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平板电脑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美国揍了韩国一个响亮而光:禁止销售三星平板电脑
热度 5 laserdai 2012-6-27 20:16
现在经济危机的最痛苦时期,美国几乎无法自保,正在绞尽脑汁瓦解欧盟,挑起世界他国战争,抽血来挽救自己的小命。 你韩国整一个二小子,给了你几招花拳绣腿,本想让你混口饭吃,不在外面好好混,却来锅里吃老本。揍你一个响亮而光,清醒清醒,别再犯浑了。 你看丰田汽车,一条刹车细线就给摆平了,你竟然不识趣,就得给你颜色看看。那什么法官,按照这个精神去办。别忘了让他多交点诉讼费过来。 美国一个法庭接受了苹果电脑公司的申请,禁止韩国三星公司在美国出售其平板电脑Galaxy 10.1。 法官说,如果三星继续在美国销售平板电脑,苹果公司将受到无可挽回的伤害。 苹果指称,三星的平板电脑是苹果公司畅销产品ipad的非法复制产品。 这一裁决是两家公司更大规模法律纠纷的一部分,这一案件预计将在下个月在美国开审。 http://stock.caijing.com.cn/2012-06-27/111914117.html http://finance.591hx.com/article/2012-06-27/0000211446s.shtml
个人分类: 高技术与经济|3765 次阅读|10 个评论
[转载]以太阳能作为主要能源的平板电脑
hsk666 2012-6-19 10:59
设计师 Tommaso Ceschi与他的团队致力于开发绿色能源供电配件,这次 设计 的一款平板 电脑 ,是以 太阳能 作为能源。这款 概念 平板由2部分组成,智能 手机 作为其内存的应用程序可以与任何的计算机连接。展开后成为一台 平板电脑 ,折叠的时候还可以当作 笔记本 电脑,背后的太阳能充电板还可以做为支架。这种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的组合已经不鲜见,但仍然没有一款是以太阳能作为其能源的。希望设计师的概念得以实现,这样也不存在电池的续航能力问题了,真的是随时都电力充沛! 原文链接: http://geek.techweb.com.cn/thread-240753-1-1.html
个人分类: IT产品|1998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天涯』 谁给“红派壹号”穿上了“红色裤衩”?
miran 2012-1-27 10:56
[转载]『天涯』 谁给“红派壹号”穿上了“红色裤衩”?
『天涯』 谁给“红派壹号”穿上了“红色裤衩”? 作者:tx518 发表日期:2012-1-19 http://www.tianya.cn/publicforum/content/free/1/2364446.shtml 《现代快报》1月17日:一款自称专为领导干部量身定制的平板电脑“红派壹号”蹿红网络,单机售价9999元,旨在方便领导干部网络问政和移动办公。据红派科技法人代表刘鲜日称,他们提供的内容只有处级干部才能阅读,随平板电脑销售的《网络舆情》内容一年订阅价3800元。 目前中国有很多事有点看不懂:喝酒有专供,抽烟有专供,饮水有专供,据说连上厕所的手纸也有专供。真不知,是谁让这些产品穿上红色内衣?难道只要穿上红色内衣就能财源滚滚吗?笔者不知答案。冬季寒意依然,但网络间真是热闹非凡。时值国内舆论聚焦于茅台公款消费,“红派壹号”又浮出水面自称专为“领导干部量身定制”。   此款顶级配置、不菲价格的“红派壹号”乍一问世,引来网民围观,既有广告效应,似乎也有负面影响,是否将被政府招标采购目录封杀不得而知?呵呵,想不到平板电脑也要穿上“红色裤衩”!难道穿上“红色裤衩”就能显示身份?难道一款平板电脑非要和领导干部联姻才能显示出其高贵血统吗?在网络时代,领导干部当然应该触网、应该了解网络舆情,但这种以领导干部为目标进行产品宣传的现象,值得深思:是我们的产品销售太需要公款消费?还是我们的领导干部偏好与众不同的高贵吗?   据报道,这款“红派壹号”开机画面预设的图标如下:“中央领导动态”、“强国论坛”、“e政广场”、“每日决策参考”、“领导干部微博”、全国领导干部资料库”、“网络舆情”、“今日人民日报阅读”、“历史人民日报查阅”、“移动办公中心”……常言道,人要衣服马要鞍,女人靠化装。这款平板电脑可谓红妆艳抹,“红色裤衩”刹是夺目。说实话,这款“红派壹号”也只能领导干部能用,一般普通人应该没有必要关心那么多舆情,否则别人也会说他有“非分之想“的野心。这款被命名为“红派壹号”的Pad,“研究和技术开发”的时间长达2年。应该说煞费苦心,终成“正果”!   不可否认,从“红派壹号”的豪华包装、高端定位和媚权广告来看,它是利用时下盛行的特权消费意识,是一款迎合公款消费穿“红色裤衩”的商品。实际上,作为一款为领导干部量身定制的平板电脑,其最终的买单对象肯定不会是领导干部个人,而是政府公款消费。对于领导干部来说,用不用“红派壹号”无所谓,只要能显示身份就行,反正又不需自己掏腰包。   如此看来,在政府采购中,审计、纪检、组织等部门有必要关注一下在性价比不占优势的情况下,哪些人利用公款享受“红派壹号”?拨开“红色裤衩”看真相,真希望有关部门能监管一下“红派壹号”未来使用情况。
个人分类: 社会观察|263 次阅读|0 个评论
读IBM的老新闻,新想法
热度 1 gjcnefu 2011-11-20 11:23
今天整理旧书,看到包书皮的报纸上的一则消息,是《电脑报》2003年3月24日A8版的内容。 写的是专访Thinkpad之父,首席设计师內藤正在,其中记者提到Thinkpad是否会推出更加轻薄的笔记本,例如Tablet PC。內藤正在说,现在的平板手写技术不够完善,手写板太重,所以,Tablet PC和平板电脑将不是未来的设计工作重点。 近8年过去了,昔日的Thinkpad已经归入lenovo旗下,并且近日推出了与IPAD相近的平板电脑系列,而此时的APPLE已经占尽先机,生产了IPAD1代和2代。回过头来看,Thinkpad在2003年,似乎失去了一个发展平板电脑的时机。 我的体会是: 1、一个公司的产品首席设计师(工程师或者其他),对产品和公司的未来影响太大了,当他有些满足的时候,其他让人应该更加清醒些; 2、加藤先生是对技术执着最求的人,因为他在2003年为IBMThinkpad T40设计了9 mm的光驱,但是他还没有看到更远的未来。也许,让一个以商用为主导的品牌,去推出年轻一族喜爱的XPAD, 可能有些苛刻了。这决定了Thinkad不太可能会最先推出这类产品。 总之,读老新闻,常常使人能够有种品味历史的感觉,无论当初的发生的人和事多么新奇、创意,而只有在10年后的今天,此时的评价才更加中肯、恒久。
个人分类: 感悟生活|2482 次阅读|1 个评论
[转载]3G版iPad2中国遇冷 平板电脑用户“退烧”?
