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管窥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管窥东北人
热度 2 yag195544 2017-5-3 05:17
管窥东北人 岳爱国/文、摄影 若问我,对东北人真的了解吗?我会实事求是地回答,不能算是真正的了解。既然不是真正地了解,你还敢写这篇与东北人有关的文章?之所以是管窥,就是因为不敢深入描写,怕讲得不到位而让东北人笑话。 初识东北人 初识东北人是在一本书里,就是那本十分著名的剿匪小说《林海雪原》。书中描写了一群有名有姓、或好人或土匪的东北人,一个个人物虽都是落在纸张上平面的描写,但因为作者刻画到位,每个人物早已从平展展的纸面上凸显出来,呼之欲出,成为了立体的展示,给人的印象极其深刻。也正是因为这种好的基础,以这部小说为基础而改编的影视、戏剧作品才会屡屡出现在各类表演模式中。从这册书里,我读到了东北人的善良,大气、粗犷、野性和机灵,当然,这些特质是集体表象,而不是从一个或几个人物身上反映出来的。 最早直接接触到的东北人,是一个住在我家的红卫兵。 1966年8月至11月间,毛主席在天安门多次接见红卫兵,全国的红卫兵都蜂拥到了北京,等待着毛主席接见。那么多的红卫兵到了北京势必要安排吃住行。宾馆、旅店、招待所,甚至学校的教室都已住满了,于是,当时的组织机构就安排尚未得到安置的红卫兵吃住在北京市居民家里,每户安排2至3名。此举大大缓解了当时的接待红卫兵难。我家也被安排住进了两名红卫兵,一个来自辽宁,另一个来自湖北。这名辽宁红卫兵家是农村的,按说来北京接受毛主席的接见应该穿上最好的衣服,可他家里家外就这穿在身上的一身黑色棉衣裤,无可选择。他健谈,没事便操着浓重的东北味儿与我的家人聊他们村、他家的情况。讲他们村的村支书如何横行乡里,欺侮百姓,讲他们家的生活状况不是太好,孩子多,他是老大,既要上学,还要干农活。我和我的弟弟妹妹便像听天书一样地听他讲他家的一切。正因为他的家庭经济条件并不好,于是在吃饭方面从不挑食,给什么就吃什么,且吃得很香,这让我父母很是欣慰,毕竟他们是毛主席请来的的客人,招待不好是要挨街道干部批评的。 真正较多地接触东北人是成年以后的事情了。 东北人有一个方言词汇叫做敞亮。用敞亮来形容东北人是再合适不过的了。 海吃海喝的东北人 过去都用 “大碗喝酒,大块吃肉”来描写东北人在吃喝上的豪放,但也只是耳闻,没有直接体会。但当我第一次去长春,真正与东北人坐在一个桌子上吃了一顿饭后,才算见识了东北人是如何吃喝的。那天我们吃的是火锅。火锅对于北京人来说一点儿都不陌生,点上一个铜火锅(那个年代还不时兴每人一个的小火锅),大家围着铜火锅一块儿涮肉、涮菜吃,不过如此。可当我随着朋友进得一家餐馆的包间时,刚一掀门帘就感觉一股热气扑面而来,定睛望去,一个直径六、七十公分的大铜锅摆在硕大的餐桌上,粗粗的烟囱直接插到了房屋的天花板内,大铜锅里的水早已呱啦呱啦地沸腾了。还没开餐就已经让我有了不同凡响的感觉。后面的吃喝都不必再详述了,用这么大的锅子涮肉、涮菜,一切肯定都是杠杠的。 在通州我父母家的附近,有一家东北人开的小餐馆,每到开餐时,里面便坐满了食客,不为饭菜档次有多高,而图的是他家饭菜的实惠。他们家盛菜的盘子都是大号的,且总是满盘杠尖。如果是四人吃饭,点上两盘菜,一人一碗米饭,绝对吃得饱饱的,再多点一个菜肯定要剩,而每盘菜的价格与其他餐馆的同类菜无太大差别。