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浮躁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一心二用”为幻觉,不可取
ljry8044 2009-12-28 13:07
一心二用为幻觉 俄罗斯《报纸报》网站 7月27日发表题 为恺撒大帝并不能一心多用的文章,指出大脑同时做两件事只是一种幻觉,其实是不断从一件事转换到另一件事。这些转换需要一定的时间,可以通过练习缩短时间,但不可能短到任意小的数值。每个人都可以通过练习提高这种转换速度。 研究人员利用层析 X线照相法观察大脑的活动,发现在把两件事混合在一起时,大脑额叶前部皮层立刻开始发挥关键作用,但它并不能保证两个行为真正同时并行,而是依次先后处理,转换速度可快到让我们产生同时的幻觉。 一心二用会降低学习、工作质量 因此,一心二用实际上是将两件不同的任务错开来间隔进行,交替着(而非同时)完成,这显然会降低工作效率和工作质量。 边学习,边听音乐 比如,一边学习(或者工作)一边听音乐,实际上是学习一会儿,再听一会儿音乐,再学习一会儿,再听会儿音乐这显然不及一气呵成地连贯起来学习的效果强,学习的知识对连贯性要求越高,一心二用对效率和质量的影响就越大。 事实上,美国《实验心理学杂志》研究发现当学生一边做其他事一边做复杂的数学题时要花费更长的时间,比专心做题慢了 40%。 边开车,边打电话 再比如,一边开车一边打电话并非真正的一心二用,而是一会儿开车,一会儿打电话,两者错开来间隔进行,打电话时是顾及不了开车的,此时遇有变化则极易出事。 事实上,美国犹他大学的研究人员的一份研究报告显示,驾车打手机容易产生与酒后驾车一样的恶果,即使使用免提功能打手机也是如此。 据交警部门介绍,08年上半年,临沂市因驾驶人拨打或接听手机酿成的交通事故就有30余起,造成23人受伤,2人死亡。 因此,目前世界上有50多个国家禁止开车打电话。英国道路交通安全的新法规甚至规定,开车打电话者的行为一旦被发现,最高可判入狱两年。新加坡对开车打电话的初犯者最高罚款1000新元(约合600美元)、监禁6个月;对再犯者最高罚款2000新元,监禁1年。 显然,一心二用会降低学习或者工作的效率和质量,如果从事开车、车床等工作,则会导致危险甚至致命的后果。 有关开车与听音乐的说明 需要说明的是,有人认为左右脑各负其责,因此,可以完成做一些性质不同的任务,比如边开车边听音乐,其实不然。 近来的研究表明,不管做什么事情,只要努力做好,几乎都会激发左右脑各个区域参与工作。因此,即使是听音乐,也会对开车产生影响,越是使人沉迷或者兴奋的音乐,影响越大,我一朋友曾经因听音乐而错过了下高速公路的机会,多绕了一百多里。 一心二用会降低认知水平和身心健康 既然一心二用会降低效率和质量,那么,如长期保持在一心二用状态,则会使大脑退化,智商降低。 事实上,研究数据也证实了这一点,在 一心二用好不好? 一文中给出的研究表明,一心二用(同时处理两件甚至多件任务)更容易导致出错,致使认知能力下降。 另有调研数据表明,低智商者更易多病早逝,尤其是容易患脑血管疾病。 因此, 一心二用的负面影响是全方位的,事实上: 加州大学科学家马克研究显示当人们快速地在不同工作中换来换去时,他们工作速度加快,但效率很低。 20分钟后,他们明显血压升高、挫折感更强,这显然会将心率维持在较高的水平, 久之, 更易导致高血压、心脏病(既降低智商,又影响健康,实不可取)。 澳洲中央昆士兰大学行为科学家艾伦基恩博士认为一心多用是狂躁症蔓延的重要因素。为什么大城市的人们更容易发火?他说:假如我生活在大城市,工作繁忙,还是一个忙碌的家长,这些都会引起大脑中的化学变化。而这些变化,包括应激激素指标的长期增加,会使我们更倾向于好斗而冲动,同时增加患心血管疾病的风险。 一心二用的根因 如果常看动物世界,就会发现,凡素食动物,几乎都是一心二用的高手,不管是饮食还是嘻闹,都得能同时关注周围的风吹草动,能在遭遇强食者之际迅速逃生,如不能一心二用,完全专注于饮食或者嘻闹方面,则很容易被猎食。 因此,一心二用并非一无是处,当外界瞬息万变,并且对个体的生存、发展有很大影响时,一心二用还是有必要的,这有助于适应周围环境。 因此,社会越发浮躁,人们越会本能地保持在一心二用状态,目前的国人是非常不幸的 。 更为糟糕的是,这还会导致恶性循环 ( 研究还发现一心多用产生负面的生理反应,会加快应激激素和肾上腺素的分泌。 这必然导致恶性循环 :我们努力一心多用,花费更多的时间处理事情;同时感到压力巨大、烦闷,被迫一心多用,处理更多的工作。当然,对少数善于掌控自我的高天赋者,则又另当别论了,但这难以在短期内影响大局 ), 使浮躁像滚雪球一样,越滚越大,直至整个社会无法承受为止。日本、欧美等发达国家都经历过该虚假横行的浮躁时代,都在无法承受之际沉静下来。可不知道我国的浮躁将会盛行到何等地步,反正,目前的大多数国人已经无法承受了,再继续下去,难以想象 另外, 一心二用好不好? 指出 ,人们之所以容易一心二用,一种假说就是: 在信息缺乏的环境下,人们会对所有信息高度敏感,不放过一丝信息。在信息冗余的环境下,仍有人保留着嗜好信息的习惯,于是,在信息缺乏的世界里可能带来竞争优势的习惯,在信息充裕的世界里却带来了竞争劣势。 我部分认同该假说,只是觉得该假说尚未追溯至根源,应该是: 外界信息对自身非常重要时,人们更易躁动(亦或说浅浮、浮躁),更倾向于一心二用,当外界信息对自身无关紧要时,人们则更倾向于保持在一心一意状态。 比如,科研工作者是最不易受外界干扰的群体,自然最不易一心二用,但若坚持这样的秉性,则有可能被这个浮躁的现代社会给淘汰,必须适当地浮躁起来,能一心二用,可这又会必然性地降低科研水平,可悲! 所以,我们武汉大学物理科学与技术学院一院长就忍无可忍,坚决申请出国一心搞研究。事实上,我的同学出国后都普遍变得沉静、专一了,在一个相对理性、深沉的环境中,想一心二用都难。 由此可见,躁动的环境才是一心二用的根源所在,不过,这两者却常常相辅相成,互为因果。 如何改掉一心二用的习惯 就个人来说,提高学习或者工作效率和质量即可。漫不经心地学习或者工作,自然容易觉得枯燥、无聊,有可能会打开音乐。但如果努力学好、学精,自然会发现听音乐对学习等的负面影响,从而关闭音乐一心一意学习或者工作。 就整个环境来说,要想一下子改变非常难,但可从身边力所能及的小事做起,月积日累,水滴石穿,久之,必会越发见效。虽然见效慢,但影响却很深远。而且,我们科研工作者也必须努力去改变这种现状,因为最精于此道,否则,这个社会很有可能会向一心三用、四用、五用、六用恶化下去
个人分类: 科普集锦|13557 次阅读|6 个评论
“院士年轻化”真的是喜讯吗?
张显峰 2009-12-9 10:03
  中国科学院和中国工程院上周公布了新科院士名单,年轻化被两院不约而同当作一个新闻卖点。据计算,新院士的平均年龄降到了标准退休年龄以下,只有五十来岁。这大约是可以拿来回应社会上老爷俱乐部的指责了。   年轻化的确是个可喜的信息。连院士队伍都如此年轻,我们的科研大军该是怎样的朝气蓬勃啊。有这样一批年轻的科研将才,中国才有追赶甚至引领世界科技潮流的资本。据说人家美国的院士,平均年龄比我们的还要低,如果拿这和它的科技水平稍作联想,便可以得出一个令人期待的结论。   但是现实不一样,美国是美国,中国是中国。美国的科学家当了院士还是科学家,中国的科学家当了院士就成神学家了。美国的院士不会有XX级待遇,拿了诺贝尔奖也就比别人多一个免费的车位而已;中国的院士是权威,一些人不光是自己专业的权威,也成了无所不能的权威,彷佛因为一顶帽子一夜之间房子也比别人大了,车子也比别人好了,说话的分量也比别人重了。   所以这很危险。年轻的科学家早早戴上了院士的桂冠,而且这顶桂冠还是终身荣誉,想摘都难,那么在四下追捧的空气中,会不会萌生出明星的感觉来,会不会膨胀出权威的做派来,会不会满足于既有的荣誉而放慢了攀登科学高峰的脚步,或者相反以权威的姿态贪人之功,居功自傲。   即便你在学术上足够严谨,足够矜持,你能不能看淡和拒绝社会对你的追捧?因为你是院士,是一些人需要的权威,那么除了本职的科研工作之外,就得背负很多额外任务:工程剪彩邀请你,项目评审邀请你,开个会议邀请你,你不光要到场还得捧场。这个时候和你一样年轻的外国同行正在实验室争分夺秒,等你忙完这一切精疲力尽回到实验室,人家已经完成了你要做的工作。   年轻的院士还得面临另一种诱惑:被提拔。既是院士,又那么年轻,提拔你当领导既容易服众,又符合杰出年轻的原则,更重要的是一个单位的领导是院士,这是集体荣誉。那么,当你在纠缠于各种行政事务的时候,和你一样年轻的外国同行正在科研一线冲杀。   当然,事实不一定像我说的这样糟糕。年轻的科学家当了院士,起码有一点是有益的:他会在科研上获得更多的支持。因为有院士这顶帽子作抵押,很多科研资源就会很放心地跑到他这里来,甚至不管他需不需要。两个同样四十多岁的年轻人,科研水平难分伯仲,在申请经费的时候,是院士的那个成功几率肯定要大很多这是中国的现实逻辑。   那么,这究竟算什么呢?算是对年轻科学家的选择性支持还是对院士头衔的价值兑换?那院士又是什么呢?