dongzg101 2011-9-26 15:05
3G版iPad2中国遇冷 平板电脑用户“退烧”? 2011年09月26日 01:11 来源: 第一财经日报 627 人参与 76 条评论 打印 转发 近日,3G版 苹果 iPad 2 在中国内地首发,但北京及上海的四家体验店现场的情形可能让苹果高管们大跌眼镜。 因为,北京西间大悦城苹果体验店预先准备维持秩序的保安比顾客还多,“九曲十八弯”的栅栏只成一种摆设,与之前苹果新品上市而拥堵不堪的情形相比,只能用冷清来形容。 “ 平板电脑 用户的热情正在减退,iPad可能只是苹果偶像营销下的一个‘怪胎’。”艾媒咨询CEO张毅指出,此次3G版iPad2中国市场遇冷,除因为售价高达4688元的原因外,还因为iPad的实用性和必要性都存在很大疑问。 “建议买个手机,智能手机能满足你的要求了。平板电脑看起来很拉风,但是用起来一点都不方便,用过的人对它的评价就是‘昂贵的游戏机’。”各种讨伐iPad的声音在多个苹果论坛出现。 张毅认为,从目前情况来看,平板电脑已经很难找到合适的时间和空间被用户青睐,人们在一天生活中,几乎没有时间来使用平板电脑,就算躺在床上的睡前一段时间,现在人们也更倾向把玩手机。“平板电脑未来恐怕只能在教育等专业垂直应用市场,保留自己的应用空间。在日常应用中真的没法延续下去。” Gartner上周发布的报告显示,2011年全球媒体平板电脑销量预期会达到6360万台,比2010年的1760万台增长261.4%。在2011年销售的平板中,苹果iPad占据73.4%的份额,2010年时份额为83%,而Android平板电脑份额将上升至17.3%。 Gartner分析师表示,除了苹果iPad在产品、软件和服务提供了优秀的、统一的体验外,包括Android在内的其他平板电脑市场明显受限于高价格、用户界面不佳和平板应用不足,所以Gartner已调低了平板电脑市场的预期。 “相对iPhone,iPad的销售情况一直就是不温不火。”广州中华广场一苹果水货经销商指出,相比iPhone,iPad的便携性大打折扣,个人用户主要将其作为游戏娱乐,而商业用户则用于广告和公司网页展示等,用途十分有限。 深圳市半导体行业协会高级分析师孔文指出,平板电脑是一个新的市场,需要更多厂家共同培育市场,但现在市场只有苹果iPad独领风骚。这一情形会让平板电脑市场建立在一个消费新鲜感上,一旦新鲜感消散,加上苹果iPad用户相对饱和,这一市场就可能出现瓶颈,“价格和应用是突破瓶颈的唯一出路。” “从目前市场和消费者反馈的情况来看,平板电脑的产品定位还是存在很大问题,是一个可有可无的产品。”张毅说,未来平板的形态可能还要变,会与笔记本产品形态更加融合。
1249 次阅读|0 个评论
Iphone手机和Ipad平板电脑在突发事件中显示信息传递优势
黄安年 2011-8-31 20:23
Iphone 手机和 Ipad 平板电脑在突发事件中显示信息传递优势 黄安年文 黄安年的博客 /2011 年 8 月 31 日(美东时间)发布 这次我们全家六口三代人的 Norwegian Star SEATTLE, WASHINGTON 往返 ALASKA 七日游( 8 月 20-27 日)和 SEATTLE 返回 NJFK , NYC 之行( 8 月 27-29 日), Iphone 手机和 Ipad 平板电脑显示了它们在信息传递上的巨大优势。 我们随身携带的 Ipad 平板电脑,不仅使得两个外孙可以运用 Ipad 平板电脑,做功课、学知识、玩游戏,而且运用 Ipad 平板电脑,我们还可以收电子邮件,看即时最新新闻等。 家人携带的两部 Iphone 手机更在 Norwegian Star 航行中发挥信息及时沟通作用 , 在航行停泊的美国领土上 , Iphone 手机通讯无阻,在加拿大领土及航行途中是受阻的。 27 日一早 , Norwegian Star 停泊 SEATTLE 。打开 Iphone 手机,即获悉因美东沿海地区因遭遇一级飓风,纽约航班全部停飞 , 地铁中断,航海停止。这一及时的通报使我们在第一时间考虑应对突发事件的多种方案。 27 日飞机返回纽约的原定计划被取消,改在何时不仅我们自己无法作主 , 而且航空公司甚至连奥巴马政府管理当局也一头雾水 , 因为 27 日正午飓风光临纽约,时间多长 , 威力多大 , 无法预测。在这种情况下 , 我们唯有通过 Iphone 手机、 Ipad 平板电脑、旅馆电视直播、机场及航空公司密切而及时联系等方式,来获取变动中的信息 , 及时沟通,商量对策,有了两部 Iphone 手机的持续和航空公司联系 , 终于获得我们全家 6 人乘坐 DEL 9860 29 日 3 : 45AM 首架西雅图飞 JFK , NYC 的改签飞机票 , 赢得了宝贵时间 , 将时间和经济上的损失减少的较小的程度。如果是普通手机和电脑是难以发挥这样作用的。
3374 次阅读|0 个评论
Apple帝国--Stay hungry,Stay foolish
热度 1 lhj701 2011-8-12 22:12
Apple帝国-- Stay hungry,Stay foolish Apple帝国眼下可谓如日中天: 1.Ipad自2010年4月上市以来, 已经出售了2870万台,创造一个规模达到数十亿美元的市场,在平板电脑市场一家独大。 2.Apple iphone手机,至今年第二季度在全球手机市场的占有率同比翻了一倍多,已经达到5.6%。iPhone已经成为一个全世界时尚流行文化的象征。 3.伴随近期国际股市动荡,苹果正式超越埃克森美孚成全球市值最大企业。苹果市值已连续暴涨8年,市值先后超过微软、埃克森美孚,在8月11日达到3371.7亿美元,最终坐上了全球市值最大的头把交椅。 Apple帝国靠创新终于化蚕为蝶,面向用户设计的产品可谓近乎完美,但目前Apple为了维护自己的地位,种种强硬的限制(甚至有些傲慢),也许会制约其创新性持续发展。这有点像当年的微软,而正是这种有点垄断的味道可能会阻断远远不断创新活水的流入。 乔布斯在斯坦佛毕业演讲时曾说过:“Stay hungry,Stay foolish”。而今天的Apple帝国在信息业飞速发展的未来,会维持多久? 相关链接: 《亚马逊推Kindle云阅读器 回应苹果限制政策》 http://tech.hexun.com/2011-08-11/132333294.html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3163 次阅读|2 个评论
科学普及,能否走向手机终端?
