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华南虎”事件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学术届多门“华南虎”事件
吴信 2010-1-21 21:28
气候门(climate gate)指2009年11月多位世界顶级气候学家的邮件和文件被黑客公开的事件。邮件和文件显示,一些科学家在操纵数据,伪造科学流程来支持他们有关气候变化的说法。即使后面来自哈佛大学、斯坦福大学、普林斯顿大学、华盛顿大学、芝加哥大学、麻省理工学院、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等多所名校的25位美国科学家发表公开信,称这些邮件的内容无法动摇全球变暖的现有结论,仍然解除不了公众的疑虑。气候门让人们疑虑那些高尚的学术可能是西方政治的结果。 近期,又出现了联合国气候报告有误的报道:喜马拉雅冰川2035年融化系猜测!据英国媒体1月20日报道,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正式承认,该组织发表的气候变化报告中存在重大失误,喜马拉雅冰川将在2035年消失的结论严重违背事实。此前,参与撰写该报告的科学家透露,上述结论是抄袭得来的。而原创者也已表示,自己的看法纯属猜测。这为人耸听的报告是否与名利相关,可想而知。但是国内学术界的 候选院士门,肯定与名利相关。 我干脆再来个考古门吧。曹操墓引发了一场全国性的考古大讨论。并不是大伙儿忽然对考古来了兴趣,而是疑心这件事被高调宣布的操作过程,暗藏着当地政府催动旅游热、拔高当地GDP的目的,疑心这个发现是利益使然的炒作而非严肃的科学结论。即使后来不断有大专家出面表态这是真的,仍难平息质疑。这个现象说明了什么?至少说明,公众以往对学术、学者的 笃信,已渐渐被疑虑取代。学术和学者如果涉嫌沾上经济利益,就可能影响学术结论的严肃性,甚至损害学术公信力。 学术公信力,可说是社会信任体系中最坚实的一个基础。如果这个基础也发生动摇,被公众质疑,那还能指望人们相信什么?维护学术公信力的责任,主要不在接受与享用学术成果的公众,而在搞学术的广大科研人员。因此,谨言慎行、严拒炒作,应当是科研工作者的座右铭。(引自孙绍荣:从曹操墓争议看学术公信力) 联系起之前出现的SCI事件,感觉学术好像到了大跃进的时代,这样下去,会使科学的光环变成迷雾,使科学的精神变成魔鬼心态。方舟子式的学术打假也许能够打出一些效应来。否则,这做科研的连过年也不好面对社会了。 文献链接: 联合国气候报告有误:喜马拉雅冰川 2035 年融化系猜测 据英国媒体 1 月 20 日报道,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 (IPCC) 正式承认,该组织发表的气候变化报告中存在重大 失误 ,喜马拉雅冰川将在 2035 年消失的结论严重违背事实。 此前,参与撰写该报告的科学家透露,上述结论是 抄袭 得来的。而原创者也已表示,自己的看法 纯属猜测 。 源自印度学者 猜测 英国媒体 1 月 20 日援引 IPCC 副主席让 帕斯卡尔 范伊佩尔塞勒的话称,他们 2007 年发表的《第四次评估报告》中存在数据错误。他同时强调,人类活动对气候变化产生影响这一总体结论是站得住脚的。 我不认为一个错误就会削弱这份长达 3000 页的报告的可信度, 范伊佩尔塞勒说, 有些人肯定会拿它来攻击 IPCC ,但如果我们自己承认了这一错误,解释清楚犯错原因,并修正了错误,那么 IPCC 的可信度只会得到加强。 