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中学历史教材改革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重提刘宗绪教授与高考命题、中学历史教材改革
热度 1 黄安年 2014-6-4 07:12
重提刘宗绪教授与高考命题、中学历史教材改革 黄安年文 黄安年的博客/2014年6月4日发布 今天是挚友刘宗绪逝世十一周年,刘宗绪晚年和高考命题、中学历史教材改革结下了不解之缘。我也有幸和他共同为此奉献,值此2014年全国高考即将到来之际,重发去年今天的博文《再谈 鞠躬尽瘁 死而后已----刘宗绪教授与高考命题、中学历史教材改革》。 该文最后写道:半个多世纪以来,宗绪兢兢业业,严以律己,把自己的全部心血奉献给为了祖国的教育事业,他在临终时尽管没有给他以共产党员的称号,但他光明磊落的一生是远远高于某些挂着共产党员称号的人的。宗绪不是博士生导师,但他的学术水平、学术贡献和社会影响远远高于某些徒有虚名的博士生导师。 一个大学的权威历史学家,多年来孜孜不倦地耕耘在高考命题组,大大促进了历史课程的高考改革和历史教材改革,这在现有大学教师队伍中迄今是绝无仅有。也正是由于为中学历史教学改革付出了太多太多,而他总以为自己身体健康无碍,谁知癌症恶魔竟悄悄地侵入了他的肌体,终于在 2003 年 6 月 4 日 夺走了他的宝贵生命。 这就是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刘宗绪教授。 ****************** 再谈 鞠躬尽瘁 死而后已----刘宗绪教授与高考命题、中学历史教材改革 黄安年文 黄安年的博客/2013年6月4日发布 《云梦学刊》 2005 年第 1 期第 12-16 页,发表了笔者的《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 刘宗绪教授与高考命题、中学历史教材改革》专文。 2007 年 6 月 3 日 ,该文以电子版形式在我的博客上发布。此前2004年6月4日学术交流网曾发文 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 刘宗绪教授和高考命题组 黄安年文发表 : 学术交流网 / 高等教育改革 /2004 年 6 月 4 日 首发 http://www.annian.net/show.aspx?id=8758cid=25 今天是宗绪逝世十周年。我们还处处感受到他的过早离世对世界史学科建设、对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院的发展、对中学历史教学的改革 , 带来的巨大损失。 我在文中感言: 宗绪是一位帅才,这在高考命题和历史教材改革中已经充分地展现出来。恕我直言,这样的帅才在北师大历史系并不多见,在白寿彝先生以后的历届系主任中,大概没有任何一位的才能与宗绪相比,但遗憾的是,尽管宗绪才华横溢、而且众望所归,但他还当不了系主任。这与其说是个人的不幸,毋宁说是北师大历史系和历史学科的不幸。 半个多世纪以来,宗绪兢兢业业,严以律己,把自己的全部心血奉献给为了祖国的教育事业,他在临终时尽管没有给他以共产党员的称号,但他光明磊落的一生是远远高于某些挂着共产党员称号的人的。宗绪不是博士生导师,但他的学术水平、学术贡献和社会影响远远高于某些徒有虚名的博士生导师。 一个大学的权威历史学家,多年来孜孜不倦地耕耘在高考命题组,大大促进了历史课程的高考改革和历史教材改革,这在现有大学教师队伍中迄今是绝无仅有。也正是由于为中学历史教学改革付出了太多太多,而他总以为自己身体健康无碍,谁知癌症恶魔竟悄悄地侵入了他的肌体,终于在 2003 年 6 月 4 日 夺走了他的宝贵生命。 这就是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刘宗绪教授。 宗绪求实创新的精神、与时俱进的追求、乐观通达的态度、大写人生的生活 , 体现了一个正直学者的为人、为学,是我们学习的榜样! 20 世纪末和 21 世纪初的中学历史教材和改革倾注了宗绪的心血。为纪念宗绪,现在重提这篇文章。前几日,南方周末记者来访 , 我还专门谈到了刘宗绪教授对于推动高考命题改革的重要贡献。 需要说明的是,高考临近,这篇文章再次发布 , 和即将到来的高考并无关联。 PDF 版共 7 页。 **********************************8888 鞠躬尽瘁 死而后已--刘宗绪教授与高考命题、中学历史教材改革 黄安年文 2007年6月3日 (按:2007年6月4日是刘宗绪先生逝世四周年日子,现在重发《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刘宗绪教授与高考命题、中学历史教材改革》一文,以纪念宗绪先生。) ***************************************************************** 鞠躬尽瘁 死而后已--刘宗绪教授与高考命题、中学历史教材改革 黄安年文 发表:云梦学刊/2005年第1期;学术交流网/高等教育改革/2006年6月4日网上再发 (学术交流网主持人按:2006年6月4日是刘宗绪先生逝世三周年日子,本网重发这篇文章以纪念宗绪先生。) *********************************************************************** Give his till hisHeart stops beating:Professor Liu Zongxu and assignable topics college entranceexamination,history teaching materials reform of middle school Huang Annian (History dept. BeijingNormal University,Beijing 100875) 黄安年(北京师范大学历史系,北京,100875) 摘要:刘宗绪在高考命题组内外的交往,他对于中学历史教学改革和高考命题改革的历史贡献,显示出他是一位有很高学术水平、有突出组织能力、有高尚人格的杰出学者。 关键词:刘宗绪;中学历史教学;高考命题组;教育改革;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中图分类号:K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1006-6365(2005)01-0012-05 刘宗绪教授( 1933-2003 )是我的师兄、同事和朋友。我和宗绪兄有多年的交往 , 其中参加国家教委(教育部)考试中心高考命题组的工作,是我们合作时间最长、来往最密切、特别值得怀念的一段好时光。 1992 年初,我从美国访学回国不久,经宗绪推荐,我参加高考命题历史组工作。这一工作在北师大历史系不被承认是 正业 ,因而也从不计算工作量业绩,尽管有国家教委考试中心曾出具证明 , 明确指出这是一项推进高教事业极其重要的工作,并建议将在考试中心的工作计入教师的个人工作量中。每年为考试中心工作花去的时间 , 包括准备和开会 , 实际上有两三个月之多,我们经常相对苦笑,权当是不计报酬的奉献。 在北师大历史系 , 自 1954 年至今的半个世纪中,还从来没有哪位教师或学生的身高超过宗绪,除了师兄以个高著称外,他全家人的平均身高在一米八以上,堪称历史系和师大一景。在历史系,我们昵称他为 大个 ,而他有时叫我 猴爵 ( 1958 年一次历史系文娱会演活动,我即兴献丑表演 耍猴 ,他一幽默即给起了这么个无伤大雅的外号)。 1992-1996 年高考命题期间,我有机会和宗绪朝夕相处,不仅大小组开会在一起,而且两人一起集合于北师大小北门同车前往考试中心安排下榻的西山国务院封闭式招待所等地,我们被分配在同一标准房间内,每次一般在 10 天半个月左右,其间往往无话不谈 , 彼此之间有了更多的了解和认同 , 尤其涉及世界史的教学体系与改革思路、高考命题改革和中学历史教材编写改革谈得更多。 在苏联模式影响下,教研室是一级教学机构,这个影响迄今未消。宗绪从事世界近代史、法国史的教学和研究,我从事世界现代史、美国史的教学和研究,我们在学术思想和见解方面有许多共识,但因分属于世界近代史、世界现代史这两个不同的教研室,因此在教学和研究上的相互联系和交流遇到了不少人为的障碍。改革开放后,研究生与学位教育得到恢复,当时世界近代史教研室已经开始培养硕士研究生 , 世界现代史因缺少德高望重的学术带头人, 1981 年我请河北师院的黄德禄教授担任兼职教授,领衔培养美国史研究方向的研究生,尽管这一届四名研究生的论文领域也都属美国近代史范畴,为了联系和指导方便,他们均归世界现代史教研室管辖。但是,世界近代史的研究生并没有来听美国史研究生的课程 , 如果现代史教师从事美国近代研究也不被视为 合法 。对于这种人为的障碍,宗绪很不以为然,他认为世界近代史、现代史教学和研究不应截然分开。事实上,长期以来有关世界近代史和世界现代史的课程下限和起点的划分一直没有解决好,即使我们都认同 20 世纪初作为世界近代、现代史的界标,但北师大历史教材中的世界现代史依然不能从 20 世纪初谈起,世界近代史教材也一定将下限写到 1917 年前。 90 年代初,宗绪领衔申报由封建制度向资本主义过渡的国家重点研究专题,邀我加盟。当时拙著《美国的崛起》已由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在美国史学界有较大的影响和反响,还有多篇涉及美国近代史的论文,系里还拥有全国独一无二的 1843-1868 年间美国国会档案。但这个合理主张却遭到了当时的系主任的反对,据说其理由是本人是搞现代史的怎么能参加近代史的研究呢?如果本人参加课题组的话,首都师大的那位国际关系史专家审查时不是要行使否决权吗?这个莫名其妙的理由,显然是滑天下之大稽,但在当时居然是个难以逾越的障碍。还有一个例子,世界近代史教研室由宗绪领衔申报博士学位点,也提出要我加盟,但同样遭到这位一手遮天的系主任的非难。世界近代史博士点一直没有申请到,现在看来恐怕难以排除系内有人在有意无意地做手脚。尽管宗绪完全具备条件胜任博士生导师,尽管北师大世界近代史教研室群体完全有条件取得博士学位授予权,但是当时系内外的气候使得这一努力无果而终,世界近代史研究的黄金机遇期也就擦肩而过。这不仅使得宗绪的学术才华难以施展,而且也使北师大的世界近代史研究蒙受重创。如今,在老一辈张文淳教授和刘宗绪教授先后去世、马家骏教授和王新教授等先后退休以及中年专家刘北成调到清华大学、青年学者杨玉圣调到中国政法大学以后,北师大的世界近代史教学和研究的实力已经下滑到历史最低点(目前仅有一位教授和一位副教授勉强维持),值得深思,也令人痛心。 我和宗绪兄的学术联系可以追溯到 1961 年。 1960 年,我在世界现代史教研室任教近两年(期间被评为北京市的先进工作者,这在当时和以后很长时间里是历史系唯一获此称号的)后,被调往学校,负责协助主管文科的学校党委常委、副教务长方铭工作,她是 三八 延安干部,又是胡乔木的妹妹,对人才爱护有加,对宗绪的学术创新精神和才干格外欣赏,经常和我谈起他的讲课很精彩,文章写得好,称他是师大的 教星 、难得的笔杆子和人才。在全校的文科历史教师中,受到她如此夸奖的,为数不多,据我所知,在历史系年轻教师中,宗绪是唯一的一位。 1961 年初,方铭主持全校文科教师大会,请宗绪做《巴黎公社的原则是永存的》报告 。 1961 年中央宣传部召开文科教材会议,宗绪被指定为历史组的秘书(我当时在校内负责为文科教材会议提供资料准备工作)。 1979 年,宗绪获悉刘绪贻教授、杨生茂教授等正筹备成立中国美国史研究会,立即向我通报并建议我积极参与其事。我是一年前才由学校回到阔别 18 年的历史系,当时中国古代史教研室主任郭澎兄希望我加盟他们的教研室,但我一直对美国研究有着特别的兴趣,所以确定以美国现代史为自己的研究方向。回系后我即联系并获准参加武汉筹备会议,由此和中国美国史研究会结下了不解之缘。 尽管我们之间有着许多共同的思想认识和学术追求,但不幸遇到一次又一次学术合作的障碍,可幸的是,高考命题组工作是历史系主任无法控制和影响的,我们终于能够一起从事共同乐于参加的工作,所以心情也格外舒畅。无论在组内或者在组外,我们之间往往是心有灵犀一点通,在许多关系中学历史教材改革和考试改革的重大问题的看法不谋而合。 记得 1992-1996 年时,高考命题历史组的组长是武汉大学历史系教授卢开万(专长中国古代史),副组长是杭州师院历史系教授赵世培(专长中国近代史),组员有苏州大学历史系教授胡喜麟(专长中国古代史),北京大学历史系教授成汉昌(专长中国现代史),北京大学历史系教授欧阳哲生(专长中国现代史,接成汉昌),人民教育出版社副编审马执斌(参加中国近代史段命题);北京师范大学历史系教授刘宗绪(专长世界近代史),首都师大历史系教授刘新成(专长世界古代中世纪史);本人是专长于世界现代史。当时考试中心主管联系历史组的是命题处副处长刘竼,他曾在北师大历史系任教,和我们有许多共同语言。 在命题组内,胡喜麟年龄最长,德高望重,写有一手好字, 80 年代即已加盟命题组,是试题最后润色把关的 刀笔手 。赵世培也是组内元老,对于试题搭配和运行经验独特。成汉昌加盟不久,说话幽默,妙语联珠,为活跃组里生活增色不少,他也是在命题组工作期间第一位因病在 1995 年 3 月下旬突然病故的成员。刘新成负责的世界古代史内容所占比重很小,经常被组长调动应急,同时又不误业务。