rongting 2011-5-29 11:30
记得中国教育电视台的运营总监建议我,可以在中国教育手机报上开设一个栏目,叫“科学新知”,受众是教育系统的相关人士。我相信经过策划,这是可以实现的。但就项目来讲,其收益面还是偏窄了,如果是面向普通大众,也许就不一样了。 科学普及,能否走向手机终端?就是那样的一个建议,我更关心的是走向手机终端的科普。我想,这是一个迟早可以实现的梦想;作为手机用户,我已经通过体验,订阅了新华手机报、生活常识手机报,在媒介融合的趋势下,手机、平板电脑、电子书、PDA等作为科普的终端,也是自然而然的事。 科学普及走向手机终端,看似容易,其实是构建一个全新产业链的事,因此需要牵动很多的资源,例如,在发展的早期要说服移动运营商或者是移动终端产品厂家。同时,要设计开发高品质的科普作品,最新科研成果也好,科学家的访谈也好,利用多媒体研制的产品也好,至少是受众喜欢的,另外,需要对作品进行包装、集成,可以形成专题或者形成系列。最后,要有较好的营销策略。归根结底,走向手机终端的科学普及应该是多赢的结果。 诚如此,还可以在手机上开发老少皆宜的科普游戏,在手机游戏中分享知识、感受快乐。 真的值得一试!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3273 次阅读|0 个评论
心中国之学习房----3D时代
caihuayuan 2011-4-16 01:12
裸眼3D手机,裸眼3D显示器,裸眼3D电视,裸眼3D平板电脑手机, 然后是3D照相摄像机,再之后就是相应的3D视频编辑软件,至此就进入3D时代了 3年之内的3D产品都只是小白鼠---实验品,新鲜而不实用,尤其今年 3D时代到来并不是3D产品的技术成熟,而是它走进人们的生活,成为生活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3D走进人们的生活会是什么样子?我们都知道3D就是在看电影的时候如同真实的世界,没错,我们追求的就是一个如同真实的世界,因为我们身处的现实世界离我们渴望中的世界还太遥远太遥远 试想一下,就算是上千万的豪宅,能让你的激情持续多久?可是你想过吗,只要你愿意,你可以坐在丽江漂浮的小木筏上,看那山清水秀; 你可以身处冰雪封天的昆仑,看那雪野连绵 你可以身处云雾缭绕的庐山,看那仙境般的江山 你可以立于泰山之巅,看那世界的广阔无边 喜欢雪吗?把空调的温度调的低些,然后闭上眼睛,慢慢的戴上那个有按摩功能的头盔般的东西,然后,睁开眼,那漫天的雪花便开始已经从你身旁簌簌的飘落,不一会儿,地上白了,树上白了,房子上也白了,整个世界,放眼望去,尽是白雪 喜欢夜吗,明月如玉,静静的悬挂空中,月光穿过竹林,在地上留下斑斑驳驳的光影,竹林的一边,有人正独坐窗前,托腮凝望 甚至是一个天生丽姿裸体的少女,含情脉脉,一步一步朝你走来 还喜欢什么? 虽然不能让你拿在手里,抱在怀里的拥有,但绝对会让能力平平的你拥有一个不拘于时间和空间的,无限的世界----你的想象力有多开阔,你的世界就有多开阔 或许你还没有孩子,可是你想过吗,你将来的孩子会是什么样子?想想你自己,小的时候,父母为了让你在学校里有好的成绩,监督你,逼迫你,用你想吃的想要的东西胁迫你,可是你还是拿起那枯燥的书本兴趣索然,最终也没能考上你,以及你父母理想中的学校,继而你流落到社会,漂泊在这个会风浪瞬起的世界,疲惫却不得停驻,伤心却不得安宁,梦想一点点的远离,青春一点点的流逝,却还是作为月光族的一员一如既往的流浪着? 经历了这些,在你为人父母的时候,你会象你的父母对待你那样对待你的子女吗? 不用,因为我们已经这种悲哀的最后一代,3D,它最具影响力的地方就是在教育领域 书本,这个几千年前的东西,一直延续到现在。看看中国那多的不可数计的高分低能的学生,看看那些酸气熏天,迂腐不堪的书呆子,你就知道它是多么的不适合人类的发展了 任何一个事物,你只有亲身经历,亲身感悟,你才能了解他的精髓,实践出真知,这是书本所不能给人的,枯燥乏味,这是它对无数的人都没有吸引力的原因 可是一个东西存在几千年,必然有让它存在几千年的地方,那就是你可以反复的翻来覆去的看,可以把实践里蕴含的东西直观的表现为一些符号形式 有没有一个东西能够兼具实践和书本的优点,而没有各自的缺陷?如果有,那人们在这种方式下的学习速度会有多快? 你相信吗,在2030年,一个10岁孩童的智商和知识比现在具有双博士学位的科学家还要高? 信不信由你,你我都能活到那个时候,都能看到结果 这就是我期望了好多年的的“学习房” 曾在几年前,我就企图说服我的好朋友去学习3D软件(MAYA),我期望这个时代的到来,也知道这个时代终会到来,更想亲自带领这个时代到来,可是我自己没有美术功底,也没有从头投身艺术的可能。又一个梦 ,以失败而告终。 穷人莫大的悲哀是,大好的机会摆在面前,他也看不见 而穷人最大的悲哀,是莫大的机会摆在他面前,他却只能眼睁睁的看着她被别人抢走
423 次阅读|0 个评论
[围脖短语]都得爱pad吗?
