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生态旅游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甘肃尕海湖生态旅游开发探析
ghzcljz 2018-9-29 10:02
《健康湖泊与美丽中国——第三届中国湖泊论坛暨第七届湖北科技论坛论文集》 2013年 甘肃尕海湖生态旅游开发探析 母金荣 李俊臻 【摘要】: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提高,生态旅游已成为人们生活的一部分,生态旅游开发也成了自然保护区作的一项重要工作。生态旅游开发给保护区及其社区的经济发展带来了良好的效益,也为自然保护工作带来了一些负面影响,如植被遭到破坏、生活垃圾污染以及景区内的人工痕迹等。面对这种开发与保护的关系,眼前经济利益与长远生态效益发生的矛盾,自然保护区该何去何从?尕海湖生态旅游开发也只是近两年才开始,还处于摸索阶段,还有许多工作要做。在自然保护区开展生态旅游,解决开发与保护的矛盾,必须采取以下具体措施:制订尕海湖生态旅游规划;建立高素质的导游队伍;完善管理制度;严格执法;防止环境污染;开展生态科学宣传教育。通过这两年开展尕海湖生态旅游,探寻对自然保护区的可持续发展,对保护区产业开发探索一种新路子,实现眼前经济利益与长远生态效益的协调并进。 【作者单位】: 甘肃尕海则岔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 【分类号】: F592.7;F205 本文曾在第三节中国湿地文化节暨东营国际湿地保护交流会议上发表,并收入会议论文集 阅读全文请点击 http://www.docin.com/p-1758857140.html 或者 http://cpfd.cnki.com.cn/Article/CPFDTOTAL-HBKJ201310001008.htm
1175 次阅读|0 个评论
全球生态旅游业为什么都发展得不好?!
热度 5 janenana 2015-2-16 16:32
国际上,文献中大量提到和研究生态旅游的时间可以追溯到上世纪80年代。生态旅游指的是游客到欠发达一些的地方,出于学习、崇敬、游玩和欣赏风景、野生动植物和当地人文风情的一种深度旅行方式 (Traveling to relatively undisturbed or uncontaminated natural area with the specific objectives of studying, admiring, and enjoying the scenery and its wild plants and animals as well as any existing cultural manifestations (both past and present) found in these areas.). 所以能够实践生态旅游的游客,比起普通跟团(mass tourism)的游客,更知道自己需要什么,而且更独立、更有计划。所以在我看来生态旅游是团体旅游的更高一个级别。每个国家都有好的愿望,即希望借助生态旅游提高当地居民(local communities)的经济受益,又通过旅游提高游客对环境的认识,从而达到教育和启发的作用,最终希望大家一起自觉的来保护自然资源,实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但是全球热带地区的土地,却因为单一种植园(如东南亚和南美棕榈园、橡胶园、桉树园、南美的大豆等等)的扩张,使得原始森林面积不断减少,生物多样性锐减、土著民族(热区土地所有者或食用者)、种植园公司、政府之间矛盾激化。而另外一个被认为是热带雨林和生物多样性拯救方式之一的生态旅游却面临尴尬的局面。所以我们需要问一个问题:为什么生态旅游在热带地区不能够成功?分析到不能成功的因素之后,有其他的解决办法吗? 我认为各级政府、非政府和政府间组织不能够成功推行生态旅游的主要因素有几下几点: 1. 出发点和目标都太虚幻。 这里指的是想借助生态旅游帮助当地人更好更持续的发展社区的团体(sustainable development/management of local community),包括各级政府、非政府组织,政府间组织(inter-governments),想通过建立生态旅游的方式,实现环境教育、环境友好型管理模式、资源可持续利用(旅游就是反复利用同一种资源实现成本利益最大化)。总体目标太空,细节、矛盾和潜在的限制因素考虑不清楚。认为通过游客和当地人的互相认识过程中,双方就能学会互相了解,互相尊重,并且一起朝既定的目标前进。但往往“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 2. 对人力和社会资本(human and social capital)认识不足 由于处在旅游地的居民,文化教育没有那么发达,和游客在文化教育上存的鸿沟,导致当地人在旅游业中处于更弱势的位置。这也可以说明为什么边远地区靠旅游业带动,没有房地产开发、农林业开发发展得快。这里说的人力和社会资本同时包含了游客、旅游地当地人、和组织旅游的机构/公司三方面的综合。游客都来自哪里?受教育程度是什么?旅游的目的是什么?在旅游的过程中能够对旅游当地的文化带来什么影响?---不知道谁能给我讲讲现在政府机构里面那一个单位做过这件调查研究。然后,在对当地人受教育程度、对自身文化、对当地社区组织结构、资源分配是怎么样的?贸然依赖当地人自行管理生态旅游模式,存在的问题包括:1)没有经验不知道如何下手之外?2)存在旅游的恶心竞争,比如恶性竞争(价格战、资源过度开发、对文化扭曲)如何有效规范?3)第三方机构如何更好的确保旅游地当地人的利益同时也兼顾游客的利益,这个第三方机构应该是谁?另外最重要的是,这个生态旅游开展的模式是通过旅游公司/机构,还是游客自行组织吗?如果是游客自信组织就会到游客本身去看问题,如果是公司或者机构,首先弄清楚这些机构除了盈利为目的,其他的目的和社会贡献都有什么?也应该理解清楚。所以我为什么在前一篇博文中提到李东的案例。 3. 旅游利益分配严重不公 旅游地往往为公共地,如国家公园、村寨,河流等进行,而且往往旅游地居民的土地产权不清晰的情况下,可能导致旅游利益分配不均。收益差异导致旅游地当地的社会内部矛盾。那么就涉及解决方式:如何设计一个支付模式,让旅游地的居民都同时受益?多贡献者多得,包括对旅游资源的贡献、人力资本和社会资本的贡献,那么少贡献者也少得。 4. 生态旅游业“主体”傻傻分不清 生态旅游业发展的核心主体是旅游地的居民和社区,只有当地人更舒适的表达自己自己的文化、更可持续性的管理自己的自然资源、对游客和旅游公司和机构没有仇恨心理的时候,才能促成旅游业的可持续性发展。纵观国内旅游也就知道,旅游公司是所有旅游产业链中最大的收益者,他们短视不顾后果的开发和掠夺资源,才是造成旅游业对很多自然景观和资源糟蹋的最主要因素。当然,因此好的有社会责任感的旅游公司/机构也是当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的执行者,所以也是不可以忽略的正能量,但是仅限于有社会责任感的公司和机构。