个人分类: 观察院士|8038 次阅读|13 个评论
曹雪芹,我不相信你在现代还能写出'红楼梦'
lin602 2009-8-16 23:06
'红楼梦'一书,是伟大的著作之一,曹雪芹,也因此被列为最伟大的文学家之一. 不过,如果曹雪芹是现代某大学的教授,或专业作家,他无论如何再也写不出这样伟大作品了.为什么?粗略原因为: 如果他是大学教授,那么又要教书,又要做科研,还要带研究生,当然还有炒股,办公司,搞创收的诱惑.即使他想做学术,写作品,不搞其他创收,那么他要每年完成多少篇SCI文章,要搞多少项目,要得多少奖.你想,这么多文章,要有新意,肯定要有许多想法及课题,就写一个中心思想的小说,那能够发表这么多文章. 你还要跑关系搞经费,写大量的项目报告书(可是几个中一个哟),写中期报告,要结题写结题报告,还要申请专利等.要跑科技管理部门,除非你是望天收,像自然基金那样还能够撞大运搞一二个甚至三四个,其他项目,你不公关,是非常非常难的,即使有,也是运气绝对地好,但撞到一个二个也不够用呀,也达不到培养你研究生经费的要求呀,也不够考核指标呀.如果你再请人吃饭为经费的事情,那你更有事情做了. 要想得到经费支持,你还得考虑搞个官做做,这样你才有资源呀,自己有个地方写作呀.别人不太好找你茬呀. 如果你一辈子只写八十回小说,那你就完蛋了,只能够完成四分之三的一本小说,你如何面对一年一度的考核.更何况没有发表呀,即使出版社给你约稿,出录用证明也不行,不算的.要知道,国内有的教授,一年一百多篇SCI论文呀,我认识的一位教授就是一年一百多篇哟. 你这样整天在家自己写,没有社交,收入不高,可能家里也会出点麻烦,你夫人未必能够受得了,买房子要钱,孩子上学要钱,不要说买车子了.看看别人,有大房子,甚至有几套房子,有车子,甚至二部车子,孩子上贵州班,出国自费的钱也没有问题.当个官的话,我娘家亲戚也占光.哎,真不想跟你过了. 如果你的书要出版,出版社还要先要你先买上几千本,买个书号等. 曹雪芹,你的运气真好,是在那个时期与年代,如果在今天,你就没有这个运气了.有志向也没有条件的.
个人分类: 未分类|3903 次阅读|0 个评论
只看见贼吃肉,没看见贼挨揍
hughliu 2009-8-10 17:30
只看见贼吃肉,没看见贼挨揍 刚刚起床,本来约好 10 点去打篮球的,但是窗外飘起了小雨。小雨让我想起了一些往事和一些现事。姑且记之。 大约是 7 年前一个晚上,我和我的朋友在细雨中漫步,没有打伞。他是一个很聪明的人,他是机械专业的,他想上北京大学的研究生,但是他没有太多的自信,或许当时他认为考上北京大学的本专业研究生是一件很难的事情。他想到了一个曲线救国的路线:三年本科毕业,先考上北京大学的考古专业,两年毕业再考上北大的机械专业。这样一来,也是花了 7 年的时间,和我们一样,得到了本专业的研究生。他达到了自己的目标以及多了一个硕士学位。因为那时候我们学校刚刚推出弹性学制,他和我商量,或许也是想拉我入伙。我就问他,你喜欢考古吗?他肯定的告诉我,不喜欢,那只是一个跳板。我又问之,万一你停留在考古专业该如何?他不语。其实他的规划每一步都是一个很大的冒险。我没有问他,三年是否可以毕业的事情,是因为虽然比较难,但是我认为他做到这点不成问题。考古虽然是冷门,北京大学可是名门,不太可能轻易就混过去吧。果然他顺利的三年拿到了学士学位,考入了北京大学的考古专业,前几年还有联系,至少我读完硕士阶段时,他还没有拿到考古专业的硕士学位。现在情况不详。不论怎么样他也为他的计划付出了很多 . 其实当时我们还讨论了一个问题,就是三年毕业的问题,他问我,你不想三年毕业吗?三年对我来说很有诱惑性,我想了好一会儿,我觉得三年不适合我。因为我在大学四年里早已经安排好了我想做的事情,前两年基本上都是按部就班的来。大学到底是什么?我觉得不光是知识和学位,还是一种时间和空间,这种时间和空间让你可以游刃有余的去尝试去选择去做自己喜欢做的事情。把本来四年的课程学习压缩成三年学,并且还要上不同的考研学习班。那大学只能成为高中式的毫无意义上的延伸。其次,我这个人不喜欢生活太累,崇尚快乐的生活。所以当时我没有和他结成战略同盟。 大约是 6 年前,好像也是一个下雨天。那时大家都在开始准备考研。从方向上分,可以考本专业的研究生,也可以考跨专业的研究生。当时有想法考外专业研究生的哥们占到我们三个班考研大军的三分之一左右。因为我们当时专业是材料科学与工程 , 也就是以前的热处理专业 , 换了一个马甲而已 . 就业待遇不好 , 工作环境也不好 . 所以很多兄弟都想跳槽 . 例如我宿舍的一个兄弟一直想考法律硕士,之前他为之准备了两年。他义无反顾的选择考法律硕士 . 据说现在在一家小法院当书记员 . 谋得这个位置他也付出了不少的努力 . 我是辅修过工商管理的 , 其实我还是很喜欢工商管理的 . 跟我一起上课的有一个三班的叫骆 X 的 , 他很想考经济方面的 , 他之前做了不少功课 . 例如选择学校呀 , 到学校里看看呀 , 联系一下导师呀 . 他想考的是首都经济学院 ( 是不是这个名字就不知道了 ?) 当时我们专业就他一个考 , 可能想找个人作伴 , 就来游说我 , 你考不 ? 有三个公费名额呢 ? 经济专业的研究生很喜欢要我们这种有工科背景的本科生等等 , 之后偷偷的告诉我 , 那里的女生很多 , 整个楼道都是一种粉味 . 我心蠢蠢欲动 . 之后他考上了 , 但是好像不是公费的那种 . 我还是选择了本专业 , 没有上过任何补习班 , 一个主要原因 : 我还是很自信我四年所学的 . 另外一个原因 : 就是补习班给我带来的坏印象 , 陈文登数学补习班 , 当时好像很出名吧 , 我去听过一次免费的课 , 那个补 习 老师从一个简单的数学选择题讲到大学生恋爱问题 , 晕 , 而且解那个题目明显有很简单的方法 , 却教人笨方法 , 还没有抓住这道题的本质 . 最后 , 那种环境也不是上课的环境 . 而且很泡人 , 例如政治补习班说的百分之百的命中率 , 不就是拿着考纲挨个说了一遍吗 ? 考试当然照考纲来了 , 竟玩一些文字游戏 . 别人上补习班时 , 我就出去帮我朋友整理她自己弄的小公司 , 我感觉自己体会到了另外一种生活 , 与自己专业所学以及大学环境天壤之别 . 整天要应酬 , 要学会交际 . 例如来了一批客户 , 她的一个眼神我就知道该领到什么档次的饭店 , 吃多少钱价位的饭 , 喝啥酒 . 酒桌上的各种规矩 , 商业中的各种潜规则 , 何如抓住商机 , 如何区分商业中的骗子 , 如何应付上门理论的客户之类的等等 . 她在别人的眼里是女强人 , 赚了不少的钱 , 但是我知道她的不容易 . 承担着很大的压力 , 不停的游走在各种应酬之中 , 还是审时度势的抓住商机 . 打工的人下班回家 , 她还在灯下奋战 . 我记得当我知道我考上研究生之后 , 我再次回到大学校园里时 , 身上是一种怎样的轻松 . 我可以任意的而为 . 从此 , 大学时那种自由自在的生活给了我前所未有的印象 . 我上博一了 , 我硕士班的一个好友要硕士毕业了 . 他选择的是去企业里做一些不太与专业相符的行业 . 他之前硕士时的研究工作也不是不错的 : Scripta Material and Journal Alloys and Compounds. 因为我们是来自一个大学 , 且在大学里就相识 , 他也知道我的一些事情 . 在毕业之前 , 总是到我宿舍问我一些问题 . 我当时就劝他要慎重 . 他硕士毕业后的一年我们还时常有 e-mail 联系 , 也是在讨论他工作中遇到的情况 . 后来不知其情况如何 . 在我快博士毕业时 , 我们组来了一位师弟 . 因为我们是做一个同方向的 , 平时我们接触比较多 . 他的英语很好 , 口语很棒 , 理论功底也不错 , 纯正的老牌的吉大材料物理专业出生 , 思维很敏捷 , 智商也很高 , 小伙长得挺帅也会来事 . 各方面都比较优秀 . 他曾有意无意的向我说 , 想做一些商贸的工作 , 例如跟老外谈判之类的 , 很爽 . 我就告诉他 , 要么你直接读完硕士闪人 , 到企业里去完成你的人生辉煌硕士的学历已经足够用了 ; 那么就安心读完博士 , 好好做科研 , 且以你的能力来说 , 在科研领域混也不会太难的 . 再涉及到我自身 , 就是前不久的事情 . 我和我们所其他 6 个师兄参评中国科学院的各种奖项 . 有 4 个师兄赫然中标 . 我当时心情就比较郁闷 . 之前自己就挺得瑟 . 是骡子是马一拉出来就见分晓了 . 我怀疑过自己是不是不是做科研的料 ? 也感叹过世界上的牛人太多了 ! 有过以后不再做科研的愤恨 ! 我要去经商去赚大钱 , 我也认为自己有经商的天赋 ! 后来我静下心来 , 想了想 . 虽然我的经历不是很多 , 但我也知道经商不是件容易的事情 . 要年进百万或者千万不比做科研来得轻松 . 我又扪心自问 : 刘先国 , 你是否已经达到界限了 ? 是否没有上升的空间了 ? 我意识到自己还有很大的空间 , 作为研究纳米粒子的 , 我没有掌握电镜技术 , 也只掌握了一种很有局限性的制备技术 . 从脑力上来说 , 我还没有觉得很吃力 . 从技术手段上来说 , 我会有很大的发展空间 . 若我掌握了电镜技术和其他一些高级的制备技术呢 ? 再者 , 我已经从大学读到现在已经有 9 年的历史了 . 也算多多少少积累了一些这个专业的经验 , 也习惯了这个专业的思维模式 . 如果让我去换一个专业 , 我还得花费几年去适应那个领域的思维模式和积累相应的经验 . 