IPCC 在 2007 年那份极具影响力的报告中发出警告:喜马拉雅冰川消融速度快于世界其他地区,这一重要冰川很有可能在 2035 年或更早时候消失。 现在,这一组织之所以公开认错,是因为发出这一警告的科学家表示,他们的结论是以《新科学家》杂志 1999 年刊登的一篇报道为基础的。 然而,《新科学家》杂志记者弗雷德 皮尔斯承认,自己通过简短的电话采访就完成了那篇报道,采访对象是印度尼赫鲁大学一位不知名的科学家赛义德 哈斯南。 更致命的是,哈斯南已公开表示,他的有关主张 纯属猜测 ,没有得到任何正式研究的支持。 杂志记者也有 贡献 据披露, IPCC 拿来 的喜马拉雅冰川融化结论不仅是哈斯南的猜测,其中还包括皮尔斯的 贡献 。 这位替《新科学家》做原创采访的记者说,自己 1999 年在一家印度杂志上发现了哈斯南有关喜马拉雅冰川融化的论断,于是一个电话打到了新德里。 哈斯南告诉我,他正在撰写包含那些数字的报告。由于缺乏正式数据,该报告还没有在任何科学期刊上发表,于是我就提出根据他的研究情况发表一篇报道。 皮尔斯补充说: (电话采访之后)我收到了一份文本,上面并没有提及哈斯南跟我说的那些内容。换句话说,没有明确表示喜马拉雅冰川将在 2035 年消融。但是,哈斯南本人确实跟我说了这些,至少是该冰川的一部分可能融化。 这篇由皮尔斯大胆加入哈斯南口述内容的报道很快出现在《新科学家》杂志上,当时并没有引起过多关注。直到 2005 年,世界自然基金会才在一篇报告中引用了上述数据。 IPCC 又进行了 发展 由于皮尔斯的报道倾向性明显,不是严谨的科学论文,因此各大科学期刊都没有采用过。可是, IPCC 却在《第四次评估报告》有关喜马拉雅的部分中毫不犹豫地将其作为关键材料。而且,在最终出版的报告中, IPCC 对这一 来自世界自然基金会的研究 进行了 发展 ,称如果全球变暖的速度不放缓,喜马拉雅冰川 2035 年前融化的可能性 非常高 。 对此,一些研究冰河运动的专家认为 实在可笑 。他们指出,冰川融化的最大速度是每年 2 到 3 英尺,喜马拉雅冰川大多厚达数百英尺,即使全球气温大幅上升,该冰川也不可能在 2035 年就消失。 当然,如果全球变暖趋势不改,喜马拉雅冰川迟早会消融。 1996 年,俄罗斯科学院成员弗拉基米尔 克特耶科夫根据当时的数据预测,喜马拉雅冰川将于 2350 年左右消失。 作者:吴志浩 来源:新闻晨报: 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10/1/227511.shtm 孙绍荣:从曹操墓争议看学术公信力 学术公信力,可说是社会信任体系中最坚实的一个基础。如果这个基础也发生动摇,被公众质疑,那还能指望人们相信什么?维护学术公信力的责任,主要不在接受与享用学术成果的公众,而在搞学术的广大科研人员。因此,谨言慎行、严拒炒作,应当是科研工作者的座右铭。 曹操墓找到了 消息一出,立即引发了一场全国性的 考古大讨论 。并不是大伙儿忽然对考古来了兴趣,而是疑心这件事被 高调宣布 的 操作过程 ,暗藏着当地政府催动旅游热、拔高当地 GDP 的目的,疑心这个发现是 利益使然 的炒作而非严肃的科学结论。即使后来不断有大专家出面表态 这是真的 ,仍难平息质疑。 这个现象说明了什么?至少说明,公众以往对学术、学者的 笃信 ,已渐渐被 疑虑 取代。学术和学者如果 涉嫌 沾上经济利益,就可能影响学术结论的严肃性,甚至损害学术公信力。 有些学术就是不能沾上经济利益 当然,对 学术沾上经济利益 当作两面观。发展经济、造福社会本是学术研究特别是科研开发的目标之一,在我国有许多科研成果成功地转化成产品、拥有了专利,推动了产业进步,科研人员也由此致富,这没什么不对;但问题是有些人、有些科研单位,没能坚守住 板凳坐得十年冷、文章不写半句空 的信条,甚至违背诚实做人的根本原则,搞出许多似是而非、虚虚实实的 短平快 。