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峨眉山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灯笼状的雪胆属植物雄花
热度 1 Abies 2018-7-22 21:38
今天见到至少两种葫芦科雪胆属的花,大部分都是雄花。花冠裂片未开时时向花先端伸展的,花开后花冠裂片反曲,呈灯笼状造型甚是好看。雪胆属的叶片常常是鸟足状复叶,最外缘的小叶着生在其内侧小叶的叶柄上。这点上很像绞股蓝叶片,但雪胆属的叶片常常较大较长且小叶常 7 枚;我只见过常见的绞股蓝,也许绞股蓝属也有更多的小叶。最可靠的还是看花和果实。不是所有的雪胆属的花的花冠裂片都呈灯笼状造型。 雪胆属有 27 种, Flora of China (vol. 19) 记录了国产 25 种,还有不少种下分类群。鉴定首先要看地下部分和种子,这两个特征都没有观察到。但峨眉山附近有记录的种中,有两个名称比较接近我今天看到的植物。一个是雪胆( Hemsleya chinensis Cogn. );一个是峨眉雪胆( Hemsleya emeiensis L.D.Shen W.J.Chang )。前者的花橙红色,还有些条纹;后者的花淡黄色,与之混淆的还可能有椭圆果雪胆( Hemsleya ellipsoidea L.D.Shen W.J.Chang ),据说椭圆果雪胆的小叶只有 5 枚。峨眉雪胆和椭圆果雪胆这两个名称是相同作者在同一片文章中发表的,且模式标本均采自峨眉山。 ( 野外考察由“ 洪雅林木种质资源调查组”支持 ) 雪胆( Hemsleya chinensis Cogn. ) 峨眉雪胆( Hemsleya emeiensis L.D.Shen W.J.Chang )
个人分类: 川西植物|4527 次阅读|1 个评论
反求诸己,玉宇澄清
热度 2 lev 2015-3-8 23:09
反求诸己,玉宇澄清 听说近来“雾霾”很火,最开始是气象问题,后来是经济问题,现在变成了政治问题。可惜“气象”、“经济”、“政治”,兄弟我一窍不通,只有学学于教授散播些“心灵鸡汤”吧...... 孟子曰:爱人不亲反其仁,治人不治反其智,礼人不答反其敬。行有不得者,皆反求诸己;其身正,而天下归之。诗云:永言配命,自求多福。 ——《孟子·离娄上·第四章》 孟子曰:万物皆备于我矣。反身而诚,乐莫大焉。强恕而行,求仁莫近焉 。 ——《孟子·尽心上·第四章》 一从大地起风雷, 便有精生白骨堆。 僧是愚氓犹可训, 妖为鬼蜮必成灾。 金猴奋起千钧棒, 玉宇澄清万里埃。 今日欢呼孙大圣, 只缘妖雾又重来。 ——《七律·和郭沫若同志》 什么叫“玉宇澄清万里埃”呢?——不说了,上图! 这是2011年8月在峨眉山金顶上拍的,自我感觉不错(可能看出了些“禅意”)。后来请朋友调了下对比度和白平衡,作电脑桌面用。原图下附,予有缘者分享——阿弥陀佛...... DSC_01831.jpg
个人分类: 优哉游哉|4728 次阅读|9 个评论
泰山气象站(2013-05-07)
xuxfyuwp 2014-7-9 15:30
泰山气象站与峨眉山气象站是一对双胞胎,都是为了同一个目的于1932年建成立的。1931年,国际气象组织开始筹备第二次“国际地球观测年”活动,组织委员会主席、丹麦气象研究所所长考尔博士给中国中央研究院气象研究所所长竺可桢先生写信,希望中国气象研究所能承担中国部分的观测工作,确定的观测时间从1932年8月1日至次年8月31日。竺可桢先生接受了这一建议,决定在南京和北平增加观测,并再设立两个高山测候所,一个设在峨眉山,另一个设在了泰山。 泰山气象站1932年建设时设在了玉皇顶,1936年移至位于玉皇顶东南方不远处的日观峰。民间一般都认可玉皇顶为泰山的第一高峰,日观峰次之。但实际上到底哪座峰高似还有分歧。如果从直觉判断,我会将第一高峰判给日观峰,远处望去,感觉上比玉皇顶要略高一些。在玉皇顶的玉皇庙内院中央有块极顶石,石上刻着“泰山极顶”和“1545米”两行字,如果按这一高度,玉皇顶无疑高于日观峰,但根据国家测绘局二〇〇七年四月二十七日公布的数据,玉皇顶的实际高度为1532.7米,就要低于日观峰的1534米了,但日观峰的这一高度是否得到了测绘部门认可,我还没查到。 日观峰上的建筑风格似乎更协调一些。尽管安装了气象部门的多普勒天气雷达,属于很现代的装备,但白色的天线罩与周围的建筑及气象探测设备从形态到色调都能融为一体,并无异样之感。倒是玉皇顶上高耸于庙宇旁的移动通信天线,显得有些煞风景,过于扎眼,不知电信部门是否非要利用这座山峰才行。 去年,山东省在泰山举办了泰山气象站建站80年纪念活动,许多相关的介绍信息已见诸于报刊和其他媒体。泰山气象站的实际观测时间并没有80年,气象观测业务在1937年因日军攻占了泰安而中断。后来担任过中国气象局总工程程纯枢院士当年就在日观峰负责观测,一直坚持到1937年12月24日,日军飞机已开始对泰山进行轰炸,程总等人将观测设备掩埋后才撤离。 程纯枢院士于1997年去世,我80年代初参加工作后在气象局大院里常能见到他。程总学术上造诣很深,在气象部门地位也很高,但很低调,很谦和,平易近人。在读到过的一篇介绍他参与人工影响天气工作的文章中,感觉他也是一个非常严谨、求实的科学家。 那篇文章谈到有一次在河北进行人工增雨试验后,程总在办公室听取汇报,他对汇报的同志说:“x月x日你们作业了,对吧?增雨量你们是怎么计算的?你们的影响区里雨量明明只有微量,微量的雨能打湿地皮吗?但是乘以你们那个面积,微量的降雨也有上百万吨或几百万吨。几百万吨对抗旱不起一点作用的增雨效果报给领导,那不是骗人吗?你们不能只管计算死的数字,要考虑数字背后的意义。”程总的话很尖锐,放在今天,仍很有现实意义,甚至有更强的普遍性和针对性。在各个方面,一些貌似很受鼓舞的数字背后,总少不了有些虚假的成分若隐若现,而这些虚假常能成就某些令人向往的业绩。 不知为何,现在能查到的关于程总的资料确实不多,在网上搜索,几乎都是很类似的一小段生平简介,估计是源自一处,从中很难较完整地了解他的情况。有一点应可以肯定,在中国已有的院士级别的气象学家当中,很少有从观测员做起的,程总应是唯一。希望能有人挖掘一下这位从观测员到院士的人生历程,以飨后人。 1953年10月1日,华东军区在日观峰气象台原址重建气象站,站名为“中国人民解放军山东军区泰山气象站”,结束了十几年的中断期。建成后随着气象部门管理体制整体划转,很快泰山气象站的管理也从军队转到地方。 我问了一个在泰山气象站的观测员,在山上工作面对的最大困难是什么。他讲,一是冬天的风,二是夏天的雾,三是雨天的雷。山上12月到1月,10级风是常事,寒风刺骨,且有很大破坏性。可以看到山上的测风塔建得非常牢固,是一个非常坚固的铁架子,估计10几级的风是撼不动的。7-8月份进入雨季,山上云雾缭绕,湿度很大,有泡在水里的感觉。雷电是高山站常见的灾害,既损坏设备也会伤人。据陈学溶教授回忆,1935年建设日观峰观测站时,就有一位名叫霍积成的工人被雷击死在碧霞祠的东神门处。为了防雷,可以看到观测场周围建了一圈避雷针,这也算是高山站的独特之处了。 最近,内蒙拐子湖气象站的观测人员受到了国家表彰,他们确实是全国艰苦台站气象人的杰出代表,为了每天及时、准确、完整地获取气象资料,那些在高山、荒漠、海岛、边远地区坚守的气象观测人员默默地奉献出了许多,令人钦佩,也应得到更多的关心和帮助。
个人分类: 杂记|6575 次阅读|0 个评论
峨眉山气象站
xuxfyuwp 2014-4-29 16:11
