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Bulletin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建议] NSR、科学通报、Science Bulletin:每年刊登 2篇左右高争议论文吧!
热度 7 zlyang 2019-10-19 20:44
NSR、科学通报、Science Bulletin:每年刊登 2篇左右高争议论文 吧! 建议《国家科学评论 NSR, National Science Review》、《科学通报 Chinese Science Bulletin》和《Science Bulletin》,设立“前瞻”栏目,平均每年刊登 2篇左右的“高争议”论文 吧!限制该类论文篇幅在 1~3 页。 日本本世纪19年19个诺贝尔科学奖。 我国诺贝尔科学奖将在2070年左右开始出现“井喷”现象。按照目前的状态,诺贝尔科学奖大多数获奖的时间滞后超过了20年。所以,我们现在就要为“ 我国将来的诺贝尔科学奖 ”成果 大开绿灯! 赫胥黎说:“历史告诫我们说, 一种崭新的真理惯常的命运是: 始于异端,终于迷信。 ” Thomas Huxley:It is the customary fate of new truths, to begin as heresies, and to end as superstitions. History warns us that it is the customary fate of new truths to begin as heresies and to end as superstitions. https://www.brainyquote.com/quotes/thomas_huxley_403887 例如,1905年的爱因斯坦“奇迹年”: “而在这之前,爱因斯坦博士论文的后续工作,即关于布朗运动的论文5月11日已经被Annalen der Physik杂志收到,当年发表。这是1905年他完成的第三篇文章。8月,爱因斯坦将博士论文投给同一杂志,次年发表。他1905年的另外三篇文章是:第一篇关于光量子假说,第四篇关于狭义相对论,第五篇关于相对论质能关系。全部发表在 Annalen der Physik 。 当时该刊拒稿率只有百分之几。 ”“ 而作为理论编辑的普朗克(M. Planck)是很宽容的。 ” “ 该刊拒稿率只有百分之几。 ”是保证1905年爱因斯坦“奇迹年”的核心因素。 假如爱因斯坦被吹毛求疵的审稿人要求稿件改来改去,1905年奇迹年肯定不存在了。 实际上,爱因斯坦的这些论文有不少瑕疵。爱因斯坦自己后来也是改来改去。 日本本世纪19个诺贝尔科学奖,最多时一年有3人获奖。假如NSR、科学通报、Science Bulletin 平均每年刊登2篇左右高争议论文,则每年一共有6项左右的高争议观点或结果发表。希望能把未来中国诺贝尔科学奖的一半成果给包揽过来。 这些“前瞻”栏目论文,不采用通常的同行评审,而采用针对性的个性化的特殊评审。 审稿过程要保证那些真正的原创工作得以 及时刊登 , 而不要吹毛求瑕,不要“捡了芝麻,丢了西瓜”,不要“只见树木,不见森林”,不要“明察秋毫之末,而不见舆薪”。 “科学文化的历史积淀不够,科学价值观存在一定偏差,科学原创自信心尚显不足”,要在稿件评审中予以纠正。 年刊登出的论文数量: (1)National Science Review 130篇/年, (2)Chinese Science Bulletin 600篇/年, (3)Science Bulletin 272篇/年。 所以,每年“前瞻”栏目刊登“2篇左右高争议论文”,基本上不会影响到整个期刊的各种量化评价指标。 何况“2篇左右高争议论文”的引用,不一定会很低。 说不定会被“热骂”得引用量奇高呢!! 参考资料: 孟津,2018-10-09,《国家科学评论》IF奔10 去以后的路 精选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4699-1139752.html 赵明,2018-10-03,日本18年里18人拿了诺贝尔奖,是否真的可怕? 精选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40615-1138658.html 18 人的获奖工作有 17 人是在上世纪最后 30 年完成的。只有生理学或医学奖得主山中伸弥的工作是 2005 年左右完成的。 科学网,2014-04-10,《自然》文章:时间滞后将威胁诺奖地位 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14/4/291709.shtm 诺贝尔奖候选人常常需要等上20多年才能得到这个科学上的最高荣誉。 Benjamin F. Jones, Bruce A. Weinberg. Age dynamics in scientific creativity. 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 of the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 (PNAS), 2011, 108(47): 8910-18914 (NOV 22 2011) http://www.pnas.org/content/108/47/18910.full http://www.pnas.org/content/108/47/18910/suppl/DCSupplemental 2016-10-07,诺贝尔奖:出成果的年龄(已知)与发表的期刊(未知)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107667-1007183.html 刘庆宽,2019-10-11,又有日本人获诺奖!扒一扒这所诺奖最多的大学 精选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63255-1201481.html 2016-11-29,爱因斯坦被拒授过博士学位和副教授职位吗? https://baike.baidu.com/tashuo/browse/content?id=d986c0a0c01279765d6878f0 爱因斯坦博士论文的后续工作,即关于布朗运动的论文5月11日已经被Annalen der Physik杂志收到,当年发表。