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科学网 标签 农产品 相关日志

tag 标签: 农产品

相关日志

美国社会真相系列(103)
热度 2 jiangjiping 2019-4-20 08:41
美国社会真相系列(103) (一零三)美国的绝大多数农产品都是在化学品中长成的 蒋继平 2019年4月20日 我估计中国人对美国人如何种田知之甚少。 这主要是因为: 第一, 在国内很少看到有关美国人种田的新闻和相关资料。 第二, 即使到过美国的人, 也很少真正地到农场访问或者种庄稼, 而是在大城市, 在大学观光或者学习。 鉴于此种认知, 我觉得有必要向国内读者简要地介绍一下美国的农业运作的整体概况。 总的来说, 美国采用的是大农业范式, 机械化作业, 工业化产品加工包装,市场自由准入。 我从获得博士学位后, 因为学的是植物病理专业, 算是一个职业植物医生, 所以, 经常奔走于乡野田间, 为农场主解决植物病害问题。 简单地来说, 美国的绝大多数农产品都是在化学品中成长起来的。 首先, 种子在播种前要进行消毒灭菌处理。 这个可以通过种子表面药剂消毒, 或者给种子做防腐包衣。 其次, 在种子播种后, 一般是在大型现代化温室工业化育苗(经济类作物),从幼苗开始, 几乎每周都要施化肥和打农药, 以确保幼苗健康成长。 这些化学品都是通过自动化灌溉系统一起直接应用到苗圃的土壤中的。 移栽后(经济作物), 作物在田间也是通过灌溉系统施肥, 通过飞机或者大型喷雾机喷散各种农药, 喷药的频率是根据当地的病虫预警系统而做具体的决定。 不过,美国农业部有一个规定, 就是在作物收获前的一定时间必须停止使用任何农药。 这个时间要看什么作物和具体的农药类型而定。除了这个时间不能使用农药外, 其他时间都可以使用农药。 我这里说的化学品包含, 但是不限于几种类型: 化肥。 除草剂。 杀虫剂。 杀菌剂。 随着民众对农产品化学成分污染的严重关切, 美国现在也有极少数的农场生产有机食品, 但是, 那也仅是少用一些化学品的农耕文化, 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有机农业。
个人分类: 美国万象|2830 次阅读|4 个评论
为什么我的建议只适合美国?
热度 1 jiangjiping 2019-2-12 08:59
为什么我的建议只适合美国? 蒋继平 2019年2月12日 前天在微信朋友圈读到同行朋友转发的一篇文章。 文章的的标题是:“农民因滞销血本无归,超市买菜却贵翻天?为何!” 文章的出处是【农财网种业宝典】。 文章一上来有如下的陈述:“春节前后, 农财君每次去超市买菜, 都会被蹭蹭上涨的蔬菜价格吓倒! 农财君也经常听到身边的人对此抱怨, 令人不解的是,菜农也没因此提升收入, 辛辛苦苦种出的蔬菜不少难逃滞销命运, 烂在地里, 有苦说不出。” 文章中列出了导致这种不正常现象的几种原因, 其中谈到从菜农到超市要经过多个中间环节, 正是这种中间环节增加了蔬菜的成本。这些中间环节也是导致信息不对成, 供需不匹配的原因, 从而导致农场品滞销的结果。 看到这篇文章, 我立即写了一个评论:“这个我在15年前就提出来了。 现在美国的大农场都采用我的方略!” 同行朋友看到我的评论立即回复说:“请教蒋老师”。 我也立即回复说:“您客气了。 其实就是文章说的那些事,中间环节。 在我到大型蔬菜生产公司任职时,公司是将产品销售给中间商(批发价格)。我向董事会提出直接与超市和餐馆连锁系统建立生产和销售合作关系。 公司立即采用我的建议。现在整个美国几乎都是这样的生产经营模式。 这就是我们公司第一行政长官当着沃尔曼和麦当劳的高官一连给我三个90度的鞠躬的原因。” 大型蔬菜农场直接与超市和餐馆连锁店建立生产和消费关系有许多好处: 一是信息简明扼要, 及时准确。 二是减少运输的中途捣腾。 三是减少了中间商的额外利润分享, 使菜价控制在适当的水平。 四是能够确保农场主种植的蔬菜有销路。 五是能够保证超市和餐馆有即时的蔬菜产品供应, 不会造成缺货的境况。 但是, 我的这个建议只适合美国采用, 不适合目前中国的国情。 这是因为中国的菜农还是个体经营模式, 生产规模很小, 而且更重要的是没有规范化的产品加工包装处理。超市和餐馆很难接受个体经营的,非常分散的菜农提供的没有经过加工包装处理的农产品,这个给建立直接的生产和销费合作关系造成了不可行的障碍。 我工作的美国蔬菜生产农业公司,年产值在几十亿美元和拥有耕地面积几十万亩,生产基地和农产品加工包装车间分布在北美洲三个国家的许多不同经纬区域, 可以确保终年有农产品供应。生产经营模式从自主研发, 到工业化育苗, 机械化栽种,自动化灌溉和施肥, 飞机喷药,专业化运输车队,智能化加工包装处理,大型冷冻储藏仓库,和信息化运作管理等一系列的现代化的农业生产技术。尤其是自动化加工包装系统将农场品加工包装后可以直接在超市出售。 这个大大地方便了菜农与终端消费链建立直接的合作关系。
个人分类: 万花镜|1982 次阅读|2 个评论
《散谈苹果10》 作为商品的苹果:农产品的发展与创新
zhangjiuqing 2018-10-7 10:38
《散谈苹果 10 》 作为商品的苹果:农产品的发展与创新 美国诗人罗伯特弗罗斯特在诗作《采摘苹果之后》中,这样写道:摘了太多苹果 / 我已累惨 / 因自我期望的最大丰收 / 有千万个水果还要采摘 / 小心在手,举起放下,不让落地 / 那些撞到地上的 / 哪怕没有碰破皮或者戳上刺 / 只能送到酿酒厂堆起来 / 变得一文不值 / 你该明白 / 我难以入睡的烦恼。 从这几句写于 1914 年的诗中,我们可以了解到当时美国波士顿地区果农的辛苦:没有机械化,没有帮工,只能自己搭着梯子,小心翼翼地从果树上一个个采摘下来。我们也可以了解到苹果的出路:表皮完整的苹果到新鲜水果市场,买个高价钱;而表皮有损伤的苹果只能送到果酒厂里,价格非常低廉。 1 苹果成为水果的进化历程 中国是世界上苹果产量第一大国,栽种苹果可以分为来年各个大类。一类是从国外引进来的西洋苹果,一类是来自中国本土的绵苹果。 从苹果进化的线路来看,苹果的野生种原来就在中国西南部和中部分布,通过鸟儿传播到当时的天上山脉,在那里自由繁衍成为塞威士苹果,即被现代科学证实的栽种苹果的祖先。天上西侧的哈萨克塞威士苹果被驯化,然后向西传播,与欧洲的野生种森林苹果杂交,成为现代栽种的西洋苹果,最后被欧洲殖民者引入北美、澳大利亚和日本等国,在西洋苹果驯化过程中,果实品质得到显著改良。与绵软、甜度适中、果实中大的塞威士苹果相比,欧美的栽培苹果已经变得果实偏硬,甜度较高和果型更大。后再与果实坚实、酸、苦、小的欧洲森林苹果杂交渗透,栽培苹果继承保留了近缘种的有利性状,果实质地硬脆、果实尺寸更大、酸甜适度并具有诱人的芳香物质;最终被驯化成为一个完美的水果。 与硬脆的西洋苹果形成鲜明对照,中国绵苹果虽然很可能也是来自哈萨克塞威士苹果即古栽培苹果,但它是早在 2000-3000 年前就由丝绸之路东线或更早的贸易路线传播到中国中部和北部。伴随向东传播的此过程,塞威士苹果与中国特有的苹果属野生种包括山荆子等杂交,产生不同的杂交类型,例如花红楸子和八棱海棠。 2 、美国的苹果佬约翰尼 美国现在是世界第二大苹果生产国,这可能要归功于一个叫约翰 · 查普曼的人,他也因为栽种苹果获得了一个绰号苹果佬约翰尼。美国的第一批苹果是新移民从欧洲带过去的,但是这些苹果树在新大陆长势并不好,而且味道也不那么香甜。一些长得好看的苹果送到市场上,作为时令新鲜水果零售,大量的苹果堆在苹果酒厂的墙角等着酿酒,有的也直接腐烂掉了。约翰查普曼生于 1774 年 9 月,是家中老二。两年后,他的母亲就去世了。他的父亲后来又娶了一个妻子,家里一共有 10 个孩子。在约翰查普曼 18 岁那年,他带着 11 岁的弟弟离开了在马萨诸塞州的家,向西行走,过着流浪生活,寻找合适的家园。直到 1805 年老查普曼带着一家子和两兄弟在俄亥俄州的一个地方聚合,弟弟留下来和父亲一起农耕。约翰查普曼则到了一家苹果园当学徒,正式开始自己种植苹果树的一生。他在那里学会了苹果种子的育苗和苹果枝的嫁接,同时也把育苗和嫁接技术,向外传播和扩散。约翰是个虔诚的新教徒,他走到哪儿就把福音故事传到哪儿,来换取当地人的信任,能够让他留下来免费食宿。他也使许多土著美国人皈依了宗教,这些土著美国人把他视为他们所崇拜的印第安族大神的化身。这样,他就随便获得了种植苹果树的贫瘠土地。他一方面从一些腐烂苹果挑选出苹果种子,在苗圃里育苗;一方面又将苹果树剪枝,通过木筏从水路把这些育苗和枝条,运往新大陆往西的荒郊野岭,种植成更多的果园。 1845 年(也说在 1847 年),约翰在印第安纳州去世,留下了大量苗圃和苹果园,总面积超过为 1200 亩。约翰是一个素食主义者,终身未婚,死后被塑造为一个早期美国的开拓者和民间英雄,迪斯尼公司还拍了一部动画短片《苹果佬约翰尼》。 3 、将苹果引进中国的倪维斯 另一个约翰把美国的苹果栽培技术引进到了中国。约翰 · 倪维斯 1829 年 3 月出生于美国的纽约州西部的一个农民家庭,荷兰移民的后代。他在 1850 年大学毕业,进了教堂工作。 1853 年与海伦结婚,同年这对新婚夫妇作为传教士,被派往中国,开始了在中国长达 40 年的传教生涯。经过 6 个月的海上艰辛之路,他们在 1854 年春天到达了浙江宁波, 1861 年他们到了山东登州。期间,因海伦患病,他们不得不回到美国治病。 1871 年,他们再次来到中国,到了山东烟台。也就是在烟台,他们购置了 10 亩山地,开辟为广兴果园,把从美国带回来的众多水果新品种树苗,包括苹果、葡萄、李子、梨子和樱桃,栽种其中。或许他们栽种苹果的初衷只是为了能在异国他乡吃到纽约本土的苹果,但这种不经意的行为却把西洋苹果传播到了中国烟台。几年后,这些苹果结出了与烟台本地绵苹果完全不同的果子,个大皮薄,汁多脆硬,香甜可口,深受大家欢迎,于是更多的果农来此索取枝条,嫁接这种新苹果。由于苹果的浓郁味道类似南方的香蕉,这些苹果因为表皮的不同色泽被称为“青香蕉”、“红香蕉”。从此,烟台苹果开始扬名中国。 1893 年 10 月,约翰 · 倪维斯突发心脏病,在山东烟台的芝罘去世,葬于果园旁。 8 年后,海伦 · 倪维斯离世,与丈夫合葬于一墓。 4 、苹果的经济学:刚性需求、果贱伤农,进出口 你进入果品市场,会发现货架上琳琅满目,各种应季的和非季节性的水果应有尽有:苹果、李子、樱桃、菠萝、葡萄、草莓、荔枝、石榴、山竹、柑橘、龙眼、火龙果、无花果,等等。如果你的购买某种特定水果的决定不是那么强烈,比如你出门时决定买苹果,到了市场上你可能临时改变主意,改买火龙果。在众多的商品面前你面临选择,这是经济学原理之一。如果带上的钱足够多,你可以同时买上几种水果,不过你选择了这几种水果,你就放弃了另外几种水果。比如你得到了苹果和梨,你就放弃了草莓和火龙果,这是得到苹果和梨的代价。 决定你买某种水果的因素很多,比如自己的强烈欲望、水果的质量和价格、可替代的其他水果的数量与价格。你对苹果的需求欲望越强烈,比如你坚信 “每天一苹果,医生远离你”,苹果成了你的刚性需求,你就越愿意购买它,不管它的价格如何。通常情况下,苹果的价格越低,人们购买苹果的需求就越多;人们吃的苹果越多,他从吃苹果得到的幸福感就会减低,他就可能换另一种水果来吃,另一种水果就成了水果的替代品。如果恰巧市场上苹果供应不足,苹果就会涨价,供应商就会想法设法提高苹果的供应量。苹果的供应量上来了,价格就下去了。你会经常读到这样的新闻报道:当地苹果大丰收,很少有人前来问津,不少果农满脸愁容。这会进入一种需求多 - 价格高—供应多 - 价格低 - 供应少—价格高—需求多的循环。为了促进苹果的销售,除了直接的价格变动外,供应商也可能采用其他的方式,比如搭售其他水果,比如买五送一,这算是对顾客购买苹果的一种激励行为,这种额外的激励往往会增加顾客的需求,即使他原本没有需求或者需求不多。这些都是完全市场经济的行为,市场像一只无形的手,引导着苹果经济的正常运行。 农民对农产品产量的调整不像流水线产品那样快,这种缓慢调整有时候无法应对快速变化的市场。比方说,在中国市场上最好销售的苹果种类是红富士,其次是国光,其他的品牌更少了。果农的选择也是顺理成章的,都种植红富士。红富士上市量太多,需求跟不上,原本十分抢手的红富士,也成了滞销货。 有家网络公司通过对网络舆论进行监测,发布了一份《农产品滞销数据分析报告》,涉及苹果、马铃薯、西红柿、萝卜、莲藕、草莓、红薯、椪柑、大葱、春笋和菠菜等多种农产品。苹果常常会位于滞销热度的前几位。 还有另外一些有形的手,可以通过干预供应和需求来干预市场规律,影响苹果经济的正常运行。比如苹果供应商们通过私下协商达成一致,或者政府制定苹果法定的价格,不允许苹果的价格高于或者低于某种价格。当供应不足时,政府也可以配给制,根据家庭人数、职业需要或者其他标准,给人们发出票证,持票者总能得到有限供应中的自己应得的那一部分;当供应过多时,政府出手收购一部分苹果,以增加需求量,免费发放给那些平时不怎么购买苹果的人。除了国内消费市场,政府通过发展与其他国家的贸易关系,把多余的苹果外销到其他国家去。一个国家通过列入禁止进出口清单来决定是否进出口某种商品,通过调节进出口税率来调节进出口某种商品的数量。保持苹果等商品市场的稳定,有时候是政府保持整个国家经济稳定发展的一个缩影。 国民消费苹果的多少,也可以作为国民生活水平的一种量化指标,比如消费苹果较多的国家,通过比消费苹果较少的国家,有更高的生活水平。种植者需要提高果园生产苹果的能力和果农提高劳动的能力,这取决于对苹果的技术创新。 5 、苹果的技术创新学 :管理、过程、产品、 只要不是野苹果,人就必然介入栽种苹果的整个生长过程,技术就渗透进了苹果的整个生长过程。种植一棵苹果树,通常会从选择果园开始,尽管苹果树的适应性较强,好的土壤(比如利于排水的沙质土壤、中性 PH 值、无重金属污染),过去历史上的风调雨顺(如冷凉干燥、日光充足)是必须的。山东的烟台、沂源,陕西的延安,甘肃的天水、静宁,河南的灵宝,云南的昭通,是我国盛产苹果的几大区域。 果树的管理创新。果农首选关注的是树上,因为他首先能看的是果实,比如苹果的大小、色泽、好坏;继而关注枝条管理,枝条的多少、疏密、空间分布、树的形状;载后关注的是树叶管理,叶片的好坏、大小、厚薄、落叶的早晚;继而关注树根,根系的粗细、深浅和发达程度。果农从对单一的果品管理转向到对整棵树管理,从对整棵树的管理转向到对整个果园的管理,就是管理创新。 果树的过程创新。果树成长是从种子开始的,选择优良的种子进行育苗,选择好的果苗进行栽种,根据不同的土壤和水肥选择密植枝条修剪还是稀植再嫁接,选择昆虫授粉还是人工授粉,果农要对果树的整个生长过程了如指掌。如果果农对其中某一流程进行了改革,比如普遍使用矮化砧木,减少整形修剪,就是一种过程创新。 果树的产品创新。现在在世界上的苹果品种多达 30 多种,在中国栽种的也有 20 多个品种。这些苹果是通过孟德尔遗传学定律杂交而成的,每一次杂交就把人们希望的苹果性状留下来,比如有的早熟有的晚熟,有的红脆有的黄甜。还有一种简单的产品创新,就是给苹果套袋,以保证苹果的表面完整好看;或者给苹果表面贴上祝福吉祥等字,种出带字苹果。 无论如何,创新的结果是增加收入,减少支出,获得最佳效益。比如,现在中国劳动力成本上升了,减少劳动力的任何举措都是创新,比如为苹果套袋的成本如果高于苹果高价带来的收益,那么不再套袋通过能保障苹果质量的技术就是创新。因为果农老龄化,年轻人放弃果园经营,把那些分散经营的果园集中起来,或者新建果园更加规模化,就是创新。用更多的园林机器取代人工,管理者让果树、人、机械保持合适的空间,三者和谐相处,就是创新。 6 、苹果产业的竞争力 当谈到苹果产业的时候,说的就不是一个果农的事,也不是一个果园的事,而是一个地区、一个国家的事,是苹果从苗木繁育到新鲜水果再到各种含苹果的食品和饮品的事。 比如苹果的产业结构,包括区域分布、栽种面积、结果时序等。不适宜种植苹果的地区种植了苹果,对果农来说是一种损失,对政府而言就是一种负担。苹果熟期搭配不合理,多数苹果都挤在 10-12 月份上市,必然会导致短期内市场苹果供应过多导致苹果价低,果农得到不应有的收益。如果果苗繁育缺乏规模,出圃苗木质量参差不齐、品种不纯,果农贪图便宜买回去种植会造成更大损失。如果苹果生产的标准化程度低,果品质量不一致,卖出的价格就会受到影响。 比如苹果生产过程中的农药和化肥管理。施用化肥、农药和植物生长调节剂是现代果品生产不可缺少的东西,但如果使用不合理,包括使用过量、超浓度、不合格产品,就会造成果园土壤酸化、果品残留药物等不良影响。 比如采后处理和加工能力。采摘后的新鲜苹果难以快速上市销售,缺乏好的储存技术和大的储存能力,都会导致大量苹果的积压和腐烂。苹果在加工,可以浓缩为果汁,可以脱水为果蔬脆片,可以酿造为苹果酒苹果醋,可以捣碎为苹果苹果酱苹果泥,可以烘烤为苹果派。一国拥有多种加工方法和雄厚的技术实力能,能延长苹果的产业链,增加苹果的附加值。 市场的不确定性和预测。中国是苹果生产大国,理应是苹果的国内需要大国,也应该是出口大国。如果全球出现经济危机,购买力整体下贱,出口受阻,苹果产业就会受到重创。在这个时候,各个国家往往还会出台相应的保护本国农产品的措施,往往使得出口形势雪上加霜。特别是近年来,中国的水口市场已经敞开进口之门,欧美苹果的大量进口也冲击了国内苹果市场。当国内国外两个市场都萎靡不振时,苹果产业进入低谷,果农就会做出相应的极端反应。一则新闻报道说,一整村原本靠苹果致富的果农,因为苹果价格下降而入不敷出,纷纷砍掉果树当柴烧。 苹果新技术的研发、推广和应用。比如矮化密植栽培技术、土壤优化技术、肥水高效利用技术、轻简化生产配套技术,都是些节省劳动力、节约成本的技术。技术推广往往有一定障碍,包括果农对技术的认识态度和接纳能力,新技术新设备的前期投入。从苹果树的种植、整形、施肥、耕作、喷药、采收到包装,要通过相应的作业机械实现全程的机械化、自动化和智能化,虽然能提高生产效率,但也需要一大笔投资。 根据世界粮农组织( FAO ),近年来中国的苹果产量居世界产量第一,随后的是美国和土耳其,不过量上中国与美国和土耳其相差一个数量级。 7 一个讨论话题:信息平台会促进苹果销售吗 果农供给苹果过多,找不到有需求的买家,一个原因是买家也找不到卖家,这叫供需双方的信息不对称。利用信息技术和网络平台,把果农的品种、产量等迅速传播出去,再经过经销商到达买家手中,果农得到了收入,买家得到了苹果。可这只是暂时的或者一家果农解决了问题,当大多数果农都学会了利用信息和网络平台,信息不对称的现象就解决了,果农依然面临着供给过多的窘境。一个原因是,当果农知道信息平台能够帮助他卖出苹果时,他会得到一种反馈,会以为市场需求更多的苹果,于是他就种植更多的苹果。他的邻居也会效仿来种植苹果,甚至政府也会给予一定的资助和优惠政策,鼓励果农采取集约化生产等各种提高苹果产量的方法,于是苹果之乡、苹果大县就诞生了。更多的苹果等待上市,更多苹果因卖不出而滞销。如果某一个地区的众多果农的苹果滞销,导致果农整体生活水平下降,影响社会稳定,政府或者公益性组织会出面采取一些非常规手段,比如爱心认购活动,来销售苹果。当一时的措施完成销售后,果农们又一次点燃了提高苹果产量的热情。到现在,各种微博、微信都成为了买卖苹果的平台,果农、客商、合作社、行情分析、经纪人、菜贩、超市、加工企业、物流、有运输队伍都在这些平台上活跃着,依然没有解决苹果一次次陷入滞销怪圈这个问题。 不管是苹果畅销还是苹果滞销的经济学,只不过是各种商品的微观和宏观经济学的一个缩影,涉及到供需与产品市场、产量与价格波动乃至经济增长与国际贸易等,充满着太多的未知和不确定性,让人捉摸不定。 年份 中国 美国 土耳其 2007 27865889 4122883 2457845 2008 29850771 4365055 2504494 2009 31684433 4394267 2782365 2010 33265186 4210290 2600000 2011 35986667 4281731 2680075 2012 38492519 4078839 2888985 2013 39683908 4731694 3128450 2014 40924707 5358740 2480444 2015 42614319 4537693 2569759 2016 44448575 4649323 2925828 下表是近 10 年中国(不含港澳台地区)、美国和土耳其苹果产量(单位:吨),来自世界粮农组织的统计。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4293 次阅读|0 个评论
中国做好一件事三年后就可在GDP总量上超过美国
热度 9 jiangjiping 2018-1-14 21:42
中国做好一件事三年后就可在GDP总量上超过美国 蒋继平 2018年1月14日 经过三十多年的快速发展, 中国的GDP总量已经跃居世界第二位, 仅次于美国。 根据网络消息,2017年美国的GDP总量是18.69万亿美元, 中国是12.25万亿美元。 美国是世界第一, 中国是第二。 在凤凰财经网, 有人根据未来中美经济增长的假定比率来推算中国在何时可以在国内生产总值(GDP)上超过美国。 作出这项估算的人是按照中国的经济增速每年增长6%, 美国的增速是2%这样的预测模型来测算的。 测算的结果是需要13年时间, 也就是说, 中国在2030年左右可以在GDP总量上超过美国。 当然, 那仅仅是根据模型来测算的。 这个模型是否在未来的13年中与测算一致, 很难掌控。所以, 我对这样的测算没有多少信心。不过, 我认为按照目前的经济发展趋势, 中国只要做到一件事,就可以在3年后在GDP总量上超过美国, 也就是说, 中国可以在2021年在GDP总量上超过美国。对此, 我有充分的把握。 那么中国必须做到的这件事是什么呢? 答案是:把所有农产品和食品以及与之有关的加工产品的价格与美国超市的价格接轨。 换句话说,就是把中国农产品和食品以及与之相关的产品的价格调整到美国同等产品价格的档次。 我在美国社会真相系列中已经几次介绍了美国超市的一些概况, 其中有关于农产品和食品价格的信息。 笼统地来说, 美国超市的农产品和食品的价格与中国农产品和食品的价格几乎是1:1的比例。 也就说:在美国超市花一美元买到的农产品和食品, 在中国只要一元人民币就可以买到。 要是把中国的农产品和食品的价格调整到美国的水平, 那么, 中国的GDP数量就会大幅度地提升, 与此同时, 农民和与之有关的食品工业的收入和利润也会大幅增加。 这样的话, 也可大大地提高人均GDP数值 和人均收入数值。 因而, 在我看来, 提高农产品和食品价格是一个一举三得的好事, 也是很容易做到的, 更是实现提高贫苦农民生活水平的一个强有力措施。
个人分类: 国家时事|4887 次阅读|31 个评论
虚假的富有和实惠的贫穷是中国社会的现状
热度 2 jiangjiping 2018-1-7 07:33
虚假的富有和实惠的贫穷是中国社会的现状 蒋继平 2018年1月6日 这几天先在科学网上读到文克玲教授的联合国世界各国人均GDP的报告, 后来又在高中同学群里看到联合国世界各国人均月收入的信息。看到这些联合国的统计数字,我对GDP的数据还是比较认可的, 但是, 对于人均月收入这项认为不靠谱。 我在同学群里说,根据我本人的亲身感受, 我认为目前中国的人均月收入可能在3000人民币左右, 而不是联合国报告的1155元人民币。我说,造成这样的差异可能是人们在政府做统计时隐瞒了一些收入, 以达到避税的目的。 在群里讨论这个数据时,有的同学提出要把消费水平考虑进去来看待这样的数据。 一位东南大学某学院的书记也是教授在谈论消费的时候, 说美国有的东西特贵, 有的东西特便宜。我看到这样的讨论, 觉得有必要给国内还没有出过国的同学们一个非常简要的解释。 我说:【美国的房子相对于中国特便宜,我的两套房子要是在中国的南京和杭州等二线城市, 每套可以在两千万人民币以上, 但是, 在美国,现在每套只有300多万人民币的市价。美国的食品相对于中国特贵。 在美国超市的农产品几乎与中国农贸市场价格1:1, 就是在中国花一元人民币买到的农产品, 在美国要花一美元。 我想这是造成中国农民很穷的主要原因。】 我继而在群里说:【所以, 吃在中国最便宜, 住在中国最贵;反过来, 吃在美国最贵, 住在美国最便宜。各有所长,不要比, 活得自在就行了。】 由于我生活的环境非常宁静优美,所以, 我的思绪可以任性地奔腾。 我在头脑中收集国内各种相关信息,加上我近几十年来经常回国出差,接触过国内的几乎所有不同阶层的人士,到过一线城市, 二线城市, 三线城市, 更多的是在乡间农村,我对中国社会的现状有着切身的感受。 分析对比中美两国的社会现状, 我觉得中国目前的社会现状是:虚假的富有和实惠的贫穷。 这个虚假的富有尤其体现在中国的一线和二线城市。这些城市非常昂贵的房价,使一些拥有房产的人很富有。在北京的四环以内, 只要拥有一套100 平米以上的住房, 就可以是千万富翁了。但是, 这样的房子用来生活, 也只是一般的水平。因而, 这样的千万富翁等于是虚假的。 我为什么说中国社会是实惠的贫穷呢?因为, 中国人目前用的生活必需品都是非常便宜的, 尤其是食品和衣服之类的日常生活用品。这个便宜的日常生活用品是对所有中国人的实惠, 包括处于社会最底层的农民。但是, 因为这样的便宜货品,农民的收入非常低, 一些工矿企业的雇员的工资收入也较低, 所以, 中国的人均收入就比较低, 给人一种贫穷的感觉。 最近习近平总书记在新年贺词中说, 普通民众是最伟大的。 我看到习总这样的话, 特别觉得中国在他为核心的领导下, 会向更强更好更富的方向发展。我真心希望以习总为领导的中国政府能够审时度势,带领全体中国人民走上真实的富有之路, 使全体中国人享受真正富有带来的实惠。 要做到这点, 需要在房价和日常生活用品的领域做些适当的调整。
个人分类: 个人观点|1501 次阅读|12 个评论
2016年我国农产品质量安全网络舆情报告出炉
sciencepress 2017-4-26 16:04
食用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作为保障和改善民生的一项重要内容,近年来受到了社会各界的空前关注,已成为各类媒体争相报道的热点和焦点。即使是极个别的农产品质量安全负面信息或偶发事件,一经曝光,在短时间内便被迅速传播,引发舆论震动,对消费信心、产业发展及政府公信力等都会产生严重的影响。2016年,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质量标准与检测技术研究所舆情监测分析团队借助专业化的舆情监测平台和人工监控开展了农产品质量安全舆情监测分析,客观地反映了我国范围农产品质量安全舆情的动态变化。 《科学通报》2017年第11期发表 “2016年我国农产品质量安全网络舆情监测与分析”一文 , 基于我国农产品质量安全舆情信息的智能平台及人工实时跟踪监测和综合研判, 分析研究了2016年我国农产品质量安全舆情信息构成、发生特点及规律 。 李祥洲 , 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质量标准与检测技术研究所(农业部农产品质量标准研究中心)政策与信息研究室主任、学术委员会委员, 三级研究员, 网络舆情分析师, 兼任《农产品质量与安全》杂志副主编、全国无公害农产品认证评审委员会委员等。主要研究方向是农产品质量安全信息资源管理。主持了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风险评估项目计划“专业性农产品质量安全舆情信息监测及机制构建与示范”等20余项 。 ●   ●   ● 舆 情 归 类 2016年共监测到与农产品质量安全相关的各类舆情信息220万余条,较2015年下降了5.17%。经过筛选、研判、加工,获取值得关注的境内外舆情信息(样本)1043条。其中,境内舆情信息927条,占比88.88%;来自港澳台地区的舆情信息12条;国外舆情信息104条,占比9.97%,涉及世界20个主要国家和地区,监测范围较2015年有所扩大。 将1043个舆情样本按其性质属性分析归类,正面舆情占比达55.42%,较2015年增加了0.69个百分点。负面舆情占比22.44%,占比数连续3年下降,较2015年下降了4.69个百分点。其中,“违禁农兽渔药残留超标”和“制假售假及违法违规加工”两类舆情在问题舆情中分别占比37.18%、14.10%,总占比51.28%,首次超过问题舆情的50%。此外,“非法添加”(12.82%)、“致病微生物及寄生虫污染”(11.97%)和“动植物疫病”(7.26%)也是负面舆情的重要构成。中性舆情数量占比22.14%,较2015年增加了4个百分点。有关农产品质量安全的科普宣传、辟谣类舆情信息较2015年增加了2.16个百分点。 图1 舆情样本性质属性归类 2016年负面舆情涉及较多的高敏农产品包括有机农产品、蜂蜜、牛肉、蔬菜、水产品、猪肉、鸡蛋、茶叶、草莓和豆芽等;高敏危害因子有农兽药残留超标、动物疫病、避孕药、沙门氏菌感染、违规使用抗生素、瘦肉精、孔雀石绿、防腐保鲜添加剂等。 图 2 负面 舆情样本标题关键词标签云 舆 情 特 征 从舆情诱因来看, 2016年,“农业投入品”问题是引发网络舆情的首要原因,占比37.44%,全年相关舆情共85条,较2015年增长了约10%。“非法添加”占比达到13.22%,排名较2015年有所上升。媒体和网民对“自身毒素及代谢产物”诱发的问题关注度出现了明显回落现象,占比5.29%,较2015年下降了2.71个百分点。其他引发农产品质量安全舆情的还有致病微生物及寄生虫污染、产地环境污染、动植物疫病和产品标识混乱等,情况与往年基本持平。 从舆情涉及的行业和环节来看, 2016年种植业和养殖业仍是问题舆情多发的行业,综合占比63.43%。种植业相关舆情数量占比较2015年下降了4.4个百分点。因水产品质量安全问题引发的网络舆情占比18.06%,较2015年上升3.51个百分点。统计显示,种植业中主要存在禁限用农药的违规使用(46.25%)、非法添加非食用物质(16.25%)和微生物毒素污染(13.75%)问题;畜牧业中主要存在违禁兽药及抗生素残留超标(46.88%)、疫病动物流入市场(21.88%)和屠宰加工不规范(20.31%)问题;渔业中主要存在违禁鱼药残留(36.59%)、违规使用孔雀石绿(26.83%)和养殖环境污染(19.51%)问题。 2016年农产品生产环节和产地初加工收贮运环节是农产品质量安全最容易发生问题舆情的环节,分别占比57.27%和19.38%。生产环节所涉舆情数量较2015年增加了6.36个百分点。储运保鲜环节相关舆情占比14.10%,连续2年呈上升趋势。鲜活水产品在储运保鲜过程中违规使用孔雀石绿等问题受到媒体和网民的广泛关注。销售环节所涉问题舆情数量占比9.25%,较2015年下降了2.39个百分点。 从首发媒体来看, 2016年监测到的相关网络舆情来自国内外的330种媒体信息源,较2015年增加了87种。其中境内信息源286种,占比86.67%;境外信息源44种,占比13.33%。2016年网络媒体是舆情信息的最主要来源,总占比55.32%,已连续3年超过50%。其中,来自网站的舆情信息537条,占比51.49%。3.83%的舆情信息首发来自于“三微一端”,且以负面或谣言性舆情为主。2016年“微视频”中第一次监测到农产品质量安全舆情信息,成为农产品质量安全舆情新的信息源。传统媒体信息源中,报纸依然是舆情的最重要信息源,信息数量占比40.94%;广播、电视渠道占比3.16%。 从舆情发生的时间和区域来看, 2016年农产品质量安全全部舆情的峰值出现在3月,问题舆情的峰值出现在8月。近年来,围绕食用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的各类传闻、传言和谣言在网络中层出不穷。2016年3~7月和9~11月是传言、谣言类舆情的活跃期,舆情峰值出现在5月和11月。传言、谣言类舆情活跃时节与相关鲜活农产品集中上市时节基本一致。 图 3 2016 年农产品质量安全 问题事件及谣言相关舆情逐月变化情况 2016年关注农产品质量安全舆情的媒体和网民相对集中在山东、广东、湖南、北京和黑龙江等省份。监测发现,农产品质量安全舆情被关注的重点地区,也是农产品主要生产省份和主要消费省份。 态 势 规 律 农产品质量安全网络舆情走势总体平稳向好。 2016年,围绕“十三五规划纲要” 、“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及中央农村工作会议等提出的要求,各级农业部门相继在 “农产品追溯体系建设”和“抗生素、禁用化合物及农兽药残留超标整治”等方面集中部署、密集发力、强化执行。农业部门积极与食药监等部门合作,联合开展农兽药残留问题执法。各级农业部门不断推进依法监管、科学监管,有效保障了“舌尖上的安全”。2016年全网负面舆情数量明显下降,问题程度明显减弱,影响面明显收窄向好。 农产品质量安全科普解读不断深化。 对潜在谣言风险进行预判与评估,在特殊时点针对特定品种开展主动科普。针对网络中出现的农产品质量安全谣言,相关辟谣和科普解读信息密集有目标性的发布,较以往更为及时有效。科普宣传形式也有了深化创新,创设了微访谈、微视频等互动性强、真实生动的宣传方式,受到消费者欢迎。随着公众质量安全意识和健康意识的不断提升,对农产品的营养功能和产地环境污染等方面的关注度持续提高。 禁限用农兽药的违规使用仍然是媒体及公众关注的焦点。 2016年是全面实行新《食品安全法》的一年。新法对禁限用农兽药的违规使用问题有更为严厉的要求,相关舆情也成为媒体及公众关注重点,并再次成为引发农产品质量安全网络舆情问题的首要因素。国内外媒体对畜禽产品抗生素滥用问题的关注度不断增加,引起公众持续关注。 畜禽产品及水产品舆情被关注度逐渐走高。 2016种植业产品依然是负面舆情聚集度较高的产品种类,畜禽产品及水产品舆情的被关注度有快速推高趋势。药物违规使用和非法添加是诱发畜禽产品和水产品质量安全问题的最主要原因。处于产业链前端的生产和产地初加工环节是农产品质量安全最容易出问题的环节,同时也是最容易引发相关网络舆情热点的环节,农产品质量安全源头治理量大面广,任务艰巨,责任重大,公众期待强烈。 “三微一端”进一步主导社会舆论议程。 随着网络人群的不断扩大和公众阅读习惯的逐渐改变,社会舆论更多来自于互联网, “三微一端”对社会舆论议程设置的主导作用日益凸显,传统媒体的议程设置能力有所减弱。数据显示,“三微一端”传递的农产品质量安全舆情信息数量已超过广播和电视,成为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舆情传播、发酵的主要场所。 李祥洲,钱永忠,邓玉,等. 2016年我国农产品质量安全网络舆情监测与分析. 科学通报, 2017, 62: 1095 - 1102 点击下方链接,可登陆官网免费下载全文↙ http://engine.scichina.com/publisher/scp/journal/CSB/62/11/10.1360/N972017-00015?slug=abstract
个人分类: 《科学通报》|4270 次阅读|0 个评论
可持续性的替代农业
荒月 2017-4-6 15:45
至 2015 年我国实现粮食十三连增,但我国单位面积施肥水平高出世界平均 2.6 倍;农药用药量超过 3 倍,食品安全事件层出不群,公众对化学农药和肥料残留对农田生态系统、农产品质量以及身体健康长期的、隐性的和持续的影响心存疑虑。另一方面,生产农产品比较价值的长期的低迷,从事小农收入已经很难维持一个家庭的发展,导致农村特别是一些山区农村土地大量荒芜。 问题:我们的粮食不足吗?那为什么浪费如此严重(餐桌浪费一年高达 2000 亿元,相当于 2 亿多人一年口粮)?应用传统有机方法生产农产品(及替代农业),能否消除公众对化学农药和肥料残留长期、隐性、持续的影响的疑虑?如何保证以传统有机方法生产农产品的生产者的利益,使他们在持续的生产有机农产品的同时,能得以能持续的发展:有钱供自己的孩子接受较好的教育,有钱过的和城里人一样体面?替代农业生产的产品的消费群体如何定位?定价到何种程度才能达到使消费者可以接受,生产者可以持续发展的双赢局面?我们能做到提高替代农业的生产效率,降低成本和产品价格?按照传统现代有机农业发展,我们向那儿去? 在回答这些问题之前,先简单回顾农业的发展历史。一般认为,农业可以分为原始农业、传统农业和现代农业。原始农业是刀耕火种的农业,以掠夺式生产为主。传统农业包括欧洲的以土地修养和轮换耕作为主要方式的三圃制和东方社会以中国、日本和朝鲜为代表的传统有机农业生产模式,其特点是精耕细作、充分利用土地、积极养地、用养结合、地力常新,以满足自己生活为生产目的。主要措施包括轮作复种、间作套种、多熟种植;充分利用土地和光能;以粮豆轮作、粮肥轮作和有机质还田(施用粪肥)等方式养地,维护地力常新;以人力、畜力为动力,农牧结合。现代农业的主要形式是机械化集约农业和石油农业。主要特点是向农业大量输入机械、化肥、燃料、电力等各种形式的工业辅助能;用人工过程代替自然过程。现代农业的土地生产力、劳动生产力及商品生产率都大大提高,并为人类社会创造了前所未有的物质财富,使人类在历史上首次解决了温饱难题。 但现代农业存在的最大问题是化石能源无法长期维持;盲目过量施用化学合成肥料和农药导致环境污染、农残超标、病虫害抗性增加,土壤酸化、板结、盐碱化,农田生态系统失调,农作物虚长、病虫害多,农产品硝酸盐含量增加,农产品品质下降;严重影响食物质量安全、农业的稳定性和可持续发展。农业部 2014 《全国耕地质量等级情况公报》:全国耕地面积的 40% 的土质退化, 19.4% 的土壤点位重金属污染超标。 基于对化学农药和肥料对人类赖于生存的环境和人类健康的负面影响的担忧, 1970s ,西方出现了替代农业或自然农业思潮,这是人们企图替代现代农业的第一次尝试。这类农业思潮的哲学理念和技术源头大多可以从东方的有机传统农业中找到。其可以归功于 1911 年美国农业部管理局局长金( F.H. King )考察以中国、日本和朝鲜为代表的东方传统农业后写成的著作《四千年农夫》和 1940 年英国农民出身的植物病理学家霍华德( A. Howard )的著作《农业圣典》,这两本书均倡导东方传统的有机农业,认为农耕的首要条件是保持土壤的肥沃,东方各民族早已遇到此类问题,而且已经找到了解决方法:将植物的残体和人畜的粪便以堆肥的方式返回农田,就可以保持地力。自然农业思潮与环保主义运动相呼应,倡议在洁净的土地上,应用洁净的生产方式,生产洁净的食品。一般来讲,替代农业在实际生产过程中采用五不原则,及不用化学肥料,不用化学农药(包杀虫剂、杀菌剂、括除草剂和植物激素)、不用农膜、不用转基因种子的种植业和不用具有添加剂的饲料养殖业。替代农业在各国有不同的名称如生物农业、生态农业、绿色农业、替代农业、再生农业、自然农业、活力农业等等,其中影响最大的是国际有机联盟。 1980s ,西方发达国家出现了可持续农业的思潮。可持续农业的涵义是以管理和保护自然资源为基础,确保能持续满足当代人和后代人的需要。既能够保护和维护土地,水和动植物资源,不会造成环境退化,也能在技术上适当可行,经济上有活力,被社会广泛接受。可持续农业既强调粮食安全与发展农村经济,又强调保护资源环境,实现生产、经济、生态三个持续性的统一,兼顾了当前与长远。 总结现代农业发展的各种思潮:石油农业(或机械化集约农业)、绿色革命(种子 + 化肥 + 灌溉)、可持续农业以及替代农业。我们认为以石油农业和绿色革命为基础发展以来的可持续农业可解决国家层面的粮食战略安全问题。替代农业虽然能生产出公众逻辑上认为安全的农产品,但实际中,由于拒绝使用化学农药和化肥,而农田除草、有机肥的收集和田间投入(必须经过完全的腐熟发酵,否则病虫草害很难控制)等等需要投入劳动力太多,生产成本高,效率较低,因此很难可持续发展。而且在生产实践中发现,一些替代农业生产者存在很严重的科学误区,因此,可能会生产出并不安全的农产品,比如在秦岭北麓的一个以生产自然农产品为主的山村,当地农民种植的一种据他们自己认为的一种老品种小麦上的赤霉病十分严重,而赤霉病菌产生的赤霉烯酮毒素有很强和中枢神经很生殖系统毒性。眉县一位按照自然农业操作方式生产猕猴桃的农户由于猕猴桃的品种问题,生产出的猕猴桃品质很难被消费者接受:硬的时候偏酸,稍微软一些的时候甜味很淡,而且单薄,风味不浓,再软些,酒精味就上来了。因此,替代农业必须遵循自然规律,在保护传统优秀农产品的同时,要以科学的生态学原理为基础,和现代有机堆肥技术、现代种子技术(抗病虫)和现代灌溉技术(微滴灌)相结合以保护、改良土壤,生产优质的农产品,而且应该在建设和美化农村、农田生态环境的基础上,和农业生态观光旅游、人文休闲旅游以及养老等相结合,才有可能使替代农业的生产者获得可持续发展的机会。 我国在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提出了“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是在以“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价值观的基础上,以“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为指导方针,通过“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以达到“给自然留下更多修复空间,给农业留下更多良田,给子孙后代留下天蓝、地绿、水净的美好家园。” 可持续性的替代农业的理念为“在洁净的土地上,用洁净的生产方式,生产洁净的食品,提高人们的健康水平,改善农村生产、生活环境,促进农村、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意义是从“生产源头保证食品安全生产、保护人们身体健康,为人们提供宜居的田园生态环境”。特点包括:( 1 )尊重自然,尊重科学,善待土地的可持续发展的哲学基础;( 2 )重视环境改善与生活质量提高的美学基础;( 3 )强调利用自然过程,构建稳定的生态循环,减少人类不必要的干预的生态学基础。远景目标是“使普通老百姓也能消费的起洁净的食品”。 可持续性替代农业生产过程中应遵循的原则与注意问题:( 1 )农业、农村和农田生态循环和环境保护相结合,实行简单的农村垃圾分类,尽可能多的将可以腐烂的,来源于大自然的垃圾通过有机堆肥发酵无害化处理还田,建立良性 C/N 循环,改良土壤,修复农田生态;( 2 )替代农业生产中的病虫草害防治以轮作倒茬、间作套种为主,以构建良好的农田生态环境、培育健康的农作物为目标,执行容忍政策,以人工、机械操作为主要手段;( 3 )抓住农业生产的关键点,相信科技,但不盲从科技(虽然很多替代农场大量使用黄板和杀虫灯诱杀害虫,但这些也同时杀死了大量的天敌);从传统中汲取精华,但不迷信传统(酵素不是万能的);( 4 )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在实际的操作过程中,有些原则(心法)是需要坚守的,但具体的操作方法(技法)灵活多样,根据具体的实际问题在实践中探索解决;( 5 )替代农业生产者要联合起来,群策群力,在折中和让步中前进,在前进中摸索,逐渐探索适合自身的高效的生产模式。
4851 次阅读|0 个评论
我们所看到的弘毅生态农场和观感
热度 4 蒋高明 2016-7-1 07:52