再考虑到我的年纪 , 从经济学的角度来说并不划算 . 职业和兴趣 , 我一直认为是比较奇怪的两种事情 . 有人说以兴趣为职业是最好的选择 . 非也 . 兴趣作为职业确实有一定的优势 , 至少是在入门阶段 , 那会比较轻松 . 但是要达到一定的高度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 即使一件对你来说是一种很趣味的事情 , 你要是长年累月的去做且做到一定程度不免都会有瓶颈的 , 那样也会枯燥的 . 从国内的环境来说 , 真正容得你选择的机会并不是很多 . 再考虑我们现在的年纪 , 一般研究生都是在 25 岁左右吧 , 这时 候已经容不得大家有多大的转变了 . 要是不喜欢自己的专业 , 就应该从大学毕业开始转行 , 而不是从研究生毕业再开始转 , 有点为时过晚的感觉 . 要是把职业培养成自己的兴趣 呢 ? 大家想想 . 既来之 , 则安之 . 如果想改变却无法改变时 , 大家就不要抱怨了 , 其实你并一无所有 , 你有了这些年这个专业的学科知识积累 , 你也有这个学科的思维模式 . 为什么不试着把自己现在从事的职业变成自己的爱好呢 ? 我大学的一位老师曾经告诉过我 : 把自己感兴趣的事情做好并不算很厉害 , 要是把自己不感兴趣的事情也做的很出色 , 就另当别论了 . 有些东西可以为之一试 , 却不能当终生职业 . 另外 , 大家也不要羡慕别人如何如何 . 不论在什么领域做的出色 , 都非一朝一夕之功 . 不要只看到其在人前的光彩照人 , 也要清楚的知道 , 其为现在的成功付出了多少的努力 ! 如果你也付出了相应的努力 , 你也会获得相应的所得 . 千万不要 只看见贼吃肉,没看见贼挨揍 !
个人分类: 心情|4644 次阅读|7 个评论
理智必须战胜浮躁
kcjwj 2009-7-26 21:37
我想,我的理智必须战胜自己的浮躁。 生活还是一团糟,脑子里还是想着她,或许好多像我这样老实巴交而又无能的男人经常都是如此吧。虽然有自己喜欢的人,但是人家却不喜欢自己,种种原因,我们无法走在一起。就像歌词唱的:爱上你是我的错,但是离开又舍不得。心情是矛盾的,不知道是遇见了自己喜欢的人,还是她的拒绝唤起了我那深深的自卑;思绪也是复杂的,甚至夹杂着不该有的想法,想着有一天自己有地位有钱了让她后悔。 我是多么想和她,聊聊天,总是以为上天还会给我机会;我也知道,她的心不是石头,我对她的所作所为对她是有影响的。但是,当静下心来仔细想想的时候,觉得这又何苦呢。她拒绝我,自有她的原因;我不优秀、看不见前途这也是既定的事实。一次又一次对她的迁就,挑战者我自尊的极限。短信、QQ和飞信,一边又一遍,期待却没有答复。一老乡劝我,两个人之间,千万不要因为喜欢、金钱和地位而迁就另一个人,迁就即使走到了一起,也没有好下场。仔细想想也是,我喜欢她,她喜欢我吗?我迁就她,她又会感激我吗?今天,如果我为了她而离开这个世界,她会为我掉一滴眼泪吗? 几个一个导师的同学,最近上网时都问我和师妹的关系理顺了没,我告诉她们理顺了,我不会再苦苦纠缠了。然而实际上,我行动上停止的纠缠,却还没有解开自己的心结。可能她确实是我喜欢的那种类型的女孩子吧,活泼可爱年轻漂亮,以前没有接触到这种我心中苦苦等待了很久的女孩子。行为冲破了我的理智,再次之前,我一直以为自己是一个理智的可怕的人。讽刺的是,还曾经以一个理智的人的姿态苦口婆心的劝别人爱情是两个人的事,该放弃的就放弃。而今天,我却想把爱情变成一个人的事,脑子真是进水了,竟然有这种一厢情愿的想法。 或许是上天故意惩罚我把,惩罚我过去拒绝别人的那些行为。历史总在重复,只不过我的角色变了。我不希望自己和自己不喜欢的人在一起,拒绝了喜欢我的人,干么又去强求自己喜欢的人。爱情,确实是两个人的事情,即使她再好,那又有什么用呢,又不是我的。 此次以后,她是她,我是我。不许我再一次又一次的犯贱,一次又一次影响自己和她的心情。也不要有任何不理智幼稚愚蠢无聊的想法,大家各自过自己的生活,互不相干。幸福也罢,痛苦也好,这都是命运的安排,胡思乱想对此一点用处没有。我只是期待那个冥冥之中的那个真正属于我的人,希望上天少给我按排像这次这样的玩笑,我真的受不了。从此以后,也不和任何不是我女朋友的人暧昧,暧昧不甜。 好好生活,好好锻炼身体,好好学习,好好照顾父母姐弟,美好的明天肯定会到来。今天在此发发牢骚,宣泄一下心中的痛苦..........
个人分类: 未分类|116 次阅读|0 个评论
关于浮躁
frieda 2009-4-10 08:01
大家常说,现在人越来越浮躁,也许浮躁已经成为我们社会中一个比较典型的特征。如果去探究它出现的历史原因,也许会部分归咎于我们经历了太长时间的物质匮乏和精神压抑。当然,任何一个事物的存在,总有适合它出现和存在的土壤。 对于我们个人来说,浮躁也许使我们太注重个人的得失,而且更倾向于获得立竿见影的效益。只付出一点点努力,就想获得收获,甚至不劳而获。没有付出,更少坚持,就想获得名利和收益。在做事情的过程中,更是缺乏把事情踏踏实实做好的精神,很多人说现在的年轻人是眼高手低,大事做不来,小事做不好,也跟这个有点关系吧。 其实,追求更好的物质生活,追求名利和实现自我的价值,也不是什么坏事。我们的传统,常常提倡静以修身,俭以养德;提倡要宁静,淡泊;总觉得追求物质名利似乎就不那么高尚了。每个人希望自己、或者自己的家庭能有更好的生活,那是再自然不过的事情,坏就坏在,硬要把追求物质和精神生活对立起来。难道精神或道德的高尚,就一定要清心寡欲才能培养起来?粗茶淡饭的人就一定比比尔盖茨在道德上更容易高尚,精神上更容易纯粹?难道我们的先贤就不想生活好一点,不想实现自己的价值?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还要去追求什么达的地位和境界?通过自己的奋斗,正当的途径,去努力追求更好的物质生活,实现自己的目标,没什么不好。没有必要将自己正常的追求和目标,当成多见不得人的事情。怕就怕我们自己心中存在这样的矛盾,如果自己都不能承认和认同自己的这些期待或欲望,估计也很难谈到内心的平静、对自己的接纳和认同,还谈什么修身养性。 当然,如果制度缺失,让人们更容易通过不那么正当的途径获得利益,更容易引起人们心理的不平衡,更容易饥不择食,不择手段;更容易引起一个社会价值判断的扭曲,这也许是我们现在存在的问题,在这个时候,也许要让每个人坚持个人的价值观和操守就更困难一些。 跟同事谈起现在大学教师为什么都开始浮躁,比如,大家为了职称做课题发文章,而不是因为真正感兴趣;大学也常常不是致力于培养和构建合适的学术氛围,鼓励探索、讨论、交流的环境,而是渴望引些外援、或出一些奖惩刺激政策自己学校的基金课题、发文章数就会越来越多......有很多人对此有中肯的批评和思考。以前读肖川先生的《教育的智慧与真情》,看到一篇提到我们现在社会中的浮躁倾向,曾写过一点文字,记在这里。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3540 次阅读|0 个评论
我是怎么做科研的之十
wangyong77 2009-3-14 19:33
我是怎么做科研的之十 好文章需要经过千锤百炼,但是现实让我们很浮躁,加上都喜欢去争首创,所以不愿意等。据说香农的信息论的论文搁置了很久才发表的。这一点我做的不好,但是随着时间迁移,你肯定可以对文章做很多的改进的。 学会选择好的方向,有的方向看起来尖端,而且好发论文,别人也瞧得起,但是,未必有价值,可能潜力已经挖掘的差不多了,一些东西的改进是有极限的,许多情况下,甚至是有弊端的,一个全新的领域可能别人不一定容易认可,但是,宝贝多。 根据自己的情况调整战略,是多读,还是多思考上,需要把握一个好的度,结合两者,但是思维能力强的人可以多用心去思考和领悟,反之亦然。 学习的时候用一种怀疑和研究的态度,比如,对于某些公式我就发现自己无法了解,无法学习下去,但是有些人好像一下子就学会了,后来感觉他们应该不可能去理解这个公式,因为它的证明比较复杂,而且也没有在书上给出。但是,当我学会的时候,往往就能现学现用,举一反三,别人倒是未必。 尽信书,则不如无书,一定要意识到知识的局限性,有时候不知道这一点很容易被知识把自己的头脑禁锢而丧失创新能力。 许多人反对我的看法的人都强调多读文章,多打基础,先学习再创新。有些人在现实中,所以我知道,持这样观点的人往往不是很善于创新,或许他们的这种能力与这种观点互为影响,形成了一种恶性循环,使得他们的这些观点越来越巩固。我也做过分析,指出:并不是要等到学完了再去做的,边学边研,边学边思考,按需学习才更重要。人不可能学完所有的知识,包括一个领域的也不可能。许多人喜欢搞别人研究了很久的,学术界也看重那些有很尖端的,用的公式理论越多越好,词汇越是吓人越好,有时候有些尖端只是支末而已。一个领域宝贝已经被人挖了很久,你才去挖,非常吃亏,第一,宝贝很少了,而且都是别人不要的,或者是挖不到的,第二,你要学习很多东西。所以,平时学习的时候多产生一些点子,从这些点子中找源头创新的,好解决的,不是步人后尘的去解决,其他的记在本子上到时候再说,大多数的点子可能是你没有精力去解决的。或许这样的原创别人不是很重视,但是它容易枝繁叶茂。当然有些方向也非常难解决的。总之,要学会选择和回避,不要等一切都学完了再来思考。学会自己去摸索。解决你的问题,可能需要其他学科的知识,要善于查找、把握和按需学习。 这次找来了王小云的经历和观点,希望能够增强一点说服力:王小云在成功之前一直默默无闻,同行评价她,从不急功近利,没有新思想新进展的论文她是绝对不主张发表的,平时对一些耽误研究工作时间的荣誉或应酬也不热情。她不赞同大批量的阅读文献,只是抓住几篇经典的论文仔细研究,吃透论文思想,然后自己独立思考,寻找突破性的方法,迅速将自己的方法进行实验,就这样 周而复始地在数字王国里钻研。 当然我想,或许少数情况下对于一些人,对于一些方向,多读书可能是正确的。当然我的看法也与自己的能力,水平等密切相关,比如,我不是很喜欢看书,反而喜欢思考,思考能够有许多发现,有成就感,但是读书经常发现问题,而且学习起来慢。等等。这样的情况下,也出现了上面提到的人的能力影响自己的观点的问题。
