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应酬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一个段子小释成都媳妇与重庆媳妇的差别
热度 2 rongqiaohe 2018-6-21 14:34
成都女性和重庆女性都很漂亮,但她们之间存在文化意识和生活习惯上的差别。一个段子小释成都媳妇与重庆媳妇的差别。 丈夫晚上有业务上的应酬,要出门与客户吃晚饭。 如果是成都媳妇,面对出门去赴饭局的丈夫,出于对丈夫的关爱,她会 警告 丈夫 :“不许喝烂酒,如果你喝醉了回来,就不要责怪我插门闩,让你睡楼道!” 如果是重庆媳妇,面对出门去赴饭局的丈夫,出于对丈夫的关爱,她会 大 吼 丈夫 :“不许喝烂酒,如果你喝醉了回来,就不要责怪我插门闩,让你睡楼道!” 结果大家都能想像到,丈夫为了获得一份合同大单,喝得烂醉,摇摇晃晃回了家。 喝醉的丈夫,走到自家门前,用尽全身的力气站稳脚跟,装出一副没有喝多少酒的样子,去推门。。。 如果是成都媳妇,会发生 什么?结果是门,真的拴上了,今晚他只能睡楼道了! 如果是重庆媳妇,会发生 什么?结果是门,真的没有拴上,丈夫推开门,进了屋,美美地睡到了天亮!
个人分类: 评论|4282 次阅读|6 个评论
美国社会真相系列 (40)
热度 2 jiangjiping 2017-5-29 08:07
美国社会真相系列 (40) 四十 美国私企公务出差应酬的规则 蒋继平 2017年5月28日 我在前一篇文章中介绍了美国私企公务出差的有关事项。在那篇文章中我没有提及在公务出差过程中的一些不可避免的应酬活动。 这是因为在我的意识中, 在美国国内公务出差的应酬活动是非常非常少的。这可能与我们这一行的专业有关。 我们是从事农产品研发的, 我们所到之地通常在偏僻的乡下, 而且除了公司在当地的工作人员外,我们几乎从来不需要与其他人员打交道, 因而,几乎用不着参与任何应酬活动。比如说, 我在加州工作时, 经常到德州, 爱达荷,和彿罗利达州出差,我通常一个人到附近我喜欢的餐馆吃晚饭。 这是因为我自己开车,当地的员工没有必要陪我花去他们一个宝贵的晚上与家人在一起。 顺便说一下, 美国人对参与应酬活动不是很感兴趣。 他们不在乎去混一顿免费的晚餐。这是因为吃喝在美国人的生活开支里所占比例很低。他们更在乎时间。他们宁可花时间陪孩子们去打球。 不管怎么说,公务出差有时候还是会遇到应酬活动的。 公司对公务应酬有不同的规定。职务越高的, 应酬的档次越高, 可以带配偶一起参与。 但是这种应酬必须与公司业务紧密相关。 总的来说,公司对公务应酬有如下规定: 如果没有必要, 尽量不要进行应酬活动,减少不必要的开支。 所到之地,第一次可以由当地的主要员工和公务出差来客共进午餐。午餐的费用可以是:A. 参与饭局的人各付各的账单, B. 要是统一付帐的话,由餐桌上职位最高者付帐。 这是因为要是由职务低的人付账, 回到公司后报销表还是要老板审查和签字。所以, 由职务高的付账就可以省去这一道程序。 公务应酬的账单上必须标明所有参加者的名字和职称, 以及参与这次应酬的理由。 除了个别特殊情况, 公务应酬一律不能消费高浓度烈酒。 凡事消费高浓度烈酒的费用, 一律由请客者私人承担。 这里的高浓度烈酒是指酒精含量在40%以上的酒精饮料。 低浓度酒精饮料以每人一标准杯为上限, 即最多每人300 毫升。 超过的部分请客者自负。 说到公务出差的应酬话题, 我真是有说不出的苦衷。 这是我在前一篇文章中故意避开的话题, 现在谈这个话题是为了回答一位读者的提问。 