游客是旅游这个活动开展当下的主体,他们每一个个体来了又走,所以在长期来看并不是生态旅游这个产业可持续性的主体。游客能否在当地有愉悦的旅游体验,也取决于在旅游的过程中能否和接触的旅游地居民、机构有友好和愉快、和自然资源的互动。 5.生态旅游是小规模和不可复制的运营模式’ 生态旅游或者普通旅游业的失败之处其实也源于:当地自然资源状况、文化形态、和旅游地居民社会构成不清,就想大规模复制“成功的旅游模式”。比如,撤掉当地特色的房屋,建成整齐划一的“现代样板房”,比如不伦不类把国外或者外地的标志性建筑、雕塑或者艺术品搬到自己旅游地来。其实生态旅游应该是区域特色性的,文化性和自然资源的完整合一的体现,不是麻木的跟风,更不应该不解风情。 6. 生态旅游是最好的环境教育 我们说环境教育的时候,往往更多的从游客收到的环境教育入手,认为游客在更多接触自然的情况下会产生对自然的敬重和珍惜。但是其实也是对旅游当地人最好的环境教育课。旅游地居民在长期和自然的利用过程中,对自然的敬重感其实也来自于“危机感”,即我们如果把森林砍伐干净了以后再没有资源、食物来源,因此在这个过程中产生迷信自然从而敬重自然的情绪。生态旅游---通过使当地人不过分、过度利用自然资源,而更可持续的规划的利用的方式来进行。因此,为了生态旅游的开展,把当地人对自然环境的利用完全隔绝开来,也会产生“叛逆”。因此引导当地人更好的更可持续性的利用资源才是生态旅游最好的运作模式,认清厉害关系:如果自然破坏了,就没有游客回来,就没有旅游收入。 生态旅游业或者各式旅游产业链的良好发展是人文、自然资源、市场、基础建设和政治环境的完整体验。生态旅游本身已经为当地社区发展、环境保护提供了很好的资金激励机制,接下来我们要考虑的问题当然就是怎么样更好的分配旅游产业链带来的经济利益,如何在旅游产业链上对游客和旅游地当地人更好的环境可持续利用相关的教育。 插个题外话。 昨天我去重庆办签证,在回机场的路上和出租车司机聊起来他的云南之旅。 他说“我开了半个月的车从重庆出发前往云南,到越南,然后从贵州回来。”他带着一脸的骄傲。”但是到了大理丽江的时候,还是找导游跟着团把大的景点都走了一圈“。他说。 ”你们既然自己开车为什么还要找导游?“我问他。 ”主要是我们对那边的情况不了解啊,导游带就快一点。“ 我的朋友们从全国各地来西双版纳玩的时候,碰到我不在都问我说”你还是给我们找一个导游吧!“ 。有人和我说“不来你们西双版纳绝对会后悔,来一趟真是后悔一辈子”。“跟团就是上车睡觉,小车拍照、撒尿和跟着导游买纪念品,没啥好玩的。雨林也没有,看到的都是橡胶树”。能说这种话的,当然都是感情好的兄弟姐妹们。 但是。。。。 我第一次去虎跳峡徒步的时候是英国的剑桥大学教授来访,他们带我一起走的。教授已经快60岁了,我一路小跑跟着他们身后,原本预算走两天的路程我们竟然一天就走完了。后来他们带我去爬大理的苍山,二月份爬到山顶上都看到苍山顶上的飘雪。下山的路上小跑的路上,我腿软一下栽倒到了树丛里面,四脚朝天。之后的三天我浑身酸痛,要他们搀扶才能才能上下楼梯,真是糗大了!后来我的同事们来自五湖四海,他们告诉我云南的哪个小村落好看,从怒江走到西藏一路都很美。我的这些外国同事们周末的时候,自己包车出门去攀岩,露营。 当然,我中外朋友对待出外探险的态度,差异如此之大,常常让我思考为什么。后来我自己慢慢弄明白,其实能够来到另外一个国家生活的人,不管是我们国人在外头,还是外国人来我们国家---这些能在异乡”混“得风生水起,活得精彩的人,大多都是独立、自信和具有冒险精神的人,所以我的这些同事们和普通的国内朋友没有可比性。就如同一次我们跑道美国的red river gorge攀岩的时候,发现肯它州的农民也没有什么海外旅游经验,他们的政府也在担心农民无所事事之后吸毒和酗酒的问题。所以说世界上每一个角落其实我们在担心的问题都是一样。这个暂且不谈。 最后最后一个问题: 在我们国家生态旅游才是朝阳产业中的朝阳产业,如果旅游当地各级政府、居民都准备好了,那么我们的游客都准备好开展他们激动人心的生态旅游了吗? (图片来自于网络)
个人分类: 我的观点|7747 次阅读|10 个评论
我那些闪闪惹人爱的朋友(2):雨林探险者深度旅游倡导者李东
热度 5 janenana 2015-2-12 09:36
(太阳鸟深度旅行探险者:李东) “我可以带上我八岁的小侄女吗?”我在电话里问李东,“快带她来,一定会很好玩的” 他回我说. 李东当然就是我这次要采访的对象,关于他的“深度旅游”概念。“生态旅游和你提的深度旅游有什么不同”我问他,“生态旅游主要偏重和自然的互动,但是深度旅游除了和自然的互动还加上对当地文化的体验。在游客和当地人的互动中,游客体会到民族文化的特点并学会尊重当地人的传统文化;而当地少数民族在展示自己文化的过程中产生民族身份认同感,并为自己的文化感到自豪感。”。 为了更好的体验他说的深度旅游,我打算亲自跟随他们团队在野外一天的活动。去年我拿到的国家青年基金,其中的一项工作时生态旅游的空间经济受益流:回答一个非常基础的问题,即“我们为什么要保护森林,森林在旅游中到底可以产生多大的经济效益,这个资金流在空间上是如何分布的?当地人如何在这个资金流中受益?这样资金流反馈能不能对自然保护有一个正面的良性的反馈”。我和李东谈这个想法的时候,他立马表示支持我的这个工作,并且也拷了很多他们的路线策划、预算和财务报表。 (李东的“自然亲子教育”在西双版纳热带雨林中徒步) 当天我拉着我小侄女曲曲折折找到东哥和他的团队的时候,他们打算带一群7、8岁的小朋友们进雨林里徒步,行程大概是5个小时。小孩没有父母陪同,从省外过来,看到李东一个大老爷们被一群八岁的小孩拽来拽去。他试图控制住几个特别调皮的小男孩,告诉他们在雨林里面没有手机信号不可以乱跑,小朋友们一边听着一边已经往森林里探望。和李东一起工作的当地傣族向导对雨林里一草一木的用途和有趣之处了如指掌,只不过在帮忙控制小朋友的忙乱中,知识并没有 完全得到传递。“没有父母陪同还是很难把我们环境教育理念直接传给小孩”李东说。他穿着探险节目discovery的T-shirt, 望着这我说。我认识李东是BBC来找他拍一档美食节目,他当时通过我的朋友找我说:“你是傣族,要是你能过来当翻译当食材采集和烹饪的向导,一定是最好的。”,但是我当时工作脱不开身并没有参加,至今为这件事情遗憾。 (用攀岩装备保护的“爬雨林大榕树”) “我想建立良性的深度旅游平台,让大家可以在相对公平和良性的环境竞争。资源的长远和可持续性的利用,以及当地人的参与和利益才是最重要的。我们现在的旅游模式并不是最健康的。游客和当地人不能建立友好的联系,旅游公司之间的价格竞争中双方不能受益,对当地资源的短时大量的开发也是不可持续的。” “中国这样的深度旅游还只是起步的起步阶段,但是按照目前的趋势来看,市场容量还是非常大的。2011,2012年的时候整个中国的户外和生态游都非常低靡,但是到2013年到2014年,我们的顾客就多起来了,而且上涨速度非常快!” 他接着说。我想起来国内市场受电视节目驱动还是很大的,大家想起来是什么没?! (雨林大餐---竹碗竹筷竹勺,而且用的都是森林中的食材) 李东主要做的是亲子的环境教育项目。他自己扛个相机,拍出来挺好的视频,叫做《雨林精灵》讲述少数少年们在田野乡间树林河流中嬉戏游玩,看到的时候想到的就是我自己的童年,也是所有西双版纳人的集体记忆。我之前问他,你这么热爱探险热带雨林和探险应该和你的家庭背景还有教育有关系吧。他说我就喜欢玩,喜欢在树林里自由自在,希望别人也和我一样珍惜这样的生灵。我想起来他做户外运动品牌clumbia拍外套广告的模特在雨林里奔跑,跳过树桩跑在河边的样子。 (穿迷彩服的都是当地的傣族向导) 当然生态旅游、深度旅游和现在的理由市场都可能存在同一个问题,游客活动的地方都是公共地区,这些受益如何平均分配给保护和维护这个公地的所有人。关于这个问题推荐大家阅读冯永锋写的《拯救云南》这本书,书中没有针对这个问题给出好的答案,但是确实是值得思考的问题。 每个领域都需要有灵魂、会思考、改变现状和能创新的领军人不是吗?如果生态旅游、深度旅游有更多李东这样的人,是不是我们保护森林的人在某个时刻就会受益?! l李东的网站: http://www.xsbnw.com 他拍的视频: http://www.xsbnw.com/e/action/ShowInfo.php?classid=13id=734 (雨林大餐) http://www.xsbnw.com/e/action/ShowInfo.php?classid=13id=733 (雨林精灵)
