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因特网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科研思路应该具体化(120324)
热度 4 ymin 2012-3-24 11:02
科研思路应该具体化(120324) 闵应骅 本文想了两个题目,一个是“因特网的问题在哪里?”;另一个题目是“科研思路应该具体化”。前一个着重本文的内容,但是似乎比较专业,不搞网络的人可能就没兴趣看。后一个着重科研方法,通过因特网的例子,说明怎么提出问题,解决问题,搞科研的人怎么思考问题。我觉得后一个可能吸引更多人看。当然,说得不一定对,供参考。 每当我讲因特网是指现在我们大家用的基于TCP/IP的包交换网络。我们在研究“下一代互联网”,而不是下一代因特网。当然,我们正是因为因特网有问题,我们才研究下一代互联网,企图来个大创新。那么,现在因特网到底有什么问题呢?笼统的说法多得很,都是些指导性意见,不是科研思路。本文要谈的是网速的问题。我家的网已经从4M提高到10M,但我没觉得提高了多少,好像和过去一样。 这个问题全世界都在关切。Jim Gettys 新造了一个词,叫 BufferBloat,暂且把它翻成“缓冲膨胀”吧!想当初,缓存容量才几百KB,在网速提高以后基本不能用。现在的缓存都是2MB和8MB,甚至达到了16MB、64MB等。这就是缓冲膨胀。喜欢逆向思维的科研人员的问题是:缓冲是不是越大越好呢?所谓“好”当然是体验到的网速快。 首先一个问题是:是不是缓冲越大,下载速度就越快?一个带宽测试表明信息潜在期可以达到1.2秒(你就需要开发测试潜在期的方法),不管装不装IPsec都是一样,可见不是因为装了IPsec引起的。而电话拨号的潜在期只有0.15秒。实验研究表明,这问题也不是由于电源控制、不同的光缆或电缆调制等问题产生,而是由于过度缓存产生。对于3G网络也如此,不过,到晚上就好一些。 做一个简单的测试:在10秒内,送出一个包,并等待回复包。每次收到一个回复包,就收到另外两个。如果送出大包,就收到小的回复包;而送出小包,却收到大包。在10秒钟的后面5秒钟,再测量不同负载下的潜在期。说明潜在期和负载有关系。缓冲加大,引起更长的存取缓冲的时间和启动时的错误动作。 测试潜在期或带宽,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因为它是动态的。你别看现在有所谓测网速的软件,其实那是在一种很特定情况下测出来的,真正下载的时候达不到那个速度。如果你只测有负载情况下的带宽,你可能不会注意潜在期。当网络中出现从快到慢的转换的时候,数据就会堆积,而形成很长的队列。这在因特网核心进入用户(像优酷视频)或者从用户上传的时候常有。一个高速的家庭网络如果是54M的无线网,实际可能只有1M到2M的因特网连接。一个Linux机器在2M的线上一般有兆位的数据在传输,带有几秒的时间延迟。家庭路由器如果缓冲太小,丢包率就高。不论是WiFi,路由器,还是终端系统,要想工作得好,就必须加大缓冲。但是,如果你只测量带宽,你见不到某些例行网络服务的失效,譬如IP地址的查找。大缓冲和长时延与现行的协议不一致。过大的缓冲严重破坏TCP的拥塞避免机制。因为TCP用若干包的延迟去检测拥塞。包到达拥塞点就缓冲,包来得快,传输得慢,队就加长。队越长,潜在期就长,最后,包丢失,以拥塞通知通信协议。缓冲膨胀允许队列很长而不丢包。但是,当缓冲里充满了包,排泄它们更需要时间,其他的包就进不来,终端用户看到的就是慢速的响应。而许多服务要求较低的潜在期,譬如网络游戏、VOIP、闲谈,太慢了就不可用了。如果缓冲无穷大,就永远没有返回包了。 怎么解决这问题?缓冲究竟多大算合适?不好回答。譬如对无线,其带宽可能变化2-3个数量级。宽带系统可以高达100M,到用户也就10M或更低。你可以时间,譬如多少微秒,而不是多少K字节来界定你缓冲的大小,而且让它动态变化。当然,对于核心路由器,可能需要同时传送若干个流,到10G的缓冲也许也是需要的。对于只占0.01%的超级计算机中心之间的互联,也是需要的,但对于只有2M缓存的广大用户,他们并不一定得到好处,这就是一个网络经济的问题了。 网络对同一个TCP流的间歇性行为使人头痛,因为它不稳定。像视频流或者系统备份常有,而Windows XP不支持视窗扩展。现在许多操作系统都在寻求视窗扩展,到多少G。 为了使缓冲大小动态化,需要硬件和软件的修改,譬如队列管理算法。这个问题的解决需要三方面的努力:用户动态规定缓冲大小;ISP希望给用户高质量的服务;说服设备与软件开发商注意这个事情。没有对所有环节都有效的解,用户需要傻瓜式的时延测量工具,以发现时延发生在哪里?网络边界路由器尤其需要。 为解决这一问题的每个环节,都蕴含着科研课题。
个人分类: 网络|5748 次阅读|10 个评论
以内容为中心的网络(120202)
热度 4 ymin 2012-2-2 10:45
以内容为中心的网络(120202) 闵应骅 接着吴新星转载的“ 电路交换, 报文交换与分组交换 ”一文,我也来说几句。分组交换,也就是包交换已经提出50年了。正是这种思想孕育了今天的因特网。相关的网络设备设置点估计已经达到8亿,还有差不多同样多的移动设备。因特网1990年投入商业运行,及其后续发展,WWW,P2P,VoIP, 流媒体服务及安全、隐私的重要性不断受到关注。但是,因特网体系结构和TCP/IP协议已经坚持了30多年。Cerf and Kahn在1974年发表的原创性的文章,Cerf, v. and kahn, r. a protocol for packet network interconnection. IEEE Transactions on Communications Technology 22, 5, 627–641,可谓经典,谁说文章没有用?全世界没有统一的认识,就不会有遍布世界的因特网。 过去说计算机网络是为了在计算机之间或者计算机与终端之间传送数据,那么,今天的因特网则是以内容和信息联系人。Cisco有一个统计,说2011年因特网上的流量80%是P2P和视频。从以内容为中心的观点来看,谁发信息、谁收信息、他们在那里这些问题远没有内容重要,人们对于存储内容的服务器在哪里并不关心,他们关心的是内容。所以,近来一批新的网络应用出现了,譬如内容分发网络,出版订阅系统,P2P文件分享系统等都是集中关注内容的。但它们都是作为网络应用出现的,它们分散在应用层,而不是改变了网络的体系结构。 看来,研究下一代互联网新的体系结构应该是时候了,我们国家也安排了这样的大研究项目,希望在每一个网络节点,主要是做内容的分发和检索,而不是主机与主机之间的包交换。这种新的体系结构希望在原有的因特网基础上逐步改进,就像最早的因特网也是附加在原有的电话网上一样。然后才有光缆、宽带、移动通信和安全可信等等。 以内容为中心的网络请求是一个内容,当然就要给各种不同的人们有兴趣的内容取一个名字,网络节点根据这个内容的名字进行搜索,然后分送给请求者。要达到此目的,问题很多,已经出现的主意也很多。譬如采用尽量而为的服务模型,允许内容请求/响应由于节点故障或移动拓扑的改变而失败,在端系统上进行恢复;用分级聚合的名字和最长的后缀去升级路由请求,以寻找该名字的内容。 这些网络体系结构的改变也会引来一系列的问题。譬如是接收者控制,还是发送者控制,或者是动态的多路传送?网络可能不知道最终的接收者是谁,发送者是谁。内容可以用网内缓存作为数据传送单位,数据通路的反向追踪,局部请求/响应流的平衡等等。认证、存取控制、信任、追踪等技术还可以用于内容安全,拒绝服务还可以用于网络安全。 这些变化看来要经过相当一段时间。电话从人控制,到线路逻辑控制,再到电子交换机的存储程序控制,是一步一步发展来的,想一步就完成这种转变,几乎是不可能的。我们国家应该在下一代互联网的发展中拥有我们自己的话语权,但是,不能急于求成。研究是先导,要有原创性的想法才能拥有话语权,要有杰出的人才才能有话语权。否则,只能me-too了。
个人分类: 网络|6439 次阅读|9 个评论
整个因特网仅仅相当于一个草莓的重量?
