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师生情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转载]高阁唐音振逸响 终生长记绛帷恩
xjtuhyg 2017-10-6 16:10
高阁唐音振逸响   终生长记绛帷恩 至于我们具体读什么书,研究什么问题,先生并无多少限制,更不要求与先生观点一致。只要是我们感兴趣的课题,尤其是读书过程中自己发现的问题,先生总是鼓励我们放手去研究,然后指导我们写成专题论文发表出来。所以,霍门弟子写的毕业论文,研究的问题,时段跨度非常大,上自《诗经》、《史记》,下至明清戏曲;涉及的文体种类也很多,覆盖了诗歌、史传、汉赋、词曲等诸多文体…… 深切悼念恩师 霍松林先生 2017 年02月20日 星期一 北京青年报 北京大学杜晓勤 http://news.163.com/17/0220/00/CDM88JJ2000187VI.html 作者(左)与恩师 霍松林享誉海内外的唐诗研究家、中国古典文学研究专家、文艺理论家、诗人、书法家、教育家、陕西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文学院名誉院长 霍松林先生在书房 霍松林先生书法作品    ◎ 杜晓勤( 北京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  教授)   在霍先生外地的弟子中,我可能算是毕业后见到先生次数较多的一位。因为岳父岳母家就在西安,我几乎每年都会回母校陕西师范大学拜见先生。今年先生虽已97岁高龄了,但是一向身体康健,精神矍铄。春节前五天,师兄吴言生教授去给先生拜年时,先生还在微信视频中声音洪亮地说,希望到100岁大寿时,遍布全国的霍门子弟都能回来齐聚相会。没想到大年初五(2月1日)中午,先生却遽然仙逝。闻此噩耗,我当即从长安区的岳父家驱车赶往陕西师范大学校内的先生府上。这次一进门,再见不到“唐音阁”里笑容满面、声音爽朗的先生了。我的心里一阵悲痛,泪水直在眼眶中打转。在向先生的遗像上香鞠躬之后,我不由得沉浸在对跟随先生学习的那些岁月的追思之中。   一人撰写了50多篇《唐诗鉴赏辞典》的鉴赏文字   我初闻先生名讳,还是在上高中时的80年代初。当时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有一档名牌节目“阅读与欣赏”,在中央人民广播电台著名播音员夏青、方明、亚坤等人带有磁性的声音播讲下,我记住了王湾《次北固山下》、杜甫《春夜喜雨》等唐诗名篇赏析的撰稿人——霍松林这个出现率颇高的名字。霍先生对这些作品情感之美、意境之美的细入分析引人入胜,与学校语文课上老师对作品诗意的简单串讲相比,不啻天壤之别,让我更加喜爱上了中国古典诗词。   后来大学本科进入中文系,“中国古代文学史”和“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是必修课。在学习古代文学课的过程中,我更是经常阅读霍松林先生领衔撰写的《唐诗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81年版)和先生的诗文鉴赏专著《唐宋诗文鉴赏举隅》(人民文学出版社1984年初版、1986年再版)。前者甫一面世,就在神州大地掀起了一股声势壮观、长盛不衰的鉴赏热。而在这部影响深远的著作中,霍松林先生位六大领衔撰稿人之列,一人撰写了50多篇作品鉴赏文字,而且全部是唐诗中脍炙人口的名篇,如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川》、祖咏《终南山望余雪》、王维《终南山》、王湾《次北固山下》、杜甫《月夜》《曲江二首》《石壕吏》《无家别》《闻官军收河南河北》等。   霍先生在《唐诗鉴赏辞典》中对这些作品的赏析,是我当时学习和领略唐诗艺术主要的津梁之一。而后者不只是霍先生唐宋诗文名篇鉴赏的汇辑,更全面体现了霍先生对古代文学作品鉴赏方法的探索和总结。先生在此书中金针度人,从各个角度分析唐宋诗文名篇中所蕴含的思想感情和表现艺术,使我加深了古代文学鉴赏规律的认识。   他是古代文学研究大家也是有很高造诣的文艺理论名家   大学三四年级时,随着对古代文学兴趣的日增,我研读了越来越多的霍先生的研究著作和论文,也对霍先生在文学研究界的崇高地位有了更全面真切的认识。   通过对文艺理论尤其是古代文论课的学习,我认识到霍先生不仅是一位古代文学研究大家,还是一位具有很高造诣的文艺理论名家。   早在20世纪50年代中前期,霍先生就编写了新中国成立后最早的一部新型文艺理论课教材——《文艺学概论》。这部著作在当时文艺界一味强调阶级性、党性,强调文艺为政治服务的大背景下,也谈到文艺的人民性、民族性乃至全人类性;在谈文艺为政治服务的同时,又谈了文艺的认识作用、教育作用和审美作用,甚至认为“写共产党员也可以写缺点”。霍先生的这些观点即便是在我阅读此书时的80年代中期,也还是比较新颖大胆的。   霍先生对文艺理论最大的贡献莫过于很早就开始了对文学创作中“形象思维”问题进行的深入阐述。他在上世纪50年代陆续发表的《试论形象思维》、《诗的形象与诗人》、《诗的形象及其他》与其《文艺学概论》中关于形象思维问题的阐述互相发明,但更具体、集中。霍先生批评了当时流行的用逻辑思维代替形象思维,因而创作出主题先行、公式化、概念化的作品的错误倾向,在学界引起了很大反响,后来也在“文革”中因此吃了不少苦头。   霍先生在阐述文艺理论时,还注重古今融通,他不仅在《文艺学概论》和《文艺散论》等著作中经常援引古代诗评、诗话,来说明文学创作的规律和中国诗学的特点,还为《滹南诗话》《瓯北诗话》《原诗》《说诗晬语》等中国古典诗学理论名著作细致的校注,撰写了《提倡题材、形式、风格的多样化,是我国古代诗论的优良传统》《诗述民志——孔颖达诗歌理论初探》《王若虚的文学批评》《叶燮的诗歌理论及其影响》等从中国古代文论入手探索文艺内在规律的系列论文,使其理论体系烙上了鲜明的中国特色。这比我当时学“文学概论”课所用的以苏联文艺理论体系为主的教材,更切合中国文学创作和批评的实际,也更有助于我学习和研究中国古代文学。   再者,从历年出版的各届唐代文学研究学术研讨会的论文集和中国唐代文学学会会刊《唐代文学研究年鉴》上,我还了解到霍先生不仅本人的古代文学研究成果丰硕,而且对当时全国唐代文学学术活动的开展颇有组织和领导之功。1982年3月底4月初,霍先生在西安筹备主持了首届“全国唐诗讨论会”。同年5月,霍先生又发起召开了“全国唐代文学研究会成立大会暨第一次年会”,成立了中国唐代文学学会。霍先生在此次年会上被推举为中国唐代文学学会的副会长,并创办《唐代文学研究年鉴》,负责具体编务工作。1984年,霍先生在中国唐代文学第二届年会上又被选为副会长兼秘书长。此后多年,霍先生继续主编《唐代文学研究年鉴》,一直负责中国唐代文学学会的日常组织和领导事务。所以,当我1989年大学毕业考研究生时,第一志愿就是报当时全国的唐代文学研究中心——陕西师范大学文学研究所,希望到学界泰斗霍松林先生门下研读唐代文学。幸运的是,承蒙先生不弃,我如愿了。   1989年5月初的一天,我们几位完成复试的考生,由杨恩成老师带领,前往先生府中拜见先生。初见先生,我即感受到先生的大家气象。先生对我们勉励有加,使我们感动不已。这是我与先生结师生缘分之始,至今已有二十八年。   在前人面前没有己见就像两脚书橱,是先生不能容忍的   1989年9月,我正式进入霍先生门下攻读硕士学位。虽然指导我学业的主要是杨恩成老师,但是霍先生每学期要召集所里的研究生开几次学习会,而且每次放假和开学,我都会去拜见先生,所以也能经常得到先生的教诲和指导。   我入学前,霍先生已经招收了两届共十五名硕士生,两届四名博士生。1989年秋季,霍先生又招收了陈桐生、刘怀荣两位博士研究生,马茂军、霍文星和我三位硕士研究生。这在当时的全国研究生导师中,学生人数算是比较多的。不过,因为霍先生培养研究生有一套科学、严谨、有效的方法,所以学生们成长得都很快,成材率也非常高。   霍先生招收和培养学生,强调品学兼优,知能并重。首先,在“品”的方面,要求学生弘扬忌恶扬善、爱国爱民、“以天下国家为己任”的中华文化精神,树立起对国家、民族的强烈使命感与责任感,绝不能为稻粱谋而做学问。其次,在学生“学”“知”方面,霍先生既要求“博”,又要求“精”,强调博学与专精的统一。其三,霍先生特别注重学生的“能”,也即“学术创造力”的培养。尤其是要读书、思考、研究、写作相结合,不能只读不思,或者只读思不研,更不能不写。博览群书而不去思考、研究,在前人面前没有己见,不敢质疑,就像两脚书橱,是先生不能容忍的。