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科学网 标签 太湖 相关日志

tag 标签: 太湖

相关日志

人工湿地处理富营养化水体潜力研究:来自太湖的证据
蒋高明 2019-11-27 10:44
人工湿地处理富营养化水体潜力 研究 :来自太湖的证据 李林峰、李英 毫 、比斯 瓦 斯、年 跃 刚、蒋高明 * * 通讯作者 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植被与环境变化重点实验室 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湖泊工程技术中心 生物 资 源技术 , 2008 , 99 ( 6 ) : 1656-1663 ( 影响因子 5.807 , SCI 引文 197 ) 采 用垂直潜流( VSF )、水平潜流( HSF )和自由水面流( FWS )三个平行的中试人工湿地单元, 研究 其净化 中国 太湖富营养化水体 之 能力。每次处理时,湖水以 0.64 m d -1 的水力负荷率连续泵入 人工湿地 。一年运行结果表明,化学需氧量( COD )、氨氮( N H 4 + -N )、硝态氮( NO 3 - -N )、总氮( TN )和总磷( TP )平均去除率分别为 17-40% 、 23-46% 、 34-65% 、 20-52% 和 35-66% 。除 N H 4 + -N 外, VSF 和 HSF 对养分去除潜力相似,前者比后者高 14% 。然而,在高水力负荷下, FWS 湿地表现出比 VSF 和 HSF 最小的效果。 VSF ( 0.056mg L -1 )和 HSF ( 0.052mg L -1 )出水 口 平均总磷浓度接近国家三级(湖泊、水库 0.05mg L -1 )水质标准。湿地植物(香蒲)在三种 人工湿地 中生长良好。 研究发现 ,植物吸收和贮藏是三种 人工湿地 氮磷去除的重要因素。然而,收获地上生物量贡献了 FWS 湿地总氮、 总 磷去除量的 20% 和 57% ,而 在 VSF 和 HSF 中,通过收获地上部生物量 总氮、 总 磷去除量仅 为 5% 和 7% ,分别占湿地总氮、 总 磷去除量的 14% 和 17% 。结果表明,人工湿地对富营养化太湖水体具有较好的处理效果。如果考虑 条件 限制,在较高水力负荷下, 垂直潜流 ( VSF ) 和 水平潜流 ( HSF ) 比 自由水面流 ( FWS ) 人工湿地 更为适合。 Potential of constructed wetlands in treating the eutrophic water: Evidence from Taihu Lake of China Li Linfeng, Li Yinghao, Biswas Dilip Kumar, Nian Yuegang Jiang Gaoming* *Correspondence author Key Laboratory of Vegetation and Environmental Change, Institute of Botany,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Beijing, PR China Lake Engineering Technology Center of Chinese Academy of Environmental Sciences Bioresource Technology , 2008, 99 (6):1656-1663 ( IF=5.807 , SCI citation 197 ) Three parallel units of pilot-scale constructed wetlands (CWs), i.e ., vertical subsurface flow (VSF), horizontal subsurface flow (HSF) and free water surface flow (FWS) wetland were experimented to assess their capabilities in purifying eutrophic water of Taihu Lake, China. Lake water was continuously pumped into the CWs at a hydraulic loading rate of 0.64 m d -1 for each treatment. One year's performance displayed that average removal rates of chemical oxygen demand (COD), ammonia nitrogen (N H 4 + -N), nitrate nitrogen (NO 3 - -N), total nitrogen (TN) and total phosphorous (TP) were 17-40%, 23-46%, 34-65%, 20-52% and 35-66%, respectively. The VSF and HSF showed statistically similar high potential for nutrients removal except N H 4 + -N, with the former being 14% higher than that of the latter. However, the FWS wetland showed the least effect compared to the VSF and HSF at the high hydraulic loading rate. Mean effluent TP concentrations in VSF (0.056 mg L -1 ) and HSF (0.052 mg L -1 ) nearly reached Grade III (0.05 mg L -1 for lakes and reserviors) water quality standard of China. Wetland plants ( Typha angustifolia ) grew well in the three CWs. We noted that plant uptake and storage were both important factors responsible for nitrogen and phosphorous removal in the three CWs. However, harvesting of the above ground biomass contributed 20% N and 57% P of the total N and P removed in FWS wetland, whereas it accounted for only 5% and 7% N, and 14% and 17% P of the total N and P removed in VSF and HSF CWs, respectively. Our findings suggest that the constructed wetlands could well treat the eutrophic lake waters in Taihu. If land limiting is considered, VSF and HSF are more appropriate than FWS under higher hydraulic loading rate.
个人分类: 生态科普|2167 次阅读|0 个评论
《淡淡人生亦有痕》 观光游览篇(47)
duzhanchi 2019-3-30 18:33
4.6. 退休之后 (15) (一)京外 (3) 二零零六年 5 月 ,偕同老伴,参加“ 天仁旅行社”组织的华东9日游。先后参观游览了 无锡、 苏州、乌镇、杭州、绍兴、宁波、溪口、普陀山。 19日,乘火车离京。 20日晨,到 无锡 。立即游“ 三国影视城 ”。该城坐落在军嶂山麓,风景秀丽的太湖之滨;始建于1987年,系中央电视台无锡影视基地,是 我国首家以影视文化与旅游相结合的主题园 。依据剧情需要,建有三国城门楼、汉鼎、桃园、跑马场、曹营水旱寨、赤壁栈道、九宫八卦阵、点将台、七星坛、水寨、吴营、吴王宫、聚贤堂、吴王宫后花园、甘露寺、特技场、竞技场等几十处大型景点。 而后,乘坐战船,游览 太湖 。太湖位于长江三角洲,地跨江苏、浙江两省,是 我国第三淡水湖 。系长江和钱塘江下游泥沙堰塞古海湾而成。其水源来自其西南的两大水系,一是宜溧山地和茅山的荆溪水系,一是浙江省天目山的苕溪水系;从湖东经由浏河、吴淞河、黄浦江注入长江。湖周有马迹山、冠嶂山、锡惠山、穹窿山、东山等,蜿蜒起伏,葱茏苍翠。湖中有大小岛屿48个,连同沿湖半岛和山峰,号称72峰,其中以洞庭东山、西山、马迹山、三山、鼋头渚为著名。西山岛有缥缈峰,海拔336米。这里,山峦连绵,山外有山,湖湾套叠,湖中有湖,湖水烟波浩渺,小岛风帆点点,远山近水,风景如画。据说, 盛产银鱼、白鱼、白虾、珍珠和螃蟹,但无缘得见。 午餐后,参观“ 帅元紫砂壶博览苑 ”。该苑位于滨湖区山水西路,为 我国之最 。收藏有各个年代,各种风格的紫砂陶器精品,是陶艺的奇葩,中华的瑰宝。 之后,乘车到苏州市,游览 藕园 。该园位于仓街小新桥巷,建于清代顺治年间。三面临河,一面通街,小桥流水,粉墙黛瓦,一派江南水乡风韵。东花园有黄石假山,气势雄伟,浑厚古朴;西花园有织帘老屋、藏书楼、鹤寿亭等景,幽雅宁静。之后,参观 太湖珍珠馆 。夜宿“江枫宾馆”。 21日,参观 寒山寺 。该寺位于姑苏区寒山寺弄,始建于南北朝梁代天监年间。山门前有古桥-江村桥,之间有照壁,两旁各有古樟一株。进入山门,右为枫江楼,左为霜钟楼。前行,有大雄宝殿,之后有藏经楼。楼南侧有钟楼,内有 铜钟 ,高8.6米,钟面刻有铭文《 大乘妙法莲华经 》,共69800字,号称“ 天下第一佛钟 ”。寺内有碑廊,其中有四块诗碑,镌刻着唐朝诗人张继的《枫桥夜泊》: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之后,乘车经吴江市,到浙江省桐乡市 乌镇 。乌镇地处浙北平原,河流纵横交错,有六千余年的悠久历史,是典型的江南水乡古镇。曾有“一观二塔三宫六院九寺十庵”之说。随着岁月更替,风雨沧桑,有幸保存下来的民居群、古桥梁及遗址,见证了古镇的文明历史和灿烂文化。午餐后,过浜水长廊,在东大街和西大街等地游览,参观了茅盾故居、百床馆、江南民俗馆、木雕陈列馆、修真观、古戏台、翰林第、宏源泰染坊、汇源当铺等景点。古镇淳朴秀美,河边水阁独特,处处小桥流水人家,一派清纯清雅清幽风貌。漫步其间,从容,恬淡。 之后,至海宁市,参观同辉工贸公司之 杭菊 。 傍晚,来到 杭州 。晚餐后,前往之江路,参观杭州主题公园-“ 宋城 ”。该地有“清明上河图”、“步步惊心鬼屋”、“聊斋惊魂鬼屋”、“怪街”、“丛林魅影”、“丛林迷宫”、“佛窟探秘”等景点。晚间观看演出《宋城千古情》。夜宿沈塘湾大酒店。 22日上午,来到 西湖 ,乘船游览。上岸,游“ 花港观鱼 ”。该景点位于西湖之西南,苏堤映波桥与锁澜桥之间的绿洲上。有一清溪由此注入西湖。“花港观鱼”石碑,乃清朝乾隆所题。园内有红鱼池、牡丹园、花港、大草坪、密林地五个景区。此次重点游览了红鱼池。池岸曲折,架有小桥;凭栏俯观, 红鲤 戏水争食,游人欢乐雀跃。 之后,漫步 苏堤 。苏堤初建于北宋时期,纵跨西湖南北两岸,将湖面分为东、西两部分。堤长2797米,堤旁种有垂柳、碧桃、海棠、芙蓉、紫藤等植物。后人为怀念当年浚湖筑堤的苏东坡,称其为苏堤。堤上有六座单孔半圆石拱桥,自南往北依次为映波、锁澜、望山、压堤、东浦、跨虹。压堤桥南有清朝康熙御题“ 苏堤春晓 ”碑刻。 午餐后,品尝龙井茶。而后至 龙井路, 参观“ 天蚕丝绸 ”。 其后,乘车东行,至绍兴市,来到鲁迅中路,先后参观三味书屋、鲁迅祖居、鲁迅故居、鲁迅纪念馆、风情园、百草园、咸亨酒店、鲁迅文化广场。其中, 鲁迅祖居 建于清朝乾隆年间,青瓦粉墙,砖木结构,为一座典型的封建士大夫住宅。 鲁迅故居 是其青少年时代生活学习和工作的地方。 三味书屋 是鲁迅少年时求学的私塾。夜宿东江宾馆。 23日上午,东南行,来到奉化市 溪口镇 。该镇位于四明山麓,有剡溪流过。镇东有武岭山头横阻路口,山筑武岭门。门上有额书“武岭”一对,分别为于右任和蒋介石所题。从此门而入,见山腰有乐亭。沿武岭东、西路前行,先后参观 丰镐房 和 玉泰盐铺 。前者为蒋介石故居,后者为蒋介石出生的房屋。原路返回,来到溪南大桥,下览剡溪,澄碧如鉴,白云青山倒影其中。之后,先后登山文昌阁和剡溪小筑。 文昌阁 始建于清朝雍正年间,曾为蒋介石的私人别墅和藏书楼。抗日战争时期,毁于日机炸毁,1987年重建,供奉“文昌帝君”像。 剡溪小筑 ,原名涵斋,俗称 小洋房 ,由蒋介石出资建成,蒋家人士和国民党高级要员曾在此居住。镇西北有 雪窦山 ,以清幽雄奇著称,山中有雪窦寺遗址。 下午,东北行,至 宁波市 ,入住锦达宾馆,立即到“天一广场”一游。之后,来到 城隍庙 。该庙位于海曙区县学街,始建于五代后梁贞明年间。由照壁、大门、前天井、仪门、戏台、中天井、大殿、后天井、后殿,及东西偏殿和左右厢房组成。正殿供奉宁波府正二品鉴察司城隍威灵公纪信大老爷。其后,来到 天封塔 。该塔始位于大沙泥街西口,建于唐朝武后天册万岁至万岁登封年间。为仿宋阁楼式砖木结构塔,高约51米,14层,六边形,玲珑精巧,古朴庄重。 24日清晨,到北仑港,轮渡到 舟山市 定海区港,换乘汽车到沈家门港半升洞码头,乘快艇前往 普陀山 。该山形似苍龙卧海,集寺、石、沙、洞于一山,有普济、法雨、慧济三大寺,是我国四大佛教名山之一,唐代始为供奉观音之佛地,有“ 海天佛国 ”之称。岛上有 十二景 :莲洋午渡、法华灵洞、短姑圣迹、古洞潮声、天门清梵、千步金沙、梅湾春晓、光熙雪霁、磐陀夕照、朝阳涌日、莲池夜月、茶山夙雾。 下船上岛,奇石竞秀,林木葱茏,古樟遍野,泉流掩映。先至观音洞,见不少信徒入洞敬香。之后上山,途中见普陀三石:二龟听法石、磐陀石和心字石,来到位于灵鹫峰下的 普济禅寺 。该寺初建于北宋元丰年间,是 普陀山最大的寺庙 ,规模宏大,建筑宏伟,有殿宇九座,阁楼十二座,堂屋十六座。中轴线上有天王殿、大圆通殿、文殊殿、普门殿、藏经楼、方丈殿等。天王殿供奉护法天神四大天王:东方持国天王、南方增长天王、西方广目天王和北方多闻天王。主殿 大圆通殿 供奉观音大士。殿后有法堂。法堂西有地藏殿,东有普门殿。寺前有海印池,亦称放生池、莲花池。池上有石桥三座,中间者称平桥,又名富贵桥。正对山门有八角亭、御碑亭。寺不远处,有洗心亭和洗心池。 出寺,东南行,见墙上有“南无观世音菩萨”七个大字,浑厚苍劲。前行,途径多宝塔、百步沙,来到位于梅檀岭下的 紫竹林 。此处,岩石呈紫红色,栽有成片紫竹,建有 不肯去观音院 ,为 普陀山最早的庙堂 。之旁有 潮音洞 ,位于龙湾岗之麓。该洞一半浸入海中。洞旁,海岸曲折,峭壁巉岩,怪石层叠。洞口面向大海,浪拍石洞,势如蛟龙,声若雷鸣,荡心涤肺。据说,洞内怪石交错,洞底通海,洞顶通天。紫竹林南,有“ 西方净苑 ”,始建于清末民国,内有天王殿和圆通宝殿。圆通宝殿供奉观音坐像四尊,两侧有十八罗汉;殿西有慧锷大师纪念堂、香光阁;殿东有念佛堂,堂内供奉阿弥陀佛立像,堂外有七宝莲池。寺内,濒海处有 观音跳海石 。此处石壁上,镌有“观音跳”、“灵异古迹”、“至此心善”等题刻。在此眺望,可见碧波之中有一岛屿- 洛迦山 。 观音跳山岗建有 南海观音立像 ,总高33米,其中铜像18米,莲花座2米,台基13米。1997年9 月29日 举行了开光大典,成了海天佛国的象征。此处,金沙银涛,秀林葱郁,香火兴旺,气脉顺畅,真乃恬静乐土,神奇、神圣、神秘。身临其境,远离尘嚣,杂念顿消,神清气爽。应时刻铭记:以禅的精神,熏陶自己,净化生活,与人为善,洁身自好。 之后,返回宁波市。 25日中午,第四次来到上海。入住位于纪念路的雁荡商务酒店。 下午,自由行,来到邯郸路,参观 复旦大学 (本部)。该校为 “江南第一学府” ,创建于1905年,原名 复旦公学 ,创立者是教育家 马相伯 ,首任校董为 孙中山 。1917年更名为私立复旦大学;1941年改为“国立”。其校训为“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校风为“文明、健康、团结、奋发”,学风为“刻苦、严谨、求实、创新”。校园内,法国梧桐、香樟、水杉、银杏、玉兰、翠柏,葱茏茂盛,小楼掩映其间,或青白,或土黄,或暗红,气息沉静。建有中央大草坪、燕园、数学楼、相辉堂、博物馆、理科图书馆等。恰遇雨至,未能一一游览。 傍晚时分,从南京东路信步来到 外滩 。黄浦江畔游人如织,热闹非凡。夜幕渐渐降临,华灯大亮,如同白昼,灯光闪烁,交相辉映,色彩变幻,流光溢彩。黄浦江东岸,高楼林立。东方明珠广播电视塔、金茂大厦,如鹤立鸡群,国际会议中心、环球金融中心、香格里拉大酒店,皆凸显其中。 亚洲第一高塔 -“ 东方明珠 ”,高达468米,丽珠叠玉,五彩缤纷,其上塔球,光芒耀眼,晶莹夺目。 中华第一高楼-金茂大厦 ,88层,高达420.5米,壮观秀美,灿烂辉煌。江中,游船、巨轮,形状各异,五颜六色,穿梭往来,忙个不停。画面变幻莫测,美轮美奂,美不胜收。 26日清晨,来到位于杨浦区四平路的 同济大学 (沪东校区)。该校前身是德文医学堂,系德国医生埃里希·宝隆于1907年创办。1927年成为国立同济大学。其校训为“同舟共济”, 校风为“严谨、求实、团结、创新”,办学理念“济世兴邦,爱国奉献”,学术风格为“脚踏实地,不鹜虚名”,学校古训为“养天地之正气,法古今之完人”。在校园漫步,湖水荡漾,树木蓊郁,宁静幽远,清雅恬谈。中央大道气魄厚重,三好坞充满诗情画意,大礼堂、文远楼、明成楼、综合楼等各具特色与风采。 上午,乘车南行,过大连路隧道,车游浦东新区。之后,来到“东方明珠”塔下,抬头仰视,塔尖高耸入云。再至高科西路,参观自由工业园区。而后,过浦东大桥,到 城隍庙 游览。 下午,闲逛。路线为中山东路-外滩-南京东路-西藏中路-大世界。 大世界 始建于1917年。现为“大世界游乐中心”,是 上海最大的室内游乐场 。主楼三幢四层,其上中部有四层圆柱亭,再上为六角形尖塔。原以游艺、杂耍、戏剧、曲艺为特色,现由“游乐世界”、“博览世界”、“竞技世界”和“美食世界”四部分组成。傍晚离沪。 27日,回到北京。 7 月 ,偕同老伴,参加地理资源所离退休办组织的白洋淀一日游。 白洋淀 位于十条河流(潴龙河、孝义河、唐河、金钱河、府河、清水河、漕河、瀑河、萍河、南拒马河)的汇合点;由大小淀泊92个和3700多条沟壕组成,为华北地区最大的天然内陆淡水湖。盛产鱼虾,有“鱼米之乡”与“中国北方天然水乡”之称。 5日,从北京出发,南行,来到位于河北省安新县东部的 白洋淀 。淀内沟渠纵横,绿洲星罗棋布,岸柳如烟,田园交错。来到 荷花大观园 ,荷花盛开,五颜六色,花型不一,花蕊各异,千姿百态,格外动人。芦苇、芡实、菱角、藻类等水生植物生长茂盛。岸边绿树成荫,有柳树、杨树、刺槐等乔木。先乘船在 万米船航道 游览,后在 十里环园路 漫步,观赏百顷荷花塘、千丈赏花桥等景观。此外,还有 元妃荷园 、鸳鸯岛、异国风情园等景点,面积太大,无暇一一游览。 7 月 ,与老伴和小女儿一起,参加“中铁旅行社”组织的 黑龙江 5日游。 7日,乘火车离京。 8日,早晨到齐齐哈尔,乘车直接前往扎龙乡,参观 扎龙湿地 。湿地位于乌裕尔河下游,是 世界最大的芦苇湿地 ,是 我国第一个 国家级 自然保护区 。水禽资源极其丰富,有“ 丹顶鹤故乡 ”之誉。此外,还有白鹳、大天鹅、小天鹅等稀有鸟类。 途中,有湿地、草甸、农田、鱼塘。进入湿地,湖泽密布,苇草丛生。先后到榆树岗、龙泡子(扎龙南湖)、大泡子(扎龙北湖)、西沟子(自然河道)等处游览,听取情况介绍,参观展厅和养殖场,眺望湿地景观,观赏鹤群放飞、表演,观察游禽-雁鸭、秧鸡、鸥类和小涉禽的活动状况。 之后,东北行,经五大连池市,至 北饮泉 和 南饮泉 参观。园内有熔岩、湿地、湖水、药泉、亭廊等景。泉口可见二氧化碳气泡,状若沸腾。泉水无色、无味,含重碳酸盐,为天然矿泉水,据说对消化系统疾病有疗效。夜宿五大连池市林森。 9日,乘车北行,过讷谟尔河,经双泉,来到小兴安岭西南侧,讷谟尔河支流白河上游, 五大连池景区 。 首先游览“ 地下冰河 ”。入洞,行至地下几十米,洞壁皆为熔岩流痕;洞顶遍布熔岩钟乳,如冰花,似白玉,多姿多彩,纤柔细腻;洞底冰体覆盖,光滑如镜,成为万载冰河。洞的尽头。可见两个巨大的熔岩石柱。冰河长度为515米,是 我国迄今最长的火山地下 熔岩隧道 ;其内温度,常年约摄氏-5℃。之后,进入“ 冰洞 ”,内有大量冰雕:有佛、有人、有动物、有古塔、有亭台,有房屋,等等,设计精巧,晶莹剔透,犹如一座水晶宫。 之后,继续乘汽车前行,过石龙河,经药泉山麓,出现大片 熔岩台地 ,一望无际,犹如石海,似汹涌波涛,气势磅礴。近看,怪石嶙峋,千态百姿,如虎,如蟒,如熊,如象,似刀,似剑,似锥,似柱,有洞穴,又暗道,有石桥,生动奇特,景象罕见。 前行,来到 老黑山 麓,海拔350米。老黑山状如黑龙,故亦称黑龙山,俗称仙人山,是九大连池14座火山中最高的一座。顺盘山道而上,沿途多为黑色浮石,有桦树、杨树、柞树等乔木。至山顶,海拔516米,有漏斗状火山口,直径约350米,深约140米,内壁陡峭,景象森然。山上还有“水帘洞”、“仙女宫”、“岩浆溢”等火山熔洞,景观奇特,景致颇佳。在山巅,东眺可见头池、二池、三池,北望有四池、五池,是5个串珠状排列的火山堰塞湖,以三池最大,湖景美丽动人。 其后,乘车经克东、拜泉、明水、青冈、兰西等县,来到哈尔滨市。住望江宾馆。 哈尔滨 位于松花江畔,是黑龙江省省会,号称“ 北国江城 ”,又有“ 冰城 ”之称。 10日清晨,在 松花江 畔散步。松花江黑龙江在中国境内的最大支流,其南源为长白山天池。 早餐后,来到 太阳岛 。该岛位于市区,松花江主航道北侧,是驰名中外的避暑胜地。岛上有太阳岛公园,树荫浓郁,花草繁茂。公园之大门称为太阳门,门前有太阳石。院内有松鼠岛、天鹅湖、花卉园、美术馆、冰雪艺术馆、东北抗联纪念园等景点。其中, 冰雪艺术馆 是世界上最大的室内冰雪艺术馆。 之后,经松花江大桥,来到位于南岸的斯大林公园。公园开阔、质朴,有各种艺术雕塑和俄罗斯古典玩具式建筑,造型新颖别致,仿佛进入童话世界。 西行至防洪纪念塔,即为 中央大街 北口。这条街道是 我 国第一条商业步行街 ,全长1450米。地面全为长方形条形石铺设,圆润、精巧、密实、光亮。两侧建筑,充满欧洲情调,有15至16世纪的文艺复兴式,有17世纪的巴洛克式,有18世纪的折衷主义风格,有19世纪的新艺术运动风格,其中不乏经典之作,如:文艺复兴式的皇宝珠宝(原犹太国民银行)、哈尔滨市江沿小学校、香港啄木鸟服饰、黑龙江省供销合作联合社(原德国领事馆),巴洛克式的教育书店(原松浦洋行), 折衷主义风格 的 哈尔滨市 科技馆(原犹太人侨民会)、欧思居室用品店(原阿格夫洛夫洋行)、东北商品超市(原为万国洋行)、妇女儿童用品商店(原是犹太人建造的大楼)、新视野眼镜店(原哈尔滨一等邮局),新艺术运动风格的马迭尔宾馆(原俄籍犹太人开设的旅馆)、雅戈尔服饰(原是犹太人开设的商会)。大街显得既典雅、高贵,又时尚、浪漫,有“ 东方小巴黎 ”之誉。 而后,来到 圣·索非亚教堂 ,观看外景。该教堂始建于1907年,拜占庭风格,全木结构,通高约53米,平面呈拉丁十字布局,气势恢弘,精美绝伦,是 远东地区最大的东正教教堂 。原是沙俄修建中东铁路的随军教堂,现为哈尔滨市建筑艺术馆。 下午,来到果戈里大街,观看 龙塔 。该塔为黑龙江省广播电视塔,高达336米,是哈尔滨的标志性建筑。塔内设有:炎黄子孙圣坛、“大美龙江”风光展、东北话长廊、现代科技体验厅、3D立体艺术馆、动感4D影院、观光层、空中旋转餐厅、观光平台、空中茶楼、祈福馆、高空秋千等 其后,来到南岗区士课街,参观 圣 · 阿列克谢耶夫教堂 。该教堂位于始建于1912年,俄罗斯式建筑,屋顶有巴洛克式塔楼,属东正教堂。1980年经修复后改为天主教堂,现为黑龙江省天主教爱国会等单位所在地。 之后,来到胜利桥西北,游览 俄罗斯风情一条街 。该街以欧式风格建筑为主,经营俄罗斯餐厅、旅店、旅游工艺品、纪念品店等。保留有三栋原远东白俄罗斯时期的建筑:白俄罗斯驻大连地区行政署和日本东海轮船株式会社旧址(现大连艺术展览馆)、俄·达里尼市政厅官邸旧址(现大连造船厂技工学校和大连船舶技术学校)、俄·达里尼市政厅旧址(现大连自然博物馆)。 晚间,乘火车离哈尔滨。 11日晨,回到北京。 9 月 ,参加地理资源所离退休办组织的秋游。 6日,第二次到河北省昌黎县 黄金海岸 ,入住位于二纬路的中科院地理所黄金海岸休养所。 7日,参观北戴河 集发农业观光园 。该园地处联峰山和尖山西麓,戴河西畔,北戴河区海北路。园内分为综合活动区、采摘游乐区和观赏展示区。种植有蔬菜、果树、花卉、热作等,饲养有农家小动物,有水上乐园、戴河漂流、蹦极、攀岩等娱乐项目,为全国首批农业旅游示范点。 之后,参观 长城葡萄酒厂 。该厂位于昌黎县华夏葡萄酿酒园区,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瓶达到国际标准的长城干红葡萄酒诞生地,为 我国葡萄酒第一品牌 。 8日,来到昌黎县十里铺乡西山场村,游览 葡萄沟 。此葡萄沟位于碣石山主峰-仙台顶山中,群山环绕,郁郁葱葱,溪水潺潺。所经山路,长约10里,为一条“葡萄长廊”,街边、屋旁、院内、河畔布满了葡萄棚,枝繁叶茂,藤蔓交织,果实累累。品种以玫瑰香、龙眼、巨丰为主,此外还有香妃、马奶、巨星、白鸡心、白玛瑙、红玛瑙、红宝石、美人指、青提、红提、黑提等品种,树龄最大者151年。除此之外,还有山杏、沙果、柿子、红枣、黑枣、酸枣、梨树、山楂、核桃、板栗等果树。
个人分类: 观光游览|3633 次阅读|0 个评论
《中国生态六讲》连载之四十五:对无锡“水荒”的深层思考
蒋高明 2017-6-11 16:35
