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科技信息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科技信息大爆炸背景下的基础科学研究
热度 10 肖建华 2013-7-16 11:23
科技信息的大爆炸影响了研究者的阅读方式。应用科学研究者热衷于寻求高度类似的相关研究,而基础科学研究者则只能面对海量的文献而束手无策。 从而,与应用科学类研究对文献的热情高涨成对比的是,基础科学研究者对文献的冷漠。 应用科学类研究由于有海量文献的支持,因而取的增量“进展”是很容易的,从而,也就对海量文献添砖加瓦。在这个表面上的巨大进步的背后,“进展”的泡沫不断的破裂。这就使成熟的研究者不得不冷静下来思考:如何选择文献? 一个好像是不约而同的方案是:名刊、名著。但是,对很多应用科学研究者而言,这无非是穿新鞋走老路的结果而已。 也由于此原因,应用科学研究成为基于名刊、名著论点(作为出发点)的竞赛。但是,具有讽刺意味的是:竞赛的胜利者未必是研究的成功者。 科技文献上的进步与实际生产力的进步不再是一一对应的关系了。这是海量文献带来的新时代下的问题:科技文献危机。 一个新词“大数据时代”,开始流行于各种媒体。数据挖掘技术的应运而生被看成是应对危机的有效办法。 但是,这种简单的形式逻辑的判决方法对基础科学研究没有带来任何的好处,无论是使用哪个数据库,无论是使用哪类巧妙的关键词组合,我们还是在无效阅读的海洋里扑腾。 对基础科学研究者而言,这就不得不重新考察:什么是表象? 这种思考会直接的引向这样的结论:在科技信息大爆炸的背景下,应用科学研究者的结果(无论是正确还是不正确)就是基础科学研究的表象。 正如早期的科学研究直接的面对大自然的无数表象类似,当代的基础科学研究面对的是对大自然的无数表象作出一定程度归纳后的、以经验关系表达出来的局部规律,也就是:以间接方式面对无数的、各种条件下的局部规律。 把具体的局部规律或经验关系納入表象的范畴。这就是基础科学研究中的一个大趋势。 这样一来,科学研究就被分裂为两个越来越远的道路:一条是力求具体化、局部化的应用性科学研究道路;一条时力求综合化、抽象化、普适性的基础科学研究道路。 目前我们能够看到的现状是:基础科学研究因面对以具体的局部规律或经验关系为研究对象的巨大困难而进展乏力;应用科学研究则以摆脱基础科学原理的束缚而取得充分的“自由”来推动其“快速的进展”。 我国的科学研究是以应用性科学研究为主流的,很不幸的是:基础科学研究和素质先天不足,后天又不重视,从而:以摆脱基础科学原理的束缚而取得充分的“自由”来推动“快速的进展”的趋势特别明显(无论是有意的、还是无意的)。 如果要搞基础科学研究,则因为基础科学研究是面对以具体的局部规律或经验关系为研究对象的,进入研究阶段的人群年龄势必被大大推迟,各单位和部门还普遍的缺乏这种耐心。因而,基础科学研究的薄弱及由此产生的无视科学基本原理的趋向将是长期困扰我国科学界的问题。 总而言之, 科技信息大爆炸背景下的基础科学研究必定是以中老人群体为主的。 因而,在某种意义上说,研究生培养(制度、导师)问题将是高校生死存亡的大问题。然而,多数高校还在玩小孩过家家式的“科研”。 研究生培养(制度、导师)问题解决的好坏直接的决定了我国基础科学研究的走向,和应用科学研究的(起点)水平。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7748 次阅读|10 个评论
[转载]国内外开放获取(OA)科技信息平台
hanspub 2013-3-27 14:07
开放获取信息资源平台已经不少,这些是比较常用的中外科技信息开放获取平台,推荐给大家多用。 1 OA图书馆: www.oalib.com 2 汉斯出版社中文学术期刊: www.hanspub.org 3 scirp英文期刊: www.scirp.org 4 OA学术文库: www.stmopen.com 5 OA文章检索: www.socolar.com 6 OA期刊目录: www.doaj.org 7 OA期刊信息平台(中科院): http://www.oaj.cas.cn/cn/default.aspx 8 OA中文期刊出版平台 : http://5th.sophiapublisher.com/home 相关知识与研究文献: ·开放获取期刊影响力 ·开放获取期刊平台 ·开放获取期刊趋势 ·开放获取期刊发展趋势 ·开放获取期刊数据库 ·开放获取期刊质量 ·开放获取期刊检索 ·开放获取期刊定义 ·开放获取期刊现状 ·开放获取期刊发展
1466 次阅读|0 个评论
学术讲座:科技创新与查新;科技信息开放获取 3月23日 北京
xupeiyang 2013-3-21 09:08
学术讲座:科研创新与查新科研信息开放获取3月27日北京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280034do=blogquickforward=1id=672754 邀请函 尊敬的许培扬教授: 您好! 为了满足广大临床医生开展科研活动的需求,中华医学会《中华医学杂志》 英文版定于2013年3月22-24日在北京举办“2013年临床科研方法与实施培训暨 全国医学论文写作研修班”,会议由中华医学杂志英文版主办、北京枢尔咨询有限 公司承办,将邀请: 中华医学杂志英文版总编辑照日格图教授 中华医学杂志英文版编辑部主任汪谋岳教授 北京大学第三医院临床流行病学研究中心赵一鸣教授 北京大学医学部唐朝枢教授 北京协和医院单渊东教授 中国医学科学院许培扬教授 中国医学科学院生命伦理学研究中心执行主任翟晓梅教授 多位著名专家出席会议并作专题讲演,他们将在会上分别作基金申请、科研立项、 科研创新、课题设计、信息查询、医学统计、评价指标、论文撰写、期刊评估、伦 理学等方面最新进展的专题报告。 您的讲课时间:2013年3月23日11:00-14:00 讲课题目:医学科技查新科技信息开放获取 为了方便制作培训讲义,请您于3月8日前提供讲课幻灯发送至 bj.sure@163.com ,谢谢! 地点: 北京华泰饭店福楼三层多功能厅(电话:010-67735667)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劲松东口(东三环南路13号西) (周边标志性建筑物:华腾大厦正南300米路西、北京市朝阳区东三环南路劲松 桥南400米路西) 衷心期待您的光临指导! 中华医学会 中华医学杂志英文版 附:华泰饭店地图 培训班通知.pdf 许培扬:医学科技查新与中外医学数据库(视频学术报告)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80034-379239.html 医学科技查新与中外医学数据库讲座(视频) http://video.medres.me/?s=vod-play-id-220-sid-0-pid-0.html http://v.ku6.com/show/BqCok_pPNeU_Zx1M.html
个人分类: 信息交流|2502 次阅读|0 个评论
“送科技信息进企业活动”获“最佳党日活动”鼓励奖
热度 1 terahertz 2012-12-21 20:18
2012年12月31日,学校党委组织部公布了 2012 年“最佳党日活动”的评选结果,由本人撰写的“送科技信息进企业活动”的材料有幸获得鼓励奖。 这是本人首次有机会承担材料的撰写,没有想到获得鼓励奖。其实,在写作的时候,选题是非常重要的,要特别突出新颖性,就是说要出奇制胜。其次还要与自己的实际岗位相结合,做到实事求是。另外一点就是与时代背景相呼应,这样容易切题。
个人分类: 经典收藏|4135 次阅读|2 个评论
[转载]第七届科技信息资源共享促进国际会议举办,数据堂应邀做专题报告
热度 1 shawn360 2012-12-10 08:59
11月24日-25日,第七届科技信息资源共享促进国际会议(COINFO 2012)在南京大学成功举办。南京大学常务副校长张荣在开幕式上致欢迎辞,科技部郑国安副秘书长、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贺德方所长、江苏省科技厅蒋跃建副厅长等嘉宾出席开幕式。 本届大会为期两天,主题是“云环境下的科技信息资源共享”。大会由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南京大学、北京理工大学和澳大利亚南昆士兰大学主办,南京大学信息管理学院承办。来自中国、芬兰、加拿大、澳大利亚、西班牙、印度、缅甸、尼泊尔等十几个国家和地区的210多名专家学者与会。 本届大会由大会主题报告和5个分论坛组成,分论坛分别是:1、云环境与信息共享论坛,2、科学数据共享暨兴都库什-喜马拉雅地区数据共享论坛,3、信息质量与数据治理论坛,4、行业、区域科技信息共享应用论坛,5、人本电子健康与中国养老服务创新论坛。与会专家学者围绕“云环境与信息共享,科学数据共享,信息质量与数据治理,行业、区域科技信息共享应用,人本电子健康”等方面的内容进行了充分的交流,分享了他们在云环境下科技资源开放共享方面的最新研究成果。 数据堂应邀做了“ 科研数据共享服务实践 ”主题报告,引起参会人员的广泛关注。
2812 次阅读|2 个评论
[转载]青年科学家论坛:科技信息传播与学术不端行为
热度 1 rensl 2012-11-19 07:47
“科技信息传播与学术不端行为”----中国科协第252次青年科学家论坛 主管单位:中国科学技术学会 主办单位:中国科学技术期刊编辑学会 承办单位:中国科学技术期刊编辑学会青年工作委员会 协办单位:中国科技信息研究所、 北京万方数据股份有限公司、万方数据电子出版社 主题:科技信息传播与学术不端行为 时间:2012年11月29日 (星期四) 地点:中国科技信息研究所 由于名额有限,请感兴趣的科技期刊同仁填写下面回执,于11月23日之前将回执Email发至 kxcessp@tom.com 邮箱报名参加(名额报满截止报名),电话:010-62147743。办公室收到回执后,将发出论坛正式通知和报到信息,参会者持论坛正式通知报到并参会。 中国科学技术期刊编辑学会 暨论坛组委会 2012-11-15 青年科学家论坛回执表 姓名 性别 职务 职称 刊物名称 邮编 地址 电话 E-mail http://www.cessp.org.cn/ch/reader/view_news.aspx?id=20121116101926001
个人分类: 业内资讯|3268 次阅读|2 个评论
[转载]“科技信息传播与学术不端行为”中国科协第252次青年科学家论坛
ningbi 2012-11-16 10:47
http://www.cessp.org.cn/ch/reader/view_news.aspx?id=20121116101926001 “科技信息传播与学术不端行为” 中国科协第 252 次青年科学家论坛 主管者:中国科学技术学会 主办者:中国科学技术期刊编辑学会 承办者:中国科学技术期刊编辑学会青年工作委员会 协办者:中国科技信息研究所 北京万方数据股份有限公司 万方数据电子出版社 主题:科技信息传播与学术不端行为 时间: 2012 年 11 月 29 日 ( 星期四 ) 地点:中国科技信息研究所 会议将邀请国外著名出版单位和国内期刊界专家做报告。 由于名额有限,请感兴趣的科技期刊同仁填写下面回执,于 11 月 23 日 之前将回执 Email 发至 kxcessp@tom.com 邮箱报名参加(名额报满截止报名),电话: 010-62147743 。办公室收到回执后,将发出论坛正式通知和报到信息,参会者持论坛正式通知报到并参会。 中国科学技术期刊编辑学会 暨论坛组委会 2012-11-15 青年科学家论坛回执表 姓名 性别 职务 职称 刊物名称 邮编 地址 电话 E-mail
个人分类: 我看办刊|2647 次阅读|0 个评论
中国科技信息研究所实习报告
