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加法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大家要适应做减法
ZhangSH62 2013-11-21 16:53
要说35年改革,我国各行各业大都在做加法,政府职能无限扩大,深入到民众生活各个角落,公务员数量扩张不知多少倍;各级领导职务繁多;教授们兼职无数,有教学、有科研,还有公司商务、独立董事。做了加法,很多精英、国企行业利益扩张,成为既得利益者,成为先富起来的人。但是,很多事没做好,做不好,没时间做。人不可能每天有48小时的时间,也不可能成为多方面专家,做多了,身体也吃不消。还有,年轻人没活干,没机会干,没机会锻炼。 三中全会的主要精神,是通过中央扩权,迫使各级政府和工作人员做减法。政府管理做减法,减少对市场的干预;减少行政审批。取消建国以来颁发的无数过时红头文件和法规。办理民众事务如户口、护照、生孩子、尽量减少手续证明。以后要靠法律规范,信息共享,少做各种证明,提高办事效率。其实,中国流行的各种假证多,就是因为办件事要提供多种证明,公务人员不相信自己手里的信息,只信证明,无非推诿工作,避承责任而已。 院士改革也是要做减法,不过是取消或减少院士多年来被赋予的过多荣誉和角色、待遇。做了减法,大家身心轻一些、静一些,身体健康一些,抽些时间锻炼身体、enjoy life! 大家都得适应做减法,每人只做自己熟悉的、擅长的工作,这个世界就慢慢和谐了。
2264 次阅读|0 个评论
多元向量加法群
热度 3 TUGJAYZHAB 2013-4-5 19:20
已知: ‘ 超球面模型 ’有多元向量的加法:‘分量的和做和的分量’。 求证 : ‘ 超球面模型 ’ 是 加 法群 证明 : 我们用一个特例:四维空间的 4 元向量来证明四维超球面模型是加法群。博友可以把 4 换成其它自然数 ,以至 M ,证明一般的超球面模型是加法群。 据 ‘分量的和做和的分量’ 的加法定义,四维空间的两个 4 元向量 A 和 B 的和是 C : A (i) + B (i) =C (i) , i=1, 2, …, 4 多元向量的和 C (i) , i=1, 2, …, 4 也是四维空间的 4- 向量。也就是说,超球面模型定义的加法在四维空间封闭。 4- 向量 加法 的定义满足结合律 ( 用中括号表示结合) + C (i) = ( + C ( 1 ) , + C ( 2 ) , …, + C ( 4 ) ) = ( A ( 1 ) + , A ( 2 ) + , …, A ( 4 ) + ) = A (i) + , i=1, 2, …, 4 四维空间有一特殊的,每个分量等于 0 的 4 元向量,被特称为零 向量 , 0= ( 0,0,0,0 ) 。 任一四元向量与零向量的和仍是四元向量本身: A (i) +0 (i) = A (i) , i=1, 2, …, 4 满元向量。所有的分量都不等于零的 4 元向量是满元向量。有分量等于零的向量是不满元向量。不满元向量不是四维空间的向量。比如,有一个分量是零的四元向量,实际上是三维空间的点,是 3 元向量。 ..., 以此类推。 满元向量有负向量。 分量的负值是负向量的分量。 - ( A (i) ) = - A (i) , i=1, 2, …, 4 互为负向量的两支 4 元向量之和是零向量。 A (i) -A (i) =(0,0,0,0)=0 i=1, 2, …, 4 两支互为负向量的 4 元向量在四维空间 以 O ‘中心对称’。 四元向量的加法满足交换律: A (i) + B (i) = ( A ( 1 ) + B ( 1 ) , A ( 2 ) + B ( 2 ) , …, A ( 4 ) + B ( 4 ) ) = ( B ( 1 ) +A ( 1 ) , B ( 2 ) +A ( 2 ) , …, B ( 4 ) +A ( 4 ) ) = B (i) +A (i) i=1, 2, …, 4 在四维空间,满元的 4- 向量在‘分量的和做和的分量’定义下对加法是封闭的,可结合的,有零向量,有负向量,所以是加法群。 