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冰川融化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阿尔卑斯山冰川融化或加快?冰川地壳均衡加剧威胁世界安全!
杨学祥 2019-4-16 20:29
阿尔卑斯山冰川融化或加快?冰川地壳均衡加剧威胁世界安全! 杨学祥,杨冬红(吉林大学) 关键提示: 近日据 俄罗斯 卫星通讯网援引《冰冻圈》杂志上发表的文章中称, 阿尔卑斯山 上90%的冰川会在21世纪末消失。由此导致的海平面上升和地壳均衡运动将威胁世界安全。事实上,欧亚地震带有阿尔卑斯山脉和喜马拉雅山脉冰川,环太平洋地震带有落基山和安第斯山冰川,山地冰川融化将导致强烈的地壳均衡运动,包括强烈的地震火山活动。这是气候学家忽略的巨大危险。 阿尔卑斯(山脉)是欧洲中南部大山脉,覆盖了意大利北部边界,法国东南部,瑞士,列支敦士登,奥地利,德国南部及斯洛文尼亚。该山系自北非阿特拉斯延伸,穿过南欧和南亚,直到喜马拉雅山脉,从亚热带地中海海岸法国的尼斯附近向北延伸至日内瓦湖,然後再向东北伸展至多瑙河上的维也纳。欧洲许多大河都发源于此,水力资源丰富,为旅游、度假、疗养胜地。 安第斯山脉是陆地上最长的山脉,位于南美洲的西岸,范围从巴拿马一直到智利。属于科迪勒拉山系,从北到南全长8900余千米,纵贯南美大陆西部,素有“南美洲脊梁”之称,山脉有许多海拔6000米以上、山顶终年积雪的高峰,且地区矿产资源丰富。山脉从智利的最南端合恩角,穿越阿根廷、玻利维亚、秘鲁、厄瓜多尔和哥伦比亚。 在委内瑞拉,安第斯山脉分成三个不同的山脉,其中一条山脉一直延伸到太平洋海岸。 洛基山,美国西部地区的著名山脉,坐落在科迪勒拉山系东部,地形复杂多变,山势陡峻险要。山体南北狭长,北起加拿大西部,南至美国西南部得克萨斯州一带,几乎纵贯北美大陆。 喜马拉雅山脉位于青藏高原南巅边缘,是世界海拔最高的山脉,其中有110多座山峰高达或超过海拔7350米。是东亚大陆与南亚次大陆的天然界山,也是中国与印度、尼泊尔、不丹、巴基斯坦等国的天然国界,西起克什米尔的南迦-帕尔巴特峰(海拔8125米),东至雅鲁藏布江大拐弯处的南迦巴瓦峰(海拔7782米),全长3400km,宽200~350km。喜马拉雅山脉由19条主要河流排水,其中以印度河与布拉马普得拉河为最大,各拥有约259,000平方公里的山地汇水面积。主峰是世界最高峰珠穆朗玛峰,海拔高达8844.43米。 1980年以来,世界冰川的平均厚度减少了约11.5米,这主要归咎于人类滥用煤炭、石油等燃料引起的气候变暖。 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发表声明说,全世界冰川融化速度创下历史最快纪录,其中欧洲冰川损失最为严重,导致这一结果的主要原因是全球气候变暖。研究人员指出,由于冰川是重要淡水资源之一,因此冰川融化速度过快会给一些地区带来淡水危机,甚至在水源稀缺的地区酝酿争水冲突。 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在声明中说,从安第斯山脉到北极,冰川消融速度加快。 数据显示,2006年,世界冰川的平均厚度减少了1.5米,而2005年该数字仅为0.5米。联合国环境规划署说,这是有研究人员监测以来冰川消融速度最快的时期。 世界冰川监测中心工作人员说,与其他地区相比,欧洲山区冰川损失最为严重,其中包括阿尔卑斯山脉、比利牛斯山脉和北欧山区。非洲肯尼亚山冰川失去了92%,而西班牙在1980年时有27条冰川,减少至13条。欧洲的阿尔卑斯山脉在过去一个世纪已失去了一半的冰川。2003年入夏以来,席卷欧洲各国的热浪使当地的气温接近或超过了历史最高记录。在瑞士,3900米高的费尔佩克斯雪山山顶的气温达到了5℃,那里冰川的厚度下降到了近150年来的最低点。 在天山,约有22%的冰川体积在过去四十年渐渐失去。天山是中国最大的冰川区,共有冰川6890多条,总面积约9500多平方公里。新疆北部和南部的冰川都发现萎缩现象,冰川出现不同程度的后退。乌鲁木齐河发源于天山的天格尔峰1号冰川,河水年径流量为2.35亿立方米,是乌鲁木齐市的主要水源,1号冰川一直处于后退状态,从1962年开始的30年内,冰川退缩了140米。20世纪末,祁连山冰川缩减,融水比上个世纪的70年代减少了大约10亿立方米。冰川局部地区的雪线正以年均2至6.5米的速度上升,有些地区的雪线年均上升竟达12.5至22.5米。 在喜马拉雅山,一条最大的冰川从1935年以来已缩短了300多米。20世纪末,珠峰地区的东绒布冰川和中绒布冰川消融加剧,使冰川明显退缩,20世纪60年代初,珠峰地区冰川尾部在海拔5400多米处。到20世纪80年代,由于珠峰地区对外开放,在该地区登山、探险、旅游的人数迅速增加,当地群众已把牦牛通道修到海拔6500米处。国际冰雪委员会一项研究表明,喜马拉雅山的冰川正在加速消融着,喜马拉雅山区有近50座冰川湖湖水水位迅速上升就是明证。科学家预计,在未来35年间,喜马拉雅山冰川面积将缩小1/5。 美国和加拿大的科学家宣布,在加拿大努纳武特区埃尔斯米尔岛的北部海岸附近,3000岁高龄的北极冰架老大沃德·亨特不复存在。他们通过雷达勘察了解到,2000年,388.5平方公里大小的沃德·亨特出现一个小裂缝,2002年,这个裂缝扩大为77米,旁边又出现了一些新的裂缝,一块6平方公里大小的浮冰已经分离出去,飘在沃德·亨特附近,并预言沃德·亨特最终一分为二。北极地区的格陵兰冰盖,自1993年以来,其南部和东部边缘正以每年1米的速度在变薄着。 占世界冰储量91%的南极冰盖,1998年以来占总面积1/7的冰体已经消失。去年底,美国地理协会报告了南极三个最大的冰川在十年内变薄而减少了45米厚度。 冰川萎缩的速度确实是相当惊人的。在秘鲁利马地区,20世纪末开始冰川正以每年30米的速度消融,而在1990年以前,消融速度每年只有3米。科学家预计,到2050年,全球大约1/4以上冰川将消失。到2100年可能达到50%,那时,可能只有在阿拉斯加、巴塔哥尼亚高原、喜马拉雅山和中亚山地还会有一些较大的冰川分布区。 经科学家研究,全球主要地震活动带有三个: 1. 环太平洋地震带:即太平洋的周边地区,包括南美洲的智利、秘鲁,北美洲的危地马拉、墨西哥、美国等国家的西海岸,阿留申群岛、千岛群岛、日本列岛、琉球群岛以及菲律宾、印度尼西亚和新西兰等国家和地区。这个地震带是地震活动最强烈的地带,全球约80%的地震都发生在这里。 2. 欧亚地震带(阿尔卑斯-喜马拉雅地震带):该带从欧洲地中海经希腊、土耳其、中国的西藏延伸到太平洋及阿尔卑斯山,也称地中海-喜马拉雅地震带。这个带全长两万多公里,跨欧、亚、非三大洲,占全球地震的15%。 3. 海岭地震带:分布在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中的海岭(海底山脉)。 用地震仪测出的地震,每年全球约50万次,其中有感地震10万次,造成破坏的1000次,而7级以上,足以造成巨大灾害的有十几次。20世纪,世界上已经发生了11次大的地震,造成巨大的伤亡。2000年全球发生7级以上地震19次,其中7.3级以上10次。 相关报道 阿尔卑斯山冰川融化或加快?日本60%沿海沙滩本世纪末或被淹没? 原创 军事亮点 2天前 随着全球 气候 的逐渐变暖, 冰川 消融的速度也在不断加快。据估计,也许几百年后,像 日本 岛等岛屿和海洋沿岸国家,会因为水平面的上升而最终被淹没。这不是危言耸听,有可能会成为现实。 近日据 俄罗斯 卫星通讯网援引《冰冻圈》杂志上发表的文章中称, 阿尔卑斯山 上90%的冰川会在21世纪末消失。 瑞士科学家详细评估了4000个阿尔卑斯冰川中在未来发展中可能会遇到情形,并做出结论:即使乐观估计 气候变暖 的速度,到2100年前,冰川的体积也会减少37立方千米,这等于阿尔卑斯山上的体积会至少减少三分之一。如果悲观估计气候变暖的速度,到2100年前, 阿尔卑斯山 的冰川就会完全消失。 这给人类敲响了警钟,由于人类工业化活动日趋频繁,温室气体排放量急剧增加,而这是造成 全球气候变暖 的主因。目前气候变暖已经给环境造成了恶果,而且形势在进一步恶化中。目前 珠穆朗玛峰 的冰川已经出现了消融,之前众多登山着的遗体也因此重见天日。而海平面的上升则对地球地理环境影响更大。 据新华社2018年8月29日电称,世界气候研究计划全球海平面收支研究组发布评估报告指出,自1993年—2018年数十年间,全球海平面上升显著,平均每年上升趋势为3.1毫米,而且上升的趋势有可能加快。2018年12月13日,另据中新网援引日媒报道称,日本国立环境研究所和大学等28家机构组成的研究小组通过对近年来全球 气候 的检测数据分析认为:随着气候变暖的速度加快,日本60%的沿海沙滩在本世纪末之前有可能被彻底淹没。 海平面的上升已经势不可当,人类的生存危机也迫在眉睫,尤其对于一些沿海和岛屿国家。有消息称,日本民众有迁移中国的想法,毕竟 日本 的沉没有可能无法避免。当然这可能只是小道消息,即使迁移外址,别国不一定能够接受。 总之, 全球气候变暖 已经成为了人类共同面对的难题了。如何能减缓温室气体排放速度,使用 清洁能源 ,则显得至关重要了。1992年, 联合国 组织成员在巴西签署了 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 ,并于1994年3月21日正式生效。该公约要求相关国家履行 环境保护 承诺,采取具体措施限制温室气体的排放。 虽然人类已经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了,但由于工业化进程时间过长,人类现在的补救措施有点亡羊补牢。 气候变暖 趋势已经不可逆,也许 冰川 的消失可能就在本世纪吧。无论如何,珍惜生命,爱护环境,是我们唯一能补偿地球母亲的措施了。(作者:子龙) http://www.yidianzixun.com/article/0LjGyWob 作者:红枫 来源: 中国科学报 发布时间:2015/5/4 11:19:32 选择字号: 小 中 大 美新地震灾害图关注触发性地震区域 新地图突出地震风险区域。图中画方格的地方表示触发性或人为因素导致的地震。 图片来源:USGS 美国堪萨斯州南部平缓的地貌原非“地震多发带”。但近来,这个地势平坦的联邦州却建造了两个用来记录和定位地震的观测站。到现在,该州已建立了21个地震观测站,而且这些观测站的需求十分迫切。自2013年开始,已有192场震级超过2级的地震袭击了该州与俄克拉何马州相邻的哈珀和萨姆纳县,而此前35年,这两个县仅发生了两次类似地震。“感觉好像我们就处于地震的最前沿。”堪萨斯州地质调查局地质学家Rex Buchanan说。 横穿美国核心地带,石油和天然气开采热潮已频频引发大大小小的各类地震。科学家表示,石油和天然气作业排入地下深处的废水,正在促使关键受压断裂带发生地震。近日,美国地质调查局(USGS)公布的地震报告中,首次把人类引发的(或称触发性)地震标注在该国地震危险区划图中。 新区划图突出了8个联邦州的17个经常发生触发性地震的区域(即上图方格标注的区域)。其中一些区域的地震危险度——如从俄克拉何马州中部一直延伸到堪萨斯州南部的断裂带——甚至可以与处于传统地震高发区之首的加利福尼亚州相匹敌。“这让人吃惊。”科罗拉多州USGS国家地震灾害区划图项目负责人Mark Petersen说。 到目前为止,大多数触发性地震产生的振幅仅是让窗玻璃晃动作响。但是其中的一些却足以破坏建筑物,现在USGS表示,不排除触发7级地震的可能性,该级别的地震可能导致大范围的破坏。 为此,USGS研究人员不得不研究新方法来制作新地图。特别是,在预测未来地震行为方面,他们推测过去发生的地震仅是序幕。在类似加利福尼亚州的地方,地震发生的原因是已经非常明确的导致构造板块相互摩擦的作用力,地震学家因此可以调用数百年来的数据资料。但是对于新的触发性地震区域来说,研究人员只能基于过去一年的地震情况建立未来风险模型。他们因此仅预测了未来1年的地震风险,而非进行传统的50年期限的预测 。(红枫) 《中国科学报》 (2015-05-04 第3版 国际) 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15/5/318136.shtm 威胁世界的海平面上升和地壳均衡运动:被忽视的变暖后果 已有 1752 次阅读 2017-11-5 12:14 威胁世界的海平面上升和地壳均衡运动:被忽视的变暖后果 杨学祥,杨冬红 关键提示: 历史记录表明,全球变暖——冰盖融化——海平面上升——海洋地壳均衡下沉——环太平洋地震火山带剧烈活动,构成全球变化的全过程。全球变暖最终导致的超级火山喷发,使全球面临类似恐龙灭绝的巨大灾难之中。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1025573.html 全球变暖导致地震火山活动频繁发生 据人民网 2016 年 1 月 13 日报道,近日,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 (NASA) 专家预测称, 60 年后地球上将发生世界性洪水,大洋水平面将会上升 2 米,导致众多大城市被淹没。 海平面的加速上升,已经或行将成为海岸带的重大灾害。过去 100 年中世界海平面平均升高了 12 厘米左右。 100 年后,大约到 2100 年,海平面将上升 1 米。如果不采取防护措施,首先要淹没大片土地和许多沿海城市。位于其上的许多世界名城,例如纽约、伦敦、阿姆斯特丹、威尼斯、悉尼、东京、里约热内卢、 天津、上海、广洲 等等都将被淹没。南太平洋和印度洋中一些低平的岛国将处于半淹没状态。 http://city.shenchuang.com/guonei/20160113/300829.shtml 气象学家指出的全球变暖 10 大危害是,海平面上升、全球气温升高、海水温度升高、冰盖萎缩、海水酸化、积雪覆盖面积减少、极端气候事件等等。 http://news.mydrivers.com/1/462/462185.htm 气象学家忽略了地质学上的两项重要活动:地震和火山给人类带来的灾难。 事实上,由于全球变暖,导致冰川融化和海平面上升,改变了地表的物质分布,破坏了地表的地壳均衡,引发强烈的地震火山活动,给人类带来巨大的灾难。 我们在 2011 年撰文指出,强震与全球气候变化关系的地球物理解释是:全球冷暖变化导致的海平面升降,破坏了地壳的重力均衡,引起加载或卸载的海洋地壳均衡下沉或上升,并导致相应的水平运动。 历史记录表明,全球变暖——冰盖融化——海平面上升——海洋地壳均衡下沉——环太平洋地震火山带剧烈活动,构成全球变化的全过程。全球变暖最终导致的超级火山喷发,使全球面临类似恐龙灭绝的巨大灾难之中。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1025573.html 地壳均衡理论 据网上资料,地壳均衡( isostasy )地质学基本理论,是描述地壳状态和运动的一种理论。它阐明地壳的各个地块趋向于静力平衡的原理,即在大地水准面以下某一深度处常有相等的压力,大地水准面之上山脉(或海洋)的质量过剩(或不足)由大地水准面之下的质量不足(或过剩)来补偿。运用地壳均衡学说可以研究地球内部构造,如上地幔的起伏;还可用于大地测量学中研究大地水准面形状,推估重力异常和计算垂线偏差等。 1749 年,法国大地测量学家布格 (P.Bouguer) 在南美的秘鲁测量子午线弧长时,发现安第斯山脉的巨大质量产生的引力似乎特别小。随着测量精度的提高, 1854 年英国大地测量学家普拉特( J.H.Pratt )分析喜马拉雅山南麓印度大地测量结果,发现实测的垂线偏差值比由可见地形质量算得的数值要小得多。为了解释这种现象,他假设地壳的密度随地形高度的增加而减少,并认为山脉象发酵的面包一样,是由地下物质从某一深度向上膨胀形成的。 1855 年英国天文学家艾里( G.B.Airy )推论,象喜马拉雅山这样大的山脉,物质的重量是不能由地壳来支持的,必定从地壳以下的某一深处就开始得到支撑,因此他认为地壳物质就象浮在水中的木块。木块高出水面越多,相应地陷入水中越深。 1889 年,美国地质学家 C.E. 达顿第一次提出地壳均衡这个词,并作了详细的讨论。 20 世纪初 ,J.F. 海福德、海伊斯卡宁 (W.A.Heiskanen) 和韦宁·迈内兹 (F.A.VeningMeinesz) 等人进一步完善了普拉特和艾里的假想 , 形成 3 种地壳均衡学说。 图 1 地壳均衡的普拉特模式(右)和艾里模式(左) 冰川地壳均衡理论 据中国科学报张章 2015 年 08 月 27 日报道,美国西部地震频繁,很可能是因为地幔对流的缘故。 为什么某些地震会发生在远离板块边界的地方是个长期存在的问题,而本周发表在《自然》上的一篇论文提供了一种可能的解释。这项研究表明这种板块内的地震与地壳下的对流有关,这种对流叫作地幔对流。 在美国西部,板块内的地震活动主要集中在从北到南的叫作山间带的区域当中。南加州大学 ThorstenBecker 和研究团队使用最近从地震波计算出的地幔流动模型预测该区域中的地震活动空间分布。他们的研究结果表明,地幔中的物质的运动与对流,尤其是地幔的主动上涌都可能有助于引起地震。 这项研究提出的分析地震活动的方法有应用于其他出现大陆变形的地区的潜力。这些研究结果突出了地幔流在塑造地貌从而导致大陆变形和构造板块地震活动中起到的关键作用,同时对于研究板块内地震和相关危害有重要意义。 http://tech.qq.com/a/20150827/019368.htm 图 2 冰川地壳均衡、地幔对流 和美国地震分布图对比 我们的研究表明,近期美国西部地幔上涌是由冰川融化导致的地壳均衡运动引发的(见图 2 )。冰川增加导致的地幔对流见图 3 。 气候变化导致的冰川消长、海平面升降和地壳均衡是强震集中发生的原因 强震与全球气候变化关系的地球物理解释是:全球变暖导致的海平面上升,破坏了地壳的重力均衡,引起加载的海洋地壳均衡下沉,由此而引发的深海强震和海啸又将迫使深海冷水上翻到海洋表面,从而将会引发全球变冷。这就是大自然的自调节作用。全球气候变化的周期有 50-60 年拉马德雷周期, 200 年太阳黑子超长极小期, 1800 年潮汐长周期,以及 2 、 4 、 10 万年冰期周期。 在 10 万年的冰期中,全球变暖导致的海平面上升,破坏了地壳的重力均衡,引起加载的海洋地壳均衡下沉(如同轮船加载,吃水线加深一样),由此而引发的深海强震和海啸又将迫使深海冷水上翻到海洋表面,从而将会引发全球变冷;全球变冷导致海洋 100-200m 海水层变为两极 2000m 厚的冰盖,将地壳压扁,形成赤道圈最大的径向张裂,喷出岩浆,形成海洋锅炉效应,导致全球变暖。这就是大自然的自调节作用,它增强了天文冰期理论的可靠性。 图 3 冰川增加导致地壳均衡运动引发的地幔对流(冰川消融则运动方向相反) 冰川地壳均衡理论的发展:球面垂直运动可以产生水平运动 根据地质学的地壳均衡理论(单位均衡面上的物质柱体质量相等),大陆冰盖融化,负载减少,大陆地壳要均衡上升;海平面上升,负载增大,海洋地壳要均衡下降。斯堪的纳维亚半岛在 1 万年前有 2000 米厚的冰盖融化,已经均衡上升了 500 米,并将继续上升 200 米。同样,全球平均海平面上升了 130 米,洋壳均衡下降了 43 米(地壳与水的密度比大约为 3 : 1 )。所以,斯堪的纳维亚半岛并没有因为海平面上升而被淹没。对于没有冰盖的大陆,海平面的实际上升仅 87 米,减少了三分之一。洋壳下降挤压下方岩浆流向大陆地壳底部,使沿海大陆均衡上升。由于地球表面是球面,洋壳下降,球面半径缩小,洋壳将插入到大陆地壳之下,使大陆边缘受到挤压和抬升。 气候变化导致的冰川期与温暖期交替,形成地表巨量海水(大约 100-200 米深海水层变化)在两极冰盖、大陆冰川和大洋海盆之间往返转移,相应的地壳均衡运动迫使地下软流层发生反向流动,推动地壳运动,达到地壳重力均衡。在地球的球面上,地壳均衡不仅能产生地壳的垂直运动,而且能产生地壳水平运动。 气候变化导致的冰川期与温暖期交替,形成地表巨量海水(大约 100-200 米深海水层变化)在两极冰盖、大陆冰川和大洋海盆之间往返转移,相应的地壳均衡运动迫使地下软流层发生反向流动,推动地壳运动,达到地壳重力均衡。在地球的球面上,地壳均衡不仅能产生地壳的垂直运动,而且能产生地壳水平运动。 由图 4 中可以看到,两极生成的巨厚冰盖可以压裂地壳,形成两极地壳下沉和赤道地区的最大张裂;冰盖消失后,形成两极地壳的上升和赤道地区的挤压。相同的圆心角在不同半径的球面所对应的弧长是不同的,由于海水增加,海洋地壳 AB 弧下降到 CD 弧时,圆心角变大,只能发生两种结果: 其一、大洋地壳 AB 弧的多余部分插入大陆地壳之下,形成俯冲消减带,是地震频发的地区,其类型为环太平洋俯冲消减带和地震火山带。 其二、大洋地壳 AB 弧的多余部分象楔一样劈开大陆,推动大陆向两边分离,由 AB 弧扩张到 AE 弧,其类型为大西洋两岸的快速扩张。 其三、反之,当海洋地壳 CD 弧上升到 AB 弧时,由于弧长增大,其增大部分 BE 弧就是海底扩张产生的新洋壳。 a 大洋海水减少 b 大洋海水增加 1- 新洋壳,计算时因忽略了与陆壳连接部分,因而计算值比实际值小; 2- 旧洋壳,插入大陆壳下或推动大陆分离部分。 图 4 重力均衡造成的垂直运动和水平运动(据杨学祥, 1988 ;杨冬红等, 2011 ) 当全球变暖使海平面上升积累到一定高度时,地壳均衡使洋壳下降收缩,强烈的挤压导致环太平洋地震火山带 8.5 级以上强震频发,搅动海底冷水上翻,使气候变冷,形成拉马德雷冷位相;当全球变冷两极冰盖增大使海平面下降到一定高度时,地壳均衡使洋壳上升在大洋中脊处扩张,这是强震在拉马德雷暖位相较少,甚至不发生的原因。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636574.html 我们在《地震和潮汐对气候波动变化的影响》一文中指出,强震与全球气候变化关系的地球物理解释是:全球变暖导致的海平面上升,破坏了地壳的重力均衡,引起加载的海洋地壳均衡下沉,由此而引发的深海强震和海啸又将迫使深海冷水上翻到海洋表面,从而将会引发全球变冷。这就是大自然的自调节作用。文章发表在《地球物理学报》 2011 年第 4 期上。 当全球变暖使海平面上升积累到一定高度时,地壳均衡使洋壳下降收缩,强烈的挤压导致环太平洋地震带 8.5 级以上强震频发,形成拉马德雷冷位相;当全球变冷两极冰盖增大使海平面下降到一定高度时,地壳均衡使洋壳上升在大洋中脊处扩张,这是强震在 PDO 暖位相较少,甚至不发生的原因。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655232.html 特大地震的拉马德雷气候周期 气候变化引发的冰川地壳均衡运动使地震具有明显的气候周期。目前研究的结果表明,特大地震具有 55 年拉马德雷周期。 地震数据统计表明, 1889 年以来,全球大于等于 8.5 级的地震共 21 次,在 1889-1924 年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发生 6 次(国外资料 1900-1924 年 2 次),在 1925-1945 年拉马德雷暖位相时期发生 1 次( 1 次),在 1946-1977 年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发生 11 次( 7 次),在 1978-1999 年拉马德雷暖位相时期发生 0 次( 0 次),在 2000-2030 年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已发生 6 次。 规律表明,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及其边界是全球强震的集中爆发时期。 2000 年进入了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 2000-2035 年是全球强震爆发时期和气候变冷周期。 1952 年、 1957 年(国外数据低于 9 级)、 1960 年、 1964 年 4 场特大地震就发生在 1947-1976 年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前 17 年。 全球气候变暖,不仅使全球平均温度升高,而且使得高温、干旱、寒潮、暴雪、暴雨等极端天气发生的概率增加。不仅如此,一个理论可查事实可见的转化机制是:陆地冰川融化和大洋海平面升高会导致地壳均衡的破坏,引发强震和火山活动频发,深海强震将海底冷水翻到表面,降低气温,吸收温室气体,导致冷周期的到来。这就是地震学家郭增建 2002 年提出的“海震降温说”。控制气候变化的地质活动不仅仅是火山活。 2002 年郭增建提出“深海巨震降温说”:海洋及其周边地区的巨震产生海啸,可使海洋深处冷水迁到海面,使水面降温,冷水吸收较多的二氧化碳,从而使地球降温近 20 年。 20 世纪 80 年代以后的气温上升与人类活动使二氧化碳排放量增加有关,同时这一时期也没有发生巨大的海震。巨震指赤道两侧各 40 °范围内的 Ms8.5 级和大于 Ms8.5 级的海震。郭增建等人指出, 9 级和 9 级以上地震与北半球和我国的气温有很好的相关性。 海洋及其周边巨震,特别是地震引起的海啸,将海底冷水翻到表面,降温效果是明显的,这可以从 2004 年 12 月 26 日印尼地震海啸后气温的剧烈波动变化中得到验证。 2004 年、 2005 年、 2007 年、苏门答腊三次 Ms8.5 级以上强震和 2009 年 9 月 30 日南大洋萨摩亚群岛 Ms8 级地震海啸,是 2005 年中国 18 年暖冬终结、 2006 年初低温寒流、 2008 年初中国南方罕见冰雪冻灾、 2010 年初低温暴雪袭击北半球的前兆和成因, 2010 年 2 月 27 日智利 Ms8.8 级地震和海啸与 2010 年 12 月欧美暴雪低温和英国三百年来的最强寒流的对应性再次验证了这一结论。 20 世纪 4 场最强的特大地震在很短的时间内都发生在环太平洋地震带的沿海地区: 1952 年堪察加半岛地震, 1957 年阿拉斯加阿留申群岛地震, 1960 年智利地震, 1964 年阿拉斯加威廉王子海峡地震,与 50-70 年代低温期以及 1947-1976 年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相对应。 21 世纪最强的特大地震发生在欧亚地震带和环太平洋地震带的沿海地区: 2004 年印尼苏门答腊和 2011 年日本,与全球变暖停滞期和 2000-2030 年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相对应。 笔者认为,冰岛火山喷发导致大量冰川融化,它不仅导致洪水泛滥,而且会进一步破坏冰岛地区的地壳均衡,引发更强烈的地震火山活动,认真调查全球变暖和地震火山频繁发生的相关关系可以预防更大的灾害发生。 一项最新研究成果显示,全球变暖使格陵兰岛冰盖加速融化,从而导致格陵兰岛陆地部分海拔高度上升。相应的海平面上升将导致海洋地壳均衡下降,引发更强烈的地震火山活动。这是目前环太平洋地震带和火山带活动频繁的原因。 全球变暖并不仅仅引发气候问题,由冰川融化和海平面上升导致的地表巨量的物质转移(极冰和海水的转换)会引发强烈的构造运动,地震和火山活动的频繁出现将造成对人类社会的更大伤害。 海平面上升只能威胁沿海地区,特大地震不仅威胁沿海地区,而且深入内陆,其破坏强度远远高于海平面上升。这是全球变暖对世界的最大威胁。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884564.html 可怕的冰川消融数据! 地球表面 10% 的面积被冰川覆盖。其中, 90% 位于南极大陆、 8% 位于格陵兰岛、少部在北美和亚洲地区,但北美与亚洲其总和也不及全球冰川的 1% 。科学家在测量格陵兰岛冰川消融速度的时候发现, 1996 年格陵兰岛的冰川体积减少了 22 立方英里、而 2006 年冰川体积减少了 53 立方英里。 10 年间消融速度翻了一倍还多。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a3fb39c0100jjxu.html   新华社内罗毕 2002 年 4 月 17 日电联合国环境规划署 17 日在此间发表一项报告警告说,全球气候变暖导致喜马拉雅山上的冰川融化加快,冰川湖泊水位不断增高,最终会造成许多湖泊决堤。 http://news.sina.com.cn/w/2002-04-18/0354550005.html   中新网 2008 年 12 月 18 日电据香港《大公报》报道,美国太空总署 16 日发布的最新卫星监测数据显示, 2003 年至 2007 年的五年间,地球上南极、美国阿拉斯加和北极格陵兰岛的陆地冰川已融化逾两万亿吨,全球气候变暖的趋势愈见明显。    http://tech.sina.com.cn/d/2008-12-18/09582665926.shtml   【新华社墨西哥坎昆 2010 年 12 月 7 日电】联合国环境规划署 7 日在坎昆气候大会期间发布报告,公布了世界各地冰川融化状况的评估结果,呼吁全球采取紧急措施,减小冰川消融对高山地区人民生活带来的冲击。   这份名为《高山冰川和气候变化人类生计和适应的挑战》的报告对全球主要冰川近年来的融化速度进行了排序。报告指出, 南美洲巴塔哥尼亚高原的冰川消融速度最快,其次是阿拉斯加沿岸山脉的冰川,排在第三位的是美国西北部和加拿大西南部的冰川,之后是亚洲高山地区的兴都库什山脉、北极地区和安第斯山脉的冰川。 http://finance.qq.com/a/20101209/001070.htm 据《今日美国报》 2010 年 12 月 7 日消息,正在墨西哥坎昆举行联合国气候变化峰会的专家日前表示,全球冰川融化速度远比想象的要快,其中南亚地区的危险级别最高,随着喜马拉雅山冰雪的迅速融化,南亚地区民众的生产生活受到的影响将最大。 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在报告中表示:“自上世纪 80 年代以来,世界范围内的冰川融化速度越来越快,与此同时,全球气温开始逐步上升。” 报告称,南美和阿拉斯加沿海山区的冰川融化速度超过世界其他地区,不过南亚的喜马拉雅冰川的融化对人类生活的影响将最大 http://news.163.com/10/1208/14/6NCUCV3V00014JB5.html 2011 年 04 月 10 日东方早报报道,近期,关于世界冰川、冰原融化加速的研究报告在英国、美国陆续出炉,其暗示的淡水危机与海平面上升再次向人类敲响生存警钟。日前,英国《独立报》援引以英国为首的研究报告称,近 30 年部分山地冰川的融化速度比过去 350 年要快 100 倍。 http://tech.ifeng.com/discovery/detail_2011_04/10/5646596_0.shtml 事实上,冰川融化不仅仅影响海平面上升和淡水危机,而且能通过地壳均衡加剧特大地震的频繁发生。 全球特大地震发生在冰川融化最强烈的地方 国际在线专稿:据《今日美国报》 2010 年 12 月 7 日消息,正在墨西哥坎昆举行联合国气候变化峰会的专家日前表示,全球冰川融化速度远比想象的要快,其中南亚地区的危险级别最高,随着喜马拉雅山冰雪的迅速融化,南亚地区民众的生产生活受到的影响将最大。   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在报告中表示:“自上世纪 80 年代以来,世界范围内的冰川融化速度越来越快,与此同时,全球气温开始逐步上升。” 报告称,南美和阿拉斯加沿海山区的冰川融化速度超过世界其他地区,不过南亚的喜马拉雅冰川的融化对人类生活的影响将最大。 过去 40 年,亚洲地区每年约有 5000 人死于冰川融化引发的洪水泛滥。而随着冰川逐渐消融,当地人赖以生存的水源将受到威胁,总有一天,将会面临无水灌溉农田、无合适的饮用水的困境。 http://news.sohu.com/20101209/n278189816.shtml 科技日報紐約 2010 年 12 月 7 日電 ( 記者卞晨光 ) 聯合國環境規劃署及其合作伙伴今天在坎昆氣候變化大會現場發布了一份有關全球冰川狀況的報告,報告顯示,由於氣候變化的影響,全球大部分冰川正在加速消融,將對人類的淡水供應、糧食安全和日常生活造成嚴重威脅。   聯合國環境規劃署表示,過去 150 年來地球上的冰川面積一直在縮減,但自上個世紀 80 年代以來,這種變化的速度顯著加快了。 北極、歐洲、亞洲高山地區、美國西北部和加拿大、安第斯山區和巴塔戈尼亞地區的冰川都在融化,甚至在龐大的興都庫什 - 喜馬拉雅山區,大多數冰川也在縮小,其中南美洲和阿拉斯加地區的冰川融化速度最快。 不過,由於全球變暖導致局部地區降雨增多,也有少數地區的冰川出現了擴大的跡象,如挪威西部、新西蘭的南島和南美洲的火地島等。 http://wwwbig5.hinews.cn/news/system/2010/12/09/011643283.shtml 从表 1 中可以看到,全球 8.5 级以上地震第一个统计特征是,地震的发生地点具有明显的洲际差别:只发生在美洲和亚洲。美洲、亚洲与欧洲、非洲、澳洲的最大差别是具有高耸的山脉和广袤的山地冰川,并且是冰川融化最强烈的地方。 气候变化引发的冰川的消长导致海平面的升降和相应的陆海地壳方向相反的地壳均衡运动,从而形成地震火山活动最强烈的环太平洋地震火山带、欧亚地震带、海洋中脊地震带,强烈地震发生在全球变暖之后的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 表 11890 年以来特大地震活跃期和拉马德雷( PDO )冷位相对应关系 年代 8.5 级以上地震次数 9 级以上 地震次数 PDO 时间位相 气候冷暖 地震 全球 美洲 亚洲 1890-1924 4 2 2 0 1890-1924 冷 低温期 活跃期 1925-1945 1 1 0 1925-1946 暖 温暖期 1946-1977 7 4 3 4 1957-1976 冷 低温期 活跃期 1978-1999 0 0 0 0 1977-1999 暖 温暖期 2000-2012 6 1 5 2 2000-2030 冷 低温期? 活跃期 注 : 特大地震为 Ms8.5 级以上强震,括号内为国外数据,?表示预测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970569.html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970946.html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984262.html 表 2 全球 1900-2012 年 8.5 级以上地震表(按震级大小排列) 序号 地震时间 地震地点 震级 拉马德雷 洲籍 1 1960-05-22 智利 9.5 冷位相 南美洲 2 1964-03-27 阿拉斯加威廉王子湾 9,2 冷位相 北美洲 3 2004-12-26 印尼苏门答腊 9.1 冷位相 亚洲 4 1952-11-04 俄罗斯堪察加半岛 9.0 冷位相 亚洲 5 2011-03-11 日本 8.9-9.0 冷位相 亚洲 6 1906-01-31 厄瓜多尔 8.8 冷位相 南美洲 7 2010-02-27 智利 8.8 冷位相 南美洲 8 1965-02-04 阿拉斯加 8.7 冷位相 北美洲 9 1950-08-15 中国西藏 8.6 冷位相 亚洲 10 1957-03-09 阿拉斯加 8.6 冷位相 北美洲 11 2005-03-28 印尼苏门答腊 8.6 冷位相 亚洲 12 2012-04-11 印尼苏门答腊 8.6 冷位相 亚洲 13 1922-11-11 智利 8.5 冷位相 南美洲 14 1923-02-03 俄罗斯堪察加半岛 8.5 冷位相 亚洲 15 1938-02-01 印尼班大海 8.5 暖位相 亚洲 16 1963-10-13 俄罗斯库页岛 8.5 冷位相 亚洲 17 2007-09-12 印尼苏门答腊 8.5 冷位相 亚洲 18 1896-06-15 日本 8.5 冷位相 亚洲 http://en.wikipedia.org/wiki/Lists_of_earthquakes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696186.html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970946.html 表 31890-2012 年全球 8.5 级以上地震(按时间排列) 序号 地震时间 地震地点 震级 拉马德雷 洲籍 1 1896-06-15 日本 8.5 冷位相 亚洲 2 1906-01-31 厄瓜多尔 8.8 冷位相 南美洲 3 1922-11-11 智利 8.5 冷位相 南美洲 4 1923-02-03 俄罗斯堪察加半岛 8.5 冷位相 亚洲 5 1938-02-01 印尼班大海 8.5 暖位相 亚洲 6 1950-08-15 中国西藏 8.6 冷位相 亚洲 7 1952-11-04 俄罗斯堪察加半岛 9.0 冷位相 亚洲 8 1957-03-09 阿拉斯加 8.6 冷位相 北美洲 9 1960-05-22 智利 9.5 冷位相 南美洲 10 1963-10-13 俄罗斯库页岛 8.5 冷位相 亚洲 11 1964-03-27 阿拉斯加威廉王子湾 9.2 冷位相 北美洲 12 1965-02-04 阿拉斯加 8.7 冷位相 北美洲 13 2004-12-26 印尼苏门答腊 9.1 冷位相 亚洲 14 2005-03-28 印尼苏门答腊 8.6 冷位相 亚洲 15 2007-09-12 印尼苏门答腊 8.5 冷位相 亚洲 16 2010-02-27 智利 8.8 冷位相 南美洲 17 2011-03-11 日本 9.0 冷位相 亚洲 18 2012-04-11 印尼苏门答腊 8.6 冷位相 亚洲 https://en.wikipedia.org/wiki/Lists_of_earthquakes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970569.html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970946.html 参考文献 1. 杨冬红,杨学祥。“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的全球强震和灾害。西北地震学报。 2006 , 28 ( 1 ): 95-96 2. 杨冬红,杨学祥,刘财。 2004 年 12 月 26 日印尼地震海啸与全球低温。地球物理学进展。 2006 , 21 ( 3 ): 1023-1027 3. 杨冬红,杨德彬,杨学祥。地震和潮汐对气候波动变化的影响。地球物理学报。 2011 , 54 ( 4 ): 926-934. 4. 杨学祥 , 杨冬红 . 全球进入特大地震频发期 . 百科知识 2008.07 上: 8-9. 5. 杨学祥,杨冬红。旱涝周期和海震调温假说的新证据。西北地震学报。 2005 , 27 ( 4 ): 400 , 398 。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894605.html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916567.html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916671.html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1083867.html
个人分类: 全球变化|4628 次阅读|0 个评论
南极冰川融化有新说(附南极火山原文)
zhpd55 2018-6-27 09:36