这是1905年他完成的第三篇文章。8月,爱因斯坦将博士论文投给同一杂志,次年发表。他1905年的另外三篇文章是:第一篇关于光量子假说,第四篇关于狭义相对论,第五篇关于相对论质能关系。全部发表在 Annalen der Physik 。 当时该刊拒稿率只有百分之几。 施郁,2016-02-14,从引力波谈爱因斯坦的幸运 精选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4395-956018.html 而1905年的爱因斯坦恰恰曾幸运地因为德国《物理学年鉴(Annalen der Physik)》的宽松而得以在该杂志发表5篇改变物理学的论文,特别是看上去离经叛道的光量子和狭义相对论论文。 当时该杂志的拒稿率只有百分之几 ,而作为理论编辑的普朗克(M. Planck)是很宽容的。 科学网,2008-11-13,《探索》杂志:爱因斯坦一生中的23个错误 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08/11/213197.html   1.1905年:爱因斯坦根据狭义相对论,在计算时钟同步过程上出现错误;   2.1905年:错误估计迈克逊—莫利实验;   3.1905年:在高速粒子的横向质量计算上出现错误;   4.1905年:爱因斯坦在运用数学和物理知识计算液体粘性时多次出现错误。爱因斯坦通过计算液体的粘性,推导出分子的大小;   5.1905年:在热辐射和光量子关系的认识上出现错误;   6.1905年:首次验证质能方程E=mc2时出现错误; 中国科学院,2014-05-26,中国科学院学部主席团发布《追求卓越科学》宣言 http://www.cas.cn/xw/zyxw/yw/201405/t20140525_4126367.shtml   中国科学要走向卓越,仍然面临严峻的挑战。 科学文化的历史积淀不够,科学价值观存在一定偏差,科学原创自信心尚显不足 ,正在成为制约中国科学走向卓越的深层次因素。目前,我国科学界浮躁现象比较严重,科学精神缺失、失范甚至不端行为屡有发生,都与追求卓越科学的价值理念相对薄弱、激励卓越科学的体制机制不够完善有关。 感谢您的指教! 感谢您指正以上任何错误! 感谢您提供更多的相关资料!
5905 次阅读|16 个评论
Science Bulletin 2018年度全体编委会会议成功召开
sciencepress 2018-2-6 16:08
2月3日上午, Science Bulletin 2018年度全体编委会会议在科学出版社贝子弘旿府召开。 《中国科学》和《科学通报》朱作言总主编, Science Bulletin 王恩哥主编,李亚栋、雷鸣、王杉、陈发虎、王中林执行主编,周豪慎常务副主编,各学科副主编,高影响力论文作者代表,《中国科学》杂志社领导及编辑部全体成员共80余人参加了会议。 全体参会人员合影 会议 由王恩哥主编主持。 朱作言总主编在致辞 中 提到, Science Bulletin 自 更名以来,在上一届编委会卓有成效的努力和广大科研工作者的支持下,取得了跨越式发展。 2017年SCI影响因子达到4.092,进入国际同类综合期刊Q1区。他向以王恩哥主编为核心的新一届编委会的成立表示祝贺,并感谢大家愿意投入时间和精力,承担期刊发展的重担;指出目前是期刊发展的关键时期,如何稳固成绩、突破发展,将依赖本届编委会持续不懈的努力。 王恩哥主编介绍了编委会组成情况和期刊发展目标。本届编委会邀请了6位执行主编 ,85位副主编和25位顾问编委。 Science Bulletin 是《科学通报》英文版,是我国的一本老牌期刊,既有着辉煌厚重的历史,又承载着继往开来的重任。 Science Bulletin 未来将致力于为中国的科学家打造一个高水平的期刊平台,第一时间发声! 编辑部主任安瑞汇报了期刊的发展现状,当前面临的问题和困难,并表示编辑部将全力配合编委会,为广大科学家做好服务! 会上,王恩哥主编向与会执行主编和顾问编委颁发聘书;并为“2017年度高影响力论文”作者代表颁发荣誉证书。 随后,各学科分别召开了由各学科执行主编主持的学科编委会议。围绕期刊总体发展目标,分析本学科发展现状和存在的问题,重点讨论下一阶段的发展措施,部署具体工作。 会议气氛热烈,与会老师热情支持,积极献计献策,收获丰硕。大家对刊物的下一步发展满怀信心,并纷纷表示要用实际行动参与期刊工作。王恩哥主编在总结中说,只要大家同心协力,一定可以把 Science Bulletin 办好! 福 Science Bulletin 编委会
个人分类: 《中国科学》杂志社|2090 次阅读|0 个评论
Science Bulletin生命科学高峰论坛在延边大学举办
sciencepress 2017-8-8 15:50
2017年7月29-30日, “ Science Bulletin 生命科学高峰论坛 ” 在延边大学举办。此次以“ 生命科学与大健康 ” 为主题的第六届长白山论坛,由延边大学主办、长白山生物资源与功能分子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和长白山生物资源与健康产业重大需求协同创新中心共同承办、 Science Bulletin 编委会协办,也是延边大学首次尝试与科学期刊合作主办。 开幕式上,《中国科学》《科学通报》总主编朱作言院士、延边朝鲜族自治州人民政府副州长周金星、吉林省教育厅科技产业服务中心主任唐洪丰、延边大学党委书记金雄、延边大学副校长陈铁分别致辞。朱作言院士在发言中感谢延边大学给予 Science Bulletin 参与学术交流的机会,认为此次邀请 Science Bulletin 作为协办单位是一次很有意义的探索。 Science Bulletin 编委会汇聚国内外各个领域的顶尖学者,相信期刊和长白山论坛的合作将会取得丰硕的成果! 本次论坛特邀 Science Bulletin 主编、中科院植物生理与生态研究所陈晓亚院士,中科院生物物理所阎锡蕴院士,《中国科学:生命科学》副主编、中科院遗传与发育研究所曹晓风院士,以及科技部农村发展中心贾敬敦主任做了有关植物倍半萜生物合成、纳米酶与肿瘤诊疗、拟南芥组蛋白去甲基化酶REF6分子机制,以及中国营养学发展方面的大会学术报告。 