去枝摇,造就了森林和树木婆娑摇曳的节奏(图 1 , D )。 图 1. 自然节奏和生物节奏。 A. 太阳系九大行星的运行节奏; B. 太阳东升西落的昼夜交替节奏; C. 海洋、湖泊等潮涨潮落、波涛起伏的水体运动节奏; D. 风吹树动、鸟去枝摇的树木运动节奏; E. 动物的心跳、呼吸等节奏。(图片来源:网络)。 各种各样的节奏不只存在于外部自然环境,同时存在于动物的内部生理环境。在脊椎动物胚胎发育的过程中,最早出现的功能器官是心脏 (Moorman et al., 2003) ,以人类胚胎为例,仅仅在精卵结合后的第 22 天,胎心就开始搏动,从此心跳的节奏与我们相伴终身(图 1 , E )。类似的,从我们出生后第一次吸入空气开始,呼吸的节奏也将伴随我们一生。 动物对内外节奏的适应 人与动物立于天地之间,无时无刻不面对着,并适应着来自内外环境的节奏。春种秋收、秋收冬藏的农耕节奏,是人类对四季节奏的适应;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昼出夜伏或昼伏夜出,是人和动物对昼夜节奏的适应。动物对环境的适应行为,在漫长的进化过程中,逐渐在遗传水平得到巩固和延续,所以获得相应的基因基础。比如动物的昼夜节律( circadian rhythms )由生物钟( circadian clock )决定 (Vitaterna et al., 2001; Rutter et al., 2002) ,而生物钟又由相应的基因控制 (Du Toit, 2015) 。生物钟的存在,是动物对自然的适应。在一昼夜的 24 小时里,人体的血压、体温等生理指标,会随着时间的变化而做出相应的节律性调整(图 2 )。顺应昼夜节律的生活方式有益于生命健康;反之,违背昼夜节律的生活方式,对身体和精神都会带来负面影响 (Vitaterna et al., 2001) 。 图 2. 人体的生理节律是对自然昼夜节律的适应。图片来源:维基百科 Circadian rhythm 词条,王天燕翻译。 除了适应自然规律等宏观节奏,动物还需要适应直接对自身造成影响的微观节奏。诸如水体、天空和树木这样的弹性支撑( flexible supports )环境,在自然力(风和潮汐)和生物力(动物活动)的作用下富含节奏运动 (Wang, 2015) 。在漫长的生物进化史上,动物,尤其是水生和树栖动物,在学会觅食、捕猎和求偶之前,必须适应其生活的弹性支撑环境,因为来自环境的节奏运动会切实影响到动物的行动。可以预见,在海里游动的鱼类(图 3 , A ),在树上攀爬的灵长类(图 3 , B ),在天空飞翔的鸟类(图 3 , C ),无时无刻不面临着来自水流涌动、树木摇晃和气流动荡的影响。如果它们连自己的生活环境都不能适应,谈何生存与繁衍?所以,动物需要适应弹性支撑环境 (Vila et al., 2008; Thorpe et al., 2009; Shepard et al.,2013) 。 图 3. 动物对环境节奏的适应。以水体、树木和天空作为生存环境的动物( A 、 B 、 C ),比如鲸鱼、猴子和鸟类,需要适应来自环境中的节奏性外力。当这些动物在节奏环境中捕猎或被捕猎时,除了适应来自环境的节奏,还需要对对方的节奏运动采取即时应变。可见,对外部节奏的适应,是动物生存和繁衍的前提。 (图片来源:网络)。 除了适应弹性支撑环境,海陆空的动物都面临着一个共同的问题:在捕猎或逃避敌害时,需要对对方的运动模式作出精确的预判和及时的应对。虎鲸和海狮(图 3 , D ),美洲豹和猴子(图 3 , E ),秃鹰和椋鸟(图 3 , F ),在捕猎与被捕猎的生存斗争中,动物除了需要有高超的运动技能以适应弹性支撑环境,还需要随时调整运动速度和方向以成功捕猎,或者成功逃脱敌害。 动物的心跳、呼吸有节奏,神经的动作和静息有节奏,肌肉的收缩和舒张也有节奏。在生与死的生存斗争中,较量的双方只有以最高的效率、最快的速度协调好自身、对方和环境三者的运动节奏,才有可能胜出。胜利者的基因得到延续,败北者的基因被淘汰。长此以往,自然选择使得所有动物感知、决策和输出节奏运动的能力越来越强,这些能力被写在基因里世代传袭。 对 弹 性支撑节奏的感觉运动同步化( SMS-RFS ) 生物以内在节奏(自身节奏)同步于外在节奏的现象称为“协同( entrainment )” (Merker et al., 2009; McAuley, 2010; Phillips-Silver etal., 2010) ;当这种内在节奏是肢体运动时,这一现象又特别地称作“感觉运动同步化( sensorimotor synchronization , SMS ) (Repp and Su, 2013) 。我们随着音乐节奏打拍子就是SMS的一个例子。 当动物在弹性支撑环境活动时,弹性支撑的节奏运动会对动物施加作用力,而动物的运动同时也反过来对弹性支撑施加作用力,二者之间互相影响。可以预见,动物要在弹性支撑上行动自如,需要处理好几方面的问题。第一,感知弹性支撑的力度、速度、方向等运动状态;第二,感知自身的呼吸、心跳、肌肉、骨骼等所处的状态;第三,对两者的下一步运动状态作出预测,并为自己的下一步行动设计出一套最优的运动模式;第四,精确地实施计划好的下一步动作,同时依次重复以上各步,为再下一个动作做准备。我认为动物和弹性支撑的运动都富有节奏,并且二者之间的节奏彼此同步作用,像锁与钥匙。我将其定义为“对弹性支撑节奏的感觉运动同步化( sensorimotor synchronization to rhythms of flexible supports , SMS-RFS )” (Wang, 2015) 。 图 4. 猩猩利用枝条的摇摆降低行动的能耗。 A. 猩猩在枝条间穿梭,图片来源:网络。 B. 假如一只猩猩在树干的 P 点, h 是从地面到 P 点的高度, d 是猩猩能够触及另一枝干时 P 点需要达到的距离 (Thorpe et al., 2007) 。当灵长类在树木间穿越较大的空隙时,它们会有节奏地给枝条施加外力,使枝条摇摆的幅度逐渐达到 d ,从而顺利穿越到另一枝条。 那么 SMS-RFS 的生物学意义何在呢?我认为 SMS-RFS 的生物学意义至少有两方面:一是提高运动效率,二是降低运动能耗。效率自不必说,用最短的时间完成一项给定的任务,或者用相同的时间完成最多的任务,对动物的生存竞争至关重要。从能量的角度来看,动物一直在追求最低的运动能耗( the minimum cost of transport , COT min ), COT min 对动物的生存竞争同样至关重要 (Shepard et al., 2013) 。比如,黑猩猩( Pongo abelii )在穿越树冠之间的空隙时,会有节奏地摇晃树干(图 4 ),使树干的摇晃幅度逐渐增加,最终达到足以穿越到另一树干或树枝的程度 (Thorpe et al., 2007) 。猩猩这一策略,在效率上远高于它们爬下这棵树,再爬上另一棵树的效率;在能耗上也远低于它们走下这棵树,再爬上另一棵树所付出的能耗。 对其它节奏的协同或感觉运动同步化 ( E/S-OR ) 如前所述,动物除了适应弹性支撑的节奏外,在捕猎与被捕猎的过程中还需要有相应的策略应对对方的运动节奏。动物需要感知和预测来自环境、自身和对方的运动状态,需要计划和实施自身的下一步动作。我认为上述过程也涉及内外节奏的协同与感觉运动同步化,我将其定义为“对其它节奏的协同或感觉运动同步化( entrainments/ SMS to other rhythms , E/S-OR )”。 E/S-OR 和 SMS-RFS 具有相同的核心要素:内部节奏对外部节奏的同步化。 E/S-OR 对动物的生存竞争同样重要 (Wang, 2015) ,下面以食虫蝙蝠捕捉蛾子为例来说明(图 5 )。 食虫蝙蝠对蛾子的捕捉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Moss and Surlykke, 2010) 。首先是“搜寻期( search phase )”,这一阶段的任务是搜索猎物,蝙蝠发出的声呐束也漫无目标,没有具体的方向。一旦发现目标,就切换到了“接近期( approach phase )”,这时候蝙蝠已经锁定了目标,其声呐束不再漫无方向,而是对准了猎物,并且快速靠近猎物。最后阶段是“终末蜂鸣期( terminal buzz phase )”,此时蝙蝠进入进攻阶段,其发出超声波的次数增加,每次超声波的持续时间( duration )变短、带宽( band width )增加;这一系列调整,是为了更加快速而精准地探测蛾子的即时运动状态,蝙蝠会根据蛾子的运动状态即时调整自身的运动方向的速度,只到最终捕获猎物。 图 5 : 食虫蝙蝠捕捉蛾子的过程。 A. 蝙蝠捕捉蛾子可以大致分为三个阶段 (Moss and Surlykke, 2010) :最初漫无目标的搜寻期,锁定目标后的接近期,发起进攻的终末蜂鸣期;在后两个阶段,蝙蝠改变超声波的特征,快速而精准地探测蛾子的即时运动状态,从而及时调自身的运动速度和方向。 B. 蝙蝠捕捉蛾子,图片来源:网络。 不只是食虫蝙蝠,我认为图 3 中的虎鲸、海狮、美洲豹、猴子、秃鹰、椋鸟等律动环境中的动物,同样具有高超的 E/S-OR 能力。也不单是生活在水体、树木、天空等律动环境中的动物,生活在陆地上的动物,比如狮子、老虎、麋鹿、角马等也需要高超的 E/S-OR 能力。在激烈的追逐中,面对猎物突然变化的运动模式, E/S-OR 可以保证捕食者快速变化自身的运动模式以适应之;反之,面对捕食者做出的反应, E/S-OR 可以保证被捕食者再次及时变化运动模式。所以,大海里、树林中、陆地上,常常可以看到追逐的双方像上演二重奏一样,如影随形地奔跑出一条既曲折变幻,又高度吻合的路线。这条路线的尽头,正是其中一方的终点:猎物被淘汰,或者,捕食者被淘汰。 节奏相关的奖赏和情绪( RRRE )系统 Phillips-Silver 等提出在早期的生存适应中,生物已经具有了多样的协同现象,这些适应现象使得生物能够对节奏刺激进行感知、制造和同步化 (Phillips-Silver et al., 2010) 。我认为,除了对宏观节奏事件的适应,上述 SMS-RFS 和 E/S-OR 能力甚至是动物生存和繁衍的前提 (Wang, 2015) 。 说到生存和繁衍,可能概念太大,很难引起注意。如果说食物和性,估计大家就精神多了。别说进食和性行为,单单就这两个概念就能给人带来比较强烈的快感,所以才有“望梅止渴、画饼充饥”,所以才有“意淫”。然而,动物对内外环境中节奏的适应,更是食物和性的前提;既然动物进化出了对食物和性的快感 (Sescousse et al., 2013) ,那么也有理由进化出对节奏事件和节奏运动的快感。据此,我提出假说认为,动物在对内外环境中节奏事件和节奏运动的适应过程中,进化出了一套“节奏相关的奖赏和情绪( RRRE )系统” (Wang, 2015) 。 RRRE 系统至少有 3 条进化路径: SMS-RFS 路径、 E/S-OR 路径和其它路径(图 6 ),而且每条路径各有生物学意义。 图 6 :节奏相关的奖赏和情绪( RRRE )系统。动物“对弹性支撑节奏的感觉运动同步化( SMS-RFS )”以及“对其它节奏的协同或感觉运动同步化( E/S-OR )”是生存和繁衍的前提。据此,我提出假说认为,动物在对内外环境中节奏事件和节奏运动的适应过程中,进化出了一套 RRRE 系统,该系统具有三条进化路径 (Wang, 2015) 。 SMS-RFS 路径和 E/S-OR 路径的意义比较容易理解,在于提高运动效率、降低运动能耗、提高捕猎成功率、降低被捕杀的概率。鉴于 SMS-RFS 和 E/S-OR 在动物生存和繁衍中的地位,我认为 RRRE 系统给人的奖赏,很可能不是诸如金钱、地位一样的次级奖赏,而是诸如食物和性一样的初级奖赏。 RRRE 系统给动物带来的快感,使动物积极参与节奏事件,从而获得对节奏事件高超的感知、制造和同步化能力,得以在残酷的生存竞争中获胜。捕猎时,动物的神经和运动系统需要以闪电般的速度感知环境、自身及猎物的运动模式,快速预测下一刻的趋势,计划并对猎物发出雷霆一击;反之,猎物在被追杀时也做出同样的一系列反应,以期绝处逢生。电光火石的一刹那, RRRE 系统决定了对阵双方的盛衰生死! “其它路径”该怎么理解呢?我认为,自然界各种各样的节奏之“原因”,必然有节奏之“结果”与之对应。这些“结果”对动物的影响不是“非生即死”,而是“或利或害”,所以这些“结果”只是引起动物正面或负面的情绪。经过自然选择,节奏和情绪之间的“因果”被写入动物的基因,遗传给下一代。其意义在于:一些节奏事件诱导正面情绪,并诱导生物趋向之;另一些节奏事件诱导负面情绪,并诱导生物远离之。比如,暴风袭来,树木剧烈晃动,“狂暴”的节奏事件大多象征着危险,我们的灵长类祖先感到害怕,所以躲到安全的位置;微风吹来,树木像秋千一样轻摆,“轻柔”的节奏事件大多预示着安全,我们的灵长灵祖先感到愉悦,所以外出觅食、捕猎或求偶。 图 7 :节奏通过 RRRE 系统给我们带来快感。人类的一生,从童年到老年,摇篮、摇椅和秋千的节奏运动,可以触发我们的 RRRE 系统,让我们得到慰藉和愉悦。可以于刹那间,带我们回到灵长类祖先生活的广阔树林,回到水生祖先生活过的浩瀚海洋,如此上溯,直到“天地玄黄、宇宙洪荒”。(图片来源:网络)。 我认为,人类从其灵长类祖先继承并发展了 RRRE 系统, RRRE 系统对人类具有至少三方面的意义:其一,赋予人类欣赏和寻求节奏事件的能力;其二,赋予人类对节奏事件的感知、预测、制造和同步化能力。其三,赋予人类对节奏事件的情绪化感知能力。正是由于 RRRE 系统的作用,人类的一生,从童年到老年,摇篮、秋千和摇椅的节奏运动,可以让我们得到慰藉和愉悦。因为它们于刹那间,带我们回到灵长类祖先曾经生活过的广阔树林,回到水生祖先曾经生活过的浩瀚海洋,如此上溯,直到“天地玄黄、宇宙洪荒”。 注: 1. 该博文中凡有确切来源图片均已注明出处,其它图片收集自网络,原作者可以联系我撤销图片或添加备注。 2. 成文仓促,难免失误,请大家多多指正;另,有交流或合作意向的老师和同学,欢迎随时联系。 王天燕( tianyanwang@hotmail.com ) 2015 年 05 月 15 日 相关链接: A hypothesis on the biological origins and social evolution of music and dance (Wang, Front. Neurosci. 2015) 音乐起源之谜(一) —— 音乐、舞蹈和语言起源的 “ 节奏适应假说 ” ( 王天燕, 03/19/2015) 音乐起源之谜(二) —— 音乐的 “ 文化起源 ” VS“ 生物起源 ” ( 王天燕, 03/26/2015) 音乐起源之谜(三) —— 音乐才能的遗传基础 ( 王天燕, 04/02/2015) 音乐起源之谜(四) —— 音乐起源的性选择假说及其不足 (王天燕, 04/12/2015 ) 音乐起源之谜(五) —— 音乐之始,大道至简 ( 王天燕, 04/16/2015) 音乐起源之谜(六) —— 音乐和舞蹈统一于节奏运动 ( 王天燕, 05/08/2015) 音乐起源之谜(七) —— 节奏适应是食物和性的前提 ( 王天燕, 05/15/2015) 音乐起源之谜(八) —— 音乐在动物界的起源和进化 ( 王天燕, 05/22/2015) 音乐起源之谜(九) —— 人类音乐的起源和进化 ( 王天燕, 06/08/2015) 音乐起源之谜(十 / 完) —— 节奏适应假说的机遇和挑战 ( 王天燕, 06/18/2015) 参考文献: Du Toit, A. (2015). Circadian rhythms: NuRD sets theCLOCK. Nature Reviews Molecular CellBiology 16 , 2-2. Mcauley, J.D. (2010). Tempo andrhythm, in Music perception, eds. M.R. Jones, R.R. Fay A.N. Popper. (New York, NY: Springer), 165-199. Merker, B.H., Madison, G.S., and Eckerdal,P. (2009). On the role and origin of isochrony in human rhythmic entrainment. Cortex 45 , 4-17. doi: 10.1016/j.cortex.2008.06.011. Moorman, A., Webb, S., Brown, N.A., Lamers,W., and Anderson, R.H. (2003). Development of the heart:(1) formation of thecardiac chambers and arterial trunks. Heart 89 , 806-814. Moss, C.F., and Surlykke, A. (2010).Probing the natural scene by echolocation in bats. Frontiers in behavioral neuroscience 4. Phillips-Silver, J., Aktipis, C.A., andBryant, G.A. (2010). The ecology of entrainment: Foundations of coordinatedrhythmic movement. Music Perception 28 , 3-14. doi:10.1525/mp.2010.28.1.3. Repp, B.H., and Su, Y.-H. (2013).Sensorimotor synchronization: A review of recent research (2006–2012). Psychon. Bull. Rev. 20 , 403-452. doi:10.3758/s13423-012-0371-2. Rutter, J., Reick, M., and Mcknight, S.L.(2002). Metabolism and the control of circadian rhythms. Annu. Rev. Biochem. 71 , 307-331. doi: 10.1146/annurev.biochem.71.090501.142857. Sescousse, G., Caldu, X., Segura, B., andDreher, J.C. (2013). Processing of primary and secondary rewards: Aquantitative meta-analysis and review of human functional neuroimaging studies. Neurosci. Biobehav. Rev. 37 , 681-696. doi:10.1016/j.neubiorev.2013.02.002. Shepard, E.L.C., Wilson, R.P., Rees, W.G.,Grundy, E., Lambertucci, S.A., and Vosper, S.B. (2013). Energy landscapes shapeanimal movement ecology. Am. Nat. 182 , 298-312. doi: 10.1086/671257. Thorpe, S.K.S., Crompton, R.H., andAlexander, R.M. (2007). Orangutans use compliant branches to lower theenergetic cost of locomotion. Biol. Lett. 3 , 253-256. doi:10.1098/rsbl.2007.0049. Thorpe, S.K.S., Holder, R., and Crompton,R.H. (2009). Orangutans employ unique strategies to control branch flexibility. Proc. Natl. Acad. Sci. U. S. A. 106 , 12646-12651. doi:10.1073/pnas.0811537106. Vila, A.R., Campagna, C., Iniguez, M., andFalabella, V. (2008). South American sea lions (Otaria flavescens) avoid killerwhale (Orcinus orca) predation. Aquat.Mamm. 34 , 317-330. doi:10.1578/am.34.3.2008.317. Vitaterna, M.H., Takahashi, J.S., andTurek, F.W. (2001). Overview of circadian rhythms. Alcohol Res. Health 25 , 85. Wang, T. (2015). A hypothesis on the biological origins and social evolution of music and dance. Front. Neurosci. 9. doi:10.3389/fnins.2015.00030.
个人分类: 音乐、舞蹈和语言的起源|12255 次阅读|26 个评论
[转载]下一站歌后[第三季01 - 21][中英字幕]高清标清下载
lcj2212916 2015-5-9 19:33
【译  名】: 音乐之乡 【原  名】: Nashville 【年  代】: 2012 【国  家】: 美国 【类  别】: 剧情 家庭 音乐 【语  言】: 英语 【首  播】: 2012年10月10日 【电 视 台】: ABC (USA) 【集  数】: N/A 【片  长】: 平均 43 分钟 【导  演】:• R.J. Cutler 【编  剧】:• Callie Khouri 【演  员】:• 康妮·布里登 Connie Britton ....Rayna James         • 海顿·潘妮蒂尔 Hayden Panettiere ....Juliette Barnes         • 乔纳森·杰克逊 Jonathan Jackson ....Avery Davis         • 鲍沃斯·布斯 Powers Boothe ....Lamar Hampton         • Robert Wisdom ....Coleman Caldwell         • 克莱尔·鲍温 Clare Bowen ....Scarlett         • 萨姆·帕拉迪奥 Sam Palladio ....Gunnar Scott         • Sylvia Jefferies ....Juliette's mother         • 艾瑞克·克罗斯 Eric Close ....Teddy James         • Ed Amatrudo ....Glenn         • Burgess Jenkins ....Randy Roberts         • Jeremy Childs ....Albert         • Judith Hoag ....Tandy Wyatt         • Tom Delfino ....Press Photographer (uncredited)         • Harry P. Castros ....Restaurant Patron         • Charles Esten ....Deacon Claybourne (4 episodes, 2012)         • David G Baker ....Driver (3 episodes, 2012)         • Kourtney Hansen ....Emily (3 episodes, 2012)         • Michael Biddle ....Teacher (2 episodes, 2012)         • Faith Blankenship ....Female Driver at Video Shoot (2 episodes, 2012)         • Tyler Lewis ....Bluebird Cafe Sound Technician (2 episodes, 2012)         • Kendra Maples ....Paparazzi (2 episodes, 2012)         • Lennon Stella ....Maddie (2 episodes, 2012)         • Maisy Stella ....Daphne (2 episodes, 2012) 【简  介】: Charles Esten加盟ABC试映集《Nashville》。这是一部以家庭、爱情、事业、政治和 电影下载 为主题的「黄金时段肥皂剧」,故事发生在田纳西州首府纳什维尔--一座因为音乐产业和乡村音乐名人堂而闻名的城市。   《音乐之乡》作为ABC2012秋季档的一档音乐题材肥皂剧(集数待定),试图为观众展示美国乡村音乐圣地纳什维尔的繁荣全景,并讨巧地将明星生活、家庭、爱情、政治等主题谱写进甜美的乡村乐章之中。尽管ABC起初并未将这部略显传统的剧集看成新季主打,但导航集释出后观众与媒体的一致 好评无疑昭示了ABC在两大研究课题上取得了可喜进展:如何在《绝望的主妇》之后发掘下一个不泡沫泛滥的优质肥皂剧以及如何开发美国人民对乡村音乐源自天性的热爱。   故事焦点集中在两位乡村女歌手上。人到中年的乡村天后Rayna James (Connie Britton)除了接受影响力下滑的不争事实外,还要面对同一厂牌的新晋美少女歌手Juliette Barnes(Hayden Panettiere)咄咄逼人的攻势。公司为了捧红这位乡村小甜心,要求Rayna与之联合演出作为绿叶陪衬。Rayna并不喜欢这个小妮子,为了捍卫自己乡村天后的地位,她亟需找到新的缪斯挽救自己走下坡路的事业。与此同时,Rayna发现自己位高权重的父亲无视她的意愿,打算帮助她的丈夫竞选纳什维尔的市长。现在的Rayna前所未有地处在了纳什维尔名利场的正中央......   剧中主要演员均亲自献声演唱。这其中的主打自然是在《周五夜狂热》和《美国怪谭》中表现亮眼的 Connie Britton和《英雄》的美女啦啦队长Hayden Panettiere。澳大利亚全才小美美女Clare Bowen在剧中饰演Scarlett O'Connor,一位才华有待被赏识的词作家。 下载地址: http://www.400gb.com/file/92791964
2029 次阅读|0 个评论
音乐起源之谜(六)——音乐和舞蹈统一于节奏运动
热度 13 WANGTianyan1983 2015-5-8 14:15
音乐起源之谜(六) —— 音乐和舞蹈统一于节奏运动 前言: 上一节对音乐的简化得出,一条时间线上的“节奏性相对音高”是旋律的本质,是音乐的本质。本节将通过声音的多普勒效应把“节奏性相对音高”解析为抽象发声物体的节奏性运动,从而对音乐认知中的“旋律不变性”问题给出解释,而且将音乐和舞蹈统一于“节奏运动”。进而将对音乐起源的探究,转化为对人类欣赏和制造节奏运动的研究。 纷繁复杂的音乐现象已经从音乐感知和认知层面简化到“节奏性相对音高( rhythmic relative pitches , RRPs )”,接下来需要从 RRPs 着手继续探究音乐的起源。一如我们在享用美食时不会去想食物里糖、脂、蛋白质等成分,以及它们的分子结构和营养效果;我们在欣赏音乐时也不会去想 RRPs 相关的问题,甚至绝大多数人根本没听过 RRPs 这个奇怪的东西;在这两种情况下,我们只会本能地去享受美食的香甜可口和音乐的优美曼妙。但是要研究音乐的起源,我们必须回答这个问题:人类为什么会欣赏 RRPs ?如前所述,我们的“眼、耳、鼻、舌、身”能感知外界的“色、声、香、味、触”等信息,我们耳朵感知到的声音,归根结底是一种信息载体。既然从音乐认知的层面已经不能再对 RRPs 进行简化,那么有必要从信息传递的角度研究 RRPs 所承载的更深层次内容。 声音及其信息传递功能 宇宙飞船的太阳能帆板接收光波是为了获得能量,虽然声波也能传递能量,显然动物的耳朵不是用来获取能量,而是用来获取信息的。和眼睛对可见光的感知一样,耳朵对声音的感知可以帮助动物了解环境中正在发生的事情,以便决策下一步的行为,最终获得生存和繁衍的利益。 故事里小动物听到木瓜掉到湖里的声音就四散而逃,“咕咚”声被误以为是怪兽;电影《大话西游》里唐僧那句“大雷啦,下雨啦,收衣服啦”戏谑而经典,道出了亘古不变的真理,“轰隆”的雷鸣往往预示着即将到来的暴雨;成语里“隔墙有耳”一词,寓意作为语言的人声承载着更加复杂的信息,小到家长里短,大到国事军情。由此可见,无论是最简单的“咕咚”,还是最复杂的语言,都承载着大量的信息。 以上是声音作为一个整体在传递信息中的作用,如果把声音解剖成部分,其不同要素也可以传递不同的信息。声音本身含有三个基本要素:响度( loudness )、音色( timbre )和音高( pitch ) ( Hubbard, 2010 ) 。音色由发声物体的材料和质地等因素决定,所以音色可以鉴定发声物体或个体的身份。比如,我们可以靠声音区分钢琴和小提琴,区分张三李四和王五。声音的响度由发声物体的振幅决定,物体振幅越大,声音响度越大;反之,物体振幅越小,声音响度越小。不同的响度可以度量一个发声事件的大小。音高由发声物体的振动频率决定,振动频率越大,声音音高越高;反之,振动频率越小,声音音高越低。不同音高的声音也可以传递不同的信息,动物在遇到危险的时候往往会发出高音信号警示或救助于同类,比如一些女士遇到老鼠或蟑螂时的惊声尖叫。 现在回到音乐的最简模式 RRPs 。 RRPs 非但不是一个完整的声音信号,甚至连声音的基本要素都不算,因为 RRPs 不是一段连续的绝对音高,而是一段连续的相对音高。由于某些动物的鸣叫和人类的语言也是一段连续的声音组合,于是有科学家提出音乐是语言进化的副产品。如果按这个说法, RRPs 应该和语言有莫大联系。不幸得很,虽然世界上语言种类众多,但是调性语言甚少。作为调性语言的汉语,虽然使用者几乎占全球四分之一人口,但是汉语里“妈、麻、马、骂”的调性和音乐里的 RRPs 也完全不相干;因为我们理解每句话的含义,不是基于这句话里每个字的声调组合,更不是基于每个字声调之间的相对音高,而是基于每个字的意义组合。 RRPs 到底是何方神圣?到底传递了何种信息?其传递的信息对动物和人类的生存繁衍有何意义?上面这些讨论算是排除干扰,下面直入要害。 多普勒效应及回声定位系统 1842 年,奥地利物 理学家及数学家 Christian Doppler 提出了“多普勒效应( Doppler effect )”。根据多普勒效应,光波、声波、水波等辐射源与观察者之间的相对运动,会影响这些辐射波的观测频率 ( Rosen, 2009 ) 。当辐射源与观察者之间距离缩小时,相关波的观测频率增加,称为“蓝移( blue shift )”;反之,当辐射源与观察者之间距离增加时,相关波的观测频率减小,称为“红移( red shift )”。光波的多普勒效应一般应用于天体学,水波的多普勒效应可以在行进着船只和游动着天鹅的湖面观察到,而声音的多普勒效应可以在汽车和飞机的行进中观察到(图 1 )。 图 1. 多普勒效应。 A. 天体的蓝移和红移 (示意图)与光波的多普勒效应相关(图片来源:网络); B. 水波的多普勒效应(图片来源:维基百科 Doppler effect 词条); C. 声波的多普勒效应(图片来源:网络)。 相较光波和水波的多普勒效应,声音的多普勒效应更贴近自然和生活。某些动物,比如一些蝙蝠、鲸鱼和海豚(图 2 , A )具有回声定位系统 ( Au and Simmons, 2007 ; Parker et al., 2013 ) 。这些动物通过发出声音脉冲信号、接收和分析回声信号,以探测周遭事物及其运动状态 ( Nelson and MacIver, 2006 ) 。蝙蝠在黑夜中不但能探测到周围的障碍,从而有效避闪;而且能探测到猎物的运动方向及速度,从而成功捕获猎物 ( Ulanovsky and Moss, 2008 ; Corcoran and Conner, 2014 ) 。基于动物回声定位系统的原理,人类发展出了声呐系统,声呐系统被装备于船只和潜艇,用于鱼群探测、海底测绘、敌情侦察等(图 2 , A )。 图 2. 回声定位系统和多普勒效应。某些蝙蝠和鲸鱼利用回声定位系统探测和跟踪猎物,潜艇等航海设备所装备的声呐系统依此设计( A );回声定位系统和声呐系统对猎物和外界环境的探测,涉及多普勒效应的应用( B )。图片来源:网络。 不管是动物天生的回声定位系统,还是人造的声呐系统,都会涉及到对声波多普勒效应的分析(表 1 )。以蝙蝠为例(图 2 , B ;图 3 , A ),对猎物运动状态的明察秋毫是成功捕猎的前提条件之一,不过猎物的运动状态对蝙蝠来说是一个未知数,蝙蝠需要用一整套的感觉运动器官和神经系统来求解之。首先,蝙蝠已知自己发出的超声波频率,以及自身的运动状态(包括运动的方向和速度);然后,当超声波遇到环境中静止或运动的物体后,反射回来被蝙蝠接收,这样又多了一个已知条件;最后,蝙蝠的大脑整合上述已知条件,计算出障碍物的形状和距离,以及猎物的运动方向和速度。 由此可见,某些动物利用多普勒效应将声音频率的变化解析为猎物的运动状态。巧的是, RRPs 也是一系列变化的声音频率,那么 RRPs 和多普勒效应是否有联系呢? 表 1. 多普勒效应中观察频率 f 与发射频率 f 0 之间的关系 ( Wang, 2015 ) 大脑将“节奏性相对音高”解析为“节奏运动” 虽然人类不具备蝙蝠和鲸鱼那样高超的回声定位系统,不过回声定位功能在人类并不罕见。 Stroffregen 等人早在 20 年前就综合前人研究,提出回声定位可能是人类最基本的感知能力之一 ( Stroffregenand Pittenger, 1995 ) 。近年的研究表明,无论是盲人还是正常视力的人群,都具有或多或少的回声定位能力 ( Schenkman and Nilsson, 2010 ) ,人们通过舌头或指关节制造声响,分析这些声响遇到障碍后发出的回声,以此对外部环境达到一定的认知 ( Buckingham et al., 2014 ; Fiehler et al., 2015 ) 。 即便人类的回声定位能力远逊某些动物,我仍然认为人类保有发达机制以解析声音的多普勒效应,其进化意义在于认知环境中声音事件的运动状态。据此我提出假说:人类在欣赏音乐时,将音乐中的 “节奏性相对音高( RRPs )” 转化成了一个虚拟发声物体的“节奏运动”(图 3 )。人们对音乐旋律的欣赏,就是对节奏运动的欣赏 ( Wang, 2015 ) 。 图 3. 人脑将“节奏性相对音高”解析为“节奏运动”。即便人类的回声定位能力远逊某些动物,我仍然认为人类保有发达机制解析声音的多普勒效应。并据此提出假说认为:人类在听音乐时,将音乐中的“节奏性相对音高”转化成了一个虚拟发声物体的“节奏运动” (Wang,2015) 。图片来源:网络。 这个提法虽然新颖而大胆,不过同时也面临一些问题,主要可能有三方面,我逐一阐述如下。 第一个问题:人脑将音乐旋律转化为节奏 运动是个重大的事件,为什么我们不知道? 人们对自己的认知可以分为四种: 我知道我知道,我知道我不知道,我不知道我知道,我不知道我不知道 。我想,我们对人脑将音乐旋律转化为节奏运动的认识应该属于“我不知道我知道”。大脑一直在将音乐旋律转化为节奏运动,这是“我知道”;但是我们在日常生活中根本没有意识到这个事件,所以属于“我不知道‘我知道’”。换句话说,我不知道我的大脑知道音乐里蕴含的节奏运动。然而事实上,对于大 脑将音乐解析为运动这件事情,我们并不是完全不知道。在听音乐时,我们总感觉有个声音在跳动,常常会联想起一些运动的事件,比如轻柔的音乐旋律可能让我们想到微风拂柳,而激烈的旋律可能会让我们想到战争和体育运动。所以,对于人脑将音乐旋律转化为节奏运动这件事情,我们只是未能意识到,或者略微意识到。 第二个问题:现实中发声物体的节奏运动是否可以通过多普勒效应变成音乐? 这个问题曾经一度困扰我,甚至想要放弃这个假说。图 4 是一个虚拟的系统:假设在一条足够长的笔直铁轨上,有一列足够长的火车,火车上有一辆可以在火车顶前后运动的汽车,汽车上载有一个可以持续发声的小号。理论上,当小号持续发出一个音高不变的声音(这里姑且称之“初音”),随着汽车的前后运动,站在离铁轨足够远处 A 点的人,可以因为多普勒效应听到类似音乐的声音。 图 4. 以节奏运动“演奏”音乐的虚拟系统。假设在一条足够长的笔直铁轨上,有一列足够长的火车,火车上有一辆可以在火车顶前后运动的汽车,汽车上载有一个可以持续发声的小号。理论上,当小号持续发出一个音高不变的声音,随着汽车的前后运动,站在离铁轨足够远处 A 点的人,可以因为多普勒效应听到类似音乐的声音。图片来源:网络,经过 PS 。 这个虚拟系统貌似可以在现实中用发声物体的节奏运动“演奏”音乐,事实上有两个缺陷。其一,这个系统只能“演奏”比“初音”高一个八度和低两个八度之间的音,因为汽车的速度一旦突破音速 340m/s (表 2 ),这个系统就失效了。比如《沧海一声笑》(图 5 ),小号的初始音可以是中音 1 、 2 、 3 、 5 、 6 中的任意一个,即便以中音 6 开始,汽车只需要以 170m/s 的速度背向听者行驶,就能“演奏”低音 6 这个音,再大一点速度可以“演奏”低音 5 ,所以理论上来讲,通过控制汽车的行驶状态可以完整地“演奏”这首曲子;但是初始音不能是低音 5 或 6 ,如果以低音 5 或 6 开始,小汽车只能以接近音速面向 A 点行驶, A 点的听者才能听到接近中音 5 或 6 的两个音,小汽车根本不能完整地“演奏”这首曲子。其二,在这个系统中发声物体的节奏和听者听到的节奏不同步,因为小车偏离原点以后,小号与听者之间的距离会发生变化,而声音的传播会因为距离的变化而提前或延后到达听者。如果汽车的运动保持严格的节奏,那么 A 点听到的“音乐”节奏会丧失严格性;反之,如果想要保证“音乐”具有严格的节奏,那么汽车的运动节奏会丧失严格性。 表 2. 音乐中固定的相对音高可以通过多普勒效应解释为不变的运动模式 ( Wang, 2015 ) 图 5. 《沧海一声笑》的简谱。图片来源: 网络。 上述两个缺陷,使得在现实生活中无法重现节奏运动对音乐的“演奏”,似乎对“音乐旋律体现节奏运动”这一假说构成巨大挑战。然而现实生活中不存在或不能重建的事物,并不见得在认知水平也不存在。人类大脑通过多普勒效应对音乐节奏的解析机制,或许并不必须受声音在空气中传播速度的限制。我认为,发自乐器或播放器的定点 RRPs ,恰恰突破了上述两个限制,让人类可以欣赏到更加广阔和纯粹的节奏运动。 第三个问题:人类大脑是否存在将音乐旋律解析为节奏运动的神经和基因基础?这个问题最关键! 如果说人类大脑具有将音乐旋律解析为节奏运动的机制,那么应该有相应的神经环路和基因基础为这一机制负责。遗憾的是目前还没有相关研究,所以这个问题悬而未决,对于这个问题的研究需要认知、神经、生物等学科的交叉。我先把问题摆在这里,希望能抛砖引玉,期待以后的研究能证明或证伪之。 由此可见,前两个问题不必太过担忧,第三个问题有待继续研究。虽然目前在生物学水平上没有直接的证据,不过该假说对“旋律不变性”的解释、对音乐和舞蹈的统一,可以作为间接证据;当然,这些间接证据的证明力度是有限的。 “旋律不变性”体现“运动模式不变性” 上一节《音乐之始,大道至简》里,我有提到关于音乐认知的“旋律不变性”问题。所谓的“旋律不变性”,是指一个既定的旋律,不管它以哪个绝对音高开始演奏,只要其随后一系列音之间的相对音高保持不变,我们就认为它是同一个旋律 ( McDermott and Oxenham, 2008 ; Cariani and Micheyl, 2012 ; Trainor and Unrau, 2012 ) 。言下之意,旋律中的“节奏性相对音高( RRPs )”才是音乐的万变不离之“宗”。 本节引入声音的多普勒效应,认为人类大脑将 RRPs 解析为一个虚拟发声物体的节奏运动。回到图 4 那个虚拟系统,以汽车的节奏运动“演奏”《沧海一声笑》,如果小号以中音 1 、 2 、 3 、 5 、 6 中的任何一个为初音,汽车的运动模式,包括速度、方向和路径都必须保持一致;当小号以固定的初音,比如中音 6 “演奏”,在汽车运动模式不变的情况下,通过调整火车的运动模式就可能“演奏”出比原来低八度、高八度、甚至变调的《沧海一声笑》。我们可以发现,不管哪种情况,汽车的运动模式都是相对恒定的。 可见,音乐中的任何既定旋律,不管以低八度音、高八度音,或者变调演奏,在大脑里都有且只有一个既定的运动模式与之对应。所以,该假说可以解释音乐认知领域的“旋律不变性”问题。 音乐和舞蹈统一于节奏运动 音乐和舞蹈像一对双胞胎,常常如影随形。即便只是单纯的聆听音乐,人类 ( Repp, 2005 ) 以及某些动物 ( Patel et al.,2009 ; Schachner et al., 2009 ; Cook et al.,2013 ) 也会随着音乐节奏点头、晃腿、叩动手指等。此外,音乐认知也和身体运动紧密联系 ( Phillips-Silver and Trainor, 2005 ; Zatorre et al., 2007 ; Trainor et al., 2009 ; Maes et al., 2014 ) 。 旋律和舞蹈分别是排列在一条时间线上的音高和动作。既然大脑将旋律解析为节奏运动,那么音乐和舞蹈可以统一成一个共同模式:节奏运动(图 6 )。不过舞蹈的节奏运动是具体的,而音乐的节奏运动是抽象的,这两类节奏运动具有不同的感知途径,却在更高的认知层面达成统一,可谓殊途同归。据此,音乐和舞蹈在行为和认识水平的紧密联系可以得到解释。 音乐和舞蹈的节奏运动被人类感知( perception )、制造( production )和同步化( synchronization ),在我们大脑中诱导出快感和其它正面或负面情绪。那么接下来的问题是,为什么节奏运动能够诱导这些快感和情绪? 图 6. 音乐和舞蹈统一于“节奏运动” ( Wang, 2015 ) 。旋律和舞蹈分别是排列在一条时间线上的音高和动作,通过多普勒效应,音乐和舞蹈可以得到统一。对这些节奏运动的感知、制造和同步化,在大脑中诱导出快感和其它正面或负面情绪。 注: 1. 该博文中凡有确切来源图片均已注明出处,其它图片收集自网络,原作者可以联系我撤销图片或添加备注。 2. 成文仓促,难免失误,请大家多多指正;另,有交流或合作意向的老师和同学,欢迎随时联系。 王天燕( tianyanwang@hotmail.com ) 2015 年 05 月 08 日 相关链接: A hypothesis on the biological origins and social evolution of music and dance (Wang, Front. Neurosci. 2015) 音乐起源之谜(一) —— 音乐、舞蹈和语言起源的 “ 节奏适应假说 ” ( 王天燕, 03/19/2015) 音乐起源之谜(二) —— 音乐的 “ 文化起源 ” VS“ 生物起源 ” ( 王天燕, 03/26/2015) 音乐起源之谜(三) —— 音乐才能的遗传基础 ( 王天燕, 04/02/2015) 音乐起源之谜(四) —— 音乐起源的性选择假说及其不足 (王天燕, 04/12/2015 ) 音乐起源之谜(五) —— 音乐之始,大道至简 ( 王天燕, 04/16/2015) 音乐起源之谜(六) —— 音乐和舞蹈统一于节奏运动 ( 王天燕, 05/08/2015) 音乐起源之谜(七) —— 节奏适应是食物和性的前提 ( 王天燕, 05/15/2015) 音乐起源之谜(八) —— 音乐在动物界的起源和进化 ( 王天燕, 05/22/2015) 音乐起源之谜(九) —— 人类音乐的起源和进化 ( 王天燕, 06/08/2015) 音乐起源之谜(十 / 完) —— 节奏适应假说的机遇和挑战 ( 王天燕, 06/18/2015) 参考文献: Au, W.W.L., and Simmons,J.A. (2007). Echolocation in dolphins and bats. Physics Today 60 , 40-45.doi: 10.1063/1.2784683. Buckingham, G., Milne, J.L., Byrne, C.M., and Goodale, M.A. (2014). TheSize-Weight Illusion Induced Through Human Echolocation. Psychological science , 0956797614561267. Cariani, P., and Micheyl, C. (2012). Toward a theory of informationprocessing in auditory cortex, in TheHuman Auditory Cortex, eds. D. Poeppel, T. Overath, A.N. Popper R.R.Fay. (New York, NY: Springer), 351-390. Cook, P., Rouse, A., Wilson, M., and Reichmuth, C. (2013). A Californiasea lion (Zalophus californianus) can keep the beat: motor entrainment torhythmic auditory stimuli in a non vocal mimic. Journal of Comparative Psychology 127 , 412-427. doi: 10.1037/a0032345. Corcoran, A.J., and Conner, W.E. (2014). Bats jamming bats: foodcompetition through sonar interference. Science 346 , 745-747. doi:10.1126/science.1259512. Fiehler, K., Schütz, I., Meller, T., and Thaler, L. (2015). NeuralCorrelates of Human Echolocation of Path Direction During Walking. Multisensory Research 28 , 195-226. Hubbard, T.L. (2010). Auditory imagery: empirical findings. Psychological bulletin 136 , 302. Maes, P.-J., Leman, M., Palmer, C., and Wanderley, M.M. (2014).Action-based effects on music perception. Frontiersin Psychology 4. doi: 10.3389/fpsyg.2013.01008. Mcdermott, J.H., and Oxenham, A.J. (2008). Music perception, pitch, andthe auditory system. Current Opinion inNeurobiology 18 , 452-463. doi:10.1016/j.conb.2008.09.005. Nelson, M.E., and Maciver, M.A. (2006). Sensory acquisition in activesensing systems. Journal of ComparativePhysiology. A, Sensory, Neural, and Behavioral Physiology 192 , 573-586. doi:10.1007/s00359-006-0099-4. Parker, J., Tsagkogeorga, G., Cotton, J.A., Liu, Y., Provero, P., Stupka,E., et al. (2013). Genome-wide signatures of convergent evolution inecholocating mammals. Nature 502 , 228-231. doi: 10.1038/nature12511. Patel, A.D., Iversen, J.R., Bregman, M.R., and Schulz, I. (2009).Experimental evidence for synchronization to a musical beat in a nonhumananimal. Current Biology 19 , 827-830. doi:10.1016/j.cub.2009.03.038. Phillips-Silver, J., and Trainor, L.J. (2005). Feeling the beat: movementinfluences infant rhythm perception. Science 308 , 1430. doi:10.1126/science.1110922. Repp, B.H. (2005). Sensorimotor synchronization: A review of the tappingliterature. Psychonomic Bulletin Review 12 , 969-992. doi:10.3758/bf03206433. Rosen, J.G., Lisa Quinn (2009). Encyclopediaof Physical Science. New York, NY: Facts on File. Schachner, A., Brady, T.F., Pepperberg, I.M., and Hauser, M.D. (2009).Spontaneous motor entrainment to music in multiple vocal mimicking species. Current Biology 19 , 831-836. doi: 10.1016/j.cub.2009.03.061. Schenkman, B.N., and Nilsson, M.E. (2010). Human echolocation: blind andsighted persons’ ability to detect sounds recorded in the presence of areflecting object. Perception 39 , 483. Stroffregen, T.A., and Pittenger, J.B. (1995). Human echolocation as a basicform of perception and action. Ecologicalpsychology 7 , 181-216. Trainor, L.J., Gao, X., Lei, J.-J., Lehtovaara, K., and Harris, L.R.(2009). The primal role of the vestibular system in determining musical rhythm. Cortex 45 , 35-43. doi: 10.1016/j.cortex.2007.10.014. Trainor, L.J., and Unrau, A. (2012). Development of pitch and musicperception, in Human AuditoryDevelopment, eds. L. Werner, R.R. Fay A.N. Popper. (New York, NY: Springer), 223-254. Ulanovsky, N., and Moss, C.F. (2008). What the bat's voice tells the bat'sbrain. 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Academy of Sciences of the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 105 , 8491-8498. doi: 10.1073/pnas.0703550105. Wang, T. (2015). A hypothesis on the biological origins and socialevolution of music and dance. Front.Neurosci. 9. doi: 10.3389/fnins.2015.00030. Zatorre, R.J., Chen, J.L., and Penhune, V.B. (2007). When the brain playsmusic: auditory–motor interactions in music perception and production. Nature Reviews Neuroscience 8 , 547-558. doi: 10.1038/nrn2152.
个人分类: 音乐、舞蹈和语言的起源|11519 次阅读|33 个评论
那些年,我们“山寨”过的苏俄歌曲
热度 21 lev 2015-5-1 23:38
那些年,我们“山寨”过的苏俄歌曲 5月9日是苏联卫国战争(1941~1945)的“胜利日”。在苏联时代(1945年以后),这是与“十月革命节”(11月7日)同等重要的日子,大规模的阅兵几乎是必备节目。今天,“苏联”成为了历史,俄国人的日历上自然抹去了“十月革命节”,而“胜利日”被保留下来,只是红场上的列宁墓总会被临时搭建的阅兵台遮蔽,与它背后的克林姆林宫墙,连同广场上驶过的俄军新式装备,一起构成了俄罗斯的断代史...... 这一次,PLA踏上了红场,据说彩排时唱起了《喀秋莎》。中午看到这则新闻短讯,不由得感叹:恍若隔世。也就引起了苏俄歌曲的传唱与流变这个有趣的话头...... 所谓“苏俄歌曲”其实是个很宽泛的概念,主要指“苏俄”(1917~1922)和“苏联”(1922~1991)时期创作或传唱的歌曲,其中既包括所谓的“苏维埃歌曲”,也涵盖了许多联盟主体(加盟共和国)的民族歌曲(当然以俄罗斯民歌为主),甚至还有一些外国歌曲和沙俄时代的歌曲。比如《国际歌》(1944年以前是“苏俄”和“苏联”的国歌,后与创作于1939年的布尔什维克党歌《牢不可破的联盟》对调位置)和 由列宁大力提倡 《华沙曲 》 ,还有创作于沙俄时期的著名军乐《斯拉夫女人的告别》等等。 20世纪50年代,中苏处于“蜜月期”,各种形式的苏俄文艺大举入华,“苏式”一度成为了一股强劲的审美风潮进入普通中国人的生活,席卷小说、诗歌、绘画、建筑、服装乃至饮食各个领域:从“列宁装”、“布拉吉”到“老莫”(兄弟我曾借进京机会去北展,正遇上“老莫”装修,悲剧啊......),直到今天,许多大学校园里还保留着一两幢“50后”的苏式建筑(哥特式尖顶)或仿苏式建筑(“大屋顶”),用当时的话说叫“民族形式,社会主义内容”的“大屋顶”(这就要说的梁思成先生了......)。对当时许多普通中国人而言,追捧“苏式文艺”也是对某些被压抑的审美需求的满足,比如著名的电影《列宁在1918》,许多人流连电影院或露天放映场,未必是去听“列宁”(史楚金饰)激动人心的演讲(在工厂那段台词兄弟我还能背下来......),其实就为了那几分钟的《天鹅湖》芭蕾(就是特务们在剧院密谋那段)...... 苏俄音乐自不例外。只不过在国内得到广泛传播的并非“肖七”(即肖斯塔科维奇 Д. Д. Шостакович 的《第七交响曲》或称《列宁格勒交响曲》)这类代表苏俄音乐最高水准的作品,而是那些脍炙人口的歌曲,尤其得电影流传之便者,比如几乎人人能哼上几句的《莫斯科郊外的晚上》得益于纪录片《在运动大会的日子里》,由特罗申( В. К. Тр́ошин )演唱的原版堪称“神品”。 即使在中苏交恶、反帝防修的年月,那些苏俄歌曲也不免隐秘地流传,成为许多彷徨灵魂的慰藉...... 传唱的同时伴随流变,甚至有些“山寨”的意味,所幸未堕入恶俗,久而久之也成了一景,言者有味。如是我闻,不外乎下列三种: 其一,跑调了...... 典型的例子是苏联少先队队歌《燃烧吧,营火,蓝色的夜晚!( Взвейтесь кострами, синие ночи,1922 )。据说这首歌在早在延安时代就引进了,可不知为何荒腔走板,到1957年成为国产电影《红孩子》的主题曲《共产儿童团歌》。 其二,翻译问题 俄罗斯民歌《三套车》( Вот мчится тройка почтовая )在中国的流行程度不亚于《莫斯科郊外的晚上》。近年来对歌词的翻译产生了不小的争议,有种看法认为流传的歌词“你看我这匹可怜的老马”中的“老马”是对“姑娘”这个词的误译。兄弟我对俄语的了解不多, 实在捉摸不透 “马”( лошадь )和“姑娘”( девушка——“ 捷沃什卡 ”, 这个俄语词儿在中国的流行程度不亚于“同志” товарищ——“ 达瓦里希 ” )如何混淆?查原文知(原来虽然也能跟着俄语版哼上两句,却不曾看过歌词),歌词中既没有“马”,也没有“姑娘”,只有一个阴性代词 ей, 在语法上既可以指“马”也可以指“姑娘”(二者都是阴性名词)。至于语境上的分析,就是“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了。 不过,不管到底有没有误译,都不会影响《三套车》的传唱,不知哪个角落不时又会飘出一句“你看我这匹可怜的老马”。从某种意义上,它已经成了一首中国歌曲了。 其三,老调新词 近世以来,尤其 五四前后,西风大盛,文白交杂,形成一种独特的风格。许多西方曲调,被文人填上新词,传唱不衰。比如李叔同作词的《送别》,原调为美国歌曲 Dreaming of Home and Mother , 还有我们十分熟悉的《三大纪律八项注意》等就来自普鲁士军歌。此类“山寨”水准之高,或脱胎换骨,或以假乱真,前者常常让人误以为“自主国产”(比如《送别》),后者又常常讹传为“原装进口”,比如孙维世(这个令人叹息的名字......)填词的《在乌克兰辽阔的原野上》,曲调来自苏联卫国战争时期的歌曲《第聂伯河的波涛》( Реве та стогне Дніпр широкий )。 外一种·“赝品”未必“山寨” 单独列出来,是因为这类歌曲谈不上“山寨”,实属原创,只在风格上几可乱真。国产作品中比较有影响的要属前些年流行的《白桦林》,从叙事上看,这首歌与卫国战争著名歌曲《灯光》( огонек )、《小路》( дороженька )等几乎同构,以至于坊间一度传说它来自俄罗斯反映卫国战争的电影《星星》(其实电影比这首歌还要晚几年)。 但要说达到俄国人自己都难辨真假,还得看美国人。比如1965年好莱坞改编自NB奖得主帕斯捷尔纳克(他老人家因为这个NB奖差点成了索尔仁尼琴)《日瓦格医生》同名电影的主题曲 Lara's Theme, 巴莱卡琴( балалайка )的演奏很有味道。后来又填上词,叫做 Somewhere My Love, 不过填词后美国味道浓了些。 1990年,苏联解体前夕,好莱坞推出了军事电影《猎杀红十月号》( The Hunt for Red October ),完全由美国人操刀(当然肯定借鉴了不少苏俄歌曲元素)的主题曲 The Hymn to Red October( 《红十月颂歌》 , 原声为俄语 ), 一度被传为苏联红海军潜艇部队的军歌。 最近能听到的“赝品”来自一款冷战色彩浓重的游戏——《红色警戒3》( Red Alert 3 ),主题曲 Soviet March( 《苏维埃进行曲》,原声为俄语 ), 兄弟我喜欢译为《苏维埃的远征》,歌词内容免不了美国人的意识形态偏见,不过气势上倒是不让正统的苏俄军歌。 До свидания, товарищ и
个人分类: 优哉游哉|5147 次阅读|63 个评论
[转载]有的人真心不喜欢音乐-每日科学
wyuehua2004 2015-5-1 11:51
音乐教育界有一句流行语:100%的学生喜欢音乐80%的学生不喜欢音乐课。这篇文章可能能破除这个谎言! 译者: yuyuzi001 原作者:Cell Press 都说音乐是人类共有的语言,可偏偏有不懂音乐的人。伯牙善奏,子期难觅,对牛谈琴,牛也醉了。想试试你音乐细菌吗,看看科学家们怎么说吧。 讨厌的噪音。研究者已经描述了一种叫做特殊音乐快感缺乏症的新症状——从音乐中无法体验快感的特别无能。 通常说音乐是一种大众的语言。然而,在3月6日的细胞杂志《当代生物》的一篇最新报道中发现,音乐并不能被所有人理解。有些人在其他方面可以完美地体验到快感,却不能像大多数人一样理解音乐。 研究者将这种新的症状描述为一种特殊的音乐无能症——换句话说,没有能力从音乐中体验快乐。 巴塞罗那大学的Josep Marco-Pallarés说:“这类人群的特征对于我们了解音乐的神经基础很重要——就是说,认识一串音符是如何转换为感觉的。” 研究者们在做了一份评估在音乐获得中的个体差异的问卷调查后发现了这种形式的快感缺乏症的线索。这些评估发现一些所谓对音乐不敏感的人群对其他的东西有着正常的敏感性。但是对这些低音乐敏感性可能还有更多的解释。比如,有些人不喜欢音乐可能是因为他们理解音乐有障碍,叫做失音症。或者可能有些人只是没有准确回答问卷。 被试参见了两个不同的实验:一个是在一个音乐任务中,当在聆听美妙的音乐时他们对体验到的快感做出程度上的评级,另一个是金钱刺激延迟任务,参与者为了赢得金钱或避免损失对目标物做出快速反应。两个实验都表明动用了奖励关联的神经圈,产生了大量的多巴胺。同时,研究者使用情绪的生理指标,还记录了皮肤的电导反应系数和心率。 结果一目了然:一些健康高兴的人不能享受音乐,除了普通的音乐接收能力外,对声乐没有自然的反应。这些人却确实能对金钱奖励做出反应,这表明对音乐的低敏感度和某些全体的奖励系统的畸变没有关联。 研究者说,这一发现可能引导一种对于奖励系统的新的理解,对认识病理学中包括上瘾和情感混乱有一定的启示。 Marco-Pallarés 说:“人们能感觉到一种奖励却不能感觉其他的的观点表明可能存在不同的接受奖励的系统,对于每个人来说,一些系统可能比其他的更加高效。” 想知道你处于音乐奖励的哪个维度吗?完成问卷就能发现答案了。
个人分类: 音乐与科学|924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下一站歌后[第三季01 - 19][中英字幕]高清标清下载
lcj2212916 2015-4-25 18:57
【译  名】: 音乐之乡 【原  名】: Nashville 【年  代】: 2012 【国  家】: 美国 【类  别】: 剧情 家庭 音乐 【语  言】: 英语 【首  播】: 2012年10月10日 【电 视 台】: ABC (USA) 【集  数】: N/A 【片  长】: 平均 43 分钟 【导  演】:• R.J. Cutler 【编  剧】:• Callie Khouri 【演  员】:• 康妮·布里登 Connie Britton ....Rayna James         • 海顿·潘妮蒂尔 Hayden Panettiere ....Juliette Barnes         • 乔纳森·杰克逊 Jonathan Jackson ....Avery Davis         • 鲍沃斯·布斯 Powers Boothe ....Lamar Hampton         • Robert Wisdom ....Coleman Caldwell         • 克莱尔·鲍温 Clare Bowen ....Scarlett         • 萨姆·帕拉迪奥 Sam Palladio ....Gunnar Scott         • Sylvia Jefferies ....Juliette's mother         • 艾瑞克·克罗斯 Eric Close ....Teddy James         • Ed Amatrudo ....Glenn         • Burgess Jenkins ....Randy Roberts         • Jeremy Childs ....Albert         • Judith Hoag ....Tandy Wyatt         • Tom Delfino ....Press Photographer (uncredited)         • Harry P. Castros ....Restaurant Patron         • Charles Esten ....Deacon Claybourne (4 episodes, 2012)         • David G Baker ....Driver (3 episodes, 2012)         • Kourtney Hansen ....Emily (3 episodes, 2012)         • Michael Biddle ....Teacher (2 episodes, 2012)         • Faith Blankenship ....Female Driver at Video Shoot (2 episodes, 2012)         • Tyler Lewis ....Bluebird Cafe Sound Technician (2 episodes, 2012)         • Kendra Maples ....Paparazzi (2 episodes, 2012)         • Lennon Stella ....Maddie (2 episodes, 2012)         • Maisy Stella ....Daphne (2 episodes, 2012) 【简  介】: Charles Esten加盟ABC试映集《Nashville》。这是一部以家庭、爱情、事业、政治和 电影下载 为主题的「黄金时段肥皂剧」,故事发生在田纳西州首府纳什维尔--一座因为音乐产业和乡村音乐名人堂而闻名的城市。   《音乐之乡》作为ABC2012秋季档的一档音乐题材肥皂剧(集数待定),试图为观众展示美国乡村音乐圣地纳什维尔的繁荣全景,并讨巧地将明星生活、家庭、爱情、政治等主题谱写进甜美的乡村乐章之中。尽管ABC起初并未将这部略显传统的剧集看成新季主打,但导航集释出后观众与媒体的一致 好评无疑昭示了ABC在两大研究课题上取得了可喜进展:如何在《绝望的主妇》之后发掘下一个不泡沫泛滥的优质肥皂剧以及如何开发美国人民对乡村音乐源自天性的热爱。   故事焦点集中在两位乡村女歌手上。人到中年的乡村天后Rayna James (Connie Britton)除了接受影响力下滑的不争事实外,还要面对同一厂牌的新晋美少女歌手Juliette Barnes(Hayden Panettiere)咄咄逼人的攻势。公司为了捧红这位乡村小甜心,要求Rayna与之联合演出作为绿叶陪衬。Rayna并不喜欢这个小妮子,为了捍卫自己乡村天后的地位,她亟需找到新的缪斯挽救自己走下坡路的事业。与此同时,Rayna发现自己位高权重的父亲无视她的意愿,打算帮助她的丈夫竞选纳什维尔的市长。现在的Rayna前所未有地处在了纳什维尔名利场的正中央......   剧中主要演员均亲自献声演唱。这其中的主打自然是在《周五夜狂热》和《美国怪谭》中表现亮眼的 Connie Britton和《英雄》的美女啦啦队长Hayden Panettiere。澳大利亚全才小美美女Clare Bowen在剧中饰演Scarlett O'Connor,一位才华有待被赏识的词作家。 下载地址: http://www.400gb.com/file/91384508
1392 次阅读|0 个评论
音乐起源之谜(五)——音乐之始,大道至简
热度 6 WANGTianyan1983 2015-4-16 19:12
音乐起源之谜(五) —— 音乐之始,大道至简 前言: 上一节介绍了关于音乐起源的诸多假说及其不足,关于音乐起源,需要更加综合完善的新假说。不过在研究其起源之前,需要先透过纷繁复杂的音乐现象,看到其万变不离之“宗”。只有拨云见日、吹沙见金,方能化繁为简、举重若轻。本节将音乐一步步简化,最后归结为“节奏性相对音高”。 关于音乐起源的“性选择假说” ( Darwin, 1871 ) 、“母婴联系假说” ( Dissanayake,2000 ) 、“社会凝聚力假说” ( Roederer,1984 ) ,虽然能够或多或少地解释一些音乐现象,不过各自都存在很大不足。音乐形式复杂、应用甚广,探究其起源确实不是件容易的事情。老子《道德经》有“万物之始,大道至简,衍化至繁”一说,在研究复杂事物之前,只有拨云见日、吹沙见金,方能化繁为简、举重若轻。比如厨艺和浪漫,貌似跟人类进化没有直接联系,不过它们的基本元素——食物和性,却分别对应生存和繁衍,具有进化意义。类似的,如果音乐背后有强大的生物基础,我们首先需要对音乐进行简化,凡是不影响音乐定义的细枝末节,都应该剔除,最后获得音乐的核心。然后再从其核心去探究其本质,从其本质去探索其生物适应意义。 五尘只留“声”,双乐仅取“器” 音乐不但能给人带来快感 ( Blood and Zatorre, 2001 ) ,还能影响情绪 ( Koelsch, 2014 ) 。我们的情绪受多种感官影响,“眼、耳、鼻、舌、身”可以感受外界的“色、声、香、味、触”,这些信息经过神经系统传到大脑,经过认知整合后诱导出“喜、怒、哀、乐、悲、恐、惊”等情绪(图 1 )。一场盛大的音乐会、演唱会或者舞会,包含了各种各样的感官刺激:眼睛能看到华丽的布景、斑斓的灯光、俊男靓女,鼻子能闻到的香水味、鲜花味,舌头能尝到糖果、美酒、冰淇淋,身体能感受到细腻的布料、情人湿润或粗犷的手。这些“眼、鼻、舌、身”的感官都能影响我们的情绪,会对音乐本原的探究造成干扰,所以应该被剔除。最后留下来的只有耳朵听到的音乐。 图 1. 情绪受多种感官的影响。我们的眼、耳、鼻、舌、身感知世界的色、声、香、味、触,再把这些信息传递给大脑,引起喜、怒、哀、乐、悲、恐、惊等情绪。研究音乐的本原,只用保留耳朵对声音的感觉。图片来源:网络,有改动。 音乐又分为“声乐( vocal music ,演员的声音)”和“器乐( instrumental music ,乐器的声音)”,虽然声乐可能早于器乐,不过在对音乐进行简化时,声乐需要剔除,理由有三。其一,也是最重要的,后续简化会发现,不管是从声乐还是从器乐出发,都不影响音乐的最终简化结果。其二,人声和其它器乐在演唱或演奏同一首曲子时,只有音色不一样,音色当然能影响人的情绪,有人喜欢钢琴曲,有人喜欢古筝曲,有人喜欢小提琴曲,可能还有人喜欢歌唱或哼唱曲;既然这样或那样的音色不影响我们对同一首曲子的认定,那么可以去掉声乐这种特殊的音色。其三,声乐可以反映演员的性别、年龄等信息,可能会诱发包括“性”在内的很多联想,从而影响听者的情绪;而且歌词在赤裸的表达情绪和讲述故事,会对人的情绪造成直接的影响。比如 86 版《西游记》里《女儿情》和《相见难别亦难》两首歌曲具有完全一样的旋律,但是因为所配歌词的不同给人带来强烈的情绪反差。基于以上三点,声乐应该被剔除。 独奏留下来,文化抛开去 现在音乐已经简化到器乐了,接下来以《梁祝》交响乐为例继续简化。交响乐有很多种乐器(图 2 , A ),不同的乐器有不同的音色,我们连声乐这种特殊的音色都剔除了,所以没有理由不剔除其它合奏乐器的音色,于是就简化到《梁祝》独奏曲了(图 2 , B )。不要关注图中靓丽的女演员,因为她在第一轮就被屏蔽了,闭上眼睛,打开耳朵去听就行了。 图 2. 以《梁祝》交响乐为例对音乐进行简化。 A. 交响乐以多种乐器同时演奏,不同的乐器具有不同的音色。 B. 剔除其它乐器的音色,只留下《梁祝》独奏; C 、 D. 中国人听到《梁祝》和外国人听到《 Butterfly Lovers 》时,情绪会受到文化和故事情节的影响,所以文化因素应该被剔除。图片来源:网络。 在进一步简化独奏之前,需要先剔除人文因素的影响,主要针对耳熟能详的一些名曲。仍然以《梁祝》为例,就算我们在一片漆黑中听《梁祝》独奏,我们的大脑也是不安分的。中国人从“梁”、“祝”这两个姓开始,可以想到古代讲求门当户对的婚姻禁锢,继而想到山伯英台的苦楚和抗争,及至最终的化蝶双飞(图 2 , C )。对于外国人而言,虽然不一定懂中国文化,但是《 Butterfly Lovers 》(《梁祝》的英译名)所反应的凄美爱情与化蝶奇幻(图 2 , D ),同样会让他们浮想联翩。所以我们熟悉的名曲里包含的文化因素和故事情节会影响我们的情绪,音乐里所承载的文化因素应该被剔除,剔除的方法就是换一个单纯的、从来没有听过这个曲子的音乐主体,比如胎儿、婴儿,或者相对比较封闭的土著。 以赤子心听单旋律 现在只剩下不含文化、不含声乐、不考虑音色( timbre )的独奏了,不过还没有完。独奏还包括节奏( rhythm )、旋律( melody )、音高( pitch )、和弦( harmony )、响度( dynamics )等 ( Jones et al., 2010 ) ,在这诸多因素中,只有音高和节奏是最根本的元素 ( Platel etal., 1997 ; Krumhansl, 2000 ; Trainor and Unrau, 2012 ) ,它们可以影响人类 ( Schellenberget al., 2000 ) 和其它一些动物 ( Snowdon and Teie, 2013 ) 的情绪、行为和生理状态。一条时间线上的一系列音高的节奏排列就是旋律 ( Cariani and Micheyl, 2012 ) 。 经过上述简化,音乐客体可以简化为只包含节奏和音高的单旋律,音乐主体可以简化为胎儿、幼儿,或者原始部落的土著。音乐主客体之间的相逢可以概括为:以赤子心听单旋律(图 3 )。不过音乐主客体的相逢又涉及到一个音乐认知领域至今悬而未决的“旋律不变性( transposition invariance )”问题,基于“旋律不变性”,音乐旋律还可以进一步简化。 图 3. 以赤子心听单旋律。音乐客体可以简化为只包含节奏和音高的单旋律,音乐的主体可以简化为胎儿( A )、幼儿( B )、或者原始部落的土著( C )。追寻音乐的本原,不应该从大都市的音乐盛会出发,应该从最基本的音乐旋律和最单纯的音乐主体开始。图片来源:网络。 “十二平均律”和“旋律不变性” 在讲“旋律不变性”之前,需要了解“十二平均律( equal temperament )”。旋律是在一条时间线上的一系列音高的节奏排列 ( Cariani and Micheyl, 2012 ) ,音乐旋律的每个音高不是随机的,取决于音高频率表(表 1 )。表中列出了 10 个八度共 120 个音的频率,比如中央 C 的频率为 261.63 Hz ,中央 C 频率的 2 倍( 523.25 Hz )为中央 C 的高八度音,中央 C 频率的一半( 130.81 Hz )为中央 C 的低八度音。虽然 3 个音的唱名都是哆( do ),但是在演唱的时候分别对应着中、高、低音。 表 1. 音高频率表 从表 1 可以看到每个八度有 12 个音( 7 个全音, 5 个半音)。这 12 个音频率之间的关系也不是随机的,由十二平均律决定(图 4 )。十二平均律是世界上通用的把一个八度等分成十二个半音的律制,由明朝王子朱载堉在于万历十二年( 1584 年)精确计算到小数点后 24 位 ( Kuttner, 1975 ) 。 十二平均律所谓的“平均”,不是算术平均,而是比例上的平均,也就是说十二个律按等比数列排列,而不是按等差数列排列(图 4 )。如果把中央 C 看着“正黄钟”,那么中央 C 的高八度音就对应着“倍黄钟”,两者音高频率的比值为 2 。既然是等比数列,那么对 2 开 12 次方根可以得到 1.059 ,这个值正好是“倍应钟”对“正黄钟”的比率;所以中央 C 上行一个音的频率为 261.63 Hz 乘以 1.059 ,也就是 277.18 Hz 。大家都学过数学,其它“律”和“正黄钟”的比率可以依次类推;以中央 C 为基础,其它音的音高频率也可以算出。 2 的 12 次方根现在在计算器上轻轻一点就能出来,不过在四百多年前的明朝,能精确计算到小数点后 24 位,确实不容易,所以朱载堉其人其书能够载入东西方的音乐史。 图 4. 十二平均律。十二平均律是世界上通用的把一个八度等分成十二个半音的律制,由明朝王子朱载堉在于万历十二年( 1584 年)精确计算到小数点后 24 位 ( Kuttner, 1975 ) 。这里所谓的“平均”,不是算术平均,而是比例上的平均,也就是说十二个律按等比数列排列,而不是按等差数列排列。图片来源:维基百科“十二平均律”词条。 表 1 不但列出了每个音的绝对音高频率,还以中央 C 为起点,在括号里标出了其它音与中央 C 的距离。因为相邻两个音的频率比一定,所以定义相邻两音间的距离为 1 ,依次类推,第一个音和最后一个音之间的距离应该为 119 ,这种音与音之间的距离被称为“音程”。音程体现的是两个绝对音高( absolute pith )之间的相对音高( relative pitch ),绝对音高是声音的频率,相对音高是两个频率之间的比率。 音乐认知领域有个至今悬而未决的“旋律不变性”问题。所谓的“旋律不变性”,是指一个特定的旋律,不管它以哪个绝对音高开始演奏,只要其随后一系列音之间的相对音高保持不变,我们就认为它是同一个旋律 ( McDermott and Oxenham, 2008 ; Cariani and Micheyl, 2012 ; Trainor and Unrau, 2012 ) 。 比如《梁祝》可以高八度、低八度演奏,也可以变调演奏,甚至不用音高频率表的音演奏,只要保证相邻两个音之间频率比值不变就行。我们在听这一系列《梁祝》的时候,不因为每个版本的绝对音高不同而认为它们是“李祝”、“张祝”、“王祝”,我们大脑的认知系统不会乱点鸳鸯谱;我们会因为每个版本的相对音高一致而认定它们是《梁祝》,就算变了蝴蝶、蜻蜓、毛毛虫,他们照样是“梁祝”,我们大脑的认知系统不会棒打鸳鸯。当然,上述论断的基础是所有版本的节奏不能变。 综上,一条时间线上的 “节奏性相对音高”是旋律的本质,是音乐的本质,是音乐之“始”,其它的音乐元素和音乐现象都由此“衍化至繁” 。 现在吹尽狂沙始到金,要探究音乐的起源,就需要探究人类为什么能欣赏“节奏性相对音高”。下一节将从“节奏性相对音高”出发,将音乐和舞蹈统一为“节奏运动”,敬请关注。 注: 1. 该博文中凡有确切来源图片均已注明出处,其它图片收集自网络,原作者可以联系我撤销图片或添加备注。 2. 成文仓促,难免失误,请大家多多指正;另,有交流或合作意向的老师和同学,欢迎随时联系。 王天燕( tianyanwang@hotmail.com ) 2015 年 04 月 16 日 相关链接: A hypothesis on the biological origins and social evolution of music and dance (Wang, Front. Neurosci. 2015) 音乐起源之谜(一) —— 音乐、舞蹈和语言起源的 “ 节奏适应假说 ” ( 王天燕, 03/19/2015) 音乐起源之谜(二) —— 音乐的 “ 文化起源 ” VS“ 生物起源 ” ( 王天燕, 03/26/2015) 音乐起源之谜(三) —— 音乐才能的遗传基础 ( 王天燕, 04/02/2015) 音乐起源之谜(四) —— 音乐起源的性选择假说及其不足 (王天燕, 04/12/2015 ) 音乐起源之谜(五) —— 音乐之始,大道至简 ( 王天燕, 04/16/2015) 音乐起源之谜(六) —— 音乐和舞蹈统一于节奏运动 ( 王天燕, 05/08/2015) 音乐起源之谜(七) —— 节奏适应是食物和性的前提 ( 王天燕, 05/15/2015) 音乐起源之谜(八) —— 音乐在动物界的起源和进化 ( 王天燕, 05/22/2015) 音乐起源之谜(九) —— 人类音乐的起源和进化 ( 王天燕, 06/08/2015) 音乐起源之谜(十 / 完) —— 节奏适应假说的机遇和挑战 ( 王天燕, 06/18/2015) 参考文献: Blood,A.J., and Zatorre, R.J. (2001). Intensely pleasurable responses to musiccorrelate with activity in brain regions implicated in reward and emotion. 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Sciences of the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 98 , 11818-11823. doi: 10.1073/pnas.191355898. Cariani, P., and Micheyl, C. (2012). Toward atheory of information processing in auditory cortex, in The Human Auditory Cortex, eds. D.Poeppel, T. Overath, A.N. Popper R.R. Fay. (New York, NY: Springer),351-390. Darwin, C. (1871). The Descent of Man and Selection in Relation to Sex. London: JohnMurray. Dissanayake, E. (2000). Antecedents of thetemporal arts in early mother-infant interaction, in The Origins of Music, eds. N.L. Wallin, B. Merker S. Brown. (Cambridge, MA: MIT Press), 389-410. Jones, M.R., Fay, R.R., and Popper, A.N. (2010). Music perception. New York, NY:Springer. Koelsch, S. (2014). Brain correlates of music-evokedemotions. Nature Reviews Neuroscience 15 , 170-180. doi: 10.1038/nrn3666. Krumhansl, C.L. (2000). Rhythm and pitch in musiccognition. Psychological Bulletin 126 , 159-179. doi:10.1037//0033-2909.126.1.159. Kuttner, F.A. (1975). Prince Chu Tsai-Yü's life andwork: A re-evaluation of his contribution to equal temperament theory. Ethnomusicology 19 , 163-206. Mcdermott, J.H., and Oxenham, A.J. (2008). Musicperception, pitch, and the auditory system. CurrentOpinion in Neurobiology 18 , 452-463. doi: 10.1016/j.conb.2008.09.005. Platel, H., Price, C., Baron, J.C., Wise, R.,Lambert, J., Frackowiak, R.S.J., et al. (1997). The structural components ofmusic perception - A functional anatomical study. Brain 120 , 229-243. doi:10.1093/brain/120.2.229. Roederer, J.G. (1984). The search for a survivalvalue of music. Music Perception , 350-356. Schellenberg, E.G., Krysciak, A.M., and Campbell,R.J. (2000). Perceiving emotion in melody: Interactive effects of pitch andrhythm. Music Perception 18 , 155-171. Snowdon, C.T., and Teie, D. (2013). Emotionalcommunication in monkeys: music to their ears?, in The Evolution of Emotional Communication: From Sounds in NonhumanMammals to Speech and Music in Man, eds. E. Altenmüller, S. Schmidt E. Zimmermann. (Oxford: Oxford Scholarship Online), 133-151. Trainor, L.J., and Unrau, A. (2012).Development of pitch and music perception, in Human Auditory Development, eds. L. Werner, R.R. Fay A.N.Popper. (New York, NY: Springer), 223-254.
个人分类: 音乐、舞蹈和语言的起源|11053 次阅读|17 个评论
[转载]下一站歌后[第三季01 - 17][中英字幕]高清标清下载
lcj2212916 2015-4-12 19:39
译  名】: 音乐之乡 【原  名】: Nashville 【年  代】: 2012 【国  家】: 美国 【类  别】: 剧情 家庭 音乐 【语  言】: 英语 【首  播】: 2012年10月10日 【电 视 台】: ABC (USA) 【集  数】: N/A 【片  长】: 平均 43 分钟 【导  演】:• R.J. Cutler 【编  剧】:• Callie Khouri 【演  员】:• 康妮·布里登 Connie Britton ....Rayna James         • 海顿·潘妮蒂尔 Hayden Panettiere ....Juliette Barnes         • 乔纳森·杰克逊 Jonathan Jackson ....Avery Davis         • 鲍沃斯·布斯 Powers Boothe ....Lamar Hampton         • Robert Wisdom ....Coleman Caldwell         • 克莱尔·鲍温 Clare Bowen ....Scarlett         • 萨姆·帕拉迪奥 Sam Palladio ....Gunnar Scott         • Sylvia Jefferies ....Juliette's mother         • 艾瑞克·克罗斯 Eric Close ....Teddy James         • Ed Amatrudo ....Glenn         • Burgess Jenkins ....Randy Roberts         • Jeremy Childs ....Albert         • Judith Hoag ....Tandy Wyatt         • Tom Delfino ....Press Photographer (uncredited)         • Harry P. Castros ....Restaurant Patron         • Charles Esten ....Deacon Claybourne (4 episodes, 2012)         • David G Baker ....Driver (3 episodes, 2012)         • Kourtney Hansen ....Emily (3 episodes, 2012)         • Michael Biddle ....Teacher (2 episodes, 2012)         • Faith Blankenship ....Female Driver at Video Shoot (2 episodes, 2012)         • Tyler Lewis ....Bluebird Cafe Sound Technician (2 episodes, 2012)         • Kendra Maples ....Paparazzi (2 episodes, 2012)         • Lennon Stella ....Maddie (2 episodes, 2012)         • Maisy Stella ....Daphne (2 episodes, 2012) 【简  介】: Charles Esten加盟ABC试映集《Nashville》。这是一部以家庭、爱情、事业、政治和 电影下载 为主题的「黄金时段肥皂剧」,故事发生在田纳西州首府纳什维尔--一座因为音乐产业和乡村音乐名人堂而闻名的城市。   《音乐之乡》作为ABC2012秋季档的一档音乐题材肥皂剧(集数待定),试图为观众展示美国乡村音乐圣地纳什维尔的繁荣全景,并讨巧地将明星生活、家庭、爱情、政治等主题谱写进甜美的乡村乐章之中。尽管ABC起初并未将这部略显传统的剧集看成新季主打,但导航集释出后观众与媒体的一致 好评无疑昭示了ABC在两大研究课题上取得了可喜进展:如何在《绝望的主妇》之后发掘下一个不泡沫泛滥的优质肥皂剧以及如何开发美国人民对乡村音乐源自天性的热爱。   故事焦点集中在两位乡村女歌手上。人到中年的乡村天后Rayna James (Connie Britton)除了接受影响力下滑的不争事实外,还要面对同一厂牌的新晋美少女歌手Juliette Barnes(Hayden Panettiere)咄咄逼人的攻势。公司为了捧红这位乡村小甜心,要求Rayna与之联合演出作为绿叶陪衬。Rayna并不喜欢这个小妮子,为了捍卫自己乡村天后的地位,她亟需找到新的缪斯挽救自己走下坡路的事业。与此同时,Rayna发现自己位高权重的父亲无视她的意愿,打算帮助她的丈夫竞选纳什维尔的市长。现在的Rayna前所未有地处在了纳什维尔名利场的正中央......   剧中主要演员均亲自献声演唱。这其中的主打自然是在《周五夜狂热》和《美国怪谭》中表现亮眼的 Connie Britton和《英雄》的美女啦啦队长Hayden Panettiere。澳大利亚全才小美美女Clare Bowen在剧中饰演Scarlett O'Connor,一位才华有待被赏识的词作家。 下载地址: http://www.400gb.com/file/90340356
1080 次阅读|0 个评论
透过《中国好歌曲》看创新
热度 2 yanjundu 2015-4-3 02:33
虽然《中国好歌曲》总决赛落幕已经一月有余,但是,平时还是经常翻出来一些歌手的歌曲在听,因为它们耐听,听着有新意。我自己酷爱听音乐,近几年看了很多选秀节目,但 2014 第二届的《中国好歌曲》,让我第一次感觉到一股中国原创音乐的清风吹来。因为这次比赛,涌现出有创意的原创歌曲不止一两首。我最喜欢的歌手包括:苏运莹、戴荃、裸儿、刘雨瞳、苏紫旭、杨明毅等,他们也得到了刘欢等导师们的充分肯定。 这些歌曲之所以得到了大家的喜欢,主要得益于它们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比如刘欢评价刘雨瞳《等风来》时说:“我脑子里有太多的东西,一般听到歌时,让我一会儿靠向这个,一会靠向这个,你的音乐完全靠不上别人,那就是一个独特的东西。”原来,他从小听妈妈唱民歌,这首歌曲把民歌的元素融合到了通俗音乐当中。听戴荃的《悟空》时,感觉到更清晰的特色,有戏曲的味道,是戏曲与通俗的结合。杨明毅的《一位老人》也有戏曲的味道,他父亲会唱戏,他从小耳濡目染,在创作时融合了戏曲元素。我最喜欢的歌手苏运莹,大一唱民歌,大二改唱通俗,这首《野子》之所以能够连续多周排在原创歌曲第一位,离不开她那富有新意的曲调。 艺术的创新和科学的创新一样,很多时候就发生在学科交叉点。中国的通俗音乐发展了三十年,现在很难做的不一样,而“在一个已经被前人踩烂的路上“,苏运莹等歌手又做出来一些不同的东西,她们不约而同的选择了整合不同的音乐,这也是我觉得他们能够成功的原因。 另外,创新真的需要有天赋。而有些天才在生活中可能是傻傻的,比如裸儿,她在生活中肯定是能力不强的一个人,但是你看她画的画,看她原创的歌曲《会飞的野马》,天马行空,无拘无束,所以才会有空灵的感觉。而苏紫旭,是这次好歌曲中唱摇滚最好的一位,听他唱《没有你》,颇有当年张楚、何勇、窦唯的范儿。他自己常写诗,声音清脆,音调非常高,人长得也有范儿,个人对物质生活不太重视,更注重精神生活。在 12 小时限时创作的《融 解》,更显示出他天才和前卫的一面。虽然没有得到大众评审团的肯定,但我是很喜欢。前卫的人在当下常常碰壁,当从长远来看,他们往往是开创历史的人。比如当年马奈、莫奈等开创“印象派”画法时,是受到法国主流画家们的嘲笑的。因为在那时,主流画派是写实,比如素描、人物油画;所以他们认为印象派的画作是“未完成的画”。经过几十年的时间,印象派才逐渐被人们接受,当年那些坚持“前卫”的画家,也就成了印象派的开山鼻祖,成为了被历史记住的人。
6264 次阅读|3 个评论
音乐起源之谜(三) ——音乐才能的遗传基础
热度 6 WANGTianyan1983 2015-4-2 14:27
音乐起源之谜(三) —— 音乐才能的遗传基础 前言: 我在上一节《音乐起源之谜(二) —— 音乐的 “ 文化起源 ”VS “ 生物起源 ” 》的末尾提到,音乐如果是自然选择的结果,那么音乐才能将会有可遗传的特质,当然也会有相应的基因基础。这一节我将从行为、认知以及基因水平,简单介绍音乐才能的遗传基础。会讲到双胞胎实验、五音不全、音乐快感缺乏症、动物的类音乐才能等。 双胞胎实验 双胞胎有同卵和异卵之分,同卵双胞胎( monozygotic )由一个受精卵发育而成(图 1 , A 左),共享一个胎盘,具有相同的基因,长相极其相似,很难分辨;异卵双胞胎( dizygotic )则由两个受精卵分别发育而成(图 1 , A 右),各自有独立的胎盘,基因差别较大,不但长相各异,甚至连性别都可能不一样(龙凤胎)。双胞胎一般在同样的家庭和社会环境中成长,教育、文化等外部因素高度一致,如果某项才能具有遗传基础,那么同卵双胞胎之间的相似性应该大于异卵双胞胎。 图 1. 双胞胎实验表明人类对音高的认知具有遗传基础。 A. 同卵双胞胎( monozygotic )和异卵双胞胎( dizygotic )的区别(图片来源:维基百科 “Twin ” 词条):同卵双胞胎由同一个受精卵发育而来,具有相同的基因;而异卵双胞胎由不同的两个受精卵分别发育而来,基因大不相同。 B. 走调实验( Distorted Tunes Test , DTT ) ( Cuddy, 2005 ) ,先给受试者播放一段标准旋律,然后播放一段经过改动或未经改动的旋律,让其判断两段旋律的异同,以此考察受试者对音高的认知能力。 基于上述考虑, Drayna 等人做了一个双胞胎实验,以研究人类对音高的感知能力与遗传因素之间的相关性 ( Drayna, 2001 ) 。实验对象为 136 对同卵双胞胎和 148 对异卵双胞胎,这些双胞胎全为女性,这样可以进一步消除性别差异对实验结果可能造成的影响。研究人员对这些双胞胎进行 “ 走调测验( Distorted Tunes Test , DTT ) ” ,让她们判断一些流行歌曲的旋律是否存在走调的情况(图 1 , B )。结果表明,同卵双胞胎之间的得分相关性为 0.67 ,而异卵双胞胎为 0.44 。说明人们认知音高的能力具有遗传基础,该结果发表于 2001 年的《科学》。 “ 五音不全 ” 与 “ 乐盲 ” 说到走调,生活中有些人常常唱歌不着调,俗称 “ 五音不全 ” 。中国古代采用五声音阶 “ 宫、商、角、徵、羽 ” ,对应 “ 哆、来、咪、索、拉 ” 五个唱名。由黄沾作曲的《沧海一声笑》就是这五个音组成的,五个音按顺序颠来倒去,表现了一番江湖气概。刚好生活中有些人乐感不强,唱歌不在调上,所以我们称之 “ 五音不全 ” 。五音不全可能是因为后天较少接触音乐,或者缺乏音乐训练。如果在从小接触音乐而且不乏训练的情况下,还存在五音不全,那可能就属于 “ 乐盲( amusia ) ” (图 2 , A 、 B )。国内常把 “amusia” 译作 “ 失歌症 ” ,我本人更倾向于译成 “ 乐盲 ” ,借用色盲的概念。乐盲又分为 “ 获得性乐盲( acquired amusia ) ” 和 “ 先天性乐盲( congenital amusia ) ” ,前者由后天的脑损伤造成的,后者是天生的。 F. Gall 在 1825 年提出,大脑的某个特定区域存在一个 “ 音乐器官( musical organ ) ” ,如果该区域受到损伤,可能会影响人的音乐才能 ( Alossa and Castelli, 2009 ) 。 1865 年, Jean-Baptiste Bouillaud 首次描述了一系列因脑损伤而导致的音乐能力丧失案例。 1890 年前后,德国医师兼解剖学家 August Knoblauch 首次提出了一个音乐认知模型,并且创造了 “amusia” 这个词用以描述音乐才能不足的症状 ( Johnson and Graziano, 2003 ) 。这种因为后天的脑损伤而导致的音乐才能丧失,即获得性乐盲。获得性乐盲的存在表明,人的音乐才能,确实和大脑里某些特定区域相关,具有生理基础。 就在 Drayna 等人双胞胎实验发表的第二年,也就是 2002 年,来自加拿大蒙特利尔大学的 Peretz 等人首次对先天性乐盲进行了报道。他们报道了一位叫做 Monica 的中年妇女,在识别旋律的音高变化时具有严重的缺陷,而她的听力、智力、记忆和语言能力都很正常,这种不足是先天的 ( Peretz et al., 2002 ) 。进一步研究表明,乐盲在人群中所占比例约为 4% ( Peretz et al., 2003 ) 。而且乐盲具有可遗传性(图 2 , C ),在乐盲先证者的一级亲属(父母、子女、兄弟姐妹)中有 39% 的人具有音乐认知缺陷,而这一比例在对照家庭中仅为 3% ( Peretz et al., 2007 ) 。 图 2. 先天乐盲( congenital amusia )及其遗传基础。 A. 绝大部分人具有健全的音乐才能,能够认知和享受音乐(图片来源:网络); B. 而极少部分人在识别音乐的节奏或音高时存在不足(图片来源:网络),这种不足是先天的; C. 先天乐盲具有可遗传性,在乐盲先证者的一级亲属(父母、子女,以及兄弟姐妹)中有 39% 的人具有音乐认知缺陷,这一比例在对照家庭中仅为 3% ( Peretz et al., 2007 ) 。 色盲分红、绿、蓝等类型,乐盲也分 “ 音高盲( pitch deaf amusia ) ” 和 “ 节拍盲( beat deaf amusia ) ” (在《音乐起源之谜(一)》里我把这两个词分别译作 “ 音高乐盲 ” 和 “ 节拍乐盲 ” ,后来想了想,干脆省掉 “ 乐 ” 字更简洁,便于同行间口头和书面交流)。音乐的旋律是一条时间线上一系列音高的节奏排列 ( Cariani and Micheyl, 2012 ) ,所以音高和节奏是音乐的两个基本元素 ( Platel et al., 1997 ; Krumhansl, 2000 ; Trainor and Unrau, 2012 ) 。 顾名思义,音高盲是指一部分人在旋律的音高辨识上存在不足,这是最普遍的乐盲类型。研究表明,虽然音高盲不能很好的辨识音高,但是在音乐节奏的把握上却表现正常 ( Phillips-Silver et al., 2013 ) 。类似的,节拍盲的人群在节拍感知上存在缺陷 ( Phillips-Silver et al., 2011 ; Palmer et al., 2014 ) 。表明人脑对音高和节拍的认知有相对独立的过程。 乐盲人群对音乐的认知存在不足,唱歌也会跑调,通常不是通过旋律,而是通过歌词来辨识一首熟知的歌曲。也许有人迫不及待想知道自己是不是乐盲,虽然音乐认知领域有比较专业的检测方案,不过可以通过两个小例子大概试一下。 87 版西游记里有《女儿情》和《相见难别亦难》两首歌,两者歌词不同,旋律相同。乐盲者一般不能辨别它们具有相同的旋律,而只能通过歌词判断它们是两首不同的歌。另外,打开 86 版《红楼梦》第二十四集 “ 寿怡红群芳开夜宴 ” ,调到约第三分半钟,听听群芳入席就座的背景乐,然后再去听听《晴雯歌》,同样,乐盲者一般不能判断它们属于同一旋律。 音乐才能固然离不开先天的资质,不过也和后天对音乐的接触和训练有很大关系。所以,就算我们在上面两个例子里表现不佳,也不能说明我们就是乐盲。再者,就算我们是乐盲也没什么大不了的,因为乐盲人群在语言、智力等方面都是正常的。乐盲无非对生活会有一点小影响,不过可以破:少去 KTV ,去了的话尽量跟人合唱,独唱的话一定要把歌词大声喊出来,别哼,一哼就坏了。 另外,我不希望在科普 “ 乐盲 ” 这个概念的时候,给乐盲人群带来可能的社会歧视或心理压力。这里借用那个虽然老套,却富含哲理的小故事结束对乐盲的讨论:小黑羊夹杂在一群小白羊里,深受农夫歧视,一天,鹅毛大雪,羊群迷失,农夫极目远眺,远处那个小黑点令他喜出望外的同时,也使他无地自容。 音乐快感缺乏症 众所周知,音乐能给人带来快感。 2000 年前后,加拿大麦吉尔大学的 Blood 和 Zatorre 等人发现,动听的音乐能够像食物、性、毒品一样,触发中脑缘的奖赏系统,从而给人带来强烈的快感 ( Blood et al.,1999 ; Blood and Zatorre, 2001 ) 。这一发现可以解释为什么人们会喜欢听音乐,不过凡事皆有例外。 2014 年, Mas-Herrero 和 Zatorre 等人又发现一种新的音乐缺陷 —— 音乐快感缺乏症( musical anhedonia )。与乐盲人群不同,音乐快感缺乏者对音高和节奏具有正常的认知能力,对食物、性、金钱等能产生快感,但是对音乐缺乏快感 ( Mas-Herrero et al., 2014 ) 。音乐对大脑奖赏系统的触发以及音乐快感缺乏症的研究表明:一方面,音乐能像食物、性、毒品、金钱一样给人带来快感;另一方面,相较食物、性等,音乐触发大脑奖赏系统的路径似乎具有特异性。 音乐才能的基因基础 通过行为和认知水平的研究,科学家认识到音乐才能具有遗传基础。目前对音乐才能基因水平的研究相对较少,不过近年正在兴起。去年澳大利亚墨尔本大学的 Yiting Tan 等写了一篇综述 —— 《音乐才能的遗传基础》 ( Tan et al., 2014 ) 。该综述对与音乐才能相关的基因研究作了一个比较全面的介绍。研究表明,第 4 号染色体上的一些基因位点与歌唱和音乐感知相关;第 8 号染色体上的一些位点和绝对音高感知相关;第 12 号染色体上的 AVPR1A 基因和音乐感知、音乐记忆相关; 17 号染色体上的 SLC6A4 基因和音乐记忆、合唱相关 ( Tan et al., 2014 ) 。目前该领域的研究正日益增多并日趋成熟, 相信未来几十年音乐才能的基因研究将会是个热点。 动物的类音乐才能 如果音乐才能是进化的产物,除了应该具有遗传基础外,在非人类物种上也应该或多或少找到一些类似现象。研究表明,某些物种,如金丝雀、驼背鲸、白臂猿等,具有 “ 歌唱 ” 的才能 ( Payne, 2000 ; Gray et al., 2001 ; Hauser and McDermott, 2003 ) 。另外,鲸鱼和鸟类的 “ 歌声 ” 跟人类的声乐具有类似的结构 ( Gray et al.,2001 ; Bolhuis et al., 2010 ) 。最新研究还揭示,隐夜鸫( Catharus guttatus )歌声中基于泛音的音高结构和人类音乐的音阶结构相似 ( Doolittle et al., 2014 ) ;另外,相对于寂静无声,黑猩猩( Pan troglodytes )更喜欢非洲和印度音乐 ( Mingle et al., 2014 ) 。上述例子说明某些动物享有和人类相似的音乐特征和音乐才能,所以,以后再说 “ 对牛弹琴 ” 时得小心点。 音乐和舞蹈从来都是一对双胞胎,彼此往往伴随出现,从 “ 载歌载舞、能歌善舞、歌舞升平 ” 等成语可见一斑。就算没有舞蹈,人们也常常会伴随着音乐发生一些同步化动作,诸如点头、晃脚、打节拍等。这种随着音乐节奏进行的同步化动作,叫做 感觉运动同步化 ( sensorimotor synchronization , SMS ) ( Repp, 2005 ; Repp and Su, 2013 ) 。除了人类,近年发现鹦鹉 ( Patel et al.,2009 ; Schachner et al., 2009 ) 和海狮 ( Cook et al., 2013 ) 也有这种能力。 图 3. 鹦鹉和海狮能跟着音乐节奏舞动身体。 A. 一只名字雪球的 葵花凤头鹦鹉 ( Cacatua galerita eleonora ) ,它可以跟着后街男孩以及迈克尔 ∙ 杰克逊的音乐节拍,晃动脑袋和踏脚 ( Patel et al., 2009 ) ; B. Cook 和他的加利福尼亚海狮( Zalophus californianus )(图片来源:网络),这只海狮经过 Cook 训练,能随着音乐节奏舞动身体 ( Cook et al., 2013 ) 。 上图(图 3 , A )是一只 12 岁的雄性 葵花凤头鹦鹉 ( Cacatua galeritaeleonora ) ,名叫雪球,它可以跟着后街男孩以及迈克尔 ∙ 杰克逊的音乐节拍点头和踏脚 ( Patel et al., 2009 ) 。另外, Cook 等发现,一只加利福尼亚海狮( Zalophus californianus )也可以随着音乐节奏晃动身体 ( Cook et al., 2013 ) 。 以上两个例子表明, SMS 并非人类专有,某些动物也能跟着音乐的节奏做出同步化动作。有人可能会说,这是人为训练的结果,不足为奇。那只海狮的确是 Cook 等训练的,不过 “ 雪球 ” 对音乐的 SMS 行为据说是自然发生的。个人认为没有必要争论这个点,人类的一些音乐才能不照样需要专业训练吗?这两个例子的主要意义在于,揭示了动物具有感知音乐节奏和输出节奏运动的能力,这种行为或许可以通过后天训练,但是完成这一行为所必须的感觉、运动系统及相关神经系统是天生的。动物的类音乐才能支持人类的音乐才能由进化获得。 综上所述,双胞胎实验、乐盲现象、音乐快感缺乏症、音乐才能的基因基础、动物的类音乐才能等,说明音乐才能很可能就像达尔文所言,是一项经过自然选择的进化产物。那么接下来需要回答的问题是:音乐才能是怎么起源和进化的?音乐才能的选择压是什么?目前已有一些相关的假说,诸如 “ 性选择 ” 、 “ 增强母婴联系 ” 、 “ 增加社会凝聚力 ” 等,用来解释音乐的进化意义。这些假说都有一定的道理,不过也各有缺点,下一节我会逐一介绍。 注: 1. 该博文中凡有确切来源图片均已注明出处,其它图片收集自网络,原作者可以联系我撤销图片或添加备注。 2. 成文仓促,难免失误,请大家多多指正;另,有交流或合作意向的老师和同学,欢迎随时联系。 王天燕( tianyanwang@hotmail.com ) 2015 年 04 月 02 日 相关链接: A hypothesis on the biological origins and social evolution of music and dance (Wang, Front. Neurosci. 2015) 音乐起源之谜(一) —— 音乐、舞蹈和语言起源的 “ 节奏适应假说 ” ( 王天燕, 03/19/2015) 音乐起源之谜(二) —— 音乐的 “ 文化起源 ” VS“ 生物起源 ” ( 王天燕, 03/26/2015) 音乐起源之谜(三) —— 音乐才能的遗传基础 ( 王天燕, 04/02/2015) 音乐起源之谜(四) —— 音乐起源的性选择假说及其不足 (王天燕, 04/12/2015 ) 音乐起源之谜(五) —— 音乐之始,大道至简 ( 王天燕, 04/16/2015) 音乐起源之谜(六) —— 音乐和舞蹈统一于节奏运动 ( 王天燕, 05/08/2015) 音乐起源之谜(七) —— 节奏适应是食物和性的前提 ( 王天燕, 05/15/2015) 音乐起源之谜(八) —— 音乐在动物界的起源和进化 ( 王天燕, 05/22/2015) 音乐起源之谜(九) —— 人类音乐的起源和进化 ( 王天燕, 06/08/2015) 音乐起源之谜(十 / 完) —— 节奏适应假说的机遇和挑战 ( 王天燕, 06/18/2015) 参考文献: Alossa, N., andCastelli, L. (2009). Amusia and Musical Functioning. European Neurology 61 , 269-277. doi: 10.1159/000206851. Blood, A.J., and Zatorre, R.J. (2001). Intensely pleasurable responses tomusic correlate with activity in brain regions implicated in reward andemotion. 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Academy of Sciences of the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 98 , 11818-11823. doi: 10.1073/pnas.191355898. Blood, A.J., Zatorre, R.J., Bermudez, P., and Evans, A.C. (1999).Emotional responses to pleasant and unpleasant music correlate with activity inparalimbic brain regions. NatureNeuroscience 2 , 382-387. doi:10.1038/7299. Bolhuis, J.J., Okanoya, K., and Scharff, C. (2010). Twitter evolution:converging mechanisms in birdsong and human speech. Nature Reviews Neuroscience 11 , 747-759. doi: 10.1038/nrn2931. Cariani, P., and Micheyl, C. (2012). Toward a theory of informationprocessing in auditory cortex, in TheHuman Auditory Cortex, eds. D. Poeppel, T. Overath, A.N. Popper R.R.Fay. (New York, NY: Springer), 351-390. Cook, P., Rouse, A., Wilson, M., and Reichmuth, C. (2013). A Californiasea lion (Zalophus californianus) can keep the beat: motor entrainment torhythmic auditory stimuli in a non vocal mimic. Journal of Comparative Psychology 127 , 412-427. doi: 10.1037/a0032345. Cuddy, L.L. (2005). Musical Difficulties Are Rare: A Study of ToneDeafness among University Students. Annalsof the New York Academy of Sciences 1060 , 311-324. doi: 10.1196/annals.1360.026. Doolittle, E.L., Gingras, B., Endres, D.M., and Fitch, W.T. (2014).Overtone-based pitch selection in hermit thrush song: Unexpected convergencewith scale construction in human music. Proceedings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 of the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 111 , 16616-16621. doi:10.1073/pnas.1406023111. Drayna, D. (2001). Genetic correlates of musical pitch recognition inhumans. Science 291 , 1969-1972. doi:10.1126/science.291.5510.1969. Gray, P.M., Krause, B., Atema, J., Payne, R., Krumhansl, C., and Baptista,L. (2001). The music of nature and the nature of music. Science 291 , 52-54. doi:10.1126/science.10.1126/SCIENCE.1056960. Hauser, M.D., and Mcdermott, J. (2003). The evolution of the musicfaculty: a comparative perspective. NatureNeuroscience 6 , 663-668. doi:10.1038/nn1080. Johnson, J.K., and Graziano, A.B. (2003). August Knoblauch and amusia: Anineteenth-century cognitive model of music. Brain and Cognition 51 , 102-114. doi: 10.1016/s0278-2626(02)00527-4. Krumhansl, C.L. (2000). Rhythm and pitch in music cognition. Psychological Bulletin 126 , 159-179. doi:10.1037//0033-2909.126.1.159. Mas-Herrero, E., Zatorre, R.J., Rodriguez-Fornells, A., andMarco-Pallarés, J. (2014). Dissociation between musical and monetary rewardresponses in specific musical anhedonia. CurrentBiology 24 , 699-704. doi:10.1016/j.cub.2014.01.068. Mingle, M.E., Eppley, T.M., Campbell, M.W., Hall, K., Horner, V., and DeWaal, F. (2014). Chimpanzees prefer African and Indian music over silence. Journal of Experimental Psychology: AnimalLearning and Cognition 40 , 502-505. doi: 10.1037/xan0000032. Palmer, C., Lidji, P., and Peretz, I. (2014). Losing the beat: deficits intemporal coordination. Phil. Trans. R.Soc. B 369 , 30405-30405. doi:10.1098/rstb.2013.0405. Patel, A.D., Iversen, J.R., Bregman, M.R., and Schulz, I. (2009).Experimental evidence for synchronization to a musical beat in a nonhumananimal. Current Biology 19 , 827-830. doi:10.1016/j.cub.2009.03.038. Payne, K. (2000). The progressively changing songs of humpbackwhales: A window on the creative process in a wild animal, in The Origins of Music, eds. N.L. Wallin,B. Merker S. Brown. (Cambridge, MA: MIT Press), 135-150. Peretz, I., Ayotte, J., Zatorre, R.J., Mehler, J., Ahad, P., Penhune,V.B., et al. (2002). Congenital amusia: A disorder of fine-grained pitchdiscrimination. Neuron 33 , 185-191. doi:10.1016/s0896-6273(01)00580-3. Peretz, I., Champod, A.S., and Hyde, K. (2003). Varieties of musicaldisorders. Annals of the New York Academyof Sciences 999 , 58-75. Peretz, I., Cummings, S., and Dubé, M.-P. (2007). The genetics ofcongenital amusia (tone deafness): A family-aggregation study. The American Journal of Human Genetics 81 , 582-588. doi: 10.1086/521337. Phillips-Silver, J., Toiviainen, P., Gosselin, N., and Peretz, I. (2013).Amusic does not mean unmusical: Beat perception and synchronization abilitydespite pitch deafness. CognitiveNeuropsychology 30 , 311-331.doi: 10.1080/02643294.2013.863183. Phillips-Silver, J., Toiviainen, P., Gosselin, N., Piché, O., Nozaradan,S., Palmer, C., et al. (2011). Born to dance but beat deaf: A new form ofcongenital amusia. Neuropsychologia 49 , 961-969. doi:10.1016/j.neuropsychologia.2011.02.002. Platel, H., Price, C., Baron, J.C., Wise, R., Lambert, J., Frackowiak,R.S.J., et al. (1997). The structural components of music perception - Afunctional anatomical study. Brain 120 , 229-243. doi:10.1093/brain/120.2.229. Repp, B.H. (2005). Sensorimotor synchronization: A review of the tappingliterature. Psychonomic Bulletin Review 12 , 969-992. doi:10.3758/bf03206433. Repp, B.H., and Su, Y.-H. (2013). Sensorimotor synchronization: A reviewof recent research (2006–2012). PsychonomicBulletin Review 20 , 403-452. doi: 10.3758/s13423-012-0371-2. Schachner, A., Brady, T.F., Pepperberg, I.M., and Hauser, M.D. (2009).Spontaneous motor entrainment to music in multiple vocal mimicking species. Current Biology 19 , 831-836. doi: 10.1016/j.cub.2009.03.061. Tan, Y.T., Mcpherson, G.E., Peretz, I., Berkovic, S.F., and Wilson, S.J.(2014). The genetic basis of music ability. Frontiersin Psychology 5. doi: 10.3389/fpsyg.2014.00658. Trainor, L.J., and Unrau, A. (2012). Development of pitch and musicperception, in Human AuditoryDevelopment, eds. L. Werner, R.R. Fay A.N. Popper. (New York, NY: Springer), 223-254.
个人分类: 音乐、舞蹈和语言的起源|13215 次阅读|10 个评论
音乐起源之谜(二)——音乐的“文化起源” VS “生物起源”
热度 6 WANGTianyan1983 2015-3-26 12:29
前言: 第一节的大标题是《乐从何处来?》,后来发现“乐”这个多音字,容易造成误解,不能直接表达主题,所以干脆把这一系列的文章改为《音乐起源之谜》。上一节对我最近提出的音乐起源的“节奏适应假说”作了一个概述,从这一节开始慢慢的展开叙述,尽量写得科普一点。 音乐从几万年前的旧石器时代流传至今,存在于古老的东方文明,发达的欧美社会,以及原始的非洲部落。我们的生命开始于摇篮曲,成熟于婚礼进行曲,终结于葬礼上的哀乐。音乐对人类如此重要,其起源却至今是个谜。本节主要介绍音乐跨越历史和文化的性质,以及音乐的文化起源和生物起源之争,顺便以“达尔文雀”和“酒文化”为例对自然选择做个科普。 音乐纵贯人类历史、横跨多元文化 物种的起源可以从化石以及基因水平追溯,绘画的起源也可以通过壁画等研究。然而追溯音乐的起源却是一个非常困难的事情。首先,声音转瞬即逝,就算三日不绝的绕梁余音,也终究也绕不了三千年、三万年,所以从声音的层面没法溯源;其次,乐谱需要一套完整的符号以及载体,追溯乐谱甚至比追溯文字还困难;再次,远古乐器可能大多从自然界就地取材,多半不好保存,给考古留下的东西不多。不过世事无绝对,古人以动物骨骼制作的乐器因其材质特殊,得以保存,让我们可以对音乐的起源窥见一斑。目前,从世界范围内出土的一些骨笛来看,至少从旧石器时代开始就已经有音乐了。 图 1. 世界范围内出土的一些骨笛。 A.1995 年出土于斯洛文尼亚的尼安德特骨笛 【图片来源: ( BBC, 2014 ) 】,现存最早的疑似骨笛,距今 43,100 ± 700 年,由一只幼年洞熊的左侧股骨制成 ( Morley, 2003 ) ; B. 2008 年出土于德国的骨笛 ( Conard et al., 2009 ) ,距今约 35,000 年,由兀鹫的桡骨制成; C.1980 年代出土于河南的贾湖骨笛 ( Zhang et al., 1999 ) ,距今 7,700~9,000 年,由丹顶鹤尺骨制成,其中保存最完好的一支(加注白框者)尚可吹奏。 1995 年, Ivan Turk 等在斯洛文尼亚西北部一个叫 Divje Babe 的旧石器时代遗址,发掘出一支残存的疑似骨笛 ( Kunej and Turk, 2000 ) 。该骨笛距今 43,100± 700 年,来自一只 1~2 岁洞熊( Ursus spelaeus )的左侧股骨 ( Morley, 2003 ) ,科学家推测由当时生活在欧亚大陆的尼安德特人( Homo neanderthalensis )制作,因此被命名为尼安德特之笛(图 1 , A )。这只最早的疑似骨笛现存于斯洛文尼亚国家博物馆,中间有两个完整的“指孔”,两端各有一个疑似“指孔”。之所以称其为“疑似骨笛”,因为有科学家怀疑其“指孔”其实是肉食动物捕猎这只洞熊时,或在获取该段股骨的骨髓时留下的孔洞,并不是人为的“指孔”,所以不能称为骨笛 ( D'Errico et al., 1998 ) 。不过骨笛的发现者 IvanTurk 提出反驳理由:没有在“指孔”周围和对面发现牙印,“指孔”的排列、位置、形状和大小规则,所以是人为的乐器 ( Kunej and Turk, 2000 ) 。 先搁置双方的争议,单从争议内容出发,其实可以推测出一条骨笛在人类社会起源的可能路径。远古人类在获取猎物骨髓的时候(图 2 , A ),对部分骨骼造成穿孔、开口等破损,进而在吸食或吹出骨髓的时候发现有的骨头可以发出声音;于是刻意地对这种中空骨骼进行粗加工,在狩猎等活动中用来传递信号,这个时候可以称为骨哨;后来慢慢的总结出音阶的规律,开始对骨哨进行更严格的选材和更精细的加工,于是出现了骨笛,远古人类便开始创作和欣赏音乐。下面继续介绍更精致的两款骨笛。 图 2. 几种动物骨骼示意图(图片来源:网络)。 A. 某种熊类骨骼,尼安德特之笛来自洞熊的股骨(大腿骨); B. 鸟类翅膀骨骼解剖图, 5 为桡骨, 6 为尺骨; C. 两种鸟类的桡骨和尺骨,某些大型鸟类如兀鹫和丹顶鹤的桡骨和尺骨中空细长,被远古人类用来制作骨笛。 2008 年夏天,在德国西南部的 Hohle Fels 洞穴出土了一支距今约 35,000 年的骨笛(图 1 , B ),为旧石器时代晚期的乐器提供了新的证据 ( Conard et al., 2009 ) 。骨笛指孔旁边的刻划表明,古人对这只笛子进行了精细的加工。笛子由兀鹫( Gyps fulvus )的桡骨(图2,B、C)制成,兀鹫是一种类似秃鹫的鸟类,其翼展在 230 到 265 厘米之间,桡骨可达 34 厘米长。鸟类为了适应飞行,骨骼进化得中空细长以减轻体重,某些大型鸟类的桡骨的尺骨,是古人类制作笛子的好材料。比如出土于河南的贾湖骨笛即取材于丹顶鹤的尺骨。 贾湖骨笛在上世纪 80 年代出土于河南舞阳一个叫“贾湖”的新石器时代遗址 ( Zhang et al.,1999 ) ,骨笛距今 7,700~9,000 年,由丹顶鹤( Grus japonensis Millen )的尺骨(图2,B、C)制成。其中编号 M282:20 的骨笛保存最完好(图 1 , C ),尚能吹奏,是目前人类历史上能演奏的最古老乐器。 1987 年经过张居中等人测音后,以这支笛子吹奏了河北民间曲调《小白菜》。一支古人的笛子,吹出了今人的曲调,跨度近万年的相逢,拨动的是同一根心弦。贾湖骨笛的相关研究及音频信息发表于《自然》 ( Zhang et al.,1999 ) ,有兴趣的读者可以去下载来听一听。 音乐在人类的血脉里绵延流淌,亘古未变。从考古资料来看,乐器至少从旧石器时代开始就存在于不同的文明。及至今天,从东方文明到欧美社会,再到非洲部落,各有各的乐器和音乐(图 3 )。以弦乐为例,西方有小提琴,中国有二胡,纳米比亚的丛林原著民也有自己的传统乐器。虽然这些乐器的材料、工艺和和演奏的曲目各不相同,但是从中流淌出来的音乐没有高低贵贱和文化地域之分。 图 3. 音乐横跨多元文化。 A. 西方的小提琴(图片来源:网络); B. 中国的二胡(图片来源:网络); C. 纳米比亚丛林原著民的传统乐器 ( BBC, 2014 ) 。 音乐的“文化起源” VS “生物起源” 音乐这种强大的跨越远古文明和现代文化的性质,不能不让人震撼。我们不禁要问,音乐究竟是什么?音乐从哪儿来?为什么人类能够欣赏音乐?遗憾的是上述问题虽有多种说法,却至今也没个确切答案。 很多人认为音乐像绘画等艺术一样,仅仅只是人类文明发展的产物。诚然,乐器的发明离不开工具的制造,乐谱的发展离不开文字、符号、纸张等,乐理的系统化也离不开算术和物理等科学。但是,不要忘了,如果仅仅只有音乐这个客体,而没有响应音乐的主体——人类,音乐是不可能如此强盛的。就像饮食文化,世界范围内有西餐、中餐等,中餐里又有川、鲁、苏、粤等菜系。这些菜系当然和人类文明、民族文化相关,但是,菜系和厨艺得以发展的根本原因在于人类对食物的本能需求。所谓 皮之不存,毛将焉附 ,离了这一本能,菜系和厨艺以何依附? 类似的,如果人类没有一套感知和欣赏音乐的先天系统,就算音乐再怎么优美曼妙,那也只能是对牛弹琴。因此,追寻音乐的起源,除了从考古等层面追溯音乐客体,诸如乐器、乐谱和乐理的起源及发展之外;更重要的是从生物学的层面,研究作为音乐主体的人类,为什么具有欣赏音乐的能力。 图 4. 音乐“生物起源”与“文化起源”之争。 A.DNA 双螺旋示意图(图片来源:网络),代表先天的因素,达尔文认为人的音乐才能由自然选择而来,具有基因基础。 B. 远古人类的壁画 ( BBC, 2014 ) ,音乐曾经长时间被认为像绘画一样,属于人类文化的产物。 达尔文曾在《人类的由来及性选择》 ( Darwin, 1871 ) 一书中写道:音乐才能一定是人类所具有的最神秘才能之一。同时,达尔文在这本书中还提出,人类的音乐才能可能经由自然选择而来,具有生物学意义。这一观点现在正受到越来越多科学家的关注。至此,关于音乐的起源问题,开始出现“文化起源”和“生物起源”之争(图 4 )。 因为《音乐起源之谜》这一系列文章随处都会涉及达尔文“自然选择”的思想,下面我用“达尔文雀”和“酒文化”两个例子来科普一下“自然选择”。 达尔文雀( Darwin's Finches )与自然选择 “物竞天择,适者生存”这八个字是对自然选择的高度概括。不过对于非生物专业人士来说,辅以例子会比较好理解一点。达尔文雀就是个自然选择的绝佳范例。 1835 年,达尔文乘坐“贝格尔”号到达加拉帕戈斯群岛(图 5 , A ),该岛位于南美大陆以西 1,000 公里的太平洋面上,远离大陆,与世隔绝,造就了岛上独一无二的生态系统。 达尔文仔细观察了岛上 14 种雀类,发现它们在体型、颜色等方面相差无几,但是鸟喙的形状和长度(图 5 , B )却大有不同。进一步的观察表明,这些鸟喙的差异来源于鸟儿们对不同种类食物的适应。这些雀类虽然来自共同的祖先物种,却针对水果、昆虫、仙人掌和种子等食物,进化出了不同的喙。哪怕是同样以种子为食的地雀(图 5 , B : 7~10 号)也因为取食种子大小的不同而进化出有差别的喙。 自然选择可能是这样起作用的:最初,祖先物种的一群个体因为偶然的机会,从遥远的南美大陆飞到加拉帕戈斯群岛并且定居下来。岛上虽然有丰富的食物,但是祖先物种却只能享用相当有限的一部分,它们对更多的美味无能为力。随着种群的壮大,祖先物种的生存变得越来越艰难,这跟我们国家以有限的耕地养活更多的人口是一个道理。不过随着时间的推移,子代小鸟中有极少数出现了基因突变。有的喙变得短而强健,适合吃地上较大的种子;有的喙变得细长锋利,适合捉昆虫。这些基因突变的“异类”因为能够独享其它个体吃不到的食物,摇身一变成了种群中的“高富帅、白富美”。它们生长得更健康、鸣叫更响亮、毛色更光鲜、求偶更成功、后代更多,于是决定其喙形的基因得到保留。慢慢的,种群中“高富帅、白富美”越来越多,于是它们自立门户,讲求门当户对,只和彼此交配。最后它们完全脱离了祖先物种,变成了一个新的物种。 可见,加拉帕戈斯群岛上的达尔文雀是进化论的一个经典范例。每个物种之所有具有这样或那样的特征,因为这些特征在生存和繁衍的激烈斗争中能给它们带来好处,这就是自然选择。 图 5. 加拉帕戈斯群岛上的达尔文雀(图片来源:网络)。 A. 加拉帕戈斯群岛,位于南美大陆以西 1000 公里的太平洋面上,远离大陆,与世隔绝,岛上具有独特的生态系统; B. 生活在加拉帕戈斯群岛上的达尔文雀,为了适应岛上不同的食物,祖先物种进化出了具有不同喙形的新物种,它们分别适合啄食昆虫、水果、种子等。 直立行走、烂果子、酒文化 也许有人觉得纯生物进化的理论跟人类文化简直风马牛不相接。那下面我以“酒文化”为例再解释一下自然选择,给所有好酒嗜酒的人一个冠冕堂皇的,正当得无法拒绝的理由。 在一个温暖的季节,某天,古人将剩饭贮存在陶罐,酵母菌在温湿的剩饭里快速生长,于是偶然酿出了酒。这也许便是酿酒工艺的起源,这个过程跟今天做醪糟(酒酿)大同小异。从此以后,酒开始全面渗透到人类社会。拿我们中国来说,古代文化里有“杯酒释兵权、煮酒论天下、温酒斩华雄、斗酒诗百篇”等故事,可以看出酒和政治、军事、文学等紧密相连。无论是酿酒工艺的发现,还是酒的社会功能,都说明酒和文化息息相关。那么问题来了,为什么人类会喜欢酒?为什么人类可以消化酒精? 年初, Matthew A. Carrigan 等人在《美国科学院院刊》( PNAS )发文称,人类对酒精的代谢能力开始于 1000 万前人类祖先从树栖生活转到地面生活的时候 ( Carrigan et al., 2015 ) 。人类代谢酒精需要体内一种特殊的乙醇脱氢酶( alcohol dehydrogenases , ADH4 ), ADH4 决定了人酒量的高低。 Carrigan 等对现代人类以及几种灵长类的 ADH4 进行分子生物学分析后发现, ADH4 在我们树栖祖先及其它更古老祖先的体内活性很低,不能有效代谢乙醇;但是从 1000 万年前开始,我们猿类祖先体内的 ADH4 活性增加,可以高效代谢乙醇。这一时间恰好和人类祖先下到地面开始直立行走的时间吻合。所以 Carrigan 等人推测,人类的灵长类祖先最初生活在树上,能得获得新鲜的果子,不需要代谢乙醇;但是下到地面以后,开始捡食地面的果实,其中很多果实已经开始变质,糖分在酵母菌的作用下生成了大量的乙醇(图 6 )。 自然选择在这个时候登场了。这群直立行走的人类祖先,大部分都不能很好的代谢酒精,整天处于醉酒的状态。但是种群里有少部分个体的 ADH4 发生基因突变,能够很好的代谢酒精,不但从酒精里获得能量,而且处于“众人皆醉我独醒”的状态。这些个体在逃避敌害、求偶交配等攸关生存繁衍的活动中获得优胜,突变过后的 ADH4 基因得到遗传和扩散;而那些不能代谢酒精的个体,被自然淘汰,成了真正的酒“鬼”。 由此可见,“酒文化”其实是自然和文化的融合。我们对“酒”的代谢能力来自灵长类祖先的遗传基因,和酒相关的“文化”来自人类文明。换句话说,基因是皮,文化是毛,皮之不存,毛将焉附? 图 6. 人类饮酒的原因 (图片来源:网络)。 Matthew A. Carrigan 等人研究发现,人类对酒精的代谢能力开始于 1000 万前人类祖先从树栖生活转到地面生活的时候 ( Carrigan et al., 2015 ) 。 Carrigan 等人推测,人类的灵长类祖先最初生活在树上,能得获得新鲜的果子( A );下到地面以后,开始捡食地面的果实,这些果实在酵母菌的作用下生成了大量的酒精( B );种群里有少部分个体的乙醇脱氢酶( ADH4 )发生突变,能够很好的代谢酒精( C ),这些个体被自然选择,而那些不能代谢酒精的个体,被自然淘汰。 音乐“生物起源”所面临的问题 兜了一大圈,为非生物领域人士科普了一下“自然选择”,因为这个概念如此重要,所以连举两例说明。现在回到正题,讲讲音乐的“生物起源”所面临的问题。 刚才说到“酒文化”其实是自然和文化的融合,如果音乐真是自然选择而来,那么音乐也应该有两面。文化的一面,乐器、乐普、乐理等都离不开人类文明,就不赘述了。在这里我主要讲自然的一面,也就是人类内在的“音乐才能( musicality )”。音乐的“生物起源”所要面临的问题就是人类的“音乐才能”究竟从何而来。这个大问题又可以细分成一系列小问题: 1. 如果音乐经由自然选择而来,人类的音乐才能是否具有遗传基础? 2. 菜系和厨艺的本质是食物,酒文化的载体是酒精,音乐的本质是什么? 3. 自然选择的对象是音乐本身?还是音乐里所体现的其它事件? 4. 音乐,或者音乐所体现的其它事件,在人类祖先适应自然的过程中有什么意义? 上面这些问题在以后的博文里会逐一论述,敬请继续关注《音乐起源之谜》这个专题。 注: 1. 该博文中凡有确切来源图片均已注明出处,其它图片收集自网络,原作者可以联系我撤销图片或添加备注。 王天燕( tianyanwang@hotmail.com ) 2015 年 3 月 26 日 相关链接: A hypothesis on the biological origins and social evolution of music and dance (Wang, Front. Neurosci. 2015) 音乐起源之谜(一) —— 音乐、舞蹈和语言起源的 “ 节奏适应假说 ” ( 王天燕, 03/19/2015) 音乐起源之谜(二) —— 音乐的 “ 文化起源 ” VS“ 生物起源 ” ( 王天燕, 03/26/2015) 音乐起源之谜(三) —— 音乐才能的遗传基础 ( 王天燕, 04/02/2015) 音乐起源之谜(四) —— 音乐起源的性选择假说及其不足 (王天燕, 04/12/2015 ) 音乐起源之谜(五) —— 音乐之始,大道至简 ( 王天燕, 04/16/2015) 音乐起源之谜(六) —— 音乐和舞蹈统一于节奏运动 ( 王天燕, 05/08/2015) 音乐起源之谜(七) —— 节奏适应是食物和性的前提 ( 王天燕, 05/15/2015) 音乐起源之谜(八) —— 音乐在动物界的起源和进化 ( 王天燕, 05/22/2015) 音乐起源之谜(九) —— 人类音乐的起源和进化 ( 王天燕, 06/08/2015) 音乐起源之谜(十 / 完) —— 节奏适应假说的机遇和挑战 ( 王天燕, 06/18/2015) 参考文献: Bbc (2014). Did early humans, or even animals, inventmusic? doi: http://www.bbc.com/earth/story/20140907-does-music-pre-date-modern-man . Carrigan, M.A., Uryasev,O., Frye, C.B., Eckman, B.L., Myers, C.R., Hurley, T.D., et al. (2015).Hominids adapted to metabolize ethanol long before human-directed fermentation. 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Sciences 112 , 458-463. doi:10.1073/pnas.1404167111. Conard, N.J., Malina,M., and Münzel, S.C. (2009). New flutes document the earliest musical traditionin southwestern Germany. Nature 460 , 737-740. doi: 10.1038/nature08169. D'errico, F., Villa, P.,Pinto Llona, A.C., and Idarraga, R.R. (1998). A Middle Palaeolithic origin ofmusic? Using cave-bear bone accumulations to assess the Divje Babe I bone'flute' (Neanderthal). Antiquity 72 , 65-79. Darwin, C. (1871). The Descent of Man and Selection in Relationto Sex. London: John Murray. Kunej, D., and Turk, I.(2000). New perspectives on the beginnings of music: Archeological andmusicological analysis of a middle Paleolithic bone flute, in The Origins of Music, eds. N.L.Wallin, B. Merker S. Brown. (Cambridge, MA: MIT Press), 235-268. Morley, I. (2003). The Evolutionary Origins and Archaeology ofMusic. Darwin College, Cambridge University. Zhang, J., Harbottle,G., Wang, C., and Kong, Z. (1999). Oldest playable musical instruments found atJiahu early Neolithic site in China. Nature 401 , 366-368.
个人分类: 音乐、舞蹈和语言的起源|12596 次阅读|14 个评论
音乐起源之谜(一)——音乐、舞蹈和语言起源的“节奏适应假说“
热度 13 WANGTianyan1983 2015-3-19 14:03
音乐纵贯人类历史,横跨多元文化。“礼乐制度”更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曾被提到治国理政的高度。上世纪八十年代在河南出土的贾湖骨笛(图 1 左),表明距今约 9000 年前中国已经有了可演奏的乐器。然而音乐从何而来却至今仍是个谜。 达尔文在 1871 年提出,音乐和舞蹈可能是经过自然选择的适应现象,自此越来越多的科学家相信人类的音乐才能具有更深层的生物学意义。根据性选择( sexual selection )学说,鸟类中具有婉转鸣叫和优美舞蹈的个体(图 1 右),可以得到异性的垂青并获得交配权,其基因得以遗传。达尔文认为,人类音乐和舞蹈的生物学意义可能也在于吸引异性而获得配偶。现实生活中能歌善舞的男女的确能受到异性的青睐,但同时也能得到同性的追捧,你敢说这是“断袖分桃”之情?另外,音乐除了出现在社交,也广泛应用于战争和宗教,你敢说这是以美色倾国倾城倾教友?可见,达尔文这一说法虽有可取之处,却也难排众议。 图 1 :左, 1980 年代出土于河南省舞阳县贾湖遗址的骨笛(图片来源:张居中等, Nature , 1999 ),以丹顶鹤尺骨制成,距今 7700~9000 年;右,丹顶鹤的求偶舞(图片来源: AkanCho, Hokkaido, Japan )。 最近我在《神经科学前沿》( Frontiers in Neuroscience )发表文章《关于音乐和舞蹈的生物起源和社会进化的假说》( Wang T (2015) A hypothesis on the biological origins and social evolution of music and dance. Front. Neurosci. 9:30.doi: 10.3389/fnins.2015.00030 ),从生物学和社会学角度,对音乐、舞蹈和语言的起源及进化勾勒出一条可能的路径,并为音乐的自然选择学说提出一个强有力的进化意义——对内外环境中节奏事件的适应。 音乐和舞蹈统一于“节奏运动” 文章首先用多普勒效应将音乐和舞蹈统一成“节奏运动”,结合十二平均律( equal temperament )对音乐认知领域至今悬而未决的“旋律不变性( transposition invariance )”问题给出可能的解释,同时将“音乐和舞蹈”的起源问题转换为“人类欣赏节奏运动”的起源问题。 湖面游泳的天鹅身前水波致密,身后水波稀疏,这是水波的多普勒效应(图 2 左);类似的,声音的多普勒效应是说发声物体朝向我们运动时,其声音频率变高,反之变低。而音乐的旋律恰好是在一条时间线上不同频率声音的节奏呈现,文章认为,人脑在潜意识中利用多普勒效应将音乐中的节奏音高翻译为一个虚拟发声物体的节奏运动。也就是说,音乐旋律在大脑中以节奏运动的模式呈现。事实上,一些具有回声定位系统的鲸鱼和蝙蝠就会用到声波的多普勒效应来巡航和定位猎物。 图 2 :左,水波的多普勒效应(图片来源:维基百科 Doppler effect 词条);右,声音的多普勒效应将音乐和舞蹈统一为“节奏运动”(图片来源:王天燕, Front. Neurosci. 2015 )。 音乐认知中所谓的“旋律不变性”,是指只要一个曲子的旋律一定,不管用低音、高音还是变调演奏,我们都能识别它是同一首曲子,央视《开门大吉》的听音辨曲就是这个道理。原因在于我们感知一段旋律时,大脑并不针对每个音的绝对频率,而是相对频率,即相邻两个绝对音高之间的相对音高。相对音高由十二平均律决定,十二平均律早在 1584 年就由明朝王子朱载堉精确计算出。多普勒效应结合十二平均律,表明任何既定旋律有且只有一个特定的节奏运动模式(准确地说是有节奏的加速度模式)与之对应,我们所感知的正是既定旋律传达的特定节奏运动。所以该假说可以解释音乐认知领域至今悬而未决的“旋律不变性”问题。 另外,因为舞蹈本身就是有节奏的肢体运动,该假说就将音乐和舞蹈统一为“节奏运动”(图 2 右)。人类在参与音乐和舞蹈活动时对这种节奏运动的感知、制造和同步化会给人带来快感并影响情绪。那么接下来需要回答的问题就是:人类为什么能欣赏节奏运动? 对节奏事件的适应是生存和繁衍的前提 欣赏即审美,从生物学的角度来说,“美”的东西一般是对生存和繁衍有利的。春天的繁花美,因为繁花预示着秋天的硕果;丰满婀娜的身材美,因为这样的身材预示着优秀的生殖能力。那么节奏运动跟生存和繁衍有什么关系?首先,日升月落有节奏,春去秋来有节奏,呼吸心跳有节奏,举手投足中神经和肌肉的动作和静息同样有节奏。再往回追溯,人类的祖先灵长类曾经生活在树上(图 3 ),灵长类的祖先曾经生活在水里。因为潮汐、风力和动物活动的影响,水体和树木富含各种节奏运动。 图 3 :人类的灵长类祖先曾经生活在树上。自然选择使得灵长类躺在树枝上休憩时和人类躺在沙发上休息时一样的放松和享受(图片来源:网络)。 在漫长的生物进化史上,动物,尤其是水生和树栖动物(图 4 左)在学会觅食、捕猎和求偶之前必须适应内外环境的节奏事件。试想,就连在树上攀爬行走都成困难的个体,怎么可能在采集狩猎、逃避敌害、生殖繁衍上获得优胜?拿灵长类来说,自然选择可以这样作用:那些恐高的因为无法竞争树梢的优质果实导致营养不良被淘汰;那些对树的摇摆感到眩晕的因为精神不佳被淘汰;那些既不恐高又不眩晕的,爬得越高,枝条越柔嫩而富有弹性,有一部分因为不能很好协调配合自身及弹性枝条的运动节奏,掉下树摔死了,被捕食者猎杀了,追不上猎物饿死了……。总之,自然选择就是不适应者的花样作死,适应者的衣食无忧和妻妾成群。动物对内外节奏的适应,以及自身具有高超的节奏运动能力(感知、制造、同步化),是生存和繁衍的前提。 图 4 :左,用于研究音乐起源和进化的一些相关种群的进化树(图片来源: Marc D Hauser Josh McDermott, Nature Neuroscience , 2003 ),这些物种都生活在海洋、树林和天空等富有节奏事件的弹性环境中;右,音乐跟食物、性和毒品一样可以唤起人大脑的奖赏区域并带来快感(图片来源:网络)。 节奏相关的奖赏和情绪(RRRE)系统的起源 既然动物进化出了对食物和性的快感,那么也有理由进化出对节奏事件的快感。既往研究表明,人们在欣赏自己喜欢的音乐时,大脑里能被食物、性和毒品唤起的奖赏区域同样被音乐唤起(图 4 右)。文章提出假说认为,水生和树栖动物在适应律动环境的过程中,进化出了一套“节奏相关的奖赏和情绪( rhythm-related reward and emotion , RRRE )系统”。该系统的生物学意义有两方面:其一,给动物带来节奏运动的快感,使之积极参与其中,从而获得对节奏运动高超的感知、制造和同步化能力,得以在残酷的生存竞争中获胜;其二,诱导动物正面或负面的情绪,使之趋向有利的、逃避不利的节奏事件。比如,暴风袭来,树木剧烈晃动,这是危险的象征,动物感到害怕,所以躲到安全的位置;微风吹来,树木像秋千一样轻摆,这是安全的信号,动物感到愉悦,所以外出捕猎或求偶。捕猎时,动物的神经和运动系统需要以闪电般的速度感知树木、自身及猎物的运动模式,快速预测下一刻的趋势,计划并对猎物发出雷霆一击;反之,猎物在被追杀时也做出同样的一系列反应,以期绝处逢生。电光火石的一刹那, RRRE 系统决定了对阵双方的盛衰生死! 音乐、舞蹈和语言的生物起源和社会进化 RRRE 系统使得动物拥有欣赏、寻求和制造节奏事件的本能,一如动物拥有觅食和求偶的本能。于是音乐、舞蹈和语言在这一本能的驱动下得以起源(图 5 )。音乐和舞蹈是对人类进化历程中曾经历的一些重大节奏事件的抽象重现,所以音乐里既有日月经天、江河行地的磅礴,也有草木虫鱼、儿女情长的细微。音乐和舞蹈通过 RRRE 系统唤起的第一类奖赏和情绪——“节奏相关的奖赏和情绪( rhythm-related rewards and emotions, RRREs )”具有生物学及社会学功能,比如吸引配偶、缓解情绪、用于宗教和战争。这些功能反过来推动了音乐和舞蹈的进化,还唤起了第二类的奖赏和情绪——“社会相关的奖赏和情绪( society-related rewards and emotions, SRREs )”。 图 5 :左,动物中具有歌唱能力的几个主要物种及其声谱图,从上自下分别为金丝雀、驼背鲸和白掌长臂猿(图片来源: Marc D Hauser Josh McDermott, Nature Neuroscience , 2003 );右上及右下,远古壁画及器物上的人类舞蹈(图片来源:网络)。 文章认为 RRREs 和 SRREs 的神经环路分别建立于物种形成和个人成长,分别具有先天和后天的特征;换言之,音乐是先天和后天、自然和文化的结合。 一方面,旋律中某些普遍特征能在不同文化领域引起类似的情绪,这一能力是先天的,埋藏在全人类的基因里。比如,非洲土著照样能识别西方音乐中高兴、悲伤和恐惧等基本情绪;而世界其它国家的人也能欣赏《梁祝》、《茉莉花》和《彩云追月》的优美旋律。 另一方面,即使同一旋律也可能因为民族、场景、和个人成长经历等而诱导出不同的情绪,这是文化和后天影响的结果。我相信外国人和中国人听到《梁祝》的心情肯定是不一样的,他们对“ Butterfly Lovers ”的理解也许更多在于化蝶的奇幻。而中国人从“梁”、“祝”这两个姓开始,想到的是古代讲求门当户对的婚姻禁锢,继而想到山伯英台的苦楚和抗争,及至最终的化蝶双飞,这是一整套纯文化的、纯民族的思路和情感,非中国人不能感受。 另外, 86 版《西游记》里《女儿情》和《相见难别亦难》两首歌曲具有完全一样的旋律,但是因为出现场景和所配歌词的不同给人带来完全不一样的感受。《女儿情》表现的是相逢之喜,以及不顾王权富贵和戒律清规也要在一起的高亢激昂之情;反之,《相见难别亦难》却是一番离别之恨,从今后只能梦萦魂牵的柔肠寸断。 节奏适应假说对既往研究的解释 自达尔文提出音乐是一种经过自然选择的适应现象起,科学家一直在找寻人类音乐才能得以进化的选择压。目前已有的一些假说认为,性选择、增强母婴联系和社会凝聚力等是推动音乐起源和进化的选择压,虽然各有合理的一面,也各有缺陷。本文提出人类音乐才能的初级进化压( primary selection pressure )等同于 RRRE 系统的进化压——生物对内外环境中节奏事件的适应。性选择、母婴联系、社会凝聚力等,只是音乐起源后,推动音乐进化的次级选择压 (secondary selection pressure) 。 既有研究表明,音乐能唤起奖赏和诱导情绪。节奏适应假说认为音乐和舞蹈的生物基础是 RRRE 系统。因为生物对节奏的把握在某种程度上甚至可能比食物和性更关键,所以由节奏事件唤起的奖赏很可能跟食物和性一样属于初级奖赏( primary reward ),而不像金钱和权利唤起的次级奖赏( secondary reward )。所以,该假说能很好的解释音乐也能像食物、性和毒品一样触发中脑缘的奖赏系统。 既有研究表明身体的运动在音乐节奏感知中扮演重要作用,不但如此,音乐和运动还共享情绪表达系统。该假说将音乐和舞蹈统一于“节奏运动”,可以解释音乐和运动及舞蹈的紧密联系,同样为音乐认知中至今悬而未决的“旋律不变性”问题提供了一个可能的解释。 节奏适应假说认为 RRRE 系统既有跨物种的共性,又有种属特异性。一方面, RRRE 系统普遍存在于人类和非人类物种,特别是那些生活在富有节奏的律动环境中的物种。现有研究表明几乎所有能歌唱的物种,比如金丝雀、驼背鲸、白掌长臂猿,都生活在水体、天空或树上(图 5 左)。另一方面,依据假说,不同的物种因为生存环境和进化路径的不同,其 RRRE 系统也具有种属特异性。这意味着动物可能有,但并不必须有音乐才能;同样意味着动物可能会,但并不必须会欣赏人类音乐。 假说还认为,人类的音乐才能并不是一个全或无( all-or-none )的能力,而是多种感觉运动能力的综合。更确切地说,健全的音乐才能需要完整的 RRRE 系统,同样需要对音高、节奏和动作的感觉运动系统。这些系统一旦出现问题,将可能会导致某一方面音乐才能的不足,而不是整个音乐才能出现问题。既有研究表明,节拍乐盲( beat deaf amusia )、音高乐盲( pitch deaf amusia )和特定的音乐快感缺乏者( specific musical anhedonia ),分别对声音节拍的感知、音高的感知和音乐快感的提取存在问题,而三类人群的其它音乐才能表现正常。和节奏适应假说吻合。 反之,因为音乐和运动感觉系统以及情绪系统具有紧密关系,如果后两者出现不足,音乐可能扮演替代角色,对音乐、运动和情绪所共享的一些感觉运动器官及神经环路形成刺激,起到训练和恢复相关不足的作用。这一假说可以解释为什么音乐对运动和情绪类疾病具有治疗效果。 总之,音乐、舞蹈和语言的起源至今众说纷纭,文章从生物学和社会学的角度为三者的起源和进化勾勒出一条可能的路径,并对很多既有研究给出了可能的解释。节奏适应假说将为音乐认知、音乐治疗,以及音乐、舞蹈和语言的跨领域研究提供新思路。 注:1. 该博文中 凡有确切来源图片均已注明出处,其它图片收集自网络,原作者可以联系我撤 销图片或添加备注 。 2.该博文只是对“节奏适应假说”的科普,系简述,未添加引文信息。更专业的论述以后再分门别类慢慢写来。 王天燕( tianyanwang@hotmail.com ) 2015 年 3 月 19 日 相关链接: A hypothesis on the biological origins and social evolution of music and dance (Wang, Front. Neurosci. 2015) 音乐起源之谜(一) —— 音乐、舞蹈和语言起源的 “ 节奏适应假说 ” ( 王天燕, 03/19/2015) 音乐起源之谜(二) —— 音乐的 “ 文化起源 ” VS“ 生物起源 ” ( 王天燕, 03/26/2015) 音乐起源之谜(三) —— 音乐才能的遗传基础 ( 王天燕, 04/02/2015) 音乐起源之谜(四) —— 音乐起源的性选择假说及其不足 (王天燕, 04/12/2015 ) 音乐起源之谜(五) —— 音乐之始,大道至简 ( 王天燕, 04/16/2015) 音乐起源之谜(六) —— 音乐和舞蹈统一于节奏运动 ( 王天燕, 05/08/2015) 音乐起源之谜(七) —— 节奏适应是食物和性的前提 ( 王天燕, 05/15/2015) 音乐起源之谜(八) —— 音乐在动物界的起源和进化 ( 王天燕, 05/22/2015) 音乐起源之谜(九) —— 人类音乐的起源和进化 ( 王天燕, 06/08/2015) 音乐起源之谜(十 / 完) —— 节奏适应假说的机遇和挑战 ( 王天燕, 06/18/2015)
个人分类: 音乐、舞蹈和语言的起源|13952 次阅读|23 个评论
儿时一次过年:执着的期盼
j6789 2015-2-16 17:07
儿时一次过年:执着的期盼 周 健 几十年前的一个夏日,上小学二年级的我刚进入暑假假期。家父的小弟 - 我的五叔当时正在县城的师范学校读书,他来到我家,告诉我的父母说,还要上学校去几天,然后就回家来休暑假了,并想带我一起去玩玩。在我的强烈要求下,父母同意了我的出行。于是,跟随着五叔来到师范学校。虽说这是一所培养中小学教师的学校,但是限于那时的条件,学校规模也很小。就在一条小河的两岸,零零散散的坐落着一些房子,最高的楼房也就是三层了。去到五叔的学生宿舍,也是两层的木架子高低床,一个房间住上十来个人。不过,校园倒是地处小城的边上,环境安静,草木茂盛,是个读书的地方。到了晚上,五叔的一个室友拿出了一个小小的乐器拨弄起来,那声音清脆悦耳,甚是好听。我在旁边认真看了这个尚不知名的乐器,那是一个用右手拨弦、左手按键的乐器。后来,五叔告诉我说那个乐器的名字叫“凤凰琴”。这个乐器在我的内心引发了强烈的好奇,如果自己能拥有这么个东东,也一定能拨弄出动听的乐声来。这个好奇,也成了我这次跟随五叔去师范学校玩的最大收获。 回到家里,急急忙忙把自己的想法告诉了父母,还提出请在外地工作的家父的三弟 - 我的三叔给我买回来。父母也十分开明,他们的答复是:同意我的意见。但是,要求完全由我自己写信去告诉三叔这件事。他们只负责去邮局发出这封信。尽管内心有些打鼓,还是硬着头皮履行自己写信的职责。还好,借助字典辞典勉强完成了这封信。父亲也将信邮寄给了三叔。两个多月之后的一天,父亲带来了三叔的回信。信上说,到年底回爷爷的老家过年的时候,会把琴带回来。呵呵,看到这个消息,别提多高兴了,到了晚上在床上也久久不能入睡。眼前总是有那个“凤凰琴”的样子在票飘来飘去。从此,我开始了对当年过年的执着的期盼。 好不容易熬过了下学期的学习,放了寒假。寒假之后,离过年的日子就一天一天的临近了。我的心中对“凤凰琴”的渴望也在一天一天增加。时常幻想着弹奏“凤凰琴”的开心与快乐。过年的日子终于到了,我们一家人也去到爷爷家过年。在去爷爷家的路上,我依旧在幻想这次能够抱回我日思夜想的“凤凰琴”了。我三叔一家也如期回来了,遗憾的是三叔告诉我这次没有能带回那个“凤凰琴”,原因是那个商店卖缺了货。不过,说好春节过完年回去以后,他们会尽早添货的。三叔还说,他会托人早些时间把“凤凰琴”带回来,不会再等到明年过年。这样的情况,确实有些让我失望。还好,三叔做了肯定的承诺。我也只好无奈的继续等待。 新年又过了几个月,一天父亲拿到了三叔托人带回来的“凤凰琴”。半年多的梦想终于变成了现实,心里实在高兴。接下来,就是反反复复的拨弄“凤凰琴”了。经过几个月的尝试与理解,慢慢认识到了这个东东原来仅仅是一个供小孩用的玩具,并非乐器。虽然,这个“凤凰琴”没能让我从小学会一样乐器,但是,我的三叔和我父母能够满足一个孩子的好奇心与愿望的做法,却让我的人生成长之路上多了一份鼓励与支撑。而今,当自己也渐入老年的时候,对父辈们那浓浓的养育、关爱之情,更是倍感真切。 参加工作之前的几年,因为没有忘记“凤凰琴”引发的音乐萌动,断断续续的自学了一个时期的二胡。能够拉一些简单的乐曲。后来,通过学习发现二胡之类的弦乐,对人的音准听力要求较高。自身对音准的感受不佳,于是放弃了继续的学习。最近几年,自己又开始了学习一样新的乐器:萨克斯。我学习萨克斯的缘由是这样的:因为知道自己对音准的把我不力,于是选择了木管吹奏乐器萨克斯。 6 年前,跑到香港,买回了一把台湾生产的“杰普特”中音萨克斯,从此开始了持续的学习之路。五线谱、基本乐理、萨克斯演奏方法等,一步一步进入自己的学习课程之中。萨克斯那时而圆润流畅、时而高亢、时而深沉、时而幽怨、时而如泣如诉的乐音,常常飘动在我的耳边。美好音乐不仅滋润着我的心灵,也伴随着自己的人生脚步迈向未来。 二 0 一五年二月十六日 作者联络: Email:zhou6789@21cn.com
个人分类: 回首觅踪|4065 次阅读|0 个评论
UIUC图书情报研究生院(GSLIS)学术报告:音乐信息检索
热度 1 terahertz 2015-2-7 09:04
当地时间2015年2月6日下午4时,地点位于美国伊利诺伊大学香槟分校图书情报研究生院的126报告厅。 本学期CIRSS系列研讨会首先由GSLIS的访问学者,来自华东理工大学信息科学与技术学院副教授陈宁开讲,题目是“基于音频内容的音乐信息检索”。 在日常生活中人们喜欢听音乐。但是作为个人如何从全球巨大的音乐库中选择是一个棘手的问题。基于音频内容的音乐信息检索技术能够帮助我们解决上述问题。本次报告主要讲述2方面的问题:音频指纹和翻唱歌曲的识别。音频指纹系统最大挑战来自抵抗时间尺度(时间延伸和转变)的鲁棒性,基于计算机视觉分析提出一个音频指纹识别算法并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分辨率高、且易于计算。对翻唱歌曲识别中最常见的特征——音阶轮廓特征(PCP特征),应用听力心理物理学的两个概念组合(时变等响曲线和耳蜗频率选择性)进行改进研究。与基于传统的PCP相比,本实验结果能够获得较高的识别准确率。
个人分类: 出国留学|3701 次阅读|2 个评论
本月音乐盒
热度 3 huailu49 2015-1-26 08:57
1 、 An der schönen blauen Donau 2 、 Penelope 3 、 Scarborough Fair 4 、 The Song Of Londonderry 5 、 Theme from Schindler's List 6 、 Theme Of Exodus 7 、 Por Una Cabeza 8 、Анданте Кантабиле 9 、Уральская рябинушка 10 、卷珠帘
个人分类: 音像资料|2412 次阅读|6 个评论
[转载][《盖特露德》][世界名著(赫尔曼·黑塞)][TXT/109K]
lcj2212916 2014-12-16 11:38
盖特露德是作者笔下完美女性的化身,她熟谙音律、嗓音优美,且相貌迷人、心地善良。与男主人公库恩因音乐相识、相知,却最终成为库恩好友穆奥特的妻子。 库恩年少轻狂时因一 场恋爱事件意外残疾,尽管饱受残疾与爱情所带来的压力与折磨,仍在音乐之途不懈追求,最终爆发出旺盛的创作激情,成为了一位大音乐家。 最后,盖特露德的婚姻以悲剧告终。 这既是一部关于音乐与爱情的小说,同时也是一部探究生命意义的哲思小品。书中对音乐和情感的描写非常细腻而感人,在这里,音乐、爱情、友情、亲情和生命交织为一体。 下载地址: http://www.400gb.com/file/80491101
1384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纪录片][音乐之生 Alive Inside: A Story of Music & Memory (2
lcj2212916 2014-11-27 22:18
导演 : Michael Rossato-Bennett 编剧 : Michael Rossato-Bennett 类型: 纪录片 制片国家/地区: 美国 语言: 英语 上映日期: 2014-07-18(USA) IMDb链接: t t2593392 下载地址: http://www.400gb.com/file/79290078
3041 次阅读|0 个评论
我对中国音乐创作在近20多年来相对滞后方面的看法
热度 1 Huangyy 2014-11-16 18:17
这方面涉及的内容是较复杂的,也只是想简要讲点看法。因为我从小喜欢音乐,中学时就作曲,几个节目在学校演出效果很好;记得那时主要是小合唱和大合唱的歌曲为主。到大学了,在校文工团任乐队提琴手,同时创作节目。曾担任《快乐的星期天》的作曲,为长达 17 、 18 分钟的大型舞蹈,所有的舞曲为我创作的,后来较多的配器部分,由曾在桂林市文工团任小提琴手的(可能是首席)、校文工团团长担任,(在其未作配器之前,这个节目的演出也曾获过多次奖,当然那时也有简单的配器,而他做了配器后效果更好),在全省大学生文艺汇演上多次演出,获得学校和省级的多个奖励。因此,我比较关注我国的音乐创作,尤其是交响乐和小提琴的乐曲创作方面。 在看央视今年主办的小提琴大赛时,在成年专业组的比赛中,主持人问两位评论的嘉宾说:好像我国近些年来新创作的小提琴曲子很少,优秀的就更少,这是什么原因?而其中一个嘉宾答:西方的音乐创作是经历了古典、浪漫和现代音乐的时期,我国缺乏这个经历,所以要慢慢来。而我对此持不同意见。而对另一位嘉宾即著名小提琴演奏家吕思清提议:“建议以后中央电视台在小提琴大赛中加入一个‘中国新作品演奏奖’”则认为非常必要。而对于前一个嘉宾的说法持不同意见原因为:虽然我国与西方的乐曲演奏所用乐器有所不同,但是对于音乐创作而言,不会因为乐器的形态与音色特点而有过多的影响,也不能说我们国家的音乐创作是从较新的时期,或者近代才开始的;我国的音乐创作起源也很久远,也同样经历了古典、浪漫和现代的时期,也有其风格和流派等,从 2000 多年前就有较多乐器和曲目及歌曲了。如果说浪漫时期的,汉族的可以从民国初年算起吧,但这是很保守的说法;而少数民族的,则浪漫的音乐和歌曲则更早出现,算到西方的浪漫主义开始时期的 1820 年也是可以的,尤以蒙古族、傣族、彝族、哈尼族、羌族、壮族、维吾尔族、哈萨克族、瑶族和苗族等的音乐或含有浪漫色彩的音乐更为丰富。而交响乐中目前常用的大部分乐器进入我国虽然仅约 100 多年这样(部分在 200 年以前也进入了),但是,我们在吸收外国音乐元素的同时,结合这些慢慢被国际交响乐通用乐器的音色特点也陆续地创作出了许多好的、经典和优秀的交响乐和小提琴独奏曲等。如根据刘天华 1928 年创作的乐曲《良宵》(二胡独奏曲)改编的小提琴独奏曲等,这里要专门提一下,我国第一首小提琴独奏曲应属著名科学家李四光教授创作的《行路难》,接着还有《摇篮曲》、《思乡曲》,到《夏夜》、《牧歌》、《梁祝》、《雨夜花》、《丰收渔歌》等等。而在交响乐方面,也有《红旗颂》、《北京喜讯传边寨》、《瑶族舞曲》等等,还有那极为著名芭蕾舞剧的舞曲《红色娘子军》、《白毛女》、《沂蒙颂》等,以及根据电影乐曲改编的《海霞组曲》等。这些广受社会各界欢迎的小提琴独奏曲和交响乐曲成为了我国文化艺术的瑰宝,成为各时期人们宝贵的精神食粮和很好的文化享受。也把中国的文化传统和勤劳勇敢、不屈不挠、诚实和善良的优良品格进行了展现和颂扬,鼓舞着、也将永远鼓舞着我国乃至世界所有正直、善良和勤劳的各界人士和民众努力工作、憧憬美好未来、积极向上地在铺满阳光的道路上前进。 那么,中国近 20 多年来、甚至更长的时间里,确实是小提琴曲和交响乐的新作品少了,而且受广泛欢迎的似乎更少。这不能不从创作者自身的动力,用功、用心的程度以及媒体和文化层面的推广等多方面找原因。而且,各方面的原因都有,一方面创作者可能用心不够;二来,假如有被认为是好的曲子,则对其宣传、推广不足。比如,凡是音乐会,则常常是西方的曲子在唱主角,几乎 80% 多的节目为西方的曲子。在许多的电视节目里,看到的过多的是通俗方法的演唱,加上摇滚、爵士、布鲁斯等等曲调,要么是国外的交响乐和提琴曲占据很大的比例。这是不合适的。这个方面,我在之前已经论述过,国外的东西可以借鉴和适当欣赏,可以占据 30% 多的比例,但是,自己国家的文化是一个国家的传统和精神所在,必须占据主要的份额和比例。不可认为艺术就是个娱乐,能赚钱就行。那是很错误的。对一个民族的发展和前进的动力等都至关重要,各国皆十分重视。 当然,那位回答此问题的嘉宾不是作曲家,是著名的大提琴演奏家,他在主持人这样随机的、毫无准备的提问中,可能为了给作曲的、或者其他演奏者兼创作者一些面子,不至于他们在那被批评,就顺口那么一说而已。但这丝毫不影响其为著名演奏家的形象。当然,国外的音乐可能经历的过程更为系统一些,或者被总结得更系统些吧,也含有一点道理;但是不能说我国的音乐发展历程不够悠久和丰富,以及我国音乐创作的源泉和底蕴比国外的少和浅。只是我国在音乐的发展历程方面还没有被研究和归纳得那么系统,而且给出那些名词来而已。而且值得提出的是,虽然音乐的发展有所进步和新的一些形式和元素在揉合进来,但是丝毫不影响老的曲子或者西方所称的古典音乐、浪漫音乐的继续发展和传承,其就像音乐的体系和构架,将永远地保持,而不可因为现代音乐的一些如电子音乐等因素的掺入,就要替代经典的乐曲,这个就像某一自然科学的理论体系一样,是一个打基础,建支撑和构架、以及发展的过程。新的研究在不断地进行和延续,有一部分很重要、乃至重大的旧的理论和观点可以被推翻或者修订,但是大的基础和构架还是要保持的。而音乐方面,则需要保持经典的内容则比自然科学的多很多。 记得有些媒体曾报道过我的母校西南大学的一位保安,常常在彩虹桥上演奏小提琴,吸引了许多大学生驻足欣赏,有的还提出向他请教呢。因此,希望我国的文艺工作者,多些创作出优秀的、广大民众能够被打动的、优美的弦律;而且,各类传媒渠道要积极地推广和宣传,好的曲子,各乐团和演出团体应多演奏和表演。同是一个文艺的平台,被哪类形式的东西大量充斥,则民众就随着大潮去听和看什么。所以,一个国家的文艺,作为其大文化中的一部分,其如何导向很重要,对于那些更好凝聚集体力量、歌颂祖国、歌颂善与美、歌颂真诚内涵的作品应大力推出、展示和弘扬,这是广大文艺工作者的责任,也是广大老师和其他学者们的责任。
个人分类: 学术问题|3134 次阅读|4 个评论
“两岸猿声啼不住 轻舟已过万重山”
wyuehua2004 2014-10-30 14:35
我的文章 “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 《当代音乐教育哲学研究》读后  见 http://musicology.cn/reviews/reviews_8908.html ,本文已刊发于 2014 年的《人民音乐》专业权威核心刊物。欢迎来访!
个人分类: 评论|1290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不缺好音乐只缺好观众”?
wyuehua2004 2014-10-29 07:57
今天碰巧看到一篇网名为“1993tangning”作者写的一篇跟我有关的博文,地址 http://www.emus.cn/51956/viewspace-52413.html ,转载于此跟大家分享!----吴跃华 今天在Emus音乐社区的网站上看到了吴跃华老师转 载的一篇新闻,题目为《不缺好音乐只缺好观众》。这 个标题吸引了我,于是我查看了这篇新闻。(吴老师转 载的原文链接: http://hb.qq.com/a/20120810/000270.htm ) 我看过新闻报道后,又查看了吴跃华老师在转载文章后面附加的评论(吴老师原文链接: http://www.emus.cn/?uid-47845-action-viewspace-itemid-51589 ),他这样说道:“ 不缺好音乐只缺好观众---这是什么话!当老爷当惯了。要知道这是消费时代,不要说音乐制作要充分关注观众,就是音乐创作也要充分关注观众。否则的话,那只能是自产自销,跟观众有什么关系啊!企图贬低观众抬高自己就能挽救“前途”不是什么好招!如果思考问题仅是这样的逻辑,我看是“缺好音乐不缺好观众”。 ”我很赞同吴老师的观点。音乐是为大众服务的,音乐创作出来就是给观众听的。观众是音乐的消费者,音乐创作者应该生产适销对路的音乐产品才能有市场,例如市场上需要毛衣,厂家却生产了T恤,那怎么会有好的销量和影响呢?如果音乐的创作脱离了观众,那就像火车脱离了铁轨一样,当然会离观众越来越远。如果因为自己唱片卖得不好,就说是观众不懂得欣赏,那样的话 就会一直迷失在自我感觉良好的错误中。 新闻中有一句话说得很好:“ “ 专业”一词似乎只能形容音乐人,而不能用在观众身上。 ”,“青岛演艺市场“缺乏内行观众”的说法,显然是以观众不懂得欣赏来掩盖自己本身的 音乐创作问题,这是不对的,好的音乐自然而言会引起观众的共鸣,而不是在于那为 吸引人眼球的明星。音乐创作没有达到好的影响效果这一问题并不能归结于是观众不 懂得欣赏,如果归结于观众,那么音乐市场的前途不但没得到拯救,反而会越陷越 深,无法前进。
个人分类: 评论|1060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27岁学音乐能成功吗?--请看这回答靠谱吗
热度 1 wyuehua2004 2014-10-13 11:20
说明:我转载一个博士回答网友提问帖子,请大家看看靠谱吗? 知乎网友提问: 工作五年了,想要现在从头学钢琴走上专业作曲的道路,有类似成功例子吗? 我现在27岁,在财务咨询行业工作5年了。但对 钢琴 和电影配乐非常着迷,再加上之后的职业发展对我吸引力越来越小,所以希望开始做自己真正热爱的事,但又不知道这条路理论上是否行的通。所以希望有类似经验或者听过类似故事的朋友能帮忙解答或者提出建议。感激不尽。 突然想到很久以前空间一篇日志:《 所有的男人都是消耗品 》中有一段:“以前的选手大多是豪杰,他们通宵达旦地喝酒,喝到天亮径直去了球场……与他们相比,现在的名选手具有个子偏小、为了还住房贷款才闯荡江湖的猥琐倾向……如此之类的现象不仅仅只出现在职业棒球选手中,演员、作家、音乐家,莫不如是。” 而如今现状是:大部分人都猥琐,猥琐也就不再猥琐了。我其实还是很喜欢“以前的选手”的,像刘伶、像张旭、像吴冠中、像海子、像穆索尔斯基……像哪怕是古龙、王西麟。 下面回答问题。谢邀!( 中央音乐学院 博士 ) 孔子说朝闻道夕死可矣!你才27岁!想干什么不能干? 做艺术最怕功利的,算计的人生观,价值观与世界观(要纠三观才行)!我学习浪费多少挣钱机会?写这个作品能卖多少钱?干这个职业会不会孤苦伶仃?弹钢琴能还上房贷吗?……如果你这样想还真不如来山东找蓝祥!挖掘机哪家强? 会不会吃苦?受很多挫折与打击?一般情况肯定会,不做艺术,不学钢琴,作曲,人生也不会终日鲜花簇拥。 能有多成功?看个人情况!看个人努力情况。此外还有两种情况,要世俗意义的成功还是要求自身对音乐的理解认识达到一定高度,能够用音乐表现自己想法等。前者还要受很多因素影响,后者只需不断努力就能成功!音乐能力与素质会不断提高,只要坚持,就像爱因斯坦做的小凳子,比以前自己做的好,就值得骄傲!
个人分类: 评论|1227 次阅读|2 个评论
做个科学家,还是做个音乐家
热度 11 aejj 2014-10-12 14:24
来到新地方,新的生活极为忙碌。 C 大课业繁重是出了名的,计算神经又高度的跨学科(倒也挺合我的胃口),所以我修的课,一门在数学系、另外两门属于神经、心理和生物系。三门课里有两门坐着的几乎全是神经或者数统系的博士,一进到班里压力颇大。大家自我介绍以前的背景,也都是相关专业,只有我,刚说出“哲学”便引起老师的好奇、同学的侧目——钢琴就更是提也不敢提了。 上课,大多数时候,老师根本不管人类的理解速度的上限,专门的计算神经课,本也没几个人,第一次课后还又吓走了四五个。开学第一个周末,我家门不敢出,几乎全天闷在家里做作业和看书,熬了几天后,好歹适应了一些这样上课和学习的速度,也有信心把选的比较难的课坚持下去了。回忆下来,一周学的东西,似乎比我以前自己看书,一个月学的东西都要多。 所以好歹忙碌的也算值得。在这里不管是学习还是研究,似乎也都随时接触到最前沿的研究和人,带来的成就感和动力自不必说。我跟实验室的博士做研究,我本以为只是给我试试身手,我问研究出来的结果大概会是什么样子的呀。他口气颇大地说,理论上都没有人知道,所以我们才有做的必要。上神经的课,介绍计算神经的历史,老师说啊发现这个这个的人现在就在我们这栋楼里;另一次下课,走到一楼,发现过厅里三三两两的人,边吃东西边聊天,应该是什么活动以后的茶歇,我于是走过去,也想偷点饼干吃。发现几个学生正围着一个老头高兴地讲着什么,不经意一看,发现老头居然是 DNA 的发现者沃森。 这些多少都在我之前的预料之中;我也准备好为这种的生活付出代价,比如说不能再看很多其他的书,或者练太多的琴。况且学习离城里太远,想听一次音乐会怕也不再那么容易。不过一开学我才发现,这里虽然没有音乐演奏系(但是有音乐理论和作曲系),但是音乐生活之丰富,与我呆过的音乐学院相比却毫不逊色。学校一年的各种演出、大师班、和音乐会早已排满。学校里有钢琴教授,而且她以前还跟我之前音乐学院的教授有一个共同的老师( Leon Fleisher )。跟她上课也要像进音乐学院一样面试,她每周也会像我在音乐学院里一样有所有学生在一起互相演奏和交流的 studio class ,明年我们还要一起在全校演巴赫的音乐会。学校里甚至还能学到重奏和古乐器(古乐器还有古典系的支持)。 这样一想,虽然人不在音乐系,但是我的生活中的音乐并不会减少太多。后来跟指导我做研究的博士聊天,原来他居然也和我极为相似,他弹吉他和吹号,只不过是爵士乐,作为一个生物物理 高年级 博士生,每周都去酒吧演出,每天不练习一会儿就手痒。他说这完全不仅仅是什么“爱好”:很多人不理解,音乐对于一个人是多么的重要。此话一讲出,我激动的差点与他拍起手来。 不过,他依然惊讶我曾经去了音乐学院,他问:“所以你还是想做个音乐家?”我说,没有,这种想法倒是在去音乐学院之前有,在音乐学院之时便不再有这个念头了。 回想三年前,我去 Berkeley 做研究,做完之 后 教授说你可以考虑来我这读研,我才跟他老实说我下一步想先去音乐学院,本以为他会诧异甚至是有些生气,但是他居然毫不意外,说自己也爱弹吉他爱的不得了。我随后问他万一我当音乐家了还有没有可能做科学。他说,反过来好像会容易得多,比如像我这样。 我这般的经历,让我格外关注同样有类似经历的人。以科学为主业,兼修音乐的例子,不管是身边还是有名的例子当然都很多,著名的例子像爱因斯坦、普朗克等等就不用说了,普朗克在做物理学家之前,想的是去当钢琴或管风琴家。 20 世纪代数几何最有名的大师 Grothendieck 据说也动过去搞音乐的念头。 虽然,他们的音乐水平究竟如何倒不太容易知道。据说爱因斯坦曾经和大钢琴家鲁宾斯坦一起演奏排练,爱因斯坦在有一个地方总是慢四拍,最后钢琴之神鲁宾斯坦有点发飙,跟物理之神爱因斯坦说:“教授先生,您不能连数到四都不会吧。” 至于音乐家中能同时搞点科学的例子确实似乎就少得多。像俄国的作曲家鲍罗丁和居伊,活着的时候主业分别是化学和军事,死后以作品留名于世。这样的例子实在是少之又少。刚刚去世的著名指挥家马泽尔, 16 岁进匹斯堡大学学的是数学和哲学,但后来毕竟也只能算他的业余爱好。 不过,科学与音乐能够在相当的程度上“两全”者,居然还真不在少数。我以前本科 时的 老师 P 就考证过说,普朗克早年的音乐研究里用到的数学,和他后来创立量子论用到的数学有惊人的相似。他还考证在数学家欧拉、物理学赫姆霍茨和托马斯·杨的研究中,音乐研究都对他们的数学或科学研究有所影响。我的老师自己也是类似的人,他是斯坦福大学的物理博士,同时是我们学校的驻校钢琴家,大四那年同时指导我的量子力学毕业论文和考音乐学院的曲目,认识他之前,他同时是他的两个母校斯坦福和哈佛的访问教授,去斯坦福讲的是音乐,去哈佛则是讲物理。 中国最著名的语言学家之一,老清华的“四大导师”赵元任也是个好例子。他在语言学上贡献太大,禀赋实在太超群,以至于可能很少有人知道,中国人历史上创作的第一手钢琴曲便是出自赵元任的笔下;刘半农作词的经典歌曲《教我如何不想她》,作曲是赵元任,甚至首唱都是他本人。(另外,赵元任早年在康奈尔大学,和回清华一开始,其实教的是物理。) 至于近一点的例子就更多了。著名语言哲学家 Donald Davidson ,同时也是钢琴家,曾经和大指挥家伯恩斯坦演奏过很多次双钢琴;逻辑学家 Raymond Smullyan 是丘奇的学生,写了哥德尔定理提出之后几乎最重要的关于哥德尔定理的论文,不过他 12 岁便已在纽约的钢琴比赛中拿头奖,后来手伤了,没办法弹那么多琴,才去搞数学和逻辑;科学家和哲学家 Ervin Laszlo 的广义进化论和量子意识理论世界知名,但他从小也是音乐神童, 9 岁就和布达佩斯交响乐团一起演协奏曲, 15 岁进李斯特音乐学院,后来也常有演出和录音;甚至最近来我们学校访问的一位研究范畴论的数学教授,同时也是位艺术歌曲的专业钢琴伴奏 …… 至于今天数学家、科学家研究音乐,音乐家和音乐学家把数学和科学带入到音乐理论和实践中,虽然水平参差不齐,但也早已经不是什么新鲜事了。 即便如此,这样的人大多数时候,主业仍然不是音乐家。最好的音乐家,似乎无一有任何的“分心”,必须要对音乐有着专一和持之以恒的投入和专注;同时,音乐家在现实世道中生存好的难度,实在比科学家要大太多。科学家尚有年轻时靠着天赋、冲劲和运气一朝定乾坤的事例;而在艺术中,即便很早就有功名(但是也只有文学家拿的了诺奖,钢琴家只可以在诺奖颁奖典礼上弹琴),要成一名真正的艺术家,几十年的专注磨炼只是起码,真正的道路到死都没有尽头。 所以,也许我很早就注定不能做最好的音乐家了,除了早期训练的缺乏,我虽有对音乐的热情和一些天分,但却没有为它而牺牲所有的勇气和决心。做好的科学家当然难,而要做好的音乐家或艺术家,似乎非要有决绝之心不可。按作家和画 家木心 先生的话讲,非要有牺牲所有的勇气(甚至有时候,可能会是家庭和亲人),非要有“做绝了”的毫无保留,才可能换的来真正的艺术。 既然如此,只有在生活中,甚至在科学中,也尽力多一些时刻,让艺术的光能多照进来一些。
个人分类: 上学记|14420 次阅读|20 个评论
学术乱象讨论感悟:科学者更应该讲“科学”
wyuehua2004 2014-10-9 18:05
前天,我发了个帖子《我们学术界现在的很多乱象只相当于美法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的水平》,被科学网编辑推荐,一天的来访量就达万人。谢谢科学网编辑的抬爱!作为一名普通音乐教育工作者,受到科学网编辑的抬爱很高兴,受到众多网友的关注更感欣喜!但在各位网友的讨论中,有些发言还是有些意外,还有些人匿名者直接开始谩骂了!记得我初来这的时候,网站备注栏有个栏目叫“交友目的”,我填写的是:“向科学界学习”。事实上,我来这短短时间,确实从科学网学习了不少东西,这是一般音乐网站很难学到的知识。有些学者的言语真是精到且实用。但从我这篇文章下面关于“学术乱象”的讨论中,我还是不得不向科学网某些朋友进一言:“科学者更应该讲科学”。 一、科学者应该要有科学精神。我的这篇文章写的是一篇随笔,显然不是学术报告。按照我们人文学科的解释是,文章是小叙事,是表达主体的一种生存感受,其文重在其意义的阐发而不在于事实的描述。如果大家能从我文章中感受一下目前学术界之乱象就足够了。很遗憾!科学者似乎真讲科学了,许多人就盯着我文中提到“12万”这个数字了并大发感慨。从发言的这么多人中,竟然没有一个人质疑我文中的数据,也没有一个人质疑我的文章的相关事实是否真实的情况下,就进行推论了。如果你一定要根据“12万”数据进行推论也要在认定是可靠的事实的情况下进行吧!这在我们人文学科是大忌的。这叫对我文章的价值定位出错!如果你对我文章非要用科学思维,我的理解,科学精神首先要我们求真务实! 二、科学者应该要讲科学理性。作为科学者用科学思维来审读我的文章是可以理解的,因为这是你的习惯!很好!但是,有些科学者的发言可以说是缺乏逻辑。把我文章反映的学术乱象无端的上升到贬低整个人文学科的高度,抬高到侮辱我们国家的地步。尽管言论可能有可以理解的地方。但是,请你逻辑一点看,我这文章有这么大能量嘛!我的文章能够合理推导出这么大价值嘛!你是在借“文”发你的“挥”吧!自己一方面看不起人文学科另一方面又发挥想象力比人文学科还甚!更可笑的是,有的人似乎还想把问题抬举到政治层面!你懂政治吗?我们不要信口雌黄可以吗?!科学为人类服务,更应该为本国服务。即使你不为本国服务也不能无端伤害本国。一提到腐败就上纲上线,我不相信哪个国家政党愿意把国家搞败了的。有这无端谴责的功夫,你要是真是个负责任的人,我倒建议你直接拿证据向有关部门举报!否则,少在这科学网兴风作浪! 三、科学者应该要尊重科学规律。我的文章虽是随笔,但真正读懂我文章的人不多。我的文章结尾明确的或者主要意图是想请大家去看国外人自己写的书,其中曝光的现象跟我们差不多。这是我们了解外国的一种有价值的途径。那是学术专著,作者用严谨科学的方法做出的研究成果,很值得认真一看。我的文章意在暗示学术乱象可能是国际现象。我是这样想的,如果某种现象只发生在我们国家,说明其根源可能只跟我们国家有关系,那就要在寻找如何改革制度方面做文章;如果有些现象其他国家也有,这就说明问题存在是共性的,不仅仅是我们的制度问题,可能是现代性问题,这需要我们有更广阔的视野来审视这个问题。而不能仅仅用抱怨以及其他各种隐蔽形式来诋毁政府达到宣泄个人情绪、搅动社会稳定的图谋!我们要尊重规律!希望科学者要在研究规律上下工夫,跑这来吵架实在与人与己都是没有任何意义的事! 我是一名普通音乐教育工作者,来这主要是学习的!如我的发言不当请海涵!最后我提醒各位,“科学'”的东西放哪都科学,不要着急!