南极冰川融化有新说(附南极火山原文) 诸平 南极冰川融化,海平面上升普遍认为是环境受到污染,温室气体导致气候变暖所致。但是据美国罗德岛大学( University of Rhode Island , URI) 2018 年 6 月 25 日提供的消息,罗德岛大学的海洋学研究生院的布莱斯·卢斯( Brice Loose )等人发现南极冰川下有火山热源存在。相关研究结果已经在《自然通讯》( Nature Communications )网站上发表—— Brice Loose, Alberto C. Naveira Garabato, Peter Schlosser, William J. Jenkins, David Vaughan, Karen J. Heywood. Evidence of an active volcanic heat source beneath the Pine Island Glacier, Nature Communications, 2018, 9: 2431. DOI: 10.1038/s41467-018-04421-3 . Reprints and permission information is available online at http://npg.nature.com/ reprintsandpermissions/ Evidence of an active volcanic heat source beneath the Pine Island Glacier.pdf 参加此项研究的除了罗德岛大学的研究人员之外,还有美国的亚利桑那州立大学(Arizona State University)、哥伦比亚大学(Columbia University)、伍兹·霍尔海洋研究所(Woods Hole Oceanographic Institution);来自英国的南安普敦大学(University of Southampton)、英国南极调查局(British Antarctic Survey)以及东英吉利亚大学(University of East Anglia)的研究人员。 Fig. 1 This view is from the bow of the icebreaker the RRS James Clark Ross on a 2014 scientific expedition, during which University of Rhode Island researcher and five other scientists discovered an active volcanic heat source beneath the Pine Island Glacier in Antarctica. Credit: Photo courtesy of Brice Loose 来自罗得岛大学海洋学研究生院( University of Rhode Island's Graduate School of Oceanography )的一名研究人员和另外五名科学家在南极洲的松岛冰川( Pine Island Glacier in Antarctica )下发现了一个活跃的火山热源。此发现和其他发现使人们对于了解南极西部冰盖的稳定性而担忧 , 南极西部冰盖区域是松岛冰川的一部分 , 这些内容在已经发表的论文中有阐述,在最新一期的《自然通讯》杂志中也有 “ 在松岛冰川之下存在一个活跃的火山热源”的表述 。 URI海洋学研究生院 (GSO) 的化学海洋学家、也是该论文的第一作者、纽波特的助理教授布里斯·卢斯说,这篇论文是基于 2014 年由英国科学家带领的一次大型探险中进行的研究。他们在南极洲的夏季,从 1 月到 3 月,在一艘破冰船 RRS James Clark Ross 上进行科考工作。 Fig. 2 An icebreaker- RRS James Clark Ross 布里斯 · 卢斯说 : “ 我们想要更好地了解海洋在融化冰架上的作用,我在水里采了 5 种不同的惰性气体样品,包括氦和氙。我用这些惰性气体来追踪冰的融化和热传递。氦 -3 ( helium-3 )它是表示火山活动的气体,是我们从这个追踪方法中获得的一组气体样品当中的一种。 “ 我们不是在寻找火山活动,我们用这些气体来追踪其他作用。 ” 布里斯 · 卢斯说 , “ 当我们第一次看到高浓度的时候,我们以为我们得到了一堆糟糕或可疑的数据。 ” 这位 URI 科学家说,南极西部的冰盖位于一个主要的火山断裂带上,但目前还没有证据表明有岩浆的活动迹象。 “ 最后一次火山岩浆活动是在 2200 年前, ” 布里斯 · 卢斯说,虽然火山热可以追溯到休眠火山,但科学家们在松岛发现的是新火山。 在这篇论文中,布里斯 · 卢斯说,火山裂谷系统使得测量南极西部冰盖的热流变得困难。 “ 你不能直接测量火山活动的正常指标 —— 热量和烟雾 —— 因为火山裂缝在冰层下面数公里处, ” 布里斯 · 卢斯说,但当研究小组进行研究时,它发现了大量的氦同位素,几乎完全来自地幔。当发现氦 -3 时,它就像是火山活动的指纹。但我们发现,在松岛架上海水中的氦 -3 是相对丰富的。 Fig. 2 Scientists work alongside the icebreaker, the RRS James Clark Ross, in Antarctica in February 2014. Credit: Photo courtesy of Brice Loose 布里斯 · 卢斯说: “ 在南极洲松岛冰川,最快的移动和最快的冰川融化的冰川下发现了火山热源,冰川正在以最快的速度融化。 ” 他说,流入海洋的冰量是用数十亿吨来衡量的。 然而,布里斯·卢斯的警告并不意味着火山活动是松岛冰川融化大规模损失的主要来源。相反,“有几十年的研究表明,洋流带来的热量正在破坏松岛冰川的稳定,而这又反过来又与南极周围的气候风的变化有关。”相反,在监测冰盖的稳定性时,这种火山活动的证据是一个需要考虑的新的影响因素。 这次探险的首席科学家,英国诺维奇东安格利亚大学(University of East Anglia in Norwich, the United Kingdom)的凯伦·海伍德教授(Professor Karen Heywood)说:“ 在南极冰盖之下发现有火山,意味着有一个额外的热源来融化冰雪,润滑通道向大海,并添加到暖洋流融化的海水之中。重要的是要把这包括在我们的研究之中,以评估南极冰盖是否会变得不稳定,并进一步增加海平面的上升。” 这是否意味着全球气候变化不是松岛冰川(Pine Island Glacier)稳定的一个因素?布里斯·卢斯的回答是“No!”。“气候变化导致了我们观察到的大部分冰川融化,而这个新发现的热量来源正在产生一个尚未确定的影响,因为我们不知道这种热量是如何在冰盖下分布的。” 他说,其他研究表明,气候变化导致的冰川融化正在减少冰川的大小和重量,从而减少了地幔的压力,使来自火山源的更大热量得以逃逸,导致海水变暖。“预测海平面上升的速度将是未来100年科学研究的一个主导,我们也正在进行相关研究。布里斯·卢斯说:”我们正在对这些冰川进行监测和建模。” 科学家们在论文中得出的结论是这样描述的:“火山对松岛冰川热量供应的大小和速率变化,既受到内部岩浆迁移的影响,也受到火山活动增加导致冰层变薄的影响,这些影响可能会波及松岛冰川的未来,当今时期会有更多的冰川消退。”看来海平面上升与此也有关联。更多信息请注意浏览原文或者相关报道。 Explore further: Local weather impacts melting of one of Antarctica's fastest-retreating glaciers Read more at: https://phys.org/news/2018-06-volcanic-source-major-antarctic-glacier.html Antarctica retreating across the sea floor April 2, 2018, University of Leeds Map showing rates of grounding line migration and their coincidence with ocean conditions around Antarctica between 2010 and 2016 (seabed temperatures: Locarnini et al., 2013. World Ocean Atlas 2013, Volume 1: Temperature. S. Levitus, Ed., A. Mishonov Technical Ed.; NOAA Atlas NESDIS 73, 40 pp.). Grounding line locations are from Rignot et al., 2013, Science 341 (6143), pp. 266-270. Credit: Hannes Konrad et al, University of Leeds Read more at:
个人分类: 新观察|1153 次阅读|0 个评论
超1400万亿 专家公布日本南部海域海沟大地震损失:日本灾难预测
杨学祥 2018-6-8 12:55
超1400万亿 专家公布日本南部海域海沟大地震损失 发布时间:2018-06-08 09:28:23|来源: 环球网 |作者:王欢 原标题:超1400万亿日元!日专家公布日本南部海域海沟大地震估算经济损失 日本专家学会首次对日本南部海域海沟巨大地震和首都地区直下型地震发生后的长期经济损失进行了估算。估算结果显示,在南部海域海沟巨大地震中,公路和工厂的损毁将使经济严重受挫,其后20年的经济损失最为严重时或将达到1410万亿日元。对此,该学会指出,这种状况相当于导致居民生活水平下降的一场“国难”,进而要求有关部门完善应对措施。 据日本NHK电视台6月8日报道,由灾害专家等组成的土木学会委员会首次对日本南部海域海沟巨大地震和首都地区直下型地震发生后的长期经济损失进行了估算,并于7日公布了一份报告。 报告指出,据预测受地震晃动、火灾和海啸等灾害的影响,公路和港口等交通基础设施将遭到破坏,工厂等生产设施也将出现损毁,这将导致居民收入长期下滑。 对上述影响进行计算后得出的数据显示,日本南部海域海沟巨大地震和首都地区直下型地震将有可能在其后20年分别造成最大为1410万亿日元和778万亿日元的经济损失。日本2018财年的一般会计预算总额约为97.7亿日元,首都地区直下型地震的经济损失相当于该预算总额的约8倍,南部海域海沟巨大地震的经济损失相当于该预算总额的约14倍。土木学会指出,这相当于导致居民生活水平下降的一场“国难”。 另据日本共同社报道,日本土木学会7日发布的报告显示,如果发生南部海域海槽大地震,在日本东部海域地区、近畿地区的太平洋沿岸、四国地区全境,2年间“地区生产总值”(GRP)这一区域内经济活动评估指标有可能减少40%以上。 该报告还得出结果称,受灾地方政府的市民人均收入从地震起20年间,合计金额将减少约800万日元(约合人民币46万元)-2000万日元以上。 土木学会把日本各都道府县分成多个区域,对道路断裂、工厂破坏的影响进行了估算。结果发现静冈、爱知、三重、和歌山县、四国地区各县的县内全境GRP可能减少至少40%-70%。损失还将波及日本濑户内海沿岸与九州东岸。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cpac=blog 回顾:30年内日本将是自然灾害的受援国 已有 4286 次阅读 2010-9-22 09:19 警惕下一场自然灾难:30年内日本将是自然灾害的受援国 杨学祥 点评:日本遇到百年来最严重的强震威胁,其应对措施不仅仅在于防灾技术,而且在于友好的国际环境,特别是与亚洲近邻的关系。 日本可能是下一个遭受自然灾害重创的国家。最新研究结果和最近的一系列地震均表明,富士山在休眠300年之后即将再度进入活跃期。富士山从1907年喷火以后一直平静。2001年5月日本气象厅宣布,已有减少火山地震活动倾向的富士山在2001年的4月份再度发生了123次低频率地震,虽然没有喷火,但已表现出地壳变动的“异常火山”现象。现在,日本全国上下都在防东海大地震,东海大地震震级在8级以上,震中多在富士山坐落的静冈县,周期为150年,现在已进入随时可能发生的时期 。 在2005年中国地球物理学会年会上,一项最新研究表明,2000-2030年全球将进入新一轮强震爆发时期 ,日本强震可能在此期间爆发。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365593.html 日美面临重大自然灾难:国际社会应该调整安全观 已有 3852 次阅读 2013-12-23 10:19 日美面临重大自然灾难:国际社会应该调整安全观 杨学祥 1.下一次特大地震在哪里:日本还是美国? 我在2008年6月1日指出,地球是一个扁球体,一处地震变形,为另一处的地震变形提供了条件。这就构成了强震的路线图。表1(见网址)的地震从中国开始,又回到中国,这一闭合路线为下一次强震的发生提供了有价值的线索。 青藏高原是世界屋脊,近30年冰盖融化显著,自然是地壳均衡最强烈的地区。中国地震后,陆海地壳的负荷在内陆地区得到大致调整,接下来就是在陆海连接处的岛弧发生强震。岛弧强震是全球范围的,遍布东西太平洋和印度洋。这就完成了一个循环。 如果上述规律成立,下一个8级以上强震就必定发生在陆海连接处,按路线图,危险性的排列为:日本、印尼、堪察加半岛附近高纬度地区、南北美太平洋沿海地区。其中,日本、俄罗斯和印尼发生强震的风险最大,其后是南北美太平洋沿海地区。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27387.html 事实上,此后发生的8.5级以上地震有: 2010年2月14日智利8.8级地震; 2011年3月11日日本9级地震; 2012年4月11日印尼苏门答腊8.6级地震。 南美太平洋沿海(智利)、日本、印尼苏门答腊的大震都应验发生了,只有俄罗斯的堪察加半岛和美国的西海岸还在蠢蠢欲动: 据中国地震台网测定,北京时间2013-05-24 13:44 在鄂霍次克海(在堪察加半岛西部沿海)(北纬54.9,东经153.3)发生8.2级地震,震源深度600.0公里。 中新社旧金山8月30日电当地时间8月30日上午,美国阿拉斯加州阿留申群岛发生7级地震,之后再发生数次4.7级至5.4级余震,美国地质勘查局称未引起海啸。 下一次8.5级以上地震在哪里? 如果本规律正确,最大的可能性是在美国和日本,日本将有连续大震发生的可能。俄罗斯为第三位。 http://bbs.sciencenet.cn/blog-2277-751618.html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1100479.html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752117.html
个人分类: 防灾信息|2497 次阅读|1 个评论
河北唐山市连续发生2级地震:关注中国7级地震的统计特征
杨学祥 2018-1-7 06:16
河北唐山市连续发生 2 级地震: 关注中国 7 级地震的统计特征 杨学祥 地震最新消息:河北唐山市滦县 1 月 6 日晚 发生 2.8 级地震 震源深度 14 千米 2018-01-0620:26 河北唐山滦县 1 月 6 日 2.8 级地震 中国地震台网正式测定: 01 月 06 日 18 时 51 分 在河北唐山市滦县 ( 北纬 39.66 度,东经 118.46 度 ) 发生 2.8 级地震,震源深度 14 千米 。 编辑:孟照霞 http://365jia.cn/news/2018-01-06/99BBCC30A23926F2.html 伊朗西部发生 5.1 级地震 两月前刚遭 7.3 级大地震 2018-01-0701:49:17  来源 : 海外网  伊朗西部发生 5.1 级地震 两月前刚遭 7.3 级大地震 海外网 1 月 7 日 电 据今日俄罗斯消息,当地时间周六,伊朗西部发生 5.1 级地震,该地区去年 11 月发生的致命地震造成 600 多人死亡。据伊朗国家电视台报道,目前还没有人员伤亡或财产损失的报道。 根据美国地质勘探局的数据,这次地震发生在伊朗西部的萨尔波勒扎哈卜 (Sarpol-eZahab) 21 公里 处,深度为 10 公里 。据伊朗媒体 Khabar 报道,地震发生后不久,该地区发生了 4.7 级余震。另据法尔斯 (Fars) 通讯社报道,克尔曼沙省官员称,目前还没有地震造成损失的报道。 据伊朗通讯社报道,当地时间 2017 年 11 月 12 日 ,伊朗克尔曼沙省阿兹格雷市附近发生了 7.3 级地震,摧毁了伊朗和伊拉克之间的北部边界地区,使其成为该地区 2017 年最严重的地震。 ( 编译 / 海外网 朱箫 ) http://www.dzwww.com/xinwen/guojixinwen/201801/t20180107_16879400.htm 震级 (M) 发震时刻 (UTC+8) 纬度 ( ° ) 经度 ( ° ) 深度 ( 千米 ) 参考位置 3.62018-01-0703:55:1537.5278.0423 新疆和田地区皮山县 2.02018-01-0621:03:1739.68118.3011 河北唐山市开平区 2.82018-01-0618:51:3639.66118.4614 河北唐山市滦县 2.02018-01-0523:55:5939.74118.699 河北唐山市滦县 3.12018-01-0519:28:5029.90106.408 重庆北碚区 3.12018-01-0515:52:5438.2274.47168 塔吉克斯坦 3.72018-01-0503:53:5238.6673.7826 塔吉克斯坦 4.32018-01-0423:00:3624.9496.4310 缅甸 4.32018-01-0420:21:0745.29124.658 吉林松原市前郭尔罗斯县 4.62018-01-0405:35:3323.9399.3210 云南临沧市永德县 3.42018-01-0401:28:3530.2796.966 西藏昌都市八宿县 4.12018-01-0307:16:0838.8772.658 塔吉克斯坦 3.02018-01-0122:37:1524.80115.626 江西赣州市寻乌县 2.52018-01-0117:13:0831.26103.4510 四川阿坝州汶川县 2.82018-01-0113:02:3839.4195.698 甘肃酒泉市肃北县 3.32018-01-0100:02:5033.5086.616 西藏那曲地区尼玛县 3.12017-12-3113:47:4729.7795.166 西藏林芝市米林县 4.22017-12-3107:23:5939.2972.687 吉尔吉斯斯坦 http://news.ceic.ac.cn/index.html?time=1515272720 2018 年 1 月潮汐组合:有利于厄尔尼诺的发展 已有 1424 次阅读 2017-8-1410:26 2018 年 1 月潮汐组合:有利于厄尔尼诺的发展 杨学祥,杨冬红 2018 年 1-2 月、 6-9 月、 12 月为强潮汐时期, 2018 年 3-5 月、 10-11 月为弱潮汐时期。 2018 年 1 月是强潮汐时期第一个月,潮汐组合类型有利于厄尔尼诺的发展。 实际上,每年 4 月 9 日 - 7 月 28 日 及 11 月 18 日 - 1 月 23 日 为地球自转加速阶段; 1 月 25 日 - 4 月 7 日 及 7 月 30 日 - 11 月 6 日 为地球自转减速阶段 。快慢时段的昼夜时间(日长)长短的差别不超过几千分之几秒,但是这种变化可以影响到气象事件,与计算值量级完全相符。 每年地球自转加速阶段,有利于厄尔尼诺的形成,不利于拉尼娜的发展。地球自转减速阶段,不利于厄尔尼诺的形成,有利于拉尼娜的发展。 潮汐组合 A : 1 月 2 日 为月亮赤纬角最大值北纬 20.0323 度, 1 月 2 日 为月亮近地潮, 1 月 2 日 为日月大潮,三者强叠加,潮汐强度较大,地球扁率变小,地球自转变快,有利于厄尔尼诺发展(最强),潮汐使赤道空气向两极流动,可激发地震火山活动和暖空气活动,有利于低层偏南风的发展,带来较多水汽,造成部分地方出现大雾天气(最强)。 潮汐组合 B : 1 月 8 日 为月亮赤纬角最小值南纬 0.0003 度, 1 月 9 日 为日月小潮,两者强叠加,潮汐强度小,地球扁率变大,自转变慢,有利于拉尼娜发展(弱),潮汐使两极空气向赤道流动,可激发地震火山活动和冷空气活动(弱)。 潮汐组合 C : 1 月 16 日 为月亮赤纬角最大值南纬 20.0257 度, 1 月 15 日 为月亮远地潮, 1 月 17 日 为日月大潮,三者强叠加,潮汐强度大,地球扁率变小,地球自转变快,有利于厄尔尼诺发展(强),潮汐使赤道空气向两极流动,可激发地震火山活动和暖空气活动,有利于低层偏南风的发展,带来较多水汽,造成部分地方出现大雾天气(强)。 潮汐组合 D : 1 月 23 日 为月亮赤纬角最小值南纬 0.0001 度, 1 月 25 日 为日月小潮,两者强叠加,潮汐强度小,地球扁率变大,自转变慢,有利于拉尼娜发展(弱),潮汐使两极空气向赤道流动,可激发地震火山活动和冷空气活动(弱)。 潮汐组合 E : 1 月 29 日 为月亮赤纬角最大值北纬 20.0143 度, 1 月 30 日 为月亮近地潮, 1 月 31 日 为日月大潮,三者强叠加,潮汐强度大,地球扁率变小,地球自转变快,有利于厄尔尼诺发展(最强),潮汐使赤道空气向两极流动,可激发地震火山活动和暖空气活动,有利于低层偏南风的发展,带来较多水汽,造成部分地方出现大雾天气(最强)。 本月天文奇点相对较集中,相互作用最强,可激发极端事件发生,地震火山活动进入高潮,有利于厄尔尼诺发展。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1071022.html 1947 年至1999年中国7级以上地震数据的特征分析 2010-4-1111:31 1947 年至1999年中国7级以上地震数据的特征分析 杨学祥 根据1889年以来的地震数据统计,全球大于等于8.5级的地震共22次。在1889-1924年拉马德雷冷位相发生6次,在1925-1945年拉马德雷暖位相发生1次;在1946-1977年拉马德雷冷位相发生11次,在1978-1999年拉马德雷暖位相发生0次;在2000-2010年拉马德雷冷位相已发生4次。 规律表明,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是全球强震的集中爆发时期和低温期。2000年进入了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2000-2035年是全球强震爆发时期 。 1947-1976 年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我国7级以上地震发生50次,平均每年1.73次,1977-1999年拉马德雷暖位相时期我国7级以上地震发生12次,平均每年0.55次。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我国7级以上地震是拉马德雷暖位相的3倍以上。 2000-2035 年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我国7级以上地震又进入新的活跃期,2001年昆仑山口8级地震和2008年四川汶川8级地震是两个明确的强震频发的信号。2000-2035年不仅是全球强震爆发时期,也是中国7级以上地震频发时期。 对过去的一些数据分析后发现 ,1952年,1957年、1960年、1964年4场9级以上特大地震就发生在1947-1976年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中的前17年。 2000年进入拉马德雷冷位相后,在2004年12月26日印尼苏门答腊就发生了9.1级强地震,并造成了27万的人员伤亡。其后,2005年3月29日和2007年9月12日印尼苏门答腊又连续发生两次8.5级地震,2010年2月27日智利发生8.8级地震,强震频发已经成为事实。 从1947-1976年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我国7级以上地震发生情况来看,前10年发生20次(包括两次8级以上地震),后10年发生20次,中间10年发生10次,前后10年的地震相对频发值得关注。 更值得关注的是,除台湾外,前10年强震多发生在中西部,后10年东部地区也有强震发生,如1975年辽宁海城地震和1976年河北唐山地震。 因为考虑到全球变暖导致的海平面上升可能超过历史的记录。由此导致的地壳均衡运动也可能超过历史的规模。这是比温室效应更危险的变化趋势和变化后果。 http://bbs.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2277do=blogid=310914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486120.html
个人分类: 科技点评|2798 次阅读|0 个评论
冷热循环的自然机制:全球变暖导致地震火山爆发频繁
杨学祥 2018-1-1 16:30
冷热循环的自然机制:全球变暖导致地震火山爆发频繁 杨学祥,杨冬红 关键提示:英国科学家发现,人类活动引起的全球气候变暖或导致火山爆发更为频繁。事实上,我们早在 1990 年就撰文指出,冰川融化不仅仅影响海平面上升和淡水危机,而且能通过地壳均衡加剧特大地震的频繁发生,形成地震和气候变化的的自然周期。 我们多次撰文指出,气象学家忽略了全球变暖对地质学上的两项重要活动的影响:地震和火山给人类带来的灾难。 相关报道: 全球变暖或致火山爆发频繁 2018-01-0107:51:31  来源 : 南京日报 ( 南京 ) 英国科学家发现,人类活动引起的全球气候变暖或导致火山爆发更为频繁。 英国利兹大学研究人员比较4500年前至5500年前冰岛冰川和火山活动,结果发现地表覆盖冰层越厚,火山爆发越少。研究相关结果发表于《地质》月刊。 研究领头人格雷姆·T·斯温德尔告诉《科学美国人》,冰会影响岩浆流动以及岩浆流向地表所经地球内空隙的变化,进而决定地壳容纳岩浆的多少。由于全球气候变暖,冰川萎缩,“地表压力减少,岩浆更容易涌向地表引起爆发”。 斯温德尔说,“在冰川和火山交互作用的地区,可以预见有更多的火山活动”,包括南美洲南部和太平洋西北地区。 袁原 ( 原标题:全球变暖或致火山爆发频繁 ) 本文来源:南京龙虎网 - 南京日报 责任编辑:王晓易 _NE0011 http://news.163.com/18/0101/07/D724670N000187VI.html 正文: 全球变暖导致的冰盖融化和海平面上升 地球表面 10% 的面积被冰川覆盖。其中, 90% 位于南极大陆、 8% 位于格陵兰岛、少部在北美和亚洲地区,但北美与亚洲其总和也不及全球冰川的 1% 。科学家在测量格陵兰岛冰川消融速度的时候发现, 1996 年格陵兰岛的冰川体积减少了 22 立方英里、而 2006 年冰川体积减少了 53 立方英里。 10 年间消融速度翻了一倍还多。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a3fb39c0100jjxu.html 新华社内罗毕 2002 年 4 月 17 日 电联合国环境规划署 17 日在此间发表一项报告警告说,全球气候变暖导致喜马拉雅山上的冰川融化加快,冰川湖泊水位不断增高,最终会造成许多湖泊决堤。 http://news.sina.com.cn/w/2002-04-18/0354550005.html   中新网 2008 年 12 月 18 日 电据香港《大公报》报道,美国太空总署 16 日发布的最新卫星监测数据显示, 2003 年至 2007 年的五年间,地球上南极、美国阿拉斯加和北极格陵兰岛的陆地冰川已融化逾两万亿吨,全球气候变暖的趋势愈见明显。    http://tech.sina.com.cn/d/2008-12-18/09582665926.shtml   【新华社墨西哥坎昆 2010 年 12 月 7 日电】联合国环境规划署 7 日在坎昆气候大会期间发布报告,公布了世界各地冰川融化状况的评估结果,呼吁全球采取紧急措施,减小冰川消融对高山地区人民生活带来的冲击。 这份名为《高山冰川和气候变化人类生计和适应的挑战》的报告对全球主要冰川近年来的融化速度进行了排序。报告指出,南美洲巴塔哥尼亚高原的冰川消融速度最快,其次是阿拉斯加沿岸山脉的冰川,排在第三位的是美国西北部和加拿大西南部的冰川,之后是亚洲高山地区的兴都库什山脉、北极地区和安第斯山脉的冰川。 http://finance.qq.com/a/20101209/001070.htm 据《今日美国报》 2010 年 12 月 7 日 消息,正在墨西哥坎昆举行联合国气候变化峰会的专家日前表示,全球冰川融化速度远比想象的要快,其中南亚地区的危险级别最高,随着喜马拉雅山冰雪的迅速融化,南亚地区民众的生产生活受到的影响将最大。 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在报告中表示:“自上世纪 80 年代以来,世界范围内的冰川融化速度越来越快,与此同时,全球气温开始逐步上升。”报告称,南美和阿拉斯加沿海山区的冰川融化速度超过世界其他地区,不过南亚的喜马拉雅冰川的融化对人类生活的影响将最大 http://news.163.com/10/1208/14/6NCUCV3V00014JB5.html 2011 年 04 月 10 日 东方早报报道,近期,关于世界冰川、冰原融化加速的研究报告在英国、美国陆续出炉,其暗示的淡水危机与海平面上升再次向人类敲响生存警钟。日前,英国《独立报》援引以英国为首的研究报告称,近 30 年部分山地冰川的融化速度比过去 350 年要快 100 倍。 http://tech.ifeng.com/discovery/detail_2011_04/10/5646596_0.shtml 国际在线专稿:据《今日美国报》 2010 年 12 月 7 日 消息,正在墨西哥坎昆举行联合国气候变化峰会的专家日前表示,全球冰川融化速度远比想象的要快,其中南亚地区的危险级别最高,随着喜马拉雅山冰雪的迅速融化,南亚地区民众的生产生活受到的影响将最大。 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在报告中表示:“自上世纪 80 年代以来,世界范围内的冰川融化速度越来越快,与此同时,全球气温开始逐步上升。”报告称,南美和阿拉斯加沿海山区的冰川融化速度超过世界其他地区,不过南亚的喜马拉雅冰川的融化对人类生活的影响将最大。过去 40 年,亚洲地区每年约有 5000 人死于冰川融化引发的洪水泛滥。而随着冰川逐渐消融,当地人赖以生存的水源将受到威胁,总有一天,将会面临无水灌溉农田、无合适的饮用水的困境。 http://news.sohu.com/20101209/n278189816.shtml 科技日報紐約 2010 年 12 月 7 日 電 ( 記者卞晨光 ) 聯合國環境規劃署及其合作伙伴今天在坎昆氣候變化大會現場發布了一份有關全球冰川狀況的報告,報告顯示,由於氣候變化的影響,全球大部分冰川正在加速消融,將對人類的淡水供應、糧食安全和日常生活造成嚴重威脅。 聯合國環境規劃署表示,過去 150 年來地球上的冰川面積一直在縮減,但自上個世紀 80 年代以來,這種變化的速度顯著加快了。北極、歐洲、亞洲高山地區、美國西北部和加拿大、安第斯山區和巴塔戈尼亞地區的冰川都在融化,甚至在龐大的興都庫什 - 喜馬拉雅山區,大多數冰川也在縮小,其中南美洲和阿拉斯加地區的冰川融化速度最快。不過,由於全球變暖導致局部地區降雨增多,也有少數地區的冰川出現了擴大的跡象,如挪威西部、新西蘭的南島和南美洲的火地島等。 http://wwwbig5.hinews.cn/news/system/2010/12/09/011643283.shtml 事实上,冰川融化不仅仅影响海平面上升和淡水危机,而且能通过地壳均衡加剧特大地震的频繁发生。 冰盖融化和海平面上升导致陆海边缘地震火山频发 有报道指出, 全球特大地震发生在冰川融化最强烈的地方。 从表 1 中可以看到,全球 8.5 级以上地震第一个统计特征是,地震的发生地点具有明显的洲际差别:只发生在美洲和亚洲。美洲、亚洲与欧洲、非洲、澳洲的最大差别是具有高耸的山脉和广袤的山地冰川,并且是冰川融化最强烈的地方。 气候变化引发的冰川的消长导致海平面的升降和相应的陆海地壳方向相反的地壳均衡运动,从而形成地震火山活动最强烈的环太平洋地震火山带、欧亚地震带、海洋中脊地震带,强烈地震发生在全球变暖之后的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 表 11890 年以来特大地震活跃期和拉马德雷( PDO )冷位相对应关系 年代 8.5 级以上地震次数 9 级以上 地震次数 PDO 时间位相 气候冷暖 地震 全球 美洲 亚洲 1890-1924 4 2 2 0 1890-1924 冷 低温期 活跃期 1925-1945 1 1 0 1925-1946 暖 温暖期 1946-1977 7 4 3 4 1957-1976 冷 低温期 活跃期 1978-1999 0 0 0 0 1977-1999 暖 温暖期 2000-2012 6 1 5 2 2000-2030 冷 低温期? 活跃期 注 : 特大地震为 Ms8.5 级以上强震,括号内为国外数据,?表示预测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970569.html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970946.html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984262.html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696186.html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970946.html 表 21890-2012 年全球 8.5 级以上地震(按时间排列) 序号 地震时间 地震地点 震级 拉马德雷 洲籍 1 1896-06-15 日本 8.5 冷位相 亚洲 2 1906-01-31 厄瓜多尔 8.8 冷位相 南美洲 3 1922-11-11 智利 8.5 冷位相 南美洲 4 1923-02-03 俄罗斯堪察加半岛 8.5 冷位相 亚洲 5 1938-02-01 印尼班大海 8.5 暖位相 亚洲 6 1950-08-15 中国西藏 8.6 冷位相 亚洲 7 1952-11-04 俄罗斯堪察加半岛 9.0 冷位相 亚洲 8 1957-03-09 阿拉斯加 8.6 冷位相 北美洲 9 1960-05-22 智利 9.5 冷位相 南美洲 10 1963-10-13 俄罗斯库页岛 8.5 冷位相 亚洲 11 1964-03-27 阿拉斯加威廉王子湾 9.2 冷位相 北美洲 12 1965-02-04 阿拉斯加 8.7 冷位相 北美洲 13 2004-12-26 印尼苏门答腊 9.1 冷位相 亚洲 14 2005-03-28 印尼苏门答腊 8.6 冷位相 亚洲 15 2007-09-12 印尼苏门答腊 8.5 冷位相 亚洲 16 2010-02-27 智利 8.8 冷位相 南美洲 17 2011-03-11 日本 9.0 冷位相 亚洲 18 2012-04-11 印尼苏门答腊 8.6 冷位相 亚洲 https://en.wikipedia.org/wiki/Lists_of_earthquakes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970569.html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970946.html 气象学家忽略了地质学上的两项重要活动:地震和火山给人类带来的灾难。 事实上,由于全球变暖,导致冰川融化和海平面上升,改变了地表的物质分布,破坏了地表的地壳均衡,引发强烈的地震火山活动,给人类带来巨大的灾难。 我们在 2011 年撰文指出,强震与全球气候变化关系的地球物理解释是:全球冷暖变化导致的海平面升降,破坏了地壳的重力均衡,引起加载或卸载的海洋地壳均衡下沉或上升,并导致相应的水平运动。 历史记录表明,全球变暖——冰盖融化——海平面上升——海洋地壳均衡下沉——环太平洋地震火山带剧烈活动,构成全球变化的全过程。全球变暖最终导致的超级火山喷发,使全球面临类似恐龙灭绝的巨大灾难之中。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1025573.html 地壳均衡理论简介 据网上资料,地壳均衡( isostasy )地质学基本理论,是描述地壳状态和运动的一种理论。它阐明地壳的各个地块趋向于静力平衡的原理,即在大地水准面以下某一深度处常有相等的压力,大地水准面之上山脉(或海洋)的质量过剩(或不足)由大地水准面之下的质量不足(或过剩)来补偿。运用地壳均衡学说可以研究地球内部构造,如上地幔的起伏;还可用于大地测量学中研究大地水准面形状,推估重力异常和计算垂线偏差等。 1749 年,法国大地测量学家布格 (P.Bouguer) 在南美的秘鲁测量子午线弧长时,发现安第斯山脉的巨大质量产生的引力似乎特别小。随着测量精度的提高, 1854 年英国大地测量学家普拉特( J.H.Pratt )分析喜马拉雅山南麓印度大地测量结果,发现实测的垂线偏差值比由可见地形质量算得的数值要小得多。为了解释这种现象,他假设地壳的密度随地形高度的增加而减少,并认为山脉象发酵的面包一样,是由地下物质从某一深度向上膨胀形成的。 1855 年英国天文学家艾里( G.B.Airy )推论,象喜马拉雅山这样大的山脉,物质的重量是不能由地壳来支持的,必定从地壳以下的某一深处就开始得到支撑,因此他认为地壳物质就象浮在水中的木块。木块高出水面越多,相应地陷入水中越深。 1889 年,美国地质学家 C.E. 达顿第一次提出地壳均衡这个词,并作了详细的讨论。 20 世纪初 ,J.F. 海福德、海伊斯卡宁 (W.A.Heiskanen) 和韦宁·迈内兹 (F.A.VeningMeinesz) 等人进一步完善了普拉特和艾里的假想 , 形成 3 种地壳均衡学说。 冰川地壳均衡理论 强震与全球气候变化关系的地球物理解释是:全球变暖导致的海平面上升,破坏了地壳的重力均衡,引起加载的海洋地壳均衡下沉,由此而引发的深海强震和海啸又将迫使深海冷水上翻到海洋表面,从而将会引发全球变冷。这就是大自然的自调节作用。全球气候变化的周期有 50-60 年拉马德雷周期, 200 年太阳黑子超长极小期, 1800 年潮汐长周期,以及 2 、 4 、 10 万年冰期周期。 在 10 万年的冰期中,全球变暖导致的海平面上升,破坏了地壳的重力均衡,引起加载的海洋地壳均衡下沉(如同轮船加载,吃水线加深一样),由此而引发的深海强震和海啸又将迫使深海冷水上翻到海洋表面,从而将会引发全球变冷;全球变冷导致海洋 100-200m 海水层变为两极 2000m 厚的冰盖,将地壳压扁,形成赤道圈最大的径向张裂,喷出岩浆,形成海洋锅炉效应,导致全球变暖。这就是大自然的自调节作用,它增强了天文冰期理论的可靠性。 冰川地壳均衡理论的发展:球面垂直运动可以产生水平运动 根据地质学的地壳均衡理论(单位均衡面上的物质柱体质量相等),大陆冰盖融化,负载减少,大陆地壳要均衡上升;海平面上升,负载增大,海洋地壳要均衡下降。斯堪的纳维亚半岛在 1 万年前有 2000 米 厚的冰盖融化,已经均衡上升了 500 米 ,并将继续上升 200 米 。同样,全球平均海平面上升了 130 米 ,洋壳均衡下降了 43 米 (地壳与水的密度比大约为 3 : 1 )。