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医学研究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引发数起杀医事件的神秘“空鼻症”,是医疗过失还是患者癔病?
beckzl 2020-4-22 11:54
2013年10月, 浙江温岭杀医案 曾轰动一时。时年33岁的青年男子 连恩青 身藏尖刀,到温岭市第一人民医院耳鼻咽喉科门诊袭击当值医师,造成1死2伤的惨剧。 而事件的起因,是他 对鼻科手术的结果不满 ,并觉得有过失的医生一直推诿责任。 2014年1月,连恩青以故意杀人罪被判处死刑。对于犯罪事实,他当庭认罪,但 对司法鉴定机关对其作出的有精神疾病“疑病症”的说法,他却多次激动地否认。 并宣称自己是为了“把事情搞大”以引起社会对空鼻症患者的重视。 央视节目采访在狱中的连恩青 “空鼻症” 是一种广泛流传于民间鼻腔手术后患者群体间的说法,病人往往认为是主刀医生医疗过失引发自己术后产生鼻塞、 呼吸 不畅、胸闷、头痛甚至精神异常。 但很多投诉者在后续的医学检查上却一直显示一切正常,因此这种病症至今未被归类为明确的鼻类病。很长一段时间内医学界甚至将其归类为 精神疾病 ,然而病人接受精神治疗也并不见好,还引发了很多 医闹与病患自杀 案例。 神秘的“空鼻症”,真的这么匪夷所思吗? 说到 鼻塞 ,是我们每个人都曾遇到的问题。只要一不小心感冒了,突如其来的鼻塞肯定是迅速 降低生活质量 的最大帮凶:白天呼吸不畅,大脑总感觉昏昏沉沉的;到了晚上,轮流堵塞的鼻子更能让人翻来覆去睡不好觉。 相比于普通的鼻塞带来的小困扰,鼻炎患者面临的则是进阶的挑战。鼻塞、流涕、喷嚏不止、呼吸不畅成了日常,难受异常的鼻子时时刻刻 干扰着患者的日常生活 ,不仅分散其注意力,严重的还会使患者失去嗅觉及一部分味觉。 引起鼻塞及加重鼻炎症状的因素很多,其中常见的一种,就是 鼻中隔偏曲 。鼻中隔是贯穿人类鼻子中部的骨骼和软骨组成的一道屏障,起着把鼻内分成两半的作用。一般来说,这玩意就该处于鼻内中间位置。 正常鼻中隔(左)与偏曲的鼻中隔(右)对比 但实际上这块软骨很容易受到外界影响,对自身的正直生长也比较不上心。小时候被开门的长辈迎面击飞过啦,青年时期鼻子被揍过啦,甚至总喜欢趴着侧一边睡都可能导致鼻中隔偏曲生长。 鼻中隔偏曲后,会堵塞空气正常经过鼻孔。但是 小程度的偏曲一般不影响生活 ,据估计全球有近80%的成年人都有不同程度的鼻中隔偏曲状况,但只有极少数严重到需要手术矫正。 验证自己有没有鼻中隔偏曲也十分简单,一般来说如果你每次感冒都是左鼻塞右流涕(或者反之),那十有八九就是鼻中隔偏曲了。 严重的鼻中隔偏曲可能会让一侧的 鼻孔堵塞 ,造成呼吸问题的同时也容易使鼻腔自洁功能受损,导致 鼻窦反复感染 。更严重的还会伴随着 鼻甲增大 的问题,进一步降低患者的呼吸能力,甚至有 打鼾、睡眠窒息 的风险。 鼻中隔偏曲也可能引发图中的上、中、下鼻甲异常增大 而从根本上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法,就是 鼻中隔成形术(Septoplasty) 以及 鼻窦手术(Sinus Surgery) 中的鼻甲切除术。这些手术的基本原理,都是通过内窥镜微创手术切除多余的骨头、软骨、增生的息肉,再将鼻中隔膜归位,从而恢复鼻腔的正常结构。 一般而言,这些都是低难度,低风险的常规小手术。这种成功率接近百分之百的手术,往往也能立竿见影地改善患者的鼻塞、鼻炎症状。(作为资深鼻炎患者的笔者“有幸”在读书时期亲身经历过一次鼻中隔偏曲纠正手术,术前术后确实是完全不同的人生体验) 那种堵塞多年的鼻通道被打开的感觉,就像是近视眼第一次佩戴上眼睛看到的清晰新世界。呼吸通畅,更佳的睡眠质量与精神状态,感冒概率明显下降,甚至感觉记忆力与学习效率都得到明显提升。 一次成功的鼻中隔成形术甚至可能附带整形效果 然而看似简单、效果显著的鼻内手术,其实并不总是尽如人意。有小部分不幸的患者,会在手术后发现自己的症状非但毫无改善,甚至进一步恶化了。而且可能发生这种状况的不止鼻中隔成形术, 任何鼻内手术都有引发空鼻症的小概率 。 术后患者会觉得鼻腔内空荡荡的,呼吸的感觉不对。接着鼻腔乃至于整个人都干燥异常,而吸入的空气像是直接灌入身体的火,引发胸痛、头晕等异样感觉。患者整个人的注意力几乎无时不刻都在很不对劲的鼻子上,痛苦而不得解脱,甚至会出现焦虑、狂躁、抑郁等并发症状,产生严重的心理问题。 这种病症最难解的一点就是,同样的手术流程,有的人做完效果拔群,有的人做完痛不欲生。而且事后即使复诊拍CT,医生也会告诉你检查出来手术是成功的,患者的鼻腔结构恢复通畅,并无任何异常。 因此在很长一段时间内,空鼻症尽管在民间患者群体间传得沸沸扬扬,很多医生及研究者却将其归类为“ 精神障碍 ”。简而言之,就是患者在经过鼻内手术后,已经适应了原有堵塞病态的鼻腔无法接受突然到来的通畅感,诱发了一种心理上的不适。 又在持续加大对鼻子问题的关注之下,演变成越来越严重的心理暗示,最终造成精神障碍。 广州某医院医师2014年发表的研究截图 这种简单的归因酿成了很大的问题。感觉术后症状进一步恶化的患者到医院检查,却被告知手术成功,鼻子没有任何问题,“一切都是你想太多了”。这显然不能解决生活中无时不刻遭受煎熬的患者的问题,就像杀医的连恩青一样,很多患者始终 觉得医院诊断造假,是在推卸责任 。 2007年河南省新乡市第二人民医院耳鼻喉科代文红医生被刺身亡;2011年北京同仁医院耳鼻喉科徐文主任被砍伤;2012年2月,河北省邢台市柏乡县医院耳鼻喉科医生被砍死;2012年4月,一名叫吕福克的患者一天之内连续刺伤北京耳鼻喉科的两名医生;2012年9月,一名鼻炎患者于深圳鹏程医院耳鼻喉科行凶,导致4人受伤…… 成为医闹重灾区的耳鼻喉科 频繁发生的耳鼻喉科医闹,令人痛心之余,也让很多医院再也无法选择“低调处理”。越来越多国内的医生开始进行相关的调查研究。 这时候大家才发现,“空鼻症”其实早在1994年就被美国医生Eugene Kern和Monika Stenkvist明确命名指出——他们用 空鼻综合症(ENS) 来形容因鼻腔组织缺失造成的病症。 在2000年,也有名为Moore Eric的医生明确指出“临床医师不可过分地切除鼻腔组织结构,以免引起鼻腔不可逆病理损伤”。这个观点曾在2001年的《中华耳鼻咽喉科杂志》上出现,只是并未引起足够的重视。 箭头所指即为缺失的下鼻甲 图源:iskin.com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研究报告表明, 空鼻症是由于人体感应到鼻腔中异常的压力与温度引起的。 位于鼻甲上的压力或温度感受器如果被手术破坏,就可能导致某些人失去感知鼻呼吸的能力。 从医学的角度分析,这部分功能或许能被其他鼻腔内部位补足,但并非所有人都有此能力。 2015年的一项试验性研究召集了128名接受过鼻腔手术的空鼻症患者,医生在他们的鼻粘膜下尝试植入了各种不同的填充材料,以补足鼻腔中“空缺”的位置。一年后的随访结果显示,有79%的患者表示其症状得到了明显缓解。 尽管依旧有质疑者认为这项研究中没有设置安慰剂对照组,因此 可能存在强烈的安慰剂作用或报告偏倚 。但这已经是目前应用最广泛的空鼻症补救措施了。 在鼻腔中补入填充材料可有效缓解空鼻症症状 如果我们再往前追溯的话,其实在更早的1914年,就有一位名为梅森(Albert Mson)的医师报告了在切开鼻子的手术后出现了“类似萎缩性鼻炎的症状”和“鼻子与喉咙干燥”的病例。 梅森医师还写下了一句十分经典的话提醒后人: “鼻甲是鼻子上最重要的器官,身体的任何部分被切除抛弃都应该慎重考虑尤其是鼻甲——不过,包皮除外。” (作者注:包皮这点还是有争议的) 遗憾的是,直到现在依旧有许多医生坚持空鼻症是纯粹心理问题这一说法——2013年连恩青就是被强制送入精神病院,出院后才去行凶的。 