虽有自己的思考和研究,但又不屑或不愿写成文章发表出来,以所谓的“述而不作”自矜,则是先生最反对的。   先生每次给研究生开学习会时,多通过自己的研究成果,解析自己的研究思路,给我们讲授治学方法。先生当时曾在一篇文章中写道:“对于优秀生来说,可以从老师的旁征博引、左右逢源的讲授中领会到治学门径和治学方法,还可以为自己攀登高峰树立高标准,然而这样的优秀生毕竟是个别的。”但是,我们都想成为先生所说的这样的优秀生。   至于我们具体读什么书,研究什么问题,先生并无多少限制,更不要求与先生观点一致。只要是我们感兴趣的课题,尤其是读书过程中自己发现的问题,先生总是鼓励我们放手去研究,然后指导我们写成专题论文发表出来。所以,霍门弟子写的毕业论文,研究的问题,时段跨度非常大,上自《诗经》、《史记》,下至明清戏曲;涉及的文体种类也很多,覆盖了诗歌、史传、汉赋、词曲等诸多文体;解决问题的方法和角度更是八仙过海、各显神通,有从文学内部规律,评赏诗文艺术真味的,更有结合社会文化因素,探讨文学精神的。我们在摸爬滚打一番之后,再得到先生的一些点拨,便能发现自己研究和写作中存在的问题,能更有效地对研究思路和写作方式加以改正和调整,使自己的研究和写作水平更上层楼。   为了让学生更能切实体会到研究和写作的诀窍和甘苦,也为了把学生更快地推向学界,霍先生还先后与好几位研究生(如尚永亮、邓小军、徐子方等)联名发表文章。这在当时的导师中是很难得的(另一位做得比较好的则是南京大学的程千帆先生),对学生的鼓舞特别大,在学界的反响也相当好。   同门师兄弟之间互相切磋学问蔚然成风   三年学习期间,在霍先生的鼓励和指导下,我们一步步地完成着读书、研究、写作这一系列的环节,且形成良性循环。平日里,同门师兄弟之间交流读书心得,互相切磋学问,彼此评议论文,蔚然成风。我在师门中,经常得到邓小军、陈飞、刘怀荣、陈桐生、傅绍良等师兄的帮助和指点,很快也窥见了一些治学门径。硕士一年级时,我在杨恩成老师的推荐下在《陕西师范大学学报》上发表了一篇论文,此后每年都有论文在学报上发表,而且硕士二年级时,我还在古典文学研究界影响最大的刊物《文学遗产》上发表了一篇长文《开天诗人接受杜诗问题考论》(《文学遗产》1991年第3期)。这些都与霍先生宽严相济的指导方式,霍门热烈浓厚的学术气氛,是分不开的。   当时,我的学术兴趣主要是研究杜甫文化心态及作品接受史。在这方面,霍先生的研究成果和治学方法也对我有很大的启发。   早在本科期间就读中央大学中文系时,霍先生就发表了一组关于杜甫生平交游、艺术成就及杜诗学的专题论文。这些文章论证集中,辨析细密,语言雅洁,思理条畅,是我当时学写小论文的模板。“文革”之后霍先生对杜甫诗歌艺术的探讨又更加深入了,先后发表了《从杜甫的〈北征〉看“以文为诗”》(《人文杂志》1979年第1期)、《尺幅万里——杜诗艺术漫谈》(《文学遗产增刊》第13辑)《谈杜甫〈秦州杂诗〉的格律特点》等理论性很强的文章。我在撰写杜诗艺术分析和探究杜诗被唐人接受问题的文章时,吸收了霍先生的这些成果,也在文中注意利用杜甫与友人交游的资料,引诗为证,分析杜诗艺术与时人之异同,力求不发空论。   我的硕士论文《论杜甫的文化心态》,是全面探讨杜甫的文化心态结构和历时性演变的。对这篇文章,霍先生是比较满意的。论文答辩时,有位外校的老师质疑我文中所说:“‘江海之志’、‘独往之愿’,是杜甫对个体生命意识的体认和追求,伴其一生,至老弥笃。”他认为,杜甫一生都坚守“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政治理想,道家、道教、佛教对杜甫的影响微不足道。这时,一直没有发言的霍先生突然讲话了:“虽然按惯例,我作为导师不应该发言。但是,我想说,杜晓勤同学文章中的这个观点和相关论述,我是相当赞同的。杜甫是说过‘葵藿倾太阳,物性固莫夺’、‘时危思报主,衰谢不能休’,但是他也说过‘非无江海志,潇洒送日月’、‘平生独往愿,惆怅年半百’,而且杜甫并非真的像宋儒所说‘每饭不忘君’式的‘愚忠’。杜甫虽未真正归隐过,但平日里还是很有生活情趣的,他对朝廷和皇帝也保持着人格的独立和自由的个性。”霍先生亲自为我文中观点作申述,是所有在场的人尤其是我自己没有想到的,更让那位专家有点儿尴尬。我则打心底感激霍先生对我的呵护和支持。   九秩之后,仍然诲人不倦,笔耕不辍   由于当时最著名的杜甫研究专家是北京大学中文系的陈贻焮先生,我到硕士二年级时就萌生了报考陈先生的博士生的念头,但是有些担心,不知道霍先生会不会同意。我在犹豫了一段时间之后,有一天终于鼓起勇气去先生家谈了我的想法。没想到,霍先生一听就笑着说:“你想考北大陈贻焮教授的博士生,好啊!”接着霍先生告诉我,北大的陈先生和师母都是湖南人,霍先生虽然是甘肃人,但师母胡主佑先生也是湖南人。霍先生与陈先生是多年的至交,不仅学术研究上常有交流,诗词创作上也彼此唱和,平日里两家来往密切。听霍先生这么一讲,我之前的担心和顾虑消失得一干二净。但是,霍先生马上又严肃地跟我说:“陈先生虽然为人很和善,但是学术要求非常严,北京大学的博士更不是那么容易考上的。你一定要刻苦复习,认真备考,争取一举成功。”有了霍先生的鼓励,我马上给远在千里之外从未谋面的陈贻焮先生写信,表示报考博士生的决心。陈先生在看了我的申请材料,尤其得知我是霍先生和杨老师的学生之后,很快就回信了,欢迎我报考。   因这三年打下了比较坚实的学科基础,加上复习中一直不敢掉以轻心,我在后来的考试中取得了专业和总分均为第一的好成绩。得知我通过北大博士初试之后,霍先生很是欣慰。在我赴北京参加复试之前,霍先生还特地把我叫到家里,给我讲了一些复试中应注意的问题,一定要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最后嘱咐我向陈先生和师母代为问好。有了霍先生的这番指导和叮嘱,更因为霍先生与陈先生之间的这层关系,我去见陈先生时就不太紧张了,最后顺利通过了复试。   到北大之后,我基本上每年都要回西安,每次回来也都要去拜见先生。先生经常鼓励我继续努力,刻苦钻研,争取更上层楼,要对得起北大和陈先生。先生自己则言传身教,以一种顽强的学术生命力鼓舞着我。   2000年11月,先生八十大寿,遍布全国各地的霍门弟子大多回来了。我当时因公派遣在日本工作,只能隔海遥祝先生桑榆倍明、福寿无疆。2010年10月,陕西师范大学为先生的九十大寿举行了甚为隆重的庆祝仪式,来自全国各地院校的领导、著名学者、霍门弟子及校内师生代表240多人出席了庆祝大会。我亦恭逢盛会,衷心祝愿先生健康长寿。先生在会上满怀深情地表示,仍将只争朝夕,希望为国家培养更多有用的人才,为学术研究、文化繁荣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更多的力量。   我们每次回来,先生都会赠送我们新出的著作。2000年八十大寿时,先生出版了《唐音阁论文集》《唐音阁诗词集》《唐音阁鉴赏集》《唐音阁随笔集》《唐音阁译诗集》五册400多万字。到2010年九十大寿时,先生的著作《霍松林选集》则增加到煌煌十巨册,共600多万字。九秩之后,先生仍然诲人不倦,笔耕不辍,又出版了《宋本史记注译》、《松林回忆录》、《唐诗举要》《宋诗举要》、《〈庄子〉文学阐释接受史》(合著)等新著,使我们备受鼓舞。   真是没想到,就在我们期盼先生百岁寿庆到来的时候,先生竟遽然仙逝了。先生虽然高寿,走得也很安详,但他的离去,还是让我们伤痛万分。来吊唁的人一批又一批,唁电雪片般飞来,楼下摆满了花圈。先生的忘年交、著名作家贾平凹在吊唁现场书写了一幅挽联:“杏坛育桃李,唐音播千秋。”感念先生对文化教育事业的巨大贡献,表达对先生辞世的沉痛哀悼。   先生的追悼会定在2月5日。这天上午9时,西安殡仪馆咸宁厅内摆满花圈,哀乐低回,气氛肃穆。霍松林先生的遗体面容安详,安然静卧在鲜花翠柏丛中。陕西省副省长庄长兴、著名作家贾平凹、陕西师范大学的师生及我们这些从各地赶来的霍门弟子等各界人士共500余人,都来向先生作最后的告别。大厅内,“沉痛悼念霍松林先生”的横幅悬挂正中,两边的巨幅挽联“巨星陨落文坛痛失泰斗,渭水呜咽学子悲泣寒风”,是先生的老学生、著名书法家钟明善在获知恩师去世之后第一时间写就,准确表达了我们对先生的敬仰和哀思。   云山苍苍,江水泱泱,先生之风,山高水长。先生之恩,永世难忘。我永远感谢怀念先生,先生千古!   2017年2月18日于京西北智学苑   肖像画/杨佳焕  供图/杜晓勤
1062 次阅读|1 个评论
半个世纪的师生情
热度 15 sqdai 2014-9-4 06:09