我们所看到的弘毅生态农场和观感 鲍善芬 赵霖 “民以食为天,食以安为先。”对于一直从事营养研究并关注食品安全的我们,在为我国的食品安全和环境问题困扰并担忧的时候,看到了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蒋高明研究员的《生态农场纪实》一书,当我们一口气读完了这本书,就期望能有一天去他的弘毅生态农场参观,学习,体验。 今年 6 月 25 - 26 日弘毅生态农场举办成立十周年学术研讨会。我们有幸实现了这一愿望。 6 月 24 日下午我们到达山东省平邑县蒋家庄弘毅农场,这里是沂蒙山区,蒋教授的家乡。农场创立于十年前,名字取自《论语 . 泰伯》中的“士不可以不弘毅 , 任重而道远”。农场办公区刚刚乔迁新址,一切还没有就绪,甚至连大门也还没有装。 L 型的平房有 21 房间,包括接待室,阅览室兼会议室,实验室,宿舍,以及厨房和弘毅农场的淘宝店等。“弘毅生态农场成立十周年学术研讨会”红色横幅挂在走廊的两个柱子之间,显得格外醒目。蒋教授早我们一天到达,他在接待室与我们热情交谈,有一见如故之感觉。他对生态农业的思考,理念,实践深深打动了我们,也产生了强烈的共鸣和震撼。 他带我们参观了他的会议室兼阅览室,这是一个能容纳七八十人的小会议室,周围墙上是介绍农场工作,成绩的图片等,下面是一圈书报期刊架,有国内外的相关专业刊物。他随手拿出一本英文版的“ Science ”介绍说,该杂志的一名主任记者,美国人,在阅读了许多蒋教授的文章和事迹资料后,专程自费来中国采访,并发表了 3 个版面的介绍蒋教授草原生态恢复文章。当国内许多人处心积虑地想在被认为顶级杂志的刊物上发表一篇文章时,蒋教授的工作吸引此顶级杂志的记者前来膜拜,他认为我们高水平的文章完全可以在国内杂志上发表,让外国人来索要,关注,这让我们感到共鸣和自豪。蒋教授还感叹说,我国在航天,军工等领域能够取得辉煌成就,原因之一是美国的封锁,逼得大家自力更生,奋发图强。而在农业方面,美国把所谓的高科技转基因大豆倒贴钱卖给中国,究竟是什么目的呢?我们的一些所谓专家,把这些所谓的高技术吹上了天,带给中国的是环境污染,食品安全,健康受损等一系列问题。 弘毅生态农场的特点是“六不用”,即不用化肥,农药,除草剂,农膜,添加剂,转基因。而农药化肥除草剂的滥用恰恰是以美国为代表的“现代农业”“懒人农业”的特点。我国几千年的农耕文化是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我们的祖先在这块土地上辛勤劳作,养育了一代代优秀的中华儿女,但是在短短几十年的时间里,受西方现代农业的影响,我们的土地,环境受到了前所未有的破坏,我们成为世界污染大户,占全球 7 %的耕地使用了全球 35 %的化肥, 25 %的农药;更可怕的是人们的理念被西化:“没有化肥,农药,我们就不能养活十三亿人口,”“转基因等高科技是解决中国粮食短缺的最大亮点”等等言论充斥了我们的主流媒体。蒋教授的许多理论和实践颠覆了这些言论,让我们耳目一新!和蒋教授的交谈让我们感到这是一位非常接地气的科学家,他对我国的农村现状,农民的想法和生活有着深刻的认识,在此基础上,他勤于思考,大胆创新,他的许多想法和做法可以说是具有颠覆性的意义,是非常超前的;他不信邪,十年来,顶着利益集团代理人的质疑,带领他的团队,扎扎实实走出了一条让人们信服的适合中国国情的可持续发展的农业发展道路,这是一条人与自然,人与人和谐发展的生态循环型农业之路! 25 号是研讨会的第一天,上午简短的开幕式后是赠书仪式。每位代表得到 2 本蒋教授的著作:《生态农场纪实》和《中国生态六讲》,由中国科技出版社出版。书的策划编辑杨虚杰主任,北京师范大学田松教授、北京大学刘华杰教授等做了精彩发言。田松教授发言中的两句话很发人深省,耐人寻味。他说,“现代集约化养鸡场的速成鸡只能称其为“鸡状物”,农田里长的不是食物,种地还有什么意义?”。会后是学术报告,蒋教授的报告“高效生态农业可从源头解决食品安全与环境保护双重难题:弘毅生态农场十年实践总结” 详细介绍了他们的生态循环模式和成果。这个模式的基本出发点是:中国 18 亿农田除生产约 6 亿吨粮外,还生产了约 7 亿吨秸秆,然而大部分秸秆在田间地头被农民焚烧,造成严重的环境污染问题。经技术处理,这些秸秆可变为牲畜优质饲料。而中国北方 60 亿亩草原仅可以生产 3 亿多吨干物质。因此他提出了“畜南下、禽北上 ” 的战略观点。 具体的措施包括 1. 秸秆转化饲料:他们自主研发大型遮雨式分室青贮池,每年加工 “ 微储鲜秸草 ”1500 吨,用于养牛等。 2. 害虫控制:害虫防治采取物理 + 生物方法,即通过脉冲式杀虫灯、鸡、天敌昆虫、野生鸟类、人工除草控制越冬害虫等。 3. 杂草控制:人工 + 机械除草;采用乔灌草相结合的隔离带,物理阻隔草籽;果园“以草治草” 4. 有机堆肥:以 75t/ha 腐熟有机肥还田,保障产量与地力恢复。 5. 产品加工与销售:微店与线下结合、高端与普通产品结合 。 生态农业模式取得了很好的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 : 1. 实验开展5年后,蒋家庄村用于饲料的秸秆比例从 1% 增加到了 62.5% ,而丢弃和在地里焚烧掉的秸秆比例分别减少到 9.2% 和 9.8%,基本没有废弃的秸秆。 2. 土壤有机质从 0.7% 提升到 2.4% ;有机果园蚯蚓数量 317 条 / 平方米,而普通果园只有 16 条 / 平方米 。 3. 完全告别农药,连续 7 年 (2009-2015) 诱虫灯年平均捕获量从 2009 年的 33 kg 降到 2015 年的 2.6 kg ,降幅为 92% 4. 将传统的温室气体排放成功逆转为净吸收,实现耕地固碳潜力 11.5 吨 CO2 当量 / 年 / 公顷。 5. 从 2011 年起,就成功将低产田改造为高产稳产的吨粮田 ( 小麦、玉米周年产量 ) 。 2015 年,弘毅生态农场玉米小麦周年产量 2324 斤 / 亩、春花生 807 斤 / 亩、夏大豆 433 斤 / 亩、苹果 9126 斤 / 亩,均高于周围村民的产量。 2016 年,有 3 户农民的“六不用”小麦产量超过 1000 斤 / 亩,其他大部分合作农户的有机小麦产量超过普通小麦产量或至少持平。 6. 获得了京、津、沪、穗、深等大城市消费者青睐,目前弘毅农场较稳定的会员已增加到 1741 人,且以每月 100-150 人的速度增加,实现销售收入 450 万元 ,预计 2018 年可实现年销售收入 1000 万元 。生态循环立体农业给农民带来了实实在在的福祉,也给广大消费者提供了安全可靠的食材。 蒋教授的报告充分证明: 1. 生态农业完全可以实现高产。农场连续多年实现了亩产吨粮(生态小麦和玉米),近几年随着大田土质的恢复,亩产已经超出了使用化肥农药地里的产量。 2. 生态产品是有市场的,消费者目前是苦于找不到放心食材,生产者有诚信,消费者就愿意买,弘毅农场 2018 年年销售收入预期达到 1000 万元,这不能不说是创造了奇迹。 中国社会科学院食品安全课题组邢东田老师做了题为“生态农业与市场环境 ” 的报告 , 指出生态农业叫好不叫座的问题和建立良性市场的必要性,可以很好解决解决价格,诚信和责任问题。中央军委保健委员会会诊专家赵霖教授做了“寓医于食,生态农业是健康之本”的发言,还有来自中国农业大学,山东农大,山东大学的教授们分别做了有关研究报告。第二天上午,蒋老师的硕士生,博士生和博士后们也纷纷汇报了他们的研究报告。 初看一天半的研讨会的报告题目,我曾经担心我这个农业的门外汉可能会听不懂,但是后来发现,虽然专业上有不同,但是在哲学理念等方面 “现代农业”与“现代医学”有许多相似之处。他们都体现了西方的“直接对抗”的思维模式:对待肿瘤,就要坚决彻底的消灭,手术,化疗,放疗 …… 在杀死癌细胞的同时,也杀死了许多正常细胞,摧毁人体的自身免疫和自愈力。而现代农业对待害虫杂草也是采用农药、除草剂或转基因技术,将地里的草和虫统统除掉,不分良莠,结果造成了超级野草的大量出现,而害虫也越杀越多,益虫如蜜蜂,蚯蚓等也濒临灭绝。农药的使用量越来越大,品种越来越多,医院越建越大,患者越来越多,患者年龄越来越年轻化。大家都突然醒悟到:这个世界出了问题!弘毅生态农场采用的是“资源性利用杂草和害虫”,分离杂草中的野菜,如马齿苋,荠菜等,利用天敌杀虫,将害虫用诱捕灯捕获,喂鸡等家禽,变废为宝。中国传统的哲学理念是“天人合一”,顺应自然的规律,也就是“师法大自然”,而不是与自然作对。 26 号下午,按照会议的日程安排,在蒋教授的亲自带领下,我们兴致勃勃参观了弘毅农场。刚走进发酵池,就闻到一股酒香味,这项技术高级简单,农民将秸秆卖给农场,每亩地还可以有 100 多元的收益,村子里见不到一根秸秆,这令我们想起 2014 年重回当年我们下乡的村庄,因为农民都使用液化气,秸秆没有用了,满大街堆着腐烂霉变的秸秆以及农村一些地区焚烧秸秆造成环境污染的情景。蒋教授团队充分利用秸秆,变废为宝,养殖不与人们争粮食并且能提供高质量蛋白质的肉牛,他的“畜南下,禽北上”的观点具有战略上的意义,值得我们的决策者们认真思考。我们参观了农场的养牛场,现在已经有 300 多头牛,看到它们津津有味地吃着这些饲料,看到母牛旁边自然繁殖刚刚出生的小牛,真是其乐融融。牛场的外面堆着每天清理出的牛粪,居然没有什么臭味。蒋教授说,这是因为经过堆积过程中厌氧菌和牛胃的两次发酵,获得了高质量的牛粪。养猪场里养了 8 个月的猪,膘肥体壮,猪很干净,有到排水沟大小便的好习惯,而这些粪和尿液被排到门口的小水池中,作为种菜的有机肥。用蒋教授的话说,这叫“肥水不流外人田”,整个农场几乎没有废弃物,真是物尽其用。 - 我们还到大田看到了害虫诱捕灯,这是以太阳能为能源的灯,害虫被灯吸引并被灯外的电流击中后,落到下面的罐子里,我们卸下罐子,可以看到战绩辉煌。而这些虫子又都是鸡的美食。我们来到果园,有柿子树和苹果树,果实累累,这要归功于蜜蜂的功劳。主人正在用小型除草机在树下除草。树下散养了许多鸡,一只养了 2 年的大公鸡雄赳赳地走过,而其他小鸡和母鸡也在树下欢快地奔跑,地上长满了密密的马齿苋,这是鸡的最爱。还有鹅,鸭,一片生机盎然。当我们夸赞果园管理得好时,女主人总是说“累死了”,但是那种口气和表情是一种成功的喜悦,是付出了辛勤劳动所获得的发自内心的喜悦!这让我想起了城市打工的农民工,他们的吃住条件都很差,劳动也很艰苦,还要背井离乡。蒋教授和我们说,新中国成立初期,一些科学家为了中国的两弹一星事业,不得不长期夫妻分居两地;现在农民工们成了分居的主角,留守儿童,空巢家庭成了农村的一大问题。按照蒋教授的分析,如果我们的粮食收购价格能够提高到 3 元 / 斤, 80 %以上的青壮年农民会毅然返乡;如果 5 元 / 斤,打工农民有 90 %愿意回乡,建设自己美好的家园。我们国家是否能把大量进口粮食的钱省下来,直接补贴到粮食收购上,而不是用天文数字的巨款去补贴农药,化肥和转基因的研究上,这样会大大提高农民种粮,特别是种植、养殖生态产品的积极性。既改善农民的生活条件,又能从源头上提供安全食材,改善环境,从根本上解决国家的粮食供应和粮食安全问题。事实已经证明,西方的“现代农业”不适合中国国情,土地不喜欢,虫子不喜欢,老百姓也不喜欢;弘毅农场弘扬了中华民族的传统农耕文明的基础上,又在科学利用秸杆等一系列的措施中建立了生态立体循环体系,这是一条否定之否定,螺旋式上升的正确发展道路。 刚刚收完小麦的地里,麦茬还在地里,点播的大豆已经长出嫩芽;花生地里,农民正在除草,土地施用了牛粪等有机肥,松软,看上去有机质就很丰富,好像东北的黑土地。花生长势良好,不久我们就可以在弘毅农场的淘宝店购买生态花生啦!当然我们也看到,农场附近的花生地里覆盖着地膜,而且也能看到有农民在喷洒农药或除草剂。我们在地边的小沟里就看到了废弃的空瓶,上面写着“草甘磷”。蒋老师的研究生指着花生地里叶子枯黄的花生告诉我们,那是因为使用除草剂的缘故。虽然蒋家庄许多农民看到了弘毅农场的优势,积极参与并尝到了甜头,但是还有部份人在观望,相信在不远的将来,越来越多的人会加入到这个伟大事业的行列中。 在弘毅农场短短的三天时间,虽然条件还比较艰苦,院子里的地还没有整平,大家每天坐着小马扎围坐在小桌子旁吃饭,聊天,院子里还有不少苍蝇的骚扰 ( 农场外现代化养殖场来的苍蝇 ) ,但是我们每顿吃的都是农场自产的生态食品,馒头,小米粥,咸鸭蛋,黄瓜,西红柿,土豆,豆制品,鸡蛋,苹果,李子,土鸡,牛肉,喝着山上运下来的泉水,大家畅谈生态农业的发展,油然而生一种贴近大自然的美的享受! 这次参会的蒋老师的学生们也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们有理想,热爱生态农业这个伟大的事业,朝气蓬勃,不畏艰苦,踏踏实实,努力学习和工作着。让我们感到,中国的生态农业是有希望的,是后继有人的,有志向的高学历的年轻人纷纷加入到这个伟大的事业中,我们的国家一定能建设得更加美好!我们的老百姓一定能吃上更加安全健康的食品!中国的粮食问题一定能由中国人自己解决,生态农业的发展一定能走上一个新的台阶。正如蒋老师的一位博士生所说的:“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燎原之日,指日可待! ” (鲍善芳为中国人民解放军301医院研究员、赵霖为中央军委保健委员会会诊专家)
个人分类: 环保呐喊|4854 次阅读|8 个评论
[转载]专家激辩拉尼娜:豆类牛市真的要来了吗?
杨学祥 2016-5-23 05:41
专家激辩拉尼娜:豆类牛市真的要来了吗? 2016-05-20 13:32:00 来源:金融界网站 2016年大宗商品市场风起云涌。黑色系跌宕起伏的一波行情逐渐淡去, 5月11日的USDA报告点燃了农产品的行情,但后续的演变却扑朔迷离, 5月19日金融界网站农产品投资研讨会在北京成功举办,期货实战高手和行业资深期货分析师参加。作为影响农产品供给的重要因素,天气因素也成为本次会议讨论的重要内容之一。   近期全球多数气象机构认为中东部太平洋(行情6.15 +0.82%,买入)水温快速下降,暖流让位于冷流。美国气象机构认为拉尼娜最早于北半球夏季形成。这对于全球局部地区造成灾害性影响,旱涝不均更为突出。而这无疑将会影响农产品(行情12.51 +0.97%,买入)的生长。   何为厄尔尼诺?什么是拉尼娜?   厄尔尼诺是指太平洋赤道海域海水大范围持续异常升温的现象,常带来干旱、洪水等灾害。拉尼娜现象则与之相反,该区域海水温度异常降低。这两种现象都与全球气候有密切联系,可能导致极端天气出现的几率增加。   近在眼前的天气炒作   在金融界网站农产品投资研讨会上,中国国际期货高级分析师谢义钦指出,之前大家认为9月份才能有可能转回拉尼娜,最近通过观察发现可能会更早一点,甚至7月份都有可能出现,拉尼娜出现在美豆关键灌浆期将会对美豆产量产生很大影响。   “拉尼娜会提早到来,并且强度很大是有其他的佐证的。我们国内今年南方暴雨不断,并且汛期是有提前的假设,我们最近看到南方的暴雨,有例子对比就是1997、1998年,但是那个是比今年晚一两个月时间,今年是暴雨不断。并且地震带异常活跃,这个是互相加强的过程,会形成正反馈。地震带异常活跃会导致海水上游的速度更快,反过来加剧地震带的活跃,所以这个也是一个佐证”,谢义钦说。  对于拉尼娜发生的时间,中粮期货研究院研究副总监李楠看法稍有不同,“之前的分析也是为了7月份发生拉尼娜概率是最高的,但是现在看概率会下降,会调低一些,可能会晚一些”。“不过即使没有进入拉尼娜,很有可能也会对我们的产区天气造成一定的影响。单产还是会受到影响”,谈到对于美豆行情的看法,李楠更看好2017年的行情。   拉尼娜对阿根廷影响更大   “拉尼娜有可能对我们不会造成影响,但是可能会对今年年底的阿根廷会造成很大的影响。拉尼娜带来的效果对于东半球来说是多雨,对于西半球沿海来说可能是少雨,很可能会影响今年年底阿根廷的产量。”厚格投资高级研究员李磊详细分析了天气因素。   李磊指出,蛋白的需求正在转好,特别是在低价的情况下需求的增长是很难被抑制的,而天气因素对供给端的影响会对走势形成助推,所以他也认为蛋白的大牛市要来了。 http://futures.jrj.com.cn/2016/05/20133220981906.shtml
个人分类: 科技点评|1495 次阅读|0 个评论
农业产业如何升级?
hsm 2016-1-19 23:12
目前农产品质量的混杂,导致了农产品市场的混杂,导致了产业发展的无序。要推动农业产业升级,首先必须提高农产品的市场准入门槛,让更高品质、更高营养的农产品进入市场,这样就为良品不断驱逐劣品创造了机会,不断推进农产品的更新换代,才能显示出研发的重要性,包括品种改良、加工改良等研发。只有市场把准入门槛不断提高,才能不断提高优秀市场主体的市场占有率,增加市场集中度,为农业的规模化、信息化、工业化创造机会。 于是,市场准入门槛升级是农业产业升级的第一步。让人们食用越来越健康的食物是社会发展的内在需求,不断增加人们的身体素质,延长人类的寿命。拿油菜产业来说,我们必须淘汰低品质的油菜品种、加工品质低的加工设备,把菜籽油市场准入的品质标准不断提高,这样倒逼油菜品种不断更新,菜籽油加工不断升级,跟不上节奏的企业不断被淘汰,会形成良性循环,油菜产业越来越集中,产学研越来越强。
2223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农业部办公厅关于征集《农产品质量安全法》修改意见的函
gdn 2014-11-30 01:01
农业部办公厅关于征集《农产品质量安全法》修改意见的函(农办质函 93号) 时间: 2014-11-28 来源: 农业部 浏览: 244 原文: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及计划单列市农业(农牧、农村经济)、畜牧兽医、农垦、农产品加工、渔业厅(局、委、办),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农业(畜牧兽医、水产)局: 根据全国人大和国务院关于 农产品质量安全 与食品安全监管新的职能分工,为使执法监管与法律规定相协调,并针对新的形势对法条加以充实、完善和细化,在国家加快修订《 食品安全法 》的基础上,我部拟会同国家食药总局着手修订《 农产品质量安全法 》。请你单位结合本地区、本行业和本领域监管工作实际,对现行《农产品质量安全法》实施情况进行评估,对《农产品质量安全法》需要修改、增减的法律条文和内容提出修改意见和建议,于2014年12月20日前反馈我部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局标准处。 联系人:徐学万、徐重新; 电 话:010-59193156、010-59192387; 传 真:010-59193315; 邮 箱:scszlc@agri.gov.cn。 农业部 办公厅 2014年11月24日
1061 次阅读|0 个评论
农产品电子商务和物流——听课笔记
yanghualei 2014-4-8 21:41
上星期上一次讨论班,一个同学讲农产品的电子商务化,激起了大家的讨论,我就把我发发言,陈述下。嘿嘿。现在大宗农产品,如大豆、小麦、玉米等已经电子商务化,如农产品期货等。再如干果,如核桃、大枣、葡萄干可以实现物流。但是对于生鲜的农产品,如荔枝、蔬菜、大闸蟹以及活鱼,特别有地理标示的生鲜如何实现电子商务呢?为什么这没有发展起来的,因为运算和配送成本太高,这对运输条件要求太高。 现在假如运输条件解决了,如何解决 B 地区的消费者对 A 地区生鲜的需求,特别是 B 地区消费者的及时需求。这就的使得 B 地区有 A 地区的产品,这有两种方法,一个是 B 地区可以实现 A 的生产,一个是 B 地区已经有 A 地区产品的库存,如果对地理有强烈标示的生鲜产品,那我们只有就是 B 地区有 A 地区的库存,库存就是实现“货等人”的策略,库存可以实现需求和供给的不匹配现象,特别是供给长期慢于需求的问题的,并且库存可以在很短时间内满足需求。但是库存是有条件的,必须每个时刻都有稳定的需求,才能在之前实现稳定的货物供给。现在是,既然在 B 地区的库存可以实现 B 地区对 A 地区生鲜产品的即时需求,并且在 B 地区网店上销售上如果 B 地区库存有的商品,在网上公布,特别公布每一种商品送达的的可能日期,但是在物流的最后一公里内,如何配送这些产品呢? 重新建立网点,这个不可能,因为资金太庞大,我们只有利用,已有的零售店实现最后一公里的配送,就好比外国银行利用中国银行的网点为其服务。但是如何实现网点和下面的配送网点之间的合作问题,但是合作的问题实质就是一个利益分配的问题,如果利益分配合适的话,合作就会继续下去,如何利益分配不合适,合作就无法维持。如果原本顾客到网点买是 10 元,现在送到家,可以收 15 元。利润 5 元应该在网店和配送网点间进行分配。而这个的实践,实际上可以借用送外卖的模式,外卖一般距离宿舍或者工作地点不远,所以外卖一般比作去其店里消费,价格高的并不多,所以生鲜农产品最后一公里的配送,可以利用已有小区内的农产品和蔬菜网点的配送,这个是可以实现的。而具体的案例,可以对中国农大家属区内的素材和水果代售点和某个服务农大家属区的网店合作,然后去实践。 其他的一些零散思考。研究物流,一个是长距离配送,一个是最后一公里的配送。 配送的网点,就是利用已经建立的零售网点。 网点和配送网点的合作的关键是利益的分配问题。 农产品配送的模式可以采用送外卖的模式. 在线订货和下线取货 电子商务一开始不卖食品. 干货如核桃、大枣以及葡萄干可以开网店
个人分类: 社会观察|3421 次阅读|0 个评论
农产品电商“几乎无一家盈利”,问题在哪里?
热度 6 ailiyakong 2013-12-17 10:20
看到近日媒体报道:中国目前全国涉农电子商务平台已超3万家,其中农产品电子商务平台已达3000家。然而,农产品电商亏本运营却是行业现状。其中,菜管家运营4年来总计投资3500万元,到目前仍是亏本运营;武汉家事易短短两年半时间电子菜箱覆盖了1200多个社区,累计投入6000多万元, 虽然每日成交量不小,但基本上都是亏本支撑 ...... 什么原因? 由于我本人与各农产品电商的高层有过不同程度的深入交流,从行业视角来看,分析大概有如下几个重要因素。 一、传统的B2C思维 这是很大的一个误区,很多电商平台认为一个线上B2C平台,通过导流量,客户就会到线上购物了,其实错了!农产品电商千万别以传统的B2C的思维去搞,那样去搞绝对死路一条。顾客买的 不仅仅是产品,是健康生活 ,因此农产品电商需要让消费者从商品背后的故事、种植基地、采摘体验、物流体验、可追溯、供应链可视化等维度全程展现,所以传统B2C的思维是致命的伤。 二、目标人群定义偏离、营销策略走弯路 农产品电商如何产生流量是大家都关注的问题,需求上讲, 这个市场还属于培育期 ,而且目标人群多半是都市女性白领为主,有追求健康生活+互联网购物的需求,以及时间成本太高的高富帅。你非要定义成屌丝的人群,满足那些“二两瘦肉+两颗白菜+三根蒜苗”的需求,你注定就是两个词:累死、亏死。 很多农产品电商满地撒广告,向男人、老太太人群推,那绝对是跑偏了!所以, 如何实现目标客户的精准营销 ,是个大农产品电商思考的的问题。 下一个农产品、 生鲜电商的爆点是90后一代成家后的家庭主妇 ,因此农产品电商必须重视这一类人群。 三、会“电”不会“商” 基地整合+营销+流量+交易+供应链服务+口碑营销,这个闭环是农产品缺一不可玩法。当前不少农产品电商存在重大的经营管理误区,认为中心在“营销+流量+交易”三项,仅仅于重视“电”而不忽视了“商”;其实真正要实现盈利,关键在商。2013中国经济年度人物评选现场,格力董明珠说:“ 我今天告诉大家,营销做得再好,如果我们背离了你的支撑点 ——技术和质量,以及诚信,你的营销就是一个忽悠,你就是一个骗子 ”。同理,农产品电商后端 服务的角色没有做好,前端的营销、流量都是噱头 ,当然最终肯定是亏了。 四、伤不起的客单价与物流成本 客单价是农产品电商致命的伤 ,行业数据:如果客单价低于200元,那将是致命的伤,因为物流成本和损耗将亏出血本。就目前农产品、生鲜电商的经营情况来说,每单40元的物流成本+损耗是必然的,因此如果客单价起不来,物流成本降不下来,盈利那只能是一种幻想。就连顺丰优选做高档的进口食品和应季商品,在选择品类上都会从客单价上来定位的。 五、缺乏一体化的采购基地整合 忽视对基地的整合是当前农产品电商面临的问题 ,很多农产品电商仅仅是以定向采购方式与基地合作,谈不上打造什么战略协同的供求关系。至于是否以市场导向来指导基地有计划的种植产品,这个国内还仅仅是一种远景。 看看人家国际品牌星巴克,人家不仅仅实现基地的整合,需求的协同,星巴克的供应链再回溯到咖啡豆的种植以及降水、风力、土壤等一系列的管理。 国内的农产品电商的老总已经明白采购基地的整合了,这个的商业价值不仅仅是质量的保证,更是品牌化、集约化采购和需求协同的重要方式,当然是降低成本、降低浪费,获得利润工作的重要手段。 再举一个重庆的例子,重庆有一家生鲜电商,他们对基地的整合方式特别值得借鉴,他们最先做的不是B2C,而是做B2B,集团型采购带动了基地的整合,再衍生出来做B2C的服务和O2O的体验,这样一来具有绝对的采购力量,成本自然降低下来,快速打通与基地的供求信息,实现了相对高效的协同。目前正在推进O2O的新的购物体验。这样的玩法是值得大家思考借鉴的。 六、客户体验是双刃剑,一次不愉快的购物体验,会丢掉一大群客户 千万别把消费者当傻子,将一个客户不满意的订单置之不理,这是最大的失误。吃货这个东西最容易带来的就是口碑传播,如果出现不满意的,将伤害你的一大群客户。记得有一个农产品电商老总给我说:无论什么原因,导致客户拒收的,如果价值不是高得离谱的话,能够送客户就送客户,留下的是一个口碑与客户感动。何况有的商品即使退货回来也无法二次销售。 未来的农产品电商一定要培养忠实的吃货粉丝群,这是粉丝经济发展的商业价值 ,拴住一个人就可能拴住一家人,更有可能拴住一群人。 还有一个农产品电商的案例,他把目标人群定位在IT互联网圈,这些人是典型的网购人群,属于小白领,而且消费能力不低,但比较宅,通过渗透IT互联网的圈子去做电商,以良好的口碑快速占领这个领域的客户。 前几天本人和顺丰优选李东起总裁在央视采访现场聊天,李总坦言:农产品、生鲜电商, 一旦与顾客建立了良好的购物体验,这将会迎来持续的消费力,而且会影响身边的群体。 七、必须面对本地化问题 电商的趋势正在往社区迁徙,趋势是线上社区+线下社区,而且商业模式的变化发酵迅速,本地化O2O已成为必然趋势,据悉现在60-70%的消费发生在3公里之内。所以农产品电商如何线上打造吃货的圈子,线下打造体验的圈子,成为本地化融合的重要策略。 不从本地化入手,一定会亏。由于农产品受商品质量、物流限制等因素,不管是小而美的农产品电商,还是像顺丰优选、阿里巴巴这样的全国铺开的市场。建立本地化的服务体系都是必然的趋势,除非是高附加值的商品,这个在不计成本的前提下是可以实现的,其他的大众的农产品必须定义在本地化。 农产品电商的本地化, 趋势是要和社区服务站、便利店等机构整合 ,传统的B2C电商要渗透早社区末端,需要庞大的运营支撑,而且需要较大的资金和人力的整合,一般的农产品电商是玩不好的。 八、社会化成熟的冷链物流是农产品电商的心头之痛 玩农产品电商,冷链是永远无法回避的问题 ,不仅仅你要建库房,同时还必须要有冷藏+冷冻的混合配送车辆,以及冷藏周转箱及恒温设备,否则再好的商品,送到客户那里都会成问题商品。冷链的投入不是一般的农产品电商企业能够玩得好的,连续的资产投入,投资回报周期长,这都是单独玩农产品电商所面临的问题。即使你有钱,投入了资产,但订单的季节性和不稳定性,会让你的运营成本大大浪费。何况玩电商的有几个懂冷链物流, 能够建立自己的冷链物流队伍 。因此,社会化的冷链物流队伍,集约化、专业化的管理成为了整个农产品电商急需的资源。 现在中国农产品电商冷链物流的玩法如下: 1. 顺丰优选 ,完全的自建物流体系,目前常温已经铺盖全国,或许2014年会铺低温。今年24小时内,将南方荔枝送北京、北方内蒙的羊肉送到海南,这一些经典的案例都是有自建的冷链物流快速实现的。 2. 阿里巴巴 ,确切地说是菜鸟的冷链物流,目前是整合模式,已经整合类似众萃物流+快行线这两件优秀的冷链物流企业,他们从干支线+末端宅配相融合,成功将八万单车厘子从美国农场送到中国家庭,把阿拉斯加海产送到全国四十多个城市,这种"二段式配送"探索出平台化、网络化农产品toC冷链物流新趋势。 3. 京东 ,启动的末端配送服务站模式。据悉未来京东将尝试从田间直达餐桌的“ABC” (Agricultural to Business to Customer)模式,其中的B环节将覆盖全部采购、仓储、配送、营销售后环节。12月14日消息京东自营生鲜配送站已经试运行,这种模式刚好迎合O2O的末端最后一公里的购物体验。但京东的冷链仓储、干线、支线配送等方面还有得整合,只能拭目以待。 所以,农产品电商冷链物流如果你搞不好,那你干脆关门歇菜算了! 九、品类定位错误 当涉及品类定位时,我们就要思考为什么顺丰优选开始要选择进口食品、阿里巴巴为什么要选择美国车厘子和阿拉斯加海产,这些 品类的定义不仅仅与人群需求相关,也跟供应链支撑能力密切相关 。玩供应链的专业人士都知道,无论是传统零售还是电子商务,运营的核心都是品类驱动的供应链。科学的品类选择是你成功的一大半,所以农产品电商定位品类相当重要,千万不要以过多的品类来吸引更多的购买需求,在多品类混合的供应链体系,特别是农产品品类,会让你亏声四起,搞不好还砸了你的品牌。 大家看本来生活卖的禇橙、柳传志卖的柳桃、顺丰优选卖的荔枝、天猫卖阿拉斯加海产等等,这些都可以看出 细分的品类定义对能够做好农产品电商有重要的价值 。 从供应链角度来看,作为品类驱动的供应链,在电商平台选择品类的科学性就决定了你的盈利的潜力。曾经与国内知名电商的供应链总监探讨,当品类增加10倍,供应链的管理复杂度会增加100倍,甚至更高。 十、退货比例控制 这是农产品电商必须 重点考核的KPI指标 ,一个退货带来的 损失不仅仅是商品的损失,重要的客户购物体验及口碑的损失 ,所以农产品电商控制退货比例已经成为CEO关注的重点。当然前面也说到了,宁可送客户,也尽量避免退货带来的损失。 本人实际调研的数据显示,不少农产品电商退货比例达到了10%,好一点的也有6%的比例,这样的退货比例带来的损失是不容忽视的。不过现在农产品电商也做了不少创新,比如预付的C2B模式,会大大降低退货比例;另一种就是上海的厨易时代的O2O模式,渗透到社区,会员制预付费,据说退货比例能够控制在1%以下。 所以控制农产品电商的退货比例, 不仅仅是要从运营角度思考,更要从商业模式的角度去变换经营思路 。 总结 农产品电商为何亏,以上10个维度的解析可能让大家得到一定的启发,其实这不仅仅是运营管理的问题,也是商业模式的问题,同时还会涉及营销策略,资源整合能力等等! 归类总结一下,农产品电商的亏点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 1.营销的浪费; 2.采购的整合不到位; 3.缺乏社会化冷链物流的整合与应用; 4.整个供应链过程的损耗; 5.品类的定位错误; 6.退货比例的控制问题。 要实现真正的减亏,归根到底一句话: 顾客体验做要加法,供应链运营成本要做减法 。 吃货对于中国14亿人口基数来说, 互联网生活是必然趋势 ,农产品、生鲜电商一定是一个大市场,2013年的年底的今天,中国农产品电商尚未呈现出一个个行业标杆,整个领域存在诸多的问题,有问题就是发展的机会,以互联网思维探索中国传统行业,一定具有潜在的商业价值,这不是一家公司的使命,是这个行业参与者的共同使命。
1559 次阅读|11 个评论
谁在养活中国?——中国是食品出口大国
jiangming800403 2013-11-23 12:56
根据历年统计年鉴, 近年来中国食品和活动物的贸易顺差在每年200亿美元左右,即使扣除烟酒饮料和动植物油脂的净进口,目前中国农产品-食品的净出口额也在100亿美元左右。虽然这在中国的贸易顺差里是九牛一毛,但毫无疑问以贸易金额衡量中国是世界最大的食品出口国之一。 出口 初级 产品 食品和 活动物 烟酒 饮料 非食用 原料 矿物燃料、 润滑油及 有关原料 动植物 油脂和蜡 1980 91.1 29.9 0.8 17.1 42.8 0.6 1985 138.3 38.0 1.1 26.5 71.3 1.4 1990 158.9 66.1 3.4 35.4 52.4 1.6 1991 161.5 72.3 5.3 34.9 47.5 1.5 1992 170.0 83.1 7.2 31.4 46.9 1.4 1993 166.7 84.0 9.0 30.5 41.1 2.1 1994 197.1 100.2 10.0 41.3 40.7 5.0 1995 214.9 99.5 13.7 43.8 53.3 4.5 五年平均 182.0 87.8 9.0 36.4 45.9 2.9 1996 219.3 102.3 13.4 40.5 59.3 3.8 1997 239.5 110.8 10.5 42.0 69.9 6.5 1998 204.9 105.1 9.8 35.2 51.8 3.1 1999 199.4 104.6 7.7 39.2 46.6 1.3 2000 254.6 122.8 7.5 44.6 78.6 1.2 五年平均 223.5 109.1 9.8 40.3 61.2 3.2 2001 263.4 127.8 8.7 41.7 84.1 1.1 2002 285.4 146.2 9.8 44.0 84.4 1.0 2003 348.1 175.3 10.2 50.3 111.1 1.2 2004 405.5 188.6 12.1 58.4 144.8 1.5 2005 490.4 224.8 11.8 74.8 176.2 2.7 五年平均 358.6 172.5 10.5 53.9 120.1 1.5 2006 529.2 257.2 11.9 78.6 177.7 3.7 2007 615.1 307.4 14.0 91.2 199.5 3.0 2008 779.6 327.6 15.3 113.2 317.7 5.7 2009 631.1 326.3 16.4 81.5 203.7 3.2 2010 816.9 411.5 19.1 116.0 266.7 3.6 五年平均 674.4 326.0 15.3 96.1 233.1 3.8 2011 1005.5 504.9 22.8 149.8 322.7 5.3 进口 初级 产品 食品和 活动物 烟酒 饮料 非食用 原料 矿物燃料、 润滑油及 有关原料 动植物 油脂和蜡 1980 69.6 29.3 0.4 35.5 2.0 2.4 1985 52.9 15.5 2.1 32.4 1.7 1.2 1990 98.5 33.4 1.6 41.1 12.7 9.8 1991 108.3 28.0 2.0 50.0 21.1 7.2 1992 132.6 31.5 2.4 57.8 35.7 5.3 1993 142.1 22.1 2.5 54.4 58.2 5.0 1994 164.9 31.4 0.7 74.4 40.4 18.1 1995 244.2 61.3 3.9 101.6 51.3 26.1 五年平均 158.4 34.8 2.3 67.6 41.3 12.3 1996 254.4 56.7 5.0 107.0 68.8 17.0 1997 286.2 43.0 3.2 120.1 103.1 16.8 1998 229.5 37.9 1.8 107.2 67.8 14.9 1999 268.5 36.2 2.1 127.4 89.1 13.7 2000 467.4 47.6 3.6 200.0 206.4 9.8 五年平均 301.2 44.3 3.1 132.3 107.0 14.4 2001 457.4 49.8 4.1 221.3 174.7 7.6 2002 492.7 52.4 3.9 227.4 192.9 16.3 2003 727.6 59.6 4.9 341.2 291.9 30.0 2004 1172.7 91.5 5.5 553.6 479.9 42.1 2005 1477.1 93.9 7.8 702.3 639.5 33.7 五年平均 865.5 69.4 5.2 409.1 355.8 25.9 2006 1871.3 99.9 10.4 831.6 890.0 39.4 2007 2430.9 115.0 14.0 1179.1 1049.3 73.4 2008 3623.9 140.5 19.2 1667.0 1692.4 104.9 2009 2898.0 148.3 19.5 1413.5 1240.4 76.4 2010 4338.5 215.7 24.3 2121.1 1890.0 87.4 五年平均 3032.5 143.9 17.5 1442.4 1352.4 76.3 2011 6042.7 287.7 36.9 2849.2 2757.8 111.1 初级 产品 食品和 活动物 烟酒 饮料 非食用 原料 矿物燃料、 润滑油及 有关原料 动植物 油脂和蜡 (2) 、( 3 )、( 6 )项合计 ( 1 ) ( 2 ) ( 3 ) (4) (5) (6) 1980 21.6 0.6 0.4 -18.4 40.8 -1.8 -0.8 1985 85.4 22.5 -1.0 -5.8 69.6 0.1 21.6 1990 60.3 32.7 1.9 -5.7 39.7 -8.2 26.4 1991 53.1 44.3 3.3 -15.2 26.4 -5.7 41.9 1992 37.5 51.6 4.8 -26.3 11.2 -3.9 52.6 1993 24.6 61.9 6.6 -23.9 -17.1 -3.0 65.5 1994 32.2 68.8 9.3 -33.1 0.3 -13.1 65.0 1995 -29.3 38.2 9.8 -57.8 2.1 -21.5 26.5 五年平均 23.6 53.0 6.8 -31.3 4.6 -9.4 50.3 1996 -35.2 45.6 8.5 -66.5 -9.5 -13.2 40.8 1997 -46.7 67.7 7.3 -78.1 -33.2 -10.4 64.6 1998 -24.6 67.3 8.0 -72.0 -16.0 -11.8 63.4 1999 -69.1 68.4 5.6 -88.2 -42.5 -12.4 61.7 2000 -212.8 75.2 3.8 -155.4 -127.8 -8.6 70.4 五年平均 -77.7 64.8 6.6 -92.0 -45.8 -11.3 60.2 2001 -194.1 78.0 4.6 -179.6 -90.6 -6.5 76.1 2002 -207.3 93.8 6.0 -183.3 -108.5 -15.3 84.5 2003 -379.5 115.7 5.3 -290.9 -180.8 -28.9 92.2 2004 -767.2 97.1 6.7 -495.1 -335.1 -40.7 63.1 2005 -986.8 130.9 4.0 -627.4 -463.3 -31.0 103.9 五年平均 -507.0 103.1 5.3 -355.3 -235.6 -24.5 84.0 2006 -1342.1 157.3 1.5 -753.0 -712.3 -35.6 123.2 2007 -1815.8 192.4 0.0 -1087.9 -849.8 -70.4 122.0 2008 -2844.4 187.1 -3.9 -1553.8 -1374.7 -99.1 84.1 2009 -2266.9 178.0 -3.1 -1331.9 -1036.6 -73.2 101.7 2010 -3521.6 195.8 -5.2 -2005.1 -1623.3 -83.8 106.7 五年平均 -2358.2 182.1 -2.2 -1346.3 -1119.3 -72.5 107.5 2011 -5037.2 217.2 -14.1 -2699.5 -2435.0 -105.9 97.2
个人分类: 农业、食品与农村发展|3964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张掖市委书记陈克恭谈禁种转基因:坚持底线思维 确保农产品安全
bmzy 2013-11-6 19:45
日前,张掖市出台《关于建设农产品安全大市的意见》,明确禁种转基因作物,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和各大媒体的纷纷热议。(详见本网此前报道《甘肃张掖发文禁种转基因作物》)对此,记者专门采访了张掖市委书记陈克恭。 记者:陈书记你好,自张掖市委市政府出台了《关于建设农产品安全大市的意见》后,引起了社会舆论的广泛关注,这势必也会影响到张掖市的制种产业。对此,你是如何看的,它是否会影响到市委市政府《意见》的执行? 陈克恭:我们知道,当前农产品安全面临着重大挑战,已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张掖是全国重要的商品粮、瓜果蔬菜生产基地和全国最大的玉米种子繁育基地,是生产绿色有机农产品的最佳区域。金张掖的“金”色主要体现在良好的生态环境和具有比较优势的现代农业上。因此,经市委常委(扩大)会议研究,市委市政府出台下发了《关于建设农产品安全大市的意见》,提出要把绿色有机作为现代农业发展的基本方向,积极探索生产绿色有机农产品与提高农民收入相生相伴的增收体系。 尽管会议强调“建设农产品安全大市、打造绿色有机农产品特色品牌,前景非常广阔,但道路曲折、任务艰巨。各级各部门要站在全局和战略的高度,充分认识建设农产品安全大市的重大意义,做好应对各种非议、顶住各方压力”和“以恶举办善事的思想准备,凡事从细微处着手,确保工作的系统性和前瞻性,化被动为主动,全力推进农产品安全大市建设。”但因《意见》中涉及到了转基因种子,现在看来困难要比我们想象的大,可能会影响到当前制种业的健康发展。为此,我愿借此机会作些说明,谈一点个人的认识,请各方谅解并能支持张掖建设绿色有机农产品安全大市的举措。 1.关于对《意见》中“一严格、五禁止”的说明。《意见》中的“五严禁”之一是“严禁任何企业和个人在张掖落地从事繁育、销售和使用转基因种子的经营活动”,其关键词是:企业和个人、转基因种子、经营活动,其要义是严禁任何企业和个人从事以转基因种子为营利性目的的经营活动。 2.关于对转基因的一般认识。转基因技术及其衍生的转基因工程,无疑是人类科学技术进步之成果。事物一定都是偶对平衡而存的,科技成果也一样,不能简单就其一面说“好”与“坏”,失衡走到极端都是可怕的。罂粟花艳丽无比,一线间,便是人类憎恶的毒草;核能技术科技骄子,转瞬间,便是人类恐惧的凶器;枪支弹药震慑邪恶,乱用之,便是社会恐怖的祸端。故而,对待转基因也不应简单说“好”与“坏”,采取“挺”与“反”的极端态度和措施。我国传统文化中的“中庸之道”,强调的不是无所事事,无所作为,而是要战胜自我、克服惯性、防止极端,努力求之平衡。极端了,便失衡了。失衡了,原有的平衡态就被打破了,则需建立起新的平衡态,而这个过程是极其残忍和痛苦的。保持平衡、防止失衡的努力和智慧便是人类文明的渊源。 细胞是构成生物的基本单元,它们在几亿年间的相互作用中,不断地在偶对中求平衡,在平衡中演进繁衍,创造了生机勃勃的生命世界,也创造了伟大的人类。你我都是细胞自然演化的产物,我们可以解读这个演化过程,甚至可以模拟这个过程,这种能力可能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知”,正是基于这种“知”,我们常用小白鼠的机能反应来模拟人体的机能反应,但我们确实又“不知”为何我们需经十月怀胎而出生,可小白鼠却一月就下一窝仔。对此,我们尚“不知”。 可能有人讲,那是源于基因序列的差异,这只能说明基因序列之差是差之毫厘失之千里,这是我们“知”的一面,但仍“不知”为什么人的基因序列是这样而不是那样。科学无非就是特定时空条件下人类对自然认知的总和,从宇宙天体到量子世界,我们不断探索,不断解读,推进着科学技术的进步。与此同时,我们也用人类的理智不断地平衡着进步的另一面,人类文明的进程也正是这样被不断地推进着。 今日之人类已步入了一个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科技成果纷至沓来的时代,我们为之骄傲自豪、欣喜若狂。但我们似乎忘记了我们的解读仍有视角上的死角,造成了困惑我们的“不知”。这可能也是为什么我们那么崇拜专家的缘由。知道尚有死角的存在、尚有“不知”的存在,是科学精神的本质。知道这种“不知”便是知。我想孔圣人“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的名言,可能讲得就是这个道理。越是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科技成果纷至沓来的时候,秉持这种精神,越显得弥足珍贵。要防止那种以“知”遮盖“不知”的冲动,防止走到极端,步入毁灭之境。人类文明真正的本质精神就是把握和防止走到极端的理智的总和。 转基因技术是作用于细胞核内的技术,它是作用于生命本源处的技术,从这个角度讲,转基因种子就是土地里生长出来的“工业产品”,它是一种从根本上有别于天然物种的新物种,在生物系统的偶对平衡中,它远比克隆技术复制细胞要深刻的多,它的偶对平衡态是什么,又处于生态系统的哪个层面呢?我想,目前尚无人可知。人类必须要明白这种“不知为知、不知而为”的后果。让我们再背诵一次“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的古训,也再次重温一下党的十八大《报告》中“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面对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论述。 3.跳出“挺”与“反”的纷争怪圈,为我所用。转基因技术是科学技术进步的成果,弥足珍贵,必须予以珍惜,与之偶对而存的“不知”,恐是灾难,必须予以防范。而平衡好这个偶对,使之为我所用,办法极其简单,我们极其熟悉,可谓轻车熟路。我们有种罂粟花,但我们严禁鸦片;我们和平利用核能,但我们严禁核武器扩散;我们大力发展军工技术,但我们严禁枪支弹药私藏。如果现阶段武器还有存在的必要,那么转基因技术何尝不是一种“不战而屈人之兵”的武器呢?转基因技术是“国之利器,不可私用”。防范任何企业和个人以营利为目的私用之,是人类文明进步的标志。 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征程中,岂能容忍滥埋一些为我所“不知”的“基因炸弹”呢? 习近平 总书记强调“中国的粮食安全要靠自己”,“我们自己的饭碗主要要装自己生产的粮食”。因此,对待转基因技术,我们要跳出“挺”与“反”的纷争怪圈,从理论研究、研发试验到实际应用,建立起纪律严明的国家意志团队,牢牢把握主动权,为我所用。目前,在我们还没有建立起从基因库到基因种子、从种植区域到种植规范、从基因成品到废料处理一整套的系统管理体制和完备的机制之前,张掖作为国家最大的玉米制种基地,必须以底线思维、采取兜底措施、义无反顾地坚持“严禁任何企业和个人在张掖落地从事繁育、销售和使用转基因种子的经营活动”。相信有党中央国务院的英明决策和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张掖人民一定能为国家的粮食安全,民族复兴的伟大事业做出应有的贡献。 我衷心地恳请广大农民朋友和制种企业不要为眼前的“小利”所困,要为长远“大计”而谋,理解支持市委市政府,全面落实好市委市政府《关于建立农产品安全大市的意见》。(姜玉勇 整理) http://news.ifeng.com/mainland/special/jujiaozhuanjiyin/content-5/detail_2013_11/05/30961458_0.shtml?_from_ralated
2079 次阅读|0 个评论
请给这些南瓜定个名!