耳鼻喉类疾病极易导致紧张的医患关系一方面是此类疾病的病症判断较为主观,不像骨折、外伤之类客观;另一方面则是此类病症容易影响精神状态 2016年8月,一位名为 张瑞 的年轻姑娘通过百度搜索,找到当时页面排名第一的 乌鲁木齐爱德华医院 做了鼻中隔矫正等一系列“治疗鼻炎”的小手术,随后由于严重的空鼻症引发精神问题,于9月15日跳楼自杀。 最令人唏嘘的是,她去治鼻炎,本是为了以更好的状态和相恋6年的男友走入婚姻殿堂。 而令人们稍感欣慰的是,最终法院判定医院确实存在医疗行为过失,空鼻症不再被认为纯粹是患者的精神问题。 因空鼻症自杀的女孩张瑞 2013年连恩青杀医案发生后,南方周末曾试图就此问题做一番深度调查报道。采访到的医生告诉记者,国内大量空鼻症患者做过一种治疗慢性鼻炎的“低温等离子”手术。 这种 消融鼻甲 的手术会使病人在短期内鼻腔通气明显,但时间一长,才发现为此付出了无法挽回的代价。而手术治疗鼻炎之所以流行,是因为对很多中小医院而言,这种小手术是其重要的 创收渠道 。 “ 创 收指标 被分解到科室, 科室再分解 到医生。 而医生 只能靠多给病人 做手术完成指标 ,‘过度医疗 ’因此在所难免 。 ” 案件发生后,这种手术被很多医院紧急叫停 。 但由于涉及庞大利益及学科形象 ,几乎整个 学界对此都是 “回避” 不谈的状态 ,这也是这方面研究停滞不前的重要原因。 当然了,近几年随着医疗行业的规范,莆田系医院纷纷关停,更因为业界内其实对空鼻症已有相当程度的理解,新发的空鼻症患者几乎没有了。但对于还在痛苦中挣扎的空鼻症患者群体,这始终是我们需要共同面对的一个 医学遗留问题 。 医学的发展上肯定会误入一些难以避免的弯路,但勇敢地承认面对并纠正它,我们才可能更快地奔向没有尽头的探索更远方。至少,也 不该让医学问题演变为社会问题 吧。 李淳风.空鼻症患者之痛.南风窗·封面报道,2014年11月 董频,黄若飞.鼻腔疾病与精神异常的联系—“空鼻症”与“类空鼻综合症”,中国医学文摘耳鼻咽喉科学.2014年 陈剑,曾黎,王建国.鼻内窥镜术后空鼻综合征的病因及治疗探讨.ModernPracticalMedicine,2017.9 鼻子“小病”惹出多起杀医案 空鼻症的社会之痛,南方周末,2013.12 杀医的逻辑,中央卫视《面对面》节目专访浙江温岭“10·25”杀医案凶犯连恩青,2014 Alana Biggers,What is empty nose syndrome?,Healthline,2017.8.4 Suzanne Falck,What to know about empty nose syndrome?,Medical News Today,2017.8.7
24951 次阅读|0 个评论
医学前沿是什么?
热度 30 weijia2009 2017-7-17 10:06
医学前沿是什么? 2017-07-15 贾伟 我办公室订了几本CNS一类的高大上的杂志,闲来会装模做样地翻一下,显得自己多少也算接触着科学前沿的东西。但实际上我心里明白,自己很少有时间去通读这些文章,尤其是近几年,时间和精力都在减少,很多时候翻开文章刚读了没几行,就被杂七杂八的事情岔开了,而我又很难理直气壮地告诉站在门口的来人:没看见我老人家在读文献吗?别来打搅行不行啊!由次联想出去,我们这种专业做研究的科研人员尚且时间不够用,就更别说那些脚不沾地四处讲演的医学大佬们以及医院里一天要看上好几十甚至上百号病人的医生们,他们要找时间坐下来细细阅读本领域的最新文献岂不更难? 上个月参加了《新英格兰医学杂志》(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 NEJM)旗下的《NEJM医学前沿》在上海张江组织的一个座谈会,会上NEJM主编Jeffrey M. Drazen博士做了一个题为Play of Chance 的主题发言,与会专家们针对《NEJM医学前沿》如何扩大在中国的影响进行了讨论,在此说一点感想。 《新英格兰医学杂志》创立于1812年,是世界上最早的医学期刊,也是质量最高、影响力最大的医学期刊之一。2016年NEJM创办了中文电子周刊 —《NEJM医学前沿》,其内容选自NEJM及其姊妹刊物NEJM Journal Watch的部分文章,并全文译成中文,免费对读者开放。用《NEJM医学前沿》主编(也是NEJM的副主编)肖瑞平教授的话来说:这个新刊物旨在将国际最前沿的医学研究和临床实践引入中国,促进越来越多出色的本地临床研究成果走出中国,提升中国医学研究在国际上的话语权。 看到这本杂志的名称,我心里的第一个问题是:“医学前沿”是什么概念呢?我在这里先讲一个(Drazen博士发言中提到的)小故事。 在世界上第一个有效的抗结核药物(链霉素,1944年)发明之前,人类对于结核病这个古老的病种一直束手无策,曾经尝试过很多种办法,一百多年前最盛行的抗结核病药物是一些含金的制剂,最典型的叫Sanocrisina(硫代硫酸金钠),这类具有极高的毒性但缺乏实际疗效的金制剂是当时治疗结核病的“一线用药”,其结果是害死的人比治好的人还要多,而这种混乱的用药局面一直延续了15年之久,直到1931年有个叫James Burns Amberson的医生发表了他的一个临床研究报告后才被终止。 这个叫James Amberson的医生到底做了什么来改变这个局面的呢?Amberson 1917年从霍普金斯大学获得医学学位,但他没有完成实习和住院医师资格,因为他不幸得了结核病,被送去一家叫Loomis Sanatorium的疗养院治疗,年轻的Amberson同学一出校门便与外界隔离,在护理院的病床上度过了无数个漫漫长夜。两年后他的病居然痊愈了,因为找不到工作,Amberson便留在这家疗养院打工,而且一做就是很多年。所谓久病成良医,后来他竟然就变成了治疗结核病的专家。针对金制剂到底有没有疗效,他设计了一项临床研究,招募两组病人(每组12例),一组采用硫代硫酸金钠,另一组采用蒸馏水(安慰剂),至于谁用治疗药谁用蒸馏水,他采用扔硬币的方式,看是哪一面朝上来决定,患者从头到尾不知道自己被注射的是哪一种试剂。这个试验被认为是人类历史上第一个“随机分组”设计的现代临床试验!试验结果大家可以猜到,跟蒸馏水相比,硫代硫酸金钠没有给病人带来治疗上的获益(事实上该组有更高的死亡率)。1931年,American Review of Tuberculosis杂志刊登了Amberson的“一个临床评价硫代硫酸金钠治疗肺结核病疗效”的报告。文章发表后,世界各国很快全面停止了硫代硫酸金钠在治疗肺结核病中的使用,而且,他首创的这种“随机分组”的临床药物评价方法从此大行其道,至今仍被视作为一种金标准。 穿着白大褂扔个硬币也能跻身医学的前沿。Amberson同学自从扔了硬币以后,事业上火的不行不行的,后来他老人家还当上了哥伦比亚大学医学院的大牌教授,胸科主任,外带各种的头衔。这个故事告诉我们,有时候一个临床评价方式的改变或者一个新的规范性流程的实施,会在医学上带来革命性的进步,挽救无数人的生命!这些新方法的价值,绝不亚于实验室里发现了一个新的药物分子或者某个新的分子机制。 前些年我在北卡工作时接触过不少医学教授,其中有一个性格随和很受人尊敬的教授叫Robert Califf,他在杜克大学转化医学研究院工作,每次我们见面总要聊上几句。我曾经检索过他的学术论文,发现他的论文质量和数量达到了恐怖级的水平,文章基本上都发在NEJM、Lancet、JAMA、Circulation等杂志上,光是NEJM上的论文大概有六七十篇。