所以,斯堪的纳维亚半岛并没有因为海平面上升而被淹没。对于没有冰盖的大陆,海平面的实际上升仅 87 米 ,减少了三分之一。洋壳下降挤压下方岩浆流向大陆地壳底部,使沿海大陆均衡上升。由于地球表面是球面,洋壳下降,球面半径缩小,洋壳将插入到大陆地壳之下,使大陆边缘受到挤压和抬升。 气候变化导致的冰川期与温暖期交替,形成地表巨量海水(大约 100-200 米 深海水层变化)在两极冰盖、大陆冰川和大洋海盆之间往返转移,相应的地壳均衡运动迫使地下软流层发生反向流动,推动地壳运动,达到地壳重力均衡。在地球的球面上,地壳均衡不仅能产生地壳的垂直运动,而且能产生地壳水平运动。 气候变化导致的冰川期与温暖期交替,形成地表巨量海水(大约 100-200 米 深海水层变化)在两极冰盖、大陆冰川和大洋海盆之间往 返转移,相应的地壳均衡运动迫使地下软流层发生反向流动,推动地壳运动,达到地壳重力均衡。在地球的球面上,地壳均衡不仅能产生地壳的垂直运动,而且能产生地壳水平运动。 由图 4 中可以看到,两极生成的巨厚冰盖可以压裂地壳,形成两极地壳下沉和赤道地区的最大张裂;冰盖消失后,形成两极地壳的上升和赤道地区的挤压。相同的圆心角在不同半径的球面所对应的弧长是不同的,由于海水增加,海洋地壳 AB 弧下降到 CD 弧时,圆心角变大,只能发生两种结果: 其一、大洋地壳 AB 弧的多余部分插入大陆地壳之下,形成俯冲消减带,是地震频发的地区,其类型为环太平洋俯冲消减带和地震火山带。 其二、大洋地壳 AB 弧的多余部分象楔一样劈开大陆,推动大陆向两边分离,由 AB 弧扩张到 AE 弧,其类型为大西洋两岸的快速扩张。 其三、反之,当海洋地壳 CD 弧上升到 AB 弧时,由于弧长增大,其增大部分 BE 弧就是海底扩张产生的新洋壳。 图 1 重力均衡造成的垂直运动和水平运动(据杨学祥, 1988 ;杨冬红等, 2011 ) 当全球变暖使海平面上升积累到一定高度时,地壳均衡使洋壳下降收缩,强烈的挤压导致环太平洋地震火山带 8.5 级以上强震频发,搅动海底冷水上翻,使气候变冷,形成拉马德雷冷位相;当全球变冷两极冰盖增大使海平面下降到一定高度时,地壳均衡使洋壳上升在大洋中脊处扩张,这是强震在拉马德雷暖位相较少,甚至不发生的原因。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636574.html 我们在《地震和潮汐对气候波动变化的影响》一文中指出,强震与全球气候变化关系的地球物理解释是:全球变暖导致的海平面上升,破坏了地壳的重力均衡,引起加载的海洋地壳均衡下沉,由此而引发的深海强震和海啸又将迫使深海冷水上翻到海洋表面,从而将会引发全球变冷。这就是大自然的自调节作用。文章发表在《地球物理学报》 2011 年第 4 期上。 当全球变暖使海平面上升积累到一定高度时,地壳均衡使洋壳下降收缩,强烈的挤压导致环太平洋地震带 8.5 级以上强震频发,形成拉马德雷冷位相;当全球变冷两极冰盖增大使海平面下降到一定高度时,地壳均衡使洋壳上升在大洋中脊处扩张,这是强震在 PDO 暖位相较少,甚至不发生的原因。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655232.html 火山频发导致气候变冷:小冰期与火山喷发有关 大多数学者认为, 15-18 世纪的小冰期是由太阳辐射减弱或火山喷发单一作用或共同作用引起,火山灰中含有大量悬浮颗粒,阻碍了太阳辐射抵达地球表面。最近研究表明,小冰期从 13 世纪开始,源于公元 1275 年和 1300 年之间的 4 次火山喷发。在过去的 450 年,最近研究发现了火山喷发与大气和海洋低温的联系,短期的变冷时代从 13 世纪到 18 世纪,大气和海洋系统被火山喷发所控制。 1816 年,全球性的低温袭击了从欧洲、美洲甚至中国,北半球平均气温下降了 0.4-0.7 ℃ ,与道尔顿极小期有关,此前的蒙德极小期造成北半球持续 70 年的连续低温。但是,造成 1816 年寒冷现象的更直接原因是 1815 年坦博拉火山喷发, 1809 年也发生了火山喷发 。在此期间还有两次火山爆发,分别发生在 1812 年的加勒比海地区和 1814 年的菲律宾。 最新研究认为,地球小冰期始于 13 世纪后期,可能从 1275 年至 1300 年间就开始了,在大约 50 年时间里,热带地区相继发生了 4 次大规模火山爆发。由于喷出的火山灰中含有大量悬浮颗粒,阻碍了太阳辐射抵达地球表面,北半球在相对很短的时期内不断遭遇“降温”,这种累积效应使北半球突然进入冰期。 1430 年到 1450 年,也发生了一轮大规模火山喷发,其中包括瓦努阿图的火山,导致几个世纪的寒冷时期“小冰期”的到来。 2010 年冰岛火山喷发后,火山活动对气候的影响重新引起人们的关注,伴随火山资料的增多,研究火山活动对气候的影响不仅成为可能,而且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海底巨震导致气候变冷:特大地震的拉马德雷气候周期 气候变化引发的冰川地壳均衡运动使地震具有明显的气候周期。目前研究的结果表明,特大地震具有 55 年拉马德雷周期。 地震数据统计表明, 1889 年以来,全球大于等于 8.5 级的地震共 21 次,在 1889-1924 年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发生 6 次(国外资料 1900-1924 年 2 次),在 1925-1945 年拉马德雷暖位相时期发生 1 次( 1 次),在 1946-1977 年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发生 11 次( 7 次),在 1978-1999 年拉马德雷暖位相时期发生 0 次( 0 次),在 2000-2030 年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已发生 6 次。 规律表明,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及其边界是全球强震的集中爆发时期。 2000 年进入了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 2000-2035 年是全球强震爆发时期和气候变冷周期。 1952 年、 1957 年(国外数据低于 9 级)、 1960 年、 1964 年 4 场特大地震就发生在 1947-1976 年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前 17 年。 全球气候变暖,不仅使全球平均温度升高,而且使得高温、干旱、寒潮、暴雪、暴雨等极端天气发生的概率增加。不仅如此,一个理论可查事实可见的转化机制是:陆地冰川融化和大洋海平面升高会导致地壳均衡的破坏,引发强震和火山活动频发,深海强震将海底冷水翻到表面,降低气温,吸收温室气体,导致冷周期的到来。这就是地震学家郭增建 2002 年提出的“海震降温说”。控制气候变化的地质活动不仅仅是火山活。 2002 年郭增建提出“深海巨震降温说”:海洋及其周边地区的巨震产生海啸,可使海洋深处冷水迁到海面,使水面降温,冷水吸收较多的二氧化碳,从而使地球降温近 20 年。 20 世纪 80 年代以后的气温上升与人类活动使二氧化碳排放量增加有关,同时这一时期也没有发生巨大的海震。巨震指赤道两侧各 40 °范围内的 Ms8.5 级和大于 Ms8.5 级的海震。郭增建等人指出, 9 级和 9 级以上地震与北半球和我国的气温有很好的相关性。 海洋及其周边巨震,特别是地震引起的海啸,将海底冷水翻到表面,降温效果是明显的,这可以从 2004 年 12 月 26 日 印尼地震海啸后气温的剧烈波动变化中得到验证。 2004 年、 2005 年、 2007 年、苏门答腊三次 Ms8.5 级以上强震和 2009 年 9 月 30 日 南大洋萨摩亚群岛 Ms8 级地震海啸,是 2005 年中国 18 年暖冬终结、 2006 年初低温寒流、 2008 年初中国南方罕见冰雪冻灾、 2010 年初低温暴雪袭击北半球的前兆和成因, 2010 年 2 月 27 日 智利 Ms8.8 级地震和海啸与 2010 年 12 月欧美暴雪低温和英国三百年来的最强寒流的对应性再次验证了这一结论。 20 世纪 4 场最强的特大地震在很短的时间内都发生在环太平洋地震带的沿海地区: 1952 年堪察加半岛地震, 1957 年阿拉斯加阿留申群岛地震, 1960 年智利地震, 1964 年阿拉斯加威廉王子海峡地震,与 50-70 年代低温期以及 1947-1976 年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相对应。 21 世纪最强的特大地震发生在欧亚地震带和环太平洋地震带的沿海地区: 2004 年印尼苏门答腊和 2011 年日本,与全球变暖停滞期和 2000-2030 年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相对应。 笔者认为,冰岛火山喷发导致大量冰川融化,它不仅导致洪水泛滥,而且会进一步破坏冰岛地区的地壳均衡,引发更强烈的地震火山活动,认真调查全球变暖和地震火山频繁发生的相关关系可以预防更大的灾害发生。 一项最新研究成果显示,全球变暖使格陵兰岛冰盖加速融化,从而导致格陵兰岛陆地部分海拔高度上升。相应的海平面上升将导致海洋地壳均衡下降,引发更强烈的地震火山活动。这是目前环太平洋地震带和火山带活动频繁的原因。 全球变暖并不仅仅引发气候问题,由冰川融化和海平面上升导致的地表巨量的物质转移(极冰和海水的转换)会引发强烈的构造运动,地震和火山活动的频繁出现将造成对人类社会的更大伤害。 海平面上升只能威胁沿海地区,特大地震不仅威胁沿海地区,而且深入内陆,其破坏强度远远高于海平面上升。这是全球变暖对世界的最大威胁。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884564.html 参考文献 1. 杨冬红,杨学祥。“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的全球强震和灾害。西北地震学报。 2006 , 28 ( 1 ): 95-96 2. 杨冬红,杨学祥,刘财。 2004 年 12 月 26 日 印尼地震海啸与全球低温。地球物理学进展。 2006 , 21 ( 3 ): 1023-1027 3. 杨冬红,杨德彬,杨学祥。地震和潮汐对气候波动变化的影响。地球物理学报。 2011 , 54 ( 4 ): 926-934. 4. 杨学祥 , 杨冬红 . 全球进入特大地震频发期 . 百科知识 2008.07 上: 8-9. 5. 杨学祥,杨冬红。旱涝周期和海震调温假说的新证据。西北地震学报。 2005 , 27 ( 4 ): 400 , 398 。 6. 杨学祥。威胁世界的海平面上升。《海洋世界》 1990 年 第 5 期 22-23 页。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894605.html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916567.html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916671.html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1083867.html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1089994.html
个人分类: 科技点评|4950 次阅读|1 个评论
专家强烈警告:毁灭性地震降临日本或成必然
杨学祥 2017-12-31 18:02
专家强烈警告:毁灭性地震降临日本或成必然,就在30年内! 2017-12-3021:23:36 来源:网络394 1976年,河北唐山发生7.5级地震,242769人死亡,16.4万人重伤;2008年四川汶川8.0级地震,69227人死亡,374643人受伤。还有2004年印度洋大地震和海啸、2011年日本311大地震、美国旧金山大地震等著名地震,到现在,大家地震的破坏性和恐怖性已经有了非常清楚的认识。令人惊讶的是,近日,日本科学家再度声称,日本在未来30年内将遭遇一场超过8级的超级地震。 根据英国《每日邮报》报道称,日本政府地震调查委员近日的调查报告中指出,日本极有可能在未来30年内遭遇一场大地震的袭击,强度与2011年日本本州东部海域的311大地震相当,那场地震导致超过1.5万人死亡,还导致福岛核电站受损,至今仍是东亚地区悬而未决的祸患。 日本地震研究宣传指挥部宣称,北海道地区有7%到40%的机会遭遇一场超过里氏8.8级地震的侵袭。专家组成员表示,这是他们在13年来首次做出预测修改,并且警告人们需要做好灾难预防工作。据朝日新闻社报道,科学家们也警告称,北海道根室海岸有70%的几率遭遇一场里氏7.8级到8.5级的地震,更北的区域有60%的几率遭遇类似强度的地震。 地震研究委员会主席,东京大学地震学教授NaoshiHirata表示,灾难预防希望能够得到重新评估,因为这样的超级地震一旦来临,灾难可能会非常严重,而人类所能做的只能是在灾难到来时保护好自己。 来源:中国气象爱好者 专家组解释称,日本的这一超级地震威胁来自于日本东北部的海沟内,这条海沟被称为“千岛海沟”,按照他们的推算,千岛海沟内每隔340年到380年周期性出现一次极其强大的毁灭性地震。但是按照估计,海沟内最近的一次发生的超级地震已经是在大约400年前,而新的地震还尚未出现,按照周期,它出现的时日已经越来越近。 事实上,早在11月,《每日邮报》的另一报道中称,地质科学家发表声明:地球表面将迎来9.0级地震,地震可能的发生地之一就是日本,并将造成毁灭性后果。这主要是因为太阳和月球以及地球之间的位置达到了一个微妙的位置,产生的引力作用会使得世界进入一个地震危害的频发时期,而且强度会进一步加大。这将可能导致日本出现9级地震。 由此看来,日本发生超级地震的可能性正在逐渐加大,而如果大地震发生在日本附近的海上,更是有可能导致巨大海啸。 在日本2011年211大地震中,浪高超过10米的海啸对本州东部海岸带去了毁灭性的灾难。大地震+巨型海啸是雪上加霜的灾害组合,它随着特大地震概率的逐渐增加,阴云已经笼罩在日本上空。 来源:中国气象爱好者 http://www.sinmeng.com/html/201712/30/855270.html 日美面临重大自然灾难:国际社会应该调整安全观 已有 1819 次阅读 2013-12-2310:19 日美面临重大自然灾难:国际社会应该调整安全观 杨学祥 中国谚语:"天作孽犹可恕,自作孽不可活"、"多行不义必自毙"; 西方谚语:"上帝欲使其灭亡,必先使其疯狂。" 美国重返亚洲的政策和日本重新武装的冒险主要来自对未来本土面临重大自然灾害的恐惧,日本列岛的沉没和黄石火山的喷发使日美面临生死的考验,海外寻求生存的欲望导致穷兵黩武的扩张政策。 1 .下一次特大地震在哪里:日本还是美国? 我在 2008 年 6 月 1 日 指出,地球是一个扁球体,一处地震变形,为另一处的地震变形提供了条件。这就构成了强震的路线图。表 1 (见网址)的地震从中国开始,又回到中国,这一闭合路线为下一次强震的发生提供了有价值的线索。 青藏高原是世界屋脊,近 30 年冰盖融化显著,自然是地壳均衡最强烈的地区。中国地震后,陆海地壳的负荷在内陆地区得到大致调整,接下来就是在陆海连接处的岛弧发生强震。岛弧强震是全球范围的,遍布东西太平洋和印度洋。这就完成了一个循环。 如果上述规律成立,下一个 8 级以上强震就必定发生在陆海连接处,按路线图,危险性的排列为:日本、印尼、堪察加半岛附近高纬度地区、南北美太平洋沿海地区。其中,日本、俄罗斯和印尼发生强震的风险最大,其后是南北美太平洋沿海地区。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27387.html 事实上,此后发生的 8.5 级以上地震有: 2010 年 2 月 14 日 智利 8.8 级地震; 2011 年 3 月 11 日 日本 9 级地震; 2012 年 4 月 11 日 印尼苏门答腊 8.6 级地震。 南美太平洋沿海(智利)、日本、印尼苏门答腊的大震都应验发生了,只有俄罗斯的堪察加半岛和美国的西海岸还在蠢蠢欲动: 据中国地震台网测定,北京时间 2013-05-2413:44 在鄂霍次克海(在堪察加半岛西部沿海)(北纬 54.9 ,东经 153.3 )发生 8.2 级地震,震源深度 600.0 公里 。 中新社旧金山 8 月 30 日 电当地时间 8 月 30 日上午 ,美国阿拉斯加州阿留申群岛发生 7 级地震,之后再发生数次 4.7 级至 5.4 级余震,美国地质勘查局称未引起海啸。 下一次 8.5 级以上地震在哪里? 如果本规律正确,最大的可能性是在美国和日本,日本将有连续大震发生的可能。俄罗斯为第三位。 http://bbs.sciencenet.cn/blog-2277-751618.html 2 .日本列岛的沉没 我在 2005 年和 2010 年分别指出,警惕下一场自然灾难: 30 年内日本将是自然灾害的受援国。点评强调指出:日本遇到百年来最严重的强震威胁,其应对措施不仅仅在于防灾技术,而且在于友好的国际环境,特别是与亚洲近邻的关系。 日本可能是下一个遭受自然灾害重创的国家。最新研究结果和最近的一系列地震均表明,富士山在休眠 300 年之后即将再度进入活跃期。富士山从 1907 年喷火以后一直平静。 2001 年 5 月日本气象厅宣布,已有减少火山地震活动倾向的富士山在 2001 年的 4 月份再度发生了 123 次低频率地震,虽然没有喷火,但已表现出地壳变动的“异常火山”现象。现在,日本全国上下都在防东海大地震,东海大地震震级在 8 级以上,震中多在富士山坐落的静冈县,周期为 150 年,现在已进入随时可能发生的时期。 在 2005 年中国地球物理学会年会上,一项最新研究表明, 2000-2030 年全球将进入新一轮强震爆发时期,日本强震可能在此期间爆发。 危险时刻正在迫近。 2005 年 1 月 4 日 ,美国国家科学院院长埃尔伯特博士严肃指出:世界上最深的海沟――马里亚那海沟,由于受到亚洲大陆板块的推压和太平洋板块的后退的原因,正在以每年 10 厘米 的速度向东北方向,即太平洋 - 日本列岛一线扩张,日本将遭受灭顶之灾。埃尔伯特博士建议日本政府应该尽快成立“灭顶预警专家小组”,并且在 05 年尽快启动“大灾难应急预案”,更不要对日本民众实行欺瞒政策――日本人民有权利知道自己的未来命运。埃尔伯特博士还建议日本政府向周遍的友好国家――中国、韩国、美国寻求帮助,在大灾难一旦降临的时候,能够将日本的众多的平民百姓迁移到中国等国的领土上,作为“自然灾害难民”,以避免日本的‘整个民族的毁灭’。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365593.html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694731.html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751884.html 2011 年 3 月 11 日 日本 9 级特大地震证实了这一预测。相关研究表明,海岛特大地震有连续发生的记录,日本面临特大地震连续袭击的自然灾难。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749370.html 日本右翼在灾难面前的歇斯底里,在于他们不相信世界和亚洲人民的善良与真诚,这种真诚的付出在印尼地震海啸中得到完美的体现 。美国飓风灾难再次体现了这种新型的国际关系。国际援助不应该仅仅是灾害后的援助,更重要的是灾害前的预测研究与交流,公众防灾意识的提高,提前做好灾害的预防工作。对此,新闻媒体负有更大的责任。 穷兵黩武不是逃避灾难的有效途径,与友邻和睦相处才是应对灾难的最好方法。对此,日本政府及其近邻无疑应有清醒认识。 3 .美国黄石公园超级火山喷发的威胁 继 2004 年年 12 月 26 日那场发生在印度洋海域夺去了近 30 万条生命的海啸及其地震事件之后, 2005 年 8 月 30 日 横扫美国南部的卡特里娜飓风又造成了 500 亿美元的经济损失和异常惨重的人员伤亡。据来自路易斯安那州的参议员维特估计,飓风仅在该州造成的死亡人数就可能超过 1 万人。虽然这个数字还没有得到证实,但可以肯定的是,此次灾难的人员损失在同类事件中将可能是空前的。美国总统布什已经表示,“卡特里娜”飓风灾难堪与“ 9 · 11 ”恐怖袭击相比。卡特里娜飓风中断了人们的生活以及生产活动。墨西哥湾沿岸石油和天然气的生产受到干扰,原本就在不断攀升的油价被进一步推高。飓风还迫使美国一些进出口石油、粮食等商品的重要港口被关闭。美国已经接受国外的灾害援助,世界第一强国在自然灾害面前也显得软弱无力。 黄石国家公园, (YellowstoneNationalPark) 简称黄石公园。是世界第一座国家公园,成立于 1872 年。黄石公园位于美国中西部怀俄明州的西北角,并向西北方向延伸到爱达荷州和蒙大拿州,面积达 7988 平方公里,在 1978 年被列为世界自然遗产。 据科学家分析,黄石地区在过去曾发生过许多次的地震和火山爆发,规模巨大的火山爆发发生过三次。据传闻和一些零散的勘探资料表明,离现在最近的一次爆发所喷发出来的物质覆盖了约 9000 平方公里的区域,厚度达到了惊人的 1500 米 ,从而形成了黄石公园坐落的现在这片海拔超过 2000 米 的熔岩高原。科学家预测,这座位于黄石公园地下的超级火山的喷发间隔约为 60 万年,而一个也许对于人类来说相当不幸的消息是,上面所提到的最近这次爆发可能就发生在约 64 万年之前,换言之,这座超级火山目前或许已经进入了喷发活跃期。 http://news.youth.cn/jsxw/201311/t20131113_4195477.htm 据英国每日邮报报道,美国黄石国家公园地下的超级火山岩浆库比之前科学家预想得更大,对黄石国家公园地震活动性勘测结果显示,岩浆库的体积是之前的 2.5 倍。 岩浆库长 88.5 公里 ,宽 48.2 公里 ,深 14.5 公里 ,这个超级地下火山任何一次喷发都将对整个世界带来灾难。美国犹他州大学鲍勃 - 史密斯 (BobSmith) 教授说:“我们长期以来一直勘测黄石公园地震活动性,并认为地下的岩浆库大于预期,但这项最新发现令人十分震惊。” 64 万年前,当这个地下超级火山喷发时,灰尘云覆盖了整个北美洲,影响着当地的气候。如果这场火山喷发出现在现代,将对整个世界带来毁灭性灾难。 犹他州大学詹姆斯 - 法雷尔 (JamesFarrell) 博士说:“在火山喷发过程中,所有物质都喷射至大气层,最终它们将环绕地球并影响气候。”科学家估计 64 万年前黄石火山喷发规模相当于 1980 年圣海伦斯火山喷发的 2000 倍,黄石国家公园地下形成一个大型岩浆库,覆盖了怀俄明州、蒙大拿州和爱达荷州部分地区,这个岩浆库是通过活火山产生地震活动性记录发现的。测量穿过地面的地震波,科学家能够绘制出岩浆路径,地震波缓慢地穿过炽热和部分熔化物质,便于我们进一步勘测地下状况。 研究小组的最新研究报告发表在日前在旧金山召开的美国地球物理联盟会议上,同时发现岩浆库最远抵达黄石公园东北部,远超出之前预期。人们无法确定这个活跃火山何时再次喷发,史密斯教授称,这项研究并不意味着黄石公园是非常危险的地点。但是专家预测黄石火山每 70 万年喷发一次,“不久”或将再次喷发,这一预测基于该火山历史上发生的三次喷发时间,分别是 210 万年前、 130 万年前和 64 万年前。 http://tech.hexun.com/2013-12-14/160591599.html 4 .重大自然灾难是人类的共同敌人 2004 年 12 月 26 日 印尼地震海啸后,全球低温冻害和暴雪灾害频繁发生。郭增建的“深海巨震降温说”是一种合理的解释:海洋及其周边地区的强震产生海啸,可使海洋深处冷水迁到海面,使水面降温,冷水吸收较多的二氧化碳,从而使地球降温近 20 年。 20 世纪 80 年代以后的气温上升与人类活动使二氧化碳排放量增加有关,同时这一时期也没有发生巨大的深海地震。巨震指赤道两侧南北纬各 40 度范围内的 8.5 级和大于 8.5 级的深海地震。 “拉马德雷”是一种高空气压流,分别以“暖位相”和“冷位相”两种形式交替在太平洋上空出现,每种现象持续 20 年至 30 年。近 100 多年来,“拉马德雷”已出现了两个完整的周期。第一周期的“冷位相”发生于 1890 年至 1924 年,而 1925 年至 1946 年为“暖位相”;第二周期的“冷位相”出现于 1947 年至 1976 年, 1977 年至 90 年代后期为“暖位相”。当“拉马德雷”现象以“暖位相”形式出现时,北美大陆附近海面的水温就会异常升高,而北太平洋洋面温度却异常下降。与此同时,太平洋高空气流由美洲和亚洲两大陆向太平洋中央移动,低空气流正好相反,使中太平洋海面升高。当“拉马德雷”以“冷位相”形式出现时,情况正好相反。中太平洋海面反复升降导致地壳跷跷板运动,引发强烈的地震活动。 20 世纪以来,全球大于 8.5 级以上地震在 1900-1924 年“拉马德雷”“冷位相”发生 4 次,在 1925-1946 年“拉马德雷”“暖位相”发生 1 次,在 1947-1976 年“拉马德雷”“冷位相”发生 7 次,在 1977-1999 年“拉马德雷”“暖位相”没有发生,在 2000-2012 年“拉马德雷”“冷位相”发生 6 次。规律表明,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是全球强震的集中爆发时期。 2000 年进入了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 2000-2030 年是全球强震爆发时期。 2004-2018 年是特大地震集中爆发时期。 历史记录显示, 1906 年 1 月 31 日 在哥伦比亚发生 Ms8.6 级强震,引起的海啸造成 500-1500 死亡。 1960 年 5 月 22 日 在智利发生 Ms8.9 级地震,引起的海啸造成 1061 死亡。 2004 年 12 月 26 日 在印度尼西亚发生 Ms8.7 级地震,引起海啸造成近 300000 死亡。这三次全球著名的地震海啸都发生在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 最新评论认为,突如其来的灾难发人深思,但灾难的严重程度,似乎还提醒人们应有更深层的思考:人类最重要的敌人仍是自然威胁。因此,国际社会无疑应该调整安全观,认清真正的威胁来自何方。此次飓风事件,目前已有包括中国、俄罗斯、欧盟、美洲国家组织在内的 20 多个国家、地区和组织表示愿意向美国提供援助。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前段时间因竞购美国尤尼科公司被美国国会视为“威胁”的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也宣布提供 160 万美元的援助。谁是真正的敌人,谁是真正的朋友,再次明确显露出来。事实上,在诸如恐怖威胁、飓风袭击这样的灾难面前,任何战争的防御体系,都不过是徒有虚名的“马奇诺防线”。对此,我们无疑应有清醒认识。 下一次特大地震无论发生在日本还是美国,都将是严重自然灾难的开始,我们处于 30 年拉马德雷冷位相灾害链时期,只有认清形势才能采取最有效的对策。 重大自然灾难是人类的共同敌人。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752117.html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1092270.html
个人分类: 科技点评|2907 次阅读|0 个评论
印尼东部海域发生6.6级地震:关注10月25-28日潮汐组合
杨学祥 2017-10-25 18:22
印尼东部海域发生6 . 6级地震:关注 10 月 25-28 日潮汐组合 杨学祥 印尼东部海域发生6.6级地震 2017-10-2420:34:15 来源: 新华网 .   新华社雅加达10月24日电(郑世波)印度尼西亚东部东努沙登加拉省附近海域24日发生6.6级地震,目前尚无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的报告。   据印尼气象、气候和地球物理局网站消息,地震发生于当地时间18时47分,震中位于东努沙登加拉省东弗洛勒斯县东北106公里处海域,震源深度为569公里。印尼地震监测部门未就本次地震发布海啸预警。   另外,美国地质勘探局测得本次地震的震级为6.7级,震源深度为549公里。   印尼地处环太平洋地震带,每年发生大小地震数千次。2004年12月,印尼苏门答腊岛附近海域发生强烈地震并引发印度洋海啸,造成重大人员伤亡。 http://news.xinhuanet.com/2017-10/24/c_1121850849.htm 震级 (M) 发震时刻 (UTC+8) 纬度 ( ° ) 经度 ( ° ) 深度 ( 千米 ) 参考位置 2.22017-10-2423:17:4444.0587.746 新疆乌鲁木齐市米东区(有感) 3.82017-10-2420:54:1038.4374.15133 塔吉克斯坦 6.72017-10-2418:47:46-7.21123.07570 班达海 5.92017-10-2316:32:34-52.4016.8910 非洲西南海域 2.92017-10-2121:58:1130.07102.996 四川雅安市雨城区 3.32017-10-2117:57:2035.6277.6823 新疆喀什地区叶城县 3.22017-10-2000:13:2943.5284.426 新疆伊犁州尼勒克县 2.62017-10-1915:50:3442.00124.5710 辽宁抚顺市清原县 3.02017-10-1909:15:4435.95111.545 山西临汾市襄汾县 2.92017-10-1900:45:1132.67105.429 四川广元市青川县 6.32017-10-1820:00:56-20.50-173.6510 汤加群岛 3.92017-10-1804:16:0533.0491.775 青海海西州唐古拉地区 3.32017-10-1802:54:2028.33102.8318 四川凉山州昭觉县 3.42017-10-1703:45:0834.67101.8810 青海黄南州河南县 3.92017-10-1621:03:0540.4177.127 新疆克孜勒苏州阿图什市 3.42017-10-1518:21:0136.25102.2110 青海海东市乐都区 3.82017-10-1508:57:5438.6076.1310 新疆克孜勒苏州阿克陶县 3.22017-10-1507:03:2444.5980.206 哈萨克斯坦 2.42017-10-1504:57:1139.64118.2310 河北唐山市路北区 3.32017-10-1420:16:5438.6076.1410 新疆克孜勒苏州阿克陶县 3.22017-10-1411:02:1433.22103.8012 四川阿坝州九寨沟县 3.02017-10-1323:17:0542.2083.528 新疆阿克苏地区库车县 3.62017-10-1304:03:5032.51105.5216 四川广元市青川县 3.32017-10-1302:34:1125.1897.917 云南德宏州盈江县 4.52017-10-1215:52:2531.9694.987 西藏昌都市丁青县 3.12017-10-1123:53:4033.6289.987 青海海西州唐古拉地区 6.72017-10-1102:53:31-54.198.2820 南极洲布韦岛地区 6.32017-10-1014:32:19-18.58-69.6490 智利北部 3.12017-10-1001:04:4328.9694.936 西藏林芝市墨脱县 3.02017-10-1000:16:0547.3182.318 哈萨克斯坦 4.02017-10-0907:29:5222.49121.347 台湾台东县海域 6.52017-10-0906:34:3452.38176.80130 阿留申群岛 6.02017-10-0904:48:58-61.71154.5310 巴勒尼群岛地区 2.02017-10-0723:54:3643.7287.9928 新疆乌鲁木齐市达坂城区 ( 有感) 2.82017-10-0711:46:5139.06106.7711 宁夏石嘴山市平罗县 4.02017-10-0618:25:3433.23103.8020 四川阿坝州九寨沟县 6.12017-10-0615:59:3337.50144.0010 日本本州东岸远海 3.22017-10-0612:27:5239.5273.218 吉尔吉斯斯坦 2.92017-10-0510:42:4326.17100.589 云南丽江市永胜县 2.52017-10-0507:48:0429.40105.5311 重庆荣昌区(有感) 3.32017-10-0503:18:1133.29103.7817 四川阿坝州九寨沟县 4.12017-10-0319:17:4623.14106.178 广西百色市靖西市 3.72017-10-0120:18:1128.5096.427 西藏林芝市察隅县 3.02017-09-3020:12:2440.5292.186 新疆巴音郭楞州若羌县 5.42017-09-3014:14:3732.27105.0013 四川广元市青川县 http://news.ceic.ac.cn/index.html?time=1508870140 2017 年 10 月潮汐组合:不利于厄尔尼诺的发展 已有 791 次阅读 2017-8-1115:21 2017 年 10 月潮汐组合:不利于厄尔尼诺的发展 杨学祥,杨冬红 2017 年 1 月、 3-7 月 11-12 月为强潮汐时期, 2017 年 2 月、 8-10 月为弱潮汐时期。 2017 年 10 月是弱潮汐时期第三个月,潮汐组合类型不利于厄尔尼诺的发展。 实际上,每年 4 月 9 日 - 7 月 28 日 及 11 月 18 日 - 1 月 23 日 为地球自转加速阶段; 1 月 25- 4 月 7 日 及 7 月 30 日 - 11 月 6 日 为地球自转减速阶段 。快慢时段的昼夜时间(日长)长短的差别不超过几千分之几秒,但是这种变化可以影响到气象事件,与计算值量级完全相符。 每年地球自转加速阶段,有利于厄尔尼诺的形成,不利于拉尼娜的发展。地球自转减速阶段,不利于厄尔尼诺的形成,有利于拉尼娜的发展。 潮汐组合 A : 10 月 5 日 为月亮赤纬角最小值南纬 0.0003 度, 10 月 6 日 为日月大潮,两者强叠加,潮汐强度大,地球扁率变大,自转变慢,有利于拉尼娜发展(强),潮汐使两极空气向赤道流动,可激发地震火山活动和冷空气活动(强)。 潮汐组合 B : 10 月 12 日 为月亮赤纬角最大值北纬 19.3641 度, 10 月 12 日 为日月小潮, 10 月 9 日 为月亮近地潮,两者强叠加,三者弱叠加,潮汐强度较大,地球扁率变小,地球自转变快,有利于厄尔尼诺发展(较强),潮汐使赤道空气向两极流动,可激发地震火山活动和暖空气活动,有利于低层偏南风的发展,带来较多水汽,造成部分地方出现大雾天气(较强)。 潮汐组合 C : 10 月 18 日 为月亮赤纬角最小值南纬 0.0002 度, 10 月 20 日 为日月大潮,两者强叠加,潮汐强度大,地球扁率变大,自转变慢,有利于拉尼娜发展(强),潮汐使两极空气向赤道流动,可激发地震火山活动和冷空气活动(强)。 潮汐组合 D : 10 月 26 日 为月亮赤纬角最大值南纬 19.4423 度, 10 月 28 日 为日月小潮, 10 月 25 日 为月亮远地潮,三者强叠加,潮汐强度最小,地球扁率变小,地球自转变快,有利于厄尔尼诺发展(弱),潮汐使赤道空气向两极流动,可激发地震火山活动和暖空气活动,有利于低层偏南风的发展,带来较多水汽,造成部分地方出现大雾天气(弱)。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1070643.html 亚洲进入特大地震爆发时期:关注印度洋和太平洋海平面上升 已有 1577 次阅读 2016-6-1310:25 亚洲进入特大地震爆发时期:关注印度洋和太平洋海平面上升 杨学祥,杨冬红 摘要:从表 1-3 中可以看到,全球 8.5 级以上地震第一个统计特征是,地震的发生地点具有明显的洲际差别:只发生在美洲和亚洲。美洲、亚洲与欧洲、非洲、澳洲的最大差别是具有高耸的山脉和广袤的山地冰川。 我们在 2011 年建立了地震和气候相互影响的地球物理模型,地震火山活动和气候的相互影响具有普遍意义。气象学家忽视了一个明显的事实:全球变暖的最大危害是,与强烈的地震火山活动互动,引发气象 - 地质超级灾害链。 全球变暖对人类的威胁,不仅在于冰川融化造成的海平面上升,而且在于地表巨量的物质转移所产生的地壳均衡运动。气象灾害和地质灾害相互影响,构成气象 - 地质超级灾害链。 在 1890-1924 年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全球 8.5 级以上地震发生 4 次,亚洲和美洲各发生 2 次。 在 1947-1976 年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全球 8.5 级以上地震发生 7 次,亚洲发生 3 次,美洲发生 4 次。 在 2000-2016 年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全球 8.5 级以上地震发生 6 次,亚洲发生 5 次,美洲发生 1 次。 趋势对比表明,亚洲进入特大地震集中爆发时期。美国地震的可能性也不能忽视。 关键词:特大地震活跃期;拉马德雷冷位相;冰川消长;海平面升降;地壳均衡 全球 8.5 级以上地震的三大统计特征 全球 8.5 级以上地震第一个统计特征是,地震的发生地点具有明显的洲际差别:只发生在美洲和亚洲(见表 1 )。美洲、亚洲与欧洲、非洲、澳洲的最大差别是具有高耸的山脉和广袤的山地冰川。 全球 8.5 级以上地震第二个统计特征是,全球 8.5 级以上地震的发生时间和频率具有明显的波动性,其规律就是集中发生在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这为我们预防地震和预测地震提供了极为重要的理论根据。这也否定了特大地震发生的随机特性,表明特大地震具有明显的周期性(见表 1-2 )。 全球 8.5 级以上地震第三个统计特征是,海岛的 9 级地震发生后, 8.5 级以上地震连续发生,这对日本地震有参考意义。 2004 、 2005 、 2007 、 2012 年的 4 年中,印尼苏门答腊岛发生了 4 次 8.5 级以上地震;阿拉斯加半岛在 1957 、 1964 、 1965 年也发生了 3 次强震(见表 1 )。日本的后续地震不得不防。