从这一家餐馆的经营中,一方面显示出了东北人的豪爽,另一方面也显示出东北人能吃能喝,否则是无须给那么大量的饭菜的。 会 “忽悠”的东北人 本山大叔在占领春晚的若干年里,起码为东北人做出了两大贡献,一是让东北二人转走出了东北,走进全中国的每家每户,让国人都知道了二人转为何物;另一个贡献就是,让 “忽悠”一词成为了全国人民的通用词汇,且赋予了它全新的含义,即:由原本的只是“摇晃”意,拓展为了“鼓动、怂恿”意。 听说过这样一句话很有其代表性,就是 “过了山海关,全是赵本山”。意即东北人大多会忽悠。 我的一个朋友是土生土长的东北人,虽然在大学毕业后去了川蜀工作,但作为东北人天生忽悠的本性却根深蒂固地不可更改。每次开会,大家南南北北地聚到一起,都会嚷嚷着找 xx ,目的是要 与他沟通一番,沟通的目的很单纯,就是要听他侃大山。到了饭点,大家则都躲着他,不愿与他坐在一桌上,为什么?他一定要忽悠大家喝酒(曾经对喝酒管的不是那么严的时候的事情),而且在他的忽悠下说不定就要整趴下一两个。 有人问,东北人为什么大都会忽悠?我想,这与东北的自然环境有关。东北的冬天是漫长的,在商品经济还不发达的昨天,一到冬天,东北人便都躲在屋子里猫冬,抽着旱烟,坐在暖炕上,你来我往的唠嗑,越唠水平越高,越唠水平越高,唠到后来便都唠成了 “赵本山”了。 不怕冷的东北人 由于东北人所生活的寒冷环境,因此大多东北人练就了不怕冷的能力。 有一年去沈阳出差,寒冬腊月的天气冷得很。早上起床后,还未到早饭时间,便到街上遛了一圈,不太适应寒冷的我脚都冻麻木了,正准备跑回宾馆,迎面一位年轻人敞胸露怀只穿着一件里外无毛的皮外衣,而内衣只是一件跨栏背心,气宇轩昂地向我走来,与我擦肩而过后,扬长而去。这位年轻人的穿着与举止一下子震惊了我,我在判断着:他是真的不冷,抑或是装出不冷的样子?也只是判断,因为我无从判断。 但在之后一档综艺栏目中之所见,东北人的不怕冷才彻底征服了我。 2015年9月13日,年龄已是60岁的黑龙江省佳木斯市“第一冰人世界纪录保持者”金松浩,来到中央电视台“挑战不可能”栏目,他要用新的成绩打破自己所保持的世界耐寒记录。最终他只穿着一条短裤,被埋在装满冰块的冰桶里坚持了115分钟,并以此成绩,打破了他之前所保持的113分钟的世界纪录。 以上这些都是我管窥到的东北人的特质,不知说得准确与否?如说的不对,或者说的不够完全,请东北三老四少一定海涵。 作于 2017年5月3日
个人分类: 散文|4479 次阅读|3 个评论
管窥大学生实习
houzhuojun 2010-1-28 12:42
管窥大学生实习 不少公司、企业、机关每逢长假的时候,都愿意到学校来招聘实习生,给学生提供锻炼的机会,一方面来说,这是公司在积德,为社会做贡献,明了就业困难,顺应时事,给予那些从未走出过象牙塔的学生们厚爱,满足他们极欲了解社会的心理;另一方面,作为有过丁点工作体会,后来又幸运地能享受学校生活的我来看,每次看到所谓的招聘实习生,总像是资本家将血淋淋的爪子伸向一无所有的无产阶级,不过美名其曰罢了。 某地方电视台在招聘人的时候,顺便推出本台同时招少量实习生,需求各种专业,实习期至少六个月到一年,并且每周工作日不少于五天,但不报销来回路费,生活费自理,只可开实习证明。可怜的大学生们,排着长长的队伍,用尽各种优势挤那几个仅有的岗位,能挤进去的放下自己美妙的学生生活,俨然全职员工,不能进去只得折腾另觅部门。 