峨眉山既是佛教圣地,也是著名的旅游景区,1996年,与乐山大佛一起被世界遗产委员会确定为文化与自然遗产。在山上,除了有美丽的自然风光和佛教寺庙外,还坐落着已有近80年历史的峨眉山气象站。 这个气象站始建于1932年,台站海拔高度3047米,是国民党在大陆时期留下的不多的气象台之一。当时是著名的气象学家竺可桢先生提议建立的。最初的站址位于金顶以西约2公里处的千佛顶,1954年迁移到金顶。 1931年,国际气象组织开始筹备第二次“国际地球观测年”活动,组织委员会主席、丹麦气象研究所所长考尔博士给中国中央研究院气象研究所所长竺可桢写信,希望中国气象研究所能承担中国部分的观测工作,确定的观测时间从1932年8月1日至次年8月31日。竺可桢先生接受了这一建议,决定在南京和北平增加观测,并再设立两个高山测候所,一个在峨眉山,另一个在泰山。当时国家经济条件不好,竺可桢所长在非常困难的条件下组织开展了这项工作。于1935年出版了《峨眉山泰山国际极年观测报告》专集,报送给了组委会。而设立的峨眉山和泰山观测站在竺可桢先生的坚持下,一直保留下来。 所谓“国际地球观测年”,就是每隔一定年份,世界上许多国家联合观测地球物理现象的约一年时间。19世纪初期开始进行气象的国际联合观测,1882年12个国家第一次联合进行以观测北极为中心的极地观测,称为国际极年(International Polar Year),1932年26个国家第二次联合进行了扩大项目的观测。 与前往朝拜或旅游完全不同,长期在那里工作不是件容易的事。峨眉山站属于国家一类艰苦站,具有海拔高、气温低、气压低、氧气少、风大、湿度大、雷击频繁等特征,长期在山上坚守,要面对并克服很多困难。 山上有雾的天数达300天以上,相对湿度常常达到饱和(100%),在这种环境下时间长了,除感到不舒适外,易患有风湿病,对山上的观测员是较大的困扰。我不太懂这种病,据说很难治愈,且会引发其他病症。 山上每年的雷击日数超过60天,且常遇到强雷暴。在台站边上安装了一排很高的避雷针,这是在常规台站少见的。有些游客不解,误以为是一排旗杆。站里房顶上的瓦也是铁制的,据说也是为了防雷,我还真不懂其中的道理。有位在那里工作的观测员对我说,有一次观测时,突然见到避雷针上开始冒火花,他预感到强雷击要来了,马上原地蹲下不敢动了。瞬间,一声巨响,他感到两耳被炸得嗡嗡作响,聋了一般。若没有避雷针,在高山上做室外观测是很危险的,在其他高山站曾发生过因雷击死人伤人的事。 我们上山时天气还不错,蓝天白云,阳光普照,据说也是山上少有的好天气了。气象站的观测显示屏上显示气压为709.6百帕,气温为6摄氏度,相对湿度为76%。但下山时就不行了,阴云密布,雾气缭绕,气温也下降了许多。 相对而言,近年来山上的条件已有所改善了。除了避雷设施加强外,许多观测项目也由人工改为了自动。去年还对台站的供热系统进行了改造,室内已全部改为地热供暖,洗浴也有了热水。问了一下在那里工作的工资待遇,大约在4000-6000元/月,较前些年已有明显提高。在山上工作可以两班倒下山轮休,也算是一种补偿吧。 观测室内安装了现代化的信息网络系统,除了对业务是一个重要支持外,在信息获取方面与外界也融为一体。据介绍,这些现代设施曾经常吸引一些庙里的和尚前来来上网、玩游戏。到了冬季旅游淡季,冰雪封山,气象观测员与庙里的僧人就共同成为少有的守山人了,所以相处很熟。最近庙里的信息条件也改善了,所以来上网的和尚少了。 2005年前后,峨眉山管理局为了保护山上独特的自然风貌和佛教景观,拆除了大部分与其风格不符的设施,并将一些机构转移下山,气象站也曾被列为清理对象。后经据理力争,终于保存下来。除观云测天这一重要实际需求外,也还有其他因素,毕竟是国民政府时期留下来的,70多年的历史延续,是值得珍惜的。 气象站距金顶大佛很近,直线距离约二、三百米,有佛保佑,愿一切都会吉祥平安。 (原文写于2011-10-22 21:34:04 新浪博客)
个人分类: 杂记|2650 次阅读|0 个评论
黄山气象站
xuxfyuwp 2014-4-22 09:23
1955年,在黄山光明顶(海拔1840米)建起了气象站,并于1956年1月1日0时正式开始每天7次定时进行天气观测并对外发报,进入亚洲气象交换网,2006年起改为每天8次定时天气报观测和发报。高山观测站的气象资料往往对天气系统会有指标作用,所以几乎在所有有人居住或工作的山上都建有气象站,在一些荒无人烟的山上也会根据需要建设气象站。 人们喜欢选择名山去旅游,欣赏那里的独特风光或文化,如黄山、泰山、峨眉山、五台山、九华山、华山、长白山等,从旅游的角度看,都是好去处。但对于常年在那里工作的气象观测员来讲,就不同了,高山上的气候不适合生存,常伴随低温、高湿、大风、云雾、雨雪、雷电等,条件非常艰苦。 1985年,在黄山气象站安装了天气雷达,曾强了对周围天气的监测水平。2006年开始,又对天气雷达进行了更新,换成了多普勒雷达。现在黄山的雷达站已成为一个景点,很远处就可以看到位于光明顶处的圆形雷达天线。 一些国家领导人到了光明顶也常会到气象站去看望那里的气象人员,如邓小平、万里、陈毅、方毅、张爱萍、陈慕华等,还有人会留下笔墨,称赞山上气象人的奋斗精神。据说在气象部门只有两个台站的气象人员曾近距离与邓小平在一起,一个是长白山站,另一个就是黄山站。
个人分类: 杂记|4298 次阅读|0 个评论
岷峨秀色 2008-08-27 08:58
taodeng 2014-2-7 13:25
清音阁 苍苍林壑下,双涧远传音。 掬水甘甜饮,冰凉注到心。 乐山大佛 正襟危坐历沧桑,俯看滔滔过大江。 乡众不知灵验否,虔诚伏地一支香。 夹江千佛崖 波光渡口夹青衣,佛像崖头所见稀。 鬼斧神工绝顶上,隋唐巧匠有天梯?
个人分类: 行旅之诗|2330 次阅读|0 个评论
四川行之十四 峨眉山
热度 2 sqzhang 2013-7-20 10:01
峨眉山是著名的四大佛教圣地之一,到了乐山就没有不上峨眉山的理由。 连日来一直在旅途中,峨眉山旅游的功课就没有做好。我们是乘长途巴士从乐山到峨眉山的。到了峨眉山才知道,峨眉山市和峨眉山景区不是一个地方,两者相距5.6km。我们的大巴停在峨眉山客运中心,从这里到峨眉山旅游客运中心有10km之遥。旅游客运中心位于进山的入口,只有到了这里才可以乘到上山的景区旅游大巴。根据以往的经验,以为景区大巴就是把游客送到各个旅游景点的,乘坐了2个小时旅游大巴到了雷洞坪才知道,这里的旅游大巴并不停靠任何景点。只有少数几个停车点,需要从这些停车点徒步到各个景点。到了雷洞坪后,以为可以徒步到附近的景点,但询问当地人后才知道,最近的景点洗象池相距7.5km,问过一对刚刚从洗象池徒步到雷洞坪的年轻人,他们用了3.5个小时才走完这段路程,距离似乎不算远,但因为是山路,走起来不但时间长,而且非常累。连日的旅途劳顿,我们已经没有精力去完成这段山路的攀爬了。 第二天,乘索道从接引殿到了金顶,万佛顶已经封闭,只有金顶一个地方可以游览。当天的天气也不好,日出没有看到,云海更是无缘。 下山后游览了报国寺,伏虎寺,摩崖石刻、秀甲瀑布和迎宾石滩后,峨眉山游也就结束了。 很多景点都没去,留下了不少的遗憾。只能以后有机会再去了。 补课查到的峨眉山旅游地图,多数峨眉山旅游攻略都有类似的地图,但没有各景点之间的距离。这个地图有了距离,但却没有各个景点的海拔高度。 买到的峨眉山游览图,这个图提供了各个景点的海拔高度。也说明了景区游览大巴的行车路线,可惜没有各景点之间的距离。只能把前面的地图和这个地图结合起来看了。建议当地旅游部门出一个把两张地图结合起来的一个地图。 在雷动坪观金顶,最明显的是从接引殿到金顶的索道。 卧云禅院 金顶观日出,云层很厚,只露出了一丝霞光 十方普贤像 高42米,重350吨,整尊金像设计完美,工艺精湛,堪称铜铸巨塑的旷世之作,具有极高的文化价值和观赏审美价值,是海峡两岸艺术家智慧的结晶。 十方普贤像 华藏寺 乾隆御笔 峨眉山 报国寺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16328 次阅读|4 个评论