总的来说, 在美国公务出差, 很少有应酬活动, 即使有, 也可以是各付各的帐。 这是因为美国餐馆为客人提供每人一份自己选的菜谱, 每人有一份自己的账单。 而在中国, 大家围着一个会转动的大圆桌子一起吃饭, 点了十几道菜, 还有许多酒, 包括高浓度烈性酒,最后只有一个总帐单,通常是一笔不小的数字。 这个严重地超出了公司规定的数额, 尤其是烈性酒的开支是公司绝对不能报销的。所以, 在这种情况下, 我是非常头痛。 主动付了这笔帐, 那么, 就等于我自己掏腰包, 不付吧, 又觉得欠了别人的情和帐。 我要是不参与这样的应酬活动, 我照样可以吃我最喜欢的餐馆, 而且是100%报销。 这里的差距, 是中外文化造成的。 说来许多中国人不会理解其中的弊端。 读者们自己去思考吧。 反正我没有说是中国好还是美国好的意思。
个人分类: 美国万象|3268 次阅读|6 个评论
原来
yaojunwei 2015-2-16 01:32
原来 过着过着 生活只是一种平淡 原来 长着长着 青春只是一种留恋 原来 盼着盼着 长大只是一种无奈 原来 看着看着 阅读只是一种习惯 原来 玩着玩着 应酬只是一种负担 原来 写着写着 著作只是一种装订 原来 走着走着 爱情只是一种追忆
个人分类: 应如室|1727 次阅读|0 个评论
海归与国内环境
热度 22 fdc1947 2014-9-1 07:34
海归与国内环境 《人民日报海外版》刊文说起国内的高等学校校长院长最近很有些烦恼,说是“ 花大力气引进的海归人才,水土不服的情况并不鲜见,如何让海归们接地气,着实让校长们伤脑筋 ”(见柯国笠、徐鹏:《 高校校长院长:让海归教授尽快适应国内环境 》,《科学网·新闻》8月29日转载)。该文指出: 近日,由上海财经大学经济学院及高等研究院主办的中国教育改革校院长交流研讨会上,全国多所高校的校长及经济管理学院院长道出上述苦恼。 首都经贸大学校长王稼琼坦言:“最大的问题就是海归人才不接地气,不了解实际情况。”一些海归教师进入国内院校后,发现在国内发展空间不足,不适应国内的管理体制,甚至一部分海归教师因为户籍、家庭等原因又离开了中国。 海归本身就是从国内走出去,学成后又回到国内的一个群体,对于国内各种环境的认识应该要比在华外国人更清楚。 然而,学术型海归进入高校之后,无法迅速建立起因留学生活而中断的人际关系,缺少与同事和社会互动的共同话语;难以适应工作应酬与个人生活的过度交叉而产生抵触情绪 ;还有一些人习惯了国外相对自由和松散的生活方式,回国后新的生活环境和快节奏的工作让他们对曾经熟悉的环境难以适应。 这真是一篇有意思的文章,值得花时间写几句看法。 人与环境的关系确实很重要,但是, 是不是一定要人去适应周围的环境,那可不一定,要看周围的环境好不好 。比如说,新搬一个家,如果周围环境很优美,山清水秀,当然很好,应当要适应这个环境,如果自己有些不讲卫生之类的不良习性,还一定要改掉。如果新的环境很乱,脏水满地流,蚊蝇到处飞,如果也去适应那样的环境,也去到处倒脏水、随地大小便,那就糟糕了。相反,应当打扫环境,搞好环境卫生,不能同流合污。 我们现在高校的环境好不好呢?生活和居住环境当然非常之优美了,往往是青山绿水、草坪假山。但是,教学和科学研究的环境呢?恐怕分歧比较大,看法往往大相径庭。就拿上面所引用的那两段话中说到底几个问题的先后次序来说说看法吧。 “ 一些海归教师进入国内院校后,发现在国内发展空间不足,不适应国内的管理体制 ”。国内的管理体制有哪些好的地方,哪些不好的地方?校长、院长们的看法与普通教师的看法就恐怕不大一样。我们这里是带长的通吃,什么项目啊、基金啊、发表文章啊、得到奖励啊、晋升职称啊,带头的都是带长的,一把手负责。