人教社指派的马执斌有点心不在焉,说的多实干少,观点又嫌陈旧,往往和组里多数人的看法不太协调。组长为人坦诚,说话直率,办事果断,但有时考虑欠周。宗绪兄在组里拥有很高的学术声誉,和各位都和谐相处,彼此尊重,起到 不是组长的组长 的作用,后来他出任命题组长并非偶然。 和 80 年代不同, 90 年代的历史命题组的基本队伍是在高校有着多年教学经验和相当研究水平并且热心普通教育事业的教授队伍,命题组有着明确的奋斗目标,经过不懈的努力逐步改变以人教社独家垄断的教材为高考指挥棒的状况,代之以力图体现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和生产力标准的指导方向,力求加强历史学科能力的培养,改变死记硬背的教材不良学风,为高校输送相适应的人文素质的生员。 命题组分两个阶段工作,一般每年 11 月召开预备会议,次年 3 月召开正式命题会议,有时在暑期增加一次历史命题组研讨会 ,预备会议上要依据抽样调查分析当年高考试卷,研究下一年高考命题方案,分工进行命题准备。在预备会议前和当年高考结束后,命题教师可以公开发表和中学历史有关的见解,预备会议结束后到下一年高考期间,严禁随意发表与历史高考的相关见解。为了充分做好命题准备工作,分成世界史、中国古代史、中国近现代史三个小组,分别就准备的命题草题进行反复研究和推敲,我和宗绪、新成在一起研究世界史方面的命题。在准备成熟的基础上,大组开会逐一讨论全部题型和试题以及拟定的标准参考答案,在共同拟好出甲乙两套试卷后,还要对每道试题逐一打磨,从不同角度论证试题的优劣,并综合研究整体试题的科学性,考量试题的区分度和对于能力测试的影响,还要检查是否超出大纲的范围以及和教材的覆盖面。在进行这一工作时,有时学术性、技术性很强,有时反复检验需要极大的细心和耐心,来不得半点粗心大意。宗绪从不以学术权术自居,总是认真做好每一个环节,审视每道题的每句话和每一个标点符号,决不掉以轻心,他既能将科学性知识性和思想性溶于一体,又能踏踏实实地做好每一件工作,给组里所有成员留下深刻印象,成了命题组完全信得过的成员,经他手的试题使人感到放心。人们从 90 年代以来历年历史命题思路的变化可以看出,一些对高考内容改革产生重大影响的世界近代史范围试题的最初样题即出于他的思路和手笔。 宗绪在学术界的影响和地位是公认的,但他并不自居权威,而是作为平等成员也承担试题腾清等具体而琐碎的工作。在两三四套试题(如新教材试卷、旧教材试卷、成人试卷、香港试卷),每套 A 、 B 卷拟好后还要再次打磨定稿,并且提请专家审题业务把关和教育部主管部长审题政治把关,几乎每次历史试题都是受审的重点,而且最担心的也是部长政治把关审题。有的审题部长尽管不懂业务,但以领导自居,令人费解。题目出得再好,只要审题部长有点什么疑问,就得撤下重出,我们得连夜紧急集合再出新题,所以常有备用题来 救火 ,有两次我们就连夜开会应对,宗绪兄作为救火队员能够沉着应对,度过审题难关。 高考试卷经过两次审题后还要再次打磨修改定稿,这往往是组长的事,有时宗绪兄也被招来应急。考试中心在对试卷交付印刷前还要三校和四校清样,这些校对清样的工作在北京的宗绪兄和我都是经常参加的,一去就是一整天 。这些工作的每一步都不能出错,包括标点符号,都要极其认真地对待。对所出的每一道题都要共同签字,宗绪从不马虎大意和讨价还价。这样的工作并不是所有人都乐于去干和能够干的,而组长和副组长一个在武汉,一个在杭州,鞭长莫及,我们在校对中发现的各种问题需要及时解决。对于组长来说,他们不因宗绪而感受发杵,不好领导,而是感到有了得心应手的好帮手。命题组的工作严肃甚至枯燥,但是哪里有宗绪,哪里就有欢乐和笑声,命题组的生活不仅不乏味,而且充满乐趣。 如何让命题改革思路使广大师生逐步接受,从而加快中学历史教学的改革步伐,宗绪和命题组尝试出了辅助学生应试几十套泰兴题库,以帮助学生适应考试改革的需求,同时命题组还合作编写了《历史学科考试测量的理论与实践》一书,宗绪兄负责撰写其中第三章历史学科的知识体系中的第五节世界近代史。该书完整反映了命题组的改革思路,它由人民教育出版社 1996 年 1 月出版,该书署名刘竼编著,而第二章题型功能述评和第三章知识体系部分分别由命题组成员编写,为了避免对高考带来冲击,出版时没有将命题组成员的名字写上。当时教育部提出建立命题的题库的要求,但这并不符合中学教材的实际。因为教材体系、观点和内容及史实上存在诸多问题,如果依据现有教材命题,显然有着极大的局限,在没有新的稳定教材情况下,就建立起一套题目,并据此命题显然不妥,宗绪据理力争,建议暂缓高考命题的题库工作,现在看来实在是明智之举。 高考命题对于工作人员的保密有着极其严格的规定,在这一方面,宗绪一向是严格遵守的模范。在命题组会议期间的工作纪录本 , 只能写在规定的编号笔记本上,会后全部上交。会议期间,各个学科组不经同意不得交流情况。至于试题,更是绝对不准以任何形式泄露。记得 1995 年 8 月 12-15 日,开万、宗绪、我去岳阳参加全国中学历史理论教学研讨会,宗绪讲了一天的世界近代史的若干问题,我谈了一天的美国史和世界现代史; 15 日是开万讲,我们返回北京。会上有不少人对我们的讲授进行了录音,我和宗绪守口如瓶,任何人想找麻烦都难以找到把柄。 为了满足广大中学教师的需要,在岳阳讲学期间,西北大学出版社工作的卢先生专门找宗绪和我,希望合编一本适合于中学历史教师世界近代现代史教学需求的书稿。 1995 年底和 1996 年春夏之交,出版社又催促此事。于是,我们商议动笔,定名为《世界近代现代历史专题三十讲》,宗绪负责近代部分 15 讲,我负责现代部分 15 讲,全书由他统稿,这部深入浅出、通俗易懂的小册子集中反映了我们对于世界近代、现代历史教材问题的新见解, 该书出版后会引起轰动效应。 在命题组工作期间,我们对于人教社出版、多次印刷的教材都反复进行了对比研究,命题工作受到人教社教材的极其严格制约,一度规定命题要依据大纲和教材,而大纲和教材是人教社制订的,后来改为依据大纲和教材而不拘泥于大纲和教材。尽管如此,试题绝不可出与教材相悖的内容,也不能超出大纲的范围。而现行教材和大纲的问题实在很多,包括教材中存在一些知识性错误。此外,教材涉及世界史内容不多,下限有只到 1945 年,这就大大增加了我们的命题难度,有些试题内容出不了或不能出,往往需要运用教材提供的知识点打 擦边球 ,而且问答题往往在世界近现代史范围内选择。在这方面可以说出高考试题要比出大学试题和研究生试题难得多,我们不仅感触良多,也且也费时不少。我们多次在交谈时讨论现行中学历史教材无论在课程体系上还是在课程内容和教法上均存在不少弊端,并且不止一次地通过人教社在组里的成员转达对于修改教材的强烈愿望,但这些建议犹如石沉大海。 1995 年 4 月 16 日 在北京市西城教学研究中心,中学历史教学大纲修订组派人专门听取宗绪和我对世界近代和现代史部分的修改意见,我和宗绪分别系统地提出了自己的改革建议,但从最后发表的修订大纲来看,我们颇为失望。 在这种情况下,不得已,我们只好考虑公开自己的观点。在苏州、日照、岳阳、南阳等地,我们多次向中学教师讲述自己的见解。 1994 年第 11 、 12 期《历史教学》连载了我的《 20 世纪的现实和高中〈世界历史课本〉》,这篇文章得到宗绪兄和组内成员的好评,认为作为命题组成员不仅要出色完成命题任务,而且要通过讲授、著文等宣传我们的改革思路。我淡出命题组后,更有条件不受约束地阐述自己的学术见解。 1999 年 7 月起我在《中学历史教学参考》杂志上发表了《评人教社〈世界近代现代史〉(下册)新教材 --130 例质疑引发的思考》的文章。该文同样得到了宗绪的全力支持,文章完稿于 5 月 4 日 ,我曾征询宗绪兄的意见,商议选择在哪家杂志社发表更好。宗绪分析了全国几家专业性中学历史杂志,主张在《中学历史教学参考》上发表,效果可能更好。 这篇文章触发了全国范围的一场关于中学历史教材改革的大辩论。宗绪一直是旗帜鲜明地站在广大中学教师一边的,他曾几次对我谈到人教社领导内部统一口径,极力掩饰自己的问题,这种做法极不明智。在宗绪看来,中学历史教材不改革不行了,高考命题的空间越来越小,教材不改革,高考改革指挥棒的积极作用就难于发挥,出版社独家垄断教材的局面迟早是要打破的。对于某些权威以势压人、不顾历史真实,维护教材错误的 2000 年人教社 10 ·26 教材会诊,宗绪也极为反感。这不仅基于这次教材编写大争论的事实,而且基于他对其中某些人的深切了解和他亲身受害的体验。例如有位 风派 教授,搞历史却不尊重历史,曾撰写专文吹捧某教授 胸中自有一部世界史 ,引人发笑,与被吹捧的某教授同事的一位专家即曾当着宗绪和我的面说: 他胸中哪里有一部世界史? 为了澄清事实真相,维护健康的学术批评和广大中学教师的合法权益,我在《中学历史教学参考》和《社会科学论坛》上发表了《学术批评与非学术因素 -- 质疑人民教育出版社 10 ·26 会诊 》长文,批驳了某些所谓的权威的错误观点,结果进一步得罪了某些人。 2003 年春,宗绪病危期间,我和玉圣去医院看他,宗绪忍无可忍之际讲了一件他不得不说的故事:某教授一再敦请他主持高教社的《世界史 · 近代史》修订工作,但特别关照 有两个人不要找,一个是杨玉圣,另一个是黄安年,他们都有网站,还写文章骂我的好朋友 。 在命题组工作期间,宗绪一直坚持讲真话,不讲违心话。他在各地召开的教研员分析高考试题的分析会上多次公开质疑所谓 3+2 或 3+X 的考试模式,而这种模式却是教育部领导肯定并一再推广的,他认为这种考试模式脱离了中学实际,不是减轻而往往加重了学生的负担,一再呼吁重视世界史教学。宗绪先后参加了在北师大举行九年义务教育制初中历史课程标准的审定会和在教育部举行的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的审稿会。 2002 年 11 月底,在教育部召开的专家审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的座谈会前,教育部主管部门希望他能够参加,但担心对他健康有影响,朱汉国教授通过我征询他的意见,他毫不犹豫地说:这个会我要参加。在由教育部朱慕菊副司长主持的会议上,宗绪抱病发言,坦阵这类考试模式的弊端,再次呼吁取消这类不切实际的考试模式,这是他最后一次出席教育部召开的会议。 在宗绪兄的推荐下,北师大历史系有多名具有创新精神、年富力强的优秀教师先后参与命题组的工作,也使北师大历史系和中学历史教材改革与高考有着更加密切的联系 。今天北师大历史系已经成为推动新世纪新一轮改革的重镇,这是和宗绪的人才开发策略密不可开的。 宗绪是一位帅才,这在高考命题和历史教材改革中已经充分地展现出来。恕我直言,这样的帅才在北师大历史系并不多见,在白寿彝先生以后的历届系主任中,大概没有任何一位的才能与宗绪相比,但遗憾的是,尽管宗绪才华横溢、而且众望所归,但他还当不了系主任。这与其说是个人的不幸,毋宁说是北师大历史系和历史学科的不幸。 半个多世纪以来,宗绪兢兢业业,严以律己,把自己的全部心血奉献给为了祖国的教育事业,他在临终时尽管没有给他以共产党员的称号,但他光明磊落的一生是远远高于某些挂着共产党员称号的人的。宗绪不是博士生导师,但他的学术水平、学术贡献和社会影响远远高于某些徒有虚名的博士生导师。 一个大学的权威历史学家,多年来孜孜不倦地耕耘在高考命题组,大大促进了历史课程的高考改革和历史教材改革,这在现有大学教师队伍中迄今是绝无仅有。也正是由于为中学历史教学改革付出了太多太多,而他总以为自己身体健康无碍,谁知癌症恶魔竟悄悄地侵入了他的肌体,终于在 2003 年 6 月 4 日 夺走了他的宝贵生命。 这就是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刘宗绪教授。 注释: 《历史研究》1961年第2期。 如1992年10月26日-11月3日,无锡会议;1993年3月4-18日,北京会议;1993年8月17-21日,怀柔白龙潭宾馆会议;1993年11月9-17日,贵阳红杨宾馆会议;1994年3月1-15日,国务院西山招待所会议;1994年8月19日,北京双龙宾馆会议; 1994年11月7-13日,广东三水会议; 1995年2月27日-3月14日,西山国务院招待所会议; 1995年8月17日-26日,日照会议; 1995年11月6-14日,成都罗兰宾馆会议; 1996年3月6-19日,国务院招待所会议; 1996年8月11-14日,苏州会议等。 例如,1993年4月6日、5月7日我们在考试中心校对;1994年4月28日我们在考试中心校对;1995年5月17日我们在考试中心校对;我们1996年4月22日在考试中心校对等。 笔者在《坚持生产力标准和实践检验标准--读刘宗绪著〈人的理性与法的精神〉》一文,写于2003年4月28日,学术交流网2003年4月29日首发,收录在《向真理投降--刘宗绪学术思想道德风范论集》第187-188页,岳麓书社2004年7月版,楼均信主编。 《向真理投降--刘宗绪学术思想道德风范论集》一书不少回忆纪念文章提到这本小册子在中学历史界的影响。如陈庆军:《难忘的忘年之交--怀念刘宗绪老师》(见第95页);史明迅:《深切怀念刘宗绪教授》(见第115页);阮大成、吴孟军:《中学历史教育的引路人--怀念刘宗绪教授》(见第336-337页);明道华:《刘宗绪与中学历史教学》(见第342页);齐健:《先生引领我们思想突围--怀念刘宗绪先生》(见第347、351页);冯一下:《我国高考历史命题改革的开路先锋--怀念刘宗绪老师》(见第358页)等。 请见《向真理投降--刘宗绪学术思想道德风范论集》的如下文章:杨宁一文《真实的人生高尚的人格--忆刘宗绪先生二三事》;孙燕京《忆恩师刘宗绪》;曹大为《凡圣之间》。 