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电信网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NetEvents2015:SDN和NFV落地开花 安全和标准问题仍突出
SDNLAB123 2015-5-14 13:13
编者按:随着云计算的深入发展, SDN 和 NFV 这两个与云计算如影相随的概念也已经在全球落地开花,在企业网和电信网领域均有了一定规模的应用,但标准化、安全性等问题则愈加突出。 “ NetEvents2015 全球云计算创新峰会”近日在美国旧金山举行,峰会聚集了云计算产业链上的各个环节,包括 MEF 、 NTT 、 VMware 、思杰、戴尔、思博伦、英飞凌、稳捷网络等在内的众多国际组织、运营商和厂商齐聚会场,对云计算领域的热点话题和发展趋势进行了深入探讨。 随着云计算的深入发展, SDN 和 NFV 这两个与云计算如影相随的概念也已经在全球落地开花,在企业网和电信网领域均有了一定规模的应用。与此同时,标准化、安全性等长期困扰云计算发展的问题则愈加突出。为此在“ NetEvents2015 全球云计算创新峰会”上,标准化、安全性等问题成为与会嘉宾的讨论焦点。 1000 亿美元蛋糕从何而来? 谈起云计算,人们总是对其发展前景充满了乐观期待,有预测认为未来云计算的市场规模将达到 1000 亿美元;对于 SDN 人们也非常看好其发展前景,例如 IDC 预测到 2018 年 SDN 市场规模将达到 80 亿美元。预测数字清一色乐观积极,似乎云计算是一片“流着奶和蜜的地方”,任何人只要稍加付出就会满载而归。然而,事实果真如此吗? Current Analysis 高级副总裁 Jeremiah Caron 提醒人们对云计算要持谨慎乐观的态度。因为据 Current Analysis 对多家公司的调查,并没有哪家公司计划新增很多投资。“显而易见的是,客户只是把其他领域的投资挪到了云计算领域,这就注定了云计算供应商与其他 IT 服务商,尤其是与传统 IT 服务商之间不可避免地将展开激烈竞争,甚至是一场恶战。” Jeremiah Caron 表示。 如果用户能认可云计算的种种好处,并将传统的网络向云计算平台迅速迁移,那么云计算服务商与传统 IT 厂商之间的竞争就不会那么激烈,但是受种种条件的约束,用户向云计算的迁移并不是一蹴而就。 截至目前,服务器系统经历了主机、客户机 / 服务器、云计算 3 个发展阶段,这三大平台各自具有特点,从实际应用来看,三大平台都有自己的生存空间,并不存在后一阶段对前一阶段的完全替代,因此目前市场上呈现三大平台共存的状态。 思杰副总裁 Nand Mulchandani 认为,人们对于私有云和公有云的争论需要回归到云计算上运行的是什么样的业务,“如果是运行在虚拟环境中的传统业务,那么将其转移到公有云中并没有什么好处,有可能还会带来不便。” 由此可见,云计算厂商一方面面临着来自同行的激烈竞争,另一方面还要应对强大的传统 IT 厂商,因此市场竞争相当激烈。 Jeremiah Caron 认为,在这样的形势下,云计算厂商惟有不断创新,建立自己的差异化优势才能脱颖而出,并保持持久的竞争力。 451 Research 副总裁 Sean Hackett 表示,在云计算市场上谁是颠覆者、谁又是被颠覆者已然不重要,重要的是让自己变得越来越强大。“就像在非洲草原上,每天早晨羚羊睁开眼睛所想到的第一件事情就是:我必须比跑得最快的狮子跑得更快,否则就会被吃掉;就在同一时刻狮子从睡梦中醒来,闪现在它脑海中的念头是:我必须赶得上跑得最快的羚羊,否则我就会饿死。” Sean Hackett 表示,“面对云计算的洪流, IT 市场上的每个玩家都必须使自己更加强大。” 