当然,凡是听话的、有用的,按听话和有用的程度,适当分配。这样的管理体制,校长、院长们当然认为很好,至少在他的治下,是好的地方多,至于不足的地方么,啊。一分为二嘛,总是有的。许多海归还是非常识时务的,迅速加入到这个体制中间,而且分得了一杯羹。当然,如果个别海归们不适应,那对于领导来说,那就比较麻烦,毕竟不能与对待“土鳖”一样,他们是“花大力气引进的”,要考虑影响啊。 “ 然而,学术型海归进入高校之后,无法迅速建立起因留学生活而中断的人际关系,缺少与同事和社会互动的共同话语;难以适应工作应酬与个人生活的过度交叉而产生抵触情绪 ”。请注意这里的几个关键词: 人际关系;共同语言;工作应酬 。这是这些校长、院长们最重要的工作中的关键词。他们靠什么来维持这种“人际关系”?他们的“共同语言”是什么?他们就靠这最重要的东西,那就是“工作应酬”。 什么是工作? 工作就是应酬。那些地方有“人际关系”,需要用“共同语言”去维护,需要他们去应酬,越是要应酬的地方越是要去,这才是“好同志”。 对于他们来说,“工作应酬”这个东西,已经“ 与个人生活”“交叉”在一起了, 真是到了不可一日无此君的地步。应酬真的是校长、院长们不可须臾以离的法宝。海归们不能适应这个环境,岂不是太煞风景了。幸而,大多数海归们并非如此,海归毕竟大多数是极聪明的人,“识时务者为俊杰”,有些海归善于学习,他们应酬的功夫不说出神入化,也已经相当上乘。 众所周知,我们国家在各种奖励、科研立项、各类人物和各种机构的政策待遇等等都是分级分类的,各类之间彼此差别很大很大,这样就使掌管这些分类的的官员和参加评审的“科学家”手中握有了极大的权力。如果与他们有了“铁”的关系,这些人就可以在评审时昧着良心,指鹿为马、颠倒黑白 。 现在很多单位的领导或“学术带头人”,不管是海归或者非海归,主要就是在做这样的工作。他们对于可能为他们所用的对象,利用本单位的公共资源,到处请客送礼,变相甚至直截了当的贿赂,以达到所谓搞好关系的目的。而搞好关系的首要受益者,就是他们自己。尚未弄到“杰青”的弄个“杰青”,地位更高一点的想办法向院士进军。不论什么桂冠或实惠,凡能够弄到的,大小不限,都往自己脑袋上面放(当然,拿出一部分来敬奉上面的有关人员是必须的)。这是许多单位学院一级领导特别是年轻领导的常见病。当然,有时候他们也会给本单位带来一定的利益。但是, 由于很多单位都在这样做,能够给单位带来的好处实在有限,吃肥了的只能是掌握着权力的那极小一部分人,同时惯坏了或引坏了一部分曾经取得过一些成绩的科学家。 而这样做的年轻领导,大多数本来还是个聪明人, 如果引导得好,是有可能为科学事业多多少少做一点贡献的,现在把他们放在这样的位置,实在是害了他们自己 。这样恶劣的关系学实在是中国学术界的毒瘤之一。 上面说的,就是我们现在的“环境”,这样的环境好不好?不能说全都不好,但是不好的地方相当多,需要改革的地方相当多。 我们“花大力气”引进海归的目的是什么?就是让他们适应这样的环境?就是拖他们下水、让他们与我们的领导一起在脏水里游泳戏耍? 常言说:入鲍鱼之肆,久而不闻其臭。我们在这种环境里呆时间长了,有些臭味真是闻不出来了。好不容易请回来的“海归”,不让他们嗅嗅我们这里的臭味,争取改掉一些臭毛病,至少也要指出来发臭的地方,可以慢慢地去改掉。这才是海归们归来的真正意义。 有的海归就是这样嗅出来、指出来的,他们是海归们的骄傲 。 事情是要一件一件地去做的。一个人的力量总是有限,但是,如果因为一个人说的话没有人听就不去说,一个人的力量无足轻重就不去做,如果大家都那样,那就真的什么事情也做不成了。 众海归们,该说的还是要说,该做的还是要做,该给领导们找麻烦的地方还是要找麻烦,让领导们去“ 伤脑筋 ”吧。只有这样,我们的环境才能够真正的好起来。