jiangnianyun 2011-4-10 09:55
新浪科技 :不做平板电脑等死,做平板电脑找死。在iPad为行业立下标杆之后,这句话生动地描述了在iPad阴云下生存的厂商现状。在PC利润率越来越低的大环境之下,“如果不转向平板电脑,联想将面临灭亡。”联想集团董事局主席柳传志如此形容平板电脑的战略地位。 http://t.cn/hrZoWu 对此俺以为: 平板还是有很多天生的缺陷滴,至少目前来讲它还基本是个玩具,但PC则是工具。所以,联想如果能把PC做得更好,也是一条出路。但现在最大的问题恐怕是你的创新能力不成,只能跟风,所以有此困惑。
个人分类: 政策:高谈阔论|2648 次阅读|0 个评论
万利达的 zpad T8 还不错
MaBinGuang 2011-3-30 01:28
这一阵子突然觉得,需要一款平板电脑。在网上搜寻比较一番之后,在今天(确切点说是昨天,因为此刻已过午夜零点)入手了一款万利达的zpad T8,连同皮套、底座、以太网转换线,加正规发票,3960元。用起来感觉还不错,虽然还有待机睡死的毛病,但总体来说,算得上是国货中的精品了。窃以为,鉴于Apple歧视中国内地市场的做派,这款配置比ipad2更高的产品,就很值得购买了。
3835 次阅读|0 个评论
中国市场悖论:越贵越好卖。
热度 8 SNPs 2011-3-9 03:01
做中国医药市场的人都知道,仪器也好,设备也好,药物也好,都是越贵越好卖。因为越贵的仪器,“潜规则”的余地越大。 对仪器研发厂家来说,这就是一个难解的谜:用户让我们拼命降价,可是等我们把产品降到一定范围时,反而没人要了。 市场的价格到底是什么决定的? 苹果的iPhone4,iPad2,在价格上已经非常具有竞争力了。其它厂家把平板电脑研发出来以后才发现没有多大利可图,价格只能比苹果贵。原因除了苹 果股票高涨,有雄厚的研发经费,市场经费以外,还有一个诀窍就是苹果有自己的营销途径:网上商店和直销苹果店。其它电脑公司不得不使用BestBuy等电 器营销商,结果利就又被剥去一成。 生物技术产品能否借用同样的方式?能否把中间环节去掉?把用在“潜规则”上的钱直接给老百姓等最后用户?在电子商务这么发达的今天,是否一定要经过一级一级的经销商?经销商和“x长”们的关系能被“电子化”吗? 以前我们在国内卖Luminex仪器的时候就经常碰到这样的现象:一个单位招标,几个经销商去投标,结果价格,质量以外的“关系”因素常常是决定谁中标的重要因素。这已经是大家都知道的秘密了。 我个人没有能力改变现状,也许存在的就是合理的?日本的营销渠道也是高价的,有些是世代继承下来的。也许中国的人文习惯就只能如此,永远把一个没法定价的“关系”放在货物和客户之间? 我们要做iCubate2.0开放平台,目的也是把技术开发者和最终用户的距离拉近些,再近些。一方面试剂开发者可以迅速接近市场(通过网上iC商店);另一方面试剂用户也可以直接从网上采购试剂。这些都还是“创意”阶段,希望能够行得通。 不过,我们也没有一刀切,把传统营销途径全屏蔽了。经销商们除了可以批发,零售,更可以参与研发。甚至一些有心的经销商可以比他人更早地知道市场信息,组 织或者“聘用”研发团队(网上的iC社区就是给买卖主意准备的),研制自己的产品。这样经销人员也有了高一个档次的创业机会。
个人分类: iCubate2.0开放平台|5191 次阅读|9 个评论
书、书、书!
