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幼教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幼儿园开放日邀家长参观
xjtuhyg 2019-12-18 09:06
幼儿园开放日邀家长参观 开放时临幼稚园, 慈师优育现大观。 家长满意童心乐, 唯盼青苗成栋椽。
个人分类: 雨佳诗词|1850 次阅读|0 个评论
被监视的童年
热度 5 arithwsun 2013-3-30 18:24
被监视的童年 早上在小区锻炼,看到很多孩子在玩,旁边大人站着聊天,这就是城市生活。 我们这一代的童年不是这样的,我是3岁以后就可以在陕柴厂家属院玩,不用父母陪,到了饭点回就行。可是现在的孩子,第一次2小时以上脱离父母视野的岁数是多少? 其实这是个国际化的现象,不仅中国如此,国外也是这样,这就导致本文的主题,被监视的童年。 即使父母特别懂教育,孩子也应该有独立的、脱离父母视野的时间,其中道理可见我以前的一篇文章 8.2.4 处理儿童恶行的迁移--反转--结晶法则 但是,又有多少父母懂教育呢,这话不好说,谁也不敢说自己就真懂,尤其是我们这一代,很明显没出多少大师级创造性人才,这一代是缺乏创造性的,这批人已经过了四十岁,完全可以下这个结论了。 那么,在一批缺乏创造性的父母的监视下,下一代孩子们会怎么样呢? 当然,让孩子脱离视野,这不仅是父母心态问题,也是社会安全问题,不简单,但造成的教育影响,也是真实的。 我们需要关注教育改革,我们家长们都希望孩子好。但是,我们一定要注意本文所说的这个大前提,现在的孩子,已经被监视的够多的了,被规范的够多的了。 甚至,他们不觉其弊,还想进一步自我规范,我的本科生,家庭城市的就有这样,不理解我为什么不教育一些农村来的学生明白餐桌礼仪,过于注重细节,忽视内心的自由所产生的,真正的自然规范,怎么能学好数学呢? 共产党为什么能夺天下,国民党为什么失天下,前者注重征服人的内心,后者只注重起立坐下的形式,是一些传记中记述的原因之一。 可惜的是,我们现在的孩子,城市中的,乡村中的,都基本上过着被监视的童年,这是我们处理当前教育问题的大前提,不知此,不足以知如何教育自己的孩子。
个人分类: Book-W|2933 次阅读|7 个评论
【转载】幼儿园老师的一篇演讲稿
热度 2 loulilv 2013-1-2 14:28
尊敬的各位同仁: 大家好! 这是一次命题演讲,“如何做一名优秀的员工”。 “优”追溯其本义,是指的在舞台上表演的演员。因为表演得很出众会被观众认可,慢慢演化出今天的“美好”的意思,在意会方面还演变出“富饶”等意思。“秀”原本指植物吐穗开花,尤其指庄稼。不难理解,古代农耕社会的劳动人民,是多么盼望自己的庄稼地能有“富饶的”“植物吐穗开花”的结果,那就是丰收。经过时间的演绎,即便在工业文明如此发达的今天,被冠之以“优秀”的定语的人,或者事物,都应该是非常的美好,令人向往。 但是很多时候,别人口中的“优秀”实在是一位调皮的小孩,常常说翻脸就翻脸。古往今来,“优秀”在人家口中颠覆的传说屡见不鲜:韩信帮刘邦打天下时,是优秀的将才;刘邦死后吕后即杀之。昨天还是接班人的刘少奇主席手执《宪法》被红卫兵批斗的画面还历历在目。同样曾经“优秀”的接班人林彪出逃途中命丧他乡,周恩来总理放声大哭。据相关人士多年后洒泪回忆,总理哭的就是曾经多少人的“不优秀”证明了林彪的“优秀”,但结果却如此讽刺! 今天的我,如何能成为一名“优秀”的幼儿园教师,而且不使这种赞誉变成对给我荣誉者的伤害和嘲讽呢?我想要做到三个“对得起”:对得起自己的良心,对得起我工作中朝夕相伴的团队伙伴,对得起托付孩子于我们的家庭! 回顾8年前我刚刚报考三井幼儿园的时候,只有一张小学教师资格证书。我至今还记得茅老师电话里说“我们研究决定录用你成为我们三井幼儿园的一名教师”。那份信任成为我工作的动力和源泉。我不是学前教育出身,我常常和同事开玩笑说“无论是身材还是业务,我都是井幼最短的那块木板”。但是我不能给我们三井幼儿园丢脸。这就是我的小信念! 2012年6月13日,我特别不能忘记这一天。那天我当时班上一位男孩突发狂躁无法自制,他打何老师、打小朋友,我上前制止他,他脱了鞋子抽我的头和脸。当他抡着小椅子要砸同伴,把成长手册和蜡笔、积木连着筐子扔向小朋友时,我拦在所有小朋友前面。后来幸亏徐老师带着人来救了我。后来有人说,你傻啊,你连个孩子都制不住?!我说我怎么会打不过他呢?可是这就和警察执行民事公务一样,只要你动手就是你的错。我当时就想,要是事情讲起来,我情愿说三井幼儿园的老师被孩子打了,也不愿意人家说三井幼儿园的老师和孩子打架!别人只会说“三井幼儿园的老师”,那时的我就是三井幼儿园的老师啊! 就是这种“不能对不起团队”的小信念,外出活动时,我总是做到不迟到,讲礼貌,积极发言,认真倾听。也正是这样的持续不断的小积累,使我在业务上提高很快——论文从无从下笔到开始获奖,业务上的技能也在不断提高,紧接着在徐老师和顾老师的帮助下区里开了公开课,获得了“常州市教学能手”的荣誉,收获了“小高”资格证书。就这样从稀里糊涂“不知道自己知道不知道”的阶段,进入了一个“知道自己不知道”的阶段。 知道了自己不知道,我为自己制定了更高的目标。为了弥补自己业务上的先天不足,让自己这块井幼最短的木板不拖团队的后退,我报考了学前教育专业的研究生。记得考试的时候,认识了一位海安的高中数学老师,当时他已经是第三次考研了。因为他的英语实在不好。考教育学和心理学的时候,他把纸条直接放到桌子上抄着。考英语的时候,他发现我做得很快。让我给他抄。我提醒他我们的答题卡颜色不一样,可能试卷不一样。可是不知是什么鬼使神差的原因,他一意孤行地抄了起来。发榜后我们QQ了一下,他得知我一个字都没有抄,却考了225分的常州最高分,他却又一次败在英语上以后说“我是一个高中数学老师,却没算清我们刚好是AB卷。这可能是老天爷对我不诚实考试的一个惩罚吧”。 看到了这句话,我突然想到了有一次茅老师业务培训的一个标题“学校啊,你还给我一个什么样的孩子”?我当然不希望我的孩子遇见一位不诚实的老师,我是不是也要从诚实守信开始?这就是我的小信念。这种诚实守信的小信念,帮助我踏踏实实学习、工作,使我可以坦然面对时时刻刻。就在上个星期五,全区进行的考试中,尽管我的手机就在口袋里,但是我不能给三井幼儿园抹黑,我不能像那位海安的老师那样教着孩子们诚实守信自己却不然,坚持自己完成了试卷。 西南大学幺加利教授说“有的学校打出标语,说家庭交给我们一个孩子,明天还社会人中龙凤。这句话翻译过来就是:今天教给学校一只小猫、小狗,明天学校也要把他变成一条龙、一条凤。这是不符合教育学原理的”。我同意。那的确是一刀切的做法。在对待孩子时,我的小信念也是“诚实”地对待他们。如果孩子是小树,我就一树的形象和他站在一起;如果孩子是一片草叶,我就幻化成一丛草叶陪伴他成长。 我希望能我班的孩子都能闪烁出自己的光芒。在工作中我常常致力于发现他们的闪光点,不带任何偏见。上文中提到打我的那个男孩,我发现他力气大,爱运动乐于表现,邀请他参加了健美操《足球小子》的演出;中六班时有一位小女孩,平时不爱动手但是很爱思考,在围棋比赛的选拔中,我提醒带教老师关注她,果然,这位女孩不负众望一举夺得全年级围棋比赛的冠军。中六班时还有一位女孩小沈,在家里因为母亲是徐州嫁过来的“外地人”不受奶奶的重视和喜爱,我发现了她的特点以后,专门请围棋老师辅导她,在那一次比赛中小沈获得了年纪第四名。从那次以后,小沈自信多了,奶奶也来说“人家说了距离远的夫妻生出来的小孩就是聪明”。 每学期末评选好宝宝、优秀宝宝等荣誉时,我都请大家先为自己投一票。我和家长们说“我的任务就是发掘宝宝的闪光点”! 对待家长工作时,我的小信念就是“将心比心”地坦诚对待每一位家长。我也是一位母亲。我希望我孩子的老师怎样对待我的孩子,我就如何对待我的家长,无论他什么样的学历怎样的态度。两年前,我开始在班级的 QQ群中坚持发布“班级动态”。当时的班级刚刚搬到中心园区,很多家长对新环境、新老师都有这种种不放心,我每天利用工作之余的时间发布班级动态,使大家对班级运行情况因为透明所以放心。渐渐地,家长们习惯在某个时间段亮了头像在网路上,等待我的“新闻发布会”。甚至每天吃了什么,今天上课时用到的课件,某节课上孩子们的行为回应的“课堂实录”,当天孩子的活动照片……都成了动态中的内容。 正是这些举措,使家长们对我充满信任。对于我提出的求助问题,从来都热心帮助。原来班上有位小女孩小邹,爸爸摔伤了肾不能干重活,哥哥正在读初中,姐姐从早上4点到晚上10点做两份工,妈妈更是每天加班赚钱。小邹营养跟不上,中班时还能穿我儿子小班留下来的衣服。但是我儿子的衣服很快就男孩味十足了,大班的时候,我发动了班级家长为小邹捐助的行动。家长们没有任何人质疑我,纷纷行动。有的家长不但给小邹捐衣服,还给她的哥哥、姐姐捐衣服;学校的张亚勤老师也参与到互动中来;有的家长买了新衣服送给小邹;有的家长为小邹一针一线织了能穿到小学5年级的毛衣、毛裤好几件。这些衣服每次都是我代收代转的。但是家长们都很相信我! 在群里,有位家长这样说:小班的时候,你给每个孩子一袋郁美净;中班的时候你送给每个孩子一个小相框;大班的时候,你送给每个孩子一个小文具盒。尽管礼物不重,但是你对我们孩子的善意我们都知道!所以这次捐助活动,我们都是冲着你雷雷老师的面子! 正是这份信任,使我的班级每年的家长测评优秀率都很高。正是这份信任,小邓的脚趾甲受伤时,他的妈妈说“雷雷老师你放心,就冲着你我们也不会去给学校找麻烦的”。这是这份信任,使有着孤独症嫌疑的小童童,现在还常常打电话来问候我……。 也正是由于每天班级动态的发布的文字积累,突然有一天,它们帮助我理解什么是“观察”,它们促使我思考“某个孩子某个行为背后究竟诉说着怎样的需求”,它们会在某个时刻突然点亮我的心灯,使我对许久之前不能释怀的一个教育案例有了全新的认识和阐释……使我现在不担心写不出论文只担心没时间写。瞧,这点点滴滴的诚实态度给我的工作和生活带来了多么丰厚的回报! 行文至此,我好像已经偏离了主题。开篇时是想成为一名“收获丰厚庄稼地”的优秀教师的。是啊,要想获得庄稼地丰厚的回报,农人们要踏踏实实、任劳任怨地干上一年!不能走秀、不能浮夸、不能揠苗助长、不能弄虚作假、不能投机取巧,因为人在做,天在看!这时,我恍然大悟,要成为一名优秀的教师,收获工作和生活丰厚的回报,要首先勤勤恳恳、踏踏实实,像农人伺候土地那样诚心诚意地对待工作、对待生活,到那时,无论他人评价我优秀与否都不能打扰我的心灵,因为我的心灵已经收获了安宁与快乐! 我的演讲完了,谢谢大家!