热度 1 zhoujn90 2012-8-31 15:19
将近一个月的实习就快要结束了,想想自己作为一名普通的本科生,能够在 中国科技信息研究所(简称 中信所)这么有名的研究所里面实习我真正是做梦也没有想到。想想从 3 月份开始申请到现在已经过去了好长时间了,这段时间波折不断,有申请时的期待,也有在学校请假时的无奈,还有为解决住宿问题的奔波忙碌,不过最终还是如愿以偿的在实现了我的来中信所实习的梦想。如今,不知不觉中实习就要结束了,现在看看这段时间记录的实习经历将近 200 条的微博,感觉这段时间的经历如果电影一般显现在自己眼前,有找房子的失落的,有感叹北京繁华和堵车的,但是绝大部的是对实习的体会,有实习中出现的迷茫,有为解决程序 bug 的苦恼,也有解决问题的喜悦。总之回首这段日子,几乎每天来的最早,回去的最晚,往往都是还多加一个小时的班,其中的苦辣酸甜自己感受的最为深刻,但这些付出都是非常值得的!如今马上就要回学校了,但对中信所还有些恋恋不舍。 如今回想起来这段实习经历,在所里面实习的事情历历在目,从实习第一天来到所里面来报道,想起陆老师亲切的接待,罗主任温馨的提示实习注意的事项并对我们实习做了妥善的安排,还有和蔼可亲的赵所长热烈的欢迎并给我们详细的介绍了所里的相关业务和辉煌的成就,让我对实习更加充满了期待,完成实习任务更加充满了信心,同时也坚定了我报考本所研究生的决心。同时我也很幸运和其他三位实习生分到信息技术中心这个部门,在这里我们受到了该中心老师的亲切的接待,并为我们安排单独的办公室,还想法设法为我们每人都提供了一台电脑,让我们十分感动。在实习这段时间我们四个实习生一起去餐厅吃饭,一起讨论问题,相互帮助,有说有笑,共同度过这段美好的时光。来所的第二天我很荣幸见到了我的实习老师朱老师,也是该中心的主任,但是没有一点当官的架子,相反他的严谨求实 的治学态度、精益求精的工作作风深深地感染了我,对分配给我的实习任务总是从我的角度出发,让我非常感动,同时通过和朱老师进一步的交流,发现他也没有我想象和大部分科研人员的严肃和不苟言笑,相反他非常 和蔼可亲,并且对我衣食住行非常关心,还请我们吃饭,这一点让我大为感动 。 实习的将近一个月里,让我感受最深的是科研人员的日常工作和生活,了解到科研人员的辛苦,不但需要大量的脑力劳动,还需要付出大量的体力劳动。通过本次实习,我也有其它方面的体会: 1 、首先是个人角色的转换及整个人际关系的变化——学校里成绩不错的学生变成了未知领域里从头学起的实习生,熟悉的校园也变成了陌生的研究机构,身边接触的人都是全新的情报学领域的精英人物。在这样的转变中,对于沟通的认知显得非常重要。但所里面的老师和师兄师姐都非常热心,人都非常好,都很乐于帮助别人,这消除我沟通方面的顾虑,能够非常容易的与他们相处,还与我们组其他三个人建立深厚的友谊,正是他们的友好,减少了很多沟通方面障碍,他们给了我非常大的帮助。 2 、在心理上努力去适应全新环境的同时,最大的体会莫过于实际工作方面的收获。特别是在实习过程中,又加深了我对 java 编程语言的认识,同时也能够熟练的操作 MyEclipse 软件,更重要的是我对 jacob 包有很详细的了解,能够利用该包对 word 文档进行各种操作,尤其的是对表格的操作,并能够独立的编写各种算法,实现各种要求的操作。几乎所有的东西都是从零开始起步,一步一步开始着手,这其中遇到很多困难可想而知,但是我并没有因此放弃,每天坚持一个个突破,最终度过一个一个的难关,最终也基本达到了老师满意的结果。 3 、遇到困难时要积极主动的自己解决问题,去网上查找资料,去认认真真的思考问题,不要一直依靠别人,自己积极主动解决问题是最关键的,遇到难关时不要仅仅抓住一点不放,要扩展自己的思维,从不同的角度去发现问题。如在本次实习中,我在网上找的了一些能够操作 word 文档的代码,但是在自己拿来运行时总是不出来结果,原因在于我没有真正的理解代码的含义和代码运行需要的环境,当我把环境配置好后,理解代码的含义,并在此基础上修改后,就能够很好运行,这期间主要需要的就是自己摸索理解能力和亲手实践的能力,还有最重要的就是自学能力,同时还有遇到困难坚持不放弃的精神,这些都是我实习中收到的宝贵财富。 4 、每做一项任务都要有条理,大任务要有具体的时间规划,同时每个小任务也要有合理的时间安排,对比较艰巨的任务要给出充足的时间。虽然对整体进度还是基本按照朱老师设定的时间来完成的,但是部分小任务由于我估计困难的不足,导致了花费了很多时间,尤其是在处理程序出现的某些 bug 时,由于的自己的经验不足,仅仅在程序中寻找错误,忽略了可能是数据源格式的不统一的情况,导致我浪费了好长时间在处理这个 bug 上面。总之,通过这次实习让我增加了合理规划我的时间能力,让我认识到了完成一件事情需对各个事情进行合理安排,指定一个合理的计划。   将近一个月来,我虽然努力做了一些工作,但与理想的效果还是有一些差距,如程序设计算法时间复杂度还是比较高,如处理大量数据时需要的时间相对较长,自己编程方面的基础知识还有待进一步强化,理论水平、工作能力上也需要进一步提高,对项目总体理解还有待近一步深入,针对这些问题,我决心在今后的学习中努力加以改进和解决,使自己以后能够更好的从事我向往已久的科研工作。    通过这次将近一个月的实习,从另一个侧面检验了我的学习情况,学到了很多课本上学不到的知识,培养了自己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也发现一些了自己的不足,使我在能够在今后的学习中不断的弥补和提高。总之,参加这次所里面组织的科研实习使我获得了人生第一笔宝贵的科研实习经验,对我步入社会后或进入科研领域都有很大的帮助,目前我还有很多东西要学习,很多教训呀要吸收,但我已经在心态上做好了充足的准备。最后,我要对我的实习老师朱礼军老师表达由衷的谢意,虽然他工作很忙,但是他在我实习中抽出很多时间给我了巨大的帮助和指点,如果没有他我是在实习项目上很难有进展,同时也要感谢在我实习申请和实习期间给我巨大帮助的欧洁师姐、王泽菡师姐、孙枫军师兄、姜吉栋师兄、朱锐师兄等等,感谢他们这段的时间对我帮助和指点,还有给在考研方面给我帮助指点的罗主任、郝老师、陆老师等等,同时还要感谢陪伴我度过实习的三个朋友们,最终感谢在实习期间帮助过我的所用人!
个人分类: 中信所|5944 次阅读|1 个评论
[转载]被《SCI》收录的地质期刊最新影响因子排名
adei 2012-7-18 09:19
美国科技信息研究所 (ISI) 公布被《 SCI 》收录的地质期刊最新影响因子排名 2008 年美国科技信息研究所最新发布世界上 72 个刊物影响因子数据,中国地质学会主办刊物《地质学报(英文版)》 ACTA GEOLOGICA SINICA ( English edition )排名第 26 位,处于中上水平。 2007 年影响因子数据表如下: 排名 影响 因子 刊物名 排名 影响 因子 刊物名 排名 影响 因子 刊物名 1 3.873 EARTH PLANET SC LETT 26 1.781 ACTA GEOL SIN-ENGL 地质学报(英文版) 51 0.837 ISL ARC 2 3.87 MOL MEMBR BIOL 27 1.757 SEDIMENT GEOL 52 0.808 RESOUR GEOL 3 3.806 J PETROL 28 1.729 TECTONOPHYSICS 53 0.77 CHINESE SCI BULL 科学通报 4 3.754 GEOLOGY 29 1.714 J ASIAN EARTH SCI 54 0.75 B SOC GEOL FR 5 3.665 GEOCHIM COSMOCHIM AC 30 1.66 J STRUCT GEOL 55 0.734 EUR J ENTOMOL 6 3.354 GEOL SOC AM BULL 31 1.59 INT J PLANT SCI 56 0.722 ENVIRON GEOL 7 3.247 PRECAMBRIAN RES 32 1.584 GEOL MAG 57 0.718 SCI CHINA SER D 中国科学( D 辑) 8 3.231 CHEM GEOL 33 1.55 INT GEOL REV 58 0.691 ZOOTAXA 9 3.216 CONTRIB MINERAL PETR 34 1.412 AQUAT GEOCHEM 59 0.68 GEOCHEM J 10 3.103 BIORESOURCE TECHNOL 35 1.376 J VERTEBR PALEONTOL 60 0.662 CHINESE J GEOPHYS-CH 地球物理学报 11 2.953 J GEOPHYS RES 36 1.357 GONDWANA RES 61 0.547 PALEONTOL J+ 12 2.937 LITHOS 37 1.248 MINER DEPOSITA 62 0.508 PROG NAT SCI 13 2.753 J METAMORPH GEOL 38 1.21 AUST J EARTH SCI 63 0.368 J GEOL SOC INDIA 14 2.607 J GEOL 39 1.172 ENERGY 64 0.306 PALAEONTOGR ABT A 15 2.398 TECTONICS 40 1.087 J PALEONTOL 65 0.295 J ENERGY INST 16 2.375 AM J SCI 41 1.086 ENVIRON GEOCHEM HLTH 66 0.272 ANN ZOOL 17 2.346 MAR PETROL GEOL 42 1.067 ACTA PALAEONTOL POL 67 0.265 ENERG SOURCE PART A 18 2.311 GLOBAL PLANET CHANGE 43 1.057 CAN MINERAL 68 0.19 ENERG EXPLOR EXPLOIT 19 2.304 J GEOL SOC LONDON 44 1.045 CRETACEOUS RES 无数据 ACTA PETROL SIN 岩石学报 20 2.203 AM MINERAL 45 1.025 PALAEONTOLOGY 无数据 J CHINA UNIV GEOSCI 地球科学(英文版) 21 2.162 PALAEOGEOGR PALAEOCL 46 0.987 ORE GEOL REV 无数据 GEOL SOC SPEC PUBL 22 2.026 PHYS EARTH PLANET IN 47 0.955 CAN J EARTH SCI 无数据 P SOC PHOTO-OPT INS 23 1.975 MAR GEOL 48 0.938 J APPL GEOPHYS ALL OTHERS (68) 24 1.955 NATURWISSENSCHAFTEN 49 0.907 MINER PETROL 25 1.818 REV ENVIRON CONTAM T 50 0.868 EPISODES 地质幕
3126 次阅读|0 个评论
西部很需要医学信息
热度 2 xupeiyang 2012-5-8 18:27
三年前,我们有一个美国教育基金会资助的中国西部卫生干部医学信息培训项目,我作为主讲老师之一,去了云南、四川、重庆、甘肃、青海、新疆等省市,我们还去了甘肃省高台县人民医院,讲授医学信息资源和信息获取方法等,很受西部科研人员的欢迎。 西部很需要我们去介绍最新医学科技动态和进展,那里缺少科技信息资源和科技信息人才。 兰州大学医学院图书馆 杨馆长,您好。 您的工作一定很忙吧? 我6月8日去兰州讲医学科技查新,是中医科学院举办的查新培训班。见附件 您校如果需要我讲一讲医学信息方面的内容,我很愿意与您校的师生交流。 我可以介绍中外重要的医学信息资源、数据库;也可以介绍搜索引擎,从科研人员应用的角度。 这些内容我讲的比较多了,很愿意免费为您校讲课,是我一直想为西部介绍医学信息进展的一个心愿。 我去兰州看望您 祝您工作愉快! 许培扬
个人分类: 信息交流|2365 次阅读|2 个评论
