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学科专业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对安全科学与工程研究生培养课程体系和教材编写规划的再思考
热度 4 After50 2018-11-18 09:14
对安全科学与工程研究生培养课程体系和教材编写规划的再思考 吴超 / 中南大学 /2018-11-18 一、往事重提 从 2004 年 7 月开始,俺被机械工业出版社戴了两个高帽(安全工程专业教材编审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和安全工程学科组组长),从那时起俺就与安全界的老先生王新泉教授等多位老师一起,义务参与 30 种安全工程( 2011 年改名为安全科学与工程类)系列教材出版的筹划与审稿等做了 N 多咨询工作,在此期间也发现安全类教材存在的许多问题和不足,特别是安全科学与工程研究生培养层面,可使用的参考用书(下面简称教材)奇缺。 因此, 2007 年 9 月,安全工程编审委员会与出版社一起,曾尝试在安全工程系列本科教材的基础上,出版安全科学与工程系列研究生参考用书,并于 2007 年 10 月,俺起草了 “ 安全科学与工程学科专业研究生系列参考用书编撰出版选题调查和作者邀请信 (见附件) ” ,并发给了国内许多高校当时的安全学科带头人和相关老师,之后也陆续收到了一些老师提交的选题和教材编写提纲。 但由于 2007 年安全科学与工程还没有独立成为研究生教育一级学科,当时的安全科学研究成果远没有达到现在这么丰硕,开办安全工程本科专业的高校约为现在的一半,而且更重要的原因是大家提交的安全研究生教材提纲存在着许多问题,比如:选题 “ 个性 ” 太强,没有通用性,成为个人的学术专著,或为某个问题的个人研究成果;没有基于对整套系列教材的配套考虑,从某个学校自己的特色去拟题和撰写提纲;拟编写的内容与本科大量重复,缺乏系统的思考和科研储备及知识积累等。而我认为 更主要的问题是安全科学理论没有多少现成的东西可编,这是短时间不可能解决的核心难题 。另方面;出版经费来源和销售量更是出版社考虑的关键要素。因此,当时的计划最后落空了。不过,也算是自己对安全科学与工程研究生教材规划的一次系统思考和尝试。 二、新的机遇 时间飞逝, 2007 年到现在已经过去了十一年,在此期间,安全学科发生了巨大的变化,首先是安全科学与工程在 2011 年独立成为研究生教育的一级学科,现在拥有该一级学科的高校达到七十多所;其次是开办安全工程本科专业的高校增加了一倍,达 170 多所;安全专业的本科生和研究生的人数急剧增加;与此同时,世界安全科学技术的研究成果也不断丰富;国家层面对安全学科给予高度重视和设立了许多项目并投入了大量经费;还有更多的进展在此不一一罗列。总的来说,在客观需求和基础条件等方面,已经可以真正启动安全科学与工程研究生教材的编撰工作了。 另方面,今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办公室下发了 “ 关于委托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和全国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指导委员会编写《研究生核心课程指南》的通知 ” (学位办 16 号),在该要求下, 2018 年 10 月,安全科学与工程研究生教育学科组在第 30 届全国高校安全科学与工程学术年会上,抛出了安全科学与工程专业研究生教材的编写出版方案和问卷调查表,这是我国安全学科建设的一件具有重要意义的大事。为此,个人也做了一些新的思考,而且,自己经过了10余年学习和研究及实践,对安全学科专业研究生课程体系和教材也有了更多的新认识。 三、个人思考 研究生人才培养课程体系及其教材编写是一个很需要研究的系统工程,各个学科专业的模式应该根据学科的属性和发展规律而专门开展整体设计研究。安全科学与工程是一个大交叉综合学科,高级人才的培养与该学科的属性密切先关。 既然是研究生人才培养是一个系统工程,其课程体系就需要具有系统的特征:即目的性、系统性、层次性、关联性、动态性、超前性等。下面仅针对目的性和系统性加以说明。 在目的性方面,专家们对安全学科高级人才培养的目标是不一致的,有的从安全科学发展出发,有的从适应通用安全问题出发,有的从行业需要出发,有的从解决当下问题出发,有的从综合因素出发,等等。 个人认为: 1 )根据安全学科的大交叉综合属性,安全学科研究生培养的课程体系应该是面向世界未来的安全科学发展的、有利于掌握安全科学通用理论的、能够造就具有系统综合分析解决安全问题能力的; 2 )课程体系应该是联系本科、硕士、博士等多个培养阶段的课程体系综合考虑; 3 )课程体系不能与具体某些导师的研究方向和研究生做什么学位论文具体挂钩, 与学位论文内容直接相关科学技术更多的是需要在研究中学习和依靠导师的具体指导 。 但满足现实问题需要往往是很多人的人才培养出发点,这种观点是没有系统考虑各层次培养人才的定位和结构,把研究生教育等同于职业教育(不过在国内现实中还挺受欢迎)。许多人觉得应该从行业特色和需求出发来设计安全学科研究生的课程体系,这种说法表面看起来很有道理,如设置什么矿业安全、石油安全、化工安全、交通安全、建筑安全、航空安全、等等课程,这些课程名字看起来好像各行业都有自己的安全一样,但 当看看已有编写的教材内容时,就会发现许多内容都是一样的 :如果讲安全原理,都是现有安全科学理论那点东西;如果讲人的行为安全因素,各行业都是一样的;如果讲安全管理因素,各行业也是一样的;如果讲安全教育因素,各行业也是一样的;如果讲触电、物体打击、坠落、燃烧、机械伤害、粉尘、毒物、辐射等的危害机理,各行业都基本是一样的。