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开放性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转载]自然科学体系建立的时代特征——开放性、创造性和综合性
zhulin 2016-6-9 01:26
科学研究无止境,学术水平无上限。自然科学要坚持理性怀疑的态度,没有不受怀疑或批判的理论或学说,没有不受怀疑或批判的绝对权威。 随着科学研究向着更深层次和更高水平发展,科学研究的对象和思维方式也向着开放性、创造性和综合性等发展。针对某一问题的不同学科属性、联系和规律等的更深入认识,需要在学科拓展外延上和宏观层面上的研究,这种研究显然需要多个分支学科深化研究的成果,问题的解决体表现为综合交叉学科的特点。 自然科学体系的建立和发展过程中,一直是探索新的研究方法和新的实验工具,学科不断分化、细化和深化。通过合理的假设和理性的预见,经精心设计的实验获得可重复检验的数据,利用精确的数学、周密的逻辑构建严谨的理论体系。合理假设和严谨实证是现代科学知识体系迅速发展的重要方法论。
个人分类: 问题讨论|688 次阅读|0 个评论
审稿
热度 10 xiaoluo123 2015-11-30 11:03
科研与文章的关系一直很微妙,可以说文章是科研的载体,是与大家共享科研所得的一个平台。 根据在学校期间,我跟我师弟一同投稿的情况来看,学生投稿永远是属于弱势群体,一方面迫于学校毕业文章要求,一方面导师也有相应的标准,以学生为出发点希望自己的学生能多发好文章。况且于学生而言,自己知识水平有限,在修改稿件出现问题的很多时候通常都是先怀疑自己的观点。因此,造成了一个现象,即担心自己的文章在外审的过程中不顺利,常常对评审专家的意见从一而终。至少在本人的投稿经历中,对于审稿专家的意见都是点头称是(当然,审稿专家提出的建议绝大多数是正确的,是文章存在的问题),一些本可以在文章中探讨的开放性讨论问题,也是参考专家意见为主,本来自己的一些思路或者见解,常常在多位审稿专家的“雕琢”下,难觅踪影。对自己的新观点也是多加保留、讳莫如深。 需要承认的是,审稿专家通常都是认真负责的,且是该领域的权威人士,对于很多问题研究很深,也常常花费大量时间为各个杂志审稿。上述提出的问题,原因应该也不再审稿专家,但问题在哪,我也不知道,但肯定是有问题的。
3864 次阅读|21 个评论
[转载]欧洲科研诚信行为准则
热度 2 wxn201508 2015-8-6 10:45
欧洲科学基金会(ESF)和全欧科学院(ALLEA)通过组织系列研讨会而制定的本行为准则,主要提出自然、社会科学和人文学科领域中系统研究方面的适当行为以及符合道德原则的做法。这是自我约束的规则,而不是法律的一部分。本准则不是要取代现有各国的指南或学术指南,而是代表在欧洲范围内就科研界的一系列原则和重要事项所达成的一致。 本行为准则 科研人员、公共和私人研究组织、大学和资助机构必须遵守和促进科学与学术研究中的诚信原则。 这些原则包括:   —— 诚实交流;   —— 进行可信赖的研究;   —— 客观性;   —— 公正性与独立性;   —— 开放性和可获得性;   —— 关心爱护的责任;   —— 合理列出引用文献及肯定他人的贡献;以及   —— 对未来的科学家与研究人员负责。 大学、机构和所有其他聘用科研人员的单位,以及为其科学工作提供资金的部门和组织,有责任保证树立崇尚科研诚信的风气,包括有明确的政策与程序、对科研人员的培训与指导以及健全的管理方法,确保人们了解并采用高标准,尽早发现并尽可能防止任何违规行为。 伪造,篡改和故意遗漏不理想的数据都严重违反了科研道德。剽窃违反了对其他科研人员负责任行为的规则,并间接地对科学造成危害。不能妥善处理这类不良行为的机构同样有错误。对有可信性举报都应进行调查。对轻微的过错都应给予批评和矫正。 对所有举报的调查都应符合国家法律和自然正义。调查应当公正、迅速,并作出适当的结论和实施制裁。在可能的情况下应当注意保密,在必要时采取相应的处理措施。进行的调查应当作出结论,即使被举报人已经离开本单位。 在国际合作中的合作伙伴(个人和机构)应事先同意就调查涉嫌违反科研诚信的行为进行合作,同时尊重参与者各自国家的法律和主权。在一个科学的跨国界、跨行业和跨学科程度都日益增加的世界,经合组织(OECD)全球科学论坛的《确保科学诚信和预防不端行为的最佳实践》可以在这方面提供有益的指导。 科研诚信的原则 这些原则需要在介绍目标及意图、报告方法及程序以及进行阐释时要诚实。研究必须真实可信,有关交流必须合理而充分。客观性要求所有事实要能被证明,在处理数据时要透明。科研人员应当独立而无偏见,与其他科研人员和公众的沟通应当开放而诚实。所有科研人员都有对人类、动物、环境或研究对象关爱的责任。他们在提供引用文献和介绍他人研究的贡献时必须表现出公平;在指导年轻科学家和学者时,必须表现出对后代的责任感。 不端行为 科研不端行为对知识构成危害。它会误导其他科研人员;而在其成为不安全药品的基础和不明智立法的依据等情况下,可能对个人或社会构成威胁;它通过破坏公众的信任,可能导致使科研受到漠视或被施以不合理的限制。 科研不端行为会以各种形式出现:   —— 伪造是指杜撰结果并进行记录,好像这些结果是真实的;   —— 篡改是指操纵研究过程或改动或略去数据;   —— 剽窃是利用他人的材料而不对其贡献给予适当的认可;   —— 其他形式的不端行为包括未达到明确的伦理和法律方面要求,如不据实披露利益关系,违反保密规定,未取得知情同意以及滥用实验对象或材料。不端行为还包括对违规行为的不当处理,如试图掩盖不端行为和报复举报人;   —— 轻微的不端行为可能不会引致正式调查,但由于其会经常出现而同样具有破坏性,所以应当由教师和导师纠正。 所采取的措施必须与不端行为的严重程度相称:一般来说必须证明不端行为是有意而为、明知故犯或罔顾后果的。证实存在问题必须基于充分的证据。科研不端行为不应当包括无意识的错误或意见的不同。威胁学生、滥用经费等违规行为和其他已受一般法律和社会惩罚的不端行为是不可接受的,但不属于“科研不端行为”,因为其不影响研究记录本身的诚信。 良好的科研实践 其他不能坚持良好实践的行为,如错误的研究步骤、有缺陷的数据管理等,会影响公众对科学的信任。科研界也应当认真对待这些行为。所以,处理数据的惯例是应当保存原始数据,并使同事能获得这些数据。违反研究步骤的做法包括对人类对象,动物或文化对象缺乏足够的关心,不按科学实验计划执行,未取得知情同意,以及违反保密规定,等等。索取或奉送不应享受的署名权,或拒绝应得的署名权是不可接受的。其他与出版有关的不当行为包括重复出版、把完整的论文拆分发表,或对有贡献者或赞助者致谢不够。审稿人和编辑也应当保持其独立性,申明所有利益冲突,并谨慎处理个人偏见与利害关系。不适当地声称具有署名权和不署真实姓名都属于篡改信息。编辑或审稿人窃用他人思路属于剽窃。对参与研究的人员造成痛苦或压力,或者在未取得知情同意的情况下使其面临危害,在伦理上是不可接受的。 虽然诚信原则以及违反这些原则的情况具有普遍性,但关于良好实践方面的一些规定可能会受文化差异的影响,并应当成为国家或机构相关指南的一部分。这些规定不能被轻易纳入一个通用的行为准则。但全国性的良好科研实践指南都应当考虑以下几点: 1.数据: 应当将所有原始数据和二次数据以安全和易为他人存取的形式储存,对其进行整理并存档保存相当长的时间。它的存放方式应任由同行利用。应保证科研人员能够自由地与他人一起工作和谈论相关内容。 2.程序: 所有研究的设计与实施都应避免失误、草率、疏忽和漫不经心。科研人员应尽量履行在申请资助时的承诺。他们应尽可能减少对环境的影响和高效率地利用资源。应使客户或资助方了解科研人员的法律和伦理责任,以及发表成果的重要性。如有合法的要求,科研人员应尊重数据保密方面的规定。科研人员应适当地对其接受的拨款或资助负责。 3.责任: 应当以尊重和关爱的方式对待所有研究对象,包括人类、动物或无生命体。不能损害一个群体或合作者的健康、安全或福利。科研人员应当体恤自己的研究对象。不得违反关于对人类对象研究方面的规程。只有当其他方法被证明不适用后,才可以使用动物进行研究。这种研究的预期效益必须大于给动物造成的伤害或痛苦。 4.发表: 研究结果应当尽早以开放,透明和准确的方式发表,除非由于知识产权方面的原因需要延迟发表。除非另有规定,所有作者应当对发表的内容完全负责。奉送或隐匿署名权是不可接受的。全体作者最好在项目开始时便对确定署名顺序的标准达成一致。对合作者及助手们的贡献,应当在得到其许可后在文章中致谢。所有作者应当申明所有利益冲突。他人的学术贡献应得到承认和正确的引述。在与公众和大众媒体的交流时应保持诚实和准确性。对为研究提供经费和其他方面支持者应当致谢。 5.编辑的责任: 具有潜在利益冲突的编辑或审稿人,应当不再参与对特定出版物的处理,或向读者披露相关的冲突。审稿人应提供准确、客观、有事实依据和充足理由的评价,并给予保密。审稿人不应当未经允许使用所提交手稿中的材料。对资助申请、个人申请任职、提职或其他荣誉进行评审者,应当遵循同样的行为指南。 处理科研不端行为的首要责任属于聘用科研人员的机构。这样的机构应当有常设委员会或专门委员会处理不端行为举报。科学院和其他类似机构应制定行为准则,其中包括对不端行为举报案例的处理规则,并要求成员遵守。参与国际合作的科研人员应同意本文件所确定的科研诚信标准,并在适当时形成一项正式的合作协议,无论是重新制定或使用经合组织全球科学论坛起草的文本。 注: 本行为准则为欧洲科学基金会(ESF)成员组织(MO)科研诚信论坛报告《促进欧洲的科研诚信——执行报告》(Fostering Research Integrity in Europe — Executive Report)中的第二部分。该组织成员包括欧洲30个国家的79个全国性科研资助机构、研究机构、科学院和学会。
个人分类: 转载|1369 次阅读|2 个评论
[转载]设备商运营商抢滩SDN市场 全面商用仍需完善产业链
SDNLAB123 2015-1-5 18:57
编者按:传统电信网络架构复杂,其开放性和灵活性都受到极大限制。对于运营商而言, SDN 既是难得的网络变革机遇,也是一次重大的挑战。 SDN 融入电信网必然是一个长期逐步演进的过程, SDN 的全面商用也仍需产业各方协同分工,不断完善产业链。 随着 SDN 由概念到商业部署的快速演进,这项备受瞩目的网络前沿技术如今已成功度过厂商的观望期,获得全球大部分网络厂商的认可。市场研究公司 IDC 数据显示, SDN 市场规模在未来两三年内将超过 30 亿美元,而 InfoneticsResearch 则称, 2018 年 SDN 全球市场规模有望达到 180 亿美元, SDN 的优越性能和巨大潜力,被业界广泛看好。 设备商与运营商通力合作抢滩 SDN 市场 现有网络架构在扩展性、安全性、可管可控、绿色节能等方面的设计缺陷已逐渐暴露,运营商正面临着网络建设日趋复杂、运营维护管理压力与日剧增的挑战。而 SDN 所拥有的网络设备“控制与转发分离”、“软件与硬件解耦”、“虚拟化接入”等技术优势可以有效解决以上难题。 2014 年是 SDN 的概念验证测试年,很多企业都在加紧采取行动迁移到以软件为中心的网络架构模式中,在过去一年中, SDN 的新产品源源不断地在网络行业中涌现。目前,国内各大设备供应商与运营商充分合作,提出了各自的 SDN 路标。 中兴通讯先后加入 SDN 、 NFV 等国际关键组织,并设立 SDN/NFV 联合开放实验室与运营商一起针对不同应用场景进行测试。华为与全球 20 余家运营商开展了超过 40 个 SDN 联合创新项目及商用部署,涵盖移动承载、数据中心、骨干网、城域智能管道等多种场景。烽火通信推出的面向 SDN 演进的大容量 CiTRANS690 系列和 FONST6000 系列产品已在部分省份成功商用。