一个“病秧子”在峨眉山遇到的旷世奇缘
king500 2012-9-14 12:38
转自:地藏缘主论坛 我这个人从小体弱多病,活了二十几年,几乎年年都要在医院住一两个月,小时候的几场大病更是几乎让我死掉。二十二岁那一年,我又查出患了乙肝。不是那种病毒携带者,而是患者,真正的乙肝患者,大三阳的那种。这一年我刚刚大学毕业,工作还没找到。我家里的经济条件还不错,家里人又想办法四处求医,给我打听治疗乙肝的偏方。  可是治疗了半年,花了几万块药费,病情非但不见好,反而越来越厉害。而这时远在深圳的女友,也给我寄来了分手信。当时我万念俱灰,感觉活着半点意思也没有了,不但自己痛苦,还给我的家人造成了很大的负担,这样的人生实在是半点乐趣也无,不如死掉算了。 经过了一段时间的慎重考虑,我终于下了决心,准备了此残生。当时我也没和家里人说,连个字条也没留下,带了几千块钱就离家出走了。当时感觉反正是要死,那不如找个山清水秀的好地方,也不枉来这人世间走一遭。于是我坐上飞机去了四川成都,然后又乘车去了峨眉山。我自己也说不清为什么要去峨眉山,只是心底里有个声音在指引着我,自然而然就选择了峨眉山。 那时和现在的季节一样,秋末冬初,正是旅游的最冷淡时期。那天早上,购买了进山的门票后,从峨眉山脚下,我开始徒步攀登,而没有选择坐空中缆车。按照我的计划,徒步攀上金顶后,住上一晚,能够看看日出日落什么的最好,如果看不到也无所谓了,找个悬崖峭壁一闭眼跳下去,一了百了。 乙肝病人一般情况体力都是非常差的,我当然也不例外,平时走不到一里路就没劲了,但那天有点奇怪,虽然是登山,我的脚步却异常轻快,怎么走也不累。中午的时候已经到了半山腰,我吃了点东西,准备休息一会儿下午一鼓作气登上金顶。 大家知道,峨眉山上猴子是很多的,而且那些猴子很放肆,不怕人,经常抢劫游客。我登山的季节因为游客稀少,所以猴子们不放过每一个登山的人。这一路上我也被骚扰过好几次,不过我都不怎么在意,更不怕猴群,反正已经抱了必死的决心,也就不再有什么事放在心上了。猴群似乎知道我的心思,也没过分的难为我,基本上是讨不到吃的就算了,并没怎么纠缠。 中午休息的时候,我还目睹了一场猴群之间的残杀。也不知道为什么,大概有二十多只猴子,突然在一只大猴子的带领下围攻一只母猴。那只母猴还带着一只小猴子,也不知道几个月,大概和咱们养的家猫差不多大吧。母猴拼命的抵抗、逃命,但无济于事,二十多只猴子把它团团围住,连抓带咬,很快就见了血,双方都发出凄厉之极的尖叫声。这时我才知道这不是猴子们的游戏,而是一场生死围杀。 那只落单的母猴母性非常的强,不顾自身的安危,总是竭尽所能的保护怀里的小猴子。这让我很感慨,想到了人类的母亲,看来这母爱,不但能跨越国界、跨越文化,也是跨越物种的。我动了恻隐之心,决定要帮助这只母猴,于是找来几块石头,朝着猴群扔过去,同时还大声吆喝着,试图驱散猴群。 我的干预果然起到了作用,猴群们一下子安静下来,停止了进攻。受伤的母猴趁机逃出了包围,不可思议的是,它竟然没有逃走,而是朝着我蹿过来。这只母猴的体型不是太大,大概二十斤左右的样子,它一瘸一拐的从山谷中来到我身边我才看清,母猴的背部被扯下一大块皮,露出鲜红的肉,奇怪的是却没有出血。而它的腿上有一道巴掌宽的伤痕,却是鲜血淋漓,不断地流着血。久病成医,我估计是它的动脉受伤了,看来它活下去的机会十分渺茫。 母猴在距离我三米的地方停住,目不转睛的看着我,它的眼睛漆黑如豆。我也看着母猴,从它的眼神中,我并没有感受到死亡的恐惧,它给我更多的感觉是一种脉脉的温情。母猴注视了我大概有半分钟,接下来做出了不可思议的举动,它把自己怀里的小猴子从双手向我递过来。当时我惊呆了,但还是不由自主伸手接过了小猴子。这只小猴子浑身呈粉红色,毛发稀疏,也许它也意识到了危机,既不挣扎,也不反抗,在我手掌里温顺的躺着,一动不动,只有一双漆黑的眼睛,好奇的看着我。 我手捧着小猴子,还没弄明白这是怎么回事,母猴转身冲下了山谷,又和猴群厮杀起来,尖利的嚎叫重又响起。这时猴群分成了两拨,一拨继续围攻母猴,另一拨在那只领头的大猴带领下竟然朝我围过来。这只大猴体型魁梧,少说也有四五十斤重,它裂开嘴,呲着牙,不断朝我咆哮着。但我看得出来,它们不是冲我来的,它们要的是我手里的小猴子。 当时我也来不及多想,心里只有一个念头,无论如何也要让小猴子活下去。我赶紧解开羽绒服,把小猴子揣进里边的口袋,接着撒腿往山上跑去。说实话,有生以来,我从未跑出过这样快的速度,虽然比不上刘翔,但应该比姚明快点。可是,即使是我比刘翔跑的还快也无济于事,猴群很轻松的就追上了我,它们在我身前身后来回跳跃,发出尖叫声。一开始它们畏惧于我的体型,不敢过于放肆,只是试探性的挠了我几下,把我的羽绒服抓破了。见我没什么厉害手段还击,那只大猴首先发起了真正的攻势,当时我都没怎么看清,只记得大猴子在我面前高高跳起,然后黑影一闪,我的脑袋就是一阵剧痛,用手一摸全是血。 我也急了,一面拼命快跑,一面把羽绒服的帽子拉起来护住头脸,又把旅行包抡圆了四处乱舞,抵挡猴群的进攻。一口气跑了有五六分钟,我的体力几乎已经到了极限,身上也被猴子抓破了好几处。就在我快支撑不住的时候,前方一个老头迎了上来,这个老头很瘦小,个子很矮,也就一米六上下。他嘴里大声吆喝着,同时还用一根竹竿往石板路上狠劲的敲打。 猴群好像很害怕这个老头,听见吆喝声就不怎么攻击我了,当看见老头用竹竿敲地后大部分猴子更是四散而逃,只有那只领头的大猴还紧紧跟着我,不断的咆哮着。我已经筋疲力尽,不由自主瘫坐在地,大口喘着气。大猴子就在距离我不到一米的距离,呲着长长的犬牙,随时准备要抢我怀里的小猴子。这时老头过来了,他用四川方言对大猴厉声说着些什么,我一句也没听明白。 大猴子并没被老者吓退,依然厉声咆哮着,咆哮声中它突然冲到我身边,抓挠我胸前的衣服。我本能的一手护住头脸,一手用书包去砸大猴。可是猴子的动作太快了,它一击即退,我胸口的羽绒服被扯了个大口子,但书包却没碰到大猴一根汗毛。那个老头见大猴不听他的话,似乎很生气,也咆哮起来,同时用竹竿去打大猴。 大猴好像是豁出去了,机敏的抓住了老者的竹竿,双发竟然撕扯起来。想不到的是,老者很矫健,力气也很大,他把竹竿甩了起来,四五十斤重的大猴子被他甩上了半空,大猴只得撒手放开竹竿。老者继续追打大猴,大猴似乎知道自己不是对手,和老者僵持了一会儿后便溜下山谷,逃走了。 赶走大猴后,老者和我攀谈起来。因为老者讲方言,我们的沟通很费劲,不过渐渐也就适应了。我对老者说了被猴群追赶的原因,并把怀里的小猴子拿出来交给他,希望他妥善处理。老者把小猴子放进口袋里,然后把我扶起来,说要带我去看医生,包扎一下身上的伤。我想也好,便跟着老者继续前行。 老者带着我在一条山间小路上走了有二三里地的样子,来到一座建在山腰间的屋子。这是一间独立的石屋,不通水电,三面都是悬崖深谷,我想象不出,在风景区内怎么会允许这种建筑存在,住在这里的人又是怎样生活的。老者把我搀扶进屋里让我坐下,只见屋里黑黑的,陈设异常的简单,但是很整洁很干净,有个老尼姑正在屋子里的炕上打坐。老者点上蜡烛,然后和老尼姑用四川方言快速的交谈着,我仍然一句也没听明白。 两人交谈完后,老者转身走了,不知道干嘛去了。老尼姑则来到我身边,仔细查看我的伤势。我头上被猴子抓出一道口子,非常的疼,血一直流,屁股上和大腿上也被挠破了几个地方,不过都不算太严重,问题不大。仔细打量老尼姑,她大约五十岁左右,皮肤很白,一身灰色的僧衣,头上还戴着个帽子。这身打扮在峨眉山这样的佛家圣地再平常不过,没有任何稀奇的。但是这个尼姑的气质真的是我从所未见,她那种镇定、从容,那种悲天悯人的目光,是我在其他人身上从来没有见过的。 老尼姑查看完我的伤势,却没有给我做任何的治疗,正在我诧异的时候,她忽然用不太纯正的普通话问我是不是来峨眉山自杀的?