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2277do=blogid=539829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607387.html http://blog.gmw.cn/u/466/archives/2005/8795.html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365593.html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694731.html 气候变化引发的冰川的消长导致海平面的升降和相应的陆海地壳方向相反的地壳均衡运动,从而形成地震火山活动最强烈的环太平洋地震火山带、欧亚地震带、海洋中脊地震带,强烈地震发生在全球变暖之后的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 表 11890-2012 年全球 8.5 级以上地震(按时间排列) 序号 地震时间 地震地点 震级 拉马德雷 洲籍 1 1896-06-15 日本 8.5 冷位相 亚洲 2 1906-01-31 厄瓜多尔 8.8 冷位相 南美洲 3 1922-11-11 智利 8.5 冷位相 南美洲 4 1923-02-03 俄罗斯堪察加半岛 8.5 冷位相 亚洲 5 1938-02-01 印尼班大海 8.5 暖位相 亚洲 6 1950-08-15 中国西藏 8.6 冷位相 亚洲 7 1952-11-04 俄罗斯堪察加半岛 9.0 冷位相 亚洲 8 1957-03-09 阿拉斯加 8.6 冷位相 北美洲 9 1960-05-22 智利 9.5 冷位相 南美洲 10 1963-10-13 俄罗斯库页岛 8.5 冷位相 亚洲 11 1964-03-27 阿拉斯加威廉王子湾 9.2 冷位相 北美洲 12 1965-02-04 阿拉斯加 8.7 冷位相 北美洲 13 2004-12-26 印尼苏门答腊 9.1 冷位相 亚洲 14 2005-03-28 印尼苏门答腊 8.6 冷位相 亚洲 15 2007-09-12 印尼苏门答腊 8.5 冷位相 亚洲 16 2010-02-27 智利 8.8 冷位相 南美洲 17 2011-03-11 日本 9.0 冷位相 亚洲 18 2012-04-11 印尼苏门答腊 8.6 冷位相 亚洲 https://en.wikipedia.org/wiki/Lists_of_earthquakes 表 21890 年以来特大地震活跃期和拉马德雷( PDO )冷位相对应关系 年代 8.5 级以上地震次数 9 级以上 地震次数 PDO 时间位相 气候冷暖 地震 全球 亚洲 1890-1924 6 ( 4 ) 2 0 1890-1924 冷 低温期 活跃期 1925-1945 1 ( 1 ) 1 0 1925-1946 暖 温暖期 1946-1977 11 ( 7 ) 3 4 1957-1976 冷 低温期 活跃期 1978-1999 0 ( 0 ) 0 0 1977-1999 暖 温暖期 2000-2012 6 ( 6 ) 5 2 2000-2030 冷 低温期? 活跃期 注 : 特大地震为 Ms8.5 级以上强震,括号内为国外数据,?表示预测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970569.html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970946.html 气候变化导致的冰川消长、海平面升降和地壳均衡是强震集中发生的原因 强震与全球气候变化关系的地球物理解释是:全球变暖导致的海平面上升,破坏了地壳的重力均衡,引起加载的海洋地壳均衡下沉,由此而引发的深海强震和海啸又将迫使深海冷水上翻到海洋表面,从而将会引发全球变冷。这就是大自然的自调节作用。全球气候变化的周期有 50-60 年拉马德雷周期, 200 年太阳黑子超长极小期, 1800 年潮汐长周期,以及 2 、 4 、 10 万年冰期周期。 在 10 万年的冰期中,全球变暖导致的海平面上升,破坏了地壳的重力均衡,引起加载的海洋地壳均衡下沉(如同轮船加载,吃水线加深一样),由此而引发的深海强震和海啸又将迫使深海冷水上翻到海洋表面,从而将会引发全球变冷;全球变冷导致海洋 100-200m 海水层变为两极 2000m 厚的冰盖,将地壳压扁,形成赤道圈最大的径向张裂,喷出岩浆,形成海洋锅炉效应,导致全球变暖。这就是大自然的自调节作用,它增强了天文冰期理论的可靠性。 根据地质学的地壳均衡理论(单位均衡面上的物质柱体质量相等),大陆冰盖融化,负载减少,大陆地壳要均衡上升;海平面上升,负载增大,海洋地壳要均衡下降。斯堪的纳维亚半岛在 1 万年前有 2000 米 厚的冰盖融化,已经均衡上升了 500 米 ,并将继续上升 200 米 。同样,全球平均海平面上升了 130 米 ,洋壳均衡下降了 43 米 (地壳与水的密度比大约为 3 : 1 )。所以,斯堪的纳维亚半岛并没有因为海平面上升而被淹没。对于没有冰盖的大陆,海平面的实际上升仅 87 米 ,减少了三分之一。洋壳下降挤压下方岩浆流向大陆地壳底部,使沿海大陆均衡上升。由于地球表面是球面,洋壳下降,球面半径缩小,洋壳将插入到大陆地壳之下,使大陆边缘受到挤压和抬升。 气候变化导致的冰川期与温暖期交替,形成地表巨量海水(大约 100 -200 米 深海水层变化)在两极冰盖、大陆冰川和大洋海盆之间往返转移,相应的地壳均衡运动迫使地下软流层发生反向流动,推动地壳运动,达到地壳重力均衡。在地球的球面上,地壳均衡不仅能产生地壳的垂直运动,而且能产生地壳水平运动 。 气候变化导致的冰川期与温暖期交替,形成地表巨量海水(大约 100 -200 米 深海水层变化)在两极冰盖、大陆冰川和大洋海盆之间往返转移,相应的地壳均衡运动迫使地下软流层发生反向流动,推动地壳运动,达到地壳重力均衡。在地球的球面上,地壳均衡不仅能产生地壳的垂直运动,而且能产生地壳水平运动 。 由图 1 中可以看到,两极生成的巨厚冰盖可以压裂地壳,形成两极地壳下沉和赤道地区的最大张裂;冰盖消失后,形成两极地壳的上升和赤道地区的挤压。相同的圆心角在不同半径的球面所对应的弧长是不同的,由于海水增加,海洋地壳 AB 弧下降到 CD 弧时,圆心角变大,只能发生两种结果: 其一、大洋地壳 AB 弧的多余部分插入大陆地壳之下,形成俯冲消减带,是地震频发的地区,其类型为环太平洋俯冲消减带和地震火山带。 其二、大洋地壳 AB 弧的多余部分象楔一样劈开大陆,推动大陆向两边分离,由 AB 弧扩张到 AE 弧,其类型为大西洋两岸的快速扩张。 其三、反之,当海洋地壳 CD 弧上升到 AB 弧时,由于弧长增大,其增大部分 BE 弧就是海底扩张产生的新洋壳。 印尼东部海域发生6 . 6级地震:关注 10 月 25-28 日潮汐组合 杨学祥 印尼东部海域发生6.6级地震 2017-10-2420:34:15 来源: 新华网 .   新华社雅加达10月24日电(郑世波)印度尼西亚东部东努沙登加拉省附近海域24日发生6.6级地震,目前尚无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的报告。   据印尼气象、气候和地球物理局网站消息,地震发生于当地时间18时47分,震中位于东努沙登加拉省东弗洛勒斯县东北106公里处海域,震源深度为569公里。印尼地震监测部门未就本次地震发布海啸预警。   另外,美国地质勘探局测得本次地震的震级为6.7级,震源深度为549公里。   印尼地处环太平洋地震带,每年发生大小地震数千次。2004年12月,印尼苏门答腊岛附近海域发生强烈地震并引发印度洋海啸,造成重大人员伤亡。 http://news.xinhuanet.com/2017-10/24/c_1121850849.htm 震级 (M) 发震时刻 (UTC+8) 纬度 ( ° ) 经度 ( ° ) 深度 ( 千米 ) 参考位置 2.22017-10-2423:17:4444.0587.746 新疆乌鲁木齐市米东区(有感) 3.82017-10-2420:54:1038.4374.15133 塔吉克斯坦 6.72017-10-2418:47:46-7.21123.07570 班达海 5.92017-10-2316:32:34-52.4016.8910 非洲西南海域 2.92017-10-2121:58:1130.07102.996 四川雅安市雨城区 3.32017-10-2117:57:2035.6277.6823 新疆喀什地区叶城县 3.22017-10-2000:13:2943.5284.426 新疆伊犁州尼勒克县 2.62017-10-1915:50:3442.00124.5710 辽宁抚顺市清原县 3.02017-10-1909:15:4435.95111.545 山西临汾市襄汾县 2.92017-10-1900:45:1132.67105.429 四川广元市青川县 6.32017-10-1820:00:56-20.50-173.6510 汤加群岛 3.92017-10-1804:16:0533.0491.775 青海海西州唐古拉地区 3.32017-10-1802:54:2028.33102.8318 四川凉山州昭觉县 3.42017-10-1703:45:0834.67101.8810 青海黄南州河南县 3.92017-10-1621:03:0540.4177.127 新疆克孜勒苏州阿图什市 3.42017-10-1518:21:0136.25102.2110 青海海东市乐都区 3.82017-10-1508:57:5438.6076.1310 新疆克孜勒苏州阿克陶县 3.22017-10-1507:03:2444.5980.206 哈萨克斯坦 2.42017-10-1504:57:1139.64118.2310 河北唐山市路北区 3.32017-10-1420:16:5438.6076.1410 新疆克孜勒苏州阿克陶县 3.22017-10-1411:02:1433.22103.8012 四川阿坝州九寨沟县 3.02017-10-1323:17:0542.2083.528 新疆阿克苏地区库车县 3.62017-10-1304:03:5032.51105.5216 四川广元市青川县 3.32017-10-1302:34:1125.1897.917 云南德宏州盈江县 4.52017-10-1215:52:2531.9694.987 西藏昌都市丁青县 3.12017-10-1123:53:4033.6289.987 青海海西州唐古拉地区 6.72017-10-1102:53:31-54.198.2820 南极洲布韦岛地区 6.32017-10-1014:32:19-18.58-69.6490 智利北部 3.12017-10-1001:04:4328.9694.936 西藏林芝市墨脱县 3.02017-10-1000:16:0547.3182.318 哈萨克斯坦 4.02017-10-0907:29:5222.49121.347 台湾台东县海域 6.52017-10-0906:34:3452.38176.80130 阿留申群岛 6.02017-10-0904:48:58-61.71154.5310 巴勒尼群岛地区 2.02017-10-0723:54:3643.7287.9928 新疆乌鲁木齐市达坂城区 ( 有感) 2.82017-10-0711:46:5139.06106.7711 宁夏石嘴山市平罗县 4.02017-10-0618:25:3433.23103.8020 四川阿坝州九寨沟县 6.12017-10-0615:59:3337.50144.0010 日本本州东岸远海 3.22017-10-0612:27:5239.5273.218 吉尔吉斯斯坦 2.92017-10-0510:42:4326.17100.589 云南丽江市永胜县 2.52017-10-0507:48:0429.40105.5311 重庆荣昌区(有感) 3.32017-10-0503:18:1133.29103.7817 四川阿坝州九寨沟县 4.12017-10-0319:17:4623.14106.178 广西百色市靖西市 3.72017-10-0120:18:1128.5096.427 西藏林芝市察隅县 3.02017-09-3020:12:2440.5292.186 新疆巴音郭楞州若羌县 5.42017-09-3014:14:3732.27105.0013 四川广元市青川县 http://news.ceic.ac.cn/index.html?time=1508870140 2017 年 10 月潮汐组合:不利于厄尔尼诺的发展 已有 791 次阅读 2017-8-1115:21 2017 年 10 月潮汐组合:不利于厄尔尼诺的发展 杨学祥,杨冬红 2017 年 1 月、 3-7 月 11-12 月为强潮汐时期, 2017 年 2 月、 8-10 月为弱潮汐时期。 2017 年 10 月是弱潮汐时期第三个月,潮汐组合类型不利于厄尔尼诺的发展。 实际上,每年 4 月 9 日 - 7 月 28 日 及 11 月 18 日 - 1 月 23 日 为地球自转加速阶段; 1 月 25- 4 月 7 日 及 7 月 30 日 - 11 月 6 日 为地球自转减速阶段 。快慢时段的昼夜时间(日长)长短的差别不超过几千分之几秒,但是这种变化可以影响到气象事件,与计算值量级完全相符。 每年地球自转加速阶段,有利于厄尔尼诺的形成,不利于拉尼娜的发展。地球自转减速阶段,不利于厄尔尼诺的形成,有利于拉尼娜的发展。 潮汐组合 A : 10 月 5 日 为月亮赤纬角最小值南纬 0.0003 度, 10 月 6 日 为日月大潮,两者强叠加,潮汐强度大,地球扁率变大,自转变慢,有利于拉尼娜发展(强),潮汐使两极空气向赤道流动,可激发地震火山活动和冷空气活动(强)。 潮汐组合 B : 10 月 12 日 为月亮赤纬角最大值北纬 19.3641 度, 10 月 12 日 为日月小潮, 10 月 9 日 为月亮近地潮,两者强叠加,三者弱叠加,潮汐强度较大,地球扁率变小,地球自转变快,有利于厄尔尼诺发展(较强),潮汐使赤道空气向两极流动,可激发地震火山活动和暖空气活动,有利于低层偏南风的发展,带来较多水汽,造成部分地方出现大雾天气(较强)。 潮汐组合 C : 10 月 18 日 为月亮赤纬角最小值南纬 0.0002 度, 10 月 20 日 为日月大潮,两者强叠加,潮汐强度大,地球扁率变大,自转变慢,有利于拉尼娜发展(强),潮汐使两极空气向赤道流动,可激发地震火山活动和冷空气活动(强)。 潮汐组合 D : 10 月 26 日 为月亮赤纬角最大值南纬 19.4423 度, 10 月 28 日 为日月小潮, 10 月 25 日 为月亮远地潮,三者强叠加,潮汐强度最小,地球扁率变小,地球自转变快,有利于厄尔尼诺发展(弱),潮汐使赤道空气向两极流动,可激发地震火山活动和暖空气活动,有利于低层偏南风的发展,带来较多水汽,造成部分地方出现大雾天气(弱)。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1070643.html 亚洲进入特大地震爆发时期:关注印度洋和太平洋海平面上升 已有 1577 次阅读 2016-6-1310:25 亚洲进入特大地震爆发时期:关注印度洋和太平洋海平面上升 杨学祥,杨冬红 摘要:从表 1-3 中可以看到,全球 8.5 级以上地震第一个统计特征是,地震的发生地点具有明显的洲际差别:只发生在美洲和亚洲。美洲、亚洲与欧洲、非洲、澳洲的最大差别是具有高耸的山脉和广袤的山地冰川。 我们在 2011 年建立了地震和气候相互影响的地球物理模型,地震火山活动和气候的相互影响具有普遍意义。气象学家忽视了一个明显的事实:全球变暖的最大危害是,与强烈的地震火山活动互动,引发气象 - 地质超级灾害链。 全球变暖对人类的威胁,不仅在于冰川融化造成的海平面上升,而且在于地表巨量的物质转移所产生的地壳均衡运动。气象灾害和地质灾害相互影响,构成气象 - 地质超级灾害链。 在 1890-1924 年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全球 8.5 级以上地震发生 4 次,亚洲和美洲各发生 2 次。 在 1947-1976 年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全球 8.5 级以上地震发生 7 次,亚洲发生 3 次,美洲发生 4 次。 在 2000-2016 年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全球 8.5 级以上地震发生 6 次,亚洲发生 5 次,美洲发生 1 次。 趋势对比表明,亚洲进入特大地震集中爆发时期。美国地震的可能性也不能忽视。 关键词:特大地震活跃期;拉马德雷冷位相;冰川消长;海平面升降;地壳均衡 全球 8.5 级以上地震的三大统计特征 全球 8.5 级以上地震第一个统计特征是,地震的发生地点具有明显的洲际差别:只发生在美洲和亚洲(见表 1 )。美洲、亚洲与欧洲、非洲、澳洲的最大差别是具有高耸的山脉和广袤的山地冰川。 全球 8.5 级以上地震第二个统计特征是,全球 8.5 级以上地震的发生时间和频率具有明显的波动性,其规律就是集中发生在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这为我们预防地震和预测地震提供了极为重要的理论根据。这也否定了特大地震发生的随机特性,表明特大地震具有明显的周期性(见表 1-2 )。 全球 8.5 级以上地震第三个统计特征是,海岛的 9 级地震发生后, 8.5 级以上地震连续发生,这对日本地震有参考意义。 2004 、 2005 、 2007 、 2012 年的 4 年中,印尼苏门答腊岛发生了 4 次 8.5 级以上地震;阿拉斯加半岛在 1957 、 1964 、 1965 年也发生了 3 次强震(见表 1 )。日本的后续地震不得不防。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2277do=blogid=539829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607387.html http://blog.gmw.cn/u/466/archives/2005/8795.html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365593.html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694731.html 气候变化引发的冰川的消长导致海平面的升降和相应的陆海地壳方向相反的地壳均衡运动,从而形成地震火山活动最强烈的环太平洋地震火山带、欧亚地震带、海洋中脊地震带,强烈地震发生在全球变暖之后的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 表 11890-2012 年全球 8.5 级以上地震(按时间排列) 序号 地震时间 地震地点 震级 拉马德雷 洲籍 1 1896-06-15 日本 8.5 冷位相 亚洲 2 1906-01-31 厄瓜多尔 8.8 冷位相 南美洲 3 1922-11-11 智利 8.5 冷位相 南美洲 4 1923-02-03 俄罗斯堪察加半岛 8.5 冷位相 亚洲 5 1938-02-01 印尼班大海 8.5 暖位相 亚洲 6 1950-08-15 中国西藏 8.6 冷位相 亚洲 7 1952-11-04 俄罗斯堪察加半岛 9.0 冷位相 亚洲 8 1957-03-09 阿拉斯加 8.6 冷位相 北美洲 9 1960-05-22 智利 9.5 冷位相 南美洲 10 1963-10-13 俄罗斯库页岛 8.5 冷位相 亚洲 11 1964-03-27 阿拉斯加威廉王子湾 9.2 冷位相 北美洲 12 1965-02-04 阿拉斯加 8.7 冷位相 北美洲 13 2004-12-26 印尼苏门答腊 9.1 冷位相 亚洲 14 2005-03-28 印尼苏门答腊 8.6 冷位相 亚洲 15 2007-09-12 印尼苏门答腊 8.5 冷位相 亚洲 16 2010-02-27 智利 8.8 冷位相 南美洲 17 2011-03-11 日本 9.0 冷位相 亚洲 18 2012-04-11 印尼苏门答腊 8.6 冷位相 亚洲 https://en.wikipedia.org/wiki/Lists_of_earthquakes 表 21890 年以来特大地震活跃期和拉马德雷( PDO )冷位相对应关系 年代 8.5 级以上地震次数 9 级以上 地震次数 PDO 时间位相 气候冷暖 地震 全球 亚洲 1890-1924 6 ( 4 ) 2 0 1890-1924 冷 低温期 活跃期 1925-1945 1 ( 1 ) 1 0 1925-1946 暖 温暖期 1946-1977 11 ( 7 ) 3 4 1957-1976 冷 低温期 活跃期 1978-1999 0 ( 0 ) 0 0 1977-1999 暖 温暖期 2000-2012 6 ( 6 ) 5 2 2000-2030 冷 低温期? 活跃期 注 : 特大地震为 Ms8.5 级以上强震,括号内为国外数据,?表示预测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970569.html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970946.html 气候变化导致的冰川消长、海平面升降和地壳均衡是强震集中发生的原因 强震与全球气候变化关系的地球物理解释是:全球变暖导致的海平面上升,破坏了地壳的重力均衡,引起加载的海洋地壳均衡下沉,由此而引发的深海强震和海啸又将迫使深海冷水上翻到海洋表面,从而将会引发全球变冷。这就是大自然的自调节作用。全球气候变化的周期有 50-60 年拉马德雷周期, 200 年太阳黑子超长极小期, 1800 年潮汐长周期,以及 2 、 4 、 10 万年冰期周期。 在 10 万年的冰期中,全球变暖导致的海平面上升,破坏了地壳的重力均衡,引起加载的海洋地壳均衡下沉(如同轮船加载,吃水线加深一样),由此而引发的深海强震和海啸又将迫使深海冷水上翻到海洋表面,从而将会引发全球变冷;全球变冷导致海洋 100-200m 海水层变为两极 2000m 厚的冰盖,将地壳压扁,形成赤道圈最大的径向张裂,喷出岩浆,形成海洋锅炉效应,导致全球变暖。这就是大自然的自调节作用,它增强了天文冰期理论的可靠性。 根据地质学的地壳均衡理论(单位均衡面上的物质柱体质量相等),大陆冰盖融化,负载减少,大陆地壳要均衡上升;海平面上升,负载增大,海洋地壳要均衡下降。斯堪的纳维亚半岛在 1 万年前有 2000 米 厚的冰盖融化,已经均衡上升了 500 米 ,并将继续上升 200 米 。同样,全球平均海平面上升了 130 米 ,洋壳均衡下降了 43 米 (地壳与水的密度比大约为 3 : 1 )。所以,斯堪的纳维亚半岛并没有因为海平面上升而被淹没。对于没有冰盖的大陆,海平面的实际上升仅 87 米 ,减少了三分之一。洋壳下降挤压下方岩浆流向大陆地壳底部,使沿海大陆均衡上升。由于地球表面是球面,洋壳下降,球面半径缩小,洋壳将插入到大陆地壳之下,使大陆边缘受到挤压和抬升。 气候变化导致的冰川期与温暖期交替,形成地表巨量海水(大约 100 -200 米 深海水层变化)在两极冰盖、大陆冰川和大洋海盆之间往返转移,相应的地壳均衡运动迫使地下软流层发生反向流动,推动地壳运动,达到地壳重力均衡。在地球的球面上,地壳均衡不仅能产生地壳的垂直运动,而且能产生地壳水平运动 。 气候变化导致的冰川期与温暖期交替,形成地表巨量海水(大约 100 -200 米 深海水层变化)在两极冰盖、大陆冰川和大洋海盆之间往返转移,相应的地壳均衡运动迫使地下软流层发生反向流动,推动地壳运动,达到地壳重力均衡。在地球的球面上,地壳均衡不仅能产生地壳的垂直运动,而且能产生地壳水平运动 。 由图 1 中可以看到,两极生成的巨厚冰盖可以压裂地壳,形成两极地壳下沉和赤道地区的最大张裂;冰盖消失后,形成两极地壳的上升和赤道地区的挤压。相同的圆心角在不同半径的球面所对应的弧长是不同的,由于海水增加,海洋地壳 AB 弧下降到 CD 弧时,圆心角变大,只能发生两种结果: 其一、大洋地壳 AB 弧的多余部分插入大陆地壳之下,形成俯冲消减带,是地震频发的地区,其类型为环太平洋俯冲消减带和地震火山带。 其二、大洋地壳 AB 弧的多余部分象楔一样劈开大陆,推动大陆向两边分离,由 AB 弧扩张到 AE 弧,其类型为大西洋两岸的快速扩张。 其三、反之,当海洋地壳 CD 弧上升到 AB 弧时,由于弧长增大,其增大部分 BE 弧就是海底扩张产生的新洋壳。 印尼东部海域发生6 . 6级地震:关注 10 月 25-28 日潮汐组合 杨学祥 印尼东部海域发生6.6级地震 2017-10-2420:34:15 来源: 新华网 .   新华社雅加达10月24日电(郑世波)印度尼西亚东部东努沙登加拉省附近海域24日发生6.6级地震,目前尚无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的报告。   据印尼气象、气候和地球物理局网站消息,地震发生于当地时间18时47分,震中位于东努沙登加拉省东弗洛勒斯县东北106公里处海域,震源深度为569公里。印尼地震监测部门未就本次地震发布海啸预警。   另外,美国地质勘探局测得本次地震的震级为6.7级,震源深度为549公里。   印尼地处环太平洋地震带,每年发生大小地震数千次。2004年12月,印尼苏门答腊岛附近海域发生强烈地震并引发印度洋海啸,造成重大人员伤亡。 http://news.xinhuanet.com/2017-10/24/c_1121850849.htm 震级 (M) 发震时刻 (UTC+8) 纬度 ( ° ) 经度 ( ° ) 深度 ( 千米 ) 参考位置 2.22017-10-2423:17:4444.0587.746 新疆乌鲁木齐市米东区(有感) 3.82017-10-2420:54:1038.4374.15133 塔吉克斯坦 6.72017-10-2418:47:46-7.21123.07570 班达海 5.92017-10-2316:32:34-52.4016.8910 非洲西南海域 2.92017-10-2121:58:1130.07102.996 四川雅安市雨城区 3.32017-10-2117:57:2035.6277.6823 新疆喀什地区叶城县 3.22017-10-2000:13:2943.5284.426 新疆伊犁州尼勒克县 2.62017-10-1915:50:3442.00124.5710 辽宁抚顺市清原县 3.02017-10-1909:15:4435.95111.545 山西临汾市襄汾县 2.92017-10-1900:45:1132.67105.429 四川广元市青川县 6.32017-10-1820:00:56-20.50-173.6510 汤加群岛 3.92017-10-1804:16:0533.0491.775 青海海西州唐古拉地区 3.32017-10-1802:54:2028.33102.8318 四川凉山州昭觉县 3.42017-10-1703:45:0834.67101.8810 青海黄南州河南县 3.92017-10-1621:03:0540.4177.127 新疆克孜勒苏州阿图什市 3.42017-10-1518:21:0136.25102.2110 青海海东市乐都区 3.82017-10-1508:57:5438.6076.1310 新疆克孜勒苏州阿克陶县 3.22017-10-1507:03:2444.5980.206 哈萨克斯坦 2.42017-10-1504:57:1139.64118.2310 河北唐山市路北区 3.32017-10-1420:16:5438.6076.1410 新疆克孜勒苏州阿克陶县 3.22017-10-1411:02:1433.22103.8012 四川阿坝州九寨沟县 3.02017-10-1323:17:0542.2083.528 新疆阿克苏地区库车县 3.62017-10-1304:03:5032.51105.5216 四川广元市青川县 3.32017-10-1302:34:1125.1897.917 云南德宏州盈江县 4.52017-10-1215:52:2531.9694.987 西藏昌都市丁青县 3.12017-10-1123:53:4033.6289.987 青海海西州唐古拉地区 6.72017-10-1102:53:31-54.198.2820 南极洲布韦岛地区 6.32017-10-1014:32:19-18.58-69.6490 智利北部 3.12017-10-1001:04:4328.9694.936 西藏林芝市墨脱县 3.02017-10-1000:16:0547.3182.318 哈萨克斯坦 4.02017-10-0907:29:5222.49121.347 台湾台东县海域 6.52017-10-0906:34:3452.38176.80130 阿留申群岛 6.02017-10-0904:48:58-61.71154.5310 巴勒尼群岛地区 2.02017-10-0723:54:3643.7287.9928 新疆乌鲁木齐市达坂城区 ( 有感) 2.82017-10-0711:46:5139.06106.7711 宁夏石嘴山市平罗县 4.02017-10-0618:25:3433.23103.8020 四川阿坝州九寨沟县 6.12017-10-0615:59:3337.50144.0010 日本本州东岸远海 3.22017-10-0612:27:5239.5273.218 吉尔吉斯斯坦 2.92017-10-0510:42:4326.17100.589 云南丽江市永胜县 2.52017-10-0507:48:0429.40105.5311 重庆荣昌区(有感) 3.32017-10-0503:18:1133.29103.7817 四川阿坝州九寨沟县 4.12017-10-0319:17:4623.14106.178 广西百色市靖西市 3.72017-10-0120:18:1128.5096.427 西藏林芝市察隅县 3.02017-09-3020:12:2440.5292.186 新疆巴音郭楞州若羌县 5.42017-09-3014:14:3732.27105.0013 四川广元市青川县 http://news.ceic.ac.cn/index.html?time=1508870140 2017 年 10 月潮汐组合:不利于厄尔尼诺的发展 已有 791 次阅读 2017-8-1115:21 2017 年 10 月潮汐组合:不利于厄尔尼诺的发展 杨学祥,杨冬红 2017 年 1 月、 3-7 月 11-12 月为强潮汐时期, 2017 年 2 月、 8-10 月为弱潮汐时期。 2017 年 10 月是弱潮汐时期第三个月,潮汐组合类型不利于厄尔尼诺的发展。 实际上,每年 4 月 9 日 - 7 月 28 日 及 11 月 18 日 - 1 月 23 日 为地球自转加速阶段; 1 月 25- 4 月 7 日 及 7 月 30 日 - 11 月 6 日 为地球自转减速阶段 。快慢时段的昼夜时间(日长)长短的差别不超过几千分之几秒,但是这种变化可以影响到气象事件,与计算值量级完全相符。 每年地球自转加速阶段,有利于厄尔尼诺的形成,不利于拉尼娜的发展。地球自转减速阶段,不利于厄尔尼诺的形成,有利于拉尼娜的发展。 潮汐组合 A : 10 月 5 日 为月亮赤纬角最小值南纬 0.0003 度, 10 月 6 日 为日月大潮,两者强叠加,潮汐强度大,地球扁率变大,自转变慢,有利于拉尼娜发展(强),潮汐使两极空气向赤道流动,可激发地震火山活动和冷空气活动(强)。 潮汐组合 B : 10 月 12 日 为月亮赤纬角最大值北纬 19.3641 度, 10 月 12 日 为日月小潮, 10 月 9 日 为月亮近地潮,两者强叠加,三者弱叠加,潮汐强度较大,地球扁率变小,地球自转变快,有利于厄尔尼诺发展(较强),潮汐使赤道空气向两极流动,可激发地震火山活动和暖空气活动,有利于低层偏南风的发展,带来较多水汽,造成部分地方出现大雾天气(较强)。 潮汐组合 C : 10 月 18 日 为月亮赤纬角最小值南纬 0.0002 度, 10 月 20 日 为日月大潮,两者强叠加,潮汐强度大,地球扁率变大,自转变慢,有利于拉尼娜发展(强),潮汐使两极空气向赤道流动,可激发地震火山活动和冷空气活动(强)。 潮汐组合 D : 10 月 26 日 为月亮赤纬角最大值南纬 19.4423 度, 10 月 28 日 为日月小潮, 10 月 25 日 为月亮远地潮,三者强叠加,潮汐强度最小,地球扁率变小,地球自转变快,有利于厄尔尼诺发展(弱),潮汐使赤道空气向两极流动,可激发地震火山活动和暖空气活动,有利于低层偏南风的发展,带来较多水汽,造成部分地方出现大雾天气(弱)。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1070643.html 亚洲进入特大地震爆发时期:关注印度洋和太平洋海平面上升 已有 1577 次阅读 2016-6-1310:25 亚洲进入特大地震爆发时期:关注印度洋和太平洋海平面上升 杨学祥,杨冬红 摘要:从表 1-3 中可以看到,全球 8.5 级以上地震第一个统计特征是,地震的发生地点具有明显的洲际差别:只发生在美洲和亚洲。美洲、亚洲与欧洲、非洲、澳洲的最大差别是具有高耸的山脉和广袤的山地冰川。 我们在 2011 年建立了地震和气候相互影响的地球物理模型,地震火山活动和气候的相互影响具有普遍意义。气象学家忽视了一个明显的事实:全球变暖的最大危害是,与强烈的地震火山活动互动,引发气象 - 地质超级灾害链。 全球变暖对人类的威胁,不仅在于冰川融化造成的海平面上升,而且在于地表巨量的物质转移所产生的地壳均衡运动。气象灾害和地质灾害相互影响,构成气象 - 地质超级灾害链。 在 1890-1924 年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全球 8.5 级以上地震发生 4 次,亚洲和美洲各发生 2 次。 在 1947-1976 年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全球 8.5 级以上地震发生 7 次,亚洲发生 3 次,美洲发生 4 次。 在 2000-2016 年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全球 8.5 级以上地震发生 6 次,亚洲发生 5 次,美洲发生 1 次。 趋势对比表明,亚洲进入特大地震集中爆发时期。美国地震的可能性也不能忽视。 关键词:特大地震活跃期;拉马德雷冷位相;冰川消长;海平面升降;地壳均衡 全球 8.5 级以上地震的三大统计特征 全球 8.5 级以上地震第一个统计特征是,地震的发生地点具有明显的洲际差别:只发生在美洲和亚洲(见表 1 )。美洲、亚洲与欧洲、非洲、澳洲的最大差别是具有高耸的山脉和广袤的山地冰川。 全球 8.5 级以上地震第二个统计特征是,全球 8.5 级以上地震的发生时间和频率具有明显的波动性,其规律就是集中发生在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这为我们预防地震和预测地震提供了极为重要的理论根据。这也否定了特大地震发生的随机特性,表明特大地震具有明显的周期性(见表 1-2 )。 全球 8.5 级以上地震第三个统计特征是,海岛的 9 级地震发生后, 8.5 级以上地震连续发生,这对日本地震有参考意义。 2004 、 2005 、 2007 、 2012 年的 4 年中,印尼苏门答腊岛发生了 4 次 8.5 级以上地震;阿拉斯加半岛在 1957 、 1964 、 1965 年也发生了 3 次强震(见表 1 )。日本的后续地震不得不防。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2277do=blogid=539829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607387.html http://blog.gmw.cn/u/466/archives/2005/8795.html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365593.html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694731.html 气候变化引发的冰川的消长导致海平面的升降和相应的陆海地壳方向相反的地壳均衡运动,从而形成地震火山活动最强烈的环太平洋地震火山带、欧亚地震带、海洋中脊地震带,强烈地震发生在全球变暖之后的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 表 11890-2012 年全球 8.5 级以上地震(按时间排列) 序号 地震时间 地震地点 震级 拉马德雷 洲籍 1 1896-06-15 日本 8.5 冷位相 亚洲 2 1906-01-31 厄瓜多尔 8.8 冷位相 南美洲 3 1922-11-11 智利 8.5 冷位相 南美洲 4 1923-02-03 俄罗斯堪察加半岛 8.5 冷位相 亚洲 5 1938-02-01 印尼班大海 8.5 暖位相 亚洲 6 1950-08-15 中国西藏 8.6 冷位相 亚洲 7 1952-11-04 俄罗斯堪察加半岛 9.0 冷位相 亚洲 8 1957-03-09 阿拉斯加 8.6 冷位相 北美洲 9 1960-05-22 智利 9.5 冷位相 南美洲 10 1963-10-13 俄罗斯库页岛 8.5 冷位相 亚洲 11 1964-03-27 阿拉斯加威廉王子湾 9.2 冷位相 北美洲 12 1965-02-04 阿拉斯加 8.7 冷位相 北美洲 13 2004-12-26 印尼苏门答腊 9.1 冷位相 亚洲 14 2005-03-28 印尼苏门答腊 8.6 冷位相 亚洲 15 2007-09-12 印尼苏门答腊 8.5 冷位相 亚洲 16 2010-02-27 智利 8.8 冷位相 南美洲 17 2011-03-11 日本 9.0 冷位相 亚洲 18 2012-04-11 印尼苏门答腊 8.6 冷位相 亚洲 https://en.wikipedia.org/wiki/Lists_of_earthquakes 表 21890 年以来特大地震活跃期和拉马德雷( PDO )冷位相对应关系 年代 8.5 级以上地震次数 9 级以上 地震次数 PDO 时间位相 气候冷暖 地震 全球 亚洲 1890-1924 6 ( 4 ) 2 0 1890-1924 冷 低温期 活跃期 1925-1945 1 ( 1 ) 1 0 1925-1946 暖 温暖期 1946-1977 11 ( 7 ) 3 4 1957-1976 冷 低温期 活跃期 1978-1999 0 ( 0 ) 0 0 1977-1999 暖 温暖期 2000-2012 6 ( 6 ) 5 2 2000-2030 冷 低温期? 活跃期 注 : 特大地震为 Ms8.5 级以上强震,括号内为国外数据,?表示预测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970569.html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970946.html 气候变化导致的冰川消长、海平面升降和地壳均衡是强震集中发生的原因 强震与全球气候变化关系的地球物理解释是:全球变暖导致的海平面上升,破坏了地壳的重力均衡,引起加载的海洋地壳均衡下沉,由此而引发的深海强震和海啸又将迫使深海冷水上翻到海洋表面,从而将会引发全球变冷。这就是大自然的自调节作用。全球气候变化的周期有 50-60 年拉马德雷周期, 200 年太阳黑子超长极小期, 1800 年潮汐长周期,以及 2 、 4 、 10 万年冰期周期。 在 10 万年的冰期中,全球变暖导致的海平面上升,破坏了地壳的重力均衡,引起加载的海洋地壳均衡下沉(如同轮船加载,吃水线加深一样),由此而引发的深海强震和海啸又将迫使深海冷水上翻到海洋表面,从而将会引发全球变冷;全球变冷导致海洋 100-200m 海水层变为两极 2000m 厚的冰盖,将地壳压扁,形成赤道圈最大的径向张裂,喷出岩浆,形成海洋锅炉效应,导致全球变暖。这就是大自然的自调节作用,它增强了天文冰期理论的可靠性。 根据地质学的地壳均衡理论(单位均衡面上的物质柱体质量相等),大陆冰盖融化,负载减少,大陆地壳要均衡上升;海平面上升,负载增大,海洋地壳要均衡下降。斯堪的纳维亚半岛在 1 万年前有 2000 米 厚的冰盖融化,已经均衡上升了 500 米 ,并将继续上升 200 米 。