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免疫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转载]直播预告:9月7日上午9时中国疾控中心免疫中心主任梁晓峰解答麻疹疫苗质疑问题
xupeiyang 2010-9-7 06:58
  今日上午9时,中国疾控中心免疫中心主任梁晓峰、副主任王华庆、副主任罗会明、北京生物制品研究所流行病学研究室迮文远主任、世界卫生组织医学官员等六位专家,将在中国疾控网解答网友提问。   相关报道:    卫生部辟谣否认麻疹疫苗系美国赠送    卫生部:强化麻疹免疫不会增加不良反应    卫生部称麻疹疫苗接种不收任何费用
个人分类: 医学科普|2222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卫生部:强化麻疹免疫不会增加不良反应
xupeiyang 2010-9-7 06:52
新华网北京9月6日电(记者周婷玉)今年9月11日起,我国将对适龄儿童开展大规模的麻疹疫苗强化免疫。为何要强化免疫?疫苗是否安全?接种后是否有危害?针对这些热点问题,卫生部6日在其官方网站一一给予回应和解答。 这次强化免疫对儿童家长不收取任何费用,疫苗及注射器费用均由国家财政负担。 关于疫苗质量,卫生部表示,本次全国麻疹疫苗强化免疫所使用的疫苗,是由各省按规定向国内具有生产资质的企业招标采购的国产疫苗,所有疫苗均经中国生物制品检定所每批检测合格。 卫生部指出,这次之所以实施强化免疫,主要目的一方面是为既往未接种过疫苗的儿童、或因个体差异等其他原因免疫不成功的儿童提供一次补种的机会,从而使儿童产生有效的免疫力;另一方面在短时间内对特定人群开展麻疹疫苗强化免疫可迅速提高人群免疫力,形成免疫屏障,有效阻断麻疹病毒传播。 麻疹疫苗接种后,一般情况下个体可以得到有效保护。但也因人而异,接种后没有产生抗体的情况称为免疫不成功,这部分人在周围有麻疹流行的情况下有可能被感染。 据介绍,通常情况下,麻疹疫苗在孩子8月龄接种首剂成功率为85%,在18月龄复种时血清抗体阳转率约为95%。完成2剂次接种的,血清抗体阳转率可能达到99%,但仍存在免疫不成功的人群。免疫不成功的人群累积到一定程度就可能导致麻疹局部暴发。 卫生部指出,对于人群来讲,需要有至少95%的人有抗体才可以产生人群免疫力,形成免疫屏障,阻断麻疹病毒传播;对于个体而言,通过强化免疫再次接种麻疹疫苗,可以使未接种麻疹疫苗或接种后免疫无应答的孩子增加产生抗体的机会,降低感染麻疹的风险。而且,即使个体没有产生抗体,通过强化免疫建立起来的人群免疫屏障也会对孩子们产生保护作用。 卫生部表示,强化免疫为各种原因导致免疫不成功的人群提供了一次补种的机会,特别是对于免疫史不详或未完成2剂次免疫的人群尤为必要,因此国际上在开展强化免疫时,通常不考虑目标人群既往的麻疹疫苗免疫史,都接种1剂麻疹疫苗,以便建立起高水平的人群免疫屏障。因此,除具有接种禁忌证的人群外,其他目标人群都应在强化免疫期间接种麻疹疫苗。 卫生部同时强调指出,国内外的研究均表明,多次接种麻疹疫苗不会增大不良反应发生的概率。 此次全国麻疹疫苗强化免疫活动是消除麻疹的重要措施,是政府在充分考虑个体及群体疾病控制效果的基础上为解决公共卫生问题采取的举措。家长有权利让自己的孩子得到预防麻疹的机会,同时也有义务为建立全人群免疫屏障、保护我国儿童不受麻疹疾病的侵扰作出贡献。 疫苗接种需要家长知情同意,如有发热等身体不适、禁忌证等情况可缓种或不接种麻疹疫苗。 世界卫生组织将强化免疫定为消除麻疹的最有效策略之一,世界各国的实践也证明了这一点。比如,美洲对泛美卫生组织报告麻疹发病情况的41个国家中的39个于1989年至1995年期间进行了麻疹疫苗强化免疫活动和每4 年进行1次后续麻疹疫苗强化免疫活动。2002年11月以来,美洲区未发现有本土麻疹病毒传播。 日本从2008年开始针对13岁至18岁儿童分年龄组分别开展强化免疫,持续5年。2009年麻疹发病数较2008年下降了93%,目前麻疹发病维持在较低水平。 2004年至2009年,我国开展麻疹疫苗强化免疫的省份在强化免疫后麻疹疫情均显著下降。如贵州、新疆、海南等省在强化免疫后麻疹疫情较强化免疫前降幅均在90%以上。贵州发病率由2004年的23.3/10万下降到2005年的0.7/10万。 2009年我国麻疹发病率为3.9/10万,为有麻疹监测数据以来最低水平,其中开展过强化免疫活动的省份和未开展过强化免疫活动的省份在发病情况方面差异显著: 2009年开展强化免疫的省份较2008年下降44%,而未曾开展强化免疫的4个省份仅下降1.6%。 (本文来源: 新华网 ) 关于 麻疹疫苗 免疫 强化 的 新闻 各区县(自治县) 麻疹疫苗强化免疫咨询电话 2010/09/07 麻疹及脊灰疫苗强化免疫中旬启动 2010/09/07 强化免疫不会增加不良反应 2010/09/07 强化免疫不会增加不良反应 所有麻疹疫苗均产自国内 卫生部回应麻疹疫苗强化免疫热点问题 2010/09/06 山西省卫生部门大力开展强化免疫麻疹疫苗 2010/09/06
个人分类: 医学科普|1921 次阅读|0 个评论
迷走神经的保健作用
longfo 2010-5-5 15:06
迷走神经支配呼吸、消化两大系统的绝大部分器官以及心脏的感觉、运动以及腺体的分泌。现在的科研材料表明迷走神经同样参与免疫系统的调节,具有抗炎作用,迷走神经的兴奋还可以治疗很多精神疾病,比如癫痫、抑郁症等。那么总结下来,迷走神经可以对呼吸、消化、循环、内分泌、免疫以及神经系统产生影响。 迷走神经有个特点,就是可以对微小的变化产生反应。比如当有异物进入呼吸系统,迷走神经就会兴奋,把信号传入大脑做出反应。吸烟者的传入神经相对于一般人兴奋性会高很多,兴奋阈值就会降低。同时,消化系统内微笑的变化也会引起迷走神经兴奋从而传入大脑进行调节。同时迷走神经可以调节位置感,平衡性,所以对于位置的微小变化,迷走神经也很敏感。 迷走神经兴奋可以降低精神的紧张感,调节情绪,治疗抑郁;迷走神经兴奋可以降低心率,保护心脏;迷走神经可以调节免疫系统,抗炎消炎;迷走神经兴奋可以调节消化消化系统功能,减肥塑身;迷走神经兴奋可以调节腺体分泌。迷走神经的一系列功能帮助我们克服疾病,保持健康。 尤其是迷走神经可以察觉身体微小的变化,尤其是内脏的病变。这些特点有利于我们觉察疾病。但是迷走神经的工作特点是需要安静的环境,需要人进入思考的状态,或者睡眠状态。所以通过睡眠时期迷走活性诊断疾病将是今后疾病诊断学的重要发展趋势。 鉴于迷走神经具有独特的治疗作用,所以利用迷走神经治疗一些疾病也是很有实用价值的。根据研究,针刺足三里以及按摩都可以刺激迷走神经兴奋,金鸡独立也可以兴奋迷走神经,太极拳、冥想思考都可以有效地兴奋迷走神经,运动也是刺激迷走神经的重要手段。中药里面入胃经的药物也可以刺激迷走神经,比如山楂、莱菔子等。深呼吸也可以刺激迷走神经兴奋。以上都是一些小技巧,通过这些技巧可以治疗疾病预防疾病。很多女孩子对于减肥感兴趣,不妨试一试,这比减肥药有效多了健康多了。 关于迷走神经还有很多秘密有待于我们深入挖掘,为人们的健康添砖加瓦。
个人分类: 未分类|11438 次阅读|0 个评论
临床免疫学之父:Henry Kunkel和孔宪涛
KONGX 2010-4-27 07:20
免疫学是一门逐步发展并依然在改变人类生活的现代学科,翻开诺贝尔奖的历史,从 1901 年首届诺贝尔医学奖获得者 Emile Von Behring 开始(抗白喉、破伤风血清),在 110 年诺贝尔奖的历史上共有 19 次颁发给免疫学家。现代的免疫学已经融合分子生物学、遗传学、细胞生物学、生物物理学等等,概况起来包括先天性免疫(固有免疫)和获得性免疫(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免疫学前辈们的故事永远值得我去学习和思考,探寻他们人生轨迹中的贡献,探寻贡献背后的故事,他们的思想和灵魂。 如果不是上个星期五参加一个 seminar ,我还不清楚 Henry Kunkel 做了什么;如果不是今天看一篇报道,我也不清楚长征医院孔宪涛教授的主要贡献。上个星期五的 seminar 是哈佛 Fred Alt 做的关于免疫球蛋白编码基因 VDJ 重排导致的 DNA 损伤和修复,他用 5 分钟的时间介绍了一下 Henry ,临床免疫学奠基人;今天看到的孔宪涛教授的介绍,曹雪涛院士称孔宪涛教授是国内临床免疫学的开创者。 也许我把 Henry Kunkel 和孔宪涛放在一起太牵强,但是其实地球两端的两位教授是如此相似。两个人都经历过战争的洗礼, Henry 在 John Hopkins 大学医学院毕业之后经过 2 年的住院医生培训后,加入美国海军参与第二次世界大战,开展在意大利的盟军军事活动,后来来到洛克菲勒医学研究院;宪涛 14 岁就参加革命,经历了解放战争和朝鲜战争,后来去了第二军医大学。 两个人都是临床医生出生,但是两个人都毫无意外的选择用科学来解决医学问题。 Henry 早年在部队里看过了太多肝炎病人,所以他起步的时候以肝炎研究为主,他的 brilliance 表现为启蒙阶段就首次描述两种重要疾病,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和高丙种球蛋白血症伴肝脏疾病、关节炎等,即ldquo;系统性红斑狼疮rdquo;。宪涛在 80 年代初开始就研究肝炎-肝硬化-肝癌,在持续 14 年的肝纤维化研究中建立了透明质酸、胶原等反映肝纤维化的实验室指标,不幸的是宪涛实验过程中不慎感染肝炎病毒,最后死于肝癌,而 Henry 死与意外。 让我惊讶的还有很多,比如两个人都选择了同样的病人来研究免疫系统,多发性骨髓瘤。现在我们知道多发性骨髓瘤的致病机制在于单克隆浆细胞增生,导致血液和尿液中免疫球蛋白水平异常升高。 Henry Kunkel 最早在一些肝硬化患者中发现某些病人外周血免疫球蛋白异常升高,同时伴随有骨髓中浆细胞数量明显身高,这个发现让他联想到骨髓瘤病人也会出现免疫球蛋白水平升高,于是他怀疑当时所谓的ldquo;骨髓瘤蛋白rdquo;就是正常的免疫球蛋白,他用一些简单的实验方法证明了骨髓瘤蛋白就是免疫球蛋白。而宪涛的研究也是以多发性骨髓瘤作为突破口,他在国内率先发现诊断 5 种不同免疫球蛋白的分子病,现在全上海的疑似多发性骨髓瘤患者的尿和血液标本都毫无意外的送到长征医院,明确异常免疫球蛋白的组成。 Henry 开创性的工作,即认识到骨髓瘤蛋白的本质是免疫球蛋白,改变了现代免疫学研究的节奏,因为科学家们可以从多发性骨髓瘤患者的血标本中提取大量的结构单一免疫球蛋白,这对免疫球蛋白的结构认识非常必要。 1972 年 Henry Kunkel 指导的博士生 Gerald Edelman 因为对免疫球蛋白结构的认识获得诺贝尔医学奖,而诺贝尔奖委员会忽略 Henry Kunkel 开拓性的研究。也许是为了弥补这份遗憾, 1975 年的 Lasker 奖颁发给 Henry Kunkel ,以奖励他在免疫球蛋白领域的杰出贡献。宪涛的贡献虽然不能与 Henry 完全相提并论,但是毫无疑问,他在国内创立了用基础的方法研究多发性骨髓瘤疾病,开创了临床免疫学。 最近科学网上讨论,导师和研究生的关系,无论是 Henry Kunkel ,还是孔宪涛,他们都培养和造就了一大批国际知名的学者, Henry 培养出一位诺贝尔医学奖获得者,四名美国科学院院士;宪涛培养两名中国工程院院士,两位目前国内免疫学界重量级人物,曹雪涛和王红阳院士。 两个人的相似之处还有很多,我把介绍他们两个人的文章附在后面,有兴趣的人可以进一步阅读: Henry Kunkel 孔宪涛