Abstract: LiuZongxu made a greatcontribution to history teaching reform of middle schooland assignable topicsreform of college entrance examination. It displays he isoutstanding scholarwith high academic level, prominent organization abilitiesand noble character. Key words: Liuzongxu; history teachingof middle school; group of assigning topics of collegeentrance examination;education reform; bend his back to the task until hisdying day; give his alltill heart stops beating. 作者简介:黄安年(1936- ),男,北京师范大学历史系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美国史、世界现代史,近年来关注学术评论和中学历史教学改革。 学术交流网/高等教育改革/2004年2月5日发布 学术交流网(www.annian.net)/高等教育改革/2006年6月4日再发 本文引用地址: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415-2756.html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415do=blogid=696032 1 , 2 , 3 , 4 , 5 , 6 , 7, 本文引用地址: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415-696350.html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415-696350.html
个人分类: 教育改革思考(07-11)|2703 次阅读|1 个评论
再谈 鞠躬尽瘁 死而后已----刘宗绪教授与高考命题、中学历史教材
黄安年 2013-6-4 07:58
再谈 鞠躬尽瘁 死而后已----刘宗绪教授与高考命题、中学历史教材改革 黄安年文 黄安年的博客/2013年6月4日发布 《云梦学刊》 2005 年第 1 期第 12-16 页,发表了笔者的《鞠躬尽瘁 死而后已 ---- 刘宗绪教授与高考命题、中学历史教材改革》专文。 2007 年 6 月 3 日 ,该文以电子版形式在我的博客上发布。此前2004年6月4日学术交流网曾发文 鞠躬尽瘁 死而后已 —— 刘宗绪教授和高考命题组 黄安年文 发表 : 学术交流网 / 高等教育改革 /2004 年 6 月 4 日 首发 http://www.annian.net/show.aspx?id=8758cid=25 今天是宗绪逝世十周年。 我们还处处感受到他的过早离世对世界史学科建设、对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院的发展、对中学历史教学的改革 , 带来的巨大损失。 我在文中感言: 宗绪是一位帅才,这在高考命题和历史教材改革中已经充分地展现出来。恕我直言,这样的帅才在北师大历史系并不多见,在白寿彝先生以后的历届系主任中,大概没有任何一位的才能与宗绪相比,但遗憾的是,尽管宗绪才华横溢、而且众望所归,但他还当不了系主任。这与其说是个人的不幸,毋宁说是北师大历史系和历史学科的不幸。 半个多世纪以来,宗绪兢兢业业,严以律己,把自己的全部心血奉献给为了祖国的教育事业,他在临终时尽管没有给他以共产党员的称号,但他光明磊落的一生是远远高于某些挂着共产党员称号的人的。宗绪不是博士生导师,但他的学术水平、学术贡献和社会影响远远高于某些徒有虚名的博士生导师。 一个大学的权威历史学家,多年来孜孜不倦地耕耘在高考命题组,大大促进了历史课程的高考改革和历史教材改革,这在现有大学教师队伍中迄今是绝无仅有。也正是由于为中学历史教学改革付出了太多太多,而他总以为自己身体健康无碍,谁知癌症恶魔竟悄悄地侵入了他的肌体,终于在 2003 年 6 月 4 日 夺走了他的宝贵生命。 这就是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刘宗绪教授。 宗绪求实创新的精神、与时俱进的追求、乐观通达的态度、大写人生的生活 , 体现了一个正直学者的为人、为学,是我们学习的榜样! 20 世纪末和 21 世纪初的中学历史教材和改革倾注了宗绪的心血。为纪念宗绪,现在重提这篇文章。前几日,南方周末记者来访 , 我还专门谈到了刘宗绪教授对于推动高考命题改革的重要贡献。 需要说明的是,高考临近,这篇文章再次发布 , 和即将到来的高考并无关联。 PDF 版共 7 页。 **********************************8888 鞠躬尽瘁 死而后已--刘宗绪教授与高考命题、中学历史教材改革 黄安年文 2007年6月3日 (按:2007年6月4日是刘宗绪先生逝世四周年日子,现在重发《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刘宗绪教授与高考命题、中学历史教材改革》一文,以纪念宗绪先生。) ***************************************************************** 鞠躬尽瘁 死而后已--刘宗绪教授与高考命题、中学历史教材改革 黄安年文 发表:云梦学刊/2005年第1期;学术交流网/高等教育改革/2006年6月4日网上再发 (学术交流网主持人按:2006年6月4日是刘宗绪先生逝世三周年日子,本网重发这篇文章以纪念宗绪先生。) *********************************************************************** Give his till his Heart stops beating:Professor Liu Zongxu and assignable topics college entrance examination,history teaching materials reform of middle school Huang Annian (History dept. BeijingNormal University,Beijing 100875) 黄安年(北京师范大学历史系,北京,100875) 摘要:刘宗绪在高考命题组内外的交往,他对于中学历史教学改革和高考命题改革的历史贡献,显示出他是一位有很高学术水平、有突出组织能力、有高尚人格的杰出学者。 关键词:刘宗绪;中学历史教学;高考命题组;教育改革;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中图分类号:K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1006-6365(2005)01-0012-05 刘宗绪教授( 1933-2003 )是我的师兄、同事和朋友。我和宗绪兄有多年的交往 , 其中参加国家教委(教育部)考试中心高考命题组的工作,是我们合作时间最长、来往最密切、特别值得怀念的一段好时光。 1992 年初,我从美国访学回国不久,经宗绪推荐,我参加高考命题历史组工作。这一工作在北师大历史系不被承认是 正业 ,因而也从不计算工作量业绩,尽管有国家教委考试中心曾出具证明 , 明确指出这是一项推进高教事业极其重要的工作,并建议将在考试中心的工作计入教师的个人工作量中。每年为考试中心工作花去的时间 , 包括准备和开会 , 实际上有两三个月之多,我们经常相对苦笑,权当是不计报酬的奉献。 在北师大历史系 , 自 1954 年至今的半个世纪中,还从来没有哪位教师或学生的身高超过宗绪,除了师兄以个高著称外,他全家人的平均身高在一米八以上,堪称历史系和师大一景。在历史系,我们昵称他为 大个 ,而他有时叫我 猴爵 ( 1958 年一次历史系文娱会演活动,我即兴献丑表演 耍猴 ,他一幽默即给起了这么个无伤大雅的外号)。 1992-1996 年高考命题期间,我有机会和宗绪朝夕相处,不仅大小组开会在一起,而且两人一起集合于北师大小北门同车前往考试中心安排下榻的西山国务院封闭式招待所等地,我们被分配在同一标准房间内,每次一般在 10 天半个月左右,其间往往无话不谈 , 彼此之间有了更多的了解和认同 , 尤其涉及世界史的教学体系与改革思路、高考命题改革和中学历史教材编写改革谈得更多。 在苏联模式影响下,教研室是一级教学机构,这个影响迄今未消。宗绪从事世界近代史、法国史的教学和研究,我从事世界现代史、美国史的教学和研究,我们在学术思想和见解方面有许多共识,但因分属于世界近代史、世界现代史这两个不同的教研室,因此在教学和研究上的相互联系和交流遇到了不少人为的障碍。改革开放后,研究生与学位教育得到恢复,当时世界近代史教研室已经开始培养硕士研究生 , 世界现代史因缺少德高望重的学术带头人, 1981 年我请河北师院的黄德禄教授担任兼职教授,领衔培养美国史研究方向的研究生,尽管这一届四名研究生的论文领域也都属美国近代史范畴,为了联系和指导方便,他们均归世界现代史教研室管辖。但是,世界近代史的研究生并没有来听美国史研究生的课程 , 如果现代史教师从事美国近代研究也不被视为 合法 。对于这种人为的障碍,宗绪很不以为然,他认为世界近代史、现代史教学和研究不应截然分开。事实上,长期以来有关世界近代史和世界现代史的课程下限和起点的划分一直没有解决好,即使我们都认同 20 世纪初作为世界近代、现代史的界标,但北师大历史教材中的世界现代史依然不能从 20 世纪初谈起,世界近代史教材也一定将下限写到 1917 年前。 90 年代初,宗绪领衔申报由封建制度向资本主义过渡的国家重点研究专题,邀我加盟。当时拙著《美国的崛起》已由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在美国史学界有较大的影响和反响,还有多篇涉及美国近代史的论文,系里还拥有全国独一无二的 1843-1868 年间美国国会档案。但这个合理主张却遭到了当时的系主任的反对,据说其理由是本人是搞现代史的怎么能参加近代史的研究呢?如果本人参加课题组的话,首都师大的那位国际关系史专家审查时不是要行使否决权吗?这个莫名其妙的理由,显然是滑天下之大稽,但在当时居然是个难以逾越的障碍。还有一个例子,世界近代史教研室由宗绪领衔申报博士学位点,也提出要我加盟,但同样遭到这位一手遮天的系主任的非难。世界近代史博士点一直没有申请到,现在看来恐怕难以排除系内有人在有意无意地做手脚。尽管宗绪完全具备条件胜任博士生导师,尽管北师大世界近代史教研室群体完全有条件取得博士学位授予权,但是当时系内外的气候使得这一努力无果而终,世界近代史研究的黄金机遇期也就擦肩而过。这不仅使得宗绪的学术才华难以施展,而且也使北师大的世界近代史研究蒙受重创。如今,在老一辈张文淳教授和刘宗绪教授先后去世、马家骏教授和王新教授等先后退休以及中年专家刘北成调到清华大学、青年学者杨玉圣调到中国政法大学以后,北师大的世界近代史教学和研究的实力已经下滑到历史最低点(目前仅有一位教授和一位副教授勉强维持),值得深思,也令人痛心。 我和宗绪兄的学术联系可以追溯到 1961 年。 1960 年,我在世界现代史教研室任教近两年(期间被评为北京市的先进工作者,这在当时和以后很长时间里是历史系唯一获此称号的)后,被调往学校,负责协助主管文科的学校党委常委、副教务长方铭工作,她是 三八 延安干部,又是胡乔木的妹妹,对人才爱护有加,对宗绪的学术创新精神和才干格外欣赏,经常和我谈起他的讲课很精彩,文章写得好,称他是师大的 教星 、难得的笔杆子和人才。在全校的文科历史教师中,受到她如此夸奖的,为数不多,据我所知,在历史系年轻教师中,宗绪是唯一的一位。 1961 年初,方铭主持全校文科教师大会,请宗绪做《巴黎公社的原则是永存的》报告 。 1961 年中央宣传部召开文科教材会议,宗绪被指定为历史组的秘书(我当时在校内负责为文科教材会议提供资料准备工作)。 1979 年,宗绪获悉刘绪贻教授、杨生茂教授等正筹备成立中国美国史研究会,立即向我通报并建议我积极参与其事。我是一年前才由学校回到阔别 18 年的历史系,当时中国古代史教研室主任郭澎兄希望我加盟他们的教研室,但我一直对美国研究有着特别的兴趣,所以确定以美国现代史为自己的研究方向。回系后我即联系并获准参加武汉筹备会议,由此和中国美国史研究会结下了不解之缘。 尽管我们之间有着许多共同的思想认识和学术追求,但不幸遇到一次又一次学术合作的障碍,可幸的是,高考命题组工作是历史系主任无法控制和影响的,我们终于能够一起从事共同乐于参加的工作,所以心情也格外舒畅。无论在组内或者在组外,我们之间往往是心有灵犀一点通,在许多关系中学历史教材改革和考试改革的重大问题的看法不谋而合。 记得 1992-1996 年时,高考命题历史组的组长是武汉大学历史系教授卢开万(专长中国古代史),副组长是杭州师院历史系教授赵世培(专长中国近代史),组员有苏州大学历史系教授胡喜麟(专长中国古代史),北京大学历史系教授成汉昌(专长中国现代史),北京大学历史系教授欧阳哲生(专长中国现代史,接成汉昌),人民教育出版社副编审马执斌(参加中国近代史段命题);北京师范大学历史系教授刘宗绪(专长世界近代史),首都师大历史系教授刘新成(专长世界古代中世纪史);本人是专长于世界现代史。