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背书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把人退化成计算机——从探索学生语文水平低的原因所想到的
热度 17 fdc1947 2013-12-24 07:59
 现在,理工学科的许多导师都抱怨说学生的语文水平差,说研究生写论文辞不达意、语句不通、逻辑混乱、错别字连篇等等。这些抱怨应该是事实,这些问题确实存在。 对于绝大多数学生来说,汉语是母语。学生从小说的就是汉语,上小学就学习语文,到高中毕业,学了十二年,到大学后有的还有语文课。照理来说,学生用汉语写作论文,在语言上不应该有大的问题了,那么,怎样解释研究生论文写作时还有那么多语言文字方面的问题呢? 首先,这个问题与《大学语文》基本无关。如今在《大学语文》课程是必修还是选修的讨论中,有人提出大学生语文水平低的问题,但是,我看这与理工科学生写论文并没有多大关系。所谓语文水平,有高要求、有低要求。赏析或写作文学作品,那需要较高水平的语文修养。科学论文的写作,似乎并不一定需要特别高的语文修养(当然,语文修养高一些总是好的,但并不是必要条件)。从原则上说,对于写作科学论文,真正学好了中学的语文课程,语文水平应该就可以了。 许多人把矛头指向了文理分科。诚然,高中时期过早的文理分科确实影响了学生的语文水平,特别是文学水平和古汉语水平。对于全面培养高素质的学生、提高全民的文化水平来说,文理分科确实是一步臭棋,百分之一百的短视。但是,文理分科之后,理科学生还得上语文课,也要做作文,语文仍然是高考分数最多的一门课,似乎对于学生写作科学论文时的语文水平也不会产生非常大的影响。 有人认为,是学习外语、数学等时间过多,挤掉了对于母语的学习。我看这也不是重要的原因,甚至不是其原因。在现在的情况下,绝大多数学生并不是生活在英语或其他外语的语言环境中,他们学习外语的程度远远没有达到能够挤掉用汉语表达自己思想的程度。相反,在学习外语的过程中,通过不同语言的比较,反而应当是有益于汉语的写作。虽然速度可能会有所降低,但表达的质量将得到提高。实际上,许多学生在论文写作时出现的语言问题,许多恰恰是外语太差所引起的。同样,学好数学对于语文的学习特别是论说文的写作是有百利而无一害的。因为数学讲的是逻辑,严密的逻辑。学好了数学,写出的文章能够环环紧扣,让人无懈可击。我们的一些领导人、不少记者朋友,讲出的话、写出的文章,有时缺乏逻辑,不能让人信服,往往就是因为他们没有很好地学习数学。 我认为,造成我们的学生语文水平低、在论文写作中文字错误多的原因,并不仅仅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而在整个的学习过程中,在我们学习各门学科的练习、作业、测验、复习以及考试等等过程之中。 如今,各门学科的练习、作业以及所有的考试都是有标准答案的,为了“谦虚”起见,所有的标准答案差不多都被写作参考答案,不过,教师们判卷仍然以参考答案为标准。很多练习、作业的答案都是教科书上的某一段,许多教师们要求学生在做练习和习题时要几乎一字不差地与这些段落或标准答案相一致,不然,就要算错误,至少也要扣分。所以,我们的学生在练习时就是认认真真地抄写这些书本上的话或者标准答案。有些地方干脆把“做作业”说成“抄作业”、“抄练习”。为各种考试而进行的复习(这占据了学生的数不清的时间),学生们基本上都在抄袭和背诵之中度过。做作业时,好学生抄书上的,差学生抄好学生的。考试时,好学生背书上的,差学生还是抄好学生的。更多的学生则是把急来抱佛脚地背书的结果写了上去,考试的成绩不过是其背书好坏的的表征。