《中国生态六讲》连载之四十五 对无锡 “ 水荒 ” 的深层思考 蒋高明 本文载《中国生态六讲》,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北京,2016 2007 年,以经济发达闻名全国的江苏无锡市闹起了 “ 水荒 ” :饮用水大面积污染,个别地段自来水都不能洗脸;水质粘稠,带有极强的刺鼻腥臭味 ( 甚至空气中都弥漫着臭味 ) 。一时间,饮用水告急,市民纷纷抢购矿泉水。 据分析,此次“水荒 ” 因太湖蓝藻突然爆发所致,如鼋头渚景区的碧水已经变成绿水(蓝藻的颜色)。太湖水已经臭了好长时间了,尽管采取了治理措施,但由于长期以来人们对太湖“生态欠账”太多,最终导致了江南有史以来最严重的自来水污染事件。然而,这个事件是偶然的么? 无锡“水荒”是长期以来,人们只重视经济发展,忽视环境保护,所积累“灾难”的一次总爆发。如我们不及时采取果断措施,即改变经济增长模式,改变环境治理思路,今后这样的恶性事件还会“层出不穷”。 我国七大水系中近一半河段严重污染, 86% 的城市河段水质普遍超标。全国被污染水系中,比较严重的是淮河、海河、松花江、辽河、长江中下游以及珠江三角洲等工业比较发达地区。水体污染小河重于大河,北方重于南方。据估计,全国有 7 亿人饮用大肠杆菌超标水 , 1.64 亿人饮用有机污染严重的水, 3500 万人饮用硝酸盐 ( 严重致癌物质 ) 超标水。 太湖蓝藻爆发和云南滇池“水华”形成的原因是一样的,这就是陆地上大量的氮、磷等营养物质在湖水里集中,以蓝藻、裸甲藻为主的水生植物大量繁殖,导致水中氧气缺乏,鱼虾类死亡、水体变臭。城市居民直排生活污水、农田化肥、农药污染,尤其工厂不达标排放是造成水体 “ 富营养化 ” 和水体变臭的根本原因。 2007 年,我曾 领导 5 人小组在无锡五里湖参加国家 863 计划《太湖水污染控制与水体修复技术及工程示范项目》下属的子专题研究,该项目由国家投资,应无锡人民政府邀请进行太湖湿地生态修复。是时,无锡市投入了大量经费,请美国人设计方案,对湖滨带进行整改,清理了一些废弃鱼塘;采用了梅梁湾水源地水质改善技术、河网区面源污染控制成套技术、重污染水体底泥环保疏浚与生态重建三大技术。科学家和地方政府共同努力,试图修复被长期污染的太湖湿地。如今,这个投资 2 个多亿的科研项目获得了国家验证,研究成果可谓丰硕,我的大名也在“功臣之列”。可 2007 年太湖蓝藻爆发,顿觉如芒在背。 实际上,我在太湖开展课题期间,就曾对“边治理,边污染”的效果产生过怀疑。尽管国家和地方政府投入了近 20 亿的治理费用,但是,你治你的,我污染我的。我在现场看到,太湖边的居民将粪尿、洗衣废水等直接排入太湖;园林工人在岸边喷洒农药,后被雨水带到湖里。这还不包括上游大量的工厂,农田,居民对大太湖排放的污染物的行为。同样是一盆水,你在下游或局部治理,我在上游或其他地方排放,结果最终还不是一样的吗?在普通人眼里,污染是自己的事情,治理是国家的事情,甚至他们根本没有想到地处江南水乡的人会没有水喝;在企业家眼里,交罚款比上污水处理设备合算得多。长期累计的后果就江南水乡 “ 水荒 ” 悲剧。 地处长江三角洲的太湖带来了太湖流域的繁荣,创造了占全国国内生产总值的 10% 、财政收入 16% 的奇迹。但是,由于 “ 重经济发展,轻环境保护 ” ,太湖湖泊生态系统结构已遭受空前破坏,连续多年发生了湖泊萎缩、功能衰退、水质污染、湿地减少等现象。这次无锡 “ 水荒 ” 就是对我国环境保护敲响的又一次警钟。
个人分类: 环保呐喊|2674 次阅读|0 个评论
蓝藻之殇:勿忘2007年无锡水污染事件(一)
热度 18 Wildbull 2017-3-12 09:25
十年前( 2007年5月),在梅梁湾和贡湖湾交界的贡湖水厂发生了震惊中外的取水口水源水污染事件,造成了严重的社会影响。蓝藻被认为是这次水污染事件的元凶。遗憾的是,即使是今天,太湖蓝藻水华的威胁并未比10年前有所缓解。全国各地的蓝藻旋风似乎有愈演愈烈之势,云南洱海的蓝藻水华正在步入常态化。去年盛夏,在浙江的富春江中,延绵数十公里长的蓝藻水华实在令人震惊(下图)。按现在的趋势发展下去,浙江千岛湖的失守也不会遥远,因为那里的养分和蓝藻也在不断聚集之中。从大气的雾霾到水的绿“霾”,我们必须敲响警钟。在无锡水污染事件即将迎来十周年之际,解密那段大多数人并不确切知晓的历史过程,可为我们今天提供借鉴。 2016年8月,在浙江富春江中延绵数十公里长的蓝藻水华 一步步沦陷的云南洱海,蓝藻正在步入常态化 太湖的水污染事件并不罕见。20世纪90年代以来,太湖曾多次(1990年、1994年、1995年、1998年)发生饮用水污染事件,都集中在北部湖区主要是梅梁湾的水厂,发生在盛夏(7月或8月)。 一、水厂基本概况—贡湖水厂是无锡市的主要供水水源,日供水量为 110 万吨 无锡市的饮用水全部取自太湖,共有 6 个水厂,总取水量约占太湖取水总量的 60% 。贡湖水厂是无锡市的主要供水水源,日供水量为 110 万吨;无锡市的另外两个水厂—小湾里水厂和锡东水厂的取水口,分别是位于梅梁湾和贡湖湾,日供水分别为 60 万吨和 20 万吨。贡湖水厂、小湾里水厂和锡东水厂的位置图如 图 1 所示。贡湖水厂取水口离岸距离仅有约 300 m ,锡东水厂取水口离岸距离达到 2 km 。 太湖贡湖湾为太湖东北部的一个大湖湾,面积约 120 平方公里。贡湖水厂水源地位于太湖东北部梅梁湾与贡湖湾交界之处,水厂向东的湖岸带内侧分布有窄长的芦苇带,芦苇带宽度一般有几十米,其间还分布有若干废弃的港湾。 图 1 贡湖水厂位置示意图 Fig.1 Map for the location of Gonghu Waterworks 图 2 锡东水厂取水口(摄于 2007 年 7 月 24 日 ) Fig.2 Water intake of Xidong Waterworks (phototaken on July 24, 2007) 二、水污染事件取水口主要水质变化过程— DO → 0 , NH 3 -N →5 mg/L, TN →11 mg/L , TP→0.5mg/L 2007 年 4 月底,太湖西北部湖湾梅梁湖等出现蓝藻大规模暴发。根据水利部太湖流域管理局对小湾里水厂、锡东水厂、贡湖水厂水源地的监测, 5 月 6 日 叶绿素 a 含量在小湾里水厂水源地最高( 259 μg/L ) ,贡湖水厂水源地次之( 139 μg/L ) ,锡东水厂水源地为 53 μg/L ,叶绿素 a 在太湖西北部湖湾全部超过 40 μg/L (叶建春 2007 ) 。 至 5 月中旬,蓝藻在梅梁湖等湖湾进一步聚集,分布范围不断扩大。 5 月 16 日 太湖梅梁湖犊山口水质变黑,漫延并波及小湾里水厂,致使小湾里水厂于 22 日停止供水。现场监测发现,小湾里水厂水源地附近蓝藻大量死亡,水质发黑发臭,并逐步向梅梁湖湾口蔓延。 根据贡湖水厂水质自动监测站的资料( 图 3 , 图 4 ),可以看出: ① TN 于 5 月 27 日 开始从不到 4 mg/L 开始急剧上升,次日接近 11 mg/L ,至 6 月 1 日 在 8-10 mg/L 之间高位波动; ② NH 3 -N 也是从 27 日开始从约 0.3 mg/L 的水平急剧上升, 31 日达到最高( 5 mg/L ), 6 月 2 日下降到约 0.6mg/L ,后又出现一个小峰值(最高约 2.2 mg/L ), 6 月 8 日 才重新下降到 0.5 mg/L 的水平; ③ TP 于 26 日从约 0.1 mg/L 的水平开始上升, 31 日达到最高(约 0.5 mg/L ), 6 月 2 日下降到约 0.1 mg/L 的水平,后与 NH 4 -N 类似,又出现一个小高峰(最高约 0.3 mg/L ), 6 月 6 日 以后,重新回到约 0.1 mg/L 的水平; ④ DO 从 27 日的约 6 mg/L 急剧下降,次日接近 0 mg/L ,至 6 月 1 日 在 0 mg/L 附近波动;后很快回升。 ⑤ pH 值变化不大,仅略有下降,约 1 个单位; ⑥ CODMn 的变化没有明显规律。 总体来看,高 TN 和厌氧状况持续了约 4 天时间,高 NH 4 -N 的时间更短,约 2 天,但是与正常水平相比, NH 4 -N 的上升幅度最大(约达 16 倍), DO 的下降幅度最大( 6 → 0 mg/L ), TP 上升了约 5 倍, TN 上升了约 4 倍。 为何会出现 N 、 P 浓度的异常波动?贡湖水厂临近水域蓝藻的大量堆积、腐烂及厌氧分别形成的污水团,在某种动力学机制的作用下,进入并滞留在取水口可能是最可能的解释。 NH 3 -N 的急剧上高可能起因与大量的腐烂蓝藻的分解导致的厌氧环境。 图 3 2007 年 5 月 10 至 6 月 10 日期间,贡湖水厂水质自动监测站 CODMn 、 pH 、 DO 和 TN 的变动(引自叶建春 2007 ) Fig.3 Variation of CODMn, pH, DO and TN in the lakewater at the automatic monitoring station of Gonghu Waterworks in Lake Taihufrom May 10 to June 10 in2007 (cited from Ye 2007) 图 4 2007 年 5 月 10 至 6 月 10 日期间,贡湖水厂水质自动监测站 NH 4 -N 和 TP 的变动(引自叶建春 2007 ) Fig.4 Variation of NH 4 -N and TP in thelake water at the automatic monitoring station of Gonghu Waterworks in Lake Taihufrom May 10 to June 10 in2007 (cited from Ye 2007) 南京地理与湖泊所的研究人员于 2007 年 6 月 1 日下午 的调查发现,在贡湖水厂取水口附近,仍然漂浮着许多腐烂发臭的水华团。通过对当日在取水口附近 6 个样点( 图 5 )采集的水样进行的化学分析表明, TN 、 TP 和 Chl-a 浓度以 5 号和 6 号样点为最高,特别在 5 号点水样中分别高达 23.4 mg/L 、 1.05 mg/L 和 980 μg/L , 6 号点水样中的 TP 和 Chl-a 含量也分别超过 0.9mg/L 和 500 μg/L ;这些值比太湖常规监测值高出许多倍,也就是说,靠近沿岸带的芦苇荡中的 TN 、 TP 和 Chl-a 浓度远远高于取水口附近(秦伯强等 2007 ,朱广伟等,未发表手稿)。 图 5 2007 年 6 月 1 日 贡湖水厂取水口附近采样点示意图 (朱广伟等提供) Fig.5 Map for the sampling sites near water intakeof Gonghu Waterworks on June 1, 2007 ( from Zhu et al.) 2007 年 5 月至 7 月期间,太湖梅梁湾和贡湖湾四个水厂的主要水质指标( DO 、 NH 4 -N 和 TP )的变化如 图 6 所示。贡湖湾内的锡东水厂和金墅湾水厂的主要水质指标稳定,没有出现大的波动,未出现水质污染事件。梅梁湾出现水质异常的时间早于贡湖水厂,有些指标(如 NH 4 -N )异常波动持续的时间更长。 图 6 2007 年 5 月 -7 月期间,太湖梅梁湾和贡湖湾四个水厂取水口 DO 、 NH 4 -N 和 TP 的变化(引自叶建春 2007 ) Fig.6 Variation in the concentrations of DO, NH 4 -Nand TP in the water intakes of four waterworks in Meiliang and Gonghu Baysof Lake Taihu (cited from Ye 2007) 三、水污染事件的社会影响 —无锡市 70% 的水厂水质被污染,影响到 200 万人口的生活饮用水 2007 年 5 月 28 日 晚,污水团进入贡湖水厂,自来水恶臭难当,不仅不能喝,连洗澡都不能用,手沾一下那臭水,臭味半个小时都散不去。 29 日,抢购矿泉水的狂潮开始, 各大超市里的纯净水被一抢而空,据一个无锡市市民回忆,他从 5 点半下班,跑了 6 个超市,在人群里挤了三个小时,最后只抢到了 5 大桶水。 街边的小贩们乘机肆意拉抬瓶装水和桶装水价格,造成严重社会影响。 30 日上午,无锡市很多公司就已经开始放假。同时,中央电视台、新浪等都报道了无锡自来水变臭的消息,无锡臭水事件开始受到全国关注。 无锡市除锡东水厂之外,其余占全市供水70%的水厂水质都被污染,影响到200万人口的生活饮用水。 图 7 5 月 30 日 , 忍受着来自被污染自来水散发出的刺鼻异味的无锡市居民(图片引自新华社) Fig.7 AWuxi citizensuffering from pungent odour from contaminated potable water 图 8 无锡超市的饮用纯净水被抢购一空 Fig.8 Bottled pure water was sold out in the supermarketof Wuxi City 图 9 5 月 30 日 ,无锡市市民在一处净水站排队等待灌水 Fig.9 Citizens were waiting in line forbarreled pure water 太湖梅粱湾由于污染严重,于1990年7月、1994年7月、1995年7月和1998年8月由于蓝藻大爆发、湖水发臭引发了4次突发性水污染事件,致使自来水厂停产,经济损失数十亿元(朱喜和张扬文2002)。 1990 年7月下旬,由于蓝藻大量繁殖,数量过多,在太湖北部沿岸曾形成厚达0.5m的藻类聚集层,以五里湖和梅梁湖作为无锡市水源水的梅园水厂、马山水厂、疗养院水厂等自来水厂,因阻塞沙滤,日产量锐减,自来水质量也大大下降,水色呈淡绿色,且有浓臭的藻腥味。当时正值高温季节用水高峰期,全市30余万城市居民用水困难。由于自来水减产,不得不迫使116家工厂企业自8月23日起分批停产,造成严重经济损失和恶劣的社会影响(金相灿等1995)。 1994 年7月,整个无锡湾和西北湖区约120 km 2 的湖面,全部被绿色油漆似的蓝藻层覆盖。 无锡梅园水厂、马山水厂取水口长期为一大片蓝藻所包围,水质腥臭。 同时,西南风把平均水深仅两米的太湖底泥翻搅起来,腐烂的太湖底泥和水体混合在一起,引发了供水危机,当无锡市民拧开水龙头时,流淌出浑浊而又腥臭的污水。 但是,2007年5月的贡湖水厂水污染事件在危害范围和程度上均超出以往历次,这次危及到无锡市区70-80%、超过250万人口的饮用水安全和部分工业用水。1990年,江南地区普遍使用深水井,尽管工厂停产,但居民的生活用水可以得到一定的供给。最近,因为苏州等地出现的严重地面下沉,江南地区所有的深水井都被勒令封闭,因而失去了备用水源,使这次危机的影响更深。 四、水污染事件中的图片记录—贡湖水厂水源保护区及附近水域以及太湖沿岸,蓝藻堆积之深、腐烂和恶臭程度之严重,让人触目惊心 一些网友或记者于 2007 年 5 月 30-31 日从贡湖水厂水源保护区( 图 10 )及附近水域( 图 11 、图 12 )或太湖沿岸( 图 13 、图 14 )拍摄到许多蓝藻水华的图片,有些地方蓝藻堆积之深、腐烂和恶臭程度之严重,让人触目惊心(如 图 13 ) ! 这些高度腐烂和散发出剧烈恶臭的蓝藻可能就是制造污水团的元凶! 图 10 2007 年 5 月 30 日 在贡湖水厂 取水口附近的蓝藻水华(引自东林书院网站上笔名为“爱琴海的珍珠”的市民) Fig.10 Cyanobacterial blooms near the water intakeof Gonghu Waterworks on May 30, 2007 (cited from a citizen with a pen name of Penelopin the web of Donglin Academy) 图 11 2007 年 5 月 30 日 在贡湖水厂 取水口附近的蓝藻水华(引自东林书院网站上笔名为“爱琴海的珍珠”的市民) Fig.11 Cyanobacterial blooms near the water intakeof Gonghu Waterworks on May 30, 2007 (cited from a citizen with a pen name of Penelopin the web of Donglin Academy) 图12 2007年5月31日,无锡市贡湖水厂的工作人员在取水口附近水域打捞蓝藻(引自新华社) Fig.12 Worker were artificially collectingcyanobacterial blooms near the water intake of Gonghu Waterworks on May 31,2007 (cited from Xinhuanet) 图 13 2007 年 5 月 30 日 , 在太湖边堆积的蓝藻水华 Fig.13 Accumulation of cyanobacterial blooms nearthe shore of Lake Taihu on May 30, 2007 图 14 太湖的蓝藻水华( 引自笔名为“公主坟 DE 猫咪森林”的作者于 2007 年 5 月 31 日 发表在网络的文章, http://www.xici.net ) Fig.14 Cyanobacterial blooms in Lake Taihu (cited from a web article published on May31, 2007, by an author with a pen name of ” Maomi Forestry of Princess Tomb ” , http://www.xici.net ) 五、水污染事件 1 个半月后的现场调查—贡湖水厂东部沿岸的芦苇和港湾中仍然堆积有大量腐烂发臭的蓝藻 笔者于 2007 年 7 月 24 日 对贡湖水厂东部沿岸进行了实地考察,发现在芦苇丛(图)和港湾中仍然有大量堆积腐烂的蓝藻( 图 15 、图 16 )。尤其是在一些废弃港湾中高度腐烂的蓝藻散发出一种扑鼻而来的难以忍受的恶臭味,而一些以船为生的渔民竟然还能生活在这样的环境中! 图 15 太湖贡湖湾北岸岸边芦苇丛中的蓝藻水华 Fig.15 Cyanobacterial blooms in reed near the northshore of the Gonghu Bay in Lake Taihu 图 16 贡湖北岸港湾中堆积的腐烂发臭的蓝藻 Fig.16 Decaying cyanobacterial blooms with odour insmall bays of the north shore in Gonghu Bay of Lake Taihu 六、人工捞藻行动—领略太湖蓝藻的一片“风光”,一场惨烈的“人—藻”大战! 贡湖水污染事件发生后,各级政府动用了大量人力和财力,在太湖进行了大规模的人工和半机械捞藻和吸藻。在炎热的夏天,农民门不得不忍受着十分强烈的蓝藻腥臭味,捞起的蓝藻再通过机械运送到太湖岸边的洼地,任其自然腐烂分解,偶尔也看到一些士兵肩挑着木桶,进行蓝藻藻奖的运送( 图 17、 图 18 、图 19 、图 20 )。当我在现场拍摄这些照片的时候,遇到一些高度腐烂的蓝藻,其散发出的恶臭简直快要让人窒息! 6 月 20 日 ,当我询问几个捞藻的乡亲时,他们告诉我他们那儿的蓝藻可堆积到很人可以在上面走的厚度。我当时暗地里想这未免也太夸张了吧!可是, 7 月 24 日 ,在贡湖北岸的一个堆满了蓝藻的港湾岸边,当我踏上了一块木制的跳板,稍微晃了一下,我再仔细一看,原来这个跳板就架在蓝藻上,可能是这个地方的蓝藻不断的堆积,形成了厚厚的蓝藻层,由于蓝藻的浮力很强,上面的蓝藻不断地被晒干,下面的还在不断累积,天长日久下来,这个蓝藻层厚得几乎可以承受得起人的重量! 从这些图片,使人领略到太湖蓝藻的一片“风光”,所见到的蓝藻藻浆的浓厚程度令人十分震撼! 2007 年夏天,在太湖上演了一场多么惨烈的“人—藻”大战!我嘲笑自己像一个战地记者! 图 17 参与太湖蓝藻收集的农民和士兵(上图摄于 2007 年 7 月 24 日 ,下图摄于 2007 年 6 月 20 日 ) Fig.17 Farmers and soldiers in artificiallycollecting cyanobacteria in Lake Taihu (upper photo takenon July 24, 2007, lower photo taken on June 20, 2007) 图 18 正在收集太湖蓝藻的农民(摄于 2007 年 6 月 20 日 ) Fig.18 Farmers in artificially collecting cyanobacteriain Lake Taihu (photo taken on June 20, 2007) 图 19 机械将收集的太湖蓝藻注入岸边附近的洼地中(摄于 2007 年 6 月 20 日 ) Fig.19 Amachine in transporting cyanobacteria collected into a billabong near Lake Taihu (photo taken on June 20, 2007) 图 20 太湖岸边蓝藻堆积地中正在腐乱的蓝藻(摄于 2007 年 6 月 20 日 ) Fig.20 Decaying cyanobacteria in a billabong near Lake Taihu(photo taken on June 20, 2007) 结语 位于梅梁湾和贡湖湾交界之处的贡湖水厂是无锡市的主要供水水源,日供水量为 110 万吨。 2007 年 5 月 27 日 开始受不明污水团侵袭,水质恶变: DO → 0 , NH 3 -N →5 mg/L, TN →11 mg/L , TP→0.5mg/L 。 28 日晚,贡湖水厂供应的自来水恶臭难当,不仅不能喝,连洗澡都不能用。 无锡市除锡东水厂之外,其余占全市供水70%的水厂水质都被污染,影响到200万人口的生活饮用水。 在此次水危机过程中, 高 TN 和厌氧状况持续了约 4 天时间,高 NH 4 -N 的时间更短,约 2 天,但是与正常水平相比, NH 4 -N 的上升幅度最大(约达 16 倍), DO 的下降幅度最大( 6 → 0 mg/L ), TP 上升了约 5 倍, TN 上升了约 4 倍。 从 水污染事件中的图片记录来看,贡湖水厂水源保护区及附近水域以及太湖沿岸,蓝藻堆积之深、腐烂和恶臭程度之严重,让人触目惊心。水污染事件 1 个半月后的现场调查显示,贡湖水厂东部沿岸的芦苇和港湾中仍然堆积有大量腐烂发臭的蓝藻。 贡湖水污染事件发生后,各级政府动用了大量人力和财力,在太湖进行了大规模的人工和半机械捞藻和吸藻。 2007 年夏天,在太湖上演了一场惨烈的“人—藻”大战! 主要参考: 谢平 。太湖蓝藻的历史发展与水华灾害。科学出版社,2008,北京( http://wetland.ihb.cas.cn/lwycbw/qt/ )
56491 次阅读|24 个评论
看到这些新闻似乎我们所有研究努力都白费了
热度 55 Taylorwang 2016-10-19 07:48
这个 “十一”国庆节,我去了珠海,也去了珠海的海边浴场泡了泡海水,当时就感觉,海水相当的脏,海水中漂浮着许多塑料布,塑料瓶等生活垃圾。 香港方面在海滩上也发现了大量的生活垃圾,他们估计可能是珠海方面有人往海里倒垃圾 ,但珠海方面查无实据而否认。 2016 年 8 月 12 日,事件终于有了突破, 广州南沙海监大队终于捉住一条涉嫌向珠江口倾倒生活垃圾的船只, 船上一共载了 400 吨生活垃圾,且捉了现行,已排了 200 吨,仍有 200 吨还没有来得及排海。但对于这样重大的污染刑事案件,本来应该顺藤摸瓜,找出背后的污染企业及相关的违法人员,可这事件似乎就此打住没有下文。 因海洋污染而导致巨大经济损失的报导,网上还时有所闻, 2016 年 9 月 3 日,珠江口某养鱼场 ,可能因污染导致死鱼达 100 万斤。 2016 年 9 月 12 日,在珠江的上游广西境内,竟然有违法分子用船向广西的河沟里排生活垃圾 ,被群众举报而抓了现行,同样也是一船 400 吨的生活垃圾。在珠江口向大海偷排生活垃圾,与广西境内向内河偷排生活垃圾的行为,好象没有关链,其实应是相关的,他们都是广西的船。从时间顺序上看,我猜测这些船原来都向珠海口排垃圾的,现在海监监管严格了,这些违法的船就向上游走,居然将污染物排到了上游的河道,甚至排到了离城市自来水取水口很近的位置。这些不法船,干这种违法的勾当已干了多长时间,前后已偷排了多少垃圾?谁应对这起严重的污染事件负责,谁应该支付这笔昂贵的垃圾清理费用,谁应该赔偿因污染而产生的二次损失?我们等待着司法机关的调查结果和媒体进一步地跟踪报导! 无独有偶, 在华东地区,最发达的城市上海也出现了 4000 吨的生活垃圾,被偷运倾到了太湖 这样荒唐的违法行径。 想到我们这些整天坐在办公室,不切实际地考虑制定更严格的废水排放标准,想着这标准是 COD 低于 50mg/L ,还是低于 40mg/L 呢,更有甚者,动不动就提出所谓的“零排放”主张,但我国的实际情况呢?这种生活垃圾不经任何处理,直接偷排的现象,就发生在经济发展相对还比较发达的上海与广东,经济不发达地方的情况,大家可以想象还有什么没有底线的污染事件做不出来! 在美国,大部分人开车都能遵守交通法规,是因为他们天生遵纪守法吗?了解美国情况的人就知道,一旦交通违规了,惩罚是相当严厉的,不仅有罚款,第二年的保险费等都大幅度提高,交通违规代价高昂!近年来国内严查酒驾,在大城市酒驾现象也大幅度下降。我国的环保问题,不是现在的标准低,而是我们执法不严,处罚力度不够,从而让那些不法之徒挺而走险! 马克思在资本论中说: “一旦有适当的利润,资本就胆大起来。如果有百分之十的利润,它就保证被到处使用;有百分之二十的利润,它就活跃起来;有百分之五十的利润,它就铤而走险;为了百分之一百的利润,它就敢践踏一切人间法律;有百分之三百的利润,它就敢犯任何罪行,甚至冒绞首的危险。”我们可以算一算这种偷倒垃圾排海的利润。一般垃圾处置成本一吨通常在 80 - 100 元之间,而将垃圾偷排到大海中的成本,只要一些装船费和运输费,一吨的处理成本不会超过 20 元,即使加上各级不法中间商的盘剥,其利润也远远地超过 300% 。对这种恶劣的违法行为,只能举起严惩的利剑!该判刑的判刑,不仅刑法上要严惩,经济上,也要罚得这条黑色利益链上的所有人心痛。 相对于我国较严的环保标准,这些没有任何道德底线的违法行为,让那些守法的企业步履艰难,雪上加霜。高标准必然带来高成本,而违法的低成本,使这些违法企业或个人,能拿出大量的金钱腐蚀和拉拢相关的管理人员,对社会造成更大的危害。若对这种没有底线的环境违法行为不严惩,我国的环境就根本没有好转的希望。 与我们一样的研究人员,或相关管理人员,天天坐在办公室,叽叽歪歪地讨论什么进一步提高排放标准,什么必须实现废水和污染物的零排放,在这种没有底线的违法违规行为面前,我们显得多么弱智与天真。必须严厉制止这种以邻为壑的行为,我们目前的重点可能还不是提高排放标准的时候,而是严格执法!