5951 次阅读|2 个评论
一直说从娃娃抓起 究竟从娃娃抓起的是什么?
热度 1 ellapan 2012-9-28 08:46
和在国内的姐姐打电话,话题自然就说到我那三岁的小侄女了,姐姐说现在小妮上学前班了,自己在家没有孩子吵闹家里也清静了不少,姐姐自己也感到轻松了不少,可是这两天小侄女带回来的学生家长调查表却让姐姐一家头痛的很,说是家长调查表果然一点不扯孩子的情况,都是让你回答父母的工作收入什么的,而且还有行政级别的选项... 姐和姐夫看了半天,很是惆怅。其实我也听说这种中国特色的调查表,我记得自己也曾带回家让爸妈填过这种表格,好像初入高中时一次提交表格不久后,我的位置就开始向教室的大后方搬迁了,自己当时本来就个矮身子薄,自然每次上课免不了站立抄板书才行。 姐姐提起这事,我就知道我们遇到整日口头戏言中“拼爹”游戏了, 这种游戏是由不得家长选择的来是否参加的,姐姐一家不过普普通通的小职员,自然在拼爹游戏中罕有神算的可能,为了不让自己的孩子在学校受到“特殊照顾”,所以他们决定还是宁愿家里少添个家电也要包个红包递到小侄女的学校手上。我感叹之余确实赞同这也是最好的办法了。 正好看到凤凰网一个报道: 广州一幼儿园招生将家长分7级 公务员优先个体户垫底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4939 次阅读|1 个评论
【讨论与问答列表】孩子咬人/打人怎么办?
arithwsun 2011-6-1 21:09
这里说的孩子咬人/打人,是指真咬/真打上劲的那种,可以把人咬疼的。 将信息继承在豆瓣小组,方便跟贴讨论: http://www.douban.com/group/topic/20181357/ 相关博文: 处理儿童"恶行"的"迁移--反转"法则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45143amp;amp;amp;amp;do=blogid=412599
个人分类: Book-W|3063 次阅读|0 个评论
哥伦布艺术博物馆——艺术从孩子抓起
热度 2 xuyingxiao 2011-3-21 09:38
有几个月每天从哥伦布艺术博物馆骑车而过,但从未进去。昨天才知道原来虽然平时每人要10美元门票,但每周日哥伦布艺术博物馆是免费开放,停车也免费。于是今天去参观了一下。 各种现代艺术作品、各种绘画、油画等等和国内的差不多,而且也不让拍照。但大人小孩都可以参与的项目比较有特色。除了用布条做各种造型外,拍了一些照片。 上楼迎面见到毛泽东。 小孩很喜欢的手偶剧场。有很多手偶可以玩,女儿也去即兴表演了一把。 博物馆内景。 博物馆内景。 照着艺术品用橡皮泥自己捏各种雕塑。 Construct a Mobile。发挥想象力利用材料自己搭出各种作品。 让大家用各种厨房用具靠磁性吸附上去做个大头。 制作一个混合动物。动物的身子、头、脚、尾巴都靠磁性吸附起来,可以自己组合一个新生物。 建造自己的堡垒。 厨房用品。 对着艺术品拼图。 桌子上放一些静物,让大家自己摆静物造型。让我想到以前美术课上画过静物。 苹果除了吃以外还能做什么?大家把自己想到的写到苹果上。有人说送给老师,有人说种了它,有人说喂马……
个人分类: 生活|3897 次阅读|3 个评论
处理儿童"恶行"的"迁移--反转--结晶"法则
热度 1 arithwsun 2011-2-13 17:51
处理儿童"恶行"的"迁移--反转--结晶"法则 王永晖 这实际上是那篇 孩子说脏话怎么办:致尹建莉和孙瑞雪老师的请教信 的整理版。尚未联系到她们。这个文档中提到的方法,我虽然在孩子和他的小朋友中实践得很成功,但是能否推广,心里没多大把握,所以放到博客上,敬请教育专家、心理学专家们指教。 正文: 儿童不遵守规则叫做“犯错”,这些错误中,如果伤害到了他人、伤害到了环境,就叫做“恶行”。 我们只要是生活在真实的家庭中,总是会或多或少地面对这样的事实,儿童既像“天使”,有时候又有点像“恶魔”,往往二者兼具,变来变去,有时候甚至搞得家长们不知如何应付。 我们如何对待和处理儿童的“恶行”呢,这里略作探索性讨论,不是结论,仅作抛砖引玉之用。 我们首先要理解孩子们,他们虽然有“恶行”,但是绝大多数没有“恶意”,那些“恶行”,本质上是他们生命成长的尝试,我们人类历史,不就是这么走过来的么,孩子们,只不过是在发育中,重复人类历史发展中的生命冲动。 现代社会,已经发展得越来越文明,人类也已经意识到,我们不能再通过战争,通过伤害环境来发展自己。 现代社会的文明化,反而有可能让我们不能理解孩子们的生命冲动,要用大人们的文明标准来要求孩子们。当今社会,跟几十年前也不相同,人们的安全感下降,家长们跟孩子的关系因此非常紧密,记得三四十年前,3岁大的孩子就可以开始独自离家串门,不需家长陪同,现在的情况是,恐怕11岁的孩子,也从未这样做过一次。 想想三四十年前,孩子有远离大人,独自成群玩耍的机会,这方面真是好啊,孩子们到山野里玩,打个架啊杀个鸟啊,自然可以把那些"生命冲动",尽兴地释放出来,有些孩子文静,自己不做,看着别的孩子做也是一种释放。这些事情,反正大人也不知道,释放满足够了,回到大人们面前,孩子反而更能规规矩矩。 现在的情况有很大的不同,我们这些家长,成天跟孩子呆在一起,面对孩子们的“恶行”,不能为了让他们释放原始生命冲动,就不闻不问,那也是不对的,这样容易让孩子们产生错误的感觉,以为这样做没什么关系,变本加厉,养成不良的习惯。 我们这时候,可供选择的处理方式有两个,第一个就是我们上节说的“良性批评体系”(注:尚未正式发布到博客上),直接对孩子说“不”,反复多次,直到孩子不再有此“恶行”。 这个方法,是否会有副作用呢,值得我们思考啊,因为它一下子就把孩子当文明人对待,一下子就隔断了孩子身上的微观人类历史成长进程。我们如果强求孩子们做一个完完全全的“文明人”,孩子原始的“生命冲动”释放不出来,是否会对他们的发育不利,是否会对社会的成长不利,未可知,因为这些都是需要数代人几十年的观察。 幼儿教育还是需要谨慎,所以,为了以防万一,这里提供另外一个方法,实践中也是可行的,甚至更有趣味,再者说了,教育方法应该多元化,多条路子,多一种选择,更利于实际操作。 我们用一个普遍存在的案例来解释这个“迁移--反转--结晶”法则吧,就是儿童说“脏话“,这种“恶行”,既不是特别极端,又比较普通,所以值得选出来供我们示范。 我认识的一位老师,她的处理方式是,当孩子说脏话时,“请孩子们去卫生间洗嘴巴”。 我觉得这种办法并不好,反而强化了孩子们“脏”的意识,原来不过只是“话”脏,现在连“嘴巴”都脏了,需要洗干净,实际上相当于把这种不美好的感觉固化下来了,形成了一个并非良性的“心钥”。 这位老师,是传统的威权家庭出身,而我的父母更像是尹建莉和孙瑞雪老师们所倡议的那种现代父母,这种分歧,实际上归根结底是这两种文化的分歧。 这位老师,也许觉得,自己没有批评学生,语气也很温和,还用了“请”字。比传统的那种威权家庭的暴力型批评的做法已经很好了。但是,她没有想过她这个做法,同样也是有着不好的副作用,也许存在着其他更好的做法值得尝试。 一个很简单,但是比这位老师做法会更好的方法,就是对孩子说“不”,使用上节所说的“良性批评体系”(注:尚未正式发布到博客上),多说几次。不用将这种现象联系到不美好的感觉,不用固化到身体部位,多说几次,说的多了,孩子试错够了,自然就停止了。 那位老师的做法,如果以此看来,实在属于多此一举,徒增烦恼。 我们接着就可以说到,除了“良性批评体系”这个方法外,其实还可以采取另一个方法,“迁移-反转”法则,并不直接地去批评孩子。 这是因为,我们有这样一种理解,孩子说“脏话”,应该是他们心理发展过程的一个阶段,这个阶段,他们认识到了“语言”的威力,总想试试它,这时候,家长们单纯地说“不”,简单的制止,也未必是最佳的策略,有可能遏制住他们本来的生机发展规律, 认识到前面两个方法的局限性之后,我实际采用的另外一个新办法就是,当孩子喜欢说笨蛋的那天,就把鸡蛋煮熟了,然后让孩子对着鸡蛋说“笨蛋”(告诉他不能对人说),让他对着鸡蛋使劲地说个够,说的不再想说的时候才停,这个时候,我原来的计划是准备把这个鸡蛋,给邻居家的狗吃,让孩子们观察一下狗会不会变笨。 结果“弄巧成拙”,孩子们一定要求我把这颗笨蛋吃下去,我为了祖国和家庭的教育事业,只好甘冒风险,把鸡蛋吃完。然后,孩子们问我1+1=几,我的答案是“3”,果然变笨了。 这种游戏,其实持续的时间,并没我想象中长,2、3个月就结止了,孩子长大后,早已不爱说脏话了。我有时候真得表现笨的时候,就会“怪”他,都是你给爸爸吃了“笨蛋”啊。现在,你给爸爸吃个“聪明蛋”吧,为了爸爸能聪明地跟他玩,这时候,他可能(不是每次都乐于助人)会愿意对煮好的鸡蛋,说“聪明蛋”,爸爸吃了之后,当然会1+1=2,10+10=20也会。 这个过程,第一个过程,实际上用到了“迁移”之法,将孩子们对人说脏话,“迁移”到对鸡蛋(特定之物,其他均不允许),既让他们认识到,不能轻易伤人,又可以让他们实实在在地体会一把“语言的威力”。第二个过程,用到的是“反转”之法,本来是对鸡蛋说脏话、念咒语,结果“反转”成对鸡蛋说好话、念祝福。 一迁移、二反转,就将孩子说脏话的问题解决了。数年过去了,这个问题上,没有发现孩子有任何起伏。 反转之后,我们还可以开启第三个过程,将孩子们口中的祝福,结合于某些固定的“仪式”,我喜欢称之为“精神化结晶仪式”,一个人祝福和祈祷,跟一个群体进行祝福和祈祷的仪式,还是有很大的区别。 