个人分类: 评论|1229 次阅读|1 个评论
兄弟情 天下心
wyuehua2004 2014-9-23 08:11
《音乐教育自传:找寻过去的意义》第二次印刷序言 兄弟情 天下心 恩师费承铿先生不幸离世,为了使我们这位最可敬、最可爱的音乐教育家的精神长留人间、永泽后人,我于2013年6月4日来苏州费先生的老家调研,为恩师书写传记准备材料。6月5日下午5点,在采访94级蒋锋鸣同学时得知,费老94级学生孙桂松也在苏州。在我表达想采访的愿望后,蒋锋鸣立即与孙桂松取得了联系。孙桂松二话没说,马上取消本来已准备好去上海的行程,专门派人开车来接我面叙。孙桂松爽朗的性格我是不奇怪的,但使我特感意外的是这位我曾经的小师弟,经过多年打拼竟然成了管理几个公司的老总 。开始我怎么也不敢相信,当小车载我驶入一个黄金地段简直是天堂式的家园,特别是亲眼看到今天风流倜傥的孙总时,我无语了(我毫不夸张地说,他可能是师大音乐系毕业生中今天最有出息的一个)。几句愉快的小叙后,孙总遂安排苏州金鸡湖边最豪华的酒店招待我。在去酒店路上,孙总提起我的书《音乐教育自传:找寻过去的意义》,使我又一次感到意外,“你现在还有空关心我这样的小书?” “我是在搜索费老师资料时无意中搜到的”,接着他追问道:“能送我一本吗?” “你要这书干什么?”我疑惑地问。 “我看了,很感动!” …… 接下来,我吱吱唔唔地找了几个借口搪塞他(由于印的少,书都送各主要大学图书馆送完了,所剩的一本是准备送苏州大学图书馆的,没准备送他)。我的书于5月1日匆匆出版,印的很少,本来准备在费老“临走”前让他看一眼(在费老“临走”的前天晚上6点,我已经找人算过一卦,费老“大限”已到)。因为其中有一篇文章《心灵比大海、天空更宽广的人是我的恩师费承铿先生》写的就是他。很遗憾,5月1日晨6:00,当我带着书急忙赶到徐州重症监护室时,恩师刚刚闭上了双眼。尽管我的“故事”很真,但还是逃不过孙总的眼睛。他看出我印的少主要应该是出于经济考量。孙总当即决定加印一千册,说费用由他来出(同时,孙总对我即将为费老写的书也作出了出版承诺,细节此处不便公布)。想起当年我们初入大学一起学习音乐专业时的窘相(当时我们都很穷),真的不敢相信 …… 。尽管我再三推辞,但孙总还是用非常干脆利落的语言回应道:“你不用推辞,这是我一定要做的!第一,咱们兄弟当年一起奋斗,情深意重。你的风格我知道,低调、勤奋、朴实,你跟费老一样都是好人。第二,你的人生经验很宝贵,应该让大家都看看!” 宴席间,孙总为我们讲了他小时候的故事。孙总也曾是一位穷苦人家孩子,拾过大粪,放过几年鹅,吃过数载“糟糠”饭。为了生活,小小年纪的他就学着大人样从生产队挣工分,为了学习音乐,他偷偷地用舍不得吃的鸡蛋去“讨好”老师……此时,我的心在颤动,不要说当座的其他商界名流不敢相信,就连我这放了十年猪、大他好几岁的,也是穷苦出生的师哥也不由的为之振动。毫无疑问,孙总今天的成功绝非偶尔。我似乎一下子明白孙总为什么要为我的书加印一千册的原因了。所谓“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孙总 说 的是“兄弟情”,其实 讲 的是“天下心”。 我的书是用来体验的,我不是明星,无需炒作。我的书也不销售,只送给有“缘份”之人。如果您愿意体验我的书,说明我们有“缘”(我的书只对真愿意体验的人有用),如果您体验还能有所得,说明我们不仅有“缘”,而且还有“份”(能分享到我经验背后的意义,并与你自己的“视界”形成新的“融合”)。体验了我的书,与其说能洞察到我的心灵,不如说是照见了你自己的内心。我的故事有点酸楚,了解我并不重要,“认识你自己”(古希腊特尔斐神殿神谕)才是目的。我希望与本书有“缘份”的人,能真正懂得孙总善举之深义!在此,顺祝孙总事业蒸蒸日上、身体健康、全家幸福! 江苏师大硕士生导师吴跃华2013年6月7日写于恩师费承铿先生老家苏州平江路混堂巷2号北20米“小桥流水人家”宾馆。 注:孙桂松,男,汉族, 73 年 2 月生,本科学历。单位:江苏松上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苏州华诚投资发展有限公司董事长、江苏侨新纤维有限公司执行董事、江苏迪森阀门科技有限公司执行董事、淮安市苏高新创业投资有限公司执行董事。社会职务:苏商全国理事会理事、苏州市淮安商会常务副会长、苏州市青年企业家商会会员、淮安市工商联常执委、金湖县政协常委。
个人分类: 教育叙事|1308 次阅读|0 个评论
对学问的深入程度到此为止?
whiskymay 2014-9-17 11:11
本人爱好音乐,自认为音乐的基础是客观乐理和主观感受力,对乐理的学习也是逐步深入,锲而不舍。本人有一好友也好音乐,对乐器技术钻研更深。对于乐器技术,本人自认为不如好友,便时常与之切磋,以求炉火纯青之境界。不过好友似乎对乐理并不深究,便问之为何。 “学得太深似乎就失去音乐的美感了,啥都能解释,没有意思。” 本人不能赞同。我感觉若是能轻易解释的音乐作品,确实没有什么味道。所以才更希望提升自己解析音乐的能力,希望能拨开浮云,望得音乐的大山,深谙作者的情感与所处环境。 对所有学问,事物的探究,都不能有到此为止,或者已经满足的感觉。要不怎么能更深地感受,留更值得回味的给记忆!
个人分类: 看着你的眼睛|2041 次阅读|0 个评论
我的专著《音乐教育自传:找寻过去的意义》
wyuehua2004 2014-9-15 08:03
封面: 这是一本用“心”书写的音乐教育故事集…… 这也是一部最真实的个人音乐教育史…… 这还是一位音乐教师患癌的“文化病理报告”…… 这更是一篇“文化抗癌”的音乐教育研究“诗作”…… 这也可以说是中国音乐教育界第一本音乐教育叙事研究专著 音乐教育自传:找寻过去的意义 吴跃华 著 作者简介: 吴跃华, 苏北一农民儿子, 放了近10年的猪, 上了约10年的学( 初二才开始真正读书,好不容易上了大学但却幸运的留大学工作 ), 干了近10年的高校教学管理( 尽管没什么地位但却实现了学院学生管理工作的历史性突破。注:音乐学院王书记给予的评价 ), 教了近10门课程, 参与10多个课题研究, 发表了近50篇论文(含作品), 拿了10多项奖励,07年被评为徐州师范大学首届优秀青年骨干教师,音乐学院只有一名;08年晋升副教授、硕士生导师, 担任过5家杂志的编辑、编委:《北方音乐》杂志首席编辑,《大众文艺》《大舞台》《黄河之声》《音乐大观》杂志编委, 。 本书内容简介: 利奥塔把知识分为“科学知识”和“叙事知识”。“科学知识”是一种学术话语,“叙事知识”是一种日常话语。现代社会是以“科学知识”话语搭建的权力结构。在这样的权力结构中几乎没有“叙事知识”位置的。事实上,正如美国伯格说:“我们一生都被叙事所包围”,“叙事知识”是每个人都在用都能用的实践智慧。重提叙事,找寻叙事知识,是使“教师成为研究者”成为可能的承诺,同时也有利于弥补科学话语的不足。 本书正是尝试运用叙事方式,讲述我的音乐教育生活故事,找寻过去的意义。我的音乐教育叙事虽没有文学那么浪漫但比文学真实,也没有理论那么逻辑但不一定缺乏内容。其主要包括:“学艺”、“教艺”、“研艺”、“编艺”故事。总体上描述我从一个农村放猪娃到大学硕导的曲折成长历程,通过故事展现音乐教育生活中的社会现实,探索其中蕴含的教育意义,反思我的教育得失及可能存在的社会问题。本书也是一份我患癌的“文化病理分析报告”,向您展示“美好”的音乐行业形象背后潜藏的“职业风险”,在汲取经验教训的同时积极进行“文化抗癌”,尝试自我体验叙事治疗,找寻自我的心灵,重构我的人生!如果您是关爱自我生命的人,我的文章也许会对您有帮助,倘若能引起你对自己心灵的觉醒就是我故事的最大价值。喜欢寻找科学、真理、学术规范的朋友们,我这可能会使你失望,只好请另行考虑是否阅读本书了! 代序:寻找自我心灵历程的见证 2011年9月19日,我偶然来到音乐界最权威最专业的网站---中国音乐学网,受网友“其嗅如兰”的“鼓动”开博,我的这本书就是以上面的系列博文结集而成的。在开博期间曾赢得了不菲的点击率并被评为网络“社区最佳新人”。在众多的网友留言评论中,有些甚为我担心,觉得我写这些会很得罪人。其实,我这写作是在践行一种研究方法---教育叙事,这种研究方法的理论基础是现象学“面向事实本身说话”的精神。因此,我的“实话实说”不是想有意翻出陈年旧事来伤害别人的,倘若有所得罪万请原谅!此外,也有些留言属于对我博文写作的评价,现摘录部分于此,算作我找寻自我心灵“旅程”体验的历史见证,并以此代为序言。 我一直在中国音乐学网上阅读你的博客,写的很好,很感动,对你的经历深感敬佩。 …… 音乐作品,音乐著作的诞生必须具有三个阶段,即创作(写作)→演出(出版)→文艺批评,缺少任何一个环节都是不完整的。目前我国的文艺批评几乎没有,除了歌颂就是赞颂。似乎任何的作品都是完美无缺的。难得能看到(你)这样的批评文章,这是一种良性的艺术创作环节运转的开端。希望这是一个开展文艺批评的良好开端。…… 坎坷的经历是一笔宝贵的财富,也是人生的前修课程,有过坎坷经历的人将来一定有美好的未来---狄其安(上海大学数码艺术学院系主任、教授、硕导) 吴老师的博客越写越好,真实有趣。看了还想看,看你的博客成了我每天的必修课--- 吴音昊(小学音乐教师) 吴老师的文才不得了啊!看了您的博客,觉得内容非常丰富有趣,真是越看越想往下看!尤其因为您写的一些有关过去大学生活的生动回忆,也勾起了自己脑中的记忆,太有意思了…… 蔡体润 吴老师:看日志的标题,就充满期待与崇敬。这几天我拜读了你的博客,看到了你的故事、你的为人、你的勤奋、你的坦诚、你的正直、你的才学......真的很感动。真心的祝福你能早日恢复健康,开开心心的书写教育叙事的新篇章----青岛音乐教研员 看了吴老师的几篇文章,感觉很好,除了谈音乐本体之外,还把对一些事情的评论加了进去,嬉笑怒骂谈音乐,踏心务实评教育,----张彪(沈阳师范大学的研究生) 跃华好!我们又回到了墨尔本,你还好吧。我拜读了你的博客,确实很独到的视角,也学习了不少新的东西。回到澳洲的第二天,储望华老师来访,我们畅谈中特别提到了你。储老师说从博客里认识了你。我们都很钦佩你、惦记你啊。你是一个才子,也是个负有社会责任感的音乐教育家,一定要多多保重身体。别太累着。有空常联系!祝开心快乐!冯兰芳(首都师范大学音乐学院硕士生导师,我的恩师) 吴先生:请接受我的问候和祝福!这几天读您的大作很受益,一点也看不出您正受着病痛的折磨。您的坚强令人钦佩。愿您多加保重早日康复! deersound (网名) 早就与吴老师以各种方式交流过多次,没想到他有如此坎坷的人生经历,这种戏剧化的生活体验不仅能激励后代,也很可能成为他今后往更高境界迈进的宝贵财富。 yj (网名,真实身份是中国音乐学网站长,南京艺术学院副教授、博士) 笑死我了,吴老师,没想到年少的你和今天的你反差如此大,不过,看惯了你严谨理性的学术论文后再看看如此感性风趣的随笔,我更喜欢后者,呵呵。希望你天天开心!may(网名) 看到您的博客,好令人感动!……在吴老师今天所写文字中,处处感受到一种内在的功德心,相信生者与在天之灵都感激您!……吴老师的编辑部故事,让人大开眼界。……我真是孤陋寡闻啊。在你这里才知道了好多投稿的奇怪故事……很真诚,感动您的求知和求实精神!---周凯模(星海音乐学院教授、民族音乐学家、硕士生导师) 很喜欢您的文字,好看又真实给力!……吴老师讲故事活灵活现,真的太打动人心。您对音乐事业的爱与追求更是我们学习的楷模!……吴老师的故事哪篇都精彩,不愧是搞学问的把个文字语言写得活灵活现,生动形象。您应该是文学艺术于一身的多才多艺的杂家吧。--红森(中学音乐教师) 奇趣无比的编辑内幕,很享受,也为您感到无奈和激动。-- 葫芦娃孩 (网名) 读到篇后,我哽咽了。眼睛湿润了。站在养生的角度说,生活和工作的压力在中速最好。想有成绩,就稍快。想乐得其所,就稍慢些。但有些时候,周边环境的影响让你无法去选择。破釜沉舟的选择有多少的无奈与压力呀!---轻松把握音准(网名) 吴老师,你的博客很有意思,很坦荡,但是胆也大,什么话都说,什么话都敢说,有大无畏的精神,就像一个战士......... 凤凰涅槃(网名) 吴跃华老师学艺的过程真不易!很难想象环境条件的艰苦卓绝,为了事业理想所走过的路程崎岖不平。有志者事竟成,祝吴老师目前的教学、编辑、学术研究不断取得新的成就!文章也写的好,生动真实,可读性趣味性甚高!……做学问/日积月累/厚积薄发/我说你是大器晚成/虽写文章起点晚/但生活阅历长/理解力強/这些怎么能“恶补”/勤奋加天才/是成就的前提/当今/要让年轻人/切忌学术浮躁/别抄近道/别找“竅门”/少搞“速成”/入党申请有人代写/思想汇报有人代作/可入党没有人代入/---可惜了/1962年/老作曲家王震亚和我说:“你是你们钢琴系同学中来阅览室最多的一个”,可见咱们相同路径/我不是大师/咱俩一样/都是老师……吴老师没当成歌唱家、钢琴家,可吴老师是一位音乐教育家、音乐理论家---正在此目标中不断前进---有志者事竟成。……前两天遇见首师大冯兰芳老师(注:储先生在澳大利亚冯兰芳老师女儿家中),她和我说:“吴跃华这孩子不错,踏实,钻研。”我说:“怎么能算‘孩子’呢?吴老师自己的孩子也不小了。”冯说在她眼中您就是“好孩子”。……(储先生转冯兰芳老师话:看到......,我热泪盈眶,我们都是最好的朋友,因为善良、纯真使我们惺惺相惜。吴跃华是个非常有才华的老师,在他读研究生期间,我就发现他与众不同,是一个极其爱思考和钻研的学生,我们常常像老朋友一样探讨普通高校音乐教育的问题。现在想想那时的他,常常睡不好觉,脸色也不好,没想到最后酿成大病,让做老师的我时常后悔而心痛。那真是每天都会晃过他的身影,就像自己的孩子一样关心与惦念啊,每天都会为他祈祷呢。看到他笔耕不辍,既心疼又高兴,心疼的是他带病工作,高兴的是看到他是一个坚强的人)……吴跃华老师:您可真能写(聊、侃)啊!(不是贬义的,去年我有跟帖您的博文说您能写,这是您的才华和优点。)……吴老师,您的博文篇篇精彩,您太能写了!这是一种才!须当珍惜!-- 储望华 (我国著名旅澳钢琴家、作曲家) 吴老师文章的最大特点就是真实,真实是“美”的最高境界。从真实中窥见社会百态,感受人性的假、恶、美、丑。---- 听海(网名) 吴老师的叙事文章写得不错。其实,叙事就是后现代写作所主张和提倡的,它不是一种宏大的普遍性真理,而是一种真实的场域。看了你的叙事,受益匪浅。悬置“偏见”,直面事物的本身。期待吴老师有更多精彩的叙事心得展现给我们.---大江(音乐教育博士) 生动活泼,看字似乎能看见当时您的那场景了,觉得这是一种文字音乐。--- 冷板凳 (网名) 吴老师,大作我看了。在浮躁、市侩的音乐界,已经变味和官场化的教育界,还有你这样懂得报恩的人,令人感佩。文字朴实,人物形象很“立体化”,不是那种假惺惺的、平面化、没有骨殖的人物形象。某些细节写得很细,并结合了音乐人和音乐学的特点,给人耳目一新之感。你自己的心理活动等描写也很真实。----罗锡文(作家) 看了吴老师写的博文心里久久不能平静,激动、感怀、欣喜、愧疚......百味杂陈。明年我们99级的同学就要毕业十周年了,这篇博文仿佛又把我拉回到我和妈妈拎着箱子走进师大老东门报到的那一天,在琴房附近见到了黑瘦的吴老师,他当时就认出了我只是我没有想到他会是我的班主任,可以说吴老师是第一个引领我进入大学校门的人,也是我大学四年学习的引路人。直到现在我还清楚的记得那是1999年9月7日。----杨柳松(宿迁学院讲师) 一口气读完博文,心情颇为激动。说实话,当下的文章能够让人读到感动已经越来越少,感动不仅源于吴老师写得精彩,实在是有感而发,更因为吴老师笔下的人物被真实再现,一幕幕场景仿佛就在我们眼前。----Dahan(网名) 也许我孤陋寡闻,我看过许多博文,能够让看者情感波动唯有吴博士(我们同学都这样称之)之博文,真实不虚,是吴博士的风格。----李爱真(中国矿业大学艺术与设计学院教授、副院长) 敬爱的吴老师,我是00级的学生,在大四的时候您做了我们班的班主任,虽然时间很短,但是我永远也不会忘记,您对学生的信任,您当时给我一本书,到现在还在我这,实在不好意思。---Guest(未留名) 一直关注你自己的故事和你的编辑部的故事,令人深思!--- byk0104 (真实身份是我国著名作曲家鲍元恺先生) 吴老师的博文,语言质朴无华,真情实感,无不使人回想起依依呀呀书生意气的时代。尤其“台词”课的感受、故事......回味无穷。总之,学生时代让我感慨万千。---Guest(网友未留名) 甜、酸、苦、辣的人生经历!---------伍国栋(民族音乐学家、教授、博士生导师) Unbeliveblae how well-written and informative this was.--- Betti (网名) 一个农村孩子到大学硕导的曲折成长历程,一位真实的音乐教师的个人音乐教育过程,一个离生命终点很近很近的癌症患者,一份用音符写成的“文化病理分析报告”······我院吴跃华老师通过对个人的音乐教育历程、个人生活经历进行反思,著书立说,以飨读者。看到他刚刚成稿的《音乐教育自传---寻找过去的意义》,深为感动,潸然泪下。 作为音乐学院的一名音乐教师,吴跃华同志不仅在教学上成绩突出,学术上也毫不逊色,多次申报并获批各项课题,工作中脚踏实地,为人忠厚,是我院的一名优秀的骨干教师。尤其是身体受到疾病的摧残的状况下,吴跃华老师仍然坚持科学研究,为研究生的教学工作尽心尽力。 涓涓细流,汇聚成河。吴跃华老师将自己“学艺”、“从艺”、“研艺”、“编艺”的人生经历,汇编成册。向我们广大音乐工作者展现出了,一位虽然身患癌症,但仍以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坚守在工作岗位上的辛勤的音乐工作者形象。他坚持写作,但只是做为一种精神追求,不为功力,默默耕耘,其心可嘉,十分难得。作为吴跃华同志的领导和同事,我认为他这种豁达的人生观、勤恳的工作态度,值得我们广大音乐工作者借鉴、学习。 激情与汗水交织,瞬间将永恒定格,感性风趣的文字,流芳溢彩的画面,这部著作向我们诠释出一位普通音乐教师的坎坷成长之路。作为一名音乐同仁,我希望吴跃华老师这部纪实、励志、给人启迪、催人奋进的音乐自传能被广大读者传阅,引起音乐教育观念上的思考、激发精神上的共鸣。 跃华同志在重病期间,我曾给他发过一条信息:上苍保佑,跃华同志与健康同在!(马东风,我的现任领导、音乐教育家、江苏示范大学音乐学院院长、教授、我的在职进修导师) 目录 代 序 寻找自我心灵历程的见证 自序 关注教师心灵 实践教育叙事 第一编 我的学“艺”故事 悼歌唱家黄蕾蕾随想! 磨难真的是财富吗? 初恋很给力 读书的好处:漫话遭遇抢劫 南师大考研密题 牛也能听懂“美声唱法” “初吻”美声:“高,实在是高” 音乐文化遗产的负价值:十八摸叙事 “白毛女”,“我的娘” 儿歌,我童年的那张“老照片”叙事 求艺之路仍漫漫:找那个跳霹雳舞的人 风雨也总在阳光后:求艺坎途,人生之痛到底能有多少? 20 岁才知道“3是mi”,可悲吧? 重忆春节“喊财神”民俗 春晚:再没有爱的源泉? 忆苦思甜:我在马路边“找到”一分钱…… 关注艺术“职业病”和职业“风险”:我的歌唱历险记 我想唱歌可不敢唱,小声唱唱还得“前思后想” 惩罚,唱歌的“新功能”,并及魏书生的“发明” 我跟舒曼有一比 我的钢琴是这样“练成”的 我的音乐启蒙老师叫“平凡”:长大后我也成了你 有一种伟大可以触摸:我的恩师文铁林教授素描 作弊秘史:我脱离低级趣味了吗 恐惧,高考后遗症 文化的误读与偏见:由帕瓦罗蒂“不识谱”说开去..... “成也萧何败也萧何”:对付大学宿舍卧谈会的“秘笈” “老流氓”的由来 “问”意无价:“蚊子和狮子”的故事 新年音乐会是“猫和老鼠” 原生态唱法:“唱什么啊!乱七八糟的!” 第二编 我的教“艺”故事 “德”可以这样“育” 音乐是用来“看”的吗 换位思考:好大一颗树 音乐工作者怎样看政治学习? 制度是建构的不是给定的 观“药八刀PK阿郎” 好心办个坏事 我的专业“自画像” 心灵比大海、天空还宽广的人是我的恩师费承铿先生 钢琴即兴伴奏,让我欢喜让我忧(上) 钢琴即兴伴奏:让我欢喜让我忧(下) 留校“档案” 失败的钢琴教学 教育忏悔录(一)--无心的伤害 教育忏悔录(二)--无情的人情 教育忏悔录(三)--无艺的原则 教育忏悔录(四)--无聊的智斗(上) 教育忏悔录(四)--无聊的智斗(下) 美国 高校年轻教师为什么也可怜? 我曾是个音响资料员 “迷笛”之“谜” 感谢学生:我的教学成长道路上一直有你相拥 班主任工作散记 我当被告 第三编 我的研“艺”故事 指管建华教授《后现代音乐教育学》之论“症” “我”很重要:被我批评的书,他却改变了我的世界观(上) “我”很重要:被我批评的书,他却改变了我的世界观(下) 姚思源先生对我的影响 受茅原先生的熏陶 与郭声健教授师生“吵架”:关于如何理解音乐新课程标准中的“文化观”的那场讨论 守护两个精神家园 我写我 关注音乐教育叙事研究:讲述咱音乐教师自己的故事 “和谐”难“和” 第四编 我的编“艺”故事 小引:编辑部的“故事”新编 第1集:直接投稿并不难! 第2集:到《中国知网》上查询刊物信息最可靠 第3集:学术文章不是改出来的! 第4集:我们是在抢生意吗 第5集:混账逻辑--你要没有问题,人家能骂你吗?! 第6集:难道天下文章看你会抄不会抄是这样吗 第7集:我们学术界现在的很多乱象只相当于美法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的水平 第8集:许多文章作者的基本信息真是五花八门 第9集:获奖背后 第10集:人脑很复杂,但有时很简单 第11集:《dazhongwenyi》,危难之处显身手 第12集:帮发篇论文,多大的事! 第13集:学术短工奇遇记 第14集:开“论文投稿”选修课如何 第15集:闲话“学术” 第16集:实践向前多走一步可能就是真理 第17集:学术道路上的第一笔“赔本生意” 第18集:研究有什么用? 第19集:学术内幕的法国视野--摘自《人,学术者》 第20集:拒登大师稿件也可能是一种社会进度 第21集:美国论文发表一说 第22集:“周广仁先生的胸怀”:投稿钢琴艺术的故事 第23集:谨防编辑部邮箱被盗! 第24集:写文章要关注“市场” 第25集:离开教学情境谈教学法的真理性是个伪命题 第26集:“要SAO女吗?” 第27集:答谢伍老:学术生态的合理构建呓语 第28集:“拍马”中学会的写作智慧---导言的套路 第29集:“一稿多投”的利益与风险规避 第30集:“临文”:音乐论文写作入门的“秘诀”…… 第31集:我的文章我做主(要基于经验而作) 第32集:雾里看“话”教研员 结语:如何评价音乐教育叙事 后记: 向幸福出发 后记:向幸福出发 常言道:“幸福是相似的,不幸各有各的不幸”。在我看来,“幸福”也不一定“相似”。有普遍性的幸福观,也有本土的幸福观,还有个人化的幸福观。就个体而言,如果有朋友问我女儿,“你爸爸”的一句名言的话,她会脱口而出“酸甜苦难都要尝一尝”。这是我女儿两岁时我就教她的,那时我还没生病。“幸福”的内涵是很复杂的,显然不能仅仅理解成“快乐”。我生病后我曾跟朋友开玩笑说:“我没有你们有钱,也没有你们有地位,但我比你们更了解痛苦的滋味”。尽管我说的时候还主要是一种无奈的调侃,但随着我从2011年9月19日开始动笔写我的传记以来,经过约9个月的时间,近30万字的手稿呈现出来后,我的看法更明晰了点,幸福在于生活的丰富,尽管我的幸福多了点苦涩,但它让我的生命存在充满“色彩”。因此,我要感谢生活,更要感谢在我生病期间给我帮助的亲朋好友(以下给我捐款的亲朋名单,排名不分先后): 岳父、岳母、张强、殴向军、张吉东、董佳佳、闫辉、三弟、二弟、张红、徐良霞、刘依依、秦丽、李李、赵梅、张欣、王静、骆冲、彭颖、刘加柱、崔飞、王志军、蔡晔、苏简兵、覃勤、刘淮、费承铿、章莉、苗雨、黄莉、姚远、卜莉、王君、王霆、王艺红、仲凯、齐斌、宋钰琦、陈超、秦乐乐、聂安丽、覃勤、李爱真、刘敏、张鸿雁、于晓洋、刘海冰、张学伟、丁成梅、冯兰芳、孟维平、三弟同学、三弟朋友、夏宁、张婷婷、杨柳松、唐恒波、王喜平、李慧华、高宇、李丹、部分在校学生捐款(孟醒老师组织)、蔡敏、王小铁、焦正平、孙巍巍、刘善珍、王矛、董兵、赵星、童苏、刘建、马淑伟、孙捷、相宁、沈涛、王大辉、祝仰东、李钟心、范薇薇、陈莹、刘双、张涛、欧兰香、朱峰玉、王跃萍、高静、马东风、卢海珍、鲍军梅、刘震寰、孟醒、李培、徐真、杨洁钰、华伟、赵金瑞、周小燕、朱建华、王骆军、杨志红、佚名、佚名、校工会、人事处、组织部、王兆平、马爱红、梁莉、丰欣欣、张少飞、徐蔚、黄巧华、覃勤父亲、郑有亮夫妇、李赛、宋蕾、黄琼瑶、郝雪燕、还有两位匿名捐款的人(感谢你们) 沈春静、武艳、夏宁、郑婷婷、刘丽、朱慧、李冰、于景、郑庆艳、路奕、范菊霞、陈丽萍、朱珠、曹燕、杨玉梅、王小晶、张敏、板俊荣及其徐州师范大学音乐学院96级部分学生、刘永福、赵友芬及其徐州师范大学音乐系95级师弟师妹、93级部分同学、韦荣道、邹启炎、文铁林、张伟、徐圆......(以上公布捐款人员有的还数次捐款、送礼物给我,且名单因记忆问题肯定会有所遗漏,万请被遗漏的朋友原谅!) 我也要感谢学校领导徐放鸣书记、任平校长、魏伯海校长助理以及工会领导、音乐学院王小铁书记、马东风院长、苗雨副院长、薛书记、冯书记到我家看望我。在北京化疗期间,音乐学院王小铁书记、马东风院长还专程赶到我化疗的病房看望我。 我更要感谢《北方音乐》杂志主编李寿华对我的信任和帮助!由于他义无反顾的用我做编辑,使得我获得物质与精神两个方面的收获,增强我抗癌的信心!还有《音乐创作》刊物副主编邹启炎先生的帮助;《大众文艺》《大舞台》刊物编辑部主任宋晓宇、李璇、陈芳编辑;《音乐大观》编辑部主任吴虹;《黄河之声》编辑部主任邢秀梅;《音乐时空》刊物主编袁杰等,谢谢你们! 我还要感谢我的恩师冯兰芳先生,她经常从澳大利亚发来邮件鼓励我,发我精美的图片、有趣的文章、有价值的医疗信息等,帮助我积极抗癌!我生病后在北京化放疗期间,冯老师第一时间来病房看望我,为我采购绿色无公害的食品。为我的医疗报销承担风险!还有我的恩师郑莉教授、孟维平教授也为我带来祝福的话语和物质帮助。 我忘不了在我最困难的时候,张吉东老师为我能更好的医疗四处奔波,为我的医疗报销颇费周折!多次送我礼品和金钱!还为我的职称评定费心费神!我的老乡们多次到我家看望我,给我鼓励!我的三弟为了救我,不惜求助他们学校的校长帮忙,还托人从国外帮我买药!我的二弟尽管是个城市打工族也为我想尽办法,甚至要卖掉好不容易才买来的房子为我筹集药费!我老婆的外婆,一个农村老太太甚至把藏在墙旮旯里那些积攒多年快要发霉的卖菜钱都拿出来给我做治疗费!就连我的主治大夫罗京伟教授也很讲人情,在我治疗结束时,把我送他的钱退给我说:“都是文化人,没必要”!我的中医大夫谢文纬先生在为我治疗期间,经常用自己的经历(儿子和老伴都是癌症患者)来鼓励我跟癌症“斗争”并积极为我施治!有时遇着不舒服,我经常在徐州用电话“骚扰”北京的他,他总能和声细语的给我解答! 我也忘不了我的学生闫辉、武艳夫妻俩在我于北京放化疗期间经常于周末到家里看望我最放心不下的女儿;也忘不了我的学生覃勤夫妻为我办理我有关单位的许多杂事,甚至为了维护我的利益跟人家发生“口角”;也忘不了我做完化疗返家,我同事崔飞夜里两点冒着风雪开车赶到火车站接我;也忘不了闫辉、覃勤、崔飞、沈春静对我的生活想的那么周到,见我家客厅没有空调,立即筹钱给我买了一个送我;也忘不了我的朋友韩磊、路凌云夫妻在我的眼睛不能看电脑的情况下,帮我书写的文章打字,每周还两三次从十多里外的拔剑泉担泉水扛到六楼我的家给我喝! 我还忘不了我的同学姚远、黄莉、王志强,他们在北京多次去看望我,给我多种帮助!忘不了在我治疗最痛苦的时候同学付小波多次去医院陪伴我!丁成梅数次以多种形式帮助我!中国矿业大学李爱真副院长、徐登峰主任对我的抬举!同事高静等多次到我家看望我;同事王君的妈妈、同学郑婷婷、95级宋亚明、闫辉的朋友、陈超的同学胡奇章、邻居张勤等用宗教手段为我祈祷祝福! 我更忘不了我的女儿小小年纪也关心爸爸,她背着我们偷偷地“研究”我的医疗化验单;更忘不了我的岳父岳母在我生病在京治疗期间一直帮我们照看女儿的成长;更忘不了我的老婆多年以来对我无微不至的照顾,特别是最痛苦的时刻陪伴我,并独自承担生活的重担! 还有要感谢的是秦丽及其所在的中国平安保险公司,在我最困难的时候送上8万元的保险金。还有芦友萍及其所在的中国人寿保险公司也在我最困难的时候送上4万元的保险金。借此也建议大家,健康时最好买份保险,买一份保险确实等于买一份保障! 要感谢的人太多啦!......请关心我的朋友放心,我正朝着幸福出发...... 此外,需要说明一点,本书中提到的一些阴暗面,有人可能会联系到当下我的单位。其实,我的书的故事(编辑部故事除外)写作截止到 2004 年初。此外,我写的也不全是我们单位的事,即使有一少部分涉及我们单位但也别把我们这想得太坏!事实上,我们现在还是很和谐的。上面的感谢言语已经表明。此外,我的现任领导马东风教授、院长、我的在职进修导师对我的书也给予热情地鼓励!并感谢马院长对本书出版的资助!还有,以下 “ 好女孩贝贝 ” 是我的书记于 07 年 6 月 14 日写的博文,内容如下: “ 贝贝的学名叫吴宁贝,因为她妈妈单名一个“宁”字;“贝”则很好地表现出小女孩从一出生起就受到全家人的疼爱。她爸爸小吴是我的同事,一个朴实无华、好学上进的青年教师;说起来还很有点传奇的经历。他是我校1993年建立音乐系的首届专科毕业生(也是专科中唯一留校任教的),又在职读完南京师大的三年函授本科;今年初以同等学力取得了首都师范大学音乐学硕士学位。他做过两年专职教务秘书,后来兼任了一年学院党总支秘书;平日沉默寡言,不事张扬,工作却是非常踏实努力,值得信赖。在首都师大脱产学习的一年里,他一口气发表了10多篇科研论文;两年来还有几篇论文获得了教育部和省级的多项奖励。他一向的忠厚和勤奋引来众多学生的爱慕,当年就是这样娶到了贝贝的妈。 贝贝今年应该是五岁多,却是我们多年的“游伴”了。两三岁时爸妈就带她参加我们的旅游和艺术观摩活动,比起那几个顽皮到让人头疼的“活猴子”男孩,她的文静和专注给我的印象极深。去年暑假我们去桂林,在火车上她不声不响,专心致志地画画。粗心的爸妈没有带好足够的画纸,所以总想让她少画一点,多看看窗外的风景;小姑娘却执著得很,非要坚持自己的创作(好像后来还因此挨了回打)。她画了太阳、树木、长颈鹿、鱼儿、小鸟什么的,当然还有妈妈和“我”;跟我聊起来时有一种忘我的得意,全然没有了平素的羞怯。今年五一长假我们集体去宏村、牯牛降,这次贝贝不仅继续作画,还带上了平时在幼儿园和家里画的好多作品,看上去色彩愈发丰富,想象也更加飞动。 去宏村的前一晚我们住在太平湖边的“江南书苑”,靠近水边;晚饭前后出去散步,大家采摘些芦根和野草莓品尝,很有情致。不过最能吸引贝贝的还是林子里的几架秋千,当我一次次地推她“上天”时,起起伏伏的飘荡引得小丫头大呼小叫,全没了平日里的矜持。那天晚上,她一定睡得非常安详——因为玩得太开心,太尽兴了。第二天早饭时她妈妈悄悄告诉我:贝贝说了,大大(我们这边对“伯伯”的称呼)是真的喜欢我耶!在各处景点游览,贝贝从不要大人抱,跑来跑去一点不知道疲倦。有时候我真的难以相信,她那小小的躯体里怎么会蕴藏了如此多的能量! 回想一下,其实一年中我见不到贝贝几次(只有集体旅游和为数不多的几场音乐会),但是小姑娘非同一般的乖巧和坚毅却一直深深印在我的心底。我不是个喜欢搞裙带关系的人,但是假如贝贝要认我做干爸爸,我肯定会笑逐颜开的。前天下班前小吴过来说:告诉您一个好消息,贝贝的画刚刚在全国比赛中获得了金奖。呵呵,我和她爸妈一样,由衷地分享了孩子的喜悦”。转载自我书记的博文地址: http://fereto.blog.sohu.com/50587224.html 最后,作为《北方音乐》刊物编辑,感谢近五年来向《北方音乐》刊物投稿的各位朋友,谢谢你们对我工作的支持! 吴跃华 二零一二年六月 本书已由北京燕山出版社出版
个人分类: 教育叙事|2834 次阅读|0 个评论
玩心不能太重
热度 41 weijia2009 2014-8-31 10:26
玩心不能太重 贾伟 朋友们在微信中聊天,各聊各的爱好,各有各的玩法。 我也爱玩,爱看电影、爱旅游、好吃各种美食,偶尔还写个博客,但读书时那些玩法如打牌,读小说,或者自娱自乐方式的绘画和音乐都在工作后慢慢搁到一边去了,主要是它们太耗时间,影响工作,玩心太重不免顾此失彼。 历史上不乏因为玩心太重而耽搁了事业的名人案例。唐朝有个时期主管中央工作的最高领导叫李隆基,大名叫唐玄宗。此人天纵奇才,酷爱音乐,拿手的绝活是打架子鼓(当时叫 羯鼓),他不仅自己痴迷其中,还拉着宰相宋璟一起玩,国家元首和政府首脑二人在朝堂内外以鼓会友,乒乒乓乓,玩得不亦乐乎。俩人还在类似于Nature Method刊物上交流架子鼓要诀,认为:击鼓时要做到‘头如青山峰,手如白雨点’,建立了一套(可惜后来失传了的)架子鼓SOP标准操作方法。除了在政府部门里玩以外,他们还广撒英雄帖,邀请民间高手过招。当时的大音乐家李龟年是歌坛天皇巨星,一家三兄弟( 李彭年、李鹤年)都是“中国好声音”杰出代表, 龟年同学除了 善歌,还“长于作曲,擅奏羯鼓。”一次李隆基跟这位音乐家交流打架子鼓的心得, 龟年同学跟领导得瑟道:臣迄今已打折了五十支鼓杖 – 意思是放眼天下,我这份修为,谁与争锋? 李隆基啥也没说,把他带到一个房间,里面有四只大立柜,让他打开。 李龟年把立柜全部打开,登时目瞪口呆,四只柜子中装满了打折的鼓槌。 李隆基亲切地拍拍龟年同志的肩膀道:阿龟啊,这些都是我练架子鼓的时候打折的,你觉得怎么样? 这一段事情在沈括 《梦溪笔谈》中有记录: 吾闻《羯鼓录》序羯鼓之声云:“透空碎远,极异众乐。”唐明帝与李龟年论羯鼓云“杖之弊者四柜”,用力如此,其为艺可知也。 除了打架子鼓,李隆基还欣赏舞蹈,尤其是喜欢少数民族舞蹈,安禄山同志就是一个舞姿蹁跹、在国家领导人亲切关怀下茁壮成长起来的一名少数民族将领。 安禄山,性别:男;身高:一米六五;民族:胡;家庭出身:下中农,BMI: ~45;典型的代谢综合征,晚年因2型糖尿病引发视网膜病变而失明。别看他体重三四百斤,走路都很吃力,但据记载在李隆基面前跳胡旋舞,动作却快得像旋风一样。他靠卓越的舞技,在“星光大道”节目脱颖而出。当时李隆基亲自担任评委,问了这个肥硕的少数民族选手一个问题:小安子,你这么大的肚皮,里面装的是什么啊?安禄山腼腆地答道:里边装的都是对李老师的一片忠心!由此博得评委席和观众席一阵如雷的掌声。于是,安禄山成名了,李隆基不仅收了他当学生,而且他们还父子相称!小安子同学也从此受到了组织部门的亲切关怀,从一个地方科级干部一路提拔直到正部级领导并兼任大军区司令。 后来,安禄山除了欣赏义父超凡的架子鼓水平之外,对义父的国家领导人位置发生了浓厚的兴趣,于是开启了历史上的“安史之乱”。唐朝官兵抵挡不住蜂拥而来的叛军,每日沉醉于架子鼓的李隆基同志只能带着文武百官以及第一夫人杨贵妃女士前往四川度假,把京城让给了一路屠杀过来的“一肚皮忠心”的干儿子。 而另一位打架子鼓的同学李龟年的人生也因为“安史之乱”而变得颠沛流离,他四处流浪 - 不要问我从哪里来,我的故乡在远方……有一次他在湖南潭州遇到了一个老朋友,是昔日北漂的诗人杜甫,故人相聚,抱头痛哭,草根诗人杜甫为昔日的偶像即席赋诗一首: 《江南逢李龟年》 岐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 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 诗词听上去很雅致,实际上是强颜欢笑,不胜感慨,落泪比落花多那是肯定的。可怜的李龟年,那时已经没有了国家一级演员的固定工资,没有架子鼓可打,没有赏识他的领导,只有靠在民间宴会上唱歌讨口饭吃。有一次他在有钱人的宴会上接连唱了两首歌,第一首是王维的诗《红豆生南国》,第二首仍然是王维的《清风明月苦相思》,一边唱一边抚今追昔、悲从中来,情绪上来了,一下子昏过去了,四天后才苏醒过来,最终郁郁而死。 这个凄凉的故事告诉我们,从事高级管理工作的领导,千万不能 玩心太重, 李隆基同志在不务正业的道路上走得太远了,影响了很多人的前程和命运。 即便是那位提拔得很快一直想坐皇位的安禄山,在革命尚未成功之时,被他的一个“进取心”更强的亲儿子给咔嚓了。李隆基在安史之乱平定后,率领领导班子和亲友团回到京城,突然发现他的儿子李亨已经先他一步回到长安,宣誓就任国家元首,史称唐肃宗,这个皇宫没他什么事儿了。 肃宗李亨非常严肃地思考了一下两个皇帝共存带来的一系列潜在的政治问题,决定采取严厉措施不让他父亲在管理上发挥余热,其中包括把老头子软禁起来,把昔日亲信全部轰走,更重要的是,把架子鼓收起来不让他玩!这一招太狠了,没过多久,卓越的音乐人、优秀的书法家、久经考验的架子鼓手、人民艺术家以及不太伟大的政治家李隆基先生于762年5月3日患重度抑郁在京辞世。 人物资料来源: 李隆基 – 百度百科 李龟年 – 百度 百科 安禄山 – 百度 百科
9406 次阅读|68 个评论
潘学峰译诗:当温柔的乐音渐渐逝去 by PB Shelley, Trans: Xuef
duke01361 2014-8-2 20:55
本首诗歌的格式 1节4行,押韵ABCC; 2节,4行,押运AABB 音节:4243 Music, When Soft Voices Die (第1 节 4 行) Music, when soft voices die, 乐音,当温柔的声音逝去 Vibrates in the memory -- 美妙的余音却依然萦绕在脑际 Odours, when sweet violets sicken, 香馥,当甜美的紫罗兰气息俨然 Live within the sense they quicken. 余香袅袅却能在感觉中弥散 (第2 节 4 行) Rose leaves, when the rose is dead, 当玫瑰已然凋零,她的 叶子, Are heap'd for the beloved's bed; 却为心上人堆成温床 And so thy thoughts when thou are gone, 同样,当你已经逝去,你的思想 Love itself shall slumber on. 却让人们深深地爱上 潘学峰 2014年七夕夜翻译于Wollongong AU 2014年09月01日晨复译 返回-雪莱情诗歌集萃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218980do=blogid=816697
个人分类: 潘学峰诗选|3310 次阅读|0 个评论
我们需要一面镜子(视频)
热度 1 jiangjinsong 2014-6-17 08:00
http://v.youku.com/v_show/id_XNzI3NDU5NzQ0.html
2475 次阅读|2 个评论
音乐与创造力
热度 1 jiaweibin 2014-6-8 06:36
著名科学家钱学森教授曾说:“不但要会读书,还要加强音乐修养的训练,能启发你的思维能力和创造力”。寓意要提高人的综合素质可以进一步采取的方法,不失为当今社会对待生活的一种健康方式。曹操之子曹植的一首燃豆萁短诗能流传至今,要知道,他可是中国佛教音乐的创始人,传说他曾在东阿鱼山之上突闻空中传来的梵音,便产生了创作梵音的灵感,所创作的曲子虽然没有在华夏大地上流行,但却传到了日本,在日本的佛教界流传至今。 1994 年日本佛教界组团来到鱼山像祭奠宗师一样祭拜他,梵音振荡着山谷,回荡在黄河两岸,使人产生了无限的遐想,震撼着具有灵性生命者们的心灵,超越了生命的本身。 《健康报》上介绍音乐能激发人潜在的神经能细胞,可激发人的创造力,能提高人的免疫能力,我相信这种说法的真实性。从音乐史上探讨,远古自从有了人类生存的轨迹,也就产生了音乐存在的空间。在秦始皇兵马俑地坑内挖掘出了不少秦代乐器便是见证。若理解了音乐便是用一种方式悟得了世间真实性的一面,聆听一首好听的音乐能让你心情格外开朗,产生无限的遐想,佳音绕梁三日而不绝于耳。贝多芬是个聋子,是用心和感觉来创作音乐的,他创作出的音乐都是世界名曲,如《命运》交响乐听后感觉到震撼的力量了吗?说明音乐本性是欲表达对万物的自然感受,所以说若理解了音乐便可感融到生活的真实面目。法国老电影《苔丝》片尾阶段影像,是苔丝姑娘徒步被警察带走时的远距镜头,黯然浮起了凄然悲凉的低沉音乐之声,是我在上初中时看到过的一个最动人电影的中的一幕镜头,伴音至今仍不时萦绕在我耳周,使我不时想起可怜苔丝的悲惨命运。我想电影音乐创作人肯定理解透了剧情中人物内心的真实感受,才能创作出适合困境中苔丝姑娘的音乐之声,不一定是激昂的或者抑扬顿挫的曲调,只有是最贴近生活的、最接近自然状态的声音才是最好的声音 ,中国好声音应该朝这个方向迈进。 我也经常在桌案旁一边进行医学写作,一边聆听互联网上音乐电台播放的音乐,并末影响写作效果,而是产生出了更多遐想和创作灵感。有一种叫做 new age 风格的音乐,感觉是比较贴近生活的音乐,收听之后能让你的心情耳目一新,感融到了万物的清净与雅致,万种风情。
3370 次阅读|1 个评论
“治未病”,说的好听
热度 2 haunter 2014-6-6 08:36
早晨上班路上,开车听着音乐,忽然想到傅贵老师说到的一句话,“ 炒应急,不炒预防,不喜欢 ”。 思维的跳跃性真是有意思,这句话就像个石子扔到平静的水面。脑子开始泛起一圈圈涟漪:医院比防疫站更为人所知;扁鹊三兄弟的医术境界高低不同;曾经在英国令我印象深刻的一句话,“out of sight, out of mind”,即眼不见心不烦了;还有那句经典歌词,“失去才会懂得珍惜”;此外,也包括风险偏好中常提的一个小问题,今天的90元和明天的95元好处,你选哪个?三个月后的90元和三个月零一天后的95元,你选哪个? 这些分属不同学科的小道理,可谓殊途同归:人不是那么理性的,预防就是干不过应急。那么,组织可以更理性些吗?如果企业对安监,犹如提线木偶,各种动作都不由自主,那安监的意志就凌驾于企业了。安监喜欢应急还是预防呢?哪个都不喜欢。更不喜欢哪个呢?预防是打水漂,应急是力挽狂澜。
2526 次阅读|6 个评论
两种神经科学间的选择
热度 4 aejj 2014-6-3 22:11
去年大半年的时间,除了完成最后一学期音乐学院的生活,最重要的就是决定接下来的路怎么走。我决定不继续在音乐学院待下去搞演奏(关于音乐学院我以后会再写),而是重新回去读科学。 两年前的时候,很多路和选项可以摆在我面前,这种选择的奢侈让人幸福又苦恼。在音乐学院里除了实现我学音乐的愿望之外,我也终于有时间沉淀之前发展出来的诸多兴趣,并且探索将它们变成为我以后职业的可能。我找到的第一条意想不到的路是将我之前对认知科学、语言学的兴趣,和音乐理论以及我新近了解的认知神经科学结合在一起的可能。这是一个30年以前才诞生,最近十几年才有一些成熟的理论和实验研究的领域。我在大半年的业余时间里几乎读通了这个领域的所有重要的分支的文献。我知道凭我的潜力和背景,在这样的领域做出东西只是时间的问题。我最后在没有任何心理系课程和实验经历的境况下只申了一个相关方向的认知心理学系就被录取。我同时还试着写理论语言学论文,并且申了几个美国最好的语言学系、同时也有可能做语言学与音乐的地方,虽然多半被拒绝,但是他们有的也告诉我,我的雄心让他们印象深刻,其实我差的也就是再多有几门系统的、或者门面上的语言学课程的成绩单。毕竟我申的方向几乎从头到尾我都只是自学过,即便进步飞速,要直接和在语言学系呆了四年甚至六年,经历满满的人争那么几个名额,几乎不可能的。我也考虑过申请音乐理论系,这边音乐理论系的系主任知道我的情况,就是他私底下考了几个试以后给我免了几乎所有本科的音乐理论和音乐史的课程补课要求(因为我来音乐学院之前除了自学,也没有任何修过音乐课的记录,所以我的钢琴硕士录取上本来有一堆其它的课要补),他听了我的方向,看过我写的论文,给我开了七八个可以做这些东西的最顶尖的音乐理论系的大学和教授名单,然后说随便报,你录取肯定没问题。我最终考虑到几乎申请截止的最后一刻,想想申请铺的也实在太开了,而没有去报音乐理论系。 另一方面我其实一开始就对自己的这个选择感到有点不踏实。对于语言或者音乐方向的认知神经科学来说,一大感觉就是研究的对象太高,而方法和成果都太不过瘾。一个这样的新兴学科的好处就是容易上手,而且重要的问题还没有被回答,甚至刚刚被提出来。认认真真做几年也许就能有一些有分量的研究甚至开拓性的发现。但是不好的地方就是因为学科新,方法和结果可能会很基本和琐碎。在实际中,好的坏的研究鱼龙混杂,甚至有时候整个学科的方法和基础都不是很清楚。 就是在这个时候发现了另外一个学科,计算神经科学。虽然也是一门新兴的学科,但是方法上用的是相当传统的数学和物理。方法的严密自不用说,研究的对象也很踏实,至少每个神经元都看得见摸得着。要说问题,可能就是这样的神经科学离回答像语言、音乐甚至意识这样的大问题还差的很远,现在的计算神经能很好地研究几百个神经元的机制便了不起了,但是像语言和音乐这样的现象随便就涉及数百万个以上的神经元,根本没法严密地研究。 但是能用数学和物理研究神经和大脑本身,即便在很基础的层面上,已经足够让我兴奋了。在偶然撞到这门学科之前,我其实不知道神经科学已经发展到了如此地步:科学家们在研究大脑上已经不是自顾自地构建一些复杂、但和实际的大脑没什么太大关系的人工神经网络,而是可以和神经科学的实验和大脑的现实紧密的结合,开始严密地深入一些复杂而微妙的神经和大脑机制。 所以我最终面临着两种神经科学之间的选择,一种面对那些我最关心的大问题和现象,比如语言和音乐,但是方法和结果上不过瘾或者不那么令人信服;另一种有严密的方法和对象,但是离大脑最重要的问题还差得很远。所有神经科学家都希望这两种神经科学有一天能对接到一起,不过想想在哪怕相对来说简单的多的物质科学层面,物理和化学仅仅在基本原理上的”对接“都花了两百多年,面对大脑这样复杂的现象,不知道融合的一天什么时候能够到来。 最终我也幸运地争取到了物理系和计算神经科学系录取。我最后放弃了做语言和音乐的心理学和认知神经科学的机会,选择了计算神经,暑假去做计算神经的第一个研究,关于啮齿动物的嗅觉神经建模。这个选择也让我以曲折和想不到的方式回到了从前喜欢的物理,并且把我对物理和对人脑的兴趣结合到了一起。我当然希望在很远的将来有一天我能以我觉得踏实的多的方式,重新审视那些关于人脑最终极和最令人困惑的大问题上。当然连乔姆斯基在五十年之后都看不到他的理论被神经科学验证的丝毫可能性,我不知道如果我活到他那么大的岁数,能看到多少我想看到的进展和发现。 今天和我两年前在山里读书时的心态完全不一样,两年前,人生的很多可能性都还在像我敞开(或者至少是我认为是这样),我也能设想自己会去热烈地拥抱那些完全不同的可能性中的任何一种;而在今天,那些可能性已经或融合或汇聚,告诉我接下来的方向。今天的我已经可以告诉自己,我人生最想实现的那么几件事是什么,它们怎样通过接下来二十年以上的一步一个脚印的努力有可能得到实现。 这样一个转换比我当初转换到音乐学院似乎还要艰难。(当然就我个人的体验,学习音乐演奏的难度要比我上面提到的学很多学科都大,我曾看过张五常有点夸张的建议,说除了音乐表演,其他东西什么年龄学都不会太晚。)除了学习和申请本身带来的压力,还有终于要踏入现实生活所必须面临的种种琐碎。我依然不知道未来会发生什么,我二十年以上的雄心会不会不出两个月就遭遇什么变故或者我能力的局限。我现在才走出第一步,甚至要复习一些大一物理里一些忘掉的内容。但是知道自己要做什么,不管发生什么,去死不回头地做也就是了。
个人分类: 上学记|6702 次阅读|9 个评论
音乐雅俗之谬误——始作俑者柏拉图与宋玉
wfvg9 2014-5-1 08:40
古典恒如月,流行忽一程。 雅歌难当待,俗曲易拔城 。 与音乐友人评乐的第二个话题是音乐之雅俗。友人云:西方古典音乐起源于教会和宫廷,居于社会上层,流行音乐例如爵士音乐起源于美国贫民窟的黑人或社会下层,由此古典音乐与流行音乐被判定为与社会地位有关,并被称为高尚的音乐和低俗的音乐,或称雅乐与俗乐。但当下不知为什么爵士乐也成了品味优雅的音乐,不受学院派排斥了?友人的话题通过社会地位这个媒介直接在古典与流行、高尚与低俗、雅俗之间划上了等号。 一、古典与流行≠高尚与低俗≠雅俗 西方古典音乐是指欧洲大陆的古典音乐,它和美国黑人的爵士音乐、还有乡村音乐等,是两个不同大陆的音乐。若把古典音乐和爵士乐分成“雅”“俗”音乐,并把雅、俗变成高尚和低俗的同义词,则可顺势把欧洲古典音乐与美国本土音乐分成高尚的音乐和低人一等的音乐,从而也可把欧洲古典音乐爱乐人与美国音乐爱乐人,分别称为高尚的欧洲人和低俗的美国人。此推论语言逻辑过程没问题,但前提有问题,欧美人都不会同意的。问题出在三对关键词上:高尚和低俗,雅和俗,古典与流行。 高尚和低俗是道德或伦理学的概念,道德伦理观念源自习惯和风俗。一个人的行为符合社会大多数人、或法律认同的道德观念,会被认为是高尚的,反之是低俗的。例如拾金不昧、见义勇为、勤劳节俭、廉洁奉公等被认为是高尚的;好吃懒做、游手好闲、损人利己是低俗的或不道德的。不同大陆的民族因自然环境、社会文化环境的差异,生活习惯和道德伦理观念自然也有差异。即使在同一民族中,同一时代不同年龄段的人,也会因为生活方式和习惯发生了变化,产生伦理观念上的差异。 把高尚和低俗用在音乐中,主要体现在歌词的内容上,而“欧洲古典音乐”和包含“爵士乐”的“流行音乐”在概念上是音乐形式或风格的分类,不是思想内容的音乐分类,更遑论道德音乐的分类。 广义的古典音乐 是指西方中世纪 ( 公元 5-15 世纪 ) 至今的欧洲主流音乐,它涵盖中世纪的 天主教和基督教音乐 、 17 世纪初至 18 世纪中叶的 巴洛克音乐 ( 巴赫和亨德尔 ) 、 狭义的古典音乐 (18 世纪中叶 -19 世纪初的海顿、莫扎特和贝多芬 ) 、 浪漫主义音乐 (19 世纪初至 20 世纪的韦伯、舒伯特、柏辽兹、罗西尼、帕格尼尼、李斯特、肖邦、老柴、拉赫玛尼诺夫、斯特拉文斯基、穆索尔斯基俄罗斯 5 人团、西贝柳斯、马勒、瓦格纳和勃拉姆斯等 ) 、 印象派音乐 ( 19 世纪初的德彪西,但他并不接受对自己这样的分类 ) ,乃至 20 世纪以来的欧洲艺术音乐。宗教音乐和世俗 ( 或民间音乐 ) 都是它的来源。 欧洲古典音乐起源于中世纪的宗教音乐,在唱诗班里是各个阶层的都有,全社会都在宗教权力和思想的的支配下,不存在这种音乐形式起源于社会某个阶层的问题。在欧洲,流行音乐的出现是 19 世纪的事情,在此以前古典音乐在各个阶层实际上都是“流行”音乐。 欧洲中世纪一千年,天主教统治这个社会生活,神学支配人们的心灵和思想,圣歌音乐歌词主要表达天主教和基督教的思想,不注重人性情感的表达,甚至民间音乐如民谣也要从中汲取音乐元素。在全社会浸淫在天主和基督的意识的统治下,除了教徒中的哲学争论外,在一个纯一的宗教世界里,有什么音乐形式能够分别表达高尚和低俗呢?欧洲 16 世纪文艺复兴时期反宗教统治而提倡人性的自由和平等的人文精神渗入到音乐内容中,但音乐的形式的主流直至 21 世纪不变,也不存在用“雅俗”形式表达行为的高尚和低俗的差异。 上一篇博文《音乐的价值》说:上世纪 40 年代文格勒指挥德国爱乐乐团为纳粹党徒演奏贝多芬第九交响乐, 90 年代伯恩斯坦应东欧人邀请也指挥同一首交响乐来庆祝推倒柏林墙,同一音乐形式为不同的道德情操的人们所喜爱,说明是否喜爱某种音乐形式本身不能证明爱乐者行为的高尚或低俗。又如:意大利的马斯卡尼在学生时代创作了参赛作品——歌剧《乡村骑士》而一举成名,它的序曲风格鲜明,是欧洲古典歌剧序曲演奏会的常演曲目;它的爱情悲剧情节、多明戈演唱的主人公临别前对妈妈的诉唱,听了让人心碎。但你会想到这样一个充满爱心的作者会投入墨索里尼法西斯的怀抱?《乡村骑士》一直是欧洲歌剧的典范之一,意大利人虽然尊重他的作品,但看不起马斯卡尼这个人。用某种形式或风格的音乐把欣赏它的人归属某个道德层面的人的做法,或者说:我喜欢古典音乐,因而我是高尚的人。这在语言逻辑上可能没有问题,但经不起道德实践的检验。 爵士乐源于 19 世纪美国黑人奴隶的声乐,具有非洲色彩,但也融入了欧洲音乐、布鲁斯 ( 源于黑人奴隶劳动歌曲和宗教音乐,表达忧郁情绪 ) 、拉格泰姆 ( 黑人音乐,网上视频还可以欣赏到钢琴、吉他等演奏的 ) 等音乐形式。爵士乐、布鲁士等只是美国流行音乐的一部分。在 英语语汇中,流行 音乐为 popmusic 和 popular music 。 学院派的音乐家们认为 popularmusic 不同于 popmusic ,他们把前者称为流行音乐,认为 popularmusic 是风格稳定的流行音乐( 狭义的流行音乐 ),美国的 爵士、摇滚、乡村、拉丁、Hip-Hop等就是这一类;而后者声乐形式较多,风格不固定、大众容易接受,商业和娱乐意义比较强,学术性和文化含义较弱,因此被他们定义为“通俗音乐”。但一般受众是不做这种细分的,在有些英语词典中,也是用popular来描述pop的。20世纪中期出现的摇滚乐也属于流行音乐,60年代英国著名的 “披头士 ” 乐队或 “ 甲壳虫 ” 乐队,在美国演出,其宣示爱情、反战、反暴力的内容也与当时美国国内民众的反越战、反种族歧视强烈情绪正相呼应。其内容显然是高尚的、有道德的,欧美两个大陆的人从没有人把这种形式的音乐划界为不高尚的音乐。 拉丁音乐和舞蹈用动感、摇曳的节奏性、温柔和性感的肢体语言反映劳动、爱情和生活,在他们那里,没有人觉得这是低俗的。拉丁音乐和舞蹈进入欧洲、非洲,亚洲,也能融入当地的生活,也不会被那里的人们认为是低俗的,因为拉丁音乐本身就混有非洲黑人音乐、欧洲白人音乐和美洲印第安人音乐、甚至混有亚洲音乐的元素。但是,它在伊斯兰教文化的土地上就很难生根。随着各国经贸和文化往来的深度发展,各国的生活方式和习惯也会相互影响,各民族文化的相互包容性也会越来越强,不同风格的音乐形式的相互借鉴也会越来越多。用古典音乐和流行音乐划界人们行为的高尚和低俗显然是不合时宜的。 二、始作俑者——柏拉图与宋玉 但是,用音乐把人群划分为高尚的低俗的,确实在中外都是有的。在西方最早要推及古希腊的柏拉图 ( 元前427-前347年 ) ,在中国最早要推及战国末期楚襄王的文学侍从辞赋家宋玉 ( 前 298 ——前 222 或 263 年 ) 。从现在看过去,两人所处时代间隔并不太远。 柏拉图试图寻找城邦或国家衰落的原因,他的《法篇》第 2 卷 ( 《柏拉图全集》第三卷 P398-427 ,王晓朝译,人民出版社 2002) 认为:衰落除了源自国王的腐败还源自人的灵魂不善,而灵魂的不善又与音乐的旋律和歌舞姿势有关。他说: 善恶各有相应的姿势和旋律 ;虽然对同一个音乐和歌舞,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感受,但不能依据大多数听众的投票来决定,而 “ 用法来规范展示内在永恒正确性的旋律是可能的 ”。之所以法有此可能性是因为法依据的标准就是 “ 能使最优秀的、恰当地受过教育的人感到快乐的音乐 ,尤其是,它要能使在 善与教育方面都非常卓越的人感到快乐 ”;以卓越的人感到快乐为音乐立法之根据是因为他们 “ 是节制的和正义的”。他接下来非常具体地以自己的好恶规定了音乐细节的立法标准,并把音乐的节奏和旋律直接按阶级分成了适合自由民的和奴隶的: “ 鼓励恶的道德品质”的音乐 表现是: “ 阴柔的音阶、音调、婚礼旋律配上阳性的唱词,或者给 自由民的姿势 配上只适合 奴隶的节奏 ,或者把自由民的姿态与不恰当的节奏结合在一起。……把人、动物、机械的声音,以及其他 各种声音混在一起 ,用一个大杂烩来象征一个单一的主题。……把说话配上格律,从而把把节奏、音调与旋律分割开来分开,他们又无伴奏演唱弦琴和笛子,从而把旋律、节奏与歌词分割开来……这些流行的东西都是 邪恶嗜好 中最坏的,把两种乐器作为 独立的音乐工具 来使用并不比没有音乐的变戏法好到哪里去。” 在下面的《宋玉对楚王问》中可以看到,楚襄王借民众之口质疑宋玉德性有失,而宋玉为了替自己辩解则借用音乐的四个难易等级和借喻凤凰与鹌鹑、大鲲与小鲵,把自己的行为比作圣人的行为。其大意是:楚都有客唱巴蜀民歌“下里巴人”时,能跟唱者数千人,唱稍难点的齐国东部挽歌“阳阿薤露”跟者有数百人,唱再难点的“阳春白雪”能跟者不过数十人,而能跟客自作曲演唱者仅有几人。即曲越难和者越少。这如同九千里翱翔的凤凰与只能穿行于藩篱间的鹌鹑不可比一样、如同朝行东海西昆仑夜宿孟诸薮泽的大鲲与小池鲵不可比一样,我这样的伟美圣人的行为是世俗小民不可理解的。原文如下: “ 楚襄王问于宋玉曰:‘先生其有遺行与?何士民众庶不誉之甚也!’宋玉对曰:‘唯,然,有之!愿大王宽其罪,使得毕其辞。客有歌於郢 ( 音颖 - 楚都 ) 中者,其始曰‘ 下里巴人 ’,国中属 ( 音祝 - 跟着 ) 而和者数千人;其为‘ 阳阿薤 ( 音械 ) 露 ( 命短如薤叶露水 ) ’,国中属而和者数百人;其为‘ 阳春白雪 ’,国中属而和者不过数十人; 引商刻羽,杂以流徵 ( 音纸 - 宫商角徵羽约同现在 12356) ,国中属而和者,不过数人而已;是其曲弥高,其和弥寡。故 鸟有凤而魚有鲲 ,凤凰上击九千里,絕云霓,负苍天,翱翔乎杳 ( 音咬 - 绝远 ) 冥之上;夫 藩篱之鷃 ( 音宴 - 鹌鹑 ) ,岂能与之料天地之高哉?鲲鱼朝发昆仑之墟,暴 ( 音仆 ) 鬐 ( 音齐 - 鱼鳍 ) 於碣石 ( 河北昌黎北近海山名 ) ,暮宿於孟诸 ( 薮泽名梁国睢阳县东北今河南商丘东北虞城西北 ) ;夫 尺泽之鲵 ,岂能与之量江海之大哉?故非独鸟有风而鱼有鲲也,士亦有之。夫 圣人 瑰意琦行,超然独处;夫 世俗之民 ,又安知臣之所为哉?’ ( 楚辞 - 宋玉对楚王问” ( 《古文观止》卷三秦文,中华书局 1963) 。 柏拉图的凡自由民和受教育的人喜爱的音乐皆高尚之命题,是以自由民和受教育的人皆高尚这个全称判断为前提的。在逻辑上,这种“天鹅皆白”的全称前提,有“一只黑天鹅”便可将其击破。 柏拉图直接把某种表象性节奏、旋律、乐器独奏和混声演奏归为不高尚的音乐,和宋玉借音乐的歌唱难易等级、神话动物种类差异把自己比作圣人的做法,是把某种类型的感性事物(例如宋玉所说的神话)不经任何思想抽象的中介过程就和具有普遍本质性的事物(道德高尚)连接(比喻)在一起,这种思维习惯对于正确理解现象的本质是非常有害的: 柏拉图何以能(逻辑和实证)证明独奏乐器者就是低俗的不高尚的?宋玉何以能(逻辑和实证)证明作曲演唱双馨者就是道德圣人、何以证明凤鲲上下左右纵横千里的行为就能说明或就是圣人的高尚行为?圣人和世俗之民的道德行为本质区别,怎么可能因神话之生动就可表意的?中国文化中好用寓言说现实说政治的习惯传袭至今,除了生动和短暂接受外,不见得有更好的效果。宋玉的比喻在很多人观念里现在已经成了社会等级、行为档次的符号了。 柏拉图那时的奴隶和宋玉那时的世俗之民是 社会下层的人民,是体力劳动者,他们为柏拉图和宋玉这样不劳而获的上层社会阶级提供衣食住行,故柏拉图和宋玉这样不劳而获的上层阶级是不道德的、是低俗的社会阶层。日常用语的社会上层是指收入高、掌握一定权力或有社会名望的社会阶层而不是指道德高尚的社会阶层,即使按一个社会各个阶层都能普遍认同 ( 公约数 ) 的伦理观念,哪个社会阶层都有行为高尚和低俗的人;实际上正如柏拉图自己所言和历史不断地证实的,一个社会的动乱和朝代的更迭经常是由上层社会的腐败行为引起的。 三、古典与流行——长期与短期 按照 朗文辞典对 Classical Music 的解释( music that people consider serious andthat has been popular for a longtime ) , 古典音乐有两个显著特征:引人认真思考和长期流行。Classical一词除了“古”的和“经典”的含义,据有的哲学史著作考证, “ Classical ” 还与古代的纳税第一等级有关,并由此衍伸出“一流”的含义。能够长期流行的音乐,一定是被大多数人长期接受和喜爱的,自然难以卸下“经典”、“一流”的桂冠。倒过来说,凡是能够被一代代人传下去、经久不衰的在今天流行的音乐,就是未来的古典音乐。 当然,可能是 “ serious ” 是多义词的缘故,古典音乐也被称为“严肃”音乐,但不能由此把流行音乐归类为非严肃音乐。根据《牛津英语同义词字典》的解释,pop是酒瓶塞子突然“砰”的爆射的象声词,具有“忽进忽出”即出现快消失也快的特征;popular也有风行一时 ( all the rage ) 的特征。由此意义推下去,“古典”和“流行”是没有什么雅俗、高尚低俗之分的,有的倒是“长期”和“短期”的区别。 四、雅与俗——难与易 既然古典音乐、流行音乐与道德高尚与否无关,那怎么会有混同这两者的事情发生呢?原因在于,“雅”和“俗”都是多义词,虽然它们确实含有“高尚”和“低俗”的含义,但它们分别还有“正规”和“普通”或“一般”的含义,两者可引申为“难”、“易”之差。 在形式上,古典音乐对乐理、乐谱、配器、乐队及其指挥、故事内容、脚本、制作形式和工具、演员的音乐文化修养和演技、受众的音乐受教育程度和音乐文化修养、演出场所的要求,都高于爵士乐和流行音乐,故前者可称其“难”故有“雅”,后者可称其“易”故有“俗”。人们潜意识地把“雅”中“难”的意义与它的道德层面的“高尚”的意义混淆了,把“俗”中的“易”替换成了“低俗”。仔细阅读相关的音乐资料,我还从来没有看见哪个专业音乐人用道德层面的高低来解释音乐的“雅”和“俗”。说到与社会阶层的关联,当然有较多的闲暇时间的上层社会的人,能够有较多的时间去学习乐理体系庞杂的古典音乐,从早到晚从事体力劳动的人是做不到这一点的。但也不要忘记,“上层社会”的人,个人的性情也是影响他偏好音乐风格的重要因素,故处在这个社会地位的人并非人人喜欢古典音乐。 用“雅俗”表达“难易”,来区分古典音乐与流行音乐的差异,以及听众偏好“难易”音乐的差异,我觉得是说得通的。也是可检验的。写交响乐,作者要得花很多时间和精力构思作品的内涵和形式,要组织各种乐器配器,要懂得各种乐器的“乐性”;一部交响乐至少要得几十分钟的演奏时间,不说乐队组织难度远远大于一个通俗歌曲的演唱会的组织难度;听众们听一部交响乐的时间也要远远多于听一首通俗歌曲的时间,听的时候也得“认真地思考” ( consider serious ) ,至少得思考什么乐器在响,这个乐器想表达什么,那个乐器在诉说什么,等等,难以杂念纷入。流行音乐的即兴表演,不受专业训练的人也可表现自己的个性,这就是俗,就是大众化。现代生活,商业文化的四散传播,生活节奏的加快,即使所谓“上层社会”的人因为要从事脑力劳动,也很少有人能够拿出大块的时间去剧场听交响乐、歌剧等等古典音乐、甚至去了解古典音乐复杂的乐理知识体系。 当我们说某某曲子“雅俗共赏”时,实际上不是说出现了道德中性的音乐,而是说对这个曲子的理解和欣赏所需要的音乐知识适中,它的旋律、节奏和风格比较适合各种性情的人。 五、市场的力量 便捷、多变化、节奏快、风格多样的、花时间少、能满足各种个性需求的流行音乐,容易让人们接受。音乐人要吃饭、要养家糊口,在与他人竞争中他的作品要卖得出去、他的乐队要活下去,就得有市场、有很多受众的市场,这就是“俗”,就是市场经济的行为规范和观念。王西麟先生说得好,没有交响音乐作品的音乐家称不上音乐家。因为这就像一国无国之重器就非强国、大国一样。王先生对自己的交响乐作品很自负,但没有乐队愿意排练他的作品;市场中的人山人海的受众不付给乐队票子,恐怕是王先生能得到宽慰的最好理由。音乐人、包括学院派的音乐人,生活在市场经济中,很难“脱俗”,这自然就要研究流行音乐,何况流行音乐的很多元素也很有技巧性和学术性,把它们与古典音乐的元素结合起来,就有可能造就一个新的音乐市场。我想,经济和技术这两个原因是现今的学院派音乐人也重视、看得起流行音乐的重要原因。 学院派里现在想学交响乐和有交响乐天分的男女学子,也在“难”“易”音乐的选择方面踯躅不前。老师、家长们在给学生们提出未来的专业发展前途的选择建议上,也更加倾向“人性”化,十分担心因为自己的建议,使得学生们和爸爸妈妈的宝贝们将来的饭碗都成了问题。 可惜的是,市场对文化的影响,不得不使喜好古典音乐风格的人很难看到像古典音乐那样经典、一流的现代的新创作的“古典音乐”了。巴赫、亨德尔、海顿、莫扎特、贝多芬到斯特拉文斯基的作品不停地“返场”演出。这些大师的作品越来越“古典了”,这样的经典大师也越来越难出现了,在“忽进忽出”音乐的耳濡目染下,我们感官的神经也越来越变得“简易”了。 2014/4/28 和张说“蜀道后期”韵: 客心争日月,来往预期程。 秋风不相待,先至洛阳城。 张说 ( 元 667-730) ,字道济,唐代洛阳人,擅诗文有《张燕公集》。后期 - 后于予定的期限。
个人分类: 音乐人生|2676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爱情][美国爱情喜剧奇幻][穿越时空爱上你][720P MKV]
lcj2212916 2014-4-30 22:14
译  名 隔世情缘/穿越时空爱上你/隔世俏佳人 ◎片  名 Kate Leopold ◎年  代 2001 ◎国  家 美国 ◎类  别 爱情/奇幻/喜剧 ◎语  言 英语 ◎片  长 123 Mins ◎导  演 詹姆斯·曼高德 James Mangold ◎主  演 梅格·瑞安 Meg Ryan….Kate McKay       休·杰克曼 Hugh Jackman….Leopold Alexis Elijah Walker Gareth Thomas Mountbatten       列维·施瑞博尔 Liev Schreiber….Stuart Besser       布瑞金·梅耶 Breckin Meyer….Charlie McKay       娜塔莎·雷昂 Natasha Lyonne….Darci       Bradley Whitford ….J.J. Camden       Paxton Whitehead ….Uncle Millard       斯波尔丁·格雷 Spalding Gray….Dr. Geisler       Josh Stamberg ….Colleague Bob       Matthew Sussman ….Ad Executive Phil       Charlotte Ayanna ….Patrice       Philip Bosco ….Otis       Andrew Jack ….Roebling       Stan Tracy ….Photographer       Kristen Schaal ….Miss Tree       William Sanford ….Barry       Arthur J. Nascarella ….Gracy (as Arthur Nascarella)       Robert Ray Manning Jr. ….Passerby (as Robert Manning)       Roma Torre ….TV Newscaster       Viola Davis ….Policewoman ◎简  介   凯特是一家公司的高级主管,现代新女性的典范,非她莫属。凭着聪明才智和果断魅力,她在男性世界中轻松自在地拥有自己的一片天地。李奥是艾班尼公爵,身处19世纪末的纽约,他是一个最有价值的单身汉。两个时空相距百年的男女,唯一的共同点就是:对爱情非常非常……的挑剔!   但是谁也别想逃过爱神丘比特的调皮箭,就在凯特的前任男友史都华无意间发现了时光隧道,闯进了19世纪的纽约,并和他的曾曾曾祖父李奥相遇,祖孙两人携手畅游19世纪的纽约市。一个不小心遇上离奇意外,把他们一起又带回到2l世纪的纽约市,并闯入了凯特的世界中时,两个原本不该相遇的男女不但见了面而且还坠入了爱河,但是现实是残酷的,两人终究必须面对年龄差距,“老少配”是不会有结果的……凯特含泪送走了李奥。   凄美的爱情故事就这么完了吗?但是一切并不是所想的那么简单,爱神再次对两人开了个大玩笑,凯特发现自己竟怀了李奥的孩子,现代新女性可不是浪得虚名的,在史都华的帮助下,凯特决定跨越百年去追夫,让孩子的爸爸负起责任来。 ◎获奖情况   2002年 金球奖(Golden Globe) 最佳原创歌曲 斯汀   2002年 奥斯卡(美国电影学院奖) 最佳原创歌曲(提名) 斯汀   2002年 金球奖(Golden Globe) 最佳男主角(音乐/喜剧类)(提名) 休·杰克曼 下载地址: http://www.400gb.com/file/63746003
2435 次阅读|0 个评论
最近开的两场独奏会;重回圣达菲
热度 1 aejj 2014-4-30 03:33
四月初四天之内在不同的地方连开了两场独奏会,一场是我的硕士音乐会,另一场在圣达菲从前的母校。加上同一个星期我们 studio 在学校图书馆开的德彪西前奏曲全集音乐会,一周之内突然活的像个到处旅行巡演的职业钢琴家。独奏除了技术和音乐本身之外,心理亦是一个大问题(尤其对于我这种舞台经验不那么丰富的人)。音乐会之前的几天甚至会无端的失眠和紧张。 其实我是个需要上台带来的紧张感才能弹的好琴的人。音乐会之后我的老师到后台来拥抱我,我开玩笑地说我起码比上课的时候弹的好一点吧,他说那是,对你这种人,下回上课都得叫一帮观众来热场子。但是紧张感不能过头,过了手会抖、脑子会走神、甚至有时候还会忘谱。毕业音乐会之前的心理调整不但起了作用,而且恰到好处地把我最适合上台的紧张度调整了出来。音乐会上其实还是有些小错误,还有些是下面还没来得及打磨的更精细的地方。但是豁出去弹得好的部分效果都出来了。功夫也就没白费了。 音乐会的反响很好。但我没告诉的别人的是,先不管音乐会的质量怎么样,这个音乐会之前的一个月是我这辈子过的最难和最努力的一段时间(当然一大原因是准备时间的仓促;因为之前学业加申请等等各种原因,我全身心的开始准备音乐会的时间也只有这一个多月)。我第一次在一件事情面前感到即使可能尽最大的努力也会彻底失败。我直到在台上弹最后一首曲子的时候才猛然意识到,我好歹还是熬过来了。 之后第二天就飞到圣达菲我的本科学校 SJC 开音乐会。从东海岸出发一直到凌晨在学校里落脚,几乎花了一天,时间上已经够直飞回国了。也许是体力上的高峰只能顶上去那么一次,加上又在路上飞了那么久,在圣达菲的时候总也找不到弹琴所要的那种集中和开音乐会的劲头。音乐会上的错音出了不少,情绪也没有弹毕业音乐会时候那么火热。 其实另外一个神智不集中的原因是瞬间回到了阔别两年的故地, SJC 几乎是个与世隔绝(或者说与世无争)一般的学校。过了两年在“正常”的学校里的生活,猛然回到 SJC ,一切都那么陌生但又还是那么熟悉。音乐会开完的第二天我终于可以完全放松地在学校里到处乱逛。在不大的校园和教学楼了一逛几乎就能见到熟人。小学校的好处就是大家相处的亲,我哪怕两年不来,就连食堂大妈在二十米开外看见我就开始跟我挥手, M 老师上课的时候碰巧看见我从教室门口路过,直接就出来跟我打招呼。大半天下来稀里糊涂地见到的老师就有七八个,还有认识的不认识的新朋旧友。晚上跟 B 先生和他太太吃饭,我以前在的四年从来没有吃过那么好的新墨西哥菜。我们海侃神聊,从我的未来到乌克兰的未来,从普京的人格到先秦政治思想。要了酒但是我没带证件, B 先生就把酒要了然后背着侍者给我喝。 圣达菲的天是我见过的最美的天空,不管是在白天还是在晚上。早晨的时候我特意一个人到学校后面的山上去,就是为了重新看看这里的天,阳光、还有云彩。晚上全校 seminar 的时候,整个校园好像只有我一人在“局外”,不用看书,也再没有了音乐会,我搬了把椅子坐到阳台上看着漆黑的夜空发呆,离我上次那么认真的看夜空已经有了十多年的时间,那一次是我一个人看双子座流星雨,凌晨之后两个小时一个人坐在寒冬的室外,除了画图和写观测报表以外几乎没有低过头。长大以后对外太空的兴趣逐渐转到了我生活的这个世界上。而这次看星星,也终于不是为了写什么报告或是其他什么目的,也不需要担心明天还有什么作业没有完成或者课没有教。那一瞬间我一下子体会着很久没有过的自由。我看到的面前的北极星的光是八百万年前发出的,我的祖先连人猿都不是的时候它就在那里了;我和我的周围的人和事都不见痕迹了以后很久,它也还是会一样地在那儿。面对星空,自己近乎荒谬的渺小反倒总是能使人感到释然。 回到费城生活反而有点失去了重心。还需要完成两篇论文,一场勃拉姆斯的四重奏的演出,然后再跟老师学弹点格拉纳多斯。不知不觉离毕业只有两周的时间了。
个人分类: 上学记|4054 次阅读|2 个评论
音乐的价值
热度 1 wfvg9 2014-4-19 10:13
天籁五线巡宆游,乐魔精气化千愁。 神音仙符牵红窜,英雄魂魄万古流 。 最近与音乐界友人聊音乐,作为业余人无资论技术,但却可评音乐的“价值”。音乐的“价值”是指主体对音乐满足主体需求的评价。由于是主体的评价,故主体生活背景、文化、个人性情的差异、乃至听力器官的生理结构差异都会引起价值之差异。 音乐价值有音乐的内容价值和形式价值。内容价值是听者对音乐思想、情感表达的评价。声乐作品的歌词能够直接表达出来作者的情感,但听者是否认同,则取决于听者是否与作者有相同的生活或思想情感经历。器乐作品中标题音乐的标题能够说出主题,但听者能否对演奏内容共鸣,则要看听者对音乐形式的效用评价,而对无标题音乐则更得由主体各抒仁智。 音乐的形式价值是听者对旋律、节奏、写作技巧、表演技巧、配器技巧等的效用评价。譬如同样歌词的美声歌曲,变换成现在的流行唱法,被流行音乐多样化的个性染色了的形式,不仅会突出“形式价值”的价值,而且能够对作品的内容价值演绎出不同于作者的个人诠释。 内容价值与形式价值之间是否协调是因人而异的。在我看来,器乐作品的冲突似乎大于声乐作品的冲突。我们有时很难用形式价值表达同一个内容价值。上世纪 90 年代德国柏林墙拆掉时,东欧人请去了伯恩斯坦指挥贝多芬的第九交响乐,来庆祝来自不易的胜利。伯恩斯坦潇洒激情的指挥不虚此行,他和观众都获得了巨大的满足,似乎惟有贝大师的第九交响乐才能表达当下的政治倾向。我看视频也获得热血沸腾的满足。可是看上世纪 40 年代鼎鼎大名的富特·文格勒指挥德国爱乐乐团演奏第九交响乐,台下座无虚席的全是纳粹党徒的首脑,他们目不转睛,在曲终时同样满怀激情爆发雷鸣般的掌声;他们似乎也觉得惟有此曲才能表达他们血腥的激情。两个不同时代的同样伟大的指挥家,指挥同样的形式的交响乐。受众得到的却是不同的内容的价值评价和情感。我以为形式价值带给内容价值的迷惑性、不确定性,是音乐的魅力和眩迷,原因可能是大脑不同部位接受来自听觉器官和思维信号刺激产生的效果是根本不同的,这如同柏拉图所说是肉体和灵魂的差异。音乐好友对我说,奥地利的儿童合唱团能演唱名家高难度的合唱,我们的儿童做不到这一点,两国文明程度差距大矣,云云。我说,奥地利在二战期间是纳粹德国的同盟国,卡拉扬为与文格勒争得在乐团的指挥席位,不惜加入纳粹党。这是音乐的形式价值容易把人引入歧途的地方——尤其在用音乐囊括或代表一切文明成就的时候。 形式价值上我喜欢听能让我起鸡皮疙瘩的音乐。北京奥运会时,我被三个国家的国歌所打动。一个是我们自己的国歌,这是血脉之情,我想不论什们样的形式,除非“汉奸”,每个国家的人都爱自己的国歌——这里显见是内容价值超越了形式价值。另外两首,是英国国歌和意大利国歌。前者让我庄严肃穆似进入天国,油然而生敬畏之情。后者似同威尔第的歌剧让我像英雄一般,激情四射,英勇无敌。就音乐而言,我以为:男人不能不听贝多芬、老柴的作品。贝多芬无论是其交响乐、钢协、 d 大调小协,小提奏鸣曲、以及钢琴奏鸣曲、重奏作品都是激动人心的,竟然有《月光》这样柔情的作品出现在老贝那里真是罕见。老柴的七部交响乐在不失英雄气概下,常携悲情与幽伤,这在其单乐器作品《六月》或《船歌》中尤为鲜艳。老贝之后像斯美塔那的《我的祖国》中的“伏尔塔瓦河”也能与老柴的东西一样让人潸泪如雨。史上英雄成功谢幕的不多,悲剧英雄的感染力远远超过成功英雄的感染力。美国大片中的交响乐成就,不是时下小清新作品所能比拟的。《特洛伊 - 木马屠城》中的特洛伊大王子赫克托耳误杀希腊英雄阿喀琉斯表弟而被阿喀琉斯杀死、阿喀琉斯在木马屠城中为救出自己在特洛伊的心爱女人而被赫克托耳的兄弟帕瑞斯箭中命门的一连串音乐,从天而降,将为兄弟和情爱之情而不惜身死的乐符,击得你动惮不得、魂身发颤。 还能够展现音乐形式价值的是指挥。我最喜欢的指挥家是托斯卡尼尼,他似乎瘦的弱不禁风,可一旦挥动小棒,他就是乐魔、英雄下凡,让你汗毛全都竖起来。其次是卡拉扬,站在业余爱乐人的角度给他的评价是:最优雅最绅士的指挥家。最后是伯恩斯坦,他是欢乐英雄轻松诙谐。做英雄不能总是很紧张,这时候就需要伯恩斯坦。 勃拉姆斯的四部交响乐、瓦格纳的恢弘歌剧和马勒十部交响乐,有的人夸赞不已,但却让我提不起精神。听勃拉姆斯的交响乐不如听他的匈牙利舞曲第五号,听瓦格纳的冗长的作品除了少部分乐段,大部分不能激起心灵的跌宕起伏,而马勒给人的感觉是繁杂和啰嗦。最不让我喜欢的是勋伯格的无调性十二音音乐。我想,他表现的是他周围令他难受、紧张、神经质的环境,他表达了他的心情令他满足,可寻求心灵静谧的人听了却有可能生病。难怪托斯卡尼尼等指挥大家拒绝指挥他的作品。 对男人来说,欲从内容和形式价值都协调的音乐中获得英雄气质,当必听必視意大利的贝里尼、威尔第、多尼采蒂和罗西尼的歌剧。其中尤推威尔第、贝里尼和多尼采蒂,欣赏他们的作品几乎不能让你能做任何其他事情。中国音乐阴柔多于阳刚,尤其中国的男孩现在大多受妈妈和女老师影响很大,她们往往不懂如何把男孩子推给爸爸带。男孩缺少男人气概,生理上心理上可能都会有缺陷而抱憾终生。英雄音乐、男性音乐是最佳的治疗娘娘腔的音乐治疗作品。中国英雄式的音乐,我很想听王西麟的交响乐,但只听过他很早获过一等奖的《云南诗画》 ( 很早了名字也怕是记不准 ) ,其余的只知其名无法搜到真品。 我特别喜欢芭蕾舞音乐,我几乎想收藏所有的芭蕾舞音乐。音乐是舞蹈的灵魂,芭蕾舞音乐是交响化的,别具动感、别具节奏,几乎任何一部芭蕾舞音乐都会融欢乐、英雄、忧伤为一体,各种情感都能在其中得到宣泄。 回到前面,音乐的价值尤其是形式价值方面,往往由听者说了算。我觉得的老贝老柴老威老多……如何之好,另一个听者会觉得吵得慌。所谓阳刚音乐与阴柔音乐的偏好,也由个人性情决定,没有绝对标准的。 2014/4/19 和杜审言“渡湘江”韵: 迟日园林悲昔游,今春花鸟作边愁。 独怜京国人南窜,不似湘江水北流。 杜审言 ( 元 645-708) ,字必简,唐代襄阳 ( 今湖北襄阳 ) 人,唐初著名诗人,杜甫的祖父,工五言律诗,格律严谨,有《杜审言集》。
个人分类: 音乐人生|6848 次阅读|1 个评论
[转载]巴洛克音乐
plgongcat 2014-4-16 20:41
巴洛克音乐的旋律富有表现力,追求的是宏大的 规模,雄伟、庄重、辉煌 的效果 ,主要表现形式为“通奏低音”。巴洛克音乐 每分钟约60 拍,与我们人类的 脉搏与呼吸频率 大致相同,使我们的脉搏和呼吸在这一节拍上趋于中和与稳定。巴洛克音乐的低振幅、低频率又可以诱发与增强我们大脑中的α波,促进脑内吗啡的分泌,使 大脑进入最活跃的状态,让人进入一种超级脑能境界,能让学习、记忆和创造性思维获得充分的施展,从而大大提高大脑的效率。 由著名 的保加利亚心理学家、教育家乔治·罗扎诺夫创造的风靡世界的暗示学习法中就采用了巴洛克音乐。它可以帮助吸收、消化、记忆与运用知识,并获得了惊人的效 率和成果。在巴洛克音乐的背境下学习,学生每天最多可以轻松地记住大约3000个单词,在3个月之后还能够记住大约 80%。罗扎诺夫根据学习的不同需要,将乐曲分为主动音乐(主要用于学习)和被动音乐(主要用于记忆)。 巴洛克音乐对学习的作用, 实际是指对人大脑 学习之波即α波 的作用,所谓α波,是指人大脑里的一种波长。我们人的大脑有四种波长,当神经细胞活动的时候,就会产生像电波一样的波动, 因为人们的意识和状态不同,波动的频率也不同,根据不同的频率,脑波可以分为α波、 β波、θ波等。频率在 8一12赫兹间的α波 ,出现在人们情绪稳定,愉快,舒适的休息或冥想的时候. α波具有强化吸收,整理和记忆信息的机能,所以在课堂上,如果孩子大脑调整到α波状态,他的注意力就会非常地集中,记忆力也处在最佳状态,对老师所讲的每 一个问题他都能理解,并且记住,思维也会非常敏捷,反应非常地迅速,并且经常有灵感出现。而β波的频率是在13一30之间,人的大脑在感到厌烦或恐惧时, 就会处于紧张状态,有很多平时学习好的孩子一到关键性考试时就发挥失常,这大多因为大脑过于兴奋或紧张导致的.人们感到焦躁或不安的时候,大脑就处于β波 状态.这时人的行动力虽然敏捷,但由于脑力的下降,注意力很难集中,记忆力也明显下降,而且不容易产生有创意的想法。那么怎样才能让大脑进入α波状态呢? 保加利亚心理学家世界超级学习法的创始人罗扎诺夫经过长期地研究,发现欧洲巴洛克时期的音乐能最有效的让大脑进入α波状态。 但不是所有的巴洛克音乐都能使大脑进入α波状态,只有符合50一70拍巴洛克音乐才会有这样的作用,因为50-70拍巴洛克音乐的波长与大脑的学习之波α波的 波长相吻合。罗扎诺夫用这种音乐进行外语教学,创造了一个震惊世界的教育奇迹:学生一天学会了1200个外语单词,平均记住率是96.1%。也就是说学生 一天记住了1153个外语单词。世界教科文组织向国际推荐的《学习的革命》记载:巴洛克音乐能让学生用5%的时间完成60%的学习内容,美国的老师用巴洛 克音乐进行教学,发现学生的学习效率至少提高5倍之多。李岚清在他的《音乐笔谈》一书的开始也向读者介绍了巴洛克音乐在欧洲音乐发展史上的重要作用,并特 别强调了音乐“使思维更有创意,工作更有效率” “有助于提高人们的文化修养和精神文明的境界” “激发灵感,增强创造性思维能力 ”. 《超级学习音乐》在学习中的应用 国际“超级学习法”的创始人罗扎诺夫在教学研究与实践中发现,欧洲巴洛克时期的部分音乐中有一种独特的“秘密配方”,对学习、记忆有一种神奇的效果。本套音频CD被称为“超级学习的神秘武器”,是通往“超级记忆”的高速公路。 超级学习音乐 是巴洛克音乐中60拍的高频音乐,以这种音乐为背景学习可以让你: 1、快速完成作业,学习速度将提高2—10倍; 2、大脑充满活力,思维敏捷,常有灵感出现; 3、延长注意力集中的时间,提升理解能力; 4、进入最佳的学习状态,沉浸在学习的快乐之中; 5、缓解学习压力,增强体质,激发创造力。 适用对象 1、在校大、中、小学生、研究生、成人高考、自考和职称考级人员; 2、需要大量记忆背诵外语单词、课文者; 3、需要背诵记忆文理科复习题、法律条文、竞赛题者及准备应付各种考试的人员; 4、需要开发学习潜能,提高学习能力的儿童 5、需要记忆符号、图表、密码、字根等各界人士; 6、需要改善提高记忆力的中、老年朋友。 注意事项: 1、本音乐在作背景音乐时,音量控制在30-40分贝左右隐隐约约听见即可; 2、运用超级学习音乐1小时可以完成8个小时学习内容; 3、超级学习音乐让学生创造了每天能学会1200个外语单词的奇迹; 4、激发学生潜能成绩快速提升 ; 5、学习、记忆、考试最有效的助手; 6、让学习速度提升在不知不觉之中。 超级学习音乐导入暗示语 1、可以让你减轻学习压力,集中注意力、增强记忆力; 2、帮助你掌握良好学习技巧; 3、教你怎样做生命韵律的深呼吸; 4、让大脑放松、身体放松,快速让大脑通过语言导入进入学习之波; 5、长期使用能使你思维敏锐、聚精会神。 通过良好的背景学习音乐、优美的语言导入暗示、科学的引导开发。在这样的音乐语言导入的暗示中,能最有效地帮助人集中注意力,使大脑的冥想状态井然有序,促使人神清气爽、思维机敏、开发自我学习潜能。 巴洛克超级学习音乐的使用,有一些需要注意的地方。 首先,最好使用品质好一点的音响播放,否则严重失真的音乐反而让人心烦意乱,无法集中学习注意力。 其次,是怎样聆听。一般的音乐用带耳塞的随身听就可以了,但以巴洛克音乐作为背景音乐,必需在 音响上放出来聆听 。根据国外的研究表明:人是通过全身心来听音乐的。声音其实是一种 空气振动方式 ,长期以来,人都是通过整个身体来感知声音的。所以如果只用耳朵听,效果并不是最好。用全身心来听巴拉克音乐,会带给您一种被包围的感觉,您的注意力可以集中在学习上。巴洛克音乐的节奏不会引起您的特别主意,这就是正确的聆听方式。 来着:http://www.jiyili.net/thread-83141-1-1.html
个人分类: 音乐笔谈|1158 次阅读|0 个评论
中国音乐学院4月3日讲座:佛教应用音乐与养生
xiao 2014-4-1 06:57
【讲题】佛教应用音乐与养生 【主讲】悟明老师 【时间】4月3日(周四)14:00 【地点】中国音乐学院主楼阶梯教室(北京市朝阳区安翔路一号) 【温馨提示】悟明,原名张金挺,1992年毕业于厦门大学音乐系,从事音乐制作研究二十年,集吹、拉、弹、舞、作词、作曲、制作、演唱为一身,堪称音乐奇人;2007年开始研究音乐禅学养生,多年来坚持公益讲学,是传统佛教经典音乐唱诵体系的探索者。此次讲座将探讨藏传佛教咒语的发音与气脉的关系、汉传佛教圣号音乐的妙用、《黄帝内经》阐述的五音相生是否存在等问题。名额有限,报名从速。报名电话:13522484712 唐先生
个人分类: 八面·来风|3082 次阅读|0 个评论
舞台上下的钢琴家
aejj 2014-3-29 03:59
四月初的独奏会,我的舞台经验不足,私下在课上弹有时候都会出现莫名其妙的失误,一开始我以为是技术问题,但是逐渐我发现是心理,舞台心理真是既令人着魔又让人觉得恐怖。 老师上课的时候说前几天他去看索尔仁琴科的独奏会(著名作家索尔仁琴科的二儿子,现在是柯蒂斯的钢琴教授。据说我的老师休假的时候他会来代我们studio的钢琴课,当然我从来没有遇到过),弹普罗科菲耶夫的三首奏鸣曲,在一个简单的不能再简单的地方忽然找不到北了。。。 对于我来说,上台之前吃了什么,想什么,以怎样的心态踏上舞台,坐下来怎么开始,这些别人可能都看不见痕迹的准备,有时候居然会对演奏的水准有着致命的影响。我记得以前刘诗昆的音乐会,他上台前老师带着我去后台见他,只见他一动不动僵直地坐在椅子上,什么话也不说,像是禅宗里的入定但是远没有那么气定神闲,旁边有个人站在旁边,似乎紧张地随时准备帮他什么似的。 这样的台前的心理活动和准备演奏本身对体力和心力的巨大消耗,是不上台根本体会不到的。一场一个小时的音乐会,少说可能都有上成百甚至上千个毫厘间细节。前两天我们这的一个考博士的人(身体很好、为人热情开朗),钢琴面试以后当场休克送医。我当然目前身体还好(已经开始每天长跑以防不测),但是音乐会所带来的身心的挑战,实在是这辈子做其他事都没有遇到过的。 然而搞音乐又是最吃力不讨好的事情,前两天看不久前发现希格斯波色子的纪录片,我跟 xin 同学开玩笑,说看着人家物理学家紧张一下(从电影上看,其实还远没有那么紧张),人家搞的是宇宙怎样开始这样级别的问题;音乐家们一个个都紧张的快晕过去了,好像世界今天就要终结了一样,但无非就是开个音乐会,有的观众下班了想起来有个音乐会,所以来放松一下,说不定观众席里还有人睡着呢。音乐会一完外面的垃圾桶里一堆曲目单。 所以搞音乐,最对得起的人是自己,你花了多少工夫牺牲了多少清晨和子夜在琴房里,经历了多少失败和沮丧,穿越克服了多少生理和心理的障碍,只有你自己最清楚。在这个过程中的历练和得失也都属于你。音乐对那个演奏者来说,很无情也很公平:我后来发现台上弹的不好的每一个部分,都是下面忽略的、或者心存侥幸没有练透的地方;花的力气越大的地方,也经常是后来台上弹的好的地方。在哪里偷一分懒,立马遭报应的是你;但是你尽全力练习和投入的地方,也许没有任何台下的观众可以分享它给你带来的喜悦(当然更多的时候你尽力了,上台还是会一团糟)。 极少数超一流的天然键盘高手似乎没有这种现象,比如郎朗和阿格里奇。郎朗东北人的“皮实”是众所周知的,几年以前北京音乐节上十天可以没心没肺地演七八首协奏曲——甚至很多很好的著名钢琴家,据我所知,准备一首协奏曲的周期是半年(所以先不说要不要从“音乐性”或者表情上黑郎朗:郎朗作为键盘高手的技巧、体力和心理,随便掰出一点来都是够许多钢琴家吃一辈子了)。而阿格里奇,虽然嘴上有声称今天不舒服弹不好,或者是真的没睡够还是没心情,但是完全不影响演出状态——我曾经试过看我有没有可能有那样的能力,结果是如果我感觉很糟,弹出来的也确实是一团糟 …… 毕业音乐会之后会回到圣达菲再开一场音乐会(我本科的学校),顺便看看很久不见的老师、朋友,还有校园。我离开 SJC 不到两年,我想随着年岁的增长,功利的考虑会越来越来淡,我会更加感激和珍视在圣达菲的那几年。当然如果我那几年在多学点数学和钢琴就更好了。我琴学的太少,即便尽全力也许已经永远不能完全弹出自己想要的那种声音,只有对得起自己一点是一点了。
个人分类: 谈艺|4001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林海 《欢沁》 (琵琶) 与 陈悦 《绿野仙踪》 (萧与钢琴)等
josh 2014-3-20 20:28
陈悦 绿野仙踪 (萧与钢琴) http://www.xiami.com/play?ids=/song/playlist/id/95050/object_name/default/object_id/0#open 陈悦: http://www.xiami.com/artist/1450?spm=a1z1s.7154410.1996860241.9.aN0N8N 林海 欢沁 (琵琶) http://www.xiami.com/play?ids=/song/playlist/id/20531/object_name/default/object_id/0#open 林海: http://i.xiami.com/linhai?spm=a1z1s.3521865.23309997.2.Okj6Ib
个人分类: 不一样的人生|2471 次阅读|0 个评论
评“中国好歌曲”
热度 1 yanjundu 2014-3-15 18:17
由于自己特别喜欢听音乐,近年来看了不少 “ 超女 ” 、 “ 快男 ” 、 “ 好声音 ” 、 “ 激情唱响 ” 等选秀节目,今年也看了全部的 “ 中国好歌曲 ” 。看 “ 中国好歌曲 ” 第一期时,真的是很兴奋,原来中国的好声音在这里。 “ 中国好歌曲 ” 最大的特色就是原创歌曲。每个歌手创作一首歌曲,都是在某种心境下完成的,歌手在唱自己的歌曲时,往往能唱出最难能可贵的感情来,或孤独、或无奈、或思念、或憧憬。在第一期,我最喜欢的歌曲有周三《一个歌手的情书》、莫西子诗《要死就死在你手里》、赵雷《画》以及霍尊《卷珠帘》。 然而, “ 中国好歌曲 ” 让我失望的是:从第 2 轮期开始,不再有新的原创,而是由 4 位导师基于歌手第一次唱的歌曲进行 “ 美化 ” 。我看了刘欢、杨坤和周华健组的第 2 轮节目,感觉总体不如第一轮歌手初次唱得好。依我个人的看法,一首歌,最主要的是要打动人心,让听众有所触动,或有所回忆,或有所思考。所以,我一般不太喜欢过于欢快的歌曲。经过各位导师的改编,我发现不少首歌的背景音乐声音大了,压过了歌唱者的声音;有些歌曲加入了其他并不合适的乐器,花里胡哨的。改编每首歌曲,就像给一个女人化妆。初级 “ 化妆师 ” ,倾向于化浓妆,浓妆艳抹,最后突出的是那鲜红的口红,那腮红,那浓眉,压过了人的脸蛋,显得不协调,不美。化妆的最高境界,就是乍一看没看出来化过妆,但事实上让女人更美了。 幸好,昨晚 “ 中国好歌曲 ” 最后一组蔡健雅的表演中,正如 “ 中国好歌曲 ” 节目组声称的,周三的《一个歌手的情书》是主打之争以来唯一没有被改编的歌曲。要说改变的,是后面大屏幕上出现了周三和妻子的合照,还有一个更好的吉他。任何多余的装饰都会是减分的,依旧像第一次在舞台上唱响时那样感人肺腑;寂寞、孤单和无奈,各种情绪向我们扑面而来。听着他的歌声,台下的三嫂哭了,说好不哭的导师蔡健雅再一次湿润了眼眶。最后,向蔡健雅这位我一直很喜欢的歌手致敬 ~
个人分类: 文化感悟|4140 次阅读|1 个评论
推荐一个民谣歌手:赵雷
热度 3 yanjundu 2014-2-21 23:25
刚在豆瓣音乐听到赵雷的歌,就点开了专辑详情,发现真是《中国好歌曲》中《画》的作者和歌唱者,来自北京的赵雷。原来他早在2011年就发行了自己的专辑。当我前一段在《中国好歌曲》看到赵雷唱歌时,才明白了北京人是适合唱民谣和摇滚的,只是那会没想到他已有专辑了,而且在豆瓣经过6000多人评分,高达9.1分。这在豆瓣音乐的评分中,是非常高的,是一线红歌星都没有的高分。他创作的《画》,被刘欢认为是近年来见到的最好的词。的确,词很美,看得出年仅25岁的他,是个有生活经历的人,是个爱幻想的人,否则不可能写得这么美好。在豆瓣网友给他这张的众多评论中,可以看出,大家对他音乐的喜欢,如网友张二驴(去问鲍勃迪伦)说“ 从5年前听老狼,10年前听朴树,5年前听万晓利,到现在我听到的赵雷,都一样一瞬间击溃了我的内心”。碎岁认为  赵雷,必须唱歌的歌手 ,下面附上详评。 豆瓣专辑链接: http://music.douban.com/subject/6795335/ 百度在线收听: http://music.baidu.com/search?key=%E8%B5%B5%E9%9B%B7  赵雷,必须唱歌的歌手      文/碎岁      赵雷又一次火了,他巡演到哪里都是爆满,不少地方因为场地所限,还不得不让大批歌迷等在门外。重新火起来的赵雷,明显成熟了许多,无论面对命运和他开的玩笑,还是做音乐的诸多困扰,他已可以心平似水地面对。而他对自己的认识,也越来越清晰坚定,曾经他说过“有些人可以唱歌,有些人必须唱歌,而我就是必须唱歌的人”,现在,他用一首首漂亮的歌曲兑现着自己的话。      认识赵雷是在春天,恰好听他的第一首歌就是《咬春》,三分钟之后,我便知道他绝非平庸之辈。“月历和人们的嘴里报的春,连个影子都没相遇。那好吧我就再等上一等,等到冰化枝芽绿。”看似普通的字词,经由赵雷的组合,焕发出了前所未有的新鲜感,曲子里那股昂首奋进的生命力,让人感知着春天的临近。那是初识赵雷的惊艳之感。一个二十出头的歌手,不仅有这么好的乐感和语感,而且看待生活的视角如此独特,这都注定了他的音乐未来——只要他愿意,那么没有谁能停止他的歌唱。      他歌唱他的生活,他的北京。在无法承受的《北京的冬天》,他想到了逃避,后来的某天,他又乘着开往《北京的火车》回家。从见景伤怀的凄凉到近乡情怯的坐立不安,不同的心境,其实是人们对家乡爱恨交织的普遍心理。离开北京,是迟早会回来的;而不离开北京,就无法认识更宽阔的世界。可以说,北京特有的地位与文化背景,孕育了赵雷特有的民谣风格,新北京的驳杂与博大,让赵雷的精神早早成熟,老北京特有的亲切与人情味,又让赵雷的音乐充满了生活感极强的胡同气息。   在《未给姐姐递出的信》中,借对姐姐的倾诉,赵雷将他的北京情结娓娓道来,月光下面的小街道、放学玩耍的孩子、鼓楼前的人群与车流……城中寻常物事铺排而出,却仿佛一部旧电影,时光与青春全在里面凝结,而赵雷的歌声仿佛在晨昏间穿梭的日月,自然自在,不着一点人工痕迹。这首歌无疑是北京味儿最足的歌曲之一,但在层次上,不知超过了那种京剧、空竹、冰糖葫芦的民俗拼贴多少公里,它的成功,在于唱出了那种看不见摸不着的味道。      他歌唱忧伤的思念、美丽的女人、爱情与幻想不断破灭但又不断丛生的青春。如果说《已是两条路上的人》是少年的失落,那么《不开的唇》就是青年的等待。前者面对失去的爱人,情感的分裂溢于言表,而后者已经学会沉默,学会用时间来摆平一切。《三十岁的女人》是赵雷的又一层递进(写这首歌时他还不满二十五,却将三十岁的女人写得如此传神),他仿佛一个世外之人,看着红尘的男欢女爱,将最珍贵的东西从流水韶华中提炼了出来:“只是寒冬后炎夏前,谁会给你春一样的爱恋,日落后最美的时光已溜走。”赵雷的情歌在成长,并在成长中变得安静,不变的只是共鸣,他和他的歌迷,都已从爱情中长大成人。   《南方姑娘》是赵雷最知名的一首歌,诗一般的歌词,加上散淡的调性与优美的旋律,塑成了其流行性艺术性俱佳的品质。“日子过的就像那些不眠的晚上,她嚼着口香糖对墙漫谈着理想。”赵雷的目光越过她忧伤的眼神,望向了遮住年轻人希望的楼群,与其说它是献给一位南方姑娘,不如说它是献给所有流浪在外的青春。惟其如此,这忧伤才如此广泛、漫长、又一击即中。不甘的理想,最后落到一片将熟的果子上,这不是最好的结局,但是抱歉,这已经是为数不多的安慰了。      他歌唱告别、消失、世界末日,开花结果凋零。我一直奇怪年纪轻轻的赵雷怎么写出了《背影》、《辞行》、《雪人》这种宿命感极强的作品,看来他在西藏的流浪生涯与他生活中的一些变故,对他影响甚深,在这些歌里他进入了精神世界的黑暗部分,并与邻界的鬼魂握手言欢。“生命是开花结果凋零,墓碑下的人才彻底平静。”“它睁着眼笑着看冬天走远,春天的阳光会让它消失无影踪。”……这些歌词也像纷飞的叶子,变变慢成了泥土。   随着《妈妈》、《2012之前》、《过年》、《青春 无处安放》、《我们的时光》等歌曲的出现,赵雷收取着时间所赋予给他的沧桑与超脱。“走的时候没有遗憾,就可以安心的闭上眼。”这是心底的明白;“过年了,就像平常一样去过这一天,再也不像儿时那样期待这一天。”这是世事的无常与成长的无奈;“青春虽无怨无悔,却无处安放。”这是在欢乐、无措与质疑之后,他与这段时光最后达成的契约。      年少轻狂的西藏流浪者,或风光无限的快乐男声明星,都已经是曾经的赵雷。而今的赵雷,只是我们面前这个单纯的民谣歌手,他在北京的大街小巷吃早点,在鼓楼的反拍工作室练琴,在大江南北的各个城市巡演,在春夏秋冬的缝隙之间狂喜或沉默……他与所有渴望温暖的青年一样,在寻找一种可以安慰时光的东西,静下来的时候,他把这些东西写成了歌。   ——这就是赵雷,这个必须唱歌的歌手。   ——或许没有什么能真正与青春对等,但好在有音乐。它们都很美好,不是吗?
个人分类: 杂评|8173 次阅读|3 个评论
夜色阑珊,更与何人
热度 1 yaojunwei 2014-2-21 00:28
许久许久没有睡前听广播音乐了,回想一下,越有 8 年了吧。当时还没有读研,可现在回忆起来,恍若昨日,这触手可及的“昨日”却犹如一甲子的光阴。 我更倾向于现在所谓的老歌了,而这所谓的老,在当时那个年代都是一句一句对着屏幕反反复复地跟着歌词亲笔记录下来的,当时虽然不求甚解,但是冥冥中总感觉这歌词带着魔力,触动着我略带青涩且稚嫩的心弦。 大了,晚上一个人的时候,总感觉是回归内心,聆听心声的时候了。当时没有电脑,更没有智能手机,所以“德生”牌收音机就成了当时身份与地位的象征了。而当时的夜晚都是带着耳机。在“财富星空”和“午夜玫瑰”等节目的守伴下,恬静睡去,这就如“瘾君子”般地到午夜十二点钟就“听瘾”发作。忙不迭地奔上床去过“听瘾”。 时过境迁,现在台式、笔记本电脑、平板电脑、智能手机应有尽有,而八年前的情景只能隐映与脑海中,情同再世的姻缘般,可望而不可即。可望是可以轻而易举做到、听到,不可及是多年的世事沧桑,再也寻不回当时那纯净的心了。 我想每个人的生命中总有一首或者两首与其自身情趣或者品位相吻合或共鸣的歌曲,且经久不衰。每每响起这心弦,便触动生命中最软最柔最重的地方,更不禁地释放了难以言明的情愫。这种情愫让我苦苦的思念,想哭又哭不出,只是种略有苦涩的青春的悼念和遗恨。 我只能在心中默默地祈祷,我想你,只能偷偷地想,默默地念,痴痴地思,不解地忆,无尽地待……
个人分类: 眠云居|2585 次阅读|2 个评论
美妙的中国音乐
热度 10 yangguoxue 2014-2-4 07:26
静谧幽雅的书斋庭院、文朋墨客三五知己、清茶一杯幽香一柱。刘禹锡描绘的尽管是“陋室”,却也“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如此这般琴声悠扬、茗香飘溢,友人往来谈诗说画的生活,其悠闲自在是可以想见的。在这种相对定型的生活环境和文化氛围中,内涵幽深、能使人神静气匀,余音袅袅绕粱不绝的古琴音乐,也就自然而然地成了那个时代社会文化生活中十分贴切的组成部分。 《渔歌》《平沙落雁》《山居吟》等不少琴曲,它们的内容并非以某一特定的人物故事或某一历史事件为依据、也无戏剧性的冲突与夸张,而多为感慨世事,寄情山水、脱落名利、中和至静的情趣。如“闻君《古渌水》,使我心和平。欲识慢流意,为听疏泛声。西窗竹荫下,竞日有余清。”(白居易《听弹古渌水》)“蜀僧抱绿绮,西下峨眉峰。为我一挥手,如听万壑松。客心洗流水,余响入霜钟。不觉碧山暮,秋云暗几重。”(李白《听蜀僧 弹琴》)等种种悠闲诗化的意境,确实令多少代的文人雅士所向往。这一类富于诗情画意、被琴家称为“轻微澹远”的审美情趣,在中国古代文化中,不论是绘画还是诗词都有大量的优秀作品存世。应该说封建社会中这方面的生活,在古琴这一特定的载体上,是得到了较为充分的显示。这也正是任何艺术必然是现实生活的反应这一客观规律的说明。 然而,古代社会的实际生活并不是单一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也有《三吏三别》《兵车行》和《满江红》的“怒发冲冠……壮怀激烈……”。有关琴乐审美标准古人既有着“琴者禁也”“轻微澹远”的记录,也有着“琴者心也”和包含“亮丽采滑”的《溪山琴况》……。而古琴音乐则相对全面地反映了这些古代社会的生活内容。 除了前面所提到的《渔歌》《平沙落雁》《山居吟》等很多琴曲外,也有着成谱于1400多年前的《碣石调·幽兰》,表现了孔子深沉哲理的思维形象;《离骚》《泽畔吟》叙述着屈原忧国忧民的宏大胸怀;《广陵散》则以庞大的结构、恢宏的气势,再现了奴隶反抗奴隶主压迫的历史题材;多少首《胡笳》《胡笳十八拍》《大胡笳》《小胡笳》如歌如泣地叙述了两千年前女主人公蔡文姬的不幸身世,使多少位唐宋诗人深深动情而为之留下了篇篇佳作;表达南宋末期朝廷濒临灭亡之际,人们对祖国山水的眷恋与赞美的名曲《潇湘水云》,又使六、七百年来的后人为之击节称绝;琴歌《汉节操》及原词原曲的《满江红》(又名《精忠词》),更是直接表现了中华民族威武不曲、百折不绕、忠贞爱国的民族精神;叙述友人依依惜别的《阳关三叠》,更是已成为千余年来的人间离别绝唱……。这一类琴曲题材重大正气,内容深刻严肃。它们以写实的手法反映了历史上的重大题材,反映了当时代人们的思想情感与是非好恶。这些乐曲与当时代的社会生活紧相联系,广泛而深刻地牵动着人们的思想情怀。它们不但是古琴音乐中的代表曲目,而且也是中国古代音乐史上的代表曲目。 除此以外,还有较为通俗易懂的《流水》《酒狂》《梅花三弄》、也有叙述相思之情的《长门怨》《凤求凰》《秋风辞》。这些乐曲的内容是历史的客观存在,体现了作为一门艺术形式的古琴音乐的应有功能。它们与“轻微澹远”类的琴曲组合成了中国古琴音乐的整体,成为中国古代音乐中的瑰宝。它不但使多少位帝王将相文人墨客为之倾情,甚至还吸引了一大批“白丁负贩”(1425年明朱权《神奇秘谱》序语)的平常百姓之辈。他们不是弹琴、制琴,就是咏琴、藏琴。连“戏文”里的书生上京赶考,书童的担子一头一盒书箱一把雨伞,另一头还会携上一张古琴。以至于古代“传奇”小说中的公子小姐以及今人文艺作品中的古代武侠也能抚琴操缦一番。古琴的确成了“为士君子常御之器”,到了“君子无故不撤琴瑟”的程度。古琴音乐与棋艺、书法、绘画构成一体,在漫长的封建社会中几乎成了古代文人的必修课目、文人修身操行的象征而被社会所看重。这些事实说明了古琴音乐在封建社会文化生活中的普及程度与生命活力,它在历代人民的文化生活中曾产生过巨大影响。 历来古琴作为一件器具被人们倍加珍爱,其音乐内容又与大多数的文人甚至与社会底层的大众有着广泛的沟通。人们在古琴上能倾注、渲泄自己的情感,能表达自己的好恶,古琴音乐成了人们文化生活中的一项内容、一种“需要”。今天常被人称为“冷门”的古琴,在古代却有如此的“热”度。究其原因,应该是不言则明的。 古语讲“琴棋书画”,古琴音乐可以看作传统中国音乐的代表,我们说不论是“古琴音乐”还是其它古代乐器演奏的音乐,都属于古人所讲的“乐”的范畴,在儒家经典《乐记》中,乐被概括为“音”和“情”的统一,在嵇康看来“音”无哀乐之论,因为“音”是自然之音,是由客观的感性器官或丝竹发出的,本身并不带有人的情感和意志,也不是神性安排,天帝旨意,甚至也不是时代宇宙的造化驱使。而“乐”则是由其内容“情”决定,情由心感应万物而生,万物随时候而变。这样,人情悲哀喜乐就决定了“乐”的悲哀喜乐。换言之,“音”决定于客观,“乐”决定于主观(虽然这个主观带有客观内容,即心和万物),主客观之分构成了“乐”与“音”的根本不同。 在古人看来,“乐”是可以移风易俗的。“乐”能使风移俗易,关键在于“情”的感召作用。人的喜怒哀乐敬爱的情感以音乐的艺术形式表现出来就能使听着动容,施以乐教,便能变动性情。“六者非性也,感于物而后动。是故先王慎所以感之者。故礼以道其志,乐以和其声,政以一其行,刑以防其奸。礼乐刑政,其极一也,所以同民心而出治道也。”这里的礼乐刑政就是施教的手段,“乐也者,圣人之所乐也,而可以善民心,其感人深,其移风易俗,故先王著其教焉。”“乐”安则政和,“乐”怒则政乖,这就是音乐对统治者的性情影响,也是“圣人”对民众的礼乐教化手段,所以其移风易俗的功用可见一斑。从以上理论可以看出,传统音乐理论对那种打了鸡血一样的音乐,比如现代某些国家的军乐是存有戒心的。当然,我们也可以理解为古代乐器也演奏不出这种曲调。古代的军歌,像先秦的《无衣》、戚继光的《凯歌》《风涛歌》,无不透着内敛和深沉,雄壮而不失风度。 在我看来,中国传统音乐与西方音乐最大的不同在于意境的表达,西方音乐没有意境这个概念,中国音乐讲究的是神韵,外国音乐玩的是节奏。我们说当今时代的文化发展主题在于融合,无论中国的还是外国的,只要是健康的、有益的,好玩的、好看的,正常人都不会拒绝。像当今一些音乐人将一些诗词融合西方音乐元素制作的“中国风音乐”就非常好听,随着中国文化的健康发展,这样的作品会越来越多。中国音乐在21世纪必然会续写新的篇章。
4550 次阅读|22 个评论
经典外语歌词汇释 lingo-Music:Lyrics of Foreign songs
panfq 2014-2-3 20:18
当年师范学校音乐课上要视唱许多老歌 ,包括国外的一些经典歌曲。有一段时间突发奇想,想搞清楚当年视唱的经典的外语原版歌词是怎样的,把音乐与外语歌词结合起来听一听,欣赏原汁原味的外语经典。得益于今天的互联网,把外语原文歌词收集到一处,并附音频链接。凡拉丁语系歌曲可逐行对照英语注解 听音乐欣赏,韩语对照日语或汉语欣赏,在音乐中认识各种语言符号。 Here are some classic songs in different languages and their links. Their meanings are annotated here, mostly in English or Chinese , while Korean songs are annotated in Japanese or Chinese. Italian Italiano Santa Lucia O Sole Mio Torna a Surriento Non più andrai 费加罗的咏叹调 Brindisi Катюша 山楂树 Ой, Цветёт Калина Жди Меня 等着我吧 По Диким Степям Забайкалья ] Japanese 日本語 浜辺の歌(海滨之歌 ) 北国の春 四季のうた 樱花谣 さくら 荒城の月 蛍の光 里の秋 竹田の子守唄 岛歌 岛呗 English Scarborough fair The sound of music音乐之声 Edelweiss Moon River 月亮河 My way Auld Lang Syne 友谊地久天长 Paloma Blanca白兰鸽 Beautiful dreamer Red River Valley 红河谷 El Condor Pasa飞驰的鹰 Blowing in the wind Click Go the shears Don't Cry For Me Argentina German Deutsch Auf den Flügeln des Gesanges Es ist ein Schnee Gefallen So leb dein leben French Franc,ais La Marseillaise马赛曲 卡门 L'amour est un oiseau rebelle La derniere valse 国际歌 L'Internationale 斗牛士之歌 Votre toast je peux vous le rendre Comme d'habitude La vie en rose Magic boulevard Spanish Espan'ol la Paloma 鸽子 Siboney Duele el Amor A Mi Manera No llores por mi Argentina Brazil-Portuguese Português 在路旁 Nesta Rua Tem Um Bosque Anthem-Brazil Korean 한국어 아리랑 阿里郎 金达莱花진달래꽃 Doraji 桔梗谣 小白船 반달 Arabian عربي Tel'it Ya Mahla Nourha طلعت يا محلا نورها Bilady, Bilady بلادي khadni bayn aydik خدني بين ايديك Greek- ελληνικά Ὕμνος εἰς τὴν Ἐλευθερίαν (Hymn to Liberty Μίλησέ μου Mílisé mou Tik Tik Tak Indo-Iranian (Hindi हिन्दी ,Urdu) Sohni Dharti Pāk Sarzamīn Ichak Dana Bichak Dana (猜谜语 ) Hasta Darshan and Dharti Vandana Aankhen Khuli Awara Hoon Hindi- letters Hindi-Eng.Dic Urdu-Hindi Indonesia 梭罗河 Bengawan Solo Sing Sing So 船歌 AYO MAMA 宝贝 Butet Hebrew עִבְרִית HaTikvah(The Hope) National Anthem : USA Russian French Spain Italy Greece Korea Egypt UK Israel Germany Canada Australia Pakistan India Brazil 相关链接 为语言学习寻找一个联结点 lingo- music more Sci-Sina Sina
个人分类: 语言文学|11926 次阅读|0 个评论
Подмосковные вечера
panfq 2014-2-3 19:28
Подмосковные вечера Муз.: В.Соловьёв, сл.: Матусовский vocal-163 vitas vocal 1 vocal -kuwo vocal3 video 相关链接 Lingo-music Не слышны в саду даже шорохи Всё здесь замерло до утра . Everything has died down /Not heard in the garden, even noises. шорох 沙沙声 Everything has died down until the morning. замертво 失掉知觉 dead,frozen; замер 计量 Если б знали вы, как мне дороги Подмовсковные вечера! If you only knew how dear to me Речка движется и не движется, Вся из лунног серебра. The river is moving and (sometimes) not, All made of the moons silver. Песня слышится и не слышится В эти тихие вечера. The song can be heard and not heard in those quiet evenings Что ж ты, милая, смотришь искоса, Низко голову наклоня? What are you, dear, look askance,斜视 Bending your head so low? Низко-Low; наклоня-bent ; Трудно высказать и не высказать Всё, что на сердце у меня. It is difficult to express, All that are in my heart. А рассвет уже всё заметнее. Так, пожалуйста, будь добра, And dawn is getting more noticeable. So, please be so kind, заметнее-noticeable /уже 已经 Не забудь и ты эти летние Подмовсковные вечера. забудь -forget, летние -summer Not even a whisper is to be heard in the garden,Everything has calmed down until dawn. If you only knew how dear they are to me,The evenings near Moscow! The river is moving and (sometimes) not,All made of the moons silver. A song sounds and is not to be heard In those quiet evenings. Why do you, darling, look at me from the side, Bending your head so low? It is not easy to tell All the things that are in my heart. And dawn is getting more and more visible. So, please, be so kind: You, also, don't forget These summer evenings near Moscow. 第二个版本 Even whispers aren't heard in the garden,Everything has died down till morning. If you only knew how dear to me Are these Moscow nights. The river moves, unmoving, All in silver moonlight. A song is heard, yet unheard, In these silent nights. Why do you, dear, look askance, 斜视 With your head lowered so? It is hard to express, and hard to hold back,Everything that my heart holds. But the dawn's becoming ever brighter.So please, just be good. Don't you, too, forget These summer, Moscow nights. 中文 voices 深夜花园里四处静悄悄 只有风儿在轻轻唱 夜色多么好 心儿多爽朗 在这迷人的晚上 小河静静流微微泛波浪 水面映着银色月光 一阵清风一阵歌声 多么幽静的晚上 我的心上人坐在我身旁 默默看着我不作声 我想对你讲 但又难为情 多少话儿留在心上 长夜快过去天色蒙蒙亮 衷心祝福你好姑娘 但愿从今后 你我永不忘 莫斯科郊外的晚上 Moscow Nights vocal Stillness in the grove Not a rustling sound Softly shines the moon clear and bright Dear, if you could know How I treasure so This most beautiful Moscow Night Lazily the brook like a silvery stream Ripples in the light of the moon And a song afar fades as in a dream In this night that will end too soon Yes a song afar fades as in a dream In this night that will end too soon Dearest, why so sad, why the downcast eyes And your lovely head bent so low Oh, I mustn't speak, though I'd love to say That you've stolen my heart away Promise me my love, as the dawn appears And the darkness turns into light That you'll cherish dear, through the passing years This most beautiful Moscow Night Say you'll cherish dear through the passing years This most beautiful Moscow Night Le Temps du Muguet (Dorothee) vocal more vocal-kuwo more Il est revenu Le Temps Du Muguet Comme un vieil ami retrouvé Il est revenu flaner le long des quais Jusqu'au banc où je t'attendais Et j'ai vu refleurir L'éclat de ton sourire Aujourd'hui plus beau que jamais Le Temps Du Muguet ne dure jamais Plus longtemps que le mois de mai Quand tous ses bouquets déjà seront fanés Pour nous deux rien n'aura changé Aussi belle qu'avant Notre chanson d'amour Chantera comme au premier jour Il s'en est allé Le Temps Du Muguet Comme un vieil ami fatigué Pour toute une année pour se faire oublier En partant il nous a laissé Un peu de son printemps Un peu de ses vingt ans Pour s'aimer pour s'aimer longtemps. other versions 相关博文 语言与音乐lingo-music
个人分类: 语言文学|3771 次阅读|0 个评论
小润妹妹看过来:美好的原动力
热度 1 freefloating 2014-1-6 16:10
蒋迅 老师在微博上推荐《中国好音乐》,鉴于这两天我在批卷子,而我批卷子时总喜欢看点听点什么,于是打开网络看了一下,很感动,很美好。 特别是看到王矜霖,一个好帅好阳光的男孩,竟然小时候是“抽动秽语综合症”患者,以前和老公开网吧的时候,见过的得这种病的人,不停的发出奇怪的声音,巨大的抖动,桌子椅子跟着乱动,很让我反感脏话连篇,后来知道是一种疾病。我心里还是担心他一直在我们的网吧玩儿的话会影响其他人,但我什么也没说什么也没做,因为我觉得那是对他不尊重,有悖于我做好教师的理想。好在他很快就不来了,并没有给我机会继续忧虑。 但我有时想起来也很为这样的孩子和这样孩子的家庭感到忧虑,不知道会因此有怎样的人生被歧视和特样艰难,毕竟歧视是很自然的事情,谁也不想找个这样的人放在身边。今天看到王矜霖,竟然用音乐来很好的解决了自己的问题。 以前跟小润讨论问题儿童的教育,我认为关键是要让他们找到美好的热爱。管束往往不能起到太大的作用,纯靠毅力其实也很难坚持。 美好是最大的原动力。比方说锻炼,在我,现在是上瘾的,是一种很大的快乐,每个人得到快乐的方式可能有不同的方式,我觉得冬练三九夏练三伏就是一种痛苦的锻炼,我是不能坚持的。 我认为人总能找到一种适合自己的愉快的锻炼方式,我很高兴我找到了很多种。相信美好的方式一定能找到,这是一种信仰,也是一种毅力。 我也一直不认为科研是个苦差事,如果很苦,那也一定不是本质属性,是因为被过度异化了,那就需要我们来改变环境、创造环境让它美好起来。 润润的博文:(肯定不全,润润自己总结一下啊) 1. 孩子,别怕,请相信你能行 2. 讨论:为什么会出现这种行为 3. 我不是一位好老师 4. 告诉你们哦,他们都是可爱的孩子 5. 我在特教的岗位上工作一年了 6. 教育孩子,从来就不是一件易事 ……
个人分类: 来学往教|3874 次阅读|6 个评论
谭盾《女书》首演,马勒及其他音乐会
aejj 2013-12-27 10:41
这学期唯一的“课外活动”就几乎只有每周去听费城交响乐团的音乐会了。本学期听的第一场音乐会其实是我的老师在柯蒂斯的大师班上开的,他除了首演了一些现代派钢琴作品,还和大师班的几个学员弹四手甚至六手连弹,场面好不热闹。 费城交响乐团今年的节目单真是耀眼的不得了,光我错过的就有贝多芬和德沃夏克的第九交响曲、穆特、帕尔曼等等。每周去几乎都是久仰的大师或者早就想听现场的大曲子。 这几个月听的印象最深的,首先当然是谭盾的《女书》的美国首演。谭盾的很多作品向来就有把西方现代的和声技法、和朴实的文化甚至自然中的声音、还有甚至音乐以外的比如多媒体结合起来的特点。女书是湖南一种快要濒临灭绝的语言,有它独特的文字,也是世界唯一种仅仅靠女性使用的文字。现在会的人越来越少,而且基本都是几个当地的老人。谭盾的这部作品题写“为竖琴、交响乐队和 12 部微电影所做”。乐队里还有装水的盆和石头,用来产生水声和石头敲击的声音。谭盾用五年的时间到当地采风和拍摄,许多乐章都是几乎不经加工的女书传人的原唱,唱离家出嫁、唱思念和回忆,配以竖琴和交响乐。从我的角度看,“水”和“风俗”似乎是乐曲中最重的元素。整部乐曲非常打动我。除了最后的结尾似乎一刹那让我想起了旅游宣传片的音乐。不过对于这样一部作品,也许没有比一个欢欢喜喜的结尾更好的结束了吧。 我只是担心,美国的观众如果没有认真地看节目单上对每个段落的介绍,会怎样理解这部作品。一起同去的以色列的 G 同学后来说,他不喜欢里面几乎没有加工就呈现出来的赤裸裸的哭泣。我想如果他了解她们的习俗,知道她们在哭什么,也许会有更多的共鸣。 这样的尝试首先不说音乐本身,对女书、和民族文化在技术时代的普及、保护和发扬真是开了一条成功的新路子。即使从音乐角度讲,我也觉得这样的尝试,比坐在桌子前冥思苦想捣鼓什么十二音矩阵,或者用两个直升飞机生拉硬搞的谁也听不懂的、作曲家自己也不在乎的“现代”的,“实验”的音乐要靠谱和真诚的多。 另外印象最深的是两首各近一小时的大交响曲:马勒的第四交响曲和肖斯塔科维奇的第十一交响曲(不过一小时的马勒第四已经是他最短的一首交响曲了 … )。我对两首作品都是第一次听。但是听现场的好处就是能让我非常的集中,后果就是几乎让我失控的投入。我从没有在交响曲里听过像马勒第四里那么精妙和美丽的对位,一切的美妙与悲苦让我几乎难以控制胸中对它们的结局的期待和渴望。最后一个乐章标明了写的是天堂,但是我听着却像蒸馏水一样,所有的好戏好像“噗”一下的被莫名其妙的掐灭了——我承认至少第一次听我完全不理解那个马勒看上去用心良苦的结尾,心里憋着很大的不满足,出了音乐厅我跟同行的人几乎是愤怒地抱怨起来。 肖斯塔科维奇的第十一交响曲题目是“ 1905 ”,以 1905 年在圣彼得堡的工人起义被血腥镇压为背景。我分明地听到了恐怖袭来之时士兵奔跑时的铁靴和武器的碰撞声,还有枪声,当然最终还有人们内心的暴戾和恐慌,伴随着周而复始似的对一个个毫无价值地死于非命的灵魂的哭悼。最尖利和激烈的片段听得我周身发抖、似乎大腿都快抽了筋。曲子的结尾让我非常抑郁,但并非因为我的不理解,而是在一切的恐怖之后,没有胜利、没有慰藉,恐怖似乎会无穷无尽的持续下去,而人们没有丝毫办法 … 肖斯塔科维奇的音乐当然也绝不仅仅是关于从前的一个特定的历史事件——想来中国的近代史有和俄国惊人相似的命运,但是俄国人有肖斯塔科维奇,有帕斯捷尔纳克,有索尔仁琴科,他们的作品像一个个历史的证人一样站在那里。而中国的见证者们都去哪了呢? 最后要说的一场是在纽约的卡内基厅,钢琴家席夫弹的巴赫《哥德堡变奏曲》和贝多芬的《迪亚贝利变奏曲》,加演是贝多芬最后一首奏鸣曲 op.111 的最后一个长乐章——那几乎是宇宙寂灭以前的最后声音。独奏会在周二但依然全场爆满,席夫没有省略任何一个反复,两个曲子几乎各一个半小时,音乐会结束已经晚上十一点多。但是能在卡内基听这样级别的哥德堡和晚期贝多芬,一辈子也许都不会有太多的机会。音乐会之后我和淞兄都难掩激动,午夜在还算熙熙攘攘的纽约街头又走路逛了一个多小时。 好的现场音乐会有时候会让我记一辈子,而且从里头学到的东西也实在太多太多。而今年尤其走运,半年不到就听了这么多几乎是终身难忘的音乐会。不知这样的好日子还会持续多久!
个人分类: 谈艺|2685 次阅读|0 个评论
这位美女够数学的
热度 11 jiangxun 2013-12-25 05:53
作者:蒋迅 无意中看到一位美女唱RAP,而且唱的是数学中的“复数”概念。仔细看了一下,原来她是学数学的。这是一首她自编、自演、自弹、自唱的歌曲。我感叹,怎么会有这样有数学才能的美女呢?她的名字叫凯瑟润·桑丹(Katherine Bellafiore Sanden),一位普林斯顿大学数学系的大学生。她的导师是彼得·撒尔纳克( Peter Sarnak )教授。 考虑到有些读者可能无法进入 YouYube 的网站,所以我做了一些截图。 自弹自唱 好像是阿尔福斯的《复分析》(Ahlfors's Complex Analysis) 虚数单位的定义 与安德鲁·怀尔斯(Andrew Wiles)合影
个人分类: 够数学|9078 次阅读|18 个评论
[转载]用matlab演奏卡农
热度 1 xiaoFfu 2013-12-16 09:42
用matlab演奏音乐(卡农),从网上看到的某大神贴出的代码,已试验过,效果赞赞的(来自 http://blog.csdn.net/stk10/article/details/8922621 ) 代码直接复制粘贴使用(注意去掉行间空白行) fs = 44100; % sample rate dt = 1/fs; T16 = 0.125; t16 = ; = size(t16); t4 = linspace(0,4*T16,4*k); t8 = linspace(0,2*T16,2*k); = size(t4); = size(t8); % Modification functions mod4 = sin(pi*t4/t4(end)); mod8 = sin(pi*t8/t8(end)); mod16 = sin(pi*t16/t16(end)); f0 = 2*146.8; % reference frequency ScaleTable = ; % 1/4 notes do0f = mod4.*cos(2*pi*ScaleTable(21)*f0*t4); re0f = mod4.*cos(2*pi*ScaleTable(22)*f0*t4); mi0f = mod4.*cos(2*pi*ScaleTable(23)*f0*t4); fa0f = mod4.*cos(2*pi*ScaleTable(1)*f0*t4); so0f = mod4.*cos(2*pi*ScaleTable(2)*f0*t4); la0f = mod4.*cos(2*pi*ScaleTable(3)*f0*t4); ti0f = mod4.*cos(2*pi*ScaleTable(4)*f0*t4); do1f = mod4.*cos(2*pi*ScaleTable(5)*f0*t4); re1f = mod4.*cos(2*pi*ScaleTable(6)*f0*t4); mi1f = mod4.*cos(2*pi*ScaleTable(7)*f0*t4); fa1f = mod4.*cos(2*pi*ScaleTable(8)*f0*t4); so1f = mod4.*cos(2*pi*ScaleTable(9)*f0*t4); la1f = mod4.*cos(2*pi*ScaleTable(10)*f0*t4); tb1f = mod4.*cos(2*pi*ScaleTable(11)*f0*t4); ti1f = mod4.*cos(2*pi*ScaleTable(12)*f0*t4); do2f = mod4.*cos(2*pi*ScaleTable(13)*f0*t4); re2f = mod4.*cos(2*pi*ScaleTable(14)*f0*t4); mi2f = mod4.*cos(2*pi*ScaleTable(15)*f0*t4); fa2f = mod4.*cos(2*pi*ScaleTable(16)*f0*t4); so2f = mod4.*cos(2*pi*ScaleTable(17)*f0*t4); la2f = mod4.*cos(2*pi*ScaleTable(18)*f0*t4); ti2f = mod4.*cos(2*pi*ScaleTable(19)*f0*t4); do3f = mod4.*cos(2*pi*ScaleTable(20)*f0*t4); blkf = zeros(1,i); % 1/8 notes fa0e = mod8.*cos(2*pi*ScaleTable(1)*f0*t8); so0e = mod8.*cos(2*pi*ScaleTable(2)*f0*t8); la0e = mod8.*cos(2*pi*ScaleTable(3)*f0*t8); ti0e = mod8.*cos(2*pi*ScaleTable(4)*f0*t8); do1e = mod8.*cos(2*pi*ScaleTable(5)*f0*t8); re1e = mod8.*cos(2*pi*ScaleTable(6)*f0*t8); mi1e = mod8.*cos(2*pi*ScaleTable(7)*f0*t8); fa1e = mod8.*cos(2*pi*ScaleTable(8)*f0*t8); so1e = mod8.*cos(2*pi*ScaleTable(9)*f0*t8); la1e = mod8.*cos(2*pi*ScaleTable(10)*f0*t8); tb1e = mod8.*cos(2*pi*ScaleTable(11)*f0*t8); ti1e = mod8.*cos(2*pi*ScaleTable(12)*f0*t8); do2e = mod8.*cos(2*pi*ScaleTable(13)*f0*t8); re2e = mod8.*cos(2*pi*ScaleTable(14)*f0*t8); mi2e = mod8.*cos(2*pi*ScaleTable(15)*f0*t8); fa2e = mod8.*cos(2*pi*ScaleTable(16)*f0*t8); so2e = mod8.*cos(2*pi*ScaleTable(17)*f0*t8); la2e = mod8.*cos(2*pi*ScaleTable(18)*f0*t8); ti2e = mod8.*cos(2*pi*ScaleTable(19)*f0*t8); do3e = mod8.*cos(2*pi*ScaleTable(20)*f0*t8); blke = zeros(1,j); % 1/16 notes fa0s = mod16.*cos(2*pi*ScaleTable(1)*f0*t16); so0s = mod16.*cos(2*pi*ScaleTable(2)*f0*t16); la0s = mod16.*cos(2*pi*ScaleTable(3)*f0*t16); ti0s = mod16.*cos(2*pi*ScaleTable(4)*f0*t16); do1s = mod16.*cos(2*pi*ScaleTable(5)*f0*t16); re1s = mod16.*cos(2*pi*ScaleTable(6)*f0*t16); mi1s = mod16.*cos(2*pi*ScaleTable(7)*f0*t16); fa1s = mod16.*cos(2*pi*ScaleTable(8)*f0*t16); so1s = mod16.*cos(2*pi*ScaleTable(9)*f0*t16); la1s = mod16.*cos(2*pi*ScaleTable(10)*f0*t16); tb1s = mod16.*cos(2*pi*ScaleTable(11)*f0*t16); ti1s = mod16.*cos(2*pi*ScaleTable(12)*f0*t16); do2s = mod16.*cos(2*pi*ScaleTable(13)*f0*t16); re2s = mod16.*cos(2*pi*ScaleTable(14)*f0*t16); mi2s = mod16.*cos(2*pi*ScaleTable(15)*f0*t16); fa2s = mod16.*cos(2*pi*ScaleTable(16)*f0*t16); so2s = mod16.*cos(2*pi*ScaleTable(17)*f0*t16); la2s = mod16.*cos(2*pi*ScaleTable(18)*f0*t16); ti2s = mod16.*cos(2*pi*ScaleTable(19)*f0*t16); do3s = mod16.*cos(2*pi*ScaleTable(20)*f0*t16); blks = zeros(1,k); % Blank Block blkblock = ; % Base Melody cello = ; % So-FUCKING-Long Melody violin = ; % cello c1 = ; % violin1 v1 = ; % violin2 v2 = ; % violin3 v3 = ; % Get dirty s = c1+v1+v2+v3; s = s/max(s); sound(s,fs);
2034 次阅读|1 个评论
歌颂科学
sunyu367 2013-12-14 09:09
歌颂科学 科学是可以歌颂的,尽管文学(或文艺)的两大主题是“战争与和平”、“阴谋与爱情”。 虽然歌颂科学的作品是“小众”的,但是,它们对科研工作者具有更特殊的意义。 以科学技术为题材的音乐作品有很多,影片《星球大战》的系列音乐、歌颂航天精神的《大漠深处》、在火红年代脍炙人口的《我为祖国献石油》、纪念科学家马祖光先生的《你是光》、前北大校长“凤叔”的《化学是你 化学是我》等。 我也写过两首与科学研究有关的歌曲《 歌曲贺寿----水龙吟*共享化学 》和《人工晶体之歌》,这里与各位朋友分享一下。当然,非常业余,见笑了。 水龙吟 • 共享化学 ——祝贺中国化学学会 80 华诞 八十年岁问沧桑 , 事业正值兴旺。 分子原子 , 科海纵横 , 乘风破浪。 分析经纬 , 拓扑方圆 , 理论传讲。 看中华福地 , 风物长宜 , 珍资源 , 惜宝藏。 旧年家国遥想 , 困顿中举步踉跄。 归鸿惊起 , 故园鸣龙 , 英才德榜。 今夕何夕 , 满目俊秀 , 百花齐放。 当贡献学问,辛勤创造,父老共享。 人工晶体之歌 许多人赞美你天然的瑰丽 可知道你经历炉火洗礼 书上说你蕴藏着无限神奇 千百次打磨才令人着迷 人工晶 体 你是一个好梦 你承载了多少 科学的希冀 人工晶 体 你是一片 深情 你把生命化作 技术的动力 都说你生就一段古典风韵 千变万化又推陈出新 都说你 堪当大用富国强军 声光电磁 奏出时代宏音 人工晶体 你是一片祥云 你将能源化作文明光晕 人工晶体 你是一幅美锦 你用信息编织生活温馨 传说读懂你要有严谨思绪 原子是音符 晶格是乐曲 传说欣赏你总有无穷乐趣 精妙的推演 展现美的定律 人工晶 体 你是一部长剧 每一个惊喜 都预示美好结局 人工晶体 你是一种追寻 每一次发现 都相约新的 期许 如果有机会,我还希望继续写下去,也希望音乐界的朋友能够更多地关注科学技术题材的作品创作。我真诚的希望,中国的科研歌曲能够像中国的军旅歌曲一样繁荣,有一大批词曲作者和歌唱家,可以抒情,可以咏叹,也可以闲聊。他们理解科学研究,并且能够把感受告诉更多的朋友。这应该算是人文关怀和科技关怀的一种美妙的结合吧!
3478 次阅读|0 个评论
音乐能推动科学的发展?