安全是障碍也是机遇 自云计算诞生以来,安全就是个挥之不去的话题,也是影响云计算快速推广的一个关键因素。将数据托管在一个看不见、摸不着、无法掌控的地方,对于用户来说是需要冒一定风险的:云计算服务提供商是否值得信任,其技术水平是否过硬,能否随时调用数据,能否没有任何阻力地转移到其他云服务提供商的平台上?对于用户来说,云计算的安全和可靠性充满了未知数。 根据 Current Analysis 的调查统计,在使用云计算的用户当中, 58% 选择的是私有云, 28% 选择的是混合云,仅有 15% 选择的是公有云。而对于“不愿意使用云计算的主要顾虑是什么”的调查中, 44% 受访者选择安全性, 29% 的受访者选择可靠性, 25% 的受访者选择了保护隐私。 上述调查充分诠释了用户对于云计算安全性的顾虑:云计算分公有云、混合云和私有云 3 种形态,其中私有云安全程度相对较高,公有云安全程度较低,大多数用户选择使用私有云就是出自于对安全保护的考虑。 安全问题如此重要,自然引起了云计算产业链的广泛关注。“安全是一切问题的核心,我们正与合作伙伴致力于打造安全的云计算环境。”稳捷网络市场副总监 Mike Curtis 表示。 在思杰副总裁 Nand Mulchandani 看来,云计算的安全不仅包括数据不被窃取和破坏,还包括数据所有权的问题——托管在云计算环境中的数据,客户能否随心所欲地调用和提取?他认为,要确保云计算的安全,需要实现平台安全、运营安全,最后是云平台上所运营业务的安全。 Cylance 公司首席技术官 Glenn Chisholm 强调,云计算的安全问题不是静态的,而是动态的,需要建立强劲的安全体系。 NTT 美洲区集成业务经理 Tom Gown 则从安全问题中看到了商机——既然安全如此重要,那么安全也可作为一项虚拟的服务加以提供。云计算相对于过去的 IT 服务环境更复杂,而用户并不具备云计算专业知识,不了解如何使用设备、设置防火墙参数,无法提早发现安全隐患,如果业务提供商将这些作为服务提供,那么不仅可以确保云计算的安全性,而且也将促进自身业务的发展。 标准化问题的矛和盾 随着云计算、 SDN 和 NFV 的发展,关于标准化的问题也日益突出。缺乏统一的标准化体系,已经成为阻碍云计算、 SDN 和 NFV 发展的关键问题所在。 对于标准化的重要性, OpenCloud Connect ( OCC )主席 Jeff Schmitz 用一个形象的例子进行了说明。 1904 年美国的巴尔的摩发生了一场火灾,当地的消防队力量有限, 60 公里外的华盛顿消防队闻讯后仅用 38 分钟就赶到了现场,但是这支消防队却没有发挥什么作用,因为华盛顿消防队的水枪根本拧不上巴尔的摩的灭火栓,事实上,当时美国的灭火栓多达 600 多种型号。接口标准的不统一,导致华盛顿消防队空有力气使不出,最后巴尔的摩的建筑被熊熊大火烧成灰烬。 对于云计算、 SDN 和 NFV 而言,虽然标准不统一不会像美国的灭火栓接口不统一那样酿成灾难,但是会严重影响产业进程。 根据 IDC 的调查,全球大多数企业在选择云计算时并不限定在一家服务商,而是同时选择两家或以上。 IDC 的调查显示,在 IaaS 方面,选择使用 1 家服务商的有 49% ,选择使用 2 家的有 28% ,选择 3 家的有 7% ,选择 4 家的有 6% ;在 PaaS 方面,比例分别为 44% 、 29% 、 8% 和 3% ;在 SaaS 方面,比例分别为 42% 、 27% 、 16% 、 7% 。因此云计算呈现多服务商的特点,在这种情况下,打通不同云计算服务之间的界限、促进不同云服务之间互操作和共享就显得尤为重要,而这对统一的标准提出了要求。 在 ONF 经理 Mike McBride 看来,标准化对于 SDN 和 NFV 最大的好处就是可以加快产业发展进度,促进技术和产品快速开发,从而将 SDN 和 NFV 大规模推广。 