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祝贺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祝贺自己博客点击量过70万
yaoronggui 2010-3-1 13:17
今天上博客,猛然发现自己的博客点击量超过了70万。记得上次60万是2009年11月20日。3个半月赚了10万,不错不错。截个屏,以此纪念。 统计数据 访问:701814次 日志:370篇 评论:535个 留言:12个 建站时间:2007-9-15 20:55:56 祝贺自己博客点击量过60万 链接地址: 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272604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3267 次阅读|4 个评论
有感于《祝贺伍铁平、李大魁先生八十华诞座谈会记录》发表
黄安年 2010-2-27 18:42
有感于《祝贺伍铁平、李大魁先生八十华诞座谈会记录》发表 黄安年文 黄安年的博客 /2010 年 2 月 27 日发布 为庆祝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两位语言学学者伍铁平教授、李大魁先生八十华诞, 2008 年 7 月 11 日,北京师范大学民俗典籍文字研究中心、文学院联合举办了祝贺伍铁平、李大魁先生八十华诞座谈会。 2010 年 1 月出版了伍铁平先生新著《语言文字学学术批判和批评文集》,在新著附录中收录了《祝贺伍铁平、李大魁先生八十华诞座谈会记录》全文 27000 字,读了全文使笔者感到这样的华诞座谈会的意义不仅在于与会同仁表达了对两位先生为人、为学、为师等方面的敬仰之情,对伍铁平先生从事学术批评、学术打假以及学风建设等方面所做的贡献给予了高度的评价;对李大魁先生几十年如一日耕耘在教学第一线的吃苦耐劳精神表达了敬意。反映了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尊师重教的优良院风,而且彰现了正直为人、刻苦为学、认真为师的高尚情操,默默奉献,只问耕耘、不计名利的道钉精神和敬业精神 ; 对于学术不端行为的批判和学风不正现象的批评,严谨治学和疾恶如仇、坚强不屈的斗争锋芒;学术为公、不依权贵、坚持真理、学术至上精神。 同样一个北京师范大学,文史难分家 , 但是作为多年在历史学院任教的我 , 对于这类学术座谈会的举行却有一种不同的感受。 文学院能够举行的在历史学院却难以举行,笔者在历史学院某知名教授八十寿辰之际,建议历史学院召开一定范围的学术座谈会,但是院领导的答复却是 : 没有这个先例。伍先生论文集的出版 , 获得了约三分之一出版费用的单位赞助,而这种情况在历史学院是根本没有戏的。李大魁先生说 : 从 1953 年起至今,执教整整 55 年, 2009 年古代汉语和现代汉语两门课都给我排上了。这说明 , 第一先生乐意,第二学院愿意,但在历史学院并不见得愿意安排退休老教师上基础课的。看来同一学校的学院做法不同 , 非不能也 , 是不为也。 祝贺伍铁平、李大魁先生八十华诞座谈会记录 为庆祝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两位语言学学者伍铁平教授、李大魁先生八十华诞, 2008 年 7 月 11 日,北京师范大学民俗典籍文字研究中心、文学院联合举办了祝贺伍铁平、李大魁先生八十华诞座谈会。上午 9 点,讨论会在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会议室召开。会议由北师大民俗典籍文字研究中心副主任、文学院分党委书记、副院长李国英教授主持。北师大民俗典籍文字研究中心主任王宁教授、文学院院长张健教授出席会议并讲话。在京院校、科研机构近 80 位专家、学者和博士生参加了座谈会。原国家教委常务副主任、国家语委主任柳斌,中国社会科学院原副院长、学部委员江蓝生研究员,香港中国语文学会理事会主席姚德怀先生,北京市语言学会原副会长、秘书长奚博先教授等发来贺电或书面发言,还有一些学者向伍铁平教授赠送了字画、花篮、条幅、寿联等。座谈会在真诚、喜悦、热烈的气氛中进行。会上,大家踊跃发言,表达了对两位先生为人、为学、为师等方面的敬仰之情,对伍铁平先生从事学术批评、学术打假以及学风建设等方面所做的贡献给予了高度的评价;对李大魁先生几十年如一日耕耘在教学第一线的吃苦耐劳精神表达了敬意。下面是根据本次会议的录音整理的发言记录。   主持人 李国英(民俗典籍文字研究中心副主任,文学院分党委书记、副院长):   今天,北京师范大学民俗典籍文字研究中心、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联合主办祝贺两位语言学家伍铁平先生、李大魁先生八十华诞的座谈会。   首先,我来介绍到会的各位嘉宾。参加今天座谈会的有:北京大学中文系郭锡良教授、唐作藩教授、王理嘉教授、苏培成教授,北大对外汉语教育学院李大遂教授,中国人民大学胡明扬教授(北京市语言学会名誉会长)、胡瑞昌教授,中华书局赵诚编审,中国社会科学院黄长著教授(学部委员)、董琨研究员,北京语言大学赵金铭教授(北京市语言学会上届会长)、张博教授(《世界汉语教学》杂志主编),中国辞书学会周明鉴教授,教育部语言文字应用研究所冯志伟研究员,首都师范大学副校长兼语言研究中心主任周建设教授,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外国语学院语言研究中心主任李福印教授,北京外国语大学王克非教授(《外语教学与研究》主编),北方工业大学文法学院周利娟教授。参加今天座谈会的还有本校外文学院的周流溪教授、彭宣维教授,文学院的聂石樵教授、邓魁英教授、张之强教授、程正民教授。此外,还有校内外的很多老师,伍先生、李先生原来的学生,以及伍先生的夫人施养淑老师。让我们以热烈的掌声对各位嘉宾的到来表示衷心的感谢!   王宁(北京师范大学民俗典籍文字研究中心主任) :   各位老师、各位学长、各位同行和老朋友:   今年,北师大的两位语言学专业的老师伍铁平先生和李大魁先生都已经八十岁了。两位先生是我的同行、朋友,李大魁先生还是我的老师。我们发起这个座谈会,一方面是为他们贺寿,另一方面也是请志同道合的同行、朋友一起聚聚,说说心里话。在座的都是伍先生和李先生的老朋友,有些还是他们的老同学,和他们共同经历了许多事情,在学术领域和日常生活中对他们都非常熟悉。感谢大家冒着酷暑、在百忙中来参加这个会,我想,这将是一个充满了真诚祝贺和敞开心扉、促膝谈心的会。  伍铁平先生是一位正直为人、刻苦为学、认真为师的学者,他不但在理论语言学上贡献突出,而且最大的特点是非常有正义感, 20 世纪 40 年代他怀着正义感奔向解放区, 50 年代他怀着正义感投入新中国建设, 80 年代他怀着正义感坚持学风建设和学术批评。他不媚俗,不畏权,不顾自身安危,敢说真话,为学坛的纯洁做出了非常突出的贡献,在敢于坚持原则,是其所是、非其所非的勇敢精神上,是我们很多人自愧不如的。   李大魁先生早在 1953 年毕业就留校工作,在北师大中文系第二代的教师中,他和邓魁英、聂石樵等老师,是工作时间最早、最长的。从辅仁大学到北师大,他一直耕耘在讲台上。李老师是一位非常平凡的老师,又是一位非常忠诚、不辞劳苦的老师。中国的教育事业是光荣的,但也是十分艰巨的。回顾这大半个世纪,我们遇到多少问题!能够在这条战线上永不退缩,永不止步,默默地做出贡献,只问耕耘、不计名利的老师,是特别值得我们尊敬的。   两位老师都得到学生和同辈们的尊重,得到老朋友们很高的评价。我想代表语言学专业在校的师生,代表在语言学专业接受过这两位老师教育的毕业生,衷心地祝两位老师身体健康。中国的语言学教育需要他们,中国学坛的健康发展需要他们。敬祝他们身体健康,寿上加寿。再次感谢大家的光临! 张健(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院长):   伍铁平教授是我国著名语言学家, 1928 年出生,湖南湘潭人。曾就读于西南联大( 1945 1946 )、清华大学( 1946 1947 )、哈尔滨外国语专科学校(后升格为学院, 1948 1950 ); 1950 1962 在哈尔滨外国语学院和黑龙江大学历任助教、讲师、学报主编; 1962 1985 年在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先后任国外语言学研究室主任、《国外语言学》杂志主编、副教授; 1985 年调入北京师范大学, 1987 年 1 月至今任教授。出版专著《语言和文化评论集》( 1987 年第 1 次印刷, 1988 年第 2 次印刷);《语言学是一门领先的科学》( 1994 年)(以上二书均由北京语言文化大学出版社出版);《语言与思维关系新探》( 1986 年出版, 1990 年增订再版,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模糊语言学》(上海教育出版社, 1999 年第一版, 2000 年第 2 次印刷; 2000 年获北京市第六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 2003 年获教育部第三届中国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二等奖)。他主编的教材《普通语言学概要》( 1993 年第 1 版, 2006 年第 2 版)是大学语言文字等学科学生和投考这些学科的研究生的必读书,至 2008 年已经重印 20 次,累计印数近 20 万册,该书 2006 年被评为十一五规划教材。   伍教授离休前曾任国际语用学学会会员、国家教委高等学校职称评审委员会评议组成员、中英友好奖学金第一届资格审查委员会委员、国家教委高校八五、九五计划语言学规划咨询组负责人、国家教委高等学校社会科学研究八五规划语言学课题评审组召集人等职。在 50 余年的教学和科学研究生涯中,伍教授先后主编过 6 种学术刊物(含更改刊名的刊物),发表了专著、译著和校著 11 种,在国内(包括香港、台湾、澳门)和国外(包括德国、俄罗斯、美国、澳大利亚、奥地利、波兰)有影响的语言学刊物上发表论文、译文 500 余篇,约 600 万字。  伍教授是我国第一位从事模糊语言学、语言类型学、较早从事比较词源学和中西语言学说史比较研究的学者,曾 10 次出国讲学、参加学术会议,先后在美国、法国、德国、俄罗斯、波兰、泰国、新加坡等国举行的学术会议上做过报告。伍教授的学术成就得到了学术界的认可。《中国现代语言学家传略》(中国语言学会主持)、《当代中国社会科学学者大辞典》、《中国现代社会科学家大辞典》以及美国传记研究所 J.M.Evas 主持出版的《世界名人录》、英国剑桥国际传记中心出版的《国际名人小传词典》等均收录了伍先生的传略和部分著述目录。 1992 年伍先生被国家教委任命为出席首届国际汉语语言学会议(于新加坡召开)的中国代表团团长。近年来伍先生为维护我国科学尊严,同语言学界的伪科学和剽窃现象进行了不懈的斗争。经过伍先生等学者的不懈努力,语言学批评在中国理论语言学领域艰难地崛起。这是语言学界一件非常可喜的事情,对于中国语言科学的健康发展有非常积极的意义。伍先生撰写的论文,从学风和学术两大方面对当前我国语言文字学界的一些不良现象进行了批评,甚至是批判。这种无畏的勇气在今天的商品经济时代尤为可贵。今天我们在这里集会,要把这种学术求真精神继续发扬光大。祝伍先生永葆学术青春!   胡明扬(中国人民大学人文学院中文系教授):   我跟伍铁平同志认识的时间比较长,接触较多;对李大魁教授知道一些,但不是很了解。这次开会前我查阅了一些材料,知道李大魁先生是黎锦熙先生的学生, 1956 年黎锦熙先生教他汉语语法。还知道李大魁先生研究文字和词汇,同时进行语言教学研究。几十年能够安心在这种岗位上工作很不容易,因为很多学校的语言文字学课都不被重视。中国人民大学的语言文字学课曾经停了很久,到 20 世纪 80 年代初学校想恢复的时候,没有人愿意到这个教研室去。我当时自告奋勇,来兼任这个教研室主任。大家之所以不愿意做语言文字学研究有一定的原因,这种教研室高级职称的名额非常少,评职称不容易,而且日常教学任务很重,经常要批改学生的作文,很辛苦。因此像李先生这样能够安心本科教学非常不容易,这本身就很高尚、很值得敬佩,希望李大魁先生继续这种平心静气的教学。   我要称赞一下伍铁平先生。我第一次认识老伍是在社科院语言所,吕叔湘先生带我参观该所。当时社科院语言所分为五个小组,伍铁平先生在《语言学资料》(后来先后改名为《语言学动态》、《国外语言学》,现在改名为《当代语言学》)编辑部,这样我们就认识了。伍铁平同志懂的语言很多,俄文特别好。当时我们了解苏联语言学的情况,很多都是通过他的介绍。后来,他又研究模糊语言学、语言类型学、语言和思维等问题。我现在时常想,今天俄罗斯是否还研究语言学?肯定研究,并且肯定有值得学习的地方。