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科学网 标签 农产品 相关日志

tag 标签: 农产品

相关日志

美国社会真相系列(103)
热度 2 jiangjiping 2019-4-20 08:41
美国社会真相系列(103) (一零三)美国的绝大多数农产品都是在化学品中长成的 蒋继平 2019年4月20日 我估计中国人对美国人如何种田知之甚少。 这主要是因为: 第一, 在国内很少看到有关美国人种田的新闻和相关资料。 第二, 即使到过美国的人, 也很少真正地到农场访问或者种庄稼, 而是在大城市, 在大学观光或者学习。 鉴于此种认知, 我觉得有必要向国内读者简要地介绍一下美国的农业运作的整体概况。 总的来说, 美国采用的是大农业范式, 机械化作业, 工业化产品加工包装,市场自由准入。 我从获得博士学位后, 因为学的是植物病理专业, 算是一个职业植物医生, 所以, 经常奔走于乡野田间, 为农场主解决植物病害问题。 简单地来说, 美国的绝大多数农产品都是在化学品中成长起来的。 首先, 种子在播种前要进行消毒灭菌处理。 这个可以通过种子表面药剂消毒, 或者给种子做防腐包衣。 其次, 在种子播种后, 一般是在大型现代化温室工业化育苗(经济类作物),从幼苗开始, 几乎每周都要施化肥和打农药, 以确保幼苗健康成长。 这些化学品都是通过自动化灌溉系统一起直接应用到苗圃的土壤中的。 移栽后(经济作物), 作物在田间也是通过灌溉系统施肥, 通过飞机或者大型喷雾机喷散各种农药, 喷药的频率是根据当地的病虫预警系统而做具体的决定。 不过,美国农业部有一个规定, 就是在作物收获前的一定时间必须停止使用任何农药。 这个时间要看什么作物和具体的农药类型而定。除了这个时间不能使用农药外, 其他时间都可以使用农药。 我这里说的化学品包含, 但是不限于几种类型: 化肥。 除草剂。 杀虫剂。 杀菌剂。 随着民众对农产品化学成分污染的严重关切, 美国现在也有极少数的农场生产有机食品, 但是, 那也仅是少用一些化学品的农耕文化, 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有机农业。
个人分类: 美国万象|2873 次阅读|4 个评论
为什么我的建议只适合美国?
热度 1 jiangjiping 2019-2-12 08:59
为什么我的建议只适合美国? 蒋继平 2019年2月12日 前天在微信朋友圈读到同行朋友转发的一篇文章。 文章的的标题是:“农民因滞销血本无归,超市买菜却贵翻天?为何!” 文章的出处是【农财网种业宝典】。 文章一上来有如下的陈述:“春节前后, 农财君每次去超市买菜, 都会被蹭蹭上涨的蔬菜价格吓倒! 农财君也经常听到身边的人对此抱怨, 令人不解的是,菜农也没因此提升收入, 辛辛苦苦种出的蔬菜不少难逃滞销命运, 烂在地里, 有苦说不出。” 文章中列出了导致这种不正常现象的几种原因, 其中谈到从菜农到超市要经过多个中间环节, 正是这种中间环节增加了蔬菜的成本。这些中间环节也是导致信息不对成, 供需不匹配的原因, 从而导致农场品滞销的结果。 看到这篇文章, 我立即写了一个评论:“这个我在15年前就提出来了。 现在美国的大农场都采用我的方略!” 同行朋友看到我的评论立即回复说:“请教蒋老师”。 我也立即回复说:“您客气了。 其实就是文章说的那些事,中间环节。 在我到大型蔬菜生产公司任职时,公司是将产品销售给中间商(批发价格)。我向董事会提出直接与超市和餐馆连锁系统建立生产和销售合作关系。 公司立即采用我的建议。现在整个美国几乎都是这样的生产经营模式。 这就是我们公司第一行政长官当着沃尔曼和麦当劳的高官一连给我三个90度的鞠躬的原因。” 大型蔬菜农场直接与超市和餐馆连锁店建立生产和消费关系有许多好处: 一是信息简明扼要, 及时准确。 二是减少运输的中途捣腾。 三是减少了中间商的额外利润分享, 使菜价控制在适当的水平。 四是能够确保农场主种植的蔬菜有销路。 五是能够保证超市和餐馆有即时的蔬菜产品供应, 不会造成缺货的境况。 但是, 我的这个建议只适合美国采用, 不适合目前中国的国情。 这是因为中国的菜农还是个体经营模式, 生产规模很小, 而且更重要的是没有规范化的产品加工包装处理。超市和餐馆很难接受个体经营的,非常分散的菜农提供的没有经过加工包装处理的农产品,这个给建立直接的生产和销费合作关系造成了不可行的障碍。 我工作的美国蔬菜生产农业公司,年产值在几十亿美元和拥有耕地面积几十万亩,生产基地和农产品加工包装车间分布在北美洲三个国家的许多不同经纬区域, 可以确保终年有农产品供应。生产经营模式从自主研发, 到工业化育苗, 机械化栽种,自动化灌溉和施肥, 飞机喷药,专业化运输车队,智能化加工包装处理,大型冷冻储藏仓库,和信息化运作管理等一系列的现代化的农业生产技术。尤其是自动化加工包装系统将农场品加工包装后可以直接在超市出售。 这个大大地方便了菜农与终端消费链建立直接的合作关系。