三大运营商也已开始小规模部署 SDN :中国电信北京分公司联合华为已于 2014 年 4 月在北京电信 IDC 完成了 SDN 商用部署;中国联通将 SDN 落地于 IPRAN 领域,推动了 SDN 商用化进程;中国移动尝试 SDN 与 PTN 结合,推出了 SPTN 的架构,并于 2014 年 8 月联合华为在政企专线业务领域进行了 SPTN 实践。中国移动表示后续将会继续在云数据中心网络、广域网的智能调度、 SPTN 和移动核心网等四个方向对 SDN 进行开发和应用。另外,中国电信福建分公司、北京研究院和华为于近日联合宣布,三方合作完成了全球首个光传送网 SDN 联合创新,成功地在光传送网上实现了 BoD 智能专线应用以及与数据中心的云网协同功能。设备商与运营商通力合作纷纷抢滩 SDN 市场。 2015 年 SDN 或迎来发展拐点 电信运营商之所以如此看重 SDN ,很大程度上是源于其开放性。通过 SDN 的开放网络,运营商将具备网络功能的编程能力,电信业务在用户体验上将向互联网业务靠拢,同时也能采用第三方团队为其提供定制化的软件功能,由此打破被传统网络厂商技术锁定的局面。 尽管 SDN 的全面商用未能在 2014 年如期而至, SDN 的商业实践仍存在阻力,但一切迹象都在表明, SDN 已经摆脱了理想化的发展路径,正沿着更为务实的道路前行。各大运营商和厂商都在积极进行 SDN 技术的研究和测试。目前, SDN 在 IDC 已有较多的应用,在传送网也已开始小规模的探索。国外有多个运营商已开始向网络引入 SDN 技术,国内的一些运营商已经找到了明确的应用场景,已经在指定企业组织测试及试点。在 SDN 后续发展中, SDN 的应用领域将得到进一步的扩展,移动回传、信令优化、动态缓存以及基于边缘节点的流量优化等都将是 SDN 应用的新领域。 SDN 现已处于真正大规模商用的前期,运营商将会在更多应用场景部署 SDN , 2015 年或走向全面商用。 近日,面向商用场景、解决 SDN 发展实际问题的 SDN 产业联盟成立, SDN 联盟将聚焦 SDN 商用实践,进一步推动 SDN 产业发展。中国电信科技委主任韦乐平也曾公开表示,当前全球 SDN 产业正处于从技术研究向商用部署的转化期,全球范围内已经开始出现商业应用的案例, 2015 年将成为 SDN 的商用化元年,到 2016 年全球将广泛部署 SDN 。 SDN 全面商用仍需完善产业链 对于运营商而言, SDN 既是难得的网络变革机遇,也是一次重大的挑战。若运营商全面引入 SDN ,对骨干网与核心网设备的替换更新将是巨大挑战,另外, SDN 对运营商内部组织结构和运营方式也会带来较大影响。 看似繁荣的 SDN 产业市场尚有不少隐患。目前,国际组织 ONF 已经将 OpenFlow 定为 SDN 控制器“南向接口”的国际标准,业界很多网络设备企业都已跟随 OpenFlow 标准进程提供 SDN 解决方案。但 SDN 的北向接口上却乱象一片,采用何种协议还没有定论,由此可见 SDN 标准化进程缓慢。每一个创新技术的背后势必带来新的威胁, SDN 的控制器是安装在 Windows 或是 Linux 的操作系统上的软件,这使得控制器和操作系统一样面临着受攻击的风险,相较传统的网络架构,潜在一定的威胁。 在应用方面,业务链尚不成熟,整个 SDN 的产品和研发重心集中在数据中心,对于其他场景仍然滞后,需要加大开发力度。并且,数据中心不应仅是简单分配一个网络资源,还需要将各种业务的网络资源耦合在一起,给用户提供一个虚拟网络环境,提供真正有价值的业务。 在商业模式方面, SDN 的引入及其概念范畴的不断扩大,将对现有设备厂商的市场地位产生重要影响,可能会改变产业链格局。目前,产业各方还未打破原有的封闭体系, SDN 发展亟需产业各方形成分工协作、共同创新的模式。 SDN 是全新的网络架构,而电信网是极其庞大复杂的全球性基础设施,因此, SDN 融入电信网必然是一个长期的逐步演进的过程。 SDN 为业界带来了美好的憧憬,但 SDN 全面商用仍需完善产业链。 本文转载自: http://www.sdnlab.com/6714.html 想要更多资讯请关注: www.sdnlab.com
个人分类: 业界资讯|931 次阅读|0 个评论
管理学专业是否应从本科目录中剔除
热度 1 zlhua 2013-2-5 12:16
这次在2012年发布的新《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2012年)》之前, 教育部在调整大学专业目录期间,北京师范大学、厦门大学等大学的校长建议,本科应取消管理、法律等专业。北京师范大学前任校长、现任中国教育学会会长钟秉林教授表示,本科生的专业目录不能和研究生目录完全一致。“有些学科,比如管理学,在研究生目录中列出,但在本科阶段设置该专业,科学性与合理性值得商榷。”他继而指出,对于教育管理、行政管理、工商管理等管理类专业,本科新生入校时都只有十八、九岁,根本没有相应的知识背景,也没有相关阅历,不适合在本科毕业后从事这些专业相关工作。有教育专家说得直接,本科生年纪小,有的连自己都管理不好,企业怎么可能起用刚刚走出校门的本科生做人事管理? 关于管理学专业是否应在本科阶段设立的问题,我很早就思考过这个问题。因为我本科学的是经济信息管理(计算机教育),拿的就是管理学士学位。出来之后,总看现实的管理活动不对劲,总是想去改变什么,但又总是发现很难改变,直到去听了北京大学黄铁鹰老师讲“海底捞你学不会--海底捞人性化管理智慧”时,他强调,管理是一门需要实践的科学。那时我突然恍然大悟,原来这些年我一直对现实管理现象非常纠结的原因,主要是理论太多,实践太少,学了太多知识,但不知道该如何应用这些知识,没有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所以难以把理论真正吃透,学以致用。 于是,从2010年开始,我就特别关注实践,不仅经常到企业去做调研,还尽可能找各种机会跟企业人士交流,同时还阅读了大量国内外知名企业家的自传或者经典管理论著。还自己凭着兴趣结合历史特点分析了一些特定管理理论产生的背景,之后醒悟到,其实很多书本上学到的理论不是没有用,而是我们没有吃透,因为教材上给的都是一些知识碎片,要想吃透,必须要以此为线索把这些理论碎片放回它所产生的特殊历史背景中,结合历史特点理解它想解决的主要问题到底是什么,具体是怎么做的,为什么会那么做,行动的现实效果如何,有没有出现什么新问题,后来又是如何完善的?经历了这样的分析过程,才能把理论本身弄清楚。 理论弄清楚了只是第一步,第二步就是一定要学会观察和倾听,也就是你一定要注意观察现实社会现象与当时发生的历史环境是否相似,现在所面临的问题是否与该理论当时面临的问题是一致的,这样才可以借鉴,但一定是借鉴,千万不能照搬,因为每一个管理问题的解决过程就是一个典型的PSO项目,需要根据其人、组织、系统等综合条件来灵活应对,需要把这个过程当成一个项目来进行管理,也就是说这是一个一次性的工作,没有现成的解决方案,必须要摸着石头过河,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这样才能真正的学以致用。但遗憾的是,在大学本科阶段,管理学教师们在有限的学时内大多数时间都是灌输的有什么样的管理理论,但这些理论是怎么来的,具体该怎么用,却真的讲得太少,所以导致管理专业的学生一出来就碰壁,其实不是知识本身没有用,而是那些没有实践经验的本科毕业生不知道该怎么用这些知识,他们中大多数都不明白,管理实践不同于管理试卷,是没有标准答案的。 作为高等教育工作的基本指导性文件之一,本科专业目录是规定专业划分、名称及所属门类,是设置和调整专业、实施人才培养、安排招生、授予学位、指导就业,进行教育统计和人才需求预测等工作的重要依据。此次新颁布的新规定,给予了高校自主设置专业的权力。今后,教育部将只对62种国家控制布点专业和尚未列入目录的新专业进行审批,其余专业都可由高校自主设置,无须再进行审批。这预示着,部分专业的设置,很可能会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减. 总之,《目录》中基本专业和特设专业实行两种管理方式。其中,基本专业每五年调整一次,相对稳定;特设专业处于动态,每年向社会公布,实现了本科专业目录稳定性和开放性的结合,既保证了专业系统的完整统一,又有利于学校专业设置的动态调整,为高校根据办学需要适时调整专业提供了机制保障。 资料来源: http://edu.sina.com.cn/gaokao/2012-10-18/1358358857.shtml
个人分类: 管理信息系统建设|3938 次阅读|6 个评论
哈佛大学做得很好
热度 3 gzchengzhi 2013-2-3 19:12
  新闻报道哈佛大学60名作弊学生被“强制休学”,我认为哈佛大学的这件工作做得很好,可以起到一个非常好的示范作用。   这篇报道另一个引人注目的看点在于这次考试采用的是开放式的考试,即学生将考试卷子带回家做,完成以后再上交给教师。由于学生的考试过程缺少监督,这就要求学生自身有比较强的自律能力,同时也可以评价学生是否具备更高层次认知和情感能力。   从报道中看到耶鲁教务长建议多采用课堂考试的方法,我并不认同。原因在于我们现在的课堂考试不是太少了,而是太多了。这次能够发现这些作弊的学生,证明这种开放式的考试效度是比较高的,它能够比较好地反映出学生的水平。   另外课堂考试的方法主要侧重于对学生所掌握知识的考查,相对于那些属于比较高层次的认知和情感目标,这种课堂考试的方法有非常明显的局限性。需要考察学生的高级认知能力、情感和文化目标方面的内容,开放性考试无可替代。   从学生的年龄特点来看,大学生已经成人,她们的认知方式与儿童不同,仍然采用基础教育中经常使用的课堂考试方法,效果并不好。开放性考试更接近于实际的工作,就如同让学生编写一个项目计划一样,能够更准确地了解学生是否获得今后工作所需要能力。   开放性考试的评阅需要花费教师更多的精力,不过随着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发展,已经可以借助很多先进的工具来进行试题的评阅。其中最常使用的是文本分析工具。我们比较熟悉的一种文本分析工具是抄袭检测工具,利用这种文本分析工具,可以迅速检测出学生所写论文抄袭的情况。除了检测学生的抄袭情况以外,文本分析工具还能够帮助教师就论文中的一些关键词、引用情况进行快速的统计分析,以提供教师评分时候参考。   不过现在这一类文本分析工具的使用成本比较高,通常是在毕业论文或者设计中使用。而如果在普通的课程教学过程中,教师也可以使用这些文本分析工具来批改学生开放性考试的作业,无疑会减轻教师阅卷的工作量,提高评分结果的信度和效度。   这种开放性考试目前主要在政治等社会科学领域应用比较广泛,在自然科学领域也同样值得推广使用。比如一些研究性、设计性的选题等。目前课程设计通常作为独立的课程设置,今后最好能够融入每一门课程的考核内容之中。   就哈佛大学的这次开放考试情况来说,只有新闻报道的内容,具体题目以及教师所采用的教学方法如何并不了解,因此只能谈一点粗略的感想。   首先就这类开放考试来说,评价标准的细化还是很重要的。比如就新闻报道来说,评价标准指出学生可以参考笔记,然而学生能否共享笔记就没有界定清楚。其次应该告诉学生解决问题的方法。这一类开放性的考试属于定性评价的范畴。每一种定性方法的应用都是有系统理论作为基础的,告诉学生怎么去做,如何做才能够获得优秀的等级,如何做会导致不及格,这会让学生知道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
4312 次阅读|9 个评论
开放性带来的多样性与确定性