不同的是讲专业技术时,各行业专业技术肯定是不一样的,而这些专业技术却是已有各专业所从事的。因此,如果按照行业专业来编写安全专业教材内容,一是所有的行业难以写完,而是内容出现大量的重复。 当然,让安全研究生熟悉一些行业专业知识也是有益的,但这是不是研究生教育的重点,却是值得商榷的。从这个角度出发,安全专业研究生学习这些知识主要是了解一些行业技术的知识,而行业技术知识的了解在本科就已经开设了一些课程。有人说,既然这样,那研究生就在本科的基础上更加深化吧,加个什么 “ 高等 ”“ 高级 ” 定语,如果照此思路,最高级就是学习另外一个现有的其他专业了,但这脱离了安全学科的范畴。 个人认为:越是高层次的人才,所学的学位课程应该越具有通用性,安全专业的硕士生学习的学位课比本科生越具有通用性,安全专业的博士生比硕士生的学位课比硕士生越具有通用性和指导性。 往某一具体技术开发与应用领域深度发展的内容,是不能作为学位课程设立的,那是研究生做论文研究中需要不断学习的和导师的指导业务 。 有关事故、风险、应急、检测、评价、管理、法规、教育、燃烧、机电伤害、中毒、职业卫生、个体防护等方面的比较通用的共性问题在安全专业本科阶段已经学习了。 在安全专业的硕士研究生阶段 ,研究生通常需要完成 32 个学分的学位课程学习,包括一部分选修课,课程体系一般需要设有 20~25 门左右。学位课程肯定不是本科生课程的深化(而更糟糕的是重复本科课程内容),而应该是学习更具通用性的知识。 ( 1 )对于安全科学来说 ,什么是更具通用性的知识?除了思政和高等专业基础理论以外,那就是: 安全科学方法(如安全统计学),安全科学原理(事故灾难预防和风险管理等原理),安全系统学,安全信息学,安全教育学,安全文化学,安全人学(安全心理和行为管控等)、安全科学发展动态 等; ( 2 )而 在安全工程方面 ,可设立的通用性学位课程,可以有: 安全经济工程,安全文化工程,安全社会工程,安全信息工程,安全(风险)治理工程,安全设施工程,安全物质学,应急工程,保险工程,安全系统工程,安全工程发展动态等; ( 3 )当然,为了使研究生毕业尽快熟悉行业的情况, 适当开设一些介绍典型区域领域和行业生产与安全的课程 也是需要的, 如城市与安全导论,公共安全导论,化工过程与安全,建筑工程与安全,石油开采与安全,交通运营与安全,矿山开采与安全,等等 。 而 在安全专业的博士生阶段 ,由于学位课程很少,除了思政和一两门高等专业基础理论以外, 安全科学方法论、安全科学与工程发展趋势、以及由硕士阶段核心课程深化的相关课程 是可以设立的。 四、结语 对于非常成熟的学科,研究生课程体系已经基本固化了。但对于安全科学与工程这一新兴大交叉学科,从不同视角不同维度思考,完全可以构建出不同的学科体系和课程体系。 另外,一个高校的任何专业的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有巨大的惯性,其改变涉及到教育管理制度、学科专业原有的研究方向、任课教师的观念和知识领域、甚至涉及个人工作量等具体的细节等,课程体系在数年甚至上十年都很难得到大的改变(对于新学科专业稍微容易点),但改革和更新总是必须的。 个人希望借助国务院安全科学与工程学科组等组织的推动,使更多人能够多投入到安全科学的研究和研究生教材的撰写中,使我国的安全科学与工程学科专业的研究生课程体系逐步走向成熟。 下面的附录是 11 年前写的东西,作为一点历史资料仅供参阅: 附录: “ 安全科学与工程 ” 学科专业研究生系列参考用书 编撰出版选题调查和作者邀请信(当年的原文) ( 2007 年 10 月) 一、前言 目前,我国开办有安全工程本科专业的高校 89 所,其中有 “ 安全技术及工程 ” 硕士学位授予权单位近 50 个,有 “ 安全技术及工程 ” 博士学位授予权的单位近 20 个,每年招收的研究生约 700 名。其它与安全学科直接相关的博士和硕士学位授予权单位有上百个,每年招收的研究生上千名。 2006 年全国有 31 所大学已经开始招收安全工程领域工程硕士生。但迄今安全学科专业的研究生系列参考用书基本没有,国外也没有成体系的教材可参考。在这种形势下,如果能够建设一批 “ 安全科学与工程 ” 学科专业的研究生系列参考用书,则对我国安全学科专业的发展,安全学科专业研究生教育水平的提高等将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因此, 2007 年 4 月 17 日 在河南理工大学召开的 “ 第二届全国安全工程领域工程硕士研究生教育研讨会 ” 和 2007 年 5 月 18 日 在中南大学召开的 “ 第一届全国安全学科建设研讨会会议 ” 都提出了编撰 “ 安全科学与工程学科专业研究生系列参考用书 ” 的方案,并且得到与会代表的一致赞成。与此同时,有关代表也开始与出版社联系有关事项。 机械工业出版社于 2004 年组织成立了 “ 安全工程专业教材编审委员会 ” ,并组织计划编写 “ 高等教育安全工程系列十一五规划教材 ”30 多种,现在已经出版了 10 多种教材,并且得到许多高校师生的好评。为了扩大已经取得的成果和影响,进一步为高等学校安全高级人才培养发挥更大的作用,机械工业出版社于 2007 年 5 月决定组织编写出版 “ 安全科学与工程学科专业研究生系列参考用书 ” ,并开始了征求意见。 基于上述原因,特初拟了 “ 安全科学与工程研究生系列参考用书编写出版方案 ” ,其中部分参考用书选题同时供安全工程领域工程硕士生使用。 二、初拟方案 ( 1 )编审委员会:用书编审委员会的章程将在 2007 年 12 月拟召开的选题和确定分批出版的选题及作者讨论会上形成,用书的主编均为编审委员会成员。 ( 2 )用书定位:本系列参考用书的使用对象为安全学科专业的硕博研究生和教师,也可供相关领域的研究生、教师和科研人员参考使用。用书以编著或著为主,每部篇幅在 60 万字左右,支持用英文编写。教材具有较高的学术水平,可以作为我国安全科学与工程学科专业研究生教育的奠基性系列参考用书。并争取部分列入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的研究生教材推荐用书和工程硕士生指定用书范围。 ( 2 )时间计划: 2007 年 10-11 月征集选题和作者; 2007 年 12 月召开选题讨论会并确定分批出版的选题和作者; 2008 年以后分批撰稿和出版。 ( 3 )作者要求:较长时间从事相关领域的研究和研究生教学工作,并取得比较出色的教学和科研成果;具有较丰富的教材编撰经验;有足够的时间自己直接投入撰稿工作;一般应具有教授职称。 ( 4 )用书拟题:初拟的系列教材题目分三类:安全基础科学类、一般安全技术和工程类、典型行业安全技术和工程类。具体拟题在征集有关专家教授个人拟题的基础上,再由编审委员会开会集体确定书名和作者。 ( 5 )部分参考拟题和部分老师自荐的拟题汇总如下(仅供参考): 1) 传热学(面向安全专业) 2) 工程热力学(面向安全专业) 3) 工程力学(面向安全专业) 4) 流体力学(面向安全专业) 5) 安全科学方法学 6) 安全系统科学 7) 可靠性工程 8) 职业安全管理与工程 9) 高等安全法学 10) 高等安全人因学 11) 风险工程学 12) 安全检测新技术 13) 安全检测技术与案例分析 14) 安全控制原理与测试技术 15) 安全信息工程 16) 安全管理信息系统 17) 安全仿真技术与软件 18) 城市生命线安全工程 19) 防灾减灾工程 20) 突发公共事件应急管理 21) 安全生产事故预警预报技术 22) 工业爆炸灾害动力学 23) 火灾与爆炸科学 24) 职业卫生工程学 25) 西方职业安全健康导论 26) 化工安全核心技术及工程 27) 交通安全核心技术及工程 28) 建筑安全核心技术及工程 29) 矿山安全技术 30) 检验检疫与出入境管理 31) 核与放射性安全技术 32) 消防工程学 33) 》》》》》》》》》》继续添加拟题 研究生参考用书拟题和作者调查表 拟编用书名称 主编工作单位 主编姓名 主编职称 主编专业 参编人员 主编通讯地址 主编电话手机 主编电子邮箱 联系方式:此处略
个人分类: 安全科学理论|8877 次阅读|7 个评论
中国大学发展的主要方向:质量、效益、国际化——2010年中国大学及学科专业评价结果分析与启示
邱均平 2010-1-28 13:39
我国大学本科教育是培养各类专门人才的主要形式,是高等教育体系中最为重要的基础组成部分,其办学质量和水平是高校竞争力的重要体现。为了满足政府管理部门、高校、广大教师、学生以及社会各界人士了解2010年中国大学及学科竞争力的需求,我们武汉大学中国科学评价研究中心的研究人员已于近期完成了中国大学及学科专业评价工作,共获得了201个排行榜 。 这对于满足社会信息需求,改进和完善我国大学教育制度,提高其培养质量和水平,促进大学之间的有序竞争和健康发展都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和参考价值。 一、 总体评价结果及分析 (一)中国大学教育地区竞争力评价结果及分析 2010年中国各省、市、自治区(未含港、澳、台地区)大学教育竞争力评价前10强的排名和相应得分情况如表1所示(其中中国地质大学、中国石油大学和华北电力大学的归属地我们在征询相关领导、专家意见的基础上,将这三所大学分别列入湖北、北京和河北进行评价比较)。为反映中国大学教育地区竞争力评价的动态变化,我们附上前10强省区2009年综合竞争力排名情况,详见表1。 表12010年中国大学教育地区竞争力前10强 2010 排名 总分 省区 2009 排名 排名变化 1 100.00 北京 1 2 82.06 江苏 2 3 78.31 辽宁 5 2 4 76.30 山东 3 1 5 72.97 湖北 8 3 6 72.70 上海 6 7 72.60 广东 4 3 8 68.42 陕西 7 1 9 67.71 河北 10 1 10 66.89 浙江 11 1 从表1我们可以看出,虽然前10强名单和2009年基本一致,只有浙江上升至第10位,而四川下降2位,跌出10名之外,而且有7个地区的相对位次发生了变动:其中辽宁和湖北分别上升了2位和3位,位居第3名和第5名,河北、浙江的位次上升了1位;广东的位次下降3位,山东和陕西的位次分别下降1位。 (二)中国大学竞争力评价结果及分析 1、中国一流大学 ( 1)2010年中国一流大学的评选结果 我们根据世界一流大学的特征、标准以及中国高等教育的实际情况,推出中国一流大学排行榜。进入该排行榜的共有 20 所研究型重点大学,如表 2 所示。 表2 2010 年中国一流大学排行榜(共20所) 排名 2009 排名 学校名称 总 分 办学资源序 教学水平序 科学研究序 学校声誉序 省市序 类型序 1 1 北京大学 100.00 2 1 1 1 京 1 综合 1 2 2 清华大学 95.78 1 2 2 2 京 2 理工 1 3 3 浙江大学 84.82 3 6 3 6 浙 1 综合 2 4 4 复旦大学 84.03 4 4 4 3 沪 1 综合 3 5 6 南京大学 79.33 9 7 5 7 苏 1 综合 4 6 7 武汉大学 79.21 5 3 7 13 鄂 1 综合 5 7 5 上海交通大学 78.04 11 9 6 4 沪 2 理工 2 8 8 北京师范大学 73.35 17 5 13 9 京 3 师范 1 9 9 中山大学 73.16 12 20 8 16 粤 1 综合 6 10 11 