同样,全球平均海平面上升了 130 米 ,洋壳均衡下降了 43 米 (地壳与水的密度比大约为 3 : 1 )。所以,斯堪的纳维亚半岛并没有因为海平面上升而被淹没。对于没有冰盖的大陆,海平面的实际上升仅 87 米 ,减少了三分之一。洋壳下降挤压下方岩浆流向大陆地壳底部,使沿海大陆均衡上升。由于地球表面是球面,洋壳下降,球面半径缩小,洋壳将插入到大陆地壳之下,使大陆边缘受到挤压和抬升。 气候变化导致的冰川期与温暖期交替,形成地表巨量海水(大约 100 -200 米 深海水层变化)在两极冰盖、大陆冰川和大洋海盆之间往返转移,相应的地壳均衡运动迫使地下软流层发生反向流动,推动地壳运动,达到地壳重力均衡。在地球的球面上,地壳均衡不仅能产生地壳的垂直运动,而且能产生地壳水平运动 。 气候变化导致的冰川期与温暖期交替,形成地表巨量海水(大约 100 -200 米 深海水层变化)在两极冰盖、大陆冰川和大洋海盆之间往返转移,相应的地壳均衡运动迫使地下软流层发生反向流动,推动地壳运动,达到地壳重力均衡。在地球的球面上,地壳均衡不仅能产生地壳的垂直运动,而且能产生地壳水平运动 。 由图 1 中可以看到,两极生成的巨厚冰盖可以压裂地壳,形成两极地壳下沉和赤道地区的最大张裂;冰盖消失后,形成两极地壳的上升和赤道地区的挤压。相同的圆心角在不同半径的球面所对应的弧长是不同的,由于海水增加,海洋地壳 AB 弧下降到 CD 弧时,圆心角变大,只能发生两种结果: 其一、大洋地壳 AB 弧的多余部分插入大陆地壳之下,形成俯冲消减带,是地震频发的地区,其类型为环太平洋俯冲消减带和地震火山带。 其二、大洋地壳 AB 弧的多余部分象楔一样劈开大陆,推动大陆向两边分离,由 AB 弧扩张到 AE 弧,其类型为大西洋两岸的快速扩张。 其三、反之,当海洋地壳 CD 弧上升到 AB 弧时,由于弧长增大,其增大部分 BE 弧就是海底扩张产生的新洋壳。 a 大洋海水减少 b 大洋海水增加 1- 新洋壳,计算时因忽略了与陆壳连接部分,因而计算值比实际值小; 2- 旧洋壳,插入大陆壳下或推动大陆分离部分。 图 1 重力均衡造成的垂直运动和水平运动(据杨学祥, 1988 ;杨冬红等, 2011 ) 当全球变暖使海平面上升积累到一定高度时,地壳均衡使洋壳下降收缩,强烈的挤压导致环太平洋地震火山带 8.5 级以上强震频发,形成拉马德雷冷位相;当全球变冷两极冰盖增大使海平面下降到一定高度时,地壳均衡使洋壳上升在大洋中脊处扩张,这是强震在拉马德雷暖位相较少,甚至不发生的原因。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636574.html 亚洲进入特大地震集中爆发时期 从表 1-2 中可以看到,全球 8.5 级以上地震第一个统计特征是,地震的发生地点具有明显的洲际差别:只发生在美洲和亚洲。 在 1890-1924 年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全球 8.5 级以上地震发生 4 次,亚洲和美洲各发生 2 次。 在 147-1976 年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全球 8.5 级以上地震发生 7 次,亚洲发生 3 次,美洲发生 4 次。 在 2000-2016 年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全球 8.5 级以上地震发生 6 次,亚洲发生 5 次,美洲发生 1 次。 对比表明,亚洲进入特大地震集中爆发时期。美国地震的可能性也不能忽视。 青藏高原是世界屋脊,近 30 年冰盖融化显著,自然是地壳均衡最强烈的地区。中国地震后,陆海地壳的负荷在内陆地区得到大致调整,接下来就是在陆海连接处的岛弧发生强震。岛弧强震是全球范围的,遍布东西太平洋和印度洋。这就完成了一个循环。 如果上述规律成立,下一个 8 级以上强震就必定发生在陆海连接处,按路线图,危险性的排列为:日本、印尼、堪察加半岛附近高纬度地区、南北美太平洋沿海地区。其中,日本、俄罗斯和印尼发生强震的风险最大,其后是南北美太平洋沿海地区。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489273.html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27387.html 青藏高原冰盖融化将导致地壳均衡上升,这与尼泊尔大地震导致喜马拉雅山脉下降相矛盾,除非尼泊尔地区的冰川不是融化,而是增加。 事实上,尼泊尔地区的冰川确实在稳定的增加,从而导致地壳的均衡下降。 尼泊尔大地震导致的珠峰下降证实了喜马拉雅山脉西部冰川则处于稳定增长状态。 尼泊尔大地震是更大地震的前兆和信号,喜马拉雅山脉冰川融化区域的大地震可能性在全球变暖中持续增大。 尼泊尔大地震不能用板块碰撞来解释,冰川消长导致的地壳均衡是主要动力。印度洋海平面上升也能导致印度洋地壳的下降运动(见图 1 ),推动印度大陆挤压青藏高原。 鉴于本次全球变暖规模高于历史时期,本轮强震也将高于历史时期 一个严峻问题摆在我们面前,冰川增加幅度小的尼泊尔地区发生了 8.1 级地震,冰川减少幅度大的喜马拉雅山脉东部和中部地区何时会发生更大的地震? 如果考虑印度洋板块与亚欧板块碰撞,冰川减少幅度大的喜马拉雅山脉东部和中部地区将会发生更大的地震。 尼泊尔大地震只是喜马拉雅山脉更大地震的前兆和信号。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886276.html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888753.html 南亚是地震高发区,大部分国家和地区都面对贫穷、城市过度拥挤和贪污腐败问题,任何一场大地震都将导致数以万计的人员伤亡。专家警告,南亚国家的政府不能对尼泊尔大地震视而不见,并希望它们采取措施改善弱点,加强灾害应对能力。 地震专家希望,尼泊尔大地震给南亚各国敲响警钟,因为快速城市化导致的低劣建筑和灾害应变能力不足,可在未来的大地震中造成更重大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专家警告,南亚国家的政府不能对尼泊尔大地震视而不见,并希望它们采取措施改善弱点,加强灾害应对能力。但专家认为,阿富汗、巴基斯坦等国至今没有从地震灾害中得到教训。 http://finance.ifeng.com/a/20150507/13688932_0.shtml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888825.html 关注印度洋和太平洋海平面上升带来的气象 - 地质超级灾害链。 参考文献(略)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984262.html a 大洋海水减少 b 大洋海水增加 1- 新洋壳,计算时因忽略了与陆壳连接部分,因而计算值比实际值小; 2- 旧洋壳,插入大陆壳下或推动大陆分离部分。 图 1 重力均衡造成的垂直运动和水平运动(据杨学祥, 1988 ;杨冬红等, 2011 ) 当全球变暖使海平面上升积累到一定高度时,地壳均衡使洋壳下降收缩,强烈的挤压导致环太平洋地震火山带 8.5 级以上强震频发,形成拉马德雷冷位相;当全球变冷两极冰盖增大使海平面下降到一定高度时,地壳均衡使洋壳上升在大洋中脊处扩张,这是强震在拉马德雷暖位相较少,甚至不发生的原因。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636574.html 亚洲进入特大地震集中爆发时期 从表 1-2 中可以看到,全球 8.5 级以上地震第一个统计特征是,地震的发生地点具有明显的洲际差别:只发生在美洲和亚洲。 在 1890-1924 年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全球 8.5 级以上地震发生 4 次,亚洲和美洲各发生 2 次。 在 147-1976 年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全球 8.5 级以上地震发生 7 次,亚洲发生 3 次,美洲发生 4 次。 在 2000-2016 年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全球 8.5 级以上地震发生 6 次,亚洲发生 5 次,美洲发生 1 次。 对比表明,亚洲进入特大地震集中爆发时期。美国地震的可能性也不能忽视。 青藏高原是世界屋脊,近 30 年冰盖融化显著,自然是地壳均衡最强烈的地区。中国地震后,陆海地壳的负荷在内陆地区得到大致调整,接下来就是在陆海连接处的岛弧发生强震。岛弧强震是全球范围的,遍布东西太平洋和印度洋。这就完成了一个循环。 如果上述规律成立,下一个 8 级以上强震就必定发生在陆海连接处,按路线图,危险性的排列为:日本、印尼、堪察加半岛附近高纬度地区、南北美太平洋沿海地区。其中,日本、俄罗斯和印尼发生强震的风险最大,其后是南北美太平洋沿海地区。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489273.html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27387.html 青藏高原冰盖融化将导致地壳均衡上升,这与尼泊尔大地震导致喜马拉雅山脉下降相矛盾,除非尼泊尔地区的冰川不是融化,而是增加。 事实上,尼泊尔地区的冰川确实在稳定的增加,从而导致地壳的均衡下降。 尼泊尔大地震导致的珠峰下降证实了喜马拉雅山脉西部冰川则处于稳定增长状态。 尼泊尔大地震是更大地震的前兆和信号,喜马拉雅山脉冰川融化区域的大地震可能性在全球变暖中持续增大。 尼泊尔大地震不能用板块碰撞来解释,冰川消长导致的地壳均衡是主要动力。印度洋海平面上升也能导致印度洋地壳的下降运动(见图 1 ),推动印度大陆挤压青藏高原。 鉴于本次全球变暖规模高于历史时期,本轮强震也将高于历史时期 一个严峻问题摆在我们面前,冰川增加幅度小的尼泊尔地区发生了 8.1 级地震,冰川减少幅度大的喜马拉雅山脉东部和中部地区何时会发生更大的地震? 如果考虑印度洋板块与亚欧板块碰撞,冰川减少幅度大的喜马拉雅山脉东部和中部地区将会发生更大的地震。 尼泊尔大地震只是喜马拉雅山脉更大地震的前兆和信号。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886276.html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888753.html 南亚是地震高发区,大部分国家和地区都面对贫穷、城市过度拥挤和贪污腐败问题,任何一场大地震都将导致数以万计的人员伤亡。专家警告,南亚国家的政府不能对尼泊尔大地震视而不见,并希望它们采取措施改善弱点,加强灾害应对能力。 地震专家希望,尼泊尔大地震给南亚各国敲响警钟,因为快速城市化导致的低劣建筑和灾害应变能力不足,可在未来的大地震中造成更重大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专家警告,南亚国家的政府不能对尼泊尔大地震视而不见,并希望它们采取措施改善弱点,加强灾害应对能力。但专家认为,阿富汗、巴基斯坦等国至今没有从地震灾害中得到教训。 http://finance.ifeng.com/a/20150507/13688932_0.shtml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888825.html 关注印度洋和太平洋海平面上升带来的气象 - 地质超级灾害链。 参考文献(略)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984262.html a 大洋海水减少 b 大洋海水增加 1- 新洋壳,计算时因忽略了与陆壳连接部分,因而计算值比实际值小; 2- 旧洋壳,插入大陆壳下或推动大陆分离部分。 图 1 重力均衡造成的垂直运动和水平运动(据杨学祥, 1988 ;杨冬红等, 2011 ) 当全球变暖使海平面上升积累到一定高度时,地壳均衡使洋壳下降收缩,强烈的挤压导致环太平洋地震火山带 8.5 级以上强震频发,形成拉马德雷冷位相;当全球变冷两极冰盖增大使海平面下降到一定高度时,地壳均衡使洋壳上升在大洋中脊处扩张,这是强震在拉马德雷暖位相较少,甚至不发生的原因。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636574.html 亚洲进入特大地震集中爆发时期 从表 1-2 中可以看到,全球 8.5 级以上地震第一个统计特征是,地震的发生地点具有明显的洲际差别:只发生在美洲和亚洲。 在 1890-1924 年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全球 8.5 级以上地震发生 4 次,亚洲和美洲各发生 2 次。 在 147-1976 年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全球 8.5 级以上地震发生 7 次,亚洲发生 3 次,美洲发生 4 次。 在 2000-2016 年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全球 8.5 级以上地震发生 6 次,亚洲发生 5 次,美洲发生 1 次。 对比表明,亚洲进入特大地震集中爆发时期。美国地震的可能性也不能忽视。 青藏高原是世界屋脊,近 30 年冰盖融化显著,自然是地壳均衡最强烈的地区。中国地震后,陆海地壳的负荷在内陆地区得到大致调整,接下来就是在陆海连接处的岛弧发生强震。岛弧强震是全球范围的,遍布东西太平洋和印度洋。这就完成了一个循环。 如果上述规律成立,下一个 8 级以上强震就必定发生在陆海连接处,按路线图,危险性的排列为:日本、印尼、堪察加半岛附近高纬度地区、南北美太平洋沿海地区。其中,日本、俄罗斯和印尼发生强震的风险最大,其后是南北美太平洋沿海地区。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489273.html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27387.html 青藏高原冰盖融化将导致地壳均衡上升,这与尼泊尔大地震导致喜马拉雅山脉下降相矛盾,除非尼泊尔地区的冰川不是融化,而是增加。 事实上,尼泊尔地区的冰川确实在稳定的增加,从而导致地壳的均衡下降。 尼泊尔大地震导致的珠峰下降证实了喜马拉雅山脉西部冰川则处于稳定增长状态。 尼泊尔大地震是更大地震的前兆和信号,喜马拉雅山脉冰川融化区域的大地震可能性在全球变暖中持续增大。 尼泊尔大地震不能用板块碰撞来解释,冰川消长导致的地壳均衡是主要动力。印度洋海平面上升也能导致印度洋地壳的下降运动(见图 1 ),推动印度大陆挤压青藏高原。 鉴于本次全球变暖规模高于历史时期,本轮强震也将高于历史时期 一个严峻问题摆在我们面前,冰川增加幅度小的尼泊尔地区发生了 8.1 级地震,冰川减少幅度大的喜马拉雅山脉东部和中部地区何时会发生更大的地震? 如果考虑印度洋板块与亚欧板块碰撞,冰川减少幅度大的喜马拉雅山脉东部和中部地区将会发生更大的地震。 尼泊尔大地震只是喜马拉雅山脉更大地震的前兆和信号。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886276.html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888753.html 南亚是地震高发区,大部分国家和地区都面对贫穷、城市过度拥挤和贪污腐败问题,任何一场大地震都将导致数以万计的人员伤亡。专家警告,南亚国家的政府不能对尼泊尔大地震视而不见,并希望它们采取措施改善弱点,加强灾害应对能力。 地震专家希望,尼泊尔大地震给南亚各国敲响警钟,因为快速城市化导致的低劣建筑和灾害应变能力不足,可在未来的大地震中造成更重大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专家警告,南亚国家的政府不能对尼泊尔大地震视而不见,并希望它们采取措施改善弱点,加强灾害应对能力。但专家认为,阿富汗、巴基斯坦等国至今没有从地震灾害中得到教训。 http://finance.ifeng.com/a/20150507/13688932_0.shtml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888825.html 关注印度洋和太平洋海平面上升带来的气象 - 地质超级灾害链。 参考文献(略)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984262.html
个人分类: 科技点评|977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我国首颗碳卫星即将发射 长春光机所参与研制
热度 1 杨学祥 2016-12-19 18:03
我国首颗碳卫星即将发射长春光机所参与研制 2016-12-1914:03:53 来源: 中国吉林网 0 条评论 【摘要】全球变暖、温室效应、极端天气等等这些问题不知从何时开始与地球上每一个人都息息相关。温室气体中CO2的体量相对最大,由中科院长春光机所参与研制的我国首颗可监测全球CO2气体分布的碳卫星将在2016年12月下旬发射升空。 全球变暖、温室效应、极端天气等等这些问题不知从何时开始与地球上每一个人都息息相关。气候变暖,海平面升高,未来很多地方如马尔代夫可能被淹没,亚马逊雨林也许会消失,两极冰块迅速消融,甚至对地球上野生动物都有着诸多威胁。 温室气体中CO2的体量相对最大,由中科院长春光机所参与研制的我国首颗可监测全球CO2气体分布的碳卫星将在2016年12月下旬发射升空。目前已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作最后阶段的准备工作。 环保问题迫在眉睫 中国气象局前局长郑国光曾指出“近60年来,全国地表平均温度升高1.38摄氏度,平均每10年升高0.23摄氏度,几乎是全球平均升幅的两倍。” 中国吉林网、吉刻APP记者从气象专家杨学祥教授处了解到,“如果地球表面温度按现在的速度继续升高,到2050年全球温度将上升2~4摄氏度,南北极地冰山将大幅度融化,导致海平面大大上升,一些岛屿国家和沿海城市将淹于水中。”所以,现今CO2等温室气体导致的全球变暖问题亟待解决。同时,更精准地监测全球CO2排放分布就变得尤为重要。 碳排量监测方法 早前,全球碳计划(GlobalCarbonProject)公布了2015年一整年世界各地的碳排放地图,据其关于碳排量监测方法的说明,大多数国家和年份,1959年至2013年化石燃料和工业CO2的估算结果来源于美国能源部所属的橡树岭国家实验室的CO2信息分析中心(CDIAC)(Bodenetal.,2016)。过去,一些国家仍使用估算方法得到排放数据,这些早期的数据有着显著的更大的不确定性。 2015年全球CO2排放量分布 目前,各国根据燃烧的化石燃料的数量计算排放量。这种计算方法对许多发展中国家而言太过复杂只能粗略估计,有些发达国家还会受到瞒报数字的诱惑。“以往都是通过地面监测站收集数据,但是毕竟其数量是有限的,而碳卫星可以监测到全球各地区的CO2排放情况。”中科院长春光机所副研究员张军强说。有效地掌控全球CO2分布情况和变化趋势,才能真正做到有的放矢。 正因如此,各发达国家纷纷积极研发专用的、高精度温室气体观测卫星。但由于极高的技术难度,目前仅有两颗卫星从太空监视地球温室气体排放:一颗是日本于2009年发射的包括CO2、CH4浓度观测的卫星GOSAT,一颗是美国于2014年发射的、专门用于大气CO2浓度测量卫星OCO-2卫星。 我国首颗碳卫星两大载荷全部由中科院长春光机所研制 经过近6年的攻关研制,我国首颗CO2观测科学实验卫星TANSAT,全称“全球二氧化碳监测科学实验卫星”将于2016年末发射,该卫星的两个载荷全部由中科院长春光机所研制,分别是CO2探测仪载荷和多谱段云与气溶胶探测仪载荷。 “CO2探测仪根据大气分子吸收池原理,通过CO2和O2的吸收光谱来精确测定大气CO2含量。正常人眼对光谱分辨率的极限也只有1-2nm,而长春光机所高精度CO2探测仪对光谱分辨率最高可达0.044nm。”长春光机所CO2探测仪载荷助理研究员蔺超还介绍,“它还采用大面积衍射光栅分光,利用指向反射镜与卫星平台配合实现天底、耀斑、目标和掩星工作模式。” 中国吉林网、吉刻APP记者了解到,碳卫星发射升空后,高光谱CO2探测仪测量大气的吸收谱线,再通过地面应用系统进行一整套的反演过程,从而计算出大气路径中CO2的柱浓度,进而了解其分布情况,碳卫星每16天对全球的碳排放进行一次全面监测。 高精度的另一体现就是多谱段云与气溶胶探测仪载荷,“简单来说,大气气溶胶和云类似,不仅是对气候变化研究的不确定性因素,由于大气粒子的散射作用,还会影响到太阳辐射的光学厚度和CO2总吸收柱作用,这就导致反演精度的大大降低,但是,多谱段云与气溶胶探测仪可以观测出云与气溶胶这些干扰因素的数据从而对CO2的探测结果进行修正,大大提高了反演精度。”长春光机所气溶胶探测仪载荷副研究员张军强说。 填补我国在星载温室气体监测方面的空白 据悉,碳卫星将每16天重访同一地理区域从而监测不同时间每个地点的CO2浓度,以此计算碳通量,为碳循环的科学认识提供了数据上的有力支持。“发射碳卫星不仅能够填补我国在星载温室气体监测方面的空白,还能有助于提升我国在碳排放方面上的国际话语权。”助理研究员蔺超说。 http://news.cqnews.net/html/2016-12/19/content_39934149.htm
个人分类: 科普文章|2070 次阅读|1 个评论
温室气体的最大危害:改变全球地表质量分布导致特大地震频发
杨学祥 2016-12-18 10:39
温室气体的最大危害:改变全球地表质量分布导致特大地震频发 杨学祥,杨冬红 关键提示 : 联合国环境规划署 2010 年 12 月 7 日 在坎昆气候大会期间发布报告,公布了世界各地冰川融化状况的评估结果。这份名为《高山冰川和气候变化人类生计和适应的挑战》的报告对全球主要冰川近年来的融化速度进行了排序。报告指出, 南美洲巴塔哥尼亚高原的冰川消融速度最快 (这是智利 3 次发生特大地震的原因) ,其次是阿拉斯加沿岸山脉的冰川 (这是阿拉斯加 3 次发生特大地震的原因) ,排在第三位的是美国西北部和加拿大西南部的冰川( 值得关注 ),之后是亚洲高山地区的兴都库什山脉( 值得关注 )、北极地区和安第斯山脉的冰川( 值得关注 )。 强震与全球气候变化关系的地球物理解释是:全球变暖导致冰川融化和海平面上升,破坏了地壳的重力均衡,引起加载的海洋地壳均衡下沉,卸载的山地冰川上升,由此而引发的深海强震和海啸又将迫使深海冷水上翻到海洋表面,从而将会引发全球变冷。这就是大自然的自调节作用。 关键词:全球变暖;海平面上升;冰川融化;地壳均衡;特大地震 温室效应及其发生的原因 温室效应就是由于大气中二氧化碳等气体含量增加,使全球气温升高的现象。温室效应是大气保温效应的俗称。大气能使太阳短波辐射到达地面,但地表受热后向外放出的大量长波热辐射线却被大气吸收,这样就使地表与低层大气温作用类似于栽培农作物的温室,故名温室效应。自工业革命以来,人类向大气中排入的二氧化碳等吸热性强的温室气体逐年增加,大气的温室效应也随之增强,已引起全球气候变暖等一系列极其严重问题,引起了全世界各国的关注。 温室气体指的是大气中能吸收地面反射的太阳辐射,并重新发射辐射的一些气体,如水蒸气、二氧化碳、大部分制冷剂等。它们的作用是使地球表面变得更暖,类似于温室截留太阳辐射,并加热温室内空气的作用。这种温室气体使地球变得更温暖的影响称为“温室效应”。水汽 (H 2 O) 、二氧化碳 (CO 2 ) 、氧化亚氮 (N 2 O) 、甲烷 (CH 4 ) 等是地球大气中主要的温室气体。 温室效应主要是由于现代化工业社会过多燃烧煤炭、石油和天然气,这些燃料燃烧后放出大量的二氧化碳气体进入大气造成的。 空气中含有二氧化碳,而且在过去很长一段时期中,含量基本上保持恒定。这是由于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始终处于“边增长、边消耗” 的动态平衡状态。大气中的二氧化碳有 80 %来自人和动、植物的呼吸, 20 %来自燃料的燃烧。散布在大气中的二氧化碳有 75 %被海洋、湖泊、河流等地面的水及空中降水吸收溶解于水中。还有 5 %的二氧化碳通过植物光合作用,转化为有机物质贮藏起来。这就是多年来二氧化碳占空气成分 0.03% (体积分数)始终保持不变的原因。 但是近几十年来,由于人口急剧增加,工业迅猛发展,呼吸产生的二氧化碳及煤炭、石油、天然气燃烧产生的二氧化碳,远远超过了过去的水平。而另一方面,由于对森林乱砍乱伐,大量农田建成城市和工厂,破坏了植被,减少了将二氧化碳转化为有机物的条件。再加上地表水域逐渐缩小,降水量大大降低,减少了吸收溶解二氧化碳的条件,破坏了二氧化碳生成与转化的动态平衡,就使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含量逐年增加。空气中二氧化碳含量的增长,就使地球气温发生了改变。 二氧化碳可以防止地表热量辐射到太空中,具有调节地球气温的功能。如果没有二氧化碳,地球的年平均气温会比目前降低 20 ℃ 。但是,二氧化碳含量过高,就会使地球仿佛捂在一口锅里,温度逐渐升高,就形成“温室效应”。 形成温室效应的气体,除二氧化碳外,还有其他气体。其中二氧化碳约占 75 %、氯氟代烷约占 15% ~ 20 %,此外还有甲烷、一氧化氮等 30 多种。 温室效应的危害 气候变化及其影响是多尺度、全方位、多层次的,正面和负面影响并存,但负面影响更受关注。全球变暖对许多地区的自然生态系统已经产生了影响,如气候异常、海平面升高、冰川退缩、冻土融化、河(湖)冰迟冻与早融、中高纬生长季节延长、动植物分布范围向极区和高海拔区延伸、某些动植物数量减少、一些植物开花期提前,等等。 水蒸气为最大的温室气体,其高出二氧化碳近两个数量级,但其受高度、纬度的影响较大,受水域和季风的气候影响也较大,相对的:绝对湿度大的海洋性气候受人工排放的湿室气体影响不明显,海拔较高、高纬度、干旱地区等绝对湿度较低的地区受人工温室气体的影响较大。例如中国的天山山脉处于内陆高海拔地区,雪线明显上移。美国、欧州等地区湿度较大人工温室气体加速水汽对流反而造成极端的低温和高温天气。若没有水蒸气的影响,人工温室气体总体会造成温度上升,但水蒸气的存在使得大气湍流增加、气候趋于极端。 如果地球表面温度的升高按现在的速度继续发展,到 2050 年全球温度将上升 2~ 4 摄氏度 ,南北极地冰山将大幅度融化,导致海平面大大上升,一些岛屿国家和沿海城市将淹于水中。 如果格陵兰冰盖完全融化,全球海平面将平均上升 7 米 。如果南极海冰完全融化,全球海平面将平均上升 60 米 。这不仅导致大量陆地被海水淹没,而且会引发强烈的地震火山活动。 可怕的冰川消融数据! 地球表面 10% 的面积被冰川覆盖。其中, 90% 位于南极大陆、 8% 位于格陵兰岛、少部在北美和亚洲地区,但北美与亚洲其总和也不及全球冰川的 1% 。科学家在测量格陵兰岛冰川消融速度的时候发现, 1996 年格陵兰岛的冰川体积减少了 22 立方英里、而 2006 年冰川体积减少了 53 立方英里。 10 年间消融速度翻了一倍还多。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a3fb39c0100jjxu.html   新华社内罗毕 2002 年 4 月 17 日 电联合国环境规划署 17 日在此间发表一项报告警告说,全球气候变暖导致喜马拉雅山上的冰川融化加快,冰川湖泊水位不断增高,最终会造成许多湖泊决堤。 http://news.sina.com.cn/w/2002-04-18/0354550005.html   中新网 2008 年 12 月 18 日 电 据香港《大公报》报道,美国太空总署 16 日发布的最新卫星监测数据显示, 2003 年至 2007 年的五年间,地球上南极、美国阿拉斯加和北极格陵兰岛的陆地冰川已融化逾两万亿吨,全球气候变暖的趋势愈见明显。    http://tech.sina.com.cn/d/2008-12-18/09582665926.shtml   【新华社墨西哥坎昆 2010 年 12 月 7 日电 】联合国环境规划署 7 日在坎昆气候大会期间发布报告,公布了世界各地冰川融化状况的评估结果,呼吁全球采取紧急措施,减小冰川消融对高山地区人民生活带来的冲击。   这份名为《高山冰川和气候变化人类生计和适应的挑战》的报告对全球主要冰川近年来的融化速度进行了排序。报告指出, 南美洲巴塔哥尼亚高原的冰川消融速度最快 (这是智利多次发生特大地震的原因,见表 1 ) ,其次是阿拉斯加沿岸山脉的冰川 (这是阿拉斯加多次发生特大地震的原因,见表 1 ) ,排在第三位的是美国西北部和加拿大西南部的冰川( 值得关注 ),之后是亚洲高山地区的兴都库什山脉( 值得关注 )、北极地区和安第斯山脉的冰川( 值得关注 )。 http://finance.qq.com/a/20101209/001070.htm 据《今日美国报》 2010 年 12 月 7 日 消息,正在墨西哥坎昆举行联合国气候变化峰会的专家日前表示,全球冰川融化速度远比想象的要快,其中南亚地区的危险级别最高,随着喜马拉雅山冰雪的迅速融化,南亚地区民众的生产生活受到的影响将最大。 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在报告中表示:“自上世纪 80 年代以来,世界范围内的冰川融化速度越来越快,与此同时,全球气温开始逐步上升。” 报告称,南美和阿拉斯加沿海山区的冰川融化速度超过世界其他地区,不过南亚的喜马拉雅冰川的融化对人类生活的影响将最大。 http://news.163.com/10/1208/14/6NCUCV3V00014JB5.html 2011 年 04 月 10 日 东方早报报道,近期,关于世界冰川、冰原融化加速的研究报告在英国、美国陆续出炉,其暗示的淡水危机与海平面上升再次向人类敲响生存警钟。日前,英国《独立报》援引以英国为首的研究报告称,近 30 年部分山地冰川的融化速度比过去 350 年要快 100 倍。 http://tech.ifeng.com/discovery/detail_2011_04/10/5646596_0.shtml 事实上,冰川融化不仅仅影响海平面上升和淡水危机,而且能通过地壳均衡加剧特大地震的频繁发生。 全球特大地震发生在冰川融化最强烈的地方 国际在线专稿:据《今日美国报》 2010 年 12 月 7 日 消息,正在墨西哥坎昆举行联合国气候变化峰会的专家日前表示,全球冰川融化速度远比想象的要快,其中南亚地区的危险级别最高,随着喜马拉雅山冰雪的迅速融化,南亚地区民众的生产生活受到的影响将最大。 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在报告中表示:“自上世纪 80 年代以来,世界范围内的冰川融化速度越来越快,与此同时,全球气温开始逐步上升。” 报告称,南美和阿拉斯加沿海山区的冰川融化速度超过世界其他地区,不过南亚的喜马拉雅冰川的融化对人类生活的影响将最大 过去 40 年,亚洲地区每年约有 5000 人死于冰川融化引发的洪水泛滥。而随着冰川逐渐消融,当地人赖以生存的水源将受到威胁,总有一天,将会面临无水灌溉农田、无合适的饮用水的困境。 http://news.sohu.com/20101209/n278189816.shtml 科技日報紐約 2010 年 12 月 7 日 電 ( 記者卞晨光 ) 聯合國環境規劃署及其合作伙伴今天在坎昆氣候變化大會現場發布了一份有關全球冰川狀況的報告,報告顯示,由於氣候變化的影響,全球大部分冰川正在加速消融,將對人類的淡水供應、糧食安全和日常生活造成嚴重威脅。   聯合國環境規劃署表示,過去 150 年來地球上的冰川面積一直在縮減,但自上個世紀 80 年代以來,這種變化的速度顯著加快了。 北極、歐洲、亞洲高山地區、美國西北部和加拿大、安第斯山區和巴塔戈尼亞地區的冰川都在融化,甚至在龐大的興都庫什 - 喜馬拉雅山區,大多數冰川也在縮小,其中南美洲和阿拉斯加地區的冰川融化速度最快。 不過,由於全球變暖導致局部地區降雨增多,也有少數地區的冰川出現了擴大的跡象,如挪威西部、新西蘭的南島和南美洲的火地島等。 http://wwwbig5.hinews.cn/news/system/2010/12/09/011643283.shtml 表 1 全球 1890-2012 年 8.5 级以上地震表 序号 地震时间 地震地点 震级 气象事件 月亮赤纬角 拉马德雷 1 1896-06-15 日本三陆 8.6 厄尔尼诺 最小值 冷位相 2 1906-01-31 厄瓜多尔 8.8 拉尼娜 最大值 冷位相 3 1922-11-11 智利 8.5 拉尼娜 最大值 冷位相 4 1923-02-03 俄罗斯堪察加半岛 8.5 拉尼娜 最大值 冷位相 5 1938-02-01 印尼班大海 8.5 拉尼娜 暖位相 6 1950-08-15 中国西藏 8.6 拉尼娜 最大值 冷位相 7 1952-11-04 俄罗斯堪察加半岛 9.0 厄尔尼诺 最大值 冷位相 8 1957-03-09 阿拉斯加 8.6 厄尔尼诺 冷位相 9 1960-05-22 智利 9.5 最小值 冷位相 10 1963-10-13 俄罗斯库页岛 8.5 厄尔尼诺 冷位相 11 1964-03-27 阿拉斯加威廉王子湾 9.2 拉尼娜 冷位相 12 1965-02-04 阿拉斯加 8.7 厄尔尼诺 冷位相 13 2004-12-26 印尼苏门答腊 9.1 拉尼娜 冷位相 14 2005-03-28 印尼苏门答腊 8.6 拉尼娜 最大值 冷位相 15 2007-09-12 印尼苏门答腊 8.5 拉尼娜 最大值 冷位相 16 2010-02-27 智利 8.8 拉尼娜 冷位相 17 2011-03-11 日本 9.0 拉尼娜 冷位相 18 2012-04-11 印尼苏门答腊 8.6 拉尼娜 冷位相 注: 1890-1924 年、 1047-1976 年、 2000-2035 年为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 1925-1946 年、 1977-1999 年为拉马德雷暖位相时期。 http://en.wikipedia.org/wiki/Lists_of_earthquakes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976956.html 表 21890 年以来特大地震活跃期和拉马德雷( PDO )冷位相对应关系 年代 8.5 级以上地震次数 9 级以上 地震次数 PDO 时间位相 气候冷暖 地震 全球 美洲 亚洲 1890-1924 4 2 2 0 1890-1924 冷 低温期 活跃期 1925-1945 1 1 0 1925-1946 暖 温暖期 1946-1977 7 4 3 4 1957-1976 冷 低温期 活跃期 1978-1999 0 0 0 0 1977-1999 暖 温暖期 2000-2012 6 1 5 2 2000-2030 冷 低温期? 活跃期 注 : 特大地震为 Ms8.5 级以上强震,括号内为国外数据,?表示预测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970569.html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970946.html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984262.html 从表 1 中可以看到,全球 8.5 级以上地震第一个统计特征是,地震的发生地点具有明显的洲际差别:只发生在美洲和亚洲。美洲、亚洲与欧洲、非洲、澳洲的最大差别是具有高耸的山脉和广袤的山地冰川,并且是冰川融化最强烈的地方。 气候变化引发的冰川的消长导致海平面的升降和相应的陆海地壳方向相反的地壳均衡运动,从而形成地震火山活动最强烈的环太平洋地震火山带、欧亚地震带、海洋中脊地震带,强烈地震发生在全球变暖之后的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 气候变化导致的冰川消长、海平面升降和地壳均衡是强震集中发生的原因 强震与全球气候变化关系的地球物理解释是:全球变暖导致的海平面上升,破坏了地壳的重力均衡,引起加载的海洋地壳均衡下沉,由此而引发的深海强震和海啸又将迫使深海冷水上翻到海洋表面,从而将会引发全球变冷。这就是大自然的自调节作用。全球气候变化的周期有 50-60 年拉马德雷周期, 200 年太阳黑子超长极小期, 1800 年潮汐长周期,以及 2 、 4 、 10 万年冰期周期。 在 10 万年的冰期中,全球变暖导致的海平面上升,破坏了地壳的重力均衡,引起加载的海洋地壳均衡下沉(如同轮船加载,吃水线加深一样),由此而引发的深海强震和海啸又将迫使深海冷水上翻到海洋表面,从而将会引发全球变冷;全球变冷导致海洋 100-200m 海水层变为两极 2000m 厚的冰盖,将地壳压扁,形成赤道圈最大的径向张裂,喷出岩浆,形成海洋锅炉效应,导致全球变暖。这就是大自然的自调节作用,它增强了天文冰期理论的可靠性。 根据地质学的地壳均衡理论(单位均衡面上的物质柱体质量相等),大陆冰盖融化,负载减少,大陆地壳要均衡上升;海平面上升,负载增大,海洋地壳要均衡下降。斯堪的纳维亚半岛在 1 万年前有 2000 米 厚的冰盖融化,已经均衡上升了 500 米 ,并将继续上升 200 米 。同样,全球平均海平面上升了 130 米 ,洋壳均衡下降了 43 米 (地壳与水的密度比大约为 3 : 1 )。所以,斯堪的纳维亚半岛并没有因为海平面上升而被淹没。对于没有冰盖的大陆,海平面的实际上升仅 87 米 ,减少了三分之一。洋壳下降挤压下方岩浆流向大陆地壳底部,使沿海大陆均衡上升。由于地球表面是球面,洋壳下降,球面半径缩小,洋壳将插入到大陆地壳之下,使大陆边缘受到挤压和抬升。 气候变化导致的冰川期与温暖期交替,形成地表巨量海水(大约 100 -200 米 深海水层变化)在两极冰盖、大陆冰川和大洋海盆之间往返转移,相应的地壳均衡运动迫使地下软流层发生反向流动,推动地壳运动,达到地壳重力均衡。在地球的球面上,地壳均衡不仅能产生地壳的垂直运动,而且能产生地壳水平运动。 相同的圆心角在不同半径的球面所对应的弧长是不同的,由于海水增加,海洋地壳 AB 弧下降到 CD 弧时,圆心角变大,只能发生两种结果: 其一、大洋地壳 AB 弧的多余部分插入大陆地壳之下,形成俯冲消减带,是地震频发的地区,其类型为环太平洋俯冲消减带和地震火山带。 其二、大洋地壳 AB 弧的多余部分象楔一样劈开大陆,推动大陆向两边分离,由 AB 弧扩张到 AE 弧,其类型为大西洋两岸的快速扩张。 其三、反之,当海洋地壳 CD 弧上升到 AB 弧时,由于弧长增大,其增大部分 BE 弧就是海底扩张产生的新洋壳。 a 大洋海水减少 b 大洋海水增加 1- 新洋壳,计算时因忽略了与陆壳连接部分,因而计算值比实际值小; 2- 旧洋壳,插入大陆壳下或推动大陆分离部分。 图 1 重力均衡造成的垂直运动和水平运动(据杨学祥, 1988 ;杨冬红等, 2011 ) 当全球变暖使海平面上升积累到一定高度时,地壳均衡使洋壳下降收缩,强烈的挤压导致环太平洋地震火山带 8.5 级以上强震频发,形成拉马德雷冷位相;当全球变冷两极冰盖增大使海平面下降到一定高度时,地壳均衡使洋壳上升在大洋中脊处扩张,这是特大地震在拉马德雷暖位相较少,甚至不发生的原因。 由图 2 中可以看到,两极生成的巨厚冰盖可以压裂地壳,形成两极地壳下沉和赤道地区的最大张裂;冰盖消失后,形成两极地壳的上升和赤道地区的挤压。 