poena 2011-11-6 22:44
英数学家计算整个因特网仅50克重 据英国《每日邮报》3日报道,一位数学家最近根据单个电子的重量和因特网电子的数量,计算出整个因特网重量约为50克,仅等同于一颗草莓。数学家估算称因特网上约有500万TB字节信息,但其重量却很轻。 Vsauce ( YouTobe 科学频道)给出了计算方法。假设不包括家用个人电脑,有7500万至1亿台服务器在支持网络运营,整个互联网的用电量相当于400亿瓦特左右。根据 爱因斯坦的能量守恒定律及公式 , 换算成质量的话大概是50克,和一颗饱满的草莓称重差不多。 (新闻链接: http://tech.qq.com/a/20111106/000068.htm?pgv_ref=aio ) 信息真的可以计算重量吗? 1、如果按照质能方程计算,50克的质量等价的能量为4500万亿焦耳。如果供电的功率为400亿瓦,大概需要31个小时的电量。而互联网从上世纪80年底就已经开始了,网络设备至今已经运行了30多年。当然初期的规模和现在不可同日而语,但也绝非30多个小时电量所能代表计算的。 2、爱因斯坦方程成立的前提是质能转换,质量和能量总体是守恒的。也就是说功率为400亿瓦特的电能输入到服务器需要全部转化为质量才行。而实际大部分能量是以热能散失掉了。 3、在计算机系统中存储的信息为二进制0,1编码,而存储介质主要是CMOS半导体结构。 无论是存储信息0还是存储信息1, 高低电平仅仅是表示晶体管的导通状态,mosfet的结构都没有发生变化,并不存在能量或者质量变化的情况。即使mos管得输入为有源的电平,有源源不断的能量流入半导体器件。但从mos管得结构来看,并不存在输入到输出的直接电流(漏电流通常可以忽略,只在在90nm工艺以下才变得显著起来)。这就是常说的半导体静态功耗等于“零”(很小)。 如果给电脑存储一本电子书,那么电脑会不会增加能量?答案是不会的。因为无论计算机存储0还是存储1,对电路的结构都是一样的,都没有能量消耗。那么为什么存储信息还需要电,即能量呢?原因是信息的改变需要能量。半导体电路中,无论信息从0翻转到1,还是从1翻转到0,都等效为对电容的充放电。在充放电过程中,有电流流过,经过电路中的电阻时,电能消耗掉了。消耗的形式都是转化为热能,这也就是为什么芯片会有很高的温度,动辄需要散热片的原因。 我们可以看到,信息是没有能量和质量的,但信息的转换需要能量,转换的能量最终以热能的形式散发掉了,并不会给电子产品的固件带了质量上的变化。
4267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美国专利局 PAIR 系统(转自哈今)
yngcan 2011-5-1 15:24
美国专利局 PAIR 系统 美国专利局提供一套专利申请案信息撷取系统 (Patent Application Information Retrieval 或简称 PAIR) 让大众能透过因特网查询专利申请案的申请数据及申请状态。PAIR 系统分为 Public 及 Private 两部份。Public PAIR 可以让使用者查询到目前已核准或已公开专利申请案的相关数据,如基本数据、历史档案 (File History) 、以及审查状态,但并不能查询到未公开的案件。Private PAIR 则是提供一个安全的途径让发明人或专利代理人查询已提出申请,但尚未公开的专利申请案申请状态及相关文件档案。由于Private PAIR 与美国专利局内部数据库相通,因此用户可以实时查询到专利局或审查委员针对申请案所采取的任何行动。以下是两者的比较: Public PAIR Private PAIR 对象 一般大众 专利律师、代理人、或是独立发明人 使用条件 没有 必须取得用户代码及电子凭证 功能比较 仅可以查询到已经核准或公开申请案的数据 除了已公开的申请案的资料,还可以查询到与用户用户代码有关联但尚未公开的专利申请案数据 使用 Public PAIR 不需要任何身分确认,使用者只要输入申请案号 ( 美国专利号码或是早期公开号码也可以 ) 就可以查询到该申请案的相关资料。使用者必须先进入 Public PAIR 主网页 输入确认码,这是系统用来确认目前的使用者是「人」而不是自动程序来抓取数据。 Private PAIR 能让发明人或专利代理人查询已提出申请,但尚未公开的专利申请案申请状态及相关文件档案。与 Public PAIR 不同,使用者必须先取得美国专利局所核发的电子凭证,之后利用电子凭证登入才可以使用 Private PAIR ,有关电子凭证的取得方式,请参考 电子凭证申请流程 。有了电子凭证之后,用户可以进入 Private PAIR 主页 选取电子凭证及输入密码进行登入:
个人分类: 专利|4678 次阅读|0 个评论
扩大就业首先应该扩展思路
热度 1 hj58 2011-4-19 07:53
扩大就业首先应该扩展思路    黄佶      发展经济、提高就业率,是目前人们最关心的事情,笔者也来谈谈自己的看法。读者们不要急于否定我的建议,即使以下建议有问题,你也可以把这些建议看做是引玉之砖,提出你的好建议。       一,把该做、能做却没有做的事情做起来      很久以前有人说过:“中国很多人没有事情做,但同时很多事情没有人做。”非常精辟。      春运等铁路客运高峰时,买火车票的人排队很长,但很多售票窗口关着,据说是人手不够。既然一方面社会上很多人没事情做,另一方面铁路售票部门人手不够,那么政府可以命令铁路系统雇佣临时工作人员,24小时全部打开窗口卖票。      图书馆到了晚上八点,就摇铃示意大家还书回家了。读者五点半下班,吃完饭赶过来已经七点了,才看了一小时,就不能继续看了。为什么不延长时间,例如到十点、十二点甚至通宵呢?图书馆工作人员要下班,那为什么不多雇佣一些人专门值夜班呢?      大家可以仔细梳理一下自己的生活,看看还有什么地方不方便。这些不方便的地方往往就隐藏着新的就业机会。       二,更细致的分工,发掘“比较利益”      我家附近一家小超市提供一种服务:消费者要什么货,打个电话,就会有人送来。这种方式完全可以推广。超市可以雇佣一些临时工,他每送一次货,可以收几元钱跑腿费。这样可以扩大销售(人们常有这样的情况:本来想来买一件东西,但嫌麻烦,如果东西又不是迫切需要的,就不去买了),这也为失业人员提供了新的工作机会。很多人工作忙、收入高,愿意花几元钱叫人送货,免得自己跑一次商店。对此我们应该充分加以利用。      经济发展的动力来源之一是“比较利益”。假设一个篮球明星每小时平均可以赚一千元,如果他自己花一小时打扫房间卫生的话,代价是一千元。如果他请一个钟点工来打扫一小时,只需要支付十元工钱。篮球运动员节约下来的九百九十元,就是一种比较利益。      因此,把各种潜在的比较利益发掘出来,既能够增加全社会的总财富,也能够提高就业率。(本文对“比较利益”的使用有点偏离它原来的定义,但为了表述清楚,借用一下。)       三,从粗放经济转变为精细经济      一个社会的发展,开始是粗放的,主要是“量”的扩张。发展到一定程度,就应该及时转入“精细化”阶段,通过“质”的改善来发展经济。中国现在就到了这个转折点。      冰淇淋从无到有,从少到多,从贵到廉,使每个老百姓都能吃到冰淇淋,都能吃得起冰淇淋,是“量”的发展阶段。      不断增加冰淇淋的品种,从一种增加到五种,增加到三十种,增加到两百种,就是“质”的改善阶段。      中国现在应该把追求产量、追求经济规模,转变为追求产品品类的丰富和多样化,以此满足人们要求更高的需求,以此引导和开发人们的新需求。需求扩大了,生产也会相应扩大,显然是有利于吸纳劳动力的。      据说美国的超级市场里仅仅调味品就有几百多种,令人眼花缭乱,几乎任何口味的人都能够在那里找到自己需要的调味品。中国现在已经到了转变经济观念和生产方式的时候了。       四,既要重视硬件建设,也要重视软件建设      美国在上世纪的大萧条中,靠修公路等基础设施走出了困境。中国这次不应该简单地模仿,而应该根据新的情况有新的思路。      除了基础设施,中国还有很多东西需要建设,例如图书馆、博物馆、体育场馆、游泳池等文化体育设施的建设,例如网上的中文内容的建设,等等。      图书馆、博物馆和体育场馆对一个民族的意义和价值绝不亚于学校。但它们都无法赚钱或很难赚钱,只能靠政府出钱建设。中国的图书馆、博物馆和体育场馆的人均数量非常低,和经济发展水平严重不一致,正好可以借机大力建设。      中国有近三亿网民,大多数是青少年。中国应该大力投资建设网上的中文教育内容,如中文的百科全书、辞海、通俗易懂的自学课程、教学辅导材料、图文并茂的科普著作等等。这些内容靠常规的经营模式,靠企业自负盈亏,是很难维持和发展的。应该由国家来买单建设。网上内容建设涉及影响和争夺青少年,涉及传播中国文化,扩大中国影响,提高中国软实力,其重要性不言而喻。(其它更多建设内容可见“大投资不应该忘记网上中文内容的建设”一文)      图书馆、博物馆和网上内容等“软”项目的建设和运作都需要知识型人才,因此可以吸纳大量大学生和研究生。体育场馆可以雇佣大量退役运动员作为体育教师,辅导青少年业余进行体育锻炼,或进行娱乐性的体育商业表演,丰富民众生活,培养儿童和青少年对体育的兴趣。这可以解决大量退役运动员的就业问题,也能够发挥他们的体育专长,减少浪费。       五,提高要求,摈弃业余化,追求专业化      中国很多产品的设计不美观、不可爱,很多企业的商标和广告很业余、不专业,影响了企业和产品的形象,影响了其竞争力,往往不得不靠降低价格、减少利润来和外国企业、外国商品竞争;在竞争激烈的地方,甚至影响了销售。      这些问题的原因之一是中国的设计包装和广告产业还不发达,缺乏有关的人才。但另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企业不重视这项工作,往往不是根据设计和创意水平的高低来选择为自己服务的公司,而是根据价格的高低来选择,甚至就在本企业内找一个略通绘画的职工来完成。