个人分类: 万花镜|2006 次阅读|2 个评论
《散谈苹果10》 作为商品的苹果:农产品的发展与创新
zhangjiuqing 2018-10-7 10:38
《散谈苹果 10 》 作为商品的苹果:农产品的发展与创新 美国诗人罗伯特弗罗斯特在诗作《采摘苹果之后》中,这样写道:摘了太多苹果 / 我已累惨 / 因自我期望的最大丰收 / 有千万个水果还要采摘 / 小心在手,举起放下,不让落地 / 那些撞到地上的 / 哪怕没有碰破皮或者戳上刺 / 只能送到酿酒厂堆起来 / 变得一文不值 / 你该明白 / 我难以入睡的烦恼。 从这几句写于 1914 年的诗中,我们可以了解到当时美国波士顿地区果农的辛苦:没有机械化,没有帮工,只能自己搭着梯子,小心翼翼地从果树上一个个采摘下来。我们也可以了解到苹果的出路:表皮完整的苹果到新鲜水果市场,买个高价钱;而表皮有损伤的苹果只能送到果酒厂里,价格非常低廉。 1 苹果成为水果的进化历程 中国是世界上苹果产量第一大国,栽种苹果可以分为来年各个大类。一类是从国外引进来的西洋苹果,一类是来自中国本土的绵苹果。 从苹果进化的线路来看,苹果的野生种原来就在中国西南部和中部分布,通过鸟儿传播到当时的天上山脉,在那里自由繁衍成为塞威士苹果,即被现代科学证实的栽种苹果的祖先。天上西侧的哈萨克塞威士苹果被驯化,然后向西传播,与欧洲的野生种森林苹果杂交,成为现代栽种的西洋苹果,最后被欧洲殖民者引入北美、澳大利亚和日本等国,在西洋苹果驯化过程中,果实品质得到显著改良。与绵软、甜度适中、果实中大的塞威士苹果相比,欧美的栽培苹果已经变得果实偏硬,甜度较高和果型更大。后再与果实坚实、酸、苦、小的欧洲森林苹果杂交渗透,栽培苹果继承保留了近缘种的有利性状,果实质地硬脆、果实尺寸更大、酸甜适度并具有诱人的芳香物质;最终被驯化成为一个完美的水果。 与硬脆的西洋苹果形成鲜明对照,中国绵苹果虽然很可能也是来自哈萨克塞威士苹果即古栽培苹果,但它是早在 2000-3000 年前就由丝绸之路东线或更早的贸易路线传播到中国中部和北部。伴随向东传播的此过程,塞威士苹果与中国特有的苹果属野生种包括山荆子等杂交,产生不同的杂交类型,例如花红楸子和八棱海棠。 2 、美国的苹果佬约翰尼 美国现在是世界第二大苹果生产国,这可能要归功于一个叫约翰 · 查普曼的人,他也因为栽种苹果获得了一个绰号苹果佬约翰尼。美国的第一批苹果是新移民从欧洲带过去的,但是这些苹果树在新大陆长势并不好,而且味道也不那么香甜。一些长得好看的苹果送到市场上,作为时令新鲜水果零售,大量的苹果堆在苹果酒厂的墙角等着酿酒,有的也直接腐烂掉了。约翰查普曼生于 1774 年 9 月,是家中老二。两年后,他的母亲就去世了。他的父亲后来又娶了一个妻子,家里一共有 10 个孩子。在约翰查普曼 18 岁那年,他带着 11 岁的弟弟离开了在马萨诸塞州的家,向西行走,过着流浪生活,寻找合适的家园。直到 1805 年老查普曼带着一家子和两兄弟在俄亥俄州的一个地方聚合,弟弟留下来和父亲一起农耕。约翰查普曼则到了一家苹果园当学徒,正式开始自己种植苹果树的一生。他在那里学会了苹果种子的育苗和苹果枝的嫁接,同时也把育苗和嫁接技术,向外传播和扩散。约翰是个虔诚的新教徒,他走到哪儿就把福音故事传到哪儿,来换取当地人的信任,能够让他留下来免费食宿。他也使许多土著美国人皈依了宗教,这些土著美国人把他视为他们所崇拜的印第安族大神的化身。这样,他就随便获得了种植苹果树的贫瘠土地。他一方面从一些腐烂苹果挑选出苹果种子,在苗圃里育苗;一方面又将苹果树剪枝,通过木筏从水路把这些育苗和枝条,运往新大陆往西的荒郊野岭,种植成更多的果园。 1845 年(也说在 1847 年),约翰在印第安纳州去世,留下了大量苗圃和苹果园,总面积超过为 1200 亩。约翰是一个素食主义者,终身未婚,死后被塑造为一个早期美国的开拓者和民间英雄,迪斯尼公司还拍了一部动画短片《苹果佬约翰尼》。 