目前在标准化方面,全球有 ONF 、 ETSI 、 IETF 、 MEF 等标准化组织,以及 ONOS 、 OpendayLignt 、 OPNFV 等开源组织,为推进标准化做出了积极努力。其中值得一提的是 MEF , MEF 城域以太网论坛是一个专注于解决城域以太网技术问题的非盈利性组织,过去 MEF 主要围绕以太网展开工作,通过推进以太网标准化而促进了该产业的发展。现在 MEF 拓展了云计算新领域,通过成立 OpenCloud Connect 推进云计算的标准化进程。 不过,尽管标准化是大势所趋,但对于是否全部基于开源标准化目前业界还存在争议。 NTT 的 Tom Gown 坦言,对于是遵循开源标准化还是走私有协议道路的问题上, NTT 选择了兼而有之的态度: NTT 是 ONF 的成员,其第一个私有云就采用了基于 OpenFlow 交换机的 SDN 技术;同时 NTT 和思科、 VMware 也建立了良好的关系,后者是私有协议的倡导者。 NTT 如此选择也是考虑到客户需求, Tom Gown 表示,部分客户更看重可靠性,不愿冒开源协议稳定性和可靠性不高的风险,所以 NTT 会考虑与高可靠性供货商合作。事实上,私有协议可靠性高不利于产业发展,开源标准加速产业进程但安全性较低,两者的确是一对难以权衡的矛盾体。 抛开上述矛盾, SDN 和 NFV 的标准化推进还有一些问题待解。目前南向接口协议不断演进发展,呈现多样化的态势,业界同时提出了 OpenFlow 、 PCEP 、 NETCONF 、 BGP 等多个控制协议,不过其中 OpenFlow 协议自身还在不断演进发展中,从 v1.0 到 v1.5 ,协议内容一直在扩充,至今也没有完全覆盖所有已知的协议类型,亟需统筹协调。而从北向来看,目前缺少统一标准,更需要相关产业联盟发挥作用,加快北向接口的研发,为 SDN 产业健康发展和规模部署提供必要的技术支撑。 “第三类网络”备受关注 作为 SDN 和 NFV 的积极推动者, MEF 提出的“第三类网络”引人关注。 MEF 认为,目前人们享受的服务有两类:一是比较可靠的服务,一旦服务建立,服务的质量、性能、安全性就非常突出,不过这种服务的建立可能需要数周时间,尤其需要跨越多个运营商网络之时;二是可以动态、按需、随时提供的网络服务,但是质量、性能和安全性达不到用户的要求。 MEF 认为在可以建立“第三类网络”,它结合了前两者的优点,提供企业级的联通,提供无所不在、按需的服务,但是没有艰苦和漫长的安装和调试过程。 MEF 还提出了 LSO ( Lifecycle Service Orchestration ,生命周期服务编排)的理念,指出未来网络应该包含服务编排功能、 API 、协议无关的 NaaS 信息模式以及在物理和虚拟服务端点之间的服务定义等,能够敏捷地部署动态服务,提高新型企业网络服务的交付速度,让客户自己就能简单地通过一个 Web 门户配置和管理这些产品及服务。 转载自:通信世界网
个人分类: 业界资讯|1983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设备商运营商抢滩SDN市场 全面商用仍需完善产业链
SDNLAB123 2015-1-5 18:57