热度 2 科普丽人 2013-8-28 13:54
这是一组南瓜照片,许多品种以前没有见过,也不知其名。有劳各位朋友帮助定个名,小曾在些谢过您了!
个人分类: 植物图文|3860 次阅读|2 个评论
摘抄本之“农产品之歌”
orange8 2013-7-22 14:24
《致命的均衡》一书开篇节选了 贝托尔特 布莱希特《农产品之歌》中的这么几段: “ 米为何物? 吾辈知乎? 谁人知晓,吾辈怎知? 吾不知米为何物, 吾所知者,惟其价也。 棉为何物? 吾辈知乎? 谁人知晓,吾辈怎知? 吾不知棉为何物, 吾所知者,惟其价也。 人为何物? 吾辈知乎? 谁人知晓,吾辈怎知? 吾不知人为何物。吾所知者,惟其价也。” 今天把 三个主题分别换做学、医、房倒挺写实的,除了“谁人知晓?”这一句有点别扭。
4700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关于中国农产品药物残留的标准数量仅为日本百分之一
redtree 2013-6-16 20:56
中国农产品药物残留标准数仅为日本百分之一 作者:孙磊 来源:燕赵都市报 发布时间:2013-6-16 10:53:22 环境污染对人类健康的危害通过食源性疾病增长反映出来。根据美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预计,全球由食品安全事件导致的食源性疾病将会达到10亿例,其中因为食源性疾病死亡的人数将达到180万人。我国每年向国务院卫生部门上报的数千件食物中毒事件中,大部分都是因致病微生物污染引起的。 四分之一的食源性疾病由环境污染所致 经济学博士、国家质检总局进出口食品安全局综合业务处处长徐明焕在《论质量安全型经济》一书中指出,食品安全与自然环境密不可分,环境污染给食品安全带来了不确定性。 据报道,在我国1200条河流中,有850条江河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130个湖中有50多个处于富营养状态,我国海域的“赤潮”现象不断发生。 工业污染物中以持久性有机污染物和重金属污染物最为严重。未经处理的工业废水、城市污水用于农田灌溉的现象也时有发生。 农用化学品造成的污染已司空见惯。为了农业高产,我国耕地化肥平均施用量是国际化肥安全施用上限的1.93倍,耕地农药残留率达60%—70%。 过量使用化肥、农药,特别是高毒农药,违法使用瘦肉精等饲料添加剂,不仅造成农产品残留超标,产生食品直接污染,还可能导致人畜共患疾病增加,甚至通过食物链逐级浓缩和聚集在人体组织中,出现中毒反应,最终危害人类健康。 环境污染对人类健康的危害通过食源性疾病增长反映出来。环境污染是引起食源性疾病前五大风险因素之一,大致占到25%的比例。根据美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预计,全球由食品安全事件导致的食源性疾病将会达到10亿例,其中因为食源性疾病死亡的人数将达到180万人。 我国农产品农兽药残留限量标准数仅为日本的百分之一 徐明焕认为,引起食源性疾病前五大风险因素分别是不正确存放(27%)、受污染的设备和环境(25%)、较差的个人卫生(24%)、煮熟不彻底(11%)和不安全来源(4%)。 环保组织报告称,美国蔬菜、水果农药残留现象普遍。美国疾病和预防控制中心研究报告称,美国每年约有5000万人因为进食了被污染的食品而染病,这相当于每6个美国人中约有一人受被污染食物之害。 我国每年向卫生部上报的数千件食物中毒中,大部分都是致病微生物污染引起的。 我国无论是食品生产技术水平,还是法律法规和技术标准基础,与发达国家相比,都有较大差距。目前,我国对食品农产品中农兽药残留标准的制定与先进国家和地区相比较还有很大的差距。 例如,日本列表规定了62410个食品农产品中农药兽药残留限量标准,香港即将实施的食物中残留除害剂标准中规定了6186个食品农产品中农药残留限量标准,而中国内地限行的农药兽药残留限量标准仅为667个,分别只占日本和香港的百分之一和十分之一。 我国自然环境污染和化学物质污染食品还很严重,但是食品检测技术水平还不高。据报道,我国2200种食品添加剂中还有近60%无法检测。 日本过去进口我国蔬菜仅仅检测6项指标,而据2006年5月29日正式生效的“肯定列表制度”,农药、兽药和添加剂受限制的种类从原来的63种突然提高到797种;并对这些化学品设置了51392个暂定标准,之前只有2470个;对于还没来得及设定暂定标准的,则全部采取一律标准,即每公斤食品残留的化学品不超过0.01毫克。 这意味着我国出口到日本的产品几乎不能残留任何化学品。此项制度的实施,将影响到中国6200多家企业的生计,近1/3的农产品出口,以及主产区的经济发展和农民增收。 国家环保部门和国家统计局联合发布的中国第一份经过环境污染调整的GDP核算报告———《中国绿色GDP核算报告2004》表明,由于污染造成的损失占当年GDP的3.05%,加入治理环境污染应该投入的虚拟成本,当年的GDP要再增加消耗1.8%。以江苏省为例,江苏省的研究报告表明,江苏省的GDP比传统GDP降低8个百分点,考虑到GDP因素,每年的GDP要往下调8个百分点之多,2002年仅大气污染给全省居民造成的损失就在100亿元人民币左右。 对话徐明焕 建立风险评估机制预防食源性疾病爆发 记者:食源性疾病与我国目前的环境污染状况有没有逻辑上的联系? 徐明焕:食品安全问题表现最直接的表现方式就是食源性疾病,食源性疾病是由于摄入了有毒有害物质而导致感染、中毒。因为食品生产链条越来越长,食品安全问题也越来越复杂。 随着世界经济的发展,食品产业的延伸,供应链不断丰富,食品安全的风险也在不断增长。人类的生产能力、创新能力是无穷无尽的,表现在食品生产方面就是不断变换生产方式。除了生产技术,还有一个问题就是道德层面,社会道德失范是现代影响食品安全的一大因素,有时候甚至成主要原因。 环境污染也给食品安全带来了问题,导致了食源性疾病,使其更加复杂和多样,是我们面临的比较突出的问题。现在人们逐渐开始意识到环境污染造成食源性疾病的危害,在解决食品安全问题时逐渐进入到这个层面。 这与人们的认识规律有关,人们往往是最先了解最直接的现象,进而逐渐延伸至导致这种现象产生的原因。防治环境污染成为了解决食品安全问题的一个很重要的内容。 记者:在我国,由环境污染导致的食源性疾病的发展趋势是怎样的? 徐明焕:我认为这里面有两个问题,过去积累的问题迟早要爆露,这是自然而然的。在今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我们国家过去高速发展过程中污染环境而积累的问题也会有一个相对集中的爆发期。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转型期也是人口、资源、环境矛盾的一个爆发期。从这个角度分析,环境污染对于食源性疾病的影响将会是十分严重的。 这种风险还呈现出一种多样化的特征,有些风险能够预测,有些则无法预测。重视环境污染造成的食源性疾病是有重要意义的。 研究食品安全问题想要深入下去,必须从技术层面突破。环境污染、食品安全与食源性疾病的内在联系是今后食品安全研究的一个重要方向。问题暴露后如何解决?主要是从技术着手。 现在有些部委已经开始着手开始行动,比如国土资源部开始大面积的监测土壤质量,说明开始注意到这个问题。这就有可能从顶层设计上采取措施刹住由于土壤污染造成粮食污染的趋势,不会使这个风险继续蔓延。 至于过去积累的环境问题导致的食源性疾病爆发会达到什么程度,目前还难以预计。 记者:发达国家经历了先污染、后治理的阶段,我国解决食源性疾病的危害能从中汲取什么经验? 目前,各国食品安全监管普遍从过去的多头监管向集中统一监管转变,从重点环节监管向食物链的全过程监管转变,从单一的政府监管向食物链的全过程监管转变,从单一的政府监管向倡导政府、产业界、学术界和消费者共同保障食品安全的新模式转变。 在欧洲,20世纪90年代末期发生了一系列食品安全危机,欧洲食品安全局(EFSA)于2002年1月正式成立,作为科学咨询意见和通报食品链相关风险的独立来源。 美国非常注重对食品安全法律法规的修订,确保其适应不断变化的食品安全监管需求。如2011年颁布的《食品安全现代化法案》等。 记者:除此之外,如何合理、有效地解决食源性疾病带来的危害? 徐明焕:这需要在实践中更多地借助技术手段加以解决。环境污染导致的食源性疾病的趋势是可以预测的,具体会达到什么程度,需要更加深入的科学研究。 现在要有一个评估机制,现在已经建立了监测机制,环境污染和食源性疾病已经纳入了监测网。在监测的基础上,要把监测数据进行整合,组成专门的专家组对此进行评估、研究。如果没有科学的评估、权威的发布,就不会引起广泛的关注。 记者:据您了解,相关部门有没有计划对环境污染造成的食源性疾病进行风险评估? 徐明焕:应该会慢慢延伸到这个领域。对食品安全风险的评估是一个逐步深入的过程。食品安全风险评估有几方面内容:微生物污染、化学性污染和物理性污染。其中对化学性污染造成的食品安全风险评估,可以引申到环境污染导致的食源性疾病领域,并进一步深化。 任何国家的监管、管理都是一个逐步调整的过程,当一个领域被广泛重视的时候,政府会相应地调整监管机制,包括风险评估机制、风险评估重点的转移。国家质检总局对食品进出口监测,每年都针对可能引发食品安全问题的因素,进行动态调整,来确定监测重点。 记者:由环境污染导致的食源性疾病风险评估是否具有可操作性? 徐明焕:关键的问题是激活我们现有的监测机制。这就需要依靠外部的力量,比如说评估结果要及时做出。这对监管部门的风险评估具有重要的导向性作用。监管部门的监管更多地立足实际,针对目前急迫的问题予以解决。 科研必须具有前瞻性。科研成果运用到实际监管工作中,又具有时滞性。必须减少科研成果应用的环节,要有激活创新的内在机制。因为风险评估不单纯是一项工作,更是一种科研。 这也符合政府职能转变的要求,政府应该抓大事,抓防范风险的事,而不是单纯事后的救助。食品安全问题,我认为最重要的不是消除风险,而是防范风险。古人说,人无远虑,必有近忧。在食品安全领域也是如此。食品安全必须围绕着防范、化解风险来展开。食品安全工作不能够寄希望于毕其功于一役。如果有一种超前的眼光,腾出手来,从救火、灭火的模式转向防火的模式,才是解决诸多问题的根本之策。 小资料 食源性疾病 据世界卫生组织定义,食源性疾病是涵盖范围非常广泛的疾病,在全世界范围内都是一个日益严重的公共卫生问题。摄入受微生物或化学品污染的食品,可引起这种疾病。从粮食生产到消费(“从农场到餐桌”),任何一个阶段都可能发生食品污染,也有可能是环境污染的结果,包括水、土壤或空气污染。 食源性疾病最常见的临床表现为胃肠道症状,然而,此种疾病还可能有神经科、妇科、免疫等其他症状。摄入受污染食品,也可能造成全身多器官衰竭,甚至引发癌症,从而造成极大的残疾和死亡后果。
个人分类: 环境新闻|1141 次阅读|0 个评论
经济作物为什么不“经济”?
热度 4 蒋高明 2013-5-24 22:41
蒋高明 继去年山东一带大白菜七分钱一斤烂在地里没人收之后,今年山东沂蒙山一带的大蒜又遭遇价格低迷之祸,蒜农们叫苦不迭。 最近,弘毅生态农场外面的大蒜获得丰收,亩产 3000-4000 斤,农民们放下了所有外出打工的伙计,纷纷回家收获大蒜。农场用工根本找不到人了,甚至连妇女工也没有,她们都只管收获自己的大蒜。 但丰收后的蒜农脸上并无喜色,相反还个个面带愁容,为了不影响下茬作物种植,他们默默地收获。一方面用自制的小土铲将蒜挖出来,一方面要刀割去蒜头,还要将那些讨厌的农膜从地里清理出来,活计甚是痛苦。 今年大蒜丰收,但价格却非常低,只有五毛钱一斤。而且一天一个价,农民们担心降到三四毛,加班加点地干活,只求早点卖出,少损失点本钱。 种植大蒜的成本约 3000 元,不计劳动力成本,其中大蒜种 2200 元,化肥 300 元,农家肥 100 元,浇水 200 元,农药 100 元,农膜 100 元。如果收获 4000 斤,每斤 1 元,则尚有 1000 多元的利润,如果仅卖到 0.5 元一斤,则种植大蒜,净亏本 1000 多元。 农民们为了得到那三四千元的大蒜产量,使用了浑身解数。他们将蒜种与农药一起种下,并覆盖一层塑料膜,使用除草剂控制杂草。这样的环境对于植物来讲,是一种严重的胁迫环境,膜下有害化学物质直接伤害大蒜根系,同时还杀害了土壤很多有益动物与微生物,但大蒜害虫却因产生抗性而越杀越凶。大蒜因长期在逆境下生长,表现出异常生长,很多大蒜仅生长外形,没有实心的鳞茎(当地蒜农称为“胖蒜”)。 生长“胖蒜”后,直接影响产量。在以重量算效益的时候,那些看似正常的大蒜如果被蒜贩子们发现,就给以更低的价格。大蒜贩子们将“胖蒜”低价收购却以正常价格卖给蒜茸加工企业去牟利。 由于蒜农没有定价权,且盲目种植,家家户户种植大蒜,产品单一,蒜农们又没有销售出路,只好眼睁睁地看着蒜价低落,忍痛去以低于成本价格去销售。在这样的农业经济模式下,有人鼓吹的“一村一品”、“一乡一品”、“一县一品”的经济作物,变成了一文不值的“坑农”作物。 “前两年种蒜挣的钱,今年全部又赔进去了”。临沂市某县蒋家庄村民蒋来武痛苦地向笔者抱怨。他们不仅仅白忙活了两年,还搭进去了不少农药化肥农膜,白白污染了自己的土地。 稳赚的是大大小小的大蒜贩子们,他们在大蒜丰收的形势面前,不断制造大蒜价格要狂跌的信号,在蒜农们纷纷向他们低价销售产品的时候,狂赚一笔。无论是大蒜价格高,还是价格低,他们总能稳坐钓鱼台,过着鱼肉蒜农、菜农的好日子。 分田单干的当今农民,既没有了当年人民公社的集体力量呵护,更没有日本韩国、中国台湾那样的农民协会保护,只能什么贵就种什么,什么贱就抛弃什么。去年是苹果、大白菜价低,今年是大蒜挤压,养猪养鸡的血本无归。吃亏的总是农民,只赚不赔的永远是资本是市场。 大蒜完了还有土豆,还有西瓜,还有萝卜、白菜、苹果、梨,还有大棚菜,还有蘑菇等等。在农产品严重供大于求的今天,经济作物根本就不经济了。 持续低迷的粮食价格,逼迫农民种植经济作物,而经济作物如果也不经济了,农民只好任土地撂荒,远走他乡进城去打工,留下偌大的中国让美国人来养活。美国高额补贴该国的农场主,其农产品倾销中国,造成更加严重的“谷贱伤农”。 国家为了保障食物数量安全,政策上鼓励农民去种地,而农民为了好的价格,盼望产量下降,盼望价格因少而升值,但勤快的家家户户农民谁都不希望减产,最终的结果就是大量农产品供大于求,市场不断波动,农民收获一年赔一两年,市场上永远充斥大量廉价的农产品,城里人在餐馆里大量浪费,造成“吃得没有浪费的多的”中国式壮观餐饮现象。 一些农业专家打着中国缺粮的旗号,搞一千亿斤粮增产运动,国家为此支付了 1000 亿元科研经费。殊不知中国目前缺粮可能事实,但缺粮是经济作物挤压粮食作物造成的,是依靠廉价进口美国转基因作物来满足粮食数量安全造成的。大量进口更压制了中国农民种粮积极性,与所谓的农业科技尤其是转基因育种无关 ( 国家投入的 1000 亿元经费 80% 以上用于该项研 ) 。如果国家真要那 1000 斤粮,每斤粮食里增加 1 元钱,吸引 1000 万农民工回到 5000 万亩耕地上,或还原南方一年两季的作物制度,增产那 1000 亿斤粮食根本就不是什么难题。 建议国家认真看看中国农民被市场盘剥的残酷现实,保护农民种地积极性,最重要的是要保护粮食和蔬菜等重要农产品的收购价,增加农民抗风险能力。停止对农药、化肥、农膜、甚至种子的补贴,直接将上述补贴费用还给种地的农民。优质农产品不能由市场摆布,那是满足国家稳定基本需求的,是保命产业。而化肥、农药、农膜、种子才是实实在在的附着在农产品身上的商品,可以由种地的农民来选择。 剥皮“胖蒜”,看起来像蒜,其实仅有皮,是大蒜长期生活在逆境下(农药、化肥、农膜危害)的异常反应。最下图正常大蒜为弘毅生态农场的有机大蒜,有机种植模式下无胖蒜出现。
个人分类: 建言新农村|6610 次阅读|6 个评论
新京报:人大教授朱信凯详解农产品比核武器重要
蒋高明 2013-1-5 11:42
对于中国人民大学朱信凯教授的观点,笔者完全赞同。农产品安全是比核武器重要的,今后的战争肯定不是正面战场上的厮杀,谁也不会轻易按动核开关,除非人类共同灭亡。但另外一场“核”战争,即发生在细胞核内的转基因战争,则是非常隐蔽的,它有着高科技的美丽外衣,有强大的资本游说集团,有国内外的被收买的专家教授鼓吹手,一旦这场生物核战争打起来,对于毫无防范的中国人来讲将是致命的。他们不会等中国人按动核开关,那时候我们已经没有力气了----中国人吃饭的权利已经没有了。看看当今中国的种业、蔬菜,大豆,猪肉,鸡肉,甚至自来水都被人家控制,转基因作物偷偷摸摸地在中国布局,就知道我们输的有多惨。 美国人几乎是全世界最懒惰的,美国的所谓现代农业是亏本的,没有政府的大量补贴,农场主根本就不能生存。为什么美国政府倒贴金钱支援中国的农业呢?美国转基因大豆到岸价比中国本土的还低,因为美国政府给予了补贴;美国3亿多人,最多生产2亿吨粮就能满足其奢侈需求了,政府要赔钱多生产1亿吨粮食供应国际粮食市场?其中中国是最大的买主。天下有这样的美事吗?美国人要发扬国际共产主义精神吗?要知道,在美国是没有免费的午餐的。美国人欠中国的钱不还,大量印美元使其贬值;中国人的几百吨黄金放在美国取不回来,而他们倒贴钱给中国进口粮食,美国在军事、航空航天、通讯等等领域的一切高科技对中国实行最严格的封锁,而唯有转基因这个高科技却不远万里送货上门,还派洋舟子到中国来游说,连《科学》的主编也进中南海去游说我们的高层领导,科学家当起来外交官,难道这些都不能引起我们的警惕吗? 历史上曾有宦官误国,奸臣害国,红颜祸国,而今有院士误国,汉奸卖国,现代洋奴弃国。历史总是这样规律性地出现,只不过手段变化而已。 醒来吧,我的同胞们! 我们必须重新认识农业 http://www.bjnews.com.cn/finance/2012/12/27/241668.html 2012年12月27日09:52 新京报 朱信凯38岁,中国人民大学农业与农村发展学院副院长,教授,2009年11月破格晋升为博士生导师,美国康奈尔大学访问学者,中国人民大学粮食产业研究中心副主任,农业部青年联合会副主席。   他同时兼任联合国 粮农组织(FAO)贸易政策国家顾问,中国农业经济学会常务理事兼副秘书长,中国进出境动植物检疫风险分析委员会委员,中国 农产品 ( 5.77 , 0.07 , 1.23% ) 市场监测预警专家委员会委员等多个社会职务。2011年获“北京优秀青年知识分子”,2012年获“北京青年五四奖章”。   主要研究领域为农业经济理论与政策。近年来以独立或第一作者在《经济研究》、《管理世界》、《新华文摘》等学术期刊发表(含转载)学术论文70余篇;出版学术专著4部,商务印书馆经典文库译著1部,代表作为《中国农户消费函数研究》。   ■核心观点   我们对农业的认识往往只是停留于“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现在已经是工业化时代,甚至于已经进入后工业化时代,农业自然而然也就不那么重要了。但美国人是如何认识农业的呢?美国人讲“谁控制了石油,谁就控制了所有的国家; 谁控制了食物,谁就控制了全人类”。    朱信凯:了解农村才算了解中国   朱信凯从事农业经济研究纯属偶然。   当年考上农业经济专业时,甚至还有点沮丧,因为跟计算机软件等“热门专业”相比,农业并不受社会的重视。朱信凯说,现在他建议年轻人都应该读一读农业经济学,培养自己对中国本土化问题的敏感度。因为中国的农业经济学就是中国的国情学,只有了解中国农村,才算真的了解中国,以后不管做哪方面的工作,都会比别人出色。   2003年,朱信凯在华中农业大学获得博士学位后到人大任教。他曾多次将研究报告和科研成果呈送国务院相关决策部门。   2010年12月,朱信凯署名研究报告《我国应尽快调整现行CPI结构》得到了国务院主要领导温家宝、李克强、回良玉的批示,批示要求国家统计局会同有关部门认真研究。此报告直接推动了2011年1月份国家统计局调整并发布新的CPI权重结构。   2012年6月30日,朱信凯应邀列席十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27次全会,并做了题为《现代农业发展视野下的国家粮食安全战略》的专题讲座。   他的办公室里挂着两张地图,一张是中国地图,一张是美国地图。采访中,他多次以美国跟中国做比,“中国农业农村的问题太多了,而且都非常严峻,当然,问题并不完全是坏事情,往往蕴含无限机会”。   “我们必须重新认识农业”是朱信凯最近几年最为关注的问题。新生代农民工问题、城镇化问题、农业投资管理体制的问题、食品安全的问题……朱信凯说,这些要么关系着中国社会的稳定,要么涉及整个中国社会的重新布局,其他的任何问题和这个相比,都是很小的问题。   中国经济在过去的发展有赖于一个重要因素,就是地方政府对土地资源资本化的过度依赖与追逐。朱信凯认为,行政管理资源配置失衡与官员教条主义的目标模式是产生中国农业农村问题的重要因素。“在现行的政治体制和行政提拔体制下,对地方政府业绩的考核主要采用经济增长速度等指标。由于农业比较利益偏低,地方政府偏好于将财政资源投向非农产业,强调招商引资,而不愿意提供农业技术推广等软性公共产品,既在相当大程度上破坏了生态,又造成了土地资源的极大浪费。”   朱信凯认为,中央对地方官员的考核应区别对待,对于前一百位的产粮大县,中央应以粮食产量和生态为考核标准,不应鼓励其招商引资。对于产粮大县,中央应当改“奖励”政策为“给予”政策,通过转移支付给足给够,而不是杯水车薪的奖励。这是2012年暑假朱信凯带领他的研究团队奔赴全国20几个县调研后得出的结论。   【同题问答】   1.对于中国的诸多经济学人,你最为尊敬的是哪一位?   朱信凯:林毅夫。我们需要对中国经济增长充满信心。   2.2012年的经济运行到现在,当前的状况,是否让你感到意外?   朱信凯:当然不意外,我对中国经济的增长潜力充满信心,因为在过去的三十年,中国从已经崩溃的国民经济边缘走了出来,并以发展中国家三倍的速度高速增长,创造了人类历史的奇迹。   3.近期在市场层面,你认为哪一项改革最值得期待?   朱信凯:最期待的就是中国要尽快出台社会经济体制改革与城镇化发展的路线图,我最期待城镇化怎么发展。现在的道路是肯定不行。   4.未来10年,你认为哪一个行业最具有投资前景?   朱信凯:农业与农村,再说的深入一点就是农产品市场与农村消费市场,这是未来最有潜力的。假设我们到2049年新中国成立100周年时达到70%的城镇化率,那个时候15亿人,我们还要有4.5亿农民。因此,农村消费市场是巨大的,而15亿人的吃穿、生态等问题仍然要在很大程度上依靠农业来解决。因此,我经常讲,农业是一个永恒的魅力产业。    农产品比核武器重要   新京报:你最近有个观点,美国打击全世界的武器根本不是核武器,而是农产品。怎么理解?   朱信凯:核武器只是一种威慑,但 美国靠一个种子公司——孟山都,就能干掉很多国家 。阿根廷就是一个例子。一开始转基因的种子通过走私的途径进入阿根廷, 当阿根廷种植转基因大豆和玉米播种面积到了99%的时候,美国声称要收取种子的专利费,以至于阿根廷农业部不得不成立一个补偿基金,举全国之力来偿还。   但农业的威力远不止于此, 孟山都不仅卖种子,还卖农药。它的逻辑是你买我的种子就得买我的农药,因为种子和杂草一起长出来,长到一定程度,农民就要喷孟山都的农药除草,孟山都的转基因大豆能够抵抗这种除草剂。可是因为下雨,孟山都的除草剂随着地表径流,把阿根廷其他的农作物也当做杂草除掉了。生态灾难已经在这个国家的某些地区表现出来了。   所以农业它不仅仅是一个种地和养猪的问题,更不是一个短期视野就可以把握的问题, 他实际上是一个比核武器还重要的重大的战略产业。需要引起国家战略层面的高度重视。   新京报:我们应该怎样重新认识农业?   朱信凯:农业是一个集技术、经济、政治和国家安全于一体,与整个人类的进化史相并存,并随社会发展与进步越来越表现为多功能性的永恒的魅力产业。   2004年 中国几乎在一夜之间丢掉了大豆产业,这是一个最经典的案例,也是最惨痛的教训。我们无意怀疑别人的阴谋和操控,但至少要使我们警醒,农业涉及国家安全,既包括人的发展权和生存权层面的安全,也包括宏观经济层面的安全。   我们对农业的认识往往只是停留于“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现在已经是工业化时代,甚至于已经进入后工业化时代,农业自然而然也就不那么重要了。但美国人是如何认识农业的呢?美国人讲“谁控制了石油,谁就控制了所有的国家; 谁控制了食物,谁就控制了全人类”。   新京报:大豆产业丢失对中国意味着什么?玉米会不会成为第二个大豆产业?   朱信凯:大豆是关系国计民生的产业,它一方面做食用油,同时豆粕还做饲料,饲料影响畜产品。国际资本很容易通过国际游资的炒作来实现他们不可告人的目的。   华尔街游资的各种肆意行为,很容易造成我国大豆价格的非正常波动,而大豆的下游产品又在CPI中占有相当比重,对于我们这样一个到目前还没有发布核心CPI的国家来讲,宏观经济安全受到影响就是必然的事情了。关于玉米会不会成为第二个大豆产业,关键要看玉米产业的主动权在谁手上。   2004年我们之所以在一夜之间就丢掉了大豆产业,那是因为我们首先丢失了大豆产业的主动权。在大豆压榨企业普遍面临困境的时候, 国际的产业资本和金融资本在我们几乎不设防的情况下将他们收购或兼并,而当国际资本控制大豆产业主动权之后,使用什么原料当然也就是人家说了算 。因此,尽早完善与国际资本相关的法律法规体系是当前我们必须要做的头等大事。    中国农业投资效率低下   新京报:从2002年开始我们国家加大对农民补贴的力度,10年来累计安排了7631亿元。这么多资金投入,为什么农业问题还这么突出?   朱信凯:美国最大的部,除了五角大楼国防部就是农业部。而中国,农业部几乎是最小的部,中国农业行业的大部分职能都没有在农业部,行业职能不在行业部委这是当前我们行政管理体制最大的问题。   当前我们是“重视农业政策,轻视农业部门;重视支农资金,轻视投资效率”。我们每年拿出这么多钱来支持农业,效果怎么样呢?“十五”和“十一五”前两年中央和地方财政农业投资效率仅为52.7%, 也就是说中国投100块钱,只发挥了50块钱的作用。另外50块钱呢?全部给损耗掉了 。这个数字也明显低于发达国家83%的效率水平。   新京报:为什么会这样?   朱信凯:农业是一个行业和专业性很强的产业,但农业的很多职能都不在农业的行业主管部门。比如农业的投资功能一部分在发改委,还有一部分在财政部,财政部本来是分配资金的,却专门成立一个农业综合开发办公室,管控着比农业部还要多的支农投资。这种相对混乱的行政管理体制必然导致低下的投资效率。   新京报:美国农业部是怎么做的?   朱信凯:美国的经验可以借鉴,当前美国农业人口的比重下降到2%,但作为管理农业的核心机构,农业部却日益庞大。美国农业部正式编制职员多达10万人,大部分职员都分散在各州,做着最基层的农业推广和信息服务工作。美国农业行政管理体制最大的特点在于它的综合性,它将农业、农产品以及有关的管理服务都容纳到这个大一统的管理机构中,避免了互相推诿、扯皮和工作领域的分割,打破地区封锁、行政垄断和部门分割,有利于明确责任和提高效率。   新京报:跟美国比较,能得出什么结论?   朱信凯:相比之下,我国现行的农业行政管理体制,部门分割,各自为政,任务不明确,管理手段分散,有事大家一起干,出了问题谁都可以不负责任。部门利益还渗透在政策和法律的制定中,使政策法律出台扯皮多、时间长,出台后没有一个具体部门督促实施,达不到应有的效果。   新京报:能举个例子吗?   朱信凯:还以投资为例,中国当前的投资体制是1995年分税制改革以后逐步形成的。分税制改革以后,中央财政实力不断增强,为了加强管理实行了以发改委为主的投资管理体制。   这一体制在刚开始实行的几年,在规范投资行为,实现大的投资布局等方面确实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但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和进步,忽视行业主管部门的行业投资所导致投资效率低下的问题就越来越突出了。不仅是农业部存在这样的问题,其他的部委也是一样的。   新京报:所以你认为,我国的农业管理体制需要改变?   朱信凯:我们组织的课题组在国内主要农业投资大省的调研表明,体制不完善所造成的部门矛盾与冲突已经严重影响了农业投资的使用效果和效率;而所有省份调研的结果都显示,中央财政农业投资效率低下最主要的原因在于中央层面政策的非协调性。   因此,我认为,从根本上彻底改革现行农业投资管理体制已经成为迫在眉睫的突出问题。   新京报:怎么改变?   朱信凯:“十七大”之前我就呼吁农业的大部制改革,重构农业投资管理体制。   首先,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应当从中央与地方的范围和关系的调整入手,逐步建立新型、高效的中央与地方的关系模式。   其次,在中央和地方的农业投资事权和财权划分上,应当强调投资主体的职能和执行力,即要逐步形成垂直管理的农业行政管理体制。   第三,要逐步推进农业“大部制”改革,重构农业投资管理体制。这个“大部制”并不是简单的合并,而是将职能相近、业务雷同的部门整合在一起。它的实质是按照决策、执行、监督这三者相互协调、相互制约的原则来构建政府的组织结构。    研究中国问题,思想比方法重要   新京报:中国问题应该怎么研究?   朱信凯:美国的经济学研究方法世界第一,因为美国有五万个经济学家,但是美国没有多少经济问题值得研究,它每个小问题都被无数人研究了无数遍。所以在欧美发达国家,它的经济学要想做得优秀,就要看谁的方法论用得艰深。但是,当代中国值得研究的问题太多了,我认为,中国如果有人拿诺贝尔经济学奖,第一个一定是研究中国农业经济与农村发展问题的,因为这是中国最大的国情,也是世界最重要的问题之一。理解中国经济绝对不能简单等同于任何西方的理论建构或经验,理解中国经济需要对历史的理性剖析、对文化传统的深入解读以及用脚做学问的调研精神。   新京报:其实最近两年,农业已经受到重视,越来越多的企业愿意投资农业,例如网易、联想。   朱信凯:这是个好的兆头,但我感觉应该加快步伐。因为外资在大量做这个事情,大家才开始意识到。我一直认为,谁在未来十年能够在中国的农村市场构筑起纵横交错、流通顺畅、四通八达的市场化渠道,谁就将是未来世界上最强大的企业。    城镇化是农村和城镇的重新布局   新京报:最近有学者提出,保障房建设跟不上,城镇化就是空谈。你怎么看?   朱信凯:这个问题很重要,中国能不能尽快把保障房和市场房分开是关键。就是说保障房这一部分要把价格压得低低的,可以市场化的部分就让它交由市场调控。但是现在的问题是保障房这一块没有做起来。可能主要还是个利益和利润的问题。更新观念,加快与之相适应的制度与政策调整是当务之急。   新京报:你认为城镇化应该是什么样?   朱信凯:刚刚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要积极稳妥推进城镇化,着力提高城镇化质量,把有序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作为重要任务,把生态文明理念全面融入城镇化全过程,走集约、智能、绿色和低碳的新型城镇化道路。这一表述,是继1982年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1992年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之后的又一次制度创新,国家的经济结构、增长方式和生产力布局必然因此发生积极而重大的变化。   我理解的真正的城镇化应该不仅仅是城市数量和城市规模的扩张,不仅仅是城镇人口的增多,而是进城农民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的现代化。城镇化应该是农村和城镇的重新布局,重新布局不仅是一个地理的概念,更是一个人的概念。   新京报记者 林其玲  摄影/实习生 王政显
个人分类: 建言新农村|2145 次阅读|0 个评论
农业部首度公开79种进口转基因农产品名单
热度 1 蒋高明 2013-1-3 21:25
抗虫,抗除草剂,耐除草剂,多么美好的技术啊,难道就没有环境与健康代价?天下会有这样的好事?那些加工原料没有进入人类食物链?它们的安全证书可不可以一起晒一晒?外国公司说安全我们就相信?我们自己不做实验验证一下就进入人类食物链? 进口用作加工原料的农业转基因生物审批情况
个人分类: 建言新农村|3403 次阅读|1 个评论
2012年中国(海南)国际热带农产品冬季交易会-图片3
Bobby 2012-12-14 19:32
2012年中国(海南)国际热带农产品冬季交易会-图片3
个人分类: 科学感想|2424 次阅读|0 个评论
2012年中国(海南)国际热带农产品冬季交易会-图片2
热度 1 Bobby 2012-12-14 19:11
2012年中国(海南)国际热带农产品冬季交易会-图片2
个人分类: 科学感想|2404 次阅读|2 个评论
2012年中国(海南)国际热带农产品冬季交易会-图片1
Bobby 2012-12-14 18:44
2012年中国(海南)国际热带农产品冬季交易会-图片1
个人分类: 科学感想|2170 次阅读|0 个评论
无公害食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三者的区别
热度 2 yhqsd 2012-11-2 09:53
无公害食品(农产品)、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农产品)都是以环保、安全、健康为目标的食品(农产品),都重视农业的可持续发展,代表着未来食品(农产品)发展的方向。三者从基地到生产,从加工到上市都有着严格的标准要求,都依法实行标志管理,都是安全农产品的重要组成部分。绿色食品具有有机食品和无公害食品的特征, AA 级绿色食品相当于有机食品,而 A 级绿色食品则为 AA 级绿色食品的过渡产品。不论是 AA 级绿色食品还是 有机 食品生产,均禁止使用基因工程技术。无公害农产品的质量水平和生产要求相当于 A 级绿色食品,可以看作是绿色食品的过渡产品。三者的区别主要表现在发展目标、质量水平、标准内容、生产资料使用要求、生产环境要求、病虫草害防治手段、标识与运作方式等方面。 1 、发展动机和目标不同 无公害农产品的发展动机是立足于全面解决“餐桌污染”问题,建立放心基地,扶持放心企业,为消费者提供放心产品,解决农产品质量中的最基本安全问题,满足的是大众消费。绿色食品最初的发展动机是出口与内销兼顾,目标是提高生产水平,满足更高需求,增强市场竞争力;绿色食品的市场份额主要在大中城市部分高收入人群,同时也有一部分出口的市场份额。我国有机农产品最初是应国外贸易商的要求而生产的,其开发都严格与国外有机食品接轨,有的是与国外相关机构合作的,产品主要面向国际市场;有机是一个理性概念,注重保持良好生态环境,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2 、标准内容和要求水平不同 有机农产品标准具有国际性,要求比较高。无公害农产品标准要求比较低,更适合我国当前的农业生产发展水平,对于多数生产者来说,比较容易达到,也是农产品安全质量的基本要求。绿色食品比无公害农产品标准涉及的内容更丰富,标准要求更高些,例如,无公害农产品环境标准只对大气、土壤、灌溉水的污染指标作了规定,而绿色食品标准还对土壤肥力作了要求,对灌溉水中的大肠杆菌菌群数量也作了规定。 3 、对生产资料和产品的要求内容不同 有机农产品更加注重生产过程,在其生产和加工中绝对禁止使用农药、化肥、激素、转基因等人工合成物质;无公害农产品和绿色食品( A 级)允许有限制地使用限定的农药、化肥等人工合成的物质。 绿色食品和无公害农产品对终产品都有明确的质量与安全要求,有机农产品没有明确给出,只要求在检测时参照相关的卫生标准执行。绿色食品还特别强调产品的优质和营养的问题,有机农产品和无公害农产品未涉及这些。 4 、对地块和土壤肥力来源的要求不同 有机农产品要求种植地块要明确、产量要确定,并严格规定了土地生产转型期,土地从生产常规农产品到生产有机农产品需要 2~3 年的转换期,有机生产系统与非有机生产系统之间要有界限明显的过渡地带(主要是考虑到某些物质在环境中会残留相当一段时间),绿色食品和无公害农产品生产没有这些要求。 有机农产品要求土壤肥力主要来源于有机生产系统内的有机物质和有机肥料,包括没有污染的绿肥和作物残体、泥炭、秸秆、海草和其他类似物质,以及经过堆积处理的食物和林业副产品等,还包括经过高温发酵的人粪尿和畜禽粪便等,系统外的有机肥料必须经过检验和认可。 AA 级绿色食品生产中的土壤肥力来源与有机食品相似,在尚不能满足需要的情况下,允许使用符合国家规定的商品肥料; A 级绿色食品生产还允许使用有机氮与无机氮之比不超过 1 ∶ 1 的掺合肥。在无公害农产品生产中,土壤肥力主要来源于包括上述有机农产品、绿色食品生产允许使用的肥料种类,以及允许使用的其他肥料(包括化学肥料),但禁止使用未经国家或省级农业部门登记的化学或生物肥料。 5 、对病虫草害的防治手段要求不同 有机农产品生产中病虫草害的主要防治手段包括作物轮作以及各种物理、生物和生态措施,如人工诱杀害虫、自然天敌平衡、田园清理、生物防治、促进生物多样性等。绿色食品生产中病虫草害的主要防治手段是在生产过程中不使用或限量使用限定的化学合成农药(强调安全间隔期),积极采用物理方法、生物防治技术及产品与栽培技术措施等。无公害农产品生产中病虫草害的主要防治手段是除有机农产品、绿色食品生产中病虫草害的防治措施外,提倡生物防治和使用生物生化农药防治,允许使用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但每种有机合成农药在一种作物的生长期内要避免重复使用。 6 、产品标识与认证方式不同 有机农产品标识因国家和认证机构的不同而不同,每一个国家和认证机构都有一个自己的有机农产品标识。但为便于消费者对获证有机产品身份的识别,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在 2010 年修订的《有机产品认证管理办法》中规定,按照国家《有机产品》标准认证的获证产品上,禁止使用除国家统一有机认证标志外的任何有机产品认证标志。绿色食品标识在我国是统一的,也是惟一的,它是由中国绿色食品发展中心制定并在国家工商局注册的质量认证商标。无公害农产品采用由农业部和国家认证认可监督管理委员会联合制定的全国统一的标志,全国统一监督管理,县级以上地方主管部门分工负责。 无公害农产品由政府运作,实行公益性认证;认证标志、程序和产品目录等由政府统一发布;产地认定与产品认证相结合。绿色食品采取政府推动、市场运作,质量认证与商标转让相结合。无公害农产品和绿色食品均是检查检测并重,注重产品质量。有机认证主要是按照国际通行的做法,实行检查员制度,国外通常只进行检查;国内一般以检查为主,检测为辅,注重生产方式和过程;有机认证是社会化的经营性认证行为,因地制宜,按照市场规则运作。绿色食品对每个(类)产品都要进行认证,有机农产品只要农场或生产基地通过有机认证,该地块生产出来的所有产品都可被认作有机农产品。
个人分类: 有机园艺|8535 次阅读|3 个评论
[转载]回良玉强调:保障粮食安全和主要农产品有效供给
whyhoo 2012-7-20 21:41
回良玉在全国现代农业建设现场交流会上强调 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 保障粮食安全和主要农产品有效供给 19日到20日,国务院在黑龙江农垦建三江管理局和佳木斯市召开全国现代农业建设现场交流会。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回良玉在会上强调,当前我国正处在加快改造传统农业、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的关键时刻,要按照中央关于“三化同步”推进的要求,切实把现代农业建设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认真实施《全国现代农业发展规划》,着力改善农业基础设施和装备条件,大力加强农业科技进步和人才队伍建设,健全现代农业经营制度,完善现代农业支持保护体系,办好全国现代农业示范区,有计划、有步骤地扎实推进现代农业建设,为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回良玉指出,推进现代农业建设是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主要农产品有效供给、促进农民持续增收的迫切需要,是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和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必然要求,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党的十六大以来,我们坚持不懈地推进现代农业建设的理论创新、政策创新、制度创新和工作创新,克服了各种困难和风险挑战,现代农业建设取得巨大成就。粮食产量实现了半个世纪以来的首次“八连增”、连续5年超过1万亿斤,主要农产品产量大幅增加,农业综合生产能力跃上新台阶,农民收入持续较快增长,有力地支撑了人类历史上最大规模的工业化城镇化,为保障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作出了重大贡献。同时也要清醒地看到,我国农业发展进入资源环境约束趋紧、青壮年劳动力紧缺、生产经营成本快速上升、自然和市场风险加大阶段,基本保障农产品总量平衡、结构平衡和确保质量安全的压力越来越大。现代农业建设面临着严峻的挑战,艰巨性、复杂性、繁重性前所未有。 回良玉强调,推进现代农业建设,必须从我国基本国情出发,围绕农业科学发展这个主题和转变农业发展方式这条主线,立足当前、着眼长远,突出重点、把握关键。一要着力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主要农产品有效供给。按照“提升能力保供给,优化结构促平衡,完善体系增效益,强化监管保安全,利用贸易调余缺”的要求,加强农产品生产基地建设,优化品种结构和区域布局,完善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加快推进农业标准化,加强全程质量安全监管,利用好国内外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全面提升农产品供给保障能力和质量安全水平。二要着力强化现代农业的物质技术人才基础。全面增强科技创新、技术集成、转化应用三大能力,突出强化水利、农田、生态三大基础设施,努力改善农业机械、农资工业、信息网络三大装备条件,加快建设科研、推广、新型农民三大人才队伍。三要着力健全现代农业经营制度。在坚持农村基本经营制度的基础上,按照依法自愿有偿和加强服务的原则,完善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市场,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加快发展农业社会化服务,引导各类资本规范有序进入现代农业建设。四要着力完善现代农业支持保护体系。完善现代农业投入保障制度,引导推动公共财政资金向农业配置、信贷资金向农业流动。完善现代农业要素投入补贴制度,扩大范围、提高标准、完善办法。完善现代农业市场制度,促进农产品价格整体水平逐年提高。完善现代农业资源环境保护制度,保护好耕地、水资源。 回良玉强调,要切实加强对现代农业建设的领导,精心组织、统筹安排、协调推进。各地区要科学制定推进本地区现代农业发展的规划和实施方案,明确发展目标、方向和重点。中央有关部门要加强分类指导,加大对重点地区、重点产业、重点品种的支持力度。要尊重农民群众的主体地位和首创精神,注重总结推广基层的好经验、好做法。 农业部部长韩长赋主持会议。黑龙江省委书记吉炳轩、省长王宪魁出席会议。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和计划单列市人民政府、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及农口厅局负责人,中央有关部门负责人,52个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政府负责人参加了会议。黑龙江、江苏、浙江和四川省成都市、山东省滕州市、吉林省榆树市有关负责人,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负责人在会上作了交流发言。与会代表实地考察了万亩玉米和大豆高产示范田、水稻信息化节水灌溉现场、农机博览园、精准农业展示中心和现代农业发展中心等。 原文见 http://www.gov.cn/ldhd/2012-07/20/content_2188234.htm