9 月 1 日,我出差到北京。按近年惯例,邀约我的师母李佩先生和好友小聚。李先生已有九六高龄,依然精神矍铄。一听到有此聚会,昔日老师和同窗都欣然赴约。令人高兴的是:年届九旬的郑哲敏先生和八十多岁的朱照宣先生也来了,他们也是我尊敬的老师。十几个老人欢聚一堂,其乐融融,洋溢着半个多世纪的浓浓的师生情。 我第一次见到李佩先生是在 1962 年 9 月,当我开始研究生求学生涯之时。她不仅是我的导师郭永怀先生的夫人,还是我的英语老师。我和我的师兄陈允明、李家春曾在她的班上学过英语。她与他的先生一样,极有风度,很有学问,待人诚恳、亲切,视我们这些学生如同自己的子女。 那时,我们最开心的事情是听郭先生讲授“边界层理论”课程和听李先生讲授英语课;最快乐的事情是完成他们布置的作业,特别是李先生让我们写的一周一篇的英语作文。把各自作文交上去以后,期盼着拿到经她批阅的“卷子”,按例是“一片红”的修改和文末的大大的“ Good ”!天知道,这样蹩脚的卷子还能得到“ Good ”!而李先生的说法是:“这是表扬你们认真的写作态度。” 那时,我们最愉快的事情是频繁地到老师家做客。我们三人的家都在上海,在北京的亲友很少,因此,很自然地把老师的家当成自己的家。深留在我们记忆中的是初次去他们家时,李先生让还是小姑娘的郭芹为我们弹起美妙的钢琴曲。我们知道,郭先生实行每周“六天半工作制”,每每到了他家,他总是笑眯眯地走出书房,说道:“你们来啦!”谈了几句关于学习的事情之后,他就退回书房“做功课”去了,我们就与李先生海阔天空地聊天,谈得最多的是有关力学所的新闻和我们的英语学习。 那时,我们最难忘的事情是一年一度到老师家“守岁”。后面几年,郭先生又招收了几个研究生,我们学生的队伍扩大了。每年除夕,我们不约而同地到老师家里听新年的钟声敲响。还是单身时,我们各自一个人去,成家之后,携着妻儿同往。住在邻近的郑哲敏先生伉俪也是常客。人最多时总计有二三十人,把她家挤得满满当当的。在那里,我们第一次吃到了自助餐,李先生把丰盛的佳肴放在长条桌上,大人小孩自由夹取。接着,学生们到会客室与老师侃大山;女眷们在餐室聊着家长里短;孩子们则在电视室随意疯闹。此情此景,至今仍历历在目。 最让我们刻骨铭心的是 1968 年初冬的那些日子。当我们听到郭先生因公牺牲的噩耗时,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我们发现,遭此变故之后,李先生一下子老去许多。我们做学生的不知道怎样去安慰她,然而,李先生尽管悲伤,我们却从未看到她掉过泪。她全身心地投入了工作,对我们学生依然如此关怀。我们都想尽力为李先生做一些什么,也乐于为她家里做换液化石油气罐之类的力气活。到“文革”后期,我们恢复了在她家的聚会,再次见到她亲切的笑容。 上个世纪八十年代,钱伟长先生筹建上海市应用数学和力学研究所,有意把李家春和我调到他身边工作,一个周日,他骑着自行车到他昔日的助教郑哲敏(时任力学所所长)的家里商谈此事。郑先生答应“只能放一个”。几经考虑,我准备响应钱先生的召唤。这时,最先想到的是与李先生商量。李先生对我说:“从个人的角度看,我舍不得你离开;但从钱先生的需要和你个人发展来看,你还是应该去。”接着,我又去征询朱照宣先生的意见,得到了类似的建议。于是,此后三十年,我就到上海工作,与李先生就不能随时相见了。 然而,割舍不下的是与李先生的师生情。只要有到北京的机会,我一定会去李先生家;只要有可能,就一定与昔日师友聚会。我儿子出差到北京时,我叮嘱他,一定要去看望李奶奶,他还算听话,专门前去了。我知道李先生喜欢南方的蔬菜和苏州豆腐干。每次到京,总是带着蔬菜、豆腐干之类,李先生经常在邻居间分发,告诉她们:“这是我的学生带来的。” 我一直把郭先生和李先生奉为人生的楷模。郭先生离开我们已有四十多年了,李先生也到了耄耋之年。但他们的崇高精神一直在为人们传诵着。(见链接)。我为有这样的老师而自豪,也极其珍惜这延续了半个多世纪的师生情。 写于 2014 年 9 月 2 日,北京 改于 2014 年 9 月 4 日,威海 【链接】相关博文 中关村里的一盏明灯——记李佩先生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330732-449134.html 老科学家的婚姻爱情( 6 ):郭永怀的故事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330732-364129.html 郭永怀小传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330732-446016.html
个人分类: 灯下琐语|19374 次阅读|17 个评论
至纯莫过师生情
热度 35 zmpenguestc 2014-5-31 18:20
截止昨天下午18:00 点,学院本届全日制硕士毕业论文答辩,尘埃落定。作为学院的最后一批答辩生,光电楼409会议室成为了我实验室学生的答辩专场和压轴戏。至此,实验室 12 位硕士生全部完成毕业答辩,并顺利通过答辩 (还有1位博士生的毕业论文答辩也将于近期 进行 ) 。这是我非常开心的事情。 晚上大家一起在学校附近的一家餐馆简单进行了一场庆功宴和谢师宴。本届毕业生有 1 位做红外图像处理和弱小目标检测, 1 位做 SAR 图像目标检测识别, 1 位做异源图像融合及评价, 1 位做视频目标跟踪,其他大部分同学都是做有关地震反演、地震信号处理与时频分析方面的论文。各位同学在三年的学习、科研工作中,尽心尽力,圆满完成了学业,各方面能力得以提升,而且成长成熟了许多。这是我很满意和满足的事情之一。 实验室2014届硕士毕业生合影(2014.05.31) 本届学生全部落实满意了工作。签约华为4 人,中兴 1 人,炬力集团 1 人,去哪儿网 1 人,西南空管局 1 人,四川九州集团 1 人,某市知识产权局 1 人。值得一提的是,首次选择出国留学( Brown University ) 1 人,首次进入石油系统(中海油某研究中心)就业 1 人。这是我满意的事情之二。 本届学生,有一半人都是我本科给上过课的及毕业设计带过的学生,认识和接触时间远远超过 3 年。聚会时学生爆料,他们中有私底下被称呼为“龙妹”,“三儿”的青涩男生,也有江湖豪迈、曾经把自认为酒量还“行”的男生灌倒过的“T爷”女神。还有自爆方便面下酒,自夸是全校长的最帅的风趣幽默的小男人。还有 1 位,鼓吹自己能让所有家用弹簧秤超过弹性限度的“厚重大气”的大男人。本届学生虽多,性格各异,但师生关系、同学关系均十分融洽和谐,这也是我最满意和得意的事情。 有的人说学生带多了,导师没有时间和精力指导,培养质量下降。但是,我敢拍着胸脯说,对于这 12 位同学,从来没有放养过。平时科研工作的指导,进度敦促,论文修改,平时的工作汇报与进展交流,乃至一些同学的工作落实等。都会亲力亲为,确实付出了不少心血,牺牲了不少本该属于陪家人和休息的时间。 前几年,也在科学网上发一些抱怨学生的博文,发泄对学生科研能力、态度不端正等的不满情绪。后来随着指导学生越来越多,和指导经验的积累,慢慢改变了很多。一个实验室,学生各方面能力总是有好、有差,参差不齐的。不可能人人优秀,要善于发现和挖掘每个学生的长处。只要是尽力了,哪怕事情没做好,也应该肯定他们的工作。 对学生多一些宽容,多一些鼓励,多一些交流,是一个负责导师应该具备的素养。导师真心为学生着想,关心学生,那么导师的所有付出,学生是看在眼里、记在心里的。这样的师生关系,必然会是融洽、和谐的。 有的导师认为,在学生面前要有一定的威信。其实,导师的严肃、严厉并不代表一种真正意义的威信。动不动用“不让毕业或延期毕业”来要挟学生,更是不可取的做法。研究生都是成年人,而不是中小学生。说穿了,父母都不怕,谁怕谁啊。 我认为导师的学识、视野、勤奋、责任心及人品等才是一种无形的感召力和威信。 导师都是从学生成长起来的,想想当初自己是不是一定就是导师最满意的那位学生。那么,一切不满情绪就可以释怀,一切疑惑就有了答案。 导师是维系师生关系 和谐 的纽带,因此,导师要有大度的胸怀,宽容的心态。 前几天,我的博士导师肖教授和师母张老师 刚从加拿大回国,我们在成都工作的几个师兄弟妹为二老接风洗尘, 刚聚会了一次。导师就是一位 学 品融合、对待学生 厚重大气 之人,他是我们学生一生学习的榜样。成都的几个学生,大都在中 石化、中石油系统工作 ,也有2人在大学 当教授。导师虽年事已高,但依然精神矍铄,这与他不逐名利,泰然处事的心态有关。至纯莫过师生情,以 他老人家 为纽带,使得我们学生之间的交往 也都 很融洽。 相关博文: 能想到的,只剩下最美好的 导师需要平和、宽容的心态对待学生 师者,上善若水
个人分类: 毕业箴言|33402 次阅读|77 个评论
春风无颜色,也能绿江南——纪念全文海教授
热度 1 biozhang 2013-11-30 12:15