可是现在却很少有人介绍,《当代语言学》现在很少发表综述俄罗斯语言学研究的文章。   但是,伍铁平同志选的这条道路本身是一条非常崎岖的道路。为什么?因为中国语言学界从来就不重视理论研究,不重视语言理论的发展。我曾给《语言科学》写过一篇文章《语言理论和语言理论研究》胡明扬:《语言理论和语言理论研究》,《语言科学》, 2006 年 5 卷 1 期, 69 71 页。,其中谈到什么是语言理论研究。我认为,理论研究应该有不同的内容,不能够一概而论。非得像索绪尔、乔姆斯基那样才算是语言理论研究,其他都不算语言理论研究?这个标准太高,不符合中国的国情。其实,即使是介绍国外的语言理论研究,这也是理论研究的基础。有不少人瞧不起这种工作,甚至于连高名凯、岑麒祥这样的名家,也因为他们做了不少翻译、介绍工作,而备受歧视,这很不公平。我认为,借鉴西方语言学的语法理论和体系构建汉语的语法体系,在中国化的过程中,有所修正,有所创新,也会有理论上的贡献。此外,运用语言学理论指导汉语研究,维护语言学的纯洁,批判伪科学,这也是理论语言学的重要任务。   当然,我们现在做理论研究也有一些问题。近来电视上经常介绍一种水果叫做奇异王果。 奇异王果多好听的名字!但其实就是猕猴桃。改个名称,把猕猴桃叫成奇异王果,就在电视上大做广告,成了了不起的东西。我们现在做研究,有些年轻人自命为搞理论的,其实就是把猕猴桃叫做奇异王果。这种理论研究败坏了理论研究的名声。  现在一些伪科学和错误言论的影响比较大。我读到过曾在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工作的一位中年女教师写了一本《认知语言学概论》,介绍认知语法,介绍得比较全面,最后一章是她自己写的,发表了自己的观点,第一句话汉语是从汉字发展起来的,这是最基本的常识性错误。但是,现在仍有人认为汉字就是汉语。可是,这个理论是谁提出来的?就是文化大革命中因为搞批斗被关起来的徐德江,他曾被关在内蒙古的监狱里,被袁晓园救出来,所以他感恩戴德。他虽然不懂什么叫语言学,但却喜欢瞎说,而且他的影响居然那么大,上面说的那位中年教师可能是受徐的毒害,说汉语是从汉字发展而来的。这无异于说先有汉字后有汉语!这种理论现在居然流传得相当广,除了徐德江,还有别人也在鼓吹。   伍铁平同志做了很多工作。我和他相识多年,他好多文章都寄给我看。今天我在这里明确地说,你批判人家,批判的内容,我百分之九十九都同意,批得对。至于你是不是应该花那么大力气去搞批评,我有不同看法。我觉得你年纪也不小了,身体也不好,去年两次住院,你不能这么干了,不要太激动。我们这个社会里有很多问题,有些问题不是你一个人能解决的。对于重要的理论问题、伪科学,应该批。下次你批,我要跟你一块儿干。   伍铁平同志批人家,我特别佩服。人家抄来的,他把原书都找来看,抄的哪一章哪一节,还有里面引的例句哪些翻译错了,他都给核实了,然后说某某人是抄人家的文章,抄的哪篇文章第几页,自己抄自己又是哪一本书哪一章第几页。这要花费很多精力,但这个工作做得非常好!我刚才说百分之九十九的内容我都同意,批得都对,但是,是不是要花那么大力气?请注意自己的身体。   伍先生的功劳有目共睹,我们和后人都会记住。你批得对,一方面还要继续批,但是有些不值得一提的就算了,有些人总爱乱七八糟地胡说。你只负责针对一些大的问题就可以了,比方语言和文字的关系,如果讲清楚了,也消毒了。   希望你继续努力在这方面做出贡献,但是要注意身体。希望你健康、长寿。李大魁先生也是一样,你继续你的语文教学、词汇文字等方面的研究。学术研究就是这样,你自己喜欢这个,愿意做,走上了这条路,就回不了头了,就一直走下去。我觉得一个人活在世界上,只要问心无愧就可以了,别的不用去管它。谢谢!   苏培成(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   能够参加今天的会,我很高兴,在这里祝贺伍先生、李先生八十大寿,身体健康、心情愉快。两位先生的人品学问都很值得我们学习,在跟两位先生来往的过程中,我也从两位先生那里得到很多的关心和帮助,我很感谢。  我 跟伍先生来往多一些是最近十几年的事,从批判徐德江的伪科学开始。我印象中徐德江是 1995 年把伍先生告到海淀区法院,笔墨官司就打到了法庭。我们尽我们的力量支持伍先生。我记得是 1996 年的 3 月 8 日,在北师大这里开过一个小会,商量如何打这场官司。会议是由中国语文现代化学会和北师大中文系发起的,参加会议的有北大、北师大、首都师大、语言所、人民大学、语用所的专家。我和曹澄方先生代表语文现代化学会,介入了这场斗争。出席会议的专家觉得,一定不能让徐德江这些胡说八道的东西占了上风。但是,到底名誉权的官司如何打,我们也不清楚。王宁教授去请教了民法专家江平教授。江平教授说:学术上的争论应以本学科的权威专家的论断为准。王宁教授向大家转达了江平的意见。我们想这就好办了,可以去请吕叔湘先生,吕先生是不赞成徐德江那一套的。参加那次会议的还有袁晓园的私人法律顾问,是北大法律系的一位教授,他给我们介绍了袁晓园跟徐德江之间的种种矛盾和斗争。徐德江也是尽量地利用袁晓园的名誉、地位,还搞袁晓园的钱。袁晓园在病危的时候,她总是谈到这件事。听了上面的介绍,也坚定了我们跟徐德江斗争的决心。语文现代化学会批评徐德江的错误观点不是个人的意气之争,而是因为《汉字文化》杂志在徐德江的控制下,发表了许多错误的言论,攻击国家的语文政策。伍先生对徐德江错误言论的批评,我们语文现代化学会是支持的。   十多年前的这场学术争论,伍先生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当时的语委主任是柳斌,常务副主任是仲哲明,他们都很支持对徐德江错误言论的批评。王均先生 1985 到语委任副主任,主编《文字改革》,后来《文字改革》改为《语文建设》。在王先生主编的《语文建设》上发表了很多文章,批判徐德江的伪科学,维护了国家的语文政策,扶正祛邪,产生了很好的影响。  许嘉璐和《汉字文化》杂志关系比较密切,《汉字文化》不但几次刊登许嘉璐的文章,而且还刊登十多幅许嘉璐的大小不等的照片,包括他与别人的合影。许嘉璐和《汉字文化》所持的观点不少是相似或相同的。 1994 年 4 月许嘉璐担任语委主任之后,语委对《汉字文化》的态度变了,《语文建设》就不再发表批判伪科学的文章了。对《汉字文化》攻击国家语文政策的言论也不予以回击了。这个变化从《语文建设》上可以看得很清楚。《语文建设》编辑方针的改变,所产生的负面影响很大,模糊了是非的界限,增加了对伪科学批判的难度。 1997 年语委要召开全国文字工作会议。为了开这个会,语委事先开了几次座谈会,征求各方面的意见。其中有一次是语委外面的语文工作者的座谈会,我应邀参加了这次会。在会上,语委领导说这次开会没有框框,各位畅所欲言,给语委工作提出意见。既然主人这么说,我就发言了。我讲,语委工作应当批判徐德江散布的种种错误。在会上,许嘉璐表示不接受,说:老苏你不懂,你不知道徐德江是不能批的。语委党组书记说:我们坚持正面宣传国家语文政策,不批评什么人。我说:我不明白,对错误的言论为什么不能批?我也没有看到你们正面宣传了什么。通过这次会,我明白了批判徐德江的阻力,至少有一部分是来自许嘉璐。从这件事上,可以看出当时伍先生批判伪科学难度之大。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个别人不能一手遮天。海淀区法院拒绝受理徐德江状告伍先生的官司,伍先生获得了事实上的胜诉。中国语文现代化学会维护国家的语文政策、支持伍先生打假也付出了代价。 1995 年许嘉璐筹组应用语言学学会,可是正赶上民政部要控制全国学会的数量,一直没有得到批准。 1998 年,在许嘉璐主持下的国家语委决定,把中国语文现代化学会降为二级学会,把中国语文现代化学会的批准文号改为应用语言学学会。在做出这个决定时,并没有告知中国语文现代化学会,更谈不上征求我们的意见。那时语文现代化学会的会长是王均先生,语委决定把我们降级后,才通知王均先生。王先生当时就表示坚决反对。我们的学会成立以来,积极宣传国家的语文政策,几年来协助语委做了许多工作,遵纪守法,根据什么要把我们降级?这样做完全没有道理,这是拉一派打一派,破坏语文工作者的团结,违反社团管理办法。就是要扼杀中国语文现代化学会,催生应用语言学学会。王均先生的反对完全没有用,国家语委起草文件上报民政部,要把中国语文现代化学会的批准文号改为中国应用语言学学会。中国语文现代化学会眼看要毁在许嘉璐的手里!我们很气愤!但是天无绝人之路。就在这时,国务院批准国家语委并入教育部,语委办公室忙着合并,没有把上报民政部的文件及时发出去。过了一段时间,许嘉璐高升了,这件事也就不了了之,中国语文现代化学会逃过一劫!我今天说起这些事情,感慨是很深的。从这件事我们可以得到什么教训呢?   伍先生打假虽然遭遇许多困难,但是得到广大语文工作者的支持,不断取得进展。在这里,我向伍先生表示深深的敬意,祝伍先生健康长寿。   对李大魁老师我也要表示我的尊敬和感谢。记得大概是 26 年前,我第一次到李老师家去。当时我还在北京师范学院分院当教师,遇到一点问题,跑到李老师家请教。李老师不仅热情地接待了我,还送我一本书,这本书我留到现在。从那之后,每年我们总能见一两次面。李老师领导北京市语文现代化研究会,这个研究会虽然规模很小,也没有经费来源,但是一直坚持到现在,而且每年总能搞一点活动。李老师在反对伪科学上旗帜鲜明,毫不含糊。李老师虽然年纪很大,但仍坚持一线教学,这种精神很值得我们学习。    周流溪(北京师范大学外文学院教授):   今天正逢伍铁平先生和李大魁先生八十华诞,我向这两位先生表示热烈祝贺,对他们为我们的教育事业做出的贡献表示敬意,祝他们福如东海,寿比南山。   伍铁平先生早年投身革命,为革命事业做出了贡献。作为一位学者,他在教育战线和科研战线上辛勤工作几十年,为我们树立了榜样。我在 20 世纪 70 年代末,到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读书。伍铁平先生当时在语言所工作,是我们的老师。他主编的《语言学动态》和更早的《语言学资料》,是我们非常好的学习资料。(伍铁平:《语言学资料》是我和黄长著研究员等一起编的。)   伍先生在语言学方面的贡献有目共睹。伍先生于 1985 年调入北京师范大学,第二年,我也调到了北京师范大学。此后,我们两人的接触越来越多。我经常跟伍先生探讨问题,不断向他学习。我有很多认识、观点都是从与伍先生交往中得到的。   伍先生在学术上的贡献是多方面的,在此不能一一列举。但我觉得首先应该提及的是,他在普通语言学方面下的功夫最大,他一直关注这个学科的发展。他主编的教材《普通语言学概要》多次再版,在教育界和学术界都有很大的影响。伍先生的《语言学是一门领先的科学》对于宣传语言学的思想起了很大作用。   胡明扬先生提到在中国搞理论语言学研究的人不受重视的问题,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是有识之士还是看到了语言学理论研究的重要性。王力先生曾经在一篇文章里提到:中国语言学的落后,主要是普通语言学的落后;这个局面如果不改变,中国语言学要获得发展是很困难的。我觉得王力先生的这个观点很重要,我也反复学习和宣传王力先生这个观点。我们中国语言学研究之所以在很多方面徘徊不前,跟我们从事语言学研究的人本身努力不够是有关系的。当然客观条件也使我们很受限制,不过我们也要检讨主观条件。   伍先生介绍过国外语言学的很多流派和观点,包括苏联的很多语言学的观点。他做过模糊语言学、语言与思维关系、语言类型学、比较词源学等方面的研究。在一些学科领域,伍先生都起了带头作用。就词源学整个学科来说,除开汉语同源词研究外,中国现在的研究水平还是比较低的。由于中国历史比较语言学发展得不够,对词源学也重视不够。现在大家能够看得到的《辞源》,并不是词源学的著作,只是阅读古代汉语文献的工具书。当然,它也可以为词源学研究做一些准备。但严格地说,它不是词源学著作。在词源学领域,我们中国学者还要积聚力量,做一些有计划的、有深度的工作才行。这就关系到一些前沿性的研究,如汉藏语言比较,或者是汉语跟别的语言的比较,这些历史语言学的基础性研究工作跟理论语言学密切相关。尽管历史语言学在 20 世纪不像 19 世纪那样是一门显学,但是 20 世纪后半期,随着人类语言学、考古学,甚至分子生物学、基因学等学科的发展和影响,历史语言学又奇迹般地获得新的活力。在这方面我们中国学者可以做的事情还很多,我不一一列举了。   我还要强调一点,伍先生为了研究词源学,辛勤地收集了不下 200 部的大小不等的各种语言的词典,这需要费很多时间和金钱。伍先生研究语言是很认真的,为了一个词准确的意义,为了一个词的出处,他可以不厌其烦地反复查证,这点值得我们学习。现在有些人治学态度非常不严谨。例如,有人拿着普通话的一个读音,就说中国原始社会时候如何如何。普通话的一个读音怎么能用来说那么古远的事情呢?这些人缺乏最起码的语音方面的、语言史方面的常识。   伍先生对于我们后学一些求教的事情,从来都是不辞劳苦、有求必应,在这方面值得我们学习。在教育方面,伍先生是一个辛勤工作的人,他对我们提供了很多帮助。