个人分类: 三农|1080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农产品中的农药残留及各国农残标准差异(部分摘录)
lfm2000 2012-6-15 12:01
http://www.chinapesticide.gov.cn/doc12/12051519.html 专家解读 农产品中的农药残留及各国农残标准差异 ——专访农产品质量安全、农药残留专家顾宝根、王强 编者按: 农药残留安全是食品安全和农产品质量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媒体和公众关注的焦点。近年来,从“超市果蔬农药残留”到“农药鸡尾酒”,从“毒韭菜”到“一根豆角被喂11种农药”,媒体为攫取眼球,用词一度到了骇人听闻的地步,这在一定程度上误导了公众和消费者。近期,由立顿奶茶引发的茶叶中农药残留问题更是被推到了风口浪尖。那么,我国农产品中农药残留现状如何?农药残留问题是否已经到了“人人喊打”的地步?我们有没有必要“谈药色变”?带着这些问题,本刊记者采访了农业部农药检定所研究员顾宝根、浙江省农业科学院农产品质量标准研究所研究员王强两位专家。 记者: 大家目前非常关注农产品中的农药残留问题,是否所有农产品都有农药残留? 顾宝根: 农业生产过程中常常发生病虫草害危害,因此,需要用农药进行防治,只不过有的有机农业使用天然的生物农药,所以,几乎所有农产品都可能含有农药残留。中国农产品如此,国外农产品也如此。其实农业现代化程度越高,农药的使用量越大,因此,发达国家农药使用普遍高于发展中国家,根据联合国粮农组织2000年的统计,发达国家单位面积农药使用量是发展中国家的1.5-2.5倍。在生产实际中,由于农药使用技术等限制,农药实际使用率只有30%,大部分农药流失到环境中,植物上的农药残留主要附着在作物表面,具有内吸性的农药才会被吸收到植物体内。植物上的农药经过风吹雨打、自然降解和生物降解,在收获时,农药残留量是很少的。但为了确保农产品的安全,还是要制定农药残留标准,将农产品中农药残留量控制在安全的范围。没有残留是理想主义,没有一个国家能做到,但减少农药残留,确保农产品安全是各国农业和农药管理的工作目标。 记者: 既然农药残留是因为使用农药引起的,那么我们能不能不用农药? 顾宝根: 近年来农产品质量安全事件时有发生,有些老百姓会有“能不能不使用农药”的疑问?其实世界使用农药也就200多年的历史,但在这期间农药的使用量不断增加,这是因为人口增长需要大力发展农业生产,以保障粮食的安全供给;同时现代农业的发展也越来越依赖农药的使用。有研究指出,农作物病虫草害引起的损失最多可达70%,通过正确使用农药可以挽回40%左右的损失。我国是一个人口众多耕地紧张的国家,粮食增产和农民增收始终是农业生产的主要目标,而使用农药控制病虫草害从而减少粮食减产是必要的技术措施, 如果不用农药,我国肯定会出现饥荒!农业机械化等现代农业技术需要使用农药进行除草、控高、脱叶、座果等措施,以利于机械化操作。农药对植物来说,犹如医药对人类一样重要,且必不可少。但也可以通过一些措施减少农药残留,一是全面开展病虫害综合防治,减少农药使用量;二是正确规范使用农药,减少农药残留量;三是大力推广生物农药,减少化学农药的使用,不断降低农药残留水平。农业部门一直在致力于开展这些工作。 记者: 农药残留不可能完全消除,食用含有农药残留的农产品是不是就不安全? 顾宝根: 食用含有农药残留的农产品是否安全取决于农药的残留量、毒性和食用的量。为确保农产品的安全,各国根据农药的毒理学数据(主要是每日允许摄入量和急性参考剂量)和居民膳食结构等制定农药残留限量标准,残留量低于标准是安全的,可以放心食用,而超标农产品则存在安全风险,不应食用。需要补充的是,在制定残留标准时增加了至少100倍的安全系数,因此残留标准具有很大的保险系数,理论上讲,即使误食残留超标农产品也可能不会发生安全事故。 为确保农产品安全,我国对农药安全性进行严格管理,农药登记需要进行2年18项急性、亚慢性和慢性等安全试验,绝不批准存在致癌致畸等安全隐患的产品登记。我国还对高毒农药采取了最严格的管理,先后禁止淘汰了33种高毒农药,其中包括甲胺磷等在美国等一些发达国家仍在广泛使用的产品,同时大力发展生物农药。目前我国高毒农药的比例已由原来的30%以上降低到现在的2%以下,而低毒微毒产品已占75%以上,农药安全性已大幅提高,农村生产中毒发生减少,喝药自杀死亡率也明显下降。这并不是说我国的农产品是绝对安全的,可以肯定的是,现在的农药比以前的更加安全。如果担心农药残留,大家在吃鲜食蔬菜和水果时也可以采取水泡和削皮等措施去除可能的残留。 记者: 哪些农产品的残留风险更大一些? 王强: 一般有机农产品、绿色食品和无公害农产品,因为对所用的农药以及使用方法都有严格的规定,农药残留相对较小,超标的情况少,相对比较安全。小麦、水稻和玉米等粮食作物,由于生长期长,储存期也长,大部分农药残留会降解掉,而且又要经过加工和烹调,残留会进一步去除和降解,相对比较安全。蔬菜和水果由于大部分是鲜食的,农药残留降解少,因此国家对蔬菜和水果使用的农药管理较严,除禁止使用高毒农药外,对允许使用的农药严格规定使用技术和安全间隔期,正常的生产不会出现安全问题。对于一些连续采收的鲜食蔬菜和水果,残留风险可能相对大一些。农产品都有农药残留,由于各国对农药及其残留进行严格的管理,符合农药残留标准的农产品是安全的,因此,对于农产品的残留和安全性应当正确认识。要增强安全意识,但也不必谈药色变。农药残留的量是非常少的,其危害远小于一些环境和空气中的污染物和病原微生物。 记者: 目前我国农药残留的标准是如何确定的? 王强: 农药残留标准包括农药残留限量标准(即最大残留限量)、农药残留检测方法标准等,与消费者直接关系最大的是食品或食用农产品中的农药残留限量标准。我国与欧美、日本、澳大利亚等发达国家一样,采用国际上通用的风险评估技术和方法,以考虑最大可能的风险为原则,制定农药残留限量国家标准。具体方法和步骤如下:首先是根据农产品生产、加工、流通、消费、进出口各环节需要及农药使用实际情况,确定需要制定残留限量标准的农产品(或食品)和农药组合;然后开展农药残留降解模拟动态试验、国民膳食结构调查和农药毒理学研究,分别获得农药在正常使用情况下残存于农产品(或食品)中的残留值(包括中间值、最大残留值等)、我国消费者膳食数据(不同地区、不同年龄、不同性别对每种食用农产品或食品的每天消费数量)和农药的毒性(包括每日允许摄入量、急性参考剂量等),并在此基础上开展农药残留膳食摄入风险评估,结果得到农药残留限量标准推荐值;最后经食品安全农药残留国家标准审评委员会审议通过后,由卫生部和农业部联合颁布实施。 记者: 前段时间的茶叶农药残留问题发生后,大家拿我国与欧美发达国家的标准相比,认为我国农药残留标准比欧美低,作为专家,您是否认同这一说法? 顾宝根: 在农药残留标准数量方面,由于欧美农药管理历史长,残留制定的数量比我国多。但在标准的水平方面,很难比较各国残留标准的高低。从技术层面讲,各国的农业生产、农药使用情况和食物结构等不同,因此,残留标准会存在一定差异。从管理层面讲,尽管制定残留标准的主要目的是为了确保食品安全,但现在各国越来越趋于将农药残留作为农产品国际贸易的技术壁垒,必要时甚至用作政治筹码。 各国农药残留标准差异除受本国农业生产和农药使用情况影响外,还受以下几个因素的影响。一是对于本国不生产不使用的农药,往往制定最严格的标准,而本国使用的农药特别是在出口农产品上使用的农药,残留标准在安全范围内尽可能松。如美国、欧盟和日本对本国没有登记使用的农药按照一律限量标准(即0.01~0.05mg/kg)执行,而这个浓度许多发展中国家的仪器都难以检测;但是在本国登记使用的农药,即使农药毒性高,其标准却宽松。如美国规定高毒农药甲胺磷在芹菜上的标准为1mg/kg,花椰菜上为0.5mg/kg,日本规定芹菜上为5mg/kg,花椰菜上为1mg/kg。二是本国没有或主要依靠进口的作物上的标准严。如氯虫苯甲酰胺是个新杀虫剂,欧盟在葡萄上的标准为1mg/kg,而在大米等粮谷上却为0.01mg/kg,茶叶上为0.02mg/kg,按理葡萄可鲜食,标准应该更高,但葡萄是欧洲的优势作物,因此制定的标准松;再如常用的杀菌剂百菌清,欧盟在直接食用的苹果、梨上标准为1mg/kg,而在大米等粮谷上却为0.01mg/kg,在茶叶上为0.1mg/kg。三是同一作物,各国标准也不同,如安全性不很高的杀菌剂克菌丹在稻谷中的残留标准,日本是5 mg/kg,欧盟为0.02 mg/kg,相差100倍;又如高毒农药甲基对硫磷,日本为1 mg/kg, 欧盟为0.02 mg/kg, 相差50倍。 为了协调和统一残留标准,国际食品法典委员会负责制定农药残留国际标准,但即使有国际残留标准,大部分发达国家都执行自己的本国标准,而绝大部分发展中国家因为制定残留标准能力弱,往往只能执行国际标准。我国是国际食品法典农药残留标准委员会的主席国,因此,我国的农药残留标准尽可能与国际食品法典标准(而不是欧美日标准)接轨,有的标准比发达国家低,但有的标准比发达国家高。如新农药甲氧虫酰肼我国在甘蓝中的标准为2mg/kg,而美国和日本的为7mg/kg;马拉硫磷是老农药,我国在柑橘、苹果、菜豆中的标准为2mg/kg,在糙米中为1mg/kg,在萝卜中为0.5mg/kg,均严于美国8mg/kg的标准;嗪草酮在大豆中标准为0.05mg/kg,而美国的为0.3mg/kg、欧盟和日本为0.1mg/kg的标准;常用杀菌剂噻菌灵我国在蘑菇中的标准为5mg/kg,美国为40mg/kg、欧盟10mg/kg、日本60mg/kg,分别比他们严格8、2、和12倍。我国制定农药残留标准主要考虑安全,很少涉及贸易保护问题。由此可知,不管各国残留标准水平是否存在差异,残留标准都是根据安全风险评价而制订的,只要符合残留标准,农产品就是安全的,不能用别国的标准来判断是否存在安全,不能用一国标准否定别国的标准,这缺乏科学性。因为农药残留标准不仅仅根据安全风险评估结果来制定,也综合考虑产业发展、国际贸易等各方面因素。 记者: 目前我国农产品农药残留的状况如何? 王强: 目前我国农产品农药残留现状,可以用三句话来概括,即近年不断好转,总体现状较好,但仍存在隐患。具体来说,一是全国每年3-5次的农产品质量安全例行监测显示逐年好转和大为改善的结果,不仅表现于农药残留超标率逐年持续下降,已从十年前的超过50%到目前的10%以下;而且表现在残留检出值也是明显降低,十年前检出超过1 mg/kg农药残留量的蔬菜数量较多,但现已很少见,仅偶有检出超过1 mg/kg的。二是目前农产品农药残留监测合格率总体较高,如稻米和水果高达98%以上,蔬菜和茶叶也达95%以上。三是目前农药残留状况尚不稳定,仍然存在着一些风险隐患,如南方地区或其他地区的夏季由于病虫害发生重、农药使用量大、易造成农产品农药残留超标,又如在反季节设施栽培情况下由于农药用量大并且不易降解、也易引起农药残留超标,还有随着国内外残留限量标准的提高或监测农药种类的增加、原来不超标的农产品变成了超标;特别是由于我国农业生产的产业规模太小,有众多千家万户的农民分散生产和经营,加上生产技术较为落后,基地准出和市场准入难以真正做到,造成监管更加困难。同时,我国农药残留标准的数量相对发达国家还比较少,因此,加快制定和完善农药残留标准是十分重要的工作。 记者: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应该如何去除农药残留? 王强: 农产品中的农药残留可以通过一些方法加以去除或者减少,常用的简单方法包括放置、洗涤、烹调和去皮等。一是 放置 ,因为农药残留会随着时间的延续不断地降解,一些耐储藏的土豆、白菜、黄瓜、西红柿等,购买后可以放几天,一方面可以使农产品可继续熟化,另一方面农药会降解残留减少。二是 洗涤 ,残存于农产品表面或外部的农药残留也较易被水或洗洁精冲洗掉,因此,在烹调前将蔬菜用水泡半个小时,再适当加洗洁精冲洗,基本可去除表面的农药残留。三是 烹调 ,高温一般可以使农药残留更快地降解。四是 去皮 ,苹果、梨、柑橘等农产品表皮上的农药残留一般都要高于内部组织,因此,削皮、剥皮是一个很好的方法。 然而需要说明的是,无论采用什么方法,要完全清除农产品中的农药残留,特别是对已经进入农产品内部组织的少量农药残留是难以做到的;而且如果在去除农药残留过程中使用了其他物质,如洗洁精、菌剂、酶剂等,也需要考虑这些物质使用后的残留对人身体的安全性问题,因为洗洁精等虽然能去除农药残留,但其本身作为化学或生物污染物也有可能对农产品(或食品)造成二次污染,有些洗涤剂的毒性可能比许多农药还大。适当有意识地对农产品进行处理是可以的,但过分担忧和处理是没有必要的,只要残留不超标,不会出现安全问题,就像我们每天呼吸可能会吸进病菌,但不会发病。 记者: 前段时间的茶叶农药残留调查,绿色和平组织公布的农药残留与政府公布的有差异,是什么原因? 顾宝根: 各国政府对农药残留都进行大量监测,我国每年仅农产品质量安全例行监测一项工作就要至少检测2万个以上农药残留样本,并根据国家标准公布结果,一般公布合格率以及不合格的具体情况。绿色和平组织等非政府组织常常会对某一类农产品农药残留进行检测,并公布检测的详细情况。不论是政府还是非政府组织,工作目标都是为了食品安全,检测和公布的数据都是正确的,但一个核心区别是,政府公布农产品安全的总体情况和不合格的具体情况,而非政府组织公布的是检测发现存在残留的所有农药品种,有时用别国的标准来判断和比较。许多非政府组织是理想主义者,与实际还存在较大差异。比如像动物保护者反对使用动物皮毛制作衣帽,但实际很难实现。理想和现实间是有差距的,科学是解决问题的最好手段,而基于科学基础上的安全应当是可靠的,低于残留标准的农产品应该是安全的。 希望大家对农药残留问题的理解更客观、更科学,在日常生活中多了解一些去除农药残留的小知识、小窍门,生活会更加有品质、更加健康。 (来源:中国农药信息网)
2873 次阅读|0 个评论
绿色防控---为农产品质量安全撑起保护伞
dbmoth 2012-6-14 23:09
绿色防控---为农产品质量安全撑起保护伞
产品质量安全是近几年来的热门话题,毒豇豆、毒苹果等事件,反映了公众的忧虑,也反映出我国农业整体上病虫害防治水平还不高。尽管如此,农业植保部门并没有成为农药厂商的掮客,在各级植保部门的推动下,园地养鸡、稻田养鸭、稻田养鱼、灭虫灯、黄板、性诱剂、防虫网、寄生蜂、捕食螨、生物农药等物理、生物、农业防治措施以各种形式出现在农田中。政府通过绿色防控项目的形式对积极采用绿色防控措施的农户、企业提供财政支持。 为了降低农药使用风险、植保部门积极推荐高效、低毒化学农药,鼓励农户参加统防统治服务,开展农药减量控害示范研究,要求农户严格按照农药安全间隔期用药,确保农产品残留不超标。以杭州市为例,2011年出台了杭农质72号文件,对夏季高温季节在蔬菜上使用指定的高效双低新农药提供50%的财政补贴。 这些措施都是为了减少农药残留于污染。我们植保科技工作者对此还是比较有信心的,特别是比较正规的蔬菜合作社,我们都是拿起黄瓜、番茄,简单冲洗一下甚至直接在袖口擦擦就吃的( 不过却坏了不拿群众一针一线的规矩 )。 前几年稻飞虱爆发、今年小麦赤霉病爆发,都说明我们还是非常依赖化学农药的(特别是我们中国土地资源有限、人口众多,有限的土地还要用来盖别墅的情况下)。 看看不防治的田是啥样的。 怎样提高农产品质量的安全,还需要大家共同探讨、资助(包括不要浪费粮食及所有宝贵的资源)。
个人分类: 植保|4068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农业部发布农产品中的农药残留及安全问题问答
lfm2000 2012-5-20 23:11
http://www.gov.cn/gzdt/2012-05/17/content_2140014.htm 一、什么是农药残留? 农药残留是指农药使用后残存于生物体、农产品(或食品)及环境中的微量农药,除农药本身外,也包括农药的有毒代谢物和杂质,是农药及其他相关物质的总称。残存的农药残留数量称为残留量,以每千克样本中有多少毫克(mg/kg)表示。农药残留是施药后的必然现象,但如果超过最大残留限量标准,会产生对人畜不良影响或通过食物链对生态系中的生物造成毒害的风险。 二、是否所有农产品都有农药残留? 农业生产过程中常常发生病虫草害危害,因此,需要用农药进行防治,只不过有的有机农业使用天然的生物农药,所以,几乎所有农产品都可能含有农药残留。中国农产品是,国外农产品也是。其实农业现代化程度越高,农药的使用量越大,因此,发达国家农药使用普遍高于发展中国家,根据联合国粮农组织2000年的统计,发达国家单位面积农药使用量是发展中国家的1.5-2.5倍。在生产实际中,由于农药使用技术等限制,农药实际使用率只有30%,大部分农药流失到环境中,植物上的农药残留主要保留在作物表面,具有内吸性的农药部分会吸收到植物体内。植物上的农药经过风吹雨打、自然降解和生物降解,在收获时,农药残留量是很少的。但为了确保农产品的安全,要制定农药残留标准,将农产品中农药残留量控制在安全的范围。没有残留是理想主义,没有一个国家能做到,但减少农药残留,确保农产品安全是各国农业和农药管理的工作目标。 三、能不能不用农药? 近年来农产品质量安全事件时有发生,有些老百姓会有“能不能不使用农药”的疑问?其实世界使用农药也就200多年的历史,但在这期间农药的使用量不断增加,这是因为人口增长需要大力发展农业生产,以保障粮食的安全供给;同时现代农业的发展也越来越依赖农药的使用。有研究指出,农作物病虫草害引起的损失最多可达70%,通过正确使用农药可以挽回40%左右的损失。我国是一个人口众多耕地紧张的国家,粮食增产和农民增收始终是农业生产的主要目标,而使用农药控制病虫草害从而减少粮食减产是必要的技术措施,如果不用农药,我国肯定会出现饥荒!农业机械化等现代农业技术需要使用农药进行除草、控高、脱叶、座果等措施,以利于机械化操作。农药对植物来说,犹如医药对人类一样重要,且必不可少。但也可以通过一些措施减少农药残留,一是全面开展病虫害综合防治,减少农药使用量;二是正确规范使用农药,减少农药残留量;三是大力推广生物农药,减少化学农药的使用,不断降低农药残留水平。农业部门一直在致力于开展这些工作。 四、含有农药残留的农产品能不能吃? 食用含有农药残留的农产品是否安全取决于农药的残留量、毒性和食用的量。为确保农产品的安全,各国根据农药的毒理学数据(主要是每日允许摄入量和急性参考剂量)和居民食物结构等制定农药残留限量标准,残留量低于标准是安全的,可以放心食用,而超标农产品则存在安全风险,不应食用。需要补充的是,在制定残留标准时增加了至少100倍的安全系数,因此残留标准具有很大的保险系数,理论上讲,即使误食残留超标农产品也可能不会发生安全事故。 为确保农产品安全,我国对农药安全性进行严格管理,农药登记需要进行二年18项急性、亚慢性和慢性等安全试验,绝不批准存在致癌致畸等安全隐患的产品登记。我国还对高毒农药采取了最严格的管理,先后禁止淘汰了33种高毒农药,其中包括甲胺磷等在美国等一些发达国家仍在广泛使用的产品,同时大力发展生物农药。目前我国高毒农药的比例已由原来的30%减少到了不足2%,而72%以上的农药是低毒产品,农药安全性已大幅提高,农村生产中毒发生减少,喝药自杀死亡率也明显下降。这并不是说我国的农产品是绝对安全的,可以肯定的是,现在的农药比以前的更加安全。如果担心农药残留,大家在吃鲜食蔬菜和水果时也可以采取水泡和削皮等措施去除可能的残留。 五、那些农产品的残留风险更大一些? 一般有机农产品、绿色食品和无公害农产品,因为对所用的农药以及使用方法都有严格的规定,农药残留相对较小,超标的情况少,相对比较安全。小麦、水稻和玉米等粮食作物,由于生长期长,储存期也长,大部分农药残留会降解掉,而且又要经过加工和烹调,残留会进一步去除和降解,相对比较安全。蔬菜和水果由于大部分是鲜食的,农药残留降解少,因此国家对蔬菜和水果使用的农药管理较严,除禁止使用高毒农药外,对允许使用的农药严格规定使用技术和安全间隔期,正常的生产不会出现安全问题。对于一些连续采收的鲜食蔬菜和水果,残留风险可能相对大一些。农产品都有农药残留,由于各国对农药及其残留进行严格的管理,符合农药残留标准的农产品是安全的,因此,对于农产品的残留和安全性应当正确认识。要增强安全意识,但也不必谈药色变。农药残留的量是非常少的,其危害远小于一些环境和空气中的污染物和病原微生物。 六、农药残留的标准如何确定的? 农药残留标准包括农药残留限量标准(即最大残留限量)、农药残留检测方法标准等,与消费者直接关系最大的是食品或食用农产品中的农药残留限量标准。我国与欧美、日本、澳大利亚等发达国家一样,采用国际上通用的风险评估技术和方法,以考虑最大可能的风险为原则,制定农药残留限量国家标准。具体方法和步骤如下:首先是根据农产品生产、加工、流通、消费、进出口各环节需要及农药使用实际情况,确定需要制定残留限量标准的农产品(或食品)和农药组合;然后开展农药残留降解模拟动态试验、国民膳食结构调查和农药毒理学研究,分别获得农药在正常使用情况下残存于农产品(或食品)中的残留值(包括中间值、最大残留值等)、我国消费者膳食数据(不同地区、不同年龄、不同性别对每种食用农产品或食品的每天消费数量)和农药的毒性(包括每日允许摄入量、急性参考剂量等),并在此基础上开展农药残留膳食摄入风险评估,结果得到农药残留限量标准推荐值;最后经食品安全农药残留国家标准审评委员会审议通过后,由卫生部和农业部联合颁布实施。 需要特别指出的是,制定残留标准时,以最大可能的风险为基础,也就是执行最严格的安全要求;在此基础上,还要增加至少100倍的安全系数,举例来说,如果食品中某农药残留量为50mg/kg时,可能会出现安全风险,那么将标准定为0.5mg/kg。 七、我国农药残留标准是否比欧美低? 人们往往喜欢比较我国与欧美发达国家的标准。在农药残留标准数量方面,由于欧美农药管理历史长,残留制定的数量比我国多。但在标准的水平方面,很难比较各国残留标准的高低。从技术层面讲,各国的农业生产、农药使用情况和食物结构等不同,因此,残留标准会存在一定差异。从管理层面讲,尽管制定残留标准的主要目的是为了确保食品安全,但现在各国越来越将农药残留作为农产品国际贸易的技术壁垒,必要时进而用作政治筹码。 各国农药残留标准差异还受以下几个因素的影响。一是对于本国不生产不使用的农药,往往制定最严格的标准,而本国使用的农药特别是在出口农产品上使用的农药,残留标准在安全范围内尽可能松。如美国、欧盟和日本对本国没有登记使用的农药按照一律限量标准(即0.01~0.05mg/kg)执行,而这个浓度许多发展中国家的仪器都难以检测;但是在本国登记使用的农药,即使农药毒性高,其标准却松。如美国规定高毒农药甲胺磷在芹菜上的标准为1mg/kg,花椰菜上为0.5mg/kg,日本规定芹菜上为5mg/kg,花椰菜上为1mg/kg。二是本国没有或主要依靠进口的作物上的标准严。如氯虫苯甲酰胺是个新杀虫剂,欧盟在葡萄上的标准为1mg/kg,而在大米等粮谷上却为0.01mg/kg,茶叶上为0.02mg/kg,按理葡萄可鲜食,标准应该更高,但葡萄是欧洲的优势作物,因此制定的标准松;再如常用的杀菌剂百菌清,欧盟在直接食用的苹果、梨上标准为1mg/kg,而在大米等粮谷上却为0.01mg/kg,在茶叶上为0.1mg/kg。三是同一作物,各国标准也不同,如安全性不很高的杀菌剂克菌丹在稻谷中的残留标准,日本是5mg/kg,欧盟为0.02mg/kg,相差100倍;又如高毒农药甲基对硫磷,日本为1mg/kg,欧盟为0.02mg/kg,相差50倍。 为了协调和统一残留标准,国际食品法典委员会负责制定农药残留国际标准,但即使有国际残留标准,大部分发达国家都执行自己的本国标准,而绝大部分发展中国家因为制定残留标准能力弱,往往只能执行国际标准。我国是国际食品法典农药残留标准委员会的主席国,因此,我国的农药残留标准尽可能与国际食品法典标准(而不是欧美日标准)接轨,有的标准比发达国家低,但有的标准比发达国家高。如新农药甲氧虫酰肼我国在甘蓝中的标准为2mg/kg,而美国和日本的为7mg/kg;马拉硫磷是老农药,我国在柑橘、苹果、菜豆中的标准为2mg/kg,在糙米中为1mg/kg,在萝卜中为0.5mg/kg,均严于美国8mg/kg的标准;嗪草酮在大豆中标准为0.05mg/kg,而美国的为0.3mg/kg、欧盟和日本为0.1mg/kg的标准;常用杀菌剂噻菌灵我国在蘑菇中的标准为5mg/kg,美国为40mg/kg、欧盟10mg/kg、日本60mg/kg,分别比他们严格8、2、和12倍。我国制定农药残留标准主要考虑安全,很少涉及贸易保护问题。由此可知,不管各国残留标准水平是否存在差异,残留标准都是根据安全风险评价而制定的,只要符合残留标准,农产品是安全的,不能用别国的标准来判断是否存在安全,不能用一国标准否定别国的标准,这缺乏科学性。因为农药残留标准是不仅仅根据安全风险评估结果来制定,也综合考虑产业发展、国际贸易等各方面因素。 八、目前我国农产品农药残留的状况如何? 目前我国农产品农药残留现状,可以用三句话来概括,即近年不断好转,总体现状较好,但仍存在隐患。具体来说,一是全国每年3-5次的农产品质量安全例行监测显示逐年好转和大为改善的结果,不仅表现于农药残留超标率逐年持续下降,已从十年前的超过50%到目前的10%以下;而且表现在残留检出值也是明显降低,十年前检出超过1 mg/kg农药残留量的蔬菜数量较多,但现已很少见,仅偶有检出超过1 mg/kg的。二是目前农产品农药残留监测合格率总体较高,如稻米和水果高达98%以上,蔬菜和茶叶也达95%以上。三是目前农药残留状况尚不稳定,仍然存在着一些风险隐患,如南方地区或其他地区的夏季由于病虫害发生重、农药使用量大、易造成农产品农药残留超标,又如在设施反季节栽培情况下由于农药用量大并且不易降解、也易引起农药残留超标,还有随着国内外残留限量标准的提高或监测农药种类的增加、原来不超标的农产品变成了超标;特别是由于我国农业生产的产业规模太小,有众多千家万户的农民分散生产和经营,加上生产技术较为落后,基地准出和市场准入难以真正做到,造成监管更加困难。同时,我国农药残留的标准数量相对发达国家还比较少,因此,加快制定和完善农药残留标准是十分重要的工作。 九、如何去除农药残留? 农产品中的农药残留可以通过一些方法加以去除或者减少,常用的简单方法包括放置、洗涤、烹调和去皮等。一是放置,因为农药残留会随着时间的延续不断地降解,一些耐储藏的土豆、白菜、黄瓜、西红柿等,购买后可以放几天,一方面可以使农产品可继续熟化,另一方面农药会降解残留减少。二是洗涤,残存于农产品表面或外部的农药残留也较易被水或洗洁精冲洗掉,因此,在烹调前将蔬菜用水泡半个小时,再适当加洗洁精冲洗,基本可去除表面的农药残留。三是烹调,高温一般可以使农药残留更快地降解。四是去皮,苹果、梨、柑橘等农产品表皮上的农药残留一般都要高于内部组织,因此,削皮、剥皮是一个很好的方法。 然而需要说明的是,无论采用什么方法,要完全清除农产品中的农药残留,特别是对已经进入农产品内部组织的少量农药残留是难以做到的;而且如果在去除农药残留过程中使用了其他物质,如洗洁精、菌剂、酶剂等,也需要考虑这些物质使用后的残留对人身体的安全性问题,因为洗洁精等虽然能去除农药残留,但其本身作为化学或生物污染物也有可能对农产品(或食品)造成二次污染,有些洗涤剂的毒性可能比许多农药还大。适当有意识地对农产品进行处理是可以的,但过分担忧和处理是没有必要的,只要残留不超标,不会出现安全问题,就像我们每天呼吸可能会吸进病菌,但不会发病。
个人分类: 问题解答|1656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中国新时代的小农经济》导言
热度 1 Wuyishan 2012-5-16 11:03
《中国新时代的小农经济》导言 黄宗智 (开放时代 2012年03期)   1980年以来,中国农业(农、林、牧、渔)总产值以每年平均6%的速度增加,到2010年已经达到1980年的将近六倍(以可比价格计算)。这个“隐性农业革命”和过去历史上的主要农业革命(例如18世纪英国的农业革命和20世纪60、70年代发展中国家的所谓“绿色革命”)不同,它不是表现为几种主要作物单位面积平均产量的显著增长,而是表现为农产品结构的转型,主要是由低值农产品转向更多高值农产品(菜、果、畜、禽、鱼、蛋、奶)。简单概括,是中国传统的粮食对肉食对菜的比例从8:1:1转向4:3:3。正因为这个农业革命和人们的习惯认识不同,它很容易被忽视,因此可以称作“隐性(的)农业革命”。但是,虽然“隐性”,其增长幅度其实远远超过此前的农业革命——在18世纪英国的农业革命中,农业产出100年才增加了一倍,亦即0.7%的年增长率;在60、70年代的绿色革命中,一般只达到2%~3%的年增长幅度。其实,相似的食品消费转型早已出现于日本,而后是韩国和中国台湾地区。今天,也可见于和中国资源禀赋差不多的印度。(详见黄宗智、彭玉生,2007;黄宗智,2010:第6章;《中国统计年鉴 2010》:表13-4;《中国农村统计年鉴 2011》:表6-22)   90年代以来,中国劳动力的增加率,由于80年代以来生育率的下降,已经明显减缓。加上农民大规模的非农就业,世纪之交以来农业从业人员已经开始逐步递减。结合上述的农业结构转型,组成(我们称作)“三大历史性变迁的交汇”。随之而来的主要是两种新型农场的兴起。一是高值农产品的“新农业”农场。与粮食相比,它们既是劳动密集化的(例如,一亩新型温室蔬菜需要一个全劳动力,而一亩旧型的露地蔬菜则只需要1 / 4个劳动力),也是资本密集化的(即单位面积上有更多的资本投入,例如温室或塑胶拱棚,更多的肥料与农药,或“秸秆养殖”所用的生物剂等),所以可以称作“劳动和资本双密集化”的“新农业”。一是适度规模的“旧农业”(主要指粮食、油料作物、棉花)农场。由于农村从业人员的大规模非农就业,农村出现越来越多的土地流转,部分农场由此达到自家劳动力充分就业的规模,一反过去因土地稀缺而处于“劳动力过剩”或“就业不足”的状态。(黄宗智、彭玉生,2007)   在上述的大背景下,本专题讨论的第一个问题是,这个隐性农业革命的生产主体到底将是资本主义型的雇工大农场,还是小家庭农场?为此,黄宗智、高原、彭玉生的《没有无产化的资本化:中国的农业发展》对现有数据进行了系统梳理,论证雇佣年工经营的企业公司大农场和雇佣年工经营的较大家庭农场今天只占全部农业劳动投入的3%(两者分别占2.2%和0.8%,另外短期雇工占0.4%);小家庭农场则占到将近97%。   基本原因是小农家庭农场的强韧竞争力。作为一个依赖家庭劳动力而不是雇工的生产单位,它能够同时进行(依靠主要劳动力所从事的)主业和(依靠家庭辅助劳动力所从事的)副业。无论是过去的农业+副业组合,还是今天的非农业+农业组合,都展示出规模化雇工农场所不具备的竞争力,能够同时依赖两种生产 / 就业来自我维持,借助廉价家庭辅助劳动力来支撑其生产。比如,家庭的主劳动力在外打工维持家庭生活,同时由妇女和老人从事低报酬的种植业。如此的农业能够为(销售小农户产品的)商业资本支撑起比(使用雇佣劳动直接经营农业的)产业资本更高的投资回报率。不然的话,在市场竞争下,资本掌控者不会选择商业资本+小农户的经营方式,而是直接经营雇工大农场。   此外,家庭农场组织特别适合“劳动和资本双密集化”的新农业生产。比如,拱棚蔬菜需要的是繁杂、众多以及不固定的劳动投入;家庭劳动组织能够不计工时、借用辅助劳动力来高“效率”地支撑如此的生产,其逻辑类似于“夫妻老婆店”。“种养结合”(例如,种植5亩玉米,饲养25头猪)生产同理,并且借助于两种相互辅助生产的“范围经济效益”,而不是大农场的“规模经济效益”。从商业资本的角度来考虑,以“订单”、“合同”或中介等方式来收购小农户的产品,可以免去规模化农业生产所特有的监督困难,即怎样在(远大于工业生产的)广阔空间中监督分散生产。同时,商业资本也可以把农业生产所难避免的风险的相当部分从公司转移到小农户身上。再则是弱势的小农户比较容易操纵。当然,我们如果从土地制度视角来考虑,中国独特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固然是小农户生产今天仍然占绝大比例的重要原因;但是,从经济效率角度来考虑,上述原因也足以解释小农农场的绝对优势。(黄宗智,2010:第1章、第6章;亦见本专题中黄宗智的文章《小农户与大商业资本的不平等交易:中国现代农业的特色》)   本专题讨论纳入了三位杰出青年学者陈柏峰、林辉煌和杨华最新的、来自不同地区(赣南、湖北、安徽)的实地调查研究。陈柏峰研究的赣南车头镇车头村,正好是资本和劳动双密集新农业的例证,主要是当地的品牌脐橙。其经济逻辑类似于本专题中黄宗智等《没有无产化的资本化:中国的农业发展》一文所引用、高原所调查的山东省耿店村(聊城市)的高值拱棚和温室蔬菜生产。林辉煌研究的湖北曙光村(江汉平原)则是比较典型的“旧农业”,主要是棉花种植(也有养殖),其中关键是新兴的种地二十来亩或更多的、适度规模的“中农”农场。杨华研究的安徽新林村(芜湖市)也主要是旧农业(双季稻),其种植15~40亩的新兴中农阶层同样凭借适度规模(以及国家税费减免和补贴)而达到“小康”收入水平。   三位青年学者所报道的最新农村社会和政治现象,都主要围绕上述新型的“中农”或“中间”阶层的兴起。陈柏峰论证,农村新型“中间阶层”类似而又不同于城市的“中产阶级”。其不同在于显著的城乡差别,组成中国当前的“倒丁字形”的社会结构;其类似之处则在于两者分别代表当前城镇社会和乡村社会的“中间” / 中坚力量。车头镇的新兴脐橙种植中间阶层是隐性农业革命的经济主体,也是改革和市场化的既得利利益。林辉煌通过细致而深入的调查,证明“中农”阶层的形成,与村民外出打工所导致的有限的、主要是亲邻朋友间的土地流转紧密相关。和陈柏峰同样,林论证,“中农”和与其联结的“半工半耕 / 农”阶层,是稳定、建设农村经济和社区的“中间” / 中坚力量。杨华论证,此阶层,由于其与农村的紧密经济关系,是最关心村务的阶层,也是最支持改革土地制度和政策的群体。他们和“半工半耕”的中间和中下阶层关系比较紧密(后者部分家庭成员留在村里,与前者社会关系比较密切,也需要依赖前者的帮助),一起组成占村庄社区大多数的部分,是社区治理和建设的主要依据。   本专题讨论的第二个大问题是,这些新时代的家庭小农场面对的主要经济问题是什么样的?要怎样才有可能进一步提高他们的收入,缩小今天极其悬殊的城乡差距?   黄宗智的《小农户与大商业资本的不平等交易:中国现代农业的特色》一文论证,在日益全面和深入的市场化大趋势下,越来越多的小农户所最关心的农业问题不是来自经典马克思主义理论关于生产领域的“生产关系”(即租佃和雇佣关系),也不是来自新制度经济学理论的“交易成本”问题。小农户所面对的(可以称作)“流通关系”(包括农产品加工、储藏、运输、销售),既不是马克思所看到的,在前资本主义经济下,小商品生产者要么自己销售,要么通过小商人来销售;也不是在资本主义经济下,大生产者通过大商业资本来销售的关系;同时,也不是新制度经济学契约和交易成本理论所突出的,产业公司与商业公司间平等的契约和交易关系。今天中国小农户所面对的是两大理论传统所没有想象到的、悖论的、人均才两三亩地的小农户和大商业资本之间的“不平等关系”。他们大多受到商业资本的摆布,在流通过程中丧失相当部分自己所可能得到的利益。   文章突出强调的是,今天中国面临的是一个十字路口的选择。一个可能是沿着世纪之交以来大力扶持“龙头企业”的道路,走向逐渐全盘资本主义化的农业,但其结果将会是像印度的农业那样,越来越高比例的农业从业人员变成无地雇工。在印度,2000年已有高达45%的农业从业人员是无地雇工(1961年才25%),占据印度庞大、高比例(42%)的贫穷阶层的大多数。(黄宗智,2010:第1章)另一个可能则是探寻某种新型的、以小家庭农场为基本生产单位的路径,沿着已经呈现的“没有无产化的资本化”农业发展方向走下去。   当前亟须解决的问题是,怎样保护面对大商业资本的小农户的利益。一个可行途径是,由农民组织代表其自身利益的合作社,配合政府引导和建设基础设施,借此来提供连接小农户和大市场的“纵向一体化”(即从生产、加工到销售的一体化)服务。那样的话,可以为小农户保留其产品利润的更大部分,借以进一步提高农民收入,并逐步缩小今天的城乡差距。如此的方向和马克思主义与新自由主义两大理论传统所预期的资本主义雇工农场不相符,而更接近“小农经济”理论家恰亚诺夫的设想。   本专题讨论的最后一篇论文来自武广汉,又一位杰出的农村研究青年学者。他敏锐地突出小农户和中间商之间的利益争夺问题,并创新性地对此做出量化估计,比较农户和中间商剔除生产成本之后的“纯利润”。这是个没有受到官方统计机构重视的问题,武广汉的工作是一个重要的初步尝试。他论证,从1999年到2010年,中间商所获取的农产品增加值,与农民所获相比,已从两者总和的44%上升到57%,而农民所占部分则已从56%降低到43%。如果剔除农民“家庭用工折价”来计算,农民所获的部分,1999年只有29%,2010年更降到20%。文章所指向的是,近年来的“中间商+农民”模式乃是一条农民“半无产化”和“无产化”的道路。   当然,作为初步的尝试,并鉴于现有统计资料的匮乏,武广汉的计量显然仍有不足之处。比如,怎样区别小贩子—小中间商和大商业资本所获取的利润?怎样区别政府积极平抑价格波动的旧农业,和价格波动比较激烈的高值新农业?怎样计算、比较大商业资本和产业资本的投资回报率?诸如此类的问题都有待进一步的研究。   本专题讨论的最后一篇是陈锡文先生对以上文章的点评和思考。陈文含蓄但具有挑战性地突出上面没有认真考虑到的世界上两大农业类型,即“新大陆国家”(南北美洲、大洋洲)——多是家庭大农场、散居,没有村庄社区;以及“传统国家农业”(欧亚)——多是小农农场、聚居的村庄社区。陈文从这个极其宽阔的视野来论证,家庭农业其实在两种区域都一直占据主要地位,并且,由于农业的“产业特征”,几乎必然如此。陈文更特地指出,二战后日本和中国台湾地区长期立法防止非农民购买农地,借以保持农民家庭在农业经营中的主体地位,是可供中国大陆地区借鉴的经验。   上述的各个论点中,有些方面也许需要另外进一步讨论。譬如,在新大陆的美国,伴随工业化而兴起了企业化雇工大农业对家庭农场的强势挑战和强劲发展。根据美国农业部的数据,2002年,全国最大的2%的农场生产了50%的农业总产值,最大的9%的农场,生产了73%的农业总产值(USDA,2005:图3、图5)。虽然如此,美国农业是以家庭农场为主的虚构,一直都被顽强地保留在国家意识形态中(例见Vogeler,1982,《家庭农场的虚构——大农业企业对美国农业的控制》的分析)。再则是黄宗智等在《没有无产化的资本化:中国的农业发展》中所论证的,中国家庭农业和手工业的特别强韧结合和持续,与英格兰和西欧古典经验十分不同,也和日韩台的所谓“东亚模式”有一定差别,并且跟与中国资源禀赋相等的印度经验也很不一样。在那些国家和地区,资本主义雇工农业都占到远高于在当今中国的比例。因此,也突出了中国今后农业发展的路径选择问题。(亦见黄宗智,2011;更详细的讨论见黄宗智,未刊稿)   作为一个整体,本专题讨论特别强调的是,中国“三农”问题的当务之急,是探寻一条在资本主义企业化雇工大农场模式之外的农业发展道路。今天在中国已经凸显的“没有无产化的资本化”道路,如果能够加上由政府和农民合作社协同建立纵向一体化服务,并同时为小农户建立与商业资本的“平等交易”环境来确保农民利益,应该是一条比较公平、具有“中国特色”的农业长远发展道路。 参考文献: 黄宗智,未刊稿,《中国过去和现在的基本经济单位——家庭还是个人?》。 黄宗智,2011,《中国的现代家庭:来自经济史和法律史的视角》,载《开放时代》第5期,第82~105页。 黄宗智,2010,《中国的隐性农业革命》,北京:法律出版社。 黄宗智、彭玉生,2007,《三大历史性变迁的交汇与中国小规模农业的前景》,载《中国社会科学》第4期,第74~88页。 《中国农村统计年鉴》,2011,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 《中国统计年鉴》,2010,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 USDA (United States Department of Agriculture), 2005, “U.S. Farms: Numbers, Size, and Ownership,” Economic Research Service, http://www.ers.usda.gov/publications/EIB12/EIB12c.pdf. Vogeler, Ingolf, 1982, The Myth of the Family Farm: Agribusiness Dominance of U.S. Agriculture, Bouder, Colorado: Westview Press. 黄宗智:中国人民大学农业与农村发展学院、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洛杉矶校区历史系 三农中国 http://www.snzg.cn