个人分类: 教育|13366 次阅读|23 个评论
[转载]回家吃饭何时变得这样难? 透视国人"饭局社交"
brbaba 2011-5-20 21:31
从“鸿门宴”到“杯酒释兵权”,“饭局”在 中国 已有1000多年的历史。这个源于宋代、充满刀光剑影的词汇在当下被赋予了新的解读,流行于各个阶层 “饭局”之疲     编者按 如今,随着物质条件的提升,饭局,更趋普遍性。从出生、升学到开会、开业,披着人情外衣的饭局堂而皇之地在人际交往中成为主角,并迅速被复制、传播。置身其中的人们在“享受”饭局的同时,也在“被饭局”。长此以往,在这个方寸之地上轮番上演的各种“局”也让绝大多数人疲于奔命。   觥筹交错间衍生出的社会问题,于今更甚。人们不仅患上了社交疲劳症,也吃出了一身的毛病,更让人忧心的是这种极具传播性的畸形“病毒”,在扭曲人们的思维方式、工作模式和生活态度的同时,也冲击、影响着社会的价值体系。    A 一半清醒一半醉   关系、资源、人脉?这是时下一些人衡量人们成功与否的标志,当这种病态的思维方式遭遇餐桌文化,“饭局”也成为现阶段国人社交的主要方式之一。   王冰(化名),某公司的区域经理,在圈内,是个一呼百应的“领军”人物,多年的从业经历,从一开始的滴酒不沾到现在的“海量”,随着酒量的见长,王冰的业务也蒸蒸日上。   圈内的朋友、公司的领导、业务对口单位的领导、跟他业务有关联的相关人士,统统都在他的应酬范围内。他每天的工作重点就是陪吃、陪喝、陪玩,省城各个饭店的特色、价格在他心里有个小账本。而他绝大多数时候都是“一半清醒一半醉”。   无酒不成席,这是饭局中的铁律。酒是饭局中的 “杀手锏”。“饭局开始,大家共饮三杯,之后便开始轮番劝酒。”混迹于各种饭局的王冰深谙此道,“为了使对方多喝,劝酒的理由稀奇古怪,罚酒的方法更是五花八门。”   总之一句话,饭局上不把你喝好了誓不罢休。这里的好,多数情况下都得别人搀扶着才能回家,直接醉倒在酒桌上的更是见怪不怪。“前几天,一晚上赶了三个饭局,晚上回去胆汁都快吐出来了,幸好朋友把我及时送到医院打点滴。”这件事让王冰很没“面子”。   “吃饭还有许多社交的功用,譬如联络感情、谈生意经等等”,钱钟书对此有精辟的见解。而这样的饭局每天都在各个酒店上演。   曾经发布的 《中国居民沟通指数》总结了中国人最新的社交趋向,其中,“饭局社交”仍是中国人最为普及的社交方式,受访者中有一半参加过饭局社交。在这项 调查 中,选择 “聚餐”这种社交方式的人达到46%。   对中国人来说,饮食之道,也是人情融合之道。易中天说,中国人喜欢请客吃饭,并不是中国人好吃,而是中国文化的思想内核——群体意识使然。   逢年过节期间,饭局更为频繁,省城某机关的潘先生对此深有感触,“有单位间互请的,下级请上级的,企业请的,内部科室互相请的……无非是联络感情。天天都有饭局,每晚都应酬。”   最为尴尬的是,他的酒量有限,胃也不争气,就喜欢吃点家里做的粗茶淡饭,在酒店吃饭总觉得不合胃口,还得喝酒,最后饭菜没吃几口,酒倒灌了一肚子。“说归说,但每年的这个时候,也不得不去吃请。不管在哪里,人情关系都是很重要的,至少你不能让人说你不近人情吧,否则还怎么在社会上混。”这种类同于大多数人的想法,让他很累、很无奈。   太原市府西街某酒店是省城比较高档的饭店。这里是一些单位举行大型会议、宴会的定点酒店。   “一般的酒席并不是很奢侈,大多属于工作餐的标准,”酒店工作人员说,“而豪宴多是一些企业的饭局,一桌饭菜至少是几千元,几万元一桌的也很平常。”   饭局上,请客的、被请的实属无奈,而跟着“蹭”局也挺累。   