有一次我问Rob:我的实验室最近尝试着做了一件开创性的工作,是用一种叫感应耦合等离子体质谱仪(ICP-MS)的分析工具检测了几组病人血清中几十种微量元素,再辅以生物信息学的手段进行数据分析,我们发现不同的疾病具有各自特征性的微量元素组成模式,我想把文章发表到医学类期刊上去,譬如NEJM,你觉得怎么样?Rob一听马上让我把稿子给他看一下。仔细读完稿子以后他跟我说,不太适合,文章应该发到某一个相应的方法学专业性期刊上去。我问他为什么,他想了下说,往NEJM这类的医学杂志发文章,要么你的工作能说清一个(医学)问题,要么能解决一个(医学)问题,问题可大可小,但要有清晰的临床意义。我仔细把他的话琢磨了一下,觉得有道理,这件工作的确不适合医学类期刊,于是找了一个合适的专业性科学期刊发掉了。 从Rob这两句言简意赅的评价进一步去理解,医学前沿是有别于科学前沿的,它不是一种从科学家实验室里的最新发现联想出来的医学前景(像媒体报道的那样)。如果说科学前沿是新知识和新技术的话,医学前沿的体现应该是新方法,是那些采用了科学知识或技术,经过规范、合理的评价后能够解决临床问题的新方法,是那些指导医学实践的最合理的方法或方案。医学研究的目的是弄清问题或者解决问题,所以产生的新方法不一定非要采用新知识或新技术,而有时候简单到像Amberson大夫那样,能够帮助弄清一个问题的话,扔硬币也行! 回到张江的《NEJM医学前沿》座谈会,与会专家们把中国医生队伍的科研现状做了一个剖析,在这个呈金字塔状的医学队伍中,处于顶端的一批医生具有国际视野,懂科研,能够阅读顶级的医学期刊原文,除了这极少数人以外,金字塔其他位置的医生由于自身培训和所在环境的限制,其科研能力和素养需要提高,因而都是《NEJM医学前沿》的理想受众。 作为一个行外 人 (PhD而非MD),我对此稍微有点不同的理解。如果我们比较中、美两国医学专家发表的论文,撇开数量和质量因素,我们会发现两者论文的类型差异很大。跟我前面谈到的Rob发表的论文不同的是,中国医学研究者发表的论文很多是基础或应用基础研究,他们关注的杂志是CNS以及它们的子刊,而少有新的临床评价方案、新的观察视角、临床疑难问题的新策略等工作,因而对整个国家医疗政策、各种新的诊疗方案以及指南的制定贡献度不高,其直接结果是我们国家的药监部门亦步亦趋地跟从西方尤其是美国药监局(FDA)的步伐在走路。曾当过上一届美国FDA局长的Rob以前问过我(中国为什么出不了新药)这个问题,我“支支吾吾”地瞎说了几个原因,其中一个,就是中国医学界的学术领袖们似乎还没有把他们的研究跟分子生物学研究区分开来,也就是说,居于金字塔顶层的大专家们的医学研究意识和方法学还有上升的空间。 另外,医生队伍的科研能力似乎还可以换一个角度来评价。医学的核心是方法论,医学研究的前沿就是一种最佳方法(或方案)的探索!很多行之有效的好方法来源于广大医生队伍的临床实践,倒不一定一边倒地产生于高端医院的高水平团队。譬如用砒霜(三氧化二砷)治疗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的张亭栋当时任职于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中医科。因此,从这个意义上讲,医学的前沿性研究也是一种不同的方法论之间的交流碰撞和博采众长的过程,传统的、民间的、基层的医学实践和经验都可能对解决某类医学问题做出重要的贡献。譬如传统医学中的整体性的思维方式可能会极大的丰富现代医学在考察疾病和治疗过程的方法学,(西医)医生也可以采用大数据的方式在诊疗中考虑进节律、情志、时序、以及环境和饮食等诸多因素,甚至可能采用多种诊断信息集成的方式考察人体内各器官之间的相互作用和协同反应,从诊疗“人的病”逐步过渡到诊疗“病的人”,建立用整体的(功能)而不是分割的、联系的而不是孤立(于某个器官)的全局性视角来考察疾病的一种思维方式。因此,从更深一个层次来理解,医学的前沿,也是不同医学文化之间互相交汇和推移的边界!
25856 次阅读|65 个评论
[转载]崔芳:我国医学科研产出在全学科占比低
fqng1008 2014-6-16 10:32
日前,在一个关于医学科研、医学出版的交流活动中,以出版《柳叶刀》、《细胞》等世界顶级医学期刊而闻名的出版机构爱思唯尔集团,分享了其所作的中国与世界医学科研及学术水平的分析报告。报告显示,我国医学科研产出在全学科中仅占7.9%,与美国、日本、法国相比差距不小。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陈竺院士表示,应进一步加强对医学科研的支持力度,扩充医学科研资源和实力 。    报告显示,虽然近年来中国科研产出量增长迅速,自2004年起,中国的全学科科研产出量已升至世界第二位,仅次于美国,但医学科研产出在全学科中仅占7.9%,远低于美国的20.5%、日本的17.5%、法国的16.5% 。    报告数据基于Scopus——全球最大的论文摘要和引文数据库,涵盖了1.5万种科学、技术及医学方面的期刊,拥有5300多万条记录。报告还显示,中国医学文献单篇引用次数虽然在上升,但仍落后于美、英、德、法、日、意等国。2009年 ~ 2013年,中国在世界排名前10%医学期刊发表科研产出的比例,也落后于上述国家。再次,中国医学科研机构的科研产出水平整体较低。目前,国内只有复旦大学的医学科研产出水平在全球平均水平以上 。    陈竺表示,上述现象与我国几十年来的学术结构有关系。在当前和平发展的时代,人的生命质量越来越作为社会公平正义最为突出的标志,已成为全球发展的风向标,我国科学技术研究也应跟上这一大潮流 。 文章来源:2014年6月12日《健康报》
个人分类: 比较医学|1670 次阅读|0 个评论
中国医学研究(2008-2012)高引top10
zhpd55 2014-3-9 08:39
中国医学研究(2008-2012)高引top10 诸平 通过微软学术搜索对于亚太地区的研究机构进行研究,选择医学领域近5年(2008-2012)累计被引次数进行排序,前400名中有我国研究机构125家,再对其进行平均被引频次进行计算并排名后,其中平均被引频次的Top10(由于并列其实是11家机构)如下: 中国 125 家机构近 5 年来 医学研究平均被引排序表 Ranking Organizations Publications Citation Citation/ Publication 1 Shandong Institute of Light Industry 52 607 11.67 2 Inner Mongolia University 283 933 3.30 3 Hangzhou Normal University 184 573 3.11 4 Wuha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235 702 2.99 5 Hong Kong University of Science Technology 1200 3424 2.85 6 Chinese Academy of Medical Sciences Peking Union Medical College 1664 4664 2.80 7 National Health Research Institutes, Taiwan 941 2505 2.66 8 Yangzhou University 624 1617 2.59 9 Chinese Center for Disease Control and Prevention 1009 2567 2.54 10 Shantou University 622 1535 2.47 10 Shaanxi University of Science Technology 275 678 2.47
个人分类: 新观察|2718 次阅读|0 个评论
中国医学研究高引机构Top5,谁的贡献大?