我的很多学生都曾经得到过伍先生的指导和帮助,伍先生把我们的学生当成自己的学生一样呵护和培养,这使我非常感动。   下面我要说一下伍先生在学风建设方面的成绩。他是一代文侠。(大家笑)对于学界的,特别是语言学界的不正之风,他勇敢地站出来斗争。在这方面,他也给我们树立了一个与国际接轨的榜样。在国际上,学术批评是自由的。任何人写的文章,都不会因为他是什么大人物,就没人批评他,而且批评都是公开的。这一点在我们中国很难做到,但伍先生却冒着得罪人的风险开展学术批评。我跟胡明扬先生一样,伍先生大部分的观点我都是同意的,但不是百分之百同意。我觉得在一些很细小的问题上,我们还可以从长计议。但总体上,伍先生的批判精神是值得肯定的,他的很多论点是经得起推敲的。因为他钻研过普通语言学,而且非常严谨,对那些违反普通语言学基本理论的问题,他能敏锐地指出来。   徐德江因为受了伍先生批评,对伍先生疯狂进攻,在他起诉伍先生的时候,我也坚决地支持伍先生。我从吕叔湘先生那里讨来了手令。吕先生一签名,学界的很多人都起来拥护,经过艰苦的诉讼斗争,伍先生事实上胜诉了。对这个问题,学界的朋友应该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坚决的态度,这个斗争是长期的。今天借这个庆祝伍先生和李先生八十华诞的机会,我对两位先生的贡献表示由衷的敬意,向两位先生学习,祝两位先生长寿。   郭锡良(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   伍铁平教授、李大魁先生八十寿辰,我很高兴能参加这个座谈会。这两位先生都是我的学长。尽管我与大魁先生交往不太多,但是对他的学术活动还是有所了解。我与伍先生相同之处就更多了,同乡,又同脾气,而且你是我的学长、老大哥,很多方面我都应该向你学习。尤其是今天看到你送我的这本书《奔赴塞外纪念 5 20 学生运动暨平津学生赴冀察热辽解放区 60 周年文集》(北京人民出版社, 2008 年),才知道你是个老革命。 1947 年你在清华,作为大学生在那里奔走呼号,当时我在湖南南岳,还只是一个中学生,也跟着在队伍里面,大喊大叫。   在学术上,我有很多地方要向您学习,例如您的模糊语言学研究。有时,我有学术文章请您和王宁先生看,你们都是认认真真地给我提出意见。例如我批评梅祖麟的文章《音韵问题答梅祖麟》,载《古汉语研究》 2003 年 3 期。,我感到最惭愧的就是你把我的一个知识性的错误给我指出来。得知问题后,我赶快在《古汉语研究》 2003 年第 4 期发一份声明改正了我的错误。所以,只说一字之师是不够的,你是我多方面的学长。   我最佩服你的也是打假。不过,我也同意胡先生的意见,你现在年纪大了,管不过来啊!有些先生不是搞语言的,他想说什么,你何必去管他。他是名人嘛,但名人也不见得不出错。 今天庆祝伍铁平先生和李大魁先生八十寿辰,我有一个感想。从伍铁平先生、李大魁先生两个人身上,我们可以看到,我们这一代人,在语言学方面还是做了一些重要的贡献的。   我觉得,我们当年在北大对高名凯先生( 1911 1965 )、对岑麒祥先生( 1903 1989 ),都非常尊重。王力先生( 1900 1986 )明确地讲过,五四以后中国语言学之所以能够取得一些进步、一些成果,就是因为能够把外国语言学理论引进来。但是,现在也有一种观念:你们这些人都不懂理论,就只会搞描写。断代语法和专书语法研究,都只是低级的描写,必须是能够揭示规律才是高级的。但是揭示规律总要把基础打好,或者说要把描写工作做好,这是我个人的一个观点。对中国语言学今天所取得的成果,也要有清楚的认识。毫不夸张地说,五十年来,在世界范围内,就汉语研究的成果而言,中国是领先的。如果研究汉语要跟国际接轨的话,到哪里接轨?不能到美国,恐怕还得要到中国来。我这个话可能跟某些先生的看法针锋相对。我觉得我们、伍先生和李大魁先生,这些年来,对中国语言学的基础发展,都做了一定的贡献。这个我也跟两位先生共勉,我们还要努力。今年是两位先生的八十大寿,祝你们寿上加寿,祝你们身体健康,做出更大的贡献。   黄长著(中国社会科学院文献信息中心研究员):   听了王宁教授和张健教授介绍两位老先生的治学和人品的情况,我深有感触,也向两位先生祝贺,祝他们健康长寿,为祖国的语言科学事业继续做出更大的贡献。李大魁先生我不太熟悉,因为专业的原因,铁平先生我还是比较熟悉的。我跟伍铁平先生共事六年。他担任《国外语言学》杂志主编的时候,我给他做助手,做副主编;他做国外语言学研究室主任的时候,我做副主任。从 1978 年到 1984 年,我们一直在一起,相互比较了解。尽管后来我们在不同的单位,但是一直还保持联系。他还经常把他的一些文章寄给我看,或者托人捎来。我想我自己的成长也得到伍先生的大力帮助和扶持。(伍铁平插话:黄长著同志是学部委员,是比较年轻的学部委员之一。)   伍先生有一个最大的特点,就是他治学非常严谨。这一点在学风浮躁的今天,确实值得我们大家学习。伍先生总是不停地读书。记得,许国璋先生曾两次跟我说过,伍铁平的书读得不少啊!他跟铁平先生谈论语言学问题的时候,都感到伍先生对语言学的最新进展非常熟悉。   他另一个特点是从不浅尝辄止。他对不懂装懂很反感,不知道的东西他绝不妄言,一定要查个水落石出,所以他写的文章一定是非常有根据的,绝不是想当然杜撰出来的,这一点我觉得特别值得年轻学人学习。铁平先生非常谦虚,在不熟悉他的人看来,伍先生学识渊博,一定很狂傲,但了解他的人都知道,他并不是这样的人。我记得有好几年的时间,他写的好多文章,凡有他不是特别熟悉的地方,他一定要请熟悉这方面的同志帮他看一看,提提意见,或者去查原书求证。他的文章也经常让我看,我提出什么意见,他一定会非常认真地考虑。在学术追求上,在钻研学术上,他非常认真,一定要有根有据,绝不乱发空论。   他在进行语言学研究的时候,不仅重视理论研究,对语言中许多具体问题也非常认真地探索。大家都提到他的《模糊语言学》,他最早写的模糊语言学的论文,吕叔湘先生曾审阅过。我记得当时吕先生在他的论文上有一个批示:甚佩。他探索了别人不太注意的一些细小的问题。比方说,英语里的 night 和 evening ,到底从几点到几点是算 night ?几点到几点是 evening ?汉语里的晚上、夜晚,到底怎么分界?我们一般不是很注意。但是,他通过大量的实例比较,探索语言现象背后隐藏的规律和需要认识的问题,从而论述模糊语言研究的重要性。这些不是他自己一拍脑门儿就想出来的,而是通过现实生活中大量的语言实例总结、归纳出来的。吕先生是不轻易对别人的文章作这么高的评价的。我们在吕先生身边工作过好多年,应该说他也是我们的老师,我们都知道他的这个特点。但是吕先生在铁平先生的论文上批了甚佩,可见伍先生在研究中确实是功夫下得很深。他严肃认真的工作态度,学术上孜孜不倦的追求,永远都值得我们学习。   伍先生身上还有另外一种精神值得我们学习。胡先生刚才也介绍了一些情况,我也有同感。就是不管别人重视也好,不重视也罢,如果他认准了一个目标,就一定坚持下去,不断地进行探索和追求。铁平先生的这种治学态度和奋斗精神使我联想起顾颉刚先生亲笔写的一句座右铭宁可劳而不获,不可不劳而获。今天我们尤其要重视培养这种好的学风。   伍先生在俄语词源研究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从黑龙江大学开始,他就一直在搜集大量的资料,现在可能基本上已是成品了。但是,众所周知,学术著作有一个发行量的问题,所以一直得不到出版。但是他从来没有泄过气,一直在不断搜集新的例子、新的素材,汇集起来。我不知道这本词源学辞典现在到底出没出,如果没出,那是非常可惜的。这是他一生的心血,而且那些资料都是非常宝贵的,在这方面他很有专长,钻研得很深、很细。我想这样的学术著作,国家还是很需要的。   伍先生跟学术界不正之风进行斗争的精神很值得钦佩。像刚才胡先生、郭先生说的那样,我也写信劝过他。我说学术界的不正之风,靠你一个人不行,还是要靠大家。但是,为了在学术界树立良好的学风,他顶着各种压力,顽强斗争。我们一般人可能都有些私心,第一,担心得罪人;第二,担心耽误自己做研究,所以有时候点到为止,就算了。但是,我觉得他不是这样,他捍卫良好学风的批评精神非常可贵。开展学术批评,在西方可能是一件很普通的事情,但在中国确实有一定难度。例如,你要批评某些有权势的人在学术上的缺陷,很可能会有很多风险,浪费很多时间。铁平先生这种捍卫良好学风的精神,这种不畏权势的态度,都为我们树立了榜样。   当然,因为他已经八十高龄了,我个人还是希望他首先能够保重身体,安度晚年,反而贡献会更大一些。我利用今天这个机会,向两位老先生恭贺八十华诞,希望你们健康长寿,为祖国的语言科学事业做出更大的贡献。 周建设(首都师范大学副校长):   尊敬的伍先生、李先生,今天是个大喜的日子,我代表首都师范大学从事语言工作的全体老师,向两位先生表示衷心的祝贺,祝两位先生寿上加寿。借此机会,我还要特别向伍先生表达我的感激之情。   最早读伍先生的文章,是 1979 年,当时语言学界正在讨论关语言与思维的关系问题。那时我还在读大学,懵懵懂懂地写了一篇一万多字的文章,寄给伍先生,题目叫做《思维活动元素剖析》。当时我跟伍先生并没有见过面,但在我们读者的心中,伍先生是一位大专家。结果,伍先生把我的文章看完以后,还写了批语,寄回来。那是我的第一篇文章,发表后,就被人大报刊复印资料转载(《心理学》 1984 年第 6 期)。就是因为这样一个缘分,我有了兴趣思考其他一些语言方面的问题。现在我从事语言研究工作,比较多的还是关注语言理论、语言哲学。我想趁这个机会,特别感谢伍先生这种提携后学的精神。我经常向您学习,包括现在带学生。您有一篇文章,我复印了,这篇文章谈的问题很具体,提到某某某有五大问题。我常常拿这篇文章给我学生上第一堂课,我为什么这样做呢?就是要告诉学生,做学问不容易,要循序渐进,不断积累。将来我的学生见到您,可能会说,周老师曾给我们读过您那篇关于治学作风的文章。我坚信,您这种学术作风在中国语言界会产生巨大影响,并且会深深地影响一代又一代。   赵诚(中华书局编审):   我讲几个问题。第一,就是应该如何看待学术打假的意义。有一些做语言理论研究的学者,发表了一些错误的言论。对这种错误的言论,作为一个正直的学者,如何应对?是视而不见,还是指出错误,提醒后学?伍先生进行了批评,有人认为不要批,有人认为批得好。有两次在香港大学开语言学的学术研讨会,会上谈到了伍先生,大家都说批得好。好在哪里?因为那位发表错误言论的人也是个著名语言学者,但是他的错误言论,一般的人发现不了。伍先生发现了,而且指出来了,他错在什么地方,怎么回事,来龙去脉,说得清清楚楚。他们赞赏这种做法。我认为,这是理论语言学研究中的一种敏锐性,如果你的修养不到那个地步,你就是想批判也批不了,这个敏锐性是很难有的。如果有敏锐性的人不管,没有敏锐性的人想管也管不了,这个损失可能更大。因此,利用自己的敏锐性指出别人发现不了的问题,这对学术界的生态是有好处的。   当然,有人可能说伍先生的口气不够平和,但是,言辞激烈的问题是另一回事。你第一次激动的时候会使血压升高,但你一进入这个领域里去查书、去论证、去考证的时候,这时候一定是很平静的。我们大家都是做研究的,当你在论证某一个问题的时候,一定是全身心地投入,那个时候血压不可能升高。如果长期处于这样的状态,还有一个好处,能够避免老年痴呆。(大家笑)有一种老年痴呆,就是不动脑筋,抱孙子去了。我见到的实例不止一个两个,他一切业务都停下来了,然后全身心地抱孙子,去享受晚年了,三年脑袋就完了,这个是不可逆转的。但如果你经常高度紧张地思维的话,就没有这个问题。所以我觉得这个问题得两面看,这是我想讲的第二点。   我跟伍先生交流,我的感觉有两个:一个是佩服,一个是惊讶。因为我的专业是比较冷门的(指甲骨文和金文的研究本书编者注),我写的东西很多,但一般人不看,伍先生看,看了之后还提意见,他也引用我的文章。这点我感到惊讶,我也感到佩服。然后他给我提建议,要这样,要那样,那么我就采纳了他的建议。有的建议可能有一定的代表性,别的先生也有类似建议,我就把这些建议综合起来。我最近出版的两本书,吸取了他们的某些建议。   伍先生提到模糊语言学的问题,对我们的研究也起了很大的作用。我们的研究常常有一个毛病,词所表示的意义要把它限制住,说这是什么,那是什么。其实有些东西是说不死的,它只是针对某一个范围讲的。例如关于时间,伍先生讲了黄昏与傍晚的模糊性,这在我们研究的领域中很多。最典型的就是有一个词,它的字形画出来很麻烦,就是甲子的那天晚上到乙丑这个时候,就用了这个词。这个时候是什么时候,是八点以后?是半夜?还是凌晨两点?很难讲具体。但是你要把它讲具体,因为这里牵涉到一个什么问题呢?牵涉到天文学的问题,因为商、周时候的日食和月食牵涉到断代问题。如果是在傍晚的时候,比如说七点、八点这个时候是月食,那么,那个词所表示的就可能是在东面一点。因为有些日食、月食在西边看或者东边看是不一样的。伍先生对我们的研究确实触动很大,我们就从模糊性角度考虑词义。这样,有些问题就比较好解释。   还有一个语言类型学的问题。语言类型学的问题跟我们的考古类型学结合起来考虑,把时代的问题跟平面的问题、历时的问题和共时的问题压缩在一起了。这样来看,类型既是平面的,又是历时的。   