春风无颜色,也能绿江南——纪念全文海教授 张星元   昨天清晨,趕头班公交车去青山湾老校区上校车,去参加全文海老师遗体告别仪式。我们的全老师就这样走了,人生的事情做好了,走得这样安详。   人生的列车滚滚向前,每时每刻都有人上车或下车,本来就是很平常的事;上车时都一样空白,在车上随缘地做一番事业,时间到了要下车,为现在或将来在车上的人留下一些物质或精神的东西,留下一些记忆,就走了。留在车上的人,承上继下,人生的列车越来越欣欣向荣。   全文海老师11月25日因病去世,享年76岁。26日上午我专程区老师家吊唁,并赠送了出自我肺腑的一句话:“春风无颜色,也能绿江南”。前半句寓意全老师的真诚,后半句肯定他对江南大学的贡献。遗体告别仪式上,家属代表的发言引用了这句话。 全老师的人生给我留下了深刻的记忆。全老师为人正直、办事认真,无党无派,对学生的教诲如春风化雨,对教学事业有赤诚之心,对江南大学做出了实在的贡献。香港回归前夕我终于完成并内部出版了《发酵原理》(讲义),全文海教授作为这本教材的审阅和推荐人,在学术上给了我有力的支持,这是我终生难忘的。 今年5月我的大学同班同学聚会,曾邀请敬爱的全老师,因为老师身体的原因未能如愿,同学们要我把聚会时的合影送给全老师。6月7日,我把照片亲手交给了全老师,并与老师合影,谁曾想到这竟是我与全老师认识六十年来的最后一次见面。
个人分类: 接力棒|5681 次阅读|4 个评论
四十年的师生情---我的中学数学老师
热度 3 lin602 2013-10-14 22:36
今天澳大利亚一中学同学回国,南京的中学同学十多个聚会,将我们的数学王老师请来。只要有中学同学聚会,我们都要请他来。 文革年代读书无用论泛滥,王老师手刻蜡纸印了‘三角函数’小册子教我们,那时候这样做,完全是老师想让学生们多学点。他教的数学非常好,而他的单纯,让我们体会到教师的职业的崇高。没有想到,高中毕业后三年恢复高考,因为我们学习了三角函数,让我们心里踏实多了。也是因为我们的中学教学质量好,不少同学进入了大学的门。 后来他调到南京晓庄学院做数学教师,我们经常在一起聊聊天。当他心情不好时,打电话给我,我会找他聊聊或电话中说说,让他快乐! 今天他给我带了二本书,一本是‘道德经’,一本是‘论语我读’。其中道德经整本书中写满了他的读书体会(他用几年读完这本书)。因为我还没有看,不管他写了什么,观点与我是否相同,我都非常感谢他。可能我退休后再慢慢品味了,上里面都是他的心得,其中也充满了他对我的爱!我夫人跟我说,老师的书,是他的心意,好好保存!(希望大家不要评论我老师写的内容,这是一位老知识分子的心得)。 今天他说,道德经是老子写的,论语与孔子相关,我退休后慢慢看,会有帮助的。从他言谈中,有点是将他的心得让我保存的想法。 四十年的师生情,让我们感受到温暖。
3425 次阅读|3 个评论
能想到的,只剩下最美好的
热度 12 zmpenguestc 2013-6-29 01:11
5 月 22 日 下午,你们绷紧了许久的脸,终于绽放了笑容。因为,你们全部顺利通过了硕士论文答辩,即将戴上学位帽。那天,你们建议,晚上一定要举行一个庆功宴和谢师宴,我欣然同意了。酒桌上,平时不喝酒的女生也不自觉端起了啤酒杯。那天,我也释然了。酒过三巡后,还透露了很多你们平时不曾知道的小秘密。心想,反正你们都要毕业了,我也没有多少顾忌了。同时,你们也给我透露了一些小秘密,说你们经常光顾我的科学网博客,偷偷看我的博文,只是不想实名留言而已。 5 月 24 日 ,也就是周五晚,实验室举行了欢送本届毕业生的聚餐,连同即将进入实验室的准研究生,整整凑齐了 4 桌人。还记得,你们前一届的师兄、师姐毕业聚餐,我喝醉了。心想,这一届我一定要稳住,至少留一半清醒,但最后还是喝得很尽兴。晚上, KTV 唱歌,说实话,真的很想唱一首能表达此情此景的歌曲的。但那晚,精神确实不佳。本学期除了上 2 门( 90 学时)课外,近期的答辩,修改论文以及繁琐的科研工作等,很是疲惫。但却又不能在这样欢快的时刻表现出来。加上不知道选什么合适的歌曲,又怕自己唱不好,就没敢现场献丑。 今年,是历年来实验室毕业生最多的一届,共计 10 人。 3 年来,你们一定“记恨”过我平时对你们的苛刻要求,比如月报没写好, PPT 汇报不规范,项目进度没跟上等。对你们缺少了些表扬和鼓励,老是鸡蛋挑骨头的时候多。在我印象中,应该是全部同学都或多或少被我“数落”过,甚至有一点不给情面的时候。 每年的毕业季,就是你们最后的集体疯狂季。但令我感动的是,至少 3 位同学,放弃与同学在一起庆祝毕业的最后时光,还主动去华阳物探公司,完成实验室项目的代码移植,直到完成最后的交接。 你们要离开学习、生活了近 3 年的母校和有点“讨厌”的实验室了,一一来跟我道别。我的心酸酸的,但你们是不会看出来的。因为,毕业代表了一个阶段的完成,即将开始新的征程,我不会表露出难舍。因为,毕业对学子来说,是一件喜事,为什么要伤心呢。前几天快下班前,你们几个同学,搬来了一颗绿茵葱葱的盆景植物,悄然放进了我的办公室。说这是一颗常青树,可以为老师办公室带来点绿色,带来每天的好心情,也可以带给老师健康长寿。当时,我心里很是激动。其实,我一直想到办公室能有这么一个绿色植物呢。可是,你们想到了,平时看你们都是一个个大大咧咧的“愣头青”,是否什么都不太在意的,其实你们却都是很有心的人,我感谢你们。我知道,你们这段时间也很劳累, 3 年结下了对母校、对老师、对同学的深厚情谊,却就要离别。你们需要喝酒庆祝,需要晚睡,需要倾述,需要宣泄,还需要办理离校前的很多繁杂的手续。但你们再忙,离校前还是没有忘记和老师道别,我真的很感动。 你们毕业了,你们研究生阶段的学业顺利完成了,你们又向成功迈出了一大步。因为,在今年整个就业不太乐观的形势下,你们均落实了相对满意的工作单位。这表明,你们 3 年来的努力没有白费, 3 个多月、乃至半年来的职场奔波所付出的辛劳,所表现出的言谈举止及专业素养,都是得到了用人单位认可的。 平时,老觉得你们这也没学好,那也没做好,总是不满意。 今天,你们毕业了,能想到的,只剩下那些最美好的回忆和祝愿。 相关博文 : 天高任鸟飞 —— 写给实验室即将毕业的研究生 当梦想遭遇现实 —— 献给实验室即将毕业的研究生
个人分类: 毕业箴言|29636 次阅读|25 个评论
师生情谊动天地 - 读鲍得海新作“怀念【郭汉英】先生”有感
热度 1 xucq45 2012-6-11 05:54
(引自鲍得海博文“怀念【郭汉英】先生 - 【几根傲骨撑起天地,一片丹心包容乾坤】 ” 师生情谊动天地 - 读鲍得海新作“怀念 【郭汉英】 先生 ” 有感 青松傲骨撑苍穹,包容万物无尽中, 师生情谊动天地,桃李芬芳满园红。
个人分类: 人生感悟|3751 次阅读|2 个评论
师者,上善若水
热度 6 zmpenguestc 2012-5-6 12:32
师者,上善若水
昨晚,收到了我的博士导师从加拿大发来给学生们报平安的邮件(见下),心情十分激动。读信后,同时也感到很惭愧。 ========================================================================== 杨××、彭××、王××、黄××:你们好! 我们来到加拿大已经一周多了,一切顺利,在此报个信。这一周来,由于倒时差,特别困,没干什么事。 刚到没两天,赶上多伦多华人组织到渥太华去参加一个集会,抗议在那里举行的一个会议—— “ 第 6 届世界国会议员西藏大会 ” ,达赖喇嘛要在那里出席会议。出于好奇和好玩,我和几个相识朋友免费乘车到渥太华去玩了一趟,趁热闹摇摇旗儿,喊喊口号,吃了一顿丰盛的免费午餐。乘车来回近 10 个小时,累得够呛。到时传点录像給你们看看。 来多伦多后,同文××(一位在加的师兄)联系了一下,但还没有见面,准备找时间邀请他到家来玩一次。 非常感谢你们这些年来对我这个老师的关心、尊重和厚爱。太不容易了!使我珍惜、感激! 我不知道熊××、卢××的邮箱地址,故未給他们发信,表示抱歉。 肖老师 5 月4 日 导师现已满头银发,虽已 75 岁高龄,但依然精神矍铄。 4 月底和师母张老师一起办理移民去了加拿大,投奔女儿。离开成都前,在川的几个师兄弟、师姐妹们一起给他们二老送行。导师这一生,带的学生并不多,硕、博士加起来大约 20 余人。老师为人谦和,慈祥,正如他的名字。我们弟子之间的关系也是因为恩师的凝聚力而十分融洽。在我们心目中,他不仅是我们科研、学术研究的起航人,也是我们为人处事的榜样。因为二老之前一直生活在成都,在川的学生们,每年会组织 1-2 次活动,聚到一起,这已经成为一种习惯。 临行前的师生聚会 老师,该言谢的是我们学生! 是您,传授给学生知识,给了我们一生宝贵的精神财富。 即使当弟子们面对众人的惊慕与赞许时,也不敢沾沾自喜,因我们永远是站在您的肩膀上的。 即使当弟子们收获成功和喜悦的时候,也不曾忘记您留给自己的却是被粉笔灰染白的两鬓白发。 ——师者,“上善若水”,这是对您一生的真实写照。
个人分类: 桃李春风|16355 次阅读|14 个评论
诗的回忆(二)--- 病院里的唐诗
热度 2 Furaibo 2012-3-1 21:17