29日下午和30日上午的“ Science Bulletin 生命科学高峰论坛”分别由陈晓亚主编、曹晓风院士和卢宝荣教授主持。来自中国科学院、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复旦大学、中山大学、德国国家癌症研究中心、香港理工大学等单位的17位专家学者受邀作学术报告。报告内容涵盖生命科学诸多前沿领域,包括肿瘤的临床与基础研究、干细胞免疫学、病毒结构生物学、植物次生产物代谢、转基因安全、微生物生物反应器、酵母细胞的群体感应与交流、人参对脂肪代谢的调节作用、PM2.5介导的呼吸道上皮细胞氧化损伤、生殖干细胞的单细胞转录组和甲基化组测序研究、彩巢计划、脑瘤的细胞异质性以及白血病药物筛选等主题。现场气氛活跃,讨论热烈,促进了不同领域学者的交叉合作、协同创新。 在29日下午的分论坛上, Science Bulletin 编辑部贾旭明博士介绍了期刊现状及目前的审稿流程和标准,促进了与会专家对期刊的进一步了解。专家们对 Science Bulletin 取得的成绩表示祝贺,高度评价了期刊组织学术论坛的举措,并积极为期刊发展出谋划策。 Science Bulletin 原名 Chinese Science Bulletin , 自2015年更名以来,确立了尽快成为国际一流综合性期刊的目标。近年来编委会和编辑部在提高发文质量、加快评审和出版速度、拓宽传播渠道等方面做出了不懈的努力和探索,期刊取得了显著的进步。2017年最新影响因子达到4.0,跨入国际同类期刊Q1区。促进学术交流是科学期刊的主要职能之一。本次“ Science Bulletin 生命科学高峰论坛”是编委会首次尝试与科研单位合作主办学术会议,旨在将其开创为期刊的一个品牌会议,成为国内外顶尖学者汇聚交流的平台,发挥 Science Bulletin 在生命科学领域的学术引领作用。
个人分类: 《科学通报》|3358 次阅读|0 个评论
Science Bulletin实现IF突破,国产CNS全面崛起
热度 37 xuxihb 2017-6-14 07:49
从 Web of Science 查到的 JCR 数据显示, Science Bulletin 改版后首个影响因子达到 4.0 ,超过两年前编委会定下的小目标,对于这份具有 60 余年历史的综合性老刊可谓历史性突破。 Science Bulletin 的前身是《科学通报》英文版 Chinese Science Bulletin 。为了促进这份综合性科学期刊走向国际,从 2015 年 1 月起改版,启用刊名 Science Bulletin 。它是唯一以一本期刊涵盖自然科学不同领域,并以研究论文为主的国产 SCI 收录期刊。去年公布的影响因子 1.789 是延续 Chinese Science Bulletin 的数据,而今年公布的影响因子才是依据 2015 年发表论文的引用数据。从 1.789 到 4.0 ,时隔一年,简直是突飞猛进。 这个节点的突破对于国产科技期刊分外重要。这是由于许多院校和研究机构要求博士毕业生发表论文的刊物影响因子达到 3 才能申请学位。如果影响因子在 3 以下,即使老师愿意支持国产科学期刊,学生要拿学位也不能答应。现在, Science Bulletin 改版两年第一个影响因子就达到了 4 ,意味着期刊将能够吸引更多来自国内的优秀研究论文。看这节奏是一步跨入良性发展的快车道啊! 这一步说起来轻巧,对于一本每年发表近 300 篇文章的综合性期刊,要做到确实是付出了不少努力的。编委会成员在各种学术会议的推介、宣传和组织稿源自然少不了,编辑部和编委会也接二连三放出了大招。第一,加快审稿和上网速度。第一轮审稿时间一般不超过 28 天,文章接受之后一周内在线发表。第二,严把审稿关。 1 篇稿件要有 2-3 位副主编一致审核通过才能送出给专家进一步评审,外审专家中至少要有 1 位国际审稿人。第三,对于高质量稿件,开通绿色通道快审发表,从收稿到在线发表只需 4~5 天。第四,对于优秀文章,通过微信、 facebook 等渠道扩大影响、提高引用。这其中第三招是不是给人情稿留个小口子呢?绝对不是!这种走绿色通道的稿件往往是一望而知必将引起关注的重要文章。 这几招出手,影响因子果然反应迅速。或许,在第一个小目标之后,进一步把 Science Bulletin 推向世界一流期刊舞台也未尝不可期许。关键是要理清思路,做好路线图,把一个个小目标串成大目标。从过去两年的情况来看,发表在 Science Bulletin 的物理、天文以及化学领域的论文引用率比生物领域的论文高,这与国际综合性大刊的情况相反。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有待探讨,但从长远来看, Science Bulletin 未来的增长点将在生物学领域。按照国际上综合性刊物生物学领域论文应占比例以及影响力来看, Science Bulletin 的影响因子完全有可能再翻一倍。要达到这一目标,我认为可以分两步走。第一步,也就是目前阶段,不必过于追求学科分布。如果物理、化学等领域论文稿源较充足、引用率较高,不妨先接受这一状况,借以提高刊物影响力,同时争取一定数量生物学前沿领域高质量论文。第二步,随着刊物总体影响力提升,必然将吸引越来越多的生物学领域论文,论文的学科分布最终将接近 Nature, Science, PNAS 等综合性刊物。 未来的第二步发展, Science Bulletin 要面临的挑战是如何与国内生物学领域先行发展起来的一些刊物做好分工,这就要求 Science Bulletin 做出自己的风格和特色。以博主一孔之见,除了它的学科综合性,或许还应强调论文的突破性、新颖性特征,而在系统性、完整性上有所让步,这样看起来更像 Science 的 bulletin ;另一方面,在生物学大领域下的学科方向上,与 Cell Research, Molecular Plant 等刊物减少重叠,而在生物学的其他热点问题上更多吸纳高质量稿源。 2017 年第 10 期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赵同标等人的封面文章,揭示蛋白激酶 PIM2 在胚胎干细胞多能性维持与命运决定中发挥关键作用,有望为胚胎干细胞体外命运转换的干预提供新的靶点。 说起 Science 的 bulletin ,读者不妨与我一同欣赏下 Science Bulletin 的封面,单就这两个字而言是不是有点美国牛刊 Science 的造型呢?