在学术上,我们还希望伍先生把你敏锐看到的一些问题毫无保留地讲出来,因为我们对某些问题的看法可能是不准确的,甚至是错误的,伍先生你提出来了以后,让我们也就注意到了这些问题。这种工作实际上已经离开了打假、批判的范围了,而是进一步提高学术素质的问题,还希望您能继续。   另外,不管翻译的东西,还是积累的东西,我们希望伍先生都能够拿出来。我们上学的时候对语言理论都比较感兴趣。当时我学过俄文,但那时我的俄文不是很好,读得又很慢。所以要借助翻译。当时我读了一些东西,比如兹维金采夫著的《普通语言学纲要》(商务印书馆, 1981 年),是从伍先生等人的翻译那里看到的。所以,希望伍先生在身体允许的情况下,把这些积累一点一点都整理出来,这对于学术界有好处。   孙敬同(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离休干部):   我是一个无名小卒,能参加今天这样一个较高层次的祝寿会,我感到非常高兴。(聂石樵插话:孙先生以前是我们系的副主任)李大魁先生是我的老师,他和伍铁平先生都是前辈。对他们身上的一些优良品质,我有切身的体会。他们搞的语言学理论,我不太懂,没有发言权。我从 1958 年进校,李大魁先生就教本科,他现在八十岁了,还在教本科,对自己的一些学术根本不顾,只为本科。他把重心放在本科教学上,我体会,可能缘于他对本科教育意义的认识。因为大学本科是基础教育,要搞研究生教育,没有大学本科培养的高质量人才,那个研究生恐怕是学不好的。我在他身上学到这种精神,就是对个人的学术不过多考虑。   伍先生是我的邻居,我从他的身上体会到一种敬业精神。无论是教学、科研,还是培养研究生,他都很认真,包括给研究生改文章,一个标点符号都不放过。他自己的研究生不用说了,即便是别人的研究生找上他,他也要认真地去辅导。这不容易。   他的斗争精神也很突出。他在这次打假过程中,经历的挫折是很大的。提起伍教授的这种打假精神,大家都很敬佩。 700 多位教授、教师(李大魁: 708 位)为他打官司签名,我都签了。得道多助,所以,官司就是赢在这一点上。   另外,伍教授的勤奋精神非常值得我们学习。他最近这几年经常住院,每次住院,都带着一大包材料,在病床上躺着看。北医三院老年病内科病房的医护人员都知道。   他身上体现着三种精神:第一种,诸葛亮式的精神,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为本科,为他人,做出了奉献。第二种,牺牲精神,拼命三郎,甚至不怕死。第三种,鲁迅先生痛打落水狗的精神。你不是不相信,你不是不同意,不改吗?你利用一个刊物来搞一些东西,那我就写论文批判你。这三种精神,很值得学习。他之所以著作这么多,与这三种精神发挥得比较完整、全面有关,值得人学习。   另外,他有一位贤内助起了很大作用,这就是施养淑先生。在没有普及电脑以前,他的手稿基本上都是施先生给他抄的,因为伍先生那个字比较草。(大家笑)恐怕念起来,大伙都有点儿发愁,都是施先生给他抄。家务事,伍教授基本不用操心。我可以肯定地说,没有贤内助,他现在的成就不会这么高。李大魁先生也是这样。不顾学术,老教本科,没有他的那个贤内助支持他也不行。所以,我觉得两位先生的贤内助对他们的学术事业也做出了很大的贡献。我今天祝愿两位教授长命百岁,也祝愿他们的贤内助长命百岁。   唐作藩(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   大家都讲得很好。我很高兴也来参加祝贺伍先生和李先生八十华诞的盛会。很惭愧,我比他们两位寿星还大一岁。但是,特别是伍先生,虽然我比他大一岁,但是他的资历要比我高,他大学毕业要比我早,他的学问要比我高。(伍铁平插话:别,别,别。)他是我学习的榜样。大魁先生也是我的老朋友,我们相识已多年了。两位先生的精神不错,身体很好,的确值得我学习。他们的学问、为人都是值得我学习的。关于两位的成就,刚才各位都讲了很多了,我就不再耽误大家的时间了。我和伍先生最近几年接触得更多一些,他的新著不断地寄给我。三年前我们两人住院,还同在北医三院一个病区里,我们互相关切,常在一起谈心。我就希望过十年以后,我能再来给你们祝贺九十大寿,再过二十年能给你们庆祝一百岁!   周明鉴(中国辞书学会副会长):   感谢王宁教授今天给我这个机会,能够给两位先生祝寿,对我来说是个学习的机会。在会上听那么多老先生介绍这两位先生的优良学风、崇高的品质和斗争精神,我受益匪浅。虽然我同伍先生接触的时间比各位少多了,但是我要说三句话:伍先生有深厚的学养,有严谨的学风,这是第一点。第二点,他有敏锐的洞察力,有缜密的思维。伍先生的文章我拜读过很多,观点鲜明、论证缜密,我受益匪浅。第三点,伍先生疾恶如仇、坚强不屈的斗争精神,也是非常值得我学习的。科技界李四光先生的女婿邹承鲁先生是榜样,语言学界伍先生同样受到学界的赞扬,非常值得学习。这样的斗争精神、疾恶如仇的品格在学术界是非常可贵的。   这种精神在今天显得尤为重要,市场经济的大潮滚滚而来,势不可挡。出版界现在有几千个工作室、文化公司。这些人要编书,要出版。它们里面很大一部分都是剪刀加浆糊。 2003 年的时候,新闻出版总署对各种出版物做了一个检查,词典应该说是重灾区。当时查出了一批,多数是从内蒙古、延边、新疆、青海那边买的书号,便宜一点的,几千块钱就能买一个。挂名用偷的办法比较多,有一本书挂的任继愈先生的名,我打电话去核实,任继愈先生说他根本不知道这事;还有一次挂的卢嘉锡先生,也是用偷的办法。去年新闻出版总署又查了五十多种书,这里有很多新的情况。这些质量参差不齐的书现在不找那些小的出版社了,而找有出辞书资格的名牌出版社买书号,所以欺骗性更大了。至于挂名,现在是要不就拉一大堆官儿来挂,要不就是拉几位学界知名度很高的学者来挂,这些老先生其实并不很清楚这本书究竟怎样。我想如果这些老先生看到书的内容,会撤出来的,那个里面是一塌糊涂,错误百出。去年查的有好几种,因为他们现在找一些大的出版社买书号,我不想一个一个点名,比如人民日报出版社、新华出版社、东方出版中心,还有更大的。这些出版社做这种事在某种程度上有些必然。经营情况不太好,怎么办?卖书号吧,正好投其所好。那些小出版社已经不灵了,书商就找大出版社去买书号。有的老先生也并不很了解,恐怕多数是出于支持文化事业的良好愿望,就同意挂名了,挂个顾问,挂个审稿,挂个学术委员等,这个欺骗性就非常大。我想,这些问题就需要有敢于坚持正义的人出来揭发,来处理;否则的话,受骗、受害的都是我们的年青一代,对我们国家的文化教育事业的危害是不可估量的。  各位都是语言学界的大家、前辈,我的语言学水平是连小学生都不够的。 1957 年毕业后,在机关里干了二十多年, 20 世纪 70 年代末期到了出版社,做自然科学的书,到了 80 年代后期才开始接触辞书,这才跟语言学发生些关系。 1995 年退休以后,接触得更多一些。所以我是初学者,各位都是语言学大家。但是我虽然是个初学者,也有人主动来找我。有一个很知名而且很有实力的出版社,拿一本很有名的辞书的双解版初稿,给了我 10 页,叫我来看。我看完后,给他写了个意见,我说你这里面的错误太多,你必须要做专项检查。我多了个心眼儿,在下面加了一句话,我说我只看了 10 页,没有挂名的资格,请你不要署我的名字。果然,一个多月后这本辞书就出来了。原来不是为了叫我审查,改正错误,而是给你 10 页,给你 1000 块钱,然后就把你的名字挂上。这种事情我想可能各位也会有碰见的,千万要谨慎。现在的书商有的时候打扮成某出版社的经理,或者社长,有些学者也就比较轻信。这样的话,可能一不小心,一世英名就葬送在这个事情上。   目前这种情况非常多,现在有五十种辞书还没有正式处理,正处于整理资料的过程中,我相信新闻出版总署会有比较大的动作来处理这个事情。有的出版社一卖书号就是几十个,比如吉林某出版社一下子就出了 70 多本词典。还有一个大出版社,名气也很大,在国内也是顶尖级的出版社,上次查历史词典的时候,社长非常紧张,说我得看看你们查的那 50 种。我说,你放心,我们没有查你们的,我们相信你能够自律,我们希望你自己处理。所以我想这种事情,咱们语言学界恐怕也很多。都是语文词典,像成语词典,现在有三十多种,小学生语言词典、小学生新时代规范词典等不一而足。光挂规范的辞典现在就有七十多种。挂规范的其实很多都不规范,里面是一塌糊涂!又有新课标的,多用的,最新版的。第一次刚出来,马上就印上最新版,教育部门推荐,甚至还有用什么几五规划的。凡是有请到各位挂名的,务必请您认认真真看那个稿子,究竟是不是值得你挂上名字。   我想今天主要给两位先生祝寿,向两位先生学习。所以我想再一次对伍先生和李先生的崇高品质表示敬意,同时祝你们两位健康长寿!   程正民(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   我不是做语言学研究的,而是做文艺学研究的。(李大魁插话:程正民教授是中文系老系主任)听了不少语言学界的事情,学了不少东西。今天来开会,主要是向伍铁平先生和李大魁先生表示祝贺和敬意。   我接触伍先生比较晚,应该是 20 世纪 90 年代中期开始有一些接触,因为他与我同住一栋楼里,所以有一些来往。伍铁平先生给我印象最深的,是他对真理的追求。为了追求真理,不屈不挠。伍铁平先生对真理的追求不只是后来的学术打假,他从年轻时代就追求真理。《奔赴塞外》《奔赴塞外纪念 5 20 学生运动暨平津学生赴冀察热辽解放区 60 周年文集》,北京人民出版社 2008 年出版。记录了他 1947 年为了追求真理,追求自由、民主,参加了 5 20 反饥饿、反内战、反迫害的斗争,继而奔赴解放区的经历。年轻时代,他就在追求真理,追求民主,追求进步,后来对学术界的种种不良现象展开斗争,就是这种精神的延续。   另外,为了坚持真理,他不畏权势。现在学界存在一个很糟糕的问题,就是做学问的人总是跟官场摽得很紧,这种现象不好。伍铁平先生不畏权贵,不管你是多大的官,不管你多大的背景,反正我觉得你错了,我就采取科学态度,给你指出来,不怕你打击报复。  眼下一些人因为当了官,他的学术就膨胀起来了。他原本有一定的学术水平,但可能没那么高,当官以后,膨胀了,好像这方面我是大专家。不许人家提意见。因为官大了,他的话就都是对的。伍铁平先生是不怕这一套的,不管你是多大的官,不管你多膨胀,我就敢跟你展开斗争,敢给你指出来。刚才几位老师讲,伍先生承受的压力很大,敢于顶住它,这点我觉得不容易。   再一点,就是他奋不顾身,进行斗争。他不顾疾病缠身,自己豁出去了。这要付出很多代价,从精神上到物质上都要付出代价。打官司是一件不容易的事,虽然当时王宁教授和系里帮助他,学术界也都支持他,但是他个人仍要付出代价,展开斗争。   如果说,伍铁平先生在 1947 年是一个斗士,一条汉子,敢于顶住压力,跟专制展开斗争;五十年后,六十年后,他还是一条汉子,同样是一个斗士,他敢于跟学术腐败现象做斗争。他始终是一条汉子,始终是一个斗士,这点是我感到非常钦佩的。   李大魁先生是我的老师,给我们上过课。我打个比喻,如果说伍铁平先生是一个斗士、一团火、一把剑,那么李大魁先生则是一头老黄牛。他一辈子在默默地耕耘,默默地奉献,在教学岗位上,在科研岗位上,或者是在他的社会工作岗位上,这种精神让我非常敬佩。刚才张健院长说的话,我有同感。一个学科的建设,是件不容易的事情。当然我们尊重各个学科的带头人,他们对学科建设做出了重要贡献,我们应该非常尊重他们。但是,一个学科的发展,还需要很多教学型的老师。在文学院,很多老先生,在背后默默无闻地工作,正是这些老师的努力工作,才使我们的很多学科逐渐成长起来,壮大起来。所以,我觉得确实应该对这些老师表示尊重,表示我们的敬意。   胡瑞昌(中国人民大学语言文字研究所教授):   首先感谢北师大民俗典籍文字研究中心和文学院邀请我参加伍铁平先生、李大魁先生的八十华诞庆祝会,非常荣幸。前面许多同志已经介绍了两位先生的生平简历以及他们所做的工作和成绩,我就不多说了。   在这个会上我主要想说两点感受。第一,我有时候跟伍铁平先生打电话的时候也谈到,在社会主义社会制度下,语言文字学界中的伪科学仍然如此猖獗,而且还有人庇护,这是一种痛苦。我跟伍铁平先生说,批判伪科学可以,但你要注意身体,为语言学多做一些贡献。有些事情你不用管,也管不过来。社会是一个矛盾体,正面的东西是主流,但是反面的东西也会有。徐德江这些人,天天给你造这些伪科学的东西。他们的态度是,你批他,他不理你,他说他的。刚才胡明扬先生说了,有人说语言是从文字里头产生出来的,这是常识性错误!原始北京人生活在距今约数十万年以前,甲骨文不过三千多年,不到五千年,那没有文字以前,人就不会说话了?!这很明显是错误的。   我最近看了教育部下属的语言文字应用研究所准备出的汉字历史电视节目的征求意见稿,从头至尾,只讲神奇的汉字,汉字的神奇,汉字要走向世界,发挥威力,成为世界通用的文字,汉语将成为世界的共同语言等等论调,名为弘扬民族文化,弘扬中国的传统,却只字不提新中国成立以后党和国家所做的大量的语言文字工作和取得的巨大的成绩!这是很大的问题。对此我向有关的方面提了意见,我想他们会考虑我的意见吧。我跟伍铁平先生说,我读你的文章后,再看徐德江的文章的时候,徐文使我的心里有一种痛苦,我觉得很难受。我很难想象徐怎么会如此不懂装懂呢?大言不惭地自诩什么什么家之类!真叫人难以置信!所以我们呼吁,语言文字学界,还有出版界,要提高警惕。