个人分类: 鼓与呼|2367 次阅读|1 个评论
[转载]中国农业大学理学院农产品安全博士点论证会召开
lfm2000 2012-4-11 23:37
2012 年 3 月 29 日下午,理学院农产品安全自主设置二级学科博士点论证会在新教会议室召开,专家组由来自中科院生态中心、中科院化学所、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产品加工研究所、中科院动物所、北京大学、北大医学部、南开大学等单位的七位相关领域的专家组成。 论证会首先由学科带头人刘丰茂教授就农产品安全的学科特点、继续设立博士点的可行性和必要性以及博士点设立 8 年来所取得的成绩和未来的发展规划做了详细汇报。他指出,农产品安全是一门结合了工科知识、农学背景和理科技术的新型交叉学科,主要涉及农产品的生产环境、生产过程、粗加工和贮运等安全问题的研究,目前培养了82名博士、硕士研究生,在未来人才培养方面,学科将更加注重高端人才引进、青年人才培养,加强国内、国际间的学术交流,让技术成果尽快转化为社会生产力。 专家组认真听取了汇报,并审阅了论证方案等相关材料。经过质询、讨论, 他们充分肯定了我院农产品安全的专业特色,高度评价了我院对施教者和受教者的培养理念及目前取得的成绩,并对农产品安全学科今后的发展方向提出了宝贵意见。 专家组指出我院完全具备了继续设立该博士学位授权点的软硬件条件, 一致同意在理学院继续设置农产品安全二级学科博士点。 理学院副院长杜凤沛、系主任刘尚钟、学科带头人闵顺耕教授、刘丰茂教授以及系副主任刘霞、张建军、路慧哲等 20 多人出席了本次会议。 http://www.cau.edu.cn/sci/index.php?do=newsshowid=6722
3129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回良玉: 加快推进农业科技创新 切实保障农产品有效供给
whyhoo 2012-3-1 09:38
这次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开得很好,是一次认清形势、明确方向、推动“三农”工作再展宏图的会议,是一次强化政策、凝聚力量、促进“三农”发展再创辉煌的会议,也是一次着眼全局、坚定信心、激励“三农”战线再立新功的会议。会前,胡锦涛总书记对开好会议和做好2012年“三农”工作作出重要指示,充分肯定2011年农业农村发展的喜人形势,高度评价“三农”对全局工作的重大贡献,明确要求2012年要力争粮食生产再获丰收、农民收入再攀新高、农村民生继续改善。温家宝总理在会议上的重要讲话,系统回顾了党的十六大以来农村改革发展的光辉历程和巨大成就,深刻阐述了今后农业农村发展的若干重大问题,全面部署了2012年“三强三保”的各项任务和政策举措,并对如何做好新时期“三农”工作提出了许多具有针对性的指导意见。我们一定要认真学习、贯彻落实好胡锦涛总书记重要指示、温家宝总理重要讲话和会议精神。    一、2011年农业农村发展势头强劲、成效喜人,务必充分肯定、倍加珍惜   2011年农业农村发展形势确实很好,呈现出持续发展、全面发展、加快发展的强劲势头。粮食生产和农民收入双双迈上新台阶,水利建设和民生改善加快实现新跨越,现代农业和新农村建设不断取得新进展。可以说是整体提速、全线飘红的一年,五谷丰登、六畜兴旺的一年,农民顺心、农村祥和的一年,也是本世纪以来总体发展最好的一年。   2011年农业农村形势好,主要好在6个方面:一是农业收成好,二是农民增收势头好,三是农村民生改善好,四是现代农业发展好,五是农民情绪好,六是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和社会管理工作也抓得好。特别令人欣喜的是,粮食生产“四创纪录”,农民收入“双创新高”。粮食生产“四创纪录”:一是总产量创纪录,达到11424亿斤,跃上一个新台阶;二是单产创纪录,达到688.8斤,比2010年提高25.6斤;三是全国人均粮食占有量创纪录,达到852斤,比1996年的824斤提高28斤;四是谷物产量创纪录,稻谷、小麦、玉米三大粮食品种产量首次超过1万亿斤。而且,棉油糖、果菜茶、肉蛋奶以及水产品等全面增产,这在历史上也是罕见的。农民收入“双创新高”:一是增量创历史新高,2011年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6977元,增量超过1000元。二是增幅创本世纪新高,2004年以来农民人均纯收入增幅不断提高,2011年实际增长11.4%,再次超过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增幅,同时中西部地区农民人均纯收入增幅也普遍继续超过东部地区,开始显现城乡、区域收入差距缩小的良好态势。农业农村形势好,为管理通胀预期、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赢得了战略主动、提供了有力支撑,为保障改善民生、维护社会和谐稳定大局营造了良好氛围、作出了突出贡献。   应该看到,这些年来,国内外经济形势复杂多变,工业化城镇化快速推进,农业资源环境约束不断增强,生产要素价格持续上升,全球气候变化影响加深,农产品市场波动剧烈。在这种大背景下,我们还能取得粮食生产“八连增”、农民增收“八连快”,确实非同寻常、来之不易,确实需要认真总结、倍加珍惜。这充分表明,中央的决策部署是正确的,强农惠农富农政策是有力的,各地区各部门付出了艰苦努力,“三农”战线的同志们也作出了很大贡献。   也要看到,连续多年增产增收之后,出现滑坡拐点的机率在累积、风险在上升。现在,大家普遍有“三个担忧”:一是担忧在高基数高水平上,农业生产徘徊反复,要延续农业农村发展的好势头,难度极大;二是担忧在高成本高风险下,农民积极性受挫降低,要继续提高农业产出效益,约束极多;三是担忧在高增长高要求中,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再度拉大,要保持农民收入持续较快增长,任务极重。总之,就是担忧农业农村发展来之不易的“黄金期”出现停顿、好势头出现逆转。大家没有满足于已经过去的粮食生产“八连增”,而对未来的农业稳定发展有许多理性的思考;没有满足于已经实现的农民收入“八连快”,而对2012年农民持续较快增收的难度有十分清醒的认识;没有满足于“三农”工作已经取得的喜人成绩,而对今后一个时期的农业农村工作有长远系统的谋划。   还要看到,当前农业农村变化之快、变动之广泛、变革之深刻,远远超出了我们的预料,有些还是具有历史性、转折性、标志性的变化。比如,2011年乡村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农业从业人员占农村劳动力的比重、青壮年农业劳动力占农业从业人员的比重、家庭经营性收入占农民人均纯收入的比重都已低于50%,这一定意义上表明工农城乡关系、农村社会结构、农业发展方式和生产经营形式正在发生重大的变化和调整。再比如,2011年农业综合机械化水平、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农田灌溉面积占比、生猪规模化养殖水平都已超过50%,这一定意义上表明农业的物质技术装备有了明显改善,现代农业发展已迈出实质性步伐。另外,近几年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很快,农户参加农民专业合作社的比重已达到15.2%。上述变化变动变革,为农业农村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也构成了新的挑战,对“三农”工作提出了新的课题、也增添了新的压力。我们必须高度重视、积极应对,继续尊重基层创新和农民创造,同时搞好理论研究和顶层设计,尽快找到一套与时俱进、顺势而为的新思路新办法。    二、2012年农业农村工作任务艰巨、使命光荣,务必坚定信心、奋力拼搏   2012年,国内外经济形势更为复杂严峻,巩固经济社会发展良好势头、为党的十八大胜利召开创造良好环境,任务异常艰巨繁重。要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保持物价总水平基本稳定、保持社会和谐稳定,实现稳中求进,必须避免农业出现闪失,避免主要农产品供给出现问题。   做好2012年“三农”工作,要按照强科技保发展、强生产保供给、强民生保稳定的总体思路,进一步加大强农惠农富农政策力度,不断强化农业基础、惠及农村发展、富裕农民生活。   (一)下大力气抓好粮食生产和菜篮子产品供应。确保农产品有效供给,首要任务是保障粮食生产不滑坡、“菜篮子”产品供应不断档、农产品价格不大起大落。要继续开展粮食稳定增产行动,加大粮食生产补贴力度,进一步调动、保护好农民和地方粮食生产积极性。抓好“菜篮子”,必须建好“菜园子”、管好“菜摊子”,加快推进区域化布局、标准化生产、规模化种养,大中城市要坚持保有一定的生鲜食品自给能力。切实加强全程监管,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   (二)继续加强以水利为重点的农业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增加中央财政小型农田水利设施建设补助专项资金,实现小型农田水利重点县建设基本覆盖农业大县。集中力量加快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全面提升耕地持续增产能力。加快推进农业机械化,不断拓展农机作业领域,提高农机服务水平。继续推进农村安全饮水、电网改造、道路建设、沼气工程和危房改造,实现村级公益事业建设一事一议财政奖补全覆盖。加强林业生态重点工程建设,将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政策覆盖到国家确定的牧区半牧区县(市、旗)。   (三)加快改善农村民生。着力提高农村义务教育水平,加大经费保障、校舍改造、教师绩效工资等政策落实力度。进一步提高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筹资水平和财政补贴标准、农村最低生活保障水平,实现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全覆盖。认真落实中央扶贫开发工作会议精神和新10年扶贫开发规划纲要,着力提高贫困地区特别是集中连片特殊困难地区自主发展能力。   (四)不断深化农村改革。稳定和完善农村土地政策,加快农村土地所有权和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工作。按照依法自愿有偿原则,引导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促进农业生产经营模式创新。加强农村集体资源、资产、资金管理,有条件的地方可稳步推进股份合作化改革。大力扶持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发展,重点支持合作社发展农产品加工、开展金融合作。深入推进农村综合改革,切实抓好农村改革试验区工作。   (五)大力推动农村文化建设。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决定,对推动农村文化繁荣发展提出了许多新的更高要求,要抓紧研究制定具体贯彻落实措施。按照加快城乡文化一体化发展、增加农村文化服务总量、缩小城乡文化发展差距的要求,加大对农村文化的投入力度,中央、省、市三级加快设立农村文化建设专项资金,保证一定数量的中央转移支付资金用于乡镇和村文化建设。继续推进农村各项重点文化惠民工程建设,健全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鼓励城市对农村进行文化帮扶,尽快把农民工纳入城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积极保护和利用农村传统文化资源,抢救和保护具有历史文化价值的古村落,广泛开展形式多样的群众性文化活动。   (六)加强和创新农村社会管理。要切实加强党的基层组织建设,选好配强乡村党组织领导班子,推动农村基层党组织工作创新,构建城乡统筹的基层党建新格局。加强农村党风廉政建设,健全创先争优活动长效机制。深入推进农村基层民主建设,健全符合我国国情的乡村治理机制。加强农村社会治安综合治理,进一步推进农村警务和消防建设,创新和完善矛盾调处机制,搞好流动人口服务管理,采取切实措施解决好农村留守儿童、留守妇女、留守老人的实际问题,确保农民安居乐业。    三、推进农业科技创新势在必行、意义重大,务必集中力量、抓紧部署   当今世界,新的科技革命方兴未艾,国际竞争日趋激烈。谁能在科技创新上先人一步、快人一拍、高人一筹,谁就能抢占先机、赢得优势、掌握主动。邓小平同志曾反复强调,“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农业问题也要研究,最终可能是科学解决问题”,确实立意深远、发人深省。现在看,要加快发展现代农业,持续增强农产品供给保障能力,靠继续消耗农业水土资源已基本没有余地,靠继续增加化肥农药使用也难以为继,必须尽快转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上来。同时,促进农民收入持续较快增长,不仅要继续强化提价增收、补贴增收、务工增收,而且要更多地通过农业科技进步,提高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劳动生产率,实现增产增收、提质增收、节本增收。因此,巩固农业农村好形势要靠科技,发展农业农村好形势更要靠科技。   中央指导2012年农村工作的文件,紧紧围绕保障农产品有效供给这个中心任务,突出强调加快推进农业科技创新这个重要支撑,既抓住了发展要害、回应了基层关切、兼顾了当前长远,又在保持政策连续性基础上丰富发展了新时期党的强农惠农富农政策体系。党的十六大以来,从2004年起,中央已经发出了有关“三农”的8个一号文件,每年都聚焦一个主题,突出工作重点,解决问题难点,操作性强,含金量高,实践证明效果很好。这已成为中央指导“三农”工作的政策导向和主要信号,成为强农惠农富农政策的集中体现和鲜明标志,成为统一思想、凝聚力量的有力武器和重要抓手。前些年,文件突出抓了生产关系调整,按照统筹城乡发展方略,围绕多予少取放活,出台了“四减免”、“四补贴”和公共财政更多覆盖农村等一系列惠农富农政策,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积极性。近几年,文件又突出抓了生产力发展,采取了一系列更直接、更有力、更有效的重农强农举措,极大地夯实农业农村发展基础。2011年重点抓水利,抓住了农业发展的薄弱环节,掀起了大兴水利的建设热潮;2012年突出抓农业科技,抓住了现代农业的根本出路,必将为我国农业持续发展注入强劲动力。   加快推进农业科技创新,必须首先明确创新方向。农业科技创新要做到“顶天立地”,彻底解决科技与生产脱节的问题。“顶天”,就是要着眼长远,超前部署农业前沿技术和基础研究,力争在世界农业科技前沿领域占有重要位置。“立地”,就是要坚持产业需求导向,从农民的实际需要出发,力争把“论文写在大地上、成果留在农民家”。   加快推进农业科技创新,必须大力强化农技推广服务。这是解决农技推广“最后一公里”问题、提高农业科技含量的关键所在。一方面,要充实健全基层公益性农技推广服务机构,强化条件改善和能力建设,实现“一个衔接、两个覆盖”,即在岗农技推广人员工资收入与基层事业单位人员工资收入平均水平相衔接,2012年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示范县项目基本覆盖农业县(市、区、场)、农业技术推广机构条件建设项目覆盖全部乡镇,努力打造一支农民信得过、靠得住、用得上的“正规军”。另一方面,又必须加大改革力度,强调转换机制和增强活力,努力创造有人干事、愿意干事、高效干事的政策环境。同时,引导支持高等学校、科研院所、农民专业合作社、供销合作社、涉农企业等各种社会力量参与农技推广服务,形成一主多元、有机结合、互为补充的农技推广服务体系。   加快推进农业科技创新,必须建立健全协同创新机制。要打破部门、区域、单位和学科界限,强化科研项目和科研过程的上下游贯通,强化中央与地方科研团队的纵向协作,强化科研院所、高等学校、龙头企业等涉农科技力量的横向联系,有效整合科技资源,形成分工明确、联合攻关的新格局。有关部门和一些地方正在探索构建的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农业产业技术战略联盟等做法,取得了积极成效,要认真总结、不断完善、逐步推开。   加快推进农业科技创新,必须切实加大投入力度。近年来,农业科技投入大幅增加,但仍有较大缺口。要大幅提高农业科技投入强度,明确政府在农业科技发展中起主导作用,公共财政在农业科技投入中承担主要责任,并引导和鼓励金融机构、社会资金投入农业科技。要优化农业科技投入结构,财政投入突出保基础、保基本、保基层,农技推广支出重点向基层农技推广服务倾斜,保障其既能“养兵”又能“打仗”。    四、做好“三农”工作事关大局、任重道远,务必加强领导、狠抓落实   越是形势好,越要加强领导;越是政策好,越要强调落实。2012年“三农”发展要实现稳中求进、好上加好,必须做到思想真重视、领导真加强、工作真落实。   要切实加强和改善党对农村工作的领导。各级党委和政府要始终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真正把重视“三农”体现在、落实到政策制定、工作部署、财力投放、干部配备上。各部门各行业要始终关注关心关爱“三农”,统筹安排城乡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社会管理等工作。各级农口部门要始终保持昂扬向上、奋发有为的精神状态,努力在加快发展现代农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中继续建功立业。   要加大力度落实强农惠农富农政策。中央指导2012年“三农”工作的文件,将继续出台许多含金量高的政策措施。各地区各部门一定要在具体贯彻落实上下真功夫、花细功夫、用实功夫,千方百计把增强保供给能力的要求贯彻到方方面面,把推进科技创新的举措落实到田间地头,把改善农村民生的实惠兑现到千家万户。同时,对新时期新阶段出台的“三农”政策落实情况要开展“回头看”,对没有落实或落实不够好的,要加强督促检查,确保党的政策充分发挥威力。   要不断创新提高“三农”工作和决策水平。要立足“三农”、着眼全局,注重在城乡统筹发展中优化“三农”环境、化解“三农”矛盾。要解放思想、更新观念,注重在纷繁复杂变化中把握发展规律、破解发展难题。要深入基层、转变作风,注重从各地生动实践中总结工作经验、寻求工作突破。同时,对“三农”发展的大趋势、大战略、大思路,要组织各方力量,加强理论研究,搞好政策储备。   要扎扎实实抓好当前各项工作。贯彻落实会议精神,必须从当前抓起。一要抓紧抓好冬春农业生产。搞好在田作物田间管理,加强农业生产资料供应和市场监管,组织好先进实用农业技术培训和指导服务,加强重大病虫害防控,为夺取2012年农业丰收奠定基础。二要扎实开展农田基本建设。充分利用冬闲季节,通过政策引导发动农民大力开展小型农田水利建设,搞好农田整治。推进造林绿化。三要高度重视农业生产安全。加强重大动物疫病防控,进一步完善应急预案,落实防控措施,果断处置疫情。深入开展农产品质量安全专项整治,严厉打击违规使用食品添加剂、禁限用农药等不法行为,确保农产品和食品质量安全。做好森林、草原防火工作,强化各项措施,落实安全责任,避免发生重特大火灾和人员伤亡。四要努力保持农产品合理价格水平。组织好粮食收购工作,规范农产品流通秩序,加强农产品调运和产销衔接。落实加强鲜活农产品流通体系建设的各项政策,降低运销成本,保障市场供应。五要加倍关心农村困难群体。继续做好受灾群众和贫困人口的救济工作,开展多种形式的送温暖献爱心活动,帮助他们解决吃穿住行等实际困难。六要认真做好农村稳定工作。及时排查化解各种矛盾纠纷,严厉打击各类违法犯罪活动,保持农村社会安定祥和。   (本文系回良玉同志2011年12月28日在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的总结讲话摘要。) 原文见 http://www.qstheory.cn/zywz/201203/t20120301_142252.htm
个人分类: 三农|959 次阅读|0 个评论
我的一点建议——读蒋继平先生博文有感
热度 1 jxz1963 2012-2-7 21:36
读了蒋继平先生的博文“我对增强农产品供给保障能力的若干建议”(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203132do=blogid=534962 )后,很有感触,现就蒋继平先生所提建议提出自己的四点感受: 1、在农产品(主食粮油和果疏等)育种技术方面应有条件限制转基因技术的引入; 2、在节水灌溉技术方面应着重进行“现有节水”技术的推广工作,同时引进以色列等国外先进的滴灌技术; 3、在食品储藏设施和技术方面应加强食品“冷链”加工技术的研发力度; 4、在蔬菜专业化生产和加工基地方面,应加大国家和各级政府对蔬菜生产的补贴力度。
个人分类: 我的评论|2944 次阅读|2 个评论
我对增强农产品供给保障能力的若干建议
热度 8 jiangjiping 2012-2-7 08:53
我对增强农产品供给保障能力的若干建议 蒋继平 2012 年 2 月 7 日 2012 年 2 月 1 日, 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关于加快推进农业科技创新持续增强农产品供给保障能力的若干意见》。 http://cpc.people.com.cn/GB/64093/64094/16995781.html 。 这个文件被称为中央一号文件。这个文件一共谈了六个大的方面和 23 个具体的措施。 为了给大家一个基本的信息, 我把这六个大的方面简要地归纳如下: 一、加大投入强度和工作力度,持续推动农业稳定发展 二、依靠科技创新驱动,引领支撑现代农业建设 三、提升农业技术推广能力,大力发展农业社会化服务 四、加强教育科技培训,全面造就新型农业农村人才队伍 五、改善设施装备条件,不断夯实农业发展物质基础 六、提高市场流通效率,切实保障农产品稳定均衡供给 读完这个文件, 我个人的感觉是, 这是一个国家的纲领性文件, 涵盖的面很广, 涉及的层次很深, 因而,给人一种只有政策性的语言, 没有具体的实施标准的感觉。 在这种感觉下,我觉得作为一个在农业战线工作了几十年, 对国内外农业行情有充分了解的科技人员,有责任为政府提供一些具体的建议。 本着这种想法,我借用科学网的平台,向国家的政策制定者们提一些我个人的建议,仅供参考。假如对中国的农业有一些价值的话,算是我对国家送我出国深造的回报。 培育良种。 农作物的生长开始于种子,这是大家都知道的基本知识。 所以,优良品种是确保农作物高产稳产的最基本前提。 中国的情况很特殊, 农村人口多, 人均土地面积很小, 又是分散经营。 要确保粮食的高产稳产, 提高单位面积产量是唯一的选择,使用良种是最经济和有效的途径之一。 据我本人的所见所闻, 目前中国的种子行业还处在不成熟的阶段, 没有形成一个正规的体系。 因而,尽快建立一个规范的种业体系, 大力培育高产优质的农作物新品种是国家和农业科技人员的首要任务。培育高产优质新品种可以通过许多途径来达到,包括传统的方法和现代的生物工程技术, 但是,最关键的还是需要政府的政策的支持。 节水灌溉技术。 据我所知,在中国的许多地区,尤其是大西北的甘肃,宁夏,内蒙古和新疆, 水资源是很大的一个问题,尤其是农业用水更是短缺。 现在的农田灌溉仍然是洼灌, 这是原始的农业灌溉技术, 对水的利用是低效的。 因而,要有效的提高水的利用率,必须采用高效节水的灌溉技术。这些新的技术包括滴灌和喷灌。 其中滴灌加上薄膜覆盖是最先进和高效的节水灌溉技术。这是一次性的投资, 从长远来看,是很经济实惠的。 食品储藏设施和技术。 农产品生产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大自然, 因而,受到季节性和自然环境尤其是自然灾害的影响。为了尽量减少自然灾害造成的对食品供给的负面影响,国家应该尽最大的努力来建造足够多的食品储藏设施。 这些储藏设施应该有先进的相关配套技术。 这些储藏设施应该包含粮食作物,主要是谷类,但是重点应该是肉类,水产品和新鲜蔬菜类的超低温冷冻储藏设施。在供过于求的情况下,把这些产品大量的储存起来, 在供不应求的时候,从库存中提出来。 这样做的好处有很多,最主要的是一方面解决了食品的供应问题,另一方面可以起到调节食品价格的作用。 蔬菜专业化生产和加工基地。 随着中国的城市化进程, 城市人口在快速增长。大量的城市人口需要消费大量的蔬菜。 不像主粮中的谷类, 蔬菜是一种新鲜食品,不可以长期保存,即使有冰箱,也是短期的保鲜。 因而, 对大城市的新鲜蔬菜的供应是一个日常的重要任务。要确保这个任务的顺利完成, 在大城市的郊区建立蔬菜专业化生产和加工基地是十分必要的。 这种基地必须达到三个基本要求:即大型化,专业化,和程序化。 只有达到这三个基本要求,才能确保提供高质安全的农副产品。 建立这样的基地,将使中国的农业迈上一个新台阶。 这也是农业工业化的一个标记。 流通调控机构。 商品的合理流通是提高商品利用率的关键因素之一。 因而,国家应该通过各种手段和途径来有效地调节全国范围内的食品供应。 最好的办法是建立一套大型的和专业化的食品运输队伍。现在的个体分散经营,造成很多社会问题, 第一是造成交通拥挤, 第二是街道的杂乱无章,需要很多城管来维持秩序。 这种流通调控措施应当包含专门的食品运输车队和专职人员, 这些车辆必须是大型的。食品的销售必须在国家和当地政府部门规定的地点进行,以确保食品的安全性。 凡是进行食品销售的人员,必须要有合格的行业执照。 高级专业和管理人才。 说到底, 一切事务都必须靠人来执行, 所以,人才是成败的关键。 国家应该在体制上实行任人唯贤的策略,真正起用有真才实学的人。这样的人才必须懂得农业的方方面面, 对农民有深厚的感情, 最好是在农村长大的, 学的专业是与农业有关的。但是, 最主要的考核指标是人才的价值观。 这种人必须是顾全大局,顺应天意, 尊重自然,体察民情, 洁身自律和善于运筹帷幄的战略家。 以上是我的一点个人浅见,算作是对一号文件的读后感。如果不符合中国社会实际, 欢迎大家批评指正。
个人分类: 国家时事|4598 次阅读|15 个评论
[转载]推动农业科技加快发展 提高农产品供给保障能力
whyhoo 2012-2-5 19:50
本网讯 2月1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推进农业科技创新持续增强农产品供给保障能力的若干意见》(以下简称中央1号文件)正式公开发布,今年中央1号文件为什么突出强调农业科技创新?如何深刻认识和科学把握中央1号文件关于农业科技的一系列新论述、新思路、新举措?农业部门将如何贯彻落实?农业部总经济师、新闻发言人陈萌山就这些问题进行了解读。    记者:新世纪第九个“中央1号文件”继续聚焦农业农村,您对此有何感想和总体考虑?    陈萌山: 我们深受鼓舞,我们感到这充分体现了“三农”工作“重中之重”的战略定位,农业部门将全力以赴抓好落实。2012年,农业部将继续坚持“两个千方百计、两个努力确保”目标不动摇,把握稳中求进的总方向,突出“巩固、加强、优化、改革”,再夺农业好收成。 巩固, 就是要巩固增产增收的好形势,扩大强农惠农富农政策效果,坚持和完善行之有效的发展措施、工作机制,确保农业农村经济在新的起点上稳步前进。 加强, 就是要加强农业科技创新和推广,加强体系机构建设,切实提高基层科技服务能力,开展“农业科技促进年”活动,更大发挥科技支撑作用。 优化, 就是要优化农业生产力布局,完善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大力支持主产区、生产大县和区域特色产业发展,提高农业生产专业化、标准化、规模化、集约化水平。 改革, 就是要坚持不懈推进农村改革和制度创新,总结、推广基层经验,深入推进现代农业示范区和农村改革试验区建设,扩大农业对外开放,进一步增强农业农村经济发展活力。    记者: 2012 年中央1号文件突出强调农业科技创新,您认为这是出于什么考虑?    陈萌山: 农业的根本出路在科技。新中国成立60多年来特别是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农业农村发展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农业科技发挥了关键支撑作用。但是,从当前和未来发展看,耕地、淡水等资源的刚性约束进一步加剧,生态环境保护的压力越来越大,依靠大量消耗资源的传统生产方式推进农业发展已难以为继;农业劳动力的素质呈结构性下降,用工成本迅速上涨,依靠低成本劳动力支撑现代农业发展的空间逐渐减小。在粮食产量“八连增”、农民增收“八连快”的基础上,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保障粮食等主要农产品有效供给、推进农业农村经济持续稳定发展,必须更加依靠科技实现创新驱动、内生增长。我国已到了必须更加依靠科技进步促进现代农业发展的历史新阶段,科技进步已成为最重大、最关键、最根本的出路和措施。   今年的中央1号文件突出强调农业科技创新,把推进农业科技创新作为“三农”工作的重点,作为农产品生产保供和现代农业发展的支撑,在我国农业科技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这是党中央、国务院科学把握现代农业发展规律,立足当前、着眼长远作出的重大决策,是新形势下加快推进“三化同步”、促进现代农业发展的重大部署。    记者:当前我国农业科技发展现状如何,不足在哪里?    陈萌山 : 虽然我国农业科技取得了辉煌的成就,但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与建设现代农业的新要求相比,与国际先进水平相比,差距仍然较大,突出表现在“三个不足”: 一是创新成果供给不足。 农业科技总体水平还不高,跟踪式、模仿式,甚至低水平重复式研究还较多,类似杂交水稻、黄淮海综合治理等重大成果多年少见,我国50%以上的生猪、蛋肉鸡、奶牛良种,90%以上的高端蔬菜花卉品种依赖进口。 二是农技推广服务不足。 基层农技推广体系还存在许多突出问题,如管理体制不顺、运行机制不活、经费投入不足、条件建设薄弱、人员素质不高,等等,推广能力落后于生产和农民需要。专业化和社会化服务组织发展还相对滞后,不能满足现代农业发展要求。 三是农业人才总量不足。 农业科研缺乏领军人才,基层农技人员年龄老化问题突出。大量农村青壮年劳动力进城务工,农村“谁来种地”、“谁来养猪”已成为绕不过的严峻问题。    记者: 中央1号文件关于农业科技有哪些新论述、新思路、新举措?    陈萌山: 以中央1号文件的形式统一全党意志大力推进农业科技改革发展,在我国的农业发展历程中是首次,在科技发展进程中也是首次,有许多创新之处。    关于农业科技创新问题, 中央1号文件进一步明确了农业科技的定位、定性和定向。 在农业科技的定位上, 文件明确指出,实现农业持续稳定发展、长期确保农产品有效供给,根本出路在科技。要坚持科教兴农战略,把农业科技摆上更加突出的位置。这就进一步指明了,我国已到了必须更加依靠科技进步促进现代农业发展的历史新阶段。 在农业科技的定性上, 文件明确强调,农业科技具有显著的公共性、基础性、社会性,要大幅度增加农业科技投入,保证财政农业科技投入增幅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增幅,逐步提高农业研发投入占农业增加值的比重,建立投入稳定增长的长效机制。这就进一步明确了在农业科技上,政府要发挥主导作用、财政承担主要责任的基本政策取向。 在农业科技的定向上, 文件明确强调,面向产业需求,着力突破农业重大关键技术和共性技术,切实解决科技与经济脱节问题。这更加明确了农业生产要依靠科技、农业科技要服务生产的要求,明确了农业科技创新的方向。按照这一要求,我们要坚持产业需求导向,切实解决科技与生产“两张皮”的问题,大力推进农业科技与农业农村经济的融合。中央1号文件关于农业科技的“三定”非常令人振奋,非常鼓舞人心,必将激励农业科技人员安心工作、潜心研究、热心服务,对农业科教工作将产生巨大的推动力,营造更好的发展环境。    关于农业技术推广问题, 中央1号文件明确提出,强化基层公益性农技推广服务,要普遍健全乡镇或区域性农业技术推广、动植物疫病防控、农产品质量监管等公共服务机构,明确公益性定位,根据产业发展实际设立公共服务岗位;要进一步完善乡镇农业公共服务机构管理体制,切实改善基层农技推广工作条件,按种养规模和服务绩效安排推广工作经费。按照这些要求,我们必须充分发挥基层农技推广机构和人员在保障和支撑生产、引领发展等方面的作用,着力增强基层农技推广服务能力。要完善激励、评价考核机制,引导科研教育机构积极开展农技服务,鼓励科研教学人员深入基层从事农技推广服务。要大力培育和支持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扶持各方力量广泛参与农业产前、产中、产后服务。    关于教育科技培训问题, 中央1号文件提出要振兴发展农业高等、中等职业教育,加快培养农业科技人才,大力培训农村实用人才,并明确提出要实施一系列的人才培养计划。这就进一步明确了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的地位,人才是第一生产力的地位,农业科技的发展,归根结底取决于各个层次的农业人才智力支撑,取决于具有科技素质、职业技能的新型农民和农村实用人才。    记者:请问1号文件支持农业科技有什么特别值得关注的政策亮点?    陈萌山: 今年中央1号文件关于农业科技创新的新论述很多,新政策很多,新亮点也很多,包括农业科技创新的方向、重点、机制、条件问题,也包括种业科技创新问题、强化公益性农技推广服务问题、扶持多元化农业社会化服务、农业农村人才队伍建设问题,等等。其中最受广大农业科研和农技推广人员欢迎的政策亮点有两个:一个是关于农业科技公共性、基础性、社会性的“三性”论述,这一论述给广大农业科技人员吃下了定心丸;另一个就是关于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一个衔接、两个覆盖”的政策,即:乡镇农技人员工资待遇要与当地事业单位的平均收入相衔接,今年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示范县项目基本覆盖所有农业县,农业技术推广机构条件建设项目覆盖全部乡镇。“一个衔接、两个覆盖”政策,是中央财政支持基层农技推广工作的重大政策突破,是基层广大农技推广人员的长期期盼,是激励和发挥他们作用的关键所在。    记者:今后一个时期农业部门加快农业科技发展的总体思路与主要目标是什么?    陈萌山: 农业部将深入贯彻落实中央要求,进一步增强使命感、紧迫感、责任感,紧紧围绕保障粮食等主要农产品有效供给、促进农民持续增收、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等重大战略目标,坚持把农业科技进步作为发展现代农业的根本途径,加大投入力度,完善体制机制,强化联合协作,全力加强科技创新能力建设、推广服务能力建设,以及人才队伍建设,创造条件让广大农业科技工作者能够安心工作、潜心研究、热心服务,调动各方面力量共同推动农业科技进步,不断提升农业科技对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的支撑能力。   为此,今后一个时期,加快农业科技发展,对农业部门来讲,最重要是“三加快”。 一是加快农业科技创新尤其是种业创新,着力解决制高点的问题。 重点是加快发展现代农作物种业,培育一批突破性新品种,大力支持育繁推一体化种子企业做大做强;加大水稻机插、玉米、棉花机收等攻关力度,加强农机农艺融合技术研发,加强应对农业灾害、节本增效等关键技术研发。 二是加快农业科技推广尤其是基层农技推广体系建设,着力解决“最后一公里”问题。 重点是加快健全乡镇农业公共服务机构,发挥县乡农技推广机构的整体功能,提倡服务在乡、管理在县。同时,引导鼓励专业合作社等社会力量开展农技推广,提高农业社会化服务水平。适应生产环节、农时季节、重点区域和重点品种的需求,组织发动广大科技人员开展有针对性的技术服务。 三是加快农业人才培育尤其是农村实用人才培养,包括现代农民培训,着力解决“将来谁来种地”的问题。 重点是加强农村实用人才队伍建设,以种养大户、经纪人、大学生村官、农机手等培训为重点,加快培养新型职业农民、农业服务人员和农村社会管理人员。依托现有重大科研计划等,加强科研优秀人才及创新团队建设。分期分批选送农技骨干到大专院校深造,实施农技推广服务特岗计划,引导和鼓励高校涉农专业毕业生到基层工作。   为全面、深入贯彻落实中央1号文件,农业部决定今年在全国开展“农业科技促进年”活动。    记者:请您谈谈“农业科技促进年”的总体考虑和重要举措。    陈萌山: 活动的总体安排是:全面落实中央部署,紧紧围绕实现“两个千方百计、两个努力确保”目标任务,以“科技进村入户,助力增产增收”为主题,重点推广重大实用技术、支撑粮食和农业稳定发展,着力加强基层农技推广体系建设、提升公共服务能力,全面做好农业科技各项工作,确保在一些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取得实质性进展。   围绕深入开展“农业科技促进年”活动,农业部今年将重点在以下四个方面工作上取得新突破、新进展。    一是全力推动基层农技推广体系建设取得突破性进展。 为落实“一个衔接、两个覆盖”的政策部署,要重点实现三个突破,即在落实基层农技推广工作经费上有大的突破,在乡镇公共服务机构条件能力建设上有大的突破,在充实县乡农技推广力量上有大的突破。为了确保实现这三个突破,农业部今年将对基层农技推广机构建设情况开展绩效考评,推动政策到位、人员到位、资金到位、条件到位、制度到位。    二是全力推广农业防灾减灾稳产增产重大实用技术。 今年粮食和农业稳定发展,抗灾夺丰收仍然是关键。及时发布针对性强的抗灾减灾应急预案和技术指导方案,加大关键技术的推广应用力度。积极争取各级财政投入,推动落实大幅度增加农业防灾减灾稳产增产关键技术良法补助。以多种形式继续开展科技大会战,组织全国70万名农业科技人员下乡、进村、到场、入户,扎实开展全年全程农业科技服务工作,实现对农业大县、重点乡村全覆盖。    三是全力推动农作物种业发展取得新进展。 今年将把加快种业发展作为“农业科技促进年”的重要着力点。制定并实施农作物种业发展规划,进一步明确种业发展布局和重点任务。推动出台一批种业扶持政策,扶持一批骨干种子企业,探索建立育繁推一体化的商业化育种新体系。加强优势制种区种子基地建设,开展良种引进和展示示范,加快新品种推广步伐。保障明年生产用种需求,确保生产用种安全。    四是全力推动农民教育培训取得显著成效。 加大新型农民和农村实用人才培养力度,扩大培训规模,提高补助标准,增强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努力实现全年1亿人次实用技术普及性培训、培育500万职业农民和科技示范户的目标。充分发挥大专院校、农广校和科研推广单位的科技教育和人才资源优势,充分利用冬春农闲季节,多层次、多渠道、多形式地开展农业科技大培训。 原文见 http://www.agri.gov.cn/V20/ZX/nyyw/201202/t20120201_2473203.htm
个人分类: 三农|794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关于加快推进农业科技创新持续增强农产品供给保障能力的若干意见
whyhoo 2012-2-2 09:23