热度 2 aejj 2013-12-2 12:25
前两天忙里偷闲去参加了国际科学史协会的年会(坐在大巴上的那几个小时简直是这几个月的白天中几乎从来没有出现的闲暇的“空窗”时间)。碰巧P老师也在。他除了领一个奖之外还做了一个关于音乐和物理学的报告(P老师既是物理学家又是音乐家)。之前看标题说的是普朗克和管风琴什么的。我原本以为就是讲普朗克弹管风琴的轶闻的(普朗克在年轻的时候纠结了很长时间到底是去搞音乐还是物理,他的物理老师劝他不要搞物理这种问题都快做完掉了的学科,“幸好”普朗克最后没有听从)。结果P老师试图展示的是普朗克早年关于管风琴调律的探索和研究里总结出来的一些数学结果,它们恰好和后来普朗克发展出来的量子论里的结果有相似的数学结构。 听众里有与P先生相同的科学和音乐背景的人并不多。提问大多是些澄清性的问题。后来我问P先生说如果这个结论成立那到底意味着什么,难道普朗克是从音乐理论里搞出量子论来的吗?他说普朗克自己没有在任何明显的地方说过有这种影响(当然普朗克几乎一辈子的手稿都在二战的空袭中被毁了,所以也说不定),但是这个相似的数学结构是在那里的,这到底意味着什么确实是个未知但值得深入下去的问题。 P 先生在之前给我看了他最近的几篇论文。他试图展示上面的一个例子并不是一个孤例。他给我看的三篇论文中,第一篇是讲欧拉的,在欧拉留下来的近三万篇论文中有数百篇是谈论音乐的,但是却奇怪地被很多后来人忽略掉了。P先生研究表明,欧拉的音乐研究中用的方法和问题直接把他引向了后来广为人知的数论和拓扑的问题。第二篇是讲亥姆霍兹和黎曼的音乐/视觉生理学的研究直接导致对空间问题的重新审视和发展,而这个问题最终众所周知的结果是运用黎曼几何建立起来的广义相对论。第三个例子是托马斯·杨。杨最广为人知的是他在波动光学上的革命性的贡献,但是杨有很深厚的音乐背景(杨可能是近代史上最后一个“百科全书式”的人物,他还是一个古典学的狂热爱好者,懂很多古文字,他曾经把一些莎士比亚选段翻译成古希腊文)。P先生试图指出杨在光波上的工作很有可能受到他在音乐研究上的影响,他对埃及象形文字的解译工作也基于他在语音学上的研究。 第二天我又与P先生在会议期间交谈。我虽然对数学(物理)和音乐都分别有很大的兴趣。但是我对把数学和音乐做过多的联系其实并不是太感冒(虽然做这样的联系几乎是一个和数学或者音乐本身一样古老的传统)。我一直觉得音乐的精要的部分并不在它的物理性上的特性和音乐现象上能总结出来的数学结构,而是在于人的认知过程如何对音乐进行反应和处理(当然这个能否“数学化”又是另一个问题)。对我来说音乐与数学要能有关系也只是些有趣的巧合——哪怕今天连弦论居然也可以扯进音乐里。我最近着迷的是音乐与语言的认知关系——这样的研究当然在最近六十年的认知科学和语言学的发展的基础上才有可能被理解,我虽然不同意比如语言学家Steven Pinker说的音乐只是人类认知现象中的伴生物(当然大家其实对这个问题其实都还处在乱猜的阶段…),但是我觉得音乐即使是非常重要的现象,也许它只是特异的、并非基本的认知现象——这样似乎才能更好地解释比如说为什么音乐对于有些人(比如我)的重要性几乎不可比拟,而对很多人来说音乐却只是生活中可有可无的东西。 P 先生承认自己对语言学了解不多。但是他觉得对语言与音乐的关系的研究方向不对——他并不是觉得它们没有联系,而是他觉得音乐比语言和其他认知现象都要基本! 他关于音乐与近代科学和数学发展的书已经写完,将会在明年由麻省理工大学出版社出版,也是第一部将音乐在科学史中的地位提到如此高度的书。他告诉我的他的下一本书将会朝着论证音乐是人类最基础的认知现象的方向努力。他的一个基本的出发点会是复调音乐。我拭目以待期待看他会怎么写。
个人分类: 学问|4288 次阅读|6 个评论
这学期:音乐研究,钢琴演奏/教学与认知科学
热度 1 aejj 2013-11-29 21:13
这一学期的忙绿程度几乎可以和两年前大四的时候相比。既要每天保证四五个小时以上的练琴时间,又要全力以赴的做其他事情。不过现在做的事情可能要“接地气”的多。修的课除了钢琴课和重奏以外都是非常专业化的课 (重奏因为太忙,基本就顾不到那个多了)。教学法的课要读心理学的书,设计课程计划。音乐研究方法的课有点像人文里的“小学”,学怎么样找资料、乐谱的出版和历史版本比较、读和辨析不同时期作曲家的手稿甚至写作习惯。我从来都不是一个对学习“实用技能”有太大兴趣的人(虽然我一直清楚这些技能通常很有必要)。更何况音乐教学和研究并不要多少脑子,而大多似乎靠的是那种坐的住的“笨功夫”和在实践中摸爬滚打的经验,对我这种总想搞点花点子或者别出心裁的人来说有时候在这样的课上实在是如坐针毡 —— 这样的生活哪怕和上学期用矩阵搞无调音乐或者歌剧分析比也“无趣”很多,更不用说和以前能读柏拉图或者量子力学的时候比了。不过一学期下来确实也学到了东西。对版本和手稿的比较其实对打磨演奏和精研音乐本身和都有不可替代的好处和乐趣。 至于教学法的课,我本来几乎带着嗤之以鼻的态度,因为我自己教钢琴已经固执地形成了自己的一套,不管好坏或者别人喜不喜欢也根本上改不掉了。教学法反倒是对我自己的钢琴弹奏有帮助。毕竟我基础不好,有时候要想给学生解决一些比较基本的问题必须自己先把他搞得非常清楚,但是有时候我发现原来我自己也有这样的问题,于是乎教学生的同时也教了自己。当然有些要教学生的东西我自己以前都没有接触过。我甚至以前没有弹过除了 a 小调以外的小调音阶,那天在钢琴课上老师说你好歹已经是研究生了自己下去把小调音阶全部弹一遍(当然弹完第二天就去教学生了 … )。教学法的第二个帮助也许是在认知科学上。因为很多在我来说已经完全成为直觉的,还有很多我都不记得我刻意的学过的东西,对于一个学生也许完成是陌生的或者是非常困难的,我首先要能体会和剖析为什么对我来说已经快成条件发射的东西,对于一些人来说几乎像是另一个世界的东西。认知科学上最难的一点也是研究的对象离我们“太近”,很多几乎不用过脑子的认知过程其实最为复杂、神秘和难以解释。 这学期的另一个任务就是教钢琴课。第一次做助教工作(除了以前辅导人做题的工作以外):四个一对一的学生,一个 8 人钢琴课的助教,还有一个课后辅导班:相当于每个学生上五到十分钟的迷你课,一个小指之内有时候要完成十二三个学生;有时候觉得颇像国际象棋里的车轮战。和一般理科或者文科的教学不同,钢琴的教学大多需要凭经验和感觉,各种的讲解分析到一定程度就到头了,学生的弹奏也只是一个表面,好的老师需要通过这个表面猜到后面那个黑箱里的东西,然后通过一个“看不见的黑手”一把抓住问题的实质。有的老师所有的讲解听上去都对,但是对于学生一点效果都没有,或者教出来的学生弹的就像是个录音机一样——和在认知科学和其他领域里一样,钢琴演奏和教育中也有一个“行为主义”的陷阱。而真正好的演奏和教学也是对行为主义的一个现实中的最好的反驳。 当然这学期最“实际”的事情就是申请。现在似乎略微超越了之前几年“剪不断理还乱”的关于各种方向的想法的阶段,现在我也许看到了可以把我繁杂的口味、 兴趣和志向安排理顺甚至统和起来的方法、可能和希望。当然什么想法实现起来都要花大的力气,有时候还要有运气。有时我甚至做在椅子上单纯地想这些问题都会紧张的(也许还有兴奋)心跳加快。而在现实中只能一步一个脚印地做好每一件事情,然后欣然接受命运的安排了罢。
个人分类: 上学记|3270 次阅读|1 个评论
听林月冉冉组合的民族音乐演奏会
热度 1 heitiedan2012 2013-11-10 07:31
昨天晚上观看了林月冉冉组合表演的民乐演奏会。她们是由四位民族乐器演奏家所组成了。其中有林感,为中央歌剧舞剧院二胡演奏员;史玥,首都师范大学音乐学院教师,扬琴演奏员,同时也会弹奏古筝;栾越,中国音乐学院教师,琵琶演奏员;范冉,天津音乐学院教师,古筝演奏员。 她们一共演奏了十支乐曲,都是名曲。演奏会分上下两节,每节演奏五支乐曲。整个演奏会由栾越和史玥分别担任主持人。这里要说一下的,是栾越。栾越,原名栾玥,师从著名琵琶演奏家刘德海。刘德海是七十年代中央乐团的琵琶演奏员,当时的钢琴协奏曲《黄河》,其中有一段琵琶演奏的乐段,就是由刘德海演奏的。栾越前些年患有淋巴瘤,病情严重,甚至瘫痪了。经过手术等治疗,特别是进行了用钛合金置换胸椎后,现在正在康复中。在昨天的演奏会上,她坚持要演奏著名的琵琶曲《十面埋伏》。这支曲子难度较大,琵琶弹奏的所有手法几乎在这支曲子里都有。栾越在演奏的时候全身心地投入,不仅需要娴熟的手法,更需要一定的体力。看到她弹奏时那种投入的状态,觉得她太不容易了,也太让我们感动了。 《十面埋伏》这支曲子过去在电台上听到过,但似乎没有听全,而且从来没有听过现场的演奏。这次听了栾越的演奏,感觉这支曲子表现力还是很强的。我感觉,虽然对曲子的旋律并不熟悉,甚至可以说,中国曲子的旋律表现与西方的很不一样,那种反复的回旋曲式似乎不常出现。那种兵戈相交的金属碰撞声,似乎表现出战场的残酷与惨烈。 林感的《二泉映月》也很棒。主持人说,小泽征尔认为,这首曲子应该跪着听。我记得文革前,就有关于这首曲子和它的创作者华彦钧的故事。当时有两个音乐家到无锡找到华彦钧,用当时的钢丝录音机录下了阿炳的演奏。我没见过钢丝录音机,当时感觉音乐效果并不很理想。不过,在当时那种情况下,能用钢丝录音机录下来就很不错了。林感的演奏让我感觉她与二胡已经合为一体了。她在演奏过程中,身体的跃动与音符的跃动完全有机地协调在一起。 史玥的场琴和范冉的古筝也都非常动听。另外,她们这个组合所演奏的合奏《春江花月夜》,又叫《夕阳箫鼓》,我小时候,大约在初中时就听过电台里的演播。当时听到之后,就很有感触,非常喜欢这支曲子。后来在语文课的作文里还专门写过听这支曲子后的感受。那都是五十年前的事了。我忘了是谁说过,你听贝多芬的曲子,会觉得很动听,有“此曲只应天上有”的感觉。但是,如果你听中国的民族音乐,它会让你心里紧缩起来,颤抖起来,会感动得流出眼泪。最好的艺术就是会让人落泪的。我也有过这样的感受。 在演奏《阳关三叠》的时候,栾越没有演奏琵琶,她拿起话筒,唱了起来;“渭城朝雨悒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她还说,当时出了阳关就是出了国,有官员在此为出关的人们颁发关照,大约类似护照之类吧。她说,人们常说的“请多关照”就是从这里出的典故。看来,她们对与艺术有关的历史还是相当了解的,不愧都是硕士研究生毕业。 最后她们演奏的是《梁祝》。当二胡拉起了那个熟悉的旋律时,我都分不清这到底是二胡在模仿小提琴,还是小提琴当年模仿的二胡。反正光靠耳朵听,我是分不出来的。小提琴演奏的《梁祝》有小提琴的美,而民族乐器演奏的《梁祝》,好像才是回到了故国的神曲。只是有点可惜。她们只演奏了其中的一部分,虽然把所有的旋律都演奏出来了,但原协奏曲的有些曲段似乎并没有完全表现出来。比如祝英台抗婚的那一节我就好像没听到。 不过总的来说,她们演奏的水平还是非常高的。听到这样一场音乐会感觉还是很值得的。观众们也都很给面子,大家掌声不断。最后,她们返场演出了一支《花好月圆》,不知道这算不算民族音乐演奏会的《拉德斯基进行曲》。 这场音乐会演奏的曲目,除了《梁祝》,其余都是古典名曲。而《梁祝》又是从小提琴协奏曲改编而来。只是我们国家新近创作的乐曲没有听到。也许这不能责怪演奏家们,这是作曲家的责任。近年来所创作的优秀民族音乐实在太少了。 左起:范冉、林感、栾越、史玥。这应是几年前的照片,现在的他们显得更成熟了。
5536 次阅读|2 个评论
[转载]我希望刚进伯克利音乐学院我就能知道的6件事Derek Sivers
josh 2013-11-5 21:12
【转】我希望刚进伯克利音乐学院我就能知道的6件事 Derek Sivers:我希望刚进伯克利音乐学院我就能知道的6件事 作者:Derek Sivers 译者:Esther 版权声明:本文可以任意转载,转载时请务必保持作者、译者署名的完整性。 编注:这里的译名伯克利(Berklee)是指位于美国东北部大西洋沿岸的波士顿的伯克利音乐学院(Berklee College of Music),而非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Berkeley) 。(@fengdingcn thx!) 1. Focus. Disconnect. Do not be distracted. 1. 专注。排除杂念。不被干扰。 My favorite part of the movies is the training sequence, where a young Bruce Wayne, Neo or Kung-Fu Panda goes to a remote location to be trained relentlessly, nonstop, past all breaking points, until they emerge as a master. 电影中我最喜欢的部分就是练功阶段,年轻的Bruce Wayne, Neo或功夫熊猫到遥远的地方,坚持不懈地练习,一路突破,直到成为大师。 The next few years can be your training sequence, if you focus. 如果你专注投入,未来几年可以是你的练功阶段。 Unfortunately you’re not in Siberia. You’re surrounded by distractions. 可惜,你不在西伯利亚。你身边处处都是干扰。 You’re surrounded by cool tempting people, hanging out casually, telling you to relax. 你被酷酷的人所包围,他们充满诱惑,四处游玩,告诉你要放松。 But the casual ones end up having casual talent and merely casual lives. 可这些随意的人才能平平,生活差强人意。 Looking back, my only Berklee classmates that got successful were the ones who were fiercely focused, determined, and undistractable. 回首过去,我那些成功的伯克利同学们都是异常专注、意志坚定、不受任何干扰的人。 While you’re here, presidents will change, the world will change, and the media will try to convince you how important it all is. 你读书的时候,校长会换人,世界在变化,媒体会努力说服你这有多重要。 But it’s not. None of it matters to you now. 其实不然。对你而言,现在它们都不重要。 You are being tested. 你在接受试炼。 Your enemy is distraction. 你的敌人就是干扰。 Stay offline. Shut off your computer. Stay in the shed. 保持离线。关断电脑。闭关修炼。 When you emerge in a few years, you can ask someone what you missed, and you’ll find it can be summed up in a few minutes. 当几年后你复出时,可以问问别人你错过了什么,你会发现这些都可以在几分钟内总结完。 The rest was noise you’ll be proud you avoided. 剩下的不过是噪音,你会很自豪自己避免了这些干扰。 Focus. Disconnect. Do not be distracted. 专注。排除杂念。不被干扰。 This is your #1 most important challenge. If you master focus, you will be in control of your world. If you don’t, it will control you. 这是你第一项最重要的挑战。如果你能掌握自己的注意力,你就能控制自己的世界。否则,世界会控制你。 2. Do not accept their speed limit. 2. 不要接受他人的速度限制。 You don’t get extreme results without extreme actions. 没有超常的行为,就没有超常的结果。 Berklee classes set a pace the average student can keep. 伯克利的班级所设定的节奏,一般学生都可以跟得上。 If you want to be above average, you must push yourself to do more than required. 如果你想高出一般水平,你必须推动自己做超出要求的部分。 There’s a martial arts saying, “When you are not practicing, someone else is. When you meet him, he will win.” 习武之人有个说法:你不练习别人练,一旦较量起来,你必输无疑。 If you are a writer, you should not only write a song a week, but spend twice as long improving it as you do writing it. 如果你是作曲家,你不能一周只写一首歌,而是应该花两倍的时间来改进。 Inspiration is a good start, but it’s the diligence to make every note and every word perfect, that will really set you apart. 有灵感是很好的开始,但让每个音符和每句歌词完善的是勤奋,这才是让你出类拔萃的原因。 Luckily, when I was 17, a few months before starting Berklee, I met a man named Kimo Williams who used to teach at Berklee and convinced me that the standard pace is for chumps. 幸运的是,在进入伯克利几个月前,那时我17岁,我遇到了一位过去在伯克利任教的老师——Kimo Williams,他说服我标准节奏是为傻瓜设置的。 In just 3 intensive lessons, he taught me 3 semesters of Berklee harmony, so on opening day I started in Harmony 4. 仅仅通过3次强化课程,他教了我伯克利3学期的和声课程,所以开学那天,我就从第四学期的和声课程开始。 In one intensive lesson, he taught me the whole semester of Arranging 1. 在一次强化课中,他教会了我整整一学期的编曲课程。 Then I learned I could buy the book for a course I wasn’t enrolled in, and do all the examples myself, without even needing to attend the class. I could approach the department head and take the final exam for full credit. I did this for all the other requirements like Arranging 2, and traditional counterpoint classes. 然后我知道没有报名的课程,我可以把课本买下,自己做练习,甚至都不用去上课。可以直接找到系主任,参加期末考试,拿全学分。所有其他必修课如编曲以及传统的对位课,我都是这么做的。 I graduated Berklee in 2-and-a-half years. 我用了2年半的时间就从伯克利毕业了。 Do not accept their speed limit. 不要接受他们的速度限制。 Blow away expectations. 超出人们的期望。 3. Nobody will teach you anything. You have to teach yourself. 3. 没有人教你任何东西。你必须得自学。 When I first arrived at Berklee, I was disappointed. My teachers weren’t teaching me. I almost dropped out. 当我刚到伯克利时,我很失望。老师不教我。我差点辍学。 I went home to Chicago and got accepted to Northwestern University. Then I realized their music program was more about memorizing the name of Bach’s many children. 我回到芝加哥,被西北大学录取。然后我意识到他们的音乐课不过是强记巴赫以降的诸多名字。 So I came back to Berklee with gusto. I decided to squeeze every bit of knowledge out of this place. Nobody was going to do it for me. 然后,我又满怀热情地回到伯克利。我决定从这里吸收所有的知识。没人为我这么做。 Do not expect the teachers to teach you. 不要期待老师们会教你。 They will present some information to you, but it is entirely 100% up to you to either make the most of it, or waste your time here, and go home and get a normal dumb job. 他们会带给你某些信息,但是否能理解到点上,抑或浪费时间毕业后去做平庸的工作,则完全取决于你自己。 Berklee is like a library. 伯克利像一座图书馆。 Everything you need to know is here for the taking. 你需要知道的所有东西都在这里供你吸收。 It’s the best possible environment for you to master your music. 这可能是你掌握音乐的最佳环境。 But nobody will teach you anything. You have to teach yourself. 但没有人教你任何事情。你必须自学。 4. Learn from your heroes, not only theirs. 4. 向你自己的偶像学习,而不局限于他人的偶像。 When I was here, I wanted to be a great songwriter, among other things. 读书时,我的众多梦想之一是成为伟大的词曲作者。 Berklee’s songwriting courses are amazing! I learned so much about song crafting that made me look at all of my favorite music with a whole new insight, and forever improved my own writing. 伯克利的词曲创作课程真是超赞的!我学习到很多歌曲创作知识,让我用全新眼光诠释我所有的最爱曲目,从而彻底改善了我自己的创作。 But… I remember a lyric writing teacher saying a good lyric needs to use all 5 senses. He’d say, “Don’t just mention your grandmother. Describe the veins on the back of her hands. Don’t just mention a bedroom. Describe the smell of the dust on the curtains and the sound of the creaky stairs.” 不过…….我记得有位歌词创作老师说,好的歌词需要调用所有5种感官。他说,“不要只说你的老奶奶。描写她手背上的青筋。不要只提到卧室。描述窗帘上尘土的气味,还有楼梯吱吱嘎嘎的声音。” So for years I thought every lyric I wrote was crap unless it described all 5 senses. 多年来,我一直以为除非描述了所有5种感官,否则我写的所有歌词都是垃圾。 Then finally I noticed that my favorite songs by Nirvana or Talking Heads were abstract collages of evocative nonsense. 后来,我终于发现,我最爱的涅盘乐队和Talking Heads乐队的歌词不过是煽情的胡言乱语抽象拼凑。 My favorite glitchy electronic music by Bjouml;rk is nothing they’d ever teach in a Rock Arranging For Live Performance 1 class. 我最爱的Bjouml;rk的glitchy电子音乐和摇滚乐现场演出编排课中所教的内容相去甚远。 So I finally realized the one important point I missed while here, that I hope you don’t forget. 所以,我最终意识到自己错过的一个要点,我希望你们都不会忘记。 The teachers are taking their favorite music and using it to teach you techniques. 老师们以自己钟爱的音乐为例,教授你们技巧。 Learn and appreciate those techniques. They’re great. 学习并欣赏这些技巧。它们确实很棒。 But if you only learn the techniques they teach you, you’re only learning their favorite music. 但是,如果你只学习他们教授你的技巧,你不过是在学习他们心爱的音乐。 Never think their heroes are better than yours. 别以外他们的偶像就比你的偶像强。 You’ll hear a lot about the greats, but whatever you love is great, too. 你将听到关于伟人们的很多东西,但不论你喜欢什么,那也是最棒的。 The same way they will break apart a Shania Twain hit song or a classic Charlie Parker solo to teach you the craft inside, you must learn how to break apart your favorite music and analyze it. 他们用同样的方式分解Shania Twain的热门歌曲或者Charlie Parker的经典单曲来给你讲解个中技巧,你必须学习如何分解分析自己最爱的音乐。 I finally analyzed my favorite Nirvana and Talking Heads lyrics. Finally analyzed the glitches and growls in Bjouml;rk’s music. 我终于分析了我最爱的涅盘和Talking Heads歌词。终于分析了Bjouml;rk音乐中的glitches和growls。 Distilled their ingredients for my own re-use. 然后将他们的元素为我所用。 Learn from your heroes, not only theirs. 向你自己的偶像学习,而不局限于别人的偶像。 5. Don’t get stuck in the past. 5. 不要沉浸在过去。 While at Berklee, I felt I had to learn Donna Lee, the old bebop jazz standard, to be a good musician. 在伯克利时,我觉得我必须学习比博普(一种节奏复杂的爵士乐)的旧标准Donna Lee,才能成为了不起的音乐人。 Got a great gig going to Japan for a month with Victor Bailey on bass. 我有机会随乐队去日本演出一个月,Victor Bailey是贝司手。 Here’s one of the best bassists ever, who’s played with Wayne Shorter, Joe Zawinul, Sonny Rollins, Sting, and more. 他可是有史以来最好的贝司手之一,和Wayne Shorter, Joe Zawinul, Sonny Rollins, Sting等等人都合作过。 He heard me playing Donna Lee a bit, and said, “Man – jazz was all about inventing something new. For a musician 50 years later to be stuck in the 1950s would be like a 1950s musician being stuck in the 1900s. There’s nothing cool about that.” 他听我演奏了一点Donna Lee,然后说,“兄弟——爵士玩的都是创新。50年后的音乐人沉浸在1950年代的作品就好像1950年代的音乐人陷于1900年代一 样。一点也不酷。” A couple weeks later I was at the piano quietly working on one of my own songs, and for the first time he said, “Hey – wow – what is that? That’s great, man. Can you show me?” 几周后, 我坐在钢琴旁,悄悄地演奏我自己的一首曲子,他说,“嗨——哗——这是什么?伙计,这个不错啊。你给我演奏一遍,行吗?” Innovation is needed more than imitation. 创新远比模仿更重要。 Don’t get stuck in the past. 不要沉浸在过去。 6. When done, be valuable. 6. 你的工作要有价值。 While you’re here, stay locked in the shed. 学习时,要避免受到干扰。 Enjoy this wonderful isolation, with no responsibility but to improve yourself. 享受这种美妙的孤立,没有责任,只需自我完善。 But when you leave here, head to the business aisle of the bookstore and start reading a book a week about entrepreneurial things like marketing. 但当你离开这里时,去书店看看商务类书籍,就创业类的书籍例如市场营销读上一周。 Never underestimate the importance of making money making music. 不要低估用音乐赚钱的重要性。 Let go of any weird taboos you have about it. 让那些稀奇古怪的禁忌都消失吧。 Money is nothing more than neutral proof that you’re adding value to people’s lives. 钱不过是一个中性的证据,表明你给人们的生活增加了价值。 Making sure you’re making money is just a way of making sure you’re doing something of value to others. 确保你在赚钱,不过是确保你为其他人增添了价值的一种方式而已。 Remember that this usually comes from doing the things that most people don’t do. 记住这通常来自做大多数人不做的事情。 For example : how much does the world pay people to play video games? Nothing, because everyone does it. 比如:玩游戏的人能得到多少钱?没有,因为人人都会。 How much does the world pay people to make video games? A ton, because very few can do it, and lots of people want it. 发明游戏的人能得到多少钱?很多很多,因为发明游戏的人微乎其微,而又有那么多人想玩。 Be one of the few that is clever enough to make money making music instead of pretending it doesn’t matter. 成为用音乐赚钱的少数聪明人,别假装那无所谓。 Be one of the few that has the guts to do something shocking. 成为有勇气作出惊天动地的事情的少数人。 Be one of the few that takes your lessons here as a starting point, and pushes yourself to do more with what you learn. 成为以自己在这里所学的东西为起点然后超越的少数人。 Be one of the few that knows how to help yourself, instead of expecting for others to do it for you. 成为知道如何自助而不是期待其他人帮助的少数人。 Be one of the few that does much more than is required. 成为付出超过需要的少数人。 And most importantly, be one of the few that stays in the shed to practice, while everyone else is surfing the net, flirting on MySpace, and watching TV. 最重要的,当所有其他人都在上网、在MySpace泡妞、看电视时,你能成为躲在幕后练习的少数人。 二手刁民 发表于 2010-12-12 10:54:08
个人分类: 不一样的人生|1827 次阅读|0 个评论
咱也曾经摇滚过
热度 10 xying 2013-10-17 07:47
近些年的《中国好声音》等唱歌选秀和演唱会的摇滚听得热血沸腾,激情高昂,见识了新潮的流行。虽然对这么多歌手哭天抹地的咆哮呼喊来表达感情略有微词,认为飘风不终朝,骤雨不终日,这么吼,只怕是情深不寿,强极则辱。再说,不就是你喜欢的人不理你了,至于都要这样要死要活吗?但对演戏当不得真,还是能理解的。毕竟摇滚和现代流行歌曲是要表达激情的。在这人人打假,大家娱乐的时代,你要脱出个人范畴有什么强烈感情,不是像造假就是被站队,还是为爱情死去活来,来得讨喜,虽然有点“为赋新诗强说愁”的味道。 这么说,周围小年轻不高兴了,认为年纪大了没有热血,这摇滚你懂吗? 我对音乐只是单纯的喜欢,小地方长大见识不多,不懂的什么乐理技巧,基本属于下里巴人的层次。听的歌曲也比较老派,基本的标准是悦耳,能欣赏的只是天籁之声。一直为没听出《高山流水》和《凤求凰》的意思自惭形秽。 听了沈阳音乐学院院长的古典音乐普及课,让我最振奋的是一句话:欣赏音乐是非常个人的感受,至于你从一个交响乐中听到电闪雷鸣还是万马奔腾,没什么哪个比哪个更对的问题。 这样看来樵夫钟子期听明白《高山流水》,纯粹是运气了。因为他就生活在高山流水之中。上大夫伯牙鼓这曲,他懂,那些整日猫在城里的人没见过,不懂。知音难寻,只怪是伯牙的音乐行销没找对市场。他要是奏庙堂之高,美人风情之意,怕这砍柴的也是要打眼的。所以听音乐能共鸣的其实只是自己的经历。 司马相如的《凤求凰》如果曲是原创没冠这个名字,他也不吟那个辞,大家未必能听得出那个意思来。卓文君听后跟他私奔,其实是先动了春心,才觉得这琴声声撩拨,句句都是春情。幸亏这小白脸原来就是居心不良,要不卓小寡妇提个包袱奔去了,开门的是柳下惠,他一脸无辜地说:我弹的是“空山鸟鸣”呀!那情何以堪? 现代人不玩这迷糊了,什么都讲究效率直奔主题。一听歌就明白是什么,追求的是直接的感动。摇滚就直接传达情绪,声音只是一个媒介。那就以直白的语言和性情的声音来发泄感情,来冲击听众感觉。所以沙嗓、哑音、咆哮、撕裂、假声、呜咽,那些不那么悦耳的声音都能入歌。能不能欣赏在于是不是被打动了。 有人说摇滚的精神是自由,中国没有摇滚。其实音乐本身并不带有这么多的政治符号,尽管早期很多摇滚的歌都很叛逆,歌手都很狂放。我以为就音乐而言,这带有非洲基因的音乐是以强烈的节奏和高昂的激情为其特征的,基本是由感官和身体的原始冲击而不是以后天修养来动人的。这样,且不说崔健八十年代的《一无所有》就摇滚过世界。六十年代的《亚非拉人民要解放》也已跟那时方兴的摇滚热潮国际接轨了。虽然没有吉他和贝斯,那鼓和打击配乐绝对是非洲原汁风味的。 你听过这“亚非拉”歌吗? 我唱过。 随着鼓声和打击乐响起,歌手蹲马步两脚抓地,身体微弓前倾,双掌身前做拍鼓状,形似非洲土著,神情狂野。一阵急促的鼓声和打击乐前奏过后,拉长声呼唱:“亚~非~拉~,人民要~解放~。反帝~怒火~高~万丈。再也不能忍受压迫,当~奴~隶。誓把~帝国主义统统埋~葬!。。。” 撕裂声音地呼喊,高低跌宕的旋律,重词顿挫,激情澎湃,绝对摇滚。 附:胡松华唱《亚非拉人民要解放》(这器乐和唱法没有刘欢版和以前我们唱的那么强悍了,但词曲比刘欢的简化版更靠近原版些) http://www.tudou.com/programs/view/3--U1piHyDI
个人分类: 闲侃|6886 次阅读|22 个评论
高山听瀑
热度 4 QuanDong 2013-10-15 15:05
高山听瀑 董全 清瀑石上鸣 “ Genius is formed in quiet, character in thestream of human life ”. JohannWolfgang von Goethe 喜欢游走。到人迹稀疏的小径。常常一个人,或疾走,或缓行,可以走得大汗淋漓,也可以走得微汗初冒。 特别喜欢走山,小山、大山、沙山、土山、岩石山。上攀,最好能到过雪线之上的高峰。 去走的山里最好有水。有了水,林木绿郁,鸟兽蛇虫丰盛,水秀映显山清。 山里的水来自于大气环流带来的雨水。层云生于海上,挟裹在大气环流里,飘入内陆,遇到的冷空气,就化作雨和雪,降落。雨水和化了的雪水,从山上流入小溪,汇入江河,流归大海,完成水分循环。 高山上气温低,云团遇到高高的山峰则是化为雪。多年不化的积雪就形成了冰川。冰雪溶化的时候,去山上走走,可以看到许多的流水。那融雪的水滴,聚集在石头下,草叶下,综综屡屡地流。 遇到石头挡路,水流就漫过石头,形成瀑布,形形色色大大小小的瀑布。古人说瀑: “山間積水欲流而石隔罅中,猛下其片浪如滾,有石迎激,方圓四折,交流四會。” 迎激、折交、流會就发出音响,听上去,这些瀑布,或在吟,或在唱,或在鸣,或在哮。 接近山顶的地方,溪流细细,瀑布小小。那细浅的溪流上叮叮咚咚的瀑布听来像是在低吟。而由众多娟娟细流汇集渐大形成的瀑布,则听去就是在唱。河溪渐大,激流由吟唱便化为鸣,化为哮。一路上,从嘈嘈、切切的漰湍,到银瓶乍裂、水浆迸出的噴濺, 再到千军万马、兵骑驰突、四弦裂帛、炮号齐鸣的衆流攢衝和群湍疊瀨 。 走山听瀑,那听觉感受同所行的山径有关。踏入小径。小径或远或近地随着溪流 蜿蜒上升攀缘。首先遇到的却是大瀑布,水大时,就有四面叢流噴若雷風的驚濤怒浪。小径 离开溪水渐远, 瀑 声弱下去了,渐近, 瀑 声升上来。渐远,渐强,渐近,渐弱,起伏顿挫。 主干之侧,还生着许多支流,也在欢唱。支流与主干,对着,和着,不同声部,交相辉映;随着小径的盘曲转折,此起彼伏,强弱交织,多方汇奏。 在 坡度大的山谷,几十个成百个瀑布,争相鸣唱 。一串串,一阵的和声 回声,在峡谷里立体奏鸣。 从低处的咆哮轰鸣,到高的浅吟轻唱,伴随着一路的上下步履。路上走累了,可以坐在崖侧悬空而降的水柱旁小歇,听一阵那永无重复,而又永远重复的滴弹流响。终于行至高陵。就 在一个人迹少到的小小瀑布边找一块光洁的石头坐下。旁边溪里是雪溶水,清冽,纯净。捧一把入口,就在久历人工处理水的味蕾上,打印出一个词汇,叫做“甘甜”。极目视去,群峦初绿,就在久盯屏幕的视网膜上,打印出一个词汇,叫做“舒爽”。这时候,心跳呼吸也就慢了下来。可以听到,瀑布的水滴,叮叮咚咚,于是就在久闻城市背景噪音的耳蜗中,打印出白乐天的一句诗,吟做“大珠小珠落玉盘”。 此时, 耳根,净了;心绪,也静了。 非常喜爱走山。走山,不仅仅是像走资派那样,只是走。还可以闻,还可以视,还可以品,都是享受。当然也还可以倾听。倾听不仅仅是与人交流的重要功能,也是生命赋予的享受。在生活中,能把倾听功能用好的人并不是很多。您,能够倾听他人的倾诉吗?您,愿意到山上去听瀑声吗? 有人说过: 能侃者博识, 智知者善听。 It is the province of knowledge to speak and it is the privilege of wisdom tolisten. Oliver Wendell Holmes , US author physician (1809 - 1894) 我愿意是急流, 山里的小河, 在崎岖的路上、 岩石上经过…… 只要我的爱人 是一条小鱼, 在我的浪花中 快乐地游来游去。 --裴多菲 鳟鱼听瀑 Schubert 1819 05 - Quintet in A Major for Piano and Strings, Op_ post_ 114, D_ 667 _The Trout_.mp3 http://www.youtube.com/watch?v=bRY5Q9gwifM
个人分类: 在路上|5241 次阅读|7 个评论
关于音乐作品著作权问题的两封信和一张海报
byk0104 2013-10-2 11:46
(一) 2009年五月,我收到一封来自台湾一家超市的电子邮件: 寄件者 : 馮清浩 收件者 : 鮑元愷 傳送日期 : 2009 年 5 月 6 日 下午 05:19 主旨 : 台灣楓 康超市 ( 原興農超市 ) 希望取得國立交響樂團演奏 鮑老師及黃老師编曲之台灣歌謠公播授權事宜 鮑元愷 老師 您好: 這裡是台灣楓康超市 ( 原興農超市 ) 來信! 台灣楓康超市為興農集團之關係企業, 興農集團楊董事長一直堅持身土不二的理念。 對於本土音樂推廣十分熱衷, 尤其是鄧雨賢老師 - 望春風、四季紅、月夜愁、滿面春風、對花、管芒花、春宵吟、雨夜花 等國立交響樂團演奏之曲目,更是推崇之至 。 透過國交團劉團長得知,上述曲目編曲者為鮑元愷老師及黃安倫老師。 衷心希望能與兩位老師達成共識,取得賣場公播授權, 一起為台灣最在地的聲音推廣而努力。 順頌 時棋 敬祝 大安 台灣楓康超市企劃處 馮清浩 04-26936000#352 chfeng@sinon.com.tw 台湾 这个小小的超市准备在他们的卖场播放我和黄安伦改编的台湾民谣管弦乐版,为此,他们辗转找到我们,征求我们的意见,取得我们的同意。 他们所指的是1995年、1999年我和黄安伦分别将几十首台湾歌曲、童谣、民歌编配为管弦乐曲,由当时的台湾省立交响乐团演奏的唱片。 其实,他们完全可以不理会我们,一,这些乐曲是我们为台湾民谣编曲,并非我们原创,我们只拥有作为改编者的第二著作权;二,我们到台湾这个小小的超市购物的几率太低了,他们就是365天每天24小时在播放,远在中国大陆的我和远在加拿大的黄安伦也不会发现。三,这些改编曲已经出版唱片,作为改编者,我们已经取得唱片稿酬。 但是,他们还是按照规定,费尽周折,以取得作曲家的授权。 (二) 再看另一个信息: 2007年4月,厦门爱乐乐团赴德国演出,在预定的五场音乐会节目单上,都有我的几首管弦乐曲。这些乐曲都是这个乐团平时在国内经常演出的作品。乐团从来没有想到会有版权的问题。但是,这次在德国演出却遇到了麻烦:当地监管音乐演出版权的机构提出,他们必须得到作曲家的授权并交纳版权费才可以演出。 4月16日,乐团艺术总监郑小瑛老师从德国给我发来紧急短信: 德国版权监管协会要我们交使用你的作品的费用。我们说,这次是非商业性演出,作曲家是朋友。对方说:请作曲家给一个放弃此次在德国演出五场的作品费用。 请支持,我们不胜感激。请即将信签名在明天之前传真至傅人长处,传真号XXXXXXXXXXX,候复。 郑小瑛 为了乐团能够在德国顺利演出,当晚跑到梁茂春家(我在北京的住处没有传真机),依要求给郑小瑛发去了传真——这不是较真的时候。 (三) 事实上,不只是厦门爱乐乐团,大陆各地的乐团几乎都演出过我的《炎黄风情》和《台湾音画》选曲,但是几乎没有一家遵守著作权法取得作曲家授权和支付版权费的。 更有甚者,2010年,某著名交响乐团拟在10月3日在广州星海音乐厅举办我的《炎黄风情》专场音乐会。他们没有向我透露任何消息,更不要说支付版权费了。更不可理喻的是,这个全场都是我的作品的音乐会海报,居然只有指挥的名字、照片和简介,而没有我的名字。一位愤怒的广州听众查看了海报所有角落,居然真的没有作曲家的名字,于是用手机拍下了星海音乐厅悬挂的这幅海报,通过网络通知了我。 我将观众的举报通知了该乐团。事后乐团团长通过手机短信向我道歉。 
2757 次阅读|0 个评论
王安国:《炎黄风情》进入中学音乐课堂的启示
byk0104 2013-9-25 23:26
《炎黄风情》进入中学音乐课堂的启示 王安国 《音乐周报》2006年12月22日第六版 《人民音乐》2007年第3期 ·鲍元恺的作品贯穿着一条以高雅的专业音乐形式和浓郁的民族风格,表现中国的社会生活和中国人的思想感情并贴近听众的主线。他擅长于运用管弦乐的浓墨重彩,描绘祖国秀丽的山川,述说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刻画在急风暴雨斗争中的英雄或平淡无奇生活中普通民众的人物形象。 · 他兼有传统作曲技法的深厚功底和对二十世纪现代音乐表现技法的敏感,善于在旋律、音色、调性、节奏等诸种表现因素之间进行调解和控制,有侧重而不偏废,有突破而不走极端,显现出作为我国“第四代”作曲家群体中的一员,在艺术思想上的成熟和理智。 ·对于中国现代音乐创作要走出相对狭窄的专业圈子,改变现代音乐创作与社会音乐生活游离的现状;对于音乐新作要力争获得尽可能多的听众共鸣,对作曲家严肃的艺术创造活动产生社会影响力的期望而言,《炎黄风情》无疑具有相当明确的启示性。 ———————————————————————————————— 我从1999年起这六年来,主要是在教育部领导下,做国民音乐教育的工作,所以我今天的发言题目是《“炎黄风情”进入中学音乐课堂的启示》。 一部音乐作品,要达到什么样的状态才算成功?回答这个问题,可以从不同角度,也可以从不同的立场,如从音乐评论家的角度,从作曲技术创新的角度,从教学示范的角度,从参赛获奖的角度,等等。其中,我认为最重要的、最根本的,是能引动听众心中共鸣,能够融入有普通国民(指非音乐专业人群)参与的社会音乐生活,能够作为民族文化传承纽带而进入国民教育课堂,这样的音乐作品,才算真正意义的成功。基于这样的认识,我认为鲍元恺的 《炎黄风情》,经过15年的艺术实践检验,达到了这样的状态。 经全国中小学音乐教材审定委员会2001年审查通过的九年义务教育八年级上册音乐教科书中的一课——《兰花花的故事》,就是我手里这样的教材。这样的教材,全国的十套里有五套有鲍先生的作品。《兰花花的故事》是《炎黄风情》的一个完整选段。为便于初中学生欣赏和理解这首乐曲,教科书的编者引述了原民歌的音乐主题和歌词,加了生动的插图,并用通俗易懂的图谱标示,将这段音乐的结构作了图解,以引导学生走进音乐。 《炎黄风情》属于广义的交响音乐体裁。在以往的中小学音乐教科书中,中国作曲家创作的音乐选入教材的多是声乐作品,器乐作品较少。器乐作品中的管弦乐作品更少。这类乐曲最常见的除儿童题材的《龟兔赛跑》(史真荣曲)外,就是《梁祝》小提琴协奏曲,《黄河》钢琴协奏曲,及《红旗颂》、《北京喜讯到边寨》、《瑶族舞曲》、《春节序曲》等经典作品。《炎黄风情》受到教育工作者的青睐而选入中小学音乐教材,其意义和价值,确实不同寻常。 在这部色彩缤纷、笔触细腻的管弦乐组曲中,作曲家仿佛是一位美术大师,手持七彩画笔,以传神的形象,生动地再现中华大地的锦绣山河,既有“云岭素描”,又有“江南雨丝”;又仿佛是一位饱经沧桑的说书艺人,绘声绘色地讲述“燕赵故事”,细说“太行春秋”;他更像一位民间歌手,用自己特有的嗓音,如泣如诉地刚唱罢“黄土悲欢”,又立即放声于“巴蜀山歌”。这其中,有用血泪书写的华夏民族的厚重历史,有普普通通炎黄子孙的生活、劳动和爱情。悲欢离合的人生况味,尽在音乐的叙述中。面对手中的表现工具——管弦乐队,作曲家俨然是一位身经百战的将军,威武地站在点将台上,挥洒自如地调动麾下由各种音响组合集结而成的万马千军,排兵布阵,恣意纵横,显示出作曲家对艺术表现材料娴熟的驾驭能力。 那么,对于管弦乐这种艺术形式知之不多的初中学生来说,从《炎黄风情》中能得到什么呢?以《兰花花的故事》为例,我认为至少可以得到以下三方面的收益。 第一,是受到民族传统音乐文化的浸染。教材要求在聆听管弦乐曲的同时,要“唱一唱陕北民歌《兰花花》”。原民歌通过对同一曲调的多次变化重复,完整地讲述了发生在黄土地上的一个动人故事。兰花花的命运,在旧中国封建社会的农村,带有时代的典型性。聆听和学唱这首民歌,是今天青少年学生了解和认识中国近代社会的一个窗口。熟悉它的音调即是学习民族音乐文化的母语,是形成青少年学生音乐经验的重要基础。 第二,教材以图谱形式将乐曲的形式作了大致标示,虽然未出现“带再现的三部曲式”之类的专业用语,却形象地成为学生听赏音乐的引导,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走进音乐的本体。教材要求学生将听觉感受到的东西,如不同段落出现的乐器和音乐的基本情绪等作出判别,这些教学内容从音乐艺术形式及表现的角度,有效地增进了学生对于音乐作品的理解。 第三,这首有原民歌叙事体歌词作表现基础的乐曲,由于作曲家调动了多种艺术表现手段,尤其是充分发挥了管弦乐器丰富的音色表现力,塑造出鲜明、生动的音乐形象,直接为青少年学生提供了展开音乐想象的材料。教材要求学生写出自己联想到的故事情节,这有利于发掘学生的艺术想象力。 从以上三方面看,文化底蕴深厚、音乐形象鲜明、民族风格浓郁、形式短小精悍的管弦乐组曲《炎黄风情》,确实是一部能引导青少年学生走进音乐殿堂,传承民族音乐文化的好作品。几年的教学实践已经证明,学生们喜欢这样的作品。从这个意义上讲,作曲家应当感到莫大的欣慰。 《炎黄风情》首演15年来,在国内外乐坛常演不衰,取得成功,并非偶然。除了作曲家的天赋和勤奋外,还与他一贯的创作追求密切关联。鲍元恺的创作领域相当宽广,继他早期成名作交响诗《献给建设者》、交响声乐套曲《春之声》和获奖的童声合唱《景颇童谣》之后,近10年来,他还推出了《炎黄风情》的姊妹篇:交响组曲《台湾音画》和《台湾民谣管弦乐曲五首》,以及交响序曲《北京钟声》、三弦与乐队《三番》、清唱剧《江姐》、《第一交响曲——纪念邓小平诞辰100周年》、大型交响套曲《英雄河北》中的《烽火素描》和近期创作的《京剧交响乐》等一系列重要的作品。从题材选取到艺术品位,鲍元恺的作品贯穿着一条以高雅的专业音乐形式和浓郁的民族风格,表现中国的社会生活和中国人的思想感情并贴近听众的主线。他擅长于运用管弦乐的浓墨重彩,描绘祖国秀丽的山川,述说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刻画在急风暴雨斗争中的英雄或平淡无奇生活中普通民众的人物形象。他的大多数作品,能给听众以激励的力量。在材料应用方面,质朴的民歌,生活化的民谣,程式独特的戏曲,及在音色和表现性能上与西方管弦乐器形成互补,并能与之融为一体的传统民族乐器(如三弦、唢呐、竹笛、板胡、高胡、二胡、琵琶和民间锣鼓等),是他最乐于采用的音乐材料,他兼有传统作曲技法的深厚功底和对二十世纪现代音乐表现技法的敏感,善于在旋律、音色、调性、节奏等诸种表现因素之间进行调解和控制,有侧重而不偏废,有突破而不走极端,显现出作为我国“第四代”作曲家群体中的一员,在艺术思想上的成熟和理智。 在上述各种令作曲家取得成功的因素中,对民族传统音乐的熟悉和挚爱,对民族文化传承的强烈的信念和责任,以及对普通听众音乐接受心理的尊重,是包括《炎黄风情》在内的鲍元恺一系列重要作品产生社会影响力的根本保证。这对于中国现代音乐创作要走出相对狭窄的专业圈子,改变现代音乐创作与社会音乐生活游离的现状;对于音乐新作要力争获得尽可能多的听众共鸣,对作曲家严肃的艺术创造活动产生社会影响力的期望而言,《炎黄风情》无疑具有相当明确的启示性。 王安国,首都师范大学音乐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教育部国家义务教育及普通高中音乐课程标准研制组组长,全国高等师范理论作曲学会会长。
个人分类: 艺术快讯|2029 次阅读|0 个评论
小牛犊创作的钢琴曲——“E大调幻想曲”
热度 5 陈小斌 2013-9-24 12:10
这首曲子创作在“最后一滴眼泪”以前。印象笔记里面的笔记创建时间是8月14日,录音时间应更早。这首曲子使我们觉得牛犊不仅仅只会哼哼“跟我出去”和“屁股”这样的无忌小调,而且还会创作一些有点那么回事的曲子。 从音乐本身的感染力来说,这首曲子远不如昨天发的那首“最后一滴泪水”,但似乎结构上更为完整一些。我对作曲是外行,无法做出正确的评价,仅仅从一个听者的角度,从感觉上这么看。 为了这首曲子,小牛犊还不辞劳苦,自己画了五线谱,在上面作曲。这些蝌蚪音符,对我来说是天书一般。我不知道,他画的这些个符号和他弹的是不是一个东西。不过我知道,他那个“幻”字写错了。:)。 E大调幻想曲.wav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3940 次阅读|13 个评论
我和你
ncepuztf 2013-9-3 21:56
很象象奥运会的主题歌曲,不过是两首。都是经典老歌,励志,外教推荐。 我----I will be your friend 朋友 你----You are always there 一直守候 歌词: I will be your friend So many memories and so many miles The road that stretches behind us We've had some laughter and our share of tears But all these moments unite us I'll be your friend for a lifetime Against the wind and the rain of every season Won't walk away in the hard times I will be your friend I'm saying I will be your friend Sure as the river run to the sea High as the mountain that reaches You were there by my side till the end (And) helped me on my feet again So in the valley walk on Don't have to face it alone Cause in the hard times We keep growing strong As we learn, as we give That we live when we give Always There When I'm less than I should be When I just can't face the day When darkness falls around me And I just can't find my way When my eyes don't clearly see And I stumble through it all You are lean upon,you keep me strong And you rise me when I fall You are there when I most need you You are there so constantly You come shining through You always do... You are always there for me When life brings me to my knees When my back's against the wall You are standing there right with me Just to keep me standing tall Though a burden I may be You don't weary,you don't rest You are reaching out to carry me And I know I'm Heaven-blest You are there when I most need you You are there so constantly You come shining through You always do... You are always there for me You are there when I most need you You are there so constantly You come shining through You always do... You are always there for me You come shining through You always do... You are always there for me
个人分类: 生活|2259 次阅读|0 个评论
听Beyond
热度 3 wangye1966 2013-8-24 22:42
最近得空,有较多时间听 Beyond 和邓丽君的歌。黄家驹和邓丽君是我最喜欢的两位歌手。 20 年前黄家驹在东京因演出意外离世,而邓丽君 18 年前病逝于泰国。每次听他们的歌都有新的感动。或许上帝需要他们和他们的歌声陪伴,所以早早将他们收了回去。虽然黄家驹 20 年前在日本出意外时我也在日本,但我知道黄家驹和他主导的 Beyond 却比较晚。然而那些经典在我接触到的一瞬间就被深深震撼。诸如真的爱你、大地、海阔天空听完后,那旋律仍会长时间在耳边萦绕。黄家驹曾说过,一个人如果按照自己的内心活下去,要么成为一个疯子,要么成为一个传奇。他用心写出来的音乐、用心唱出来的歌使他成为一个传奇,一个经久不衰的传奇。 任何语言在他们的音乐面前会变得多余,以下记下海阔天空歌词,为自勉。 “ 今天我寒夜里看雪飘过 怀着冷却了的心窝飘远方 风雨里追赶 雾里分不清影踪 天空海阔你与我可会变。 多少次迎着冷眼与嘲笑 从没有放弃过心中的理想。 一刹那恍惚若有所失的感觉 不知不觉已变淡心里爱。 原谅我这一生不羁放纵爱自由 也会怕有一天会跌倒 背弃了理想 谁人都可以。 哪会怕有一天只你共我 仍然自由自我 永远高唱我歌走遍千里 ”
4931 次阅读|4 个评论
天通公园音乐池门口成垃圾场
热度 1 黄安年 2013-8-19 09:47
天通公园音乐池门口成垃圾场 黄安年文 黄安年的博客 / 2013 年 8 月 19 日 发布 天通公园有个音乐池 , 早在七、八年前就建成 , 不过这个音乐池却从未正式开张。本来天通苑地区的文化设施就少得可怜,没有图书馆、文化馆、博物馆、展览馆、体育馆(建成尚未开放)、艺术馆 ( 指大中型 ) ,好不容易建成个露天音乐池不仅从未开放 , 而且里面污水横流 , 外面垃圾成堆,不知道文化强国怎么落实到天通苑的,也不明白天通苑的管理层究竟准备怎样善待这个音乐池 ? 他们更热衷于每年两次的在天通公园设摊销售捞钱 ! 照片8 张是今晨拍摄的。 1, 2, 3, 4, 5, 6, 7, 8,
个人分类: 三言两语简评(07-11)|2651 次阅读|1 个评论
公园健身需文明,音乐噪声太扰民
热度 1 黄安年 2013-8-19 08:44
公园健身需文明,音乐噪声太扰民 黄安年文 黄安年的博客 / 2013 年 8 月 19 日 发布 天通公园里早就张贴大幅标语 : “有序娱乐 低音慢跑 健康长寿” 这条标语是针对一些游人(个人及群体)播放高音乐曲健身和娱乐 , 影响了公园安静和他人听觉的不文明行为,但是人们根本不予理会,照样高音播放,生怕别人听不见,这在公园里已经成了一大公害。本来公园是个静心安逸的环境 , 如果到处是高声音乐播放,使得整个公园噪音四起,不得安宁 , 怎么静心,公园毕竟不是体育竞技场。这条标语说低音慢跑也不确切,其实是快走而非慢跑,没有一枝队伍在慢跑 , 都是快步走 , 按照进行曲的步伐快走。 旅游文明,公园健身文明,我们提倡休闲文明! 照片两张即时拍摄 1, 2,
个人分类: 民生问题小议(10-11)|3335 次阅读|2 个评论
暑假:音乐,语言学,通识教育
热度 2 aejj 2013-8-18 04:15
美国大学的暑假几乎有三个月,给你时间捣腾自己想干的事情。假期学校没什么人,所以可以找最好的琴随便练(有几天直接晚上在琴房睡觉了)。现在练琴似乎找到了一点门道,至少知道自己什么时候在正确的轨道上,什么时候在浪费时间。一年练下来发现练琴中最重要的好像还不是什么天赋、技巧或者年龄之类的问题,而是自律、毅力、脑筋和精力。既要花时间下工夫,又要琢磨工夫怎么下对地方,怎么样积少成多。如此下来总算开始有点自己也看得见的进步,练习也越来越不痛苦。 当然另一个后果是对钢琴的生理需要越来越强烈。现在每天不在规定的时间里弹琴,便会心慌的像丢了魂一样。指头和耳朵都对键盘和声音有了越来越强烈的渴望。离了琴仍然控制不住地会在脑子里习谱子或者找手感。 七月份突然丢开了钢琴(那一个月里只弹了两次琴,可想而知憋到了什么程度)去密歇根大学参加了为期一个月的美国语言学会组织的两年一次的语言学 summer institute ,各种课程、讲习班、研讨会、讲座一应俱全。语言学各个方向的顶尖学者悉数到场。语言学似乎是这样一门学科:门槛不如数学或者物理那样的经典学科高,也不像音乐或者人文那样要各种各样的积淀,但未知的问题很多,甚至基本的方法和问题都有很大的争议。好处也许是你用不多的时间就能站到前沿做研究甚至研究一些很重大的问题,坏处是糟糕的、不清不楚的甚至鱼目混珠的研究也可能混在其中。有时候挑研究方向似乎更像是押宝:挑对了方向可能朝着困惑人类甚至几个世纪的问题迈进,如果挑错了也许会跟以前搞“燃素”或者“以太”的差不多,做几十年无用功。更多的研究似乎给人的感觉是虽然站在所谓的“前沿”,但是不过尔尔,做得出或者做不出来意思都不大。当然我不完全算得是个行内人,涉世也不深,其中的门道也许我还远远没有看透。 我的一大兴趣之一在语言学和音乐学的交集,但是这个领域有点过于新鲜,鲜有人耳闻。于是我在哪都尴尬(其实是老尴尬加新尴尬):在语言学的人群中说我是学钢琴的,回音乐学院同学说你干吗去了我说我去参加了个语言学大会。在两个领域中的体验也是千差万别:语言学现在算是一门挺热的学科了,一个月的会议课程,让人觉得有前景、有意思的而且又很靠谱的研究也不非常多。但是老师加学生浩浩荡荡五六百人,场面的浩大和学者们的雄心有时会令人热血沸腾。在这个领域不时会听到这样的句式是:两千年来人们认为什么什么是怎样的,现在我们发现是错的。我不知道其他科学集会的规模,听说下个月在加州的世界神经科学的大会有三万人。和壮观的科学大会和前沿的研究比起来,每天孤独地在琴房里练习两百年前写的曲子的生活确实有很大的不同。 暑假还去了普林斯顿的国际思想史协会的年会,本年的主题是以历史的角度看博雅 / 通识教育。虽然是人文界的国际级会议,但是主会场就一百来人,有些分会可能十个人都没有。整个基调也与科学界热火朝天干劲十足的氛围截然不同。大会的主题演讲很大一部分集中在探讨人文学科和通识教育在今日世界的空前衰落和危机。许多学者或悲叹或甚至愤慨。有的甚至问说为什么还要去说服或者“哄骗”那些原本前程似锦的年轻人去自己干的这个工作也找不到的行当(当然原因之一是他自己也不肯丢掉他的工作)。回来以后又回忆我经历的教育和见过的关于教育的争论,思绪又飞扬起来。这个改天有空再细讲。 反观我自己,我再一次问自己要怎么样的生活。我似乎对艺术创造、做前沿科学研究或者啃古书都有很大的兴趣,也有幸对这些生活都有一些体味。每一种生活当然都需要大量和专门的准备和训练,但是有时候我发现它们确实是被人为分开的(有个老教授半开玩笑说分不同的科系的原因是大家都好要到funding——这种原因我这种小孩子当然做梦都不会想到)。我也许注定要生存在它们的交集地带。也许我一辈子就会这样一直不舒服下去,但也许我可以做些改变,让那些看似“隔行如隔山”的领域之间开始能够互相欣赏和分享各自的精彩。
个人分类: 上学记|2546 次阅读|2 个评论
音乐之城:萨尔茨堡---附和庄老师
热度 2 songjianmin 2013-8-14 11:47
这几天跟随庄老师重游的维也纳,一直有种惭愧的感觉。其实早就想将自己的一些游记分享给大家,但总愧于文采干涩、精力不足,迟迟不能兑现。今天抽空贡献一下。虽然没有庄老师优美的文笔,但有庄老师还没去过地方的照片。所以,大概还值得献丑。 俯瞰萨尔茨堡 仰视远处的城堡 马车依然是一道风景线 各种各样流传久远广告牌是小镇的特色之一 莫扎特的故居 (可惜内部不可拍照,值得推荐一看,可以感受到这位伟大的音乐家俗人的生活) 小镇中心一处,右边是古饮马泉,左边是古剧场 这个古剧场据好像是欧洲最早的剧场,但至今仍然在上演节目 门厅古风遗存,提前预约可以请导游讲解并进入后台参观 莫扎特曾在这里演出 古剧场内部一角 据说每年音乐节的季节,这里场场爆满,购票往往要提前一年甚至更长时间 总之,萨尔茨堡一个处处飘浮着音乐的小镇,真是和平、优雅的天堂!
个人分类: 有感而发|4263 次阅读|2 个评论
维也纳:穷游与热游(三)久远的旋律
热度 16 dmi2007 2013-8-13 21:12
炎热的夏季,中国好声音第二季 燃起一把新火;科学网上,几个痴迷的唱将不断地秀着自己的嗓子。音乐,在任何时候、任何场合都是人们精神世界的忘忧草。我不知道,在流行音乐的大潮里,现在还有多少人经常听听古典音乐?其实我自己现在也很少听古典了,之所以这么设问,缘于这次维也纳之旅,有些沉睡已久的关于古典音乐的陈年记忆被翻了出来。 刚工作那会,眼耳处于饥渴状态,到处寻觅可填充物,不像现在这样处于饱和状态,十分劳累。那时候没有电视,没有音响,更遑论电脑了。对于眼睛,逮着小说杂志报纸什么的都看;对于耳朵,听听收音机就是很享受的事,攒下一点钱后,很慎重地买下一台低端的双卡收录机,这样可以听磁带录音的音乐和歌曲了。当时,通俗流行音乐刚开始流行,严肃古典音乐也是并驾齐驱地传播,收音机里经常播放一些古典名曲。本来一穷二白的耳朵是来者不拒,对古典的东西也慢慢产生了亲近感。单位的年轻人自娱自乐学跳交谊舞,播放的曲子中现在还记忆犹新的就是小约翰斯特劳斯的《 蓝色多瑙河 》和勃拉姆斯的《 匈牙利圆舞曲 》等,这久远的记忆还真没被淡忘,我试了试,发现曲调很完整地被哼哼出。那时候听了不老少的交响乐,轻音乐,舞曲,钢琴曲以及古典吉它曲。附庸风雅也好,叶公好龙也好,反正的反正,在那物资生活相对贫瘠的年月,耳朵的营养不算太差。 过去,名曲的作者们对我来说只是神一样的符号,这次终于有机会造访了许多音乐神们曾经居住或游历的地方。维也纳之所以被公认为是世界音乐之都,与这些音乐大师在一个时期云集于斯,奉献了众多脍炙人口的音乐篇章有关,当然也与从皇室、王公贵族到普通民众对音乐的喜爱分不开。在美泉宫里有一幅巨大的油画,据说画了好几年,刚画的时候还不知有莫扎特,后来莫扎特进宫为皇室演奏深受玛丽亚女皇青睐并名声大噪,于是在画的右下角增加了天才音乐神童的身影,现在用玻璃专门框出来指示给游客看。 我们游历维也纳的那几天,金色大厅演出莫扎特音乐会。比较遗憾的是,我们没有去听(原因见第一篇)。不过,我们也有所补偿。每年夏天,在市政厅门口都要举办露天音乐电影节,前后几个月连续不断。市政厅大楼正门墙上挂着一幅巨大的屏幕,广场上摆放着银色的金属椅子,两边还搭了临时看台。再往后则是搭棚的大排档美食区,人们可以在享受各种美味的同时,欣赏音乐电影。我们找了一天晚上过去了,一边品尝着黑啤和饮料,一边不懂地欣赏着露天播放的音乐剧电影——普契尼的《波希米亚人》。 还有一个遗憾,就是原计划去一趟萨尔茨堡,那是阿尔卑斯山的门庭,又是莫扎特的出生地,并因电影《音乐之声》的拍摄而名扬天下。因为天太热和行程有些紧计划被取消。 维也纳金色大厅,闻名遐迩。建于1867-1869年,是意大利文艺复兴式建筑。其独到的建筑结构令厅内的听众无论坐得远近高低,都能享受到同样音效的音乐。1870年首场演出;1939年举办首次新年音乐会至今,只有1945年因战争停办一次。 金色大厅门厅的拱形建筑结构 金色大厅的听众席。加上包厢和站席,厅内总共可容纳2000多听众。 市政厅门前的宽大银幕和坐椅 市政厅广场音乐电影节现场(以下三张,手机摄) 电影开幕前还出来一主持人致辞 《波希米亚人》电影剧照 全城其他音乐家的雕像都是青铜的,只有 小约翰斯特劳斯的塑像是金身的,位于城市公园内。一曲《蓝色多瑙河》圆舞曲 奠定了斯特劳斯在音乐城中的首席音乐家位置。 莫扎特雕塑位于城堡公园内。相比于公园一角 皇帝弗朗茨约瑟夫一世的雕像处的冷清,音乐神童这儿经常有游客来合影留念。 天才的莫扎特有许多轶事。今天是七夕,就说个与莫扎特有关的两情故事:6岁的莫扎特在美泉宫为皇室演奏,遇到了7岁的公主玛丽·安托瓦内托,据说莫扎特对公主说“我将来要娶你!”,女皇被无忌童言逗乐,把小莫扎特抱到腿上。后来,莫扎特不到四十早逝,而成为法国国王路易十六王后的玛丽也在不到四十岁时被送上了法国大革命的断头台。 路德维希·贝多芬,1792年定居维也纳,老师是海顿。与莫扎特、海顿并称维也纳三杰。贝多芬命运多有坎坷,在罗曼罗兰的名著《约翰克里斯朵夫》里我们可以看到贝多芬与命运抗争的影子。贝多芬作品众多,不过,让我耳朵长记性的也就是《第五交响曲》(命运),第六交响曲(田园)以及第九交响曲的第4乐章,就是著名的“欢乐颂”,如今是欧盟的盟歌。其实我更爱老贝的钢琴曲《月光曲》,宁静舒缓的曲调像是在沉思,像是在回忆,又含着些许的忧愁。 歌德,著名诗人,但他的诗曾被舒伯特谱曲,所以也算歌词作家;另外他的小说《浮士德》被改编成歌剧,也是与音乐有关,所以在这里给他留个位置。好像宋祖英还在金色大厅唱过歌德词、舒伯特谱曲的《野玫瑰》呢(忘了哪一年 )
个人分类: 生活|8471 次阅读|53 个评论
音乐的魅力
热度 2 xie44025 2013-8-12 16:43
音乐的魅力 小学时有一个同学,名字叫杨璟,个子瘦瘦长长的,有一管挺而直的鼻子,他嘴里经常嘟哝着我们都听不懂的外语单词,所以我们叫他“洋泾浜。杨璟的父亲叫杨钦,原上海同济大学副校长,城市给排水(给水、排水)方面的权威学者,上世纪 30 年代留学美国芝加哥大学,所以杨璟家里有一台留声机,还有许多西方古典音乐的唱片。杨璟学成绩一般,但对音乐极度的入迷。在他家听唱片是我们那时的好时光,此时的杨璟是绝对的“大王”。这主要不是因为唱机唱片是他家的,主要是杨璟能对每一张唱片,每一个曲子讲出许多东西来,于是一张张的唱片就具有了某种形象,生出一种神秘的感觉。一旦唱片放出的旋律飘出,杨璟便会逐惭进入一种幌忽的状态,好象灵魂离体在空中飘荡。一曲既毕,杨璟还得过一阵子“还魂”。同场的小听友们都静黙着,带着奇怪的神态看着他,却没有一个进入过他的那种“洋泾浜”状态。我曾问杨璟,怎么唱片声音一响,你就变成那样?他说,声音的旋律会在他头脑中生出各种画面,或是奔流的河水、辽阔的草原、或是无边的森林,宁静的乡间田园…沉浸其中,十分放松惬意,“啥事体都忘记了”。对他的解释我长久都抱怀疑的态度,心想多半是他在“摆噱头”。音乐有那么神?我怎么感觉不到? 大学期间,看到马克思说的一句话:“对非音乐的耳来说,最美的音乐也是不美的。”这才知道,对各种美的形态的欣赏,是一种与生俱来的能力。杨璟对音乐具有非凡的天然感悟力,在合适的条件下,他很可能成为一名出色的音乐家。可惜在当时的条件下,命运安排他走上了另一条道路。高中毕业后他考入了上海一所局办的大专。以后我们虽然都仍住在同济新村,但由于平时都住校,来往便少了。大学毕后,他留在上海工作,我去了西北农村,以后又到北京,相互惭惭就没有音讯了。杨璟没有成为一个音乐家,但我相信,他一直都生话在他的音乐世界里,那里远离尘世的喧嚣,有奔流的河水、辽阔的草原、无边的森林,宁静的乡间田园。这可不是每个人都能获得的享受。 阅读参考 1 ,音乐有一套表达形象的体系,这就是音乐语言。音乐语言包括很多要素:旋律、节奏、节拍、速度、力度、 音区 、音色、和声、 复调 、调式、调性等。一首音乐作品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美,要通过多种要素才能表现出来。 西方浪漫派运用表现力很强的管弦乐极尽描写之能事,追求作品“绘画化”。声象(声音形象)直接“敲”在耳鼓上,再由听觉内导神经一直传达到脑内听区,都是声音实象的反映,故而明晰。可是声象不能作用于视网膜,不能由视内导神经直达脑的视区,但能靠听区神经的兴奋向视区漫沿,建立起听区与视区的神经联系——由联想产生视象映在脑内的“屏幕”上,从而获得相应的“画象”。 女子十二乐坊将中西合并推到了一个极高的境界。扬琴的清脆,二胡的悠扬,古筝的忧伤,将其和吉他、贝司、爵士等西方乐器完美的结合,有如清澈的流水洗涤昨日的喧嚣;有如飘摇的烟雾氤氲着一幅历史悠久的水墨画。如风如雨,如泣如诉,仿佛是在弹动你的心弦,用温柔的手指颤抖你的神经,用细腻的温柔抚摩你的悲伤。那种缓慢的高贵,细的如江南的绿柳,慢的如南国的小雨,美的如北疆的飘雪,像优柔的月光,撒下班驳迷离的明暗交织,犹如一幅精致的银白色的素描。柔和的光线,自然的投影,完美的布局,一切都是那么的典雅。可见音乐语言要素的创造性组合,可以产生出震撼人心的伟大作品。(根据百度资料整理) 2 , 除科学研究外,梅达沃最钟爱的艺术是音乐和歌剧。童年时代,每逢节假日,他母亲都带他去歌剧院去看莎士比亚戏剧和音乐戏剧。在英国预备学校读书时期,梅达沃曾为莎剧“威尼斯商人”写过一个配曲,他称之为“作品一号”,演奏后受到赞赏;在马尔伯勒公立学校,他与他的同学,后来成为歌剧评论权威的戈德弗罗伊( John Vincent Laborde Godefroy )一起经常自编自演歌剧,这些演出的轰动情况,几十年后还为他的同学们所津津乐道。梅达沃对音乐有惊人的感受力,他曾说。“瓦格纳能用音乐把我从现实世界带入理想世界中去”。“无论在音乐厅欣赏,还是听唱片,瓦格纳的全本《尼伯龙根的指环》都会让我获得一种静脉注射(兴奋剂)般的快感”。(见本人2013年1月30日科学网博文“ 移植免疫学的开创者、哲人科学家:彼得 . 梅达沃 ” ) 中国文联副主席、著名作家冯骥才有一幅名为“小溪的谐奏”的画作(见附图)。据他说:“我听克莱德曼的一首钢琴曲时,这个画面就十分自然地出现在我的眼前。…画这幅画时,我反复地放着这支曲子,无需什么草稿,完全听凭音乐来完成。这幅画不是我画的,而是音乐大师创造的。是他给了我节奏感,流畅感,以及情感;溪流中所有的石头都象是曲谱中跳动的音符。”(冯骥才:水墨文字 P14 ) 小溪的和谐
个人分类: 风花雪夜|3736 次阅读|5 个评论
朝霞之上
热度 4 xinyumri 2013-8-10 08:47
感谢卫夫子的科普,让我知道了唐朝的著名女高音歌唱家 念奴 。看到 “念奴每执板当席,声出朝霞之上” 一句,不由想到莫扎特的歌剧“费加罗的婚礼”里的那首女声二重唱。正巧庄兄隆重推出了他的维也纳系列大片,我也贴两个视频给助助兴。 喜欢电影“肖申克的救赎”的人,对这段二重唱应该不陌生。尤其令人动容的是 Red 说的那段话: I have no idea to this day what them two Italian ladies were singin' about. Truth is, I don't want to know. Some things are best left unsaid. I like to think they were singin' about something so beautiful it can't be expressed in words, and makes your heart ache I tell you, those voices soared. Higher and farther than anybody in a gray place dares to dream. It was like some beautiful bird flapped into our drab little cage and made these walls dissolve away... 的确,打动心灵的美,能够让人挣脱一切有形无形的桎梏,宛若置身于“朝霞之上”。 若是莫扎特的二重唱听了让人置身于“朝霞之上”的话,玛利亚·卡拉斯演唱的 Ave Maria ,那份天籁般的空灵,可以直通天界了。卡拉斯是希腊裔的女高音歌唱家,歌美人也美,一个人能令满台生辉,不折不扣的洋念奴是也。
个人分类: 音画|3861 次阅读|8 个评论
[转载]计算机能否编写有灵魂的音乐?
ChinaAbel 2013-8-8 13:40
在破解“灵感”的秘密之前,我们无法想象计算机做出伟大的创作。不过,这并不意味计算机没有创造力。因为在许多情况下,人类的“创造力”并没有什么特别之处,而是遵循一定规则产生的特定结果。利用计算机写书已经不是什么新奇事情, 那么,计算机能够写出音乐作品呢?答案是肯定的。 哈佛大学研究生Josiah Oberholtzer创造音乐的方法很特别。他并不是在写下连续的音符,而是用文字来描述音乐,然后用一些特定工具将其翻译成乐谱。 “当我准备作曲的时候,我用文字描述出想要完成的东西”,Oberholtzer告诉Co.Design网站,“它起始于抽象和诗意,然后变得更加具体。有些东西容易描述,比如和声,但是有些东西难以描述,我不得不自己想办法来描述它们。当 20 支小提琴同时奏响的时候,会产生怎样的声音?我试图这样描述:它的时间多长?它的密度多大?等等。” 当Oberholtzer在音乐上有了新想法,他通常会编写工具。在他看来,这样编写音乐是很自然的。“所有的艺术都是一种收集。你在头脑中思考各种可能性,到了最后,你试图将自己决定的东西创作出来。对我来说这并没有差别。我的计算机不是为我编写音乐。它只是负责版本控制。” 在作曲家David Cope看来,这其实是一种非常古老的技术。他说,莫扎特和巴赫都是用算法来编写音乐的,“他们没有计算机,但是他们使用了一个随机生成音乐的系统,是通过掷骰子来实现的。” David Cope说,算法就像是呼吸一样自然的东西,“在我生命中的大部分时间,我都感到人类就是行走的算法。我们眨眼、思考、运动、系鞋带的方式……所有这些都是由我们 DNA 中的算法决定的。” 在他创作低潮期的时候,为了完成指定的乐曲,他不得不求助于计算机。结果是,他编写了一套系统,能够分析作曲家的风格,然后生成全新乐曲。很多时候,评论家也无法分清这些乐曲是否“真实”。某一次,某位评论家批评说,Cope的最新创作明显是计算机生成的,但是在另一次演出之后,他对Cope说,“两篇乐曲有天地之别,后者有‘灵魂’。”其实,那根本就是同一篇乐曲。 计算机编写的音乐是否缺乏“真实性”呢?对此,Oberholtzer说,事实并非如此。人们认为计算机会使得作品失去灵魂,但是对于一个艺术家来说,计算机和算法并不会取代他的创造过程,而是对其进行强化。David Cope则强调说,这并非新奇之事,“至少从部分来说,音乐一直是由算法编写的。计算机所做的事情就是使算法更加精细和成熟。有了技术,未来的我们能够完成任何事情。” http://musicianguide.cn/computer-can-write-a-soul-music/
1 次阅读|0 个评论
音乐美术中的分形艺术
热度 3 ChinaAbel 2013-8-5 19:13
以前接触到与关分形有关的最多的是分形图片,今天才知道分形在音乐中也有应用。特地查了一些资料,贴出来供大家欣赏。主要来自网络。 分形诞生在以多种概念和方法相互冲击和融合为特征的当代。分形混沌之旋风,横扫数学、理化、生物、大气、海洋以至社会学科,音乐美术等也产生了影响。 音乐部分 : Daniel Levitin 教授是一位脑神经科学家,同时也是一个音乐家。他率领的研究团队最近发现,音乐的节奏中也存在着分形结构,且节奏中的分形模式,可以用来区分不同的音乐流派和作曲风格。 声音,纷繁多变。有时被称为乐音,有时被称为噪音,其区分标准一般在于,是否能够给收听者带来身心愉悦的感受,是否具有一定的艺术性。然而这样宽泛的概念,是不是也能用数学量化的标准予以清晰地呈现呢? 来看看下面这些用图像来呈现音乐的尝试 : 早已有研究表明,美妙的音乐篇章,尤其是古典音乐和交响乐中,蕴含着许多奇妙的分形艺术。首先,我们来介绍一下,白噪声、红噪声和粉红噪声,由此引出 “音乐中的分形” 这一概念。 乐音中的分形 白噪声 白噪声(white noise)是功率谱密度在整个频域内均匀分布的声音类型。就像光学中的白光,是由所有频率的可见光混合得到的一样。理想的白噪音,就是把人耳能接收到的所有频率的声音同时发出。最为我们所熟悉的白噪声,就是在收听广播时候,在有节目的频段上所听到的电波声,还有磁带空白处的声音。类似于,沙沙沙,沙沙沙。这样的声音听起来,前后基本一致,可预测性最强,随机性最弱。 红噪声 与之对应,另外一个极端的声音现象是布朗噪声(brown noise),也叫做 “红噪声”。与物理中布朗运动的概念类似,这种声音的前后音程差,是微小的、随机的、无规律的变化。可以设想,就像是第一次见到钢琴的小孩子,他用一个手指在琴键上乱弹一通。这种声音毫无规律可循,也没有美感可言,随机性最强,可预测性最弱。 (图 1)从左到右边分别为:白噪声、红噪声(布朗噪声)、粉红噪声(1/f 噪声);上排表示声波分布,下排表示在频域的分布情况。 就像世界上的诸多事物一样,美好的东西总是寻求一个平衡(balance)。那么,在可预测性和随机性之间,是不是也存在一个平衡的界限,对应着美妙的乐音呢?答案是肯定的。这就是 “1/f 噪声”(1/f noise),又称为 “粉红噪声”(pink noise)。 粉红噪声 从时间域的波形来看,粉红噪声的声波图像具有分形的结构。从频域—能量的角度分析,其能量从低频向高频不断衰减,曲线为 1/f,通常为每 8 度下降 3 分贝。最初的科学研究中,常利用 “1/f 噪声” 模拟出瀑布、刮风或是下雨,这种自然界中浑然天成的声音。对大量乐谱的分析也早已证实,多数犹如天籁之音的世界名曲,均属于粉红噪声。 节奏中的分形 上面所考虑的分形都是对于 “音高”(pitch)而言。近日,PNAS 上刊发了一篇文章,Daniel Levitin 教授率领的研究团队,对于音乐的 “节奏”(rhythm)进行了研究。他们发现,在诸多乐曲的节奏中,也蕴含着类似的分形结构 。 作者在论文开头写道: “音乐中有拍子,并且拍子出现的规律会有一定的重复性。我们通常无法预测下一个旋律的转折点会怎样演绎,但却能够在静静聆听的过程中,感觉到音乐的转折点何时将要到来。” 于是,可以猜测,在看似无迹可寻的韵律中,或许也有类似的分形结构。 (图 2)对贝多芬四重奏的乐段节选进行节奏分析,A 为乐谱,B 为 1/f 分布,C 为 1/f 的指数化处理,得到类似于正态分布的结果。 如上面(图 2)中的乐谱,可以看到乐曲中各音符之间的间隔并无规律可循。但是,如果从频域的角度来考虑,就会得到不一样的结果。通过对进一个世纪以来的大量音乐作品进行分析,研究人员发现,音符和休止出现的频率和持续的时间(temporal / rhythmic),也遵循 “1/f 分布”(1/f distribution)。而在频域上的 “1/f 分布”,对应在时间域上即为分形曲线。 节奏中的分形结构听起来或许有些抽象,但它却可以用来区分不同的音乐流派和作曲风格。 研究人员称,他们分析了不同的音乐流派及不同作曲者的大量作品,得到各自的 “1/f 分布”,再将其做进一步的指数化处理,可以得到一个类似于正态分布,有对应的均值和方差。结果发现,不同的 “均值” 对应着不同的音乐风格。大的 “均值” 对应着较强的可预测性,而均值较小则表明乐曲节奏较为平稳。 这与直观上的听觉体验基本一致。例如,滑稽音和诙谐曲的均值,比交响乐和抒情曲要大,表明其曲风多变,无章可循,从而营造出始料未及的艺术效果。同样,贝多芬、海顿和莫扎特同为一个时期的作曲家,但他们乐谱的分形特征却各不相同;而间隔了几个世纪的作品,比如蒙特威尔第和乔普林的乐谱,则呈现出类似的节奏模式。 (图 3)上下两组图片分别表示不同作曲家和不同音乐流派所对应的 “均值”。主要看 E 这一列,纵轴代表流派,横轴代表均值大小。均值越大,音乐节奏的可预测性就越大,反之预测性就越小。可见,作曲家中,贝多芬的可预测性最强,而莫扎特则是随机性很强;在不同的音乐流派中,交响乐的可预测性最强,而拉格泰姆调(Ragtime)的随机性最强。 从(图 3)中可以看出,莫扎特和乔普林作品的 “均值” 都比较低,风格也就类似; 贝多芬和维瓦尔第的 “均值” 都较高,其作品节奏变化也较为接近。这一结果表明,音乐节奏的分形变化,可能是植根于人类大脑中的作曲能力的基本属性。研究人员称,不同作曲家独特的风格特征,很可能是他们各自让节奏的分形发生变化的尝试。 根据这一结果,我们可以进一步大胆设想,开发出一套自动编曲的软件,先通过 “1/f分布” 曲线创作出对应节奏,再随机填入音符,是否一定能得到曼妙的乐章呢? 不过,该路数的创作结果,一定与之前仅考虑音高上的创作出的 “分形音乐” 截然不同。至于孰优孰劣,当然要由听众来做评判。 顺便说一句,这位 Daniel Levitin 教授,不仅是一位音乐家,还是著名的脑神经科学家。他在其著作 “This is Your Brain on Music” 一书的开篇,就表明了自己对音乐和科学的热爱,并解释了自己为何要研究音乐与科学之间的联系。或许正是拥有这般对自己的兴趣,孜孜以求的钻研精神,才有可能发现隐藏在美好事物背后的那些神秘的魅力。 参考资料: ​ Tatiana Plakhova, CHAOS AND STRUCTURE Daniel J. Levitin, Parag Chordia and Vinod Minon: Musical rhythm spectra from Bach to Joplin obey a 1/f power law 图片来源: Tatiana Plakhova, via behance.net 文章题图: vi.sualize.us 美术部分: 分形的基本特征 分形艺术作品具有以下基本特征:    一、自相似性 如果一个几何对象的某个局部放大后,与其整体相似,这种性质就叫做自相似性。 二、无限精细 任意小尺度下依然有精细的结构。随着图像的放大,不但不会丢失细节,相反会看到越来越精细的细节。 三、极不规则 很多有分形特征的事物不能用简单的几何图形去描述。 网上资料很多,这里直接给出一些链接吧 分形艺术 的图片 分形艺术 网 分形艺术 小组 非常漂亮的 分形艺术 图片 意大利女艺术家Chiara的 分形艺术 作品 分形艺术 软件Apophysis教程 (视频) 分形艺术 基本知识及作品欣赏 分形几何与 分形艺术 分形艺术 软件【Ultimate Fractal】 分形艺术 (视频讲解) 相关链接: 数学艺术作品 分形理论视频1 http://v.ku6.com/show/O9rLuErkuKZhcAsz.html?lb=1 2 http://v.ku6.com/show/1SYGXk98U672qCL3NzRwbg...html
6410 次阅读|4 个评论
[转载]为什么琴键要排成等比数列?----说数学与音乐的关系
ChinaAbel 2013-8-5 17:43
钢琴的每个键频率是多少?频率的排列有什么关系?黑白键的排列方式是出于什么原因?为什么有的音合在一起会和谐共处,有的音和在一起会打架?后来发现数学其实可以解释这些问题。 下面的话可能不严格,但是音乐不需要严格,我们只需要列出想要满足的条件,然后在这些条件下找到一个极优解,问题就算解决了。 一、频率排列和琴键排列 说钢琴一共有88个键,它们各自的频率组成一个等比数列,比例系数是2开12次方,即2^(1/12),中音A(左起第49个键)的频率规定为440Hz,于是所有88个键的频率都确定了。 现在就有一个问题,为什么是等比数列而不是等差数列?从“十二平均律”这个名字看,在最低频率和最高频率之间均匀分布88个音,也应该得到一个等差数列才对。 这里有两个原因。第一个原因,也就是我觉得最重要的原因,是取决于人的听觉。人耳分辨两个音的高低,靠的是两个音之间的频率比例,而不是频率差值。比如说,一个正常人可以清楚的区分50Hz和55Hz,但却很难区分5000Hz和5005Hz(也许莫扎特可以,但是莫扎特是大神,大神是不具备参考意义的…)。这就意味着,如果钢琴上音的分布是等差数列,那么越到高音,你就会发现两个音越难以区分。这不是我们想要的。 当然这不能决定琴键必须是等比数列,因为如果你听到两个音不太好区分,那么只要增大它们的频率差即可,也就是说,耳朵的限制只能导致越到高音区,频率差越大而已。但是从数学的角度,我们可以证明这些音的分布必须是等比数列。这也就是我认为的第二个原因。 我们希望琴键的排列具有周期性,这样以便钢琴家找到每一个音的位置。最方便的获取周期的方式就是:一巴掌忽上去,就是一个 最小正周期 ----这是手感上的周期性。我们要确定这一巴掌里面能覆盖多少个键:太少了不行----因为这样就限制了钢琴音乐的丰富性;太多了也不行----因为这样会导致每个键的宽度很窄,容易一指头戳到两个键。就现有钢琴的排键密度,好多胖纸也会吐槽按不到两个黑键中间去,巴赫这货貌似就挺胖的…于是巴赫就想,一巴掌里面排12个音很恰当,7个白键,5个黑键,黑键以两个一组、三个一组,间隔排列在均匀分布的白键之间。这是一个很好的排列方式:这使得你一巴掌无论拍在什么位置上,都会拍到一个 最小正周期 ,并且具有视觉上的周期性----钢琴家很容易一眼就确定每个音的位置。要满足音的数量不多不少以及两个周期性要求,这是最好的排列方式了。 我们还希望一巴掌上去,大拇指和小拇指的两个音应该在相邻两个周期中的相同位置,比如说…(1234567)(1234567)(123…,一巴掌上去,大拇指和小拇指正好按到相邻的两个1、两个2等等。这两个音要非常和谐的共存,简单地说就是听起来超爽~ (从下面开始,用粗体的形如 Ab 来表示A_b,即A下标b) 我们现在知道声音是周期性振动,音色取决于波形。钢琴声音的波形不是sin,因此用f(wt)表示角频率为w的琴键的波形,那么两个音一起按下去的效果就是F(t)=f( w1 t)+f( w2 t),(不妨设 w2 w1 )。我们希望F(t)的周期尽可能短(这里的“周期”指的是波形函数的数学周期,并不是人耳的听感周期,人听到的感觉是两个独立的频率),一个周期内的波形尽可能简单。简单起见,设f(t)的最小正周期是1,F(t)的最小正周期是T,那么F(T)=f( w1 T)+f( w2 T),其中 w1 T=i, w2 T=j,i和j都是正整数,那么T=i/ w1 =j/ w2 要尽量小,也就是说i=( w1 / w2 )j,我们要使i和j都尽量小。最佳的方式就是 w2 =2 w1 ,这时i=1,j=2,这是最优解了。 我们称上述这两个音为一个“八度”,因为一个周期内有7个白键,如果标记为1234567的话,这两个键就对应1和8。上述结果表明,一个八度的频率应该是二倍关系,你一巴掌上去,总归是按到频率比例为1:2的两个音。 现在我们还有一个想法,就是如果我按下两个键,只要它们的间隔相同,那么无论这两个键是在什么位置上,除了频率高低以外,它们合成的效果都应该相同(这说法有种“一致连续”的赶脚)。从数学的角度讲,也就是说: F1 (t)=f( wi t)+f( wj t), F2 (t)=f( wm t)+f( wn t),如果j-i=n-m0,那么存在a0,使得 F1 (at)= F2 (t)。简单地说,就是我可以通过横轴缩放,使得 F1 (t)与 F2 (t)重合。 F1 (at)=f(a wi t)+f(a wj t)= F2 (t)=f( wm t)+f( wn t),于是a wi = wm 且a wj = wn ,两式相除得到 wj / wi = wn / wm 。令j-i=n-m=1,这就意味着 w(i+1) / wi = w(m+1) / wm =Constant对任意的i和m成立,这就证明了琴键频率必须排成等比数列。 最后需要确定的是这个数列的比例系数。一个八度的频率比例为1:2,中间有11个音,12个间隔,因此比例系数是2^(1/12)。 至于为什么中音A的频率是440Hz,这完全是出于规定。这样一来,所有的A音频率都是整数(除了最低音27.5Hz),其余的音频率全是无理数(当然实际调音的时候,只要差不多就行了…)。钢琴上最低音频率为27.5Hz,最高音频率约为4186Hz。 二、听感周期与大小调 这里还有第三个周期性----听感上的周期性。首先来一张琴键图: 上面这张琴键图,Do、Re、Mi、。。。、Si、Do,分别对应CDEFGABC。以#代表升,b代表降,那么一个周期内的5个黑键依次称为#C、#D、#F、#G、#A或bD、bE、bG、bA、bB。 我们说,两个相邻琴键的间隔称为半音,比如C5和#C5、E5和F5、bA5和A5;中间隔一个琴键则称为全音,比如C5和D5、#F5和#G5、E5和#F5。 以大调为例。C大调是以C作为Do,然后取间隔为“全,全,半,全,全,全,半”,依次确定Re、Mi、。。。、Si、Do。这些音全部在白键上。 当然也可以随便找一个音定义为Do,然后按照上面所说的间隔确定相应的Re、Mi、。。。、Si、Do,这也构成一个大调。如果你选了图中的D定义为Do,那么按照上面的规则构造出的就是D大调;如果你选了bE5作为Do,那么就造出了降E大调(至于为什么不叫升D大调,那是因为这个大调的音阶里面有D出现,但是没有E出现,E被替换为bE,而D还是D,没有被替换为#D)。除了C大调以外的所有大调中都会出现黑键。 听感上的周期性就在于两点:1) 任何两个大调,除了频率整体的不同以外,给人带来的听感是完全相同的。也就是说如果你没有绝对音高能力(就是我随便给你弹一个音,你就能听出来它是哪个键),那么我冷不丁给你来个C大调,然后过段时间再给你来个E大调,你就完全不能区分出它们的不同…2) 如果你弹C大调,从某个很低的Do开始往上弹,那么你的听感就是(DoReMiFaSoLaSi)(DoReMiFaSoLaSi)…的循环,当然频率会越来越高,但是除整体频率变化之外,每个周期内音和音之间的联系感是完全相同的。 当然还有小调,它们的间隔规则是“全,半,全,全,半,全+半,半”。例如a小调,是A B C D E F #G A。小调的效果就是比较忧郁比较冷,很容易听出它和大调的区别。但是如果你没有绝对音高能力,那么不同的小调在你听来就是相同的(如果你听到两个小调的间隔时间够长的话)… 一言以蔽之,就是说两个频率数列{ ai }和{ bi },你能否听出它们的区别,取决于{ ai / bi }是不是常数列。你会认为A大调和B大调、或者a小调与b小调是相同的,因为{ Ai / Bi }和{ ai / bi }都是常数列;但你很容易区分(DoReMiFaSoLaSi)和(FaSoLaSiDoReMi)的区别,因为它们相除不是常数列。琴键排列的 最小正周期 导致你必须等到下一组(DoReMiFaSoLaSi),才会有相同的听感,之前的任意一组7个白键,听感都是互不相同的。 作曲家喜欢用转调,比如一首曲子,本来是A大调,中间转成了E大调直到结尾,如果两段的旋律相同,那作曲家和音乐家会听出这两段不一样,但一般人会觉得这两段就是在重复。也许在转调的过程中,你能听出一些变化来,但是转完以后,你就分不清前后的区别了,比如kiss the rain最后一段,转调的瞬间会让你听起来别扭,但是转完了以后,你会觉得旋律和之前就是一样的;再比如《月光》第三乐章,听起来像是重复了3遍,前两次确实是全同的重复,但是第三次,它就已经不在同一个调上了。更巧妙的曲子,旋律类似,但是音的间隔有微调(相当于一个数列的大小关系不变,但是间距有变化,效果类似于大调转小调),如果两个旋律前后隔得够远,一般人也有可能听不出区别来,贝多芬经常干这种事情,比如的《悲怆》和《黎明》的第一乐章。 三、和谐与不和谐 前面提到过,听感取决于波形。如果波形简单,周期性好,那么听起来就爽;反之就不爽…为了看到波形效果,我们现在假设钢琴单音的波形就是sin,这样几何画板就能画出来了。 上述表格第二列是2^(i/12),第三列是第二列的有理数近似值,第四列是我标记音高的方式,第五列是对应的音。 最和谐的当然是八度两个音了,它们的频率关系是二倍,波形如下: 看起来很爽,所以听起来也一样。正是因为要这么爽,所以它决定了八度频率的二倍关系。 再看一个和谐的例子。在表中可以看出So和Do的频率关系约是1.5倍,可以猜测如果Do+So+Do,即1+5+8这三个音一起按下去,应该会很和谐。波形如下 看上去确实很和谐,如果不相信的话,可以去钢琴上弹一下,确实听起来很爽。 同理,Do+Fa+Do也应该很漂亮: 大三和弦是Do+Mi+So,即1+3+5,这是一个协和和弦,可以看到波形如下: 虽然没有前三张漂亮,但是对耳朵而言,这样还算是很有规律的… 小三和弦是1+2.5+5,这个和弦就不如大三和弦那么舒服了,波形如下: 确实是有点乱,不过听起来还算是可以。下面随便找一个听上去就蛋疼的组合,1+1.5+3+4,波形如下: 我看这个波形就觉得它很蛋疼,甚至还有拍频的影子。也许你会觉得它看上去没比小三和弦烂多少,但是如果你看到它后面的样子: 你最好拿它去和Do+So+Do的波形比一下。。。。 当然以上只是数学的一种解释,漂亮的波形确实能产生好听的声音,但是蛋疼的波形不一定就会难听。不同的音组合会给人不同的感受,就好像小调带来忧郁抒情的氛围,月光、辛德勒名单、肖邦夜曲第一首,(还有我军训时写给14连的那首煞风景的无词歌),这些都是用小调写的,但如果你把小调的和弦画成波形,那必须是很蛋疼的样子…作曲的时候用哪些音,取决于作曲家的听感。至于为什么不同的音乐(无非就是各种频率和音色的音按某些规律组合)给人带来的感受不一样,那就不清楚了… 四、中国风音乐转变为日本风 这是很多人感兴趣的问题。我们大中华的音乐,通常用大调写成,听起来雄伟大气上档次;而小日本的音乐通常用小调写成,听起来阴郁狭窄甚至不乏蛋蛋的忧伤。但是如何把音乐转变成日本风格呢? 其实说白了就是把一首大调音乐,转换成起音相同的小调。比如有一首C大调的曲子,它对应的音阶是C D E F G A B C,你应该把它转换成c小调,对应的音阶是C D bE F G bA B C。你需要做的是把这首曲子里面所有的E和A降半音,变成bE和bA,其它音保持不变。如果是G大调,那就转成g小调,把所有的E和B降半音变成bE和bB。其它大调也类似,只不过你要小心的判断要降的是哪两个音。 以上可以用软件做到,推荐一个很好的五线谱软件Overture,下载地址: 附链接 它对应的五线谱文件格式是.ove,可以在www.popiano.com下载。用这个软件可以对五线谱进行修改、播放,甚至作曲,不过这需要很多乐理知识,至少你要看得懂五线谱。有兴趣可以查一查教程研究研究。 不同的曲子在这种变换下会呈现出不同的性质。有的曲子,改完以后立刻节操尽失,变得极其小日本,我称这一类曲子为“可日的”,或者“Fuckable”,典型的例子有《翻身的日子》、《牧童短笛》、《浏阳河》等;有的曲子,改完以后旋律变得很怪,但是丝毫没有日本风,甚至还能保留原来雄壮亦或是大气的风格,颇有“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气节,我称这一类曲子为“不可日的”,或者“Unfuckable”,典型的例子是舒伯特的《军队进行曲》;还有的曲子改完以后,旋律很奇妙,时而有淡淡的日本风,时而又全无,时而抒情,时而蛋疼,这种既想hold住节操却又心有余而力不足的曲子,我称之为“半可日的”,或者“Semi-Fuckable”,典型的例子是《彩云追月》,这首改完以后更多的表现出格里格的范儿,以及诡异的没有前后联系感的旋律。 可以听一下《翻身的日子》改完以后的效果,相当的喜感,链接如下: http://blog.renren.com/blog/bp/Q74QhAyOEU 这里我很悲伤的告诉大家,我们伟大祖国的国歌,完全是一首Fuckable的曲子,改成小调后节操满地…以至于我现在居然找不到这个视频了,估计都被和谐了吧。。。不说了,要跨省了。。。 五、关于傅里叶 有人表示前面说的和谐不和谐,其实就是傅里叶变换。我觉得对这个问题用不上傅里叶。因为: 1. 傅里叶级数里的基函数是sin和cos,它们对于倍频有正交性和完备性。但是钢琴键的单音波形不是sin,之前设它为f(wt),它对于不同的w就不一定有正交性和完备性了,我情愿赌它根本没有正交完备性…如果把每个单音f(wt)都以{sin(nwt), cos(mwt)}为基进行分解,那也没有什么意义,因为我们听到的直接就是频率为w的f(wt)波形,而不是分解出来的 An Sin(nwt)和 Bm Cos(mwt)。 2. 如果你说把几个音合成以后的波形再做分解,比如Do+So+Do的那个波形,那就更没意思了。因为除了像八度这种倍频关系的音组合以外,其它的音频率关系都是无理数,这就意味着严格来说它们合成的波形是没有周期性的。前面所说的“波形周期性好”只不过是说你一眼看上去的效果而已,看起来很有规律。对一个没有周期性的定义域无穷的函数不能做傅里叶级数分解,而只能做傅里叶变换,这时搞出来的系数就不是离散的值,而是一个连续谱。 3. 就算你把波形做了近似,比如把Do+So+Do近似为F(t)=f(t)+f(1.5t)+f(2t),当然这个F(t)是有严格周期的,然后你把它给傅里叶分解了,搞出一堆系数,那也没什么用。因为我弹琴的时候完全可以给这三个音任意的不同的力度,这会让所有的系数全变掉,你一定会蛋碎的…你不近似直接做傅里叶变换也一样,Φ(k)会整个变掉。 这篇文章想表达的理由是:如果几个音的频率关系可以约成分母很小的分数,那么它们合成的波形就会体现出很好的视觉上的周期性 ,那么听起来就会和谐。在乐理里面也是类似于这么说的,你可以百度百科或维基百科一下“和弦”。 最后,就像开头说的,“音乐不需要严格”,我觉得何必要用傅里叶这种大杀器来解决音乐这种小问题呢…没有数学,音乐照样好听;有了数学,音乐也不会因此更好听。何况数学比音乐要傲娇的多了,难道你有听说过“音乐虐我千百遍”这种说法吗?音乐能在数学虐死我的时候把我治愈,那就足够了~ 注:这篇转载的博文最初是在蒋讯老师的博文中发现的。原始的出处:开心网 http://www.kaixin001.com/wanjia/repaste/105862809_8360906362.html?r=7797484325178
4979 次阅读|0 个评论
小牛犊创作的二首小调
陈小斌 2013-8-2 00:09
七岁的儿子对于音乐有一定的爱好。他去年开始学习钢琴,有时他自己哼哼,编些简单的曲子,在钢琴上弹唱。 下面这首“跟我出去”算是他的第一首曲子。但录音的时侯,他对这首歌的热度已经过去了,不愿意好好弹,而且好像也有些忘了。所以录得不是很干净。整个曲子的词就四个字:“跟我出去”。 跟我出去.m4a 另一首,他自己编的,还自弹自唱呢。录音的时候,对这首歌的热度较高,所以录得比较干净完整。这首歌的词,据他唱的,好像就两个字,“屁股”。不断地重复。他在学校里老唱这个,惹得他的女同学一碰到他就笑话他,他好像并不以为意。儿子在这方面的认知严重滞后,他现在还不知道这是个不雅的词。 2013-05-23_20-46.m4a 这两首简单的曲子,一并放在这里备份,作为儿子成长的一种纪念吧。 好像还有一首即兴弹奏曲,没有录下来,有些可惜了。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2879 次阅读|0 个评论
科学网大学音乐学院院长招聘启事
热度 2 xupeiyang 2013-7-18 07:30
科学网大学音乐学院院长,很可能是曾教授,人家业绩摆在这里。他的作品拟请CCTV11同行专家评估。 还要考虑特聘教授,是否请李双江教授,希望大家充分发表自己的意见和建议。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281238 烛光里的妈妈 2013-07-18 这也是一首经典老歌,由毛阿敏原唱,但近年来出现了多个男声版本,如姜育恒、伍思凯、羽泉等,都有一些再创作的成分。 不过,听来听去,还是感觉毛阿敏的原 ... (11)次阅读 | (0)个评论 夫妻双双把家还 2013-07-18 我的一个学生是安徽人,最喜欢听黄梅戏,如“夫妻双双把家还”和“对花”。今天培扬老师也放话说,他最拿手的歌就是“夫妻双双把家还”。 于是,我特意翻唱 ... (119)次阅读 | (0)个评论 手机录的歌:父女同唱“相思风雨中” 2013-07-17 3个月前,女儿在一家KTV为我过生日,我便跟她合唱了一首“相思风雨中”,并且用手机录了下来。 尽管手机的录音效果差强人意,但还是清晰地听得出歌词及各自 ... (98)次阅读 | (4)个评论 隔空对唱,比翼“双飞” 2013-07-17 先做下名词解释,所谓“隔空对唱”是指参与合唱的美娣老师在杭州,而我在广州;所谓“双飞”是指合唱的两首歌都有一个“飞”字。 由于是分别演唱以后再合成 ... (109)次阅读 | (3)个评论 雁南飞,盼君回 2013-07-17 雁南飞 演唱:刀郎,黄灿 雁南飞 雁南飞 雁叫声声心欲碎 不等今日去 已盼春来归 已盼春来归 雁南飞 雁南飞 ... (123)次阅读 | (5)个评论 我的未来不是梦 2013-07-16 张雨生有两首歌比较著名,一首是“大海”,另一首是“我的未来不是梦”。斯人已去,歌声尚存,给我们留下许多怀念与缅怀的机会。我谨以翻唱“我的未来不是梦” ... (135)次阅读 | (1)个评论 明明白白我的心 2013-07-15 这首老歌我90年代就听过,也基本会唱,所以今天翻唱时几乎没有练唱,就这么一气呵成了,感觉还不错。 这种男女混搭,我很早就尝试过,如“相思风雨中”、“ ... (145)次阅读 | (4)个评论 真心英雄 2013-07-14 “真心英雄”算是一首很老的歌了,以前也会唱,但节奏总是把握不好,应该还是不熟的缘故。 作为李宗盛的早期作品,这首歌多少体现出李宗盛年轻气盛、热烈阳 ... (133)次阅读 | (2)个评论 曾教授取得的业绩如下: 音乐家园 我唱的歌(第一集 ) 我唱的歌(第二集 ) 我唱的歌(第三集 ) 禾木之家(土豆播客) 新歌速递 翻唱沙宝亮《 浏阳河 》 翻唱刘德华《 掌声响起 》 翻唱陈明《 枕着你的名字入眠 》 翻唱张学友《 分手总要在雨天 》 翻唱林忆莲《 至少还有你 》 翻唱张智霖许秋怡《 片片枫叶情 》 翻唱谭晶《 小河淌水 》 翻唱陈升《 把悲伤留给自己 》 K歌预告 唐磊《 丁香花 》 黄大炜《 你把我灌醉 》 《 We Are the Champions 》 《 Just the Way You Are 》 《 Unchained Melody 》 《 Say You, Say Me 》 《 Love You More Than I Can Say 》
个人分类: 网络大学|2566 次阅读|1 个评论
汪峰,存在,北京
热度 1 techne 2013-7-14 03:40
汪峰,存在,北京 (草稿,请勿引用) ​   王键   很久不曾这么认真地听中文歌曲了。上大学时,我是Mariah Carey, Whiteney Housteon和张学友的忠实歌迷。当时对张天王极度欣赏,是他的忠实粉丝。只是,后来再读研究生时,听歌的口味越变越重,除了黑豹和唐朝的几首名曲,我基本上只听欧美乐队的歌曲了。Bon jovi, Linkin Park, Marilyn Manson, Evanesence, Creed, Hoobastank...   这也许是一种文化倾向在音乐上的表现。记得在北大读书时,很多老师都非常鼓励学生直接阅读西方经典文献,直接同大师对话,这几乎成为了一种时尚。北大当时校园里有很多复印社,由于复印的活实在太多,而且行业竞争激烈,我记得最便宜的时候,大概是才5分钱一页的A4纸。一本500页的英文书,复印下来也就10块钱。笔者的英文一般,当时直接阅读的英文文献有限,但就是这有限的阅读,也让笔者产生了一种难以名状感觉。而那种感觉尽管说不大清楚,但笔者却很清楚它却是在阅读中文著作中很难体会到的。   可能就是在这种气氛中,也是在笔者的成长中,越来越对西方文化和音乐发生了兴趣,听起英文歌如痴如醉,欲罢不能。至于曾经的偶像张天王以及中文歌曲,此后基本上就被尘封遗忘了。   从学校毕业后来到上海工作,之后对当地文化长期都感觉很不适应。由于上海本地人喜欢讲上海话,而按照笔者的审美观点,上海话的发音听起来真的很不大气,不太舒服。说句实话,上海话听起来甚至还远不如英语亲切,也不像日语那么清爽干脆。但有趣的是,上海这个地方却很有崇洋媚外的传统。(笔者也很崇洋媚外,但崇尚西方的文化、制度而非财富和享受)。在上海这么多年,由于长期独来独往,笔者仿佛活在真空中。外加上疾病不断,恍如隔世。等到北京奥运和世博会都过了,才开始琢磨着有点不对劲,不过似乎为时已晚。当然,在这其中也认识了一些老外,有些交往,自然而然地也有种趋向,变得愈发藐视中国本土文化,欣赏欧美的音乐作品。   但是最近,由于笔者脱离了原来的东家,上海某三流研究机构的羁绊,再也不用和那些所谓的研究人员共事,天天正事没有邪门歪道不断地拍领导马屁了,于是,在闲暇之余就又开始听歌。也是很偶然的,笔者听到了汪峰的作品。   汪峰的歌想必很多人早都很熟悉了,但笔者其实还真不大熟悉。只是很多年前,在2008年夏天回家时,央视五套的电视节目里,经常播放那首“飞得更高”,被笔者听到了。当时觉得这歌不错,但没多想,也没追究是谁唱的。后来也听到过汪峰的名字,也没太当回事。长期以来,在笔者心目里,中文歌坛就是Beyond,唐朝,黑豹……此外当然也可以谈谈四大天王,几大天后,但早就乏善可陈了。   当然后来也有周杰伦蔡依林梁静茹林俊杰等等很多新秀,但觉得他们并没有超越原来那批歌手,感觉上还是稍逊风骚。但是最近仔细听了下汪峰,却让笔者感到眼前一亮,这真是一位很有才华的原创型歌手。   看看汪峰的《存在》:   多少人走着,却困在原地   多少人活着,却如同死去   多少人爱着,却好似分离   多少人笑着,却满含泪滴   谁知道我们,该去向何处   谁明白生命,已变为何物   是否找个借口,继续苟活   或是展翅高飞,保持愤怒   我该如何存在   多少次荣耀,却感觉屈辱   多少次狂喜,却倍受痛楚   多少次幸福,却心如刀绞   多少次灿烂,却失魂落魄   谁知道我们,该去向何处   谁明白生命,已变为何物   是否找个理由,随波逐流   或是勇敢前行,挣脱牢笼   我该如何存在   谁知道我们,该去向何处   谁明白生命,已变为何物   是否找个借口,继续苟活   或是展翅高飞,保持愤怒   谁知道我们,该梦归何处   谁明白尊严,已沦为何物   是否找个理由,随波逐流   或是勇敢前行,挣脱牢笼   我该如何存在   我从汪峰的歌声中可以感觉到一种不太常见的力量。毕竟,在中文世界,有哪一位歌手会敢于去写“存在”这个题目?存在,这是个哲学系的学生会很熟悉的主题,它如此抽象,也如此繁杂深刻,此时却成了一位歌手的主题——而且,这还是一首中文的歌曲。很佩服汪峰的勇气,而且他把握的很好。   汪峰的风格和气质,也让我不由自主地想起了窦唯。窦唯在他最辉煌的时期,也写出了很多非常精彩的作品,他的作品中体现出的那种气质,和汪峰倒是有点神似。但汪峰仍然有自己的特点,他和窦唯还是很不一样的,尤其是他的那首《北京,北京》,听了真的让人很震动。我曾在北京、学习生活了四年,当听到汪峰的这首《北京,北京》后,我忍不住要惊叹,惊叹于这首歌毫无疑问地会成为几代人的经典之作,惊叹于它可以把北京写活了,写出了只属于北京的那种感觉——一个凝重的现代故都的文化形象。   对汪峰的音乐作品的再发现,也让我突然意识到:由唐朝、黑豹开启的一代经典,并没有终结。中国的当代音乐人,也并不像我此前设想的那么不堪。从窦唯到汪峰,中国大陆的音乐制作,仍然在前进着——而这也可以看作中国崛起过程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尽管由于中国的历史传统以及政治体制的限制,中国的崛起存在着很多的负面效应,但它也不乏积极的一面,仍然产生了像汪峰这样出色的音乐作品。   笔者另外一个感想是,由汪峰的作品来看,中国大陆地区的思想和文化中心仍然无可争议地是在北京。尽管中国的南方地区人口密集,经济发达,但在文化上,整个中国南方地区普遍都缺乏厚重感。南方唯一的例外可能算是香港。由于香港的特殊地位,日益成为多元文化的交汇之地,也开始成为大中华地区的文化中心。但香港和台湾,也包括新加坡这些地区,从长远来看仍偏于一隅,且发展规模和潜力较为局促。因此,将来大中华地区的文化中心,北京仍然是最有力的候选者。   中国大陆地区唯一有可能和北京竞争文化中心地位的城市,自然是上海。但尽管上海的经济实力雄厚,而且在气候和生活方式上具有优势,更舒适,也更小资情调,但像南方其他地区一样,海派文化也远不够厚重。江浙沪一带,到处吴侬软语,很容易给人以“温柔乡”的感觉,但却鲜见真正的思考和文化创造。中国南方地区,包括上海在内,所形成的这个特征,也有其传统和局限性,绝非短期之内可以改变。   像汪峰这样外形并不出众的歌手,能够在物欲横流的时代,在北京的歌厅小巷里一点一点成长起来,最后成为“飞得更高”的实力派巨星,这显示出北京这个地方确实有包容力,有鉴赏眼光,有它发展文化的良好本地基础。笔者在此想要祝福汪峰,也祝福北京。也希望在不远的未来,随着中国的深入改革,北京可以更具包容力,真正成为大中华地区的思想和文化中心。
个人分类: 时世评论|1387 次阅读|1 个评论
听到与众不同的声音
zhaoyongke 2013-7-10 13:55
一种简单的方法就是,用智能手机的耳机,插入电脑耳机插孔,直接到底,播放你最熟悉的一首歌,你仔细听,好似来自另一个时空。 一首好听的歌,是由多个声道合成的,在正式发布之前,需要经过专业的混音,得到更好的听觉效果。正常播放时,所有声道都同时放音,有些背景音可能就被主声道掩盖了。将智能手机的耳机插入电脑耳机插孔,由于一般智能手机的耳机都是四段的,有一段为麦克,当我们将耳机插入电脑耳机插孔最底时,据说是电脑端的地线接到了耳机MIC上,导致左右声道没有了参考地,相互抵消了一部分,最后剩下的声音就是去掉了主声道(歌手的声音),只保留背景音的效果。用这个效果来唱K练歌不错。 除了这种方法,还可以用CoolEdit软件对歌曲进行声音编辑,使用”Vocal Cut功能,也可以实现以上效果,不需要特殊的智能手机耳机就能听到这样的声音。 对于学过matlab或C的童鞋来说,编程能力都相当了得,所以直接用代码也可以实现以上功能,只要将音频文件中的左右声道相减,得到的输出效果就如同上面两种方法。空间这么神圣的地方,程序就不贴了,免砖。 对于我们播放器中听惯了的那些曲目,不妨用上面的几种方法试验听听,你总可以听到以前不曾听到的内容,听到更真实的自己,享受音乐的同时,净化自己的内心。
个人分类: 随感|3424 次阅读|0 个评论
一首优美而哀伤的民谣——布列瑟农
热度 20 dmi2007 2013-6-26 21:05
记得几日前科学网刮了一阵K歌的小旋风。那时我正潜水,虽然没有和相关博主互动,但心里也有了写写与歌有关内容的想法。很不幸,这两天有关浙大校长任命的八级狂风把小旋风吹到爪哇国去了。不管怎么说,娱乐让人开心,远比政治上的事让人轻松,我以为不错的。要是早几年,说不定我也会和大家 K 几首——我原本也是具有让旋律不惊着他人耳朵的本事的。现在虽然不唱了,偶尔还是会抽空听上几曲。 到了洋人的地盘,难免会或被动或主动地耳闻一些洋人的音乐。前几天上丹麦语课,优雅的女教师还给我们唱了一首三十年代的丹麦民歌,真好听但不全懂。 言归正传,我想给大家介绍介绍我博客音乐盒上 的一首歌曲 : 请大家点击我的音乐盒上的歌——布列瑟农,能听到吗?好听吗?如果听不到,请点击以下链接: 布列瑟农在线视频 ; 马修台湾演唱会 再看看这个人,认识吗?(图片来自网络) 这是一个和我同龄的印第安人后裔,名叫马修 连恩( Matthew Lien ),出生在美国圣地亚哥,寄居于加拿大的育空,因为热爱自然和音乐而四海飘泊,娶了一个华人做太太。名头之大,可以用世界级来形容——是著名的音乐家、摄影家和冒险家。不过,在科学网,名人都被老爱、老牛什么的科学家伙霸占了,所以他的名气估计没我大,还得靠我来给他宣传宣传! 虽然马修的名头那么响,其实本质上他和科学网的碎碎念松子蒋科学是一路人——一个关爱动物和环境的积极分子。 当然,有别于一些“激进”的做法,马修的环保音乐好比将乐器幻化作摄像机,去记录自然、重现自然,以呈现的方式而非说服的方式进入人们的心底深处。若是躺在原野里,静静地听着那缓缓叙述自然的优美词曲,心灵上会有一种特殊的震撼,语言、文化和地域隔阂,仿佛在这一刻消失殆尽,而你就是自然的一部分。正如有人形容的,马修的音乐犹如窖藏的美酒,愈久弥香。 这首歌的背景是: 1992 年,加拿大 育空 地方政府施行了一项名为“驯鹿增量”的计划,以变相捕杀狼群的方式,让原本因人类过度猎捕而数量锐减的驯鹿迅速繁殖。马修以自己在一个叫布列瑟农的安静村庄和一个彼此倾心的姑娘的约会和伤别的故事来倾诉和影射有着温暖记忆的地方,顷刻间泊满离别的忧伤。 马修为这首歌的实际背景讲了一个动人的故事: 几年前,我疯狂地爱上了一个年轻的女孩,还有,也爱上了南部蒂罗尔山区,它在意大利的北部,与奥地利接壤,就在勃伦尔山脉的南边(勃伦尔山脉正好把意大利和奥地利分隔开来)。 南部蒂罗尔曾经跟北部蒂罗尔(现在属于奥地利)和西部蒂罗尔(现在属于瑞士)是一个整体 , 这个地区的人说是德国的一种方言,但是由于蒂罗尔被分割开来,而南部蒂罗尔变成意大利的一部分,所以这里的地名一般都有意大利文和德文两种名字。 总之呢 ... 许多年前我给绿色和平组织工作,在那时候我遇上了一个让我心动的女孩子。我们是在加州的约塞米蒂国家公园归途中相遇的。自那以后,她回到科罗拉多的绿色和平组织,最后回到纽约州去上学,而我则回到圣地亚哥的绿色和平组织,并且最后回到我在加拿大育空地区的老家。 此后的几个月里我们不停地通讯。很快我们都希望能有更进一步的发展。她将要去意大利的佛罗伦萨学习艺术,我就要去德国的慕尼黑开始新的表演生活,跟一支叫 “ 三月粉 ” 的摇滚乐队 ... 哈啊,没错,三月粉 ... 那是另外一个故事了。 当我俩都在欧洲的时候,我们选了一个处在佛罗伦萨和慕尼黑之间的地方约会。这就是南部蒂罗尔的一个小镇,德文里面它 叫 “Brixen” ,意大利文就是 “bressanone” 。 Bressanone 是个非常优美的小镇。它被小乡村包围着,而山谷中回响着教堂的钟声,山 羊在牧场漫步,远处是高耸的白色山头。 我们在那里玩乐了几天,探索过周围的小乡村,还有彼此的心。离别的日子到了,她要回去的时候我陪着她去附近乡村的火 车站,真是很令人沮丧啊,我们都要踏上各自的道路。流着泪水,我上了去火车站的公共汽车,在短短的 40 分钟路程里,我缓缓入睡了,在梦中,我隐隐约约地似 乎听到了这样的一首歌,非常美妙的旋律和歌词。我醒来的时候,赶紧下了车,来到最近的咖啡店,把所听到的旋律和歌词写在一张餐巾纸上,好让我能够永远地记 住它。 一年以后,我才有机会把这首歌录下来。在我的心里,永远会留个地方是给她,还有那些小乡村,和这首歌。 下面是这首歌的英中文歌词 Here I stand in Bressanone 我站在布列瑟农的天空下 With the stars up in the sky 伴随着似锦繁星 Are they shinning over the Brenner 它们在布雷纳上空闪耀着 And upon the other side 也同时照亮着那一边 You will be a sweet surrender 请你轻柔的放手 I must go the other way 因为我必须远走 And my train will carry me onward 尽管我的列车会载我到天涯 Though my heart will surely stay 但我的心将永远和你相守 Wo, myheart will surely stay 哦,我的心将永远和你相守 Now the clouds are flying by me 云儿伴着我的脚步 And the moon is on the rise 月儿也露出了忧伤的脸 I have left the stars behind me 我将星辰抛在身后 They were diamonds in your skies 它们是点亮你天空的钻石 You will be a sweet surrender 请你轻柔的放手 I must go the other way 因为我必须远走 And my train will carry me onward 尽管我的列车会载我到天涯 Though my heart would surely stay 但我的心将永远和你相守 Wo, myheart would surely stay 哦,我的心将永远和你相守
个人分类: 生活|8801 次阅读|55 个评论
英语老师为我们音乐小组草拟的教学大纲(2)
热度 1 Wuyishan 2013-6-20 06:36
英语老师为我们音乐小组草拟的教学大纲(2) ----1988 年 2 月 武夷山 美国音乐喜剧的特征 I 起源 A. 起源之一是 Revue (滑稽剧),它由一系列的场景和歌曲组成,故事主线很弱,甚至完全没有。人物刻画不深,(人物间)联系不紧密。 B. 起源之二是轻歌剧,它也是以音乐为主导,故事情节和人物角色只是起着把唱段串起来的作用。 II 几位欧裔美国籍音乐家 A. Victor Herbert B. Sigmund Romberg C. Rudolf Friml ( 1879-1972 ) III 划时代的 Showboat (演出船), Jerome Kern 创作于 1927 年 A. 故事情节很强,是根据著名女作家 Edna Ferber 创作于 1926 年的《演出船》改编的。 B. 人物塑造有一定深度。 C. 音乐与故事结合得很好。 IV 现代音乐喜剧 A. 具有令人信服的、情节连续的故事。 B. 通常以美国的事物为题材。 C. 剧中的台词是自然的、谈话式的、美国味的。 D. 不仅台词,而且节奏、道德立场、打动人的方式等都是美国式的。 E. 经常具有这样的特征:吸引人的舞蹈,绚丽的场景,动人的吟唱,令人捧腹的场面,欢快的歌唱,漂亮的姑娘,高水平的歌词。 F. 统一性与多样性的结合。 G. 每部音乐剧都有许多首一唱而红的唱段。 相关阅读: 武夷山,我还保留着英语老师为我们音乐小组草拟的教学大纲(1),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1557-696332.html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3686 次阅读|0 个评论
影视 & 音乐 & 娱乐 & 广告 相关视频视频
businessman 2013-6-19 05:14
( 1 ) 苹果著名广告 : http://www.nooidea.com/2012/05/steve-jobs-play-fdr-in-apples-long-lost-takeoff-on-famous-1984-macintosh-tv-commercial.html (2) 窃听风暴(!) : http://www.letv.com/ptv/pplay/54158/1.html (3) ( 4 ) (5) (24) 我是歌手 (2013 年第 1 季) : http://v.ifeng.com/ent/special/wsgs/ (25)
个人分类: 经典分享|1 次阅读|0 个评论
在卡内基厅听波利尼和王羽佳独奏会
热度 4 aejj 2013-6-16 11:47
上个月抽空去了纽约看卡内基厅的波利尼和王羽佳的钢琴独奏会。 波利尼 1960 年 18 岁时就获得肖邦比赛大奖(为李云迪以前获奖的最年轻的钢琴家),但获奖以后又销声匿迹沉潜 10 年苦心练习终成大气。这次他的音乐会是全场贝多芬,而且全是只要听过钢琴音乐的人基本都很熟悉的经典曲子:《悲怆》、《黎明》、和《热情》。也只有十足的底气的钢琴家才敢拿出这样的曲目单。 波利尼早就以精准的技巧闻名于世。如今年过七旬技巧已退步很多,《悲怆》这样的一些琴童都要弹的曲子他也出现了错音和节奏的失控。但是之后也许已经是手指筋腱活动得开了。《黎明》和《热情》音乐处理之丰富和精细,听的我如痴如醉。回到家细细在琴上消化了下,发现对有些音乐上说不好的东西一下子豁然明白了好多似的。比上了十节钢琴课都有用。 这样对两个星期后的王羽佳便更有期待。说来惭愧,我从没有听过任何“新生代”钢琴家的演出,郎朗、李云迪什么的,从来没有(只是在 CD 上偶然听到过)。我早也听说过今日钢琴界技巧非凡但音乐单调的主流,但是我毕竟没怎么亲耳听过他们的演奏,我觉得技巧那么好了,音乐能差到哪去。王羽佳这回弹的主要是俄国作品,拉赫玛尼诺夫的《第二钢琴奏鸣曲》和斯克里亚宾第二和第六奏鸣曲。比贝多芬是要宣泄和奔放的多的。于是期待更大。但听完拉赫玛尼诺夫之后胸中竟然无感。奏鸣曲这样的大曲子的内容和情感其实无比丰富。但是整个曲子听下来我竟然只感到了两种处理:要么是快和响的不得了的走句和和弦(而且她的和弦好像总只有一种弹法),要么是散漫的仅仅是发自“感觉”的抒情。每一个值得期待的地方全部都莫名其妙地一笔带过了,只有第三乐章的开头似乎才有了“对”的感觉。上半场下来我几乎快生起气来:可惜了这么好的曲子(还有这么好的手指和天赋)怎么竟可以这么弹琴。 于是下半场我的热情冷了大半,听上去却也并不像上半场的那么“不对”了。“安可”是激动的环节。而且她弹的“小曲子”似乎都比“大曲子”要好听得多。我听了比霍洛维茨还快的《卡门》,比任何前辈(甚至比阿格里奇)都要快得多的普罗科菲耶夫的《托卡塔》。心里没有办法不激动。但这种激动不像是音乐给人的情感,反倒是像看刘翔跨栏、博尔特冲线或者是空中飞人还有狮子钻火圈什么的时候的那种刺激。 后来回去看王羽佳的访谈。她其实完全知道自己在弹什么。他解释说因为她“还是个年轻人”,就要像年轻人一样地弹琴。她老了点以后才会去弹巴赫、莫扎特、海顿那些有“深度”的作品(回想郎朗也是出道很晚以后才开始演出贝多芬)。也罢。只是“深度”也并不是靠等到一定年龄自然就会有的。有天赋者更需要长久的辛苦的淬炼才能对得起自己的天资和运气,和那笔丰富的音乐遗产。只不过即便她就一直像这个样子弹下去,也会有观众来听,大音乐厅也会照样找她来开音乐会。她也就不需要弹的多么有“深度”了。
个人分类: 谈艺|5047 次阅读|14 个评论
《音律学——音乐之源》陈其翔 著 目录、导言部分
chqx 2013-6-13 10:18
(目录 导言部分的全文,请见附件) 导言 本书旨在把音乐理论与科学知识相结合,与物理学的自然规律相结合,与中国音乐文化发展历史相结合,与世界各民族音乐文化的交流相结合。在音乐基本知识方面,以及律学方面作了系统介绍,从音律学的基础知识,到各个律学专题,有较深入的发展。本书以自然音列作为出发点,对音乐的发展规律有细致的分析,特别是对中国音乐的起源,中国古代两大乐律体系的形成和演变,作了严谨的探索,并考证了中国历代的音高标准和音阶的演变。综合分析了中国以及世界各民族音乐发展的规律,提出了一条音乐发展的主线。本书的重点内容有以下几方面。本书来龙去脉: 本书的前身是作者所著《音律学基础知识问答》一书,该书已由《人民音乐出版社》于2008年2月出版。本书部分内容已在前书中提到,经过修改和补充,加强了理论分析,增加了部分内容,成为本书。因涉及的音乐理论内容较前更为深入,简单的一问一答的形式,已不易表达出全部内容,因此改变了前书以问答贯穿全书的形式。本书在章节编排上作了些调整,使其前后更为贯通。 (本书目前尚未出版,如有热心者,可与本人联系: chqx@bbn.cn ) 附件: http://www.nstl.gov.cn/preprint/main.html?action=showFileid=2c9282823f190b1d013f313bb7c8001e
个人分类: 音乐学,律学|2078 次阅读|0 个评论
《春之祭》、音乐与认知科学
热度 5 aejj 2013-6-4 09:05
这学期上了一门作曲系和音乐理论系的 20 世纪音乐理论课。用一堆数学方法,集合啊矩阵啊什么的理解音乐。然后还要用那些方法自己写曲子。一开始倒还挺兴奋,但是越到后来越觉得差了点什么。说白了那些理论就是十二以内极其冗繁的加减乘除,完全可以编几个程序瞬间搞定(后来才知道老师的丈夫是个懂程序的音乐学家,早就把那些程序编好了放在网上了)。最后期末论文本来可以按部就班地找个没人听的懂的无调音乐曲子做做加减法,但是最近一直在读认知科学的书和文献,各种令人兴奋的想法在脑子里碰撞,于是遂决定借这个机会看看能不能把音乐学的和认知科学的一些根本问题串起来。不过还是要找个曲子分析,想来想去就写 20 世纪新音乐的开山之作《春之祭》吧。要写就要写最牛的。 于是开始去读那本 语言学家 Jackendoff 和音乐学家 Lerdahl 合写的名著《调性音乐的生成理论》( A generative theory of tonal music )。它是第一本也只迄今唯一一本成熟的以语言学中的生成语法和认知科学为类比建立音乐理论的著作。开始读几节便句句与我这几个月的困惑不谋而合。它说 20 世纪以后的音乐理论大致分为两个主流,一派注重数学上的对和声和结构的分析;另一派注重音乐“本身”,不愿意用过多的音乐以外的东西(比如数学)来研究音乐。而《调性音乐的生成理论》主张音乐理论背后的基础应该是心理学和认知科学,因为音乐并不像数学那样“客观”,再精妙的数学结构,如果不能被耳朵听到那就不能算数;但音乐在根本上就是心理和认知的产物,“音乐本身”并不能给音乐理论一个坚实的基础(同样,音乐理论也不能代替音乐本身)。 乍一看这似乎是显而易见的,但是心理学和认知科学到今天也不是音乐理论方法中的主流。究其原因可能是当前心理学和认知科学能解决的问题与音乐这样复杂的现象相比实在是太幼稚了。心理学和认知科学曾经算不算是“科学”都争论了好久,如今它们即便算是科学了,也很可能是在它们发展的初期。要让这样的学科为精深和高度成熟的西方古典音乐理论“奠基“,实在是有些勉为其难了。 《调性音乐的生成理论》仿照乔姆斯基的生成语法之于语言,试图为音乐——至少是调性音乐寻找一些普遍的准则。不过除去技术细节,两者都面临一个同样的问题,那就是这些准则和规律究竟多少是先天取决于人的生物性的还是后天在文化和环境中培养,即生物学、认知科学和哲学中经典的 nature versus nurture 的问题。 发现了语言学和音乐理论的基础原来都有相似的认知科学问题,然后我想怎样把它们和《春之祭》扯到一起。我原本以为这在一两个星期之内是根本找不到什么头绪的,结果一查文献发现音乐学家早就在争论《春之祭》及其他当代音乐中的相似问题(最著名的一个例子可能是 20 世纪的大哲阿多诺,他也是为杰出的音乐学家),但是他们的争论多是在哲学和思辨层面,他们似乎并没有意识到这个争论和音乐学甚至语言学的基础之争的关联。 于是终于把认知科学、音乐理论和《春之祭》联系到了一起,不仅分析了《春之祭》本身,还始料未及地串起了一大片,并问及了音乐理论及认知科学的一个基础问题。虽然相比于一个成熟的研究这只是开了个头,但也足够让我兴奋的了。 音乐和认知科学的结合其实才刚刚开始,基本还处于完全没有门道的地步。现在在理论上最主流的方法便是 30 年前的《调性音乐的生成理论》所开拓的方法,当然它也类比了处于主流 60 年的乔姆斯基的语言学。麻省理工的教授 Pesetsky 乐观的估计关于这方面的研究会在 30年 之内找到答案。而同在麻省理工的乔姆斯基则对更成熟的语言学都不尽乐观,他描述现在的语言学依然在“前伽利略”时期,而对人类的认知问题想有一些眉目则更是遥遥无期了。
个人分类: 学问|7075 次阅读|8 个评论
Once Upon A Dream——Linda Eder
guoyingtao8852 2013-5-28 22:06
2774 次阅读|0 个评论
博文如何添加音乐?
热度 4 zywsict 2013-5-12 22:05
请问各位老师,在博文编辑器里有个音乐选项,但在那里找不到自己想要的音乐,在这种情况下,如何添加音乐?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2800 次阅读|8 个评论
音乐空间的数学描述—音乐信息学理论体系(1)
热度 2 jiangyongshuai 2013-5-3 22:21
我很喜欢一些作曲家,他们凭借灵感和对音乐的热爱来创作歌曲,希望这套音乐信息理论体系能让作曲家从统计学、数学的角度理解音乐,进而给他们的创作带来一些理论上的帮助。(这里所说的“创作”,在我们定义完音乐空间后,可以理解为“发现”。) 一个理论体系的构建,首先要确定要研究对象全集,也就是音乐空间。 这里所提到的音乐,后面不加声明,一般指的是不带歌词的乐曲,并且通常是主旋律。先从简单的,重点的东西入手,对于其他的方面以后慢慢再完善。 基本音符一般有7个,一般是1、2、3、4、5、6、7,音名为C、D、E、F、G、A、B,唱名为Do、Re、Mi、Fa、Sol、La、Si。 以后我们就用1、2、3、4、5、6、7来表示。其中3和4之间半音,7和下一个高音1之间半音,并且如果我们以半音为基本单位的话,那么我们这里为了统一,用以下字符来表示:1、1#、2、2#、3、4、4#、5、5#、6、6#、7。也可以用降低半调的字符b来表示,为了简便,我们就不再这样表示啦。 后续的分析中,我们会把浮点音符作为前面音符的延续,而不单独考虑。 音符空间(N,为Note的缩写)的数学描述 基本音符可以升高或降低几个八度,我们耳朵可接受的音乐范围是有限的,不防假定最高可以升高H个八度,最低减低L个八度,这L+1+H个八度就是我们研究音乐的音符空间,也就是音符所或活动的范畴。音符也可以理解为跳的生命,那么音符最高跳不出H个八度,最低抵不过L个八度。 如果我们假定半音(Semitone)为长度单位(缩写为Sem),把音符放到一维坐标轴上,并且定义中音1为坐标原点,那么: 音符空间上界为:N Upper bound =(1+H) 12 单位:Sem 音符空间上界为:N Lower bound = - L 12 单位:Sem 为离散型。 时间(T)的数学描述 时间,是音乐的另一个维度,是一维的,一般我们可以记为t,0时刻定义为坐标原点,也就是一曲音乐的起点。一般来说曲子的长度是有限的,太久了就会产生厌烦。因此我们假定人身心可以忍受的时长时常为T end, 则 时间上界为:T Upper bound = 0 单位:s (秒) 时间下界为:T lower bound = T end 单位:s (秒) 音乐空间 音乐空间定义为一个二维空间的一部分,横坐标为时间T ,纵坐标为音符N 。 音乐空间图示: 我们可以用图形描绘出音乐空间,如下: 图1. 音乐空间示意图。其中浅蓝色的区域为音乐空间。 歌曲: 一个音符一般要延续一段时间,然后跳跃到其他音符,有时空拍子时候不发音,没有音符,因此,音乐是一个阶跃曲线,中间空拍子可以没有取值。 我们以一首大家都会的歌曲,《世上只有妈妈好》为例,将图像画出,如下: ~~待续
个人分类: 音乐信息学|3200 次阅读|2 个评论
[转载]#荐书#《禅与乐》
josh 2013-4-14 17:16
内容简介   《禅与乐》是国内第一本关于禅与音乐的著作,是著名学者田青先生的十年力作。作者从佛学、美学、音乐学的各个层面,运用深刻独到的思想和汪洋恣肆的文笔,从一个独特的视角全面梳理了禅与中国音乐的因缘,“发现”了中国传统音乐中深蕴的禅意,为中国音乐的未来开出一剂良方。这是一本注定会引起争议的书,大家会赞叹作者的睿智、犀利和才华,同时也许会有人持怀疑甚至批评的态度。但无论如何,这是一本让你开悟的书。 作者简介   田青,音乐学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专家。长期致力于中国民族民间音乐和宗教音乐的研究,积极推动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因力推“原生态”唱法、主张文化多样性、弘扬中国传统文化而有较大社会影响。著有《中国宗教音乐》、《净土天音》、《捡起金叶》、《佛教音乐的华化》等多部著作。现为中国艺术研究院音乐研究所所长、宗教艺术研究中心主任、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兼任中国昆剧古琴研究会会长、中国佛教协会顾问、全国政协委员。 媒体评论   田教授所做的一切,在个人,是专业的领域,但这已不只是他小我的成就,而是对于整个社会、国家、民族、人类大我的贡献。   ——星云大师      水流花谢皆声色,云淡风清天籁音。   ——南怀瑾 目录 弁言 第一章 中国人的宗教观和音乐观 1.郭沬若的问题:中国为何没有产生宗教? 2伟大的“礼乐之邦 3.中国哲人的音乐思考 第二章 白马东来 1.两个伟大文明的相遇 2.禅与禅宗 3.何处无佛?——禅宗影响下的中国传统文化与中国音乐 第三章 活泼的禅心与流动的音符——禅与音乐的相似性 1.“直指人心”的惮与“不立文字”的音乐 2.公案:谁能确解 3.音乐:一说便错 第四章 禅风乐韵 1.单旋律中的禅意——“简约”与“明心见性” 2.“见性成佛”的法门与中国音乐的“韵 3.“简约”之风与古琴减字谱的出现 第五章 禅者:在山水与音乐之中 1.中国传统音乐中的大自然 2.文人士大夫的佛教信仰与音乐生活 3.王维与自居易 4.永远的苏东坡 5.琴僧——一个特殊的音乐家群体 第六章 禅曲探珠 1.《普安咒》与《那罗法曲》——琴曲中的佛曲 2.《江河水》——是“阶级压迫”还是“有生皆苦” 3.世界上最慢的音乐——南音 4.一首鲜为人知的伟大乐曲——《行道章》 5.生命的鲜活、自由、灵动——潮州筝曲《行云流水》 第七章 中国音乐向何处去 1.西风东渐与国乐凋残 2.魂兮归来!——中国音乐的复兴之路 缀语 ·收起全部 精彩书摘   先谈乐器。《法华经》卷一“方便品”说:“若使人作乐,击鼓吹角贝,箫笛琴箜篌,琵琶铙铜钹,如是众妙音,尽持以供佛,或以欢喜心,歌呗颂功德,乃至一小音,皆已成佛道。”这佛经中所提到的许多种乐器,都是随佛教流人中原的。日本林谦三氏,曾就佛典中所见乐器、音乐、舞蹈作一考察,列举如《妙法莲花经》、《无量寿经》、《佛所行赞》、《方广大庄严经》等典籍中所见乐器名,其管类有:螺、蠡、贝、角、管、笛、笳、笙、竽、筚篥等;弦类有:琴、筝、瑟、筑、琵琶、箜篌、五弦等;鼓类乐器有:法鼓、大鼓、鼗、鼙、细腰鼓、都昙鼓、奎楼鼓等”’。这些乐器中的一部分,至今仍作为我国的“民族乐器”而活跃在人们的音乐生活和舞台上,人们很少会想到,这些乐器原本并不是我们的“民族乐器”,而是外来的,是佛教馈赠的厚礼。比如门前几乎可以在我国的任何一个戏曲剧种、民间乐种中发现的铜钹,就起源于丙亚,并由天竺传人中国。铜钹作为乐器名,最早见于东晋法显”著《佛国纪》。至唐时,慧琳在《一切经音义》”中称:“铜钹……古书无钹字,近代㈩也。”目前流行的琵琶,唐时称为“胡琴”,也是随佛教的东渐进入中原的。敦煌壁画中的“净土变”,记录了当时佛教音乐——供养佛的伎乐——所使用的乐器和乐队形制。其中琵琶、五弦琵琶、凤首琵琶、铃等乐器最为常见,当然,当年横抱在“伎乐天”怀中的琵琶,经历代各民族音乐家们不懈的努力与改良,在唐代便已开始学习古琴的右手指法,弃拨弹而改用指弹,在近代更是增项加品,发展成完全具有中国风格的独特乐器了。   在中国音乐史上,佛教乐曲的引进也令人瞩目。佛教音乐的大量传人中国宮廷,是在吕光灭龟兹之后。而《于阗佛曲》是中国典籍中最早/¨现的佛曲之名。《隋书.音乐志》载:“西凉者,起苻氏之末,吕光、沮渠蒙逊等据有凉州,变龟兹声为之,号为秦汉伎……其歌曲有《永世乐》,解曲有《万世丰》,舞曲有《于阗佛曲》。”“龟兹者,起自吕光灭龟兹,因得其声。”于阗,即今新疆和田,唐吋佛教与音乐舞蹈俱盛,与龟兹、疏勒都是佛教和佛教音乐传播中原的重镇。   …… http://book.jd.com/10926638.html
个人分类: 儒释道|1208 次阅读|0 个评论
为什么会特别喜欢某类音乐
热度 1 socialpsych 2013-4-14 15:01
最近发表在Science上的一项FMRI研究表明:我们之所以喜欢某些音乐是因为那些音乐的旋律符合我们的预期。 其实人人都是音乐家,根据以前听音乐的经验,当人们听到一段新的音乐时,会去预测这段旋律的走向,当新音乐符合甚至超出自己的期望时,人们会产生强烈的感情。 研究的过程并不复杂,研究者让参与者在听一段音乐(以前从来没有听过)的时候进行大脑扫描,并且回答“你愿意花多少钱来购买这个音乐”。 研究结果发现,当人们对某段音乐的预期得到满足甚至超过时,也就是当人们喜欢某段音乐,并愿意出更高价钱时,伏隔核(nucleus accumbens)的激活更强。 除了伏隔核的激活,研究也报告了伏隔核和听觉皮层(被认为储存着听过的旋律)的互动,参与者对某段音乐出的价钱越高,互动越强。 研究者回答了这样一个问题:为什么一个一个音符听起来没有意义,但是当这些音符串联起来为什么就成了好听的旋律呢?因为我们脑中有预期。 参考资料和文献: 1、V. N. Salimpoor, I. van den Bosch, N. Kovacevic, A. R. McIntosh, A. Dagher, R. J. Zatorre. Interactions Between the Nucleus Accumbens and Auditory Cortices Predict Music Reward Value. Science, 2013; 340 (6129): 216 DOI: 10.1126/science.1231059 2、McGill University (2013, April 11). What happens in the brain to make music rewarding?.ScienceDaily. Retrieved April 12, 2013. (转载)
4837 次阅读|2 个评论
麻省理工教授讲音乐与语言之比较研究
热度 4 aejj 2013-4-11 22:36
上周五听了麻省理工语言学系教授Pesetsky的讲座。他介绍了他和他的同事Jonah Katz提出的关于音乐和语言的关系的新理论。音乐和语言之比较的基本问题是,二者既是有明显区别的,但是它们之间又有惊人的联系和相似。 音乐学和语言学本来看起来是应该老死不相往来的两门学科。其实第一个试图建立它们之间的联系的著名尝试是指挥家伯恩斯坦在70年代哈佛的音乐讲座 ,他提到了当时发生仅有20年的乔姆斯基的语言学革命,把乔姆斯基的“生成语法”(generative grammar)类比音乐中的“语法”结构。虽然这仅仅是个很粗浅的猜测,但是他直接启发了一些科学家和音乐学家此后对这个问题的科学上的研究。最有名的当属塔夫茨大学的语言学家Jackendoff和哥伦比亚大学音乐学家Lerdahl合著的《调性音乐的生成理论》(A generative theory of tonal music,调性音乐简单地说就是20世纪以前的古典音乐)试图按照乔姆斯基在语言学中的思路,从认知科学的角度为西方有调性音乐理论奠定基础。 这本书直到今天都是这个领域最杰出和领先的成果。Pesetsky评价说它比一开始的乔姆斯基在语言学中的语法理论都要成熟。不过这本书对语言和音乐之间到底是什么关系并没有做出确定的断言,只是仍然说音乐和语言之间有共同也有区别。 Pesetsky 试图在这本书的工作的基础上论证一个较为极端的理论 : 语言和音乐的形式只是在表面的“建筑材料”上是不同的 (语言由有声音和意义的词汇构成,而音乐由八度体系上的音高和和声组成), 但它们在深层的“语法”上都遵循相同的原则 。 论证的过程用到一些语言学理论和《调性音乐的生成理论》中的理论,有兴趣的读者可参阅: http://ling.auf.net/lingbuzz/000959 。但是 Pesetsky 自己也承认这只是个初浅的尝试。要回答的问题还有很多。目前也还没有人把类似的思路运用到无调性音乐( 20 世纪的一派难懂的古典音乐)和其他文化和民族中的音乐。 更何况即便在语言学中,乔姆斯基的“生成语法”的具体内容早已经被认为是不完全正确的。尤其是最近十几年乔姆斯基本人对他的语言学理论进行了比以前多的多的改变。(一个很大的原因是陆续有实践证实早期的“生成语法理论”的不足。以至于今天很多语言学家和科学家的争论不仅仅是“生成语法”正不正确,而是乔姆斯基本人是否已经彻底放弃了“生成语法” 。) 而在西方调性音乐之外的比如无调性音乐,至今还完全没有人对它的根本理论有任何的思路。前两天伊斯曼音乐学院作曲理论系(美国第一的作曲系)的系主任来讲座,他的意见是不要一味地寻找音乐中的大统一般的解释性理论(explanatory theory),而是要更强调对每个分析者和音乐本身的有意义甚至有意思的、多元多样的描述和分析(descriptive analysis)。(当然有意思的是后来我问他“生成语法”,他说他觉得乔姆斯基已经放弃了“生成语法”。) 不管怎么说,音乐和语言的类比研究已经在个别的音乐学家和语言学家中展开。现在的一个现实问题缺少在两个领域都有足够训练和经验的科学家,Pesetsky希望在20年内有足够一批这样的人出现,从而能诞生一门成熟的音乐与语言的比较学科。这样的学科也会对回答人类认知的更一般和广泛的问题有帮助。 http://movie.douban.com/subject/3842926/ .如果让我向想 了 解音乐的人 只推荐 一样东西那么我就推荐这个. 我个人觉得乔姆斯基不仅没有放弃,相反还嘲笑那些觉得他已经放弃了的人。
个人分类: 学问|9367 次阅读|8 个评论
《音乐中的科学》前言
热度 3 武际可 2013-4-11 16:01
《音乐中的科学》前言 英国著名学者约翰·布莱金(1928——1999)说:“人类组织声音,声音也组织人类”。这话的意思是,音乐和人类社会有着共生共存的关系,也就是说,音乐有助于规范人类的社会行为,改变生产与生活方式,强化、提升和净化人类经验和情感。我国春秋战国时期的著作《周礼》则说:“ 凡音者,生人心者也,情动于中,故形于声:声成文,谓之音。”还说:“是故审声以知音,审音以知乐,审乐以知政,而治道备矣。”贝多芬说:“ 领悟音乐的人,能从一切世俗的烦恼中超脱出来。 ”可见中外古今对音乐都是很重视的。音乐不仅可以陶冶性情,还可以和谐社会,实在是善莫大焉。 说实在的,音乐是科学同艺术结合的产物。在人类世代追求音乐发展中出过许多伟大的演奏家、歌唱家、作曲家和乐队指挥家。当人们享受他们的音乐、歌唱、演奏的同时,别忘记,在他们背后还有许多科学家,来揭示声音、音乐和各种乐器的奥秘;在他们的背后有一串伟人的名字:毕达哥拉斯、管子、伽利略、牛顿、伯努利、达朗贝尔、沈括、亥姆霍兹、朱载堉、韦伯等等。 音乐背后的科学问题,首先是力学问题。因为声音的产生和传播本身就是一个典型的力学问题,乐器的研制和改进,无论是管乐器还是弦乐器,抑或是其他乐器,都离不开深入的力学知识。进一步说,音乐不仅与力学有关,它是与力学、数学、物理、生理学、心理学、电子学、计算机科学等多学科密切相交叉的艺术领域。不仅如此,就是到今天来说,也不能说在音乐和音响背后的科学道理都完全清楚了。特别是对于研制新的音响设备中,对于歌唱的计算机模拟中,还存在许多困难问题等待研究解决。 本书并不是一本音乐艺术的专著,也不是一本讲述音乐背后的科学原理的严肃的专门学术著作。因为笔者既不是音乐家,也够不上一个合格的音乐声学家。不过笔者由于对音乐的业余爱好,以及喜爱对音乐背后的科学道理的探求和思索,写成了这二十多篇科普文章,如果对于喜爱音乐而又喜爱科学的青少年朋友能够有一点启示,产生进一步追根问底的兴趣,笔者就很满足了。这些文章中有一部分在科学网上笔者的博客上发表过。有少数几篇在笔者以前的科普小册子《拉家常说力学》中刊出过,因为也是关于音乐的,经过一些补充,又收入本书了。 因为笔者不是这两方面的内行,所以说几句外行话,或者说错,也是难免的,敬请读者批评指正。 《音乐中的科学》,武际可著,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2012年
个人分类: 科普|6869 次阅读|5 个评论
我收藏的音乐CD、盒带清点(2)
热度 3 Wuyishan 2013-4-8 06:40
我收藏的音乐 CD 、盒带清点( 2 ) 武夷山 (以下是盒带) 1. 中华优秀儿童歌曲精选( 1 、 2 ),贵州东方录音录像出版公司 2. 贝多芬 F 大调第六交响曲,太平洋影音公司 3. 蒋大为独唱歌曲精选,上海有声读物公司, 1984 4. 潘安邦金曲:流浪的心,不变的情,转录带 5. 让世界充满爱,百名歌星演唱,转录带 6. A-ha : huntinghighandlow, 法国 WE 唱片公司。朋友馈赠 7. JulisIglesias 歌曲集, StarryNights ,转录带 8. JudyCollins 歌曲集, RunningforMyLife,Elektra , 1980 9. DonMcLean 歌曲集, AmericanPieandOtherHits,EMIAmericaRecords,1985 10. Peter , PaulandMaryinConcert, 转录带 11. KennyRogers 歌曲集, EMI , 1984. 肯尼 . 罗杰斯是我当年最喜欢的男歌手之一。 12. Rampal-AndreChildren’sSongs, 转录带 13. SentimentalFavorites ( Vol.3 ), IMD1981 14. 音乐剧《西贡小姐》选曲,转录带 (以下是 CD ) 15. 《梁祝》小提琴协奏曲、《黄河》钢琴协奏曲,名古屋爱乐乐团、费城管弦乐团演奏,香港唱片公司, 1986 16. 音乐剧 Ragtime 选曲, BMGMusic1996 17. JeffCarson 演唱歌曲集, CurbRecords , 1997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3229 次阅读|5 个评论
国家地理音乐(襄阳专辑)
ChinaAbel 2013-4-4 15:14
世间有万籁,是耳朵的福气。好的音乐,可以抵达内心,象一条灵动的泉,流淌着自由的欢乐;象一朵奇特的花,绽放出温暖的抚慰。 通过音乐的指引,穿越历史的风景线,走近这些田园牧歌般的家园,去领略其中的神韵。歌声,让我们走进中华智慧之城——襄阳。 1.梦襄阳 2. 我在襄阳等着你 3.襄阳歌 4.襄阳印象 5.望襄阳 6。襄阳原创歌曲1:襄阳IMAGE 望襄阳梧桐细雨楚韵新风 7.襄阳原创歌曲2:襄阳歌梦襄阳凤凰山下智慧泉藏龙卧虎襄阳夜曲 8. 《恋襄阳》 优美旋律颂襄阳 恋襄阳 词曲:杨雄伟 演唱:狮子姚晨 记得那年秋天, 你我相识如缘, 仲宣楼下面, 紫薇花丛间。 汉江芦苇洲滩, 传说穿天石圆, 拾一段梦, 却是城墙山峦。 我记得, 襄阳的天最蓝, 水波逐渔帆, 直下鹿门山。 我还记得那, 襄阳的歌最美, 赋南船北马新诗篇, 绿影清风, 数不尽还留恋。 记得檀溪桥边 你我执手相牵 昭明台放灯 许一世情愿 诸葛月英千年, 奇女驸马娇艳, 护城河畔, 佳话代代有传。 我记得, 襄阳的天最蓝, 水波逐渔帆, 直下鹿门山。 我还记得那, 襄阳的歌最美, 赋南船北马新诗篇, 绿影清风, 数不尽还留恋。 便下襄阳, 宛如恋歌另一段。 预备进一步收集 画襄阳,古襄阳 新襄阳,踏歌襄阳 音乐赏析:穿越千年的爱《我在襄阳等着你》 科学网— 梦襄阳 (一首关于襄阳的原创歌曲) 经典视频大集合(不断更新中) 之《留守孩子》,一部描述襄阳的留守孩子(襄阳籍的导演,襄阳话) 。
个人分类: 音乐欣赏|4456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土豆最音乐 土豆音乐榜第17期
dongzg101 2013-4-3 16:12
http://www.tudou.com/listplay/LlACG60fWnQ/sxW4KA25Zsw.html 要骂醒那些傻女人! 房子想生产多少就有多少!钱,想开多少银行就有多少!
个人分类: 茶余饭后|1208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音乐真好听
dongzg101 2013-4-3 15:22
http://www.tudou.com/programs/view/b35KVWxPYOk/
个人分类: 幼儿教育|1370 次阅读|0 个评论
音乐CD、盒带清点
热度 2 Wuyishan 2013-3-30 07:16
音乐 CD 、盒带清点 武夷山 由于书架有限,前一阶段陆陆续续进行了个人藏书清点。由于技术进步,现在很少听音乐 CD ,根本不听音乐盒带,因此,珍藏了多年的音乐作品的最终命运恐怕还是抛弃。那么,像清点个人藏书一样,也清点一下曾经拥有过的 CD 和盒带吧。 以下是第一批清点的 CD : 1. 音乐剧《猫》选段, TheReallyUsefulGroup Ltd.1989 2. FavoriteDisneyTunesin theStyleofGreatClassicalComposers,DelosInternational,Inc.1995. 用古典作曲家的风格来演绎迪斯尼动画片的插曲,创意很逗。例如, 7 个小矮人唱的 HeighHo !是用莫扎特的风格来演绎的。 3. ClassicDisney , TheWaltDisneyComapany , 1995 4. Together , Giovanni Marradi 音乐作品集, HolborneDistributingCo. Ltd.1994 5. 巴赫作品,(双 CD 装),德国 PilzCompactDisc 出品, 1990 。以 1.49 美元购得。 6. 德沃夏克作品(双 CD 装),德国 PilzCompactDisc 出品, 1990 。 1.49 美元。 7. 海顿作品(双 CD 装),德国 PilzCompactDisc 出品, 1990 , 1.49 美元 8. 亨德尔作品(双 CD 装),德国 PilzCompactDisc 出品, 1990 , 1.49 美元 9. 勃拉姆斯作品(双 CD 装),德国 PilzCompactDisc 出品, 1990 。 1.49 美元 10. 莫扎特作品,德国 PilzCompactDisc 出品, 1991 , 2.99 美元 11. 海顿作品,德国 PilzCompactDisc 出品, 1991 , 2.99 美元 12. ChristmasTimeFavorites ,英国威斯特敏斯特教堂管弦乐团演奏, EclipsMusicGroup , Inc , 1994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3278 次阅读|4 个评论
闲话数学与音乐 (2)
热度 6 jiangxun 2013-3-29 07:36
作者:蒋迅 本文发表在 《数学与人文》丛书 第一卷。请勿转载。请先阅读本文 第一部分 。以下内容比书中略有扩充。 4. 对数螺旋线和十二平均律 值得一提的是,在中国最早(1581)利用数学制订出十二平均律 (或称十二等程律) 的是我国明朝音乐家朱载育。甚至早在南宋时,乐律学家何乘天就创制新律,成为最早用数学解决十二平均律的人。虽然所得的十二律还不是按频率比计算的真正平均律,但实际效果已相当接近。在西方,十二平均律是由荷兰人斯特芬于1600年前后得到的。巴赫在推广平均律方面的贡献是众所周知的。他创作的《平均律钢琴曲集》为平均律建立了规则和典范。这是第一部实现平均律的作品,使人能在各调上作均等的弹奏。 然而当巴赫试图推广十二平均律的时候却遇到了很大的阻力。幸运的是,巴赫本人热爱数学,他的音乐也具备高度的数学性。当他无法说服他的音乐家同事相信十二平均律的好处时,他向数学家约翰伯努利寻求帮助。伯努利随手画了一个对数螺旋线并在上面标了十二个半音。他对巴赫说,”在这个曲线上,旋转同样的角度可以使它与原点的距离以同等比例增加。这不正是你现在所要的情形吗?” 他继续说,”从一个音节到下一个音节,你只要旋转这个螺旋线使得你的第一个半音落在 x 轴上;其它的音就会自动地落在其应到位置上。这简直就是一个音乐计算器!” (见 )。那么伯努利画的是个什么样的图形呢?让我们用极坐标来表示,中心在原点的对数螺旋线的标准方程就是 r = e aθ 。按照伯努利的描述,曲线的起点为在正 x 轴上的C(1.0, 0.0),然后依反时针旋转一周,每隔30 o 或 π /6 就标一个点 (当然在这个方程中我们必须使用弧度)。这样一共有十二个点:C,C#,D,D#,E,F,F#,G,G#,A,A#,B。当曲线回到正 x 轴时,我们得到下一个C,记作C'。假设OC'是OC的两倍。那么C'的坐标为(2.0, 0.0)。於是我们有, 2 = e a2π , 从而, a = (ln2)/2 π 。 於是利用指数函数和对数函数的性质,我们得到 r 的极坐标方程: r = e (ln2) θ /2 π = e ln2 ( θ /2 π ) = 2 ( θ /2 π ) 。 注意到曲线上取的12个点的角度分别为 θ i = π*i /6 ( i = 0,1,2,...,11), 我们又一次得到了前面的十二平均率的12个点: r i = 2 ( θ i /2 π ) = 2 ( π*i /(12* π )) = 2 i/12 ( i = 0,1,2,...,11)。 对数螺线又称等角螺线。伯努利的哥哥雅各布伯努利从1691年就开始了陶醉于对数螺线的研究。他发现对数螺线经过各种变换后仍然是对数螺线。这与十二平均律允许灵活转调是一致的。 5. 黄金分割和斐波那契序列 数学在音乐的应用方面还有一个显著的领域是黄金分割法。原中国科学院数学研究所所长华罗庚从1964年起推广优选法。他在单因素优选问题中,用得最多的是0.618法,即黄金分割法。黄金分割线的神奇和魔力,在数学界上还没有明确定论,但它屡屡在实际中发挥我们意想不到的作用,事实上,凡是可以度量的属性都有理由运用黄金分割。音乐也不例外,而且很多。 在制作小提琴时,提琴的结构中的黄金分割律是使小提琴音色优美动听的一个重要因素。有人以 “355型” 小提琴(即4/4小提琴)为例,找出了其结构中的14个黄金分割关系。在作曲中,传统的ABA三部曲式结构,体现了对称均衡的形式美法则。很多作品把乐曲的高潮位置定在黄金分割点左右。美国底特律的一家录音机构 (The Recording Institute Of Detroit) 根据黄金分割的比例建造了他们的录音棚。据说其效果显著地好。在中国,有人研究发现,二胡的千金放在0.618的位置上发出的音最为优美。还有人严格计算了《义勇军进行曲》中的分段,发现它的转折点也是在黄金分割点附近。在音乐作品中,被后人讨论最多的是莫扎特。他的《D大调奏鸣曲》中明显使用黄金分割。第一乐章全长160小节,再现部位於第99小节,不偏不依恰恰落在黄金分割点上(160*0.618=98.88)。他的《C大调第一协奏曲》、《第三G大调》、《第四D大调》、《第五A大调》小提琴协奏曲和一些其它钢琴协奏曲中也同样使用黄金分割的痕迹。尽管人们无法判断是否莫扎特有意地使用了黄金分割来改善他的作品,但他热爱数学是众所周知的。他甚至在他的许多乐稿的边缘写下数学公式。读者若对莫扎特作品的深入研究有兴趣的话,可以参见 。除了莫扎特的奏鸣曲外,贝多芬、巴赫、巴尔托克、德彪西、舒伯特、埃里克-阿尔弗雷德-莱斯利-萨蒂、奈格 、亨德尔、维瓦尔弟的音乐里也蕴藏著黄金分割的完美和谐。虽然他们有些人不一定知道黄金分割,但是既然毕达哥拉斯可以凭某种第六感官断定0.618是个神奇的比值,那么为什么伟大的艺术家们不可以有类似的直觉呢? 与黄金分割紧密相关的是斐波那契 (Leonardo Pisano Fibonacci,1175?-1250)序列。这个序列从零和一开始,后面的每一个数是其前面两个数的和。它的前十四项就是 0 1 1 2 3 5 8 13 21 34 55 89 144 233 如果把它的单项记作 a n 。那么有, a 1 = 0 , a 2 = 1 ,以及 a n = a n-1 + a n-2 (n 2)。奇妙的是,这个序列与黄金分割也是相关联的:任何两个相邻项的比值 a n-1 /a n 近似于0.618,而且越往后其比值越接近0.618: a 1 / a 2 = 0.00000, a 2 / a 3 = 1.00000, a 3 / a 4 = 0.50000, a 4 / a 5 = 0.66667, a 5 / a 6 = 0.60000, a 6 / a 7 = 0.62500, a 7 / a 8 = 0.61535, a 8 / a 9 = 0.61905, a 9 / a 10 = 0.61765, a 10 / a 11 = 0.61818,...... 反过来的比值 a n / a n-1 则近似于0.618的倒数1.618。用数学中的极限的概念,就是说 lim n →∞ { a n-1 /a n } = k ,lim n →∞ { a n /a n-1 } = φ 。 这个序列是十三世纪意大利数学家斐波那契为解决兔子繁殖的研究过程中最先使用的。后人发现它在自然界有多方面的应用。其应用之多以致人民专门发行了斐波那契季刊 (Fibonacci Quarterly)。在英国还有一个 斐波纳契数列 交响乐团 (The Fibonacci Sequence)。 黄金分割主要应用于连续变量的属性,而斐波那契序列则在离散的变量里常常现身。我们可以把斐波那契序列看作黄金分割离散化以后对黄金分割的一种近似。让我们先来看看钢琴的健吧。钢琴八度音之间有5个黑键和8个白键共13个半音阶,这正是斐波那契序列中的第6至8项。 再来看看作曲家们是如何把这个神秘的数例与他们的乐曲巧妙结合的。法国作曲家萨蒂喜欢斐波那契数,在他众多的曲子中正好也显现出了这一用黄金分割为结构的乐曲。例如,《来自玫瑰与十字架的第一钟声》(Sonneries de la Rose+Croix,又称《玫瑰十字教之钟》) 这部作品。除了无节拍号、小节线和终止符外,作者就明显地运用了 黄金分割,将段落配置得十分巧妙。这组钢琴曲共包括三首。它的第一首为《玫瑰十字教之歌》 (Air de l'ordre,又称《序列之歌》),全曲的拍数为233拍,呈示部的拍数为144拍,正好落在斐波那契序列的第14和13项上。笔者猜测萨蒂之所以如此精心地策划这部作品可能是因为受玫瑰十字教的影响。玫瑰十字教是个神秘宗教组织,它主张把古老的神秘智慧传承下去。而斐波那契数列正好与古希腊的神秘数0.618密切联系。 另一位明显应用了斐波那契数列的作曲家是巴尔托克。他在作曲中迷恋大自然中的形式美,这正好与斐波那契数列在自然界的天衣无缝般的应用相吻合。在生活中他也是不断地扩大他的植物、昆虫和矿物的收藏。向日葵是他最喜欢的植物,而向日葵的葵瓜子排列正是斐波那契螺旋。他把这一现象应用在作曲中,而且比萨蒂应用的更加淋漓至尽。比如,他的《舞蹈组曲》 (Dance Suite) 就是按照斐波那契序列创作的:第一乐章是大二度 (2),第二乐章是小三度 (3),第三乐章则是前两首的和 (2 + 3 + 2 + 3 + 2),最后第四乐章是第二、三乐章的和 (8 = 3 + 5)。再比如,他的《为弦乐,打系乐器及钢琴所写的音乐》(Music for Strings, Percussion and Celesta)里有89小节 (斐波那契数列的第12项),中间又分为55和34小节的两部分,55小节的部分又分为34和21小节的两段,作品在第55小节上达到高超。这里从局部上所有的数字都落在斐波那契序列上,从整体上又符合黄金分割,真是妙不可言。从这些例子我们看到,斐波那契数列不仅可以在整体分段上运用,也可以在节奏、音高以及配器法式上实现。 斐波那契序列还有一个不太知名的变型是由法国数学家卢卡斯定义的。他的序列称作卢卡斯序列。这个序列的定义是: 2, 1, 3, 4, 7, 11, 18, 29, 47, 76, 123, 199, 322, 521, 843, ... 从第三项以后,每一项也是由前两项的和生成的。而且,它也有类似斐波那契序列的极限 (趋於黄金分割)的性质: 4/7 = 0.7514, 11/18 = 0.6111 and 76/123 = 0.6179, 123/199 = 0.6181, 199/322 = 0.6180, ... 萨蒂的作品《烦恼(Vexations)》就体现了这个序列。比较卢卡斯序列和斐波那契序列,我们发现它们的区别仅在於第一和第二项,后面一般项的规则是相同的。由这两个序列得到的比值序列 (即每项与前一项的比) 都以黄金分割数为极限。这一现象不是偶然的。事实上,广义斐波那契数列都具有这个特性。 在今天,不仅许多人在研究曲谱时有意地寻找其中的数学形式,一些象曼格温(Casey Mongoven)那样的现代作曲家有意识地在他的作品中使用黄金分割和斐波那契序列。电子音乐先锋克塞纳基斯 (Iannis Xenakis,1922-2001) 甚至在他的主要作品中应用了更现代的数学理论 (随机分布、集合论、博弈论和随机漫步等),创作于1956年的“概率的作用”是其代表作之一。同类型的作品还包括:根据德国数学家高斯的理论创作的“ST/10”和“Atrees”、根据马尔可夫链创作的“Analogiques”、根据运动原理创作的“Duel”和“Strategie”以及其第一部电声作品“Bohor”等。他因此被印第安那大学聘请为数学音乐和自动化音乐教授。人们越来越意识到许多自然的声音有着潜在的数学逻辑,随着时间的变迁,人类可能已经变得对某些声调和形式有特殊的敏感。也许诸如斐波那契和黄金分割这样的关系可能会帮助另一个文化了解我们人类是生活在一个什么样的声音环境中。 5. 结束语 在以上的讨论中,我们不但用到了无理数、三角函数和它们的和差性质、解析几何中的极坐标、三角级数、等比序列、斐波那契序列、代数方程、指数和对数的性质、黄金分割,还简要地涉及了偏微分方程和Fourier分析等现代数学。纵观数学走进音乐的历史,可以说毕达哥拉斯发现了它的地位,莫扎特、巴赫证明了它的地位。尽管音乐的普及不需要数学的引导,但是音乐理论的研究却大大地需要数学的帮助。如果读者在阅读本文之前还怀疑数学在音乐中的地位的话,那么现在是否应该有一个全新的认识呢? 参考文献: 杨健,“走进琴弦的世界--谈近三千年来人类对琴弦的研究及引发的思考中”的附录“拨弦模型的建立、求解和分析”,《自然杂志》2004,26(3):177-183 EliMaor,巴赫与伯努利的历史性会见 (A Historic Meeting between J.S.Bach and Johann Bernoulli),E: The Story of a Number,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2009 翁瑞霖,数学与音乐的对话: 探讨莫扎特音乐德数学应用及其效应,国立台湾师范大学学报, 49(2), 85-100 吴林,文化的贯通-音乐与数学的融合 侯德明,萨悌钢琴曲《运动与娱乐》特殊创作理念之探讨,国立中山大学音乐系研究生论文 黄力民,音乐中的数学,三思科学电子杂志 蔡松琦、蔡幸子,音乐与数学,钢琴宝典,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2001年7月第1版 Music and Mathematics, Paul Cox, Math and Music: A Primer, Robert Orledge, Understanding Satie's 'Vexations', Terry Ewell, Use of the Fibonacci Series in the Bassoon Solo in Bartok's Dance Suite, The Journal of the International Double Reed Society 17 (July 1989): 4-6. Phil Tulga, Sequencing with Fibonacci, Music and the Fibonacci Series, John Allen, On Rabbits, Mathematics and Musical Scales, 联接: 朱钦士:音乐的美,奇,谜,憾 武际可:律学和十二平均律 王伟华:傅里叶与贝多芬──数学与音乐 Oli Freke:正弦语言
个人分类: 谈数学|13346 次阅读|19 个评论
闲话数学与音乐 (1)
热度 9 jiangxun 2013-3-27 10:33
作者:蒋迅 本文发表在 《数学与人文》丛书 第一卷。请勿转载。 1. 引言 数学作为一个工具,真可以说是无所不及,数学和音乐也存在著千丝万缕的联系。德国古典哲学家康德说过,“在任何特定的理论中,只有其中包含数学的部分才是真正的科学”。俄国作曲家指挥家和钢琴家斯特拉文斯基则更是指出,“音乐家应该懂得,对数学的研究就象一个诗人学习另外一种语言一样有用”。爱因斯坦也说过:“这个世界可以由音乐的音符组成,也可由数学的公式组成。”可见数学和音乐的是密切相关联的。 笔者根据网上收集的一些资料加以整理,通过一些初等的数学推导来解释音乐中的一些理论问题并兼谈数学在音乐上的应用,从而说明数学在音乐发展中的重要地位。第2节里我们从古希腊数学家对音乐的研究出发,延伸到现代的偏微分方程;然后在第3节里用数学方法推导出著名的十二平均律并说明它是最佳的律制;第4节我们用对数螺旋线再次说明数学与音乐的关系;第5节讨论黄金分割和斐波那契序列在音乐中的应用。 2. 从古希腊数学家对音乐的认识到弦振动方程 音乐发展和数学发展相结合可以追述到古希腊时期。有这样一个古希腊大数学家毕达哥拉斯发现音乐和声的基本原理的故事:他在一个铁匠铺里认识到那些彼此间音调和谐的锤子有一种简单的数学关系 -- 它们的质量彼此之间成简单比,或者说简分数。就是说,那些重量等於某一把锤子重量的 1/2, 1/3 或 1/4 的锤子都能产生和谐的声响。另一方面,那把和任何别的锤子一起敲打时发出噪声的锤子,它的重量和别的锤子的重量之间不存在简比关系。以他的名字命名的毕达哥拉斯学派认为世界是严整的宇宙,整个天体就是和谐与数。正是这个学派在研究音乐时最早使用了数学(他们试图提出一个声调对比关系的数学公式:八度音与基本音调之比为1:2,五度音等於2:3,四度音等於3:4等等),这也是人们最早用数学方法研究美的实践与创始。从毕达格拉斯的发现发展起来的音乐律制称为“自然律制”。 毕达哥拉斯的发现开创了用数学研究音乐的历史。我们知道,声音是空气分子运动的结果。乐器发出声音大多是靠弦(或膜)的振动产生的有规则的空气运动来实现的。人们早就注意到,每一根弦都有它的固有频率。当这根弦缩短一半的时候,它的频率增加一倍。为简单起见,考虑一个两端固定的弦(细长的弹性物质)。应用牛顿第二定律 F = ma ,我们可以推导出,当这个弦发生振动的时候,它上面每一个点 y = y ( x , t ) 的运动轨迹(位移)满足弦振动方程: c 2 ( d 2 y / d x 2 ) = d 2 y / d t 2 , 其中 c 是弦振动的波速, t 是时间。这个方程是法国物理学家、数学家和天文学家达朗贝尔(Jean Le Rond d'Alembert,1717-1783) 于1747年建立起来的。这也是历史上第一个偏微分方程。顺便提一句,弦振动频率的计算也是由数学家得到的。英国数学家泰勒 (Brook Taylor,1685-1731)给出: 频率 = (1/2 l )√( T / ρ ) , 其中 l 是弦的长度, T 为弦的张紧程度, ρ 为弦的密度。弦振动方程的建立和求解超出了本文的范围,有兴趣的读者可以参阅上海音乐学院杨健的《走进琴弦的世界──谈近三千年来人类对琴弦的研究及引发的思考》中的附录《拨弦模型的建立、求解和分析》(《自然杂志》2004,26(3):177-183)。在这里我们只能告诉读者,这个方程的通解用数学函数表达就是正弦函数 p ( t ) = A sin( Bt + C ) 和余弦函数 q ( t ) = A cos( Bt + C ) 的线性组合。其中 A 、 B 和 C 是一些常数。 C 关系不大,而 A 与声量大小成正比, B 与频率成正比。这个线性组合可能是无限的,数学上就是级数求和。因为是三角函数构成的级数,我们称之为三角级数。 3. 从三角函数的周期性看十二平均律 由上一节的讨论我们知道,三角函数的线性组合是弦振动方程的解。由於余弦函数可以用正弦函数来表示,我们在下面的讨论中不妨假定弦振动的轨迹为正弦函数。当然声音的结果可以是音乐,也可以是噪音。那么我们是如何把音乐和噪音区分开的呢?毕达哥拉斯告诉我们,一个单独的音响无所谓动听与否,而判断一连串声音是不是会让人觉得是噪音关键在於这一连串声音是否和谐。这里的奥妙就在於音符的确定。大家知道,音乐的乐谱是由在不同高度上的多、来、米、发、所、拉、西组成的。从一个多到下一个多经过八个音符。那么这个八度音是如何得到的呢?让我们用数学的方法根据毕达哥拉斯的发现找出八度音里的基本音符。首先,我们先任意确定第一个音符,记作 C。为简单起见,假定它的频率是 1Hz,音量为 1。於是它的数学表达式为 y = sin(2 πt )。 确定了 C 之后,我们来选择第二个与 C 和谐 的音符,这就是下一个八度音C': 它的频率是 C 的两倍: 2Hz,音量也为1。它的数学表达式为 y = sin(4 πt )。 从数学图像上看,C 的曲线每秒钟重复一次,而 C' 的曲线每秒钟重复两次。因为它们在第一秒钟的时候都回到 t 轴上(即 y 值变到零),所以它们产生的音响是和谐的。再下一个八音符 C 的频率应为 4Hz (即 C' 的两倍),所以在 C' 和 C 之间,我们应该加入一个 3Hz 的音符。为了和谐起见,我们必须再加入一个它的频率的一半的音符,这就是在 C 和 C' 之间的第一个八音区里的音符 G,它的频率为 3/2。自然,我们还应该加入一个频率为 5Hz 的音符。这个音符在我们加入的第三个八音符外面。为了在第一个八音区里加入和谐音符,我们必须两次取 5Hz 的一半,於是得到 5/4Hz,这就是在 C 和 C' 之间的第一个八音区里的音符 E 。将我们现在已经得到的音符汇总起来,我们得到下面的表格 (C 以上的音符省略): 频率 1 5/4 3/2 2 3 4 音符 C E G C' C'' 从上面的表格看,我们不难想到还应该加入一个频率为 5/3Hz 的音符,即 A。於是表格变成: 频率 1 5/4 3/2 5/3 2 3 4 音符 C E G A C' C'' 注意到我们在 C 和 C' 之间加入的第一个音符 G 的频率为 C 的 3/2 倍。因此,如果我们以 G 为起点,那么我们还应该加入一个频率为 (3/2)*(3/2) = 9/4Hz 的音符。但是这个音符在第一个八音外面,我们还必须将它平分一次,使得新的音符进入第一个八音区,这就是频率为 9/8Hz 的 D。由此得到下表: 频率 1 9/8 5/4 3/2 5/3 2 3 4 音符 C D E G A C' C'' 如果我们满足于现在的音节,那么我们得到的正是中国古代音乐的五声音阶。中国古代五声音阶:宫、商、角、徵、羽,相当于现代音乐的C、D、E、G、A五个音阶。不过,我们还希望加入一个 4/3Hz 的音符,即音符 F。用上面同样的方法,我们取 (5/4)*(3/2) = 15/8 Hz 得音符,即得到音符 B。再将这两个音符填入表中,我们得到: 频率 1 9/8 5/4 4/3 3/2 5/3 15/8 2 3 4 音符 C D E F G A B C' C'' 现在,如果音乐家们都以 C 作基调的话,上面的音符就可以奏出优美的旋律了。问题是他们在演奏中常常还会变换其它音符作基调。那么上面的这些音符是否还会保持和谐呢?答案是否定的。我们注意到,C 到 G 频率增加了 3/2 倍,这个关系显然应该保持。但是,当我们看表中的下一个音符从 D 到 A 频率增加却不是这个关系,因为按照这个关系,A 的频率应该是 (9/8)*(3/2) = 27/16 Hz。尽管 27/16 与 5/3 很接近,但它们并不严格具有和谐的关系。为了要达到全部的和谐,我们可以无限地加入新的音符,这显然是不可能的。那就是说,我们所需要的这个 3/2 关系必须在某一个八音上停止。从数学的角度来说,我们现在面临的问题就是我们必须选择正整数 m 和 n 使得 (3/2) m = 2 n , m 0, n 0。 容易证明,这个方程没有正整数解。最接近的使得这个方程近似成立的正整数为 m = 12 和 n = 7,因为这时我们有: (3/2) 12 ≅ 129.74633.... 和 2 7 = 128。 这说明,我们在 C 和 C' 之间需要12个能满足 3/2 关系的音符;而且它们中相邻的两个的频率比值是常数。现在我们来确定这12个音符。假定这个常数记作 R 。因为我们需要12个音符,而且每高一个八度频率加倍,所以有: R 12 = 2。 这个方程的基本解为 12 √2 = 1.0594...。这是一个无限不循环小数 (无理数)。用等比序列 { R i , i = 0,1,2,...,11} 我们得到一个已经成为西方音乐律制核心的 十二平均律 (equal temperament): 频率(分数) 1 9/8 5/4 4/3 3/2 5/3 15/8 2 频率(小数) 1.000 1.125 1.250 1.333 1.500 1.667 1.875 2.000 音符 C C# D D# E F F# G G# A B C' 十二平均律 1.000 1.059 1.122 1.189 1.260 1.335 1.414 1.498 1.587 1.682 1.888 2.000 比较表中的第二行和第四行我们发现,十二平均律所确定的音符与我们前面推导得到的 (毕达格拉斯的)自然律制非常接近,而且在C和C'上它们重合。虽然它是人为地将一个音极按等比序列分成十二个相等半音,但是它解决了自然律制在转调上不和谐的缺陷,非常适合调式变换、和声写作和器乐演奏,极大地扩展了作曲和演奏的范围。相关的文献有 。 下面我们来说明这样的分法是最佳的。回忆十二平均律的确定是从方程 (3/2) m - 2 n = 0, m 0, n 0的近似解得到的。把等式左边的差用 Res(m,n) 表示,即 Res(m,n) = (3/2) m - 2 n 。我们的近似解 ( m , n ) = ( 12 , 7 ) 使得 Res = 1.74633... 数学上把 Res 称作剩余值。我们自然可以考虑这样的问题:如果我们再增加几个音符,效果是否会更好?用数学表达式我们可以把问题叙述成一个极值问题: min{ Res ( m , n ): m 0, n 0, m 和 n 是正整数}。 这个表达式是说要在所有的正整数组 ( m , n ) 中寻求一组使得 Res ( m , n ) 达到极小值。十二平均律表明 Res(12,7) = min{Res(m,n): 13 m 0,8 n 4, m 和 n 是正整数}。 这里我们限制了 n 4,因为我们已有了五个音符。现在让我们来扩大搜寻范围。我们把问题简化成 min{ Res ( m , n ): 500 m 0, 500 n 4, m 和 n 是正整数}。 注意这里我们允许 n 取值 500,尽管由於受到乐器和人体活动的范围,我们不可能让 n 如此之大。会任意一个计算机语言的读者可以编写一个简单的程序去验证,这个极值仍然是在 m = 12 和 n = 7 时达到最小。有人曾经提出十九平均法。上面的简单讨论就说明这是不可取的。 上面的讨论假设了C的频率为1Hz,当然这不符合实际。通常C调的频率为262Hz,C上面的A为440Hz。以A调为基准加以类推,我们就得到了全部12个音节。重要的是,当一个音符升高八度后,它的频率加倍。例如C'调,其振动频率为每秒528次。 注意三角函数在这里的重要意义。事实上,利用三角函数我们也可以解释调音原理。具体的推导从略。近代数学中,由三角函数发展起来的一个分支叫作Fourier分析 (调和分析)。 它在通讯和音乐方面有许多应用。比如,现代录音技术中消除噪音和人声等。数码音乐的创作只是将正弦波音 (Sine Tone) 处理后得出的声音。最近发展起来的小波分析也已经被应用于对音乐的研究。 请继续阅读 第二部分 。
个人分类: 谈数学|12937 次阅读|31 个评论
[转载]音乐中的数学
热度 2 ChinaAbel 2013-3-25 16:02
一、音乐中的 1,2,3 并不是数字而是专门的记号,唱出来是 do, re, mi,它来源于中世纪意大利一首赞美诗中前七句每一句句首的第一个音节。而音乐的历史像语言的历史一样悠久,其渊源已不可考证。但令人惊异的是我们可以运用数学知识来解释音乐的许多规则其中包括音乐基本元素──乐音的构成原理,也就是说 1,2,3……这些记号确实有着数字或数学的背景。 学习音乐总是从音阶开始,我们常见的音阶由 7 个基本的音组成: 1,2,3,4,5,6,7 或用唱名表示即 do, re, mi, fa, so, la, si 用 7 个音以及比它们高一个或几个八度的音、低一个或几个八度的音做成各种组合就是“曲调”。 美国著名音乐理论家珀西 · 该丘斯(Percy Goetschius,1853-1943)说“对于求知心切的音乐学习者与音乐爱好者,再没有像‘音阶’似的音乐要素,即刻而又持久地引起他们的好奇心与惊异的了”。 7 音音阶按“高度”自低向高排列,要搞清音阶的原理,首先须知道什么是音的“高度”?音与音之间的“高度”差是多少? 物体发生振动时产生声音,振动的强弱(能量的大小)体现为声音的大小,不同物体的振动体现为声音音色的不同,而振动的快慢就体现为声音的高低。 振动的快慢在物理学上用频率表示,频率定义为每秒钟物体振动的次数,用每秒振动 1 次作为频率的单位称为赫兹。频率为 261.63 赫兹的音在音乐里用字母 c1 表示。相应地音阶表示为 c, d, e, f, g, a, b 在将 C 音唱成“do”时称为 C 调。 频率过高或过低的声音人耳不能感知或感觉不舒服,音乐中常使用的频率范围大约是 16~4000 赫兹,而人声及器乐中最富于表现力的频率范围大约是 60~1000 赫兹。 在弦乐器上拨动一根空弦,它发出某个频率的声音,如果要求你唱出这个音你怎能知道你的声带振动频率与空弦振动频率完全相等呢?这就需要“共鸣原理”:当两种振动的频率相等时合成的效果得到最大的加强而没有丝毫的减弱。因此你应当通过体验与感悟去调整你的声带振动频率使声带振动与空弦振动发生共鸣,此时声带振动频率等于空弦振动频率。 人们很早就发现,一根空弦所发出的声音与同一根空弦但长度减半后发出的声音有非常和谐的效果,或者说接近于“共鸣”,后来这两个音被称为具有八度音的关系。我们可以用“如影随形”来形容一对八度音,除非两音频率完全相等的情形,八度音是在听觉和谐方面关系最密切的音。 18 世纪初英国数学家泰勒(Taylor,1685-1731)获得弦振动频率f的计算公式: l 表示弦的长度、T 表示弦的张紧程度、ρ 表示弦的密度。 这表明对于同一根弦(材质、粗细相同)频率与弦的长度成反比,一对八度音的频率之比等于 2∶1。 现在我们可以描述音与音之间的高度差了:假定一根空弦发出的音是do,则二分之一长度的弦发出高八度的 do;8/9 长度的弦发出 re,64/81 长度的弦发出 mi,3/4 长度的弦发出 fa,2/3 长度的弦发出 so,16/27 长度的弦发出 la,128/243 长度的弦发出 si 等等类推。例如高八度的 so 应由 2/3 长度的弦的一半就是 1/3 长度的弦发出。 为了方便将 c 音的频率算作一个单位,高八度的 c 音的频率就是两个单位,而 re 音的频率是 9/8 个单位,将音名与各自的频率列成下表: 表一: 音名 C D E F G A B C 频率 1 9/8 81/64 4/3 3/2 27/16 243/128 2 二、知道了 do, re, mi, fa, so, la, si 的数字关系之后,新的问题是为什么要用具有这些频率的音来构成音阶?实际上首先更应回答的问题是为什么要用 7 个音来构成音阶? 这可是一个千古之谜,由于无法从逝去的历史进行考证,古今中外便有形形色色的推断、臆测,例如西方文化的一种说法基于“7”这个数字的神秘色彩,认为运行于天穹的 7 大行星(这是在只知道有 7 个行星的年代)发出不同的声音组成音阶。我们将从数学上揭开谜底。 我们用不同的音组合成曲调,当然要考虑这些音放在一起是不是很和谐,前面已谈到八度音是在听觉和谐效果上关系最密切的音,但是仅用八度音不能构成动听的曲调──至少它们太少了,例如在音乐频率范围内 c 1 与 c 1 的八度音只有如下的 8 个:C 2 (16.35赫兹)、C 1 (32.7赫兹)、C(65.4赫兹)、c(130.8赫兹)、c 1 (261.6赫兹)、c 2 (523.2赫兹)、c 3 (1046.4赫兹)、c 4 (2092.8赫兹),对于人声就只有C、c、c 1 、c 2 这 4 个音了。 为了产生新的和谐音,回顾一下前面说的一对八度音和谐的理由是近似于共鸣。数学理论告诉我们:每个音都可分解为由一次谐波与一系列整数倍频率谐波的叠加。仍然假定 c 的频率是 1 ,那么它分解为频率为 1,2,4,8,…的谐波的叠加,高八度的 c 音的频率是 2,它分解为频率为 2,4,8,16,…的谐波的叠加,这两列谐波的频率几乎相同,这是一对八度音近似于共鸣的数学解释。由此可推出一个原理:两音的频率比若是简单的整数关系则两音具有和谐的关系,因为每个音都可分解为由一次谐波与一系列整数倍谐波的叠加,两音的频率比愈是简单的整数关系意味着对应的两个谐波列含有相同频率的谐波愈多。 次于 2∶1 的简单整数比是 3∶2。试一试,一根空弦发出的音(假定是表 1 的 C,且作为 do)与 2/3 长度的弦发出的音无论先后奏出或同时奏出其效果都很和谐。可以推想当古人发现这一现象时一定非常兴奋,事实上我们比古人更有理由兴奋,因为我们明白了其中的数学道理。接下来,奏出 3/2 长度弦发出的音也是和谐的。它的频率是 C 频率的 2/3,已经低于 C 音的频率,为了便于在八度内考察,用它的高八度音即频率是 C 的 4/3 的音代替。很显然我们已经得到了表 1 中的 G(so)与 F(fa)。 问题是我们并不能这样一直做下去,否则得到的将是无数多音而不是 7 个音! 如果从 C 开始依次用频率比 3∶2 制出新的音,在某一次新的音恰好是 C 的高若干个八度音,那么再往后就不会产生新的音了。很可惜,数学可以证明这是不可能的,因为没有自然数m、n会使下式成立:          (3/2) m = 2 n 此时,理性思维的自然发展是可不可以成立近似等式?经过计算有 (3/2) 5 = 7.594 ≈2 3 = 8,因此认为与 1 之比是 23 即高三个八度关系算作是同一音,而 (3/2 ) 6 与 (3/2) 1 之比也是 2 3 即高三个八度关系等等也算作是同一音。在“八度相同”的意义上说,总共只有 5 个音,他们的频率是:     1, (3/2), (3/2) 2 , (3/2) 3 , (3/2) 4        (1) 折合到八度之内就是: 1, 9/8, 81/64, 3/2, 27/16 对照表 1 知道这 5 个音是 C(do)、D(re)、E(mi)、G(so)、A(la),这是所谓五声音阶,它在世界各民族的音乐文化中用得不是很广,不过我们熟悉的“卖报歌”就是用五声音阶作成。 接下来根据 (3/2) 7 = 17.09 ≈ 2 4 = 16,总共应由 7 个音组成音阶,我们在 (1) 的基础上用 3∶2 的频率比上行一次、下行一次得到由 7 个音组成的音列,其频率是     (2/3), 1, (3/2), (3/2) 2 , (3/2) 3 , (3/2) 4 , (3/2) 5 折合到八度之内就是:     1, 9/8, 81/64, 4/3, 3/2, 27/16, 243/128 得到常见的五度律七声音阶大调式如表一。 考察一下音阶中相邻两音的频率之比,通过计算知道只有两种情况:do-re、re-mi、fa-so、so-la、la-si 频率之比是 9∶8,称为全音关系;mi-fa、si-do 频率之比是 256∶243,称为半音关系。 以 2∶1与3∶2的频率比关系产生和谐音的法则称为五度律。在中国,五度律最早的文字记载见于典籍《管子》的《地员篇》,由于《管子》的成书时间跨度很大,学术界一般认为五度律产生于公元前 7 世纪至公元前 3 世纪。西方学者认为是公元前 6 世纪古希腊的毕达哥拉斯学派最早提出了五度律。 根据近似等式 (3/2) 12 = 129.7 ≈ 2 7 = 128 并仿照以上方法又可制出五度律十二声音阶如下: 表二: 音名 C # C D # D E F # F 频率 1 (3 7 )/(2 11 ) (3 2 )/(2 3 ) (3 9 )/(2 14 ) (3 4 )/(2 6 ) (2 2 )/(3) (3 6 )/(2 9 ) 音名 G # G A # A B C 频率 3/2 (3 8 )/(2 12 ) (3 3 )/(2 4 ) (3 10 )/(2 15 ) (3 5 )/(2 7 ) 2 五度律十二声音阶相邻两音的频率之比有两种:256∶243与 2187∶2048,分别称为自然半音与变化半音。从表中可看到,音名不同的两音例如 #C-D 的关系是自然半音,音名相同的两音例如 C-#C 的关系是变化半音。 人类历史进程中,某种音乐文化的发生不可能限于一时或一地,但五度律几乎同时在东西方出现,毕竟表明了人类艺术禀赋的贯通。 三、五度律以外的形形色色的乐律中应用最广的是十二平均律与纯律。 十二平均律── 人们注意到五度律十二声音阶中的两种半音相差不大,如果消除这种差别对于键盘乐器的转调将是十分方便的,因为键盘乐器的每个键的音高是固定的,而不象拨弦或拉弦乐器的音高由手指位置决定。消除两种半音差别的办法是使相邻各音频率之比相等,这是一道中学生的数学题──在 1 与 2 之间插入 11 个数使它们组成等比数列,显然其公比就是 ,并且有如下的不等式 1.05350 = 256 / 243 < = 1.05946 < 2187 / 2048 = 1.06787 这样获得的是十二平均律,它的任何相邻两音频率之比都是 ,没有自然半音与变化半音之分。 用十二平均律构成的七声音阶如下: 表三: 音名 C D E F G A B C 频率 1 ( ) 2 ( ) 4 ( ) 5 ( ) 7 ( ) 9 ( ) 11 2 同五度律七声音阶一样,C-D、D-E、F-G、G-A、A-B是全音关系,E-F、B-C是半音关系,但它的全音恰好等于两个半音。 十二平均律既是对五度律的借鉴又是对五度律的反叛。 十二平均律的出现表明无理数进入了音乐,这是一件令人惊异的事。无理数是数学中一大怪物,当今一个非数学专业的大学生在学完大学数学之后仍然不明白无理数是什么,数学家使用无理数已有2500多年也直到19世纪末才真正认识无理数。音乐家似乎不在乎无理数的艰深,轻易地将高雅音乐贴上了无理数的标签。 十二平均律的出现还使得我们在前面推出的和谐性原理──两音的频率比愈是简单的整数关系则两音愈具有和谐的关系──不再成立。不过不必为此而沮丧,因为本质上说艺术行为不是一定要服从科学道理的。正如符合黄金分割原理的绘画是艺术,反其道而行之的绘画也是艺术。 历史资料记载中的十二平均律发明者在欧洲是荷兰人斯特芬(Stevin约1548 - 约1620),他于1600年前后用两音频率比严格地确立了十二平均律;在中国是明代科学家、音乐家朱载堉(1536 - 1612),他表述的十二平均律甚至将 及各次幂均计算到小数点后24位(约完成于1581年前)。十二平均律的确立是人类艺术禀赋的贯通性在音乐文化方面的又一惊人表现。 纯律──五度律七声音阶的 1、3、5(do、mi、so)三音的频率之比是 1∶81/64∶3/2,即 64∶81∶96,纯律将这修改为 1∶ 5/4∶ 3/2,即64∶80∶96或4∶5∶6,使大三和弦 1-3-5 三音间的频率之比更显简单。然后按1∶ 5/ 4∶3/2的频率比从 5(so) 音上行复制两音 7、 ,从1(do)音下行复制两音 、 ,即 、 、1、3、5、7、 的频率之比是     (2/3) ∶(5/4)(2/3)∶1∶(5/4)∶3/2∶(5/4)(3/2)∶(3/2)2 共得7个音折合到八度之内构成纯律七声音阶: 表四: 音名 C D E F G A B C 频率 1 9/8 5/4 4/3 3/2 5/3 15/8 2 它与五度律七声音阶比较(表一),有4个音C、D、F、G使相同的,有3个音E、A、B不同。 在相邻两音的频率比方面,纯律七声音阶有 3 种关系:9∶8、10∶9、16∶15。从数字看,它比五度律七声音阶简单,然而种类却比五度律七声音阶多(五度律七声音阶只有2种相邻两音的频率比)。在艺术上孰好孰坏,已不是数学所能判断的了。 纯律发轫于古希腊时期,13世纪末叶由英国人奥丁汤(Odington,1248 - 1316)正式确立. 本文转自杨老师在线http://www.yangteacher.com/Html/200712594458-1.html经蒋老师指正,本文 内容与丘成桐先生主编的《数学与人文》丛书首卷本中的蒋迅写的《闲话数学与音乐》的部分内容雷同!此谢谢蒋老师。
个人分类: 音乐欣赏|2600 次阅读|1 个评论
由两部关于音乐的电影想到音乐家
热度 5 aejj 2013-3-22 14:04
这一年体验着音乐学院的生活,也一小半辈子都没见那么多的音乐家。忽然想起以前看到过的两部关于音乐的电影。一部是香港导演张经纬拍的纪录片 《音乐人生》 ,在大三时从美国飞回中国的路上看的;另一部是法国电影 《放牛班的春天》 , GF 高中的时候就借给我看,但是鬼使神差等了几乎 7 年才最终找来看,直感慨看得早不如看得巧..... … 我看过的讲音乐和音乐家的好电影也有不少,想到这两部电影并不单是因为它们拍的好的缘故,而是它们并不像很多电影一样把音乐家描绘的多么理想多浪漫甚是几乎把艺术家神话上天(当然这也许也没什么不好),它们描绘的是在常态的人世生活间依然试图去做最好的音乐家的那一类人。《音乐人生》导演张经纬历经 6 年跟踪拍摄从小被誉为天才的钢琴少年黄家正,在他 11 岁便拿了国际大奖以后,却并没有像其他音乐神童一样,如钢琴机器一般的演出比赛和开展自己的“事业”。他停下来,思考自己为什么要弹琴, 17 岁那年有人问他你的理想是什么,他说是做个 human being 。他阳光、清澈,超越一般的琐碎和纠缠,却又苦思与固执,对待音乐甚是独断。我甚至最近练琴有时候都会想起他在电影里指导他妹妹拉琴时说的话: 谱里没有中弱、中强,只有天堂和地狱。每一次弹琴都得像是人生中最后一次。——说的容易,可是能有多少人能把键盘和琴弦当作和自己生死攸关! 另一部电影《放牛班的春天》讲的是一个更为平凡的故事。音乐家克莱门特沦落到一个专门为问题学生开设的中学任教,里面的学生是我们生活里常见的典型的不可救药的“坏学生”,对待他们的方式也是通常的高压和暴力。克莱门特硬是想办法在这帮连音乐都几乎没有接触过的学生里组建出一个合唱团,音乐也成为这帮“坏学生”在那所几乎监狱式的学校里的最好慰藉,最后还有一位学生幸运地成为了非常成功的音乐家。然而克莱门特自己离开学校以后依旧默默无闻,也根本没有所谓的世俗的成功,直到去世(整部片子是个感人的喜剧!)。 我早听说大部分音乐家生活的琐碎和不易。开始短暂的学音乐之后才亲眼看见一些很好的,但是并没有“红”起来的音乐家(我甚至见到一些格莱美获奖者的演奏会居然只有几乎个位数的观众)。他们大多对音乐一片赤诚,然而因为各种原因,训练的缺陷、经济条件、年龄导致的各种衰退、宣传、还有运气等等原因,他们的真正听众并不多。很多对音乐具有非凡热爱的人甚至连黄家正和克莱门特的运气也没有,他们或者根本没有什么音乐训练(我猜想那种感觉是否可能跟有诗魂,渴望写诗,但是确不识字的感觉类似),或者在音乐的道路上费劲千辛万苦,最后只能一辈子教一些对音乐或者音乐家都满不在乎的所谓“学生”,然后不时开一些冷清或者令人瞌睡的音乐会。 音乐可能跟一些其他艺术甚至人文学科的境遇相似,最好的艺术家和人文学者,除了必备的天赋,都要有经年累月的付出,甚至要有连自己的性命都牺牲掉的勇气和付出,结果还往往要看时势、运气,还有自身的局限。而理想中最好的音乐家并不会在乎这些:哪怕他们一辈子不为人知道,哪怕他们一个听众也没有。也只有这样才出的了最打动人、最可听的音乐。当然,现实的情况是这样的人又会异常的敏感甚至娇嫩,容不得半点现实世界中的渣子。 又想起以前听过的两句话。一句是傅雷先生勉励傅聪先生的:先做人,再做艺术家,再做钢琴家——越体味越感觉到里头字字千钧。另一句话说指挥家切利比达克说的:美只是音乐的诱饵,音乐是真。 对我来说音乐若不是关于生死,若不是关于天堂与地狱,那还不如去种田卖菜卖米线。而不管学音乐、听音乐和演奏音乐,都在返照人与人生的至悲与至喜。做大写的 human being 多么不易,所以才有音乐。
个人分类: 谈艺|8135 次阅读|14 个评论
音乐和鸟语的关系
dongzg101 2013-3-22 11:49
最近这段时间在忙着研究音乐和小吃,还有鸟语!准备找些鸟人把中国民乐翻译成英文版!这年头,上班不说几句英语,都不好意思冒充在国外混过! 估计以后邮票和盆景比较火爆,以后送礼就送邮票和盆景得了,这东西不值钱!  下班以后去唱唱卡拉OK,再打打保龄球......   隔壁办公室的在苦练蛙泳。。。。。。
个人分类: 环境保护|2572 次阅读|0 个评论
时间碎片
热度 1 dongping2009 2013-3-19 08:52
时间碎片
时间碎片 魏东平 晚饭过后,一家人从饭桌边四散开来,各奔东西。 孩子趴在桌子上开始做作业。 家中的领导则在屋里东走走,西逛逛,这里擦一下,那里摸一把。 我则习惯性地做到电脑前,戴上耳机,听起我喜欢的音乐。 不知道过了多久,透过耳机的曲子,从“遥远”的深处,传来领导的声音: @#% , #@% …! 赶忙站起,按照领导的意旨,干起活来。 一通繁忙之后,又坐回到电脑前,接着听那没有听完的曲子。 又过了会儿,孩子的声音透过耳机,从身后飞来: *%$@,%^*#@! 于是又屁颠屁颠地站起来…… 一首完整的曲子,就这样 好端端地, 成了一堆堆的时间碎片。
个人分类: 至亲至情|3273 次阅读|2 个评论
在费城的音乐生活
热度 2 aejj 2013-3-14 05:33
来费城不到一年听了比之前一辈子都多的音乐会(原谅我这种没呆过“大城市”的人)。费城交响乐团的主厅Kimmel Center每周至少有一场音乐会,费交本来就是世界级的交响乐团,所以能演很多以前只可能在CD或网上听到的难度很大的曲子,不少久闻大名的世界级的演奏家也是这里的常客。第一次进Kimmel Center的主厅时简直像逛动物园一样新鲜(我甚至觉得卡内基厅都没有它漂亮)。除此之外,Kimmel Center的其他厅和费城的其他地方每周都有世界顶尖的钢琴独奏、室内乐、早期音乐等大大小小的音乐会。 最重要的是上面这些东西对学生几乎都是免费的!费交的学生通票一年25美元,比正常票的一场音乐会的最低票价都还要便宜。而且座位经常都是往一楼前排没卖掉的位子塞。记得以前去北京狠狠心买了保利剧院最便宜的票,远的最后要借邻座的望远镜看演奏家是什么样子,现在随便便能坐的近到连每一个大提琴的声音都能分的清楚。至于其他场子有时候几乎是到门口说一声是学生,连证件都不一定看就把票给你。当然现在是经济不太好的时候,有些极热门的音乐会不一定抢得到学生票,以前的政策据说还要更好。 有趣的是音乐会除了老年白人占绝大多数,年轻人中属亚洲面孔最多,当然除此之外还有我音乐学院的同学。以前我也注意到不论是在中国或者美国,我身边对古典音乐感兴趣的同龄人中,亚洲人的比例似乎都要高一些,不知道是我错误的观察还是其他什么原因。 也说说学校里的生活。这学期钢琴主课开始弹勃拉姆斯的晚期作品,还有一些舒伯特和巴托克。现在弹琴每一个进步都举步维艰。我还没有建立自己完整的技术和练习习惯(也许一辈子都不会有了?),在琴房的大部分时间都弹的恶心的不得了,极少数时候会有暂时的满足——有人问我为什么愿意花那么多的时间换得那么短暂的满足,我也并不知道怎么给出满意的回答。其他两门一门是音乐史系的,18世纪后歌剧史,很多的赏析和写作作业,当然上课的动机是对歌剧感兴趣,但是又恰恰对歌剧了解最少(主要是歌剧大多太长,动辄两三个小时,要不是没有闲心就是没有精力看);另一门是作曲和理论系的20世纪无调性和声理论,上这门课其实有些意外,但是却为我打开了一个完全新鲜的世界,要不然也许一辈子我都不会对20世纪无调音乐有大的兴趣。而且如果我以后继续做认知科学或语言学,对我会有极大的启发和帮助(无调性和声分析和认知科学或语言学有什么关系,我以后有机会再说吧)。另外还旁听一门L教授新开的课程,关于浪漫主义时期作品的演奏分析,主要是舒曼(和他的太太克拉拉·舒曼)、肖邦和勃拉姆斯。我们有机会弹到1900年左右的博森多佛尔钢琴,并且听博森多佛尔的人专门讲解钢琴本身的构造和演变;还因为要弹肖邦的舞曲缘故,专门请舞蹈学院的老师带着我们跳了一节的玛祖卡、波兰舞曲和圆舞曲(上学期上巴洛克演奏的时候也请同一个老师教了我们巴洛克舞蹈)。 记得以前TED有个很有名的演讲,波士顿交响乐团的一位指挥,他把听音乐的人大概分为四种,第一种是音乐就跟噪音一样世界没有音乐最好;中间两种是或多或者需要些音乐,用来或娱乐或放松或休闲或增进点情操活跃头脑或装点生活;最后一种是没音乐就跟没命似的,音乐是吃饭喝水睡觉和空气之外维系生命的必需品。我知道我是最后一种人,我的毛孔对音乐都会有反应。但是我也许不会以音乐为以后的职业(或者至少是唯一的职业)。成为最好的音乐家除了一些众所周知的因素,还必须有非凡的专心、忍耐、毅力、勇气和牺牲。我的兴趣太广、耐心有限、苦功不足,我不能想象像傅聪先生一样70多岁还能天天心无旁骛地练琴12小时。 若不能以音乐为生,为自己弹弹,和有限的几个人弹弹,我也就满足了,也许永远也不会满足,但也没有关系了。
个人分类: 上学记|4853 次阅读|9 个评论
《音乐心情故事:林志炫,你的名字就等于歌唱》
热度 3 liwei999 2013-3-11 14:42
《音乐心情故事:林志炫,你的名字就等于歌唱》
发表于 2009 年 03 月 31 日 由 立委 台湾有个歌手林志炫,我喜欢。 开始知道他是在台湾《星光大道》节目上(类似于国内的超女选拔赛),他做评委。做评委的当然是歌唱界名流,可我们对台湾演艺界不熟悉,除了那位唱过《味道》的辛晓琪,其他几位评委有什么本事,唱过什么,全无所知,也懒得去了解背景,只是听他们耍耍嘴皮子。可是林志炫还是引起了我们的兴趣,一是他评论总是那么郑重其事的样子,二是他经常一边批评年轻选手,一边自己做示范。可他不唱便罢,一唱·惊人。感觉这个其貌不扬也不懂修饰的林志炫很不一般,好像生来就是音乐载体似的,歌声从他那里是流出来的,effortless, very flowing, smooth and musical. 20070622 超級星光大道 潘裕文 林志炫–離人 前两天领导突然想起他来,说咱们iPod上还没有林志炫的歌,弄点他的歌来听吧。我问,他有什么出名的歌么?领导想不起来,就是觉得他会唱,唱起来受听。我于是上网查了查,下面几首似乎是他常唱的了。乍一听也没社么惊人的地方,多听几遍味道就出来了。别的歌唱家也许还有其他特长,跳舞啊,演员啊,甚至模特啊。可是在我的想象中,林志炫只是一个歌者,只能是一个歌者,单单纯纯,为歌而生。林志炫,你的名字就等于歌唱。他一站在台上,口一张感觉音符就从他身上飞舞而出,他自己也极少动作,总是那副沉浸其中陶醉的嘎样,让人不能不喜欢。 林志炫『進退兩難』演唱會現場 这几天在车上放林志炫『進退兩難』,甜甜也学会了跟着喊『進退兩難』,问我:”what does it mean by 进退两难“?她常常对这些四字语感觉新奇好玩。以前学过一句”原来如此“,她就摆弄半天,有一阵子,无论说什么,最后总长长地拖着腔调来一句”原-来-如此“。这两天开始把玩”进退两难“了。 林志炫– 哭砂 : http://youtu.be/h4lwSQtVklw 请比较下列黃鶯鶯的原唱,也可算是各有特色,林志炫翻唱版还是唱出了自己的个性了。 黃鶯鶯-哭砂 他的声音就是好听。 (630 bytes) Posted by: 立委 Date: April 01, 2009 01:09AM 在我们这个年纪的人,音乐生活有断层。出国近20年,头10多年几乎完全是空白。认真算起来,也就是在网络音乐下载开始遍地开花的时候(大约是 Windows 2000 以后),才开始恶补了一下,后来随着随身听而不断扩大了接触面。 老帮菜的一生,是营养不良的一生,是匮乏和恶补的一生。在需要生长发育的年代,我们遇到的是粮荒和随后的凭票供应的物资匮乏年代。在应该学习文化课和科学知识的中小学,我们赶上了10年的文化大革命。在大陆和港台澳新马泰日韩的大中华圈的演艺娱乐界互相渗透,百花齐放的年代,我们到异国他乡流浪,与中华文化完全隔绝,错过了几多精彩。 感谢科技进步,我们还可以做一些弥补。但是,有些东西脱离了历史环境和媒体追捧的年代,就很难再现其精彩辉煌。 脸型上看,可以推测声音会很像佐田雅志。 作者: mirror (*) 日期: 03/11/2013 02:01:07 调出来一看,果然如此 。 佐田雅志版的秋樱 秋桜秋樱 77年中日字幕现场版 谷村新司 佐田雅志 山口百惠版的秋樱 ---------- 就“是”论事儿,就“事儿”论是,就“事儿”论“事儿”。
个人分类: 岁月如歌|6114 次阅读|3 个评论
音阶后面的数学
热度 1 ChinaAbel 2013-2-11 08:34
音阶后面的数学,未完待续
3435 次阅读|2 个评论
音乐几何学A Geometry of Music
热度 1 ChinaAbel 2013-2-4 15:59
普林斯顿大学的音乐教授Dmitri Tymoczko写了一本书:音乐的几何学。在这本书里, 他创建了一种几何学,从调性音乐到无调性音乐到蓝调布鲁斯的音乐原则都可以概括其中。他把音乐几何学的概要发表在《科学》杂志上,成为了《科学》杂志一百多年以来第一篇直接关于音乐的文章。 Most listeners prefer tonal music to atonal music, but what exactly is the difference between them? In this groundbreaking work, author Dmitri Tymoczko identifies five basic musical features that jointly contribute to the sense of tonality, and shows how these features recur throughout the history of Western music. Tymoczko creates for the reader a new framework for thinking about music, one that emphasizes the commonalities among styles from Medieval polyphony to contemporary jazz. A Geometry of Music provides an accessible introduction to Tymoczko's revolutionary geometrical approach to music theory. The book shows how to construct simple diagrams representing the relationships among familiar chords and scales. This gives readers the tools to translate between the musical and visual realms, revealing surprising degrees of structure in otherwise hard-to-understand pieces. Tymoczko uses these theoretical ideas to retell the history of Western music from the eleventh century to the present day. Arguing that traditional histories focus too narrowly on the "common practice" period from 1680-1850, he proposes instead that Western music comprises an extended common practice stretching from the late middle ages to the present. Using analysis to make his argument clear, he discusses a host of familiar pieces by Bach, Mozart, Chopin, Debussy, Stravinsky, Shostakovich, Miles Davis, Bill Evans, and others. A Geometry of Music is accessible to a range of readers, from undergraduate music majors to scientists and mathematicians with an interest in music. Defining its terms along the way, it presupposes no special mathematical background and only a basic familiarity with Western music theory. The book also contains exercises designed to reinforce and extend readers' understanding, along with a series of appendices that explore the technical details of this exciting new theory. http://book.douban.com/subject/6772477/
7472 次阅读|3 个评论
无调性音乐里的数学?