考试完了就差不多还给了老师。 我们的语文学习中有最基本的两 个目的 ,一个目的是清楚明白地了解别人所说的话、所写的文字,另一个目的便是向别人准确而恰当地以口头或书面形式表达自己的思想。在这个意义上,我们从小到老每一天都在进行语文学习。 当我们做一道问答题或说明题时,如果用自己的语言表述出自己的思想,这就是一次或大或小的“作文练习”。从“作文练习”这个角度上看,如果只是简单地抄一段书本上的叙述,与用自己语言表述相比,得到的训练无疑差得很多。而这样的事情从中小学到大学,发生了何止成千上万次,我们一天天地都在重复。近二三十年以来,计算机越来越广泛地被用以阅卷。据说,它可靠而且公正,但是,它只能阅选择题,无法看说明题。这样,我们的学生越来越多地做选择题,我们又失去了许多次自我“叙述”的机会,也就是做“微作文”的机会。我们就在年复一年的作业练习和复习中,成千上万次地失去了较好的“作文练习”的机会,以至于很多人只会抄袭别人的语言,而不善于叙述自己的思想。 这应当是致使我们语文水平差的一个重要原因。 这就是说,语文水平差的原因,不光在语文课,而且在政治课、历史课、地理课、物理课、化学课、生物课等等,在大中小学几乎所有课程的学习过程中。 再往深处想一想,这样的学习方式,所害的哪里只是语文水平低呢? 由于从小到大都是“抄作业、抄练习”,习惯成自然,抄袭书本、抄袭别人的语言被认为天经地义之事,“天下文章一大抄”而已。做学生学习时抄书本、抄标准答案,抄同学的、抄老师的。做论文也是东抄一点,西抄一点,拼拼凑凑。毕业后,做了教师,讲课抄 PPT 课件,编教材抄别人的书。他们又把对“抄”的认识和做法自觉或不自觉的传给了自己的学生。这样的代代相传,我看已经有几代了。 对于这种经过 N 代遗传、“与生俱来”的、近乎本能的抄袭,许多人的“不以为耻、反以为荣”难道不是一件很正常的事情? 由于从小就受到这样的教育,学生的头脑里只是塞满了各种知识的片段,如同我们的电脑里储存了大量的文本一样。他们只会抄书、背书,谁背得少、背错了,就会得到严厉的惩罚,谁背得多、背得好,就能够得到奖励。他们只会做最简单的逻辑判断:甲是真还是假;乙是否等于丙; ABCD 之中哪一个是错的,如此等等。 我们的教育正是在训练和培养这样的能够可靠和迅速地存取信息的计算机。 我们的考试只是能够测试出他们的信息存取哪一个更为迅速而可靠。 这样培养出来的人才,我们还能够指望他有多少创造性的思想吗? 不是有人问为什么我们培养出的创造性人才这样少吗? 原因之一大概就在这里 ——我们正在把人退化成计算机。 出路在哪里?那就是反其道而行之。 我们要尽可能少地用计算机阅卷,少出判断题,让学生尽可能多地做说明题。 从小学开始,不要让家长介入学生的学习过程,不要那些所谓的小学参考书。 对于大中学生,我们要学生用自己的语言回答问题,禁止成句的抄袭,禁止学生间相互抄袭作业。教师要以身作则,在教学中不抄袭,少讲空话套话,不讲假话。 我们要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想法,鼓励学生多动笔写东西。 ………… 这样,我们不但能够提高文章的写作水平,也可以培养学生有各人自己的思想。 一句话, 我们要培养有思想的人,决不能把人退化为计算机 。 
个人分类: 教育|6379 次阅读|30 个评论
瓦房村旧事(之十六)念私学儿
热度 2 mqr 2013-6-28 15:11