个人分类: 科学家和医学家|4911 次阅读|2 个评论
从病例讨论到我的博士课题
热度 1 KONGX 2010-4-5 13:28
ldquo;患儿,女, 3 岁,因发热 1 天昏迷 2 小时入院rdquo;(这是住院、主治、主任医生查房记录的第一句话)。这个小女孩很可怜(这两个字是医学生上课时最常听见的两个字),生下来一个月之后发现肺部弥漫性的感染灶,腋下淋巴结肿大,而肺部分泌物和淋巴结穿刺证明患儿是播散性的卡介苗感染,通俗的说法就是这孩子打疫苗打出病来了。在抗痨治疗后 1 年,小孩恢复了正常,一直到这次发病前,无诱因的高烧以及伴随而来的昏迷,患儿在转院的过程中死亡,而死亡的直接原因是感染性休克。 患儿的哥哥, 3 岁的时候发生播散性的非结核分枝杆菌感染(鸟分支杆菌),包括肺部、关节、淋巴结等等部位,抗痨一年之后有一定的效果但是没有痊愈,进一步根据药敏实验,改变抗生素,患儿的病灶才得以消失。可是他并没有幸运的远离灾难,等到他 8 岁的时候,一次水痘就差点要了他的命,水痘一般的孩子发 2 天热就过去了,而他却表现为水痘性脑炎,高热、抽搐、癫痫样发作,在儿科 ICU 里呆了 2 个月,才脱离生命危险。虽然妹妹已经去世,但是父母还是竭尽全力希望能挽救他的生命,而生命却又总是如此的脆弱和不堪一击! 二年前的一个周末,老板的一封 email 让我有了一份新的任务,研究这两个小孩,寻找发病的原因和可能的免疫缺陷。不过,我经常收到这样的 email ,有的病人我根本来不及去研究,有的病人研究了几个月也没有发现什么有意义的东西,但是正是这两个小孩却成了我两年来的一切,我的一个博士课题。 这个课题的出发点是人,是自然界中出现的一种现象,一种我们可以用眼睛直接观察的到的特征,而遗传学中又给出了一个非常好听的名字, phenotype ,而与之对应的是本质,本质决定现象,ldquo;透过现象看本质rdquo;(原来哲学还是很有用的),遗传学上的本质就是 genotype 。我要做的工作就是看看这两个兄妹的 phenotype 是不是与特殊的 genotype 有关。假设是 2 秒钟内就可以形成的,类似于 idea ,但是假设缺少不了一些客观的依据。第一,在同一个家庭内, 2 个子代产生了非常类似的临床表现,但是母代没有异常表现;第二,这两个小孩的父母是表姐亲,也就是近亲结婚;第三,这对父母总共生了 4 个小孩,有 2 个小孩很健康,没有任何临床问题,他们吃住在一起,他们享有共同的医疗服务资源。根据遗传学的基本规律,我们可以推断,这 2 个有疾病的小孩得了一种隐性遗传性疾病,父母是杂合子,他们所生的小孩有 1/4 的可能患病。 在我接受研究生教育以前,是实习医生的时候,往往也会遇到这样那样有意思的病人,老师说这种病人可能有些遗传因素,然后该怎么看就怎么看,死了活了都这样过去了。现在大多数医生也是这样,两件事最重要,一是诊断,二是治疗。高血压就降血压,肝功能不好就保肝,冠心病就放支架 hellip;hellip; 。病人来看病,他说一句话后,医生就基本上知道他是什么病了(主诉要能直接推断诊断),医生问病人 10 个问题之后,医生就要快要下手了,开化验单,来证明自己临床诊断。而我博士课题的第一件事情就是诊断,对于这两个儿童的临床诊断是隐性遗传性分枝杆菌易感综合征,接下来的就是寻找直接的证据,就是寻找致病基因变异。 人类已知的基因有 5 万,还有一些没有发现的基因。传统的测序,一个人测一个基因的序列需要 1 个星期到 1 个月甚至更长的时间,所以寻找致病基因的方法大体上包括候选基因策略和 Lingkage analysis 等染色体定位分析的方法。而对于这两个儿童的综合征,我们实验室已经发现过不同基因的遗传变异会导致该综合征的发生,而对于同时发生分支杆菌和病毒感染的儿童,有两个基因已经找到,所以我首先要做的工作就是排除这两个基因。运气好的时候,挡也挡不住,在老板给我发 email 后的一个星期内,我找到了基因变异的位点,这不是多态性,在 200 个正常人中也没有,在物种进化的过程中这个位点表现出极高的保守性。 找到一个变异并不值得太高兴,因为一个人的基因组中存在一些无关紧要的基因变异,关键的问题就是要证明这个变异是致病突变,是导致患儿生病的罪魁祸首。这样我就开始了分子生物学、细胞生物学的探索,首先看变异是否影响病人细胞内基因 mRNA 的表达和剪切,结果发现变异所在的外显子被剪切掉了,这样异常的剪切只发生在 70% 转录本上,还有 30% 是正常的。可是这个变异并不是在保守的 donor 或者 acceptor site ,而是在外显子中间。为了进一步证明该变异引起异常剪切,经典的分子生物学和遗传学方法就是做 exon trapping ,结果表明这个变异能够诱导 mRNA 异常剪切。 Good ,导致 mRNA 剪切异常的变异。 接下来就是看患者细胞中该基因在蛋白水平表达,与正常 mRNA 减少相吻合的,患者细胞中的蛋白表达量只有正常人的 30% ,该蛋白还有翻译后修饰的过程,主要是磷酸化,在细胞因子刺激后,患者细胞内磷酸化的蛋白较正常人低,这跟其基础的表达水平低有关系。由于我发现的变异存在于 Coilded-coil 区域,而这个区域的一些变异会影响蛋白去磷酸化的过程,与是我就在患者的细胞和转染了表达突变蛋白质粒的细胞上仔细观察该蛋白磷酸化和去磷酸化的过程,结果该变异并没有改变磷酸化的过程。 由于这个蛋白是个核转录因子,活化后能从胞浆转入到核内,通过免疫荧光显微镜,我看到细胞被刺激以后,患者细胞里的蛋白能够漂亮的从胞浆转到核内,而转到核内去的活化蛋白体能够与启动子区保守的序列结合,但是因为病人细胞内这种能够与保守调控序列结合的核转录因子明显低于正常人,这与患者细胞内表达低有关,而与变异无关。我又进一步看变异蛋白是否影响转录活化功能,在报道基因的转录上,变异本身没有影响。 一个很奇怪的现象再次让我难于解释,在患者细胞被刺激后,其产生的晚期应答蛋白水平与正常人处于同样的水平,我反复的实验都得到了同样的结果,于是我就用定量 PCR 的方法看不同时间点下游基因 mRNA 的水平,结果发现有一些基因的诱导在患者细胞内是完全正常的,而有些是下降的,这就提示患者的细胞水平上,变异选择性的抑制了一组基因的表达。而我进一步再去看刺激后不同时间点活化核转录因子的水平,很惊喜的发现,患者的细胞只有在细胞因子刺激的早期( 1 个小时内)于正常人的细胞之间存在差异,说明患者存在早期应答的缺陷,而细胞因子早期应答的缺陷是导致患者生病的首要因素。 35 页正文、 9 个大 figure ,加起来有 30 几个小 figure 的文章已经投出去,现在等待的是 editor 和 review 的评判,我翘首以待!文章是小,让人受益才是真,哥哥因为缺乏细胞因子的反应,我们就给他补充细胞因子,他的病情现在稳定,遗憾的是他已经双目失明;父母还想再生一个孩子,这时候产前诊断就能用上了,幸运的是他们又怀上了一个健康的宝宝。
个人分类: 科学杂谈|4858 次阅读|6 个评论
三枪拍案说疫苗·生产
songshuhui 2010-3-30 23:20
科学松鼠会 发表于 2010-03-29 13:25 三枪拍案说疫苗免疫 第二枪:疫苗和疫苗的生产 文 疯和尚 上回咱们说到,人体的警察国保(B细胞和T细胞)都是龙生龙,凤生凤,老鼠儿子会打洞每一个身上都带有能识别一种或数种抗原的受体,从进化角度讲,如果某个生物体内的免疫系统不管特定病原是否曾经入侵就自顾自地发high,早就因效率低下被淘汰了;因此只有在接到警讯,有敌对分子入境或内部动乱分子闹事,免疫系统才会高速运转。自然状态下,病原体入侵后,经各类辅助细胞将抗原提呈给相应的T细胞或者相应的B细胞接受了抗原刺激,就会活动起来,相应的T细胞和B细胞增殖并分泌各类细胞因子和抗体进行杀灭,许多疾病甚至肿瘤癌症能自愈,就是免疫系统的作用。 但是,在这一过程中,由于病原属于进攻方,占有主动优势,可能在免疫系统完全调动起来之前就对身体造成了伤害甚至繁殖到超出免疫系统的控制能力之外,所以,针对这类疾病,提前给人体的警察和国保们发布警讯,让它们活动起来,在病原入侵的初期就针对性地加以歼灭就成为必要。这种警讯就是疫苗,相当于发布反动分子的照片和身份信息给相关部门,说:谁负责这帮家伙的??别看报纸打麻将了,快出门干活!! 观察到现象后盲目的模仿与科学知识指导下的应用是有区别的。说起疫苗,免不了提及中国在16世纪已经发明了人痘,就连琴纳也算是运气够好,碰上了与天花病毒有相同抗原性而毒力很弱的牛痘病毒而已。而真正的现代意义上的疫苗研究开端应当是始于伟大的Louis Pasteur。据说当时老巴正研究鸡瘟,他的一个学生把培养时间很长而未加照料的鸡瘟细菌注射给鸡,鸡没有死掉;为节约实验动物,第二次有培养好了鸡瘟菌再次注射,结果其他的鸡死了,原来注射过过期鸡瘟病菌的鸡没死。老巴提出了他的理论,认为是细菌过期培养后毒性下降,不能致病但能刺激机体产生抗性,由此,开创了减毒疫苗的先河。 