张丽(化名)也是个“老江湖”,曾多次跟着父亲参加各种宴会,一路下来,各种美味佳肴已经变得模糊,而饭局上各种名目繁多的规矩倒学了不少。   “每次都得提醒自己千万不能出丑,说话得轻声细语,吃饭得细嚼慢咽,还不能出声,这事关自己淑女的形象。一顿饭下来,浑身的毛孔都觉得累,爱吃的菜不能多吃,多会儿都得赔着笑脸,还吃不饱。”这样的饭局,让她觉着自己都不是自己了,从头开始就在“装”。“也不知他们天天吃饭,吃个啥劲,远不如自己在家吃的舒服,想吃什么吃什么,想干啥就能干点啥。”   现在,饭局已经无孔不入,学校也未能幸免。 学生 考试不及格、迟到、旷课次数过多、打架等等,只要犯了事亦靠饭局摆平老师,免受处罚。   “饭局的档次往往跟事情的轻重、被请者的社会地位有着直接的关系。越紧要的事情、越重要的客人,饭局档次也就越高。”太原市某饭店负责人笑谈,“朋友聚餐,一般会选择经济实惠的小饭店,大家吃的比较舒心。”       B “赶”局真的挺累   “自笑平生为口忙,朝朝事业总荒唐。许多世上辛酸味,都在车尘马足旁。”这首清末吾庐孺的《京华慷慨竹枝词·饭局》同样也道出了现代人 “赶”局的无奈味道。   “70后”的刘明是 公务员 ,他认为,饭局累,累不在饭,累在局。刘明说,目的单纯仅吃个饭,这饭吃的就叫“饭”,而如果请客吃饭带有目的性,这个饭就叫“局”。在这样的饭局上,通常并非都是熟人、朋友,与饭桌上不相熟的人一起吃饭,琢磨着该说什么话题,说什么话合乎时宜,吃着饭还得考虑礼数周到,这个过程确实很累。再加上自己不胜酒力,不想喝,有时还得违背自己的意思喝,喝了又极其不舒服,非常后悔。但下一次遇到类似的场合,又必须得喝。即便自己不喝酒,看着别人推杯换盏,一顿饭几个小时也吃不完,也是非常累人的一件事情。   在省城某事业单位工作的张国栋,最发愁的事是中午有人请吃饭。他的孩子正读高三,为了保证孩子能吃好,每天中午他都要回家给孩子做饭。有时朋友相邀,他实在推不过,就提前回家把饭做好,再匆匆忙忙往饭店赶。坐到饭桌前,少不了因为迟到轮番罚酒、敬酒,吃饭间还惦记孩子有没有午休,午休有没有睡过头,饭后又得赶到单位上班。张国栋说:“比起自己做好的香喷喷的饭,比起饭后还能轻松午休,在外参加个饭局,实在是累,但还必须去,俗话说‘请客不到羞主呢’,说啥也得给人家个面子。”   饭局本身就很累人,如果遇到“赶”局,更累。太原 市民 郝小龙性格豪爽,人缘不错,常常奔波在饭局中间。郝小龙说,遇到有和自己关系都不错但又是两个 “圈”里的朋友,如果自己做东,就错开时间,错不开时间就安排在一家酒店的两个包间,但事情往往并非如此。一次,同学的聚会刚开场,他还没吃两口,就赶紧敬酒告退,赶到朋友的饭局中,又喝酒认“迟到”之罚。至于吃饭,朋友这头已是残羹冷炙,没吃几口,大家又去K歌。半夜回到家,才觉得晚上吃了两顿饭都没吃饱,最后还是煮了包方便面。郝小龙无奈地说:“没办法,都是朋友,哪头都要照顾到。”   对于饭局 现象 ,太原市民魏俊才认为,中国饮食文化源远流长,中华民族是比较讲究吃的民族。但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的观念也该有相应的改变。现代社会物质越来越富足,肉食多了,营养多了,肥胖症等各种病症也多了。科学限定每日的饮食需求是健康的保证,每个人都应了解自己的饭量、酒量究竟有多大,自己的极限是多少。劝酒是中国饭局的特色,时下,在一些地方,喝酒已不再强劝,听随其便,这也是一种文明、进步的表现。   针对大多数人在饭局中的面子心理,山医大一院精神卫生科主任医师罗锦秀说,从心理学角度讲,这其实是一种从众心理。