念“私学儿” 我是一九四四年初(那时是春季始业)上学的,念了一年半的《国民训》《勤劳训》之后,小日本儿就倒台了。一时没有了学校,孩子们前街后街的跑,那才叫真正的自由。有时到吃饭的时候还不知道回家,让大人前街后街的找。 听老人议论,这样不把孩子们都荒废了吗?应该成立个“私学儿”,让孩子们读读书才是正道。不久,在祖父辈人李景山的倡导下,这个小西街的私学儿还真的就成立起来了。 教室是小西街刘振东家道南的房子,朝东向共有三间,中间的一间称作“外屋地”,错开搭了两个灶,一个烧北屋的东炕,一个烧南屋的西炕。北屋是我们的私学儿,南屋是豆腐房(不是每天都做豆腐,大部分时间是闲着,有时也做做粉条),这三间房就这样一下子热闹起来了。 老师名叫杨日新,是一个单身的老学究,抽过大烟,后来家道没落抽不起了,就把大烟戒了。现在被请来当老师,柴米油盐就有了着落,他很高兴。 一共只招了不到10名学生,开学那天每个学生都由父母领着到老师处报到。记得是用纸写的贴在木板上的孔子牌位,每个孩子都要在牌位前上三柱香,然后叩头,起来后再向老师鞠躬,就成了学生了。 课程就是背书,盘腿坐在炕上背,因为腿常常很麻,很难受,所以就不得不摇来摆去,晃头晃脑。开始时是《百家姓》,大家都一样,以后逐渐拉开了档次,有《三字经》、《庄家杂誌》、《千字文》、《名贤集》、《上、下论语》、《大学》等,印象最深的是《三字经》,因为在所买的书本中,在“清太祖,膺景命,靖四方,克大定”之后,又加了四句“九一八,满洲兴,康德帝,都新京”,开始时老师也没注意,后来老师发现了,把全部书都收上去,把这四句用墨笔重重地抹掉,才算了事。 大家对背书不感兴趣,但对两件事儿特感兴趣,一个是钻地道,因为在南屋的南墙根儿下,有一个地道口,钻进去爬一段之后,就到外面留在场园里的出口,出口处用一大堆柴草盖着,每当下课放风时,大家就争着钻,欢笑声不断。第二件事就是特别喜欢能够做豆腐,因为每次大锅烧豆腐汁(浆)时,都会有豆汁锅巴让我们吃。有这两件事儿挂着,所以尽管都不喜欢背书,但都喜欢上学。 待要背《孟子》和《中庸》时,情况有了变化,八路军来了,以后国民党也来了,不断地打仗,这个小小的学馆就停了下来。老师去参加了八路军,这样这个学馆就完全成了我们玩儿的天下,我们欢呼雀跃,又一次得到了解放。
个人分类: 瓦房村旧事|2512 次阅读|10 个评论
请不要用政府的公信为个别警察的涉嫌违法行为背书!
liuysd 2010-1-19 08:27
贵州枪击案调查通报被指为开枪警察辩护 原文地址: http://news.163.com/10/0119/03/5TC33BVV0001124J.html 核心提示:针对贵州关岭县警察张磊开枪致两村民死亡一案,安顺市政府方面称:因张磊临场处置经验不足,但确实受到当事人攻击和抓扯,但有无必要开枪示警值得商榷。1月18日安顺市政府召开新闻发布会,通报了关岭112事件阶段调查结果。通报被指为开枪警察辩护。 1月18日上午11点,安顺市人民政府针召开新闻发布会,左一为坡贡镇镇长。图/潇湘晨报滚动新闻记者曾鸣 仅有三个民警的贵州关岭自治县坡贡派镇派出所,最大的领导是两年前调到该所任副所长的张磊。 查看高清图集 案发现场 查看高清图集 新京报1月19日报道 18日新闻发布会非但没有使案情水落石出,反而让案情更扑朔迷离、疑窦丛生了。因为此番警方的调查通报,颇有张磊的辩护律师的口吻,而丧失了调查方应有的中立、公正立场。 针对贵州关岭县警察张磊开枪致两村民死亡一案,安顺市政府方面称:因张磊临场处置经验不足,但确实受到当事人攻击和抓扯,但有无必要开枪示警值得商榷。1月18日安顺市政府召开新闻发布会,通报了关岭112事件阶段调查结果。 笔者以为,18日新闻发布会非但没有使案情水落石出,反而让案情更扑朔迷离、疑窦丛生了。因为此番警方的调查通报,颇有张磊的辩护律师的口吻,而丧失了调查方应有的中立、公正立场。哲学家维特根斯坦说把能说清楚的,都说清楚,现在的通报中大约算是把对警方有利的,都说清楚,把那些对张磊不利的,特别是一些严重影响事件定性的情节淡化了。 