疫苗大致可以分为六大类:灭活疫苗,是被彻底杀死的病原,相当于把反动分子枪毙以后曝尸示众,由于是已经死掉的阶级敌人,往往导致革命队伍警惕性不很高,常需要反复刺激;减毒活疫苗,其实就是可以改造好的黑五类后代,经过教育改造,已经减弱或丧失了危害性,进入人体后现身说法介绍反革命分子的长相,并且可以繁殖供长期围观,效果很好,但也存在突然又反叛的危险,所以在筛选确认时耗费时间极长;亚单位疫苗,是除去其他成分后提取病原体中有效免疫原所得,如多糖类疫苗等,相当于将谋逆贼子砍头后传首九边以供识别;类毒素疫苗,是处理后的细菌外毒素,相当于阶级敌人的便便经过消毒后给革命群众作为识别特征;上述种种,均直接来源于病原,真正像照片的,其实是基因重组疫苗和DNA疫苗,它们都是对病原体照相找到编码免疫原的基因这段基因相当于底片,在基因重组疫苗中,该基因被插入表达系统比如把乙肝的HBS抗原基因植入酵母菌当中,酵母菌就是冲片机,表达出的抗原相当于冲印好的照片,经过纯化制成疫苗;DNA疫苗则是将编码抗原的基因转入真核表达载体后注入人体,它需要人体细胞来利用这段基因自己表达抗原相当于上级只发放底片,得自己冲洗。 疫苗的制造过程,大体上可以分成4部分:1.筛选种毒;2.扩繁病原;3.处理纯化;4.验证批签。 由于同种细菌和病毒通常都有很多的亚型,免疫原种类也多,即便是重组疫苗和DNA疫苗,也需要筛选出共性多,引发的免疫应答强的种类才能保证有良好的保护效应。灭活疫苗相对简单,分离出毒株,扩繁后灭活注射到实验动物身上,再接种病原,有保护效应就算成功,但对于减毒活疫苗就麻烦了。在自然界里寻找弱毒病原是一条路子,通过人工处理,加速病原变异然后筛选是另一条路子,近年来随着人类对病原体认识的深入,通过有目的的基因改造来减毒成为一个不错的方法。 此外由于减毒活苗存在突变成致病株的可能性,所以即便找到了减毒株,还需要在实验室里经过多代繁殖,反复接种动物,观察其突变成致病株的可能性,直至其安全性得到确认,或者至少在一定代次内的安全性得到认证比如某个株型的某一代在传代20次后没有发现突变成致病株,则该代病原及其20代以内的传种皆可以作为毒种。甚至一些用作灭活疫苗的菌种毒种,其传代次数也受到限制,例如伤寒疫苗,无论是灭活的还是提取多糖做疫苗的,按2005版国家药典,其种子株传代都不能超过5代。个人猜测,这倒不是怕复壮,而是怕5代以后不稳定突变成免疫原性低下的株型,不能有效激发免疫应答,起不到保护作用。对于某些多变的病原,例如流感,通常是通过头一年世界各地的疾控组织收集和观察,预测第二年可能爆发的株型,然后将该株型的病毒(通常不是单一的一种而是好几种,谁知道哪块云彩会下雨啊!!)发布给全世界的流感疫苗厂家进行生产,所以注射流感疫苗相对来说是个赌博:如果第二年爆发的不是预测的株型,基本上就算白挨一针。 在病原的扩增和繁殖方面,细菌相对比较简单,扔到发酵罐里就是了,需要注意的就是培养条件。理论上讲,提供充足的营养,照顾好温度,溶氧,pH值就够了,但由于我们对于细菌的营养、培养条件与生长和免疫原表达之间的关系还并不是很清楚,很大程度上这是个经验过程,不是说理论一点用处没有,而是说理论之下需要大量的摸索。并且常用的培养基组分,尤其是氮源,并非单一的化学物质,比如酵母粉和蛋白胨,都是混合物,名称一样,主要元素含量相差不大,但上游来源和制备方法可能导致培养结果千差万别。我就曾碰到过某知名疫苗生产企业,在生产类毒素疫苗时,因为换了个培养基成分的供应厂商细菌就罢工了光繁殖不分泌毒素了的例子。 病毒的扩增和繁殖就比较复杂,除开乙肝有基因工程苗,通过酵母菌或CHO细胞进行表达以外,其他的病毒类疫苗在扩增繁殖的时候都需要培养寄主细胞,然后把病毒接种到寄主细胞上进行扩增繁殖。这类寄主细胞包括地鼠肾细胞,人二倍体细胞,非洲绿猴肾细胞(VERO),兔肾细胞,鸡胚细胞等。其中流感疫苗和大名鼎鼎的甲型H1N1疫苗就是在鸡胚细胞中培养出来。除开鸡胚细胞特殊,是把鸡受精卵孵化到一定程度(通常是7~10日)后,把病毒接种到蛋内,准确点说,是鸡胚的尿囊内;其他的细胞,需要根据其特性,在转瓶,细胞工厂或者细胞发酵罐等设备里培养细胞然后接种病毒。由于这些寄主细胞都是真核细胞,其生长和营养条件更为复杂,常需要加入牛血清才能保证细胞的生长。 病原体培养完了,需要进行收获,处理和纯化。收获无非就是去除培养基杂质的过程,化学沉淀,过滤,离心都可以;处理通常指灭活,灭活通常是加入各种杀菌剂,裂解液等,当然,对于弱毒疫苗这一步就不需要了;处理后或收获下来的病原通常需要纯化,纯化的方法可包括化学沉淀,超滤,液相色谱层析等。得到的原料,依照不同情况加入一些免疫佐剂,保护剂,吸附剂等配置为成品。 成品的安全性和有效性都需要得到验证和检测才能上市。安全性的检查通常包括杀菌剂的残留,防腐剂的含量,热源含量,有无微生物污染,培养基残留等,例如因为可能有人对鸡蛋过敏,所以所有鸡胚培养的疫苗必须严格监控卵清蛋白残留;而怀疑牛血清中可能有对人体不利的物质,凡添加了牛血清培养细胞的,必须监控牛血清白蛋白残留量;对于灭活疫苗,还要检测其灭活程度,通常是把成品或处理后的原液接种到细胞或实验动物,动物或细胞没有感染迹象才算过关,对于弱毒疫苗,还要用动物做毒力测定,以保证疫苗没有复壮成致病株;有效性检测,最基本的,是用抗血清检查疫苗中确实含有目的抗原,然后做效力测定,给实验动物注射疫苗,检查有无产生促发特异的免疫应答产生特定抗体,或者,比较倒霉的实验动物会被接种致病菌观察疫苗的保护效应;这些安全步骤在生产厂有的都不止做一次,可能是病原原液检一次,半成品检一次,成品再检一次;这还不算,上市之前,还要再送到国家管理部门检查一次(批批检,批签发许可),然后才能上市。 除了常规的,针对特异病原的疫苗以外,现在人们也在研究很多新型的疫苗,例如松鼠会第一本书中《疫苗依赖》里面介绍的戒烟疫苗,曾经导致了极大争议的魏于全搞的肿瘤疫苗,呃还有,可能让基督教原教旨主义反对的节育疫苗,等等。总之,由于免疫系统的特异性对象几乎可以是无限多,所以,利用疫苗可以玩出的花样也近乎无限,我们现在所能利用的还只是很小的一部分。 (未完待续) 文字编辑:小庄 PS:感谢八爪阿飘哥,老马一众对本文的贡献。
个人分类: 医学|1429 次阅读|0 个评论
东西古今话正气
sheep021 2010-3-26 10:36
医学鼻祖希波克拉底 :病人的本能就是病人的医生,而医生只是帮助本能的 这里所说的人体本能就是自然界最完善、最精密、最先进的人体自 愈 康复 系 统,这个系统使人类在没有医生的环境中延续到现在。医生要做的如何增强这个系统的功能,而不是越俎代庖,直接上阵杀戮。 《 内经 》:夫上古圣人之教下也,皆谓之:虚邪贼风,避之有时,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 正存于内,邪不可干,邪之所凑,其气必虚。 故中医的首要任务是扶正 毛泽东 一贯主张党和国家都要独立自主。他历来认为每个国家、每个民族,都有自己不同的历史条件和地理环境,各国的党应根据本国的情况和自身的条件,独立自主地决定该党的一切事务。他说:一个国家的党要领导革命走向胜利,不通过自己的路线、自己的经验、自己的头脑、自己的手,而靠别国帮助就不行。 革命是自主,建设也是自主 。(革命相当于治病,治大病,建设,相当于养生) 俗语 :死狗推不上墙。 天下一理,古今同也。故上医医国,中医医人,下医医病。 遗憾的是,现代医学(无论是主流中医还是主流西医,当然不是全部)似乎背离了初衷,只见病,不见人,杀气较重。
个人分类: 聆听自然|676 次阅读|0 个评论
三枪拍案说疫苗·免疫
songshuhui 2010-3-23 23:05
科学松鼠会 发表于 2010-03-23 11:05 【编者按】赶在这个时节,把这篇文章发出来,乃出于我们的思虑与责任感。数日来,《山西疫苗乱象调查》中所透露的种种,令人揪心之余,更引起了更多有识之士发出追究到底的呼声希望有关部门从科学、客观、严谨的角度对乱象加以厘清,正如王克勤在他博客上也呼吁 独立的第三方展开细致科学的调查 。目前情况下,尚无法断定真正造成惨剧的是哪个或哪些环节,本文作者在私下的短信中告诉编者高温导致疫苗失活可以理解,导致那么多异常比较难以理解那些异常到底有多少和高温暴露有关不好说,而且因为都是个案,无法排除也无法肯定与疫苗变质有关。这当中,有太多疑团等待破解,我们现在所能做的,是为读者们解读疫苗的有关知识,以免造成不必要的恐慌疫苗出现在这世界上有其充足理由,而严格审核检验下的疫苗,安全系数是相当之高的。可恨那些不齿的人为因素,玷污了医学的纯洁与初衷。松鼠会将和大家一起,进一步观察事态发展。 第一枪 免疫系统 文 疯和尚 话说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呃,拿错了,这是《三国演义》,重来。 话说如同天朝的安保措施分三重:军队,警察和城管,人体的安保措施也可分三重。第一重防线是皮肤和粘膜,相当于边防军;第二重包括吞噬细胞,补体等非特异性免疫系统,相当于城管;第三重是进行精确打击的特异性免疫系统,包括具有细胞毒性的T细胞和分泌抗体的B细胞。 先说皮肤和粘膜,它们是人体的万里长城,阻挡一切试图穿越的反革命坏分子;它们分泌的含溶菌酶的汗液,泪水,唾液、胃酸,则是杀敌于国门之外的边防军;当然,有的国家的边防军会把枪口对准自家的屁民,而人体边防军所杀的基本都是想要冲进来的细菌和病原。此外,在外周血液循环系统与大脑,眼球和睾丸之间,也存在着致密的组织结构,也是免疫抗病机制的一部分,它们不单阻挡病原等有害物质,也阻挡外周的免疫细胞甚至药物的进入;其实想想你也就明白了,中南海,国家安全局和太子党俱乐部,门禁森严,岂是寻常执法人员能随意进入的?? 再说包括补体系统,细胞因子和吞噬细胞在内的城管联防部队;从免疫学的分类上讲,它们和前述的第一重防线一起,都被称为非特异免疫系统,但实际上,对于补体和吞噬细胞来说,还是有点冤枉的:城管联防虽无上级精确指示,但基本上只针对那些貌似穷困的屁民,不招惹貌似达官显贵的人,还是有个判断基准的;对于吞噬细胞而言,它们的表面也是有各种受体的,凭借这些受体,它们可以识别哪些是外来侵略者或阶级异己分子,例如衰老和癌变的细胞从而加以吞噬;而补体则可以识别抗原抗体复合物甚至某类型的细菌从而介导杀伤作用。此外,吞噬细胞中的巨噬细胞和未成熟的树突细胞在吞噬病原加以消化后,还负责呈递抗原它们可以表达组织相容性抗原复合体MHC,MHC分子与抗原结合后呈递给T细胞,引发特异性细胞免疫;其作用相当于城管联防抓住坏分子以后将其长相特征汇报给警察,而MHC分子相当于档案里的坏分子标记,没有它,T细胞无法识别抗原。这类细胞广泛分布在淋巴和粘膜系统中,使得外来病原在突破第一防线进入人体后立刻陷入人民战争的汪洋大海中,并且迅速将异见分子,哦,是异己分子的相关信息传递给专业免疫系统,以便实施精确打击。 具有特异性,进行精确打击的特异性免疫系统就是警察和国保了。