看上去这可以省掉不少设计费用,但实际上严重影响了企业的竞争力,不知不觉中造成了大得多的损失。      因此,中国企业应该提高对产品外观设计和企业形象的审美标准,重视产品设计和企业形象的包装,提高要求,不要吝啬这方面的开支。这一方面可以提高本企业产品的竞争力,另一方面可以推动中国设计和创意产业的发展和繁荣,对有关领域的人才形成巨大的需求。       六,“穷人为穷人生产”      中国这样的发展中国家,搞外向型经济,为美欧发达国家的消费者生产,实际上是一种“穷人为富人生产”的经济模式。这种模式弊端很多,虽然曾使中国经济飞速发展,但也是中国现在蒙受重大经济损失和处于被动依赖境地的根源。      中国已经开始向内向型经济转变。中国这样的发展中国家,搞内向型经济,实际上是一种“穷人为穷人生产”的经济模式。因此思想观念也要做相应的转变,在进行生产之前,要搞清楚“穷人”的需求和“富人”的需求有什么不同,“穷人”的消费习性和“富人”有什么不同,等等。例如,为富人生产,产品要高精尖新,但是为穷人生产,产品应该实惠而耐用。      穷人的数量比富人多得多,即使人均消费远不及富人,但消费总量不可忽视,相关产业也能够吸纳大量劳动力。目前为穷人生产的产品质量往往很差,假冒伪劣产品很多。因此,在穷人市场上,生产者和市场营销者都有很多事情可以做。      人类经济活动的本质就是把越来越多的人,越来越深地裹挟到经济活动中来,通过提高分工和交换的广度和深度,通过提高劳动生产率,降低商品的成本和价格,来增进每个人实际的物质享受量。因此,中国应该把更多的穷人“卷进”生产过程,相互为对方生产,因参加生产而有收入,因有收入而有购买力,因有购买力而推动销售,进而推动生产和经济。      中国要避免这样一种趋势:不再主要为外国富人生产之后,却变为主要为中国富人生产,即生产者只考虑城市高收入人口的消费,而忽视了广大的农村和城市低收入阶层。高收入人口的钱多,生意好做,商家重视他们,也无可厚非。但政府要注意引导,要对为穷人生产的企业进行补贴或减免税支持。政府不能只考虑经济问题,也需要考虑政治上的公平和安定。      一个国家或地区,只要还有穷人,还有非自然失业,就标志着整个经济体离开生产可能性曲线还有很大的距离,意味着巨大的发展潜力。      在都不缺钱的情况下,与发达国家相比,发展中国家解决就业问题相对来说应该容易一些,因为在发达国家,该干的事情基本上都干起来了,都有人干了;社会的精细化也已经到了非常高的程度,而发展中国家还有很多空间。中国现在不缺钱,缺的只是观念。    (2009年1月18日)
个人分类: 经济学|1147 次阅读|3 个评论
[转载]梅森素数
热度 3 lysyxcs 2011-3-24 17:32
设在美国的电子新领域基金会为寻找梅森素数开出了“悬赏金”,最少也有10万美元——180多个国家和地区超过22万人参加了“因特网梅森素数大搜索”(GIMPS)国际合作项目,动用了40多万台计算机联网来进行大规模“搜捕”。什么是梅森素数?梅森素数为何那样火爆?   欧几里德的谜题   素数也叫质数,是只能被1和自身整除的数,如2、3、5、7等等。公元前300多年,古希腊数学家欧几里德用反证法证明了素数有无穷多个,他还提出有少量素数可以写成2p-1(其中指数P为素数)的形式。   究竟有多少个素数可以写成这种形式?欧几里德把这个问题留给了后人。于是,费马、笛卡尔、哥德巴赫、欧拉、高斯……几乎所有大数学家都研究过这种特殊形式的素数,17世纪的法国数学家马林·梅森是其中成果最为卓著的一位。   梅森学识渊博、才华横溢,是法兰西科学院的奠基人和当时欧洲科学界的中心人物。为了纪念他,数学界就把2p-1型的数称为“梅森数”,并以Mp记之;如果Mp为素数,则称之为“梅森素数”。   然而,2300多年来,人类仅发现47个梅森素数。这种素数新奇而迷人,因此有“数学珍宝”的美誉。梅森素数历来是数论研究的一项重要内容,也是当今科学探索的热点和难点之一。   梅森素数的价值   别以为寻找梅森素数只是数学家们的消遣和游戏,梅森素数在当代具有十分丰富的理论意义和实用价值。它是发现已知最大素数的最有效途径,它的探究推动了数学皇后——数论的研究,促进了计算技术、程序设计技术、密码技术、网格技术的发展以及快速傅立叶变换的应用。另外,梅森素数的探究方法还可用来测试计算机硬件运算是否正确。   许多科学家认为,由于梅森素数的探究需要多种学科和技术的支持,它的研究成果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一个国家的科技发展水平。英国顶尖科学家、牛津大学教授马科斯·索托伊甚至认为它是“人类智力发展在数学上的一种标志,也是科学发展的里程碑”。   寻找梅森素数的艰难之旅   在“手算笔录”年代,人们历尽艰辛,仅找到12个梅森素数。电子计算机的出现,大大加快了探究梅森素数的步伐。1952年美国数学家拉斐尔·鲁滨逊等人将著名的卢卡斯-雷默方法编译成计算机程序,使用SWAC型计算机在5个月之内,就找到了5个梅森素数:M521、M607、M1279、M2203和M2281。   然而对人们来讲,梅森素数却仍然是个谜。梅森素数是不是无穷的?梅森素数有什么分布规律?从已发现的梅森素数来看,它在正整数中的分布时疏时密、极不规则,因此研究梅森素数的分布规律似乎比寻找新的梅森素数更为困难。   英、法、德、美等国的数学家都曾分别给出过有关梅森素数分布的猜测,但这些猜测都是“近似”的,没有准确的表达式,都在实践中显出了瑕疵,折戟沉沙。中国数学家和语言学家周海中是这方面研究的领先者——他运用联系观察法和不完全归纳法,于1992年首次给出了梅森素数分布的精确表达式。后来这项重要成果被国际上命名为“周氏猜测”。《科学》杂志有一篇文章指出:周氏猜测为人们探究梅森素数提供了方便,是素数研究的一项重大突破。   信息技术带来新希望   让我们再回到GIMPS这个国际项目。1996年初,美国数学家和程序设计师乔治·沃特曼编制了一个梅森素数计算程序,并把它放在网页上供全球数学家和业余数学爱好者免费下载使用——这就是举世闻名的GIMPS项目,它采取网格计算方式,把大量普通计算机的闲置时间“团结”起来,获得相当于超级计算机的运算能力。   为了推动梅森素数的寻找,也为了促进网格技术的发展,设在美国的电子新领域基金会(EFF)开始了“悬赏”。1999年3月,基金会向全世界宣布:向第一个找到超过1000万位数的个人或机构颁发10万美元;超过1亿位数,15万美元;超过10亿位数,25万美元。当然,绝大多数研究者参与该项目并不是为了金钱,而是出于好奇心、荣誉感和探索精神。   就在最近,10万美元名花有主。2008年8月23日,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的计算机专家埃德森·史密斯发现了迄今已知的最大梅森素数M43112609,该数也是目前已知的最大素数。这个素数有12978189位;如果用普通字号将它连续写下来,长度可超过50公里!这一重大成就被著名的《时代》杂志评为“2008年度50项最佳发明”之一。不过,史密斯是私自利用学校的75台计算机参加GIMPS项目的。本来这种行为应该被处罚,但鉴于他为学校争了光,因而受到了校方的表彰。   另一位仁兄就没有这样的运气。美国一家电话公司的雇员麦克·福雷斯特偷偷地使用公司内的2585台计算机参加GIMPS项目;随后公司发现计算机经常会出些差错,本来只需要5秒钟就可以接通的电话号码,需要5分钟才能接通。联邦调查局最终查到了原因,福雷斯特承认“被GIMPS项目引诱”;他最后被解雇,并被罚款一万美元。   15年来,人们通过GIMPS项目找到了13个梅森素数,其发现者来自美国、英国、法国、德国、加拿大和挪威。目前该项目的计算能力已超过当今世界上任何一台最先进的超级矢量计算机的计算能力,运算速度达到每秒650万亿次。著名的《自然》杂志说:GIMPS项目不仅会进一步激发人们对梅森素数寻找的热情,而且会引起人们对网格技术应用研究的高度重视。   ■链接   梅森素数趣闻   梅森素数貌似简单,但不仅需要高深的理论和纯熟的技巧,还需要进行艰巨的计算。1772年,有“数学英雄”美称的欧拉在双目失明的情况下,靠心算证明了M31(即231-1=2147483647)是一个素数。该素数有10位,堪称当时世界上已知的最大素数。欧拉的毅力与技巧都令人赞叹不已,难怪法国大数学家皮埃尔·拉普拉斯向他的学生们说:“读读欧拉,他是我们每一个人的老师。”   梅森素数的探究不仅极富挑战性,而且对研究者来说有一种巨大的荣誉感。1963年6月2日晚上8点,当第23个梅森素数M11213通过大型计算机被找到时,美国广播公司(ABC)中断了正常的节目播放,在第一时间发布了这一重要消息。发现这一素数的美国伊利诺伊大学数学系全体师生感到无比骄傲,他们甚至把所有从系里发出的信封都盖上了“211213-1是个素数”的邮戳。   随着素数P值的增大,每一个梅森素数Mp的产生都艰辛无比;而科学家及业余研究者们仍乐此不疲,激烈竞争。例如,在1979年2月23日,当美国克雷研究公司的计算机专家大卫·史洛温斯基和哈里·纳尔逊宣布他们找到第26个梅森素数M23209时,有人告诉他们:在两星期前美国加州的高中生兰登·诺尔就已经给出了同样结果。为此他们潜心发奋,又花了一个半月的时间,使用Cray-1型计算机找到了新的梅森素数M44497。这件事成了当时不少主流报纸的头版新闻。
1718 次阅读|4 个评论
历史上的今天 3月15日
xupeiyang 2011-3-15 07:38
每年的3月15日是“国际消费者权益日” (International Day for Protecting Consumers' Rights) 。 220年, 曹操 在洛阳病逝 1961年, 南非 退出 英联邦 1985年,第一个因特网 域名 “.com”开始应用 1992年, 中国棋院 建院 2003年,中国政府选举新一届 国家主席