官方通报称:死者郭永志情绪激动,不听劝阻,抢夺张磊的枪支,在此过程中,被张磊的子弹击中死亡。经初步调查鉴定,以下事实也基本确定:一是张磊是接到报警之后赶到的现场,二是死者生前都喝过酒。 首先,坦率地说,上述两点确定与案情定性的关系不大。本案的关键甚至不是警方执法不妥,而是张磊是否涉嫌故意杀人。且不提之前是否抢枪,是否处置不当,郭永志身上有两处枪伤说明什么? 在尸检前,县公安局梁姓副局长坚决否认死者中有人身中两枪,但现在尸检报告显示:郭永志身上一颗子弹从右大腿内侧中段射入,另一颗子弹从头部左颞顶部射入,即大腿中枪失去反抗能力的情况之下,张磊又在其太阳穴补了一枪,这明显涉嫌故意杀人。梁副局长当做何解释?应被认为是护犊子呢,还是发布严重不负责任的言论? 另据报道,面对记者先被打伤大腿还是先被打中头部击毙的问题,发言官员既不承认先打中腿部,也坚决否认先打中头部;但其同时表示,张磊确实对其开了两枪。 其次,据媒体报道的目击者证言,张磊朝郭永志开了一枪之后,又顶着他的脑袋再开一枪,如果是顶着头部的近距离射杀,死者皮肤应该受到灼伤,尸检报告也应该有判断射击距离这项常规项目,为什么没有公布呢? 此次发布会上官方不愿意回答的问题,还有很多:如是否定性为暴力袭警?最新的调查是立案调查,还是内部调查?发言人均表示在调查当中,需要再研究决定。 再次,谁有权公布案情真相?按此前通告,相关领导已成立领导小组,当事警察被停职调查,检察机关也正介入,还有公安部督察。但早在调查启动前,警方就先声夺人提出袭警抢枪,而备受舆论质疑。开枪的警察是关岭县的警察,其开枪时正是代表县公安机关履行公务,按《刑事诉讼法》以及一般法理,安顺警方就是当事人,应该回避。如此自查自纠,让公众很不放心。 此前媒体已经报道过多名目击者的证言,表明有可能是警察开枪杀人,他甚至不允许别人将死者送医。这些证言有没有被采纳?有没有体现在通报里?我们甚至更加担心,警方如此这般的立场会不会严重影响目击者的证言。 政府对公共事件展开调查、发布通报,是为了满足公民的知情权,同时也是重拾公信的平台。所以政府调查应有起码的公信,而不能让人觉得像份辩护词,不能用政府的公信为个别警察涉嫌的违法行为背书。 新闻回顾: 贵州2名村民被警方击毙 官方称其夺枪袭警 贵州省安顺市警方1月13日通报,12日下午,关岭布依族苗族自治县发生一起暴力袭警事件,两名男子在民警正常执行公务时,暴力袭警并公然抢夺民警佩枪,被子弹击中死亡。 贵州官方称警察击毙村民系临场经验不足 1月12日,贵州省安顺市发生一起警察使用枪支致两村民死亡事件。17日,安顺市警方透露了初步尸检结果,显示根据尸检报告,死者郭永志身上有两处枪伤,一颗子弹从右大腿内侧中段射入,从右腿腘窝(膝弯)处射出,另一颗子弹从头部左颞顶部射入。 贵州警察开枪打死村民 政府用民政救济款赔偿 1月12日,贵州安顺市关岭县坡贡派镇村民郭永华和郭永志被派出所副所长张磊开枪打死。警方称,张磊临场处置经验不足,存在处置不当的问题,没能很好掌控住局面。郭永华和郭永志的家属各领取35万元补偿款的余款32万元,补偿款项目名为坡贡镇救济款。 贵州官方否认警察打伤村民后补枪将其击毙 1月18日上午11点,安顺市召开新闻发布会通报称:官方调查了51人次,证实当时死者郭永志情绪激动,不听劝阻,抢夺张磊的枪支,在此过程中,被张磊的子弹击中死亡,现场共发射五颗子弹,两枪示警,三枪击中两名死者。 (本文来源: 新京报 )
个人分类: 时政评述|6411 次阅读|2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3 21:00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