个人分类: 我的科研经验分享|2136 次阅读|0 个评论
科研的浮躁根源分析
wangyong77 2009-3-10 21:13
科研的浮躁根源分析 科研的浮躁我认为来源于多个方面,比如社会保障的缺乏,搞科研的人不能考虑房子,生计的问题,导致了他们的功利性。安居才能乐业,才能去追求真理。 当然学术界的这种风气互相影响和助长,社会的拜金让科研人员很难不受到影响。 社会各种体制对不正当的风气没有任何约束能力,而对科研执着追求的人却容易受到各种打击,为生活所逼,为制度所困,生活事业不能顺利。 这是我的一个初步分析,只是抛砖引玉,希望大家继续讨论。
个人分类: 学术研究|1915 次阅读|0 个评论
浅谈“浮躁”与“专注”
cutefay 2009-1-20 10:36
初中的时候,我可以耐心地画完《七龙珠》中的主要人物,也还可以耐心地自编一些漫画。而现在,则没耐心做这些事情,研究生院书画协会的柜子里可能至今还保存着我的一幅未完成的素描画,当时只参加过一次活动,就没有参加过了。现在对于很多业余爱好没有那么多耐心了,人变得浮躁了。 这样的现象比比皆是,相信很多现代人都有同感。为什么人变得浮躁了?我觉得有一个重要的原因是现在的物质生活丰富了,人们的选择变多了,就难以专注于一件事情。 在我上小学和初中的时候,没有游戏机,没有电脑,小城市也没有那么多业余爱好辅导班,学生们的业余爱好很简单,在运动方面大家一起玩跳皮筋、打弹珠之类的游戏;平时在家看看动画片和漫画。那时的动画片也很少,国产的动画片拍得实在不怎么样,于是《圣斗士星矢》一类的日本动画片成了学生们的最爱。漫画方面则是《七龙珠》成为学生们的最爱了。那时我也非常喜欢七龙珠,于是就把里面主要人物给画下来了。 而现在电脑和互联网的发展,使人们的业余爱好增多不少,人们可以选择的休闲方式太多了,样样都玩玩,样样都不精。不过作为休闲娱乐本身来说,也不需要精,只要自己玩得开心就行。 在正业上,人们也变得浮躁了,因为这个社会使人们的职业发展选择变得很多。在以前,往往是国家分配工作,并且分配到一个地方之后,工作调动起来也没那么容易,所以人们就容易干一行爱一行,真正做到敬业。而现在,人们可以随时跳槽,可以很容易从一个行业转到另一个行业,从一个职业类型转到其他职业类型,所以,很多人就想什么都尝试一下。结果很多人是短短几年内换了很多行业和工作,最后很多人样样都不精,到了而立或者不惑之年,还是一事无成。 我的很多在企业中做高层的朋友都跟我说过,做事业最重要的就是专注。只有专注一行深入下去,才能够做到别人做不到的,才能够打造自己的核心竞争力,这样才可能比别人发展更快。一位大型国有企业老总的朋友跟我说,他刚大学毕业的时候被分配到电厂做普通工作,一干就是五年,他是干一行爱一行,做电厂里的普通工作,他都能够专心地做好,最后机会终于来临了,他有幸被提拔,以后的发展就越来越好,不断地升迁,最后在不惑之年混到现在的位置。他说他最大的成功经验就是他无论在什么情况下,都好好做好自己的工作。 科研方面也是同样的。现在我们课题组发展很不错,无论是纵向还是横向的课题和经费都不少,而在七八年前,课题组还是很苦的。以前纤维素资源的利用还没有受到国家的重视,而搞纤维素资源又是很难的,在这种情况下,很多搞纤维素的人都坚持不住而转做其他课题了,而我们课题组一直坚持做下去。近年来因为能源和资源问题日益严重,用秸秆等纤维素资源制备能源和材料,成为世界关注的热点。很多以前不做纤维素方面工作的学者也都开始转行做这方面的研究,而他们半路出家开始研究,就不如我们课题组更有优势,很多研究的思路和成果没有办法跟我们组竞争。搞科研往往不是查查几篇文献就能对某个领域深入了解的,也不是购买几台相应的仪器就能做好的,很多无法写入论文的经验和思路这些软件是别人没办法学习的。这就是核心竞争力。正因为我们课题组能够一直专注此课题,才打造了我们的核心竞争力,这种核心竞争力形成的优势是其他半路出家的课题组很多年也赶超不上的。 在我们做具体可以工作的时候,也同样面临浮躁的问题。我在跟很多所的研究生交谈的时候,很多人都会有这样的感觉:经常有一大堆事情要做,都很着急,但却什么也做不下去。这是一种内心浮躁的典型现象,是很多研究生们都面临的问题。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我想这是典型的多任务并行造成的心理障碍。人们面临的事情多了,就会心里着急,想这个赶紧做,那个也要赶紧做,于是就一会儿做做这个工作,另一会儿又做做那个工作,每个工作都是做一半就放下了,做了一半放下之后如果过一段时间再接着做,往往需要再花很多时间调整思路进入状态,效率会大大降低。 我跟导师请教和探讨过这种现象,导师说,他的经验是做一件事情至少要把它做到一个台阶上,然后再暂时放一放做别的,如果还没到一个台阶就放下,那就等于要重头再来,结果就什么也做不好。导师的经验很好,我也尝试着用导师的这种办法安排我的课题进展,不过因为对台阶的把握不好,所以还是经常会一团糟。索性我就事情一件件来做,把一件事情做完做好之后再去做另一件事情,减少多任务并进的时候,这样既可以有大段时间静下心来专注于一件事情,效率高。还可以看着自己的任务一件件地完成,很有成就感。 很多学生一放了假就想好好地放松一下,但是我想利用假期好好地写论文,因为在实验室里的时候杂事多,常常静不下来心来好好写论文,写论文效率大大降低,而放假的时候,这些杂事都没有了,不串门的时候我又不喜欢看电视,就上网写写博客,写写论文了。假期如果能够利用好,不仅可以好好休息,还可以用来做很多事情。
个人分类: 菲亦所思|4468 次阅读|5 个评论
假如沈天民不是个农民
张显峰 2009-1-14 16:52
沈天民是个农民,但是上周五他和很多院士一起站在了国家科技奖领奖台上。 有记者就问:你是农民,没有文凭,为什么能干出成果? 因为没有业务上的领导,沈天民的回答很实在,我自己一个人干,没有行政上的压力,干成了就成,不成也正常。所以,我能够花 20 年的时间垫底打基础,找一种材料。( 1 月 10 日 《科技日报》) 这个回答简直太土太农民了,我估计有些领导一定不会满意。怎么着你也应该说,如果没有领导的关怀,没有 XX 项目的支持,就没有我沈天民的今天。你以后还得可是转念一想,大约正因为几十年来他没这么想过,心无旁骛地做自己喜欢的事,才有底气实话实说、实事实做。 读罢沈天民的事迹,我在想,假如他曾经被某个研究所收编,那么,他大约不外乎如下几个归宿: 一个就是适应研究所的管理。那他就得不停地迎接领导检查、写汇报材料,以他的理论功底,可能还得从头开始学习如何制作论文、申请项目,那么做育种研究的时间就所剩寥寥了,最终可能一事无成。 一个就是被体制淘汰。他连中学都没毕业,肯定评不上职称了,如果他还凭兴趣来,几年做不出成果、发不了论文,那你说,一个没有职称又出不了成果的人,研究所还养着你干什么。 最后一个归宿,就是只好离职,回到自己的种业公司了。当然,这是最适合他的了,也是最幸运的了。 但是相比起来,今天绝大多数科学家难有沈天民这份潇洒和幸运。我接触过很多科学家,他们也很有成就,但是他们因为活在体制内,不得不承受行政上的压力,干成了就成,不成也得成。所以他们一方面必须要在较短的时间内(科学研究是一个缓慢积累的过程)拿出成果来,一方面还要接受各个方面的检查、评比,真正能静下心来做研究的时间少得可怜。 可以想象这样做的后果,本来能出大成果的科学家,出了一堆小成果谁都知道,大成果并不是小成果的简单叠加;本来可以等出了成果之后扎扎实实写篇论文,但为了应付评比验收、评职升迁,不得不粗制滥造,甚至抄袭剽窃。 有人会说,国家的投入总得有回报啊,如今学界急功近利,倘若不这么管着,成果更少,抄袭剽窃更甚。试问一下,一个真正献身科学事业的科学家,有几个人不希望出成果的,但是这也得讲究水到渠成吧?一个真正凭兴趣做研究的科学家,又有几个会荒唐到剽窃论文去欺骗自己?但当坚持这些危及他们的生计时,我们又如何保证他们不浮躁? 不能否认,我们绝大多数科技成就都是体制内的科学家创造的。但是有没有想过,如果没有诸多束缚,他们也许会做得更好;我也不否认,科技界像陈进这样的钻营分子不乏其人,但那是另一种制度的失败。 美国科学院前院长布鲁斯艾伯茨结合自己的管理经验,谈过一个观点:只有人的思想不受制于任何人和事的时候,科学的发展才会更快。这句话印证了一个真理:最聪明的管理,就是解放人,解放人的智慧,而不是管制。那么,就让科学家们做个沈天民这样的农民吧。
个人分类: 显峰冷言|4350 次阅读|4 个评论
国内学术论文引用率为什么低?