比如,华德福幼儿教育中使用的晨圈非常好,老师和学生们围成圈,身体节奏与语言活动相伴,因此亦可称为“仪律圈”。我们可以尝试将“反转”之后的祝福和祈祷,仍然用食物作为载体,放入这个晨圈的最后阶段。 比如早上晨圈结束时,可让一个孩子,拿着一个装满米的小碗,给每个孩子发一粒米,让孩子们对这粒米,说一句祝福的话(当然,如果他们想恶作剧,非要说“笨蛋”,老师们也不干涉吧)。然后,将这些米粒收回,置于某处(华德福的班级里有一个季节桌),等真正做米饭或米汤的时候,可将这碗米粒混入。 下午放学的时候,也可能有类似的仪律圈活动再放学,此时可以将碗放到教室或幼儿园的出口处,老师或指定的学生,给每个孩子手心发一粒米,这个孩子对这粒米祝福,离开时放到碗里,孩子走完后,这个碗再收回来置于原处。 孩子们放学的时候,一般都比较疯,有些幼儿园和小学老师为此头疼不已,想了不少办法,都很难奏效。我们这里的仪式性做法,可以让孩子保有一个安静祈福的心态,也许可以用来解决这个问题。 “迁移-反转-结晶”之法,即是首先将孩子的“恶行”,迁移到一个安全的小范围,不同案例可以有不同的具体迁移妙法,比如有些孩子有打大人的习惯,那就可以规定,只能打身体的某个部位,其他地方不能打,更不能打头,也不能在大庭广众之下打家长。 孩子本身就有“打架”的冲动,特别是男孩子,对于这类孩子,还可以进一步制作一个“战争游戏”,布置好环境,让孩子们手拿大枕头互相打,或者跟家长们玩“柔道”。这就是将“打架”冲动,迁移到一个小范围的场所,限制到那种环境和情况下。 “迁移”之后,随时存在着“反转”之机,大人要善于把握,比如打疼了之后,孩子疼痛想哭总是难免的,大人们就可以利用此契机,施行博爱与和平的教育,讲个历史上的战争故事,最简单的,大人可以反转成孩子,装疼作哭,让孩子来安慰大人,启动人生和平善意之旅。 伤害环境的案例,这里就不多说了,只要点明,我们不能通过"掠夺型"的方式生活,一个随意摘花破坏环境的孩子,长大后也很可能养成"掠夺型"的行为方式,对于他们/她们的行为,家长们既不能不闻不问,也不能全盘否定,搞得生活没有一点意趣,处理法则仍是,"迁移"到一个局部可控的小范围,不要养成贪婪的习惯。 "反转"之后,自然可接着将孩子生发出的"和平善意"/"幸福感"/"安全感",通过一些简单的仪式化活动"结晶",比如利用吃饭的前后时间祈祷,其实祈祷可以随时随地,因为幼小教育的特点,我们将之跟食物相联系,更易于操作,效果也会更明显。
个人分类: Book-W|4711 次阅读|2 个评论
推荐译文:为西方母亲的内疚、矛盾和偏见辩护
热度 2 arithwsun 2011-1-19 18:06
为西方母亲的内疚、矛盾和偏见辩护 感觉翻译的很好,很顺畅。 【译者注】本文是瓦德尔曼对华人妈妈蔡美眉( Amy Chua )育儿新书的回应: Why ChineseMothers AreSuperior 中国妈妈为什么牛 ? 点评一下蔡美眉的文章,蓝色字符为译文: 『“别,别又来这套,”我翻着白眼说。“每个人都是特殊的个体哈?”我刻薄地模仿道。“失败者也有他们特殊的方式。”』 说的有理。人的个性化差异可能确实存在,但是在教育中不可能过于强调,不管是中国的50人大班,还是美国的20人小班,都不可能做到完全的个性化教学,这一点,实际上只有家长才能做到。 『下面是个中国式强迫的正面例子。。。 露露在练一首叫“小白驴”的曲子。。。 露露弹不下来。。。 一直练到晚饭后的深夜,不让露露起身,不让喝水,不让上厕所。』 蔡美眉使用了极为严格的强迫性教学法,而且获得了成功,这方面的例子,还可以参见朗朗。 其实,尹建莉在她的书中就指出,大意是,在严格和强迫之外,这些获得“成功”的家长们一定还采取了其他的办法(符合教育规律的)。 蔡美眉和朗朗爸爸的共同点是,他们对孩子所学的专业知识有足够的了解,所以使用“强迫”式教学法,也能知道强迫在哪个点上。 “强迫”式教育,如果使用不当,会让孩子缺少“自然逻辑”的认识,不能形成内化型学习,从而不能养成“举一反三”的能力。 蔡美眉作为耶鲁法学院教授,应该知道,“比较”需要使用科学的统计原则。我相信,西方妈妈培养出的孩子,在学业上比她女儿强的,应该是大有人在。她在统计比较时,应该跟西方最顶级的精英人才相比,而不是跟普通的家长相比,从她的教育目标来看,本来就属于前者的范围。 通向山顶的路,有很多条。蔡美眉的文章,并未表明,她的路,是其中最好的一条,甚至,她的路能否通向最高峰,亦未可知,她不能证明,有多少大科学家,是像她那样的妈妈培育出来的。 当然,她有些经验可供大家学习,但是被遮盖在她的“政治观点”之下,反而变得无足轻重了,比如类似于“深练”/“精炼”的学习办法: 『一些自认为十分严格的西方父母,也和中国妈妈的做法相距甚远。比如,我一些自认自己对孩子很严的西方朋友最多让孩子一天练 30 分钟乐器。对于中国妈妈来说,一个小时算轻松的,两三个小时才算得上严。』 “深练”/“精炼”的学习方法,是精英教育的必由之路。瓦德尔曼作为犹太妈妈,在她的文章中,也有相同的认识,差别只是在于,她认识到孩子的潜力无限,能够自觉地去做。 蔡妈妈的错处在于,她似乎不强调给孩子提供选择,然后以此为基础,使用 “深练”/“精炼”的学习方法 。 孩子如果在儿童期生活在一个缺少“选择”的生活环境里,长大后很容易出问题,我猜测,最近一年来新闻报道中提到的那些中国中青年自杀者或杀人者,都有这个共同点。没有建立起多元选择的思维模式,在自己走得不顺的时候,就只能一条路“跳”下去了。 瓦德尔曼的观察和反驳,也证实了我的这种认识。 『 15 到 24 岁之间的亚裔美国女孩,自杀率高于平均水平。 』 人生缺少“选择”,就不可能有“美”,这已经不用学术来证明了,只要看看人类历史就可以了。我不知道,美学研究界是否已经将此作为一个“美学原则”。 总结一下: 1. “深练”/“精炼”的学习方法,是精英教育的必由之路。 2. 要在练习之前,给孩子提供选择,要避免两种倾向: a. 打着快乐教育的旗号,什么都不让孩子学,其实是没给孩子提供选择的机会。 b. 强迫性教育,不给孩子选择。(很多普通家长们,其实自己也不具有“选择” 的能力,与之很大不同的是,蔡美眉和朗朗爸爸实际上具有这种专业知识上的选择能力,这才是关键。) 3. 要在战略上采取“内化型”学习方法,以孩子的身心发展节奏和兴趣为依据,在战术上要重视把握时机,必要时采取蔡美眉那种“毒招”,一点攻破,产生顿悟型学习成果。 蔡美眉应该是跟国内一些强迫型家长在做法的细节上还是有很大不同的,我估计,她不会像国内这种性格的家长那样,天天使用“毒招”,否则就不会看到她文中跟女儿的那种亲子之情了。我的观点是,“毒招”也许可以用,但最多一年一次,平时打好亲子关系的基础,这种一年才使一次的“毒招”方可能有效。 至于蔡美眉拥护的中国元素: 『 我有一次也这么对待苏菲娅,那次她很厉害地顶撞我,我用英文骂她是 废物 。后来在一次晚宴上我提起自己曾经这么干过,立刻就被孤立了。 』 只要是正常人,都会如晚宴宾客一样本能地反对 。其实道理很简单,就是,尊重孩子的原则是,对大人不会说的,被认为是不礼貌的话,也不应该对自己的孩子说。 还是统计原则,蔡美眉这种话倒底说过多少次,就拿到书里来作为教育成功的正面例子。如果孩子经常在家里听到这种话,即使如蔡美眉所言, 『 这没影响我的自尊或其它方面。我很清楚他对我的看法,我也不会觉得自己一无是处或者真就像 废物 一样。 』 但是,孩子毕竟是孩子,他不会有很清晰的界限,很容易应用到别的孩子身上,这种攻击性人格,并不好。那些晚宴宾客们,也许不懂得这个道理,但是听了蔡美眉的话,估计都会人人自危,这种错误,似乎不应该在一个名校的文科教授身上犯,按理来说,文科生不是比理科生的情商更高吗,下棋看五步,不会连这点都看不出来吧。 当然,也许就是为了写畅销书吧,不来点异于常人感官的猛料,书怎么卖得火呢。 译言网是一个不错的分享文章的平台,可以左右对照着双语阅读,可以眉批。先要注册,然后在译文每个段落前面点灰色的对话框,添加眉批之后这个框就变红了,并且显示该段眉批的数目。
个人分类: Book-W|4975 次阅读|6 个评论
学习英语的操作方法,兼评薛涌和张五常的相关书籍
热度 4 arithwsun 2011-1-12 22:10