图 2 两极冰盖压裂地壳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636574.html    2009 年 9 月,英国伦敦曾召开了一个关于“气候对地质和地貌的影响”的研讨会。与会专家认为,气候变化会打破地球的微平衡和诱发地质灾害。他们指出,在远古时代,大气的巨幅升温就曾和地质变化有关。对于未来几十年的全球气候变暖会不会导致类似的地质变化,虽然目前下定论还为时过早,但是已经有足够的证据说明必须严肃对待这个问题。如果全球气候变暖不能被遏制的话,人类面临的绝不仅仅是一个更加炎热的未来,而且是一个地质灾害频发的未来。   水与冰对地壳的影响   地质学家指出,气候和地壳之间的相互联系主要是通过地球上的水-冰转换进行的,水和冰给予地壳的压力是需要考虑的主要因素。 1 立方米 的水质量为 1 吨,而 1 立方米 冰的质量为 0.9 吨。如果向地面倾倒 1000 米 厚的冰盖,或者从海洋中移去等体积的水,都会造成地壳岩石所受到的压力和张力的变化。因此,水和冰在地壳上的改变会引起地震和火山爆发自然并不奇怪。   一般情况下,地面上的水和冰对地壳的作用并不明显。但是,如果出现一些极端的、突发性的气候变化,这种作用就会变得明显,比如在冰期的开始和结束,再比如我们面临的未来的全球气候变暖。在这样的情况下,岩石所受到的压力和张力会发生较大的改变,其内部的力的平衡被打破,就很容易引起地震和火山爆发。   类似的事情在地球历史上发生过多次。在过去的 65 万年中,地球上大约出现过 7 次较大的冰期,当时南北两极的冰盖大大超过今天。由于大量的水被冻在海洋中和大陆上,水资源在地球上的分布大大改变,海水面大幅下降。其直接后果就是地壳所受到的压力和张力发生改变。当冰盖融化时,水在地球上再次被重新分配,而地壳所受到的压力和张力又随之发生变化。在这些频繁的变化中,地壳很容易产生新的断层并诱发更多的地震。    1970 年,澳大利亚国立大学的约翰 ? 查普尔研究了冰期的循环与火山爆发频率的关系。从最近一次冰期结束(距今 1 万年前)地球开始变暖算起,冰岛经历了 4 次剧烈的火山爆发,这被认为是冰盖融化导致地壳内的岩浆所受到的压力变化的结果。美国北卡罗来纳大学的研究人员对美国加利福尼亚州北部地区进行研究发现,过去 80 万年中这里也出现过类似的事情。此外,在美国喀斯喀特山脉和安第斯山脉中的中纬度冰川的进退也与火山活动的增强有着一定的联系。   地震活动与火山爆发有点相似。瑞典科学家指出,在过去的冰期中,地壳所受的压力和张力的平衡发生变化,触发了斯堪的纳维亚半岛上的地震,类似的事情在苏格兰和北美也都曾发生。此后,加拿大科学家进一步指出,这种效应在今天依然存在。他们特别说明,北美大陆应力的回弹可能是 1811 - 1812 年之间美国新马德里大地震的主要原因。   气候变暖不容忽视   在今天,全球气候变暖的影响开始显现出来。 2004 年,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的地球物理学家珍妮 ? 索伯和美国地质调查局的地质学家布鲁斯 ? 莫尔纳指出,阿拉斯加州西南部的冰川快速消融使得该地区地壳所受到的压力发生变化,从而导致了 1979 年当地的 7.2 级大地震。“这种事情将来还会继续发生。”他们警告说,“在那些与阿拉斯加州相似的地区,评估地震威胁的时候,必须将地震和冰川融化之间的联系考虑进来。”这对那些冰川和断层并存的地区具有很重要的意义,比如阿尔卑斯山脉、喜马拉雅山脉、落基山脉、安第斯山脉以及新西兰的南阿尔卑斯山脉。   在格陵兰岛的大陆架上还存在一个特别的问题。冰盖的融化会导致海底所受的压力发生变化,有可能触发地震。而在这个地区的大陆边缘存在着数量巨大的沉积物,一旦发生地震,必然造成海底滑坡,进而引起巨大的海啸。一旦这种事情发生,其规模将与 8000 年前在挪威西海岸发生的由海底滑坡所造成的海啸不相上下。挪威西海岸发生的那次海底滑坡被认为是由一次海底地震引起的,造成了三次巨大的沉积物滑坡,继而引发了巨大的海啸,在苏格兰北部的设得兰群岛附近形成了 20 米 高的海浪,在苏格兰东岸也形成了 6 米 高的海浪。目前,这个地区很稳定,但格陵兰岛的这些沉积物却存在很大的风险,有可能重蹈覆辙。    1997 年,伦敦大学学院的比尔 ? 麦圭尔领导的研究小组分析了从沉积物的岩心中获取的数据后指出,过去 8 万年间地中海的海水面变化与火山爆发的强度有直接的关系。最强烈的火山爆发事件恰恰发生在过去 15000 年中海水面一直上升的时期,而且这并不是一次区域性的事件。新汉普郡大学的研究人员已经从格陵兰冰盖的冰芯中找到了同时期火山爆发的证据。   冰盖融化和海水面上升还意味着以前暴露的大陆边缘将被海水淹没。在最近一次冰期结束的时候,大部分主要的海盆边缘的断层异常活跃,并触发地震,还在洋底引起了巨大的滑坡。目前,研究人员已经在北大西洋盆地发现了 27 个这样的滑坡遗迹,其中很多被证实是由过去 15000 年间海水面上升触发导致的。   那么,这些地震、火山爆发或海啸是否会再次发生呢?索伯和莫尔纳的研究暗示,它们其实已经发生了。最近,英国南极调查局的研究人员注意到,格陵兰冰盖的加速融化和南极洲西部冰盖的崩塌可能是当今海水面升高的开端。这意味着在未来几个世纪内海水面将升高数米。这几乎和最后一次冰期结束后海水面上升的最快速度一致。也就是说,我们将来可能不仅仅面临着一个更加温暖的地球,还将面临着一个充斥着火山爆发和地震频发的地球。   对于火山而言,目前全世界依然活跃的 600 多座活火山中有 57% 分布在岛屿或者海岸线上,还有 38% 分布在海岸线附近 250 千米 之内。这些活火山很容易受到压力的影响,而压力则可能来自极地冰盖融化引起的海水面上升。同样,大陆边缘也会因此提高地震发生的可能性,并引起一些不稳定地区的海底滑坡和海啸,如美国的东海岸、加利福尼亚州沿岸以及加勒比地区的北部。   科学家指出,冰盖融化和海水面上升还会引发一个较为严重的后果,即海洋沉积物中天然气水合物大量分解,造成大规模的甲烷释放。在海盆边缘的沉积物中储藏着大量的天然气水合物,由海水温度上升或者海水面上升引起的地震都会使它们分解并以甲烷的形式释放出来。虽然海水面升高,海底所受到的压力的变化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天然气水合物保持稳定,但是作为比二氧化碳更加厉害的大气保温气体,甲烷释放也会进一步促使全球平均气温上升。   事实上,并不是所有的火山爆发和地震都与气候变化有关。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很可能会看到越来越多的地质灾害因为气候的变化而产生。唯一令人欣慰的是,火山爆发会向大气中释放大量的二氧化硫气体,这可能使地表温度下降而减缓大气保温效应。 我们在 2011 年建立了地震和气候相互影响的地球物理模型,地震火山活动和气候的相互影响具有普遍意义。气象学家忽视了一个明显的事实:全球变暖的最大危害是,与强烈的地震火山活动互动,引发气象 - 地质超级灾害链。 全球变暖对人类的威胁,不仅在于冰川融化造成的海平面上升,而且在于地表巨量的物质转移所产生的地壳均衡运动。气象灾害和地质灾害相互影响,构成气象 - 地质超级灾害链。 在 1890-1924 年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全球 8.5 级以上地震发生 4 次,亚洲和美洲各发生 2 次。 在 147-1976 年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全球 8.5 级以上地震发生 7 次,亚洲发生 3 次,美洲发生 4 次。 在 2000-2016 年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全球 8.5 级以上地震发生 6 次,亚洲发生 5 次,美洲发生 1 次。 趋势对比表明,亚洲进入特大地震集中爆发时期。美国地震的可能性也不能忽视。 美国地震的可能性也不能忽视:冰川融化速度加快 2009 年 08 月 20 日 15:48 人民網 - 環保頻道报道,受氣候變化影響,美國 3 個被研究得最多、有著“基准冰川”之稱的冰川正在加速縮減。政府科學家表示,這一發現將進一步激發全球對海平面升高和飲用水供應短缺問題的關注。   美國地質勘探局最新公布的報告說,位於華盛頓州的南瀑布冰川、以及地處阿拉斯加的沃弗林冰川和格爾卡納冰川都顯示出“快速而持續的”后退跡象。   “它們的處境堪憂。”美國地質勘探局的科學家埃德·約斯伯格( EdJosberger )說,“這些冰川連同全球的冰川一起都在縮減。”   多年來,科學家不斷在報告全世界范圍內冰川融化的消息,但這項研究提供了一些迄今為止最為確鑿的証據。由於這 3 個冰川所處地點的氣候和海拔不同,研究人員可通過它們來了解北美地區數千個其它冰川的狀況。   在 20 世紀初期各冰川的規模達到其最大峰值時,南瀑布冰川的體積估計為半立方公裡,約 6.54 億立方碼。到 1958 年,它的體積縮小了一半。 2004 年最后一次測量發現它又減少了一半。   “我們(的氣候)變得越來越暖和,而冰川則在縮小。”約斯伯格說。   除了因獨特或不尋常的當地條件造成的一些例外,美國數千座冰川中有超過 99% 都在縮減,美國地質勘探局的另一位科學家布魯斯·莫爾尼亞( BruceMolnia )說。   “自從研究開展以來,這 3 個冰川的質量就在不斷縮減,而在過去 15 年中,質量流失的速度更快了。”參與該項研究的地質勘探局科學家沙德·奧尼爾( ShadO'Neel )說,“擁有這樣一段長期記錄最重要的一點就是,我們能夠利用這些記錄來檢查和驗証未來的模型。”   在全世界范圍內,大部分冰川都在變小,有一些已經開始消失。過去 99 年來,蒙大拿州冰河國家公園中的冰川已經從 150 個減少到 26 個,如果當前的暖化趨勢持續下去,科學家預測,到 2030 年,這些冰川就將完全消失。他們還預計,非洲乞力馬扎羅山上聞名的積雪到 2015 年也可能消退。 http://env.people.com.cn/BIG5/9899892.html 美国发生强震的另外原因在于 2012 年起连续四年严重干旱的发生,根据耿庆国的旱震理论,美国加州的强震正在逼近。 2012 年 2 月 20 日 我们在《给美国同行的协查通报》中指出,干旱和暖冬是地震前兆吗? 耿庆国提出了旱震理论: 6 级以上大地震的震中区,震前 1 ―― 3 年半时间内往往是旱区。旱区面积随震级大小而增减。在旱后第三年发震时,震级要比旱后第一年内发震增大半级。 美国的异常干旱和暖冬可以被锁定在旱震理论的范围之内,可检验的异常现象接踵而来。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539490.html 美国加州严重干旱已经持续了 4 年,发生强震的可能性逐年增强。 3 年过去了,美国加州干旱持续发展,大震不发,干旱不止。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879236.html 我在 2015 年 5 月 9 日 指出,尼泊尔大地震是更大地震的前兆和信号 全球气候变暖已导致喜马拉雅山上的冰川融化加快。冰川湖泊水位不断增高,最终会导致许多湖泊崩堤。据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对尼泊尔境内的三千二百五十二个冰川和二千三百二十三个冰川湖进行了长达三年的观测显示,这些地区的气温比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升高了整整一摄氏度。研究表明,尼泊尔境内的二十个冰川湖和不丹境内的二十四个冰川湖的水位持续上升,五至十年内,这些湖泊将会崩堤,世界其它地区的许多冰川湖也面临同样的威胁。由山岳冰川融化而成的水是河流的源头。如果全球的冰川快速融化,世界上许多河流将会干涸,可饮用水的水源将迅速减少,人类以及动物的生存就会面临严重威胁。另外,全球水位上升也将减少人类的可用土地。 http://tech.sina.com.cn/d/2008-12-18/09582665926.shtml 4 月 25 日 尼泊尔发生 8.1 级破坏性地震。外媒报道,科学家确认地震后世界最高峰高度下降 1 英寸约合 2.5 厘米。其证据来自欧洲航天局 Sentinel-1A 卫星 4 月 29 日 在珠穆朗玛峰上采集到的数据。 http://news.163.com/15/0508/14/AP3N46TO00014AED.html 青藏高原是世界屋脊,近 30 年冰盖融化显著,自然是地壳均衡最强烈的地区。中国地震后,陆海地壳的负荷在内陆地区得到大致调整,接下来就是在陆海连接处的岛弧发生强震。岛弧强震是全球范围的,遍布东西太平洋和印度洋。这就完成了一个循环。 如果上述规律成立,下一个 8 级以上强震就必定发生在陆海连接处,按路线图,危险性的排列为:日本、印尼、堪察加半岛附近高纬度地区、南北美太平洋沿海地区。其中,日本、俄罗斯和印尼发生强震的风险最大,其后是南北美太平洋沿海地区。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489273.html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27387.html 青藏高原冰盖融化将导致地壳均衡上升,这与尼泊尔大地震导致喜马拉雅山脉下降相矛盾,除非尼泊尔地区的冰川不是融化,而是增加。 事实上,尼泊尔地区的冰川确实在稳定的增加,从而导致地壳的均衡下降。 据美国全国广播公司 4 月 15 日 报道,法国格勒诺布尔大学的最新研究发现,与全球变暖引发的全球冰川消融趋势相反, 1999 年到 2008 年期间,喜马拉雅山脉的部分冰川不但没有减小,反而有所增长。 全球变暖正导致冰川、冰帽、冰盖消融,造成海平面上升,威胁低地和岛屿上的居民安全。然而法国格勒诺布尔大学的研究发现,与这种全球趋势完全不同的是, 1999 年到 2008 年间,喜马拉雅山脉上的喀喇昆仑山脉( Karakoram )冰川却在以每年 11 厘米 到 22 厘米 的速度增长。 喀喇昆仑山位于中国、印度、以及巴基斯坦等国边境上,冰川面积近 2 万平方公里。喜马拉雅山脉是除两极外世界上最大的冰体所在地,是恒河与雅鲁藏布江等著名大河的源头。 http://gb.cri.cn/27824/2012/04/16/5105s3644102.htm 腾讯科学讯(悠悠 / 编译)据英国每日邮报报道,当前喜马拉雅山脉整体气候处于改变之中,但是气候如何变化对某些特殊地区的影响“仍然不清楚”。最新一项研究表明,喜马拉雅山脉东部和中部地区的冰川类似于地球其它地区,正处于加速消退状态;而喜马拉雅山脉西部冰川则处于稳定增长状态。 http://tech.qq.com/a/20120915/000031.htm 尼泊尔大地震导致的珠峰下降证实了喜马拉雅山脉西部冰川则处于稳定增长状态。 尼泊尔大地震是更大地震的前兆和信号,喜马拉雅山脉冰川融化区域的大地震可能性在全球变暖中持续增大。 尼泊尔大地震不能用板块碰撞来解释,冰川消长导致的地壳均衡是主要动力。印度洋海平面上升也能导致印度洋地壳的下降运动(见图 1 ),推动印度大陆挤压青藏高原。 重要结论 全球变暖对人类的威胁,不仅在于冰川融化造成的海平面上升,而且在于地表巨量的物质转移所产生的地壳均衡运动使特大地震在美洲和亚洲集中发生。气象灾害和地质灾害相互影响,构成气象 - 地质超级灾害链。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972518.html 最新结论:温室效应导致的全球变暖不仅使海平面上升和山地冰川融化,最大的危害使特大地震频发,这是地壳均衡理论的必然结论。 参考文献 杨学祥 . 地壳形变与海平面变化 . 地壳形变与地震 .1994,14(4):29-37. 杨学祥 . 地壳均衡与海平面变化 . 地球科学进展 .1992,7(5):22-29. 杨学祥。对全球海面变化均衡模式的改进。地质科学。 1992 ,( 4 ): 204-408 杨学祥,韩延本,陈震,乔琪源。强潮汐激发地震火山活动的新证据。地球物理学报。 2004 , 47 ( 4 ): 616-621 。 郭增建 , 秦保燕 , 郭安宁 . 地气耦合与天灾预测 . 北京 : 地震出版社 ,1996.116 - 117,135 - 138,212. 郭增建 , 郭安宁 , 周可兴 . 地球物理灾害链 . 西安地图出版社 ,2007.111~114,146~158 郭增建 . 海洋中和海洋边缘的巨震是调节气候的恒温器之一 . 西北地震学报 ,2002,24(3):287 杨冬红,杨学祥,刘财。 2004 年 12 月 26 日 印尼地震海啸与全球低温。地球物理学进展。 2006 , 21 ( 3 ): 1023-1027 杨冬红,杨德彬,杨学祥。地震和潮汐对气候波动变化的影响。地球物理学报。 2011 , 54 ( 4 ): 926-934. 杨学祥。地壳均衡与水平运动 。世界地质。 1988 , 7 ( 1 ): 43-48 杨冬红,杨学祥 . 全球气候变化的成因初探 . 地球物理学进展 .2013,28(4):1666-1677. 杨冬红,杨学祥,刘财。 2004 年 12 月 26 日 印尼地震海啸与全球低温。地球物理学进展。 2006 , 21 ( 3 ): 1023-1027 杨学祥 , 杨冬红 . 全球进入特大地震频发期 . 百科知识 2008.07 上 , 《百科知识》 2008/07 上 ,8-9. 杨冬红,杨学祥。全球变暖减速与郭增建的“海震调温假说”。地球物理学进展。 2008Vol.23(6):1813 ~ 1818 杨冬红,杨德彬,杨学祥。地震和潮汐对气候波动变化的影响。地球物理学报。 2011 , 54 ( 4 ): 926-934.
个人分类: 全球变化|10465 次阅读|0 个评论
解密亚洲特大地震频发:山地冰川融化导致地壳均衡运动
杨学祥 2016-6-13 16:04
解密亚洲特大地震频发:山地冰川融化导致地壳均衡运动 杨学祥,杨冬红 可怕的冰川消融数据! 地球表面 10% 的面积被冰川覆盖。其中, 90% 位于南极大陆、 8% 位于格陵兰岛、少部在北美和亚洲地区,但北美与亚洲其总和也不及全球冰川的 1% 。科学家在测量格陵兰岛冰川消融速度的时候发现, 1996 年格陵兰岛的冰川体积减少了 22 立方英里、而 2006 年冰川体积减少了 53 立方英里。 10 年间消融速度翻了一倍还多。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a3fb39c0100jjxu.html   新华社内罗毕 2002 年 4 月 17 日 电联合国环境规划署 17 日在此间发表一项报告警告说,全球气候变暖导致喜马拉雅山上的冰川融化加快,冰川湖泊水位不断增高,最终会造成许多湖泊决堤。 http://news.sina.com.cn/w/2002-04-18/0354550005.html   中新网 2008 年 12 月 18 日 电 据香港《大公报》报道,美国太空总署 16 日发布的最新卫星监测数据显示, 2003 年至 2007 年的五年间,地球上南极、美国阿拉斯加和北极格陵兰岛的陆地冰川已融化逾两万亿吨,全球气候变暖的趋势愈见明显。 http://tech.sina.com.cn/d/2008-12-18/09582665926.shtml   【新华社墨西哥坎昆 2010 年 12 月 7 日电 】联合国环境规划署 7 日在坎昆气候大会期间发布报告,公布了世界各地冰川融化状况的评估结果,呼吁全球采取紧急措施,减小冰川消融对高山地区人民生活带来的冲击。   这份名为《高山冰川和气候变化人类生计和适应的挑战》的报告对全球主要冰川近年来的融化速度进行了排序。报告指出, 南美洲巴塔哥尼亚高原的冰川消融速度最快,其次是阿拉斯加沿岸山脉的冰川,排在第三位的是美国西北部和加拿大西南部的冰川,之后是亚洲高山地区的兴都库什山脉、北极地区和安第斯山脉的冰川。 http://finance.qq.com/a/20101209/001070.htm 据《今日美国报》 2010 年 12 月 7 日 消息,正在墨西哥坎昆举行联合国气候变化峰会的专家日前表示,全球冰川融化速度远比想象的要快,其中南亚地区的危险级别最高,随着喜马拉雅山冰雪的迅速融化,南亚地区民众的生产生活受到的影响将最大。 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在报告中表示:“自上世纪 80 年代以来,世界范围内的冰川融化速度越来越快,与此同时,全球气温开始逐步上升。” 报告称,南美和阿拉斯加沿海山区的冰川融化速度超过世界其他地区,不过南亚的喜马拉雅冰川的融化对人类生活的影响将最大 http://news.163.com/10/1208/14/6NCUCV3V00014JB5.html 2011 年 04 月 10 日 东方早报报道,近期,关于世界冰川、冰原融化加速的研究报告在英国、美国陆续出炉,其暗示的淡水危机与海平面上升再次向人类敲响生存警钟。日前,英国《独立报》援引以英国为首的研究报告称,近 30 年部分山地冰川的融化速度比过去 350 年要快 100 倍。 http://tech.ifeng.com/discovery/detail_2011_04/10/5646596_0.shtml 事实上,冰川融化不仅仅影响海平面上升和淡水危机,而且能通过地壳均衡加剧特大地震的频繁发生。 全球特大地震发生在冰川融化最强烈的地方 国际在线专稿:据《今日美国报》 2010 年 12 月 7 日 消息,正在墨西哥坎昆举行联合国气候变化峰会的专家日前表示,全球冰川融化速度远比想象的要快,其中南亚地区的危险级别最高,随着喜马拉雅山冰雪的迅速融化,南亚地区民众的生产生活受到的影响将最大。   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在报告中表示:“自上世纪 80 年代以来,世界范围内的冰川融化速度越来越快,与此同时,全球气温开始逐步上升。” 报告称,南美和阿拉斯加沿海山区的冰川融化速度超过世界其他地区,不过南亚的喜马拉雅冰川的融化对人类生活的影响将最大。 过去 40 年,亚洲地区每年约有 5000 人死于冰川融化引发的洪水泛滥。而随着冰川逐渐消融,当地人赖以生存的水源将受到威胁,总有一天,将会面临无水灌溉农田、无合适的饮用水的困境。 http://news.sohu.com/20101209/n278189816.shtml 科技日報紐約 2010 年 12 月 7 日 電 ( 記者卞晨光 ) 聯合國環境規劃署及其合作伙伴今天在坎昆氣候變化大會現場發布了一份有關全球冰川狀況的報告,報告顯示,由於氣候變化的影響,全球大部分冰川正在加速消融,將對人類的淡水供應、糧食安全和日常生活造成嚴重威脅。   聯合國環境規劃署表示,過去 150 年來地球上的冰川面積一直在縮減,但自上個世紀 80 年代以來,這種變化的速度顯著加快了。 北極、歐洲、亞洲高山地區、美國西北部和加拿大、安第斯山區和巴塔戈尼亞地區的冰川都在融化,甚至在龐大的興都庫什 - 喜馬拉雅山區,大多數冰川也在縮小,其中南美洲和阿拉斯加地區的冰川融化速度最快。 不過,由於全球變暖導致局部地區降雨增多,也有少數地區的冰川出現了擴大的跡象,如挪威西部、新西蘭的南島和南美洲的火地島等。 http://wwwbig5.hinews.cn/news/system/2010/12/09/011643283.shtml 从表 1 中可以看到,全球 8.5 级以上地震第一个统计特征是,地震的发生地点具有明显的洲际差别:只发生在美洲和亚洲。美洲、亚洲与欧洲、非洲、澳洲的最大差别是具有高耸的山脉和广袤的山地冰川,并且是冰川融化最强烈的地方。 气候变化引发的冰川的消长导致海平面的升降和相应的陆海地壳方向相反的地壳均衡运动,从而形成地震火山活动最强烈的环太平洋地震火山带、欧亚地震带、海洋中脊地震带,强烈地震发生在全球变暖之后的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 表 1 1890 年以来特大地震活跃期和拉马德雷( PDO )冷位相对应关系 年代 8.5 级以上地震次数 9 级以上 地震次数 PDO 时间位相 气候冷暖 地震 全球 美洲 亚洲 1890-1924 4 2 2 0 1890-1924 冷 低温期 活跃期 1925-1945 1 1 0 1925-1946 暖 温暖期 1946-1977 7 4 3 4 1957-1976 冷 低温期 活跃期 1978-1999 0 0 0 0 1977-1999 暖 温暖期 2000-2012 6 1 5 2 2000-2030 冷 低温期? 活跃期 注 : 特大地震为 Ms 8.5 级以上强震,括号内为国外数据,?表示预测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970569.html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970946.html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984262.html 气候变化导致的冰川消长、海平面升降和地壳均衡是强震集中发生的原因 强震与全球气候变化关系的地球物理解释是:全球变暖导致的海平面上升,破坏了地壳的重力均衡,引起加载的海洋地壳均衡下沉,由此而引发的深海强震和海啸又将迫使深海冷水上翻到海洋表面,从而将会引发全球变冷。这就是大自然的自调节作用。全球气候变化的周期有 50-60 年拉马德雷周期, 200 年太阳黑子超长极小期, 1800 年潮汐长周期,以及 2 、 4 、 10 万年冰期周期。 气候变化导致的冰川期与温暖期交替,形成地表巨量海水(大约 100-200 米 深海水层变化)在两极冰盖、大陆冰川和大洋海盆之间往返转移,相应的地壳均衡运动迫使地下软流层发生反向流动,推动地壳运动,达到地壳重力均衡。在地球的球面上,地壳均衡不仅能产生地壳的垂直运动,而且能产生地壳水平运动。 由图 1 中可以看到,两极生成的巨厚冰盖可以压裂地壳,形成两极地壳下沉和赤道地区的最大张裂;冰盖消失后,形成两极地壳的上升和赤道地区的挤压。相同的圆心角在不同半径的球面所对应的弧长是不同的,由于海水增加,海洋地壳 AB 弧下降到 CD 弧时,圆心角变大,只能发生两种结果: 其一、大洋地壳 AB 弧的多余部分插入大陆地壳之下,形成俯冲消减带,是地震频发的地区,其类型为环太平洋俯冲消减带和地震火山带。 其二、大洋地壳 AB 弧的多余部分象楔一样劈开大陆,推动大陆向两边分离,由 AB 弧扩张到 AE 弧,其类型为大西洋两岸的快速扩张。 其三、反之,当海洋地壳 CD 弧上升到 AB 弧时,由于弧长增大,其增大部分 BE 弧就是海底扩张产生的新洋壳。 a 大洋海水减少 b 大洋海水增加 1- 新洋壳,计算时因忽略了与陆壳连接部分,因而计算值比实际值小; 2- 旧洋壳,插入大陆壳下或推动大陆分离部分。 图 1 重力均衡造成的垂直运动和水平运动(据杨学祥, 1988 ;杨冬红等, 2011 ) 当全球变暖使海平面上升积累到一定高度时,地壳均衡使洋壳下降收缩,强烈的挤压导致环太平洋地震火山带 8.5 级以上强震频发,形成拉马德雷冷位相;当全球变冷两极冰盖增大使海平面下降到一定高度时,地壳均衡使洋壳上升在大洋中脊处扩张,这是强震在拉马德雷暖位相较少,甚至不发生的原因。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636574.html 我们在 2011 年建立了地震和气候相互影响的地球物理模型,地震火山活动和气候的相互影响具有普遍意义。气象学家忽视了一个明显的事实:全球变暖的最大危害是,与强烈的地震火山活动互动,引发气象 - 地质超级灾害链。 全球变暖对人类的威胁,不仅在于冰川融化造成的海平面上升,而且在于地表巨量的物质转移所产生的地壳均衡运动。气象灾害和地质灾害相互影响,构成气象 - 地质超级灾害链。 在 1890-1924 年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全球 8.5 级以上地震发生 4 次,亚洲和美洲各发生 2 次。 在 147-1976 年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全球 8.5 级以上地震发生 7 次,亚洲发生 3 次,美洲发生 4 次。 在 2000-2016 年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全球 8.5 级以上地震发生 6 次,亚洲发生 5 次,美洲发生 1 次。 趋势对比表明,亚洲进入特大地震集中爆发时期。美国地震的可能性也不能忽视。 美国地震的可能性也不能忽视:冰川融化速度加快 2009 年 08 月 20 日 15:48 人民網 - 環保頻道报道,受氣候變化影響,美國 3 個被研究得最多、有著“基准冰川”之稱的冰川正在加速縮減。政府科學家表示,這一發現將進一步激發全球對海平面升高和飲用水供應短缺問題的關注。   美國地質勘探局最新公布的報告說,位於華盛頓州的南瀑布冰川、以及地處阿拉斯加的沃弗林冰川和格爾卡納冰川都顯示出“快速而持續的”后退跡象。   “它們的處境堪憂。”美國地質勘探局的科學家埃德·約斯伯格( Ed Josberger )說,“這些冰川連同全球的冰川一起都在縮減。”   多年來,科學家不斷在報告全世界范圍內冰川融化的消息,但這項研究提供了一些迄今為止最為確鑿的証據。由於這 3 個冰川所處地點的氣候和海拔不同,研究人員可通過它們來了解北美地區數千個其它冰川的狀況。   在 20 世紀初期各冰川的規模達到其最大峰值時,南瀑布冰川的體積估計為半立方公裡,約 6.54 億立方碼。到 1958 年,它的體積縮小了一半。 2004 年最后一次測量發現它又減少了一半。   “我們(的氣候)變得越來越暖和,而冰川則在縮小。”約斯伯格說。   除了因獨特或不尋常的當地條件造成的一些例外,美國數千座冰川中有超過 99% 都在縮減,美國地質勘探局的另一位科學家布魯斯·莫爾尼亞( Bruce Molnia )說。   “自從研究開展以來,這 3 個冰川的質量就在不斷縮減,而在過去 15 年中,質量流失的速度更快了。”參與該項研究的地質勘探局科學家沙德·奧尼爾( Shad O'Neel )說,“擁有這樣一段長期記錄最重要的一點就是,我們能夠利用這些記錄來檢查和驗証未來的模型。”   在全世界范圍內,大部分冰川都在變小,有一些已經開始消失。過去 99 年來,蒙大拿州冰河國家公園中的冰川已經從 150 個減少到 26 個,如果當前的暖化趨勢持續下去,科學家預測,到 2030 年,這些冰川就將完全消失。他們還預計,非洲乞力馬扎羅山上聞名的積雪到 2015 年也可能消退。 http://env.people.com.cn/BIG5/9899892.html 美国发生强震的另外原因在于 2012 年起连续四年严重干旱的发生,根据耿庆国的旱震理论,美国加州的强震正在逼近。 2012 年 2 月 20 日 我们在《给美国同行的协查通报》中指出,干旱和暖冬是地震前兆吗? 耿庆国提出了旱震理论: 6 级以上大地震的震中区,震前 1 ―― 3 年半时间内往往是旱区。旱区面积随震级大小而增减。在旱后第三年发震时,震级要比旱后第一年内发震增大半级。 美国的异常干旱和暖冬可以被锁定在旱震理论的范围之内,可检验的异常现象接踵而来。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539490.html 美国加州严重干旱已经持续了 4 年,发生强震的可能性逐年增强。 3 年过去了,美国加州干旱持续发展,大震不发,干旱不止。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879236.html 全球 8.5 级以上地震的三大统计特征:日本真的很危险 全球 8.5 级以上地震第一个统计特征是,地震的发生地点具有明显的洲际差别:只发生在美洲和亚洲(见表 1-2 )。美洲、亚洲与欧洲、非洲、澳洲的最大差别是具有高耸的山脉和广袤的山地冰川。 全球 8.5 级以上地震第二个统计特征是,全球 8.5 级以上地震的发生时间和频率具有明显的波动性,其规律就是集中发生在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这为我们预防地震和预测地震提供了极为重要的理论根据。这也否定了特大地震发生的随机特性,表明特大地震具有明显的周期性(见表 1-3 )。 全球 8.5 级以上地震第三个统计特征是, 海岛的 9 级地震发生后, 8.5 级以上地震连续发生,这对日本地震有参考意义 。 2004 、 2005 、 2007 、 2012 年的 4 年中,印尼苏门答腊岛发生了 4 次 8.5 级以上地震;阿拉斯加半岛在 1957 、 1964 、 1965 年也发生了 3 次强震(见表 1 )。日本的后续地震不得不防。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2277do=blogid=539829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607387.html http://blog.gmw.cn/u/466/archives/2005/8795.html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365593.html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694731.html 对比表明, 亚洲进入特大地震集中爆发时期。美国地震的可能性也不能忽视。 我在 2015 年 5 月 9 日 指出,尼泊尔大地震是更大地震的前兆和信号 全球气候变暖已导致喜马拉雅山上的冰川融化加快。冰川湖泊水位不断增高,最终会导致许多湖泊崩堤。据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对尼泊尔境内的三千二百五十二个冰川和二千三百二十三个冰川湖进行了长达三年的观测显示,这些地区的气温比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升高了整整一摄氏度。研究表明,尼泊尔境内的二十个冰川湖和不丹境内的二十四个冰川湖的水位持续上升,五至十年内,这些湖泊将会崩堤,世界其它地区的许多冰川湖也面临同样的威胁。由山岳冰川融化而成的水是河流的源头。如果全球的冰川快速融化,世界上许多河流将会干涸,可饮用水的水源将迅速减少,人类以及动物的生存就会面临严重威胁。另外,全球水位上升也将减少人类的可用土地。 http://tech.sina.com.cn/d/2008-12-18/09582665926.shtml 4 月 25 日 尼泊尔发生 8.1 级破坏性地震。外媒报道,科学家确认地震后世界最高峰高度下降 1 英寸约合 2.5 厘米。其证据来自欧洲航天局 Sentinel-1A 卫星 4 月 29 日 在珠穆朗玛峰上采集到的数据。 http://news.163.com/15/0508/14/AP3N46TO00014AED.html 青藏高原是世界屋脊,近 30 年冰盖融化显著,自然是地壳均衡最强烈的地区。中国地震后,陆海地壳的负荷在内陆地区得到大致调整,接下来就是在陆海连接处的岛弧发生强震。岛弧强震是全球范围的,遍布东西太平洋和印度洋。这就完成了一个循环。 如果上述规律成立,下一个 8 级以上强震就必定发生在陆海连接处,按路线图,危险性的排列为:日本、印尼、堪察加半岛附近高纬度地区、南北美太平洋沿海地区。其中,日本、俄罗斯和印尼发生强震的风险最大,其后是南北美太平洋沿海地区。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489273.html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27387.html 青藏高原冰盖融化将导致地壳均衡上升,这与尼泊尔大地震导致喜马拉雅山脉下降相矛盾,除非尼泊尔地区的冰川不是融化,而是增加。 事实上,尼泊尔地区的冰川确实在稳定的增加,从而导致地壳的均衡下降。 据美国全国广播公司 4 月 15 日 报道,法国格勒诺布尔大学的最新研究发现,与全球变暖引发的全球冰川消融趋势相反, 1999 年到 2008 年期间,喜马拉雅山脉的部分冰川不但没有减小,反而有所增长。 全球变暖正导致冰川、冰帽、冰盖消融,造成海平面上升,威胁低地和岛屿上的居民安全。然而法国格勒诺布尔大学的研究发现,与这种全球趋势完全不同的是, 1999 年到 2008 年间,喜马拉雅山脉上的喀喇昆仑山脉( Karakoram )冰川却在以每年 11 厘米 到 22 厘米 的速度增长。 喀喇昆仑山位于中国、印度、以及巴基斯坦等国边境上,冰川面积近 2 万平方公里。喜马拉雅山脉是除两极外世界上最大的冰体所在地,是恒河与雅鲁藏布江等著名大河的源头。 http://gb.cri.cn/27824/2012/04/16/5105s3644102.htm 腾讯科学讯(悠悠 / 编译)据英国每日邮报报道,当前喜马拉雅山脉整体气候处于改变之中,但是气候如何变化对某些特殊地区的影响“仍然不清楚”。最新一项研究表明,喜马拉雅山脉东部和中部地区的冰川类似于地球其它地区,正处于加速消退状态;而喜马拉雅山脉西部冰川则处于稳定增长状态。 http://tech.qq.com/a/20120915/000031.htm 尼泊尔大地震导致的珠峰下降证实了喜马拉雅山脉西部冰川则处于稳定增长状态。 尼泊尔大地震是更大地震的前兆和信号,喜马拉雅山脉冰川融化区域的大地震可能性在全球变暖中持续增大。 尼泊尔大地震不能用板块碰撞来解释,冰川消长导致的地壳均衡是主要动力。印度洋海平面上升也能导致印度洋地壳的下降运动(见图 1 ),推动印度大陆挤压青藏高原。 重要结论 全球变暖对人类的威胁,不仅在于冰川融化造成的海平面上升,而且在于地表巨量的物质转移所产生的地壳均衡运动使特大地震在美洲和亚洲集中发生。气象灾害和地质灾害相互影响,构成气象 - 地质超级灾害链。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972518.html
个人分类: 科技点评|2942 次阅读|0 个评论
预测与实践:尼泊尔大地震预警
热度 1 杨学祥 2016-3-30 20:21