当时考试中心主管联系历史组的是命题处副处长刘竼,他曾在北师大历史系任教,和我们有许多共同语言。 在命题组内,胡喜麟年龄最长,德高望重,写有一手好字, 80 年代即已加盟命题组,是试题最后润色把关的 刀笔手 。赵世培也是组内元老,对于试题搭配和运行经验独特。成汉昌加盟不久,说话幽默,妙语联珠,为活跃组里生活增色不少,他也是在命题组工作期间第一位因病在 1995 年 3 月下旬突然病故的成员。刘新成负责的世界古代史内容所占比重很小,经常被组长调动应急,同时又不误业务。人教社指派的马执斌有点心不在焉,说的多实干少,观点又嫌陈旧,往往和组里多数人的看法不太协调。组长为人坦诚,说话直率,办事果断,但有时考虑欠周。宗绪兄在组里拥有很高的学术声誉,和各位都和谐相处,彼此尊重,起到 不是组长的组长 的作用,后来他出任命题组长并非偶然。 和 80 年代不同, 90 年代的历史命题组的基本队伍是在高校有着多年教学经验和相当研究水平并且热心普通教育事业的教授队伍,命题组有着明确的奋斗目标,经过不懈的努力逐步改变以人教社独家垄断的教材为高考指挥棒的状况,代之以力图体现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和生产力标准的指导方向,力求加强历史学科能力的培养,改变死记硬背的教材不良学风,为高校输送相适应的人文素质的生员。 命题组分两个阶段工作,一般每年 11 月召开预备会议,次年 3 月召开正式命题会议,有时在暑期增加一次历史命题组研讨会 ,预备会议上要依据抽样调查分析当年高考试卷,研究下一年高考命题方案,分工进行命题准备。在预备会议前和当年高考结束后,命题教师可以公开发表和中学历史有关的见解,预备会议结束后到下一年高考期间,严禁随意发表与历史高考的相关见解。为了充分做好命题准备工作,分成世界史、中国古代史、中国近现代史三个小组,分别就准备的命题草题进行反复研究和推敲,我和宗绪、新成在一起研究世界史方面的命题。在准备成熟的基础上,大组开会逐一讨论全部题型和试题以及拟定的标准参考答案,在共同拟好出甲乙两套试卷后,还要对每道试题逐一打磨,从不同角度论证试题的优劣,并综合研究整体试题的科学性,考量试题的区分度和对于能力测试的影响,还要检查是否超出大纲的范围以及和教材的覆盖面。在进行这一工作时,有时学术性、技术性很强,有时反复检验需要极大的细心和耐心,来不得半点粗心大意。宗绪从不以学术权术自居,总是认真做好每一个环节,审视每道题的每句话和每一个标点符号,决不掉以轻心,他既能将科学性知识性和思想性溶于一体,又能踏踏实实地做好每一件工作,给组里所有成员留下深刻印象,成了命题组完全信得过的成员,经他手的试题使人感到放心。人们从 90 年代以来历年历史命题思路的变化可以看出,一些对高考内容改革产生重大影响的世界近代史范围试题的最初样题即出于他的思路和手笔。 宗绪在学术界的影响和地位是公认的,但他并不自居权威,而是作为平等成员也承担试题腾清等具体而琐碎的工作。在两三四套试题(如新教材试卷、旧教材试卷、成人试卷、香港试卷),每套 A 、 B 卷拟好后还要再次打磨定稿,并且提请专家审题业务把关和教育部主管部长审题政治把关,几乎每次历史试题都是受审的重点,而且最担心的也是部长政治把关审题。有的审题部长尽管不懂业务,但以领导自居,令人费解。题目出得再好,只要审题部长有点什么疑问,就得撤下重出,我们得连夜紧急集合再出新题,所以常有备用题来 救火 ,有两次我们就连夜开会应对,宗绪兄作为救火队员能够沉着应对,度过审题难关。 高考试卷经过两次审题后还要再次打磨修改定稿,这往往是组长的事,有时宗绪兄也被招来应急。考试中心在对试卷交付印刷前还要三校和四校清样,这些校对清样的工作在北京的宗绪兄和我都是经常参加的,一去就是一整天 。这些工作的每一步都不能出错,包括标点符号,都要极其认真地对待。对所出的每一道题都要共同签字,宗绪从不马虎大意和讨价还价。这样的工作并不是所有人都乐于去干和能够干的,而组长和副组长一个在武汉,一个在杭州,鞭长莫及,我们在校对中发现的各种问题需要及时解决。对于组长来说,他们不因宗绪而感受发杵,不好领导,而是感到有了得心应手的好帮手。命题组的工作严肃甚至枯燥,但是哪里有宗绪,哪里就有欢乐和笑声,命题组的生活不仅不乏味,而且充满乐趣。 如何让命题改革思路使广大师生逐步接受,从而加快中学历史教学的改革步伐,宗绪和命题组尝试出了辅助学生应试几十套泰兴题库,以帮助学生适应考试改革的需求,同时命题组还合作编写了《历史学科考试测量的理论与实践》一书,宗绪兄负责撰写其中第三章历史学科的知识体系中的第五节世界近代史。该书完整反映了命题组的改革思路,它由人民教育出版社 1996 年 1 月出版,该书署名刘竼编著,而第二章题型功能述评和第三章知识体系部分分别由命题组成员编写,为了避免对高考带来冲击,出版时没有将命题组成员的名字写上。当时教育部提出建立命题的题库的要求,但这并不符合中学教材的实际。因为教材体系、观点和内容及史实上存在诸多问题,如果依据现有教材命题,显然有着极大的局限,在没有新的稳定教材情况下,就建立起一套题目,并据此命题显然不妥,宗绪据理力争,建议暂缓高考命题的题库工作,现在看来实在是明智之举。 高考命题对于工作人员的保密有着极其严格的规定,在这一方面,宗绪一向是严格遵守的模范。在命题组会议期间的工作纪录本 , 只能写在规定的编号笔记本上,会后全部上交。会议期间,各个学科组不经同意不得交流情况。至于试题,更是绝对不准以任何形式泄露。记得 1995 年 8 月 12-15 日,开万、宗绪、我去岳阳参加全国中学历史理论教学研讨会,宗绪讲了一天的世界近代史的若干问题,我谈了一天的美国史和世界现代史; 15 日是开万讲,我们返回北京。会上有不少人对我们的讲授进行了录音,我和宗绪守口如瓶,任何人想找麻烦都难以找到把柄。 为了满足广大中学教师的需要,在岳阳讲学期间,西北大学出版社工作的卢先生专门找宗绪和我,希望合编一本适合于中学历史教师世界近代现代史教学需求的书稿。 1995 年底和 1996 年春夏之交,出版社又催促此事。于是,我们商议动笔,定名为《世界近代现代历史专题三十讲》,宗绪负责近代部分 15 讲,我负责现代部分 15 讲,全书由他统稿,这部深入浅出、通俗易懂的小册子集中反映了我们对于世界近代、现代历史教材问题的新见解, 该书出版后会引起轰动效应。 在命题组工作期间,我们对于人教社出版、多次印刷的教材都反复进行了对比研究,命题工作受到人教社教材的极其严格制约,一度规定命题要依据大纲和教材,而大纲和教材是人教社制订的,后来改为依据大纲和教材而不拘泥于大纲和教材。尽管如此,试题绝不可出与教材相悖的内容,也不能超出大纲的范围。而现行教材和大纲的问题实在很多,包括教材中存在一些知识性错误。此外,教材涉及世界史内容不多,下限有只到 1945 年,这就大大增加了我们的命题难度,有些试题内容出不了或不能出,往往需要运用教材提供的知识点打 擦边球 ,而且问答题往往在世界近现代史范围内选择。在这方面可以说出高考试题要比出大学试题和研究生试题难得多,我们不仅感触良多,也且也费时不少。我们多次在交谈时讨论现行中学历史教材无论在课程体系上还是在课程内容和教法上均存在不少弊端,并且不止一次地通过人教社在组里的成员转达对于修改教材的强烈愿望,但这些建议犹如石沉大海。 1995 年 4 月 16 日 在北京市西城教学研究中心,中学历史教学大纲修订组派人专门听取宗绪和我对世界近代和现代史部分的修改意见,我和宗绪分别系统地提出了自己的改革建议,但从最后发表的修订大纲来看,我们颇为失望。 在这种情况下,不得已,我们只好考虑公开自己的观点。在苏州、日照、岳阳、南阳等地,我们多次向中学教师讲述自己的见解。 1994 年第 11 、 12 期《历史教学》连载了我的《 20 世纪的现实和高中〈世界历史课本〉》,这篇文章得到宗绪兄和组内成员的好评,认为作为命题组成员不仅要出色完成命题任务,而且要通过讲授、著文等宣传我们的改革思路。我淡出命题组后,更有条件不受约束地阐述自己的学术见解。 1999 年 7 月起我在《中学历史教学参考》杂志上发表了《评人教社〈世界近代现代史〉(下册)新教材 --130 例质疑引发的思考》的文章。该文同样得到了宗绪的全力支持,文章完稿于 5 月 4 日 ,我曾征询宗绪兄的意见,商议选择在哪家杂志社发表更好。宗绪分析了全国几家专业性中学历史杂志,主张在《中学历史教学参考》上发表,效果可能更好。 这篇文章触发了全国范围的一场关于中学历史教材改革的大辩论。宗绪一直是旗帜鲜明地站在广大中学教师一边的,他曾几次对我谈到人教社领导内部统一口径,极力掩饰自己的问题,这种做法极不明智。在宗绪看来,中学历史教材不改革不行了,高考命题的空间越来越小,教材不改革,高考改革指挥棒的积极作用就难于发挥,出版社独家垄断教材的局面迟早是要打破的。对于某些权威以势压人、不顾历史真实,维护教材错误的 2000 年人教社 10·26 教材会诊,宗绪也极为反感。这不仅基于这次教材编写大争论的事实,而且基于他对其中某些人的深切了解和他亲身受害的体验。例如有位 风派 教授,搞历史却不尊重历史,曾撰写专文吹捧某教授 胸中自有一部世界史 ,引人发笑,与被吹捧的某教授同事的一位专家即曾当着宗绪和我的面说: 他胸中哪里有一部世界史? 为了澄清事实真相,维护健康的学术批评和广大中学教师的合法权益,我在《中学历史教学参考》和《社会科学论坛》上发表了《学术批评与非学术因素 -- 质疑人民教育出版社 10·26 会诊 》长文,批驳了某些所谓的权威的错误观点,结果进一步得罪了某些人。 2003 年春,宗绪病危期间,我和玉圣去医院看他,宗绪忍无可忍之际讲了一件他不得不说的故事:某教授一再敦请他主持高教社的《世界史 · 近代史》修订工作,但特别关照 有两个人不要找,一个是杨玉圣,另一个是黄安年,他们都有网站,还写文章骂我的好朋友 。 在命题组工作期间,宗绪一直坚持讲真话,不讲违心话。他在各地召开的教研员分析高考试题的分析会上多次公开质疑所谓 3+2 或 3+X 的考试模式,而这种模式却是教育部领导肯定并一再推广的,他认为这种考试模式脱离了中学实际,不是减轻而往往加重了学生的负担,一再呼吁重视世界史教学。宗绪先后参加了在北师大举行九年义务教育制初中历史课程标准的审定会和在教育部举行的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的审稿会。 2002 年 11 月底,在教育部召开的专家审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的座谈会前,教育部主管部门希望他能够参加,但担心对他健康有影响,朱汉国教授通过我征询他的意见,他毫不犹豫地说:这个会我要参加。在由教育部朱慕菊副司长主持的会议上,宗绪抱病发言,坦阵这类考试模式的弊端,再次呼吁取消这类不切实际的考试模式,这是他最后一次出席教育部召开的会议。 在宗绪兄的推荐下,北师大历史系有多名具有创新精神、年富力强的优秀教师先后参与命题组的工作,也使北师大历史系和中学历史教材改革与高考有着更加密切的联系 。今天北师大历史系已经成为推动新世纪新一轮改革的重镇,这是和宗绪的人才开发策略密不可开的。 宗绪是一位帅才,这在高考命题和历史教材改革中已经充分地展现出来。恕我直言,这样的帅才在北师大历史系并不多见,在白寿彝先生以后的历届系主任中,大概没有任何一位的才能与宗绪相比,但遗憾的是,尽管宗绪才华横溢、而且众望所归,但他还当不了系主任。这与其说是个人的不幸,毋宁说是北师大历史系和历史学科的不幸。 半个多世纪以来,宗绪兢兢业业,严以律己,把自己的全部心血奉献给为了祖国的教育事业,他在临终时尽管没有给他以共产党员的称号,但他光明磊落的一生是远远高于某些挂着共产党员称号的人的。宗绪不是博士生导师,但他的学术水平、学术贡献和社会影响远远高于某些徒有虚名的博士生导师。 一个大学的权威历史学家,多年来孜孜不倦地耕耘在高考命题组,大大促进了历史课程的高考改革和历史教材改革,这在现有大学教师队伍中迄今是绝无仅有。也正是由于为中学历史教学改革付出了太多太多,而他总以为自己身体健康无碍,谁知癌症恶魔竟悄悄地侵入了他的肌体,终于在 2003 年 6 月 4 日 夺走了他的宝贵生命。 这就是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刘宗绪教授。 注释: 《历史研究》1961年第2期。 如1992年10月26日-11月3日,无锡会议;1993年3月4-18日,北京会议;1993年8月17-21日,怀柔白龙潭宾馆会议;1993年11月9-17日,贵阳红杨宾馆会议; 1994年3月1-15日,国务院西山招待所会议;1994年8月19日,北京双龙宾馆会议; 1994年11月7-13日,广东三水会议; 1995年2月27日-3月14日,西山国务院招待所会议; 1995年8月17日-26日,日照会议; 1995年11月6-14日,成都罗兰宾馆会议; 1996年3月6-19日,国务院招待所会议; 1996年8月11-14日,苏州会议等。 例如,1993年4月6日、5月7日我们在考试中心校对;1994年4月28日我们在考试中心校对;1995年5月17日我们在考试中心校对;我们1996年4月22日在考试中心校对等。 笔者在《坚持生产力标准和实践检验标准--读刘宗绪著〈人的理性与法的精神〉》一文,写于2003年4月28日,学术交流网2003年4月29日首发,收录在《向真理投降--刘宗绪学术思想道德风范论集》第187-188页,岳麓书社2004年7月版,楼均信主编。 