汤森路透科技信息服务(北京)有限公司诚聘Account Manager
ningbi 2012-2-9 12:00
SCI中国招人啦,至少有一个是负责科研机构、一个是负责出版商沟通的Account Manager,欢迎加盟哦! Job Title: Account Manager, Scientific Scholarly Research (SSR) Reports to: Manager, Scientific Scholarly Research (SSR) Job Summary: You will be responsible for effectively managing, sustaining and developing customers within SSR market in China. This will involve promoting and marketing wide ranging information products, supported by a marketing and training program, with the overall goal of achieving demanding but realistic targets. Job Description: Responsible for the achievement of the target in the assigned territory Create key account development plan with theManager, Academic Government SBU Development and maintain long-term cooperation relationship with key accounts in the territory Contribute to the marketing plan with the SSR team Participate in key account and industry events Display and demonstrate products at conferences, seminars customer visits Coordinate customer support and service as required. Provide regularly reporting and required information to managers on timely basis Qualifications: Master degree or above , preferably in Science, Technology or Medicine related subject At least 3 yrs sales experience.Experience with database sales in China to be preferred. General knowledge of Research Development structures in China Fluency in English Effective communication skills Attention to detail Excellent organizational skills Research skills and able to work on own initiative Customer focused
4944 次阅读|0 个评论
《科技信息检索与利用》序言
热度 1 xupeiyang 2012-1-9 21:14
吉林大学公共卫生学院 于双成 教授 授权发表 应清华大学出版社邀请,由于双成教授组织包括复旦大学、中山大学、中南大学、上海交通大学等国内十所大学的同仁,经过一年的努力,共同编写的“高等学校应用型特色规划教材”之一的《科技信息检索与利用》,近日由清华大学出版社正式出版。全书48万字,在国内所有同类教材中首次增加了“信息思维及其训练”一章,将信息素养纳入科学素养的范畴,将信息检索课的教学目标,由信息获取与利用的方法层面进一步提升到以信息思维训练为核心的驾驭信息的智慧层面。本书的编写及出版,是信息检索教研室在以教材建设为标志之一的学科建设上又获得的一项成果,是从医学信息检索向更为宽阔的科技信息检索领域的拓展。 绪论 当你拿到这本书的时候,当你浏览书名和扉页的时候,你是否会想到,什么是科技信息、什么是信息检索、为什么要学习这些内容,这些内容会与你的学业、你的成长、你毕生的学术生涯有着怎样的不解之缘…… 一、科学成就与科技信息 在科学技术引领社会发展的知识经济时代,越来越多的人已经形成这样一个共识:科学是人类活动的最高成就,从事科学活动的科学家是由其科学成就来标志的人。哥白尼、牛顿、门捷列夫、爱因斯坦、钱学森、袁隆平等,他们对于自然的不懈探索、对于科学的执著追求,不断地揭示着自然的奥秘,不断地提高着人类认识世界的能力,不断地赋予人类生存与发展的活力。如果不知晓地球、月亮、太阳乃至整个宇宙的运行规律,如果不知晓人体的结构、血液循环的奥秘,如果不知晓生物进化的本质与规律,如果没有蒸汽机、没有电、没有计算机、没有网络,人类的生活能有今日这般的丰富多彩吗?这种通过科学认识与实践活动所取得的骄人业绩,就是人类历史上璀璨的科学成就。 在剖析科学工作者的科学活动过程及其科学成就的本质时不难发现,蕴涵其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就是科技信息,它既是以科学思维为灵魂的科学活动的思维素材,更是以知识创新为宗旨的科学活动的智慧结晶。借助于科技信息,科学的发展才有了不尽源泉,科学活动所产生的新的科技信息,又源源不断地丰富着人类的知识宝库,成为推进社会发展、文明进步的不竭动力。 英国大哲学家培根说过“知识就是力量”,我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提出“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他们的表述都揭示了这样一个真谛:科学知识、科学技术能够推动生产力的发展,进而为人类创造更多的财富。知识创新的能力与水平如何,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生存与发展的根本,而知识创新是以充分挖掘、开发、利用现有信息资源为前提的。在支撑人类生存和社会发展的三大要素——“物质、能源、信息”之中,属于智力资源范畴的信息,是人类知识积累和智慧发展的源泉。正因如此,科技信息就自然成为科学工作者取得科学成就的重要物质基础。 二、科学素养与信息素养 从事任何学科专业的科学家,都肩负着两个重要使命:一是充分运用已有知识、技术服务于社会,加快人类文明进程;二是发现新知识并将其转化为新技术,推进科学技术的发展。那么,从事上述科学活动的科学工作者,需要具备什么样的科学素养呢? 目前,国际上普遍以社会公众的科学素养水平来衡量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发展状态和文明程度。科学素养(Scientific Literacy)基本包括:对于科学知识达到基本了解的程度;对于科学的研究过程和方法达到基本了解的程度;对于科学技术对社会和个人所产生的影响达到基本了解的程度。作为专门从事科学活动的科学工作者,其自身的科学素养自然会有更高的要求,那就是将上述阐述中的“基本了解”提升为“系统掌握”。从知识—能力—素养这一递进形成过程来看,科学工作者的科学素养是由科学知识结构、科学能力结构和科学人格品质等多重要素、多重关系所构成的三维结构。这里包括以人文社会科学知识、自然科学知识和学科专业知识组成的三层金字塔式梯形知识结构;有包括观察能力、记忆能力、思维能力、想象能力、操作能力在内的多维能力结构;更有体现古希腊哲人亚里士多德倡导的“求知”与“爱知”的科学精神,以及现代社会强调的服务于社会并造福于大众的科学责任。 科学工作者从事的运用知识和发展知识的高智力活动,其本质上不外乎就是知识信息的获取、吸收、利用与产出,这正是科学的继承性乃至人类文明传承的重要基石。因此,科学素养的一个重要内涵就是这种信息获取与利用的能力——信息素养。 对于身处信息时代的公众来讲,若缺乏信息素养,则会陷入美国未来学家奈斯比特在《大趋势》一书中所指出的“我们淹没在信息中,但是却渴求知识”的那种无奈窘境。而对于一个从事科学工作的科学工作者而言,这种有效获取、确切评价、充分利用信息的能力是创新能力的基础,是良好科学素养的体现,影响着从事科学活动的能力,更关系着科学成就的水平。因为知识和信息的散乱无序性与用户使用的特定选择性之间的矛盾,以及知识和信息的海量无限性与人们时间精力的相对有限性之间的矛盾,一直是困扰学者学术生涯的两道永恒的难题,所以,信息素养已经被国内外许许多多的学科专业列为本科生、研究生培养目标的重要组成部分。例如,国际上的《本科医学教育全球标准》和国内的《中国医学本科教育标准》都将信息素养解析为若干个具体内容条目。 所谓信息素养(Information Literacy),是一种统领和驾驭海量信息的综合能力,包括以敏锐的感受力、持久的注意力和高超的判断力为标志的信息意识;以充分认识信息需求和熟悉信息环境为基础的、快速而准确获取所需信息的检索技能;以正确辨析与评价为前提的、对相关信息的充分挖掘与创造性应用的综合能力;以及蕴涵在上述信息获取与利用活动中的道德规范与行为准则。 犹如从事科学活动的科学素养需要系统的学习与训练一样,大学生良好信息素养的形成与提升,同样得益于大学期间的有计划、有目的地培养与训练。 三、信息检索与信息智慧 马克思在《资本论》第一卷第二版跋中有这样一句名言:“研究必须充分地占有材料。”恩格斯在《自然辩证法》一书中也曾指出:“经验自然科学积累了如此庞大数量的实证的知识材料,以致在每一个研究领域中有系统的和依据材料的内在联系把这些材料加以整理的必要,就简直成为不可避免的。”而作为科学活动重要组成部分的占有资料、整理资料,是以有效查找、获取为前提的。因此,信息检索技能成为信息素养之核心。 所谓信息检索,是指在一定信息需求驱使下,利用现有信息资源有效获取所需信息内容的活动及过程。从系统论角度,分析这一活动、放大这一过程,不难发现它包含有诸多的因素和环节,涉及信息、知识、文献、检索等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在内的理论基础;涉及信息需求的认识及其转化与表达的信息意识的形成;涉及种类繁多的信息检索系统的构成及功能在内的信息资源;涉及信息内容及由纸质、电子、网络等诸多媒介构成的信息环境;涉及语言转换、人机交流、思维表达的一系列计算机检索技术;涉及检索课题分析、检索策略制定、检索手段运用、检索结果判定等系统而严谨的程序和方法;尤其是涉及蕴涵在上述智力活动过程之中的起主导和统领作用的信息思维。上述相关知识的学习、技能的训练、意识的养成、素养的提升便自然成为大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教育目标的实现、大学生的成长,主要得益于大学为学生开设的系列课程。在整个高等教育的课程体系中,能够集中而有效地培养学生这种信息素养的正是文献检索与利用课(以下简称检索课)。20世纪,原国家教委基于信息时代的本质特征与高等教育的目标宗旨,于1984年下发004号文件“关于在高等学校开设文献检索与利用课的意见”,要求全国高校为本科生、研究生开设检索课。此后,又多次下发专门文件就检索课的教学给予指导和督促。2007年,全国工程硕士专业学位教育指导委员会颁发《关于加强工程硕士“信息检索”课程建设的通知》,将“信息检索”课程列为工程硕士的必修课。时代在进步、学科在发展,检索课的内容、形式,乃至名称都发生着变化,但其核心宗旨始终如一,那就是以训练学生检索技能为核心,促进学生信息素养的提升,以便充分、有效地开发、利用丰富的信息资源,使之真正成为知识创新的活水源头。