23493 次阅读|98 个评论
警钟——“碧水”孕育美丽的杀手
热度 43 Wildbull 2015-10-12 06:55
最新研究发现: 低剂量(接近世界卫生组织建议的TDI值)慢性微囊藻毒素(microcystiin)暴露,导致了哺乳动物非酒精性脂肪肝炎,有诱发肝癌的风险。对长期饮用太湖水、巢湖水等的居民的健康风险应高度关注。 何君等以BALB/c小鼠为模型,运用系统毒理学研究了MC慢性暴露对哺乳动物的肝毒性及其致毒机制。该研究首次证实MC-LR灌胃染毒(40, 200 μg/kg/d)90天能显著抑制肝脏脂肪酸 β 氧化,阻碍脂蛋白分泌并促进肝脏炎症,导致小鼠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发生,这可能是MC-LR诱发肝癌的重要途径,为认识MC的促癌机制提供了新的视角。该研究结果已在线发表于Archives of Toxicology上(免费下载): Prolonged exposure to low-dose microcystin induces nonalcoholic steathepatiyis (2017).pdf Jun He, Guangyu Li, Jun Chen, Juan Lin, Cheng Zeng, Jing Chen, Junliang Deng, Ping Xie* (2017) Prolonged exposure to low‑dose microcystin induces nonalcoholicsteatohepatitis in mice: a systems toxicology study. Arch. Toxicol. 91: 465–480. 本 博文已在《水生态学杂志》正式发表 , 题目: 蓝藻水华及其次生危害 ( 全文免费下载地址: http://sstxzz.ihe.ac.cn/ch/reader/create_pdf.aspx?file_no=201505130240flag=1journal_id=sstxzzyear_id=2015 ) 人们常常赞美道——“碧水蓝天”,可真正的碧水却会隐藏一类可怕的杀手——蓝藻,因为蓝藻会产生一类毒性很强的生物毒素——微囊藻毒素,它危害肝脏、肾脏、性腺、神经等多种系统,特别是对哺乳动物毒性很强…… 一、壮观的“碧水” 陆地上养分(氮、磷)贫瘠,而水中却堆积如山,这是一个多么无情的玩笑,同样的元素放错了地方,“宝”却变成了“害” …… 地球上的水资源大部分以海水和冰川的形式而存在,湖泊、河流、水库中的淡水资源不足总量的 0.01% ,可它为人类及其它所有陆生动物提供了宝贵的饮用水源,而清辙而甘甜的水质是健康的保障。 但是,当水体中 N 、 P 富集时,一种古老而原始的低等植物——蓝藻(也称之为蓝细菌)往往大量爆发,并常常在水体表面形成一层厚厚的水华。那 N 、 P 从何而来呢?主要来自生活污水的排放以及农业面源的输入。富营养化的产物不一定都是蓝藻水华,还会产生硅藻水华(常常出现于河流)、甲藻水华(常常出现于鱼池)、绿藻水华等,但经验上,出现蓝藻水华的概率最大(谢平 2007 , Yang etal. 2012 )。 我国深受蓝藻水华折磨的最著名的湖泊有滇池、太湖和巢湖( 图 1 ),周边的自来水厂大部分已经关闭,损失惨重,剩下的一些水厂其源水的安全状况也令人堪忧。在过去的二十年,国家和地方政府在“三湖”治理上已耗资数千亿,但依然挡不住滚滚的“绿波”,乐观的估计还要继续奋斗 20 年(谢平 2008 , 2009 ),悲观的说也许遥遥无期 …… 不仅如此,浩瀚的洞庭湖和鄱阳湖( 图 2 )似乎准备赴其后尘,云南秀丽的洱海( 图 3 ,图 4 )也即将步入水华的常态化状态 …… 。当然,蓝藻水华也非中国特有,全世界都有发生,有些惨况比中国一点都不逊色( 图 5 )。 小小的蓝藻(通常只有几个微米大小,只有聚集成群时才可以被肉眼识别),受到国家领导人的高度重视。原国务院副总理李岚清曾指出,“ 富营养化引起的蓝藻爆发是严重的湖泊公害,对此要作为重大科研课题加紧研究和治理,否则我们无法向人民交待 ”。前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对无锡水污染事件考察期间曾指出,“ 当务之急是采取有效措施,切实预防蓝藻再次大规模暴发,确保城乡居民饮用水安全 ”。 图 1 壮观的蓝藻水华(滇池、太湖和巢湖) 图 2 洞庭湖和鄱阳湖局部水域的蓝藻水华 图 3 云南洱海蓝藻水华的演变趋势,水华发生日益频繁。 2013 年夏季,水华最盛时覆盖了近 80% 的湖面,令人吃惊的是,从一只死在岸边水华中的野鸟(下排最右边的图片)体内还检测出了微囊藻毒素 图 4 2013 年发生在云南洱海的蓝藻水华的卫星遥感图(由虞功亮博士和李仁辉教授提供) 图 5 世界各地的蓝藻水华 二、美丽的杀手 蓝藻的主要危害之一就是产生各种各样的生物毒素( 表 1 ),其中一类毒性很强的生物毒素——微囊藻毒素(如 图 6 )最为常见,危害最大,受到广泛关注。已知微囊藻毒素有 90 多种异构体。虽然微囊藻毒素还未达到用于制造大规模杀伤性生物武器( Mass Casualty Biological Weapon, MCBW )的程度(由于生产困难、毒性还不是足够强烈),但其毒性已经达到引起军事专家关注的程度( 表 2 )。一些神经毒素能有效地终止神经和肌肉的功能而不引起组织显微结构的破坏,而其它一些毒素直接破坏和损伤组织,对这些毒素,预防十分重要,因为常常在数分钟或数小时内就可发生不可逆的病理变化,微囊藻毒素就属于这种类型。 微囊藻毒素专一性地与细胞(如肝、肾)内的蛋白磷酸酶结合,在致死剂量暴露的情况下, 15-60 min 之内即发生不可逆的器官损伤,在这种情况下,具有重要功能的肝脏、肾脏等被严重损伤以致治疗可能作用甚微或毫无价值。最新的研究表明,这种毒素对生殖、神经和心脏等的影响亦不可小视( Qiu et al. 2009, Liu et al. 2010, Li et al.2012, Zhao et al. 2012, Chen et al. 2015 )。 微囊藻毒素的化学性质十分稳定,能耐高温(达 300 ℃ ),耐酸碱,因此,泡茶和烹饪对其影响甚微( Zhang et al. 2010 )。这也意味,在自来水中或进入水产品中的毒素大部分将通过饮水或食物链危害消费者的健康,长期的慢性暴露将带来不容忽视的健康风险( Xie et al. 2005, 谢平 2006 , Chen et al. 2009, Zhang et al. 2009 )。 图 6 常见的一种微囊藻毒素 MC-LR 的化学结构图 表 1 蓝藻毒素的名称及产毒生物 毒素类别 Toxic group 毒性或刺激效应 Toxic or irritant effect 产毒蓝藻属名 Producer of cyanobacteria genera 环肽 Cyclic peptides 微囊藻毒素 Microcystins 肝毒性 Hepatotoxic 鱼腥藻 Anabaena , 项圈藻 Anabaenopsis , 隐球藻 Aphanocapsa , 陆生软管藻 Hapalosiphon , 微囊藻 Microcystis , 念珠藻 Nostoc , 颤藻 Oscillatoria 节球藻毒素 Nodularins 肝毒性 Hepatotoxic 节球藻(主要在咸淡水) Nodularin (mainly brackish water) 生物碱 Alkaloids 神经毒性生物碱 Neurotoxic alkaloids 类毒素 -a Anatoxin-a 神经毒性 Neurotoxic 鱼腥藻 Anabaena , 束丝藻 Aphanizomenon , 颤藻 Oscillatoria 拟类毒素 -a(s) Anatoxin-a(s) 神经毒性 Neurot oxic 鱼腥藻 Anabaena , 颤藻 Oscillatoria 石房蛤毒素 Saxitoxins 神经毒性 Neurotoxic 鱼腥藻 Anabaena , 束丝藻 Aphanizomenon , 拟柱胞藻 Clindrospermopsis , 鞘丝藻 Lyngbya 细胞毒性的生物碱 Cytotoxic alkaloids 筒胞藻毒素 Cylindrospermopsin 细胞毒性 Cytotoxic, 肝毒性 hepatotoxic, 神经毒性 neurototoxic, 遗传毒性 genotoxic 鱼腥藻 Anabaena , 束丝藻 Aphanizomenon , 拟柱胞藻 Clindrospermopsis , Umezakia 皮炎毒性生物碱 Dermatotoxic alkaloids 海洋蓝藻 Marine cyanobacteria 海兔毒素 Aplysiatoxin 皮炎毒性 Dermatotoxic 鞘丝藻 Lyngbya , 裂须藻 Schizothrix , 颤藻 Oscillatoria 皮炎毒性 Dermatotoxic 鞘丝藻 Lyngbya , 裂须藻 Schizothrix , 颤藻 Oscillatoria 鞘丝藻毒素 Lyngbyatoxin-a 皮炎毒性 Dermatotoxic, 口腔和肠胃发炎 oral and gastrointestinal inflammation 鞘丝藻 Lyngbya 脂多糖内毒素 Lipopolysaccharides (LPS) 具有刺激任何暴露组织的可能 Potentially irritates any exposed tissue 所有 All (引自 Svrcek and Smith 2004 ) 表 2 所选的毒素与化学毒剂对实验小白鼠致死性的比较 试剂 Agent LD 50 (μg kg -1 ) 分子量 Molecular weight 来源 Source 肉毒菌毒素 Botulinum Toxin 0.001 150,000 细菌 Bacterium 志贺毒素 Shiga Toxin 0.002 55,000 细菌 Bacterium 破伤风毒素 Tetanus Toxin 0.002 150,000 细菌 Bacterium 相思子豆毒素 Abrin 0.04 65,000 植物(相思豆) Plant (Rosary Pea) 白喉毒素 Diphtheria Toxin 0.10 62,000 细菌 Bacterium 刺尾鱼毒素 Maitotoxin 0.10 3,400 海洋鞭毛类 Marine Dinoflagellate 岩沙海葵毒素 Palytoxin 0.15 2,700 海洋软珊瑚 Marine Soft Coral 雪卡毒素 Ciguatoxin 0.40 1,000 鱼 / 海洋双鞭毛类 Fish/Marine Dinoflagellate 组织毒素 Textilotoxin 0.60 80,000 毒蛇 Elapid Snake 产气荚膜梭菌毒素 Clostridium perfringens toxins 0.1-5.0 35,000-40,000 细菌 Bacterium 哥伦比亚箭毒蛙毒素 Batrachotoxin 2.0 539 箭毒蛙 Arrow-Poison Frog 篦麻毒素 Ricin 3.0 64,000 植物(蓖麻子) Plant (Castor Bean) 海蜗牛毒素 -Conotoxin 5.0 1,500 海蜗牛 Cone Snail 泰攀蛇毒素 Taipoxin 5.0 46,000 毒蛇 Elapid Snake 河豚毒素 Tetrodotoxin 8.0 319 河豚 Puffer Fish 蝎毒素 -Tityustoxin 9.0 8,000 蝎子 Scorpion 石房蛤毒素 Saxitoxin 10.0 ( 吸入 Inhal, 2.0) 299 海洋双鞭毛类 Marine Dinoflagellate VX 神经毒剂 VX 15.0 267 化学毒剂 Chemical Agent 葡萄球菌肠毒素B (Rhesus/Aerosol) SEB (Rhesus/Aerosol) 27.0 ( 半数有效剂量 ED 50~ pg) 28,494 细菌 Bacterium 拟类毒素 -A(s) Anatoxin-A(s) 50.0 500 蓝藻 Blue-Green Alga 微囊藻毒素 -LR Microcystin-LR 50.0 994 蓝藻 Blue-Green Alga 索 曼毒剂( GD ) Soman (GD) 64.0 182 化学毒剂 Chemical Agent 沙林毒气( GB ) Sarin (GB) 100.0 140 化学毒气 Chemical Agent 乌头碱 Aconitine 100.0 647 植物(乌头) Plant (Monkshood) T-2 毒素 T-2 Toxin 1,210.0 466 真菌毒素 Fungal Mycotoxin (引自 Franz1997 ) 产毒蓝藻众多,它们在显微镜下十分艳丽( 图 7 )。水体中的蓝藻水华可由一至数个优势种组成,已知的蓝藻水华中有 60-70% 含有产毒的株系。在某一个期间的水华可产生几种微囊藻毒素,有时甚至可达 20 多种。一种蓝藻水华的毒性取决于有毒株细胞的浓度,以及所出现的毒素的相对毒性。已报道的从自然水体中采集的水华蓝藻中的 MC 含量,以中国的 7300μg g -1 dw ( Zhang et al. 1991 )和葡萄牙的 7100 μg g -1 dw ( Vasconelos et al. 1996 )为最高。 图 7 艳丽的产毒蓝藻 三、可怕的案例 微囊藻毒素对人类健康危害公认的证据或事件如 图 8 所示,其中有两项来自中国,一项研究表明,我国南方原发性肝癌的高发病率被认为与饮水中的微囊藻毒素污染有密切关系。世界最著名的藻毒素污染致人类死亡事件发生在 1996 年,巴西血透析水被污染事件,导致 60 多人死亡,震惊全世界( 图 9 )。世界卫生组织因此而制定了饮用水中 MC-LR 的临时性指导值( 1 μ g/L )。虽然关于微囊藻毒素的致癌性还存在一定的分歧。 图 8 蓝藻毒素重大进展或事件回顾 图 9 导致 60 多人死亡的巴西透析水藻毒素污染事件 最近的研究( Chen et al. 2009a )表明,巢湖专业渔民长期暴露于蓝藻毒素的高风险之中,因为他们饮用未经处理的巢湖水,取食含有毒素的各种水产品。通过对在湖面生活过 5-10 年的专业渔民的流行病学调查,从渔民的血液中普遍检测出毒素( 图 10 ),通过与 21 种血液生化指标的相关分析,发现引发了一些个体的实质性肝损伤( 图 11 )。这亦是在世界上首次从自然染毒人群的血液中检测出蓝藻毒素的存在,并发现了其损伤人肝功能的直接证据,虽然科学界对人类的近亲——小鼠和大鼠进行了无数次类似的染毒实验。 图 10 巢湖渔民血液中的 MC 含量(引自 Chenet al. 2009a ) 图 11 根据巢湖渔民血液样本中的微囊藻毒素浓度和 21 种血液生化指标做成的 PCCA 图,血清中微囊藻毒素含量与主要肝功能指标间存在正相关关系(引自 Chen et al. 2009a ) 进一步对从巢湖中捕获的甲壳动物、软体动物和鱼类器官中的毒素含量进行了分析( 图 12 ),并结合水中的毒素含量,计算出每个渔民 MC 的日摄食量为 2.2-3.9μg MC-Lreq ,接近或超过了世界卫生组织确定的日容许摄入量( 2.4 μg MC-LReq) ,这表明世界卫生组织制定的日允许摄入值存在健康风险,需要向下修订( Chen et al. 2009a )。利用大鼠的代谢组学研究也支撑了这一结论( He et al. 2012 )。 图 12 安徽巢湖甲壳动物、软体动物和鱼类肌肉 / 足中的毒素含量(引自 Chenet al. 2009a ) 四、知情、对策与展望 蓝藻近在咫尺,风险到底几何?蓝藻毒素的暴露途径包括饮水摄入(主要途径)、水产品消费 (我国民众 MC 摄入的重要途径之一)、静脉输入(透析病人)和娱乐活动的皮肤暴露( 图 13 )。我国是淡水水产品生产与消费大国,根据农业部 2012 年渔业经济统计公报,我国水产品养殖总量占世界的 60% 以上,淡水占 49% 。与欧美国家相比,我国湖泊蓝藻水华发生总体情况更为严重,蓝藻毒素对淡水水产品安全性的风险更大! 图 13 微囊藻毒素通过食物链向人的传递 图 14 江苏太湖各种鱼类、甲鱼、家鸭以及水鸟中的微囊藻毒素含量(引自 Chen et al. 2009b ) 基于以往的研究数据(如 图 12 、 图 14 ),对太湖和巢湖各种水产品的食用安全性进行了初步分析( 图 15 ),总体来说,食用上述无脊椎动物的整体(即包括各种内脏,如肝胰腺、性腺等)都存在健康风险,其中蚌的风险最大(食用足也不安全)。当然,这些阈值还依赖于每年蓝藻水华的严重程度、产毒状况等( Tao et al. 2012 )。当然,这是水华盛行期间的数据,这时的消费风险最大,而进入冬季,动物体内的蓝藻毒素大部分将被代谢掉,毒素含一般量亦会下降到安全消费的水平。当然,这与种类也有一定关系,有的降解能力较强,有的则较弱。此外,水华的持续时间亦会产生影响,像滇池这样水华一年四季都不消退的湖泊,风险就会一直存在,而在太湖和巢湖,冬季水产品的安全性就要好得多。还有,不同的湖泊,即使蓝藻的生物量相似,也会因为蓝藻产毒能力的差异而使水产品的安全状况有所差异。 图 15 基于动物体内微囊藻毒素含量以及每人每日平均消费量,对太湖和巢湖经济水产品的食用安全性的评估 迄今为止,人们并不清楚如此之多的蓝藻为何要产生这般强烈的毒素,没有任何可靠的证据证明它就是为了某个目的,只知道很多蓝藻产它,但同样一个种类有时也可以变成无毒株。毒性的存在也妨碍了蓝藻的资源化利用,如它无法作为猪或家禽的饲料(虽然蓝藻的蛋白质含量很高)。但有些土著的鱼类(如鲢、鳙)却能以有毒蓝藻为食,并能快速生长,在冬季还能将体内的毒素降解到人类可以安全消费的水平( Chen et al. 2006, 2007 )。在武汉东湖面积达 12km 2 的主题湖区,用这种技术(称之为非经典生物操纵技术)成功清除与遏制东湖的蓝藻水华达 30 年之久,每年通过渔获物净带走的 N 和 P 相当于水柱现存量的 19.2% 和 140% ,当然,污水输入的 N 、 P 远大于这个量( Xie Liu 2001 ,谢平 2003 )。 遗憾的是,这种生物控藻技术只能使普通的渔民受惠,而不能给那些水处理企业或设备制造商或收藻船制造者等带来利润,因此决策者毫无兴趣。更为讽刺的是,有聪明的科学家仿造鲢的原理制造出了一种仿生收藻船(虽然也能应一下急,但仅限于非常局部的蓝藻堆积地,而不可能解决大面积的水华问题),其实这种“高科技”产品的发明人就是食藻鱼,真品一钱不值(有时还要被冤枉成“坏蛋”而被斩尽杀绝),而它的仿制品却价格不菲,一条就数百万元,政府倒是乐意掏钱去购买,还要花钱雇人买油去运行,所收的蓝藻有时还要买地挖坑去填埋 ……GDP 是一连串地增加了,秀也做了 …… 决策者就这么“任性”,宁愿花冤枉钱去收藻,也不要勤勉的食藻鱼,尽管后者还能带来可观的经济收益。期待有一天这种境况能够得到改善。 一些环境政策的决策者,对自然生态系统的认知十分局限,谈“鱼”色变,认为渔业是水体富营养化的罪魁祸首,虽然不排除在一些水体还存在不合理的渔业方式(如投肥、投饵),像三湖这样的大型湖泊并未存在规模化的渔业养殖活动,富营养化的主要原因还是生活污水和农业面源的输入。自然生态系统就是由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所组成,鱼类是水体的主要消费者,它通过牧食或捕食,直接或间接地收割初级生产者,并通过生长将 N 、 P 富集于身体之中,再通过渔获物将所富集的 N 、 P 从生态系统中移出,从而达到改善水质的效果。只要我们维护与管理好一种良性的生态系统结构,维持好生态系统的代谢机制,就既能有利于水质改善,也能收获优质的鱼产品,最终,就可以同时满足人们对清洁饮水和优质动物蛋白的需求。因此,可以预料,在大型湖泊,以水质保护为前提的集流域污染源控制、生态修复 ( 保育)与生态渔业等为一体的政府、企业家和科学家合作运营模式也许是未来的一个重要发展方向,期待出现一种全新的“大湖生态模式”。 如何保护好饮用水源的安全是我们未来将要面临的重大挑战( 图 16 )。水处理专家可能认为技术可以解决一切问题,但实际情况则是,当水污染到一定程度之后,任何技术都变得束手无策,成本的飙升将会迫使人们去寻找替代水源,而且处理过程中的副产物也是一个问题。因此,早在数十年前开始,人们就从沉淀池走向了水源地、再扩展到涵养它的大水体(湖泊、水库或河流)、并最终延伸到了整个流域。在这个过程中,管理的作用显得日益重要。但这与社会发展的矛盾越来越突出,而且变成了一个综合性的技术与管理问题,这里人们更加关注一些宏观尺度的问题,譬如水域生态系统的调控、修复与重建、面源污染控制、产业结构调整、流域生态圈层构建等,这种尺度的综合技术与管理问题将科学家、政治家、企业家和社会公众等不同类型的人群扭在了一起。其实,这是一个极为复杂的系统工程,设想一下,要成功地对像太湖这样一个涵盖 36900 平方公里的巨大流域进行有效的生态与水质管控,无论是在理论上还是实践上都没有成熟的经验可以借鉴,都还得进行持续的艰苦探索! 图 16 蓝藻生态风险的管控对策 包括水在内的许多环境问题还有更深、更复杂的渊源。技术的盲目崇拜者认为技术可以解决一切,这实际上是在妄想人可以超越自然界,但这是不可能的,因此,那些所谓的可持续发展(增长)观念也只是一种蛊惑人心的口号,因为地球在空间上是有限的,它的承载能力亦如此。在人类尚未统治自然界之前,数以千万计的物种共存在这个地球表面,在一定的气候背景和生存条件下,一个物种大致会保持一种震荡的平衡趋势,一个典型的例子就是猞猁和兔子,它们每隔 10 年左右出现一个波动周期( 图 17 ,左上图 ),但是,人类凭借自己的智慧和技术,开始掌控自然界,将自然界中每一寸可用的土地据为己有,打破了自身的平衡波动模式,导致了人口的狂飙( 图 17 ,左下图 )。 图 17 种群的极限——人类也是一个动物种群 几个方面的因素助推了这一过程。首先是医疗的进步,大大降低了疾病导致的死亡率。 再就是 农业的进步: ① 人类不断扩展耕地,把大地一步步变成自己的粮食生产基地,这直接导致了大量的动植物栖息地的丧失,无数的物种惨遭绝灭; ② 通过肥料提升农作物产量,人们利用埋藏的化石能源,把空气中不能被利用的分子态氮用化学的方法变成作物可利用的氮肥(现在全世界人工固氮总量可能超过了自然生物固氮的总和),开采埋藏的磷矿; ③ 人们通过大量的农药,控制虫害与杂草,保证稳定的产量; ④ 人们通过品种的选育,培育所谓超级稻,增加粮食产量; ⑤ 在水资源短缺的北方,人们疯狂地开采地下水(有地方深达数十米),利用着数万年前的库存水,或者把南方的水调往北方,甚至通过人工降水等手段;等等。 不可否认,这确实是在一步步提升这个美丽的地球养育我们人类的承载能力,但问题是我们却在一步步地将它蹂躏与摧毁,淡水的持续环境恶化就是这部史诗般的宏大悲剧的情景之一,巨量的养分在人工的农业生态系统中循环之后大量流入容量极为有限的河湖之中(全球淡水资源不足整个水资源量的 0.01% ),从而导演了触目惊心的富营养化和蓝藻水华。事实上,我们是在一步一步地蚕食地球环境的可塑性,使这根本已紧蹦的玄不断更新极限 …… 但可以确信的是,成长终会引来嘎然而止的那一天,如果我们放纵自身,总有一天会重蹈 St Paul 岛上驯鹿种群崩溃( 图 17 ,右图 )的命运! 放眼未来,我们需要目光远大的政治家与各类具有良知的科学家的精诚合作,掌控流域的生态环境承载能力,优化流域的产业结构,构建、修复与保护自然原始的水生态系统,特别是要恢复有水下森林美誉的水生植被,保育好珍稀的物种及其栖息之地,继承与发展传统的生态渔业模式。要实现对水生态系统的科学管控,生产优质的自来水,收获优质的渔产品(这需要将渔业巧妙地组合到生态系统的自然代谢之中),提供生态的休闲地,保护好人类的健康! 回首今天的生物学,似乎滑落到了畸形的边缘——微观的分子生物学万紫千红,宏观的全球变化生物学风光无限,而中观的生态学(个体、种群、群落和生态系统)大有日薄西山之势。但不要忘记,中观生态学曾是生态学的发源,它伴随着农耕社会一直延续到了今天,但却几乎要被一种极不科学的“科学评价体系”—— SCI 影响因子所销毁(这个领域在一些大学早已消逝)。但是,未来为了解决生态环境领域的实际问题,最需要的恰恰还是中尺度的生态学研究。 我们人类寄居的这个自然界亦是由无数种大大小小的循环构成的一种极为错综复杂的地球系统,如生态系统中的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就是贯穿了一系列生源要素( C 、 N 、 P 、 S 等)的循环。德国哲学家叔本华曾说,“不论在哪里都无例外,自然的纯粹象征是圆形,因为圆形是循环的图示。这实是自然界中最普遍的形式,上至天体的运行,下至有机体的生生死死,万物之中的所行所为,只有借这种图示,才可能在时间的流动中产生一种现实存在,即眼前的自然”。这亦是我们尊重自然与敬畏自然的伦理基石。人类可以实现的绝非可持续的增长,而是在一定平衡域附近震荡的良性循环,这亦是生态文明的原点之一! 主要参考资料 1. 谢平。鲢、鳙与藻类水华控制。科学出版社, 2003 ,北京 (电子版免费下载地址: http://wetland.ihb.cas.cn/lwycbw/qt/ ) 2. 谢平。水生动物体内的微囊藻毒素及其对人类健康的潜在威胁。科学出版社, 2006 ,北京 (电子版免费下载地址: http://wetland.ihb.cas.cn/lwycbw/qt/ ) 3. 谢平。论蓝藻水华的发生机制—从生物进化、生物地球化学和生态学视点。科学出版社, 2007 ,北京 (电子版免费下载地址: http://wetland.ihb.cas.cn/lwycbw/qt/ ) 4. 谢平。太湖蓝藻的历史发展与水华灾害。科学出版社, 2008 ,北京 (电子版免费下载地址: http://wetland.ihb.cas.cn/lwycbw/qt/ ) 5. 谢平。 翻阅巢湖的历史—蓝藻、富营养化及地质演化。科学出版社, 2009 ,北京 (电子版免费下载地址: http://wetland.ihb.cas.cn/lwycbw/qt/ ) 6. ChenJ, Xie P, Li L Xu J. 2009a. First identification of the hepatotoxicmicrocystins in the serum of a chronically exposed human population togetherwith indication of hepatocellular damage. Toxicol. Sci. 108 : 81-89 (pdf: http://toxsci.oxfordjournals.org/content/108/1/81.full.pdf+html ) 7. ChenJ, Xie P, Zhang D, Ke ZX Yang H. 2006. In situ studies on thebioaccumulation of microcystins in the phytoplanktivorous silver carp(Hypophthalmichthys molitrix) stocked in Lake Taihu with dense toxicMicrocystis blooms. Aquaculture 261: 1026-1038 8. ChenJ, Xie P, Zhang D, Lei H. 2007. In situ studies on the distribution patternsand dynamics of microcystins in a biomanipulation fish - bighead carp(Aristichthys nobilis). Environ. Pollut. 147: 150-157 9. ChenJ, Zhang DW, Xie P Ma ZM. 2009b. Simultaneous determination ofmicrocystin contaminations in various vertebrates (fish, turtle, duck and waterbird) from a large eutrophic Chinese lake, Lake Taihu, with toxic Microcystis blooms. Sci. Total Environ. 407:3317–3322 10. Chen L, Chen J, Zhang XZ Xie P. 2015.A review of reproductive toxicity of microcystins. J. Hazard. Mater. (in press) 11. He J, Chen J, Wu LY, Li GY, Xie P. 2012.Metabolic response to oral microcystin-LR exposure in the rat by NMR-based metabonomicstudy. J. Proteom. Res. 11: 5934-5946 12. Li GY, Cai F, Yan W et al. 2012. A proteomicanalysis of MCLR-induced neurotoxicity: implications for Alzheimer's disease. ToxicolSci 127: 485-495 13. Liu Y, Xie P et al. 2010. Microcystinextracts induce ultrastructural damage and biochemical disturbance in malerabbit testis. Environ. Toxicol. 25: 9-17 14. Qiu T, Xie P, Liu Y, Li GY, Xiong Q, Hao L Li HY. 2009. The profound effects of microcystin on cardiac antioxidantenzymes, mitochondrial function and cardiac toxicity in rat. Toxicology 257: 86-94 15. Tao M, Xie P, Chen J, Qin BQ, Zhang DW, NiuY, Zhang M, Wang Q, Wu LY. 2012. Use of a generalized additive model toinvestigate key abiotic factors affecting microcystin cellular quotas in heavybloom areas of Lake Taihu. PLoS ONE 7: e32020 16. Xie LQ, Xie P, Guo LG, Li L, Yuichi M Park HD. 2005. Organ distribution and bioaccumulation of microcystins infreshwater fishes with different trophic levels from the eutrophic Lake Chaohu,China. Environ Toxicol. 20: 293-300 17. Xie P Liu JK. 2001. Practical successof biomanipulation using filter-feeding fish to control cyanobacteria blooms: asynthesis of decades of research and application in a subtropicalhypereutrophic lake. TheScientificWorld 1: 337-356 18. Yang Q, Xie P, Shen H, Xu J, Wang PL, ZhangB. 2012. A novel flushing strategy for diatom bloom prevention in thelower-middle Hanjiang River. Water Res . 46: 2525-2534 19. Zhang DW, Xie P, Chen J. 2010. Effects oftemperature on the stability of microcystins in muscle of fish and itsconsequences for food safety. Bull Environ Contam Toxicol 84 : 202-207 20. Zhang DW, Xie P, Liu YQ, Qiu T. 2009.Transfer, distr ibution and bioaccumulation of microcystins in the aquatic foodweb in Lake Taihu, China, with potential risks to human health. Sci.Total Environ. 407: 2191-2199 21. Zhao SJ, Xie P, Li GY, Cai Y, Xiong Q, ZhaoYY. 2012. The proteomic study on cellular responses of the testes of zebrafish ( Danio rerio ) exposed to microcystin-RR. Proteomics 12: 300–312 22. Zhao YY, Xie P, Fan HH. 2012. Genomicprofiling of microRNAs and proteomics reveals an early molecular alterationassociated with tumorigenesis induced by MC-LR in mice. Environ Sci. Technol. 46:34–41
21332 次阅读|170 个评论
闲寻旧踪迹:苏州太湖湿地公园
热度 1 Mech 2015-9-27 10:53
闲寻旧踪迹:苏州太湖公园 大约一年前,去太湖之滨的公园。秋高气爽,视野开阔。说不上赏心悦目,也能算心旷神怡。 至此去年秋天苏州之行的照片都贴出了。 有去年就贴出的《 再向虎丘行 》《 拙政园 》《 拙政园的菊花 》和《 同里镇的桥 》,还有今年贴出的《 闲寻旧踪迹:同里退思园 》。
个人分类: 风光过眼|3482 次阅读|2 个评论
卧旅杂诗
热度 1 sunyu367 2015-9-4 12:24
2015年9月2日至3日,乘卧铺自深圳返合肥,车中弄笔,凑得杂诗,且记之。 听阅兵式 九州动地再扬眉 三尺倚天乃刻碑 阅罢斯年战乱苦 兵锋饮鞘是声威 深圳小赞 南海星滩淬玉澜 北辰一指画轩辕 宏图刻染三十载 竞向明渠坐宝禅 泊车林间 草色茵茵半树高 瑶枝翠羽是林梢 湖光叠影初秋浪 悦耳啁啾喜韵飘 太湖风景 白墙红瓦太湖家 碧树赭林黄菜花 秋色袭人半日暖 谁为鱼蟹弄炊霞 停杨树店 杨树店头不见杨 喜逢紫蕊点车窗 远峰近地层层绿 狗尾黄黄醉艳阳 桐城怀古 千载书香气自华 凤栖福地美传家 仙株荫下好风景 绣上状元袍与纱
2988 次阅读|2 个评论
田园风光(三):田野
bqzhu 2015-8-31 11:00
麒麟山下金田野,太湖之滨好风光。 清明时节踏青来,一望无际油菜花。 油菜豆花小景观,林密花香无人扰。 春色多彩盎田间,麦苗油菜衬红林。 茫茫花海游人稀,相伴田间耕作人。 春去夏垂秋色艳,金色田野稻谷香。 麒麟山下金田野 太湖之滨好风光 清明时节踏青来 一望无际油菜花 油菜豆花小景观 林密花香无人扰 春色多彩盎田间 麦苗油菜衬红林 茫茫花海游人稀 相伴田间耕作人 春去夏垂秋色艳 金色田野稻谷香
个人分类: 人文自然|4068 次阅读|0 个评论
太湖国家湿地公园
热度 3 huailu49 2015-4-20 09:35
个人分类: 城市园林|2130 次阅读|8 个评论
太湖落日
热度 1 gardening 2014-12-26 22:22
不久前,在无锡太湖边的大箕山,欣赏了太湖落日的壮观和美丽。 在碧波荡漾的湖面上,太阳斜挂在不远的天际间,湖水褪去原色,浩淼湖面平铺金辉,水天一色, 金粉橘红亮白 ,光彩四溢,如临仙境, 既温情静谧,也不失热烈灿烂 ,彰显 浪漫的辉煌 。 1 最是满天云锦烂,夕阳红胜晓霞红 2 天连秋水碧,霞借夕阳红 3 山映斜阳天接水,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 4 夕阳芳草本无恨,才子佳人空自悲 5 又是夕阳西下,妆成一抹胭脂的薄媚 6 7 8
个人分类: 滨水景观|4898 次阅读|5 个评论
勤园小聚
sstone2009 2014-7-20 20:47
勤园小聚 承蒙吴兄相邀,甲午六月廿三日午后三时许,抵东山长圻码头,折进一条背湖小路,行约百米,至勤园,与诸老友新朋小聚,畅聊,欢宴,放歌,娱牌,赏景。次日辞别而归。 勤园占地三亩,园主人自主设计,主持建筑,历时两年而成,亭台楼阁,假山池水,小桥曲径,楹联匾额,小巧精致而丰富,颇得苏州园林韵味之精神。 记之留念。 苏州园林盛名传,长圻三亩筑勤园。 湖光山色在家中,诸友觅闲话长远。
个人分类: 诗词欣赏|2654 次阅读|0 个评论
看太湖落日
热度 6 yuewenzhu 2013-8-20 08:42
从明天起做一个不只看文献的人 养鱼,配药,开始试验 从明天起,关心EPA和OECD 我要一间房子,面朝太湖,春暖试验 从明天起,和大多数同学暂不联系 不让他们知道我的苦闷 那试验的旅途告诉我的 我不会告诉任何一个人 给每一个烧杯每一种药品起一个贼啦磕碜的名字 可怜的鱼儿,我为你们祝福 愿你们别还没暴露就全死光了 愿你们下代不再被内分泌干扰 愿你们被毒死后能生活的安静 我只愿能买个房子,面朝太湖,不做试验 戏作于2009年4月3日去太湖实验之前 似乎这些年一直和太湖有不解之缘,07年刚上研究生不到一个月,还在玉泉路研究生院学习的我第一次帮着师兄师姐去太湖采样,也是我第一次真正意义的去南方,当时就被江南秀美的山水迷惑了眼。等后来回所做课题更是直接和太湖相关——“典型流域取代酚水生态基准研究”,典型流域选的就是太湖。09年至11年,由于实验以及采样,先后又去了两次太湖,几乎到过大半的沿湖城市,从无锡到苏州,从吴江到湖州……也看过鼋头渚,看过水浒城“八百里水坡”,可惭愧的是从未停下来细细品味太湖的柔美,每一次都来也匆匆去也匆匆。 今年夏天算是第四次去太湖,和前几次不同的是,这一次去并没有明确的目的,朋友叫我过去只是玩几天,或者去看一看,虽然也是和工作有关,但是我更愿意将其称为一种对我勇气的考验,一种甘愿从 34 ℃ 到 41 ℃的勇气。 一路行程还算顺利,到的第一天基本完成工作的事情。剩下的两天完全是自由行,朋友说安排个司机带我在太湖边随便玩两天,谢谢了他的好意。一来总觉得给别人添麻烦,二来自己走可以更自由一些。收拾行囊,背起背包,选择在午后四点多的时候出发,一是为了逃避高温,无锡这几天40多度的高温着实让人吃尽了苦头,再了可以避开游客人流高峰。第一站先到了渤公岛——无锡最大的人工岛屿,是为纪念治水先贤张渤而取名,集生态公园,水利工程、自然风光、人文景观融于一体。岛内自然美景与人文景观融合的恰倒好处。香菱湾、荷花港、芦苇荡等处风光旖旎,“芙蓉亭”、“曲荷堂”、“清莲桥”、“掬月轩”则是古朴雅致。站在桥边可以欣赏整个蠡湖波澜雅致的风光,畅想范蠡和西施他们泛舟湖上,晨看“烟收远树山徐出”,暮见“月落寒涛水正平”的美好生活。 眼看太阳要落山的时候,绕过犊山大门,进入太湖最著名的景区鼋头渚——因巨石突入湖中形状酷似神龟昂首而得名。鼋头渚的风光山清水秀, 浑然天成 ,一脉青峰,从充山逶迤而下,伸入太湖 洪涛 之中。那块被神化了的渚头巨石,三面湖水拥抱,冲波兀立,显示出一只栩栩如生的神鼋,昂首于碧水之中,雄姿英发,为太湖风景的精华所在。故有“太湖第一名胜”之称。当代大诗人 郭沫若 的“太湖佳绝处,毕竟在鼋头”的诗句赞誉,更使鼋头渚风韵流扬境内海外。登上鼋头,极目远眺,浩渺湖水,远山如黛,涤尽人间的嚣尘。不觉中时致黄昏,恰巧赶上落日时分,选了个地方,坐下来望着湖畔的夕照和落日,晚霞满天、残阳如梦,说不出的壮丽和浩瀚。静静感受这一刻的从容,看着空间一点点的变暗,时间一秒秒的流逝。空气没有了白天的燥热,在落日余晖的照耀下温和而多情;湖水呢,也失去了风中的那份轻狂,像个多情的女子,等待拥抱太阳这个一天疲惫、远道而来的情郎。 时光悄悄地溜走,‍落日慢慢地往天际尽头走着,刚一挨到湖面,又平稳地停住了,它似乎还想借助湖面的支撑,再欣赏欣赏自己留在湖水中的倩影。此刻的湖水,已经失去了原色,就像饱饮了玫瑰酒似的,醉醺醺地涨溢出光与彩……就那么一眨眼的工夫,太阳颤动了几下,终于下定决心似的,跳入了湖水中。天空,顿时黯淡了几分,湖边的树林里飘起了一层淡淡暮霭。突然听到背后有人招喊,身后悠长而干净的石阶尽头,看到园内工作人员正在驱赶闭园前未走完的零散的游客,我才意识到夜幕已经降临了。 注:由于未带相机,照片为手机拍摄(XT 928),专业人士轻拍.