中国人民大学 72.43 19 8 12 8 京 4 文法 1 11 12 南开大学 71.79 15 10 10 12 津 1 综合 7 12 10 华中科技大学 71.25 14 14 9 25 鄂 2 理工 3 13 13 四川大学 70.26 8 12 11 32 川 1 综合 8 14 14 吉林大学 70.11 13 11 14 18 吉 1 综合 9 15 15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68.65 6 23 17 5 皖 1 理工 4 16 19 哈尔滨工业大学 67.18 7 19 21 10 黑 1 理工 5 17 16 山东大学 66.76 16 16 15 33 鲁 1 综合 10 18 17 西安交通大学 66.62 18 15 18 11 陕 1 理工 6 19 18 厦门大学 64.52 23 25 16 34 闽 1 综合 11 20 22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63.74 10 22 25 14 京 5 理工 7 ( 2)2010年中国一流大学评选结果分析 与2009年中国一流大学评选结果相比,除天津大学(由原来的第20名下降为第24名)跌出之外,其余中国一流大学基本保持稳定。其中,哈尔滨工业大学和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分别上升了3位和2位;上海交通大学和华中科技大学分别下降了2位。分析天津大学跌出的原因,主要是教学水平和办学资源得分分别比去年下降了7位和5位;哈尔滨工业大学上升了3位,主要是办学资源和学校声誉分别上升了4位和3位。 2、中国重点大学 本次评价的119所重点大学是指教育部直属大学和21l工程建设大学,但对于刚批准的几所21l工程建设大学尚未纳入本次重点大学评价范围内。重点大学得到了国家的重点资助,基础普遍较好,在社会上也得到了较多的关注。2010年中国重点大学竞争力前30强如表3所示。 表3 2010 年中国重点大学竞争力前30强 排名 2009 排名 学校名称 总 分 办学资源序 教学水平序 科学研究序 学校声誉序 省市序 类型序 1 1 北京大学 100.00 2 1 1 1 京 1 综合 1 2 2 清华大学 95.78 1 2 2 2 京 2 理工 1 3 3 浙江大学 84.82 3 6 3 6 浙 1 综合 2 4 4 复旦大学 84.03 4 4 4 3 沪 1 综合 3 5 6 南京大学 79.33 9 7 5 7 苏 1 综合 4 6 7 武汉大学 79.21 5 3 7 13 鄂 1 综合 5 7 5 上海交通大学 78.04 11 9 6 4 沪 2 理工 2 8 8 北京师范大学 73.35 17 5 13 9 京 3 师范 1 9 9 中山大学 73.16 12 20 8 16 粤 1 综合 6 10 11 中国人民大学 72.43 19 8 12 8 京 4 文法 1 11 12 南开大学 71.79 15 10 10 12 津 1 综合 7 12 10 华中科技大学 71.25 14 14 9 25 鄂 2 理工 3 13 13 四川大学 70.26 8 12 11 32 川 1 综合 8 14 14 吉林大学 70.11 13 11 14 18 吉 1 综合 9 15 15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68.65 6 23 17 5 皖 1 理工 4 16 19 哈尔滨工业大学 67.18 7 19 21 10 黑 1 理工 5 17 16 山东大学 66.76 16 16 15 33 鲁 1 综合 10 18 17 西安交通大学 66.62 18 15 18 11 陕 1 理工 6 19 18 厦门大学 64.52 23 25 16 34 闽 1 综合 11 20 22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63.74 10 22 25 14 京 5 理工 7 21 21 中南大学 62.8 22 18 20 47 湘 1 理工 8 22 25 东南大学 62.57 20 13 22 46 苏 2 理工 9 23 23 同济大学 62.54 21 21 24 20 沪 3 理工 10 24 20 天津大学 62.29 30 17 23 23 津 2 理工 11 25 24 华东师范大学 61.79 28 28 19 21 沪 4 师范 2 26 26 大连理工大学 57.56 27 26 28 38 辽 1 理工 12 27 33 兰州大学 56.04 33 43 27 24 甘 1 综合 12 28 28 西北工业大学 55.73 29 24 38 45 陕 2 理工 13 29 27 中国农业大学 55.67 26 56 26 35 京 6 农林 1 30 29 华南理工大学 55.41 31 32 30 53 粤 2 理工 14 其中下降最多的是天津大学,其原因分析如上;上升最快的是兰州大学,上升了6位,进一步发现,兰州大学办学资源、教学水平、科学研究分别上升了4、19和3位。 3、中国一般大学 我国一般大学的数量众多,分布地域较广,是我国高等教育中重要的人才培养基地。在我们的评价指标体系中,一般大学的教学任务更重于科研任务。 2010年共有599所一般大学参与评价,前30强的得分和分布如表4所示。 