deminglei11 2009-1-4 14:00
国内学术论文往往存在六个问题: 引言笼统、不介绍同行工作、参考文献太少、缺乏研究过程、缺乏原创、不介绍已有成果。 第一个问题是引言过于笼统,起不到引言的作用。对研究背景、内容、工作的意义,没有实质性描述。 第二个问题是整个学术论文没有对同行工作的介绍,把我们的学术论文一放到国际背景下,看起来有点像小学生的论文。 第三个问题是作者手上没有有分量的文献,参考文献量太少,有的只有两三篇,有的根本没有参考文献。 第四个问题是在写作方面缺乏研究过程的重要环节的完整信息,多数人不会结合讨论来解释他得到的结果。科学技术、理工农医的论文的重要一环是解析实验结果,而我们的一些论文往往以结论代替讨论,没有讨论,人们就不知道它有什么重要性和创新性。 第五个问题是原创性的论文没有第一手的研究结果,自己研究分析一通,得出的是别人的结果。 第六个问题是不介绍同类工作已有的结果,不提人家研究到什么程度了,只说自己是世界先进水平,这是违背科学道德的。 解决这些问题,要从很多方面入手。如果我们能从正面提倡引用别人的论文,就能解决我们这六个问题中的好几个问题。如果他能够认真地引用论文,前三个问题就解决了,第四个问题也可以部分的解决了,因为作者就会明白什么叫讨论,什么叫结果,什么叫结论。作者手上没有好论文,就会形成低水平论文指导低水平论文的局面。 学术论文引用率低的四大原因:浮躁风、传统文化的影响、科学历史、科学技术上不成熟 第一就是浮躁风。有的人写论文的目的只是为了评职称,评教授、博导,是为了拿毕业证,拿学位证书,只要有论文就行了,发表是目的,引用不引用无所谓,不管天下还有谁跟他做一样的工作。还有人认为,引用了别人的观点,自己不就算不上创新了嘛?为了戴上创新的帽子,宁愿掩耳盗铃。确有这样的事,我不引用,我不犯错误,但我引用了我就评不上一等奖,为什么?不是原创性了!这是对原创性的片面认识。我们许多论文给人的感觉就是,看不出他的基础工作,同行的工作。 第二个原因就是传统文化的影响,自我谦虚,同时又文人相轻。谦虚使自己原来做得很好的工作不引用。一个科学家从事工作十几年,他发表论文起码有二三十篇,他自己写文章从来不引用自己以前的文章,他认为那是丢脸的,要被别人说是自引,不知从什么时候起,人们认为自引不好。科学技术的连续性、发展性要求不管是谁的,是对的就可以引用。文人相轻使得不屑于引用别人的论文。 第三个原因就是科学历史造成了我们引用少。什么叫科学历史?因为现代科技对中国人来讲是个外来文化,都是舶来品,因此自己的东西没有什么可以引用的。没有引证的需要,没有形成传统。而在西方发达国家,引用是一个传统,是科技界的道德,第一道德就是要引用,公开说张三干的就是比我好,这就是西方传统。 第四个原因还要归因于我们在科学技术上不成熟。我们在科学技术上稳定的发展科技才 30 年,这 30 年对我们来讲很宝贵。但是,我们要实事求是的说,人家已经发展了 200 年、 300 年。科学技术上的不成熟导致了我们缺乏引用,但我们不能等到成熟了才行,我们要跨越式的发展。 http://www.sciencenet.cn/htmlnews/20086381459206207431.html
个人分类: 未分类|3867 次阅读|3 个评论
科学家的价值不能简单货币化
张显峰 2008-12-29 17:48
有媒体报道说,这个星期一开始,深圳市正式启动高层次专业人才的认定工作。经认定的高层次专业人才可按不同层级,分别享受相应的优惠政策,包括住房优惠、协助解决配偶就业及子女入学、学术研修资助以及相关医疗保健优惠等等。最羡煞我等无房户的,是户口和工作都在深圳的两院院士,买房可获200万元补贴。 可以想见当地政府的良苦用心和远见,无论如何,甘下血本投资人才和知识,总是令人欣慰的进步。但我在想象他们可能收获的种种回报和现实美誉的同时,不免有些许的忧虑。 让堪称学界圭臬的院士时常面对生活的窘迫,总是一个文明社会不太体面的图景。所以给他们提供基本的生活保障当无可厚非。但是如今,我们的一些院士时常为这样的体面生活所累,很多人居有其屋,行有其车,项目缠身。他们缺少的也许不是200万元的购房补贴,而是一份安静的心情,一个清静的环境,一种创新的激情。好让他们功成名就之后更能实至名归。那么,我们在制定政策的时候不妨问一问院士这些享受政策的主体,他们真正需要的是什么?不要动辄就搞锦上添花的面子工程。 以诸如院士这样的头衔来评判人才,并作为获取种种好处的标准,也难免会在社会上形成这样一种印象:有了院士头衔就有了一切,而不是有了科研成就才有一切。进而会在学界造成这样一种误导:一些热衷名利的人会把更多的心思放在运作院士头衔上,而不是奋力钻研出成果上。尤其在院士评选广受诟病、科技界浮躁盛行的时下,这种误导更加值得警惕。 虽然能得院士者,基本上都可称学界的佼佼者,但并非所有佼佼者都有幸戴上院士的桂冠。与功成名就、名利双收的院士相比,那些默默战斗在一线的科技工作者才更需要物质上的资助。可惜,往往在他们期待雪中送炭的时候,有人扛着绣针从他们身边飘然而过,直奔锦缎而去。 我们对科学家的支持,能不能看淡一点头衔,看重一点贡献。现如今不只深圳有钱,各地对科学家的奖励花样百出,以致每年院士增选之后,院士管理机构总是惴惴地发信呼吁各界,不要给院士不适当的物质奖励。这与多年前的臭老九地位相比,自然是天翻地覆的进步。但是进步了,我们还要认真思考:科学和科学家的价值和地位到底如何体现。 科学和科学家的价值和地位不能唯名头化、简单的货币化,更不能照搬市场上的那一套。即便在比我们阔绰很多的发达国家,也不是拿钱衡量一切,毕竟,好的人才不是钱能买来的。
个人分类: 观察院士|4380 次阅读|1 个评论
也谈学术浮躁风
liyikitty 2008-12-12 23:25
以访问学者身份到美国有8个多月了,由于访问学者独立于合作人,所以我在这里的留学生活一边求知,一边顾及国内的工作,估计大多数访问学者留学期间都和我差不多吧。在求知的过程中,深切感受到的是美国人的踏实和认真。从学生到老师,都体现出这一点。 首先就教课来说。任课老师的课堂即使只有2个学生(我合作人今年就面临这种情况,因为是研究生的课,选的人相对少),他们也丝毫不马虎,该怎么上还怎么上。课堂气氛比较轻松,老师们会准备很多handout,这些材料对于课后知识延伸很必要。 其次是指导学生方面。美国的每个(博士)研究生一般都有commitee,这个委员会有多个老师参与,对于学生就读期间选课、试验和答辩等方面共同商讨,提出合理建议。我这个合作人通常不对学生施压,但只要需要他做的事情,比如试验中遇到问题,他一定会及时和学生讨论,直到解决问题。通常他们不会拖延,时间安排比较合适。 当然还有发表文章的问题。文章修改中遇到的问题,比如语言,那是肯定会改的。其中我合作人对于文章的importance 和uniqueness强调更多,关于文章写作,此处暂时不予多说。我这里主要想强调的,是他们对文章署名的看法。美国人认为他们对于中国文章的修改,只是英语方面的,这个是普通人都能做的,如果修改人对该篇文章除了语言之外没有其他贡献,那么他们往往会直接提出要求不被署名,这种情况我们虽然很想感谢对方,也只能在致谢里以寥寥数语简单表达了。 另外美国人在讨论问题时通常会知无不言。我曾向一个博士生请教仪器操作,该学生不仅亲自准备材料,而且还将理论和操作等详细解释,并且多次告诉我如果有问题可以随时问他。在这个过程中丝毫没有体现出不耐烦或者占用了他的时间的情绪。 在这里我慢慢感受着他们的作风,或许能领会一些并将这种踏实的习惯带回去也说不定。踏实认真着实是我们在国内的研究者们需要培养的,虽然有这样风范的学者不在少数,但仍然需要在这一方面向更好的方向发展。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3300 次阅读|3 个评论