事实上,去不去吃饭,喝不喝酒,不应该成为衡量对人尊重、重视与否的惟一标准。经济发展了,生活富足了,我们的观念和生活方式也应该有相应的转变。应倡导文明健康的饮食文化,学会在 如何 不伤害自己和他人身体的前提下,慢慢地享用美食的味道,品味美酒的醇香。       C 回家吃饭本不难   人人都会这样自嘲,“身在江湖,‘胃’不由己。”   “家人围坐在一起,共同吃饭,这原本是件简单的不能再简单的事儿。可在我们家,这似乎成了件奢侈的事。”见到 记者 李彩虹直言,自从爱人薛小军开办公司后,他与家人吃饭的次数越来越少。   对此,薛小军也颇为无奈。陪客户成了他生活中的“重头戏”。他说:“我一次次舍弃了回家吃饭,少了与孩子交流的时间,虽不情愿,却不得不为。”   生活中,像薛小军这样为了 “公事”,舍了家人的不在少数。“饭局”泛滥给家庭维系和子女教育带来的影响,也是社会学家担忧的问题。   据美国哥伦比亚大学 “全国上瘾与物质滥用中心”针对12岁~17岁孩子所做的一项研究显示,每周只和父母一起吃晚饭不到2次的孩子,与每周能与父母共进晚餐5次以上的孩子相比,接触香烟、酒精和毒品的可能性要高得多,全家共进晚餐对孩子的心理健康非常有益。   28岁的杨波,在一家企业做了几年销售主管,让他感到最累的还不仅仅是工作上的辛苦,为了稳固客户群,陪请吃饭也是他要做好的“功课”。“每次陪客户,吃饭时总免不了要喝酒,遇到爱喝的客户,那真是豁出命地喝,不喝就显得咱不真诚,事儿就没法谈。去年有段时间,我常常感到疲劳,去医院检查,发现,竟然得了俗称的‘酒精肝’。”   据某肝病研究所对3000多名患者的调查显示,近年来,“酒精肝”的发病率明显呈年轻化,占新发肝硬化的六成左右,其中80%的患者在40岁左右,最年轻的“酒精肝”患者仅25岁。 专家 称,酒精已成为导致肝硬化患者发病明显低龄趋势的祸首。   “在温暖的灯光下,品尝着家人做好的热气腾腾的饭菜,看似简单,却是家的温馨。”省人民医院营养科营养师郑文霞说,“吃饭要讲究心情,回家吃饭其实很简单。心情好,吃饭就香,也更有利于吸收营养。”   省政协委员吴潭龙告诉记者,经常在外吃喝,本来是小事,但其产生的影响却是多方面的。从个体来说,影响家人的感情交流,同时也会带给孩子不良的示范效应;从社会的角度来说,助长了公款消费的不正之风,“请客风”也影响了社会风气。   近日,记者就“回家吃饭”的话题,对35人进行了随机调查,其中对“您是更愿意在家里吃饭还是在外面吃饭”的选项,有28人选择在家里,只有7人选择了外面;对“您的父母、妻子、孩子对您不回家吃饭是否对您有过怨言”的选项,选择常常埋怨的有10人,有时候有埋怨的18人,剩下7人觉得无所谓。   今年全国“两会”前,温家宝总理在和 网友 对话时说:“我和大家一样,也有一个家,上有90多岁的父母,下有儿孙。我喜欢全家人一起吃饭。”   一曲《回家吃饭》耳边响起:“回家吃饭回家吃饭,不管你离家多么远,回家吃饭回家吃饭,妈妈捧着碗……”
个人分类: 社会观察|1547 次阅读|0 个评论
读曾国藩的《家书》,找到了一些答案。
热度 1 jiao1 2010-8-23 22:47
逛超市买了一小本书,后半部分是曾国藩的《家书》,非常受益,不错,介绍给还没有看过的朋友。家书分为修身篇,劝学篇,为政篇,治家篇,交友篇,用人篇,甚是喜欢。 从一个严格要求自己的人那里找到了一些答案: 1, 在修身篇里,他一弟弟说现在是势利的天下,以强欺弱的天下。曾国藩给的答复是这难道是从今天才开始的吗?这大概自古以来就是如此吧。 工作的同学朋友有的抱怨社会这样那样的,我说社会本来就这样吧,《水浒传》讲的不是就是大家被逼上梁山的吗?