表4中国一般大学竞争力前30强 排名 2009 排名 学校名称 总得分 省市序 类型序 1 1 首都医科大学 100.00 京 1 医药 1 2 5 山西大学 95.43 晋 1 综合 1 3 3 福建师范大学 95.12 闽 1 师范 1 4 6 首都师范大学 93.57 京 2 师范 2 5 2 哈尔滨医科大学 93.27 黑 1 医药 2 6 7 东北财经大学 90.07 辽 1 文法 1 7 4 中国医科大学 89.46 辽 2 医药 3 8 9 浙江工业大学 88.12 浙 1 理工 1 9 8 扬州大学 88.01 苏 1 综合 2 10 10 南方医科大学 87.05 粤 1 医药 4 11 29 河南大学 85.88 豫 1 综合 3 12 11 昆明理工大学 85.85 滇 1 理工 2 13 19 南京工业大学 84.92 苏 2 理工 3 14 12 南京医科大学 84.75 苏 3 医药 5 15 33 重庆医科大学 84.45 渝 1 医药 6 16 25 山东农业大学 83.03 鲁 1 农林 1 17 21 河北大学 82.78 冀 1 综合 4 18 14 黑龙江大学 82.65 黑 2 综合 5 19 22 西安理工大学 81.56 陕 1 理工 4 20 13 山东师范大学 81.35 鲁 2 师范 3 21 17 西北师范大学 80.98 甘 1 师范 4 22 18 天津师范大学 80.60 津 1 师范 5 23 26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80.40 陕 2 理工 5 24 30 浙江师范大学 80.20 浙 2 师范 6 25 24 深圳大学 79.24 粤 2 综合 6 26 42 青岛大学 78.32 鲁 3 综合 7 27 15 汕头大学 78.22 粤 3 综合 8 28 35 上海师范大学 77.84 沪 1 师范 7 29 32 湖北大学 77.35 鄂 1 综合 9 30 23 上海中医药大学 77.23 沪 2 医药 7 在一般大学竞争力前30强中,上升最快的是河南大学、重庆医科大学,二者分别上升了18名;下降最快的是汕头大学,下降了12名。进一步分析我们发现一般大学综合竞争力的上升和下降主要是由于办学资源、教学水平得分的上升与下降,这说明一般大学位次的起伏主要是由于办学资源、教学水平引起的,这也与一般大学的教学任务较重于科研任务的办学和评价原则相一致。 4、 中国民办大学 民办大学是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发展、补充和平衡我国教育资源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随着民办大学的蓬勃发展,它们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 2010年共有262所民办大学参与评价,前10强如表5所示。 表5中国民办大学竞争力前10强 排名 2009 排名 学校名称 总分 省市序 类型序 1 1 江西蓝天学院 100 赣 1 本科 1 2 3 西安外事学院 93.19 陕 1 本科 2 3 11 烟台南山学院 91.28 鲁 1 本科 3 4 19 山东协和职业技术学院 90.83 鲁 2 专科 1 5 4 黄河科技学院 88.75 豫 1 本科 4 6 14 西安欧亚学院 87.55 陕 2 本科 5 7 6 湖南涉外经济学院 87.51 湘 1 本科 6 8 23 三江学院 87.09 苏 1 本科 7 9 20 江西渝州科技职业学院 85.76 赣 2 专科 2 10 15 长沙医学院 85.35 湘 1 本科 8 中国民办大学前10强与去年相比波动较大,经过分析我们发现主要是由一级指标人才培养得分变化较大引起的,该指标下面包括 专职教师数、高职教师比、就业率等6个二级指标,是由各民办高校这几个指标自报数据或通过公开渠道获取的数据起伏较大造成的。 (三)中国大学科研竞争力 科研工作是大学的三大主要职能(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之一,考察大学科研竞争力则是大学竞争力评价的主要内容和重要组成部分。从2004年开始,我们就从投入、产出、效益的思路出发,将绝对量指标和相对率指标相结合来评价大学的科研竞争力。而且区分科学技术研究和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进行分类评价。因此,本次评价参照目前世界上已有的科学评价体系,从我国的国情出发,对我国大学的科研竞争力进行了全面、系统的评价,得出了中国大学科技创新竞争力排行榜和中国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创新竞争力排行榜。表6和表7分别为这两个排行榜的前20强。 表6中国大学科技创新竞争力前20强 排名 2009 排名 学校名称 总分 省市序 类型序 1 1 清华大学 100.00 京 1 理工 1 2 2 北京大学 96.47 京 2 综合 1 3 3 浙江大学 85.82 浙 1 综合 2 4 5 上海交通大学 77.52 沪 1 理工 2 5 4 南京大学 75.42 苏 1 综合 3 6 6 复旦大学 68.46 沪 2 综合 4 7 8 华中科技大学 63.89 鄂 1 理工 3 8 12 哈尔滨工业大学 61.25 黑 1 理工 4 9 9 西安交通大学 60.65 陕 1 理工 5 10 13 山东大学 60.38 鲁 1 综合 5 11 14 四川大学 59.35 川 1 综合 6 12 11 中山大学 58.63 粤 1 综合 7 13 10 武汉大学 57.99 鄂 2 综合 8 14 7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57.34 皖 1 理工 6 15 