热度 1 zhpd55 2014-3-8 22:05
中国医学研究高引机构 Top5,谁的贡献大? 诸平 在“ 2008-2012年中国高影响临床医学研究机构 ” 中涉及到5家: 香港中文大学、 台湾中央研究院、 香港大学、 军事医学科学院以及 北京协和医学院。那么这些机构中究竟哪些作者贡献较大呢? 依据微软学术搜索结果,近5年香港中文大学医学研究的高引作者Top10如下: Tony Shu Kam Mok Publications: 143 | Citations: 2170 Fields of study: Oncology , Pharmacology , Cell Biology Joseph Jao Yiu Sung Publications: 494 | Citations: 8179 Fields of study: Anatomy , Pathology , Oncology Busyamas Chewaskulyong Publications: 3 | Citations: 448 Fields of study: Medicine , Biotechnology Y.-J. Huang Publications: 491 | Citations: 3607 Fields of study: Pharmacology , Cardiology , Oncology L.-C. Wang Publications: 136 | Citations: 1183 Fields of study: Oncology , Physiology , Ophthalmology Ka Sing Wong Publications: 193 | Citations: 1640 Fields of study: Neuroscience , Diseases , Psychiatry Psychology Stephen L. Chan Publications: 36 | Citations: 1043 Fields of study: Oncology , Anatomy , Pharmacology Paul Kay-Sheung Chan (陳基湘) Publications: 442 | Citations: 5355 Fields of study: Diseases , Virology , Cardiology Hui Yao Lan Publications: 142 | Citations: 2681 Fields of study: Urology , Anatomy , Pathology Francis Ka Leung Chan Publications: 299 | Citations: 4031 Fields of study: Anatomy , Pharmacology , Oncology 台湾中央研究院高引作者TOP10如下: Lee-Young Chau Publications: 28 | Citations: 761 Fields of study: Genetics Genealogy , Neuroscience , Molecular Biology Wolfgang E. Schmidt Publications: 407 | Citations: 2356 Fields of study: Anatomy , Diseases , Pathology Ching-Chien Pan Publications: 5 | Citations: 189 Fields of study: Medicine Chien-Jen Chen Publications: 328 | Citations: 5193 Fields of study: Cardiology , Oncology , Diseases David M. Liu Publications: 405 | Citations: 3482 Fields of study: Pharmacology , Oncology , Plant Animal Science Hwei-Chen Yen Publications: 3 | Citations: 121 Fields of study: Medicine Wen-Harn Pan Publications: 92 | Citations: 746 Fields of study: Genetics Genealogy , Cardiology , Diseases Ovid J. - L. Tzeng (曾志朗) Publications: 96 | Citations: 1049 Fields of study: Neuroscience , Psychiatry Psychology , Computer Education Song-Kun Shyue Publications: 33 | Citations: 439 Fields of study: Biochemistry , Cell Biology , Neuroscience Yuan Tseh Lee (李遠哲) Publications: 233 | Citations: 2018 Fields of study: Cardiology , Pharmacology , Physiology 香港 大学医学研究的高引作者Top10如下: Joseph S. Malik Peiris Publications: 269 | Citations: 8596 Fields of study: Virology , Diseases , Biochemistry Yan Li Publications: 483 | Citations: 5358 Fields of study: Oncology , Microbiology , Pharmacology Yi Guan (管轶) Publications: 458 | Citations: 12773 Fields of study: Virology , Biochemistry , Diseases Li-fang Zhang Publications: 120 | Citations: 1450 Fields of study: Psychiatry Psychology , Genetics Genealogy , Neuroscience KAREN SIU-LING LAM Publications: 282 | Citations: 3276 Fields of study: Diabetes , Endocrinology , Cardiology James Lam (林參) Publications: 489 | Citations: 8861 Fields of study: Mechanical Engineering , Electrical Electronic Engineering , Manufacturing Technology Guochun Zhao (赵国春) Publications: 217 | Citations: 3477 Fields of study: Geochemistry , Geology , Mineralogy Petrology Paul Michel Vanhoutte Publications: 215 | Citations: 3898 Fields of study: Pharmacology , Cardiology , Physiology Bernard M. Y. Cheung Publications: 131 | Citations: 1537 Fields of study: Cardiology , Pharmacology , Endocrinology Min Sun Publications: 179 | Citations: 3985 Fields of study: Geochemistry , Geology , Geophysics 军事医学科学院( Academy of Military Medical Sciences ) 医学研究的高引作者Top10如下: 待补充 北京协和医学院( Chinese Academy of Medical Sciences Peking Union Medical College ) 医学研究的高引作者Top10如下: Zuo-Xiang He Publications: 71 | Citations: 1293 Fields of study: Cardiology , Pharmacology , Cell Biology Da-Tong Chu Publications: 6 | Citations: 460 Fields of study: Oncology Dongfeng Gu Publications: 121 | Citations: 1620 Fields of study: Cardiology , Genetics Genealogy , Neuroscience Xiufang Duan Publications: 31 | Citations: 931 Fields of study: Cardiology , Neuroscience , Genetics Genealogy Xi-Gui Wu Publications: 39 | Citations: 1039 Fields of study: Cardiology , Neuroscience , Diseases Hong Gao Publications: 536 | Citations: 1894 Fields of study: Databases , Data Mining , Optics Optoelectronics Fan Yang Publications: 256 | Citations: 2055 Fields of study: Molecular Biology , Oncology , Biochemistry Jian-feng Huang Publications: 61 | Citations: 392 Fields of study: Cardiology , Genetics Genealogy , Pharmacology Lisheng Liu Publications: 99 | Citations: 2767 Fields of study: Cardiology , Neuroscience , Oncology Ru-Tai Hui Publications: 109 | Citations: 579 Fields of study: Cardiology , Biochemistry , Genetics Genealogy