热度 10 aejj 2013-2-4 13:12
这学期上课,除了钢琴主课以外,还开始修一门给作曲和理论系修的研究生 20 世纪无调性音乐理论——本来在上学期之前我这辈子都还没有修过一门理论课,系里权衡再三把我放到一门高级本科理论课里试一试,本来这学期还要继续,但是我和老师协商决定再往上跳一跳,再往上就只有这门给作曲和理论系修的研究生课了(最尴尬的是上学期我的助教这学期跟我在一个课堂)。任课老师课前发邮件给我说这门课是 extremely difficult 的,你们学演奏的来学一般要挂的哦。后来到系主任那里了解了我的背景反而很高兴地同意让我来试试。当然又要自己赶上一堆东西,又要像单纯的小孩一样坐到一堆早就是专业人士的中间。这种感觉真是五味陈杂。 结果第一次作业根本跟音乐没有一毛钱的关系,反倒是一堆数学名词,排列组合、集合、向量、不变性,听说后来还要来变换和矩阵。老师还推荐给我一本书说你肯定喜欢,也是讲无调性音乐理论的,我一翻开满篇的符号、公理、定理和证明,完全看不出来是一本音乐书。 读第一次的阅读材料,作者说为什么要搞听着那么奇怪的无调性音乐,原因之一他是更基本的音乐,具体的你们学完整本的数学就知道了。 (当然这只是之一,最关键的肯定还有耳朵上的原因。) 联想起之前看到的另一个例子,普林斯顿大学的音乐教授 Dmitri Tymoczko 最近写了一本书叫 《音乐的几何学》 。他说他创建了一种几何学,从调性音乐到无调性音乐到蓝调布鲁斯的音乐原则都可以概括其中。他的这个成果的简写版发表在一两年以前的《科学》杂志上,成为了《科学》杂志一百多年以来第一篇直接关于音乐的文章。 又回想起大概十四岁的时候看的一本书叫作 《艺术与物理学》 ,美国的一个医生写的 。他说一个有趣的事是在 20 世纪初的十年左右的时间内,在物理、音乐和美术几个完全不相干领域却同时像商量好了的一样进行着一场革命,而且革命的方向居然极为类似,就是对一个优势的时空参考系的取消。物理里的狭义相对论,美术里的抽象画,而在音乐里的体现就是对调性音乐彻底革命。不过迄今没人能够彻底解释为什么会有如此的巧合。 数学和音乐,以及数学和实在世界的关系,一直是个古老的而又令人困惑的话题。看看我读完那本音乐数学书后又会怎么想吧。
个人分类: 学问|11124 次阅读|17 个评论
《快乐成就》:关于音乐教育的思考
热度 12 freefloating 2013-2-3 23:37
刘老师让我来谈谈中外教育和音乐教育的话题,我也借此机会将我的关于教育的理想、思考、探索和困惑拿出来和大家分享讨论…… 一直对教育感兴趣,所以一直主动选择在教育圈子里待着,自然听到看到遇到关注的教育问题也多一些,有些感受:借助一句大家耳熟能详的话:幸福的家庭都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我们也可以仿写一下: 成功的教育都是相似的,失败的教育各有其缺失 …… 那么首要的问题是什么是成功的教育? 其实每个家长心中都有个基础愿望,那就是 孩子能有快快乐乐的心态,健健康康的身体,将来能有一份安定体面的工作,幸福美好的家庭,不求大富大贵,建功立业……只求平安喜乐,荫泽子孙…… 但当我们纵观历史,横看中西,上至王侯将相,豪杰圣贤,下至隐士艺人,平民百姓,能满足上述基础愿望的家庭,其实太少,而且太难…… 成功的人士也自有其磨难修行 ……毛泽东,周恩来,孔子,庄子,韩非子,罗斯福,肯尼迪,贝多芬,莫扎特…… “你给我说出一个英雄,我来告诉你他的悲伤!” 我们作家长的,一方面非常不希望孩子们经受风雨磨难,一方面又深知现实是残酷的,竞争是激烈的……我们的教育何去何从,我们又该在哪根指挥棒下选择方向呢? 毛主席倡导教育应该是“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中国古代要求学生要掌握“礼乐射御书数”六种基本才能,西方教育也是“追求人格的平衡发展”的和谐教育目标 …… 大道理都是相通的 ,都关注的孩子全面发展,其中很重要的即使音乐教育…… 为什么我们要重提这些大道理,我这里就不用大道理来诠释大道理,我想说的是: 因为我们不得不,只有全面发展,人格健全完善的孩子才能应对我们纷繁复杂的世界,哪个方面有所缺失,就会失败在哪个方面,或者不幸就发生在这个方面…… 培养全面和谐发展的人作为教育的终极目标,无疑和当今社会的越来越精细化的社会分工是相背的, 同时随着信息社会到来,孩子很容易学得比我们快,懂得比我们多,做得比我们早,我们又如何面对着必然要逆反我们的青少年们呢? 我推崇的是情绪养育法,就是让孩子能够尽量多地浸润在一种美好的情绪中, 如果一个孩子整天在父母的唉声叹气中长大,他的情绪基调就是阴郁的,如果一个孩子整天在斥责打骂中度过,他的情绪就容易是暴躁的……所以言传身教的家庭和社会养育,最需要在意的是孩子能不能有快乐美好情绪基础…… 如果有了良好的情绪基础,那么孩子树大自直,肯定能在他喜欢的方面有所建树…… 何以能实现良好的情绪养育,我以为音乐是美好的,音乐陶冶是非常重要的非常有效的途径…… 我是物理出身的,所以看过很多科学家的传记比较多些,物理学家里,爱因斯坦小提琴拉得很好,普朗克钢琴弹得很棒,费曼手鼓敲得很专业,不胜枚举……还有像李四光,杨振宁……这些 大家都追求将科学和艺术在灵魂中达到高度的和谐统一…… 当然爱音乐也更是我们每一个平常人很自然的喜好…… 所以我很早就跟儿子灌输这种思想,一是锻炼身体,一是艺术修养,这两样不能丢…… 和刘老师早就认识,了解他对音乐的痴迷和修养,觉得把儿子交到他手里是放心的,所以很小我们就拜了老师的,只是什么时间,以何种方式进入…… 儿子很小的时候,我是试图让他多接触各种风格的中外经典歌曲,但我更希望儿子能够接受专业的音乐训练和熏陶…… 但孩子太小,练吉他是有一定的难度,所以在儿子六七岁的时候我让练了一段时间的钢琴,开始儿子是很喜欢的,经常追着钢琴老师问乐理知识,或者自己摸索着弹喜欢的曲子,但后来进入了指法练习,训练开始枯燥严格,老师教训得越来越厉害,经常连我一起训,这是他们钢琴专业学习的传统教育方式,就像以前京剧里的科班出身,都秉承“梅花香自苦寒来”的苦练模式……大家也许看过朗朗父亲的教育方式,还有贝多芬,都是这么过来的。 我从小没大受过老师的批评,也不希望儿子被训皮了,或者是训麻木了,训不自信了,那个时候我思考了很多,咨询了很多人,也在网上看了一些这方面的中外的教育资料文献,我一方面不希望儿子在这种氛围和情绪中学习,一方面也不希望让他轻言放弃……终于我决定,由我来出面让儿子停了钢琴的学习。 我为什么要让他停下钢琴学习呢,因为我并没有感觉到儿子这方面的特别的天赋,而且就算那些很有天赋如朗朗的孩子,那也是在痛苦的逼迫下才能达到的一定的境界,但朗朗并不是我所崇拜的音乐人,我所崇拜的音乐人是痴迷音乐,自我激励,能够原创动人心扉的歌曲的音乐家,而我知道吉他大师摇滚歌星多是此类人,所以等儿子三四年级的时候,我就开始让他跟着刘老师学吉他了…… 还是回到我说的情绪养育法上,选择刘老师这里,是因为我觉得孩子在刘老师这里学习的 情绪是愉悦的,积极的,正面的,向上的 …… 这源于: 第一是品行,刘老师对孩子有耐心有爱心,儿子经常说,刘老师好像就不会发火,不会批评人,有为师者为尊者的风范…… 第二是专业,专业训练还是需要专业修养高的老师,在专业上痴迷,并且有深度,有自己的感悟,有自己的思想,有自己的风格,才能带领孩子不至于走偏…… 第三是方法,我觉得集体授课有很多好处,一是学生可以互相学习,互相鼓励,二是价格上便宜,便宜有什么好处呢?这有利于家长有一颗音乐学习的平常心,试想若是像现在钢琴课一小时 200 块钱的价格,估计大家都会很心疼,不强逼硬拽着孩子练习是很难的…… 前段时间跟我去加拿大访学,儿子也在公立学校体验了西方教育,国外对音乐的教育是很重视的,不同的学校虽然起始的时间可能不一样,但都是到了一定年龄,学校就会提供乐器专业的课程,每个小孩子都要进行乐器的训练的,也是班级授课的模式,组乐团演奏,既锻炼了孩子的技巧,又培养了合作协作的精神。他们这些都是属于义务教育中的学习,不收费的。所以国外的孩子可以在自然而然的状态中凭兴趣玩音乐,他们的音乐修养大都是全面自然开放的,很少有家长逼迫。 国外小孩子在学校里的自信心往往更多的是建立在体育和音乐上,而不是学业上……所以音乐的专业训练在学校里往往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愈来愈受到重视的。 当然我也知道 人的情绪是丰富的 ,我们的孩子也不能整天傻呵呵地快乐着,不识世间艰难,不知刻苦奋进……我现在也还是在探索,比方说儿子虽然很喜欢吉他,但一直练习的不太积极,这和我不督促,不要求有很大的关系。 我一直在思考要不要督促,如何去督促,因为我们都知道这里面有个度,有个时机问题:督促若是急了,会引起孩子的逆反,破坏了孩子对音乐的喜好。不督促呢? “ 人只有付出足够的努力,才能达到足够的深度。 ” 我们还知道, 孩子对音乐的喜爱都是天然的,他在什么时候爆发对音乐的激情,每个孩子是不一样的 …… 我不认可现在常见一贯的对待音乐体育兴趣班的方式,就是小学的时候学,到了初中高中,以为课业紧了,就不学了…… 我的感觉是孩子太小了,学东西会慢一些,一些过于专业的东西,比较枯燥,也比较难,他们要花大力气去克服,甚至克服不了,容易给他们挫败感。而等到他们年龄稍微长大,可能会一两天轻松学会的,就更容易有成就感,更容易激发兴趣。 既然钱伟长可以入大学的时候才开始学习数学物理,又有什么兴趣不可以等他真的长到他感兴趣的时候呢。关键是不要挫败他的自信心。 我的感受是, 只要你始终接受这种专业的熏陶,哪天你忽然充满了热情的时候,你都能迅速进步。 这些都需要我们家长有耐心,有宽容心,有恒心…… 时间问题,没能举例子,论述也没有展开,很希望能和大家交流心得感想,为我们孩子的全面发展,快乐成就,做出我们能够的努力……
个人分类: 快乐成就|4781 次阅读|40 个评论
钢琴爱好者容易忽视的一些基本要诀(2)
热度 4 aejj 2013-1-15 20:38
上一篇谈了些技巧 。这一篇谈谈技巧以外的东西。和上一篇一样并不是求全面,而是讲一讲我感受到的业余习琴者容易忽视的重要诀窍或问题。 1. 手,耳,心。 也许有人会说,技巧之外还有的,不就是音乐中的感情吗。这还不简单?我从前也是这么想的:我本来就喜欢音乐,弹琴也是有感而发,所以只要我把指头练好了,音乐凭感觉便是水到渠成的了。我当时进音乐学院时以为最要紧的是练指头。但是后来发觉其实我的技巧还不算差,更要练习的是耳朵和脑子。耳朵要有意识地去听不同的声部,不同乐句的走向,不同的和声,然后用脑子去思考它们之间的关系,和它们在整个曲子中的地位。对于稍微复杂一点的曲子,单纯地听或弹根本无法把握其中的妙处,只有离开琴老老实实地分析和声和结构,再回到琴上时耳朵才能更灵敏,演绎时才能更好地表现到音乐中更加复杂微妙的感情。音乐最终当然是感性的。但是这种感性并不是随便跟着感觉走的那种廉价的感觉。好的乐曲中微妙和丰富的情感有时隐藏在那些巧妙的和声变化和结构安排之中。没有理性的分析哪怕靠所谓的“天赋”也是绝难把握的。只有通过这种过程,耳朵和脑子才能在弹琴中有所长进,最终才能表现更复杂、微妙和丰富的情感。这样的感性才更有打动人的力量。 插个题外话,既然弹琴的人不能光靠感觉,那听音乐的人呢?我的一位老师有一个很有趣的答案,她说除非面对很复杂和艰深的乐曲,听音乐的人大可不必知道过多的乐理和演奏诀窍,而音乐家的任务是让听众感动,但是却不让他们知道音乐家是如何做到的!(所以听众就演奏的效果可以给音乐家一些有用的意见和启发,但是涉及演奏本身他们也许难以有太好的见解。)当然,我觉得听音乐的人去学习乐理甚至去分析谱子也大大的有好处,在这个基础上对曲子的见解和听音乐的乐趣都会大大长进。 2. 模仿优秀钢琴家弹琴的好处和局限;什么是好的演绎? 现在到处都可以翻得到大钢琴家弹任何曲子的音频和视频。我想任何一个弹琴的人都会去自觉或不自觉的模仿。其好处当然是明显的。有时候我看了段大师视频以后自己去弹都有种大师灵魂附体的幻觉。但是单纯的模仿是有局限的。我也曾经傻乎乎地试图去模仿他们的动作和声音,但是后来发现,大师们弹琴的秘密并不是你盯着看或者竖着耳朵听就能把握到的,他们一些微妙和迅速的动作在常速下根本就无法把握,而手臂里头的张弛、和耳朵还有脑子里的运作根本就是看不见的。声乐上这样的模仿也许可以成功,但是钢琴演奏从认知上讲比声乐要复杂和微妙的多(比如更加细微的肌肉运动,同时进行的声部和和声等等),这样的模仿在实际中很少有成功的例子。 退一步讲,即使这样的模仿能够成功,这意味着成功的演奏吗?齐白石有句广为流传的名言叫“学我者生,似我者死”。我当时并不理解,我觉得如果我把一个曲子弹的像霍洛维茨一样我会求之不得,怎么就会死掉呢。后来,我把这样的模仿尝试到一定阶段时的真实体会是,模仿进行的过多,到一定阶段就变的索然无味,唤不起我的对音乐的任何投入和激动了。 什么是好的演绎当然是个大的话题。但是我确定一点的是,好的演绎一定你自己用心琢磨出来的那个版本,你自己觉得“对”的,打动你自己的演绎。套用爱迪生的那句话,钢琴演奏 99% 的时间花在学习、练习、分析、思考等等甚至听起来有些很不“艺术”的活动上,另外那 1% 便是真正用自己的感觉与直觉的时候。 许多专业演奏者的问题确实是少了那1%的升华,于是音乐总少了点最关键的东西;对于业余爱好者似乎则正相反, 没有前面的硬功夫,“音乐感觉”便只能停留在一个很浅的层面 。 3. 需要天赋和童子功么? 这几年有一个“一万小时天才理论”被广泛流传和讨论,说的是正常人只要正确地练一万个小时,都成为某一个领域的专家;甚至有些从前被认为是天才的人,其成功都源于大量(当然是正确的)的练习。(见: http://www.ruanyifeng.com/blog/2011/04/the_dan_plan.html ,和 http://www.geekonomics10000.com/519 )这个理论的正面价值不言而喻。把它用到钢琴演奏上,我觉得只要不立志去当大演奏家的人,确实不用在意什么天赋和童子功。如果你确实爱音乐和想弹琴,那么如果能 正确地 (反复强调)长期练习,那么只要不是到了退休以后才开始,也许确实有希望取得蛮大的进步。 但是不管什么时候开始我想都要有思想准备,钢琴事实上是个非常难的乐器。仅仅在技巧上,想象一下弹好一首 10 分钟的曲子,需要首先练习数千甚至上万个厘米甚至毫米级的手指的瞬间动作,把它们练习到几乎是潜意识里都熟悉。这对人脑是一个极高的要求。我看过一个数据说是小孩子大脑中的突触连接的形成至少比成人快 10 倍,而甚至有天赋的小孩子如果想弹得一手好钢琴,都要经历童年时期恐怖的练习。我们先粗暴地假设成人比小孩子练琴慢 10 倍,那么成人练一万小时只相当于一个一天练两小时的琴童两年都不到的练琴量。而走专业路线的琴童的练习时间都远远大于这个量。实际的情况当然比这个复杂的多。但是足见钢琴演奏技巧之困难。 技巧上如果说苦练还有可能弥补天赋或童子功的不足。但是耳朵的听辨能力(旋律和和声)已经有一些科学证据证明人与人之间生下来时就有可能有很大的差距,而且过了一定阶段再训练似乎就只能取得有限的进步了。至于“音乐感觉”或是“音乐冲动”便公认更不是练习出来的。至于大演奏家身上的那些个性、风格和魔力的来源,就简直可以用神秘来形容了。 所以即便作为一个钢琴爱好者,不管有没有天赋和童子功,哪怕想到弹到还算自己和周围的人听着都舒服的程度,都需要付出大量的努力和时间。钢琴是件非常吃力不讨好的乐器。如果爱好音乐又没有对乐器有特殊的癖好,可以选择唱歌或者其他技巧关容易过的乐器。想要认真的学钢琴就要做好吃苦头的准备。 如果想要当大演奏家的一定看不到我这篇文章,看到就说明已经晚了… 4. 好的老师 钢琴不像数学科学文学,也许凭借天赋与热爱能自学到相当的水平,甚至哪天逆袭成家了也说不定。我的经验和体会是,练琴如果没有老师,就好比自己独自练功,练出来也是邪的,天赋和热情很高反而更容易“走火入魔”,更快地练出比一般人更难改的坏习惯。钢琴是门靠经验的手艺,需要有经验的老师的长期的传帮带。好的老师能帮助你避免错误的习惯,更重要的是能针对你个人的特点进行培养。弹琴不是套公式,不论是什么视频音频还是讲如何练琴的文章都不能代替一个活生生的好老师。 所有大演奏家早年不一定都看得出天赋,但是一定至少在某个时期有个好老师。即便对于要求不高的爱好者,找越好的老师就越能事半功倍。在钢琴演奏中,只有非常有经验的高段位专业演奏者才可能做到完全自学(甚至郎朗前几年也一直还要去跟老师上课),对于任何水平的钢琴爱好者来说, 自学在钢琴上只能是浪费时间, 自学除了助长越来越难改的坏习惯和毁掉你本来喜欢的曲子之外没有任何其他的可能 。 总结一下,简单的说我觉得对于业余爱好者,在不论喜欢还是热爱的的前提下,弹好琴都需要“越早越好的刻苦和正确的技巧练习(手) + 耳朵和脑子的练习 + 好的老师”,有天赋当然最好,但是在越高的段位 ( 或是对有志成大演奏家的 )天赋 才越不可或缺。所有这些因素互相促进,不可分离。而支撑这个的是无限的热情、毅力、耐心,还要有点运气。 最后是针对少数人的: 对于大部分人,音乐在生活中是可有可无的,有了可以多些色彩和快乐,非要没有了也没多大要紧。但是有一少部分人,没有音乐就跟没有爱情一样不能忍受,这样的人如果不从事音乐——按照我听过的一位音乐家的话讲,他们的灵魂将会终生带着创伤。但是残酷的是音乐是个如此狭窄又如此需要几乎一辈子的好运气的行业。很多那么又有天赋又疯狂的爱弹琴的人最终没有机会成为音乐家,这样的人也会去拼命练琴,只是单纯地为了弹好琴。他们也许认为凭借自己的天赋和热爱,也能把琴弹的还好。对于这样的人我想说,请一定去找最好的老师学习才对得起自己天赋和内心。 如果家里有这样的孩子,请一定严肃的考虑创造条件尽早让他们去跟最好的老师学习音乐的可能!不是什么浪不浪费天赋的问题,而是他们以后一辈子内心能不能够安宁的问题。 (上一篇讲技巧的: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211484do=blogid=649145 )
个人分类: 谈艺|9272 次阅读|18 个评论
钢琴爱好者容易忽视的一些基本要诀(1)
热度 10 aejj 2013-1-3 14:25
我年龄不小了才开始学琴,业余和自己摸索的时间又远多于专业学琴的时间,见过的和我原来一样的钢琴爱好者也远多于音乐学院钢琴系的人。我遇到过很差和很好的老师。我惊讶的发现有一些并不是太难的应该是弹琴的常识,有些居然很多老师都不教不强调甚至并不知道,以至于包括我在内的很多学琴者走了那么多的弯路。今天就写一下我的一些教训,和我从我那些最好的钢琴老师那里学到的些东西。我觉得有些东西并不是钢琴系的孩子才需要知道的,而是任何人在钢琴上弹第一个音之前就应该知道的——谁都不喜欢在钢琴上瞎折腾,浪费时间,然后眼看着把自己本来喜爱的曲子一个一个地在键盘上毁掉。有些并不高深的错误,成了习惯可能一不小心就是耽误几年的功夫。 这一篇主要谈技巧。技巧在钢琴爱好者中往往是一个不屑于谈但是又过不去的坎儿(对于好多中国专业钢琴系的学生们则正相反?)。下一篇会谈些技巧以外的东西。 1. 慢练,放松,重量。 以前的老师倒是让我慢练了,但是没告诉我慢练是为了什么,也没告诉我慢练除了慢以外还有什么。后来我才知道原来慢练是为了放松,放松了才能弹快!每个弹琴的人都有“手指不够快”的经历,那是很多时候是因为不适当的速度造成的紧张,尤其是小臂的肌肉紧张——我几乎在任何一个业余爱好者身上都见得到这种紧张。不解决这样的紧张,钢琴演奏到了一个不高的层次便绝无再进步的可能。 所以解决的办法并不是去一遍遍地尽力去弹快,这样只能把紧张变为习惯。而是彻底放慢速度,放松肌肉,并且让这种放松成为习惯。—— “练成习惯”并不会在一天之内发生,最少是按星期算的 ( 这个我后面会说 ) 。所以不要想着慢练几遍会立即见效,有时候你会发现某一天只弹慢练,当天不会看出进步,睡个觉第二天手指便奇迹般地变灵活了些。 有人就问了那肌肉都松了怎么弹, 答案是弹琴用的是肌肉的重量而不是肌肉力量。钢琴弹奏的基本技巧原则里没有比这个更重要的。 但是居然很多人甚至老师不知道(还是不强调?),知道了也不告诉你如何练习才能达到。事实上,钢琴弹奏中除了钢琴初学者都知道保持那个“手型”需要有一点抓握住鸡蛋的感觉外(这个也是为了最后重量的“集中”),所有其他地方都应该是非常放松的。 用重量弹奏的另一个原因是因为声音。用重量弹出来的声音才准确并具有穿透力。按照钢琴大师阿劳的话讲,只有在没有任何的肌肉紧张的时候,音乐的意图才能准确地通过肢体达到琴弦而不再中途变形。 遗憾的是即便很多专业习琴者也很多并不具有慢练的耐心。我 17 岁时碰到我一生第一个好老师时,当时我一手的坏毛病。他硬是让我从最简单的音阶慢练开始,弹其他曲子也永远以慢的能让人睡着的速度,就这样两个月。憋得我非常难受,但是两个月之后我才发现我有了多么大的进步。就这样练了一年我从车尔尼的高级练习曲都弹不好,到可以勉强弹柴可夫斯基的钢琴协奏曲。我听过钢琴家宋思衡说绝大部分困难的段落只要完全慢练两个星期问题便会迎刃而解。也有传闻说听李赫特练琴慢的像一个钢琴初学者。我在实践中这个方法的确屡试不爽。欲速则不达,想要快就必须先慢。这可能是钢琴练习中最悖论但是也最有效的方法(另一个例子是要想有优美的歌唱性的连奏,手指首先要有很高的独立性)。 慢练是多慢。我想是慢到每个音都在动作上独立出来。非要用数字的话我觉得最起码三四秒以上一个音 .. 慢练中另一个容易忽视但又十分重要的细节是分手和指法。这样的笨功夫尤其会被一些有天分的人轻视。不管你再有多好的天分,分手练和一开始就建立固定的指法一定能让你的练习事半功倍。梅纽因一开始喜欢对同一个段落用不同的指法,后来在他的老师、埃乃斯库的建议下才改为固定指法。当我变成专业学生的第一天问老师怎么练琴,他强调的第一个原则就是一开始就确定曲子的指法,他说这个是 very important 。初学者往往不得已要标指法分手慢练,越是高级的学生越容易忽视这个原则(以显示自己的天分,或是克制不住自己的“音乐冲动”?),殊不知这任何级别的钢琴练习中一以贯之的高效方法。 2. “少量多餐”才能建立技术习惯。 钢琴最令人头疼的就是先得有近乎机械性的手指技巧以后才弹得上有表现音乐和灵感的自由。而学习任何一种技巧的的不二法门就是每天练一点,但是天天重复,(另一个典型的例子是学外语)。听过一个普林斯顿的研究说记一个东西连续重复 7 次以上大脑就不再接受它了。让短期记忆变成长期记忆的办法是以天为单位的重复(背单词的都知道那个艾宾浩斯记忆曲线,虽然那是个理想的简单状态…)所以练习一个段落或者背一个单词一遍遍不停地重复 100 次然后一个星期不复习是毫无用处的(有时候似乎还有相反的效果:比如我们可以试一下找一个认识的单词或者甚至汉字,不停地盯着它或连续重复它 30 秒以上,你会发觉你开始越来越“不认识”它了)。 技巧练习的理想境界是把技巧练到成为潜意识里的习惯,这只能靠几乎无脑的少量但多次的重复,每天的量不在多。对于业余爱好者每天一个小时怕也足够——实在没时间甚至 15 分钟都可以。平时不练而周末练个八小时是没有任何效果的,久了还挫伤自信心。我 17 岁进步最大的那一年正是高二高三:练琴也从没超过一天一个半小时,但是我确实一天不拉地天天弹。 3. 对一首乐曲,练习不是一遍遍地简单重复。 一个最典型的业余的练琴方法就是把曲子一遍遍的重复,以为每重复一遍就会好一点。熟能生巧嘛。我以前就是这样把自己喜欢的曲子弹恶心掉的。 我以前以为练琴就像个 cd 播放器一样顺着谱子练就好了。后来才逐渐意识到一个曲子就像一个有机体。必须用不同的策略对待不同的部分,然后最后又要想法把它们揉成一个整体。对于业余爱好者来说,一个曲子总有技巧上困难和简单的部分,对于困难的部分要单独挑出来用上面提到的“少量多餐”的原则放松慢练。对于技巧相对简单的部分可以更早地开始注意它的音乐性。怎样从每个音到一首完整的乐曲当然是个太大的话题。但是有一点是肯定的,练习觉不是简单的一遍遍重复音符,在技巧上这样的练习不会有任何的效果,在音乐上一个乐曲也不是所有音符的简单叠加。 4. “多样立体”地练习 人脑是喜欢多样和变化的(我去查查文献看看认知科学对此会怎么说),大量机械重复的练习永远不会有效果。即便是对于困难的段落的每天重复也一定要用不同的方法(当然每种方法也要持续一段时间)。比如变换不同的节奏不同的重音,甚至把一个段落采用不同的分组(具体的步骤请去咨询身边能面对面指导的专业人士)。建立习惯中一个“悖论”就是那些近乎机械性的手指习惯不能通过机械性地方法取得。用点军事用语就是只有海陆空十面多点高密度地至少以星期为单位地对一个技术目标进行持久进攻和围剿,才能阶段性地取得一点点的进步。否则就只能是“再而衰,三而竭”了。 下一篇: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11484-653483.html
个人分类: 谈艺|13013 次阅读|36 个评论
音乐和药——不搭界的搭界
热度 5 qyu111 2013-1-3 09:20
纽约是美国的上海。每年圣诞节到新年夜期间,纽约是美国最热闹的城市。洛克菲勒中心精选的巨型圣诞树、时代广场敲开新年大门的大彩球、第五大道上眼花缭乱的橱窗展和百老汇剧场里各种风格和内容的“戏”( Show )每年都吸引了全世界的游人来纽约庆祝圣诞和新年。 今年圣诞节,一家人就到纽约去看“戏”。 坐在纽约 57 街的卡内基音乐大厅里任由古典音乐对神经系统的刺激,思绪就在 200 年前的音乐大师和今天新时代的音乐家之间飘移。听着想着一个疑问就从脑子里升起:今天的人怎么就做不出 200 年前那么宏伟和震撼的音乐了?于是就从音乐想到了接受音乐的耳朵,想到了耳朵后面和被音乐感动的大脑,想到了大脑里面的神经细胞,想到了神经细胞里面的蛋白分子,想到了在音乐的刺激下蛋白分子之间发生的生物化学反应。 一想到蛋白分子和蛋白分子的生化反应,便想到了我的老本行:药。既然感动是音乐搅动了神经细胞中蛋白分子生化反应的结果,那我在这些神经细胞里放进去能搅动同样生化反应的药,就应该能够让大脑得到同样的刺激。那我就不用花几百美元,驱车 5 小时到纽约来听这音乐会。我只要在躺在家中的沙发里,或在阳光的沙滩上吞下一颗药,就能享受这世界第一流的音乐家演奏的第一流的音乐给我的同样的感受。 这么一想对为什么今天人做不出比 200 年前更好的音乐这个问题就有了答案。做音乐和我们今天做药一样,越做越难做。做药难的原因是因为药的靶点是人体内的蛋白,人的蛋白基因就是 3 万个,能做为药物的靶点蛋白满打满算大约也就是 2000 个。现在世界上的药已经有上万个,每个靶点的药都做完了,药就没有什么好做的了。 同样的道理,人的情绪也就是那么多种,能够激动这些情绪的生化反应大概也就是那么多个,相对应的能激起大脑神经细胞中有限种类的生化反应的音乐类型也就应该是一个固定的数。 200 年前的音乐大师把该做的音乐都做完了。今天的音乐家和我们做药的一样,都是很难再有空间做出不一样的东西了。再要创造新的东西,就只能创造出一些一般人听不懂因此也就莫名其妙的怪音乐了。 音乐如此,其它的文艺作品大概也如此。难怪现在看现代的文艺作品就只剩下一个感觉:怪。
个人分类: 文化生物学|3502 次阅读|5 个评论
《盘丝生活》:让音乐进入你的身体……
热度 5 freefloating 2012-12-30 10:35
昨儿个没了情绪盘丝,于是留给今天…… 昨天呢,周六,早晨起来,发现外面又下雪了,一片晶莹。今年的雪真的很多啊,想起当初和老公的三雪之约,结果那一年就很不认真的下了三场雪…… 上午躲在家里写了篇母子对话录【 《快乐成就》:闻香识女人 】…… 中午和老公去老妈家吃饭,儿子去好朋友家蹭饭,自从老爸老妈搬到我们院来住,我就没请小朋友上我们家吃饭,老妈嫌麻烦,我也嫌麻烦的,不过其实我觉得邀请老高(儿子的朋友)到老妈家吃饭,对老爸的恢复有好处,看着俩孩子瞎叨叨,挺有意思的。其实不着急,老高是住校的,每次回来他家里都准备好多好吃的,还是等到他们就放假吧。 老公俯身去扶爸爸起来,老爸说:你离这么近,快亲到我了。老爸都想哪儿去了…… 我想让老公扶着老爸走,一是最近还腰疼,这个理由我是不大敢找的,要不他们就会说,你运动过量了,不支持我锻炼了,再就是我想看看老爸到底是拖着腿走,还是左脚真的能用上点力气。感觉还是不明显,这和实验中的数据分析可有一比, 有的人觉得是信号,有的人觉得是噪声。 下午回家睡了一大觉,从 14 : 30-17:30 ,然后整理好东西去老妈家吃饭,这次我扶老爸做到沙发上,而不是轮椅上,他说坐着挺舒服的,今天继续。 然后步行和儿子去天马健身,今天是 BODY JAM 63 的公开课,虽然由于大雪路滑,比上次人少些,但我为了保证能占到第一排的位置,提前进入上了半节课的 BODY PUMP ,这样就可霸着前面的位置不动了……^_^。 其实以前我很喜欢上杠铃课的,我 almost 是女会员中负重最大的,但一是最近腰有点疼,二是现在喜欢杠铃课的人越来越多,去晚了就没器材了。 很奇妙地发现一上课我就觉得腰不疼了。哈哈,难道是心理作用这么强大吗? 六个教练在台上领舞,很 High !会员也越来越放松投入,都热烈的欢呼叫好…… 很爱很爱 BODY JAM ,让音乐进入你的身体!……我喜欢……
个人分类: 盘整生活|3288 次阅读|27 个评论
关于科学与音乐的小故事两则
热度 6 aejj 2012-11-30 12:28
今天终于结束了关于哥德堡变奏曲的课题的展示,终于算稍微松了一口气。感恩节前后生活几近失控,头几天简直是心神不宁,几乎完全没有练琴的欲望,我也从没做过这种音乐的课题所以完全不知道怎么入手。手头一堆事都不知道先从哪里开始,于是在图书馆里像没头苍蝇一样到处乱撞,偶然瞟见一本陈寅恪的传记,于是拿出来看,好久没看中文,而且是写的那么好的中文,一下子从慌乱的现实中抽离出来,看着看着总算心定下来,一本看完居然重新想去练琴了! 前不久练琴几乎完全陷入僵局。越练越没效果,越练越讨厌。我跟自己说怎么能弹的那么难听啊。有时候不练反倒还好一点。怎么想也想不通,老师似乎也看在眼里,但他也不是在琴房每分钟盯着我练琴的,所以也只以为我练疲了。前两天上集体演奏课时,他突然停下来问大家,怎么练琴,然后转过头来问我,你不是学过些数学吗,集合论你知道吧。练琴也是这样的,不是一个一个地去练,而是要分不同的层次,不从的“组”和“集”。然后我猛然意识到上回去纽约 K 老师跟我上课后的评价,他说我受科学的影响太深(当然是那种还原论的科学),对身体的分析和模仿过多,而用感觉用的太少——并不是指我的音乐而是我学技巧的方式。当时我一下恍然大悟。但是过后也很快丢到脑后。现在我才突然意识到我这几个月练琴的时候,对技巧真的是像个科学家,我几乎我把哪怕再连贯的动作分解成一个个的“原子事件” (就差给每个动作写微分方程了 ~~ ) ,把曲子分解成每一个个音 。用意识去试图控制每一个细微的动作,尔后甚至试图将这种方法用到音乐表达中!——这也许就是当时 K 老师听我弹英雄波兰舞曲时,说旋律中的几个三度音是“一个动作”时我百思不得其解的原因。 于是故意自己控制自己一天不练琴,当然讽刺的是我在图书馆看了一天的科学,科学看的过瘾,终于也把琴瘾又憋出来了。带着这股劲去弹,好多以前根本“想”不通怎么弹的段落一下子迎刃而解,听着觉得舒服多了。 也许是今年前半年生活过的太辛苦,也许是这几个月琴房门一关几个小时把人也关傻了,我居然一度以为音乐或是甚至是生活在“原子式“的分析下一切问题都会解决。殊不知这把对音乐和身体的感觉完全破坏与压制,这样练琴也毫无开心可言。 读书和音乐似乎都这样,深入细节很不易,但是从细节里出来也不易。“理性与感性要平衡”——但是这句话本身太理性了,怎么样平衡还是要靠点感觉 …. 我的哥德堡变奏曲的研究课题的方向是老师建议的,关于里面的 ground bass ,它的最原始的雏形是左手前八小节第一拍的八个音, G 调上的 do-xi-la-so-mi-fa-so-do ,简单的不能再简单,巴赫把他扩展到三十二小节,这个基本就是哥德堡所有变奏的和声的框架。(我以前居然从来没有意识到哥德堡变奏曲变奏的是什么。)事实上在那八个音上变奏的传统以前就很流行,直到今天还有(我在图书馆碰巧找到个一本 2004 年一堆作曲家写的 13 首由哥德堡启发的在同样的 ground bass 上写的曲子,当然全部是几乎后现代的音乐),只是巴赫用它的方式根本就是超越古人太多。 展示的结尾我提了一下物理,说物理学家相信宇宙从“基本方程 +accidents ”涌现出来的,从那么简单的八个音居然能“涌现”出哥德堡还有其他那么多的曲子,这也许只是个有趣的巧合。我们在弹奏哥德堡的时候应该既要意识到音乐中的“基本方程”,也要有一些像 accident 一样的出其不意的原创的、自发的、即兴的成分。最后还弹了一下我自己写的几个短小的基于哥德堡的变奏。 老师似乎很开心。她说数学、物理和音乐经常就是在一起的....
个人分类: 上学记|4772 次阅读|15 个评论
侯乐天和他的音乐戏剧
josh 2012-10-17 13:37
不知是不是OUT了,刚知道侯乐天与他的音乐戏剧。如下介绍来自百度: 侯乐天,钢琴家,演员。12岁自学钢琴,15岁举办个人钢琴独奏会。16岁师从著名钢琴家、指挥家滕矢初先生正式开始学习钢琴。 高二时因不满教育制度放弃学校教育,主动退学进行自我教育专心学习音乐、文学。 受音乐喜剧创始人钢琴家维克特·博尔格(Victor Borge)影响于2010年4月创作《音乐喜剧》,同年12月23日首演,自此开创一门新的艺术门类,为钢琴表演领域创下新形式,成为中国第一位成功将音乐与幽默喜剧完美结合的钢琴家。首演以来,足迹遍布孟京辉北京国际青年戏剧节、中央音乐学院音乐节等。 转载自: http://baike.baidu.com/view/5771961.htm 最新的一个 音乐戏剧 生日快乐: http://v.youku.com/v_show/id_XMzg2NTQ5NzMy.html 优酷 全集: http://i.youku.com/u/UMTM0OTQ1OTQ4 音乐戏剧 微博: http://e.weibo.com/comedyinmusic?ref=http%3A%2F%2Fweibo.com%2Fhouletian 侯乐天 微博: http://weibo.com/houletian 最后补充一句,真的勇士,如果不满现在的教育制度,绝不仅仅是抱怨、批判、评论、挖苦、讽刺、惊诧。而是以身作则:不仅敢跳出来,还敢跳回去,试图促成改变。人生其它事,也大抵如此。
个人分类: 自传,他传,大家传|4535 次阅读|0 个评论
黄金周随想二:没有发挥到极致的音乐
热度 1 flysky97 2012-10-9 22:47
黄金周随想二:没有发挥到极致的音乐 文 / 齐云龙 听到那轻快的流行歌曲时,虽然周围的人一样摩肩接踵,心情却并是那样糟糕,那 时就想写点关于音乐的话题,今天看几位科网的大牛因为一场音乐会的话题争得不亦乐乎,甚觉他们的可爱…… 很没有资格谈所谓“高雅”奢侈的音乐……只谈自己的一些感受! 夏天虽然过去了,可是 2012 的浮躁依然笼罩着整个世界……又或许是因为在人较多的地方会让人产生压迫感和紧张感甚至渐失理智……看一下时下的新闻:地铁里为争一个座位而血溅当场、黄金周里每一个景区几乎都是人声鼎沸,熙熙攘攘……高速路上堵得水泄不通 …… 音乐能带给人抚慰、启迪和震撼作用,甚至还有“治疗”的功效! 好的音乐引人积极向上或者让人的情感得以释放,而靡靡之音也会让人颓废消沉…… 不仅是相当奢侈的音乐会还是可以影响百姓的流行音乐,民间音乐…… 奇怪的是心理学这类社会科学还有自然科学的研究成果并没有能够很好的发挥其更大的作用…… 我想:如果在喧嚣的世界里能更多一点好的音乐,那一定会比现在更加美好!!我觉得统治者的智囊团里应该多一些“懂”音乐的人……而之于大众,应该有让音乐变得更平民化,而不仅仅是在音乐厅里作为奢侈品或者是通过评选而通达显赫与富贵的功利工具…… 或许,很多时候太理性反而欣赏不到其中的魅力……又或者听不懂的音乐也许会让自诩聪明的人们有些挫败感,中央音乐学院副院长周海宏教授做客“中国科学与人文 论 坛”时曾作题为《走进音乐的世界——兼谈艺术在人类生活中的意义》的报告,曾提出每个人对音乐的感受力是与生俱来的,要打开耳朵享受音乐,将个人感受投射到音乐当中,不要被“听懂”、“理解正确”所束缚。 艺术教育是培养人感性智慧,提升感性素质的重要途径。在人们的头脑中,存在着理性智慧和感性智慧两种截然不同、平行发展的智慧。理性智慧典型代表是科学,感性智慧典型代表是艺术,科学赋予人们力量,艺术赋予人们生活诗意,两者不可偏废,同等重要。提升全民族的感性智慧,关系到中华民族的整体素质。 古典音乐能归正人的行为,有益身心。古典音乐蕴藏了一种平衡、和谐、规范的正统的人类价值观念,能令人心旷神怡,它对人的影响,有的已经被科学所解释,也有的也不需要科学解释,人就能感受到。 多元化的现代社会,大家对音乐的感受似乎都不尽相同,比如黄金周里饱受争议的还有“中国好声音”——似乎就是这样,目前的中国,对待某一件事物,很难有统一的意见……何为“阳春白雪”,何为“下里巴人”?精英分子通常又会与大众有独特的兴趣以标榜自己的与众不同…… 很高兴的是,在回来的火车上,虽然人也非常之多,却因为那轻松欢快的流行歌曲,车箱里流动着欢快的情绪——不再是此起彼伏的孩子的哭声、打牌的吆喝声、售货员叫卖声、乘务员的警告声…… 不仅是音乐,能给人感官刺激,让人安宁、平静或者心情愉悦的手段其实都应该大力推行……比如能香味的刺激能让人心旷神怡…… 如果,把音乐作为统治和教化的工具,似乎历代统治者都不敢小觑,但我想——为什么,管理者们不能借鉴一下这些早已经被证明有效的手段来从身边的小事做起来创造更好一点的环境 ——投入,是如此之少,不会有人因此而说被侵犯了人权吧?用音乐来影响环境,似乎可能侵犯到某些人的“人 权”,不知道国外人口密集的场所是否也会有这样的嘈杂(因为人口因素是影响环境的重要原因之一)而他们又是如何来处理的…… 在搜索引擎中搜索 音乐的作用,相关的链接不计其数,仅附后两个链接: 一音乐的物理作用: http://blog.ci123.com/roqtaoqi/entry/1266562 1 .镇静作用 平稳又很柔美的音乐可以帮助调节人的心率和呼吸的频率,这样人们紧张的感觉就会消除,还能够放松下来。所以医生在给患者做手术之前可以让患者听一些比较轻松的音乐,患者的紧张感就会消除,害怕恐惧的情绪也会降低。 2 .镇痛作用 一些活跃,欢快又很雄壮的音乐可以帮助抑制疼痛,还可以将麻醉的效果提高,因为恐惧会使疼痛感升高,而高兴,愉快的心情则可以帮助降低疼痛感。 3 .降压作用 从上面我们就知道音乐可以帮助消除人的紧张感,对烦躁也是有效果的,所以可以让心血管有很好的反射的效果,这样血管舒张就会得到促进,紧张的感觉就可以降低,所以血压会下降。 在候诊室里可以适当的播放一些柔情、优美的乐曲,可减轻患者的精神紧张,以防血压变高。 4 .情绪调节作用 音乐可以让一个淡漠的情绪转变为积极的情绪,同时也是具有相反的作用的。欢快的音乐会让人心情变的很快乐,舒缓的音乐则可以使人心情舒畅,心胸也会开阔起来。想要使自己振奋,就要去听一些激情的音乐,可以鼓舞斗志。 除此之外,音乐也是可以帮助人体调节身体内各个器官的生理功能的,比如说对呼吸系统,内分泌系统,消化系统,神经系统都是有着相当不错的调节作用的。 二、 音乐的心理作用及生理基础 在中国古代的医学和哲学论著中,包含着许多心身关系的辩证认识,如“心主神明”、“形神相印”等思想。在秦汉之际的中国古代医学经典《黄帝内经》中早已阐明了外感于“六淫”和内感于“七情”的相辅相成与协同作用的思想,在治疗和预防上主张“治神为本”、“主明则下安,以此养生则寿”等观点。中国古代典籍中有许多关于文艺心理学研究的精辟见解,《乐记》中就分析过音乐与人的心理活动的关系,也认识到音乐会对人的心理活动产生积极或消极的影响,还论述了音乐与情感的关系,认为情感能影响音乐,如悲哀时,发出焦虑、急促的声音;快乐时,发出舒畅、缓慢的声音;忿怒时,发出粗暴、严厉的声音等。同时也认识到音乐能够影响人的情感。 人在生活实践中与周围事物相互作用,必然有这样或那样的主观活动和行为表现,这就是心理活动。具体地说,外界事物或体内的变化作用于人的机体或感官,经过神经系统和大脑的信息加工,就产生了对事物的感觉和知觉、记忆和表象,进而进行分析和思考。人在实践中同客观事物打交道时,总会对它们产生某种态度,形成各种情绪。人在生活实践中还要通过行动去处理和变革周围的事物,这就表现为意志活动。感觉、知觉、思维、情绪、意志等都是人的心理活动。 现代音乐心理学开始于 19 世纪中叶研究音响与感觉之间的关系, 50 年代以后,信息论、控制论和人工智能学的出现,使音乐的感知、认识过程及其本质的探讨进一步深入,并更多地利用科学仪器对心理活动作出进一步的分析。如音乐对心理的剌激及其效果、音乐感、音乐记忆、音乐与感情的关系、音乐对社会心理的影响、音乐对疾病的作用等等。 就听众欣赏的过程来分析,大抵可理解为一个极为错综复杂的综合体,既有感情活动,又有理性活动;既有认识过程,又有情感体验,颇难加以区分。大体来说,最初以直觉的方式形成认知时,就含有各种复杂的心理活动,它实际上表现为听众以往的一切知识和修养的总和在瞬间的复杂心理反应。如果通过反复聆听,就能逐步深化。 1 、 音乐运动形式与情感 音乐是声响的艺术,始终处于运动状态之中。音乐的声响在空气中波动,呈现着高低、强弱、长短等有规律的变化。从人情感上来讲,节奏本来就是人的固有特性,速度与情感的运动在时间形式上也相一致,感情变化的幅度则可分解成音乐中的旋律、音色、力度等要素。所以从本质上来说,音乐最适宜表达感情。音乐也好,人的情感也好,都是在一定时间里发生、发展,具有一定运动形式、反映各种矛盾作用的发展趋势。 人能主观地感受节奏,有几种基本的感知能力:如时值和力度的感觉,听觉影像,节奏运动的冲动。人从婴儿时期开始就有自发的不随意节奏活动,在成长过程中它逐渐发展成由肌肉控制的有节奏的随意运动。节奏引导人的整个机体参与协调、平衡、统一的韵律活动,它给人以舒适、安详、自由的感觉。它能使机械性的活动延缓,或减少疲劳的出现,缓解由注意过度集中所造成的紧张。不同的节奏使人产生不同的情绪:圆舞曲的节奏给人以优美、飘动的感觉;进行曲的节奏使人感到刚劲、有力。节奏不但组合声音,而且组合人的活动,例如:行进的队伍、集体体操都要用节奏去指挥。有训练的乐队都能摆脱拍子的图示,凭乐队成员共同的内在节奏获得演奏上的完美统一。 旋律、音色、力度、速度、节奏、音量交织在一起的时候,音乐运动就显得复杂了,表达的情绪就更为丰富。例如,单纯的节奏可以理解为事物有序的交替,也即运动秩序,节奏加快,显得它所表达的运动越来越活跃,情绪随之紧张和激动;节奏放慢,运动显得渐渐缓慢了,情绪就放松缓和;节奏越来越强,感到空间距离越来越近,情绪随之振奋。节奏与旋律等因素结合起来,作用就加强、丰富,让人的快乐、愤怒、悲伤、恐惧更为强烈。对感情影响来说,旋律中速度的因素非常重要,不同的速度使旋律线扩张和收缩,产生不同的曲率,具有不同的感情色彩,传达丰富的思想和情绪。音乐可以显著改善人的心理状态,对人的情绪、情感发生显著影响。音乐是人心对客观的反映。《乐记》中说引起悲哀的感情时,发出的声音焦虑、急促;引起快乐的感情时,发出的声音舒畅、缓慢;引起欣喜的感情时,发出的声音响亮、轻松;引起愤怒的情绪时,发出的声音直爽、庄重;引起慈爱的感情时,发出的声音柔和。对每一个正常人来说,即使在音乐知识方面比较贫乏,也能体会到一定的音乐成分可以明显影响我们,高音或低音都能产生相应的紧张和松弛的反应。 音乐是人与人之间的情感交往的桥梁,当疾病使人与外界的正常联系减少,产生孤独感的时候,音乐是弥补这种情绪需要的一种良好手段。即使是一群互不认识的人,他们没有共同的语言,但一曲音乐却可能使其获得共同的体验;音乐也是一种使人的思绪或情绪从现实倒回到过去的时光隧道。如老人们常常喜欢吟唱过去的革命歌曲或戏曲,这正是他们怀旧心理的流露和渲泄。 另外,进行音乐养生,实际上就是在进行有组织、有规律的活动,因为你必须自始至终注意乐曲的全貌,而乐曲本身是旋律、节奏、力度、速度等等有规律地组合。这样在音乐养生的过程中,参与者必须不断改变自己的行为,这是在无意识之中进行的,以适应音乐的有规律运动。这样持之以恒,对行为的改善是极其明显的,同时培养了参与者将注意力集中在力所能及的方面,对病后康复的信心有极大的好处。对心理有缺陷的人或者是因病致残的人来说,适当的音乐活动,如集体欣赏音乐,参加音乐会,特别是参加合唱、合奏等活动,人们自然地会聚在一起,可克服悲观失望情绪,促进与社会接触、与人沟通。 2 、音乐产生的通感 各种感觉之间的相互联系和沟通,称通感。外部世界的各种信息不断地剌激人的感官,引起了人的视觉、听觉、嗅觉、味觉和触觉。这些感觉都是人对外界的反映,它们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联觉就是这种联系的一种特殊表现。 巴甫洛夫的暂时神经联系学说为联觉提供了比较科学的解释。他认为,对人来说,客观剌 激物作用于感受器,引起大脑皮层的活动,就产生了一定的心理现象(如感觉、知觉、表象)。由于客观剌激彼此间存在一定的联系,并且可以互相影响,互相作用,成为联想。这种联想的生理机制就是大脑皮层中枢的暂时联系。通感即是这样一种“暂时联系”。例如,某人的音色柔和动听,可使人联想到倾听泉水淙淙之声的欢悦,这是听觉本身的联系,继而又可联想到泉水的清澈甜美,产生了视觉和味觉的共鸣,所以人们常用“甜润”一词形容优美的嗓音。色彩给人以轻重感也是同样的道理。飞逝的云朵,飘扬的雪花都与白色联系着,所以白色给人轻松的感觉;而黑色总是与金属、矿石、泥土联系着,故黑色给人以沉重的感觉,等等。因为人们所获得的外界信息中绝大部分是依靠视觉和听觉,所以在视、听觉方面的联觉现象也最普遍。不少艺术家有着特别的联觉能力,并善于运用艺术的手法将其表现出来,因而在他们的作品中,联觉的运用就成了一种艺术,用得巧妙往往收到新颖奇特、令人耳目一新的效果。这就是艺术联觉,它是日常生活联觉的提炼的典型化。 音乐利用声响来模拟自然界的运动,象征各种事物的运动,如听见鸟鸣就和鸟的形象结合在一起。形象千姿百态,声响也千差万别,各有特点。所以《百鸟朝凤》能以不同的声音描绘出形态各异的百鸟图。声音和我们脑海中的形象结合在一起,形成一个完整的事物。音乐描绘形象的手段多种多样,对固定音高的声音直接模仿,鸟鸣、车笛均属于此;对没有固定音高的事物可以进行近似的模仿,如春雷轰鸣、江河流水。没有声响的事物,如云彩、山峦、鲜花、草原,柔和的仲夏之夜,银装的隆冬雪景,这些全凭眼睛看到的现象,我们在音乐中也能“听”到,这是因为音乐在大脑中枢引起了“通感”,没有像绘画那样可见性的音乐,照样使人看到自然界的万千风光。 3 、 音乐想象 在人的想象中,听觉想象主要是以音乐为媒介,其他器官的感觉对音乐想象也有作用。人并不是把所听到的声音都作为媒介物在脑中印录下来,而是主动地、有选择地把与当时情境、情绪密切相关的声音再创造地印入脑中。例如欣赏音乐达到心醉神迷之际,实际的声音会启迪精神上的再创造。人的音乐想象力有明显的个别差异。有的人听觉影像非常清晰稳定,他们听到的“心的声音”就如听到实际的声音;但有的人,他们脑中很少或者从来没有过这种影像。这些差异,与智力没有什么关系。“心的耳朵”已经听到了音乐里的全部细节,如旋律及其音色变化、和声的转换、织体的结构和某些内声部的流动。储存在脑中的音乐映象并不是呆板的“档案”材料,而是开拓性的,能非常自由、活跃、奇异地相互影响和组合,形成千变万化的海洋,人们所听到的声音比现实世界的声音要多得多。音乐想象有不同的类型,主要包括审美的、理智的、感情的、冲动的和运动等等。一个人的想象可能侧重某种类型,也可能具有综合的类型。 音乐语言是一种模糊语言,给人留下了广阔的想象天地。有些标名性标题音乐,没有文字点明主题、介绍背景(民乐中的“三六”、“中花六板”等,属此类),它们的音乐形象虽然是具体的,但却不确定,欣赏者完全结合自己的感情随着音乐自由飞翔。音乐可以表现非现实的、超脱的、梦境般的精神世界,以满足人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力的需要,以及替代现在现实世界中不能满足和受阻的愿望;音乐不仅可以激发人并没有看到的色彩和形象的意象,也可以让你展开任何不可言喻的幻想和内心体验。 由于音乐的欣赏带有主观能动的特点,听众在聆听音乐时,必须结合自己的主观经验,通过回忆、想象及联想等加以丰富补充,因此,可以算是一种个人的再创伤。它会因人而异,但又不会脱离音乐所表现及规定的大范围,只有听众本人才能体验,难以用语言或文字等具体概念来明确表达。即所谓“意在言外”或“弦外之音,”,得到精神上的满足及愉悦感。 4 、 音乐道德感化 儒家认为,音乐“通乎政而改风平俗”,“正音”可使人之间和敬、相亲、和顺,而“淫音”则乱世、乱心。所谓“音正而行正”、“乐和民声”。荀子在《乐论》中讲音乐心理作用的特点是“入人也深,化人也速”。所以,用优秀的音乐作品鼓舞人的同时,也有利于身心健康。 音乐是一种影响人行为的特殊的东西,音乐既能激发人的原始本能,也能抑制这种本能。音乐有助于增强自我,帮助释放和控制不良情绪,使人获得真、善、美等情感体验,使认知和情绪得到升华和满足,表现人内心的丰富体验和人格魅力。由于音乐深刻强烈地作用于人的意识,从道德伦理的角度看,有两点十分明显,这就是爱与诚。爱是道德的基础,是音乐的底蕴。优秀音乐是道德的升华、道德的音化。像长笛、竖琴、大提琴三重奏《姑苏行》的旋律,宁静舒缓地刻画出晨雾依稀、幽叶滴露、杨柳堤台的景色,优美的旋律,典雅而宁静的音色,柔缓的节奏,使人产生一种温馨甜蜜和幸福感,特别是重复听后,每当乐句在耳际荡漾,心中立即就涌起爱的激情,这是交织了感性和理性在一起的复杂的心理体验。 音乐对群体的心理影响巨大。在《乐记》中概括为:当微弱焦虑的音乐流行时,人民就产生忧心忡忡的情感;舒畅和谐、缓慢平易、内容丰富、节奏鲜明的音乐流行,人民就安康快乐;粗壮威严,充满激愤的音乐流行,人民产生严肃崇高的情感;舒畅洪亮、流畅柔和的音乐流行,人民就产生慈爱的感情;当淫邪散乱的音乐流行,人们就会产生淫乱的情感。 音乐的社会功能主要是以潜移默化的方式通过欣赏者的心理活动而得以发挥的。有人说,音乐蕴含了天地之灵气,闪射着人性之光辉。崇高净美的音乐语言,唤起并充实人的爱心,爱已、爱人、爱自然、爱社会、爱国家、爱正义 ……. 这种爱,成为推动人们从事有益于人、有益于社会的活动的内在动力。此说不无道理,最典型的例证是我们经常看到运动员在激烈的竞争后站在领奖台上,随着国旗升起,国歌奏响,在这熟悉亲切的旋律之中,激情汹涌如波涛,泪水汩汩而出,不能自制。这是音乐中洋溢的爱国之情对人们发挥的震撼力量,让人体验到为国献身的光荣。国歌这个旋律从她诞生的那天起,就激励着无数人前赴后继、为了中华民族献出毕生的力量乃至生命。 音乐是心灵真诚的表达。“诚”是音乐的基本因素,古人说“唯乐不能以为伪”,音乐真实自然地将内心之真情乐化于外。 音乐是美的结晶,音乐之美滋润人的心灵。在人的心理结构的建造过程中,形成一种对美的热爱和追求的心理定势,在这种积极的心理定势作用下,人们以美的法则塑造自己,使心灵、情感、个性、举止、行为、外表仪容都统一在美的基调之上,精神得真、善、美的升华。 5 、 音乐心理作用的生理基础 音乐心理作用的产生是人体生理结构决定的。所有欢乐、悲哀都是我们大脑对外界客观事物的特定反应,同时这种反应又影响到全身生理功能的协调。 根据神经心理学家的研究,音乐心理作用的产生主要依据于以下的中枢结构。 ( 1 )网状结构。大脑的网状结构广泛接受来自高级中枢和低级中枢的神经冲动,并对整个中枢神经系统的机能进行调节。音乐经耳传入,形成神经冲动进入网状结构,对情绪的形成起着激活的作用。因为情绪色彩和情绪反应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网状结构的状态,同时还通过网状结构来加强或抑制中枢对剌激的回答反应,提高或降低脑的积极性,对醒觉、注意力、感知能力,以及内分泌系统、内脏系统的功能活动都发挥重要的作用。 网状结构的非特异投射系统是由不同的感觉区组成的,它在不同感觉中建立联系,可以把视觉信号传输给听觉中枢,也将听觉信号传到视觉中枢,这样就引起了前面所说的“通感”,优美的旋律在我们眼前形成一幅幅动人的画面,琴声中可以感到流水潺潺,笛声中可以感到蝶舞蜂飞。 ( 2 )边缘系统。边缘系统所属的各种结构,在大脑半球的内侧恰好形成个闭合的环圈,边缘系统各部分之间的联系复杂,也接受大脑不同部位发来的纤维,如 5- 羟色胺能神经元纤维、去甲肾上腺能、多巴胺能纤维末梢;此外,由脑干发出的胆碱能纤维也终结在边缘系统的不同部位。边缘系统的功能主要有以下几方面:①边缘系统可以调节内脏活动,引起呼吸、血管以及其它内脏反应。边缘系统还可以通过下丘脑、垂体系统的所谓神经体液途径,影响下丘脑各种神经分泌,从而影响相应垂体激素的分泌,导致内脏功能的改变。边缘系统中有一些神经元本身即是某种极敏感的感受器,这些神经元的活动对于调节体温变化,消化液的分泌量以及进食活动都具有十分重要的的生理意义。②调节中枢神经系统内的感觉信息。③影响或产生情绪。大脑边缘系统中有一个包括情绪行为与情绪体验的复合神经影响到大脑皮层,把情绪色彩附加在意识体验上。边缘系统调节着植物神经系统,尤其是调节与机体天然需要相联系的情绪反应,对身心健康尤为重要。边缘系统接受着躯体、内脏的各种感觉,同时也调节着大脑的功能,就整个系统而言,在大多数情绪下,各种情绪代表区在边缘系统内部有广泛的重叠范围。④引起睡眠活动。⑤参与学习和记忆活动。 ( 3 )大脑皮层。大脑皮层是皮层下部位以及整个有机体的最高调节器,直接调节、控制着情绪和情感,与皮层下神经协同活动,包括神经生理和生化过程共同参与,实现音乐的身心调节作用。现在神经解剖学家、神经生理学家和神经病理学家普遍承认上述皮层功能定位。大脑的中央前回、中央后回、颞横回、枕极和内侧的矩状裂周围的皮层等与它们所控制和承受的周缘器官有严格的对应关系。 对中枢系统来说,皮层最大部分的联合区和边缘系统,它们大多接受多种渠道传入的信息,对不同的心理过程和心理状态(如感知觉的加工、学习记忆和情绪情感等)有不同作用,但不能认为这些心理过程都是彼此互不相关地独立进行的,更不能相信这些过程会分别在确定的有限部位中进行。大脑皮层的两个半球在功能上虽然有所分工,但在正常人,它们的工作也是统一的。 (选自范欣生编著《音乐疗法》,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2002 年 1 月第一版) 相关链接: 一、 黄金周随想一:中国,你早 …… 二、 以音乐为乐趣的家伙和以音乐为职业的家伙- 陈安的博文
个人分类: 人文|4040 次阅读|2 个评论
[转载]《中国好声音》电视模式是来自中国的学院音乐人?
huangxq56 2012-10-3 17:59
《中国好声音》收视率很高,但并非中国原创。源自荷兰在2010年推出的《The Voice of Holland。其“盲选”的新颖选拔模式与导师的专业程度吸引了大量观众的目光。此后,《The Voice》被世界上46个国家购买了节目版权。星空传媒旗下的灿星制作以约300万元购买了这一节目的中国版权。 “中国好声音”在商业模式上有很大创新。这种创新不是学院音乐人的制作。多年来,学院音乐人守着阳春白雪,清贫着。不懂得如何将音乐制作成高附加值的文化产品。 ,《中国好声音》开播的前三期节目收视率分别为超过1.5%、2.8%、3.093%。据保守统计,浙江卫视十场《中国好声音》的软、硬广告收益约在2.5088亿到2.7088亿人民币之间。   据陆伟介绍,《中国好声音》运作过程,对于整个音乐产业链有一个开发和运用。 灿星团队除了传统的广告收入分成、向视频网站征收的版权费之外,还把目光投向了整个音乐产业链。 对于《中国好声音》而言,更看重的是长时段内对整个音乐产业链条的整合和拉动,以及得益于第一季的成功后第二季在广告投入方面的收入。 科学人的现状其实也很可怜,以上的事例,可否启发思路?
2985 次阅读|0 个评论
学琴散记(9)--- 传承音乐会
热度 8 geobob 2012-10-1 23:02
学琴散记(9)--- 传承音乐会
像野人一样在八月飘雪的地方跑了旬月野外,回到江南再度踏入乌衣巷的阁楼,听着熟悉的琴声,简直有些恍如隔世的感觉。有琴友戏言,何不携琴一张,于巍巍昆仑之间,席地而坐,清风和畅,天地悠悠,奏一曲高山流水?且不论黑面书生所学浅短,自觉功力还不到弹奏流水的地步。然‘学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更何况古琴这种对记谱依赖较高的传统艺术,我深知一趟野外下来,琴曲定然殆忘干净,本想带张小琴只求保持记忆即可,但念及野外风餐露宿行程劳顿,加上车子光必需实验用品就装满了空间,别无余地放置娇气的古琴,于是心一横决定不带了,大不了从头再来。 果然不出所料,琴曲忘了大半,连入门曲《秋风词》和出差前学的《平沙落雁》也忘记了,我估摸着花上两个月的时间来恢复。学琴于我而言,与其说是学习一门技艺,不若说是一种放松,因而我闲庭信步,全无急躁,更不会打算考级,将自己的兴趣爱好置于别人评判之下。刚回琴社,师母就唠叨着下个礼拜将组织一场音乐会,几个学龄较长的“师兄师姐”在准备每个节目的演奏人员,列到《平沙落雁》的时候,问师父都有谁要弹此曲?师父大手一挥便在既定人员中增加了我,我表示很快就要演出,而我长差刚刚回来还需时间恢复。师父笑着说,不要紧,很快就恢复了。 于是我花了两天时间,恢复了对《平沙落雁》弹奏指法的记忆,虽然可以弹奏下来,但并不能感到满意,自觉未有之前那种忘情入境的感觉。手指老茧和指甲凹槽也都消失,弹奏起来手指疼痛,力道不足。按照师父的安排,总共7人合奏此曲,七人之中我的学龄最短,长者可达六七年。实际上,按照我的理解,我并不喜欢或者赞同古琴琴曲的合奏;在我看来,琴曲并不胜在节奏,而是韵味意境,因而各人理解体会不同,难以有整齐一致的节奏。比如,常见的吟猱,随着琴者理解不同或者情绪波动,可以吟上三圈也可四圈或者两圈,借用音乐术语,就是弹奏者可自定处理为三拍四拍或者两拍,如此一来,如何合奏呢?不过毕竟是音乐会,可能需要些表演形式的变化,如此一来也算是正常了。 音乐会的性质是非物质文化遗产金陵派古琴传承音乐会,是师父旨在发扬和传承古琴艺术而举办的音乐会,地点在紫金大剧院。我们并无专业的组织人员,所有事务除了舞台灯光音响和票务交由第三方外,剩下事情统统琴社人员各显神通搞定,如古代服装与礼仪由南大历史系同学负责,摄影摄像由南广编导影视类同学负责,解说词由中文系等相关同学撰写,师母则是总后勤,师父父子则是总导演。出乎我意料的是,居然剧场几乎座无虚席,对于古琴这样冷门小众化的传统艺术,实属难能可贵。 音乐会的第一个节目,是三十多位考棚小学的小学生合奏《酒狂》,这些小朋友们虽然稚气十足,但不少学龄并不短,可以弹奏难度很高的曲子,久经沙场,舞台表演经验十分丰富,一度为江爷爷表演过琴曲演奏。小朋友活泼可爱,好动嬉闹,走路蹦蹦跳跳,像是一群欢乐的小鸟,让他们整整齐齐地入场出场确实不易,每每让师母费尽脑筋;小桂习琴近二十年,功底坚实,信手自如,畅汗淋漓地演奏了名曲《广陵散》,大气中蕴藏着力量,表现了嵇康面对当时黑暗现实的悲愤与无畏;南航琴社则表演了《梅花三弄》,清新雅致,幽幽暗香,雪中寒梅,铮铮傲骨;南大一位经济学专业同学演奏了《离骚》,接下来就是我们的《平沙落雁》了。 主持人解说之后,后台工作人员帮着检查下了着装,提醒说别紧张,然后随着掌声我们入场,将手握着大约于胸下些,摆着大袖子走向自己的位置,站定向观众作揖致礼,之后坐定,右手抚于琴首,随着由清脆的泛音组成的前奏,给人以一种茫茫原野平沙天际渺远的景象想象,之后大家开始合奏。灯光暗淡下来,聚焦于表演者处,琴面反射出耀眼的光泽,我瞥见台下黑压压的人群,不免有些紧张,随着曲子的进行,我也渐渐注意力集中起来,忘了紧张,忍着些许手指疼痛,直到弹奏完毕。《平沙落雁》曲如其名,表现的是那种秋野茫茫无际之中,有大雁轻轻地缓缓地落下,意境悠远、平和、淡泊、恬静,心纳万物而翕然忘忧矣,是我十分喜爱的曲目之一。 轮到师父出场的时候,他弹奏的是名曲《渔樵问答》,前些日子他应邀游访西南一带,归来颇有触动,对此曲有了些新的感受,弹奏手法略有异于往日。渔樵问答表现的应该是人生豁达,大隐于世,一渔一樵彷佛是两个智慧的历史老人,谈笑间历史悠然而去,蕴藏着中国式的人生哲学。黑面书生还没学此曲,体会并不深刻,也无法比较师父前后弹奏之变化了。收尾的曲子是小桂和一个古风乐队演奏的《蝶恋》,伴随着充满了中国古典元素的优美旋律,一个女子在月亮桂枝背景之下翩翩起舞,恍然如蝴蝶飞舞,美妙而轻盈,烂漫而柔情,于婉约恬静之中尽现东方古典美,也如同中国的古典爱情,虽不热烈美艳,却婉约动人。虽然我并不热衷于学习演奏当代曲目,但我支持这种尝试和探索,或许年轻人更能接受这种风格的‘推陈出新’,也因此才能将古琴这门美好的传统艺术继承、发扬与光大,找回些许属于这片土地上曾经遗失的美好。 师父在演奏《渔樵问答》 (照片转自人民网,无商业用途) 非物质文化也要从娃娃抓起 (前排这几个小盆友水平很高,远在黑面书生之上,照片转自网络无商业用途) 顺祝博友们中秋快乐,阖家幸福!
个人分类: 肝肠一曲--不懂音乐|9584 次阅读|18 个评论
音乐生活一个月
热度 2 aejj 2012-10-1 12:38
音乐与思想在我脑子里似乎是相克的。两者几乎没有办法调和。最近练琴听音乐多了,但是以往几乎每天都可以写的满满的各种各样满天飞的“思想”的笔记本居然已经一个月空白。想硬写点东西脑袋里空空如也。练琴首先是个体力活,所以这两天练 琴之外过的跟猪一样,偷懒好几个星期没有好好看什么书,脑子里边就更空了。最后 好不容易端起书本,看了几个时辰音乐便又被抛到九霄云外,要不是自己跟自己定了每天必须练琴的死规矩,便是练琴怕也要倦怠下来。提醒自己不能再反反复复,毕竟现在自己生活的中心还是,练琴。 这个年纪练琴,尤其还要改一些技术上的基本缺陷,也不知道到底最终能做到什么地步。手不是练琴长大的所以现在稍微一练多了骨节啊手上的肉啊就会有些疼或者抽。 L 老师那天上课说啊,真的没办法,钢琴家首先是运动员啊,有谁练琴把手练伤过的,班上超过一半人举手。 L 老师说啊那剩下的人你们蛮会练琴的呀。我心里还嘀咕说什么时候能练到把手都伤了那也算境界了。没过两天控制小指的肉就开始抽筋了 …. 后来又发现自己用二四指弹三度的时候,中指会有不到一秒时候的不自主的左右颤抖,不论怎么都控制不了,也不知道到底是个什么问题。 于是一遍遍地提醒自己本来童子功就落后,一定要学会更聪明地练琴才行。但是怎么才是聪明地练琴依然是个问题,既要聪明又要下苦工,既要赶技术又要不忘记音乐本身。有时候都觉得练琴都好像练功夫了。 小孩子就没那么累,你把东西丢给他,他都没明白什么意思就已经练在手上了;而我正相反,脑子里什么都明白,到手上就是不听话 …. 除了练琴之外,还有两门古钢琴课,一门偏重阅读,关于巴洛克音乐的节奏,装饰音,风格等等文献,辅以古钢琴曲的弹奏。另一门则几乎全是演奏,当然曲子要难一些。两门课都是每周各一首曲子。几周下来发现原来世界上还有那么多没听过的甚至都无法想象的好音乐。 L 老师简直是一本音乐的活字典。第一节课上她说她现在的 project 是研究清朝康熙和乾隆时期由传教士带入中国朝廷的古钢琴和古钢琴音乐,弄得我下巴差点没掉下来。 学校大一点的好处是什么都会有,坏处是大多数东西都与你无关。以前在 SJC 出门不出十米一准能碰到认识的人,在图书馆里谁读什么书扫一眼封面就知道了。现在的学校人多了,但是碰到熟人就跟撞了大运似的惊喜。在图书馆看书,左边的人的书上一堆 chemistry ,右边的书上一大个人体骨盆结构图,再看看自己手里的一份巴洛克手抄谱影印本,顿时意识到了什么是“术业有专攻”了。
个人分类: 上学记|5395 次阅读|7 个评论
以音乐为乐趣的家伙和以音乐为职业的家伙
热度 21 陈安博士 2012-10-1 09:21
  一个交响乐队,小提琴有无穷多把,于是得分首席和非首席。   昨晚的音乐会,首席小提琴应该叫刘霄,是个个子高高的小姑娘,虽然整个嘴型有点前凸,算不得漂亮,可是看上去气质还真是音乐家的气质。   俺们大大地审视了乐队里所有女乐手的样子,发现有俺认为的所谓“艺术气质”的不到三分之一,在这方面甚至远远不如科学家杨晓虹同学的艺术气质。大、小提琴手们多数还显“呆”,不过,好在首席小提琴的高挑与气质很有气场,也就使真个乐队的精神面貌还算积极。   当然,最有气质和气场的还是站着演奏的33岁的李传韵先生,看介绍,他在11岁就在国外拿过16岁以下组的小提琴演奏冠军,这样的孩子基本可以认为就是天才了。   整场音乐会其实几乎是他一个人的表演。在演奏的高潮处,他大致踅摸了一个恰当的位置,整个人向后完全地倒下,引来一阵爆发性的掌声。   实际上,昨晚的观众并不多,上座率不到四分之三,被赠票的估计有不少,应该和八月十五中秋节这个时间有很大的关系。但是,不管怎样,作为主角的他,够卖力了,也确实激情四射,我喜欢。   不知道那些在乐队自己位置上循规蹈矩演奏着的演员们被放置在李传韵先生同样的主角位置上,会不会引发一样的激情四射,我个人猜测,还是不能够的,以音乐为职业以及以音乐为乐趣,这两种人很容易区分,正如我做应急管理纯为兴趣,经费金钱方面的收益只是附带品,而更多的科学家做应急管理100%是应景以及为求拿到经费,这样的不同情况其间的区分度特别大,我一眼就能看出以此为职业的那些科学家的样子——内心疲惫不堪、只是充满金钱方面的欲望等待最后结账走人、但是却又在现场伪装成能有高潮的模样。这样的人和从事皮肉生涯只为混口饭的特殊女士人群是一个类型。   在演奏改编的《嘿,朱棣》这著名流行歌曲的时候,李传韵是一副调皮的样子,而在演奏《We are the world》的时候,则是很郑重很神圣的样子,其他的曲子他也都表情沉浸,很享受的模样。期间两次系鞋带,也许仅仅是为了噱头,但是也很好玩,音乐不是音乐家的盛宴,它只是音乐家的游戏罢了。   看着他的投入,我也就跟着享受着,期间自己屡屡感觉到热血上冲,我发现内心中冲动的内核要爆发的样子,只是环顾四周,还是深深地压抑下去。   世界上的人还是以谋生为主吧,即便是中国的艺术家们,为生活的重担所压,兴趣之为兴趣也难得很畅快淋漓地表达。而这个人群,其实是中国相对富裕的一类了。   也许我们为吃饭而存在的时间实在太久了,就无法体会吃饭之外的其他快感的获取之更重要。而富人们在一起说话,所言及之事除了坐头等舱,也许就是吃了多少万的饭,或者竟然是自己在不同的地域拥有几座别墅,大致如此,总是无法完全摆脱那时常挨饿受冻的不久前的场景。   我们现在是想处处学,可是处处学不象,于是有时候就说还是追求“特色”嘛,中国特色。
个人分类: 艺论|7009 次阅读|51 个评论
力学科普-5:为艺术与科学搭桥的好书——《音乐中的科学》评介
热度 15 sqdai 2012-9-30 08:52
中秋 - 国庆长假开始了,大家可以各行其是,尽情放松一下,其中包括沏上一杯热茶,读一本喜欢读的闲书。这里,向各位朋友推介一本新鲜出笼的好书——《音乐中的科学评》,这是一本以自然科学的眼光审视音乐艺术的科普著作。书很薄,总共不到 200 页;书很美,图文并茂,文笔优美;书很好懂,有一点科学知识和音乐修养的人就能流畅阅读;书很耐读,读后回味无穷。因此,不仅理工科的学人见了会爱不释手,而且人文社科的学人也会给予青睐,尤其是那些音乐艺术的从业人员更能从中获益匪浅。 此书的作者是北大退休教授武际可,这是他为《大众力学丛书》撰写的第三本书: 2008 年,第一本:《拉家常 说力学》; 2009 年,第二本:《力学史杂谈》; 2012 年,第三本:《音乐中的科学》。试想一下:一位年逾古稀的老教授,五年来笔耕不辍,出版了逾 50 万字的力学科普著作,不能不令人肃然起敬! 这里简介《音乐中的科学》的主要内容。全书共收录 22 篇文章,“主题都是与声学和音乐的科学原理相关的,涉及声音的产生和传播、声强的度量、建筑声学、笛子制作各种乐器(弦乐器、管乐器、键盘乐器以及锣和鼓)等的构造和发声原理等。特别是结合其中的科学道理及发现这些原理的历史,介绍了许多著名科学家的工作。同时,书中还介绍了一些至今尚未解决的问题。作者将科学与艺术紧密结合地叙述,史料丰富,图文并茂,文字深入浅出,叙述生动。本书对中学、大学,包括艺术类的师生都是一本很好的课外读物;对于广大音乐爱好者和对自然科学感兴趣的读者,以及这些方面的专业人员也是一本难得的参考书。”(摘自此书的内容简介)。 作者在该书的前言中写道:“本书并不是一本音乐艺术的专著,也不是一本讲述音乐背后科学原理的严肃的专门性学术著作。因为笔者既不是音乐家,也够不上是一个合格的音乐声学家。不过笔者由于对音乐的业余爱好,以及喜爱对音乐背后的科学道理进行探求和思索,写成了这二十多篇科普文章,如果对喜爱音乐而又爱好科学的青少年朋友有一点启示,产生进一步追根问底的兴趣,笔者就很满足了。”实际上,就我所知,武际可教授是当今我国力学界最通乐律的一位学者,又有很深的力学、数学、物理学造诣,加以治学严谨,本书的讲述科学而又生动,读来是一种享受。 正如作者所指出的:“音乐背后的科学问题,首先是力学问题。”其中涉及力学的各个分支学科:流体力学(特别是气动声学)、固体力学(特别是结构力学)、动力学与控制(特别是振动力学),许多力学家为音乐艺术的基本原理做出了重要贡献,如伽利略、牛顿、胡克、达朗贝尔、泊松、亥姆霍兹、瑞利、安德罗诺夫等等,读了这本书,你的确能感受到:力学无处不在! 书里的故事很好玩。作者告诉你:为什么编钟的声音如此美妙?为什么千锤打锣一锤定音?怎样制作笛子?音乐家从弹棉花得到怎样的启示?为什么在洗澡间唱歌特别好听?你带着好奇心看下去,会在不经意间增长了知识。作者的科普文章有一个共同特点,每个篇章都很短,大多不超过 3000 字,你可以用一二十分钟读完一篇,然后去忙活别的事情,非常经济。 书里的图文很优美。全书共有 118 幅好看的插图,平均不到两页就有一幅;文字简练生动,叙述引人入胜,令人越读越想读。 武际可 教授写科普文章的另一个特点是旁征博引、史料丰富。本书讲音乐中的科学,从上古时代、出土文物讲起,讲到了两千多年前的管仲、亚里士多德,讲到了明代的“音乐王子”朱载堉(朱元璋的九世孙)和与他同时代的法国僧人马森,直到近代数学家霍普夫。书中提到了几十种古今中外的著作,详细地引述了其中的精粹。有关材料似乎是信手拈来,却又引得恰到好处。 为什么能做到这样?源于孜孜不倦地读书。我曾介绍过武际可教授的书房(见链接中的 4 ),现在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他有了“流动书房”。就我所知,他是力学界老教授中最早拥有 iPad 的人,而且 iPad 总是与他如影随形,因为他在其中装载了大量电子书,可以走到哪里,读到哪里,真令人钦佩!我还特别钦佩他的好记性,年近八旬,还能过目不忘。与他谈话真是很开心,不管什么学术话题,他总能引经据典,讲出很多道道来。 有道是:“腹有诗书气自华”(东坡语),只有熟读书籍,方可满腹经纶啊! 顺便说一句,此书在今年暑假里发行,网上应能购到,请博友帮我查一下。 还等什么,找来好好享用一番吧! 写于 2012 年 9 月 30 日晨 【链接】相关博文 1 、呼唤力学科普的大众化——推介《大众力学丛书》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330732-477508.html 2 、科普,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 —— 答《科学时报》记者问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330732do=blogid=398570 3 、力学科普 -1 :内行看门道 —— 《奥运中的科技之光》评介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330732do=blogid=398943 4 、力学科普 -2 :《拉家常 说力学》序言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330371do=blogid=398963 5 、力学科普 -3 :《创建飞机生命密码 —— 力学在航空中的奇妙地位》序言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330732do=blogid=399335 6 、力学科普 -4 :《涌潮随笔:一种神奇的力学现象》序言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330732do=blogid=399811
个人分类: 科海随笔|7794 次阅读|31 个评论
音乐的魔力
热度 2 liaoxiaolin 2012-9-22 23:14
想说的都要呼之欲出的时候,其实也是最不知道从何说起,怎么说的时候。 很想说说“中国好声音”,想说说音乐,想说说真正喜欢音乐的人。师妹说每周就期待这个节目,这个节目也终于可以替代快乐大本营让我在周末开心和感动了。 这周是刘欢老师四个学生的pk,真的是强强对抗。这个节目也让我更加喜欢刘欢老师。以前新东方的老师说刘欢的“短粗胖”就是心血管疾病的典型表征,但是这些天的这个‘短粗胖’却散发着无穷无尽的人情味,对学生的关爱对音乐的执着对中国音乐走向世界的一种责任感,还有当然就是由内到外对音乐的热爱!他最后对媒体说:感谢媒体对袁娅维的认可,希望媒体对中国不同类型音乐都更加的关注。我想这才是一个好老师对学生不一般的爱,对他所从事的事业的热爱的一种升华! 用心唱歌低调的权振东真是用真情用真心感动了评委。 而以唱灵魂音乐(原来这真是音乐的一种类型)和RB为主的袁娅维的确是从外到内风情万种。 我也喜欢有国际范的吉可隽逸,“阳光热情,太有未来之星的可能性”。很有power,很有信心,前途不可限量。以前对少数民族的文化素养有一些不好的印象,但是这个吉可隽逸的语言表达真的挺不错。 徐海星小盆友,不知道网上都是什么的流言蜚语,但是刘欢老师最后一句的“come here" 然后给你一个拥抱,咱足够了! 喜欢他们说”我的 刘欢老师“。 音乐是一种很神奇的表达形式:可以催眠也可以提神,可以抚慰人心也可以催人泪下,有时候是一个人内心的渴望和另外一个不同的自己的映射。 一个学术师弟,对严肃认真的自然科学非常的痴迷。这样一本正经的人,很正常地和古典乐安静的音乐联系在一起,但是他最喜欢的却是周杰伦同学含糊不清的作品。我一向也是安静的人,但是听到阿黛尔那种浑厚的声音也情不自禁的不知所措。 很多人通过”好声音“看科学研究和科学人才招聘,我更想说的是如果搞学问或者搞事业的人都有搞音乐的人的那种 激情 和 坚持 和 享受 就好了;如果每一个导师和学生之间都能建立那种关爱和欣赏就好了。 some just want everything, but everything means nothing!
3444 次阅读|9 个评论
故事片《四戒》音乐 严重侵权
byk0104 2012-9-17 11:56
2012年6月起公映的故事片《四戒》(马侃执导,冯雷、刘桦等主演),未经我的授权允许,大段使用我的已由国外唱片公司出版CD的音乐作品:网上影片视频31:45起的音乐,是我的第三交响曲《京剧》第二乐章《丑——曲牌——诙谐的急板》的唱片原录音——EMI公司2007年3月发行,唱片号094639558223。
2797 次阅读|0 个评论
音乐是用灵魂阅读的巨著——冯季清老师专题讲座听后感
热度 1 sheep021 2012-9-12 10:20
数月前的某一天,有机会聆听了冯季清老师(上海师范大学音乐学院社会音乐系主任,教授)的讲座——干部素质与音乐修养。俺五音不全,是有名的跑调大王。本以为听不懂,结果却发现此次讲座非常精彩,引人入胜。艺术家的思路就是开阔、灵活,处事也很科学,不是一根筋,一刀切。聆听下来,受益匪浅。 讲座的主题,是启发大家如何在音乐欣赏与演唱中提高自己的生活质量和审美品位,学会用音乐培养情感、营造氛围,提高个人修养和管理水平。满满两个半小时,分别从听、唱、选择、欣赏等角度逐一展开,通俗易懂,高潮迭起。 冯教授首先指出了一些常见的 不够正确的听音乐习惯 。第一,只听歌词;第二,只听曲调;第三,歌词和曲调都听,但不听伴奏;第四,在媒体视觉异化的大潮流面前,关注的不再是音乐,而是唱歌人的发型、服饰、打扮等。冯教授认为,听歌应首先掌握要领。他以《我爱你,祖国》为例,鼓励学员们靠独立的思维去理解音乐的无穷内涵,按照文字为本、词曲相映、关注伴奏、整体欣赏的听歌要领去捕捉音乐的无穷美感和无尽奥秘。 听音乐就有这么多学问,那 怎样才能唱好歌 呢?冯教授先用五种不同的曲调演唱同一句歌词 “ 我们的家乡在希望的田野上 ” ,然后请学员们选择哪一遍唱得最好,哪一遍唱得最差。大学举手表决后,冯教授说音乐是多解的,没有标准答案,没有好与不好,只有合适与不合适。与个人经历、阅历、修养等等有关。同一首歌,不同的时代,不同的人,唱出的风格和韵味就会不一样。同一个曲子,不同的人的理解也会不同,甚至截然不同。然后他假设了五种不懂的情景,为五种曲调自圆其说。通过这种互动的方式,大家深刻体会到解读歌曲风格属性的重要意义,只有认准歌曲的风格属性,才能唱出歌曲的内容立意。这似乎有点“万物平等”的意思。看来音乐家,首先要是一个哲学家。为了提高音乐修养和个人素质,人人都需要懂点哲学才是啊。哲学不深奥,不枯燥,就在生活中、工作中…… 如何选音乐,也是一门大学问 。冯老师以筹办一场婚礼为例,告诉大家如何根据场景选择合适的音乐,让大家明白了音乐、场景、致辞等等在时间和空间上达到完美结合的重要性。原来,婚礼上不一定都要放婚礼进行曲的——那是在教堂举行婚礼的必备之作。 此外,冯教授还指出热爱生活是唱好歌的前提,并以卡拉 OK 为例,教会大家如何扬长避短选择适合自己特色的歌曲。 音乐是用灵魂阅读的巨著 。 以一段欢乐颂交响曲为例,众多声部交相辉映,一般听众难以辨别、难以欣赏,他说: 听懂听不懂,不在生理,而在心理!音乐要用心去听 。通过聆听和演唱,我们发现它带来的不仅仅是欢乐,更是修养、品位、灵感和创造。 气势恢宏的音乐材料、即席演唱的生动形式、诙谐幽默的语言风格,冯教授的讲座使我受益匪浅,回味无穷。 听完之后,俺这个五音不全的家伙,自我感觉良好——貌似自己已经不是音乐外行了。而且, 跑调也不能成为不唱歌的理由 。各有各的味嘛。 真是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啊。虽然,提升素质、提高修养是一个潜移默化的过程,但也可以速成—— 一日练一日功嘛。不过一日不练十日空哦。建议这样的讲座要多办,“大家”的话要多听。
个人分类: 聆听自然|2510 次阅读|1 个评论
【中国好声音】的品质和制作好过同类节目太多
liwei999 2012-9-9 18:26
上个长周末啥事没做,就在家看《中国好声音》,很享受 作者: 立委 日期: 09/04/2012 12:53:43 好制作,有气氛,有档次,真性情。 那英的性格很好啊。 庾澄庆从来没有听过他什么歌,可他很懂得营造气氛。 四 位导师也很默契。都有大师的范儿,还透着亲切。 也不怪,十几亿人精挑细选出来的,嗓音很棒,或者有特色。 同类节目最早可以追溯到我们年轻时候的青年歌手大奖赛(记得阎维文当年就是大奖赛得过第一名开始红的)、民歌大奖赛之类,当年风格比较单一。近年来红极一时的有超女,还有红歌赛等,台湾的有《金光大道》,编排和质量还是不如【好声音】。最臭的要数台湾电视上的【百万大歌星(?)】,上节目的大都有盘儿,没嗓子,听那歌儿,那叫一个折磨神经,同样是庾澄庆主持,节目档次却如此低。 【中国好声音】这档节目看了很过瘾。很多曲目是第一次听到,有些风格平时是敬而远之的,可是在这个节目里,在那种气氛下,选手多有出色表现,加上导师不拘一格手舞足蹈的点评和表情,很感染人。
个人分类: 立委随笔|3402 次阅读|0 个评论
控制论与实验音乐
热度 10 Wuyishan 2012-9-7 06:45
控制论与实验音乐 武夷山 美国康奈尔大学科学技术元勘博士生 Christina Dunbar-Hester 女士(现在是拉特格斯大学新闻媒体研究专业助理教授)在 Science, Technology Human Values (科学、技术与人类价值)杂志 2010 年第 3 期 发表文章, Listening to Cybernetics: Music, Machines, and Nervous Systems, 1950-1980 (倾听控制论:音乐、机器和神经系统, 1950 - 1980 )。 该文考察了控制论与实验音乐之间的联系。 1950 ― 1980 这三十年是人们采用电子手段从事实验性录音、作曲、音响制作和操纵的时代。一些音乐家在其作品中调用了控制论的主题,并与其他音乐家、工程师、乐器制作人、作曲家和科学家积极合作。不过,音乐中的控制论叙事主题经常表现为“开放性与非决定性”,而不是闭合世界中的“命令与控制”。 博主:在发达国家,像这样学科大交叉的学术选题还是比较多的,在我们这里则比较少见。
个人分类: 阅读笔记|5378 次阅读|15 个评论
耳机百年史话
热度 2 gl6866 2012-9-3 13:14
耳机百年史话
耳机已经是大家生活中的必需品了,一个人在家在路上,或是在办公室,戴着耳机听着歌是件极其惬意的事情,不影响其他人,可以自由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不过,有人知道最早的耳机是什么样子的吗? 19世纪80年代,世界上第一副耳机诞生了,不过它与音乐没有半毛钱关系,它是为通讯而生的。使用时需将重达几磅的耳机支在肩头,就像在肩膀上放了个音箱。 1881年 耳机与音乐无关 到了1895年,人们开始可以在家用耳机收听音乐。不过这耳机的样子很像现在MM们用来瘦脸的瘦脸器。 1895年 手持式耳机 1910年,Nathaniel Baldwin在自家厨房里造出了第一批现代耳机并兜售给了美国海军。这副耳机也开始有点现代头戴式耳机的模样了。而Baldwin可能只顾着赚钱,忘了申请专利。 1910年 第一款现代耳机 由Beyerdynamic制造的世界上第一款动圈式耳机DT-48无疑是耳机发展史上的一大里程碑。到现在Beyerdynamic也是音乐发烧友的顶级选择。 1937年 第一款动圈式耳机 本是专注于电影设备行业的AKG在这一年跳出老本行,开始转向视听设备,并设计生产了自家第一款现代耳机K120。看来并不一定要专一,跨界会更有意思。AKG至今仍是发烧友的好货。 1949年 AKG的第一款耳机 John C. Koss打造了世界上第一款立体声耳机Koss SP-3,随后十年里,它在耳机市场上独领风骚。 1958年 第一款立体声耳机 世界上第一款静电式耳机SR-1出现在日本东京,由Stax推出。相比于动圈式耳机,静电式耳机声音更加细腻,也不那么失真。 1959年 第一款静电式耳机 Koss在推出第一款立体声耳机的十年后推出了首款美国制静电式耳机ESP-6。该款手机重0.9公斤,至少比之前的肩扛式音箱好多了。 1968年 Koss的第一款静电式耳机 说到耳机历史上的大事件,不得不提Sony Walkman(随身听)的出现。忽如一夜春风来,满大街都是戴着耳机的年轻人,时尚而傲骄! 1979年 Sony Walkman来了 型男靓女们不用再担心发型被笨重的头戴式耳机弄乱,不过耳塞式耳机的巅峰是在几年后乔布斯推出iPod后才到来的。 1980年 耳塞式耳机 耳塞式耳机不能很好地隔绝外界声音,又想保护发型,就请使用Sony的后挂式耳机。 1997年 Sony后挂式耳机 Bose面向普通大众推出的抗噪音耳机QuietComfort让用户在轰鸣的飞机上或是吵闹的电视机前仍可以尽情享受自己的音乐世界。 2000年 抗噪音耳机 iPod的出现颠覆了整个音乐世界,走出家门随处可见耳朵上挂着一根白色耳机线的家伙。据统计,从2001年至今,已经有3亿副耳机随着iPod一起出售了。 2001年 iPod成就的耳机新里程碑 嬉哈教父Dr. Dre、唱片公司Interscope Geffen AM主席Jimmy Iovine和魔音耳机Monster联手推出了Beats by Dre耳机,很快就占领了耳机市场的半壁江山。那时,几乎每个NBA球员从车上到休息室都挂着Beats by Dre。 2008年 Beats by Dre 除了听音乐,现在的耳机还得引领时尚潮流。看看Lil Wayne的这副bling bling的Beats by Dre耳机,据说价值上百万美金哟! 2012年 耳机不只是关乎音乐
个人分类: 收藏鉴赏|4053 次阅读|19 个评论
音乐慢了
yanghualei 2012-8-15 19:04
音乐慢了 好像在等待那散漫的舞步 通道依然没人伫立 风收敛了 门前的树 又翻了一页 庭院的小道 几经改迁 信徒都走了 十字架依然在那悬挂着 他还是合并着双手 静静的祈祷着
个人分类: 生活随笔|3552 次阅读|0 个评论
音乐生命对自然生命进化的启示
jiangyongshuai 2012-8-12 18:20
音乐作为一种生命,C、D、E、F、G、A、B是其基石。也许这种生命形态和自然的生命因为形成某种共鸣而存在。 作为生命,我想大家比较关心的问题是其如何起源,如何变异,如何遗传,最终形成了音乐的多样性。 当然如果音乐真的有思想,它们也从事研究的话,我想它们很难想象它们是如何起源,它们无论如何也想不到他们是人类创造的,因为他们始终将生存在音乐的维度里。或许这样人类也可以称为他们的“上帝”。 同样,我们是否可以猜测人类或地球上的生命也作为某种艺术形态,和其它的什么东东(或许这就是我们所谓的“上帝”)产生着某种美妙的共鸣,进而被欣赏着......欣赏着...... $\sum 3$
个人分类: 音乐信息学|2513 次阅读|0 个评论
音乐进化论
kejidaobao 2012-7-30 13:33
文/杨书卷 美妙的音乐遍布世界的每一个角落,但是,似乎很少有人能真正深入探讨一下:这些好听的音乐是如何产生的?换而言之,同样是高低起伏的音符,为什么用某种方式组合起来,就悦耳动听,有着打动人心的魅力,而用另一种方式组合,就会变成令人难以忍受的噪音了呢? 人们常常认为,音乐利用声音的高低、强弱来表达意思和感情,是一种最抽象的艺术,是某些天才头脑中创造出来的想象,也是人类大脑最高层次的一种“心智活动”,科学还远未达到能触动这一“心灵奥秘”的能力。不过,富于创新精神的科学家们并不甘示弱,他们另辟蹊径,开始用独特的方式来揭开“音乐的秘密”。 英国帝国理工学院生命科学系的Robert MacCallum及其同事提出,我们听到的大多数音乐都是作曲家和演奏者的产物,当音乐从一位音乐家传到另一位音乐家的过程中,是通过一个有修改和自然选择的传代过程进化的,而听众的选择影响了具体歌曲的复制、传播和存留,在塑造音乐多样性方面起到了创造性作用。具体来说,就是达尔文进化学说的自然选择是美妙音乐演化的主要动力。 乍听起来。这一理论确实令人耳目一新,因为进化论刚一诞生,就在学术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进化论也成为探析人类社会变化的研究方式之一,但它一般局限在社会学的范围之内,对“纯艺术”的音乐领域,很少有人意识到它也是其演化的动力之一。更有意义的是,MacCallum不仅提出了这一看法,并且用实验做出了很好的证明。 MacCallum创建了一个名为“达尔文曲(DarwinTunes)”的网站,他先让计算机随机生成一些短的声音片段,然后放在网上让大家评分,有6931名感兴趣的网友参与了这次实验。实验方法是让这些人对声音片段从“好听”到“难听”给出分值,最好听的得分最高,最难听的得分最低,然后让声音片段模仿自然界的基因,进行重组、突变和复制。研究人员发现,平均评分最差的声音片段慢慢消失了,而那些平均评分最佳的很快复制产生了下一代。在自然选择下,经过了大约2500代之后,这些声音片段迅速地从噪音进化成了吸引人的音乐! 有趣的是,这项实验到现在为止还在往下进行,也就是说,“达尔文曲”网站上的音乐还在继续遵循达尔文进化论向前演化。不过,人们现在感兴趣的是,再经过多少代的进化,一部伟大的音乐作品便会因此而诞生呢?(6月20日Science) MacCallum的工作不仅引起了有关“流行音乐演化”的大讨论,还在了解人类智能实质的方面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并为现在流行的“计算机作曲”提供了新的理念,有科学家就认为,也许在作曲领域,计算机可以首先通过“图灵测试”,即人类最终将无法分辨出某首曲子究竟是出自天才的音乐家还是硬邦邦的计算机。 其实,中国学者也在类似的方面进行过尝试,而研究对象就是中国人最为熟悉的宋词。 “回首明月,悠悠心事空,故人谁知寂寞。风吹斜阳匆匆,芳草平生斜阳,风吹寂寞回首明月,一枝富贵年年,断肠长安不知。”能想象出,这首意境十分悠远的“宋词”,只不过是按照圆周率的数字排列,查询一个被称为“宋词密码”的软件而得来的么? 中国人民大学统计学院的研究生邱怡轩出于对数字的兴趣,对《全宋词》的文本内容进行了词频统计,得出了一张“宋词词频统计表”,给出频率最高的100个词语,排在前面的依次是东风、何处、人间、风流、归去、春风、西风、归来、江南等等,并将研究结果公布在自己的博客之中。 没想到,一些网友发现,根据统计表上每个词的对应序号数字随便挑选组合排列,常常会得到意想不到的一首“好词”,其中有些还成为公认的佳作。霎时间,这张“宋词词频统计表”便被奉为“宋词密码”,在网上迅速流传开来, 人们很容易看到,“宋词密码”与“达尔文曲”有着相似的科学背景:一代代词人将“好词”自然选择出来,最终进化为上乘的词作。而邱怡轩的无意之举,很可能会描绘出一种新的中国文化变化研究的图景。 当然,达尔文进化论最为人认可的还是在生物界内。美国乔治亚理工学院的研究人员正在执行一个被称为“5亿年项目”,将一个5亿岁的基因复活后插入现代大肠杆菌的细菌中,观察其超过1000代的进化过程。 这个古老基因叫EF-Tu,也是大肠杆菌中的一个基本蛋白,研究人员将其放置于现代大肠杆菌染色体的正确顺序和正确位置,从而制造出8个相同的菌株。这个既现代又古老的基因嵌合组成的细菌存活了,但比相对应的现代基因成长速度要慢上两倍左右,不过却更加健康,因为EF-Tu基因并没有突变成现代形式。反而是大肠杆菌内的现代EF-Tu蛋白在与古老基因EF-Tu交互作用中发生了突变,这些突变增加了细菌的机体健康。 生物学副教授Eric Gaucher说:“这接近于分子生命‘磁带’的倒带和重放,让我们来解决一些进化和分子生物学中长期存在的问题:一个古老基因在现代生物体中是否会重复自己、重演进化轨迹,或着去适应不同的路径。”(7月13日《科技日报》) 达尔文的进化论和爱因斯坦的相对论一起,堪称是20世纪最伟大的理论。但是,与相对论简洁明确的表达E=mc2不同,进化论的具体内容和适用范围,一直是一个“开放式”命题,新的理论一直在源源不断地“注入”其中,对它做出新的解释和修正。有意思的是,进化论也在生生不息,一代又一代地进化着“新生代”。■
个人分类: 科技风云|4071 次阅读|0 个评论
关于音乐
tianliangzh 2012-7-14 21:43
当我再次写关于音乐的时候 我知道我又很难睡去了 我不知道 为什么音乐有时会那么美 我甚至无法想象当初为何喜欢上 这种被音乐陶醉的时刻 我似乎已经不再关心 自己是否唱的难听 或是动听 这已经不再重要 或许 这是一个需要寄托的年代 不管这种心理的寄托来自笔尖 抑或舌尖 从何时已经开始 学会了跟着别人忙碌 有从何时 内心总会想要一个出口 于是音乐 成了心灵向外界透气的通道 于是写作 成了思想纠结不开的钥匙 于我 音乐与现实的生活无关 就像每天的梦 只是 精神世界 于是 生活不再是机械的改高考试卷 而是面条里的辣椒 是生活的味道 在屋顶唱着歌 半夜睡不著觉 把心情哼成歌 只好到屋顶找另一个梦境 怎曾有动人弦律在对面的屋顶 屋顶有美丽的邂逅?
2127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唯美高雅书房音乐
icstu1 2012-7-12 15:05
[转载]唯美高雅书房音乐
http://www.360doc.com/content/11/1112/12/7793103_163759942.shtml
个人分类: E 请教专家看法和学习的访谈|1407 次阅读|0 个评论
随笔之143:《K 歌》“释放压力 K T V”
uvard 2012-7-8 02:56
K 歌 释放压力 KTV , 歌瘾爆发不知累; 不顾音调狂吼醉, 声嘶嗓哑约下回。 --鲍毅
个人分类: 随笔小记|2883 次阅读|0 个评论
不信上帝,但爱听上帝的音乐
热度 1 benyang22 2012-7-8 02:25
我住的这个两万人的小城,至少有十个教堂。每到星期天早上,灿烂的阳光下,穿着整齐的大人小孩,鱼贯般地走进教堂。 我这样的不信上帝的,成了异类。其实我也偶尔地到教堂里,不是听讲道,而是听教堂的合唱音乐会,也可以说是听上帝的声音。我喜欢的西方音乐,很多都跟宗教有关。教堂里的合唱,那种庄重,那种优美,那种神圣,那种超脱,那种纯洁,那种虔诚,不管是为了颂扬上帝,还是为了颂扬自然颂扬生命,都是很动听,很感人的。 以下是 Mormon Tabernacle Choir 的几段合唱。这个合唱团大致成立于1869年,被里根总统称之为”美国合唱团“,曾5次在总统就职仪式上表演。 Amazing Grace http://www.youtube.com/watch?v=vSc-CDL61u8feature=related Bring Him Home http://www.youtube.com/watch?v=6M0UDnf46-ofeature=related O Holy Night http://www.youtube.com/watch?v=xE5QJWZENcQfeature=related Battle Hymn of the Republic http://www.youtube.com/watch?v=wpZ3jPMM5Acfeature=related
个人分类: 生活故事|3585 次阅读|1 个评论
米拉的音乐心情故事:James Blunt:you are beautiful
liwei999 2012-7-3 02:35
应“修网”的肖老师的帖“难道真是前世有缘?” 作者: mirror (*) 日期: 07/02/2012 09:15:23 难道真是前世有缘? 帖中说到一个歌词:只因为在人群中多看了你一眼,再也没能忘掉你容颜。做为搞化学的肖老师提出了一个机理:就是那一眼,导致了一个长时记忆或产生了一个稳定分子。从此之后,大脑受那个分子的调控! “在人群中多看了你一眼”说明那人还是不一般的,毕竟在人群中是出众的。镜某的经历是看见了一个人,单独的女孩,从夕阳照射的门口走了进来。就是这个瞬间,感到一个人从金光里走出来了。记忆应该是在脑中产生了一个回路,有些象USB存储器中的一个或几一系列的bit,而不是分子。因为分子太小了一些,稳定性差。虽然是这一瞬间就落入情网了,但是并没有“再也没能忘掉你容颜”的事情发生。可以说是只记住了有这件事情,却忘记了“那个容颜”,至今依然也是如此。不记得那个面孔,只记得一个“符号”——初恋。 ---------- 就“是”论事儿,就“事儿”论是,就“事儿”论“事儿”。 说说你的初恋故事吧。 日期: 07/02/2012 09:33:28 没有故事,只能算惊鸿一瞥,无论这一瞥多美妙,还称不上“初恋”。 事过境迁,人不能两次涉过同一条河流/ 作者: 立委 日期: 07/02/2012 20:02:53 也就是留个记忆、念想罢 了 这样说来,查尔斯多年后坚持与人老珠黄、少年时代的甜心结合,也是异数了。 佩服立委兄的见识、解释以及摘选的“拿捏”。 作者: mirror (*) 日期: 07/02/2012 22:08:54 时过境迁,能留下美好的记忆、回忆就 很不错了。能珍惜这些,其他的事情就不会有了。 ---------- 就“是”论事儿,就“事儿”论是,就“事儿”论“事儿”。 【立委后记】借题发挥,推荐一首经久不衰的英国上尉歌手的单曲,如今成为选美大赛的经典配曲了。反映的就是这种普遍人性。越听越有味道。说的是小伙子在地铁站的一次艳遇,姑娘似乎微笑地看了他一眼,从此不能释怀,可惜的是姑娘身边有了一个疑似男友的守护神在。在这种无望的单相思的纠缠中,歌者一次一次被她的美丽征服,但又一次一次提醒自己面对不可能与她一起的残酷现实。这样的感受可以引起无数人的共鸣,但实际生活中,这种艳遇大多不了了之,只是留下了一种记忆符号而已。可是,MV 却以最终的悬崖一跳给大家一个震撼。 http://www.tudou.com/l/nfh4z8t04Do/resourceId=0_04_05_99iid=22700921/v.swf James Blunt:you are beautiful http://www.tudou.com/listplay/nfh4z8t04Do/VYbtGqoBOmk.html http://www.youtube.com/watch?v=oofSnsGkops http://www.tudou.com/listplay/nfh4z8t04Do/FdDSzRhWL44.html?refid=487ce8f146b511d6
个人分类: 镜子大全|2928 次阅读|0 个评论
古琴和音乐的书求收留
热度 3 wangshu 2012-7-1 12:00
综合了师兄姐们的建议,总得来说,带几件衣服就够了,其他生活必需品国外的很便宜,当地买即可。看来主要是书的问题,目测有60kg。既然GYS老师有《琴曲集成》的话,琴谱就不带了。把现有的书分几个等级,【1】必须带走的,【2】尽量带走的,【3】寄存到朋友家里的。光一个古琴就占一个名额,真是太浪费了,太有价值了。 一半以上是音乐的书,还有一些是基础文化类的书,如字、诗、词等。这些书大概100本,70kg,我只能带30kg左右的书走。 对于第2和第3类,这些书放回山西老家没有人看,很是浪费,就像我的琴不用的时候免费借给别人一样。因此寄存给 北京懂古琴、读书、爱书、好钻研的琴友 。大概花了我几千元和几个月的时间收集。有愿意收留的么?要求是北京的、学古琴的,读书、爱学习的人。书放那里,也可以借给别人,不要污损、丢失即可。不知北大琴社或清华琴社等有意愿么? ======== • 中国古代音乐史稿上、下册 • 杨荫浏著 / 人民音乐出版社 / 1981-2 / 66.30元 • 2012-06-15 • 修改 删除 加入购书单 • 故宫经典 故宫古琴图典 • 2010-8 / 290.00元 • 2012-06-15 • 修改 删除 加入购书单 • 古琴艺术汉英双语小辞典 • 蔡良玉 / 2007-11 / 28.00元 • 2012-06-15 • 修改 删除 加入购书单 • 隋唐音乐及其周边 • 王小盾 / 2012-1 / 70.00元 • 2012-06-14 • 修改 删除 加入购书单 • 东西方文化视野中的朱载堉及其学术成就 • 卓仁祥 / 1901-1 / 22.00元 • 2012-06-14 • 修改 删除 加入购书单 • 汉字王国 • 林西莉 / 李之义 /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 2007.1 / 46.00元 • 2012-06-14 • 修改 删除 加入购书单 • 朱载堉 • 戴念祖 / 2011-10 / 49.00元 • 2012-06-14 • 修改 删除 加入购书单 • 中国音乐史图鉴 • 人民音乐出版社 / 2008-5 / 390.00元 • 2012-06-14 • 修改 删除 加入购书单 • 古琴 • 章华英 / 浙江人民出版社 / 2005-3-1 / 47.00元 • 2012-06-14 • 修改 删除 加入购书单 • 追寻逝去的音乐踪迹 • 吴 钊 / 东方出版社 / 1999-10 / 418.00元 • 2012-06-14 • 修改 删除 加入购书单 • 修改 删除 • 天潢真人朱载堉 • 戴念祖 / 大象出版社 / 2008-4 / 35.00元 • 2012-06-11 • 修改 删除 加入购书单 • 蠡测偶录集-古琴鉴定及其他 • 郑珉中 • 2012-06-09 • 修改 删除 加入购书单 • 中国古代房内考 • 高罗佩 / 李零 / 商务印书馆 / 2007-1 / 68.00 • 2012-06-07 • 修改 删除 加入购书单 • 秘戏图考 • 高罗佩 / 杨权 / 广东人民出版社 / 1992-7 / (平装)18元 (精装)28元 • 2012-06-07 • 修改 删除 加入购书单 • 弦外之音-当代古琴文化传承实录 • 施咏 / 光明日报出版社 / 2011-4-28 / 58.00元 • 2012-06-07 • 修改 删除 加入购书单 • 缪天瑞音乐文存(共三卷) • 天津音乐学院 / 人民音乐出版社 / 2007-06-17 / 300.0 • 2012-06-06 • 修改 删除 加入购书单 • 现代汉语词典(第5版) • 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 / 商务印书馆 / 2005-6 / 68.00元 • 2012-06-04 • 修改 删除 加入购书单 • 古乐寻幽 • 吴钊 / 2011-2 / 42.00元 • 2012-06-03 • 修改 删除 加入购书单 • 《松弦馆琴谱》钩沉 • 2011-5 / 128.00元 • 2012-06-03 • 修改 删除 加入购书单 • 唐代乐舞新论 • 沈冬 / 北京大学出版社 / 2004-4 / 16.00元 • 2012-06-03 • 修改 删除 加入购书单 • 悟雪山房琴谱 • 巴蜀书社 / 2010-7 / 100.00元 • 2012-06-03 • 修改 删除 加入购书单 • 琴曲歌辞研究 • 周仕慧 / 2009-8 / 34.00元 • 2012-06-03 • 修改 删除 加入购书单 • 唐诗鉴赏 • 王步高 / 南京大学出版社 / 2006-7 / 22.00元 • 2012-06-03 • 修改 删除 加入购书单 • 唐宋词鉴赏 • 王步高 / 南京大学出版社 / 2006-7 / 22.00元 • 2012-06-03 • 修改 删除 加入购书单 • 琴学六十年论文集(套装共2册) • 林晨 / 2011-5 / 689.00元 • 2012-06-03 • 修改 删除 加入购书单 • 神奇秘谱乐诠 • 朱权 / 2008-11 / 198.00元 • 2012-06-03 • 修改 删除 加入购书单 • 剑胆琴心 • 傅暮蓉 / 文化艺术出版社 / 2011-10 / 48.00元 • 2012-06-03 • 修改 删除 加入购书单 • 松弦馆琴谱 • 严澄 / 中国书店 / 2007-1 / 180.00元 • 2012-06-03 • 修改 删除 加入购书单 • 操缦琐记 • 张子谦 / 中华书局 / 2005年10月出版 / 1200.00 • 2012-05-31 • 修改 删除 加入购书单 • 陳拙彈琴論說輯注 • 楊元錚 / 香港大學饒宗頤學術館 / 2009 • 2012-05-31 • 修改 删除 加入购书单 • 查阜西琴学文萃 • 黄旭东 / 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 / 1995-8 / 42.50元 • 2012-05-31 • 修改 删除 加入购书单 • 是曲不知所從起 • 成公亮 / 香港恕之齋文化有限公司 / 2005 / 290 • 2012-05-31 • 修改 删除 加入购书单 • 今虞琴刊 • 今虞琴社 编 / 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 2009 / 135.00元 • 2012-05-29 • 修改 删除 加入购书单 • 触摸琴史 • 林晨 / 2012-2 / 40.00元 • 2012-05-29 • 修改 删除 加入购书单 • 尺八古琴考 • 黄大同 / 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 / 2005-8 / 29.00元 • 2012-05-29 • 修改 删除 加入购书单 • 中文工具书教程 • 林 还 / 北京大学出版社 / 2002-01-01 / 18.0 • 2012-05-27 • 赞 • 修改 删除 加入购书单 • • 琴学荟萃 • 2011-10 / 96.00元 • 2012-05-16 • 修改 删除 加入购书单 • 基本乐理 • 李重光 / 湖南文艺 / 2009-6 / 38.00元 • 2012-05-16 • 修改 删除 加入购书单 • 音乐随笔 • 缪天瑞 / 2009-6 / 28.00元 • 2012-05-16 • 修改 删除 加入购书单 • 琴曲集成 • 中国艺术研究院音乐研究所 / 中华书局 / 1994年10月 • 2012-05-14 • 修改 删除 加入购书单 • 说文解字 • 许慎 / (宋)徐铉 校定 / 中华书局 / 1963年12月第一版 / 20.00 • 2012-05-12 • 修改 删除 加入购书单 • 康熙字典 • 中华书局编辑部编 / 中华书局 / 2010-1 / 128.00元 • 2012-05-12 • 修改 删除 加入购书单 • 律学会通 • 吳南薰 / 科學出版社 / 1964 / 5.40 • 2012-05-08 • 修改 删除 加入购书单 • 存见古琴曲谱辑览 • 查阜西 / 文化艺术出版社 / 2007-03-01 / 100.0 • 2012-05-08 • 修改 删除 加入购书单 • 中国音乐词典 • 中国艺术研究院音乐研究所《中国音乐词典》编辑部 编 / 人民音乐出版社 / 2003-1 / 69.80元 • 2012-05-07 • 修改 删除 • 中国音乐词典 续编 • 《中国音乐词典》编辑部 / 人民音乐出版社 / 1992-6 / 70.00元 • 2012-05-02 • 修改 删除 加入购书单 • 古琴曲集 • 许健,王迪 编 / 人民音乐出版社 / 1962-8 / 30.80元 • 2012-05-02 • 修改 删除 加入购书单 • 古琴曲集 • 中国艺术研究院音乐研究所,北京古琴研究会 编 / 人民音乐出版社 / 1983-7 / 14.80元 • 2012-05-02 • 修改 删除 加入购书单 • 绝世清音 • 吴钊 / 古吴轩出版社 / 2005-5 / 78.00元 • 2012-04-28 • 修改 删除 加入购书单 • 天籁心经 • 黄河 / 2011-10 / 78.00元 • 2012-04-28 • 修改 删除 加入购书单 • 唐宋词格律 • 龙榆生 / 2010-3 / 18.00元 • 2012-04-25 • 修改 删除 加入购书单 • 人间词话 • 王国维 / 徐调孚 注解 / 中华书局 / 2009-6-8 / 11.00 • 2012-04-25 • 修改 删除 加入购书单 • 千秋一寸心 • 周汝昌 / 中华书局 / 2006-11-01 / 28.00元 • 2012-04-25 • 修改 删除 加入购书单 • 诗词格律概要 诗词格律十讲 • 王力 / 世界图书出版公司 / 2008 / 22.80元 • 2012-04-25 • 修改 删除 加入购书单 • 古琴曲分析 • 王震亚 / 中央音乐学院出版社 / 2005-11 / 18.00元 • 2012-04-25 • 修改 删除 加入购书单 • 条畅小集 • 严晓星 / 上海辞书出版社 / 2011-7 / 28.00 • 2012-04-25 • 修改 删除 加入购书单 • 高罗佩事辑 • 严晓星 / 海豚出版社 / 2011-1 / 19.80元 • 2012-04-25 • 修改 删除 加入购书单 • 古琴初级教程 • 巫娜 / 同心出版社 / 2011-10 / 32.00元 • 2012-04-25 • 修改 删除 加入购书单 • 琴与诗书同行 • 范煜梅 / 2010-4 / 120.00元 • 2012-04-25 • 修改 删除 加入购书单 • 琴学备要(上下) • 顾梅羹 / 上海音乐出版社 / 2004-3 / 98.00元 • 2012-04-25 • 修改 删除 加入购书单 • 梅庵琴人传 • 严晓星 / 中华书局 / 2011-5 / 36.00元 • 2012-04-23 • 修改 删除 加入购书单 • 秋籁居琴课 • 成公亮 讲授 /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 2012-4 / 45.00元 • 2012-04-23 • 修改 删除 加入购书单 • 半导体物理学(第7版) • 刘恩科 / 机械工业出版社 / 2008年 / 39.5 • 2012-02-12 • 论语新解 • 钱穆 /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 2005-3 / 33.00元 • 2009-01-21 • 修改 删除 加入购书单 加入购书单 • 四書章句集注 • (宋)朱熹 / 中華書局 / 1983-10 / 26.00 • 2008-12-26 • 修改 删除 加入购书单 存见古琴指法谱字辑览 • 清韵佩声 • 葛斐尔 / 2010-11 / 50.00元 • 2012-07-01 • 修改 删除 加入购书单 • 古琴新谱 • 龚一 / 2011-7 / 65.00元 • 2012-07-01 • 修改 删除 • 两唐书乐志研究 • 孙晓辉 / 上海音乐学院 / 2005-8 / 32.00元 • 2012-06-18 • 修改 删除 加入购书单 • 琴史 • 朱长文 / 中华书局 / 2010-9 / 23.00元 • 2012-06-18 • 修改 删除 加入购书单 • 斫琴法式 • 朱慧鹏 / 2012-1 / 280.00元 • 2012-06-18 • 修改 删除 加入购书单 • 伟大的音乐.国韵华章 • 吴斌 / 人民音乐出版社 / 2009年09月 / 860.00元 • 2012-06-18 • 古琴一书的内容简单,没有实质,还不如百科百科;录音几乎来自老八张,还有三位新人的已发表曲子,以及一个小姑娘的。此碟只适合送礼给不懂的人启蒙还是不错的。 • 修改 删除 加入购书单 • 高山流水 • 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 / 1901-1 / 200.00元 • 2012-06-18 • 修改 删除 加入购书单
个人分类: 琴茶诗文|3875 次阅读|5 个评论
遗落的音乐梦想
热度 3 szc0204 2012-6-28 16:12
遗落的音乐梦想
遗落的音乐梦想 我在家排行老小,又是个男孩(父母比较封建喜欢男孩)。我出生后父亲很开心。整天扛着我哼着不太着调的小曲。那也许就是我音乐的启蒙吧!儿时的我着实喜欢上了唱歌,可谓曲不离口。我家住在黄土高坡,信天游,想要有个家,潇洒走一回,晚秋,西游记主题曲等等那时流行的我都能哼上几句。姐姐常嫌我太吵不和我玩。还常打趣我:“就知道唱,您知道歌词啥意思啊?”我总是撇撇嘴,可我有时还是能意识到有些歌是我不太适合唱的。可我还是管不了自己的嘴,由不得自己就哼出来了。也许我是真的喜欢音乐的。看到电视里吉他手如痴如醉的弹奏,总梦想着自己也能有一把吉他。对于我那时的家庭买吉他那是不可能的了。不过我也有自己的办法,我把铅笔盒给拆了,绷上橡皮筋算是吉他了。这个家伙也着实让我乐呵了好长时间。再后来我用竹竿做成了笛子,音质自然差很多,当然也没人教我。我就是摸索着吹。若是听上去是那么回事,又有一点点旋律,那就是我的成名曲了。拿出去显摆那是不可避免的了。当然碰上大一些的孩子总是会不屑的走开。 有一天,到舅舅家看到舅舅在吹口琴,那可是我第一件真正能看的到摸得到的乐器,总是爱不释手。舅舅自然是能看出我的心思的,他没有给我。我甚至产生过邪恶的念头:偷。不过我最终还是忍痛割爱了。偷的结果是可想而知的(我那时还是一个很听话的孩子)。 中学以后,学习的重压一波接着一波,对音乐渴望在悄悄的消退。也只有在快乐的时候,心底会悄悄的唱出一丝丝早已陈旧的小曲。为了考上大学也许其他的都无意义了。没有跃过龙门的鲤鱼还能有梦想吗!那一年我考上了大学,省吃简用换来了随身听。同样的模式,我买了笛子,吉他,还有二胡。同样的我也开始了,成人的游戏:考研,考博,工作,结婚,买房,养孩子。学习一门乐器的梦想,渐行渐远。音乐梦想也只能成为回忆了。 后记,后来我买的二胡和吉他给了我侄女,促成了她学习二胡。她现在已经过了十级了。也算替我圆梦了! 图片来源于网络
个人分类: 人生感触|4078 次阅读|6 个评论
只是为了感动我们自己
热度 5 fengzhigu123 2012-6-27 08:14
在我们的一生当中,我们将会做很多事情,不是为了感动别人,只是为了感动我们自己。 然而,这些自我感动又是必要的,因为正是这些感动让我们真切的感受到了自己内心的悸动和灵魂的不安稳。 昨晚,在导师家里,师母为我们端上一份精致的现煮咖啡,教我如何喝咖啡,评鉴其中滋味。我说我是个土锤,她说以后再喝咖啡的时候应当按照自己内心的真实感受来对咖啡做出评价,这和她之前告诉我如何来欣赏音乐和艺术一样,总是根据你真实的内心的感受。 这种真实的内心的感受,我总觉得就是追随自己的内心,这往往会感动我们自己。 这很可能是我们近期内的最后一次见面,但我却只字未提感谢的话语。 以前去导师家,总是坐着直到被导师下逐客令,昨晚当我们提出要走的时候,导师却让多玩一会。 长久以来,对于别人给我的爱,我总是战战兢兢,生怕有所辜负。所以我总是把自己的坏挂在嘴边,总是说自己不好,师母却说你应当注意自己的嘴,不要把自己说的那么不好,其实你是个很好的孩子。 对于工作,导师说到了公司做好三件事:扫地、抹桌子和倒水。他说应该从小事情做起,不要在乎别人对你的看法,有时候一些事情做久了,这些事情就成为了你的一部分。 其实,不知从何时起,喜欢和他们说话。因为总觉得即便是骂,其中也透露着关怀,它是无私的。 昨晚导师有点拉肚子,微微的发烧;今晨,我坐在这里写这些东西。这些事情本来都毫无关联,只是因为我曾经做出的选择。 每一个选择,都将错失一些东西,也将获得一些东西。但我相信,这些获得的都将是最为宝贵的,而那些失去的,它们并非一文不值,只是已经毫无意义。 这些经历的,留下的,获得的,是它们构成了我今后人生的轮轭轨迹。 而我,必须再一次感谢在无锡遇见的你们这些人,感谢和你们的遇见。 我们都刚才上路,不经风雨,不抵终点。
个人分类: 杂言杂语|4938 次阅读|11 个评论
生物进化论创作动听音乐?
ForrestLai 2012-6-20 23:32
美国微软全国广播公司报道,音乐的创作如同生物进化,适者生存规则同样适用。近日,英国科学家创建了达尔文音乐引擎,它包含一些随机生成的短声音。6931名参与者试听了这些音乐,并对它们的美感进行评分。在自然选择下,经过约2500代后,这些声音从噪音变成了吸引人的音乐。 It has also given us the splendours of human culture. This may seem like a bold claim, but it is self-evidently true. People copy cultural artifacts – words, songs, images, ideas – all the time from other people. Copying is imperfect: there is "mutation". Some cultural mutants do better than others: most die but some are immensely successful; they catch on; they become hits. This process, repeated for fifty thousand years, has given us all that we make, say and do; it is the process of "cultural evolution". PNAS Paper http://www.pnas.org/content/early/2012/06/12/1203182109 Darwin Tunes http://darwintunes.org/
3803 次阅读|0 个评论
悟琴
热度 8 yaoqizhou 2012-6-9 23:53
前几天,大女儿参加她钢琴老师的学生汇报演奏会。演奏会结束之后,钢琴老师很激动。她说我女儿弹得太完美了,她都快掉眼泪了。她说我们真应该让女儿专攻音乐,她绝对能出息。我们一起谢谢老师教得好, 同时我却想不通:为什么我却听不出有什么让我感动的地方?我过去一直觉得人弹钢琴是一个机械动作,迟早会被机器代替,更不理解钢琴曲中的奥妙。这两天终于悟出一点点道理了。 音乐其实就是一门语言。虽然每个人都能 说 同样的话,各人说出来的却不是同一个 味道 ,更包含着不同的感情。还记得我听不懂英语时,任何人说的话,对我而言都是一样的:叽哩咕噜而已。英语听力慢慢好了,就能听出来英国腔, 美国音,以及南方调了。但我自己的中国江南英语也可能永远改变不掉了。 音乐 也是一样,弹出是结巴还是流畅,含糊还是清晰,豪放还是婉约,有意还是无情, 懂 的人一听就听得出来。现在 才领悟到学钢琴其实不是仅仅学 指 法,而是学习对不同时代的, 不同作曲家音乐的诠释。只有理解了音乐,才能知道那儿该轻重,该缓急,该强调。只有理解了音乐,才能真正听得懂,具有音乐耳朵。也只有听得懂,才可能有共鸣。想必钢琴家们对同一首钢琴曲也会有不同的诠释, 甚至是在不同场合下, 不同年龄段,都会有变化。音乐对我来说就是一门没有学过的外语,仍然在叽哩咕噜的阶段。 我从小只听过革命歌曲,五音都不全。 音乐对我是外语也就不奇怪了。难怪古人有对牛弹琴这一说了。 现在我觉得 学钢琴 就是 能 要 让孩子们有一对音乐耳朵,人生 就可以 多出一 维来感觉、去享受。这样 ,她们长大就不会有我现在的遗憾了。不过我觉得音乐同语言相似,是一门工具。我小时候高中英语老师劝我改文科,说我这方面有前途,还想说服我妈。我选择学理, 从 没有后悔。现如今, 女儿的钢琴老师劝说我们让孩子长大专攻钢琴,我想我们不会这么去鼓励,顺其自然吧。
个人分类: 家庭教育|8058 次阅读|11 个评论
《汉书·律历志》与秦汉天人思想的终极形态——以音乐思想为中心
热度 3 zhangqq 2012-6-7 10:16
《汉书·律历志》与秦汉天人思想的终极形态 ——以音乐思想为中心 章启群 摘要:《汉书·律历志》以音乐为本体,建立了一个崭新的天人思想体系。它把宇宙、自然世界以及人类整个世界,从社会制度(礼)到精神情感(乐)、从外在世界到内在身体,都视为一个有机的整体,一个像人的个体生命一样鲜活灵动的整体,而这个整体中跃动的心脏,则是音乐。这是既是一个完全艺术化的形而上学,也是一个可以落实到实用法则的形而上学。 关键词:律历志;秦汉天人思想;乐书; 邹衍的“五德终始”说风行之后,改正朔、易服色、历三统,成为改朝换代的标志。因此,从汉代建国之始,关于改历和确立律度量衡的工作一直没有停止。汉武帝曾诏邓平、落下闳、唐都等人,制订历法、律法等。《史记·历书》云:“今上即位,诏致方士唐都分其天部,而巴落下闳运算转历,然后日辰之度,与夏正同,乃改元,更官号,封泰山。”王莽时期,刘歆等人更是乐此不彼,组织大量儒生修历、定制,所有法度臻于完备。《汉书·律历志》曰:“汉兴,北平侯张苍首律历事,孝武帝时乐官考正。至元始中王莽秉政,欲燿名誉,徵天下通知钟律者百余人,使羲和刘歆等典领條奏,言之最详。故删其伪辞,取正义,著于篇。”两汉关于天文、历法、音律、度、量、衡的活动和规制,基本记录于《史记》诸“书”与《汉书》诸“志”。 音律之学的对象是音乐,历法之学是关于年月、季节分割的学问,二者之间可谓泾渭分明。但是,在汉代这二者却归为一类,甚至视为一体,水乳交融。《汉书·律历志》是这个思想的一个代表性文本。在《汉书·律历志》中,“律”与“历”交织的学问,不是简单地把音乐学与天文历法知识相加,也不是更高形态的历学或音乐形而上学,而是一种哲学,其中包括宇宙论、本体论、伦理学、美学等。实质上,这是汉代思想的完整体系,是一个以占星学——阴阳五行说为核心的天人模式和理论形态。 本文主要以《汉书·律历志》为核心,兼及《史记·乐书》、《历书》,讨论其中的天人思想。由于这些文本不完全属于作者本人的思想,因而更能代表汉代思想界的正统。 一、从《史记》律历思想说起 《史记·天官书》是占星学的集大成之作。除此之外,司马迁的占星学——阴阳五行思想也贯穿在《乐书》、《律书》和《历书》之中。 《史记·乐书》大部分与《礼记·乐记》相同,很多与占星学相关的内容在文字上都很相近。例如: 凡音者,生人心者也。情动于中,故形于声,声成文谓之音。是故治世之音安以乐,其政和;乱世之音怨以怒,其政乖;亡国之音哀以思,其民困。声音之道,与正通矣。宫为君,商为臣,角为民,徵为事,羽为物。五者不乱,则无怗懘之音矣。宫乱则荒,其君骄;商乱则搥,其臣坏;角乱则憂,其民怨;徵乱则哀,其事勤;羽乱则危,其财匮;五者皆乱,迭相陵,谓之慢。如此则国之灭亡无日矣。郑卫之音,乱世之音也,比于慢也。桑间濮上之音,亡国之音也,其政散,其民流,诬上行私而不可止也。 乐由中出,礼自外作。 故钟鼓管磬羽籥干戚,乐之器也;诎信俯仰级兆舒疾,乐之文也。簠簋俎豆制度文章,礼之器也;升降上下周旋裼袭,礼之文也。故知礼乐之情者能作,识礼乐之文者能术。作者之谓圣,术者之谓明。明圣者,术作之谓也。 乐者,天地之和也;礼者,天地之序也。和,故百物皆化;序,故群物皆别。乐由天作,礼以地制。过制则乱,过作则暴。明于天地,然后能兴礼乐也。……若夫礼乐之施于金石,越于声音,用于宗庙社稷,事于山川鬼神,则此所以与民也。 故圣人作乐以应天,作礼以配地。礼乐明备,天地官也。 及夫礼乐之极乎天而蟠乎地,行乎阴阳而通乎鬼神,穷高极远而测深厚,乐著太始而礼居成物。著不息者天也,著不动者地也。一动一静者,天地之间也。故圣人曰“礼云乐云”。 是故大人举礼乐,则天地将为昭焉。天地欣合,阴阳相得,煦妪覆育万物,然后草木茂,区萌达,羽翮奋,角觡生,蛰虫昭稣,羽者妪伏,毛者孕鬻,胎生者不殰而卵生者不殈,则乐之道归焉耳。乐者,非谓黄钟大吕弦歌干扬也,乐之末节也,故童者舞之;布筵席,陈樽俎,列笾豆,以升降为礼者,礼之末节也,故有司掌之。”“是故先王本之情性,稽之度数,制之礼义,合生气之和,道五常之行,使之阳而不散,阴而不密,刚气不怒,柔气不慑,四畅交于中而发于外,皆安其位而不相夺也。然后立之学等,广其节奏,省其文采,以绳德厚也。类小大之称,比终始之序,以象事行,使亲疏贵贱长幼男女之理皆形见于乐:故曰“乐观其深矣”。 夫歌者,直己而陈德,动己而天地应焉,四时和焉,星辰理焉,万物育焉。 但是,《史记》在“乐”和“律”的方面,也提出了一些新的思想,是对于占星学—阴阳五行说的拓展: 故音乐者,所以动荡血脉,通流精神而和正心也。故宫动脾而和正圣,商动肺而和正义,角动肝而和正仁,徵动心而和正礼,羽动肾而和正智。故乐所以内辅正心而外异贵贱也;上以事宗庙,下以变化黎庶也。琴长八尺一寸,正度也。弦大者为宫,而居中央,君也。商张右傍,其余大小相次,不失其次序,则君臣之位正矣。故闻宫音,使人温舒而广大;闻商音,使人方正而好义;闻角音,使人恻隐而爱人;闻徵音,使人乐善而好施;闻羽音,使人整齐而好礼。(《乐书》) 这里关于音律的思想,不同于《月令》的模式,不仅把五音与五脏、五常以及五种情感直接贯通起来,还提出了乐器构造尺寸的标准即“正度”的问题,而“正度”即与礼相关。从孔子到董仲舒都特别强调“正名”,而所谓“正名”,按照董仲舒的说法,就是改正朔,易服色,一统纪,明法度。乐器的“度”是最重要的法度之一。司马迁这里提出乐器的“正度”问题,成为《汉书·律历志》中最重要的思想之一。 司马迁还认为,律吕的来源是气,“神生于无,形成于有,形然后数,形而成声,故曰神使气,气就形。……非有圣心以乘聪明,孰能存天地之神而成形之情哉?”(《律书》)而气则形成于风。于是,他又论及十二律吕与季节、方位、天干、地支的关系。例如: 清明风居东南维,主风吹万物而西之。【至于】轸。轸者,言万物益大而轸轸然。西至于翼。翼者,言万物有羽翼也。四月也,律中中吕。中吕者,言万物尽旅而西行也。其于十二子为巳。巳者,言阳气已尽也。(《律书》) 不过,关于音律与天地四方四时天干地支的专门思想,也有更早的源头: 大圣至理之世,天地之气,合而生风。日至则月钟其风,以生十二律。仲冬日短至,则生黄钟。季冬生大吕。孟春生太蔟。仲春生夹钟。季春生姑洗。孟夏生中吕。仲夏日常至,则生蕤宾。季夏生林钟。孟秋生夷则。仲秋生南吕。季秋生无射。孟冬生应钟。天地之气正,则十二律定矣。(《吕氏春秋·音律》) 日行一度,十五日为一节,以生二十四时之变。斗指子,则冬至,音比黄钟。家十五日指癸,则小寒,音比应钟。加十五日指丑,则大寒,音比无射。加十五日指报德之维,则越阴在地,故日距日冬至至十六日而立春,阳气冻解,音比南吕。加十五日指寅,则雨水,音比夷则。……(《淮南子·天文训》) 更为重要的是,司马迁提出了以音乐为本体的形而上学。 王者制事立法,物度轨则,壹禀于六律,六律为万事根本焉。(《律书》) (故)【在】璇玑玉衡以齐七政,即天地二十八宿。十母(天干),十二子(地支),钟律自上古。建律运历造日度,可据而度也。合符节,通道德,即从斯之谓也。(《律书》) 律数:九九八十一为宫。三分去一,五十四以为徵。三分益一,七十二以为商。三分去一,四十八以为羽。三分益一,六十四以为角。(《律书》) 这里不仅仅是为五音十二律制订具体法则,而是鲜明提出了“六律为万事根本”的本体论思想。因此,它不是音乐形而上学,而是一种以音乐为本体的形而上学,或者说哲学。关于五音与数的关系,也符合这个形而上学的意指。譬如“九九八十一为宫”,宫声与君、圣相关,九九为数之极,因此匹配。 这些思想是《汉书·律历志》思想之滥觞。 但是,司马迁不仅把“礼”、“乐”二书分开,也把“律”、“历”二书分割。而《礼书》所表达的一些观念,与占星学基本没有关系。例如: 天地者,生之本也;先祖者,类之本也;君师者,治之本也。……故礼,上事天,下事地,尊先祖而隆君师,是礼之三本也。 天地以合,日月以明,四时以序,星辰以行,江河以流,万物以昌,好恶以节,喜怒以当。以为下则顺,以为上则明。 故绳者,直之至也;衡者,平之至也;规矩者,方员之至也;礼者,人道之极也。 这些基本上是荀子的思想。而到了《汉书·律历志》中,礼乐和律历,则统合一体,形成一个完整的以音乐为本体的哲学体系。 二、《汉书·律历志》的形而上学 经过刘歆等人的解释和创制,滥觞于邹衍“五德终始”说的占星学——阴阳五行学说,从理论到实践,得到全面的丰富和发展,不仅运用于王莽新王朝的礼仪和政治秩序之中,在意识形态领域中继续发扬光大,而且在学术思想和理论上也臻于完善。因此,到了东汉时期,秦汉的天人思想,即以占星学——阴阳五行说为核心的思想,终于形成了它的终极形态——以《汉书·律历志》为代表的文本。 《汉书·律历志》给我们展示了这个天人学说体系宏富繁密、极富想象力的面貌:从天地自然、人伦道德,到普通人社会生活最基础、最日常的准则,即从自然数到度量衡等,都纳入到一个完整的理论系统之中。 从形式上看,《汉书·律历志》所记述的是“律、度、量、衡”的规制和法则,不仅是所谓“正名”的需要,即改正朔,易服色,一统纪,明法度的需要,也是当时人们社会生活所必须依赖的手段,尤其是人们的物质生活,即从事生产、流通、交换活动所必须依赖的手段。实质上,这也是人类社会文明发展的一个标志。但是,如果《律历志》的目标仅仅如此,它就只是一部指导社会生活的工具书,正如当今社会的各种法规、条例汇编一样。《汉书·律历志》之所以具有思想史的意义,正在于它要寻找和论证这些“律、度、量、衡”确立的根本依据和原则。 《律历志》云: 《书》曰:“予欲闻六律、五声、八音、七始詠,以出内五言,女听。”予者,帝舜也。言以律吕和五声,施之八音,合之成乐。七者,天地四时人之始也。顺以歌咏五常之言,听之则顺乎天地,序乎四时,应人伦,本阴阳,原情性,风之以德,感之以乐,莫不同乎一。唯圣人为能同天下之意,故帝舜欲闻也。今广延群儒,博谋讲道,修明旧典,同律,审度,嘉量,平衡,钧权,正准,直绳,立于五则,备数和声,以利兆民,贞天下于一,同海内之归。 可见,它认为,所有的“律、度、量、衡”的最后根据,是天地、四时、人伦、阴阳等。因此,在考察和记述“律、度、量、衡”之外,它还加上“数”为之首: 《虞书》曰:“乃同律度量衡”,所以齐远近立民信也。……一曰备数,而曰和声,三曰审度,四曰嘉量,五曰权衡。参五以变,错综其数,稽之于古今,効之于气物,和之于心耳,考之于经传,咸得其实,靡不协同。 所谓《虞书》也没有提及数。一般来说,自然数是人类的先验知识,甚至是人们社会生活的基础和前提,本不需要规制、立法。而且,数本应成为度量衡的基础和依据。但《律历志》把数与音律、度量衡视为一类,由此可见,《律历志》不仅记录官方用立法形式确定的“律、度、量、衡”,还要为它们寻找和论证一个比自然数更为本源形态的依据和原则。这个依据和原则,只能是形而上学所建构的对象。其所谓“参五以变,错综其数”,即来自《易传》,这是《律历志》的哲学思想资源之一,实质上就是占星学——阴阳五行说。 数的来源和依据是什么?它说: 数者,一、十、百、千、万也,所以算数事物,顺性命之理也。《书》曰:“先其算命。”本起于黄钟之数,始于一而三之,三三积之,历十二辰之数,十有七万七千一百四十七,而五数备矣。其算法用竹,径一分,长六寸,二百七十一枚成六觚,为一握。径象乾律黄钟之一,而长象坤吕林钟之长。其数以《易》大衍之数五十,其用四十九,成阳六爻,得周流六虚之象也。夫推历生律制器,规圜矩方,权重衡平,准绳嘉量,探赜索隐,钩深致远,莫不用焉。 在这里,《汉书·律历志》并没有回答数的来源,而是转入数的运用要“顺性命之理”的问题。虽然它回避了一个数学的哲学问题,但转入的仍然属于一个形而上学问题。它认为,数的“顺性命之理”在黄钟:“本起于黄钟之数”。数运用的法则是《易》之“大衍数”。并以此为基础,来确定、规制律、度、量、衡。很明显,黄钟成为这里基础的基础,法则的法则。显然这似乎是本末倒置,用一个具体的器物(黄钟)形制,作一种度量制度中数字秩序的最终依据,完全是形而下的原则,与形而上的思想建构恰恰相反。例如,西方思想家总是从“我思”出发,作为建构形而上学的逻辑起点。然而,这却符合当时的思想观念,或者说符合当时的意识形态,从而是合理、合法的。 那么,黄钟是如何而来的?它形制的依据是什么? 黄帝使泠纶自大夏之西,昆仑之阴,取竹之解谷生,其窍厚均者,断两节间而吹之,以为黄钟之宫。制十二筩以听凤之鸣,其雄鸣为六,雌鸣亦六。比黄钟之宫,而皆可以生之,是为律本。 黄钟为黄帝所作,十二律由此而定。这个传说当然是当时社会意识形态的折射。在汉代,黄帝相当于是天帝的化身,他所做的一切,实则代表天意为人间立法。司马迁《史记·五帝本纪》就是从黄帝开始的。而“五声之本,生于黄钟”,“黄钟纪元气之谓律”。与此一致,黄钟、大吕等十二律乐器的长度、规制,能应和凤凰之鸣,也是根源于天地之象: 玉衡杓建,天之纲也;日月初(缠)【躔】,星之纪也。纲纪之交,以原始造设,合乐用焉。律吕唱和,以育生成化,歌奏用焉。指顾取象,然后阴阳万物靡不條鬯该成。故以成之数忖该之积,如法为一寸,则黄钟之长也。参分损一,下生林钟。参分林钟益一,上生蕤宾。 关于“成之数忖该之积”,孟康注曰:“成之数者,谓黄钟之法数。该之积,为黄钟变生十二辰积实之数也。忖,除也。言以法数除积得九寸,即黄钟之长也。”如法一寸,实为九寸。九为数之极,亦为阳爻之数,故以为黄钟法数。以此损益交错,如此类推,其他乐器法数则为之确定。 十二律吕的来历如此,它们与天地人的关系,则是既定的了。因此,黄钟、大吕、林钟与“三统”即天、地、人三者的关系也是具体的: 三统者,天施,地化,人事之纪也。十一月,《乾》之初九,阳气伏于地下,始著为一,万物萌动,钟于太阴,故黄钟为天统,律长九寸。九者,所以究极中和,为万物元也。《易》曰:“立天之道,曰阴与阳。”六月,《坤》之初六,阴气受任于太阳,继养化柔,万物生长,楙之于未,令种刚彊大,故林钟为纯地统,律长六寸。六者,所以含阳之施,楙之于六合之内,令刚柔有体也。“立地之道,曰柔与刚。”“《乾》知太始,《坤》作成物。”正月,《前》之九三,万物棣通,族出于寅,人奉而成之,仁以养之,义以行之,令事物各得其理。寅,木也,为仁;其声,商也,为义。故太族为人统,律长八寸,象八卦宓戏氏之所以顺天地,通神明,类万物之情也。“立人之道,曰仁与义。”“在天成象,在地成形。”“后以裁成天地之道,辅相天地之宜,以左右民。”此三律之谓矣,是为三统。其与三正也,黄钟子为天正,林钟未之(注:此处为“行”中一“童”字)丑为地正,太族寅为人正。 而天干、地支的形成或根据与律吕亦是密不可分: 天之中数五,地之中数六,而二者为合。六为虚,五为声,周流于六虚。虚者,爻律夫阴阳,登降运行,列为十二,而律吕和矣。太极元气,函三为一。极,中也。元,始也。行于十二辰,始动于子。参之于丑,得三。又参之于寅,得九。又参之于卯,得二十七。又参之于辰,得八十一。又参之于巳,得二百四十三。又参之于午,得七百二十九。又参之于未,得二千一百八十七。又参之于申,得六千五百六十一。又参之于酉,得万九千六百八十三。又参之于戌,得五万九千四十九。又参之于亥,得十七万七千一百四十七。此阴阳合德,气钟于子,化生万物者也。故孳萌于子,纽牙于丑,引达于寅,冒茆于卯,振美于辰,已盛于巳,咢布于午,昧薆于未,申坚于申,留孰于酉,毕入于戌,该阂于亥。出甲于甲,奋轧于乙,明炳于丙,大盛于丁,丰楙于戊,理纪于己,敛更于庚,悉新于辛,怀任于壬,陈揆于癸。故阴阳之施化,万物之终始,既类旅于律吕,又经历于日辰,而变化之情可见矣。 这样,天地、万物、四时、五色、三纲五常等等,与十二律五音的关系,自然混为一体,无法分离了: 至治之世,天地之气合以生风;天地之风气正,十二律定。黄钟:黄者,中之色,君之服也;钟者,种也。天之中数五,五为声,声上宫,五声莫大焉。地之中数六,六为律,律有形有色,色上黄,五色莫盛焉。故阳气施种于黄泉,孳萌万物,为六气元也。以黄色名元气律者,著宫声也。宫以九唱六,变动不居,周流六虚。始于子,在十一月。大吕:吕,旅也,言阴大,旅助黄钟(宫)【宣】气而牙物也。位于丑,在十二月。太族:族,奏也,言阳气大,奏地而达物也。位于寅,在正月。夹钟,言阴夹助太族宣四方之气而出种物也。位于卯,在二月。姑洗:洗,絜也,言阳气洗物辜絜之也。位于辰,在三月。中吕:言微阴始起未成,著于其中旅助姑洗宣气齐物也。位于巳,在四月。蕤宾:蕤,继也,宾,导也,言阳始导阴气使继养物也。位于午,在五月。 商之为言章也,物成孰可章度也。角,触也,物触地而出,戴芒角也。宫,中也,居中央,畅四方,唱始施生,为四声纲也。徵,祉也,物盛大而緐祉也。羽,宇也,物聚臧宇覆之也。夫声者,中于宫,触于角,祉于徵,章于商,宇于羽,故四声为宫纪也。协之五行,则角为木,五常为仁,五事为貌。商为金为义为言,徵为火为礼为视,羽为水为智为听,宫为土为信为思。以君臣民事物言之,则宫为君,商为臣,角为民,徵为事,羽为物。 这是一个新的世界图式和宇宙结构,它当然是由《月令》的世界图式发展而来。但是,它与《月令》图式的根本不同在于,这个世界图式和宇宙结构的中心是音乐:律吕是这个宇宙和世界中最为重要的元素。 在这样的理论基础之上,黄钟于是成为度量衡的法则和依据。 三、黄钟为度量衡依据法则略述 《汉书·律历志》中的音乐思想,绝不止于对先秦传统儒家的礼乐思想的发展,实质上则相反,是一个根本的颠覆。它也绝不止于把音乐上升成为一种艺术形而上学,而是试图建立一种以音乐为本体的宇宙论和形而上学。这个几乎音乐化了的形而上学,包含宇宙论、本体论、伦理学、知识论、美学等,不仅极富艺术性,也伸展到实践知识的运用层面,具有常识的性质。因此,《律历志》把律吕不仅与历法结合,还与度量衡贯通,使传统的“礼”和“乐”在汉代社会中结结实实、有血有肉地成为一体,伸展到日常生活的每个角落,让占星学——阴阳五行说思想全面落实到人们的日常生活,进入“百姓日用而不知”的潜意识之中。这是一种多么具有艺术创造力的形而上学! 《汉书·律历志》关于度量衡的论述十分具体、明晰: 度者,分、寸、尺、丈、引也,所以度长短也。本起黄钟之长。以子榖秬黍中者,一黍之广,度之九十分,黄钟之长。一为一分,十分为寸,十寸为尺,十尺为丈,十丈为引,而五度审矣。 量者,龠、合、升、斗、斛也,所以量多少也。本起于黄钟之龠,用度数审其容,以子榖秬黍中者千有二百实其龠,以井水准其槩。合龠为合,十合为升,十升为斗,十斗为斛,而五量嘉矣。其法用铜,方尺而圜其外,旁有庣焉。其上为斛,其下为斗。左耳为升,右耳为合龠。其状似爵,以縻爵禄。上三下二,参天两地,圜而函方,左一右二,阴阳之象也。其圜象规,其重二钧,备气物之数,合万有一千五百二十。声中黄钟,始于黄钟而反覆焉,君制器之象也。 权者,铢、两、斤、钧、石也,所以称物平施,知轻重也。本起于黄钟之重。一龠容千二百黍,重十二铢,两之为两。二十四铢为两。……铢者,物繇忽微始,至于成者,可殊异也。两者,两黄钟律之重也。二十四铢而成两者,二十四气之象也。斤者,明也,三百八十四铢,《易》二篇之爻,阴阳变动之象也。十六两成斤者,四时乘四方之象也。钧者,均也,阳施其气,阴化其物,皆得其成就平均也。权与物均,重万一千五百二十铢,当万物之象也。三十斤成钧者,一月之象也。石者,大也,权之大者也。始于铢,两于两,明于斤,钧于钧,终于石,物终石大也。四钧为石者,四时之象也。重百二十斤者,十二月之象也。终于十二辰而复于子,黄钟之象也。千九百二十两者,阴阳之数也。三百八十四爻,五行之象也。四万六千八十铢者,万一千五百二十物历四时之象也。而岁功成就,五权谨矣。 度是本起于黄钟之长,量是本起于黄钟之容,衡本起于黄钟之重。虽然有些数字与《易》、四时、四方亦相符合,但是,黄钟是最终依据。 最后,《律历志》有一总论: 权与物钧而生衡,衡运生规,规圜生矩,矩方生绳,绳直生准,准正则平衡而钧权矣。是为五则。……规矩相须,阴阳位序,圜方乃成。准者,所以揆平取正也。绳者,上下端直,经纬四通也。准绳连体,衡权合德,百工繇焉,以定法式,辅弼执玉,以翼天子。《诗》云:“尹氏大师,秉国之钧,四方是维,天子是毗,俾民不迷。”咸有五象,其义一也。以阴阳言之,大阴者,北方。北,伏也,阳气伏于下,于时为冬。冬,终也,物终臧,乃可称。水润下。知者谋,谋者重,故为权也。大阳者,南方。南,任也,阳气任养物,于时为夏。夏,假也,物假大,乃宣平。火炎上。礼者齐,齐者平,故为衡也。少阴者,西方。西,迁也,阴气迁落物,于时为秋。秋,(注:此处一字,左为上“米”下“韦”,右上“佳”下“大”,读zōu)也,物(“米韦佳大”)敛,乃成孰。金从革,改更也。义者成,成者方,故为矩也。少阳者,东方。东,动也,阳气动物,于时为春。春,蠢也,物蠢生,乃动运。木曲直。仁者生,生者圜,故为规也。中央者,阴阳之内,四方之中,经纬通达,乃能端直,于时为四季。土稼啬蕃息。信者诚,故为绳也。五则揆物,有轻重圜方平直阴阳之义,四方四时之体,五常五行之象。厥法有品,各顺其方而应其行。 它把度量衡等“五则”与占星学——阴阳五行思想进行直接沟通,实质上,也是用占星学——阴阳五行说来全面统摄度量衡等日用知识和法则。这就建构了一个形而上与形而下贯通一体、哲学与实用知识内在相连、思想与物质生活密不可分的大系统。这个大系统的义域之宏广、结构之质实、意味之深远,从某种角度说,超越了以往任何一种思想理论体系,包括像黑格尔哲学那样的思想体系,当然也超越了至今为止的任何一种中国哲学理论。 四、小结 《汉书》的占星学——阴阳五行思想,也贯穿在其他《志》中,成为其指导思想。例如: 人函天地阴阳之气,有喜怒哀乐之情。天禀其性而不能节也,圣人能为之节而不能绝也,故象天地而制礼乐,所以通神明,立人伦,正性情,节万事者也。(《礼乐志》) 圣人既躬明悊之性,必通天地之心,制礼作教,立法设刑,动缘民情,而则天象地。……故圣人因天秩而制五礼,因天讨而作五刑。(《刑法志》) 由此可以证明,体现在《汉书》诸“志”中的思想,是一个完整的体系。 至此,我们可以给秦汉占星学——阴阳五行说的发展,作一概述和总结。 从邹衍学派,经过董仲舒、司马迁、以及“五经”文本、《黄帝内经》等等,到《汉书·律历志》,秦汉思想形成的天地人学说才臻于完善。占星学——阴阳五行说不仅建构了外在的宇宙时空,而且建构了从天体到人体、从宇宙到内脏、从宏观到微观的完整世界。由阴阳五行延伸的事物可谓洋洋大观:从天上七政(日月五星),到地球的四时与五方,再到地上五行(金木水火土),再到人之五藏(肝肾心脾肺),以及自然万物的五色、五味、五音、五兽、五井、五气、无虫、五食、五臭,社会宗教伦理艺术美学的五帝、五神、五祀、五祭,政治伦理的五德、五政、五钟、五日、五内、五居,艺术美学的五律、五数,可见,这是一个囊括当时人们社会生活一切方面理论范式。 然而,在这个理论的范式之中,内在结构是什么?《月令》给我们展示了一个平面的社会生活的世界图式,占星学——阴阳五行说是其支配思想,这个世界图式的内在结构也就是阴阳和五行。董仲舒实质上以人为中心建立的天人结构,突出了天人二项的对立。《黄帝内经》最后把占星学——阴阳五行说伸展到人的肉身之上,和微观的经络血气之中。《汉书·律历志》则是在所有这些思想理论的基础上,以音乐(律吕)为核心,完成了汉代天人思想的一体化建构,是这场几百年思想史演进的最后一跃。 在《汉书·律历志》的天人范式中,从宇宙之中的天体运行、自然世界的万类生息,到人的身体生命运动,以及社会政治、伦理生活的运作,包括艺术的创造,都是和谐一致的。在这个宇宙万物之中,无论是精神的世界,还是物质的世界,俱处于一种永恒的运动之中,而这个运动具有协调一致的韵律和节奏。音乐(律吕)正是表达了这样的律动和节奏。因为,音律不仅是人的内在世界即精神、情感的表现,也是外在世界即大自然的运动(包括人体生命运动)节奏的表现。与历法相比,历法则从可视与可感的方面(季节变化),反映和揭示了外在自然的节奏与协调。而音乐(律吕),则是从可听的然而却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方面,昭示了整个宇宙、世界、社会、人体的内在律动和节奏。因此,它们在根本上是和谐一致的,都是一种节奏。这就是《律历志》把音乐与历法合为一体的内在根据。 由此可见,《汉书·律历志》以音乐为本体,建立了一个崭新的天人思想体系。它把宇宙、自然世界以及人类整个世界,从社会制度(礼)到精神情感(乐)、从外在世界到内在身体,都视为一个有机的整体,一个像人的个体生命一样鲜活灵动的整体,而这个整体中跃动的心脏,则是音乐。这是既是一个完全艺术化的形而上学,也是一个可以落实到实用法则的形而上学。仔细玩味,真是奇妙无比! 西方两千多年前的毕达哥拉斯学派,就以数和音乐为元素,建立了博大精深的哲学理论。《汉书·律历志》所建立的天人思想体系,当然不能完全符合近代以来科学论证的要求,然而,它的恢宏气度与极富创造性的想象力,与毕达哥拉斯学派亦可以媲美。尼采说过,音乐是一种能够直接进入精神的东西,而文字和所有以物质材料为媒介的思想形式则不能。这就是《汉书·律历志》所建立的这种形上学的奥秘和魅力所在。 《汉书·律历志》的这个思想体系,是中国“乐感文化”(李泽厚语)的内核,是中国灿烂的美学思想的源头之一,在中国悠久的文化传统中产生了巨大的影响,直至今日。 后来《汉书·律历志》言黄钟长度为九寸,《史记索引》曰:“而云黄钟长九寸者,九分之寸也。刘歆、郑玄等皆以为九寸即十分之寸,不依此法也。”
个人分类: 未分类|8195 次阅读|4 个评论
学术报告预报: 英美音乐与文化
热度 2 Wuyishan 2012-6-7 08:29
学术报告预报 题 目:英美音乐 与文化 报告人:刘 善红副教授 首都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英语语言文学系 时 间: 2012 年 6 月 8 日(星期五) 下午 13 : 30 地 点: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一层 189 房间 (北京复兴路 15 号,中央电视台西侧) 刘 善红副教授 简介 :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翻译理论与实践;英汉比较与研究;英美音乐与文化。 主要译著:《美国企业超级新星特郎普自传》(东方出版社) (1991) ;《北京教育》(北京市教委) (1995) ;《人格之谜》(中国青年出版社) (2002) ;《堕落天使——加拿大女性犯罪实录》(群众出版社) (2003) ;《十四型人格》(中国青年出版社) (2010) ;《全力以赴的人》(中国青年出版社) (2011) ;《世界上最伟大的领导力》(中国青年出版社) (2012) ;《拒绝我吧,我喜欢!》(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11) 内容简介:从语言、文化、音乐之间密不可分的关系入手,分析文化学习对于语言学习的重要性—— n 通过欣赏英美音乐来了解英美社会及其文化; n 通过了解英美社会及其文化来促进英语学习; n 通过欣赏英美音乐提高文化修养、音乐鉴赏力,最终陶冶心灵。 欢迎所内外各界人士踊跃参加! 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 学术委员会 研究生部 二○一二年六月四日
个人分类: 东鳞西爪|3679 次阅读|2 个评论
音乐唱片(三星) 封面 欣赏
icstu1 2012-5-31 10:17
音乐唱片(三星)  封面 欣赏
挑选出的好音乐,不知能够传送何处,方便大家欣赏。 先上封面的图片——请指教。
个人分类: W 学生的生活指导|2802 次阅读|0 个评论
中医的音乐疗法
热度 2 zhanghuatian 2012-5-25 17:36
我也不知道这是物质还是能量在起作用。也不知道经络和激素、酶、各种微量元素、神经纤维、血管、各种细胞等等有什么关系。那不是张某考虑的范围。 同时感谢新浪编辑推荐本文 音乐是一种旋律,一种心境,但采用音乐养生或治疗某种疾病的奥秘,很多人可能并不了解。中医指出,音乐疗法能防治慢性疾病。《黄帝内经》“金匮真言论”把五声音阶(宫、商、角、徵、羽,相当于西洋唱名Do、Re、Mi、Sol、La。)与人的五脏(脾、肺、肝、心、肾)、五志(思、优、怒、喜、恐)相联系,结合阴阳五行学说应用于疾病的诊断和治疗。 根据宫、商、角、徵、羽五种中国民族调式音乐的特性,与五脏五行的关系。对“抑郁、悲痛、挫折、愤怒、暴躁、忧伤、烦躁、沮丧”等精神及心理受损患者的治疗举例如下: 宫(即Do)调式音乐, 这类音乐风格典雅雄厚、悠扬舒展,有如“土地”一般宽广厚实,可入脾。“抑郁”的人可在五行顾前想后、忧心仲仲,郁郁寡欢,平时应多听宫调式乐曲。如《良宵》、《花好月圆》、《光明行》、《红旗颂》、等。这些乐曲风格悠扬沉静,能抒发情感。 商(即Re)调式音乐, 这类音乐风格凄苍怨慕、高亢激昂,具有“金”之特性,可入肺:“悲痛”在五行中属“金”、人们在悲不自胜、悲伤痛苦的情况下,应给予婉言引导,多听些商调式乐曲,如《春江花月夜》、《思乡曲》、《山丹丹开花红艳艳》、《信天游》等,能释放心中郁闷,放弃悲痛,振作精神。 角(即Mi)调式音乐, 此类音乐风格朴直质实在爽构成一种生机勃勃、欣欣向荣的旋律,曲调宛转悠扬,热情奔放。具有“木”之特性。可入肝:当遇到“挫折”,精神受损时,应听角调式音乐,此类乐曲生机勃勃,清丽俊逸,能使其从悲伤受挫的精神中解脱出来。“愤怒”在五行中属“木”,在愤怒万分,大动肝火或愤怒压抑心头时,也应听角调式乐曲,达到佐“金”平“木”,舒肝理气的作用,如《天上太阳红彤彤》、云南彝族《跑月歌》等。 徵(即Sol)调式音乐 ,这类音乐风格大多苍凉激昂、轻松活泼,形成欢快愉悦、心旷神怡的感染气氛,具有“火”之特性,可入心;性格“暴躁”在五行中属“火”,这类人做事干净利落,但爱言过其实,好胜心强,遇事稍有波折极易意志消沉,失去信心。平时病情未发作时,应向好的方面引导,听一些徵调音乐,如《新春乐》、《步步高》等,这类乐曲旋律热烈欢快,适合这些人的性格特征,能使人奋发向上。对于“忧伤”的患者,也可听徵调式音乐,如古琴曲《流水》、《喜洋洋》、小提琴协奏曲《梁祝》、《春节序曲》等。其旋律轻松愉快、活泼,能补心平肺,摆脱忧悉与伤感。 羽(即La)调式音乐 ,这类音乐风格清澈纯朴,悲戚哀怨,有如高山流水,富于清澈与光彩,具有“水”之特性,可入肾。精神上“烦躁”的人,应多听这些羽调式音乐,如《汉宫秋月》、云南民歌《绣荷包》等,能缓和、制约、克制烦躁情绪,延续快乐、欢畅的心境。另外情感上的“沮丧”在五行中属“水”,这些人多因遇到大的挫折及精神创伤,对生活失去信心,产生绝望、故深沉、流畅的羽调式乐曲亦适合这类人。如《江河水》、《二泉映月》等,能释放内心的苦痛,重新唤起对美好未来的希望。 以上曲目是作为音乐治疗临床试验参考而提出的范例,只是属于某调式乐曲的例子,并非代表全套医疗配方。古今中外的名曲名歌无数,某些大型乐曲又有反映不同情感内容的章节,如何灵活地选择采用适合不同患者的乐曲,就像中医选择药物处方一样,丞待音乐治疗医师不断的探索和实践。 如果有因工作压力大抑郁症的学者可以尝试听听《月光奏鸣曲》和《二泉映月》。 注:欣赏音乐时务必做到心静,静不下来可以念念《圣经》和《佛经》
618 次阅读|2 个评论
随笔之123:《笛韵》“悠扬笛音导步向”
uvard 2012-5-20 23:13
笛韵 晚风拂面汗衣爽, 远灯繁耀天穹苍; 悠扬笛音导步向, 翩然少年现月光。 --鲍毅
个人分类: 随笔小记|2589 次阅读|0 个评论
这个郑波尽还没完了。
zhanghuatian 2012-5-14 19:40
郑波尽,你少来这套。搞音乐的怎么了?音乐不是科学吗?今天我就和你叫这个真,科学从古语来讲就是“分科之学”,科学网的“科学”是什么意思不需要你来注解,目测你没有这个资格。如果编辑不欢迎我这个搞音乐的,我马上滚蛋。不需要你来多嘴。 提醒你一下 :你自己骂人在先,别把无辜的人都说成流氓。
499 次阅读|0 个评论
随感
zhaoyongke 2012-5-11 22:55
周五晚上最后一节课。从玉泉路坐班车回来,天阴沉沉的,依稀两三点雨。 习惯性地坐在车的第一排,前窗模糊的雨痕伴随着雨刷划过,将昏黄的灯光散作繁星点点。 此时,司机师傅放起了音乐。是一首老歌。张雨生《大海》。旋律再熟悉不过,手指下意识地捕获这久违的音符。 初次听到这首歌还是十年前上初中那会,用的随身听,从哥哥那里要的磁带,一天到晚带着耳机听。那时的设备现在早已淘汰,今天的初中生都用MP3了,要是谁再拿个破随身听,会被笑死。 听多了MP3,会变得越发浮躁,失掉了音乐带给的柔韧。数字音乐剥夺了我们的耳朵深处最纯真的那份执着。 现在年纪也不算大,为什么这么怀旧呢?看来自己这一路十年寒窗也有点历史了。 音乐有一种魅力,无论你隔多久,无论你隔多远,只要有这旋律,你的整个身心就被吸引进去,自我陶醉在里面。 大海真的能够带走曾经的爱么?我驻足,侧耳倾听,远方的呼唤。
个人分类: 随感|2130 次阅读|0 个评论
音乐的原始功能
热度 3 smallland 2012-5-9 11:11
国有国歌,校有校歌,会有会歌,宗教有圣歌,双利临门有红歌......似乎一个群体必须有一首歌才能体现凝聚力。CCTV的同一首歌,不是为了凝聚力,而是献爱心的,可见,音乐与同情心也有关系。对孩子的研究表明,音乐能增强个体间的理解和认同感。 音 乐的功能,其实不算是什么科学发现,许多乡音的故事,四面楚歌的故事,都是差不多的问题。但是音乐为什么有这样或那样的功能,就是一个深刻的进化心理学问 题。动物中没有语言,叫声类似人类的音乐,但也普遍存在“方言”。动物没有人类的先进文化,不可能实现相隔万水千山之间的交流。如果另外的个体能发出属于 自己的方言,自然就会被认为是同一群体的。其实在人类社会,差不多也是这样,一个四川人身处异乡发现有人说标准的四川话,就会立即产生亲近感和认同感。 远古社会的人类,音乐也不可能实现广泛的传播,都具有地域特色,作曲家(那时自然都是集体的传统的创作)也不可能把不同地域的音乐元素任意合并拼凑。这样,音乐也跟方言一样,具有类似身份识别的功能,共享同一音乐的个体,就会相互默认属于同一群体。 文明对本能的作用,譬如诱导、逆转、压迫、欺骗等,我在前面不同场合多次提到。 现代文明“欺骗”了人的本能--又用到欺骗,这个欺骗仅仅是指本能在“新奇”的环境中会做出的错误判断--不管相隔多远,尽管肤色不同,都可能唱起同一首歌,欣赏同一个乐曲。所以,所以音乐被称为是无国界的。这无国界,正是利用了音乐的原始特征。 大概了解一下音乐的原始意义,就不难理解其各种功能。其实,不同的功能都可归结为群体凝聚力和认同感。这种力量,可以用来做好事,也可能被邪恶所利用,譬如......万人大合丧......