个人分类: 我的日记|1799 次阅读|0 个评论
范例教学与案例教学
xxxy2011 2011-3-10 09:08
范例教学与案例教学 (zuidongfeng_133) 一、概述 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进步和日益发展,数字化手段与工具正逐渐融入学校学习环境。在数字化的学习环境中给学生运用范例教学或者案例教学的方式来进行知识和技能的传授,容易引起学习者的兴趣,并且通过案例来达到举一反三的效果。两者的结合可以使数字化学习环境给学习者带来更好的学习效果,同时数字化的环境也有助于发挥传统的范例教学和案例教学的优势。 二、数字化环境 数字化学习环境是指利用多媒体、网络技术,将学校的主要信息资源数字化,并实现数字化的信息管理方式和沟通传播方式,从而形成高度信息化的人才培养环境。数字化学习环境包括如下基本组成部分:①设施,如多媒体计算机、多媒体教室网络、校园网络、因特网等;②资源,为学习者提供的经数字化处理的多样化、可全球共享的学习材料和学习对象;③平台,向学习者展现的学习界面,实现网上教与学活动的软件系统;④通讯,实现远程协商讨论的保障;⑤工具,学习者进行知识构建、创造实践、解决问题的学习工具。 数字化学习环境的优点:①利用多媒体计算机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利于学生学习主观能动性的发挥。②利用校园网络可以实现校内资源共享和学生间的协作学习。③运用因特网呈现知识的超文本特性有利于促进学生信息能力的发展。 三、范例教学与案例教学法 1、范例教学 范例教学,作为一种系统的教学论,形成于本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的联邦德国,被公认为是本世纪最有影响的三大教学论流派之一,与前苏联赞可夫的新教学体系和美国布鲁纳的结构主义课程论相提并论。范例教学法是指教师在教学中选择真正基础的本质的知识作为教学内容,通过“范例”内容的讲授,使学生达到举一反三掌握同一类知识的规律的方法。 范例教学论的主要代表通常被认为是克拉夫基(W-klalki)和瓦根舍因(M•wagenchein)。实际上,正如一些范例教学论的理论家们所提出的那样,范例教学实质上并不是一种新发现,它并不属于某一个人的首创。 克拉夫基认为,“范例”这个词来源于拉丁语,它是“Exemplum”这个名词的形容词。Exemplum的意思是“例子”,或者更确切地说,是“好的例子”、“特别清楚的(言简意赅的)例子”、“典型的例子”。“范例教学”最初的解释是:根据好的、特别清楚的、典型的例子教学与学习。而现在的完整的基本意思是:范例教学是这样一种教学,即它使学生通过特殊(例子)来掌握一般,并借助这种一般独立地进行学习。克拉夫基说,由于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早在公元前400年就首先强调了这一思想,即好的、正确的教学不是传递,而是对学生自学的辅助,所以马丁•瓦根舍因也称“范例教学”为“苏格拉底式的教学”。 范例教学法的基本观点是改革繁琐的教材内容,充实根本的、基础的、本质的内容,通过“范例”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即以“关键性问题”带动教学。“范例方式教学论”的教学指导思想是:在教学内容上突出基本性、基础性和范例性;在教学要求上做到传授知识与思想教育相结合、掌握知识与发展智能相结合、作为主体的学生与作为客体的教材相结合;在教学程序上要遵循由典型事例的个别特点推出同类事物的普遍特征,再由普遍特征上升到掌握事物的发展规律,从而提高学生对客观世界的认识。瓦根舍因认为,在这样的教学过程中可以培养学生观察、分析、综合、归纳、推断、迁移等能力。目的是集中学生在学校的有限时间,完成有限的内容。首先对教材内容进行必要的精减,加强、深化某些部分,突出重点的知识内容,这就是范例:它们是隐含着本质因素、基础因素的典型事例。通过范例,既能使教学做到少而精,激发他们在课外自发地去学习这些不教内容的积极性,从而达到“教是为了不教”的效果。 2、案例教学 案例教学法,即运用社会或身边发生的事例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说明道理,给学生的行为以启发的教学模式。案例教学法起源于1920年代,由美国哈佛商学院(HarvardBusinessSchool)所倡导。当时是采取一种很独特的案例型式的教学,这些案例都是来自于商业管理的真实情境或事件,透过此种方式,有助于培养和发展学生主动参与课堂讨论,实施之后,颇具绩效。这种案例教学法到了1980年代,才受到师资培育的重视,尤其是1986年美国卡内基小组(CarnegieTaskForce)提出《准备就绪的国家:二十一世纪的教师》(ANationPrepared:Teachersforthe2lstCentury)的报告书中,特别推荐案例教学法在师资培育课程的价值,并将其视为一种相当有效的教学模式,而国内教育界开始探究案例教学法,则是1990年代以后之事。 基本上,案例教学法是一种以案例为基础的教学法(case-basedteaching),案例本质上是提出一种教育的两难情境,没有特定的解决之道,而教师于教学中扮演着设计者和激励者的角色,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讨论,不像是传统的教学方法,教师是一位很有学问的人,扮演着传授知识者角色。 总之,案例教学法是在理论教学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对具体的特殊性的实际案例进行讨论分析,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一种教学方法。如何改进目前的教学方法,使教学方法多样化,正在引起学校有关领导、教务处和相关教师的重视。近几年来,教学领域的新动向之一就是在管理、法律及经济专业的教学中,广泛应用案例教学法,并对这种教学方法进行深人的研究和开发。实践证明,案例教学法在公务员培训、新林区建设培训、军队转业干部培训等方面是一种非常实用的培训方法。案例教学法对于师资培育革新具有实用价值,尤其在师资培育职前阶段,更可帮助职前教师建立其教学实务知识,惟因这种案例教学,需要事前准备案例教材,以及花费时间较多,都使案例教学法受到一些应用上限制。然而,处在师资培育愈来愈重视教学方法改善的时代,案例教学法是有其相当大的发展空间。 3、范例教学和案例教学之比较 两者的共同性在于,两者都是通过一个较为范例的、具体的、典型的例子来讲授一个知识或者交给学生一些为人处事的道理。 两者的不同点可以从教学实施的过程和步骤中表现出来。范例教学分四个步骤:1、范例地学习“个”,即通过范例的、典型的、具体的、单个实例来说明事物的特征。2、范例地学习“类”,在第一步学习的基础上进行归纳、推断,认识这一类事物的特征。3、范例地掌握规律和范畴,要求在前面学习的基础上,进一步归纳事物发展的规律性。4、范例地获得关于世界关系和切身经验的知识,使学生不仅了解客观世界,也认识自己,提高行为的自觉性。 案例教学法的过程,大致可以归纳如下:1、收集班级真实生活情境资料;2、将所收集资料形成教学案例;3、进行班级团体讨论或班级小组讨论;4、讨论中,成员轮流担任领导者角色;5、归纳各组或团体意见。在案例讨论过程中,可以质疑他人的想法,学习如何发问,进而学习到独立思考、与人相处、解决冲突、尊重他人等能力。 从教学步骤的差别可以发现,范例教学的实例在一个类别上是很具有代表性和典型性的,而且是不需要重新来进行总结,它是要运用这个典型例子来说明该类的问题,总结出规律。案例教学是从身边的现象,事情先来总结出这样一个实例,比起范例教学,例子的典型性不明显,但它贴近生活,容易理解并引起共鸣。 四、数字化环境下的范例教学和案例教学 在数字化环境下运用范例教学和案例教学,要发挥计算机和网络技术的优势,同时要选择好典型的,能够很好的说明问题的例子来充分的运用范例教学和案例教学。 (一)范例(案例)选择的一般原则 1、案例(范例)具有典型性 所谓典型性就是有一定的共性或规律,可以使学生在以后的学习或工作中遇到此类问题时,借鉴该方法进行解决。对学生的学习具有举一反三或事半功倍的效果尽量向学生介绍一些典型的案例.这些案例都是前人的经典之作、经验之作,有助于学生经验的积累,培养学生对计算机网络的兴趣,对思维方式的形成也大有裨益。 2、案例(范例)具有时代性 一个好案例必须要有时代的特征,能反映当前教育教学中最普遍发生的问题,能反映具体的实际应用,能足够引起自己和人们的反思,能产生“共情”。 3、案例(范例)贴近学生兴趣点 选择的案例接近学生的生活或兴趣点,学生就会比较有兴趣。而且他们也比较容易理解这样的案例,这样上课时注意力会比较集中,学习会比较主动,授课效果会比较好。 4、案例(范例)的难易合适 需要注意案例的难度。没有难度,学生会没有兴趣;难度太大,学生又容易丧失信心。根据授课的对象来选择案例的难易程度,如果学习者对计算机网络只有一些浅显的认识,我们一般选择比较容易的或者看起来无从下手,但掌握了相关内容就能轻而易举地解决的案例。 5、案例(范例)的大小合适 尽量避免选择太大的案例,因为每次授课的时间有限。而且选择不大的案例涉及的知识点不多,这样更容易突出授课目标,不容易偏离授课内容,比较容易达到预期的效果。 6、选择一个大案例(范例)贯穿课程的所有授课内容 平时每次授课选择的案例虽然都希望尽可能接近现实网络,但由于时间和内容的限制,案例不可能很大。一般只满足基础知识的讲授,但与现实的系统会有较大的差距,甚至可能没有什么现实意义。