个人分类: 新观察|5631 次阅读|4 个评论
外国女大学生是怎样避孕的?
shuz 2013-12-13 10:19
性解放 运动在美国是 70 年代的特征,是当时的一种风潮,而中国的性开放也早已开始了低调的迅速发展,尤其是在大学里。那外国女大学生避孕效果如何呢?科研出版社英文期刊《 Advances in Reproductive Sciences 》(生殖科学)表明:其实她们也很不专业。 紧急避孕药是作为紧急措施在未作保护措施的情况下用来避免意外怀孕的。埃塞俄比亚阿瓦萨大学健康科学学院 Ejara Tolossa 教授对南埃塞俄比亚大学女生的紧急避孕药知识和使用进行的了一项研究,这项研究评估了南埃塞俄比亚 Hawassa 大学本科女生对紧急避孕药的了解和使用情况,研究结果发表在美国科研出版社《生殖科学》杂志上。 研究方法:一份专业的、有代表性的调查问卷,采用横断式抽样技术调查了 776 名来自南埃塞俄比亚大学的女生,还使用了预测结构式问卷来收集数据。 研究结果: 719 人( 92.7% )有过性经验, 17 人( 2.2% )有过强制性性经验, 17 人中有 8 个 (47%) 有意外怀孕经历,最后选择人工流产结束怀孕。 379 人( 72.2% )有紧急避孕知识,但只有 41 人( 10.8% )采取了措施,口服避孕药是这 41 人最常用的措施。年龄、婚姻状况和经初潮年龄与紧急避孕知识相关联,此外,住处、受教育年龄和经历强制性性经验年龄 也影响了她们 紧急避孕药的使用情况。 结论表明,女大学生经历了高比率的意外性经验和怀孕经验,但拥有低水平的紧急避孕知识和紧急避孕药使用率,而且,她们没有途径可以接受与避孕相关的人性化教育服务。因此,有必要采取多方合作努力改善该项服务,并提高女大学生为预防意外怀孕的避孕水平。 了解更多请点击 http://www.scirp.org/journal/PaperInformation.aspx?paperID=38927 本文版权属于科研出版社( http://www.scirp.org/ ),转载请注明出处。
52 次阅读|0 个评论
脐带缠绕易得肿瘤
shuz 2013-12-13 10:08
不太老实的宝宝在妈妈的子宫内活动、游戏,动动胳膊,伸伸腿,一会儿转个圈,是发生脐带缠绕的主要原因。 2013 年 9 月科研出版社英文期刊《 Open Journal of Obstetrics and Gynecology 》 ( 妇产科期刊 ) 的一篇研究论文告诉我们 千万别小看脐带缠绕! 美国辛辛那提儿童医院医疗中心病理学和医学实验室部门 Jerzy Stanek 教授对一种以茎绒毛的环状动脉周围水肿为典型特征的异常胎盘病变临床病理关系进行了评估。对 100 个连续有环状动脉周肿瘤的胎盘和 100 个妊娠期年龄相仿的案例 30 个和 41 个胎盘回溯个案对照的数据比较,结果表明脐带缠绕与动脉周茎绒毛肿瘤和干闭塞性动脉内膜炎常常相伴相生。 了解更多 请点击 http://www.scirp.org/journal/PaperInformation.aspx?PaperID=38924 本文版权属于科研出版社( http://www.scirp.org/ ),转载请注明出处。
45 次阅读|0 个评论
我国小学生吸零食像吸毒,且看美国如何防止药物滥用
shuz 2013-12-13 10:06
“魔烟”爽果粉现身学校,小学生吸食就像吸毒,日前一种名为“魔烟”的零食在小学生中走红。与以往常见的不合格小食品不同,“魔烟”的更大危害来自于食用方式上的误导,它对青少年“吸烟或吸毒无害”的不良诱导让人惊悚。 2013 年 11 月科研出版社英文期刊《 Creative Education 》(创新教育)发表的一篇研究论文,介绍了美国北卡罗莱纳大学 Mary P. Metcalf 教授开发的一种针对小学生的预防药物滥用课程项目 BrainTrain4Kids 。 该项目受到国家药物滥用研究所的资助,针对 7-9 岁受教育儿童进行有关科学、大脑和药物的互动网上课程的评估。该课程体系的主要目的是通过教给小学生关于大脑和酒精、烟草还有药物如何伤害它的相关知识来提供早期的药物滥用预防措施,并进一步提高小学生对于科学探索的认识和鉴别以及增强和保持对科学的积极态度。 这个项目采取了参与和娱乐的元素的闪存活动和教育性游戏。评估分为两组,采用随机性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和对照组的儿童对科学有着相似的态度和知识水平。干预阶段后期,实验组的知识得分有了显著的提高,且这种提高在之后的 6 周继续维持,实验组对待科学的态度在干预后期与开始时期相比变得更加积极,而且效果还在继续。 结果表明 BrainTrain4Kids 可以作为一个教授儿童关于科学与药物的非常有效的工具,而且能潜在的积极影响他们的态度,可以被用作在校或在家进行预防药物滥用项目进程的一部分。 了解更多请点击 http://www.scirp.org/journal/PaperInformation.aspx?PaperID=38923 本文版权属于科研出版社( http://www.scirp.org/ ),转载请注明出处。
44 次阅读|0 个评论
产程图在分娩中的使用
shuz 2013-12-13 10:01
产程图是在头位分娩过程中,以曲线形式记录宫颈扩张和胎头下降的相应关系、同时观察宫缩及胎心变化。产程图可动态地表现产程的进展,能作为正确判断和及时处理头位难产的重要依据。 2013 年 10 月科研出版社英文期刊《 Open Journal of Obstetrics and Gynecology 》(妇产科期刊)特刊中的一篇研究论文 分析了巴西医院不同的护理模式中产程图在分娩中的使用情况。 巴西圣保罗大学医疗安全部 Cláudia de Azevedo Aguiar 教授比较了两家采取不同护理模式的巴西医院在分娩和生育保健中使用产程图过程中产生的不同。分别采取了自然生产中心模式( NBC )和传统生产中心( TOC )。该研究收集了来自 112 个低生产风险妈妈的病历卡资料,这些女性都经历了剖腹产分娩。 在自然生产中心,产程图的使用依照卫生部建议,采取更加频繁和更重要的增补变量( p 0.001 ),这些变量开始于记录与警戒阶段与胎动阶段的列数据相对应的分娩活跃期的数据。然而分娩阵痛,比如使用催产素,羊膜穿破术和剖腹产集中于两个产程图的同一个区域。 在这项研究中,自然生产中心最充分地使用了仪器,而考虑到时间问题,其中许多例案例都发生的很早。这个发现暗示在不考虑护理模式的情况下,产程图的使用并不是作为指导性仪器和像预期中那么安全和及时。换言之,产科实际上并没有成为“人性化”的事物,产科必须聚焦于更好的临床证据,才能减少婴儿出生前后母子的生命危险。 了解更多请点击 http://www.scirp.org/journal/PaperInformation.aspx?PaperID=38922 本文版权属于科研出版社( http://www.scirp.org/ ),转载请注明出处。
40 次阅读|0 个评论
降低肾移植风险,缩短手术时间是关键
shuz 2013-12-13 09:35
今日的活体肾移植终于完成了从实验到临床应用的转变,临床活体肾移植全盛期的到来也对现有的外科手术技术提出了挑战。 2013 年 11 月科研出版社英文期刊《 Open Journal of Organ Transplant Surgery 》 ( 器官移植外科学期刊 ) 中,加拿大哈利法克斯戴尔豪斯大学与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二世健康科学中心的 Sertac Cimen 教授发表了一篇研究论文,分析了外科手术时间与腹腔镜活体捐赠肾移植效果之间的关联性。 大多数的研究表明肾移植捐献者减少的情况下,缺血时间在发生移植肾功能延迟恢复( DGF )中扮演重要角色。然而,外科手术时间对活体捐赠的肾移植之后的效果有何种潜在影响还鲜为人知。 对连续性的 189 例腹腔镜活体捐赠肾移植( LDKT )接受者进行的一系列(从 2006 年 1 月至 2012 年 8 月)的回顾分析,显示出气腹时间( PT )和接合时间( AT )对捐赠者和接受者停留在医院的时间和移植物发挥早期功效 (EGF) 的时间产生的影响。其中 13 名接受者( 6.8% )被发现移植肾功能延迟恢复( DGF ),与此同时 27 名接受者( 14% )发生移植物发挥功效缓慢 (SGF) 。 接合时间( AT )与移植肾功能延迟恢复( DGF )相关联,接受移植肾的病人平均要在医院停留 8 天 ( 四分位数间距为 7-11 天 ) ,每多出 13.5 分钟的接合时间( AT )就意味着病人要在医院多呆 1 天。气腹时间( PT )均值为 180 分钟(四分位数间距为 144-234 分钟),气腹时间( PT )与移植肾功能延迟恢复( DGF )和移植物发挥功效缓慢 (SGF) 都有关联。气腹时间( PT )每多一个小时,捐献者就得在医院多停留 0.42 天外科手术时间。在使用医院资源时外科手术时间可能成为了被低估的变量,外科手术时间的影响还需要更深入的研究。 了解更多请点击 http://www.scirp.org/journal/PaperInformation.aspx?PaperID=38966 本文版权属于科研出版社( http://www.scirp.org/ ),转载请注明出处。
45 次阅读|0 个评论
慢性血栓栓塞性肺高压病人双边肺移植的严重出血风险
shuz 2013-12-13 09:31
慢性血栓栓塞性肺高压( CTEPH )是一种肺移植的适应症。当有慢性血栓栓塞性肺高压的病人进行移植手术,由于从胸壁到肺产生的严重的胸膜粘连和侧支血管问题会出现大量出血。然而,并没有具体讨论出血风险的前例报告。 2013 年 11 月科研出版社英文期刊《 Open Journal of Organ Transplant Surgery 》 ( 器官移植外科学期刊 ) 发表了一篇关于慢性血栓的病人在进行双边肺移植手术时大量出血的案例。 日本大阪大学医学研究院胸外科 Tomoyuki Nakagiri 教授对一个有 慢性血栓栓塞性肺高压的病人在进行双边肺移植手术时大量出血 ,之后需要再次做止血手术。由于坏死血液流向他的左上肺叶,他接受了左上肺叶切除手术。这位病人在术后 9 天康复过来,却死于移植手术 56 天后难治性漏气产生的胸膜腔积脓。 了解更多请点击 http://www.scirp.org/journal/PaperInformation.aspx?PaperID=38965 本文版权属于科研出版社( http://www.scirp.org/ ),转载请注明出处。