个人分类: 我的观点|6303 次阅读|10 个评论
生态和经济
yanghualei 2012-9-17 22:47
今天和师弟聊天,感觉几个观点听有意思的。一个是生态问题,首先明晰什么是生态问题,自发的情况,随着经济发展水平的发展,生态问题,即索取的太多引致的问题,如水土流失、耕地减少,资源分配不均匀,水资源浪费、沙漠化、盐碱化、过度放牧、乱砍乱伐以及生物多样性现象是先增大,后缩小,还是一直增大,还是一直缩小,还是间歇式的缩小和扩大。在非自发的情况,如制度扭曲下,生态问题是什么,生态问题能否自发的解决。那发展生态旅游能否解决当地的生态问题,没有生态旅游之前,为发展,是破换生态,如打猎,伐树以及过度耕种和过度放牧,而发展生态旅游后,旅游收入是否能够弥补上述没有发展生态旅游时候破换生态而获得收益,能否实现经济和生活水平的提高,当然生态旅游本身也会破换生态,现在是不发展生态旅游时候,破换生态获得收益和承担的生态成本之差,是否大于发展生态旅游获得收益和破换的生态的生态成本之差,谁大。这将决定是否会发展生态旅游。现在一个问题,生态旅游随着经济发展水平提高,随着当地居民之间和政府的协同,当地居民和其他地居民的交互,这种生态旅游的模式会自发涌现吗。还是得借助外力而加以涌现。就是生态旅游的起源。 另一个就是公司加合作社模式的农村组织形式创新,主要用于解决农民持续增收和解决城市化问题。而公司的形式是多样,如合伙制、有限责任公司式的、股份制的私有制以及国有企业制的和混合所有制的,如果其有 n 种,而合作社的组织模式也有很多种,不同类型其拥有不同的结构,进而其有不同的作用,类似人民代表大会制和多党制,如果合作社有 m 种,则总共有 nm 种组织形式,这可以做个笛卡尔直集,则不同的发展水平和发展阶段将选择不同的组织模式,不同的区域和不同的文化也将选择不同的组织模式。并且这种组合生成的模式对农民持续增收产生的的机制也将不相同的。这篇文章可以这样去组织,先引言,引出为什么研究这个问题,第二部分主要是介绍公司加合作社的模式类型和不同类型下的结构和功能,第三部分对农民的收入进化划分,分为暂时性收入和持续性收入,而暂时性收入还可以细划分,持续性收入还可以划分,第四部分就是介绍每一种合作模式如何影响收入的,其作用哪一部分收入,其作用哪一部分持续性收入,最后介绍上述组织模式如何实践以及实践中的困难,上述组织模式的意义,感觉这将是一片很好的文章。
个人分类: 社会观察|2670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游必有方:传统旅游的生态化
unclepanda 2012-2-20 11:20
游必有方:传统旅游的生态化 张黎明 (图片摄影:Steve Bloom) 备注: 本文原载于国家环境保护部主管、中国环境文化促进会主办出版的《绿叶》2011年第九期。博文转载略有修改。 摘要:旅游开发和生态保护是一对永恒矛盾,生态旅游,是调和这对矛盾最好的杠杆,它能将旅游开发对生态环境和生物多样性的影响减少到最弱、最小化的程度,促进保护前提下的旅游经济发展。如果说严格按照国际生态旅游原则来要求各地发展旅游,目前还有很多挑战,那么在严格规划与发展新的生态旅游景区的同时,逐渐规范和引导传统旅游老景区实施生态化改造,是切合实际而普世的做法。 一、不争事实 --- 旅游业利用生态资源是必然的 在美国管理学大师马斯洛的五个需要层次理论中,“吃饭”、“穿衣”这两个关乎人的基本需求,是排位在最底层的。当然,谁都知道,温饱问题是根本问题,只要人活着,就必须首先得到这个基本满足才行,否则,后来的那些高层次的需求都无从谈起。今天,全球人口到已达到 60 多亿了,这么多人对自然资源的需求和压力是可想而知的。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人们对生活质量和水平的要求也会不断提升的。这既是每个人的需求,更是社会内动力的驱使。不管是什么时期,也不管同时期的不同国家、地区或者不同民族、不同族群,不管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人们对于美好生活的向往和愿望总是存在的,谁也没有权利要求别人不去追求。简言之,只要人类存在一天,对于自身社会发展的需求就是必然的、永远的,对于高水平、高质量的物质和精神生活的向往、追求和角逐就不会改变。 要满足人类发展的这些需求,除了人类通过科学技术手段自我创造、生产的物质之外,主要的还是依赖于对自然资源的索取、利用和再创造了,除非有新的转机,譬如人体基因突变导致自身能够产生光合作用,不再通过其他方式获取植物性食物,不再依赖猪、牛、羊等家畜或者其他野生动物获取肉食(蛋白),当然也不再排泄粪便,如此种种。但是,就可预见的未来,这些纯粹只是科学幻想。所以,只要有人类存在,就无法改变利用和索取自然资源的现实。 那么旅游业呢? 当今世界,旅游已经完全融入到了现代人的生活与工作中,成为至关重要的组成部分。而旅游作为产业,从 20 世纪 90 年代以来,已经日益成为全球第一大产业。据世界旅游组织的统计,国际旅游收入在世界出口收入中所占比重达到 8.25% ,超过石油出口收入的 6.5% 、汽车出口收入的 5.6% 和机电出口收入的 4.6% 。中国国家旅游局局长邵琪伟 2011 年 1 月他预计,到 2015 年,中国出境、入境和国内三大旅游市场人数将超过 35 亿人次。由此可见,中国的旅游正在以一种强劲的势头迅猛发展。旅游业会不会利用生态环境、生物景观等自然资源呢?进一步讲旅游业会不会对旅游地自然生态环境及生物多样性造成不良影响甚至破坏呢? 曾经一度,社会上普遍认为,旅游业是一种无需开采、不会消耗自然资源、对环境友好的产业,也被称作“无烟工业”。的确,与矿山、化工厂等凡生产就一定耗费能源、产生污染的产业相比较,旅游业的确称得上干净而“少烟”的。而且,有人会认为旅游所依托的那些自然的、生态的景观,天生就在那里,不管你去还是不去游览、欣赏或体验,它们都会在那里。去了,又不会把它们吃掉、消耗掉,不过只是是游览看看而已。 情况果真如此吗?是不是旅游真的不消耗自然资源呢?现实决不 是那么回事。严格地说,只要 有利用就必然有影响。 在将某个地方开发成旅游区(景区)之前,那些自然景观完全地处于一种自生自灭的演变中,无可厚非,遵循着自然界的规律,自我演替、变迁。