新华社北京2月1日电 中共中央、国务院近日印发了《关于加快推进农业科技创新持续增强农产品供给保障能力的若干意见》。全文如下:   2011年,各地区各部门认真贯彻中央决策部署,同心协力,扎实工作,克服多种困难挑战,农业农村保持了强劲发展势头。粮食生产稳定跃上新台阶,农民增收成效喜人,水利建设明显加速,农村民生持续改善,农村社会安定祥和。农业农村形势好,有力支撑了经济平稳较快发展,有效维护了改革发展稳定大局。   做好2012年农业农村工作,稳定发展农业生产,确保农产品有效供给,对推动全局工作、赢得战略主动至关重要。当前,国际经济形势复杂严峻,全球气候变化影响加深,我国耕地和淡水资源短缺压力加大,农业发展面临的风险和不确定性明显上升,巩固和发展农业农村好形势的任务更加艰巨。全党要始终保持清醒认识,绝不能因为连续多年增产增收而思想麻痹,绝不能因为农村面貌有所改善而投入减弱,绝不能因为农村发展持续向好而工作松懈,必须再接再厉、迎难而上、开拓进取,努力在高起点上实现新突破、再创新佳绩。   实现农业持续稳定发展、长期确保农产品有效供给,根本出路在科技。农业科技是确保国家粮食安全的基础支撑,是突破资源环境约束的必然选择,是加快现代农业建设的决定力量,具有显著的公共性、基础性、社会性。必须紧紧抓住世界科技革命方兴未艾的历史机遇,坚持科教兴农战略,把农业科技摆上更加突出的位置,下决心突破体制机制障碍,大幅度增加农业科技投入,推动农业科技跨越发展,为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农村繁荣注入强劲动力。   2012年农业农村工作的总体要求是:全面贯彻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以及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同步推进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围绕强科技保发展、强生产保供给、强民生保稳定,进一步加大强农惠农富农政策力度,奋力夺取农业好收成,合力促进农民较快增收,努力维护农村社会和谐稳定。    一、加大投入强度和工作力度,持续推动农业稳定发展   1.毫不放松抓好粮食生产。保障农产品有效供给,首先要稳住粮食生产,确保不出现滑坡。要切实落实“米袋子”省长负责制,继续开展粮食稳定增产行动,千方百计稳定粮食播种面积,扩大紧缺品种生产,着力提高单产和品质。继续实施全国新增千亿斤粮食生产能力规划,加快提升800个产粮大县(市、区、场)生产能力。继续实施粮食丰产科技工程、超级稻新品种选育和示范项目。支持优势产区加强棉花、油料、糖料生产基地建设,进一步优化布局、主攻单产、提高效益。深入推进粮棉油糖高产创建,积极扩大规模,选择基础条件好、增产潜力大的县乡大力开展整建制创建。大力支持在关键农时、重点区域开展防灾减灾技术指导和生产服务,加快推进农作物病虫害专业化统防统治,完善重大病虫疫情防控支持政策。   2.狠抓“菜篮子”产品供给。抓好“菜篮子”,必须建好菜园子、管好菜摊子。要加快推进区域化布局、标准化生产、规模化种养,提升“菜篮子”产品整体供给保障能力和质量安全水平。大力发展设施农业,继续开展园艺作物标准园、畜禽水产示范场创建,启动农业标准化整体推进示范县建设。实施全国蔬菜产业发展规划,支持优势区域加强菜地基础设施建设。稳定发展生猪生产,扶持肉牛肉羊生产大县标准化养殖和原良种场建设,启动实施振兴奶业苜蓿发展行动,推进生猪和奶牛规模化养殖小区建设。制定和实施动物疫病防控二期规划,及时处置重大疫情。开展水产养殖生态环境修复试点,支持远洋渔船更新改造,加强渔政建设和管理。充分发挥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在“菜篮子”产品生产和流通中的积极作用。强化食品质量安全监管综合协调,加强检验检测体系和追溯体系建设,开展质量安全风险评估。大力推广高效安全肥料、低毒低残留农药,严格规范使用食品和饲料添加剂。落实“菜篮子”市长负责制,充分发挥都市农业应急保障功能,大中城市要坚持保有一定的蔬菜等生鲜食品自给能力。   3.加大农业投入和补贴力度。持续加大财政用于“三农”的支出,持续加大国家固定资产投资对农业农村的投入,持续加大农业科技投入,确保增量和比例均有提高。发挥政府在农业科技投入中的主导作用,保证财政农业科技投入增幅明显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增幅,逐步提高农业研发投入占农业增加值的比重,建立投入稳定增长的长效机制。按照增加总量、扩大范围、完善机制的要求,继续加大农业补贴强度,新增补贴向主产区、种养大户、农民专业合作社倾斜。提高对种粮农民的直接补贴水平。落实农资综合补贴动态调整机制,适时增加补贴。加大良种补贴力度。扩大农机具购置补贴规模和范围,进一步完善补贴机制和管理办法。健全主产区利益补偿机制,增加产粮(油)大县奖励资金,加大生猪调出大县奖励力度。探索完善森林、草原、水土保持等生态补偿制度。研究建立公益林补偿标准动态调整机制,进一步加大湿地保护力度。加快转变草原畜牧业发展方式,加大对牧业、牧区、牧民的支持力度,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政策覆盖到国家确定的牧区半牧区县(市、旗)。加大村级公益事业建设一事一议财政奖补力度,积极引导农民和社会资金投入“三农”。有效整合国家投入,提高资金使用效率。切实加强财政“三农”投入和补贴资金使用监管,坚决制止、严厉查处虚报冒领、截留挪用等违法违规行为。   4.提升农村金融服务水平。加大农村金融政策支持力度,持续增加农村信贷投入,确保银行业金融机构涉农贷款增速高于全部贷款平均增速。完善涉农贷款税收激励政策,健全金融机构县域金融服务考核评价办法,引导县域银行业金融机构强化农村信贷服务。大力推进农村信用体系建设,完善农户信用评价机制。深化农村信用社改革,稳定县(市)农村信用社法人地位。发展多元化农村金融机构,鼓励民间资本进入农村金融服务领域,支持商业银行到中西部地区县域设立村镇银行。有序发展农村资金互助组织,引导农民专业合作社规范开展信用合作。完善符合农村银行业金融机构和业务特点的差别化监管政策,适当提高涉农贷款风险容忍度,实行适度宽松的市场准入、弹性存贷比政策。继续发展农户小额信贷业务,加大对种养大户、农民专业合作社、县域小型微型企业的信贷投放力度。加大对科技型农村企业、科技特派员下乡创业的信贷支持力度,积极探索农业科技专利质押融资业务。支持农业发展银行加大对农业科技的贷款力度。鼓励符合条件的涉农企业开展直接融资,积极发展涉农金融租赁业务。扩大农业保险险种和覆盖面,开展设施农业保费补贴试点,扩大森林保险保费补贴试点范围,扶持发展渔业互助保险,鼓励地方开展优势农产品生产保险。健全农业再保险体系,逐步建立中央财政支持下的农业大灾风险转移分散机制。   5.稳定和完善农村土地政策。加快修改完善相关法律,落实现有土地承包关系保持稳定并长久不变的政策。按照依法自愿有偿原则,引导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促进农业生产经营模式创新。加快推进农村地籍调查,2012年基本完成覆盖农村集体各类土地的所有权确权登记颁证,推进包括农户宅基地在内的农村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确权登记颁证工作,稳步扩大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登记试点,财政适当补助工作经费。加强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管理和服务,健全土地承包经营纠纷调解仲裁制度。加快修改土地管理法,完善农村集体土地征收有关条款,健全严格规范的农村土地管理制度。加快推进牧区草原承包工作。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稳定林地家庭承包关系,2012年基本完成明晰产权、承包到户的改革任务,完善相关配套政策。搞好国有林场、国有林区改革试点。深入推进农村综合改革,加强农村改革试验区工作。    二、依靠科技创新驱动,引领支撑现代农业建设   6.明确农业科技创新方向。着眼长远发展,超前部署农业前沿技术和基础研究,力争在世界农业科技前沿领域占有重要位置。面向产业需求,着力突破农业重大关键技术和共性技术,切实解决科技与经济脱节问题。立足我国基本国情,遵循农业科技规律,把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作为首要任务,把提高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劳动生产率作为主要目标,把增产增效并重、良种良法配套、农机农艺结合、生产生态协调作为基本要求,促进农业技术集成化、劳动过程机械化、生产经营信息化,构建适应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农业发展要求的技术体系。   7.突出农业科技创新重点。稳定支持农业基础性、前沿性、公益性科技研究。大力加强农业基础研究,在农业生物基因调控及分子育种、农林动植物抗逆机理、农田资源高效利用、农林生态修复、有害生物控制、生物安全和农产品安全等方面突破一批重大基础理论和方法。加快推进前沿技术研究,在农业生物技术、信息技术、新材料技术、先进制造技术、精准农业技术等方面取得一批重大自主创新成果,抢占现代农业科技制高点。着力突破农业技术瓶颈,在良种培育、节本降耗、节水灌溉、农机装备、新型肥药、疫病防控、加工贮运、循环农业、海洋农业、农村民生等方面取得一批重大实用技术成果。   8.完善农业科技创新机制。打破部门、区域、学科界限,有效整合科技资源,建立协同创新机制,推动产学研、农科教紧密结合。按照事业单位分类改革的要求,深化农业科研院所改革,健全现代院所制度,扩大院所自主权,努力营造科研人员潜心研究的政策环境。完善农业科研立项机制,实行定向委托和自主选题相结合、稳定支持和适度竞争相结合。完善农业科研评价机制,坚持分类评价,注重解决实际问题,改变重论文轻发明、重数量轻质量、重成果轻应用的状况。大力推进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建设,完善以产业需求为导向、以农产品为单元、以产业链为主线、以综合试验站为基点的新型农业科技资源组合模式,及时发现和解决生产中的技术难题,充分发挥技术创新、试验示范、辐射带动的积极作用。落实税收减免、企业研发费用加计扣除、高新技术优惠等政策,支持企业加强技术研发和升级,鼓励企业承担国家各类科技项目,增强自主创新能力。积极培育以企业为主导的农业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发展涉农新兴产业。加快农业技术转移和成果转化,加强农业知识产权保护,稳步发展农业技术交易市场。   9.改善农业科技创新条件。加大国家各类科技计划向农业领域倾斜支持力度,提高公益性科研机构运行经费保障水平。支持发展农业科技创新基金,积极引导和鼓励金融信贷、风险投资等社会资金参与农业科技创新创业。继续实施转基因生物新品种培育科技重大专项,加大涉农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实施力度。推进国家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和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建设。按照统筹规划、共建共享的要求,增加涉农领域国家工程实验室、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科技资源共享平台的数量,支持部门开放实验室和试验示范基地建设。加强市地级涉农科研机构建设,鼓励有条件的地方纳入省级科研机构直接管理。加强国际农业科技交流与合作,加大力度引进消化吸收国外先进农业技术。加强农业气象研究和试验工作,强化人工影响天气基础设施和科技能力建设。   10.着力抓好种业科技创新。科技兴农,良种先行。增加种业基础性、公益性研究投入,加强种质资源收集、保护、鉴定,创新育种理论方法和技术,创制改良育种材料,加快培育一批突破性新品种。重大育种科研项目要支持育繁推一体化种子企业,加快建立以企业为主体的商业化育种新机制。优化调整种子企业布局,提高市场准入门槛,推动种子企业兼并重组,鼓励大型企业通过并购、参股等方式进入种业。建立种业发展基金,培育一批育繁推一体化大型骨干企业,支持企业与优势科研单位建立育种平台,鼓励科研院所、高等学校科研人员与企业合作共享。加大动植物良种工程实施力度,加强西北、西南、海南等优势种子繁育基地建设,鼓励种子企业与农民专业合作社联合建立相对集中稳定的种子生产基地,在粮棉油生产大县建设新品种引进示范场。对符合条件的种子生产开展保险试点,加大种子储备财政补助力度。完善品种审定、保护、退出制度,强化种子生产经营行政许可管理,严厉打击制售假冒伪劣、套牌侵权、抢购套购等违法行为。    三、提升农业技术推广能力,大力发展农业社会化服务   11.强化基层公益性农技推广服务。充分发挥各级农技推广机构的作用,着力增强基层农技推广服务能力,推动家庭经营向采用先进科技和生产手段的方向转变。普遍健全乡镇或区域性农业技术推广、动植物疫病防控、农产品质量监管等公共服务机构,明确公益性定位,根据产业发展实际设立公共服务岗位。全面实行人员聘用制度,严格上岗条件,落实岗位责任,推行县主管部门、乡镇政府、农民三方考评办法。对扎根乡村、服务农民、艰苦奉献的农技推广人员,要切实提高待遇水平,落实工资倾斜和绩效工资政策,实现在岗人员工资收入与基层事业单位人员工资收入平均水平相衔接。进一步完善乡镇农业公共服务机构管理体制,加强对农技推广工作的管理和指导。切实改善基层农技推广工作条件,按种养规模和服务绩效安排推广工作经费。2012年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示范县项目基本覆盖农业县(市、区、场)、农业技术推广机构条件建设项目覆盖全部乡镇。大幅度增加农业防灾减灾稳产增产关键技术良法补助。加快把基层农技推广机构的经营性职能分离出去,按市场化方式运作,探索公益性服务多种实现形式。改进基层农技推广服务手段,充分利用广播电视、报刊、互联网、手机等媒体和现代信息技术,为农民提供高效便捷、简明直观、双向互动的服务。加强乡镇或小流域水利、基层林业公共服务机构建设,健全农业标准化服务体系。扩大农业农村公共气象服务覆盖面,提高农业气象服务和农村气象灾害防御科技水平。   12.引导科研教育机构积极开展农技服务。引导高等学校、科研院所成为公益性农技推广的重要力量,强化服务“三农”职责,完善激励机制,鼓励科研教学人员深入基层从事农技推广服务。支持高等学校、科研院所承担农技推广项目,把农技推广服务绩效纳入专业技术职务评聘和工作考核,推行推广教授、推广型研究员制度。鼓励高等学校、科研院所建立农业试验示范基地,推行专家大院、校市联建、院县共建等服务模式,集成、熟化、推广农业技术成果。大力实施科技特派员农村科技创业行动,鼓励创办领办科技型企业和技术合作组织。   13.培育和支持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通过政府订购、定向委托、招投标等方式,扶持农民专业合作社、供销合作社、专业技术协会、农民用水合作组织、涉农企业等社会力量广泛参与农业产前、产中、产后服务。充分发挥农民专业合作社组织农民进入市场、应用先进技术、发展现代农业的积极作用,加大支持力度,加强辅导服务,推进示范社建设行动,促进农民专业合作社规范运行。支持农民专业合作社兴办农产品加工企业或参股龙头企业。壮大农村集体经济,探索有效实现形式,增强集体组织对农户生产经营的服务能力。鼓励有条件的基层站所创办农业服务型企业,推行科工贸一体化服务的企业化试点,由政府向其购买公共服务。支持发展农村综合服务中心。全面推进农业农村信息化,着力提高农业生产经营、质量安全控制、市场流通的信息服务水平。整合利用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等网络资源,搭建三网融合的信息服务快速通道。加快国家农村信息化示范省建设,重点加强面向基层的涉农信息服务站点和信息示范村建设。继续实施星火计划,推进科技富民强县行动、科普惠农兴村计划等工作。    四、加强教育科技培训,全面造就新型农业农村人才队伍   14.振兴发展农业教育。推进部部共建、省部共建高等农业院校,实施卓越农林教育培养计划,办好一批涉农学科专业,加强农科教合作人才培养基地建设。进一步提高涉农学科(专业)生均拨款标准。加大国家励志奖学金和助学金对高等学校涉农专业学生倾斜力度,提高涉农专业生源质量。加大高等学校对农村特别是贫困地区的定向招生力度。鼓励和引导高等学校毕业生到农村基层工作,对符合条件的,实行学费补偿和国家助学贷款代偿政策。深入推进大学生“村官”计划,因地制宜实施“三支一扶”、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等计划。加快中等职业教育免费进程,落实职业技能培训补贴政策,鼓励涉农行业兴办职业教育,努力使每一个农村后备劳动力都掌握一门技能。   15.加快培养农业科技人才。国家重大人才工程要向农业领域倾斜,继续实施创新人才推进计划和农业科研杰出人才培养计划,加快培养农业科技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进一步完善农业科研人才激励机制、自主流动机制。制定以科研质量、创新能力和成果应用为导向的评价标准。广泛开展基层农技推广人员分层分类定期培训。完善基层农技推广人员职称评定标准,注重工作业绩和推广实效,评聘职数向乡镇和生产一线倾斜。开展农业技术推广服务特岗计划试点,选拔一批大学生到乡镇担任特岗人员。积极发挥农民技术人员示范带动作用,按承担任务量给予相应补助。   16.大力培训农村实用人才。以提高科技素质、职业技能、经营能力为核心,大规模开展农村实用人才培训。充分发挥各部门各行业作用,加大各类农村人才培养计划实施力度,扩大培训规模,提高补助标准。加快培养村干部、农民专业合作社负责人、到村任职大学生等农村发展带头人,农民植保员、防疫员、水利员、信息员、沼气工等农村技能服务型人才,种养大户、农机大户、经纪人等农村生产经营型人才。大力培育新型职业农民,对未升学的农村高初中毕业生免费提供农业技能培训,对符合条件的农村青年务农创业和农民工返乡创业项目给予补助和贷款支持。    五、改善设施装备条件,不断夯实农业发展物质基础   17.坚持不懈加强农田水利建设。加快推进水源工程建设、大江大河大湖和中小河流治理、病险水库水闸除险加固、山洪地质灾害防治,加大大中型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大中型灌溉排水泵站更新改造力度,在水土资源条件具备的地方新建一批灌区,努力扩大有效灌溉面积。继续增加中央财政小型农田水利设施建设补助专项资金,实现小型农田水利重点县建设基本覆盖农业大县。加大山丘区“五小水利”工程建设、农村河道综合整治、塘堰清淤力度,发展牧区水利。大力推广高效节水灌溉新技术、新设备,扩大设备购置补贴范围和贷款贴息规模,完善节水灌溉设备税收优惠政策。创新农田水利建设管理机制,加快推进土地出让收益用于农田水利建设资金的中央和省级统筹,落实农业灌排工程运行管理费用由财政适当补助政策。发展水利科技推广、防汛抗旱、灌溉试验等方面的专业化服务组织。   18.加强高标准农田建设。加快永久基本农田划定工作,启动耕地保护补偿试点。制定全国高标准农田建设总体规划和相关专项规划,多渠道筹集资金,增加农业综合开发投入,开展农村土地整治重大工程和示范建设,集中力量加快推进旱涝保收高产稳产农田建设,实施东北四省区高效节水农业灌溉工程,全面提升耕地持续增产能力。占用耕地建设重大工程,要积极推行“移土培肥”经验和做法。继续搞好农地质量调查和监测工作,深入推进测土配方施肥,扩大土壤有机质提升补贴规模,继续实施旱作农业工程。加强设施农业装备与技术示范基地建设。加快推进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支持垦区率先发展现代农业。   19.加快农业机械化。充分发挥农业机械集成技术、节本增效、推动规模经营的重要作用,不断拓展农机作业领域,提高农机服务水平。着力解决水稻机插和玉米、油菜、甘蔗、棉花机收等突出难题,大力发展设施农业、畜牧水产养殖等机械装备,探索农业全程机械化生产模式。积极推广精量播种、化肥深施、保护性耕作等技术。加强农机关键零部件和重点产品研发,支持农机工业技术改造,提高产品适用性、便捷性、安全性。加大信贷支持力度,鼓励种养大户、农机大户、农机合作社购置大中型农机具。落实支持农机化发展的税费优惠政策,推动农机服务市场化和产业化。切实加强农机售后服务和农机安全监理工作。   20.搞好生态建设。巩固退耕还林成果,在江河源头、湖库周围等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适当扩大退耕还林规模。落实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二期实施方案,统筹解决就业困难的一次性安置职工社会保险补贴问题。逐步提高防护林造林投资中央补助标准,加强“三北”、沿海、长江等防护林体系工程建设。抓紧编制京津风沙源治理二期工程规划,扩大石漠化综合治理实施范围,开展沙化土地封禁保护补助试点。构建青藏高原生态安全屏障,启动区域性重点生态工程。适当扩大林木良种和造林补贴规模,完善森林抚育补贴政策。完善林权抵押贷款管理办法,增加贷款贴息规模。探索国家级公益林赎买机制。支持发展木本粮油、林下经济、森林旅游、竹藤等林产业。鼓励企业等社会力量运用产业化方式开展防沙治沙。扩大退牧还草工程实施范围,支持草原围栏、饲草基地、牲畜棚圈建设和重度退化草原改良。加强牧区半牧区草原监理工作。继续开展渔业增殖放流。加大国家水土保持重点建设工程实施力度,加快坡耕地整治步伐,推进清洁小流域建设,强化水土流失监测预报和生产建设项目水土保持监督管理。把农村环境整治作为环保工作的重点,完善以奖促治政策,逐步推行城乡同治。推进农业清洁生产,引导农民合理使用化肥农药,加强农村沼气工程和小水电代燃料生态保护工程建设,加快农业面源污染治理和农村污水、垃圾处理,改善农村人居环境。    六、提高市场流通效率,切实保障农产品稳定均衡供给   21.加强农产品流通设施建设。统筹规划全国农产品流通设施布局,加快完善覆盖城乡的农产品流通网络。推进全国性、区域性骨干农产品批发市场建设和改造,重点支持交易场所、电子结算、信息处理、检验检测等设施建设。把农产品批发市场、城市社区菜市场、乡镇集贸市场建设纳入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城乡建设规划,研究制定支持农产品加工流通设施建设的用地政策。鼓励有条件的地方通过投资入股、产权置换、公建配套、回购回租等方式,建设一批非营利性农产品批发、零售市场。继续推进粮棉油糖等大宗农产品仓储物流设施建设,支持拥有全国性经营网络的供销合作社和邮政物流、粮食流通、大型商贸企业等参与农产品批发市场、仓储物流体系的建设经营。加快发展鲜活农产品连锁配送物流中心,支持建立一体化冷链物流体系。继续加强农村公路建设和管护。扶持产地农产品收集、加工、包装、贮存等配套设施建设,重点对农民专业合作社建设初加工和贮藏设施予以补助。   22.创新农产品流通方式。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发展农产品电子商务等现代交易方式。探索建立生产与消费有效衔接、灵活多样的农产品产销模式,减少流通环节,降低流通成本。大力发展订单农业,推进生产者与批发市场、农贸市场、超市、宾馆饭店、学校和企业食堂等直接对接,支持生产基地、农民专业合作社在城市社区增加直供直销网点,形成稳定的农产品供求关系。扶持供销合作社、农民专业合作社等发展联通城乡市场的双向流通网络。开展“南菜北运”、“西果东送”现代流通综合试点。开展农村商务信息服务,举办多形式、多层次的农产品展销活动,培育具有全国性和地方特色的农产品展会品牌。充分发挥农产品期货市场引导生产、规避风险的积极作用。免除蔬菜批发和零售环节增值税,开展农产品进项税额核定扣除试点,落实和完善鲜活农产品运输绿色通道政策,清理和降低农产品批发市场、城市社区菜市场、乡镇集贸市场和超市的收费。   23.完善农产品市场调控。准确把握国内外农产品市场变化,采取有针对性的调控措施,确保主要农产品有效供给和市场稳定,保持价格合理水平。稳步提高小麦、稻谷最低收购价,适时启动玉米、大豆、油菜籽、棉花、食糖等临时收储,健全粮棉油糖等农产品储备制度。抓紧完善鲜活农产品市场调控办法,健全生猪市场价格调控预案,探索建立主要蔬菜品种价格稳定机制。加强国内外农产品市场监测预警,综合运用进出口、吞吐调剂等手段,稳定国内农产品市场。完善农产品进口关税配额管理,严厉打击走私违法行为。抓紧建立全国性、区域性农产品信息共享平台,加强农业统计调查和预测分析,提高对农业生产大县的统计调查能力,推行重大信息及时披露和权威发布制度,防止各类虚假信息影响产业发展、损害农民利益。   各级党委和政府必须始终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重中之重,不断加强和改善对农业农村工作的领导,切实把各项政策措施落到实处,努力形成全社会关心支持“三农”的良好氛围。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促进城乡文化一体化发展,增加农村文化服务总量,缩小城乡文化发展差距。加快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切实保障和改善农村民生,大力发展农村公共事业,认真落实《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11—2020年)》。推进以党组织为核心的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完善农村基层自治机制,健全农村法制,加强和创新农村社会管理,确保农村社会和谐稳定。   切实加强农业农村工作,加快推进农业科技创新,持续增强农产品供给保障能力,使命光荣、责任重大、任务艰巨。我们要紧密团结在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周围,坚定信心,真抓实干,以优异成绩迎接党的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胜利召开! 原文见 http://www.qstheory.cn/zywz/201202/t20120202_136508.htm
个人分类: 三农|748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农垦农产品质量追溯系统建设项目信息管理办法
wlingj 2012-1-29 00:33
农业部办公厅关于印发《农垦农产品质量追溯系统建设项目信息管理办法》的通知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农垦、热作主管部门,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农业   局,中国农垦经济发展中心,有关农业部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   为健全农垦农产品质量追溯制度,加强和规范农垦农产品质量追溯系统建设项目信息管理,我部组织制定了《农垦农产品质量追溯系统建设项目信息管理办法》,现印发给你们,请遵照执行。   二○一一年十二月六日 农垦农产品质量追溯系统建设项目信息管理办法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加强和规范农垦农产品质量追溯系统建设项目(以下简称“项目”)信息管理,根据《农垦农产品质量追溯系统建设项目管理办法》,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本办法所称信息是指在农产品质量追溯系统建设和运行过程中形成的与农产品质量追溯相关的信息。    第三条 信息管理遵循统一规范、分级负责、真实有效、资源共享、运行安全的原则。    第四条 本办法适用于建立和使用农垦农产品质量追溯系统的项目单位。 第二章 职责分工    第五条 农业部农垦局负责信息管理的制度建设、监督指导及组织协调等工作。    第六条 中国农垦经济发展中心负责农垦农产品质量追溯系统的软件开发、数据存储、系统维护、安全管理等工作。    第七条 省级主管部门负责本辖区项目单位信息管理工作,对传送信息进行网上监管和实地核查,对出现的问题督促整改。    第八条 承担项目任务的质量检验机构负责填报追溯产品检测信息,对项目建设单位、创建单位报送的信息进行动态跟踪、评估,及时反馈意见。    第九条 项目建设单位负责本单位追溯系统的建设和运行,真实、完整、及时地采集、存储和上传信息,查看主管部门、质量检验机构的反馈意见,针对存在的问题及时整改。    第十条 项目创建单位负责本单位农产品质量信息网上填报工作,对主管部门、质量检验机构提出的问题及时整改 第三章 基础管理    第十一条 项目建设单位、项目创建单位应根据本单位追溯产品生产实际,对产业链相关责任主体、企业内部相关责任人进行建档管理。    第十二条 项目建设单位、项目创建单位应按照《农产品质量安全法》要求,对使用的投入品按投入品类别、生产企业、供应商进行登记管理。    第十三条 项目建设单位、项目创建单位应按照项目建设要求,统一记录格式,规范记录内容,实现纸质记录与电子信息有效衔接。    第十四条 项目建设单位应依据追溯产品产业布局和生产流程,对种养、加工、储存等环节的生产设施进行编号登记。 第四章 信息采集    第十五条 项目建设单位、项目创建单位应确定信息采集点,建立信息采集工作机制,安排专人对纸质记录和电子信息进行审核。    第十六条 项目建设单位、项目创建单位应按要求及时填报生产管理、质量管理相关基础信息,并动态更新 。    第十七条 项目建设单位应根据追溯产品生产情况,采集产品种类、产地环境、投入品使用、加工储存环境、生产日期、产品流向和各环节责任主体等与农产品质量追溯相关的信息。   (一)产地环境信息应采集产地环境质量现状检测结果。   (二)投入品信息采集内容应包括但不限于下列信息:   农药—农药名称、企业名称、产品批号、农药登记证号或者农药临时登记证号、农药生产许可证号或者农药生产批准文件号、使用日期、实际用量、安全间隔期、责任人、供应商。   肥料—产品名称、生产企业名称、登记证号、产品标准号、生产批次号、使用日期、实际用量、责任人、供应商。   兽药—通用名称(商品名称)、生产企业、产品批准文号(进口兽药注册证号)、产品批号、休药期、使用日期、实际用量、责任人、供应商。   饲料和饲料添加剂—产品名称、生产企业名称、许可证明文件编号、产品质量标准、生产日期、使用日期、责任人、供应商。加入药物饲料添加剂的,记录其通用名称和休药期。   其它投入品—产品名称、生产厂家、生产批次、使用日期、责任人、供应商。   (三)加工储存环境信息应包括加工储存场所卫生状况、温度、湿度、责任人等。   (四)生产日期应按照实际生产时间以及《农产品包装标识管理办法》的规定,记录生产日期。   (五)产品流向应按照追溯编码记录产品销售情况,包括销售时间、销售对象、运输方式、责任人等信息。   (六)责任主体应包括责任人的名称、有效证件号码、地址、联系方式等信息 。    第十八条 项目创建单位应根据投入品使用情况及时进行汇总分析,完成投入品信息采集、填报 。    第十九条 质量检验机构应按照追溯产品质量检测要求,记录抽样信息及检测结果 。 第五章 信息传送    第二十条 项目建设单位应及时收集、储存质量追溯信息,并通过企业数据中心及时上传追溯信息。   (一)追溯产品种养阶段,应定期向部级数据中心上传信息,原则上报送时间间隔不超过15个工作日。   (二)追溯产品上市期间,应实时将追溯信息上传到部级数据中心,实现上市产品可查询、可监管。    第二十一条 项目创建单位应于当年5月底之前,完成生产管理、质量管理相关基础信息、投入品使用网上填报工作,根据生产实际及时更新。    第二十二条 质量检验机构应依据追溯产品检测情况,在出具书面检验报告后15个工作日内完成检测信息网上填报工作。 第六章 信息服务    第二十三条 部级数据中心建立统一渠道为消费者提供查询服务。短信查询:1066958872,语音查询:4008190315,网上查询:农垦农产品质量安全信息网( www.safetyfood.gov.cn )。    第二十四条 部级数据中心按照授权管理、分级负责的要求,为省级主管部门、质量检验机构、项目建设单位提供全程查询服务。    第二十五条 部级数据中心在尊重企业自主权、维护企业合法权益的前提下,按照有关要求,加强与行业管理部门、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部门沟通协作,实现互联互查、资源共享。    第七章 信息安全    第二十六条 中国农垦经济发展中心、省级主管部门和项目建设单位须依照国家有关信息安全的法律、法规,建立追溯信息安全管理制度,落实信息安全责任,强化信息安全管理。    第二十七条 部级数据中心和企业数据中心应配置必要的网络安全设施,保障追溯信息系统安全运行。    第二十八条 部级数据中心和企业数据中心应设立专用服务器,集中管理追溯信息,并运用光盘、磁带等存储介质对追溯信息进行定期备份。    第二十九条 追溯信息保存期应与追溯产品的保质期一致。追溯产品保质期不足两年的,追溯信息须保存两年。    第三十条 部级数据中心和企业数据中心的操作人员实行专人负责、授权登录、密码管理,防止非法使用。未经允许,操作人员不得泄露。 第八章 附 则    第三十一条 项目单位可依据本办法制定具体实施细则。    第三十二条 农垦、热作以外的农产品生产组织参照本办法执行。    第三十三条 本办法由农业部农垦局负责解释。    第三十四条 本办法自2012年1月1日起施行,《农垦农产品质量追溯系统建设项目信息管理办法(试行)》同时废止。
个人分类: 生态农业|2010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农垦农产品质量追溯标识管理办法
wlingj 2012-1-29 00:31
农垦农产品质量追溯标识管理办法
个人分类: 生态农业|1822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体系探析
wlingj 2012-1-29 00:13
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体系探析
个人分类: 生态农业|1707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农产品追溯要求——乳制品》国家标准起草成员单位邀请函
wlingj 2012-1-28 23:49
《农产品追溯要求——乳制品》国家标准起草成员单位邀请函 一、 背景 近年来,由于食品安全事件频繁发生,食品安全问题已经成为国家的工作重点。在三聚氰胺事件发生后,我国的乳制品产业受到了空前的打击,乳品的质量安全成为 全国人民关注的焦点。如何划分乳制品产业链上的各个环节的食品安全责任,如何加强企业本身的食品安全控制措施,成为食品监管部门和乳制品企业关心的头等大 事;政府部门也已经就如何加强监管力度,统一食品安全标准采取一系列的措施。已经审议通过的《食品安全法》6月1日将开始执行,并明确了企业是食品安全的 责任主体。 山东省标准化研究院承担了食品追溯技术分技术委员会的秘书处工作,致力于组织食品追溯技术领域国家标准的制修订工作。根据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国标委综 合 154号)文件精神,由山东省标准化研究院为主来承担《农产品追溯要求——乳制品》、《农产品追溯要求——果蔬》、《农产品追溯要求——水 产品》国家标准的制定工作(计划编号: 20081439-T-469)。为使标准的制定能够更好地反映乳制品行业特点与技术要求,确保标准更好地服务于乳制品、果蔬、水产品行业,促进行业健康 有序地发展,现于2009年4月征集本标准的参编单位,热忱欢迎相关的生产、科研、质检和应用单位参加本标准的制定工作。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委托我院现 征集起草成员单位,我院在收到报名表后,将会同国标委根据各单位的实际情况进行筛选,确定6-10家成员单位共同起草。 二、 企业参与标准制定的优势 1. 全程参与标准制定工作,根据企业的管理体系以及生产流程提出标准修改意见,确保企业现有追溯系统最大限度满足追溯标准,保护本企业利益; 2. “一流企业做标准、二流企业树品牌、三流企业做产品”,企业积极参与到国家标准的制定工作中,一是能够为行业的规范发展做出自己的贡献,二是提高企业的品牌形象,三是通过参与制定工作,规范自身管理,提高企业标准化作业水平; 3. 参与食品追溯技术分委员会组织的各类食品安全研讨会议、培训班学术交流和产品展示会,与科研院所、检测机构以及行业伙伴近距离沟通,交流食品安全管理经验,了解最新的乳制品质量安全动态信息; 4. 获得工作组的最新食品安全资料; 5. 标准制定、评审过程中拥有表决权,最大化保护本企业的利益。 三、 参编单位条件 1. 生产企业必须具备乳制品生产能力,必须拥有充足的生产资源和完整地乳制品供应链,包括养殖场、奶站、生产车间及物流销售网络,要配有多名的检测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乐于为乳制品行业发展做出贡献; 2. 生产企业内部建立有独立检测机构,对出厂产品实行严格检验程序; 3. 生产企业提供过相关的质量安全认证,如HACCP、ISO22000、GAP、ISO9000等系列认证; 4. 生产企业具备完备的生产记录、原料收购台帐、产品销售台帐等信息记录,有能力对其成品进行全过程追溯; 四、 参编单位应尽义务 1. 执行工作组的各项决议,承担工作组委托的各项工作; 2. 按时参加工作组会议; 3. 宣传和贯彻工作组制定的标准; 4. 积极参加工作组组织的各项活动; 5. 及时提出意见和建议; 五、 参编单位享受权益 1. 参与标准项目的研究制定工作; 2. 参加工作组组织的标准宣贯会、培训班、国内外技术交流、学术交流和产品展示会等活动; 3. 获得工作组的资料; 4. 向工作组反映工作意见; 5. 拥有表决权; 6. 参加自愿,退出自由。 六、 联系方式 联系人:杨先生 邮箱: yangzm@sdis.cn 电话: 0531-82679328 15990909808 传真:0531-82679329 地址:济南市历山路质监大厦146-6号301室 邮编:250014 全国食品安全管理技术标准化技术委员会食品追溯技术分技术委员会
个人分类: 生态农业|2142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无公害农产品有了国家标准
wlingj 2012-1-28 23:47
无公害农产品有了国家标准   为保障广大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治理日趋严重的农产品污染,规范无公害农产品的生产、经销,国家质检总局9月6日公布了8项无公害农产品国家标准,并将于今年10月1日起开始实施。   这8项国家标准包括蔬菜、水果、畜禽肉、水产品等4类农产品,每一类农产品都有“安全要求”和“产地环境要求”两项标准。这些标准分 别是:无公害蔬菜安全要求、无公害蔬菜产地环境要求、无公害水果安全要求、无公害水果产地环境要求、无公害畜禽肉产品安全要求、无公害畜禽肉产地环境要 求、无公害水产品安全要求、无公害水产品产地环境要求。   据介绍,随着我国工业化进程的加快,工业“三废”的排放、城镇居民生活废弃物的增多、农药和化肥使用量的增加,使农业生产环境日益恶 化,农产品污染的问题越来越突出。但是,长期以来,我国缺乏相应的国家标准,各地对无公害农产品的要求也各不一致,不少地方无公害农产品的管理缺乏依据, 导致目前市场上有相当一部分标称为无公害的农产品实际上却有毒有害,严重损害了消费者的合法权益和身体健康,同时也影响了无公害农产品的生产和发展。   据悉,除发布的8项农产品安全质量国家标准外,国家质检总局还计划在今年内陆续发布“无公害茶叶”、“无公害蛋与蛋制品”、“无公害乳与乳制品”、“无公害食用菌”、“无公害蜂产品”等10项国家标准。   “无公害食品”是近年来比较流行的一个词,许多农产品不论自身是否有“公害”,为了便于销售,不管三七二十一都为自己贴上个“无公害”的标签。国家质检总局公布了4大类无公害农产品的国家标准,今后农产品再不能乱贴“无公害”标签了。   据了解,“无公害食品”指的是在无污染的生态环境中,采用安全的生产技术生产的(如不使用高毒、高残留农药等),不影响人体健康和生态环境的农产品(或初级加工品)。   然而,现在“无公害”农产品这个概念被相当多的农产品生产和加工企业所滥用:天然食品、多功能保健食品、无农药污染农产品、绿色食品 等等,新名词众多,不仅给国家有关部门正在大力推行的无公害食品行动计划带来负面影响,使生产企业和广大农民无所适从,消费者利益也受到损害。   “无公害”到底是什么意思?以蔬菜为例,无公害蔬菜的主要特征是指农药残留不超标,环境无污染,种植过程完全按规定、按比例、有计划 用药施肥。一般应有“三道关”:生产基地的审定,对土壤、水源、空气等生产环境质量进行检测;按技术规程施肥用药和管理;产品进入交易市场前的质量检测。 也就是说,农产品从生产方式、产地环境、技术规程、产品进入流通领域等各个环节都要有严格的质量检测标准,从而保障“无公害”农产品真正对人体和环境无毒 无害。
个人分类: 生态农业|1803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无公害、绿色、有机”,你懂吗?