据说,改版之初, Science 真的小有抗议,指责有山寨之嫌。但是呢,咱们的 Science Bulletin 真的不是有意要山寨谁,只是从原名去掉了“ Chinese ”,以利于国际化而已。呵呵,当你弱小,谁都可以指责;当你强大,你的造型就是你的标配。忘了说,这一期封面故事是我国科学家揭秘胚胎干细胞命运调控新机制。 Science Bulletin 的封面如果总配以这样的一流成果,还有谁会只盯着那两个字的造型呢? 顺便,博主提出一个“国产 CNS ”新名词,也就是 Cell Research, National Science Review 和 Science Bulletin ,当然还包括与 Science Bulletin 合称“两刊”的 Science China 系列刊物。这一提法仅供各位讨论批判哈。 National Science Review 目前属精致型综述刊物,发文量有待扩充,姑且占个位置吧。 在这次新公布的影响因子中,除了 Science Bulletin ,还有 Science China 系列刊物的化学和材料两子刊也都到了 4 ,“涨”势喜人。随着“两刊”的崛起,国产 CNS 将齐整亮相世界一流科学期刊舞台。将来,中国科学家重要文章投稿 CNS 遭歧视再不必纠结,找到国产 CNS ,那里有热情快捷的服务和公正合理的评价等待你。这正应了白春礼同志的话:“把争夺国际科技创新话语权和知识产权的主动性牢牢把握在自己手中!”
个人分类: 科学期刊|62555 次阅读|49 个评论
Science Bulletin2015年度系列优秀评选揭晓
sciencepress 2016-7-21 16:35
Science Bulletin 是由中国科学院主管、中国科学院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共同主办的自然科学综合类SCI学术期刊。自2015年更名以来,致力于提升发文品质,增强国际影响力,成为国际知名品牌,促进我国乃至世界科学技术的传播、交叉与进步。 优秀副主编、优秀审稿人 近日, Science Bulletin 编委会和编辑部开展了 “Best Associate Editor Award”和“Best Reviewer Award” 评选活动,旨在感谢和表彰编委会成员及审稿人在2015年度对期刊的发展和影响力提升做出的突出贡献。按照评选规则和流程, 最终评选出“ Best Associate Editor Award ”19位, “ Best Reviewer Award ”12位 ▼ Best Associate Editor Award 邓富国 北京师范大学 范智勇 香港科技大学 付雪峰 北京大学 李三忠 中国海洋大学 廖 强 重庆大学 刘小刚 National University of Singapore,Singapore 倪 萌 香港理工大学 欧光朔 清华大学 腾方振 University of Washington, Seattle,USA 王力帆 紫金山天文台 王晓临 University of Wollongong, Australia 谢兆雄 厦门大学 姚建平 University of Ottawa, Canada 翟天佑 华中科技大学 张大兵 上海交通大学 张人禾 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 张铁锐 中国科学院理化技术研究所 左建儒 中国科学院遗传发育研究所 左西年 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 Best Reviewer Award 金 魁 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 金万洙 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 李会巧 华中科技大学 沈少华 西安交通大学 盛宇波 南京邮电大学 孙再成 北京工业大学 王 栋 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 王海芳 上海大学 吴元保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 张齐兵 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 张 桥 苏州大学 张荣华 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 “最具贡献作者”、“优秀作者” 高质量的文章是期刊影响力提升的基础和源泉。为了感谢和表彰为 Science Bulletin 发展和影响力持续提升做出突出贡献的作者,编委会和编辑部近日评选出年度“最具贡献作者”和“优秀作者”。评选基于2014年该作者团队在 Chinese Science Bulletin (2015年更名为 Science Bulletin )发表文章数量及文章的创新性、科学影响力、社会影响力等指标,以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方式综合评选出 “最具贡献作者”5位 , “优秀作者”8位 ( 作者 相关 文章 )。 具体获奖名单(按姓名拼音排序)如下: 最具贡献作者 昌燕 (成都信息工程大学) 陈巍 ( 中国科技大学 ) 李翔 (复旦大学) 刘翔 (兰州大学) 苏晓龙 ( 山西大学) 优秀作者 贺振宇 (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 靳常青 (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 李桢 (苏州大学) 王林 (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 肖振军 (南京师范大学) 张佰君 (中山大学) 张国庆 ( 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 张文华 ( 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化工材料研究所 ) 衷心祝贺以上获奖者!