热度 1 肖建华 2013-1-17 12:06
钱学森在 1947 年提出一个问题,一个壳,在给定的外力和边界条件下,有多少种可能的平衡位形?尤其是:如外力和边界条件缓慢、连续的改变,平衡位形是否也缓慢、连续的改变?有无分岔现象?实验答案是肯定的:有多种位形,有分岔现象。但是,刨掉分岔点后,在各连续段内,平衡位形是唯一的,是随外力和边界条件缓慢、连续的改变而缓慢、连续的改变。 也就是说,多样性与确定性是相互拌随的。 经典的板壳方程在数学上是封闭的,在给定的外力和边界条件下,它给出的是唯一解(如果外力、初始条件和边界条件是协调的话),或者是无解(如果外力、初始条件和边界条件是不协调的话)。如果有解,在变动的边界条件和初始条件下,解是无分岔的吗? 那个时代,研究运动方程解的存在性条件、唯一性条件(主要是边界条件和初始条件的内在协调性)、和稳定性(无分岔)条件就成为很前沿的。 连带的,对于满足解的存在性、唯一性、稳定性、的定解问题,在具体边界条件和初始条件的解的求取就是前沿的研究工作。 这个思路在计算机出现后进一步的强化,就是求定解问题,在具体边界条件和初始条件数值解。这个趋势到目前为止还是如此。 冯卡门板壳理论是引入了非线性项,从而,修补了经典的板壳方程,因而,自那个时代提出起到现在,人们对它的研究工作还是很有热情的。 我国半个世纪的力学主流基本上就是沿这个路数来的,它的最佳版本在教科书上的抽象表达方式就是: 1 )列出几何方程; 2 )列出本构方程; 3 )列出运动方程; 4 )列出初值、边界条件; 5 )求解; 6 )分析解的特点,下结论。 这是力学还是应用数学? 答案是绝对的:这是应用数学!!是针对力学问题的应用数学! 一般地说,研究如何 A )导出几何方程; B )导出本构方程; C )导出运动方程; D )导出初值、边界条件;是纯粹的力学问题;而在此基础上,研究: E )求解;是应用数学问题;而 F )分析解的特点,下结论是工程应用问题。 因此,就事实上讲,我国半个世纪的力学主流基本上就是应用数学。在事实上是应用数学取代了力学,而且习惯成自然的认为这就是力学。 在这样一个大的环境下,如果有人只不过是研究:如何 A )导出几何方程; B )导出本构方程; C )导出运动方程; D )导出初值、边界条件,尤其是只不过是其中的一项,或几项,后果会是如何的呢?我充分的领教过!也就不说了。那是可以想象的。 也正是在这样一个大的环境下,我国半个世纪的力学主流的结局是把自身贬低为一个辅助性学科,由于自身的不作为而主动的退出基础学科的地位。 客观事实是,由于力学主流方向的不作为,以具体工程分枝的要求而出发的各种 XXX 力学理论遍地开花,既无深刻性、也无统一性。力学主流方向的不作为导致力学由抽象和综合性的学科变成为经验性的或半经验性的依附于具体学科的各种 XXX 力学理论。 这个案例对其它重要的基础学科是否也有类比价值呢?比如物理学?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3513 次阅读|5 个评论
Pilon 骨折 Ruedi III Gustilo IIIB
hoverm2119 2013-1-11 21:23
Pilon 骨折 Ruedi III   Gustilo IIIB
患者,中年男性,由外院转入,入院时跟骨牵引(无真正作用,骨折端仍然扦插,刺破皮肤,局部骨外露,踝周散布张力性水泡)5天,当日局部清创,加强换药,近日创周软组织条件转好,今日行手术治疗,请大家分享,提出诊断、治疗建议! 正侧位 CT 清创之前
个人分类: 手术病例|4946 次阅读|0 个评论
Open Questions in Chaos 混沌学中的几个开放性问题
wangxiong868 2012-12-21 15:42
Open Questions in Chaos 混沌学中的几个开放性问题
混沌的几个开放性问题.pdf 混沌的几个开放性问题.pdf
2134 次阅读|0 个评论
与黑客对话
热度 1 gzchengzhi 2012-9-22 13:15
  科学网上黑客挺活跃,造成了很大的麻烦,搞到很多科网上爷爷奶奶级别的博主一大早起来就要到处找老花眼镜紧急处理问题,处理完毕还不能忘记量一下血压。在此当然要谴责一下这些攻击科学网的黑客,有违中华民族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   谴责归谴责,现实我们还是必须面对的。    首先,黑客是客观存在的。 这倒不是用好人和坏人的标准就可以说明问题,而是黑客的存在乃是源自互联网发展之初的开放性。   早在互联网发明的时候,就是为了避免传统电话系统的那种垄断局面。简单开放的互联网协议提供了网络信息传递的更灵活的路径选择,即便一条路径损坏,其他的路径马上就可以分担其流量。这就是为什么当年台湾大地震将中美海底光缆震断,我们还可以访问美国的计算机的原因,当然速度肯定是非常慢的。   由于互联网的这种协议的开放性,导致在互联网上任何一个层次都可能泄露信息。   那么我们不断完善,改进互联网上的信息传递安全性,不就可以解决问题了?想法是这样,然而不断实施下去,你就会发现,你在改变互联网的结构!最终你建立起来的就如同某些人士宣称的“国内网”的架构。在这个架构中,信息传递到处受阻,网络时断时通,还真不如使用传统电话系统来通信。这当然是一种倒退。其实想一想也是这样,那些期待​能够随意操控互联网的人士,应该尽可能多地使用传统的有线电话。   就这一点来说,一个对信息传输并不设防的网络,自然也会被一些用心不良人士利用。    其次黑客只是一种想法的表达   黑客听起来很神秘,其实黑客也是普通网民之一。她们之所以有这样的行为,只是一种有点不同寻常的表达方式而已。每一次黑客攻击事件的发生,你都可以从中获得一些她们想告诉你的信息。   一个雇员没有被提升职位前,在公司电脑里面安装了逻辑炸弹,只是想表达自己对前途的恐惧而已。   当年美国一个小黑客发明DDOS攻击Yahoo等网站,只是想让这些大型公司注意一下他的计算机能力。   而美国在前苏联的输油管道中安装逻辑炸弹,则是想告诉苏联你已经入侵我的地盘了。​   今天早上黑客在张老师的博客中发布的信息,我看了以后,觉得这个黑客应该是想引起大家注意人体器官贩卖的问题。​或许他认为这是一种更准确地进行表达的一种方式?当然由于涉及到现实世界的违法犯罪,对此类问题应该引起足够的重视,并将发帖者列入重点监控对象之中。    与黑客对话 ,就如同与一位专业人士对话一样,外行人不理解她们的心理世界,但是可以看到结果。比如网站只是简单地被阻止访问了,我们可以思考一下,这反映了对方的什么想法?黑客直接把她的愤怒张贴在网站首页上,则又是另一种含义。
3599 次阅读|2 个评论
历史也成了一门开放性的学科?
pinjianlu 2012-3-8 12:24
记得中学时历史课上老师讲甲午战争,清朝为什么会失败,是因为清政府腐败,武器落后、军队缺乏训练、身体素质差。后来看到的史料和照片说清政府经过了洋务运动,武器装备已经很精良了,战败的原因是因为管理不善,缺乏作战经验。再后来又说是因为慈禧挪用了海军军费,以致海军缺乏后续投入、缺乏训练,所以战败。但前段时间看北京卫视纪录片频道的一个节目叫作《档案》,里面有一个甲午战争系列的节目,又讲到慈禧用来建公园和私人享乐的钱与海军军费无关,是由海军军官募捐而来。 再说朝鲜战争中毛岸英的死,以前看过一部电影《毛泽东和他的儿子》,里面说他是在彭准备撤离的时候,由于一份重要文件忘了拿,他自己主动自告奋勇跑回去拿,结果炸弹正好命中司令部。但网上一直流传着蛋炒饭的说法,《档案》又出了一个节目叫作《红孩子系列》,里面有一集讲到毛岸英的,说他是正在啃苹果还是怎么,反正是听到敌军飞机来了,彭和几个警卫刚出去,他没来得及,结果……。据说这是有彭的警卫亲自描述的。 现在感觉历史也和马克思主义哲学一样,是一门开放性质的学科了,这还有没有一个准儿了?如果你以前看到某一件历史事件是怎么怎么回事,不要固执己见与别人争论,说不定你知道的就是错的,要与时俱进啊!
个人分类: 我的世界观|1950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中国美学缺什么
whyhoo 2011-11-4 13:05
中国美学在改革开放的三十年中有了很大发展,这是有目共睹的。重要的是中国美学踏上了一条富有开放性、包容性和综合性的路。中国美学具有光辉的前景,在世界美学中可望获得更加显赫的地位,因为中国美学有马克思主义哲学作为自己的根基,有一百余年学习和研究西方美学的经历,有博大深邃的中国传统美学和文化这样的思想和学术渊源。当奠基在两大文明之上的美学传统,在以马克思主义哲学为根基的哲学基础上汇合在一起的时候,也就是当美学不再停留在马克思主义词句上,不再对中国传统美学和西方美学做简单比附和拼合,而是真正深入到它们的精髓中,进行哲学层面的综合的时候,我们相信,那就是中国美学完全成熟并堂皇地步入世界之林的时候。当然,这个目标与我们现在的状况还有相当的距离。相对而言,我们的美学还缺少许多东西。 一 中国美学缺少藉以与现实对话的话语,缺少批判的否定的精神 一个根本的问题是,我们的美学还没有找到切入现实的途径和属于自己的话语。这就是说,美学还没有作为一种本体论去关注人的诗性的生存问题,还没有作为一种认识论去解决审美之如何可能的问题,还没有作为一种价值观去讨论如何以审美的方式观察和评判现实的问题。 也许我们不能将作为哲学分支的美学与经济学、法学等经验学科相比,要求美学具有直接的现实性、可操作性,但是,无论如何,美学不能漂浮在空中,以至于只是学者们的自言自语。从这个角度进行审视,不能不承认,我们的美学虽然也经常涉及一般的文学艺术和审美教育问题,并且形成了像文艺美学、技术美学、审美教育学这样的分支学科,但总体说来,“学院”气依然很重,许多问题的讨论并没有超出纯学术的范围,因此在作家、艺术家、科学家和教育家中几乎没有产生值得重视的影响。这里,一个根本的问题是,我们的美学还没有找到切入现实的途径和属于自己的话语。这就是说,美学还没有作为一种本体论去关注人的诗性的生存问题,还没有作为一种认识论去解决审美之如何可能的问题,还没有作为一种价值观去讨论如何以审美的方式观察和评判现实的问题。我们的美学基本上还属于西方马克思主义者批评的“肯定的美学”,在某些人的美学中,甚至宁愿回到孤独的个体的心灵中,空谈心理结构的“建设”,而不愿意面向现实,拒绝对现实任何意义的批判和否定。 美学的生命在现实中,美学本质上是批判的否定的。审美活动就客观方面来说,是康德所讲的“无目的而合目的”的活动。作为“无目的”的活动,审美活动区别于认识活动和道德活动,作为“合目的”的活动,却又与认识活动和道德活动紧密地交织在一起。美学无论如何不能脱离与社会政治、道德、宗教、文化的纠葛。把潜藏在审美活动中的真、善的因素彰显出来,从而揭示审美活动的社会价值和意义,是美学的天职和基本功能。美学之所以成为批判的否定的,还因为审美活动就主观方面说,本身就具有批判的否定的内在机制。审美活动只有在这些内在机制得到调动并协调在一起的情况下才有可能。其中,形式是一个因素。它所提供的总是与既定世界不同的异在世界,因而总是具有一种将人们从有限存在中解放出来的功能。肉体是另一个因素。它所提供的信息总比知性和理性丰富得多,鲜活得多,完整得多。在知性与理性因遭到社会文化和环境的压抑而扭曲、而异化的情况下,肉体往往能够透出一个不甘沉沦的、反叛的自我。模仿是第三个因素。卢卡奇认为模仿能够通过“目的性中断”将自然“还原为纯粹视觉、听觉和想象的形象”,从而使“拜物化”的自然转化为与人相关并“充满诗意的偶然性”的自然。想象是第四个因素。想象一方面与本我、与肉体、与潜意识相关,另一方面与情感、与爱、与信仰相关,因此,想象所展开的常常是生命中最不安分的另一面。爱是第五个因素。爱是对丑陋、平淡、冷漠、孤独、无聊、仇恨的拒绝和否定。