wlingj 2012-1-28 23:30
“无公害、绿色、有机”,你懂吗? 北京某大型超市 吴昊/摄 □吴昊 在我国各大超市,有一类“贵族”食品,标价要比同类食品高50%到10倍不等。 这类食品除了包装精致,另一个特点是在显著位置都有一个白色和绿色组成的圆形图案。乍看起来,大同小异;但若仔细查看,这些相似的“小圆圈”竟“三分天下”:分别标识为无公害食品、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 在北京某大型连锁超市,《科学时报》记者随机询问了近10位顾客,但几乎没有一位消费者能讲出它们之间的关系及其准确定义。 《科学时报》记者了解得知,“无公害、绿色、有机”食品,都是经过国家权威机构认证的一类安全食品,其安全性较普通食品要高。三者安全性从低到高依次为无公害食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 其中,无公害食品是国家政府部门强制执行的准入门槛。严格来说,市场上的普通食品都应该达到无公害食品的标准,这是保障广大消费者食品安全的基本要求。 无公害食品,指产地生态环境清洁,按照特定的技术操作规程生产,将有害物含量控制在规定标准内,并由授权部门审定批准,允许使用无公害标志的食品。该食品由省级无公害农产品认证归口单位认证,通过认证后颁发《无公害农产品认证证书》,有效期为3年。 而绿色食品,则是根据我国国情制定的自有标准。 这个概念由农业部农垦司在1989年提出。2010年,绿色食品完成了其最新的标准修订。 绿色食品又可细分为A级与AA级,我们常常提到的绿色食品多指A级食品。 A级绿色食品系指在生态环境质量符合标准规定的产地,生产过程中允许限量使用限定的化学合成物质,按特定的操作规程生产、加工,产品质量及包装经检测、检验符合特定标准,并经中国绿色食品发展中心审定认证,许可使用A级绿色食品标志的产品,其有效期为3年。 AA级绿色食品等同于有机食品,采用有机食品的标准进行认定。 有机食品一般是指根据有机农业体系和生产加工技术规范而生产的、经过有机食品颁证组织认证并颁发证书的一切食品和农产品。 也就是说,有机食品在生产过程中,禁止使用一切化学合成的农药、化肥、生产调节剂、饲料添加剂等,以及基因工程生物及其产物;可以施用生物有机肥,使用生物农药等非化学合成物质。 有机食品认证不同于上述两种食品,属于第三方机构认证。由于生产成本是其他食品的数倍甚至更高,有机食品售价不菲,一般定位于高端市场。 多位专家指出,无公害食品、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都是安全食品,安全是它们的共性。其中,无公害食品满足公众食品安全的基本需求;有机食品则是行业的最高标准。 而绿色食品,作为无公害食品向有机食品的过渡,符合我国目前食品安全的国情,将是一段时间内国家重点鼓励和引导的发展方向。 《科学时报》 (2011-07-21 A3 技术·经济)
个人分类: 生态农业|1574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绿色生态农产品的标准
wlingj 2012-1-28 21:55
点题 近期,在农业标准化领域,有两件事引起了比较广泛的关注,一是 5月20日国家标准委、农业部、国家质检总局等10部委局联合印发了《全国农业标准2003~2005年发展计划》,二是6月10日农业部组织召开了全面推进无公害食品行动计划电视电话会议。 我国的无公害农产品、绿色农产品和有机农产品正在逐步成为百姓消费的热点。商家在捕捉卖点、寻求商机炒作过程中,更是将无公害农产品、绿色农产品和有机农产品披上了诱人的色彩。在时尚的招引下,无公害、绿色、有机正在成为标示农产品安全、健康、环保的新概念。 国家标准委已将无公害农产品、绿色农产品和有机农产品同时列入《全国农业标准2003~2005年发展计划》中,今后3年,将制定出一系列无公害农产品、绿 色农产品和有机农产品的国家标准。本版立足标准,原原本本地解读无公害农产品、绿色农产品和有机农产品所涉及的一些的概念,给消费者一个明明白白的消费信 息。 农产品分类 概念 有机农产品根据有机农业原则和有机农产品生产方式及标准生产、加工出来的,并通过有机食品认证机构认证的农产品。 有机农业的原则是,在农业能量的封闭循环状态下生产,全部过程都利用农业资源,而不是利用农业以外的能源(化肥、农药、生产调节剂和添加剂等)影响和改变农业的能量循环。 有机农业生产方式是利用动物、植物、微生物和土壤4种生产因素的有效循环,不打破生物循环链的生产方式。 有机农产品是纯天然、无污染、安全营养的食品,也可称为“生态食品”。 绿色农产品遵循可持续发展原则、按照特定生产方式生产、经专门机构认定、许可使用绿色食品标志的无污染的农产品。 可持续发展原则的要求是,生产的投入量和产出量保持平衡,即要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要满足后代人同等发展的需要。 绿色农产品在生产方式上对农业以外的能源采取适当的限制,以更多地发挥生态功能的作用。 我 国的绿色食品分为A级和AA级两种。其中A级绿色食品生产中允许限量使用化学合成生产资料,AA级绿色食品则较为严格地要求在生产过程中不使用化学合成的 肥料、农药、兽药、饲料添加剂、食品添加剂和其他有害于环境和健康的物质。按照农业部发布的行业标准,AA级绿色食品等同于有机食品。 无公害农产品产地环境、生产过程和产品质量均符合国家有关标准和规范的要求,经认证合格获得认证证书并允许使用无公害农产品标志的未经加工或者初加工的农产品。 特点 有机农产品与其他农产品的区别主要有3个方面: 1.有机农产品在生产加工过程中禁止使用农药、化肥、激素等人工合成物质,并且不允许使用基因工程技术;其他农产品则允许有限使用这些物质,并且不禁止使用基因工程技术。 2.有机农产品在土地生产转型方面有严格规定。考虑到某些物质在环境中会残留相当一段时间,土地从生产其他农产品到生产有机农产品需要2~3年的转换期,而生产绿色农产品和无公害农产品则没有土地转换期的要求。 3.有机农产品在数量上须进行严格控制,要求定地块、定产量,其他农产品没有如此严格的要求。 绿色农产品与一般农产品相比有以下显著特点: 1.利用生态学的原理,强调产品出自良好的生态环境; 2.对产品实行“从土地到餐桌”全程质量控制。 无公害农产品是对农产品的基本要求,严格地说,一般农产品都应达到这一要求。 产生 有机农产品国际上有机食品起步于20世纪70年代,以1972年国际有机农业运动联盟的成立为标志。1 994年,国家环保总局在南京成立有机食品中心,标志着有机农产品在我国迈出了实质性的步伐。 产生的背景是,发达国家农产品过剩与生态环境恶化的矛盾以及环保主义运动。 绿色农产品1990年农业部发起,1992年,农业部成立中国绿色食品发展中心,1993年农业部发布了“绿色食品标志管理办法”。 产生的背景是,20世纪90年代初期,我国基本解决了农产品的供需矛盾,农产品农残问题引起社会广泛关注,食物中毒事件频频发生,“ 绿色”成为社会的强烈期盼。 无公害农产品20世纪80年代后期,部分省、市开始推出无公害农产品,2001年农业部提出“无公害食品行动计划”并在北京、上海、天津、深圳4个城市进行试点,2002年,“无公害食品行动计划”在全国范围内展开。 无公害农产品产生的背景与绿色食品产生的背景大致相同,侧重于解决农产品中农残、有毒有害物质等已成为 “公害”的问题。 价格 绿色食品70%为加工产品,30%为初级农产品,有机农产品和无公害农产品都以初级农产品为主。有机农产品的价格高于普通农产品50%至几倍,绿色农产品的价格高于普通农产品10%~20%,无公害农产品的价格略高于一般农产品。 管理 《全国农业标准2003~2005年发展计划》依据农产品质量特点和对生产过程控制要求的不同,将农产品分为一般农产品、认证农产品和标识管理农产品。 一般农产品是指为了符合市场准入制、满足百姓消费安全卫生需要,必须符合最基本的质量要求的农产品。 认 证农产品包括无公害农产品、绿色农产品和有机农产品。对于我国市场上目前存在的无公害农产品、绿色农产品和有机农产品,政府应积极推动无公害农产品的生 产,同时依据各地的自然环境条件,引导企业有条件地开展绿色农产品和有机农产品的生产,使我国农产品质量安全上一个台阶。 标识管理农产品是一种政府强制性行为。对某些特殊的农产品,或有特殊要求的农产品,政府应加以强制性标识管理,以明示方式告知消费者,使消费者的知情权得到保护,如转基因农产品。 ☆新闻背景 农业标准瞄准安全质量 由 于现阶段我国农产品标准化管理中,无公害农产品、绿色农产品和有机农产品三类认证形式在标准上还存在很多不足,《全国农业标准 2003~2005年发展计划》以突出农产品安全质量为重点。考虑到各大类农产品的相似性,《全国农业标准2003~2005年发展计划》列出了各大类无 公害农产品、绿色农产品和有机农产品的产品标准项目,至于某种产品标准的不同要求,要在具体的标准中分别列出。在生产加工技术规程和产地环境条件要求上, 有机农产品与绿色农产品、无公害农产品有着根本上的不同,因此,在具体标准项目的设置上,将有机农产品的生产加工技术规程和产地环境条件要求单列,而无公 害农产品和绿色农产品在这两个方面的差异不大,在标准项目中并为一类,不再分列,仅补充部分产品标准。 百姓菜篮子拒绝污染 2001 年4月,我国启动了以解决农产品质量安全和治理餐桌污染为核心的无公害食品行动计划,经过北京、上海、天津和深圳4个城市的试点,2002年在全国范围内 全面推进这一计划。2003年4月农业部的定点监测结果表明,北京、上海、天津和深圳4个城市的蔬菜农药残留合格率比试点之初提高了28.8个百分点,瘦 肉精污染检出率下降了23.7个百分点。37个省会及计划单列市的蔬菜农药残留合格率比1月份提高了 5.4个百分点,瘦肉精污染检出率下降了1.4个百分点。目前,济南、大连、杭州、郑州、石家庄、广州、上海等城市的蔬菜农药残留合格率明显高于全国水 平,合肥、石家庄、沈阳、青岛、杭州、长沙、郑州等城市的瘦肉精检出为零。因食用农药、兽药残留等有毒有害物质的农产品引发的急性中毒事件得到了有效控 制。 本版稿件得到中国绿色食品发展中心罗斌同志、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李鑫同志的大力支持,特此致谢。 农产品的标准控制与标志使用 有 机农产品执行的是国际有机农业运动联盟(IFOAM)的“有机农业和产品加工基本标准”,由于有机农产品在我国尚未形成消费群体,产品主要用于出口,虽然 我国也发布了一些有机农产品的行业标准,但我国的有机农产品执行的标准主要是出口国要求的标准。目前,欧盟、美国、日本、澳大利亚、加拿大、墨西哥、阿根 廷、韩国等都已制定了 有机农业及产品生产、加工准则性的标准。有机农产品的标准集中在生产加工和储运技术条件方面,无环境和产品质量标准。 绿色农产品执行的是农业部的推荐性行业标准。绿色农产品标准包括环境质量、生产技术、产品质量和包装贮运等全程质量控制标准。目前,农业部发布了52项绿色农产品行业标准,其中包括7项通用性标准、 45项产品质量标准。 无 公害农产品执行的是国家质检总局发布的强制性标准及农业部发布的行业标准。产品标准、环境标准和生产资料使用准则为强制性国家或行业标准,生产操作规程为 推荐性行业标准。目前,国家质检总局和国家标准委已发布了4 类农产品的8个强制性国家标准,农业部发布了200 余项行业标准。 有机农产品在全球范围内无统一标志,各国标志正显现多样化。 绿色食品有统一的绿色食品名称及商标标志,在中国内地、香港和日本注册使用。 无公害农产品执行全国统一的标志。
个人分类: 生态农业|2530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我国治理城乡收入差距的对策研究评析与补充
whyhoo 2012-1-9 15:32
收入分配;城乡收入差距;差距治理;对策   目前,有关我国城乡收入差距状况、成因以及对策问题的研究很多,其中对差距状况和成因的定性与定量分析已经很深入,但对于治理对策的研究在针对性和可操作性等方面却略显不足。本文将对近年来有关研究成果所提出的治理城乡收入差距的对策进行梳理和评价,并进行政策建议的补充,以便为进一步的研究提供可资借鉴的平台。   一、治理城乡收入差距对策研究概述   (一)调整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   针对农业生产面临的自然风险和市场风险,许多学者认为要根据农业资源条件,发挥特色比较优势,面向市场需求安排产业进退,调整产品结构。如杨宜勇(2005)、刘文勇(2004)等认为,应大力发展有市场、有潜力和比较优势的农产品初加工和深加工,提高农产品附加值。推广应用优质、高产、高效技术,提高农产品品质,形成具有一定规模的优质农产品生产基地。贾小玫、周瑛(2006)认为,要采取“扶持、扶强、扶大”的政策,培育一批规模较大、实力雄厚、带动力强的支柱型龙头企业和合作组织。建立一大批种养加、产供销、农工贸一体化经营实体,将农业产前、产中、产后各个环节联系起来。   (二)给予财政和税收支持   1.完善农产品价格政策和农业补贴措施。曾国安(2007)认为,首先要稳定或适当提高农产品价格。政府可利用行政或法律手段直接规定农产品的价格水平及波动幅度或采用经济手段调节农产品价格水平。其次,要继续提高农业补贴,改进补贴办法。根据入世协议,我国对农业的补贴可以达到农业总产值的8.5%,因此有必要加大对农业的补贴力度。马晓河等(2005)认为,目前的经济发展水平决定了现阶段农业补贴的目标主要是以保障粮食安全为主,并以安全目标带动农民收入目标。补贴力度要遵循循序渐进原则,有重点地逐步增加。   2.继续深化农村税费改革。刘书明(2001)等认为,农民除了承担各项农业税收以外,还负担大量的“暗税”,而各种“暗税”才是农民负担的主体。在以农业税为代表的各种“明税”被免除后,要严防以集体、乡镇政府名义征收的各种集资和摊派费用或以工代费的兴起,从而变相加重农民负担,抵消农村税费改革成果。   3.加大对农业基础设施的投入。樊胜根、张林秀(2002)认为,改善乡村道路、灌溉、电力、供水和市场等基础设施,可以降低生产、运输、储藏、销售和风险决策等成本在内的农产品总成本,促进农业生产的专业化、规模化、产业化发展,孵化出越来越多的社会部门和产业部门,促进社会分工。彭代彦(2002)认为乡村道路建设和农村医疗卫生设施在降低农业生产支出和增加农民收入方面具有显著作用。林毅夫(2003)认为,由于农村水、电等和生活有关的基础设施建设项目一般较小,施工期短,高度劳动密集,以使用农村廉价劳动力为主,能够创造出许多就业和收入机会,形成良性循环。   4.加大农村教育的财政投入。邹薇、张芬(2006)指出农村地区间收入差别的扩大主要来自于工资性收入的扩大,而工资性收入的获得与农民的教育状况密切相关,因而要大力发展农村基础义务教育来促进农村居民收入的增长。颜平建(2008)认为职业教育是农民脱贫致富、增加收入的重要渠道,在搞好农村九年义务教育的同时,要改善教育结构,注重职业技术培训,培养农村实用专业人才。这些都需要政府加大对农村教育的财政支持。林毅夫(2003)认为,农村中小学教师的工资完全可以由中央财政来承担,这既体现了义务教育的精神,也可以减轻农民负担。   (三)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镇转移   刘文勇(2004)认为当前城乡劳动力市场分割以及不平等的就业政策扩大了城乡收入差距,应逐步剥离传统体制下附着在户籍制度上的就业权、居住权、教育权、社会参与权等。杨宜勇(2005)认为要统筹推进城乡就业体制改革,逐步建立城乡统一的劳动就业制度、户籍管理制度、税收制度等,逐步形成有利于城乡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体制和机制,实现以城带乡、以工促农、城乡互动、协调发展的新形势。刘传江、李雪(2006)认为要引导和加快产业升级换代,改善工作环境,抛弃对农民工的歧视政策,逐步形成统一、公平的劳动竞争和报酬机制,吸引第二代农民工的转移。钱忠好(2007)认为要加强相关法律制度的建设,允许和鼓励外出经商务工和离土离乡的农民依法转让、转租、入股、抵押土地承包权,消除离开土地农民的后顾之忧,把更多的农民从土地中解放出来。   (四)加大金融创新,提高金融的农业支持力度   温涛、冉光和、熊德平(2005)认为,中国金融的特殊“二元结构”使得金融发展不仅没有促进农民收入增长,相反还具有抑制作用,直接导致城乡收入差距的拉大。章奇等(2004)认为政府对农村经济和金融体制的管制,导致农村正规金融市场组织不完善,无法为农村提供较好的金融服务。尹希果等(2007)进一步指出,政府对金融部门的抑制是导致中国扭曲的金融发展拉大了城乡差距的最主要原因。因此,他们认为应该减少政府对金融部门的干预,培育新生金融市场主体,大力发展针对广大农户和中小企业的中小金融机构,从而释放被扭曲的金融发展所抑制的农村经济发展的潜力,这是统筹城乡发展的重要措施。   (五)其他治理对策   陈宗胜、周云波(2001)认为各种非法非正常收入是导致城乡收入差距“非正常扩大”的基本因素,而市场化改革过程中不可避免出现的“制度缺陷”是体制转轨时期我国非法非正常收入滋生蔓延的根本原因。由于制度性缺陷使城镇居民中某些群体获取非法非正常收入的机会和途径远多于农村居民,从而扩大了城乡收入差距。对各种非法非正常收入进行治理和规范,可以缩小城乡收入差距。蔡昉(2003)认为通过加强民主制度建设,提高农民组织程度,强化农民话语权,可改变城乡之间游说机制和谈判地位的不平衡,从而减少在就业政策、保障体制和社会服务供给方面对农民的歧视,有助于缩小城乡差距。   二、对治理城乡收入差距对策的评析   上述建议有助于解决我国的城乡收入差距,促进城乡统筹发展。但限于所研究问题的角度,这些对策建议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这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一)针对城乡收入差距地区类型的治理对策研究不足   国内关于城乡收入差距问题的研究,更多地侧重于对城乡收入差距影响因素及其对经济增长影响的计量分析,提出的对策建议更多的是一些宏观性的一般原则,因地制宜的政策措施缺乏,政策的优先次序未能阐明,因而对于解决我国多种多样的城乡收入差距的针对性较差,使治理效果受到影响。其原因主要是现有研究主要从全国或者某一地区的总体城乡收入差距角度展开研究,而未能从全国角度就我国城乡收入差距的地区类型结构进行研究。   首先,从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各地区的城乡收入差距变化来看,有的地区城乡扭曲程度加剧,有的地区缓解,有的地区时而扭曲加剧、时而扭曲缓解。就各地区城乡收入差距的现状而言,有的地区如北京、上海等差距较小,城乡发展比较协调,有的地区如云南、贵州、陕西等差距过大,城乡发展高度扭曲,其他地区则介于二者之间。其次,从城乡居民收入的工资性收入、转移性收入、经营性收入和财产性收入这四分项收入构成来源的影响来看,尽管在各地区均表现出以下特征,即工资性收入是导致城乡差距过大的最主要因素,转移性收入也起着“差距促增”的作用,而经营性收入则发挥了主要的“差距促减”作用,财产性收入的影响很小。但各分项收入对于不同地区的单位“促增”或“促减”的影响程度存在较大差异。再次,从主辅收入角度看,主要收入在所有各类地区的差距贡献率都最高,而且在大多数地区,主要收入发挥了“差距促增”功能,辅助收入发挥了“差距促减”功能,但在吉林、内蒙古这两个地区则相反,在甘肃和云南也存在前后相反的变化。最后,各地区所处发展阶段的不同,城乡收入差距的变化也应处于不同的阶段,进而影响各地区城乡收入差距是否合理的判断。如果某地区处于工业化的初中期阶段,存在着资源剩余,那么必然是依靠增加要素投入来实现经济的快速增长,即选择粗放式的经济增长方式。同时,为了加快工业化、城市化进程而选择优先发展城镇的政策。这样,在一定时期,经济改革在提高经济效率,促进经济增长的同时,也会拉大城乡收入差距,但这种城乡收入差距的扩大往往是建立在城乡居民绝对收入均较快提高的基础上,具有一定的合理性,那么城乡收入差距的治理就不需要加大政策力度。而有的地区经济发展到工业化的中后期,粗放式的经济增长一方面会产生较大的负外部性(包括城乡收入差距的扩大超过临界限度),另一方面又受到资源瓶颈的约束。此时,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就成为必然选择。如果继续以城镇改革为重点,使城乡收入差距继续扩大,将会造成城乡间要素配置效率的降低,制约经济的持续增长,城乡收入差距继续扩大就变得不合理,这时就需要政府加大治理的政策力度。因此,将我国各地区的城乡收入差距划分为不同的地区类型,并由此按不同类型地区进行影响因素主次程度、收入来源分项构成影响程度研究,在此基础上结合地区所处发展阶段,进行治理对策的研究,这样所提出的城乡收入差距治理对策会更具有实施有效性。   (二)从农村劳动力转移与城市规模适度角度治理城乡收入差距的对策研究缺乏   现有缩小城乡收入差距对策的研究,对农村劳动力城乡间的合理有序流动可以起到缩小城乡收入差距的调节作用基本形成了共识,但对城市化规模的适度问题研究偏弱,与此相对应的适应城市化发展水平的农村劳动力转移问题,即对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市转移多少或达到什么程度才可称为适度转移还没有相关论述。另外,针对农村劳动力向城镇的适度转移问题的研究同样需要关注地区的结构差异。就我国总体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来说,近年来一直保持在3.2左右,如果考虑城镇居民的各项补贴和隐性收入,这一差距会更大。如此高的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必然会导致农村劳动力向城市部门的过度迁移和整体经济效率的下降。但就地区农村劳动力城乡迁移来看,又存在有的城市如北京、上海等一线城市,流入的农村劳动力过度,大大超过了现有技术条件下的城市承载力的现象,而有的二线城市如石家庄、长沙等以及三线城市,流入的农村劳动力不足,不利于城市功能的优化和聚集经济效应的发挥。乡城劳动力迁移的过度和不足都会对城乡收入差距的治理产生制约。因此,应针对不同的乡城劳动力迁移地区结构制定相应的城乡收入差距治理对策。   (三)对如何解决初次分配领域的城乡分配差距问题缺乏关注   现有研究成果提出的治理对策大多集中于再分配政策,如增加政府对农村居民的转移支付、减少税负、增加公共物品供给等等,对于缩小初次分配领域的城乡收入差距的具体对策缺乏,而初次分配的城乡差异是城乡收入差距的主要来源。初次分配的城乡收入差距主要来自于城乡居民对生产要素占有数量和质量的差异,而这种生产要素占有上的差异又取决于财富起点差异、个人禀赋差异和城乡居民扩张生产要素占有的机会差异,而在这三个方面由于政府政策和相关法规的不完善,以及权力的不当参与,使得城乡居民初次收入分配出现较大的不公平成分。因此,缩小城乡收入差距,需要重视初次分配的城乡公平,就要通过完善政策和法规来调整城乡居民生产要素占有上的不合理差距。   三、对治理城乡收入差距对策的补充   针对当前有关治理城乡收入差距对策研究方面存在的主要不足,提出一些补充对策:   (一)依据影响城乡收入差距各因素的重要程度,确定治理对策的优先级次序   王少国(2009)的研究表明,从全国来看,按照影响城乡收入差距各因素的重要程度由高到低的顺序为:第一是人均资本;第二是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国有职工占全部职工比例;第三是非农业人口比重、农村抚养系数偏离;第四是固定资产投资;第五是农村家庭人均耕地面积;第六是外商直接投资。另外,从地区之间城乡收入差距差异的角度来看,促增因素主要是各地区抚养系数,其次是国有职工占全部职工比例;促减因素主要是二元对比系数、平均受教育年限、人均资本、非农业人口比重,其次是外商直接投资,再次是农村人均耕地面积。由此可以看出,我国城乡收入差距的扩大有其经济发展阶段所决定的内在原因。当前中央政府治理城乡收入差距的政策重点显然在于推进落后地区即城乡收入差距高于全国平均水平的地区的经济发展,而推进落后地区发展的政策重点在于落后地区的农村。从促增因素角度看,要更好地落实计划生育政策,严格控制落后地区的人口增长,以降低抚养系数;其次要出台更优惠的政策,鼓励落后地区民营经济的发展。从促减因素角度看,重点在于提高农村的劳动生产率,这一方面要靠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另一方面要靠提高现有农村劳动力的生产率。对于具有旅游资源的落后地区农村,应积极开发这些资源,以提高农村居民的劳动生产率。其次,应加大对落后地区的教育投入,重点应放在乡土教育上,使农民掌握更多的乡土生产技能。再次,推进落后地区的对外、对内开放,促进国外和国内发达地区资源向落后地区的转移,带动落后地区的经济发展。最后,在发展落后地区农村非农产业的同时,应注意保护好耕地,防止耕地被滥用,造成稀缺耕地资源的浪费。   在重点促进落后地区农村发展的同时,还应兼顾非落后地区城乡收入差距的治理。另外,同样需对这些地区农村做好计划生育工作以降低抚养系数,并保护好耕地。   (二)初次分配政策角度的治理   从初次分配政策角度治理城乡收入差距,主要在于在初次分配领域要兼顾城乡公平。要继续深化当前各项惠农政策,推动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发展优质高效农业,提高农业比较效益。应通过提高农民的农产品价格,对农业生产资料给予价格补贴,逐步建立农工业产品价格“剪刀差”,想办法通过金融创新帮助农民增加财产性收入,创造更多的非农产业就业机会以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等措施,推进初次分配的城乡均等化。另外,应以公平普惠原则促进制度创新,赋予农民公平参与市场竞争的机会和平等的国民待遇,促进城乡居民在就业信息、教育、医疗卫生等公共服务领域受益的均等化。只有消除当前各种城市倾向性的产业政策、金融投资政策、就业政策等存在的城乡壁垒,引导城乡间各种生产要素的有序流动,逐步实现城乡之间在产品市场、资本市场、劳动力市场的一体化,才能真正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更好地实现城乡初次分配收入的均等化。   (三)城乡居民收入构成来源角度的治理   按照工资性收入、转移性收入、财产性收入和经营性收入对城乡收入差距影响程度的高低,政府应首先致力于缩小工资性收入的城乡差距。一方面应加快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镇的转移,尤其是向中小型城镇的转移,另一方面应给予农村非农产业发展更多地鼓励,尤其是农牧产品加工业,鼓励其创造更多的非农就业机会,增加农村居民的工资性收入。其次是治理转移性收入的城乡差距。第三是治理财产性收入的城乡差距。虽然目前该分项收入的差距贡献率很低,但由于城镇居民的财产规模大大高于农村居民,房地产市场和证券市场发展所带来的财产性收入主要由城镇居民获得,使得城乡居民的财产性收入差距呈现扩大趋势。因此,政府应借助于现有金融系统,进行金融创新,吸纳农村居民的金融资产,使其获得更多的财产性收入。第四是治理经营性收入的城乡差距。虽然经营性收入一直发挥着促减功能,但其促减能力在下降。对此,政府可通过改善农业经营结构,依靠生物技术进步,发展特色农业等来增加农民的农业经营收入。   对于不同城乡收入差距类型的地区,四分项收入差距贡献率的影响主次顺序是一致的,因此,各地区治理城乡收入差距的优先次序与全国并无不同。但由于各分项收入的促增或促减能力的高低及其变化在不同类型地区之间存在差异,这要求各类地区治理城乡差距要有不同的政策力度。   此外,从主辅收入构成角度来看,当前城乡居民的主要收入分别是工资性收入和经营性收入,二者的差距是城乡收入差距的主要来源,因此,政策治理城乡收入差距的重点在于缩小主要收入的差距,即要促进农村居民经营性收入的提高。从不同类型地区来看,对于城乡协调程度下降和恶化的吉林、内蒙地区以及城乡高度扭曲持续的云南,更应关注辅助收入城乡差距扩大的治理。另外,从政策力度来看,主要收入城乡差距的治理,应随着城乡收入差距协调程度的降低或扭曲程度的提高来加大治理力度。   (四)城乡相机权衡的基础投资   基础设施投资的城乡分配可以对城市最适度人口规模和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市迁移的规模和速度产生影响。由于在一定的城市基础设施投资规模下,城市存在最适度人口规模,所以城市的基础投资强度必须与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迁移规模相适应。当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迁移使得城市人口越接近于城市最适度人口规模时,政府对于城市部门基础设施投资的强度应该越大,否则就会抑制农村劳动力的转移,并会降低经济效率,不利于城乡收入差距的长期治理。另外,随着城市基础投资的增加,城市规模扩大,需要越来越多的资本投入用于居住设施和其他基础设施的建设,城市化费用日益高昂,也会制约乡城劳动力迁移,不利于城乡收入差距的治理。   基于上述情况,治理我国的城乡收入差距,必须考虑不同地区的城乡差距状况和城市化费用,进而确定基础投资在城乡间的合理分配。对于城市部门的基础投资,城市部门所包括的众多城市应该根据自己的现有城市人口规模(指常住人口)与最适度人口规模的差异来确定政府投资在基础设施建设和其他领域的分配。这样,对于上海、北京、天津、广州等一线城市,由于人口已经达到甚至超过最适度人口规模,再进行城市化的费用高昂,其基础投资应该倾向其农村地区,在农村建立新城镇,走分散城市化道路。对于地区省会如太原、石家庄、长沙等二线城市,由于其人口规模接近于最适度人口规模,且其城市化费用相对较低,所以应该一方面加大城市基础投资的力度,以避免经济效率的下降,另一方面应逐步提高劳动力进入门坎,使劳动力向三线城市转移。对于三线城市,各级政府应提供优惠政策,鼓励产业向这些城镇集聚,加快农村剩余劳动力向三线城市的转移,促进其生产率的提高。通过以上措施,将有助于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合理有序流动,缩小城乡收入差距。   (五)构建城乡统筹发展的大小经济循环体系   1.大小经济循环体系的构建。缩小城乡收入差距,必须统筹城乡发展,要在城乡之间形成合理的要素流动机制,既包括要素流动方向的合理化,也包括要素流动强度的合理化。如图1所示,城乡之间的要素流动主要是资本和劳动。缩小城乡收入差距,实现城乡发展的统筹协调,要素的净流动方向应该是农村劳动力净流入城镇,城镇的资本净流入农村,以此促进城乡两种要素的合理结合,缩小城乡的劳动生产率差异,使城乡形成良性要素流动循环和相互促进的良性发展循环。另外,城乡之间在通过要素的良性循环推进城乡协调发展方面,还需要在城乡之间形成“阶梯型”区域发展循环模式,城乡之间应存在“农村增长点→小城镇→中型城市→大型城市”的区域结构和梯次上升发展模式,即农村增长点要逐渐发展成为小城镇,小城镇要逐渐发展成为中型城市,中型城市要逐渐发展成为大型城市。由此可以看出,在城乡之间存在着多个经济循环体系,既存在城乡之间的大循环,也存在农村增长点与小城镇之间、小城镇与中型城市、中型城市与大型城市之间的小循环,还存在某一区域与其它多个区域之间的循环等。只有这多个经济循环要素顺畅流动,发展相互促进,才能实现城乡经济发展的协调,进而缩小城乡收入差距。如果要素(包括资本和劳动力)的净流动方向表现为由农村流向城镇,必然导致城乡收入差距的扩大,这正如刘易斯模型所描述的转折点之前的状况。   我国目前许多地区的城乡收入差距过大,各地区可以从本地区的区域经济循环角度,检验本地区大小经济循环系统的循环状况,采取措施解决各层次循环中的“梗阻”,使循环能够顺畅起来,这将有助于我国城乡收入差距的缩小和合理化。具体来看,对于城乡高度协调的京、津、沪地区,其城乡经济循环体系运行良好,政策的重点是注重与区域外地区构建更大的经济循环体;城乡中度协调的东北地区城市化水平较高,但城市发展的进一步提升能力差,致使城乡协调程度下降,城乡收入差距扩大,因此,应注重资本的引入,激活原有良好的城乡经济循环体系,使其恢复活力;对于城乡低度协调和城乡低度扭曲的内蒙、江苏等地区,应该注重中型城市和小城镇的建设,发挥其承上启下的功能,促进城乡之间要素流动的协调;对于城乡中高度扭曲的陕西、甘肃、青海、云南等地区,由于城乡之间的经济循环运转问题很大,构建困难,应该着重于培育农村的经济增长点和小城镇建设,首先促进农村区域的小循环的构建,由小循环的良性发展,推进大循环的建设,最终使城乡经济相对协调,缩小城乡收入差距。   2.区域联合治理对策。从图1还可以看出,城乡之间梯次结构的两端即大中城市和农村,往往与外部区域之间存在较为密切的要素流动关系,与区域外要素流动的规模可能要大于与区域内。这样的情况往往不利于本区域城乡经济的协调发展和城乡收入差距的治理。对此,相关区域(不同行政区划)之间要素流动密切的地区在行政机构设置上应该成立区域经济联合发展机构,统筹规划不同区域之间的要素流动规模和流向,密切经济联系,促进共同发展,最终起到促进城乡经济协调,缩小城乡收入差距的作用。   3.构建平稳的人口迁移体制。受城市化规律和经济周期的影响,城市部门的发展具有一定的阶段性和波动性特征,因而导致对农村剩余劳动力吸纳能力的波动,从而使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迁移规模和速度在不同时期存在差异。在我国,由于农民仍然保留自己的土地,失业“农民工”一般会选择回到土地,这样形成了一个城乡劳动力市场的自动调整机制。在短期内,这种机制显然有利于城乡社会的稳定。但在长期,农村剩余劳动力必然要向城镇转移,农业生产方式也必然告别传统的劳动密集型生产模式,因而必须使“农民工”脱离农民身份,真正成为产业工人。所以,政府应考虑逐步把“农民工”纳入城镇社会保障体系,逐步消除其与所在城市居民的身份差别。另外,在这一过程中,应该继续贯彻差别化城市进入政策,即随着城市规模的扩大,进入障碍应该越大,以引导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大、中、小型城市的合理流动。   参考文献:   蔡昉,2003:“城乡收入差距与制度变革的临界点”,《中国社会科学》,2003,5。   陈宗胜、周云波,2001:“非法非正常收入对居民收入差距的影响及其经济学解释”,《经济研究》,2001,4。   樊胜根、张林秀,2002:《经济增长、地区差距与贫困:中国农村公共投资研究》,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   贾小玫、周瑛,2006:“对缩小城乡收入分配差距的思考”,《财经科学》,2006,4。   林毅夫、刘明兴,2003:“中国的经济增长收敛与收入分配”,《世界经济》,2003,8。   刘传江、李雪,2006:“农民工流转与缩小城乡差距”,《中国统计》,2006,5。   刘书明,2001:“统一城乡税制与调整分配政策:减轻农民负担新论”,《经济研究》,2001,2。   刘文勇,2004:“我国城乡收入差距扩大的程度、原因与政策调整”,《农业经济问题》,2004,3。   马晓河等,2005:“工业反哺农业的国际经验及我国的政策调整思路”,《管理世界》,2005,7。   彭代彦,2002:“农村基础设施投资与农业解困”,《经济学家》,2002,5。   钱忠好,2007:“我国城乡非农建设用地市场:垄断、分割与整合”,《管理世界》,2007,6。   温涛、冉光和、熊德平,2005:“中国金融发展与农民收入增长”,《经济研究》,2005,9。   尹希果、陈刚、程世骑,2007:“中国金融发展与城乡收入差距关系的再检验——基于面板单位根和VAR模型的估计”,《当代经济科学》,2007,1。   颜平建,2008:“关于拓展农村高等职业教育培育新农民开发人力资源的思考”,《农业经济》,2008,10。   杨宜勇,2005:《收入分配体制改革攻坚》,北京: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   曾国安,2007:“论工业化过程中导致城乡收入差距扩大的自然因素与制度因素”,《经济评论》,2007,3。   章奇、刘明兴、陶然,2004:“中国金融中介增长与城乡收入差距”,《中国金融学》,2004,1。   邹薇、张芬,2006:“农村地区收入差异与人力资本积累”,《中国社会科学》,2006,2。   (王少国,经济学博士,首都经贸大学经济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 原文见 http://www.qstheory.cn/jj/jsshzyxnc/201108/t20110829_106011.htm
个人分类: 经济|1083 次阅读|0 个评论
农药残留问题不容忽视
kejidaobao 2011-12-9 15:29
随着科技的快速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世界各国对食品质量安全越来越重视。 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药残留及其导致的食品安全问题比较突出,农药残留引起的食品安全和绿色壁垒问题日益引起人们的重视,成为关注焦点。 所谓农药残留,是指农药使用后残存于环境、生物体和食品中的农药母体、衍生物、代谢物、降解物和杂质的总称。农药残留有两种形式,一种是附着在蔬菜、水果的表面,另一种是植物在生长过程中农药直接进入蔬菜、水果的根茎叶中。 农药的大量施用使环境受到严重污染。环境中的农药通过食物链传递并富集,进入人体,造成对人体健康的危害。危害的程度可分为急性毒性、慢性毒性和特殊毒性(致癌、致畸和致突变)。 中国蔬菜、水果中滥用农药的现象相当严重。即使国家明文规定禁止使用的农药如甲胺磷、甲基对硫磷,农民仍然使用,因而由于农产品中高毒农药残留量超标造成的中毒事件屡屡发生。据统计,全世界每年有300万农药中毒者,中国每年有数万至10万农药中毒者。农药残留超标引起的食物中毒事件随时都可能发生。更让人不安的是,长期的农药残留在人体内积蓄,引起不易察觉的慢性中毒和“三致”作用。 导致中国农药残留问题的本质原因在于,农村分散经营模式与植保体系发展不协调,分散的农业经营导致信用体系的缺失,以及农药残留监督体系的缺失。现有的农业生产力水平和生产格局限制了用药水平和技术的发展。进入21世纪后,国家大幅度地对农村实行减负,取得了非常可喜的成绩。但对于快速增长的物质水平和消费水平来说,减负的程度还是有限的。重视农药残留问题、有效阻控农产品中的农药残留成为重要任务。 《科技导报》2011年第32期76—79页刊载了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研究员陈宗懋的综述文章“农药残留问题的过去、现在和将来”。该文从ARfD毒性评估标准的出现、农药毒理学的发展、同类农药的累积毒性、农药手性化合物的毒性差异等诸多方面,讨论了未来农药残留面临的新挑战;提出风险评估、探明污染源、清洁化生产、无公害治理等可作为农产品中农药残留的主要阻控技术。本期封面图片由金功博设计。 (本刊记者 朱宇)
个人分类: 栏目:封面图片说明|1620 次阅读|0 个评论
增加农牧民机会也是援藏的第一要务
zhoumeng 2011-11-3 21:10
其仁先生五年前的一篇文章,他说的是扶贫,我以为 援藏也是这样,抄录在这里。发展的主体是农牧民, 实际证明他们的乡土知识和生存智慧是很理性的,如 舒尔茨所言。任何自以为是,越俎代庖的做法都会是 援藏或者说扶贫的效率降低。说到底没有摆正自己的 位置呀。 增加机会是扶贫第一要务 周其仁 没有谁喜欢贫困。历久以来,各国的执政者和有识之士常常把反贫困作为一面旗帜来高举。不过口号归口号,愿望归愿望,能不能实际做到,是另外一回事。要是拿效果来衡量,欲大幅降低贫困、提升人民生活水平,究竟什么事情最重要? 从我略知一二的一段历史经验讲起吧。1978年中国农民差不多全部是贫困人口。官方统计报告农民的人均年纯收入好像只有130多元——那是把公社分给老乡的粮食和柴草之类通通折价算进去的,现金收入每人每年不过几十元而已。我自己下乡的地方,属于国营农场还好一点,因为好歹每月开现金工资。不过走进老职工的房子,连接大、小两盘火炕的地方能放上一个刷了红漆的木板箱子的,就算富户了。农场周围的老乡,远要苦得多。“人民公社是金桥”唱了20年,家徒四壁的所在多有。东北可是世界上最肥沃的“黑土地”,所以正常年景种地的还可以吃上饭。全国情况就没这么好,当时约2.5亿农村人口常年缺粮。 怎么弄呢?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的第一招是“休养生息”,就是降低国家征购农产品的数量,城市需求的不足部分,动用外汇进口。用今天的话说,就是给农民“减负”——横竖政府少拿人家10斤,农民就多了10斤。是新政策,因为多年来统购统销压得农民没有喘息余地,“卖油娘子水梳头”,种田人吃不饱饭。 外汇有限——没有今天直逼10000亿美元的储备——港口粮库也没有那么多。所以在减少征购的同时,国家决定提高粮食、棉花等农副产品的收购价。是最早的“两轨制”:征收任务内低价,超任务部分加价。这一招重要,因为与单纯的“减负”不同,提价有刺激农民增加生产的作用。当然也是收入分配的调整——农副产品价格上涨,财政要给尚领低工资的城镇职工发食品补贴。 第三招就是包产到户,废除吃大锅饭的人民公社制度。不错,提升粮价可以刺激增加生产的意图。但农民要对价格信号做出增产的反应,非通过生产体制不可。如果你想多干,但多劳不能多得;别人磨洋工,却照领报酬,你还会保持增产的意图吗?不幸的很,人民公社就是这样一套不刺激增产意图的生产体制。结果是,一头市场迫切需要粮食和农副产品,另一头农民更迫切需要增加收入,可是中间架上了公社这座“金桥”,就两头满拧,怎么也不搭调。 早就知道问题所在,否则为什么最早的包产到户在1956-57年就出现了?为什么后来几起几落,怎样“斗争”也无从根除?无奈那僵化得比化石还要硬的死教条,活活捆住几亿农民的手脚。非弄到天大旱、饥荒和死亡的威胁迫在眼前,才逼着农民采取秘密行动。这是1977年安徽等地农民故事的背景。谢天谢地,这一波来自底层的包产到户,遇到历史上没有出现过的“上层建筑”——“实事求是”成为执政党的思想路线,凡事可以先试验再定夺。 从此发生了一场农业革命。以我的第二故乡黑龙江为例,“粮豆总产300亿斤”喊叫了多少年——任什么办法也用过了,包括让昔阳大寨干部接管省地县农业指挥权,也包括“用无产阶级专政办农业”——硬是在包产到户之后才达标。全国看,粮食年增产量翻番,农民增收,“希望的田野”就是那个时候唱起来的。 依托这个实例——上世纪80年代初几亿农民大幅度提高收入、显著减轻了贫困——我们可以讨论本文的问题:究竟什么最重要?我看到的经验说,大规模解决贫困问题需要多种条件的配合,但决定性的一招是增加人民自食其力的机会。 不是说治标不重要。给定当时的历史条件,占人口绝大多数的农民压得那样苦,不立竿见影地调整一下,缓一口气,真翻了大船,就什么也不要谈了。问题是,仅靠“减负”所能解决的问题非常有限。即便完全减除农民的负担——当时根本不可能做到——农民还是很穷。根本问题是农业生产率低,而数量巨大的人口又被城乡隔绝体制强制在低生产率农业部门“就业”。不改变基本构造,提升生产率,从何大规模提高农民收入? 有没有让农民增加生产、增加收入的可能空间呢?有,很巨大。最明显的,就是粮食、农副产品的市场供应严重不足。工业化几十年了,只容纳2亿城镇人口,还每家每户发了粮本和五颜六色的票证。后人所谓“短缺经济”,首当其冲就是食品短缺。我小时生活在上海,妈妈要在阳台上养鸡,受到干预后,就把鸡养在壁橱里!这是说,潜在的农产品市场容量巨大,只要生产出来,农民就可以增收。 奇怪的是,就是不让农民靠他们的力气增产农副产品来致富。其一是统购价格过低,其二是公社生产体制吃大锅饭。加到一起,农民要自食其力也施展不开。于是,穷困不但与生俱来,而且仿佛永远难以改变。每年的扶贫款、救济粮,把农村干部忙的一天世界。 先让人家把可以赚的钱赚到手不好吗?区区在下总算当过十年农民,知道很多普通的农民群众如果不是生活所迫,根本就不愿意靠救济和补助过日子。自食其力在哪里都给劳动者带来莫大的愉快。没有劳动能力的是另外一件事,凡有谋生能力的,第一位的要求不是给点救济,而是给致富的机会。真正把机会之门打开,到底谁是“弱势群体”还未可预知哩! 实在是匪夷所思的逻辑:一手紧闭机会之门,一手扶贫救济帮困。也是那个年代,我和同道去过一个“老、边、少”地区调查,那里产的木材、药材、矿产——都可以在市场卖大钱的——全部被低价统购,或者干脆就是国家垄断专营,本地老乡不得染指。同时,年年自上而下拨付大量款项,分配再分配,干部忙得不亦乐乎。记得调查报告有一个概述,叫“一手白拿,一手白给”。 很幼稚地想过,白拿100,再白给100,当地人民是不是就没有吃亏?或者更慷慨一点,白给大于白拿,那个地区岂不就发了?后来才知道错、错、错!道理是,让当地老百姓在市场上挣他们可以挣得的钱,除了挣得当期收入之外,还有能力的提高、信息的获得、以及契约关系的培育——下一步登堂入室的机会就大大增加了——这在“白拿”体制下全然不见了。至于“白给”,要把补助发到真正需要帮助的人手里,又谈何容易?别的不提,一晃差不多20年过去了,那个地方官员坐骑之高档和新潮(进口的日本越野汽车),至今历历在目。 不曾回应关于起点平等、过程平等、机会平等的议论,因为我不清楚,它们究竟是人们的一种愿景(vision),还是对现实的记录和陈述?如果是后者,那么很对不起,我自己从来没有看见过。于是我的愿景就只好实际一点:无论起点、过程和机会的不平等怎样难以避免,给普通人多增加一点机会吧。无论今天还是将来,增加人民自食其力的机会是扶贫的第一要务。
个人分类: 援藏|3099 次阅读|0 个评论
穿着紫黑色内衣的花生
热度 2 francine 2011-10-15 23:54
穿着紫黑色内衣的花生
据说香堂是北京最美的乡村之一,于是某一天便跑到那里去看看。真的不觉得有多美呢,只见一排排整齐的房子,干干静静,可是我不喜欢。整齐划一的东西最没看头了,全世界的城市便都是差不多,尤其是现代化的城市,都像流水线上出来的东西那么单调。而香堂给我的感觉不过是城市化的农村罢了,这样的农村我不觉得美。 倒是在村口看见一个农妇卖自己种的一些农产品,她大声地吆喝着自己的具有紫黑色内皮的花生,她的邻居在旁边开玩笑的说:这是从太空运来的种子。这样的花生我还真的没有见过呢,虽说在这个地球上生活也有一阵子了,也曾见过一些世面,但是穿着紫黑色内衣的花生没见过。 花生的营养价值据说是很高的,不晓得这长相奇特的花生有什么过人之处呢?