3 、将苹果引进中国的倪维斯 另一个约翰把美国的苹果栽培技术引进到了中国。约翰 · 倪维斯 1829 年 3 月出生于美国的纽约州西部的一个农民家庭,荷兰移民的后代。他在 1850 年大学毕业,进了教堂工作。 1853 年与海伦结婚,同年这对新婚夫妇作为传教士,被派往中国,开始了在中国长达 40 年的传教生涯。经过 6 个月的海上艰辛之路,他们在 1854 年春天到达了浙江宁波, 1861 年他们到了山东登州。期间,因海伦患病,他们不得不回到美国治病。 1871 年,他们再次来到中国,到了山东烟台。也就是在烟台,他们购置了 10 亩山地,开辟为广兴果园,把从美国带回来的众多水果新品种树苗,包括苹果、葡萄、李子、梨子和樱桃,栽种其中。或许他们栽种苹果的初衷只是为了能在异国他乡吃到纽约本土的苹果,但这种不经意的行为却把西洋苹果传播到了中国烟台。几年后,这些苹果结出了与烟台本地绵苹果完全不同的果子,个大皮薄,汁多脆硬,香甜可口,深受大家欢迎,于是更多的果农来此索取枝条,嫁接这种新苹果。由于苹果的浓郁味道类似南方的香蕉,这些苹果因为表皮的不同色泽被称为“青香蕉”、“红香蕉”。从此,烟台苹果开始扬名中国。 1893 年 10 月,约翰 · 倪维斯突发心脏病,在山东烟台的芝罘去世,葬于果园旁。 8 年后,海伦 · 倪维斯离世,与丈夫合葬于一墓。 4 、苹果的经济学:刚性需求、果贱伤农,进出口 你进入果品市场,会发现货架上琳琅满目,各种应季的和非季节性的水果应有尽有:苹果、李子、樱桃、菠萝、葡萄、草莓、荔枝、石榴、山竹、柑橘、龙眼、火龙果、无花果,等等。如果你的购买某种特定水果的决定不是那么强烈,比如你出门时决定买苹果,到了市场上你可能临时改变主意,改买火龙果。在众多的商品面前你面临选择,这是经济学原理之一。如果带上的钱足够多,你可以同时买上几种水果,不过你选择了这几种水果,你就放弃了另外几种水果。比如你得到了苹果和梨,你就放弃了草莓和火龙果,这是得到苹果和梨的代价。 决定你买某种水果的因素很多,比如自己的强烈欲望、水果的质量和价格、可替代的其他水果的数量与价格。你对苹果的需求欲望越强烈,比如你坚信 “每天一苹果,医生远离你”,苹果成了你的刚性需求,你就越愿意购买它,不管它的价格如何。通常情况下,苹果的价格越低,人们购买苹果的需求就越多;人们吃的苹果越多,他从吃苹果得到的幸福感就会减低,他就可能换另一种水果来吃,另一种水果就成了水果的替代品。如果恰巧市场上苹果供应不足,苹果就会涨价,供应商就会想法设法提高苹果的供应量。苹果的供应量上来了,价格就下去了。你会经常读到这样的新闻报道:当地苹果大丰收,很少有人前来问津,不少果农满脸愁容。这会进入一种需求多 - 价格高—供应多 - 价格低 - 供应少—价格高—需求多的循环。为了促进苹果的销售,除了直接的价格变动外,供应商也可能采用其他的方式,比如搭售其他水果,比如买五送一,这算是对顾客购买苹果的一种激励行为,这种额外的激励往往会增加顾客的需求,即使他原本没有需求或者需求不多。这些都是完全市场经济的行为,市场像一只无形的手,引导着苹果经济的正常运行。 农民对农产品产量的调整不像流水线产品那样快,这种缓慢调整有时候无法应对快速变化的市场。比方说,在中国市场上最好销售的苹果种类是红富士,其次是国光,其他的品牌更少了。果农的选择也是顺理成章的,都种植红富士。红富士上市量太多,需求跟不上,原本十分抢手的红富士,也成了滞销货。 有家网络公司通过对网络舆论进行监测,发布了一份《农产品滞销数据分析报告》,涉及苹果、马铃薯、西红柿、萝卜、莲藕、草莓、红薯、椪柑、大葱、春笋和菠菜等多种农产品。苹果常常会位于滞销热度的前几位。 还有另外一些有形的手,可以通过干预供应和需求来干预市场规律,影响苹果经济的正常运行。比如苹果供应商们通过私下协商达成一致,或者政府制定苹果法定的价格,不允许苹果的价格高于或者低于某种价格。当供应不足时,政府也可以配给制,根据家庭人数、职业需要或者其他标准,给人们发出票证,持票者总能得到有限供应中的自己应得的那一部分;当供应过多时,政府出手收购一部分苹果,以增加需求量,免费发放给那些平时不怎么购买苹果的人。除了国内消费市场,政府通过发展与其他国家的贸易关系,把多余的苹果外销到其他国家去。一个国家通过列入禁止进出口清单来决定是否进出口某种商品,通过调节进出口税率来调节进出口某种商品的数量。保持苹果等商品市场的稳定,有时候是政府保持整个国家经济稳定发展的一个缩影。 