学习英语的操作方法,兼评薛涌和张五常的相关书籍 王永晖 参考书目: 薛涌,天才是训练出来的,江苏文艺出版社。 张五常,吾意独怜才, 中信出版社。 正文: 自己的英语,其实未达上乘,甚至中乘也不是,之所以写这个题目,一是,自己的英语成绩,跟相同成绩的同龄人相比,花的时间较少,其中原因自然是方法所致,而不是我比他们聪明多少。 语言能力,是要花时间练的,自己因为其他学业,没花那么多时间,自然未达最优,但是经过时间和实践的检验,方法大致是对的,本文的题目也点指于操作方法,道理只有通过方法才能显示出来。 第二个原因是,一代又比一代强,如果把这些方法告诉学生,乃至应用于我们自己的孩子,让他们在我们已有经验的基础上前行,反过来,对我们也会是一个推动力。 大学教师,在获得终身职位(教授)之后,除了求知求新/超越自我的习惯动力之外,前进的动力中有很大一部分来源于学生,学生日新月异的进步,作为老师总不好意思原地踏步吧。反言之,你是不是一个好的大学生、研究生,就看你能给自己的老师以多大的学术压力,以此观之,这是一个学校吸引教师的最大力源之一。 言归正传,英语的重要性已经被我们国家发展的历史证明,也被群众在教育上的真实反应所证明,这里就不用说了。 学习英语这么多年来,传统的讲法“听说读写”,看来仍是颠扑不破的英语学习之路,是最自然的学习顺序,所以,本文亦按照这种顺序来组织。 先从孩子说起,中国孩子到国外上学,往往会经历一段时间的“语言静默期”,过了这一段“静默期”后,英语就刷刷地往外冒,这段时期,实际上就是“听”的阶段,在“听”的阶段就应该好好地听,不要催熟孩子,让他过早地进入下一阶段,说、读甚至是写。 可惜,中国的传统英语教学正是如此。 有很多家长,买了英语光盘,让孩子在学前阶段就看,其实就是自己制造出一个“英语静默期”,让孩子在上学前准备,孩子上学之后,实际上相当于已经经过了听的阶段了。 比如我自己,就买了洪恩的儿童英语歌唱光盘,让孩子两岁多的时候就开始看,歌曲的形式,很容易吸引孩子,结果是我们想不到的,孩子全靠自学,四岁多的时候,就会唱其中将近20首歌曲,当然现在好多歌曲不听,可能又忘了,但那种全汁全味的英语口音却留下了,让我们庆幸当初的做法。 其实,洪恩的那套儿童英语歌唱光盘,制作还是相当简陋的,主要表现在,唱歌的教师,(只)是一位外国女老师,并且她唱歌的时候,未采用华德福以及国外很多幼儿园那种身体动作和歌词内容相联系的做法,其实如果跟身体动作相联系,跟场景相联系,孩子猜也都能把歌词的意思猜出来了。 我们在孩子听洪恩光盘的时候,采取了两个非常严格的规则,就是: A1. 不许大人“教”孩子英语, A2. 不许孩子“学成”之后,在家庭朋友聚会时表演。 当时的考虑是,我们口音都不准,而且容易夹杂中文,这样很容易就让孩子在英语原音、我们的夹生英语口音和中文,这三者之间跳来跳去,小孩子哪能应付那么多(大人也不行),只能无所适从。强调第二条不仅有上述原因,“教育表演化”会异化孩子的学习兴趣,“伤仲永”那些类型的文章,说的其实就是这么回事。 所以,同样使用了洪恩英语歌谣的家长们,如果孩子在英语学习上没见到多大进步,可以检查一下,是否遵守了我这两条规则。 这些规则,另外还充分保证了孩子享受“语言静默期”,大人不教孩子,相当于不逼着孩子把英语“说”出来,让他充分地“听”,“听”够了,他自己想“说”的时候,才说,才自然地进入“说”的阶段。 西方国家外语教学中有一类说法和做法,不要过早地教孩子“外语”,到9岁的时候,甚至11岁的时候才开始学,也能学的很好。我一位长期合作者,德国朋友就是如此,他是个语言天才,9个月就将汉语学到可以流畅骂人的程度,十几年过去了,至今仍然热爱汉语,经常早上起来之后练习朗诵,精益求精。 但是,我考虑中国孩子,还是要让他尽早接触英语的。首先,西方国家都是拼音文字,差别没有中国语文那么大;其次,这种差别如果集中在“口音(accent)”上来看,会更大,而“口音(accent)”的养成,看来最好还是在幼儿时期,这已经被无数家长的实验所证实。我那位德国朋友,虽然在语言学习上是天才,11岁才开始学外语,他在美国呆过10年,英语交流肯定没有问题,但是别人听来,还是有明显的“老外”腔调,更加证明,西方的这种教育认识(9岁或11岁才开始学英语),是有局限性的,如果应用于中国,中文和英语之间的口音差别,会将这种教育认识的缺陷放大,听说不过关,是会影响读写的。 张五常的著作中,讲述了其女儿是个语言天才(口音方面),会轻松学会各种地方的方言语调,大概就跟张五常丰富的游学经历有关,女儿在小孩子的时候,因此听过各种语调。 薛涌的著作中,亦有相关讲述,言道,他们那个时代的外语院校,喜欢招江浙一带的考生,原因是,这些学生,在学校用普通话,在家用方言(认为江浙的腔调接近英语)。在这种多元化语音环境长大的孩子,往往将来学英语会容易一些。 其实,不仅是江浙,很多地方省份的老师都认识到,一个孩子如果普通话说不好,英语也说不好。薛涌就很遗憾,觉得自己英语学不快跟生长在北京,只有单一的普通话环境有关。我到北京教书之后也发现,北京的孩子,对口音的适应性太差,海淀区各大院校中有不少南方省份来的老师,他们说的南方普通话,北京当地学生们都感觉有时候难以听懂,而对于我来讲,从小在普通话(各地改良型的,因为我们那个厂的人来自全国各地)、陕西话、江西话的环境中长大,觉得那些老师的南方普通话,简直太容易听懂了。 所以,鉴于这种认识,我们中国人,还是要尽早地让孩子接触外语环境的,歌曲、动画片,乃至英语科普片都是非常好的材料。注意严格坚守我倡议的那种规则,不要害怕因此得罪家里的长辈(跟他们解释好其中的道理即可)。不要因为某些大人的“爱显摆”(显摆自己,显摆自己的孩子),而误了孩子的前程。 我唯一一次破了这个规矩,让孩子进行英语表演,是请自己名下的一位研究生开洋荤吃西餐之后,当时带着孩子一起,吃饱喝足之后,孩子在院内露天的一块巨大石头上自行表演英语儿歌,一首接一首,十几首之后,冬天风太大,我们硬把孩子拉下来。这个研究生感觉很震撼,我当时是希望,能以此督促这个研究生采纳我所建议的这些个英语学习方法。毕竟是自己名下的研究生,得负点指导之责。 孩子是这样,但是像我们这个年龄阶段的大人,就没有这种好福气了。我们是很难恢复到那种幼小原初的状态了,除非一条,修禅习定,或者国外人士所说的催眠术,让自己人为地返还原初的状态(或曰不同程度的催眠态),然后重新踏在上述孩子学习之路。 但是,对于普通人来说,修禅习定可不是那么容易做到的,弄巧成拙亦是很大的可能,当年气功大潮的时候,投入其中的大学生们,最终“下场”比较好的,应该不多。 撇去略显神秘的禅定或催眠术,剩下来的就是多听多接触了。我当年学英语时,有个教训,时常跟自己的学生讲起。我当时靠着方法正确,经常是将英语学到70多分的程度,就不再往下用功了,也许,这对于其他课程和内容是可以的,但是,对于英语听力的练习却是远远不够将来的应用。 我现在的认识是,英语听力,不仅仅是要练到“满分”的程度,甚至要练到“本能”的程度,什么意思呢,拿汉语来比较吧,当我们一群人在房子里的时候,其他人在说话,我在做事,比如在计算机上打字,即使根本不使用集中注意力,我还是能听懂他们在说什么的。但是,英语听力则不然,按我现在的水平,如果我不集中注意力,可能就听不懂屋子里的英语内容了。 不集中注意力的情况下,随意也能听懂,就是我说的“本能”,英语听力,大概要接近这个程度,才仿佛够用,才给后继的能力打下坚实的基础。 其实想想看,有些基本的语句,如 Thank you,Bye Bye 之类,我们其实都已经达到了这种程度,只是更高一个级别的,大多数人尚未达到。 薛涌的书籍,在中卷第三章,其实谈到了我所说的“本能”这个概念,他用的是“自动处理”、“自动化”这个名词,可能源于他引述的现代心理学术语,只不过,在接着的下卷,他给出的英语学习方法中,他没有将这个名词,理论联系于实际,应用于具体的操作,他没有明确,在英语学习上,“自动处理”的具体内涵是什么。 “说”的道理亦是如此,中小学提倡晨诵,但是因为课程进度的原因,一两天最多五天念一篇课文,然后接着念下一篇。 其实,把一篇念好就成了,把一篇念得跟英语母语口音相仿,再念下一篇,一个学期,顶多练好两三篇就行,而这两三篇主要还是为了害怕学生枯燥所设。 “听说”阶段,强调语言环境,什么是语言环境呢,真正能出国的人毕竟是少数,如果我们明白了语言环境的背后道理,用于教学,即使身在国内,也许仍然能有不差的进步。 我现在有个猜想,所谓语言环境的一个很大因素是:同一句话,由不同的母语人士来说出,虽然都是母语,但是在细微上还是有相当大的差异的,这种细微差异,反而可以让我们的大脑,将这句话的语言感觉(语感)稳定下来。 还是返观国内教学,不管是《新概念》还是教育部正式课本,其配套的录音,往往就一两个人来念,一个男的,一个女的,无法形成母语口音上的细微差异,从而不容易让学生将这种语感稳定化下来。 我自小就听上述正版录音带学英语的,我总是怀疑那些录音是由我们中国人自己念的,只是出国之后,在旅游的时候听到旅游景点的配套录音机服务之后,方确认,那确实是外国人念的,很标准,不过过于标准,反而无法让学生的大脑形成稳定的感觉。 这仅是猜想,但我觉得有理,所以提出来。以此观之,新概念和正式课本之类,其配套录音,应该多元化,应该由很多位母语人士(甚至发音比较好的非母语人士)来念,语气不同,语速不同,多元化语音方能支持稳定的语感,这在当今互联网的时代,完全是可以实现的。 说起网站,目前国内至今没有一个顶级的英语学习网站,不具有联系国外师资和国内生源的功能。我最近方悟到,其原因可能不在于技术,不在于从业者的意识,而在于政治。在当前政治环境下,若一个网站引入国外英语资源,甚至直接在国外师资和国内生源上架接桥梁,在政治上是很避讳的,很容易受到封杀,除非这个网站,是由某个高干子弟做的,有巨大的后台支撑。 有太多的英语学习资源,因为这种政治原因而被封杀。如 Youtube,现在上面有很多英语演讲,高清的长达1小时的亦是多见,这还只是 C to P (contents to Person 内容到人),就已经被完全封杀了。如果再做到 P to P (Person to Person 人到人),那就更了不得,很容易被封掉了。 其实,很多演讲都是科普的,无关于政治,但是要封就是封整个网站,所以大家都不能看。造成的现实是,中国官方和群众的英语学习热情都很高,评职称要考英语,考学要考英语,求职要考英语,群众不用鼓动,不用教育,不用像美国那样发总统倡议信,群众就自觉地、自己花钱学英语。这样好的人民,到哪里去找。 但是,英语环境却一直以来呈封杀状态,想象有一天解禁,现在中国人没解禁,都把英语学到这个程度,解禁之后,不知道要学的有多好。 语言环境的道理,我猜想大概如此,让孩子听到多元化的英语母语口音,是其中的关键。以此观之,在“听”的阶段,“语言静默期”的阶段,是没有必要给孩子请英语家教或上英语培训班的,只要给他们提供英语歌曲光盘,动画片甚至科普片,就是最好的做法了。 