那些野生动物能够不受干扰地栖息、觅食和迁移,繁衍后代。一旦人工地开辟通道,修建游憩设施,并广而告之对外正式开放,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大量的游客涌入进去的话,情况就完全不可同日而语了。 旅游开发的过程本身就是一个利用、干扰与破坏自然生态环境和资源的过程,因为道路、旅游设施包括一些栅栏等的建设,将原本连片的野生动物栖息地割裂成不同的区域、使得动物不能够自由、正常地穿行、觅食、迁移、寻偶等。与此同时,在大量人群游览的过程中,机动车的噪音、废气污染、强光、游客的喧哗与践踏、人及家畜等疫源疫病的带入等等,又会持续地干扰危害那里的生态环境、野生动植物,不一而足。旅游业开发经营中常见的环境问题表现为:加速旅游地自然资源的过度开发利用例如木材与薪柴消费、野生植物的采食、一些野生动物的非法利用;导致旅游区生物多样性的丧失例如一些珍稀野生动物,在栖息地被割裂、蚕食后,不能正常栖息繁衍,种群日渐缩小濒危直到消逝;产生的“三废”导致旅游地生态环境包括水质、空气等被污染、恶化,等等。此外,旅游业也可能给旅游地社区造成不良的影响,例如社区应得的经济利益流失到社区之外,传统文化改变、消失与商品化。 归纳起来说,旅游业不可争辩的是一把双刃剑,它对于小到一个村子,大到一个省或者一个国家的生态、社会和经济发展而言,既有其非常积极重要的一面,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提高了人们的生活水平,丰富和改善了人们的生活质量。也有消极、危害的一面。 生态环境、生态景观、生物多样性(当然包括野生动植物物种)、文化多样性等最好的保护就是保持他们的本来状态,使它们不受人为干扰或破坏,能遵循客观规律自我演替 。从这个角度来说,旅游开发经营等利用自然生态资源的方式与保护之间,在对于生态环境、生物多样性等等的影响上是相对的,是矛盾的,说保护与利用始终是对矛盾也就是这个道理。 旅游开发和生态保护是一对永恒矛盾,生态旅游是调和这对矛盾最好的杠杆,它能将旅游开发对生态环境和生物多样性的影响减少到最弱、最小化的程度,促进保护前提下的旅游经济发展。 二、生态旅游,一种可持续发展的旅游模式 我们所在的地球这个空间就这么大,不可再生的自然资源就那么多,而且已经越来越枯竭;可再生的资源中很多物种早已经灭绝,大熊猫、中华鲟等一些物种正处于濒危中。现存自然资源的质量有的好、有的差,生态环境的现状令人堪忧。另一方面,既然人类的生存对自然生态环境、自然资源的利用是必然的,利用过程中所产生的负面影响也是不同程度地存在的,那么要在利用自然生态资源等发展人类社会经济等的同时,经营维护好我们这个赖以生存的地球环境,需要思考的当然不是一味地禁止利用,说这样也不行、那样也不能,客观而科学的态度应该是从自己的角度、从大家的角度来思考“哪些资源能利用?”、“在何处利用?”、“如何利用?”、“如何更有效地利用?”“利用产生的负面影响如何解决?”等问题。 “细水长流”是中国人持家的古训,非常浅显地强调当家的人在管理和开支家计资源时一定要有计划性、长远性、持久性,这条古训的内涵与外延当然无法和“可持续发展”相提并论,但也不能否认其所表达的农村人关于持续性的朴素思维和想法。 1987 年,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委员会( WCED )主席布伦特蓝女士在《我们共同的未来》报告中提出了“可持续发展”。我印象中,在《我们共同的未来》中,对“可持续发展”的定义是:“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这个定义从人的角度,说明了应当如何进行本代人的发展。 1992 年,在巴西里约热内卢召开的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发表的《里约环境与发展宣言》、《 21 世纪议程》,进一步郑重地向全世界宣告“促进可持续发展是我们的责任”。我们因此可以说,“可持续发展”是古今中外一直在探索的发展模式,尽管人们用来表达这一理念的方式和内容不同。 围绕这个责任,中国人并没有闲着,一直在努力地用行动践行诺言,尽管过程很挑战,这样那样的问题也时有发生,但成效也很显著。据悉, 2012 年“联合国可持续发展大会”又将在巴西里约热内卢举行,不管下一次会议将要讨论什么,达成什么共识,我们都有理由相信,“可持续发展”这个方向与责任是不会改变的。就旅游业而言,围绕可持续发展的探索从来就没有停止过。希望通过对生态旅游理念和实践的探索,来解决旅游开发和生态保护这一对永恒矛盾。 “生态旅游”这个提法在国内似乎已经没有什么新鲜感觉了。按照最大多数人通常的理解来看,全国各地但凡依托自然景观资源开发的旅游,都被广大的政府领导、推广旅游的政府部门以及一些个中人士,理直气壮、堂而皇之地冠以了生态旅游的帽子。 实际上,“生态旅游”有其独特内涵和国际标准的。最早提出“生态旅游”概念的是世界自然保护联盟 (IUCN) 的生态旅游特别顾问谢贝洛斯 · 拉斯喀瑞( H. Ceballos-Lascur á in )。他在 1983 年首次提出生态旅游概念,并定义这种旅游是指“自然景观 ( 景物 ) 在观览过程中不受到破坏的旅行”。而其后成立的国际生态旅游协会 (TIES) 定义生态旅游是“一种在自然环境中负责任的、能保护环境和提高当地人福利的旅行。” 比较有趣、也很客观的事实是,世界各地在探索可持续性旅游的过程中,结合本土特点和认知,提出了这样那样不同的概念,而且这种探索到目前也还没有停止,仍就有不少地方和非政府机构继续在探讨和争议。当然,这也是很正常的事情,因为概念也需要不断的发展和完善。你如果去互联网上查一查,你就会发现,相似的概念甚至模棱两可的概念很多。几年前,我做过一个简略的统计,发现世界各国、包括一些非政府组织( NGO )发明创造的与“生态旅游”相近的概念,差不多已有 150 个以上(或许多得多)。这些概念,不管是亚太地区的、美洲的,还是欧洲的和非洲的,虽然叫法上似有不同,但其所解释或者定义的那些内容,基本上说还是大同小异。我国一些学者提出的生态旅游定义和这些概念也是如此。 尽管很难用一个放之四海而皆准的,能够被不同国家的旅游管理者、学者们统统都接受的定义来统一“生态旅游”的内涵,但细细研读这些字面上不同的概念,它们其实有太多的共性。我从中抽取几条,略做详细说明。当然也可以争鸣。 1 、游览的对象,也就是所游、所观览的景观资源的构成主体,以自然为主,那些天然的山山水水,那些在山野林间中自由自在栖息的野生动、植物都是重要的组成部分。当然,也不完全拒绝原本就生活那个环境里面的一些当地人,以及与自然已经紧密结合形成的人文景观。从这个角度来看,把“生态旅游”理解为到山清水秀的地方去玩,似乎也并没有什么错的,是的,如果不看下文说明,仅就游览对象这一点来说,的确没有什么错。但其后的说明会让你明白个中道理的。不信,请往下看。 2 、把对旅游地的生态环境与文化的影响减少到最小。这个话说起来内容很多,做起来就更难。不过,只能这样做才符合生态旅游要求。影响最小化,说得简单些就是“开发与游憩两方面尽可能环保”。