选择一个大案例可以比较接近实际网络,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实现这样的网络,既可以巩固和贯通课程授课内容,也有助于他们建立系统或工程的概念,并培养其将基础知识应用于复杂的现实世界的能力。所以选择个大的案例还是很有必要的。 (二)数字化环境下开展教学实践的一般注意事项 1、选好相应案例(范例)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与热情。 兴趣是探求未知世界的动力,兴趣也是最好的老师。这就要求教师在搜集教学资料、准备教学内容时应精心挑选和策划,范例要能使学生的兴趣激发起来。一个良好的范例就是成功教学的开始。只有通过教师的精心准备与组织.范例教学过程才可消除沉闷、平淡无奇。教师知识的传授与语言表达也应注意峰回路转,这样才能紧紧地抓住学生的兴趣和注意力。好的范例要能非常吸引人,这样当教师有意识地向学生介绍时,学生能一下子将注意力吸引过来,并同时表现出相当的兴趣来。如在word教学中谈到文档设置密码时,也可以提到如何利用工具来破解它。这样学生必然会出现惊讶,并能引起他们的兴趣与猜疑,此时教师再把握时机展开精选的范例进行层层剖析,让学生了解并掌握设置打开密码与修改密码的教学内容,这样能很容易让学生把握此范例的脉搏。也往往有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从而激起学生的学习与研究的兴趣来。因此教师应认真对教学内容进行分析,分析其中的特点和能引起学生兴趣的内容。精选出适应我们学生学习的范例来,并研究能通过哪些直观手段来引发学生提出问题来。以及布置什么样的作业让学生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地应用所学的知识等等。由于计算机所具有的可操作性及应用性特点。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强调学以致用。例如让学生掌握浏览器的使用,他们就能浏览各种自己感兴趣的信息:让学生学会发送电子邮件,他们就能和朋友们相互联络,相互交流。这样让学生通过自己的实践看到自己的成果,便可大大增强他们的学习欲望。另外在实践中我们也相应地结合了计算机高新等级等认证考试,利用其公开的题库在平时教学中进行范例的组织和选取。 2、案例(范例)教学中应注重基本知识的掌握,以“关键性问题”来带动教学。 案例(范例)在教学内容上强调选择一些基本知识,反对多而杂,力求去芜存精,使学生掌握好本学科的知识结构。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应认真对教材进行分析。分析教学内容的结构以明确通过教学让学生掌握的基本知识以及这些内容对今后教学所起的作用。通过这些选择好的范例可以使学生掌握好哪些相应的基本技能。同时范例教学时应注意范例内容的示范性,反对面面俱到,力求有代表性、典型性和开导性。正确把握好掌握基本知识这一目标,能促使教师去进一步弄清教材内容,明确学生应掌握的基本知识结构。这有利于学生在教学过程中通过探讨范例而达到举一反三的目的。记得法国雕塑家罗丹在完成好一尊人物大理石雕像后让其学生一同来欣赏。学生围着塑像转了几圈后连声赞叹:“老师,我从来没有看到过这样一双完美无缺的手!”结果罗丹听后笑容顿失。立即拿来一把大斧砍掉了那双“完美无缺”的手。显然这双手已成为整个作品中最为抢眼的地方。它很自然地会引导观者只去注意和欣赏它手的完美而忽视了整个雕像的主要内容。而罗丹砍掉双手也是为了突出表现作品的主要内容。因此教师在组织范例教学时.要紧紧抓住掌握基本知识这一核心来策划、设计和组织教学内容,让重点能真正突出出来。让学生在一堂范例教学课后也能较容易地说出本堂课所获得的基本知识。 3、案例(范例)教学中要注重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注重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 案例(范例)强调教学内容应是一些基础性的东西。强调教学内容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教学中应充分考虑学生的实际知识水平和智力水平。在注重教学内容对学生智力活动的影响时反对让学生觉得高不可攀,也同时反对让学生觉得过分容易。力求教学内容应符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因此教师准备教学时应注意变教案为学案,在教材分析和范例准备中应避免让学生觉得太容易以致失去学习的兴趣。也不可给学生布置过多的讨论和思考的题目。将过多问题在顷刻间都抛给学生,这极易造成案例(范例)的失败,同样也会容易使学生对范例教学犯怵。教师在准备范例时应注意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犹如剥笋一般逐层深入以适应我们的学生将范例的讨论与启发思考的题目分开.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以不同的启发思考题目带领学生深入不同的问题。当学生明白第一个问题后.再引导学生凭借思维惯性再去思考第二个要研究的问题,最后直至所有问题的解决。学生的思维活动是相当活跃的。只要教师准备好适应学生实际的范例。在课堂中组织和把握好,范例教学一定能取得令人满意的效果来。 4、注意循序渐进地展开对案例(范例)的认识和学习。 案例(范例)不能简单地理解为示范和模仿的过程。在教学过程中应认真针对范例展开示例、模仿、归纳、总结的过程。范例教学应首先从精选的典型范例人手,通过它向学生明确学习的目标。让学生了解应掌握的知识和技能。如在word教学中教师可选通过已准备好的范例利用多媒体设备向学生展示Word具有的相关功能。展示的同时可向学生示范如何操作。在引起学生兴趣后教师可安排学生进入学习活动状态,让学生通过教师的示范,自己动手模仿操作。展开范例的示例模仿后可以使学生对范例有了一定的认识。此时,教师也可通过布置相应的练习和任务有意识、有针对性地引导学生进入对范例的归类和深入认识,让学生从中掌握范例操作的普遍特点,使学生学习从个例迁移到其它相关的教学内容上来。最后教师通过对学生掌握教学内容情况的了解.展开对相关范例的全面讨论与总结。让学生提高对范例操作规律的认识。这样能使学生通过亲身体验掌握好相关的学习内容。 5、注意教与学的有机结合。 案例(范例)教学的教学主体是学生,教学客体是教材。教学过程就是教师引导学生掌握好教材内容。这就要求教师要吃透教材与学生这两头。只有这样才能使教师教得活,也能使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给调动起来。现代教育理论提倡的是在教师指导下以“学生”为中心的学习,它强调的是以学生为中心。同时也并未忽视教师的指导作用。教师在整个范例教学过程中是组织者、指导者。因此在以学为中心的教学实践过程中不能忘记教师的责任。事实上在以学为中心的教学过程各环节中.要想取得较理想的学习效果都离不开教师的认真组织和精心指导。因此教师的责任不是减轻和降低了,而是对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果忽视了教师作用的发挥,学生的学习将会成为没有目标的盲目探索。范例的讨论、交流和总结将成为不着边际的漫谈,学生会不得要领。甚至可能钻进牛角尖。因此虽然在范例教学中教师对学生的直接灌输减少了。但教师的启发、引导作用和事先准备的工作却大大增加.所以对教师的作用不应有丝毫的忽视.教师应重视范例教学过程中教与学的有机结合。 6、应注意解决问题和系统学习、掌握知识与培养技能的统一。 案例(范例)教学一般是在按一个一个的课题进行的,这样可以有针对性地对学生存在的问题或学生提出的问题来开展教学。但同时教师也要注意学生掌握知识的建构过程,让学生掌握好学科整体的系统性。在开展实践教学过程中既要反对不联系学生的实际问题,也要反对不掌握学科的系统性而只让学生获取一些零碎的、孤立的知识与技能。虽然各个课题的教学内容不尽相同,但相互之间存在着许多相似点,教师在进行范例教学时可利用这些相似点诱导学生开展思维。从相似点思考、推断相似的结论与本质。例如在word教学中文本区的编辑联想到文本框、自选图形中文字的编辑输入等等。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必要时也可打破教材内容原有的顺序,抽取精髓。以增强学生对学科知识的联系和学科系统的认识,激励学生主动获取知识。范例教学的最终目的并不是培养学生只会单纯地按照教师的讲解和书本的内容当好机械人,而是要通过范例和具体的实践,让学生学会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从而逐渐提高学生独立动手和思考的能力。因此教师在开展范例教学过程中还应注意掌握知识与培养学生能力的结合。既要通过范例让学生掌握好相关的学科知识,又要注意教给学生良好的学习方法,培养学生的能力。从而达到授人以渔的目的。因此在范例教学过程中教师应积极引导学生质疑,鼓励学生大胆发问。注意在教师的指导下适当加大学生独立上机操作的时间比例,在适当的时候可借助多媒体的优势对学生的成果进行表扬和鼓励,以充分肯定学生自身的能力,从而达到深化知识和培养能力的目的。 参考文献: 侯宏霞,案例教学法在“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教学中的应用,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2009,(12):154-156 刘洁韵,浅谈范例教学法,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09,(28):84-85 李芳,“教”是为了不“教”,继续教育研究,2000,(4):89-91 鞠鸿波,范例教学法在计算机教学实践中的应用,现代教育技术,2007,(9):53-55 陈晓玲,浅议范例教学法在计算机教学中的运用,现代教育技术,2005,(6):100-101