预测与实践:尼泊尔大地震预警 尼泊尔启示:老天的脾气我们能摸准几分? 日期:2015/4/29 作者: 陈冰 阅读 ( 13720 ) 【 来源 : 新民周刊 】 阅读提示:现阶段,人类仍然不具备地震短期预报的能力已经成为一种共识。但这并不说明地震是不可预测的。 记者|陈 冰 2014 年4月25日,尼泊尔发生8.1级地震。这是本世纪发生在陆地上的、第五次8级以上的大地震。加德满都古迹瞬间夷为平地,死亡人数也在不断攀升。在社会各界强力支援受灾地区的时候,尼泊尔地震早已预测到的说法又开始流传。地震是否真的可以预测?                 早有预料   今年2月25日,国际顶级科学期刊《科学》撰文称,此前认为在西藏地区1505年的地震将压力释放,减少了喜马拉雅山中心地震带的地震风险,但新研究认为,压力并没有被释放,喜马拉雅山中心地震带几个世纪以来的平静,只是一种错觉,可能会爆发大规模的地震,给加德满都或新德里这样的城市带来巨大的破坏。文章说:当地政府必须准备一场可能随时发生的大地震。   在3月4日出版的《地球物理学研究杂志-大地》上,一篇由印度科研团队发表的论文预言,喜马拉雅山中部地区有可能发生“大地震”。3位科学家表示, “这一断裂带与1255年和1344年的两次破坏性地震紧密相关。目前的研究表明,过去700年时间里,喜马拉雅山中部地区的逆冲断层地质活动不是很活跃。考虑到已过去很长时间,这一地区很可能将发生大地震。”   环境学家则认为,逐渐增长的人口压力以及环境的恶化可能将增加大地震发生的风险。   事实上,过去十年中,有不少论文和科研都显示,尼泊尔当地喜马拉雅断裂带的压力在积聚,发生大地震的可能性在增加。   尼泊尔专家曾在2006年估计,尼泊尔如果再发生一次1934年那样的大地震,将会有4万人死亡,9.5万人受伤、600万人无家可归。   5年 前,地质学家说,尼泊尔人口密集的首都加德满都发生大地震只是迟早问题。加德满都人口高达250万,大部分住在随便搭盖的狭窄房屋,多数民众对危险了解不多,甚至毫无所悉。 尼泊尔正位于数百万年两大板块挤压,形成喜马拉雅山的边界上。地质学家相信尼泊尔可能会出现规模高达8级的强烈地震。   英国德伦大学危机与风险学教授佩特莱说,加德满都西部已经出现形成地震的进程,但是这个断层已经有好几百年没有地震过了。 而地震之间的时间拉得越长,地震强度越大。“从地质观点看来,的确非常危险。”    2012年,在国际顶级科学期刊《自然-地球科学》上,尼泊尔官方的矿业与地理部的国家地震中心与法国和新加坡科研人员合作的论文提出,尼泊尔曾经在1255年时发生过巨大的地震,当时的地震令加德满都谷底三分之一的人口,包括当时的尼泊尔国王遇难。而近600年后,在1934年,尼泊尔再次发生地表断裂,其与1255年的8.2级地震有关系。   该研究称,这意味着1934年地震撕破了地表,板块之下在过去几个世纪里积聚的大量压力和能量可能会突然释放出来,可能会再次出现大规模的地表断裂。不过,以上这两次地震都是发生在加德满都的东部,而这次地震发生在西部,相同点就是可能都发生在主前断裂上。    无独有偶,原吉林大学地球探测科学与技术学院杨学祥教授2014年12月15日发表文章,作者观察近年来青藏高原周边地震发生情况,并通过地壳分析,对喜马拉雅山脉发生特大地震提出了预警。   科学家们心里非常清楚,一次预知会发生、但却不知道具体发生在何时的强震终会来袭。不过他们无能为力,只能和时间赛跑,尽力让这个国家在即将到来的强震中将损失降到最低。日前,一个有关地震的国际研讨会在加德满都召开。会议本意是研讨尼泊尔如何应对地震的威胁,然而,50位科学家还没开出“药方”,就地震了。   正如牛津大学地球科学系地震学家詹姆斯·杰克森所说:“就像等待一场噩梦的降临,但无法给出具体时间,从物理和地质上分析,这场噩梦注定发生。”但让他没有想到的是,灾难来得如此之快!   著名的科技网站果壳网上也有网友撰文指出,“……可以说,加德满都的这次地震是在预料之中的,而且,一些尼泊尔官员也对此忧心忡忡。”   加德满都位于一个峡谷内,平坦的地方方圆不到10公里。更为糟糕的是,这座城市所在的地方原来是一个湖泊,下面是一些砾石、泥、砂质的沉积物,非常松散。当地震波从这里经过的时候,在松散的地方会变慢,造成翻倍的破坏。 地球从“静音”到“振动”   2014年,《科学大众》杂志刊登过一篇采访中国科学院院士、著名地球物理学家滕吉文的报道,在报道中指出——   21世纪以来,在全球范围内强烈地震频频发生,特别是环太平洋地震带和地中海——喜马拉雅——南亚地震带,7级以上强震频繁发生:2010年1月13日, 海地7.3级地震; 2010年2月27日,智利8.8级地震;2011年3月11日,日本本州岛附近海域9.0级特大地震……特别是2004年苏门答腊9.3级特大地震的发生,打破了全球范围内近50年来未发生过8.5级大地震的异常平静。2000年以来,全球大地震更加频繁了,共发生6次8.0级以上地震——这标志着全球范围内已进入强烈地震活跃期。    从目前的规律看,全球每年发生大概5万次左右的大小地震。平均起来,7级以上10~20次、8级以上1~2次。地球似乎由之前的“静音”状态调成了“振动”状态。面对频发的地震,人类似乎总是束手无策,很难预测到地震的发生。不过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人类也曾经有那么一两次,摸准了“老天”的脾气,成功预测过地震的发生。   1975年2月4日19时36分,辽宁海城发生7.3级地震。这次地震发生之前,地震台记录到几个很小的地震,过了几天记录到了几十个小地震,又过了几天,记录到了几百个小地震,又过了一段时间,在地震分布图上已经数不清到底发生了多少次地震。在此情况下,辽宁省地震局向省委报告,由省委发出警报——海城即将发生地震。据估计,这次成功的预报至少减少了10万人的伤亡。这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做出的具有减灾实效的成功预报,也是全球预报强地震最成功的一次,更是第一次,得到了世界的公认。   美国帕克菲尔德地震也是历史上预测成功的一次地震。帕克菲尔德处于美国西海岸圣安德列斯断层附近,这个小镇很小,只有37个人,在有仪器记录以前,也发生过3次6级以上的地震,即1857年、1881年和1901年帕克菲尔德地震。而有仪器记录以来,也发生过3次6级以上的地震,即1922年、1934年和1966年帕克菲尔德地震,平均每22年便有规律地发生一次帕克菲尔德地震。美国地质调查局在此建立了地震预测试验场,汇集了大量的专家,并在靠近所预测的帕克菲尔德地震未来震中的地方,使用大地测量方法、应变仪、倾斜仪等前兆仪器,做长期、连续、精确的地壳应变测量,希望能记录下任何可能的前兆性滑移的应变资料以验证理论。   多方观测之后,他们预报:即日起(1985年4月5日)至1993年之间,在帕克菲尔德地区,有超过90%的可能性,发生一次5.5~6级的地震!   1990年过去了,地震没来。   1991年,没来。   1992年,没来。   1993年,时间窗口只剩最后一年了。但是,地震还是没有来。   直到2004年9月28日。下午5点28分,地震就这样无声无息地来了,6级。没有记录到任何可识别的前兆信息。不过科学家们考虑到预报地震的位置是对的,与之前发生的6次地震相比,地点一致,破裂也发生在同一断层上,震级也是对的,所以这次预报也算成功。   My god,晚了这么多年的地震预报还算是成功,地震预报实在是太难了!   帕克菲尔德实验充分展示了地震的复杂性,现阶段,人类仍然不具备地震短期预报的能力已经成为一种共识。但这并不说明地震是不可预测的。越过地平线,不停息地去“抚摸”强烈地震发生与发展的“脉搏”,我们应该坚信人类终将有能力把握“老天”的脾气。 http://www.xinminweekly.com.cn/News/Content/5556 尼泊尔地震值得关注:喜马拉雅山脉将发生特大地震? 已有 3869 次阅读 2014-12-19 04:54 |个人分类:科技点评|系统分类:观点评述|关键词:特大地震活跃期 冰川融化 海平面上升 地壳均衡 推荐到群组 尼泊尔地震值得关注:喜马拉雅山脉将发生特大地震? 杨学祥 中新社加德满都2014年12月18日电 (记者符永康)据尼泊尔国家地震中心数据,当地时间18日夜间21时17分,该国东北部发生里氏5.9级地震,震中位于苏卢克胡木布(Solukhumbu)县,临近尼泊尔与中国边境。 2001年08月24日 15:49 中国日报网站以《印度次大陆板块正向亚洲板块下方运动》为题,对住在喜马拉雅山脉的居民们提出警告。 中国日报网站消息:住在喜马拉雅山脉的居民们也许并不知道,一场毁灭性的大灾难正在向他们逼近。美国《科学》周刊8月24日警告说,喜马拉雅山脉将发生一次、甚至数次特大地震,震级将超过里氏8级,而附近5000万人的生命将面临无法预测的威胁。 http://tech.sina.com.cn/o/2001-08-24/81863.shtml 北京2014年12月13日电(记者吴晶晶) 中国科学院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13日在京发布《中国第二次冰川编目》。研究显示,中国西部冰川总体呈现萎缩态势,面积缩小了18%左右。 http://news.sina.com.cn/c/2014-12-13/192731282019.shtml 气候变化和构造运动有很好的相关性,物理机制也很明显:从大间冰期到大冰期,100-200米的海水层的海水变为两极的2000米巨厚冰盖,破坏了原有的地壳重力均衡,海水和地壳的密度比大约为1:3 ,所以,赤道海洋地壳要上升33-66米,两极冰盖要下降660米,才能达到新的地壳重力均衡,陆海地壳的相对升降导致强烈的地震火山活动。从大冰期到大间冰期情况正好相反。斯堪的纳维亚半岛在末次冰期中形成2000米的冰盖,在1万年前的间冰期冰盖融化后,斯堪的纳维亚半岛均衡上升了500米,还将上升200米,才能达到新的地壳均衡。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257471.html 全球变暖导致冰盖融化海平面上升,破坏了原有的地壳均衡,导致海洋地壳均衡沉降,引发环太平洋地震带频发的地震活动。深海巨震的降温作用使全球气候变冷,形成自然的冷暖自调节作用,其能源来自太阳辐射变化造成的冰水转换 。2002年郭增建提出,海洋及其周边地区的巨震会产生海啸,可使海洋深处冷水迁到海面,从而使地球降温20年。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713712.html 我在2008年6月1日指出,地球是一个扁球体,一处地震变形,为另一处的地震变形提供了条件。这就构成了强震的路线图。表1的地震从中国开始,又回到中国,这一闭合路线为下一次强震的发生提供了有价值的线索。 青藏高原是世界屋脊,近30年冰盖融化显著,自然是地壳均衡最强烈的地区。中国地震后,陆海地壳的负荷在内陆地区得到大致调整,接下来就是在陆海连接处的岛弧发生强震。岛弧强震是全球范围的,遍布东西太平洋和印度洋。这就完成了一个循环。 如果上述规律成立,下一个8级以上强震就必定发生在陆海连接处,按路线图,危险性的排列为:日本、印尼、堪察加半岛附近高纬度地区、南北美太平洋沿海地区。其中,日本、俄罗斯和印尼发生强震的风险最大,其后是南北美太平洋沿海地区。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489273.html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27387.html 事实上,2010年发生智利8.8级地震,2011年发生日本9级地震,2012年发生印尼苏门答腊8.6级地震,特大地震路线图基本得到证实。 如果查看历史纪录,你会发现地震的发生呈现不均匀分布状态,但喜马拉雅山脉这个本应为地震多发区的地方在过去300年中竟然没有发生过大地震。比尔汗认为,这个现象只能解释为风暴前的寂静,今年印度古吉拉特邦爆发的强烈地震则是风暴即将抵达的信号——喜马拉雅大祸临头了。但破坏之神会在何时降临,人们无法回答,只知道它会给我们一个突然袭击。 地震是人类力量无法阻止的自然灾害,如果喜马拉雅山脉发生特大地震,印度、孟加拉、不丹、尼泊尔和巴基斯坦,包括中国西藏的人民将面临的危险可能是无法想像的。大约5000万人生活在地震辐射区,即使是轻微一些的地震也会对1000万人造成影响。 http://tech.sina.com.cn/o/2001-08-24/81863.shtml 5000米高的青藏高原和8000米高的喜马拉雅山脉被巨厚的冰雪覆盖,冰雪融化将导致地壳因载荷减少而均衡上升,这将有利于印度次大陆的巨型推土机对亚洲板块进行的“进攻”,增强它向喜马拉雅山底部深入,加快特大地震的形成进程。 2001年1月26日早晨8点46分,印度西部古吉拉特邦和巴基斯坦交界处发生里氏7.9级的强烈地震。据印度官方统计,这次50年来印度的最大地震共造成2万多人死亡,财产损失高达45亿美元。 2008年5月12日汶川8级地震,造成87149人死亡(其中69,226人找见尸体,17,923人失踪,即尸体尚埋在废墟、塌方或泥石流之中),374,643人受伤,4,500多万人失去家园,导致上万亿元的财产损失。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51597-822273.html 8.5级以上特大地震正在酝酿之中。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559756.html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2277do=blogid=27387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489273.html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851827.html 全球变暖对人类的威胁,不仅在于冰川融化造成的海平面上升,而且在于地表巨量的物质转移所产生的地壳均衡运动。 中国中强地震伴随气温上升迅速增加,敲响了世界特大灾害的警钟:2004-2018年是全球特大地震集中爆发时期,我们必须做好预防的准备。 我们在2008年就提出了这一警告 。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851827.html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850917.html 2014年12月18日发生的尼泊尔里氏5.9级地震值得关注。 参考文献 1. 林一杕。中国历史上地震记载。来源:羊城晚报 2013-04-24 14:25:26 http://news.21cn.com/caiji/roll1/a/2013/0424/14/21252451.shtml 2. 马德。气候颠覆历史:罗贯中定律与竺可桢曲线。2010-3-28 12:04 科学网。http://blog.sciencenet.cn/blog-335071-306828.html 3. 杨冬红,杨德彬,杨学祥。地震和潮汐对气候波动变化的影响。地球物理学报。2011,54(4):926-934. 4. 杨学祥, 杨冬红. 全球进入特大地震频发期. 百科知识2008.07上:8-9.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852178.html
个人分类: 科技点评|3449 次阅读|1 个评论
尼泊尔地震致珠峰高程变化:下降还是上升?
热度 1 杨学祥 2015-6-16 14:08
尼泊尔地震致珠峰高程变化:下降还是上升? 杨学祥,杨冬红 新华网 2015-06-15 12:09 报道,国家测绘地信局 15 日称,尼泊尔地震导致珠峰地区向西南方向移动 3 厘米 ,高程方向基本没变化。同时, 2005 年至 2015 年 10 年间,珠峰地区以每年约 4 厘米 的速度向东北方向移动,以每年约 0 . 3 厘米 的速度上升, 10 年位移 40 厘米 、上升 3 厘米 。 http://news.qq.com/a/20150615/028164.htm?tu_biz=1.114.2.1 这一结果符合喜马拉雅山脉冰融后的地壳均衡规律。 一、尼泊尔地震后世界最高峰高度下降 2.5 厘米 2015 年 4 月 25 日 尼泊尔发生 8.1 级破坏性地震。外媒报道,科学家确认地震后世界最高峰高度下降 1 英寸约合 2.5 厘米。其证据来自欧洲航天局 Sentinel-1A 卫星 4 月 29 日 在珠穆朗玛峰上采集到的数据。 http://news.163.com/15/0508/14/AP3N46TO00014AED.html 依据上述结果,我们在 2015 年 5 月 9 日 指出,印度次大陆与亚洲构造板块之间的碰撞导致喜马拉雅山脉和青藏高原的隆升,这一理论模式并未在尼泊尔大地震中得到体现。 远古地质运动中,印度洋板块与亚欧板块碰撞,隆起了世界屋脊,而这种碰撞至今没有停止。有数据表明,每年两个板块的挤压速度大约在 30 毫米 — 45 毫米 左右。 喜马拉雅山大地震与全球变暖有关,历史上的大地震都发生在全球变暖的中后期,全球变暖导致的冰川融化和印度洋海平面上升加剧了印度大陆向北推移的速度和强度。 我在 2008 年 6 月 1 日 指出,地球是一个扁球体,一处地震变形,为另一处的地震变形提供了条件。这就构成了强震的路线图。表 1 的地震从中国开始,又回到中国,这一闭合路线为下一次强震的发生提供了有价值的线索。 青藏高原是世界屋脊,近 30 年冰盖融化显著,自然是地壳均衡最强烈的地区。中国地震后,陆海地壳的负荷在内陆地区得到大致调整,接下来就是在陆海连接处的岛弧发生强震。岛弧强震是全球范围的,遍布东西太平洋和印度洋。这就完成了一个循环。 如果上述规律成立,下一个 8 级以上强震就必定发生在陆海连接处,按路线图,危险性的排列为:日本、印尼、堪察加半岛附近高纬度地区、南北美太平洋沿海地区。其中,日本、俄罗斯和印尼发生强震的风险最大,其后是南北美太平洋沿海地区。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489273.html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27387.html 事实上, 2010 年发生智利 8.8 级地震, 2011 年发生日本 9 级地震, 2012 年发生印尼苏门答腊 8.6 级地震,特大地震路线图基本得到证实。 近一千年来人类经历了两个显著的气候温暖期,即公元 1000 年左右的中世纪暖期和今天的 20 世纪暖期。最新研究结果表明:我国东北地区目前的温度并不比中世纪暖期的温度高,中世纪暖期的高温期并不是公元 1000 年左右,而是公元 1200 年左右(图)。中世纪暖期导致的喜马拉雅山冰盖融化和世界海平面上升,破坏了原有的地壳均衡,形成陆壳上升和洋壳下降的地壳均衡运动,发生了 1255 年 7 月 7 日 袭击尼泊尔首都导致加德满都谷地三分之一人口丧生的大地震。同样,在 20 世纪暖期的喜马拉雅山冰盖融化和世界海平面上升,同样也会导致相同级别的喜马拉雅山大地震的发生。 1934 年发生在这里的里氏 8.2 级地震恰好是 20 世纪 30-40 年代的温暖期。经过 60-70 年代低温后, 80 年代又迅速变暖。 2014 年成为有历史记录以来最暖年, 2015 年 4 月 25 日 ,尼泊尔发生 8.1 级地震,表明一个新的循环正在开始。 关注冰盖融化和海平面上升导致的地壳均衡运动:喜马拉雅山可能会发生更大地震。 8.5 级以上特大地震正在酝酿之中。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559756.html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2277do=blogid=27387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489273.html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851827.html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885747.html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886276.html 青藏高原冰盖融化将导致地壳均衡上升,这与尼泊尔大地震导致喜马拉雅山脉下降相矛盾,除非尼泊尔地区的冰川不是融化,而是增加。 事实上,尼泊尔地区的冰川确实在稳定的增加,从而导致地壳的均衡下降。 国际在线专稿:据美国全国广播公司 4 月 15 日 报道,法国格勒诺布尔大学的最新研究发现,与全球变暖引发的全球冰川消融趋势相反, 1999 年到 2008 年期间,喜马拉雅山脉的部分冰川不但没有减小,反而有所增长。 全球变暖正导致冰川、冰帽、冰盖消融,造成海平面上升,威胁低地和岛屿上的居民安全。然而法国格勒诺布尔大学的研究发现,与这种全球趋势完全不同的是, 1999 年到 2008 年间,喜马拉雅山脉上的喀喇昆仑山脉( Karakoram )冰川却在以每年 11 厘米 到 22 厘米 的速度增长。 喀喇昆仑山位于中国、印度、以及巴基斯坦等国边境上,冰川面积近 2 万平方公里。喜马拉雅山脉是除两极外世界上最大的冰体所在地,是恒河与雅鲁藏布江等著名大河的源头。 研究人员称,这项最新研究表明,喜马拉雅山脉冰川消融对海平面上升的影响并不像以往估计的那样大。 http://gb.cri.cn/27824/2012/04/16/5105s3644102.htm 腾讯科学讯(悠悠 / 编译)据英国每日邮报报道,当前喜马拉雅山脉整体气候处于改变之中,但是气候如何变化对某些特殊地区的影响“仍然不清楚”。最新一项研究表明,喜马拉雅山脉东部和中部地区的冰川类似于地球其它地区,正处于加速消退状态;而喜马拉雅山脉西部冰川则处于稳定增长状态。 http://tech.qq.com/a/20120915/000031.htm 尼泊尔大地震导致的珠峰下降证实了喜马拉雅山脉西部冰川则处于稳定增长状态。 二、尼泊尔地震导致珠峰地区向西南方向移动 3 厘米 ,高程方向基本没变化 国家测绘地信局 15 日称,尼泊尔地震导致珠峰地区向西南方向移动 3 厘米 ,高程方向基本没变化。同时, 2005 年至 2015 年 10 年间,珠峰地区以每年约 4 厘米 的速度向东北方向移动,以每年约 0 . 3 厘米 的速度上升, 10 年位移 40 厘米 、上升 3 厘米 。 这一结果很难否定尼泊尔地震后世界最高峰高度下降 2.5 厘米 的卫星测量结果,原因有二: 其一是时间差。尼泊尔 2015 年 4 月 25 日 8.1 级地震后,发生了一系列余震,包括 4 月 26 日 7.1 级地震, 5 月 12 日 7.5 级地震。余震可能导致下降的珠峰调整上升,恢复原态。 其二是地区空间差距。卫星测量的是珠峰高度,国家测绘地信局测量的是珠峰地区高度,两者的范围有很大差距。 腾讯科学讯(悠悠 / 编译)据英国每日邮报报道,当前喜马拉雅山脉整体气候处于改变之中,但是气候如何变化对某些特殊地区的影响“仍然不清楚”。最新一项研究表明,喜马拉雅山脉东部和中部地区的冰川类似于地球其它地区,正处于加速消退状态;而喜马拉雅山脉西部冰川则处于稳定增长状态。 http://tech.qq.com/a/20120915/000031.htm 珠穆朗玛峰位于中国西藏自治区与尼泊尔王国交界处的喜马拉雅山脉中段,北纬 27 ° 59 ′ 15.85 ″ , 东经 86 ° 55 ′ 39.51 ″,北坡在中华人民共和国西藏自治区的定日县境内,南坡在尼泊尔王国境内。 尼泊尔大地震导致的珠峰下降证实了喜马拉雅山脉西部冰川则处于稳定增长状态。 2005 年至 2015 年 10 年间,珠峰地区以每年约 4 厘米 的速度向东北方向移动,以每年约 0 . 3 厘米 的速度上升, 10 年位移 40 厘米 、上升 3 厘米。这表明,珠峰仍然以冰川融化和均衡上升为主。 珠峰处于喜马拉雅山脉西段和东段的分界线——中段,分别受到东西两端构造变化的影响。 三、喜马拉雅山脉冰川融化区域的大地震可能性 尼泊尔大地震不能用板块碰撞来解释,冰川融化导致的地壳均衡运动在全球快速变暖后将有显著的表现。 一个严峻问题摆在我们面前,冰川增加幅度小的尼泊尔地区发生了 8.1 级地震,冰川减少幅度大的喜马拉雅山脉东部和中部地区何时会发生更大的地震? 如果考虑印度洋板块与亚欧板块碰撞,冰川减少幅度大的喜马拉雅山脉东部和中部地区将会发生更大的地震。 尼泊尔大地震只是喜马拉雅山脉更大地震的前兆和信号。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888753.html 地震风暴:每次地震后的压力转移是产生地震风暴的原因。一次地震可能引起同一板块边界上的一系列地震,余震可能发生在几个月甚至几年后。该理论在土耳其北安纳托利亚断层的一系列地震中得到了验证。 1939~1999 年间,该地区发生 13 次地震,其中 7 次在同一断层,且每次都发生在前一次地震区域的西部。 http://news.qq.com/a/20150615/028164.htm?tu_biz=1.114.2.1 喜马拉雅山脉的跷跷板式地震值得关注。 相关报道: 尼泊尔地震致珠峰移动 3 厘米 高程方向基本没变化 国际时事新华网 2015-06-1512:09 我要分享 891 【尼泊尔地震致珠峰移动 3 厘米】国家测绘地信局 15 日称,尼泊尔地震导致珠峰地区向西南方向移动 3 厘米 ,高程方向基本没变化。同时, 2005 年至 2015 年 10 年间,珠峰地区以每年约 4 厘米 的速度向东北方向移动,以每年约 0 . 3 厘米 的速度上升, 10 年位移 40 厘米 、上升 3 厘米 。(吴晶晶、张京品) 事实 + 那些地震带来的“副产品” 地震风暴:每次地震后的压力转移是产生地震风暴的原因。一次地震可能引起同一板块边界上的一系列地震,余震可能发生在几个月甚至几年后。该理论在土耳其北安纳托利亚断层的一系列地震中得到了验证。 1939~1999 年间,该地区发生 13 次地震,其中 7 次在同一断层,且每次都发生在前一次地震区域的西部。 移动城市: 2010 年,智利发生了被科学界视为具有重要意义的一次特殊地震,它将整个康塞普西翁市向西推移了 3 米 。 康塞普西翁不是因地震而移动的唯一城市,其他受影响的城市还包括智利首都圣地亚哥(移动了 28 厘米 ),以及布宜诺斯艾利斯(移动了 4 厘米 )。土壤液化:除了海啸和山体滑坡,土壤液化是地震带来的另一种不利影响。当松散、水分饱和的土壤被卷入强力地震,土壤便会失去支撑和硬度,随之发生液化。依靠这些土壤支持的任何事物——例如房物、道路和车辆——都有可能坍塌陷落。 1964 年,松散的土壤遭遇地震引发液化后,日本长野的 16534 座房屋轰然坍塌。 影响地球自转: NASA 的科学家们观测分析了 2011 年东日本 8.9 级大地震后认为,破坏力强大的地震加速了地球旋转速度,将每天的时间缩短了 1.8 微秒。这种转变是由地球质量分布的改变造成的。这并非史无前例。 2004 年,苏门答腊岛屿发生地震后,一天的长度减少了 6.8 微秒。尽管这些改变都相当微小,但积少成多,历史上每次类似规模的地震累积起来,其影响就变得显著了。(腾讯新闻综合报道) http://news.qq.com/a/20150615/028164.htm?tu_biz=1.114.2.1
个人分类: 科技点评|3364 次阅读|7 个评论
在劫难逃:冰川融化是阿拉斯加大地震的动力
杨学祥 2015-5-31 07:07
在劫难逃:冰川融化是阿拉斯加大地震的动力 杨学祥,杨冬红 据日本气象厅消息,当地时间 30 日 20 时 24 分(北京时间 19 时 24 分),日本小笠原群岛海域发生 8.5 级地震,东京等多地震感强烈。中国地震台网正式测定,此次地震震级 8.0 ,震源深度 690 千米 。 http://news.163.com/15/0531/03/AQTO0K3000014Q4P.html 2015 年 5 月 30 日 我们指出, 2000-2030 年为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 2015 年和 2018 年预测为厄尔尼诺年, 2016-2017 年和 2019 年预测为拉尼娜年, 2004-2018 年预测为全球特大地震集中爆发年: 2015 年 5 月为弱潮汐时期,强烈的地震活动是由厄尔尼诺造成的:厄尔尼诺和拉尼娜导致赤道东西太平洋海面反向升降 40-60 厘米,破坏了地壳原有的重力均衡,引发海洋地壳反向降升 13-20 厘米,导致环太平洋地震火山带频繁的地震火山活动。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892678.html 敏感的历史性事件巧合表明,美国和日本大震在劫难逃。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893759.html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894098.html 2015 年 1-4 月为强潮汐时期, 4 月 25 日 尼泊尔 8.1 级地震证实了 4 月进入地震高潮。由于 2015 年厄尔尼诺的出现,地震高潮持续到 2015 年 5 月。 尼泊尔毗邻中国的青藏高原, 4 月 25 日 尼泊尔 8.1 级地震表明新一轮的陆海地震路线图的开始。日本大震之后,美国大震不得不防。 1. 阿拉斯加地震频发 中新网 2015 年 5 月 29 日 电 据美国地质勘探局网站消息,北京时间 5 月 29 日 15 时 ,美国阿拉斯加东南部沿岸发生里氏 6.8 级地震,震源深度 62.4 公里 。此次地震震中距阿拉斯加奇里科夫岛 102 公里 。 http://world.people.com.cn/n/2015/0529/c157278-27077333.html?k=1 北京时间 2013 年 1 月 5 日 16 时 58 分 ,阿拉斯加东南部发生里氏 7.5 级地震。 新华网旧金山 2014 年 6 月 23 日 电 美国地质勘探局确认,美阿拉斯加州小锡特金岛附近 23 日发生 8 级地震,触发太平洋局部水域海啸预警。 表 1 给出了阿拉斯加最强的三次特大地震。 表 1 全球 1890-2015 年 8.5 级以上地震表(最新) 序号 地震时间 地震地点 震级 1 1896-06-15 日本三陆 8.6 2 1906-01-31 厄瓜多尔 8.8 3 1922-11-11 智利 8.5 4 1938-02-01 印尼班大海 8.5 5 1946-04-01 阿拉斯加 8.6 6 1950-08-15 中国西藏 8.7 7 1952-11-04 俄罗斯堪察加半岛 9.0 8 1957-03-09 阿拉斯加 8.6 9 1960-05-22 智利 9.5 10 1963-10-13 俄罗斯库页岛 8.5 11 1964-03-27 阿拉斯加威廉王子湾 9.3 12 1965-02-04 阿拉斯加 8.7 13 2004-12-26 印尼苏门答腊 9.2 14 2005-03-28 印尼苏门答腊 8.6 15 2007-09-12 印尼苏门答腊 8.5 16 2010-02-27 智利 8.8 17 2011-03-11 日本 9.0 18. 2012-04-11 印尼苏门答腊 8.6 19 2015-05-30 日本小笠原群岛海域 8.5 http://en.wikipedia.org/wiki/Lists_of_earthquakes 特大地震频发地区有: 阿拉斯加 8.5 级以上地震发生时间: 1946-04-01 , 1957-03-09 , 1964-03-27 , 1965-02-04 ,时间间隔为 1 年、 7 年、 8 年、 11 年、 18 年和 19 年( 4 次)。 苏门答腊 8.5 级以上地震发生时间: 2004-12-26 , 2005-03-28 , 2007-09-12 , 2012-04-11 ,时间间隔为 3 个月、 2 年半、 3 年、 4 年半、 7 年( 4 次)。 智利 8.5 级以上地震发生时间: 1922-11-11 , 1960-05-22 , 2010-02-27 ,时间间隔为 38 年、 50 年( 3 次)。 日本 8.5 级以上地震发生时间: 1896-06-15 , 2011-03-11 , 2015-05-30 ,时间间隔为 4 年、 11 年、 15 年和 19 年( 3 次)。 中国西部附近 8.5 级以上地震发生时间: 1950-08-15 , 2015-05-30 ,时间间隔为 65 年( 2 次)。 俄罗斯 8.5 级以上地震发生时间: 1952-11-04 , 1963-10-13 。时间间隔为 11 年( 2 次)。 2. 冰川融化是阿拉斯加大地震的动力 地震数据统计表明, 1889 年以来,全球大于等于 8.5 级的地震共 21 次,在 1889-1924 年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发生 6 次(国外资料 1900-1924 年 2 次),在 1925-1945 年拉马德雷暖位相时期发生 1 次( 1 次),在 1946-1977 年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发生 11 次( 7 次),在 1978-1999 年拉马德雷暖位相时期发生 0 次( 0 次),在 2000-2030 年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已发生 6 次。 规律表明,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及其边界是全球强震的集中爆发时期。 2000 年进入了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 2000-2035 年是全球强震爆发时期。 1952 年、 1957 年(国外数据低于 9 级)、 1960 年、 1964 年 4 场特大地震就发生在 1947-1976 年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前 17 年(见表 1 )。 特大地震频发地区集中在环太平洋地震带和欧亚地震带,板块的垂直运动和水平运动与全球变暖造成的冰川融化和海平面上升密切相关。 我们在《地震和潮汐对气候波动变化的影响》一文中指出,强震与全球气候变化关系的地球物理解释是:全球变暖导致的海平面上升,破坏了地壳的重力均衡,引起加载的海洋地壳均衡下沉,由此而引发的深海强震和海啸又将迫使深海冷水上翻到海洋表面,从而将会引发全球变冷。这就是大自然的自调节作用。文章发表在《地球物理学报》 2011 年第 4 期上。 当全球变暖使海平面上升积累到一定高度时,地壳均衡使洋壳下降收缩,强烈的挤压导致环太平洋地震带 8.5 级以上强震频发,形成拉马德雷冷位相;当全球变冷两极冰盖增大使海平面下降到一定高度时,地壳均衡使洋壳上升在大洋中脊处扩张,这是强震在 PDO 暖位相较少,甚至不发生的原因。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655232.html 根据地质学的地壳均衡理论(单位均衡面上的物质柱体质量相等),大陆冰盖融化,负载减少,大陆地壳要均衡上升;海平面上升,负载增大,海洋地壳要均衡下降。斯堪的纳维亚半岛在 1 万年前有 2000 米 厚的冰盖融化,已经均衡上升了 500 米 ,并将继续上升 200 米 。同样,全球平均海平面上升了 130 米 ,洋壳均衡下降了 43 米 (地壳与水的密度比大约为 3 : 1 )。所以,斯堪的纳维亚半岛并没有因为海平面上升而被淹没。对于没有冰盖的大陆,海平面的实际上升仅 87 米 ,减少了三分之一。洋壳下降挤压下方岩浆流向大陆地壳底部,使沿海大陆均衡上升。由于地球表面是球面,洋壳下降,球面半径缩小,洋壳将插入到大陆地壳之下,使大陆边缘受到挤压和抬升。 气候变化导致的冰川期与温暖期交替,形成地表巨量海水在两极冰盖、大陆冰川和大洋海盆之间往返转移,相应的地壳均衡运动迫使地下软流层发生反向流动,推动地壳运动,达到地壳重力均衡。在地球的球面上,地壳均衡不仅能产生地壳的垂直运动,而且能产生地壳水平运动。 图 1 两极冰盖压裂地球地壳 由图 1 中可以看到,两极生成的巨厚冰盖可以压裂地壳,形成两极地壳下沉和赤道地区的最大张裂;冰盖消失后,形成两极地壳的上升和赤道地区的挤压。相同的圆心角在不同半径的球面所对应的弧长是不同的,由于海水增加,海洋地壳 AB 弧下降到 CD 弧时,圆心角变大,只能发生两种结果: 其一、大洋地壳 AB 弧的多余部分插入大陆地壳之下,形成俯冲消减带,是地震频发的地区,其类型为环太平洋俯冲消减带和地震火山带。 其二、大洋地壳 AB 弧的多余部分象楔一样劈开大陆,推动大陆向两边分离,由 AB 弧扩张到 AE 弧,其类型为大西洋两岸的快速扩张。 其三、反之,当海洋地壳 CD 弧上升到 AB 弧时,由于弧长增大,其增大部分 BE 弧就是海底扩张产生的新洋壳(见图 2 )。 a 大洋海水减少 b 大洋海水增加 1- 新洋壳,计算时因忽略了与陆壳连接部分,因而计算值比实际值小; 2- 旧洋壳,插入大陆壳下或推动大陆分离部分。 图 2 重力均衡造成的垂直运动和水平运动(据杨学祥, 1988 ;杨冬红,杨学祥, 2011 ) 3. 阿拉斯加进入特大地震频发期 据 2015 年 03 月 30 日 12:00 中工网报道,美国阿拉斯加大学的极地研究人员日前发现,近北极圈的阿拉斯加冰川融化速度进一步加快,不仅将导致海平面上升海洋生物受到威胁,也将使天然纯净的冰川水变得越来越弥足珍贵。 http://hn.people.com.cn/n/2015/0330/c356343-24323281.html 美国阿拉斯加州冰河湾国家公园中的马杰瑞冰川与冰河湾中另外 17 条冰川一并被列入世界自然遗产。这条纵深 22.4 公里 、宽 1.7 公里 的冰雪奇观,如今正以每年 400 米 的速度后退。其他兄弟冰川的体积也都程度不同地在缩减。据当地原住民介绍,近些年因冰川融化海水上涨,威胁到他们的居住地,迫使不少居民迁移。一位老奶奶不愿搬迁,托付族人带走孙女,自己留下部分食品。过了一段时间,由于不适应新的住地,部族领袖带着族人回迁,走到半路,发现前面已是一片汪洋。 在加拿大著名的哥伦比亚大冰原,有一条面积达 30 平方公里的阿萨巴斯卡冰川。近年来,这条冰川每年以 2 至 3 米的速度后退,从 1843 年至今它伸出的冰舌已回缩 1.7 公里 ,厚度减少了 2/3 ,体积缩小了一半以上。 不仅仅是北美洲的冰川,现在七大洲的冰川体积普遍萎缩,有些甚至消失。 1980 年以来,世界各地冰川的平均厚度减少约 11.5 米 。科学家预计,到 2050 年,全球大约有 1/4 的冰川将消失, 2100 年可能达到一半以上。大面积的冰川消融会导致海平面上升,淹没大多数岛屿国家及大陆沿岸的大片地区。届时,不少居民将失去固有的家园。 http://world.people.com.cn/n/2014/0914/c1002-25655900.html 气候变暖带来的直接后果就是冰川融化,这其中尤以南极的情况更为糟糕。最新研究显示,南极冰架(陆地冰延伸到海洋的部分)正迅速消失在海洋中,速度远超人们过去的预测。 《科学》杂志 3 月发表最新报告称,科学家分析了 1994 年— 2012 年这 18 年间欧洲太空署 3 颗卫星的数据,证实南极冰架面积正加速缩小,在整个研究时间段内,西部阿蒙森海的克罗森冰架和别林斯高晋海的维纳布尔冰架各自缩减了约 18% 。斯克里普斯海洋研究所的地球物理学博士研究生费尔南多·保罗说:“假如以我们观测到的这 20 年来的减少速度持续下去,那么阿蒙森海和别林斯高晋海的一些冰架本世纪就会消失。” 到 2100 年,落基山脉冰川将消融 90% 除了南极外,美国阿拉斯加大学的极地研究人员近日研究发现,近北极圈的阿拉斯加冰川融化速度也在进一步加快。两极冰川消融,内陆的冰川也无法幸免。加拿大科学家最新研究显示,到 2100 年,加拿大西部不列颠哥伦比亚省 70% 的冰川将消失,位于内陆落基山脉的冰川将消融 90% ,邻近的艾伯塔省境内也将有大量冰川消融。冰川消融将对农业、林业、旅游业以及生态系统等众多方面造成影响。 研究还指出,冰川融化可能导致另一个风险,即融冰将在 2020 年至 2040 年期间达到最大径流。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委员会表示,目前冰川融化导致全球海平面每年上升 0.7 毫米 ,大致相当于格陵兰岛和南极洲冰川的总径流。到 2100 年前,冰川融化将导致海平面上升 39 厘米 。 http://finance.huanqiu.com/roll/2015-04/6251221.html 气候学家忽略了另一领域的一个重要问题:冰川融化和海平面上升导致特大地震频发 1925-1946 年拉马德雷暖位相时期的全球变暖达到高潮,冰川融化和海平面上升导致 1952-1965 年特大地震集中发生,其中包括阿拉斯加的三次特大地震,并使 1947-1976 年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进入变冷时期。 同样, 1977-1999 年拉马德雷暖位相时期的全球变暖达到高潮,冰川融化和海平面上升导致 2000-2012 年特大地震集中发生,其中包括印尼苏门答腊的四次特大地震,并使 2000-2030 年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进入全球变暖停滞时期。 2013-2014 年没有发生 8.5 级以上特大地震, 2014-2016 年为月亮赤纬角最小值年,导致 2014 年成为最热年。如果 2015 年继续不发生 8.5 级以上特大地震,也将导致 2015 年成为最热年。 2023-2025 年为月亮赤纬角最大值时期,是气候变冷的一个重要因素, 2015-2018 年是全球特大地震集中爆发时期,也是气候变冷的一个重要因素。其中,日本和美国发生特大地震的概率最大。 2015 年 5 月 30 日 8.5 级日本地震有争议,中国地震局测定为 8 级地震。它对 2015 年发生最热记录是一个重大阻力。 我们在 2015 年 1 月 25 日 指出, 1995-1997 年和 2014-2016 都是月亮赤纬角最小值时期。这一重要的相同点使它们具有许多相似之处。 1998 年是最热的年份, 1997-1998 年 20 世纪最强的厄尔尼诺事件和 1995-1997 年月亮赤纬角最小值产生的弱潮汐南北震荡是主要原因。自 1998 年以后,全球气温呈波动下降趋势, 2005-2007 年月亮赤纬角最大值产生的强潮汐南北震荡、 1998 年 6 月至 2000 年 8 月的强拉尼娜事件( 1999 年全球强震频发)和 2004-2007 年印尼苏门答腊 3 次 8.5 级以上地震是主要原因。下一次月亮赤纬角最小值 2014-2016 年产生的弱潮汐南北震荡有利于气温相对升高和中国北方的干旱;而 2009-2018 年特大地震集中爆发却可能使气温下降。 http://news.hexun.com/2010-03-25/123112612.html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854442.html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789865.html 2014 年的高温有一个值得注意的因素,那就是厄尔尼诺现象的缺席。之前被认为是全球气候记录中最热的 3 个年份—— 2010 年、 2005 年和 1998 年——均得益于厄尔尼诺南方涛动的推动,该现象能够提升气温。 尽管太平洋温度在 2014 年依然很高,然而去年的大气条件并没有促使厄尔尼诺现象的形成。美国新泽西州普林斯顿大学气候科学家迈克·欧本海默( Michael Oppenheimer )表示:“在没有强烈厄尔尼诺现象的一年出现破纪录的气温真的让人感到惊讶。” 2015 年和 2016 年是 2014-2016 年月亮赤纬角最小值的第二年和第三年,与 1995-1997 年月亮赤纬角最小值时期相似,如果 2015 年像 1997 年一样发生较强厄尔尼诺事件,将使全球气温变得更高,突破 2014 年最热年的纪录。 2000-2030 年拉马德雷冷位相是一个不利条件,将降低变暖规模。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862543.html 厄尔尼诺和拉尼娜的转换是特大地震发生的动力之一。 1946 、 1957 、 1963 年阿拉斯加大地震都是厄尔尼诺年, 1964 年阿拉斯加大地震是拉尼娜年, 2011 年日本大地震是拉尼娜年。 目前的气候变化背景是,预测的 2015 年厄尔尼诺已经发生, 2016-2017 年、 2019 年可能发生拉尼娜, 2018 年可能发生强厄尔尼诺。 频发的厄尔尼诺和拉尼娜的转换敲响特大地震频发的警钟! 2015 年 5 月 30 日 8.5 级日本地震阻碍最热年的形成,美国大震也为期不远。 全球变暖导致的冰川融化是特大地震的动力,至少是激发力量。 参考文献 1. 杨冬红,杨学祥。“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的全球强震和灾害。西北地震学报。 2006 , 28 ( 1 ): 95-96 2. 杨冬红,杨学祥,刘财。 2004 年 12 月 26 日 印尼地震海啸与全球低温。地球物理学进展。 2006 , 21 ( 3 ): 1023-1027 3. 杨冬红,杨德彬,杨学祥。地震和潮汐对气候波动变化的影响。地球物理学报。 2011 , 54 ( 4 ): 926-934. 4. 杨学祥 , 杨冬红 . 全球进入特大地震频发期 . 百科知识 2008.07 上: 8-9. 5. 杨学祥,杨冬红。旱涝周期和海震调温假说的新证据。西北地震学报。 2005 , 27 ( 4 ): 400 , 398 。