43 次阅读|0 个评论
异体移植新发现
shuz 2013-12-13 09:12
同种 异体移植 ,即供、受者属同一种属,但遗传基因不相同的个体间的移植,如不同个体的人与人、狗与狗之间的移植;同种异体移植为临床最常见的移植类型,因供、受者遗传学上的差异,术后如不采用适当的免疫抑制措施,受者对同种移植物则不可避免地会发生排斥反应。 2013 年 11 月科研出版社英文期刊《 Open Journal of Organ Transplant Surgery 》 ( 器官移植外科学期刊 ) 发表了一篇关于长白猪同种异体移植的研究。 墨西哥国立自治大学 Rafael Valdés-Gonzalez 教授揭示了长白猪身上的同种异体移植物的影响,将移植物培养在胶原发生器上,两周的移植之后,利用设备检测同种异体移植物移植后 30 天、 60 天、 90 天移植物的存活力。结果显示移植后 30 天、 60 天、 90 天检测结果均未发现排斥,这证明了在不使用抗排斥药物或免疫调节细胞的情况下胶原发生器装置能够保证移植细胞的活力。 了解更多请点击 http://www.scirp.org/journal/PaperInformation.aspx?PaperID=38964 本文版权属于科研出版社( http://www.scirp.org/ ),转载请注明出处。
55 次阅读|0 个评论
最近医学研究热点问题 2010年9月9日
XUPEIYANG 2010-9-9 08:37
最近一段时间,我主要关注的医学研究热点问题,做了资料收集整理和相关信息分析,发布在我的博客。 1 人造生命 人造细胞 2 超级细菌 3 哈夫病 小龙虾 4 麻疹疫苗 5 无形体病 蜱虫虫毒 6 养生保健 7 儿童健康 8 癌症 9 疾病基因 10 医学科学家的学术影响力 11 新药研发 12 医学论文抄袭 13 医学科研创新 14 循证医学 临床证据 15 干细胞研究 16王振义院士获国家科技大奖
个人分类: 热点前沿|5326 次阅读|0 个评论
世界杯期间的医学研究
hucs 2010-6-16 18:22
世界杯期间的医学研究 南昌大学 胡春松 在职博士生 生活就是研究,研究就是生活 这是我的第一堂博士课的思考所得。 正值南非世界杯足球大赛期间,作为一名在职临床博士生,我自然想到了两个相关课题。 课题其一,与我的心血管专业相关 -- 世界杯期间的 急性 心血管事件 。这里,我将它定义为 世界杯相关 急性 心血管事件( World Cup-related Acute Cardiovascular Events ) ,是指电视机前观看或收听世界杯比赛时,由于情绪激动(悲伤、兴奋、争吵)、熬夜、饥饿、过饱、憋尿、吸烟、饮酒等原因而发生的急性心血管事件,包括急性冠脉综合征(心梗、心绞痛)、急性心衰、心律失常、高血压急症、中风或心源性猝死等,当然,也包括 心尖球形综合征(或称 Tako-tsubo 综合征),或伤心综合症(或破碎心综合症) 。有急诊室记录或住院等循证医学证据。最好由卫生部设立网络共同平台,从多中心(各医院)收集相关典型病例资料(医院必须象传染病报告制度一样遵照执行,上报相关病例)。这样,可以写出循证医学的临床研究论文。而事先体检和合理预防等干预措施非常重要。 中国队缺席世界杯是国人多年来的遗憾。原因是复杂的、多样的。能否从中外球员生理特点或医学角度(基因水平的差异)找到可以解释的答案?因此,我想到的另一个课题是: 中国队缺席世界杯的真正原因 -- 从汉族球员的生理特点或医学角度能否找到可以解释的答案? 注 1 : 心尖球形综合征,也称 Tako-tsubo 综合征: 是 1990 年日本的 Hikaru Sato 教授发现并描述的一个新的综合征,其临床特征包括伴有胸痛的一过性、可逆性左心室功能障碍,心电图改变和轻度心肌酶升高类似急性心肌梗死( AMI )。心室造影显示,左心室形状类似烧瓶圆底和窄的瓶颈( round bottom and narrow neck ) , 形状很像日本用来捕捉墨鱼的瓶子。因此, Sato 教授命名为 Tako-tsubo 心肌病。日语中, Tako 是墨鱼( Octopus ), tsubo 是瓶子,故又称之:墨鱼 - 瓶子综合征。近年来,对该综合征有多种命名,包括急性左心室球形改变( acute left ventricular ballooning ),可逆性应激性心肌病( reversibe stress cardiomyopathy ),破碎心脏综合征( broken heart syndrome )和应激诱发的心肌顿抑( stress induced stunning )。此后 , 日本、欧洲及美国均有心尖球形综合征的系列病例报道。左室心尖球形综合征常常由心理或生理应激诱发 , 经过对症处理后心脏改变可以恢复正常。 注 2 : 伤心综合症或破碎心综合症: 目前没有完全统一的一种名称,1999年,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医院的医生(亨特查平和伊兰维特斯坦)发现了一组心脏病患者的特殊现象:患者都是更年期妇女,发病前感情上都受过打击。这些患者的症状和一般的心脏病人相似,都有胸闷、气短、肺水肿等现象,但是其心电图和超声心动图都很特别,心功能虽然也减弱,但不像普通病人那么严重,很少出现梗塞的症状,而且患者恢复也较快,他们把这种病称为伤心综合征。研究人员估计情绪变化导致了儿茶酚胺的过度分泌,从而导致了心碎。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3170 次阅读|0 个评论
医学科研投入国际比较研究报告
xupeiyang 2010-1-29 13:43
本文发表在《中国现代医学----科技创新能力国际比较》 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 2009年10月第1版 (文字和数据以本书为准) 医学研究投入 21世纪是生命科学的世纪。近年来,生命科学领域不断取得新进展和重大突破,越来越多的国家将生物产业作为本国21世纪的新兴支柱产业,不断加大对生命科学领域基础研究和医药研发投入,不断提高对医学研究的资助额度。 医学研究是关系到人类进步与健康福祉的重要领域,医药产业是众所周知的高投入、高回报、长周期、高风险行业,基于医学科技的不断技术突破和医学研究对人类健康福祉的重要意义,各国政府都引导并加大对医学研究的投入。美国、英国等发达国家从政府和企业两个途径不断加大医学研究投入,政府侧重与医学基础研究投资,企业侧重于新药开发和医药产业化研发投资。 目前世界各国医学研究有两大趋势,一是建立国家级生物医学实体研究所。其好处是可以强化国家对生物医学科研发展的管理与领导,建立一只稳定的生物医学科研队伍, 满足国家的卫生需求,进行一些基础性、长期性、战略性的科研项目研究与从基础科研到临床实践的大型研究计划,力争有所突破来带动整个生物医学科学发展。同时加大资助力度,利用院外资金整合分散在大学、医学院、研究型医院、其他专业研究机构的科研力量,为提高公民健康水平、减轻医疗负担、促进卫生事业与生物医药产业发展提供推动力。二是发挥企业的创新主体作用,通过培养国际级的,以研发为导向的大型医药公司,从企业方面不断拓宽医学研究融资渠道,同时,使医学研究成果能有效产业化,实现医学基础研究与医药产业的良性分工与互动。 第一节 医学研究投入 在政府投入方面,美国、英国、印度等国政府(或议会)所批准的研究经费预算, 全部由国家医学研究委员会或国家卫生研究院的研究理事会决定分配,卫生行政部门根据国家的卫生需要提出研究项目建议, 其他部门不再干涉。医学科研项目的立项、竞标、审核、结题等评审全部由国家级生物医学研究机构具体操作。主要通过设立并资助各种医学研究项目、研究计划、学者奖金、奖学金, 来整合国内生物医学研究力量,培训研究人员、培养研究生, 促进国家医学科学研究整体快速发展。在企业方面,企业利用基础医学研究成果,通过研发出重磅炸弹级的新药,实现医学研究的产业转化。 企业是新药研究和开发投入的主体,尤其是跨国医药企业,其研究和开发投入通常占其年销售额的15%左右,大型制药企业年研发投入高度几十亿美元。全球第一大制药企业辉瑞公司2005年研发费用为74亿美元,而同期我国近6000家制药企业年研发投入总和只有5.6亿美元,还不到辉瑞公司的1/13,2006年辉瑞和强生两大制药公司的研发投入就达到162.4亿美元,全美制药企业研发投入达580多亿美元,远高于美国政府对医学研究的投入,因此医药企业也是医学研究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投入主体。 一、美国医学研究政府投入额度大,企业投入活跃 美国在医学研究方面居于国际领先地位。美国医学研究投入主要来自二个方面,政府和企业投入。美国的医学创新体系中,政府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政府对医学研究主要集中于医学基础研究,美国联邦政府对研发的支持是医学创新的重要组成部分,政府的职责主要集中在建设国家创新法制环境,加强大学与企业的合作,制定专利和知识产权保护政策,增加劳动力的教育和培训等,从而为企业创新提供服务、引导和保护。美国的国立卫生研究院是世界上最大的医学研究机构。美国的制药业非常发达,美国是拥有全球十大制药企业最多的国家,不仅有辉瑞、强生、墨克等老牌领尖制药企业,还有安进、基因泰克等生物制药巨头。 (一)美国政府医学研究投入额度大 美国政府每年都要花费大量的经费支持医学研究,政府经费的投入主要由三个机构组成: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NIH)、美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CDC)、美国科学基金会(NSF)。政府支持技术研究有很强的选择性,大致有三种类型:第一类是基础研究;第二类是政府需要的项目;第三类是能提高特定产业和企业群的商业竞争力的项目。通过政府经费的支持,美国建立了高水平的实验室,培养了一批高素质的科学家。此外,在美国还存在一个为了促进公共健康等领域的研究而设立的内阁部门。 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National Institute of Health, NIH)作为联邦政府最高生物医学研究机构,NIH集生物医学科研和科研管理于一身,生物医学科研代表了美国乃至世界的最高水平,同时以基金的形式对生物医学科研进行管理和调控。 