具体地说,在将某个景观地开发成旅游区(景区)的过程中,建设任何与旅游相关的基础设施包括游客中心、宾馆饭店、纪念品商店、公共厕所、旅游道路(包括公路、游道)、解说牌等要尽量注意适量,尽量少破坏植被、野生动物栖息地,建筑物的色彩、材料、体量、用光、噪音等方面尽量做到环境友好、协调。在每天、每月、每年的游客规模上,尽量考虑环境的承受能力也即专业所说的环境容纳量的限度;游客在体验和游览中,不要乱踩踏,不乱采摘花草或其它植物,不乱扔垃圾,不乱发噪音;不惊扰更不能伤害野生动物,也不要买野生动物制品;不做伤害当地人的事情;简单一句话,就是只留下足迹、带走照片和许可的符合环保要求的旅游纪念品。 3 、提供环境教育方面的解说。积极宣传保护生物多样性和文化多样性。在游客欣赏优美自然的同时,英镐有人帮助他们认识到,欣赏和爱护那些美的最好方式是什么,要让他们理解到自然万物正是我们自身所赖以生存的环境,倡导保护我们所赖以生存的环境,就是生态旅游过程中环境教育解说的主要目的之一。这些解说无疑能够引导游客们,怀着敬畏和欣赏的心境,去体验,而不是去影响与破坏,很自然地去爱护旅游地的生态环境与文化景观,更愉快的是一起做保护性的努力,让大家都互相告知、提醒,共同参与到环境保护的行动中去。相信游客,倡导做高端即低投入、低碳、但高回馈的旅游方式,激发游客的主动性,尽量减少因旅游活动本身所产生的负面影响,并通过环境教育解说将旅游过程转化为欣赏并促进生态环境与文化保护的过程。 4 、回馈环境,回馈社区。强调不管采取什么样的开发方式,也不管是谁去开发一个地方的旅游,都需要尊重旅游资源所在地社区人们的利益,考虑他们在旅游开发或者被开发的过程中,应该拥有的利益分享,共享旅游带来的好处,这是对人的。就环境来说,开发旅游的当地政府部门也好、外来的公司也好,还是社区本身也好,都应当将旅游开发经营的收益中的一定部分回投到旅游区的维护包括生态环境、生物多样性与文化多样性的保护与修复中,以便于旅游区的环境与资源的质量得到妥善的维护,细水才能长流。 相比于传统旅游较多地强调旅游的经济回报,生态旅游最大的不同之处是强调了生态、经济和社会三个效益的协调与统一,也可以称之为“三赢”效益吧,这样的发展方式,能够为生态环境、生物多样性与文化多样性的保护,经济相对持续的增长,社会的和谐与稳定都做出其应有的贡献。 三、传统旅游生态化——迈向生态旅游的必由之路 正如《全国生态旅游发展纲要》( 2008-2015 )中指出的那样,“我国生态旅游起步较晚,生态旅游发展尚存在需要引起重视的突出问题,一是旅游者生态保护意识不高,保护主动性不足;二是对生态旅游的内涵、特点和规律把握不到位;三是生态旅游规划滞后,专业化水平有待提高;四是生态旅游的经营、管理和服务比较粗放;五是少数地区存在对资源和环境损害现象,一些开展生态旅游的地区环境恶化状况依然存在。” 今天,在旅游作为我国国家战略快速发展的时期,面对大量、理念落后、发展滞后的传统旅游老景区和在快速发展中即将被粗放地开发打造出来的新旅游景区,如何有效地推动生态旅游呢? 首先,生态旅游不仅仅只是一个概念,一种自然资源利用的模式,更是一个贯穿了可持续性发展理念的过程。它要求政府部门、开发者、经营者和旅游地社区,在旅游规划、旅游开发、旅游设施建设、旅游商品开发、旅游管理、旅游收益分配与使用等过程中的每一个环节上,都注重可持续发展和生态环境、生物多样性以及文化多样性保护的要求,也为旅游代理商、旅行社、游客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和指导。 在国家层面,需要尽快地提出权威性的关于“生态旅游”的指导性原则和操作性强的技术规程或规范,颁布实施,以统一对生态旅游内涵、特征和自身规律的认识,领会生态旅游的核心价值理念。 第二,指导和规范传统旅游老景区实施生态化改造。在这一方面,国内不乏成功的案例。旅游胜地 --- 九寨沟当属个中经典。九寨沟,既是大熊猫自然保护区,又是风景名胜区。从上世纪 90 年代以来,九寨沟的游客人数不断攀升,日游客数一度达到日容量高限。面对过量的游客带来的环境问题,管理部门学习和借鉴国际旅游可持续发展的一些理念,引入 ISO 国际环境质量认证体系和绿色环球 21 可持续旅游认证体系,改善旅游设施与旅游服务模式。譬如:实行“沟内游,沟外住”; 将过去直接允许旅游客车驶入沟内,改为统一的电动车游览模式;直接在地面上通过的游客栈道,被反映影响到蛙类等两栖类动物的迁徙后,及时根据中科院成都研究所专家建议,提高栈道至于离开地面十五公分到二十公分位置,确保让迁徙两栖类等野生动物自由穿行;一些地方区域曾有栅栏阻拦了野生动物觅食、饮水和迁徙,后来根据建议拆除;每年从旅游收益中提取一定比例的资金(曾经 1% )用于区内野生动植物、水体、空气质量等的监测等等,开展本底资源调查等等;与九寨沟长期规模化的旅游模式不同,为了培育和展示九寨沟宁静、原生态、天人合一的环境与理念,九寨沟管理局和世界自然基金会成都办公室合作,在景区内的扎入沟,按照国际生态旅游理念的要求,开辟了一个体验式生态旅游线路产品,为人们提供了一个自助和自我体验的生态旅游环境,既丰富了九寨沟旅游产品类型,也优化了产品结构,引导社会理解和选择更加生态可持续的旅游行为模式。这些改革,将九寨沟从一个传统旅游景区逐步改造成为可持续性强、生态的旅游景区,在发展旅游的同时,区内生态环境与生物多样性也得到了应有的维护。九寨沟等旅游景区的经验如能为其他旅游老景区学习和借鉴,实现传统旅游景区的生态化就是可能的。 第三,对于计划或者即将开发的新旅游景区,应严格遵循生态旅游原则和要求。旅游开发地政府,尤其要在规划和建设生态旅游景区功能分区、旅游设施、旅游产品的时候,坚持可持续发展原则,尊重当地人利益等。例如,在旅游区域及设施的规划和开发建设上,不应一味考虑如何最大化地将一个区域内的所有可游览旅游景观资源全部开发,而是要考虑到旅游景区自身生态环境净化与修复、生物多样性保护嗦必须的空间与时间需求。 第四,在世界范围内,生态旅游得到了一些政府研究机构、可持续发展机构和非政府保护组织的充分重视,并开展了卓有成效的尝试与探索,取得了显著成效。例如,绿色环球 21 ( GG21 )提出并正在尝试推行的一系列标准及其认证体系,在引导全球旅游可持续发展、生态旅游方面做出了非常好的贡献。作为旅游资源大国和旅游强国,我国应当尽快地研究和建立起既能够自成体系又与能国际接轨的生态旅游认证体系,开展生态旅游景区、线路和产品认证,促进生态旅游的发展。 我的更多文章: 游必有方:传统旅游的生态化 (2012-01-06 15:27:13) 《大熊猫国内借展管理规定》9月1日起正式施行 (2011-08-16 16:24:44) 震后土地上新生的社区旅游景区(图片) (2011-06-04 20:33:20) 《功夫熊猫2》惊艳亮相处处都是成都的味道(转) (2011-05-25 22:44:15) 用眼睛见证,用行动呼吁,“媒体人”倡议大熊猫保护 (2011-05-18 14:47:31) 穿越大熊猫栖息地探访熊猫守护人 (2011-05-10 17:08:28) 旅西大熊猫一家四口近照 (2011-05-05 22:31:08) “我是熊猫控”川陕甘三省大熊猫专家微博对话网友 (2011-04-22 17:21:43) 爱鸟护鸟,功在千秋 (2011-04-02 17:26:43 )
个人分类: 生态旅游研究|2813 次阅读|0 个评论
野性非洲 生态之旅(赴南非肯尼亚考察提交的作业)
热度 4 papaya313575 2011-12-22 16:12