如果说,美是自由的表征,那么,爱就是自由的体验和张扬。只是由于有爱在,我们才渴望并试图改变这个世界。 二 中国美学缺少对人的整体的把握,缺少爱这个重要的理论维度 如果我们从现有语言中寻找一个与美相对应的词,以表达促使我们做出美的判断,或由美的判断激起的那种感受和心情,这个词只能是爱。如果说美是作为协调、匀整、完善的整体的表征或象征,那么,爱就是人类趋向整体,克服孤独、分离、疏远的意向和冲动。 人是个整体,这一点在德谟克利特时代就朦胧地意识到了,“小宇宙”这个概念连同“认识你自己”那段有名的箴言成了检视和考验人们智慧的永恒的话题。人是个整体,遗憾的是,从分工——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管理者与被管理者、有产者与无产者——开始,人就被渐渐地分割开来了。体现在精神领域里,就是肉体与灵魂、感性与理性、有限与无限的对立。康德和黑格尔试图调节肉体与精神、感性与理性、有限与无限的矛盾,为人类的未来寻找一个理想的出路。但是在现实中他们看不到任何可能的前景,只好把希望寄托在理性自身或它的外在形式——艺术、宗教和哲学上。歌德和马克思之所以伟大就在于,一个从对艺术反思中,一个从对社会历史的考察中发现人作为整体的现实的可能性与必然性。马克思相信,人类由分工导致的异化是不可避免的,但是人本质上是个整体,使人成为真正的人,是可以通过消灭私有制,消灭体力劳动与脑力劳动、工业与农业、城市与农村三大差别,实现人自身的全面发展来逐步达到的。 人不仅是“一束知觉”,也不仅是一组符号;不仅是经验的集合体,也不仅是理性的存在物,人是个整体,它自身、它与它所生活的世界都不可分割地联结在一起,这就是审美活动之成为可能的根据。因为美的第一个定性就是整体:统一、匀称、秩序、节律、和谐,只有自身是整体的人才可能成为审美的主体。这一点,毕达哥拉斯讲的“内外感应”也许包含了更多的真理。当你面向星空,欣赏星空那种寥廓、幽远、绚丽的美,或者面向大海,品味大海那种浩淼、涌动、壮阔的美,你不是只是看,或者听,同时在闻、嗅、触,甚至你的神经系统、血液循环系统、呼吸系统都在影响你的情趣和判断。你是用生命的整体与大自然对话和交流。美的魅力,不仅在于它能够冲击我们的直觉,激发我们的想象或者勾起我们的回忆,更在于它能够使我们在物我两忘的情境中回复到整体,消除人与自然的距离,激起和增进对自然和人生的爱。 关于爱以及爱与美的关系,柏拉图、圣奥古斯丁、圣托马斯·阿奎那、休谟、斯宾诺莎、康德、弗罗伊德、马克思·舍勒、乌纳穆诺、弗罗姆等有过许多讨论,中国美学基本上没有涉及。如果我们从现有语言中寻找一个与美相对应的词,以表达促使我们做出美的判断,或由美的判断激起的那种感受和心情,这个词只能是爱。这是潜藏在直觉、想象、愉悦背后的更根本的东西。爱不属于某种器官,不属于某种意念,不属于某种情趣,爱是整个生命对作为整体的自然——它的统一、匀称、秩序、节律、和谐作出的回应。世界上如果没有美,就不会有爱;同样,没有爱,也不会有美。美有优美、壮美、崇高之美、滑稽之美、悲壮凄厉之美、幽默诙谐之美、大美或至美,美是个家族;爱则有性爱、友爱、敬爱、怜爱、博爱、惠爱、大爱或圣爱,爱也是一个家族。如果说美是作为协调、匀整、完善的整体的表征或象征,那么,爱就是人类趋向整体,克服孤独、分离、疏远的意向和冲动。 三 中国美学缺少形而上的追问,缺少相应信仰的支撑 超验之美(至美或大美)以及与它相关的超验之爱(圣爱或大爱)都是形而上层面,即信仰领域的事。美学的基本功能之一就是确认并论证这种形而上的追索和信仰之如何可能。 超验之美(至美或大美)以及与它相关的超验之爱(圣爱或大爱)都是形而上层面,即信仰领域的事。美学的基本功能之一就是确认并论证这种形而上的追索和信仰之如何可能。中国美学从西方美学借鉴了“自由”概念,从传统美学吸取了“天人合一”概念,把它视为审美活动的最高境界和美学的最高旨趣。但是何谓自由?审美自由与生命自由有何区别?何谓“天人合一”?“天人合一”与人和自然的统一(自然人化)有何区别?至今未有一个完整的阐释,而且,既然涉及到形而上或信仰领域,就有一个超越性的问题,但至少在主流一派美学中我们并没有看到与此有关的较深入的讨论。“自由”或“天人合一”因此还只是一种承诺,而不是美学自身的内在目的和逻辑指向。 美学开始于经验之美(事物之美)与超验之美(美本身)的区分以及超验之美作为一种信仰的确认。超验之美,即美本身虽然从根本上说来自于经验之美,但是,这里讲的经验,不是任何个体的人的哪怕一生中积累起来的经验,而是人类在千百年中共同经历和体验过的经验。这种经验已经作为“原始意象”先于个人经验沉淀在人们的无意识中,成为人们判断事物之美与丑的先验的尺度。因此,超验之美或美本身的确认不是经验范围的事,而是超验范围的事,是柏拉图以为的“回忆”,实即信仰领域的事。但是,超验之美或美本身作为一种信仰与一般宗教的信仰不同,超验之美与经验之美一样,是由主体与对象两个方面的因素构成的,就对象来讲,超验之美是与同样超验的真、善统一在一起,是理念、道或存在的显现;就主体来讲,超验之美是理性、意志、情感协调在一起,是自我价值的实现。 从经验之美到超验之美,即从感性到理性,从个体到整体,从必然到自由,这是整个人类社会面临的历史性问题。这个问题的真正解决是要靠改造自然,包括人本身的物质实践。我们相信,无论个体的人或人类,生命是个自我完善的过程;相信心灵在与自然的交往中不断地净化着,相信整个世界会越来越一体化,现代文化所带来的孤独、疏离、迷惘、失语将为人与人之间的更亲密的交流和信任所取代,所以如此,是因为有史以来的生活实践告诉我们,无论任何时候、任何地点,人或人类不会没有美和爱,不会拒绝美和爱。 四 中国美学缺少可以作为依恃的与时代、与社会的现代化进程、与审美和艺术发展的总体趋向相适应的完整的哲学 中国美学需要奠立在哲学的基础上,但是,不是任何哲学,而是植根于我们自己的时代,能够回应这个时代提出的问题的哲学。 中国美学,从王国维时候起,一直在寻找着一种可以依恃的哲学。上世纪四十年代前是康德、叔本华、克罗齐、黑格尔,五十年代到七十年代是马克思,八十年代到九十年代是弗洛伊德、尼采、萨特、海德格尔,进入二十一世纪后,一方面是后现代主义,特别是后结构主义的兴起,另一方面是文化学或文化哲学的冲击,中国美学出现了“去形而上”与所谓多元化的倾向,从而陷入了一种无所依傍、无所适从,随机式与拼盘化的状态。当然,我们不能无视现在依然十分活跃的、以马克思主义的实践概念为基本立足点的主流一派美学,但是,从几位代表人的身上可以看出,实践概念(以及自然人化)本身已经脱离马克思的原典,被赋予了新的个性化的含义;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剩余价值与劳动异化理论,生产力与生产关系、基础与上层建筑,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理论正在受到质疑或淡出;而且,一些基本问题的立论和阐释与马克思主义几乎没有关系。 美学作为哲学的一个分支,从来就是隶属于一定的哲学体系的。凡在美学史上产生过重大影响的美学都是如此,无一例外。这是因为美学的宗旨和根本出发点是通过对审美现象的研究,探讨和解决感性与理性、人与自然的关系,也就是人的基本生存问题,而它的前提就是将审美活动从人类的全部生命活动中抽象开来,给它一个确切的定位;就是将审美活动与认识活动、伦理活动以及其他功利活动区别开来,厘清它们之间的关系;就是将美与真、善在不同层面上的差异与关联揭示出来,以指明它们的不同意义。无疑,这些都属于存在论、认识论方面的问题,需要有一定的哲学的支撑。 中国美学需要奠立在哲学的基础上,但是,不是任何哲学,而是植根于我们自己的时代,能够回应这个时代提出的问题的哲学。无疑,开放的、不断充实和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依然是中国美学主要的哲学基础。因为,迄今为止,还没有一种哲学能够像马克思主义哲学那样,不仅为科学地探讨感性与理性、人和自然的关系、审美活动与其他生命活动的关系提供了基本的理论依据,而且为这些关系的实际解决开辟了道路。所谓开放的、不断充实和发展着的,就是不把自己看成是最后的、僵死的、不可更易的,而是需要适应变化了的客观现实,吸纳中外一切新的有价值的学术成果,对已有命题和结论不断进行审视、阐释、修正和丰富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永远在建设中。中国美学为了自身的发展,应该而且必须介入到以马克思主义哲学为基础的哲学的建设中。这是中国美学面临的最基本的问题,也是最前沿的问题。 原文见 http://www.cflac.org.cn/ysb/2011-05/16/content_22772181.htm
1059 次阅读|0 个评论
观察也是创新的重要源泉
热度 1 flybirdissas 2011-4-18 08:48
上周末我参加了密苏里大学学生电影节,在此以前我从来没有把电影制作和大学生联系起来,因此我想知道学生电影节究竟有什么内容。提前拿到的节目单上有大约有二十多部电影短片,但是对一连串人名却是一无所知,是请来的一些电影人?我猜想,结果我错了. 这个学生电影节没有请任何名人或电影人,完全是学生们自己制作并自导自演的电影短片,从摄像、对白、配乐都显得非常成熟,题材非常广泛,或现实或抽象,但都来自生活,我真的很震惊于这些大学生们的作品,虽然制作相对简单,但真的花不少心思,尤其是题材的选择,反映大学生们思维的多元性和开放性,他们善于观察与总结,把你不经意的事情经过简单的加工和处理,让你产生共鸣,并感受到更深刻的内涵:原来事情可以这么简单!   回到我们的科研当中,在实验的过程中可能会产生很多这样或那样的现象,其中可能有很多是我们根本就没有预料到的,不经意间,这些没有预料的现象就溜走了,于是我们很可能就失去了一次很好的创新的机会。所以,细心的也观察十分重要,时不时的,有心栽花花不活无心插柳柳成荫了,我想细心的观察就是对细节的把握。   为什么别人能做出很多好的研究工作?我想重要原因之一是他们善于观察,把你不经意的信息经过分析和加工,然后形成作品。   科研活动,要善于观察然后勤思考;说起来容易,做起来的确很难,不过其实可以很容易,这是我参加这次电影节活动最大的收获。   思考要用脑,可是观察不仅是用眼晴,更重的要是用心。
2749 次阅读|1 个评论
[转载]18--z1 广东茂名市谢仲卿“两先两后”与 高效课堂
ljkf 2011-3-1 21:14