6885 次阅读|0 个评论
切莫网上自诊
热度 2 andrologist 2011-3-9 19:59
生了病怎么办?当然该去医院。不过,如今不少人生病后,首选的不是去医院就诊,而是轻点鼠标,按照网上提供的治疗方法自我医治。现在无论你是大病还是小病,很多人都喜欢在网上进行自诊,自己处理一下就完事了。这种风靡的方法有个称谓,叫“网上自诊”。 “网上自诊”也称“网络自诊”,随着生活压力越来越大,都市人的健康常亮红灯。由于网络方便快捷,不少年轻人便“上网自诊”,由于部分年轻人的热捧,许多医药网站纷纷推出时下较为盛行的“网上自诊”服务。澳大利亚医药协会(AMA)认为网上医药信息泛滥弊大于利,越来越多的患者在求助正规医生前会在因特网上寻求诊疗建议。 在百度搜索引擎中输入“网上自诊”,立马找到10多万个网页,而当输入“在线医生”时,立刻出来了500万个相关网页。知情人士透露,目前,开设网上自诊的大多是私立医院,往往帮人诊断后直接推荐某某医院的所谓专家;还有一类是在网上推销药物的,是药商的推手。网络的虚拟性也会给“自诊族”带来求医问药的诚信风险,比如网上搜索出的有些是不专业的医药网站和一些个人提供的信息,让缺乏医疗知识的患者很难分辨其真实性。 颇具讽刺意味的是,人们很快就能知道如何浏览书页、文件抑或期刊,粗略地理解其可信程度……然而任何一个疯子都不用花一点钱就可以把任何东西放到网上。作为一个整天在家看这种东西的人,你必须不停地问自己“这个可信吗?” 生病以后上网自诊尽管快捷方便,但问题也是显而易见的,相信在网上自诊的人其实都知道它的弊端。专家称有风险不可盲从。即便不是医生也知道,同样的症状,往往预示着不同的疾病;而相同的疾病,在不同的个体身上,也会呈现出不同的症状。即使是相似的症状也可能有不同的病因,一些小毛病可能隐藏着重大的疾病,这需要经过专业的医学检查才能确认,仅靠症状描述无法辨别。所以,“网上自诊”的“误诊率”可能会相当高。因为不科学,“误诊”率高,有可能留下疾病隐患,甚至带来生命危险。而一旦出现误诊,就等于是在拿自己的身体健康甚至是生命安全开玩笑。 使用因特网后,病人会误解简单的症状,导致严重焦虑。在临床上常见到患头痛的病人认为自己得了脑瘤,而很多手指刺痛的病人则会误以为自己得了多发性硬化。医生在解释病人得什么病之前,不得不解释为什么没有得神马神马病。这势必进一步增加病人的紧张情绪。 此外,诊断病情时需要通过医生及专业仪器的仔细检查,网上诊断现象基本属于“隔空猜物”。如果一味相信“网上自诊”的结果,很容易造成误诊,延误患者病情。因此,专家提醒市民,“网上自诊”虽然快捷方便,但终究不能代替医生当面诊疗。执业医师在独立从业前,须经过至少十年的训练。因特网搜索引擎与之是无法相提并论的。如果你真的爱自己的话,就不要盲目的相信网上自诊的结果,生病时最好还是去正规医院就诊,进行科学治疗。
个人分类: 未分类|3459 次阅读|1 个评论
99-2图书馆员的新使命——承担因特网培训的任务
tengyi1960 2011-2-22 10:51
99-2图书馆员的新使命——承担因特网培训的任务.pdf
个人分类: 工作感悟|1241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图书馆员的新使命---承担因特网培训任务的图书馆员
tengyi1960 2011-1-24 12:41
在信息时代的今天,许多终端用户试图不借助任何中间媒介直接检索所需要的信息。其结果却是大多数缺乏检索技能和检索经验的人既不能有效地,也不能高效率地进行其检索。检索因特网和浏览因特网差别很大。浏览非常容易,仅点击链接阅读显示的内容就可以了。作为使用因特网的优点之一,浏览器承诺易于使用并无需进行培训。而有经验的检索者则恰恰认识到这是个多么大的误导。 检索是一门很难掌握的技能。必须懂得检索过程、如何选择关键词、布尔逻辑检索、各搜索引擎的不同等等。作为因特网策略的一部分,许多图书馆正涉险进入因特网培训的新领域。如果你还没有正式承担这一任务,对你来说机会就在于你对遇到困难的用户提供建议时,已经自然而然地扮演了这一角色。多年来信息专业人员一直在对用户进行培训,而培训的责任涉及到包括进行因特网培训以及开发培训大纲和教材却只是最近的事。 一、障碍 信息专业人员在承担培训任务时,可能会遇到一些障碍。其中之一就是认为信息专业人员不应该是因特网的培训者。信息技术及其培训人员可以教授使用浏览器软件的基础知识,但要教授如何有效并高效率地进行检索则需要具有检索专长的人 ---- 信息专业人员来完成。 时间则是另一个障碍。培训并不意味着仅是课程表上安排的内容,它需要做周密的计划、大量的准备工作和广泛宣传。设计培训课程所需的时间取决于总体计划、课程的复杂程度、作者的经验水平、相互作用程度和所使用的媒介类型。讲授 1 小时的内容需花费 150 小时或更多时间进行准备,这并不足为奇。 无知是学习的大敌。一些因特网用户认为他们无需进行培训。这就需要你向他们证明这种认识的错误。不要坐等别人找上门,应该积极主动在饭厅、接待区甚至在电梯里与潜在的用户进行交谈,讨论因特网给社会各界带来的利益。 提出一些能引发讨论同时有助于展示自己技能的关键问题;你上过因特网吗?你是怎样在因特网上进行检索的?你找到过感兴趣的站点吗?仅仅几个合适的问题,就能使得讨论深入进行。 二、计划 如同任何培训项目一样,最重要的是制订培训大纲和明确目标。 制订因特网培训策略 . 把培训作为因特网的高级步骤之一; . 需求分析。收集并分析信息,确定培训需求和目的。追求的长期目的是什么?有时间完成吗?需要什么样的帮助?有这方面的技术专长吗?对用户有利吗?能支付得起时间和精力的付出吗?有必要的设备吗? . 确立日程表。 取得经验 . 确保你有足够的经验。信息专家是有经验的检索者。你不必作为“技术专家”在因特网上进行检索。但在你试图撰写因特网教程之前,你的程度因高于平均水平。如果你认为不具备足够的技术经验,就与信息技术部门合作; . 参加有声望的组织举办的因特网培训; . 取得因特网培训资格证书。 得到支持 . 与上极讨论你的因特网培训计划; . 广泛与其他业务部门人员交流,识别愿意在培训项目上合作的人员和部门,以减轻工作量并扩大经验基础。谁想加入进来?谁对培训任务的成功能起到重要作用?谁有好思路可供分享? 收集信息 . 确定可能参加者的人数; . 进行非正式调查以摸清知识水平和重要的信息类型。用户使用搜索引擎和新闻组有问题吗?了解你的听众认为因特网的哪些方面最为重要,以便具有针对性地解决这些问题; . 识别专业、群体或部门,这可以使课程设置更为明确; . 确定培训地点。如果可能,找一处允许相互作用的设施。它能容纳多少参与者? . 确定讲授因特网课程的老师。 确定培训形式 . 培训是交互式的、一对一、小组、课堂、自授、录像带、计算机或以因特网为基础还是所有以上内容的综合? . 培训由指导者掌握还是由受训人员来掌握(以计算机 /Web 为基础)? . 培训班延续多长时间? 1 小时的“午餐与学习”课还是 2--4 小时的研讨会?你打算做系列讲座,逐渐接近目标并介绍因特网的各个方面吗(例如邮寄列表服务程序、新闻组等)? . 准备参考资料(经过组织的因特网信息参考); . 还需要其他的辅助物吗?例如:有必要比较搜索引擎或列出特定主题站点吗? . 根据所选择的媒介 , 考虑是否易于更新。有重复使用或与其他的教程 / 培训结为一体的机会吗? . 编制你的文献大纲。 准备培训材料。 . 使教材通俗浅显并使用非技术性术语; . 使用各种教学辅助物,如:活动图表、幻灯、印刷品、计算机投影等等; . 将你的风格贯穿于培训始终; . 各要点之间要留有足够的边界和空间以便做笔记。 领航员的使命 . 熟悉教材,尽量脱稿讲授; . 识别出一小批有兴趣的人员,邀请他们担任课程的“领航员”; . 询问并与学员讨论他们感到进展如何?有必要将部分内容更具体化吗?有些部分需要解释得更清楚一点吗? . 评估培训和教材,必要时进行重新设计。 培训任务 . 对每天和每堂课的内容尽量安排得多样化,以适应尽可能多的受训者的需要; . 如有必要进行预先摸底。在开课的前几天发给参与者一份简单的调查表。这有助于了解参与者的实际水平和兴趣,使你能够针对他们的特殊需求安排课程。内容包括:使用过因特网吗?为什么使用?想学习什么? . 在开课的前几周进行预先宣传; . 跟踪教材,必要时进行升级; . 如果你没有把握处理可能出现的技术问题,要确保身边有能够处理的人。 结果 . 追求长期结果。评估参与者是否应用了他们学会的新技能。培训对参与者及其组织起到了积极影响吗? 努力使培训课生动有趣。不要用大量的信息和技术术语去“轰炸”学员。引导参与者了解因特网,帮助 他们克服可能存在的恐惧心理。向他们显示因特网是多么有趣且易于使用。强调答案无对错之分。因为人们在搜索时总会发现不同的站点和网页。最重要的是积累经验。通过实践掌握课程内容,而错误则更有价值,因为与讲义中的心得相比错误使人记得更牢。如果可能,培训课应使用多媒体,这能使课程更具吸引力,而熟练的演示则有助于树立你作为一名可信赖的专家的形象。 向参与者显示因特网是一种什么样的工具,因特网与他们的工作关系是多么紧密。但是别忘了一些“娱乐性”的练习同样能够为目的服务。如果你的公司已有了内部网的站点,可以考虑一下“内部网清除器跟踪”。同样,你可让参与者根据他们的癖好寻找信息。这些练习不仅有趣而且使人们充满了探索欲望,使得参与者的学习与娱乐融为一体。在不涉及特殊业务的情况下,他们所学到的技能对承担严肃的检索任务是十分有用的。 你所面临的最大挑战就是向人们(从初学者到熟练者)说明教育的需要。