个人分类: 科技点评|1815 次阅读|0 个评论
南亚强震之后:欧亚和环太平洋地震带对中国地震的影响
杨学祥 2015-5-15 09:41
南亚强震之后:欧亚和环太平洋地震带对中国地震的影响 杨学祥 新华网香港5月14日电(记者颜昊)香港天文台专家14日表示,4月25日发生的尼泊尔大地震发生于印度—澳大利亚板块(印澳板块)与欧亚板块交界处,但据近几十年来全球地震监测,太平洋板块边缘才是全球地震最活跃地区,而非印度洋板块。 http://news.xinhuanet.com/2015-05/14/c_1115290239.htm 我们的研究表明,以全球 8.5 级以上地震为统计标准, 1900-2000 年环太平洋地震带的地震多于欧亚地震带( 10 次对 3 次), 2000-2012 年环太平洋地震带的地震少于欧亚地震带( 2 次对 4 次)。目前欧亚地震带比环太平洋地震带更为活跃。尼泊尔 8.1 级地震验证了这一趋势,可能是欧亚地震带比环太平洋地震带更为活跃的前兆和信号。 地震的动力来自全球变暖导致的青藏高原冰雪融化、山脉冰川融化和两极冰盖融化引发的冰川地壳均衡作用:冰川融化导致喜马拉雅山均衡运动为主(面积小,应力集中),冰川融化导致美洲西部山脉均衡运动为次,海平面上升导致印度洋和太平洋地壳均衡运动为次(面积大,应力分散)。欧亚地震带活跃之后,环太平洋地震带将进入活跃期。 我在 2023 年 11 月 27 日 指出,中国处于欧亚地震带和环太平洋地震带交叉地区,两大地震带的同时活跃是中国地震活跃的原因和标志。 表 1 1900-2012 年全球 8.5 级以上地震表(按时间顺序排列) 震级序号 地震时间 地震地点 震级 1890-1924 年拉马德雷冷位相 6 1906-01-31 厄瓜多尔 8.8 18 1920-12-16 中国海原 8.5 (后补) 12 1922-11-11 智利 8.5 13 1923-02-03 俄罗斯堪察加半岛 8.5 1925-1946 年拉马德雷暖位相 14 1938-02-01 印尼班大海 8.5 1947-1976 年拉马德雷冷位相 9 1950-08-15 中国西藏 8.6 4 1952-11-04 俄罗斯堪察加半岛 9.0 10 1957-03-09 阿拉斯加 8.6 1 1960-05-22 智利 9.5 15 1963-10-13 俄罗斯库页岛 8.5 2 1964-03-27 阿拉斯加威廉王子湾 9.2 8 1965-02-04 阿拉斯加 8.7 1977-1999 年拉马德雷暖位相 无 2000-2030 年拉马德雷冷位相 3 2004-12-26 印尼苏门答腊 9.1 11 2005-03-28 印尼苏门答腊 8.6 16 2007-09-12 印尼苏门答腊 8.5 7 2010-02-27 智利 8.8 5 2011-03-11 日本 8.9-9.0 17 2012-04-11 印尼苏门答腊 8.6 (后补)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743140.html 1947-1976 年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我国 7 级以上地震发生 50 次,平均每年 1.73 次, 1977-1999 年拉马德雷暖位相时期我国 7 级以上地震发生 12 次,平均每年 0.55 次。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我国 7 级以上地震是拉马德雷暖位相的 3 倍以上。 2000-2035 年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我国 7 级以上地震又进入新的活跃期, 2001 年昆仑山口 8 级地震和 2008 年四川汶川 8 级地震是两个明确的强震频发的信号。 2000-2035 年不仅是全球强震爆发时期,也是中国 7 级以上地震频发时期。 从 1947-1976 年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我国 7 级以上地震发生情况来看,前 10 年发生 20 次(包括两次 8 级以上地震),后 10 年发生 20 次,中间 10 年发生 10 次,前后 10 年的地震相对频发值得关注。 更值得关注的是,除台湾外,前 10 年强震多发生在中西部(包括台湾地区),后 10 年东部地区(不包括台湾地区)也有强震多次发生,如 1975 年辽宁海城地震和 1976 年河北唐山地震。 从 2000-2030 年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我国 7 级以上地震发生情况来看,前 10 年发生 7 次(包括两次 8 级以上地震),远小于 1947-1976 年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原因如下: 在 1947-1976 年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北半球发生的 9 级以上地震和 8.5 级以上地震为中国西藏、库页岛、俄罗斯堪察加半岛和阿拉斯加,形成对中国西南——东北夹击之势,导致前 10 年中国 7 级以上地震频发。 在 2000-2030 年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北半球发生的 9 级以上地震在日本( 2011 年 3 月 11 日 ),不在前 10 年。 9 级地震位置南移是全球地震发展的新趋势,日本 9 级地震表明太平洋板块对中国华北和东北的挤压增强。 2000-2009 年苏门答腊的 9 级地震和 8.5 级以上地震共 3 次,没有对中国形成南北夹击之势。 2011 年日本 9 级地震发生后, 2012 年 4 月 11 日 苏门答腊又发生 8.6 级地震( 2000-2012 年苏门答腊的 9 级地震和 8.5 级以上地震共 4 次: 2004 、 2005 、 2007 、 2012 年), 8.5 级以上地震形成对中国西南——东北夹击之势, 2011 年以后中国地震将逐年增强, 2013 年 4 月 20 日 四川雅安 7 级地震就是一个响应。 根据统计规律, 2000-2030 年的中间 10 年中国西部和台湾地区的地震进入高发期,后 10 年中国东部地震进入高发期。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745060.html 全球 9 级地震和 8.5 级以上特大地震夹击中国是中国进入地震活跃期的原因和标志。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745178.html 全球变暖导致的冰盖融化使海平面快速上升,这一变化不仅仅是沿海地区被淹没,还会形成海洋地壳下沉的均衡运动,这是环太平洋地震带在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前 17 年 8.5 级以上特大地震集中发生的原因。因为考虑到全球变暖导致的海平面上升可能超过历史的记录。由此导致的地壳均衡运动也可能超过历史的规模。这是比温室效应更危险的变化趋势和变化后果。 统计资料和理论推理表明,在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的前 17 年, 8.5 级以上地震集中发生环太平洋地震带和欧亚地震带沿海地区和青藏高原冰融地区,是地壳均衡运动的突发期;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的后 10 年,中国大陆东部地区 7 级以上地震频发,是地壳均衡运动的调整期,是对欧亚地震带和环太平洋地震带活跃地震的响应。 中国大陆东部地区 7 级以上地震集中在 2021-2031 年发生的可能性最大。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744200.html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745060.html 相关报道: 香港天文台:太平洋板块边缘为目前全球地震最活跃地区 我要评论 2015 年 05 月 14 日 21:53:02 来源: 新华网 我有话要说 (0 人参与 )   新华网香港5月14日电(记者颜昊)香港天文台专家14日表示,4月25日发生的尼泊尔大地震发生于印度—澳大利亚板块(印澳板块)与欧亚板块交界处,但据近几十年来全球地震监测,太平洋板块边缘才是全球地震最活跃地区,而非印度洋板块。   香港天文台高级科学主任莫庆炎向记者介绍,地震监测发现,印澳板块目前倾向于向东北方向移动,而欧亚板块大致上向东南方向移动,这样的地壳运动引发了包括此次尼泊尔地震以及汶川地震在内的大灾难。   莫庆炎说,尽管在印澳板块边缘近几年地震频发,但如果从全球地震监测情况来看,从地震发生频率来讲,太平洋板块边缘地区,尤其是在西太平洋、阿留申群岛以及南美边缘,是最活跃的地区。   莫庆炎说,太平洋板块边缘发生的高震级地震一般都发生在无人区,对人类生产生活造成的影响不大;而在印澳板块边缘人类居住密度非常高,地震的破坏力往往造成很大伤亡和财产损失。   记者在香港天文台看到,目前天文台已经拥有全天候地震监测系统,凭借遍布全球的600多个地震监测站收集数据,一旦发生地震,天文台即可全自动对地震信息进行收集、处理和分析。   莫庆炎介绍,香港天文台在地震信息处理和分析的速度位居世界前列。对于6级以上地震,香港天文台可以在地震发生后6至7分钟以内,通过手机短信向媒体及政府部门发出地震警报信息。   与香港毗邻的广东省在防灾减灾十二五规划中提出,建成全省地震烈度速报和珠江三角洲地震预警系统,实现省内地震5分钟内作出V度以上地震烈度信息速报,在地震波到达珠江三角洲地区前10至20秒发出预警。   “地震发生后,在地震波到达之前10秒得到预警作用非常大。高速运行的列车可以减速或停止,核电站可以关闭反应堆,室内的人可以疏散至室外,即使是跑不出去的人也可以寻找更好的避险场所……”莫庆炎说。   莫庆炎介绍,香港与内地2000年签署了地震领域的科技合作协议,香港天文台与广东省地震局一直保持了良好的交流并互相交换实时监测数据,未来的目标是实现广东省规划的地震预警。 http://news.xinhuanet.com/2015-05/14/c_1115290239.htm
个人分类: 科技点评|4576 次阅读|0 个评论
尼泊尔地震值得关注:喜马拉雅山脉将发生特大地震?
热度 1 杨学祥 2014-12-19 04:54
尼泊尔地震值得关注:喜马拉雅山脉将发生特大地震? 杨学祥 中新社加德满都 2014 年 12 月 18 日 电 ( 记者 符永康 ) 据尼泊尔国家地震中心数据,当地时间 18 日夜间 21 时 17 分,该国东北部发生里氏 5.9 级地震,震中位于苏卢克胡木布 (Solukhumbu) 县,临近尼泊尔与中国边境。 2001 年 08 月 24 日 15:49 中国日报网站以《印度次大陆板块正向亚洲板块下方运动》为题,对住在喜马拉雅山脉的居民们提出警告。 中国日报网站消息:住在喜马拉雅山脉的居民们也许并不知道,一场毁灭性的大灾难正在向他们逼近。美国《科学》周刊 8 月 24 日 警告说,喜马拉雅山脉将发生一次、甚至数次特大地震,震级将超过里氏 8 级,而附近 5000 万人的生命将面临无法预测的威胁。 http://tech.sina.com.cn/o/2001-08-24/81863.shtml 北京 2014 年 12 月 13 日 电 ( 记者吴晶晶 ) 中国科学院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 13 日在京发布《中国第二次冰川编目》。研究显示,中国西部冰川总体呈现萎缩态势,面积缩小了 18% 左右。 http://news.sina.com.cn/c/2014-12-13/192731282019.shtml 气候变化和构造运动有很好的相关性,物理机制也很明显:从大间冰期到大冰期, 100-200 米 的海水层的海水变为两极的 2000 米 巨厚冰盖,破坏了原有的地壳重力均衡,海水和地壳的密度比大约为 1 : 3 ,所以,赤道海洋地壳要上升 33-66 米 ,两极冰盖要下降 660 米 ,才能达到新的地壳重力均衡,陆海地壳的相对升降导致强烈的地震火山活动。从大冰期到大间冰期情况正好相反。斯堪的纳维亚半岛在末次冰期中形成 2000 米 的冰盖,在 1 万年前的间冰期冰盖融化后,斯堪的纳维亚半岛均衡上升了 500 米 ,还将上升 200 米 ,才能达到新的地壳均衡。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257471.html 全球变暖导致冰盖融化海平面上升,破坏了原有的地壳均衡,导致海洋地壳均衡沉降,引发环太平洋地震带频发的地震活动。深海巨震的降温作用使全球气候变冷,形成自然的冷暖自调节作用,其能源来自太阳辐射变化造成的冰水转换 。 2002 年郭增建提出,海洋及其周边地区的巨震会产生海啸,可使海洋深处冷水迁到海面,从而使地球降温 20 年。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713712.html 我在 2008 年 6 月 1 日 指出,地球是一个扁球体,一处地震变形,为另一处的地震变形提供了条件。这就构成了强震的路线图。表 1 的地震从中国开始,又回到中国,这一闭合路线为下一次强震的发生提供了有价值的线索。 青藏高原是世界屋脊,近 30 年冰盖融化显著,自然是地壳均衡最强烈的地区。中国地震后,陆海地壳的负荷在内陆地区得到大致调整,接下来就是在陆海连接处的岛弧发生强震。岛弧强震是全球范围的,遍布东西太平洋和印度洋。这就完成了一个循环。 如果上述规律成立,下一个 8 级以上强震就必定发生在陆海连接处,按路线图,危险性的排列为:日本、印尼、堪察加半岛附近高纬度地区、南北美太平洋沿海地区。其中,日本、俄罗斯和印尼发生强震的风险最大,其后是南北美太平洋沿海地区。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489273.html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27387.html 事实上, 2010 年发生智利 8.8 级地震, 2011 年发生日本 9 级地震, 2012 年发生印尼苏门答腊 8.6 级地震,特大地震路线图基本得到证实。 如果查看历史纪录,你会发现地震的发生呈现不均匀分布状态,但喜马拉雅山脉这个本应为地震多发区的地方在过去 300 年中竟然没有发生过大地震。比尔汗认为,这个现象只能解释为风暴前的寂静,今年印度古吉拉特邦爆发的强烈地震则是风暴即将抵达的信号——喜马拉雅大祸临头了。但破坏之神会在何时降临,人们无法回答,只知道它会给我们一个突然袭击。 地震是人类力量无法阻止的自然灾害,如果喜马拉雅山脉发生特大地震,印度、孟加拉、不丹、尼泊尔和巴基斯坦,包括中国西藏的人民将面临的危险可能是无法想像的。大约 5000 万人生活在地震辐射区,即使是轻微一些的地震也会对 1000 万人造成影响。 http://tech.sina.com.cn/o/2001-08-24/81863.shtml 5000 米 高的青藏高原和 8000 米 高的喜马拉雅山脉被巨厚的冰雪覆盖,冰雪融化将导致地壳因载荷减少而均衡上升,这将有利于印度次大陆的巨型推土机对亚洲板块进行的“进攻”,增强它向喜马拉雅山底部深入,加快特大地震的形成进程。 2001 年 1 月 26 日 早晨 8 点 46 分,印度西部古吉拉特邦和巴基斯坦交界处发生里氏 7.9 级的强烈地震。据印度官方统计,这次 50 年来印度的最大地震共造成 2 万多人死亡,财产损失高达 45 亿美元。 2008 年 5 月 12 日 汶川 8 级地震,造成 87149 人死亡(其中 69,226 人找见尸体, 17,923 人失踪,即尸体尚埋在废墟、塌方或泥石流之中), 374,643 人受伤, 4,500 多万人失去家园,导致上万亿元的财产损失。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51597-822273.html 8.5 级以上特大地震正在酝酿之中。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559756.html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2277do=blogid=27387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489273.html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851827.html 全球变暖对人类的威胁,不仅在于冰川融化造成的海平面上升,而且在于地表巨量的物质转移所产生的地壳均衡运动。 中国中强地震伴随气温上升迅速增加,敲响了世界特大灾害的警钟: 2004-2018 年是全球特大地震集中爆发时期,我们必须做好预防的准备。 我们在 2008 年就提出了这一警告 。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851827.html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850917.html 2014 年 12 月 18 日 发生的尼泊尔里氏 5.9 级地震值得关注。 参考文献 1. 林一杕。中国历史上地震记载。来源:羊城晚报 2013-04-24 14:25:26 http://news.21cn.com/caiji/roll1/a/2013/0424/14/21252451.shtml 2. 马德。气候颠覆历史:罗贯中定律与竺可桢曲线。 2010-3-28 12:04 科学网。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335071-306828.html 3. 杨冬红,杨德彬,杨学祥。地震和潮汐对气候波动变化的影响。地球物理学报。 2011 , 54 ( 4 ): 926-934. 4. 杨学祥 , 杨冬红 . 全球进入特大地震频发期 . 百科知识 2008.07 上: 8-9.
个人分类: 科技点评|7475 次阅读|1 个评论
[转载]全球变暖或已无法逆转 冰川融化和海平面上升速度加快
redtree 2013-10-4 13:14
联合国报告称未来几百年全球变暖或已无法逆转 作者:赵熙熙 来源: 中国科学报 发布时间:2013-9-30 9:22:33 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于9月27日在斯德哥尔摩发布最新报告。 图片来源:istock/thinkstock 本报讯 气候变化的威胁从未丧失其紧迫性。联合国的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在9月27日发布的最新报告中警告说,如果没有大幅减排或用有争议的技术修复气候,全球变暖很可能在整个21世纪继续下去,进而极大改变地球的自然环境以及数十亿人的生存条件。 报告显示,全球变暖的事实非常明确,人类活动对气候的影响也很清楚。目前大气中二氧化碳、甲烷和一氧化氮等温室气体的浓度已上升到过去80万年来的最高水平,人类使用化石燃料和开发利用土地是温室气体浓度上升的主要原因。 IPCC表示,即便二氧化碳排放在一夜之间停止,从1850年工业化开始后散逸到大气层中的5000亿吨碳依然会在接下来的几个世纪中对地球的生物圈、冰川和海洋造成影响。 在报告撰稿人与195个国家的政府代表经过4天马拉松式谈判后,IPCC最新报告中的关于气候变化物理基础的决策人摘要在瑞典斯德哥尔摩出炉,之前每一位代表都对这份最终36页的报告的每一行文字、每一张图表进行了认可。 在18个标题信息中,这份摘要例举了自1950年以来观测到的变化,明确指出“过去几十年的气候变化对于这一千年而言是前所未有的”。相对于1986年至2005年期间,全球地表平均温度预计到本世纪末将进一步增加0.3摄氏度至4.8摄氏度,这取决于未来的经济和科技发展。 随着格陵兰岛和南极洲部分地区冰川融化的加速,海平面上升——根据IPCC的最新预测到2100年为26厘米至82厘米——将在许多海岸线地区增加洪水的危险。该报告同时还对愈演愈烈的海洋酸化提供了警告,称其赤裸裸地威胁到海洋生物多样性,并因改变降水模式而破坏了全球水循环和局部淡水供给。 “气候变化是我们这一代面临的最大挑战。”负责该评估的联合组长、瑞士伯尔尼大学的气候科学家Thomas Stocker表示,“我感到非常自豪,我们已经能够说服政治家,我们已经拿出了关于气候变化的一个强有力的评估结果。前几稿的科学本质并没有改变,并且主要信息都被保留下来。” IPCC第一工作组联合主席、中国科学院院士秦大河说,科学评估发现大气和海洋变暖、冰雪融化、全球平均海平面上升、温室气体浓度升高。他说,海洋升温、冰川和冰盖融化将使海平面继续上升,速度比过去40年来更快。 Stocker说,全球变暖将使热浪出现得更频繁、持续时间更长,湿润地区降雨增加,而干燥地区降雨更少。他强调,遏制气候变化需要“大幅度和持续地削减”温室气体排放。 报告估算了不同情形下全球地表平均温度的上升幅度,在温度升幅最低的情形下,到21世纪末气温将比1850年至1900年间上升1.5摄氏度以上。而在温度升幅最高的情形下,气温将上升2摄氏度以上。 在对极为脆弱的南亚地区的中期(2046年至2065年)温度预估中,最高升温部分将分布在尼泊尔、不丹、印度北部、巴基斯坦以及中国南部的地区,升温幅度为2至3摄氏度,而这些地区的长期(2081年至2100年)预估为升温3至5摄氏度。 IPCC第二工作组和第三工作组的报告将分别于2014年3月和4月公布。第五次气候变化评估报告的综合报告将于2014年10月公布。 据悉,IPCC第五次气候变化评估报告第一工作组第十二次会议9月23日至26日在斯德哥尔摩召开。各国政府代表27日在斯德哥尔摩签署了IPCC第一工作组有关气候变化的自然科学基础报告。新报告结合了32个国家600多位作者的努力,引用了9200多篇科学论文和超过200万G的数据,得出了前述结论 。(赵熙熙) ************************************************************************************* 联合国报告称冰川融化和海平面上升速度加快 作者:刘仲华 来源:人民日报 发布时间:2013-9-28 15:15:55 经过4天的紧张工作,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9月27日在斯德哥尔摩审议并通过了关于气候变化的自然科学基础报告。报告显示,全球变暖证据确凿,北极冰川融化速度已经翻了一倍,海平面上升速度加快。如果温室气体排放有增无减,地球将面临不可想象的灾难。 人类活动对全球变暖的影响程度超过95% 本次会议主要是对该委员会第五次气候变化评估报告第一工作组的报告进行审议,并发布了名为《气候变化2013:自然科学基础》的决策者摘要,供各国政府和决策者参考。 该报告重点介绍了全球气候系统的变化规律及原因,并对未来气候变化的风险进行评估。报告指出,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人类活动对全球变暖的影响程度超过95%。这个数字比以往报告中的都高。该委员会于1995年、2001年与2007年发布的评估报告中,这一数字分别是50%以上、66%以上以及90%以上。报告预计,到本世纪末,海平面将上升0.2米至1米,中间值是0.6米。到本世纪末,全球变暖的增幅在1.5至4.5摄氏度之间,最大可能是地表温度提高2摄氏度。 报告的主要起草者之一、瑞典哥德堡大学教授陈德亮对人民日报记者表示,跟第四次评估报告相比,本次报告有3个特点,首先是基础科学研究更扎实,气候观测数据更翔实;其次是在气候模型的建立上更合理,对未来气候变化的预估更准确;第三,经过多年跟踪对比,对气候变化过程的理解更深入。 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下设气候变化科学、气候变化影响及适应、减缓气候变化对策3个工作组,并分别于1990、1995、2001和2007年发布了4次气候变化评估报告。 中国在报告起草和审议中发挥重要作用 中国政府和科学家在此次报告的起草和审议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中国国家气象局局长郑国光率中国代表团出席会议,代表团成员来自外交部、国家发改委、科技部等单位。 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评估报告第一工作组联合主席、中国科学院院士秦大河在接受人民日报记者采访时说,中国在本次报告的起草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是中国参与人数最多的一次。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逐渐重视发展中国家的参与。在第三次起草评估报告时,只有4名中国科学家参与,第四次评估报告有9名科学家,此次第五次评估报告第一工作组有18名中国科学家参与,其中大部分是青年科学家。 秦大河说,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人口众多,生态环境脆弱。中国政府在节能减排方面取得的成绩举世瞩目。该报告对中国的环保工作有指导作用。中国做好自己工作,对全球环境有积极影响。 秦大河表示,国际社会对气候变化高度重视,其中对气候变化进行科学评估是保护气候的重要措施之一。这项工作不仅给该领域科学家提供科研参考,对决策者和公众都有重要意义。最新报告汇集世界各国优秀科学家的研究成果,经过委员会和各国代表的逐行审议,具有很高的科学价值。
个人分类: 环境新闻|1606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三大原因推高全球海平面
redtree 2013-7-11 23:50
三大原因推高全球海平面 作者:Alex S. Gardner 来源:《科学》 发布时间:2013-7-11 14:15:50 一个国际研究小组发现,对海平面升高而言,格陵兰岛和南极冰盖融化、其他冰川的融化和海水受热膨胀各贡献约三分之一。仅占全球陆地冰1%的其余冰川不容小觑。 来自美国、加拿大、瑞士等国的研究人员在新一期《科学》杂志网络版上说,他们利用卫星遥感数据结合现场考察,研究全球陆地冰融化情况。结果发现,2003年至2009年间,除格陵兰岛和南极冰盖外的陆地冰川每年向海洋倾注约2600亿吨融水,导致海平面平均每年升高超过0.7毫米。这一数字与格陵兰岛和南极的冰盖融化对海平面升高的合计影响“相当”。 在陆地冰中,对海平面升高影响较大的是加拿大北极地区、阿拉斯加、格陵兰岛沿海地区、安第斯山脉南部及喜马拉雅山脉的冰川。让研究人员惊讶的是,南极冰盖融化对全球海平面的上升没有起到很大作用。此前曾有研究称,1961年至2004年间,南极冰盖的融化量占全球陆地冰融化量的30%。 这是科学家第一次精确计算海平面升高的各种原因。参与研究的奥地利因斯布鲁克大学研究人员卡泽尔说,因为现在已能对全球99%的冰川进行观测。他说,之所以选择2003至2009年作为研究时间段,是因为在这段时间里,传统的大地测量和卫星观测等各种观测方式并用,研究人员可以比较分析不同方式获取的数据,更精确地判断冰川融化对海平面变化的影响。 科学家说,格陵兰岛和南极冰盖融化、其他冰川的融化、海水受热膨胀,对全球海平面升高的贡献各占三分之一,这表明现有海平面上升的研究模型需要修订。(来源:新华社 林小春 刘钢) ​
个人分类: 科技新闻|1194 次阅读|0 个评论
冰川融化和海平面上升导致环太平洋地震带强震频发
热度 1 杨学祥 2012-3-8 04:25
冰川融化和海平面上升导致环太平洋地震带强震频发 杨学祥 全球变暖导致冰川融化和海平面上升,破坏了原有的地壳均衡,导致失去冰盖的大陆上升和增加海水的大洋下沉,由此引发的地壳均衡运动被称为冰川地壳均衡运动和水均衡运动,从而激发地震火山活动大规模发生。 当全球变暖使海平面上升积累到一定高度时,地壳均衡使洋壳下降收缩,强烈的挤压导致环太平洋地震带8.5级以上强震频发,形成拉马德雷冷位相;当全球变冷两极冰盖增大使海平面下降到一定高度时,地壳均衡使洋壳上升在大洋中脊处扩张,这是强震在PDO暖位相较少,甚至不发生的原因。 相关新闻: 奥地利科学家警告称应警惕冰川融化恶果 2011年06月30日 11:10 来源: 科学时报 字号: T | T 0 人参与 0 条评论 打印 转发 奥地利维也纳大学环境地理学家赫尔曼·霍伊斯勒6月29日警告说,冰川的迅速融化不仅会改变当地的地质情况,也会引发其他灾难性后果,甚至危及当地人类的生命。 目前,欧盟正在开展一项关于欧洲及中亚地区冰川融化可能后果的研究,作为该研究的负责人,霍伊斯勒29日发表一份报告指出,气候变暖使得“全世界的冰川绝大多数”都出现融化现象,其面积和厚度都在缩小,这不仅改变了当地高原地区的地貌,而且极有可能诱发洪水和滑坡。 他解释说,一方面,冰川的融化会形成一些高山湖,这些高山湖如果泛滥,就有可能形成巨大山洪,大量洪水将会冲毁途经的一切。另一方面,冰川后退也会造成当地地质情况不稳定,诱发山体滑坡甚至地震。这些地质灾害都将直接威胁到当地居民的生命安全。但是,目前人们还远远没有意识到这类危险的严重程度。 霍伊斯勒介绍说,中亚吉尔吉斯斯坦天山地区的伊塞克冰川有80公里长,是目前世界上最长的高原冰川。这个巨大冰川也存在融化问题。他们的研究还发现,在这里会定期出现一个高山湖,而且这个湖几乎每年都会造成洪水泛滥。 霍伊斯勒认为,总体来说,全世界冰川融化的情况还在继续恶化。但他也“不相信有些同行所认为的,再过50年冰川将消失殆尽”的预言,目前的研究结果还不足以支撑这么悲观的预测。 http://tech.ifeng.com/discovery/detail_2011_06/30/7351342_0.shtml?_from_ralated
个人分类: 科技点评|3833 次阅读|1 个评论
冰川融化地也动
热度 1 杨学祥 2012-2-29 07:33
冰川融化地也动 杨学祥 山在升降水在流, 大陆沉浮永不休。 冰盖消长是标记, 地震火山成潮流。
个人分类: 诗词|3037 次阅读|3 个评论
北极冰川在哭泣
xbyang 2009-10-21 15:26
  全球气候变暖是众所周知的事情,最明显的证据就是极地冰川开始大面积融化。9月1日,联合国秘书长潘基文在北极考察,当他看到一些冰川因融化而呈现光秃秃的面貌时,感到非常震惊。潘基文表示:与世界上的其他地方相比,北极变暖的速度要快得多。我们必须立即采取行动来遏制这一趋势。   9月2日,世界野生动物基金会将1000个小冰人放置在了德国柏林一家音乐厅的台阶上,小冰人慢慢融化成水。活动的组织者希望此举能引起公众对气候变暖和冰川消融的关注。9月3日,英国《每日邮报》公布了一张挪威北极地区冰川融化的照片,照片中融化的冰壁内出现了一张可怕的脸,融水成为这张令人恐怖的脸留下的伤心泪。   拍摄冰川哭泣照片的摄影师是环保人士迈克尔诺兰,拍摄地点是奥斯特方纳冰川。这片冰川面积超过7700平方公里,是挪威斯瓦尔巴特群岛中最大的一处冰川,同时也是北极地区最大的冰川之一。十多年来,诺兰每年都会来到奥斯特方纳冰川,考察冰川的发展趋势及其对动物生态的影响。结果,诺兰发现,冰川面积每年都在减小,而且缩减趋势越来越快。   连续三天有关北极的新闻告诉我们,全球气候变暖是真实存在的,冰川就是全球气候变暖的受害者之一。而冰川融化之后,紧接着人类和其他生物也将成为受害者,因为全球冰川的消融将带来洪水、泥石流、海平面上升等系列灾害。   世界自然基金会最近发布了气候报告《北极气候反应:全球性影响》,对北极气候和冰川的变化加以关注。这份报告显示,北极地区的气温升高速度是地球上其他地区的2倍,可能造成大洪水泛滥,影响全世界25%的人口。这份报告还指出,到2100年,全球海平面很可能因为冰川融化而上升1米以上,这是2007年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预测结果的2倍以上。   北极地区的天气变化预计将造成包括欧洲和北美洲地区在内的气温和降水变化,从而严重影响到这些地区的农业、林业和供水系统。随着北极气候继续变暖,冻土将会日益融化,并以惊人的速度向大气中释放出二氧化碳和甲烷等温室气体,这将进一步推动全球气候变暖朝着不可逆转的方向发展。   北极逐渐融化的冰川也使得隐藏其下的丰富能源显露出来,同时也为全世界提供了更加丰富的海洋渔业资源,新的捕鱼区将随之开放,新的航海线也将开辟,一些欧洲国家到太平洋的航海线将大大缩短。不少国家已经从北极冰川中的融化中看到了发展的机遇,他们希望在北极发展能源、交通和渔业等产业。甚至有人担心,这些新机遇可能引发北极资源的明争暗斗,最终可能爆发可怕的战争。   虽然北极冰川融化带来了发展机遇,但是这对于北极上的一些生物(如北极熊)来说不是什么好消息,这意味着它们的生存领地大大减小。现代产业的繁荣还使得北极这一纯净之地可能遭遇不可逆转的环境破坏。比如,1989年3月24日,埃克森石油公司的瓦尔德兹号油轮在阿拉斯加湾北部的威廉王子湾附近触礁,约5000万升的原油泄露。这次事故使这片水域遭受了严重的污染和破坏,大量的海洋动物和海鸟遭受到了灭顶之灾。   欧洲空间局的科学家通过卫星监测获得的数据分析称,随着气候变化加剧,北极冰层迅速融化,海冰覆盖面积已降至300万平方公里。在过去10年中,北极海冰面积以每年10万平方公里的速度减少。近年来,北极冰层融化的速度不断加快。此前科学家曾预测,北极冰川到2070年几乎会完全融化,还有科学家估计,这个时间可能是2040年。   欧洲环境机构的研究表明,现在北极冰川的体积仅仅是20世纪50年代北极冰川体积的一半。也就是说,在短短的50年间,北极冰川已经融化了一半。该机构预测,到2100年,随着海平面的上升,从伦敦到雅典将有400多万欧洲人面临着被洪水吞噬的危险,损失将达到2万亿欧元。由此看来,我们更应该注意到北极冰川融化将带来的毁灭性灾害,而不是一心想着如何去抢夺那里的资源。   环保人士诺兰表示,哭泣的冰川应该引起人们的思考。他希望最近拍摄到只是一个偶然的自然现象,不希望全世界所有的冰川都开始不断哭泣。如果真的是那样,冰川附近的居民和沿海居民的生命财产就岌岌可危了,到时哭泣的就该是人类了。如果我们不想看到世界性灾害发生的那一天,那么现在就应该努力通过减少碳排放等措施来遏制全球气候变暖。
个人分类: 未分类|5651 次阅读|0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17 22:50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