记得有一个新思维的教育机构,有人曾戏称是卖脑白金,打着开发智力的招牌,招聘班管实习人员,要求却不低,最好要有老师的经验,整个假期分三期全同陪护学生,包括睡觉也在一起,招聘时招牌上写着每天补助 80 元,签合同的时候,变成了第一期每天 20 元,第二期每天 50 元,第三期才每天 80 元,主管解释说是广告商弄错了招牌,真可笑,一个即将上市的偌大的公司,会出现这样的疏忽,还说每位实习生来我们教育机构可免费享受九千八百元同等价值的智力开发讲座,那才是无价的,知识产权在他们眼里显得多么的重要。说白了,他们要的只是一个全职保姆,而且体力要好,学历要高,但报酬最好是不要。 去某区政府实习的同学说,来回车费就要花十四元,转两次地铁,再坐公交,很多同学为了节约费用,公交改走路,再坐地铁。机关的领导们俨然一副模样,对实习生们很严格,上岗培训纪律一条不漏,可是做些什么呢,去了先给每个科室的打扫卫生,抹桌子,送送文件,代写文件那已经是高质量的活了,到中午了给每个办公室的人员打饭,科长打了,还有主任,还有副科,科员,最后才轮到自己,贫困生优先,补助更是贫困的很,实习一个月车费、餐饮补助二百五。很多同学争相去,当然不是相中补助,而是为积累经验,而这实习生涯真像在学校做助管的那些自费生们,助管的职责变成了上班时帮女老师们去买零食,饭时给上下楼拎盒饭,其他琐碎周到,俨然是一仆人供使唤。 怪只能怪现在找工作用人单位都要求学生有工作经验,而且越趋严重化,使得本来就纯净、隔绝社会的象牙塔走向社会的门槛更加高高,可怜的学生们,为了修得经验,忍辱负重,自己贴本也要去。这真是社会敲诈劳动力的一种最好手段!有正儿八经的幌子,用的劳力最听话,最放心,而质量又比一般的要高,更关键的是不要什么付出就能产生效益,解决了那些原本要支付正常员工薪金才能完成的工作量,谁是单位的主管都会愿意考虑这一举几得的好事情。 但是,学生实习的无偿化或者低偿化,这是社会选择的一种不正常现象。大学生已经成人,按单位雇佣员工的工作量来讲,他们做的事情,不低于甚至因为学习的原因还超过一个正常员工,我相信没有哪个单位会要那种不求上进不勤快的实习生的,既然要招实习生,单位给予的补助就应该要能维持其基本的误餐、车费贴用,甚至能维持其基本的生活费用,再者,大学生们的智力、知识按照投入产出的原则,理论上也值维持自己生活费用。其次,这样的选拔实习生人才制度倒是让很多单位尝到甜头,很多没有名由的公司,包括那些皮包公司,没有工商注册的公司,有些几乎没有什么正式员工,专到学校勤助来找实习生,乘机钻空,甚至诱骗学生上当。再次,我们先不管实习的质量高不高,许多毕业生迎合用人单位口味,历数自己曾有某某工作经验,对于没有所谓经验的同学是否更难走向社会呢,是不是也助长了用人单位人才歧视,经验化标准当头呢? 当然,话说回来,学生的本质是学习,生存是步入社会以后的事情,我认为学生时代就应该尽情地享受学生生活,谁又能还没有踏上工作岗位就有工作经验呢, 没有工作的平台怎么会修得经验呢,假如我们的政府职能部门能在这方面点给予大学们关注,出台相关措施,不注重学生工作经验,而改用其他标准,对开拓就业渠道应是更人性的做法吧。
个人分类: 未分类|3748 次阅读|0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3 03:57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