3261 次阅读|8 个评论
科学网——博客中加载音乐
热度 1 lishuangshuang 2012-5-7 10:22
科学网——博客中加载音乐
1、点击引用视频 2、把音乐链接加载 3、如果浏览器没有realplay插件,可能需要安装。 3.1 real播放加载 http://www.z8090.com/朋友的酒.mp3 3.1 media播放加载 http://www.z8090.com/朋友的酒.mp3
个人分类: 生活|2370 次阅读|5 个评论
科学网博客——如何添加音乐
热度 2 lishuangshuang 2012-5-6 10:31
科学网博客——如何添加音乐
1、点击编辑博客 2、点击属性 3、复制相关音乐网址(点击添加音乐) 4、添加(第一栏,自己可以加音乐名称) PS:mp3地址可以在百度中找到想要的音乐,然后把地址黏贴到第一栏就行; 自己电脑里音乐貌似是不行的。
3503 次阅读|3 个评论
如何在博文中加入背景音乐?答案
热度 8 dxk990720 2012-5-5 20:38
为了让自己在写博文时和访客在阅读的过程中能沉浸在美妙的背景音乐享受中,那么如何在自己博文中加入背景音乐? 呵呵,刚才在科学网发了一个询问帖,很可惜没人给出答案。自己捣鼓了好长时间,也没弄出来 老婆还是很聪明的,一下子就搞出来了。 答案:在个人博客首页,点击装扮博客,再点击模块,最后勾上音乐盒,点击保存即可。 在音乐盒中点击编辑,导入你爱听的音乐,就可以享受背景音乐的乐趣了。 呵呵,还是女人聪明!
4212 次阅读|16 个评论
音乐确实可以激发人的创造力,特别是乡村音乐
热度 3 heaszy 2012-5-5 13:41
音乐确实可以激发人的创造力,特别是乡村音乐。田纳西州的音乐人才还是挺多的。现在不由得我也兴趣广泛了。以前爱听一些丁果贤的晋剧空城计;后来发现马连良的京剧空城计也不错。近年来有总听李可用的珠帘寨,听戏还可以学点历史。现在对原生态长调,呼麦,21度母颂。闲来听一下,大脑可以很快休息好,平静的想一些科学的问题,也难怪国外把艺术和科学放在一个学院。
个人分类: 体验|96 次阅读|3 个评论
背景音乐
热度 10 cissyludai 2012-5-1 22:38
5月中旬高职考评、月底考试。 突然发现自己上网看书的时间比看科网的时间差了一大截。 每回开着学习的页面还吊着科网,还时不时的过科网这边看看朋友们的博文和评论。 太锉了!没定力! 觉得这样下去根本看不成书。于是昨天、今天下了决心,不吊科网,只在休息时看看。 开着《卡农》作为背景音乐看书,反倒头也不痛了,心也定了,貌似书也看进了。 呵呵... 大爱《卡农》! 1022654.mp3 《Canon and Gigue in D》(D大调卡农)。 科网啊!让我欢喜让我忧!
371 次阅读|12 个评论
[转载]用音乐方式扶植贫困地区的美育
whyhoo 2012-4-18 19:04
——中国音协副主席、中央音乐学院副院长叶小纲谈送校歌计划 “对孩子们来说,校歌的意义早已超越音乐本身,它是一种温暖亲密的关怀,是一种执著进取的精神。帮助西部偏远地区的孩子们实现梦想,是我们责无旁贷的责任与义务,让我们点燃希望的种子、托起明天的太阳!让生活在同一片蓝天下的孩子共同分享成长的快乐。 ”近日,由中国音协副主席、中央音乐学院副院长叶小纲主持的北京现代音乐节送校歌计划项目组,真诚地向全国的音乐工作者和爱心人士发起这样的倡议。其实, 3年来,北京现代音乐节一直在用这样深情的呼唤号召周边的音乐界人士加入他们的送校歌计划,今年这份呼唤更是响彻了全国。   作为著名作曲家,叶小纲在不断探索自己的音乐创作外,还将目光投向普通人群,特别是贫困地区的青少年学生。他心中一直有个理想:通过自身的努力促进中国美育事业的平等发展。正是基于这一理念,叶小纲在2010年发起了送校歌计划,号召广大作曲家和爱心人士,为全国特别是西部欠发达地区的中小学创作校歌,以此加快我国音乐美育的发展速度,以音乐作为精神食粮,滋养青少年的心灵。    真情的发端   “我们应该做点公益的项目。 ”叶小纲有一次在网上聊天时这样对著名指挥家、北京现代音乐节音乐总监胡咏言说。送校歌计划最初只是叶小纲的个人想法。2010年北京现代音乐节有了一个重大的转型,就是从以前的学术化、当代、先锋、尖端慢慢往社会化、公益化发展。“其实这是一种拓宽视野的体现。 ”叶小纲说。正是在这种大背景下,叶小纲提出,现在的公益项目很多,我们是音乐创作者,最有可能做的就是给孩子们写歌。   说起送校歌计划的缘起,叶小纲说那是在一次西部考察期间,他发现了一个问题,就是西部偏远地区特别是一些少数民族地区的学生在一些重要活动时都没有歌唱,很多时候唱一些当地民歌就了事了。“鉴于这种情况,我们就决定给少年儿童写歌曲。虽然不光是西部地区少年儿童缺歌,但我们的目光还是放在了西部地区,因为那里欠发达,那里更需要人关注。那里的一些地方基本谈不上有什么音乐基础教育,特别是师资力量不足。那里的学校没有专业的音乐老师,又因为编制等问题,无法从外面聘请专业音乐教师。音乐课一般是会唱些歌的其他科目老师来上。即使这样,音乐课还时常被挤压,因为在他们看来,音乐不能直接改变他们的生活。但事实上是这样吗?不是!美育对学生成为一个完整、立体的人很重要,它像润滑剂一样,可以让人们的生活更加协调,也会激发更多的创造力! ”叶小纲表示,这项计划不管是否能够得到更多人的支持,他都会一直坚持下去,他期望通过自己的坚持去呼吁、发动更多人跟他一起参与写校歌。   真诚的行动   据叶小纲介绍,送校歌计划第一年是面向中央音乐学院的学生来征集的。为了把校歌送到那些最需要校歌甚至根本没有音乐教育的学校去,叶小纲等一些热心人往往是悄悄地以个人身份带上音响到当地考察,不仅如此,他们还为当地的学生带上了精心挑选的礼物和学习用品。   “我想唱歌,我喜欢唱歌”是叶小纲一行听到孩子们说得最多的一句话。他们发现,很多贫困地区的孩子对音乐的了解非常有限,读谱、简单的音乐知识都很贫乏,但他们又发现,其中有些孩子其实很有音乐天分。这样的情形使大家感觉到身上的担子更重了,也更激发了他们用更多热情、更多精力号召更多的人参与这项活动。   2010年春,甘肃省临洮县实验一小和第二中学的师生成为送校歌计划的首批受益者,歌词由两所学校选送,中央音乐学院师生共同谱曲。2010年4月,叶小纲前往临洮县参加送校歌计划全国启动仪式,并参加了由西北师范大学敦煌艺术学院组织的座谈会,就送校歌计划、音乐教育革新、音乐教师队伍培训等重要议题进行了交流和探讨。叶小纲一行还走访了临洮三中、太石镇太石小学、辛店镇生基希望小学和新添镇三十墩学校,考察当地的音乐教育情况。   2010年5月,中央音乐学院邀请26名甘肃师生来京参加北京现代音乐节的开幕式演出。在国家大剧院的舞台上,学生们与中央音乐学院附中合唱团共同演唱了校歌新作——《童心飞扬》和《临洮二中校歌》 。天真、淳朴的孩子们在演出中收获了一生难忘的记忆,也都感到了一种很大的快乐。“从小给孩子灌输美好的音乐信念很重要,因为音乐是最能给人力量、激情、信心的。 ”叶小纲感言,“从孩子们由衷的笑容中我们读出了他们的幸福。我们很满足,很感动。 ”   真实的困难   虽然送校歌计划从开始的很多人不理解、不知道、需要每个人发动自己身边的人,到现在已经发展成西安音乐学院、沈阳音乐学院等专业院校的学生也有不少愿意加入到这个项目中、参与创作了,但计划的实施仍然面临很多困难:“录制、出品以及送给学生唱片成品的成本是非常高的,每张大约要100元左右。因为我们力求不仅把送给孩子们的校歌成品做到最精致,而且把它们送到尽可能多的学生手里,每到一个地方我们都会送出几十册,每年我们都要送出几千册。从制作设计到使用的材料都十分考究,因为我们知道这些作品是要送到贫困、偏远地区孩子手里的,我们不希望给他们简陋的东西。录制等方面都邀请的是中国国家交响乐团这样高水准的演出团体,我们要把申请的每年100万元国家专项拨款全部用到更好地提高音像制品质量上,尽管每年送校歌的路费等费用都是我们北京现代音乐节额外支出的。 ”   虽然送校歌计划的逐步开展会面临很多困难,但中央音乐学院送校歌团队还是决心要把这项事业进行下去。“真正关注国民教育的人一定会帮助这项事业的完成。或许这项活动的价值不一定马上就能看出来,但我们仍然要做这件有意义的事,我们不在乎一时红火与否,而在乎它真正的作用,那就是用音乐的方式扶植贫困地区美育教育,丰实孩子们的精神文化世界。 ”叶小纲说。 原文见 http://www.cflac.org.cn/zgysb/dz/ysb/history/20120416/
个人分类: 艺术|1473 次阅读|0 个评论
要懂点音乐,才是好学生
热度 1 freefan 2012-3-29 20:41
《李岚清音乐笔谈》的一点点见解。 此书介绍了相关的音乐资料,这些都是艺术的结晶。了解欧洲各国音乐的发展史和一些代表人物。其中这些都应该属于高雅艺术,“音乐能够激起人类灵魂的火花”,我想是这样的。据说,爱因斯坦的相对论就是在他的小提琴中拉出来的,没有去考证,从某种方面考虑,说明音乐对人的思维是很有帮助的。书中作者也给出了,自己对音乐的看法,以及如何使更多的人了解和对经典音乐的热爱,推动中国音乐的发展。 首先开拓了自己的眼界,在听的同时,慢慢学会如何欣赏这些高雅艺术。或许某天也能激发我的灵感,一步步来,这仅仅是开始。 这本书非常适合中学生、大学生以及研究生,和所有热爱音乐的人们。如果想慢慢了解音乐,可以从这里开始。 说不好,科研成果就会从中爆发出来,搞科研的,多去听听吧!
1346 次阅读|1 个评论
音乐还是原版的好
sunymor 2012-3-20 11:56
CD最好,mp3的损失太大了,不敢听了, ape勉强可以听. 还要有个好耳机. 不好的耳机高音上不去,低音下不来,很难受.
2302 次阅读|0 个评论
傅里叶与贝多芬——数学与音乐
热度 3 ChinaAbel 2012-3-17 09:50
在中国搞数学的懂音乐的不多,搞音乐的懂的较深的数学的更是凤毛菱角,所以很少见到讲述数学和音乐的中文材料, 他们在各自的领域里“自己玩自己的”。 记得曾今见过《 Mathematics and Music. pdf A Diderot Mathematical Forum 》讲述数学与音乐的英文原版书,但我在音乐方面近乎“残疾”,加之英文水平也不好,费了很大的劲,还是没整明白。看到网友 Charlott 在他的博客 上的一篇博文,觉得写的挺好的,本文基于那篇博文改写的。虽然没有写上转载二字,但也不算原创。 让·巴普蒂斯·约瑟夫·傅里叶 ( 1768~1830 ),著名的法国数学家、物理学家,提出傅里叶级数,并将其应用于热传导理论上,傅里叶变换也以他命名。 路德维希·范·贝多芬 ( 1770~1827 ) ,伟大的德国音乐家,集古典主义大成、开浪漫主义先河的古典音乐作曲家、演奏家和指挥家。 从前,发现事物之间的关联的那些伟大人物多半是饱含着强烈的热爱;不过,我的经历表明,深刻的感受——不一定美好,也许是痛苦——只要足够深刻,也会帮你发现很多奇妙的现象。 我专业课的老师——从数学到信号系统,到数字信号处理,到电磁场,从未向我提起过音乐;我音乐课程的老师——从小学到初中,到大学里我旁听的音乐修养选修课程的老师,也从未向我提起过傅里叶变换。他们在各自的领域里讲述着各自的故事。 理论上,以傅里叶变换为起点的调和分析,目前正引领着分析数学向更广更深处发展。在应用中,傅里叶变换广泛应用于 物理学、数论、组合数学、信号处理、概率、统计、密码学、声学、光学等领域 。而音乐,似乎与这些没有关系,由于中国的教育系统的原因,音乐似乎远离数学。 突然那么一天,网友 Charlott 对着傅里叶级数发呆的当儿,想起老式收音机上一排绿色红色的灯,想起钢琴那一排黑白琴键,原来如此。让很多人头疼的级数和积分、看得眼花的五线谱上的蝌蚪——数学和音乐,如此不同又如此相似地讲述同一个问题。 傅里叶和贝多芬,除了生活年代相似,他研究着他的傅里叶级数,他创作着他的命运交响曲,我不知道他们是否互相认识,不妨假设他们的生命没有交点。为什么把他们放在一起,首先,要解释一下傅里叶变换。 需要说明的是,在不打算给出严密的推导,甚至结论性的数学表达式我也不打算罗列在这篇小文里。而是希望了解数学家和音乐家分别从什么角度去思考一个问题?数学和音乐之间是不是毫无瓜葛?比起记住一个公式并熟悉它所有的性质,发现并且理解其背后的意义才是更重要的;而这一点,也许那些沉浸在数学或音乐中多年的人都没有发现。 傅里叶变换,是一种对应关系。最初是作为热过程的解析分析工具,它只是一种纯粹的可证明的数学上的推导,是一种符号游戏; 在不同的研究领域有不同的变体形式。它广泛应用于 物理学、数论、组合数学、信号处理、概率、统计、密码学、声学、光学等领域。 但其思想方法却具有典型的还原论和分析主义的特征。 我从数学和音乐的关系切入,就以信号(声音也是一种信号)为例解释一下傅里叶变换原理:任何连续测量的时域信号,都可以表示为不同频率的正弦波信号的无限叠加;而正弦函数在物理上和数学上是被充分研究而相对简单的函数类。 这是什么意思呢?没有学过高等数学,不理解时域和频域的概念,但关系;如果你愿意从音乐的角度去看待傅里叶变换,一定能体会到一些奇妙感受。 通常我们按照时间展开一个物理量(可能是光强度、可能是声音强度、或者是既看不到也听不到的微波的电场、磁场强度等等),幸运的话可以得到该物理量关于时间的表达式,比如不同的时间它的幅度不一样;可事实上,这很困难。例如,一个男女多声部大合唱,你可以用一个分贝测试仪测出每个时间点的声音幅度,可是却无法描述这时的声音组成;极有可能 t1 时刻和 t2 时刻分贝仪显示相同的分贝数,可前者全由女声合唱,后者全由男声合唱,这完全是两种音色,只不过响度相同罢了。如何准确、全面地表示信号随时间的变化,这是在一个物理存在的尺度——时间轴上描述信号的问题,这里略过不表;我们假设信号随时间的变化可以找到相应的函数来表示。其实想想五线谱,一个蝌蚪接着一个蝌蚪横着排开,表示着它们被弹奏的先后顺序,这就是音乐上的用来表示信号与时间关系的方法。数学家绞尽脑汁研究的函数,无非是想找到一种紧凑的表达式来压缩这么大段的几页、几十页的乐谱,最终的目的是无论你指定哪个时刻点,只要将时间值代入函数,就能够得到此时演奏的是 Do 还是 Re 。音乐家们可不劳神这些,宁愿一个一个蝌蚪展开,演奏时按顺序记住它们;他们费尽心思的是怎样排列才能够更悦耳。应该说,数学和音乐在处理这个问题时完全走向了两个方向,甚至没有意识到它们有共同的起点。这些就是分别从数学和音乐的角度来理解的信号的时域表达。 那么频域表达是什么呢?不妨先从音乐的角度来看一看:按下钢琴的任何一个键,它会发出一个音高,对应一个频率,例如音名中央 C 的 Do ,其频率 f=261.6 Hz ,中央 D 的 Re ,其频率 f=293.7 Hz ,等等。我们不必记住每个音名对应的频率是多少,只要知道每一个白键和黑键都对应一个特定的频率。钢琴的琴键是有限的,因此它只能包含有限个频率点;如果我们沿着琴键从低音到高音画一条直线,这就是频率轴 x 。那些琴键就对应着 x 轴上稀稀落落的点,每一个单音在频率轴上都有一个对应的点,是音乐家表达单个频率的方式。那么,数学家怎么表示单个频率的信号呢?正弦函数,就是 sin(xt) 或 cos(xt) 。 x 代表单个频率,也就是频率轴上的某个点; x 固定,那么这个函数就是单频信号; t 代表时间,正弦函数随着时间推移呈现周期的波浪形。单频音会随着时间变化?似乎我们听到的单个键的音调无论持续多久都是一样的?解释一下,音调的高低与震动频率成正比 , 也就是说物体震动速度越快则音调越高;正弦函数随时间变化一个波形可以看成是一次振动,音调越高,说明每秒振动的次数越多。举例来说,频率 f=261.6 Hz 的 Do 如果持续一秒,就已经有 261.6 个波浪进入耳朵,它们是如此密集,以至于我们感觉不到每个波形随时间的变化,只能感知每秒进入耳朵波形个数的整体效果——波形越密,音调越高;频率表示了波形在时间轴上的密度,因此唯一表征了各个单音信号。所以,正弦函数是单频信号的数学表示。 傅里叶变换是什么? 数学老师在讲解这个问题时从来说得复杂拗口,一堆条件、一堆公式、外加一堆艰涩的物理解释。音乐老师一直在用它,却从不知道他们的工作原来可以用看上去深奥、玄妙的数学原理来解释。 作为听众的我们,傅里叶变换的一边是我们坐在台下闭上眼睛倾听,另一边是我们站在钢琴家旁边捂住耳朵看。这两个过程,音乐家演奏的是同一支曲目,其效果是一样的;而我们的观察方法不同,就有两种记录过程的方法。听,可以用磁带记录下整个时间轴上音乐的变化;看,可以用相机记录弹奏者在每个时刻按下了那些键,即每个时刻的乐声在频率轴上分布在那些键上(当然各个键按下的强度可能不同)。数学上的傅里叶变换,其实就是将原来难以处理的时域信号转换成了易于分析的频域信号(信号的频谱),然后可以利用一些工具对这些频域信号进行处理、加工,最后还可以利用傅里叶反变换将这些频域信号转换成时域信号。音乐家也是在做同样的事情:他们将脑海中闪现的乐声变化(时域信号)转换成了易于表达和阅读的乐谱,即演奏者每一时刻应该按下的琴键分布(频域信号),然后分配给不同的乐器演奏,最终在音乐会上呈现出音乐家脑中的美妙乐曲。 傅立叶变换属于调和分析的内容。“分析”二字,可以解释为深入的研究。从字面上来看,“分析”二字,实际就是“条分缕析”而已。它通过对函数的“条分缕析”来达到对复杂函数的深入理解和研究。从哲学上看,“分析主义”和“还原主义”,就是要通过对事物内部适当的分析达到增进对其本质理解的目的。这样说有些玄乎,不如从数学和音乐的角度看来得直观。 数学家的侧重点在时域和频域的转换,他们推导出严密的、普遍适用的变换公式,就可以把时域里信号随时间变化的数学表达式分解成频域里各个频率分量表达式的叠加。这就像耳朵灵敏的人能够分辨出钢琴家同时按下了哪几个键。不仅可以用来解释音乐的创作过程,还可以用来解释和处理更广泛的自然现象和工程问题;因为傅里叶变换将时域上分散的能量用频域里几个频率分量完全表示,以一个紧凑的形式来分析能量的变化——这和数学家希望将所有的事物用函数来表达并加以分析的初衷是一样的。 音乐家的侧重点在脑海中闪现的灵感,更重要的是信号的内容;时域到频域的变换是他们自然而然使用的一种记录方法,可以说是每一个音乐学习者的基本功,也许大部分人没有听说过傅里叶变换。可是音乐家却深谙此道,熟悉哪些键(频域上的变化)会带来何种听觉(时域上)效果;根据他们积累和发现的规律,创造出传世之作。 从数学公式的角度来看,傅里叶变换对于音乐来说也许帮助不大,除非你想编制一些音乐合成软件;不过从音乐的角度却可以帮助我们理解傅里叶变换的物理意义,从而在其他科学研究和工程应用中更加得心应手。 再从一个方面来说,本文的题目叫傅里叶与贝多芬(我只是想借他们引出数学和音乐),这两位生活在同一时代的数学家与音乐家,也许他们没有相遇过,各自独立地发展着数学理论和音乐风格;也许他们曾有过交情,交换过一些琐碎的观点。在他们之前已经有很多数学家、音乐家,如果那些数学和音乐领域的前辈们抛弃专业限制,有过密切的交流和讨论,也许傅里叶变换会提早很多年出现。 从傅里叶变换和黑白琴键的关系,我们可以一窥数学和音乐之间的千丝万缕;从数学和音乐之间的不同和相似,即使傅里叶变换,也不仅仅包含音乐的要素,还有例如绘画的要素等。所以热爱这个世界,她真的很奇妙。
个人分类: 数学天地|12568 次阅读|2 个评论
有笛声的地方,就有我的世界
热度 2 yuehaitang 2012-3-16 00:10
有笛声的地方,就有我的世界
音乐是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我认为音乐不但使我们心智成熟,而且更多的是为我们带来内心纯粹宁静的愉悦。这种愉悦,言语不得,我们总是细细的品,就像三毛在沙漠里开着她那白色神驹体验“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笛子是我最喜欢的乐器,自然笛曲是我最为亲睐的音乐,但到现在能拿出手的曲子也就算—姑苏行—啦。听曲子是我休闲娱乐的重要方式(一般叫听音乐,在我这严格点叫听曲子),听多了便慢慢能悟点东西出来,有了感觉便成了一种愉悦的方式。 -醉卧山林-的豪情,-秋湖月夜-的清幽,-西湖春晓-的婉约,能使我繁琐的生活简约,烦心扰事就此消散。-幽兰逢春-带我入兰园,闻兰香,我挥了一下衣袖惊起蝶虫些许;-春到湘江-载我游遍湘江水,听潮声,不动声色静看浪花一朵朵;-秦川抒怀-引我登秦岭,望帝陵,怅然记起多少旧朝事。 玉笛飞声,不管是古人的想象还是后人的浪漫,缺乏竹子的笛音是缺少穿透力的,我们常说塞外笛声,想必有-大漠-的风沙劲吹的力道;西域魔笛,也定有-帕米尔的春天-高亢的声响;江南丝竹,不乏-姑苏行-的柔美。当然我们也不会忘记-兰花花- 坚定勇毅信天游式的 叙事。我们喜欢一首歌曲,我们会随着歌声感情起伏,同样一首笛曲会让我面部表情,手上节拍发生变化。会入-深秋叙-的境,感受苍凉;会捧-喜相逢-场,喜极而泣;自然会凑-挂红灯-的热闹,共唱-万年红-。 偶尔给师兄放了一曲--远方的思念--,“你口味很重啊!”他说。
4102 次阅读|3 个评论
音乐学院的音乐,吵啊,一如我现在的状态
zhumei185 2012-3-13 09:35
我们学院就在音乐学院的边上,今早有事从主楼出来,顺路从那经过,真是一个晕啊。 一开始听到的是一声声的高调钢琴,走近后,中间又夹杂上吱吱啦啦的提琴还是小胡琴的摩擦音,那叫一个嘈杂啊,就一如我目前手头的事情,一团乱麻。 三门课要试讲,需要备课; 公积金等着办理; 家里网络需要开通; 科研上一个基金写完,马上又一个来了; 还要准备参加一个会议,写摘要,做墙报; 工作上坐班还要接收创新实验结题材料,报账!!! ..... 要晕了。看来,事情不能搅在一起啊,要不然只能是让自己晕头转向,不知所做为啥啊。赶紧整理一下,理出个先后轻重来。
个人分类: 工作日志|2305 次阅读|0 个评论
听国外的音乐
热度 1 heitiedan2012 2012-3-12 22:40
Normal 0 7.8 磅 0 2 false false false EN-US ZH-CN X-NONE MicrosoftInternetExplorer4 /* Style Definitions */ table.MsoNormalTable {mso-style-name:普通表格; mso-tstyle-rowband-size:0; mso-tstyle-colband-size:0; mso-style-noshow:yes; mso-style-priority:99; mso-style-qformat:yes; mso-style-parent:""; mso-padding-alt:0cm 5.4pt 0cm 5.4pt; mso-para-margin:0cm; mso-para-margin-bottom:.0001pt; mso-pagination:widow-orphan; font-size:10.5pt; mso-bidi-font-size:11.0pt; font-family:"Calibri","sans-serif"; mso-ascii-font-family:Calibri; mso-ascii-theme-font:minor-latin; mso-fareast-font-family:宋体; mso-fareast-theme-font:minor-fareast; mso-hansi-font-family:Calibri; mso-hansi-theme-font:minor-latin; mso-bidi-font-family:"Times New Roman"; mso-bidi-theme-font:minor-bidi; mso-font-kerning:1.0pt;} 记得小时候,父亲开收音机时,有时在听西方的弦乐曲,一般都是那种慢板的室内乐。当时的我,听着这些东西的时候特别奇怪,总觉得这有什么好听的,小提琴那种吱吱嘎嘎的声音总觉得有点刺耳。其实,人家拉的还是不错的。真正刺耳的是后来才听到的。反正对这些东西没有什么兴趣。更奇怪的是,在我们小的时候,父亲还经常听这些东西,等我们长大了,他反而不怎么听了。而且父亲也从来没有给我们讲过这些西方的弦乐曲。 后来,慢慢零零散散开始听一些西方的轻音乐,包括约翰·施特劳斯的圆舞曲之类,后来又听到了波尔卡什么的。觉得挺好听。直到文革之的,改革开放了,电台里开始大量播放西方音乐。这种轻音乐是最早听得多的,也容易喜欢上这种音乐。除了施特劳斯的圆舞曲之外,还有舒伯特的军队进行曲、贝多芬的土耳其进行曲,也有莫扎特的小夜曲之类。 接触到交响乐就更晚了。改革开放前,基本没有完整地听过贝多芬的交响乐。有时也只是零零散散的一些片断。后来,买了解套贝多芬九首交响乐的全部磁带,很过瘾地听了好几遍。当时最著名的几首还是比其他的要好听一些。不过,人们称赞得最多的第三、第五、第九,我只觉得第九还勉强可以,而英雄与命运感觉比较一般。反正音乐这东西,完全凭着个人的感觉,没有办法人云亦云。而在这九首最著名的交响乐里,我最喜欢的还是田园。有人说,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哪得几回闻。至于有这么夸张吗?我倒不觉得,不过,田园的确很美,这一点我认为是毋庸置疑的。我甚至想过,如果我离开这个世界,如果一定要搞什么遗体告别仪式的话,一定不要放什么祭灵送葬那样的哀乐,如果要放,就放《田园》,或者威瓦尔第的《四季》,这是我最喜欢的两首西方乐曲。 对于室内乐,如弦乐四重奏、五重奏什么的,特别是慢板,还是不太明白。有一年,跟老伴去北京音乐厅,就是去听室内乐。结果,没十分钟,老伴的呼噜声就起来了。幸好音量不大,要不然,这眼就现大了。 在国外的时候,偶然得到一张海顿的交响乐的 CD ,一听,气势恢宏,从此就喜欢上了。但是忘记是第几号作品了,是《钟声》还是《伦敦》,完全想不起来了。几次搬家,这张 CD 也不知放到哪儿去了。而且,为了经常能听,曾经把它拷到电脑上,虽然这种做法很愚蠢,因为电脑里的音效显然要差很多,只是为了听得方便,不得已而为之。 前些年,中央电视台音乐频道开播不久,播放了一台很有趣的音乐会,指挥叫什么名字我忘了,但是他的指挥非常幽默滑稽。比如,在演奏溜冰圆舞曲的时候,几个乐队成员站起来,哈着腰,把乐器夹在胳肢窝底下,然后双腿模仿滑冰的姿势来回交换重心。还有很多类似的滑稽动作。最后在演奏《蓝色多瑙河》的时候,观众纷纷起来跳舞,音乐会变成了舞会。 自从中央电视台每年新年都要播出维也纳新年音乐会以来,我也听过几次,开始还是很有感觉的。听过几次之后,也就一般了。特别是最后的那首拉德斯基进行曲,也不知怎么的,听着就像一队玩具兵在行进一样。好像也有一首《玩具兵进行曲》,那个旋律已经记不起来了。但拉德斯基进行曲,听起来太像一队木偶兵了。虽然听众热烈鼓掌,可是我就是喜欢不起来,总觉得有点滑稽。后来,听到苏联时期改编的《一个斯拉夫女人的送行》,也有叫《斯拉夫女人送行曲》的,那听起来,感觉完全不一样了。旋律不仅雄壮,而且优美,而且动人心魄。就我个人感觉来说,这支曲子的档次,比起拉德斯基进行曲来说,不知要高出多少倍。就是匈牙利的《拉科奇进行曲》,我觉得也比拉德斯基要好听得多。 我也有过一个苏联军乐的 CD ,因为这张 CD 里能够录制的苏联军乐不太多,好多我以前也不知道,也没听过,就旋律而言,能比上《斯拉夫女人送行曲》的,好像也没有。不过,苏联军乐队吹奏出来的音色,那是无与伦比的。咱们的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乐团,有的时候也许能达到这样的水平,但在很多时候,差距还是存在的。 苏联的歌曲自不必说了,好听的实在太多了。也有很多人都有同感,认为欧美歌曲和音乐的水平,比起苏联来说,差的真不是一星半点。不过,苏联解体后,现在俄罗斯的音乐没怎么听过,但现在俄罗斯的流行歌曲越来越向欧美的风格靠,这就与欧美的风格差距越来越小,听不出俄罗斯的特点来了。也许这就跟中国刚刚改革开放的时候相似,大量的港台歌曲进来了,我们就只是单纯地模仿他们,结果就是那些说是独创的歌曲听着也是不伦不类。 中国这么多年来,也有不少交响乐作品,有时候叫什么音画什么的。可是没有一个给人留下深刻印象的,除了一曲小提琴协奏曲《梁祝》之外,再有能拿得出手的就不知道都有什么了。文革前,我们的音乐、绘画都是学苏联的。经过文革,苏联是不能学了,因为是修正主义的。欧美原来就不打算学,因为是帝国主义的。改革开放后,倒也有学欧美的,但是似乎学得也是有点像邯郸学步,别人的没怎么学会,自己原来的也丢得差不多了。也许,欧美的交响乐自巴赫时起,已经有四五百年的历史了,中国自己创作交响乐的时间还是短了点,积累得远远不够。所以,要想达到较高的水平,恐怕还是需要长期的积累吧。
2632 次阅读|1 个评论
听国外的音乐
heitiedan2012 2012-3-12 22:39
Normal 0 7.8 磅 0 2 false false false EN-US ZH-CN X-NONE MicrosoftInternetExplorer4 /* Style Definitions */ table.MsoNormalTable {mso-style-name:普通表格; mso-tstyle-rowband-size:0; mso-tstyle-colband-size:0; mso-style-noshow:yes; mso-style-priority:99; mso-style-qformat:yes; mso-style-parent:""; mso-padding-alt:0cm 5.4pt 0cm 5.4pt; mso-para-margin:0cm; mso-para-margin-bottom:.0001pt; mso-pagination:widow-orphan; font-size:10.5pt; mso-bidi-font-size:11.0pt; font-family:"Calibri","sans-serif"; mso-ascii-font-family:Calibri; mso-ascii-theme-font:minor-latin; mso-fareast-font-family:宋体; mso-fareast-theme-font:minor-fareast; mso-hansi-font-family:Calibri; mso-hansi-theme-font:minor-latin; mso-bidi-font-family:"Times New Roman"; mso-bidi-theme-font:minor-bidi; mso-font-kerning:1.0pt;} 记得小时候,父亲开收音机时,有时在听西方的弦乐曲,一般都是那种慢板的室内乐。当时的我,听着这些东西的时候特别奇怪,总觉得这有什么好听的,小提琴那种吱吱嘎嘎的声音总觉得有点刺耳。其实,人家拉的还是不错的。真正刺耳的是后来才听到的。反正对这些东西没有什么兴趣。更奇怪的是,在我们小的时候,父亲还经常听这些东西,等我们长大了,他反而不怎么听了。而且父亲也从来没有给我们讲过这些西方的弦乐曲。 后来,慢慢零零散散开始听一些西方的轻音乐,包括约翰·施特劳斯的圆舞曲之类,后来又听到了波尔卡什么的。觉得挺好听。直到文革之的,改革开放了,电台里开始大量播放西方音乐。这种轻音乐是最早听得多的,也容易喜欢上这种音乐。除了施特劳斯的圆舞曲之外,还有舒伯特的军队进行曲、贝多芬的土耳其进行曲,也有莫扎特的小夜曲之类。 接触到交响乐就更晚了。改革开放前,基本没有完整地听过贝多芬的交响乐。有时也只是零零散散的一些片断。后来,买了解套贝多芬九首交响乐的全部磁带,很过瘾地听了好几遍。当时最著名的几首还是比其他的要好听一些。不过,人们称赞得最多的第三、第五、第九,我只觉得第九还勉强可以,而英雄与命运感觉比较一般。反正音乐这东西,完全凭着个人的感觉,没有办法人云亦云。而在这九首最著名的交响乐里,我最喜欢的还是田园。有人说,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哪得几回闻。至于有这么夸张吗?我倒不觉得,不过,田园的确很美,这一点我认为是毋庸置疑的。我甚至想过,如果我离开这个世界,如果一定要搞什么遗体告别仪式的话,一定不要放什么祭灵送葬那样的哀乐,如果要放,就放《田园》,或者威瓦尔第的《四季》,这是我最喜欢的两首西方乐曲。 对于室内乐,如弦乐四重奏、五重奏什么的,特别是慢板,还是不太明白。有一年,跟老伴去北京音乐厅,就是去听室内乐。结果,没十分钟,老伴的呼噜声就起来了。幸好音量不大,要不然,这眼就现大了。 在国外的时候,偶然得到一张海顿的交响乐的 CD ,一听,气势恢宏,从此就喜欢上了。但是忘记是第几号作品了,是《钟声》还是《伦敦》,完全想不起来了。几次搬家,这张 CD 也不知放到哪儿去了。而且,为了经常能听,曾经把它拷到电脑上,虽然这种做法很愚蠢,因为电脑里的音效显然要差很多,只是为了听得方便,不得已而为之。 前些年,中央电视台音乐频道开播不久,播放了一台很有趣的音乐会,指挥叫什么名字我忘了,但是他的指挥非常幽默滑稽。比如,在演奏溜冰圆舞曲的时候,几个乐队成员站起来,哈着腰,把乐器夹在胳肢窝底下,然后双腿模仿滑冰的姿势来回交换重心。还有很多类似的滑稽动作。最后在演奏《蓝色多瑙河》的时候,观众纷纷起来跳舞,音乐会变成了舞会。 自从中央电视台每年新年都要播出维也纳新年音乐会以来,我也听过几次,开始还是很有感觉的。听过几次之后,也就一般了。特别是最后的那首拉德斯基进行曲,也不知怎么的,听着就像一队玩具兵在行进一样。好像也有一首《玩具兵进行曲》,那个旋律已经记不起来了。但拉德斯基进行曲,听起来太像一队木偶兵了。虽然听众热烈鼓掌,可是我就是喜欢不起来,总觉得有点滑稽。后来,听到苏联时期改编的《一个斯拉夫女人的送行》,也有叫《斯拉夫女人送行曲》的,那听起来,感觉完全不一样了。旋律不仅雄壮,而且优美,而且动人心魄。就我个人感觉来说,这支曲子的档次,比起拉德斯基进行曲来说,不知要高出多少倍。就是匈牙利的《拉科奇进行曲》,我觉得也比拉德斯基要好听得多。 我也有过一个苏联军乐的 CD ,因为这张 CD 里能够录制的苏联军乐不太多,好多我以前也不知道,也没听过,就旋律而言,能比上《斯拉夫女人送行曲》的,好像也没有。不过,苏联军乐队吹奏出来的音色,那是无与伦比的。咱们的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乐团,有的时候也许能达到这样的水平,但在很多时候,差距还是存在的。 苏联的歌曲自不必说了,好听的实在太多了。也有很多人都有同感,认为欧美歌曲和音乐的水平,比起苏联来说,差的真不是一星半点。不过,苏联解体后,现在俄罗斯的音乐没怎么听过,但现在俄罗斯的流行歌曲越来越向欧美的风格靠,这就与欧美的风格差距越来越小,听不出俄罗斯的特点来了。也许这就跟中国刚刚改革开放的时候相似,大量的港台歌曲进来了,我们就只是单纯地模仿他们,结果就是那些说是独创的歌曲听着也是不伦不类。 中国这么多年来,也有不少交响乐作品,有时候叫什么音画什么的。可是没有一个给人留下深刻印象的,除了一曲小提琴协奏曲《梁祝》之外,再有能拿得出手的就不知道都有什么了。文革前,我们的音乐、绘画都是学苏联的。经过文革,苏联是不能学了,因为是修正主义的。欧美原来就不打算学,因为是帝国主义的。改革开放后,倒也有学欧美的,但是似乎学得也是有点像邯郸学步,别人的没怎么学会,自己原来的也丢得差不多了。也许,欧美的交响乐自巴赫时起,已经有四五百年的历史了,中国自己创作交响乐的时间还是短了点,积累得远远不够。所以,要想达到较高的水平,恐怕还是需要长期的积累吧。
2706 次阅读|0 个评论
声音大小的度量——分贝
热度 15 武际可 2012-3-12 14:11
个人分类: 科普|16920 次阅读|18 个评论
[转载]大橡树也曾是小坚果
hongri1130 2012-3-10 23:20
(一) 青空流岚 写过一个 有趣的人 : 她是个女的。除了她是女的之外,我对几乎她一无所知,我只是偶然在网上看到她的日志。 她有个特点。八年的时间,她没有间断过,每天做一件情——她每天在自己的博客上更新日志,而日志的内容除了歌曲,连只言片语都不会留下。 听起来很容易?你试一试坚持八年每天写一篇日志,日志内容哪怕是空白也行,你能坚持多久?何况还是八年要不重样的放音乐。 我曾一度怀疑她是某电台音乐DJ,日志上的音乐都是她的私人珍藏,后来得知音乐和她的工作毫无关系。我也曾怀疑这是一种暗号,向某人透露,她的信息。 八年,每天更新日志,内容只有音乐,不留下一句话。 这就像一部日式悬疑小说的开篇: 单调和规律的生活中,隐藏了一丝神秘。 我觉得这个人很有趣。 当然,你可以认为这个故事很无趣。 当然,为了不影响她,我就不留下她的博客地址了。 (二) 梵婗翻译一英语励志金句的时候,发现其语出双关: ——“The tall oak trees were once nuts.” ——高大的橡树也曾是小坚果。 不要小看自己或他人,总有一天,小坚果会变成参天大树。 “Don’t worry if you think you’re crazy, even the tall oak trees were once nuts.” — Life is good. 若你觉得自己疯了,不要担心,因为高大的橡树也曾经是坚果。 英语中的坚果 nuts,在俚语中解作疯狂、过份热情、不设实际。成功必须大胆的狂想,高度的热情,与及不设实际的努力。一般的努力,最多可换来平均的成绩。要完全的突出,相信需要一点 nut 才行。 (三) 一次,央视著名主持人崔永元在美国录制节目。在马路上,他看到一辆大卡车停在路边。他发现这辆卡车很大、很漂亮、很气派,车上装着满满的货物,但这辆卡车却很干净,车上还挂着许多小装饰,可以看出主人对这辆车十分爱惜。 卡车司机大约四十多岁的样子,身体很壮,戴着一顶棒球帽,穿着西装,胡子刮得很干净,刮过的皮肤泛着铁青色。他的这一身行头,如果不说,你无法想到他是一名重型卡车司机。 当他听说崔永元要采访他,便热情地拉着崔永元的手,让他上了他的这辆卡车。 这辆卡车驾驶室的后面,有一个书桌,书桌上有一台笔记本电脑和几本书,车壁上有书柜、液晶电视、电冰箱、沙发,里面甚至还有卫生间和洗澡间。 崔永元羡慕地说,这辆卡车简直就像是一个流动的家。 卡车司机说,对,它就是我流动的家,我人到哪,我的家就跟着我到哪,我已经快走遍全美洲了。卡车司机一脸兴奋和自豪的神色。 崔永元被这位卡车司机的热情和开朗性格感染了,问道,你是什么时候开始萌发要开卡车理想的。 卡车司机柔声地说道,在我6岁的时候,就有了长大了要开大卡车的理想。那时,我常常遐想,开着大卡车跑遍全国各地,是一件多么令人高兴和幸福的事。 崔永元大吃一惊,心想,他怎么没有想到将来当科学家、律师、医生、教师这些理想?而只想到将来要开大卡车这样卑微的理想? 看到崔永元疑惑的目光,卡车司机笑道,在我6岁的时候,一天,爸爸给我买了一辆卡车玩具。我看到,那辆卡车很气派,又大又长,开关一开,它就非常灵 活地在地上跑了起来,还会爬坡、拐弯。我兴奋地将这辆玩具卡车紧紧地抱在怀里,对爸爸说道,我长大了,也要开卡车,跑遍全国许多地方。爸爸高兴地将我紧紧 地搂在怀里,说道,好儿子,有志气,只要好好努力,将来一定会开上大卡车的。 就这样,在我幼小的心灵里,就树立了将来要开大卡车的远大理想。之后,爸爸就给我买了许多各种玩具大卡车。这些玩具卡车,我会自己拆卸和安装。亲朋好友、左邻右舍,还有学校的老师们,听说我将来想开大卡车的理想后,都纷纷夸奖我,还要同学和他们家的孩子向我学习。 中学毕业后,我报考了汽车职业学校,父母都非常支持我。毕业后,我顺利地进了一家汽车运输公司,终于开上了梦寐以求的大卡车。当爸爸、妈妈看到我真开上了大卡车,激动得热泪盈眶。 说起开卡车的经历,这位卡车司机仿佛沉浸在一种巨大幸福和喜悦之中。 崔永元不无感慨地说道, 理想没有高低贵贱之分,能将卫星送上天的人,受到人们尊重;能将自己开的大卡车装扮成像一个流动的家的人,同样受到人们的尊 重,这是一个社会文明和进步的生动体现 。( via ) (四) 在周星驰的所有作品中,我最喜欢的是《喜剧之王》,而非《大话西游》。 当所有的人都在说周的“无厘头”的时候,我始终没有体会到那种东西到底是什么。看过《喜剧之王》,我自己找到了一种解释。 如果我们非要给星爷的电影贴一个“无厘头”的标签,那么我宁愿这个标签的含义是这样的:星爷创造了一种喜剧的形式。他的电影里有很多东西,让你笑过 之后,眼里却饱含了泪水。这种周氏风格的喜剧更接近于人生的本质: 对美好和幸福的无限向往或靠近,对现实的残酷变得无限皮实,无理却在有理中。 生命中有很多看似平凡却十分伟大的东西:有芳香宜人的甜品,也有晶莹剔透的汗水和泪水。 有很多次,有人问我这样的问题:30岁以后的人,是否可以改行去做另外一行的事情?我说:没有人给你正确的答案。你得问你自己。 或许本来你有一个工作,但是其实你并不喜欢,你总是不甘心就这样下去,在自己年轻的时候,过早地放弃自己曾经遥远的梦想。 你应该使用尹天仇的经典句型,对自己说:其实我是一个…… 其实我是一个程序员:我喜欢这个事情,我做这个可以感觉到有控制力,我的爱好和专长能得到极大的表现。我会进入到一个新的行业,我靠自己的能力吃饭。也许有一天,我会老到,在这个行业失去竞争力,但是,那是多少年以后的事情,我不相信,自己会一直原地踏步。 其实我是一个歌手:我喜欢唱歌。因为这世上再没有比歌唱跟接近人们的心灵。我可以一边做自己热爱的事情,还可以赚钱孝敬父母。未来的路虽然很长,但我可以加入北漂,去睡地下室、吃很便宜的盒饭,学会忍耐,等待机会。 其实我是一个商人:我喜欢赚钱的感觉,因为这带来荣誉和成就。我能凭借智慧就能创造财富,能给成千上万的人带来幸福。我可以掌握自己的时间,做自己想做的事情。从不打算妥协,也不打算浪费自己的生命。 …… “其实我是一个演员”。这是一种对自我的追问:这种直面的真实,可以撕开一切的逃避或借口。 (五) 人们可以嘲笑一切,但你不能嘲笑你自己,更不能嘲笑梦想:“人如果没有理想,那跟一条咸鱼有什么分别。” 古往今来,很多伟大的人物是从小人物开始的,每一段不同寻常的旅程最初都来源于一个卑微的梦想。 别人不把你当回事儿,你至少得自己把自己当回事儿。做小事,也要拿出专业的派头,就象尹天仇那样,即使是个跑龙套的,也会直接跟人家说:其实我是个演员。 即使是真正的角色还没有机会出场,但在自己的心中,那个角色已经登场了:你知道了自己想去哪里,剩下的就是去干。该忙活什么就忙活什么。不知道就问,没有学过就学。哪怕成天拿着一本《一个演员的自我修养》看不懂,也没有关系。重要的是你真正开始上路了。 虽然辛苦,虽然彷徨,虽然需要等待机会的出现,但是你的心中会有一种源源不断的动力,一种乐观伴随着和时间决斗的感觉。 上路的感觉真好。 (六) 在《喜剧之王》里有这样一个场景: 尹天仇和柳飘飘并肩坐在沙滩上看海。夜已经很深了,四周漆黑一片。柳飘飘叹了口气说:“好黑啊,什么都看不到……” 尹天仇停顿了一下说:“也不是啊,天亮了就会很美啊!” 生命是一种穿越,伟大是熬出来的,天亮以后会很美。
个人分类: 观点评述|1595 次阅读|0 个评论
《北爱》,在音乐中还我一片晶莹如泪
热度 3 fengzhigu123 2012-2-25 14:40
两年前某个夏日的晚上,在北京,在中科院研究生院6号楼的某间教室里面,负责的学长在开完会之后要给我们放电影,他说这部电影是他最近才买到的一部大陆的禁片,这部电影的名字英文叫做《Beijing Rocks》,中文叫做《北京乐与路》。讲的是一群在北京追逐音乐梦想的孩子所经历的现实和梦想之间的冲突的故事,里面夹杂了许多汪峰和子曰乐队的摇滚音乐,记忆犹深的是汪峰的《晚安,北京》、《回忆之前忘记之后》和子曰乐队的《磁器》、《你也来了》以及《光的深处》。   在钢琴力度厚重,略带滞凝的钢琴旋律创造出的压抑氛围中,鼓声和沉重而奔放的男声节奏强烈而缓慢的展开:“我将在今夜的雨中睡去,伴着国产压路机的呻吟,在今夜的雨中睡去”,带着一种决绝和难掩的留恋,当男主角的尸体躺在太阳初升、机车轰鸣的北京街头的时候,撕碎每一个含苞待放的梦。   一种强烈的视觉迷局和听觉败局袭扰我们的心头,“晚安,北京,晚安,所有未眠的人们”,仿佛是在说:祝福你们所有未眠的人们,然而,我已疲倦,就在今夜是我睡去的时间,就在这国产压路机的轰鸣声中,让我睡去,我祝福你们,未眠的人们。   这种撕裂胸腔的震撼击碎我们所有年少的梦想,当主人公们穿着花花绿绿,扭动身躯撕心裂肺的抽喊着子曰乐队的摇滚乐,就是这种画面的辛酸和惨痛感让我们瞬间失去知觉。不知道究竟应该为这样奔放不羁的音乐欢喜,还是该为追逐梦想的人们快乐,抑或是为他们所处的境遇感伤,或许这一切都有了,然后我们才丢失了自己,陷入了一种茫然不知的感触,在这种感触之中更加不知所措,抑或者,我们是在想我们自己究竟该何去何从。   不知是我心境的问题,总是能从这些摇滚音乐中听出一种不羁背后的隐伤。   再后来便一直听子曰乐队的歌曲,听苏打绿的歌,听GALA的歌,听枪花玫瑰(gun's rose)的歌,在一种强烈节奏的打击声中寻找和我灵魂中某个节奏的契合点,被这种节奏所透漏出的情愫震颤到灵魂激荡,感受其中的快感。   前两天,忽然突发奇想,我想我应该买两本书来研究一下摇滚乐的历史。再后来就听黑豹乐队的《无所适从》。   再后来,具体的是前天和昨天,我用两天时间看完了《北京爱情故事》,看完后我以一种难以言语的状态回味其中每个角色的原型,发现这样的故事其实可能就发生在我们的周围,我们以为电视总是很狗血,却难以明了其实我们自己的生活才真正的狗血着。   《北爱》较之于《北京乐于路》,由于一个是电视剧,一个是电影,所以差别还是很大的。整体而言《北爱》给人的是让过去过去,让未来到来的启示,也即我们必须坚强的活下去,而《北京乐于路》则倾向于还原一种理想和现实躁动不安之下的挫败感,由于要将这种表达在短时间内完成,所以其故事的悲情色彩似乎更加浓烈一些。   所幸的是故事都发生在北京,北京是一座满怀梦想的城市,也是一个灵与肉撞击最为猛烈的地方。   闭卷沉思,《北爱》给人一种很酸、很苦的感觉,因为真实而酸楚,因为希望而温馨,因为放荡不羁而青春可爱,因为现实残酷而云淡风轻,但这种云淡风轻背后却是我们流逝过去的年华和擦肩而过的爱人和朋友。   滴答滴答滴答的节奏响起在后海灯红酒绿的夜空,曲折悠扬。我们都有疲惫想要找寻依靠的时间,听起这首侃侃的《滴答》,总有种需要聆听倾诉或者需要向人倾诉的触动。当滴答滴答的歌声响起在和顺古镇的上空,却给我一种美妙的遐想,或许人生最安适的状态真的就是和一个爱的人隐居于此,聆听着这样纯真美好,却又直击魂灵的旋律。   然而现实就是现实,输给理想和输给现实的人其实是一样的,那就是对于坚定信念的秉持,对于所求的减少。平淡的美好其实应该是最可贵的美好。   另一首《北爱》中的音乐是汪峰的《地心》,这首音乐比起《晚安,北京》来绝望的情绪舒缓了不少,因为《地心》中至少有一个爱着的试图向她对话的人,而《晚安,北京》却是望着天际漫无目标的呼啸,或许这就是有对象的悲伤并不是最大的悲伤,不懂为何悲伤的悲伤才是绝望。   是时侯听这首民谣风格的《滴答滴答》了,听着它的时间,或许正是我们可以反刍开始疗伤的时间。 注:由于链接的视频不能打开,找不到解决问题的办法,所以在这里提供侃侃《滴答》的链接 :《滴答》
个人分类: 散文天下|3655 次阅读|12 个评论
鲍元恺:《月亮的故乡》女高音、竖琴和弦乐队
byk0104 2012-2-22 16:41
《月亮的故乡》女高音、竖琴和弦乐队 鲍元恺1981年作 彭邦帧词 《音乐创作》1982年第三期发表总谱 中央人民广播电台1983年录音——韩艾独唱 谭利华指挥天津音乐学院弦乐队 伴奏录音下载: http://www.emus.cn/?uid-8727-action-viewspace-itemid-40479
4199 次阅读|0 个评论
将吾玲珑心换作涡轮泵
热度 5 kfysdszy 2012-2-20 19:06
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12/2/259414.shtm 如今,医学技术已经进步到人可以用离心泵在没有心脏的情况下完成血液循环)。也就是说“无心人”真的已经成为现实,那么那么, 未来我们可以没有脉搏、没有心跳,没有心脏这个重要的器官也能活着了。 比干被纣王剖腹挖心的故事尽人皆知, 而被剖心后的比干受姜子牙 法術保護,服食神符後可以保護 五臟 六腑 ,剖出心臟後仍然不死;但剖心後若在路上遇見人賣 空心菜 ,比干須問「人若是無心如何?」,若菜販回答「無心還活」;則比干可保不死;若菜販回答「無心即死」,就會立即斃命。比干运气不好,本来没有心又遇到一个说实话的人,所以他必死无疑了。 这样的神话当然是善良的人们对千古良臣欲救不能的勉为其难的无谓努力,比干已死,所以他必须碰到一个说实话的人,不然,哪里去找一个比干给大家交代 ? 人类学家对 尼安德特人 的消失有很多不同的解释,有与现代人祖先融合之说,有被现代人灭绝说,而一个更加 Romantic 又文艺范儿且得到不少人类学家承认的解释居然是 在对比了远古的 尼安德特人 与我们的祖先的体格和猎食能力以后,把比我们祖先体格还要强健的 尼安德特人 从地球上的突然地消失归结为他们没有音乐的抚慰和艺术的滋养。证据是在 尼安德特人 的遗存里人类学家、考古专家们没有找到像 我们祖先遗存里有的笛子和一些动物的泥塑。也就是说,不是强健的体魄更不是高效的狩猎工具使我们的祖先穿越艰苦的历史留存下来,而仅仅是因为没有音乐没有艺术,没有笛声的抚慰使强健的 尼安德特人消失在历史的长河中 ? 请想象一下在漫长的 “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 ” 茹毛饮血的世代,我们祖先的生活该是怎样的困厄。没有高效的猎食工具,没有足够的方法抵御雨雪风霜。可是不幸的是,他们已经有了七窍玲珑心,有了对家人的依恋对死亡的恐怖,对美的向往对爱的理解。 祖先们白天狩猎采集,到了晚上,所有人便就围着篝火听那一个偶然发现用中空的竹子吹出断断续续的声音的人的断断续续的吹奏,那些旋律还很生涩,开始他们或者并不满意,可是慢慢的,那吹奏的乐者找到了自己内心的节奏和旋律, Ta 吹出了自己的心声,他们没有词谱,用心吹出的该是他们的忧伤与回忆,籍由笛声他们感知了自己的感情,感知了自己的心声同时也抚慰了心的疼痛。笛声回旋呜咽,在广袤的天空,皎洁的月色下感天应地。这便是音乐的诞生吧?我们有理由相信,最早的艺术应该是音乐而不会是别的。祖先用音乐表达他们最深刻的爱与忧伤。我们更有理由相信,那第一首曲子一定是忧伤的,因为只有忧伤才会需要笛声的抚慰。而狩猎的喜悦是可以藉由围着篝火的舞蹈分享的,那不需要思想,不需要心灵,只要好胃口。所以,我们的祖先一定是籍由音乐开始回忆、开始倾诉、开始思想、开始有了交流感情的需要和能力而不再只是为食物和生存而交流。音乐由此诞生,艺术也由此诞生,而人类这时才真正的告别野蛮,开始文明之旅。 什么可以疗伤,可以治疗心的痛,神的伤?音乐乎,诗词乎? 哪里有一种旋律能够穿透时空直达灵魂,哪里有一种诗篇能够靶标心脏,治愈疼痛? 这个星球上人类几千年的文明,智人几十万年的脚迹,是什么使人类繁衍到今天而且生生不息 ? 在宏伟的尖顶直指云天的高大的教堂里,布道的神父和寻求心灵安慰的羔羊,除了忏悔和布道,礼拜的高潮就是在管风琴的伴奏下齐唱赞美诗,歌声直达云霄 . 这才是获救的最好途径?杜克大学就有北美最大的管风琴,那是杜克的骄傲。或者音乐自古以来就是抚慰灵魂、拯救苍生的最佳良药? 可是,我们又怎么才能找到那种旋律,那种可以抚慰伤痛的旋律? 在我们的心灵深处,藏着我们最深的伤痛和最柔弱的感情 , 这些伤痛和感情一定有它们自己的旋律,他们一定以自己的频率和节奏回旋在心里。也许有一天那个街角传来的旋律会与内心的旋律不期而遇发生共振使你泪满衣襟不能自己 ? 所以,音乐、诗词与所有文学作品一样,从他诞生那一刻起,他的存在与流传,从根本上就是也只能是倾述与疗伤的工具与良药。生死离别,离别是痛,回忆更是痛,这时候疗伤的音乐比食物更重要,没有食物还可以活过几天,伤痛而空心,人便是比干,空心必死。所以,没有笛声抚慰的强健的 尼安德特人消失了,带着他们干涸的灵魂和破碎的心,他们不是被野兽吃掉也不是饿死累死热死冻死的,他们伤心而死。 可是,今天,科技大大的进步了,我们居然可以没有玲珑心,可以给自己安上个涡轮泵活着。更重要的是,涡轮泵不是血肉之躯的一部分,它是不会受伤的钢铁。我们从此不再有人类的弱点,没有爱的能力也更不复有爱的伤痛。这样,音乐可以休矣,诗词更可以休矣,因为我们已经没有欣赏美产生爱的玲珑心。 尼安德特人的悲剧可以避免, 我们可以变得刀枪不入,远离伤痛 ? 附 : 音乐的起源 : a 、弦乐器起源的传说 墨丘利( Mercury )是希腊神话中诸神的使神。有一天他在尼罗河畔散步,无意中踩到一个东西, 那东西发出了美妙的声音。他拾起来一看,原来是一个空龟壳内侧附有一条干枯的筋。于是墨丘利 从中得到启发,发明了弦乐器。后人考证弦乐器出现在墨丘利之前,但弦乐的发明有可能正是从此 得到了启发。 b 、管乐器起源的传说 在中国古代,距今五千年前的黄帝时期有一位叫做伶伦的音乐家,传说中他曾进入西方昆仑山内 采竹为笛。当时恰有五只凤凰在空中飞鸣,他便合其音而定律。虽然这一传说并不完全可信,但 把它作为管乐器的起源也未尝不可。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7375 次阅读|8 个评论
音乐与性选择
热度 2 smallland 2012-2-15 22:55
车 手比设计汽车的挣钱,为什么,因为车手能给人感官的刺激,而汽车的设计者在背后。同样,作词作曲的不如前台的歌手出名,因为表达音乐的是歌手,给人感官刺 激的是歌手。其实,在听者的本能中,根本就没有另外的作者,因为在原始的环境中歌手都是自己作词作曲,就像雌鸟听雄鸟唱歌,她不会想象那么婉转的歌声还有 幕后操作。 唱 歌能成为性选择的一个指标,有不同的说法。有人说,歌唱不是性选择直接作用的结果,而是语言的附属物。语言在人类的进化史上发挥了怎么说都不过分的作用, 到了进化的后期,就有些家伙什么也不做,只靠说话就能过得比别人好。譬如春秋战国时期,就有不少家伙被称为纵横家,只靠三寸不烂之舌挑拨是非。所以,歌唱 是基于语言功能发展起来并成为性选择的指标,还是有道理的。如果人类没有语言,也可能就不会会唱歌--至少不会唱得这么复杂。当然也有人不这么认为,因为 许多动物会唱歌,但没有语言。鸟类不用说,Jane goodall模仿的黑猩猩长啸就跟唱歌差不多。我们的祖先,可能也曾差不多这么叫唤过。叫声越来越复杂,就演化成了语言。 不 管早期的起源如何,歌唱的确在性选择中发挥一定的作用,当然可能从来没有像今天一样夸张--高歌一曲就能价值N万。在原始社会中,在没有作词作曲专业人士 的情况下,一个好的歌手,词曲必然是自己做的,这就能体现其智慧和灵敏。如果把这个和孔雀的尾巴相比,似乎有点不合适,因为这里面没有残疾的成分。至于欺 骗和夸张,也只是他私下多用功罢了。 我 们常说能歌善舞,歌唱能和舞蹈结合起来,更容易刺激观者的观感。为什么?唱歌能体现智慧,舞蹈能体现体能,两者具备,才是优秀的基因。所以,摇滚乐更能令 人疯狂,更容易吸引异性粉丝。当然,雌性歌手的舞蹈和雄性歌手的舞蹈意义是不同的,雌性歌手舞蹈,主要是为了夸耀体型,HOURGLASS的体型加上扭 动,就更加突出了。而雄性歌手的舞蹈,主要是为了展示其体能,体能是原始社会中狩猎必须具备的。
2497 次阅读|4 个评论
[转载]中华音乐魅力将我们连在一起
whyhoo 2012-2-13 21:59
敖昌群(四川省文联副主席、四川省音协主席)   一年一度的美国辛辛那提中国新年音乐会“魅力华乐2012”,在中国春节期间于辛辛那提大学音乐学院柯比特音乐厅华丽上演。音乐会演出了著名作曲家敖昌群的两部代表作:管弦乐交响作品《康巴音诗》和声乐作品《我爱你,中华》。这是一台中西合璧的新年音乐盛会。和往年一样,这座顶级的大学音乐厅吸引了来自美国热衷于中国文化和音乐的专业人士和爱好者前往聆听和观赏。作为大辛辛那提中国音乐协会与辛辛那提大学音乐学院的再次鼎力合作,音乐会成为辛城又一中国文化热的焦点。大辛辛那提中国音乐协会作为非营利社团成立16年来一直坚持传播和弘扬中国文化的精髓。独具风格的中国旋律带给美国观众对中国斑斓的联想和无限的向往!   应美国大辛辛那提中国音乐协会的邀请,1月,我踏上了访美之旅。美国大辛中国音乐协会在辛辛那提地区非常出名,在长达16年的过程中,他们分别邀请了中国音乐家殷承宗、李云迪、吕思清等在一年一度的新年音乐会上演出,也分别演奏过谭盾、陈怡、赵季平、关峡、郭文景、陈其刚、鲍元凯等中国作曲家的作品。经过多年的努力,如今,大辛中国音乐协会举办的新年音乐会已成为全美最著名的中国新年音乐会。这次音乐会我作曲的管弦乐作品《康巴音诗》和歌曲《我爱你,中华》受邀出演。   管弦乐《康巴音诗》以作者生活过多年的康巴地区的文化为背景,以组曲的形式由3个乐章组成。作品曾先后由美国迈阿密交响乐团、厦门交响乐团、四川省交响乐团、四川音乐学院交响乐团等乐团演奏。担任这次音乐会演奏的是美国辛辛那提音乐学院110人的爱乐交响乐团,乐队指挥是台湾著名女指挥家许瀞心女士。   1月21日,这是演出的日子,天公不作美,连续几天都是大雪纷飞,路上结满了冰。我们一直很担心,这场音乐会的观众来自辛城、哥伦布市、肯塔基州以及印地安纳州。可以想像,在这样的天气里,驾车跑远路是一件多么危险的事情,观众们能来到音乐厅吗?但当我来到辛辛那提大学音乐学院柯比特音乐厅时,举目望去,大厅里已挤满了从各地赶来的美国观众和身着盛装的华人、华侨观众。看见大家热情踊跃的状态,我的一颗悬着的心这才放下了。我对其中一位华人说:“你们今天都穿得很漂亮啊!”她回答说:“这是一年一度的年度盛会,当然要盛装出席了。”   7点半,音乐会准时开演,热烈的气氛感染着在场的每一位观众,大家都期待着精彩节目的演出。辛辛那提大学音乐学院爱乐交响乐团演奏了交响作品《康巴音诗》,在许瀞心有力的手势下,乐队奏响了第一个音符。出乎意料的是,乐队表现非常精彩,与排练时相比有了质的飞跃,乐队出色地体现了作品的艺术感染力和风格。当乐队在许瀞心热情的引导下完成全曲时,观众爆发出热烈而持久的掌声和欢呼声。   我在这样的氛围中再次起立向指挥、向乐队、向观众致谢!谢谢许瀞心指挥,她一反排练时的冷静与沉着,几乎是以舞蹈般的动作带领乐队激情四射。谢谢辛辛那提大学音乐学院爱乐交响乐团,他们的演出在短短的几次排练后如此精彩,完全超出了我的预期。谢谢观众,他们的热烈掌声和欢呼声表明他们非常喜欢这部作品,这对作曲家来讲,是最大的褒奖。   接着上场演唱《我爱你,中华》的李毅是四川音乐学院青年教师,现在辛辛那提大学音乐学院攻读硕士研究生,他先后获得2009年法国第21届马尔芒国际声乐大赛第一名等各项国际奖项。我在四川音乐学院多次听过李毅的演唱,对他今晚的演出充满信心。李毅明亮的音色、流畅的音乐线条、清晰的吐字、起伏对比的音乐处理,将作品中所表达的中华儿女对伟大民族几千年历史的自豪感和热爱表现得淋漓尽致。当他的歌声在最高音处结束时,观众席再次爆发出雷鸣般的掌声和阵阵欢呼声。   音乐会结束后,很多观众还不愿离开,大家聚集在音乐厅观众休息大厅相互交流着观看演出的感想和心得。辛辛那提大学音乐学院音乐总监、指挥家保罗·杰布森说:“我从作品中感受到了来自中国西南康藏高原淳朴热烈的音乐魅力,作品中藏族音乐的浓郁风格深深地感染了我。”美国德顿大学交响乐团艺术总监、指挥教授、辛辛那提音乐艺术节指挥、成都交响乐团艺术总监刘江表示:“《我爱你,中华》深深感动了在场的每一位华人。温暖、激荡起伏的曲调和像火山爆发一般的力量唤起了每一个中华儿女对祖国的思念和热爱。很多现场观众在上世纪80年代就熟知这首歌曲,今天在美国见到作曲家本人并现场听到这首歌的实况演唱真是倍感亲切,非常兴奋。大家反映这首歌最能集中地代表天下所有华人对祖国的真诚情感。《康巴音诗》这首乐曲为美国听众展现了作曲家所具有的中国气派、中国风格和优秀的、人民能理解和热爱的作曲技巧。这也是该乐曲在美国第二次由美国乐团演出。我和我的美国同行们都认为《康巴音诗》是中国作曲家在如何学习借鉴西方作曲技巧和表现中国风格、中国气派上成功结合的优秀范例之一。”   参加演出的交响乐团的美国演奏家约翰·托马斯说:“演奏《康巴音诗》很享受!我们都有与演奏巴托克作品一样的感受,太有魅力了,一下就把我们带到了中国,太好了!”大辛辛那提中国音乐协会执行总裁沈宓激动地说:“音乐会非常成功,大家的辛苦和努力得到了最好的回报。”不少华人华侨都纷纷前来表示祝贺,一位女士激动地对我们说:“我对四川的藏族和彝族有所了解,听《康巴音诗》时,我禁不住泪流满面,太激动人心了。”   音乐会上,著名小提琴家黄滨演奏的小提琴协奏曲《梁祝》、著名唢呐演奏家郭雅志演奏的《百鸟朝凤》、大提琴家张博演奏的《牧歌》等,都赢得在场观众的热烈掌声和喝彩。   音乐会结束了,但音乐会演出的热烈场景在我心里久久不散。美国观众和华人、华侨热烈的掌声和欢呼声还在耳边回响。中华音乐的魅力在这场音乐会上得到了充分的展示,我们有信心有力量将更多更好的中国音乐作品推展到世界舞台上,让全世界各国人民能够从这些作品中更多地了解中国、认识中国、热爱中国。这是每一位音乐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我们将为此奋斗终身! 原文见 http://www.cflac.org.cn/ys/xwy/201202/t20120206_124803.html
个人分类: 艺术|1373 次阅读|0 个评论
流彩约人归——为湘明老师的西湖配乐
热度 19 xinyumri 2012-2-5 08:05
新年伊始,陈湘明老师在他的博客上刮起了“大雅相违久,约君问正声”的古风,我混在围观的人群中,忍不住跟着叫了声好,没想到立马被陈老师抓了个现行,提起了做视频一事。我当时没敢揽这活儿,就开了个玩笑说我先去找个配得上他的作品的大雅来。 之所以不敢接,是因为我觉得精致与唯美不是我的第一本征属性。陈老师的诗词和摄影,处处透着对美与律的孜孜以求,又因其丰富的美学造诣而显得不落痕迹,不是我轻易敢碰的。 更早的时候,曾荣昌老师也找过我,想做一个德国风情的视频,而且要赶在科学网五周年的时候。我对德国风情和德国音乐都不够熟悉,也只好推掉了,这里再一次向曾老师表示歉意。 骨子里,我还是和草原那种粗犷舒阔的风格有更多的契合。所以面对着李学宽老师的那一大堆片子,感觉颇为兴奋。把牛马羊分类组合、排序编号这种事情,我做起来很是得心应手,乐此不疲。 李老师一开始想让我用“美丽的草原我的家”作音乐,我也还从网上下载了无伴奏合唱“牧歌”,这两首歌的共同点,就是把对草原的美和热爱,都浓缩凝聚在了两分钟的歌唱里。但我怕自己功力不逮,给做成了卡拉 OK 一级的片子,就太糟塌李老师那些精美大气的摄影作品了。 最后我还是决定用鲍罗丁的“在中亚细亚草原上”。鲍罗丁本人是个化学教授,只在业余时间作曲,有“星期天的音乐家”之称。用化学家的音乐来配化学家的摄影作品,算是一个意外的巧合与惊喜。“在中亚细亚草原上”共有两个旋律,从单簧管和圆号开始,用不同的乐器一遍一遍轮番演奏出来,一波一波地把音乐推向高潮,两个旋律汇合以后共同交织缠绕,此起彼伏,绵绵不绝,尽情地抒发着草原之美,很有些像“诗经”里反反复复的“今夕何夕”“子兮子兮”那样一咏三叹的抒情方式,和草原的气质也符合。 如果说草原是“诗经”的草原,那么西湖就该是唐诗宋词的西湖了。可是去哪里找唐诗宋词的音乐呢? 那天上班路上,穿过我平日里惯走的那片林子时,收音机里传出了柴科夫斯基的“六月船歌”。这是柴科夫斯基为友人主办的文艺月刊而作的十二首钢琴组曲——“四季”——中的一首,组曲的每首曲子,都和与四季有关的十二篇诗篇中的一篇相呼应。与“六月船歌”对应的,是阿·普列谢耶夫的诗: 走到岸边—— 那里的波浪啊, 将涌来亲吻你的双脚, 神秘而忧郁的星辰, 将在我们头上闪耀。 曲子恰到好处地营造了这种气氛,清晰而缓缓流动的音符,如水中摇曳的小船,带人驶向湖心深处。散落于其间的和弦,如星光荡漾的水波,让人沉迷;又似夜空中眨眼的繁星,静静地注视着人间的一颦一笑,一涕一泣。 我忽然觉得,那一板一眼、不疾不徐地从黑白键上敲出的音符,像是一联联合律的诗句,间或轻轻按下的和弦,又仿佛是给这诗句加上了韵脚,而词情诗韵的意境,便缓缓地从这平平仄仄的音符和柔曼的和弦中弥漫开来,充盈心间。 这不正是唐诗宋词的音乐吗? …… 本来作品都是陈老师的,我不过穿针引线了一下,但陈老师执意要我做第一作者,由他来做通讯作者,我只好恭敬不如从命。但不知以科学网的这种回帖方式,通讯作者的义务能否不由我这个名不符实的第一作者越俎代庖?
个人分类: 音画|5205 次阅读|45 个评论
香港《华人》月刊——音乐,来自对生命的感悟
byk0104 2012-2-2 12:00
音乐,来自对生命的感悟 音乐,来自对生命的感悟 ——写在作曲家鲍元恺教授60岁生日 香港《华人》2004年第一期 赵小也 2004年元旦,北京人民大会堂新年音乐会。 享誉世界的英国伦敦爱爱乐乐团与北京交响乐团联袂演出了鲍元恺的交响组曲《炎黄风情》。《太阳出来喜洋洋》的粗犷节奏,《猜调》的诙谐旋律,《看秧歌》的红火音响,拨动了万人心弦,回荡在金碧大厅。 《炎黄风情》是中国作曲家和音乐教育家鲍元恺的交响音乐系列《中国风》的首篇。全曲以中国各地脍炙人口的民歌旋律为基础,以管弦乐的丰富色彩构成一幅幅汉族人民生活的音乐画卷。自1991年首演以来,这部作品已经在国内外上演达五百余场,是目前中国交响音乐作品在国内外上演率最高的作品。1997年以来,这部充满民族情趣的作品多次成为人民大会堂新年音乐会的演出曲目,近年又两度在维也纳的金色大厅受到欧洲音乐之都听众的高度评价。台湾《联合报》评论说:“佛教因有慧能而不再是外来宗教,管弦乐因有鲍元恺的《炎黄风情》而不再是外来音乐形式。” 音乐创作领域的“鲍家军” 我和鲍元恺教授是在一次电影观摩中认识的。 1999年,在八一电影制片厂试映由我作曲的电影《源》。放映结束后,鲍教授找到了素不相识的我,给我的电影音乐以很高的评价。这位从未谋面的大师的热情鼓励使我深受鼓舞,从此,我们成了忘年至交。我从这位桃李满天下的教授身上,学到了他品悟艺术的真知灼见,更学到了他自信顽强的刚健精神和宽厚圆融的为人之道。 鲍教授在天津音乐学院从教三十年。在他的嫡传弟子中,有以沁人心脾的电视剧音乐《空镜子》《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两次获得电视飞天奖音乐奖的王宪,有与著名导演张艺谋合作,创作出别开生面的新型音乐剧《刘三姐》的刘彤,有以韵味独特的小提琴协奏曲获得中国首届音乐创作《金钟奖》的刘长远,有以雅俗共赏的歌曲《北大荒》《好大一棵树》蜚声乐坛的伍嘉冀,还有格调清新的电视剧音乐《爱你没商量》的作者王小勇,歌曲《祥云飘绕的土地》的作者楚兴元,以及在中国古乐谱研究领域独树一帜的天津师大艺术学院院长孙光钧教授。在新疆和内蒙古,还活跃着由他的弟子组成的作曲家群体。他们在音乐创作的各个领域或教学岗位各显神通,形成了一支实力强劲的“鲍家军”。近几年,鲍教授又在台湾培养了一批才气横溢的音乐学子,为海峡两岸共同振兴中华文化准备了生气勃勃的庚续力量。 作为作曲家,鲍教授的作品几乎涉及了专业音乐各个领域。1990年起,他又以巨大的热忱和顽强的毅力,投入了以西方艺术形式展现中国传统音乐的交响系列《中国风》(Rhapsody of China)的浩大艺术工程。目前完成的《炎黄风情》《京都风华》《台湾音画》《戏曲经典》《华夏童谣》《琴曲三章》《华夏弦韵》七个篇章,除在中国大陆、台湾和香港不断上演外,还先后在东西欧洲、南北美洲、亚洲、大洋洲和南非的27个国家频频登场。其首篇《炎黄风情》相继由多家世界著名唱片公司以高水平制作录制出版了CD唱片。2001年,《炎黄风情》荣获国家最高规格的音乐奖《金钟奖》。 1995年4月,他以大胆的构想组织了台湾、香港、深圳、天津四地联合在香港文化中心演出他的《炎黄风情》专场音乐会,香港报纸以《中国风吹皱香江水,炎黄情联结两岸情》为标题记载了这次演出的盛大实况和香港听众的狂热反响。1996年2月,鲍教授又成功促成北京、台北在同一时间两岸同步演出《炎黄风情》,在海内外华人文化界引起强烈反响。他以“连半屏山九州同诵华夏古韵,隔一湾水两岸共奏炎黄风情”的对联,形象地勾勒了当时的盛景。近十年来,鲍元恺八次到台湾任教或担任音乐创作评委。在台湾,他上至阿里山,下至鹿港镇,北至野柳滩,南至鹅銮鼻,心旷神怡地领略了美丽宝岛的山风海韵,同时,也从生活在不同社会背景下的同胞身上,感受到了中华民族共同的人格遗传。他根据在台湾的切身感受创作的大型交响组曲《台湾音画》,2000年首演后立即风靡宝岛。这部浸透着手足情谊的大型交响乐作品立即成为台湾许多交响乐团在岛内和海外演出的保留曲目,鲍元恺本人也因此一次次成为台湾文化媒体的报导焦点和音乐刊物的封面人物。 十年磨砺 十年辉煌 鲍元恺出生在一个热爱艺术的知识分子家庭,他的父亲对中国传统文化有相当造诣,又对西方音乐和美术有着浓厚的兴趣。鲍元恺曾用“好(爱好)贯中西”形容家庭对他的艺术影响。 不幸的是,在文革中,他的父亲在49岁那年带着极度失望走到了人生尽头。90年代初,三位与鲍元恺有着深厚友谊的同行同窗,也一年一个在49岁飘然而去:1990年5月,同出于苏夏教授门下的师兄施光南在49岁死于脑溢血;1991年6月,在文革中被同拘一处的魏立在49岁死于乳腺癌;1992年2月,大学期间同他一起坚持长跑,定居香港后又一直保持密切联系的屈文中在49岁死于脑癌。 1990年,当他送别了施光南回到天津,他想到,如果自己也如此短命,那就一定要做一件不求名利,只求心安的事。于是,在好友谭利华的鼓励下,《炎黄风情》应运而生。 在《炎黄风情》创作过程中,一位女记者采访了当时正处于生命阴影中的鲍元恺,并在天津日报上发表了一篇题为《生命从五十岁开始》的专访。不想它竟真的成了应验的预言。1994年,他跨越了黑色的49岁。在五十岁生日当天,他连夜写出《中国风》的创作计划,发表在天津今晚报,北京《音乐研究》和当年在台湾举行的“第三届中国作曲家研讨会“上。同是在50岁生日那天,他第一次收到了来自台湾的出访邀请。从此,在海峡两岸文化界的协助下,《中国风》的系列创作全面展开,《中国风》的后续一个篇章接一个篇章以崭新姿容走上了国际乐坛。 从1991年10月在天津首演的《炎黄风情》开始,到2001年9月在巴黎创作在北京首演的《华夏弦韵》为止,《中国风》历经了十年磨砺,十年辉煌。 鲍教授从容面对了一次假设的死亡,一个虚拟的背景。他用特殊的方式赢得了一段更加光彩夺目的生命历程。 打开同世界文化隔绝的封闭状 鲍元恺教授说:“数典忘祖,缺乏本民族文化根基的人,永远不可能以独立人格立足于世界文化之林。” 我们重视传统文化,又决不可以故步自封,因袭守旧。他强调:“我们之所以如此重视挖掘保护民族音乐遗产,当然不仅仅是为了给我们的博物馆增加几块失去生命的斑驳化石,也不仅仅是为了给我们的研究所增加几本远离社会的尘封册页,更重要的是,要把它作为一种活的文化形态,在同现实生活的结合中,打开同世界文化隔绝的封闭状态,在文明更替的断层中获得新的生命。” 当前,中国古老的精神文明,正酝酿着新世纪的蓬勃发展。中国同西方的文化交流不仅再是单向从西方吸收,中国需要世界文化,世界也需要中国文化。然而,多次出访欧美的鲍教授却切身感到:“西方对中国文化的尊重和了解,远不及我们对西方文化的尊重和了解。”于是,在1991年《炎黄风情》首演的节目单上,他如此表明了自己的目标:“用交响音乐的艺术手段进一步挖掘中国民歌丰富的内涵,使它的艺术价值为更多的国内外听众所了解,便是我创作这部作品的初衷。”2001年,他以《中国风的理想与实践》为题,总结自己《中国风》十年创作历程。他在这篇用中文和英文分别在北京和洛杉矶发表的文章结尾,写下了这样的令人振奋的警句:“中国艺术家为重构自己民族的新音乐文化,在洋为中用的路上已经苦苦探索了整整一个世纪。这个世纪,该是我们沿着中为洋用的回程走向世界的时代了。” 在音乐学院系统接收西方式音乐教育的鲍元恺,到了四十六岁,为了他的《中国风》,又重新开始学习中国的传统音乐:汉族民歌、少数民族歌舞曲、戏曲音乐、曲艺音乐,还有种类繁多的传统器乐曲。他一头扎进这些未被现代文明异化的,古老而具有永恒生命力的浩瀚音乐海洋,在这里,他看到了无比广阔的艺术创造天地。他分门别类地择其精华,进行着同西方交响音乐形式相结合的再创造,填补着东方同西方不同文化背景的空间差,填补着古代与现代不同时代审美需求的时间差,在去粗取精,消化融汇和新陈代谢的过程中,使古老的中国音乐获得了新生命,取得了开放性发展。 ********************************************* 世界为何这样美丽?是万紫千红的大地,是蓝天白云的絮语。生命为何这样美丽?是生生不息的搏击,是生死与共的洗礼。 这是鲍教授的女儿,中国首届电视音响奖获奖者鲍佳音为我的一首电影插曲续写的歌词片断。歌词中“生生不息的搏击”,可以说,就是这位多才多艺的女儿对父亲一生为音乐事业孜孜求索精神的写照。 时逢鲍元恺教授60岁生日,祝他永葆搏击精神,祝《中国风》再创新篇章。 香港《华人》月刊262期(2004年1月号)
个人分类: 艺术论点|4171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各国音乐学院总排名
byk0104 2012-1-22 19:50
网上看到一个各国音乐学院总排名的前50名名单,不知如何评出来的,也不知是否某人凭空杜撰的。仔细阅读后,觉得基本靠谱,转载列出,供参考: 1.科蒂斯音乐学院(美国) 2.茱莉亚音乐学院(美国) 3.罗彻斯特大学伊斯曼音乐学院(美国) 4.新英格兰音乐学院(美国) 5.汉诺威音乐学院(德国) 6.柏林艺术大学(德国) 7.曼哈顿音乐学院(美国) 8.巴黎国立音乐学院(法国) 9.印地安那大学音乐学院(美国) 10.汉堡音乐学院(德国) 11.英国皇家音乐学院(英国) 12.维也纳音乐和戏剧艺术学院(奥地利) 13.多伦多音乐学院(加拿大) 14.莫斯科国立柴可夫斯基音乐学院(俄罗斯) 15.克里夫兰音乐学院(美国) 16.密歇根大学音乐学院(美国) 17.奥柏林大学音乐学院(美国) 18.圣彼得堡音乐学院(俄罗斯) 19.曼尼斯音乐学院(美国) 20.约翰霍普金斯大学皮博迪音乐学院(美国) 21.科隆音乐学院 (德国) 22.辛辛那提大学音乐学院(美国) 23.莱比锡音乐学院(德国) 24.里昂国立高等音乐学院(法国) 25.耶鲁大学音乐学院(美国) 26.中央音乐学院(中国) 27.东海岸音乐学院(英国) 28.米兰音乐学院(意大利) 29.白俄罗斯国立音乐学院(白俄罗斯) 30.杜埃音乐学院(法国) 31.布拉格音乐学院(捷克) 32.佛罗里达州立大学音乐学院 (美国) 33.南加州大学音乐学院(美国) 34.斯德哥尔摩皇家音乐学院 (瑞士) 35.马赛音乐学院(法国) 36.亚历山德丽亚音乐学院(意大利) 37.挪威音乐学院(挪威) 38.格林卡音乐学院(俄罗斯) 39.伯明翰音乐学院(英国) 40.克利夫兰音乐学院(捷克) 41.国立斯图加特音乐与表演艺术大学 (德国) 42.巴里音乐学院(意大利) 43.贝桑松音乐学院(法国) 44.波士顿音乐学院(美国) 45.博洛尼亚音乐学院(意大利) 46.格涅新音乐学院(俄罗斯) 47.基辅音乐学院(乌克兰) 48.布鲁塞尔皇家音乐学院(比利时) 49.华沙音乐学院(波兰) 50.布拉格音乐学院(捷克)
个人分类: 国外纪行|3340 次阅读|0 个评论
原天津院作曲系的学术精英们
热度 1 byk0104 2012-1-22 19:44
在北京参加杨通八教授主持的2011音乐理论比较研究国际论坛和任达敏教授翻译的《剑桥西方音乐理论发展史》中文版首发式。原天津音乐学院作曲系的学术精英们除在主席台的杨通八和田青外,刚好坐在一排。这些人是作曲系的一帮铁朋友(陈世宾和任达敏先后担任过系副主任),现在都已各奔东西,想来不胜嘘唏。 左一:山西大学音乐学院院长陈世宾,原天津音乐学院作曲系副主任。 主要论著:《巴托克》、《外国音乐家生平》(国家教委列为学校图书馆装备用书)。 主要译著:《新音乐语汇》(里萨著)《自由作曲》(申克)。 主要论文:《论巴托克多调式和声中的三全音功能》、《论巴托克多调式和声中的和弦结构形式》、《巴托克〈为弦乐、打击乐和钢片琴所写的音乐〉分析札记》《贝多芬钢琴奏鸣曲对古典和声的发展》《民歌调式交替中的八度分置现象》《莫扎特钢琴奏鸣曲中的赫米奥拉节奏》《寻踪哈农》、《古典主义、浪漫主义与世纪的转折》《晋剧音乐多声配置中的几个基本问题》《舒伯特艺术歌曲中的钢琴伴奏》。 主要译文:《我的发展》(勋伯格)《作曲教学与现代倾向》(勋伯格)《现代和声概论》(塞申斯)《论作曲教育》(亨德米特)《20世纪作曲技术与材料》(霍维特等)《论作曲风格》(亨德米特)《巴托克的创作原则》(萨伯其)《论民间音乐的记录、整理》(巴托克)等。 左二:人民音乐出版社图书中心主任、《钢琴艺术》副主编苏澜深,原天津音乐学院作曲系硕士研究生。 编著《外国著名指挥词典》。译著《古今钢琴与乐队音乐史典》(霍华德·里萨蒂)《新音乐语汇:现代音乐记谱法指南》(霍华德·里萨蒂编.苏澜深,杨衡展,罗新民译)等。 左三:杭州师院音乐学院副院长王晡,原天津音乐学院教授。 主编《美国音乐文论集》、《美国音乐专辑》(学报);专著《柴科夫斯基》《西方作曲家大型合唱作品、团体、指挥、赛事节事》《美国音乐剧》《美国音乐风格》、《世界著名组曲欣赏》(主要撰稿人);论文《用人民的音乐表现人民—(波吉与贝丝)》《作交响乐的主人》《音乐学方法论》《知识、技能和方法—音乐教学观念谈》《扩展规模、造就规范、探究规律—音乐学研究生教学谈》《悲剧:序幕和终场—柴科夫斯基百年祭》《方法:在实践中开创,在交流中开拓》《改革音乐学整体教学体学》。译文《布鲁斯》《美国音乐》《意大利提琴制作学派》《音乐艺术——下》。教材《音乐名作欣赏》《管弦乐法基础》。1986年组织了全国性“美国音乐研讨会”,并提出了1998年全国第三届“西方音乐史学术研讨会”中心议题。 左四是我。 左五:星海音乐学院音乐研究所所长任达敏,原天津音乐学院作曲系副主任。 译著《剑桥西方音乐理论发展史》《简明十二音作曲法》《剑桥音乐丛书——萨克斯管》《剑桥音乐丛书——铜管乐器》 。著作:《基本乐理》《流行音乐与爵士乐和声学》 。曲集:《钢琴演奏中外抒情曲集》《以爵士乐手法改编的电子琴曲100首》 《民歌主题钢琴曲18首》,民族管弦乐作品《喜气洋洋》,《山歌——为小提琴与钢琴而作》,《八重奏——幻想曲》。 还有两位天津音乐学院作曲系出来的,因在主席台上,未进入镜头:中国音乐学院前任副院长杨通八和《艺术评论》主编田青。 杨通八:论文:《巴托克“钢琴即兴曲”之和声研究》《艺术探索家斯特拉文斯基》《论德彪西的印象主义和声》《论和声的广义功能》《调式半音体系与和声的现代民族风格》《和声理论与实践的历史透视》《实践中选择、实践中创新——中国新乐理的发展历程》。编著《初级和声教程》并主讲电视卫星《和声》课程。主持编写《现代音乐欣赏辞典》(副主编,主要撰稿人)。 田青: 国务院学位委员会艺术学科评审小组成员、中国艺术研究院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保护国家中心主任、中央音乐学院音研所学术委员会委员、《艺术评论》主编、中国艺术研究院宗教艺术中心主任、中国艺术研究院学术委员会委员。曾任: 中国艺术研究院音乐研究所副所长、《中国音乐年鉴》主编。 发表学术著作、论文约100万 字,主编专业书籍约900万字,文学创作及音乐评论30万字。 和天津音乐学院的老友陈世宾、田青在会上
个人分类: 良师益友|3301 次阅读|0 个评论
鲍元恺
热度 1 byk0104 2012-1-22 17:54
鲍元恺(1944——),作曲家、音乐教育家,首批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的专家(1992),音乐作品金钟奖(2001)和文化部区永熙优秀音乐教育奖(2005)获得者。 1962年毕业于中央音乐学院附中,1967年毕业于中央音乐学院作曲系。现任天津音乐学院教授,作曲系主任,厦门大学特聘教授、厦门大学学风委员会委员、艺术研究所所长,中华中山文化交流协会常务理事。历任中国音乐家协会创作委员会副主任、《音乐研究》编委、金钟奖音乐作品评委。 主要作品:《炎黄风情——中国民歌主题24首管弦乐曲》(1991)、交响组曲《台湾音画》(2000)、《华夏弦韵》室内乐系列(2001),第一交响曲《纪念》(2004)、第二交响曲《燕赵》(2005)、第三交响曲《京剧》(2006)、第四交响曲《厦门》(2008),清唱剧《禹王治水》(2009)、童声合唱套曲《四季》(1980)《景颇童谣》(1981)、102集大型文献纪录片《中国博物馆》音乐(1999)。 主要论文:《“中国风”的理想与实践》(2000,中央音乐学院学报,英文版载美国出版的2002《音乐中国》),《我的中国风》(1994,《音乐研究》),《巴托克第三钢琴协奏曲结构分析》(2005,天津音乐学院学报《天籁》),《 让民歌在文明更替的断层中再生》(2002,天津音乐学院学报《天籁》),《巴托克“舞蹈组曲”技法研究》(1992,人民音乐出版社《音乐论丛》第七辑)。 作品多次在海峡两岸各大城市和亚洲、大洋洲、南北美洲、东西欧洲和南非,由中国爱乐乐团、中国交响乐团、北京交响乐团、台湾交响乐团、香港交响乐团、澳门交响乐团和国内各地乐团,以及伦敦爱乐乐团、费城交响乐团、芝加哥管弦乐团、芬兰西贝柳斯乐团、澳大利亚国家广播乐团等世界著名乐团,在以色列国家歌剧院、维也纳金色大厅、美国肯尼迪文化中心、德国柏林爱乐音乐厅、慕尼黑大厅、鲁尔勃拉姆斯厅等世界著名音乐厅演出,并由荷兰PHILIPS、德国DG、英国EMI、香港“雨果”、台湾“摇篮”等多家唱片公司出版唱片。其艺术成就多次被国内外各种媒体报导。 鲍元恺曾任第七届、第八届、第九届天津市政协委员。第十届、第十一届市政协常委。第十届、第十一届市政协港澳台侨委员会副主任。是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第九届、第十届中央委员。 个人主页链接: http://www.tudou.com/home/baoyuankai http://byk.emus.cn http://www.classicalarchives.com/composer/94.html#comments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中央音乐学院附中学生(1957——1962)。 中央音乐学院作曲系学生(1962——1967)。 天津音乐学院教师(1973——)。 天津音乐学院教授(1991——)。 其间——————————— 《音乐研究》编委(1987——2005)。 国务院颁发政府津贴的专家(1992——) 天津市政协第七届(1988增补)、第八届(1990)、第九届(1994)委员。第十届(1998)、第十一届(2002)常委。第十届、第十一届港澳台侨委员会副主任。 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第九届(1998)、第十届(2002)中央委员。 中华中山文化交流协会理事(2002——2007)、常务理事(2008——)。 台湾南华大学教授(2002——2005)。 厦门大学特聘教授(2005——) 厦门大学艺术研究所所长(2007——) 天津音乐学院作曲系主任(2011——)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BAO YUANKAI Composer and music educator, graduated fromthe Central Conservatory of Music in 1967. He has been a professor of the Tianjin Conservatory of Music since 1973. He also serves as the Deputy Director of the Composition Committee of the Chinese Musicians’ Association , the Director of Institute of Arts at Xiamen University, and executive member of the China Sun Yat-sen Cultural Exchange Association. He was member of “Music Research” (one of the major academic journals in the country) as well as a member of the panel of judges for the composition competition “Golden Bell Awards”.In recognition of his dedication and achievements towards music education and composition, Prof. Bao was one of the first music educators to receive the special grant from the Chinese State Council and the “Outstanding Music Educator” award from the Chinese Ministry of Culture. Prof. Bao's compositions include Sinophilia( 24 Pieces by Themes on Chinese Folk Tunes for Orchestra), Sketches of Taiwan (Orchestral Suite), Symphony No.1, “ Commemoration ”, Symphony No. 2 “ Yan Zhao ”, Symphony No. 3 “ Peking Opera ”, Symphony No. 4“ Amoy”, Oratorio “ The King Yu ” and Children's Chorus “ Four Seasons ” and “ Jingpo Nationality Children's Folk Rhyme ”. His recordings have been released by DG, Philips, and EMI. His artistic achievements have been featured as cover stories by international and domestic media. http://www.tudou.com/home/diary_v10726312.html
个人分类: 艺术论点|2019 次阅读|2 个评论
2001年在巴黎祭拜音乐先贤
热度 2 byk0104 2012-1-21 21:18
在巴黎祭拜音乐先贤 2001年7月,我乘汽车沿公路在荷兰、德国、比利时和卢森堡转了一圈。回到巴黎的第二天,便和高远一起去拉雪兹公墓祭拜音乐先贤。为示虔诚,在这盛夏酷暑时节,我身着长袖正装、黑色领带,在公墓门口买了一盆清丽淡雅的鲜花,走进了这庄重静谧的圣地。 最先找到的是人气旺盛的肖邦墓。我献上花,恭恭敬敬行了礼。然后我们在郁郁葱葱的墓园里对着墓图来回寻觅,终于找到了罗西尼、比才、爱奈斯库几位作曲家寂寥冷清的墓地。高远把我瞻仰前辈大师的情景都拍了下来。 为减轻我的负担,高远一直提着我的照相机和矿泉水。 在巴尔扎克墓前,我们坐下休息。我把最后一瓶矿泉水喝光,抽了一根烟,便起身准备回家。当走出不到50米。我突然发现,高远把我的相机忘在那里的石凳上。我们迅速跑回原处。但是,我们坐的那个石凳上空空如也——相机当然是被人偷了。当天在几位作曲家墓前的照片以及我在荷兰、比利时的照片底片都在那个相机的胶卷里。我们四处寻找,还向门卫报了警。 这些都是徒然。 为了补上这些照片,第二天上午,我们只好重游墓地。 下面这些神情肃穆的照片,都是第二天重拍的。 我们费了很多时间,才在这个不起眼的地方找到了法国作曲家杜卡的骨灰龛。 杜卡这是冼星海在法国的作曲老师。他的那首管弦乐《魔术师的徒弟》(亦译作《小巫师》)被迪斯尼拍成《幻想曲2000》动画电影而流传全球。 ---------------------------------------------------------------- 肖邦墓前游人最多。 我在这里似乎也感受到了肖邦的灵气。 --------------------------------------------------------- 死于巴黎的罗马尼亚伟大的作曲家、指挥家、小提琴家、钢琴家和音乐教育家埃涅斯库,是我敬仰的一位大师。他的《罗马尼亚第一狂想曲》,是启发我创作《炎黄风情》的重要动力之一。 这里放上这部作品的视频。需要特别说明的是,这是我最推崇的大师 切利比达克 (Sergui Celibidache,06/28/1912——08/15/1996) 指挥的。对于这位出生在罗马尼亚的艺术家来说,演奏《罗马尼亚狂想曲》更是件得心应手的事情。 这里虽然没有他的雕像,但是他的墓地紧靠通道台阶,而且墓碑上他的名字六个字母很大,所以我们很快就找到了。 艾涅斯库作为小提琴家,他是由卡谢拉(钢琴)、弗尼埃(大提琴)组成的三重奏的成员。作为钢琴家,他同伊扎伊、蒂博、克莱斯勒、卡扎斯组成的世界顶级四重奏有着密切的五重奏合作,据说,他和蒂博经常交换位置,蒂博演奏钢琴,他演奏小提琴。这在我们今天中国的现行音乐专业教育体制下,似乎是很难想象的事情。 ---------------------------------------------------------------------- 法国的本国作曲家比才。歌剧《卡门》 完成于1874年秋,是比才的最后一部歌剧,也是当今世界上上演率最高的一部歌剧。_________________ 2006年12月,这个头像被盗。 ---------------------------------------------------------------------- 意大利作曲家罗西尼的墓是一座很漂亮小房子。我在少年时代就着迷于他的两部歌剧序曲《塞尔维亚的理发师》和《威廉·退尔》。他的歌剧《塞尔维亚的理发师》《奥赛罗》《摩西》《威廉·退尔》,集意大利喜剧的精华,自然淳朴,效果辉煌。 他是一位不到演出不动笔的作曲家。他认为作曲心须在“急中”才能“生智”:“没有比急迫的需要,更能激起灵感的了。抄谱员等着要稿子,经理急得扯头发,对创作是一大帮助。”“在上演我的歌剧的时期,所有的意大利歌剧演出经理都是三十岁就急秃了顶。”“我在一间小房间里写《奥赛罗》的序曲,那些最厉害的经理们把我关在这里,每餐只给一盘通心面,还威胁我说:‘不写完最后一个音符,休想活着走出这房间!’《贼鹊》的序曲,是在第一次上演的当天写出来的。换布景的工人们在旁边看着我,他们奉命每当我写好一页,就把稿子从窗户里扔出去,递给等着抄谱的人。如果我写不出稿子来,他们会把我也从窗户里扔出去的!” 妈呀!这不是我吗?我虽然从来没有因为没有完工而耽误过人家的演出,但是也从来没有提前一天交稿的时候!
个人分类: 国外纪行|3528 次阅读|4 个评论
2011年感动我的11首音乐
wangxiong868 2012-1-20 11:01
李玉刚--贵妃醉酒 李玉刚---逐梦令 周杰伦--阿爸 江蕙--落雨声 夏天--李玖哲 陶喆--就是爱你 Green Day---Wake Me Up When September Ends The Brothers Four--- Try To Remember 周杰伦--皮影戏 周杰伦--超跑女神 周杰伦----疗伤烧肉粽
1484 次阅读|0 个评论
鲍元恺在天津音乐学院的讲座
byk0104 2012-1-19 20:08
2352 次阅读|0 个评论
Isaac Stern:《从毛泽东到莫扎特》
热度 3 yezi11 2012-1-16 21:09
Isaac Stern:《从毛泽东到莫扎特》
斯特恩,文革结束后西方第一位来华演出的小提琴大师,他穿梭于众多城市,参观访问、开办大师班、举行音乐会。记录片《从毛泽东到莫扎特》通过他的眼光看中国音乐界,透过音乐界看中国;我们通过这部片子认识了斯特恩 —— 一位热情诚挚、视音乐为生命的音乐家。 1979 年的中国,百废待兴。经历了一场浩劫后,中国的演奏家们对音乐的理解与诠释显然让大师颇感失望:旧式的演奏方式,不习惯用感情与丰富的色彩表达音乐,一味尝试演奏技巧却忘了音乐的本质。 对此,斯特恩十分耐心地向中国的演奏家们讲解并示范,从最基本的持琴方法、节奏的把握、演奏技巧,到分析作品的色彩与感情。他告诉中国的音乐家们音乐是多彩的,有画家调不出的色彩。 “ 每一个音符都要注入生命。 ”“ 要知道音乐是什么,乐器并不是最重要的。换句话说它只是个手段,是达到目的的手段。不是用音乐演奏小提琴,而是用小提琴演奏音乐。 ” 他讲解生动又不乏幽默,时常引起阵阵笑声。他直率诚恳地指出乐手们演奏中的错误,也热情地鼓励他们并寄予厚望。当学生们有所进步时,他大声地表扬: “ 好女孩,太棒了! ” 这一切,都源于他对音乐的挚爱。 由于这份挚爱,斯特恩热忱地指导、投入地演奏。为了把最好的演出带给中国观众,他亲自擦拭并不如人意的钢琴,甚至想用军车把更好的钢琴从北京运到上海。演奏时他全身心地融入到音乐中,时而闭上双眼、面带微笑,陶醉于其中;演奏激越的乐章时则调动全身的力量,满脸通红、青筋暴起,额头冒着汗星,一头银发随之颤动。即使是示范简单的乐句,只要琴弓一搭上琴弦,激情洋溢的音乐便流淌而出,正如他自己所言: “ 每一个音符都是你的生命,把每一个音符看成是生活中每一个重要的时刻。 ” 斯特恩访华,中国音乐界通过他了解西方音乐、走近音乐本身。 20 年后,斯特恩再度访华,他这样评价北京的变化: “ 我已经不认得这座城市了,别的国家播种会长出花朵、香菇和树木,但这里播了种却长出 30 层高的建筑物。 ” 或许有人会把这当作现代化建设的成就吧,可是,钢筋水泥的森林哪有生命的气息?当一切都被物化,辉煌的外表下是空洞的灵魂。一个人有灵魂,一座城市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也需要灵魂。舒曼说: “ 音乐是灵魂的完美表现 ” ,这 20 年来,我们的新一代音乐家们又表现得如何了呢? 20 年前,斯特恩说: “ 音乐演奏要自由地创造出作曲家所要表达的, …… 是在发表自己的想法,而且这个想法一定要是你所信仰的,这才是你要说的话。 ” 20 年后,他仍然对此深感无奈,他克制着恼怒对乐手们说: “ 你们注意到了每一个音符,没有被疏忽掉的音符,但你们却是粗心的音乐家。 ” 因为他们仍然忽略了音乐的本质,演绎出乐曲即没有表现作曲家的意图也缺乏个人的理解,他们并没有融入到音乐中去。斯特恩用心演奏音乐,音乐是他的信仰;而他们依然用手演奏音符,音乐只是他们的职业。 20 年前,他对老一辈音乐家们说: “ 你一定得觉得要以音乐为生。音乐比任何话语能表达的更多,如此音乐能代表更多东西,甚至没有音乐我们就活不下去。如果你不这么认为,就不要当音乐家。 ” 20 年后,他问新一代乐手们: “ 我对如何拉琴没有兴趣,而想知道你们是为什么而演奏?为什么你们想成为音乐家? ” 遗憾的是,在这方面,年轻乐手们的表现并未超越前辈们。若从面部表情与肢体语言来看,他们更少了几分谦虚与虔诚。斯特恩委婉地批评他们甚至没有认真聆听过大师们的演奏。文革期间,聆听古典音乐是犯罪行为;现在,聆听古典音乐是高雅的行为,却已很少有人愿意潜心聆听了。 20 年前,斯特恩参观体育训练基地时认为接受组织训练的小运动员们 “ 意志力如此集中 …… 他们无法演奏莫扎特 ” 。 20 年后,他说: “ 音乐提供表现个性的机会,而这个社会几乎不允许个性存在。 ” 20 年前羞涩的小男孩, 20 年后已开始世界性演出的大提琴手王健说: “ 斯特恩先生很容易在大众面前大叫或是唱歌、演讲,但我们就很难做到。 ” 初闻此言颇觉奇怪,斯特恩的举动是很自然的事,可为什么中国的音乐家会如此拘谨?其实也不奇怪,这不只是个人的性格使然,更是社会环境的烙印。 当艺术被政治扼住了喉咙,发出的是嘶哑压抑的声音。 这部记录片的表达手法既直率又有几分含蓄。它的片名就耐人寻味:《从毛泽东到莫扎特》,事实上,斯特恩访华的 1979 年,毛泽东早已去逝,文革也已结束,但它的影响远未消失。即使 20 年后,李德伦承认了当初以政治论音乐的错误,中国新一代乐手们仍然缺乏情感与个性,缺乏对音乐的信仰与追求。 20 年前,斯特恩时常摇头说: “ NO ! NO ! NO ! ” 20 年后,他依然不住地摇头大声说: “ NO ! NO ! NO ! ” 从毛泽东到莫扎特,从东方到西方,从封闭到开放,从机械和僵化到自由与个性 …… 中国的音乐,距音乐本身还有多远?中国的音乐人,距纯净的音乐理想还有多远? 斯特恩说: “ 他们的表现的确比 20 年前好很多, …… 他们正在这个阶段上。 ” 但愿,但愿这个阶段早点结束。 20 年的光阴,只在镜头切换的瞬间。坐在轮椅上的李德伦与斯特恩再次合作演奏那首莫扎特的 G 大调小提琴协奏曲。李德伦显然已力不从心,斯特恩亦显老态。人,终究会老去,恒久的是音乐。 2001 年 9 月 22 日,斯特恩走完了他 81 年的生命旅程。带着那和蔼慈祥的笑容,带着他对音乐的热爱与对世界美好的愿望,在天堂里演奏着生命的另一段乐章。 让我们重温他 1979 年访华时的三段话吧: “ 音乐家并不是一种职业,也不是一件工作。更不可以是偶尔为之。那是你的生命,是你深信不疑的奉献。因此你要先相信这种热忱奉献,随后人们也会跟着相信你的热忱。 ” “ 我希望你们,不论是学生或老师,都能理解我想说的。如果我有吹毛求疵的地方,那也是为了和你们分享我的信仰和我对音乐及年轻人永远的期望。我期望在音乐和年轻人之间的世界是更美好的,如果你们也有这样的想法。 ” “ 音乐的重点不在培养音乐家,而是在创造文明社会。若我们能及早发现这种张力,对未来就会更好。我期望在有生之年,都能过着这样的日子。 ” Isaac Stern ,一位真正的音乐家! 什么时候,中国也会有这样的音乐家?
个人分类: 乐动我心|3563 次阅读|6 个评论
[转载]学点俄罗斯音乐
dongzg101 2012-1-15 20:27
下课时间:听点音乐 http://v.youku.com/v_show/id_XMTU5Nzk5MTI=.html
17 次阅读|0 个评论
贺舍弟四叶草琴行开张
热度 5 dmi2007 2012-1-14 14:12
舍弟姓陈,随母姓。不认识的人不会以为我们是手足关系。 小陈初入江湖也入的是我科学的门,学化工的。可不知怎地,慢慢就迷上了音乐,据说在大学里还混上了学生会的文艺部长。大学毕业后分配到老家一偏僻的化工厂,呆了几年实在觉得无趣,就跑出来闯荡,在我要死要活忙着博士论文的当口,赖到我那里,然后出去拜师学艺,2年下来,居然弹得一手好吉他,唱得一嗓子好歌,还顺带学会了调音的活计。看来人跟兴趣卯上劲了,想学不精都不成。 那时候,老弟还是一个有些天真的大男孩,总觉得凭自己的热情和那几把刷子可以闯江湖了。现实给他泼了许多的凉水——没钱没关系,又不是科班出生,你凭什么混江湖呢?冷静下来,先到青岛安扎了几年,后又南下闯深圳,几经周折,好歹进了一家外资的企业,而且跟音乐有关,做钢琴自动演奏系统。幸亏老外不大按中国规则出牌选职员,要不估计也轮不到他。 最近,因为种种原因,老弟辞别了那家公司,回到青岛,自己搞起了一个小琴行。据说琴行的名字是我上初中的侄女取的,小丫头在QQ空间玩,就爱用四叶草装潢自己的网窝,因此强迫她爹的琴行也用四叶草为名。 百度了一下,四叶草代表幸福和幸运,怪不得小姑娘喜欢。估计她爹自己想破脑袋也取不出这么好的名字。 俺做为兄长,答应了写首诗祝贺老弟的琴行开张,一拖二拖就到了今日,不想再拖了,今早憋了一首五言,懒得去折腾平仄,就算是“古绝”吧。是为贺: 怀秀百草中,品高自不同。 清音觅雅律,琴心千古浓。 顺便给舍弟的琴行做个广告:下面是他的网站,您要正好是 青岛 人,家里正好有 钢琴要调音 ,或者有孩子想 学吉他 ,或者要 买钢琴或吉他 ,不妨找他试试。请相信我,老弟为人甚诚。 四叶草琴行 网址: http://www.qdpiano.com/about.asp (已关闭) 新网址: 青岛市四叶草琴行
个人分类: 杂谈|4606 次阅读|10 个评论
[转载]精选好听的儿童音乐
dongzg101 2012-1-12 17:50
http://www.tudou.com/playlist/id/5889659/
1 次阅读|0 个评论
音乐较早发源于中国----陈其翔
chqx 2012-1-11 11:46
第七届国际音乐考古学学术研讨会 音乐较早发源于中国 音乐较早发源于中国 (中文).doc 陈其翔 email : chqx@bbn.cn 北京联合大学 自动化学院 音乐较早发源于中国,从近代考古成果中 已 找到很多关于 中国古代音乐的 实物证据。在中国河南舞阳贾湖村发现八千年前用鹤的骨骼制成的骨笛,音律准确。它是在骨管上有八度音程的两音孔之间按等距分成六段形成的六音列,这是音乐的第一种起源。音乐的第二种起源是泛音列,它由无音孔开管形成。两种音乐综合后形成中国古代的纯律。 中国 湖北随县,发现在二千四百多年以前制造的侯爵曾乙的编钟 , 它有很多音程是三分损益律没有的,证明中国古律属于纯律。 毕达哥拉斯律是一种 演绎律,它是 用数学计算方法形成的音列, 不可能成为一种原始的方法 。 演绎律 只能作为一种模拟的,简化的方法,替代已有的律制。是否可认为希腊乐律是在 3500 年以前从中国学习的。 贾湖骨笛,等距音列, 曾侯乙编钟, 纯律 , 演绎律 一. 贾湖骨笛 发展为自然小调七声音阶 古代制定音律作为人们交流音乐的发音标准。中国古代的先民崇尚自然,认为自然形成的音律是正确的,美好的,完善的。自然的音律通常可用两种方法得到。一种是用等距分割的方法得到,称为‘等距列’,这是音乐的第一种起源。 在中国河南舞阳贾湖村发现八千年前用鹤的骨骼制成的骨笛,音律准确。它是在骨管上有八度音程的两音孔之间按等距分成六段形成的六音列贾湖骨笛长约 22 ~ 23cm ,为两端开口的管子。为使骨笛能发出几个不同音律,可在管壁上钻出几个音孔,以改变管内气柱的长度。音孔的位置非常重要,关系到音律的正确性。根据对 M282 ∶ 20 号贾湖骨笛孔距的实际测量,可确定 在有八度音程的两音孔之间 , 按等距分成六段, 见 图 1 。
个人分类: 音乐学,律学|1657 次阅读|0 个评论
卓别林的《匈牙利舞曲第五号》
热度 1 yezi11 2012-1-8 21:01
卓别林的《大独裁者》堪称经典,尤其是最后一段的反战演讲,慷慨激昂,深情真切,演说者与其说是剧中的理发师,不如说是卓别林自己;如果说此前的卓别林是在表演别人,那么此时演的就是他自己。这段演说远远胜过了许多大而无当的名人说辞,不该被影片的喜剧色彩而淹没。以故事情节而论,这个结尾不能算真正的结局,但就卓别林想在影片中传达的内容而言,这又是最好的结局。 剧中还有一段理发师为客人理发的情节,娴熟的动作已让人为他的表演功力而叹服,犹为神妙的是,他配合着收音机里播放的勃拉姆斯的《匈牙利舞曲第五号》,从准备工作开始到最后伸手收钱,每一个动作都与音乐那么合拍,又如此自然!夸张滑稽的动作让人忍俊不禁,上下飞舞的剃刀又让人为理发椅上的那位老兄的脑袋捏一把汗 ~~ 真是服了卓别林!他总能以巧妙的构思、诙谐的表演来演绎沉重的主题。如果人人都能以风趣的调侃扫开心头的阴霾,以乐观的态度面对生活的困境,那真可以 “ 福如东海 ‘ 纯净 ’ 水,寿比南山不 ‘ 倒 ’ 松 ” 了 ~ 幽默一片断,快乐每一天 ~~
个人分类: 乐动我心|2530 次阅读|4 个评论
For the Beauty of the Earth
yezi11 2012-1-6 19:43
这首《 For the Beauty of the Earth 》,是个人最喜爱的一首曲子。如沐春风,如饮甘泉,每次聆听,这清纯优美的旋律就把人融化。 For the Beauty of the Earth ,天上人间,如此美好,想起来时,怎能不让人轻松愉悦呢? 一般的歌曲演绎人世间的情感,真实,却也陷入其中,难以自拔。宗教歌曲往往有种超凡脱俗的空灵之美,它让人忘却俗世、洗净尘烟,灵魂是飘在于天上的,却也是两脚不着地的 ~ 而这首《 For the beauty of the earth 》,源自宗教曲目却并不绝尘,它所歌颂的世间美好并不是高悬的空中楼阁,而是用心可感、伸手可及的: “For the beauty of the skies , For the love which from our birth……For the beauty of each hour…… For the joy of human love……” 自然之美、人情之美,时间之美、生命之美,诸多美好,就环绕在身边,包围着每一个人。 《 For the beauty of the earth 》,清新脱俗而不虚幻飘渺,歌颂人世而没有烟火气。心在天空飞翔,脚踏实地行走,用新奇的目光去发现,用愉悦的心情去感受,拥抱这个世界,便与这世界相融在一起 …… Hill and vale and tree and flower , Sun and moon and stars of light , Brother 、 sister 、 parent 、 child…… 人在世间,美在世间!且静下心来,微笑,聆听这天籁般的童声合唱, For the beauty of the earth~~ 上传不了 音乐 ,这有一个视频链接: http://www.tudou.com/programs/view/JkTwt4AYUw4 / 作曲: John Rutter ,演唱:维也纳儿童合唱团。 For the beauty of the earth For the beauty of the skies For the love which from our birth Over and around us lies, over and around us lies: Lord of all, to thee we raise This our joyful hymn of praise. For the beauty of each hour Of the day and of the night Hill and vale and tree and flower Sun and moon and stars of light, Sun and moon and stars of light: Lord of all, to thee we raise This our joyful hymn of praise. For the joy of human love Brother, sister, parent, child Friends on earth, and friends above, For all gentle thoughts and mild, For all gentle thoughts and mild: Lord of all, to thee we raise This our joyful hymn of praise. For each perfect gift of thine To our race so freely given Graces human and divine Flow`rs of earth and buds of Heav`n, Flow`rs of earth and buds of Heav`n: Lord of all, to thee we raise This our joyful hymn of praise. 曾想把歌词翻译成中文,但歌名就把我难住了,这 “beauty” 该如何译呢?它似乎包含了一切美好的事物,汉语中有哪个词可以完全对应呢? “ 美 ” ?一门语言自有其独到之处,要领会其真意还真得直接阅读原文,翻译时若能做到 “ 信达雅 ” 可谓神来之笔了。何况音乐之美,无法用语言尽述。还是听歌吧,用心聆听 ~ 不过,最夺人眼球的译法却是确定的: “ 为了地球上的美女 ” ,哈哈!
个人分类: 乐动我心|4743 次阅读|0 个评论
音乐和科学家的关系
热度 2 dongzg101 2012-1-1 00:25
我们读一下那些欧洲著名科学家的传记,和各类介绍他们的书,我们会发现他们都有一共同的爱好--音乐!音乐是灵感的源泉! 根据我个人的经验,很多解决问题的方法,更多的是靠灵光一现!玩的时候,突然就想到了!
3174 次阅读|3 个评论
[转载]音乐大餐:祝愿国内外朋友圣诞快乐!
Fangjinqin 2011-12-24 09:45
Best wishes to you for Merry Christmas and Happy New Year ! 圣诞快乐音乐片-zq.pps Merry_Christmas.pps
个人分类: 节日祝贺|1827 次阅读|0 个评论
什么是诗歌?
热度 1 zhangxp 2011-12-19 14:42
  什么是音乐是真不知道,什么是语言也不太清楚,但什么是诗歌我是知道的:诗歌是语言对音乐的意淫。   这里说的诗歌指写和念的诗歌,不算唱的,唱的歌是语言和音乐的结合,结合和意淫是不太一样的。
个人分类: 短博|1293 次阅读|1 个评论
让我们的兴趣更宽一点!
热度 27 武际可 2011-12-14 09:42
让我们的兴趣更宽一点! 经常在看我国老一代的名人传记的时候,有一种感慨,为什么他们有那么多特长。他们的兴趣又是那样宽。 赵元任( 1892 —— 1982 ),著名的语言学家、作曲家、哲学家。他是我国最早的研讨自然科学的社会团体, 1914 年成立的中国科学社的发起人之一。他 1909 年在美国康奈尔大学主攻数学, 选修物理、音乐。 19l8 年在哈佛获哲学博士学位。又在芝加哥和加州大学作过一年研究生。 1919 年回康乃尔大学物理系任教一年。最后却在语言学和音乐方面做出了重要贡献,被后人称为中国语言学之父。 李四光( 1889 —— 1971 ),我国著名的地质学家, 1907 年留学日本学习造船,后留学英国学习地质学,获自然博士学位,留英期间创作了小提琴曲“行路难”,是迄今为止所知道的中国人创作的最早的小提琴曲。 陈寅恪( 1890 —— 1969 ),著名的历史学家,先后在日本求学,后又留学德国和美国。在留学期间,他勤奋学习、积蓄各方面的知识而且具备了阅读梵、巴利、波斯、突厥、西夏、英、法、德八种语言的能力,尤以梵文和巴利文特精。据季羡林先生回忆,陈寅恪能够懂二十多种语言。傅斯年对他有这样的评价 :“ 陈先生的学问,近三百年来一人而已! ” 还可以举许多,例如中国著名的火箭专家和力学家钱学森会管乐器,小号和黑管,著名的植物育种学家袁隆平会拉小提琴,著名数学家,近代多元统计分析的奠基人之一许宝騄,很精通昆曲。等等。 至于外国的知名学者则能够举出更多,进入 20 世纪,虽然要找像达芬奇、莱布尼兹那样什么都懂的学者是很少了。不过像爱因斯坦拉小提琴、费曼打手鼓和素描、地质力学家古德曼演歌剧等业余爱好,还是可以举出一大把的。 教学多年以后,对现在的年轻学生又有一种感慨,他们的兴趣太狭窄了。我自己经常自叹比起前代的大师们知识面过窄,即使在我所熟悉的业务范围内,也没有大师们理解的深刻。不料,我所教的学生们,知识面和兴趣比我还要窄。我曾经和他们闲聊中发现,有相当多的学自然科学的学生,没有看过《红楼梦》、《水浒》、《三国演义》和《西游记》等名著,更谈不上业余爱好。有的人喜欢唱歌,但看不懂五线谱,甚至也看不懂简谱,只能跟着录音机学唱。他们和狭小专业范围以外的人没有多少共同语言。为什么我们现在就培养不出像我上面所列举的那样的大师呢?这,恐怕是我们现在教育问题的表现之一。 我们现在所处的时代,需要我们有多方面的知识和才能。因为,在经济方面已经不是小作坊、小农经济时代,不是一家一户就能够自己生产和生活的时代,是需要许多人合作共事的时代。即使在研究方面也不是只靠一个人冥思苦想,而是需要许多人合作攻关的时代。因此就需要和不同行业的人合作共事,需要和各种人打交道,与他们有共同的语言。这些素质和才能,需要在他们走进社会之前,在学校里就得到充分的成长和发挥。 据我所知,在学校教育期间,培养学生合作共事精神最好的方式,就是让他们参与有组织的集体活动。而在学校里,这种有组织的集体活动,有三种形式最好:体育团队、演戏和乐队,这些活动不仅能够培养他们的合作精神,还能够培养他们的竞争意识,创新意识和扩大知识面。很可惜,我们现在从小学开始,留给学生参加这种自由发挥才能的时间和空间太少了。 在这里,我愿意引用钱学森先生在 2005 年回忆他在加州理工学院学习时的情况,他说: “我本来是航空系的研究生,我的老师鼓励我学习各种有用的知识。我到物理系去听课,讲的是物理学的前沿,原子、原子核理论、核技术,连原子弹都提到了。生物系有摩尔根这个大权威,讲遗传学,我们中国的遗传学家谈家桢就是摩尔根的学生。化学系的课我也去听,化学系主任 L ·鲍林讲结构化学,也是化学的前沿。他在结构化学上的工作还获得诺贝尔化学奖。以前我们科学院的院长卢嘉锡就在加州理工学院化学系进修过。 L ·鲍林对于我这个航空系的研究生去听他的课、参加化学系的学术讨论会,一点也不排斥。他比我大十几岁,我们后来成为好朋友。他晚年主张服用大剂量维生素的思想遭到生物医学界的普遍反对,但他仍坚持自己的观点,甚至和整个医学界辩论不止。他自己就每天服用大剂量维生素,活到 93 岁。加州理工学院就有许多这样的大师、这样的怪人,决不随大流,敢于想别人不敢想的,做别人不敢做的。大家都说好的东西,在他看来很一般,没什么。没有这种精神,怎么会有创新!” “有趣的是,加州理工学院还鼓励那些理工科学生提高艺术素养。我们火箭小组的头头马林纳就是一边研究火箭,一边学习绘画,他后来还成为西方一位抽象派画家。我的老师冯·卡门听说我懂得绘画、音乐、摄影这些方面的学问,还被美国艺术和科学学会吸收为会员,他很高兴,说你有这些才华很重要,这方面你比我强。因为他小时候没有我那样的良好条件。我父亲钱均夫很懂得现代教育,他一方面让我学理工,走技术强国的路;另一方面又送我去学音乐、绘画这些艺术课。我从小不仅对科学感兴趣,也对艺术有兴趣,读过许多艺术理论方面的书,像普列汉诺夫的《艺术论》,我在上海交通大学念书时就读过了。这些艺术上的修养不仅加深了我对艺术作品中那些诗情画意和人生哲理的深刻理解,也学会了艺术上大跨度的宏观形象思维。我认为,这些东西对启迪一个人在科学上的创新是很重要的。科学上的创新光靠严密的逻辑思维不行,创新的思想往往开始于形象思维,从大跨度的联想中得到启迪,然后再用严密的逻辑加以验证。” 可见,留给学生多一点自由发挥的时间和空间,是现代教育培养创新能力的主要特色。那种从小便把学生捆绑得死死地,一点余地也不留,对学生的课余兴趣不是鼓励,而是限制和扼杀,要求学生按照一定的模式死记硬背的教育,只能培养出书呆子和“听话出活”的奴才,绝对培养不出现代社会有独立人格的人。 也许对于无论是文科还是学理工科的学生来说,音乐无疑是一种很好的业余活动。因为在音乐中你既可以加深文科和艺术方面修养,你又能够得到相当深入的自然科学的熏陶。你如果善于思考的话,音乐会引导你一直到近代科学的最前沿,也会让你熟悉近代艺术的各种流派。同时又能够获得艺术美的享受。如果你有参加一个乐队演奏或参加一个合唱队合唱的经历,对于你增强合作意识,无疑也是一段很好的训练。所以音乐,对于不是专门从事音乐艺术的年轻人来说,实在是一个理想的培养业余爱好的园地。而对于那些选择音乐艺术作为终身事业的人,理解一下人类历史上围绕音乐开展的自然科学研究和这些研究的成果,无疑对提高他们的专业水平也是有帮助的。 其实,从更为根本的教育理论上来说,追求真、善、美,是人类的本能。 美育是审美与教育结合的产物,由于美感是内在的、超功利的,故美育的最终价值还是指向 “ 至高的善 ” 。有追求美的冲动的人,才会有冲动去追求隐藏于自然现象中的美,也就是有去发现自然规律的冲动和激情。所以,从最一般意义上说,热爱艺术和热爱科学是一致的。这就是我们说,要把我们的兴趣拓宽一点的理由。只有从这个一般规律的高度来认识,才能够引导我们成长为胸怀宽广志趣远大有创造力的人才。
个人分类: 科学杂谈|10438 次阅读|34 个评论
[转载]怎样让幻灯片中的声音循环播放
zhao1198 2011-11-21 12:14
有时候,需要在幻灯片中加上声音,如颁奖典礼上,需要加上颁奖的音乐,并让音乐循环。如何做到让红绿灯片的音乐循环播放呢。下面举个例子说明一下 步骤/方法 首先建立一个PPT文件,然后点击插入菜单里点音频再点“文件中的音频” 然后选择需要播放的音频文件,然后点插入。 此时音频文件会插入到幻灯片里,把它拖动到合适位置 点击菜单栏中播放的标签栏里,把循环播放,直到停止打上勾即可。 说明 当然,还有其它很多办法,如利用音频软件把音乐调得足够长,不过上面的办法比较简单。就不做其它累赘的说明了
个人分类: MS|1782 次阅读|0 个评论
音乐信息学的另一个用途——音乐治疗
热度 1 jiangyongshuai 2011-11-20 20:46
众所周知,音乐和以改变人们的心情,使得人们快乐、忧郁、伤感、振奋、静谧。。。。 适当的音符的组合可以产生意想不到的效果。 从关联分析的角度考虑,建立起一定音符规则与身体各项生理指标之间的关系是必要的,如果这个关系建立起来 ,第一可以创造性的开发一些曲目,以满足治疗的需要。 第二,可以从现有的曲目中筛选出可以满足某种治疗的歌曲。 尽管现在出现一些所谓的音乐治疗大师,但其做法和技术手段却相当初级,甚至全凭感觉。 如何使得这一种类的研究更加规范,也是我之前所提到的音乐信息学要解决的一个问题。 茫茫宇宙产生了生命、产生了听觉音乐、产生了视觉艺术,那些满足人们心里需求,满足心里对一些内在情感产生满足感的东西是值得研究的,至少可以丰富我们的生命,拓宽我们生命的维度。
个人分类: 音乐信息学|2163 次阅读|2 个评论
世界上最放松的音乐 《Weightless》 by Marconi Union
热度 3 friqi 2011-11-19 14:59
世界上最放松的音乐 《Weightless 》(失重),被《时代周刊》评为2011年度50大发明。 试听了一下,一会儿就哈欠连天了。看来有用啊 ! 英国Marconi Union声称他们创作出世界上最放松的歌曲《失重》,此曲长达8分10秒,研究证明可以减少65%的焦虑感,可以使心率下降35%,倾听者的身体节奏会与歌曲同步。 事实上,《失重》可以诱发睡眠,科学家警告司机在驾驶时不要听。 这有可能成为未来的安眠药吗? 链接地址,大家听听 http://video.sina.com.cn/v/b/65532258-1290043727.html
15369 次阅读|4 个评论
[转载]亚洲最大音乐版权数据库建成
if229 2011-11-14 08:06
亚洲最大音乐版权数据库建成 "付费下载"时代到来 2011年11月13日 07:43 来源:人民日报 http://www.ce.cn/xwzx/gnsz/gdxw/201111/13/t20111113_22834490.shtml 本报北京11月12日电(记者王明浩)迄今亚洲最大的音乐版权数据库已经建成,这意味着,当下流行的“免费音乐”将逐步消失,取而代之的将是“付费下载”时代。 记者今天从第六届北京文博会上获悉,这个拥有200余万首正版音乐的国家级音乐版权数据库,由北京国际版权交易中心建设完成,它配置了一套良好的运作系统,能够满足多种介质、多种媒体的播放及全方位下载服务,从而成为目前亚洲最大、品质最高的音乐数据库。为了鼓励下载正版歌曲,保护知识产权,价格比当前付费下载便宜。 (责任编辑:马常艳)
个人分类: 音诗画|2137 次阅读|0 个评论
酒与音乐
热度 1 lhj701 2011-11-12 18:18
酒与音乐 生活中可以没有酒,但不可以没有音乐 。 当然,如果有酒(最好是廉价的葡萄酒),再加上音乐,生活还奢求什么? 音乐其实是天国的语言,俺是听不懂的,但喜欢感受,随着音乐乱想而已---不知道脑细胞听这天籁之音时在忙些什么,反正感觉要么思绪很快,要么很慢,和平常不一样,于是喜欢。 自己喜欢的音乐: 《 班得瑞(Bandari )》系列: http://www.verycd.com/topics/2761584/ 《 雅尼.(Yanni )》系列: http://www.verycd.com/topics/2865570/ APE格式感觉比MP3要好很多。 周末了,没有事情,就享受一会音乐吧。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2820 次阅读|2 个评论
[转载]音乐创作要坚持民族性 时代性 个性
whyhoo 2011-11-4 14:32
改革开放30多年来,伴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蓬勃发展和来自东西方文化交流的不断深入与更加广泛的影响,我国音乐事业的发展也进入了一个崭新的历史时期。明显的标志就是作曲家的创作理念、思维方式及其相应的技法和手段等向着多元化的方向探索与拓展。在此过程中,虽然出现了有争议的问题和引起非议的作品,但也产生了一批风格独特、个性鲜明、技法自由、形式新颖的管弦乐和民族管弦乐作品(包括协奏曲、室内乐、重奏和独奏曲等),成为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管弦乐艺术发展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和极为鲜明的特征之一。当然,能够成为音乐会的保留曲目并能较为广泛流传的作品,还只能是其中的一小部分。我们特别注意到,那些能够保留下来并产生影响的乐曲,其主要艺术材料或者手段,往往又是同我国民族、民间音乐传统息息相通并有着千丝万缕的内在联系的作品。 20世纪西方音乐的发展史,是技法与形式至上的逐步登峰造极的历史。这也是历史的必然。但最终也出现了许多难以解脱的矛盾甚至危机。 美国音乐教育家库斯特卡在他所著的《20世纪音乐的素材与技法》一书的第15章“简约主义和新浪漫主义”的结语中有一段文字说:“20世纪的音乐一如既往地发展着,一个令人发狂而又梦幻般的手法与材料的大杂烩,一个没有风格的时期。……那些挣扎着去理解20世纪音乐的人,通常更多地是受困于它的矛盾性……。” 英国音乐理论家雷金纳德·史密斯·布尔德尔在《新音乐——1945年以来的先锋派》一书中写道:“如对总的音乐状况作一个总结,可以这样说,似乎先锋派音乐的重要发展阶段已经过去,音乐历史中最激进的变革已经结束。在一段时间里,人的天才好象只能通过复杂、博学表现出来,但最终很明显,真正的天才在于用最直接、清晰的音乐语言表现最深刻的思想。” 我以为,这些理论家对西方现代音乐发展的全貌及其发生的问题,应比我们看得更清晰,感受得也会更深入。他们的某些精辟见解和述论,尽管只是代表了某一方面的认识,但依然值得我们深思。至少提醒我们在学习和研究西方现代音乐发展中的技术经验以及相应的创作实践中,首先应在理念上减少一些盲目性、片面性和依赖性。 应当说,在任何形式与体裁的音乐创作中,融入(或者部分参照)西方近现代技法(或者某些理念)都是可行的。多年来,我国作曲家在实践中已经取得了许多成功的经验,特别是在构筑或围绕中国(乃至东方)音乐特征的大前提下,无论从理念深化或技法衍生等诸多方面,均有着新的创造和发展。这一主流,已经历了实践的检验。然而在我们的实际创作里,例如,某些作品比赛和评奖过程中,部分青年学生所反映出来的某些思维混杂,技法艰涩,故弄玄虚,不知所云到令人费解的现象依然存在。在有关问题的座谈或研讨会议上,专家普遍认为在音乐院校作曲专业的教学中,应将纯技术理论的教授始终同文化艺术素养和素质的培育结合起来,并引起足够的重视。 我国当代音乐的创作与发展状况,是一个无比宽阔的领域,是一片色彩缤纷的园地,但同时也是一项比较复杂和相当严肃的课题。作曲家应该把自己的音乐创作,同我国丰厚的传统因素及其博大精深的文化背景密切地联系起来;同这条源源不断的“历史长河”的无限延伸联系起来;同我们时代的进步和千百年来所形成的华夏民族最基本的审美意识有机地联系起来。音乐创作中,关于深入继承、有效借鉴、大胆创新等问题,有必要从更深的层次去思考;关于民族性、时代性、个性以及直接或间接的受众群体等课题,也需要进行实事求是的综合性思考。在提倡艺术思想、理念与作曲技法、手段等多元化的同时,进一步加强责任心(社会的、时代的、历史的),以促进音乐创作的真正繁荣和健康发展。 这里我还想提出几个有关问题,供大家思考。 一、对新时期的文艺创作,党和政府曾多次号召文艺家注意“三贴近”的原则。中央领导同志提出“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的问题。我们应怎样去深入理解?许多青年作曲家在创作过程中主观上也不想刻意去搞成“三脱离”的后果,才值得我们去认真思考或者来研究。“三贴近”的真正内涵或者对当代文艺健康发展的导向性意义究竟是什么? 我认为,“让文艺复归心灵,让创作贴近现实……”的提法相当重要。他击中了某些艺术工作者不愿意“务真求实”的“浮躁心理”,文艺创作和艺术表演中追求“急功近利”、搞噱头来“哗众取宠”的弊端,如不及时纠正,将后患无穷! 二、胡锦涛总书记在讲话中还多次明确提到“继承与创新”的辩证关系等重要课题。我们应如何思考和评价当代音乐创作以及表演中所存在的主要问题和复杂现象?对其主导思想以及多元化的方向有无深入研究的必要?(在当代音乐评论中,多是轻易的肯定,而少有认真的否定。因为“肯定”不需要多少理论,但“否定”则需要更多学问。) 此外,李岚清同志和曾庆红同志在同音乐家的交谈中曾多次提到这样的观念,所谓经典音乐作品,应具备下述条件:“一是寓意深刻,二是旋律优美,三是久演不衰,四是百听不厌。”这是中央领导同志对音乐创作和表演艺术的精彩概括。 三、在音乐艺术院校的作曲专业技术和表演艺术的教学中,除基本理论和专业技术的教授外,是否也应增强“观念”、“理念”或“意识”等方面的基础教育?在浩如烟海的我国古典、民族、民间音乐传统材料中,如何有计划、有目的地引导鼓励学生认真汲取丰富的营养?用以锻造自己的音乐语言和技术手段中的个性与民族性。因为历史和经验证明,这对所有作曲家和表演艺术家都是有用的。 原文见 http://www.cflac.org.cn/ysb/2011-09/16/content_23708096.htm
881 次阅读|0 个评论
音乐之都-维也纳
热度 1 dongzg101 2011-11-2 06:33
前几天登上了飞机,维也纳的音乐,我的最爱!将在这里呆三个月,很好很好!以后很长时间没 法写博客了,请大家原谅!
1844 次阅读|2 个评论
[转载]最浪漫的事是什么?就是和你一起慢慢变老。
热度 1 wcgczf 2011-10-31 03:55
背靠着背坐在 地毯 上,   听听音乐聊聊愿望,   你希望我越来越温柔,   我希望你放我在心上。   你说想送我个浪漫的梦想,   谢谢我带你找到天堂,   哪怕用一辈子才能完成,   只要我讲你就记住不忘 。   我能想到 最浪漫的事 ,   就是和你一起慢慢变老,   一路上收藏点点滴滴的欢笑,   留到以后坐着摇椅慢慢聊。   我能想到最浪漫的事,   就是和你一起慢慢变老,   直到我们老得哪儿也去不了,   你还依然把我当成手心里的宝。 歌词来自: http://wenwen.soso.com/z/q327206084.htm?w=%D7%EE%C0%CB%C2%FE%B5%C4%CA%C2spi=1sr=1w8=%E6%9C%80%E6%B5%AA%E6%BC%AB%E7%9A%84%E4%BA%8Bqf=20rn=33393qs=4ch=w.search.1
个人分类: 感悟|1627 次阅读|2 个评论
[转载]让matlab发出声音、播放音乐
热度 1 onewaystreet 2011-10-27 12:37
有时候希望程序在跑完后能通知自己一下,在程序末尾加上一个音乐就很有意思了。 可以用matlab函数sound实现。该函数的输入参量是音频数据向量、采样频率和转换位数。 我们可以自己写些声音数据。下面的声音声调和频率有关,长度和数据长度有关: 例如: sound(sin(2*pi*25*(1:4000)/100)); 如果期望声音延迟时间变长,可以调整4000,比如4000---》40000。 响两声就是: sound(sin(2*pi*25*(1:4000)/100)); sleep(1); sound(sin(2*pi*25*(1:4000)/100)); MATLAB也自带了很多声音: %鸟声 load chirp sound(y,Fs) %锣声 load gong sound(y,Fs) %哈里路亚 load handel sound(y,Fs) %笑声 load laughter sound(y,Fs) %啪哒声 load splat sound(y,Fs) %火车 load train sound(y,Fs) 转自 http://blog.163.com/yuzhuhaha@126/blog/static/37331037201011165437973/
个人分类: matlab|18344 次阅读|1 个评论
[转载]cd数字音轨的歌曲怎么复制到电脑--Media Player
chnfirst 2011-10-26 09:38
http://zhidao.baidu.com/question/225102245.html 利用Windows内置的Windows Media Player就行! 打开系统内置的Windows Media Player,你用什么系统?最好是XP,默认的Windows Media Player版本为8.0,现在还有9.0和10.0的。 一,打开Windows Media Player后,首先点“工具”、“选项”,点“复制音乐”选项卡,把“对音乐进行副本保护”前的勾去掉,然后确定。这样做的目的是,制作的MP3歌曲可以更改名字,否则不能改。 二,将CD片放进光驱,用Windows Media Player打开并播放,听听是不是这张碟,然后停止播放,注意不是关闭程序,点上方菜单栏中的“文件”、“复制”、“从音频CD复制”、“未知唱片集****”,“*”号是系统自动建立的以当前日期为名字,Windows Media Player就显示为复制CD的界面。或者也可直接点程序主窗口最左边一排快捷工具栏中的“从CD复制”也一样。 打开复制CD界面后,你能很清楚地看到CD里歌曲的情况,默认情况下,歌曲前面全部被打勾,即全部选中,这样,当你点窗口上方的圆形的红色“复制音乐”按钮,就会看到歌曲被一首一首的复制下来了,有进度条的,非常直观,一看就明白。 但有时候你并不想全部拷下来,只想拷CD里的部分歌曲,那就先将上方“标题”左边的勾去掉,注意不是“曲目”左边的勾(其实点也没关系的),将勾去掉后,会看到所有歌曲都不被选中了,此时根据CD上的曲目号码,在窗口中相应的曲目前打勾,最后按红色的“复制音乐”按钮就行了。 一般默认情况下,你从CD盘上拷贝制作的歌曲都是WMA格式的,绝大多数MP3机器都是可以播放这一格式的,做好的歌曲保存在“我的文档(My Documents)”、“我的音乐(My Music)”、“未知唱片集”中,里面会有一个文件夹以当前日期命名的,里面就是你拷的歌曲。将它们的名字改成歌名即可。 三,将MP3机器正确接上电脑后,打开你刚才拷的歌曲所在的文件夹,选中全部歌曲,再点该窗口上面菜单栏中的“编辑”、“复制”,然后打开“我的电脑”中的“可移动磁盘(就是MP3机器)”,在“可移动磁盘”窗口中,点“编辑”、“粘贴”就行了。 如果你想改变复制的歌曲所保存的位置,可以按照第一步中,在“复制音乐”选项卡里,“将音乐复制到此位置”旁边有“更改”按钮,点它可以更改位置。 如果你想把拷好的歌曲保存为MP3格式,也在“复制音乐”选项卡里,中间位置,点“格式”旁的下拉箭头,在里面选择MP3即可,就能支持LRC歌词了。 如果你觉得制作好的歌曲还是太大,完全可以自己调节压缩率,也是在“复制音乐”选项卡里,在“最小大小”和“最佳质量”之间调整滑竿即可。 建议尽量用Windows Media Player的最新版本,如10.0,网上有很多下载的,是免费的,不过注意Windows Media Player有适合98和XP不同的版本,下载时要看清楚了。
个人分类: 电脑、办公|0 个评论
夫人在长沙
热度 2 xupeiyang 2011-10-16 08:29
找夫人的人还真多,我告诉他们了,在长沙呢。 说是手机不接,那我就没有办法了。 参加“丝绸之路”周末音乐焰火晚会呢。 说是有癌症病人着急请她看,我说很快就回来了。 长沙橘子洲焰火上演“丝绸之路” 焰花绽放在长沙橘子洲上空(10月15日摄)。 当晚,长沙橘子洲举行主题为“丝绸之路”的周末音乐焰火燃放活动,吸引了大批市民欣赏。据悉,此次的音乐焰火晚会包括“天边的敦煌——飞天梦”、“太阳舍不得下山的地方——草原风”、“罗珊的面纱——楼兰魂”和“永远的长安——古城韵”4个篇章,燃放时间持续20分钟。 请欣赏 http://news.xinhuanet.com/photo/2011-10/16/c_122162595_2.htm
个人分类: 我的日记|1583 次阅读|2 个评论
A&HCI收录期刊《流行音乐研究杂志》(Wiley-Blackwell)投稿指南
热度 1 wanyuehua 2011-10-16 06:54
读者留言希望了解 AHCI 收录的音乐期刊,为了帮助读者了解高水平音乐期刊,向 AHCI 收录的音乐期刊投稿,本博客特向各位读者推荐 Wiley-Blackwell 出版社的 1 种 AHCI 收录音乐期刊。 Wiley-Blackwell 音乐期刊已经为读者做了链接,您可以直接点击期刊名称进入期刊主页,阅读下载全文,了解该期刊的作者指南并在线投稿。 Journal of Popular Music Studies 《流行音乐研究杂志》英国 ISSN: 1524-2226 , 2001 年创刊,全年 4 期, Wiley-Blackwell 出版社, AHCI 收录期刊,该刊是一跨学科流行音乐期刊,涉及流行音乐的各个研究领域,主要刊登调查、分析流行音乐的历史、文化、美学,讨论流行音乐的制作和推广的研究论文、图书评论、社论。稿件字数至少 5000 字、最多 7500 字,包括注释和参考书目。 该刊 2006 年入选 AHCI ,目前在 AHCI 数据库可以检索到该期刊 的 2006 年第 18 卷到 2011 年的第 23 卷共 211 篇文章,包括论文 100 篇、书评 85 篇、社论 22 篇、评论 3 篇、会议论文 2 篇等。主要国家与地区分布:美国 166 篇、加拿大 13 篇、英国 12 篇、澳大利亚 3 篇、印度 1 篇、日本 1 篇。 网址: http://onlinelibrary.wiley.com/journal/10.1111/(ISSN)1533-1598 编委会: http://onlinelibrary.wiley.com/journal/10.1111/(ISSN)1533-1598/homepage/EditorialBoard.html 作者指南: http://onlinelibrary.wiley.com/journal/10.1111/(ISSN)1533-1598/homepage/ForAuthors.html 投稿: Gus Stadler or Karen Tongson (submissions@thejpms.net);
个人分类: A&HCI投稿|4466 次阅读|0 个评论
雅尼,雅尼,真正的音乐!
张海霞 2011-10-8 12:03
10月2日有幸去听了雅尼的北京音乐会,在五棵松体育馆,那个现场的震撼,简直是用难以置信来形容,去之前,女儿说:“去听音乐会的都是假装高雅,其实什么也不懂。”我知道自从女儿上初中以后,她长大了,开始有自己的思想,也开始有些逆反,也难怪,我们都不通音律,还执著地要去听雅尼,这个她闻所未闻的人的音乐会,虽然我先给她科普了一下雅尼的传奇身世和我之前也许印象,可是毕竟浅薄,不能激起孩子的热情,算是完成任务,只好跟着妈妈爸爸来“附庸风雅”了! 音乐会开始了,一个多么不一样的现场,舞台第一排中间是三台电子乐器组成的小空间,有雅尼驾驭,旁边是钢琴,第二排是大提琴、小提琴、小号、竖琴,后排是架子鼓、电子合生的DJ和非洲鼓(也许),现代、古典的超级混搭!可是音乐赋予了这个舞台神奇的力量,只见雅尼跳跃着出场了,飘逸的长发、精神的黑色体恤和长裤,深深地一个鞠躬,他就开始了演奏!那音乐如万奔腾一般袭来,每个人都被这开场的激情震撼了!这将是一场怎样的音乐会,这将是一个怎样的夜晚?! 雅尼用他激情澎湃而又细腻的音乐语言逐段地展开了这个盛宴,高潮不断,沸点出现在他的成名作“”
个人分类: 自留地|2405 次阅读|0 个评论
2011上海国际音乐烟花节
热度 1 jinjunhou 2011-10-3 23:01
2011上海国际音乐烟花节
哈哈第一次拿三脚架尝试拍焰火,很不错啊 (Canon 710 F8.0 ISO 80-100;2-0.5s) \ \ \ \ \ \ \ \ \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个人分类: 娱乐|3207 次阅读|1 个评论
《音乐心情故事:来自神秘园的歌》(含高清配乐录像)
liwei999 2011-9-25 06:48
《音乐心情故事:来自神秘园的歌》(含高清配乐录像)
昨天早上心血来潮,提着录像机重回“神秘园”,想利用新机器重新摄像录制一部新的高清音乐MV,表达对这个世外桃源的怀念,同时向朋友推荐这部新 世纪音乐的名曲《来自神秘园的歌》。以前也做过一个MV,当时没有经验,镜头晃动厉害,设备也精度不够,一直觉得遗憾。如今有了新的 MacBook Pro,还有那灵巧轻便而实用的索尼高清录像机,终于有机会弥补这个遗憾了,希望朋友会喜欢。 国内土豆网在: 引用: 几天前,甜甜偶然听到一个曲子,催着找我要 iPhone 打开 Shazam 软件,要测一下这个曲子叫什么。我一听,乐了,说:不用麻烦爱疯了,我知道,这是 New Age 著名的曲子 Song From a Secret Garden (来自神秘园的歌),曲调悠长,引人遐想,略带感伤,是我百听不厌的曲子,没想到女儿也喜欢。她可是难得喜欢这些传统老曲子的,整天听的都是快节奏的流行摇滚。这个曲子需要静下心来,慢慢欣赏。 事实上,我家曾住神秘园。 在一个年降雨量接近沙漠的硅谷中心,别有洞天,硬是营造出一片神秘花园来,仿佛世外桃源。住在这样的环境中,感觉奢侈。但是领导就是喜欢,说哪里都不去了,this is the best it can be, 梦幻世界。 真正是鸟语花香,小桥流水。也有参天大树,松鼠流窜,鸳鸯游弋,地鹅徐行。野味十足,但设备齐全,家门口就是带有日汤池和桑拿的游泳池和网球场。每天回家必从花径小桥走过,赏心悦目。傍晚散步,阵阵幽香袭人。后悔进大观园晚了。主要是我小农意识,一时不能适应资产阶级生活方式,不懂得钱是钱,货是货,是 money well spent. 可惜的是,神秘园只出租,不出卖。心想,将来退休了,也许还是回神秘园最好。 【相关博文】立委:刻意寻她她不见,那鹭却在雨后溪流边: 摘自《音乐心情故事:来自神秘园的歌》:
个人分类: 岁月如歌|4659 次阅读|0 个评论
2011年A&HCI收录音乐学科期刊79种目录
热度 1 wanyuehua 2011-9-18 12:05
读者留言希望我整理介绍一些 SCI 和 SSCI 收录的音乐学方面的刊物,今答复如下: SCI 、 SSCI 、 AHCI 均收录音乐期刊, 2011 年 AHCI 收录音乐学科期刊 79 种,其中被 SCI 、 AHCI 共同收录音乐学期刊 4 种: Computer Music Journal 《计算机音乐杂志》 1977 年创刊、 Journal of Mathematics and Music 《数学与音乐杂志》 2007 年创刊、 Journal of New Music Research 《新音乐研究杂志》 1972 年创刊、 Medical Problems of Performing Artists 《表演艺术家医疗问题研究》 1986 年创刊。 SSCI 、 AHCI 共同收录音乐期刊 5 种: British Journal of Music Education 《英国音乐教育杂志》 1984 年创刊、 Music Education Research 《音乐教育研究》 1999 年创刊、 Music Perception 《乐感》 1983 年创刊、 Musicae Scientiae 《音乐科学:欧洲音乐认知科学会志》 1997 年创刊、 Psychology of Music 《音乐心理学》 1973 年创刊。 AHCI 收录音乐期刊 70 种,例如: Acta Musicologica 《音乐学报》 1928 年创刊、 American Music 《美国音乐》 1983 年创刊、 Asian Music 《亚洲音乐》 1968 年创刊、 Black Music Research Journal 《黑人音乐研究杂志》 1980 年创刊、 1980 年创刊、 Bulletin of the Council for Research in Music Education 《音乐教育研究委员会通报》 1963 年创刊、 Cambridge Opera Journal 《剑桥歌剧杂志》 1989 年创刊、 Early Music 《早期音乐》 1973 年创刊、 Neue Zeitschrift fuer Musik 《新音乐杂志》 1834 年创刊、 Organised Sound 《音响合成》 1996 年创刊、 Plainsong and Medieval Music 《无伴奏齐唱与中世纪音乐》 1992 年创刊、 Popular Music Society 《通俗音乐与社会》 1976 年创刊、 Revista Musical Chilena 《智利音乐杂志》 1945 年、 Rivista Italiana di Musicologia 《意大利音乐学杂志》 1966 年创刊、 Tempo 《节拍;现代音乐评论季刊》 1939 年创刊、 World of Music 《音乐世界》 1958 年创刊等。 详细2011年 AHCI 收录音乐期刊 79 种目录见附件。 附件: 2011年AHCI收录音乐学科期刊79种.doc
个人分类: A&HCI投稿|4743 次阅读|0 个评论
让我们用音乐来倾听彼此
热度 1 icstu1 2011-9-9 14:05
让我们用音乐来倾听彼此
用音乐来倾听彼此 http://www.songtaste.com/ 另: kuke数字音乐图书馆下载说明 http://www.kuke.com/ 库客数字音乐图书馆2008年12月8日于国科图开通后, 国科图IP段内的KUKE(库客)下载帐号与密码如无特殊情况将不会改变,帐号、密码均为:caslas 另外,在使用中应注意: 1)使用IE浏览器 2)点击下载后弹出下载确认对话框,要求使用者确认确实要下载,点击确定后,madiaplayer会自动打开并播放选中的下载曲目,此时下载或另存即可。需要注意的是,一首曲目下载完毕后,在下载另一首曲目前,一定要将madiaplayer和自动弹出的确认下载的窗口先行关闭,方可继续点击下载,否则会多计下载次数或出现错误页面,亦或无法下载的情况。 请大家合理使用资源。
个人分类: Y 特许访问交流|2259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zz修改电脑开机的音乐
bzsy911 2011-9-3 14:53
方法: 把想要选的曲子放在C:\WINDOWS\Media——菜单——设置——控制面板——声音和音频设备——声音——程序事件 “启动windows”~更换开机声音 “退出windows”~更换关机声音 但是歌曲一定要是wav格式的,一定要是wav格式的哦! 但是如果你是win7的话就换一个方法哦! 把想要选的曲子放在C:\WINDOWS\Media——开始——控制面板——硬件和声音——声音——更改 系统声音,选自己喜欢的就可以了,哈哈~歌曲还是要wav的哦!