欢迎批评指正。 主要参考资料:《数学手册》,高等教育出版社,1978,北京,465页。 相关阅读:多元向量基本运算。白图格吉扎布:趋势分析及其在生态股市中的应用,民族出版社,北京, 2006 , 171-185 页。 链接: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333331-276221.html
个人分类: 第二讲|2158 次阅读|7 个评论
第五节 网络交通需求
热度 1 weberfrank 2011-9-14 14:46
接 六、需求量的弹性分析 个人需求是交通需求分析的基本单位,但在现实中,我们感兴趣的常常是他们的整体表现,例如网络上的交通需求量分布规律。 一、网络交通需求量(network demand) 网络需求(network demand)是所有个人需求(individual demand)加起来而成的。这个加法是无数个人需求量曲线加法。已知个体需求量是在一定价下意图进行的交通运输量量,网络交通需求量(network demand)就是在某交通代价下所有个体需求量相加的结果。需求量的结果,以人和货为单位,如人流量(人次)和货流量(吨),或以周转量为单位,如人公里数和吨公里数;当在交通服务同质的前提下,可以委托在运输工具出行量中,表现以车流量(车次)或车公里数为单位。人流量和货物流量是单质的交通需求量,车流量和车公里数是多质的委托量。何为交通服务的同质?接下来介绍交通服务的质与量后会揭晓。 二、交通服务的质(quality)与量(amount) 交通服务分为,交通工具服务和交通设施服务。交通服务的需求是对交通服务这物品“质”需求,需求量也是对“质”的需求量。 交通工具服务的量,以运量(transport volume)为委托。选择坐公路班车从成都去绵阳,买一个座位的车票,获取的交通服务是“一位次”。这一位次的票价是路线距离、旅行速度、座位安排、发车频率、中间停靠次数,以及是否有空调等质(quality)的度量。 所有的交通工具都是交通设施服务的使用者,网络上交通设施服务的量,委托以流量(traffic volume)。选择开车到超市购物出行一次,获取的交通服务是“一车次”。但出行者获取的交通服务不止于此,载东西方便、免风吹雨淋、舒适的座位、卫生的环境等“质”是委托在这一车次之量上。以车次为量,人获取的是许多有质之量的委托。这次出行的油耗、停车费之价是自主驾驶的便捷、选择路径的距离、路径上节点形式与数量、驾驶速度、座位、以及喜爱的CD等质的度量。 因此,同质的交通服务是指出行工具类型相同且路线相同情形,例如路径相同的个人小汽车/自行车出行;路线相同、出发和终到站相同的公交出行或地铁出行;路线相同、停车换乘点和终到站相同的停车换乘出行;路线相同、到达和离开线路和方式相同的航空出行;等等。 三、网络交通需求的加法 市场需求(market demand)与个是人需求(individual demand)加起来而成的。物品分为私用品和共用品。私用品的市场需求曲线,是个别需求曲线向右横加而成的:每价加个别需求者的需求量;共用品的市场需求曲线,是以每个需求者的个人需求曲线向上加起来的:每量加需求者的边际用值。如果所有人都是没有差别的,收入、年龄、性别、爱好等等,效用函数相同,即需求曲线相同。那么,对于私用品的整个网络的交通需求就可以非常简单地得到,只需将需求曲线向右移动总人数个单位(或效用函数乘以总人数);共用品的整个网络的交通需求是向上移动总人数个单位(效用函数也是乘以总人数)。 交通服务是私用品,多人需求曲线相加,是每加向右横加所有个人需求量。