恰如罗曼•罗兰所说:“所谓天才,一半就因为他能把周围的伟大都吸收过来而使自己更伟大。” 检索课发展至今已经形成一门以信息及其相关检索系统的特点及使用方法为研究对象,旨在培养学生的信息意识及获取和利用文献信息能力的方法学课程。信息检索,是一种以确切信息需求为导引、以信息检索系统为基础、以检索方法与技术为手段、以信息获得与利用为目的、以信息思维的统领为核心的智力活动及其过程,而这一切便决定了检索课的教学目标应包括以下几方面:熟悉信息,尤其是科技信息的基本概念、类型、特点、功能及分布规律,在此基础上熟悉获取信息的基本途径、方法,尤其是计算机检索的技术方法;掌握常用信息检索系统的结构和检索方法,熟悉网络信息的特点、鉴别及获取的方法和技巧;通过信息的查找、筛选、鉴别、利用过程,体会蕴涵其中的信息智慧之含义以及作为科学素养之重要组成部分的信息素养的重要意义。 不同于在大学期间学习的其他专业课程,检索课传授的知识和技能并不能直接解决科学研究与实际工作中的实际问题,但有助于解决问题所需知识信息的快速获取和恰当利用,这就是检索课的第一个本质特征——方法学的工具性。这种方法学知识与技能,唯有与其他各学科专业知识技能相融合,才能实现其自身的价值,这就是作为方法学课程的检索课的第二个本质特征——意义与价值体现的间接性。 学术界在总结犹太人成功之秘诀时,列在首位的是“比起知识来, 更重视智慧”。知识是通过对信息的感知、获取、选择、处理、加工等一系列思维过程,形成的对客观事物的本质和规律的认识。知识赋予人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智慧。从这个意义上说,通过检索课的学习,学生能够了解信息的相关知识,形成一定的信息能力,日后在信息检索与利用实践中不断积累经验,自然会有助于不断提升着驾一叶扁舟荡漾于科技信息海洋的信息智慧。 在了解了为什么要学习检索课和检索课的主要内容之后,自然涉及一个如何学习此门课程的问题。鉴于这是一门强调实践性的方法学课程,所以,结合实际的检索技能的训练自然成为学习的重点,但切忌肤浅地把本门课程理解为仅仅教授操作性的信息检索技能。知识是能力的基础,犹如其他课程的学习一样,如果没有基本理论的指导,所谓的实践能力及其训练则无从谈起。必须重视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基本方法的学习与掌握,这才是检索技能训练、信息思维形成乃至信息智慧提升之根本。 【作者简介】于双成 ( 1961- ), 男 , 河南省遂平县人 , 吉林大学公共卫生学院教授、法学硕士。研究方向:医学研究方法论、医学教育、医学信息检索等。
个人分类: 教育问题|2296 次阅读|1 个评论
《科技信息检索与利用》--临床医学院
terahertz 2011-11-10 19:32
欢迎医学院 医学 1001 ,医学 1002 ,医学 1003 ,医学 1004 的 120 位同学们。 1, 课程教材: 袁润 , 刘红光 . 理工科信息检索与利用教程 . 镇江 : 江苏大学出版社 ,2008 . 图书馆借阅: http://202.195.165.18:8080/opac/item.php?marc_no=0000708892 2 ,教学日历: 3, 实习报告: 4,上机 第12 . 14 . 16周的周五 1. 2 节上机课 老图书馆:SA1,SA2,SB1,SB2四个区。
个人分类: 信息检索|3945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美国科技信息研究所(ISI)公布被《SCI》收录的地质期刊最新影响因
Gibson 2011-10-23 08:44
美国科技信息研究所 (ISI) 公布被《 SCI 》收录的地质期刊最新影响因子排名 2008 年美国科技信息研究所最新发布世界上 72 个刊物影响因子数据,中国地质学会主办刊物《地质学报(英文版)》 ACTA GEOLOGICA SINICA ( English edition )排名第 26 位,处于中上水平。 2007 年影响因子数据表如下: 排名 影响 因子 刊物名 排名 影响 因子 刊物名 排名 影响 因子 刊物名 1 3.873 EARTH PLANET SC LETT 26 1.781 ACTA GEOL SIN-ENGL 地质学报(英文版) 51 0.837 ISL ARC 2 3.87 MOL MEMBR BIOL 27 1.757 SEDIMENT GEOL 52 0.808 RESOUR GEOL 3 3.806 J PETROL 28 1.729 TECTONOPHYSICS 53 0.77 CHINESE SCI BULL 科学通报 4 3.754 GEOLOGY 29 1.714 J ASIAN EARTH SCI 54 0.75 B SOC GEOL FR 5 3.665 GEOCHIM COSMOCHIM AC 30 1.66 J STRUCT GEOL 55 0.734 EUR J ENTOMOL 6 3.354 GEOL SOC AM BULL 31 1.59 INT J PLANT SCI 56 0.722 ENVIRON GEOL 7 3.247 PRECAMBRIAN RES 32 1.584 GEOL MAG 57 0.718 SCI CHINA SER D 中国科学( D 辑) 8 3.231 CHEM GEOL 33 1.55 INT GEOL REV 58 0.691 ZOOTAXA 9 3.216 CONTRIB MINERAL PETR 34 1.412 AQUAT GEOCHEM 59 0.68 GEOCHEM J 10 3.103 BIORESOURCE TECHNOL 35 1.376 J VERTEBR PALEONTOL 60 0.662 CHINESE J GEOPHYS-CH 地球物理学报 11 2.953 J GEOPHYS RES 36 1.357 GONDWANA RES 61 0.547 PALEONTOL J+ 12 2.937 LITHOS 37 1.248 MINER DEPOSITA 62 0.508 PROG NAT SCI 13 2.753 J METAMORPH GEOL 38 1.21 AUST J EARTH SCI 63 0.368 J GEOL SOC INDIA 14 2.607 J GEOL 39 1.172 ENERGY 64 0.306 PALAEONTOGR ABT A 15 2.398 TECTONICS 40 1.087 J PALEONTOL 65 0.295 J ENERGY INST 16 2.375 AM J SCI 41 1.086 ENVIRON GEOCHEM HLTH 66 0.272 ANN ZOOL 17 2.346 MAR PETROL GEOL 42 1.067 ACTA PALAEONTOL POL 67 0.265 ENERG SOURCE PART A 18 2.311 GLOBAL PLANET CHANGE 43 1.057 CAN MINERAL 68 0.19 ENERG EXPLOR EXPLOIT 19 2.304 J GEOL SOC LONDON 44 1.045 CRETACEOUS RES 无数据 ACTA PETROL SIN 岩石学报 20 2.203 AM MINERAL 45 1.025 PALAEONTOLOGY 无数据 J CHINA UNIV GEOSCI 地球科学(英文版) 21 2.162 PALAEOGEOGR PALAEOCL 46 0.987 ORE GEOL REV 无数据 GEOL SOC SPEC PUBL 22 2.026 PHYS EARTH PLANET IN 47 0.955 CAN J EARTH SCI 无数据 P SOC PHOTO-OPT INS 23 1.975 MAR GEOL 48 0.938 J APPL GEOPHYS ALL OTHERS (68) 24 1.955 NATURWISSENSCHAFTEN 49 0.907 MINER PETROL 25 1.818 REV ENVIRON CONTAM T 50 0.868 EPISODES 地质幕
2534 次阅读|0 个评论
高校科研管理中信息资源利用问题
houerfei 2011-9-15 22:09
高校科研信息资源的利用就是围绕科研管理活动而进行的系统化信息服务。高校科研管理中的信息资源利用只有通过机构知识库建设才能得到有效的解决,因而科研信息资源是构建高校机构知识库的最基本条件,并有力的支撑高校科研信息管理工作,提高科研产出。高校科研人员在从事科学研究中产出的科研信息资源数量极其丰富,但其质量的优劣和其配置情况,对科技信息管理将产生极为重大的影响。在高等院校中,根据科研人员的实际需求,通过机构知识库获取各种科技信息服务,包括获得各种检索途径和方式,以确保科学研究工作的顺利进行。同时科研管理职能部门就科研人员对科技信息服务需求,在日常工作中有组织、及时地为其提供所需的各种科技信息咨询、服务等。从本质上讲,机构知识库参与高校科研信息管理活动,并围绕高校科研管理工作的各个方面需求,开展系统化、专门化、高效化的科技信息检索、提供、组织与服务功能。能够确保科研人员开展科学研究的全方位信息需求,同时满足科研人员的随机信息需要。 科研管理中科技信息资源是主要有科技人才、创新团队、科研机构、科研课题、科技成果、科技奖励、科研经费、学术著作、学术论文及学术活动等在内的科研活动的信息的综合。目前,高校科技信息资源具有海量化(随着国家科技经费投入总量的快速增长以及高校科技工作的飞速发展,使高校科研信息量倍增,出现了海量化的发展趋势)、复杂化(高校老师同时担任教学、科研任务,从事教学、科研两种活动,其科研信息类别多、数量大且相互交织在一起,不容易获取。在科研工作人力投入,在项目参与人员、团队骨干、机构组成员、成果完成人、获得奖励者、学术活动组织者与参与者中都体现了他们之间的对应关系唯一性)、分散化(高校科研另一特点是课题组规模相对较小且分散,甚至有时候就是一个人根据自己的兴趣在做科学研究,并且工作场所非常分散)、时效化(随着发展速度和更新频率的加快,科研信息的价值越来越体现在时效性上)等发展趋势。因此,要通过在高校科研管理中构建机构知识库来加强高校科研信息资源的充分利用。
个人分类: 图书馆学|2071 次阅读|0 个评论
《科技信息检索与利用》-- 京江学院
terahertz 2011-9-2 08:57
欢迎京江学院 高分子 0801, 化工 0801, 运输 0801 的47位同学们。 1, 课程教材: 袁润 , 刘红光 . 理工科信息检索与利用教程 . 镇江 : 江苏大学出版社 ,2008 . 图书馆借阅: http://202.195.165.18:8080/opac/item.php?marc_no=0000708892 2 ,教学日历: 3, 实习报告: 4,上机: 第四.五.八周的周五5.6 节上机课 地点:4202机房
个人分类: 信息检索|3641 次阅读|0 个评论
《科技信息检索与利用》--材料学院
terahertz 2011-9-2 08:48
欢迎材料学院高分子 0801 、 0802 的 54 位同学们。 1, 课程教材: 袁润 , 刘红光 . 理工科信息检索与利用教程 . 镇江 : 江苏大学出版社 ,2008 . 图书馆借阅: http://202.195.165.18:8080/opac/item.php?marc_no=0000708892 2 ,教学日历: 3, 实习报告: 4,上机 第四 . 五 . 六周的周五 3.4 节上机课 高分子 0801 在计算中心(老图书馆)南机房 SA1 区 高分子 0802 在计算中心(老图书馆)南机房 SA2 区
个人分类: 信息检索|3621 次阅读|0 个评论
赶紧进入科技信息查询的IT世界!