而且,会便宜很多。我们在孩子3岁多的时候,花大价钱送他去英孚上课,四岁的时候曾经去美国Stanford大学的幼儿园呆过2月,发现英孚的钱基本上是白花了,什么效果都没有,倒还不如跟着洪恩光盘学的那几首英语儿歌实在。 我现在觉得,先让孩子看英语光盘,歌曲、动画甚至科普,等孩子渡过“听”的静默期之后,到了“说”的阶段,成天想说英语的时候,再去上合适的少儿英语培训会比较合适。主要是合格的老师,他们应该能够: B1. 跟孩子用地道的英语交流; B2. 能够纠正学生的发音。 传统的英语老师,有多少能达到这个标准呢?所以,中国家长们喜欢追逐外教,情由可解,但是,懂得幼儿教育规律(能把孩子煽呼起来)和语言规律(B2)的外教也并不好找。 如果实在不好办,就还是多看光盘吧,这方面有不少成功的例子,少花钱多办事也是可能的。 那么,“说”的“自动处理”境界是什么,薛涌的书中同样未提及。其实,他书中已经引述了“深练”(或可曰“精炼”)的方法,他只是没有指向“说”这一环节的“深练”、“精炼”是什么。按本文的理解,应该是: C1. 将一篇文章反复练习,不仅达到可以背诵的程度,而且口音要达到(接近)母语原版的程度,此阶段可请外教帮助纠正,逐句修改(其实亦是薛涌书中所引述的“深练”道理)。最终达致,在中国人面前说英语,也能保持住英语的地道口音。 C2. 内心中的语言,也化作英语,也有口音要体会和注意。比如有些人提到,自己做梦的时候也用英语。需要注意练习自己在汉语和英语之间自由转换的能力,不要夹生。 C1的反复练习法,为李阳Crazy英语学习方法所提倡,受益的中国年轻人应该已经很多了。我曾经组织了一次英语对讲制Seminar,先是请我在美国访学时的房东老太太讲一个小时(她在中国当过十几年大学外教),然后是4个本科生每人讲15分钟小段。最后,请她们吃饭的时候,才发现,中国学生中英语口语最好的,其实是我早前的一位学生(当时研究生了,也参加了饭局),这位学生就是初中的时候,按李阳的方法猛练过一阵。他当时的表现让我很讶异,因为我知道他平时专注于数学,没怎么学英语的。 李阳英语很热,新东方,包括学而思都在美国上市了,这都说明,校外教育培训的需求和必然,起码在英语教学上,公立学校是很难满足本文中建议的各点的,那只能校外教育培训机构来做。它们的问题也有,商业化气味过浓,必然会影响学术水准,我们可以轻易地想到,未来的Nobel奖文学得主,不会是这些机构培训出来的,真正的奥赛金牌得主,也不会是这些商业化教育培训机构培养出来的,这是后话,我已经写了一篇幻灯片格式的文档,将在以后发布。 回到本文,现在有不少中国学者在国外呆过很多年,在外国人面前能说较为地道的英语口音,但是一面对自己人--中国人,说起英语来,反而不顺溜、不地道了,这也是英语口语未达到“本能”,或曰“自动化”的程度。 不少中国的海外家庭,采取了这样一个正确做法,在家只说中文,父母不将自己的Chinglish传给孩子。如果父母想深造英语口语,还是应该找专业人士指教,不要去跟自己的孩子练,免得误了他们的前程(至于中文,家长们当然可以跟孩子多交流了)。 “听说”之后,就到了“读写”阶段,读写阶段的一个重要标志是“背单词”,反过来讲,如果没到“读写”阶段,就不应该强调孩子“背单词”,而是将其融在孩子的自然“听说”之中。 刚刚进入“读”的阶段,其实也不应该过于强调背单词,只要孩子愿意读书,就往下读下去,不要中途停下来查“生词”,以后再查也完全来得及。 “读写”阶段,张五常和薛涌的建议,都是针对成年人的,估计对于孩子亦可成立,这方面在操作程序上应无太大不同,最多是在内容的取舍上。 张五常和薛涌的建议的共同点是,都倡议通过阅读来背单词,张五常阐释背后的道理更为深刻。言之,英文和中文有很大不同,要点是,在英语方面,“懂得一个字的解法与懂得怎样用一个字,是两回事”,所以,背单词,要靠阅读,通过上下文,“学英文本身的意会”。 进一步,背单词要靠背句子,这也是为张五常所倡议的,因为薛涌缺少张五常那种深刻认识,所以他的方法中缺少这一条。 张五常因为有倡议背句子的因素,所以他建议的阅读材料取自经典著作,要花苦功夫去读,去摘那些名句来背。薛涌建议的阅读材料,则为Times这些通俗杂志,未提及摘句,也抹去了多次重复筛选的过程,看来是他真地没有意识到这一层,而不是忘写了。 按张五常的方法,这样背单词下来,就能“学一个字怎样用,懂得用一定懂得解,但懂得解通常不懂得用”,如他自言,这确实是中国人学英文的关键了,尤其是对于学术工作者来说。 阅读尤其是写作能力,是白领阶层的基本功,这方面怎样用功,都不为过,张五常在赞赏自己女儿时,就兼提到,大致意思是,语言能力是一个人最大的资本。 背句子,也是符合格式塔心理学的原理,人的认识是先整体后局部,在语言学习上确实可以如此,应该如此。 与之相反的一个方法,我发现不少中国学生竟然在用,他们背单词的时候, 是从字母分解来背的,比如restaurant,就这么背,念r-e-s-t-a-u-r-a-n-t----restaurant,念完每个字母之后,再合起来念这个单词。以为“从局部到整体”,就可以把单词记得很牢。 我也是当了老师之后,才发现有一批人在这么做,难怪我当时那么多同学,在英语上花那么多时间,成绩还是不如我呢,估计就是被这种方法害的。 把单词分成字母来背,明显自信心不足吗。实际上,背句子,不见得比单独背单词,甚至分解字母来背更难,就是因为其既符合了格式塔心理学,又符合了张五常对于英语学习难度的认识。 总结张五常的英语背单词方法,结合我自己在心理认识方面的探索,提出一个修改版: D1. 在(经典的或自己喜爱)阅读材料中摘句子,句子中含有要背的生词,最好把句子一块儿背下来,在初记之时,别管太多的拼写正确率,在“量多”和“质准”之间,寻找最佳平衡点。 D2. 利用九宫格组织成单词卡片库,在一张纸上画出九宫格,每一个宫的四个角上分别写四个生词,一张九宫卡片,就能包含36个生词,每个生词对应一个句子,形成一张纸条,一个宫对应4张纸条,叠在一起形成一组,共有9组,可以分别夹在卡片的三个边上(上边夹第一行的三个宫组,下边夹第三行的三个宫组,右边夹第二行的三个宫组,左边一般都是装订孔不能用,当然,如果有计算机的话,会更方便,形成文件做个超级链接就成)。 D3. 总共集成25张(或30张)九宫卡片,这样就是英语900句(或1080句)了,重复一轮之后(如张五常和薛涌建议的那种集中训练,则可以每天做5\6张,正好一周5天工作日),再要背的生句生词,就从旧有的卡片宫位里替换,觉得哪个特别熟不用背了,或者,觉得句子不是那么优异,就替换掉。我在“大学数学与中学不同之处”那篇文章中(我的新浪博客里,此博尚未转),将之称为“忆筛”,做学问,不就是筛来筛去吗。 薛涌的建议方法,缺少了这个句子的“忆筛”过程,他是靠文本重复出现的频率,靠自然筛选而操作生词的。 背单词只是一个手段,在“读”阶段的深练目标,也即“本能”,应该是: E1. 自己体力疲劳之时,也爱阅读的材料,往往是母语和轻松读物,如果英语能练到这个程度,可就不同凡响了。 E2. 能对阅读材料,忽有所悟,这是需要长期的智识积累的,能直觉地看出文章中的言外之义,是母语本能的显现。 薛涌在书中讨论天才的成长时,指出其中会存在努力局限和动机局限,但如何突破这种局限,却所言甚泛。其实道理就在他的材料之中,只不过他未能串起来,只能落于常人所理解的名词程度,泛泛地强调“兴趣”的重要性。 其实,超越努力和动机局限,在动词性操作方法上,亦是两条: F1. 不仅要练习知识,而且要将其精华练为“本能”,有了“本能”,即使疲劳之时,亦将聊天、阅读当作消遣。 F2. 意志,集中注意力于自己的志向上。张五常有相同的认识,言道,集中注意力才有兴趣,几个字,比几万篇心理学文章都强。 薛涌的书,在智商理论方面着墨甚多,但是说了大半天,只是将已有的心理学结果做了一个科普介绍,如我前面所言,第一不能理论具体地联系于他自己后面的实际建议,比如,未说出,在英语方面的“自动处理”的内涵,“深练”在听力和口语方面的内涵,其实,作为在美国生活这么多年的人,完全应该有所感悟,给那些理论提供更为具体的实际内涵。 原因可能有两方面,一方面可能是商业原因,为了出书,写的太快,很难把所有的概念和因素,融会贯通,串在一起。另一方面,薛涌作为北大中文本科、耶鲁历史学博士,很是批判过国内大学的文科教育方法,并认为在国外才真正学到了做学问的方法。 我是认同他这个观点的,所以将第二个原因,归于薛涌的文科知识结构,从而很难在这个深入的教育领域,有所创见,相比于他的第一本书“一岁就上常青藤”(强调交流和常青藤的Seminar教育方法在幼小教育中的作用),这本书更像是汇编出来的应景之作。 比如,汇编了这么多的智商研究之说,薛涌也言道,根据业界共识,那些智商测验题是不准外泄的,否则被测试者拿到,很容易针对性练习,提高智商测验分数。 这一方面说明,智商是可变的,这个认识较浅,不说也罢。更深入的是,我们会想到,那些智商测验题,是否有更加真实的价值,为什么不能外泄,如果有益于人类智商的进步。 这只能说明,那些智商测验题,只是“杂技奇巧”,即使外泄,孩子们练习之后,最多也只能在纸面成绩上提高,而无助于他们的真实智力、真实表现。 这样的智商测验研究方向,可谓是误入歧途,只能用于“测试”,而不具有深入使用的价值。但进一步想想,一个不具有深入使用价值的项目,作为“测试”工具,又能有多大价值、多大真实性呢? 所以,薛涌的文章避过这个问题,只能使他的这本书成为一个大杂烩。 