国民消费苹果的多少,也可以作为国民生活水平的一种量化指标,比如消费苹果较多的国家,通过比消费苹果较少的国家,有更高的生活水平。种植者需要提高果园生产苹果的能力和果农提高劳动的能力,这取决于对苹果的技术创新。 5 、苹果的技术创新学 :管理、过程、产品、 只要不是野苹果,人就必然介入栽种苹果的整个生长过程,技术就渗透进了苹果的整个生长过程。种植一棵苹果树,通常会从选择果园开始,尽管苹果树的适应性较强,好的土壤(比如利于排水的沙质土壤、中性 PH 值、无重金属污染),过去历史上的风调雨顺(如冷凉干燥、日光充足)是必须的。山东的烟台、沂源,陕西的延安,甘肃的天水、静宁,河南的灵宝,云南的昭通,是我国盛产苹果的几大区域。 果树的管理创新。果农首选关注的是树上,因为他首先能看的是果实,比如苹果的大小、色泽、好坏;继而关注枝条管理,枝条的多少、疏密、空间分布、树的形状;载后关注的是树叶管理,叶片的好坏、大小、厚薄、落叶的早晚;继而关注树根,根系的粗细、深浅和发达程度。果农从对单一的果品管理转向到对整棵树管理,从对整棵树的管理转向到对整个果园的管理,就是管理创新。 果树的过程创新。果树成长是从种子开始的,选择优良的种子进行育苗,选择好的果苗进行栽种,根据不同的土壤和水肥选择密植枝条修剪还是稀植再嫁接,选择昆虫授粉还是人工授粉,果农要对果树的整个生长过程了如指掌。如果果农对其中某一流程进行了改革,比如普遍使用矮化砧木,减少整形修剪,就是一种过程创新。 果树的产品创新。现在在世界上的苹果品种多达 30 多种,在中国栽种的也有 20 多个品种。这些苹果是通过孟德尔遗传学定律杂交而成的,每一次杂交就把人们希望的苹果性状留下来,比如有的早熟有的晚熟,有的红脆有的黄甜。还有一种简单的产品创新,就是给苹果套袋,以保证苹果的表面完整好看;或者给苹果表面贴上祝福吉祥等字,种出带字苹果。 无论如何,创新的结果是增加收入,减少支出,获得最佳效益。比如,现在中国劳动力成本上升了,减少劳动力的任何举措都是创新,比如为苹果套袋的成本如果高于苹果高价带来的收益,那么不再套袋通过能保障苹果质量的技术就是创新。因为果农老龄化,年轻人放弃果园经营,把那些分散经营的果园集中起来,或者新建果园更加规模化,就是创新。用更多的园林机器取代人工,管理者让果树、人、机械保持合适的空间,三者和谐相处,就是创新。 6 、苹果产业的竞争力 当谈到苹果产业的时候,说的就不是一个果农的事,也不是一个果园的事,而是一个地区、一个国家的事,是苹果从苗木繁育到新鲜水果再到各种含苹果的食品和饮品的事。 比如苹果的产业结构,包括区域分布、栽种面积、结果时序等。不适宜种植苹果的地区种植了苹果,对果农来说是一种损失,对政府而言就是一种负担。苹果熟期搭配不合理,多数苹果都挤在 10-12 月份上市,必然会导致短期内市场苹果供应过多导致苹果价低,果农得到不应有的收益。如果果苗繁育缺乏规模,出圃苗木质量参差不齐、品种不纯,果农贪图便宜买回去种植会造成更大损失。如果苹果生产的标准化程度低,果品质量不一致,卖出的价格就会受到影响。 比如苹果生产过程中的农药和化肥管理。施用化肥、农药和植物生长调节剂是现代果品生产不可缺少的东西,但如果使用不合理,包括使用过量、超浓度、不合格产品,就会造成果园土壤酸化、果品残留药物等不良影响。 比如采后处理和加工能力。采摘后的新鲜苹果难以快速上市销售,缺乏好的储存技术和大的储存能力,都会导致大量苹果的积压和腐烂。苹果在加工,可以浓缩为果汁,可以脱水为果蔬脆片,可以酿造为苹果酒苹果醋,可以捣碎为苹果苹果酱苹果泥,可以烘烤为苹果派。一国拥有多种加工方法和雄厚的技术实力能,能延长苹果的产业链,增加苹果的附加值。 市场的不确定性和预测。中国是苹果生产大国,理应是苹果的国内需要大国,也应该是出口大国。如果全球出现经济危机,购买力整体下贱,出口受阻,苹果产业就会受到重创。在这个时候,各个国家往往还会出台相应的保护本国农产品的措施,往往使得出口形势雪上加霜。特别是近年来,中国的水口市场已经敞开进口之门,欧美苹果的大量进口也冲击了国内苹果市场。当国内国外两个市场都萎靡不振时,苹果产业进入低谷,果农就会做出相应的极端反应。一则新闻报道说,一整村原本靠苹果致富的果农,因为苹果价格下降而入不敷出,纷纷砍掉果树当柴烧。 苹果新技术的研发、推广和应用。比如矮化密植栽培技术、土壤优化技术、肥水高效利用技术、轻简化生产配套技术,都是些节省劳动力、节约成本的技术。技术推广往往有一定障碍,包括果农对技术的认识态度和接纳能力,新技术新设备的前期投入。