《向真理投降--刘宗绪学术思想道德风范论集》一书不少回忆纪念文章提到这本小册子在中学历史界的影响。如陈庆军:《难忘的忘年之交--怀念刘宗绪老师》(见第95页);史明迅:《深切怀念刘宗绪教授》(见第115页);阮大成、吴孟军:《中学历史教育的引路人--怀念刘宗绪教授》(见第336-337页);明道华:《刘宗绪与中学历史教学》(见第342页);齐健:《先生引领我们思想突围--怀念刘宗绪先生》(见第347、351页);冯一下:《我国高考历史命题改革的开路先锋--怀念刘宗绪老师》(见第358页)等。 请见《向真理投降--刘宗绪学术思想道德风范论集》的如下文章:杨宁一文《真实的人生高尚的人格--忆刘宗绪先生二三事》;孙燕京《忆恩师刘宗绪》;曹大为《凡圣之间》。 Abstract: LiuZongxu made a great contribution to history teaching reform of middle schooland assignable topics reform of college entrance examination. It displays he isoutstanding scholar with high academic level, prominent organization abilitiesand noble character. Key words: Liuzongxu; history teaching of middle school; group of assigning topics of collegeentrance examination; education reform; bend his back to the task until hisdying day; give his all till heart stops beating. 作者简介:黄安年(1936- ),男,北京师范大学历史系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美国史、世界现代史,近年来关注学术评论和中学历史教学改革。 学术交流网/高等教育改革/2004年2月5日发布 学术交流网(www.annian.net)/高等教育改革/2006年6月4日再发 本文引用地址: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415-2756.html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415do=blogid=696032 1 , 2 , 3 , 4 , 5 , 6 , 7,
个人分类: 教育改革思考(07-11)|5071 次阅读|0 个评论
旧文新议:高考命题改革与中学历史教材改革
黄安年 2010-6-6 21:03
旧文新议:高考命题改革与中学历史教材改革 黄安年文 黄安年的博客 /2010 年 6 月 6 日发布 我国中学历史教育和教学质量的提高与改革 , 需要协调好高考命题改革与中学历史教材改革相互促进的关系。新世纪前的很长时期内 , 人教社的自编、自印、自销的三自教材自诩为高考命题的唯一依据 , 以图指挥高考,束缚高考改革 , 这种很不正常的情况 , 历经了十来年的争斗终于由两个中央教改文件的颁布而尘埃落定 , 此后进入了高考命题改革与中学历史教材改革齐头并进的运行态势。 自 90 年来以来,已故刘宗绪教授和我一直致力于这一努力。宗绪学长参加了前一改的全过程,我则致力于后者的呼喊,同时也参与了 1992-1996 年高考命题改革的攻坚。今天的局面来自不易,改革仍需继续。明天是 2010 年全国统一高考开始的第一天 , 于是重新发布五年前笔者的一篇文章《 鞠躬尽瘁 死而后已 -- 刘宗绪教授与高考命题、中学历史教材改革》。 ********************* 鞠躬尽瘁 死而后已 -- 刘宗绪教授与高考命题、中学历史教材改革 黄安年文 2007 年 6 月 3 日 (按: 2007 年 6 月 4 日是刘宗绪先生逝世四周年日子,现在重发《鞠躬尽瘁 死而后已 -- 刘宗绪教授与高考命题、中学历史教材改革》一文,以纪念宗绪先生。) ***************************************************************** 鞠躬尽瘁 死而后已 -- 刘宗绪教授与高考命题、中学历史教材改革 黄安年文 发表 : 云梦学刊 /2005 年第 1 期;学术交流网 / 高等教育改革 /2006 年 6 月 4 日网上再发 (学术交流网主持人按: 2006 年 6 月 4 日是刘宗绪先生逝世三周年日子,本网重发这篇文章以纪念宗绪先生。) *********************************************************************** Give his till his Heart stops beating: Professor Liu Zongxu and assignable topics college entrance examination, history teaching materials reform of middle school Huang Annian (History dept. Beijing Normal University, Beijing 100875) 黄安年(北京师范大学历史系,北京, 100875 ) 摘要:刘宗绪在高考命题组内外的交往,他对于中学历史教学改革和高考命题改革的历史贡献,显示出他是一位有很高学术水平、有突出组织能力、有高尚人格的杰出学者。 键词:刘宗绪;中学历史教学;高考命题组;教育改革;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中图分类号: K0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 1006-6365 ( 2005 ) 01-0012-05 刘宗绪教授( 1933-2003 )是我的师兄、同事和朋友。我和宗绪兄有多年的交往 , 其中参加国家教委(教育部)考试中心高考命题组的工作,是我们合作时间最长、来往最密切、特别值得怀念的一段好时光。 1992 年初,我从美国访学回国不久,经宗绪推荐,我参加高考命题历史组工作。这一工作在北师大历史系不被承认是 正业 ,因而也从不计算工作量业绩,尽管有国家教委考试中心曾出具证明 , 明确指出这是一项推进高教事业极其重要的工作,并建议将在考试中心的工作计入教师的个人工作量中。每年为考试中心工作花去的时间 , 包括准备和开会 , 实际上有两三个月之多,我们经常相对苦笑,权当是不计报酬的奉献。 在北师大历史系 , 自 1954 年至今的半个世纪中,还从来没有哪位教师或学生的身高超过宗绪,除了师兄以个高著称外,他全家人的平均身高在一米八以上,堪称历史系和师大一景。在历史系,我们昵称他为 大个 ,而他有时叫我 猴爵 ( 1958 年一次历史系文娱会演活动,我即兴献丑表演 耍猴 ,他一幽默即给起了这么个无伤大雅的外号)。 1992-1996 年高考命题期间,我有机会和宗绪朝夕相处,不仅大小组开会在一起,而且两人一起集合于北师大小北门同车前往考试中心安排下榻的西山国务院封闭式招待所等地,我们被分配在同一标准房间内,每次一般在 10 天半个月左右,其间往往无话不谈 , 彼此之间有了更多的了解和认同 , 尤其涉及世界史的教学体系与改革思路、高考命题改革和中学历史教材编写改革谈得更多。 在苏联模式影响下,教研室是一级教学机构,这个影响迄今未消。宗绪从事世界近代史、法国史的教学和研究,我从事世界现代史、美国史的教学和研究,我们在学术思想和见解方面有许多共识,但因分属于世界近代史、世界现代史这两个不同的教研室,因此在教学和研究上的相互联系和交流遇到了不少人为的障碍。改革开放后,研究生与学位教育得到恢复,当时世界近代史教研室已经开始培养硕士研究生 , 世界现代史因缺少德高望重的学术带头人, 1981 年我请河北师院的黄德禄教授担任兼职教授,领衔培养美国史研究方向的研究生,尽管这一届四名研究生的论文领域也都属美国近代史范畴,为了联系和指导方便,他们均归世界现代史教研室管辖。但是,世界近代史的研究生并没有来听美国史研究生的课程 , 如果现代史教师从事美国近代研究也不被视为 合法 。对于这种人为的障碍,宗绪很不以为然,他认为世界近代史、现代史教学和研究不应截然分开。事实上,长期以来有关世界近代史和世界现代史的课程下限和起点的划分一直没有解决好,即使我们都认同 20 世纪初作为世界近代、现代史的界标,但北师大历史教材中的世界现代史依然不能从 20 世纪初谈起,世界近代史教材也一定将下限写到 1917 年前。 90 年代初,宗绪领衔申报由封建制度向资本主义过渡的国家重点研究专题,邀我加盟。当时拙著《美国的崛起》已由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在美国史学界有较大的影响和反响,还有多篇涉及美国近代史的论文,系里还拥有全国独一无二的 1843-1868 年间美国国会档案。但这个合理主张却遭到了当时的系主任的反对,据说其理由是本人是搞现代史的怎么能参加近代史的研究呢?如果本人参加课题组的话,首都师大的那位国际关系史专家审查时不是要行使否决权吗?这个莫名其妙的理由,显然是滑天下之大稽,但在当时居然是个难以逾越的障碍。还有一个例子,世界近代史教研室由宗绪领衔申报博士学位点,也提出要我加盟,但同样遭到这位一手遮天的系主任的非难。世界近代史博士点一直没有申请到,现在看来恐怕难以排除系内有人在有意无意地做手脚。尽管宗绪完全具备条件胜任博士生导师,尽管北师大世界近代史教研室群体完全有条件取得博士学位授予权,但是当时系内外的气候使得这一努力无果而终,世界近代史研究的黄金机遇期也就擦肩而过。这不仅使得宗绪的学术才华难以施展,而且也使北师大的世界近代史研究蒙受重创。如今,在老一辈张文淳教授和刘宗绪教授先后去世、马家骏教授和王新教授等先后退休以及中年专家刘北成调到清华大学、青年学者杨玉圣调到中国政法大学以后,北师大的世界近代史教学和研究的实力已经下滑到历史最低点(目前仅有一位教授和一位副教授勉强维持),值得深思,也令人痛心。 我和宗绪兄的学术联系可以追溯到 1961 年。 1960 年,我在世界现代史教研室任教近两年(期间被评为北京市的先进工作者,这在当时和以后很长时间里是历史系唯一获此称号的)后,被调往学校,负责协助主管文科的学校党委常委、副教务长方铭工作,她是 三八 延安干部,又是胡乔木的妹妹,对人才爱护有加,对宗绪的学术创新精神和才干格外欣赏,经常和我谈起他的讲课很精彩,文章写得好,称他是师大的 教星 、难得的笔杆子和人才。在全校的文科历史教师中,受到她如此夸奖的,为数不多,据我所知,在历史系年轻教师中,宗绪是唯一的一位。 1961 年初,方铭主持全校文科教师大会,请宗绪做《巴黎公社的原则是永存的》报告 。 1961 年中央宣传部召开文科教材会议,宗绪被指定为历史组的秘书(我当时在校内负责为文科教材会议提供资料准备工作)。 1979 年,宗绪获悉刘绪贻教授、杨生茂教授等正筹备成立中国美国史研究会,立即向我通报并建议我积极参与其事。我是一年前才由学校回到阔别 18 年的历史系,当时中国古代史教研室主任郭澎兄希望我加盟他们的教研室,但我一直对美国研究有着特别的兴趣,所以确定以美国现代史为自己的研究方向。回系后我即联系并获准参加武汉筹备会议,由此和中国美国史研究会结下了不解之缘。 尽管我们之间有着许多共同的思想认识和学术追求,但不幸遇到一次又一次学术合作的障碍,可幸的是,高考命题组工作是历史系主任无法控制和影响的,我们终于能够一起从事共同乐于参加的工作,所以心情也格外舒畅。无论在组内或者在组外,我们之间往往是心有灵犀一点通,在许多关系中学历史教材改革和考试改革的重大问题的看法不谋而合。 记得 1992-1996 年时,高考命题历史组的组长是武汉大学历史系教授卢开万(专长中国古代史),副组长是杭州师院历史系教授赵世培(专长中国近代史),组员有苏州大学历史系教授胡喜麟(专长中国古代史),北京大学历史系教授成汉昌(专长中国现代史),北京大学历史系教授欧阳哲生(专长中国现代史,接成汉昌),人民教育出版社副编审马执斌(参加中国近代史段命题);北京师范大学历史系教授刘宗绪(专长世界近代史),首都师大历史系教授刘新成(专长世界古代中世纪史);本人是专长于世界现代史。当时考试中心主管联系历史组的是命题处副处长刘竼,他曾在北师大历史系任教,和我们有许多共同语言。 在命题组内,胡喜麟年龄最长,德高望重,写有一手好字, 80 年代即已加盟命题组,是试题最后润色把关的 刀笔手 。赵世培也是组内元老,对于试题搭配和运行经验独特。成汉昌加盟不久,说话幽默,妙语联珠,为活跃组里生活增色不少,他也是在命题组工作期间第一位因病在 1995 年 3 月下旬突然病故的成员。刘新成负责的世界古代史内容所占比重很小,经常被组长调动应急,同时又不误业务。人教社指派的马执斌有点心不在焉,说的多实干少,观点又嫌陈旧,往往和组里多数人的看法不太协调。组长为人坦诚,说话直率,办事果断,但有时考虑欠周。宗绪兄在组里拥有很高的学术声誉,和各位都和谐相处,彼此尊重,起到 不是组长的组长 的作用,后来他出任命题组长并非偶然。 和 80 年代不同, 90 年代的历史命题组的基本队伍是在高校有着多年教学经验和相当研究水平并且热心普通教育事业的教授队伍,命题组有着明确的奋斗目标,经过不懈的努力逐步改变以人教社独家垄断的教材为高考指挥棒的状况,代之以力图体现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和生产力标准的指导方向,力求加强历史学科能力的培养,改变死记硬背的教材不良学风,为高校输送相适应的人文素质的生员。 