个人分类: 走走停停|2430 次阅读|3 个评论
从八亿供养两亿到五亿供养八亿
热度 25 fanxiaoyingz 2011-8-10 21:52
从八亿供养两亿到五亿供养八亿 统计年鉴显示,我国在八十年代初期的总人口突破十亿人,其中城市人口 2.2 亿,农村人口 7.8 亿。而到了 2009 年,人口总数突破 13 亿,我国人口在这一年城镇人口首次超过了农村人口,达到了 6.5 亿。然而,如果加进长期居住在城市的农民工数量,再加上农村失去劳动力的、不劳动的人口数量,那么我们中国人从 1980 年的八亿农村人口供养两亿城镇人口改为了五亿农村人口供养八亿在城市人口。由过去四个农村人供养一个城镇人,变过来成为一个农村人供养两个城镇人(至少从表面看早在 2009 年是一个农村人供养一个城镇人),谁来供养中国人的问题再次抬头,而且非常尖锐。 从 2009 年这种数量比例颠倒以来中国出现了一系列农业怪事。首先,大豆、小豆、小米、大蒜、猪肉等农副产品出现了大幅度价格动荡和攀升。其次,大商人囤货居奇,把许多农业商品作为炒作对象,包括今年的食盐,也包括猪肉、棉花等,是中国多年来首次出现大资金在农产品流通领域现身。第三,转基因食品危险抬头,相继出现食用油转基因、大豆转基因,最近又爆出山西吉林等地种植先玉 335 玉米事件,令人后怕。第四,食品安全事件层出不穷。例如三鹿奶粉事件,金龙鱼食用油事件,最近发生的山西陈醋事件,双汇瘦肉精事件,上海染色馒头,万能牛肉膏,回炉面包,三年不烂的月饼,面粉添加剂等等事件。 可以说,从 2009 年以来进入了食品安全事件的高发期。而恰恰就是这个时期,中国城镇人口和农村人口首次持平,并且随后超过了农村人口。也许这种相遇不是偶然,而是存在必然性。这也许就是“谁来供养中国人的问题”的波段性爆发而已。 到了 2010 年,全国的大中型水库也许多到了危险期,各地水利设施荒废严重,农业土地面积也被一再突破,南涝北旱或者北涝南旱问题一再凸显,农业基础问题也突然爆发出来了。 与此同时,农村老龄化问题比城市更加严重了,农村留守人员多数是老人,农村生产力被进一步削弱。 在过去,我们是四个农村人供养一个城镇人,现在变过来成为一个农村人供养两个城镇人,那么能够养活得起吗?如何养活呢? 也许能够。但是有一个生产方式的巨大转变问题。如何转变呢?比如过去,在八十年代初期,农村重新进入千家万户各自为家,各自生产的时代,那时候重新回到了“小农经济”时代,每一户农民大概 4 ~ 6 人,每家养殖一只猪供给城市人,那么一家人就能供养一口人,四户农村人就能供养一户城市人的粮食、猪肉、鸡肉等。就是说小农经济比较适应这种人口比例,农村人四户过去养四头猪能够供养一户城市人(包括农民自己)。但是现在不同了,按照过去的供养比例和生产方式,现在四户农村人人要供养八户城市人,那么客观要求该户人家必须饲养 10 头猪才能满足基本需求(包括农民自己)。也就是说,八十年代初我国每年生产 2 亿头猪供给 10 亿人吃,每人平均拥有猪肉 20 公斤(按照平均 100 公斤每头猪计算);按照过去的生产方式,我国现在每年只能生产 1.5 亿头猪,要供给 13 亿人吃,每人只能拥有 11.5 公斤猪肉。其它农产品类似。如果按照过去的生产方式来进行养殖,那么我国平均每人拥有的农产品量在下降。 这就是从 2009 年以来农副产品价格上涨,农副产品质量突出爆发的根本原因。 中国从客观要求来讲,要求农村人每家每户的实际生产量要提高两倍以上。也就是说,客观上要求农民进行规模化养殖(这是本文的核心)。 客观上要求农民从根本上改变过去那种小农生产模式,告别单打独斗式生产模式,进行社会化生产,进行规模化生产。同时要求大资金、大资本进入农业生产领域。 所以,中国进入了资本和小农经济的激烈交锋期,进入了工业化集约化农业生产方式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这种分散生产方式的严重交锋期。进入了农业现代化的关键攻坚时期。 需要指出的是在这个交锋期将产生三种新生事物:第一,规模化社会化生产技术;第二,规模化生产的管理体系,造成新的社会分工;第三,新的利益分配体系。至于新的利益分配体系我是没有看到,甚至是遥遥无期之事。但是新的生产体系和技术我已经触摸到了——那就是设施农业。 设施农业是代替大田农业的现代农业生产方式。现在在农村初步起步了。例如,农村奶牛养殖小区:有专门的挤奶区,有喂养区,有统一的兽医医院,有饲料加工厂,有专门的运奶车队,有奶粉厂,有种牛场配种站等等。养牛产业已经实现了专业化、规模化、社会化。 但是在蔬菜种植,养鸡等等领域还在做初步的探索。蔬菜种植现在有大田种植,大棚种植两种方式,但是育苗还没有专门化社会化,育种工作正在被一些技术性大公司垄断,加工还没有专门化社会化,灌溉还没有专门化社会化。又比如养鸡,养鸡需要饲料厂、育种场、孵化场、饲养场、屠宰厂、兽医所、散养场等社会分工,但是依然不够健全。 每一个专业化的生产单位必须具有独特的技术,专门的设备,健全的设施。只有这样才能实现规模化、社会化养殖。而用这些专门的设备设施搞农业养殖、种植就是“设施农业”。 所以,中国人要养活中国人,必须搞大规模地搞“设施农业”,告别“手工农业”。
个人分类: 农林科技|7805 次阅读|146 个评论
我国实施转基因产品定量标识的对策与建议
热度 5 changminglu 2011-7-9 23:07
随着我国转基因技术的广泛应用,转基因生物的安全管理将需要不断加强,转基因安全管理实施定量标识和阈值管理是将来发展的必然趋势。结合国外转基因产品定量标识和阈值管理的现状和问题及国内转基因安全研究的具体情况,从定量标识的设计要素、我国定量标识制度的建议、定量技术问题的解决方案和定量检测技术研究与储备4个方面提出了针对我国实施转基因产品定量标识的对策与建议。 1 我国实施转基因安全管理的基本原则和思路 1.1 科学原则 我国人口多,资源贫乏,传统育种方法很难维系人口的不断增长对粮食的需求。我国的国情决定了我国必须发展转基因技术。 可以预见,若干年后,我国的主要农产品都将来源于转基因品种,大多数食品都将是转基因产品。我国的转基因安全管理必须促进转基因技术的健康发展。 转基因产品定量标识制度应以科学为基础,必须有利于转基因技术的发展而不能成为桎梏。我国目前实施的是零容忍的定性标识制度。这种制度实际上是不够科学的。随着转基因产业的不断发展,食物链中不可能保证100%不含有转基因成分。 既然所有食品都将含有转基因成分,定性标识就失去了意义。 目前的标识制度没有考虑安全等级差异,不管是否含有转基因成分都要求标识,实际上是缺乏科学性的。不利于转基因技术健康发展。 1.2 预防原则 转基因生物具有食用和环境安全风险也是不可回避的。不同转基因生物和产品由于安全程度具有差异,必须加强管理。转基因生物的安全管理是转基因技术健康发展的关键所在。同时必须认识到,安全和风险都是相对的,安全管理的核心就是如何把握风险的程度,实现安全使用。建立转基因成分定量标识是实施转基因安全阈值管理的一个基本步骤,由定性到定量是管理层面的一次飞跃,它比定性标识管理更加科学合理。 1.3 公平原则 消费者有知情权,政府应以科学为依据制订政策引导消费,不能由于实施转基因产品定量标识误导消费者歧视转基因产品。 1.4 进口国立场优先原则 我国农产品进口多、出口少,在制订转基因产品定量标识制度时应该将我国定位在进口国进行考虑,利用好转基因安全管理的有利武器。 2 定量标识的设计要素 从国外已有的经验来看,转基因成分的定量标识制度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要素: 1)标识制度的性质:是强制性还是自愿性标识。 2) 转基因成分含量的定义问题:计算转基因成分含量时,分子是一种成分还是几种成分之和,分母是以一种特定成分为分母还是以整个食品样本为分母,是重量比、体积比、颗粒数比还是DNA拷贝数比值。 3) 豁免标识的范围问题:为了提高可操作性和减少执行成本,不能对所有食品的所有成分都进行标识。因此,标识制度一般应特别指出对哪些成分可以不予标识。如,批准商业化的转基因食品以外的产品免于标识;检测不到转基因成分的产品免于标识;食品中含量很少的成分(如食品添加剂、酶制剂等)免于标识;食品中前5种主要成分以外的成分免于标识。 4) 阈值问题:无论是否属于豁免标识的食品或成分,只要它的转基因成分含量低于一个容许量(阈值),都应该免于标识。如,欧盟将该阈值定为0.9%,日本为5%。对于不同的情形这个阈值是不同的。如对于批准商业化的产品阈值可以高一些,没有批准的应该低一些。风险等级I的阈值可以高一些,风险等级III以上的阈值应该很低。 5)标识的规范性语言:标识制度应该对标识规定具有可操作性的规范性语言,以便执行和实施。 3 对我国定量标识制度的建议 根据各国的经验和我国的具体情况,我国的转基因成分定量标识制度定位应该定位为“成分关注型强制性宽松型定量标识制度”。为此,对我国转基因食品定量标识制度提出以下建议: 1)转基因成分含量定义:以食品中的DNA含量为依据,用RT-PCR方法扩增得到的特定转基因成分拷贝数与该物种内标准基因拷贝数之比来估计。注意,转基因成分含量是以生物物种为单位分别估计的,而且是以特定转化事件的基因片段为扩增对象估计的。不同物种原料和不同转化事件的基因需要分别测定和评估。 2)对于已经批准商业化的转基因产品阈值定为转基因成分含量10%,对于我国没有批准商业化的转基因产品和用于播种的非转基因种子(如区域试验的种子)转基因成分含量不得超过0.5%。 3)检测不到转基因成分(外源DNA和蛋白质)的产品免于标识;食品中前5种主要成分以外的成分免于标识。 4)非转基因产品可以依据IP身份制度,实施自愿标识。 与美国的不同点是我们采取强制性标识,体现了进口国立场;与日本和澳大利亚的不同点是,我们的阈值更高(10%5%),体现了我们以科学为依据,促进生物技术健康发展的立场;较高的阈值可以减少管理成本,由于误差小,容易实施准确的检测,提高了政策实施的技术可行性。 4 定量技术问题的解决方案 申请产业化的转基因产品研发商必须根据其产品特点研究开发转基因成分检测方法并向管理部门提供阳性和阴性对照样本,以及相应标准物质。 标识为非转基因的产品需要满足以下条件: 1)开发商提供经过认证的管理程序文件,证明其产品从种植、运输、加工到销售没有混杂转基因成分; 2)经检测转基因成分低于标识阈值,或其产品成分属于规定豁免标识的范围。 5 定量检测技术研究与储备 要实施转基因成本定量标识制度,转基因成分的检测技术将面临更大挑战。今后,需要加强研究的领域包括: 1)不同类型产品的抽样方法; 2)不同类型食品和原料的DNA提取方法(如,加工和混合制品、动物微生物、GM细胞的嵌合体、非GM个体上移植GM器官等); 3)多基因叠加转基因产品的检测方法; 4)未批准的转基因生物的特异性定性和定量检测方法; 5)新食品基质、新物种、新型外源基因的检测方法; 6)内标准基因的物种特异性、拷贝数和遗传稳定性; 7)标准物质研制与应用 为了保障定量标识制度的顺利实施,我国还需要大量培养相关技术人才,建立一支世界一流的检测人才队伍,建立检测新方法验证平台和程序,加强国际合作交流,推进转基因植物检测技术国际化、标准化。
个人分类: 转基因思考|4445 次阅读|0 个评论
专家说农产品安全事件多子虚乌有 你相信吗?
热度 1 tarimriver 2011-6-12 20:08
今天著名网络都在转载中国农产品安全专家对避孕黄瓜、膨大增甜西瓜等问题的辟谣,说这些都是假的,都是虚构的,都是专门伤害瓜农菜农的。 中国农科院蔬菜花卉所所长杜永臣研究员告诉记者,经过对全国 100 多个蔬菜生产大县的调查,根本没有“在黄瓜上涂避孕药这种情况”,而且避孕药对黄瓜也起不到任何作用。 损失惨重的还有种西瓜的瓜农, “ 爆炸西瓜 ” 一事闹得沸沸扬扬,有瓜农投资百万种瓜,但目前只能收回几万元,而对瓜的传言不仅限于 “ 膨大剂 ” ,瓜的甜度也遭到了质疑,据传有人使用一种 “ 膨大增甜剂 ” 来使瓜变甜,网上还流传给瓜打针让瓜更甜的说法。 对此,中国农科院蔬菜花卉所所长杜永臣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目前没有任何一种药物技术可以改变瓜的甜度。 杜永臣:西瓜的甜度,老实说主要是决定于这几个因素,第一个是品种,品种好的,瓜吃起来比较甜,品种占很大的因素,很重要。日本的品种就比较甜,比如说北京人爱吃的京欣西瓜,就是日本品种,它就是甜。第二就是栽培技术,栽培技术主要是水肥的管理,均匀的科学施肥,如何科学的浇水管理,这是很重要的一块儿,到目前为止还没有说用哪个生长素来处理,对增加瓜的甜度起很大作用,没有,生产上说的什么增甜剂,我认为很多都是夸大它的作用,没有真正的激素能增加西瓜的甜度,没有什么增甜剂,没有这种东西。 杜专家只是否定了什么增甜剂,那膨大剂有没有?西瓜爆炸的事存不存在?如果是真,那么西瓜爆炸的原因是什么?还是像有些专家说的,是由于天气干旱气温高所致? 如果愿意到网络上搜一搜就可以发现许多关于膨大增甜剂叫卖的信息: 浙江勿忘农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产品展示 埃施得 TM 西瓜冲施肥(坐果膨大增甜型)信息 当前价格: - 最小起订: --- 供货总量: 10000 公斤 发 货 期: 7 天 《农村科技开发》 1997 年 01 期 新型西瓜膨大增甜特效剂——中华瓜宝 9308 【摘要】:正 “ 瓜宝 9308” 是一种以二十多种纯天然名贵中药材为原料 , 以 “ 大麦 ” 为载体的最新型西瓜膨大 , 增甜特效剂。西瓜使用瓜宝 , 在同等水肥条件下 , 一般亩产可提高 20 ~ 40 %。水肥条件好的可增产 50 %以上。且具促进西瓜生长、提高含糖量 1 ~ 2 【关键词】: 瓜宝 特效剂 西瓜枯萎病 增甜 水肥条件 名贵中药材 西瓜生长 含糖量 使用方法 炭疽病 【分类号】: S482.8 【 DOI 】: CNKI:SUN:NCKF.0.1997-01-065 【正文快照】: “ 瓜宝 9308” 是一种以二十多种纯天然名贵中药材为原料 , 以 “ 大麦 ” 为载体的最新型西瓜嘭大 , 增甜特效剂。两瓜使用瓜宜 . 在同等水讹条件下 . ~般亩产可提高 20 ~ l·) %。水肥条件好的可增产 5 叫 -- 以上。且具促进西瓜生长、提高含糖量 l ~ 2 度 , 减小边心含糖梯度 , 改善西瓜品质 , 增强抗病 扬州时报 http://www.yznews.com.cn/yzsbs/html/2011-05/16/content_268644.htm 西瓜膨大增甜灵催熟 “ 爆炸瓜 ” ? ■ 记者暗访:膨大剂很容易就能买到 ■ 专家提醒:西瓜甜得发腻要慎吃  本报记者 耿海龙   好端端的西瓜,突然炸裂开来,您能想象这样的事吗?最近,与扬州一江之隔的镇江,就有一些瓜农遇上了这样的蹊跷事,满地的西瓜变得四分五裂。瓜农们怀疑,很可能是他们使用 “ 西瓜膨大增甜剂 ” 造成的。市场上的西瓜是否使用了这种激素?食用后是否会伤害身体?记者就此进行了调查。   种子店:瓜农爱买膨大素   记者来到联谊路一家店招牌为 “ 种子农药批发 ” 的经营部,进门看到,该店营业执照上的店名为 “ 联谊种子经营部 ” 。当记者询问是否有 “ 膨大素 ” 卖时,销售人员拿出一包 “ 百事达西瓜膨大增甜灵 ” 递给记者。其说明书上称,这种产品可促进西瓜 “ 增大增甜增色 ” 。销售人员说: “ 很多种西瓜的人买这个,效果肯定好。 ” 在路路通农资连锁超市有限公司助农店,该店老板也拿出了一种 “ 增瓜剂 ” , 6 元就能买到 4 支。   市民:担心影响身体健康   如果知道西瓜吃了这种 “ 药 ” ,市民会怎么看待呢? “ 有些西瓜看起来不错,但吃起来味道不正宗。 ” 于先生称,今年西瓜才上市,他就买到这样的西瓜了,现在很怕买到打了激素的西瓜。王女士则更加担心,她说之前听人说过有些西瓜含有激素,为了不影响其儿子的健康,她家现在很少买西瓜吃了。   瓜贩:不排除有催熟西瓜   昨天,跃进桥附近一位开小卡车卖西瓜的瓜贩告诉记者,他的西瓜都是从东台等地运过来的。记者发现地上有几个破碎的西瓜,瓜子绝大部分还是白的。   一位曾贩卖过西瓜的知情人士说,部分瓜农会用膨大剂把西瓜催大,瓜的体积变大了,甜度被稀释,瓜自然就不甜了,为了弥补口味不足,不少瓜农会在膨大的瓜上再喷甜蜜素,来增加西瓜的 “ 含糖量 ” 。所以市民如吃到白瓜子但又很甜的西瓜时,就要注意了,这种西瓜极有可能是催熟的。   专家:西瓜甜得发腻要慎吃   记者请教了扬州大学园艺与植物保护学院多位专家。据介绍,膨大剂化学名称叫细胞激动素,属于激素类化学物质,对植物可产生助长、速长作用,对人体的危害主要是神经系统的危险,能造成儿童脑炎、发育不良、痴呆等。此外,使用膨大剂后的果蔬味道变淡,吃起来口感不好,也不利于长时间储藏。专家提醒,如果西瓜瓜瓤红了,瓜子却是白色的,口感为甜中带苦,就要慎食。因为这样的西瓜有可能在生长阶段被加入甜蜜素等物质。 现在许多蔬菜瓜果都用激素,不知这位专家是否知道,是否也出来辟谣辟谣。 春天是草莓成熟的季节,但现在很多人不敢买,因为街上卖的草莓个头很大,个个奇形怪状,据说这都是激素的功劳。 市场上有 “ 西瓜增甜膨大素 ” 卖,市民疑惑 ——“ 激素西瓜 ” 能不能吃? 2009-7-26 “ 市场有些西瓜又大又甜,但我们担心施了激素 ……”7 月23 日 ,市民王杰向我们爆料,目前市场上有一种叫西瓜膨大素的东西卖,有些西瓜很可能被打了这种 激素。市场的西瓜是否使用了这种激素?食用后是否会伤害身体?当天,我们就此采访了相关人士。 蔬菜种子店:很多瓜农购买 “ 膨大素 ” 当天,我们来到位于韶山西路的 “ 威龙 ” 种子经营部了解情况。当我们询问是否有 ““ 膨大素 ” 卖,店员拿出一包名为 “ 施多收西瓜增甜膨大素 ” 递给我们。说明书上称,这种产品可促进西瓜膨大增甜。 “ 是不是真的能变甜变大啊? ” 面对我们的质疑。店员解释说: “ 很多种西瓜的人买这个,效果肯定好。 ” 在这家店里,我们还买到了一种叫 “ 豆多收 ” 的植物激素,称可让豆类快速拉直、增粗、伸长、膨大均匀等。 我们在韶山西路 “ 长盛 ” 种苗有限公司也发现了西瓜膨大素,这里的店员也反映,有很多瓜农购买这些产品。 市民:担心影响身体健康 如果有西瓜真的被打激素,市民是怎么看待呢? “ 有些西瓜看起来不错,但吃起来味道不正宗。 ” 刘先生称,今年他就好几次买到这样的西瓜了,现在很怕买到激素西瓜。王女士则更加担心,她说之前听人说过有些西瓜含有激素,为了不影响其儿子的健康,她家现在很少买西瓜吃了。 部分摊主:听说麒麟瓜含激素,今年不卖这个瓜 大阳新村一西瓜摊主反映,去年很多店子都进了麒麟瓜,并作为主打产品销售,但今年很多店子都不卖这种瓜了。而其中的原因则是,听人说今年的麒麟瓜打了激素。大阳新村的另外一位摊主虽然有麒麟瓜出售,但她称,最好不要买麒麟瓜,他们自己都不吃这种瓜。 然而,目前市场上仍有不少摊主出售麒麟瓜。当我们提出麒麟瓜是否含有激素时,除个别摊主称大多西瓜含有激素外,很多摊主否认了这一说法。 相关部门:产品不合格将查处,植物激素少量食用无大碍 市场上存在的这些植物激素是否可以销售?我们找到市农业局有关负责人。经查询,他告诉我们,这些产品的肥料登记证已经过期,属于不合格产品,他们将予以查处。对于食用激素后影响身体健康的问题,这名负责人称,激素并不是不能使用,少量食用不会对人体造成大的影响,但过量则会造成一定伤害。
4704 次阅读|1 个评论
市农业局副局长自建菜园,凸显农产品安全信心问题(内空!)
热度 1 wya 2011-6-10 11:48
http://news.163.com/11/0610/08/7663BVI50001124J.html 湖北枣阳一副局长因纠纷被农民用砖头砸死 核心提示: 6月8日晨,湖北省枣阳市 农业局副局长 陈明安被发现死于 自家菜园 内。枣阳市公安局局长柴普军9日证实称,疑犯已自杀,初步查明事因房屋宅基地纠纷而起。
个人分类: 社会观察|2472 次阅读|3 个评论
[转载]日本在山东租地:中国后院或成他国农产品基地
maokebiao 2011-5-24 07:55
日本三家世界500强企业共同出资,5年前在山东莱阳市签订了一份涉及上千亩耕地的农地租赁“洋合同”,直接进入了我国农业生产环节,打破了以往外商投资中国农业集中在加工及销售环节的程式,由“销售商”变身为“农场主”。这家公司有意将基地扩展至3000亩,并打算在全国“克隆”二三十个同样的项目。   专家认为,外资直接介入我国农业生产环节的现象说明,在我们坚持农业“走出去”的同时,外商也开始走进我们的“后院”。应高度重视外资进入我国农业生产环节所带来的风险,防止其在我国“遍地开花”,把我国的土地、淡水、劳动力等资源变成他国的农产品基地。相关部门应抓紧时间制定相关规则,从数量和规模上限制其扩张步伐。    日资直接进入生产环节并将大批“克隆”   《经济参考报》记者近日来到位于山东烟台莱阳市的朝日绿源农业高新技术有限公司,这家企业是由日本朝日啤酒株式会社、日本住友化学株式会社、日本伊藤忠商事株式会社三家世界500强企业共同出资组建,于2006年3月28日取得营业许可。   绿源公司的生产基地位于沐浴店镇的一个四面环山的小平原上,基地四周都有铁丝围栏。当地干部说,进入基地必须经过公司批准。   根据这份“洋合同”,项目占地面积1142.4亩。具体操作方式是,农户将耕地流转给以村为单位成立的土地合作社,再由莱阳市政府和沐浴店镇政府同日方签订租赁合同。土地租期为20年,到期后日方应归还,但双方另行达成协议除外。租金第一个5年每亩为800元,此后每5年递增200元。   据了解,莱阳市引进这一项目的目的是为提升当地农产品质量做示范,以打破日本等国家的“绿色壁垒”。目前项目占地实际已扩展至约1500亩,涉及5个村的1000家农户。这里过去都是耕地,目前有700亩种植玉米等粮食品种,350亩养殖奶牛,450亩种植草莓。日方还有意将项目扩展至3000亩左右。   一名在绿源公司打工的技术人员介绍,除了自种的玉米外,公司还和周边农户签订合同,收购他们的玉米。公司养殖奶牛每年约需2.2万吨玉米做饲料,按照玉米亩产500公斤计算,需要4.4万亩耕地来生产。   据了解,绿源公司注册资本15亿日元,计划总投资19亿日元。公司生产的牛奶和草莓主打高端市场,多数销往青岛、上海等城市的大型超市,尽管牛奶价格高达18元/升,草莓价格高达每公斤140元以上,目前项目仍处于亏损状态,公司每年追加220万美元用于弥补亏损。   朝日啤酒最高咨询主席濑户雄三多次表示,莱阳项目成功后要在我国“克隆”二三十个同样的项目。    既有示范作用也有耕地资源被侵占风险   专家指出,土地是我国的稀缺资源,如果外资大范围进入我国农业种植环节,长期地大面积租用我国耕地,再将生产出的农产品出口本国,就相当于侵占了我国的稀缺资源,变成其自身的农产品生产基地。   在这份“洋合同”中,日方将项目目的表述为“希望支援山东省乃至中国的农业改革”,“具有先进的农业技术、农业生产经营诀窍、人才、农用机械设备和优良的种苗,致力于发展山东省乃至中国的农业”。   莱阳市农业局农技推广中心主任华则科说,项目落地以来,确实起到了带动当地农业发展的作用,其先进的生产技术、经营理念、循环农业模式对当地农业生产起到了示范效果,“他们过来以后,周边农户开始学着他们养殖奶牛”。   沐浴店镇党委书记初晓华虽然全程参与了项目谈判,但他仍表示对这一项目“看不懂”:“他们做事似乎不在乎盈亏,投资这么大,经营5年时间还处于亏损状态,作为追逐利润的世界500强企业,为什么要投入利润率水平较低的农业生产环节?”   莱阳市蔬菜种植、加工产业发达,土地种植蔬菜每亩收益远超当前的1000元租金。在绿源公司打工的一名附近村民说,部分农户并不愿意将土地租给绿源公司。初晓华说,日方提出扩展至3000亩的提议,最大困难就在于农户不愿出租土地。   山东省省情综合研究中心主任、原山东省社会科学院农村经济研究所所长秦庆武说,土地是我国的稀缺资源,如果外资大范围进入我国农业种植环节,长期地大面积租用我国耕地,再将生产出的农产品出口本国,就相当于侵占了我国的稀缺资源,变成其自身的农产品生产基地。   据了解,2008年全球粮食涨价潮给日本粮食安全保障敲响了警钟。2009年4月,日本政府牵头举办海外农业投资促进会议,此后又颁布了《为保障粮食安全促进海外农业投资相关指针》,这一政策的宗旨是通过官民协力,鼓励日本企业加大在海外的农业投资,投资覆盖生产、收购、流通、出口等多个领域。具体措施包括:通过政府间经济对话和合作,促进有利于日企对外农业投资活动的政策和环境;鼓励国际合作银行等政策性银行支持日企海外农业投资的资金需求;通过W T O多边框架或双边谈判,力争减少粮食出口限制,确保日本粮食进口稳定。    加强管控并限制数量及规模   专家认为,引进外资进入中国农业、尤其是进入粮食生产领域,应当慎之又慎,防止其在我国全面铺开。   河北大学中国乡村建设研究中心主任李昌平认为,如果我们从日本、韩国等地引进资本建设“外资高科技农业园”,让他们利用我们的廉价土地和劳动力生产农产品出口海外市场,就等于将我国农产品的海外市场拱手让人了,也等于将农产品出口这一政治砝码拱手让出了。   秦庆武、李昌平等专家认为,引进外资进入中国农业、尤其是进入粮食生产领域,应当慎之又慎,防止其在我国全面铺开。他们建议:   第一,应加强对外资进入我国农业生产环节行为的监管,建立进入审查机制。李昌平说,当前对这种行为还缺乏系统性的管控,这个省不了解那个省的情况,上级不了解下级的情况,各地竞相以优惠政策吸引,“而外资这里一个点那里一个点,汇总起来就是一幅遍地开花的‘外资占地图’。”他估算,在地方政府扶持下,外资已在我国建设了数万个高科技农业园。   他建议,应由农业部归口管理,涉及外资进入农业种植环节的行为必须由农业部门备案,并从总量上加以控制。同时,在单一项目的规模上也应做出相应限制。   第二,应由农业、发改等部门牵头,制定外资进入我国农业生产领域的相关规则,规范相关合同。秦庆武说,农业生产领域引进外资应当把引进先进技术作为第一考虑因素,在合同中设置保护我方利益的条款,例如如何推广相关技术;在有特殊需要时,如何收回项目土地等。   在莱阳项目中,尽管日方宣称是“支援山东省乃至中国的农业改革”,但合同中并未设置具体的技术推广条款。合同还设置了日方终结协议而不承担任何责任的条款,没有设置中方如何终止协议并不承担责任的条款。 http://space2.feixin.10086.cn/73014543/share/blog_5985823?IsHotShare=1regid=101617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2542 次阅读|0 个评论
农产品为啥“有毒”(1)? ——主动中毒、被动中毒与被投毒
alanzhou 2011-5-10 20:18
一般而言,农产品指以土壤为载体而生产出来的可直接食用或者通过简单加工后食用的天然食品。按道理既然可食用,农产品应该是百分之百无毒的,为啥社会出现那么多例如毒大米(一般重金属镉含量超标)、毒银耳(一般硫磺含量超标),还有海南的毒豇豆(农药残留)之类的有毒产品? 能食用的农产品本身是无毒的,之所以会有毒,可能在两个关键环节:生产及加工中中毒。农产品都是采自农作物的某些器官。这些农作物器官的形成是一个不断积累有机和无机物质、逐渐从小到大而最后成熟的过程。这个过程离不开自然生态条件,如 土壤、光、水等。如果要让这些农作物的器官形成批量供人类食用的农产品,就不离开农业工作者的介入。这种介入,主要在农作物生育期内农业工作者所做的有关施肥、浇水、病虫害防治等农业生产管理,可称之为生产过程。 生产过程中农产品发生中毒,那又分主动“中毒”和被动中毒。农作物生育期期间为了维持生长、发育和繁殖会不断从土壤中吸收微量重金属元素如 As 、 Cu 、 Cd 、 Cr 、 Hg 、 Pb 及 Zn ,这些微量的重金属元素会作为营养物质的分配农作物各个器官。不过,如果农作物生长的土壤中某种重金属含量偏高的话,农作物可能会对该重金属元素进行奢侈吸收,从而造成该重金属元素在农作物各个器官的富集。当然,重金属元素的富集对农作物无害,就跟人类碰到美食狂吃狂喝一样,但对食用该农产品的人类而言却可能有害;这可称之为主动“中毒”。 当然,人类不能因此而谴责农作物这种贪吃行为,因为如果要谴责的话,人类应该首先质问那些农业工作者为啥有意或者无意中为农作物提供美食。毕竟,农作物能够便利地吸收到重金属美食,跟农业工作者的一些行为是分不开的。比如,不加选择地在富含重金属的土壤上种植农作物,不加选择地给农作物灌浇富含重金属的水分,不加选择地给农作物施用富含重金属的有机肥料。 如果农作物生长期间有时会因贪吃而给人类带来伤害,所以愧疚的话,那么它也有委屈的时候,因为有时它是被动中毒。比如,当农作物发生病虫害的时候,有些人类农业工作者总喜欢喷施毒性较强、分解缓慢的农药,以快速灭杀农作物身上的病虫害。此举虽然保全了农作物的生长安全,但也给农作物留下了一身残毒,可称之为被动中毒。 当然,估计更让农作物郁闷的是,有时死后不但遭人类随意揉捏、鞭尸、分尸也就罢了,吐血的是死后还不得安宁。比如,麦粒除了粉身碎骨被蒸成馒头,馒头还得加甜蜜素和山梨酸钾染色;银耳被晒干了不算,还得加硫磺熏;诸如此类,可称之为被投毒!
个人分类: 随笔|4270 次阅读|0 个评论
不知道题目叫什么好
热度 1 hainadaxuezuowu 2011-5-2 12:05
从开学到现在每天都在大田生活,终于可以休息休息了,真的太累了,每天早晨腿像灌铅一样,疼痛无比。这样的生活是自己选择,当初是从理学调到农学,从南农刷下来到海南大学,这样的道路是自己选择,我不是官二代,更不是富二代,我只是一个山东农民的娃,祖辈也是种地,我现在又是学种地。很多人不理解一个农民的孩子为什么还要学种地,当农民有什么好处,农产品的物价波动这么大,做农业是这么辛苦,我想说的是农业是立国之本,生存之道。我选择学生物,真的把自己学的生物知识转化为生产力,还得靠基础农业。 做农业真的很苦,真的学好还得从大田一步步的学起,只有了解作物生长状况,我才能研究它,利用好它。有时候,真的想放弃,前天看一轮明月,我想李叔同虽说有才,但是他有的消极避世。这种心态不好不好!有人说我很固执,但没有找到我失误的原因,没有找到说服我的理由。我还得继续做下去,世事难料! 人还不容易来到世上一会,我们能留在世上什么,物质财富还是精神财富,有的人活着就是在等死,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究竟选择那条道路是你自己的事,事情失败,大不了从头再来,这有什么?我们记得无怨无悔的在这奋斗过就行。不要把自己未完成的心愿留在下一代,现在世事难料,也许2012真的回来,在世上活着一天就要好好的活着,千万别活着等死!世事难料!
个人分类: 种业的福音|3247 次阅读|2 个评论
控制虚假GDP的给力招数
wangql 2011-1-25 13:18
近期,各地市纷纷公布GDP增长目标,见《各省市公布今年GDP增长目标 重庆最高》 http://news.sina.com.cn/c/2011-01-24/075421864665.shtml 翻两番成为简单的习惯性用语,但是面对虚高的GDP数值,人民的实际收入增长了吗? 如何控制国内虚假GDP的不断上涨? 妙招是GDP的增长与收入增长直接挂钩,GDP涨多少,工资涨多少。 关键是GDP的增长与主要农产品的价格直接挂钩,GDP涨多少,农产品的价格涨多少。 GDP涨10%,粮食等主要农产品的价格也涨10%。 人民的生活压力增大。必然要求工资增长与GDP增长挂钩兑现,工资增长。 这样那些高虚假增长的所谓领导和政府就会面临真正的压力。 虚假GDP增长就会消除。
2608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齐齐哈尔大学农产品加工重点实验室
shifengyu 2011-1-4 16:00
网址: http://kjc.qqhru.edu.cn/szdsys/ncp/ncpsysindex.htm 黑龙江省高等学校农产品加工重点实验室经省教育厅批准,依托齐齐哈尔大学,食品与生物工程学院,2006年9月开始立项建设。实验室主要针对地方特色、优势资源,紧紧围绕农产品深加工关键技术及设备、农产品生物技术、植物蛋白资源综合开发、农产品分析检测技术和农产品采后生理及贮藏方向,开展应用基础和应用开发研究。 实验室主任由齐齐哈尔重点学科食品科学与工程学科带头人、学校A类学科带头人、中国农业工程学会农产品加工与贮藏工程分会常务理事、黑龙江省发酵工程学会常务理事、黑龙江省食品科学技术学会常务理事、工学博士刘晓兰教授担任,学术委员会主任为中国农学会副会长、中国农业专家咨询团副主任委员、国务院学位委员会食品科学与工程学科评议组召集人、国家食物与营养咨询委员会副主任、中国食品科技学会副理事长、国际大豆加工利用学术会议常务理事、中国农业工程学会副理事长、中国农业大学李里特教授。实验室下设6个分实验室和一个办公室,面积近4350平方米,拥有仪器、设备总值达1400余万元。 重点实验室现有教工40余人,其中教授6名,副教授13名,教师中有博士近20余人。近三年来,承担和完成了国家、省部级以及横向科研项目四十余项,多项成果荣获省部级科技奖励,已申报国家专利20余项,发表学术论文300余篇,其中SCI、EI检索论文20余篇,出版学术著作20余部。 欢迎光临齐齐哈尔大学农产品省高校重点实验室: http://kjc.qqhru.edu.cn/szdsys/ncp/ncpsysindex.htm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3389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郎咸平:农产品涨价到底富了谁?
sunapple 2010-11-29 08:49
郎咸平:农产品涨价到底富了谁? 作者: 郎咸平   各位都看到这样的消息,总理温家宝11月17日主持国务院常务会议,部署稳定消费价格总水平、保障群众基本生活的四项政策措施,其中包括:确保供应,把握好储备粮油糖投放力度;完善补贴,对低收入人群发放价格临时补贴;增强调控,必要时对重要的生活必需品和生产资料实行价格临时干预;加强监管,整顿主要农产品收购秩序,抑制过度投机,打击恶意囤积、串通涨价。   农产品到底涨成了什么样?拿糖来说,在云南的糖产区,一日几价。11月4日,500克袋装冰片糖零售价7块,第二天就涨到了8块。云南糖价可谓是逐月上涨,8月才4000块一吨,9月就5000一吨,10月6000,11月将近8000,短短几个月就实现了翻番。   有人说了,下半年以来,农产品为主的生活必需品涨价是多重因素所致,天灾减产、成本上升、通胀预期、游资炒作、国际价格传导等等。可是我问你,怎么办呢?看看我们是怎么做的。比如云南,正在建设中央直属食糖储备库,要加大国家对食糖的收储规模。我告诉你,农业产业链整合和反垄断法才是重点。(下面我会给出我的建议)   农产品涨价,一头连着消费者,一头连着农民。我们是既想要不明显增加消费者负担,又想要促进农民增收。你以为农产品价格上涨,好处就到了农民手里?我在新书《我们的日子为什么这么难》里就已经呼吁,呼吁什么?呼吁政府开始抓人,逮捕。为什么逮捕?因为那些炒家干的这就叫垄断。下面的文章就摘自我的新书。   为什么我们的蔬菜这么贵?为什么小菜贩子卖菜像玩股票?我跟各位谈两种不同类型的农产品是如何被操纵的。一种是可储藏的,一种是不可储藏的。   先说可储藏的农产品如何操纵。来看看大蒜的建仓分成哪几步曲。(绿豆也一样)   第一步曲:一定要控制上游。控制上游的花费并不大,从2008年11月21日到2010年5月25日的大蒜价格走势图可以看到,2008年大蒜价格大概最高是1块钱一公斤,2009年大蒜价格跌到了4毛钱一公斤,炒家迅速建仓。我们做个简单的计算,看看需要多少钱就能操纵整个市场。2009年山东金乡的库存是95万吨,如果在2009年2月到5月入仓的话,控制1/3就可以控制价格,30万吨乘上4毛钱一公斤,也就是说,你只要花1.2亿就可以了,可以说是非常便宜。最后翻了几番?4毛钱一公斤的大蒜,最后卖到了12块一公斤,比玩股票爽多了。所以我建议股民们以后别炒股了,都炒大蒜吧。   第二步曲:控制中下游。建好上游之后,你也得控制住中下游,为什么呢?如果上游建好仓之后,准备抛售,万一抛售被下游接了,都给你买光了,那你怎么打压价格?如果你要全面收购呢?你收购之前,可能下游都先帮你收购了,这也不行。所以一定要让下游跟中游听上游的话。上游建仓完成之后马上进入第二步曲,控制中下游。怎么控制中下游?搞代理,一级经销商、二级经销商、三级经销商或者代理商。你对每一级经销商都收取非常贵的代理费、经销费,其实也就相当于保证金。你敢不听话吗?你不听话我就修理你,扣你的保证金。   第三步曲:舆论造势。2009年9月,舆论造势,热炒甲流概念,拉抬价格。10月继续舆论造势,包括说大蒜是提高免疫力的天然药物;食用大蒜可以让感冒发生几率减少三分之二,所以建议每天生吃大蒜;2009年山东大蒜种植面积下降20%,等等,再度拉高价格。   第四步曲:对敲。就像股市一样。怎么对敲?这些炒家拿出20%的货卖给自己人,就在2009年10月、11月期间来回对敲,把价格敲上去,说白了,就是火上浇油,自买自卖。最后在2010年的四五月间将大蒜拉抬到了猪肉的价格,立刻套现离场,让后来的资金接盘。   那么,不可储藏的蔬菜的价格上涨又是怎么回事呢?   2008年12月河南汝州的大白菜六分钱一公斤,甚至一车才卖10块钱,如果实在卖不完,就烂在市场里。但是2010年情况就大不同了。以上海市番茄批发价为例,2010年5月6日是一斤3块,7日涨到4块,13日又跌到2.5元,价格怎么变动这么快?福州市(亚峰)蔬菜批发市场的豆角价格,5月12日5块钱,5月14日7块,5月17日又降到5块,5月24日跌到3.4元,这个价格波动跟股价差不多了,为什么?因为基本上全部是操纵。   我最近的研究发现,小菜贩子卖菜就像搞股票一样。其实这些菜贩子真的很可怜,拿出几万块钱进货,搞得自己每天心惊胆战的,他们总在不停地琢磨,进货价格高了卖不出去怎么办?可能今天价格涨了,明天就跌了,后天可能涨也可能跌。为什么价格波动得这么厉害呢?这是大中小批发商的博弈结果,这些批发商通过下面两步曲操纵了蔬菜的价格。   第一步曲:降价。大批发商用这个方式打跑对手,控制上游。假设大中小三个批发商刚开始的时候都是两块钱进货,然后大批发商用1块5的价格在市场抛售,他们的目的是要把那些中小批发商全部挤走,这样他才能垄断。垄断以后他再回去控制菜源,怎么控制?他们跑去找种菜的农民,告诉他们说,农民同志,市场价格一斤只有一块半了,我给你2块钱收购你的菜好不好?农民一听非常激动,怎么会有这么好的人?农民自然很高兴地接受了。接着大批发商又说,不过你得答应我两个条件:第一,你的菜全部让我收购;第二,一个口令一个动作。我什么时候叫你去拔菜,你就拔菜,反正绿菜放在田里面多两三个礼拜也没问题。   第二步曲:控制中下游,造成缺货现象。然后这些大批发商就告诉农民,不准他们现在拔菜,目的就是要造成市场缺货的现象,拉高菜价,套现离场。他们干的事情和炒绿豆、炒大蒜是不一样的,因为大蒜和绿豆是可储藏的,炒作的话要打持久战。但是绿色蔬菜这玩意儿就不一样了,它不能储藏,所以只能是个短期活,价格必须在几天之内大涨大跌。各位应该为中国的市场经济哭泣。为什么?因为我们中国是一个从来没有经历过市场经济的国家,却总是把什么事情都推给市场解决。我们过去的医改、教改、房改,政府自己扛不了了,就都不扛了,就把这些问题统统推给市场去解决,最后是什么结果?医改之后看不起病,教改之后上不起学,房改之后住不起屋。现在又把蔬菜价格推给市场,结果只能是被操纵。   过去我们思维里有个误区,我们总认为这些批发商控制渠道是图利一下自己,谁做生意不是为了挣点利润呢,没有那么暴利的。拿上面例子来说,农民种的菜卖给批发商是1块钱1斤,然后因为批发商控制了渠道,它就可以以10块钱1斤的价格卖给我们广大消费者,我们没有办法不买,因为没有其他人卖给我们,渠道都被这些大批发商们垄断了,已经没有竞争了。这样的话,批发商就一下子赚了9块钱。再看看我们政府是怎么处理这个问题的?政府仅仅是简单地提高收购价。就好比过去批发商收购价是1块钱,然后卖给我们10块钱,从中赚了9块钱。现在政府要求批发商把收购价提高到2块钱,透过这个方式,把批发商的利润压缩到8块钱。政府干的事叫什么?就叫做下游不准涨价,提高农民的上游收购价。我们的政府到现在还是在用这种古老的思维方式考虑问题。   要知道,现在时代不一样了。你突然发现,这些批发商已经不是过去赚9块钱的那些人了。农民还是拿1块钱,农民被剥削了。而我们广大消费者呢?更惨了,过去10块钱的菜,现在卖给我们就90块、100块,甚至1000块都有可能,我们消费者也被剥削了。整个市场就被这些炒家给操纵了,他们不仅剥削了农民,也剥削了全体消费者。而且这些炒家很可恶,我在2009年下半年曾经批评过大蒜的操纵,于是这些炒家竟然找了一批人在网站上对郎咸平进行人身攻击,多么嚣张。   各位可能要问我了,你认为我们政府该如何处理这个问题呢?首先我得说,过去1块钱给农民,9块钱给批发商,10块钱的零售价模式已经不复存在了。现在的这些批发商已经不满足挣那么点小钱了,他们会把价格炒到90块,炒到100块,甚至1000块。所以我呼吁政府开始逮捕这些农产品炒家,因为他们操纵价格,形成了农产品的垄断。什么叫垄断?联合起来控制价格的行为就是垄断。我认为,反垄断法必须用在这些人身上。我呼吁政府立刻派出公安到农产品的集中产地,把那些大规模租用冷冻仓库的人全部抓起来,他们肯定都是炒家,不会错的,用反垄断法起诉他们,这些炒家就是我们农民和消费者的敌人。   说说农业产业链。农业产业链出现于20世纪50年代的美国。这种有别于传统农业生产的新产业结构,使得美国农业的经营机制就此进入现代管理体系中。之后,农业产业链在世界范围内得到了发展。我国农业产业化经营从20世纪90年代初兴起,经过近20年的发展,农业产业化正由局部探索转入全面推进,越来越多的投资者开始关注农业,来了一场新的上山下乡运动。那么,我们要如何构筑我们的农业产业链呢?   我呼吁,学习美国的新奇士模式(新奇士模式是一种农业的产业链,包括种子、种苗、农药、化肥、科技指导、股东、收购包装、仓储运输、批发零售),整合整条农业产业链,也就是说,透过政府或者是中间批发商和农民做整合。怎么整合?   第一步,给农民股权。农民的股权不是看他们实际出资多少,而是根据每个农民生产多少农产品来配给股权。如果农民A有5个橘子,农民B有3个橘子,农民C有2个橘子,那这三个农民的股权就是50%、30%和20%。   第二步,聘请职业经理人贯穿经营整条产业链。整条产业链的利润分配必须公开、透明。每一个产业链环节必须赚合理的利润。也就是说,农民不应该只赚1块钱,他应该赚3块钱,最后的利润应该按照50%、30%、20%的股权比例来分配这3块钱。把中间环节压缩到2块钱,最后零售价就不是10块钱,而是5块钱了。   我们把这种新的农业产业链整合和反垄断法结合起来,结果是农民得到了实惠,消费者也得到了实惠。你不要看这个事情小,能做到这一步的话,就做到了我一再呼吁的藏富于民的第一步。过去我们要花10块钱买的菜,现在5块钱就可以买到,消费者就可以省下5块钱。如果农民过去只能赚1块钱的话,现在就可以赚3块钱,农民也富裕了,这就是我所说的藏富于民。
个人分类: 技术力论坛|1625 次阅读|0 个评论
土地面积和农业人口双下降 中国可能面临农产品飞涨拐点
chrujun 2010-11-17 14:51
这几年,房地产发展很快,大量良田消失。 此外,农业人口快速下降,农民工二代基本不干农活,干农活的以老弱病残居多。 这种局面发展到一定程度,必然迎来一个农产品价格飞涨的拐点。 自今年以来,不同农产品价格轮番上涨,很可能是农产品价格飞涨拐点到来的前兆。 只有农产品价格涨到务农比外出打工更挣钱的时候,农业人口才能保持稳定,才能够使土地资源得到高效利用。
个人分类: 中国观察|3022 次阅读|0 个评论
“農產品地理標誌”之不靠譜
LEOLAND 2009-12-25 12:24
曲津華 偶見農業部2年前頒佈的農產品地理標誌,感覺不很靠譜。 其一,不科學。國家已經對原産於某地的特定產品制定和頒佈了有關標誌,喚作地理產品標誌(雖然並不貼切,卻是國家級別的)。農業部自己再杜撰一個小概念的同類標誌,另立小團體,唯恐天下不亂,慾置國家臉面於何地? 其二,不準確。這個標誌的作用,是為那些有絕對地域性的、符合要求的農業特產賦予一種標誌,而農產品地理標誌能體現這層意思嗎?從字面上看,農產品地理標誌倒像是要插到田間地頭公路邊的一種什麽牌牌。可能叫做原產地域農產品標誌更貼切一些。 其三,不規範。從標誌圖形上看,農產品地理標誌的英文赫然寫著Agro-product Geographical Indications。顯然,indication用了複數是不對的。因為這個標誌在使用時只是對應於某單獨類別的產品,并不是施用於一組農產品或某鄉鎮的所有農產品。所以,indication還是要用單數。 其四,不地道。一個代表國家的產品標誌,農產品地理標誌所用的英文字體是比較不好的那種,看起來是沒有經過任何平面設計的,很初級。若此,只是一個鄉鎮企業的水平,與國家形象很不搭調。 2009-12-25
个人分类: 科学劄记|2272 次阅读|0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23 21:32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