你会发现有些参与者是比较有经验的因特网使用者。要善于利用他们的经验,让他们传授自己的经验并提供他们已找到的有用的站点地址。互帮互学将使因特网真正发挥工具的作用。用实例说明参与者如何在他们的工作环境中使用因特网。 不要照本宣科,这会令人乏味,也会降低你的身份。主动地学比被动地听更具吸引力。交互式课程是最好的。把交互组的人数限制在 10 人以内,如果做不到,使用 Litepro 装置,让每一个人都能看到计算机屏幕所显示的内容,也是一个好的选择。  依照因特网新手的学习自然进度,掌握课程难度。如果参与者一定要安装自己的浏览器软件并根据自己的喜好行事,在不影响基本教程的情况下,可以允许并帮助他们逐步完善之。 大多数人首先看到的是他们的浏览器主屏。解释按钮、其功能和快捷图标(书签、历史特征等)。让他们使用链接冲浪。解释 ID'S 邮件和因特网地址的不同。然后演示二者是如何进行操作的。人们从经验中学习,因此要留出时间让参与者针对讲授内容进行个人操作。关注整个教室并提供个别注意。 在参与者掌握一些基础知识后,再向他们介绍搜索引擎并进行演示。让学员自己动手进行简单的单词搜索,然后再进行较复杂的搜索。并进一步介绍能够更准确地检索信息的搜索手段。解释布尔检索并演示使用不同的运算符所得不同结果。演示基本检索过程和如何选择关键词。你会为许多人不知道如何检索他们需要的信息和严重依赖他们的信息专家进行“咨询洽谈”而感到惊讶。花一点时间解释因特网信息、图书馆和传统的数据库信息的不同。如果你面对的是初学者,整个培训就可以在这里结束,以后再提供第二期更先进的课程。如果面对的是比较有经验的用户,可以试着涉及更多技术性检索特征(字段检索、使用括号等)或使用其它因特网特点 ( 邮寄列表服务程序、新闻组、推送技术等)。 讲授的内容不要过多,使参与者的负荷过重。学员只能记住你所传授的一部分内容。授课内容要适度,使得学员能够切实掌握和运用。 向学员分发一些他们能够带走,并可作为参考工具的东西 --- 小册子、内部网站点上张贴的信息。“优秀”列表,带有搜索引擎比较的薄卡片、有书签的磁盘等。 使用新技术 设计培训课程时,不要忽略了多媒体和交互式选择。尽管计算机基础培训( CBT )和网络基础培训 (WBT) 尚处于萌芽期,但对传统的培训指导者却是实际可行的和有效成本的选择,同时也越来越流行。计算机基础培训和网络基础培训相类似。非实时计算机基础培训和网络基础培训基本上属于具有不同发送机制的同一类似指导。用户能够根据自己的需要、方便程度和选择的地点受训。视频、动画、交互界面、声音和 3D 图形在许多计算机基础培训软件中很常见。有的人要求增加交互性并自己掌握学习进度,这导致学得更快、吸收得更多,使这种学习类型优越于传统的讲授。最初设计一个传统的研讨会,当内容和练习最终确定后,与负责交互培训的公司进行协商,将其转变为计算机基础培训形式。网络基础培训没有必要这么复杂。简单的指导课可以由内部人员指导。利用“铃声和哨声”指导更有趣但有效的培训计划能够使用基础的 HTML (超文本标记语言)和浏览器特征设计出来。 如果第一次你不能掌握,不要灰心。有些课程很深、很难学。在计划阶段看上去很大的练习,也许并不有效。领航员任务的目的就是确定什么有效?什么无效?什么需要改进?第一次培训内容的 90% 我都进行了修改,废弃了大部分练习,指导课不断的进行修订。最初的领航之后,你可能会对教程全部重新考虑并进行修改。 成功的培训 50% 取决于教材, 50% 取决于讲授者。仅凭你对讲义内容熟悉并执笔撰写,并不能说明你就是最好的老师。事实上,对许多信息专家来说扮演培训者是一个全新而困难的角色。不要放弃,实践出真知。 有些人认为因特网培训计划和材料投入会增加图书馆的资源负担,但看不到机会和落后于形势发展则要付出更大的代价。当我们看到参与者带着新掌握的知识和技能回到工作岗位上,利用因特网为他们的业务发展创造价值时,我们的努力不会白费! 译自 霍普· A ·贝尔 《 Information outlook 》 1998
个人分类: 思想盆|590 次阅读|0 个评论
围墙、篱笆和栅栏(101010)
ymin 2010-10-10 09:36
围墙、篱笆和栅栏(101010) 闵应骅 中国的围墙是一大特色。1950年代,总参大院、空军大院、计委大院、经委大院,等等等等,都有很高的围墙围着,还有站岗保卫。我想这是沿袭过去的皇家大院来的。你看,故宫的围墙足有两丈高,大院套小院,都用围墙隔着,不许越雷池一步。后来,各机关单位都修了围墙,大学校园也用围墙围起来。越名牌的大学,围墙修得越高。到现在,居民小区都有围墙,实行所谓封闭式管理,由保安看着门。在东北农村,修不起围墙,家家户户修篱笆。有个电视剧,叫篱笆、女人和狗。篱笆虽然不像围墙那么不可逾越,但总能起到一点隔离作用吧!去年国庆,我在奥运村体验了一把栅栏的作用。栅栏是可以移动的,是一种活动的篱笆。它可以根据主人的意愿,想要它隔离什么就隔离什么。在奥运村,则是为了规范旅游者的路线。你必须按照管理者规定的路线走。毫不夸张地说,整个奥运公园,有几十公里长的栅栏,规范行人的道路。不管你想怎么游,或者是想上厕所、想走什么路线,你必须按照管理者允许的路线走。 这不竟使我想起国外的情况。我大概到过国外几十所大学,没见一所大学校园是用围墙围起来的。政府机关也不例外,白宫的草坪任何人都可以去坐、去休息。居民的住所就更没有围墙、篱笆和栅栏了。他们讲究自由出入、对外开放。也许你会问:他们就不注意安全了吗?不。1980年代,有一位访问学者从一所著名大学偷了一个软盘的软件,想带回国内。整个过程都没人理会他,但到回国登机的时候,被人检查发现了,逮了个正着。其实,人家早就盯上他了。所以,美国的FBI很厉害,不过人家是内紧外鬆。 学习人家这种自由开放需要一个过程。一个明显的例子是超级市场。在我国改革开放以前,商店里的东西是不允许顾客直接接触的。顾客要买什么东西,由售货员给你拿。多挑几回,售货员也就烦了。顾客一多,售货员更是应接不暇。改革开放以后,我们也学外国超级市场的办法,干脆让顾客自己到货架上去拿,出来时一起算账。一开始,许多管理者不放心:那还了得,人家偷商品怎么办?这么多人进去,我们怎么管?几十年下来,超级市场在中国已经很普遍。你说,丢商品的有没有?肯定有。但是,丢商品的损失和自由开放之所得比较起来,哪个更大、更有益?当然还是自由开放的超级市场好。 管理第一和自由开放有基本理念的不同。我们许多人习惯的逻辑是:有了问题,加强管理。不论什么问题,好像只要加强管理就解决了。这反映了各国、各民族长期形成的文化差异。这种差异永远会存在,各自做一些小的调整、小的改变是可能的。本来,你用你的围墙,我不用,也没关系。但是,这些差异反映在信息网络上问题就来了。因特网是连通世界的网络,这些文化差异使得各国、各人对它的要求都不相同。那么,因特网就只能以最大的灵活性来包容各种文化、各种需求。但是,越灵活,离不同人的诉求就越远。我以为,这就是现在信息安全不好解决的根本原因。
个人分类: 网络|4215 次阅读|2 个评论
谁的因特网最快?(100818)
ymin 2010-8-18 16:55
谁的因特网最快?(100818) 闵应骅 每天都有几个小时在网上,对因特网的速度当然很关心。虽然光缆速度很高,10G的以太网也很普通,交换机、路由器的速度也在提高,但到桌面就大大减低了,而且价钱也不一样。我家里原来买的是1Mb/s,后来改为2.5Mb/s,今年又买了4Mb/s。这已经是销售中最快的了。其实,下载速度远远低于这个数。那不过是商家要你交钱的一个数据而已。这个数据既无从查验,也无任何表示。顾客完全是云里雾里,你就是交钱的份。就像1990年左右,电话初装费要5000元。电信部门,高度垄断,老百姓只能望窗兴叹。 最近,在IEEE Spectrum 2010年8月号上,有一个统计数据,因特网在哪个城市最快、哪个国家最快?如下图所示。 你连接到因特网的速度主要决定于你所在的地点,以及设备。Akamal是一家很大的因特网服务提供商。只要你连接到它的服务器上,它就记录IP地址、传送文件大小和传送所花的时间。积累这些数据就可以粗略分析因特网流量。 南韩的因特网最快,达到平均每秒11.7兆字节,香港地区虽然数第二,但下降很多,8.6Mb/s。美国只有3.8Mb/s。中国则不知道,大家上网,大概心里都有数。 从城市来看,大学城的因特网最快。第一是柏克莱,大家知道UC Berkeley在那里,因特网速度达到18.7Mb/s,比南韩高很多。以后的第2-5名,你都不难说出是某著名大学所在地。 我们也注意到,随着因特网使用的五花八门,因特网的速度在下降。韩国2009年比2008年下降29%,第四季度又比第三季度下降了24%,原因就在于智能手机的推广,恰好在2009年11月,iPhone上市。所以,因特网也不是一个无穷无尽的资源,和其他任何资源一样。
个人分类: 网络|3563 次阅读|2 个评论
因特网是一个成熟的市场吗?(100814)
ymin 2010-8-14 16:42