比如纳米技术还处在实验室开发阶段时,中国几乎衣食住行却都有了 纳米产品 ,出现速度之 快 、功效广告之 神 ,实在让人生疑,这怎会不影响学术和科研的公信力?近年在社会科学领域,也冒出了 商业化学术 ,比如当考古和古代名人行踪遗迹的考证同开发旅游挂上钩,问题就来了。许多 发现 和 认证 引发争议,而拍案而起的那方也拿不出真凭实据,谁都能一眼看清那是在争旅游卖点。这样可笑可怜的口水仗频频开打,公众又怎能不对学术的公信力生疑? 必须指出,并不是所有的学术研究都以经济功利为目的,许多研究就是人类求知求真的探索,但同样有意义、有价值。这类研究,理应远离世俗利益的干扰与诱惑。考古学就其学术准则与规范来说,显然与经济无关。 2010 年 1 月在北京举行的 2009 年度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公共考古论坛,对引起争议的这座东汉大墓,并没有称为 曹操高陵 ,而称作 安阳西高穴大墓 ,这反映了主办方的谨慎,也体现了学术定论的千钧分量 即使已有许多专家认为 墓主的身份基本确定 ,但只要没有完全确定、不到 毫无疑问 ,结论是下不得的。 下学术结论要依据 利益无涉 原则 学术研究,最根本的要求是严谨,讲究 言之有据 ,在各种 利益博弈 中保持 立场中立 。学术公信力,可说是社会信任体系中最坚实的一个基础。如果这个基础也发生动摇,被公众质疑,那还能指望人们相信什么?所以学术一旦丧失公信力,危害的不仅仅是学术! 维护学术公信力的责任,主要不在接受与享用学术成果的公众,而在搞学术的广大科研人员。公众是通过科研人员的一言一行来感知和掂量学术的分量的。因此,谨言慎行、严拒炒作,应当是科研工作者的座右铭。以笔者之见,特别要坚持以下两条原则: 一是 立论必严 。科学研究的这个原则,也叫 破宽立严 ,即如果要完全确认一个结果,必须不存在任何疑点和反例;反之,如果推翻一个结论,则只要一个反例就足够了。科学史上有个著名的个案:在 17 世纪的欧洲, 天鹅都是白色的 被看做一项科学 铁律 ,但后来有人在澳大利亚发现了黑天鹅!尽管世界上绝大多数天鹅是白色的,但那个结论已被彻底推翻。 因此科学研究可以大胆假设,但务必小心求证。立论者自己首先要严肃认真地寻找和研究反例,让形成中的结论先过自我否定关。比如这次安阳西高穴大墓的发掘者,如果自己能更多地关注确定为 曹操高陵 的反面的疑点;如果除了举出有利证据 魏武王常用挌虎大戟 等文字外,还向公众说明尚有 黄豆二升 等等更像仓库里说明牌的石牌无法解释,质疑的声音也许会轻些。因为公众看到了你的严谨。 二是 利益无涉 。依据这条原则,凡可能涉及当事人利益的研究结论,都应当请利益无关单位进行确认,以保持学术的公正和可信。 2008 年 11 月,由清西陵文物管理处、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反应堆工程研究设计所、北京市公安局法医检验鉴定中心等单位专家组成的 清光绪皇帝死因 研究小组,向外界正式公布了 光绪帝被毒杀 的结论。应当说,这个结论也很惊人,但并没有引起什么质疑 因为 利益无涉 。设想,这次如果不是由地方政府部门发布确认安阳曹操高陵,而由与当地利益无涉的学术机构发布,情况也许就会不一样。 ( 作者为上海理工大学教授、博导 ) 作者:孙绍荣 来源:文汇报
个人分类: 社会百态|3777 次阅读|3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18 19:53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