今天从这里找到曾国藩教育他弟弟的信件,发现当初社会的黑暗面他肯定也发现了,但是他不把这个放在心上,而是要弟弟把做学问放在首位。 2, 在劝学篇里,有一段说他的应酬也非常的多,列了四条,第四条是要接见门生。这么说来他不就是现在在北京的导师们吗,每个导师天天好多事情,其中一条就是要与自己的学生讨论什么的。从这个角度来看,在北京的老师们,确实都很忙。不知道现在随着信息网络增大了,大老板们都是怎么安排应酬的,怎么做好的,记得以前读过一本院士科普小书,他们有的讲自己上午晚上做学问,下午进行应酬。 我虽然只是一个在校生,但是周末已经毕业的同学来玩我有时候都感觉透不气来了,但是看看曾国藩怎么梳理的,他梳理的非常清楚。这些都是生活小事儿,都没有与老师们交流过,我想每一个老师也定有这方面的困惑! 3, 在治家篇里,写着让家里一切收拾利索,即使一丝一缕,竹头木屑都要收拾整齐。他是一个非常理性非常有条理的人,难怪能做到中兴第一名臣。这是佩服,我也效法,像军校学生那样整理的整整齐齐,这样自己工作效率也高。 通过阅读毛泽东说过:吾于近人,独服曾文正。蒋介石向他的学生推荐曾国藩的著作,说曾国藩可以作为我们的老师了。 曾国藩给我的感觉就是最能严格要求自己又能严格要求别人的人。他对弟弟的要求,也不免让我时不时的督促自己家中的上学或者工作的弟弟们。 此外书中的读书必须有恒心必须立志猛进,兄弟必须和睦第一,交友要勤来往等,都是不错的建议。 不过书的前半部分《冰鉴》感觉不是很好看,通过身体来鉴别人才的,不是很喜欢,有些看相的嫌疑。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3773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在外应酬,喝酒还是不喝酒?
coofish 2010-1-28 18:44
挣大钱为了挣到更多钱,拼命的喝酒,挣小钱的人为了保住饭碗,也拼命的喝酒。总之,似乎应酬时陪酒是理所应当的事儿。 最近,我在 南京小百合 论坛上看到一人在人事部门工作,5年滴酒不沾,可谓人之精华。最重要是从不喝酒名声在外,加上平时多在工作上帮助同事,积攒人品,遇到避不开的酒桌场合,领导同事都会帮着挡酒。 秘诀如下: 1、最重要的是让领导觉得你有其他更大利用价值:有急活重活干的时候,宁可通宵不睡,也能糊个像模像样的出来。 2、一律平等:上到能决定你前途命运的一把手,下到无足轻重的普通同事,都以果汁相敬。 3、酒桌低调:酒桌众生无非几种,有倚老卖老叔伯辈分的或者假装要做肝胆兄弟的,不要信他们嘴巴说的天花乱坠。假如是他们自己的侄辈亲人或者儿女兄弟,绝对舍不得灌酒,强要你喝的,肯定都逗你玩,没啥真感情。 4、贵在坚持:始终不破金身。 酒桌上其实谁不比谁傻,虚情假意还是真心实意,混久了心底都跟镜子似明白。工作不过糊口,何必拿身体和健康去拼,等到大病一场之后,不喝酒不行就成屁话了。为了活命,嗜酒如命的也能做到滴酒不沾! 多一个人坚持,这个社会就少一分熏天酒气,很多人以为在社会就要随波逐流才能有发展空间,其实不然, 该有原则的时候还是要坚守原则 ! PS:家人在一起就不要喝酒了,喝果汁挺好的,营养丰富~ 转载: http://www.coofish.org/post/27.html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1731 次阅读|2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3 20:13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