我大吃一惊,脱口问她是怎么知道的。老尼姑说我命中注定多病多灾,按说寿元不会超过二十五岁。我当时傻了,很久才恢复了意识,我又问她是怎么知道我的事情的。她仍然不回答我,只是说我之所以多病多灾,寿命也很短,是因为前生作恶,欠下了很大的业力所致,但是现在不一样了,以后一切都会好起来的,而且我也不会在二十五岁就死掉。她又劝我千万不可自杀,自杀的罪孽和杀人是一样,自杀之人的灵魂往往沉沦百年也不得超生,非常非常的苦。 我呆呆的听着她说,灵魂?前世?业力?这些东西我从来没有考虑过,也从不相信什么前生后世。但是那一刻,也不知为什么,我相信老尼姑所说的完全是真的,没有半点怀疑。我问她我的命运为什么会有所改变,她没有明确回答,只说 “ 人心生一念,天地尽皆知。 ” 往往一念之仁,可让人升天成神,一念之恶,也可让人沉沦地狱。人的生死祸福,其实往往系于自己的一念之善恶。 我若有所悟,我问她是不是因为我救下了小猴子,也算是行善积德了,所以我未来的命运将会有所改变?老尼姑说求人不如求己,拜佛不如修心,拥有一颗纯善的心,才是人最大的幸福,神佛圣人论心不论行。老尼姑的话对当时的我来说太过高深了,我只能迷茫的听着,也不知道该说些什么好。 老尼姑也没和我说太多,也没给我处理伤口,她拿出一本佛经送给我,然后就飘然而去了,留下我一个人在那烛光笼罩的石屋中。当时我有一种身在梦境的感觉,感觉这一天过的好像只是一瞬间,又像是经过了千百年那么漫长。我拿着老尼姑送给我的佛经休息了一会儿,便起身下山去了,自杀的念头已经消失的无影无踪。 在下山的路上,我惊奇的发现,被猴子们抓破的伤口竟然奇迹般的愈合了,衣服上破洞还在,头发上血迹凝结,可是伤口就是没有了,头上的也好腿上的也好都消失不见了,无论我怎么摸,哪里都不痛,仿佛根本不曾受过伤。那一刻,我生平第一次心怀敬畏仰望着天空,我想神佛也许是真实存在的吧? 下山后我直接回了家,从此开始亲近佛法。 时至今日,我仍然不知道那个救我的老者姓甚名谁,也不知道那个老尼姑是何许人也,但却因为这个机缘,我走进了佛法。如今三年过去了,我的乙肝不医自愈,而且再也没有生过大病。上个星期,我度过了自己的二十五岁生日,我没有死,我很庆幸。但我更庆幸没有自杀,我还常常想起那只小猴子,想起它母亲那温情脉脉的眼神,那慷慨赴死的果决,如果不是它们上演这生死离别的感人一幕,也许我不会有机缘走进佛法,更不会健康的活到今天。 如果今生今世我修行有成,将来一定要善报于它们。
209 次阅读|0 个评论
峨眉山---水秀山青
sciweb08 2012-9-3 22:20
峨眉山---水秀山青
3064 次阅读|0 个评论
菩萨比人厉害吗?---看普陀山有感
热度 2 lin602 2012-4-20 22:14
到宁波开会,顺便到普陀山走了一下。只知道这是四大佛山,到那才知道,普陀山是观音菩萨的道场。 检索了一下,四大佛山是四个菩萨的道场----普陀山-观音菩萨的道场,五台山-文殊菩萨道场,九华山-地藏菩萨的道场,峨眉山-普贤菩萨之道场。这一发现让我大吃一惊,这些山及以前的方丈真是厉害呀。 看到那么多香客不远‘万里’来烧香与许愿、还愿,看到那么多人虔诚地拜佛,不禁让人觉得不可思议。 这四大菩萨的道场是由‘人’给指定的,并由此得到了许多人去进香与旅游,也因此香火不断,而且非常有地位。 我在想,菩萨厉害还是人厉害呢?好象人比菩萨厉害多了。 这四座佛山真是‘超级大(佛)国’,那时的方丈肯定是非常非常厉害的,他们将这宝贵的菩萨道场安置在自己的山上,让其他佛山或寺院没有办法相争,让我想起了现在在美国纽约的‘联合国总部大楼’。 怪不得许多名人的出生地、墓都被各地抢着。 哈哈。
3182 次阅读|3 个评论
[转载]雾里峨眉山—吴祖光
热度 2 dkysdc 2012-3-1 16:23
答复网友的评论时,在网上搜到吴祖光先生关于峨眉山的文章,这是一篇写于1956年的游记。写得活灵活现,大家不妨抽空读读,尤其是年青貌美的女子上峨眉山,可要小心山上的猴王。哈哈。。。 **********************************************************************   作者简介:吴祖光 现代著名剧作家,导演。江苏省 武进县人。生于1917年。1937年至1941年在国立戏剧专科学校任讲师。1941年至1943年在中央青年剧社、中华剧世社任编导。1944年后任重庆《新民晚报》副刊编辑。1946年后任上海《清明》杂志、《新民晚报》副刊编辑。1947年至1949年在香港任大中华影业公司、永华影业公司编导。新中国成立后为中国作家协会、中国戏剧家协会会员,中国电影工作者协会理事,先后任中央电影局、北京电影制片厂编剧和导演,中国戏曲学校实验京剧团编剧,北京京剧团编剧。1979年调文化部艺术局从事专业创作。主要作品有:话剧本《凤凰城》;《吴祖光戏剧集》(收有《正气歌》、《风雪夜归人》、《牛郎织女》、《少年游》、《林冲夜奔》、《捉鬼传》、《嫦娥奔月》);《风雪集》;散文集《后台朋友》、《海棠集》、《艺术的花朵》;京剧本《武则天》、《凤求凰》、《风云配》、《三关宴》、《咫尺天涯》、《三打陶三春》;戏曲本《踏遍青山》;编导《国魂》、《梅兰芳的舞台艺术》等十一部电影片。   摘自: 选自《旅行家》1957年第 三期 雾里峨眉山 吴祖光      一九四四年的夏天我曾在四川的“秀绝天下”的峨眉山住过两个月。一同上山,一同住在双飞桥清章阁上的一间房子里,并且一同下山的剧作家宋之的。一九五六年八月底我第二度再到眉山,距离前一次已经是十二年了。时代已经变了,解放后的峨眉山仍是那样郁郁苍苍;而十二年前的游伴,爽朗健硕的宋之的同志却在一年前再也教人难以想象地做了古人。想到这里,心里就觉得难受起来了。   从成都乘车出发的时候还是阳光明媚的天气,但是来到峨眉县就见蒙蒙细雨弥天盖地而来,远远望见的峨眉山在云里雾里若隐若现,真象含愁的美人一样眉双锁。是秋天了,绿暗红稀,雨里的峨眉特别显得萧索;山上游客也很少。我们来迟了一步,这上山下山的八天时间,就都在雾里过了。   报国寺时里读聊斋   在成都出发之前、我一人去西玉龙街,玉带桥街去逛旧书店;一来这里是十多年前常去的地方,二来我想买一本介绍成都的游览指南一类的书。从前在成都住的时候反而没想到认识成都;而这一次匆匆而来,又要匆匆而去便想尽可能地多亲近亲近,多了解了解这座可爱的城市。可是跑了两转非常失望,这两条街的旧书店本已很少,而象这样的书竟是一本也没有。旧书店的回答我的询问时,说:“没有。”脸上毫无表情,连头也不抬一抬,好象对这门生意是一点兴趣也没有的。其余的书也找不到什么可看的,我想:跑上峨眉山,天一黑,点上油灯,便不能在山上活动了,最好找点适合山上情调的书读一读。我就想到了《聊斋志异》,谁知成都的书店里连《聊斋》也是没有的。我跑了两天才在人民公园(即是从前的少城公园)对门一家联营的古籍书店里买到了残缺了的半部《聊斋》。   解放以后,加以整理注释的许多古典名著都出版了,譬如《三国演义》,《水浒》,《红楼梦》等等。唯独《聊斋志异》迄今为止只出了一部为专家或收藏家用的手迹影印本,这是一件很奇怪的事情。由于广大的读者喜爱这部书,所以现在是很难买到这部书了。至于在成都买不到介绍成都的书,这在别的城市我后来也碰到同样的情况,譬如在昆明也是买不到谈昆明的书。象这样有悠久的历史,有优美的风景、名胜的著名城市,外来的客人人一天比一天多;他们都想在来到的时候能够认识当地的风貌,找不到这样的书是不愉快的。相反,我记得在解放以前,这样的城市倒是大都有一部厚厚的无所不包的《游览指南》的。   车到乐山,去拜访乐山专区区委,才在宣传部借到了一部《峨眉山志》,还是(民国二十三年)在苏州出版的,距离现在二十多年了。   捧着半部聊斋,两本山志上峨眉。