在中枢免疫系统胸腺中成熟的T细胞相当于国保,它们可以通过分泌各类细胞因子调节免疫系统,相当于国保机构可以命令各级维稳机构协同工作,而且,和国保一样辛苦的是,如果要直接杀灭病原,它们必须亲自出面请喝茶贴身格斗与病原细胞或病变细胞结合,然后分泌穿孔素等物质,改变目标细胞的通透性致其死亡。相比之下,B细胞相当于警察,可以派出大量的协警抗体,到一线与病原战斗,而自己安坐办公室里喝茶,无需直接面对敌人。当然,B细胞也有辛苦的地方:T细胞识别病原需要MHC分子与抗原复合体存在,只能坐等吞噬细胞等辅助细胞把病原分解以后用MHC分子打上坏分子的标记举报上来;B细胞除了接受T细胞转递的抗原外,由于其细胞表面抗体,还能直接接受抗原刺激产生应答。 那么T细胞和B细胞的特异性是从何而来的呢??大多数人看到特异性免疫需要外来抗原刺激产生,一定以为是抗原诱导产生的,可是,蛋白是由mRNA转译而来,mRNA是由DNA转录而来,如果是抗原诱导产生特异性,那么岂不是存在一个由蛋白质来反编码mRNA或DNA的过程??太激动人心了且慢,事实并非如此,免疫的特异性是天生的!!事实上T细胞和B细胞表面识别病原的受体也是抗体,我们知道抗体由轻链和重链构成,但编码轻链的基因片段有4类,编码重链的基因片段有5类,每类片段从1~150种不等,在染色体上它们并不靠在一起,在淋巴细胞分化过程中,它们需要经过重排连在一起才能转录为mRNA,重排过程中轻链可产生约7500种不同组合,重链可以产生240万种不同组合,两者相乘,可以产生180亿种不同的抗体!!胚胎期的淋巴细胞,每个表面都带有一种或数种表面抗体,然后在胸腺或骨髓中接受筛选:凡是能与自身抗原发生结合的淋巴细胞统统被干掉或者抑制欧美影视中英雄警探多半都有点不守常规,根据宣传与事实常常相反,我们可以推知他们的警察一定都是守规矩的,人体免疫系统对安防力量的培训也是如此,凡是能识别人体自身抗原的淋巴细胞一律在早期被消灭或抑制,剩下那些不会伤害自身的才可以当警察在胸腺中培训的成为T细胞(其实T就是英语胸腺thymus一词的首字母),在骨髓中培训的成为B细胞。在这个过程中,导致了免疫系统对于自身抗原不发生反应,这种现象叫做免疫耐受;在医疗实践中,对于患有过敏的病人,有种叫做脱敏的方法,实际就是结合免疫抑制等方法,让免疫系统对过敏原不发生反应,人工诱导出来的免疫耐受。 当然,即便是从牙牙学语阶段开始的思想政治教育,仍然少不了前腐后继的大小官员,胸腺和骨髓中的培训也就免不了会有漏网之鱼,大多数情况下它们闷声发财,有时受到刺激,也会群起闹事。问题是,屁民闹事,或跳楼讨薪,或自焚抗议,危害不大;而这些家伙们,可是手握细胞毒性和抗体等大杀器的暴力机关啊!!于是乎就出现了孙志刚,魏文华,云南孟连,贵州关岭那样的杯具,当然,更大的餐具咱就不提也罢。这类伤害体现到人体上,就是自体免疫疾病,包括红斑狼疮,风湿性关节炎,硬皮病等等,都是非常难以治愈的。 警察和国保抓人需要照片和身份信息,疫苗就是给人体内的警察和国保发放的犯人照片和身份信息。下一节,咱们讲讲疫苗。 PS:感谢神奇俊俏热心迷人的八爪阿飘哥、窗敲雨以及Ent一众对本文的贡献,哗啦啦。 (未完待续)
个人分类: 生物|1334 次阅读|2 个评论
转基因玉米影响免疫能力与生殖能力
parker 2010-3-15 16:03
奥地利政府于去年底发布最新科学研究,首次证实转基因玉米会导致小白鼠繁殖能力下降。所用材料为孟山都公司研发的转基因玉米NK603(抗除草剂)和MON810(Bt抗虫)的杂交品种,在阿根廷、日本、菲律宾和南非等国家已通过生物安全审批。而最近的美国化学学会的《农业与食品化学》杂志又发表科研论文,证实了转基因玉米对于小白鼠免疫系统的威胁。 这两项研究结果进一步说明转基因食物对人类的健康与发展存在巨大的隐患。使我想起了电影《人类之子》(Children Of Men)中的镜头:若干年后的未来社会,人类正逐渐丧失着生育的能力,人类即将绝种!消息传来,世上恐慌一片......谁之过? 目前中国有80%以上瓜果种子来自于美国孟山都,而且大多数是转基因种子。很多人或许还蒙在鼓里,认为自己吃得都是无公害的所谓的绿色蔬菜.....说句不好听的,死都不知道怎么死的!如果任其下去,不远的将来,人类绝种不是没有可能!当然还有其它可能,人可能变成另外一种人模鬼样的怪物.....
个人分类: 生物产业|3232 次阅读|2 个评论
[转载]国际免疫分子诊断技术领域发展状况
laijiangtao 2010-3-3 08:02
国际免疫分子诊断技术领域发展状况 主办:上海市科委发展计划处    上海市科学学研究所   国际免疫分子诊断技术领域发展状况   在过去的20中,随着科技发展,生物学基础学科的研究成果已经发展成为临床实验室的检测项目。自动化仪器的应用,同时也推动检验试剂产业发展。检验仪器小型化、操作简单化和结果报告即时化的即时检验(Point-of-care-testing,POCT)新发展检验模式受到了人们的青睐。   一、近年发展的主要技术   尤其现代生物技术、单克隆抗体技术、微电子处理器和光化学等方面的重要进展,集中体现在各学科高科技术的综合应用上,大型自动化仪器的研制使免疫生化检验提高到了新水平。特别是摸块式仪器的应用,更加快了检验医学自动化建设的进程。   诊断试剂先后经历了化学、酶、免疫测定和探针技术4次技术革命,每次都使临床诊断试剂技术跨上了新台阶。不仅灵敏度和特异性有了极大地提高,干化学、金标、多层涂膜技术、免疫层析色谱、选择性电极技术、生物传感器和生物芯片等技术有极大发展,而且应用范围迅速扩大,操作更简单。临床诊断试剂的商业价值日趋重要,在疾病预防、疗效和愈后的判断、治疗药物的筛选检测、健康状况的评价及遗传性预测等领域中,正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   二、即时检验   临床学科对检验医学的依赖和要求日益增强。检验医学发展出现了两极发展的新趋势,一方面高度集成和大型自动化检验仪器相继问世,并且已经得到了普及,极大地拓宽了临床检验的范围,提高了工作效率,使免疫化学检验提高到了新水平;另一方面简单和便于普及快速的即时检验发展,源于自动化仪器的应用仍由于分析前和分析后有许多复杂的步骤,需要耗费大量的时间,病人不能在短时间内获得检验报告。于是检验仪器小型化、操作简单化和结果报告即时化的POCT新发展检验模式受到了人们的青睐。其特点是把复杂的操作变得简单,把粗笨的设备变得小巧便携,把原来需要几天的报告时间变成即时检验的当场报告。这是种极有发展前景的技术,其仪器和试剂以免疫学、分子生物为主的各学科高新技术缩微组成。   三、临床诊断试剂的产业化现状   在全球诊断市场上,购买力约有180~200亿美元(包括器械、试剂及另外的消费品)。以专业划分,整个诊断用品市场大体有8个部分,其中临床化学最大,占市场份额34%。接下来依次为免疫化学、血糖检测、血液学、微生物学、血库和核酸探针,其中免疫化学占市场份额29%。其他(包括凝结剂)占市场份额4%。   专家预计今后增幅较大的诊断试剂将属于血糖自我监察、核酸探针和血库用试剂。血糖自我检测部分全球年销售额约27亿美元,另一项迅速崛起的诊断试剂是DNA、RNA或核酸探针,此项分子诊断学技术包括应用特异短程核酸序列进行结合及检测存在的遗传物质。核酸探针市场现有规模差不多有5亿美元,然而增长率今后几年预计超过25%。   国际免疫分子诊断技术及其产业在发展中。POCT这种新型检验模式发展快速,其主要原因是适应了当今社会高效快节奏的工作方式,达到了人们在时间上快节奏的要求,可以使病人及时得到诊断治疗。这种检验医学自动化和小型化两极发展的新趋势,由于自动化大型仪器多年的引进已经普及,因此,预测免疫分子诊断POCT必将成为检验医学发展的新重点。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2195 次阅读|0 个评论
复杂网络免疫的专家,以及具有代表性的论文
jnpengfei 2010-1-26 17:14
汪秉宏 http://www.sciencenet.cn/u/bhwangustc/ 周涛 http://www.sciencenet.cn/u/pb00011127/ 国内人都知道的中科大组做着复杂网络方向很厉害,周涛的本科毕业论文(关于疾病传播)比我现在写的论文好多了^_^汪老师的博士张海峰也写过免疫方面的文章,09年发表的CRL上面。 李翔 http://homepage.fudan.edu.cn/~Xiang/ , The study of epidemics and spreading dynamics on complex networks, General Program, National Natural Science Foundation of China (Grant No. 60504019), 2006.01-2008.12,李老师 指导的学生也写过局域网络模型免疫的文章 何大韧 http://www.sciencenet.cn/u/drheyzu/ ,据说何老师领导的小组在疾病传播方面很厉害 胡柯 http://www.sciencenet.cn/u/complexity/ ,湘潭大学博士写过动态免疫策略,也写过过随机游走的免疫策略,也是09年刚发表。涉及到随机游走还属章忠志老师 http://www.sciencenet.cn/u/Fudanzhangzz/ 。 吴晔 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index1.aspx?userid=214671 波茨坦大学博士生,最近可能也在做网络的动态免疫。 cohen http://u.math.biu.ac.il/~reuven/ ,cohen 以色列人充满智慧,以高科技产品输出为主。cohen 以前做网络稳定性,网络攻击,网络的免疫,著名的acquaintance immunization 就是他写的。 很多做疾病传播的都是很具体比如性病传播 免疫论文涉及到的具体策略: immunization of complex networks,讲的免疫策略是targeted immunization,很容易理解,对重要性(度数大,或者介数大)节点进行免疫。