热度 3 gl6866 2011-3-7 12:16
我记得在大概是1978年吧,开禁了一大批优秀的翻译的古典文学作品。这是多少年来人们梦寐以求的事,我有一位同事,把为数不多的那几十元的工资差不多都买了那些名著,像巴尔扎克的、福楼拜的、狄更斯的,等等。那时的年轻人可以说真是处在一种求知若渴而无书可读的可怜境地。我每每想到他站在满满名著的书柜前,向我炫耀着那些名著的洋洋自得,一副无限的成就感跃然脸上的样子。但是,我想他不一定会想到,那个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了,我们没有“书”了。虽然还是处于视觉时代,但却是读图的时代,是一个无“书”的时代。 虽然说是无“书”的时代,其实是在说纸质的书走向了没落。可无论如何,作为现代人而说,还是要阅读的,那么未来的“书”该是个什么样子?毫无疑问,阅读革命来了。当然不可能是普通的书,否则不能叫革命——在智能手机、手持电子阅读器、平板电脑相继问世后,“书”的形态正在被全新描摹,一种崭新的“电子书”问世了。由此可见,科技让“书”的概念开始模糊,这是由于其内容与载体都发生了变化。人们经常幻想未来的“电子书”该是什么样子,如果有人还认为它就是“书的电子版”?那就落伍了!未来的书不会停留在E-ink电纸书的初级版本上,紧随技术升级,它不仅模仿纸质书的阅读习惯,还必须超越原有的使用体验,比如,iPad和Andriod Tablet就是“一心多用”的阅读器,基于平板电脑开发的应用程序混杂了文本与音画,游戏与学习,工作与娱乐,其最直接的思考就是对“电子书”的重新定义,它将迫使出版商重新塑造内容。换言之,我们必须摆脱传统的工作习惯,用新的编辑思维和新的媒体技术,提供辅助阅读的更多的附加值,在这个意义上,整个出版生态必须为之变革。 这是书吗? 未来“书”的“关键词”是E-Book3.0和互动阅读。经典的3.0,包括了三重含义:1、“书+网络+旅行”,2、阅读应融合文字、图像及影像的魅力,3、呼应Web3.0时代的精神。web1.0时代是一人讲,众人听;web2.0时代是你讲我讲,众声喧哗;web3.0时代则是综合了以上两种网络精神,邀请读者听名家讲座解读,并且参与编辑跨媒体的内容,提供图像、写作文章、画漫画,以及提供延伸阅读的建议(包括书籍、电影与旅游等),一起分享阅读经典的意义与快乐,是一次越界和交叉。专业出版观察者们的看法也类似。他们也提出了的E-Book3.0概念,认为E-book 1.0即传统印刷图书对应的电子版,手机和阅读器里下载最多的电子书一般都是这个版本;E-book 2.0指从生产到发布都只有数字化形态的电子读物;E-book 3.0指除了文字、图、表等平面静态阅读要素以外,集成了声音、视频、动画、实时变化模块(如嵌入的网页等)、交互模块等要素的多媒体读物。可是麦克劳-希尔出版公司(McGraw-Hill)却把E-book 3.0的类似概念说成是“加强版电子书”(Enhanced E-book), 并认为“现今的电子书终究只是印刷品的数字版本。不久将来的电子书将不仅仅是文字,它将拥有互动能力,这会改变它的一切。”并预测未来出版社将会像变戏法一样设计电子书,想象一下,你的电子书上出现了一段教你如何解决龙头漏水问题、或是教你解一道复杂数学题的动画视频,或者当你阅读外语电子书时,会有与语言相对应的准确发音播放出来,以便你自我评估理解程度,这种Enhanced E-book让读者获得更好的体验。上述三种看法大致反映出未来书的基本走向。看来出版的原始生态被打破了,新的产业链正在形成,电子书召唤更多的参与者! 那么传统的纸质书会消亡吗?这就成为一个令人关注的问题了。我们说纸媒永远不会退出书籍的载体。纸媒和电子书籍以后会各有自由分工的范围。电子书大众化,纸媒精英化;电子书的优势是适应大众应对信息爆炸、传播各种资讯的资讯性、满足大众的好奇心好奇性、以及快节奏生活的间歇性身心放松的娱乐性;而纸媒的优势是就某一方面深入的理论思考和专一性。这一对比明显将传统的书和未来的书区分开来。区分还有很多,只有真正深入喜爱读书的人才会体会到那种读纸质书的温馨、美好、认真的感觉。而非像电子书那样花哨才能令人专一。我的电脑上存着天天读十几个小时够我读三四十年的电子版PDF书籍,但我在电脑上看书才看了两年就厌了,现在宁愿看拿着纸质书看,到图书馆借纸质书看,尽量不在电脑上看了。当然,平时每天的资讯都还是从电脑上从网上浏览,不但信息量大而且基本上比较全。 书的巴比伦塔 可也不能把电子书说的一无是处,电子化的优势是:大众化、资讯化、娱乐化、便捷化、存储化。纸媒的优势是:精英化、深入化、专一化、读书的那种感觉化(比如焚香弹琴听琴、秉烛夜读这种的自我身心心灵的那种感觉)。回头来再想我的那位同事,他大可不必为当今的大潮流所伤心。他还是可以在有时间、有心情时,恬静地拿上一本纸质书阅读,那是人生的一大享受。
个人分类: 评论述评|3487 次阅读|7 个评论
心中国之五-----三峰会议
caihuayuan 2011-2-16 21:11
现在社会已经进入了科技突飞猛进的时代,各行各业都在日新月异的发展着,以至于我们很难准确预言未来十年后的情景会是什么样的,但有一点可以肯定:不管你是新生事物还是百年老店,只要你稍微松懈了发展的步伐,你就很快会被时代抛诸身后,进而被淘汰 中国联通,中国腾讯,中国移动,三大公司战略合营,开始了中国信息化社会的进程 作为中国的龙头企业的中国联通,中国腾讯,以及中国移动也正面临着这样的情形:毁灭与重组,总而言之现在的模式将不复存在。(联通的眼光还算比较长远,收购了中国网通。也许他已经看到未来主宰世界的必然少不了网络这个角色) 我们主要就电脑和手机这两个行业的发展先看一下信息通信技术与网络技术的发展趋势吧 电脑在硬件性能上已经远非第一代计算机可比,越来越强大,但是尺寸却越来越小,向着手机的外形和使用方式发展;而手机由则是集合了越来越多的功能,拍照,视频,上网等向着电脑的性能发展;二者功能先是出现交叉,接着向掌上手机电脑的发展,也就是现在的平板电脑。 不难预料,手机只是电脑的一个品种只是几年内,甚至明年的事情 那么这对这三大公司会造成什么样的冲击呢? 