从苹果树的种植、整形、施肥、耕作、喷药、采收到包装,要通过相应的作业机械实现全程的机械化、自动化和智能化,虽然能提高生产效率,但也需要一大笔投资。 根据世界粮农组织( FAO ),近年来中国的苹果产量居世界产量第一,随后的是美国和土耳其,不过量上中国与美国和土耳其相差一个数量级。 7 一个讨论话题:信息平台会促进苹果销售吗 果农供给苹果过多,找不到有需求的买家,一个原因是买家也找不到卖家,这叫供需双方的信息不对称。利用信息技术和网络平台,把果农的品种、产量等迅速传播出去,再经过经销商到达买家手中,果农得到了收入,买家得到了苹果。可这只是暂时的或者一家果农解决了问题,当大多数果农都学会了利用信息和网络平台,信息不对称的现象就解决了,果农依然面临着供给过多的窘境。一个原因是,当果农知道信息平台能够帮助他卖出苹果时,他会得到一种反馈,会以为市场需求更多的苹果,于是他就种植更多的苹果。他的邻居也会效仿来种植苹果,甚至政府也会给予一定的资助和优惠政策,鼓励果农采取集约化生产等各种提高苹果产量的方法,于是苹果之乡、苹果大县就诞生了。更多的苹果等待上市,更多苹果因卖不出而滞销。如果某一个地区的众多果农的苹果滞销,导致果农整体生活水平下降,影响社会稳定,政府或者公益性组织会出面采取一些非常规手段,比如爱心认购活动,来销售苹果。当一时的措施完成销售后,果农们又一次点燃了提高苹果产量的热情。到现在,各种微博、微信都成为了买卖苹果的平台,果农、客商、合作社、行情分析、经纪人、菜贩、超市、加工企业、物流、有运输队伍都在这些平台上活跃着,依然没有解决苹果一次次陷入滞销怪圈这个问题。 不管是苹果畅销还是苹果滞销的经济学,只不过是各种商品的微观和宏观经济学的一个缩影,涉及到供需与产品市场、产量与价格波动乃至经济增长与国际贸易等,充满着太多的未知和不确定性,让人捉摸不定。 年份 中国 美国 土耳其 2007 27865889 4122883 2457845 2008 29850771 4365055 2504494 2009 31684433 4394267 2782365 2010 33265186 4210290 2600000 2011 35986667 4281731 2680075 2012 38492519 4078839 2888985 2013 39683908 4731694 3128450 2014 40924707 5358740 2480444 2015 42614319 4537693 2569759 2016 44448575 4649323 2925828 下表是近 10 年中国(不含港澳台地区)、美国和土耳其苹果产量(单位:吨),来自世界粮农组织的统计。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4354 次阅读|0 个评论
中国做好一件事三年后就可在GDP总量上超过美国
热度 9 jiangjiping 2018-1-14 21:42
中国做好一件事三年后就可在GDP总量上超过美国 蒋继平 2018年1月14日 经过三十多年的快速发展, 中国的GDP总量已经跃居世界第二位, 仅次于美国。 根据网络消息,2017年美国的GDP总量是18.69万亿美元, 中国是12.25万亿美元。 美国是世界第一, 中国是第二。 在凤凰财经网, 有人根据未来中美经济增长的假定比率来推算中国在何时可以在国内生产总值(GDP)上超过美国。 作出这项估算的人是按照中国的经济增速每年增长6%, 美国的增速是2%这样的预测模型来测算的。 测算的结果是需要13年时间, 也就是说, 中国在2030年左右可以在GDP总量上超过美国。 当然, 那仅仅是根据模型来测算的。 这个模型是否在未来的13年中与测算一致, 很难掌控。所以, 我对这样的测算没有多少信心。不过, 我认为按照目前的经济发展趋势, 中国只要做到一件事,就可以在3年后在GDP总量上超过美国, 也就是说, 中国可以在2021年在GDP总量上超过美国。对此, 我有充分的把握。 那么中国必须做到的这件事是什么呢? 答案是:把所有农产品和食品以及与之有关的加工产品的价格与美国超市的价格接轨。 换句话说,就是把中国农产品和食品以及与之相关的产品的价格调整到美国同等产品价格的档次。 我在美国社会真相系列中已经几次介绍了美国超市的一些概况, 其中有关于农产品和食品价格的信息。 笼统地来说, 美国超市的农产品和食品的价格与中国农产品和食品的价格几乎是1:1的比例。 也就说:在美国超市花一美元买到的农产品和食品, 在中国只要一元人民币就可以买到。 要是把中国的农产品和食品的价格调整到美国的水平, 那么, 中国的GDP数量就会大幅度地提升, 与此同时, 农民和与之有关的食品工业的收入和利润也会大幅增加。 这样的话, 也可大大地提高人均GDP数值 和人均收入数值。 因而, 在我看来, 提高农产品和食品价格是一个一举三得的好事, 也是很容易做到的, 更是实现提高贫苦农民生活水平的一个强有力措施。