我们在本文中使用的 D 方法,九宫格方法形成英语九百句,其实即源于自己长期以来对智力的观察,九宫格36宫位的记忆,本身就是一种基本智力,但我们不是把它变成奇技淫巧,而是变成可以重复性使用的工具(这里面的道道可能很多,甚至可能跟易经64卦36对卦序有关,就不详述了,只是提一点,中国人特别喜欢提36势,72变,108将,在心理学上应该是有道理的)。 最后,再说到“写”,“写作”是最后也是最难的程序,就更应该注重兴趣的因素,让孩子去写自己感兴趣的真实材料。 传统的命题作文和周记,其实都与此有碍。 比如今天,我突然心血来潮,就要把这些东西写下来,放下其他事情。因为我知道,等这个灵机过了之后,我再写,在思想和语言的组织上,都会大打折扣。 教师和家长们,要注重和爱护孩子们的这种“心血来潮”、“灵机闪现”,不能以常规性心态和事物,来打掉了孩子的这种兴趣。 比如,有一次我跟孩子坐地铁,孩子对地铁站柱子上张贴的一张规则非常感兴趣,让我来念,在大人看来,地铁注意事项是多么乏味的东西,但我还是秉承“大人要听孩子的话”的原则(见那篇“同理心的因和果”),念了。 念的过程中,有个大点的孩子,也很好奇过来听,但是,她妈妈很着急,等地铁来的时候,多次尝试终于把她拉走,上了地铁。我想来,这位妈妈应该并无急事、大事,这么好的孩子爱学习的机会,她就给打掉了,真是,孩子想学的时候,不让孩子学,孩子不想学的时候,估计就得逼着孩子学了。 想想一些中国父母,很多时候都是这个道理,孩子在青春期的时候,结识异性朋友,发展对异性的认知的时候,这些父母忧心忡忡,横加干涉孩子们本来可能很是纯洁的友谊,到了孩子快三十了,还没找到对象,又再次忧心忡忡,真是,人家练习恋爱时,不让练,人家不想爱的时候,又逼着爱,整个一个矛盾啊。 在学习方面,很多家长们的表现,如那位地铁站偶遇的家长,何尝又不是如此。这些家长们,遭遇教育失败之后,怪社会,怪学校,甚至,怪孩子,其实,最该怪的是他们自己。 豆瓣讨论贴 http://www.douban.com/group/topic/18138355 附注1:网上偶然看到一篇“外语学习的真实方法及误区”,找不到原帖地址,先放一个在这里,知道原帖地址和作者的请告诉我。 http://www.douban.com/group/topic/6767868/?start=0 作者分析的很有道理,有些提法跟我这里所讲的类似。我以后可以再找时间整理一下。 还有:一位网友建议的参考资料:韩国的郑赞容写的《千万别学英语》 附注2: 豆瓣讨论贴 幼龄儿童家庭如何组班学习英语
个人分类: 大学数学|10630 次阅读|7 个评论
孩子说脏话怎么办:致尹建莉和孙瑞雪老师的请教信
热度 1 arithwsun 2010-12-5 13:28
如果有认识尹建莉和孙瑞雪两位老师的家长们,请帮忙把这封请教信,转发给她们,多谢。 如果她们愿意回复的话,请公开发在她们的官方博客上,因为网络论坛上,名字可以随便取,很难认证真实信息。 孩子说脏话怎么办:致尹建莉和孙瑞雪老师的请教信 我的孩子,现在快6岁了。当初他4岁多的时候,跟幼儿园的小朋友们一块儿进入了爱说脏话的阶段。当初想了一些解决办法,有几个月就过去了,现在把这些写下来,向您请教,看是否有需要改进和注意的地方。 我认识一个幼儿园,是一个非常好的幼儿园,向她们咨询时,我跟她们的主班教师的分歧比较大,当孩子说脏话时,她的建议是,请孩子们去卫生间洗嘴巴。 我觉得这种办法并不好,反而强化了孩子们脏的意识,原来不过只是话脏,现在连嘴巴都脏了,需要洗干净,实际上相当于把这种不美好的感觉固化下来了,形成了一个并非良性的心钥。 这位老师,是传统的威权家庭出身,而我的父母更像是尹建莉和孙瑞雪老师们所倡议的那种现代父母,这种分歧,实际上归根结底是这两种文化的分歧。 这位老师,也许觉得,自己没有批评学生,语气也很温和,还用了请字。比传统的那种威权家庭的暴力型批评的做法已经很好了。但是,她没有想过她这个做法,同样也是有着不好的副作用,也许存在着其他更好的做法值得尝试。 一个很简单,但是比这位老师做法会更好的方法,就是对孩子说不,多说几次,就像孙瑞雪老师在书中观察和倡议的那样,不用批评,也不用将这种现象联系到不美好的感觉,不用固化到身体部位,多说几次,说的多了,孩子试错够了,自然就停止了。 那位老师的建议,如果以此看来,实在属于多此一举,徒增烦恼。 不过,在实践中,我其实采取的是另一个、更进一步的想法和做法。孩子说脏话,应该是他们心理发展过程的一个阶段,这个阶段,他们认识到了语言的威力,总想试试它(心理学书籍以及孙老师的书里似乎提过这个说法),这时候,我觉得单纯地说不,简单的制止,也未必是最佳的策略,有可能遏制住他们本来的生机发展规律,也许存在着更加优良的解决办法。 这种想法应该是很有道理的,想想看,在我们小孩子那个时代,很小就不用大人管了,即使在孩子玩耍的时候,小孩们说了脏话,其实也没大人管着,说够了,回到家自然就不说了,大人始终不知道。 但是,现代社会,安全问题突出,大人始终不离孩子左右,孩子说脏话时,家长们必须做出正确的态度,不能不管,否则孩子们会以为这是大人容忍的,反而变本加厉,养成不良的习惯。 在认识到前面两个方法的局限性之后,我想到和实际采用的一个办法就是,当孩子喜欢说笨蛋的那天,就把鸡蛋煮熟了,然后让孩子对着鸡蛋说笨蛋(告诉他不能对人说),让他对着鸡蛋使劲地说个够,说的不再想说的时候才停,这个时候,我原来的计划是准备把这个鸡蛋,给邻居家的狗吃,让孩子们观察一下狗会不会变笨。 结果弄巧成拙,孩子们一定要求我把这颗笨蛋吃下去,我为了祖国和家庭的教育事业,只好甘冒风险,把鸡蛋吃完。然后,孩子们问我1+1=几,我的答案是3,果然变笨了。 这种游戏,其实持续的时间,并没我想象中长,2个月还是4个月,我记的不是很清楚了,现在孩子六岁了,早已不爱说脏话了。我有时候真的表现笨的时候,就会怪他,都是你给爸爸吃了笨蛋啊。现在,你给爸爸吃个聪明蛋吧,为了爸爸能聪明地跟他玩,这时候,他可能(不是每次都乐于助人)会愿意对煮好的鸡蛋,说聪明蛋,爸爸吃了之后,当然会1+1=2,10+10=20也会。 这个过程,第一个过程,实际上用到了迁移之法,将孩子们对人说脏话,迁移到对鸡蛋(特定之物,其他均不允许),既让他们认识到,不能轻易伤人,又可以让他们实实在在地体会一把语言的威力。第二个过程,用到的是反转之法,本来是对鸡蛋说脏话、念咒语,结果反转成对鸡蛋说好话、念祝福。 一迁移、二反转,就将孩子说脏话的问题解决了。一年过去了,这个问题上,没有发现孩子有任何起伏。 因为孩子的幼儿园,上的是华德福类型的家庭式幼儿园,他们每天都要做早上的晨圈,华德福的晨圈非常好,身体节奏与语言活动相伴,其中也存在着一些仪式性的规矩,我喜欢称之为精神化仪式。 我就在想,在孩子说脏话的阶段,能否将反转之后的祝福和祈祷,仍然用食物作为载体,放入这个精神化仪式的最后阶段。 比如早上晨圈结束时,可让一个孩子,拿着一个装满米的小碗,给每个孩子发一粒米,让孩子们对这粒米,说一句祝福的话(当然,如果他们想恶作剧,非要说笨蛋,老师们也不干涉吧)。然后,将这些米粒收回,置于某处(华德福有一个季节桌),等真正做米饭或米汤的时候,可将这碗米粒混入。 我自己是很喜欢这种做法,建议给这个幼儿园的老师们,不过她们并未实践,所以,我也不知道,如果实践了,会有什么样的效果。一个人祝福和祈祷,跟一个群体进行祝福和祈祷,还是有很大的区别的。 之所以向您二位请教,是感觉您们二位的书,都针对中国当前教育实际,又能联系于基本的教育理论,深入浅出,让人信服。 虽然,我是一个大学教师,但是一直做数学研究和相关教学,于教育学专业并无涉猎,只是有了孩子之后,才关注这方面。 自己虽然喜欢上述做法,但并不能确认这种做法是否合理,是否最佳,是否还有别的方法可以借鉴,因而向二位老师请教。 盼企回复!多谢!! 王永晖 首都师范大学数学系 电邮: taiji(dot)yonghui(dot)wang(at)gmail(dot)com 两位老师若发博文之后,愿意通过电邮联系,回邮时,将上面的(dot)换成. (at)换成@ 也许,在明年九月份之后,我可以联系两位老师,在首师大数学系,举行一个科技教育出版界座谈会,之所以限制在这个界别,一是控制人数,二是若利用了首师大场地,则需要有个名目,显得学术性更强一些。 今年邀请了小巫去首师大演讲, 是因为她正在探索华德福数学教学法。 其时,我看到尹建莉和孙瑞雪的书,也非常想请她们过去, 但是她们二位在数学教学上,均无特别的贡献,缺少一个名目, 其实应该是首师大教育系去请她们,而不是我们数学系, 有些话就不多说了, 反正是我挺想让她们跟首师大的老师和学生们接触的, 今天琢磨出一个名目,就是在数学系举办个座谈会,而不是讲座, 就是可行的。 我曾经幻想,像尹建莉,孙瑞雪, 当然还有华德福界别的吴蓓老师和小巫老师, 应该多去各个学校演讲,将现代教育理念,首先传输给老师们。 这个座谈会,取定范围在科技教育出版界,即是此意。
个人分类: Book-W|8795 次阅读|4 个评论
那她肯定认错人了---国庆小笑话
dnastar 2010-10-2 13:16
国庆佳节,饭余,聊到某女喜欢杨男,却跟唐男走的很近,正欲转换话题, 不想,一直忙着吃滑肉的5岁女儿慢悠悠插嘴了 那她肯定是认错了 大惊,此乃世界一流的幽默技术也! 小S十年前后,保养有功
个人分类: 未分类|1576 次阅读|1 个评论
如何让3-6岁的孩子开始养成平和的情绪习惯
arithwsun 2010-6-16 09:39