NIH系统地支持生物医学和生物技术的各个领域,通过促进大学与产业界合作的方式推进医学创新。2008年NIH的预算申请是289亿美元,比2007财年的持续决议净增长23,200万美元,比2007财年的总统预算增加43,100万美元。2008财年,大约84%的NIH拨款用于资助NIH外部的研究,包括大学、医院和其它研究机构在内的3,100多个组织的300,000多个科家和研究人员。大约11%的预算用于资助NIH院内研究,由世界最高水平的医生和科学家管理。另外5%提供给机构领导事务、研究管理和支撑、设施维护和发展。NIH的大部分拨款用于支持科学家个人提出并从事的研究项目,这些科学家有来自NIH内部属于联邦政府雇员的科学家以及其他任何机构的科学家,包括大学,医学、牙科、护士和药学院,公共卫生学校,非赢利研究基金会,私营研究实验室。NIH对研究项目的支持包括科学家和技术人员的工资,仪器设备的花费,消耗品如试剂、试管的花费,以及临床研究病人的费用。 NIH年度拨款的约10%用于支持NIH各研究所的内部课题,超过80%的总经费用于支持分布于全国各地2000多家科研机构的科学家从事生物医学研究,即所谓的外部课题。外部课题强调对科学家个人提出的研究项目的支持。这类研究项目资助可以涉及所有与医学研究有关的领域,通常为单一项目,并只有一位主要科学家。也有一部分项目支持不同领域的多个研究人员针对某一研究问题开展多学科的联合研究。NIH也通过研究中心支持研究,即NIH资助某一中心负责人领导的研究机构及一组相互合作的研究人员。中心资助多学科的医学研究以及研究资源的开发,目标是加强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的整合,促进研究成果的临床应用。NIH对研究项目的平均支持年限是4年,因此每年用于支持研究项目的总经费只有约25%用来支持新的研究项目,以改变研究方向或进入全新的研究领域,从而保证医学研究的系统性。 表1-3-1-12002~2008年NIH预算及增长情况 2002 2003 2004 2005 2006 2007 NIH预算(亿美元) 232 271 280 286 286 286 增长率(%) 15.8 15.3 3.3 2.9 0 0 (资料来源:NIH) 图 1-3-1 -1 美国 2007 年 RD 费用机构构成比 (资料来源:NIH) 图 1-3-1 -22008 年 RD 费用机构构成比 (资料来源:NIH) 图1-3-1-32007财年NIH占非国防(民用)RD费用比例 ( 资料来源: NIH) 图1-3-1-42008财年NIH占非国防(民用)RD费用比例 (资料来源:NIH) 美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CDC)也对医学的发展给予相当的投入,2008财政年度总统预算总的资助标准是88亿美元,比2007财政年度估计的90亿美元减少了1.626亿美元。在总的资助标准里,CDC增加危急地区的投入而定向减少其他区的投入,以平衡健康威胁和现实应急投资来保护和改善人类健康。CDC通过平衡定向项目,体现其对财政职责的强有力保证。 另外,根据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NSF)的使命,NSF小企业创新研究(SBIR)/小企业技术转移(STTR)项目旨在支持小企业将科学发现转化成有形产品,从而使整个社会受益。在生物技术项目领域,NSF鼓励企业及其学术合作伙伴递交新的生物技术产品、仪器、加工过程及技术方面的申请。NSF生物技术领域的SBIR/STTR项目不资助新药开发方面的申请,但资助可应用于新药开发的化合物文库或其他分子的开发。另外,递交的申请要证明自己的项目具有很好的商业前景。申请要获得成功,还必需制定清晰的产品商业化战略,要有合理的时间框架。 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SBIR/STTR项目2007年资助的领域有基因组学、蛋白质组学、代谢组学、生物信息学、生物芯片、组合化学与生物学、代谢工程、生态工程、生物修复、生物质处理、传感器和诊断仪器、成像技术、生物材料开发、组织工程、高级修补术(prosthetics)和辅助仪器、药物输送、制造创新等。 (二)美国制药企业医学研究投入活跃 美国是世界上最大的药品消费市场,美国的制药业非常发达, 2006 年美国前9 大制药公司的研发投入达402.1 亿美元,全美医药企业研发投入总额580 多亿美元,是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投入的286 亿美元的两倍多 。在全球10大制药公司中,美国占了一半以上。2006年辉瑞和强生两大医药公司的研发投入就达162.4亿美元。 表1-3-1-22006年美国研发投入前9名的制药公司 企业 金额(亿美元) Pfizer辉瑞 83.4 Johnson Johnson强生 79 Merck默克 53 Amgen安进 37.3 Eli Lilly礼来 34.7 Wyeth惠氏 34.4 Bristol-Myers Squibb百时美-施贵宝 33.9 Abbott雅培 25 Schering-Plough 先灵葆雅 21.4 总计 402.1 二、英国医学研究政府投入快速增长,企业投入活跃 英国拥有世界一流的研究基础和研究人才,其研究成果的数量和质量仅次于美国。就医学研究而言,政府和企业是研究的两个最重要的资助渠道。英国基础研究经费主要来自高等教育基金理事会、医学研究理事会等8个研究理事会,英国政府在科学研究领域投入巨大,以每年10%的速度递增,生物医学领域是英国的优势领域,也是英国政府科技投入的重点。代表英国政府对医学研究的资助机构主要有医学研究理事会、卫生部卫生署。2006-2007年英国政府在生命和健康领域的研究和开发投入主要来自这两个机构,这两个机构分别投入了8.4亿英镑和7.53亿英镑,共计15.93亿英镑。英国的主要医药企业是葛兰素史克、阿斯利康等公司。 (一)英国政府医学研究投入快速增长 英国国家医学研究委员会(Medical Research Council ,MRC) 是英国政府主要资助医学研究的公共机构, 资助范围从实验室基础研究到应用性临床试验。其资助活动促进和保持了医学临床实践与相关生物医学基础研究的平衡发展。MRC的目标是: 丰富关于健康与疾病的知识; 应用新的预防、诊断和治疗疾病的方法与手段。MRC 的任务是: 鼓励和支持能够提高人类健康水平的高质量医学科学研究; 培养高水平的研究者, 研究并应用推广促进高质量生活和经济竞争力的知识与技术; 促进公众与医学研究的对话与互动。英国生物技术与生物科学研究理事会(BBSRC)是英国医学研究理事会的一个专业理事会,主要对英国非医学生命科学领域的学术研究和技能培训进行资助,对象为大学和研究所,每年在生物科技和某些科学前沿领域大约投入3亿英镑的费用。 表1-3-1-3 2004-2006年MRC在五大领域的投入(单位:百万英镑) 项 目 2004-2005 2005-2006 2006-2007 卫生服务和公共卫生研究 69.1 59 89.8 神经科学和精神卫生 82.1 106.6 108.7 感染性疾病和免疫 77.3 80 85.8 分子和细胞研究 180.8 197.8 192.1 生理系统和临床科学 72.6 71.3 97.3 总计 481.9 514.7 573.7 (资料来源:NIH) (二)英国医药企业医学研究投入活跃 尽管英国的制药业没有美国发达,但其拥有的两大制药巨头,葛兰素史克与阿斯利康均位于全球十大制药之列,葛兰素史克还曾经占据全球十大制药的首位,这两家制药企业2006年研发投入就达118.3亿美元。 表1-3-1-4 2006年英国两大制药企业研发投入情况 企业 金额(亿美元) GlaxoSmithKline葛兰素史克 75.1 AstraZeneca阿斯利康 43.2 总计 118.3 三、印度医学研究投入受政府重视,规模企业投入加大 (一)印度政府重视医学研究投入 印度对医学研究的投入主要通过印度医学研究委员会进行,印度医学研究委员会( The Indian Council of Medical Research , ICMR) 是全印度组织、协调和促进本国生物医学发展的最高机构, 也是世界上最早成立的医学研究机构之一。早在1911 年,英国殖民政府就建立了印度研究基金协会(Indian Research Fund Association , IRFA) 来管理和协调全印度的医学研究。1949 年印度独立后,IRFA 被重组为ICMR,并被赋予了更加广泛的职能。现在印度医学研究委员会由印度政府通过印度卫生与家庭福利部提供资金。ICMR研究项目的设定与印度国家卫生面临的问题保持高度一致。主要定位于以下几个方面:保障公民健康, 调动全国的生物医学研究力量,解决国家所面临的主要卫生问题;资助本国生物医学科研, 促进科研水平提高;培养国家所需的生物医学科研人才,保持科研力量的可持续发展,为国家提供卫生政策方面的咨询与建议;促进生物医药产业化发展,培育新的国民经济增长点。 (二)印度规模企业医药研究投入加大 近几年来,印度制药业迅猛发展,不仅药品的种类和产量充分满足国内需要,其质量在国际市场上也显示了竞争优势,培养了一批能与跨国公司相抗衡的大型制药企业,南新制药公司和阮氏制药公司就是其中的佼佼者。印度制药企业的崛起,也是制药企业成为印度医学研究的重要投入来源。同时,印度制药企业研发投入的增加也成为印度企业崛起,走向国际的重要成功因素。2005年印度医药企业的研究与开发投入强度在非专利药企业中居于领先水平,南新制药2005年研究与开发投入强度达到了18.08%,比2002年上升了13个百分点,阮氏制药同样保持着稳定的增长势头,2005年达到了8.87%,比2002年上升了2.5个百分点。2005年南新制药一家企业的研发投入达到了1.47亿美元。 对研发大量投入后,印度大型医药企业南新制药、阮氏制药等企业已经在新药研究与开发的主要领域取得突破,并逐步实现了向国外企业输出技术和专利,开始在新药研究与开发领域迈出了技术赶超的步伐。 四、我国医学研究投入少,以政府为主而企业投入低 (一)我国政府医学研究投入逐年增多 目前,我国对医学研究投入主要以政府投入为主,国家层面对医学研究的主要机构是科技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国家发改委,卫生、教育等部门及各级地方政府科技和发改委也是医学研究投入的重要来源。