个人分类: 《科学通报》|4353 次阅读|0 个评论
Science Bulletin封面文章:探寻钛酸锶衬底上单层铁硒薄膜的高温
sciencepress 2016-6-17 17:55
最近,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 李东海 教授课题组,清华大学 姚宏 教授课题组,北京大学 王垡 教授课题组进行合作,开展了对于铁基超导中超导转变温度最高的体系—— SrTiO 3 衬底上的单层铁硒薄膜的理论研究。他们首次将无费米符号的量子蒙特卡洛计算方法运用在了铁基超导的研究中,这是铁基超导研究中第一个无近似的理论计算工作,对于理解铁基超导材料的超导配对机理以及进一步探索新的更高转变温度的超导体提供了重要的启示。 该研究最近以封面文章发表于 Science Bulletin 2016年第12期 ▼ 将超导体的转变温度提升至实际应用中易达的范围是物理界乃至整个科学领域中最重要的课题之一。 ➜ 1987年,人们发现了超过液氮沸点(77K)的高温超导,在超导研究领域迈出了重大的一步。迄今为止,人们发现了很多与之相关的高温超导体,这类超导体都是基于铜氧化物材料。 ➜ 2008年,超导研究界迎来了另一个振奋人心的发现,科学家们发现了一类与铜氧化物材料截然不同的高温超导体——铁基超导体。这类超导体的母体是铁和磷族化合物。其发现再一次掀起了超导研究的热潮。然而,在铁基超导体中,人们一直没有找到超导转变温度高于液氮沸点的体系。 ➜ 直到2012年,清华大学薛其坤院士领衔的研究组成功地在SrTiO 3 衬底上生长了单层铁硒薄膜,并且发现了其超导转变温度高于液氮沸点的迹象。之后的一系列实验验证了这一发现,单层铁硒材料也成为了迄今为止人们发现的转变温度最高的铁基高温超导材料。 单层铁硒薄膜生长在 SrTiO 3 衬底上的示意图 伴随着这一重大发现,物理学家们也面临着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是什么样的机制导致了单层铁硒薄膜有着超出于其余铁基超导体的转变温度? 在超导体中,超导源自于电子形成了“ 库珀对 ”,这些 库珀对是超导中传递零电阻电流的载流子。因此,所谓超导的机制就是解 释形成库 珀 对的物理原因。 早在上世纪五十年代,巴丁、库 珀 和施里弗提出的BCS理论成功解释了常规超导体(低温超导)中形成库 珀 对的机制,他们三人也因此获得了 诺贝尔物理学奖 。但是对于铜氧化物和铁基这一类的高温超导体,迄今为止没有一个大家公认的理论。解释高温超导体材料中超导的物理机制,是当今理论物理界一个非常重要的难题。 最近,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 李东海 教授研究组,清华大学 姚宏 教授研究组以及北京大学 王垡 教授研究组进行合作, 首次将量子蒙特卡洛计算方法运用在了铁基超导的计算中,这也是铁基超导体中第一个无偏向性,无近似的非微扰计算工作 。他们利用铁基超导中多轨道的特性,在对铁基超导的量子蒙特卡洛模拟计算中解决了费米符号问题,研究了单层铁硒材料中自旋序涨落、向列序涨落以及界面电声子耦合对超导库珀配对形成的影响。 他们在这项工作中,计算了不同的相互作用下形成 的库 珀 对的 对称性,为今后的凝聚态实验提供了重要的线索,通过测量库 珀 对的对称性从而知道单层铁硒材料中诱导形成库珀对的微观有效相互作用。 不同对称性下的库珀对波函数 更重要的是,这项工作的结果显示, 无论铁硒超导是哪一种配对对称性,铁硒和 SrTiO 3 材料界面处的声子能够显著地提高超导转变温度 。研究者们得到了单层铁硒薄膜中反铁磁涨落和界面电声子耦合相互作用诱导产生超导的相图, 这是铁基超导中第一个无近似理论计算的相图 。 该成果除了能够有助于我们理解 SrTiO 3 衬底上单层铁硒超导的高转变温度,也指出了高温超导材料中电子相互作用以及电声子耦合这两种来源不同但又能够相互促进的配对驱动力,为寻找更高转变温度的超导材料提供了新的思路。 这一工作在国际同行中也引起了重大的反响,国际知名的凝聚态理论物理学家,斯坦福大学 Kivelson 教授专门撰文对这个工作进行了评价,并对其主要结果给予了高度的肯定。 项目得到了中国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美国能源部基础能源材料科学和工程部门的支持。 文章链接 ▼ Zi-Xiang Li,Fa Wang,Hong Yao,Dung-Hai Lee.What makes the T c of monolayer FeSe on SrTiO3 so high: a sign-problem-freequantum Monte Carlo study. Science Bulletin, 2016, 61(12):925-930 http://link.springer.com/article/10.1007/s11434-016-1087-x Kivelson教授点评文章网址如下▼ Steven A. Kivelson. What really happens instrongly correlated superconductors: insights from a quantum Monte-Carlo studyof high temperature superconductivity in FeSe films. Science Bulletin, 2016,61(12):911-913 http://link.springer.com/article/10.1007/s11434-016-1101-3 《中国科学》杂志社微信公众号 关注请加: scichina1950 / 中国科学杂志社 或扫描识别二维码:
个人分类: 《科学通报》|5881 次阅读|0 个评论
Science Bulletin第1期正式出版
热度 22 sciencepress 2015-1-16 16:28
由中国科学院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共同主办的 《科学通报》(英文版), 2015 年起正式更名为 Science Bulletin ,报道范围涵盖生命科学、医学科学、化学、物理学与天文学、材料科学、工程科学、地球科学以及相关新兴和交叉学科各领域。 Science Bulletin 第 1 期已经正式出版。主要内容如下,敬请关注! 中国科学院白春礼院长为 Science Bulletin 作序 “ Towards a China-based flagship international journal ” 。 陈晓亚主编寄语 “ Science Bulletin : entering a new era ” 。 封面内容是中科院纳米中心赵宇亮研究员撰写的评述文章 “ 纳米生物效应与纳米毒理学中的剂量与表面化学效应关系 ” , 这篇综述是赵宇亮课题组将纳米毒理学领域的知识系统化所做的进一步努力。 该期还刊载了中科院北京基因组研究所杨运桂研究员 “ 动态 RNA m 6 A 甲基化修饰及其调控 mRNA 剪接机制 ”; 北京大学生物动态光学成像中心白凡研究员 “ 单细胞测序 : 技术 , 应用和未来发展 ”; 德国 Bonn 大学 Ulf-G. Meiner 教授 “ 探讨核物理学中的人择思想 ”; 香港科技大学赵天寿教授 “ 过氧化氢在燃料电池中的应用与展望 ”; 北京大学肿瘤医院吕有勇教授 “ 肿瘤基因组学与国际肿瘤基因组协作联盟 ”; 清华大学朱静院士 “ 一维纳米材料在电子束辐照下的原位结构转变 ” 等评述文章; 中国科学院过程工程研究所任瑛研究员发表的 “ 竞争中的协调 : 探索蛋白质折叠的稳定性条件 ”; 中科院心理所左西年研究员 “ 面向 “ 探索脑科学 ” 的连接组计算系统 ”; 德国 Friedrich Schiller University Jena 大学 René Heilmann 教授 “ 一种用于高阶 W 态制备的新颖量子集成线路及其高精度表征 ”; 中科院半导体所沈国震研究员 “ 具有宽光谱响应的单根GaSb 纳米线基室温光电探测器 ”; 香港科技大学杨世和、范智勇教授 “ 基于纳米碗聚光器的高效陷光和高性能有机光伏电池 ”; 中国科学院大学吴春明教授 “ 钛饱和变质泥质岩中黑云母Ti 温度计的修正 ”; 美国 Science and Public Policy Institute 的 Christopher Monckton 教授 “ 模拟结果为什么比实际更暖: 简化气候模型结果 ”; 中国保护大熊猫研究中心张和民教授 “ 平衡选择和重组作用共同维持大熊猫I 类MHC 基因的遗传变异 ” 等原创研究论文以及 Research Highlights 和 News Views 等栏目文章。