3岁的孩子是个变化期,感觉我自己的孩子, 就是因为这个过度阶段没有做好,本来3岁以前很少哭闹的孩子, 到了3岁以后,反而容易哭闹起来,有时候还很厉害。 所以,3岁以后,大人确实需要对此注意。这里只谈两个治本之法, 不谈技术细节。 一方面是,要让孩子能够保持一种平和的情绪, 大人就首先自己要做到这点,从而给孩子们一个模仿的榜样。 不能孩子一哭,大人情绪跌落的比孩子还要低,那就火上填油了。 平时就要多训练这种素质,出现情况时才能应付自如。 平时给自己打下好的情绪基础,养成不强迫、 不急燥的现代文明习惯,从而真正有能力跟孩子 不仅 共富贵-- 高兴时,而且共患难--哭闹时。 另一方面,大人要多在平时跟孩子进行精神交流, 多跟孩子说些杂七杂八的话,这样,孩子就比较容易从婴儿期的 哭闹交流,转变为2、3岁以后的语言交流。 否则如果没有满足孩子在精神方面的需求, 他就总会用比较原始的一面,来跟大人交流。2、3岁后的哭闹, 就会从原始本能的欲求型哭闹,变成情绪型哭闹。 其实想想看,成人社会又何尝不是如此。古代称为大人 现在称为领导的关键性人物,实在也应该注意效法这两点。
个人分类: Book-W|4792 次阅读|1 个评论
学前教育就不应该是义务教育
hanzs 2010-3-29 23:35
文/乐水老汉 中广网北京3月29日消息(记者刘玉蕾)据中国之声《新闻晚高峰》17时06分报道,昨天(28日)是《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第二轮征求意见阶段的最后一天。规划纲要起草人袁振国明确表示: 目前学期教育要纳入义务教育暂时没有可能性。 我要为袁所长这一实事求是的说法叫好! 据说,关于《规划纲要》,民众对学前教育方面的建议最多,高达近四千条。人们最大的希望是把学前教育纳入义务教育,最大的意见是学前教育费用太高。(3月28日《法制晚报》)媒体人致渊发表文章说:如果,这位专家(指袁振国)的意见代表了有关部门的主流思路,那么,是否意味着未来10年,民众仍然要继续承受高昂的学前教育费用?这类舆论又形成了一个荒谬的逻辑:如果学前教育不是义务教育的话,就一定是昂贵的,是百姓承担不起的。这显然讲的是外行人的话。 必须要清楚,义务教育是有法律意义的概念,即具有强制性。在义务教育阶段,如果家长不送孩子上学,就是违法行为!那么,有必要强迫所有的儿童接受法定的义务教育吗?显然没有必要。如果在应试教育概念充斥中国大陆的今天,把学前教育再纳入法定,可真是教育的更大灾难了。 其实,广大家长是被一些媒体人(自称懂教育)着实忽悠了。在我看来,送孩子上幼儿园基本上是为了解决双职工家庭照看孩子的问题,远谈不上是什么受学前教育。儿童决不应该过早地被教育我指的主要是系统的知识教育,如识字,算算术等。其实,政府也好,社区也好,主要是要解决好帮助双职工看孩子的问题。既然是解决看孩子问题,那么幼儿园设施的主要功能就是安全、卫生、有一定的游戏场所即可,教师应是受过幼教训练的(好像现在幼儿师范都没了)。这本不需要多高的成本,因而也不该是高收费的。因此,幼儿园的建设应该纳入政府监管的范围,在布点上予以统筹。同时应该立法,不容许私人(企业)通过开办幼儿园牟取暴利。但所有这些措施,与义务教育不相干! 家长们也没有必要在上什么幼儿园的问题上攀比,我从来没有听说过,那些从北海幼儿园出来的孩子,长大了就比没有上过幼儿园的人多么有出息。在儿童时期,其实家庭教育才是最重要最关键的!有钱把孩子送高级幼儿园上全托,还不如抽时间多陪陪孩子的好! 学前教育(也许都不该用这个词,用幼教是不是好一点)绝不该办成义务教育。与此同时,政府应该以某种方式干预(监督、指导、规划、补贴)幼儿园的开办,特别是要禁止开办所谓的贵族幼儿园。政府要像整治中小学教育乱收费一样,通过合理测算成本,提出最高收费限制,确保幼儿园的收费在一个合理的水平。再者,真正的教育学者,应该大力宣传国际上主流的幼教理念,媒体也应该负起宣传正确教育观念的责任。同时,那些不是研究幼教的人,最好闭嘴!
个人分类: 教育政策|4595 次阅读|0 个评论
孩子哭闹怎么办?
热度 1 arithwsun 2010-2-10 14:27
关于幼儿教育,有两本好书可以推荐, 薛涌:一岁就上常青藤 尹建莉:好妈妈胜过好老师 不过关于孩子哭闹的问题,可能因为这两位家长都非常优秀, 将孩子一开始就培养的性格很好,所以两本书均未专门设一个章节, 谈论这个普通家庭往往比较突出的问题。也许, 我们可以将这些书上的相关内容串一下,也相当于一个读书报告。 孩子的哭闹问题,依我经验,大概可以分为两类, 一类是欲求型哭闹,一类是情感型哭闹。欲求型哭闹, 意思是孩子哭闹,有一个清楚明确的欲求标的物,给了他,满足了, 也就不哭闹了。情感型哭闹,则更复杂些, 往往没有明确的欲求标的物,让父母更难处理。 面对孩子的欲求,应该绝大部分都予以满足,99.9% 都应该去满足,这应该是第一原则。孩子的欲求, 有些家长比较容易理解,而一时难以理解的, 也应该在尽量容许的角度内,满足孩子。这方面的事例, 两本书都有。薛涌的书,在第5页就提出一哭就抱原则, 来应对一两岁儿童的啼哭。高度上升为常青藤的第一课, 确实是很有道理的。因为 『一哭就抱则让她感到自己唯一拥有的交流工具非常有效, 鼓励她频频使用这一工具,增加了她和大人的互动。 婴儿和外界互动得越多,获得的回应和刺激就越多, 感情和智力的成长就越快。我后来开玩笑说:孩子哭,大人抱, 这就是婴儿级别的讨论班。你从小就鼓励孩子发言, 她以后上大学时才喜欢在班上说话。』 这违反了一些育儿手册上的提法,『不要一哭就抱, 否则会使宝宝产生依赖性从而更容易啼哭。宝宝的哭有两种, 一种是反应性的,一种是生理性的。若无异常现象, 宝宝的啼哭是对身体有益的。另外, 父母应注意观察宝宝的啼哭规律,正确判断他们啼哭的原因, 予以对症处理。如果宝宝因身体不适而哭泣,父母就应抱抱他们, 还要了解他们的不适;如果他们想要父母的关爱, 父母可以拍拍他们,当然也不排斥抱他们。 但是如果完全用抱来应对哭泣则容易构成宝宝反射性的哭泣。』 实际上,育儿手册上的说法和做法,本质上是管理成本问题, 为了减少父母劳累的管理成本,将抱改为拍而已。 而薛涌强调的是大原则的问题,是父母和孩子之间爱的沟通的问题, 并因此引申到孩子成年后的表现。 实际上管理成本也是相对的,孩子欲求得到更多的满足, 心理上就不会留下阴影,长大后自然会更心理健康, 反而会体谅父母,不去制造大麻烦,所以不可必担心『 完全用抱来应对哭泣则容易构成容易构成宝宝反射性的哭泣』, 这种说法我很怀疑是虚构出来,并未经过真正的统计分析。相反, 如果孩子的欲求不能得到充分满足,甚至是老得不到满足, 想必会产生非常大的心理问题。这个观点, 在尹建莉的书中就提及了多处, 大概尹建莉在国内的教育实践比较多,因而有更多的实例, 在那些实例面前,尹建莉呼吁: 家长要做听话的父母 (第221页) 意思说得还是,家长要满足孩子的欲求,在孩子的欲求面前, 不管理解还是不理解,只要在管理成本承受范围之类, 家长都要听话于孩子的欲求。『如果家长任性,不听话, 怎么能有一个听话的孩子呢』。 在孩子的欲求型哭闹面前,保证主了第一原则,即, 孩子的绝大部分欲求应该满足的原则之后, 必然会涉及到的第二个原则是,规则问题, 比较大的孩子就可明确的知道,自己什么样的欲求不会被同意, 才能逐渐将欲求,由哭闹型表述,过渡成长为语言型表述。实际上, 确定规则本身,对于大人的限制力更强,因为这意味着, 只要不违反规则的事情,孩子都应该是允许做的, 这就大大地限制了大人的及时起意,随地定规则的做法。 关于此,可参见我以前的两篇文章: 规则和平等:幼儿教育要与现代文明规范接轨 ( 孙瑞雪教育机构 7大 基本规则 -读后小结 ) 明确的规则 合适的惩罚 当然,通过制定规则,限定权力范围,这件事情本身, 在中国的成人世界中,仍都是一件没有完成的工作。所以, 家长们若没做到十全十美,也不必过于苛责自己, 人总是会受环境影响的吗。在现实生活中,也有不少人, 稍有点或大或小的权,就要对服务对象的正当要求,拿 一下,露点劲。所以,在中国社会,上至殿堂,下至屋堂, 大人面对小人的欲求时,拿着点劲,不给满足得好点、饱点, 这种现象出现的比较广泛,是可以理解的,那些不这样做的大人 ,反而显得有点异类,有点不那么像中国人了。 所以,第一篇文章引用的教育实践者孙瑞雪的文章, 其将规则和平等,爱与自由这些词联系在一起, 实际上是在将一些新的现代文明因素植入到中国社会中来, 而且是从孩子层级开始植入,可见幼儿教育的重要性。这两篇文章, 简单说来,就是大人在设立规则时, 包括设立不遵守规则之后的批评手段时,应该争取得到小孩的同意。 平等不仅体现在执行中,同时也更应该体现在设立之时。 有些小孩子不同意的规则,不同意的批评惩罚手段,大人最好放弃, 取之另外的孩子能接受的方式,孩子的心思,往往是大人猜不到的, 更需要大人与之协商中才能探索发现到。 倘若不幸,孩子的欲求型哭闹,没有处理好,年纪慢慢长大, 结果发展为情感型哭闹。问题比较复杂了,哭闹时, 大人看不到孩子的那个欲求标的物,想满足它也没地方去填空, 孩子闹个不休。这时,怎么办呢?常见的也许有几种办法: 1. 讲理,讲一堆的不要哭闹的道理,正确的、不正确的,一骨碌上; 2. 吓唬和威胁,用比较可怕的形象吓唬,如警察、坏人、 大灰狼之类; 诸如此类,往往根本无效。第2种,问题更大,因为它希望用威胁, 即威胁不满足孩子的某一欲求方式,来解决孩子的情感型哭闹, 只会把问题变得更糟糕。 因为薛涌和尹建莉的孩子都比较好,他们的书中, 对此问题的直接处理,涉及的比较少,主要是理论, 具体的做法未提升为书中重点。在我感觉,最好的做法, 来源于一位美国华德福教育的老师, 奇妙的规矩 讲到 『我温和地把他抱回餐桌旁,让他坐在椅子上。