热度 4 sqdai 2011-3-24 12:50
【按】重发一年半前写的一篇乐乎博文,希望对朋友们有帮助。 2009 年 10 月 20 日 下午, EI 中国区总代表钟似璇先生在上海大学延长校区科技楼八楼会议室做了题为“ 促进科技交流 ”的报告,内容主要涉及 EI 数据库的利用及其与科研工作的关系 。此报告是上海大学期刊屋的系列学术讲座之二。全校百余名师生参加,在同类讲座中可谓盛况空前,稍晚赶到的听众挤满了会场过道,还有十余位被迫挤在门口听讲。报告是生动活泼的互动式的,持续了两个多小时,很多师生提出了形形色色的问题,钟先生耐心地做了解答。 听了这个报告,我有如下感想: • 这样的讲座极有市场,我校师生渴望了解在科研中充分利用科技数据库; • 在目前的 IT 世界里,功能强大的科技数据库在科研工作和科学管理中的作用极其巨大; • 科技工作者应该赶紧进入科技信息查询的 IT 世界,这将使大家的日常科研工作如虎添翼。 钟似璇 先生的报告清晰生动地阐释了如下三个方面内容: 1. EI 数据库对收录期刊论文的基本要求; 2. 如何利用 EI 数据库来提升自己的科研能力; 3. 如何具体应用 EI 数据库。 钟似璇 先生说,今年正是 EI ( Engineering Index )系统创建 125 周年庆,这些年来, EI 数据库在全球的科技信息交流方面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大大促进了国际科技交流。 他指出: EI 数据库主要收录在期刊、会议等处的研究型科技论文的信息。对收录论文的基本要求是:必须是工程技术类的,有原创性、科学性的。同时还要求提供充分信息,尤其要写好题目、摘要和关键词。 钟 先生通过与年青人对话,实际例证了如何正确拟定科技论文的题目(简明具体),具体评述和帮助材料学院的两位研究生修改了论文题目;他还提到,拟定关键词应充分利用 EI 数据库提供的较为标准的样本;接着,他通过案例分析,告诉大家怎样写论文摘要,怎样使摘要涵盖目的( objectives )、方法( methods )、结果( results )和结论( conclusion )四个部分,使其凸现论文的精髓,引起同行的广泛关注,这些讲解使与会者深受启发。 然后,钟先生通过互动,向大家介绍了 EI 数据库在科技检索中的具体应用方法。力学所的一位研究生(导师是周哲玮教授)提出,他想了解 DPD ( dissipative particle dynamics )方面的研究进展。只见钟先生打开 EI 数据库的 Engineering Village 网页,以 DPD 为关键词进行实际检索,马上跳出成千上万篇相关文献;接着按动其它按钮,看到相关论文的时间分布、作者国别分布、研究单位分布等各类详细信息,这些信息表明:此类工作在 2005 ~ 2007 年达到高峰期,近来逐渐在走下坡路; DPD 在各学科研究中应用十分广泛;大批中国学者(包括中国台湾的学者)在该领域写了大量论文,在国际上名列第六七。同时,还可根据需要,缩小搜索范围。通过这个实例,与会者了解到 EI 数据库的巨大威力以及检索途径。 总而言之,钟先生的报告非常精彩,非常务实,很快就与会有研究生反馈:受到了很大启发,有实际收获。这是钟似璇先生第四次访问上大,这些年来,他在多方面给予我们很大帮助,大家对他的报告多次报以热烈的掌声。 遗憾的是,这次报告的与会者多为低年级研究生,缺少校内的年青教师和资深研究生。尽管与会者积极地提问题,展开讨论,但是由于受到学力限制,问题的广度和深度都不足,不然,大家可能有更大的收获。 记得八九年前, SCI 的北京办事处主任刘煜先生在我校新校区做报告,听者甚众。他具体介绍了 Web of Science 的功能。听完报告,我向当时的校领导说,学校砸锅卖铁也要引进这套系统(以学校当时的经济实力购进它毫无问题),他一笑置之,后来也未见落实。直至晚近,学校已陆续引进了 Web of Science (部分功能)、 EI 数据库等大量相关系统,这真是在校师生(特别是我校新一代年青学子)的巨大福祉! 学校已经耗巨资引进了这些科技信息系统,但是,目前的利用率还不够高。昨天,钟先生让利用过 EI 的 Engineering Village 的与会者举手,我只看到 1/3 的人举了手,我顿时感到有些脸红。太不应该了!但是,昨天有那么多年青人与会,这是个好兆头! 为了写这篇博文,我特意到卢东强研究员的博客“敦品力学”上浏览了一下,他对 Web of Science 及相关系统进行了大力推介,点击率出奇地高,说明校内师生有了解科技数据库的强烈需求。 本课题组历来重视这些科技信息数据库的运用,连我这个上了一点年纪的也受到带动,但我上网的能力不好,而真正进入了这些系统,似乎也不难掌控,总比研究力学容易吧! 因此,我在此大力呼吁:本校的师生快快进入科技信息数据库这个 IT 世界,从中去发掘宝藏,去寻找灵感,去发现途径,去寻求帮助!它们是隐形的图书馆!是无时不在的打开了的百科全书!别仅仅在检索自己的 SCI 、 EI 引用率(为了晋升职称、报奖)时才去光顾。像我这样的老头都在为日后自己进去大量检索跃跃欲试了,你们年青人还等什么? 附记:对于 internet ,我究竟知之甚少,文中若有说得不正确之处,请各位指正。 写于 2009 年 10 月 21 日晨
个人分类: 科研方略|2576 次阅读|4 个评论
第八届开放获取柏林会议在北京召开
readnet 2010-10-25 10:16
第八届开放获取柏林会议召开 2010 年 10 月 25 日上午 9:00 ,第八届开放获取柏林会议在北京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召开。 主持人: 张晓林(中国科学院国家科学图书馆) 会议主报告厅 (中国科学院副院长李静海) 各国与会代表入座 (中国科学院副秘书长潘教峰) 中国科学院李静海副院长致欢迎辞 Kurt Mehlhorn 教授(德国马普学会前副主席)致欢迎辞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代表发言) 潘教峰(中国科学院): 中国科学院开放获取的实践与进展 Open Access Practices of Chinese Academy of Scineces, Pan Jiaofeng (CAS, China) Kurt Mehlhorn 教授(德国马普学会前副主席): 马普学会开发获取实践 Open Access Practices of the Max Planck Society, Prof.Kurt Mehlhorn(former VP of MPG, Germany) 主旨报告 Keynote Speeches 主持人: 张晓林(中国科学院国家科学图书馆) Moderator: Zhang Xiaolin (NSL, CAS) 中国科学院成功举办第八届开放获取柏林会议 10 月 25-27 日,由中国科学院和德国马普学会共同举办的第八届开放获取柏林国际会议在中国科学院国家科学图书馆成功举行。 本次会议以开放获取:实施战略、最佳实践与未来挑战为题,重点讨论学术信息开放获取政策、策略、最佳实践,包括了国家开放获取战略、机构开放获取战略、开放出版、机构知识库、开放科学数据、开放教育资源、开放获取策略评估和开放获取支持工具等。 来自 16 个国家, 52 余家大学研究机构、学术机构、科研资助机构、国际学术组织和非政府组织等 100 余名国际专家,来自国内百余家研究、教育机构、图书馆界的 180 名代表参加了本次会议。 会议举行了隆重的开幕仪式,中国科学院李静海副院长代表甬祥院长和科学院致辞,指出, 维持学术成果,特别是公共资金支持的学术研究论文的开放获取是科技界、科学家的政治责任,也是中国科学院的社会责任。中国科学院潘教峰副秘书长代表科学院发表关于中国科学院开放获取实践与进展的主旨报告,回顾了中国科学院自 2003 年签署柏林宣言以来支持科技信息开放获取方面的实践,提出了中国科学院履行学术信息开放获取责任的政策与措施。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副秘书长高瑞平,代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在开幕式上致辞,指出公平开放的信息交流是实现科技自主创新发展的关键因素之一,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作为基础领域科研资助机构,愿意积极的参与和推动学术信息开放获取。 本次会议由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中国科学院院长路甬祥与德国马普学会主席 Peter Gruss 共同担任会议名誉主席。 会议邀请了国外专家和机构专家作报告 50 余个,国内(含香港)专家报告 7 个,包括了: 英国研究理事会、英国惠康基金会、美国学术出版与学术资源联盟、美国康奈尔大学、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澳大利亚研究理事会、德国科学基金会、德国马普学会、欧盟研究理事会、联合国粮农组织、欧洲粒子物理研究中心等,发言者国别涵盖中、美、英、德、澳、加、荷、日、韩、俄、巴西、芬兰、南非、印度等。这次会议将全面总结世界各国实施学术信息开放获取的实践经验,深入讨论有效推进学术信息开放获取的政策与机制,对于推进我国学术信息开放获取将起到积极作用。 中国科学院以本次会议为契机,宣布支持和推进科技信息开放获取的政策与措施。组织开展深入研究,进一步完善中国科学院开放获取政策,合理平衡各方面利益,支持开放存储,推动开放出版,促进科技信息开放获取、推动学术信息交流的改革创新、建设开放的公共信息基础设施。具体举措有:积极推动公共资助项目研究论文开放存储,鼓励研究人员将发表的、公共资助项目产出的论文存储到所在研究机构知识库中,并积极提供开放获取;支持开放发表论文,试验支持我院作者在重要开放出版期刊发表论文,并建议国家科技资助部门允许使用科研经费支持我国作者在国内外重要开放出版期刊发表论文;支持院属学术期刊开放出版,探索有效的开放出版方式;开展开放获取政策与措施的研究、宣传和服务;积极建议和承担国家公共资助项目研究论文开放存储和公益性科技期刊开放出版的试验;积极支持国际科技界开放获取及其实践,如支持国际高能物理领域的 SCOAP3 计划。 开放获取是指让学术文献通过网络供公众免费阅读。 信息、知识获取能力是国家创新能力和社会发展能力的重要保证。自 2002 年国际有关科学团体提出《布达佩斯开放获取计划》, 2003 年德国马普学会发起柏林会议并发布《开放获取柏林宣言》以来,学术信息开放获取已经不再仅仅是应对科技期刊价格危机的手段,而是演化成为了影响全球学术交流、改变学术信息交流模式的开放获取运动。研究分析表明,截止 2010 年 9 月,已经有 16 个国家 53 个研究机构和管理资助机构制定了明确的开放获取政策。 美国、英国、德国、澳大利亚、欧盟、欧洲粒子研究中心、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等国家和国际机构进一步强势推出促进开放获取的政策措施,美国健康研究院( NIH )、英国研究理事会( RCUKs )、欧洲研究理事会( ERC )等已制定强制性的公共资金资助科研论文公共获取制度。 国际上支持和推动开放获取的组织和机构很多,开放获取柏林国际会议是该领域规模最大、影响面最广、参加人数最多的论坛之一,已经在德国、法国连续召开了 7 次国际会议。第八届开放获取柏林国际会议是自 2003 年首次举行以来第一次在欧洲以外国家召开。 中国科研投入日益增长,科研论文急剧增长,在世界科学研究中占据日益重要的地位;中国科研与世界各国的学术交流日益频繁,包括科技信息政策和科技出版传播政策在内的中国科技政策也日益得到世界的关注。