更多详情请见 :http://www.scibull.com:8080/EN/volumn/volumn_6494.shtml 。 Science Bulletin 所有发表文章将通过本刊网站向国内读者免费开放 ( http://www.scibull.com ) ,并与 Springer 合作面向国际发行 ( http://link.springer.com/journal/11434 ) 。 新一届编委会 ( http://www.scibull.com:8080/EN/column/column132.shtml ) 和编辑部 ( http://www.scibull.com:8080/EN/column/column137.shtml ) 将着力打造一个源于中国学术界,由中国学者主办的、优秀的综合性国际学术期刊品牌。 Science Bulletin 的发展需要广大科技工作者积极参与和共同努力,期待您的关注和支持! 了解最新科研进展,请关注《中国科学》杂志社公众微信 搜索: scichina1950 或 中国科学杂志社
个人分类: 《科学通报》|21060 次阅读|24 个评论
启航 Science Bulletin
sciencepress 2014-11-6 16:46
经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批准, 2015 年起,由中国科学院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共同主办的《科学通报》(英文版) Chinese Science Bulletin ,将正式更名为 Science Bulletin 。 《科学通报》(英文版)是我国唯一的自然科学综合性 SCI 学术期刊 ,创刊 60 年来赢得了我国广大科研工作者的支持认可,建立了深厚感情,是我国科技期刊的重要品牌和代表。从 2008 年开始,《科学通报》在中国科学院学部平台上运作和管理,努力整合各方面的资源和优势,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学术质量和影响力有了明显提高。 2013 年荣获了中国科协等六部委组织实施的 “ 中国科技期刊国际影响力提升计划 ”A 类项目资助,这也是对刊物不断在传承、开拓与创新中发展的重要肯定。 更名后的 Science Bulletin ,将在以陈晓亚院士为主编的新一届编委会的指导下,以快速发表自然科学与技术各领域的原创性研究成果、有洞 察力的综述、前瞻性展望以及对热点科学问题的报道和评论为己任,致力于提升发文品质, 增强国际影响力,使其报道内涵与我国科学发展态势与水平相适应 ,成为国际同类的知名品牌,促进我国乃至世界科学技术的传播、交叉与进步。 在 Science Bulletin 这一关键发展时刻,机遇与挑战并存。我们热切期盼工作在科研一线的中国科学家能够一道助力 Science Bulletin 的发展,合力打造一份属于中国人自己的品牌综合性期刊!更多关于期刊的信息,敬请关注网站 www.scibull.com 我们自己的科技期刊事业,期待大家的共同参与! 《科学通报》( Science Bulletin ) 编辑部
个人分类: 《科学通报》|2776 次阅读|0 个评论
Announcement:Name Change for Chinese Science Bulletin
sciencepress 2014-8-29 10:04
We are pleased to announce that Chinese Science Bulletin will be officially renamed Science Bulletin from January 2015. Science Bulletin will be a semi-monthly journal with professional, rapid review and editorial decision. We will publish articles on a wide range of topics including Life Medical Sciences, Earth Sciences, Physics (Mechanics Astronomy), Chemistry, Materials Sciences, Engineering Sciences, and those of interdisciplinary sciences. We appreciate your cooperation in this matter and look forward to your continued support. Welcome to submit your manuscripts to Science Bulletin ( Sci. Bull. ) . Editorial Office Chinese Science Bulletin July, 2014
个人分类: 《科学通报》|2941 次阅读|0 个评论
Chinese Science Bulletin 更名为 Science Bulletin
热度 2 sciencepress 2014-8-29 09:59
为与《科学通报》中文版的英文刊名( Chinese Science Bulletin )区分,进一步推动期刊的国际化发展,由中国科学院、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主办的 Chinese Science Bulletin (《科学通报》英文版),将于2015 年1 月正式更名为 Science Bulletin . Chinese Science Bulletin 创刊于1966 年,目前是我国唯一被SCI 数据库收录的自然科学综合性学术刊物 , 自创刊以来得到了我国广大科研工作者的广泛支持和认可,见证了新中国科学技术的发展历程。更名后的 Science Bulletin 将以快速报道自然科学各学科基础理论和应用研究的最新研究动态、消息、进展, 点评研究动态和学科发展趋势为己任,内容涵盖广泛,主要包括生命科学与医学,地球科学,物理学(力学,天文学),化学,材料科学,工程科学以及自然科学各新兴学科和交叉学科领域的最新研究进展。 衷心感谢长期以来关心、支持 Chinese Science Bulletin 发展的各界人士! Science Bulletin 将以创办国际一流学术刊物为目标,为广大国内外科研工作者搭建更加专业 、 快速、高端的学术交流平台。 《科学通报》编辑部 2014 年8 月
个人分类: 《科学通报》|11427 次阅读|2 个评论
Neuroscience Bulletin 2013年编委会议在北京召开
lizzyjane 2013-10-8 09:24
2013 年 9 月 21 日晚, Neuroscience Bulletin 2013 年 编委会议在 北京国际会议中心召开。主编段树民院士、咨询编委杨雄里院士、来自美国的纪如荣、邹益民 2 位海外编委、国内编委、 Springer 出版社北京代表处副编辑张鹏博士及 Neuroscience Bulletin 编辑部全体人员共约 40 余人出席会议。段树民主编主持了会议 。 编辑部 主任魏彬首先汇报了 Neuroscience Bulletin ( NB ) 的发展状况和 2013 年的主要工作。 在编委们的积极努力下, 2012-2013 年通过约稿和组织专辑,发表文章质量不断提高,文章下载量和被引用数量持续上升。 2013 年第 1 期关于 “ 抑郁基因 ” 的封面文章,今年 3 月份还被选为 Nature China 的亮点予以评述。据 Springerlink 统计, NB 在 2012 年下载量 19696 次 , 比 2011 年的 9724 次翻了一倍多; 2013 年上半年的下载量( 17871 次)已将达到 2012 年全年的数量,预计 2013 年也将会比 2012 年翻一倍。较高的下载量预示着较高的被引用数量。 根据 2013 年 1-9 月份在 Webof Science 的被引用数量查询, NB 在 2011-2012 年发表文章在 2013 年的被引频次为 135 次,与 2010-2011 年文章在 2012 年同时期的被引频次 16 次相比,有了很大幅度的增长。预计在 2014 年公布的 2013 JCR 中 NB 的影响因子比 2013 年会有较大的提高。 编委们看到 NB 取得这样快的进步都十分高兴,纷纷献计献策,针对 期刊的加快发展策略进行了热烈的讨论。编委们提出要界定稿件类型与字数和图表数的关系,调整期刊栏目,修订作者指南,争取获得类型丰富的稿件;加强审稿把关,对 科学意义不足、实验 数据 单薄 的稿件,编辑部 可以不经过送审而直接退稿 ;同时加强期刊的宣传和约稿工作;编委们还具体讨论确定了今后 2 年组织专辑的主题和相关负责专家。最后,主编、副主编们针对稿件处理过程中的具体问题进行了讨论。 本次编委会议开得很成功,进一步明确了 NB 的发展目标和提出了具体发展措施。相信在全体编委和编辑部的共同努力下, NB 在未来 2-3 年内一定会进入国际主流神经科学期刊行列。 Neuroscience Bulletin 编辑部 2013 年 10 月 8 日