来到山下的第一座大庙报国寺已经是黄昏掌灯时候。天气热得很,我们一行五个人趁着天色已经暗下来,就在庙门外边的小河里洗澡。附近的农民牵着牛从桥上走过,点点头和我们打招呼。这假如是在城市里,几个人在路旁光着身子洗澡就会变成奇闻了,可是在这儿简直是这样自然,谁也不觉得新鲜的。   巍峨的报国寺油漆一新,虽然天黑了,也感觉得到那壮丽辉煌的气派。我被安置在后殿里一间客室里,全部是新式的家具,藤沙发,写字台,弹簧床,除了那一盏油灯之外便象地城里的大旅馆一样了。九点钟准备睡了,临睡之前,我到屋外走了一走,才发现这一排卧室就在后殿的廊前,对着房门是一排高大高庄严的佛像。天黑了,只凭着佛前的油灯看不清楚佛像的面目;我站在地上也就只及得佛前的须弥座一般高,还够不到佛的脚面;数了数,有七盏佛灯,影影绰绰地就是七尊大佛。佛殿当然也是高不可攀的,就在这时候,我忽然觉得有一阵恐怖之感袭来,好象回到了那不可知的过去的年代。昏昏的大殿里只有我一个人,远远传来几阵鼓声也是那般深不可测,随后便是什么声音也没有了。人都到那里去了呢?常年住在大都市里的人是永远也体会不到这种境界的。殿后草地里的秋虫又叫了起来,我慢慢地退回屋里把门关上了。   躺在床上睡不着,怕大佛会走进来。我顺手拿一本《聊斋》来看,一翻开就是《画皮》,这个厉鬼食人的故事可不敢看;再翻到《连城》,这个生死缠绵的爱情故事在这样深夜的古庙里也只只徒然增加恐怖。我把书扔了。但是睡不着,帐子外面“嗡嗡”的声音,好似远远的轻雷;伸出手去捉住一个蚊子,就象是苍蝇那么大,古人说“聚蚊成雷”真是不错。我紧闭上眼睛,不知道过了多久才睡着的。   第二天早晨走出房天已大亮,才知道这座后殿叫做“七佛宝殿”。七尊大佛都是满面慈悲,显然他们是保护人的而不会伤人的。真是很奇怪,这种害怕的心情还是十几岁时有过,宗教的魅力原来是这么震慑人心的;我想起十几岁在北京东岳庙里看见天王、鬼判、七十二司里受罪的冤魂时的惊悸的情景。   我把在成都市奔走两天才买到的半部《聊斋》收进了行李袋,决定在峨眉山再也不看这部书了。    双飞桥下水   在报国寺又住了一天,第三天我们才上山去,我们走过了:伏虎寺,雷音寺,华严寺,纯阳殿,会灯寺,大峨寺,中峰寺,来到清音阁投宿。   清音阁下面就是峨眉山最幽静的去处双飞桥,这是我曾经住过不短一个时期的地方。我和宋之的同志住过的图书馆就在清音阁的旁边,现在已经拆掉了;但是“双桥两虹影,万古一牛心”,两条石桥下面的黑、白二水奔腾飞跃而来。两水当中的牛心石和奔泻下来的急流激起白浪如雨,溅到石上的杉树枝头,凝聚了一层冰花;道旁的幽邃,遮天的峭壁,都能找到十二年前的痕迹。水流过牛心石,水势便缓下来,雷鸣一般的声音也低下来;水清得可以看得清楚水底的白色的石子。这里是从前我们每天来洗脸、洗脚和洗澡的地方。即使在夏天,这里的水也清凉得叫人打战。现在已是秋天了,但是趁着忽然从云里伸出来的一缕阳光,我还是跳到水里去洗澡去了。好凉啊!好凉啊!可是又是那么爽快!这种清凉的,叫人头脑清醒的感觉我到今天——过了四个月之后还还能感觉得到。我相信我是永远也忘不了的,因为双飞桥下的水尽管千秋万古不断地流,但是我却不一定再来第三次。还有,尽管之的同志已经死去,而一九四四年那那个月的山居生活我也是再也不会忘记的。   吃过晚饭之后,坐在清音阁的正殿上记日记,写信。正殿实际是三面的敞厅,下面虽然有门,两旁却是露天的。夜里天很黑,没有月光,只听见水声像疾奔马群。山风很大,点着的一根洋蜡火焰摇摆不定;蜡泪不停地流下来,蜡烛很快地就变短了。烛光招来了无数的蛾子,飞蛾投火,一个一个烧坏了翅膀落了下来;蛾子身上沾着蜡油把我的日记本和信纸上都染上了油迹。赶也赶不掉,赌气我把蜡给灭了。   睡在清音阁,听了一夜水声。   猴子的故事   早晨起来,匆匆地就出发了。临走之前我又到小河去了一趟,因为昨天洗澡的时候,我把手杖忘在河岸上了。这么可爱的水,真是舍不得走啊!我用手捧起河水把头发和脸都浇湿了,就这么水淋淋地赶上我们的队伍。这是这样,一会儿水就干了,一点子印子也没有留下。   离开清音阁,一路都是上坡,没有昨天好走了。像九十九倒拐,年青小伙子也会走得气喘吁吁的。太阳缩在云缝里,有时也出来一下,这总没有太阳强多了。一路上风景可是真好,说一句老话吧,那就是:人在画图中。   三点半钟,我们快到九老洞,忽然有人喊:“猴子!”远望去,果然看见有两个猴子在半山大树间缠着的藤蔓上打秋千,但是一下子就钻进树荫里不见了。   峨眉山的猴群是出名的,十二年前我到山里来没赶上看见猴群。看见猴群也得碰运气,以前峨眉山的猴群有一二百头猴子,由一个猴王率领着;它们常去的地方是九老洞和洗象池一带。我记得从前上山的那回,在洗象池看见一间客房里的窗户上钉着木板,一对新婚夫妇睡在这间屋里;男人出去了一下,回屋时新娘不见了;原来是一个群猴子从窗外跳进来把新娘抢走了。新娘找回来没有,不知道,但是猴子特别喜欢女孩子,我在别处也是听说过的。   头一次上山时我就没有看见猴子。我知道有些人一路追赶猴子,可是猴子总比追它的人跑前一步;人家赶到九老洞,它们刚离开九老洞;再赶到洗象池,它们又离开洗象池了。当然也有刚刚遇见猴子的人,那可真是教人高兴的事情。这一回我从出发的时候,儿子抓着我的衣服说:“爸爸,你到峨眉山,给我带个上墨猴儿回来。”我是答应了孩子的,虽然我也没见过小墨猴是什么样儿。   这晚上我们住在九老洞。九老洞庙前面一块黑油油的峭壁像刀削过的一样,这么大,大得接住了半边天,把我们的住房挡得特别阴暗。我们到洞里去了一下,又到著名的看日出的天皇台去了一下;没有太阳,只有看看远远的千山万壑,也教人心怀舒畅。山上一片浓绿,石板缝里时常有一朵朵的小花还在开放。花是小的,但是生命力是这么强,它从这样坚硬的石缝里也要开出花来;花的茎和叶都非常纤小,但是花的颜色红得像早起的朝阳。   时间离睡觉还早,我们去问老和尚,猴子会不会来?老和尚说,猴子现在不会来,因为现在正是收包谷的季节,猴子都到包谷地里吃包谷去了。老和和尚告诉我们,猴子现在不多了,山上的一个猴群只有二十几猴子,还是这两年才组织起来。这是怎么回事呢?老和尚给我们讲了一个故事:   四川解放的那年,峨眉山也来个解放军。解放军不用说有多好,他们很快地就把过去山上的许多黑暗不平的事情处理得顺顺当当。把当年的坏和尚、地主、恶霸,镇压的镇压,管制的管制;把峨眉山改造成了真正的清净的和平的安静的佛教圣地。有一回,一个解放军的排长在九老洞和老和尚谈话,一大群猴子跑来找吃的,和尚和游客们把许多食物扔给猴子吃。人们都看见猴群当中有一个特别孔武有力的大猴子,总是跑在许多猴子的前面,把扔来的食物自己飞快地吞下去。有小猴子来抢东西吃的时候,它总是拦着,常常一巴掌把小猴子打得老远。   排长同志不明白了,他问老和尚:“这个猴子是怎么回事?它为什么这么凶?”   老和尚告诉排长说:“这是猴王。”   排长一听就火了。说:“猴子里也有恶霸行为,这可不行!”他想到了革命的目的,他不能容忍这种封建压迫,他要为被压迫的小猴子求得解放。他掏出手枪瞄个准,把老猴王一枪打死了。   没想到的是,一两百个猴子一见猴王死掉,顿时一哄而散;转眼之间,一个也不见。可正应了一句俗语,叫做“树倒猢狲散”。   老和尚叹息不止,说:“你打得冒失了。老猴不让小猴到人前去抢东西吃,是怕小猴被人抓走。最保护小猴子的意思。猴子脖子底下有一个口袋,它回到家里把东西吐出来哺给小猴吃的。”   可是老猴死了。群猴无首,猴群作“鸟兽散”。这群猴子远不及《西游记》里花果山水帘洞的猴子;在水帘洞的猴子,自孙悟空走了这后,还能保持团结。而这一散,猴子们便从此不见,直到最近一两年才重复集聚起来,可是比原来的规模就小多了。   猴子会吃庄稼,其为害决不会下于麻雀,但是它们是名山之点缀。排长打猴子的理由完全无可辩驳,问题只在事先了解得不够,有点犯主观主义和教条主义。