有个改进策略,是边删除,边对网络的重要性重新排序,创新性不大 efficient immunization strategies for computer networks and populations,cohen 写的acquaintance immunization ,实用性比目标免疫好多了,毕竟是局域免疫,实践要求不高。 finding a better immunization strategy ,yiping chen 07年在prl上面发表的,不知道是中国人,还是外国人,提出的EGP 免疫,很实用。免疫节点,把网络分成几个大小相似的集团,执行的思想是nested dissection 策略。 现在发现:免疫和攻击都是相同的(说出来有点白吃哈哈),所以cohen的文章:Breakdown of the Internet under intentional attack也很有借鉴意义。做免疫,如果不对网络之间的关系有一定的把握,是做不好的(自己瞎说的)。 现在的免疫策略很多都是先验性的,也就是在疾病传播以前就已经把网络给免疫好了,动态免疫做的很少。另外免疫的对象都是BA,ER,或者找几个现实的网络AS internet ,HEP,那么都是把网络当作份关联网络来做的。但是节点之间怎么可能是非关联的呢?有一篇文章:Epidemic spreading in correlated complex networks.pdf,做的是关联网络的。 我一直存在一个疑问:打击(攻击,免疫)网络的时候,到底打击强连接(有可能是度数或者介数大的,比如目标免疫),还是打击若连接(来破坏社团之间的连接,重而分割网络,比如EGP策略),还是应该在这个中间找个平衡点?给定一个网络,首先遇到的问题:什么是强连接,什么是弱连接才行。80年代有一篇文章讲的弱连接,还有 吕琳媛 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287319 ,吴晔 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289997 ,也提到了弱连接的作用 谢谢方老师举行的复杂网络会议,我受益很多,希望还有机会参加。 临近放假,希望自己不要把寒假浪费了 //////// 寒假的却浪费了,看来学习不是想学就能学得了的,特别是在家。 最近高兴的事情是:连续一个月中了三篇文章(有一个是正在修改,另一个是修改后录用),可以安心毕业了。这一个月地时间断断续续的帮湖南大学的邹老师,编了一个小程序,她是研究病毒的发展趋势的,人家证明处了理论,我只是做了一个仿真:采用SIR 病毒传播模型,加入了时间延迟tau,限制特定参数的输入,来得到好几个波峰,不过人家是做理论的,俺只是一个干点零活,打杂的,具体的理论俺不懂^_^
个人分类: 复杂网络|1268 次阅读|2 个评论
我对于疾病免疫 的认识
jnpengfei 2009-12-2 08:16
开题到现在差不多半年了,虽然也写了几篇文章,自我感觉也蛮好的,但是总感觉做的东西太虚了。比如免疫,现在只是为了免疫而提出的免疫算法,下一步应该做计算机网络的免疫了。想写一下我 这个 新手对于论文的认识。 看论文的时候,着重看一些作者写论文的出发点,怎么想到的这个点。至于他的实验 验证过程 可以忽落了。然后思考一下,这篇论文的 出发点 的局限性,并且按照这种思路 从其他的找出突破口。最后作实验 验证。 写论文(仅限于免疫),针对的 免疫的 假设条件 , 免疫对象 , 免疫的原则 都可以提出自己的思路,然后作实验验证。免疫 具体罗列一下: 假设条件:目标 免疫的条件是知道所有节点的度数,并且进行排序,如果不知道全局信息呢?我提出了基于邻居节点度的搜索免疫算法,并且效果比目标免疫好。 免疫对象: 目标免疫 熟人免疫 都是对于节点的免疫,那么有没有设想一下对于边的免疫?自己从全局和局部分别对于边的免疫,其中全局肯定比目标免疫好,文章投出去了,另一篇正在实验中。 免疫原则: 一般的算法都是对于度数大的节点进行免疫,但是没有考虑一下免疫后的网络结构。 yipeng chen 在 finding a better a immunization strategy (PRL 2007) 提出的 EGP算法从全局采用Nested dissection算法把网络进行分割,效果很不错。自己也写了一个针对网络划分的免疫,感觉太滥了,没有发表。 下一步的研究方向:针对有向网络(NewMan ,2002 ,Email 相关论文),和加权网络的免疫。然后呢 转向计算机,和移动网络方面的免疫。 感觉很惭愧,像国内的复杂网络研究人员,都做得比较实际,自己做的比较 空虚。计算机出身,到目前为止只能做一些仿真,理论演化 还没有做过 。希望能发几篇sci,到时候考博 导师也要阿 。因为入手比较晚,现在的几篇正在审稿,希望尽快能通过。 祝贺 方老师 即将举办 第五届 复杂网络论坛。 把自己推荐到复杂网络圈,让老师们评论。
个人分类: 生活琐事|1032 次阅读|2 个评论
得过普通流感就不会得甲流?千万别这么想!
cayuga101 2009-11-6 17:18
【现代快报】记者 谢静娴 2009-11-06 受到季节性流感病毒感染的人群对甲型 H1N1 流感具有一定的免疫力,昨天,快报刊登了南京大学病毒学教授邢峥的这一研究发现。不少市民看了之后深深地舒了一口气:我之前得过普通的流感,看来不用担心再得甲流了。不过, 邢峥 教授却特别提醒市民,之前得过普通流感,并不意味着你将免受甲流病毒的感染。从普通流感感染获得的针对甲流的所谓免疫力是指,你患上甲流后,可能病症会有所减轻,病程会缩短。 患过普通流感,不能抵御甲流感染 通俗的说,病毒的蛋白质是由一个一个的氨基酸组成的。 这些氨基酸中的某一小段可能就会刺激人体产生免疫反应。而这些小段氨基酸片段,就称为表位。 邢峥解释,在研究中他和合作者们发现,在季节性流感病毒中可以产生细胞免疫的十几个表位,同样完好无缺地存在于甲流病毒中。于是,他们推测,曾经受到季节性流感病毒感染的人群对甲型流感具有一定的免疫力,主要是细胞免疫。细胞免疫涉及到细胞毒淋巴细胞和激活的吞噬细胞,在清除病毒,减轻症状和缩短病程等方面有重要作用。 老年人群以前接触过的季节性流感病毒机会更大,种类更多,而且现在有实验证明,很久以前的流感病毒株和甲流病毒相似度比较高。 邢峥表示,这也就解释了老年人群为何感染甲流后症状较轻的现象。因此,在接种流感疫苗时,老人可以不用特别优先接种。 但是,这绝不意味着,曾患过普通流感的你就不会感染甲流了,因为既往的普通流感感染不能够提供可以交叉保护的抗体。没有保护性抗体的存在,人们都不能免于被感染。 在采访中,他反复强调着这一观点。细胞免疫往往只是在被病毒感染后才起到作用。而只有接种特异性的甲流疫苗,才能在体内产生保护性抗体,有效地抵御甲流病毒的侵犯。接种疫苗对于有健康方面问题的人群,则是更为必要。 甲流为何传播快?可能是轻症隐形感染多 甲流爆发后,迅速在全球扩散,肆意地传播着。为何甲流会传播如此之快, 邢峥 教授说,普通流感感染对于甲流有一定的免疫力,这一理论也许可以解释这个现象。 大家可以发现,此次的甲流虽然感染人数众多,但症状普遍轻缓,病死率不是很高。 他告诉记者,很多市民之前都得过普通流感,对甲流有一定的细胞免疫能力,尽管不能够抵御甲流的感染,但可以减轻症状。所以即便得了甲流,症状也比较轻。更多的人感染了甲流病毒,却没有症状。这就是隐性感染或是无症状感染,有的可能也就嗓子稍微有些不舒服,还有的可能一点感觉都没有。这些人的社会活动能力和范围丝毫没有减少,而他们正好将病毒无意识地传播着。所以,我们提出假说,目前甲流的快速传播也可能与人群中来自普通流感的,具有一定程度的交叉细胞免疫能力有关。 以表位为基础的亚单位疫苗?理论上成立 邢峥 教授表示,得过季节性流感后,人们对甲流的细胞免疫能力会有明显的个体差异。邢峥解释,人们识别病毒表位的遗传基因千差万别。也就是说,即便是对于同一个有功能的病毒蛋白表位,可能对这个人的保护作用比较大大,而对另外一个人可能就无效,这是受到严格的遗传基因控制的。影响免疫反应的遗传基因在种族间也存在差异。统计表明北美的印第安人患甲流后病死率较高,而白人和黄种人却相对较低,应该就是由于不同种族特定的遗传基因上差别的缘故。 既然这些表位有望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人们患甲流后的病症,那能不能将这种表位,即相应的氨基酸多肽注入人体内呢? 理论上是成立的。 邢峥教授表示,这也就是亚单位疫苗的概念。对于不太容易变异的可以诱导细胞免疫的表位,发展亚单位疫苗是一个很诱人的方案。但选择好适当的表位多肽或亚单位,难度可能比目前的灭活疫苗制备大很多。而且还有遗传基因特异性的问题。这些都是科学家们需要先行解决的。这就要加强细胞免疫方面的基础研究,也是这篇研究报告希望达到的目的之一。
个人分类: 未分类|2811 次阅读|0 个评论
细胞免疫学研究动态信息分析
xupeiyang 2009-10-27 13:20
http://news.sciencenet.cn/htmlpaper/2009102795303297611.shtm 细胞免疫学研究取得新进展 25年前王小宁教授观察到NK细胞钻入瘤细胞的光镜照片和在瘤细胞内死亡的电镜照片 本次发现NK细胞在瘤细胞内的凋亡形态和ezrin敲除瘤细胞阻碍NK细胞进入的照片 华南理工大学生物科学与工程学院博士研究生一年级学生王珊在导师王小宁的指导下在细胞免疫学方面研究获得突破,相关成果文章Internalization of NK cells into tumor cells requires ezrin and leads to programmed cell-in-cell death发表在《细胞研究》( Cell Research )在线版上。 王珊是文章的第一作者,通讯作者是其导师王小宁教授。 王小宁教授25年前在研究免疫细胞NK细胞与肿瘤细胞相互作用时曾发现,NK细胞可以钻入瘤细胞内,不但可以从内部杀伤瘤细胞,更重要的是大多进入肿瘤的NK细胞反被瘤细胞杀伤。2007年,美国科学家在Cell发表论文也证实一些瘤细胞可以互相钻入同质瘤细胞,进入的细胞的主要命运也主要表现为胞内死亡,并且是一种新的细胞死亡方式,称为Entosis,与王小宁教授20多年前的发现十分相像。Entosis的作者随后阅读了王小宁20多年前的研究论文,认为与其发现十分相似并在其随后发表在Nature Review杂志的综述论文中对此做了正面引用。 