1415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 Drug and Therapeutics Bulletin (DTB) Latest DTB articles
xupeiyang 2010-2-24 08:12
If you cannot see this message please view here Home Independence Subscriptions Archive In the news Dear Prof Xu Peiyang, You might be interested to know that February's issue of Drug and Therapeutics Bulletin (DTB) includes the article A change of units for HbA1c . Worldwide, measurement of glycated haemoglobin (HbA1c) is the mainstay for monitoring long-term glycaemic control in people with diabetes mellitus. Recently, a new internationally agreed standard for measuring and reporting HbA1c levels was agreed by the International Federation of Clinical Chemistry (IFCC). From 1 June 2009 all UK laboratories began reporting HbA1c in the new units according to this standard. This article explains the rationale behind this change. A change of units for HbA1c is available online for DTB subscribers, or for non-subscribers to purchase via pay-per-view. Also in the February issue: Patient safety first? This months editorial highlights the potential adverse effects on patient safety of the long-awaited switch of the management of pharmaceutical policy from the ECs Enterprise and Industry directorate to its Health and Consumer Policy directorate (known as DG SANCO). Management of community-associated MRSA This article discusses the management of patients with community-associated MRSA (CA-MRSA). ▼Pregabalin for generalised anxiety disorder This article reviews the role of ▼Pregabalin (Lyrica Pfizer) in the management of patients with generalised anxiety disorder (GAD). Make DTB your reference point with the complete online archive DTB personal and practice subscribers have unlimited access to the conveniently searchable archive which now includes all articles back to the very first issue - in all 47 years of articles. Alternatively, articles are available to purchase via pay-per-view. Subscribe today! DTB is rated one of the top two most useful and objective information sources on prescribing*. For your key source of practical, unbiased and independent prescribing advice, subscribe to DTB today. DTB is published monthly and an online only subscription is less than 2 / $3 / 2 per week (excluding taxes). Don't miss out on this critical publication. For more information, please visit dtb.bmj.com/subscriptions. Alternatively, please contact our Customer Services team by emailing subscriptions@bmjgroup.com or telephone +44 (0)20 7383 6270. We look forward to hearing from you. Best wishes Dr Ike Iheanacho Editor Drug and Therapeutics Bulletin (DTB) *National Audit Office, Prescribing costs in primary care, 2007 About BMJ Group Privacy policy Terms and conditions Contact us The BMJ Group is one of the world's most trusted providers of medical information for doctors, researchers, health care workers and patients www.bmjgroup.bmj.com. The recipient should check this email and attachments for viruses because the BMJ Group accepts no liability for any damage caused by viruses. Emails sent or received by the BMJ Group may be monitored for size, traffic, distribution and content. Use of our content is governed by our website terms and conditions http://group.bmj.com/group/about/legal/terms . BMJ Publishing Group Limited trading as BMJ Group. A private limited company, registered in England and Wales under registration number 03102371. Registered office: BMA House, Tavistock Square, London WC1H 9JR, UK. If you do not wish to receive these emails in future please unsubscribe here . Your unsubscribe request may take up to five working days to process.