就是这么一打,给峨眉山猴子的历史上留下了这一点波澜。   上了金顶下峨眉   从九老洞再上去,沿途的美景就不是我能写出来的了。整整二十里路。我们不停地在爬坡:钻天坡,阎王坡,七里坡;一个坡接一个坡。在雷洞坪后面看见浩荡无边的云海,一层一层;不见边,不见底;云在脚下翻滚。艺术家到了这里我看只有叹气了。因为用什么艺术手段也记录不了这样的奇观,峨眉山是梦里的仙山。   山上有一个小庙叫做“遇仙寺”。在这里我们当然没有遇见神仙,连仅有的一个和尚也不在庙里。庙里柱上挂了一块木板,木板上贴一张黄纸,用墨笔这样写着:   “游山的同志们本寺僧人上山搞生产去了庙内无照应同志们请你们大家要原谅峨山是风景区人人要爱护公共财物现在在灶房内有茶水请你们自便山高风大小心火烛千急千急本寺和尚白”   这个告白没有标点,直行写,又是从左到右,所以看了半天才看清楚。但是从这几行字里教人亲切地峨眉山在解放以后所起的本质的变化:僧人搞生产去了,房门没有上锁,为游客准备了茶水,叫游客小心火烛,受护公共财物……我走到灶间,炉火尚温;揭开锅盖,水是热的;我喝了一口水,把锅盖盖好,觉得水里有一丝甜味……   我觉得我们的国家有点像《镜花缘》里的“君子国”。在过去,这只是文学家的愿望;而今天,这里生活的真实。   这一天我们上了峨眉的最高处:金顶。   金顶冷得很,站在站在岩头可以远望见西方的大雪山,站在这里就像是在过冬天了。苏东坡有“峨眉山”诗:   峨眉山西雪千里,北望成都如井底;春风日日吹不消,五月行人冻如蚁。   何况这时已时阴历的八月了,寒风家挟雨,透体生凉。   峨眉金顶的佳景是“云海”、“日出”,“佛光”和“远望雪山”。但是秋天一到,便雾满乾坤。这四种景色除了“日出”本是太阳的事之外,其他三种也都需要太阳作主要的陪衬,可是据说在这个季节里太阳是不愿出来的了。因此“云海”只剩下一片空蒙,“雪山”模糊不清,在大日光偶尔出现一下时的薄弱的“佛光”里也只能隐隐地看见我们的人影。我们等了两个早晨,太阳没有出来。   应当说明一下,即使是这样的天气,金顶的云海也是令人神往的。那样无边无际的白云的海啊!再也没有比这更宽广的世界了。   从北京到四川有这么远,我们想再来一次峨眉是很困难的了。可是我们来迟一步,该看到的美景 ,该享受的阳光便都不属于我们了。我们本想拍一些美丽的彩色的电影镜头回去,只因没有阳光和群芳零落——峨眉山有上百种的奇花——我们一个镜头也没拍成,只好怀着无限惆怅下山了。   在金顶的留言簿上,我写了一首打油诗:    欲为银幕留奇景,千山万水上峨眉;四日不晴三日雨,趁兴而来败兴归。   说“败兴”是指的我们的影片没有拍成,这主要怪我们自己不了解情况,事前没有做必要的调查研究工作。这一回我们明白了峨眉山的规律,写一来告诉要去峨眉而还没有去的人:   春天四月,满山百花齐放,山顶的云海最好看。   五六月山下晴朗,山顶多雨;满山游客,农民最多。   六月到八月是知识分子学生游山的季节。   冬天十一月到一、二月,山顶经常晴朗。云海,日出,日落,佛光,雪景都是最好的时候。雪景的最大特点是白雪压在绿树上。在别的地方的冬天,雪下只有枯萎了的枝条。   多巧!正确地说,应该是:多不巧!我们来的时候,正是什么也不是的时候。   更不幸的是我在金顶上碰见了我平生最怕的东西:跳蚤。而且不止一个,把我咬得啼笑皆非。捉也没法捉,因为我知道,捉 了一个又会来一个;而且天气太冷,捉起来很不方便。这样我除了羡慕那些不怕跳蚤的人就没话可说了。我问金顶的和尚,为什么有跳蚤?他说:“你是从山下带上来的。”   我说:“不是。山下没有跳蚤咬我”   他说:“这里从来就没有跳蚤。你看我。”   他做了一个很舒服的表情。这个辩论很没有意义,也没有必要。我只好认输,不谈了,决心喂跳蚤。   我们在一路斜风细雨中下山,跳蚤跟我下山才罢。雨把我全身浇得透湿。   可是在路上我们还遇见不少上山的游客。最使人感动的是有两位老太太,一步一步捱上山去,他们去拜佛的。   一共八天,我们上了山,又下了山,尽管我们来得不是时候,可是峨眉山的秀丽终是不可及的。峨眉山的和尚,和我们相处多日的普超、演观和我们没有见面的遇仙寺的留下告示的和尚,他们都是那么有修养;待人亲热,对祖国和我们的社会那样热爱和充满信心;为新生的峨眉抹上无限光彩。   我怀着希望下山来。希望成都到昆明的铁路快修好,那时火车就会在峨眉山下经过,就会有更多的人上山来。希望峨眉山在不久之后会装上电灯,那时殿上的大佛就不会吓人了。希望开一条上山的公路,让年老的人(像我们遇见的老太太)可以少爬点坡,可以坐着汽车上山。   这样的愿望一定会实现的。
个人分类: 游记往事|2466 次阅读|1 个评论
“云”里“雾”里话峨眉
热度 18 dkysdc 2012-3-1 13:28
“云”里“雾”里话峨眉
中国大陆是由多个岩石板块与古陆拼合形成的,地质情况极为复杂。这些不同时代的板块与古陆挤挤撞撞,加之地下的岩浆侵入或者喷出就形成了无数名山(脉)。大者如世界著名的喜马拉雅山、昆仑山、阿尔金山、祁连山、太行山、秦岭、大小兴安岭等等,小些的比如众所周知的五岳(东岳泰山、西岳华山、中岳嵩山、南岳衡山和北岳恒山)、黄山、太白山、长白山、五台山、普陀山、峨眉山、九华山等等,数不胜数。 地质和地貌上的山与山脉是不同的概念,但平时经常混用,博文中也就不必区分太细。 中国有个说法,五岳归来不看山,黄山归来不看岳。迄今为止,五岳之中还差南北两岳没有到访,南岳位于湖南,是俺至今没有涉足的两三个省份。北岳离家太近,一直想陪同某位贵客前往,而这些年来到访北京的朋友或同学中只有一位想去,而当时我又实在抽不开身。黄山之游本想在五岳之后,但99年陪同一位希腊的朋友,不得已陪他到山上转了一天,就算是体会到了黄山的雄险峻秀,但没有来得仔细体验。此是后话,暂且不提。 今天北京阴天,外面雾气昭昭,咱就从云雾著称的峨眉山说起。 峨眉山实际包括大峨、二峨、三峨和四峨,面积150多平方公里。游客游览的多是其中的大峨。按地学的行话,“峨眉山地区的地层发育完整,地质构造复杂,地貌景观多样”,是地学研究的宝地。 峨眉山与山西五台山、浙江普陀山和安徽的九华山并称中国佛教的四大名山。根据中国佛教的说法,峨眉山是普贤菩萨的道场,而普贤菩萨又是属龙和蛇的本命佛。俺正好属龙,因此与峨眉山结缘当属情理之中。 “峨眉山层峦叠嶂、山势雄伟,景色秀丽,气象万千,素有一山有四季,十里不同天之妙喻”,而其中最奇的就是峨眉山景区变幻莫测的云和雾。 本人有幸在2009年5月和10月去了两次峨眉。5月份那次登峨眉,阳光灿烂,途中遇到一群猴子比较好玩,景色反而没有特别好说的。10月16日,为观赏峨眉日出,我下午即住到了万年寺附近的老乡家里。17日早上醒来,却发现无论如何也不能在日出之前赶到万佛顶观日出了,于是边走边拍照,悠闲地在11点左右到了3000米高的华严寺前。此时金碧辉煌的普贤菩萨像映衬在蓝天白云下,格外华丽耀眼。从华严寺西望,云海中若隐若现地出现一个高度与峨眉相近的平顶山(大概是瓦屋山)。 网友 jiangjianjun 于2012-3-1 19:20告诉大家: 要看这山的顶是非常平还是有一点点斜。平而稍短的是大瓦山,3200多米;长而稍斜的是瓦屋山,2800多米。气势上,还是大瓦山雄壮,许多人用“诺亚方舟”来形容。 绕到华严寺大雄宝殿后,看看舍身崖,向南走了一段,想去万佛顶。此时,感觉一阵阵阴风袭来,往东侧看尽是云雾。向南望,万佛顶附近一大片白云自山边向上涌来,贴着崖壁快速向上“爬”升。几分钟功夫就把万佛顶包裹得严严实实。我尽量把相机贴近胸口,以减少振动,喀喀喀按了几下快门。再回头看金顶,附近一片云也汹涌而来,舍身崖已淹没在云海中。 连续几声快门响过之后金顶被完全淹没。我放弃了万佛顶,快步再次来到普贤的圣像西侧。