为期近两周的南非、肯尼亚考察活动结束了,回到了单位,洗却长途飞行的疲倦,一切似乎又回到了起点,然而非洲的野性之大美、其独具内涵的生态旅游、一体化经营管理模式、优美的园林设计却深深镌刻在脑海中,至今回味悠长。 一 动物本悠闲 肯尼亚的考察中,我们曾多次乘坐敞篷面包车,穿梭在阿布代尔国家公园、纳库鲁国家公园、马赛马拉国家保护区。在那一望无垠的热带稀树草原上,我们看到斑马闲散地在金合欢树下纳凉,角马和瞪羚羊埋首食草,互不干扰;长颈鹿们则专心致志地享受着自己的午餐,偶尔探出头来张望;灌丛间野猪妈妈常带着小崽子们散步,三两只珍珠鸡跳跃在草丛中,互相追逐嬉戏;不远处,火烈鸟和白鹈鹕们则站成一列,安静地守候在沼泽地里 ...... 原来动物们可以如此悠然自得?!就连那传说中的“非洲五霸”—— 非洲象、狮子、花豹、非洲水牛和犀牛 ,也都在各自的领域范围内,和它们的家庭成员一起享受着天伦之乐。放眼望去,处处可见和谐而温馨的动物家园画卷。 通过此次实地考察,我们深刻体会到肯尼亚作为世界上生态旅游的先驱者,确实有其独到之处:“用你的眼睛来猎取肯尼亚”,这是 1977 年肯尼亚政府宣布禁猎令后提出的生态旅游倡议,此后建立了 26 座国家公园和 29 处保护区,并统一建立了 KWS 联合组织( Kenya Wildlife Service ),有效保护了当地生态环境和丰富的野生动物资源。与此同时,生态旅游的重要内涵之一——兼顾维系当地居民利益,保证当地居民从旅游业中受益,在这方面,肯尼亚也走在了前列。如在马赛马拉保护区随处可见生活相对原始的马赛人,我们的旅游项目之一就是参观他们的民居,欣赏他们的舞蹈,同时依个人意愿购买他们的手工产品等。这种既丰富生态旅游文化内涵又给当地社区带来文化交流和经济利益的双赢模式,在一定程度上是可持续发展的,值得我们学习借鉴。 二 一体化经营 在南非,我们曾先后参观了充满阳光和热情的度假地——太阳城( Sun City )、具有 300 年历史的 Vergelegen 葡萄庄园以及郊外鸵鸟园等,以太阳城为例,其“吃、住、行、游、购、娱”的一体化经营管理令人惊叹不已。太阳城座落在三面环山的谷地,一共有四个酒店,从入口开始由外而内依次是三星级的卡巴纳斯酒店、四星级的太阳城酒店、五星级的瀑布酒店和超五星的皇宫酒店。每个酒店都有其独特的主题文化,并设有不同主题的餐厅,如中餐厅——兰花餐厅、大象餐厅等;围绕酒店而设的是各种高尔夫球场、水上乐园、骑马场、户外冒险中心和多处室内休闲娱乐场所(如赌场、 Spa 馆、健身房等),人们可以依个人所好选择自己的娱乐项目。同时在不同的娱乐场所,还设置了各种娱乐所需的购物商店,这更为人们的度假生活提供了舒适而丰富的享受。此外,为方便人们在太阳城内游览和出行,太阳城各酒店间有免费的穿梭巴士,甚至从入口到瀑布酒店还有轻轨列车!置身于这三面环山的太阳城,看苍翠的热带雨林掩映下金碧辉煌的建筑,享受这里全方位的度假服务,相信每一个到过此地的人都会流连忘返。 三 花园式旅馆 此次考察的过程中,我们体验了各种特色的酒店和旅馆,印象最深的是花园式的星级酒店 Safari Park Hotel 和富有乡土气息的 Impala Wildlife Lodge 。 Safari Park Hotel 本身就是一座大花园,一夜风雨过,这里满地都是白色的鸡蛋花和紫红的吊瓜花,满树都是鸟儿的歌唱。郁郁葱葱的大树下,掩映着酒店的各种配套设施:客房、餐厅、大堂、健身房等;弯弯曲曲的石径,沿着别样的绿藤红花伸向酒店的每个角落;空旷的草坪与繁荣的植被彼此呼应,精心修剪过的植物造型与别具一格的雕塑相得益彰 ...... 在这里,似乎每一处转弯都是一道别样的风景线,让人享受其独特的清新舒适。 相比之下,位于马赛马拉自然保护区内的 Impala Wildlife Lodge 就显得更有田野味了:在一片天然林的环绕中,各种具有民族特色的石头小屋、帐篷小屋在一叶芭蕉的衬托下,自然散落,又彼此连接。因为地处边郊,限时送水送电,反而让人有机会回归原始,放纵闲情,且看云卷云舒,且听自然心声。 后记 快乐总是短暂的,然而,充满野性的生态之旅留给我们的印象却是深刻的。同样拥有丰富动植物资源的西双版纳,与肯尼亚、南非有很多相似之处,我们相信,此次考察过程中的所见所闻,乃至与当地管理人员的直面交流,将会对日后 创建和推进西双版纳生态旅游具有积极的作用。
个人分类: 游走的花|7355 次阅读|7 个评论
生态旅游的另一种解读
mmfmartha 2011-12-18 17:24
生态旅游在我国发展的如火如荼,似乎成为了解决旅游与环境问题的最有效的良方。先不说其效果如何或其真实能做什么,就说说其兴起的原因。对于生态旅游的兴起,不外乎是人们厌倦了钢筋水泥的城市,追求自然、回归自然的诉求的一种反应。事实却也如此,现代人远离了自然,必然急切的渴望回归到自然的怀抱中去。但是,今天读了段义孚写的《逃避主义》一书,对这种解读有了不同的认识: 逃向自然,或者说回归自然,是一个值得深思的命题。在这里我提到这一命题,是为了与人类“逃避自然”作对照,虽说人们并没有就“回归自然”达成共识,但是这种感情有几点需要大家予以关注。其中一点就是这种感情的古老与悠久。 我想强调的第二点是:那些久居城市的人们会普遍对自然怀有亲切的向往,正如我们从那些记录想尽的欧洲历史和东亚历史中了解到的那样。不仅仅是这些城市居民有这种逃往自然的情感。钢筋水泥筑就的城市本身的不自然性并不是产生这种感情的根本原因。(非洲勒勒人为例) 第三点:人类回归自然所采取的规模相差很大。规模最小的就是为我们所熟悉的日常活动,如周末到森林去露营,这种活动持续时间较短;稍长一点儿的是在乡间生活一段时间;而另一个极端则是欧洲人经过长途跋涉,迁移到美洲,并永远定居下来。 第四点:无论是哪种规模的“回归自然”的运动,几乎都不会造成原来家园人口锐减,或是被遗弃,即便是横渡大西洋这样大规模的迁徙也没有造成这种后果。原来的家园,即那些主要城市和大都市,仍然在吸引着成千上万的人们去那里定居,他们与大自然的距离也在一点儿一点儿地扩大。 最后一点提醒我们,“逃向自然”是依赖于“逃避自然”的,逃避自然是第一位的,这是不容置疑的。正是先有了人口压力和社会束缚与日俱增,才有了后来人们逃避愿望的产生。我已经指出,压力是文化自身发展的必然结果,文化就是我们逃避自然的愿望以及实现这种愿望的能力。之所以说“逃避自然”是第一位的,还有另外的一个原因:人们逃往的自然必定已经被人文化了,且被赋予了人类的价值观,因为这种自然是人类愿望的目标所在,而不是一个人们被迫或不高兴进入的一个模糊的“外部”世界。所以,可以这样说,我们希望逃向的地方已经不再是自然,而是“自然”这一迷人的概念,这一概念是人们经验与历史(或文化)的产物。尽管这听起来似乎有些自相矛盾,但是,“逃向自然”的确是一项文化事业,是一种被掩饰起来的“逃避自然”。 尤其是最后一点,“人们逃往的自然必定已经被人文化了,且被赋予了人类的价值观”,这一点足以说明为什么中国所谓的生态旅游都是大兴土木后的旅游,而不是真正的自然中的野趣的旅游,因为没有多少人真正喜欢自然中的“苦旅”。
个人分类: 科研笔记|3445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贵州省生态旅游发展规划与景区标准研究》项目论证会在贵阳召开
wangkaiyong 2010-8-31 09:06