15 天津大学 55.82 津 1 理工 7 16 17 东南大学 54.93 苏 2 理工 8 17 18 中南大学 54.20 湘 1 理工 9 18 21 吉林大学 52.20 吉 1 综合 9 19 24 厦门大学 52.02 闽 1 综合 10 20 19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51.27 京 3 理工 10 表7中国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创新竞争力前20强 排名 2009 排名 学校名称 总分 省市序 类型序 1 1 北京大学 100.00 京 1 综合 1 2 2 中国人民大学 86.17 京 2 文法 1 3 3 北京师范大学 76.44 京 3 师范 1 4 4 复旦大学 75.16 沪 1 综合 2 5 5 武汉大学 72.86 鄂 1 综合 3 6 6 南开大学 67.77 津 1 综合 4 7 11 清华大学 66.02 京 4 理工 1 8 8 厦门大学 61.72 闽 1 综合 5 9 14 南京大学 60.58 苏 1 综合 6 10 7 中山大学 60.14 粤 1 综合 7 11 12 浙江大学 59.90 浙 1 综合 8 12 10 华东师范大学 58.09 沪 2 师范 2 13 9 吉林大学 55.24 吉 1 综合 9 14 22 西安交通大学 53.94 陕 1 理工 2 14 15 四川大学 53.94 川 1 综合 10 16 13 山东大学 51.94 鲁 1 综合 11 17 16 华中师范大学 51.12 鄂 2 师范 3 18 18 上海交通大学 49.75 沪 3 理工 3 19 17 中国政法大学 44.83 京 5 文法 2 20 35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 44.68 京 6 文法 3 经分析我们发现 中国大学科技创新竞争力和中国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创新竞争力前20强与2009年相比基本保持稳定。中国大学科技创新竞争力前20强中上升速度最快的是厦门大学,上升了5位;下降幅度最大的是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下降了7位,其中,大连理工大学下降了2位,跌出前20强。中国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创新竞争力前20强中上升速度最快的是对外经济贸易大学,上升了15位,其中,西安交通大学上升了8位;下降幅度最大的是吉林大学,下降了4位,其中,东北师范大学下降了2位,跌出前20强。 一、 学科专业评价结果及分析 (一)中国大学学科门类竞争力 相对于本科专业而言,学科门类是一个更为宏观的概念,它可以帮助需求者在更高层次上对国内大学的本科教育竞争力有一个量的总体把握。 中国大学学科门类竞争力 排行榜是将重点大学与一般大学合并到一起统一排序的,因为有的一般大学也有较好的学科。我们从中不仅能查出某高校的本科教育是否涵盖某个学科门类,而且还可以看出各个大学在11个学科门类的具体表现。表8和表9分别给出了重点大学和一般大学竞争力前10强的学科门类分布情况。 表8中国重点大学竞争力前10强的学科门类分布表 ※ 表中学科门类名称下( )内数字为该学科门类的学校总数,个数为该学校所囊括的学科门类总数,下同。 表9中国一般大学竞争力前10强的学科门类分布表 总 排 名 培养单位名称 分11个学科门类排名 个 数 哲学 (66) 经济学(497) 法学(524) 教育学(362) 文学(664) 历史学(210) 理学(611) 工学(324) 农学(171) 医学(216) 管理学(667) 1 首都医科大学 - - - - - - - 544 - 13 551 3 2 山西大学 11 111 36 25 105 37 32 227 164 137 99 11 3 福建师范大学 - 23 53 15 14 35 62 234 - - 195 8 4 首都师范大学 25 448 71 38 22 17 60 399 - - 432 9 5 哈尔滨医科大学 - - 288 - - - 386 - - 30 326 4 6 东北财经大学 - 12 128 - 642 - 390 603 - - 5 6 7 中国医科大学 - - - - - - 258 447 - 8 644 4 8 浙江工业大学 - 209 266 222 156 - 138 77 - 124 100 8 9 扬州大学 60 124 64 53 76 103 50 88 16 73 140 11 10 南方医科大学 - 153 457 - 630 - 325 338 - 10 537 7 如以北京大学为例,北京大学现有本科专业除不涉及教育学和农学学科门类外,涵盖了其余9大学科门类。其中,开设经济学门类本科专业的高校共有497所,北京大学在这497所高校中经济学门类排第5,与2009年排第11相比上升了6位。 (二)中国大学本科专业竞争力 我们根据教育部公布的《高等学校专业设置备案或审批结果》和宽口径、厚基础、重能力的本科人才培养原则,以及有些专业划分太细、区分度太低等实际情况,对现有本科专业进行了适当归并和调整,最终确定192个本科专业进行评价并 给出各个学校本科专业的评价结果,每所大学可以从中更加细化地分析出自身所含学科的优势和不足。表10为2010年中国重点大学竞争力前20强的专业等级分布及其优秀率。 