中国科学 院是公共资金支持的国立研究机构和我国高水平科技成果的主要生产者,推动开放获取是其传播知识和支持创新的社会职责。中国科学院一直发挥着推动开放获取的引领示范作用, 2003 年路甬祥院长代表中国科学家在《开放获取柏林宣言》上签字,成为国际开放获取运行的先期缔约者。 2003 年以来,中国科学院采取系列及时有力的措施,继续引领和推动开放获取,取得了一系列积极成果。 2005 年在国内首次主办科技信息开放获取战略与政策国际研讨会、 2006 年首家开通开放获取宣传网站、 2008 年首家在中国科学院研究所大规模建设机构知识库、 2009 年首家资助机构成员在开放出版期刊发表论文, 2010 年组织建立了中国科技期刊开放集成门户平台。 2005 年开始,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国科学院支持下,开展学术信息开放获取技术、机制、政策的研究,结合中国科技信息开放获取实践经验总结,开展我国科技信息开放获取的政策与策略的研究。 会议秘书组 2010 年 10 月 25 日 开放获取应对期刊危机 中国学界被指态度暧昧 2010-11-12    文汇报 字体大小: 小 中 大 function getobj(objName){ if(document.getElementById){ return eval('document.getElementById("' + objName + '")'); } else if(document.layers){ return eval("document.layers "); } else{ return eval('document.all.' + objName); } } function chgfont(size) { getobj('table1').style.fontSize=size; }    从1990年至2000年期间,人文社会科学领域学术期刊的价格涨幅高达185.9%,科技和医学领域学术期刊价格涨幅分别达178.3%和184.3%。全球范围内出现的期刊危机,倒逼科技界提出一项全新的出版理念开放获取。   所谓开放获取(Open Access),是指科学研究信息在网络环境中,免费供公众自由获取。开放获取有两种实现形式:一为开放出版,即期刊或会议论文出版后立即开放获取;二是开放存储,即论文出版后存储到相关知识库,一段时间后开放获取。   开放获取不仅是对商业出版机构知识垄断的一种制衡,也试图打破科技知识长期以来被精英阶层垄断的局面在订阅期刊的统治之下,大部分社会成员实际上被剥夺了对最新研究成果的获得权。但在我国,对开放获取比较积极的人士大多来自图书馆系统,很少看到有科学家、院士们努力参与其中。   一场期刊危机正在全球范围出现:参与学术出版的商业机构,通过兼并和购买等行为,渐次垄断了学术期刊出版市场,逐年提高学术期刊定价。如何打破商业出版机构垄断知识的局面?作为一种制衡手段,开放获取理念应运而生,并开始在科学界和知识界传播。   10月27日,第八届开放获取柏林国际会议在北京中国科学院国家科学图书馆落幕。目送来自16个国家、50多家大学科研院所、学术机构和科研资助机构的近300名专家学者们远去的背影,中科院国科图馆长张晓林教授心里,五味杂陈。   在我国,除了图书馆学领域以及科技情报系统的圈内人士外,知识界和科学界对开放获取这一概念仍感陌生。   但在国际上,支持和推动开放获取的组织和机构不少,开放获取柏林国际会议是该领域内规模最大、影响面最广、参加人数最多的论坛之一。   张晓林真切地感受到开放获取运动正在呈现的加速度:无论是包括美国哈佛大学、麻省理工学院、杜克大学在内的知名高校,还是诸如施普林格、威立布拉克维尔等著名出版机构,在开放获取方面都已出台了具体的政策与举措。   整个大会期间,国外同行围着张晓林,问的最多的就是:中国在开放获取方面的进展如何?每每至此,张晓林总要意味深长地来上一句:我们的开放获取,还需要时间与耐心。   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大学的一位诺贝尔获奖者曾在《自然》杂志上发表过一篇论文。后来他参加某学术研讨会,想在做报告时引用这篇文章中的部分内容,结果却被告知:如果要这么做,必须走一番流程,得到《自然》杂志的允许。我自己的研究成果,怎么突然就成了别人的私人物品?这位诺奖得主顿时充满了疑惑与愤怒。   构筑起如此高的知识壁垒,其背后的始作俑者,是参与学术期刊出版的商业机构。通过市场行为垄断知识,不断追求利润最大化的商业出版机构,不仅激怒了越来越多的学者,也令长期订阅科技期刊的学术和科研机构不堪重负。   据国际专业机构统计数据显示,从1990年至2000年期间,人文社会科学领域学术期刊价格涨幅高达185.9%,科技和医学领域学术期刊价格涨幅分别达178.3%和184.3%,27个学科中的17个学科,其期刊价格的年增长率为两位数;商业性期刊价格,往往是学会或非盈利性期刊价格的3至7倍。    美国国家科学院学报研究表明,在平均通胀率为3.1%的情况下,过去16年期刊订购价格平均增长9.5%   图书馆订购经费,无论如何赶不上如此恶性的涨价!另据统计,2003年美国研究型图书馆用于购买期刊的费用,相对1986年虽大增260%,订阅期刊总数却只比同期增加了14%。   业内人士告诉记者,即便电子期刊出现后,其使用范围也被严格限制在机构的局域网内,科技知识的广泛传播和公共保存仍受严重限制科技知识俨然还是出版社的垄断产品!   科技信息开放获取的理念,应运而生。2002年2月,有关科学团体即提出《布达佩斯开放获取计划》。2003年10月,德国马普学会发起柏林会议并发布《开放获取柏林宣言》,要求科技论文实行开放获取作者或版权所有人授权所有用户可为合理目的而下载、复制、利用、传播作品,只要保证注明来源信息。   在国内科学界混,有哪个科学家现在敢跳出来说一句我以后不在《自然》杂志上发文章了?!从某种意义上讲,我国科技界在开放获取上的作为,已影响到国际开放获取运动进程。   随着科学数据、教育资源逐渐步入数字化,开放获取运动也迎来了发展黄金期。去年11月,41位诺奖获得者联名发出至美国国会的公开信,支持研究成果公共获取法案。今年5月,哈佛、普林斯顿、斯坦福、康奈尔、卡内基-梅隆、加州大学及其各分校等27所研究型大学的教务长,集体呼吁国会支持该法案;一些知名大学教授,也开始集体抵制商业出版机构的涨价行为。今年4月,美国加州大学教师委员会提出,如果《自然》出版集团坚持大幅涨价,就将动员全校的教师不再于《自然》杂志发表文章。教师委员会还动员教师不担任编委,不再为杂志审稿。   让张晓林有些无奈的是,发达国家的顶级学府固然可以如此牛气,但作为发展中国家,我国科学家会说出我以后不在《自然》杂志上发表文章了这样的话吗?据了解,西方学术界流传着这样一句话,如果我的文章登上《细胞》、《自然》、《科学》、《新英格兰医学杂志》这样的学术期刊,我愿意杀了我的丈母娘!足可见这批顶级学术期刊在科研人员心目中的影响力,更别说属于第三世界的我国科学家了。   去年举行的第五届中国科技期刊发展论坛上,中科院院士裴钢坦言自己的投稿标准为:好文章优先选择《自然》、《科学》等杂志,一般的才会给国内杂志。从观念上说,我国科学家并不愿与传统机制作对。面对开放获取这个新概念,其本身带来的复杂性与不确定性,正是国内科技界最大的犹豫与担心!   张晓林则认为,传统的正式出版体系,为科研人员提供了一种熟悉的评价与保护机制。传统机制背后更强大的思维定势,则来自指挥棒的作用:科研人员的研究文章是否在顶级刊物发表,刊物影响力又是几何?无论从项目申请体系,还是评价机制导向来看,大家不愿意为了开放获取而与传统出版商直接冲突。不争着在国外成熟刊物上发表论文,回头可能连项目经费都申请不下来!   到目前为止,国内对于开放获取的态度,仍有些暧昧:包括学者、科研人员在内的知识界和科技界内部动力不足,但与此同时,作为迅速崛起的科技大国,国际同行却等不及中国对开放获取继续观望。   2003年,中科院院长路甬祥代表中国科学家在《开放获取柏林宣言》上签字,成为国际开放获取运动的先期缔约者。   今年7月29日,美国国会就联邦研究公共获取提案举行专门听证会。法案要求所有资助金额达1亿美元以上的联邦资助机构,实施与美国国立健康研究院(NIH)相同的开放存储政策。会上,某家大型出版商代表明确指出,中国现在每年科研投入增长幅度,甚至已超过一些发达国家。如果只要求美国的科研成果开放获取,而中国不对自己的科研成果实行开放获取,那么中国就是占了美国的便宜。   最近几年,国际高能物理界正推进学术期刊开放出版计划SCOAP3计划。目前,已有24个国家的150多个机构参加。我国作为高能物理研究六大国家之一,在相关期刊发表论文数也居前列,但尚未参加该计划。SCOAP3工作组明确提出,希望中国尽快参与,借此推动SCOAP3计划进入实施阶段。   开放获取最初是为了应对学术期刊大幅涨价,但它关涉的又不仅仅是科技文献的订购经费问题,而是公共政策的制定以及大众福利既然多数国家的科技研究主要由公共资金支持,那么作为纳税人的公众,理应有方便、及时获得公共资助研究所产生的科研成果的权利。   两周前,中科院科技期刊开放获取平台发布上线。这是我国第一个开放获取期刊集成平台,目前收录103种期刊,约43.5万篇文章数据资源。   尽管开放获取的起因,是为了应对学术期刊大幅涨价。但在张晓林看来,开放获取背后的深意在于,它关乎公共利益。   除了专业科技工作者外,普通大众同样是科学知识的受益者!国家科技基础条件平台专家组组长、中科院原副院长胡启恒院士举例说,几年前我国购买某个国外著名期刊网络版使用权,面向全体国民开放。于是,西北新疆塔里木盆地的中学生,可在课程学习中通过该科学期刊主页,了解生命起源的种种新理论;一位中国东北的农民,在他刚上大学的孙子的帮助下,知道了水稻基因是怎么回事,并开始研究种植水稻带来多大收成遗憾的是,由于价格暴涨,我们无力再购买期刊网络版。   张晓林亦强调,如果仅仅把开放获取看成是科技界小圈子里的游戏,那就大错特错了。在多数国家,科技研究主要由公共资金支持,而公众能否方便及时获得公共资助研究所产生的科研成果,是非常重要的公共政策问题。在订阅期刊的统治下,除少数机构外,大部分社会成员实际上被剥夺了对最新研究成果的获得权。   国外大型出版商在英国高校内做过一项研究,结果显示,科学家通过各种渠道获得论文的比例,可达到93%至99%。而对论文需求更迫切的,恰恰不是在大学内部。比如,作为创新体系的主体,企业尤其是诸多创业板公司,尚不可能获得大学所能获取的资源。可见,科技资源体系保障不足,对创新是个巨大的阻碍。   特别是在发展中国家,大多数优秀研究成果在国外商业性学术期刊上发表,不仅使科研成果成为国外出版社向产出国索取高额垄断利润的工具,国家自主知识资产保存也难以实现。所以,保证研究成果的公共可获得性,对科学家、科研机构、政府及其科研资助部门来说,是一种社会责任!张晓林道。   为期3天的大会很快落幕。从喧嚣与热闹中冷静下来,张晓林仍不自觉地感到一阵孤独:发达国家倡导开放获取运动的领军人物中,不乏诺贝尔奖获得者、大学教务长等群体代表,而在国内,比较积极的人士大多来自图书馆系统,很少看到有科学家、院士们努力参与其中。就这一点来说,它恰恰反映了国内科学界在观念上的惰性,更大程度上是由于科学家们公共意识的缺失未明了自身所从事科研活动的终极意义。    相关链接 期刊涨价学术机构恐断粮   国外科技期刊数据库价格连年走高,部分出版商全文数据库的价格连续多年以百分之十几的幅度上涨,我国的一些学术科研重镇,也正在面临断粮之危。   去年一年,中国高校仅在爱思唯尔一家出版商购买的数据库,花费就已经达到2600多万美元。   中科院国家科学图书馆采购爱思唯尔资源的总体价格,在过去3年已经增长了48%,按出版商的涨价需求,未来3年还要再涨价48%。   