8月12日,中科院院地合作局会同中科院昆明分院和贵州省科技厅在贵阳组织专家,对中科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申报的《贵州省生态旅游发展规划与景区标准研究》项目进行了可行性论证。中科院院地合作局副局长孙殿义、贵州省科技厅厅长于杰、中国旅游研究院副院长石培华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院旅游研究中心副主任李明德研究员等领导与专家出席了项目论证会。项目论证会由昆明分院院长王庆礼主持。中科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刘毅所长、陈田研究员、钟林生副研究员、科研与财务处张晓明参加了论证会。 论证会上,陈田研究员代表项目组围绕贵州省生态旅游资源的可持续开发利用,报告了项目的具体实施方案。专家组认为该项目通过规划今后10年贵州省生态旅游业发展的总体部署和行动纲领,以及编制贵州省生态旅游示范区建设标准,对促进贵州省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促进贵州省将旅游业建设成为战略性支柱产业,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也可为我国生态旅游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提供区域实践经验,建议尽快予以立项。论证会最后,刘毅所长代表申报单位对各位专家表示感谢,并提出将协调研究所相关力量对项目全力支持,确保项目高质量的完成。 《贵州省生态旅游发展规划与景区标准研究》项目由中科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承担申报,贵州省旅游局共同参与,双方将在今后三年的项目实施期间,结合中科院的学科专长与贵州省旅游发展的现实需求,编制贵州省生态旅游发展总体规划,制定贵州省生态旅游示范区建设标准,研究生态旅游区示范方案,为贵州省生态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基础与科学支撑。
个人分类: 规划动态与规划咨询|3054 次阅读|1 个评论
[转载]生态旅游景区规划及资源保护开发途径
wangkaiyong 2010-7-30 16:17
20世纪以来,随着世界经济的高速发展带来了严重的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人类面临着生存环境危机,全球兴起了保护人类自己生存环境的绿色浪潮。人们在厌恶城市噪音、环境污染的同时,更趋向于走向大自然、溶入自然,把旅游、学习、教育、休养寄寓于自然之中,于是,以回归自然为主旨的生态旅游应时而生。2002年,世界旅游组织明确指出生态旅游是旅游事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措施之一,生态旅游已成为21世纪世界旅游的发展方向。   广西乐业大石围天坑群旅游风景区是发展生态旅游新兴的一个典型。风景区位于广西西北部,地处云贵东南麓,被誉为世界天坑之都、世界天坑博物馆,集国际岩溶与洞穴探险科考基地、国家森林公园、国家地质公园和中国青少年科学考察探险基地于一体,经中国岩溶地质研究所朱学稳教授带领多国科学家全面科考得出结论,认为百色乐业大石围天坑群在世界上的自然景观中,具有稀少、奇特、险峻、壮丽、秀美、生态环境独特的旅游观赏价值,当居于世界旅游资源之首。2003年10月1日,大石围天坑群旅游风景区正式对外推出,共有大石围天坑、布柳河、罗妹莲花洞、穿洞天坑、黄猄洞天坑国家森林公园、火卖生态文化村六大景区建成同时开放。经过短短几年时间的建设与开发,大石围天坑群旅游风景区作为广西旅游业第三极的优势开始突显,旅游接待条件日趋成熟,旅客数量接踵而至,知名度日益提高,这主要得益于科学、合理的规划。   1、生态旅游景区的规划   1.1生态旅游的概念及特点   1983年,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特别顾问Ceballos-Lascurin首先提出生态旅游一词。直到20世纪80年代末,生态旅游概念才开始传入中国。有学者认为,生态旅游是以生态学的观点和理论指导广大公众,认识和欣赏自然及文化遗产的旅行,保证旅游区不受破坏和污染,使旅游得以持续发展的旅游活动。详细划分,生态旅游又有广义和狭义两种之分:   广义概念注意人与环境的关系,不破坏污染环境,保证游区的持续发展的一切旅游活动,统称为生态旅游。   狭义概念人们到大自然中去,认识自然、享受自然、保护自然、接受环境教育,提高环境意识的旅游活动。   生态旅游有其它传统旅游所没有的独特的特点。一是品位高,旅游者一般文化素质较高,通过观赏自然、人文景观,从中获取自然与人文知识;二是计划性强,旅游经营者一般是经过生态环境可行性论证之后,在科学规划指导下进行有目的的参观旅游,以求获取大自然之知识、探索自然生态之奥妙;三是强调自然性,旅游者和旅游经营者都强调突出自然本色,参观游览活动以自然生态本色为中心,所需要的旅游设施简单,基础设施的投资费用很低,仅相当于传统旅游的1/4左右;四是重视环境保护,对环境资源进行非损耗利用,是一种无污染、无破坏、生态安全性极强的游览方式。   1.2景区规划的含义   规划是对未来事务的合理组织与安排。应该说,旅游活动产生之初并无规划可言。随着人类历史的发展和社会经济条件的改善,旅游业发展日新月异。经过数十年的发展,我国的旅游业发展已经从城市拓展到乡村,旅游需要规划的思想开始为更多人所接受,旅游规划编制工作在理论和实践上开始深入发展。   旅游景区规划的对象从系统中的简单要素到整个复杂系统,规划的方法也由单一的美学形体规划方法,逐步发展为资源导向、市场导向和产品导向相结合,形体规划方法、经济理论、环境方法、数学模型方法等综合参与。不仅根据资源和市场进行调节,还充分重视生态环境和社会的响应。当前,应用系统科学和可持续发展思想来指导旅游景区规划已成为一种备受瞩目的方法。   1.3生态旅游景区规划应包含以下基本因素   1.3.1旅游资源   景区规划,旅游资源是基矗当前,被誉为阳光工程的生态旅游已成为我国旅游产业发展中最具活力和发展潜力的新兴产业。在人类价值取向、消费意识等呈现多元化趋势、个性化消费颇受青睐的情况下,旅游资源出现了多元化趋势,海、陆、空无所不在。利用自身资源优势发展生态旅游业,已成为激活地方社会经济的催化剂。甚至在某些时期被认为是穷乡僻壤的贫困农村,如今借助其相对良好的生态资源,通过开展农家乐等活动,也使其成为城里人热衷的度假胜地,比如乐业火卖生态文化村,旅游资源是旅游产品的核心,要选择有意义的区域、有价值的自然区域、有特殊生物学、生态或人文价值的区域开展旅游。   1.3.2产业间的整合   产业间的整合,不仅包括旅游业同与其直接相关的交通、通讯、商贸等服务业规划的整合,而更强调提高旅游业与地方传统一、二产业的关联度。虽然建立产业链已是旅游界的共识,旅游业的发展因其乘数效应也会对传统产业起关联带动作用,但在旅游规划中还往往是就旅游谈旅游,对与旅游业直接相关产业的内在联系关注较多,而对于通过旅游业发展带动地方传统产业升级、提高当地居民社会经济条件的具体措施探讨较少,缺少旅游业与当地社会经济融合的组织规划。