编者按:传统电信网络架构复杂,其开放性和灵活性都受到极大限制。对于运营商而言, SDN 既是难得的网络变革机遇,也是一次重大的挑战。 SDN 融入电信网必然是一个长期逐步演进的过程, SDN 的全面商用也仍需产业各方协同分工,不断完善产业链。 随着 SDN 由概念到商业部署的快速演进,这项备受瞩目的网络前沿技术如今已成功度过厂商的观望期,获得全球大部分网络厂商的认可。市场研究公司 IDC 数据显示, SDN 市场规模在未来两三年内将超过 30 亿美元,而 InfoneticsResearch 则称, 2018 年 SDN 全球市场规模有望达到 180 亿美元, SDN 的优越性能和巨大潜力,被业界广泛看好。 设备商与运营商通力合作抢滩 SDN 市场 现有网络架构在扩展性、安全性、可管可控、绿色节能等方面的设计缺陷已逐渐暴露,运营商正面临着网络建设日趋复杂、运营维护管理压力与日剧增的挑战。而 SDN 所拥有的网络设备“控制与转发分离”、“软件与硬件解耦”、“虚拟化接入”等技术优势可以有效解决以上难题。 2014 年是 SDN 的概念验证测试年,很多企业都在加紧采取行动迁移到以软件为中心的网络架构模式中,在过去一年中, SDN 的新产品源源不断地在网络行业中涌现。目前,国内各大设备供应商与运营商充分合作,提出了各自的 SDN 路标。 中兴通讯先后加入 SDN 、 NFV 等国际关键组织,并设立 SDN/NFV 联合开放实验室与运营商一起针对不同应用场景进行测试。华为与全球 20 余家运营商开展了超过 40 个 SDN 联合创新项目及商用部署,涵盖移动承载、数据中心、骨干网、城域智能管道等多种场景。烽火通信推出的面向 SDN 演进的大容量 CiTRANS690 系列和 FONST6000 系列产品已在部分省份成功商用。三大运营商也已开始小规模部署 SDN :中国电信北京分公司联合华为已于 2014 年 4 月在北京电信 IDC 完成了 SDN 商用部署;中国联通将 SDN 落地于 IPRAN 领域,推动了 SDN 商用化进程;中国移动尝试 SDN 与 PTN 结合,推出了 SPTN 的架构,并于 2014 年 8 月联合华为在政企专线业务领域进行了 SPTN 实践。中国移动表示后续将会继续在云数据中心网络、广域网的智能调度、 SPTN 和移动核心网等四个方向对 SDN 进行开发和应用。另外,中国电信福建分公司、北京研究院和华为于近日联合宣布,三方合作完成了全球首个光传送网 SDN 联合创新,成功地在光传送网上实现了 BoD 智能专线应用以及与数据中心的云网协同功能。设备商与运营商通力合作纷纷抢滩 SDN 市场。 2015 年 SDN 或迎来发展拐点 电信运营商之所以如此看重 SDN ,很大程度上是源于其开放性。通过 SDN 的开放网络,运营商将具备网络功能的编程能力,电信业务在用户体验上将向互联网业务靠拢,同时也能采用第三方团队为其提供定制化的软件功能,由此打破被传统网络厂商技术锁定的局面。 尽管 SDN 的全面商用未能在 2014 年如期而至, SDN 的商业实践仍存在阻力,但一切迹象都在表明, SDN 已经摆脱了理想化的发展路径,正沿着更为务实的道路前行。各大运营商和厂商都在积极进行 SDN 技术的研究和测试。目前, SDN 在 IDC 已有较多的应用,在传送网也已开始小规模的探索。国外有多个运营商已开始向网络引入 SDN 技术,国内的一些运营商已经找到了明确的应用场景,已经在指定企业组织测试及试点。在 SDN 后续发展中, SDN 的应用领域将得到进一步的扩展,移动回传、信令优化、动态缓存以及基于边缘节点的流量优化等都将是 SDN 应用的新领域。 SDN 现已处于真正大规模商用的前期,运营商将会在更多应用场景部署 SDN , 2015 年或走向全面商用。 近日,面向商用场景、解决 SDN 发展实际问题的 SDN 产业联盟成立, SDN 联盟将聚焦 SDN 商用实践,进一步推动 SDN 产业发展。中国电信科技委主任韦乐平也曾公开表示,当前全球 SDN 产业正处于从技术研究向商用部署的转化期,全球范围内已经开始出现商业应用的案例, 2015 年将成为 SDN 的商用化元年,到 2016 年全球将广泛部署 SDN 。 SDN 全面商用仍需完善产业链 对于运营商而言, SDN 既是难得的网络变革机遇,也是一次重大的挑战。