诗的回忆(二)--- 病院里的唐诗
我的第一首唐诗,是在县城的医院里记住的。 那一年,我上 4 年级,村子里流行黄疸型肝炎,许多同学都被传染了,我也没能幸免。母亲犹豫再三,还是把我送进了离家 10 公里外的县医院。 有一天,“快点,看谁来了!”,妈妈呼唤着我的乳名。哎呀,是范老师来了! 范老师个子不高,清瘦的脸庞,一双闪烁着智慧的大眼睛。三十五六岁的年纪,已平添了不少生活的沧桑。说起范老师,那可是全村有名的多面手,一把银针,曾治好村中多少人的病。 范老师和妈妈寒暄一番,问过了我的病情,就对我说:“凭你的脑子,我本不担心你的功课。只是第一次学唐诗,又正好有事来县城,就过来看看你。”范老师边说边坐在我的旁边,打开了书本。 到现在我还记得很清楚,翻开的书本上有两首诗,一首在左边,是李白的“早发白帝城”,一首在右边,是杜甫的“绝句”。 范老师边指着诗句边给我讲解,“朝辞白帝彩云间”、“两个黄鹂鸣翠柳”,一句一句带着我朗读时的神态永远留在了我的脑海中。 范老师,你现在还好吗? (图片来自网络)
个人分类: 遥握风雅|3346 次阅读|3 个评论
导师王贤华去世二周年忌
热度 6 yuncai 2012-1-21 02:12
导师王贤华去世二周年忌
我的硕士导师王贤华研究员于 2010 年 1 月 25 日因病去世,再有 4 天就是二周年忌日了。 我 1991 年上的研究生,距今整 20 年了。 当时,中科院的研究所,大多导师每年就招一个学生。不像现在多数高校的批量培养。 我是王老师的开门弟子,也是唯一的一个学生。她因要协助丈夫陈国夫研究员指导学生,在我之后就再没招过学生。而我后来,又成为陈老师的博士生。 这样,王老师就又是导师,又是师母。 王 老师的学问在西安光机所不是那么有名,但她却是当之无愧的亦师亦母。 先说为师的一面: 在上硕士的近三年的时间里,大约有两年时间我几乎天天泡在实验室,不是我主观勤奋,是王老师她总在实验室。导师在做实验,学生能不去吗?而现在的我,经常在办公桌前——而不是实验桌前——告诉学生与青年教师应该多进实验室。 从实验室各种元件(机械的、光学的)的归类、加工,到仪器使用、光路调节,王老师整整训练我两年。这种训练,不是训斥,而是身教。我至今认为自己有着很强的动手能力。有时候想,我应该算个实验物理学家——如果非要我选个什么家的话。 妻子常笑话我说,我年轻时候是个“混混”。一个例子可以说明我上大学时的朦胧:在考完大学的最后一门课后,一出考场,我就将书包扔进了垃圾箱,心里说,再也不用看书了。上硕士期间,我真是什么也不懂,但每遇到一个问题,王老师总是平等地与我讨论,很少直接告诉我应该怎么做。这种平等式的讨论使我自信心大增,进而彻底地改变了我。而现在,用我儿子的话说,在学生面前,我总端出一张“ 屎一样的脸” 。我真的需要变一变了。 再说为母的一面: 导师是四川人,有一次导师与我去长安县的一个研究所加工高频器件回来,她告诉我要领我去吃一种特别好吃的四川小吃,结果我们多坐了两站公共汽车,到西安的南门内一家很小的个体小吃铺吃了两个很辣很辣的肉夹馍。我当时的感觉只是辣,但王老师问我感觉时,我只能说很好吃,她信以为真,记得没过多久,她竟利用进城的机会,又给我带回来两个肉夹馍。 在所有母亲看来,子女就餐的食堂永远是最差的 。王老师经常让我去她家改善一下伙食,当得知我爱吃有点肥的猪肉时,她发明了一种几乎专给我吃的菜:用一斤多五花肉切成块,再用等量等大小的土豆块,放点盐用高压锅炖熟。我已记不得吃了多少次了,后面我都有点吃腻了,心理还暗暗怪王老师:怎么不放点其他佐料呀? 等我快上博士时,我的孩子出生,作为教师的妻经常利用假期带上孩子去西安看我,我的妻、子也成为王老师家中的座上宾。每次他们母子离开太原,王老师都会给我的孩子买件新衣服。 谨以此文纪念我的导师王妈妈。 2008年10月,去世前的14个月,身患癌症的王老师领我看西安新貌,
个人分类: 师生|4865 次阅读|6 个评论
再撰文赠给我的两位博士:不必抱头痛哭,前面充满希望
热度 19 lionbin 2011-12-26 20:34
再撰文赠给我的两位博士:不必抱头痛哭,前面充满希望
你们告诉我,你们不止一次地想到了一个场景,就是在宣布博士学位论文答辩通过时,你俩会抱头痛哭。你们也告诉我,这其实并不是你们的发明,你们入学成为研究生新生的时候,那年刚用懵懂的眼神听完了师姐们的论文答辩,又看到她们如释重负后相拥而泣的场景。然而,你们最终没有出现类似的激情并进行类似的表演,答辩完成并宣布推荐获得学位后,也没有如释重负的感觉。我不知道,近半年时间是否已经将重负一点一点释放,但我清楚,你们的激情并没有被消磨光。还记得吗?几个月前,我看到你在飞信飞语上留言:“五年的汗水能如愿以偿吗?”,我很快在飞语上评论“没有问题,一定能!”我希望我及时的鼓励,能打消你心头那种莫名的紧张。你们都顺利做到了,我为你们感到高兴。 最近,我写了3篇博文,包括这篇,应该是4篇博文,都是送给你们的。但只有这一篇,是真正用与你们对话的口气写的。 第一篇《 研究生招生与玩扑克 》 是在你们毕业答辩前一天晚上写的,我当时的心情很复杂,知道你们工作做得不错,答辩也没有什么问题,我一点儿也不用担心,尽管那天晚上你们可能会多么紧张与不安。我想到答辩完,你们很快就要离开复旦,真有点儿不舍,所以,我们都心有灵犀地将答辩的时间几乎拖到了最后一天的死限。那天晚上,心里的感受也特别怪,就像刚打完一轮好牌,顺利赢得了战果,就特别期待下一轮能再次拿到像你们一样的好牌。有感想,无思考的写作就这样成就了词不达意的文字,令许多人产生了误会,甚至有人要我删除之,我怎舍得?!就放在那里,表达当时的一种心境好了。 《 送给刚完成答辩的两位女博士:回顾我们的师生缘 》 在你们答辩当天的下午就想写了,刚动了笔,想到下午有事儿,没有了心情,心烦意乱干脆连那事儿也推脱了,到实验室找你们聊天,这样反而轻松了,晚上与你们一起共进晚餐,本来想好的一堆话,不知道怎么却说不出来了,讨论了一大堆什么越南、朝鲜的问题,呵呵。不过,回家后,我还是借着酒意,将博文写得个大概,第二天中午休息的时间正好将博文完成。我本来写这篇博文就只想平铺直叙我们之间的师生情缘,也只准备送给你俩看的,其他人偷偷看到就可以了,没有想到得到编辑赏识,推荐到了头版头条,居然成了我所有博文中最受推崇的一篇。看的出来,大多评价来自学生,我不认为这是什么坏事儿,正好可以让我从中更多了解一些当代学生的心态,并学会如何去做一名合格的好导师。总之,我收到了如此多的赞美和鼓励,感觉这个冬天不那么寒。 第三篇文章《 年轻学者,是在大树下乘凉,还是去远处争夺阳光 》写出来,也是送给你们的。我不是什么有名的主儿,也没有什么行政资源。但是,我还是想尽我的力量帮你们找到称心如意的工作。我努力了,但人家不买我的帐。不过,你们正在凭自己的力量,去寻找属于自己的沃土,我相信你们一定会成功的,因为我知道你们是优秀的,是金子总会发光的。本来,我以为自己是颗会盖住你们阳光的大树,但是看到一位网友阅读博文后给我发的短消息,我不再这样想。他说:“...我的导师不是大树,而是一颗正在长的树,我想,我应该做的是通过我的努力让我的老师当一颗大树,然后我就在下面乘凉,也不必要去争什么阳光,安心的做自己喜欢做的事情即可。那些学术地位、学术权威、学术名声,其实都是浮云,终究要被历史长河洗干净,而洗不掉的是短暂人生中给后人留下了什么。...”。其实,我们在一起的日子不正是这样吗?因为我不是什么大树,你们这些日子一直在辅助我变得更强壮,我帮你们遮了点儿阴,也给你们送了些清凉,同时也分配给你们一些雨露和阳光,我很欣慰地看着你们在我身边成长。我也知道,现在我身旁还有比我矮的小树,我真希望他能尽快成长,期待他来与我分享阳光,我现在尽量帮他挡点儿风雨,却不想挡住他要成长的阳光。我在给你们学位论文的评语中,都说了你们“具备独立从事科研工作的能力”,这其实也是我们这个社会对博士毕业生的要求。所以,不管是在我身旁,还是离开我到了远方,你们其实都很有希望,你们在复旦几年学到的学术独立的信仰,将伴随着你们一生一世,永放光芒。我也希望你们永远带着复旦的“学究”气,而不受世俗的浮华所影响。 我看到了你们写给我的致谢,为什么说写给我的,因为有些内容,只有我们自己才能体会里面的苦辣与甘甜。我强调致谢要发自内心的真情实感,而不要变成格式化的公文。今天你们也听到了我参加另外一位博士生答辩时的评价,致谢是可以看出一个学生是否用心写作学位论文的一个方面,同时也可以知道一个年轻人是否懂得感恩。感谢的话,固然随口可以说,但如何说,是否能让导师感同身受,那是很有讲究的。一个好的致谢,不应无病呻吟,也不需矫揉造作,更不要随意褒扬。本文,也可看做是我对你们致谢的一个回复。不管别人怎么想,我照单全收了,由于致谢部分特殊的文体要求,有些话需要在更高层次进行升华,这里权当是对我提出了更高要求,我力争在以后做到,并满怀信心。记住,能坦然接受表扬,与虚心接受批评,同样是一种自信。 另外,我们的实验室将永远为你们开放,你们随时回来都还是这里的主人。我们实验室内部的论坛将为你们保留账号,你们随时可以上来看看,或者发言,给你们未来的师弟师妹们一些好的建议和示范。谢谢你们,请常回来看看!别自卑,你们前面的路充满希望! 图片来自网上,与内容无关,仅供欣赏。 【附】两位学生博士学位论文致谢内容节选 致谢.txt