命题组分两个阶段工作,一般每年 11 月召开预备会议,次年 3 月召开正式命题会议,有时在暑期增加一次历史命题组研讨会 ,预备会议上要依据抽样调查分析当年高考试卷,研究下一年高考命题方案,分工进行命题准备。在预备会议前和当年高考结束后,命题教师可以公开发表和中学历史有关的见解,预备会议结束后到下一年高考期间,严禁随意发表与历史高考的相关见解。为了充分做好命题准备工作,分成世界史、中国古代史、中国近现代史三个小组,分别就准备的命题草题进行反复研究和推敲,我和宗绪、新成在一起研究世界史方面的命题。在准备成熟的基础上,大组开会逐一讨论全部题型和试题以及拟定的标准参考答案,在共同拟好出甲乙两套试卷后,还要对每道试题逐一打磨,从不同角度论证试题的优劣,并综合研究整体试题的科学性,考量试题的区分度和对于能力测试的影响,还要检查是否超出大纲的范围以及和教材的覆盖面。在进行这一工作时,有时学术性、技术性很强,有时反复检验需要极大的细心和耐心,来不得半点粗心大意。宗绪从不以学术权术自居,总是认真做好每一个环节,审视每道题的每句话和每一个标点符号,决不掉以轻心,他既能将科学性知识性和思想性溶于一体,又能踏踏实实地做好每一件工作,给组里所有成员留下深刻印象,成了命题组完全信得过的成员,经他手的试题使人感到放心。人们从 90 年代以来历年历史命题思路的变化可以看出,一些对高考内容改革产生重大影响的世界近代史范围试题的最初样题即出于他的思路和手笔。 宗绪在学术界的影响和地位是公认的,但他并不自居权威,而是作为平等成员也承担试题腾清等具体而琐碎的工作。在两三四套试题(如新教材试卷、旧教材试卷、成人试卷、香港试卷),每套 A 、 B 卷拟好后还要再次打磨定稿,并且提请专家审题业务把关和教育部主管部长审题政治把关,几乎每次历史试题都是受审的重点,而且最担心的也是部长政治把关审题。有的审题部长尽管不懂业务,但以领导自居,令人费解。题目出得再好,只要审题部长有点什么疑问,就得撤下重出,我们得连夜紧急集合再出新题,所以常有备用题来 救火 ,有两次我们就连夜开会应对,宗绪兄作为救火队员能够沉着应对,度过审题难关。 高考试卷经过两次审题后还要再次打磨修改定稿,这往往是组长的事,有时宗绪兄也被招来应急。考试中心在对试卷交付印刷前还要三校和四校清样,这些校对清样的工作在北京的宗绪兄和我都是经常参加的,一去就是一整天 。这些工作的每一步都不能出错,包括标点符号,都要极其认真地对待。对所出的每一道题都要共同签字,宗绪从不马虎大意和讨价还价。这样的工作并不是所有人都乐于去干和能够干的,而组长和副组长一个在武汉,一个在杭州,鞭长莫及,我们在校对中发现的各种问题需要及时解决。对于组长来说,他们不因宗绪而感受发杵,不好领导,而是感到有了得心应手的好帮手。命题组的工作严肃甚至枯燥,但是哪里有宗绪,哪里就有欢乐和笑声,命题组的生活不仅不乏味,而且充满乐趣。 如何让命题改革思路使广大师生逐步接受,从而加快中学历史教学的改革步伐,宗绪和命题组尝试出了辅助学生应试几十套泰兴题库,以帮助学生适应考试改革的需求,同时命题组还合作编写了《历史学科考试测量的理论与实践》一书,宗绪兄负责撰写其中第三章历史学科的知识体系中的第五节世界近代史。该书完整反映了命题组的改革思路,它由人民教育出版社 1996 年 1 月出版,该书署名刘竼编著,而第二章题型功能述评和第三章知识体系部分分别由命题组成员编写,为了避免对高考带来冲击,出版时没有将命题组成员的名字写上。当时教育部提出建立命题的题库的要求,但这并不符合中学教材的实际。因为教材体系、观点和内容及史实上存在诸多问题,如果依据现有教材命题,显然有着极大的局限,在没有新的稳定教材情况下,就建立起一套题目,并据此命题显然不妥,宗绪据理力争,建议暂缓高考命题的题库工作,现在看来实在是明智之举。 高考命题对于工作人员的保密有着极其严格的规定,在这一方面,宗绪一向是严格遵守的模范。在命题组会议期间的工作纪录本 , 只能写在规定的编号笔记本上,会后全部上交。会议期间,各个学科组不经同意不得交流情况。至于试题,更是绝对不准以任何形式泄露。记得 1995 年 8 月 12-15 日,开万、宗绪、我去岳阳参加全国中学历史理论教学研讨会,宗绪讲了一天的世界近代史的若干问题,我谈了一天的美国史和世界现代史; 15 日是开万讲,我们返回北京。会上有不少人对我们的讲授进行了录音,我和宗绪守口如瓶,任何人想找麻烦都难以找到把柄。 为了满足广大中学教师的需要,在岳阳讲学期间,西北大学出版社工作的卢先生专门找宗绪和我,希望合编一本适合于中学历史教师世界近代现代史教学需求的书稿。 1995 年底和 1996 年春夏之交,出版社又催促此事。于是,我们商议动笔,定名为《世界近代现代历史专题三十讲》,宗绪负责近代部分 15 讲,我负责现代部分 15 讲,全书由他统稿,这部深入浅出、通俗易懂的小册子集中反映了我们对于世界近代、现代历史教材问题的新见解, 该书出版后会引起轰动效应。 在命题组工作期间,我们对于人教社出版、多次印刷的教材都反复进行了对比研究,命题工作受到人教社教材的极其严格制约,一度规定命题要依据大纲和教材,而大纲和教材是人教社制订的,后来改为依据大纲和教材而不拘泥于大纲和教材。尽管如此,试题绝不可出与教材相悖的内容,也不能超出大纲的范围。而现行教材和大纲的问题实在很多,包括教材中存在一些知识性错误。此外,教材涉及世界史内容不多,下限有只到 1945 年,这就大大增加了我们的命题难度,有些试题内容出不了或不能出,往往需要运用教材提供的知识点打 擦边球 ,而且问答题往往在世界近现代史范围内选择。在这方面可以说出高考试题要比出大学试题和研究生试题难得多,我们不仅感触良多,也且也费时不少。我们多次在交谈时讨论现行中学历史教材无论在课程体系上还是在课程内容和教法上均存在不少弊端,并且不止一次地通过人教社在组里的成员转达对于修改教材的强烈愿望,但这些建议犹如石沉大海。 1995 年 4 月 16 日在北京市西城教学研究中心,中学历史教学大纲修订组派人专门听取宗绪和我对世界近代和现代史部分的修改意见,我和宗绪分别系统地提出了自己的改革建议,但从最后发表的修订大纲来看,我们颇为失望。 在这种情况下,不得已,我们只好考虑公开自己的观点。在苏州、日照、岳阳、南阳等地,我们多次向中学教师讲述自己的见解。 1994 年第 11 、 12 期《历史教学》连载了我的《 20 世纪的现实和高中〈世界历史课本〉》,这篇文章得到宗绪兄和组内成员的好评,认为作为命题组成员不仅要出色完成命题任务,而且要通过讲授、著文等宣传我们的改革思路。我淡出命题组后,更有条件不受约束地阐述自己的学术见解。 1999 年 7 月起我在《中学历史教学参考》杂志上发表了《评人教社〈世界近代现代史〉(下册)新教材 --130 例质疑引发的思考》的文章。该文同样得到了宗绪的全力支持,文章完稿于 5 月 4 日,我曾征询宗绪兄的意见,商议选择在哪家杂志社发表更好。宗绪分析了全国几家专业性中学历史杂志,主张在《中学历史教学参考》上发表,效果可能更好。 这篇文章触发了全国范围的一场关于中学历史教材改革的大辩论。宗绪一直是旗帜鲜明地站在广大中学教师一边的,他曾几次对我谈到人教社领导内部统一口径,极力掩饰自己的问题,这种做法极不明智。在宗绪看来,中学历史教材不改革不行了,高考命题的空间越来越小,教材不改革,高考改革指挥棒的积极作用就难于发挥,出版社独家垄断教材的局面迟早是要打破的。对于某些权威以势压人、不顾历史真实,维护教材错误的 2000 年人教社 10 26 教材会诊,宗绪也极为反感。这不仅基于这次教材编写大争论的事实,而且基于他对其中某些人的深切了解和他亲身受害的体验。例如有位 风派 教授,搞历史却不尊重历史,曾撰写专文吹捧某教授 胸中自有一部世界史 ,引人发笑,与被吹捧的某教授同事的一位专家即曾当着宗绪和我的面说: 他胸中哪里有一部世界史? 为了澄清事实真相,维护健康的学术批评和广大中学教师的合法权益,我在《中学历史教学参考》和《社会科学论坛》上发表了《学术批评与非学术因素 -- 质疑人民教育出版社 10 26 会诊 》长文,批驳了某些所谓的权威的错误观点,结果进一步得罪了某些人。 2003 年春,宗绪病危期间,我和玉圣去医院看他,宗绪忍无可忍之际讲了一件他不得不说的故事:某教授一再敦请他主持高教社的《世界史近代史》修订工作,但特别关照 有两个人不要找,一个是杨玉圣,另一个是黄安年,他们都有网站,还写文章骂我的好朋友 。 在命题组工作期间,宗绪一直坚持讲真话,不讲违心话。他在各地召开的教研员分析高考试题的分析会上多次公开质疑所谓 3+2 或 3+X 的考试模式,而这种模式却是教育部领导肯定并一再推广的,他认为这种考试模式脱离了中学实际,不是减轻而往往加重了学生的负担,一再呼吁重视世界史教学。宗绪先后参加了在北师大举行九年义务教育制初中历史课程标准的审定会和在教育部举行的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的审稿会。 2002 年 11 月底,在教育部召开的专家审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的座谈会前,教育部主管部门希望他能够参加,但担心对他健康有影响,朱汉国教授通过我征询他的意见,他毫不犹豫地说:这个会我要参加。在由教育部朱慕菊副司长主持的会议上,宗绪抱病发言,坦阵这类考试模式的弊端,再次呼吁取消这类不切实际的考试模式,这是他最后一次出席教育部召开的会议。 在宗绪兄的推荐下,北师大历史系有多名具有创新精神、年富力强的优秀教师先后参与命题组的工作,也使北师大历史系和中学历史教材改革与高考有着更加密切的联系 。今天北师大历史系已经成为推动新世纪新一轮改革的重镇,这是和宗绪的人才开发策略密不可开的。 宗绪是一位帅才,这在高考命题和历史教材改革中已经充分地展现出来。恕我直言,这样的帅才在北师大历史系并不多见,在白寿彝先生以后的历届系主任中,大概没有任何一位的才能与宗绪相比,但遗憾的是,尽管宗绪才华横溢、而且众望所归,但他还当不了系主任。这与其说是个人的不幸,毋宁说是北师大历史系和历史学科的不幸。 半个多世纪以来,宗绪兢兢业业,严以律己,把自己的全部心血奉献给为了祖国的教育事业,他在临终时尽管没有给他以共产党员的称号,但他光明磊落的一生是远远高于某些挂着共产党员称号的人的。宗绪不是博士生导师,但他的学术水平、学术贡献和社会影响远远高于某些徒有虚名的博士生导师。 一个大学的权威历史学家,多年来孜孜不倦地耕耘在高考命题组,大大促进了历史课程的高考改革和历史教材改革,这在现有大学教师队伍中迄今是绝无仅有。也正是由于为中学历史教学改革付出了太多太多,而他总以为自己身体健康无碍,谁知癌症恶魔竟悄悄地侵入了他的肌体,终于在 2003 年 6 月 4 日夺走了他的宝贵生命。 这就是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刘宗绪教授。 注释: 《历史研究》 1961 年第 2 期。 如 1992 年 10 月 26 日 -11 月 3 日,无锡会议; 1993 年 3 月 4-18 日,北京会议 ;1993 年 8 月 17-21 日,怀柔白龙潭宾馆会议 ; 1993 年 11 月 9-17 日,贵阳红杨宾馆会议 ; 1994 年 3 月 1-15 日,国务院西山招待所会议 ;1994 年 8 月 19 日,北京双龙宾馆会议 ; 1994 年 11 月 7-13 日,广东三水会议 ; 1995 年 2 月 27 日 -3 月 14 日,西山国务院招待所会议 ; 1995 年 8 月 17 日 -26 日,日照会议 ; 1995 年 11 月 6-14 日,成都罗兰宾馆会议 ; 1996 年 3 月 6-19 日,国务院招待所会议 ; 1996 年 8 月 11-14 日,苏州会议等。 例如, 1993 年 4 月 6 日、 5 月 7 日我们在考试中心校对; 1994 年 4 月 28 日我们在考试中心校对; 1995 年 5 月 17 日我们在考试中心校对;我们 1996 年 4 月 22 日在考试中心校对等。 笔者在《坚持生产力标准和实践检验标准 -- 读刘宗绪著〈人的理性与法的精神〉》一文,写于 2003 年 4 月 28 日,学术交流网 2003 年 4 月 29 日首发,收录在《向真理投降 -- 刘宗绪学术思想道德风范论集》第 187-188 页,岳麓书社 2004 年 7 月版,楼均信主编。 《向真理投降 -- 刘宗绪学术思想道德风范论集》一书不少回忆纪念文章提到这本小册子在中学历史界的影响。如陈庆军:《难忘的忘年之交 -- 怀念刘宗绪老师》(见第 95 页);史明迅:《深切怀念刘宗绪教授》(见第 115 页);阮大成、吴孟军:《中学历史教育的引路人 -- 怀念刘宗绪教授》(见第 336-337 页);明道华:《刘宗绪与中学历史教学》(见第 342 页);齐健:《先生引领我们思想 突围 -- 怀念刘宗绪先生》(见第 347 、 351 页);冯一下:《我国高考历史命题改革的开路先锋 -- 怀念刘宗绪老师》(见第 358 页)等。 请见《向真理投降 -- 刘宗绪学术思想道德风范论集》的如下文章:杨宁一文《真实的人生高尚的人格 -- 忆刘宗绪先生二三事》;孙燕京《忆恩师刘宗绪》;曹大为《凡圣之间》。 Abstract: Liu Zongxu made a great contribution to history teaching reform of middle school and assignable topics reform of college entrance examination. It displays he is outstanding scholar with high academic level, prominent organization abilities and noble character. Key words: Liu zongxu; history teaching of middle school; group of assigning topics of college entrance examination; education reform; bend his back to the task until his dying day; give his all till heart stops beating. 作者简介:黄安年 (1936- ), 男,北京师范大学历史系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美国史、世界现代史,近年来关注学术评论和中学历史教学改革。 学术交流网 / 高等教育改革 /2004 年 2 月 5 日发布 学术交流网 (www.annian.net)/ 高等教育改革 /2006 年 6 月 4 日再发 本文引用地址: 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2756 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2756