若运营商全面引入 SDN ,对骨干网与核心网设备的替换更新将是巨大挑战,另外, SDN 对运营商内部组织结构和运营方式也会带来较大影响。 看似繁荣的 SDN 产业市场尚有不少隐患。目前,国际组织 ONF 已经将 OpenFlow 定为 SDN 控制器“南向接口”的国际标准,业界很多网络设备企业都已跟随 OpenFlow 标准进程提供 SDN 解决方案。但 SDN 的北向接口上却乱象一片,采用何种协议还没有定论,由此可见 SDN 标准化进程缓慢。每一个创新技术的背后势必带来新的威胁, SDN 的控制器是安装在 Windows 或是 Linux 的操作系统上的软件,这使得控制器和操作系统一样面临着受攻击的风险,相较传统的网络架构,潜在一定的威胁。 在应用方面,业务链尚不成熟,整个 SDN 的产品和研发重心集中在数据中心,对于其他场景仍然滞后,需要加大开发力度。并且,数据中心不应仅是简单分配一个网络资源,还需要将各种业务的网络资源耦合在一起,给用户提供一个虚拟网络环境,提供真正有价值的业务。 在商业模式方面, SDN 的引入及其概念范畴的不断扩大,将对现有设备厂商的市场地位产生重要影响,可能会改变产业链格局。目前,产业各方还未打破原有的封闭体系, SDN 发展亟需产业各方形成分工协作、共同创新的模式。 SDN 是全新的网络架构,而电信网是极其庞大复杂的全球性基础设施,因此, SDN 融入电信网必然是一个长期的逐步演进的过程。 SDN 为业界带来了美好的憧憬,但 SDN 全面商用仍需完善产业链。 本文转载自: http://www.sdnlab.com/6714.html 想要更多资讯请关注: www.sdnlab.com
个人分类: 业界资讯|931 次阅读|0 个评论
三网融合
guoshengkang 2012-3-31 10:45
三网融合是一种广义的、社会化的说法,在现阶段它并不意味着电信网、计算机网和有线电视网三大网络的物理合一,而主要是指高层业务应用的融合。其表现为技术上趋向一致,网络层上可以实现互联互通,形成无缝覆盖,业务层上互相渗透和交叉,应用层上趋向使用统一的IP协议,在经营上互相竞争、互相合作,朝着向人类提供多样化、多媒体化、个性化服务的同一目标逐渐交汇在一起,行业管制和政策方面也逐渐趋向统一。三大网络通过技术改造,能够提供包括语音、数据、图像等综合多媒体的通信业务。这就是所谓的三网融合。
个人分类: 科研笔记|2750 次阅读|0 个评论
“三网融合”进一步破冰
gl6866 2010-1-15 21:04
按:据新华社消息,国务院总理温家宝2009年1月13日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加快推进电信网、广播电视网和互联网三网融合。 三网融合技术障碍基本消除 《上海证券报》引述业内专家介绍,三网融合指的是电信网、互联网、广播电视网三大网络的物理合一,能够提供包括语音、数据、图像等综合多媒体的通信业务,例如IPTV、手机电视等跨行业应用。目前三网融合技术层面的障碍已经基本消除。但之所以三网融合久拖未决,是电信和广电都试图主导三网融合,进入对方的领地,同时又都通过许可证等建立行政壁垒防止对方入侵。即三网融合的本质问题是电信和广电之间的双方市场准入问题。而此次政策的出台,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这个障碍。 有机构预测,如果实现三网融合,预计我国固定宽带网络上所承载的媒体与娱乐业务收入,将超过移动通信所承载的部分,仅此一项业务将促进我国GDP增长约0.8个百分点。通过几年内加大三网融合的建设,将形成6000亿元以上的投资规模。 5年内完成 会议指出,三网融合发展,实现三网互联互通、资源共享,为用户提供话音、数据和广播电视等多种服务具有重要意义。