个人分类: 师生之间|7499 次阅读|43 个评论
送给毕业了的他们
热度 8 张三火 2011-6-12 17:02
用心灵去交流 (2007-05-26 19:44:35) 那日,我们聊了很久,直至夜深, 虽是师生关系, 大家却都能感受到平等与亲切, 因为我与你们用心灵交流。 明天,就要踏上征程,远走高飞, 即使硬了翅膀, 老师还是会吐露出牵挂与关心, 所以我才耐心叮咛叮咛…… 现在的你们—— 毕业了,成熟了 恋爱了,成业了 将来的你们还要—— 成家、成医……成仁 希望永远记住: 上医治国, 中医治人, 下医治病! 责任与仁心, 大医精诚! 博主注:今天去新浪博客想找一篇博文,却偶然看见这篇。想到今年的毕业生又要离校了,所以特录于此。
个人分类: 教与学|3318 次阅读|18 个评论
感恩的心
ltqly 2010-9-9 21:36
西方国家社会有Thanks Given Day,何况五千年文明的中华大地上养育的炎黄子孙乎!感恩。 世界上的除去自己的其他人,没有人欠咱的,别人为咱做了些事情,就应该感谢那些人,而不应该觉得那是某某应该做的。 亲情,爸妈从小把咱养大,尽自己做大能力去为咱创造条件,让咱能挺起脊梁走在人生的大路上,不管是有钱人的孩子,还是穷人的孩子,不必去羡慕某某是富二代,如果因为这样咱去抱怨自己没有一个好爸爸,那咱就枉为人了,咱的父母才是最好的,有本事让咱的孩子成为富二代吗。咱的爸妈为咱做的,出发点都是非常好的,望子成龙,望女成凤,所以咱首先要感恩咱的爸妈。对于咱这些还在求学的学生,更应该感恩咱的爸妈,因为咱基本上还不能为家里提供经济上的支撑,毕竟咱已过弱冠之年,迈向而立之年,咱本应该挣钱养活自己的。作为学生的咱也应该感谢咱的兄弟姐妹,是他们在咱在外求学之时照顾咱的爸妈。 爱情,恋爱中谁也不欠谁的,可能ta对咱做了些事,那咱就要感谢ta,不要以为ta做就是应该的,理所当然的,可能ta也觉得是理所当然的,但咱要是能以感恩的心来对待,一句感谢,一个客气的表情,ta可能就觉得咱还是尊重ta的,他就觉得咱还是有良心的,咱对ta的感恩,尊重,可能换回ta数倍的感恩与尊重;成家后,咱和ta之间多了一些责任与担当,但也应抱有感恩之心,不要觉得ta做,就是他应该的,ta就是为你服务的,因为ta并不欠咱的。那时候ta就是咱咱就是ta,感恩ta就是感恩自己,何乐而不为呢。 友情,社会关系。朋友之间,别人为咱做了些事,或是为咱的集体做了些事,咱应该抱有感恩的心,不要因为别人是小子辈或地位比咱低,就觉得别人就应该做,那咱就错了。别人凭什么就欠咱的?咱为啥就是只动口,别人就应该去卖力。咱千万不要本事没长多少,脾气长的挺大的,时刻反思自己自负了吗?骄傲了吗?低调做事。以感恩的心对待别人,因为别人并不欠咱的。 师生情。绝大绝大部分导师都希望自己的学生有出息,也都会向咱的父母一样为咱尽量提供好的条件,因为老师都是个性的,老师之间自然也会有些不同(课题经费多少,以及学生多少等等),因此不要攀比某某老师为其学生提供怎么样好的条件,因为咱与其学生也是有差别的,当其学生做工作或发论文时,咱可能在玩。导师为咱做的并不是欠咱的,导师请咱吃饭,给咱补助,咱都应该去感恩。毕竟咱还是在求学,这才是咱该做的研究。所以与其去抱怨,不如去感恩。以愉快的心情投入科研中,才可能出更好更多的研究成果。咱感恩了导师,导师说不定会很高兴的,为咱提供更好的条件。如此良性循环,比恶性循环要好多了。 值此教师节来临之际,感谢咱的导师对咱的辛勤培养和付出的汗水,感恩他们。祝导师教师节快乐!天天快乐!工作顺心,科研成果多多! 学会感恩,世界将充满爱!感恩无处不在,爱将无处不在。阳光将普照大地,咱这些小树,也将健康茁壮成长。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3896 次阅读|0 个评论
参加杨生茂先生追思会随想:师生情(一)
黄安年 2010-5-23 18:15
参加杨生茂先生追思会随想:师生情(一) 黄安年文 黄安年的博客 /2010 年 5 月 23 日发布 由南开大学历史文化学院举办的著名历史学家杨生茂先生追思会,昨天下午 2 : 30-5 :2 0 ,在南开大学行政楼一楼会议室举行。来自北京、济南、香港、天津和南开的学者、先生的同事和弟子及先生的家人,共 60 多人参加了追思会。学校高度重视,党委书记全程参加会议并发表感人讲话,与会同仁从自己切身的感受缅怀一代大家的学认、学德、导师风范和人格魅力,使我们上了一堂生动的做人做学的深刻教育。 杨先生一生培养了一批研究生已经是国内美国史研究处于领先地位的学术中坚力量 , 以中国美国史研究会的理事长和副理事长而言,就有李剑鸣( 2002-2010 任理事长,南开大学 , 现北京大学)、王玮(山东师范大学 , 副理事长)、任东来 ( 南京中美文化交流中心 , 副理事长 ) 、赵学功(南开大学 , 副理事长)、 王立新(北京大学 , 副理事长),在 2010 年新一届副理事长六人中占有四名。先生还有一些弟子在美国名校获得攻读美国历史学的博士学位,并执教于美国高校(如哈佛大学博士学位获得者 徐国琦),在这些弟子看来,他们的关系不是父子、胜似父子。 这次专程由香港飞来天津参加追思会的香港大学教授徐国琦是先生手把手亲自培养的最早研究生之一,在研究生期间先生经常给他写手喻字条进行学术指导 , 先后共有 2000 多个 , 他带来了保存着的先生一篇论文的初稿和修改稿,还有 80 年代针质打印纸的文稿。先生对他十分器重,毕业填写志愿时,建议他填写第一志愿南开,第二志愿南开 , 第三志愿南开。他协助先生编写《美国外交史》,负责编写其中的第 4-7 章。在完成任务后 , 先生支持他去哈佛大学深造 , 师从美国著名史学大家入江昭攻读博士学位,取得博士学位后 , 在美国大学任教,为感谢 对先生的培育之情,他特意把 2008 年由哈佛大学出版社出版他的 《奥林匹克之梦:中国与体育, 1895-2008 》 一书题献给他在东西方的两位伟大老师:杨生茂与入江昭。 此前还出版了《中国与大战:寻求新的国家认同和国际化》(剑桥大学出版社 2005 年英文版;上海三联书店 2008 年中文版)。在追思会上 , 他称先生是位巨人、大师。顺便提到 , 在南开参于编写美国外交史期间,先生告诫他我不管你谈乱恋爱不谈恋爱,写完书再说。午间我问他现在有几个孩子 , 他说 : 已经是三个孩子的爸爸了 , 大的已经上了美国大学。 徐国琦的回忆文章请参见( 《 追忆杨生茂先生》 2010 年 5 月 20 日 http://www.ahrac.com/yjhxx/1892.html ) 我和国琦在南开期间有联系 ,1991 年在美国见过面 , 这次在南开再聚已经 20 年没有见面了 , 格外亲切。 午间吃饭时谈到某高校可能出台震撼性鼓励杰出人材的资助政策 , 这是题外话。窃以为 像 徐国琦这样的人才 , 实在是我们需要由海外引进的重点人才。   年仅 46 岁的北京大学历史系教授王立新是美国史研究中成果显赫的中青年学者,杨先生对他的关爱可以从立新的悼念文章 《 史学界的仁者和智者 ―― 悼念恩师杨生茂先生》 2010 年 5 月 6 日 http://www.ahrac.com/yjhxx/1870.html ; 《 杨生茂先生对我博士论文的批语》 2010 年 5 月 20 日 http://ahrac.com/yjhxx/1973.html ) 中窥见一二。先生还为他的《美国传教士与晚清中国现代化》作序(天津人民出版社, 1997 年)在先生给我的信件中就有好几封是谈及立新的。在南开校园路上 , 他对我说 , 先生对我的影像终身难忘,潜移默化,是可以终身享用的笔无形资产。在会上限于时间 , 他没有机会发言。 先生培养的第一位美国史硕士学位研究生,现在是山东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的学科带头人 王玮教授,先生对他的器重可以从出任先生主编的《美国外交史》副主编可以看出,并多次对我流露他对王玮的看好。他的《美国对亚太政策的演变 ( 1776-1995 )》一书是先生作序的 ( 山东人民出版社, 1995 年 ) ,他 曾撰文《我国世界史学界的一棵不老松 记杨生茂先生及其学术思想》 (《美国史通讯》 2006 年第 2 期 http://www.ahrac.com/yjhxx/1885.html ) 他的悼念文章可见 《 泣风泪雨诉哀悼,悲天恸地祭吾师 追忆恩师杨生茂先生》 2010 年 05 月 16 日( http://www.ahrac.com/yjhxx/1957.html ) 。