我国的国家级医学研究机构有中国医学科学院、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医学科学院、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国科学院下属的与医学研究有关的各院所,还有众多高等院校。 由于我国没有一个统一的医学研究投入机构,医学研究资助来自多个部门,多种途径,无法获取准确数据,仅从受资助的科研机构经费筹集角度对我国医学研究投入情况进行分析。 1、2004-2006年卫生系统科技经费筹集情况 2006年,全国卫生系统县级以上独立研究与开发机构科技经费筹集额35亿元:政府资金26亿元,非政府资金9亿元。 表1-3-1-5 2006年我国卫生系统科技经费筹集额 项目 类别 金额(万元) 构成比% 按直属机构分 卫生部直属 120701 34.41 其他部属 48246 13.75 省属 181813 51.83 按经费来源分 政府资金 257216 73.33 非政府资金 93543 26.67 合 计 350760 100.00 非政府资金收入按技术活动的形式分:技术开发收入、技术转让收入、技术咨询服务培训承包收入、学术活动和科普活动收入。 2005年,全国卫生系统县级以上独立研究与开发机构科技经费筹集额32亿元:政府资金23亿元,非政府资金9亿元。 表1-3-1-6 2005年卫生系统科技经费筹集额 项目 类别 金额(万元) 构成比% 按直属机构分 卫生部直属 96520 29.90 其他部属 40753 12.63 省属 185523 57.47 按经费来源分 政府资金 232333 71.98 非政府资金 90463 28.02 合 计 322796 100.00 非政府资金收入按技术活动的形式分:技术开发收入、技术转让收入、技术咨询服务培训承包收入、学术活动和科普活动收入。 2004年,全国卫生系统县级以上独立研究与开发机构科技经费筹集额30亿元,政府资金19.4亿元,非政府资金10.6亿元。 表1-3-1-72004年卫生系统科技经费筹集额 项目 类别 金额(万元) 构成比% 按直属机构分 卫生部直属 71338 23.80 其他部属 51743 17.26 省属 176652 58.94 按经费来源分 政府资金 194250 64.81 非政府资金 105483 35.19 合 计 299733 100.00 2、2004-2006年我国医学研究研究课题分布情况 2006年,全国卫生系统县级以上独立研究与开发机构开展研究课题总计4960项,其中:当年内开题1652项,当年内完成1685项。开展研究课题按类型分:基础研究741项(14.94%)、应用发展1626项(32.78%)、试验发展1510项(30.44%)、试验发展成果应用757项(15.26%)、科技服务310项(6.25%)、生产性活动16项(0.32%)。 表1-3-1-8 2006年卫生系统科研机构课题研究 课题数 构成比% 当年内开题(个) 当年内完成(个) 合计 4960 100.00 1652 1685 卫生部属 1028 20.73 374 403 其他部属 446 8.99 153 150 省属 3486 70.28 1125 1132 表1-3-1-9 2006年卫生系统科研机构研究课题按类型分类表 课题 数 基础研究 应用发展 试验发展 成果应用 科技服务 生产性活动 t % t % t % t % t % t % 合计 4960 741 14.94 1626 32.78 1510 30.44 757 15.26 310 6.25 16 0.32 卫生部属 1028 349 33.95 368 35.80 231 22.47 33 3.21 47 4.57 0 0.00 其他部属 446 48 10.76 226 50.67 134 30.04 19 4.26 19 4.26 0 0.00 省属 3486 344 9.87 1032 29.60 1145 32.85 705 20.22 244 7.00 16 0.46 2005年,全国卫生系统县级以上独立研究与开发机构开展研究课题总计5069项,其中:当年内开题1506项,当年内完成2021项。开展研究课题按类型分:基础研究579项(11.42%)、应用发展1600项(31.56%)、试验发展1687项(33.28%)、试验发展成果应用851项(16.79%)、科技服务336项(6.63%)、生产性活动16项(0.32%)。 表1-3-1-10 2005年卫生系统科研机构课题研究 单位:个 课题数 构成比% 当年内开题 当年内完成 合计 5069 100.00 1506 2021 卫生部属 1128 22.25 349 539 其他部属 472 9.31 107 234 省属 3469 68.44 1050 1248 表1-3-1-11 2005年卫生系统科研机构研究课题按类型分类表 课题 数 基础研究 应用发展 试验发展 成果应用 科技服务 生产性活动 t % t % t % t % t % t % 合计 5069 579 11.42 1600 31.56 1687 33.28 851 16.79 336 6.63 16 0.32 卫生部属 1128 263 23.32 467 41.40 283 25.09 67 5.94 48 4.26 0 0.00 其他部属 472 37 7.84 150 31.78 235 49.79 15 3.18 34 7.20 1 0.21 省属 3469 279 8.04 983 28.34 1169 33.70 769 22.17 254 7.32 15 0.43 2004年,全国卫生系统县级以上独立研究与开发机构开展研究课题总计4949项,其中:当年内开题1531项,当年内完成1507项。开展研究课题按类型分:基础研究491项(9.92%)、应用发展1629项(32.92%)、试验发展1726项(34.88%)、试验发展成果应用772项(15.60%)、科技服务319项(6.45%)、生产性活动12项(0.24%)。 表 1-3-1 -12 2004 年卫生系统科研机构研究课题按类型分类表 课题 数 基础研究 应用发展 试验发展 成果应用 科技服务 生产性活动 t % t % t % t % t % t % 合计 4949 491 9.92 1629 32.92 1726 34.88 772 15.60 319 6.45 12 0.24 卫生部属 1024 193 18.85 416 40.63 335 32.71 33 3.22 47 4.59 0 0.00 其他部属 457 52 11.38 154 33.70 227 49.67 10 2.19 14 3.06 0 0.00 省属 3468 246 7.09 1059 30.54 1164 33.56 729 21.02 258 7.44 12 0.35 3.医学研究是我国政府科技资助重点 尽管我国对医学研究资助方面缺乏一个明确的综合机构,但医学研究一直是我国科技支持的重要领域。以国家973计划为例,1999-2006年973计划中央财政拨款总额625392万元,8年间人口与健康领域累计拨款99565万元,约占15.92%,总体超过多数领域拨款数额。除2006年外,拨款额逐年增加。其中,2005年比重最大,约占20.27%。 表 1-3-1 -13 1999 - 2006 年 973 计划中央财政拨款一览表 农业 能源 信息 资源环境 人口与健康 (构成比) 材料 综合交叉与重要科学前沿 重大科学研究计划 其他 合计 1999 5407 6312 5472 8609 6644 16.61 6778 -- -- 778 40000 2000 3434 5381 5965 7572 7380 14.76 6955 12477 -- 836 50000 2001 9970 7707 7917 13758 8921 14.87 8838 1819 -- 1070 60000 2002 8553 6811 8080 10825 11441 16.34 9890 12987 -- 1413 70000 2003 9442 9001 10463 14988 12771 15.96 11095 11717 -- 523 80000 2004 10530 8444 8464 12678 17068 18.96 12670 18185 -- 1961 90000 2005 10883 9481 11426 14611 20261 20.27 11923 19052 -- 2336 99973 2006 11117 9019 7978 12447 15079 11.14 11700 30552 37527 -- 135419 (数据来源: 2007 中国科技统计年鉴) (二)我国企业医药研究投入低 目前,我国还没有很大型的医药公司,国药集团、中国生物技术集团、上海医药工业研究院、华润集团等作为我国国资委主管的大型国有企业,无论是产业规模还是研发实力上,都远不及美国、欧洲、日本的跨国医药公司,与印度的南新制药公司也有一定差距,与地方和民营的医药企业相比,也没有明显优势。2005年,我国医药企业研发投入为5.56亿美元,只相当于辉瑞公司2005年研发费用的7.5%,我国医药企业研究和开发投入不足是长期以来制药我国医药企业发展的瓶颈因素,大型研发型医药企业的缺乏无疑是导致我国医学应用研究投入不足的一个重要因素。 表 1-3-1 -14 2005 年我国部分医药公司研究投入列表 公司 研究与开发费用 研究与开发投入占销售收入比重(%) 江苏恒瑞医药股份有限公司 8082 6.94 浙江华海药业股份有限公司 2009 4.75 浙江海正药业股份有限公司 4293 2.25 上海华源制药股份有限公司 1824 2.07 天津天力士只要股份有限公司 2822 1.92 山西亚宝药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1242 1.81 深圳一致药业股份有限公司 2556 1.56 东北制药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2543 1.39 健康元药业股份有限公司 2766 1.11 上海复星实业有限公司 2254 0.75 广州药业有限公司 3798 0.42 北京双鹤药业股份有限公司 1853 0.4 哈药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1672 0.2
个人分类: 科学研究|3441 次阅读|0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14 22:12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