王小宁小组克服重重实验条件上的困难,组合了温州医学院、南方医科大学学术资源,通过与中国科技大学姚雪彪教授的通力合作,历经两年时间,利用现代细胞与分子生物学技术再次证实其25五年前的发现是正确的,即NK细胞可以进入瘤细胞,并且主要命运表现为胞内死亡。 而且,这种死亡是一种不同于前述entosis的新的胞内死亡方式,为进一步探讨免疫细胞与肿瘤相互作用的机理和新的生物学意义提供了新的视角,也为细胞生物学提供了新的细胞研究模式。(来源:生物通 小茜) 更多阅读 《细胞研究》发表论文摘要(英文) http://www.gopubmed.org/web/gopubmed/WEB1mOWEB10O00d000j10020001000f01000j100300.y statistics Top Years Publications 2008 3 2007 3 2009 2 Top Countries Publications China 1 France 1 Top Cities Publications Guangzhou 1 Wenzhou 1 Villejuif 1 Top Journals Publications Cell Res 1 Cell Death Differ 1 Medicina-buenos Aire 1 1 2 3 Top Terms Publications Cell Death 7 Neoplasms 4 Apoptosis 3 apoptosis 2 cell death 2 programmed cell death 2 Caspases 2 Humans 2 Animals 2 Extracellular Matrix 2 Epithelial Cells 2 recognition of apoptotic cell 1 retinal cell programmed cell death 1 glial cell apoptosis 1 positive regulation of caspase activity 1 Killer Cells, Natural 1 Killer Cells 1 DNA Fragmentation 1 Caspase 3 1 immune response 1 1 2 3 1 2 Top Authors Publications Brugge J 2 Nomenclature Committee on Cell Death 2009 1 Kroemer G 1 Galluzzi L 1 Vandenabeele P 1 Abrams J 1 Alnemri E 1 Baehrecke E 1 Blagosklonny M 1 El-Deiry W 1 Golstein P 1 Green D 1 Hengartner M 1 Knight R 1 Kumar S 1 Lipton S 1 Malorni W 1 Nuez G 1 Peter M 1 Tschopp J 1 1 2 Internalization of NK cells into tumor cells requires ezrin and leads to programmed cell-in-cell death. PMID: 19786985 Related Articles Authors: Wang, S , Guo, Z , Xia, P , Liu, T , Wang, J , Li, S , Sun, L , Lu, J , Wen, Q , Zhou, M , Ma, L , Ding, X , Wang, X , Yao, X Journal: Cell Res , 2009 Abstract: Cytotoxic lymphocytes are key players in the orchestration of immune response and elimination of defective cells. We have previously reported that natural killer ( NK ) cells enter target tumor cells, leading to either target cell death or self-destruction within tumor cells. However, it has remained elusive as to the fate of NK cells after internalization and whether the heterotypic cell-in-cell process is different from that of the homotypic cell-in-cell event recently named entosis . Here, we show that NK cells undergo a cell-in-cell process with the ultimate fate of apoptosis within tumor cells and reveal that the internalization process requires the actin cytoskeletal regulator, ezrin. To visualize how NK cells enter into tumor cells, we carried out real-time dual color imaging analyses of NK cell internalization into tumor cells. Surprisingly, most NK cells commit to programmed cell death after their entry into tumor cells, which is distinctively different from entosis observed in the homotypic cell-in-cell process. The apoptotic cell death of the internalized NK cells was evident by activation of caspase 3 and DNA fragmentation. Furthermore, NK cell death after internalization is attenuated by the caspase inhibitor, Z- VAD -FMK, confirming apoptosis as the mode of NK cell death within tumor cells. To determine protein factors essential for the entry of NK cells into tumor cells, we carried out siRNA-based knockdown analysis and discovered a critical role of ezrin in NK cell internalization. Importantly, PKA -mediated phosphorylation of ezrin promotes the NK cell internalization process. Our findings suggest a novel regulatory mechanism by which ezrin governs NK cell internalization into tumor cells. Affiliation: School of Bioscience and Bioengineering, South China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Guangzhou 510641, China Wenzhou Medical College, Wenzhou 325035, China . Wikipedia: Actin , Alpha-actin , Apoptosis , B-DNA , Benign neoplasm , Beta-actin , CASP3 , Cancer , Caspase-3 , Caspase 3 , Caspases , Cell death , DNA , DNA fragmentation , Deoxyribonucleic Acid , Double-stranded DNA , Enteritis , F-actin , F actin , G-actin , G actin , Government , Immunity , Immunization , K Cell , K cells , Killer cell , Killer cells, natural , Lymphocyte , NK Cell , NK cells , Natural Killer Cells , Natural Killer cell , Nature , Neoplasm , Phosphorylation , Proteins , Tumor , Variolation Title: Classification of cell death: recommendations of the Nomenclature Committee on Cell Death 2009. PMID: 18846107 Related Articles Authors: Kroemer, G , Galluzzi, L , Vandenabeele, P , Abrams, J , Alnemri, E S , Baehrecke, E H , Blagosklonny, M V , El-Deiry, W S , Golstein, P , Green, D R , Hengartner, M , Knight, R A , Kumar, S , Lipton, S A , Malorni, W , Nuez, G , Peter, M E , Tschopp, J , Yuan, J , Piacentini, M , Zhivotovsky, B , Melino, G , Nomenclature Committee