表102010年中国重点大学竞争力前20强的专业等级分布及优秀率 高校 排名 学校名称 专业总数 5 ★专业个数 4 ★专业个数 3 ★专业个数 2 ★专业个数 0 ★专业个数 专业优秀率 1 北京大学 71 44 13 10 2 2 80.28% 2 清华大学 45 36 7 1 1 0 95.56% 3 浙江大学 102 40 41 21 0 0 79.41% 4 复旦大学 63 24 18 14 5 2 66.67% 5 南京大学 69 28 27 11 2 1 79.71% 6 武汉大学 89 36 36 17 0 0 80.90% 7 上海交通大学 69 24 22 17 6 0 66.67% 8 北京师范大学 53 16 18 15 4 0 64.15% 9 中山大学 87 29 29 19 5 5 66.67% 10 中国人民大学 49 28 8 8 3 2 73.47% 11 南开大学 79 12 30 15 17 5 53.16% 12 华中科技大学 67 25 25 15 2 0 74.63% 13 四川大学 100 21 49 19 10 1 70.00% 14 吉林大学 108 20 46 27 12 3 61.11% 15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27 13 7 5 2 0 74.07% 16 哈尔滨工业大学 53 23 12 8 4 6 66.04% 17 山东大学 87 17 41 22 5 2 66.67% 18 西安交通大学 62 22 26 12 1 1 77.42% 19 厦门大学 68 19 26 14 8 1 66.18% 20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40 8 14 7 5 6 55.00% 以北京大学为例,北京大学现开设的本科专业对应于我们评价的192个本科专业中的71个(北京大学某些自设本科专业会被归并到192个本科专业中的某个专业),其中 5★专业,即排在前5%的重点优势专业数为44个;4★专业,即排在5-20%的优势专业数为13个;3★专业,即排在20-50%的良好专业数为10个;2★专业,即排在50%-80%的一般专业数为2个;0★专业,即排在后20%的较差专业数为2个。其中,5★和4★之和的专业数在专业总数中所占的比例,即专业总体优秀率为80.28%。 二、 主要指标评价结果分析 中国大学综合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包括四个一级指标,即办学资源、教学水平、科学研究、学校声誉。在评价指标体系中,凡是涉及办学质量、效益和国际化的指标都占有较大的权重,也就是说这三个方面是我们评价的重要标准。从这几年的评价结果来看,这三个方面指标的得分较低、增长较慢是我们的主要差距。因此,质量、效益和国际化仍然是我国大学发展的主要方向和重点。为比较各个一级指标评价结果的变化起伏幅度对中国大学综合竞争力排名变化的影响,我们利用大学评价数据库系统分别求出了中国119所重点大学综合竞争力、办学资源、教学水平、科学研究、学校声誉2009年排序和2010年排序的差值(称波动值),并将去年与今年的排名波动值分别与办学资源、教学水平、科学研究、学校声誉的波动值进行Spearman相关分析,其结果如图2、图3、图4、图5所示。 图2 2009、2010年 中国大学综合竞争力排名和办学资源指标波动的相关性 图3 2009、2010年 中国大学综合竞争力排名和教学水平指标波动的相关性 图4 2009、2010年 中国大学综合竞争力排名和科学研究指标波动的相关性 图5 2009、2010年 中国大学综合竞争力排名和社会声誉指标波动的相关性 根据图2、图3、图4、图5可以看出,与中国大学综合竞争力排名起伏最相关的,即对排名变化影响最大的分别是科学研究和教学水平两个一级指标。为进一步验证我们的分析结果,我们又考察了中国大学综合竞争力总得分和科学研究、教学水平这两个一级指标得分的相关性,如图6、图7所示,表明这两个一级指标的确对中国大学综合竞争力排名具有较大的影响。 图6 2010年 中国大学综合竞争力总得分和科学研究一级指标的相关性 图7 2010年 中国大学综合竞争力总得分和教学水平一级指标的相关性 四、本次评价的创新与启示 (一)引入大学网络影响力指标替代社会声誉三级指标 在重点大学评价指标体系中引入大学网络影响力指标替代社会声誉三级指标,该指标包括学校的网站规模、网站被链接数量、网络显示度、网站内容丰富度和网络学术影响力等 5个四级指标。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发布的 《第23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08年12月31日,中国网民规模达到2.98亿人,普及率达到22.6%,超过全球平均水平;网民规模较2007年增长8800万人,年增长率为41.9%。互联网逐步向各层次的居民扩散,其中学生占据了较大比例。中国重点大学是国家高等教育的重要阵地,其网络影响力的大小将直接影响到我国科学信息的传播和普及效率。我们认为,在网络环境下,未来的大学社会声誉将更多的反映在网络空间上。因此,目前完全有必要引入大学网络影响力指标对中国重点大学的社会声誉进行评价,这也和国外开展的世界大学网络排名的做法相呼应。 (二)明确提出中国一流大学的概念和标准 根据世界一流大学的特征:综合性、前沿性、创新性和高影响力,特别是其综合性特征十分明显,例如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大家一般认为它学科比较单一,以理工为主,但是我们从评价数据和结果来看,它有着齐全的学科体系,在 22个学科中,有21个学科进入世界前1%,并且每个学科的排名都很靠前。