他对我说 , 这是我第三次赶来天津 , 先生一生对我影响是永远不会忘怀的 , 先生带我形同父子。会上他的发言题目是 《快乐的理想主义者 一个评价》 (见同名文章, 2010 年 05 月 21 日 http://www.ahrac.com/yjhxx/1974.html ) 现在福建师范大学的科学带头人王晓德教授是先生的得意门生 , 先生为他的《梦想与现实 ---- 威尔逊理想主义外交研究》一书作序(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95 年),晓德离开南开前往福建师范大学任职的实情怕先生获悉伤心,他和研究室商议瞒着先生,很长时间是先生懵在鼓里 , 从这里也看出先生和晓德情感之深, 5 月 4 日晚 19 : 20 先生逝世时,晓德就在先生身边。这次专程从福州乘坐飞机赶来参加追思会 , 限于时间 , 也没有机会在会上发言。他的悼念文章请见 (《 永远的思念 缅怀恩师杨生茂先生》 , 2010 年 05 月 11 日 http://www.ahrac.com/yjhxx/1913.html ) 文中透露 我 2006 年 11 月中旬到先生府上拜访,在聊天中先生半开玩笑地说:我听说你一脚就可以迈到台湾。先生以幽默之言将我离开南开大学这件事捅明。到了 此时,我知道已无法再向先生相瞒,只好实情相告。尽管我觉得对不起先生,但先生没有流露出半点谴责之意,与以往一样,谈话还是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结束。 2006 年 11 月 18 日先生还写信给晓德说 : 说实在的,对于你们南去的事,我心中很矛盾。一方面看到你们在事业上步步前进,感到十分高兴;想到你们展翅远去,又感到惜别伤神。 北大历史系 教授长江学者李剑鸣在南开期间一直是先生的继张友伦之后的学科带头人。他已有多篇思念先生的文章在网上发表 ( 请见《 历史学家杨生茂教授逝世》 , 2010 年 05 月 04 日 http://www.ahrac.com/yjhxx/1853.html ; 《 遗文如日耀寰中 悼念恩师杨生茂教授(一)》 2010 年 05 月 08 日 http://www.ahrac.com/yjhxx/1874.html ; 一个时代的背影 悼念恩师杨生茂教授(二) , 2010 年 05 月 08 日 http://www.ahrac.com/yjhxx/1873.html ) 在追思会上 , 剑鸣代表先生指导的几位博士生发言 , 用一收献给先生的词表达学生的深情。 先生的弟子赵学功现在是南开美国研究中心主任 , 他和美国研究室的成员一起具体筹备了这次追思会。他的思念文章请见 ( 《心中的丰碑:痛悼恩师杨生茂先生》 , 2010 年 05 月 11 日 http://www.ahrac.com/yjhxx/1894.html ) ,先生的弟子罗宣人在美国也写了悼念文章( 见《 缅怀恩师杨生茂先生》, 2010 年 05 月 18 日 http://202.113.21.185/HistoryWeb/ASPWEB/news/news10065.asp ) 先生为他的《朝鲜战争中的美国与中国》一书写了序(陕西高校联合出版社, 1995 年) 杨先生弟子的这些追思告诉我们研究生导师和研究生之间的师生情谊,很值得今天的研究生和导师们深思和学习。
个人分类: 国内所见所闻(10-11)|4710 次阅读|0 个评论
老师,您紧缩的眉头何时展开
liangqin2010 2010-4-26 21:28
老师,今天早上您说到的问题我们仔细考虑考虑,今后是应该更加注意了,可是今天早上的谈话结束后,还有一个问题很让我们纠结。老师,您的眉头又紧紧锁着,我们都了解您,您这样的表情,肯定是又遇到什么烦心事了。 说实话,老师,每次看见您紧紧皱着的眉头,我们心里突然就会不好受。虽然平时习惯了您严肃的面孔,但是起码这时的您心情是平和的,但是皱着眉头就大不一样了。您平时在工作、家庭方方面面都要操劳很多,各方面压力很大,我们就像理解自己的父亲一样,可以理解您。而且依老师您的性格,肯定喜欢什么事都想到前面,做到前面,并且您要做就会做得很好,可以说您是一个追求完美的人。想想您废寝忘食给我们一字一句修改论文;作为副院长和系主任,您身体力行带动整个院系的发展;您关心学生,随时和同学们交流谈心;就在最近几天的研究生复试工作中,您更是一丝不苟对每个研究生进行复试,您是一个对学术严谨、对工作热忱、对学生负责的好老师,各方面您都做的很好了,您为什么还老皱着眉头呢?也许是因为孩子的事让您很揪心,您或许会感觉自己不是一个好爸爸,但是,老师,从平时的细节我注意到,您是一个好父亲,只是可能您和孩子沟通太少或是沟通的方式有些欠缺。或许作为您的学生,我不应该说这么多,但是作为一个女儿,我还是希望老师不要自责,更不要因此有心病,您已经很辛苦,也尽心尽力做了很多。记得有几次听到您打电话,您的声音很柔和,充满父亲特有的关爱和体贴,老师,这时的您是幸福的,您的眉头也是舒展的。 老师,真的很希望您今后不要再紧皱眉头了,我们都希望老师开开心心的!
个人分类: 情感物语|4429 次阅读|1 个评论
遥忆潇湘师生情
热度 1 lanjs 2009-6-2 17:17
遥忆潇湘师生情 —— 追忆胡启先先生 蓝劲松 吾硕士导师胡启先先生辞世已近 10 年,早有意为文纪念,却迁延岁月,多时未得。今日又思及几件小事,遂零散记之,遥祭先生在天之灵。 投师岳麓山 求学麓山,乃是天意。 辛未年吾投考华师社会心理学。时该科颇热,吾上线不中,遂转电内地湘师、西南师大两校,也作未果之计。不意湘师复电:“速来面试”;西师电云:“在职生录取有望”。于是即往湖湘。初抵长沙,古城仍在晨梦初醒当中。当日寻得本科一学兄,得宿九舍研究生楼。次日即访先生,言投考华师未果,乃转投湘师,先生不以为忤。隔日面试通过,遂得在湘三年。西师路途遥远,湘师既取,西师遂罢。 胡师乃湖南浏阳人氏,尝为湖南省心理学会理事长。某课吾师独授吾一人,然师授课如常,并不因吾一人听课而随意了之。自云在精神病院工作时,曾为病人所伤。又云有意创办“长沙心理学院”。吾毕业时师已顺利筹办“长沙心理保健中心”,以为“长沙心理学院”之过渡。惜天不助人,吾师壮志未酬,实为至憾。 吾师长于“异常心理”,曾著《异常心理学》。某日告吾曰:异常(abnormal)不等于变态,超常也属异常(超常儿童不等于异常儿童)。 三年后 吾 却无意局限于此而转投高等教育,吾师也不见怪,还为吾考博推荐。 潇洒走一回 香港歌星叶倩文 尝有一歌云“ 潇洒走一回 ”。向时曾与吾师远游海南参会,或可谓“ 潇洒走一回 ”。 师云:在校,向师友学;出门,向自然学。吾师生二人乘火车自长沙先至雷州半岛之徐闻,投宿一晚后乘船抵海口,入住海南省委党校。 是会收获说大不大,说小不小。“向自然学”之收获远大于“向社会学”。除集体出游 马鞍岭火山公园外,吾师生二人还同游 五公祠、海口公园、海南省委、省政府诸地(吾钟情大学校园,又独访海南大学、海南师院两校)。会后又往三亚之天涯海角、大东海、鹿回头等名胜参访,各处远山近水遂得尽收眼底。返程搭船取道羊城,其间再随吾师访其暨南、佛山旧友,吾也得隙往访华南师大,见本科毕业后至彼读研若干同学。昔云“一日为师,终身为父”。数日云游,有同人谓吾等若父子。今日思之,是次出游已 17 年有余。 小小的瓶花 在湘三年,未尝送值钱之物予吾师。某年冬日,吾与秋华师兄尝送一小小瓶花予师以贺新年。先生颇喜之。未料某日其小孙子无意间碰倒碎之,先生甚憾。与吾等说及,似有歉然。 吾师仙逝还山,吾欲自京至长见其最后一面。时领导曰:路途遥远,发一唁电可也。吾不从,独赴长,见师安卧于鲜花丛中。思昔日多请示吾师,从今以后,天各一方,人生之至哀,莫过于斯。 —— 农历己丑年 5 月 10 日
个人分类: 人物记事|5774 次阅读|1 个评论
教师节忆事:难忘师生情
wangdh 2008-9-9 01:04