个人分类: 品味休闲|3360 次阅读|7 个评论
对太湖蓝藻治理的一点看法
热度 5 JunyeWang 2013-6-27 23:01
谈一下俺对太湖蓝藻治理的一点看法。蓝藻的爆发本质上是水体的营养化的结果,其原因是由于上游农业肥料过度地使用和农村的生活垃圾的随意排放。 如此,如果上游的营养源不切断,捞蓝藻方法只是权宜之法,今年捞了,明年再来。几乎是铁定要再爆发。 系统的方法是农业农村管理。比如合理地施肥,即保证庄家的生长(比如在最好时机施肥,定量地施肥等措施),这将减少肥料的总用量,也减少多余的肥料流失(营养流失) ,辅助农村垃圾处理(比如沼气等)。 具体点来说就是结合遥感和实测,建立高分辨率的农业区域尺度模型。评估农业肥料应用,粮食生产,和营养流失,找出主要的营养流失源,途径和可能的控制点,然后制定可行的控制措施。 再辅助一些打捞和淤泥处理,应该是治标和治本的多赢方法,即降低农业生产成本,也就减少了农业污染和高昂的环境治理成本。这是系统方法的实际例子。
4338 次阅读|17 个评论
[转载]太湖蓝藻:斩不断、理还乱
xushui 2013-6-15 09:29
作者: 南方周末记者 吕明合 发自:江苏无锡 最后更新:2011-06-11 12:07:53 来源: 南方周末 标签 太湖 干旱 三峡 旱劫刚过,太湖面临蓝藻之虞。太湖污染一直是苏南经济腾飞之痛,湖泊治污如何破局,也一直是中国命题。 暴雨骤歇,太湖露出了清秀面孔。水鸟低徊,青山如黛,水天相连处,几艘渔船若隐若现。 肆虐半年的旱魃刚祛除,一股恶臭却挥之不去。6月3日,太湖西北角的周铁镇小泾港,虽经大雨冲刷,小规模的蓝藻依然不时浮现。入夏以来,这里的蓝藻打捞点业已安排了14名工人,分成三班在此地日夜值守。“我们每天用水泵抽取蓝藻,从5月开始,马达声的轰鸣就没停过。”打捞点的工人们说。但污水奔流不息,排污口的蓝藻随捞随生。 烟波浩渺的太湖之上,蓝藻斩之难断。 宜兴市分水村的太湖畔,飘荡着绿萍。 (南方周末记者 王轶庶/图) 蓝藻之虞 “包孕吴越”的太湖,顶着尴尬的蓝藻“名片”已然多年。而在今年长江中下游持续大旱后,对于太湖水质的担忧更牵动着大众。“从1月1日至今,流域降雨已属解放以来同期最少。”6月3日,太湖流域管理局教授级高工潘彩英告诉南方周末记者,太湖水位大幅度下降,截至6月1日早上8点,太湖的水位降到2.77米,已“快接近历史同期最低”。 以波光粼粼形象著称的太湖,在这场干旱中经受了巨大考验。“随着气温升高、蓝藻聚集可能性正在增加。”“大家已经形成一致、统一的认识,太湖湖体藻形生长环境已经形成,一旦外部条件具备,蓝藻大面积出现并非不可能。” 连接太湖和长江的望虞河常熟水利枢纽早已打开。望虞河全长只有六十余米,是1950年代开始建设的“引江济太”工程调水河道。从去年10月8日开始引水至今,如同太湖的巨大输血管,望虞河的泵站正源源不断地从长江中抽水补给。 “从大旱汛后到现在(引江济太)一直没怎么停过。”太湖流域管理局工作人员说。从去年实施‘引江济太’引水到6月1日,已引水31亿立方米,入湖16.8亿。“如果把太湖比作一个碟子的话,相当于少降低了水位70公分。” 然而,引水只能缓解干旱,对水质改善却爱莫能助。“长江水体中氮磷含量已经偏高,用污水去冲污水,根本起不到应有的作用。”长江流域水资源保护局原局长翁立达说。 太湖沿岸官员脑中之弦正在绷紧。4月1日开始,太湖流域管理局便启动了每天的太湖蓝藻调查及水源地水质监测,及时编报太湖水质信息,“一旦出现大面积蓝藻,能及时通报相关部门,采取措施。” 5月下旬,水利部部长陈雷率领的检查组踏访太湖旱情,检查组更特意检查了太湖水资源移动监测船和太湖贡湖水源地,水质问题正是陈雷关心的内容。 “这很正常。”知情者说,自从2007年无锡的蓝藻事件爆发后,太湖就时时笼罩在蓝藻的阴影中。 庆幸的是,6月2日,一场瓢泼大雨驱散了他们心头的愁云。“至少,短期内大规模蓝藻聚集的可能性已不复存在。” 第二年春季,我到了太湖,在江南,我才理解了“杂花生树,群莺乱飞”这两句文章的好处。 是的,这里的湖光山色,密柳长堤;这里的茂林修竹,桑田苇泊;这里的乍雨乍晴的天气,使我看到了黄鹂的全部美丽,这是一种极致。 是的,它们的啼叫,是要伴着春雨、宿露,它们的飞翔,是要伴着朝霞和彩虹的。这里才是它们真正的家乡,安居乐业的所在。 各种事物都有它的极致。虎啸深山,鱼游潭底,驼走大漠,雁排长空,这就是它们的极致。 ——《黄鹂》孙犁 1962年4月 苏南腾飞的代价 “苏湖熟,天下足”。太湖流域的乡镇,素来被称为鱼米之乡。但在过去的20年里,这一声誉正渐渐消失。“在这之前,大家根本不知道蓝藻是什么。”位于太湖湖畔的宜兴市周铁镇分水村的村民告诉记者。早些年,村民直接使用太湖水来淘米、洗菜、洗衣和灌溉。 对生于斯、长于斯的太湖人而言,有关蓝藻的梦魇是随乡镇企业的发展伴生的。上世纪80年代,作为苏南模式的发祥地之一,位处太湖上游的周铁镇乡镇企业涌现,最终成为宜兴重要的化工工厂基地。“(当时)大多数企业都是作坊式的,生产污水直接就倒到河里、排入太湖。” 逾2400平方公里的太湖是我国第三大淡水湖,因洞庭湖面积萎缩,在一些资料中,太湖已被称为第二大淡水湖。它是上海、苏锡常、杭嘉湖地区最重要的水源,以不到0.4%的土地面积、3%的人口,创造了占全国13%的国内生产总值和19%的财政收入。 发展的代价是,流域的“心脏”太湖最终蜕变成了一颗千疮百孔、被严重污染的黑“心”。 湖水迅速变浑,人们开始发现触水后的皮肤发痒。“大概在1990年底左右,镇上发生了污水毒死秧苗的事。”周铁镇的村民说。 媒体报道称,从1987年开始,每年排入太湖流域的污水达360亿吨,其中上海占1/2,80%未经处理。“苏南模式对推动改革开放,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但同时,造成一个非常负面的影响,它把污染从城市扩大到农村。”翁立达说。 太湖流域联合编制的水质评价显示,1987年太湖水面有机物污染尚为1%,而到1993年后,太湖已呈全部富营养化趋势。1994年甚至达到29.18%。而河网的情况同样并不乐观。1983年流域内污染河道长度还只占40%,1996年即升至86%,成为各流域之最。“上世纪90年代初,蓝藻就已发生。”翁立达说。蓝藻爆发的地点,刚开始是堤岸上的入湖口,随后逐步向湖中心发展。 2007年5月,一场突如其来的饮用水危机,席卷了江苏无锡,罪魁祸首便是太湖蓝藻。“半米厚的蓝藻覆盖了水面,大家只能购买矿泉水。”周铁镇村民回忆说。随后引发了一场问责风暴,无锡市至少5名政府官员被处理。“2007年的蓝藻事件,证明此前的太湖治理已经完全失败。”翁立达批评道。当年,滇池、巢湖蓝藻相继暴发,中国进入“水污染密集暴发阶段”。 (焉光哲/CFP/图) 拯救水乡 治理太湖的救赎行动一直在进行,但进展缓慢。 1991年,国家投资逾百亿元启动的第一期太湖治理工程,曾经给了苏南希望。“但当时治理并未下决心,(太湖的水质)反而更加恶化。”村民们告诉记者。 第二次的治理规模更大。1998年,国家批准“太湖环境治理计划”,“聚焦太湖零点达标”因此展开。1999年元旦钟声敲响之前,官员们宣布,治理已“基本实现阶段性目标”。然而,与十年前相比,太湖及流域河道的水色,不进反退,已变成浑浊不清的“酱汤”。 2007年以来,流域展开了新一轮的综合治理,开始引入省部际联席会议的制度。“每年召开一次会议,每年要确定一个年度目标。”翟淑华说,目前已召开了四次。 “但从地方政府经济发展的角度来看,他们的积极性并不高。”翁立达说,太湖治理因此遭遇了反复的拉锯战。一位太湖的高级主管官员曾告诉他,“2008年经济危机后,许多地方对太湖污染控制开始放松,2010年后局部地区甚至出现了反弹。”“以清释污”难以奏效的原因还在于,长江水体中的氮磷含量已经很高,“等于用污水去冲污水,效果可想而知。” 更关键的是,“太湖的污染是过去30年积累起来的。即使现在把污染源都控制住了,但光是太湖湖底淤泥积累起来的污染物质逐渐释放,可能也要好几十年。”翁立达说,要治理好这么一个大湖,并非易事。“日本的琵琶湖污染后,花了20年、180亿美元,依然只能还原到三类水的标准。”“毕竟,治理太湖是个长期、艰巨、复杂甚至有时是反复的过程。”太湖流域管理局的人士说。 不过,在翟淑华看来,太湖的水质或许并非大家想象的那么糟糕。她说,公众最关心的富营养化有两大主要指标:总磷、总氮指标。在水位比去年下降的情况下,浓度却比去年同期下降不少,总磷主要下降了9.2%,总氮则下降了21.7%。 在周铁镇隔湖相望,烟波浩渺中,庄严的灵山大佛看着冥冥众生。
个人分类: 湖沼学|1253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太湖水质频现异常 苏南四地分管负责人被约谈
xushui 2013-6-15 08:44
今年4月份,由于太湖重点断面水质出现3次以上异常波动,江苏省环保厅启动了“约谈”机制,约谈了张家港、江阴、常州武进和丹阳四地政府分管环保的负责人,要求这4个地方整治污染断面。这是经济发达的苏南地区首次遭遇“环保约谈”。如今整治的情况怎么样?昨天,江苏省环保厅召开新闻通气会,通报了“后督察”的情况。   现代快报记者 安莹   被约谈的4个城市,还有丹阳存在系列环保问题   事件回放   太湖重点断面水质异常   四地负责人被“环保约谈”   通过太湖水环境监控系统实时跟踪,今年一季度,省环保厅发现太湖流域15个断面共计28次水质异常波动,接近去年全年水平。造成断面水质异常波动的主要原因包括:养殖、种植企业以及无证经营的洗桶、塑料造粒企业(作坊)违法排污;集中式污水处理设施运行不稳定;化工企业违法倾倒。   位于武进的“五牧”断面,今年以来发生了3次水质异常波动。问题主要出在:不法分子向河中偷倒化工废液、个别企业偷排污水。   位于常州市武进区和江阴市交界处的黄昌河观西大桥断面周边,存在一些无证塑料粒子加工点,废水直排黄昌河,造成这个断面出现3次水质波动;在丹阳市皇塘镇东庄村,有19家养殖户养殖生猪几千头,产生的高浓度废水排到50米外的战备河,最终流入小夏溪河,造成泥炭桥断面磷浓度时常飙升。   4月1日,江苏省环保厅副厅长柏仇勇对太湖流域今年以来断面水质波动超过3次的常州武进、江阴、张家港等地政府负责人实施“约谈”。针对江苏省环保厅约谈提出的整改要求,四地政府相关负责人均明确表示“努力整改、确保落实”。   约谈效果   张家港、江阴、武进已整改   丹阳污染问题依然严重   如今一个月的整改期已过,省环保厅苏南环保督查中心的执法人员,分别赴整改地区开展“后督查”,从结果来看,喜忧参半:张家港、江阴、常州武进三地完成整改,但丹阳问题仍然严重,没能兑现当初的承诺。   执法人员检查发现,丹阳市的联丰溶剂包装厂非法从事的化工废桶清洗业务,还在进行,苏南督查中心曾对该厂排入战备河的污水采样,化学需氧量竟超标60倍。由于大多数溶剂所散发的气味都属“刺鼻”型,厂里也没有回收装置,全部无组织排放。   执法人员还发现:丹阳有3家大型草菇种植点废水直接排入附近的河中;被要求取缔的豆腐加工作坊依然直排废水,乳白色的高浓废水让人触目惊心。   对于限期内没整改到位的地方,苏南督查中心主任程炜表示,江苏省环保厅有关部门将启动“挂牌督办”“区域限批”等措施进行“制裁”。   挂牌督办是环保厅和监察厅一起联合推动的,给对方半年时间,如果挂牌督办不完成,那直接就是纪委和监察厅处理地方政府的责任。 http://www.foodmate.net/news/guonei/2013/06/233537.html
个人分类: 湖沼学|1124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江苏投资700亿治理太湖:水质稳中趋好
xushui 2013-6-15 08:41
700亿元投入,太湖治理在路上   2007年夏季太湖蓝藻暴发,百万无锡市民恐慌性抢水的场景记忆犹新。五年过去了,700亿元投入治理有没有重现“太湖美”?记者近日走访蓝藻殇地一探究竟。    “葱绿”生活   “大嫂,青葱多少钱一斤?”   “一块五,运到无锡城能卖四块。”周铁镇沙塘港村9组村民杭建英,正蹲在一个引太湖水的小池塘洗葱。   “蓝藻还有么?”   “蓝藻历史上就有。那年天气闷热泛滥了,这几年政府铁腕治污,水质慢慢恢复了,不然也不敢用它洗葱。”66岁的杭早华接过话茬。   五年前太湖蓝藻暴发,临湖的周铁镇是重灾区。随后这里刮起“治太”劲风,大量化工企业关停,化工产业占镇经济比重由85%降至30%。   “除了削减污染源,周铁还大搞排污口封堵、污水纳管,对一时难以关停的企业,政府要求加大环保投入建污水处理厂。”村民们说。   江苏省太湖水污染防治办公室主任朱铁军表示,五年来,全省累计关闭化工企业4千余家,取缔、迁移畜禽养殖近两千处。省里每年拿出20亿元专项引导资金,地方新增财力10%至20%用于“治太”,全社会共投资700亿元。   环保部监测情况显示:太湖水质稳中趋好。湖体由中度富营养状态进入轻度富营养状态,总体水质Ⅳ类。    “河长制”   五年来,绿色政绩观在太湖流域生根发芽,生态文明建设理念深入人心。   “‘治太’中我们创新经济杠杆,提高排污收税标准,推行环境资源区域补偿、绿色信贷、环境责任保险、排污权有偿使用和交易试点。”朱铁军说。   除了生态补偿,“河长制”是记者采访中听到最多的词。   “各级党政主要负责人担任河长,负责辖区内河流的污染治理。”常州市武进区环保局长张龙说。武进地处太湖上游水网密布,从区长到镇长分别是大小河流的河长。   “现在群众生态观念强了,哪条河黑了臭了,立马给环保局打电话。我们立即联系河长,及时查明原因并解决问题。”张龙说。   党政领导担任河长,推动力超过部门,将“地方政府对环境质量负责”落到了实处。    “手心”与“手背”   太湖是我国第三大淡水湖。作为天然水库、黄浦江之源,太湖对流域生态环境起着重要作用。   这颗“江南明珠”何时碧波重现?   树立尊重、顺应、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这是江苏百千河长的心声。   五年来太湖没再大面积暴发蓝藻。   成绩不少,挑战更大:太湖流域人口众多,产业结构调整任务相当艰巨,经济快速发展带来的污染负荷依然很大,湖体藻型生境很难短时间内改变。   “从环保干部到党政干部,我认识到发展与环保如同‘手心’与‘手背’,不可偏废。经济搞不好老百姓不答应。没有蓝天绿水,老百姓也不答应!”从常州市环保局长调任武进区委书记,周斌对五位一体、生态文明建设如何融入其他“四位”体会更深。   “环保和经济发展必须统筹兼顾。发展离不开环保,不能整天戴着面具生活。同时,环保不能超越发展阶段。上项目时,污染不可控的再赚钱也不能上。”周斌说。   记者看到一份武进区《关于2012年镇目标考核奖励的意见》。满分100分,人均GDP占4分,而资源环境保护利用占17分。   西太湖沿岸,鱼市生意不错。“草鱼、黄鳝、银鱼、蟹……都是太湖产的,可新鲜呢。”充满希望的叫卖声不绝于耳。(记者刘兆权、孙彬、余晓洁) http://www.chinanews.com/gn/2013/01-17/4498044.shtml
个人分类: 湖沼学|1341 次阅读|0 个评论
太湖行 (9) 无锡蓝藻调研
热度 6 lix 2013-6-12 22:27
2013 年 5 月 13 日与在无锡的成电同学通话时,问到无锡蓝藻爆发的情况。我们成电那一年级有不少在无锡的。同学们非常热情,托他们所的院士帮忙联系地方有关官员作调研。 5 月 14 日联系有进展,老邪也联系了几位老师同去。 14 日晚乘 T 字火车,与北师大两位老师带必要仪器同行。 15 日晨到无锡,在车站与南京师大、泉州师大老师碰头。安排好住宿后往见水利局王鸿涌局长(高工),周、张付局长。王局长介绍,水利局管打捞水华,蓝藻监测归环保。水利局已取得三大成果:专业化打捞装备和队伍、藻水分离工程化处理、和资源化应用。 王局长介绍, 湖泊蓝藻水华暴发、危害与控制 方面,南京地理与湖泊所已有多年研究。湖面与湖边分别布有浮标测量,观测平台。但是,从侧面听说,蓝藻的研究重在水平漂移(空气与水动力学模型),原位生长考虑不多。 目前蓝藻爆发过程分为三或四阶段。沉底、复苏、积聚、暴发(水华),前三者以垂直运动为主(水柱)。形成水华以后,其漂移才有模型。 同行老师分别汇报了他们的工作和设想。 下午去太湖水污染防治办,见顾岗主任(兼无锡市发改委副主任、博士)。防治办 09 年成立、协调水利、环保、地方、农口。负责规划、任务申请、督促、验收。负责发现问题、制定措施、方法、规范,名义上统一规划太湖流域周边两省一市(江浙沪),但级别有限。主要成果是污染水处理厂建设、饮用水质保证; 了解蓝藻暴发期分布,调度打捞力量,需要气象部门配合,预计水平漂移。也用卫星遥感,但( MODIS 、 HJ 星)精度和水下( 0.5m )不足。太湖底泥已清 1000 多万方,成绩显著,但主要在河道入湖口处。 16 日上午到南京。见环保厅监控中心何春银主任(处长),在 太湖行(4 )肖子误我 中已提及。下午仍乘 T 字头火车, 17 日晨 5 :返京,赶大气所会。 注: 1 )本文系记录整理。凡提及老师、官员单位姓名,均系赞美。有错漏请指正。 2 )南京地理与湖泊所的蓝藻研究,以秦伯强《 富营养化湖泊治理的理论与实践 》、 《 湖泊蓝藻水华暴发、危害与控制 》;马荣华,段洪涛,唐军武,陈兆波《湖泊水环境遥感》等书为准。马荣华老师病中,谨致问候。 3 )底泥打捞计划及成果,以国务院《太湖流域水环境综合治理总体方案》及水利部《太湖污染底泥疏浚规划》为准。 4 )参考:叶上扬、喻国良、庞红犁《太湖蓝藻成因分析与清淤方法探讨》;孔繁翔、宋立荣等《蓝藻水华形成过程及其环境特征研究》。 5 )有老师本准备带仪器、助手同去无锡,但因我与当地联系不算成功,半路折返;谨致歉意。
个人分类: 课件科普|7059 次阅读|12 个评论
太湖行(8)二答网友评论
热度 4 lix 2013-6-12 09:32
在 太湖行( 7 )答网友评论 中,网友 hsea 和 Junye Wang 继续进行了比较深入的讨论。 hsea 说:以 LAI 为例,定义为单位地表面积上叶片面积的一半。如果 2×2 像元上的 LAI 都是准的,那么综合成一个大像元的 LAI ,从数学上就是 4 个值的平均(前提四个像元一样大)。这时候就如老邪前文回复的,这是一个较简单的情况。我理解是简化为计算对不对的问题。 老邪答:光从平均数的意义上讲,您是对的。但是,当 4 个小像元的 LAI ,分别是, 0 、 0 、 0 、 10 的时候,大像元的平均 LAI 是 2.5 。数学上木有问题,定义上也木有问题。这基本上就相当于 DEM 取平均时的削峰。无论是光合作用还是土壤侵蚀,这 4 个小像元和这个大像元的效果都是不一样的。所以,从计算方面来说,这里 LAI 是有真值的,可平均的。是最简单的情况。如果我们止于这一步,你可以说 LAI 的估算没有尺度效应。但是,定量遥感生产的 LAI 产品,只是其它地表过程模型(如农产、碳氮循环、水文。。。)的参数。因此,如此简单的模型,仍然有尺度效应,根子在于 LAI 不是空间上均匀分布的,是空间异质的。 Junye Wang 说:对许多大尺度全球模拟,用像素作为网格,显然不现实, ipcc ar5 最好模型网格是 0.5 度 x0.5 度,如此基于照片像素的数据就要处理,才能用于模拟。 老邪答:是的。讲个笑话,当我第一次看到 AVHRR 的时候,我很难理解, 1km 的空间分辨率敢自称“ Advanced Very High Resolution ”。只有知道气象模型网格是百 km 级别的时候,我才认识到 1km 真是 VHR 。但是,毕竟 100km × 100km 的像元,不可能是匀质的,所以 Dickenson 才进一步把 100km 网格细分成不同功能单元的百分比,但不再考虑其在网格内的空间位置,以改进其 GCM ( N 年前听讲课,记忆有误请指正)。当然 ipcc ar5 模型 0.5 度 x0.5 度网格更细,但地表异质性带来的问题仍然是差不多的。对一般地面遥感来讲,网格与像素大小差别没有那么显著,所以定量遥感尺度效应目前有更多的问题值得研究。 Junye Wang 博主既然主要是用多尺度的途径,做环境,能源和农业的模拟和数值计算, 能否科普一下您自己的工作,我们定量遥感尺度效应研究也许可以学习、借鉴?