静夜狂思-(37)-浮躁
考槃在涧 2008-11-7 14:06
浮躁就是以为自己快要渴死的人喝下毒酒解渴,其实泉水就在他身边,只不过他一眼看到毒酒,就立马喝了下去,然后倒下,死在泉水边。 每个人都在指责社会浮躁,却很少有人反思自己的浮躁。每个人都用不浮躁就不能生存来做为自己浮躁的借口,却很少有人通过实际行动去证明不浮躁也可成大器。 聪明人总是认为别人都很傻而自己很聪明,他没有耐心按照傻子的办法去达到自己的目的,于是他当然要用聪明人的办法。不幸的是,在浮躁社会里,每个人都是这样的聪明人。 有一天皇上不知道那根筋犯了,找来太监说,赐你美貌如花的宫女一名,你去给朕生一对冰雪可爱的儿女来。太监领旨谢恩,回家关起门来和宫女造小人。日子一天一天过去,宫女的肚子还是不争气的像飞机场。皇上问了好几次小人造得怎么样,太监总以内存不够为借口推过去了,害得皇上不断吩咐御膳房给太监和宫女又是人参又是鸡汤。太监想不能总这样啊,于是灵机一动,让其他的太监、宫女、官员四处宣扬造势,说什么太监的时代即将到来,宫女的肚子日渐浑圆,不一而足。皇上还真信了,赐太监三鹿奶粉两袋。让太监生产,这是第一种浮躁;太监明知道自己没有生育能力还要接旨,这是第二种浮躁;通过炒作来替代生产,这是第三种浮躁;协助太监造势,这是第四种浮躁;用媒体的言论代替自己的眼睛,这是第五种浮躁;满朝文武没有人站出来批评皇上,这是第六种浮躁。 浮躁就像感冒,头天还好好的,第二天出门发现大家都在打喷嚏,于是每个人都指责对方是传染源。殊不知这个时候最应该做的不是在外面吵架对着喷细菌交叉感染,而是赶紧回家吃感冒药喝点姜糖水吧。 浮躁就是对苏格拉底讲道视而不见,却跑到旁边去听两个泼妇骂街。 浮躁就是以为试管可以代替子宫,政治可以代替科学;浮躁就是以为位子决定大脑,物质决定文化;浮躁就是以为衣服决定身材,学历代表能力;浮躁就是以为成功可以复制,过去判定将来。 浮躁就是不愿意投资,只愿意分红;浮躁就是不愿意种地,只愿意收租;浮躁就是不愿意痴情,只愿意花心;浮躁就是西门庆还没翻墙,潘金莲已在宽衣。 浮躁就是自己从来没有向别人证明过什么,却整天要求别人证明自己。 浮躁就是狗自己过了河,怕别的狗过来跟自己抢屎吃,于是把桥拆了,美其名曰高标准、严要求。 浮躁就是用制度要求别人,而自己千方百计绕开制度。 浮躁者呼吸散乱,气急败坏,其实最需要的是停下来深呼吸,而不是再跑一百米去抢那个吸氧机。
个人分类: 哲思|3084 次阅读|22 个评论
且坐看云卷云舒
blsm 2008-10-29 12:52
博客大赛总算进入了真正的实战状态,相信关注科学网博客大赛的各位博主都看到了这样一个有意思的现象:那就是每个人显示的浏览量都不可避免地出现了大幅下滑,包括一直宣称自己在某博客上访问量很大的Neil。 于是乎进入博主网站,当我们选择打开所有的文章时,遍观每个人的博文可以很明显发现这个真的很有趣的现象,以不同IP访问量计算浏览量后和之前的界限真的是一目了然。由此反观科学网的编辑们真的是高啊,不管是有意还是无意无之,每个人前后不同的浏览量还是透出了些许讽刺的意味。 于是,参赛博客之中透出一股浮躁和反浮躁的气息,“务实”的同志们在找人帮投票,“较真”一族则在大批浮躁之风!更有甚者某君提出“放弃”一说,后来才知原来只是一爱冲动的青年,一MM一劝就马上高兴起来,原来此君只是博一噱头罢了。。。。 细观各博主这几天的举动,真得可以品味很多人的心境,看着别人忽忽长的投票数,我也真得很想让众多身边或以前的朋友以举手之劳顶我一票,可是后来想了想最终还是放弃了。科学网已经都是实名了,再那样又有什么意思呢?前日看到其中某君一个写电影的博客,单篇访问竟过3万,有一个的评论竟达30多条,过去一看,却是分别是小X多个换名发的无聊评论,真是无聊至极啊,如此评论,我宁可删掉,真正的评论是和博主博文的互动! 很多人倦了,那是因为太在意得奖,其时短时间访问量的上升又何妨?博客大赛后并入科学网后,再回看我们自己的参赛博客很多人的不就是小丑行为吗? 且坐看云卷云舒吧,在科学网写博,参加博客大赛,经历这样的事,也是一种心的历练吧,至少多年后,若科学博客仍在,那这里将记录着我们曾经的这段岁月!
个人分类: 心情随笔|3784 次阅读|2 个评论
【博客大赛】请肃静!好吗?
luohuiqian 2008-10-29 12:52
1 王世栋 放弃了 2 于英豪 Paper Published onlin.. 3 于英豪 【每人一票?请不要!】 4 吴臣武 丫头一天天大了(十) 5 王世栋 口哨 6 吴宝俊 【博客大赛】这才叫写博客 7 顾舒平 刷票大法 8 钟小剑 【扯淡博文】投票之后与科学精神(图组) 这是今天的八大篇,其中关于投票和博客大赛本身问题占据了5/8,而这种情况在前两天已经延续多时。很难想象,如果这样的博文若一直充斥科学博客大赛的首页,我们将看到的是怎么样的一个比赛气氛?一群研究生们在争论怎么投票的问题?不显得聒噪无聊么?何以跟科学博客之名相称? 科学博客大赛重在科学二字,我们的博客不是口水战场,也不是商业闹市,更不是炒作平台,我们要做的,是科学博客。建议大家回到科学网再看看科学博客是个什么样子。 http://www.sciencenet.cn/blog/ 或者去看看松鼠会里是如何宣传科学博客的 http://www.sciencenet.cn/blog/72090.aspx 。如果一个科研人为了一次比赛投票问题等等还在争论不休的话,如果有人用不光明的手段去赢取点击率和投票数的话,如果你写一个博客只是为了增加虚无的点击而不是真诚的读者的话,那你做的不是科学博客,建议你改为娱乐博客。 科学博客大赛的主题是:创新先锋*科技精英。我们年轻一代的科研人,或许可以说是中国的科技精英后备军,倘若创新到了把科学变为娱乐的地步,那就得叫做科学革命了。 我想,科学博客大赛的宗旨应该是给大家提供一个学习交流科学的平台,我们立足于科学博客,就需要努力去宣扬科学,就要有一个科学的态度。尽管这个八大篇也体现了当下中国科研人的群体状态 浮躁 ,但若我们作为下一代科研工作者,继续甚或升华这种浮躁,那对我们的科学对我们自己,又有何益处? 所以,敬请各位参赛选手,请肃静!好吗? 我们所期待的,是科学里灵动的思想、生花的笔触、深刻的剖析;我们所想要的是科学与科学之间的交流、心与心的碰撞;我们希望在走进科学的同时,也走近了你我。 科学博客大赛,有了科学才更精彩!