教师节忆事:难忘师生情 王德华 值此教师节之际,衷心祝愿我的老师们节日快乐! 借教师节的机会,回忆几件我与老师之间的小事情。每每想起这些事情,心里有一种特别的温暖。当今社会师生关系有些被异化了,我更加怀念我和老师们之间的那种真,那种纯。借这个机会,表达我对他们的谢意。 高考前夕, 1981 年春,山东安丘。我在县一中复习备考。一天在县城上班的堂哥急急忙忙到学校来将我从教室里叫出来,说赶紧收拾收拾回家,母亲病得不行了。在此前一周回了一趟家,就知道母亲的病加重了。我跑到班主 任朱怀先 老师的办公室,请了假,转身撒腿往宿舍里跑。当我推着自行车出来时, 朱 老师匆匆喊住我,向我的绿军装上衣口袋里塞了 10 元钱,挥挥手说:赶紧回家吧,别着急,啊。 送走母亲后,我给父亲讲了这 10 元钱的事情。父亲一直记在心里,当我接到通知去学校取高考录取通知书时,父亲将包着十几个鸡蛋的包裹交给我,嘱咐我给 朱 老师捎去,谢谢人家一直关心你。这 10 元钱,我也一直记在心里。尽管大学毕业后只去看望朱老师两三次,每年只要在国内,在新年到来时总会不忘给 朱 老师寄一张贺年卡,简单几个字, 祝福 老师新年快乐,生活快乐。 大学时期, 1985 年春,济南。我接到了中国科学院西北高原生物研究所的硕士研究生复试通知。那个时候从济南到西宁,硬座车票单程是 33 元左右,要坐差不多 3 天 3 夜的火车。当我复试回到学校后,时任系团总支书的 朱苓仁 老师(我跟 朱 老师有缘)有一天找到我,说系里准备给我报销单程的路费。33元,在当时那可是近两个月的生活费啊!我跟 朱 老师没有几次接触,只是经常听他给我们讲话。有一次, 朱 老师借着让我帮忙的机会,让我到他的筒子楼的家里去了一趟,喝了一杯水。坐在 朱 老师家的沙发上,虔诚地听着 朱 老师的教诲。在北京读博士的时候,还收到过 朱 老师的亲笔信,代表系里几位领导邀请我毕业后回母校任教。毕业 20 周年聚会的时候,又见到了 朱 老师,我们俩紧紧握了握手,朱老师一声德华,心里感觉热乎乎的。 拿到博士录取通知书后, 1990 年夏,西宁。当时孩子不满周岁,太太的单位也发不出工资来了,我的外甥女来帮我看孩子。一家四口靠我的每月 150 多元的工资过日子。我收到北京师范大学那 通红的 博士录取通知书后,自己欣赏了一下,就悄悄藏起来了。这个学是上还是不上,当时自己也不知道如何处理。直到有一天时任研究所所长的硕士导 师王祖望 先生找到我,说 孙 先生(孙儒泳先生是我的博士生导师)已经出差到了西宁,让我当天晚上去他的宾馆一趟, 安排 博士论文的相关事情,并说 孙 先生说学校里已经发录取通知书了,问我收到没有。我这才说收到了。过了几天, 王 先生到我的办公室跟我谈话,问道:你是不是有什么心事?我给老师说了实情。老师劝我说:学还是一定要去上的,有困难我们想办法解决。记得当天下午,老师又找到我说:你爱人愿不愿意干临时工 ? 我说可以啊。这样,老师去跟一位 师 老师商量了一下,给太太安排了一个差事,帮助师老师抄写一本书的初稿,每月 96 元。太太的字写得不错,师老师很满意。这样太太也可以不耽误给孩子喂奶,挣点补贴,添补家用。我就可以去北京报到了。 博士期间, 1991 年,北京。我做学位毕业论文是在西宁。当时按照相关规定,我出野外是有出差补贴的。由于各种原因,我在西宁(当时课题费在西宁)和北京都无法领取到相关补贴。 孙 先生为此专门为我写了一封信给学校财务处,并盖上了自己的印章,说明可以从他北师大的课题里支付,并希望能够按照讲师的标准给我补贴(入学前我已经晋升助理研究员)。到了学校财务处,人家说出野外超过一个月就只能按照大学生实习来处理,每天补贴 0.50 元。我拿着老师盖着印章的亲笔信,脸憋得通红,记得当时还跟财务处的一位老师吵了起来。我一赌气,不要了!后来,导师知道了,有个晚上叫我去他家。他从自己的小木盒钱柜子里拿出了 300 元钱给我,说就算是给你的补贴吧。 当时心里那种感动啊,实在无法表达。 92 年我从野外回到北京时,接到系办公室通知让我去领 100 元困难补贴,负责研究生管理的 武 老师告诉我,是 孙 先生亲自给我写的困难补助申请。毕业后一次春节去先生家里拜年,孙先生说,我听你的同学说,你在师大读书的时候由于营养不良还晕倒在厕所里过。我心里真是过意不去啊。瞧,老师您这说到哪里去了,您的恩情我还不知道如何报答呢,您再说一句,我眼里的泪珠可就不听话了。 我自己当导师也有些年岁了。一直感觉师生之间真的是一份缘分,这份友情会让你留恋一生。我也实实在在在享受着这种为生和为师的幸福和乐趣,体味着这种情份。 教师节到了,我在这里衷心祝愿我的老师们节日快乐! 中秋节也来临了,衷心祝愿老师们中秋快乐、合家团圆! 祝科学网的老师们节日快乐,身体健康,生活愉快! (王德华 2008.9.9 ) (照片来自网络,特此致谢)
个人分类: 人生漫笔|10534 次阅读|24 个评论
北京大学学生毕业前需要去做的十件事
wangdh 2008-7-10 19:56
因有点事情需要处理没有坐研究所的班车回家。儿子突然来电话说让我看看北京大学网站上的一篇文章,是关于毕业生离校前需要做的十件事,说是很好,强烈建议我看看。 我很少浏览北京大学的网站,在儿子的建议下,结束了处理的事情后,搜索到了北京大学的网站,找到了 毕业生专题 下的一篇文章:温馨提示:毕业前需要去做的十件事 ( http://pkunews.pku.edu.cn/xwzh/2008-06/18/content 123510.htm )。 我细心读完了这个提示,感觉真好。 北京大学学生工作部的这个提示很人性化。我想如果毕业的学生们都认真用心去完成这十件事情的话, 4 年的时光许多情景会重现,许多同学的脸上也一定会泪光闪闪。师生情,同学情,母校情 十件事情都是情!感恩、友情、爱心、留恋都体现在十件事情中。 大学有大学的文化,研究所有研究所的文化。青春抛洒的地方是很难忘怀的,也是值得牢记的。人生就是从一个驿站走向另一个驿站,每个驿站都有故事,有歌声、笑语、泪水 留下的就留下了,该带走的也会伴你走天涯。 无论你在哪所大学,无论你在哪个研究所,作为毕业的学生在离开前是需要做一些事情的。 请把我的歌带回你的家,请把你的微笑留下 。 (王德华 2008.7.10 ) 温馨提示:毕业前需要去做的十件事 ( http://pkunews.pku.edu.cn/xwzh/2008-06/18/content_123510.htm ) 对于每个即将毕业的学生来说,燕园美好的时光即将结束。现在的你,或许正忙着收拾离校的行囊,为踏上新的征程而准备;或许正忙着与好友聚会道别,倾吐相持多年的情谊 在这个令人激动却又有些伤感的季节,忙碌于各类散伙饭或者毕业旅行的你也许有些事情无暇顾及,甚至未曾想到。为了给我们的毕业生涯划上一个圆满的句号,不在这里留下任何的遗憾。学生工作部提醒大家,毕业之前,有这样十件事情要记得去做: 第一、昔日树人寄厚望,今日登门谢师恩 师恩难忘,在毕业之前,抽空去看看曾经教过自己的老师吧。是他们尽心的授业、解惑,使你从懵懂步入成熟。更重要的是,可以与老师谈谈自己的人生规划,听听他们对于自己今后发展的意见和建议,相信能帮助你在以后的人生道路上走得更稳。 第二、同窗毕业多联络,大学友谊莫相忘 多年同窗,离别之际,互道珍重,留下彼此的联系方式,让这段珍贵友情能在毕业之后得以延续。 第三、宿舍 家长鞠躬尽,学子毕业表心意 感谢这几年一直在生活上监督、照顾我们的楼长们,他们如同家长一般时刻关心照料着我们,为我们生活舒适默默地奉献。因此,在离开宿舍之前,找个机会向我们的 家长表达我们内心的感激吧,哪怕是一声由衷的感谢也会让楼长感到欣慰。 第四、点滴恩情记心间,一封书信抒情怀 这一路走来,你得到了许多人的帮助、支持和鼓励,他们无时无刻不在关注着你的成长,关心着你的生活。临近毕业之际,提起你手中的笔,给他们写一封感情真挚的信吧。 第五、结伴重游未名湖,美好瞬间永留念 再最后逛逛我们美丽的校园吧,这一次一定要格外的认真和仔细,因为只有这样,才能让湖光塔影的燕园美景尽可能的深烙在我们脑中。或许在多年之后,这会成为回忆中最美丽的部分。 第六、及时还书不拖欠,赠送课本寄真情 离校前,在整理书柜之时,记得及时归还手上的借书。离校手续要办清,该退物品及时退,仔细检查不出错,做一个诚信的毕业生。曾经用过的旧课本可别急着扔掉,送给有所需的学弟学妹。举手之劳,循环使用,既体现了关怀又避免了浪费。 第七、再去教室坐一坐,重温求学好时光 临行前,去曾经上过课的教室坐一坐。有机会的话再听一次专业课、一次讲座或者哪怕只是找一个教室静静地坐一会儿,回味大学四年的得失感悟,将求学燕园的独特记忆和感觉永远珍藏心中。 第八、扫完己屋扫天下,崭新面貌迎挑战 最后一次仔仔细细把寝室收拾干净,还母校一个整洁的房间,给师弟师妹们留一个良好环境,以一个整洁崭新的面貌步入社会。 第九、食堂饭菜虽寻常,却有美味难比处 再品味一下食堂的饭菜,不管是否可口味美。因为可能你以后很少再有机会 泡在食堂,最后给自己留下点味觉上的记忆吧。 第十、毕业酗酒伤身体,文明离校树榜样 毕业时节伤离别,醉酒话别要不得。文明离校,把离别的感伤化作日后工作的动力,争取为社会做出更大的贡献。 北京大学学生工作部 2008年 6月
个人分类: 研究生教育|9375 次阅读|2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23 18:48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