个人分类: 国家时事|4925 次阅读|31 个评论
虚假的富有和实惠的贫穷是中国社会的现状
热度 2 jiangjiping 2018-1-7 07:33
虚假的富有和实惠的贫穷是中国社会的现状 蒋继平 2018年1月6日 这几天先在科学网上读到文克玲教授的联合国世界各国人均GDP的报告, 后来又在高中同学群里看到联合国世界各国人均月收入的信息。看到这些联合国的统计数字,我对GDP的数据还是比较认可的, 但是, 对于人均月收入这项认为不靠谱。 我在同学群里说,根据我本人的亲身感受, 我认为目前中国的人均月收入可能在3000人民币左右, 而不是联合国报告的1155元人民币。我说,造成这样的差异可能是人们在政府做统计时隐瞒了一些收入, 以达到避税的目的。 在群里讨论这个数据时,有的同学提出要把消费水平考虑进去来看待这样的数据。 一位东南大学某学院的书记也是教授在谈论消费的时候, 说美国有的东西特贵, 有的东西特便宜。我看到这样的讨论, 觉得有必要给国内还没有出过国的同学们一个非常简要的解释。 我说:【美国的房子相对于中国特便宜,我的两套房子要是在中国的南京和杭州等二线城市, 每套可以在两千万人民币以上, 但是, 在美国,现在每套只有300多万人民币的市价。美国的食品相对于中国特贵。 在美国超市的农产品几乎与中国农贸市场价格1:1, 就是在中国花一元人民币买到的农产品, 在美国要花一美元。 我想这是造成中国农民很穷的主要原因。】 我继而在群里说:【所以, 吃在中国最便宜, 住在中国最贵;反过来, 吃在美国最贵, 住在美国最便宜。各有所长,不要比, 活得自在就行了。】 由于我生活的环境非常宁静优美,所以, 我的思绪可以任性地奔腾。 我在头脑中收集国内各种相关信息,加上我近几十年来经常回国出差,接触过国内的几乎所有不同阶层的人士,到过一线城市, 二线城市, 三线城市, 更多的是在乡间农村,我对中国社会的现状有着切身的感受。 分析对比中美两国的社会现状, 我觉得中国目前的社会现状是:虚假的富有和实惠的贫穷。 这个虚假的富有尤其体现在中国的一线和二线城市。这些城市非常昂贵的房价,使一些拥有房产的人很富有。在北京的四环以内, 只要拥有一套100 平米以上的住房, 就可以是千万富翁了。但是, 这样的房子用来生活, 也只是一般的水平。因而, 这样的千万富翁等于是虚假的。 我为什么说中国社会是实惠的贫穷呢?因为, 中国人目前用的生活必需品都是非常便宜的, 尤其是食品和衣服之类的日常生活用品。这个便宜的日常生活用品是对所有中国人的实惠, 包括处于社会最底层的农民。但是, 因为这样的便宜货品,农民的收入非常低, 一些工矿企业的雇员的工资收入也较低, 所以, 中国的人均收入就比较低, 给人一种贫穷的感觉。 最近习近平总书记在新年贺词中说, 普通民众是最伟大的。 我看到习总这样的话, 特别觉得中国在他为核心的领导下, 会向更强更好更富的方向发展。我真心希望以习总为领导的中国政府能够审时度势,带领全体中国人民走上真实的富有之路, 使全体中国人享受真正富有带来的实惠。 要做到这点, 需要在房价和日常生活用品的领域做些适当的调整。
个人分类: 个人观点|1501 次阅读|12 个评论
2016年我国农产品质量安全网络舆情报告出炉
sciencepress 2017-4-26 16:04
食用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作为保障和改善民生的一项重要内容,近年来受到了社会各界的空前关注,已成为各类媒体争相报道的热点和焦点。即使是极个别的农产品质量安全负面信息或偶发事件,一经曝光,在短时间内便被迅速传播,引发舆论震动,对消费信心、产业发展及政府公信力等都会产生严重的影响。2016年,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质量标准与检测技术研究所舆情监测分析团队借助专业化的舆情监测平台和人工监控开展了农产品质量安全舆情监测分析,客观地反映了我国范围农产品质量安全舆情的动态变化。 