刚才淹没华严寺的云正在向普贤像这边移动,我接着又是几张快照。不知是摄于普贤菩萨的威严,还是由于太阳的光和热,这片云竟然悄悄地移开了。空气也稍微热乎起来。这哪里是“一山有四季,十里不同天”,分明是“一天有四季,十米不同天”。 尽管这片云已退,但周围依然浓“云”密“雾”。这山顶大概不是久留之地,万一下起雨来,没带雨具的我还不成了落汤鸡。于是乎快步向山下撤退,途中又遇几起雾起云涌的妙境,当然也见到了一些难得的地貌景观。 下午一点多,撤到了停车场,结束了几个小时的峨眉“云雾之旅”。 蓝天白云下的普贤(?)圣像 万佛顶被淹没的过程(1) 万佛顶被淹没的过程(2) 万佛顶被淹没的过程(3) 春天的万佛顶 金顶被淹没的过程(1) 金顶被淹没的过程(2) 金顶被淹没的过程(3) 一天有四季,十米不同景(1) 一天有四季,十米不同景(2) 一天有四季,十米不同景(3) 一天有四季,十米不同景(4) 一天有四季,十米不同景(5) 一天有四季,十米不同景(6) 一天有四季,十米不同景(7) 一天有四季,十米不同景(8) 下山路上(1) 下山路上(2) 下山路上(3) 下山路上(4) 下山路上(5) 旅游图(来自网上)
个人分类: 道听图说|5857 次阅读|48 个评论
这一辈子和鱼腥味脱不了关系
JUNNYWANG 2011-9-27 10:56
9月份过的匆忙,大部分时间在外地开会。成都一周,北京一周。自然有幸结识一大批国内外知名的学者,印象最深的是台湾的萧老师和师母。萧老师谦和,儒雅,知识渊博;师母和蔼,亲切,温婉大方。萧老师一辈子都将全部精力投入到科研和教学上,他说“ 這一身的魚腥味是註定跟定我了 ”。师母说“一旦沾上鱼腥味,这一辈子也脱不了了。”成都会后的旅行很巧与萧老师和师母同行去了乐山和峨眉山。师母说他们读书时学地理也是一个省一个省的讲的,现在一点点的印证书上所讲的,看到乐山大佛真是太震撼了。峨眉山的秀美让人难忘,在3079m的金顶时,雾气缭绕,佛像隐秘在云雾中,就在我们休息时,刹那云雾散去,天空碧蓝如洗,显现出了佛像的全景,人们欢呼雀跃,我们也兴奋的摆pose拍照。下山时边走边聊,聊工作聊生活,虽空中薄雾弥漫,但我们的兴致都非常高,全然忘记登山的疲惫。
3 次阅读|0 个评论
【一周世界遗产秀】【二十七】峨眉山
热度 1 menglingzong 2011-4-18 21:36
【一周世界遗产秀】【二十七】峨眉山
公元 1 世纪,在四川省峨眉山景色秀丽的山巅上,落成了中国第一座佛教寺院。随着四周其它寺庙的建立,该地成为佛教的主要圣地之一。许多世纪以来,文化财富大量积淀。其中最著名的要属乐山大佛,它是 8 世纪时人们在一座山岩上雕凿出来的,仿佛俯瞰着三江交汇之所。佛像身高 71m ,堪称世界之最。峨眉山还以其物种繁多、种类丰富的植物而闻名天下,从亚热带植物到亚高山针叶林可谓应有尽有,有些树木树龄已逾千年。 峨眉山位于 中国 四川峨眉山市境内,景区面积154平方公里,最高峰万佛顶 海拔 3099米。地势陡峭,风景秀丽,有“秀甲天下”之美誉。 气候 多样,植被丰富,共有3000多种植物,其中包括世界上稀有的树种。山路沿途有较多猴群,常结队向游人讨食,胜为峨眉一大 特色。 峨眉山景区面积154平方公里,包括大峨、二峨、三峨、四峨四座大山。大峨山为峨眉山的主峰,通常说的峨眉山就是指的大峨山。大峨、二峨两山相对,远远望去, 双峰 缥缈,犹如 画眉 ,这种陡峭险峻、横空出世的雄伟气势,使唐代诗人 李白 发“峨眉高出西极天”、“蜀国多仙山,峨眉邈难匹”之赞叹。 峨眉山层峦叠嶂、山势雄伟,景色秀丽,气象万千,素有“一山有四季,十里不同天”之妙喻。 清代 诗人谭钟岳将峨眉山佳景概括为十种。 峨眉 金顶 与峨眉顶峰的万佛顶相邻,海拔3079.3米,这里山高云低,景色壮丽,游客可在陡峭的舍身,岩边欣赏日出、云海、佛光、圣灯四大奇景。 峨眉山金顶四面十方普贤金像是世界上最高的金佛,也是第一个十方普贤的艺术造型。 一是意喻普贤的十大行愿。  二是象征佛教中的东、南、西、北、东南、西南、东北、西北、上、下十个方位。 一线天在清音阁西的黑龙江峡谷,两岸对峙,险如刀削,宽约6米,最窄处仅宽3米,倾 崖壁 立,直落江底,形势十分险要。 黑龙江栈道 一线天,是清音阁景区的泉峡景观。 万佛顶为峨眉山最高峰,海拔3099米,取名“普贤住处,万佛围绕”之意。 全山共有僧尼约300人,寺庙近30座,其中著名的有报国寺、伏虎寺、清音阁、洪椿坪、仙峰寺、洗象池、金顶 华藏寺 、万年寺八大寺庙。尼众修行的寺院有伏虎寺、 雷音寺 、 善觉寺 、 纯阳殿 、 神水阁 。寺庙中的佛教造像有 泥塑 、木雕、玉刻、铜浇、铁铸、瓷制、脱纱等,造型生动,工艺精湛。如万年寺的铜铸“普贤骑象”,重达62吨,高7.85米,为宋朝时铸造,已有上千年历史,堪称山中一绝,为国家一级保护文物。阿弥陀佛铜像, 三身佛 铜像,报国寺内的脱纱七佛等,均为珍贵的佛教造像。此外古贝叶经、华严 铜塔 、 圣积晚钟 、金顶铜碑、普贤 金印 ,均为珍贵的佛教 文物 。 乐山大佛 位于峨眉山东麓的栖鸾峰,古称 “ 弥勒大像 ” 、 “ 嘉定大佛 ” ,始凿于唐代开元初年(公元 713 年),历时 90 年才得以完成。佛像依山临江开凿而成,是世界现存最大的一尊摩崖石像,有“山是一尊佛,佛是一座山”的称誉。大佛为弥勒倚坐像,坐东向西,面相端庄,通高 71 米。雕刻细致,线条流畅,身躯比例匀称,气势恢宏,体现了盛唐文化的宏大气派。佛座南北的两壁上,还有唐代石刻造像 9O 余龛,其中亦不乏佳作佛教 文物 。 是我国现存最大的一尊摩崖石刻造像。大佛开凿于唐代开元元年(713年),完成于贞元十九年(803年),历时约九十年。大佛两侧断崖和登山道上,有许多石龛造像,多是盛唐作品。 乐山大佛头与山齐,足踏大江,双手抚膝,大佛体态匀称,神势肃穆,依山凿成,临江危坐。 大佛通高71米,头高14.7米,头宽10米,发髻1021个,耳长7米,鼻长5.6米,眉长5.6米,嘴巴和眼长3.3米,颈高3米,肩宽24米,手指长8.3米,从膝盖到脚背28米,脚背宽8.5米,脚面可围坐百人以上。在大佛左右两侧沿江崖壁上,还有两尊身高10余米,手持戈戟、身着战袍的护法武士石刻,数百龛上千尊石刻造像,形成了庞大的佛教石刻艺术群。 佛像雕刻成之后,曾建有十三层楼阁覆盖,时称“大佛阁”,“大佛阁”,宋时称“天宁阁”。可惜毁于明末的战乱,被 张献忠 的起义军焚毁。可以从大佛两侧的山崖上看到几十处孔穴,那是当年建造楼阁时,安置梁柱的地方。而今日,梁柱早已被拆除,而雄壮的大佛仍巍然屹立着。 乐山大佛具有一套设计巧妙,隐而不见的排水系统,对保护大佛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两耳以木为之, 排水系统布全身, 胸部有残碑。 乐山大佛开凿的发起人是 海通和尚 。佛像于唐玄宗开元初年(公元713年)开始动工,当大佛修到肩部的时候,海通和尚就去世了。海通死后,工程一度中断。大约过了十年的时间,剑南西川 节度使 章仇兼琼 捐赠俸金,海通的徒弟领着工匠继续修造大佛,由于工程浩大,朝廷下令赐麻盐税款,使工程进展迅速。当乐山大佛修到膝盖的时候,续建者章仇兼琼迁家任户部尚书,工程再次停工。四十年后,剑南西川节度使韦皋捐赠俸金继续修建乐山大佛。在经三代工匠的努力之下,至唐德宗贞元十九年(公元803年),前后历经90年时间才完工。 大佛两侧的 岩石 是 红砂岩 ,乐山的红沙岩是一种质地疏松,容易风化的岩石,比 花岗岩 软,是很好的适宜于 雕塑 的材料。但佛像雕好后,容易受到 侵蚀 、 风化 ,乐山大佛就是在这种岩石上雕刻而成的。
个人分类: 一周世界遗产秀|5150 次阅读|1 个评论
【如画江山】:《大渡河畔》
热度 2 等离子体科学 2011-2-9 09:51