个人分类: 七嘴八舌|1828 次阅读|3 个评论
不浮躁+求自强=踏实
freton 2008-10-23 00:25
去清华听周润德老师的一门课程《数字大规模集成电路》。老师讲得很不错,有时也不乏幽默、深刻的言语。有两点与大家分享一下。 周老师讲到连线不要悬空时,说:悬空的线因悬浮而不稳定,也可能带来噪声,所以千万不要浮,学习、做研究都要不得浮躁。的确,一根悬浮的线会给一个电路或一个系统带来很大的影响;一个人,如果也浮躁了,就永远只能停留于表面,无法深入,无法达到淡泊明志、宁静致远的心态。学习的时候,做研究的时候,得让自己稳下来,心静下来,思维才能活跃下来。进一步讲,唯有不浮躁,才能循序渐进,不断积累,渐入佳境。 周老师提到另一点,两根平行的连线容易产生串扰,但自身强大了相对来说就不易受到干扰。换句话说,得求自强,自身强大了,就不会倚重外界,不容易受其他因素的影响。求自强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必须有较强的内驱力,学会自我控制,驱动自己去精心精心做自己的事情。到了大学,到了研究生阶段,更有必要拥有这种内驱力。上周所里三位优秀的师兄做报告时也提到,优秀的人往往都有很强的内驱力,内驱力在目标驱动下让自身不断强大,不断充满内涵。《廊桥遗梦.梦系廊桥》一书中有这么一句话:与你自身的弱点斗争,而不要花心事去寻找他人成就中的不完美之处。是的,我们唯一能做的,是发展和完善自已,积极主动地,坚持不懈地。引申开来,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唯有自强,才能不息。 给出这么一个公式:不浮躁+求自强=踏实。每一个求学路上的学子,每一个做科研的工作者,不妨常用这么一个公式衡量自己,让自己踏实有为,自强不息,找到属于我们的奋斗目标。当我们茫然、浮躁的时候,不是让懈怠占据自己,而是该尽快找到心中的等式,让自己有落笔之处,来书写浓墨重彩的一笔。
个人分类: 科研创新|2895 次阅读|0 个评论
静夜狂思-31-倾听-修改音乐版
考槃在涧 2008-8-25 15:46
世界太吵吵是因为没有人在倾听。 社会浮躁的一个表现是大家都急于表达自己的想法,而不是先倾听他人的声音。 很多时候吵架的根源在于大家都在自说自话而缺乏彼此的倾听。 现代社会必然浮躁的一个原因是,每个人离自然都过于远了,他没有办法像过去那样倾听了。新的时代需要新的境界,在新的境界到来之前各种各样的纷繁复杂是没有办法避免的。 在安静中倾听不是倾听的极致,在吵闹中倾听才是。倾听寂静则是另一种极致。 ------------------------------------------------ 倾听就是闭上嘴巴,用眼睛说话。 倾听是最优雅的思考。 听是说的基础,一个不会倾听的人,是不可能说出好话的,反之那些语出惊人的,多半留意过别人的说话。 听者不惑,言者不智。凡开口者,必有所失。知必失而又开口者,因不开口所失更多,不得已而开口也。 当开口的目的是为反驳时,不会有倾听。 倾听的第一要义是发现别人话语的精彩之处。善于捕捉他人语病者敏锐而善辨,但不会倾听。 说服的基础是倾听。 倾听就是不带选择地,没有加工地听完他人的声音。 ------------------------------------------------ 偏见是阻碍倾听的罪魁祸首,而倾听是消除偏见的最好方法。 听得越多,说得就会越少,错得也会更少。 能听与众不同的声音,才会说出与众不同的话。 人站的位置越高,就越应该花更多时间来倾听。当你成为神的时候,你已经听不见来自人间的声音了。 ------------------------------------------------ 想起来,已经很久没有倾听草叶舒展的声音,露珠滚动的声音,阳光打在花瓣上的声音,小鸟等待喂食的声音,小虫在草丛跳跃的声音,鱼儿跃出水面的声音,青蛙热得哈气的声音,小雨穿过轻风的声音,轻风摇晃竹林的声音,溪水流过卵石的声音,阳光蒸发池水的声音,白云掠过山岗的声音,雨水滴下屋檐的声音,月光倾泻思绪的声音,星子眨巴眼睛的声音,黄叶摇曳满地的声音和夜深人定寂静的声音。 隐居的目的不是躲避,是倾听。 亲爱的朋友们,感谢你们倾听我的声音。 詹永明 听泉 (音乐来自中国古曲网, http://music.guqu.net/guquplayer1.asp?UrlID=1MusicID=10582 )
个人分类: 哲思|3958 次阅读|8 个评论
科学研究浮躁不得
wangdh 2008-7-13 17:18
科学研究浮躁不得 王德华 浮躁,已经成了当今社会的一个代表性特征,好像任何方面只要出了问题或者不合人意,都可以归功于浮躁。因此有人说当今 做官因为浮躁,所以成为庸官;做学问因为浮躁,所以一事无成;做人因为浮躁,所以为人浅薄 ,也有人感叹 在浮躁的年代里做学问难,做好学问更是难上加难! 。 那么什么是浮躁呢?在网上查到 范敬宜 先生的文中给出了两个定义: 1. 浮躁是指在商业化竞争日益激烈的情况下,急于求成却又不愿付出相应代价而出现的急功近利情绪和价值取向。 2. 浮躁是指在社会转型时期,由于对利益过早、过高、过多、过急的欲望一时得不到满足而产生的一种社会心态和行为。 我觉得这两个方面合起来就基本包括了当今社会所谓的浮躁现象(特征)。浮躁是有条件的,一般是发生在特殊的社会背景下,如社会转型时期。浮躁是由利益驱动的,欲望追求所致,导致急功近利。浮躁是一种心态和行为,心理失调、行为失常。 环视近几年国家的巨大变化:在经济飞速发展的同时,大学生大跃进,研究生大跃进,博士生大跃进, 发表论文大跃进; SCI 论文大跃进 创办世界一流大学,创办世界一流研究所 我国现在大学生数量世界前茅,研究生数量世界前茅,博士生数量世界前茅, SCI 论文数量世界前茅 高校评估、教授定级 各行各业都是成绩辉煌。 (名)教授们无暇顾及学问和学生,忙于争取经费,忙着署名发表论文,更是忙于空中旅行,两栖、多栖教授更是辛苦。 教授们有经费,高教系统可以招收数十名研究生、博士生、博士后。教授无暇给出研究课题,研究生们自己忙于收集数据,发表文章。需要进行重复的实验,没有时间来考虑重复。需要进行深层分析的数据,没有时间了。需要进行补充的实验,也没有时间了。研究生毕业获得学位需要发表论文,发表论文是硬道理。一个实验的数据分成几篇文章发表,甚至一个图可以多篇论文使用。兄弟姐妹们都不容易,一篇论文都来署名。研究生们(包括部分导师们)来不及思考问题,来不及查阅文献,来不及对文稿的拼写进行检查,什么都是在匆匆忙忙中进行。连等待审稿的消息都是在匆匆忙忙中等待的,不到 2 个月就等不及了,巴不得今天投出去,明天就有结果。 管理部门的领导们也不容易,课题一旦立项启动,马上就安排检查,甚至经费还没有到位,就开始安排中期检查。每到年底,各 单位对 教授们打分排名。对于获科技大奖者、发表重要论文者、获得重大基金资助者,都要给与重奖和表彰。 在这些匆匆忙忙中,众多的科研项目结束了,数十万的研究生们戴上了学位帽,拿到了红彤彤的学位证书。可是,需要长期积累数据的课题没有人做了,难度较大一点的课题半途而废了,豆腐块文章增加了,学术不端行为增加了,传统老学科人才快绝了 还有,我们的科学技术绝对一流,我们的神舟能上天,嫦娥能奔月,可是我们的日常用品质量欠佳,甚至是假货泛滥。从每年的 3.15 晚会看,似乎没有几个行业没有假的:药是假的,月饼是假的,钞票是假的,楼房是假的,车子是假的,连重金从海外买回来的人才都是假的 我们都知道,科学研究,尤其是基础理论研究需要长期的积累,有丰厚的积累,深厚的积淀,才能有所突破,有所创新。可是十年磨一剑的精神谁还有?谁还敢有? 浮为名,躁为利。只有经受住寂寞,以平常心做人,以平常心做事,才能远离浮躁,才能走向成功。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科学研究需要坐冷板凳,要耐得住寂寞,是浮躁不得的。网上收集了几篇关于浮躁的文章,论述非常精辟。好文共欣赏。(王德华 2008.7.13 ) 说浮躁 作者:金陵客 跟朋友商量,说准备写一篇短文,写写浮躁。朋友笑道:难、难、难。朋友说,生在市场经济大潮汹涌澎湃之中,田园牧歌式的世外桃源早已无人问津。想做官的,不去跑官买官,已经是所谓好官;想发财的,不去违法乱纪,更加是难得的好人。区区蝇头小利尚且你争我夺,你要他不浮躁,谈何容易? 朋友这番话,是知心之言。朋友这番话更加证明:浮躁二字,不可小看。 浮躁是一种焦虑不安的心态。进取心太切,患得患失;虚荣心太强,战战兢兢。一心争强好胜,惟恐榜上无名。说起来夸夸其谈头头是道,仿佛一肚子雄才大略,做起来偏偏心中无数手足无措,因而时刻担心一着不慎满盘皆输。有人拍马恭维,情似酒逢知己;听到些许批评,即刻如临大敌。