然而,这样如一般经济物品得到市场需求仍不足够,我们更关心的是交通服务的整体需求在网络上的表现,即整体交通需求的OD分布、方式分布和路径分布。 上文关于交通服务的质与量指出,只有对于同质的交通服务,交通需求量才能委托以交通服务的量,即只有同质交通服务的量的增减才能用来表示个人交通需求量的增减,也即多人需求量的网络表现必须在同质交通服务的量上叠加。 从这一点来看,网络交通需求分析需要以路径选择为起点,同质路径分布是同质路径上同质方式的所有个体需求量向右叠加,路段需求是所有经由路径需求量的叠加结果,以委托量来表示,例如车流量;方式分布是在所有同质路径/线上同质方式需求量叠加的结果,以人次表示;而OD分布是在同质路径同质方式上同质OD需求量叠加的结果,以人次或吨表示。 四、交通运输量(transport volume)与交通流量(traffic flows) 交通运输量是实际交通网络中可以观察到和统计的客运量、货运量或客运周转量和货运周转量。交通流量则指线路上可以观察和统计的车流量。这两种度量是网络交通需求的集计表现,却是叠加了不同质交通需求量的表现。这对需求定律在网络交通需求分析中应用带了很大的困难。原因是,网络交通需求量是个人需求相加,考虑交通服务,则是同质供应条件下的需求量叠加。然而,这种针对同质供应的网络交通需求很难与实际中不加区分的客运量、货运量和交通流量挂钩,也就推不出可以观察的结论。实际中可以观察和统计的交通运输量和交通流量集计地度量不同的OD的、不同路线、不同方式的出行。正如我们的市场需求是分别关于桃子和牙刷两种物品,然而实际中却只能观察到和统计桃子和牙刷的总量,无法区分开来。 这一困难的一个补救是,不同质的量在边际上可以区分开来。这是说,适当地处理约束条件,我们可以使得市场上桃子和牙刷总量的边际转变全部是由于桃子的市场需求变动所表现而得。如此一来,在边际上我们就将同质的需求量与不同质的观察量挂钩了。但是这补救做法在网络上又有独特困难,假设其他条件不变,单看某一同质的交通需求,供应变动使网络需求量沿曲线移动时,交通代价会随着该同质的网络需求量变化而改变,例如拥挤费用、集散费用等交通代价增减。这一代价的改变直接影响其他非同质的网络需求,例如OD不相同或路径/线不相同或方式但却公用部分路段的其他交通需求。于是网络上各种同质的交通需求量全部变动,边际上也区分不出,也就无法与交通运输量和交通流量的变动相挂钩了。 我们唯一知道的是,在均衡下,网络上的各种交通服务的代价等于每人的边际用值。在这一状态下,交通服务的使用及交易达到一种情况,没人可以改变自己的选择而增加自己的收益。因此,网络交通需求分析可以通过均衡分析来进行。这是下一节的内容。
个人分类: TRANSPORTATION|6461 次阅读|1 个评论
用加法的心态生活
热度 20 stone1971111 2011-7-13 13:02
好多年以来,似乎生活很累,总担心各种事情,其中最严重的莫过于担心得到的东西失去,比如,名誉,物质,地位和潜在的属于自己的前途,甚至包括生命。这些东西每天都缠绕在心里,放不下。这几天开会的空隙,在看泰戈尔的《人生的亲证》,有收获。昨夜做了个梦,似乎是顿悟了。在生活中,要用加法生活。 怕失去是一种贪婪的心理 。我们总以为这个世界有些东西是属于绝对私有的,就是所谓属于我的。这是一种占有的欲望,也是人生存的本能之一,本来是无可厚非的。但是,正是这个看似正常的心理阻碍了我们去欣赏生活。事实上,作为个体,只是这个世界的过客,没有什么是必然属于谁。只有认清了这点,才不至于被失去的担忧所困扰,也不必为已失去而感到苦恼。每一次收获虽然有努力的成分,但无疑每一次收获都是生命的奖励。 怕失去是一种不自信的表现。 我们之所以担心失去什么,是对自己能力和前途的深度不自信。假如我们是称职的,并且只是为了他人而生活,那么我们不会失去,也没有理由失去。假如我们一直在进步,那么只会得到更多。前景只会更光明。