北大图书馆馆长朱强介绍,2008年北大采购爱思唯尔科技期刊数据库的花费是54万多美元,2009年涨到57万多美元,2010年达到61万多美元。   据悉,目前全国共有197家大学、机构购买爱思唯尔的期刊数据库,但都面临着9%-22%不同程度的涨价,平均涨价幅度达到18%。    开放获取,正在进行中   截止今年9月,全世界已有46个科研资助机构实施了要求所资助项目学术论文实行开放存储的政策;有96家科教机构提出了开放存储政策,要求成员在机构知识库中开放存储学术成果。   全世界的开放出版期刊正在快速增长,全球已有5300多种同行评议的开放出版期刊,其质量不断提高,一些开放出版期刊已取得较高影响力,开放存储机构知识库迄今已经超过1500个。   目前,欧洲研究理事会和欧盟国家科学基金会主席联会已共同提出,政府机构和公共科研资助机构应实施公共资金研究成果开放获取和公共保存政策,并将此纳入社会监督。   美国物理学会(APS)在把科技资源免费开通至400个公共图书馆的基础上,还计划于不远的将来,将其免费开通至普通中学。 (王乐) var ids; var idstext; var showad=fourse; idstext=document.getElementById('table1').innerHTML; //alert(idstext); idstext1=idstext.substring(0,50); //alert(idstext1); idstext2=idstext.substr(50); //alert(idstext2); a=idstext2.indexOf(" "); b=54+a; c=idstext2.indexOf(" "); d=idstext2.indexOf(" "); if(c!=-1||d!=-1) showad=false; idstext3=idstext.substring(0,b); //alert(idstext3); idstext4=idstext.substr(b); //alert(idstext4); idstext5=" "; idstext6=idstext3+idstext5+idstext4; table1.innerHTML=idstext6; //alert(tabletext.getElementsByTagName("P").length); if(showad) { src_ad = document.getElementById("ad_src1"); dst_ad = document.getElementById("ad_dst1"); tmp=src_ad.innerHTML; src_ad.innerHTML=""; dst_ad.innerHTML=tmp; } 第196次香山科学会议关注中国科学数据共享 ( 发稿时间: 2002-12-02) 二〇〇二年十二月二日   《科学时报》(作者 赵彦 刘东峰): 如何真正实现科学数据的有效共享,保证这些数据发挥最大效益,是一个长期困扰科技界的问题 。目前,这一问题正引起科技界的广泛关注并有望得以彻底解决。     11月28日至30日,围绕着上述主题,由科技部部长徐冠华院士、孙鸿烈院士、孙枢院士、科技部副部长程津培院士、中国气象局局长秦大河研究员和科技部基础司司长张先恩研究员担任会议执行主席的第196次香山科学会议在京召开。本次会议作为历届香山科学会议中参会人员最多、规模最大、规格最高的一次,其目的直指我国科学数据共享的实际问题。      作为信息时代一种可增值的资源,与会人员一致认为科学数据资源只有被充分共享和广泛使用才能实现其最大价值 。专家们还指出, 科学数据资源也是一种全社会共同所有的国有资产,对科学数据进行共享管理,其实质就是实现社会公共资源的共享,实现这一特殊的社会公共资源的最大价值 。在探讨如何推进科学数据共享的主要途径时,与会者提出四点建议: 从国家发展的战略高度,加强对科学数据共享的总体规划与组织管理;重点抓住由国家出资长期积累的公益性、基础性科学数据,实施科学数据共享工程;结合国家电子政务系统的建设,为国家宏观决策提供基础性、战略性科学数据共享服务,在提高政府的公共服务和行政管理水平的同时,推进全社会的信息化进程;积极探索商业性科学数据有偿服务的共享管理模式,努力培育科学数据产品市场,培育数据产品服务产业 。     建立有效的科学数据共享机制,也是会议关注的话题之一。与会者强调科学数据是否可以共享,如何共享,应以获取科学数据的资金来源而定。 对国家投资产生的科学数据及数据产品,应实行完全、开放的无偿共享。对企业或个人投资产生的科学数据和数据产品,可以实行商业化运行,实现有偿共享 。根据上述两点,与会人员认为,应针对 我国目前许多用于获取科学数据的科技计划中,国家的科研经费投入和企业的投入各占一定比例,从而造成所获取的科学数据的共享性质难以确定,无法实现有效共享的情况,制定相关措施,明确获取科学数据的投资主体和产权关系,实现国有科学数据的有效共享,使国家的投入产生最大的效益。在此基础上,可通过对数据进行分级分类,制定不同的数据发布策略,实现数据的共享 。      科学数据共享是在国家发展的迫切需求和现代信息技术迅猛发展的背景下产生的,是一种崭新的共享管理理念的具体体现 。为此,与会专家呼吁,应 加强国家对科学数据共享的统筹规划与协调,加快科学数据共享的政策研究与法规制定,设立国家科学数据共享工程专项,以推动我国科学数据共享问题的彻底解决 。 ( 《中国科学院网》 ) 光明日报:中科院科技期刊开放获取平台发布 发布时间: 2010/11/3 9:24:42 来源: 光明日报 浏览次数: 61 中国第一个国家部委组织建设的开放获取期刊集成平台中国科学院科技期刊开放获取平台 ( 简称 CAS-OAJ, 网址 http://www.oaj.cas.cn/ ) 日前正式发布上线。该平台由中科院规划战略局组织牵头 , 科学出版社和国家科学图书馆共同设计开发 , 目前收录了包括 103 种期刊,约 43.5 万篇文章的数据资源。对于需要在线下载与阅读全文的用户 , 平台提供了文章站内检索、跨库检索、按目次查看文章摘要信息、免费下载文章全文等功能。中科院旨在将其打造成国内领先、国际知名的开放获取期刊门户平台 , 使国内外科研工作者更方便地查阅与下载文献全文 , 以提高中国科技期刊的学术水平 , 加强中国学术的国际交流。 新华社:中外专家聚京探讨学术信息的开放获取 发布时间: 2010/10/29 9:37:40 来源: 新华社 浏览次数: 29   新华社讯(吴晶晶) 由中国科学院和德国马普学会共同举办的第八届开放获取柏林国际会议 10 月 25 日 在中科院国家科学图书馆举行。来自十余个国家的专家学者就学术信息的开放获取问题展开探讨 。   据介绍, 开放获取 是指让学术文献通过网络供公众免费阅读 。 截至 2010 年 9 月,世界上已经有 16 个国家 53 个研究机构和管理资助机构制定了明确的开放获取政策 。 开放获取柏林国际会议 是该领域规模最大、影响面最广的国际论坛之一。   中科院国家科学图书馆馆长 张晓林 表示,当今世界,信息、知识的获取能力是一个国家创新能力的重要保证。随着我国科技发展,科研论文数量急剧增长,与世界各国的学术交流也日益频繁,学术信息的开放获取尤为重要。    作为 中科院支持学术信息开放获取的一项重要措施科技期刊开放获取平台 也于 25 日正式发布上线 。目前平台共收录了 103 种期刊、约 43.5 万篇文章的数据资源,将为广大国内外科研工作者提供文章站内检索、文章跨库检索、免费下载文章全文等功能。同时,该平台基于后台 3.5 万种期刊、 6500 多万篇文献的期刊云存储数据库,可提供 全文引文数据分析 、 文章下载次数 、 期刊浏览次数 等详细数据统计功能。   第八届开放获取柏林国际会议是自 2003 年该会议首次举行以来第一次在欧洲以外国家召开。来自 16 个国家、 50 余家国外大学、研究机构、国际学术组织等的 100 余名国际专家以及来自国内百余家研究、教育机构的代表参加会议。 第八届开放获取柏林会议在京举办 中国科学院科技期刊开放获取平台正式发布 [科学时报 张巧玲 报道] 10 月 25 日 ,由中国科学院和德国马普学会共同举办的第八届开放获取柏林国际会议在中科院国家科学图书馆举行。英国研究理事会、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德国马普学会、欧洲研究理事会、联合国粮农组织、欧洲粒子物理研究中心等来自 16 个国家的 50 余家大学研究机构、学术机构、科研资助机构、国际学术组织和非政府组织等 100 余名国际专家,及来自国内百余家研究、教育机构和图书馆界的 180 名代表参加了本次会议。 这是 自 2003 年开放获取国际会议首次举行以来,第一次在欧洲以外的国家召开 。 德国马普学会原副主席、信息学研究所所长 Kurt Mehlhorn 表示。 开放获取是指让科技文献、科学数据、教学课件等科技成果通过网络供公众免费阅读、下载、保存和利用。第八届开放获取柏林国际会议以开放获取:实施战略、最佳实践与未来挑战为题,重点讨论学术信息开放获取政策、策略、最佳实践,包括了国家开放获取战略,机构开放获取战略,开放出版、机构知识库、开放科学数据、开放教育资源等内容。 中国科学院副院长 李静海 指出,维持学术成果特别是公共资金支持的学术研究论文的开放获取,是科技界、科学家的政治责任,也是中国科学院的社会责任。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副秘书长 高瑞平 指出,公平开放的信息交流是实现科技自主创新发展的关键因素之一,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作为基础领域科研资助机构,愿意积极参与和推动学术信息开放获取。 中国科学院副秘书长 潘教峰 在关于中国科学院开放获取实践与进展的主旨报告中介绍, 2003 年中科院院长 路甬祥 代表中国科学家签署了《开放获取柏林宣言》,中科院由此成为国际开放获取运行的先期缔约者 。 2004 年,路甬祥还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主任陈宜瑜代表中国科学院和基金委签署了《柏林宣言》。 潘教峰回顾了中科院自 2003 年签署《柏林宣言》以来支持科技信息开放获取方面的实践。 截至目前,中科院共有 140 种期刊实行了开放获取 ,今年 6 月,中科院还建设了科技期刊开放获取平台( CAS-OAJ ),并从 2009 年起建设中科院机构知识库服务网格,目前 全院已有分布于全国 22 个城市的 63 家研究所启动了机构知识库建设 。与此同时,中科院还积极探索支持作者在开放出版期刊上发表论文,鼓励国家科学图书馆试验支持科学院作者在重要开放出版期刊上发表论文。 潘教峰还介绍了 中科院履行学术信息开放获取责任的政策与措施 。如支持开放发表论文,积极推动公共资助项目研究论文开放存储,鼓励研究人员将发表的、公共资助项目产出的论文存储到所在研究机构知识库中,并积极提供开放获取;试验支持中科院作者在重要开放出版期刊发表论文,并建议国家科技资助部门允许使用科研经费支持我国作者在国内外重要开放出版期刊发表论文; 支持中科院院属学术期刊开放出版 ;开展开放获取政策与措施的研究、宣传与服务;积极建议和承担国家公共资助项目研究论文开放存储和公益性科技期刊开放出版的试验;积极支持国际科技界开放获取及其实践等。 记者还从会议获悉, CAS-OAJ 也于同日正式发布上线。该平台由 科学出版社 和 国家科学图书馆 共同设计开发 。平台立足国内面向国际,力争打造成为国内外重要的 OA 期刊资源集聚和发布中心,使本平台成为我国科技期刊走向国际的新的、重要的 桥梁 。据悉,目前平台已收录了 103 种期刊、约 43.5 万篇文章的数据资源。 