进行生态旅游规划,必须充分体现产业间的整合,同时满足游客、供给者、旅游地居民等多方利益,更符合全面小康、和谐社会等战略目标。要有利于当地人民的生产、生活和当地经济的发展。乐业县在十一五规划中提出:农业稳县,工业富县,科技兴县,旅游强县,将旅游强县、发展生态旅游列为带动地方社会经济发展、强县富民的重中之重,并全面通过道路、交通、城建、旅游等部门之间的统一规划与整合。经过近几年的实践,证明这种产业间的整合是成功的。   1.3.3区域合作   发展旅游要树立大区域思想,加强旅游区域合作,以旅游资源特色而不是行政区划为背景来进行旅游产品的设计与开发。这既可以避免旅游业中遍地开花的低水平发展现象发生,还可以保持资源完整性,避免同类竞争导致的游客分流甚至是两败俱伤。虽然要突破行政区域进行具有资源特色的规划有一定难度,但通过区域协调加强优势互补已成旅游规划发展的一个方向。大石围天坑群旅游风景区在开发之初,就有意识的通过旅游组织社团和部门加强与田阳布洛陀壮族文化遗址、靖西通灵大峡谷、那坡黑衣壮、凌云纳灵洞、茶山金字塔以及百色澄碧湖等周边旅游景区景点的横向联系,2005年国家正式将百色列为全国红色旅游区之后,这种联系更加密切。   1.3.4保护与开发的平衡   规划要有利于旅游景区的保护,这是其出发点和归宿。保护多了,影响旅游业的运转,不利于提高区域社会经济的发展;开发多了,生态环境容易失衡,旅游资源就会面临灭顶之灾。因此,必须寻找它们的平衡点,走保护-开发-发展-保护的生态与经济双向良性循环的路子。要对旅游资源和环境的未来状况予以充分重视,正确分析旅游景区各子系统的未来发展趋势,积极规划,长远打算。景区规划不仅要注重满足旅游者需求,还应通过旅游业发展,促进地方文化经济水平的提高。很多到过大石围天坑景区观光的游客或多或少都有些遗憾,那是因为只能在天坑上边俯视坑里,无法下到坑底探个究竟,揭开神秘之旅的面纱。曾有有关部分和人员曾积极提出在大石围天坑修建地下通道或电梯,给游人提供方面之门,对此马上有专家学者给予了否定,认为在现有条件下,这种开发的破坏性远远超过了原始生态环境的承受能力,应该保持现状,维护平衡。   1.3.5自主与配套开发的关系   乐业的生态旅游是一个大系统,各个景区子系统是这个大系统的有机组成,因此,任何子系统的开发都只能作为整个风景区的配套建设。尤其是乐业大石围天坑群旅游风景区,其中布柳河、黄猄洞天坑等景区的各项基础设施建设在总体上还是相当滞后的,地缘优势也不明显,总体旅游气候尚欠成熟。规划者也充分的意识到,应该把这些生态旅游景区的开发作为配套乐业旅游开发的一部分,摆正配套开发(发展)与自主开发(发展)的位置。   1.3.6客源市场   客源,是景区规划的价值所在,没有客源,也无所谓规划,规划再也没有意义。要从开拓各类客源市尝扩大旅游产品的市场吸引范围出发,做好规划。   1.3.7规划组织部门的多元化   旅游涉及多区域、多产业,故在规划组织结构上也应多元化,由主要牵头单位组织多个规划部门共同完成,充分发挥科技、社会、经济、文化、生态、民俗等方面的优化组合、优势互补。大石围天坑群旅游风景区从规划到正式对外开放,得益于上至区党委、政府,下到百色、乐业各部门的通力协作。在决定开发大石围天坑群之初,自治区就决定由区副主席袁凤兰女士牵头主持规划。   1.3.8社会效益   规划经营的目的是为了取得效益,理所当然,首先直接受益的当是经营者。当前,我国的旅游景区规划已经从城市发展到乡村、从大都市推广到小乡镇,越来越多的地区把旅游业作为拉动地区经济增长、增加居民收入的一个有效途径,尤其是对于那些具有相对优势资源但社会经济发展滞后的地区来说,经济目标仍然是其制定旅游规划、发展旅游业的首要目标。在这样一种大背景下,乐业大石围天坑群旅游景区规划必须以当地社会、环境、经济的实际状况为依据,与地区社会发展的总体战略密切联系,使得通过发展旅游业能够切实增强地方发展能力,在保证生态环境可持续的基础上拉动地区经济增长,增加地方人民收入,增加就业机会,从而提高大众环境保护意识和科学文化知识。   1.4旅游景区规划应注意的问题   1.4.1调查与评估   生态旅游景区规划,必须进行资源调查和评价等前期工作,没有调查、评价,就谈不上规划。旅游业是一个地域性很强的产业,生态旅游业发展的好坏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资源、气候、交通区位等自然地理条件以及区域社会经济发展水平,需要区域社会经济系统的大力支撑。要认真调查地方经济结构、社会文化、生态环境,深入研究地方旅游业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联系。同时,在规划的区域范围、促销市场等方面,尊重资源的完整性,深化区域合作,合理配置、充分利用旅游资源。大石围天坑群风景区的资源调查与评价,一直是整个风景区规划的首要工作。在正式规划前,以朱学稳为首的国内外老家和学者就多次对大石围天坑群的旅游资源进行了全面的科考、论证,也陆续发现了很多优势的自然旅游资源,比如乐业天坑分布数量世界第一、大石围天坑综合欣赏价值居世界第一、布柳河仙人桥跨度世界第一、百朗地下河系统规模世界第一、罗妹莲花盆单盆面积世界第一等等,给以后的规划开发与发展定位提供了极其宝贵而充分的依据。可以说,这对于整个旅游风景区的规划与开发起到了成败攸关的作用。   1.4.2突破局限,统一引导来源:考试大   从我国现有的旅游规划机构来看,隶属于各行各业,各有不同。不同的行业及专业背景使其旅游景区规划各有侧重。有侧重,就有偏重,有了偏生,就会产生不足。故在做规划时,必须统一引导,统一发展方向和目标。比如在做旅游景区规划时,加强引导专项规划研究,通过制定旅游景区规划对当地一、二产业的发展给予指导性意见,尤其是对于一些拥有一定的特色旅游资源、但经济发展尚处于起步阶段的落后地区来说,通过旅游景区规划,整合地方资源,在政府的引导下,通过开展农家乐、农业观光等旅游项目,把旅游业与地方农业发展有机结合。自2005年以来,乐业县组织部就组织开展农家课堂培训活动,对举办农家乐、农业观光游等旅游项目内容进行培训,统一规范与引导。目前,在乐业火卖生态文化村已开展有8处农家乐和1处广西农业旅游示范点农家山庄。
个人分类: 旅游研究与规划设计|1354 次阅读|0 个评论
湿地生态旅游研究进展
wll1979 2010-1-18 15:13
摘 要 湿地富有生物多样性和文化多样性,具有较高的旅游价值、环境教育功能及社区参与功能,湿地生态旅游体现了旅游经济与湿地保护的可持续协调发展,目前已引起国内外政府和学者的普遍关注 . 文章对国内外相关研究理论和实践进行了总结,从研究意义、进程、内容、方法和结果等方面论述了与湿地生态旅游相关的研究进展,并对湿地生态旅游研究进行了展望,提出了湿地生态旅游的几个重要研究方向 . 以期推动湿地生态旅游研究的发展,亦可为湿地及相关旅游区的资源开发、环境保护和科学管理提供参考 .(原文请见附件) 湿地生态旅游研究进展
个人分类: 未分类|2900 次阅读|0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21 06:07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