个人分类: 课件科普|6353 次阅读|5 个评论
太湖行(7)答网友评论
热度 5 lix 2013-6-11 00:08
在 太湖行( 6 )南师大 DEM 小组的五尺度理论 中,有两位网友的评论较长,故以博文作答。 评论 5 . Junye Wang : 李老师,俺觉得五个尺度叫法有点问题。 博主答:完全可能。因为是听讲作笔记时图省事,这么命名的,甚至未征求刘教授的同意。所以欢迎讨究。 Junye Wang :在模拟上多尺度一般指空间尺度和时间尺度,时间尺度比如,秒分时,年月日。空间尺度一般比如,纳米,毫米,厘米,米等。这些空间尺度对地理系统,显然太小,用起来也不是很直观方便,于是就有了场地尺度,流域尺度,区域尺度,和全球尺度。 博主答:讲 DEM 的尺度问题,作为遥感尺度效应研究出发点,(“一方面,遥感要学习综合自然地理的哲学思路,另一方面,遥感必须借鉴 DEM 搞尺度效应的数值方法”),就是因为 DEM 的尺度效应相对单纯,没有时间、生态等更多的尺度问题。您讲的纳米,米等等等,是长度单位,独立于地学的尺度效应问题。如果仅仅是米这个单位太小,完全可以用更大的单位,比如千米,光年,。。。相对简单。从 DEM 的尺度效应来说,您讲的“场地尺度,流域尺度,区域尺度,和全球尺度”都属于刘教授“五尺度”中的地理尺度。地理尺度还可以细分,比如流域尺度就可以再分为 N 级支流尺度。但“地理尺度”这里是总称。 Junye Wang :多尺度的问题一般指不同尺度间的相互作用,既要理解微观的问题,又要有宏观的认知。比如,在纳米和厘米尺度的微生物过程,咋样影响全流域的碳氮循环和水循环。反过来,流域的气候过程,比如,温度,湿度,降雨量,风速等怎样影响微生物过程。 博主答:同上,我们先争取搞清 DEM 的尺度的问题,避免一开始就复杂化。 Junye Wang :一般来说,模拟网格就是模型在空间上的分辨率。在一个网格元(结点),所有的参数都是容积或质量平均。比如, 0.5 度 x0.5 度 网格就是指在这个尺度有相同的温度,湿度,等等。在赤道, 5 分代表大约 9 公里,因此,在赤道 5 分 x5 分的网格的分辨率就是 9 公里的分辨率。当然,还有时间网格就是时间上的分辨率。当然,如果 9x9 平方公里用同样的温度,湿度,显然是不合理的,那么怎样平均才能更合理地代表这些参数的异质呢,有一些数理方法,比如,代表性容积单元方法。 博主答:这里才开始实质性的问题。但是光说“有一些数理方法”太笼统。无论是刘学军教授还是胡鹏教授,他们是具体在探索用什么数理方法来合理地代表 DEM 的高程、坡度、坡向等等。 Junye Wang :除了规则的网格,也可以用不规则的网格,比如,村,乡,县,省的区域就是一种不规则网格。许多地理数据就是在这种行政区域网格上的,比如人口, gdp 等等。而一些自然边界,比如地块,分水岭,流域就是不规则的自然的区域。 博主答:您是对的。但胡鹏教授恰恰已经明确指出这“一大问题”,刘学军教授也有相似的表述,而且在努力解决这个问题。这是值得我们学习和思考的。我太懒,博文写得随意,所以非常欢迎您的讨论,使更多博友能更深入的参与。谢谢! 评论 6 . hsea 说: 以前一直认为 DEM 和遥感的尺度效应还不是一回事。偶然看到 DEM 究竟如何定义? 这样一个问题,发现答不上来,不禁开始重新思考这个问题。 博主答:很好。这就说明我的博文没有白写。胡鹏教授也没有浪费十年的研究。 hsea 说:在以前的认知中, DEM 的尺度转换是一个地图综合的过程,或者是一个统计的过程。 DEM 有一个较合适的表达尺度,个人直观的感觉是在数米或者数十米的像元尺度上能够较好的表征自然界的起伏。当一定要在一个更粗的分辨率上表达 DEM 时,较大的像元内必然包含地形的起伏,它可以表达整体的高程,但像元内的坡度坡向的信息已经被丢失了。这时候的 DEM 到底表达了什么是一个问题,或许这也正是 DEM 不好定义的原因。 博主答:但是,尺度效应研究的关键,就是怎么选择最有代表性的量,使信息丢失最小。 hsea 说:而在遥感中,类似 LAI 这种参数,它在 30m 尺度上有一个真值, 1km 尺度上也有一个真值。如果在某个尺度反演遥感产品没有和真值对上,那说明模型不对。所以尺度是一个模型的适用性问题。从这个角度看, LAI 这些参数面临的尺度问题和 DEM 不一样。 博主答:是不一样。但是道理是相通的。遥感中 LAI 的真值应该是有的,但是未必是可知的、也未必是尺不变的。 30 米尺度上的 LAI 真值,也许可以通过样方的实测来获取, 1km 尺度上的真值,也许可以通过增加样方数,甚至“地毯式搜索”来获取。但是, 7km ( POLDER ?)以上就几乎不可能了。 hsea 说: 但换一个角度,类似于温度这种参数,温度本身就是在单点或者是温度均一区域中定义的,定义一个非均一像元的问题本身就存在问题,这个问题感觉和 DEM 面临的很类似。 对于遥感的尺度问题,或许并不是一个笼统的普适性问题,至少说对于像元尺度有真值的参数(如 LAI 、覆盖度)和像元尺度真值难以定义的参数(温度等),或许应该分开讨论。 博主答:是的。像元尺度真值难以获取或难以定义的时候,比“有真值”更复杂,可以分开讨论。也许先从简单的着手吧。
个人分类: 课件科普|6564 次阅读|5 个评论
太湖行(6)南师大DEM小组的五尺度理论
热度 5 lix 2013-6-8 10:49
汤国安教授, 是虚拟地理环境实验室副主任(见太湖行( 1 )),原来工作基础在西北,以黄土高原地貌为着力点,搞 DEM 有声有色,知名度较高。到南师大以后,似乎更加注重 DEM 的理论体系。 http://baike.baidu.com/view/368541.htm 有比较详细的介绍。 老邪在科学网上鼓吹尺度效应研究对遥感科学的重要性,已经有年头了。一方面,遥感要学习综合自然地理的哲学思路,另一方面,遥感必须借鉴 DEM 搞尺度效应的数值方法。所以这次到南大,得好好请教。5月31日下午听取了该小组一中(刘学军)三青(杨昕、晏实江、董有福)的学术报告,汤国安主持,闾主任评点。 尺度这辞,有很多用法。好像是好孩子( Goodchild )院士归纳成四种。汤国安 DEM 小组刘学军教授的五尺度理论(老邪自己取的名字、好记): 1 .地理尺度(如局地、区域、全球等)、 2 .采样尺度(如观测尺度、分辨率、精测点分布等等)、 3 .结构尺度(建模与优化的操作尺度等)、 4 .分析尺度(如最佳窗口尺度?) 5 .表达尺度(涵盖 2-4 ,最终可能是制图尺度)。 这样分,概念上我感觉比较清晰、系统。但如果表达尺度涵盖 2-4 ,清晰度又会打折扣。括弧里是我记录时的理解。 除 DEM 本身的尺度效应以外,也谈到参数的尺度效应(如日照时数随栅格变化)。 欧氏空间的点 - 〉基本匀值单元(描述:代表点位?边界? – 〉 异质性 – 〉区域分异 – 〉 比较胡鹏教授(前有博文介绍)的 DEM 三大问题,一个定义: 三大问题: 1. DEM 的高程误差 2. 高程的序包含正确性问题、同构性问题 3. 高程的极值和结构如何综合生成 一个定义: DEM 究竟如何定义? 两种表述方法,有些类似,但各有千秋。
个人分类: 课件科普|8699 次阅读|7 个评论
太湖行(5)谨答博友问
热度 2 lix 2013-6-5 23:44
抽空不觉已经写了四篇了。没有按时间排序,希望都能独立成篇。博友在评论中提出一些问题。先回答一下吧。 在 太湖行(1 )地理学两大定律 评论( 1 )中博友陈楷翰说:由于巨大技术市场需求的存在,且随着数学工具在地理学的成熟运用,地理学很可能会进一步在一些领域如环境学,生态学,化学等快速产生交叉融合,这些学科的技术将迅速互相借用,从而引起地理学快速理科化。 答:啊,地理学的理科化早就已经开始了,在计算机、遥感、 GIS 和 GPS 的推动下,这个理科化的趋势不可逆转,只是快慢的问题。但是地理学又要保持自己描述性艺术的特色,所以慢慢来,不要招急。 陈楷翰说:搞不好地理学目前就像 19 世纪物理学那样处于大变革的前夜。 答:法乎其上吧。地理学发展两大难,是可控试验和规律的总结都很不容易作。不像您作的试验那么快:)所以,欢迎加入我们地理学理科化的队伍,但不能着急:) 评论( 6 )中博友李汝资说:(孙俊)那篇文章给出的内容很丰富。特别是参考文献很宝贵。 答:同意。尤其是孙俊可能只是一个年轻的研究生,那就更宝贵了。 评论( 9 )中博友陈奂生说:我们理工类的学术文章,一般都是比较枯燥晦涩的。头一次读学术文章,一边读一边想笑。当然论题是很严肃的,但是在学术文章中如此风趣幽默的表达,恐怕只有李老师这样的人物才有胆量! 答:谢谢欣赏。这只是一个科普杂志约稿,所以可以写得轻松些。 问:不知道换着《地理学报》,这篇文章是否同样会被刊登? 答:恐怕不行。风格不一样么,要求也不一样。所以我宁可写博文,不愿投稿。我老了,无所谓了。这一点年青人可不能学我。 评论( 10 )中博友陈奂生说: “ 地理学两大定律 ” ,除了 Tobler 的第一定律,还有哪一个?我发现我真是孤陋寡闻了。 答:不能怪您。 TFL 尚且缠夹不清,第二定律就还没有放到议事日程上。一般赞成者指的是好孩子( Goodchild )院士讲的 邻域的异质性和空间 区域分异原理。 在 太湖行(2 )南师大李云梅等湖泊蓝藻水质监测 评论( 9 )中博友陈奂生说:“以前听说淮河流域的治理也面临与这种 “ 内源污染 ” 相似的问题。平常谁都清澈,一下大雨遇到雨点打击或者流水冲蚀,污泥中的污染物就出来了。” 答:谢谢信息。应该就是 “ 内源污染 ” 。 在 太湖行(3 )上海淀山湖也有蓝藻 评论中,博友 Junye Wang 和陈楷翰有很好的讨论。学习了。 在 太湖行(4 )肖子误我 评论( 1 )中肖子说:“不是我误您哦,都是美女惹的祸。不过我看百度也说是苏武,怎么又跟孙子兵法联系在一起呢?” 答: hmmm ,惹祸就怪红颜。最近好像又得罪我们毛粉,又怪哪位美女啊? 评论( 3 )中咪咪狗说:是孙武,景区自己介绍的也是: http://www.qlsgwh.gov.cn/typenews.asp?id=232 答:谢谢!不过可惜了那尊青铜雕像。怎么用毛笔写竹简?难怪误导游人。
个人分类: 课件科普|4013 次阅读|2 个评论
太湖行(4)肖子误我
热度 4 lix 2013-6-5 19:28
2013 年 6 月 1 日上午 9 点见江苏省环境信息中心副主任黎刚博士。上次( 5 月 16 日上午)接见我们的是何春银主任。何主任出口成诗,在新浪微博有 @ 何春银微想,粉丝数第 43 名。但老邪没有新浪微博账号,所以还无缘拜读。何主任多次向国家领导人介绍和演示过该中心的“ 1831 系统”,系统的理念是“一个系统、八个(环境)要素、三级(行政)机构、一套数据(标准)”(即 1831 )。老邪觉得这个理念很好,可以先行实现科研数据和科研成果的共享,减少很多低水平重复。所以再访,看能不能像何主任讲的那样,在系统里开一个科研用户账号,在江苏省境内使用。可惜何主任出差在外,由黎博士接见。对老邪的要求,黎博士表示为难。因为目前内网只对行政部门公开。能否开科研用户账号,怎么签协议,尚无文件。有这个想法,但只能等文件。外网则是完全公开,无需账号 www.jsem.net.cn 。老邪只查了“每日遥感一图”下边的“太湖蓝藻”。看来,从每年 4 月 1 日开始,每天收集一景 MODIS ,抛弃了另一景,可能是根据云量。到 11 月 1 日,停止收集。如: 2013 年4 月1 日10 时27 分 的EOS/MODIS 卫星遥感影像 ( 2013 年第一景) 2012 年10 月31 日11 时10 分的EOS/MODIS 卫星遥感影像 ( 2012 年最后一景) 总的说来,有这样的收集,总是要方便得多。老邪“九寸加一”,建议黎博士考虑 1 )冬季不停止; 2 )把 GOCI 系统的图像,也如 MODIS 一样收集起来。当然最重要的还是加快进度,早日实现以科研为目的 1831 共享。等文件的时候,可否先行试点?对前一个建议,黎博士表示支持。第二个建议未表态。何主任正从外地赶回,但时间已不容老邪再等,匆匆谢别。在此向何主任致谢,也感谢居间联系的中科宇图姚新总裁和江苏分公司龚总表示谢意和歉意。 注: 1 )文中提到的人名,均系赞美。记录有错漏,请指正。 2 )除了感谢之外,对肖子有意见。在他强烈的推荐之下,跑到穹窿山去找苏武写孙子兵法那哒哒。结果遭苏州妹子一顿嘲笑:孙武不是苏武,太湖不是贝湖。(见 科学网女博主,您喜欢谁? ) 害得老邪只好傻傻地笑。
个人分类: 课件科普|3881 次阅读|4 个评论
太湖行(3)上海淀山湖也有蓝藻
热度 3 lix 2013-6-5 14:44
淀山湖是黄浦江的源头,因此对上海影响很大(曾经是上海最主要的水源地,现为之一)。淀山湖的水又来自太湖。所以常说太湖周边两省一市,就是把上海市也算进去的。但是人们往往忽略蓝藻在淀山湖活得也挺滋润。同济大学测绘与地理信息学院则有一个团队在搞淀山湖的蓝藻监测。 林怡教授说,用的 250 米的 MODIS 和 Landsat 的 ETM ( 10 米全色 +30 米 VNIR )效果都不够理想。在考虑用无人机或飞艇载高分(空间或波谱)监测。老邪觉得还是有些基本的情况没有摸清,跟太湖差不多,对底泥和复苏期没有研究。对规律性的东西缺乏掌握。没有这些研究,别说用高分来监测蓝藻,连黄浦江上漂浮的死猪都无法溯源。而淀山湖比太湖水面小得多(大约 70 : 2400 ),风浪也应该小得多,而平均水深却差不多(小于 2m )。因此是太湖蓝藻治理很好的试点基地,尤其是蓝藻原位生长的垂直分布规律研究,希望不要把眼光局限在上海市,要放大到整个太湖和周边高度密集的河网。 同济的遥感源出于测绘,跟武汉大学测绘的渊源很深。他们工作的主要特色也是在用 GPS 和 InSar 做上海的地面沉降、近景摄影的三维重构、 DSM 的建立等方面。在全国范围布设了天基、空基、地基、水基 5 个测量点。看起来学院的规模不大,学院本身也很新。但师生都给人一种精明精致高效的感觉,也许是上海“人”的特点吧。目前学院已经有一位“千人”,一位“长江”,又有上海的地利,看起来发展前途未可限量。
个人分类: 课件科普|3496 次阅读|22 个评论
太湖行(2)南师大李云梅等湖泊蓝藻水质监测
热度 3 lix 2013-6-5 00:17
5 月 30 日,李云梅教授(浙大王人潮老先生 2001 年博士)送我几本书( 太湖水体光学特性及水色遥感 等),并与黄家柱老先生(已退),吕恒老师等介绍她(他)们小组在三湖一库:太湖、巢湖、滇池、三峡的工作。 点源、非点源、面源、内源污染这些行话的关系? 内源污染主要指进入湖泊中的营养物质通过各种物理、化学和生物作用,逐渐沉降至湖泊底质表层。积累在底泥表层的氮、磷营养物质,一方面可被微生物直接摄入,进入食物链,参与水生生态系统的循环;另一方面,可在一定的物理化学及环境条件下,从底泥中释放出来而重新进入水中,如底泥扰动,蓝藻复苏、原位生长集聚、水华爆发、从而形成湖内污染负荷。积极采取措施减少湖内污染负荷,如实施底泥疏浚,是控制湖泊富营养化的对策之一。 太湖的环境问题,牵涉到历史的沉积。富营养化已是既成事实,只需要一点外部的条件,蓝藻总是要爆发的。所以只能等着蓝藻爆发,再来捞。这是事实,好像也是一种借口。 水动力和污染漂移模型,和南湖所马荣华他们差不多。重风吹水动,漂移。轻垂直运动,原位生长。黄家柱老师指出,湖的中部蓝藻浓度高说明了底泥扰动的重要性。闾国年提到气压(或汽压?)与水华爆发的关系,凡感觉胸闷、则水华易爆发,没有模型? 半经验模型( HJ-1 ),郭飞老师介绍他们的模拟 COD 和 TP 有小时和 24 小时两种,模拟三大块: 1. 水动力 2. 富营养 3. 泥沙,问题是: 1. 精度难以估计 2. 参数难以厘定。 小组注意到滇池和太湖的差别包括气温、日照时数、风速风向都难以解释滇池和太湖蓝藻的爆发。实验室光谱主要测量四种藻类,蓝藻的叶绿素 A 标志性的是藻蓝蛋白,模型解释以 500 纳米为界,短于 500 纳米必须用双层球型模型(忘了问是回还是吕)。实验室光谱测量有自制桶,黑布罩。湖中光谱测量同水平三方向,很沉。 小组提到韩国的 GOCI 每天可以获得 8 景, 500 米分辨率,三景可任意下载,全 8 景必须申请。关于 GOCI : 2010 年 6 月 26 日,由 Astrium 公司生产的韩国第一颗气象、海洋和通信卫星( COMS-1 Communication , Ocean , and Meteorological Satellite )发射进入太空,其上装载了由 e2v 组装和筛选的 CMOS 图像传感器,该卫星由韩国航空航天研究所( KARI )与 Astrium 共同在法国开发,将会在 36000 公里高度的地球同步轨道运行,其上搭载了分别用于气象应用、海洋观测和无线通信的三个载荷。命名为 COBRA 2M 的 CMOS 图像传感器安装在地球同步海洋水色仪( GOCI )的多光谱相机中,用于采集高质量的海洋气象数据,包括台风、海洋温度、粉尘运动和云的形成等。该图像阵列将会提供对韩国近海海洋环境和周边进行探测、监测、量化和预报的多光谱数据,用于海洋科学和研究应用,计划运行 10 年。 http://www.tangram.cn/templates/tianhemu/second_18_224.html COBRA 2M , 6vis , 2nir , 1400x1400 pixels , 500mx500m 空间分辨率(中心在 Korea Sea ,长江下游略粗些)。一小时时间分辨率(每天约 8 景) http://kosc.kordi.re.kr/oceansatellite/coms-goci/introduction.kosc IEEE Xplore - Preleminary analysis of data processing for... Ocean-Colour Sensors GOCI 从 http://www.ioccg.org/homephoto.html 可见太湖水色的空间分布,西、东洞庭山,但是淀山湖就难以确认,要高手帮助。图质量不错,但标题( Yangtze discharge captured by GOCI/COMS )疑有误,可能是把长江与淮河(水系)搞混了。 注:本文系记录整理。凡提及老师姓名,均系赞美。有错漏请指正。
个人分类: 课件科普|6766 次阅读|8 个评论
太湖行(1)地理学两大定律
热度 8 lix 2013-6-3 23:35
2013 年六一儿童节下午是在南京师范大学虚拟地理环境教育部国家重点实验室度过的。实验室第三届学术委员会第二次会议讨论了实验室主任闾国年教授的工作报告,赞扬了闾国年教授“少年先锋队”拼搏向上的精神。 因为对该实验室在太湖蓝藻监测方面的工作感兴趣,也挤进去听了一听。一位学术委员会成员,对实验室强调以地理规律为主体是赞成的,但对“地理学两大定律”的提法表示疑虑。我在争取到发言机会时打圆场,说:“地理学两大定律”当然不如牛顿三大定律著名,也没有那么成熟。但正因为如此,我们第一是需要多作科普,第二是仍然有创新的机会。时间宝贵,没敢多说。但在这里忍不住要推荐一篇文章: 孙俊,等,地理学第一定律之争及其对地理学理论建设的启示,地理研究, vol 。 31 , no 。 10 , p 。 1749-1763 , 2012 年 10 月,(参考文献共 93 篇)。 http://www.doc88.com/p-909280191571.html
个人分类: 课件科普|14648 次阅读|11 个评论
太湖开始蠢法捞藻——需要我帮忙吗?
热度 6 mountainwind1 2013-5-7 16:43
老式捞藻,藻水固含量千分之几,自气浮捞藻是大工业化操作,固含量和污泥差不多,速度极快,与其劳民伤财,何不考虑用我的新技术,国家一年省个几亿元不好吗? 一年几个亿不少啦! 有没有看不惯国家浪费钱的人喊话?
2652 次阅读|14 个评论
老陆的太湖西山
热度 24 jinsblog 2013-4-28 05:46
去年七月初去上海开了个会,紧接着又到苏 州 去开会。两个会连着,加上苏州我从来没有去过,再加上其它一些原因,我去参加了两个会。在这之前,我匆匆去过了杭州,写过一段“ 静静的西湖 ”,作为到此一游的纪录。上有天堂,下有苏杭,一辈子去一趟苏州是必须的,否则去了杭州不去苏州,人间天堂就缺了一半的经历。 上海的会完以后,搭同济大学老师送朋友的车,我们一行三人去了 太湖国 际 会 议 中心 。环太湖的路还在扩建,有点乱,在糊里糊涂中,我们就到了会议中心。这是在太湖边上的一个去处, 背靠穹窿山,面朝万 顷 太湖, 比较安静,周围好像没有什么热闹的去处,专门为开会设计的。下了车我才发现,苏州和杭州差不多,夏天怎么这么热啊。完全没有想到。我穿着爬山走路的鞋,拉着行李就走,但我们一位老师,被我拖着也使劲走,结果到了饭店门口满脸的汗水往下流,让我觉得很罪过。 住进房间后,我就背了相机出去转,因为车子进来时,我已经看见饭店附近有荷花池塘,让我有一种期盼的心情。这个时候,人们都会待在有空调的房间里,或者听评弹,很有特色的苏州风味,外面实在是太湿热了。但我还是想出去转,因为我知道,我这第一次到苏州,也许就是最后一次了。饭店附近的荷花塘中,有人拿带钩的竹竿在搂莲蓬,我跑过去看,是一种新鲜的感觉。人家还送了我一个新鲜的莲蓬,后来我把它留给了签到处的一个mm,因为她为我解释了好半天这个饭店周围的情况。太湖就在饭店跟前,白天和傍晚,都可以走过去感觉一下湖面上的风。湖面上可能是水汽的原因,也有点“霾”,远处的景色在雾色之中,不过我想这和北京的霾是不同种的东西。 会议宴会的那个下午,各场报告都结束得早一点,我就打算借这个时间出去溜一下。会议的组织者之一,是瑞典的一位女士,中科院的外籍院士,她因为要组织会议,所以早来了几天,四处转过了。我就问她,如果半天时间,去哪儿最好?她建议我去太湖西山,但同时告诉我那边的出租不好打。她去的时候,运气好,叫到了一辆,带着他们转了一圈,还算方便。我有位去开会的同事在当地有朋友,就问我需不需要用车,他可以请他朋友开车拉我出去转。我觉得不好意思,这大热天的,何必让人家来受苦。就自己跑到到环太湖路上去等公交车。结果那车大概是一钟头一趟,我到车站时,也许车刚走了,大中午的,我就在那里死等。偶尔有路过的出租,也是载了人,存心气我的架势,呼一下就过去了。终于在我快要中暑之前,公车来了。如果我没有记错,那是58路车,有空调的票价要多加一块。 车子到了西山,我下车后,的确没有发现有出租车,但马上看到有辆三轮的“崩崩”出三轮车在路边上歇着。因为我时间有限,需要在六点半前赶回饭店参加宴会,尽管我也做好了准备,如果需要,我就不去参加宴会,自己在外面找点吃的算了,但是还是想抓紧时间比较好。就上去跟歇着的开车师傅打招呼,问他愿意走否,多少钱等等。他起来就说,一百元,少一分他都不走。我砍了半天价,他也不让,我实在是耗不起时间,就答应了他的价钱。坐着“崩崩”出租车出发,屁股可以感觉到硬朗的冲击,对我来说也是经过的事,尽管有点生疏了。 在车上跟师傅聊起来,问他贵姓,他回答免贵姓陆,大陆的陆。老陆比我大几岁,还算是同时代的人,可以有得聊。他一路安慰我,说他这个价钱绝对值,他保证我想到哪儿去哪儿,让我玩个痛快。不过那时已经下午三点了,再怎么折腾,能跑的地方也有限。我就给老陆说,你就别带我去那些人多的景点了,你是当地人,你觉得什么地方好,就带我去转转吧。他说那好,把我表扬了一番,说你是真知道旅游的人。别的人来都要到缥缈 峰 什么的地方去,旅游车拉人去转,人挤人有什么意思,我带你去看地道的西山。我反正已经在老陆的崩崩车上,上了贼船,也只好由着他了,他说这是桃花源,我也只得信,怀里揣着天下还是好人多的念想,跟着老陆转西山。 太湖西山,传说中有 吴王夫差偕西施在此消夏 赏 月 ,我也不知该信还是不该信。只能是走马观花,瞄一眼而已。老陆带我转了些地方,果林茶园,村庄里千年的樟树,他老家的房子和旁边的一个老店,据说好几部电影、电视都去拍过景色的一个破房子。老陆还跟我提起来历史,说这里本来有很多的文物,好些漂亮的庙宇祠堂什么的,但文革中都被捣毁了,很遗憾。并且指给我看,某些老建筑里被损坏的石刻、雕塑,说都是红卫兵的杰作。我开玩笑问他:你砸了多少东西?他哈哈大笑起来,说自己那时还小,轮不上去砸东西。我说砸了也没有关系啦,那个时候这是革命者的行为,不破不立,黄帝陵,孔子庙都被砸了,太湖西山能有什么不能砸的东西?他半天没有说话,好像在思考什么问题。西山的很多地方,仍然可以见到文革的痕迹,如今也是景中之景,人们当开心的事来看。当然,典型的苏州庭院、园林这里也是有的,而且相当的好。尤其那幢雕花楼,我去时人家都关门了,老陆觉得把我拉过来吃了闭门羹,很没面子,于是跑去给守院子的人说情,结果人家卖了票,撕了票,让我和老陆进去参观,也是一种缘分吧。没有别的游客,整个楼里很安静。八角的水井,讲究的雕花门窗,厨房里朱红的漆器,白墙围绕下,楼台清静,庭院深深,大户人家的日子,曾经有过多少故事,留在了这寂寞的空楼里。 跟老陆转的一个好处,是我随时叫老陆停车,他就停,我可以到野地里去拍几张照片,有时候显得有点莫名其妙。他对我说,你要是春天来,这里就漂亮了,各种花都开了,真的很漂亮,很多摄影的人都来这里拍照片。我跟他说,我不是摄影的人,我就是来看看太湖而已。西山真是个好地方,舒缓的山坡土地上, 灌木疏林和草 地 , 各种瓜果都有,碧螺春茶园,更不要说 柑橘, 杨 梅、枇杷、桃、李、杏、柿、石榴、葡萄、 银 杏、板栗 … 。真的是插支铅笔在地上都会发芽、开花结果的地方。西山可以说可以看的东西很多,就像所有的景点一样,人只能走马观花,很难真的了解,不是不为也,实是不能也,留待下次再去转吧。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与感悟|9631 次阅读|42 个评论
家门口的美景
热度 2 mqjiang 2013-2-19 10:30
家门口的美景
2013年2月18日(正月初九)晚-2月19日(初十上午),天降大雪,伴有闪电、打雷,白天边下雪还边出太阳。 家门口有条河,直通太湖,河边绿树成荫,瑞雪覆盖,别有一番景致!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3855 次阅读|4 个评论
MERIS二类水体水色产品在太湖的真实性检验
热度 1 neigae 2012-12-12 18:28
Validation of MERIS Case-2 Water Products in Lake Taihu, China Hongtao Duan 1 , Ronghua Ma 1 , Stefan G.H.Simis 2 , and Yuanzhi Zhang 3 1 State Key Laboratory ofLake Science and Environment, Nanjing Institute of Geography and Limnology,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Nanjing, 210008,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2 Finnish EnvironmentInstitute SYKE , Marine Research Centre,Erik Palménin Aukio 1, 00560 Helsinki,Finland 3 Instituteof Space and Earth Information Science, The Chinese University of Hong Kong, HongKong,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GIScience Remote Sensing 49 (6), 873-894 http://www.rslakes.com/up/document/2012/Validation%20of%20MERIS%20Case-2%20Water%20Products%20in%20Lake%20Taihu,%20China.pdf MERIS遥感影像由于具有620、709、753等对藻蓝素和叶绿素比较敏感的波段,是目前最适合内陆湖泊等二类水体水色遥感的传感器。欧空局开发了针对MERIS等影像的BEAM软件,其中含有三个针对二类水体的算法。这些算法都是建立在神经网络基础上,而其训练集多是采用欧洲水体的数据,因此能否在我国太湖使用就存在较大疑问。本文通过MERIS过境时的同步数据,对MERIS的三个水色产品分别进行了验证。主要结果如下: Threeartificial neural network (ANN) processors available as plug-in modules for theBasic ERS ENVISAT (A)ATSR and MERIS Toolbox (BEAM) were validated in LakeTaihu, China. Mean deviations of reflectance derived from Lakes\Boreal and Lakes\Eutrophic were 10 - 90%, while reflectance from the FUB-WeW processor showed larger errors. All processors showed underestimates of chlorophylla (Chl-a), total suspended matter (TSM), and phytoplankton pigment absorption,while particulate scattering values were severely overestimated. None of thereadily available MERIS processors is currently able to separate atmosphericand water-leaving radiance over Lake Taihu, while the retrieval ofphytoplankton biomass through ANN processors shows promise.
个人分类: paper|4787 次阅读|1 个评论
太湖是“撞”出来的吗
热度 5 pony1984621 2012-10-27 21:56
太湖是“撞”出来的吗
太湖是“撞”出来的吗 文 / 马志飞 在我国长江三角洲中部、江苏省的南部有一个美丽的湖泊,湖的西岸和南岸呈现出规则的圆弧形,仿佛一轮美丽的新月镶嵌在中华大地上,整个湖面约 2000 多平方公里,湖中还点缀着 51 个岛屿,特殊的地理位置和地貌形态使得这里成为物产丰富的“鱼米之乡”,也是我国著名的风景名胜区。这就是太湖。 太湖是如何诞生的呢?数十年来,地质学界一直存在广泛的争议,有人认为是古河道出口淤塞、泄水不畅形成的,有人认为是构造运动使得地面下陷形成的。 最近,南京大学地球科学系的几位教授提出一个论点:太湖是陨石撞出来的。也就是说,太湖是一个巨大的陨石坑。其实,这个问题学术界还没有定论,但由此也让人对神秘的陨石坑非常好奇。 在我们的地球上,陨石坑其实并不罕见,目前已经发现了 176 个,分布在 32 个国家,形成时期远至数亿年前,近至几千年前,直径由几米到近百千米不等。不论大小,它们都是“天外来客”撞击地球的结果。 地球之外的行星、小行星或者彗星常常从遥远的外部星体经过长时间的飞行来到地球,其速度大得惊人,可以达到空气中声速的 10 倍以上,即使是很小的陨石也能造成巨大的破坏。当超高速运动物体撞击地球时,地面岩石会变形、熔化,甚至可能变质、气化,矿物晶体可能会发生变形和破碎,在地球上形成一个巨大的圆形坑,有些陨石坑内还会积水,就形成一片湖泊。 由此可见,若要确定一个巨坑是不是陨石撞击形成的,至少要从三方面核实: 第一,俯视总体形状。陨石坑必须具有环状构造,即宏观上呈现出圆形、椭圆形或不规则封闭曲线等形状。当然,对于面积较大的陨石坑而言,仅仅靠肉眼近距离观察是很难发现,通常情况下都是通过解译航空像片和卫星图像而发现。 第二,研究岩石、矿物。由于陨石撞击造成的冲击变质作用,形成了一些石英和石墨的高压变种矿物,如柯石英、超石英、金刚石等,而柯石英的存在则被认为是冲击变质作用的可靠判据,如果在疑似陨石坑中发现了地球上从未见过的矿物,那就有可能是陨石带来的“天外之物”了。 第三,较大的陨石坑一般还具有中央锥。当陨石撞击地球时因速度过快会发生一定的反弹,从而在撞击坑的中心形成一堆圆锥形的岩石碎片。一般来说,当陨石坑的直径大于 4 公里时才有可能出现中央锥,如全世界第一个被科学家确认的陨石坑——美国亚利桑纳州的巴林格陨石坑,直径为 1280 米,深度为 175 米,它就仅仅是地面上的一个巨坑而已,而位于哈萨克斯坦西部的草原的切利陨石坑,其同心环中心的海拔比环外圈还要高,这就是在陨石坑中央形成的山峰——中央锥。 我国第一个被证实的陨石坑 —— 岫岩陨石坑,位于辽宁岫岩满族自治县苏子沟镇古龙村。从上空俯瞰,整个村庄的地形就像一口大碗,直径 1800 米,坑深约 150 米,里面生活着 60 多户人家。研究表明,大约在 5 万年前,陨石撞击了这里,首先形成了一个圆形大坑,后来坑内积水成湖,长时间的湖泊沉积作用使得坑底堆积了大量沉积物,再后来,陨石坑的东部出现了缺口,水流走了,湖泊消失,便成为如今的碗状凹地。 我们再来看太湖。在 20 世纪 80 年代,就已经有学者提出太湖可能是陨石撞击而成。后来,南京大学地球科学系的学者们对此进行深入研究和探索。他们于 1990 年在太湖的三山岛发现了冲击变质作用的特有产物——击变岩,其中含有柯石英存在的痕迹。后来的进一步研究发现,太湖沉积淤泥中的多种岩石都保留有冲击震碎和熔融的痕迹。于是,他们认为 “太湖是陨石砸出来的”,而且推断太湖冲击坑的形成应该小于 1 万年。对于这样的观点,有一些学者提出了质疑。反对者认为,要砸出太湖这么大的“坑”,至少需要直径约 2 千米的小行星撞击,它所产生的威力超过 1000 万颗 1945 年在日本广岛爆炸的原子弹,这样的结果必然会造成我国江浙地区甚至全球性的生物灭绝灾难,可实际上这里没有发生这样的生物灭绝事件。 太湖“身世”扑朔迷离,争议仍在持续。但研究陨石坑意义重大,不仅可以帮助我们了解过去的地质情况,还将有助于我们了解地球以外的天体物质。 图1:卫星图拍摄的太湖外貌 图2:卫星图拍摄的太湖外貌 图3:陨石撞击模拟图 图4:岫岩陨石坑 图5:岫岩陨石坑钻孔地质剖面图 图6:美国亚利桑纳州的巴林格陨石坑 图7:哈萨克斯坦的切利陨石坑 图8;阿尔及利亚的“Tin Bider”陨石坑 图9:印度洛纳尔陨石坑
个人分类: 科普写作|16121 次阅读|4 个评论
浓度还是容量:湖泊问题是科学问题吗?