《科学时报》 ( 2010-10-26 A1 要闻 ) 中国科学院科技期刊开放获取平台于 25 日上线 为科技期刊走向国际搭建桥梁 作者 : 王坤宁 来源 : 中国新闻出版报 时间 : 2010-10-26 第一版头条 本报讯 (记者王坤宁)由科学出版社和国家科学图书馆共同设计开发的 OA 期刊集成平台 中国科学院科技期刊开放获取平台于 10 月 25 日 正式发布上线。平台立足国内面向国际,力争打造成为国内外重要的 OA 期刊资源集聚和发布中心,使平台成为我国科技期刊走向国际的新的重要的桥梁。 目前平台共收录了 103 种期刊、约 43.5 万篇文章的数据资源。对于需要在线下载与阅读全文的广大国内外科研工作者,平台为其提供了文章站内检索、文章跨库检索、按目次查看文章摘要信息、免费下载文章全文等功能;基于平台后台 3.5 万本期刊、 6500 多万篇文献的期刊云存储数据库,平台提供了全文引文数据分析、文章下载次数、期刊浏览次数、文章摘要点击次数等详细数据统计功能;平台通过与国家科学图书馆 ScienceChina 数据库参数对接,可获得 ScienceChina 数据库提供的期刊与文章的权威引证分析报告,有助于作者更详细地了解期刊与文章信息,快速方便地查阅所需文献。读者也可通过平台引入的 RSS 订阅功能,按学科、刊物订阅平台文章,及时获取其所需的平台最新收录文章信息。 作为一个门户网站,平台不但具有公告、 OA 动态、学术快讯、出版动态、会议资讯 5 个内容丰富的新闻发布模块,为了达到宣传平台收录期刊、扩大其影响力的目的,平台还引入了期刊在线投稿、期刊展示介绍服务,丰富了平台收录期刊的投稿途径,提高其被关注度;期刊编辑部可将自己精选出来的文章推荐至平台 编辑推荐论文 板块,使论文被更多科技工作者所关注,也可将预发表文章发布至同行点评专区供广大科研人员进行在线留言评议,借此增加平台用户与期刊编辑部的互动性,促进学术的交流。 平台同时引入了科学出版社的文章 DOI 标识注册以及国家科学图书馆的学科咨询服务功能。加入平台的期刊编辑部可向科学出版社申请文章 DOI 注册服务,让文章获得唯一且国际通用的 DOI 号码,并在科学出版社发布平台上发布文章全文,使文章在互联网上被更广泛的查询与关注;平台用户可通过点击每篇文章中的 问图书馆员 按钮,获得国家科学图书馆对该文章及相关学科知识提供的学科咨询服务,得到相应的解答。 中国科学院有关负责人表示,旨在将其打造成为国内领先、国际知名的 OA 期刊门户平台,使国内外科研工作者获得更方便地查阅与下载文献全文的渠道,并通过平台形成中国优秀的 OA 期刊集群,扩大我国 OA 期刊的国际影响力,借此孕育出一批具有世界一流水平的 OA 期刊,为提高中国科技期刊学术水平、加强中国学术与国际之间的交流贡献力量。 中科院科技期刊开放获取平台发布上线 第八届开放获取柏林国际会议在京召开 发布时间: 2010-10-28 | 作者:李大庆 http://www.stdaily.com 2010 年 10 月 28 日 来源: 科技日报 作者: 李大庆   本报讯(记者李大庆)学术文献能够通过网络让公众免费阅读吗?国际上已有科学家和机构对此进行研究并致力于实践。 10 月 25 日 ,由中国科学院和德国马普学会共同举办的、以重点讨论学术信息 开放获取 政策、策略、最佳实践为主题的 第八届开放获取柏林国际会议 在北京召开。来自 16 个国家的近 300 名代表参加了会议。   据中科院国家科学图书馆馆长张晓林介绍, 2003 年,路甬祥代表中国科学家在《开放获取柏林宣言》上签字,成为国际开放获取运行的先期缔约者。自那时起,学术信息开放获取已不再仅仅是应对科技期刊价格危机的手段,而是成为了影响全球学术交流、改变学术信息交流模式的开放获取运动。资料显示,截止到今年 9 月,已经有 16 个国家 53 个研究机构和管理资助机构制定了明确的开放获取政策。美国、英国、德国、澳大利亚、欧盟、欧洲粒子研究中心、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等国家和国际机构强势推出了促进开放获取的政策措施。   记者获悉,我国第一个国家部委级组织建设的期刊集成平台 中科院科技期刊开放获取平台于今天正式发布上线。目前,平台共收录了 103 种期刊、约 43.5 万篇文章的数据资源。对于需要在线下载与阅读全文的国内外科研工作者,平台提供了文章站内检索、文章跨库检索、按目次查看文章摘要信息、免费下载文章全文等功能;基于平台后台 3.5 万个期刊、 6500 多万篇文献的期刊云存储数据库,平台提供了全文引文数据分析、文章下载次数、期刊浏览次数、文章摘要点击次数等详细数据统计功能;平台通过与国家科学图书馆 ScienceChina 数据库参数对接,可获得数据库提供的期刊与文章的权威引证分析报告。读者也可通过平台的订阅功能,按学科、刊物订阅平台文章,及时获取所需的平台最新收录文章信息。 ( 科技日报 ) 开放获取推动我们做信息增值服务 专访中科院科技期刊开放获取平台负责人肖宏 (刊载于《中国图书商报》 2010 年 10 月 29 日 第 11 版,记者渠竞帆) 在中科院的大力支持下,经过 4 个月的精心筹备,中科院科技期刊开放获取平台(简称 CAS-OAJ )于本届开放获取柏林国际会议开幕第一天 10 月 25 日 正式发布上线。作为这一开放获取期刊平台工作组的负责人, 科学出版社副总编辑兼期刊出版中心主任肖宏接受了记者采访,介绍了我国开放获取期刊的进展和这一 期刊集成 平台的未来设想。 肖宏介绍, CAS-OAJ 是中国首个国家部委组织建设的 OA 期刊集成平台,起步资金由中科院提供,目前已收录了中科院和科学出版社下属的共 105 种期刊、约 43.5 万篇文章的数据资源 。今后,我们 首先要进一步整合中科院和科学出版社优秀的 OA 期刊,扩大收录 OA 期刊的数量 。目前中科院有 320 多种期刊,有 140 种期刊可以在自己的网站全文阅读和下载。调查发现,其中 60% 的期刊都表示愿意成为 OA 期刊。 其次,要与中科院之外的其他机构建立合作,收录或创建新的 OA 期刊 。 第三 步,我们 要与国外平台积极建立合作,孕育出一批具有世界一流水平的 OA 期刊,通过平台形成中国优秀的 OA 期刊集群,扩大我国 OA 期刊的国际影响力,打造出国际知名的国家 OA 期刊门户平台。 但是, 肖宏表示, 我们国家的 OA 期刊出版,还面临多方面的问题。首先, 我国办刊的体制机制与国外不同 。国外的期刊出版机构在做 OA 时,可以自由选用多种模式,可以采取高投入高产出的方式。他们的首要目标是获取高水准的论文,不惜成本来迅速提高期刊的影响因子,然后寻求科研学术机构或资助机构的持续资金支持。他们获取高水准论文的机会也比我们大。而 我国目前的期刊多是由各部委、地区或行业性的机构管理,条块分割严重,期刊集中度低,影响力小,自由操作的空间小,加上这些机构的科研评估导向是鼓励优秀论文投到国际上去,自己的期刊基本上还很少有自主经营权 。因此,我们的刊物在操作 OA 模式时很难获取较高质量的论文资源,也很难收到较高的作者资助费用。此外, 我国的期刊有 95% 都是中文刊,主要读者市场在国内 ,因此就算 OA, 也很难获得很大的国际影响。第三, 国内最高水平的期刊尤其是英文版期刊几乎已被主要的国际出版集团刮分完了 ,因此,我们要办聚集优秀资源的 OA 期刊平台,面临的处境不容乐观。 但我们也要看到机遇,他指出,国际出版集团会对收录的中国期刊(英文版)定期进行重新评估,如果评估的结果表明,这些刊的影响因子没有显著提高,在下一个合同期就会砍掉与这些期刊的合作。一般一个合同期是 3 到 5 年。这样,其他期刊出版商或平台就有机会获得一些质量不错的期刊了。而我们建造这个平台的目标是打造一个国家级的期刊平台,不以追求盈利为首要目的,而是要以扩大中国期刊影响力为首要目标,然后要保证其可持续性。因此我们计划与各个学术机构进行洽谈,获得他们的支持。我国出版的 5000 多种期刊分布在 2000 多个机构里,让其中的优秀刊物参与到这个平台上,形成规模化,任重而道远。 谈到开放获取对行业的影响时, 肖宏表示, 受开放获取影响最大的是图书馆和出版商。因为读者可以在任何地方,使用电脑下载阅读内容,不再需要到图书馆去了。而出版社也失去了纸质出版通过多次售卖所带来的收入,网络的开放获取大大减小了产品的销量和高额利润。因此,在开放获取的新形式下,图书馆和出版商需要重新定位。值得高兴的是, 图书馆 找到了 对信息进行回溯分类保存、开展知识服务和知识仓储 的新定位,使 使用者通过图书馆获得更好的知识服务 。而 出版社 也在 从内容出版商转型为信息服务提供商 。他们也提供类似于图书馆的信息索引服务和综合数据库建设,为用户提供更好的增值服务,如对数据库中的知识点进行汇集(打包)、实现深度标引,对内容进行拆分,按章节或页码售卖等等。 印度 MEDKNOW 出版公司 CEO D.K.Sahu 在这次大会上介绍了他们做学协会 OA 出版的经验,我认为他们的新型的商业模式非常具有可操作性。 MEDKNOW 代表全球 110 多个学协会出版 130 多种同行评议期刊。除两种刊物以外,其他期刊都提供全文免费获取。目前 MEDKNOW 的 OA 期刊中,三分之二的 PDF 访问权限仅局限于期刊的原籍国或发展中国家,而对 PDF 的附加部分收取费用,这也证明了 OA 期刊可以不收取作者或读者费用而维持商业运营。这也将是我们 CAS-OAJ 的经营理念。肖宏总结说 补充: CAS-OAJ 平台 3 大特色: 运用云计算技术,提供文章站内检索、文章跨库检索、按目次查看文章摘要信息、免费下载文章全文等功能;同时基于平台合作者在后台 3.5 万个期刊、 6500 多万篇文献的期刊云存储数据库,还提供了全文引文数据分析、文章下载次数、期刊浏览次数、文章摘要点击次数等详细数据统计功能;平台通过与国家科学图书馆 ScienceChina 数据库参数对接,可获得 Science China 数据库提供的期刊与文章的权威引证分析报告,有助于作者更详细的了解期刊与文章信息,快速方便的查阅所需文献。读者也可通过平台引入的 RSS 订阅功能,按学科、刊物订阅平台文章,及时获取其所需的平台最新收录文章信息。 丰富的学术信息以及多元化的期刊宣传互动渠道:为扩大收录期刊的影响力,平台还引入了期刊在线投稿、期刊展示介绍服务,丰富了平台收录期刊的投稿途径,提高其被关注度;期刊编辑部可将自己精选出来的文章推荐至平台编辑推荐论文板块,使论文被更多科技工作者所关注,也可将预发表文章发布至同行点评专区供广大科研人员进行在线留言评议,藉此增加平台用户与期刊编辑部的互动性,促进学术的交流。 适应现代出版业需求的信息化、网络化数字出版服务:平台同时引入了科学出版社的文章 DOI 标识注册以及国家科学图书馆的学科咨询服务功能。加入平台的期刊编辑部可向科学出版社申请文章 DOI 注册服务,让文章获得唯一且国际通用的 DOI 号码,并在科学出版社发布平台上发布文章全文,使文章在互联网上被更广泛的查询与关注;平台用户可通过点击每篇文章中的问图书馆员按钮,获得国家科学图书馆对该文章及相关学科知识提供的学科咨询服务,得到相应的解答。
个人分类: 未分类|6375 次阅读|5 个评论
中国科技信息研究所关于“百篇最具影响的国际论文”的选取标准
Fudanzhangzz 2010-1-20 19:24
自 2008 年起, 中国科技信息研究所每年将评选出一百篇上一年度国内学者发表的 最具影响的国际论文 。附件是中国科技信息研究所 张玉华 老师关于全国 百篇最具影响的国际论文 评选标准的 PPT ,供大家写论文时参考。 百篇最具影响的国际论文的评选标准
个人分类: 未分类|6526 次阅读|10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7 11:50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