同时,我们也要呼吁,管语言文字的有关部门要有所作为,不要不作为,这是老百姓的切身利益。这使我们想起 1985 年到 1995 年的《人民日报》,作为党报的海外版竟然用繁体字。我们已经于 1956 年在法律上通过了简化字是国家规范的文字,为了讨好别人,却用繁体字出版,还有没有国格?还有没有骨气?是不是中国人?试想假如你到美国去留学,是不是要美国人把英文给你翻译成中文让你去学?没有吧,你都得去学英文。那么要了解现代中国,要学习现代中国,那就要学简体字。现在怎么样?( 2008 年) 7 月 4 日,中国包机开始的时候,我听说,为了迎合大陆的观光客,台湾的一些招牌用简化字,还有一些书店,开始出售大陆出版的简化字的图书。陈水扁不是鼓吹去中国化吗?所以我们要坚持我们的原则,不要说话不算数!这是国家的法律,国家的国格,要坚持,这是我的一点感想。伍铁平打假是很难得的一种勇敢的行为。   第二点,我不担心像徐德江的那类伪科学有多大本事。我担心的是现在我们各个大学对于语言文字学后备人才的培养,后继无人,这个是最令我担心的。现在补充到大学的也好,补充到语委的干部也好,有些人根本就不懂语言文字学,你说他们怎么去主持正义?他们怎么去主持公道?他们怎么去识别语言文字学中的伪科学、假科学?   今天的盛会,我就讲这两点,一个是政府要有所作为,再有一个,呼吁高等院校要培养语言文字学的后继人才。像徐德江,根本什么叫语言文字学都不懂,他来谈所谓的新思维,谈人类第二阶段的语言学理论,简直是荒唐可笑!好,我就说这些,如有不妥的地方请大家指教。谢谢大家!   杨玉圣(中国政法大学法学院教授):   今天是个双喜临门的好日子:两位德高望重的语言学家伍铁平先生、李大魁先生八十华诞。我和我的同事、好朋友、著名书画家唐建教授主要是来向老先生表达晚辈的由衷敬意和祝贺!  在此,首先热烈祝贺伍先生、李先生双双加入 80 后的队伍。同时,作顺口溜一首,向伍先生表示敬意并向先生八十华诞表示由衷的祝贺:五只铁瓶子,砸向大骗子。文章作笔枪,学界英名扬。   我认识伍先生十二年了。当时伍先生发表了两万多字的《反对在学术著作中弄虚作假》,点名道姓地批评徐德江的好友、复旦教授申小龙的抄袭剽窃问题。我当时在《中华读书报》担任兼职记者和特约评论员,于是辗转联系、拜访伍先生。虽然伍先生是语言学家、老前辈,我是晚辈、小萝卜头、蹲史坑(指研究历史本书编者注),但我们一老一少始终保持着密切交流,相互理解,相互关心,相互支持。 学术批评固然非常必要,而且也非常重要,因为学术批评本质上是学术自由的体现,而学术自由恰恰是言论自由的题中应有之意,言论自由则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明文规定和保障的最重要的公民权利之一。但是,我们是一个缺乏学术批评、缺乏学科评论的传统的国度,在我们这样一个官本位掌控一切、表扬与自我表扬盛行、好人主义当道的关系社会,如果从事学术批评和学科评论,这不仅不为人所理解,而且还往往是绝对得罪人的事情。哪怕本来是正常的学术批评,一旦批评某事或某人,就会得罪很多人。而且,被批评者还往往钻法律的空子,恶人先告状,恶意诉讼。伍先生就是因为发表了《学术界不存在骗子吗?》这样一篇学术批评文章而被人恶意起诉(学术界不是存在不存在骗子的问题,而是存在多少骗子的问题)。两年多的官司,使得年近古稀的伍先生身心疲惫,严重影响了其身体健康。但我相信,历史是公正的。学术史将证明:伍先生的《语言和文化评论集》,王均、胡明扬、王宁、苏培成和伍先生等集体编写的《语言文字学辨伪集》,已经为语言文字学界的学风建设做出了无可替代的学术贡献。伍先生不仅批评抄袭剽窃、反对徐德江的伪科学,而且一向无所畏惧,不怕权威和权贵(包括批评季羡林、许嘉璐等)。为了学术共同体的尊严,伍先生明知不可为而为之,顽强地坚持一个人的抗战,壮怀激烈。伍先生学术批评的深远影响,目前已远远超出语言文字学界。我在主编《学术规范导论》(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4 年出版)、开设学术规范与论文写作选修课时,都把伍先生的《语言和文化评论集》和他参与编写的《语言文字学辨伪集》作为最基本的推荐阅读书目。   在这里,我还要感谢北师大文学院,尤其是应特别感谢同样是德高望重的王宁教授,在推进学术批评、加强学风建设方面,王教授是一以贯之的坚强后盾。我至今还记得 2001 年 5 月由北师大民俗典籍文字研究中心主办的学术规范与学风建设的专题报告会。这个报告会由王宁教授主持、我本人主讲、钟敬文老先生亲自做总结,会后钟老的发言稿整理为《知识分子是社会的中流砥柱谈谈抵制学术腐败》,发表在《中华读书报》《中国青年报》。对伍先生不妥协地反对伪科学的学术正义行为,王宁教授也一直是最坚定的支持者。学术界是一个共同体,像泰坦尼克号一样,如果学术失范行为、学术不端现象、学术腐败问题解决不了,那么作为学术共同体中的一员,几乎没有人可以幸免于难。学风建设依然任重道远。从这个意义上讲,我们没有理由做旁观者。 一周前, 7 月 4 日,恰好是我在高校从教二十周年的日子。为此,我原来在北师大工作时的老领导、老同事和老朋友、首都博物馆馆长郭小凌教授给我一句赠言:没事不找事,有事不怕事。现在,我把这句饱含辩证法思想的人生赠言转送给伍先生。没事,休养生息;有事,有大家帮老先生扛着。 伍先生毕竟已是八十高龄的老人了,他不应该再冲锋陷阵了,而应颐养天年,享享清福。   李福印(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教授):   首先,在伍铁平老师八十华诞之际,向伍老师及师母致以最诚挚的问候!同时,借此机会向王宁老师、李大魁老师、李国英老师及在座的各位表示崇高的敬意。我借此机会跟大家分享我和伍铁平老师交往中的几件小事。    1 )尽到为师之责   我自 1991 年至 1994 年期间,在吉林大学读英语专业硕士。大约是在 1993 年冬季开始做论文的时候,我去找伍老师复印材料,这便开始了我和伍老师长达十五年之久并延续至今的忘年之交。因为我的硕士论文是关于模糊限制语的,在阅读国内文献的时候,一个反复出现的名字就是伍铁平,和这个名字相伴的就是当时流传很广,但还没有正式出版的一份资料,即伍铁平的《模糊语言学》(油印本)。为了得到这份珍贵资料,我按图索骥,终于在北师大找到了伍铁平老师。当伍老师听说我是从长春专程来的,并且是吉林大学张彦昌老师的学生时,他十分兴奋。我给他出示我的学生证、身份证,他根本看都不看一眼,慷慨借给了我许多最新资料。伍老师还亲自审阅了我的硕士论文,担当了我的硕士论文校外审稿人。后来得知,张彦昌老师在解放初期在哈尔滨外专曾经是伍铁平老师的学生。两人的师生情甚厚!再后来,伍老师告诉我,这些年对我的学术指导和栽培是为了替自己的已故学生 ( 指张彦昌老师 ) 尽点为师之道,是他们师生情的延续,是他在尽一点对张老师的缅怀之情。听后,我几乎潸然泪下,思绪万千!我坐在那里好久没有作声。这件事让我看到伍老师的为师之道,以及为师之道的延伸。    2) 力荐出国深造   我 1994 年从吉林大学毕业,顺利获得硕士学位,来到坐落在美丽的海滨城市青岛的中国海洋大学任教。从此,我们联系不断,书信不断,电话不断,我来京开会办事更是每次都要拜访伍铁平老师。他建议我尽早接触国外最新的语言学资料,他也是第一位鼓励我尽早到国外深造的老师。 1996 年教育部推出选派留学的新办法,大致精神是自由申报,择优录取,签约派出,违约罚款等方针。伍老师是我的推荐人,亲笔写了推荐信,使我获得了教育部公派留学的机会, 1997 年至 1998 年在新西兰留学一年,师从著名认知语言学家 John Taylor 教授。留学期间伍老师还亲自写信把我介绍给了当时在新西兰任教的也是进行模糊语言学研究的张乔博士,使我有机会同更多学者交流,来拓展学术视野。这件事让我看到伍老师的为人之道,对别人能助则助的大爱精神。    3) 学术打假   在 1993 年与伍铁平老师结识后,以及 1998 年从新西兰留学回来,后来到了香港中文大学攻读博士学位,在此期间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伍老师在打学术官司。我始终认为,学术打假应该是教育行政部门的事情,或者至少应该是其他相关部门的事情。一位年迈的刚直不阿的教授,因为站出来大胆地批评了别人,就被告上法庭,去独自面对没完没了的程序,实在不应该。尽管我对伍老师的打假始终支持,可我也曾多次劝告伍老师,要以身体为重,不要再管这些事情了。伍老师对学术打假的态度异常坚决,把这件事看成自己生命的一部分。后来随着我对学术研究的深入,我也着实感到在正式出版的论文论著当中,确实存在大量的错误、谬论、严重抄袭等。这些确实对读者、对后人危害极大。这是个别学者缺乏责任心、或者说缺乏学术良心导致的。此时,我也更能理解伍老师打假的巨大决心。我也更希望我们的有关部门能系统整治学术腐败现象。这件事让我领悟了伍老师的为学之道,这种对错误的东西敢于战斗、敢于批判的精神。   认识伍老师有十五年了。在这些年的交往中有很多让我受益匪浅的事情。在伍老师安装电话以前,我们都是通过书信来往。我的信写得总是潦潦草草,伍老师总是给我一笔一划地纠正、批阅,回信时给我寄回来。这种纠错的信不是一次两次,而是十余次。每当想起这些往事,我仍感动不已。这种治学严谨、督促后生的精神,令我终生难忘,一生受益。想起这些,我万分留恋。再有一件小事,就是师母送给我的她亲手缝的布钱包。这个布钱包有根带子,挂在脖子上,钱包正好放在胸前衣服内,防止被盗。我多次出国一直带在身边,从来没有被偷过(大家笑)。要知道,师母也是一位老人了。她把自己的细心和对生活的热爱都通过一针一线缝入到精美的小包里,让我们喜欢、让我们心疼、让我们感动一生。   认识伍老师是我一生最大的财富之一,我会用伍老师对待后人的精神对待我的学生,用伍老师对待学术的公正严谨、一丝不苟的态度来做好自己的研究。我也渴望能把伍老师的为师之道,为人之道,为学之道的点滴融进我的一生。   最后再次祝伍老师及师母寿上加寿,寿比南山,福如东海!你们的健康是我们的福气!谢谢大家!   伍铁平(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   很简单地讲几句。首先,非常非常感谢民俗典籍文字研究中心和文学院召开这样一个座谈会,非常感谢大家屈尊来参加这个会议。我是配不上大家这些赞誉的,也配不上这个会议的规模。我记得前几年北师大给启功先生开最后一次祝寿会时,他反复讲惭愧、惭愧。我是一百倍地惭愧,这是第一点。   第二点,我在一个场合说过,对伪科学的宽容就是对科学的摧残。我事实上是一个悲剧性的人物,一辈子遭遇不幸。大家看到我纪念李广田先生的那篇文章刊《云梦学刊》 2008 年第 2 期,收入本书。,就知道了。可是我现在就是很难理解,为什么一个学术骗子,可以在中国这么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的语言学界招摇撞骗近二十年,甚至二十多年?事实上,最先打假的是王均先生、苏培成教授、陈章太教授,还有胡瑞昌教授,还有很多同志,他们最先开始跟徐德江进行斗争。王均教授和尹斌庸研究员都等于是含冤而去,都没有看到徐德江的下场。现在我怕第三出悲剧会发生在我身上,甚至发生在我后面的人身上。为什么一个没有资格担任杂志主编的人,居然担任一个所谓学术杂志主编二十多年,招摇撞骗,就是打不倒?这件事我确实不理解。今天在座的很多朋友都是我国语言文字学界的精英人物、代表人物。希望大家一齐努力,不能让学术骗子掌握一个刊物。大家都知道,这个刊物最近骂咱们政府,将咱们政府比作跟日本政府一样,将咱们政府制定汉语拼音方案比作日本侵略军推行慰安妇政策,犯了罪却不承认。对《汉字文化》这么反动的言论的批判见拙文不许肆意攻击《汉语拼音方案》,恶意地把我国政府比作日本侵略者,刊《北华大学学报》 2008 年第 5 期。该文收入本书。《汉字文化》 2008 年第 4 期走得更远,居然发表北京语言大学退休人员李润新的文章,咒骂批评徐德江的人是恐怖分子,把我们当做敌人,蓄意制造政治混乱。对此的批判见本书所收拙文《痛斥〈汉字文化〉给学术打假的学者恶意地扣上恐怖分子的帽子》。新近发表的拙文《驳斥〈汉字文化〉的部分言论》 ( 刊《外国语言文学》, 2009 年第 3 期 ) 同时对徐德江、鲁川和李润新等人发表的上述反动言论进行了批判。 2009 年 10 月 8 日伍铁平补注。这已经是严重违反纪律,违反法律,是非常反动的言论。这样的言论居然没有人管!所以我呼吁,希望大家共同在自己的岗位上,呼吁改变这种局面。   第三点,刚才杨玉圣教授讲得很好,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状况,跟咱们国家的官本位有很大的关系。许嘉璐一当上了语委主任,他一个人就可以改变整个语言学界批判伪科学的这个方向。许嘉璐一上台,当语委主任以后,他就授权让人发表一篇文章,(批判徐德江)要就此打住。双军对垒,你让我们这一方就此打住,那不就等于投降吗?所以说根子就在这里,结果是现在我国语言文字学界很少发表批判伪科学和坏学风的文章。我批判伪科学和信口开河的不良学风的文章有好几篇都托人转给居于主管地位的刊物的主编,都如石沉大海。