热度 10 李万春 2012-10-24 15:09
湖泊问题自从 2007 年无锡蓝藻水华事件后一直是热点。科研 / 技术 / 产业 / 政府都摩拳擦掌,跃跃欲试,一时间,舍我其谁?! 用指标说话,好!目标几类水,削减污染物入湖总量嘛。诸如各种方法手段层出不穷见于媒体和网络,各种示范工程遍地开花诞生于湖泊及周边,各种达标指标屡屡出现在政府报告中。媒体是好热点的,吸引眼球就是好文。工程是示范的,验收通过都是领先。政府是要追求阶段性考核目标的,限期达标就是 OK 。 从物质平衡原理而言,一个湖体,在考虑的时间段内,污染物(营养盐也罢?)的浓度就是水体的污染物总(容)量除以水体的容积。由于时空分布的差异性,水体的容积在变化中,如何估算污染物总量往往是个很微妙的问题。入湖的污染更麻烦,点源面源怎么估?拿河流的数据说话吧,也是这个原理,总量就是浓度乘以流量,流量可以以多年平均代替,但是浓度呢?明明知道年内有波动而且还挺大,那怎么来满足各种要求呢?很简单,挑我想要的监测数据,来说明我做的这个项目 / 工程 / 实验 / 系统工程是如何达标的,如何满足水体水质进一步优化要求的。 污染物的浓度可以点位监测,或多点平均,或不同时段再平均,所以就有浓度的年际差异和空间差异,这种差异往往上下浮动 30% 都是正常的。在不同的利益群体(科研 / 技术 / 产业 / 政府)看来,这往往却是最容易考核或考评的指标,也是最容易玩的指标。最后的结果往往是 ××(指标)浓度达到了几类水的标准,或者比原来的浓度减低了多少多少(百分比)。诀窍就是:拿最有利的指标来说话。多监测几次,总有达到我满意的指标;或者挑选最令人满意的指标,哪个下降最多的。天地良心,这可都不是造数据,都是真实的实验室分析出来的。实在拿出手的指标不像话,还有一个理由:配套设置配套措施配套方案没有落实,叫我如何独立达标?这是流域,这是系统工程啊。 所以我们经常看见指标在打架,看见很多自相矛盾的改善。除却不同的实验室分析可能的误差外,如何来解释这些不同的抛出了的改善指标呢?总不能否定吧别人的成果吧,自己的监测数据也不能不信,那么怎么办?很好解释,时空差异嘛,大家心照不宣。我们的科研 / 技术 / 产业 / 政府都是认真负责的,很多指标改善得令人吃惊,无论是媒体宣传还是论文发表上的数据。即使到现场去看,也似乎的确是可信的。麻烦在于,过了那段时间段,过了那个季节,真相往往并不是那样。 钱是花了,政府重视,人们关注能不多花钱吗?于是,隔一段时间下来,各种指标高奏凯歌,都是优化都是降低都是削减都是改善。媒体有宣传,政府有政绩,科研有经费,产业有利润,皆大欢喜。 可怜的是那些湖,年复一日的被指标着。真正的水体污染物减少了多少,又被降解了多少,我们都如皇帝的新装一样,在麻木的重复着各种自欺欺人的游戏,同时又在不断的欢呼取得的成效。 1998 年太湖零点行动那时声势浩大,要不是 2007 年太湖水危机,谁都以为我们的太湖水质在逐年好转呢?现在据说国务院的要求是确保饮用水安全,确保不发生大面积湖泛。不能不说这个要求不英明,而且有先见性。湖泊作为自然水体,其演化从深水到浅水到沼泽化,从无水生植被到草型到藻型,从轻度富营养到重富营养化,到水体景观可视可观可赏到湖泛黑臭(绝症),无一不在不同的水体中(包括河流)上演着。 太湖之殇,在于人类的一步步无奈的退却和放弃,在于人类的欲望的不放弃。也许是因为,人类还有替代,譬如地下水,或长江?或者是因为,我们真的以为我们还有退路有选择。 有一个据说是外行的院士问过:湖泊问题是科学问题吗?自古以来,人类逐水而居,河流湖泊往往都是淡水,这些滋润滋养了世世代代百姓的水体,被人类一直在无休止的榨取,被人类肆无忌惮的吆喝着,如同忍辱负重的老黄牛,默默的走过一代又一代。 上善若水!我们也许到了偿还的时代了。
个人分类: 未分类|7313 次阅读|28 个评论
2009年发表在ES&T上关于太湖蓝藻水华的文章
热度 7 neigae 2012-10-5 16:58
Two-Decade Reconstruction of Algal Blooms in China’s Lake Taihu.pdf 内陆湖泊蓝藻水华是一种广泛存在的生态现象,对于当地自然和社会环境都有较大影响。目前不仅中国的湖泊,如太湖、巢湖、滇池等蓝藻水华广泛存在,世界范围内,如非洲的维多利亚湖( Lake Victoria ),美国的奥基乔比湖( Lake Okeechobee )等都有出现蓝藻水华的报道。但是,对于大型湖泊蓝藻水华的时空变化规律却鲜有研究。太湖,作为中国的第三大淡水湖, 2007 年 5 月由于蓝藻水华暴发引起的 “ 水危机 ” 事件,造成无锡上百万人饮水困难,引起了世界范围内的广泛关注。作者 通过收集 1987-2007 年太湖的遥感影 像( Landsat MSS/TM/ETM 、 MODIS ),重建了过去 20 年来太湖蓝藻水华的时空演变情况,并分析探讨了多种因素(冬季气温、营养盐、人口、 GDP 等)对其的影响。该文自2009年发表在《 Environmental Science Technology》上后,目前已被引用48次( http://apps.webofknowledge.com/InboundService.do?SID=W1I%401g5pCBDfni7Col7product=WOSUT=000266046700022SrcApp=RIDDestFail=http%3A%2F%2Fwww.webofknowledge.comInit=Yesaction=retrieveFunc=FramecustomersID=RIDSrcAuth=RIDIsProductCode=Yesmode=FullRecord )。 研究发现: 1 ) 1987-2007 年间太湖蓝藻水华每年都发生。在 1987-1998 年,蓝藻水华每年的最初暴发时间逐渐延后;而从 1999 年开始,大约以每年 11.42 天的速度,暴发时间逐渐提前。 2 )太湖蓝藻水华的持续时间逐渐延长,特别是春夏季更为严重。 1987-1998 年间,蓝藻水华主要集中暴发在夏季( 5-7 月份),春、冬季没有水华发生;而 1999 年后,蓝藻暴发时间延长,出现在各个季节;特别是 2007 年,除了 1-2 月份外,全年皆有蓝藻水华发生。 3 )空间分布上,蓝藻水华从最初的北部湖湾(梅梁湾、竺山湾)逐渐蔓延到几乎太湖全境。 同时还发现: 1)冬 季气温与第二年蓝藻水华初次暴发时间具有正相关关系,特别是平均日最低温度( mean daily minimum temperature )与其关系最为显著( P =0.048 ); 2) 太湖营养盐(主要是 N 、 P )的大量增加,也加剧了太湖蓝藻水华的暴发强度;而且太湖营养盐空间分布的不均匀,对于蓝藻水华的空间分布也有一定影响; 3 )太湖流域人口数量、 GDP 以及人均 GDP 等指标,与蓝藻水华的最初爆发时间,以及每年的持续时间等关系明显;特别是在多元回归中,这些指标明显大于气候等影响因素,说明人类活动对于太湖蓝藻水华的暴发影响更大。 本文对于了解太湖蓝藻水华的历史分布状况,以及其形成的多种影响因素等有一定的帮助,对于制定太湖蓝藻水华治理方案和预测预警系统都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5469 次阅读|19 个评论
太湖蓝藻灾害的主因---污水处理厂?请看有关数据分析
热度 3 pan88313958 2012-4-12 08:40
无锡太湖蓝藻灾害数据汇总及理论分析 为了再次验证我们的 “ 水体中的藻类与菌类之间的关系 ”论断(有关内容请阅:中国科技论文在线的文章《水体中藻类菌类的关系与青岛浒苔灾害》 . . , http://www.paper.edu.cn/index.php/default/releasepaper/content/201004-687 ) 我们汇总了太湖蓝藻灾害的有关数据内容进行理论分析,也再次验证了我们的论断的正确性,当然我们也深知:作为一种新论断肯定有许多不足之处,有待我们在今后的实践中进一步补充、完善;如哥白尼的日心学说:地球的轨迹是圆的,后来证明是椭圆的。 我们汇总了官方媒体报导的有关数据内容编制以下表格: 太湖水质变化 污水处理 蓝藻数量相关性表 年度 / 项目 各类水质面积(水利部公报) 污水厂数 处理能力 城市污水处理率 蓝藻(打捞)数量 主要事件 三类 四类 劣五类 2004 16.5 % 75.5% 8.2 % 3 21.72 万吨 14 %左右 (参考 06 年 150 万吨污水总量计算) 0 (未见报导) A 2005 6.7 % 85.1 % 8.2 % 5 47.72 万吨 31 %左右 夏季出现严重蓝藻水华 B 2006 67.5 % 15.5 % 5.3% 44 105 万吨 70 % 4000 吨左右 C 2007 83% 14.1% 2.9% 68 151 万吨 85.39 % 19.12 万吨 D 2008 60 万吨 2009 190 万吨 90 % 43 万多吨 E 主 要 事 件 A 1 、 200309 芦村污水处理厂三期建设工程建成投用以来,平均每日处理污水 15.72 万吨; 2 、锡山区东亭污水处理一期,已于 2003 年运行,处理能力为每天 20000 吨。 3 、城北污水处理厂一期厂区工程已通过竣工验收,处理能力已达 4 万吨 / 日 B 1 、 2004 开始城区以五里湖、梁溪河、古运河、北塘联圩和配合城区河道综合整治为主的污水截流工程也全面展开 2 、 200503 无锡市滨湖污水处理厂投产, 3 、 200508 无锡市太湖新城污水处理厂投产, C 2006003 无锡市城北污水处理厂投产, 至 2006 年底,无锡市区已建有污水处理厂 17 座,(全市 44 座)日处理污水能力达 66.55 万吨(全市 105 万吨),城市污水处理率达 70% 。 D 1 、 20070530 无锡蓝藻灾害爆发,全市水荒。 2 、 20070531 水利部调引 1.9 亿吨长江清水注入太湖 。 3 、仅 2007 、 2008 年就投资 7 亿元,建成日处理规模 47 万吨,处理规模增加了 45% ; 4 、到 2008 年底,全市乡镇以上污水日处理规模达到 151.25 万吨,全市范围内共有 68 家污水处理厂进行提标改。 5 、( 200812 )常熟枢纽已累计抽引长江水 21.4 亿立方米进入望虞河,并通过加强水利工程科学调度,抬高望虞河水位,严格两岸入河支流管理,始终保证调水入湖水质 Ⅲ 类标准 E 计划启动扩建污水处理厂日处理规模 39.25 万吨,确保主城区生活污水集中处理率达到 90 %,江阴、宜兴城区生活污水集中处理率达到 85 %。 图示 表格内容的理论分析: 1、 表格内的数据、内容均来自官方的媒体报导。 2、 表格各项数据显示:太湖蓝藻灾害的发生面积(以打捞数量衡量)与太湖的水质改善(三类水质面积的百分比)、污水处理厂的数量、污水处理能力、城市生活污水处理率等指标基本成正比。 09 年的蓝藻数量较 08 年减少,与污水处理厂提标、 08 年 60 万吨的蓝藻消耗掉大量的无机氮磷、引入巨量的长江水等因素有关,长江水其水质应以未被污水处理厂处理的有机污水为主。 3、 2005 年以前太湖的城市生活污水处理率只有 14 %左右,大量生活污水直接排入,太湖水中的污染物以有机物为主,水质以四类为主,水体主要发生菌类危害,水质污浊、乃至黑臭,水中也累积了大量的无机氮磷。 4、 2005 年以后截污完成 50 %,太湖中中的有机污染物逐渐减少,污水处理厂的中水排入量逐渐增大,太湖水中的水质灾害由菌类危害向藻类危害过度,夏季小区域出现蓝藻水华。 5、 2006 年以后太湖水质进一步改善,以有机物污染为主的生活污水排入量进一步减少,以无机氮磷污染为主的中水排入量进一步加大,污水处理率进一步提高,出现较大面积的蓝藻,据媒体报导打捞蓝藻 4 千吨。 6、 2007 年 5 月 30 日爆发太湖全水域的蓝藻灾害,主要原因:到 2006 年年底无锡的生活污水处理率高达 70 %,太湖三类水质的面积由 05 年的 15.5 %骤然提高到 67.5 %,太湖的主要污染物为中水中的无机氮磷,爆发藻类危害就是必然。 7、 2008 年污水处理率高达 85.39 %,藻类灾害进一步加重,打捞蓝藻 60 多万吨是 07 年的 3 倍多。 8、 2009 年,到 2008 年底无锡全市 68 家污水处理厂提标由一类 B 标准(总氮 20 、总磷 1 、 COD 60 )提高至一类 A 标准(总氮 15 、总磷 0.5 、 COD 50 ),但污水处理厂产生的中水的性质没有改变:仍是以无机氮磷为主的无机污水,大量的中水排入太湖使太湖水中的污染物以无机氮磷为主,经冬季、春季湖水将 COD 沉淀,湖水日渐清洁,至夏季,太湖就具备了:温度适宜、水质清洁的无机污水等藻类危害爆发的基本条件,导致年年蓝藻灾害爆发。 9、 2006-2009 太湖每年爆发蓝藻灾害后绝大部分的蓝藻被打捞上岸,污水处理厂的中水又不断的排入,太湖水中的污染物就一直无机氮磷为主,导致太湖几乎除了冬季外全年都在长蓝藻,人们也在不断地打捞蓝藻。少量的未被打捞的死亡的蓝藻经夏季高温迅速腐败,发生菌类危害又被分解成无机氮磷;如此太湖蓝藻危害将长存。 10、 从近几年爆发的严重的藻类灾害城市来看,藻类危害是“富贵病”,青岛、无锡都花了巨资建设了污水处理厂,都受到藻类灾害的报复,这些都再次验证了我们的水体中的藻类和菌类之间关系的理论。 11、 我们分析了青岛、无锡产生浒苔、蓝藻等藻类危害的根本原因都是为了改善水质大规模建设污水处理厂,导致水体中的污染物以无机氮磷为主,适宜藻类繁殖;没有正确的理论指导,藻类灾害的发生使这些城市更加重视水污染治理,建设了更多的污水处理厂,带来了更大的水质藻类灾害,如此恶性循环,让人心碎! 文中不当之处敬请批评指正! 本文图片显示不完整详细内容请阅: http://bbs.sciencenet.cn/forum.php?mod=viewthreadtid=217363
211 次阅读|0 个评论
交大学子太湖事故的警示
热度 4 sivaxin 2012-4-9 21:45
这几日科学网上,电视新闻和身边的朋友、同事都关注4位交大学子太湖的事故,随着事故原因调查的深入,事故发生情景逐渐还原。在为4位风华正茂的学子惋惜的同时,也给使我们认识到了几个不可忽视的警示: 1)安全意识的淡薄 这次事故中最让人痛心的是乘坐快艇的交大学生都没有穿救生衣,由此导致撞船落水水生,溺水身亡和事故发生后搜救的困难。据新闻采访同船幸存的学生,开船前他们曾向船老大询问是否要穿救生衣,船老大回答无须,所以学生均未穿救生衣。这一细节暴露了大学生安全意识的淡薄,其实我们大多数人安全意识都比较淡薄,特别是面对小概率的危机事件。比如学校班车上安装了安全带,但我观察下来基本上系得人不多,而有一次我在班车上,恰好一辆面包车急刹车,校车也随之紧急刹车,差了分毫没有撞车,这时有不少老师都纷纷系上了安全带。相信这次太湖事故后,不少本来不愿意穿上救生衣的乘客会无须船夫的提醒便自觉地穿上救生衣,但当事故的余波消退之后,是否仍会有乘客抱着侥幸不穿救生衣。 2)快速扩张的旅游市场存在极大的安全风险 旅游事故近年来频频发生,有些是无证经营,而这次的太湖游艇无论是船只,还是旅行社,还是船夫都是持证上岗,但我们还是看到了本来可以避免的惨剧的发生。船夫酒后贺船,事故发生后昧着良心说没事,拒绝搜救,这实际并不是一个个案,而是我国近年来急剧扩张的旅游市场潜在安全风险的暴发。不少地方政府因为利益驱使,匆忙上马旅游项目,而根本没有相应的安全管理和事故应对力量,如这次事故中的太湖西山码头游船基本都由当地村民经营,每艘船仅需上交8000元给相关机构,就可以开始运营招揽客户。而整个水域根本没有进行船只行驶区域的划分,游艇穿梭于货船拖船之中,真的可以说是险相环生,不知如若这次事故不发生,这种状况还会持续多久。而且从事后暴光的录相中,可以看出也没有可靠的搜救力量,所以学生只能苦苦哀求船夫把船再去开一圈寻找落水失踪的学生,实际上即使船夫有良心有操守将船再开一回,他也不具备搜救的经验和能力。 这次事故惨烈的后果是多种原因交织的结果,如果拖船缆绳的标志能够清楚准确一点;如果学生能够穿上救生衣,如果船夫没有酒后驾船,可能结果就会截然不同,但没有如果,只有事故后的深刻反思和积极改革才能让4条年轻的生命不白白消陨。
个人分类: 科研大爆炸|4329 次阅读|7 个评论
围观:苏州太湖快艇事故的疑点待解
热度 1 wya 2012-4-9 09:35
博主注: 当时看了该新闻的第一感觉是:两艘船只之间的牵引缆绳为何不设置警示标志?因为缆绳一般都会沉在水中,如果没有漂浮的警示标志,不仅快艇,其他慢速船只穿越同样极度危险。 这样的常识船主应该清楚。 而这次事故的责任认定大多指向快艇一方,很不公平。 起码一半一半,或者在水面设置拖拽缆绳的两船责任更大才对。 期待专家解读。 http://firefox.huanqiu.com/china/roll/2012-04/2591590.html 中新网苏州4月8日电 (周建琳 李克祥)苏州太湖“44”快艇事故的原因,截至今天已一一浮出水面。 酒后驾驶、涉嫌危险驾驶、客货船航道交叉、乘客未穿救生衣 等多种因素,共同制造、并加大了这次事故的惨烈程度。 警示标志不明显   太湖“44”快艇事故出事水域的水深在2.2米—2.5米之间,两艘货船之间的牵引方式、警示标志不明显也是事发原因之一。   “ 前后拖拽船只,除了要在缆绳上捆绑明显标记,拖船还应打出旗帜来提醒其他船只。” 别的船主们认为,涉事快艇驾驶员已有10多年驾船经历,没有特殊情况,不会犯这种低级错误。   据了解,太湖“44”快艇事故发生后,苏州海事部门已叫停苏州太湖水域内所有快艇和游艇项目的营运,并将进行整顿,整顿完毕后,符合营运条件的快艇和游艇可恢复正常营运。对于事故的其他细节,苏州相关部门仍在进一步调查之中。
个人分类: 社会观察|3476 次阅读|10 个评论
[转载]鄱阳湖水利枢纽建设项目通过专家审查,太湖治污20年投入百亿元未
xjtuhyg 2012-2-19 09:42
关注中国水安全:鄱阳湖水利枢纽建设项目通过专家审查 2012年02月17日14:01中国新闻网 http://news.sina.com.cn/c/2012-02-17/140123949712.shtml    中新社南昌 2月17日电 (记者 王剑)受水利部委托,水利部水利水电规划设计总院在北京召开会议,对“长江之肾”、中国最大淡水湖《鄱阳湖水利枢纽项目建议书》进行审查。鄱阳湖水利枢纽建设办公室17日向记者证实,该建议书已通过行业审查,表示着鄱阳湖水利枢纽项目迈出关键第一步。   据介绍,《鄱阳湖水利枢纽项目建议书》审查会已于前几日在北京召开,审查会对项目建议书报告分规划、水工、环保等 11个小组进行了为期2天的专题讨论,原则同意鄱阳湖水利枢纽项目建议书。   《鄱阳湖水利枢纽项目建议书》通过行业审查,标志着鄱阳湖水利枢纽工程进入决策阶段,迈出了关键的一步。记者了解到,该建议书通过行业审查后仍需水利部出具正式批复;获得水利部批复后,由国务院发改委征求相关部委意见;如获国务院发改委批复,还需国务院审查批复。   鄱阳湖水利枢纽建设办公室相关负责人 17日接受中新社记者采访时表示,《鄱阳湖水利枢纽项目建议书》通过国务院审查后,后续还要过两道“门槛”,即可行性研究报告审查、初步设计报告审查。鄱阳湖水利枢纽项目建设“路漫漫其修远兮”。   国务院 2009年12月12日正式批复《鄱阳湖生态经济区规划》,标志着建设鄱阳湖生态经济区上升为国家战略。鄱阳湖水利枢纽工程被列为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的“关键工程、核心工程”。    根据江西水利厅公布的《鄱阳湖水利枢纽工程介绍》,拟建的鄱阳湖水利枢纽工程位于鄱阳湖入江水道,工程控制鄱阳湖水系全部流域面积,枢纽轴线总长 2986m。江西省水利部门称,该工程对维护健康长江、发挥三峡工程更大效益将起到重要作用。   鄱阳湖号称 “长江之肾”、系中国第一大淡水湖,承纳江西境内五大江河来水,经调蓄后由湖口注入长江。鄱阳湖水系流域面积16.22万平方公里,占江西省总面积的97.2%。近年来,受鄱阳湖水系入湖径流量减少以及长江水资源形势变化等多种因素影响,鄱阳湖枯水出现了时间提前、水位偏低、持续时间延长等现象,江西江河水位不断突破历史最低值 。 (完) @@@@@@@@@@@@@@@@@@@@@@@@@@@@@@@@@@ 鄱阳湖能建大坝拦水解渴吗? 发表时间: 2012-02-03  来源:中国环境报第2版 作者:沈峥 http://www.cenews.com.cn/xwzx/gd/qt/201202/t20120202_712185.html   号称“长江之肾”、中国第一大淡水湖的鄱阳湖,目前面临着用水困难、全力抗旱的空前水危机,最低水位已跌破 8米,创下60年来最低水位,湖域面积只剩下丰水期的1/20。   不可否认,在鄱阳湖极其枯水的背后,是多种因素作用下的常态化生态性缺水, 2008年,曾出现了一年4次枯水季节的历史罕见现象。客观上讲,鄱阳湖近年来枯水时常发生虽然有整体降雨量偏少等自然因素缘故,但人为、主观性生态环境破坏因素是导致鄱阳湖水域大面积常态化枯水的根源。其中鄱阳湖水域的大规模采砂作业和长江上游大批大坝对鄱阳湖的“拉空”作用,是造成枯水季节变长、枯水面积扩大的主要原因。   作为鱼米之乡的鄱阳湖水域,常态性的枯水已为中国刻不容缓的水资源保护敲响了警钟,如果不及早采取有力的生态治理及环境保护措施,中国面临较严重的水危机。据预测,到2030年,我国总用水量将达7000亿~8000亿立方米。而届时全国江湖实际可利用的水资源仅为8000亿立方米左右,即水资源开发利用已接近大自然的极限。    以拦水方式化解枯水的最大弊端是:第一,人为主观地切断了大自然江湖的天然循环体系,容易造成死水湖,导致更为严重的生态环境破坏,引起自然界生物链的断裂;第二,大坝拦水的根本目的是蓄水,而长江江湖水系常态性蓄水的关键是保持自然界水资源的自动循环平衡及上游江河水流的自然下泄;第三,建水闸拦水必然导致鄱阳湖以下的长江流域水系人为性缺水,这是一种“拆东墙补西墙”式的化枯水治理方式,是典型地方保护主义的策略。   人与自然的关系,应该是和谐及适应,而不是对抗改造。我们不能改造大自然的天然生态循环体系,一切主观性地改造、破坏生态环境的经济行为都会受到大自然的惩罚。从子孙后代长期利益角度而言,鄱阳湖水域化解常态化枯水的最佳方式还是应该提高其自然调蓄水资源功能和生态服务能力,把随着工业化、城镇化的快速推进而日益恶化的原生态环境负面影响降到最低。 @@@@@@@@@@@@@@@@@@@@@@@ 鄱阳湖建坝:须跨省听证与全国人大表决 2012/2/1 0:34:56 红网 http://hlj.rednet.cn/c/2012/02/01/2503444.htm   号称 “长江之肾”、中国第一大淡水湖的鄱阳湖,从今春开始却面临用水困难、全力抗旱的空前水危机。当地官员表示,建水闸是解决鄱阳湖水危机的当务之急。不过,这一工程能否上马,目前还是未知数。(1月31日《广州日报》)      虽然媒体说鄱阳湖上建大坝目前还是未知数,但一个无庸讳言的事实是,目前该工程已上报国家发改委,并通过国家环评,江西也在力推该项目尽快上马。或许在未来的某一天,我们一觉醒来,大坝就开始破土动工了。但是,如今公众对于这一项目知之甚少,笔者呼吁,这一项目的详情利弊要尽快公开信息让公众知情,先在省内公开听证,进而跨省听证,再由全国人大来表决通过。      鄱阳湖上建大坝是否对当地有利,本身就存疑。当然,主建派为公众设计了一个美好蓝图,“鄱阳湖大坝能够把湖水拦在自己的地盘里,让鄱阳湖的水位高一些,以灌溉鄱湖流域的农田以及作饮水之用,而不是像现在这般几近沦为草原”。但是, 这种建坝的行为同样可能在各方面带来危害,中科院南京地理与湖泊研究所研究员姜加虎就认为,建坝会对湖区湿地产生威胁,“若是大坝建成以后,鄱阳湖在冬季依旧能保持较高水位,这将导致湖区大量湿地消失,不仅众多的鸟类无法在此越冬,生物多样性也会遭到严重破坏”;同时,如果鄱阳湖大坝建成,洄游鱼类的产卵繁殖将被破坏。