学导式创新国内中小学实践案例--18--z1 北琴海鹏 转发 18 广东 18--z1 广东茂名市谢仲卿“两先两后”与 高效课堂 2009-6-7 欢迎登陆 www.bbgkt.com 参与教科研交流活动 “两先两后”与 高效课堂 讲课人:谢仲卿 什么是“两先两后”? “两先两后”是一个课题,它的全称是:“‘两先两后’中小学开放性教学研究”。课题于2002年构建,作为县区级课题;2003年被批准为地市级课题;2004年升格为中国教育学会实验研究会“十五”规划课题。虽然已经结题,但是现在很多地方还在不断地实验研究,持续地推广发展。为什么要推广它呢?因为凡是加盟这个课题的学校,老师的教学都变得比较轻松,而学生考试成绩都提升得较快。因此,中国教育学会和中央教科所专家建议,建立“‘两先两后’课题研究推广服务中心”,着力把这一教学科研成果向全国推广,以推动新课程改革向纵深发展,使之服务于广大学校和师生。其课题的基本理念:把教师要讲授的内容转化为学生探究的问题与学练的习题(即把教材处理为学材)。研究内容:打造以生为本、以学为主的高效课堂(即把教室变为学堂)。实验目的: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自觉学练、互动交流的学习习惯和创新的精神。教学模式:“两先两后”(先学后教,先练后导)。课题特点:教案学案融一体 / 讲授内容变指标 /两先两后学为主 / 有的放矢学定教 /解放教师劳动力 /考试成绩步步高。 “高效课堂”如何界定? “高效”是指单位时间内效率的最大化。那么,“高效课堂”我个人理解为:以学生为主体,以训练为主线,以实践为核心,以自主探究、自觉学练、合作交流为主旋律,老师的评价充满阳光,每个孩子都得到发展,每个生命都能够绽放。教室变成了学堂,教材变成了学材,教师变成了导师,问题与困难成为了学生积极面对的挑战——这样的课堂才是高效课堂。 高效课堂是我们苦苦追寻的崇高境界。很多教育工作者为之付出了毕生的的精力和智慧,而真正达到这一境界的人却不是很多。以教为主,以“焗”作为教学的基本特征,以延长时间作为提高教学质量的主要手段的低效教学还相当普遍。 要打造高效课堂,就要建立相应的课堂机制,使之成为自觉的长期行为。这就要求我们做到高效备课。长期以来,备课就是写教案,教案是教师在课堂教学之前设计的教学方案。这是学习前苏联做法基础上发扬光大的结果,是几十年来教学实践中必备的前提条件,也曾经发挥过重要的作用。今天对照《课标》来看,它也是以师为本、以教为主低效教学的产物。有些同人觉得称《教学设计》好,有些同人觉得称《讲学稿》好,有些同人觉得称《学案》好。我们觉得是有了些进步,但是不够准确。 为什么这样说呢?老传统是把课本称“学材”而不称“教材”,把教书育人的人称“先生”而不称“教师”,把教书育人的场所称“学堂”而不称“教室”的。称谓的变异反映了观念的不同。(比如:“学材”——用来学习的材料,它应该生动灵活,因为它的使用者是学生。又比如:“先生”——先学而贤达者,人之楷模。不仅仅是教人的师傅。还比如:“学堂”仿佛是学习的宫殿,神圣而堂皇;“教室”是教人学习的小空间,多压抑!)有些学校发现了备课只写教案的弊端,就要求老师们增写一个学案,称为“教学总案”。加重了老师的负担。一些老师也有对策,他们编了首校园民谣:写教案,写学案 / 过草地来爬雪山 / 要想轻松怎么办 / 抄《教参》! 要走出写教案的“雪山草地”,“两先两后”课题能够给我们解决大问题。首先在称谓上,我们称之“学导设计”。在结构上设立三个板块两个栏目。三个板块:“学习目标”、“学导过程”、“学后反思”。两个栏目:“学导过程”中设“探索体验”和“拓展创新”。第一板块为什么不称“教学目标”?因为“教”的落点在“学”上。“探索体验”题的编写最是关键。要落实课题关于“把教师要讲授的内容转化为学生探究的问题和学练的习题”这一理念,因此编写时要遵循“五性”(针对性、铺垫性、情境性、趣味性、激励性)。“拓展创新”是解决迁移学习与反三训练的问题。“学后反思”要求不停留在小结学过的内容与方法上,而延伸到其他相关问题。目的是让学生明白:课堂结束而探究没有结束,我们必须更高更强!(分析两个课例的《学导设计》) 过去写“教学目标”,现在把“教”的目标落实到“学”的目标上,“重点、难点”通过“探索体验”的题目来展现,使教的过程转化为学的过程,教师的提问转换为学生探究的题目,课堂小结增加了学习的延伸。“两先两后”课题实验,促使课堂教学返璞归真。课题理念及其构建的教学机制,让课堂教学充满了春天的活力,真正体现了高效课堂的特征。为了便于深入了解课题内涵,我们对两种教学模式进行比较: 模式一 教——学——教 1.程序上:以“教”为先,先教后学,学后再教。 2.时空上:“教”占2/3,“学”占1/3,“教”是“学”的两倍。教师表演的时空大了,学生表演的机会就小了。 3.观念上:以“教”为本,从“教”的角度去研究“教学”。 4.机制上:教多于学,导多于练。 5.方法上:强调“适应性”。教师适应教材,根据教材去授业解惑;学生适应教师,获得信息主要依赖于教师对教材的诠释。 6.角色定位:师→给鱼(知识)、给渔(方法) 是主动者 生→接鱼(知识)、受渔(方法) 是受动者 7.效力上:“以教定学”,缺乏针对性,效力不高。 简 析:“教—学—教”这种流行的教学模式,使教师的“教”常常发挥得淋漓尽致。而学生的“学”往往不那么理想。这是为什么呢?因为这属于“适应型教学”。适应型教学的突出特征,是要求学生跟着教师走,教师跟着教材走。结果常常是“取法其上,得法其中;取法其中,得法其下”。更况,适应型教学使学生往往不敢越“雷池”一步,哪谈得上创新呢?其形成的教学机制,也只有造就“教书匠”的功能。所以“教师辛苦”这句话,成为多年来人们对教师的同情与礼赞!现在这种教学已经形成了强大的定势,致使很多地方的新课程改革基本上停留在教材的更换上。课堂教学可谓“涛声依旧”。因此,出现了这样一首校园民谣:教——学——教 / 既难学来又难教 / 珠江河水流不断 / 考试成绩难提高! 模式二 学——教——学 1.程序上:以“学”为先,先学后教,教后再学(升华)。 学(实践)— 教(认识)— 学(再实践) 2.时空上:“学”占2/3,保证了学生的“主体性”。 3.观念上:以“学”为本,突出了学生的“自主性”;以“学”定“教”,突出了教师“教”的针对性。 4.机制上:学多于教,练多于导。学练中有困难的挑战,有问题的碰撞,促使“要我学”转变为“我要学”。 5.方法上:强调学习的“个性”和学习过程的“多样性”。未教先学,学生自己搜集和选择信息的空间大。 6.角色定位: 师 → 组织、指导者, 是导演 生 → 主体、探究者 ,是演员 7.效力上:根据学后反馈的信息来“教”,真正做到“有的放矢”。 由此,“两先两后”课题实验区也出现了这样一首校园民谣:学——教——学 / 方便学习方便教 / 解放教师劳动力 / 教学效益步步高! 案例对比: 案例一 《苏州园林》教学设计 ☆采用常规五步法:(以教为本) 1.初读,了解故事梗概 2.再读,扫清字词障碍 3.精读,逐段分析讲解 4.概括主题,学习写法 5.联系实际,布置作业 ☆采用“两先两后”方法(把教师要“讲授的”变为学生要“学练的”) 《苏州园林》学导设计 【学习目标】 一、感受苏州园林之美 二、学习本文围绕中心,从整体到局部说明事物的方法,体会文章的结构美。 三、熟悉作比较、举例子、打比方的说明方法。 【学导过程】 探索体验 一、自由朗读课文,用八分钟的时间完成如下各题: 1.做一做:给黑体字注音,可查阅注解,也可借助工具书正字音。 轩榭( ) 叠嶂( )镂空( )斟酌( )相间( ) 模样( ) 对称( )庸俗( )丘壑( ) 2.想一想:还有哪些字、词我弄不懂? 3.找一找:苏州园林美在哪里? 二、再读课文,感受园林之美 你感受到苏州园林最美的地方在哪里呢?请你用朗读的方式来和大家分享好吗?如果你还能说说喜爱的理由就更好! 三、速读课文,留意中心句,领悟文章的结构之美 1.完成课本练习一,并思考:课文的结构有什么特点?是以什么顺序来说明的? 2.“他们讲究亭台轩榭的布局,讲究假山池沼的配合,讲究花草树木的映衬,讲究近景远景的层次”中四个“讲究”的次序能不能调换?为什么?(提示:课文第3、4、5、6段与第2段是什么关系。) 3.小组活动:每四位同学一个小组合作研讨,共同分享研究的成果,然后各个小组派代表面向全班汇报探究成果。 四、如果你的朋友已经去看过北京的园林,如何说服他再去欣赏苏州的园林呢? 五、做一做,想一想:为说明事物的特征,给读者以具体形象的感受,作者选择了什么说明方法? 1.第3段:“我想,用图画来比方,对称的建筑是图案画,不是美术画,而园林是美术画,美术画要求自然之趣,是不讲究对称的”。 2.第5段:“有几个园里有古老的藤蔓,盘曲嶙峋的枝干,就是一幅好画”。 拓展创新 你愿意担任我们本地的旅游大使吗?你能用一种说明方法把本地的一处美景介绍给远方来的朋友吗?相信你能行!(另纸完成) 【链接中考】 一、阅读下列语段,完成相关问题(2005年四川省攀枝花市中考题): 苏州园林栽种和修剪树木也着眼于画意。高树与低树俯仰生姿。落叶树与常绿树相间,花时不同的多种花树相间,这就一年四季不感到寂寞。 没有修剪得像宝塔那样的松柏,没有阅兵式似的道旁树:因为依据中国画的审美观点看,这是不足取的。有几个园里有古老的藤萝,盘曲嶙峋的枝干就是一幅好画。开花的时候满眼的珠光宝气,使游览者感到无限的繁华和欢悦,可是没法说出来。 1.这段文字的主要意思是 。与“一年四季不感到寂寞”相照应的句子是 。 2.文中画线的句子使用的说明方法是 。 3.“俯仰生姿”精炼而形象地写出了树枝高高低低、交相辉映的情景,既富有动态,又给人以层次感。请从文中再找出两个这样富有画意的四字短语。 二、假如你是中考命题人,你要在这一课中出一、两道题来考大家,你会出什么题目呢?你这样出题的思考依据是什么?(另纸完成) 【学后反思】 一、说一说:这一节课我学到了什么。还有那些地方需要请教老师。 二、通过本课的学习,你还联想到什么相关的问题要和老师同学探讨。 案例二 《小数的扩大与缩小》 ☆按常规五步教法:讲解例题 — 背诵定理 — 学生演练 — 教师订证 — 布置作业 “小数扩大”内容的教学需要25分钟左右。用同样方法教“小数缩小”的内容教学大约需要20分钟。共用45分钟。超时5分钟。 ☆而用“两先两后”教学模式,让学生探究、创造的空间就很大。 探索体验: 1. 0.05分别乘以10,100,1000,小数点有什么变化? 2. 0.05分别除以10,100,1000,小数点有什么变化? 3. 经过实践,你发现了什么规律?你能验证这一规律吗? 你能用自己的话来概括这一数学现象吗? 这就把教师要讲授的内容转化为学生探究的具体指标,使“教的过程”变为“学的过程”,以实践为中心来组织教学。25分钟就可以解决问题。此可谓:用时短,理解深,能创造,可验证。不必死背定理,就能充分享受成功的快乐! ——这两个案例告诉我们:“两先两后”课题的实施,可以让学生的探究与创造发挥到极致! 简 析:大家知道,走进新课程有个重要标志,即:在教学机制上确立和保证学生的主体地位。“学 — 教 — 学”模式的最大亮点,是“先学后教,先练后导”。强调以实践为核心来组织教学,根据学生先“学”反馈的信息来决定如何“教”。要求教师将教案和学案融为一体,把要讲授的内容转化为学生探究的问题和学练的习题。让学生在教师讲课之前自主探究、先学先练。这不仅是教学程序上的变化,更是教育观念的重大转变!“学”的量变,定会引起质的飞跃。 对学生来说,在听教师讲课之前先去接触新知识,去探索发现,一开始就把学生推到了学习的前沿阵地,让他们“在战争中学习战争”。学生若凭自己的经验与能力完成了课前探究学练的“指标”,就一定会产生成功的喜悦,这就激励他们以积极的心态去面对今后的学习。假若在探索中遇到困难,他们就会自觉地借助工具书,或找人讨论,或向人请教。这课前的主动与互动,不仅激活了学生的内在动力,营造了浓厚的学习氛围,而且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与人合作的良好习惯。先前的“要我学”,已转化为如今的“我要学”,学习的积极性会越来越高,自主探究和自觉学练的意识会越来越强,他们会真真切切地感受到:学习,是一件快乐的事情!再者,自学能力和与人合作的习惯一旦形成,对考上大学的学生来说是锦上添花;对考不上大学的学生来说,将来在社会上也容易找到立足之地。此之谓:育人! ——这是我们教学追求的最高境界! 对教师而言,讲课之前,让学生根据课前的学习指标来自主探究,然后根据学生反馈的信息来讲课,这就容易抓住重点、定准难点,能够及时地调整讲课的内容和次序,使“教”真正做到“有的放矢”。这不仅缩短了教学时间,提高了教学效率。同时,也容易发现学生的学习个性,有利于因材施教。由此,我们感悟:教师是辛苦的,导师才是幸福的!(简评两节课例的高效性), 据我所知,很多学校都有课题。有些学校以拥有课题的数量多为光荣。而我们以为,在教科研资源不是很丰富的地区和学校,应该选择最少的课题,让最多人的参加。在一个课题的旗帜下,集中大家的智慧,让大家共同提高。我们遗憾地看到,很多课题往往被如下矛盾所困扰。因此,也常常推而不广。 1. 