现在有些人缺乏是非观念,没有对反动言论的痛恨。这种状况继续下去啊,说老实话,我为我们国家语言学的学风前途担忧。   李大魁(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副教授):   谢谢各位嘉宾,北师大同窗好友,聂石樵、邓魁英两位教授,北大苏培成、郭锡良两位教授,人大胡明扬、胡瑞昌两位教授,他们都是我的多年挚友,都能拔冗光临北师大向伍铁平教授和我祝寿。   我 24 岁在北师大中文系毕业,从 1953 年起至今,执教整整 55 年, 2009 年古代汉语和现代汉语两门课都给我排上了。(大家笑)也就是说,我 81 岁还得在讲台上。我很热爱教师工作。人们常说教师是人类灵魂工程师。我无限热爱教师工作,我愿意把我有限的精力贡献给我们祖国伟大的教育事业。指导我教学有三条原则:一、科学性原则;二、实践性原则,理论要结合实践,所以我很重视抓练习这个教学环节;三、趣味性原则,每次上课都能在课堂上出现几次朗朗的笑声,活跃课堂气氛。此外,我还欢迎同学到我家进行义务辅导。传道、授业、解惑是老师的天职。但约法一章,叫空手进家门,所以师生之间的情谊很深厚。 1988 年我带的三位研究生, 1991 年毕业,施正宇被分配到北大,王小宁被分配到清华,马新宇留校。现在他们都有高级职称了。他们跟我始终保持联系。总之,我活得挺开心!此外,我还教过本科生和外国留学生,真是桃李满天下,到现在八十岁了。有一点,我希望伍先生要向李大魁学习:我这人没心没肺,所以什么心脏病啊,高血压啊,慢性肾盂肾炎啊,都跟李大魁挂不上钩。如今,我还是个乐天派,每天到离退休活动站捅捅台球。我有一个雅号,叫李俊晖,因为丁俊晖是斯诺克国手( 2008 年在华沙斯诺克国际邀请赛上又获得了冠军)。每年春节文学院举行文艺联欢晚会,我总是伴着锣鼓声,翩翩起舞,扭起了秧歌。总之,我活得开心,活得有价值!(鼓掌)   主持人李国英教授: 谢谢李先生,给我们带来了很多的愉快。时间过得非常快,原定我们是十二点吃饭,现在已经快十二点半了。非常感谢各位先生冒着盛夏酷暑,参加两位先生八十华诞的座谈会。大家在会上表达了非常多的祝贺、祝福、友情,也总结了两位先生的为人、为学。确实,两位先生身上有非常多的值得我们去总结,值得我们去学习的优秀品质。但时间确实是非常紧张,短短半天的时间难以表达我们对两位先生的敬仰之情。最后,让我们共祝两位寿星年年今日,岁岁今朝,青春永驻,快乐健康,万事顺意,合家幸福!也祝在座的各位先生能够沾上两位寿星的福气,心想事成,一切顺利,幸福安康。今天上午的座谈会到此结束 , 谢谢各位! (以上发言根据祝寿会录音整理,收入本书前经发言人审定) (载《语言文字学学术批判和批评文集》第 460-484 页)
个人分类: 国内所见所闻(10-11)|6341 次阅读|0 个评论
虎啸科林 学网争春
yuelugj 2010-2-11 12:05
虎啸科林 学网争春 刘继顺 2010-02-11 逛科网年又三,发博文八十二,识网友千人计,其乐融融! 值此新春来临之际,特向各位网友拜年! 祝各位网友新春大吉 教研丰收! 感谢科学网,为我们提供了 思想撞击的平台 直抒意气的天地 纵横驰骋的疆场 感谢科学网,能够容纳各种声音 容忍学院歪人 研所怪杰的邪说 开放开明 开新开朗 愿科学网,在虎年里虎虎生威 砭忽悠虚假 倡诚真学风 领时代风骚 引创见创新 成功德无量事业!
个人分类: 学场评论|4454 次阅读|3 个评论
祝贺---交大校友黄平同志当选政协第十三届成都市委员会副主席
eaglezxw 2010-2-6 10:38
祝贺---交大校友黄平同志当选政协第十三届成都市委员会副主席 黄平同志简历 黄平,男,汉族,1954年11月生,重庆人,1983年7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76年12月参加工作,西南交通大学电子技术专业毕业,大专学历,西南交通大学交通运输工程专业毕业,硕士学位。 1976.12—1978.12 交通部重庆公路研究所电工; 1978.12—1981.01 西南交通大学电子技术专业学习; 1981.01—1983.11 西南交通大学电机系团总支书记; 1983.11—1990.08 西南交通大学校党委委员、团委副书记、团委书记兼学生处副处长; 1990.08—1993.07 共青团成都市委副书记、党组成员、市青联副主席; 1993.07—1998.11 成都市交通局副局长、党组成员; 1998.11—2001.07 成都市交通局副局长、党组副书记; 2001.07—2005.12 成都市交通局局长、党组书记; (1999.03—2002.01在西南交通大学交通运输工程专业学习,获硕士学位); 2005.12—2007.12 成都市交通委员会(成都市公共交通管理局)主任(局长)、党组书记; 2007.12—现在 成都市建设委员会主任、党组书记,2010.02当选市政协副主席。 第八届共青团四川省委委员,四川省第九次党代会代表,成都市第十、十一届市委委员,成都市第十三、十四、十五届人大代表,第十三届成都市政协委员。
个人分类: 母校情怀|2117 次阅读|0 个评论
推荐和热烈祝贺"水木清华"创刊!
Fangjinqin 2010-2-4 16:10
推荐和热烈祝贺水木清华创刊! 近日,我收到母校清华大学校友会特别寄来的刚刚首次出版的刊物:水木清华。刊登了各种信息和好文章,我很喜欢。前面我已经选择一篇文章,以 飨 广大网友。现在把主要栏目等内容在这里介绍.有兴趣者与我或 清华大学校友会联系.
个人分类: 信息交流|3250 次阅读|1 个评论
祝贺《社会科学论坛》改(扩)版
黄安年 2010-1-15 10:42
祝贺《社会科学论坛》改(扩)版 黄安年文 黄安年的博客 /2010 年 1 月 15 日发布 由河北省社会科学联合会主办、赵虹先生主编的 《社会科学论坛》并非核心期刊 , 然而近些年来她的学术影响绝非某些核心期刊所能比拟 , 论坛发表的一些颇有影响的 学术性、专业性,学科综合性文章 , 涉及学术前沿、学界人物、评论即时、艺术审美各个方面,成为人文社会科学界学人喜爱的学术性刊物之一。 自 2010 年第一期起该刊将进行改(扩)版。改版后刊物将朝着有广泛学术影响和社会效益的人文学术与社会科学半月刊方向努力。由于三岁半的小外孙自美国来京小住 , 难以出门参与活动, 1 月 11 日上午,在杨玉圣的陪同下,该刊杂志社社长、主编赵虹先生和驻京办事处负责人白大杰先生屈尊来到天通苑我家 , 征询我和老伴吕启祥对办好刊物的建议 , 这使我们很受感动。一个刊物要办好固然需要有敢于创新和善于创新的社长和主编,也需要有具有一定学术影响的作者团队 , 两者之间的合作与沟通是很重要的 , 刊物社长和主编登门拜访、亲自出马举行各种不同类型的座谈会寻求办好刊物的良策,这样的刊物,学人自然寄以巨大的希望,也会全力支持办好刊物的。 笔者的期望是在办好纸媒版刊物的同时 , 创造条件出版网络版,以扩大在纸媒和网媒领域的双重影响。 附一篇报道和两幅照片(赵虹和黄安年 ; 杨玉圣和黄安年) ***************************** 《社会科学论坛》改(扩)版暨在京编委 / 作者座谈会举行( 2010 年 1 月 11-13 日) 时间 :2010 年 1 月 15 日 作者:英 堂(中国政法大学) 来源 : 学术批评网 由河北省社会科学联合会主办、赵虹先生主编的《社会科学论坛》,自 2010 年第一期将进行改(扩)版。 该刊创刊于十年前,五年前首次改版,经河北省新闻出版局批准,上本月刊为 学术评论卷 ,下半月刊为 学术研究卷 。自 2010 年第一期开始,将在保持现有特色的基础上,调整栏目,统一期号,重新装桢,进一步加强学术性、专业性,充分体现其学科综合、学术前沿、评论即时、艺术审美的高端学术品位,努力将刊物办成有广泛学术影响和社会效益的人文学术与社会科学半月刊。 改版后的《社会科学论坛》将设立七大栏目,每一栏目均设立 特约主持 。各栏目及主持人分别是: 学术论衡 (特约主持:北京大学教授陈平原)、 学术评论 (特约主持:清华大学教授许章润)、 学界人物 (特约主持:中国政法大学教授杨玉圣)、 学人随笔 (特约主持:北京大学教授贺卫方)、 学科新论 (特约主持:北京师范大学教授王宁)、 学者论坛 (特约主持:中共中央党校教授吴忠民)、 学界观察 (特约主持:厦门大学教授谢泳)、 书林评介 (特约主持:清华大学编审仲伟民)。 为了进一步征求学界人士对于《论坛》(办月刊)的改(扩)版意见与建议,在杨玉圣的陪同下,该刊杂志社社长、主编赵虹先生先后专门拜访了北京师范大学黄安年教授、中国艺术研究院吕启祥教授夫妇以及中国社会科学院荣誉学部委员资中筠教授(《美国研究》季刊前主编)、北京大学出版社总编辑张黎明先生、中共中央党校社会学教研室主任吴忠民外,还先后分六次举行座谈会,向专家、编委或作者认真征求意见。 2010 年 1 月 11 日晚上,赵虹先生在北京师范大学兰蕙公寓宴请王广谦教授(中央财经大学校长)、王宁先生(北京师范大学资深教授)、牛大勇教授(北京大学历史学系主任)、李醒民教授(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自然辩证法通讯》前主编)、梅雪芹女士(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院教授)。 1 月 12 日中午,赵虹先生在苏哲汇餐厅与学者座谈。北京大学教授李剑鸣先生(教育部社会科学委员会历史学部秘书长)、清华大学教授许章润先生(《历史法学》主编、《清华法学》前主编)、北京大学教授辛德勇先生(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所《中国史研究》主编)、北京大学教授尹保云先生、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张红萍女士、《战略与管理》执行主编郭琼虎先生(天益网创办人),出席座谈会并发言。 1 月 12 日晚上,赵虹先生在鄱阳湖大酒楼与朋友们聚谈。蔡曙山先生(清华大学哲学系教授)、贺卫方先生(北京大学法学院教授)、张刚先生(中国科协《科学中国人》总编辑)、沈军先生(三晨出版社社长)、舒国滢教授(中国政法大学法理学研究所所长)、雷颐先生(中国社科院近代史所研究员、《近代史研究》前副主编)、詹小洪先生(中国社科院经济所研究员、《经济学家茶座》执行主编)、杨宇冠先生(中国政法大学诉讼法学研究院常务副院长)、严春友先生(北京师范大学哲学与社会学院教授)、杨大民先生(北京京都律师事务所合伙人)以及《北京大学学报》副主编刘曙光先生、《律师文摘》主编孙国栋先生、中国律师观察网主持人赵国君先生等,济济一堂,共商改版大计。 1 月 13 日中午,举行了以中国社会科学院的专家学者为主题的午餐会,张曙光先生(经济研究所研究员)、郑秉文先生(拉丁美洲研究所所长)、李存山先生(哲学研究所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前副总编辑)、邢东田先生(办公厅研究员)、李万生先生(历史研究所研究员)、赵法生(宗教研究所研究人员)以及朱光烈先生(中国传媒大学《现代传播》前主编)、刘雪枫先生(中国对外文化公司顾问、三联书店《爱乐》月刊前主编)出席。 1 月 13 日晚上,《新华文摘》主编张耀铭先生设宴款待赵虹主编一行,《清华大学学报》常务副主编仲伟民先生等,参加晚宴。 在上述座谈会中,张耀铭先生、张刚先生、赵法生博士、梅雪芹博士给予了宝贵支持,白大杰先生也做了大量接待工作。 据悉,改版后的《社会科学论坛》,作为国内仅有的艺术人文社科半月刊,从形式到内容将涣然一新。该刊为 16 开本,每期 206 页。 学术批评网( www.acriticism.com )首发 2010 年 1 月 15 日 http://www.acriticism.com/article.asp?Newsid=11348type=1011
个人分类: 学术问题研究(10-11)|9124 次阅读|10 个评论
热烈祝贺我校高中化学奥林匹克竞赛又获佳绩
yaoronggui 2009-12-10 08:57
热烈祝贺我校(江西省鹰潭市第一中学)在高中化学奥林匹克竞赛(江西赛区)中获得 团体总分第一名 。 高三年级13名化学竞赛学生参加考试:其中 5名学生获得一等奖,8名学生获得二等奖 。指导教师: 徐晚华 。 高二年级8名化学竞赛学生参加考试:其中 2名学生获得二等奖,3名学生获得三等奖 。指导教师: 桂耀荣 。 另外, 高三年级2名学生进入冬令营(全省5名) ,将与其他3名学生代表我省参加2010年1月14日在杭州举行的高中化学奥林匹克竞赛(决赛)。 在此对获奖的学生和辛勤的指导教师表示祝贺。
个人分类: 个人简历|3346 次阅读|1 个评论
迟到的祝贺
FSD 2009-11-25 11:48