on Cell Death 2009 Journal: Cell Death Differ , Vol. 16 (1): 3-11 , 2009 Abstract: Different types of cell death are often defined by morphological criteria, without a clear reference to precise biochemical mechanisms. The Nomenclature Committee on Cell Death (NCCD) proposes unified criteria for the definition of cell death and of its different morphologies, while formulating several caveats against the misuse of words and concepts that slow down progress in the area of cell death research. Authors, reviewers and editors of scientific periodicals are invited to abandon expressions like 'percentage apoptosis' and to replace them with more accurate descriptions of the biochemical and cellular parameters that are actually measured. Moreover, at the present stage, it should be accepted that caspase-independent mechanisms can cooperate with (or substitute for) caspases in the execution of lethal signaling pathways and that 'autophagic cell death' is a type of cell death occurring together with (but not necessarily by) autophagic vacuolization. This study details the 2009 recommendations of the NCCD on the use of cell death-related terminology including ' entosis ', 'mitotic catastrophe', 'necrosis', 'necroptosis' and 'pyroptosis'. Affiliation: INSERM, U848, Villejuif F-94805, France . kroemer@igr.fr Pubmed MeSH: Animals , Humans Wikipedia: Apoptosis , Autophagocytosis , Autophagy , Caspases , Cell death , Cellular autophagy , Necrosis , Recommendation , Vacuole Title: PMID: 18786892 Related Articles Authors: Barcat, J A Journal: Medicina (B Aires) , Vol. 68 (4): 315-7 , 2008 No abstract given. Pubmed MeSH: Animals , Apoptosis , Cell Death , Cell Transformation, Neoplastic , Endocytosis , Humans , Neoplasm Invasiveness Wikipedia: Cannibalism Title: Emperipolesis, entosis and beyond: dance with fate. PMID: 18521104 Related Articles Authors: Xia, P , Wang, S , Guo, Z , Yao, X Journal: Cell Res , Vol. 18 (7): 705-7 , 2008 No abstract given. Affiliation: Division of Cellular Dynamics, Hefei National Laboratory for Physical Sciences at Nano-scale, and University of Science Technology of China, Hefei 230027, China . Pubmed MeSH: Animals , Cell Adhesion , Cell Communication , Humans , Killer Cells, Natural , Lymphocytes , Neoplasms Title: PMID: 18334170 Related Articles Authors: Mailleux, A A , Overholtzer, M , Brugge, J S Journal: Med Sci (Paris) , Vol. 24 (3): 246-8 , 2008 No abstract given. Pubmed MeSH: Adenocarcinoma , Animals , Breast Neoplasms , Cell Adhesion , Cell Line, Tumor , Humans , Microscopy, Confocal , Microscopy, Electron , Neoplasm Proteins , Vacuoles , rho GTP-Binding Proteins , rho-Associated Kinases Wikipedia: Benign neoplasm , Cancer , Cell death , Neoplasm , Tumor Title: Entosis : cell death by invasion. PMID: 18059358 Related Articles Authors: LeBot, N Journal: Nat Cell Biol , Vol. 9 (12): 1346 , 2007 No abstract given. Pubmed MeSH: Breast Neoplasms , Cell Adhesion , Cell Culture Techniques , Epithelial Cells , Extracellular Matrix , Humans , Neoplasm Metastasis , Pleural Effusion, Malignant , Tumor Cells, Cultured Wikipedia: Cell death Title: A nonapoptotic cell death process, entosis , that occurs by cell-in-cell invasion. PMID: 18045538 Related Articles Authors: Overholtzer, M , Mailleux, A A , Mouneimne, G , Normand, G , Schnitt, S J , King, R W , Cibas, E S , Brugge, J S Journal: Cell , Vol. 131 (5): 966-79 , 2007 Abstract: Epithelial cells require attachment to extracellular matrix (ECM) to suppress an apoptotic cell death program termed anoikis. Here we describe a nonapoptotic cell death program in matrix-detached cells that is initiated by a previously unrecognized and unusual process involving the invasion of one cell into another, leading to a transient state in which a live cell is contained within a neighboring host cell. Live internalized cells are either degraded by lysosomal enzymes or released. We term this cell internalization process entosis and present evidence for entosis as a mechanism underlying the commonly observed cell-in-cell cytological feature in human cancers. Further we propose that entosis is driven by compaction force associated with adherens junction formation in the absence of integrin engagement and may represent an intrinsic tumor suppression mechanism for cells that are detached from ECM. Affiliation: Department of Cell Biology, Harvard Medical School, Boston , MA 02115, USA . Pubmed MeSH: Actins , Apoptosis , Autophagy , Breast Neoplasms , Cadherins , Carcinoma , Cell Adhesion , Cell Communication , Humans , Models, Biological , Myosin Type II , Tumor Cells, Cultured , rho GTP-Binding Proteins , rho-Associated Kinases Wikipedia: Adherens junction , Anoikis , Benign neoplasm , Cancer , Cell death , Enzymes , Epithelial cell , Extracellular matrices , Extracellular matrix , Integrins , Lysosome , Neoplasm , Tumor , Zonula Adherens Title: Entosis : it's a cell-eat-cell world. PMID: 18045529 Related Articles Authors: White, E Journal: Cell , Vol. 131 (5): 840-2 , 2007 Abstract: In this issue, Overholtzer et al. (2007) describe a new nonapoptotic cell death pathway termed entosis in mammary epithelial cells that have detached from the extracellular matrix (ECM). Given that surviving detachment from the ECM is an event associated with the progression of epithelial cancers, entosis --along with apoptosis--may contribute to tumor suppression by promoting the elimination of cancer cells. Affiliation: Center for Advanced Biotechnology and Medicine, Department of Molecular Biology and Biochemistry, Rutgers University, 679 Hoes Lane, Piscataway, NJ 08854, USA . ewhite@cabm.rutgers.edu Pubmed MeSH: Animals , Apoptosis , Autophagy , Cell Communication , Epithelium , Mammary Glands, Animal , Mice , Models, Biological Wikipedia: Benign neoplasm , Cancer , Cell death , Epithelial cell , Extracellular matrices , Extracellular matrix , Neoplasm , Tumor 王珊论文全文见附件: entosis
个人分类: 信息分析|3795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KIT 研究有抗菌性能的材料表面
helmholtz 2009-10-17 12:11
每年世界上约有 50 至 100 万人接受植入体。但其中约有 1-7% 的病人会因 感染 出现 严重的并发症。预防这种植入感染因此非常重要。 KIT 生物界面所的科研人员最近成功地发现了一种高效蛋白质链,它可以在植入体表面形成抗炎的保护层。(化学与科学,第 16 卷 1 期)生物界面所的科学家与加拿大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的同仁一起开发了一种新的筛选方法。该方法可用于在很短时间里检验大量的链接,判断它们是否能够抑制表面感染。受检验的是所谓的抗菌多肽,即由短链氨基酸构成的小蛋白质。 “抗菌肽是特别引人入胜、仍有许多奥秘的分子。” IBG 的青年科研组小组组长凯·希尔伯特说。 把这些由 12 至 50 个氨基酸组成的蛋白质用于抗感染非常有意义,因为它们不仅可以杀死革兰氏阴性和革兰氏阳性菌,以及真菌,病毒或寄生虫。另外,这些微小的蛋白质在免疫系统中也起着重要作用。人们虽然知道这些多肽已经有 60 多 年,然而它们是如何发挥作用的,至今仍然是个谜,尤其希尔伯特团队所研究的短链蛋白更是如此。 在细菌的细胞壁的外表面有一个保护层 ,大概有 小蛋白质自身 10 倍的厚度。凯·希尔伯特惊奇地发现:“我们在研究中发现,这些蛋白会影响膜的功能,而我们也知道它们并没有嵌合在膜里。”这位科学家和他的团队致力于优化和自动实施筛选方法,希望未来可以一周内完成对 8000 到 10,000 种成分的检 测。 卡尔斯鲁厄理工学院(KIT)由亥姆霍兹联合会的卡尔斯鲁厄研究中心与卡尔斯鲁厄大学共同组成。其目标是要打造一个集世界水准的科研与自然科学和工程科学教学为一体的新机构。在KIT共有8,000名员工,每年科研预算为7亿欧元。KIT鼎足于“研究-教学-创新”这三个知识要素的基础之上。 这所卡尔斯鲁厄科研单位是一家欧洲领先的能源研究中心,同时在纳米科学领域具有全球知名度。 KIT 为教学和人才培养设立了新的标杆,吸引了来自世界各地顶尖科学家。此外,不可不提的是, KIT 也是经济界的一个重要的创新合作伙伴。
个人分类: 2009年科技新闻|2063 次阅读|0 个评论
呼吁!猪流感疫苗接种应持谨慎态度
罗非 2009-9-18 16:51
看到最新的《科学新闻》报道,9月10日已经开始大规模接种猪流感疫苗。该新闻同时援引钟南山、黄建始等科学家有关应再加观望的保留态度,以及1976年美国大规模接种疫苗没有等来预期中的流感,却带来了致命的副作用的历史,还有最近国际上有关是否应该接种此疫苗的调查普遍遭到反对的现实。 由于此次流感在原发地以外的症状相对轻微,其严重程度和致死率甚至远远低于常年散发流感的情况,因此很多人都不认为有必要接种。另一方面,我国的流感疫苗系加班赶制完成,工艺标准可能有隐患,而且尚未经过长期的临床观察。这种副作用隐患较大的疫苗,如果用于对付高发高致死性传染病则可,如果用于对付如今的H1N1流感,则似乎有轻率和慌不择路之感。 固然秋冬季节流感可能高发,但通过适当的非特异性预防措施,大部分的秋冬季节流感都是可以避免的。在这种情况下,权衡厉害,笔者以为,还是采取谨慎态度为好。特别是,不应以行政手段大规模推广。否则万一酿成惨剧,则有关部门决策者难逃其咎。毕竟,美国1979年的前鉴不远。 经过进一步的临床观察,确认目前的流感疫苗安全无质量问题之后,再行接种不迟。 有人说,尽管今年的猪流感目前恶性程度不高,但难保它今年秋冬季节不会出现变异。如果这么考虑,那么出于同样的理由,变异也很可能导致疫苗失效。所以,假使真的出现了高恶性的突变,它也很可能突破现有疫苗的免疫防线,进攻人群。所以,在现有疫苗不够成熟的情况下,大力提倡非特异性的流感预防措施,不失为一种更为稳妥的策略。
个人分类: 科学评论|7261 次阅读|3 个评论
甲型流感疫苗“一针免疫”
xupeiyang 2009-9-12 14:21
http://www.sciencenet.cn/htmlnews/2009/9/223288.shtm 两项新研究证实甲型流感疫苗一针免疫 研究分别由澳大利亚和英国完成,均发表于《新英格兰医学杂志》 美国、英国和澳大利亚针对甲型H1N1流感疫苗的最新初步研究结果显示,注射一针疫苗就能为人体提供足够的免疫保护。 世界卫生组织战略咨询专家组(SAGE)曾发布报告认为,鉴于人们对于甲型H1N1这一新型流感病毒完全没有免疫力,因此可能需要先后注射两剂疫苗才能达到较佳的保护效果。 美国《新英格兰医学杂志》9月10日发布的两项分别由澳大利亚和英国完成的最新研究结果显示,注射一剂甲型流感疫苗就可能使人体获得足够的免疫保护。其中,英国研究人员以175名18岁至50岁的成年人为对象进行了疫苗测试,初步结果显示,注射第一针后约两周,人体内就能产生足够的抗体。而甲型流感疫苗生产商澳大利亚CSL公司的初步测试结果则显示,注射一针疫苗后21天,95%以上的人体内已产生了足够抵抗甲型H1N1流感病毒的抗体。 CSL公司是美国甲型流感疫苗的主要供应商之一。在美国国内,科研人员自7月下旬开始,对不同生产商提供的疫苗进行了5项临床试验,以测试疫苗安全性并确定合适的注射剂量。美国方面最新报告的第一项临床试验数据也支持澳大利亚CSL公司的研究结果。 美国国家过敏和传染病研究所所长安东尼福奇还指出,第一针疫苗注射之后标准的抗体产生期是21天,但临床试验显示,注射首针疫苗后8天至10天就可能产生强大的免疫反应。 很多医学专家都表示,如果进一步临床试验能确认上述新的研究成果,那么对世界范围内的甲型流感防控都将是一个好消息,因为这将极大地缓解目前疫苗紧缺的局面。 美国华盛顿大学传染病专家凯瑟琳纽齐尔在《新英格兰医学杂志》的评论文章中指出,以目前全球甲型H1N1流感蔓延的形势来看,疫苗供应会严重不足,因此以较少剂量的疫苗提供免疫保护实际上相当于提升全球的疫苗供应能力。 更多阅读 《新英格兰医学杂志》发表论文(一)(英文) 《新英格兰医学杂志》发表论文(二)(英文) 《新英格兰医学杂志》相关社论(英文) http://content.nejm.org/cgi/content/full/NEJMe0908224 Published at www.nejm.org September 10, 2009 (10.1056/NEJMe0908224) Pandemic Influenza Vaccine Policy Considering the Early Evidence Kathleen M. Neuzil, M.D., M.P.H. PDF Add to Personal Archive Add to Citation Manager Notify a Friend E-mail When Cited PubMed Cit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