《科学通报》2017年第11期发表 “2016年我国农产品质量安全网络舆情监测与分析”一文 , 基于我国农产品质量安全舆情信息的智能平台及人工实时跟踪监测和综合研判, 分析研究了2016年我国农产品质量安全舆情信息构成、发生特点及规律 。 李祥洲 , 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质量标准与检测技术研究所(农业部农产品质量标准研究中心)政策与信息研究室主任、学术委员会委员, 三级研究员, 网络舆情分析师, 兼任《农产品质量与安全》杂志副主编、全国无公害农产品认证评审委员会委员等。主要研究方向是农产品质量安全信息资源管理。主持了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风险评估项目计划“专业性农产品质量安全舆情信息监测及机制构建与示范”等20余项 。 ●   ●   ● 舆 情 归 类 2016年共监测到与农产品质量安全相关的各类舆情信息220万余条,较2015年下降了5.17%。经过筛选、研判、加工,获取值得关注的境内外舆情信息(样本)1043条。其中,境内舆情信息927条,占比88.88%;来自港澳台地区的舆情信息12条;国外舆情信息104条,占比9.97%,涉及世界20个主要国家和地区,监测范围较2015年有所扩大。 将1043个舆情样本按其性质属性分析归类,正面舆情占比达55.42%,较2015年增加了0.69个百分点。负面舆情占比22.44%,占比数连续3年下降,较2015年下降了4.69个百分点。其中,“违禁农兽渔药残留超标”和“制假售假及违法违规加工”两类舆情在问题舆情中分别占比37.18%、14.10%,总占比51.28%,首次超过问题舆情的50%。此外,“非法添加”(12.82%)、“致病微生物及寄生虫污染”(11.97%)和“动植物疫病”(7.26%)也是负面舆情的重要构成。中性舆情数量占比22.14%,较2015年增加了4个百分点。有关农产品质量安全的科普宣传、辟谣类舆情信息较2015年增加了2.16个百分点。 图1 舆情样本性质属性归类 2016年负面舆情涉及较多的高敏农产品包括有机农产品、蜂蜜、牛肉、蔬菜、水产品、猪肉、鸡蛋、茶叶、草莓和豆芽等;高敏危害因子有农兽药残留超标、动物疫病、避孕药、沙门氏菌感染、违规使用抗生素、瘦肉精、孔雀石绿、防腐保鲜添加剂等。 图 2 负面 舆情样本标题关键词标签云 舆 情 特 征 从舆情诱因来看, 2016年,“农业投入品”问题是引发网络舆情的首要原因,占比37.44%,全年相关舆情共85条,较2015年增长了约10%。“非法添加”占比达到13.22%,排名较2015年有所上升。媒体和网民对“自身毒素及代谢产物”诱发的问题关注度出现了明显回落现象,占比5.29%,较2015年下降了2.71个百分点。其他引发农产品质量安全舆情的还有致病微生物及寄生虫污染、产地环境污染、动植物疫病和产品标识混乱等,情况与往年基本持平。 从舆情涉及的行业和环节来看, 2016年种植业和养殖业仍是问题舆情多发的行业,综合占比63.43%。种植业相关舆情数量占比较2015年下降了4.4个百分点。因水产品质量安全问题引发的网络舆情占比18.06%,较2015年上升3.51个百分点。统计显示,种植业中主要存在禁限用农药的违规使用(46.25%)、非法添加非食用物质(16.25%)和微生物毒素污染(13.75%)问题;畜牧业中主要存在违禁兽药及抗生素残留超标(46.88%)、疫病动物流入市场(21.88%)和屠宰加工不规范(20.31%)问题;渔业中主要存在违禁鱼药残留(36.59%)、违规使用孔雀石绿(26.83%)和养殖环境污染(19.51%)问题。 2016年农产品生产环节和产地初加工收贮运环节是农产品质量安全最容易发生问题舆情的环节,分别占比57.27%和19.38%。生产环节所涉舆情数量较2015年增加了6.36个百分点。储运保鲜环节相关舆情占比14.10%,连续2年呈上升趋势。鲜活水产品在储运保鲜过程中违规使用孔雀石绿等问题受到媒体和网民的广泛关注。销售环节所涉问题舆情数量占比9.25%,较2015年下降了2.39个百分点。 从首发媒体来看, 2016年监测到的相关网络舆情来自国内外的330种媒体信息源,较2015年增加了87种。其中境内信息源286种,占比86.67%;境外信息源44种,占比13.33%。