所以,我们提出一流大学的标准是:一流学者、一流学科、一流成果、一流效益、一流管理,详见我们在科学出版社出版的《世界一流大学及学科竞争力评价研究报告》。 根据教育部公布的数据, 2009年招生的普通高等院校共有1977所,其中普通本科院校770所、高职高专1207所,我们选取前1%的学校作为中国一流大学。又一流大学必是研究型重点大学,所以根据2010年重点大学排名结果,我们评出重点大学前20强为中国一流大学,详见表2。 (三) 强调大学的质量、效益和国际化 通过前面主要指标评价结果的分析,我们知道评价指标体系中科学研究、教学水平两个一级指标对中国大学综合竞争力评价具有较大的影响和制约作用。而这两个一级指标的构成如表11所示。 表11教学水平、科学研究一级指标的构成 一级指标 二级指标 三级指标 教学水平 生源与毕业生 新生入学平均分数 博士毕业生数 硕士毕业生数 本科毕业生数 毕业生一次就业率 研究生与留学生 研究生与本科生比例 留学生与本科生比例 教学成果 教育部优秀教学成果奖 教育部精品课程 教学名师 全国百篇优秀博士论文 各类国际性、全国性竞赛获奖数 科学研究 科研队伍与基地 优秀科技创新团队 国家重点实验室、研究中心、科研基地 RD 全时人员占教师比重 科研产出 专利申请与授权数 SCI , SSCI , AHCI 收录论文数 EI , ISTP , ISSHP 收录论文数 CSTPC , CSSCI 收录论文数 社会科学专著(部) 成果质量 获国家最高科学、自然、发明、进步、教育部人文社科奖 Science , Nature 论文, ESI 顶尖论文数 标志性精品成果 SCI , SSCI , AHCI 被引次数 CSTPC , CSSCI 被引次数 科研项目与经费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数 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数 科研项目总数 当年科研支出经费 效率与效益 人均产出率 万元产出率 从表 11中可以看出,此两个一级指标中的二级指标 教学成果 、 成果质量 以及 科研产出 体现了质量; 效率与效益 则体现了效益;三级指标 Science , Nature 论文, ESI 顶尖论文数 、 SCI , SSCI , AHCI 收录论文数 、 EI , ISTP , ISSHP 收录论文数 等则体现了国际化,所以本评价指标体系体现了中国大学的发展方向,评价结果具有公信力和说服力。 (四)结论及启示 2010年的评价工作相比于2009年,在保持基本稳定的基础上,更加全面、系统、深入,数据量更大、分析角度更多,得出了许多鲜为人知的结论,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 1) 中国大学教育地区竞争力与该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基本相符。中国北京是我国高等教育竞争力最强、资源最丰富的地区,其中重点大学和一般大学的总量更是遥遥领先于其他省市。江苏也有着不俗的表现,整体实力非常雄厚,重点大学、一般大学和民办大学三者的比例是地区竞争力前 10强中的最稳态。 ( 2)中国 重点大学排名稳定。通过连续几次评价,我们发现重点大学获得的经费较为充足,科研活动普遍活跃,且均有较强的学科点作为发展的支撑。从图 8可得,北京拥有5所一流大学,上海和湖北分别拥有2所。20所一流大学中,综合类占11所,理工类占7所,师范和文法类各占1所。由此可以看出,综合类大学由于门类齐全,综合竞争力明显占据优势。 图8 中国一流大学的省区分布图 ( 3) 中国重点大学的网络影响力和相应地区的经济实力基本相符。经济发达的地区,高校云集,政府投资力度大,网络普及和应用率比较高。 中国重点大学在网站规模、网站被链接数量、网络显示度、网站内容丰富度、网络学术影响力等方面发展不均衡,出现两头小、中间大的现象。这说明了少数重点高校的网络影响力比较大,绝大多数重点高校的网络影响力有待提高,需要开拓发展思路,逐步提高其在网络上的影响力,比如各大学需要加大网站建设力度,制定相关政策促进科研成果的数字化、网络化,使更多的人能够通过网络获得相关的信息和知识等。 ( 4)中国一般大学排名波动较大。大多数一般大学是地方高校,不同地方的财政投入有着较大差异。一些经济欠发达地区本来基础较好的高校因资金困难而导致人才流失,最终导致排名下滑。当地政府应实实在在地与高校合作,把科教兴省的战略落实到位,才能使一般高校有所进步。 ( 5)民办大学排名不断杀出黑马。民办高校虽然在我国蓬勃兴起,但有很多不确定因素影响着它们的发展,大众认可度不高,排名波动很大。良好的品牌和特色的专业对于民办大学来说无疑是最重要的无形资产,所以一定要继续改善办学条件,办出特色,讲求信誉。我们认为民办大学应明确其服务地方经济发展的办学宗旨,结合地方特色产业,培养特色人才。 ( 6)中国重点大学学科门类齐全,一般大学重点发展对应学科。从表8和表10可得,排名前20的重点大学几乎囊括了7个以上的学科门类,并且每个门类的表现都不错。这进一步证明了一流大学的特征:综合性、前沿性、创新性和高影响力,尤其是综合性十分明显。而对于众多一般大学来说,绝对不应该求全求大,而是如何求专求精,有所为有所不为,利用有限的资源办出几个名牌专业,集中力量,重点发展,真正办出特色和水平。
个人分类: 评价与管理|6854 次阅读|3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29 18:01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