比如自己要升官,又不知道到底该走哪一条富民之道,于是惟上级马首是瞻,东奔西走察言观色,千方百计讨上级的欢心。上级喜欢种苹果,马上发动千家万户一哄而上种苹果,种了麦子的也要一律铲平种苹果;上级喜欢引外资,马上发动大小官员一起外出引外资,纪委法院的也得一律领命引外资。上面说声要得,下面哭笑不得,自己洋洋自得。上面一旦皱眉,下面议论四起,自己张皇失措。整天茫茫然、惶惶然,为自己的所作所为能否得到上级青睐提心吊胆、忐忑不安。以此心态为官,或许能够左右逢源,长此以往,有伤官德。以此心态治学,或者能够沽名钓誉,长此以往,谈何学问?以此心态做人,或许能够风光一时,长此以往,心脏负担不胜负荷,又将如何?浮躁二字,岂可小看? 浮躁是一种哗众取宠的作风。急功近利,惟名是图。要达目的,不择手段。梁山泊英雄排座次,政绩不够数字够,数字不够水分凑。功夫不是用在脚踏实地因地制宜上,而是用来赶时髦、赶浪头。如果说存在的就是合理的,那么,可以肯定地说,时髦的就是先进的。穿衣吃饭,要名牌服装高档酒楼;剪彩办节,要明星大腕 形象大使 。一掷千金,在所不惜。总之一句话:一心一意谋官,千方百计作秀。为了上报纸上电视,录音机和摄像机不来不开会,彼此心照不宣。更有甚者,早已合龙的抗洪大坝,在记者的摄像镜头前可以重新合龙一次。你养牛有道,我就开一条牛街,用巨石雕刻成牛遍布此街,尽管劳民伤财耗资无算,依然可算天下无双;他养鸽发财,我就建一座 鸽子广场 ,尽管周围民房拆除一年有余,只建成一座造价 7 万元的高架灯座,也不妨号称世界第一。有道是怎样能够吸引眼球就去怎样做,怎样能够吸引上级的眼球就加倍去怎样做。这种作风,说得严重点,祸国殃民;说得实际点,害人害己。浮躁二字,岂可小看? 浮躁是一种随波逐流的品格。没有定见,没有定力。东张西望,人云亦云。没有独立思考,何来独具慧眼?没有特立独行,何谈人格魅力?在庸人堆里遵循 游戏规则 ,步步小心不敢越雷池一步;和贪官共处自嘲 入乡随俗 ,分一杯羹竟敢冒天下之大不韪。朝气不足,暮气有余。生气不足,阔气有余。正气不足,霸气有余。一遇诱惑,头脑发昏;看人进步,心中不平。浮躁是一种传染力极强的社会病、官场病。谁不知道浮躁的危害?谁不知道现在社会上浮躁之风甚炽?可是能有多少人真正远离浮躁?有的人自己明明浮躁得很,坐在主席台上大谈反对浮躁,照样一本正经。浮躁成了夫子庙小吃一条街上的臭豆腐 闻起来臭,吃起来香。浮躁二字,岂可小看? 做官不能浮躁,做官浮躁,势必成为庸官。做学问不能浮躁,做学问浮躁,势必一事无成。做人不能浮躁,做人浮躁,势必为人浅薄。浮躁二字,害人不浅。浮躁二字,岂可小看? (自新华网 2003 )。 拭去心底的浮躁 作者:陶振庭 浮躁是一种不良情绪,心理学甚至把其纳入 亚健康 之列。无论是为人、治学,还是做事,一旦沾染了浮躁,不但出不了成绩,解决不了问题,还会陷入盲目性,导致新问题的发生。 浮躁,就不可能坐下来认真学习。大凡浮躁者,无不自满自足,自我感觉良好。即便坐下来学,也是心猿意马,不求甚解,毫无深度可言。浮躁,就不可能深入实际调查研究。工作中只有深入实际,才能发现问题;也只有深入实际,才能解决问题。可浮躁者,往往只能 身入 而不能 心入 ,就像井里的葫芦,看起来沉下去了,实际还浮在水面上。浮躁,就不可能扎扎实实抓好工作落实。要把工作落到实处,就要有一股一抓到底的狠劲和百折不挠的韧劲,不解决问题不罢休,不出成果不撒手。而浮躁者,恰恰做不到这一点。 在社会重大变革的历史时期,生活的五彩缤纷、变化多端、节奏加快以及矛盾增多,必然给人们思想上、心灵上带来某些负面影响,客观上给浮躁的滋生提供了土壤和条件。于是,就有一些人不是脚踏实地干工作,只想走捷径、做表面文章,做出有违客观规律的事,不是把功夫下在了解实情,掌握第一手材料上,而是采用弄虚作假的手法,在汇报数字、材料上下功夫。 浮躁是人生的大敌。浮躁的人说到底是缺乏一颗平常的心、宁静的心。他们的思想往往脱离实际,泛 宽 ,泛 空 ,泛 大 。很多时候,浮躁的人只看到了马的速度,却看不见牛的精神;只愿骑在奔驰骏马上享受飞的快感,却不愿脚踏实地、一步一个脚印地工作、学习、生活。在这种心态驱使下,盲目求 大 、求 高 、求 快 ,用一颗贪婪的心践踏着自己,最后往往会在贪大求全中摔跤。 拭去心灵深处的浮躁,关键在于保持高尚的理想和志趣,保持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不为功名利禄所扰,耐得住寂寞,抗得住诱惑。诸葛亮在《诫子书》中有言: 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只有把理想追求融入国家、军队的事业当中,才能实现个人价值的最大化。 拭去心底的浮躁,要坚持从实际出发,扎扎实实静下心来学习和工作。浮躁往往会造出虚浮浅表的 泡沫 ,使人得到暂时的鼓舞,但这种成绩,往往是竭泽而渔。昙花一现后,就没有什么可持续发展的了。 拭去心底的浮躁,要有持之以恒、锲而不舍的精神。西谚 罗马不是一日建成的 ,说的就是这个道理。达尔文写《物种起源》用了 28 年;哥白尼用 30 年的时间写出了《论天体运动》;摩尔根写《古代社会》耗费了 40 年的光阴;而歌德写《浮士德》整整用了 58 年。要干成一件大事,如果浮躁不安,急功近利,肯定一事无成。 当然,人的奋斗是一个从小至大的长期过程,不同时期有不同的目标,有的事情要干十几年,有的甚至需要付出终身的努力。不论时间长短,关键在于要有一个踏踏实实做事的态度。做学问也好,干工作也罢,都应该一步一个脚印、一步一个台阶地循序渐进。少些浮躁,多些脚踏实地;少些作秀,多些实在;少些吹嘘炒作,多些实事求是。 别让浮躁占据了心灵 作者 : 福佑文华 不知为什么,也不知道从那天开始,浮躁之气已将我们围裹了个严严实实,就像原本蔚蓝的天空,一时之间突然乌云密布。做学文的不再严谨,搞科研的偷袭编造,做官的一边踢着 皮球 ,一边玩着贪污腐败的游戏;学校学会了收钱发证,学不学是你自己的事,收不收钱可是我学校的事。 一时之间似乎天地颠倒,乌云压顶。什么伦理、什么道德、什么品格统统被丢到了江水里面,并随着江水冲刷了个一干二净。当然,如果能冲个一干二净也好,可问题是他们的师范效应又波及到了许多有浮躁心的人,使这些人也一天天浮躁起来,这样这群人越聚越多,越聚越浮,俨然在社会这个健康的机体上衍生出了个恶性生长的毒瘤。 在这浮躁的人群中,大言不惭、不知羞耻、混淆视听、颠倒黑白、一味托大、麻木不仁似乎是他们成功的阶梯,他们沿着这架无耻的阶梯蜂拥而上,蝇营狗苟,大有看谁更加无耻、看谁能在道德伦理上冲击力更大,看谁能够更加快速地退化到原始动物的状态的气魄上了。 这是一沟绝望的死水,清风吹不起半点漪沦。不如多扔些废铜烂铁,爽性泼你的剩菜残羹 ,是 闻一多 先生是对那个时代的无情批判和情感的发泄。如果将这段话改写一下,我想可以这样写:原本是一泓清澈见底的活水,清风下涟漪荡漾,可现在让一些臭气熏天的败类给破坏了,这泓清水被扔进了些废铜烂铁、剩菜残羹,让原来流动的清水和闪光的涟漪变成了绝望的黑色的死水,如要追回原先的美景,只有打开回忆的闸门慢慢寻找了。 不可否认,当今社会确实有因浮躁而成名的人,也有因浮躁而发达的人,但浮躁无论如何不应当也不可能成为一种成功的阶梯,否则社会只能倒退,人类只能因浮躁而付出沉重的代价。要知道社会决不是在浮躁的状态下发展的,社会的发展是积累的,浮躁不可能积累人类的物质和文化财富。浮躁的东西太多了,是不可能经得住时间这张大筛的筛选的,也是经不起时间这条大河长期冲刷的。 浮躁是一种传染病,因为要深刻很难,要浮躁很易,特别是一些人因浮躁得到好处,一些原本兢兢业业的人得不到应有的利益后,浮躁就会在人群中广泛传播,并且这种传播速度会成几何级数增加。一旦你的机体被浮躁这种病毒入侵,你就很难再回到原来的状态,也许你会被浮躁统治一辈子;一旦你被浮躁所统治,你这一生将一事无成,工作上会被领导看不起,生活上会被家庭否定,你也会失去前进的动力,本来应当很好体会的人生也会在你面前变得毫无色彩。 浮躁是一种不健康的心态,一旦这种心态占据了你的思想,你就很难将它赶走。浮躁的心态决定了你做事情的态度,做事情的态度决定了你的成败,你想真正成长很难,你想致富很难,你想出人头地更难。只听说过心态决定成败、细节决定成败、意识决定成败,你听说过浮躁能够决定成败的吗? 社会的发展不是一天一天混出来的,成功不是浮躁的结果,它需要扎扎实实地学习、体会、总结、运用。用马克斯的一句话来说,就是: 在科学上没有平坦的大道可走 , 只有不畏劳苦沿着陡峭山路攀登的人 , 才有希望到达光辉的顶点 。
个人分类: 研究生教育|8994 次阅读|14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23 16:24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