个人分类: 教育改革思考(07-11)|4083 次阅读|0 个评论
中学历史教材改革的老话题----中学历史教材改革专题目录(2007-2009年黄安年博客)
黄安年 2010-1-19 15:48
中学历史教材改革的老话题 ---- 中学历史教材改革 专题目录 (2007-2009 年黄安年博客 ) 黄安年文 黄安年的博客 /2010 年 1 月 19 日发布 两年前的教师节前夕 , 我发表了《中学历史教学改革的情怀写在中学历史教学改革的文章目录辑集之际》黄安年的博客 /2008 年 9 月 8 日发布( 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38214 ),现在的 中学历史教材改革 专题目录 , 是笔者编制的 2007-2009 年科学网黄安年博客教育教学改革部分中 K 部分 。所反映的意思还是 《中学历史教学改革的情怀》文中所涉及的老话题,只是迄今未能通过纸媒出版物公开出版。 笔者提到: 1958 年 , 我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历史系。从那时起到 1999 年初退休 , 我一直执教和工作在北京师大 , 可谓风风雨雨半个世纪。其间经历了亢奋的大跃进年代 , 动乱的文革年代 , 更经历了改革开放、求实创新、踏实苦干、急起直追的二十年,还有退休后边缘化的学术自由年代。 1958 年走上教育工作岗位时才 20 出头,而今,已七十有三,其间既有辛劳苦涩 , 更有甘甜欣慰 , 真是思绪万千。回顾半个世纪的教学实践,反思我们的教育工作,深感历史教育关系民族素质的提高和精神文明的普及,更悟到改革兴国、改革兴教,改革艰难,乃教育事业第一线广大同仁的共同心声。本着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培养创新人才的精神,笔者将 90 年代以来个人有关中学历史教学和教材改革的文章及访谈、部分博文辑集成这份目录。      还在中学时代,我就开始对历史有着浓厚的兴趣,以史为鉴,企盼新中国早日强大,这成了激励我日后学习历史、研究历史、讲授历史的动力。 1954 年我在上海复兴中学高中毕业,志愿报考北师大历史系,深受母校的教诲和历史课老师宗震益先生的影响。我爱听宗老师的课,他那求实求真的教学内容、启发独立思考和生动活泼的教学方法迄今还给我留下的难忘的印象。    40 多年来,我一直工作在高等学校,所教的学生来自中学,有时带学生在中学指导教学实习, 90 年代初 , 我参加了高考命题,更多地接触了中学历史教育的普及和提高工作,也在自己的教学实践中逐步提高了对历史教育普及工作的认识,感受到它对于提高全民族文化素质和适应 21 世纪全球竞争需求的极端重要性,体验到科教兴国不是一句空话 , 中华民族素质的提高依赖着普通教育水平的提高 , 也依赖着中国历史和世界历史教学质量的不断提高。而没有适应新世纪需求的不断更新的高质量的中学历史教材和高素质的历史教师,中华民族素质的难以迅速提高。      我曾参加在北京、河北、河南、湖北、湖南、江西、山东、江苏、浙江等地对中学历史教师的培训,为中学历史教师系统开设有关现代世界历史和美国历史的专题选修课程或硕士学位班课程。特别是应广大中学教师的要求 , 与我系刘宗绪教授合著出版了《世界近代现代历史专题 30 讲》,在中学历史教学界引起了相当大的共鸣,这是我们始料不及的。我深感长期在师范大学从事世界历史教学的教师,有着普及世界史知识和学科新成果方面的重大责任。我认为教材质量是教学改革的关键环节,并开始较多地关注中学历史教材的编写质量,撰写普及世界历史知识的文章,在我看来它和培训中学历史教师的和撰写学术研究文章是同样重要的。为了推动中学世界史现代部分的教学改革, 1998 年 2-4 月间中国教育电视台播放了我的《世界现代历史讲座》 15 讲录像课程 , 系统概述了 20 世纪世界现代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和时代特征 , 分析了现代资本主义、现代社会主义、现代民族主义、现代国际关系、现代社会思想和文化的发展脉络,力图提供一个尽可能符合 20 世纪世界历史发展实际的思路和见解。其后,又播放了《美国经济发展史讲座》 15 讲录像课程 , 系统阐述了美国现代化发展基本线索、独特条件、改革趋势的重大问题。       90 年代以来,出于一个教育工作者对教育改革事业的责任感和一个历史学者求实探索的良知,我在充分肯定人教社教材编写成绩的同时,对于现行中学历史教材发表了善意的批评性、建设性意见。我没有想到由此招致了对方的误解和责难,同时却引发了广大教师的认同和拓展,以致推动了 2000 年秋冬以来中学历史教育界一场众所周知的学术大争议,我没有想到争议双方观点竟如此相佐,也没有想到社会各界人士和新闻媒体竟如此关注,自己因而也对这场学术争议有着独特的经历和体验。这份目录在某种意义上也是笔者参与这场中学历史教材改革争议由来和发展的历史纪录。 中华民族的振兴需要改革开放,改革开放需要更多、更快、更准地了解世界,需要加快教育改革的步伐。历史教学和教材编写机制的改革是教育改革的重要一环。围绕 90 年代以来中学世界现代历史教学引发争议的种种见解和发生的现象,真实地记录了历史教材改革进程的艰难和困惑、进步和瞻望。它从一个侧面说明教学改革势在必行,教学改革刻不容缓,教学改革任重道远。   振兴中华的伟大事业需要我们处于第一线的广大中学教师、高等学校的教师、专业出版社的编辑们,携手并肩,优势互补,共同对历史教学和教材的改革作出更大的奉献。有关历史教材内容的评论纯属学术讨论;涉及破除垄断引入竞争机制,改革教材编写体制的建议,也是出于对亿万青少年教育事业负责、推进教学改革的肺腑之言。    几年来 , 对于本书的出版曾蒙河南人民出版社、辽宁人民出版社、专利出版社的青睐,终因诸多原因未能付梓,以至延至今日。当然现在如果集结得以出版 , 起内容还将涉及新课程改革以来的见解。老话题一点不错 , 在新时机相信读者会有自己的新感受。 K, 中学历史教材改革 * 教育部如此答复政协两份不同内容的提案 , 黄安年的博客 ,2007 年 3 月 13 日 (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561) * 咄咄怪事:教育部竟让人教社代教育部答复政协质疑人教社教材质量的提案黄安年的博客, 2007 年 3 月 13 日( 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562 ) * 加强二十世纪世界史教育 , 黄安年的博客 ,2007 年 4 月 20 日 (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1524) * 值得一看的《历史长河》( 36 小时特别专题节目)兼谈历史课程中的音像资料资源利用 , 黄安年的博客 ,2007 年 4 月 20 日 (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1525) * 新世纪的中学历史课本必需重视球情,黄安年的博客 ,2007 年 4 月 20 日 (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1526) * 如何改进历史素质教育?黄安年的博客 ,2007 年 4 月 20 日 (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1527) * 高中世界史课程在素质教育中的不可替代功能 , 黄安年的博客 ,2007 年 4 月 21 日 * 重提历史学怎样迎接新世纪的挑战读罗荣渠教授遗作《历史学怎样迎接新世纪》 , 黄安年的博客 ,2007 年 4 月 21 日 (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1556) * 关于国际反法西斯战争的一道材料分析题(为 1996 年全国普通高校入学考试历史科目拟定),黄安年的博客 ,2007 年 6 月 23 日( 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3651 ) * 国情、球情与历史教材,黄安年的博客 ,2007 年 10 月 31 日( 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9962 ) * 改革教材编著机制,切实提高教材质量 ---- 谈适应新世纪需求中学历史教材的编著 , 黄安年的博客 ,2007 年 10 月 31 日( 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9973 ) * 中学历史教材错误百出 出版社自有说法不以为然( 2000 年 10 月 26 日) , 黄安年的博客 ,2007 年 10 月 31 日( 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10032 ) * 有关中学历史教科书的一场争议( 2000 年 10 月 30 日) , 黄安年的博客 ,2007 年 10 月 31 日( 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10034 ) *20 世纪的现实与高中《世界历史》课本( 1994 年) , 黄安年的博客 ,2007 年 11 月 2 日( 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10130 ) * 新世纪的中学历史课本必需重视球情 , 黄安年的博客 ,2007 年 11 月 2 日( 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10131 ) * 面向世界,需要更多地了解世界 (2001 年 ) ,黄安年的博客 ,2007 年 11 月 4 日( 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10242 ) * 如何改进历史素质教育?( 2001 年),黄安年的博客 ,2007 年 11 月 4 日( 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10243 ) * 加强二十世纪世界史教育( 2001 年),黄安年的博客 ,2007 年 11 月 4 日( 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10244 ) * 我看《初中历史课程标准》(学习主题版第 2 稿),黄安年的博客 ,2007 年 11 月 16 日 * 关于世界现代史教学的若干建议 ---- 谈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历史教学大纲》的修订( 1995 年 4 月),黄安年的博客 ,2007 年 11 月 16 日 * 关于修订现行高中《历史教学大纲》(世界史部分)的意见( 1999 年 6 月),黄安年的博客 ,2007 年 11 月 16 日 * 也谈中学历史课程改革与历史学科体系( 2002 年),黄安年的博客 ,2007 年 11 月 16 日( 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11153 ) * 评人教社《世界近代现代史》 ( 下册 ) 新教材 -- 130 例质疑引发的思考( 1-30 例)( 1999 年 7 月) , 黄安年的博客, 2007 年 11 月 17 日( 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11187 ) * 如何开展实事求是的学术批评 - 兼答任史识先生( 2000 年 10 月) , 黄安年的博客 ,2007 年 11 月 18 日( 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11232 ) * 历史文献资料引文错差惊人 ---- 复查人教社高中《世界近代现代史》(下册)有感( 2002 年 1 月) , 黄安年的博客 ,2007 年 11 月 18 日( 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11234 ) * 人教社历史教材的差错率符合新闻出版署的规定吗?