首先,我们想一下,如果我想和我的家人通话聊天,问什么一定要用电话卡? 不一定,我可以用电脑,甚至说用电脑比用手机更方便(如果电脑可以像手机那样随时随地的话),也就是只要电脑实现了随时随地的上网,并且速度能跟上,就不需要电话卡的存在了;而这是迟早的事。 第二个问题是,你通过上网和自己的朋友聊天一个小时与用手机和卡聊天一个小时所花费用相差多少? 很显然,手机话费要多的多! 就不要再问2种方式让你选择你会选哪个的问题了,直接下结论:电话卡必定会从这个世界上消失,取而代之的是一个聊天软件,甚至只是一个IP号。 现在的现状只是妥协式的平板电脑可以装上电话卡,但是这个过渡阶段持续不了多久 掌上电脑会有什么特点?这一点基本上不用预测了,除了随时随地的用,电池耐用,上网速度快,其他的功能如拍照,摄像,WIFI,触屏这些基本特点外,也不需要太多其他的功能。 值得考虑的一点就是在防盗系统上增加一种新的功能----电子钥匙防盗,这个钥匙可以是一个U盘,可以是一个无线网卡,但必须由生产商家制造并提供,因为这个钥匙要做到能控制电脑的多个核心部件,就像汽车的电子防盗系统一样,每一次使用结束都会生成只要钥匙才能启动的密码分配到核心部件,否则肯本发动不了汽车 要能保证即便电脑被偷,即便把它重装系统,更换一些硬件也无法使用电脑,那样的话就不会有那么多人手机丢失了
384 次阅读|0 个评论
瞭望对我们研究的报道,互联网的“达尔文预言”
热度 1 liufeng 2011-1-30 13:47
《瞭望》文章:互联网的“达尔文预言”   “语言的诞生,使人类大脑第一次发生质变,互联网是第二次。”   文/《瞭望》新闻周刊记者屈一平   1月20日,美国微软宣称新一代的视窗(Windows)操作系统将不仅仅适用于个人电脑,还将广泛支持平板电脑等便携式终端产品。尽管尚不清楚微软这一操作系统的面世时间、售价以及详细参数,但是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个人电脑的霸主自己承认了“个人电脑时代的终结”。   2011年,个人电脑(PC)诞生30周年。今天,PC已经从个人电脑(Personal Computer)发展到了个人计算(Personal Computing)。在个性化互联网设备加速演进的同时,未来的互联网是什么样的?仅仅是云计算、物联网拼成的一幅科技图吗?    中国学者的发现   “互联网的运作方式和大脑是一样的。”2010年12月6日,美国互联网生活杂志《连线》的创办主编凯文·凯利在中国访问时这样陈述自己对互联网的看法。   凯文计算出人类每天有1000亿次点击,整个互联网有55万亿个链接,这差不多是人脑中神经突触的数目了。    此外,1000万亿个晶体管也接近人脑中神经细胞的数目。初步统计,这些东西相当于2万兆根神经纤维。这个机器的规模和复杂程度等等,和人脑很接近。因为人脑的运作方式基本上和网络的运作方式一样。   他最畅销的《失控》一书,曾经是《黑客帝国》所有演员必读的3本书之一。这本16年前出版的书准确地预测到了今天的云计算、物联网等最前端的互联网科技,凯文本人甚至大胆预言以PC为中心的微软会成为第一个消失的IT巨头。    他2010年提出的的互联网模拟人脑理论,却晚于中国学者3年。   2007年12月,国际知识与系统科学学会主办的英文期刊,首次刊登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管理学院刘锋、中国科学院数据技术与知识经济研究中心张玲玲、中国科学院数学与系统科学研究院顾基发合作的学术论文《知识管理在互联网中的应用——威客模式在中国》,首次提出互联网进化设想:互联网正在从一个原始的、不完善的、相对分裂的网络,进化成一个统一的,与人类大脑结构高度相似的组织结构,它将同样具备自己的虚拟神经元,虚拟感觉、视觉、听觉、运动,中枢,自主和记忆神经系统。他们将互联网这一结构命名为互联网虚拟大脑,认为互联网虚拟大脑的不断成熟将对神经学产生重大的启发式影响。   无独有偶。2010年11月在中国出版的美国作家杰弗里·斯蒂伯的《我们改变了互联网,还是互联网改变了我们?》也提出“互联网是一个大脑”,同样晚于中国学者3年。   1月20日,《瞭望》新闻周刊记者专访“互联网进化论”提出者——中国科学院虚拟经济与数据科学研究中心研究员、中科院计算机博士、威客网负责人刘锋。   他再次强调:“历史表明人类大脑的延伸和联结一刻也没有停止,互联网就是虚拟的人脑。”   可以支持这一判断的历史经验包括:从人类的发展史看,人类的进步就是器官不断延长和连接的历史:棍棒延伸了双臂,石头延伸了拳头,汽车延伸了双腿,望远镜延伸了眼睛,电话线延伸了耳朵,公路、铁路使人类四肢最终实现“联网”。   如今,从互联网的诞生到博客、威客、搜索引擎的出现,人类的大脑开始了空前的“延伸”。   互联网与神经学   刘锋和他的团队通过对互联网已有结构和功能的分析,将互联网划分为硬件层、软件层和信息层。从2005年起至今,刘锋在论证互联网的硬件、软件、信息层与人脑的一一对应后,得出第一张互联网虚拟大脑结构图,证明人脑中最重要的组成单位是神经元,互联网存在虚拟神经元。   2005年7月刘锋在提出威客理论时,发现了电子公告牌分离的现象,即从1983年起,电子公告牌至少分离出新闻类网站、电子商务类网站、博客类网站、智力互动问答网站(威客)、digg类网站、换客类网站、维客类网站、SNS类网站、搜索引擎类网站等九个方向的互联网创新应用。他认为这种分裂现象孕育了互联网虚拟神经元的出现。   两年后,2007年4月在绘制威客地图时,刘锋和他的团队意外发现了大脑映射和互联网虚拟神经元的存在,发现互联网进化出来的各种应用方式,比如论坛、邮箱、新闻、rss、搜索、博客,在人脑中都有相对应的依据和功能,分别对应到人脑的共享区、可交易知识区、隐私区、问题区、运动控制区。   把这些区域一一对应起来,似乎就看到了互联网和人脑的某种相似之处,同时互联网和用户大脑又紧密地连接着。互联网用户大脑的知识功能区通过互联网个人空间被映射到互联网中,构成互联网虚拟神经元。   