因此,对于建大坝,应当在本省进行大规模听证,让公众充分知情和参与决策。      更重要的是,鄱阳湖上建大坝,是一个具有“外部性”的行为,也就是建大坝行为不仅会改变当地的生态,同样也可能会对邻省(市)的防洪抗旱与生态环境,产生负面作用,更应当进行跨省听证。 姜加虎也指出,鄱阳湖大坝修建后,也将彻底破坏这里江湖一体的自然水系。“长江中下游仅有的两个通江湖泊就是洞庭湖和鄱阳湖,这两个湖泊在长江中下游洪水时期都发挥着至关重要的分洪作用,如果以后鄱阳湖建了大坝,鄱阳湖的自然分洪作用就会彻底丧失,其下游地区面对的洪水威胁将会更大。” 如果姜加虎的说法具有科学道理,那么,很显然,鄱阳湖上建大坝就不仅仅是江西单方面的事情,它影响到的利益关系方,显然有权利对大坝建设知情、发表意见和参与决策,即使是国家环评也不能代替他们的意见表达。      而且,只有在相关利益方进行跨省听证,让他们参与决策,才能 避免以邻为壑、各自为战,最终玉石俱焚的局面。这方面,江西应当汲取三峡工程的教训。江西方面建坝的一个理由是“三峡建坝之后,泥沙输送量减少,伴随泥沙而下的营养物质生态链条也被截断。三峡在枯水期的发电、灌溉,和下游比如鄱阳湖之间形成博弈。因此,鄱阳湖拟建大坝抵消三峡影响”。如果江西效仿三峡工程建设的姿态,不认真听取其他相关利益方的意见和利益,贸然建坝,“破窗效应”也必然暴发,其他沿长江的省市也建坝,整个长江将出现水源枯竭和生态恶化的局面。      在本省听证和跨省听证的基础上,如果确定认为鄱阳湖上建大坝利大于弊,需要上马,也应当学习当年建设三峡工程一样,提交国家有关部门进行综合论证,最后提交全国人大来表决通过。因为,建大坝涉及到各方面的利益,甚至是涉及全体国民的利益,提交全国人大表决,才能更加科学和谨慎稳妥,才能体现对各方利益和国民意志的尊重,才能避免各自为战、以邻为壑的局面。 @@@@@@@@@@@@@@@@@@@@@@@@@@@@@@@@@@@@@@@@@@@@ 太湖治污 20年投入百亿元未遏制水质恶化(摘录) 2012年02月01日04:02 大洋网-广州日报 http://news.sina.com.cn/green/news/roll/2012-02-01/040223863316.shtml   蓝藻爆发时间推迟 5年打捞蓝藻280万吨 “引江济太”能否拯救太湖   据太湖流域管理局 2011年年底最新监测资料,通过“引江济太”工程,太湖的水质已经发生转变。 2011年,太湖主要水质指标浓度高锰酸盐指数、氨氮、总磷和总氮分别达到了III类、II类、IV类和劣V类,比2007年分别下降了17%、42%、12%和12%。   但是,太湖流域管理局工作人员坦承,彻底治好太湖,绝非一夕之功, “污染它只要不到10年,让它恢复清澈,至少需要几倍时间。”   危机:曾致 200万人无水可用   面积达 2400平方公里的太湖,是我国第三大淡水湖。每天,它都会通过太浦闸向下游的黄浦江供水,是上海和苏锡常、杭嘉湖地区最重要的水源。同时,太湖也是苏州河的发源地。   太湖流域管理局原总工程师黄宣伟从上世纪 80年代起就参加太湖治理,他回忆,从1987年开始,太湖流域每年排入江湖的污水达360亿吨,其中上海占1/2,80%未经处理。   太湖随后遭遇重创:水面有机物污染从 1987 年的1 %上升至最严重的1994 年的29.18 %,1993年后的太湖则全部富营养化。   最严重的危机出现在 2007年。当年6月,太湖蓝藻大爆发,几十厘米厚的蓝藻覆盖所有水面。据无锡市政府公布的统计数据,除无锡水厂外,其余占全市供水70%的水厂水质都被污染,水龙头里放出的水又黄又臭,200万无锡市民生活饮用水受污染。   困局:早在 1991年起,国家便启动第一期太湖治理工程,其后十数年间投资逾百亿。    1998年,国家批准《太湖环境治理计划》。也是这一年,国务院有关部委又会同苏浙沪两省一市发动了声势浩大的水污染治理运动,其中规模最大的就是1998年年底的“聚焦太湖零点达标”行动。    2007年蓝藻大爆发,江苏省级财政每年投入20亿元专项资金用于太湖治理。从2007年至2011年底,5年间,从太湖打捞蓝藻达280万吨。    2008年5月,为达成该方案提出的“2020年之前太湖水质从V 类提高到IV 类,部分水域III 类”的目标,中国计划总投资为1114.98 亿元。   然而问题仍然严重。 2011年11月1日,水利部副部长李国英坦承,太湖流域60%以上的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水质劣于三类。    “换肾”:注入202亿立方米长江水    2001年开始,国家要求大力引长江水入太湖,在治污同时,通过“引江济太”改善水质。2002年年初,“引江入太”调水试验工程正式实施。    “引江济太”工程的战略构想是,充分利用流域现有水利工程体系,将长江清水调入太湖流域,首先让太湖水流动起来,进而带动周边下游河网水体流动,提高水体的自净能力。   太湖流域管理局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称,从 2002年以来,引江济太工程使得太湖水体置换周期从原来的300天缩短到250天左右,受益地区河网水体流速由原来的0.1米每秒提高到0.2~0.3米每秒。截至2011年12月20日,引江济太共引长江水202亿立方米。   但是,引长江水 “以清释污”的尝试,究竟能起到多大的作用,仍然受到不少专家的质疑。    拯救太湖: “30年内能治好就不错了。”吴立红说,国外经验表明,解决湖泊含磷过高、使湖水变清,需要耗时20 ~ 30年。   对于这个专司太湖管理的部门而言,他们的难题是, “流域内污染企业的整治,只能由各地方政府出面管理;太湖流域管理局的职责权限仅在于水质方面,对于污染源,只能向当地政府提供建议。”    “多头管水”的制约,在太湖治理问题上再次显现出来。《湖泊科学》杂志曾撰文分析,城市供水、排污、水质的管理,分属城建、公用事业、环保等多个部门,而太湖流域水污染治理只要由江、浙、沪三省(市)按块负责,“流域与区域存在隔阂,流域管不了区域,区域规划与太湖流域综合规划不接轨,‘规划’打架现象时有发生。” 关键词: 鄱阳湖, 太湖,通江湖泊,富营养化,水生生态环境,水危机
2267 次阅读|1 个评论
太湖水浪打浪
zhugwfrank 2012-1-17 21:18
太湖水浪打浪 作曲:张敬安、欧阳谦叔 作词:朱广伟 太湖水呀浪呀嘛浪打浪啊 太湖的蓝藻水华真呀嘛真猖狂啊 清早绿油油象呀嘛绿豆汤啊 晚上大风一搅又变成黄泥浆啊 为了控制富营养 全国上下一团忙 人人都说西湖美 哪有我们太湖吸引力这么强啊不信你看水专项 太湖水呀长呀嘛长又长啊 不懂水动力呀经常会帮倒忙啊 多拿基金 多出专利和文章 地湖所的光景 一年更比一年强啊 致歉:湖北歌舞剧团《洪湖赤卫队》创作组
2228 次阅读|0 个评论
小小的无锡,大大的太湖——无锡游记【目录】
热度 2 陈安博士 2011-10-23 19:17
【Blog主人按:我肯定是写游记写得最好的科学家,也许就游记质量而言的排名不是第一就是第二,请注意,我说的是在世界范围内,嘿嘿】 【Blog主人再按:但是,我却没有写游记的时间,就只好先列目录,等有时间了再写,日本、马德里都是这样,无锡也不例外了】   1,无锡、无锡东、无锡新区——这样的安排很别致   2,小小的无锡,大大的太湖   3,725吨铜铸就的88米大佛   4,薛福成故居——那不幸错过的无锡景   5,梵宫:中国凡尔赛?   6,曼飞龙塔:又一处拙劣的模仿秀?   7,一千年以后,当世界没了我——五印坛城印象   8,婴儿时代的佛祖,佛祖时代的婴儿   9,鼋头渚的道观   10,来一碗无锡排骨面!   11,涸泽而渔,抢光花光——无锡景点的全国通行收费模式
个人分类: 论游—走遍中国|3152 次阅读|6 个评论
[转载]名城苏州:太湖完成首个大手笔规划 13村合成现代大农庄
xushui 2011-8-18 09:58
姑苏晚报讯 (首席记者 沈红娣)打破行政体制,将苏州环太湖农业、风景纳入一体化管理。今后,东山、横泾、临湖三个乡镇13个村、沿太湖两岸40平方公里的范围将统一打造成苏州最大的“鱼米之乡、湿地乐园”。记者获悉,苏州太湖首个大手笔规划——涉及13个行政村、15966个农民的太湖现代农业示范园总体规划日前已经完成,并已由吴中区人民政府递交苏州市政府进行最后审批。      40平方公里的太湖最大农庄      这在苏州历史上还是首次。记者获悉,规划范围东、南至环东太湖大堤,北至横泾泾南路,西至东山大道,共涉及横泾、临湖、东山三个镇(街道),13个行政村,规划区总面积40.19平方公里。功能定位为现代农业示范基地、东太湖生态屏障和乡村生态旅游区。规划区将形成“一带、六区、四心、多点”的布局结构,其中“一带”为东太湖湿地景观带,与东太湖整治工程及退渔还湖工程相结合,营造沿湖湿地景观,适当设置沿湖景观节点,形成环湖湿地景观带。“六区”为六个规模农业产业区。横泾水稻种植区内按季节轮种水稻和油菜,还可发展农耕主题、强调参与性的旅游项目,使游客在远离城市的喧嚣,纵情田园、生态的环境中体验田间劳作的辛苦和快乐。另外还有横泾水八仙种植区、临湖渔业生态养殖区、东山蔬菜种植区、太湖蟹生态养殖区、东山茶叶、水果种植区等。此外,以农业生产度假休闲、乡村旅游发展为引导,还将规划设置度假体验中心、水乡风情旅游服务中心和太湖农业文化展示中心,并穿插多个生态农庄、渔业研发中心、蔬菜交易配送中心、太湖文化展示馆等。      农民变身农业“工人”   吴中区专门成立了太湖现代农业发展有限公司,董事长冯建荣告诉记者,太湖现代农业示范园规划启动后,将在保障农民基本利益的前提下,通过流转的形式让农民与土地“分离”,再以招商引资的方式形成规模化、企业化现代农业,而农民则转化为现代农业的产业“工人”,从事农业管理工作。目前已经建成了3000亩临湖现代渔业示范区和东山2000亩蔬菜基地以及2000亩横泾水稻示范区。而示范园区为市场提供优质绿色农产品的同时,也将是太湖边一个与环境友好型的生态休闲场所和太湖农耕、吴文化的传承基地。此外,通过引进产业相关生物研发企业,发展科技农业,加强生物技术的推广应用,提高农业生产效率。   四季花果的生态“李公堤”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休闲旅游方式正发生着变化,长三角地区是全国经济最发达地区之一,市场优势明显。在《苏州太湖现代农业示范园总体规划》中,记者见到规划区以规模农业景观为本底环境,以环太湖景观为亮点和特色,通过湖、渔、田、林等环境要素的整合,将服务设施融入其中,突出“鱼米之乡”、“湿地乐园”两大特色,围绕农业观光和环太湖湿地景观两大主题组织开发旅游。根据旅游、景观资源状况,分别推出生态、文化体验游线、生态农业观光体验游线、沿太湖水上游线、太湖蟹养殖体验水上游线等。   丰富的花果、水稻、太湖、渔业自然资源,嫁接独墅湖畔李公堤的现代经营理念,“规划建成的太湖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将真正成为苏州市民的农业后花园,也将是太湖边的绝版绿肺。 ”冯建荣告诉记者,他们即将着手进行农业招商,预计三到五年内初步建成。 参考资料: http://w010w.com.cn/htm/xinwenwangzhanlianmeng/yuanchuanglianbo/2011/0425/67012.html
个人分类: 生态学|1445 次阅读|0 个评论
太湖治理投入800多亿 生态拐点尚未出现
pikeliu 2011-8-7 09:37
http://www.cnr.cn/china/yaowen/201105/t20110521_508019232.html 太湖治理投入800多亿 生态拐点尚未出现 2011-05-21 08:49 来源:中国广播网 打印本页 关闭   中广网北京5月21日消息 据中国之声《新闻纵横》报道,2007年发生的“无锡蓝藻事件”给太湖生态敲响了警钟,此后国家和地方都加大了对太湖治理的投入。 太湖美景   几年来,全社会共投资810亿元,太湖水质有所改善,富营养化程度由中度改善为轻度,但生态拐点尚未出现,太湖流域产业政策、排放标准亟待统一,治太工作任重道远。中央台记者张华杰参加了中华环保世纪行对太湖治理情况的采访活动。   湖泊治理是一个世界性的难题,通常以30年为周期。太湖治理之所以引起党和国家的高度关注,是因为太湖流域是中国经济最发达的地区之一,也许太湖的今天就是其他湖泊的明天,只不过太湖更早一些碰到了问题。因此,太湖能不能走出一条中国特色的治湖之路备受关注。   这几年来,太湖水环境有所好转,但形势仍不容乐观,尤其是多年氮磷营养盐富集,总氮指标仍然处于劣五类,与国家要求的明年达到每毫克升2.0的指标仍有较大差距。江苏省副省长徐鸣说:    徐鸣:尤其是总氮指标仍处于劣五类,2010年底为2.68,按照国家的标准2012年要达到2,现在还有较大的差距。   对于太湖中总氮的来源,到目前为止还没有一个明确的认识。江苏省太湖办副主任张利民说:    张利民:我们目前最困难的指标是总氮,为什么这么困难呢?一个是来源比较复杂,主要是生活污水,占了60%以上,其次是农业面源,也有部分工业,我们目前要全面开始监测,把家底要摸清楚,一个是地表水的监测,一个是污染源的监测,还要制定总量减排方案,要全面治理。 一方面,总氮控制目标难以实现,另一方面,当前太湖污染物排放总量仍然超过了环境容纳的总量。江苏省副省长徐鸣说,即使太湖流域染污染物全部达标排放,排放总量也可能超过环境容量。    徐鸣:有人讲,说太湖的生态拐点有没有出现?从现在评估来讲,还没有出现,继续恶化的势头有所遏制,但生态拐点还没有出现。   所谓“生态拐点”是指环境随着经济增长而恶化,而当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经济结构优化,环境开始好转。江苏的目标是通过十二五时期的努力,提前迎来生态拐点。   太湖污染,问题在水中,根子在岸上。治理太湖,迎接生态拐点,根本的途径是经济结构的调整,而结构调整必须依法进行。江苏省人大常委会环资城建委主任陶培荣说:    陶培荣:江苏省委省政府、省人大,一开始就把治太工作定在法律的基础上,就是使治太工作一开始就进入法治化轨道。我们的治太是:依法治太、铁腕治污、科学治水。   蓝藻事件后,江苏马上修订了《江苏省太湖水污染防治条例》,将太湖流域划分为一、二、三级保护区,保护区内禁止新建、改建、扩建造纸、印染、电镀等等企业和项目,累计关闭化工企业3300多家,利用环境标准倒逼经济结构升级。但是太湖流域涉及江苏、浙江、上海“两省一市”,环境保护规划、产业准入政策和污染物排放标准需要统一的协调。江苏省副省长徐鸣说:    徐鸣:太湖是两省一市的太湖,流域面积很广,治理太湖还是要靠整个区域共同来努力,尤其是在产业标准,规划建设标准方面,我多次呼吁,要有一个标准。否则的话,是一个什么问题呢?我们的企业经常跟我们吵,说人家没有你江苏管得那么严,你再不放松一点我跑到它那里去了。所以我们希望,整个太湖流域执行一个标准,才能确保太湖治理不断向前推进。
个人分类: Yangtze River Delta|0 个评论
《中国生态环境危急》连载之二十八:太湖之痛
热度 1 蒋高明 2011-7-29 00:25
蒋高明 “太湖美呀,太湖美,美就美在太湖水。水上有白帆哪,啊水下有红菱哪,啊,水边芦苇青,水底鱼虾肥,湖水织出灌溉网,稻香果香绕湖飞,哎嗨唷太湖美呀太湖美”。笔者在这里抄录的是,上世纪八十年代流行很广的一首江南民歌——《太湖美》,歌词中展示的是一首生态诗:蓝天、碧水、白帆、红菱、芦苇、鱼虾、稻香、诗境般的江南水景尽在歌中展示。那时候,笔者同学们有来自江苏无锡的学生,每当他忘情地唱这首歌的时候,曾引起笔者无限的遐想。那个时候的太湖,那真叫个美。 然而20多年以来的2004年9月,笔者到太湖现场,看到的不是太湖美,而是污水朝湖里排放,甚至连沿岸居民的粪尿也是王湖里倾倒的。我们接受了国家863重大专项“太湖污染水体修复与疏竣工程”之子专题“挺水植物与浮水植物群落的生态效应及其在太湖退化生态系统修复中的应用”任务前来太湖的,有关部门已经感觉到了太湖污染问题。然而,谁也没有想到的是,2007年6月,太湖大面积爆发蓝藻,造成沿湖居民饮水困难,该事件引起了国人的极大关注。环境污染到来的时候,也会像火山爆发一样不可收拾。 太湖蓝藻爆发造成的不良后果,市民饮水源,首当其冲。当地政府虽然进行了现场打捞,无奈蓝藻爆发太严重而无法控制。遭到蓝藻污染的、散发着恶臭味的水最终还是涌进了自来水厂,然后通过管道流进了千家万户。据无锡市政府公布的统计,除锡东水厂之外,其余占该市供水70%的水厂水质都被污染,影响到200万人口的生活饮用水。那些散发着浓浓腥臭味的水,令人作呕,不仅让市民无法做饭,而且使洗漱都受到了严重影响,让很多无锡市民只能望水兴叹。为了解决饮水问题,很多市民只能选择到超市排队购买纯净水。纯净水,一跃成为无锡市面最为抢手的商品。 太湖蓝藻不仅在无锡引发了水危机,也引起太湖流域一系列的连锁反应:目前,太湖蓝藻已呈全湖性分布;在东太湖苏州水域,蓝藻爆发还导致了大量鱼类死亡。面对蓝藻污染,人们能够想到的办法是技术治污,包括具体有机械去除蓝藻技术、电磁波处理技术、化肥控失技术、水体氮磷藻移出技术、黏土除藻技术、化学固磷方法、生物酶分解技术等几十种技术与方法。然而,在大自然对人类实施的报复行为面前,人类采取的这些技术有效吗? 北京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周云龙教授,是研究藻类的专家,我与他也因为从事北京生物多样性研究认识快十年了。到太湖爆发蓝藻时,他已经从事蓝藻水华研究49年。他认为,要想从根本上解决蓝藻水华问题,仅靠技术是解决不了问题的,如果污染源得到控制,技术还是有效的,如果污染源得不到控制,技术将毫无用途。事实也是如此。从上世纪80年代初,我国开始蓝藻水华研究至今,该领域内的科研专家已经开发和提出许多项技术成果,但是,不管是化学杀藻、生物抑藻,还是生态治藻,也不管技术有多先进,效果有多好,还是未能阻止蓝藻的频繁爆发。技术并没有发挥出认人信服的巨大威力。 2007年6月1日,国务院副总理曾培炎就整治太湖蓝藻污染事件作出指示:要下决心进一步加大太湖治理力度,严格控制太湖流域的污染物排放,坚决淘汰关闭超标排污企业。他要求无锡市委、市政府切实关心民生大事,处理好当前城区自来水恢复正常和保证饮用水市场供给等各项工作,特别是要提高警惕,高度关注高温季节蓝藻爆发情况,防止反复。随后,江苏省政府在无锡召开了太湖流域水污染防治暨蓝藻治理现场会,部署当前太湖蓝藻治理应急处置措施,并把太湖治理纳入干部考核体系,实行生态环境指标“一票否决制”。 小小的蓝藻为什么有这么大的威力,能够引起共和国副总理的高度关注呢?蓝藻危机爆发的背后,其实是太湖水被严重污染的事实。从1991年起,国家便启动第一期太湖治理工程,十数年间投资逾百亿,其中包括专项治污的”零点行动”。这个“零点行动”更具有讽刺意义,在2000年某月某日零点,江苏省人民政府通过新华社向全世界宣布,他们已经彻底治理了太湖污染,就这这个宣布后的7年,蓝藻带来的污水当头波在了江苏省官员头上。十几年来,太湖几乎成为我国江河湖海污染水处理难的负面标本,太湖蓝藻更是年年爆发。江浙沪三地政府多年来重视对太湖环境治理,但目前尚未收到标本兼治的效果,太湖的水污染依然严重,太湖生态系统结构持续恶化。 2005年以来,太湖夏季出现严重蓝藻水华的面积大幅南扩和东扩;2007年,蓝藻基本覆盖整个太湖。以前太湖蓝藻爆发的时间是每年的5月至11月,但2006年12月,部分水域仍漂浮着大量的藻体颗粒,太湖首次出现超厚蓝藻水华,沿岸带几百米水面上的蓝藻厚度达10厘米左右,湖面上如同盖了个厚厚的绿色泡沫棉被。2007年,蓝藻爆发更是比往年提前了近3个月,蓝藻爆发的严重性也在增加。 蓝藻来源于水体污染,是大量的不加控制的工业污水和生活污水的排放,导致了水体严重污染。由于污水中包含有大量的氮、磷、硫等元素,它们与水中的微生物相互作用,如果水体不流动,再加上适宜的温度,会造成蓝藻爆发。但是,仅温度适宜并不会造成蓝藻爆发。蓝藻又,称蓝细菌,是一种最原始、最古老的藻类植物,也是地球上最早出现的光合自养生物。迄今为至,蓝藻已经在地球上生存了33亿多年。目前已知的蓝藻1500多种,分布十分广泛,遍及世界各地,但主要为淡水产。除少数蓝藻能够生活在60℃至85℃的温泉中外,大部分蓝藻生存的温度在30~40℃之间。在长期的进化过程中,蓝藻发展了一套独特的形态和生理生化机制,能够在各种不同生境包括极端恶劣的环境中生衍,使其比其他生物具有一定的竞争优势。在环境条件适宜时,某些蓝藻能快速生长,当达到一定生物量时,这些藻类在水体表层大量聚集,在水面形成藻类聚集体——一层肉眼可见的蓝绿色而有腥臭味的浮沫,称为“水华”,即蓝藻水华。 蓝藻“水华”的频繁发生,是水体富营养化不断加剧和水生态环境不断恶化的结果,其巨大的生物量又会造成水体的二次污染。蓝藻会造成水体缺氧,引起水生动物窒息死亡,还会影响自来水厂的生产和自来水的质量,破坏水体景观。值得注意的是,蓝藻所带来的危害远不止于此。蓝藻还会不断产生和分泌次生代谢产物,如毒素、异味化合物等。毒素可引起水生和一些陆生动物中毒,并可能危害到人类的健康;异味化和合物可严重影响饮用水以及水产品的品质,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 科学治理蓝藻的措施是,下大决心,采取强有力措施,切断工业、生活污水、农田氮磷等污染源,使水体流动起来。待污染源中断后,尊重自然的选择,实行生态自我修复,仅辅以必要的人工治理措施即可。湖泊富营养化的治理绝不能靠单一技术,还要靠诸如外源污染源的甄别和控制等诸多包括技术、法规和管理各个层面的措施。只有控制工业污水和生活污水的排放,并对污水进行有效处理,去除水体中与湖底淤泥生成蓝藻的基本养源,恢复水体生物的食物链与湖水的生态修复功能,让湖水自净,才能让技术发挥效用,从而根治蓝藻。 事实上,实现上述目标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因为这需要市政工程投资建设污水处理厂和排污管道,以便将污水全部通过污水管道流到污水处理厂进行处理。另一方面,必须要求有关企业投资建设污水处理设施,要求排放的废水必须达标。甚至对于一些生产技术落后、污染严重和资源浪费严重的企业要坚决予以关闭。对于政府,这确实是一件头疼的事。 遗憾的是,国家的治理经费在上层被分解,最需要经费和最直接参与的弱视群体农民得不到好处,只好继续污染。企业则与政府捉迷藏,甚至干脆政府与企业同流合污,任污染继续下去。以此来看,要根治蓝藻污染,企业必须承担社会责任,做到少排或不排污染,实行循环生产、清洁生产;政府则需要进行政策引导和立法控制,进一步改变经济发展模式,加大环境保护力度,强化源头控制,保护生态,凭借科技的力量,防治蓝藻污染。 然而,专家们的这些建议依然未被采纳,人们能够采取的措施,也是立竿见影的措施就是,引长江水将太湖一冲了之,太湖暂时干净了可海洋增加了污染,水由绿色变成了红色(近海爆发赤潮)而已。但对于上游来说,这是个最好实现的措施了,有钱就能办事。今后的太湖还会不会爆发蓝藻,这取决于太湖的营养源是否真正被切断。
个人分类: 环保呐喊|2671 次阅读|2 个评论
困惑
lincystar 2011-6-8 15:07
数据真难找。。。导致研究进展不顺利。 太湖,拿什么拯救你,我的爱人? 静心,继续。
个人分类: 研究进展|2262 次阅读|0 个评论
恢复全国生态环境得需要多少钱?
热度 11 QFL 2011-5-22 09:51
恢复全国生态环境得需要多少钱?