个人分类: 生活常识|2640 次阅读|0 个评论
从古筝和古琴的差异谈到现今对待民族文化的态度
热度 1 Karen198723 2011-8-28 16:04
从古筝和古琴的差异谈到现今对待民族文化的态度
古筝的声音大而清脆,很动听,想要用它来醉人是再好不过了。所以自古以来多是些女孩子练一练好卖艺,现代文艺表演时若涉及到中国古典元素,也多能看到古筝的影子。 古琴声音小,但是浑厚悠远,给人谦谦君子的感觉。只有在某些特殊的环境下会特别感动人,而往往感动的也只是弹琴人自己。天人合一是一个弹琴者最终最好的归宿。 所以古筝比较倾向于是弹给别人听的,古琴则更倾向于弹给自己听,所谓琴者,娱己不娱人。 古筝一弹,就会有许多人被吸引过来听,而古琴的知音却总是可遇不可求的。古筝固然悦耳,古琴则要用心去品味。 打个比方,古筝如"花旦",古琴自古则是"君子"! 筝和琴有着密切的历史渊源。琴是集中华传统文学、美学、哲学、音乐精华之大成者,但因其深邃的思想意境不易为人理解,故而知音难觅。 筝比较通俗化,雅俗共赏。 听琴让我想到了孤崖上的傲梅,空谷中的幽兰,浮云下的竹海......琴总是孤独的,但遇上知音时又能迸放出耀眼的火花。 筝是花园里牡丹,晴日下的杜鹃.... 有时和人提到古琴,人们第一反应是古筝的形象,这每每让我感到我们作为华夏儿女,竟不知本民族最早的最有代表性的乐器,何其悲哀!这莫不是对文化的亵渎,当古筝二胡这样的乐器流行于世间,以通俗音乐被作为中国古典乐的代表,这将编钟、箜篌、古琴、箫等天籁雅乐之置于何地?想我泱泱大唐之时,秦王破阵乐响彻四海内外,如今谁人得知? 今可食包穿暖,切勿贪口舌之余,作为龙的传人,是不是应该想想,继文革大灾难后,应该吧我们民族的文化复兴起来? 兴我华夏,先正衣冠,而后知礼仪;工商雅乐,骑射六艺等皆不可荒废,不要当我们提及自己民族文化时,需要用“民族遗产”这种悲哀的辞藻。 为什么当苗族、维吾尔族等同胞穿起民族服装时我们觉得好看,而我们汉族人传奇汉服来,多数人先想起的是古装?甚至还有许多人认为旗袍是汉族人的传统服装!即使民国再怎么流行,旗袍穿上也很显身材很漂亮,但不可否认的是那旗袍是满族人的服装而改良来的啊! 三字经、弟子规、道德经、论语等这些著作集结了千年的文化,在学校里远远比不上英语重要!想想我们小时候学的语文课,这些精华在课本中占了多少分量;诸如“飞夺泸定桥”这种虚假战争记录占了多少?再看看现在中小学孩子们在学些什么?只教高分不管道德的教育,现已在社会上造成的悲剧大家也是有目共睹的。 对于音乐,当然不只包括乐器演奏,歌曲也是一种重要的表现形式。但是,纵观现今乐坛,那些哗众取宠的歌曲,那些毫不押韵毫无美感的歌词,配上只是为了炒作却不管污染别人耳朵的行为,实在可耻。我认为玩音乐只要能宣泄个人情感并且能引起人的共鸣即是好的,此情感并不一定要规定是积极的,甚至是“红色”的,音乐而本自由,不要规定但绝不要口水! 此为古琴
5695 次阅读|1 个评论
[转载]改善人际关系可多听听音乐
dongzg101 2011-8-25 08:43
改善人际关系可多听听音乐 2011年08月24日 09:20 来源:凤凰网健康综合 字号: T | T 1 人参与 0 条评论 打印 转发 音乐活动的一大功能是调动人的情绪,“情商”的提出者———美国的戈尔曼博士研究证明,情绪系统控制着生活中大量的效能感和满足感。 这些正面的感觉能减少人对社交的焦虑。所以,如果时间和条件都不允许的话,不妨多听听音乐,玩玩乐器,这也能建立与世界的连接。 心理学家通过广泛调查发现,良好的人际关系对于生活的幸福感具有重要意义。心理学家大量研究证明,一个人如果长期生活在良好的人际关系当中,他的个性就会得到健康发展。 所以,我们认为,孩子的人际交往能力比学习成绩更重要,绝不能等到上大学再培养。良好的人际关系对成年人也是非常重要的。因此,如何有效提高人际交往能力逐渐引起多方的关注。 提高人际交往能力,除了培养对社-会情境的辨析能力和提高对他人心理状态的洞察力外,借助艺术手段,尤其是音乐活动,也能促进人际交往。 早在1973年,瑞士弗赖堡大学法雷尔的研究就发现,教授音乐能够增强学生们的社交能力和学科技能。 1994年,美国人艾杰顿进行了一项有意思的研究,研究者在对发育迟缓(包括患孤独症的孩子)和发育正常的6—9岁的孩子进行分别教学时,将音乐整合到孩子的社-会游戏中。 他们发现,音乐极大地促进了两个小组的理解力和参与社-会游戏的能力。他们也注意到,发育迟缓的孩子面对压力时的焦虑水平也下降了。 研究还发现,对小朋友使用背景音乐时,他们出现了更多的同伴交往行为。研究认为,社交是对社交能力最好的培养方式,人们越是自我封闭,就越害怕与别人交往。
1341 次阅读|0 个评论
计算机能不能分析音乐
热度 2 Amsel 2011-8-18 10:08
瞎听音乐的时间虽然很长,但是分析曲式还是很吃力,于是突然想到计算机能不能分析音乐旋律。 感觉应该是可能的,因为计算机程序已经能“创造”出莫扎特风格的音乐,而且现在计算机可以识别人脸。上网找了一下,果然早有这样的研究了。 http://www2.cs.uregina.ca/~gerhard/publications/SFU97.pdf
3855 次阅读|5 个评论
尝尝音乐这味“甜药”
热度 1 songshuhui 2011-8-16 22:57
蓝枫 发表于 2011-07-13 05:02 美妙的乐曲在咖啡店环绕,当我置身于此寻求片刻的休闲时,不禁想到,如果这里只有一套木质桌椅,而无音乐,我们是否还会得到如此多的舒适体验。 音乐自古有之,对于音乐的起源,研究者认为自洪荒之时,人们便已经懂得了运用声调的高低不同、强度的差异来表达自己的情绪情感,要知道那时还没有语言。就这样,音乐从那野蛮原始的年代陪伴我们至今。 而今天,对于音乐的应用也不仅仅是单纯的情感表达和某种职业的存在,它已经悄悄地化作一味药相伴于我们左右,而且这味良药一点儿也不苦。 医和乐的千年之恋楚国太子的御医采用舞乐配合针灸来为太子治疗,菲利普五世则是请来意大利著名阉人歌唱家法拉内利来为自己高歌,两位病人的抑郁症都被治愈。 音乐做的药,或许听起来会很奇怪,但是的的确确存在着。在科学中,我们将音乐做成的药称为“音乐疗法”。这音乐疗法也和音乐一样,从很早开始就出现了。 相传,中国春秋战国时期楚国太子因长期久居深宫患上抑郁症,这恰恰和18世纪西班牙国王菲利普五世的情况一样。更为惊人的是,时代不同、文化不同的两个人都选择了利用音乐来治疗。楚国太子的御医采用舞乐配合针灸来为太子治疗,菲利普五世则是请来意大利著名阉人歌唱家法拉内利来为自己高歌,两位病人的抑郁症都被治愈。 像这样的故事其实很多很多,我们知道音乐在英语里被叫做“music”,而这个单词源自古希腊神话中的“缪斯女神”。九位美丽的女神不仅精通音乐,还会给人治病,她们掌管的艺术就是“缪斯艺术”,而她们用自己的歌声传递不同的情感和神圣的信息。 在埃及,音乐被称为“灵魂的医学”,和菲利普五世一样,所罗门王也是请宫廷乐师演奏竖琴来治疗自己的神经衰弱的。这些古老的传说正是人类对于音乐具有“药效”的意识体现。而同时,这些故事也在揭示着一个事实:医学和音乐的结合往往可以获得一些神奇的效果。 对于音乐疗法,或许我们还很陌生,因为现代音乐治疗学还是一个十分年轻的学科,从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美国野战医院的护士用音乐缓解了大量战士的“战壕休克”开始,到1944年美国密歇根州立大学设立专门的音乐治疗课程来训练专业音乐治疗师、同年美国堪萨斯大学授予第一个音乐治疗学学位,再到1950年美国成立音乐疗法协会(NAMT),这才标志着音乐治疗学作为一门新兴的学科正式诞生。 自此开始,现代音乐治疗之路才走上正轨,陆陆续续成立了美国音乐治疗协会(AAMT,1971)、注册音乐治疗认证系统(RMT)、国家音乐教师学会音乐治疗学会(MTNT)、新美国音乐治疗协会(AMTA,1998),还有更多的民间组织机构,如鲁道夫-鲁宾斯(Nordoff-Robbins)音乐治疗中心研究所、邦妮基金会等等。 而在我国,其实就像刚才所说的,很早就已经开始运用音乐了。早在2000多年前,其实就有关于类似音乐治疗的记载。像是司马迁说过音乐可以“动荡血脉,通流精神而和正心也”。魏晋诗人阮籍指出:“乐者,使人精神平和,衰气不入,天地交泰,远物来集,故谓之乐也。” 而所谓 “乐者,亦为药也”则是元代名医朱霞享提出的,他一贯主张用音乐作为一种精神疗法,使人获得身心愉悦。唐代学者吴尚先亦认为:“七情之为病也,看花解闷,听曲消愁,有胜一服药者也。” 今天,现代医学模式已从单一的生物医学模式向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转变,人们从要求躯体没有疾痛到追求躯体上、精神上、社会上的健康状态,音乐疗法在这方面显示了神奇的力量。 虽然一直以来国内都有一批医师、音乐工作者、心理学研究者研究并应用音乐疗法,但公认的现代音乐治疗学的传入中国是1980年。美国亚利桑那州立大学音乐治疗专家刘邦瑞教授到中央音乐学院讲学时第一次将音乐治疗学介绍到了中国。 何为“和谐音乐”当患者病情发作,精神萎靡、情绪低落的时候,一般会选择明快的乐曲来配合心理医生的治疗,而当被激怒或充满敌意时,则会选择轻松的乐曲。 说了许多,或许有人会问,到底什么是音乐治疗呢?其实由于音乐治疗学太年轻了,再加上世界各地文化、历史、经济、政治、医疗条件等诸多不同,所以对于音乐治疗目前还没有一个统一的定义。但有一个共识——音乐治疗是用音乐帮助个人生理、心理和情绪的统合,来处理一些疾病和残障,它可用于各年龄层和多样化的处理。 知道了音乐疗法的含义,那也肯定会有人问:音乐嘛,身边随时都有,什么“神曲”啊,网络音乐啊,我怎么没觉得听听音乐就能让我得到治愈呢?这都是骗人的吧,听听音乐肿瘤就可能缩小吗?当然,对于音乐治疗的理解,可不能这么简单。要搞清这个问题,我们先要知道一些小知识,像是什么样的声音,才是令人舒适的。 早在百年前,心理学及和声学还未现雏形,文艺复兴的音乐家们就已悟得了此中“和谐之道”:大调(major mode)调式听来雄壮庄严,适于表现欢乐昂扬的旋律;小调(minor mode)调式则忧郁哀伤,适于表现柔美的乐段。 随着科学的发展,人们先是找到了各种频率中的一个基础音阶标准C,这个261赫兹的音是一个让人感觉和谐的音,所有以此为倍数的频率也都是如此。再往后,依此原理,人们找到了现代音乐中的7个和谐音。 1965年,心理学家瑞那·普兰普(Reinier Plomp)和威廉·李维特(Willem Levelt)建立了“和谐曲线”的理论模型,后来的心理学家和音乐家通过理论和实践的相互交融,将各种和弦与人情感的交汇分解开来。 现在我们知道,只有两个音时,双音共振形成的和谐最重要;当三音和弦出现时,音调间的相对位置可以决定声音的好坏。同时随着人类社会的演化,我们对于上扬的语调理解为礼貌和顺从,下降的声音则理解为命令、要求与威严。而上升和下降似乎正对应着紧张(上下距离一样大)的和弦通过上升和下降的变化形成的大调和小调调式。 这种种的声音奥妙都在和我们人类的情绪情感相对应着,就是这样,才有科学家提出:利用音乐的“语言”是否可以影响和改变我们的情绪和认知?就像刚才的问题,我们平时就在听歌,为什么不能有治疗的效果呢? 如何挑选音乐在选择上也会遵循一些原则。首先,乐曲中的低音厚实深沉,内容丰富,中、高音的音色要有透明感,具有感染力。其次,音乐中的三要素即响度、音频、音色三个方面要有和谐感。这样搭配出来的音乐,会使患者得到“全人”或“全人性”的自我意识,让患者的个人意识增强,提高积极情绪。 现代音乐治疗学已经是一种基于应用心理学的治疗学科了,这需要治疗师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选取合适的声音,并配合着各种音乐互动、冥想发泄等特殊的技巧来让音乐生效。 就拿音乐疗法治疗抑郁症举个例子,比如,当患者病情发作,精神萎靡、情绪低落的时候,一般会选择明快的乐曲来配合心理医生的治疗,而当被激怒或充满敌意时,则会选择轻松的乐曲。 而在选择上也会遵循一些原则。首先,乐曲中的低音厚实深沉,内容丰富,中、高音的音色要有透明感,具有感染力。其次,音乐中的三要素即响度、音频、音色三个方面要有和谐感。这样搭配出来的音乐,会使患者得到“全人”或“全人性”的自我意识,让患者的个人意识增强,提高积极情绪。 音乐治疗排解疾苦的例子其实还有很多,随便在网上搜索一下就可以得到。像前不久,一位加拿大华人音乐治疗师就来到中国百姓当中,教很多社区老人学习音乐,老人们很快在她的引导下进入忘我的状态,他们不再去关心周围是否有人来回走动,都将注意力集中在指挥者身上。 虽然他们挥舞沙锤、响铃,配合的都是一些简单的乐曲,但是几个小时下来,所有人都好像是参与了一场音乐会一般兴奋。一位老人说,儿女都在外地打工,老伴儿也去世了,虽然有社区的关照,但是好多年来都没有学习音乐那天开心。 音符的疗效我们的人体从耳朵接收到外界声波后,便可以产生相对应的一些反应。脑波的变化自然也就能改变那些受自主神经支配的身体机能,像是呼吸、心率的改变。 朗费罗说“音乐是人类共同的语言”,其实音乐还是人类最美的语言。我们经常看到媒体上说经过多少年的努力,丈夫用歌声唤醒了植物人妻子,类似的故事也的的确确比比皆是。那为什么这些和谐的音乐有着这样的效果呢。 根据这么多年的研究,我们发现声波可以影响我们很多。其中最重要的就是脑波,我们的人体从耳朵接收到外界声波后,便可以产生相对应的一些反应。像是节奏强烈的音乐可以刺激脑波以同步的节律产生共鸣,这时我们的注意力会更加集中,对于外界的刺激更为警觉。 就好像电影中紧张的气氛往往都伴随节奏很快的音乐,而我们也自然地知道或者期盼着一些特殊的场面的到来。与之相反的慢拍则能引发平静、冥想的思维状态,比方说,一些现在流行的瑜伽课、冥想课上,那些教练往往选择一些舒缓优美的音乐作为背景音。 因为音乐的作用,我们脑波的变化自然也就能改变那些受自主神经支配的身体机能,像是呼吸、心率的改变能够通过音乐实现,也就是说音乐可以随时减慢呼吸以及心率、激活一些放松反应。 学界认为,这就是为什么音乐疗法可以帮助人们抵消与防治长期压力带来的有害影响,大大增加人体的放松程度,促进健康。 除此之外,音乐对于抵御抑郁与焦虑的侵袭也有着一定作用,甚至还有研究认为音乐疗法可以辅助治疗高血压,帮助人们松弛肌肉、提高免疫力。 当然,音乐疗法不能直接扼杀肿瘤、消除病毒,但是作为辅助疗法,音乐治疗可以从提高患者生存意识、疏解心理不良情绪这个方面帮助患者康复。 而且音乐对老年病的治疗还是卓有成效的,实验证明,音乐对于帮助老年人克服情绪不稳定状态以及情感上与现实缺乏协调状况具有明显的效果。 音乐还是情绪的发泄池,通过音乐活动,无论是欣赏还是表演,不稳定的情绪会得到释放,心理状态会趋于平稳。在音乐活动中,老年人会在温暖、安逸、平静的气氛熏陶中达到修身养性的目的。 据报道,不少乐队指挥家寿命在80岁以上。“西部歌王”王洛宾一生与音乐结缘,年近90岁时还进行着音乐创作。青岛的一位老年妇女痛失爱女,但她没有被击倒,而是将思念之情寄托于音乐,学弹钢琴,使自己走出了悲伤的阴影。 现在,音乐疗法越来越被人们重视,很多学校都相继开展了音乐治疗的课程,甚至还直接将音乐应用于大学生日常的心理辅导。 而在临床上,音乐治疗也得以在各种疾病的治疗当中发挥作用。 音乐治疗最大的好处莫过于不用服药,无论年龄、无论性别,都有其可以施展功力的可能。在未来,我们可以更加深入地去研究这些神奇的音符,让它们不仅丰富我们的生活,更能够保证我们的健康。 最后,让仲夏夜之梦的宁静和着月光曲的安宁,带给我们身体和心理双重的舒适。■
个人分类: 心理|1506 次阅读|1 个评论
欧洲暑期旅行记录(13):参观罗丹美术馆+装饰艺术馆+音乐博物馆
xiegming 2011-8-16 16:45
8月14日 通票是4天,12、13已经过了两天,我们才去了三个。后两天要加紧了,上网一看,很多博物馆星期一要闭馆,14日是周日,15日就是周一,所以今天要挑选了一些周一闭关的去了,于是选了罗丹美术馆+装饰艺术馆+音乐博物馆+凯旋门。 罗丹美术馆很近,不用换车,直接13号线就到。美术馆不大,但是那些著名的雕塑都看到了,确实感到罗丹的雕塑风格和古希腊的明显不一样,动感更强烈,表现力很强。孩子们对里面的花园、草坪和水池更感兴趣,在里面跑了很远。 然后去装饰艺术馆,也是在卢浮宫站下车,最后找到位置一看,就是那个麦当劳对面。里面一层有一个临时展示,是各种老式汽车,很漂亮。她们仨不知怎么就让进去了,我存了包之后,也想进去看,结果被拦了。 等她们出来,我们继续上楼参观。这个艺术馆包括三个分馆:装饰艺术、时尚与织物和广告艺术。吸引孩子的自然是各种玩具。我看到了索尼的爱宝狗也作为展品和其他动物型玩具列在一起,真是科技和艺术不分家,我们用机器狗来做多机器人协作的研究,来踢球,艺术家把它当成艺术品展示。同时我心中不由暗想,啥时候我们的机器鱼也能够被人作为玩具,被博物馆收藏啊。老婆被能够变形的时装震撼,我告诉她网上有这个视频。 从这里出来,自然是在麦当劳补充给养,然后杀奔音乐博物馆。这个在巴黎东北方向,距离有点远。本来上网查,说有儿童互动环节,我也告诉孩子们要带她们去做音乐。结果到了之后发现主要是各种乐器的展示,有各种乐器的演变历史,也有世界各地的各种乐器展示,但是没有找到可以做音乐的地方。 有一个人在里面表演一种很奇快的乐器,一个轴上串了很多碗一样的东西横在身前,有电机带动这些碗旋转,他用音箱放一首曲子,然后双手蘸水,合着乐曲去触摸不同的碗,发出不同的音调应和乐曲。 孩子们很快无聊了,最后终于在地下一层发现有个桌子,放着纸笔,让人随便画画,她们才有事情干。亲亲花了一头花奶牛,美美先是画了一个长有怪脸的气球,后来又加了翅膀,美美还让我写上她的名字。 然后再赶往凯旋门。从地铁站出来就发现人很多,孩子们也累了,于是决定歇会儿,给她们吃点饼干。我让老婆可以先去香榭丽舍大街转转,她转了一圈结果也说累得不行了,于是决定今天就不上凯旋门了。 今天计划去4个景点,结果完成了3个,但是也非常辛苦,回来没有给孩子洗衣服就睡了。更糟糕的是,我去家乐福超市买晚餐,居然关门了。我头一次去的时候问过收银员,是否每周天天开,她说是,还说每天都到晚上10点,这怎么说关就关了!幸亏孩子们都吃了饼干,不太饿了。我们吃了点剩的就对付过去了。
个人分类: 旅游|3598 次阅读|0 个评论
一杯下午茶
热度 4 wangfangnk 2011-8-7 20:46
在办公室工作到快3点时,感觉眼睛有点累,需要休息一下。看看外面好像刚刚下过雨,空气很清新。想起上次看到一个新开的地方叫“红馆咖啡”,从外面看上去还挺别致。离学院不远,不如去喝点东西。 一个小巧玲珑的地方。用简单的书架隔成多个小小的空间,架子上放了不少大大的书。某个拐角处放一把吉他,或几个仿佛是装着谷物的小袋子,校园气息混杂着乡村田园的风格。看似随意地摆放着一些或大或小或圆或方的沙发和茶几。我选了靠书架处的一个圆圆的小茶几,随手拿了本时尚的大书,看漂亮的时装大片,和那些对美好生活进行感悟和启发的文章,清浅年轻的心情。看时装大片,还是要看印刷精美的杂志,色彩、质感和光线都更好。音乐是一些缓慢的英文歌,“I feel so beautiful when you stand there before me",很低很美很舒缓。 点了一杯棉花糖的萨布奇诺,温软绵厚,天真和成熟的奇特结合。就这样静静地听歌,一些年轻人走了进来,很安静地交谈。恍惚间,时光慢下来,流回去。既然时光总要老去,何不活在当下?听缥缈的音乐,组合美丽的文字,感受文字的羽毛轻轻地漂浮,哪怕只是这安静的片刻。
个人分类: 杂感游记|3130 次阅读|16 个评论
听张智成的《快乐》
hujunping 2011-8-6 11:45
小时候,听说过这样一则故事。一个国王,拥有无数的财富,可是他就是快乐不起来。但是,有一个贫穷的乞丐,却整天乐呵呵的。 虽然,我并不认为快乐与财富没有丝毫的关系,但的确是,快乐与否在你的一念之间。 今天,听到了张智成的一首经典老歌《快乐》,非常触动。爱、被爱、相爱,是幸福的、单纯的、与生俱来的。像歌里说的“咸鱼白菜也好好味”,都市里的人,我们努力了,尽力了,就要快乐,这是我们仅有的财富。 周末的这个上午,听着这轻柔的音乐,忘记了很多, 就 想有个懂我的人,来感受这一切。 歌曲链接: 快 乐 快 乐 演唱:张智成 快乐是可以分享的 快乐需要一些过程 快乐总是能被记得 因为记忆只留下美好的 你是你自己的作者 何必写那么难演的剧本 别怪话说的太多了 我只是不要你不快乐 被爱应该是幸福的 去爱没有想像的愚蠢 相爱可以非常的单纯 因为爱全是与生俱来的 你问我怎么那么神 这些智慧该如何才获得 爱你我认识了快乐 它带我上了难得的一课 有了你开心的 全 都称心满意 咸鱼白菜也好好味 我与你永共叙 分分钟需要你 你似是阳光空气 爱你我认识了快乐 它带我上了难得的一课
个人分类: 文艺之美|3262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钢的琴
chunhuizhang 2011-7-30 23:08
据说电影《钢的琴》出来后,好评如潮,掀起一股音乐片潮,续拍的有《吉的他》,《琵的琶》,《SEX的PHONE》等中外电影,但是《二的X》没有通过电影局审查。
1312 次阅读|0 个评论
天体的音乐——读开普勒《世界的和谐》
热度 6 pup 2011-7-19 19:00
天体的音乐——读开普勒《世界的和谐》
天体的音乐 ——读开普勒《世界的和谐》 (北大出版社 陈静) 现代天文学的开创者 开普勒( J.Kepler,1571 — 1630 )说:“ 天体的运动只不过是某种永恒的复调音乐而已”,在他的代表作《世界的和谐》一书中更是使用了大量的音乐语言和乐谱图,让人不禁感慨:“此曲只应天上有”。为什么一本揭秘宇宙天体规律的书,会这么具有艺术感呢?这还要从天文学史上的几个大人物说起。 毕达哥拉斯( Pythagoras ,约公元前 580 —前 500 )曾经说道 : “万物皆数。”影响深远的毕达哥拉斯学派们相信:行星和恒星的运动是一个完美的图形,是最漂亮、最完美的几何图形。这就给 17 世纪之前的天文学带来了许多混乱。例如,虽然在中国很早就进行了卓越地天文学观测,但被 “天空是完美的”这一思想束缚,导致中国天文学的发展长期停留在观察和记录的初级阶段。然而,对大多数仰望星空的西方学者来说, 16 世纪仍然是激动人心的年代, 统治了天文学界 几乎 1400 年的 托勒密 (C. Ptolemy , 90 — 168) “地心说”,终于遭遇了前所未有的颠覆,迎来了物理学中的第一场科学革命。 掀起这场革命的哥白尼 (N.Copernicus , 1473 — 1543) 迅速占据了天文学研究的制高点。当时流行的柏拉图主义强调数学、简单性和完美性,而在托勒密复杂的体系中,显然缺少了这种和谐或优美。正如“奥卡姆剃刀”理论警告的那样:“若无必要,勿增实体。”哥白尼在寻到一个在数学上更为优美的解释体系:如果太阳处于地球和行星的中心,那么一切看上去既美丽又精致! 哥白尼的“日心说”使人愉悦,但是仅仅凭借推理的力量,而没有观测的验证,很难令人相信这就是宇宙运作的真相,尤其当人们坚信地球作为人类的活动家园,宗教又赋予了它神圣的、优越的地位之时。在哥白尼死后的第三年,一位具有传奇色彩的天文观测家——第谷( T. Brahe , 1546 — 1601 )诞生了。 此时,许多向来被认为是理所当然的东西突然间开始受到了质疑,人们也会看见一些奇观,比如彗星。第谷进行了大量的观测,遗憾的是,这位出色的观测家仍然不相信哥白尼“日心说”,而是提出了自己的折中体系——把托勒密体系与哥白尼体系综合在一起:行星绕太阳旋转,而太阳绕地球旋转。 精通数学的开普勒吸引了第谷。除了这一点,开普勒当然还有其他优点。如 捷克作家布诺德( M. Brod ) 在他的《第谷·布拉赫的赎罪》( The Redemption of Tycho Brahe )一书中 所写:“开普勒的全心全意致力于实验工作、完全不理会叽叽嚓嚓的谄言的宁静心理,在第谷看来,就几乎是一种超人的品质。”而 此时的开普勒虽然已经于 1596 年出版了他的第一本书《宇宙的奥秘》 ( Mysterium Cosmographicum ) ,并于 1597 年结婚。 但婚后的生活并不像他希望的那样顺利,儿子和女儿都在出生后不久因病夭亡,国家 不同教派之间打得不可开交, 母亲被指控为女巫而受到审判……这一切都让开普勒感觉到无穷的痛苦。 正是 第谷给他带来了一线希望。第谷写信邀请他到布拉格鲁道夫二世的皇宫里,一起从事天文观测。第谷 在信中写道: “来吧,作为朋友而不是客人,和我一起用我的仪器观测。” 1600 年 2 月 4 日,开普勒抵达布拉格。然而,开普勒在布拉格的生活一度非常贫困,他名义上是德国皇帝宫廷天文学家,却长达 20 年拿不到薪水。 1630 年,无法养家糊口的开普勒只好亲自去雷根斯堡向国会讨薪。不幸的是,由于饥寒交迫,刚到雷根斯堡他就病倒了。同年 11 月,开普勒含悲去世。但开普勒同时又是幸运的, 在哥白尼与第谷的基础上,开普勒得以揭开一个宇宙之谜,使人们换一种方式来看待世界,并且为 17 世纪的后人创造了条件,而即将到来的就是科学革命全面展开的激动人心的岁月。 与其说是第谷发现了开普勒,不如说是开普勒发现了第谷。开普勒曾说过:“第谷掌握了最好的观察资料,这就如他掌握了建设一座大厦的物质基础一样。他可以说富甲天下,但就像天下大多数富人那样,他不知道如何恰当使用这些财富。”第谷去世后,开普勒负责整理第谷留下的数据库。与第谷不同的是,开普勒相信哥白尼的思想是正确的。同时,他还 是毕达哥拉斯的忠实信徒。 毕达哥拉斯认为数和音乐之间存在非常令人惊讶的和谐关系。受此启发,开普勒打破传统的美学观,认为天体的运动是某种永恒的复调音乐,他以音乐的和谐关系来研究宇宙的关系,据此作出伟大的发现:行星之间受一种简单的、和谐的数学规律制约着。 实际上, 17 世纪初与在哥白尼生活的时代一样,圆周运动在天体的研究中被赋予了巨大的审美价值。但第谷的观测却表明:行星,特别是火星,以不同的速率运行,并且越靠近太阳时速度越快。开普勒用了 8 年的时间,伴以庞大且复杂的计算,得出结论:行星的轨道不可能时圆的,而是椭圆的!当然,行星沿椭圆轨道上的运动也是有规律可循的,这就是开普勒第二定律(也称“面积定律”)。 1609 年,开普勒在《新天文学》( Astronomia Nova )的书中发表了这一成果。 至此,开普勒大悟:“天体运动不是别的,不过是几种声音汇成一种连续的音乐。这种音乐只能为心智所领悟,不能被人的耳朵倾听。” 1619 年,开普勒的《世界的和谐》( Harmonies of the World )出版,他 显然非常重视这本书的出版,他高兴地写道:“在 22 年前,当我发现天体轨道之中的 5 种正多面体时,我就更加肯定天体一定是和谐的……不顾一切,把这本书写出来了。人们是现在读它,还是将来子孙后代读它,这都无关紧要。既然上帝为了他的研究者已经等了 6000 年,那就让它为读者等上 100 年吧。” 此时的开普勒心满意足,他把这看成是世界和谐的有力证据。在《世界的和谐》第五卷,开普勒讨论 音乐的音高或音阶,各种和谐、大调和小调,都在星星的视运动中表现出来;六颗行星的和谐比例彼此不同,就像四声部对位;四声部表现于行星运动就是女高音、女低音、男高音和男低音……这些,俨然就是一曲天体的音乐。 美国科学作家詹姆斯( J. James )在 《天体的音乐》一书中 写道:“开普勒的工作做得太好了!在开普勒之后,天体的音乐从科学中不可挽回地分开了,永远地退到模糊的深奥的幽深处。然而,开普勒是最后一位试图向这些隐秘处照射光亮的伟大的科学家。” 开普勒还大胆地把它和谐的理念扩大:“天上地下,只要和谐持续着,一切都生机勃勃,一旦和谐受到了干扰,一切都会杂乱无章”。这种伟大的信念,至今 仍是科学家的智慧源泉 ,是人类社会的最高准则。难怪 黑格尔( G. W. F. Hegel , 1770—1831 )盛赞道:“开普勒的有序和谐是一种伟大的哲学思想,一种超越时代、超越历史和具有永久生命力的伟大哲学思想。” 《世界的和谐》,(德)开普勒 著 ;张卜天 译。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1 年 6 月出版。定价 35 元。 本文已发表于7.12《中国图书商报》,发表时更名为“开普勒:和谐受到干扰一切都会杂乱无章” 封一
个人分类: 我的豆腐块|13335 次阅读|16 个评论
经钟
热度 1 yanhuasanman 2011-7-10 21:49
有一秒 心有震动 循着音乐找去宁静 踏着佛语追寻天路 有一天 不为超度 只为指尖轻微的触动 聆听经钟净海的声音 有一月 不为迷信 虔诚祈祷绽放藏香 只为那片亘古不变 有一年 相遇偶然 彼此相伴祝福一生平安 只为心里放不下的牵念 有一世 不为什么 来生今世总会有个结局 只为天堂路上能有相遇
个人分类: 心得体会|2303 次阅读|1 个评论
假如1931年徐志摩没有遇难
热度 2 fluidcloudy 2011-7-8 12:10
昨天在学校的西门等人,觉得逛街也没什么意思,就进去学而优书店转转。书店显得有点冷清,看书的人很少,买书的人更少,然而书店里仍然点亮了所有的灯,播放着悠然的音乐,那是没有歌词的钢琴曲,似乎有一股檀香的味道,是香薰还是书香呢,我也分不清楚,捧着书,翻着书页,看着一排排铅字,就是感觉格外有味道,这也是在网上书店里面所不能得到的感觉。我走过一排一排的书架——健康养生,职场战略,旅游博览,金融经济,管理会计,考试进修,人文地理——当然,我最后还是会停留在文学历史的书架旁边的,这是使我最没有压力的地方。忽然,我偶遇了一本书,一本关于徐志摩的书——《沙扬娜拉:徐志摩世间情债》,作者是张琳璋——一位喜欢写人物传记的作家。说起人物传记,我也很喜欢,特别是写文人的传记,因为通过阅读这些文人的人生经历,可以找到他们所写的小说散文中的人物原型,也可以了解到到时的人情风貌。 “他和她们,张幼仪、陆小曼、林徽因、凌叔华,有过怎样的红尘往事他和他们,郁达夫、胡适、刘海粟、陈西滢、张君劢;有过怎样的风流年少五四那一茬文化人里,故事最多的,情债最多的,怕要是志摩了;渐行渐远逝去的长衫旗袍岁月不可不看的民国文人情感大戏”,在徐志摩短短的三十六年中,确实有着不寻常的情感经历,浪漫诗人生前有着纠缠不清的爱恨情仇,爱着三个类型很不一样的女人,代表着当时中国上流社会的三种典型女性。 1931 年,徐志摩由南京乘飞机到北平,飞机在济南附近触山遇上大雾,遇难逝世,那年他三十六岁。徐志摩的人生也就停留在三十六岁,停留在 1931 年。他的非同寻常的离世,也给这些错综复杂的爱情故事,增添了传奇色彩。 时间已经过了 80 年了,或者再过多 80 年,徐志摩的故事仍然引起人们的津津乐道,不单是他浪漫的诗歌,还有他的爱情故事。我特别喜欢他《再别康桥》和《偶然》这两首诗歌,也是两首他在英国时候写下的诗歌,在他的笔下,一切都有了灵性,有了灵魂。而且《偶然》一诗是写给不辞而别的林徽因的。当年我看《人间四月天》的时候,觉得徐林是天生的一对,然而现实正如徐志摩所说“你有你的,我有我的方向”,也许他们只能称为知己;而陆小曼,似乎是一个玩世不恭的社交名媛,他出生在官宦人家,初嫁也是官宦人家,也许她与徐志摩之间也只是有那么一种新鲜感,那么一种激情,也会慢慢消磨在平淡的生活中,消磨在柴米油盐酱醋茶中,这一段不被世人看好的婚姻,我相信也不会长久;对于张幼仪,虽然跟徐志摩离婚了,徐志摩也没有把她放在心上,但她处处都是为徐志摩考虑的,还是爱着徐志摩,始终把自己当做徐志摩夫人,正如她自己所说,“我没办法说什么叫爱,我这辈子从没跟什么人说过‘我爱你’。如果照顾徐志摩和他家人叫做爱的话,那我大概是爱他吧。在他一生当中遇到的几个女人里面,说不定我最爱他”,我觉得她也是敢爱敢恨的女子。对于这三个女子,张幼仪适合当老婆,林徽因适合当知己,陆小曼适合当情人,也许徐志摩就是那么贪心的一个才子,才会纠缠在这三个女子之间。 徐志摩,有着单纯理想主义、浪漫主义,他的一生都在追求着一种理想的人生,自由的恋爱方式,也许他不在三十六岁时结束生命,他的人生和他的爱情也许回有出乎我们意料的结局,因为他会渐渐看到现实主义的出现,他的浪漫也许会慢慢收敛。历史是没有如果的,历史的结果是让我们继续停留在徐志摩浪漫的康桥遗曲中。
个人分类: 感悟生活|2880 次阅读|2 个评论
批判湛韬的可笑言论
热度 2 wliming 2011-7-4 19:04
灭了文学,灭了音乐,人们少了心灵鸡汤,如行尸走兽,会精神空虚,所以,日子不会照样过。 灭了哲学,日子不会照样过,因为哲学家失去了胡思乱想胡说八道的生存空间。 灭了计算机科学, 湛韬 没网可上,只能给老婆抓虱子取乐。 灭了量子力学,没计算机,结果同上; 这日子还能照样过? 但是,灭了中医,中国人民少了毒害,身心更健康,日子更好过。 湛韬 : 某老人发表言论:“灭了中医,日子照样过。灭了科学,你试试?” 难道不知道中医的范围有多小,科学的范围有多大? 不是中医死就是科学亡? 太荒谬。 灭了文学,日子照样过。 灭了音乐,日子照样过。 灭了哲学,日子照样过。 灭了计算机科学,日子照样过。 灭了量子力学,日子照样过。 灭了分子生物学,日子照样过。 甚至,灭了牛顿力学,日子也照样过...... ...... 从事以上各行业的都可以下岗了。 有神马关系? 大不了就是回到农耕时代甚至原始社会嘛! 哪个时代的人更幸福? 谁又说得清?
个人分类: 伪科学|1183 次阅读|5 个评论
与儿子谈李斯特,谈音乐
热度 2 baidawei 2011-7-1 05:58
儿子是我的最爱。 不过,听他弹李斯特的匈牙利狂想曲第二号(Hungarian Rhapsody No. 2),然后再和他谈了一会音乐之后,我发现,他还是我的知己。 让他学琴,并没有任何预期。但那天,听他对音乐的理解,对李斯特的处理,让我感到他已经有能力享受音乐,从而让他的生命更丰富,这就够了。 当然,他弹这首曲子,是想说,“我长大了,可以自由地弹奏了!” 对于老爸来说,那是了不起的成就,从严肃的慢板Lassan到鲜活的快板Friska,还有他显摆的超快速Prestissimo。我都听到了。 他说,他不喜欢古典音乐的一板一眼,尤其是左手,滴答滴答地打着节奏。这个说法让我发笑,他还满能歪曲总结的。可是从李斯特开始,肖邦,德彪西,到爵士乐,他都喜欢,他说那些曲子自然且有感而发。我对他说,对,李斯特就这样讲过:“没有保留的,我接受一个规则,那就是音乐最终要撩起人们的想像力和情感,要独立于条条框框之外。美丽的音乐首先要是一流的,满足了音乐的绝对法则,而不是先把它放到一个定好了的程序之中。” 我还觉得,李斯特的音乐变化很大。强弱快慢,在一首曲子里都能听到。但重要的是,弱的时候不沉闷干燥无味,强的时候不刺耳令人窒息,慢的时候依然有大量信息,快的时候照样美妙动听。音符无比纯净,真实,富有魅力。复杂但不做作。 关于匈牙利狂想曲第二号,从慢到快Friska刚出现的那段很优美,而Friska最后那段,节奏越来越快,似撒缰的野马,踏上不归路,却又嘎然而止,象是想起了所来之处,回到Lassan的主题,也是美的经典。如果你闭上眼睛,你能听到匈牙利那个国家的情感: 欢快-基于其民族性格;忧伤-为其历史所致。再仔细听,你听到的是他们民族的骄傲。 我对儿子说,在我的大学时代,流行的一本书是傅雷译的《约翰·克利斯朵夫》,我把其中的两段话稍稍改了一下,念给他听: 生命飞逝。肉体与灵魂象流水一样来去匆匆,岁月之痕则镌刻在老树身上。整个有形的世界都在催故纳新。唯有你,不朽的音乐还在。你是内在的海洋,深邃的灵魂。在你明澈的眼瞳中,人生才不会照出阴沉的面目。成堆的云雾,灼热的、冰冷的、狂乱的,纷纷扰扰、无法安定的日子,见了你都逃避了。唯有你常在,独立于世界之外,自身是一个完整的天地。你有你的太阳,你的行星,你的引力,你的数,你的律。你如群星一样和气恬静,在黑夜的天空画出光明的轨迹,仿佛是那无形的金牛拖曳着的银锄。 音乐,你抚慰了我痛苦的灵魂,恢复了我的安静。音乐,你坚定,愉悦,恢复了我的爱,恢复了我的财富。音乐,我吻着你纯洁的唇,把我的脸埋在你蜜似的发间,把我热烈的眼帘紧贴在你柔和的手掌中。我和你都不作声,闭着眼睛,可我还是能看到你眼神里那不可思议的光明,你缄默的嘴角上那美丽的笑容,从你的心头里听到了那永恒的生命之跳动。 我对儿子说,这段话说的是一个人的内心世界,只有音乐才能给人带来的那样一个丰富的内心世界。 注:Liszt wrote: 1: "Without any reserve I completely subscribe the rule of which you so kindly want to remind me, that those musical works which are in a general sense following a programme must take effect on imagination and emotion, independent of any programme. In other words: All beautiful music must be first rate and always satisfy the absolute rules of music which are not to be violated or prescribed" 2: "The musician above all, who is inspired by nature but without copying it, exhales in sound his life's most intimate secrets." 3:儿子在弹琴,不是很好,但只有这一个: http://www.youtube.com/watch?v=XYHN33YhY9E 白大伟 2009年8月
3907 次阅读|4 个评论
那一盘钢琴曲
henuxhyang 2011-6-30 11:10
时值本科生毕业时节,每年此时,看着学生工作的工作读研的读研出国的出国,祝福、不舍、骄傲、自豪,感触多多。 前天中午,一个学生打来电话说老师我们来学校领毕业证,您要是在学校想找您说说话。近来由于学生停课考试,自己的时间多一些,酣忙于课题之事,规律的午睡时间也不得不随机于课题间歇之时。此时已三点左右了,但对于刚躺下的我尚属于睡意朦胧,有些迷迷糊糊。学生应该是听出来了,说老师给您带了盘钢琴曲,您下午不来办公室就给您放信箱了。 放下电话,心有感动,只记得上课间隙为了让学生放松,常放钢琴曲。 昨天下午监考去学校,打开信箱,看到了那盘钢琴曲,用纸包的严严实实的,上面贴着便笺条,写着暖暖的祝福话语…… 晚上回到家,打开音响,音乐水一般流淌漫溢…… 心里暖暖的感动着
2665 次阅读|0 个评论
《建党伟业》主题曲《有一天》是红歌吗?
热度 1 xupeiyang 2011-6-27 14:23
《建党伟业》主题曲《有一天》走出了红歌的窠臼,在题材之上进行了升华,音乐简单 舒畅 、 宁静 悠扬。 http://ent.sina.com.cn/y/2011-06-27/14103345404.shtml
个人分类: 文化艺术|1404 次阅读|5 个评论
音乐的美,奇,谜,憾
热度 12 zhuqinshi 2011-6-13 08:02
音乐的美,奇,谜,憾 音乐的美是人类所有的成员所公认的。没有任何一个民族,没有任何一个正常人和音乐无缘。音乐是心灵的描写和伴奏,音乐是情感的表现和升华。人间的悲欢离合,有了音乐的神韵才那样凄美动人,内心的喜怒哀乐,惟有音乐的转化才能让其尽情挥洒。音乐也是人类的共同语言,世界各地的人能够通过音乐彼此沟通和理解。 音乐的神效并不只限于人类。“对牛弹琴”早已被证明是过时的比喻。现在许多养牛场都给牛放音乐使牛情绪稳定,多产牛奶。养鸡场放音乐使鸡心境平和,减少争斗。 而且,没有听觉器官的植物也对音乐有反应 ,而且对古典音乐尤其偏爱。实验表明,定期对植物播放莫扎特、贝多芬的名曲,能使植物枝繁叶茂,生长迅速,可促使西红柿早熟、苹果增香、香蕉增长;还可以使甘蓝,蘑菇,红薯长得更大。使水稻,小麦和玉米增产。但在强烈的摇滚乐中,植物会生长缓慢甚至枯萎。 不仅如此,音乐还对单个细胞起作用。科学研究表明,古典音乐能使大鼠血液中红血球凝聚成团的程度降低,摇滚乐的作用差一些,而同样强度,但无规律的噪声则没有作用。 这些事实说明,音乐的作用可以追溯到细胞层面,即通过生物最基本的生理活动起作用。 2004 年,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 UCLA )的 James K. Gimzewski 教授和他的学生用原子力显微镜( atomic force microscope )测定酵母细胞表面的动态情形。结果发现,酵母的细胞壁以每秒 900 次左右的频率在振动,幅度大约在 3 个纳米。 为了弄清这个振动是由于细胞内分子杂乱的热运动,还是由于细胞的生命活动所引起的,他们在培养液中加入叠氮钠,一种能停止细胞代谢的物质。很快,细胞壁的这种振动就消失了,说明这种振动是由生命活动所引起的。音乐的谐波也许就是通过和细胞自身的振动有节律地相互作用,增加细胞的新陈代谢和生命活力。而杂乱无章的噪声则会干扰细胞自身的振动,影响细胞的生命活动。对此结果有兴趣的读者,可以看他的原文: A.E.Pelling, S.Sehati, E.B.Gralla, J.S.Vallentine and James K.Gimzewski, Local Nanomechanical Motion of the Cell wall of Saccharomyces cerevisie. Science, 2004, 305:1147-1150. 写到这里,我们还没有深入到音乐的本质。一旦我们去进一步探讨,问题就发生了。 首先要问的是:为什么世界各地的人,会用相同的音阶?比如中国古代音乐中的 宫、商、角、徵、羽 五声音阶,就相当于西方音乐的 C 、 D 、 E 、 G 、 A ,也即简谱中的 1 , 2 , 3 , 5 , 6 。 这五个音后来还逐步发展成七声音阶:宫、商、角、变徵、徵、羽、变宫,也就是现代音乐中的 C 、 D 、 E 、 F 、 G 、 A 、 B ,即简谱中的 1 , 2 , 3 , 4 , 5 , 6 , 7 。为了不把音阶与数字相混,我在本文中用粗体字表示音阶。 要回答这个问题,就要知道这些音阶是如何产生的。这就和人对振动频率的反应和认知有关。如果全世界的人都有相同的反应方式和认知规律(从所有现代人类基因都相同的事实看,应该如此),那世界上不同地方的人在不同的时间和地点,就应该得出同样的音阶。 第一个基本反应,就是如果一个音振动的频率加倍,我们听上去还是同一个音,而和频率的具体值无关。从乐器的发声原理来讲,这比较容易理解。乐器发声时,并不只发出单一频率的音,而是在基础音上面 有一系列整数倍频率的谐波与之叠加。假定 c 的频率是 1 ,那它上面还有频率为 2 , 4 , 8 , 16… 的谐波与之叠加,高八度的 c 音的频率是 2 ,它上面还有频率为 4 , 8 , 16 , … 的谐波与之叠加。这两列谐波的频率几乎相同,差的只是第一个基音。所以我们听到的频率差一倍的两个音几乎相同。 但即使是用电子乐器发出了两个单频率的音,彼此的频率比为 1 : 2 ,我们感觉听到的还是同一个音,只是一个比另一个声音“尖”一些。两音同时发出时,我们感觉不到彼此有任何干扰,而是非常和谐,融为一体,感觉是更雄浑的一个音。 当古人把琴弦的长度减少 1/3 时,奏出的音仍然非常和谐。 2/3 长度的弦发出的频率是全长的弦的 3/2 。古人把这个产生第二个音的办法叫做“三分损益法”。如果我们把全长的弦发出的音作为 1 ,那 3/2 频率在我们耳朵里就是 5 。 这两个事实告诉我们,如果两个音之间的频率比是简单整数,那它们之间就是和谐的。而且数值越简单,和谐程度越高。 1 : 2 是最简单的比例,我们也不能区分这两个音。除 1 : 2 外,最简单的整数比就是 2 : 3 ,即 1 与 5 的关系。我们可以用这个原则来生出其它的音阶。 用 5 (频率为 1 的 3/2 )为起点,除高八度的 5 外,与它最和谐是音就是与它有频率比为 3/2 的音,那这个新的音的频率相对于 1 就是( 3/2 )的平方。也就是 9/4 。由于 9/4 已经大于 2 ,根据“八度相同”的原则,我们把它的频率除以 2 ,听到的还是那个音。这样我们就有了 9/4 除以 2 ,等于 9/8 。这就是音阶中的 2 。由于这是由 1 到 5 的频率比得出来的,这个办法在中国叫做“ 五度相生法 ” 同理,用 5 为起点,高两个 5 度的音就是 3/2 的三次方,即 27/8 。除以 2 ,得 27/16 。这就是 6 。 用 5 为起点高三个 5 度就是 3/2 的四次方,即 81/16 。由于这个数已经大于 4 ,除以 4 ,得 81/64 。这就是 3 。 这样我们就已经得到了中国古代的五个音, 宫、商、角、徵、羽,也即 1 , 2 , 3 , 5 , 6 。它们之间的频率比是: 1 , 9/8 , 81/64 , 3/2 , 27/16 。其中 2 与 1 , 3 与 2 , 6 与 5 的频率比都是 9/8 。由此可以看出,频率差一倍的两个音之间如果要按和谐音来分,就必然得出一个音与前一个音的频率比是 9/8 。不管是中国人还是西方人,都会得到这个结果。这就是一个整音的来源。 这也说明另一个重要事实,即两个音的频率比为 9/8 时,他们之间的关系我们听上去都是一样的,而与他们频率的绝对值无关。比如,把 2 听成 1 ,那 3 就会变成 2 。把 5 听成 1 ,那 6 也听上去为 2 。 我们还可以再走一步。用 5 为起点高四个五度就是 3/2 的五次方,即 243/32 ,除以 4 ,得 243/128 。这就是 7 。它与 6 的频率比也是 9/8 。 如果再这样走下去,最后能回到 1 这个音的高音,那就完满了。那这样产生的所有的音都是按 3/2 的频率比产生的。 可惜数学证明这是不可能的。因为没有两个整数 a,b, 可以满足下面的等式: ( 3/2 ) a = 2 b 即 3/2 的 a 次幂不可能等于 2 的 b 次幂。比如我们从 5 再走六个五度,就是 3/2 的 7 次方,即 2187/128 ,约为 17.09 ,与 2 的 4 次方 16 相近,也即走了近 5 个八度。但并不是正好 5 个八度。而是多了。 17.09/16=1.068 。也就是多了约 7% 。 因此,用五度相生法一直往上走,会产生无数个音,而且会漂移得越来越远。 这个矛盾在高音 1 和 7 的频率比 256/243 ,也可以看出来。 256/243 = 1.0535 ,小于 9/8 的 1.125 。 1.0535 的平方为 1.1098 ,近似于整音的 1.125 ,但仍小于一个整音。说明这样得出来的 7 与高音 1 的关系近似于半个音,但少于半音。这也说明用五度相生法得出的整音偏大一点,挤压了半音的空间。 同样, 5 和 3 的关系也“不正常”。它们的频率比是 3/2 比 81/64 ,即 32/27 = 1.1852 ,高于一个整音。如果从 5 往下走一个整音,就得到 4 。它与 1 的频率比是 3/2 除 9/8 ,即 4/3 。它和 3 的频率比是 256/243 ,正好是高音 1 与 7 的频率比。 这样,五度相生法,加上从 5 往下走一个整音,就把频率比为 1 : 2 的两个音分为 8 个音,分别是 1 , 2 , 3 , 4 , 5 , 6 , 7 。 与 1 为 1 的频率比为: 1 , 9/8 , 81/64 , 4/3 , 3/2 , 27/16 , 243/128 , 相邻两个音的频率比为: 9/8 , 9/8 , 256/243 , 9/8 , 9/8 , 9/8 , 256/243 。 这样就把八度音分为两部分, 1 , 2 , 3 , 4 ,两个整音加一个半音,和 5 , 6 , 7 , 1 ,也是两个整音加一个半音,中间隔一个整音。这两部分彼此相当,如果把 5 听成 1 ,那就是头半部分。而且音之间只有两种比值, 9/8 和 256/243 。前者为整音,后者为半音。干净整齐。 在中国,五度相生法最早的文字记载见于典籍《管子》的《地员篇》,由于《管子》的成书时间跨度很大,学术界一般认为五度相生法产生于公元前 7 世纪至公元前 3 世纪。西方学者认为是公元前 6 世纪古希腊的毕达哥拉斯学派最早提出了五度相生法。 但半音毕竟小于整音的一半。用五度相生法也得不出 4 ,而是升 4 。说明五度相生法是不完满的。 而且差一点的半音也会在转调时造成麻烦。弦乐器可以用调手指位置的办法来调整,但键盘乐器就没有办法。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就干脆把八度音平均分成 12 个半音(五个整音乘二,再加上原来的两个半音),每个整音是两个半音的和(实际上是半音间频率比的平方)。这个办法叫做“ 十二平均律 ”。 历史资料记载中,十二平均律的发明者在欧洲是荷兰人斯特芬( Stevin ,约 1548 - 约 1620 ),他于 1600 年前后用两音频率比严格地确立了十二平均律;几乎在同时,我国的明代科学家、音乐家朱载堉( 1536 - 1612 )也表述了十二平均律,甚至将其各次幂计算到小数点后 24 位(约完成于 1581 年前) 。 但是中国古代音乐还是在很大程度上摒弃了 4 和 7 ,只用 1 , 2 , 3 , 5 , 6 。古琴,古筝都只有相当于这几个音的弦。这也形成了中国古代音乐特有的韵味。比如《春江花月夜》带给我们的意境就是纯中国味的。也许是我们的祖先不想去淌不完全半音这趟浑水?小提琴协奏曲《梁山伯与祝英台》中使用了 4 和 7 ,优美之中也带一些现代味。 十二平均律解决了转调的问题,却也引入了无理数。因为每两个半音之间的频率比是 2 开 12 次方,也即是大约 1.0595 。它大于五度相生法的半音 1.0535, 其平方 1.1225 又小于五度相生法整音的 1.125 。而且任何两个音之间的频率比不再是简单整数比,甚至不是任何整数比。这就违背了频率整数比产生和谐音的原则。 另一个极端是把所有的音的频率比改成更简单的整数比。比如 3 的 81/64 就非常接近于 5/4 。 1 、 3 、 5 三音的频率之比也从 1∶81/64∶3/2 ,即 64∶81∶96 改为 1∶ 5/4∶ 3/2 ,即 64∶80∶96 ,或 4∶5∶6 ,使大三和弦 1-3-5 三音间的频率之比更显简单。然后按 1∶ 5/4∶3/2 的频率比从 5 音( 3/2 )上行复制两音,从 1 音下行复制两音,这样得到的频率之比是:      (2/3) ∶(5/4)(2/3)∶1∶(5/4)∶3/2∶(5/4)(3/2)∶(3/2) 2 即 2/3 : 10/12 : 1 : 5/4 : 3/2 : 15/8 : 9/4 共得 7 个音。把大于 2 和小于 1 的数折合到八度之内。比如 2/3 小于 1 ,乘以 2 得 4/3 , 10/12 乘以 2 得 5/3 , 9/4 除以 2 得 9/8 。再按它们的大小重新排列,就得到新的七声音阶: 1 : 9/8 : 5/4 : 4/3 : 3/2 : 5/3 : 15/8 : 2 这种比例法叫 纯律 。纯律出现于古希腊时期, 13 世纪末叶由英国人奥丁汤( Odington , 1248 - 1316 )正式确立。在相邻两音的频率比方面,纯律七声音阶有 3 种关系: 9∶8 、 10∶9 、 16∶15 ,也就是有两种整音,一种半音。从数字看,它比五度相生律的七声音阶简单,然而种 类 却比五度律七声音阶多(五度律七声音阶只有两种相邻两音的频率比)。而且和五度相生法一样,纯律也有转调困难的问题。 因此,没有一种方法能够得到相同的整音和严格的半音,又能保持音之间频率的整数比。在音乐的实践中,人们采取的是各式各样的妥协和折中。在我们心目中那么美好的音乐,竟没有一个满意的理论。不能不说是一件令人惋惜的事情。 科学理论是可以不断完善,不断提高精度的,最后无限逼近真实数字。比如过去对水星运转规律的计算总是有微小的偏差而找不到原因。而把广义相对论的时空观念考虑进去,计算结果就几近完美。而音乐理论却做不到这一点。它的缺陷明摆在那里,却无法克服。 不过使我们感到安慰的是,我们的耳朵一般听不出这三种方法产生的音阶的差别。如果把每个整音再分为 100 份,每份叫一个音分,那最好的调琴师也只能听出 5 个音分的差别。对没有经过专业训练的人来讲,就更听不出这些方法之间的差别了。但一旦知道我们听到的音乐是不完美的,尽管耳朵听不出来,心中总是会有一些遗憾。 究其深层原因,也许在于我们把人脑对音乐的感知与数学放在一起处理。后者是严格的,客观的,前者却是主观感受,其生理机制还是个谜。我们不知道为什么频率比,而不是频率差,决定我们对不同音高和音程的感觉。为什么简单频率比的乐音使我们产生和谐和愉悦的感觉,也为从单细胞到人类的各种生物所喜欢。这些理论上的缺陷也没有影响音乐带给我们的美感和其强大的生命力。我们在乎的是音乐给以我们的实际享受。只要我们欣赏音乐时的感觉是完美的就行了。
24993 次阅读|15 个评论
中科院第一任院长的咆哮体
热度 1 ipmwxj 2011-6-6 15:26
中科院向来有咆哮的传统,从院长,到所长,至课题老板。看来,我以后一定要找一个科研、生活都搞得一塌糊涂的人实施咆哮,没事就咆哮。岂不快哉?伊定是我的贵人。贵人难找啊。 风!你咆哮吧!咆哮吧!尽力地咆哮吧!在这暗无天日的时候,一切都睡着了,都沉在梦里,都死了的时候,正是应该你咆哮的时候了,应该你尽力咆哮的时候! 尽管你是怎样的咆哮,你也不能把他们从梦中叫醒,不能把死了的吹活转来,不能吹掉这比铁还沉重的眼前的黑暗,但你至少可以吹走一些灰尘,吹走一些沙石,至少可以吹动一些花草树木。你可以使那洞庭湖,使那长江,使那东海,为你翻波浪,和你一同地大声咆哮呵! 啊,我思念那洞庭湖,我思念那长江,我思念那东海,那浩浩荡荡的无边无际的波澜呀!那浩浩荡荡的无边无际的伟大的力呀!那是自由,是跳舞,是音乐,是诗! 啊,这宇宙中的伟大的诗!你们风,你们雷,你们电,你们在这黑暗中咆哮着的,闪耀着的一切的一切,你们都是诗,都是音乐,都是跳舞。你们宇宙中伟大的艺人们呀,尽量发挥你们的力量吧。发泄出无边无际的怒火把这黑暗的宇宙,阴惨的宇宙,爆炸了吧!爆炸了吧! 雷!你那轰隆隆的,是你车轮子滚动的声音?你把我载着拖到洞庭湖的边上去,拖到长江的边上去,拖到东海的边上去呀!我要看那滚滚的波涛,我要听那鞺鞺鞳鞳的咆哮,我要飘流到那没有阴谋、没有污秽、没有自私自利的没有人的小岛上去呀!我要和着你,和着你的声音,和着那茫茫的大海,—同跳进那没有边际的没有限制的自由里去! 啊iiii,电!你这宇宙中最犀利的剑呀!我的长剑是被人拔去了,但是你,你能拔去我有形的长剑,你不能拔去我无形的长剑呀。电,你这宇宙中的剑,也正是,我心中的剑。你劈吧,劈吧,劈吧!把这比铁还坚固的黑暗,劈开,劈开,劈开!虽然你劈它如同劈水—样,你抽掉了,它又合拢了来,但至少你能使那光明得到暂时间的一瞬的显现,哦,那多么灿烂的、多么眩目的光明呀! 光明呀,我景仰你,我景仰你,我要向你拜手,我要向你稽首。我知道,你的本身就是火,你,你这宇宙中的最伟大者呀,火!你在天边,你在眼前,你在我的四面,我知道你就是宇宙的生命,你就是我的生命,你就是我呀!我这熊熊地燃烧着的生命,我这快要使我全身炸裂的怒火,难道就不能迸射出光明了吗? 炸裂呀,我的身体!炸裂呀,宇宙!让那赤条条的火滚动起来,像这风一样,像那海一样,滚动起来,把一切的有形,一切的污秽,烧毁了吧!烧毁了吧!把这包含着一切罪恶的黑暗烧毁了吧! 把你这东皇太一烧毁了吧!把你这云中君烧毁了吧!你们这些土偶木梗,你们高坐在神位上有什么德能?你们只是产生黑暗的父亲和母亲! 你,你东君,你是什么个东君?别人说你是太阳神,你,你坐在那马上丝毫也不能驰骋。你,你红着一个面孔,你也害羞吗?啊,你,你完全是一片假!你,你这土偶木梗,你这没心肝的,没灵魂的,我要把你烧毁,烧毁,烧毁你的一切,特别要烧毁你那匹马!你假如是有本领,就下来走走吧!什么个大司命,什么个少司命,你们的天大的本领就只有晓得播弄人!什么个湘君,什么个湘夫人,你们的天大的本领也就只晓得痛哭几声!哭,哭有什么用?眼泪,眼泪有什么用?顶多让你们哭出几笼湘妃竹吧!但那湘妃竹不是主人们用来打奴隶的刑具么?你们滚下船来,你们滚下云头来,我都要把你们烧毁!烧毁!烧毁! 哼,还有你这河伯……哦,你河伯!你,你是我最初的一个安慰者!我是看得很清楚的呀!当我被人们押着,押上了一个高坡,卫士们要息脚,我也就站立在高坡上,回头望着龙门。我是看得很清楚,很清楚的呀!我看见婵娟被人虐待,我看见你挺身而出,指天画地有所争论。结果,你是被人押进了龙门,婵娟她也被人押进了龙门。 但是我,我没有眼泪。宇宙,宇宙也没有眼泪呀!眼泪有什么用呵?我们只有雷霆,只有闪电,只有风暴,我们没有拖泥带水的雨!这是我的意志,宇宙的意志。鼓动吧,风!咆哮吧,雷!闪耀吧,电!把一切沉睡在黑暗怀里的东西,毁灭,毁灭,毁灭呀! 那个时候他多么年轻~
个人分类: 国家|482 次阅读|0 个评论
線譜轉簡譜,有這樣的軟件嗎?
热度 2 LEOLAND 2011-5-30 18:28
線譜轉簡譜,有這樣的軟件嗎? 曲津華 對音樂無甚造詣的我等凡人,偶然遇到一個五線譜“歌篇兒”,還真是個麻煩事,因為看不太懂。 按說眼下國內的歌篇兒界已經比較成熟了,想找的歌譜基本都能從網上拿下來。但如果要弄個個把非中文的,比如英文的,就會遇到無簡譜可用的尷尬。 按說如今中國已經是世界最大的英語文學習國,有若干億人是英語文宗教的忠實信徒,其中對英文歌譜有需求的人士應該也很有一些。可是,帶英文歌詞的簡譜版本,實在是很難找到。 那麼,問題出在哪裡呢? 如前一段所悟所寫,還是該歸罪於我們國家的教育系統——在音樂教育方面,中國人的整體素質是世界最差的。譬如,世界僅存的應用簡譜的國家就是咱,而能識用簡譜的國人,也是相當、相當地少。 在世界的國民音樂素質排名榜上——不管有沒有這個榜——中國都是墊底的,這很讓我等和我個人悲哀。 據內部消息,代表國家形象的國家大劇院合唱團,其團員中有很多竟也不識五線譜。而五線譜是世界音樂語文,使用五線譜是專業合唱團員的基本功——因為,簡譜無法表達合唱的精髓。所以,在世界級的合唱比賽中,中國(大陸)人多的優勢完全無用,好像沒有拿過獎項(世界第二大經濟體國家,是不是有點暴發戶的樣子,天知道)。反而,港台同行卻頻頻獲獎。 所以呀,我等混跡于中國讀書人行列 N 多年的人,不會五線譜,也是毫不奇怪的(為大我暴露了小我的缺點、弱項和 有在國內見過這樣的電子琴,不知何故? 但願,坊間已經有一種能“聽音編譜”的軟件,來造福廣大人民群眾。誰知道,敬請告知。謝謝先! 2011-05-30
个人分类: 科学劄记|4126 次阅读|4 个评论
[转载]我要的世界 (中英)
热度 2 WeiQin 2011-5-24 19:57
[转载]我要的世界 (中英)
远方天空 云层遮盖前往方向 迷失在黑暗之中 天使问我 手中紧握不放的是什麽 我说寻找梦想的灯火 有时我会失去力量 再艰难的旅途 也要骄傲的走过 眼前的世界 音乐演奏中 不停挑战我 就算曾悲伤过 我要的世界 梦想在怀中 未来呼唤我 相信我会坚强的走到最后 人生会有疲惫想放弃的时候 看不清路的尽头 天使身后 太阳照醒希望的翅膀 那是 未来伸出的双手 失去过相信的力量 再艰难的旅途 也要骄傲的走过 眼前的世界 音乐演奏中 不停挑战我 就算曾悲伤过 我要的世界 梦想在怀中 未来呼唤我 相信我会坚强的走到最后 眼前的世界 音乐演奏中 不停挑战我 就算曾悲伤过 我要的世界 梦想在怀中 未来呼唤我 相信我会坚强的走到最后 http://www.google.com/search?hl=zh-CNbiw=1366bih=655tbm=vidq=%E6%88%91%E8%A6%81%E7%9A%84%E4%B8%96%E7%95%8C+%E8%90%A7%E4%BA%9A%E8%BD%A9aq=faqi=aql=oq= The World That I Want Distant sky To the direction that covered by cloud Lost in the dark Angel asked me What did you hold tightly in your hands I said that it is the light leading me to my dreams Sometimes I lose strength Even in the difficult journey I have to walk through it proudly Looking at the world Music is playing Constantly challenge me Even there was grief The world that I want Dreams are in my arms Future is calling me I believe I will be strong till the end Sometimes I feel tired and want to give up I cannot see the end of the road Behind the Angel Ths sun light up the wings of hope It is the hands of the future Had lost the power to believe Even in the difficult journey I have to walk through it proudly Looking at the world Music is playing Constantly challenge me Even there was grief The world that I want Dreams are in my arms Future is calling me I believe I will be strong till the end Even in the difficult journey I have to walk through it proudly Looking at the world Music is playing Constantly challenge me Even there was grief The world that I want Dreams are in my arms Future is calling me I believe I will be strong till the end
2474 次阅读|4 个评论
我能回到过去吗?
热度 2 aimeiya 2011-5-21 13:18
这两年一直很伤感,不是偶尔的触景生情,而是内心里很强烈的挥之不去的情绪——我觉得自己真的开始变老了,原来30多岁时还觉得是在青春的尾巴上,加上经常和年轻的学生相处,心境上、信息上都还不是很out,所以那时候还没有很强烈地觉得自己老了。但最近两年开始,我逐渐地不把学生当成朋友,而是把他们当成孩子,这种与学生关系定位上的悄然改变就是我心里变化的一个具体体现。 不是每个人对自己的变老都有这么强烈的感受,我想我是比较矫情的那类吧。真的常有想哭的感受,心里还有很多不切实际的幻想,希望能回到过去。昨天在网上买了很多书,有些是教孩子学画画的。我的音乐、美术天赋都很贫瘠,小的时候也没有很好的启蒙教育,所以这些基本素质方面都很欠缺,生活也少了很多乐趣。还好现在有了网络,不然我的业余生活除了读书可能就没有什么了。现在买这些书就是想从零开始熏陶一下自己,哪怕这只是美好的愿望,那些书也可能到十几年后我退休了才好发挥作用,那我现在也愿意为这些想法买单,因为那是我内心最强烈的愿望啊~~~ 昨天和一个小同事(80后)聊天,我突然发现我是那么悲哀:我的童年阶段过的不像童年,少年阶段过的不像少年,青年阶段过的青年,中年阶段也是那么的纠结,看来只有寄希望与我的老年时光能够过的像老年了~~~ 来自心底的哀伤是那么强烈,想哭~~~
个人分类: 新家新生活|4588 次阅读|3 个评论
我要高雅
alexchu 2011-5-19 21:52
晚上的时候,抛去白天的浮躁,戴上耳机,听一听美妙的音乐,忘却心里装的俗事:工资、职称、权利、关系,等等,给自己的心灵放个假,让自己稍微高雅一点。 从日本回来一个多月了,总是不由自主地把两个国家放在一起对比,有时候甚至不敢相信自己已经归国的事实。心里面有很多话说,但是头绪太多,并且口才一般,我想还是留着以后在我自家后花园中慢慢回味吧。
2791 次阅读|0 个评论
聆听音乐(1)
热度 2 zlhua 2011-5-15 08:24
一早起来,给儿子朗读,不过他似乎对内容并不太感兴趣,而是对我手上的书更好奇,拿过去,翻开,合上,再递给我,然后再拿走,再递过来...当我翻开时,他会尝试去朝另一个方向翻(结果我们大人看起来好象是在撕书....) 然后,我停止朗读,找了另外一本有彩色图画的小人书,翻了一会,他也没有了兴趣....我把他抱了出来,决定到网易公开课堂去逛逛,看看有没有他感兴趣的..... 我打开了电脑......搜索......找到了一个看起来不错的课程YALE UNIVERSITY 的《聆听音乐》.......他似乎也不太感冒...但是对鼠标比较好奇.......结果.....奶奶带走了他.....我则继续留下来,打算上完第一节课...... 主讲老师上了一点年纪,声音有点小,而且动作相对比较缓慢,一开始讲的东西也并不觉得有什么好玩的....直到后来,他投影了一张图,人脑区域图....然后问了学生一个问题...图中哪个部分在帮助我们学习音乐......呵呵.....这是我感兴趣的...左脑?.....额叶?.....呵呵,原来是和语言学习同样的区域..... 我尽可能没有用笔记忆课上的内容,而是尝试用自然感官,到现在,我记住了些什么? 1.贝多芬的第五交响区,第九交响曲,触发人不一样的情绪体验,消极的,积极的 2.XX(查理.)的月光,让人回到从前 3.芝加哥的...... 4.音乐的两维,高低和时间 还有什么?记不清楚了... 大小和铉,主曲副曲....... 看来,好记性真的不如小笔头..........呵呵
个人分类: 快乐学习|2867 次阅读|6 个评论
新说文解字:理性、感性;启蒙和悟性。
liwei999 2011-5-12 18:31
理性、感性;启蒙和悟性。应新到里的abada 又见好敌手们“开掐”,忍不住“掺和”进来。 记谱、包括五线谱,都是属于“算术”级别的东西,还有“解析学”级别的音乐纪录法。五线谱的纪录办法是考虑到演奏者的“可操作性”,如果单从“完整性”考虑,“物理”的纪录法是最完备的了:可以纪录任何音,也可以合成任何音及其他的音乐要素。但是演奏现场的“气氛”是合成不出来的,这也是音乐会存在的理由。 “考试悖论”热闹了一阵之后,总算是出来个很得要领、但不见得被多数“认可”的说法。“理性”和“感性”的对立好理解,理解与此“平行”的“启蒙”和“悟性”的一对儿就难了。困难在于:如果“理性”和“感性”是对面的话,“启蒙”和“悟性”既是相对立的又是表里相连的。对一个集团、社会,与其讲是“理性的启蒙”,不如讲是“悟性的提高”。 观看不毛的“敬仰”之争,就可以知道: 国人缺乏的不是“感情”、也不是“理性”,而是认识整个课题的“悟性”。 纳粹时代的德国也并不是因为缺乏“理性”。看那时国家墓地的设计规划、对死人的认识,比国人搞“大食堂”要像样多、“理性”多了。 什么是“悟性”?大诗文章最后一部分就是有关“悟性”的,虽然那里用的是“理性”,没有直接用到“悟性”这个词儿。能给出哥德巴赫猜想证明的是“理性”,而提出这个猜想的就是“悟性”了。
个人分类: 镜子大全|3880 次阅读|0 个评论
一个机制上的构思:小学低年级阶段课后作业的布置限定
热度 1 arithwsun 2011-5-11 18:49
我在这个豆瓣小组的帖子里 http://www.douban.com/group/topic/19653240/ 【讨论与实践】课程时间表与3-10岁孩子的户外活动时间 构思了一种规则,希望对学校布置作业做一种限定。 即,学校可以规定,每天只能有一门课程布置课后作业,其他课程不能布置作业。这样子把5天分配给3门课,怎么分这里就由学校老师们协商定吧。 我觉得这就是从机制上去解决小学作业布置过多的问题,首先把时间段分开,一天只能有一门功课(或三大类中一类)布置作业。 这个帖子里同时讨论了课程时间表的设定问题,思想源于华德福教学方法的主课模式,有所变化。 根据这种新构思的课程时间表,我考虑了一种设置,比如说周一和周五布置A节奏(定义见该贴,总共3种)的内容,因为这是主课,在开头和结尾布置,以显重视。 周二和周四,布置C节奏的内容,因为C节奏正好在周二和周四,而且C节奏的时间本来就短一板,正好在作业中弥补一下。 周三,布置B节奏的作业,B节奏正好在周三有课,作业放到每周中间。 我觉得这样的好处是很大的,很容易看出来哪门课布置的作业超出时间了,现在每天作业混在一起,即使每门课控制一下,加在一起也会很多。 更有甚者,混在一起布置作业,容易引起老师们的竞争心理,争着多布置本课程的作业。 作业按课程分天来写,也许也符合心理学原理。
个人分类: Book-W|3710 次阅读|4 个评论
入学四年来在国家科学图书馆的借书记录
热度 2 wangshu 2011-5-11 14:18
清晰可见四年中我的研究兴趣、方向和所需理论的变化,还有自己在业余兴趣的变化,主要是音乐、历史和文化。 Entry 题名 作者 Checked Out 1 超分子化学 ( 德)F.Vogtle 著 张希 译 2007/10/16 2 Chemistry : science of change / David Oxtoby, Wade A. Freeman, Toby F. Block. Oxtoby, David W. 2007/10/16 3 理论有机化学 Li Lun You Ji Hua Xue ( 美〕金长根著 Mei Jin Chang Gen Zhu 2007/10/29 4 化学动力学导论 hua xue dong li xue dao lun 王琪编著 wang qi bian zhu 2007/12/12 5 基础化学动力学 Ji Chu Hua Xue Dong Li Xue ( 美) 艾林(H. Eyring) 等著 ( Mei ) Ai Lin (H. Eyring) Deng Zhu 王作新, 潘強余译 2007/12/12 6 量子史话 Liang Zi Shi Hua ( 美) 霍夫曼(B. Hoffmann) 著 ( Mei ) Huo Fu Man (B. Hoffmann) Zhu 马元德译 2007/12/26 7 化学哲学新体系 Hua Xue Zhe Xue Xin Ti Xi ( 英) 约翰. 道尔顿著 (Ying)Yue Han. Dao Er Dun Zhu 李家玉等译 2007/12/26 8 量子力学 卷I 曾谨言著 2007/12/26 9 化学哲学基础 Hua Xue Zhe Xue Ji Chu 中国自然辩证法硏究会化学化工专业组 化学哲学基础 编委会编著 Zhong Guo Zi Ran Bian Zheng Fa Yan Jiu Hui Hua Xue Hua Gong Zhuan Ye Zu Hua Xue Zhe Xue Ji Chu Bian Wei Hui Bian Zhu 2007/12/26 10 杰斐逊全传 jie fei xun quan zhuan 刘祚昌著 2008/1/22 11 自然哲学之数学原理 zi ran zhe xue zhi shu xue yuan li ( 英) 牛顿著 王克迪译 2008/1/22 12 蒋介石日记揭秘 jiang jie shi ri ji jie mi 张秀章编著 2008/2/28 13 科学的历程 吴国盛著 2008/2/28 14 生物物理学 sheng wu wu li xue Biological physics 能量、信息、生命 energy, information, life ( 美) 菲利普.纳尔逊著 黎明, 戴陆如译 eng 2008/4/3 15 热带雨林 re dai yu lin 托马斯.马伦特著 郝晓静译 2008/4/3 16 美国新闻摄影敎程 mei guo xin wen she ying jiao cheng 获得杰出新闻图片的专业法则 肯尼思.科布勒(Kenneth Kobre) 著 黄利... 译 2008/4/3 17 心理学与生活 xin li xue yu sheng huo ( 美) 理查德.格里格(Richard J. Gerrig) ,( 美) 菲利普.津巴多(Philip G. Zimbardo) 著 王垒,王苏等译 2008/4/16 18 现代礼仪必备全书 xian dai li yi bi bei quan shu 周理弘编著 2008/4/16 19 有机化学分子轨道理论 You Ji Hua Xue Fen Zi Gui Dao Li Lun 杜瓦(M.J.S. Dewar) 著 Du Wa (M.J.S. Dewar) Zhu 戴树珊, 刘有德译 2008/4/24 20 宏观经济理论 Hong Guan Jing Ji Li Lun ( 美) 阿克利(Ackley,G.) 著 ( Mei ) A Ke Li (Ackley,G.) Zhu 陈彪如译 2008/5/20 21 神秘王国的马帮路 shen mi wang guo de ma bang lu 走进木里 陈晓玲著 陈键图 2008/5/29 22 条斑紫菜的栽培与加工 Tiao Ban Zi Cai De Zai Pei Yu Jia Gong 马家海, 蔡守 著 吴世康译 2008/9/4 30 Cell biology : a laboratory handbook = 细胞生物学实验手册. Volume 4, 大分子的转移、表达系统、基因表达模型、蛋白质 / edited by Julio E. Celis. 2008/9/4 31 Spectroscopia n infrarou. English Avram, Margareta. 2009/9/25 32 The infrared spectra of complex molecules, vol. two : advances in infrared group frequencies / L. J. Bellamy. Bellamy, L. J. 2009/9/25 33 Characteristic Raman frequencies of organic compounds Francis R. Dollish, William G. Fateley Freeman F. Bentley. Dollish, Francis R. 2009/9/25 34 Solid State Reactions Hermann Schmalzried 2009/9/25 35 固相反应 Gu Xiang Fan Ying ( 苏) 布德尼科夫( ′ ł . ′ ł . ′Ø ′′ ₇ ′¿′ ₊ ′α′′ ₅ ), ( 苏) 别列日诺依( ′ Ł . ′ đ . ′Ø ′ ₈ ′′ ₈ ′ ₍ ′¿′′ ₋ ) 著 ( Su ) Bu De Ni Ke Fu ( ′ ł . ′ ł . ′Ø ′ ′ ₇ ′¿ ′ ₊ ′α ′ ′ ₅ ), ( Su ) Bie Lie Ri Nuo Yi ( ′ Ł . ′ đ . ′Ø ′ ₈ ′ ′ ₈ ′ ₍ ′¿ ′ ′ ₋ ) Zhu 张绶庆译 2009/9/25 36 The Handbook of infrared and Raman characteristic frequencies of organic molecules / Daimay Lin-Vien ... . 2009/9/25 37 Boron-nitrogen chemistry : an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sponsored by U.S. / Kurt Niedenzu, symposium chairman.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n Boron-Nitrogen Chemistry (1963 : Durham, N.C.) 2009/9/29 38 Boron hydride chemistry / Earl L. Muetterties. Muetterties, Earl L. 2009/9/29 39 Boron chemistry : proceedings of the 6th International Meeting on Boron Chemistry (IMEBORON), Bechyn Ł ̓ , Czechoslovakia, June 22-26, 1987 / editor, Stanislav He Ł ̓ m 辞nek. International Meeting on Boron Chemistry (6th : 1987 : Bechyn Ł ̓ , Czechoslovakia) 2009/9/29 40 Y 钍eki to y 钍kaido. English Shinoda, K 钍 z 钍 , 1926- 2009/9/30 41 Organic photovoltaics : materials, device physics, and manufacturing technologies / edited by Christoph Brabec, Vladimir Dyakonov and Ullrich Scherf. 2009/9/30 42 单晶结构分析原理与实践 陈小明, 蔡继文编著 2009/11/5 43 X 射线晶体学基础 XShe Xian Jing Ti Xue Ji Chu 梁栋材著 Liang Dong Cai Zhu 2009/11/5 44 一维和二维核磁共振原理 Yi Wei He Er Wei He Ci Gong Zhen Yuan Li ( 瑞士)R.R. 恩斯特, ( 荷)G. 博登豪森, ( 德)A. 沃考恩著 ( Rui Shi )R.R. En Si Te , ( He )G. Bo Deng Hao Sen , ( De )A. Wo Kao En Zhu 毛希安译 2009/11/5 45 Organic conductors, superconductors, and magnets : from synthesis to molecular electronics / edited by Lahc áene Ouahab and Eduard Yagubskii. NATO Advanced Study Institute on Organic Conductors, Superconductors, and Magnets: from Synthesis to Molecular Electronics (2003 : Corfu, Greece) 2009/12/16 46 Molecular electronic devices II / Forrest L. Carter. 2009/12/16 47 Molecular electronics / edited by J. Jortner and M. Ratner. 2009/12/16 48 琴曲集成 第三册 文化部文学艺术硏究院音乐硏究所, 北京古琴硏究会同编 2010/1/14 49 存见古琴曲谱辑览 查阜西编纂 2010/1/14 50 纳米抗菌技术 na mi kang jun ji shu 丁浩,童忠良,杜高翔编 2010/1/14 51 纳米功能复合材料及应用 李凤生等编著 2010/1/14 52 微纳米技术及其应用 李德胜 编著 2010/1/14 53 结晶学及矿物学 Jie Jing Xue Ji Kuang Wu Xue 上册 武汉地质学院矿物教硏室编 Wu Han Di Zhi Xue Yuan Kuang Wu Jiao Yan Shi Bian 2010/3/16 54 结晶学及矿物学 Jie Jing Xue Ji Kuang Wu Xue 下册 武汉地质学院矿物教硏室编 Wu Han Di Zhi Xue Yuan Kuang Wu Jiao Yan Shi Bian 2010/3/16 55 Neutron diffraction. Bacon, G. E. (George Edward), 1917- 2010/4/7 56 Introduction to the theory of neutron diffusion / K.M. Case, F.de Hoffmann and G. Placzek ; numerical work by B. Carlson and M. Goldstein. Case, K. M. 2010/4/7 57 Neutron scattering in chemistry / G. E. Bacon. Bacon, G. E. (George Edward), 1917- 2010/4/7 58 中子衍射 zhong zi yan she ( 英) 培根(Bacon, G. E.) 著 (ying)pei gen(Bacon, G. E.)zhu 谈洪, 乐英译 2010/4/7 59 阎锡山评传 Yan Xi Shan Ping Chuan 中共中央党校本书编写组编 Zhong Gong Zhong Yang Dang Xiao Ben Shu Bian Xie Zu Bian 2010/4/7 60 阎锡山统治山西史实 Yan Xi Shan Tong Zhi Shan Xi Shi Shi 山西省政协文史资料硏究委员会编 Shan Xi Sheng Zheng Xie Wen Shi Zi Liao Yan Jiu Wei Yuan Hui Bian 2010/4/7 61 High-efficient low-cost photovoltaics : recent developments / Vesselinka Petrova-Koch, Rudolf Hezel, Adolf Goetzberger, editors. 2010/8/20 62 Organic photovoltaics : materials, device physics, and manufacturing technologies / edited by Christoph Brabec, Vladimir Dyakonov and Ullrich Scherf. 2010/8/20 63 Flexible solar cells / Mario Pagliaro, Giovanni Palmisano, and Rosaria Ciriminna. Pagliaro, Mario, 1969- 2010/8/20 64 律学会通 吴南薰著 2011/1/5 65 Photoshop CS4 从入门到精通 创意设计篇 邓文渊编著 2011/1/5 66 分子材料设计 超分子工程 Design of molecular materials ( 法) J. 西蒙, P. 巴苏尔 著 杨小震, 帅志刚、严大东译 2011/3/9 67 纳米超分子化学 从合成受体到功能组装体 刘 育 编著 2011/3/9 68 超分子化学 槪念和展望 ( 法)Jean-Marie Lehn 著 沈兴海等译 2011/3/9 69 超分子层状结构 组装与功能 沈家骢等著 2011/3/9
2096 次阅读|4 个评论
数学与音乐
热度 5 yonglie 2011-5-7 08:26
—— 旧札新钞 (76) @ 数学家 西尔维斯特 ( J. J. Sylvester , 1814 ~ 1897 )很喜欢艺术,在一 篇“ 求虚根的牛顿法则 ”的文章 里,还不忘在脚注里发表他的艺术观 :“ 难道音乐不能描述为数学的感觉,而数学为音乐的理性吗?它们的精神是一样的 !所以,音乐家感受数学,而数学家思考音乐——音乐是梦幻,数学是现实的生活——都从彼此获得圆满,当人类理性趋于圆满,将照亮统一的莫扎特和狄利克雷或贝多芬和高斯——而这样的统一,在赫姆霍兹的天才和辛劳里,已经显现出来了。” @ 《 河岳英灵集 》(唐人 殷璠 编选的唐诗选本)开卷评常建说 ,“高才无贵士,诚哉斯言。囊 刘祯 死于文学, 左思 终于记室, 鲍照 卒于参军,今 常建 亦沦于一尉,悲夫!”他叹息这几位大诗人都没做成大官儿,我看那正是他们的幸运,更是我们的幸运。 @ 王国维 喜欢 清真(周邦彦) 词,但《人间词话》说清真 “深远之致不及欧(阳修)秦(观)”, 更恨他“ 创调之才多,创意之才少 ”。而在《清真先生遗事》里,他直将清真比杜甫 :“ 以宋词比唐诗,则东坡似太白,欧秦似摩诘,耆卿似乐天……而词中老杜,非先生不可 。”那么,杜甫也少“创意之才”?
个人分类: 札记|3698 次阅读|3 个评论
计算机音乐之父Max Mathews辞世
huangfuqiang 2011-4-24 21:33
计算机音乐之父Max Mathews辞世
所引信息来自于纽约时报 http://www.nytimes.com/2011/04/24/arts/music/max-mathews-father-of-computer-music-dies-at-84.html?_r=1ref=technology Max Mathews, in 1988, at Stanford's Center for Computer Research in Music and Acoustics, where he taught. He also developed a forerunner for gestural video-game controllers. Max Mathews, often called the father of computer music, died on Thursday in San Francisco. He was 84. The cause was pneumonia, his son Vernon said. Mr. Mathews wrote the first program to make it possible for a computer to synthesize sound and play it back. He also developed several generations of computer-music software and electronic instruments and devices. He was an engineer at Bell Laboratories in Murray Hill, N.J., in 1957 when he wrote the first version of Music, a program that allowed an IBM 704 mainframe computer to play a 17-second composition of his own devising. Because computers at the time were so slow, it would have taken an hour to synthesize the piece, so it had to be transferred to tape and then speeded up to the proper tempo. But the experiment proved that sound could be digitized, stored and retrieved. “The timbres and notes were not inspiring,” Mr. Mathews told a conference on computer music at Indiana University in 1997, “but the technical breakthrough is still reverberating.” At Bell, Mr. Mathews developed new generations of Music as well as Groove, the first computer system for live performance. Music V led to such current programs as Csound, Cmix and MAX, a visual-programming language for music and multimedia originally written in the 1980s and named for Mr. Mathews. The implications of Mr. Mathews’s early research reached popular audiences through the 1968 film “2001: A Space Odyssey,” in which the HAL 9000 computer sings “Daisy Bell (A Bicycle Built for Two)” as its cognitive functions are dismantled. The science fiction writer Arthur C. Clarke had visited Bell Laboratories in the early 1960s and listened as a vocoder, or voice recorder synthesizer, developed by John L. Kelly, sang “Daisy Bell” to a musical accompaniment programmed by Mr. Mathews. He incorporated the innovation into the novel on which the film was based. Mr. Mathews later developed the Radio Baton , a forerunner of the gestural controllers developed by Nintendo, Sony and Microsoft . The device consists of two wands, similar in appearance to timpani sticks, equipped with antennas that allow the user, waving the sticks like a conductor’s baton, to spatially manipulate the tempo, dynamics and balance of digitized orchestral music stored on MIDI files and broadcast on a computer. “He gave us a whole new way to imagine and create music,” said John M. Chowning, a composer and the founder of the Center for Computer Research in Music and Acoustics at Stanford University . “He has had an enormous effect on how music has evolved in the past 50 years.” Max Vernon Mathews was born on Nov. 13, 1926, in Columbus, Neb. His parents taught at the state teachers’ college in Peru, Neb. After graduating from high school, he entered the Navy, which trained him as a radio technician and set him on his future course. He went on to study electrical engineering at the California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 where he received a bachelor’s degree in 1950, and the Massachusetts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 where he earned a doctorate in 1954. At Bell Labs, where his mentor was John R. Pierce, Mr. Mathews collaborated with several scientists, as well as the composer James Tenney, working on voice synthesis and computer music. Early on, he saw the musical implications of Claude Shannon’s work on converting analog information into digital form. His optimism about the musical possibilities of digitized sound was reflected in the title of an early paper, “The Digital Computer as a Musical Instrument,” published in Science in 1963. His research and ideas led to collaborations with the avant-garde composers Edgard Varèse and John Cage . In the 1970s, with the composer and conductor Pierre Boulez , he helped create the Institut de Recherche et Coordination Acoustique/Musique in Paris, a center devoted to research into the science of music and sound and to avant-garde electroacoustical art music. An enthusiastic amateur violinist, Mr. Mathews invented several electronic violins. The first, called the Crossbow because of its appearance, relied on a voltage-control filter to generate nonviolin sounds. A later violin, made of sheet metal, transmitted sound from a pickup under each string to an electronic work station, where a collaborator could transform the music emanating from the violin. After serving as the director of the Acoustical and Behavioral Research Center at Bell from 1962 to 1985, Mr. Mathews continued his research as a professor of music at the Center for Computer Research in Music and Acoustics at Stanford. In addition to his son Vernon, of San Francisco, Mr. Mathews, who also lived in San Francisco, is survived by two other sons, Guy, of Palo Alto, Calif., and Boyd, of Berkeley Heights, N.J., and six grandchildren. “What we have to learn is what the human brain and ear thinks is beautiful,” Mr. Mathews told Wired magazine in January. “What do we love about music? What about the acoustic sounds, rhythms and harmony do we love? When we find that out it will be easy to make music with a computer.”
个人分类: 其它方面|6014 次阅读|0 个评论
怀旧
热度 1 yanhuasanman 2011-4-13 15:58
早已经开始奔三的80后,值得怀念的太多。最近反复的听将要失去的音乐,或许多年后再也没有人想着去听了,现在还有心怀念一翻,也不枉“潇洒走一回”。岁月不知忧伤,可我心知道路早开始坚强。“敢问路在何方”,勇敢地杀出了80年代的希望,虽然昨天的荣誉早已变成遥远的回忆,辛辛苦苦我们到了2011,再多的苦,再多的累,失败不可谓,我们可以“从头再来”。怀念,怀念我们曾经走过的风风雨雨,怀念那个年代我们的天真,我们团结的“爱”,小虎队伴着我们走过那个害羞青涩的年代,走过风雨,人生的路上甜蜜与喜忧,多少次跌倒后站起来,多少次失败我们重新站在胜利的肩头,“阳光总在风雨后”有梦想,就有希望,勇敢地抬头,宁愿波涛澎湃。 请相信有彩虹。一棵小树弱不经风雨,万人划桨开大船,我们是团结拼搏的一代,“众人划桨开大船”成风破浪,成功会有时。让昨日脸上的泪痕,随风吹干,希望“明天会更好”,谁能不顾自己的家园,抛开自己的童年,还记得婆婆的澎湖湾!“大海”心中的向往,从不畏惧! 心中怀念是为了留住天真的童年,快进入社会了,到了社会再也没有了那段美丽的记忆!每年的春天都是花儿的绽放,记忆可以在春天放飞希望!回忆,爱我所爱,此景长流!
个人分类: 为自己留点记忆|2591 次阅读|3 个评论
走近日本音乐
热度 2 yanjundu 2011-3-28 11:24
说明:本文已经被“邻居的耳朵” 收录,题目改成了“你喜欢日本音乐吗?”,配的曲为藤田惠美的“Desperado”,收到了众多乐迷的支持。 详见网址: http://kxt.fm/?p=58841 一直想写点东西,向朋友们推荐日本的音乐。 3 年前,有人问我:你喜欢日本音乐吗? 我说:我不喜欢日本音乐,我不喜欢日本文化,以后有机会也不想去日本留学。 3 年后,我发现当初的回答是多么的不严谨,因为那时的我根本没听过几首日本歌曲,更没有读过任何有关日本的书籍,没有看过日本的电影,谈何对日本文化的了解?更如何能妄自下结论说自己不喜欢日本的音乐和文化呢?可能作为一个普通的中国人,从小被灌输进我们大脑的总是负面的日本:日本人是大坏蛋!因此,日本的文化也应该好不了。多么荒谬的逻辑! 近几年来,我看了几部日本电影,读了日本作家的小说,也曾与日本人同住一个寝室一个多月,渐渐对日本有了自己的认识,不再是之前被强制灌输的认识。尽管现在对日本还难有一个很全面很客观的认识,但目前留给我的印象就是不错,也渐渐喜欢上日本的音乐。国产片《非诚勿扰》中在日本的华人桑巴与秦奋分别后,独自驾车行驶在两边开满黄色油菜花的起伏的日本乡间公路上,一边唱着日语歌,一边落泪。台湾电影《海角七号》讲了一个故事: “台湾光复,一名日籍老师随着日军撤退,留下心爱的女人在港口遥望,然后有了穿越六十年跨越日本和台湾的七封情书”,除了电影本身情节感人,里面有日本人中孝介演唱的歌曲“各自远扬” 也很动听,虽然听不懂歌词,但是,依然会被感动。 姜文因为导演的电影《让子弹飞》让更多的国人开始真正认识他和他的前五部电影,姜文在《让子弹飞》中选用了日本钢琴家久石让的配乐,而这已经是姜文第二次与久石让合作 了 ,在姜文的上一部电影 《太阳照常升起》 就已经开始穿插久石让的音乐了。 两年前,我去旅行,晚上步入一家酒吧,听到了极其优美的音乐,我找了个靠窗边的位置坐下,要杯冰啤酒,发现她的音乐很对我的胃口,有的歌曲能让我听着满身鸡皮疙瘩,让自己想起一些往事。向服务员打听,才知道歌手叫小野丽莎 ( Lisa Ono ) 。后来,有一次在北京“光合作用书房”,看到有个年轻帅小伙和女友买走了小野丽莎的所有专辑,看来和 自己喜欢听小野丽莎的人大有人在。我回去后就在电脑上尽可能地下载了所有她的歌曲。在媒体上看到她,我也很激动。一次是湖南卫视“超女”决赛中请来了小野丽莎,和“超女”们一起演唱“ Country Road Take Me Home ”,我现在的手机彩铃就是小野丽莎唱的这首乡村歌曲。在一个豆瓣朋友相册里看到了很多小野丽莎的照片,有 Lisa 早年在录音棚的照片,还有 Lisa 在爱尔兰友人家中的照片,豆友后来参加了小野丽莎的演唱会,并说:“演唱会现场,我盯着这杯清水( Lisa 喝的水)好久,因为它好幸福(吸管更幸福 ,,,,,, )”。 一次与朋友聊天,她听说我喜欢藤田惠美,她很激动,她也很喜欢藤田惠美,她的 QQ 空间第一首音乐就是藤田惠美演唱的“ Desperado ”。她说:“ 听着最温暖最淡然,那样一种劝慰的语气 ”。 而我听 藤田惠美的音乐:总是让我想起了小时候,那些非常纯真、美好,非常怀念的岁月,淡淡中还想起了另一首英文歌曲Crainge Hill,想起了研一听这首歌曲时在研究生院的美好生活。 前天日本发生了9级地震,全世界都震惊了,我第一时间给日本朋友滕昭润一发了Email,询问他的安全情况,可惜2天过去了,还没有他的消息,我为他祈祷,也为日本祈祷!
个人分类: 随笔|4040 次阅读|3 个评论
[转载]fedora Rhythmbox mp3 乱码问题
uubird 2011-3-27 16:32
http://blogold.chinaunix.net/u3/116748/showart_2290260.html 1、# yum install python-mutagen 2、进入你的mp3目录,在Windows中的文件名字是不区分大小写的(case insensitive),加入了后面那个参数使文件在Windows中的gbk编码环境中也不会乱码。 # mid3iconv -e gbk *.mp3 *.MP3 --remove-v1 或者 find . -iname "*.mp3" -execdir mid3iconv -e gbk {} + 都行。 3、重启rhythmbox,重新载入mp3
个人分类: linux|760 次阅读|0 个评论
画眉,画眉
热度 1 fengzhigu123 2011-3-24 16:59
画眉,画眉
“谷-谷”,“谷-谷” 窗外,有一只画眉照着镜子对我说话 扑棱着翅膀要把镜子抓破 春天的玻璃还剩几丝冰凉 不知道她在玻璃的镜子上看见了听见了什么 掀动她敏锐而脆弱的感触 或许是屋内悬漫温情的音乐 或许是玻璃上那个美丽斑斓的她自己 或许是因为屋内那个自怨自艾的我 打开窗,它欢腾着飞了进来 停在电脑的音响旁抖动翅膀,向我飞舞 仿佛我们竟是旧时相识 画眉、画眉,你看她是多么可爱 春天还没有到来,她却先春而来 画眉,请停在我的手心,一如我握住故人 注:图片均来源于网络。
个人分类: 诗流成河|3481 次阅读|3 个评论
不花钱看遍世界美景
gongshiliang 2011-3-19 23:16
请您耐心看 , 有美妙的音乐和图片 . 只要点一下下面的 " GO " 就会出现一幅地图 , 再点其中一个洲,再点其中一个国家 , 如非洲,埃及 , ...... 等等 。 看完就好像去世界各地周游了一次 . 有夠讚 世界太大了,美景太多了 錢子太少了,生命太短了 所以建議您存放到書籤的工具列,隨時调出來,慢慢欣賞 ㄧ定要收藏 !!~~ 真的可以坐在家中遊世界了 ! ^ GO ^ —— 按这儿 【此信息由朋友电邮告知,原是台岛的“世界景点银行”——值得看看】
个人分类: 异域风情|2881 次阅读|0 个评论
秋窗,残漏
guangyin 2011-3-18 19:44
秋窗,残漏 好久没有想到大观园里的宝玉和众姑娘们了。才刚翻音乐,先听了《秋窗风雨夕》,很有韵味;一并将其他几首找来,听着。姑娘们的菊花诗,海棠诗里的字字句句都很有意境。想来自己那阵真的很迷红楼:暑假在家里除了帮忙干活,走亲戚;看电视则是少有的,经常是拿来那本岳麓出版社的红楼翻看。暑天的傍晚,在家外,田野旁边的阴凉处,看看宝玉如何讨姐妹们喜欢,晴雯又怎么和秋纹拌嘴了;甚是欢喜。当然87版红楼也很是喜欢,里面的场景,音乐都很不错。看到最后一集,被抄家后,宝玉拿着那琉璃灯,呆呆地在河边走着。到了仲秋之夜,原本是团圆之时,身边却一个亲人都没有。恰巧云妹妹也在船头烧香祈福。两人相视却不敢相认,湘云问“桥上拿灯的是谁?”宝玉问“你是谁?”湘云“你是贾家的人吗?”。。。 到最后“爱哥哥”“云妹妹”地哭喊起来。 在家里当着妈妈和哥哥的面都抹泪。。。 那段时间痴迷于什么啊,还曾经一度以为自己喜欢踢球的女孩子。。。 突然回想起来,自己也曾很喜欢那些大观园里的晴雯,湘云,黛玉们。 即便过去了几百年了,还是希望脂砚斋本人在红楼梦里对应着 湘云。那句“秋光荏苒休辜负,相对原宜惜寸阴”就是对后来的一个安慰了。想来有“湘云”陪伴着,曹雪芹写红楼的日子过得也还好吧。对得起。
2312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日本地震。让大爱无疆 -- 中日音乐人歌手联合创作
热度 1 welcomezp 2011-3-16 11:14
[转载]日本地震。让大爱无疆 -- 中日音乐人歌手联合创作
每个生命都有存在的意义,不分国度、不分种族伸出你的温暖的手,向所有遭受灾难的人们默默祈祷,愿灾难不要夺取跟多的生命,愿灾难早点过去 让大爱无疆 作词:谷传民 作曲:侯宗辰 演唱:邱永传(中)王可儿(中) 松山英石(日)チョウ ウ ゼン(日) 刘明扬(中)邱永传(中) 张宏宇(华侨)安娜(中)侯宗辰(中) 刘明扬:你的眼泪 流淌着悲伤 安 娜:美好的家园 倒在废墟旁 张宏宇:灾难来临 孩子的笑脸 (子供の笑顔災害の到来) チョウ ウ ゼン:母亲的安详 变成了恐慌 (母の穏やかでイントゥパニック) 侯宗辰 :谁在呼唤大爱无疆让爱为爱去远航 チョウ ウ ゼン:谁在呼唤大爱无疆 (誰を呼んでいる) 松山英石 :让爱为爱去飞翔 (愛してみよう) 让爱没有距离,展翅飞翔 飞过群山飞过海洋 穿越过灾难穿越悲伤到达你心上 让爱没有国界展翅飞翔传递着人世间希望 (人間の悲しみがあるパニックしなかった) 没有了悲伤没有恐慌,人间是阳光 (地球を通過することなく飛んで愛させて) 邱永传:你的眼泪 流淌着悲伤 王可儿:美好的家园 倒在废墟旁 张宏宇:灾难来临 孩子的笑脸 (子供の笑顔災害の到来) チョウ ウ ゼン:母亲的安详 变成了恐慌 (母の穏やかでイントゥパニック) 刘明扬 :谁在呼唤大爱无疆让爱为爱去远航 チョウ ウ ゼン:谁在呼唤大爱无疆 (誰を呼んでいる) 松山英石 :让爱为爱去飞翔 (愛してみよう) 让爱没有距离,展翅飞翔 飞过群山飞过海洋 穿越过灾难穿越悲伤 到达你心上 让爱没有国界展翅飞翔 传递着人世间希望 (人間の悲しみがあるパニックしなかった) 没有了悲伤没有恐慌 人间是阳光 (地球を通過することなく飛んで愛させて) 让爱没有距离,展翅飞翔 飞过群山飞过海洋 穿越过灾难穿越悲伤 到达你心上 让爱没有国界展翅飞翔 传递着人世间希望 (人間の悲しみがあるパニックしなかった) 没有了悲伤没有恐慌 人间是阳光 (地球を通過することなく飛んで愛させて) 日本人气演唱队AKB48捐款5亿日元 --图片来自スポニチアネックス 老太太与日本自卫队员 --图片来自 中新网
个人分类: 看日本|1954 次阅读|1 个评论
【音乐心情故事:来自神秘园的歌】
热度 3 liwei999 2011-3-3 20:17
几天前,甜甜偶然听到一个曲子,赶忙找我要iPhone 打开 Shazam 软件,要测一下这个曲子叫什么。我一听,乐了,说:不用麻烦爱疯了,我知道,这是 New Age 著名的曲子 Song From a Secret Garden (来自神秘园的歌),曲调悠长,引人遐想,略带感伤,是我百听不厌的曲子,没想到女儿也喜欢。她可是难得喜欢这些传统老曲子的,整天听的都是快节奏的流行摇滚。这个曲子需要静下心来,慢慢欣赏。 事实上,我家曾住神秘园,有下列配乐录像为证。 在一个年降雨量接近沙漠的硅谷中心,别有洞天,硬是营造出一片神秘花园来,仿佛世外桃源。住在这样的环境中,感觉奢侈。但是领导就是喜欢,说哪里都不去了,this is the best it can be, 梦幻世界。 真正是鸟语花香,小桥流水。也有参天大树,松鼠流窜,鸳鸯游弋,地鹅缓行。野味十足,但设备齐全,家门口就是带有日汤池和桑拿的游泳池和网球场。每天回家必从花径小桥走过,赏心悦目。傍晚散步,阵阵幽香袭人。后悔进大观园晚了。主要是我小农意识,一时不能适应资产阶级生活方式,不懂得钱是钱,货是货,是 money well spent. 可惜的是,神秘园只出租,不出卖。心想,将来退休了,也许还是回神秘园最好。 【相关博文】 刻意寻她她不见,那鹭却在雨后溪流边
个人分类: 岁月如歌|4591 次阅读|5 个评论
寄语贾茹涵 
viclee 2011-3-3 17:29
寄语贾茹涵 
(长城网英文频道记者与贾茹涵和她妈妈成教授合影) 寄语贾茹涵 今天,刚刚从第53届格莱美载誉归来的石家庄女孩贾茹涵与家乡媒体和网友举行了见面会,受到了河北省会众多媒体记者和网友非常热烈的欢迎。贾茹涵与她妈妈珠联璧合,现场激情合作的《我爱你中国》,让所有人震撼,让所有人感动!她的歌声和激情再次征服大家!    见面会上,我即兴发言,表达对贾茹涵的祝贺和希望。我说,贾茹涵,你不仅仅属于石家庄,不仅仅属于河北,也不仅仅属于中国,你是属于世界的。因此,你虽然一步踏上了格莱美红毯,但这仅仅是你艺术人生的新的起点。你注定会走一条不同的艺术道路。我不希望你成为一个一时的明星,我们希望你成为一个艺术家,一个对世界、中国文化有所贡献的艺术家。 但是,石家庄是你永远的家,河北永远有你的亲人,这里是你心灵的港湾,是你精神的家园。是永远支持你、永远呵护你,给你动力,给你勇气,给你安慰,给你关爱的地方。2009年圣诞夜,听你演唱后,我曾在博客中发起了签名的活动,提议市政府为你举办一场家乡专场音乐会。得到了广大网友的热烈响应。今天,我再次贴出来,继续征求签名的支持! 科学网是不是也有我们很多的河北老乡啊?请在这里集结支持一下! 以下是前年的博文。 贾茹涵,石家庄亮给世界的一张最美丽的名片 写于2009年12月28日 终于看到东方可可发出的文章和照片!平安夜贾茹涵女士的演出我也欣赏了,何止是震撼!何止是惊叹!何止是感动!简直惊为天人!叹为天使 !“ 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能得几回闻?” 圣诞平安夜,贾茹涵给家乡父老带来了不仅仅是震撼!更是无比的骄傲与自豪,更是莫大的幸福和荣耀!她从石家庄这个小城一步步走向世界,一级级走上世界乐坛的圣殿,她不仅仅为家乡石家庄争了光,为河北争了光,也为中国争了光,为东方世界争了光! 贾茹涵是石家庄亮给世界的一张最靓丽的名片!她不仅仅是石家庄的骄傲,是河北的骄傲,也是中国的骄傲!东方文化的骄傲,全世界的骄傲!我们家乡人民对她应该表达真诚的感谢和深深的祝福!也应该给她一个机会请她向她热爱的家乡和父老乡亲做一次深情的汇报! 因此,建议石家庄市以政府的名义,为贾茹涵举办一次盛大的专场音乐会,并借此向所有有成就的海外赤子表达问候、祝愿和鼓励,凝聚海外文化力量,吸引全世界的目光,展示石家庄改革开放的新形象。要开动所有宣传机器,动员媒体和网络力量,宣传和扩大贾茹涵的艺术影响,进而让这些世界名人把石家庄城市品牌也带到世界。自己的明星,为什么自己不宣传? 我期望所有博友签名支持我的建议!顶上去,一直顶到是市长的桌子上!我们不能老是顶着SAN——LU 的帽子在世界晃荡了,石家庄应该在世界上有新的形象!而贾茹涵是石家庄亮给世界的一张最靓丽的名片!我们何不请她来代言啊!
个人分类: 生活情趣|2946 次阅读|0 个评论
菜鸟来信:谈音乐启蒙 (by jokertsai,谢谢你)
热度 1 cnfaith 2011-3-2 08:54
说起音乐启蒙,小鹅喜欢唱歌吗?根据你的博客描述,好像小鹅的逻辑能力比较强。我不建议所有小朋友都要当 “ 琴童 ” ,尤其是中国式虎妈教育下的 “ 琴童 ” ,很多小孩子因为父母逼迫而恨乐器。我觉得还是为孩子打开一扇窗,他们不一定要会演奏音乐,但可以学会如何去欣赏音乐。一直觉得咱们小时候的教育方式太单一,譬如我们没有机会去博物馆直面艺术品,而只能在历史、美术课本上看插画,而那对小孩子来讲是多么地单调,我们也没有机会买 CD ,听音乐会或演唱会,所有的音乐教育只限于几首儿童歌曲还有就是满大街放的通俗流行音乐。 学会欣赏音乐其实简而言之是训练出一副好耳朵。我见过很多学了多少年乐器的小朋友拉不准音,敲不对节奏,根本原因就是他们听不出来音不准节奏不对。就像李宇春一样,她最大的问题就是音不准,而且很郁闷的不是单个音不准,而是唱的每一个音都不准, 440Hz 唱到 442Hz ,然后 220Hz 又唱到 218Hz 上。所以不谈乐器本身,首先学的是几个基本要素:节奏、音高,然后由此再深入到音质的辨别、音量的控制,还有最重要的乐感(包括乐句的划分,气口和呼吸,对音符的修饰等等等等)。而在乐器上的技巧训练相比这些我认为都是次要的,因为技巧训练更多的是对人手指肌肉肌群的训练,熟能生巧的过程。 小朋友的话,可以从唱歌开始,歌唱是我们最自然的状态,吟唱好了,才能反映到指尖,有些演奏家甚至喜欢边弹边默唱。顺便说一下好的舞蹈演员也是要首先能做到对音乐的把握。可以教小鹅一些歌曲,让她听些 CD ,当然可能适合儿童的音乐歌曲现在不太多,但音乐也像看书一样,博览群书见多识广,有条件的话可以去些沙龙讲座之类的。如果一定要学一样乐器的话,还是推荐钢琴,一方面钢琴比起小提琴二胡更容易培养音准,初学也不会制造出恐怖的噪音。民乐我个人并不推荐,原因是现在民乐还是没有一套科学的训练手指和肌肉的方法,事倍功半,简谱比起五线谱也不够科学,尤其在和声上。小朋友不学乐器的话,可以考虑参加合唱团,因为合唱也是一个帮助打开耳朵的一个方法,同时帮助训练和声能力,而且合唱比独唱更容易激发小朋友的兴趣。不学乐器还可以学习简单的打击,就像拍手、跺脚之类的,帮助他们学习简单的音程和节奏概念,我们小时候管四分音符叫 “ 走 ” ,八分音符叫 “ 跑 ” ,切分音叫 “ 嘿作作 ” , Xxx 的叫马蹄声,而 xxX 是母鸡的 “ 咯咯哒 ” ,带附点的就是 “ 知。。了 ” ,这样也比较有意思。 你们可以从最简单的和声开始唱,小鹅爸唱 do ,小鹅妈唱 mi ,小鹅唱 so ,哈哈,然后记得把这个录下来哦。录音以后回放再听也是一个很有效的学音乐的方法。对了,《狮子王》里面那个 in the jungle, the mighty jungle, the lion sleeps tonight 里面的和声就很有趣。
个人分类: 儿童教育|4779 次阅读|4 个评论
关于音乐
ganensh 2011-3-1 12:38
一个意识或灵魂的形成和发展必然依赖于其对外界动静的感知。对于人而言,自身的感官能力也是有限的,如果把客观世界中任意可感知的对象统称为“信息源”,那么,人的信息源是有一定范围的,科技的发展则可帮助人类扩展信息源,当然,这种扩展一般都是间接的,即通过某种中介体独特的“感知能力”将人自身不能感知到得信息转化成我们可以感知和利用的信息。在人类所有可能的信息源中,有两种显得极为突出和重要,那就是“光”和“声”。 非常有趣的是,光和声恰好分属于客观世界两种波——电磁波和机械波。虽然这两种波所能提供的信息形式不止于光和声,而鉴于光和声在信息提供方面的压倒性地位和优势,往往受到人类的特殊重视。几乎一切的报纸、杂志、电影、电视都必须借助光和声的形式向人们传达信息,我们日常生活中的每一步都离不开光和声,足见视听能力对于一个人来说是多么重要。 这里所要论及的其实是音乐,它本质上是由一系列声音以任何艺术化的形式排列组合而构成,它是所有听觉对象中的一种,但它又有着不同的意义和作用。它不像一声车鸣让你知道后方有车驶来,它不像一则广播让你知道明天是晴是雨,它几乎够不上日常生活中信息的定义,那它又会拥有怎样一番术业专攻? 通过不断接受视听触味嗅等信息而铸就成的人生阅历中,声音的角色当是举足轻重。有些声音能把人带回小时候和伙伴们一起捉螳螂的油菜地,有些声音能将人引入梦幻般温馨的理想世界,那么,这些声音,无论它怎么样,都可视之为音乐。音乐的迷人之处是在于它能塑造各种不同的“意境”,无论是明快清晰还是哀怨婉约,是天真童趣还是沧桑厚重。音乐就是精神体验的描述。不同于感官体验的客观性和即时性,精神体验具有主观性和综合性。有理由说,人往往是生活在自己主观构建的世界里。要知道,每个人都有着不同的精神阅历和先天遗传,这就决定了人与人主观世界的差异,即使两个人的先天遗传和后天阅历都几近雷同,无处不在的“蝴蝶效应”也极可能使他们相去天渊。精神体验具有主观性也就意味着精神体验具有无限丰富的可能。而其综合性则是说精神体验可以是对一连串事件或一段经历甚至整个人生的整体性感受。由此性质可见,精神体验远不同于感官体验,要想获得丰富的精神体验,必需要有足够的生活积淀人文积淀思想积淀等等。那么,音乐的意境是不是也需要足够的人生积淀来解读呢? 想必得继续剖析一下精神体验。实际上,在讨论这个问题的时候,我已默认把除直接的感官体验以外的任何体验都归类入精神体验,虽然很多时候二者交融互渗难以区划,而此处并不至要涉及此类细节定义。这样一来,受表扬时的兴奋、被轻视时的失落、久别重逢时的喜悦、忧困云散后的惬意等等都可归为精神体验,它们的特点是明显受主观意识的左右,主观意识状况差异也将导致对同一客观境遇的体验差异。如果有人怀念童年时的单纯生活和无邪童趣,应该注意到那种体验必然基于一颗天真稚嫩的心灵;如果有人感怀某段诗词中的恢宏大气或沧桑厚重,应该注意到那种感受背后是怎样一种经历铸就的灵魂。同样,我们在拾获某种精神体验时,必须首先对自己的意识氛围或精神状态做出相应调整,就像是要找准一个观景角度。譬如想要准确领悟一位末代官宦处于一个朝代更迭风云时期的心境,那我们就要尽可能多的了解当时的时代背景人物经历等等,并将自己的意识活动锁定到这一时空境遇,若能做到这一点,说明自己有能力获得一个恰当的观景角度,从而为达到相应体验铺平道路。而如果我们始终只是站在自己的时代角度思维角度,把人家看做一个封建卫道士或顽固守旧派等等,那并不是我们认识世界或体会另一种人生境遇的途径。简单概括来,要真切地获得一种精神体验,就必须首先站在一个与之相应的观景角度,无论这个角度下的世界是小还是大、是闭锁还是开阔。虽然获得一些童真的童话的或纯朴的清丽的的体验并不需要太广阔的观景角度,然而丰富的精神阅历在拓宽我们的观景角度的同时也就拓展了我们获得更多精神体验的能力。音乐承载的是某种意境,这需要我们能够站在一定的观景角度来体会这种意境,当然,对音乐的解读不是固定的唯一的,我们完全可以多角度地见仁见智地去欣赏它。 在我看来,音乐给人带来的体味或可分成两类,一为“触旧生情”,另为“随音绘境”。下面分别来说说。 实际上,在人生的每个阶段都会留下许多带有这个阶段烙印的音乐。由于它们是和当时的社会环境、个人处境、心灵氛围、情绪状况等等因素糅合在一起而整体性地归入我们的记忆,那么在我们的意识里这些音乐也将和某些相应的记忆、感受等等存在千丝万缕关联或耦合,而当未来的某个时候这些音乐再次在我们耳畔响起,我们的感受不仅是熟悉、亲切,会有更多的与这些音乐相关的零星记忆浮现于脑海,既然我们已经在一个重要的感官上真实地重温着那个年代,随之而畅游记忆里的那段时光则变得游刃自由。回味过往其实是对生活的欣赏和对美好事物的珍惜,回味过往是要将自己重新安置于曾经的时代背景、人生阶段,而在脑海里慢慢捕捉那一特定境况下的特色体验。当然,并不只有自己亲身经历的生活状态才是值得回味的,还有诸多电影、电视、书籍等等所描述的人生场境更是我们精神旅游无比宝贵的资源。那些熟悉的电影电视中的主题曲或背景音乐最容易令我们的思绪飘入剧中所描绘的世界里。听着这些音乐,丝毫不用去介意剧情的设计演员的表现或者其他种种,只要它也提供给我们一种境遇空间一种不一样的精神体验,那它就是有意义的,于我们就是一种财富。 以上说的是“触旧生情”,再谈到“随音绘境”。不同类型的音乐给人的感受或许完全不同。很多音乐能够轻易的将人从世俗凡务中拉出来从而心无牵绊地游历于音乐和思维交融的自由天地里。不该抱怨现实的人生是多么平淡无奇,事实上可供我们欣赏、体味的精神大餐太多太多。当伴随着轻扬优雅的音乐任思维驰骋于某种社会历史角色中或某部经典著作所描绘的世界时,实际上就是一种美妙的精神旅行。伴上音乐的精神旅行会让人感觉更加悠然而陶醉。不必沉溺于俗世的琐屑和纷争,不用兴叹于时空的局限或束缚,心灵有多广阔就有多宽广的自由空间。更无需去在意某种意境离现实有多远,只要能进入其中,即可用心去体味其中的魅力和乐趣。不管是动画世界还是昆虫王国,是尘世凡地还是桃源仙境,视之如真实则体味若真切。 人类至今几千年的辉煌文明史中,事实绝大多数的人只是生活在自己有限的时空环境下并且极为投入从未有机会抽出过身来。或者说,由于感官体验比精神体验基础得多,人们必须首先设法满足感官体验的要求而后才可能有更多心思去涉足精神体验。然而,现代社会已经积累了足够的精神财富以及逐步发展和建立起了各种技术和制度,进而预示着人类注意力将从感官体验转向精神体验的重大跨越。实际上,如今 4D 影院、虚拟现实等技术的发展预示着未来人们将能如临其境地体验各种虚拟场境,从而极大的丰富和充实人的精神阅历和生存体验。当然,音乐作为营造氛围和渲染意境的优越手段必将受到更多的重视和利用。 2009.12.2-3
59 次阅读|0 个评论
冯梦龙《挂枝儿》欣赏(老蠹说书之10)
lxh2009 2011-2-28 21:47
明代文学家冯梦龙,最为今人熟知的作品,是“三言二拍”中的三言:《警世通言》、《喻世明言》和《醒世恒言》。 其实,除此之外,他在戏剧和音乐方面的成就也是世人瞩目的。《挂枝儿》,又称《童痴一弄·挂枝儿》,就是他整理编撰的民歌专集。这些歌曲大多描写缠绵苦恋、思盼佳期和封建制度压抑之下的春思、眷恋等内容,格调清新、语言活泼,颇多意趣,极其富有感染力。因此,在当时,“ 不问南北,不问男女,不问老幼良贱,人人习之,亦人人喜听之 ”。 “挂枝儿”是明朝万历年间逐渐流行的一种区域性民间时调歌曲,风靡一时。所以时人评说“我明 诗让唐,词让宋,曲让元 ,庶几 挂枝儿、罗江怨、打枣竿、银绞丝 之类,为我 明一绝 耳!” 这里辑录几首《挂枝儿》中的选曲,和各位朋友分享: 赠瓜子 瓜仁儿本不是个稀奇货,汗巾儿包裹送与我亲哥。 一个个都在我舌尖上过 ...... 甘 蔗 甘蔗儿是奴心所好,猛然间渴想你,其实难熬。唤梅香到处都寻到, 爱他段段美,喜他节节高。 只怕头儿上甜来也,梢儿又淡了。 灯 笼 灯笼儿,你生得玲珑剔透,好一个热心肠爱护风流,行动时能照顾前和后。 亏杀那篾片儿帮得好 ,因此心火上又添油。 虽是白日里不得相亲也,到黑夜里和你走 。 药 名(三首) “ 红娘子 ”,叹一声,受尽了“ 槟榔 ”的气。你有“ 远志 ”,做了“ 随风子 ”。不想“ 当归 ”是何时,“ 续断 ”再得甜如蜜。“ 金银花 ”都费尽了,相思病没药医。待他有日的“ 茴香 ”也,我就把“ 玄胡索 ”缚住了你。 想“ 人参 ”最是离别恨,只为“ 甘草 ”口甜甜的哄到如今。因此“ 黄连 ”心苦苦里为伊担闷。“ 白芷 ”儿写不得离情字,嘱咐“ 使君子 ”切莫做负恩人。你果是“ 半夏 ”的“ 当归 ”也,我情愿对着“ 天南星 ”彻夜的等。 你说我,负了心,无凭“ 枳实 ”,激得我蹬穿了“ 地骨皮 ”。愿对“ 威灵仙 ”发下盟誓,“ 细辛 ”将奴想,“ 厚朴 ”你自知,莫把我情书也,当做“ 破故纸 ”。
个人分类: 老蠹说书系列|8685 次阅读|0 个评论
星光下的邂逅
热度 4 xinyumri 2011-2-28 01:28
星光下的邂逅
绸缪束薪,三星在天。今夕何夕,见此良人。子兮子兮,如此良人何! 绸缪束刍,三星在隅。今夕何夕,见此邂逅。子兮子兮,如此邂逅何! 绸缪束楚,三星在户。今夕何夕,见此粲者。子兮子兮,如此粲者何! —— 《唐风 · 绸缪》 去佛罗伦萨,正巧赶上第 70 届佛罗伦萨音乐节的尾声,领衔的又是我喜欢的祖宾·梅塔——佛罗伦萨歌剧院首席指挥,所以成行之前一个月,我就迫不及待地在网上订下了“女武神”一场的票。 以歌剧为主打的佛罗伦萨音乐节,是首个在意大利举办的音乐节,其历史仅次于莫扎特故乡的萨尔茨堡音乐节。它始于每年的四月末五月初,历时两个月,最后在绅士广场的免费露天音乐会中落下帷幕。 “女武神”是瓦格纳的四部系列歌剧 《尼伯龙根的指环》 (Der Ring Des Nibelungen) 的第二部,歌剧取材于北欧神话,讲述了一个为追逐财富和权力而在人间和天界上演的悲剧。故事情节波澜壮阔,音乐辉煌绚烂,是瓦格纳追求英雄主义与浪漫主义的宏大歌剧理念的完美体现。 在意大利听瓦格纳对我来说有些勉强,德语的歌词配上意大利语的字幕,整个儿一个“天音天书”,只好当有人声的交响乐来听了。当然,还有舞美可看。我看过不少大都会歌剧院的录影带,舞美全部走的是写实的路子,这既反映了大都会雄厚的经济实力,也透露出美国人对歌剧传统的遵守。到是在歌剧的故乡欧洲,新颖前卫的尝试层出不穷。慕尼黑歌剧院出过一台现代版的“特里斯坦与伊索尔德”,英雄特里斯坦脸上挂着剃须泡沫,和一身现代装束的伊索尔德公主谈恋爱,古典浪漫味全无。这台“女武神”的舞美也完全是现代风格的,除了几部可以升降的现代化战车,几乎没有什么舞台道具,宏大的气氛完全由光影营造出来。尤其是第三幕,满台通红的火焰让我觉得这人神共逐的故事像是发生在火星上,而不是在北欧的森林中。这样“炫”的舞美配上瓦格纳的音乐,不啻是一场声色大餐, 有兴趣的朋友可以去这里感受一下 。 最后一场音乐会就设在以收藏了波提切利的“春”与“维纳斯的诞生”而闻名于世的乌菲兹美术馆前,工人们一星期前就开始搭起了台子。坐在广场边的露天餐馆用餐,叮叮当当的锤子声不绝于耳,侍应生则在热情地向游客介绍即将到来的音乐会,那音乐般流畅起伏的意大利语中不时蹦出“祖宾·梅塔”的名字,看来这个印度指挥在托斯卡尼尼的国度也还是蛮受欢迎的。 音乐会那天乐团很早就到了广场,开始一丝不苟地调音响。天快擦黑的时候,一个邋邋遢遢的小伙子大大咧咧地往钢琴前一坐,一顺手就是一串流畅的旋律。我们的佩服顿时如滔滔江水溢出:到底是佛罗伦萨,连电工都这么牛!后来才知道,小伙子正是今晚音乐会的主角。 夜幕降临,音乐会正式开始了,梅塔和钢琴家也都换上了正式的演出服。这个微风拂面的地中海之夜是属于柴可夫斯基的,一曲“罗密欧与朱丽叶”热身之后,主打曲目——“降 B 小调第一钢琴协奏曲”——开始了。这部深具俄罗斯风格的钢琴协奏曲,激情澎湃,雅俗共赏。第一乐章开始的几个铿锵有力的和弦,很快就能把人的情绪带入到音乐中,因此多年来一直深受音乐家和听众的喜爱。若是到 Youtube 上搜一下,能找到几乎所有想的到名字的钢琴家演奏的录像或录音。 相对于极富变化的第一乐章与快速热情的第三乐章而言,我更喜欢这部曲子的第二乐章——单纯的小行板。弦乐部分的几声拨弦,引出长笛沁人心脾的长调,钢琴声响起,开始了和双簧管与大提琴轮番的一咏三叹的唱和,仿佛是月光下森林中精灵们的倾诉与低语。这样的曲子,拿到托斯卡尼的星空下来演奏,再适合不过了。再看广场上听得如痴如醉的人们,和那些静默肃立了几百年的雕像,直让人忘了今夕何夕。 晚会压轴的是著名的“ 1812 序曲”,这是柴可夫斯基 为了纪念库图佐夫 率 领 俄罗斯人 击 败 拿破仑,赢得俄法战争胜利 而创作的一部管弦乐作品 。作品以曲 中 的炮火声 而 闻名, 曾 在一些演 出中起用真大炮。到了现代,大炮被焰火取而代之了,该曲也成了各种庆典中经常演奏的曲子。念书时年年在查尔斯河边看独立节庆典,总是以波士顿流行乐团的音乐会开场,最后一首曲子总是“ 1812 序曲”,当结尾“马赛曲”与“天佑沙皇”互相 PK 着把全曲推向高潮时,炮声钟声大作,绚烂的节日礼花便会在查尔斯河上空绽放开来。而这一次,礼花是来自舞台后面的乌菲兹美术馆。 晚会散场时夜空晴朗无比,又高又远,引人遐想。两千多年前,我们的祖先曾面对星空,发出了“绸缪束刍,三星在隅。今夕何夕,见此邂逅。子兮子兮,如此邂逅何!”的咏叹。而 400 年前,就在这片星空下,伽利略拿起望远镜对准了天体,人类探索的目光开始投向繁星密布的苍穹。 如今,我能在这星空下邂逅如此美妙的音乐,亦算是幸甚至哉。 郎朗演奏的“第一钢琴协奏曲”全曲 http://v.youku.com/v_show/id_XMTE0MDY3MTg0.html 卡拉扬指挥的第二乐章 http://www.youtube.com/watch?v=_BipbNbsDCwfeature=player_detailpage 霍洛维兹与托斯卡尼尼联袂演出的第三乐章 http://www.youtube.com/watch?v=sYiPVskOVNw 1812 序曲结尾部分 http://www.youtube.com/watch?v=u2W1Wi2U9sQfeature=related 费城交响乐团演奏的“ 1812 序曲”全曲,尤金·奥曼迪指挥 http://www.youtube.com/watch?v=lRpKmd3vjbkNR=1feature=fvwp http://www.youtube.com/watch?v=jhz0lfLI2oIfeature=fvwrel
个人分类: 音画|4971 次阅读|8 个评论
想去看看她
techne 2011-2-24 17:50
想去看看她 我想去看看她 可发出的信,总遇不到回答 打过去一个电话 传来的,却不是她的声音 外面的天很蓝 耀眼的阳光,打到我的桌前 还有一阵凉风吹进来 所以我很想拉一拉,窗帘 五步外的音响开着 绵柔的音乐,刺进我的耳朵 我只好戴上耳机,听摇滚 外面的景色还是很美 我被阳光和暗影共同分享 看不清这一半和另一半
个人分类: 诗情话意|1121 次阅读|0 个评论
农村教育:这样的谁放心
热度 4 hjysci 2011-2-20 16:18
已经四、五年没有回过农村老家,偶然回去感慨颇多。农村教育呀,什么时候让人能整体上看到希望、感到放心?轻壮年的父母远走异乡打工挣钱,留下需要教育的少年、幼儿。然而,农村小学松散的管理、水平低劣而不具责任心的教师,我甚至感到进入21世纪、国家经济迅速发展、取得辉煌成绩的今天,个别地区的农村教育却倒退甚至不如70年代初期笔者读书时的水平! 至少我们读书时,有老师负责任的家访、有激发学生兴趣的音乐体育美术课、有早晨学生早操的哨声和铃声;至少老师教我们写字是从笔画开始的;至少在我们调皮或回答不上问题时不受到体罚;至少.......可是今天,即便你的孩子好久没有去学校,也看不到家访的老师;许多许多的自习课(甚至提早放学)代替了音体美课堂;没有早操的锻炼,只看到学生上学时松散的背影;语文课老师不再从笔画开始教授学生怎样写汉字(只告诉学生写哪些生字。笔者诧异:这是基础教学改革吗?),更不会有什么书法课;体罚普遍导致学生厌学......让你意想不到的竟然有四年级水平的老师去教五年级的学生的事! 这些问题谁能放心?是那些长期外出务工的孩子的父母,是我们领取工资薪水的教育工作者,还是国家政府的教育管理部门?
1665 次阅读|5 个评论
夕阳箫鼓
热度 1 lakeebird 2011-2-18 17:17
夕阳箫鼓
许多人都听过著名的民乐合奏曲《春节花月夜》,柔婉的旋律,安宁的情调,描绘出一幅月色下泛舟的美好景色。其实这首合奏曲改编自琵琶文曲《夕阳箫鼓》,又名《夕阳箫歌》,此外还有《浔阳琵琶》、《浔阳夜月》、《浔阳曲》等不同版本流传于世,十八世纪前就流传在江南一带。 有人认为《夕阳箫鼓》的立意来自于《琵琶行》,“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琵琶女如怨如诉的弹唱飘零身世。其实听过《夕阳箫鼓》的人都能感觉到它的意境与《琵琶行》很不相同,它所展示的音乐内容和意境与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有很多相似之处。在上世纪的二十年代,有人将《夕阳箫鼓》改编成管弦乐曲《春江花月夜》。 《春江花月夜》是民乐合奏曲,因此拥有丰富的乐器色彩,乐曲有高、低、浓、淡、厚、薄的变化,层次分明,表现丰富,感觉是一场视听的盛宴。 《夕阳箫鼓》是琵琶曲,简单干净的琵琶声,大珠小珠落玉盘,听的感受的确如此,点点敲击着心灵。听琵琶仿佛在听一位女子的心声。 http://music.guqu.net/pipa/3614.html 《夕阳箫鼓》也被改编为古筝曲《春节花月夜》,古筝因为有了更多的弦和柱,所以音乐的表达会更丰富些,两种乐器演奏出来的感觉完全不同。相比较而言,我偏喜欢琵琶的《夕阳箫鼓》。
个人分类: 煮酒论琴|4973 次阅读|4 个评论
[转载]摄影名人名言
windlight 2011-2-18 10:52
“我们不只是用相机拍照。我们带到摄影中去的是所有我们读过的书,看过的电影,听过的音乐,爱过的人。” - 安塞尔 亚当斯 http://user.qzone.qq.com/4356821 原创的: 为记录而摄,为分享而影 转贴的: 没有理由让自己停留于一个定格普通场景的层次,摄影有着无限提高的可能,也有无限挖掘新创意的激情。在把摄影从爱好向拿手绝活转变的过程中,这样的养分是必须花时间吸取的。 任何一年有十二张精品就是丰收年 ——亚当斯 我不理会照相机如何看事物,我要它看到我看世界的方式。(拉尔夫·吉卜生) 没什么比影像清晰概念模糊更糟糕——亚当斯 对于创造伟大的摄影作品来说,你的相机根本无关紧要.你必须精通那些技术课程,但这仅仅是为了把你自己解放出来去完成真正困难的工作----用自己的照片去表达自己的思想! 存在这样的瞬间:时间和空间区域都更加深邃,对存在的感觉被大大扩张 摄影不是技术,而是激情,能感动自已的才是好片子。 “我们不只是用相机拍照。我们带到摄影中去的是所有我们读过的书,看过的电影,听过的音乐,爱过的人。” - 安塞尔 亚当斯 第一印象也就是直觉。寇德卡说:“第一印象对我来说非常重要。我经常是在当时所站的位置上光拍下来再说,情况许可的话,才做任何需要的修正。”对于摄影家,在瞬时完成价值判断全凭直觉。“直觉,不管它的构成多么单薄与不可捉摸,不管它的形式多么不可思议,唯独它才是判断真理的标准。”(马赛尔·普鲁斯特)直觉是生命中的情感、经验、理念汇聚成的焦点。青羊在峻岭的小道上问跳间走,猕猴于林中的高枝头攀援腾跃全凭直觉。生死关头,所有生物都靠直觉挽救生命。直觉不能穷诘事物的方方面面,但它却在最重要的洞孔里喷放出高压的射流。 把天候和光影效果作为主要的对象,而去找寻当时环境下可以和它配合的题材和景物 —— 李元 不是你想拍什么,而是得领悟到老天爷让你拍什么 —— 李元 一个摄影者必须接受摄影所涉及的是实在的事物。世界本身就是一个无可比拟的艺术家。去认识、预期、而且阐述它所能带来的最好的事物或时间,有赖摄影者敏锐但又随和的智能 —— john szarkowski 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 —— 司马迁 掌握无懈可击之技艺,而后灵感即为全部所需。——禅道箴言
个人分类: 吃行天下|3708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一个人的夜
Alisa 2011-2-17 12:45
已经习惯了……,习惯了一个人的寂寞,一个人的宁静,一个人的孤单,一个人的无助。习惯在无数个黑夜无奈地彷徨,默默地承受,默默地品尝苦涩。习惯了在漆黑的夜里任思绪放飞,习惯了把痛苦忧伤埋藏在心里。习惯了在黑夜里还原真实的自我,习惯了黎明后又一张不真实的面孔……。   房间里静得只能够听见自己的心跳,能听到自己的脚步在屋子里凌乱的徘徊,这个夜晚是属于我一个人的……不会有人打扰……不会…...这样的夜,一个人的夜,坐在电脑前听着自己喜欢的音乐,安抚疲惫的心灵…… 一个人的夜,抒发淡淡的情怀,悠悠的思念与牵挂,夹杂着丝丝甜蜜幸福与伤痛,爱与哀愁,泪流滑过嘴角,流进心里,痛并快乐着。   一个人,守候着寂寞宁静的夜晚,那些往事突然地消散,好象甜美的回忆也烟消云散。   一个人的夜,可以静静的沉思,想着亲人,躲不掉的是伤痛,赶不走的是空虚,也许一路走得很辛苦,悄悄的没有人发现我的泪,而我隐藏的这份伤感只有自己知道有多么的沉重。经历过别离的人总有一种莫名的痛在心头不会离去,而时间划过并没有改变什么,只是让昨天的一切变成今天的回忆,让拥有的变成失去;让爱恨变的更深刻。我的爱已沉淀黑暗中 找寻不到 ……   这样的夜,谁会在乎谁的孤单?谁会想到谁存在…… 习惯了一个人把一天来的忙碌奔波在夜里尽情的发泄;习惯了一个人静静的思考,静静的调理;习惯了一个人把一切的烦恼一点点展开,再慢慢的揉碎 ……   睡前我总是跟自己说,明天又是一个好心情;只为了让明天的希望再一次的缝合自己的伤口,在下一个黎明到来前,做一个坚强自信的一个人。   暗淡是岁月的残忍、无情。一朵花、一片云、一篇文章,都已成过去,剩下的只是黑夜,有时候寂寞来到时,我不知怎样渡过这样的黑夜。夜,悠长而宁静,只有我一个人。
个人分类: 转载材料|1942 次阅读|0 个评论
音乐就像洗澡
guijunyang 2011-2-16 09:19
我已经丢失在旋律的沙漠中很久 似乎忘记了音符击打心灵瞬间的震颤和触电感觉 最近重新捡起过往已久的音乐 赫然觉得心灵是那麽容易合拍 容易被忽然飘至的一段曲子深深打动 那时候感觉身心都荡漾起了一股闲情逸致的世外桃源情节 就像皈依者菩提树下刚刚净身 和着那如痴如饴的音符 心灵要重新起舞 音乐 一种无形的精神催化剂 让干涸的心 重新流淌欣悦的泪水和笑语 让尘封的岁月 重新历历 感受那背后难以名状的心结 那种状态下 心会变得豁然朗 仿佛蓝天都在微笑 脚步也会轻盈 仿佛整个世界都不在你的眼中 生活其实多么简单 心灵没有深渊 就是几个音符就能够装的满满 常怀这种心情 音乐也会变得轻松 人生如乐章 生活需要洗掉不属于自己铅华和浮躁 平平常常的音调 也是最值得品味一种浪漫和逍遥 只需要你在生活里多一点朴实的思考
2123 次阅读|0 个评论
维堡记忆 - 又到一年狂欢时
热度 1 xiaomagecc 2011-2-13 11:17
在耶稣受难日前的40天,信众会斋戒以示纪念。这个漫长的斋戒期开始前,人们要尽情地享受富足和欢乐的生活,这就是狂欢节的由来了。狂欢节在星期二这天达到高潮,各地举行盛大的化妆游行。科隆的狂欢节游行最有名,给我印象最深的却是老蒋同学当日被偷了钱包和数十马克。那时候靠奖学金生活,这笔钱可不是小数目呢! 相比起来,小城市维尔茨堡的狂欢节就可人多了。游行两点开始,队伍就从我家门前过。这天一大早,楼下就开始聚集三三两两的人群,好多观众也花了妆,喝着茴香酒在寒风里跺脚。到中午时,朋友们也先到我家聚集,孩子们兴奋地在屋里跑来跑去,不时尖叫着指挥爸爸去窗口打探消息。不到一点半,小孩就闹着要下楼。可是街上实在冷,大人们一边劝孩子回去取暖,一边又担心待会儿没了好位置。渐渐地,小街两边长满了人,一里外的主街上,那就更是人山人海了。可是人群忽然安静下来,远远先地传来开路的马蹄声,突然间鼓号齐鸣,旗幡招展,古板的德国人突然疯癫起来,欢笑,狂饮,随着强劲的音乐扭动身躯。大家和游行队伍齐声高呼“Helau! Helau!”,在这样的节日里头,没有谁可以置身事外,最高兴的当然还是孩子们,因为叫声越响亮,得到的糖果就越多。
个人分类: 游学见闻|2845 次阅读|2 个评论
多用网站的“分享”功能可以提高点击率
xupeiyang 2011-2-7 13:52
科学网的分享功能非常好! http://bbs.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280034do=blogid=406129 可以分享:博文、用户、网址、视频、音乐、Flash http://bbs.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280034do=shareview=mefrom=space 按类型查看: 全部 | 网址 | 视频 | 音乐 | Flash | 博文 | 相册 | 图片 | 投票 | 用户 | 帖子 | 文章 研究之门的科学家已超过70万 http://bbs.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280034do=blogid=410276 研究之门可以分享 http://www.researchgate.net/home.Home.html Images 图片 Files 文档 Link 链接 Publication 出版
个人分类: 科学博客|2657 次阅读|0 个评论
《音乐欣赏:悲歌》
liwei999 2011-1-27 22:49
更爱听带有悲凉沧桑意味的歌和曲。悲歌悲曲净化和抚慰心灵,辽治创伤,耐人寻味,极富美感。早年爱听如泣如诉的二胡曲《二泉映月》《江河水》,还有洞箫《梅花三弄》《阳关三叠》,每一次听就象心灵受洗一样,内心充溢着悲天悯人的宗教情怀。后来听马思聪的《思乡曲》,圣桑的大提琴曲《天鹅》,柴可夫斯基的《如歌的行板》,巴赫古诺的《圣母颂》,舒曼的《梦幻曲》,和《来自神秘园的歌 (Song From A Secret Garden)》, 夜深人静,沉迷其中,常不知不觉泪沾裳矣。 Yo-Yo Ma The Swan Saint-Saens 马友友演奏圣桑的大提琴曲《天鹅》: http://www.youtube.com/watch?v=zNbXuFBjncw 古诺 巴赫 圣母 颂
个人分类: 岁月如歌|1 次阅读|0 个评论
《音乐心情:安魂曲搜寻记》
热度 3 liwei999 2011-1-21 20:06
《音乐心情:安魂曲搜寻记》 (4891 bytes) Posted by: 立委 Date: June 10, 2008 05:30AM 最近,发生一连串可悲的事件。先是四川大地震,刹那间天崩地裂,六七万鲜活的生命瞬间毁灭,整个神州为之摇晃,全世界炎黄子孙为之痛哭。差不多同时,身边一位好友痛失亲人。紧接着周年忌日又到了。由此想起我一直寻而不得的一首《安魂曲》,于是决定到星湖老友风铃主持的『岳亭渔歌』( )去求教。 求:9/11周年纪念的背景音乐,小提琴演奏 (993 bytes) Posted by: 立委 Date: June 08, 2008 06:40AM 好像是某个“安魂曲”(Requiem)。忘了是一周年,二周年还是五周年纪念了,看CNN实况转播纽约的纪念活动,中间念了死难者名单,背景音乐是一个素装个子高佻的女小提琴师的缓慢演奏,如泣如诉,让人流泪。 后来四处搜寻,在youTube上也听了几首安魂曲,好像都不对。有谁知道是哪一首么? 不好意思,刚来岳亭,还没有任何贡献,来了就是求教。在沙龙跟风铃和月亮倒是混熟了,但还有其他几位还不认识。扒在门缝看这里和高山也有时候了,一直没敢插言,主要是这里都是艺人们的高雅所在,而我虽然喜欢听音乐,也偶然写些音乐杂感,却没有艺人细胞,首先不识谱,再加五音不全,连卡拉ok都不敢唱,在艺人面前感觉出自己的“小”来,不大好意思。 好,一回生,两回熟,以后有音乐方面的问题,还请各位多关照。我要是有什么音乐杂感,也可以做点贡献。回头各位也请常到隔壁沙龙坐坐,在那边我算半个主人。沙龙的人气渐长,有几位很有见识的重量级网友如吴礼桂铭微核秀才师姐剑兄致远镜子公正王子吹泡叶主任等,湖不在深,有龙则灵,声不在高,有仙则名。我们可以学斑竹风铃,过去把沙龙和平演变成更加艺术的所在,体现星湖的小资和谐特色。当然,比较单纯和深入的音乐方面的探讨和表现,这里更好,单纯,心静,高山,流水。 生活中常有这样的情形,在一个特定的氛围下,被某个不知其名的音乐深深感动,有时像被电击了一样,过后苦苦搜寻而不得,或者得到了感受却不能完全相同,一切都刻在回忆中,有一种淡淡的遗憾。印象深刻的几次音乐遭遇有:小时候看电影,听盛中国演奏马思聪的《思乡曲》就很震撼流泪 ( )。有一次去位处古色古香王府里的中国音乐学院给研究生教英语的路上,听到有民乐队在排演,好像是某个江南丝竹之类,那种优美动人,“此曲只应天上有,如听仙乐耳暂明”。还有一次去看望大学同学,他新买的音响正在放柴可夫斯基的《如歌的行板》( ),当时对西方古典音乐根本不了解,可是还是泪流满面。 星湖歌坛的 moon 回函: ------------------------------------------------------- 我请教了乐歌,他说会不会是 Nearer, My God To Thee? 他前不久在高山贴过这段音乐, 最适合追忆已逝故人. 这里: 乐歌《更近天苍》-沉重哀悼5.12四川大地震中不幸遇难的同胞! 作者:乐歌 下载《更近天苍》: http://ejej.biz/COFFdD0xMjk1NjA5...4b/LusUmcD1u.mp3 《更近天苍》(Nearer,my God to Thee), 1856年由英国 Lowell Mason 谱曲。今借用此曲, 沉重悼念这次四川大地震及救灾过程中所有不幸遇难的同胞,愿他们的在天之灵永远安息! 我回信感谢: Dear Moon, thank u, thank u, thank u. 正是这首。现在想起来了,最早接触它是小时候看黑白影片《冰海沉船》(A Night to Remember)的时候,船上乐队在灾难降临的最后关头,演奏了这个曲子 电影《冰海沉船》 Nearer My God To Thee scene from the movie "A Night To Remember" 这个片断的场面非常感人。我一直认为《冰海沉船》(A Night to Remember)是历史上最感人的电影之一,以至当年传出好莱坞正投巨资准备重新拍摄 Titanic 的时候,我觉得难以理解,因为这样的巅峰之作是难以超越的。后来,Titanic 商业上非常成功,主要还是巨额投资支撑下的大制作,加入了许多流行元素(浪漫爱情,明星演员,主题歌等),从电影本身的结构和意境看,我觉得并没有超越《冰海沉船》。《冰海沉船》的详细介绍见 wiki: 制作 Titanic 的导演显然借鉴了前人作品的精华片断,比如乐队最后从容的演奏《更近天苍》(Nearer,my God to Thee),随着好莱坞大片 Titanic 的全球走红,打动了亿万观众的心: l
个人分类: 岁月如歌|3503 次阅读|2 个评论
[科学网] 分享功能非常好!
xupeiyang 2011-1-20 10:29
与您分享我的一切 http://bbs.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280034do=shareview=mefrom=space 分享 分享网址、视频、音乐、Flash 分享 A class=xi2 onclick="showDialog(' 如何分享视频? 填写视频所在网页的网址。(不需要填写视频的真实地址)我们支持的视频网站有:Youtube、优酷、酷6、Mofile、偶偶视频、56、新浪视频、搜狐视频。 如何分享音乐? 填写音乐文件的地址。(后缀需要是 mp3 或者 wma) 如何分享 Flash? 填写 Flash 文件的地址。(后缀需要是 swf)', 'notice', '分享说明', '', '', '', '');" href="javascript:;" 帮助 描述 按类型查看: 全部 | 网址 | 视频 | 音乐 | Flash | 博文 | 相册 | 图片 | 投票 | 用户 | 帖子 | 文章 评论 | 删除 许培扬 分享了一个网址 1分钟前 http://www.gopubmed.or ... 0h00100090000 Your keywords are submitted to PubMed and the resulting abstracts are classified using Gene Ontology and Medical Subject Headings (MeSH). MeSH is a... 评论 | 删除 许培扬 分享了一个网址 2分钟前 http://arrowsmith.psyc ... ic/index.html TUTORIAL: Smalheiser NR, Torvik VI, Zhou W. Arrowsmith two-node search interface: A tutorial on finding meaningful links between two disparate sets of ... 评论 | 删除 许培扬 分享了一篇博文 22分钟前 近十年临床医学领域论文发表前20名国家与地区排名:2000-2010年 万跃华 中国临床医学论文总被引次数排名第 14 位、论文数排名第 10 位、篇均被引次数未进前 20 名 ... 中国临床医学论文总被引次数排名第 14 位 评论 | 删除 许培扬 分享了一篇博文 23分钟前 2009年中国学者发表的高被引用论文——综述 万跃华 万跃华 2009年2月14日 2009 年中国学者发表在SCI收录期刊的综述(Review)论文共计2535篇,共发表在1052种 ... 2009 年中国学者发表在SCI收录期刊的综述 评论 | 删除 许培扬 分享了一篇博文 25分钟前 2011年SSCI收录管理学科期刊160种目录 万跃华 今有读者留言希望了解最新的 SSCI 收录管理学科期刊的详细情况,今答复如下: nb ... SSCI 收录管理学科期刊 评论 | 删除 许培扬 分享了一篇博文 半小时前 2011年SSCI收录经济学学科期刊308种目录 万跃华 今有读者留言希望了解最新的 SSCI 收录经济学学科期刊的详细情况,今答复如下: ... SSCI 收录经济学学科期刊 评论 | 删除 许培扬 分享了一篇博文 1小时前 中国整体人文思想的僵化与麻木——评天安门广场立起孔子像 陈国文 我见过年轻博主孔玲的博文。家族乃孔子后代,生活在曲阜农村。对于家族女性的歧视,可谓“功力深厚”。年轻的博主痛斥了这种顽固思想 ... 家族乃孔子后代 评论 | 删除 许培扬 分享了一篇博文 1小时前 模式生物研究的历史与现状文献分析 1961 - 2011年 许培扬 《科学》社论:模式生物研究关乎人类健康 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11/1/242443.shtm EDITORIAL: Model Organisms and H ... 模式生物研究关乎人类健康 评论 | 删除 许培扬 分享了一篇博文 1小时前 乳腺癌外科治疗效果与预后的国际研究动态与文献分析 许培扬 乳腺癌治疗效果因医生水平不同而有明显差异 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11/1/242573.shtm ... 乳腺癌治疗效果因医生水平不同而有明显差异 评论 | 删除 许培扬 分享了一篇博文 1小时前 国际表观遗传学研究文献可视化分析 许培扬 中国医学科学院医学信息研究所 葛菲菲 许培扬 安新颖 Visualization analysis in international ... Visualization analysis in international..... 评论 | 删除 许培扬 分享了一篇博文 1小时前 甲型H1N1流感病毒基因突变的研究动态与信息分析 许培扬 http://tech.sina.com.cn/d/2011-01-11/07235080536.shtml 英国伦敦帝国理工学院紧急组织了一个科研组,用来 ... 英国伦敦帝国理工学院紧急组织了一个科研组,用来 ..... 评论 | 删除 许培扬 分享了一篇博文 1小时前 成也睾酮 败也睾酮 宋卫东 为什么女人活的比男人长?因为男人要养家,男人压力大……可是现在男女平等了,大家都要赚钱养家,为什么还是女人活得久?英国太恩河畔 ... 为什么女人活的比男人长? 评论 | 删除 许培扬 分享了一篇博文 1小时前 科研创新:重型颅脑外伤术后脑血流和血液流变学临床研究 许培扬 2010212031 与国内外文献对比分析结论如下: 1 、国内仅见课题负责人报道颅脑损伤患者 TCD 检测大脑中动脉平均血流速度联 ... 与国内外文献对比分析结 评论 | 删除 许培扬 分享了一篇博文 1小时前 耐心与脑神经关系的研究动态、信息分析与知识发现 许培扬 耐心与脑部分神经细胞活跃有关 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11/1/242961.shtm Brain mechanism for regulation of ... 耐心与脑部分神经细胞活跃有关 评论 | 删除 许培扬 分享了一篇博文 1小时前 科研创新:RNA干预技术抑制Ku80基因表达提高非小细胞肺癌细胞 许培扬 2010212032 与国内外文献对比分析结论如下: 1 、国内外可见 Ku80mRNA 和蛋白在肺癌细胞中的表达 ... 与国内外文献对比分析 评论 | 删除 许培扬 分享了一篇博文 1小时前 科研创新:多发性骨髓瘤患者浆细胞失调基因检测及临床意义 许培扬 2010212038 1、国内可见该课题组成员进行的前期研究,探讨多发性骨髓瘤细胞的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受体3(FGFR3)mRNA被抗 ... 前期研究 评论 | 删除 许培扬 分享了一篇博文 1小时前 便秘的治疗方法 许培扬 东方红 9:57:55 我请问你一个问题可以吗? 东方红 10:01:29 我的胃肠是在不好,便秘很厉害,吃了很多药,不管事啊,吃的时候好使,不吃就还一样 ... 请问你一个问题可以吗? 评论 | 删除 许培扬 分享了一篇博文 1小时前 早泄的治疗方法 许培扬    专家教你如何控制射精治疗早泄    专家称诊断男性早泄重要标准为夫妻双方感受    逾五成早泄因精神紧张 前戏做足延长射精时间    蜂 ... 专家教你如何控制射精治疗早泄   评论 | 删除 许培扬 分享了一篇博文 1小时前 2011年医学研究热点:白血病骨髓移植的研究动态与文献分析 许培扬 医学专家预测2011年医学领域可能有的七大进展 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11/1/243041.shtm 科学家将宣布HIV疫苗研究结果 ... 科学家将宣布HIV疫苗研究结果 ..... 评论 | 删除 许培扬 分享了一篇博文 1小时前 2011年医学研究热点:冷冻球囊治疗心房颤动研究动态 许培扬 冰冻法让心房颤动病人重获“心”生 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11/1/243041.shtm 美国心脏协会表示,全美有220万 ... 美国心脏协会表示,全美有220万 .....