2010年至2012年重点开展广电和电信业务双向进入试点,探索形成保障三网融合规范有序开展的政策体系和体制机制。 2013年至2015年,总结推广试点经验,全面实现三网融合发展,普及应用融合业务,基本形成适度竞争的网络产业格局,基本建立适应三网融合的体制机制和职责清晰、协调顺畅、决策科学、管理高效的新型监管体系。 会议明确选择有条件的地区开展双向进入试点。符合条件的广播电视企业可以经营增值电信业务和部分基础电信业务、互联网业务;符合条件的电信企业可以从事部分广播电视节目生产制作和传输。 在网络方面,加强网络建设改造。全面推进有线电视网络数字化和双向化升级改造。整合有线电视网络,培育市场主体。加快电信宽带网络建设,推进城镇光纤到户,扩大农村地区宽带网络覆盖范围。推动移动多媒体广播电视、手机电视、数字电视宽带上网等业务的应用。 计算机世界传媒集团助理总裁包冉表示,此次方案前后经历十几稿,广电可以做电信增值业务,包括互联网接入、IP电话、互联网国际出口等,电信可以做IPTV,但不能做播控平台,即与既有的格局保持不变。而且全国广电网络公司开始筹建,这是全国广电网络,尤其是有线网络的一次发展机遇。 中科院高级研究员侯自强认为,三网融合的实质是电信和广电之间的双方市场准入的问题。电信和广电都试图建立自己的专网经营全业务,进入对方的领地,而为了防止对方入侵,用许可证等建立行政壁垒。这使得多年来推进三网融合步履艰难。 目前我国互联网基础网络的格局是:骨干网以两大固网运营商中国电信和中国联通两方为主。目前这种两极垄断格局带来的最明显问题是带宽结算成本过高。一方面所有的内容服务商的服务器都连接到电信互联网上需要交纳服务器连接托管的费用;另一方面接入服务商也需要缴纳接入的费用,带宽接入成本已经成为接入商的主要负担。 目前,视频网站总支出的60%~70%都投入在带宽成本上。以优酷为例,2008年收入总计3500万元,其中成本费用总计约1.5亿元,而带宽成本就已经超过了1.2亿元。广电的进入有利于进一步形成第三种力量。 政策利好释放 昨天,广电系中的有线网络概念股天威视讯(002238.SZ)、歌华有线(600037.SH)股价一度接近涨停。申银万国报告表示,从网络情况和市场化运作能力看,广电体系与电信体系依然有较明显差距,三网融合依然需要时间。广电运营商将加快跨区域整合、网络改造和更市场化运作。 申银万国认为,三网融合推进有利于上游设备提供商;中国现有有线用户1.6亿,尚有1亿有线用户并未数字化整转,不考虑有线用户增长,机顶盒开支约350亿;而尚未进行双向网络改造用户接近1.5亿,未来网络改造成本接近600亿元,根据整转截止时点2015年,每年资本开支约200亿元,可能利好上游机顶盒设备供应商和网络改造设备供应商。而运营商在优质内容节目的争夺中,内容产业的版权收入有望大幅提升。 中国联通相关人士表示,这对电信运营商是利好,电信运营商在IPTV上已经准备了很久,而且电信在设备、人才和经验方面都较有优势,这下可以放开手脚了。而广电也有利好,但介入电信领域仍要积累一段时间。中国移动内部人士则认为,这是新一轮洗牌的契机,具体走向需要在实践中判断。 事实上,通信设备企业早已暗中铺设三网融合带来的机会。上海贝尔一位高层对本报表示,传统电信运营商市场之外的领域,比如NGB等都隐含着巨大商机。2010年到2012年,即三网融合第一阶段,仅非运营商市场的通信及相关领域的投资,就大约有2000亿元。 会议显示,三网融合相关产品和业务带来的大采购商机,将纳入中国政府采购范围。
个人分类: 网络社会|1698 次阅读|1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2 14:14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