接下来,刘锋进一步研究发现,光纤、电缆、无线传输媒介及其内部的信息通道构成了互联网的虚拟神经纤维。搜索引擎的“网络蜘蛛”、互联网骨干网的路由,构成互联网的自主神经系统。2008年开始兴起的云计算正在形成互联网的中枢神经系统。可以预见,随着更多互联网技术的应用,互联网将更加趋近于人类大脑。   “互联网是虚拟大脑”的理论很快在业内引起反响。2010年9月,中国自动化学会系统复杂性专业委员会会刊《复杂系统与复杂性科学》刊登刘锋的论文《互联网与神经学的交叉对比研究》。   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研究员、非线性科学和复杂网络专家方锦清接受《瞭望》新闻周刊采访时评价:事实上,西方国家至今还没有任何一篇学术论文,探讨整个互联网与神经学的关系问题。   在上述论文中,刘锋阐述了五年来的研究成果,其中包括:互联网的神经反射弧、人脑中的搜索引擎、维基百科、IPv4/v6地址编码、路由系统等方面的实验设计。   2011年1月10日,美国科学家提出人脑神经元的关系非常类似Facebook的结构,并提出Facebook神经元,与“互联网虚拟神经元”不谋而合。   达尔文式猜想   “互联网正在像大脑一样进化。”刘锋用达尔文生物进化论来解释这一进化原理:从神经学的角度看,人类的大脑结构并不是古已有之,它是从鱼的大脑进化到爬行动物的大脑,再进化到哺乳动物的大脑,最后进化到人类的大脑。   “如果解剖人脑,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类鱼、类爬行动物、类哺乳动物的结构在人脑中泾渭分明。当生物进化到人脑阶段后,互联网的出现开始连接人的大脑,并开始形成更为庞大的类人脑结构组织。”   到2008年底,刘锋和他的团队已经列出13项对比。包括神经元、神经纤维、大脑皮层、记忆系统、地址编码系统、搜索引擎、视觉、感觉、听觉,等等。随着时间的推移,互联网的持续进化,“与人脑高度一致接近”。   刘锋进一步阐述:在生物进化论的描述中,人类是观察者;对于互联网进化论,人类既是观察者,也是参与者。在经济利益的驱动下,人们将逐渐完成互联网虚拟大脑的组建工程,人类主动创新的背后隐含了被动的自然推动。互联网进化的最终结果是:第一,实现人类大脑的充分联网;第二,形成一个与人类大脑结构高度相似的互联网虚拟大脑。互联网虚拟大脑的形成将使神经学研究得到重要突破。   然而,这一理论在美国的发表却颇多波折。刘锋与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教授彭庚合作的论文《从人脑的结构机理看互联网的进化》2008年7月投稿时,被美国著名计算机期刊ACM评审拒绝,评审意见认为:“人脑结构是无数的个体在自然选择的情况下形成的,而互联网的结构只有一个,如何反映互联网和人脑存在一样的进化原理是个问题,建议作者与生物学,神经科学的研究者做更深入的探究。”   2009年3月,这篇被美国期刊拒绝的论文发表在中国的《人类工效学》杂志上,引起国内外媒体关注。同年,《环球日报》《国际先驱导报》《科技日报》《csdncsdn和程序员杂志》《百科知识杂志》《世界博览》纷纷以“科技改变进化论轨迹”、“未来互联网酷似人类大脑”等前瞻性报道,记录了这个互联网的“达尔文”猜想。   “实际上,美国后来很多新技术印证了刘锋的观点。”方锦清说,2010年他第一次在科学网上看到这篇文章,就被震惊了,并认为:“中国需要这样的声音。”   提及“美国后来的新技术”,方锦清认为,IBM的“智慧地球”理念和刘锋互联网进化的核心观点十分相似。   2008年末IBM在全球范围内“物联网”概念升温,随后提出了“智慧地球”概念和经营战略。令人吃惊的是,IBM所描绘的未来图景和刘锋在2007年至今逐渐完善和成形的互联网进化论惊人相似。   刘锋在一次整理自己博客和intevl.com网站地址记录时发现,从2008年开始,有大量IBM公司地址范围访问者对这两个地址频频访问。   IBM“智慧地球”的核心观点是——互联地球的人、机器和数据;通过物联网和互联网的整合来实现人类社会与物理系统的结合。   “智慧地球”的运作原理是把感应器嵌入和装备到电网、铁路、桥梁、隧道、公路、建筑、供水系统、大坝、油气管道等各种物体中,并且被普遍连接,形成所谓的“物联网”,通过超级计算机和云计算将“物联网”整合起来。   这与2008年刘锋提出的互联网虚拟大脑运作原理高度趋同:传感器将会安放在城市、海洋、太空、沙漠、森林等世界上每一个角落,形成互联网虚拟感觉系统,源源不断地向互联网虚拟大脑传送地球各个方面的感觉信息。   刘锋质疑:IBM的智慧地球只是互联网发展过程中的一个沙粒,它盲目地割裂了传感器网络(物联网)与互联网的关系,互联网原本就是通过网络连接计算机、视频设备、音频设备、传感器设备。物联网仍然需要互联网线路进行数据传输,物联网就是互联网的延伸。   在刘锋看来,“IBM提出的‘智慧地球’是互联网虚拟大脑理论下的过渡产物,时间会证明它逃脱不了抄袭互联网虚拟大脑结构图的命运。”   还将发生些什么   互联网进化似乎给了我们一个方向,关于互联网未来的方向,从1991年科学家提姆·伯纳斯李(TimBerners-Lee)开发出了万维网(WorldWideWeb)到今天,互联网的出现已逾6000天了,下一个6000天,人类和互联网还将发生些什么?   “我们就是网络,我们就是这个统一体,我们将变成机器。”在2007年的《未来网络5000天》的演讲中,凯利表示,互联网的未来是个更加值得依赖的统一体(TheOne),更加可靠的“大机器”(OneMachine)。只有一个统一体,网络就是它的操作系统,全世界所有的显示器都将连为一体。手机、电脑、鞋、汽车,所有的东西都能实现互联。这与时下热议的“物联网”如出一辙。   2010年,凯文与李开复的对话中重申:“我觉得未来有可能的一种趋势是人机一体,人类的脑神经和机器,或者互联网互为一体,融合成为整体,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谁也灭不了谁。”   “互联网将向人脑结构的方向进化,同时人类大脑结构和功能将从互联网的发展中获得重大突破。”刘锋作出预测。   关于互联网进化的未来,刘锋这样猜想:到2050年,互联网在不知不觉中会形成一个与人类大脑组织结构非常类似的物体,一个遍及全球的互联网虚拟大脑。这个超级虚拟大脑,具备虚拟感觉神经系统、虚拟视觉系统、虚拟听觉系统、虚拟运动系统、虚拟记忆系统、虚拟大脑皮层、虚拟海马区,等等。世界大部分人以虚拟神经元的角色参与到互联网虚拟大脑的运转中来。人类接入到互联网的方式最终发展到将信号直接接入到眼睛的晶状体中,DNA式的信用验证机制保证每个虚拟神经元的真实性。   “语言的诞生,使人类大脑第一次发生质变,互联网是第二次。”刘锋说。 后记: 科学发现,我们必须和美国进行争夺,不喜欢美国人在科学领域高高在上的感觉。几年来,看多了美国人用非科学的方式不断炒作互联网概念web2.0,长尾理论,维基经济学,失控等等等等,但是没有一个是按照科学规范进行的研究。互联网理论研究,我们可以走在他们的前面!!(更正一下,文中关于我的身份有稍微偏差,应该是中国科学院虚拟经济与数据科学研究中心客座研究员、中科院石勇教授的计算机博士生、威客网负责人刘锋。) 原文请点击:互联网的“达尔文预言” ,
个人分类: 互联网进化论|2913 次阅读|3 个评论
iphone 4
whitesun 2010-9-25 14:40
美国苹果公司的iPhone 4虽然早17号就可以订货,但今天才算正式发货日期,可笑的是苹果专卖店8点开始销售裸机,而联通则9点才卖签约机,价格为5880(16G版)元。另外,ipad也开始卖了,3988元的行货价,在苏宁等电器城可享受政府10%的补贴,真是花老百姓的钱,为美国苹果销售上新台阶啊。 苹果的东西是不错,但俺只能看看,买不起的,只能等哪天勇气好,免费得一个玩玩,体验一下精致高品质东西感觉。
个人分类: 有思有考|3836 次阅读|0 个评论
READING REVOLUTION終於爆發了
LEOLAND 2010-5-26 12:39
曲津華 剛剛過去的這個五一,是一個重要的時間節點。在數字閱讀方面,這個時點具有里程碑的意義。 如果說數字急先鋒蘋果公司的 iPad 是數字閱讀時代的一個重要標誌,一點都不為過。幾個月前,在 iPad 初發佈的當天我曾寫過一篇博文《今夜,蘋果迷無眠》 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290689 ,贊其意義非凡,現在僅僅過了這幾十天,就比較明顯地看到了其帶頭大哥的巨大效應。 這個五一,剛剛過去不久,稍微回頭看那麼一下,就能回顧出若干可以連成一線的事件: 第一,蘋果的 iPad 銷售極其火爆。雖然它還有很多難以容忍的設計缺憾,卻不妨礙全球各國網友的熱烈追捧,其衍生應用及周邊產品迅即湧現,讓人眼花繚亂; 第二,中國的電子類出版物(指電子圖書的內容,非閱讀器件)的產值日前一舉超過印刷類出版物,讓國人大跌眼鏡; 第三,世界級的深圳電子一條街突然大量涌出以電子閱讀為導向的高性價比平板電腦。這批平板電腦可稱之為 AA 數字產品,即 CPU 是英特爾的 ARM 內核, OS 平臺是穀歌的安卓 Android ,都是 16:9 的 7 寸液晶觸摸屏, MS Office 和 PDF 文檔通吃,可經 WIFI 上網,充滿電后可連續用 2-4 個小時。這不僅是地地道道的電腦,而且是最時尚的平板電腦兼穀歌電腦。還有,其最大的優勢在於大而輕,體量都只在 400 g 左右,用來看書舒適非常。 第四, MP4 播放機近期出現新動向,即向大屏化和電子書化轉移,其目的還是電子閱讀。一個可以確認的事實是,近期 7 寸大屏頻頻湧現,機器中除了早已有之的 TXT 文本電子書模式之外,紛紛新加入 PDF 閱讀功能。畢竟看視頻圖片沒有看書更有意義,這種轉變也是形勢使然。 第五,作為電子閱讀器的呼應,第三代有聲圖書也開始風行於市。在點讀發聲書之後,二維碼的引入使得有聲圖書進入了新時代。而近期出現的隱形二維碼圖書,更推動了有聲圖書的發展,這類有聲圖書與普通圖書已經看不出區別,卻可以神奇地發聲。 閱讀,作為人類最獨特、最有意義的行為,它所具有的影響,套用一個說法,就是怎麼讚美都不過分。而今,大量的電子文檔暢行於互聯網,讓人們的閱讀有了非常非常豐富的選擇。雖然我們可以用台式、便携式 PC 专事電子閱讀,但始終不夠專業。在蘋果 iPad 的一聲號令之下,平板電腦應聲而起,這對以閱讀為本的現代人來說,不啻一個巨大的利好。有報導說,近期的跡象,預示著一波平板電腦的井噴很快就要發生,人手一台平板電腦的日子就在不遠的地方等著我們。因為,這一類新東東廉價得讓人難以置信高度集成的專用芯片讓最低配置機型的成本只有 400 元,而上周末深圳華強北商家的零售報價已經降到了 500 元整,也就是兩年前一台 MP4 的價錢。 基于此,是否應該說,電子閱讀想不火都難?! (搜索用主題詞:7寸谷歌电脑) P.S. 黑白顯示的電紙書被所謂的品牌商家啟動於上年,至今價高和寡,性能也難入數碼大眾的法眼。所以目前除了公款消費之外,百姓並不太看好。筆者要等到有 8 英寸以上、支持 PDF 重排、觸摸屏技術成熟的彩色產品再予以關注。 2010-05-25
个人分类: 科学劄记|2730 次阅读|0 个评论
今夜,蘋果迷無眠
LEOLAND 2010-1-27 18:27
曲津華 今天是美國蘋果電腦公司新產品平板電腦的發佈之日。按時差,美國1月27日的黃金時間將是北京時間的夜晚。 對蘋果這個新東東期待很久了。蘋果爲了給世人一個驚喜,對這個里程碑式的產品保密超嚴,甚至連名字都絲毫不透露,以致蘋果迷們給出的猜測也超多。也許,iPad是個比較靠譜的。 算不上蘋果迷,明早上班看看究竟吧。 http://tech.163.com/10/0128/01/5U313QLC000915BD.html
个人分类: 科学劄记|2548 次阅读|0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1 21:44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