他又站起来离开, 我又抱他回到椅子上,反复几次后,他再也不愿坐下, 我把他抱在腿上,他开始哭喊、挣扎。他大发脾气,踢我、打我、 咬我,持续了约10分钟。午餐时间, 他的哭闹影响到几位敏感的孩子,配 班老师去帮助他们。当卡尔停止发脾气,他的头靠在我的胸上, 安静地抽泣一阵,他在休息。我们就这样安安静静地坐了30分钟。 然后他从我的腿上跳下来,高兴地加入其他孩子的玩耍中。』 『 孩子由于发脾气或发怒而挣扎时,我必须成为他的容器。 』 『 成人要以爱和温柔的力量来完成。 』 『当提姆3岁时,我发现了弓肩的信号。他不能忍受挫折, 容易发怒。他以攻击别人的方式表现出来。我密切地注视他, 了解什么情况下,他容易受到挫折。当他一旦处于其中一种情况时, 我赶紧走到他的旁边,当他的肩弓起来时, 我立即把手放在他的胸上。通常,我不需要说一句话, 他就能平静地继续他的活动。』 对于几岁的小孩来说,不讲大道理,就是简简单单的拥抱和 触摸,带着爱和理解,也许才是解决情感型哭闹的正途。 本质上就是教育学概念上所讲的同理心同情心,获得 孩子的 认同感,基本上就将这种复杂的情感型哭闹解决一大半了 。 关于这种默默地通过行为疗法,实现与孩子的同理心的做法, 薛涌书上(第63页)也曾经引用过国外育儿专家Barbara F. Meltz的一段实例, 『 那是一个深冬的早晨,在一个犹太社区中心健身房外的走廊里, 一个两岁左右的男孩突然大发脾气:他一下子趴到地下,又哭又叫, 两脚乱踢、两手乱抓。当母亲的一句话也不说,放下手里的包袱, 先蹲下来,再坐下,后来索性全身趴在地上, 使她的头和儿子的头成了一个水平线,两个人的鼻子也碰到了一起。 走廊里来来往往的人很多,大家都小心地绕开他们, 尽量不去注意他们;他们两个趴在地下,也都旁若无人。最后, 孩子脸上的愤怒慢慢消失,显露出平静,哭叫声变成了耳语, 终于把哭红的小脸靠在地板上, 他的妈妈也同样把自己的脸靠在地板上。他们又这样待了两三分钟: 孩子看着周围的腿、脚、陌生人看他的目光,母亲也跟着一起看。 孩子看母亲,母亲就看孩子。最后孩子坐起来,母亲也坐起来。 孩子站起来,母亲也站起来。母亲拿起丢下的包袱, 向孩子伸出手来。孩子抓住了母亲的手。 两人一起走过了长长的走廊,到了停车场。母亲打开车门, 把孩子放在儿童座上扣好,亲了一下他的额头。 孩子的情绪已经变得非常安稳甜蜜。而在这整个过程中, 当母亲的居然没有说一句话。在一旁一直跟踪观察他们的作者, 简直要情不自禁地为这位母亲鼓掌 』 显然,这位妈妈很优秀,但是这段故事也告诉我们,再优秀的妈妈, 孩子也仍是有可能发生情感型哭闹的。只不过不同的是, 优秀的妈妈,可以让孩子安然地渡过这一敏感阶段, 当孩子敏感的时候,妈妈自己也要主动地敏感起来, 去体会孩子的感受,即使无言,也在传递。相反,普通的妈妈, 也许会让事情变得更糟,加剧了孩子的情感型哭闹轨迹。 关于这一点,尹建莉引用了心理学上的知识,『 那些非常自以为是, 性格偏执的人, 他的童年中一定有一段较长的必须服从于他人意志的生活, 个人的意愿不断受到压抑。这是童年时代环境给他留下的心理创伤, 一生难以完全愈合。很多人把这种偏执施行于自己的后代身上, 又在后代身上留下偏执痕迹。 』 所以,在他作为家长,需要听话于孩子时, 需要去体会孩子的感受时,这些有内心童年阴影的家长, 很难做到这一点。实际上,在我看来,等他们有了孩子以后, 才去面对和治疗自己的童年阴影,时间已经有点晚了,即使听从 治疗,也或多或少地会给孩子带来一些偏执痕迹,更何况, 这样的家长,相当比例的有不听从治疗的,就跟他们不愿听话 一样。所以,我很是建议,大学本科生生虽然年纪很轻, 离有孩子的时间尚远,但是应该从大一下学期开始, 就不断地阅读育儿的这方面知识,一则,读书都是给十年之后用的, 现在读了,十年之后才能有理解,有启发,才能真正用上;二则, 可能不少人都或多或少有一些童年阴影, 或者说需要克服一些家长性格弱点在自身的投影,读育儿书, 实际上是在对自己的心理进行反向修正,虚拟之中, 可能对自己生实效。 另外,孙瑞雪博客上提到,对于正在从心理偏执强迫症阴影 中恢复出来的孩子,在某一阶段,可能出现所谓的退化到婴儿 现象,这一阶段,反而会有更多的情感型哭闹,需要教育者熟知, 方能更耐心地面对。 『孙瑞雪:3个月后,我们发现孩子变了。 最开始是突然变得娇气了。过去是到处乱跑, 撞到了也跟没撞着一样,你想跟他说点什么,根本不可能停下来。 现在是碰到一点就委屈得不得了,跑过来,让你抱, 告诉你谁谁谁撞他了。 星期日:为什么会这样? 孙瑞雪:他们回归了。孩子们开始变得细腻了, 他们身体的机制开始启动,使他们敏感、脆弱而柔软了。 他们开始跟老师亲近了,会让老师抱,你把他们抱起来, 他们就会把头歪在你怀里,退化到婴儿的状态。』 不知真有这样的事吗,当我们的宝宝,在单位幼儿园, 水深火热地呆过一年之后,送到华德福幼儿园时, 就注意观察是否有这种现象出现,当时三个月后,半年后, 一直都未有明显迹象。不过,现在春节回到老家, 跟爷爷奶奶重新团聚,反而情感型哭闹的频率大大增加, 是否就属于这个情况,需要大人更耐心的应对, 帮助他渡过这个敏感的阶段。 另外,不知这种情况,当类似的大人听从治疗,从心理阴影 中恢复出来时,是否也会经历这样一个阶段。但是, 大人若像婴儿那样无理哭闹,是不是会搞得旁人神经, 这恐怕得心理专家来讲了。
个人分类: Book-W|16277 次阅读|1 个评论
推荐两本幼儿教育的好书
热度 2 arithwsun 2010-1-26 20:52
薛涌:一岁就上常青藤 尹建莉:好妈妈胜过好老师 这两本书确实都很好。有些人可能会对书名有点反感, 但书名并不是很重要,有时候主要牵扯到广告效应, 关键还是要看内容。这两本书的内容, 对于建设新的养育文化乃至成人文化,确实都是非常有好处的。 摘录几句: 薛涌: 一个人的成长,必须经历一个过程。在这个过程中, 她或他要干自己最喜欢的事情,看看到底能干成什么样子。 这是一个人能力的水准。也许她或他日后会改行, 但为追求自己的理想进行的奋斗, 会发展出一个成功者所必须有的关键性素质。 尹建莉: 对别人会有更多理解和爱心, 遇到问题从不偏执于自己的理由和利益。 这样的思维方式不仅让她在当下心情愉快, 也能保证她一辈子不吃大亏。 见过不少长不大的成人,他们的思维方式基本上是单边主义 的,天下的理都在他这里, 别人的事情和感受他都可以不管不顾, 自己的事情和心情却是天下最重要的,自己的想法是天下最正确的; 日常工作和生活中,处处表现得自私狭隘。不仅给别人带来不快, 更是常常给自己带来不快。当他们急于维护自己的利益时, 人生中一些真正的利益却悄悄地流失了。 善良的人,才是和世界摩擦最小的人,才容易成为幸福的人; 在心态上不苛刻的孩子,采用这种思维方式时, 他在生活中处处给出的就是理解、善意和尊重 而他从生活中能获得的,也正是这些。 长大后他的处事态度会更自如,人际关系会更和谐, 会获得更多的帮助和机会。 薛涌: 这种平等的关系,使孩子从小就有一种讨论的习惯, 培养了他们把具体的事务归纳成抽象原则、 或者将抽象原则运用于具体事务的能力,构成了常青藤教育的基础。 毫无疑问,同样是同理心,作为经过历史学博士训练的人, 薛涌的理论观点更抽象,也就更深入一些,将同理心 不仅联系于道德本身,更重要的是指向抽象思维训练的心理学基础。 尹建莉,则在将这些现代教育原则结合具体国情上做得更细致些, 如,给小板凳揉揉疼纠正了非常广泛的一类传统做法, 指出幼教无小事,指出为什么有的孩子,会具有更高的攻击性人格。 这种不太好的传统习惯,就有点像随地吐痰一样, 很难在民众中广泛的纠正,但起码尹建莉通过她的书, 做出了纠正的第一步。 另外一个是,尹建莉对不上学前班的分析,没什么理论分析, 说的很直白,就是那些学前班老师的配置水平是小学教师中最差的, 而小学教师本身,素质高的也不多,也就是说,学前班老师, 可认为是差中之差。这种话, 没有国内教育实际经验的人是说不出来的。 这两本书,感觉都有一个重要的遗漏之处,即夫妻感情对幼儿教育的基础作用,很难想象,夫妻不睦的家庭,能够有一个好的幼儿教育。以此之理,涉及到幼儿教育的书,从根本上,应该涉及到对夫妻之情的理解和实践。这一点,两本书都零碎的提及,薛涌的书兼及的还算有几页,尹建莉的书,则谈及的往往只是顺带几句。他们谈及的主要都是夫妻吵架,薛涌还是给出了些应对的办法,而尹建莉则只是当作回忆的边角余料,仅仅提及,而未展开思考。 这都说明,两位作者,可能对幼儿教育的看重,远超出于的爱情或夫妻之情的看重。所以,这两本书里,很少出现另一半的言行,也许,家家都有一本难念的经,与其说出来,还不如不说。但是,在这方面的欠缺,也就决定了这两本书在幼教的思考上,还未臻完美之境。 总之,这两本书都确实很好,薛涌的书, 可能更适合文化水平高一些的家长,有国际视野的家长。 尹建莉的书,则更大众化、结合国情多一些。正因如此,我本人有个心愿, 自己买上几十本尹建莉的书,将其送给那些平日所见的打工家长们。 有点顾虑,不知到怎样送出手,让他们不觉得自己是在发神经。 也许就说是别人送自己的,富余的,再转送别人。 我写过的一篇幼儿教育文章: 规则和平等:幼儿教育要与现代文明规范接轨
个人分类: 大学数学|10721 次阅读|3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23 11:25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