个人分类: 科学博客|2319 次阅读|0 个评论
声音
pingguo 2011-1-19 15:16
窗 在我枯瘦的时候 我可以走到窗前 心甘情愿地与外界融为一体 一下子就丰满了 打开这扇窗 不能说不是为了你 只是这结果难以预料: 不仅仅为了你 我也可能胖到心慌脑涨 胖到无法忍受 这时候我可以拉上窗帘 只允许阳光伸手进来 海之象 可能的话 请与欲望保持适当距离 你站在稍远的岸边 只管做你自己 当然你不可能对大海视而不见 只是它从不会介意你的冷淡 别企图抛它到九霄云外 更别指望激怒它仍要它服从 声音 灯光可以是我喜欢的颜色 这是我一个人的时候才想到的 它现在亮得比我想要的好得多 音乐也是,在一个傲慢者和他的声音 走掉之后,它仿佛在听着自己 比它所有的昨天都清晰得多 停电几乎是残酷的。此刻我才明白 两只蜡烛为什么全然没有分别 即使另一只燃烧在多年以前 只有一个人可以点亮我的手机铃声 如果它响一声两声或者三声 接起来我就是另一个人 清醒 如果真的清醒 事情里的人就会比事情外的人清醒 网络中的人就会比网络下的人清醒 镜子里的人就会比镜子外的人清醒 对局者就会比旁观者清醒 如果真的是爱 花儿可曾对年年花开感到厌烦 蜜蜂可曾对天天采撷感到枯燥 谁会说爱在不停地重复 如果真的是爱 一万次也就是一次 天真 你信赖的这些人 凭借坚定的称谓 凭借与君臣关系并排的屏障 他们把对你的爱定义为 属于他们自己的东西 你乐在其中 并接受了纯洁与天真的赞美 在他们的好恶里 我注定会败下阵来么 在我自由的爱里 在我勇气十足的信心里 称谓不在话下 定义不在话下 只要你别天真到视我为敌 锈蚀的箭 一支为神打磨的箭 在我们相信的神话世界 自然不会在时间里锈蚀 不会在风雨雷电里锈蚀 可是一旦交到凡人手上 它就不再是绝对的神器 自由的光泽容易暗淡下来 容易在怀疑的目光里锈蚀 一个人的靠近 一个人的靠近 有一种说不出的美妙 幸福到失去知觉 也有的时候 是一种莫名其妙 危险是无法言说的东西 这些诗是被时间编在一起的——写在同一天或相近的日子,从内容和形式上看,或许都不能称为一组诗。质量自然也参差不齐,我只能在它们的后天给予尽可能多一些的营养补充,修改是困难的,通常也难以使它们因此看起来天生丽质。偶尔也有不需要修饰的,仍是它出生时的样子。与这样的诗歌相遇,要困难得多,这一次没有遇到,还有下一次,只要依旧期待。
个人分类: 诗歌|2035 次阅读|0 个评论
物理学家喜欢音乐的历史渊源
热度 16 Wuyishan 2011-1-19 06:54
物理学家喜欢音乐的历史渊源 武夷山 很多大物理学家都喜欢音乐,爱因斯坦、普朗克、费曼,等等,数不胜数。这是偶然的吗? 2006 年,麻省理工学院出版社发表了纽约大学科技史与科技哲学教授 Myles W. Jackson 的专著 Harmonious Triads : Physicists, Musicians, and Instrument Makers in Nineteenth Century Germany (和谐的三联组: 19 世纪德国的物理学家、音乐学家和乐器制造者)。美国物理学家、历史学家兼钢琴家 Peter Pesic 写了一篇书评,题为 A Scientific Symphony (科学交响乐),发表在 2007 年 3 月 8 日出版的 Nature 杂志上。书评说: 为什么这么多科学家的音乐素养很好?为什么这么多的音乐家讲科学?至少在 19 世纪的德国,科学与音乐之间发生着很强的互作用。 例如,物理学家 Ernst Chladni 早在 18 世纪 80 年代就作过这样的实验,他将细沙撒在振动平面上,获得了漂亮的波动图像。这一实验演示能成功,与他过去的乐器制作经历是分不开的。反过来,为了使乐器产生纵向振动,他就需要深入研究振动的性质,从而有利于波动理论的发展。 该书目录如下: 1 Introduction 1 2 E. F. F. Chladni: The Nodal Point between Acoustician and Musical-instrument Maker 13 3 Singing Savants: Music for the Volk 45 4 The Organic versus the Mechanical 75 5 Wilhelm Weber, Reed Pipes, and Adiabatic Phenomena 111 6 The Fetish of Precision I: Scheibler's Tonometer and Tuning Technique 151 7 The Fetish of Precision II: Standardizing Music 183 8 Physics, Machines, and Musical Pedagogy 231 相关阅读 武夷山,科学与音乐, 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5172 。 武夷山, 当科学走入摇滚音乐会, 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240560 。
个人分类: 书评书介|10264 次阅读|22 个评论
《音乐心情故事:才艺秀 2010 年最火的摇滚单曲》
热度 1 liwei999 2011-1-18 18:02
这一阵子,为了准备 Talent Show,女儿找来自己的老搭档主唱 Vocal,自己做电吉他伴奏兼伴唱,又找来一个打鼓的,成立一个三人小乐队。每天下午弹啊唱啊练啊,非常投入。我的耳朵也快起茧了,却一点儿不烦,越听越带劲儿,常常忍不住也随着哼上几句(当然不敢大声,怕干扰她们的练习)。两首歌虽然节奏快,都那么流畅浑成,起伏跌宕,随唱下来感觉畅快过瘾。 我问甜甜,这是什么歌啊? 她又摆出我是外星人一样的神情,说是摇滚乐队 Train 的当红歌曲啊,叫 Hey Soul Sister,另一首叫 If its love。 我赶紧补课,一查吓一跳,Hey Soul Sister 这首歌曲是2010年苹果 iTunes 下载次数最多的单曲,红遍全球啊,我确实是孤陋寡闻呢: http://en.wikipedia.org/wiki/Hey,_Soul_Sister 我问:为什么选 Train 呢?她说她琢磨了好久,觉得就是这两首最带劲儿。于是,她下载下来,听了不知道多少遍,把乐谱中的配器 Tab 出来,吉他如何,鼓点如何,自弹自唱,忙得不亦乐乎。 两首歌的歌词都很各别,里面满是上世纪80年代流行乐坛的掌故联想,乍一听让人一头雾水。不过,虽然歌词听上去有些 silly,却不失俏皮,韵脚用得很有意思,朗朗上口。第一首歌算是现代版的爱情歌曲,一见钟情,两情相悦(if I am addicted to loving you, and you are addicted to my love too),虽然看到身边的婚姻大多没有好结局,恋爱中的年轻人坚信,靠着爱(if it's love),他们就可以天长地久。第二首歌Hey Soul Sister 唱的是在一个狂欢活动中遇到知音 (并非恋人) 的狂喜心情。 http://www.tudou.com/programs/view/S0vEm9Vqo5k/ http://www.tudou.com/programs/view/Z6QAZpstpnM/?rpid=56834216
个人分类: 岁月如歌|3201 次阅读|1 个评论
[转载]有意思的胎教
xinliscau 2011-1-9 21:15
1营养胎教 要讲究孕期的合理营养,而非只填饱肚子或认为吃的越多越好。营养要全面。食品要多样,饮食有规律,进食要适量。必须补充的营养有:蛋白质、谷物类、维生素类和无机盐类及必须脂肪酸。 2情绪胎教 现代生理学研究发现,母亲的情绪和智力活动直接影响内分泌的种类和量,而内分泌物质经血液流入胎儿体内,使胎儿受到或优或劣的影响。尽量创造一个舒适的环境,室内颜色调和,四周保持整洁。避免收看情节紧张的电视节目或收听令人情绪紧张功能广播。过有规律的生活,忘记烦恼和忧愁。 3音乐胎教 这对胎儿的智力开发有特殊的功能,音乐是孕妇与胎儿建立感情的纽带。温静、动听、悦耳的轻音乐能使母亲得到美的享受,给胎儿以宁静感,可使胎儿心率平稳,从而改善胎盘的供血状况,促进发育。音乐的节律性振动对胎儿的脑发育也是一个良好的刺激。让宁静美妙的音乐时刻飞扬在生活空间,多放《0岁方案》胎教音乐。经常唱温柔快乐的歌给胎儿听。 4语言胎教 胎儿不断接受语言波的信息,使其空白的大脑增加音符。 5、抚摩胎教 父母用手轻轻抚摩或拍打胎儿,通过孕妇腹壁传达给胎儿,形成触觉上的刺激,促进感觉神经和大脑发育。经过抚摩训练出的胎儿,肌肉活动比较发达,对外界环境的刺激反映也较灵敏。在生后翻身、爬行、站立、行走等动作的发展上都能提前早些。在妻子怀孕时,丈夫应与妻子一道对小宝宝进行胎教。最简单的方法是坚持每天对子宫内的胎儿讲话。声学研究表明,胎儿在子宫内最适宜听中、低频调的声音。而男性的说话声音正是以中、低频调为主。因此,父亲坚持每天对子宫内的胎儿讲话,让胎儿熟悉父亲的声音,这种方法能够唤起胎儿最积极的反应,有益于胎儿出生后的智力及情绪稳定。尽情地说吧!因为人的大脑一生(包括胎儿时期),可以储存1000万亿个信息单位。 研究发现,没有经过胎教的新生儿,对不熟悉的女性逗乐也会表现出微笑,而父亲逗乐则反而会哭。这正是孩子从胎儿期到出生后的一段时间里,对男性的声音不熟悉所造成的。为了消除孩子对男性包括对父亲的不信任感,妊娠5个月后父亲应对胎儿讲话。应用平静的语调开始,随着对话内容的展开再逐渐提高声音。 父亲在开始和结束对胎儿讲话的时候,都应该常规地用抚慰及能够促使胎儿形成自我意识的语言对胎儿讲话。 开场白可以是这样:宝贝(或者叫乳名),我是你的爸爸,我叫xxx,我会天天和你讲话,我会告诉你外界一切美好的事情。父亲应将每天讲授的话题构思好,最好在当天的胎教日记中拟定一篇小小的讲话稿,稿子的内容可以是一首纯真的儿歌、一首内容浅显的古诗、一段优美动人的小故事,也可以谈自己的工作及对周围事物的认识,以刻画人间的真、善、美。用诗一般的语言,童话一般的意境。还可以是生活中的理想等等。如此集思广益、博采众长的教学内容,定能智慧两代人。对话结束时,要对胎儿给予鼓励:宝贝学习很认真,你是一个聪明的孩子,但愿我对你讲授的一切都能对你将来的人生有用。好吧,今天就学习到这儿,再见! 美国佛罗里达州的爱温夫妇进行胎教的实验证明:只要父亲一开口讲话,胎儿就以动一下表示反应。十分有趣。 选择适合的胎教音乐 音乐有很多种,并不是所有的音乐都可以作为胎教音乐。好的胎教音乐能改善准妈妈不良的情绪,产生美好的心境,并把这种信息传递给胎宝宝。 胎教音乐有两种,一种是给准妈妈听的,优美、安静,以E调和C调为主;另一种是给胎宝宝听的,轻松、活泼、明快,以C调为主。 选择适合的聆听方式 从怀孕开始到分娩,准妈妈可采用室内播放和耳机聆听的方式,欣赏时,心情愉快,随着乐曲的展开,准妈妈还要加入丰富的想象,在脑海中浮现各种美好事物。 这是欣赏音乐的最佳状态,并通过神经系统将这些信息传递给胎宝宝,让他也能一起感受到音乐魅力和美感。 胎宝宝最喜欢音乐 胎宝宝最喜欢听到爸爸妈妈的声音,因此父母的歌声对于胎儿来说是一种良好刺激,能促进胎宝宝大脑健康发育。经常听到爸爸妈妈声音,会使得父母与胎儿之间的关系更加密切,让他感受到父母对他的关爱,帮助孩子奠定开朗、活泼、热情的良好性格。 BOX:音乐胎教六忌 一忌:过度嘈杂或不当的音乐;不要给胎宝宝聆听过度嘈杂或不当的音乐,他不喜欢听到高振动频率之音波。 二忌:音乐的节奏太快,太快的节奏会使胎儿紧张。 三忌:音量太大;太大的音量会令胎儿不舒服。 四忌:音乐的音域过高;因为胎儿的脑部发育尚未完整,其脑神经之间的分隔不完全;因此,过高的音域会造成神经之间的刺激串连,使胎儿无法负荷,造成脑神经的损伤。 五忌:音乐当中有突然的巨响;因为这样会造成胎儿受到惊吓。 六忌:胎教音乐过长;5~10分钟的长度是较适合的,而且要让胎儿反复的聆听,才能造成适当的刺激;等到胎儿出生之后听到这些音乐就有熟悉的感觉,能够令初生婴儿有如待在母体内的安全感,对于安抚婴儿情绪有相当好的功能。 参考资料: http://zhidao.baidu.com/question/27188230.html
个人分类: 科研之路|2932 次阅读|0 个评论
科网群英烩No.12345678李易 平均律场 绘画与音乐 定性与定量分析
readnet 2011-1-4 08:44
科网群英烩 让水滴洒向为科学网灌水勤奋笔耕的人们 科网群英烩粉墨登场 关键词: 科学网,博客,博主,李易,李晓虹,平均律场,音乐,绘画,波,预测,色球,色空间 让 水 滴 洒 向 为 科 学 网 灌 水 勤 奋 笔 耕 的 人 们 科 网 群英 烩 粉 墨 登 场 学者李易 发表于2010-2-28 11:45:33 查看评论 :2 │ 浏览:724 打印 推荐给朋友 您的姓名: * 必填 您的邮件: 朋友邮件: * 必填 推荐理由: 平均律场文集 绘画与音乐的定性、定量及使命! 绘画与音乐的定性、定量及使命! 李晓虹 关键词:有序离散频率 平均律 空间描述 时间描述 自然逻辑 自然语言 工具盲区 命名 绘画是什么? 绘画是一个基于有序离散频率分布结构的空间描述语言系统的逻辑呈现 。空间与时间不可分割,因此绘画所使用的语言系统只能是半个系统;他的另一半是音乐 基于有序离散频率分布结构的时间描述语言系统的逻辑呈现作用产物 。两者共同构成一个完整的时空自然语言描述系统。 一张照片转画为绘画,两者的差别许多人都能看出,但是却很难说清楚。 看得出,说不清 是缺乏对空间描述语言理解之故,尤其是不能从定性、定量层面理解。 绘画、音乐所使用的两个语言系统都经历了漫长的发展,但是其发展水平极不平衡,音乐包含的时间描述语言系统远远走在了绘画前面,其逻辑结构(律式,调式,和声,旋律,对位,修饰等)的所有细节基本已经查清,并且实现了定量表达,创作活动也基于定量进行。 而绘画中,只有一部分人能够隐约感觉到空间描述语言的逻辑存在,(主要是受过较长期正规的写生色彩训练这部分人。)极少数人对这种逻辑非常敏感,(如:凡高,莫奈,达利那样的天才,)但是无法实现定量表达。 音乐对时间自然逻辑的认识走在绘画前面是一件好事;两者属同一系统,在逻辑结构上应该同构(这点已经被我们 20 多年来上万张实验例图所证实。)绘画的空间逻辑定量可以有现成的逻辑系统供借鉴。 科学的核心问题也是时空描述问题,这与音乐,绘画是一致的。但是有着两处明显的不同:原理、过程、逻辑不同,认识层面不同,这种不同造成科学存在感知、工具(命名工具与测量工具)盲区。音乐、绘画使用的平均律逻辑在理论上不存在感知、工具盲区,他在认识时空本质中所能发挥得作用是科学无法代替的。(涉及内容较多,另文专门介绍。) 音乐与绘画分为两个专业是人类的一个大错误,其错误程度类似将物理学分为 时间物理 与 空间物理 并视作两个不同专业,那个国家或哪所学校最早将两个专业合并,意味着获得时空描述语言的话语主导权 在未来的历史上应可以抹上一笔。 基于 有序离散频率分布的 平均律自然语言系统用于音乐与绘画却不限于音乐与绘画,许多自然现象上可以观察到存在迹象,这种逻辑对解决自然科学盲区以及由此带来的理论冲突具有重大意义,这些领域可能包括:中西医理论冲突,相对论与量子论冲突等。绘画与音乐在定量观察上有着极大的方便,一个完整的、定量的时空逻辑系统也许会给中医以及量子物理研究提供一把金钥匙。 我们确信;未来的艺术家都是绘画、音乐两栖型的,单一的艺术家局限性极大,掌握时空自然语言系统会有困难。现在开始着手在两个领域部署自己知识的艺术家会在未来的世界占据优势。对理论工作者来说:视觉,听觉在对平均律语言观察上(律式、调式、和声、旋律、对位、修饰等)各有所长,两栖型也更有优势。 平均律逻辑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特征:它的获取方式我们并不完全清楚;梵高,莫奈能够画出非常严谨的七声音阶和声结构 而这种能力显然不是来自某所大学或某位老师的传授,不是来自我们熟悉的那种习得方式,在这个问题获得满意解答之前(当然应该是可证伪的解答。),我们的教学或研究实际上都带有相当程度的盲目性 这是一个令美术教育与美术理论十分些尴尬却又迈不过、躲不开的问题。 绘画、音乐具有强大的社会功能,(如:《马赛曲》《国际歌》等)正如粮食生产具有强大的战略功能一样。但是粮食战略问题专家与水稻专家毕竟不一样。 哲学可以指导艺术实践这一看法存在极大的含混;这里所说的哲学是什么哲学?至少:基于命名工具的哲学与平均律逻辑属于不兼容逻辑过程(两者逻辑冲突在另文介绍)。没有深入了解过平均律逻辑、或者缺乏相当深入艺术实践的理论家很难理解这种冲突的原理。 我们写这些文字的理由是想为将来的工作营造一个人才环境基础(没有大量的两栖乃至三栖 绘画、音乐、科学 人才,这项工作很难开展下去)。只要有极少一部分人进入平均律时空自然语言研究的人才贮备,并成为这项研究的传承者 这些文字便没有白写。 绘画与音乐的使命目前处于低估状态,用李政道先生的一句预见性表述结束这篇文章 科学和艺术是不可分割的,就像一枚硬币的两面,它们共同的基础是人类的创造力,它们追求的目标是真理的普遍性。 2010 年 3 月 21 日完稿于金沙江畔完心阁 当前我们主要着手的课题: 中医及阴阳五行理论定性定量 平均律绘画 平均律场 艺术是什么? SCI盲区 本文引用地址: 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298351 * 本文仅代表博主个人观点,与科学网无关。 当前推荐数: 3 推荐人: woxing Wuyishan readnet 标题: 发表评论人: lvnaiji 绘画,在空间上同时展现,时间压缩为零 。 若是看到画家作画的过程,时间就展开了 。 音乐无疑是在时间上的展现, 但由一个单音变成复杂的和声,是否可以认为加入了空间因素 ?例如德沃夏克《自新大陆》第二乐章开头的几个神秘的和声。 博主的另文进而与 经络 联系, 是否 认为后者 兼有时空的有序离散频率分布结构 ? 博主回复:问到点子上了, 时间的离散频率描述问题(量子时间?)是疑问最多的问题! 标题: 发表评论人: readnet 有道理,收藏了。 希望早日看到你们的课题成果哦! 记录总数: 2 总页数: 1 当前页: 1 9 3 4 : 评论人:lvnaiji 标题:绘画与音乐的定性、定量及使命!   评论内容: 绘画,在空间上同时展现,时间压缩为零。若是看到画家作画的过程,时间就展开了。音乐无疑是在时间上的展现,但由一个单音变成复杂的和声,是否可以认为加入了空间因素?例如德沃夏克《自新大陆》第二乐章开头的几个神秘的和声。博主的另文进而与经络联系,是否认为后者兼有时空的有序离散频率分布结构? 博主回复:问到点子上了,时间的离散频率描述问题(量子时间?)是疑问最多的问题! 评论人:lvnaiji 标题:足三阳自然属性定量观察实验   评论内容: 能否略泄露天机? 博主回复:算法不公布,谁也拿不去!没有机会发表就带进棺材吧! 评论人:readnet 标题:绘画与音乐的定性、定量及使命!   评论内容: 有道理,收藏了。 希望早日看到你们的课题成果哦! 评论人:ljry8044 标题:科学的盲区?   评论内容: 错了,应为这篇: 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264890 博主回复:谢谢推荐,已经转载该文:转载地址:http://12www.org/home/blog/archives/3424 评论人:ljry8044 标题:科学的盲区?   评论内容: 呵呵,科学的盲区多着呢 天才思维的一大优势在于超常的整体性,比如,一眼记住整个棋局,这就是科学家所不能的,至今仍未搞清,参见: 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281822 博主回复:该文只是观察符号知觉的屏蔽原理的一个实验,况且,在其它观察者广泛重复之前也只能算一个假说,谢谢关注! 评论人:zlyang 标题:实验:五行理论自然属性定性、定量观察   评论内容: 《看图测性格据说是世界上最准的》 您研究一下好吗?有没有五行等依据? 博主回复:已经存下了,如果数据可靠,应该具有统计上的意义!谢谢! 评论人:chenyuan 标题:实验:五行理论自然属性定性、定量观察   评论内容: 将五行理论作为一种将主体排除的客观分类的方法,也许是一种误区。 评论人:zlyang 标题:实验:五行理论自然属性定性、定量观察   评论内容: 真傻看不懂。 以后建议不要用裸女:怕保守派拒绝发表您的研究。 博主回复:30年代孙传芳大帅因裸女找过刘海粟的麻烦,现在已经过了80年了,应该不会了吧? 附资料:1926年六月,时任五省联军司令,掌握东南各省军政财文大权的孙传芳为禁止裸体艺术,写信给上海美专校长刘海粟,信中写道:   海粟先生文席:   展诵来书,备承雅意。黻饰过情,抚循惭荷。贵校研究美术,称诵泰西古艺,源本洞晰,如数家珍,甚佩博达。   生人模型,东西洋固有此式,惟中国则素重礼教,四千年前,轩辕垂衣裳而治,即以裸裎袒裼为鄙野;道家天地为庐,尚见笑于儒者。礼教赖此仅存,正不得议前贤为拘泥。凡事当以适国情为本,不必循人舍己,依样葫芦。东西各国达者,亦必不以保存衣冠礼教为非是。模特儿止为西洋画之一端,是西洋画之范围,必不以缺此一端而有所不足。美亦多术矣,去此模特儿,人必不议贵校美术之不完善,亦何必求全召毁,俾淫画淫剧易于附会,累牍穷辩,不惮繁劳,而不能见谅于全国。业已有令禁止,为维持礼教、防微杜渐计,实有不得不然者。高明宁不见及,望即撤去,于贵校名誉有增无减。如必怙过强辩,窃为贤者不取也。复颂日祉。    孙传芳启    六月三日 评论人:zlyang 标题:足三阳自然属性定量观察实验   评论内容: 真傻看不懂。 发表在那里? 评论人:BaoHaifei 标题:足三阳自然属性定量观察实验   评论内容: 有趣的课题,也是很重要的研究,验证古人的理论!。 评论人:罗帆 标题:足三阳自然属性定量观察实验   评论内容: 色彩和音调如何对应? 博主回复:色彩调式、和声定量部分已经完稿,但尚未发表。 评论人:ljry8044 标题:中医及阴阳五行理论定性、定量表述课题设计   评论内容: 评论人:孙学军 标题:中医及阴阳五行理论定性、定量表述课题设计   评论内容: 评论人:xu782219 标题:中医及阴阳五行理论定性、定量表述课题设计   评论内容: 记录总数: 14 总页数: 2 当前页: 2 9 3 4 :
个人分类: 科网群英烩|4022 次阅读|0 个评论
科学与流行文化
热度 1 自我源于思考 2010-12-8 18:46
由于科技教育体制的限制以及资源的匮乏,大多数人无法接触到科技前沿的东西,对科学的兴趣得不到满足。因此,虽然他们很关心科学、向往科学,但毕竟还是成为流行文化的传播者和消费者,乃至制造者。 那么如何促进大众对于科学的兴趣?或许当机会出现时,他们也有可能在科技前沿作出一定的贡献。通过增加流行文化中的科学元素可以吗?本文试着从这个角度来分析一下科学与流行文化的关系。 一、文学 几乎每个英国人都知道霍金的《时间简史》,甚至很大部分的人读过这本书,而霍金本人也是世界级的明星科学家;克隆羊多莉在上世纪末出生,这头小羊受到了全世界镁光灯的关注,短时间内,关于克隆的科学作品流行起来。 但是许多读物只满足了人们对于相应科学领域的基本认知需求,它们大多不是专业著作。专业性的科学著作仍深藏于图书馆内,即便相应专业的人也未必会有多少问津。 科学对流行文化的渗入过程中,科幻短篇小说和科学小品文可能会发挥更大的作用。长篇的优秀著作,则更容易成为经典,而难以成为流行文化的载体。 对于诗歌方面,赞美科学的诗歌有不少,但脍炙人口的科学诗歌好像不多。我们科学网内就有许多朋友热衷诗歌,并且有所造诣。希望科学网为大家带来一些科学诗歌。 二、影视作品: 《星球大战》系列中看到的是神秘之力 ( 原力 force) ,其中科技元素虽多,但科学家几乎没有。《株罗纪公园》系列中,几位科学家成为主角,他们的动物学知识及生态观念得到了支持,但影片同时也对克隆科学家提出了批评。在《独立日》、《生化危机》等电影中,科学家和特种兵们轮流成为救世主。显出了人类日益依赖科学,又对纷繁复杂的科学也有着某种敬畏、怀疑态度。 最近的科幻电影《阿凡达》,依靠自己的科学元素、新异境界、人道理念,一举刷新了爱情片《泰坦尼克号》的票房纪录,创造了世界电影史上一个奇迹。虽然电影主角是一个四肢发达,感情冲动的海军陆战士兵。但他离不开那群正义的科学家们的帮助。这部电影对于科学更多地融入流行文化是一个有力的推手。 电影制作过程中的电脑合成技术,数据处理中心、特殊摄像技术,本身就是一个新兴的科技领域。而导演詹姆斯卡梅隆还为美国宇航局( NASA )工作过。 影视界的科技之光已经光彩夺目,希望我国的导演们也积极把科学元素纳入到自己的作品中,创造出国内的票房奇迹。个人认为,专业科技工作者,尤其是接触科技前沿的科技工作者的意见,对于国内科幻电影的创作是不可或缺的。 另外, Discovery 、 BBC 的纪录片,我国的《探索与发现》都非常受公众欢迎。但这些记录片一般是一个系列,有很强的时间延续性,与流行关系不大。但它们的确让一些记录片开始走向影院,并获得一定的票房。 希望更多的记录片能够专门为电影院拍摄。融入到流行文化中去,吸引更多的眼球。 三、音乐歌曲 科技的发展使得电子合成乐器越来越多,其中就有著名的电吉它。不过可惜的是,它被用于摇滚等流行音乐、歌曲。不但这些音乐、歌曲中没有多少科学元素,反倒有不少音乐是排斥科学的。 国外已经有科技工作者尝试用 Rap 音乐来向青少年普及科学,许多歌曲中其中加入了科学家和发明家的事迹。这是一个不错的先例。 国内有一首叫做《悲伤双曲线》的校园民谣知名度较高,但未流行起来。另外,科学松鼠会创作的科学元素的歌曲也有几首,离流行也有一定距离。 关于科学的儿歌呢?我记得小时候在农村每见一架飞机从头顶飞过,我们小伙伴们都会追着唱一首儿歌,第一句就是飞机飞机带带我,飞机对于那时的我们来说,是能够见到的最具代表性的高科技了。希望以后能听到一些关于科学的儿歌在幼儿园里吟唱。 音乐胎教已经广受重视,用古典音乐饲养植物和动物,也为很多农业养殖企业所采用。并且现在又有音乐治病和音乐养生的作品及讲座出现。虽然这些还需要进一步研究,但毫无疑问,科学与音乐越来越紧密地联系在一起。 希望能够看到流行音乐、流行歌曲中出现越来越多的科学元素。 四、体育竞技 机器人足球大赛受到国际的瞩目,不过仍然难以跟现实中的体育赛事相比。虽然世界上也有许多网游大赛,其中也有星球大战之类的科幻游戏,不过,科学元素仍然很缺乏。 现代体育可以说是建立在科技基础上的,从用于计时的电子表,到中国队的游泳服,再到对兴奋剂的检测方法、检测仪器,体育中的科学无处不在,然而却并不显露于表面。 中国的四大发明传遍了世界,使得近代科学发展大大加速,那什么时候中国的高科技也能像太极拳、功夫一样流行于世界呢? 建议组织大型的智力对抗竞赛。如创业大赛真人秀,并进行电视实况直播。个人认为这是一个不错的方向,对于提高大学生的创新欲望、综合素质是一个非常好的平台。并且能够让科学更有力地影响流行文化。 五、美术雕塑 诺贝尔获奖成果之一,石墨烯的发现,就得益于一个充满空间想像力的雕塑。科学家的雕塑有很多,如叶企孙先生的塑像就座落在清华园内。但雕塑这种艺术对于流行文化的影响仍较小。 分形以其神秘、美感征服了众多的艺术家,美丽的分形大大刺激了艺术家们的创作灵感。很多网络爱好者利用分形制作了大量的美丽图片。 另外,科学漫画更是多不胜数。个人认为,最有希望流行起来的就是科学漫画吧,一些小型的科学漫画集,十几页或者几十页,就能引起很多人的兴趣。 六、服饰、刺青等 服饰流行文化的重要载体。在流行文化中,服饰更多不是为了保护皮肤、维持温度,而是为了展示自我。而科学可以让大家在保护皮肤、维持温度的同时展示自我。 一些明星的粉丝、政治人物的支持者,会穿上带有偶像头像的 T 恤,而科学家由于形象不够亲民,尚未被邀请加入这一行列。 不过,我们看一个人的服饰时,更关心这个人的相貌、举止、气质,而较少关心 TA 衣服的料子,佩带的珠宝。 一些青少年衣服上,在夜晚会现出发光的条纹。当他们在跳街舞的时候,会发出让人炫目的光彩。这可能是科技在服饰上最明显的体现吧。 值得注意的是,手机和音乐随身听成为了人们服饰的一种。对一些女孩子来说,甚至可以用道具这个流行词汇来描述。越来越多的电子产品加入到服饰大军之中。但是,这些远远未能激发青少年对科学的热爱。不过,多少让他们对科学的好奇心增加了,这是个好的开始。 刺青这种东西,反映了人物更加复杂的内心世界。刺青的内容很难用流行这个词来描述,并且大部分涉及到宗教、帮会、性心理,以及对社会人生的反潮流态度。当下,不少西方人会在身体上刺几个中文字,这可能是对于中国崛起这一趋势的反应吧。 声明一点:本人不提倡刺青这种行为。 七、新闻媒介 新的发明,新的发现总是能引起人们的兴趣、关注和讨论。如人造生命的诞生,及前两天欧洲一个机器人展上,亮相了一位自动生成的机器人。这些都能引起人们对于生命、伦理的思考。 科技新闻会受到越来越多的人的关注。不远的将来,它们会像证券信息、社会新闻一样受到关注,甚至更受欢迎。 结语: 借助现代传媒、网络的宣传,科技能够成为世界焦点,科学完全能够成为流行文化主流。科学的洪流终究不可阻挡。渴望创新的青少年们,加入到这一行列中来吧。 下面奉上一首小诗《科学家园》作为结尾: 如果说好奇是科学的老师, 那么实践就是科学的朋友, 而自由就是科学的爱人。 如果说兴趣是科学的母亲, 那么怀疑就是科学的父亲, 而创新就是科学的孩子。 愿每个科学人的心中, 都葆有一个科学的家园, 因为快乐的科学会让人幸福。
个人分类: 自然科学|4092 次阅读|1 个评论
欢迎朱亦兵教授做客阳光讲坛
肖立志 2010-12-2 17:46
朱亦兵教授是一位杰出的音乐家,对音乐、对人生、对科学都有十分独到的见解和认识,每次与他聚会都能感受到他的睿智、风趣和激情。这次特邀他做客中国石油大学阳光讲坛,让更多的石油人分享他的活力和快乐。 朱亦兵教授与石油人有缘,他舅舅王德民院士是我国著名石油科学家,大庆油田总工程师,为大庆油田稳产作出了突出贡献,也是中国石油大学的杰出校友和兼职教授。
个人分类: 科学普及|5364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音乐与科学(转载)
热度 1 markllq 2010-11-15 13:13
关于音乐与科学研究的关系,爱因斯坦认为二者是相辅相成、相得益彰的。 “ 音乐并不影响研究工作,它们两者都是从同一渴望之泉摄取营养,而他们给人类带来的慰藉也是互为补充的。 ” 他在另一处这样写道: 音乐和物理学领域的研究工作在起源上是不同的,可是被共同的目标联系着,这就是对表达未知的东西的企求。它们的反映是不同的,可是它们互相补充着。至于艺术上和科学上的创造,那么在这里我完全同意叔本华的意见,认为摆脱日常生活的单调乏味,和在这个充满着由我们创造的形象的世界中寻找避难所的愿望,才是它们的最强有力的动机。这个世界可以由音乐的音符组成,也可以由数学公式组成。我们试图创造合理的世界图像,使我们在那里就好像在家里一样,并且可以获得我们在日常生活中不能达到的安定。 音乐和科学就这样在追求目标和探索动机上沟通起来:科学揭示外部物质世界的未知与和谐,音乐揭示内部精神世界的未知与和谐,二者在达到和谐之巅时殊途同归。此外,在追求和探索过程中的科学不仅仅是理智的,也是深沉的感情的,这无疑会与音乐在某种程度上发生共鸣,从而激发起发明的灵感。诚如莱布尼兹所说:音乐是上帝给世界安排的普遍和谐的仿制品。任何东西都不像音乐中的和声那样使感情欢快,而对于理性来说音乐是自然界的和谐,对自然界来说音乐只不过是一种小小的模拟。尤其是,音乐创作的思维方式和方法与科学创造是触类旁通的,在创造的时刻,二者之间的屏障往往就消失了。爱因斯坦对音乐的理解是与他对科学的把握完全类似的 在音乐中,我不寻找逻辑,我在整体上完全是直觉的,而不知道音乐理论。如果我不能直觉地把握一个作品的内在统一(建筑结构),那么我从来也不会喜欢它。 这种从整体上直觉地把握的思维方式和方法,既是莫扎特和巴赫的创作魔杖,也是彭加勒和爱因斯坦等科学大师的发明绝技。爱因斯坦从小就通过音乐不知不觉地训练了心灵深处的创造艺术,并把这种艺术与科学的洞察和灵感、宇宙宗教感情熔为一体,从而铸就了他勾画自然宏伟蓝图的精神气质和深厚功力。 音乐和科学 —— 尤其是浸润在数学中的科学(这是爱因斯坦的科学) —— 在爱因斯坦身上是珠联璧合、相映成趣的。他经常在演奏乐曲时思考难以捉摸的科学问题。据他妹妹玛雅回忆,他有时在演奏中会突然停下来激动地宣布: “ 我得到了它! ” 仿佛有神灵启示一样,答案会不期而遇地在优美的旋律中降临。据他的小儿子汉斯说: “ 无论何时他在工作中走入穷途末路或陷入困难之境,他都会在音乐中获得庇护,通常困难会迎刃而解。 ” 确实,音乐在爱因斯坦的创造中所起是作用,要比人们通常想像的大得多。他从他所珍爱的音乐家的作品中仿佛听到了毕达哥拉斯怎样制订数的和谐,伽利略怎样斟酌大自然的音符,开普勒怎样谱写天体运动的乐章,牛顿怎样确定万有引力的旋律,法拉第怎样推敲电磁场的序曲,麦克斯韦怎样捕捉电动力学的神韵, …… 爱因斯坦本人的不变性原理(相对论)和统计涨落思想(量子论),何尝不是在 “ 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 ” 的乐曲声中灵感从天而降,观念从脑海中喷涌而出的呢?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3197 次阅读|1 个评论
幼儿园老师给舟舟的观察日记
woodenson 2010-11-10 10:28
宝宝在沿江幼儿园,班主任郭老师的观察日记,哈哈! 娜边美景 2010年11月02日 09:40 阅读( 27 ) 评论( 2 ) 分类: 个人日记 观察日记 观察日期:2010年10月26日 8:30~9:00 今天早上送舟舟来的是妈妈,和妈妈说完再见后,我便拉着舟舟的手将他带到队伍的左边,和小朋友一起看大班的哥哥姐姐做操,等待做我班的早操,舟舟很专注的看着,一动也不动,我便对他说:我们和哥哥姐姐一起做吧,只见他舞动起了他的胳膊,抬起了小腿,很是卖力。 随着中班早操音乐的结束,呜呜呜开火车了,小朋友随着舟舟这个火车头,开着小火车,来到花瓣圆,一圈未结束,只见舟舟这个火车头跑离了轨道,在花瓣轨道外面注视着音响的方向,似乎在听什么高老师便喊他:舟舟站回花瓣,他没有理睬,还在听着什么我便顺着找朋友的音乐,让舟舟找到我这个好朋友,和他敬个礼,握手,他热情的回抱着我,说了再见,开始在圈内找好朋友。 老师的的话: 开学已经快两个月,舟舟已经基本适应了幼儿园的生活。平常的教学活动表现出及其浓厚的兴趣,特别是音乐课和英语课,有时只要钢琴一响,他就会小手一合,似乎这成了一种默契,有时他还会跑到我身边,拉着我的手说:弹琴!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4372 次阅读|1 个评论
以什么状态听音乐?
lvnaiji 2010-11-1 11:44
吕乃基 近日与朋友谈及拉赫玛尼诺夫的作品,他的钢琴协奏曲、交响曲,还有小品,如春潮等。感到他的作品具有特别的张力和内在的动力,旋律的音域并不很宽,却很舒展悠长。 网友回答:拉赫玛尼诺夫的钢琴协奏曲怎么敢听?尤其是他的二钢。在特殊压抑的社会,其悲,其愤,在巨人(拉氏身高 1.9m 以上)的身躯里有一颗远为宏大的心魄。 我听的时候并未联想起这些社会背景,感到这样听,能够超越其国籍和时代,听出其普遍和永恒的价值。自己的心中也会自然和放松,不会背负如此重担,从而较为单纯地欣赏音乐本身。不过,这样听,也会失去很多嵌入的部分,从而失去深刻性。 笔者曾写过关于知识的系列博文, 走进世界3- 知识论之一 ,其中的重要内容是关于编码知识和隐性知识,参见 编码知识、隐性知识和中国-知识论之二 。由此可以考察上述听音乐的感受。 无疑,拉赫玛尼诺夫,或者其他作曲家,不能脱离其时代和社会背景,所写的作品必然打上相应的烙印。正因为如此,哪怕听陌生的曲子,如果是名家,大概在几个乐句后能分辨出是拉赫玛尼诺夫,还是肖邦,或是李斯特;或者能辨别出北欧、俄罗斯、还是美国。于是,音乐,必然是嵌入编码知识和隐性知识,与作曲家本人和语境(初始条件和边界条件)不可分离。至于东方音乐,如中国和日本,其个性更是鲜明。 然而作曲家,尤其是名家的作品,一定,是的,一定具有非嵌入性,一定涉及人性最深邃的共性。这样,其作品方可能为更多素不相识、远在天边的爱乐者欣赏,在后世的爱乐者引起共鸣,具有普遍和永恒的价值。美国福斯特及其《老黑奴》等歌曲之所以家喻户晓,有人这么说,福斯特只是拨弄了人性的一根弦,思乡之弦,然而仅此也就拨弄了所有的人的心弦。名家之名,在于其独特的个性和风格,在于由此所表达的人的共性,在于个性与共性的结合。顺便说,我认为,我们大概只能在近现代( 20 世纪中叶之前)的作曲家哪儿可以听到具有普世意蕴的音乐,在后现代作曲家可能越来越难以听到或辨别了。参见 知识之树-知识论之五 。 作品经过指挥家和演奏家的演绎(加上了他们自己的解释),在最后的听众那里引起这样或那样的感受。对于最后的消费者来说会有以下可能:第一感,会是在非嵌入编码知识的层面,以人心相通的古今之理去感受和理解;第二感,追寻作曲家的人生和社会背景。要是听众有与之类似的经历,处于类似社会,就会从心灵深处泛起更大的波澜,激起同一频率的悲与愤。第三感,将第一和第二感相结合。这样的三个阶段,似乎与看山是山,看山不是山,以及看山依然是山,有共同之处。 这里说的是听音乐,实际上教学,乃至日常谈话,都有与此相通之处。让学生或对方接受且有共鸣,其一,是否包含有为人的共性,包含有世界的常理;其二,是否能激起并使之回忆其类似的场景,或者勾画并带领对方进入自己曾经历过的语境,前者是共享,后者是互补。其三,以适当的方式。这些问题就逐步进入传播学领域了。
个人分类: 音乐|5049 次阅读|3 个评论
永生
tangwei 2010-10-14 10:08
一直喜欢王菲的将爱这首歌,作词作曲都是王菲本人,个人感觉这是属于灵光咋现的那种作品: 风风火火轰轰烈烈   我们的爱情像一场战争   我们没有流血却都已经牺牲   掩埋殉难的心跳葬送一世英名   废墟上的鹰盘旋寻找残羹   夜空中的精灵注视游魂背影   忽然一阵钟声注视黑鸦鸦的寂静   歌颂这壮烈还是嘲笑这神圣   将爱进行到底伟大是残酷的衍生   将爱进行到底没有对错的血腥   将爱进行到底温柔尚在寂寞永生 这歌曲是写爱情的,悲观而顽强的爱情。如果把歌词里面的爱情和所有的爱,都替换成人生,这首歌的歌词就成为我最近对这个世界的悲观心声。 最近悲观情绪严重,各位自重,如心情受到影响,本人概不负责赔偿。。。。。 喜剧还剩,悲剧永生。。。。
个人分类: 乐乐之乐|2551 次阅读|0 个评论
[学术随笔]群山荡漾音乐之声
blueyye 2010-10-6 00:59
奥地利驶往德国的列车从维也纳到萨尔斯堡一路行进,越接近萨尔斯堡群山越多,虽不像瑞士雪山那样明显,却也隐约可见阿尔卑斯山脉的背景,正是这不太高不太矮的青山起伏,让群山荡漾音乐之声电影《音乐之声》的实景地当属绝妙,小镇青山环绕,小河流水老桥,1965年影片中的景色依然留存,群山依然回荡着音乐之声 转念中国也有群山,也有小河流水,为什么我们没有音乐之声似的艺术创造 (在创作《音乐之声》的年代,中国举国创作了几个样板戏;当《音乐之声》成为不朽之作,样板戏却一个也没流传) ? 中国在不断变化,生活在中国的人们努力工作当然是希望中国越变越好而不是越变越差,人心需要康复,有朝一日希望中国的群山也荡漾着音乐之声
个人分类: 学术随笔|2973 次阅读|0 个评论
晨叩鐘偈
jiangjinsong 2010-9-29 22:45
晨叩鐘偈 蔣科學按:聽完夜晚的叩鐘偈,再聽早晨的,感覺是否有所不同。 我記得當時感覺早晨的叩鐘偈更有一種警醒夢中人的意思。 佛教認為,聽聞這種鐘聲能使人減輕煩惱,增長智慧。( 闻钟声烦恼轻;智慧长菩提增;离地狱出火坑;成佛道度众生。唵伽啰帝耶莎婆诃 )
个人分类: 科學宗教|2935 次阅读|8 个评论
暮叩钟偈
jiangjinsong 2010-9-29 21:59
暮叩钟偈 蔣科學按: 記得多年前有次夜宿五台山, 半夜聽到叩鐘偈的聲音, 非常感動。 那種感受難以言表, 有一種深沉的悲涼之感, 同時又有一種可以撫平傷痛的安慰感, 聽了禁不住流淚, 同時又有身心放鬆長出一口氣的感覺, 難以忘懷。 這裡鏈接的叩鐘偈也很好, 但與我當時聽到的似還有一定的距離。
个人分类: 科學宗教|6451 次阅读|6 个评论
好听的声音
liangqunlu 2010-9-5 20:37
最近一段时间又发现了几个好听的声音。 范玮琪,范范的音乐,原本只是随意听听的,结果发现声音挺有特色的,再加上她那形象,歌词比较对味,话说她还是harvard 的高材生呢。 信乐团,乐团式的rock,以前觉得挺吵的,但是觉得这种音乐挺振奋人心的,喜欢他的那句谢谢你们曾经看轻我,稍微看了信的经历,真的挺不容易的。真不知道离歌和死了都要爱是5、6年前的歌。 Justin Bieber,16岁的小朋友。听他的歌时间长一点的话,我都怀疑是男声还是女声。唱功还不错吧,我都听不出来,英文的歌词也没有研究过。说不上来,好多人喜欢,我也喜欢吧。 现在听着周杰伦的歌,旋律很熟。有一阵子没听了,合着歌词觉得好陌生啊,哎呀,我在退化了。 还有五月天的,喜欢阿信的声音和歌词后,听音乐的视野也打开了,也是因为听了太长时间了,最近在休息。 我也开始喜欢唱歌好听的人了。 最近开始注意自己,说话老说不清楚,普通话很不标准。想借唱歌来长进长进的,好像没起到作用,诶~~ 不过,懂音乐的那些人真幸福,追求音乐梦想的人也好幸福!!
个人分类: 生活|2913 次阅读|0 个评论
全国一体化的童谣时代
zhaopei 2010-8-19 20:29
今日奉夫人命为女儿搜罗经典儿歌,找到如下若干:1、找朋友;2、丢手绢;3、两只老虎;4、数鸭子;5、拉大锯;6、小燕子;7、采蘑菇的小姑娘;8、小背篓---------- 当今信息时代,标准化已无所不再,孩子们听的东西也概莫能外了。 偶在天涯上看到一贴,讲自己童年的儿歌( http://blog.tianya.cn/blogger/post_show.asp?BlogID=447571PostID=5428077 ),伊故居巴蜀,余祖籍中原,伊所列儿歌情味虽未能完全了然,但私心颇有戚戚,遂依稀忆起祖母常念儿歌中的几句: 天上的星,稀稀棱, 我给新媳妇来送灯, 金灯摞银灯,银灯摞瓦房, --------------------------------- 余下句子皆不能记,又至百度一搜,发现另一篇文章( http://q.163.com/163synh/poster/3409080/ ),作者亦为芒砀人士,所述场景,如在眼前,为之一乐。 奶奶已去天国三年有余,如今余为孺子牛,树欲静而风不止,个中滋味,非为人父母者莫能察也。 【补记】 昨夜抱女,突又忆起家母常念的一首家乡儿歌,这回是全活的。 拉拉扯扯,家后种块棉活, 拾拾揪揪,给俺娃做个兜兜, 兜兜烂了,俺娃会站了, 兜兜燎了,俺娃会跑了。 注:家后在我老家指村后;棉活同棉花。 【又补记】 娃娃睡,娃娃乖, 娃娃不睡眼睁开, 卖馍哩,还不来, 把娃娃,饿起来。
个人分类: 大千世界|3284 次阅读|0 个评论
【視頻欣賞鏈接】:最酷的紅歌!
jiangjinsong 2010-8-3 21:44
紅軍Beat It
个人分类: 尚未分类|2796 次阅读|8 个评论
原生态音乐:伟大的祖国她超有钱啊
qlms 2010-7-25 14:33
在一个海外网站发现了这首原生态的歌,后来到优酷搜了一下,发现优酷也有,感觉应该是没有闯三个红线。 现发上来,供大家欣赏。 说实话,演员的水平可能不怎么样,不过思想还是很深刻的。
个人分类: 物理与生活|3614 次阅读|3 个评论
顾圣婴
sstone2009 2010-7-7 22:00
此后,老人收集爱女遗物,办成顾圣婴纪念室,每天晚上,老人都会来这间屋中一坐,在夜幕四垂,青灯如豆的岑冷孤寂中,和爱女交谈,听爱女演奏(赵越胜.若有人兮山之阿.读书2010.6:152.)读到这里,我的心头居然有了难以名状的苦痛之感。 顾圣婴,这样一位天才般的钢琴家,冰清玉洁般地在世间存在了短短二十几年,偏偏要经历那些额外的苦难,不能够专注于钟爱的钢琴,除了要承受亲人的离别,还要承受精神的注重折磨最后,1967年2月1日阴冷的凌晨,这样一位柔弱女子,走了,永远地离开了她的亲人。 十年后的1977年,顾圣婴的父亲顾高地先生,从青海劳改农场释放,没有见到爱女的生人,也没有见到爱女的坟茔,只好在悲痛苦闷之中收集着爱女的遗物,摆放到一起,睹物思人,回忆爱女曾经给予的快乐、期待,在回忆中再听听爱女指间、心头弹奏出来的美妙琴声
个人分类: 读书杂记|3363 次阅读|1 个评论
闲话数学与音乐
热度 1 jiangxun 2010-6-30 09:49
作者:蒋迅 本文发表在 《数学与人文》丛书 第一卷。版权归《数学与人文》丛书所有。 1. 引言 数学作为一个工具,真可以说是无所不及,数学和音乐也存在著千丝万缕的联系。德国古典哲学家康德说过,在任何特定的理论中,只有其中包含数学的部分才是真正的科学。俄国作曲家指挥家和钢琴家斯特拉文斯基则更是指出,音乐家应该懂得,对数学的研究就象一个诗人学习另外一种语言一样有用。爱因斯坦也说过:这个世界可以由音乐的音符组成,也可由数学的公式组成。可见数学和音乐的是密切相关联的。 笔者根据网上收集的一些资料加以整理,通过一些初等的数学推导来解释音乐中的一些理论问题并兼谈数学在音乐上的应用,从而说明数学在音乐发展中的重要地位。第2节里我们从古希□数学家对音乐的研究出发,延伸到现代的偏微分方程;然后在第3节里用数学方法推导出著名的十二平均律并说明它是最佳的律制;第4节我们用对数螺旋线再次说明数学与音乐的关系;第5节讨论黄金分割和斐波那契序列在音乐中的应用。 (后略,请 到网上购买本书 。)
个人分类: 谈数学|5861 次阅读|7 个评论
神奇的Pandora,
huxiaoxuan 2010-6-16 16:26
Pandora是一个音乐网站。 www.pandora.com
个人分类: 互联网络|8 次阅读|0 个评论
关于序列:文本、音乐、DNA等
timy 2010-5-27 00:48
现实生活中存在的序列有很多,如文本、音乐、DNA序列等。由于都是序列,所以关于一些序列处理的基本方法,有很多是相通的,比如序列切分、序列比对、序列相似度的计算等。 目前在文本挖掘(或机器学习)领域,主题模型(Topic model)研究的很火,基本想法就是文本集不直接用词语(word)来表示,而是通过隐含主题(topic)来表示。 主题模型的基础是概率模型,让人觉得主题模型的提出者,是突发奇想,搞出这么一个模型,后来又有很多人搞出一些变种模型出来。但如果将处理对象换成是音乐的乐谱或者DNA序列,这个东西似乎容易理解些。换成是音乐,似乎天然就存在所谓的主题模型:乐谱的基本构成比文本构成要简单的多,7个符号组成谱子,可以表达不同主题(怀旧的、忧郁的等)。如果是DNA,4个符号(A、C、G、T)组成的序列,具有不同的功能。 由于文本的基本组成部分(文字或者词语)比音乐、DNA的规模要大的多,所以做文本的主题模型,似乎难度要大得多(若要考虑所有文字的排列组合,这显然是个不可计算问题),所以现阶段,在一定规模的语料库上做的主题模型,用概率是必然的了。 若将文本挖掘领域的主题模型引入到音乐分析中,那么只用大规模的乐谱,不同主题类别的音乐似乎可以被机器自动识别出来。同样,DNA序列分析里,也可以借鉴主题模型。 以上是些零星想法,不正确的地方,还请懂行的朋友指正。
个人分类: 科学评论|6267 次阅读|3 个评论
【本周五晚】吴钊:如何欣赏古琴——兼谈中国传统音乐审美与文化内涵
wangshu 2010-5-19 19:25
讲座题目: 如何欣赏古琴 兼谈中国传统音乐审美与文化内涵 时间: 本周五(5月21日)晚7点20分 地点: 旧经管报告厅 嘉宾: 吴钊 先生,著名古琴音乐演奏家,音乐史家。先后师从査阜西先生、吴景略先生。北京古琴研究会会长,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博士生导师。 主办:清华大学古琴社 免票入场,欢迎各位光临~~~~ 吴老师对古琴演奏、理论及文物鉴赏有极深厚的造诣,平日对相关领域有疑惑的同学抓紧机会啦~~~
个人分类: 当下|4183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音乐与健康
michael99 2010-5-15 17:06
在生活中你不难发现,听到旋律柔和优美的音乐,可使人心绪轻松、疲劳顿消;欢快悦耳的曲调能使人情绪不再低落,节奏鲜明的音乐能使人精神焕发,深沉哀婉的音乐能使人抑郁、忧愁。的确,音乐能调节人的情绪,陶冶人的情操,也影响到人的心理乃至健康。   音乐有养生、保健、医疗作用, 2000 年前的《吕氏春秋》就有《大乐》、《适音》、《古乐》、《音律》等有关论述。唐代以前,我国已有以宫、商、角、徵、羽五音调和心、肝、脾、肺、肾五脏的音乐治疗理论。古代医学文献《素白 针解篇》中说: 天有五音,人有五脏,天有六律,人有六腑 此人与天地相应也。 不同音律可对不同的脏腑产生效果,正如《晋书 律历》所说: 是以闻其宫声,使人温良而宽大;闻其商声,使人方廉而好义;闻其角声,使人恻隐而仁发;闻其徵声,使人乐善而好施;闻其羽声,使人恭俭而好礼。 《辟经音辨》也记载: 乐,治也。 因此,音乐可以通过心理效应而达到养生保健作用。现代科学研究证明,不同旋律的音乐,通过听神经系统传到大脑,可使大脑皮层产生新的兴奋区,使原来兴奋区得到休息。这个变化,自然使人感到轻松愉快。音乐能促进人体分泌一些有益于健康的激素、酶和乙酰胆硷等物质,起到调节血液流量和神经细胞功能的作用,使人保持朝气蓬勃的精神面貌;音乐还有调节植物神经的功能,使胃肠蠕动增加而且有规律,促进消化液的分泌,提高食欲。现在,国外已出现 音乐医学 ,备受人们关注。   音乐有益养生、健康,那么收听音乐应注意什么呢?   首先,要 择优而听 。孔子曰: 淫声不可入耳。 靡靡之音使人情绪低落,思想消沉;过于刺激的音乐、疯狂的节奏和震耳欲聋的音量,能让人心烦意乱、心悸气促,甚至会破坏心脏血流的运行规律,不利于健康,因此,应选择旋律优美、和谐悦耳的乐曲来听。其次, 要择时而听 。听音乐的时间适宜,会给人带来许多意想不到的乐趣,如清晨可听一些有激情、节奏明快的乐曲,使人情绪饱满,为一天工作和学习树立起良好心态;而在一日三餐中选择旋律舒缓、意境恬畅的曲子,让饮食笼罩在清新愉悦的气氛中,可增进食欲。晚上临睡前,听几曲优美的轻音乐,会使人心情放松,容易入眠。   如何发挥音乐的最大效益呢?关键在于乐曲的选择。无论是流行歌曲还是古典音乐,其旋律节拍须与人的心理状态协调。为此,我国医学养生专家总结出行之有效的音乐处方:   疲劳时:可听《假日的海滩》、《锦上花》、维伐尔地的套曲《四季》、德彪西的《大海》、海顿的组曲《水上音乐》。 忧郁时:可听《喜洋洋》、《春天来了》、《小开门》、李斯特的《匈牙利狂想曲》、西柳贝斯的《悲怆圆舞曲》、莫扎特的《 D 小调第十四交响曲》、施特劳斯的《蓝色多瑙河》。 心绪不定时:可听《塞上曲》、《春江花月夜》、《雨打芭蕉》、《平沙落雁》、《小桃红》、贝多芬的奏鸣曲、柴可夫斯基的《花之圆舞曲》、瓦格纳的《春之歌》、肖邦和施特劳斯的圆舞曲。 心灵空虚时:可听贝多芬的《命运交响曲》、博克里尼的大提琴《 A 大调第六奏鸣曲》、《拉网小调》。 舒心时:可欣赏《江南好》、《春风得意》、《花好月圆》、《欢乐舞曲》等。 烦躁易怒时:可选听琴曲《流水》、筝曲《风入松》、二胡曲《汉宫秋月》等传统民族乐曲,或者贝多芬的《月光奏鸣曲》、舒伯特的《第六交响曲》等较为宁静、流畅的乐曲。 养神益寿:可欣赏《梅花三弄》、《高山流水》、《鸟投林》、《百鸟行》、《百鸟朝凤》、刘天华二胡曲《空山鸟语》、《良宵》等中国名曲。 年老自悲:不妨听贝多芬第五交响乐《命运》。促进食欲:可欣赏《欢乐舞曲》、穆索尔斯基的钢琴曲《图画展览会》、巴赫的音乐作品。 催眠:可听《二泉映月》、《平湖秋月》、《彩烛摇红》、《春思》、《银河会》。 振奋精神:可选听《金蛇狂舞》、《步步高》、《狂欢》、《娱乐升平》等音乐作品。
个人分类: 闲情逸致|1010 次阅读|1 个评论
用心体会
wph326 2010-5-13 21:13
音乐是情感的宣泄 绘画是意境的实现 文艺是想象的编构 科学是理智的结晶 音乐让人感触情绪的细腻与磅礴 绘画让人挣脱片面的真实与苍白 文艺让人体会生命的多彩与繁复 科学让人明白存在的合理与变化的必然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507 次阅读|0 个评论
乐乐之乐(三)——许巍的演唱会
tangwei 2010-5-10 09:27
今天起的早,天气不冷也不热的。那么远的路程,骑着自行车,也不觉得辛苦了,一路上想着昨天许巍的演唱会。 在大会堂门口买的低于定价一半的票,却错过了许巍的开场白。不知道值得不值得。 进去,看见很多不同年龄的人欢聚一堂,60后的、70后的、80后的、90后的。 许巍的歌,可以安静的听,也可以动感十足的听。当然也可以一开始安静的流着泪听,然后慢慢跟着周围的人一起唱着跳着尖叫着听。旁边那个小孩子会唱的比我多,让人很不服气。 演唱会到一半的时候,老狼出现了,这也算一个带来惊喜的礼物。他唱了没有听过的:晴朗、虎口脱险。他们俩是同一个时代差不多年纪的人。不论之前他们的风格如何,现在到了这个年纪,唱出的歌也好,表情也好,都有很多的相似之处。感觉到有些不落痕迹的惺惺相惜的情谊。 以下是许巍的《完美生活》,不知道什么原因会听得泪流满面。 完美生活 制作人、词曲:许巍 青春的岁月,我们身不由己,只因这胸中,燃烧的梦想 青春的岁月,放浪的生涯,就任这时光,奔腾如流水 体会这狂野,体会孤独 体会这欢乐,爱恨离别 体会这狂野,体会孤独 这是我的完美生活 也是你的完美生活 我多想看到你,那依旧灿烂的笑容 再一次释放自己,胸中那灿烂的情感 我多想告诉你,那依旧灿烂的笑容 再一次释放自己 没有办法描述当时的感觉,写下的只是此后的回味,任何的文字都是这样。除非是张旭那种酒醉后的狂草,能完全真实的记录。以至于酒醒之后,不知道是自己的杰作,称赞道:神异不可复得。听演唱会,回味那种感觉,一样的,精彩不可复得。。。 泡上一杯新茶,开始今天的工作。
个人分类: 乐乐之乐|3179 次阅读|0 个评论
原来有一种惬意是这样的
ccpicasso 2010-5-6 10:32
有一种惬意 是这样的, 上班时间到前五分钟从被窝爬起来, 睡眼蒙蒙穿好衣服、鞋子、洗刷完毕, 感觉洒满全身的暖和的阳光, 眯着眼让蓝蓝的天空映入, 回想昨天的事情, 安排今天的日程, 赶在迟到的边缘前一秒踏进办公室, 领导来之前麦片加糖, 间隙中看完头条新闻, 查看邮件, 泡茶 、打开音乐, 开始一天的工作, 修改文章, 撰技术交底书, 编程序, 做实验, 事情多的不知道有多少, 而杂碎也会不时过来侵扰, 分身也未必可以, 没有闲暇但仍会抓住任何可看写博客的时间, 哈, 原来, 如果心情是好的, 这也是一种惬意。
个人分类: NO生活,BUT生&活|2425 次阅读|2 个评论
乐乐之乐(二)——流光飞舞(陈淑桦)
tangwei 2010-5-5 10:07
词 曲:黄沾 半冷半暖秋天 熨贴在你身边 静静看着流光飞舞 那风中一片片红叶 惹心中一片绵绵 半醉半醒之间 再忍笑眼千千 就让我像云中飘雪 用冰清轻轻吻人脸 带出一波一浪的缠绵 留人间多少爱 迎浮生千重变 跟有情人做快乐事 别问是劫是缘 像柳丝像春风 伴着你过春天 就让你埋首烟波里 放出心中一切狂热 抱一身春雨绵绵 这是青蛇电影的插曲,仿佛已经听了10多年。开始是觉得曲子很梦幻缥缈,亦真亦幻,亦妖亦仙,让人想抓抓不住的感觉。后来定睛一看歌词,哇,三分缠绵,三分香艳,三分恣意,还有一分,不好说的。 跟有情人做快乐事 ,别问是劫是缘 。在描写仓央嘉措的时候经常会引用这句歌词。 从秋天的红叶到冬天的飘雪,然后带你走进春天,一头埋进烟波里。为什么没有夏天呢,夏天才刚刚开始啊,呵呵,今天立夏。。。。。
个人分类: 乐乐之乐|3169 次阅读|1 个评论
乐乐之乐(一)——漫步(许巍)
tangwei 2010-5-4 19:51
很多事来不及思考 就这样自然发生了 在丰富多彩的路上 注定经历风雨 让它自然而地来吧 让它悄然地去吧 就这样微笑地看着自己 漫步在这人生里 yeah 当往事悄然而走远 只留下清澈的心 yeah 让我们相互温暖 漫步在这阳光里 最近,许巍要来南京开演唱会。最低价的门票是480元。领导说去吧。我还在犹豫。 许巍这首歌,听的时候,我会想到化学实验。在一个清澈的试管里面加点什么,慢慢水浑浊了,然后继续加,居然又清澈了。不记得是什么跟什么起的化学反应了。。。。
个人分类: 乐乐之乐|2953 次阅读|5 个评论
莫扎特的尿布
gaojianguo 2010-4-23 21:15
建议边听下面的音乐边阅读此文,莫扎特会感谢你的! 老板一直在催你写基金,每次见面老板都会问你有没有写好,但你仍然没有一个完整的头绪。几次下来你都怕见到他了,甚至故意躲着他。碰巧的是有一次你正要小便的时候,老板也进来小解,而他的便槽跟你的又是那么近,这时你是不是突然间有尿路堵塞的感觉?对了,这就是在紧张条件下的生理反应。但我也敢打赌你肯定听说过有的人紧张地尿裤子,电影里就经常有这个场面。 紧张(nervous)和小便(piss)的关系就是这么有意思,我不知道有没有人做过系统研究,我只听说过有人做过人在小便时突然受到外来强烈干扰时尿液流动状况改变的实验,还被评为了史上最无聊的实验之一(在此不加考证)。 而在音乐与人类健康的关系中似乎也存在着这么一种有意思的现象,就像上文提到的有的人紧张地尿不出来而有的人紧张地尿裤子一样。有的音乐(music)能使人癫痫(epilepsy),而有的音乐却能治疗癫痫!大名鼎鼎的 莫扎特D大调双钢琴奏鸣曲K448 就能改善人的认知,治疗癫痫,产生所谓的 莫扎特效应 。所谓莫扎特效应(Mozarteffect),是指聆听10分钟莫扎特的奏鸣曲能够短暂地提高大学生的空间推理测试成绩,这是1993年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的心理学家发现的现象,由于发表在 Nature 上,所以当时引起了广泛关注。但遗憾的是他们的文章以及后来众多研究者的文章致谢里没有提到莫扎特(或许莫扎特也不在乎这个名分)。在此我甚至要代表莫扎特感谢一下现代科研的技术手段(核磁共振成像和脑电图等高科技),莫扎特本人也没想到自己的曲子还有如此神效! 我们再来谈一下什么是癫痫。癫痫是一种会反复发作的脑部疾病,主要是由于脑部的一些神经细胞的不正常放电所致,通常会伴随一些症状,如抽搐和大笑等,科学家到现在也没弄明白其具体的发病机理,如音乐与人类健康的关系一样让人费解。据我粗略了解,特定的音乐能引起特定人群产生癫痫,如清代诗人龚自珍就有这样的经历,据说他听到小贩的笛声会进入恍惚状态。当然现如今也有报道癫痫患者每日聆听莫扎特的奏鸣曲明显减轻了癫痫症状。 难道只有莫扎特的曲子有这样的功能吗?(或许压根没效: http://www.nature.com/news/2007/070413/full/news070409-13.html )莫扎特效应提出后,有很多科学家没能重复1993年的那个实验,重复实验的人发现很多音乐都有这个效应,如巴赫的和贝多芬的爱丽丝等。而西南大学的黄君在其博士论文中发现中国的民族管弦乐《春江花月夜》没有这个效应(遗憾之极!),不知道我喜欢听的《梅花三弄》和《茉莉花》有没有所谓的莫扎特效应?很遗憾的是即使有某种神奇功效,我们或许也只能表述成与莫扎特效应相似的效应,可见我们提出假说的能力还有待提高,甚至要锻炼这个意识!如果之前由我们先发现音乐的治疗作用并大胆提出假说,称为梅花效应或茉莉花效应岂不是更富有诗意一些? 音乐的效果要比其他艺术更具有力量和穿透性。叔本华 音乐是连接灵肉之间的桥梁。柏拉图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5|7566 次阅读|5 个评论
儿子的新发明:一种智能音乐蜘蛛网
harmonism 2010-4-14 18:58
儿子的新发明:一种智能音乐蜘蛛网 曾纪晴 从幼儿园接了儿子,在回家的路上,他高兴地对我说:爸爸,我有了一个新发明! 什么新发明啊?快告诉爸爸!听到儿子说他有了新发明,心里非常高兴,想知道他又在想些什么。 我发明了一个假蜘蛛网!这个蜘蛛网是用非常细的金属丝编织的。我们用手指碰它一下,它就可以发出声音,可以用手指在上面弹奏音乐呢!小家伙兴高采烈地对我说。 啊,你这是音乐蜘蛛网啊!太好了!小家伙的想法还真不错。 我的蜘蛛网啊,还可以捕杀蚊虫呢!蚊虫碰到它,就可以发出啪啪的电火花,把蚊虫杀死!儿子兴奋地说。 哈哈,你的音乐蜘蛛网还是电蚊拍啊。看来儿子的发明还不是简单的发明呢。 我的蜘蛛网可不是一般的电蚊拍,它是可以识别好的虫子与不好的虫子的。比如,蚕虫是好的虫子,它就不会被电死。小家伙继续讲解他的新发明,我的蜘蛛网上面有显示器的,蚊虫飞过来,显示器就会显示蚊虫,它会自动放电杀死蚊虫,我们也可以按一下按钮,把它杀死! 哇,你的蜘蛛网可真厉害啊,还有自动识别害虫的智能呢!呵呵,小家伙看来还真不简单啊。 从蜘蛛网到音乐蜘蛛网,这里可能受到吉它等弹拨乐器的启发。从音乐蜘蛛网到捕杀害虫蜘蛛网,这显然是受到电蚊拍的启发。有趣的是,小家伙能想到显示器等害虫智能识别系统。这些功能的组合,显然是符合了发明的要素的。 2010-4-14
个人分类: 天和之路:一个父亲的育儿日记|5155 次阅读|0 个评论
音乐开启儿童智慧
lzh1958424 2010-4-7 21:55
1、莫扎特: 第21号钢琴协奏曲第一乐章 2、肖 邦: f小调叙事曲 3、莫扎特: 土耳其进行曲 4、莫扎特: 第三小提琴协奏曲第一章 5、门德尔松: 意大利交响曲之活泼的快板 6、中医五行治疗音乐 心CD、脾CD、肾CD。 佛山市南海区妇幼保健院儿科刘振寰 作 用:促进大脑发育、益智开窍 。 开启儿童智慧。 适应症:(1 ) 0~6岁儿童的智力早期开发。 (2)儿童学习困难、 脑瘫、智力障碍、语言发育迟缓。 每次聆听背景音乐25分钟,每日6---8次。 推荐的出版儿童音乐CD : 1、中医五行治疗音乐CD 2、莫扎特效应CD 3、儿童越听越聪明永恒的33首古典乐曲 4、佛经音乐12首 音乐是一种特殊的物质形式,它能以物质的形式作用于人,并引起人的生理变化。根据美国加州大学的研究资料显示,通过音乐教育,可以促进儿童大脑皮层的发育,增加儿童高层脑部运作的功能,激发儿童对空间的辨认能力,从而获得智能上的发展。为此,我们精选了世界众多音乐大师的经典之作,筛选出少儿调理音乐处方曲目,以帮助孩子健康成长,希望孩子成为聪明伶俐的小神童
个人分类: 未分类|3962 次阅读|0 个评论
音乐心理学概况
gaojianguo 2010-4-5 23:42
音乐心理学概况 音乐心理学主要是用来解释和理解音乐行为和音乐经验的。现代的音乐心理学研究主要基于实验:即通过人为干预对音乐行为和经验进行系统观察,最后通过数据分析得出合理的解释以及预测。音乐心理学通常被认为是心理学的一个分支学科,其中比较重要的应用领域是现如今研究地比较火热的音乐治疗学。 谈起音乐治疗,发源地应该是我们中国。在我国古代就有利用音乐治疗疾病的案例,如清代青城子的《志异续编》载:一士人日夜沉睡不醒,偶醒亦两目倦开。名医叶天士诊后,未开一味药,却令家人买来一面小鼓,在病人的床头频频击打。士人闻鼓声后,渐渐清醒而不复倦卧。弟子问其医理,叶天士说,脾困故人疲倦,而鼓声最能醒脾。 但我们的音乐心理学研究缺乏理性的数据分析(这也是我们现在落后的原因),更多的是描述性的记录。如中国现存最早的医学典籍《黄帝内经》记载天有五音,人有五脏;天有六律,人有六腑。又载角为木音通于肝,徵为火音通于心,宫为土音通于脾,羽为水音通于肾。中国古老的哲学认为宇宙万物是由木、火、土、金、水五种元素组成,其相生又相克称五行,而官、商、角、徵、羽组成了五音。五行与五脏的关系为 肝属木,心属火,脾属土,肺属金,肾属水 。这些记载用中医的理论清楚的阐明了五音、五脏和气的五种运动方式的内在联系。按这一理论,五音可对相应的五脏起作用,如角音属木,通肝,可制怒,即通肝解怒;徵音属火,通心,运用徵音可养阴助心。不过,这些辩证的观点也给我们研究音乐与健康、心理的关系提供的哲学依据。 现代的音乐心理学在国际领域里越来越多的倾向探索这么一个复杂问题:为什么人们花大量的时间、精力和金钱用于音乐行为上?所以音乐心理学被认为是对人类文化的科学研究更合适。这些研究结果一直用于启发人们对人的价值、人的特性、人性和生命质量的认识(西方应用的比较明显,我们更多的还是哲学上的证明)。 研究领域 音乐心理学上的问题通常难以准确回答,所以现代西方音乐心理学家认为有必要对要研究的对象仔细地控制(实验条件、对象等),撰写实验论文并接受匿名的同行评审。而这也正是目前主流的音乐心理学协会或社团、研讨会和杂志期刊的共同特点。 音乐心理学家是用心理学的方法和知识研究音乐行为的。现列举一些研究主题: 每天的音乐欣赏行为(如有些人喜欢在开车、吃饭、购物和阅读时有音乐相伴); 音乐在仪式中的作用(宗教的、节日的、体育的和政治的场合); 学习一种乐器或参加唱诗班所需的特定的技巧; 在音乐感召下翩翩起舞的音乐行为; 人一生中音乐行为和能力的发展; 音乐在塑造个人和群体特性的作用; 偏爱:为什么我们喜欢一些音乐而不喜欢其他一些的原因; 社会对音乐偏好的影响(同龄人、家庭、专家和社会背景等); 我们所听到的音乐的结构:旋律、表达、和铉、音质、韵律等; 音乐与音乐心理学的关系 音乐心理学的研究丰富并发展了音乐实践。例如,音乐心理学中研究音乐旋律,和铉,音质,韵律,谱线和形式丰富了音乐的表现内容。可以通过对音乐句法的系统分析以及对作曲家个性的心理学分析进行音乐历史研究。通过心理学手段对不同文化的音乐认知分析可以用于民族音乐心理学研究。事实上,上述提到的较有前景的交叉学科才刚刚起步。 音乐对人的心理到底会产生什么样的影响呢?如不同国家的人聆听本国的国歌会产生自豪感并情绪激动,但如若听其他国家的国歌有可能没有什么情感反应。在不同的场合下听国歌的感受也是不同的,如在校园升旗仪式上和大型国际竞技赛上的感触会有很大的不同。本人觉得音乐对人心理的影响有 马太效应 (心理学现象中的一种),即如果有影响,这种影响会随着环境刺激强度的增大而增强,反之,如果对听众本身没有影响,就不会对人的感受有作用,甚至会是副作用。 主流的音乐心理学期刊包括: MusicPerception PsychologyofMusic JahrbuchMusikpsychologie MusicaeScientiae JournalofNewMusicResearch 其他的音乐心理期刊有: Psychomusicology EmpiricalMusicologyReview CodexFlores ComputerMusicJournal JournalofMathematicsandMusic JournaloftheAcousticalSocietyofAmerica EmpiricalStudiesoftheArts 附录: 心理学电子期刊连接: http://www.vl-site.org/psychology/journals.html 心理学的166个效应或现象: http://wenku.baidu.com/view/3ac45e270722192e4536f6d1.html 心理学各期刊影响因子: http://corejournal.lib.sjtu.edu.cn/result.asp?issubject=PSYCHOLOGYdb=scie http://lib.hebust.edu.cn/xxjy/sci/sci-psycho.htm http://www.xlxcn.net/archives/190 http://www.eegame.cn/show.aspx?id=1334cid=103 参考文献: http://en.wikipedia.org/wiki/Music_psychology http://d.g.wanfangdata.com.cn/Periodical_jxzyxyxb200904035.aspx http://d.g.wanfangdata.com.cn/Periodical_njysxyxb-yyybyb200603003.aspx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3|6966 次阅读|0 个评论
《我为歌狂》之五:从头再来
热度 1 pony1984621 2010-4-2 23:15
歌手:刘欢 作词:陈涛 作曲:王晓锋 昨天所有的荣誉,已变成遥远的回忆 勤勤苦苦已度过半生,今夜重又走入风雨 我不能随波浮沉,为了我致爱的亲人 再苦再难也要坚强,只为那些期待眼神 心若在梦就在,天地之间还有真爱 看成败人生豪迈,只不过是从头再来 昨天所有的荣誉,已变成遥远的回忆 勤勤苦苦已度过半生,今夜重又走入风雨 我不能随波浮沉,为了我致爱的亲人 再苦再难也要坚强,只为那些期待眼神 心若在梦就在,天地之间还有真爱 看成败人生豪迈,只不过是从头再来 心若在梦就在,天地之间还有真爱 看成败人生豪迈,只不过是从头再来 心若在梦就在,天地之间还有真爱 看成败人生豪迈,只不过是从头再来 心若在梦就在,天地之间还有真爱 看成败人生豪迈,只不过是从头再来 心若在梦就在,天地之间还有真爱 看成败人生豪迈,只不过是从头再来 心若在梦就在,天地之间还有真爱 看成败人生豪迈,只不过是从头再来 我爱老歌,更爱励志老歌。 刘欢的歌慷慨激昂,不仅听起来让人热血沸腾,而且好学易唱,很适合朋友们 K 歌时发挥。 每当听这种歌曲的时候,我都会把我的低音炮调到声音最大,只是想让自己在震撼的音乐中接受洗礼。 最喜欢的就是这句:再苦再难也要坚强,只为那些期待眼神。有人说,我们每个人都是活在别人的眼里,不管你自己怎么想,你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都不单单是个人的行为,要知道,人活着不单单是为了自己。 我将这句歌词放到我的 QQ 签名上,很快便有朋友不停地问,最近是不是有什么心事了。大老爷们的,有啥心事呢,我本粗人,没心没肺,只是心情不太好,感觉快要崩溃的样子,因为这些天实在找不到什么可以高兴的事情。 北京的生活,真的不易。 工作这么久,发现自己变了好多,不知道是因为工作的原因,还是因为北京的原因,觉得自己不再是一个阳光男孩,而总是一副迂腐寡言的样子,少年时的那种轻狂在现在看来反倒成了一种奢侈的追求。有时候也很疑惑,怎样生活才能更快乐、更有激情?或许自己还是很脆弱,希望这首老歌能给我一分力量,让我重新鼓起勇气。
个人分类: 我为歌狂|4025 次阅读|2 个评论
【家庭录像: 音乐美术片:美利坚巡礼】
liwei999 2010-3-31 10:45
04.08.17, 【家庭录像: 音乐美术片:美利坚巡礼】 这是我摄影制作的第一部纯艺术片。取材于我今年七月赴加州硅谷的空中之行。展现美利坚广袤美丽的自然景观。本片共分九章,分别用九段音乐展开。制成DVD后,画面美奂美仑,音乐极富诗意。主题音乐选用 Tim Janis 的器乐系列《美丽的美利坚》中四段精彩乐章:Tim Janis 的这一系列作为美国国家公园介绍的背景音乐,曾在电视节目上播映,受到广泛好评。后面五个乐章采用声乐,前四章选自享有天籁美誉的歌唱家 Enya, Sarah Brightman,Andrea Bocelli,Josh Groban, 和 Hayley Westenra. 最后一章以大合唱《这片土地是你的祖国》结束。引子是美国西南色彩斑斓的绮丽地貌。片头片尾缓缓推出下列字幕: 音乐美术片:《遨游美利坚》Across America: from California to New York State. Music: Tim Janis Beautiful America。摄影和制作:Wei Li。2004年出品。 关于我对空中之行的感受,我在以前的《随感》中,曾有如下描述:每次乘飞机,从万米高空向下俯瞰,都令我诧异。耀眼的太阳,瞬息万变的云彩,玩具一样的房舍,蚂蚁般的车辆。总觉得不可思议。 【配乐录象:美利坚巡礼】: 第一章:我的祖国风光无限(Tim Janis:Sight of my homeland)。2004-07-25 04:44pm (美国东部时间): 美利坚巡礼的起点是纽约州水牛城,我的第三故乡。 第二章:美丽的美利坚(Tim Janis:Beautiful America)。2004-07-25 05:07pm (当地时间): 飞机在五大湖上空巡弋,抵达密歇根湖南端的芝加哥。 第三章:遥远无际(Tim Janis:Far and beyond)。2004-07-25 07:53pm (当地时间): 从芝加哥起飞,穿越美国腹地,直奔美国西南的繁华之地加州,全程五六个小时。此次航程的主题是追日:从芝加哥登机的时侯,已近黄昏,金黄的阳光洒向大地。当飞机穿越云层,直升蓝天,只见遥远无际的苍穹尽头,火红的太阳欲行又止,可是总也追不上。沿着太阳飞行看日落,与静止时从高山大海看日落不同,过程漫长而多变。 第四章:夏之海(Tim Janis:The summer sea)。2004-07-25 09:19pm (当地时间): 云海翻滚,红霞满天。 第五章:Hayley Westenra Pokarekare Ana. 2004-07-25 09:23pm (当地时间):空灵纯净的仙乐飘起,象遥远的晚霞。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哪得几回闻。 第六章:Enya's Paint The Sky With Stars. 恩雅是新世纪音乐的皇后。她的天籁之音,伴随着晚霞消退,夜幕降临,摄人心魄。2004-07-25 09:23pm (当地时间):旧金山灯火点点,波音飞机徐徐降落硅谷首都圣荷赛(San Jose)机场。 第七章:Josh Groban You Raise Me Up. 2004-07-28 10:11am (当地时间):返程自圣荷赛机场始。天气晴朗,明净如洗。阡陌交通,屋舍俨然。繁华的硅谷和旧金山都市,历历在目。美国西南部的沙漠、高山、森林、河流,以及多姿多彩的地貌,色彩分明,斑斓绚丽。 第八章:Sarah Brightman Andrea Bocelli Time to say good-bye。这一首不朽经典在以前的《每周一歌:ge8》中有详细介绍。2004-07-28 03:36pm (当地时间):乱云飞渡,瞬息万变。Sarah和Andrea的歌声,直冲霄汉,气势不凡,高潮迭起,回肠荡气。拨云见日,一片光明。 第九章:大合唱 This land is your land。这是一首脍炙人口的美国爱国歌曲,类似于中国的《歌唱祖国》(越过高山,越过平原, 跨过奔腾的黄河长江;宽广美丽的土地, 是我们亲爱的家乡)。甜甜在学校常唱,歌中唱道:This land is your land, this land is my land. From California to New York Island, From the Redwood Forest, to the Gulf stream waters, This Land was made for you and me。在该片九段音乐中,这一首最通俗了,却能很好地烘托主题,渲染气氛。2004-07-28 04:50pm (美国东部时间):飞机在水牛城机场徐徐降落, 机长:Welcome to Buffalo!。空中之行结束。
个人分类: 岁月如歌|2924 次阅读|0 个评论
《音乐心情故事:Owl City - fireflies》
liwei999 2010-3-30 08:26
大概是两三年前,我与女儿在音乐欣赏方面出现了代沟。她对我的收藏开始不满,too slow, too classy (classic), no fun. 她对于我们以前共同欣赏过无数遍的一些音乐,比如迪斯尼经典曲目,也失去了兴趣。她不知从什么渠道弄来的那些吵吵嚷嚷的音乐,大多是时髦的摇滚乐队,Guitar hero, 还有 Anime 音乐,我听了大多不耐烦。她却很沉迷,很陶醉,不仅随唱,也常手舞足蹈,怡然之态可掬可爱。 自从我有了iPhone,我的电话就成了女儿的玩具,除了拿它玩游戏,更多的是用它听音乐,特别常去的是 youTube,my ultimate entertainment center as she put it. 每天早上送她上学,她一上车必拿过我的 iPhone,一边等着 youTube 传送,一边自得其乐地说:time again for my daily dose of music now. Life is good. I am happy. 今天早上听的是这首:Owl City - fireflies 猫头鹰之城 - 萤 我说:I like it. It sounds musical, and fun to me. What is it? 女儿又摆出我是老外的神色说,Owl City - fireflies,a techno, is an instant hit. Dont u know? 我哪里了解西方流行乐坛的动态啊。平常有点时间尽是怀旧了,去探索试听历史经典,因为经验表明,经典之所以为经典,必有其道理,错过了遗憾。吾生也有涯,把时间花在补课,explore 中外经典曲目上,尽管有些老气横秋,对于审美体验总体上是合算的。 当然,现时的精彩最好也不要错过。感谢女儿,她不时给我打开了一扇窗户,一种新的视角,让我也有机会领略一些时髦。上次《Apologize》也是她给的指引。更妙的是,当我可以与孩子共同欣赏她钟爱的曲目时,不仅是觉得自己没有落伍,更有与女儿有如buddy平起平坐的喜悦。 这首歌吸引我的是什么呢?乐曲的俏皮,还是年轻人说梦的好心情? 11月 8th, 2009 in 岁月如歌
个人分类: 岁月如歌|3953 次阅读|0 个评论
《音乐心情:落雨的时节,失恋者的歌》
liwei999 2010-3-18 14:12
器乐和声乐,具象不同,一样感人。 说的是 Secret Garden 的名曲:Sometimes when it rains. 第一次听就深深迷住了。感伤。欲哭。抚慰。感伤什么?怀春伤秋也好,感叹岁月也好,无论是桃花依旧,还是遍插茱萸,总之音乐划过了我们心中最柔软的角落,在落雨的时节。 Sometimes when it rains- Secret Garden http://www.duomi.com/track/20630350 后来,有好事者 Brendan Graham 让她穿上了人声的衣服,于是有了这失恋者的不朽的歌: Secret Garden Feat. Jan Werner Danielsen “Your Half a World Away” Original Song: Sometimes When It Rains Put to Lyrics by: Brendan Graham 这样的歌词对得起这样的名曲。Jan Werner Danielsen 的演绎对得起这样的绝配(可惜歌手30岁就早逝了)。 You’re half a world away Standing next to me It seems that everyday I’m losing you almost invisibly Though you are near I can’t reach that far Across to where you are And so you stay Just half a world away And I would cross the universe for you What good would it do if you weren’t even there? Till you return, until your way is clear I will be here, not half a world away http://www.duomi.com/track/20630293 http://www.youtube.com/watch?v=-EXJOT35rWY (YouTube需要翻墙) 上面这首 youTube MV 的无名制作者(ID:cldlses)必然有一段伤心的失恋故事。爱情的故事各有各的不同,失恋的心情总是相同的。当唱到 And I would cross … (the universe for you),随着长长的 cross, 我看到她的泪水模糊了视线,到 Till you return …,那让人心颤的长音 return 未尽, 伊人的眼泪已垂满面颊。她写道: I still remember that special day … Feb 5, 2005. Wherever you are, Aris, I want you to know, I still miss you … 2005年二月五日是什么日子?相识?相爱?分手?这是他们之间的秘密,可是这种刻骨铭心的伤感,唱的是失恋过的千千万万。 与恋人早逝阴阳两界的悲伤不同,半个世界的隔离,这是失恋的感觉。深爱的人离开了,熟悉的人陌路了,似乎看得见,可却够不着。一方生活在过去,一方已然前行。这是无可诉说的痛惜。这是不能承受,但不得不承受的命运苦涩。
个人分类: 岁月如歌|7922 次阅读|2 个评论
[转载]至爱歌曲几首
wangyong77 2010-3-14 20:09
范琳琳-不要逼我说话 康德第一保镖的插曲 不要逼我说话 心中全是一个他 轻轻抿口水 心中都是他的影 他的影 偷偷瞟一眼 瞟一眼 心中永牵挂 永牵挂 偷偷瞟一眼 瞟一眼 心中永牵挂 永牵挂 不要逼我说话 几多情与几多愁 几多爱与怨 心中如何盛得下 盛得下 甘愿生死相许君 伴君仗剑走天涯 甘愿生死相许君 伴君仗剑走天涯 不要逼我说话 心中全是一个他 轻轻抿口水 心中都是他的影 他的影 /*忍看乌云遮明月 情泪难禁涔涔下 忍看乌云遮明月 情泪难禁涔涔下*/ 忍看乌云遮明月 情泪难禁涔涔下 忍看乌云遮明月 情泪难禁涔涔下 《爱在雨季》主题歌 有多少真情藏在心底, 从来不愿说出来, 当年一曲忧伤的歌, 我们唱到今天为什么? 也许会有一个雨季, 我在寂寞中遇见了你, 就把我的一切都告诉你; 有多少秘密藏在心底, 从来不想说明我自己, 相逢一笑就匆匆离去, 总是担心别人缺少诚意, 也许会有一个雨季, 我在寂寞中遇见了你, 就把我的一切都告诉你。 康德第一保镖传奇(情哥哥的心思猜不透) 心中有 眼里有 口里没有 情哥哥你心思猜不透 红萝卜的胳膊白萝卜的腿儿,花芯儿芯儿的脸旁,红嘟嘟 的嘴儿 小妹妹和情哥一对儿对儿 刀压在脖子上也不悔 情哥哥,情哥哥真叫人心牵挂 撇东撇西,唯独你撇不下。。。红萝卜的胳膊白萝卜的腿儿,花芯儿芯儿的脸旁,红嘟嘟 的嘴儿 小妹妹和情哥一对儿对儿 刀压在脖子上也不悔 情哥哥,情哥哥真叫人心牵挂 撇东撇西,唯独你撇不下。。。 楚留香新传主题曲-云漪 身似行云流水 心如浩月清风 笑傲江湖载酒行 有情却若无情 满怀浩然正气 一腔剑胆琴心 江山万里任飘泊 天地自在胸中 啊 情脉脉 啊 意茫茫 知音何处诉衷肠 且把浮名换了淡-浅?斟低唱 啊 伴一船风月 啊 乘千里烟浪 五湖四海共徜徉 五湖四海共徜徉 少年张三丰主题曲 扬一场远远的风送我 少年的梦如穹苍一帆 自来且自去 不带一抹尘泥 万水千山 尽映我心底 画一面远方风景送我 少年的眸总向往天空 难解功名利 天地我自任性 愿拿青春 换尽世间寂寞 解不开少年的情 聚散岂能随心 浮世情仇悲欢离合 我泣我飘零 唱一曲澎湃的歌送我 少年的心如波涛汹涌 几番风雪雨 是非随云散去 岂愿羁绊 在红尘小爱里 孟庭苇 - 冬季到台北来看雨 孟庭苇:冬季到台北来看雨 版本:国语------专辑:-- 歌词: 冬季到台北来看雨 词:李子□ 吴若权曲:靳铁章 冬季到台北来看雨 别在异乡哭泣 冬季到台北来看雨 梦是唯一行李 轻轻回来不吵醒往事 就当我从来不曾远离 如果相逢把话藏心底 没有人比我更懂你 天还是天喔雨还是雨 我的伞下不再有你 我还是我喔你还是你 只是多了一个冬季 冬季到台北来看雨 别在异乡哭泣 冬季到台北来看雨 也许会遇见你 街道冷清心事却拥挤 每一个角落都有回忆 如果相逢也不必逃避 我终将擦肩而去 天还是天喔雨还是雨 这城市我不再熟悉 我还是我喔你还是你 只是多了一个冬季 紫浣花 专辑:你看你看月亮的脸 仿佛黑暗中熟悉的脸孔 依稀又听见熟悉的声音 沉睡在心中蛰伏的记忆 历历如新的浮现在眼前 点燃一烛火在黑暗之中 溶化我胸口的每一份忧 留不住的爱情原来只是一场雨喔 埋藏多少颤动的思绪 哈啊啊哈啊啊风里的梦 哈啊啊哈啊啊不曾停留 music...... 哈啊啊哈啊啊风里的梦 哈啊啊哈啊啊不必挽留挽留 新年快乐 - 小虎队 忧欢派对 - 新年快乐 专辑:新年快乐(1989) 作词:陈乐融 作曲:陈秀男 njcrx@163.net 好喜欢看你坦白的眼眸一片蔚蓝晴空 四季还有夏和冬谁说只能作朋友 多希望和你同一个星座唱著同样的歌 当我真心爱上你天地也会变温柔 让我鼓起所有的勇气向你说声新年快乐 (我也好想听你诉说) 不管天上的云怎么笑路上行人怎样看我 (让我牵著你的手) 爱情都会有点紧张都会有点彷徨 (不要紧张不必彷徨) 许多害羞的话还有一年慢慢地讲 让我鼓起所有的勇气向你说声新年快乐 (向你诉说新年快乐) 不管天上的云怎么笑路上行人怎么看我 祝我们快乐 今年夏天 - 林志颖 - 今年夏天 今年夏天 主唱:林志颖 为自己找一个出口 让心情永远能回头 看时间匆匆的溜走 带不走心中的梦 许个心愿 留住所有青春的喜悦 找个空间 给我那段单纯的岁月 我用我的真心 收集所有快乐 年轻的心像首歌 有梦就去追逐 有爱就有欢乐 回忆永远不褪色 镜花水月 - 陈艾湄 风风雨雨飘过心头 明天又是晴空 何必悄悄开始如果注定结束 爱说不完也带不走 到底海誓山盟是什么 守到地老天荒盼什么 这场镜花水月转眼又是秋冬 我得梦最好自己看破 风风雨雨飘过心头 明天又是晴空 何必悄悄开始如果注定结束 爱说不完也带不走 到底海誓山盟是什么 守到地老天荒盼什么 明天会更好 (合唱)明天会更好 (音乐) (女)轻轻敲醒沉睡的心灵慢慢张开你的眼睛 (男)看看忙碌的世界是否依然孤独的转个不停 (女)春风不解风情吹动少年的心 (女)让昨日脸上的泪痕随记忆风干了 (女)抬头寻找天空的翅膀侯鸟出现它的印记 (男)带来远处的饥荒无情的战火依然存在的消息 (女)玉山白雪飘零燃烧少年的心 (女)使真情溶化成音符 (合)倾诉遥远的祝福 (女)唱出你的热情伸出你的双手让我拥抱着你的梦 (女)让我拥有你真心的面孔 (男)让我们的笑容充满着青春的骄傲 (男)为明天献出虔诚的祈祷 (女)谁能不顾自己的家园抛开记忆中的童年 (女)谁能忍心看那昨日的忧愁带走我们的笑容 (男)青春不解红尘胭脂沾染了灰 (女)让久违不见的泪水滋润了你的面容 (合)唱出你的热情伸出你的双手让我拥抱着你的梦 (合)让我拥有你真心的面孔 (合)让我们的笑容充满着青春的骄傲 (合)为明天献出虔诚的祈祷 (女)轻轻敲醒沉睡的心灵慢慢张开你的眼睛 (女)看看忙碌的世界是否依然孤独的转个不停 (女)日出唤醒清晨大地光彩重生 (女)让和风拂出的影像谱成生命的乐章 (合)让我们期待明天会更好 (女)唱出你的热情伸出你双手让我拥抱着你的梦 (男)拥抱着你的梦 (女)让我拥有你真心的面孔 (男)让我拥有你真心的面孔 (女)让我们的笑容充满着青春的骄傲 (男)青春的骄傲 (女)让我们期待明天会更好 (男)唱出你的热情伸出你双手让我拥抱着你的梦 (男)让我拥有你真心的面孔 (女)你真心的面孔 (男)让我们的笑容充满着青春的骄傲 (女)青春的骄傲 (合)让我们期待明天会更好 罗文甄妮 - 射雕英雄传铁血丹心 铁血丹心 女:依稀往梦似曾见 女:心内波澜现 男:抛开世事断愁怨 合:相伴到天边 逐草四方沙漠苍茫(冷风吹天苍苍) 哪惧雪霜扑面(藤树相连) 射雕引弓塞外奔弛(猛风沙野茫茫) 笑傲此生无厌倦(藤树两缠绵) 天苍苍野茫茫(应知爱意似是流水) 万般变幻(斩不断理还乱) 合:身经百劫也在心间 合:恩义两难断 精忠报国 - 屠洪刚 精忠报国 演唱:屠洪纲作词:陈涛作曲:张宏光 狼烟起江山北望 龙起卷马长嘶剑气如霜 心似黄河水茫茫 二十年纵横间谁能相抗 恨欲狂长刀所向 多少手足忠魂埋骨它乡 何惜百死报家国 忍叹惜更无语血泪满眶 马蹄南去人北望 人北望草青黄尘飞扬 我愿守土复开疆 堂堂中国要让四方 来贺 来生再续缘 - 王杰 来生再续缘 作曲:王杰 作词:张方露 演唱:王杰 悲莫悲过人生短相思长 哀莫哀过相逢春已老 挥长剑无奈斩断情丝今生最恨 怨有情人伤别离 愁莫愁过秋雨落花飘零 痛莫痛过多情似无情 肠寸断不知酒醒何处今生无悔 叹我心悠悠谁人来怜 (music) 来生再续缘与你共缠绵 生生世世相爱岁岁年年共度 来生再续缘与你赴红尘 繁华落尽只愿比翼双飞 我望不穿心事天涯生死两茫茫 怪苍天戏弄人间如梦如烟 mp3man@citiz.net 请你看着我的眼睛 - 王馨平 -
个人分类: 我的爱歌|2595 次阅读|0 个评论
为什么科学网“管理音频”不让我添加更多的音乐链接?
liwei999 2010-2-19 18:48
很喜欢自己的博客有个音频栏目,这样日积月累,可以把自己中意的音乐与朋友诸君分享。可是,在我添加了十首歌曲的链接以后,我就不再可以增加了,错误信息是: 单个用户限传两首歌曲! 打开我自己的博客,音频自动循环播放,但好像只在前四五首列表中循环(不是两首的限制)。估计是科学网博客设计上的某种限制。真希望,这种限制可以放宽。 即便必须限制播放,也不要阻止我添加新的音频啊。这样,至少我可以有一个越来越长的列表,记录我听过的歌曲,曾经感动过我的音乐。什么时候,想把沉底的歌曲再钩沉上来也容易了。 岁月如歌,歌载岁月,正如流水的博客,都是我们人生的一部分。 ID 标题 文件地址 操作 删除 4859 Martina Mcbride - My valentine http://zander-hodges.memory-of.com/Uploads/Audios/A054o633072386925468750.mp3 修改 删除 4778 张也:万事如意 http://bu.lonelylive.cn/COFFdD0xMjY2MDYxMDQ4Jmk9NjcuMTY0LjEyNC4yMTAmdT1Tb25ncy92Mi9mYWludFFDL2JhLzZlLzU3M2M0YTE0MzIxOWNhM2ExY2NmNjA0NWU1MDM2ZWJhLm1wMyZtPTBkMTMxNzVlNzQ2MjJlMjAxOGJhYTY3ZDBlYmU3YzgyJnY9bGlzdGVuJm49JnM9JnA9bg==.mp3 修改 删除 4772 《枯木逢春》插曲《重逢》 http://bu.lonelylive.cn/COFFdD0xMjY0ODM2Mjg4Jmk9NjcuMTY0LjEyNC4yMTAmdT1Tb25ncy92MS9mYWludFFDLzI3LzNjMGVkOWMzZGUyNmVjMmFlYjIyNWQ0ODc0YTQ5MDI3Lm1wMyZtPWQ1MDBmNDQwY2I3ZDA5NzliYTNlOWIxMjZhZmYwYzE0JnY9bGlzdGVuJm49JnM9JnA9bg==.mp3 修改 删除 4771 于文华: 想起老妈妈 http://content.12530.com/newcmsdata/batchmusic/20080611/gxD3KWHm.mp3 修改 删除 4745 童丽《浏阳河》:最棒的老歌演绎 http://10626882.com/ring/res/fmp3/19248.mp3 修改 删除 4744 童丽《烟花三月》 http://zy.kyyx.net/mp33/yanhuasanyue.mp3 修改 删除 4740 童丽演绎的《外面的世界》 http://bbs.wenhuacn.com/UploadFile/2006-9/2006919141934389.mp3 修改 删除 4737 莫文蔚版本的《外面的世界》 http://bbs.jiashan.gov.cn/music/wmsjjc.mp3 修改 删除 4679 爱呢-S.H.E http://bu.lonelylive.cn/COFFdD0xMjYzODA1NzgyJmk9NjcuMTY0LjEyNC4yMTAmdT1Tb25ncy92Mi9mYWludFFDL2M0L2Y4LzNjNTRkZTYxNWU3ZDVhMzBiZjJkNDM2MGE0MTJmOGM0Lm1wMyZtPTM4NzFkZjA0MWM4YTYyN2Q3ZmYyNWRlOGFiZWY1M2JmJnY9bGlzdGVuJm49JnM9JnA9bg==.mp3 修改 删除 4612 陈少华 - 九九女儿红 http://www.cmusic.com.cn/upload/medias/20081218/20081218074636825.mp3 修改 删除 记录总数: 10 总页数: 1 当前页: 1 9 3 4 :
个人分类: 岁月如歌|4231 次阅读|3 个评论
《youTube 每日一歌:Valentine》
liwei999 2010-2-16 20:02
l立委按:今年春节赶上了情人节,特推荐中外两首有关情人节的歌曲与各位分享。可叹的是,全世界人民都热爱的 Google 视频网 youTube (还有 Google Picasa 图片网)被封,随着 Google 与当局的矛盾的加深,解封之日遥遥无期,令人痛心无语。还好,推荐的两首歌曲在土豆网有载,狸猫换太子,补全此文(2008年的旧帖)。 《youTube 每日一歌:Valentine》 (3155 bytes) Posted by: 立委 Date: February 14, 2008 04:32AM 立委按:youTube 的空前火爆和成功,彻底改变了我们的音乐娱乐生活。如今,有空就去逛逛youTube,已经成为很多网人生活的不可或缺的一个内容。每有新发现,就欣喜,也忍不住要向亲友推荐。因特辟此专栏,愿音乐伴随各位每一天,鼠年小鸡鼠不清(数小鸡的故事见: ),女士越来越水灵,男士越来越憔悴。 向大家介绍一下youTube explore 音乐世界的体会。那里的宝藏太丰富了,而且越来越丰富,可以慢慢挖掘。登记一个账号,喜欢什么,就点击 Favorite 收藏。细细听它十遍八遍,如果确实喜欢,可以想法下载收藏到你的音乐随身听(比如iPod)去。 如果是西方音乐,最好去苹果iTunes网上商店购买正版,一个美元,比喝杯咖啡还便宜,买个自在省心,音乐质量也有保证。如果是中国歌曲,或者西方音乐而 iTunes 上没有的,也可以把MTV的音乐提取出来再下载:比如,去 把 youTube 的音乐网址贴上,就可以自动抽取出来,然后下载。 对于中国歌曲,也可以去搜狗音乐( http://mp3.sogou.com/ )搜索歌名,点击试听,在试听窗口右击鼠标就可以下载。当然,对自己中意的歌手,要是可能,最好还是去商店买正版CD,支持自己的偶像。 今天是情人节,先介绍有关情人节的中外两首名曲。 Martina Mcbride 的不朽经典,珠圆玉润,无可挑剔,一直是我们的最爱。黄灿的《黄玫瑰》凄美悠长,也让人感动。还特别喜欢歌曲的配器曲调。 http://zander-hodges.memory-of.com/Uploads/Audios/A054o633072386925468750.mp3 My Valentine - Martina Mcbride If there were no words No way to speak I would still hear you If there were no tears No way to feel inside I'd still feel for you And even if the sun refuse to shine Even if romance ran out of rhyme You would still have my heart Until the end of time You're all i need My love, my valentine All of my life I have been waiting for All you give to me You've opened my eyes And showed me how to love unselfishly I've dreamed of this a thousand times before In my dreams i couldnt love you more I will give you my heart Until the end of time You're all i need My love, my valentine La da da Da da da da And even if the sun refuse to shine Even if romance ran out of rhyme You would still have my heart Until the end of time Cuz all i need Is you, my valentine You're all i need My love, my valentine 情人节快乐! 《黄玫瑰》 演唱:黄灿 黄玫瑰 别落泪 所有的花儿你最美 受了伤 别伤悲 别让泪珠湿花蕊 你应该知道你是那样美 谁都会为你心醉 别再抱怨爱太累 真爱能有几回 即使告别了春天阳光 你依然要开放 别害怕 别犯傻 别轻易剪去长发 我会站在你的身旁 给你依靠的肩膀 别说话 微笑吧 回头是灿烂的霞 我默默的祝福你 感觉到了吗 海角天涯 哪里不是你的家 别怕啊 别傻啊 哪里都能开花
个人分类: 岁月如歌|4545 次阅读|1 个评论
象牙情
zllzll 2010-2-15 12:50
象牙情 这是我自己制作的原创MV,希望大家能够喜欢,也祝大家新年快乐!科研忙了之后发现想做音乐越来越难了。但是一旦有时间有灵感我会继续创作更多的音乐作品,毕竟音乐是我最大的业余爱好。 视频点击: http://you.video.sina.com.cn/b/29285042-1309455332.html 或 http://v.youku.com/v_show/id_XMTUyMzA1MzI0.html 歌词: 幽幽月光下东风静 依依柳梢上卧蝉鸣 涟漪荡漾起水面清 让痴人醉梦不觉醒 郁郁芳草丛飘香尽 朦朦细雨中娇花影 青山下摇曳烛火明 让路人驻足不思行 华理苑气氛清新 勤奋求实人上进 先辈基业呼唤传承的使命 励志明德聚贤灵 莘莘学子心啊悠悠象牙情 岁月流声青春飞扬奋斗到如今 拳拳赤子心啊殷殷中华情 永志不忘开拓创新 耀耀明珠下留客心 滔滔浦江边我独吟 曙光中浮现金红云 就仿佛置身在梦境 叠叠阳关道历艰辛 漫漫西方路求洋经 海对岸相思穿千顷 化作我给你写的信 华理人风华才俊 勤奋求实立名林 教育踏实引导科研的先进 励志明德有结晶 莘莘学子心啊悠悠象牙情 岁月流声青春飞扬奋斗到如今 拳拳赤子心啊殷殷中华情 永志不忘开拓创新 莘莘学子心啊悠悠象牙情 岁月流声青春飞扬奋斗到如今 拳拳赤子心啊殷殷中华情 永志不忘开拓创新
个人分类: 美学与艺术|3585 次阅读|1 个评论
《我为歌狂》之二:我想有个家
pony1984621 2010-1-3 21:47
作词 : 潘美辰 ?作曲 : 潘美辰 ?演唱 : 潘美辰 我想有个家 一个不需要华丽的地方 在我疲倦的时候 我会想到它 我想有个家 一个不需要多大的地方 在我受惊吓的时候 我才不会害怕 谁不会想要家 可是就有人没有它 脸上流著眼泪 只能自己轻轻擦 我好羡慕他 受伤后可以回家 而我只能孤单的 孤单的寻找我的家 虽然我不曾有温暖的家 但是我一样渐渐的长大 只要心中充满爱 就会被关怀 无法理怨谁 一切只能靠自己 虽然你有家什么也不缺 为何看不见你露出笑脸 永远都说没有爱 整天不回家 相同的年纪 不同的心灵 让我拥有一个家 一首老歌,一段被尘封的岁月。 小时候总听这样的歌曲,只是喜欢它的旋律,并未曾理会过歌词的含义。如今老歌新唱,竟然觉得这几句简单的歌词表达的正是自己的心声。 繁华的都市背后总是隐藏着一丝丝凄凉。 那一双双急匆匆的脚步,那一辆辆穿梭不息的公交地铁,那一张张喜怒不形于色的脸庞,连同那一栋栋岸然挺立的楼阁,无不彰显着这座城市的速度与激情。 然而,看似光鲜的背后,谁没有一段心酸和曲折的故事? 奋斗了这些年终于逃脱了父母的手掌心,如今漂在另一个城市,却如同无根的浮萍,每当孤独沁入心扉的时候,才会留恋家的温馨。 宿舍永远只能是宿舍,尽管锅碗瓢勺油盐酱醋样样俱全。 有春才有夏,有叶才有花,有云才有霞,有爱才有家。 祝愿每一个努力拼搏的人在新年里拥有更多的温暖和关爱
个人分类: 我为歌狂|3913 次阅读|0 个评论
黑小伙与牧歌
geobob 2009-12-15 23:41
题记:我是个乐盲,一窍不通,也因此深以为憾,羡慕古代的知识分子的全面发展,郁闷的时候他们可以弹奏一曲,也因此对能将蝌蚪文转化为美妙的乐曲的学音乐的始终报有一些神秘的敬佩。昨天无聊间听歌,跟C君感慨《克鲁伦河》真是美丽感人,恰好C君也喜欢得很,后来推荐我听一首马头琴曲《黑小伙》,第一次听到却一听钟情,颇有感触,如此美丽的曲子,然后按捺不住,再重复地写点我,一个乐盲,对于蒙古族音乐的初浅的感受 我稍微开始听蒙古族歌曲大概是从高中时起,高中所在的城市毕竟也是盟府,因此蒙古色彩稍微浓些,于是我无需刻意大概可以偶尔听到蒙古歌曲。由于小时候不能欣赏而导致的一贯偏见,使得我很不喜欢蒙古歌曲,印象中就是那些咿咿呀呀的蒙古长调尤其难听,就像小孩子大概是不喜欢看爱情片的,直到长大后才会慢慢改变旧有的偏见。高中时候,偶尔本着不妨暂时摒弃偏见,静下心来认真听听试试看的态度,居然渐渐地感受到了蒙古族音乐的美丽和魅力,伴随着以后对蒙古文化的渐渐了解,直到现在,几乎可以说我很喜欢蒙古族音乐的地步了,有时候根深蒂固的偏见似乎是可以的改变的,只要给自己认真尝试的机会。 音乐大概也是文化的一个重要部分,因此热爱一种音乐的同时也是热爱着那种文化;要了解一种音乐,大概也是要了解一种文化的。除了我一贯的空泛的历史知识,近些时间来,我先后读了两三本关于蒙古历史的书籍以及一部电视剧,对蒙古历史文化了解多了些。蒙古族的特色是一个尤其重感情的民族,而且感情似乎远远重要于智慧的,甚于很多民族,如果了解一下蒙古文化,就会有这种感觉。不像中原文化,智慧的重要性要比例大得多,因此中原文化充满了智慧角逐,高境界是以那种谈笑风生间克敌千里之外的高智慧为主的。因为感情真挚,所以蒙古人的性格尤其鲜明外露,有恩必报,有仇必报;恩仇必报几乎在蒙古历史中随处可见,而且表现得同样棱角分明。因此也不难理解后来人们和历史学家的惊叹,极度的宽容仁慈和极度的残暴野蛮这两种截然相反的人性居然不可思议地统一地出现在成吉思汗一个人的身上,他先后让母亲收养了很多孤儿,在那个环境下对妻子和长子给予的忍耐和大度,给予了恩人们丰厚的报答,也宽容了不同宗教信仰下的人们,宽容了多次背叛的安达和长辈,因为恩仇而荡平了十多个国家,蹂躏了那里的无辜的土地和人民。 蒙古族音乐也正是这样一个感情真挚民族的内心的完全呈现,伴随着历史的悄然驶去,仇恨已然褪去许多,至少音乐里留下的只有善良和美好,感情的真挚、善良和美丽是蒙古族歌曲的最大特点,其中真挚和深情最为突出。我听过的蒙古族音乐,大致不外乎三类主题:故乡情,亲情,爱情。对于故乡和大自然的无限热爱和忠诚,《美丽的草原我的家》、《我从草原来》、《草原恋》、《乌兰巴托之夜》、《天堂》、《鹰之魂》、《克鲁伦河》等都是对故乡情的动人描述,没有一丁点修饰的痕迹,完全的自然流露,蓝蓝的天空,白云朵朵地飘,蓝天之下清清的湖水,一望无垠的绿绿的草地,点点的蒙古包,缓缓行驶的勒勒车,成群的牛羊如珍珠般,骑手们骑马乘风奔驰在茫茫的绿色中,穿着马靴蒙古袍的马头琴手,挤着牛奶的妇女们,无忧无虑的孩子们天真无邪欢快的笑声、牛羊叫声、牧民的鞭声,神奇的呼麦,和或悠扬或欢快或沉稳或激荡的马头琴声交织在一起,构成了一幅其乐融融的草原图,《乌兰巴托之夜》是草原安详的夜晚图画,《天堂》高潮部分则是健壮的蒙古族小伙奔驰着尘土飞扬的套马图;那种对故乡大地的热爱大概超越了人们的一般想象,如果你知道蒙古人的古老的送葬方式,那是对大地的圣洁热恋,尽管很难为文化先进的中原人士理解。 其次是对亲情的歌颂和感恩,特别是对母亲的深情赞美,对博大宽容无私母爱的依恋,构成了蒙古族歌曲里相当的一部分,《母亲》、《父亲的草原母亲的河》、《雕花的马鞍》、《小摔跤手》、《摇篮曲》等或者表述了对慈母的眷恋和母性的认识,或者通过对儿时的欢乐时光回忆间接地表现亲情的温馨,或者通过对小摔跤手的描写表达对自己文化、土地和生活的热爱,其中的蕴涵的感情也是发于内心深处而无需雕饰的,因此能够做到打动人心,这也是为什么《吉祥三宝》这样简单的旋律却能广为传唱为人们喜欢的缘故,里面的自然的温馨带来的幸福感感动了人们。特别地以席慕容作词的《父亲的草原母亲的河》,歌词无不表达了对故乡和亲情的深情,二者达到了完美的统一,我也是高原的孩子啊,心中有一首歌,歌中有我父亲的草原母亲的河,席慕容作为一个移居台湾的蒙古族后代,已经不会母语,但是通过她对故乡向往和赞美的讴歌,让人感觉到蒙古人对于故乡的质朴的感情已深深地植入到了民族性格中,就像中原文化每个人大概骨子里都有着儒家的影响。 再次就是对爱情的赞美和表现,没有花言巧语和智慧掩盖下伪善,只有真诚,一片冰心在玉壶,哪怕是赤裸裸的真心显得有点笨拙,但却纯朴,让轻佻的人们不由地严肃起来而不容亵渎的真情;相比之下,很多流行歌曲,则显得矫揉造作许多,太假太肤浅,很多是无病呻吟或者感冒呻吟之类的小恙呻吟,矫情肉麻撒娇居多,尽管很多歌曲流行的时候确实听起来也不错,但是缺乏持久的魅力,这大概就是流行二字的含义,我想大概现在没有人想听诸如《两只蝴蝶》或者《香水有毒》之前的流行歌曲了吧。《草原之夜》表达的是安详温暖的草原夜空下,一个小伙子在思念着远方的温柔善良的姑娘,通过这种悠悠的思念,朴素的语言,在悠扬的马头琴之中,我们似乎分明可以看到他的远方姑娘,和这个小伙子的一颗真心;《梦中的姑娘》、《蒙古姑娘》,在朦胧的梦中,白天思念着的姑娘出现了,或许朝他回眸一笑转身轻轻地离去,惹得他梦里满心欢喜又有些许失落和惆怅,那位蒙古姑娘静静地睡着了,或许是位睡美人,但是她似乎有些委屈或者伤心的,因为她脸庞上挂着泪珠儿,这会引起天生具有刚阳之情的男士们的怜悯爱恋之心呢;《天边》则同样是对心慕之人款款的深情,温柔的诉说,我很喜欢这样淡淡浅浅的纯朴的歌词,就是一幅自然画面,天边有一对双星,那是我梦中的眼睛/山中有一片晨雾,那是你昨夜的温柔/我要登上,登山山顶,去寻觅雾中的身影/我要跨上,跨上骏马,去追逐遥远的星星/天边有一棵大树,那是我心中的绿荫/远方有一座高山,那是你博大的胸襟/我要树下,树下采拮,去编织美丽的憧憬/我要山下,山下放牧,去追寻你的足迹/我愿与你策马同行,奔驰在草原的深处/我愿与你展翅飞翔,遨游在蓝天的穹谷。《万丽姑娘》,我虽然不知道这首民歌的歌词是什么表现怎样的情怀,但是就我听来似乎可以感觉到描述的应该不是一个姑娘,而是万丽很多的姑娘,这些姑娘们活泼热情善良,于是这首曲子大部分是很欢快的,用以表现她们活泼可爱;中间节奏慢了一些,大概是这位外地来的男子有些喜欢上这些本地姑娘,所以变得细腻柔和惆怅一点,后来又变得欢快激荡,大概是热情地歌颂这些姑娘们的热情好客,然后就是这种节奏重复,直到渐渐地消失,大概是这位男子被这些姑娘们吸引,有些依依不舍地离开...... 提到蒙古族音乐,首先印象便是马头琴,因此似乎所有蒙古族歌曲都适合马头琴演奏的,马头琴声音优美动人,悠悠地诉说着蒙古族的故事,可以沙哑,可以欢快,可以流畅,可以激荡,极有表现力,听起来让人有身临其境的感觉,没有大喜大悲,只有淡淡的忧伤,悠悠的思念,轻轻的惆怅,点点的欢乐,是母亲的呼唤,是快乐童年的回忆,是对心上人的思念,是外婆粗糙的大手,是奶奶的脸上的皱纹,是对幸福生活的体味,完全地放松地置身于广阔无边、包容博爱的大草原,灵魂受到了抚慰,如同小孩子投入母亲怀抱的安全和温暖,所有的委屈顷刻荡然无存,一任泪水滑落。我总觉得,一种文化的伟大和美妙应该看她如何认识母性和给予母性的地位。而显然地,蒙古族音乐处处体现出母性的光辉和温暖,无论是对故乡、亲情还是爱情的赞美,都洋溢着这种直接或者间接的情怀,而母性大概就是世界的道吧,母性如天空般的原始自然通透,如大地般地博大宽容温暖。 马头琴演奏的《黑小伙》,有着同样的美妙,琴声单纯、悠扬,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中间完美地伴有蒙古长调,隐隐若现,不多不少,恰到好处;开始时候只是瞬间地出现一下,然后琴声继续悠扬,如诉如思,后段部分长调多了些,男声纯净,天然,悠扬,深情,绵长,甚至有点悲天悯人的意味,听了可以忘忧,大有灵魂受到涤荡抚慰的感觉,仿佛孤独的灵魂深处,有个天使在轻声说:孩子,我知道你的心思;那一刻泪水悄悄地滑落...正如Y兄说,蒙古人之所以能有长调,跟胸怀是有关的,胸怀不够宽广斤斤计较的文化氛围大概是产厂不出长调类似的唱法的。悠长的长调给人的就是如同置身于长天辽阔,茫茫大地的感觉。蒙古长调也是蒙古族的象征,倘若整首歌曲都用长调,我则不能欣赏,如果是适当的蒙古长调,则就会起到锦上添花的效果,会大大地提升曲子效果的,当然是仅仅是对于我的角度来听。就像我不能一次看很多文言文的,看多了就会头疼,因为消化不了,看少点就等于享受美味,看多就等于吃撑之后再吃的感觉,我想大概对于蒙古长调也是这么个意思吧。我顺便推荐C君听听同样马头琴演奏的《牧歌》,也有相同的特点,不同的是中间是个女声,也是天籁之音,很高的高音,纯净自然,触及灵魂,也是恰到好处的蒙古长调,可以和这首《黑小伙》成对出现,交相映辉。C君听了说有想在那样的草地上打滚儿的感觉...... 我开玩笑说,若是美国的教授多好啊,教授几年便有一年的休假,然后一年之中去呼和浩特学马头琴应该够了吧,专门了解蒙古族音乐。中国本来是个礼乐之乡的,古代的时候懂音乐的人很多,教育水平大概就可以反映出对音乐的了解程度,连刘备这样不喜读书的人都回弹琴的,不像现在多数受教育多年的人完全不懂音乐很正常。现在想来,过去被荒废的时间太多太多,哪里能够借点时间学样乐器呢,不懂音乐不能不说是一种莫大的遗憾。不过我还是乐于推荐一下我听过的两张马头琴专辑,一张《归来的马》,一张《梦回》,里面收录的马头琴曲都堪称经典,若能多少了解点蒙古人的情怀大概更能有助于体验那样音乐的美妙动人之处。 2008-06-28
个人分类: 肝肠一曲--不懂音乐|3882 次阅读|0 个评论
Taylor & Francis出版的《数学与音乐杂志》被SCI和A&HCI收录
wanyuehua 2009-12-10 06:46
2007 年创刊Journal of Mathematics and Music《数学与音乐杂志》,ISSN: 1745-9737,全年3期,英国(TAYLOR FRANCIS LTD, 4 PARK SQUARE, MILTON PARK, ABINGDON, ENGLAND, OXON, OX14 4RN)出版,2008年入选 Web of Science的Science Citation Index Expanded和Arts Humanities Citation Index,目前在SCI和AHCI数据库可以检索到该期刊2007年的第1卷第1-3期到2009年的第3卷第1-2期共38篇论文。 38 篇文章包括学术论文24篇、社论8篇、书评4篇、书目1篇、更正1篇。 38 篇文章的主要国家分布:美国14篇,法国11篇,加拿大7篇,荷兰、西班牙、瑞士各2篇等。 《数学与音乐杂志》是专门为音乐学者,作曲家,数学家和计算机科学家阅读的跨学科期刊,主要刊登有关音乐的数学建模和计算,包括数学调查,音乐作曲理论或数学方法的问题。 网址: http://www.informaworld.com/smpp/title~db=all~content=t741809807 作者指南: http://www.informaworld.com/smpp/title~db=all~content=t741809807~tab=submit~mode=paper_submission_instructions 编委会: http://www.informaworld.com/smpp/title~db=all~content=t741809807~tab=editorialboard 在线投稿: http://mc.manuscriptcentral.com/tmam
个人分类: SCI投稿|4811 次阅读|0 个评论
音乐、美景、回忆
iefnus 2009-12-3 15:58
正式确定要转博士了,心情却不是兴奋。 读硕士已经一年半了,在近乎忙乱的忙碌中,时间过得飞快,只有停下来的时候才真切的感觉到。一年半来,半年在憧憬,半年在纠结,半年在瞎忙。 心里有压力,人就会觉得疲惫,实验出了一些错误,我果断的停止了今天的计划,很庆幸,我能有这么个机会停下来,作为一个局外人,看看自己到底干了些什么,以后该干什么。我竟然觉得自己像上帝审视子民一样,清清楚楚的把这些乱七八糟的生活理顺。 于是我有了一些感悟: 多锻炼身体。从一楼实验室到三楼公共实验室使用仪器,我竟然感到很疲惫。看看过去的照片,看看现在的我。前所未有得觉得身体真的是革命的本钱,24岁正值人生的黄金阶段,不能像一个老态龙钟的小老头,那样度过,人生的确是太遗憾了。再疲惫、再忙碌,都不能以身体为代价。 多听听美妙的音乐,多看看优美的风景,多想想美好的回忆。我们能够通过这些走出低谷。 疲惫的时候、心情不好的时候、赶时间的时候,不要做实验。这些时候往往是容易犯错的时候,反而更加浪费时间和精力。如果累了,休息一会儿,如果不开心,就去锻炼一下,如果赶时间,那就去做别的好了。 要有信心,要紧迫。
个人分类: 未分类|1570 次阅读|1 个评论
音乐、历法和律吕
热度 1 sheep021 2009-11-18 14:06
古人用十二根长度不同,直径相同的定音管,吹出十二个高度不同的标准音,称十二律,分成阴阳各六。奇六为阳,称律。偶六为阴,称吕。各自名称分别是:⒈黄钟、⒉大吕、⒊太簇、⒋夹钟、⒌姑洗、⒍中吕、⒎蕤宾、⒏林钟、⒐夷则、⒑南吕、⒒无射、⒓应钟。此十二个音以外的高低各音以此序循环往复。 律吕是中国音乐的一个名词。实际上律吕是表示宇宙气机的变化,同时说明了音律及历法的关系。中国的历法,本是一科专门的学问,也是一部气象学。历法是从黄帝开始的,以太阳的行度为基准。到了夏朝,就以寅月为正月 ( 现在农历的正月 ) 。商汤时代,以丑月为正月,为一岁之首 ( 现在农历的十二月 ) 。周朝则以子月 ( 现在农历的十一月 ) 为正月。孔子删《诗》、《书》,订《礼》、《乐》,对于历法则仍采用夏历。 十二律吕,各代表一调。这十二个音调,与人体的十二经脉甚有关系。这些音声是如何开始的呢 ? 原来在黄帝的时候,一位乐师伶伦用昆仑山解谷所产十二根竹管并排起来,一端整齐,一端则阶次长短不齐,在竹中置入葭灰 ( 即以芦苇烧成的灰 ) 。将这些竹管埋人空屋中的地下,不齐的一端在下,齐的一端在地面。当气象变化至一阳生时,即 地雷复 卦,冬至时,第一根管子(最长的管子)中有气冲出灰飞,吹起了黄钟的宫音。这个黄钟之音,正说明了土地中的阳能,在一定的时间,向外放射。人体的气脉,也像地球中的气机一样,随着气象的变化而动。这就是管以侯气或 葭灰占律 ,即古人烧苇膜成灰,置于律管中,放密室内,以占气候。某一节候到,某律管中葭灰即飞出,示该节候已到: 《太玄经》曰 : 冷竹为管 , 室灰为候 ,( 入置于深室 , 室以莩灰 , 各蒙其口 , 以候十二月气 , 气至者灰飞也。 ) 范晔《后汉书》中对以上内容做了详细记述 , 即使用黄钟等律管作为候气管用于 候气 的 缇室实验 : 候气之法 , 为室三重 , 户闭 , 涂衅必周密 , 布缇漫室中 , 以木为案 , 每律各一 , 内庳外高 , 从其方位 , 加律其上 , 以葭莩灰抑其内端 , 按律而候之 , 气至者灰去。 葭 , 苇之未秀者 ; 莩 , 苇筒中白皮至薄者。类似于近代声学实验中的昆特 (Kundts) 管内放入木屑 , 将芦膜烧为灰放入律管内 , 观察轻灰是否被吹散。以上记载表明候气之管是用以候十二月之气的律管 , 每月的 月气 与有关的律管 相应 。 因此, 中国的古乐是不平均的自然律,而西方音乐是平均律 。 候气原本是帝王代表国家为指导全国农业生产和社会生活而做敬授民时的律历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 《 隋书 律历志》收录的题为《律谱》的文章详细记述了自汉至隋以来有关这一方面的情况,也出现过候气不验的情况,但人们很快会发现,问题出在所用的律管尺寸与古制不同,经过对古尺长度的考证及对实验方法的改进, 自斯以后,律又飞灰 。 隋文帝 对典籍上有关候气的占候学解释并不满意,曾亲自开展这一科研项目。据说实验十分顺利: 每其月气至,与律冥符,则灰飞冲素,散出于外。 葭灰占律 所折射出的实际是中国传统的思想体系,包括卦气说、候气法等在内的传统律历合一学说,它们在中国历史上流传了数千年而后最终流逝,后人对此日益生疏,因此也对这一史实也开始发生怀疑,明代邢甚至把史籍所载的候气案例都说成是精心设计、蓄谋已久的骗人把戏;而发明了十二平均律的 朱载堉 态度较为矛盾,一方面他亲自实验验证到了无效,对此进行否定,但另一方面在他的《律历融通》中也曾经说过: 律之始也,候气于地,气有深浅因之以辨清浊,以正五音,而六乐宗之。圣人作乐以应天,制礼以配地,故曰: 律居阴而治阳,历居阳而治阴 天效之以景,地效之以响 景即晷也,响即律也。 就是说,他对律历之间的联系并未完全否定。直到钦天监官们开始用沸石或机械造假灰候气的丑闻迭起的时候,这一有着古老渊源的学说开始在统治者眼中动摇,清代时发生的 历狱 之后,康熙时代正式废除了葭灰占律。 黄钟的管长确定之后,其余的管长也就相应确定了: 其长短有着严格的比例规定。蔡邕《月令章句》:以黄钟为标准,称黄钟管长、直径和周长之比为30:1:3。黄钟之长九寸,孔径三分,围九分。其他的律管均依次渐短,律管的粗细是固定不变的。 将⒈黄钟管长减1∕3,就得到⒏林钟的管长6寸。 将⒏林钟管长增1∕3,就得到⒊太簇的管长8寸。 将⒊太簇管长减1∕3,就得到⒑南吕的管长5又1∕3寸。 将⒑南吕管长增1∕3,就得到⒌姑洗的管长7又1∕9寸。 将⒌姑洗管长减1∕3,就得到⒓应钟的管长4又20∕27寸。 将⒓应钟管长增1∕3,就得到⒎蕤宾的管长6又26∕81寸。 将⒎蕤宾管长增1∕3,就得到⒉大吕的管长8又104∕243寸。 将⒉大吕管长减1∕3,就得到⒐夷则的管长5又451∕729寸。 将⒐夷则管长增1∕3,就得到⒋夹钟的管长7又775∕2187寸。 将⒋夹钟管长减1∕3,就得到⒒无射的管长4又6524∕6561寸。 将⒒无射管长增1∕3,就得到⒍中吕的管长6又12974∕19683寸。 评论: 以目前的技术水平,严格按要求制造几个管子做这个实验,应该不难,也花费不了多少费用。就是不知道音乐界、历法界、中医界有没有人去做过这个事情呢? 如果实验属实,还有啥好说的呢?
个人分类: 聆听自然|1009 次阅读|1 个评论
放牛班的春天
yujoak 2009-11-6 13:21
这是一部法国电影,原名Les Choristers,唱诗班的意思,故事说的是学监马修先生借助音乐使一班几乎被遗弃的孩子重新获得了希望。我不知道谁给取的中文名字,放牛班的说法听说是来自对岸,指的是被遗忘、放任自流的学生。放牛与大陆的放羊相似。不过,放羊让人联系的是广阔而干旱的北方,基本色彩是黄色的,而对于放牛,更多想到的是多雨绿色的南方。放牛班的春天有着强烈的寓意:在音乐的滋润下,美、爱和希望的种子在这些孩子的心中发芽、吐翠,使他们迎来了人生的春天。 放牛班的春天有很好听的音乐。我上网下载了电影的原声音乐和部分歌词。在我博客的首页音频中放了其中的一首,Caresse sur l'ocan,歌词如下。不过要有耐心,有点慢。 Caresse sur l'ocan (chorus)Caresse sur l'ocan 海面上的清风 Porte l'oiseau si lger 托起轻盈的飞鹭 Revenant des terres enneiges 从白雪皑皑的大地飞来 Air phmre de l'hiver 冬日转瞬即逝的气息 Au loin ton cho s'loigne 远方你的回声飘离了 Chateaux en Espagne 西班牙的城堡 Vire au vent tournoie dploie tes ailes 在回旋的风中转向 展开你的翅膀 Dans l'aube grise du levant 在灰色晨曦中 Trouve un chemin vers l'arc-en-ciel 寻找通往彩虹的路 Se dcouvrira le printemps 揭开春之序幕 (solo)Caresse sur l'ocan 海面上的清风 Pose l'oiseau si lger 托起轻盈的飞鹭 Sur la pierre d'une (i^)le immerge 停落孤岛的礁岩处 Air phmre de l'hiver 冬日转瞬即逝的气息 Enfin ton souffle s'loigne 你的喘息终于远去了 Loin dans les montagnes 融入群山深处 (chorus)Vire au vent tournoie dploie tes ailes 在回旋的风中转向 展开你的翅膀 Dans l'aube grise du levant 在灰色的晨曦中 Trouve un chemin vers l'arc-en-ciel 寻找通往彩虹的路 Se dcouvrira le printemps 揭开春之序幕 (solo)Calme sur l'ocan
个人分类: 生活相关|4768 次阅读|0 个评论
数学与音乐
热度 1 creator 2009-10-5 19:10
数学和音乐都很迷人。 数学家给人的感觉往往是邋遢,难以理解。而音乐艺术家时常是光鲜亮丽,吸引很多目光。听说过美女为音乐家痴迷,但很难听说那位美女为数学家痴迷。 自然界有很多事物遵循着它的规律,很多数学家在揭示它。自然界也充满了迷人的音符,音乐家在诠释它。 音乐实际上是动听的声音序列。假设以一个128分音符为单位最小值,以88音阶为最高,和弦最高128,那么一秒时间内的声音组合已经超过十万,如果以10秒计,排列的结果更是数不清。如果缩减变化,限制更多条件,可以通过纯概率组合来进行谱曲,这样可能会出现很多你不喜欢的音乐,当让也包括很好听的音乐,需要你去聆听发现。 为什么音乐会动听?因为作曲家像数学家一样找到了自然美的声音序列,而那些伟大的演奏家用他们的心灵去体会和演绎,为你展示自然的神秘。 我们知道数学上有很多富有魅力的数字串,尝试将其转换为音符,听一听你从未听过的声音。 3.1415926535 8979323846 2643383279 5028841971 6939937510 5820974944 5923078164 062862089 8628034825 3421170679 8214808651 3282306647 0938446095 5058223172 5359408128 4811174502... 黄金分割 0.6180339887 4989484820 4586834365 6381177203 0917980576 2862135448 6227052604 6281890244 9707207204 1893911374 8475408807 5386891752 1266338622 2353693179 3180060766 7263544333 8908659593 9582905638 3226613199 2829026788 0675208766 8925017116 9620703222 1043216269 5486262963 斐波那契数列(Fibonacci Number) 0, 1, 1, 2, 3, 5, 8, 13, 21, 34, 55, 89, 144, 233, 377, 610, 987, 1597, 2584, 4181, 6765, 10946, 17711, 28657, 46368, 75025, 121393, 196418, 317811, 514229, 832040, 1346269, 2178309, 3524578, 5702887, 9227465, 14930352, 24157817, 39088169 附件为mid音频 mid音频 20092329修改注:图二第二个音符有误,文中图已修改,附件未修改,mid正确。
个人分类: 自然|2580 次阅读|3 个评论
我们是怎样思维的
arithwsun 2009-9-27 13:56
Google 文档 我们是怎样思维的,怎样达到人生的巅峰?这个问题牵涉到3种思维方式:悟和两种形式思维(符号思维):一是自然语言,一是数学。所以共有三种。 悟是这样的,不使用形象,声音,由脑子的运动直接模仿外界的运动(猜测而已),从而超前于外界得出结果。这就是物我两忘,乐不思蜀。悟的局限性在于它的发展性,就是说它一定会发展成形式思维。 世界的运动是复杂的,所以脑子的运动也是如此,世界是有形有像但莫可名状。悟性思维去感悟这些,尤其是其中的规律时,也就模仿着莫可名状的世界运动。这运动多是混沌的,所以这时的人脑无法给意识以有形象的显示,虽然它在思维,很深刻的思维。 这种运动不是一直混混沌沌,它在发展、在奋斗,最后进入一个稳定状态,从而为形式的产生奠定了基础。 自然语言和数学语言是形式化上的两条道路,自然语言是给某一稳定态以一个符号,这样那些我们比较熟悉的稳定的感觉就有了名字和语法。 数学语言则描述这一稳定态的结构,这很不容易做到。所以人们到目前为止,做的都是几何与代数为基础的内容,容易一些,基本一些。 所以各种思维各有其应用,各有其局限。总的说,悟是因,语言是果。悟需要的时间较长,语言显现易懂。要去区分稳定态的不同时,适用面较广时,经常是要用到自然语言,而若要明其机理,非数学语言不可。 可惜的是目前绝大多数思维方法和教学方法,均是失之于一端,偏颇造成愚昧。 另外需要注意的是,服务感情的形式语言是音乐。它的表达原则似乎与数学语言一样,是通过同构性来描述本体的。而绘画虽也可表达感情,但和自然语言一样,也是所指与能指的关系。 所以,我们不外乎用这么五种角度来理解世界,其中自然语言、数学、音乐是人类最基本的三种语言。 情 绘画 音乐 悟 境 自然语言 数学 能指 同构 这里,音乐是落在列同构和行情的交点上,表示音乐是以同构的要求来表达感情的,而绘画所处位置,则表示其是以所指与能指的方式来表达感情的。当然自然语言也能表达感情,但我们把它仍是归为,相关于事物所在空间时间的表达方式,称此列为境。数学当然是以同构的方式来研究空间时间之境的。悟居中,表示无所不包。这种图示法,我们后面还要经常用到,我们会在五行哲学的解释中,更细致地说明这种图示法。 语言的威力,是极其强大的,可谓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根本所在。在古代社会,经常会出现一个野蛮民族战胜文明民族,最后又被其文明同化的过程。那个时候,基本还是自然语言占据主要的社会角色,往往能因其文明成就而做到先败而后胜。但是,现代社会以来,这种野蛮民族在武力上战胜文明民族的情况,不太可能发生了,因为现代社会中,数学语言开始占据了重要的角色,在数学的同构性威力下,社会的文明是伴随着科技的增长而前进的,文明本身,就伴随着更高的武力,因而远远胜过了不发达国家,使得古代那种现象不太可能再在现代社会中发生。因此可以说,在现代社会,国民的数学水平,就是一个国家国力的重要指标。
个人分类: Book-W|4393 次阅读|0 个评论
音乐,迷一样的东西
liufeng 2009-7-21 17:55
打开科学网博主们的个人空间,经常能听到好听的轻音乐,一些舒缓的,节奏优美的音乐应该是共同的爱好,很有意思,思考问题时,如果听到节奏不协调的音乐,思绪就会被打乱,而另外一些音乐却可以让人心情平静并开朗起来。 经常到这个网站 http://www.qingyinyue.com/ 去听各种好听的轻音乐,好东西应该分享,给那些有相同爱好并且不知道这个网站的朋友们做礼物吧。 一些关于音乐的问题? 为什么当我们听到一些宗教的音乐会产生深思,听到一些忧伤的音乐会悲哀?一幅美丽的画需要配上好听的音乐才更能打动我们的心弦?植物和动物听到莫扎特的音乐也会安静下来, 难道音乐与生物内在的某种节奏有关么?这种节奏是什么?与大自然有什么关联?
个人分类: 观点评述|2962 次阅读|0 个评论
河流与山峰(知识之树二)-知识论之七
热度 1 lvnaiji 2009-7-19 19:57
本文发表于《东方文化周刊》 1997.20 ,实际上是十余年前对于知识之树朦胧的理解。开博之初就匆匆上载,此时修改后将其归入知识论,请各位与知识之树联系起来看。 神秘 、 鬼气 、 朦胧 往往是古典音乐爱好者在听中国当代青年作曲家的作品时的感受 , 或者用一句流行的话来说 : 听不懂啦 , 现代音乐。 音乐界对此也褒贬不一 , 说改变了世界音乐格局 , 开创了中国交响曲创作新路者有之;说脱离现实生活 , 是 皇帝的新衣 者亦或有之。究竟该怎样看待包括中国青年作曲家的作品在内的现代音乐呢?音乐史和文明史可以为此提供新视角。 从音乐史上看 , 可以认为当代音乐继承近现代音乐的两个基本类型 ---- 浪漫主义和古典主义 ( 广义的 ) 。浪漫主义与个性、主观、非理性想象和感情共为一体 , 并往往以历史、民族奋斗和壮美的自然为其素材 , 情感要突破形式的束缚。古典主义则要求尊重曲式结构、逻辑、形式规范。后现代音乐尽管流派纷呈 , 各领风骚 , 但大致可分为两类:一类是个人灵魂深处的独自、宣泄 , 或下意识的感受;另一类则超越个人乃至全人类 , 以纯粹的形式来表达对茫茫宇宙的领悟。借用画家康定斯基的观点 , 前者可称为主观的抽象艺术 , 后者则是客观的抽象艺术。在某种意义上 , 可以认为前者是对浪漫主义的继承 , 而后者则沿袭了古典主义的传统。然而必须指出 , 在与近现代音乐的关系上 , 后现代音乐更多的或主要的是否定 , 浪漫主义尽管要突破形式 , 但毕竟仍有明确的旋律、曲式与和声 , 主观的抽象音乐则全然摒弃传统意义上的形式。古典主义尽管强调形式 , 但毕竟为感情留下一席之地 , 客观的抽象艺术则完全排斥感情 , 有趣的是两极相遇 , 在现代主义的旗帜下 , 浪漫主义和古典主义在对近现代音乐否定的道路上走到一起来了。放在知识论的视野中,极端的浪漫主义,是极端嵌入的编码知识;极端的古典主义,是极端的非嵌入编码知识。两极相通,都通往隐性知识。参见 编码知识、隐性知识和中国-知识论之二 。 主观抽象音乐与客观抽象音乐的共同特点之一是否定近现代音乐明确的旋律、严谨的曲式结构与和声 , 代之以无调性、无曲式与不协和音、无音阶无音准的诵经声。音乐也是一门学科。在学科的意义上,音乐正在由硬变软。共同特点之二是非具象 , 无论是纯主观或纯形式 , 真实的客观世界已悄然隐去 , 不可能从后现代音乐中寻找其表现了什么具体的事物。因而 , 后现代音乐与近现代音乐的关系 , 从本质上说是否定。 后现代音乐在否定近现代音乐时正在向古代乃至远古时期的音乐回归 , 远古时代的音乐 ---- 如果说有音乐的话 , 那只是万籁之声以及人类的歌唱性口语 , 这种音乐节奏不稳定 , 更谈不上结构;没有音阶 , 没有固定音高;除了若干骨干音外 , 其他音都是偶然的 , 摇摆不定、含糊不清。然后有 1/3 音或 1/4 音 , 这是现代人的测定 , 实际上在远古时期 , 与其说是整音的 1/3 或 1/4, 不如说是模糊、不准确。据说中国在史前,有一位伶人建成了 12 音的体系 , 而有确切音程的五音体系还是很久以后的事情。由此可见 , 自远古而近代 , 在音乐 ( 实则更广泛的领域 ) 中有一个从混沌、模糊不清到有序、确定的过程。这一规律还可由个体发育与系统发育的关系得到说明 , 在生物学中有海克尔的生物重演律 . 人类胚胎的发育过程浓缩了生物亿万年的进化史。作曲家的作曲过程也是如此。 1806 年 , 贝多芬在创作热情奏鸣曲最后乐章时 , 先是沿着音阶上上下下喃喃作声或大声叫喊出各种声音 , 却没有一定音准。然后再将处于混沌、模糊状态的音乐上升为有序状态。作曲家个人的创作浓缩了音乐史由混沌到有序的过程。 近现代 , 在有序得到充分发展之后 , 后现代音乐在否定近现代音乐的同时 , 正在向远古的音乐复归。是的 , 我们在现代音乐中又体验到了无调性 (1/4 音、 12 音体系 ) 、无曲式与不协和音 , 但现代音乐经过了近代音乐有序的阶段 , 是在近代音乐全部成果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 因而复归不是简单地再现 , 而是在更高的水平上 , 或者说是一种辩证的复归。 如果把后现代音乐置于整个文明史中考察 , 也会得到有益的启示 , 当代文明潮流林林总总 , 从整体上大致可以看到三个共同特点: 首先是非理性。非理性表现在各个领域 , 在心理学 , 有弗洛伊德的潜意识和梦 , 有柏格森的直觉;文学中有意识流、达达主义和魔幻现实主义等;美术中有表现主义、立体主义等流派;科学中有非对称、非平衡、不可逆、随机涨落、模糊数学、突变论和混沌理论;在音乐中有加料钢琴和前述种种。这种后现代的非理性是对近现代理性的否定 , 同时又将理性包含于其中 , 因而是理性与非理性的融合。 其次是多元化、个性化。多元化的含义在于时、空两个方面。在空间上 , 于同一时期存在多种流派。这些流派是平权的,没有主次之分。一个重要表现就是,精英的衰落和大众的兴起。在时间上 , 任何一个流派都不会长期存在 , 舞台上不存在主角 , 各种角色均如流星般匆匆而过 , 我们不能期望后现代作品有如近现代作品那样有广泛的影响和永久的魅力。然而,多元的整体却显示出一种因个人广泛积极的参与所形成的异常的活力和永恒的沸腾。 最后 , 后现代文明具有突出主体的趋势 , 在近代文明 , 人被物所淹没 , 甚至沦为物。现代文明的各种领域都显示主体的觉醒。例如近代初期的荷兰画派的静物画如同照相一般 , 从中看不到主体的作用。近代后期 , 尤其在印象派 , 在凡高等人的作品中 , 主体的感受得到充分展现。后现代进一步抹去主客体的界限 , 甚至消解客体的存在。主体是相对于客体而言,突出主体走到极端 , 便失去了客体。随着客体的消解 , 主体也就隐去。主体与客体的对立不复存在。 以上的情况正是远古的情景 , 在人类之初 , 无所谓理性 , 也无所谓非理性。每一个人都是元 , 又都不是元;物我不分。没有客体 , 也没有主体。文明在经历漫长的发展后 , 在否定近现代文明之时正在向远古文明回归 , 这不是回到蛮荒时代 , 而是在高度文明基础上的回归。 上述音乐史和文明史的考察可以提供欣赏现代音乐的新视角。一方面 , 根据后现代音乐个性化 , 非具象和非理性等特点 , 不必强求与他人的感受一致与否 , 每个人均可有自己的欣赏角度;不需进行推理和以理性的心理去欣赏 , 只能去体验( body ) , 去感受 , 去领略其意境和气氛。简言之 ,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 , 只有站在否定近现代音乐的立场上才能去欣赏后现代音乐。另一方面,在新的时代必须要产生也必定会产生新的音乐语言 ( 参阅武夷山 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242240 ), 音乐与人类的其他创造一样 , 就像一条河流 , 有自己特定的流向或规律 ---- 自混沌到有序到新的混沌。现代音乐的出现有其必然性。 然而 , 艺术史、文学史等和科学史、社会史有着根本的不同 , 在科学和社会领域 , 虽然局部会有反例 , 但从总体上说 , 后者必定包容、超越前者 , 显示出前者的局限、错误、幼稚或落后 , 而在艺术史、文学史中 , 往日的成就如一座座高峰屹立于历史中。沿时间回溯 , 我们向达芬奇、米开朗琪罗、薄伽丘和歌德 , 对唐诗宋词以及莫扎特、贝多芬等表示永久的敬意 , 这些伟人及其伟业不仅是永恒的 , 而且就他们所达到的高度和影响而言也是难以逾越的。从根本上说 , 这是因为他们处于有序或一元阶段。在内容上,所表现的是人作为类的本性,从贝多芬的英雄(顺便说,张艺谋的电影英雄号召要服从、拜倒在权力的脚下)、雨果的《九三年》和巴尔扎克的《人间喜剧》。在形式上,是非嵌入编码知识-知识之树的树干 , 他们是珠穆朗玛峰;而现代趋于混沌或多元的艺术则是无数的不断生成中的山丘,伸向未来时空的枝叶。日前,任继愈和季羡林两位世纪老人相继去世。人们怀念大师,而大师不再。怀念大师或许是因为众生尚未确立自我,需要大师的引路;而大师不再,是因为人类已渐次进入知识之树的枝叶阶段。至于也于近期去世的迈克尔杰克逊,虽然他把后现代的特征推向极致:行为之反叛乃至惊世骇俗,对精英的挑战和不可遏止的活力,以及主体意识之高扬: I dont want a life without respect ;依然只是山丘和枝叶,只是匆匆的过客。用季羡林先生的话来说,大概就是 30 年河东, 30 年河西,或许还用不着 30 年。 音乐史、艺术史就是这样的河流与山峰 ---- 由河流可见发展趋势 , 由山峰可见超越时空的光辉。
个人分类: 特别推荐|5477 次阅读|2 个评论
“色”专题:音有相,色无形
eloa 2009-7-16 19:46
newgnaw 发表于 2009-07-16 16:30 清晨,一片空旷的原野,略带寒气的地面薄雾轻拢。即将破晓,天色渐渐由蓝转白,景致清晰起来,目力所及,原野尽头是葱茏的森林,旁边还有一条小河。 东方由白转红,太阳就要从地面跃起了, 仿佛只是一瞬间,一条金光冲出了地面,染红天际,但天边的一团乌云又立即将它挡了回去。在云层的狭缝中穿行,阳光时而探出金色的触角,时而收敛,大地上因而有了斑驳的光影,而云团已然染上红晕。 一番较量之后,太阳终于冲破云团探了出来,林木、原野 、河流都有了新生命,整个大地光辉一片。 阳光普照,薄雾消散,新的一天开始了,河水载着金色的阳光,伴着小鸟的鸣唱,奔向远方。 上面是挪威作曲家格里格为好友易卜生的诗剧《皮尔金特》创作的皮尔金特组曲中的第一首《晨曲》所描绘的场景,金特漂泊到摩纳哥时回想起了家乡的早晨,遂写下这些音符。如果你觉得它不够美,那只能怪我的文字太贫乏。 音乐一开始,清亮孤单的长笛就带来了天色见亮时的清冷气息,而小提琴低低的颤音仿佛薄雾在地面扰动,时而浮现的双簧管给发白的天边抹上了一丝温暖。 突然增大音量提高音高的小提琴拉出回旋音,金色的阳光一泻而下。 其后大提琴低沉的声音遮盖了其他音色,乌云挡住了喷薄的太阳。 在大提琴浑厚的低音之上,双簧管温暖的颜色和小提琴金色的嗓音纠缠在一起,阳光时隐时现,光影交错。 而当长笛、双簧管、单簧管、巴松管、英国管一起拼出各种颜色的合声的时候,太阳洒下光辉,旷野一览无余,乐曲的张力趋于平和, 末尾,提琴的轻微波动,加上长笛的短暂连接音,河流淡出视线。 整幅图景终止于管弦乐合奏的E音,天光大亮。 格里格仿佛画家一般,用旋律勾勒出线条,用合声和配器填满色彩,呈现给我们一副随时间变动的风景画。这其中,重要的颜料就是每种乐器的音色。 仔细分辨,每个乐器发出的乐音都不是单个音高,否则,它们的声音就会扁平得好像拿起电话听见的滴滴声,钢琴和铜管也就没有分别了。 用小提琴拉出一个音符的时候,因为弦的振动叠加,会同时发出若干个高于预期频率的波,好像图上画的这样,声强最大的这个频率就是我们平常唱的哆来咪,实际上是振动中的基音,而在它频率的整数倍频率上,一般会出现多个泛音,泛音的声音强度迅速衰减,未经训练的耳朵经常觉察不到它们的存在。 不同乐器的发音原理不同,共鸣腔结构不同,形成了不同的泛音结构。好像我们可以通过分析人声的频谱确定人的身份一样,这样一张频谱图,就成了各种乐器的身份证, 比如说,小提琴、大提琴这样的弦乐器,泛音的衰减很快,波形是在基音之后每一级泛音迅速减弱,把每个波峰的顶点连起来看是一个比较陡的坡;而双簧管、英国管这样的木管乐器,泛音衰减的很慢,把波的顶点连起来看,从基音的陡坡下来后就是很平缓的小坡了;打击乐中的三角铁、铃鼓的低频泛音微弱而高频泛音特别突出。 所有这些频谱经过我们精妙的耳朵,传到饱尝各类感觉的脑子里,被赋予了特别的意义,不需要看频谱仪分析的结果,不需要在脑子里存储频谱图数据库,单是听一听,我们就能分辨出哪个是钢琴,哪个是人声。而且,我们还能听出每个声音的色彩。 泛音衰减快的乐器,听上去给人感觉柔和,声音的穿透力强;而木管乐器这样衰减慢的乐器,音色显得坚硬而有金属质地;高频突出的打击乐常常让人觉得金光四射;中频泛音影响着音乐的清晰度;低频泛音让人感到浑厚和空间感每一种流传下来的乐器,都是用人耳选择的,不同频率泛音完美组合的进化杰作。 所以你看,决定一个音是什么的,是它的振动频率,但,决定它是什么颜色,够不够美,是哪种美的,却是看不见、摸不着、听不清楚的泛音。最近时常在想,决定一个人活得有没有美感的,大概也不是那些在一生中时常能被回忆起的大事件? 扯得远了,还是回来说我们的音色吧。 传世名琴斯特拉迪瓦里小提琴 斯特拉迪瓦里家族的制琴家 不单是每种乐器泛音频谱不同,甚至于每件乐器都有自己的泛音特征。有人做过测试,提琴大师斯特拉迪瓦里做出来的小提琴拉响后,能排列出15个泛音倍频,它们整齐地逐步下降,而且在人耳最敏感的第8、第9泛音处略有突出,而人耳认为是噪音的超高频衰减的特别快,几乎听不到,所以音色很纯净。 不单是每个乐器有自己的特征谱,甚至一件乐器,在它不同的年龄段,频谱还会有变化,就像刚买来的新琴总有些泛音出不来,用过一段时间后,好像久不唱歌的人把嗓子打开了一样,音色开始渐渐变得柔和。所以,琴不像其他商品,它总是希望你来摸摸,才会越变越漂亮。 好吧,我承认,就算你给我一把斯特拉迪瓦里(Antonio Stradivari)小提琴,一本《梁祝》的谱子,经我手拉出来的,只能是后现代派的木匠协奏曲。 演奏者的手法往往是决定一首乐曲音色的关键因素。所以,当年我学吉他的时候,每天练琴前热身的第一步就是磨爪子,经常是一磨十几分钟,又有事不能练琴了,就这样荒废掉了。磨好了爪子,只是保证音色的第一步,拨弦的时候,爪子放在琴弦上的位置,爪子拨动时指甲的不同位置会造成完全不同的色彩,有时空旷,有时柔软,有时,那就是噪音。还有一些技巧,比如揉弦,会使音色更有感染力,适合抒情的段落。记得老师说过,好的吉他音色,不是大珠小珠落玉盘,那是琵琶的理想音色,而应该是汤圆,内心很坚定,但外表要柔和。当然,如果不磨爪子,弹出来的就成了钢丝球。 博克林的画作《死亡岛》,拉赫玛尼诺夫通过它获得灵感写出了同名交响音画 这些手法造成的音色变化,如果深究,总是能找出一些振动变化的依据,但为什么有些让我们觉得曼妙,有些却难以忍受,听者不需要知道这其中的曲折原因,就能凭自己的耳朵和心灵判断。 所以,不要纸上谈兵啦,我们去听音乐吧。 致谢:感谢杨杨提供的各色资料,感谢小庄给了我一个思路。
个人分类: 心理|1606 次阅读|0 个评论
情歌 for you
paintinghrh 2009-7-9 10:30
傣族是一个生性喜欢唱歌的民族,无忧无愁的生活养成了无拘无束的性格,不管是男女相悦或是盖新房、举办婚礼,或是儿子到了读书年纪去寺庙当和尚,傣族乡亲都要相聚一堂尽情欢歌。特别是傣族年轻小伙子与年轻姑娘相爱,多是用美妙的歌声来表达彼此的爱慕之心。 反映傣族远古时期爱情婚姻的歌谣在《傣族古歌谣》中仅有一首,用植物和动物的生理特点讲人的性要求,表达傣族婚姻制度从群婚进步为对婚的转变: 草会开花, 树会结果。 斑鸠有丈夫, 猴子有老婆。 养儿育女供生活。 人类要配偶, 不能灾混乱, 男女成一对。 求爱歌曲有独唱和男女对唱,一般多用植物来比喻心中所想,例如一个小伙子对心中所爱的姑娘进行试探性的询问,就这样唱到: 美丽的菩提树哟, 叶子又嫩又青, 青翠的叶子有千万片, 不知道哪片是姑娘的心? 姑娘的心中如果另有他人,就避而不答或答非所问,如果早有爱慕,就可以用情歌向对方表白自己的心愿: 菩提是哥妹是花 鲜花生长在树丫 只要哥哥不嫌弃 妹妹穿新戴红哟到哥家。 傣族唱歌的最大特点是借物表情,多用汉语语法中的拟人手法,即把自己的主观想像用眼前所见到的客观事物艺术地表达出来,客观世界中的一花一木都成了表达思想感情的载体。由于傣族生活在千树万花的林海之中,男女双方在由衷的赞美对方或是含蓄的介绍自己时,一般多借用各种植物的特征和特性。在傣族的情歌中,小伙子一般都把自己的意中人比喻为植物娇嫩的花朵,如洁白的茉莉花,芳香的缅桂花,纯洁的睡莲花。而姑娘则喜欢把自己的梦中情人比喻为坚如磐石的大树,如魁伟的大青树,高大的椰子树和热烈的木棉树。 傣族赞哈(民间歌手)演唱的情歌和民间流传的傣族文学中,常常用以下几种热带地区生长的植物表达男女之间相亲相爱的美丽感觉: 大青树根深枝壮, 风吹不倒,活像帅哥。 菩提树神圣吉祥,爱慕钦敬,不怕风吹大雨和日晒,树上的叶片是姑娘的心。 槟榔树甜蜜爱情,回味无穷。 牛心果甜蜜的生活,用劳动和爱情去换取。 金凤花争芳斗艳,一生美丽。 洛木花经得住风雨冰霜,跟你一生不变心。 梭腊批迷人的香韵,一生只爱你。 白缅桂迷人清香、最懂人的心意。 黄缅桂迷人又芳香。 染颂花好命运。 茉莉花美丽又纯洁。 木芙蓉纯洁出香。 睡 莲心上人象睡莲一样纯洁。 黄姜花香韵四飘,美丽无暇的少女,小伙子送给姑娘的心花,戴在姑娘的头上。 皮哨子姑娘的眼睛如种子一样明亮,一样有神。 刺桐花少女的脸庞如其花朵一样 鲜红亮丽,青春多彩。 火烧花姑娘的美丽象其花朵编成的项链一样多姿多彩。 每当西双版纳的夜幕降临,傣族男女成双成对,三五成群相邀到村头路口,在根深 叶茂的大青树下,在月影晃动的凤尾竹中, 用自己最美好的比喻表达自己对心上人的爱慕之情,歌声成为傣族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精神盐巴。千姿百态的植物成了傣族情歌中张口就来的重要文化媒介。
个人分类: 瑞华评论|2454 次阅读|0 个评论
没有真正完美的人生【转,附件带音乐】
dongping2009 2009-6-19 13:40
不要期待自己完美, 更不要期待别人 世界本身就不完美, 又如何能期待完美的存在。 人的忧愁、痛苦或烦恼, 随时会发生,无法幸免。 伟大的事物尽都可以 用简单的文字来表 , 诸如自由、正义、荣誉、责任、希望。 单纯的事却往往难以达成。 人往往跨越他的真实面, 为了使人觉得他很完美很自如, 结果累积了沉重的负担。 无论你有多强的靠山, 都要凭自己的实力成长。 透过挡风玻璃迈向人生, 不要由后视镜反观人生。 不必在意跌落到那里, 重点是在那儿滑倒。 当你往错误方向前进, 你应考虑回转。 切记如意时善待他人, 因为失意时需要他们。 对祈望你给予鼓励、 需要你支持的人付出关怀与行动。 你沮丧时能带给勇气的人要铭记在心 。 有报复念头时, 先挖二个坟墓; 其中一个为自己。 ( 伤了对方也伤了自己 ) 对人说好话 , 必有善意的响应。 仁慈是最好的润滑剂, 能消除生活中的摩擦。 人们或许会怀疑您说的话或你的外表, 但他们将会相信您做的事。 当你遇见美好的事物时 所要做的第一件事, 就是把它分享给你四周的人。 才能让这些美好的事物 确确实实的散播到世界各角落 Dont expect perfection from yourself nor from any one else. Perfection does not exist in this imperfect world. A certain amount of care or pain or trouble is necessary for every man at all times . Many great things can be expressed in a simple word, such as freedom, justice, honour, duty, hope. The simple things are always hard. He who hides reality, and always wants to be seen as perfect, easy-going, etc. will be accumulating tons of weight. Youve got to do your own growing, no matter how tall your father was Look at life through the wind-shield, not the rear-view mirror. Dont look where you fall, but where you slipped. If youre heading in the wrong direction , you are allowed a U-turn! Be nice to people on your way up , because youll need them on your way down. Care and take actions to those who look up to you for encouragement and to those who need you at their side. Always keep in mind of those who show you encouragement when you are down. While seeking revenge, dig two graves - one for yourself Let all your words be kind, and you will always hear kind echoes. Kindness is the oil that takes the friction out of life. People may doubt what you say or what you are. but they will believe what you do. While you meet something beautiful, the first thing you should do is to share it with your friends anywhere. So that these beautiful things will be able to spread out literally around the world. 没有真正完美的人生
个人分类: 分享图文|5288 次阅读|11 个评论
[长篇连载]《我在工大这七年》之9:有音乐,所以有快乐
pony1984621 2009-6-8 09:14
《我在工大这七年》 之 9 :有音乐,所以有快乐 文/马志飞 凉风习习,波光粼粼。 岸边的垂柳拨弄着清澈的湖水,一抹拱桥镶嵌其间,恰似一幅水墨画。偶尔一两条金鱼跃出水面,仿佛跳动的音符,演奏出一曲动人的乐章。树荫下,几对情侣窃窃私语,不时传来银铃般可爱的笑声。 在太原呆了这么久,只知道迎泽公园是个清静的好地方,没想到,这里竟也是一处绝佳胜地。坐在公园的长凳上,我静静地聆听大自然这美妙的音乐,心情无比惬意。 没有人不喜欢音乐。音乐之于人生,犹如晴朗的夜空点缀了几颗闪烁的繁星。每当音乐想起,我们都会禁不住或轻声吟唱,或手舞足蹈,或触景生情而黯然神伤。音乐的神奇,仿佛是个永远解不开的谜。 虽不懂音律,但我还是特别喜欢听音乐,谈不上欣赏,却也能被音乐感染。无论是悠扬欢快的竹笛、如泣如诉的二胡,还是深沉典雅的古筝和大珠小珠落玉盘般清脆的琵琶,每一种乐器饱含深情的演奏总能深深吸引着我。一直希望能学会一种乐器,可有热心,无天赋,到头来,终一无所获。 上了大学,看到很多学生都能歌善舞,各有特长,特别是当我看到学校举办的晚会上那些演奏乐曲的同学时,真的好羡慕他们,羡慕他们快乐、浪漫的生活。 2003 年, CUBA 八强赛在理工大学中区体育馆举行,当时北区的新体育馆还没有建好,中区这个还没有改名叫训练馆。那天晚上正当比赛进行到最激烈的时候,突然停了电!场上场下乱作一团,喊叫声此起彼伏,谩骂声不绝于耳。这时,一首悠扬的乐曲从角落里传来,顿时整个体育场都静了下来,那是小号独奏《真的爱你》,不知是谁高超的技艺竟能如此吸引大家的注意力: 无法可修饰的一对手 带出温暖永远在背后 纵使罗嗦始终关注 不懂珍惜太内疚 后来,了解到,小号独奏的那位是我们理工大学军乐团的一位女生。也是因为那次,重新燃起了我要亲自演奏乐器的梦想。军乐团招新,我踊跃报名参加,经过几面试,最终有幸入选,本想按自己的爱好选学萨克斯,后来由于身高的缘故,军乐团建议我学长号,因为长号需要手臂长的人,而且集体演奏时通常是站在最后一排的。非常可笑的是,第一次拿起长号,我怎么吹也吹不响,一连训练了好几天才搞清楚原来长号的发声原理是和竹笛竟然是不一样的! 此后的每天早上都是 6 点多准时早起,一阵小跑来到北区智林餐厅楼顶的大学生艺术团,在这里练习演奏。其实,这一年应该是我生活最有规律的一段日子。天天如此,从不间断。在这里我认识了很多好朋友,也有幸见识了许多演奏乐器的高手,表面上看起来都是普普通通的学生,居然有不少人过了钢琴多少级、小提琴多少级,真是藏龙卧虎之地,让人不可小瞧。 自从参加了军乐团,我们学会了很多曲目的演奏,多数都为进行曲,因为进行曲适合于集体演奏和正式场合的演出。从事过最多的活动就是参加各种仪式,如颁奖仪式、 CUBA 拉拉队走方队、各种晚会、迎接领导等等。很喜欢穿上乐团服装的那种感觉,站在队列当中,虽然没有人会注意到你是谁,但当整个乐团演奏出的曲子响起在自己耳边的时候,那种自豪,那种激情,那种兴奋,再加上点儿紧张,真的难以用语言形容。 记得有一次,我们正在新落成的北区体育馆前训练,几位领导过来视察,大家全神贯注的排练曲目,无暇分心。等领导走后,指挥问大家:刚才是谁来看大家了,知道么?很多人都说没看清,指挥告诉我们,是政协主席贾庆林来视察了。大家那个后悔啊,这么大的领导来我们工大竟然都没有看上一眼,太可惜了。只知道是领导来了,当时我连眼睛也没敢转一下,光顾吹号了,瞧我注意力多集中啊! 小学的时候就学过滥竽充数的故事,等上了大学才明白,滥竽充数是件多么尴尬的事情。 04 年 5 月 1 日,结婚的好日子,有家婚庆公司请我们参加婚礼演出。我还以为这和平时的演出一样呢,根本不惧它,等到了婚礼现场我才傻了眼,原来这家婚庆公司的演出团队只有五个人:一把电子琴、一台架子鼓、一把萨克斯、一个小号、还有一把长号,由我负责。以前的演出可都是几十个人在一起,整个团队包括萨克斯、大号、小号、长号、单簧管、双簧管、大鼓、小鼓等等,可现在只有五个人怎么演?这不是开玩笑么?没有办法,既然已经来了,就不能回去,赶鸭子上架,不上也得上了。更搞笑的是,我们几个人站在台上,演奏的曲目都是些什么《好日子》啦、《抱一抱》啦乱七八糟的东西,我可从来没有吹过这些玩意儿,这不扯淡的么不过还好,主旋律都不在我长号这,我的分工就是在低端徘徊,做和声,关键的音律部分保持一致就可以了,平时也听过这些歌曲,还能够瞎凑合一会儿。台上我们吹吹打打,台下的观众基本上都把注意力放到漂亮的新娘子身上,也就没啥人发现我们有什么异样。但演出时那种心虚和紧张可是前所未有的,当即我就暗下毒誓:以后可不能做这种忽悠人的把戏,太没面子了。 以后的日子里,我再也不敢跟别人说我会演奏乐器了。集体完成的事情,虽有你的功劳,少了你也少不了多少,可是离开了集体,一个人混,真的好难。这也是我在军乐团里最大的感受。 走在柳巷街头,偶尔会看到有人抱着吉他,伫立路边,尽情哼唱,我就会驻足片刻,感叹他们生活艰辛的同时,也欣赏他们的才华和乐观的态度,有时候我也幻想,如果我能像他们一样演奏这么美妙的音乐,我也愿意到天桥底下放声歌唱,尽情宣泄心中所有的爱、恨、情、仇 2009 年 6 月 7 日作于龙潭公园
个人分类: 原创文学|3950 次阅读|0 个评论
包容一切的寂静之声(视频和译文)
biozhang 2009-5-18 06:12
张星元:包容一切的寂静之声 陈伟老师在博文(http://159.226.26.14/blog/user_content.aspx?id=232430)中推荐了英语歌曲 《The Sound of Silence》 (点击歌名见视频节目 ),这是1967年上映的奥斯卡获奖作品《毕业生》的插曲,很感人。我喜欢保罗•西蒙的这首歌,这是一首听第一遍就可以打动人,多年后仍使听者动容的歌曲。当然应该用英语唱,但为了加深理解,我试着把它的歌词译成中文,与网友切磋。 《The Sound of Silence》 《寂静之声》 Hello darkness, my old friend 哈罗,黑暗,我的老朋友,   I've come to talk with you again   我来了,我们再聊聊!   Because a vision softly creeping   梦幻轻柔地弥漫过来,   Left its seeds while I was sleeping   在我睡着的时候把种子撒落在,   And the vision that was planted in my brain   我的脑海里。   Still remains   难忘的梦幻,   Within the sound of silence   沉浸于寂静之声。 In restless dreams I walked alone 在焦躁不安的梦幻中我独自行走在——   Narrow streets of cobblestone   狭窄的鹅卵石街道上。   Beneath the halo of a street lamp   在路灯的光环下   I turned my collar to the cold and damp   寒冷和潮湿让我竖起衣领;   When my eyes were stabbed by the flash of a neon light   霓虹闪光刺得我眼睛生疼,   That split the night   它划破夜空,   And touched the sound of silence   触摸了寂静之声。   And in the naked light I saw 在的暴露无遗的灯光下, Ten thousand people 我看见成千上万, maybe more 也许更多的人:   People talking without speaking   交谈而没有用嘴,   People hearing without listening   听见而没有用耳,   People writing songs that voices never share   谱写歌曲却从不与人同唱,   And no one dare disturb the sound of silence   (似乎)没有人敢打扰这寂静之声。   "Fools" said I, "You do not know   我说:“傻瓜,你们真的不知道   Silence like a cancer grows”   沉默看来有滋生社会恶习的可能?!”   Hear my words that I might teach you   听我说可能对你有教益的话,   Take my arms that I might reach to you   挽住我伸给你的手臂。   But my words like silent as raindrops fell   只因为我的话无声犹如飘落的雨滴,   And echoed in the wells of silence   却会在寂静的水井里发生共鸣。   And the people bowed and prayed 人们低头祈祷,   to the neon god they made.   朝着他们自造的霓虹之神;   And the sign flashed out its warning   霓虹闪现警示信号,   And the words that it was forming   构成字句,   And the sign said:   晓谕芸芸众生:   "The words of the prophets are written on the subway walls   “先知的话都已写在地铁的墙上,   and tenement halls   公寓的门厅里 ;   And whispered in the sound of silence."   先知的话已和声细语地融入了寂静之声。”
个人分类: 接力棒|4267 次阅读|1 个评论
对艺术的一点感想
cutefay 2009-4-15 16:37
我常常会想:什么样的艺术作品或形式是好的?怎样去欣赏艺术? 世界上有很多好的艺术作品或者形式,例如音乐、美术、舞蹈等等,有很多的世界级的名作。这些作品之所以能够成为千古流传的世界名作,自然它们是一些很好的艺术作品。对于有些好的艺术作品,你会很想去欣赏它,因为这作品能够给你带来一些感觉;然而我觉得并不是每个人对每件好的艺术作品都能够欣赏得了。也就是说,如果一个人之前不知道某件艺术作品是世界名作,让他去看或者去听,他不一定见到每一个世界名作都能够感受到它是世界名作,也并不知道这作品好在哪里。 或者说,很多好的艺术作品,甚至是大多数好的艺术作品,并不是普通人能够欣赏得了的。上个月底我们所组织学生去中山音乐堂听哥本哈根少女合唱团的《美人鱼在歌唱》,很多同学听了一会儿就听不下去了,要么在打瞌睡,要么离开了。我觉得难得来听一次音乐会,就用心地去听,我能够感受到他们唱得很好,因为我以前也在我们学校的博士合唱团呆过一段时间,对合唱的要素方面还是有所了解的,但是我却没有被她们歌声所打动,也就是说,我没有真正欣赏得了她们的合唱艺术。为什么会这样?我想一方面是我对合唱这种艺术形式不大感兴趣,另一方面是她们唱的歌曲也都不是我喜欢的歌曲。 我觉得能够让一个人欣赏的作品,一方面,它应该是一件好的作品,另一方面,它的风格等能够被这个人喜欢和认同。 有人说,一件好的艺术作品应该是具有创新性的作品,也有人说,一件好的艺术作品应该是具有思想性的作品。我觉得,一件好的艺术作品,应该是能够让部分人看到或者听到它的时候,内心会产生各种各样的情绪、甚至共鸣的作品。我觉得有人说作品包含思想,其实并不是作品本身包含思想,思想是来自人的意识对客观事物的反映,不同的人看到同样的一件作品所产生的感受是不同的,所以我觉得说一件作品包含着什么样的思想是不科学的说法,你觉得这作品包含着什么样的思想,而很可能另一个人则觉得这作品包含着另外一种思想。并且,每个人在不同的心境下对同样一件艺术作品产生的情绪是不同的,例如对于一件作品你心情愉快的时候看它或者听它,可能觉得这件作品很普通,而当你心情压抑的时候,却觉得这件作品很能够打动你的心。另外,正是因为不同的人看到同样一件作品的感受不同,所以往往一件作品不可能被所有的人觉得好,只能是一部分人。 题外话:最近在所里排练一个表演唱的节目,排练的时候,我想起来自己的一件经历:小学一二年级的时候,我唱歌很好,每次音乐课上当我们学完一首新歌之后,音乐老师总是让我先唱给大家听。那个时候我音准不错,能够把每个音符唱得很准,节奏感也强,音色又不错,我也很喜欢上音乐课。后来上三年级,我们换了个音乐老师,她不会在课堂上找人唱歌,所以她也不知道我唱歌唱得好。三年级的时候有一次学校要组织一些人参加市里各小学的合唱演出,就从各个班级挑了人大概一半以上的人,但是没有挑到我,因为他们是看长的个子来挑人的,那时候我很瘦小。后来合唱的人数还是不够,就从剩下的人中挑选,这次挑选是看看歌唱得怎么样。在那个挑选的教室里,我见到了我一二年级的音乐老师,她见到我很高兴,告诉其他的老师我唱歌很好,她们让我唱了唱,觉得唱得不错,让我先回去。当时我满怀希望地回到教室,后来我们班主任告诉我说,她们觉得我个子矮,所以不让我参加合唱。当时我难过地哭了,班主任安慰我说,等我以后长高了就可以参加了。 自从那之后,我就很少唱歌,后来节奏感越来越差,唱歌经常把握不好节奏,音准也差多了,一首歌需要唱很多遍才能够把调儿把握好,并且唱歌不圆润。似乎小时候的那种音乐天赋消失了,真是可惜了我一副好嗓子。现在的唱歌水平,也就只能在舞台上跟其他人一起合唱,或者在KTV里自娱自乐了。
个人分类: 菲亦所思|6466 次阅读|4 个评论
昆虫世界的音乐家
hexapodium 2009-3-22 23:23
螽斯,是一类能产生鸣声的昆虫,与蟋蟀、蝗虫、蝼蛄等昆虫的亲缘关系较近,属昆虫纲直翅目螽斯科。在它们的头部,有一对大而明亮的卵圆形复眼,位于头前上方两侧,由很多小眼组成;有一个向下的口器,适于咀嚼植物组织,由上颚、下颚、上唇和下唇等部分组成,上面还有感受味道的器官;还有两条如细丝一般的触角,比螽斯的身体还要长,主要用来触探和感受环境中的化学气味。它们的耳朵长在前足胫节的基部和前胸的侧部,能听到甚至连我们人类的耳朵都听不到的声音。雄性能发出高亢动听的鸣声,用来吸引配偶前来交配。不过,不同的螽斯种发出的鸣声不同,这样有利于昆虫种内的通讯,避免与其它的种产生混淆,这也为昆虫学家对它们进行分类提供了依据。 螽斯的英文名katydid,就是由一种螽斯鸣叫的声音而来, 这种螽斯的鸣叫仿佛在唱Katy did, Katy did。这悦耳的声音不是出自口中,而是通过分别在左右翅上的音齿和刮器相互摩擦发出声响,再经翅上的一个叫镜膜的区域把声音放大的。螽斯的身体有很好的保护色,其色彩同绿叶一般,碧绿碧绿的,躲在草丛里时很难被捕猎者发现。它们停息的时候,两对翅顺斜覆于体上,呈屋脊状;前翅稍硬化,狭长,后翅上有的有醒目的色斑,当危险来临时,色斑闪现,可吓走来犯者。在胸部,长有三对足,前面的两对适于爬行,后面的一对肌肉特别发达,适于跳跃。雌性的腹部有一很大的镰刀状产卵器, 用以插入土壤或植物,把卵产在里面。 该虫属于不完全变态,一生要经过卵期、若虫期和成虫期,没有蛹的阶段。雌雄交尾后,卵会成排产在寄主植物或土壤内。幼小的螽斯体型同成年的大同小异,只是个体较小,翅和生殖系统发育不够完全,要等脱4到5次皮后才能发育为成虫。螽斯完成一代所需要的时间,随种类、地理位置、温度、季节不同而有差异,一般一年可发生1-3代。幼虫和成虫均为分散栖息,多夜间活动。由于有发达的视觉、听觉、嗅觉、味觉和运动系统,因此它们非常灵敏,有很强的警觉性,活动力很强。它们大部分时间是在植物的枝、叶、花上歇息、爬行、取食,有时也会到地面。当遇到敌害时可跳跃逃遁,也可跳跃起飞。 螽斯在世界上广为分布,目前已知约350种,主要在热带和亚热带地区,在我国也有分布,代表种有中华螽斯。多数种类为植食性和多食性昆虫,有的是农业上的害虫。 (此文曾发表于2000年知识就是力量 5:45.) 宋韩祐螽斯绵瓞图(来自百度网)
个人分类: 虫事|8584 次阅读|2 个评论
喜忧参半话人生
duke01361 2009-3-9 23:36
   庄子《外篇·至乐第十八》中有这样几句话:“夫天下之所尊者,富贵寿善也;所乐者,身安厚味美服好色音声也;所下者,贫贱夭恶也;所苦者,身不得安逸,口不得厚味,形不得美服,目不得好色,耳不得音声也。”这可以说是天底下人的一种通性。   有钱花,身价高,长寿,心善,众人所追求。快乐的身家平平安安,吃的是海味山珍,大鱼大肉。穿的是华美的衣服,看的是美景美色,听的是动人的音乐。这种生活会让人多么向往。而贫困,卑贱,百病缠身,或者心性邪恶,是人们所惟恐避之不急的。而更痛苦的莫过于漂泊流离,居无定所。不得安逸,吃不上喝不上,缺衣少食,更何况没有美色和乐耳的丝弦铿锵。然现实中,凡事好坏参半,很少有至善至美的。“夫富者,苦身疾多,多积财而不尽用”,“夫贵者,夜以继日,思虑善否,其为行也亦疏矣”,“寿者诨,久忧不死”这些不都表明人的一生喜忧参半吗?为“道义”而死的人,人们都称其为善,但死了终归是死了,难道死了人也是好的?!所以说呀,道家认为人追求这些其实是很不值得的。活着就活着,别有太多的想法,还是什么也别干的好。把一切看开了,顺其自然吧!显然道家的这种观点并不为很多的人所接受。   在过去的中国,儒家思想在读书人的圈子里占据着主导地位。儒家的观点则认为,人分三六九等。而凡 君子人等应该讲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和道家的“无为”相反,主张积极“入世”。在儒家看来“家穷亲老,不为禄仕”是不“孝”之一种(《孟子·离娄》),而学好了不做官,也是非常不应该的(语见“学而优则仕”)。在儒家的眼里,只要是能够“入世”,那些所谓的“富贵寿”又能算得了什么?固所谓“君子固穷”(《论语·卫灵公》),君子不应该因为贫穷而改变自己的操守,“鞠躬尽瘁”和“威武不屈”“富贵不淫”。在这个问题上佛教的主张和道家颇相似,而基督教则与儒家又有很多地方不谋而合。比如佛教主张“跳出三界外,不在五行中”,这其实比道家和道教走得更远些。基督教要求人们忠诚信善,鼓励人们“追求”和“有为”,和儒家思想在很多地方相近。在中国历史上,常有“道”者出隐入世辅佐政纲的,比如诸葛孔明辅佐刘备,刘伯温辅佐朱元璋,魏征辅佐李渊和李世民等等,但几乎没有一秃头大和尚这样做的。同样儒家弟子曾几度左右了朝纲,基督教曾在很长时期里是西方国家的国教等。如果说人类的这些文化现象是人们思想和价值观的体现,那么具体到一个个具体的人来讲,具体到一个个的人生来讲,这些近乎彼此冲突的信念和价值观必然会直接导致人生的喜与忧。那么何为人生的喜与忧?要理解这个问题还得回到人类的文化上来,也就是说判断“喜”和“忧”关键看你用哪把“尺子”去衡量它们。   在道者眼里无所谓“喜”,也无所谓“忧”,诸如“塞翁失马,焉知非福”“塞翁得马,焉知非祸”?而在儒家看来“家穷亲老”而没能混上个一官半职的就应该是非常大逆不道的事了,而这在道者眼里又能算得了什么?因此人生感受的好坏全赖如何看待和理解人生。如果你认同并羡慕那些所谓的高官显爵,功成名就之人,而常常为自己不能及而心有戚戚,那么你是用了儒家的“尺子”。如果你羡慕那些放歌田川山野,刻意尚行而又离世异俗,高论怨诽之士,则你是采用道家的立场。然居世久矣,人人会不免“语仁义忠信”信奉“恭俭推让”,难免不会教诲人等求大功,立大名,礼君臣,正上下,以求得社会祥和进步;然居世久矣,又没有人不欲“就薮泽,处闲旷,钓鱼闲处”求得“半日浮生”。此所谓张驰人生,又能有什么是非对错之分?   这样看来人生也只能是喜忧参半啊!