课题的现实性与前瞻性的矛盾(时效短与不切实际)。 2. 课题的微观性与宏观性的矛盾(难以大面积推广)。 3. 偏安一隅与资源共享的矛盾(自我封闭,浪费资源)。 领导、老师们也许知道洋思经验与杜郎口经验,我是去年在深圳听到他们的经验介绍的。说是学校起初由于师资水平太差,不得不由学生自己做作业,做完作业老师就抽查,发现就讲解,即先学后教,当堂训练,没想到成绩就这样提高了。杜郎口在这个基础进一步发挥,在教室里增加几块黑板,让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也取得了骄人的成绩。两所学校通过媒体的推介,都把学校做大做强了,成为课程改革的两面旗帜,飞扬在中国东部的上方!成功都是合理的。遗憾的是,我很少听到或者没有听到他们的介绍里有关理论层面的东西,即这样做的理论依据是什么,为什么要这样做?这样的做法在别的地方行得通吗?(有人说,“先学后教,当堂训练”是不是探究的面过于狭窄?有人说,一间教室四块黑板,是不是满堂乱?照着葫芦画瓢的成功案例在哪里?) 搞课题与学习典型不一样,课题只是载体,强调的是发挥参与者的智慧,因地制宜地开展实验研究,使每个人的创造能量都能发挥出来。专家引领,自己播种,自己耕耘,自己收获,没必要把自己的光辉隐没在别人的光环里。我们强调,参加课题实验的老师不但要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由此,我们不但要告诉课题联合体内每个成员,如何构建以生为本、以学为主的高效课堂教学机制,使之快速提高教学质量,提升教师专业文化素养。同时,我们还要告诉大家课题的理论依据和相关因素。 我们说,“‘两先两后’中小学开放性教学研究”确是一个好课题!源于如下面几个因素: 一、充分的理论依据: 1. 互动拓展理论( 自主探索引起的互动是积极的)。 2. 马列主义实践理论(训练是形成能力的根本途径)。 3. 现代教育管理理论。(通过目标、协调、控制、反馈、评价等机制,才能创设整体优化的教学环境)。 4. 人才学理论(中、小学生处于潜人才阶段,要脱颖而出,极需发展求异思维,自主探索,才有创新的可能)。 5. 哲学理论。(外因必须通过内因才起作用,教师的“教”必须通过学生的“学”才能产生教学效果)。 6. 主体性教育理论( 培养和发展人的主体性,要通过启发和引导受教育者的教育需 求,才能把他们培养成为自主、能动、创造性地进行认识和实践活动的社会主体)。 二、突出的课题优点: 1. 先学后教,学有广泛性。 2.先练后导,导有针对性。 3.以生为本,体现主体性。 4.尝试实践,突出探索性。 5.互动交流,发展民主性。 6.举一反三,拓展创新性。 三、推而广之的条件: 1.解放生产力 集体备课,在理解教材的基础上分工合作。或者借助配套学材《步步高》来备课和开展教学,提高了效率,节省了时间,砸碎了“教奴”的锁链,拥有轻松教学的春天! 2.可操作性强 先学后教,先练后导。无须高难技巧,只需更新观念。既减轻教师“讲”的负担,又拓展学生创新的空间。 3.实惠而多赢 素质教育包含应试能力的培养。凡是加盟课题联合体的实验单位,教学质量都有不同程度的提高,社会效益好,学校声誉高。 四、骄人的课题风采: 开展“两先两后”课题实验研究几年来,产生了良好效应: 1.教师观念逐步得到转变 (案例:江门、吴川现象) 2.教学质量快速提高 (案例:茂港、怀集现象) 3.扼制了教学上的形式主义 (案例:郁南现象) 4.成果获得殊荣并受到高层隆重推荐。 5. 五省九市几十个县(区)参加实验,建立了课题联合体。 6. 社会效益好。(成果在市场中得到检验,读者与作者互动。案例:新会现象) 启 迪:做一个好的课题,不是增添麻烦和增加投入,而是获得轻松又赢得效益。 加盟办法:网上了解——提出申请——签订协议——全面培训——开展实验——跟踪指导——总结推广 联系电话:189 2976 0886 电子邮箱 xzq0816@126.com 结束语:新课程改革需要我们更新观念,积极反思,提高认识,准确定位,才能与时俱进,乃至走在时代的前列。 新课程改革是一件伟大的事业,需要我们毕生奉献的精神! 新课程改革是一项伟大的科学,需要我们必须务实而求真! 新课程改革是一门伟大的艺术,需要我们不断地努力创新! 欢迎加盟“两先两后”课题联合体! 让我们一起轻松走进新课程! 课题服务网站: www.bbgkt.com
个人分类: 学导式创新教学|3660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节选-转:《易经是部什么书》-张哲老先生
anhz 2011-1-19 10:43
  退休后有了时间支配权。读到《易经》离卦九三辞"日昃之离,不鼓缶而歌" 意思是发生日食时不要敲坛子唱歌,赶天狗救太阳,这是迷信。这分明是姬昌(周文王西伯)在搞科普宣传。任何作家的宇宙观都不可能是二元的,在此处宣传科学又在别处宣扬迷信,除非他有神经分裂症。于是我断定《易经》是科普著作无疑。为了雪恨,为了中国人不被人家小瞧,老子拚上这条老命也要叫《易经》重见天日。   一头扎进去,十五年通宵达旦,终于出了这口恶气。还《易经》科技百科;人文百科,科普真面目,填补了先秦中国基础科学与综合应用科技的历史空白,颠覆了"人类文明欧洲轴心"论。同时发现《易经》非是土生土长的国粹学问,而是上古时代全人类文明的总汇,不是偏狭的地域文明。如节卦讲七调式讲的是:C、 D、 E、 F 、G、 A 、B 。中孚卦讲音符讲的是五线谱音符。这显然综合了西方乐理。姬昌搞科普,普及的是先进文化,所以他不讲中国自己更古老的五调式与宫车谱。这表明中华文明从一起步就是开放型的,不是封闭型的。姬昌是在告戒子孙,国粹主义不可取,不要拒绝别人先进的学问。   我除了没在《易经》中找到法拉第的电磁感应说外,其他欧科学巨星们的学说《易经》中一样不缺一样不少,但早三千年。哥白尼的"日心说" 在晋卦与明夷卦、伽利略与牛顿的天体力学在64卦中、莱布尼茨的二进制在归妹卦、达尔文的"进化论" 在渐卦、马克思的"剩余价值" 说在兑卦、恩格斯的《自然辩证法》在无妄卦、爱因斯坦的"质能互换" 在涣卦、布伦特兰于1987年提出的"可持续发展" 说在无妄卦与剥卦。   比较东西方文化的三部浓缩经典:《圣经》《古兰经》《易经》可发现意识形态的重大差别:《圣经》《古兰经》都指望上苍保佑,上帝也罢,真主也罢,都是大自然的代名词,就是中国老百姓常说的"老天爷,这是人类在自然面前不够强大的潜意识。而《易经》则自信地提出"天人合一" 要与老天爷结婚,成为一家人,平起平坐。家人卦的卦辞"家人,利宇侦" 说要想与老天爷成为一家人,就要侦察宇宙自然的动向。老天爷并非是时刻都与我们合作,经常闹点恶作剧,搞的我们啼笑皆非。所以要跟踪它,盯它的梢,要预先知道它要闹什么鬼花样,把战胜它的主动权操于我手中。豫卦卦辞"预,利见候,行施"。   中国人为什么有敢在太岁头上动土的胆子呢?:涣卦讲质能互换,回答了物质的来源。归妹卦讲太阳的前身是黑洞,解决了天体的来源。渐卦说水生动物上陆,陆生动物上树,再从树上下来,人类就诞生了。这三根有力支柱支撑起了一个宇宙观――无神论。单靠这一点还是不能使中国人那么自信。   64卦是伏羲用二进制六位记数法记录地球在轨道上的质量变化梯度。十二律吕是十二根长短不一的竹竿,它们与地球辐射声频波发生同频共震,自动发声报出历法(阳历)中的月,每月一个声阶,这便是十二平均声阶的来历,也是最原始的龙。所以繁体龙字是立月旁。将十二律吕(天籁)依序排开,发现相邻高声阶是相邻低声阶长度的三分之二,即低声阶裁去三分之一升高一个平均声阶。这便是天文音律"三分损一",也即是《千字文》中的"律吕调阳" 九个长度单位变六个长度单位升高一个月声阶。这是外部表征,它的天体物理与数理内涵是什么?   将十二月卦的地球质量梯度数为横座标;将十二月声阶为纵座标,在相限内可找到同时具有这两个变量内涵的函数点一组,把它们连起来就是一条二进制对数曲线。在横座标上可清楚的看到天文音律"三分损一",也就是说地球质量梯度的二进制对数是天文音律的天体物理与数理内涵。损卦是讲这个课题的专章。   只能报月的龙,祖宗对它不满意,于是就在二进制对数曲线上进行线性微分内插,把月声阶微分成日声阶,分出了366个日声阶,再把最低日声阶微分出三个小日(即岁余0.2422天)声阶(岁余是承袭积累的,一个平年攒一个)总共分出了369个声阶,用天文音律筝取代竹竿,369柱天文音律筝,组成测闰(阳历)仪长龙,这便真正的龙。龙的艺术造形是这些科技内涵的谐音谜语。   龙能自动报出历法的日期,与平闰年,实质是地球在轨道上的确实位置。它的工作动能来自地球辐射声频波,也就同时监测地能辐射强度。地震前地能辐射异常,龙就乱报日期,便可发布地震预报了。中国是太平洋沿岸地震多发区,地震是中国人的老"朋友",龙把它盯死了。《易经》开篇乾卦用了五个龙字,坤卦用了一个龙字,讲的便是这学问。震卦是讲地震预测预报与防震抗震的专章。凭这点学问还是无资格与老天爷结婚,这老东西要的价码高着哩。   中国人掌握了二进制也就掌握了数码通讯,火药是光数码通信的信号发生器材,"烟花三月下扬州""江城五月落梅(媒)花" 是说的光数码通讯。就是娃娃们玩的鞭炮和花,夜晚在两个光通讯站之间,炮一闪即逝代表1;花有段延续时间代表0,用这两个数码的排列组合传输文字信息。诀(不要偏旁读乖,电脑中无此字,《易经》第43章)卦是讲火药光数码通信的专章。长江义征至扬州段称扬子江――可播扬数码子的江。扬州之北是高邮,即高台(光数码通讯台站)邮递。这是最古老的远程快速取代马匹的大众信息传媒。   我们有罗盘可测方位。有天文望远镜:(睽卦卦辞"睽,小视机")二者组装便是经纬仪。制造龙的过程使我们的声学研究达到极至,知道声波在大气中的传播速度,声光并用便是声光测距仪。有了这两项技术便可建立全国的三角控制网。知道"勾、股、弦,定理,便可计算高程,勿须非得用三角函数。中国人在3500年前完成了大地测量。有了精确的地图。   有了远程快速通讯手段,又有地图,中国人就能编制云图、流域流量总图,气象学与水文学成熟起来。这个记录便是后(须加女字旁,电脑中无此字)卦。在近代科学史上,编第一张云图的是魏格纳,他用的通讯手段是电话,那时贝尔已经发明了电话。气象、水文学的成熟使中国人又把战胜洪、涝、旱、风,灾害的主动权握于手中。人类生存在自然渐变与灾变的夹缝中,不能预知灾变,便是自然的羔羊。这一思想记录在乾卦九三辞中"九(有)三,君子终日乾乾(牵牵),夕惕若,厉无咎" 有三说三个图件:地震监测图、云图、水文图(流域流量总图),"君子终日牵牵(连连)" 说这三个图件要不间断地编制。它们的艺术造形便是千手千眼观世音,大范围地通观自然,防灾害于未然,才能普渡众生,《易经》才是真正的诺亚方舟。然而光是地球上的这点学问,还是不能做"齐天大圣" 地球不是孤立存在的天体,它的地质、气象、水文灾害有更深的根源。   地球上的灾变与太阳活动周期相关联。小过卦是讲太阳黑子活动周期的,说它的周期是22年。(十一年一次高潮,下一次高潮与此次的磁极性相反,所以包括极性反转的周期是22年)。 上六辞说"上露,弗(凫)遇过之,飞鸟离之,凶,是谓灾眚(生)" 说黑子像野鸭子成群结队的出现在太阳中,是地球上灾变的根源。气象异常,如今叫厄尔尼诺。这一爻辞还有引起火山爆发的意思,因为小过卦卦象是雷山,上六变九成火山旅。仅是知道太阳系,这道行离"齐天大圣" 还差两层。   《河图》是河汉(银河)之图。是个数字化了的图,汉代水货"易学家" 将中间的五旁边上下各加了一个五,表示十,扯淡,十进制数码中根本没有十,到了十它就变成高位的一了,这与二进制的数码没有二是同样的道理。再者河图的数序排列是内圈小,往外越来越大,他把十放在一与二的圈内,就违悖了数理逻辑,有点数学常识的人,一眼就能看出这是数理盲干的事。这个十是多余的,不能要。将奇数:1、3、7、9,连成一条对数螺旋线(像蜗牛壳上的线)再将2、4、6、8,也连成同形的线,银河系双臂大旋涡就显现出来。中间的五代表银核的五个物质团。这是我们祖先的目光到达的第三宇宙层。"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恒卦是讲河外星系的。上六辞"上戮,振恒,凶" 记录的是超新星爆发,亮度是太阳的几十万倍,相当于几亿亿颗核弹,一切生命均付之一炬。《圣经》中不过记录了地球上的一次核爆炸而已,有超新星爆发的场面壮观吗?超新星离地球那么遥远,没有高倍望远镜,没有分光仪,能够观测得到吗?中国人准备的聘礼已经够丰盛的了,老天爷这回再没得说的了,乖乖地嫁给了中国人(爷儿们出嫁,是母系氏族社会的观念形态)所以孔夫子解坤卦时便说"厚德载物"(清华校训)中国人的心胸能容得下老天爷的挑皮捣蛋。   毛泽东说过《红楼梦》是中国人骄傲的资本,一点都没错。《红楼梦》的弦外之音所扣正是《易经》。 张哲 2005年9月15日 于易痴翁草堂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3030 次阅读|4 个评论