2016年网络媒体是舆情信息的最主要来源,总占比55.32%,已连续3年超过50%。其中,来自网站的舆情信息537条,占比51.49%。3.83%的舆情信息首发来自于“三微一端”,且以负面或谣言性舆情为主。2016年“微视频”中第一次监测到农产品质量安全舆情信息,成为农产品质量安全舆情新的信息源。传统媒体信息源中,报纸依然是舆情的最重要信息源,信息数量占比40.94%;广播、电视渠道占比3.16%。 从舆情发生的时间和区域来看, 2016年农产品质量安全全部舆情的峰值出现在3月,问题舆情的峰值出现在8月。近年来,围绕食用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的各类传闻、传言和谣言在网络中层出不穷。2016年3~7月和9~11月是传言、谣言类舆情的活跃期,舆情峰值出现在5月和11月。传言、谣言类舆情活跃时节与相关鲜活农产品集中上市时节基本一致。 图 3 2016 年农产品质量安全 问题事件及谣言相关舆情逐月变化情况 2016年关注农产品质量安全舆情的媒体和网民相对集中在山东、广东、湖南、北京和黑龙江等省份。监测发现,农产品质量安全舆情被关注的重点地区,也是农产品主要生产省份和主要消费省份。 态 势 规 律 农产品质量安全网络舆情走势总体平稳向好。 2016年,围绕“十三五规划纲要” 、“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及中央农村工作会议等提出的要求,各级农业部门相继在 “农产品追溯体系建设”和“抗生素、禁用化合物及农兽药残留超标整治”等方面集中部署、密集发力、强化执行。农业部门积极与食药监等部门合作,联合开展农兽药残留问题执法。各级农业部门不断推进依法监管、科学监管,有效保障了“舌尖上的安全”。2016年全网负面舆情数量明显下降,问题程度明显减弱,影响面明显收窄向好。 农产品质量安全科普解读不断深化。 对潜在谣言风险进行预判与评估,在特殊时点针对特定品种开展主动科普。针对网络中出现的农产品质量安全谣言,相关辟谣和科普解读信息密集有目标性的发布,较以往更为及时有效。科普宣传形式也有了深化创新,创设了微访谈、微视频等互动性强、真实生动的宣传方式,受到消费者欢迎。随着公众质量安全意识和健康意识的不断提升,对农产品的营养功能和产地环境污染等方面的关注度持续提高。 禁限用农兽药的违规使用仍然是媒体及公众关注的焦点。 2016年是全面实行新《食品安全法》的一年。新法对禁限用农兽药的违规使用问题有更为严厉的要求,相关舆情也成为媒体及公众关注重点,并再次成为引发农产品质量安全网络舆情问题的首要因素。国内外媒体对畜禽产品抗生素滥用问题的关注度不断增加,引起公众持续关注。 畜禽产品及水产品舆情被关注度逐渐走高。 2016种植业产品依然是负面舆情聚集度较高的产品种类,畜禽产品及水产品舆情的被关注度有快速推高趋势。药物违规使用和非法添加是诱发畜禽产品和水产品质量安全问题的最主要原因。处于产业链前端的生产和产地初加工环节是农产品质量安全最容易出问题的环节,同时也是最容易引发相关网络舆情热点的环节,农产品质量安全源头治理量大面广,任务艰巨,责任重大,公众期待强烈。 “三微一端”进一步主导社会舆论议程。 随着网络人群的不断扩大和公众阅读习惯的逐渐改变,社会舆论更多来自于互联网, “三微一端”对社会舆论议程设置的主导作用日益凸显,传统媒体的议程设置能力有所减弱。数据显示,“三微一端”传递的农产品质量安全舆情信息数量已超过广播和电视,成为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舆情传播、发酵的主要场所。 李祥洲,钱永忠,邓玉,等. 2016年我国农产品质量安全网络舆情监测与分析. 科学通报, 2017, 62: 1095 - 1102 点击下方链接,可登陆官网免费下载全文↙ http://engine.scichina.com/publisher/scp/journal/CSB/62/11/10.1360/N972017-00015?slug=abstract
个人分类: 《科学通报》|4300 次阅读|0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16 19:57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