个人分类: My Ideas|3229 次阅读|0 个评论
“狗声演唱”。
liuysd 2009-2-16 10:19
新的一年到了,紧张的学习、研究就要开始了。上传一封快乐的邮件:狗声演唱。感觉疲倦时,您不妨听听,放松放松吧! 台灣第一個狗狗演唱團體「三狗組」首張 自製 自唱 音樂專輯
个人分类: 开心一刻|3724 次阅读|1 个评论
古筝为什么没有传世名琴
eloa 2009-1-24 23:08
赵勃楠 发表于 2009-01-12 20:45 有些乐器有所谓的传世名琴存在。比如古琴,就有唐琴春雷、九霄环佩、太古遗音等,一千多岁了。唐代后的琴,比如明琴、清琴相对更多些。值得一提的是,太古遗音还在2008年北京奥运会上奏响。 提琴也有很多传世名琴,比如斯特拉迪瓦里制作的琴,还有瓜瓦内利的,都是价值极高的古乐器,它们一般都有200300年的历史,比古琴少多了。 古筝有着大约2500年的历史,一般看来,这是当今实用乐器中比较惊人的一个纪录。比起小提琴500多年历史来,我们的古筝看起来比它们有更加悠久的历史,这足够让国人自豪了。 【名琴太古遗音。】 【名琴春雷。不少人都认为这张琴应该是目前价值最高的唐代古琴了。这张琴是唐代著名的制琴大师雷威所作,现在在台北故宫博物院。我上次去台北走马观花看过一次。】 但是,古筝却没有一台像九霄环佩或是斯特拉迪瓦里那样的传世名琴。这也让不少爱好者觉得扫兴,为什么古筝2000多年历史,却没有一台知名度很高,历史悠久的古筝流传下来呢? 【这是一把由斯特拉迪瓦里于1714年制作的琴凯达将军。这把琴大概价值在400万美元以上,现在应该还在洛杉矶交响乐团。2004年它曾经被偷走,不过几天后完璧归赵了。】 这个问题很复杂,但是也并不是不好理解。 首先,所谓传世名琴,必须在现代也有很高的实用价值才可以。想要存在传世名琴,那么这种乐器本身必须要先要达到了一个相对稳定的情况,然后才有在几百年甚至数千年后还能使用的可能。 以古琴为例,它的形制大概在周代时就已经定型。据传说记载,伏羲造琴,一开始是五根弦,内合金木水火土五行,外合宫商角徵羽五音。后周文王吊子伯邑考,加文弦一根。周武王伐纣,又加武弦一根。至此古琴为七弦。传说大都能够反映一点现实,我们认为古琴在周代或春秋时期得到定型,这个是没有什么太大问题的。孔子弹的琴,与我们现在乐器厂新造出来的古琴,结构上都没有什么太大的差异。 小提琴大概定型于16世纪。不过要是说起起源来,它可是有着大概5000年的历史。不过它真正定型是在16世纪左右。那个时候的小提琴,与现在的基本上没有太大差别。 而古筝则完全不同,古筝最开始也是五根弦,然后开始不断增加,大概在战国或者秦朝时加到13根,然后一根根地增加,到了明清时增加到16根,直到20世纪50年代才大致定型为21根弦。 古琴、小提琴定型比较早,所以它们才有出现传世名琴的可能。这些有着几百年甚至数千年的乐器,仍然可以演奏所有的音乐文献,具有和现代乐器一样的实用性。而这便是传世名琴的最主要因素。 古筝则不同。其实几百年前的古筝并不是一台都没有流传下来,但是那些十几根弦的古筝已经演奏不了现代的大量音乐作品,实用性极其有限。而它能演奏的那些过去的乐曲,大多是民间小调,其艺术价值有限,并且也有些脱离现代的审美观念。并且,古筝的制作方法不够规范,很多地区的筝都有自己的制作习惯,尺寸、弦数、弦距、弦的材质等都有差别。这样,古筝就难免存在山东人弹不惯客家筝,广东人弹不惯河南筝的状况。这也客观上限制了古筝的流通。而古琴要好的多,它早就把乐器的很多技术细节附会上阴阳五行,虽然是没有什么科学根据的玄学,但是确实起到了规范化的作用。比如琴长三尺六,象征周天360度;前阔八寸,按八节;后阔四寸,按四时;厚二寸,按两仪,等等。小提琴等乐器在定型后,其尺寸也基本就确定了,西方人在工艺上比较严谨,不存在随便制作的情况。 这样一来,这些有着一定年头的古筝,其价值也就更多的体现在它的年龄上了。古筝不是没有古董筝,但是确实不存在一般意义上的传世名琴,其最主要的原因就在于此。 其次,要想有传世的价值,这种乐器必须有着比较深厚的人文内涵。 光有悠久历史,并不能保证它就一定有较高价值。年头长的不一定就比年头短的值钱,这在文玩界艺术界是个常识。比如瓷器,一个明代官窑瓷器充其量500年历史,但它绝对比秦汉时2000多年历史的瓦当值钱。 一般来说,越是有着人文内涵和底蕴的器物,越是有价值。古琴就是这样,那些传世名琴大多是流传有绪,在皇家内府甚至是史书上都有记载,有的上面还有藏家题款。这都是传世古琴名贵的因素。而且,古琴一开始就属于人文乐器,是中国乐器中地位最高的,一直受到文人雅士的喜爱和推崇。古筝就不一样了,它是世俗化的乐器,属于民间乐器,虽然也有很多古人喜欢它,但终究还是更倾向于民间百姓。换句话说,当年古代那些收藏家或者票友们就没怎么捧过古筝,他们都去捧古琴了。捧古筝的老百姓呢,人数倒是不少,但是没有发言权。 这么一说,喜欢古筝的朋友大概觉得有点不平衡:凭什么他皇宫内府收录了就有价值呀,不是说人民群众当家作主嘛!您还别生气,这个事咱们还真没法多说,因为人家就是这么个规矩。换句话说,我姥姥是淳朴的劳动人民,应该就是报纸上天天说的当家作主的那种,她老人家喝水用的瓷杯要是拍卖,能卖10元估计还是我举牌。而这要换成是咱们的公仆毛主席用过的,估计能进中国革命博物馆。甭说我姥姥她老人家心里肯定平衡,在座的各位哪个说不平衡的,我姥姥这个杯子就卖给您了! 不过也正是因为这样,古筝充满了改革精神,一直在不断地随着社会变化来进步,这也是古筝在今天大受欢迎的根源。而古琴则因为太过拘泥历史和传统,被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收录进去了。两相比较,还是宁可没有所谓的传世名琴,而保证它的发展比较好。 再次,就是乐器本身的质量问题。 能够成为传世名琴的乐器,必须质量极其稳定,在几百年甚至上千年后仍然能有不错的表现。古筝构造特殊,很难在几百年后还保证不错的音色。这是因为,它的面板承受着很大的压力,所有弦的张力通过筝码都压在面板上,这对乐器本身是个很大的破坏因素。而古琴没有码子,弦对乐器的压力很小。小提琴只有四根弦,并且比较短,平时不用又经常把码子卸下来保存,这对乐器的保护也比较重要。 古筝体积、重量也比较大,这也对乐器自身造成一定的影响,时间长了乐器本身就容易因为自身重力而产生某种变形,自己把自己压垮。相比之下,古琴小且轻,平时一般还都是竖着挂起来,就是因为怕平着放时间长了导致乐器塌腰。看到了吧,那么小那么轻一个古琴,还会因为自身重力原因导致变形。小提琴本身就非常轻巧,但藏家也都是很注意摆放,基本也都是挂着。古筝比较重,无论怎么摆,自身重力的影响都很难完全避免。所以,小提琴可以几百年后依然有相当不错的声音,古琴历经千年仍然可以发音,但是古筝往往几十年后音色上就不那么尽如人意了。即使制作工艺大大提高,也很难避免这种情况发生。 与古筝类似的还有钢琴,钢琴被誉为乐器之王,但是仍然没有类似斯氏小提琴那样的名琴传世,其原因也差不多。不过,有没有传世名琴其实并不是什么重点,我们是欣赏音乐,并不是欣赏乐器本身。虽然没有传世名琴存在可能会对爱好者的心理上产生一点影响,觉得不够完美,但是大家也应该知道的是,存在传世名琴的乐器种类并不多,比如中国乐器,差不多也就古琴有这种殊荣,二胡、琵琶、笛子等都没有。外国乐器也差不多,虽然可能有古董乐器,但是基本上都没有实用价值了,比如我在爱尔兰就看到过大概1000多年历史的竖琴,在博物馆里摆着,这种古董乐器是不能称为传世名琴的。目前,21弦古筝已经基本定型,如果古筝就此停止发展,不再改变,也许再过几百年也会有一些传世名琴出现哦,不过我想看我这篇文章的人是看不到这些传世名琴啦。
个人分类: 其他|1893 次阅读|1 个评论
每天听半小时音乐降胆固醇
jiangbaoguo 2009-1-9 15:58
据美国健康日网站报道,听音乐不仅能陶冶情操,还能降低胆固醇水平,起到改善心脏健康的作用。 美国马里兰大学的研究人员调查了近万名当地居民,他们的平均年龄在36岁。结果发现,经常听自己喜欢的音乐的人,其血管输送血液的功能比从不听音乐的人高26%。研究人员分析,音乐能增加血液中一氧化氮的水平,而一氧化氮有助于预防血栓、减少坏胆固醇在血管中的堆积。研究还发现,常听红辣椒乐队及麦当娜的音乐,可以提高耐力;而18世纪的交响乐则可以改进大脑的注意力;但重金属音乐会使血压升高,不利于健康。 这一研究的负责人迈克尔米勒说,虽然音乐升高一氧化氮的作用只持续数秒钟,但其累积效应会持续很久,而且有益于各年龄段的人。因此,他建议人们在工作之余,不妨每天听上半小时的音乐。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301 次阅读|0 个评论
透视“刀郎现象”:从音乐到社会
热度 2 刘玉平 2009-1-6 21:23
写在刀郎 2002 年的第一场雪专辑发行五周年 艺名:刀郎 原名:罗林 身高: 173cm 生日: 1971 年 籍贯:四川省资中县 知道刀郎,是五年前的这个时候,他以《 2002 年的第一场雪》掀起了流行乐坛的一场风暴。作为同龄人,一直比较喜欢他的歌曲。特别是他翻唱的红色经典为代表的许多老歌,常常引发由于生活经历与人生体味交织而成的情感共鸣。现在三十五岁以上的男同胞,估计有不少喜欢听他的歌。记得那一阵,出租车、长途客车、车站、码头甚至公厕,都在播放刀郎的歌曲。 一把木吉他、一把贝司、一副键盘和一架鼓的简单配器,配合着他那朴实宽厚、高亢而有几分沙涩的嗓音,投入而几乎不加修饰的演绎,全然一个饱经沧桑的成熟男人率真的倾诉宣泄。直接而平实的歌词,简洁而略显老套的旋律,简单而略显稚嫩的编曲制作,却营造出几分悠远苍茫的大气与豪迈、编织出几分朴实坦荡的成熟与沧桑,在不经意间就可能触动你内心深处那些沉淀已久的感受。在业界追踪西方音乐的大潮中,刀郎凭借自己在新疆长年生活的体验,以西部少数民族音乐为着力点,进行着民族音乐的有益探索。虽然这些探索与王洛宾等大家相比显得肤浅和幼稚,但他在默默地走着,从戈壁大漠到青藏高原,从男女之情到人生感悟。 业界对于刀郎的评价褒贬不一,在某些业内权威人士眼中,属于不是我们的路子,专业水准不高。在现时的评价体系下,如果刀郎参加两年一度的青歌赛,估计连决赛阶段都进不了。但就是这样一个其貌不扬、略显腼腆、四川音乐学院同等学历的四川哥儿,以类似于今天草根文化,甚至是民科、山寨风格,用 8 张专辑创造了近 700 万的发行量,书写了近年来大陆流行音乐的一段传奇。 如果说刀郎的原创歌曲,在词、曲和唱等方面都还显得有些生涩稚气,那么刀郎翻唱的那些老歌,则带来一阵强烈的冲击,这才是来自我们日常生活里的歌声。那些久久不能忘怀的旋律,在精神失却、信仰迷茫的当今,带来的不仅仅是回忆,更有几许反思和砥砺:人可以活得渺小,但不能活得没有精神;人可以活得很现实,但不能活得没有信仰。刀郎 2008 年初推出的《红色经典》,所选歌曲可谓是实实在在的经典,如果把这些老歌和今天的流行歌曲相比,流行程度、在中国音乐史上的深远影响均过之而无不及。记得在大学毕业前夕的 1993 年初, 李玲玉、孙国庆、屠洪刚、范琳琳、李 力、景冈山、朱 桦、无 鸣 、赵 莉、李小文 等 当红 歌手合作完成的《 红太阳 -- 毛泽东颂歌新节奏联唱 》专辑,创造出至今为止中国流行歌曲单张专辑发行量 700 多万张的最高纪录。 流行音乐本来就应该面向不同的人群,而不仅仅是音乐界和年轻人的专利。每一个人都应拥有适合自己的流行音乐,然而当前流行音乐却过分专注于年轻人,完全忽视了中老年人。刀郎的出现,正好填补了这一大块空白。 把刀郎称为平民歌手也好,民间艺人也罢。流行乐坛星来星去,时尚前卫的听多了,特别是过度包装和矫揉造作带来的审美疲劳,也需要一些单纯粗浅而朴实无华的来加以调剂。这就好比膳食结构,不仅需要细粮鱼肉甚至山珍海味,也需要杂粮粗粮和萝卜白菜、小葱拌豆腐之类的家常菜一样。我不敢说刀郎的歌曲能成为经典,但可以肯定的是,这一现象反映了当前不少人对音乐的一种审美取向。刀郎绕过所谓的规则和体制,直面市场和劳动人民,从而获得了成功,无疑让把持着音乐圈话语权的某些专业权威人士,体会了什么是莫斯科不相信眼泪。 刀郎现象表明,音乐没有贵贱之分,只有风格之异。作为来源于生活的艺术,阳春白雪、时尚前卫是一个发展方向而不是全部。不立足于人民大众、不立足于生活,艺术难以获得长久的生命力。我们需要反思的不仅仅是音乐、艺术。对于科学而言,确实需要 SCI 、需要诺奖,但科学并不能仅仅为了 SCI 、诺奖之类的而生存,从根本上讲,人类的需求和社会的发展才是科学进步的源泉。 在一定程度上,刀郎现象与目前的 山寨 现象 、 山寨 文化 颇有几分相似,它们的共同特点就是:大众化、通俗化和反权威化。反观中华文明出现以来的数千年历史,总体上不就是草根与精英两大利益集团之间一场未尽的博弈吗?在精英主导社会话语权的运行机制下, 草根文化、山寨文化,在一定意义上,不正是平民老百姓对所谓精英规则的一种挑战和讽刺吗?祖先们创造的和谐两字实在精妙, 和 = 禾(表示粮食) + 口(表示嘴),其意思就是人人都有饭吃;谐 = 言(表示说话) + 皆(表示都),其意思就是人人都能说话。 虽然把和谐二字解读为人尽饱食、人皆畅言的意思有些牵强,但是,这种人尽饱食、人皆畅言的社会生存状态,何尝不是人们所要追求的普遍的社会生存状态呢,又何尝不是对和谐社会的一种合理而现实的理解呢?在人类文明高度发展的现代社会, 方方面面博弈规则的构建,鱼与熊掌,可兼得乎? 历史上,把持话语权的精英试图按自己的意愿粉饰史册,但却不断被草根、刁民用各种方式所戏弄,真实的历史按照以多数人的利益为取向这一内在的规律,迂回曲折地向前运行 1 、 百度百科 刀郎 2 、 我爱音乐网 刀郎 * * * 作为一名普通的地质人,时常孑行在连绵的山峦,或者跋涉于幽深的峡谷,顶着炽热的烈日、迎着狂暴的风雨,如果让我放声高歌,我更愿选择是那山谷的风和刀郎的歌曲,来抒发心中的感慨和豪情。 小刺猬获院公派资助赴西澳访问留学期间,于 2005 年 9 月在当地中华会馆主办的华语歌曲大赛上,演唱过刀郎版怀念战友。当时,到 Perth 刚三个月,还未与妻、子团聚,又没能在祖母和父母身边尽孝,三则时逢大姐去世周年,这首歌曲颇能代表当时的心情。虽然小刺猬从小喜欢音乐,但没有经过任何专业训练,加上亲友团人员 =0 ,重在参与、贵在交流,根本就没想去拿什么奖。一个音乐山寨、民科,与青年组( 40 岁)其他十余名 20 多岁经过一定训练专业或半专业级的年轻人同台竞技,成绩自然不理想。但咱要的就是管你东西南北风,歌声自在我心中的豪气,抒的就是对故乡亲人的绵绵思念之情。呵呵,居然有四位素不相识的朋友给咱投了友情票。下来后,一位评委对我说,唱得不错,挺投入的 去年暑期,一位从小学到中学同窗近十年的 MM 回乡省亲,在筑的十余学友设宴接风,餐毕就去 K 歌。都是快奔四的人啦,刀郎的几首歌曲,自然是几位男同胞的必选。哥几个便一阵尽情高歌,歌厅跑堂的小伙子来了几次,前几次来把门关紧,最后一次,无奈地问我们能不能换其他歌曲。我们反问,唱得难听啊?答曰,唱得不错,就是声音太火爆,其他好几个房间的客人有意见了哈哈,哥几个自己先乐了。 * * * 刀郎重新演绎的这首 我的祖国 ,是他的歌曲里我最喜欢的一首。它就象日常飘荡在田间地头、大街小巷的歌声一样,感觉是如此的朴实亲切,难道这不正是对祖国母亲自然而深情的赞美吗?歌曲以简洁明快的键盘、电吉他和定音鼓的混音拉开,似建设工地机器的轰鸣、间夹着几声榔头敲打,也似列车的卡哒声、夹着些许田间的牛铃声,隐约铺陈出一幅宏大的画面,引出刀郎那宽厚的中音,朴实地赞美着着秀丽的河山和勤劳善良人民;高潮部分,鼓点加强并和入了悠扬的笛声,伴随刀郎高亢而略带沙哑的声线和大气磅礴的演绎,将建设祖国和保卫祖国的豪迈气概尽情展现。 歌曲我的祖国 作词:乔羽 曲:刘炽 演唱:刀郎 URL: http://player.youku.com/player.php/sid/XNDI1OTk5MzI=/v.swf * * * 附:刀郎歌曲专辑
个人分类: 诗词书画音|6180 次阅读|18 个评论
专业分工后的现代人生活的异化
ymdushandong 2008-12-30 21:45
前两天在电视上又看见齐秦了。接近五十岁的人在舞台上麻木的唱着情歌。我突然替他感到很凄凉。 我经常有这样的一种感觉:我们都很可怜,现代社会建立在社会分工的基础上,我们都被统统异化:有医生,有警察,有音乐人,有演员。最可怜的是那些暴露在公众视线下的公共人物。就像生物体细胞一样,最初的细胞,经过发育后异化为了血液细胞,骨骼细胞,肌肉细胞,毛发细胞。这个过程中我总觉得伴随着某种无奈和悲伤。 我们设想,有一个年轻的有才华的青年,他因为生活中的感动而写出了一些感人的歌曲,比如失恋情歌。他被签约了,歌曲里面的情绪夹带在歌曲里面卖给了消费者。商业机构因此获得利润,这个机构会用利润中的一部分提供给这个青年人,购买他更多的类似的歌曲。以后的青年人的创作就由最初的有感而发的创作动机变为了有利可图的创作动机。他挖掘生活中的点滴类似的感受和经验,将这些加工成新的歌曲,买给唱片公司。逐渐的,他由一个流浪歌手转变为了专业歌手。下一步是什么?如果他不主动反抗这种趋势,他会渐渐失去生活的感悟,在商业的流水线上炮制低俗歌曲。 科研也是如此。有才华的年轻人会因为各种原因得到启发(我相信是科学以外的原因,就像人不能拎着自己头发把自己提起来一样,科学进步需要外在的其他方面的启示),某种程度上解决了某个科学问题。他因此获得一笔资金来进一步研究问题。当他迷信科学本身,开始进入专业科学家的队伍,那种领悟问题本质的能力也会慢慢迟钝,最后变成一个平庸的专家。 所以,我觉得,理想的社会应该是人的全面发展。人在科学,艺术各个方面都能有高深的造诣,都能得到深刻的领悟,都能获得充分的欣赏和满足。 虽然个人生命有限,不必去做各个行业的事情,但是在欣赏的角度上,每个人是多面手,是普家(相对于专家,专家不再是一个褒义词)。田园牧歌引人入胜的原因之一可能也是因为生活其中的人们可以靠自己双手劳动生产,也可以自己歌唱出心中的欢乐和悲伤。
个人分类: 人文思想|4422 次阅读|0 个评论
古诗词评股市[幽默分享+诗画音]
刘玉平 2008-12-27 11:30
改古诗词评股市 刚刚收到朋友发来的短信,包括五首改写的古诗词,与大家分享。略有修改,以尽量合乎音律,并增补本人改写的第六首。 (一) 套牢不觉晓,处处闻割了。 夜来风雨声,家落知多少。 (二) 圈钱依山尽,钞票入海流。 欲追涨停板,回家卖层楼。 (三) 楼下问孩子,言娘炒股去。 只在股潮中,跌深不知处。 根据网络图片合成 (四) 窗前明月光,疑是银子裳。 举头望盘口,低头心里慌。 (五) 风雨送牛归,霜雪迎熊到。 已是股市百丈冰,哪个股还俏? 俏也难争春,是否该抛掉? 股指何时才见底,只有天知道。 (六) 股市烈,飞流直下惊云月。 惊云月,曾经梦碎,今夕声咽。 熊途牛道真如铁,而今再度从头跌。 从头跌,现钞入海,残心滴血。 * * * 友情推荐:罗泰义夜太黑 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207264 * * * 阿杜天黑 http://player.ku6.com/refer/8lZqrarhHjOo9y0h/v.swf
个人分类: 转载空间|12121 次阅读|8 个评论
皖君音乐欣赏
吴理财 2008-12-24 20:06
个人分类: 未分类|2651 次阅读|0 个评论
诗词两首·博客周年[诗画音]
刘玉平 2008-12-19 15:52
小刺猬周岁之际,衷心感谢斑竹和诸位师友的关心、支持和帮助! * * * 诗词两首博客周年 七律博客周年 不觉光阴一载时,喜耕两百记粗思。 江山入画情豪壮,世事成诗意喜悲。 千里佳缘交益友,几番困惑遇良师。 闲谈热辩融真见,共育繁花千万枝。 浪淘沙 博客周年 科网笔耕田,不觉经年,犹收两百浅粗篇。 潜水实名都是客,何计酸甜? 学海广无边,问道苍天,人生苦短梦难全。 抛却功名身后事,真善心间。 * * * (古筝曲沧海一声笑) URL: http://www.sf108www.sf108.com/upload/jianghu.mp3
个人分类: 诗词书画音|5288 次阅读|27 个评论
我在听哪些音乐?
雷作胜 2008-12-19 13:02
去年托人带回来一个IPOD,费了好大的劲把自己多年来攒的一些CD鼓捣了进去,这样就有机会比较方便地回忆一下自己曾经的年少岁月。许之远有本书叫《这么早就开始回忆了?》,内容还没来得及看,但这个书名于我心有戚戚焉。 后来,把这些东西推荐给我的一些研究生听。数字时代,拷贝容易,在硬盘与硬盘的传输间,我很怀疑他们还有我当年在汉口保成路淘碟时,偶遇梦寐中的天籁时的狂喜。至少,还没有一个人来跟我谈谈他们听完的感受。倒是有人对我说:雷老师,想不到你还听音乐啊! 我心中窃想,你们以为我平时天天都在看文献啊? 下面的这些图,是直接拷屏过来的。我几乎80%的CD都在这里了。
个人分类: 未分类|4895 次阅读|5 个评论
美丽家乡(3):丹寨排调河 [诗画音]
刘玉平 2008-12-4 00:58
美丽家乡( 3 ):丹寨排调河 前一阵,咱 家曾 老师应阔别多年的儿时同窗之邀,周末到她的故居贵州省丹寨县小憩了两日(小刺猬在家做模范父亲,呵呵 *^_^* )。其间,她们去排调河漂流了一趟。呵呵,景色不错,发几张与大家分享 七律排调河 重逢故友艳阳秋,一叶轻舟画里游。 翠木幽幽飞鸟语,欢笙渺渺伴歌喉。 潭深鱼悦戏丛草,滩浅矶顽碎碧沤。 何日流连于此境,清波洗尽万千愁。 (刘玉平 草作于2008-12-3夜) * * * 排调河,发源于丹寨县东部的杨武乡,自东向南流经羊物、年巫、南勤、岔河、码头、南留等地,在来束地出县境,汇入都柳江,全长 70 公里 。因其主要流经排调镇境,故名排调河。流域面积 660 . 33 平方公里,其中县境流域面积 460 . 68 平方公里,占全县总面积的 52.18% ,平均流量 18 . 85 立方米 / 秒,天然落差 570 米 ,沿河汇入有南勤河、加配河、身起河、乌早河、乌素河、鸡家河等支流。 排调河中游的岔河至码头河段,全程 7 公里 ,水量适中,非常适宜漂流。河岸绿树成荫,河水清澈见底,鱼虾飘然游弋。每到三四月间,百花两岸争奇斗妍,飞禽林间竞喉赛歌,使人爽心悦目。沿岸依山而建的苗族村寨,俊俏的苗家男女纵情放歌,激情的芦笙、芒筒响彻河谷,穿透云霄,让人陶醉于古朴敦厚的苗乡风情之中。该河段有怪石嶙峋的鱿鱼洞,秀雅别致的姊妹岩,潭深崖峭的落虎涧,水清流缓的满天星,滩浅浪涓的龙塘滩等自然景点。景观清新恬静、浑然天成,是休闲、旅游的好去处。 ( 节选并删改自: 丹寨排调河风光 http://www.gzmx.com/html/58/n-58.html ) * * * 歌曲醉苗乡(作曲:浮克 作词:李再勇 演唱:阿幼朵)
个人分类: 秀美山川|8703 次阅读|15 个评论
蕙兰 [科普+诗画音]
刘玉平 2008-11-30 12:13
蕙 兰 家中种有一盆蕙兰,秋末冬初,傲寒而放,绿叶衬金蕊,暗香四溢 七绝题蕙兰 轻盈绿袖舞寒霜,婀娜娇容漫暗香。 不与群芳争艳日,尤听屈子赋华章。 * * * 蕙兰,别名中国兰、九子兰、夏兰、九华兰、九节兰、一茎九花,为兰科、兰属草本植物,是我国栽培最久和最普及的兰花之一,古代常称为蕙,常与伞科类白芷合名为蕙芷。蕙兰的蕙字,在 战国时楚国大诗人屈原 的《 楚辞 》中已出现: 既滋兰兮九畹 , 又树蕙之百亩。畦留夷与揭车兮 , 杂杜衡与芳芷 。蕙芷即现在我们所说的蕙兰和白芷。宋代的诗人、书法家黄庭坚所写的《书幽芳亭》中的 一干一华而香有余者兰,一干五七华而香不足者蕙 ,即 一茎一花为兰,一茎多花为蕙 ,将同属的蕙与兰区分开来,该分类标准沿用至今。 蕙兰原分布于秦岭以南、南岭以北及西南广大地区,是比较耐寒的兰花品种之一。根较粗短,基部略比根前端粗大,无分枝;假鳞茎不明显,集生成丛,呈椭圆形; 叶 5-8 枚丛生,狭带形,直立性强,叶上部微弯曲,薄革质,质地较坚硬,叶边缘具粗锯齿,叶尖端渐尖;花朵黄绿色、橙黄色、翠绿色,有深紫红色的脉纹和斑点,花香气浓郁,一茎多花,常为 6~12 朵;通常用分株法繁殖。 野生蕙兰生长的海拔较高,比较耐寒、耐干、喜阳。由于栽培历史悠久,已经栽培出的许多品种。通常按花茎和鞘的颜色分成赤壳、绿壳、赤绿壳、白绿壳等;在花形上分成荷瓣、梅瓣和水仙瓣等;花上无其它颜色,色泽一致的也称为素心。主要品种有:极品、金岙素、温州素、解佩梅、上海梅、老上海梅、翠萼、大一品、江南新极品等。 从蕙兰中经过人工选育出的大花蕙兰,标准花茎每株 3 至 5 支,一茎 6~20 朵花,花大型,直径 6 厘米 ~ 10 厘米 ,花色有白、黄、 绿、紫红或带有紫褐色斑纹。是栽培十分广泛的中国兰之一,深受世界各国人民的喜爱。 有独占、 黄蝉兰、碧玉兰、西藏虎头兰和大量杂交种的优良品种。 蕙兰植株飒爽挺秀、刚柔兼备的兰叶,亭亭玉立的花姿,清香幽远。在中国传统文化中, 蕙芷象征着中华民族的秀丽山河与繁荣昌盛、领土完整和民族团结。 野生蕙兰 ( http://www.dangqian.com/4399/ffeea.htm ) 大花蕙兰 ( http://www.kxjszj.cn/wiki/index.php?doc-view-131 ) 大花蕙兰 ( http://travel.huoli123.com/details.htxchannel_id=3item_id=857670act_type_id=3 ) 蕙兰诗选录 屈原 《楚辞七谏沉江》选段 不顾地以贪名兮,心怫郁而内伤; 联蕙芷以为佩兮,过鲍肆而失香; 荀子 《荀子宥坐》 且夫芷 兰 生于深林,非以无人而不芳。 君子之学,非为通也, 为穷而不困,忧而意不衰也。 朱熹 《兰涧》 光风浮碧涧,兰枯日猗猗。 竟岁无人采,含薰只自知。 陶渊明 《饮酒》 幽兰生前庭,含薰待清风。 清风脱然至,见别萧艾中。 郑思肖 《题郑所南兰》 秋风兰蕙化为茅,南国凄凉气已消。 只有所南心不改,泪泉和墨写《离骚》。 康熙 《咏幽兰》 婀娜花姿碧叶长,风来谁隐谷中香。 不因纫取堪为佩,纵使无人亦自芳。 潘天寿 《题兰石图》 闲似 文 君春鬓影,  清如冰雪藐姑仙。 应从风格推王者,  岂仅幽香足以传。 八大山人 《题兰石》 王孙书画出天姿,恸忆承平鬓欲丝。 长借墨花寄幽兴,至今叶叶向南吹。 陈之藩 《失根的兰花》 花搬到美国来,我们看着不顺眼; 人搬到美国来,也是同样不安心, 祖国的山河,不仅是花木, 还有可歌可泣的故事,可吟可咏的诗歌, 是儿童的喧哗笑语与祖宗的静肃墓庐, 把它点缀美丽了。 国土沦亡,根着何处? 国,就是根,没有国的人,是没有根的草, 不待风雨折磨,即枯萎了。 张学良《 咏蕙芷》 芳名誉四海,落户到万家, 叶立含正气,花妍不浮华, 常绿斗严寒,含笑度盛夏, 花中真 君子,风姿寄高雅。 朱德《 游广州》 越秀公园花木林,百花齐放各争春; 唯有兰花香正好,一时名贵五羊城。 (蕙芷花芳香味,而且是社会安定、政通人和的象征) 主要参考文献 :百度百科蕙兰 http://baike.baidu.com/view/15795.htm * * * 吉他曲兰花 http://bt14.lonelylive.cn/BzJVNAc1XDwHNlQzVG1XN1N6W1hWbFBuUzRVdgAoVXIEMQZ4VGEKY1J9VkMFOVcoAmMFYgNlAGQCMFVaU2MHYwcxVTwHMVxbByJUQFQfVyJTQltKViZQQ1NqVSAARlVGBCYGFVRmCndSEFYyBSpXRAIRBXADFwBiAidVRlNsB3MHRFUxByhcSwd1VGFUNlduU2I=.wma
个人分类: 科技与知识|10876 次阅读|7 个评论
初冬夜[诗画音]
liuyuping 2008-11-26 21:33
(音乐 snow light night URL: http://www9.muzie.co.jp/download/122173/songs226/snow_light_night.mp3 ) 初冬夜 窗外 有寒潮 隐约在呼啸 这样的夜晚 有多少大脑 已经沉睡 又有多少心灵 还在思考 初雪 何时来到 请不要将冰雪 当作煎熬 只有那些 怀抱希望的种子 才会在春风里 绽放出 生命的骄傲 ( 图片URL: http://www.efairy.net/bbs/attachments/dvbbs/UploadFile2005-8/200581611472967595.jpg ) 据天气预报,近日,我国大部又有强冷空气来袭。天冷了,各位多珍重!
个人分类: 未分类|3448 次阅读|1 个评论
初冬夜[诗画音]
刘玉平 2008-11-26 16:53
(音乐 snow light night URL: http://www9.muzie.co.jp/download/122173/songs226/snow_light_night.mp3 ) 初冬夜 窗外 有寒潮 隐约在呼啸 这样的夜晚 有多少大脑 已经沉睡 又有多少心灵 还在思考 初雪 何时来到 请不要将冰雪 仅当作煎熬 只有那些 抱定希望的种子 才会从沉默的大地 迎着春风 绽放出 生命的骄傲 ( 图片URL: http://www.efairy.net/bbs/attachments/dvbbs/UploadFile2005-8/200581611472967595.jpg ) 据天气预报,近日,我国大部又有强冷空气来袭。天冷了,各位多珍重!
个人分类: 诗词书画音|4567 次阅读|15 个评论
心灵的倾听
dewyeyed 2008-11-25 08:54
音乐是一门古老而又优雅的艺术。很久以来,它一直贯穿于人类的生活,营造每个人内心的一方净土。 随着时光的流逝,那些传世名作不但没有任尘埃黯淡了光彩,反而以历史沉淀了内涵。《高山流水》令人羡慕之余,感叹知音难觅;《命运》交响曲使人震撼于人与命运搏斗时的顽强;《梁祝》小提琴协奏曲让人沉醉于忧伤的美丽;《蓝色多瑙河》不由人不感叹大自然的优美动人余音袅袅,绕梁三日不绝的境界总令人悠然神往,而它们都需要用心灵去倾听。 一直以来我很喜欢吟唱着最爱的歌谣,一点一点收拾好自己的心情;喜欢重温电影原声插曲,在熟悉的音乐旋律中畅想。耳朵不曾拥有如此广博的思想,眼睛也无法拨开现实中的层层迷雾。音乐,必须用心灵倾听。 每当勃拉姆斯的《摇篮曲》飘扬在空气中,我总觉得周围弥漫着说不出的温柔与甜蜜。恰似宁静的夜晚,清风微微拂动着风铃,流泻出一段清新;年轻的母亲唱起悠扬的曲子,无限温柔把空气都溶在了冰淇淋里;窗外柔柔的月光洒在树叶上,偶有几颗露珠不小心从叶子上滑落,摔碎了一地晶莹。风儿拨动了每个倾听者的心弦,连野花和萤火虫也在与大家一起齐声吟唱,天使般的婴儿在梦中微笑。渐渐地,一切都在微风中归于宁静,唯有风铃声随风飘荡,宛如天籁。于是,再烦燥的心也会平静下来,脑海中浮现的全是母亲的关爱,孩提时纯真的笑容,还有许多关心和爱护过我的人。我不由微笑,因为我如此幸福,世界如此美好。 还有柴可夫斯基的《悲怆》。开头的弦律完全是灰暗的调子,压抑地让人呼吸不匀;渐渐开始缓和,理智说服了情感;中间部分的憧憬极富理性,全无突受重创后的冲动;描写葬礼的那一段直面死亡,在悲哀的气氛中透着庄严肃穆。整个曲子以悲贯穿始终,却也不乏理性的思考。的确,人生在世,难免一死,功名利禄皆是过眼云烟,唯有快乐弥足珍贵。快乐源于寻找自我解脱,热情帮助他人,实现自我价值,真心奉献于社会,竭力造福于人类。但人生不如意者常八九,沉浸于悲伤逃避现实,只可作一时之计;唯有痛定思痛后重新振作,眼泪才会流得珍贵。世界上值得留恋的东西数不胜数,又何必为了几块绊脚石耿耿于怀?于是,我顿觉释然,世界的阴暗面在光明面前显得微不足道。 音乐源自现实,在感性的《摇篮曲》和理性的《悲怆》中,都可以感受到真实再现。不同的弦律会有不同的感悟,在一个人静静地倾听中,许多为现实的虚浮所掩盖的感受会从心底里泛出。久远的无忧和天真、美好的憧憬与希望、隽永的回忆及思考,无一不令我流连于其间。于是,在快乐时追寻理智,在忧伤时寻找安慰,在烦恼时搜寻平静,在退却时寻觅信心 音乐可以调节生活中的一切心境。 也许眼睛和耳朵已习惯了现实,所以唯有心灵可以真正地让我们与音乐沟通。 每个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方净土,请为音乐启开心扉,让它浇灌幼苗,绽放出神奇的心灵之花吧!
个人分类: 书为平生添花锦|2422 次阅读|1 个评论
《秋》——《四季》之秋
philfree 2008-11-24 03:03
《秋》《四季》之秋 秋是收获的季节,维瓦尔蒂以秋之乐曲来歌颂人们单纯质朴的生活。辛勤耕耘之后的丰收是值得赞美的,赞美自然的风调雨顺,也赞美上天与神对人的眷顾。 《秋》的第一乐章是农夫们欢庆丰收的喜悦场面,以小提琴和大提琴的齐奏与对奏的形式表现欢乐的主题。维瓦尔蒂的十四行诗写道农夫们舞蹈歌唱,大家举杯庆祝,小提琴一连串的琶音来描绘人们轻快的歌声和舞步。接下来,小提琴奏出优美抒情的曲调,欢庆之后人们可以安然入眠了。 第二乐章以慢板的风格描绘了秋天傍晚的美景,加之钢琴的轻柔伴奏,仿佛林间溪边恋人们的轻声细语,又好像欢庆的人们惬意轻松地享受着丰收之后的满足,徜徉在大自然的秋色之中。 第三乐章又恢复成快板,十四行诗是以猎人们狩猎的场景来注释这欢快的音乐,乐曲以三十二分音符的节奏来表现人们追逐野兽的场面以及猎枪的清脆声响,而小提琴则以三连音描绘出野兽仓惶的逃遁。乐章的主题以不同的节奏反复出现,猎人的勃勃英姿展现在秋之原野上。 维瓦尔蒂独创的独奏加协奏的音乐体裁对场景的描绘与气氛的烘托在这里达到了完美的效果。巴洛克时期的音乐是华丽和昂扬的,乐观的情绪荡漾在美妙的音符之中,不像那种假作悲观的深沉,其实我们在贝多芬《英雄交响曲》的第二乐章中感受到的也不是悲观而是悲壮。悲观不应该是人类的一种情绪,也不应该是任何一种音乐的主题。我们应该在大自然的四季中赞美生活。 最后引用诗人刘禹锡的《秋词》来歌颂这大自然的秋: 秋词 自古逢秋悲寂寥 我言秋日胜春朝 晴空一鹤排云上 便引诗情到碧霄
个人分类: 音乐|2789 次阅读|2 个评论
心中的彩虹
dewyeyed 2008-11-23 21:08
有你一切都变得不一样 / 谢谢你 / 给我温暖脆弱时在我身旁 / 谢谢你 / 陪我成长路上风风雨雨 / 不怕荆棘失望 / 有你在身旁心更坚强 / 阳光一路陪伴成长更勇敢 / 你我心中不必明言 / 敞开心窗 / 有你在身旁梦更精彩 / 朋友一路陪伴 / 星光更灿烂 / 相信相依共同仰望 / 生命因你更添光亮 无印良品《有你在身旁》 常常梦想天边会出现一道彩虹,一道闪着赤、橙、黄、绿、青、蓝、紫七色光彩的彩虹。也许是因为它美丽绚烂,像一段如梦的希望;也许是因为它常常飞架在故事的星空、童话的海洋,让我心驰神往。 小时候我曾两次见过彩虹,曾经也看过两部外国儿童影片《彩虹》、《奇妙的小人国》,那曾带着孩子们从新泽西飞往得克萨斯,从人间飞往童话世界的彩虹一直令我魂牵梦萦,我甚至希望我也可以走过那彩虹桥,去另一个世界。 校园里曾经有个喷水池,是我所爱的,但不是为了那新鲜的喷泉,而是为了阳光灿烂时可以在池中折射出彩虹。每当沐浴着暖暖的阳光,目光总会在水池中追寻着那一段绚烂的七彩。这时候的心灵空间就会透明起来:除了快乐,什么也无法在此安身,悲伤、无奈、哀惋都在阳光下蒸发,只有快乐在结晶,析出晶莹剔透的纯真童心。不由想起了无印良品的《天天生活》不要压力 / 不要再顾虑 / 不想担心 / 不想身不由已 / 工作太沉闷 / 日子太消沉 / 今天就来放松自己 / 不要逃避 / 不要失去自己 / 不想孤独 / 不想自暴自弃 / 世界太认真 / 生活太沉闷 / 今天就来放松自己 / 偷闲透气,猛然发现,我正如歌中所唱,看彩虹的期盼就是为偷闲透气,不失去自己。 卖火柴的女孩用薄薄的梦取暖 / 临睡前的宝宝用妈妈的故事取暖 / 分隔两地的恋人用照片取暖 / 善于等待的心用无印良品的声音取暖 / 比火锅烫、比毛衣热、比暖炉暖 / 每一天每一时候 / 没有无印良品 / 总是有气无力 / 无聊无助无辜无所谓 / 无伤大雅无微不至无所事事 / 无话可说无路可走 / 光良品冠就大声唱歌 / 黎明前将悲伤终结 / 任何时候无印良品 无印良品 1998 《三人行》 也许是因为这一段刻骨铭心的经历,我从此爱上了无印良品的音乐,连上面这一段有点广告味(还有点咖啡广告味)的曲首词也不知不觉地深刻在我心中。我买了好多他们的磁带,又在广播和电视中观注着他们,只可惜在《别人都说我们会分开》的歌声中,他们已道了珍重,再见!也许是我怀旧,也许是失去了才懂得珍惜,我觉得他们的歌是那么动听,那么深情,那么符合我的性格和心情。我自认为是个比较理智的人,我也一向对流行音乐缺乏热情(这是我这个年龄所少有的),但无印良品就像清新的风,吹开了我心中的蓓蕾。他们两个人那么年轻,那么纯情,就像热带的阳光温暖人心,连他们的情歌也透着真挚和天真,没有矫揉造作,也从不无病呻吟,就像那一曲《身边》成为整个台湾岛全家齐唱的暖人诗篇:坐在你的身边是种满足的体验 / 看你看的画面 / 过你过的时间 / 天也晴了 / 花也开了 / 微风也沉醉 / 虽然你不说话 / 却也早已万语千言 / 分分秒秒显得清澈又珍贵 / 只有你才能给我这种感觉 / 不管心多疲倦 / 梦想还有多远 / 有你陪伴一切都无所谓 / 我要陪你擦试每个昨天 / 相片、日记、书签 / 有暖意慢慢浮现 / 我要用默默的体贴 / 让你睁开双眼 / 看见昨夜梦想都实现 / 我也愿意帮你打扫房间 / 把身体好好锻炼 / 好让你觉得安全 / 让你记得我的优点 / 无论任何时间 / 对我非常想念 / 非常想念 / 我也愿意帮你打扫房间 / 把牌技好好演练 / 陪你母亲打八圈 / 为你写下盈泪诗篇 / 感觉就像触电 / 才会对我想念 / 非常想念 / 我也愿意帮你打扫房间 / 帮你的爸爸戒烟 / 帮你兄弟姐妹买早点 / 让你时刻觉得很炫 / 生活过得悠闲 / 对我非常想念 / 非常想念这里没有风花雪月,只有情真意切,于是我常常想,哪个女孩有缘与无印良品共结良缘,那她一定是世界上最幸福的人,因为有那么多的人在祝福无印良品,有那么纯情的无印良品在体贴他身边的爱人。 也曾看过他们的 MTV 《朋友》,看着光良捧着一碗清汤与品冠分享,看着两人追寻无数,回首却蓦然发现彼此就在身边,我不由为他们的友情动容。无印良品的《我找你找了好久》中唱道:可以彼此分享得意骄傲 / 不担忧谁的心里不是味道 / 可以传染给你心情不好 / 连说一个理由都不需要 / 可以直来直往提醒劝告 / 就算争吵也都是为对方好 / 可以和你商量秘密苦恼 / 不害怕全世界都会知道 / 我找你找了好久 / 一个互相了解的朋友 / 生活有人分享的时候 / 快乐就变得容易许多 / 我找你找了好久 / 一个拿心来换的朋友 / 伤痛有人抱紧的时候 / 未来有什么路不敢走这不就是我们所苦苦追寻的知已吗?这不就是我们梦寐以求的纯真友谊吗?怪不得无印良品如此受欢迎,大家都有的梦在他们身上得到了最完美的实现。可是天意弄人,不管是多么不舍,无印良品还是要分开了,在他们的再见演唱会上,观众良久欢呼不让他们走,连一位 90 高龄的老太太也到现场为她的偶像喝彩。对无印良品的喜爱是没有国界,没有地区,没有年龄的,虽然他们无印轻轻地走,正如我轻轻地来,我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但他们永远是良品,带走了我们的思念和真情,我会永远记得在无印良品的音乐中浸润的快乐时光,那里闪着最美的彩虹色彩。 光良,品冠不但善歌,也兼词曲创作,此刻没有什么能比他们自己的歌词更能表达我对无印良品的喜爱。 也许我不知道 / 你哪儿最好 / 让我情牵忘也忘不了 / 也许我不知道 / 你真的那么好 / 我的思念你又明了多少 / 我胡思乱想 无印良品《胡思乱想》 天刚刚下过了雨 / 雨水湿了满地 / 我看着你 / 正找不到话题 / 地上平静的水影 / 满满的都是你 / 都是你 / 我只在乎和你在一起 / 即使没有话题也不要紧 / 反正爱情有时也需要平静 / 我只在乎和你在一起 / 即使一言不语 / 心在感应 / 这一刻我们都不忍心睁开眼睛 无印良品《话题》 想见你 / 没有你 / 城市再炫也没意义 / 热闹的全都是你的幻影 / 想见你 / 心太急 / 狂奔拥挤的人海里 / 多希望 / 下一秒就见到你 / 想见你 / 没有你 / 每天生活只剩呼吸 / 闭上眼 / 晃动的全都是你 / 想见你 / 我的心 / 其实从来不曾离去 / 这一生 / 只想和你在一起 / 想见你 / 我的心 / 其实从来不曾离去 / 全世界 / 最重要的就是你 无印良品《想见你》 光良品冠来自马来西亚,那是热带雨林气候的地区。我常常想:那儿是不是常常雨过天睛,空中架着一道彩虹?我是不是能在同一片天空下,看到无印良品的彩虹?不过无论如何,我的心中永存彩虹,无印良品就是我心中的彩虹。 无印良品的《雨过天睛》唱道:雨过应该就会天睛吧 / 若知道痛了就会珍惜了吧 / 恋爱中 / 有人被打垮 / 有人长大 / 你还爱我吗? 我的《雨过天睛》唱道:雨过应该就会天睛吧 / 心中的彩虹应该飞上天空吧 / 生活中 / 有人被打垮 / 有人长大 / 我还有彩虹吗?
个人分类: 书为平生添花锦|3370 次阅读|2 个评论
I'd be surprisingly good for you
fayuyu 2008-11-20 19:22
呵呵呵,今天一上来就看到neil师兄在追问代师姐的《每日一乐》。想想我也几天没换音乐了,《I could be the one》估计大家听得耳朵都生茧了。这次换上《贝隆夫人》里面的《Id be surprisingly good for you》,是我在这部音乐剧里最喜欢的一首,旋律清新,歌词也非常有意思,有哪个女子敢如此大胆地表达自己的爱意。剧中更为人熟知的应该是《Don't cry for me,Argentina》和《You must love me》,可是我偏爱《Id be surprisingly good for you》中婉转又倔强的小女人情怀。 Evita是一名颇有争议性的人物,她出身贫寒,却心高气傲梦想有天能成为大人物。为了达到自己的梦想,在当时的环境下她不得不利用一切可利用的资源,周旋于交际圈中一步步往上爬。这是个不平凡的女子,也不是生性堕落,她只是知道自己想要什么并且坚定不移地牺牲一切得到它。她勇敢地追求贝隆的爱, 并一心一意辅助他成为阿根廷总统。当贝隆因为宣扬民主、自由、平等的政治思想而被捕时,是她不离不弃争相奔走为他赢取全民支持。当贝隆就职,她在总统阳台上深情唱出〈Don't cry for me,Argentina〉,曾经卑微的她此时却璀璨夺目,成为阿根廷民众心中的精神领袖。她的一生总是充满悲情色彩,当她实现了自己的梦想却抵不住心力交瘁,患病逝世。这颗阿根廷的璀璨明珠从此陨落,多少民众为其痛哭神伤。 麦当娜同样是个有争议性得人,当初她出演Evita的消息曾引起了阿根廷人民的强烈反对。我虽不喜欢这个女人,但是也很欣赏她在剧中的演出。想来既是魔鬼又是天使的Evita也只有既是魔鬼又是天使的她能演得入骨三分吧。 (eva:) colonel peron (peron:) eva duarte (eva and peron:) I've heard so much about you (eva:) But when you act, the things you do affect us all (peron:) But when you act, you take us away from the squalor of the real world Are you here on your own? (eva:) Yes, oh yes (peron:) So am i, what a fortunate coincidence Maybe you're my reward for my efforts here tonight (eva:) It seems crazy but you must believe There's nothing calculated, nothing planned Please forgive me if i seem naive I would never want to force your hand But please understand, i'd be good for you I don't always rush in like this Twenty seconds after saying hello Telling strangers i'm too good to miss If i'm wrong i hope you'll tell me so But you really should know, i'd be good for you I'd be surprisingly good for you I won't go on if i'm boring you But do you understand my point of view? Do you like what you hear, what you see And would you be, good for me too? I'm not talking of a hurried night A frantic tumble then a shy goodbye Creeping home before it gets too light That's not the reason that i caught your eye Which has to imply, i'd be good for you I'd be surprisingly good for you (peron:) Please go on, you enthrall me I can understand you perfectly And i like what i hear, what i see, and knowing me I would be good for you too (eva:) I'm not talking of a hurried night A frantic tumble then a shy goodbye Creeping home before it gets too light That's not the reason that i caught your eye Which has to imply, i'd be good for you I'd be surprisingly good for you
1966 次阅读|1 个评论
《春》——《四季》之春
philfree 2008-11-18 22:57
维瓦尔第那美丽的《四季》啊,比大自然的四季更美丽。 相信很多人都听过维瓦尔第 E 大调小提琴协奏曲组曲《四季》,这首音乐不知道什么时候就会从某个角落响起,而我每次听到都会像遇见了老朋友,顿觉神清气爽。 记得第一次听这首音乐还是在成都的时候,初春,几个好友相约到狮子山踏青,在桃林环抱的山间农舍的小屋前喝茶,来的路上我从学校的书店买了一盒磁带就是维瓦尔第《四季》。在四川,农舍旁摆上几把竹椅也就是茶社了,我们喝茶聊天,欣赏着满山遍野的桃花。偶见摆放茶具的桌子上有一台录音机,我就把磁带放了进去,当那清新跳动的音符从喇叭中传出,山间农舍顿时沐浴在春的喜悦中,刚才还嬉闹的茶室安静了下来,摆龙门阵的人们也被这音乐打动了。我想,维瓦尔第是不是也在春日的乡间找寻到这样创作的灵感的呢? 乐曲的第一乐章一开始就以回旋曲式的快板昭示春天来了,小提琴的独奏的颤音宛如小鸟的鸣叫,不知道科大勤奋、天使路上的小鸟们春天是否也像这般快乐?突然,节奏一变,就像春天易变的天气一般,整个小提琴部以连续不断的十六分音符和第一小提琴快速而紧张的旋律带来了雷鸣电闪,暴雨将至了。很快,音乐又恢复了起初的节奏,小鸟们在雨后的林间又欢快起来。 第二小节广板带我们走进安详静谧的春天原野,优雅的小提琴缓慢奏出田园牧歌般的乐章。 第三节快板是一首西西里舞曲风格形式的乐章,在弦乐中加入了管风琴深沉的音响,渲染了人们春日里欢乐的情绪。 最后乐曲就在这舞曲的旋律中缓缓结束。而我们的心绪仿佛还留在音乐之中,和煦的春风吹过桃林,落英缤纷。 就像我们大都不喜欢看没有配乐的电影一样,这个春日因为有这首音乐陪伴而留存在我的记忆中。
个人分类: 音乐|4053 次阅读|2 个评论
齐秦20年:音乐之“狼”
liuyuping 2008-11-16 18:03
狼是一种很有特点的动物,桀骜、顽强、冷峻、独特 20 年前,他在大陆发行的第一张专辑《狼 I 》( 1988 年 5 月版),是一匹来自北方的狼掀起了凌厉旋风,正式宣告了国语流行音乐时代的来临。他就是齐秦 齐秦 20 年:音乐之狼 刘玉平 2008年8月2日 对于上世纪 60 年代中期到 70 年代中期出生的人而言,齐秦是一个耳熟能详的名字。尽管之前,台湾的 邓丽 君、刘文正、苏芮,大陆的郭峰、崔健和程琳,香港的张明敏等人,已经掀动了国语流行音乐的帷幕。国语流行音乐真正火起来,在很大程度上要归功于齐秦。在广为认可的 影响六十年代中期七十年代中期一代人的十首经典的 流行 歌曲中, 以《狼》和《大约在冬季》, 齐秦一人独占了两首。 他的歌曲跨越虽狭犹宽的海峡,引领了一个时代、诠释着一种精神。 齐秦的声音高亢嘹亮、清丽婉转、收放自如、自然顺畅,流露出一种与生俱来的贵族气质、释放着一种桀骜独立的叛逆精神。齐秦唱歌时头总是微微向上抬着,他曾在回答一台选秀节目主持人的问题时说,你知道狼啸的时候是什么姿势?抬起孤傲的头颅,望月长啸,我的歌一般高音比较高,就要摆这个姿势。他的歌曲,不论是民谣,还是抒情摇滚,抑或是情歌,都是用他那天然而成的演唱技巧,释放着来自心灵深处的声音。 齐秦是一位创作型的全才歌手,在他的早期及巅峰时期,无论创作还是演唱,都达到近乎完美的地步,加上冷俊的形象,一时成为叱咤流行乐坛的风云人物。然而天妒英才,天才多薄命,犹如写下千古传诵之《滕王阁序》的王勃,虽然现在齐秦还不时举办演唱会或参演节目,但是我们不得不接受这一现实:齐秦象一颗耀眼的流星渐渐远去。他已经四十八岁了,他在多年以前就已显得江郎才尽,在创作上陷于停滞,近几年来更是没有一首像样的歌曲,唱功雄风不再,嗓音沙哑生硬、表演乏善可陈。 伴随着齐秦的歌声,我从一个懵懂少年变成为人夫父,而今已步向中年。在重品齐秦歌曲的时候,时常不禁质疑,是齐秦选择了音乐,还是音乐选择了齐秦;更不禁感慨,韶华若斯、岁月无情 齐秦歌曲的分类及主要代表作: 一、 民谣 这些歌曲大多为吉他伴奏,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大陆的吉他畅销,齐秦可以说是居功至伟。这些多属于齐秦早期的作品,一个人、一把吉他,低吟浅唱,几分青春的冲动、几分未泯的纯真。他的风格影响了后来的许多校园歌手,如老狼、水木年华等。 代表作: 《外面的世界》 、《异乡游子》、《在遥远的天空底下》、《玻璃心》、《你是天上最遥远的那颗星星》、《踏上开往南方的车》、《冬雨》、《太阳雨》、《一面湖水》、《水岸》、《离家的路》、《岁月的休止符》、《纪念日》等。 二、 抒情摇滚 抒情摇滚是齐秦开创的歌曲风格,是比较有深度的一类,也是他歌曲中艺术成就最高的一个类别。这些歌曲或揭露黑暗,或表现桀骜不驯的性格,或抒发对理想热烈而不懈的追求。齐秦处于巅峰时期的这些歌曲,嗓音高亢亮丽,富有张性和穿透力,情感把握到位,把这些歌曲演绎得炉火纯青,往往能带来心灵的共鸣与震撼。可惜时异境迁,现在的年轻人对这一类歌曲并不很了解,也很难会有那个时代背景下特有的感受。 抒情摇滚这一流派,依旧在流行乐坛占有一席之地,很多男歌手或多或少地借鉴了齐秦的风格。比如, 前几年火爆过一段的刀郎(罗林)就可以看到不少齐秦歌曲的影子,简洁明快的伴奏配曲、高亢抒情的曲调、天然无饰的唱腔,不过刀狼的歌曲溶入了许多新疆民族音乐的元素、声线更显苍凉。 代表作: 《狼》 、《九个太阳》、《垭口》、《狂流》、《自己的心情自己感受》、《边界》、《荒》、《自己的沙场》、《巡行》、《飞行鱼》、《命运的深渊》、《不必勉强》、《战鼓》等。 三、 齐式情歌 这一类歌曲大多不是齐秦本人的创作,但是齐秦凭借对歌曲深刻的理解、娴熟的把握和完美的嗓音,加上用独特的齐式演绎风格,把这类艺术性稍低一点的歌曲,依然把其中的许多首唱得柔情似水、家喻户晓。 代表作: 《大约在冬季》 、《原来的我》、《不让我的眼泪陪我过夜》、《夜夜夜夜》、《这一次我绝不放手》、《别在窗前等我》、《无情的雨无情的你》、《我该拿什么爱你》、《爱情宣言》、《悬崖》、《往事随风》等。 四、其他歌曲 这些基本属于齐秦后期的歌曲或翻唱歌曲,虽然他努力尝试适应时尚的潮流、对原有曲风进行改良,或是包含着对生命追问的抒情摇滚,或是渗透着纯真与迷茫的校园民谣,有些新歌演绎得也很好,比如《蜉蝣》、《呼唤》、《火柴天堂》和《真的是我》。但是 面对流行音乐多元化和岁月沧桑的现实,包括他那独特的艺术风格、他那日益衰退的唱功、他那依旧孤傲的性格,年近五十的齐秦早已无力回天,渐渐回归平淡,留下的更多是无奈的伤感 代表作: 《蜉蝣》 、《月亮代表我的心》、《呼唤》、《真的是我》、《袖手旁观》、《火柴天堂》、《一无所有》、《一场游戏一场梦》等。 主要参考文献: 齐秦 20 年 http://news.baidu.com/f/17/qiqin.html 齐秦歌友会 http://www.chyichin.net/ 齐秦:音乐点燃生命 http://tieba.baidu.com/f?kz=305128855 图片来源: tieba.baidu.com/ f?kz=334616327 附:影响六十年代中期七十年代中期一代人的十首经典歌曲 (歌曲清单据 http://myjw.blogchina.com/4554567.html ) ( 以下歌曲链接较顺畅,欢迎下载欣赏 ) 1 、苏芮 《酒干倘卖无》 http://203.192.6.43/2004-03/18/73dc92ab34e64058b49b7cb124e89a75.mp3 2 、齐秦 《狼》 http://podcache.cctv.com/published1/2007/06/08/pub1181264407261.mp3 3 、齐秦 《大约在冬季》 http://59.42.177.232/jkx/CLASS/01jx/movie/mp3/dong.mp3 4 、王杰 《一场游戏一场梦》 http://www.daoming.net/bbs/songs/ycyxycm.mp3 5 、童安格 《明天你是否依然爱我》 http://content.12530.com/cmsdata/batchmusic/20080123/lc4MSodR.mp3 6 、赵传 《我是一只小小鸟》 http://content.12530.com/cmsdata/batchmusic/20080128/E809jlLx.mp3 7 、姜育恒 《再回首》 http://xly.hgxy.com.cn/yinyue/zaihuishou.mp3 8 、潘美辰 《我想有个家》 http://wolong1968.home.xgwz.cn/myhome/images/wxygj.mp3 9 、张雨生 《我的未来不是梦》 http://cr100.cn/study/03.mp3 10 、郑智化 《水手》 http://xc.sues.edu.cn/gqjd/%e6%b0%b4%e6%89%8b.mp3
个人分类: 未分类|4404 次阅读|0 个评论
春天奏鸣曲
dewyeyed 2008-11-16 13:47
《春天奏鸣曲》是维也纳古典乐派大师贝多芬创作的第5小提琴奏鸣曲,与《克鲁采奏鸣曲》一起著称于世。古典主义在贝多芬时代达到了顶峰,它在欧洲音乐史上不仅是一个时代的结束,更是浪漫主义时代的开端。由于贝多芬有着身份上的自由,精神上的叛逆以及创作上的不拘一格,使他的后期作品已显露出浓烈的浪漫主义本质。 贝多芬出生于科洛涅附近的波恩,父亲是一位由科隆大主教选举人雇用的爱喝酒的男高音歌唱家,母亲则在这位贵人家的厨房洗盘子。他们一家原是荷兰佛兰芒人,贝多芬的血液中因此很少有德意志的成分。当他在维也纳声誉日隆之时,一些对后世影响深远的社会变革(比如法国革命的洗礼)使得民主自由信仰推一步扩散,新思潮的沙龙首先突破了阶级的藩篱,于是音乐家不再是受束缚的仆人,他们是自己人格和自由独立思想的主宰者。这种转变也使贝多芬逐步养成了倔强的性格和平民的傲骨。 贝多芬的人生并不算顺利,而且在身体和精神上都很有几次大波折,但他的坚强使他坚持沿着自己的方向追求自我实现。 我必须独自生活。像个放逐者一样活着。贝多芬心中的缪斯一旦脱出精神与肉体的痛苦,更多美妙的来自天上人间的音乐作品泉涌而出。他一生写了十首小提琴奏鸣曲,毫无疑问,《春天》和《克鲁采》是其中最为光彩照人的两首,《春天》更以其明媚、温馨和灿烂令人难忘。 《春天奏鸣曲》创作于1810年,此时随着启蒙运动的兴起,欧洲历史进入到法国革命和拿破仑战争时期。在复辟与急剧变革中,哲学家康德、狄德罗以及大百科全书学派的诞生,特别是卢梭鼓吹的自然主义,使文化全面转入朴实、自然的状态,为音乐的发展带来了均衡与纯洁,并随后进入了严谨、优雅、简朴、庄严和准确性的审美层面。 在钢琴与小提琴的交相辉映中,心中些许柔弱的感动获得了支持的力量,我分明感受到了贝多芬那棱角鲜明的性格、抽象的哲学意义和他那史诗般宏大叙事的胸怀。 第一乐章宛如春日柔媚可人的维也纳森林风光,和煦的阳光铺洒着青草绿叶,也照耀着我们的心灵。小提琴富于感情的抒发,如丝线流泻般倾吐春日的满怀希望,时而是林间婉转啼鸣的黄鹂百灵,时而是丛中欣然绽放的铃兰彩堇。钢琴不急不徐的叩击,则如珠粒滚落似的跳跃出春日的欣欣向荣,时而是石边涓涓细流的小溪涟漪,时而是叶上莹莹闪烁的露水光华。这一对乐器中的国王与王后,一呼一应,如对话似眷侣,恰似林间双双畅游的天使,有孩童般明澈的眼神和智者般丰富的思想。 闭上眼睛聆听这维也纳春光之时,我仿佛闻到了清新的森林空气,沐浴着温柔的阳光,心中好象也有如此的一问一答:是自由自在地率性而为,投入为生活幸福而进行的抗争之中?还是时常扪心自问,尽量让自己的舞蹈趋同于社会的步调?也许这样的两种态度都太不够完满,正如只有小提琴的抒发,抑或只有钢琴的叩击,都不足以诠释春天带来的无限向往;这是处世方式中免不了的激进与妥协的两面,如何在自己的人生态度中协调好这两者的关系正是生活的艺术,也正是生命思考的无尽乐趣之所在。 在所有的艺术门类中,音乐-尤其是古典音乐,是最纯粹最至情的,因而能欣赏乃至热爱的往往是性情中人。 赏乐先善心。保持平和淡然的心情,真诚善良才会永远陪伴我们徜徉在人生的春天。
个人分类: 晴窗朝露心奉茶|2418 次阅读|2 个评论
冥冥之中找了很久的一首音乐
sxzx 2008-11-15 00:55
冥冥之中找了很久的一首音乐 作者:三峡在线 大 约是一年前的一个周日的下午,陪女儿去舞蹈班去试听舞蹈课。我在窗外,听到里面那个舞蹈播放了这样一个旋律。当时觉得这个音乐是如此动听。可惜,女儿不愿意选择舞蹈而选择了画画班。从此,我到处寻找那首让人感动的音乐。问了许多人,可能是由于我描述得不太准确,很多人都没有告诉我答案。 或许是一种冥冥之中的东西的注定,使它注定要成为我生命中不可淡去的一部分。那样一个旋律一直在我心中融化,沉淀 今天,为了写孙菲菲的一篇文章,打开了她的博客,停留了许久,突然一曲熟悉的旋律再次飘过我的耳盼。那不就是我一直在寻找的旋律吗?于是,在她的音乐播放列表中我看见了第二首音乐:bressanone。于是搜索到了并下载后放到了我自己的网站空间之中永远保存。感谢: 孙菲菲 让我完成了这样一个久违的心愿。让这首音乐成了我博客永远的背景音乐吧! 地址: http://www2.sxzx.net/bressanone.mp3 朋友们也不妨听听,相信它一定会打动你的心灵 顺便找到了关于它的一切: 歌曲:bressanone 马修连恩 简介:   加拿大育空河流域   狼群目睹着同伴 断气在人类枪下的 身影   它们的眼神中   没有恐惧 只露出一股沉静   那是原野上的傲气 天生的野性   在原野还能奔跑 血液尚未流尽之时   回首凝望   无法舔舐同伴的鲜血   就带着它的灵魂浪迹天涯   也许人和狼的距离真的很近,甚至能感受得到彼此的呼吸,悲伤的萨克斯中,狼静静舔噬伤口。很难用语言表述出听bressanone的感受,悲伤的萨克斯、低沉的法国号,引领我们进入现实的荒野之地,吟唱着离别的无奈与不舍......      这是以 与 ,写下的动人史诗。1992年,加拿大育空地方政府施行了一项名为 的计划,为达到目的,却必需大量地捕杀狼群,为此,30位音乐工作者以二年多的时间,完成了狼这张专辑;它以最直接的感情,最沉痛的呼吁,敲击着人们的心 绚丽的苏格兰曲风,纪录着飞鼠溪与雪特兰岛的悲情,布列瑟农抒情地吟唱着无奈的离乡绪,而欧洲民谣风味的战前,轻爵士的归乡之翼古典弦交织出的力量与悲伤将原野上活生生的狼群带入音乐里。        歌词:   here i stand in bressanone   with the stars up in the sky   are they shining over brenner   and upon the other side   you would be a sweet surrender   i must go the other way   and my train will carry me onward   though my heart would surely stay   wo my heart would surely stay   now the clouds are flying by me   and the moon is the rise   i have left stars behind me   they were disamondsin your skies   you would be a sweet surrender   i must go the other way   and my train will carry me onward   though my heart would surely stay
个人分类: 生活情感|2776 次阅读|2 个评论
《波莱罗舞曲》——敲醒你沉睡的心灵
philfree 2008-11-13 03:20
《波莱罗舞曲》舞蹈的力量 从来没有觉得舞曲会有这么巨大的力量,法国作曲家拉威尔的《波莱罗》改变了我的这一看法。这首舞曲是为舞蹈家伊达鲁宾斯坦而作。典型的西班牙风格。 这首舞曲节奏较慢而且比较单一,但是就是在这样不断加强的节奏之中却蕴含了震撼人心的巨大力量,深沉而又宽广。当你听惯了莫扎特、肖邦,或是听腻了那些哀怨缠绵的流行情歌,你真应该听听这首《波莱罗》,那强有力的节奏真如尼采的铁锤敲在你的心坎上,会震醒你沉寂的心灵,会让你的步伐都会有乐曲的节奏感。 整部乐曲从长笛和单簧管的简单节奏开始,接着是大管和小单簧管对这一节奏的变调重复,然后乐器不断的增加,节奏则始终如一,直至最后在短笛、长笛、小号、小提琴、萨克管的联合演奏中达到了高潮,就是这首节奏看似简单的乐曲却被后来的音乐家评价为作曲技巧的奇迹。 这首舞曲第一次上演大约是在 1928 年,舞台上,一位西班牙女郎在一个小酒店中的餐桌上舞蹈,周围的人们都被他的热情所感染,加入到这舞蹈之中,最后在几近狂热的气氛中结束,就像古希腊酒神狄俄尼索斯和众人在篝火旁的狂欢一样,热烈、深沉、忘我、迷狂。 我第一次听这首音乐,是在一个懒洋洋的夏日午后,我从一位友人处借得一盒磁带,有德彪西的《大海》和拉威尔的《波莱罗》两首乐曲,我无精打采地坐在学生宿舍的窗边,看着窗外艳阳下蔫蔫的树叶,这时或许应该听《牧神午后》。 录音机中缓缓地传出长笛和单簧管的悠扬回旋,伴着小鼓的清晰节奏,悄悄地溜进我的耳际,随着各种乐器的加入,那音乐仿佛从遥远的天际传来渐渐地来到我的眼前,我慢慢地被这种节奏所吸引,忍不住哼着相同的曲调,声音渐渐增强就像大海那一浪高过一浪的波涛拍打着你的心灵,把你整个身心都卷入波涛之中。所以,我第一次听的时候,禁把这首乐曲当成了德彪西的《大海》了。 坐是坐不住了,我就站了起来,在宿舍门外长长的走廊随着那节奏来来回回地走动,直到乐曲终了。后来因为我非常喜欢这首乐曲,朋友就把这盒磁带送给了我,有趣的是他第一次也把《波莱罗》当成了《大海》。他现在在遥远的云南蒙自,在西南联大的旧址所在地的学校教书,许多年后我们谈起音乐,总会说到拉威尔的这首《波莱罗舞曲》。 拉威尔晚年在摩洛哥旅行时,有一次他在路边听到一位青年也在哼唱着这首舞曲,那一刻他甚至感动地落下泪来。音乐家因他的音乐的流传而不朽,芸芸众生呢?似乎是寄生在别人的创造里。但愿我们也能加入到那忘我有力、生生不息的节奏之中,就像一种洪流。
个人分类: 音乐|4194 次阅读|3 个评论
I could be the one
fayuyu 2008-11-11 00:30
好久没有分享音乐,这两天一直在听Donna Lewis的 《I could be the one》,轻快的节奏,带点俏皮还有点儿音的声音,就好象一个相信爱情的小天使在耳边喃喃细语。 秋天来了,连皮肤都不得不承受干燥的侵蚀,那就不要让心情也被沉重的包袱压着。开心起来吧,安静地,就只聆听一个人的声音。 I could be your sea of sand I could be your warmth of desire I could be your prayer of hope I could be your gift to everyday I could be your tide of heaven I could be a hint of whats to come I could be ordinary I could be the one I could be your blue eyed angel I could be the storm before the calm I could be your secret pleasure I could be your well wishing well I could be your breath of life I could be your European dream I could be ordinary I could be the one Now I would lie here in the darkness Now I would lie here for all time Now I would lie here watching over you Comfort you Sing to you I could be your worry partner I could be your socialite I could be your green eyed monster I could be your force of light I could be your temple garden I could be your tender hearted child I could be ordinary I could be the one Now I would lie here in the darkness Now I would lie here for all time Now I would lie here watching over you Comfort you Sing to you Will I ever change the journey Will the hushed tones disappear Oh little Rita Let me hold you Oh little Rita Let me love you I could be your leafy island I could be your thunder in the clouds I could be your dark enclosure I could be your romantic soul I could be your small beginning I could be your suit in universe I could be ordinary I could be the one I could be ordinary I could be the one I could be ordinary I could be the one
889 次阅读|1 个评论
《春天交响曲》——“在溪谷的原野上盛开着春天的花朵”
philfree 2008-11-10 04:18
1841 年舒曼创作了这部降 B 大调《第一交响曲》,虽然他并没有把春天标注在总谱之上,但是他多次把这部交响曲称之为春天交响曲。那也是他一生中最幸福的一段时光。经过一段艰辛的生活旅程,他终于和克拉拉走进婚姻的殿堂。当时他被春日的热情所驱使,再加上甜美的爱情,正如他所说,他已经神魂飘荡。 我第一次听到这首乐曲,却是在电影院中,那是一部以舒曼和克拉拉的爱情故事为题材的电影,名字就叫做《春天交响曲》,克拉拉是由金斯基扮演的,在这之前看过她的《苔丝》,印象颇为深刻,所以舒曼的扮演者的名字我到忘记了。只是这首交响曲贯穿电影的始终,我从中感受到了舒曼的热情、幸福、奔放。而当时我也沉浸在我的爱情之中。 后来的岁月,我多次听这一乐曲,而每一次都能让我重新找回当初的那种感受。 这首乐曲有着非常明显的贝多芬和舒伯特的风格,那个时代音乐家又有几个人不受贝多芬的影响呢。 第一乐章是古典奏鸣曲的形式,仿佛让我们置身于早春万物复苏的田野,木管乐器、长笛、双簧管的跳跃音符,显示出了春天的勃勃生机和催生万物的力量。接下来的舞曲风格的部分,展现的一定是舒曼的爱情了,甜蜜而又热烈,禁不住让听众也能感受到生活的美好。 贯穿整个乐曲的主题就是春天和爱情,弦乐是在抒发内心的情感、管乐是在描绘春天的图景。两个主题相互对照印衬,人与自然在这里融为一体了。就像我们在爱情之中会觉得自然界的一切都无比美好,好像她也在歌颂我们的爱情。 爱情总离不开夜晚的时光,交响曲中舒缓的慢乐章就像夜幕下爱人的恋歌一般婉转悠扬又略带感伤,由第一小提琴演奏出来,温柔而又宁静,相信每一个恋爱中的人儿都能感受到这种甜蜜而又惴惴的情绪。这是舒曼整部交响曲中最感人、最动听的乐章了。 第三乐章,又恢复了起初的愉悦,比较接近于贝多芬诙谐曲的基本样式,仿佛一阵清新的空气飘过夜晚的宁静,接下来的小步舞曲又迎来了新的欢乐的一天。 第四乐章,与第一、第三乐章中的欢快节奏相映照,像是一首德国的民歌,和声丰富,从爱的忧伤中走出来,春天又焕发出荡涤一切的力量,爱情是美好的、生活是光明的,乐曲更加热情、奔放。舒曼和克拉拉的艰辛的爱情终于有了美好的结局。 当然我们知道,舒曼早年就有忧郁症,苦练钢琴损坏了右手,和克拉拉的爱情又受到种种阻挠,写作春天交响曲这段时间可能是他一生中短暂而又最快乐的一段时光了。最后他还是患精神病死于医院之中。 但是,如他这般不幸的人生,却创作出春天交响曲等许多美妙的音乐,和莫扎特一样,痛苦的生活是无法磨灭他们内心对美的(自然、爱情和音乐)向往。 舒曼的《童年组曲》特别是其中的《梦幻曲》真如丝毫没有世俗污染的童心中流出的天籁一般。 如果你的生活缺少些什么,你就与他们的音乐为伴吧,你会感受到生活的美好的。
个人分类: 音乐|5776 次阅读|3 个评论
浴雨葱兰[音诗画]—兼请教
刘玉平 2008-11-3 21:09
(雅尼和兰花在一起 http://www.szyx.biz/23/music/31.mp3 ) * * * * * * 浴雨葱兰 尽管经常来都龙,但在这一场秋雨一场寒的时节,却是头一遭。淅沥的秋雨下了大半天,终于停息下来。从矿区返回镇上的途中,不经意见到路边或这或那点缀着一些葱兰,在雨后尽情地舒展着淡紫色的花瓣,宛若娇媚的仙子,在轻盈的绿叶映衬下显得分外妖娆。 七绝葱兰 长袖盈盈舒碧翠,芳容落落现妍嫣。 笑凌秋色幽香送,娇媚轻灵浴雨仙。 * * * * * * 葱兰,又名 葱莲、菖蒲莲、韭菜莲、玉帘、肝风草,为石蒜科葱莲属(玉帘属)多年生常绿草本植物。原产美洲,在我国江南地区均有栽培。地下有卵形皮鳞茎,叶基生,肉质线形,暗绿色。株高 30- 40 厘米 。花葶较短,高0.3- 0.4 米 ,中空。花单生,花被 6 片,白色、红色、淡紫色及黄色等,长椭圆形至披针形;花冠直径 4 - 5 厘米 。喜阳光充足,耐半阴和低湿,宜肥沃、带有黏性而排水好的土壤。较耐寒,可经受短期的- 10℃ 左右的低温。以分株和播种为主,葱兰极易自然分球,分株繁殖容易。 主要栽培供观赏,可用于花坛镶边、疏林地被、花径。叶翠绿而花洁白,盆栽装点几案亦很雅致。具有一定的药用价值,全草含石蒜碱、多花水仙碱、网球花定碱、尼润碱等生物碱,花瓣中含云香甙。性味甘、平,具有平肝熄风之功效,主治小儿惊风、羊癜风。 参考文献:百度百科葱兰 http://baike.baidu.com/preview/id=4930063 图片URL: http://www.yoo66.com/FTBUploadImages/200862095314250.jpg 图片URL: http://farm2.static.flickr.com/1308/1250216326_ff9a5ad1ca_o.jpg 图片URL: http://farm4.static.flickr.com/3153/2767773926_b081f8ec2a.jpg 曹兄说,再配上美人就更好了。呵呵,可惜没有美人,却有美人蕉。在此也发两张上来: 丽丹姐姐指出,这种植物在他们老家俗名叫洋芋(山芋),根状茎可以食用,具体学名她记不起了。 在此诚恳向有关人士请教,以免小刺猬在这里外行充内行、混淆视听,谢谢! 加上三张从网络上搜来的图片,以便对比: 美人蕉 芋 头 旱藕 (学名食用美人蕉,又名芭蕉芋,生长在亚热带丘陵山地,含有丰富的钙、磷、铁及17种氨基酸、维生素B、C,既营养丰富又易于消化,经常食用益血补髓,消热润肺,防止肥胖。)
个人分类: 科技与知识|9763 次阅读|12 个评论
Goodbye Milky way
考槃在涧 2008-10-25 21:09
很久没有关注Enigma,今天发现一首以前没有听过的歌,配上美丽宏大的视频,低音炮里传出来宇宙的声音。 这是这首《goodbye milky way》( http://www.56.com/u53/v_MTYzNjMxMTQ.html ),注意看视频: Enigma是德国著名乐团,几张专辑都非常经典,第一张专辑经常用在模特走台时用: 《Sandness》( http://www.56.com/u62/v_MzgxNjc0MTE.html ): 第二张专辑有很多名曲,比如以前介绍过的《 Return to innocence 》( http://www.56.com/u69/v_Mzc5ODQwMjY.html ),MTV有些特点: 《The eyes of truth》( http://www.56.com/u17/v_MzczMzI2ODY.html ) 还有一首《the cross of changes》暂时没有找到视频。 第三张专辑我喜欢这首用葫芦丝配器的《Child in us》( http://v.youku.com/v_show/id_XNDYyNDA5NDg=.html ) Enigma还跟法国乐团Deep Forest 合作,Deep Forest 的几张专辑也非常经典,第一张《Deep Forest》很有森林晚上原始部落围在火塘边跳舞的感觉,第二张《Comparsa》从开始快乐到结尾,第三张《Boheme》也是从开始快乐到结尾,每次低落的时候听Deep Forest 就会很快乐。第四张专辑《Pacifique》和第五张专辑《India》稍微要比前三张差些,以后再介绍。
个人分类: 琴心箫胆|5289 次阅读|9 个评论
巴黎圣母院
fayuyu 2008-10-25 09:06
一直都很喜欢《巴黎圣母院》。最爱是格林果,有种游戏人生的游吟诗人气质,笑看世间百态。当他唱愚蠢之王的游行时,感觉是个冷漠无情的人,唱月亮时,又觉得他真情流露。我看的那个版本的艾丝梅拉达有被评价为又老又丑又肥的,也有人评价说很有魅力。其实我也不喜欢,觉得跟想象中的艾丝梅拉达相差太远,起码她在教堂前翩翩起舞应该更吸引人一点。但是她和百合合唱的《君似骄阳》却是百听不厌的。加西莫多在这个版本中其实是个一米九左右的帅哥扮演的,他自毁形象装成驼子的倾情演出确实很精彩,独特的沙哑嗓音为他加分不少。《舞吧,艾丝米兰达吾爱》确实很感人。记得当时老师一直很欣赏弗侯洛,但是由于他太过阴暗,内心的扭曲让我觉得很不安,所以不是太喜欢这个人物。而费比斯这个欲帅不帅的奶油小生,是片中很不出彩的,就算他唱的撕裂很有名,但是整体人物感觉还没有年仅16岁的百合的扮演者有吸引力.压轴当然是男高中低三重唱的Belle,不愧为世纪金曲,但是说实在的...还不是最喜欢的... 这出剧重复看了好几次,老师说她自己因为太爱所以看到想吐了,呵..我觉得它的艺术寿命还可以很长很长,起码比歌剧魅影,猫之类的要耐听很多. 大教堂时代 (唱:葛林果) Le Temps des cath drales Gringoire 这个故事发生于美丽的巴黎 时值一四八二年 叙述爱与欲望的故事 我们这些无名艺术家 运用意象和诗韵 试着赋予它生命 献给各位及未来的世纪 大教堂撑起这信仰的时代 世界进入了一个新的纪元 人类企图攀及星星的高度 镂刻下自己的事迹 在彩色玻璃和石块上面 一砖一石 , 日复一日 一世纪接一世纪 , 爱从未消逝 人类眼看亲手造的塔越升越高 诗人和吟游歌手唱着爱曲情歌 许诺要带给所有人类 一个更好的明天 大教堂撑起这信仰的时代 世界进入了一个新的纪元 人类企图攀及星星的高度 镂刻下自己的事迹 在彩色玻璃和石块上面 信仰的时代已成云烟 一群群野蛮人菌集在各个城门 异教徒和破坏者纷纷涌进 世界临近末日 预言了西元两千年的今日 波西米亚女郎 (唱:腓比斯,艾丝梅拉达) 腓:你来自何方 美丽的异国姑娘 你是天上抑或人间的精灵 美丽的天堂鸟啊 你为何来到这里 艾:我是个吉普赛女郎 没人知道我来自何方 吉普赛女郎 我浪迹天涯 谁又知道我明天的去向 吉普赛女郎一 切都写在我的掌纹上 我母亲说起西班牙 仿佛那是她的故乡 还说到山间盗匪成群 出没在安达鲁西亚的山林 父母都离我而去 巴黎成了我的故乡 然而当我幻想着大海 我的心思就已远扬 去向安达鲁西亚的山林 我是个吉普赛女郎 没人知道我来自何 方吉普赛女郎 我浪迹天涯 谁又知道我明天的去向 吉普赛女郎 一切都写在我的掌纹上 我在普罗旺斯度过赤脚的童年 然而对于吉普赛人 路是无尽的漫长 我会继续漫游 一路走出法国 走着走到世界的尽头 一条安达鲁西亚的河流 在我血液中流淌 在我血脉中奔腾 安达鲁西亚的天空 是否值得我返乡 我是个吉普赛女郎 没人知道我来自何方 吉普赛女郎 我浪迹天涯 谁又知道我明天的去向 吉普赛女郎 一切都写在我的掌纹上 你钻石般的眼眸 (唱:百合,腓比斯) 百: 我献给你十四岁的青春 钻石项链是你的回赠 若你的承诺只是谎言 我便不再相信你 腓:你少女的心献给了我 你斑鸠般的美眸注视着我 天空中群星闪耀 也比不上这双眼睛明亮 百:我心所眷恋是一位俊美的骑士 他并不明白我的情深似海 腓:如果我不明白 也可从你眼中看出 赢得你芳心的男人必属幸福 腓:别再寻寻觅觅 百:爱情就在这里 腓:直到天长地久 百:我深信不疑 我俩的结合必定幸福甜蜜 腓:黄金都还沉睡在深深的地底 我会呵护照料你献给我的躯体 百:这些爱的言词 这些欲望的话语 你对我倾吐的 , 胜过任何诗句 百:别再寻寻觅觅 腓:爱情就在这里 百:直到天长地久 腓:我深信不疑 我俩的结合必定幸福甜蜜 合:别再寻寻觅觅 爱情就在这里 直到天长地久 我深信不疑 我俩的结合必定幸福甜蜜 君似骄阳 (唱:艾斯梅拉达,百合) 艾:他灿烂如太阳 难道是为王子 我感到爱意从身心涌出 强过我的生命 他灿烂如太阳 是一位真正的王子 我深信如此 百 : 他灿烂好似太阳 既是军官又像流氓 当他紧拥我 我想逃脱却身不由己 他灿烂好似太阳 既是军官又像流氓 臣属于国王 合 : 他灿烂如太阳 我的奇迹 他拥我入怀 爱我终生不渝 他灿烂如太阳 我挚爱的男人 他灿烂如太阳 灿烂如太阳 心 痛欲裂 腓 : 撕裂 我是个分成两半的男人 撕裂 在我爱的两个女人之间 在我爱的两个女人之间 我是否该把心切成两半 撕裂 我是个分成两半的男人 撕裂 在我爱的两个女人之间 在我爱的两个女人之间 难道我的幸福是错误 一个女人是白天 另一个留给夜晚 一个让我去爱 另一个让我存在 一个一生一世 直到时间尽头 一个只在此时 图片刻享受 撕裂 我是个分成两半的男人 撕裂 在我爱的两个女人之间 在我爱的两个女人之间 然而我不会抱怨 撕裂 我是个分成两半的男人 撕裂 在我爱的两个女人之间 在我爱的两个女人之间 难道我的平凡是错误 一个属于天堂 另一个属于地狱 一个很甜 一个很酸 对一个 我发尽誓言 在另一边 我又统统违反 撕裂 我是个分成两半的男人 撕裂 在我爱的两个女人之间 在我爱的两个女人之间 我是否该把心切成两半 不! 撕裂 我是个分成两半的男人 撕裂 在我爱的两个女人之间 在我爱的两个女人之间 我是否该把心切成两半 撕裂! 美人 (唱:加西莫多,弗侯洛,腓比斯) 加:美人 , 是专为她创造的名字 当她款摆舞蹈 象展翅的鸟 我感到地狱在我脚底张开巨口 我的注视穿透她吉普赛的衣袍 还祈求圣母什么更好的恩赐 ? 谁 忍心对她投掷第一颗石头 那就根本不配活在世上 魔王啊 ! 我只求一回 让我的手穿过她的长发 弗:美人 , 她难道是魔鬼化身 ? 让我的眼神离弃永恒的主 谁用这肉欲魅惑了我 , 阻挡我的视线望向天国 她是致命的诱惑 渴欲她是否就已犯罪 ? 她 一个卑贱的欢场女子 竟然成了人性的考验 圣母啊 我只求一回 让我推开她花园的门扉 腓:美人 , 在教人销魂的黑眼睛背后 她可能还是个纯真少女吗 ? 她举 手投足让我看见无限风情 藏在她的彩虹裙下 吾爱 , 就让我不忠这么一回 在我们步上红地毯前 谁 能够把眼光从她身上移开 冒着变成化石的危险 噢 , 百合 , 我不是个忠实的男人 我要去采摘艾斯梅拉达的爱之花 合:我的注视穿透她吉普赛的衣袍 还祈求圣母什么更好的恩赐 ? 谁 忍心对她投掷第一颗石头 那就根本不配活在世上 魔王啊 ! 我只求一回 让我的手穿过她的长发 艾丝梅拉达 月亮 (唱:葛林果) 葛:月亮,在高空中放光芒 照在巴黎的屋顶上 看,一个男人如何为爱所苦 明亮的孤星 在破晓时消逝无踪 听,大地在为你歌唱 倾听 一个痛苦的人的呼喊 对他而言 百万星辰 也比不上情人的眼睛 闪亮 致命的爱情 月亮,在天空放光芒 直到破晓 听,我心狂野的呼号 悲歌 这是加西莫多的悲歌 哭泣 他疯狂绝望的哭泣 他的歌声穿越高山低谷 向你飞升 月亮! 看顾,这奇异的尘世 混合,市声与天使的吟唱 月亮,在高空放光芒 照耀我的羽毛笔 看,一个男人如何为爱所苦 为爱所苦 舞吧 ! 艾丝梅拉达吾爱 (唱:加西莫多) 当时光流转,有一天 人们会在地底发现 两具缠抱的骸骨 向整个宇宙宣告 加西莫多如何深爱着 吉普赛女郎艾斯梅拉达 上帝将他造得如此丑陋 是为了帮她背十字架 吃我的肉吧,饮我的血 鹫山上的秃鹰 只有死亡能将我俩的名字结合 让我的灵魂飞翔 远离这苦难的土壤 让我的爱融入宇宙之光 舞吧,我的艾斯梅拉达 唱吧,我的艾斯梅拉达 再为我跳一支舞吧 我爱你至死不渝 舞吧,我的艾斯梅拉达 唱吧,我的艾斯梅拉达 让我和你一同离去 为你而死,虽死犹生 舞吧,我的艾斯梅拉达 唱吧,我的艾斯梅拉达 来睡在我怀里 我爱你至死不渝 舞吧,我的艾斯梅拉达 唱吧,我的艾斯梅拉达 在遥远的遥远的前方 为你而死,虽死犹生 舞吧,我的艾斯梅拉达 唱吧,我的艾斯梅拉达 让我和你一同离去 为你而死,虽死犹生
1036 次阅读|2 个评论
听身体唱歌
fayuyu 2008-10-23 22:50
卫氏姐妹,就是喜欢卫兰多一点。总觉得她干净又舒服,虽然没有什么太特别的地方,但是总有几首让人喜欢的歌。其实最爱不是《Chocolate ice》,问答题:猜猜看我最喜欢她的哪一首~~~ Bring me to the sea of sugar and spice reminiscing through some chocolate ice tik tok, take time to be gentle and kind you sweat cause you run and run all day in my mind fly to the moon and the sun and let's go have fun come and take my hand and free our soul again fly to the moon and the sun and let's go have fun it's 123 my love is plain to see what i do for you, baby, do for me let me serenade your soul when you're feeling down and low let the music come alive let tendermess arrive let me serenade your soul when you're feeling down and low boy, you make me feel so high together we can fly
812 次阅读|0 个评论
华丽的冒险
fayuyu 2008-10-23 01:46
我想应该没有人会不喜欢陈绮贞的声音,干净,拖着懒懒的尾音,带着点小小的孩子气。记得两年前的夏天突然跟很多人分开,在离开珠海前往海南之前反复地听这首歌,感觉自己正在前往一场华丽的冒险。后来海南回来的夜船上,那夜七夕,海面上黑得让人感觉不到光的存在。只有头顶的银河和不断划过的流星,仿佛如歌中所唱般,让我充满感动。 长长的路的尽头是一片满是星星的夜空 这一趟华丽的冒险没有真实的你陪我走 长长的时间的旅程充满太多未知的诱惑 说不清对你承诺过的一切 还有多少没有实现过 不愿放开手 不愿让你走 疯狂的梦没有了你 还有什么用 不愿放开手 不愿让你走 不愿眼睁睁的看你 走出我的生活
591 次阅读|0 个评论
End of May
fayuyu 2008-10-22 00:19
换上来Keren Ann的一首End of May,这个来自以色列的小女人作品中 据说融入了俄国文学、犹太民谣和法国诗歌,并以Trip-Hop、民谣及法国流行乐的融合形式现身。 喜 欢她声音的干净柔 软,据说这种声音最是适合作为咖啡馆的背景音乐,华美却又极简矜持,梦幻中有带点颓废。 Close your eyes and roll a dice Under the board there's a compromise If after all we only live twice Which life is the runroad to paradise Don't say a word Here comes the break of the day In while clouds of sand raised by the wind of the end of May Close your eyes and make a bet Faced to the glare of the sunset This is about as far as we get You haven't seen me disguised yet Don't say a word Here comes the break of the day In while clouds of sand raised by the wind of the end of May Close your eyes and make a wish Under the stone there's a stone-fish Hold your breath, then roll the dice It might be the runroad to paradise Don't say a word Here comes the break of the day In while clouds of sand raised by the wind of the end Don't say a word Here comes the break of the day In while clouds of sand raised by the wind of the end of May 这首歌的法语版也倍受大家喜欢,歌词写得很是有味道,一并贴上来欣赏。 Mme si on y tient vraiment 即便是真的喜欢那样 Mme dans les flammes du firmament 去置身于尘世的火光 Seuls dans le soleil couchant 将孤单寄日暮的斜阳 On ne s'y fait jamais pour autant 可是从未有人是那样 On ne dit rien 什么也别抱怨 quand le temps assassin 在蚀骨消魂的时间 Enterre nos amours prissables 将我们死亡的爱情 sous le sable mouvant 在流沙中埋葬 Je n'y ai vu que du feu, du vent 在那里我只看到了火焰和风霜 Telle qu'en moi-mme et telle qu'avant 如同看见了我自己以及过去时光 J'ai rat ma vie en deux temps 我虚度了生命以双重的幻想 Trop occupe faire d'autres plans 另一个占用了我太多的时光 On ne dit rien 什么也别抱怨 quand le temps assassin 在蚀骨消魂的时间 Enterre nos amours prissables 将我们死亡的爱情 sous le sable mouvant 在流沙中埋葬 Mme si on y tient vraiment 即便是真的喜欢那样 Restons de glace restons lgants 仍保持着冷静和漂亮 Seuls dans le soleil couchant 将孤单寄日暮的斜阳 On ne s'y fait jamais pour autant 可是从未有人是那样 On ne dit rien 什么也别抱怨 quand le temps assassin 在蚀骨消魂的时间 Enterre nos amours prissables 将我们死亡的爱情 sous le sable mouvant 在流沙中埋葬 On ne dit rien 什么也别抱怨 quand le temps assassin 在蚀骨消魂的时间 Enterre nos amours prissables 将我们死亡的爱情 sous le sable mouvant 在流沙中埋葬
1082 次阅读|1 个评论
We could be together
fayuyu 2008-10-20 22:38
一直就很喜欢这首懒懒散散的小调,理所当然地觉得它就应该叫We could be together,偶然发现真名原来叫 mermaid song ,也很是适合。 不知道为什么每次听着,脑海里就很自然地浮现出北欧冰湖里的小船...呵呵....广告的力量是强大的... Mermaid Song Wecouldbetogether Everydaytogether Wecouldsitforever Aslovingwavesspillover Verse: Themoonisfullyrisen Andshinesoverthesea Asyouglideinmyvision Thetimeisstandingstill Dontshyawaytoolong Thisisaboundlessdream Comeclosetomemyreason Illtakeyouinmywings Chorus: Wecouldbetogether EverydayForever Webelongtogether Furtherseasandover Verse: Inthegardenofthesea Iseeyoulookingover Withmywistfulmelody Youleapintothewater Itisnobreathssighing Thisisthemermaidsong Thesingingofmysisters Theseahasdrownforlong 芝华士(CHIVAS12)广告主题歌 歌手(团体):Hooverphonic/SarahKhider 歌名: mermaid song 这个只是一支专为Chivas所录制的广告歌曲,并未收录在单曲或者专辑中. Hooverphonic是一支比利时的三人梦幻流行乐队,乐队开创性地从他们1998年专辑BlueWonderPowerMilk中描绘的那仿佛冰冷安宁的大海景色,而芝华士广告中的这首《Whenyouknow》只有短短的30秒,而且没收集到任何专集里,歌词中Wecouldbetogetheri,Everydaytogether,themoonhasfullyrisenandshinesabovetheseaAsyouglideinmyvision,thetimeisstandingstill,只是专为芝华士写的一段广告曲而已,确实成为了一种遗憾,但是Hooverphonic乐队在第3张专集中的《MadAboutYou》将《Whenyouknow》重新改编,正式放入专集中,专集大卖.
729 次阅读|0 个评论
德国女生的草莓声音Annett Louisan--Das Spie
热度 1 windest 2008-10-11 16:31
Annett Louisan生于德国一个单亲家庭,身高一米五二,有着一张邻家女孩一般平和亲柔的脸。欢快的音乐,歌者清脆的嗓音,瞬间把你的耳朵叫醒。换上明媚的心情,带上微腻的甜,跟随音乐进入温暖的奇幻空间。在那里,肆意地唱着、跳着、笑着 在踏入演艺圈之前,Annett Louisan在汉堡学习绘画,在学习期间,她加入了学校的乐队。具有艺术气质的Annett Louisan很快被唱片公司发掘,于2004年发行了第一张专辑。Annett,出生于1979年4月,由祖父母抚养长大,生于德国一个单亲家庭。父亲似乎从来就是一页早已翻过的日历,一个封存在岁月以外的话题。没有father figure的童年也可以没阴影,Annett在祖父母的庇护下无忧地度过了青稚岁月。 Annett Louisan的声音清新可爱甚至有些稚嫩,有田园的清香和草莓的甜美之感。她那纯得似水的音色那么熨贴地拂过你的耳侧,将你包绕。你听她不动声色地向你讲述那些饰色的出演(Das Spiel),那些虚遮的谎言(Die Luege),你会在她的歌声里心痛了,为了这个美音的歌者,为了那些渐行泛起的尘封记忆在Annett的歌声中,你可以捕捉到很多歌坛元老巨匠的收放自如,对歌曲驾驭的随心所欲的元素。但是她那纯得似水的音色又那么熨贴地拂过你的耳侧,将你包绕。 歌词: Das Spiel游戏 da du nicht mehr bist was du einmal warst 你为了我搬出来住之后, seit du dich fr mich ausgezogen hast 就不再是曾经的那个你, da du alles schmeit wegen einer Nacht 那个晚上你丢弃了所有, und alles verlierst war so nicht gedacht 失去了一切,没有想到吧 du willst mich fr dich und du willst mich ganz 你想让我属于你,只属于你, doch auf dem Niveau machts mir keinen Spa 可这种热度让我觉得无趣 das fllt mich nicht aus ich fhl mich zu haus 我不满意,我就像在家里一样, nur zwischen den Sthlen 躺在椅子上 ich will doch nur spielen 我只是想玩 ich tu doch nichts 什么也不做 da du wegen mir irgendwen verlt 为了我,你离开了所有人 da du manchmal weinst weil es dich verletzt 你有时候哭,因为这让你觉得受伤 da es immer mal jemand andren gibt 总是会有人,这里那里, der sich hier und da in mein leben schiebt不断的进入我的生活中 da du dich verliebst weil du s mit mir tust爱上了你自己,因为你爱我 da es dich so trifft hab ich nicht gewut这些刺痛了你,而我不知道 es war nie geplant da du dich jetzt fhlst从来没料想过,你现在的感觉, wie einer von vielen 会跟许多人一样 ich will doch nur spielen 我只是想玩 ich tu doch nichts什么也没做 da du nicht mehr schlfst weil es dich erregt 你睡不着了,因为这让你激动, wenn ich mich beweg wie ich mich beweg当我自由移动,自如的游移 da du fast verbrennst unter meiner Hand 你在我的手中燃烧, wenn ich dich berhr hab ich nicht geahnt当我抚摸你的时候,没有预料 ich steh nur so rum tu so dies und das 我只是站着 这么做, fahr mir durch das Haar und schon willst du was 穿过我的头发,你总想要点什么 la mal lieber sein hab zuviel Respekt还是就这样吧 你的感情 vor deinen Gefhlen 需要如此多尊严 ich will doch nur spielen 我只是想玩 ich tu doch nichts 什么也不做
个人分类: 影音娱乐|2621 次阅读|0 个评论
国庆祝贺[音画]
刘玉平 2008-9-28 09:29
国庆祝贺 因国庆期间外出,也许不能上网,在此谢谢各位的关心,预祝大家节日快乐! 本贺卡根据网络图片合成 原图片 URL : blog.sina.com.cn/s/blog_4c0b96d301000dap.html 歌曲今天是你的生日(演唱:梦之旅合唱) URL : http://www.fsec.cn/cjh/mp/lg2b/08.mp3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5267 次阅读|7 个评论
冰河列车之旅[音画+参赛宣传]
刘玉平 2008-9-24 16:37
冰河列车之旅 在CN域名杯青年科学博客大赛上,本人将展示由该旅行照片制作成的视频作品( 已于9月25日提交 ),欢迎大家光临并指教! 视频作品 URL: http://blog.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200250 冰河列车,是瑞士与黄金列车齐名的铁路旅游线路,因其沿途雪景较多而得名。其时速仅有 35 公里 , 有 全世界最慢的观景列车 之称。路线贯穿阿尔卑斯山绝色,从圣莫里兹经达沃斯或库尔到策马特,沿途穿越 91 个隧道及 291 座桥梁,翻越海拔 2033 米的上阿尔卑斯山口。这段铁路行驶在奇岩遍布的阿尔卑斯山区 , 最高与最低点的落差达 1429 米,到达马特雄峰是景观的高潮。沿途景观多变,溪流、山谷、飞瀑、村庄、田野各类风景美不胜收。 无论何时,冰河列车之旅也不会让您失望。春天是绿满大地的勃勃生机,夏季是无边暖阳下的苍翠娇艳,秋天是成熟与丰收的五色斑斓,冬季是一望无际的皑皑冰雪,真乃四时光景各不同。清晨从达沃斯出发,中午到达策马特,在小镇上略作游览,返回到达沃斯已是夕阳西下。 八月的 阿尔卑斯山区 ,交融暮夏的风情和初秋的气息,蔚蓝的天空、和暖的阳光、飘逸的白云,险峻雄奇的山脉、起伏连绵的原野、星罗棋布的村镇,往返四百公里的旅途犹如品味一幅博大的画卷,自然的造化尽情地展现、民族的个性恬静地抒写、历史的沧桑悠然地沉淀,几分温馨自在、几分恬淡宁静、几分由衷惊叹、几分冥然沉思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冰河列车 http://baike.baidu.com/view/1428145.htm 一路美景,难以言表 世界名曲铃儿响叮当(演奏:瑞士乔瓦尼尔乐队) http://bt8.lonelylive.cn/BzJVNAc1XDwHN1Q7VGxXNVN6W1hWbFBuUzRVdgAoVXIEMQZ4VDAKM1I7Vm4Fe1dWAhQFegNgAGYCLVVkUzIHeQdjVWcHZlw3Bz5UOlRpV2ZTMFtuVjBQYlMyVTUANVVnBGEGNVQ0CjZSYlZlBTtXNwIzBTQDYQBjAmNVY1NiB2A=.wma
个人分类: 海外风情|5609 次阅读|5 个评论
二泉映月 中秋
考槃在涧 2008-9-11 13:30
忧伤 在弦上退却 振动 共鸣了月光 回忆 穿过胸膛 在时间里起伏 曾经飘逸的马尾 拉开了夜的序幕 眼睛看不到光明 只剩下忧伤 我坐在山水间 身影是大地 融进月光 琴音是天堂 包围夜色 在身影和琴音里 泉水摇晃着蔓延 那是我和天地的分界线 泉水一波波 温柔的撞击 泉上跳动的音符 精灵一般 反射着 嫦娥的目光 是吴刚砍倒了桂树 还是嫦娥舞着体香 那不要紧 请你们喝一杯 我酿的二泉酒 心灵随丝竹 一起颤动 是月色迷醉了二泉 还是倾诉撩动了梦想 那不要紧 就让思绪 在 吟揉 里飞翔 我坐在山水间 在天亮以前 听着月光 一点点流逝 月明了音起 月落了休止 那就是生命 安静地哭泣 吟揉中飞翔 ----------------------------------------------- 这是王国潼演奏的无伴奏二胡独奏,找了闵惠芬、宋飞等人的版本,最喜欢这个,纯粹。 原曲来自这里: http://bbs.huain.com/viewthread.php?tid=98212 ,因无法在博文里加上,故上传至自己的网盘里。
个人分类: 离骚|5547 次阅读|16 个评论
毕达哥拉斯是什么人?
songshuhui 2008-9-4 14:51
赵勃楠 发表于2008-09-2 星期二 19:19 分类: 其他 | | 在一篇关于律学的文章里,我提到了毕达哥拉斯这个人对于音乐做出的伟大贡献。有朋友对他表现出了兴趣,那么我就再简单介绍一下这位伟大的学者吧。 【 毕达哥拉斯 ( Pythagoras, 约公元前 560 年~公元前 480 年),伟大的古希腊学者 】 毕达哥拉斯是古希腊人,大概在公元前 560 年左右出生于希腊东部的萨摩斯岛。他的家境非常不错,早年他曾拜名师学习几何学、自然科学和哲学,后来在他 30 岁时,因为信仰和习俗等问题与当地人产生分歧,于是到埃及等地游学。成名后,他在 49 岁时重返希腊,开始演讲和学术活动,成立了毕达哥拉斯学派。他的学说影响很大,一度门徒众多。毕达哥拉斯在大概公元前 480 年去世,享年八十岁。他和我国的孔子基本上同时代。 毕达哥拉斯是个非常了不起的人物。首先此人的寿命就非同寻常,居然活了八十岁。虽然这个年纪在现在并不稀奇,但是考虑到古代人平均寿命只有三四十岁甚至更低,那么八十岁确实就比较值得赞叹了。这里还要说到一个有意思的现象,就是古代这些知名学者们大都比较长寿。柏拉图也活了八十岁,他的老师苏格拉底如果不是在 70 岁的时候被判死刑喝了毒药,估计也差不多能活个八十多岁。被我们熟知的亚里士多德寿命稍短,但也过了花甲之年。国内的老先生们也是一个个高寿,孔子七十三孟子八十四,真不知道他们是怎么保养的。 毕达哥拉斯应该说首先是一个哲学家,但是那个时候的学者们都很博学,往往是百科全书式的人物,天文地理物理化学无所不知无所不通。当然,这也与当时科学不够发达有关系。放在现在,不要说精通所有学科,哪怕就是在某一学科内的某一分支做出一定的贡献,都会成为大家,甚至拿上几个诺贝尔奖,被人羡慕不已。因为现在的科学体系已经是非常发达,绝非一人所能全面掌握。那些声称自己已经全面超越现代科学理论的家伙,不是骗子就是需要进非正常人类研究所的妄想狂。 毕达哥拉斯善于演讲,也很有魅力,并且是个思想很开放的人。根据记载,他还透露出某种妇女解放的思潮。因为当时的的风俗禁止妇女出席公开的会议,但是毕达哥拉斯不管这一套,主动给妇女打开了学术的大门,于是他也借机找到了自己后来的妻子。有时候我就想,是不是他一开始就有择偶的算盘,才大胆破除风俗。 毕达哥拉斯后来成立了一个秘密社团。这个社团不拘男女均可加入,并且地位平等,但是每个成员都要在学术上达到一定的水平。可见这个社团有些九三学社的味道。但是这个社团不相信什么主义,他们相信的是数学。没错,他们的信仰是数学。他们认为,世界的本原是数,世界万物都是数组成,上帝是通过数来统治宇宙。而人类通过对数学的研究,就可以探索自然的奥秘,洞悉一切过去未来之事。毕达哥拉斯对数学极端崇拜,并以宗教热情来研究数学,取得了很大的成就。我们一般所熟知的举世闻名的毕达哥拉斯定理,就是他证明的。虽然古巴比伦、中国等很多地方都相对独立地发现了这个定理,但是真正最早给出精确证明的,学术界一般公认是毕达哥拉斯。毕达哥拉斯还研究了黄金分割问题,准确地给出了黄金分割比例,并揭开了一个美学规律。毕达哥拉斯发现,自然界充满着黄金分割比例,比如在人体上,人的肚脐、咽喉、膝盖和肘关节基本上就是黄金分割点。而很多贝壳上的花纹也符合黄金分割比例,树木、叶片、动物的斑纹黄金分割几乎无处不在。可以想象毕达哥拉斯发现这一点时会是多么的兴奋。他发现,五角星中充满了黄金分割,于是他就把五角星作为自己这个社团的标志和暗号。现在,我们生活中也是处处都有黄金分割的存在。甚至有的作曲家在音乐创作上都会运用黄金分割理论。 【卢浮宫的镇馆之宝著名的断臂维纳斯,她完美地体现了黄金分割的原则。】 毕达哥拉斯对音乐的贡献也相当大,据说毕达哥拉斯精通多种乐器,不过这一点其实并不令人吃惊,对于这样一个天才,一般的乐器怎么能难得倒他呢?何况那个时候的乐器演奏技术也并不高明。不过毕达哥拉斯仍然是从数学角度出发来研究音乐,而不是从音乐艺术本身出发。他指出,音乐和数学之间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这一认识在现代几乎已经是常识,但是毕达哥拉斯在两千多年前就能够发现音乐和数学的密切联系,这可是非常了不起的事情。时至今日,仍然有不少所谓的音乐家根本不了解音乐和数学到底有什么关系。相比起毕达哥拉斯兢兢业业地研究数学与音乐的联系,我们的这些所谓家更喜欢用玄之又玄的车轱辘话来对付学生,骗几个学费。 毕达哥拉斯率先揭开了音乐中和谐的奥秘,他发现,音与音之间的频率比是简单的整数比时,效果最和谐,由此揭开了和谐音程的秘密。他还根据这一理论,推出了非常实用的音阶体系,这种推算音律的方法被称为五度相生律。值得一提的是,我国的古代音乐家们也在差不多的时间段里提出了和五度相生律在数学原理上近似的三分损益法,并也用这种办法推出了自己的音阶体系。但是毕达哥拉斯对这种生律方法的数学原理表述显然更明确。毕达哥拉斯还主张从儿童时代开始就对每个人都进行音乐教育。虽然毕达哥拉斯是从自己的哲学观点出发来研究音乐,但是他对音乐的贡献是相当巨大的。 毕达哥拉斯的世界观是唯心主义的,但是,他在自然科学形成和发展过程中起到的积极作用却无法忽视。当我们沉浸在和谐而美妙的音乐中时,我们必须要想到毕达哥拉斯这个希腊老头,是他在几千年前的伟大研究,向我们揭示了音乐和谐的奥秘。 【出国回来,想到应该为松鼠会做些贡献,投点稿子什么的。可惜我搞的是音乐,与科学还是稍有距离。翻出以前的一篇文章,觉得还算贴边,就发上来吧。】 标签: 毕达哥拉斯 , 音乐 , 黄金分割
个人分类: 其他|1837 次阅读|0 个评论
音乐中迷失
songshuhui 2008-9-2 15:32
BOBO 发表于2008-06-6 星期五 19:51 分类: 八卦 | | 音乐是个好东西。尼采就曾说过:没有音乐的生命简直是一个错误,一种苦难,一次流放。现今,音乐触耳可及:你的口袋里即便没有 iPod ,那至少有带音乐播放功能的手机。网络的普及更是加速了音乐的传播,只要知道乐(歌)曲名字,便能从网上下载到你想要的音乐。无论是迈克尔杰克逊的摇滚乐还是 帕瓦罗 蒂《我的太阳》,无论是周杰伦的 hip-hop 还是静心的佛音。可以说,地球俨然成为音乐地球。 不过,原本丰富的音乐风格和演唱形式或许将土崩瓦解,日渐单调。 一个尼日利亚演唱组合可能用约鲁巴语演唱,但其中的和声部分却完全西化。美国土生土长的纳瓦霍歌手或许会在作品中加点民族传统曲风,但受过正统训练的歌手将带有西部曲风的烙印。普罗大众觉得这些音乐类型众多,但音乐学家们却开始担忧:表现形式虽多样,却日趋单一。 这种日趋单一有点类似全球化。虽然音乐风格的交叉还会存在,但当世界成为地球村,不可避免的统一性趋势在嬗变中。例如,连接黄河文明与地中海文明近两千年的丝绸之路,便对波斯和美索不达米亚平原的音乐风格影响巨大。在大西洋奴隶贸易持续近 300 年,西部和中部非洲运往加勒比和美洲的黑奴无数,也带来了充满活力的音乐。 而今,西方的音乐文化正在全球攻城掠池。这样是好还是坏呢?如果,一种音乐风格在各文化中都能寻及,这倒说明人类具有一定的统一性。但若世界上的所有音乐风格都被一种文化所影响,甚至主导,那整个地球未免显得太过单调。要知道,一种行为或被天生的气质决定,或被人为的西化。 随着音乐多元化的消失,研究人员开始转向所谓的 B 计划:挖掘资源,整理各民族音乐学家们的音乐。好消息是大部分作品依然留存。坏消息是 B 计划的前景并不如预想的。这对那些研究音乐对认知神经科学的人来说,则更是坏消息了。 音乐是独特的,至少在理解大脑与文化关系上,它提供了一个独特的视角。严肃的说,人类为何会对音乐痴迷不已,科学家依然知之甚少。音乐是一座桥梁为语言的形成建立基础?音乐的形成具有独特的来源?科学家们依然没有确切答案。 标签: 音乐
个人分类: 八卦|1456 次阅读|0 个评论
(译)音乐、情绪和认知
songshuhui 2008-9-2 15:25
红猪 发表于2008-06-15 星期日 14:24 分类: 心理 | | 这是人工智能泰斗马文 .明 斯基( Marvin Minsky )教授在英国广播公司的一档音乐节目中接受的访谈,主题是音乐和情绪的关系。明斯基教授一直在研究让计算机如何产生情绪。一般认为思维比较容易模拟,而情绪则难以捉摸,但明斯基教授却从目标( goal )、进程( process )和资源( resource )的角度来看待这两种看似截然对立的意识活动,并指出两者其实可以看作是一回事,因而建造情绪机器并非天方夜谭。明斯基教授的这个想法发端于 1988 年的著作《意识社会》( Society of Mind ),并在 2006 年的《情绪机器》( The Emotion Machine )中得到发展。这两本书思想新颖,对认知、情绪、音乐、幽默感、人工智能等问题都有独到的解读,语言也写得十分浅白易懂,适合所有对这些问题感兴趣的一般读者,总之是非常值得译介。下面的文字由于是对话,所以显得有些散漫,但明斯基教授的主要思想都有反映。其中对具体乐曲的评论要结合背景音乐才能领会,加上与主题关系不大,故略过不译。标题《音乐、情绪和认知》为译者所加。 音频在这里有下载: http://www.sl4.org/archive/0409/9846.html 音乐、情绪和认知 By 马文 . 明斯基 红猪 译 文中C代表主持人,M代表明斯基教授 C: 首先欢迎《情绪机器》。情绪是什么?我们为何会有情绪?音乐为何会激发情绪?我们请来了美国科学家马文 . 明斯基教授,明斯基教授被称为人工智能之父,同时也是已故贝多芬的乐迷。明斯基教授眼下正在写一本名为《情绪机器》( Emotion Machine )的书,他在书中提出了一个关于人类情绪的全新理论。在下面二十分钟的访谈中,他将借助贝多芬乐曲的一点帮助,和主持人 Chris Maslanka 一道探讨自己的新想法。就从《迪亚贝利变奏曲》中的一首说起。 M: 这音乐如此简单,却又如此丰富。曲子里包含多种音调。钢琴声在我听来如同一支乐队,因为每个声音都在表达相同却又不同的内容。现在他来了点爵士。我觉得这显示了贝多芬是如何发明爵士乐的。猛敲键盘让我想到现代流行音乐。贝多芬是最伟大的实验者,他尝试了各种新的音乐类型,这个人发明了一百种新的思维方式。我觉得情绪不过是思维方式罢了。如果听过音乐之后,你的思维方式没有改变,那最好还是不要听了。 C:  明斯基教授,我随便问了几个人:情绪是什么?得到的答案五花八门,一位个性颇浪漫的女性告诉我,愤怒是种心情( mood ),而爱是一种情绪( emotion )。另一位女性则对我说,情绪只有悲伤和幸福两种。为什么感觉起来这么简单直接的东西,谈论起来却相当困难呢? M: 这是个很好的问题。我觉得这是因为,我们把情绪这个词当成了一口箱子,凡是我们不理解的意识状态统统都往里扔。 C: 我们笼统地用这个词语表达许多东西。 M:  没错。要是观察一下婴儿多数动物,你会它们都在生命早期表现出各种活动状态,像是饥饿、恐惧和疼痛。我认为这些都是先天的机制,因为它们在很早就显示出来了,有人把它们称作初级情绪( primary emotions )。 C: 这么说它们已在脑中预先接好线路的。 M: 没错。接着你就过上了成年人的生活,参与起了更复杂的活动,我们给这些活动起了上千个名字,我觉得应该把这些更为复杂的情绪看作是不同的思维方式。当你愤怒时,你会改变自己关注的重心,你看待事物的方式也改变了。你要是觉得害怕,就会把某人的某个的手势看作威胁、而非邀请。我觉得情绪就是开关罢了。 C:  那么,情绪是如何运作的呢,用生物学的术语来说? M: 我喜欢把脑看作是一大片资源,脑有四百种不同的机制,你要是把它们统统打开,就会发生交通堵塞。情绪就在这四百种资源中做出选择。当你愤怒时,你就打开其中的三十或一百个;当你思考数学时,就打开其中的一百个;其中有的部分相互重合,还有的没有。每个心智状态或情绪状态都是你激活资源中的某几组后产生的。 C: 这些过程大多是无意识的吧?我们自己并不太了解。 M:  就算我们觉得自己意识到了,我们其实也并没真的有意识到,我们的脑没有足够的空间来表征其本身。 C: 它会无限自指。 M: 没错,你要是不断问自己我为什么做了我做的事?那你就会问我为什么要问我为什么做了我做的事?你要怎么摆脱这个循环呢?你会什么都干不了。演化一定把这些活动藏到了我们的意识之外。也许有人的脑中形成了某种连接,使其中的一个部分能看到其他部分在干什么。这些人不是疯了,就是不再关注外部世界。也许获得强大洞见的人都从这个物种中淘汰出去了,因为他们忙着思考自身,我们当中就有这样的人。 C:  可以说,它们都是阿基米德或空想家。 M:  没错,这就是个矛盾了。看似简单基本的事倒有可能是我们的脑做的最复杂的事。但脑的其他部分看不见它们是怎么工作的。比如,当你看着一只咖啡杯――我现在就看着一只――这个看的过程中包含了几百个进程( process ) , 这些进程观察物体的边缘和区域,区分不同的质地,比如,它们得知道这杯子旁边的阴影不是杯子的一部分。但在日常语言中,我们只是说:我看过去,就见到了杯子。我觉得情绪状态也是如此,我们并不知道自己脑中的上百个中心是如何运作的,因而只能使用这些粗糙的字词。 我们只有几个词语来描述思维状态。它们不是很好用,因为我们直到晚近才有了计算机科学。未来的一百年,等我们有了能扫描脑部的机器,也许就会有人收集到所有的数据并弄清楚脑中发生的事,但我怀疑这是否会实现。可能需要很大一台计算机才能追踪那么多部分。 C:  我觉得人们一般认为思考是理性的,而情绪是非理性的。思考是个枯燥的过程,即使一台电脑都能思考,我的电脑就为我计算收支;而情绪是神秘、浪漫、诗意的。但你现在告诉我说,其中的区别只在于打开或关闭不同的资源而已。 M: 说到情绪,人们常认为人只是本能的集合,这种观点把人看成了简单肤浅的机器。大家都理所当然地认为思考只是简单的计算。然而实际上,当你思考时,你在许多层面上做着许多事。你问自己我是否在这条道上花了太多时间?我是否在搜索正确的选项?我不知道怎么解决这个问题。我怎样利用以前解决过的相似问题来解决这一个?你当然可以进行无数推理,因此你得有一个目标,知道自己应该瞄准哪里。你脑中的不同资源有着不同的目标( goal ),它们总是彼此冲突。所以我并不认为思考是完全理性、完全逻辑的过程。我觉得如下的理论非常庄严:我们的心灵有几百个复杂的部分,如果我们理解了它们,或许就能学会控制它们。理解这点就能给人力量。理解某个事物往往能给你力量。有人认为,如果我们理解了自己为何喜欢音乐,我们就不会再喜欢音乐了。但我觉得那很荒唐,你永远不可能统统了解,知道的越多,眼前的可能性就越多。 C:  此外,理性也分几种。不知道你是否听过村子里的笨蛋这个故事:村里人到笨蛋那去给他钱,并让他在五十美分和半美元之间挑选,他每次都挑五十美分,结果一个银行职员对他说:笨蛋啊,你得明白,五十美分就是半美元。他说:我当然知道。但我要是拿了半美元,那么拿钱的过程还能持续那么久吗?但我们为什么会说我们感受到了情绪?我们在谈论脚上的疼痛或是饥饿时也说感受。我们为何会在几种情况下都使用同一个简单易混淆的词呢? M: 我觉得这是因为这些心理状态都对脑的其他部分具有相似的功能和影响。我觉得人们称为感情的东西其实是很复杂的思维模式。当有东西扎到的手指时,你会说你有了疼痛的感觉,接下来你会放弃所有其他目标,并致力于将那把蟹钳从手上挪开。我们还说到精神痛苦,精神痛苦的人无法思考,因为他会不断想到离他而去的爱人或丢失的钱财。大体来讲,身体和精神的痛苦是非常相似的。两者都会产生脑的阻塞,让你无法达成日常目标。因此你会用同一个词来形容这两种完全不同的模式。 C: 此外,我们的姿态似乎也在告诉他人我们正在经历这种过程,我们哭泣或尖叫时都是如此。 M: 是的,这源于你的文化。有时候,光是思考就解决问题。有时候思考不管用,而别的什么人或许能帮上忙。跟多数动物不同,我们是通过社会互动学会大量知识的。你会在忍受痛苦时会发出呻吟并期望有人前来相助,这就解释得通了。 C: 为什么情绪会有用处。我们经常听人说,如果不是感情挡道,他们就能完成许多事。比如说愤怒吧,愤怒有什么用处呢? M: 它是达成目标的绝好策略,因为当某人愤怒时,他会脸色变红、呼吸异常、牙齿外露,如果你正与人冲突,这些反应就能很好地让对方明白你会不讲道理、不会听他们的论辩。这就是演化给我们愤怒的原因。我觉得爱慕 (affection) 起到了同样的作用。 C: 那么爱情的功能是什么呢?它可要比繁殖复杂多了。 M: 没错,动物不会面临繁殖的问题。但我觉得人类在这方面面临着严重的问题,至少在文明社会中是如此。假设你了解到:如果和这位异性交配,你就会有一个小孩,每天得花上十六小时照顾他,还必须放弃你的事业,本来喜欢的事也一件都干不成,那样的话,就没有人会要孩子了。于是就有了这件称为坠入爱河的妙事。我觉得爱情会关闭脑中批评性的部分,关闭在处境中寻找困难的感受器。你于是觉得对方尽善尽美,还说起了貌似深奥的胡话。话说回来,如果不加批评的话,任何事都可以显得深奥。因此,我认为,我们演化出的这种特殊机制关闭了脑的部分,它让你不大会考虑自己行为的后果。 C: 有种蜘蛛必须引开配偶的注意,好让自己不被对方吃掉,并且有时间进行交配。于是它们用礼品引开配偶的注意。 M: 脑中发生的事大概差不多吧。脑的部分如果想把某件事做好,就得学会如何将其他部分关掉。我们都知道有些人会待在一个地方连着几小时思考问题,连吃饭都会忘记。我姐姐有一次去指挥家托斯卡尼尼家拜访,他的孙子是她朋友。我后来问她:老爷子怎样?她说:他很无趣,整天坐在角落里看乐谱。 C: 贝多芬的清洁女工看到他整天在纸上涂写,一定也会觉得困惑吧。 M: 没错,再想想他是怎么指挥第九交响曲的,传说观众鼓掌时他茫然无知,直到有人帮他转过身来。贝多芬是在一片真空中做音乐的。大多数人无法想象那种场面。 (开始评论第九交响曲,略) C: 音乐为什么会激发类似真实情绪的感觉呢? M: 确实奇怪,贝多芬已经过世一百年,为什么还能从坟墓中控制我的意识呢?其中的奥妙在哪里?有人能不经我的同意就做到这一点,可够讨厌的。 C: 没错,叫人愤慨。 M: 可能是这么回事:我们能够识别几种简单的声音,比如突然发出的尖叫声告诉你有人在发火。看看动物吧,动物没有语言,但许多动物却用很少几种基本的叫声来表达痛苦、饥饿等等。也许最初的音乐是对笑声、快乐和沮丧的叫声的模仿。 Manfred Clynes 写了本好书叫《情感学》( Sentics ),他在书中描述了七种曲线,并说它们与初级情绪有关,还宣称这对全人类都有效,我觉得他说得没错。音乐的部分或许包含哭声,让你感觉想哭;安抚声接着出现,让你感觉好些。音乐在对你将这样一个故事:感觉糟糕的时有人对你好,你就会感觉好些。这些都是抽象的情绪事件,音乐能引导你经历整个过程。 C: 是否可以说,我们有种抽象的故事感,或形式感,而这些形式中的元素就像是姿态,而我们在音乐中不知怎的注意到了这些姿态? M: 没错。贝九的第四乐章类似某个情绪故事。 Manfred Clynes 还提到,听音乐时,你会经历一系列情绪状态,每种状态持续一两秒钟。而在日常生活中,有那样经历的人会被送进精神病院。但在音乐中,作曲家让你恼怒一阵、再焦虑一阵。经历这个过程,你说不定就能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了。如果真的管用,听音乐就是种绝妙的教育了。 C: 我们如何才能确定我们在音乐中感到的欢快或悲伤是贝多芬想让我们感受的? M: 我想大概只有最简单的、表达喜悦或悲伤的声音才能被所有人理解吧。这可能是个经验的问题。如果听者了解从帕莱斯特里纳到巴赫到海顿到莫扎特的古典音乐,他就会理解贝多芬的音乐,古典音乐是种高度发达的文化。来自另外一种音乐文化的人听了贝多芬写的音乐会有什么感受,我还真不知道。他是在传达情绪吗?我们感受到的是他感受到的吗?我们不可能知道。每个人的反应肯定都不相同。也许他的某些情绪我们从未来感受过。 (讲解贝多芬第 29 奏鸣曲,略,大意是这首乐曲显示了贝多芬是如何思考的) C: 那么,我们为何会对音乐做出反应呢? M: 对此我没有单一的理论。我认为这个机制是偶然产生的。它把和语言、视觉及运动有关的脑细胞联系在了一起。 C: 如果这种从音乐中获得乐趣的能力是演化而来的,那么它对我们有什么用处呢?音乐有时候实在耗费精力,我们去歌剧院听音乐,从网上下载音乐,我们演奏音乐、研究音乐,在音乐上花大钱。我们从中得到了什么呢?它是否仅仅是种药物?是否只提供短暂的快感? M: 我觉得我们需要一个关于快感的理论。我们喜欢或不喜欢的时候发生了什么?马克 . 土温说过一个关于瓦格纳的笑话。喜欢瓦格纳吗?厄,他的音乐比听上去要好。我觉得快感显然和学习有关。你做了一件喜欢的事,就会想要再做一遍。但想要再做一遍的机制是什么呢?你得建立关于这是什么,我怎么开始做的记忆。我怀疑快感的窍门之一是:如果发生了某件事,你又想要了解这是如何发生的并想将它记下,那么你就得关闭脑子里制造环境噪声的其他部分。这说明我们称为快感的东西会压制大部分脑的活动,好让少量几种活动能反复地将事情烙进脑海、不断加强。 C: 这么说,如果快感就是将脑部分关闭,那么快感就未必总是好事。 M: 没错。 C: 我们会认为作曲家和其他创意型的艺术家会在创作中经历痛苦、饱受煎熬,是否就是这个原因? M: 艺术在创造新东西时,当然会破坏自己平常做事的方法。于是脑的其他部分就会说这样不对,我没法完成自己的工作了。因此我觉得有创意的人得擅长将脑中因痛苦产生的抱怨关闭,或许还得加以利用。因此创造型的艺术家得敢于冒险,得做些通常行不通、但还是值得一试的事情。 C: 在我看来,音乐不仅帮助我们用不同的方式思考,音乐唤起的情绪和思维方式也和自然状态下产生的不同。它触及的那部分意识是其他过程所无法触及的。 M: 没错。它能产生你在日常生活中从未想到的组合,并迫使你进入你永远无法企及的状态。在贝九的第四乐章中,作曲家试图让我同时思考几个想法,乐队和和声各行其是,我想要同时注意所有声部,但没人能够。古典音乐当中,我最喜欢这一点。我们会说某事吸引你的注意。我所以喜欢赋格,是因为赋格会吸引你的全部注意。这就是音乐能为我们做的另一件事了:它不仅教我们换一种思考方式,还让我们同时用几种方式思考。我们可以同时思考其中的节奏、速度、质感、结构和故事。这真是一场冒险,每时每刻。贝多芬接下来会告诉我们什么呢? 标签: 翻译 , 认知科学 , 音乐
个人分类: 心理|2107 次阅读|0 个评论
为什么唱歌跑调的人会弹钢琴?
songshuhui 2008-9-2 11:05
赵勃楠 发表于2008-08-5 星期二 11:10 分类: 健康 , 其他 , 心理 | | 今天,我很尊敬的李医生问了我这样一个问题:为什么唱歌跑调的人可以会弹钢琴? 其实原因很简单钢琴几乎是惟一不需要演奏者有音准概念的乐器。夸张一点说,失聪的人完全可以在适当的教导和训练下掌握相当复杂的钢琴演奏,但是要是听力不够,想要比较出色地演奏其他乐器几乎就是不可能的。 以钢琴为代表的键盘乐器,其工作原理和打字机非常类似:按下相应的按键,出来相应的音或者字符。所不同的是,钢琴要考虑到更多的细节,比如强弱、速度,但是,钢琴不需要演奏者进行任何音准的控制你想控制也没法控制,这一点是毋庸置疑的。 所以,如果我们把事情简化一些就可以发现,钢琴完全不需要演奏者控制音准,只要在合适的时间以合适的力度按对键就没问题了。所以,唱歌跑调的人完全可以学习钢琴,弹个理查德的浪漫钢琴曲问题都不大。 但事情远不是那么简单。就好像踢足球,谁到知道踢球的秘诀有2条:第一,把球踢到对方球门里去;第二,不让对方把球提到自己球门里去。看起来很简单的2条,中国队踢了几十年也还是王小二过年,一年不如一年。钢琴的技术细节可不比足球少。我并不打算在这里教钢琴,所以也就不准备详细地说上几百万字。不过大家知道上面的一些原则性细节就可以了。 和钢琴截然不同的就是以小提琴等为代表的另一类乐器,这类乐器需要演奏者控制音准,事实上多数乐器属于这类。这类乐器对演奏者的要求就比较高,没有相当的音准概念是无法演奏的。有的文章曾经提到,邻居孩子练小提琴,和杀鸡一样难听,这大概就是孩子没有什么音准控制能力的原因。唱歌跑调,五音不全的人,很难去学习这样的乐器。 对音准的把握能力,是学习音乐的一个重要能力。一般来说,普通人多数可以对四分之一音的差距进行判断,极少数人连全音这样的差距都判断不好,这就是一般人说的五音不全了,而我们这样进行过专业训练的人一般可以分辨出以音分(音的计量单位,半音等于100音分。音与音之间的关系是等比数列关系)为单位的相对差距。但也有少数人可以具有把握绝对音准的能力,他们对标准音有着令人吃惊的掌握,可以毫不费力地就唱出媲美校音器的标准音高。极少数人甚至可以分辨出1赫兹的振动频率差距,比如钢琴大师霍洛维兹就自称有这种能力。但更多人认为他是心理作用,因为这已经超越了人类的极限。但外国有研究结果表明,钢琴家的音准几乎是所有音乐家中最差的,小提琴家最好。霍洛维兹应该是个特例。 其实,音乐并不是多么神秘的东西,作为一个业余爱好者,只要能在音乐中得到乐趣就足够了。对于绝大多数人来说,即使不是非常有天赋,也完全可以通过训练和学习得以提高。即使先天条件很差,不能有很大提高,也未必就不能在音乐中得到乐趣。在KTV包房里面唱歌的,从专业角度来说大都惨不忍睹,但这似乎丝毫没有妨碍到演唱者的心情,他们很快乐,这就足够了。 标签: 跑调 , 钢琴 , 音乐
个人分类: 健康|1556 次阅读|0 个评论
齐秦20年:音乐之“狼”
刘玉平 2008-8-2 10:18
狼是一种很有特点的动物,桀骜、顽强、冷峻、独特 20 年前,他在大陆发行的第一张专辑《狼 I 》( 1988 年 5 月版),是一匹来自北方的狼掀起了凌厉旋风,正式宣告了国语流行音乐时代的来临。他就是齐秦 齐秦 20 年:音乐之狼 刘玉平 2008年8月2日 对于上世纪 60 年代中期到 70 年代中期出生的人而言,齐秦是一个耳熟能详的名字。尽管之前,台湾的 邓丽 君、刘文正、苏芮,大陆的郭峰、崔健和程琳,香港的张明敏等人,已经掀动了国语流行音乐的帷幕。国语流行音乐真正火起来,在很大程度上要归功于齐秦。在广为认可的 影响六十年代中期七十年代中期一代人的十首经典的 流行 歌曲中, 以《狼》和《大约在冬季》, 齐秦一人独占了两首。 他的歌曲跨越虽狭犹宽的海峡,引领了一个时代、诠释着一种精神。 齐秦的声音高亢嘹亮、清丽婉转、收放自如、自然顺畅,流露出一种与生俱来的贵族气质、释放着一种桀骜独立的叛逆精神。齐秦唱歌时头总是微微向上抬着,他曾在回答一台选秀节目主持人的问题时说,你知道狼啸的时候是什么姿势?抬起孤傲的头颅,望月长啸,我的歌一般高音比较高,就要摆这个姿势。他的歌曲,不论是民谣,还是抒情摇滚,抑或是情歌,都是用他那天然而成的演唱技巧,释放着来自心灵深处的声音。 齐秦是一位创作型的全才歌手,在他的早期及巅峰时期,无论创作还是演唱,都达到近乎完美的地步,加上冷俊的形象,一时成为叱咤流行乐坛的风云人物。然而天妒英才,天才多薄命,犹如写下千古传诵之《滕王阁序》的王勃,虽然现在齐秦还不时举办演唱会或参演节目,但是我们不得不接受这一现实:齐秦象一颗耀眼的流星渐渐远去。他已经四十八岁了,他在多年以前就已显得江郎才尽,在创作上陷于停滞,近几年来更是没有一首像样的歌曲,唱功雄风不再,嗓音沙哑生硬、表演乏善可陈。 伴随着齐秦的歌声,我从一个懵懂少年变成为人夫父,而今已步向中年。在重品齐秦歌曲的时候,时常不禁质疑,是齐秦选择了音乐,还是音乐选择了齐秦;更不禁感慨,韶华若斯、岁月无情 齐秦歌曲的分类及主要代表作: 一、 民谣 这些歌曲大多为吉他伴奏,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大陆的吉他畅销,齐秦可以说是居功至伟。这些多属于齐秦早期的作品,一个人、一把吉他,低吟浅唱,几分青春的冲动、几分未泯的纯真。他的风格影响了后来的许多校园歌手,如老狼、水木年华等。 代表作: 《外面的世界》 、《异乡游子》、《在遥远的天空底下》、《玻璃心》、《你是天上最遥远的那颗星星》、《踏上开往南方的车》、《冬雨》、《太阳雨》、《一面湖水》、《水岸》、《离家的路》、《岁月的休止符》、《纪念日》等。 二、 抒情摇滚 抒情摇滚是齐秦开创的歌曲风格,是比较有深度的一类,也是他歌曲中艺术成就最高的一个类别。这些歌曲或揭露黑暗,或表现桀骜不驯的性格,或抒发对理想热烈而不懈的追求。齐秦处于巅峰时期的这些歌曲,嗓音高亢亮丽,富有张性和穿透力,情感把握到位,把这些歌曲演绎得炉火纯青,往往能带来心灵的共鸣与震撼。可惜时异境迁,现在的年轻人对这一类歌曲并不很了解,也很难会有那个时代背景下特有的感受。 抒情摇滚这一流派,依旧在流行乐坛占有一席之地,很多男歌手或多或少地借鉴了齐秦的风格。比如, 前几年火爆过一段的刀郎(罗林)就可以看到不少齐秦歌曲的影子,简洁明快的伴奏配曲、高亢抒情的曲调、天然无饰的唱腔,不过刀狼的歌曲溶入了许多新疆民族音乐的元素、声线更显苍凉。 代表作: 《狼》 、《九个太阳》、《垭口》、《狂流》、《自己的心情自己感受》、《边界》、《荒》、《自己的沙场》、《巡行》、《飞行鱼》、《命运的深渊》、《不必勉强》、《战鼓》等。 三、 齐式情歌 这一类歌曲大多不是齐秦本人的创作,但是齐秦凭借对歌曲深刻的理解、娴熟的把握和完美的嗓音,加上用独特的齐式演绎风格,把这类艺术性稍低一点的歌曲,依然把其中的许多首唱得柔情似水、家喻户晓。 代表作: 《大约在冬季》 、《原来的我》、《不让我的眼泪陪我过夜》、《夜夜夜夜》、《这一次我绝不放手》、《别在窗前等我》、《无情的雨无情的你》、《我该拿什么爱你》、《爱情宣言》、《悬崖》、《往事随风》等。 四、其他歌曲 这些基本属于齐秦后期的歌曲或翻唱歌曲,虽然他努力尝试适应时尚的潮流、对原有曲风进行改良,或是包含着对生命追问的抒情摇滚,或是渗透着纯真与迷茫的校园民谣,有些新歌演绎得也很好,比如《蜉蝣》、《呼唤》、《火柴天堂》和《真的是我》。但是 面对流行音乐多元化和岁月沧桑的现实,包括他那独特的艺术风格、他那日益衰退的唱功、他那依旧孤傲的性格,年近五十的齐秦早已无力回天,渐渐回归平淡,留下的更多是无奈的伤感 代表作: 《蜉蝣》 、《月亮代表我的心》、《呼唤》、《真的是我》、《袖手旁观》、《火柴天堂》、《一无所有》、《一场游戏一场梦》等。 兼以此文纪念小刺猬大学毕业15周年! 主要参考文献: 齐秦 20 年 http://news.baidu.com/f/17/qiqin.html 齐秦歌友会 http://www.chyichin.net/ 齐秦:音乐点燃生命 http://tieba.baidu.com/f?kz=305128855 图片来源: tieba.baidu.com/ f?kz=334616327 附:影响六十年代中期七十年代中期一代人的十首经典歌曲 (歌曲清单据 http://myjw.blogchina.com/4554567.html ) ( 以下歌曲链接较顺畅,欢迎下载欣赏 ) 1 、苏芮 《酒干倘卖无》 http://203.192.6.43/2004-03/18/73dc92ab34e64058b49b7cb124e89a75.mp3 2 、齐秦 《狼》 http://podcache.cctv.com/published1/2007/06/08/pub1181264407261.mp3 3 、齐秦 《大约在冬季》 http://59.42.177.232/jkx/CLASS/01jx/movie/mp3/dong.mp3 4 、王杰 《一场游戏一场梦》 http://www.daoming.net/bbs/songs/ycyxycm.mp3 5 、童安格 《明天你是否依然爱我》 http://content.12530.com/cmsdata/batchmusic/20080123/lc4MSodR.mp3 6 、赵传 《我是一只小小鸟》 http://content.12530.com/cmsdata/batchmusic/20080128/E809jlLx.mp3 7 、姜育恒 《再回首》 http://xly.hgxy.com.cn/yinyue/zaihuishou.mp3 8 、潘美辰 《我想有个家》 http://wolong1968.home.xgwz.cn/myhome/images/wxygj.mp3 9 、张雨生 《我的未来不是梦》 http://cr100.cn/study/03.mp3 10 、郑智化 《水手》 http://xc.sues.edu.cn/gqjd/%e6%b0%b4%e6%89%8b.mp3 * * * * * * (歌曲《狼》,词曲、演唱:齐秦)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10874 次阅读|14 个评论
倚箫傍妆台,情浓化不开
考槃在涧 2008-7-18 14:21
这里是张维良的视频 傍妆台 琴和箫历来是传统文人的两件至宝,很多文人既会弹琴,又会吹箫。当然,我这里的文人并不是现在大家心中的文人。我们知道,小姐在古代真的是指那些贞静娴淑、秀丽端庄的大家闺秀,今天指什么不言而喻;而文人在古代真的是指那些才华横溢、傲骨铮铮的风流雅士,今天在大家眼里早已变了发酸发臭发骚了。也许一个东西放两千年而没有引入新的内涵总会变质,可惜文化不能冰冻;我们唯一能做的就是流水不腐,户枢不蠹,为传统文化引入新的活力才是保质保鲜的王道。 接着谈箫。箫以 3-5 年以上老竹制成,除吹口处保留竹节外,其他竹节全部打通。传统箫为六孔,今天的主流箫是八孔,以 G 调和 F 调为主。箫的音色深沉含蓄,柔媚婉转,恬静淡远,音量虽小但穿透力强。我中学时在楼顶上吹,和着月色的箫声直可传出三里,在四下绵延的丘陵中回荡。 箫以竹制且硕长通透,正好是古代文人的写照:中通外直,身形修长,含蓄浑厚,独立特行,虽不闻达于世中,却传世久远。然而我们往往对箫有诸多误解,就像我们对文人、哲学家和科学家有诸多误解一样;也许对卓越的误解是永恒的,我们只能理解那些在我们眼前的蝇营狗苟,而忽视了夜空中的皎皎明月。 苏轼在《前赤壁赋》中说,客有吹洞箫者,倚歌而和之。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 苏轼在这里描写出了箫的特点,可是也把箫的音色写得太悲了;其实大多数时候箫是秉承了中国音乐的传统:乐而不淫,哀而不伤。箫太悲太冷,这差不多也是多数人的理解,因此似乎更多人更爱笛子一些。 我喜欢在重庆家里几个幽深的山谷里吹箫,那种天地间只剩下自己、山河和不绝于耳的箫音的感觉,真是难以用文字来言说。你成了一棵松树,风过了你婆娑;你是一抔清泉,风过了你涟漪 现在在北京,离政治近了,离自然远了;离经济近了,离心情远了;离地位近了,离清风远了,是的,你再也找不到那种天地人一体的感觉了。 这就是我经常去吹箫的两个地方,从镇上大约要走 30 分钟: 中国音乐的很大一个问题就是传承,可能这个问题存在于中国文化的每一个领域,只是由于音乐的特殊性,使得民族音乐的传承遇到了更大的问题。我不知道秦始皇焚书具体焚了哪些书,其中有没有音乐曲谱,但我相信被杀掉的儒生中也有不少精通音乐的人,而他们会的曲子多半有些就失传了。 我以前文中提到过嵇康,还好广陵散并没有真的失传,但我们今天听到的广陵散实际上也是打谱之作,是否跟原曲拟合已不得而知。中国音乐、中国文化就在这些杀戮、烧书中不断推倒从来。箫曲流传下来的真的不多,这让我们这些爱箫的人十分郁闷。古琴我们有几十本琴谱,然而箫呢?大家熟知的不外是苏武牧羊、平沙落雁、妆台秋思等,而后两首曲子还是同古琴乃至笛子分享的,虽然各有特色,但并不能说是箫的代表曲。 还好我们有箫王张维良 ,他把很多曲子从故纸堆里吹出来,把其它器乐的精华移植过来,把现代音乐的灵魂融合过来,极大丰富了箫的表现力和文化张力。移植的曲目包括我们熟知的刘天华的二胡曲《良宵》,他甚至还把古琴曲《流水》移植为箫曲! 你听到的这首《傍妆台》其实是明代四首工尺箫谱《傍妆台》、《耍孩儿》、《苏州歌》和《清江引》连缀而成,四者皆是曲牌 名。看着这个名字是不是有点遐想翩翩? 很多时候我们只知道古代文人忧国忧民的一面,忘了他们治国平天下的前提是齐家。我们既不缺乏孟光接了梁鸿案这样举案齐眉的互相尊重与孺慕 ,也不缺乏张敞为缺了眉毛的老婆画眉这样的情调与小资 。而这首《傍妆台》听起来就像是丈夫守在爱妻的梳妆台旁边,看她妆扮的妩媚,甚至,为她轻拢一头秀发。 张维良把这四首箫曲一统为《傍妆台》后,从一开始就为这首曲子注入了妩媚和温柔。起句 562 351 23 6 12 5 ,每个音都是那么的圆润细腻,张维良把箫的技巧运用得出神入化,倚音、叠音、颤音,短短的四个小乐句就把那种二人世界的温馨表现得淋漓尽致。 曲子一开始舒缓而沉稳,仿佛美丽的妻子对镜整理自己如云的青丝,丈夫则在一边默观;也许是被妻子的优雅所感染,丈夫轻轻的从妻子手中接过梳子,开始给妻子梳头,音乐到了这里也开始变得轻快,仿佛是两个人心里默契地流过的那股暖流。音乐进到ⅰ 653 532 51 6 这个乐句时,张维良在ⅰ这个高音上轻轻的奏了一个上行的滑音,仿佛是一块石头投到心里激出来的小涟漪,就像是两人在镜中对视的目光产生了火花,心中喜不自胜一般。音乐越来越轻快,发展 到ⅰ 53 ⅰ 56532121 6 123532 这个乐句的时候,那种柔媚也就到了高潮,仿佛是妻子被丈夫的体贴感动,又轻轻地回眸一笑,抓住了丈夫的手,瞬间那种温情和爱意被推到了极致。音乐又渐渐转为平淡,仿佛是两人各自咀嚼久久停留在心中的那种淡淡的馨香,久久不会隐去 在反复重温心情中,音乐拉上了窗帘 在ⅰ 56532121 6 这个乐句中的ⅰ张维良看来是用了花舌的技巧,这个技巧在笛子上常用,箫中则极少用,因为极难用。张维良的箫据说是打通箫,就是整个箫管是通的,连吹口的竹节也打掉了,这样使得一些技巧很容易被吹出来,但是由于没有竹节,容易漏气,吹奏的难度也增加了。要提一句的是,这个曲子张维良用的是筒音作 1 的指法,常见的箫指法是筒音作 5 ,不知道还有没有同学会吹箫。 由于我找不到张维良吹奏的《傍妆台》的纯音频,只好把陈悦版放上来。陈悦是美女,处理上和张维良不大一样,而且是无伴奏的吹奏,能够听到比较明显的呼吸声,对比之下张维良要从容潇洒很多,在很多细节的处理上显得炉火纯青,因此我还是推荐你仔细看张维良的视频,他还有点帅,虽然已经 50 岁了。看他吹奏的动作和落指也是一种享受呢。 这里是张维良的视频 傍妆台 这里下载陈悦版 傍妆台 详见百度百科 前赤壁赋 详见百度百科 张维良 详见百度百科 曲牌 详见百度百科 举案齐眉 详见百度百科 张敞画眉
个人分类: 琴心箫胆|9705 次阅读|16 个评论
那些卡农
考槃在涧 2008-7-14 14:18
卡农( Canon )是复调音乐的一种,很多时候我们提到的卡农是巴海贝尔 ( Johann Pachelbel ) 的《 D 大调卡农》( Canon and Gigue in D )。 【复调音乐】是 主调音乐 的对称。多声部音乐的一种,旧称对位。它是以两个、三个或四个在艺术上有同等意义的各自独立的曲调,前后叠置起来,同时协调地进行为基础。在横的关系上,各声部的节奏、力度、强音、高潮、终止、起迄以及旋律线的起伏等,不尽相同而且各自有其独立性;在纵的关系上,各声部又彼此形成良好的和声关系。 复调音乐主要有三种类型: 1、 对位音乐:用对比方法所写,如钢琴独奏曲《牧童短笛》; 2、 以模仿的方式为基础所写的《复调音乐》,通称《卡农》,即二部、三部、四部的轮唱或轮奏。如《黄河大合唱》中的四部轮唱曲《保卫黄河》; 3、 用衬托的方法所写的复调音乐,成《支声复调》或《衬腔式复调》。 卡农的特点是 一个声部的曲调自始至终追逐着另一声部 , 直到最后 最后的一个小结 , 最后的一个和弦 , 它们会融合在一起,永不分离。缠绵极至的音乐,就像两个人生死追随。 卡农 Canon 是一种曲式的名称 , 这种曲式的特征是间隔数音节不停重复同一段乐曲。一般的演奏法是以大提琴启奏,三把小提琴间隔八拍先后加入 , 小提琴全部拉奏完全相同旋律,前后也只有三段不同的旋律,每段更是仅有两小节的旋律供重复拉奏;大提琴的调子从头到尾只有两小节 , 重复达廿八次之多,可是听者却陶醉在这旋律之中,丝毫不会感到单调。能御简如繁,作者可说已臻化境。 巴海贝尔的这首卡农全称是《 Canon and Gigue in D major for 3 violins and Basso Continuo 》( D 大调为三把小提琴和巴松管创作的卡农和吉格)。因为有一部被提名为奥斯卡最佳影片奖的电影《凡夫俗子》采用它作为电影配乐,这首曲子便广为人知,《我的野蛮女友》同样也在场景中运用了这首作品。在古典音乐 TV 动画《金色琴弦》中,也出现了这首曲子。这是个德国作曲家,但德国实在很难让他产生如此美丽的灵感。这是作者在意大利威尼斯时写的音乐,用了回旋曲曲式,有无穷动音乐的元素在里面。而这个音乐之所以在所有卡农里面特别有名 , 因为它带着一丝意大利式的忧伤,甜蜜宁静的忧伤。 婉转的曲调却并不悲痛,用 28 度的轮回诉说暴雨后的晴空。真像这样的感觉。雨后一尘不染的天空,湛蓝、悠远、纯净。 当年年轻的b贝尔,忍受着爱妻孩子死于鼠疫的巨大痛苦,创作出一组不朽的音乐,以纪念往逝的死者,其中的一首变奏曲,就是后人所称呼的 D 大调卡农。 这首曲子很多朋友应该都听过,但是后来的音乐家们经过不同的加工和改编,使之具备了不同的风貌。后面的文字需要你把文章里的音频关掉,打开视频连接,边听视频边看,也许效果会好很多。 最推荐: 原版 卡 农 这是我最喜欢的一个版本,最最原汁原味。一开始大提琴奏出: 1 563 4 1 45 ,很多版本缺少这个引子,实在是大煞风景,就好像一个美人的脸被抓破了一样。 低音提琴过后,小提琴的优雅马上和大提琴的沉吟水乳交融: 321 7 6567 。注意 1-3 , 5 -2 , 6 -1 , 3-7 ,不是 3 度就是 5 度和弦(扣除大提琴和小提琴天然的 12 度差异,小 - 中, 5 度,中 - 大, 8 度),非常美丽、和谐。 小提琴重复几次这个旋律后开始变奏,而大提琴还在那里无休止的重复: 1 563 4 1 45 。几经变化后主奏小提琴开始奏出主题: 5-345-345-1234 3-123- 34 - 5654 - 5345 后面的旋律主要从这两个乐句发展变化而来,我们注意到这个旋律都样很有数学上的对称和美丽。如果写在五线谱上,同样是流动轻盈的蝌蚪文。 这个版本的卡农当所有弦乐器在各自的旋律上复调后,音乐会变得浑然一体,听力普通的朋友可能就分辨不出各个旋律了,只能感受到一个整体的音响效果。 乔治温斯顿 钢琴 版 卡农 这个版本第二推荐,理由是钢琴改编后没有过分丢失原来的韵味,而又多了点轻灵跳动 , 仿佛一幅灵动的心情画 。温斯顿处理得非常到位,尤其是中间的几个滑音,使得整个曲子听起来多了几分莫名的惆怅,仿佛是人面对自然的铁律面前那种淡淡的无奈和怅惘。 温斯顿这幅打扮和气质有点像我的朋友周旭:就是科学网这个周旭,只是周没有一把大胡子。 在曲子的最后温斯顿加了不少颤音,这个处理可能是毁誉参半,我个人比较喜欢,但也有朋友不喜欢,那就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好了。 古典 吉他四 重 奏版 卡农 这个版本第三推荐,其实四个人的吉他重奏非常棒,体现出另一种风味。之所以只排第三是因为失去了太多原作的风味,成了一个相对比较轻松的小品了。看视频可以看出四位大师高超的技巧,尤其是在高音区那种干净透明的音色和艺术家之间的互动与默契。 童声合 唱 版卡农 有的地方把这个说成是天籁,说实话我觉得远没到这个程度,也许只是因为有童声合唱才称为天籁。当然也可能是电脑体现不出孩子们和声的优美,用电脑听经典音乐当然不是一个很好的选择,但我没有办法和你统一音响的牌子和唱片,用这种方式介绍音乐可能我只能用视频了。 事实上,尽管我一年前看上了一套 JVC 的箱子,但 2 万元我至今没有凑齐 我相信还有不少爱好音乐的朋友也没有很好的箱子和音响资料,但我们仍然可以最大程度上通过自己的耳朵和音乐素养弥补这一切 管弦乐版卡农 仅仅是因为它比较符合原作精神。 竖琴 版 卡农 竖琴版给人的感觉是空灵、晶莹剔透、优雅久远的,但是少了那种淡淡的忧伤。另外这个视频的杂音实在太大,如果音频再纯粹一些,相信也是个不错的版本。 扬琴版卡农 这个版本比竖琴的韵味感觉要差一些,但是五架扬琴的和弦还是很漂亮的。 复旦大学弦乐团 版卡农 勉强可以听一听,我个人感觉技法和对音乐的理解还有些问题。仅仅因为是复旦大学弦乐团才把它放上来,我们也可以看看大学生的音乐水平。尽管不是科班,我觉得还过得去。 有时候觉得绝望,就会听卡农,流动的复调仿佛是人生一波接一波的苦难,交织在一起,此起彼伏,苦难中虽然有一丝哀伤,但并没有那种放弃式的绝望,听几遍音乐心里就释然了:正是因为有了苦难,所以才有了人生 ---- 和幸福。 百度百科 复调音乐 百度百科 卡农
个人分类: 琴心箫胆|7270 次阅读|17 个评论
听不见的欢乐颂
考槃在涧 2008-7-10 13:54
(《第九交响乐》第四乐章部分) 你 一生的伟大 如果再来一次大洪水,我们每个人只能带一样东西上诺亚方舟,我一定会带上贝多芬的《第九交响乐》。 从来没有哪部音乐作品像贝氏的《第九》蕴含了这么丰富的内涵,如此的激动人心,她几乎包含了人类的所有感情!她以如此简单而浑厚的声音如此深刻而澎湃的表达出了那些在人们心中的迷惘、混沌、追逐、低落、恋旧和伤痛,当然还有欢乐。 我是如此的深爱这部音乐巨著,以至于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我每天都要完整的听两遍。而无论我遭遇到什么挫折,心情多么低落,怀抱什么样的怨恨,这部伟大不朽的音乐总能换起我的斗志,涤清我的灵魂。 这就是贝多芬的力量!他成功了!他说,我要为生后三百年写作!他做到了!他的音乐深不可测,震古烁今,前无古人而至今无来者,我不知道他的音乐影响了多少人,激励了多少人,唤醒了多少人,我可以肯定的是,他是音乐家的英雄,偷天火的普罗米修斯,修炼成精的凡人,他和莫扎特一样,是上天派来拯救我们的。莫扎特把我们从丑陋肮脏中拯救出来还我们以清明纯真,贝多芬把我们从卑微渺小中拯救出来还我们以伟大高尚;莫扎特是天使,贝多芬是思想家。 你一生的故事 贝多芬一生充满不幸,那个时代的音乐家都在生活和尊严的双重压迫下活得战战兢兢,贝多芬更是终其一生为了民主、自由、平等、博爱而反抗。哪里有反抗,哪里就有压迫。在压迫下,极富叛逆精神的贝多芬一生都在战斗,战斗给他带来的是生活的更加艰辛。 贝多芬更是半生在和自己战斗,甚至,我们可以说,贝多芬一生都在和上帝战斗。由于演奏钢琴的时间过长,贝多芬聋了。还有比这更残忍的事情吗?一个热爱音乐胜过自己生命的人,他竟然聋了!还有比这更伟大的事情吗?一个热爱音乐的人写出了如此多不朽的巨著,他居然是聋子! 1800 年左右,他开始感觉到耳聋,身体的疾患伴随着心灵的创伤, 1803 年他爱上了朱列塔 圭恰迪尔,他把《 月光奏鸣曲 》献给了她,可她却嫁给了伽仑堡伯爵,绝望的贝多芬甚至留下了遗书。 倔强的贝多芬用自己的力量走出了灰暗,他说:我要扼住命运的咽喉。不朽的第五横空出世,从那时起他已从一个凡人修炼为神。晚年的贝多芬完全失聪,他用长木棍的一端升到钢琴的共鸣箱里,用牙齿咬住木棍的另一端,通过感受木棍上传来的震动作曲! 也许,音乐已不再是空气振动引起的耳蜗共鸣,她已经成了贝多芬的灵魂,成为贝多芬每一个神经元的印刻,即使听不见任何声音,贝多芬仍然可以用自己灵魂的共鸣来作曲,用 150 亿个神经元把人们心里最柔弱的东西揪出来,和弦成交响,华丽以钢琴。 心灵的共鸣战胜了上帝,也许他是迄今为止唯一一个战胜了上帝的人。 你一生的巨献 贝多芬一生写了九首交响乐,其中第三英雄,第五命运,第六田园和第九合唱最为人们称道。可以说任何一位音乐家写出了四首中的任何一首,都足以不朽,而贝多芬一个人就写了不朽的四首! 在第五交响乐中,贝多芬创造了 333 1. 这样三短一长的节奏,就是人们津津乐道的命运在敲着门,贝多芬还使用小二度不和谐音程,使得音乐充满了冲突和力量,而正是这种冲突和力量恰如其分地表现出命运的狰狞和英雄的顽强。 在第九交响乐中,贝多芬同样创造性的把合唱引入到交响乐的第四乐章,宏大的交响乐队和人声演唱席勒的欢乐颂完美地融合到一起,使得音乐在气势恢宏中演进到高潮,体现了贝多芬对人类的热爱与所有人团结成兄弟的崇高理想。 《第九》是如此的成功,以至于 1824 年 5 月在维也纳刻伦特纳托尔戏院初次演出时,听众的热情是空前的。音乐结束时,受到听众五次的鼓掌欢呼,所有人含着热泪起立鼓掌,警察不得不出面干涉。但站在乐队中背对着听众的贝多芬什么也听不见 他已经完全聋了!他听不见这排山倒海雷鸣般的掌声!幸而女低音歌手翁格尔牵着他的手转过身,大师才 看到 了听众的欢呼。 合唱部分的主题旋律欢乐颂是如此的符合美学,那些稍微懂一点乐理的人仅看谱子就能感受到音乐的美丽: 3345 5432 1123 322 (欢乐女神圣洁美丽灿烂光辉美无比) 3345 5432 1123 211 (我们怀着火样的热情来到你的圣殿里) 2231 23431 23432 12 5 (你的威力能够消除一切的意见和分歧) 3345 543211 23211 (在你光辉指引下面我们团结成兄弟) 四个乐句标准的起承转合,每个乐句的旋律是如此的简洁、对称、和谐、有序,我甚至怀疑这是宇宙的交响。她遍布每一个璀璨的星河,她迸发于每一次绚丽的爆炸,她就是宇宙的心情,宇宙的心声。 你一生的精髓 是的,第九交响乐就是贝多芬一生的巅峰之作,大师自己也再没有超越她的作品。 早在 1793 年, 23 岁的贝多芬就发誓要把席勒的《欢乐颂》一节一节的谱成音乐, 1798 年和 1812 年,他都曾为《欢乐颂》的音乐起过稿。在 1812 年写的《欢乐颂》主题,后来用于 1814 年 10 月完成的《 C 大调命名日节庆序曲》(作品 115 号)。贝多芬在 1795 年的前后为毕尔格的诗所作的歌曲《互爱》和《合唱交响曲》末乐章中《欢乐颂》的主题,在音调上有密切的联系,可以说是《欢乐颂》主题的前身。后来贝多芬在 1808 年的《 c 小调钢琴合唱幻想曲》(作品 80 号)中又借用这个曲调作为主题,演唱库夫纳歌颂音乐魅力的诗。《钢琴合唱幻想曲》的合唱部分,是为写作《合唱交响曲》的终曲而作的一次尝试。 1824 年 3 月,贝多芬在写给普洛勃斯特的信里说过: 《合唱交响曲》的终曲,是按照《钢琴合唱幻想曲》的格调写的,但规模则远较宏大。 由此可见,贝多芬为《欢乐颂》谱曲的意图,从 1793 年开始,前后琢磨了 30 年,才最后在《合唱交响曲》中得以完成。 《第九交响乐》包括四个乐章: 1. 不太快的庄严的快板,引子中神秘的空五度像是开天辟地前的混沌。主题从混沌与黑暗中渐现,似闪电劈开长空。高潮后是展示部,尾声中低音曲有一种启示似的预见。 2. 极活泼的快板,它的开头是敲击声 似的八度,据说这是贝多芬一次在黑暗中突然走向光明处的感觉。这种敲击是这个急速活泼的谐谑乐章的主体。 3. 如歌的柔板,这是双主题的变奏曲,表现温暖的情感。 4. 急板。这个末乐章很长的引子连接了三个乐章的主题。 在合唱出现之前,贝多芬似乎 置身于灿烂的群星之中 ,乐队有一段气势恢宏的喧嚣,然后是男中音唱出: 啊 ,朋友们,再要不要这种痛苦的声响! 这个乐章中最终著名的合唱根据席勒的《欢乐颂》作成,最后唱段的歌词 是: 拥抱吧,千百万人民 / 吻这整个世界 / 兄弟们,在星际的尽头,是我们慈爱的万能之父 / 啊,千百万人民,你可 跪在他面前 / 你可感到他于你同在? / 到星际的尽头去找他吧, / 他一定住在那星际的尽头。 就我个人的感受,第一乐章是天地初开的混沌,人们的心里充满了迷茫,生活充满了艰辛。弦乐引出了鼓号齐鸣,预示着整个乐章的不平静,整部作品的不平静。几经铺垫后进入了较富旋律性的小节,仿佛是命运的狰狞,又仿佛是人们的顽强。这是气势磅礴的一个乐章,仅这个乐章就可以传世。第二乐章本来传统是慢板,但贝多芬打破传统用极活泼的快板,各种各样的弦乐器以同一个主题旋律此起彼伏,加上不断敲响的鼓点和轻吹的号角,仿佛是人们相互鼓励,携手前行。第三乐章充满了温柔和沉思,仿佛是人们在百转千回后的闭门思过,仿佛是度尽人间浮屠后的考槃在涧,仿佛是洗尽铅华后的返璞归真。第四乐章是作品中的精髓,精髓中的精髓。低沉稳重的弦乐打破了乐章开始时的老调重弹,大大方方的亮出主题欢乐颂,高调一点的弦乐进来了,更高调的弦乐进来了,仿佛是知音对思想家的肯定;整个交响乐队都进来了,仿佛是大家对欢乐的肯定和共鸣。终于,激动人心的时刻来了!浑厚的男声唱出了主题,在英雄的带领下,人们开始欢呼,开始欢乐;人们反复吟唱欢乐,横看成岭侧成峰的吟唱欢乐,澎湃汹涌的欢乐海洋一波一波的拥向人们的心灵,占据住人们的每一个毛孔,人们得到那遍布于天地间的无穷无尽的力量的洗涤,人们得到了支撑寰宇的精神力量的扶持,在音乐里,人们只有欢乐、欢乐、欢乐!当欢乐到了极致,音乐也被推向最高潮。在无比光明无比辉煌中,足以震开迷雾,拨云见日,让你全身神经都产生共鸣,把你每一个细胞都揪得紧紧的伟大轰鸣声中,音乐干净利落地结束,整个世界都被欢乐感染而融化! 那些在汶川地震中不幸的孩子们,愿你们在天堂里只有光明没有黑暗,愿你们在天堂里只有欢乐没有悲伤;那些在汶川地震中饱受创伤的人们,愿你们欢乐。 在所有我听过的版本中,我最喜欢卡拉扬指挥柏林爱乐的这一个版本。优酷视频不但可以听到,还可以让我们看到卡拉扬的指挥艺术,仅仅看他的举手投足,也是莫大的享受。卡拉扬花白的头发仿佛是贝多芬的睿智,直挺的鼻梁仿佛是贝多芬的坚毅,紧握的双手仿佛是贝多芬的力量。天哪!他几乎就是贝多芬自己!感谢大师,感谢艺术家们带来如此华彩壮美的交响! 点击: 卡拉扬指挥柏林爱乐乐团演奏贝多芬第九交响乐 第四乐章的一部分 关于贝多芬 : 贝多芬第 9 交响曲 贝多芬第 9 交响曲 赏析 怎样理解交响乐的深刻内涵 怎样欣赏交响乐? 六七年前我模仿这个曲式做了一首短曲: 123 5251 3 7 1 75 6 1 5 1 4321 2 123 5251 3 7 1 75 6 1 5 1 4321 1 7 12 5 3451 6543 2342 321 7 6 7 12 75 123 5251 3 7 1 75 6 1 5 1 4321 1 你能不通过节奏直接读谱吗?也许,我的小曲里也有数学的美呢。
个人分类: 琴心箫胆|5807 次阅读|18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16 01:18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