Facebook漫谈
gl6866 2010-1-11 20:57
美国的著名社区网站Facebook的成功可以说是互联网发展史上的一个里程碑式的事件。如果不是特别关注美国的互联网,就不会知道这家网站。但是如果了解互联网,而且知道互联网的发展梗概,就会知道Facebook在其中的位置。它的成功与否我们目前尚不敢断定,但是作为一种模式,已经初露端倪。现在就让我们来回顾一下互联网的发展简史: 纵观互联网发展史,我们要解决的关键问题之一就是,我们怎么找到自己要找的内容/信息?这个问题的解答大体上经历了两个阶段:第一,是门户阶段,即由人也就是网络编辑把内容梳理之后呈现给用户,这一阶段的成功代表是雅虎。随着互联网信息的爆炸式增长,人工模式逐渐不能满足用户需求。第二,是搜索阶段,搜索在互联网出现之初就曾出现,但只有这一阶段才产生最大的赢家谷歌。但是,专业网络编辑或搜索技术依然有缺陷,前者是有人猜测我们的需求然后试图满足这一需求,搜索是我们输入关键词然后计算机返回和关键词有关的结果,他们都不能帮我们发现那些我们要找却可能自己都不知道的东西。 进入Web 2.0时代,这些问题并没有解决,所以我们要从一个崭新的视角观察Facebook网站乃至互联网未来发展。现在,是开放阶段,通过人与人之间的联系来发现我们需要的信息。在图书、音乐、照片、视频等领域已经有类似功能,Facebook的平台则一下子可能把原本分散的服务全部粘合在一起,展现更广阔的未来,而它也因此成为未来的中心。在我看来,开放的态势是Facebook所独具特色的,也是Web 2.0时代所具有的一种时代精神面貌。那种走收购、打压、封锁等传统商业手段的做法似乎再也行不通了。 那么其它网站是否如传媒大亨默多克麾下的Myspace是否也有这个功能呢?前不久风靡一时的YouTube呢?是否也能将和Facebook一较高下呢?在我看来似乎不能。因为,这两家公司的运营模式是全然不同于Facebook。社区网站是当下互联网最热门的领域,这个领域目前在美国市场上被三个主要竞争者所瓜分,一是MySpace,一是YouTube,最后才是Facebook。一家被所有人视为追随者和永远第二的公司如何一举逆转、遥遥领先?但它却让我们看到,一家公司是如何抓住行业大趋势,将整个产业带入全新境界的. 社区网站是当下互联网最热门的领域,在美国市场上,社区网站的竞争者是MySpace和脸谱网站。社区网站通常是由一个核心人群引爆发展起来的,MySpace的核心是地下乐队和音乐爱好者,美国人对音乐有着强劲的需求,因而MySpace率先扩张、进入大众市场;Facebook的主要人群则是学生,实际上它一直被视为大学生版的MySpace,它的用户规模也比前者要少不少。 社区网站或者更大Web 2.0网站虽然热门,但近年来它们独立生存的前景却不被看好,被认为只能寄生于巨头之下:MySpace被新闻集团以5.8亿美元买下,做图片分享的Flickr被雅虎买下,做视频分享的YouTube被谷歌买下很多人认为,Facebook也注定被收购,问题只是价格和时间而已。2006年11月,当Facebook拒绝雅虎16亿美元的收购报价时,很多人想,它搞砸了,没有人会再出这么高的价钱了。之后,对Web 2.0持续两年的追捧的确有降温的趋势。 当时,整个美国互联网业界一下子认为,它与MySpace的竞争态势发生彻底逆转,它让竞争对手显得不酷了。实际上, MySpace都似乎不再是它的竞争对手,MySpace到目前为止的确还是最大的社区网站,但脸谱网站却一下子站到了互联网舞台未来的核心位置。脸谱网站做的就是把自己变成一个开放平台,许多第三方公司的应用和服务可以整合到这一平台中,第三方和用户也可以利用它提供的开发工具开发新的服务。 在这之前,社区网站都只是一个网站:用户可以通过一些方法(比如Widget)把第三方服务加入其中,但通常网站态度并不明确;虽然网站也提供一些开发接口(API),但开放的程度有限,不能支持复杂的功能。也就是说,在合作战略上和开放程度上都不够。Facebook的开放平台战略,则带来了彻底改变。明晰的合作战略让第三方可以开始努力通过脸谱网站平台获取自己的利益。现在脸谱网站已经有了一个最佳实践案例来吸引更多的合作者,在这一平台战略宣布之后,音乐分享服务iLike在Facebook的用户数在3天之间从3000上升到80万。除了收获一个合作样板之外,Facebok也从中获得其他收益,美国网络用户对音乐有着巨大的需求,但由于历史发展原因,它一直未能为用户提供这一服务,开放平台后它立刻凭借第三方力量弥补这一不足。 开放平台,由第三方软件开发商来开发软件,正是在个人电脑上微软操作系统占据绝大部分市场的关键因素。经过多年的发展,互联网正由内容转向应用,这使得互联网也要向平台化转变。随着近年来互联网新技术如AJAX的出现,也让这种平台的设想趋近现实。互联网用户应用程度的成熟也是促进因素之一。互联网平台化之前的趋势有两股分支:一股是各互联网公司开放自己服务的API,让用户和其他开发者可以定制、优化、进行二次开放;另一股是把自己的服务比如图片分享、音乐等封装成所谓Widget让用户可以放到自己的页面上去。 但互联网平台是什么样以及会是哪家公司开发出来,无人知晓。很多人会猜测可能是谷歌这个被认为业内技术实力最强、也是最强大的公司,又或者微软这个个人电脑时代平台的主导者、同时又是浏览器市场领导者的公司可能再次胜出。Facebook的平台战略推出之后,人们才发现,社区网站才是最佳的平台,因为正如之前所说,Widget是用户放到自己的页面上去,用户和用户的页面是核心。脸谱网站展现了互联网平台的未来,也就是以人(用户)和他们之间的联系为核心。 在这场开放还是封闭、由自己建设还是由他人建设的竞争中,MySpace选择了不同的路径。在Facebook开放平台之后,MySpace宣布一系列收购,它的母公司福克斯互动传媒收购图片分享网站Photobucket、多媒体混合工具Flektor。Myspace选择了收购和自己建设,但这种策略相比而言显然有很大的不足:微软和苹果过去的竞争就是实例,能够吸引大量第三方参与的系统在整个经济规模和自身经济价值上都远高于封闭系统。微软和苹果的操作系统,更有千秋,或者说苹果的还略好一些,但是,微软系统上的软件丰富程度、它自身收获的经济利益、为第三方厂商创造的经济利益,都远远超过了苹果。 当然,Facebook平台战略的成功,也在于它技术上的领先,亚马逊和微软都是Facebook最早的参与者可作佐证。Facebook网站完全开放自身系统,让第三方应用可以深入融合到系统之中去,这种完全开放也显示这家公司的信心。Facebook平台,是迄今为止互联网领域出现的最接近于微软在个人电脑上的操作系统的产品,而微软操作系统是一个已经被证明了的平台。也就是说,脸谱网站的平台,让第三方可以在其上开发复杂的应用。
个人分类: 海外观察|3364 次阅读|4 个评论
用系统观点分析计算机网络系统的发展趋向
nipy 2008-7-25 22:39
用系统观点分析计算机网络系统的发展趋向 我们强调 The Network is the System ! ,因此,必需用系统观点来分析计算机网络,才有可能使我们能够站在一个较高的高度来重新认识计算机网络系统结构、性能及网络工程技术中的许多重要问题,也更便于把握计算机网络系统的发展趋向: ( 1 )开放性发展方向 。 系统开放性是任何系统保持旺盛生命力和能够持续发展的重要系统特性,因此也应是计算机网络系统发展的一个重要方向。基于统一网络通信协议标准的互联网结构,正是计算机网络系统开放性的体现。统一网络分层体系结构标准是互联异种机的基本条件, Internet 所以能风靡全球,正是它所依据的 TCP/IP 协议栈已逐步成为事实上的计算机网络通信体系结构的国际标准。各种不同类型的巨、大、中、小、微型机及其它网络设备,只要所装网络软件遵循 TCP/IP 协议栈的标准,都可联入网络中协同工作。早期那种各大公司专用网络体系结构群雄竞争的局面正逐步被 TCP/CP 一统天下的形势取代,这是计算机网络系统开放性大趋势所决定的。互联网结构是指在网络通信体系第三层路由交换功能统一管理下,实现不同通信子网互联的结构,它体现了网络分层体系中支持多种通信协议的低层开放性,因为这种互联网结构可以把高速局域通信网、广域公众通信网、光纤通信、卫星通信及无线移动通信等各种不同通信技术和通信系统有机地联入到计算机网络这个大系统中,构成覆盖全球、支持数亿人上网的大通信平台。近几年来,各种互联设备和互联技术的蓬勃发展,也体现了网络这种低层开放性的发展趋势。统一协议标准和互联网结构形成了以 Internet 为代表的全球开放的计算机网络系统。标准化始终是发展计算机网络开放性的一项基本措施。除了网络通信协议的标准,还有许多其它有关标准,如应用系统编程接口标准、数据库接口标准、计算机 OS 接口标准及应用系统与用户使用的接口标准等,也都与计算机网络系统更方便地融入新的信息技术,更大范围的支持更多应用有关。这种全球开放性必然将引起网络系统容量需求的极大增长而推动计算机网络系统向广域的宽带、高速和移动方向发展,它反过来又推动网络通信体系结构、通信系统、计算机和互联技术也向高速、宽带、移动方向发展。网络宽带、高速、移动的方向是与网络开放性方向密切联系的。 21 世纪的计算机网络将是不断融入各种新信息技术、进一步面向全球开放的广域、宽带、高速和可移动的网络。 ( 2 )一体化发展方向 一体化是一个系统优化的概念,其基本含义是:从系统整体性出发对系统重新设计、构建,以达到进一步增强系统功能、提高系统性能、降低系统成本和方便系统使用的目的。一体化结构 就是一种系统优化的结构。 计算机网络发展初期确是由计算机之间通过通信系统互联而实现的,但从系统观点看,它已不是 C & C 的简单相加,而是一个具有新质的、并将不断发展变化的大系统。随着计算机网络应用范围的不断扩大和对网络功能、性能要求的不断提高,网络中的许多成分将根据系统整体优化的要求重新分工、重新组合,甚至可能产生新的成分。目前,计算机网络系统的这种一体化发展方向正沿着两条不同的基本路径展开:一是重新安排网络系统内部元素的分工协同关系,例如客户 / 服务器结构就是一种网络内部的计算机分工协同,客户机面向客户被设计的更简单和方便使用,如各种专用浏览器、瘦客户机、网络计算机、无盘工作站等,服务器面向网络共享的服务,被设计得更专门化、更高效,如各种 web 服务器、计算服务器、文件服务器、磁盘服务器、数据库服务器、视像服务器、邮箱服务器、访问服务器、打印服务器等, C/S 分工协同实际上已成为计算机网络系统的一种基本结构和工作模式。