个人分类: 药学研究|2057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 Drug and Therapeutics Bulletin (DTB) 2010年1月22日(星期五) 18:12
xupeiyang 2010-1-22 20:12
If you cannot see this message please view here Home Independence Subscriptions Archive In the news Dear Prof Xu Peiyang, You might be interested to know that January's issue of Drug and Therapeutics Bulletin (DTB) is now published and available online. DTB a publication rated one of the top two most useful and objective information sources on prescribing * covers the following topics this month: More on high street mole checks In an editorial and an accompanying podcast in March 2009, we highlighted issues about 'high street mole clinics'. These included concerns that new imaging technologies might be used in such clinics by clinicians lacking appropriate training. In this editorial, we discuss some developments in this area. Management of medication overuse headache Headache is one of the most frequent reasons for medical consultation in both general practice and specialist neurology clinics. Prescribed and over-the-counter medications are taken to alleviate headaches, but may be used incorrectly. Overuse of these can result in medication overuse headache (MOH). In this article, we review the management of MOH. Cognitive behavioural therapy for schizophrenia Around 0.7% of the population have schizophrenia. This serious psychotic disorder affects psychological and social functioning, and diagnosis can lead to stigma. Pharmacological interventions are a key element in management, but are sometimes ineffective and nearly half of patients do not adhere to drug treatment. In this article, we consider cognitive behavioural therapy as adjunctive treatment in the management of patients with schizophrenia. ▼Tocilizumab for rheumatoid arthritis ▼Tocilizumab (RoActemra) is a new biological agent available in the UK for the treatment of adults with rheumatoid arthritis. Unlike currently available biological agents, the drug targets the pro-inflammatory cytokine interleukin-6 (IL-6). In this article, we consider the place of tocilizumab in rheumatoid arthritis and whether it offers any advantages over other treatments. Make DTB your reference point with its now complete online archive All 47 years of rigorous and independent articles are now available for DTB subscribers, or for non-subscribers to purchase via pay-per-view. Subscribers also have unlimited access to the conveniently searchable online articles. Subscribe today! For your key source of practical, unbiased and independent prescribing advice, subscribe to DTB today. DTB is published monthly and an online only subscription is less than 2 / $3 / 2 per week (excluding taxes). Don't miss out on this critical publication. For more information, please visit dtb.bmj.com/subscriptions. Alternatively, please contact our Customer Services team by emailing subscriptions@bmjgroup.com or telephone +44 (0)20 7383 627. We look forward to hearing from you. Best wishes
个人分类: 药学研究|2159 次阅读|0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6 18:50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