结束在美国两周参加会议、访问大学和试验站的紧张行程回到家里不久,收到 Stewart 教授的邮件,除了对我们的访问和报告予以高度肯定之外,说刚刚 和 夫人从华盛顿参加一个庆祝 Stewart 教授入选美国农业部农业研究局科学荣誉厅( ARS Science Hall of Fame )的小仪式回来。上网看了一下,网站上的简介节录如下: 入选农业研究局科学荣誉厅的人们,代表一个非常特别的科学家群体 精英中的精英( the best of the best )。最新( 2009 年 9 月)入选者是奶制品科学家 Max J. Paape 、遗传学家 J. Neil Rutger 和土壤科学家 B.A. Stewart 。 荣誉厅的每个成员 通过解决某一重要的农业问题或为农业研究取得显著进展起过杰出领导作用从而对农业研究产生过重大影响。 取得了一直为农业研究领域所公认的成就。 具有值得年轻的农业科学家们效法的品质和创新性成果。 做出过为全国或国际科学界同行审核公认的成绩。 就我与 Stewart 教授十余年交往的经验,以先生的科学素养、献身精神、杰出的成就、崇高的威望和善良、平易近人的人品,获此殊荣可谓当之无愧。 得到先生入选的消息后,一直想写一点祝贺性的文字,但一直偷懒,没有动笔。直到今天又收到两个邮件,一个是从中国农大毕业后回到广东的小张,告知我他已经被西德克萨斯农工录取,明年要到德州随先生读硕士研究生,一方面感谢我的推荐,一方面问办我签证的事。另一个是先生发来的,让我和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的 李 先生和中国农大的小苗从国内推荐一位作者为他和 Lal 博士筹划的下一本《土壤科学进展》写写中国的地下水位下降与作物生产的关系方面的东西。这时忽然意识到,该马上着手写点东西了。 网站上对先生的介绍是: 土壤科学家 B.A. Stewart 在养分管理、水质、水分管理和旱地农业方面在所做的奠基性工作,对世界的研究产生了影响。他在无水氨水、氮组分以及饲育场和农田下面硝态氮累积与运移方面的开创性研究,激发了世界范围农业对环境质量影响的研究。 1975 年,他领导的小组撰写了源于农田的水污染的控制,这一由美国农业部、农业研究局和环境保护署联合发布的报告提出了最佳农业管理措施的概念,这一报告加上农业研究局和环境保护署的一份联合后续报告,奠定了领导农业研究局水质模型模拟项目的基础。他是一位旱地农业和水保领域的国际领军人物,其保护性耕作的研究和提倡免耕的工作广为人知。 我开始和先生接触时,还是博士刚刚毕业,那时知道先生已经退休,被返聘到西德克萨斯农工大学做教授和旱地农业研究所所长,退休前做过多年 Bushland 试验站站长,曾经作过美国土壤学会主席,正在担任《土壤科学进展》( Advances in Soil Science )的主编。随着接触次数的增多和交往密切程度的加深,对先生的人品、科学素养、学术地位和所受到的尊敬,印象也逐步加深。今年 9 月初我和高旺盛教授访问先生时所经历的事情,就很能反映先生的人品和威望。 从加州的蒙特雷开完会,我们先飞到堪萨斯城, David Norman 教授开车把我们从那里接到曼哈顿(是堪萨斯州立大学所在地,一个小城。 Norman 教授是国际农作制度研究领域的一个奠基和领军人物,前文我对农作制度方法的认识过程提到过),在那里访问参观结束后,再由 Norman 教授夫妇开车把我们送到 Witchita 的 Rimmington 教授那里。在 Witchita 停留 3 天,由 Stewart 教授夫妇开车接到的德克萨斯的 Armarillo (头天傍晚从 Armarillo 赶到 Witchita ,第二天早上接我们出发 ),从堪萨斯的 Wichita 到德克萨斯的 Armarillo ,一路上先生边开车边介绍沿途的景物、作物、气候、土壤、生产情况等等,不时地停车到地里给我们讲解,遇到粮仓、农机公司的机械停放场地、试验地,总是停下来让我们参观、拍照,还找来工作人员给我们讲解。以先生的资历、成就、名望、地位和年届八旬的年龄,驱车 1500 余公里(单程)来接我们, 这样的待遇让我非常感动。 所以在第二天高教授做学术报告前,我讲了几句开场白,其中就说到,我们接受先生这样的安排让我觉得有一种负罪感(后来才知道,他和夫人接我们用的是私家车,因为他要带夫人一起来接我们,好路上轮流开车,而夫人按规定是不允许乘坐公车的。我的第一反映是:夫人给你干活,你不给夫人报酬就已经可以了,还不能用公车 这就是美国的逻辑)。 第二天在 West Texas AM 农业科学学院作完报告,老先生非常高兴,到会的有 40 多位教师和研究生,其中包括正副院长、系主任、研究生院院长。先生说这是他看到的该院听报告人数最多的一次。我想,这应该与人们对中国话题的兴趣 和 先生在学校的影响力两方面的因素有关。 迄今为止,先生已经接受了 4 名我推荐的学生在自己的名下做研究生并提供奖学金。我想,这除了先生对包括中国在内的发展中国家的青年学生热心关注、大力帮助之外,这些学生被顺利录取并获得资助还与相关部门和人员对先生的高度信任大有关系。 先生这样的科学先辈、师友,是我们效法的楷模,也是不断地督促我不要过于偷懒、浮躁的动力。写到这里,想起了 15 年前看到的墨尔本大学的校训 Postera crescam laude ( We grow in the esteem of our future generations ,我们在后代的敬仰之中成长)。先生做到了,我们的很多先辈做到了,我们是否做得到? 祝 先生健康长寿! ( 1986 年以来,共有 76 位美国农业科学家入选 农业研究局科学荣誉厅。 曾任美国农业部副部长的左天觉先生( Tien C. Tso )于 2005 年入选。详细情况可以访问 http://www.ars.usda.gov/careers/hof/ )
个人分类: Essays|2824 次阅读|0 个评论
祝贺自己博客点击量过60万
yaoronggui 2009-11-20 23:59
昨天上博客,看了一下自己的点击量超过了60万,今天自己来祝贺一下自己。给自己留个纪念。以下是今天的统计数据。 统计数据 访问: 602901 次 日志:336篇 评论:495个 留言:11个 建站时间:2007-09-15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3923 次阅读|3 个评论
生日素描?水文报国
hucs 2009-10-11 20:30
生日素描水文报国 -- 贺周文斌校长生日前夕当选并获颁俄罗斯工程院外籍院士证书 胡春松 周游世界学识昌, 文韬武略理昌大, 斌志水文寄高校, 君心报国情意长。 (作于 2009 年 10 月 4 日于南昌大学医学院, 10 月 11 日修改) 附件 1 :(转载来源: http://news.jxwmw.cn/system/2009/10/11/010165195.shtml ) 今年 5 月,在俄罗斯工程院召开的院士大会上,周文斌教授由于在水文地球化学、同位素水文学、高放射性废物地质处置、水 - 岩石相互作用实验研究与计算机模拟等研究方面所取得的成就,被全体院士以无记名投票方式,全票当选为俄罗斯工程院外籍院士。 2009 年 10 月 10 日上午,俄罗斯工程院外籍院士颁证仪式在南昌大学举行,周文斌校长愉快地从俄工程院地质工程学部主任维克多 库金院士手中接受证书,成为江西省第一位俄罗斯工程院外籍院士。省政协副主席李华栋出席仪式并讲话。中国科学院院士程国栋也同时当选为俄工程院外籍院士。 俄罗斯工程院成立于 1990 年,是俄罗斯三大跨行业科学机构之一,其创始单位有俄罗斯科学院、科工部、国防部、航天航空署等,首任院长是俄罗斯著名科学家、诺贝尔奖得主、俄罗斯科学院院士普罗霍夫。到目前为止,在俄工程院地质工程学部中,共有 12 位中国科学家当选为外籍院士。 附件 2 : 周文斌教授简介 (转载来源: http://news.ncu.edu.cn/news_wb.asp?id=7771 ) 周文斌, 1960 年 10 月出生于南昌市,籍贯湖南衡阳, 1982 年毕业于华东地质学院(现东华理工大学)水文地质专业,留校任教。 1988 年获核工业北京地质研究院工学硕士学位, 1996 年获南京大学工学博士学位。 1996 至 1997 年在比利时核研究中心作高级访问学者。 2003 年获英国阿伯泰 - 邓迪大学荣誉博士学位。现任南昌大学教授,校党委副书记、校长。兼任中国科协全国委员会委员,中国绕月工程科学应用专家委员会专家,教育部学科规划与专业设置专家委员会专家,江西省地质学会名誉会长,《水文地质工程地质》杂志编委。获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江西省高校中青年学科带头人,入选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第一、二层次。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3283 次阅读|0 个评论
太阳
suqing1961 2009-9-30 14:09
明天就是新中国60华诞。谨以大学时代满怀激情写的一首小诗献给我亲爱的祖国。祝愿祖国繁荣昌盛,人民安居乐业,民族团结和睦 。 不要说我是在这里 盲目地歌唱 我的诗是心底的爱 奏出的交响 沉沉的夜日悠长 悠长而又凄凉 是太阳以巨大的光芒 撕裂了黑暗的胸膛 当太阳冉冉地 升起在辽阔 辽阔而又碧蓝的天旷 万物张开了每一个毛孔 尽情地沐浴那温暖 温暖而又柔和的阳光 就象吃奶的孩子 望着慈爱的爹娘 太阳以巨大的引力 吸引着众多的行星 灿烂的群星高速 高速而又紧紧地 环绕在太阳的身旁 啊 太阳 无限宇宙中一颗 普通的恒星 你又是不可缺少的 太阳系的心脏 啊 太阳 普照人间的太阳 几星侵蚀肌体的黑子 怎能减弱你四射的光芒 不要说我是在这里 盲目地歌唱 我的诗是心底的爱 奏出的交响 (注:照片为友人提供)
个人分类: 诗联拾趣|3488 次阅读|6 个评论
贺《快乐的空气》开博!
tianjingle27 2009-8-4 00:02
现在是2009年8月4日,0点,周二,开博了! 题为《快乐的空气》,空气与快乐,乃活着。 “人生得与失,得要更不容易得,一旦得到,更要珍惜!” “什么都怕时间长!” 听说读写,心想事成! 祝贺开博! 安啦! 2009年8月4日0:02于恋恋
个人分类: Responsibility for today's actions|1138 次阅读|1 个评论
编辑界值得庆贺的事情
jxz1963 2009-4-22 23:27
陕西的科技期刊编辑圈是有了名的情感剧,而且几十集地不断绵延着:今天某某家小孩结婚了,明天某某又荣获了国家级科技进步奖,过几天谁的论文又在 SCI 刊物上刊登了,再不就是谁又晋升职称了,或者某某大病痊愈了,或者谁提议想请大家在一起坐坐聊聊天,偶尔也有新婚的,不管咋说,一句话:总会有相聚的机会。而且可以说是隔三差五地,朋友么,在一起交流一些办刊经验和期刊管理方面的最新信息,的确是很和谐的一个科学家的圈子。 昨天就接到了朋友的电话,说是李老师有资格当博导了,而且从今年开始就可以招生了,很是高兴,朋友说:老地方,庆祝一下!我随即答应。 今年的春季西安的雨水不是太多,稍嫌有一些干旱,清明时间种下去的早玉米,两个多星期了都没有出来,农民们有些急眼了:再不出来,这玉米怕是要重新再种一次了!农民的辛苦自不必说。 李 老师的辛苦比农民还艰难。 1983 年从西北某名牌大学中文系毕业了,分配到西安一著名大学当了宣传干事,这一干就是十几年,趁着年轻,没黑没明地写着,一篇篇报导从办公桌子里飞到各大报纸,变成了一块块黑白相间的豆腐块。更有甚者,一些重要的报道居然竟占据了党报党刊的头版位置,让人真是羡慕不已。堂堂一介名牌大学毕业生,难道就这样下去吗? 九十年代中期,李老师在工作之余创办了一份科技期刊,同样是没黑没明地干,竟然干出一些明堂,不仅进入了中文核心期刊,而且还荣获了部里省里的一等奖,让人高兴了好一阵子,进入 21 世纪,我们全家共同读了一本书,那就是以李老师名字命名的《某某文集》,小小说、报导、议论文等内容,让人从书里朴实的语言感觉到了李老师做人的朴素,和着几十年李老师的辛酸,让人读了很受感染真是好人一个,一个好人! 2003 年开始,李老师在已经晋升教授职称后,毅然返回母校当起了学生,开始了攻读博士学位的历程,三年时间过去了,他的论文以较高的评价通过了答辩,在五个盲审中,得了三个优,博士帽子戴在了他的头上,兴奋之余,他总感到了一丝丝的头痛:这时才发现,他落下了偏头痛的毛病。 见他头上的毛发越来越少,我总觉得他是太辛苦了一些。 2006 年,他在继续办好科技期刊之时,又做出了重大选择,去文学院当了一名教授,整天给本科、硕士们上课,末了又是基金项目,又是发表论文,去年我在报上才发现,他竟然当选了省政协委员,当我们全家从报上见到他的提案发言后,都说没有想到。 昨天又听说他通过博导资格,的确为他高兴了一阵子,这么好的事情,无论如何也不能错过的,这个喜酒是应该喝的! 见了李老师,没有二话:这杯酒我们干了!祝贺你! 喝完酒,我才问李老师:咱们今天喝的是啥酒?李老师笑着说:太白么,咱们就爱喝太白酒! 是的,当年李太白饮酒长安,写下了天下闻名的长篇史诗,而今李老师学贯中西,教学科研编刊参政议政都不误。 我想这次朋友聚会,能掀起陕西科技期刊编辑圈情感剧的一个高潮!