最近几年, 天朝仅仅治理一个小小的太湖,就已经砸进 810 亿元 ;然而,至今太湖的生态拐点仍没有出现 ( http://www.cnr.cn/china/yaowen/201105/t20110521_508019232.html ) 。 试想一下, 若要恢复全国的生态环境,那得要砸进去多少钱才行? 我们所取得的那些所谓 GDP 的总价值,够不够个零头? 欠下的债,总得要还的。 所以,只有非人类者才会说: 我死之后,哪管它洪水滔天。 传说中有一种很厉害的武功,叫 “ 天魔解体大法 ” ,其特点是:用功者通过逆转经脉而汇聚全身精力,使迸发出的功力在霎时间暴增数倍;但这个最亢奋状态不能持久,且在事后,用功者必元气重伤 ( 甚至死亡 ) ,需要经过很长时间的精心调养,身体才有可能缓慢复原。 砍伐举国之森林,污染举国之河流、空气与土地,掘尽举国之矿产,榨干举国之民力,霍尽祖宗之遗产,绝断子孙之前途…… 天朝的经济发展模式,是否也有点类似 “ 天魔解体大法 ” 呢? 图片来自网络,仅欣赏使用
个人分类: 爱我华夏|2208 次阅读|14 个评论
这就是无锡
热度 2 smallgrass 2011-5-17 08:16
虽然很小的时候就听说这样一句话“无锡美,美在太湖水”,但在上大学之前,一直对无锡没有什么特别的印象,认为无锡不是省会城市,没有国际知名的企业,没有云集的名校,没有著名的景点,充其量只是一个名不见经传的江南小城市。 然而上大学时,购买的火车票背面竟然有一个广告语“全心全意小天鹅”,读起来朗朗上口,仿佛看见了一只小天鹅在湖边展翅飞翔的场景,这就是无锡。 参加工作后,到安徽省省会合肥工作,由于专业关系(无锡有一个石油地质研究所),对无锡有了一定的印象,因为那时大家正看得热火朝天的电视剧《水浒传》、《三国演义》,据说是在中央电视台无锡拍摄基地取的景,仿佛看见了一幅幅山水画面,这就是无锡。 看来命中注定要和无锡结缘,前几年由于科技资源整合,我被调到中石化无锡石油地质研究所工作,亲人们和同学们知道了,第一句话就是“无锡啊,是个好地方”。大学里的导师前来,专门陪他去惠山公园去看阿炳,听二胡名曲二泉映月,仿佛看见了艺人阿炳曲高和寡意境,这就是无锡。 一个曾来过无锡的东北人对我说,无锡太漂亮了:青山绿水,运河长江,鱼池桑田,小桥人家,竹木花果,泥人紫砂……,无锡人好热情:无论你问几遍路,人们都会细声细语告诉你而不厌烦……。我笑了,仿佛看见了江南人的柔情似水,这就是无锡。 无锡人的薪酬很高,却也见怪不怪了,因为无锡已经是全国最有竞争力的十五个经济中心之一,商贾云集,被称为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太湖明珠”,人们收入、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令外人刮目相看,这就是无锡。 拥有 211 工程的大学,其中也有全国的王牌专业;翻开无锡人才历史长卷,更让人赞叹不已,旅行家徐霞客,大画家徐悲鸿,文学家钱钟书,音乐家刘天华,实业家荣德生……,数不胜数,尤其是无锡籍的两院院士多达六十多人,这在全国的城市中是相当少见,这就是无锡。 ……,不必再历数她的种种底蕴积淀。 从少年的朦胧点滴,到过而立之年的耳闻能详,在我的心中经历了由默默无闻到一飞冲天的转变,让我为身在其中而自豪,这就是无锡。 一个在全国响亮的名字,一块人杰地灵的土地,一个勾画了宏伟、美丽蓝图的城市,一颗将在世界闪亮的太湖明珠,这就是无锡。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4132 次阅读|3 个评论
[转载]微囊藻水华的影响因素(OBAO-12)
xushui 2011-5-10 13:07
1物理因素 1.1温度 微囊藻是喜温生物,其最适温度在30一35℃高于其他藻类(华汝成1981)。水库中的围隔实验证实当水温为26℃时最适宜于微囊藻的聚集、上浮并形成水华(华锦彪1994)。多年的监测结果显实太湖中微囊藻水华出现在水温18.2℃一32.5℃ (Chen2003),处于5月至10月之间。在温度较低的冬季,微囊藻会以单个细胞或数个细胞的小群体存在于表层底泥(Falon l981)。春季回暖时微囊藻得以复苏和生长,已有研究表明底泥蓝藻的最佳复苏温度在18一21℃高于非蓝藻的复苏温度14一18℃ (Perakisl996,陶益2005)。 1.2光照 微囊藻含有叶绿素a以外还含有藻蓝素和别藻蓝素,使得微囊藻可以利用别的藻类不能利用的绿、黄和橙色波段的光,在弱光下也能生长得较好。在强光时微囊藻增加了细胞内类胡萝卜素的含量,增大了细胞对强光的耐受性(Paerl1982)。 1.3水文气象因子 风力作用和波浪扰动以及气候状况对微囊藻生长也有影响,风浪明显影响微囊藻的水平和垂直分布,尤其在浅水湖泊中风浪作用使得湖底的营养盐释放,3.1m/S以上的风速对微囊藻表层水华有明显的消减作用(Cao ZOO6)。国外也有报道称蓝藻水华多出现在温暖而风平浪静的天气。在湖水流场对水华藻类垂直迁移以及对水华形成的影响还有待于进一步研究。 2化学因素 2.1营养盐 在水华形成的机理研究中人们对营养盐的关注较多,Stumn在对藻类化学成分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藻类经验公式C:N=106:16:1,并根据里比希最小定律指出磷是控制湖泊藻类生长的主要限制因子。国际上一般认为湖水总氮达0.2mg/L、总磷达0.02mg/L 就属于富营养化范围。湖泊发生富营养化后氮、磷浓度大幅上升,太湖梅梁湾地区水体平均溶解磷己达住03一0.07mg/L,早已不成为藻类生长的限制因子(秦伯强20o4),因此必须有效地阻断外源营养的输入。对于大型湖泊同时还应注意到营养盐自身循环效应和沉积物的内源性营养盐释放。除了氮、磷等大量元素之外,微量营养元素(铁、钼等)以及稀土元素(铜、钇等)对水华藻类的生长也有一定影响(尹大强1998)。 2.2他感物质 微囊藻属里的多个种能释放毒素、生长抑制剂等化学物质来影响其他藻类或者浮游动物的生长,研究表明在竞争或捕食压力下微囊藻产生的毒素有所增加(许秋瑾2004,Jang2003)。有些植物,如黑藻(Hydrila verticilata)、凤眼莲(Ei chhonrai。rassPie等还会分泌抗藻物质抑制藻类生长(童昌华2003),因此高等水生植物在改善湖泊环境,减轻富营养化水平和控制水华形成方面有重要作用。 3生物因素 3.1气囊 微囊藻细胞内的气囊(Gas、乞culoes)是由德国的微生物学家Kbealln在1895年首次发现,70年后,Bowen andjensen (1965) 发现气囊主要是由无数的圆柱性的囊状物组成,他们把这些物质称之为气泡(GasVesicles)。气泡的分子结构、形态和生理特性由Walsby(1994) 综述过了。气泡是一些中空但是较硬具有蛋白质的圆柱体,两端由圆锥盖扣住,气泡的合成是由编码所需要的蛋白的基因调节的。气囊泡壁能够允许气体的自由出入,但是由于蛋白质壁的内侧上疏水性的氨基酸链的存在,水分不能通过气泡壁。由于气泡的体积比较小,因此通常需要合成很多的气泡来提供所需的浮力,每个细胞大约有104个气泡这些气泡对微囊藻上浮形成水华有较大作用。在细胞内,气泡并不是在细胞质内随机分布的,而是集中在气囊中,以最小的空间提供最大的浮力。为了能够形成六边形的柱状体,气泡都被堆积在一起,而且它们的锥状头相互交错。 3.2胶鞘 微囊藻属的某些种类通过向细胞外分泌多糖或其他粘性物质形成胶鞘,使得细胞与水体间的粘滞系数增大,对细胞的上浮和垂直运动有一定影响。并且经常会出现多个细胞聚集形成群体,胶鞘的形成为微囊藻提供了天然的屏障,抵抗了外界的不良环境。 3.3营养元素的储备 微囊藻对水中溶解性磷的吸收可分为两个阶段,一是快速物理吸收,二是慢速生物化学吸收.微囊藻具有较高的磷吸收最大摄取速率(Vmax),并且能把过量吸收的磷元素以聚合磷酸盐的方式储存在体内,在磷浓度限制时可以抵抗较长的时间(Kromkampl989)。蓝藻中的色球藻目、颤藻目、念珠藻目真枝藻目的某些种类具有固氮功能,而微囊藻未发现有固氮功能(黄有馨1984)。并且在淡水湖泊生态系统中氮元素一般不成为限制因子,因此在氮元素对微囊藻水华影响的研究报道较少。 3.4异养生长 在光照充足的情况时有机化合物不能刺激微囊藻生长,而在低光强或黑暗的条件下,这些有机物(包括碳水化合物、一个梭基或两个梭基的有机酸、氨基酸等)能明显地加速微囊藻生长,同位素标记试验也证明了一些蓝藻在低光强条件下能同化碳水化合物,使得被标记有机物的含量占到细胞总有机物量的45%。微囊藻通过发酵的方式异氧生长,分解有机物的生长方式为其在底泥越冬或低光强的不利条件提供了竞争优势(Stall997)。 3.5其他生物的影响 在天然环境中微囊藻能形成群体并漂浮于水表,而在实验室条件下微囊藻经常以单细胞形式存在,即使是野外分离的群体微囊藻经过室内培养后也往往解散成单细胞(Bolch 1999),这可能与室内缺乏促使群体形成的因素,已有研究表明在实验室条件下浮游动物的滤液对微囊藻群体形成有一定影响。 蓝藻水华形成的四阶段理论 为了探明微囊藻水华的形成机理,人们对富营养化水体进行了长期的野外跟踪观测和室内模拟研究。孔繁翔等人总结出微囊藻水华形成大致分为冬眠、复苏、生物量增加(生长)、上浮及聚集四个阶段,并且每个阶段蓝藻的生理特性和环境主导因子有所不同(表0一2,孔繁翔2005) 表 0一2 蓝 藻 生长 及 水 华 形 成 的 主要 阶 段 及主导影响因子 时间范围 生理阶段 生命现象特征 主导控制因子 11月一2月 衰亡、休眠 代谢基本停止 低温、黑暗 3月一4月 复苏 生理生化活性缓慢恢复,群体形成 温度、溶解氧、营养盐 4月一9月 生物量增加 光合作用,细胞增殖 光合作用需要的能量与物质 5月一9月 上浮、积聚 气囊和胶鞘 气象、水文条件
个人分类: 生态学|2910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节水型生态农业—太湖水稻示范园
xushui 2011-5-7 17:42
农业节水是节水型社会建设的工作重点。我市年农业灌溉用水11亿米3,约占总取水量36%,农业灌溉水的利用系数平均约为0.45,而先进国家为0.7至0.8,55%的水资源浪费了,农业节水具有很大的潜力。近年,我们大力推广农业节水灌溉技术,创建了一批农业节水示范项目。太湖水稻示范园通过铺设低压管道,利用计算机远程遥控技术,实现了稻田灌溉自动化,同时对水稻灌溉的回归水生态处理后进行再利用,实现灌溉水循环利用与水生态修复有机结合,既节约了灌溉用水量,又减少了水稻田灌溉后的面源污染,为农田节水灌溉树立了节水减排的典型。 东港镇东南村对灌区节水高度重视,节水灌溉意识和水环境保护意识强。2008年投资200多万元建设太湖水稻示范园,平整319亩农田,铺设低压供水管道3708米,排水暗管25021米,排水沟长度2626米,利用计算机远程遥控技术,建设了水稻田自动化灌溉控制系统,实现了水稻田的自动灌溉,改变了以往大水漫灌的传统方式,发挥了较好的节水灌溉效益。同时,该村又利用附近河塘分别建成了1500平方米的生态稳定塘和6390平方米的综合生态塘,种植芦苇、慈菇、茭白、眼子菜、凤眼莲、浮萍等水生植物来净化水稻田的灌溉回归水,使回归水的COD去除率达80%,总氮去除率达65%,总磷去除率达65%。经过净化的回归水被抽引至灌区田间,再用于灌溉,使水稻田的灌溉水实现了循环利用。太湖水稻示范园通过灌区节水技改,灌溉水利用系数提高到了0.917,节水灌溉工程控制率达到了100%,可年节约灌溉用水22.5万立方米,水稻增产8%、小麦增产10%,取得了较好的经济和环境效益,实现了传统农业向节水型生态农业的转变,具有推广示范作用。 无锡市水利局 二〇〇九年十二月十八日
个人分类: 农业|1546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水稻并非影响太湖环境的罪魁祸首
xushui 2011-5-7 16:16
针对太湖地区水稻种植影响环境的质疑,南京农业大学应用生态研究所张卫建教授在研究中提出了不同看法:水稻本身并不是“罪魁祸首”,种植水稻还有利于降低区域气温、净化大气,关键是要辩证认识水稻生产目标、科学种植,切实降低农用化学物质的投入量、提高利用效率。 张卫建等人发表在今年9月《科技导报》上的论文指出,经过研究证实:在合理的稻作技术体系下,环太湖稻田生态系统不仅可以缓解气候变化、提高大气质量及保护水土资源,而且还可以获得巨大的直接与间接经济效益。 今年无锡太湖蓝 藻 暴发事件震惊中国,让人们看到了太湖污染的严重,也有人开始质疑太湖地区水稻种植对环境的影响。 通过10多年的田间研究,张卫建和同事们积累了大量第一手资料,对环太湖地区稻田生态系统的综合服务功能进行了全面估算和评述。 张卫建认为,大量数据表明,稻田是地球上最大的人工湿地生态系统,对区域气候起着重要的调节作用。研究显示,在同样的土壤有机碳水平下,稻田土壤可以保持更多的氮和磷,不仅可以显著提高土壤肥力,而且可以明显降低氮磷对周边环境的污染,所以,应该发挥其显著的固碳减排降温效应和大气的净化功能。 “过去一味追求高产的农业生产确实会污染环境,但是与工业和城市生活污染相比,水稻种植只是次要原因。”张卫建提出自己的“一家之言”。 张卫建同时建议,环太湖的传统种稻观念需要与时俱进,要在科学规划稻田布局的基础上,将“高产更高产”的水稻生产目标更改为“优质安全生产”,切实降低农用化学物质的投入量,进行保护性稻作技术创新,积极开发环境友好的保护性稻作技术,开创经济效益和环境保护的双赢局面。
个人分类: 农业|1110 次阅读|0 个评论
死鱼
fengzhigu123 2011-4-17 22:02
风沿着旧时方向,船隐向远方 波光射向水中的鱼鳞 散出点点微弱的光 让人在白天向往黑夜 只因黑夜酒醉胜白昼 此刻,光照亮它们所处的时空 除了浪潮,一切静静 恍若它们去时胸宽毫无猜度 它们已经死亡,凉风从左吹向右 漂浮在太湖微澜四起的湖光中 围着它的是山,怀抱着怀抱 是的,死亡也可以怀着一种姿态 山那侧,炊烟四起 人们挥霍着快乐——烧烤 山这边,死鱼独自回味宁静 而我,早已学会在人群中叽叽喳喳聒噪
个人分类: 诗流成河|2343 次阅读|0 个评论
无锡没喝壮行酒,只因太湖“霉”
热度 4 wangxh 2011-3-29 18:15
无锡没喝壮行酒,只因太湖“霉”
镶嵌太湖之滨的无锡,本是风景优雅秀丽、数千年悠久的历史文化古城。在江南蒙蒙烟雨中撩起人们对江南水城的向往。曾静的《二泉吟》,“ …… 无锡的雨是你肩头一缕缕难解的愁 …… 太湖的水是你人生一杯壮行的酒 …… ”更增添了许许多多的遐想,仿佛看到、听到了瞎子阿炳的《二泉映月》在琴弦上流 …… 到了无锡,没赶上淫雨霏霏,也无法感受什么是“难解的愁”。本想去看看太湖,上车后对司机师傅说“太湖不是很美嘛,直奔太湖!”师傅说“拉到吧,太湖美,是发霉的“霉”,周围臭气冲天!”兴致即可全无,放弃!因此没有喝到“壮行酒”【主要是时间不太够】后来去了 南长街 、南禅寺步行街附近。临近的一段水也不知道叫什么名字,虽然水是浑浊的,但看上去似乎尚可。但气味的确“臭气冲天”,胡乱闻了数阵臭气就逃之夭夭了。暗想: 发展真的要以沉重为代价吗?
个人分类: 社会|3689 次阅读|7 个评论
鼋头渚怀古
fengzhigu123 2011-3-27 23:34
鼋头渚怀古
题记:公元2011年3月27日,与三友共游无锡太湖鼋头渚,作诗记之。 船是从湖边起锚的,朝着水 朝着新绿和一切葱翠飘然而去 恰和数千、数万年前的那一天一样 当太湖鼋还只是一个孩子 它躺在妈妈的怀中 贪婪的接受妈妈莲花绽放的亲吻 那时天、地、一切都还年轻, 来不及有船,来不及有人 更来不及有他们所说的分离 那时,龙的九个儿子都不及降生 耳中还可以听见它们呱呱坠地时的哭音 那时,它们的名字都还不那么难记 它们的模样也还不那么难于辨认 远远地,它们会叫它爷爷 而它会大笑着从老九一直亲到老大 驮着它们把太湖摸遍 船上远眺太湖中小岛“鼋头渚” 太湖 太湖 樱花乎?樱花也!
个人分类: 诗流成河|2493 次阅读|0 个评论
一水之隔——在同里
fengzhigu123 2011-3-8 18:09
以水为界,温暖还没有袭过江南鲜嫩的脸庞 雨来不及下,雾气还不及爱人的肌肤细腻 风吹来,茫然不知何向?桨声吱嘎,摆船轻荡 路在脚下,脚在桥上,桥在水上 以水为界,水下是水和他的爱人,是湿润 水上是我和干燥,是麦地下干燥质朴的黄色 在同里,我带着黄土地和我们一贯的黄色 冬与春只是一水之隔,为何春雷还不响? 我若坠下,若果化作游鱼 何不游入太湖,游入大同 我若坠下,若果溺水而亡 死亡和苟活也不过一水之隔 以水为界,我和快乐也只一水之隔 芦苇作了篾席,苍蝇转世苍鹰 一水之隔——也近、也远 懦弱离我很近,死亡看我很远
个人分类: 诗流成河|2329 次阅读|0 个评论
太湖美得令人忧伤
罗帆 2010-9-25 23:13
高中时,语文课本《雷雨》片段里有一句台词:无锡是个好地方! 上大学时,东方歌舞团的民歌手远征,唱过一首《太湖美》: 太湖美呀太湖美, 美就美在太湖水! 水上有白帆哪, 水下有红菱哪, 水边芦苇青, 水底鱼虾肥, 大三暑假,我去了向往已久的无锡。记忆中的太湖一望无际,碧波荡漾,自然天成,美不胜收。 二十七年之后,在无锡出差期间,住在太湖山水旅游区内,面朝蠡湖背倚青山。抽空重游了附近的鼋头渚,再次领略了太湖之美。 太湖上的帆船 三山岛上的芦苇丛 阳光下的渚头风光 鼋头渚的美景 然而,太湖虽美,却只能远看!近观湖水,令人忧伤。 当地人告诉我,经过三年的治理,动用长江水清洗太湖,效果明显 。 然而, 曾经清澈甘甜的湖水,早已经不复存在。 在湖中小岛,一对老渔民夫妇把小船划过来。卖鱼的老翁脸上满是沧桑,盆中的小鱼苟延残喘。船边的湖水像浓汤,面上飘着可恶的蓝藻。 老渔民在湖边卖鱼 2007 年,一场由太湖蓝藻引发的无锡饮水危机,触动了中国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的敏感神经,让我们记忆犹新。 呜咽的太湖水,仿佛在告诫我们,经济发展再也不能以牺牲环境为代价! 拿什么拯救你,太湖! http://news.xinhuanet.com/politics/2007-06/05/content_6196680.htm
个人分类: 旅途掠影|6563 次阅读|13 个评论
太湖仙岛之景色
han5 2010-6-6 22:38
最近心里很慌,头脑也很晕,整个人显得很焦虑。因此,今天虽然阳光有点过度明媚,下午,我还是决定出去走走。于是乎,就去了太湖仙岛! 哇哈!景色不错,可惜阳光太强、相机太差,所以图片就只能将就着看啦。 好吧,回归正题图片。 太湖景色 还是太湖景色 在游轮上看仙岛 太湖上的小岛 离仙岛越来越近了 姜太公钓鱼?O(_)O~ 水藻 同心锁-天长地久 永结同心 月老-赶紧拜\(^o^)/~ 湖浪轻怕湖滩 湖浪继续拍 天街,其实是商业街,哇哈哈哈 灵霄殿及其前面的铜塔 阴凉的小道 道教鼻祖-老子 石窟-水帘洞 来一个侧面-老子 今天比较匆忙,下次有时间再去,O(_)O~
个人分类: 图行天下|1918 次阅读|1 个评论
吃行天下 太湖三白 无锡酱排骨
windlight 2009-5-19 21:15
头一次到无锡,开车到蠡湖和太湖转,朋友推荐来这家。 风景和环境都很好,正好赶上一个婚礼,保安说没位,我们说可以等。结果到里面婚礼退了几桌出来。我们就要了一个最靠角上的位置,看景很好。 被他们普及了一下,什么是太湖三白,我点了一个芙蓉炒银鱼,用蛋清炒,结果效果非常好,真是色香味俱全。 清蒸白鱼(半条)也是极品,比之后几天吃到的好多了,已经脱骨,肉质极其鲜美和嫩滑。 头一次吃无锡地面的无锡酱排骨(之前吃过超市卖的的包装袋的),这是我这几十年来吃到最肥的排骨,但味道真好,能看到肥牛一样红白相间的肉。 白虾他们说没什么意思,就没有单独点,但点的一个豆腐凉菜里还有几个,我们几个初次品尝的感觉还可以,但和海虾来比还是差一些。 几个凉菜量小盘子大,摆盘很漂亮,有几个味道还不错。但隔了几周来写,还是银鱼和白鱼印象深刻。
个人分类: 吃行天下|6317 次阅读|0 个评论
小游苏锡环太湖
jiangxh 2009-5-16 06:18
2009-4-18 、 19 我所工会组织职工利用双休日小游苏州无锡环太湖地区,领略大上海外面更广阔的天地。
个人分类: 江山胜画|925 次阅读|3 个评论
小游苏锡环太湖
jiangxh 2009-5-15 21:41
2009-4-18 、 19 我所工会组织职工利用双休日小游苏州无锡环太湖地区,领略大上海外面更广阔的天地。
个人分类: 江山胜画|9 次阅读|0 个评论
小游苏锡环太湖
jiangxh 2009-5-15 21:35
2009-4-18 、 19 我所工会组织职工利用双休日小游苏州无锡环太湖地区,领略大上海外面更广阔的天地。
个人分类: 江山胜画|12 次阅读|0 个评论
小游苏锡环太湖
jiangxh 2009-5-15 21:14
2009-4-18、19我所工会组织职工利用双休日小游苏州无锡环太湖地区, 领略大上海外面更广阔的天地。
个人分类: 江山胜画|11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时代周报:太湖治污,巨资难解?
热度 1 蒋高明 2009-2-19 11:45
时代周报 记者 卢雁 特约记者黄丽 发自无锡、上海 2009年1月5日 2008年12月,中国水体污染控制与治理十一五计划终于在千呼万唤中正式编制完成。按计划,在2010年之前,中国水专项总资金投入为112.66亿元。而2007年爆发蓝藻事件的太湖则是计划的首要治理试点之一。 100亿人民币,足够解决包括太湖在内的中国湖泊的污染问题吗? 记者了解到,此前十年,太湖治污已花费270亿元,结果的是迎来蓝藻暴发。2008年5月份获国务院批准的《太湖流域水环境综合治理总体方案》已拟投集中巨资:到2020年之前,将太湖水质从V?类提高到IV?类,部分水域III?类,计划总投资为1114.98?亿元。其中,江苏583.73?亿元,浙江470.04?亿元,上海36.89?亿元,跨省市24.32?亿元。据内部消息,真实投资总额可能超过2500亿,仅江苏一省就超过1000亿。 这无疑是新中国有史以来投资最大的环境治理工程。但治疗太湖这个沉疴,需要找到新的药方。 太湖水质未见大改善 2008年11月24日,江苏省宜兴市大浦镇汤渎村,飘起小雨,有点冷,公路边的稻田已经收割完毕,一些稻田已经整耕,有的已经种上了冬小麦。蓝藻不见踪迹,但也许是准备着来年苏醒。 薛广健蹲在一条通往太湖的小河旁。这个来自广东的中年男人是绿色和平食品与农业组项目主任,今年已经第7次来到这里。他把湖水灌进1L的容器,旁边的志愿者帮他密封和冰镇。 薛广健把冰镇好的样品紧急送到上海谱尼测试技术有限公司,在那里,他们会根据《GB?3838-2002?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中规定的方法检测样品中的氮(包括总氮和硝态氮)、磷浓度。 这是薛广建所在的食品农业项目组承担的项目之一。其他两个项目包括农业污染和转基因食品。 20多天后,2008年的圣诞节来临之前,一份《太湖化学农业污染与中国化肥施用简析》的报告赫然摆在记者面前。 我们仅仅进行了有限几次采样,检测结果所反映的氮、磷污染状况却十分严重。硝态氮(NO3-N)是总氮的一部分,其在总氮中所占比例可反映出多少污染物来自于农田化肥流失,检测结果显示仍有大量的氮来自化肥流失,农业污染仍然是造成太湖富营养化、蓝藻频发的重要原因。 太湖的富营养化并没有太多的改观,这些水不仅不能饮用,甚至不能用于工业和农业灌溉,我们采集到的大部分水样都是失去使用功能的劣Ⅴ类,仍然是重度富营养化。报告如是写道。 农业污染是主因 湖泊治理学者、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所长金相灿指出,目前在世界范围内湖泊面临着五大问题:水量缩减与萎缩、富营养化、生态破坏、酸化以及有机污染等有毒有害的污染,中国的湖泊的首要问题就是富营养化。 据学者们分析,太湖从中营养化到富营养化大约经历了二、三十年,肆意排污、侵占湿地、修筑堤坝、市民的不文明行为,都在增加对湖水的污染。 中国地理学(应为生态学,本博注)家蒋高明 具体解释:太湖蓝藻爆发和云南滇池水华一样,都是陆地上大量的氮、磷等营养物质在湖水里集中,以蓝藻、裸甲藻为主的水生植物大量繁殖,导致水中氧气缺乏,鱼虾死亡、水体变臭。同时,居民直排污水、农田化肥、农药污染,尤其工厂不达标排放,都是水体富营养化和水体变臭的原因。 安徽巢湖的情况可与江苏太湖相佐证。按巢湖市委书记夏望平的说法,巢湖市40%的化肥、60%的农药最后都进了巢湖。南京环科所研究员李德波也告诉时代周报记者,当地施用的化肥只有三分之一被作物吸收,很大一部分又汇入太湖。 据蒋高明亲眼所见 ,太湖边的不少居民仍长期将粪尿、洗衣废水等直接倾倒太湖;园林工人在岸边喷洒农药;上游大量工厂、农田,居民都在日日对太湖排放污染。 过去几年,国务院,江苏,浙江,上海诸省市在花费巨资治理太湖的阶段性成果即是关闭了大量中小型化工厂,但在太湖周边采访时,记者仍发现一些单位往太湖中直排生活污水。 据报道,太湖污染的严重性和目前我国农村生态环境保护不力,大有关系。包括太湖流域在内的中国大多数地区,生活污染和工业污染叠加,新老污染相互交织。据悉,目前,我国农村每年产生的畜禽粪便约27亿吨,已成为农村首要污染源。特别是80%的规模化养殖场缺少污染治理设施,大量粪便、污水不经任何处理直接排入水体。同时,我国是世界上化肥、农药使用量最大的国家,而利用率仅为30%-35%,流失的化肥、农药造成了水体和土壤污染。 中国环境保护部污染防治司副司长凌江12月10日在中国政府网接受在线访谈时表示,中国农业面源污染突出,主要是大规模的畜禽养殖企业造成,还有就是农药、化肥超量使用和水产养殖大量投放饵料。? 治理确实在努力 因为蓝藻爆发引发国际关注,太湖沿岸边的城市曾开展轰轰烈烈的打捞运动,但运动式打捞并未取得实际成果。宜兴治理太湖办公室官员就曾对媒体抱怨蓝藻打捞劳民伤财。 那么大的湖,弄些小船,拿个小勺舀蓝藻。当时要求一个村准备50条船,船上插红旗,一个镇上要准备几百条船,每人50块钱一天,农民也知道没啥用,就在岸边打扑克。捞完的蓝藻直接堆在太湖边,下个大雨蓝藻液又透析回太湖了,3000多万就打水漂了。 本报记者从江苏环保部门获悉,为治理太湖,江苏省提出到2012年和2020年的分阶段治理目标任务,安排了12项治理任务和10大类治理工程。其中,对15条主要入湖河流实行双河长制。? 各地除开展每日环湖、双日湖体网格巡查监测外,还大力实施引江济太,并力促无锡、苏州、常熟、武进、张家港等市、县均建成第二水源供水。江苏环保厅相关负责人说,江苏太湖流域内所有城镇按计划全部开工建设污水处理厂,并在太湖流域广泛开展植树造林,建设滨湖林带、前置库、人工湿地等生态隔离带。 我们将治太工作作为市县党政主要领导干部政绩考核评价的重要内容,实行一票否决。从去年起,省财政每年安排专项资金20亿元,流域各市、县每年从新增财力中划出10-20%,专项用于太湖水污染治理。 而早在上世纪末,江苏就已把治理太湖农业污染提上日程,曰建设太湖生态农业。 如此多管齐下,为何太湖沉疴难起,湖水仍然泛着令人不快的腥味。 十年治湖,总走着边污染边治理的老路。原江苏省副省长仇和曾经这样评价太湖治污的历史。 凌江在中国网友面前说:控制富营养化是一项很复杂的工程,是一个很长期的任务。可见中国政府对太湖治污的艰巨性是有充分认识。 据悉,十一五计划中,国家确定10%的削减污染物排放目标,然而从现在完成情况来看,前两年才完成2.3%,后三年要完成7.7%,任务量非常大,或者说难以实现。 即使这五年10%的任务顺利完成,污染物排放仍超过容量。这种情况下,总体战略的考虑就是要减轻风险,包括两层含义,一个是防止恶性的水污染事件,不出大的事故。第二个是确保人的健康和安全。凌江的发言揭示了中国湖泊问题的严重性以及环保部门的现实态度:先不谈如何澄清湖水,首要是避免类似太湖蓝藻爆发这类严重影响民生的恶性环境事故。 新方式带来的新期待 治湖是非常复杂的工程,比江河治理复杂得多。国家环保总局副局长张力军这样表态。湖泊与河流不同,它是一个相对封闭的生态系统,不正确的治理方案有可能伤害到这一系统,影响国家的生态安全。金相灿告诉记者。 据悉,中央已经明确,重大水专项研究中,要重点支持关于湖泊治理的研究。巢湖、太湖、三峡等湖库的生态安全评价工作2007年就已启动,鄱阳湖、小浪底、丹江口、洪泽湖正在进行。 2008年12月,中国水体污染控制与治理十一五计划终于在千呼万唤中正式编制完成。按计划,在2010年之前,中国水专项总资金投入为112.66亿元。而2007年爆发蓝藻事件的太湖则是计划的首要治理试点之一。 然而治湖和治江一样,需要跨区域合作。2008年12月15日,苏浙沪两省一市共同签订了《长江三角洲地区环境保护工作合作协议(20092010年)》。长三角从2009年起,将分别在水体、发电厂、尾气等领域统一行动,开展污染治理合作。 据报道,从2009年起,除城镇生活污水处理项目外,在太湖流域禁止新建、改建、扩建化学制浆造纸、制革、酿造、染料、印染、电镀以及其他排放含磷、氮等污染物的企业和项目。分批制订禁止建设排放致癌、致畸、致突变物质和恶臭气体的项目名录。 此外,太湖治理经费问题一直为人关切。日本的琵琶湖治理35年总共投入239亿美元,1平方公里约耗资5.6亿美元。有专家推测,以太湖目前情况,所需时间可能更长。 据悉,治湖资金主要来源于地方政府。对于太湖治理,国家还将尝试发行地方债券等形式募集资金。环太湖,这个历来文教昌盛、财富涌流之地,占全国国内生产总值的10%、财政收入16%。巨大资金的投入能治理治愈它吗?
个人分类: 环保呐喊|5195 次阅读|3 个评论
关于《太湖流域水环境综合治理总体方案》意见
huangwd99 2008-7-15 21:03
此文是给政府有关人员所写,略有修改。 关于太湖流域水环境综合治理总体方案意见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地球与空间科学学院 黄卫东副教授 天津市政工程设计研究院,冯生华教授级高工(原总工) 2008年6月10日发改委发布的《太湖流域水环境综合治理总体方案》应用了近年来研究成果,很好地推进了太湖治理工作,但是,在太湖水华治理方面,我们提出几点意见。 据了解,美国最近几年已解决淡水湖泊水华治理问题,其水华治理方法的要点是:将湖水中总磷含量控制在0.01-0.02mg/L以下,因为磷是藻类生长不可缺少的元素,在低总磷浓度下,藻类生长速度缓慢,难以形成水华。美国环保局自2000年以来,根据水华治理要求对全国湖泊总磷允许含量进行重新计算( http://www.epa.gov/waterscience/criteria/nutrient/ecoregions/lakes/index.html ),各地根据新的要求重新制定湖泊治理规划。从2000年以来,美国地方政府相继采用控磷方案治理一些湖泊,很多以前认为难以治理的湖泊效果明显,如纽约Syracuse市北Onondaga湖。参照我们翻译的美国Onondaga 湖治理协议概要及治理过程介绍,可清楚看到这一点(译文附后,来源于 http://www.ongov.net/lake/ol14.htm )。该湖总磷治理目标是0.02mg/L。 我国按该方案进行湖泊治理,主要问题是很多人担心我国国力不足,难以投入足够的资金以达到微量磷的控制目标。我们撰文分析了国外针对不同来源的排水发展的除磷方案,表明在我国实施在技术和经济上是完全可行的,参见我们的分析文章。例如,在城市污水处理出水总磷标准达到0.01-0.02mg/L方面,美国很多城市污水处理厂执行类似标准,通常在城市污水生物除磷技术基础上,采用絮凝沉淀-沙滤工艺,美国环保局最近统计的20个采用深度处理的污水处理厂,18个采用该技术,按照要求一些厂出水总磷浓度能够稳定达到了0.01-0.02mg/L。从技术原理上看,生物除磷工艺是我国最近几年主要采用的工艺,絮凝沉淀过滤工艺在我国给水处理和中水处理中广泛使用,我们已经掌握了该项技术,其投资和处理费用仅比单纯生物脱氮除磷工艺增加20%左右,在经济上也是可以承受的。因此,在现有生物脱氮除磷污水处理厂内,增加絮凝沉淀-过滤工艺,可达到微量磷除去要求。我们在实施时,可能需要时间去实践和消化该技术以达到稳定的效果。在城市污水和雨水治理方面,Onondaga 湖治理提供了很好的经验,在农村面源污染治理方面,Okeechobee湖治理提高提高了很好的方案,在流域建设了总面积达到144平方公里的多个沉淀池,进入流域河流排水总磷浓度已从过去0.3 mg/L降低到0.012mg/L( http://www.dep.state.fl.us/evergladesforever/restoration/quality.htm ) 。 太湖治理方案中所制定的总磷治理目标浓度(0.05mg/L)大于国际公认的控制湖泊水华的总磷浓度要求(小于0.01-0.02mg/L),这将不可能达到水华治理目的(原则上说,在湖泊内控制任意一种藻类生长所必须的元素或物质低于藻类生长所需要的浓度,都能达到水华治理目的,但是,到目前为止,成功的水华治理方法主要是控制总磷浓度,很多蓝藻能利用空气中氮气合成所必须的氨,控氮难以达到蓝藻水华控制目的)。由于进入太湖流域的各种排水含磷量均超过目标浓度,建议以进入流域排水总磷含量低于0.01-0.02mg/L为目标,在此基础上,制定治理规划。该规划方案应包括实行城市污水处理标准应达到出水低于0.01-0.02mg/L;雨水径流,包括城市和农村,应进行沉淀处理,达到同样水质要求等诸多方面(具体参见附件分析文章)。总之,不放过任何一个可能增加水体总磷的来源。这一方案并不存在技术障碍,所需费用可能很多,但是,制定一个30-50年治理规划,平均到每一年,费用并不会多到承担不起的程度。 希望我们的意见能对太湖治理起点作用,欢迎来函讨论相关问题。
个人分类: 湖泊水华治理|2095 次阅读|0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17 05:07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