另外,网络中通信功能从计算机结点中分离出来形成各种专用的网络互联通信设备,如各种路由器、桥接器、交换机、集线器等,也是网络一体化分工协同的体现;二是基于虚拟技术,通过硬件的重新组织和软件的重新包装所构成的各种网络虚拟系统,各种透明结点的分布应用服务,如分布文件系统、分布数据库系统、分布超文本查询系统等,用户看到的是一个虚拟的文件系统、数据库系统和信息查询系统,而看不到网络内部结构和操作细节,进而,网络的各种具体应用系统,如办公自动化系统、银行自动汇兑系统、自动售票系统、指挥自动控制系统、生产过程自动化系统等等,实际上都是更高层次的网络虚拟系统,它适应更专门的应用,使更广泛的用户更方便地使用网络,用户从网络得到的服务更体现了网络内部各种信息技术的综合结果。虚拟技术实际上也是一种系统的黑盒子方法。 21 世纪的网络将是网络内部进一步优化分工,而网络外部用户可以更方便、透明使用的网络。 ( 3 )多媒体网络方向。 被称为多媒体的文字、话音、图像等,实际上并不是物质媒体,而仍是一些信息表现形式。多媒体技术实质上也应是这些多种形式的信息如何进行综合采集、传输、处理、存储和控制利用的技术。我们曾指出,人具有自然信息功能,人对客观世界的最初认识正是通过眼观(形状、颜色等形象信息)、耳听(声音信息)、手触(物理属性信息)、鼻嗅、舌尝(化学属性信息)而综合形成对某种事物的感性认识的。可见,人对客观世界最基本的认识过程,正是一种多媒体信息的采集过程。因为客观事物的属性是以各种信息形式综合表现出来的,人只有通过综合采集这些不同形式的信息,才能形成对客观事物比较完整和全面的认识。由此可见,人在大脑中存储的对客观世界的认识,实际上也是一种综合的多媒体信息。进而,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处理,也是一种多媒体信息的处理。因此,知识也是一种综合型的多媒体信息。现在,高度综合现代一切先进信息技术的计算机网络应用已越来越广泛的深入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人们从计算机网络系统得到各种服务,自然希望这些服务也能像他们直接观察自然界和社会以及直接进行人与人之间交往那样,具有文字、图形、图象、和声音等多种信息形式的综合感受。正是人类自然信息器官对多媒体的这种自然需求,推动了各种信息技术与多媒体技术的结合,特别是计算机网络这一综合信息技术与多媒体技术的结合。从某种意义上讲,这恰似信息技术发展到一定阶段而呈现的一种返璞归真现象。因此,多媒体技术与计算机网络的结合与融合是必然趋势。目前,手写输入、语音声控输入、数字相机、摄像输入、大容量光盘、 IC 卡、扫描仪等各种多媒体采集技术,压缩介压、信道分配、流量控制、时空同步、 QoS 控制等多媒体信息传输技术,语音存储、视像存储、面向对象数据库、超媒体查询等多媒体存储技术, MMX 芯片、 Mpact 媒体处理器等多媒体处理技术,以及高精度彩显、彩打、虚拟现实 VR 、机器人等多媒体利用控制技术的蓬勃发展,为多媒体计算机网络的形成和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持。电信网、电视网与计算机网的三网合一,也是在更高层次上体现了多媒体计算机网络系统的发展趋势。三网合一虽然还存在技术和体制等方面的不少问题,但大趋势已逐渐明朗,光纤到家、家用信息电器、家庭布线网络、 VOD 视频点播、 IP 电话、智能大厦等与此有关的技术和产品正在迅猛发展, 21 世纪的计算机网络必定是融合包括电信、电视等更广泛功能,并且掺入千千万万家庭的多媒体计算机网络。 ( 4 )高效、安全的网络管理方向。 计算机网络是一个系统,而且很多情况下是一个复杂的大系统。它的应用日益广泛、规模日益扩展而结构日益复杂。如同一个国家需要强有力的管理一样,计算机网络这样的大系统,如果没有有效的管理方法、管理体制和管理系统的支撑和配合,就很难使它维持正常的运行,因而也就很难保证它的功能和性能的实现。计算机网络管理的基本任务包括网络系统配置管理、性能管理、故障管理和安全管理等几个主要方面。显然,这些网络管理任务,都涉及计算机网络系统的整体性、协同性、可靠性、可控性、可用性及可维性等重要系统特征。所以,网络管理问题是计算机网络系统的一个重要的全局性问题。任何一个网络系统的设计、规划和工程实施,都必需对网络管理问题作一体化的统盘考虑。系统设计者经常需要在系统安全、可靠性指标和其他质量指标的矛盾中权衡、折衷。采用什么样的网管方法和系统方案,不仅影响网络系统的功能和性能,而且也直接影响网络系统的结构。虽然,计算机网络的基本应用服务功能与网络管理功能有所区别,有所分工,但又是紧密联系的。在网络内部结构中,实现这两部分功能的软、硬件实体也是紧密结合甚至融合在一起的。所以,网络管理系统已成为现代计算机网络系统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网络管理应着眼于网络系统整体功能和性能的管理,趋于采用适应大系统特点的集中与分布相结合的管理体制。在当前网络全球化的大发展的形势下,各种危害网络安全的因素,如病毒、黑客、垃圾邮件,计算机犯罪等也很猖獗,并且也具有全球传播的特点,它们不仅影响网络系统的正常工作,甚至可能威胁网络系统的生存,因此,网络系统的高效管理,特别是网络系统的安全管理显得更为重要。 21 世纪的计算机网络应该是更加高效管理和更加安全可靠的网络。 ( 5 )为应用服务的方向。 设计和建造计算机网络系统的根本目的就是为了应用。从系统观点看,网络应用最终体现了网络系统的目的性和系统功能。应用需求始终是推动技术发展的根本动力,技术发展又提供更多、更好的应用服务,这是技术发展与应用需求的基本辩证关系。作为高度综合各种先进信息技术的计算机网络,正是在人类社会信息化应用需求的推动下迅速发展起来的。而计算机网络也正是通过各种具体网络应用系统来体现对社会信息化支持的。现代计算机网络系统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各行各业的不同用户也越来越需要依赖具体应用软件来使用网络。因此,基于基本网络系统平台之上的各种网络应用系统已成为计算机网络系统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具体网络信息系统的系统集成实际上就是用系统工程方法来具体规划、设计和构造一个具体的网络应用系统。目前,网络应用系统体系结构的研究、网络应用软件开发工具的研究、分类应用系统规范和标准化的研究,以及综合应用系统集成方法的研究等都非常活耀,取得了很大进展,也体现了计算机网络系统为应用服务的发展方向。 21 世纪的计算机网络呈现给广大用户面前的将是适应更广泛应用需求的、更方便使用的、但却更看不到网络的各种各样网络应用系统。 ( 6 )智能网络方向。 人工智能技术在传统计算机基础上进一步模拟人脑的思维活动能力,它包括对信息进行分析、归纳、推理、学习等更高级的信息处理能力,所以人工智能技术也是一种更高层次的信息技术。在现代社会信息化进程中,人工智能技术与计算机网络技术的结合与融合,构成具有更多思维能力的智能计算机网络,也是综合信息技术的必然发展趋势。当前,基于计算机网络系统的分布式智能决策系统、分布式专家系统、分布知识库系统、分布智能代理技术、分布智能控制系统及智能网络管理技术等的发展,也都明显的体现了这种智能网络的发展趋向。 21 世纪的计算机网络系统将是人工智能技术和计算机网络技术更进一步结合和融合的网络,它将使社会信息网络不仅更有序化,而且也将更智能化。
个人分类: 网络系统分析|4149 次阅读|0 个评论
关于计算机网络系统的开放性结构与网络互联
nipy 2008-7-12 23:30
关于计算机网络系统的开放性结构与网络互联 五评Andrew S.Tanenbaum 的计算机网络 计算机网络系统的开放性和开放性网络结构问题一直是影响计算机网络系统发展甚至影响具体网络系统生命力的一个重要问题。 网络系统的许多重要概念和特性,如互联性、互通性、互操作性、可移植性、可扩性、标准化、统一应用环境等,本质上都是与计算机网络系统开放性密切相关的。以Internet为代表的计算机互联网结构,实际上也是一种开放性网络结构发展的重要体现。各种网络互联设备,如路由器、桥接器、集线器、LAN Switch及网关设备等,也多是围绕增强计算机网络系统开放性这一总的目标而发展的。这些开放性结构问题虽然与网络分层通信体系的各层都有一定联系,但它更是一个计算机网络的系统结构问题,许多问题很难仅在网络通信体系结构范围内和某些通信层中讲清楚。Andrew S.Tanenbaum 的计算机网络一书虽然在许多地方都涉及到计算机网络系统开放性问题,但由于该书按层讨论各层网络技术问题的总体框架限制,许多问题较难深入,也难以给读者建立计算机网络开放性结构的比较完整的概念。例如: (1)虽然书中用了许多篇幅讨论了OSI、TCP / IP网络通信体系结构模型和许多通信协议和协议标准,并在 Introduction 中专门讨论了网络标准问题。但似未能从计算机网络系统开放性的高度把这些问题联系起来分析。事实上,OSI所以被称为开放系统互联,正是由于制定了统一的网络分层通信体系结构和各层协议标准。因此,任何不同类型的计算机系统,只要能按照统一网络通信体系结构及各层通信协议标准设计和运行各自的网络通信软硬件,即可实现不同计算机之间的互联,相对封闭的计算机(孤岛)提高了系统开放性。从这个意义上讲,正是计算机网络系统推动了计算机系统的开放性,因此也把这种可以方便与其他计算机互联的计算机系统,被称为开放系统。 (2)书中也用了大量篇幅讨论了Internet互联网的概念和有关结构,全书也以Internet所使用的协议栈作为各层协议内容的基本依据,但也感到未能从计算机网络系统开放性的高度作更深入的分析。事实上,互联网结构是计算机网络系统结构经历早期以资源共享为主要目的的计算机网络(有网络层,但互联相同协议的相同通信专线)、基于X.25等广域数据通信网构成的广域计算机网络(没有网络层的一片云结构)和基于Ethernet等局域通信网构成的局域计算机网络(也是没有网络层的一片云结构)逐步形成的。其特点是,通过网络层的路由和网关作用,可以互联各种不同通信协议的通信子网(协议转换)而推动了计算机网络系统的全球开放性。也可以说,互联网把早期仍然相对封闭的计算机局域网和计算机广域网发展到了一个新的更为开放的计算机网络系统结构。 (3)互联网系统结构又推动网络系统中各种互联方法和设备的发展,如集线器、桥接器、交换器、路由器、网关等。这些众多的互联设备,形成现代计算机网络系统的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并进一步推动计算机网络系统结构的开放性。书中在介质访问层也讨论和比较了各种互连设备,但也感没有从大系统结构高度来讨论,受到具体层次的局限。事实上,无论是交换、路由、桥接和网关等概念和方法,都并不是某一层的问题而是各层都有的问题。互联,原则上可以在各层实现,只是对系统的性能和结构可能带来很不同的影响。很多情况则须根据系统要求由各层分工、协同来设计和实现。 (4)计算机网络系统的开放性除了对应互联环境的开放性外,还有一个重要的方面是对应应用环境的开放性,这包括网络统一应用环境接口标准和应用软件可移植性等重要问题,这在书中没有得到应有的反映。 因此,如果我们能突破各具体层次的局限,从计算机网络系统结构的高度集中地分析计算机网络系统开放性的基本概念和有关问题;统一分析各种互连方法与互连设备、互联网系统结构及对应应用环境的开放性问题。可能更有利于我们对计算机网络系统本质的认识。 国防科技大学计算机学院 倪鹏云
个人分类: 网络系统分析|4494 次阅读|0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2 21:20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