( 2001 年 1 月) , 黄安年的博客 ,2007 年 11 月 18 日 ( 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11236 ) * 评人教社《世界近代现代史》 ( 下册 ) 试验教材( 2000 年 10 月) , 黄安年的博客 ,2007 年 11 月 19 日( 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11287 ) * 学术批评与非学术因素 ---- 质疑人民教育出版社 10 26 会诊( 2001 年 1 月),黄安年的博客 ,2007 年 11 月 21 日( 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11386 ) * 历史新教材的学习和应考,黄安年的博客, 2007 年 12 月 27 日( 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13401 ) * 旧文重温 : 应当警惕偏瘫症与球盲病 ,黄安年的博客, 2008 年 1 月 2 日( 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13775 ) * 旧文重温 : 六篇有关历史事实的短文 ,黄安年的博客, 2008 年 1 月 2 日( 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13778 ) * 旧文重温 : 不以为然和一字不改评人教社对待历史教材讨论的态度 ,黄安年的博客, 2008 年 1 月 2 日( 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13783 ) * 旧文重温 : 爱因斯坦是近代人物吗?评中学历史教材的怪现象之一 ,黄安年的博客, 2008 年 1 月 2 日( 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13784 ) * 旧文重发 : 不列颠之战是德军在二战中的首次失败驳所谓莫斯科保卫战之说 ,黄安年的博客, 2008 年 1 月 2 日 ( 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13785 ) * 旧文重温 : 从认识到到承认 ---- 中美《上海公报》和《建交公报》中的不同表述 ,黄安年的博客, 2008 年 1 月 2 日( 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13787 ) *20 世纪最伟大的科技发明是什么?黄安年的博客, 2008 年 1 月 6 日( 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14049 ) * 旧文重温 : 新世纪中学历史教师面临的机遇和挑战从新一轮教材改革谈起 ,《九江师专学报》 2002 年第 1 期;黄安年的博客, 2008 年 1 月 10 日( 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14254 ) * 旧文重温 : 学科整合与偏瘫现象 ,黄安年的博客, /2008 年 1 月 10 日( 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14255 ) * 推荐 : 全国政协提案:高中阶段世界史课程应当规定必修 (2002 年 3 月 ) ,黄安年的博客, 2008 年 1 月 26 日( 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15026 ) * 推荐政协常委民革中央蔡义江教授提案 : 教育部应当严肃对待中学教材问题的提案 2002 年 3 月 ) ,黄安年的博客, 2008 年 1 月 26 日( 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15028 ) * 团结报发表由对中学历史教材的争议引发的思考三篇报道 (2001 年 5 月 ) 黄安年转发《团结报》记者汪业芬报道发表 : 团结报, 2001 年 5 月 10-12 日 ; 黄安年的博客, 2008 年 1 月 27 日( 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15075 ) * 对于《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征求意见稿)的审读意见,黄安年的博客, 2008 年 1 月 31 日( 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15232 ) * 旧文重温 : 评独家垄断和一家之言倾向关于历史教材讨论中的一些怪现象( 2001 年 3 月),黄安年的博客, 2008 年 1 月 31 日( 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15233 ) * 旧文重温 : 人教版历史教材是采用公认学术观吗?( 2000 年 12 月 20 日),黄安年的博客, 2008 年 1 月 31 日( 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15234 ) * 历史新教材的学习和应考 ( 中学生导报高考历史新课程版 ) ,中学生导报高考历史新课程, 2008 年初 ; 黄安年的博客, 2008 年 2 月 16 日( 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15844 ) * 历史新教材的学习和应考 ( 中学生导报高考历史新课程版 )( 报刊版 ) 黄安年文中学生导报高考历史新课程 /2008 年 1 月 1 日 ( 总第 1269 期 )MK4; 黄安年的博客 ,2008 年 6 月 7 日 (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28134) * 就《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答叶德利老师 , 黄安年的博客 ,2008 年 8 月 17 日 (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35305) * 重发 : 致历史时空网编辑部并中学历史老师的信( 2001 年 4 月 4 日) ,黄安年的博客, 2008 年 9 月 2 日( 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37240 ) * 旧文重温 : 高级中学世界现代史概述 ,黄安年的博客, 2008 年 9 月 3 日( 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37280 ) * 旧文重提 : 历史文献资料引文错差惊人 ---- 复查人教社高中《世界近代现代史》(下册)有感 ,黄安年的博客, 2008 年 9 月 3 日( 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37295 ) * 中学历史教学改革的情怀写在中学历史教学改革的文章目录辑集之际,黄安年的博客, 2008 年 9 月 8 日( 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38214 ) * 重温 2000 年底的一场对话:审视大争论 ---- 丁东先生和黄安年教授对话摘要 ,黄安年的博客, 2008 年 9 月 15 日( 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39005 ) * 重提建议 : 如何编好新一轮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教材 ? 学术交流网建议开展专题讨论 ,黄安年的博客, 2008 年 9 月 15 日( 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39024 ) * 重提《再谈如何编好新一轮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教材的讨论》, 黄安年的博客, 2008 年 9 月 15 日( 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39026 ) * 新浪网网友评论中学历史教材争议 (2000 年 10 月 24 日 2001 年 2 月 18 日,摘录 ) ,黄安年的博客, 2008 年 9 月 15 日( 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39033 ) * 旧文重温:我更希望有面向 21 世纪的教材 ---- 访质疑中学历史教材第一人黄安年教授 黄安年按 张东操文 中国青年报 2000 年 10 月 23 日第 1 版;黄安年的博客, 2008 年 9 月 16 日( 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39128 ) * 重温八年前的一场争论:中学历史课本多有硬伤 史学教授黄安年纠错六年 黄安年按 , 李作明报道 , 发表 : 《沈阳日报》 2000 年 12 月 14 日第 12 版《专刊版 特别报告》;黄安年的博客, 2008 年 9 月 16 日( 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39134 ) * 重发《对中学历史教材的争议引发的思考》的三篇报道黄安年按 , 汪业芬文 团结报 2001 年 5 月 8 、 10 、 12 日 ; 黄安年的博客 ,2008 年 9 月 17 日 (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39253) * 访谈回放 : 学术批评要不唯书、不唯上、只唯实黄安年文 肖向云电话采访 《杭州日报》 2000 年 11 月 23 日 ; 黄安年的博客 ,2008 年 9 月 18 日 (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39398) * 温故知新 : 北京人民广播电台八年前的两篇报道,黄安年的博客, 2008 年 9 月 21 日( 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39804 ) * 温故知新 : 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八年前关于中学历史教材争议的报道,黄安年的博客, 2008 年 9 月 21 日( 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39807 ) * 温故知新 : 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八年前各界参与历史教材争议的报道,黄安年的博客, 2008 年 9 月 21 日( 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39814 ) * 记录在案:八年前的一则新闻,黄安年的博客, 2008 年 9 月 22 日( 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39950 ) * 几个小错说差矣,评论要以事实为根据,情绪化无济于事,黄安年的博客, 2008 年 9 月 23 日( 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40067 ) * 富有创意的《中国历史长河图》 ,黄安年的博客, 2009 年 5 月 2 日( 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229455 ) *
个人分类: 摄影图片集锦(10-11)|4022 次阅读|0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16 14:27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