个人分类: 编辑感悟|3703 次阅读|1 个评论
祝贺学生周莉萍新婚
王铮 2009-3-28 07:30
今天,公元 2009 年 3 月 28 日星期六夏历乙丑年三月初二,我的学生周莉萍结婚了。在她新婚之际,我在北京遥祝她新婚幸福。清晨撰得一联: 之子于归幸福始, 夫妇唱和百年好。 夫妇唱和是我为他们发明的一个词,时代不同了,夫唱妇随或者妇唱夫随后都不适合了,现在需要的是携手共进,夫妇唱和。 2005年周莉萍一届毕业论文答辩后与我及答辩委员会成员合影。左起第一人李山,第三人周莉萍、第四人李刚强、第七人杨念、第九人戴霄晔。什么时候他们都有了可爱的孩子,我就说:你们长大了,我可以放心了。顺祝照片上每个老师都幸福。 周莉萍是大三那年跟我学习的,她是基地班学生,我在华东师大当系主任时定下的制度,基地学生从大三执行导师制。记得那天她找到我说:也不会给你添多少事,请你给我当导师吧。我说:给我做学生,我会给你添许多事的。我非常痛恨导师不负责任。后来她参加了面向管理的旅游资源分类研究、减灾十年成效研究,她的毕业论文研究了山东产业结构演变及其经济意义。论文从题目到方法都是他自己选定的,所以我说:你是我的骄傲。她有创造力而且愿意去发挥。大学成绩她全系排名第三,可以推荐上研究生,可是她放弃了,要考公务员。这就使我想起中国隋唐以来建立的科举制度,优点是平等,除了当时的贱民或者阶级敌人,都可以通过公平的考试成为公务员。缺点是把一切有创造力的青年乃至于中年、老年的学习都纳入了考公务员的道路,中国科技和文化因此都落后了。这里我不是批评她,而是惋惜她,为社会而惋惜她。现在,我又有一个学生似乎要走她的路了。 周莉萍让我难忘的是 2006 年,我发现了肺栓塞,住院。她每天都来短信问候我的病情,比随我读研究生的一些学生还勤,这给我带来了安慰。后来他告诉我找对象了,还谈一点感受。再后来没有消息了,掉进蜜罐子的年轻人忘记了老头,哈哈。其实老头得到这样的空信号传递的信息是很高兴的。前些日子她告诉我今天要结婚,同时埋怨在职研究生辛苦。我祝贺她,也批评她,我说:无论什么事,工作也好、学习也好、婚姻也好,我们选择了,就要努力去做得最好。你是我的骄傲,认真,自信,让我继续骄傲下去。 有趣的是,周莉萍、我的一个助手李山和我妻子是同一天生日。缘分。真是缘分。 如果还要问我有什么话,我说:早生贵子。 这是中国人的文化选择。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7091 次阅读|3 个评论
国庆祝贺[音画]
刘玉平 2008-9-28 09:29
国庆祝贺 因国庆期间外出,也许不能上网,在此谢谢各位的关心,预祝大家节日快乐! 本贺卡根据网络图片合成 原图片 URL : blog.sina.com.cn/s/blog_4c0b96d301000dap.html 歌曲今天是你的生日(演唱:梦之旅合唱) URL : http://www.fsec.cn/cjh/mp/lg2b/08.mp3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5240 次阅读|7 个评论
贺“神七”发射成功(五、七绝各一)
liuyuping 2008-9-27 10:22
贺神七发射成功(五、七绝各一) 刘玉平 (2008年9月25日夜) 七 绝 长啸神舟越九天,中华美梦此时圆。 英豪轻迈凌云步,喜伴嫦娥舞玉蟾。 五 绝 神舟越九天,四海梦今圆。 云外轻舒步,邀娥舞玉蟾。 图片来自人民网
个人分类: 未分类|2783 次阅读|2 个评论
热烈祝贺应义斌、袁寿其教授荣获2008国家杰出青年基金
wangyk 2008-8-31 03:28
热烈祝贺应义斌、袁寿其教授荣获 2008年度 国家杰出青年基金 王 应 宽 2008-08-30 根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 2008 年 8 月 6 日 关于 2008 年度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及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外籍)候选人名单公示( http://www.sciencenet.cn/bbs/showpost.aspx?id=27254 ),农业工程界二位优秀学者浙江大学教授应义斌博士和江苏大学校长、研究员袁寿其博士获得 2008 年度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在此,谨向农业工程界引以为荣的两位杰出学者表示热烈祝贺和崇高的敬意! 应义斌教授是农业工程界著名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蒋亦元教授指导的博士。蒋院士与他指导的两位研究生浙江理工大学原校长赵匀教授和浙江大学应义斌教授3人至今均已经获得了国家发明二等奖。应教授此次获得国家杰出青年基金,将是献给即将在2008年9月7日举行的蒋院士八十华诞庆典的一份厚礼!( http://www.sciencenet.cn/blog/user_content.aspx?id=27268 ) 附:二位基金候选人名单 2008 年度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候选人名单 序号 申请人 性别 学位 专业技术职务 研究领域 依托单位 73 应义斌 男 博士 教授 农产品品质与安全无损检测 浙江大学 133 袁寿其 男 博士 研究员 离心泵基础理论和节能关键技术研究 江苏大学 资料链接: 1 应义斌教授简况 应义斌,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教学名师,男,汉族, 1964 年 4 月出生,浙江宁海人,中共党员。现任浙江大学生物系统工程与食品科学学院常务副院长,浙江大学现代农业装备与自动化研究所所长,是国家重点学科 浙江大学农业机械化工程学科的负责人,以及浙江大学农业工程一级学科和浙江大学 985 计划重点建设学科 -- 生物系统工程学科的负责人。曾先后在美国 University of Arkansas , University of Maryland 和美国农业部 Instrumentation and Sensing Laboratory 担任 Visiting Professor 或 Visiting Scientist 。 1984 年毕业于江苏大学,获工学学士学位,留校任教两年。 1989 年在浙江农业大学农业工程学院获硕士学位后留校任教, 1999 年获工学博士学位,导师为蒋亦元院士。 主要从事基于计算机视觉、生物图像处理、生物传感器、红外光谱和 THz 波谱分析的农产品 / 食品无损检测及安全溯源技术与装备、智能化农业装备、数字设施农业技术与装备等方面的科研和教学工作,指导博士研究生 25 名、硕士生 23 名、外国留学博士生 1 名、日本硕士进修生 1 名、博士后 4 名、高校进修教师 2 名。获发明专利 17 件、实用新型专利 20 件和授权软件登记 6 件,国家级奖 1 项,省部级奖 8 项,发表 SCI 、 EI 、 ISTP 收录论文 167 篇,其中被 SCI 收录 56 篇,出版著作 1 部。 目前担任的主要学术兼职有中国农业工程学会常务理事、中国农业机械学会常务理事、美国农业与生物工程师学会信息与电子技术委员会执委、中国农业工程学会青年科技工作委员会主任、浙江省农业工程学会理事长兼学术委员会主任、中国农业工程学会国际交流工作委员会副主任等,并应邀担任了国际农业工程领域权威期刊( TOP 期刊)《 Transactions of the ASABE 》(美国)的国际编委和 Associate Editor 、 SCI 期刊《 Applied Engineering in Agriculture 》(美国)的国际编委和 Associate Editor 、《 Biological Engineering Journal 》的国际编委和 Associate Editor 、《 Sensing and Instrumentation for Food Quality and Safety 》(美国)国际编委、《 Journal on Postharvest Technology and Innovation 》(英国)国际编委、 SCI 期刊《光谱学与光谱分析》编委和《农业工程学报》编委, 曾先后被评为浙江大学求是特聘教授( 2007 年)、国家教学名师( 2008 年)、浙江省教学名师( 2007 年)、教育部霍英东教育基金会高等学校青年教师奖 (1999 年 ) 、浙江省中青年学科带头人 (1999 年 ) 、浙江省 新世纪 151 人才工程 第一批重点资助人员 (2002 年 ) 、教育部 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 (2004 年 ) 、首批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 (2004 年 ) 、中国农业工程学会首届科技发展贡献奖 (2005) 。 2 袁寿其研究员简况 袁寿其,男,上海市人。1984年毕业于江苏工学院水力机械专业。1995年获博士学位。1995年至1996年在英国Cranfield University作高访。曾任江苏工学院排灌机械研究所副所长、江苏理工大学流体机械工程技术中心主任和研究生部主任、江苏大学副校长等。现任江苏大学校长,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国家重点学科流体机械及工程学科带头人、中国农业机械学会副理事长兼排灌机械分会理事长、中国机械工程学会流体工程分会理事兼泵专业委员会副主任、江苏省农业机械学会副理事长、《排灌机械》主编、《江苏大学学报》(自然版)主编、《机械工程学报》编委、《农业机械学报》编委、《流体机械》编委等。 曾主持完成国家863项目、国家自然基金、国家九五科技攻关、教育部留学回国人员基金、江苏省青年基金、江苏省自然基金等国家和省部级课题30余项,获 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省部级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二等奖12项、三等奖3项,国家专利5项。在《机械工程学报》等杂志和美国ASME学术讨论会等发表论文200余篇。出版专著1部,参编2部。培养和指导博士后3名、博士生16名、硕士生20余名,其中1篇论文被评为全国百篇优秀博士论文,4篇论文被评为江苏省优秀博士、硕士论文。创建了无过载离心泵理论与设计方法,解决了离心泵在大流量区运行易产生过载现象这一工程技术难题;针对低比速泵长期存在的效率较低、扬程曲线易出现驼峰和轴功率易过载等问题,详细研究了加大流量设计法、无过载设计法、面积比原理和短叶片偏置设计法的原理及其相互关系,提出了许多新的观点和见解,出版了国内外第一部低比速离心泵理论和设计方法专著;在小型潜水电泵方面和其他同志一起进行了较深入全面的研究,解决了一系列工程技术难题,设计的图样在全国广为应用,使行业由上世纪80年代初年产5万台到目前年产1000万台。 1995年获首批江苏省青年基金资助,被列为原机械部高校跨世纪学科带头人,被评为镇江市十大杰出青年和中国机械工业青年科技专家;1997年获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被评为1996-1999年度江苏省高校优秀共产党员;1998年获江苏省青年科技奖,被列为江苏省333工程中青年首席科学家;2000年获江苏省五一劳动奖章;2001年被评为江苏省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2004年被评为江苏省留学回国人员先进个人;2006年被评为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目前主持国家863项目、国家自然基金、科技部成果转化资金项目、高校博士点基金等课题5项。 目前从事的研究领域为:① 流体机械内部流动PIV测量与数值模拟CFD技术;② 泵的理论与现代设计;③ 新型节水、节能灌溉技术及设备等。 江苏大学校长、研究员 袁寿其博士 蒋亦元院士和其指导的博士应义斌教授 名师出高徒,蒋院士师徒三人均先后获得国家发明二等奖
个人分类: 信息博览|12071 次阅读|0 个评论
忆江南·贺李小文先生博客一周年
刘玉平 2008-7-29 11:56
忆江南贺李小文先生博客一周年 白驹隙, 勤种屡佳篇。 平易正派现字里, 庄谐爱诤跃笔尖。 老邪志贞坚。 (注:李先生平易正派,一年来在科学网博客发博文近 200 篇,佳篇妙语颇多,文风亦庄亦谐,与杨玲兄等交流时先生常自号老邪。)
个人分类: 诗词书画音|5587 次阅读|5 个评论
贺 可真老师开博一年半[原创]
刘玉平 2008-7-17 11:43
贺 可真老师开博一年半 ( 周可真 老师开博一年半之际,尝作七绝一首作贺,根据昌凤老师等人的指正,依据《中华新韵》在字句和格律上反复修改而成。欢迎指正、拍砖!) 率直刚正品诚佳, 严谨渊博句朴华。 勤勉耕耘年半载, 七百灼见伴星霞。 * * * * * * 附 格律: ⊙平⊙仄仄平平,(韵) ⊙仄平平仄仄平。(韵) ⊙仄 ⊙ 平平仄仄, ⊙平⊙仄仄平平。(韵)
个人分类: 诗词书画音|4054 次阅读|9 个评论
忆江南 贺杨玲兄开博一年[原创]
刘玉平 2008-7-16 14:36
值此杨玲兄开博一年之际,见元宵姐姐贺词一首,我也来凑一个,先试和元宵姐姐《忆江南》,再来首打油: 多少夜, 槃考键中游。 睿智试求天地理, 佳篇欲载世间忧。 博客现良璆。 (注:杨玲兄博客空间名为考槃在涧) * * * * * * 博览集睿思, 天地求道理。 庄谐奇妙文, 科博一才子。 (本人音律不准,见笑喽。依元宵姐姐指教的格律,按昌凤兄和俊明兄的斧正,反复润饰推敲而成。鲜花的、砖头的,大大的欢迎 ^_^ )
个人分类: 诗词书画音|3956 次阅读|15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23 22:40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