这几天央视科教频道播《乐山大佛》,想起当年在585所学习的日子,翻出这篇旧文: 大 渡 河 畔 翠园的南边有一条河。 在冬日的晨曦中,河水静静地流着,像条白白亮亮的绢带,轻轻地铺展在一片沙滩上。她流得那么安详、宁静,如同一个文文秀秀的小姑娘,缓缓地梳理着她的长发。 她离得好近,从翠园南楼的窗口就可以看得到。她又显得那么遥远,在薄薄的晨雾中若隐若现。 这么美的蜀江碧水,一定有着一个梦一样的名字!可问过之后,我却在一阵惊喜之余,感到一点点失望。 她就是闻名中外的大渡河。 在波澜壮阔的中国近代历史中,大渡河曾一次又一次地掀起滔天巨浪。她的怒涛,曾无情地卷走了驰骋天下的翼王劲旅;又差一点吞没了万里远征的红军雄师。在我少年时的梦中,大渡河水总是激浪翻滚,与安顺场、泸定桥勇士的英雄气概联系在一起。可谁曾想到,当她真正出现在我面前的时候,却是那样温柔、文静。 沿着翠园后墙外的山坡下去,走过一方绿绿的甸子,穿过一片密密的芦苇,登上一条长长的沙坝,便到了大渡河边。 河床很宽,对面的河岸远在数里之外。但河流只是河床中心处窄窄的一条。大概是在崇山峻岭,峭壁峡谷中耗尽了她的力量吧。也或许是走完了千里长程,将到终点的一种踌躇满志。再向东去几里水路,她就要会合岷江,一路南去,入长江,奔大海。想必是她贪恋岷山的奇峻,蜀地的丰饶,想在这天府之国多盘桓几时。尽管刚刚汇合了峨嵋河和青衣江,大渡河水仍是流得那么安闲自在,从容不迫。 我走过河滩,脱去鞋子,沿着河边在水中慢慢上行。河水悄悄地抚过脚背,在脚后轻轻地打一个小漩,又向东流去。宁静的原野中,水声渐渐清晰可辨。像在慢声细语地诉说着她的故事。 **************************************************************** 循水声西去,上游里许之地,便是青衣江流入大渡河的汇合口。 青衣江,好诗意的名字!江如其名,好似一条青青的衣带,环绕着峨嵋山。李白咏峨嵋皎月的 “ 影入平羌江水流 ” 一句,说的就是这条江了。 当地人又称大渡河为沫水,青衣江为若水。两水交汇之处,是一片滚石滩。若水由北向南,在石滩上分成几十条清清的溪流,形成一个小小的 “ 三角洲 ” 。在 “ 三角洲 ” 的边缘,可以看到江水的主流,在石滩上切出一条大约有十几米宽的深深的河槽。水势湍急,不时卷起雪白的浪花。浪花的白沫漂浮到大渡河中,在一个大大的旋涡中卷了一下,便折向东去。恬静的 “ 若 ” 水就这样变成 “ 沫 ” 水,走出巴山蜀岭,走向东洋大海。 几十年前,亦曾有一位文人,随着沫、若两水,走出了家乡的小镇,走向外面的世界。 在两水交汇处上游十几里的二娥山(又称绥山)下,有一个叫沙湾的小镇。那就是郭沫若的故乡。 沙湾座落在大渡河畔。河水在这里弯了一弯,显得格外的平、格外的静。二娥山的倩影映在水面上,好似一位酣睡的少女:微仰的下颏,起伏的胸廓,苗条的腰肢 … 。大概这就是为什么郭沫若的诗中把这座山称为 “ 神女峰 ” 吧。 或许得自绥峰、沫水的山川钟秀,郭沫若早年的诗文充满了华美的文采和清丽的灵气。可惜几十载的背井离乡,终于使他得自家乡山水的才华耗尽。在其晚年的应景之作中,再也找不到绥山沫水的灵秀。 **************************************************************** 若天气晴朗,站在翠园山下的大渡河堤上,西顾可见峨嵋秀色,东望便是驰名海内的乐山大佛。 大佛宝像劈凌云山而成,坐东向西,俯瞰岷江沫水,面对大小峨山。滔滔大渡东流水,挟青衣江之余势,在大佛脚下汇入南去的岷江,所以素称 “ 三江汇合 ” 。江河呈 “ 丁 ” 字交汇,激流盘旋成涡,水象险恶。当年开山造佛,便是为镇住水势。佛像之上曾建 “ 大佛寺 ” ,今已不存。仅余凌云寺一座,仍袭 “ 大佛寺 ” 名。寺在山顶,北坡有石级盘桓而上。山门洞穿而成,书有 “ 大江东去,佛法西来 ” 一联。不知写于何年。但传说苏东坡常来此处把酒临风,观景联句,有 “ 生不愿封万户侯,亦不愿识韩荆州;但愿身为汉嘉守,载酒时作凌云游 ” 之诗传世。后人为之建 “ 东坡亭 ” ,岩壁上刻有 “ 苏东坡载酒时游处 ” 。可惜今日亭中并无酒卖,唯有茶饮。依亭远眺,可见峨嵋钟秀,微隐烟雾之中;大渡东来,直奔凌山之下。凭栏下看,沫水清而岷水浊。漩涡暗流,清晰可辨。船行江中,如风漂败叶,仅随波逐流而已。听艄公呼号,满江回响,又教人豪气顿生。当此险峻之所,唯烈酒可壮 “ 凌云 ” 之志。一杯淡茶,怎添豪情?! 若好香茗,则辞凌云山而南行,自有上好去处。 凌云之南,又有一山,号 “ 离堆 ” 。此山亦称乌尤,以树木葱茏,山色青黛而得名。 乌尤山实为江中之岛。因大渡河挟沫、若两水之势,几成直角入岷江,水势汹涌,航道多险,故古人于凌云、乌尤两山之间凿衢道以分水势。所分之江水绕乌尤山而南,再入岷江。此所以乌尤山又称 “ 离堆 ” 者也。山上古木参天,一片苍绿,如被青衣。后人有 “ 绿影一堆漂不去 ” 之诗句。故又有 “ 青衣别岛 ” 之称。此山亦有寺院,寺以山名。临江一带有茶亭。江水经离堆分流之后,到此其势已渐平缓。水映山色,漫江碧透。行船冲过凌云山下江河交汇的激流之后,顺水放舟,去势如箭。船尾舟子,稳操舵把,放歌江中,其声悠扬。与凌云山下一段水路相比,一张一弛,几有天渊之别。此时可于茶亭栏外,绿荫之中,择一山石,席地而坐。聆听渔歌,细品香茗,忘情于山水之间。比诸把酒凌云,又别是一番意境。 **************************************************************** 来年盛夏,又访翠园。风尘未洗,便重登大渡河堤。然而此时再见沫水,却绝非惊讶二字所能道尽。 冬日沫水的平静、从容,已为夏日洪流的奔腾咆哮所吞没。水漫河床,浪拍大堤。河面宽达数里,波涛汹涌,水流湍急。昔日清澈的河水,今已浑浊不堪。因两岸多赤褐岩层,河水呈暗红色。在夕阳余辉之下,看赤水翻滚,听江涛拍堤,愈添悲壮之气。 这,才无愧大渡河之英名! 常见文文静静的川妹子上来辣劲儿时,性烈如火,不让须眉。大概便是如这川江之水吧?
个人分类: 天南地北|3941 次阅读|4 个评论
看看我们的河山(四)峨眉山
libenyi 2010-10-21 16:45
峨眉山,佛教圣地,本本2009年借参加在成都召开全国泌尿外科年会之际,拜访了佛音袅绕的秀美之山!
个人分类: 人在旅途|3075 次阅读|2 个评论
峨眉风光
litonwei 2010-4-22 13:34
峨眉风光 前段时间一直很忙,忙里偷闲去峨眉山走走,顺便拍了点自然风光照片,与各位共享.
个人分类: 科研团队|3356 次阅读|0 个评论
冬游峨眉五首(七言配图)
leixu 2010-1-24 16:43
一零年元旦,驱车于报国寺 徒步三日,渐入佳境,遍览峨眉俊秀 作七言五首,为美景唱和! 转载请注明 雷旭博客 http://blog.sina.com.cn/eegfmri 路经报国寺 盘根错节大树荫 青苔满上石狮身 阁上青烟斑驳处 只见飞檐不见人 夜游清音仙境 山涧丝竹传鸟啼 乱石突兀藤草稀 水中枯树忘归路 清泉藤萝自迷离 峨眉山雪 隘谷崖上舞蹁跹 随性抛洒意自闲 枯藤古木尤为醉 更叫脂粉化飞烟 雷洞亭边 洞亭崖边有幽谷 烟云壮阔蔚为布 山舞青蛇笔驰骋 尤喜峰峦马行空 登临金顶 日出云巅江河矮 一骑红霞佛光开 谁言蜀地无海景 贡嘎瓦屋作蓬莱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4208 次阅读|0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17 13:14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