比如,在做科研的时候,我们不大敢于跨越当前的课题和领域,固守于自己熟悉的课题,这就是一种怕失去的保守心态,这种心态的背后还是一种侥幸心理,总觉得也许在这条路上也可以实现自己的理想,尽管从直觉上可能连自己也不信。 怕失去是不明智的表现。 好比儿时的玩具,它们只在那个阶段有其价值,我们没有必要一辈子背着儿时的玩具生活,有些是该失去的,不失去就意味着背着的包袱越来越重,直到有一天我们被自己的东西压垮为止。还有些东西,失去与获得本来就有偶然性和时间性,获得了就是幸运,不获得也没什么了不起。该失去的不会因为怕而不失去,不该失去的,也不会因为怕才留下来。活着不是为了得到什么,而是为了亲证生命的真谛,为了感受到人和自然的充分融合。 怕失去就是担心少了些东西,这是减法心态,我们要用加法的心态过生活。 加法的心态就是对每一个身外之物都充满感激之情 。在我们身边的所有对象都对我们的生活和生命带来了影响,感谢他们。是他们陪伴我们生活在每一天,不至于寂寞。我们最后之所以能够亲证生命的含义,离不开身边的一草一木。 加法的心态是对未来充满了期待 。减法是在留恋过去,加法是憧憬未来。我们应该相信,明天会更好,只要我们过好了今天。假如我们总是在留恋昨天,今天也就可能被我们浪费,等到下一个今天到来的时候,我们能够留恋的会越来越少,直到有一天我们发现,我们已经没什么剩下的,唯有遗憾。 加法的心态是给自己机会。 没有包袱,可以轻装上阵了,面对每一个新的选择,我们更可能去做该做的,而不是因为心态的干扰去选择看似合理的,用《失败的逻辑》书中说,这些看似合理的选择正是失败的起点。我们如果更愿意选择挑战,这样自我的机会也许才更多。 忘记昨天,停止对明天的无谓期待。用感恩的心去体验今天,用充满好奇的眼光去观察现在,用爱的大度去包容现在一切,我们就会远离烦恼,智慧才能发挥作用 ,体验才能更好,生命才更有意义。(语言不足以表达这种感觉,说出来总比没说好)
个人分类: 空闲时光|7422 次阅读|26 个评论
科研加法
rexlee 2010-1-18 00:21
和一朋友聊天,说起最近听报告的感受,她觉得状态特好,可能的原因是将毕业了吧,学到啥都是一种收获。 每次面对即将毕业的朋友,总是很羡慕,完成此站的旅途,开启下一段的征程,忙碌和总结。其实最令我心动的是他们的心态,无论多忙,身边哪些我们都会忽视的报告讲座他们都会正儿八经的聆听。一种忽视,一种珍惜。就是未毕业和毕业的两种明显对比。 平时很累,不会将时间花在休闲的地方;平时很忙,不会去参加一个与专业无关的讨论;平时很快,快得身边一切事物都在眼前一晃,等有意识时,其已不见。很多时候不是好久不见,而是没有发现。 很庆幸,自己失去了很多;但是也得到了很多,最有价值的是人生的感悟吧。其中之一就是科研加法。 安全感是现实社会越来越缺乏的内容。在过去的几年内,总是感觉很不自信。特别是进入到一个全新的领域,每天都会有浩大的新文献出来,旧文献也如一眼望不见边际的大海,可谓文献海。刚会游泳的小伙进入到这个大海里,没有技巧,没有救生圈,每天都是很累,不过有一点是快乐的,就如旅游,每到一个全新的地方,总会带来不一样的感觉。总结应该是痛并快乐着吧。 其实现在想想,那个小伙挺傻的。大海就是大海,没有哪个海鸥能够飞遍其每一个角落。不同的地方,有不一样的风景,享受最自然地一切,提升眼里的食物,就是一种成功。 学会做科研的加法。 每看一篇文献,都是一块垫脚石,有些就在脚底,承受的力量大些,有些则在旁边,所起的作用小些。每做一个实验,都是一次播种,收获的是西瓜还是黄莲,应该都不重要。科研,记住每天收获的,而不是失去的,这样,我们永远都是赢家。 今天,我收获了一篇博文,也收获了一种心情,不是快乐,也不是兴奋,而是宁静。
个人分类: 边走边想|3380 次阅读|1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13 15:41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