因特网是一个成熟的市场吗?(100814) 闵应骅 ACM通讯今年8月刊上登了一篇文章因特网是一个成熟的市场吗?。我觉得有一定道理,在此介绍一下。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所谓产品成熟是基于产品寿命周期理论。市场中的一个产品要经历四个阶段,如下图所示。第一是引入期,由于产品新颖,销售量较少,增长较慢。第二阶段是生长期,销售量快速增长。第三阶段是成熟期,由于市场趋于饱和,销售量增长持平。最后进入衰退期,新技术、新产品会代替它。 过去20年,因特网就是按照这条路子走的。上世纪90年代中后期,是宽带网的引入期,公司推出一些早期试用品,试探宽带产品。大约15年前,这些早期试用品技术复杂,冒着风险,价格不高,吸引着典型的因特网用户。这使公司追逐新的功能,降低产品质量和价格。当市场进入生长期,公司开始扩展市场,争夺新的用户。价格和产品质量变得更重要了。为了简化生产过程,让用户易懂易用,公司竞推单一产品,使之有最广大的受众。 过了一段时间,因特网市场尖端进入了成熟期。美国因特网的穿透率达到75%。正当人们专注宽带的时候,联邦通信委员会分析数据后认为,生长曲线已经过拐点,进入成熟期。这时,投资的增长将不依赖于吸引新的顾客,而是要设法给老顾客更大的价值。这就解释了为什么美国宽带用户的百分比由世界第4位降到了第15位,而且,Yahoo,Google, Apple,和 Microsoft加大力度,保卫自己的市场。 从市场的技术后盾来看,当技术突破首先出现的时候,由于没有产品标准化而存在许多不确定性,往生产过程的投资较少。当产品性能和技术成熟以后,创新变得不再是试验-纠正的过程,而变得系统化和增量式。技术指标和范例指引着发展轨道,指明什么问题值得解决、技术上什么解决办法更有希望。如果一种技术是嵌入在相互依赖的技术路线中,那么这种技术就更容易涌现出来。它也会阻碍或推迟与现存结构不相容的技术发展。具体到因特网,越来越多的技术人员注意到:由TCP/IP及其扩展建造起来的因特网的核心结构已经有几十年了,老了,因而建议根据新的需求,创造完全不同的体系结构。但他们发现,组合这些技术的标准化限制着因特网的能力,去满足新的需求。事实上,人们有了现在因特网的经验,可以提出许多设想,各种各样的设想,但是,坐下来一想:许多设想是无法同时达到的。 因特网的变化,从试验床到大量销售平台,使体系结构的变化很困难。投资增长的压缩使网络提供商去探索特定设备的改进,使之低成本、对特定用户群提供更满意的服务,特别是让内容提供商货币化内容流。如果能根据内容收费,不但更加公平,内容过滤也就解决了。市场成熟使商家想赚更多的钱。 政策制订者不应该锁定因特网为某一个特定的体系结构,也不要喊维持现状。他们应该提倡建造规范化的结构,让工业界自由参加,试验新的解决办法,适应变化着的市场情况。任何阻碍工业界遵循自然发展规律、阻碍现有体系结构改进的努力都是不可取的。 应该说明,其他的销售增长模式也是有的,不过,产品生命周期理论是最普遍使用的。精确预言竞争和创新的变化几乎不可能。当然,商家和IT专业人员需要审视市场的饱和及顾客的需求和竞争者的策略,与时俱进。 写了这么多,篇幅太长了。关于新型互联网的问题,本人看法以后再说了。但从本文看出,新型互联网是应该由市场推出、学者推出,还是政府推出?看来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还是应该由市场的发展来决定。
个人分类: 网络|3620 次阅读|0 个评论
人在因特网上的行为动力学
热度 1 bupt1419 2010-3-20 20:37
人在因特网上的行为动力学 ------复杂网络圈参赛博文 追寻人的行为规律是科学家们梦寐以求的理想,长期以来,由于人的行为的复杂性以及缺少记录,对人的行为规律的研究一直停留在定性分析阶段或者简单的认为人的行为就是一个没有规律的泊松随机过程。研究人的行为规律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很多自然,经济,科技等行为是受人的行为驱动的。 随着2005年,Barabase关于人写信规律的nature文章出来后,有一批人重新进入了这个领域,由于现代科技的发展,人的某些行为已经有被记录下来,可以用来研究人的行为规律。Barabase主要关注的是等待时间以及inter-event时间,这两个物理量在人的行为特点里起很大的作用。关于这两个刻画人的行为的物理量,在很多领域已经被深入研究过了,比如经济系统里连续两次交易之间的时间间隔,地球系统里连续两次地震之间的时间间隔,气候系统里连续两次下雨或者极端气候之间的时间间隔等。在这些系统里,都已经发现了与泊松过程不同的性质,也就是说inter-event分布不是指数分布,而是power-law或者weill等分布,但由于人的行为缺少记录,很少人来关注在人的行为里去寻找有没有规律,直到barabase,听说他们是人工把那几个名人写的信的记录一条条找出来统计出来的规律。 因特网作为一个虚拟社会,人在因特网上的行为与现实生活的行为具有共性,研究其规律同样非常重要,同时因为因特网具有实时记录特点,研究人在因特网上的行为特点必将引起社会学家,统计学家,物理学家以及网络设计者的关注。目前关于人在网上的行为的定量研究还局限于网站访问的inter-event time等,定性研究倒是有一些,比如关于网络舆论的形成,传播等,但局限于定性或者半定量的统计性质分析,缺少理论以及背后机制分析。本人预测下面几个方向将会成为热门的研究方向。 1,人在BBS上的行为规律分析,首先是抛弃一切内容的纯物理分析内在规律并建模,不局限于inter-event分析,而挖掘更多的刻画人的行为规律的物理量。其次结合部分内容分析,把人在BBS上的行为模式分类,可以分为自组织,外力驱动等模式,可用于识别真假舆论等。 2,由于人在BBS上的每一句话都有记录下来,所以结合语义分析,可以得到网络舆论形成的内在机制以及详细的过程特点。举个简单的例子,一个帖子后面的回复可以分成3类,正面,反面,以及中立,通过分析可以定量的得到后面的帖子是怎样受到前面帖子性质的影响,得到一个舆论形成的详细过程。 3,人在网络上参与的舆论传播行为,在宏观角度上,把一个站点,或者一个站点的分站定义为一个复杂网络的节点,以某个突发事件为研究对象,比如**门,互相转载认为边,在这种网络上,一个事件的传播是一种复杂的行为,事件从A站点起源,传出到B站点,同时B站点的用户看到后,回到A站点追源,减慢了事件在A站点的影响衰减。这与生活中的流行病传播具有共性。我把病传给你,我好了,你没好,你会把病又传给我。所以定量分析这种相互作用过程,不但有助于理解网络舆论传播,而且对现实流行病传播过程的理解也有帮助。 4,最重要的一点,现在的复杂网络或者人的行为动力学的研究都是后知研究,通俗说叫事后诸葛亮,都是对过去记录的数据进行分析,得到其中的规律,并建模分析等。而对社会学家或者动物学家或心理学家来说,还有一种研究方法,那就是为了验证某一个推测或者理论,人为设计一套合理的实验来验证。复杂网络的六度分离已经得到了实验的验证,但还有很多理论或推测没有得到验证。由于因特网的开放性,广泛性以及自组织特点,还有成本低,会是一块很好的实验田,我曾经为了建模参数,在因特网上用调查来确定参数以及确认背后机制,效果不错。
个人分类: 科研笔记|7232 次阅读|8 个评论
关于域名服务器(091216)
ymin 2009-12-16 09:03
关于域名服务器(091216) 闵应骅 域名服务器(DNS)的效率和安全是大家都关心的问题。DNS是一个分等级的、分布式的、自治的、可靠的数据库。它服务于全世界。每一个TCP/IP包括Web页的信息流都从至少一个域名服务器的交易开始。 一个内容分布网络(CDN)直接指向某个Web浏览器,需要精确的IP地址。有的DNS就顺便帮着寻找内容服务器的地址。这个办法不可取,因为它影响DNS的性能。 在每秒几百万次的请求中,有许多原因使得域名在DNS中寻找失败,譬如用户排字错、某链路断、或者软、硬件出错。如果你用递归名称服务器, 回答将是NXDOMAIN或RCODE=3。如果你用OpenDNS,你就可能得到一个欺骗性的回答。它会给你广告服务。其实,现在许多因特网服务提供商(ISP)就把广告附加在递归名称服务器里,以吸引更多用户用他们的域名服务器。在网络应用中,譬如Web浏览,查找失败会给出一个error page信息。而对邮件服务器,则会给出bounced email回应。公司可以利用NXDOMAIN来赚钱。假如你有google.com的cookie,你该出现NXDOMAIN时就会出现KJHSDFKJHSKJHMJHER.GOOGLE.COM,而进入一个广告服务器,于是,当你送你的HTTP GET请求时,你把自己的google.com cookie送给了那个广告服务器。对BANKOFAMERICA.COM cookie也有同样的问题。这种重新指向也出现在电子邮件中。如果你的邮件交换(MX)请求出现地址找不到的情况,许多NXDOMAIN重新指向另一个地址请求。为防止这一点,可以做到只启动A(地址)请求。为此就必须关闭缓存,因为SMTP启动者在得不到回答,即type=MX时,必须返回type=A。类似的赚钱办法还有你想访问www.---,但你输入ww.---,或---.cm。你的敲击错误就给他们赚钱的机会。 有人提出一个IETF RFC,建议服务提供商对DNS重新定向,规定DNS如何谎报必须告知所有购买者和操作者。这被定义为网络层(包括以太网 地址或设备端口号)的事情,而不是传输层的事情。他们认为Web cookies不够好。他们提出DNSSEC(DNS安全性)。其问题在于存根解析器(stub resolver)。存根解析器是否可信依赖于ISP或DNS ASP使用的所谓信任锚(trust anchor)。 DNS的数据来源于每一个被授权的名字服务器。例如www.google.com是在Google.com区域内。DNSSEC允许这些区域用公钥进行加密和检验,而私钥则由区域编辑器使用,以便对每一组实际纪录产生一个签署。公钥则由递归名称服务器使用,以检验该纪录的数据是由对应私钥所有者签署。公钥由DNS自己发布,把它放在其父区域里。所以,Google.com的公钥是放在COM区域里. 理论上说,一个不想撒谎的端系统所有者并不希望和不想撒谎的区域编辑器合作,如果他们都安装了DNSSEC的话。在DNSSEC,用户该收到NXDOMAIN时会收到标明错误的消息signature not present。这可能本身就是一个错误,因为一个合法的用户也可能收到此消息。在一般情况下,区域编辑器并不在乎其区域是否受骗了。所以,DNSSEC仍然会保持沉默。我们必须在线地截住侵入,而不是在中间环节截住侵入。 DNSSEC仍然能够签署政策性回答,而发出所有的回答和签字,同时也使系统管理和应用复杂化。对DNSSEC一个好的应用是用X.509可以互相认证的Web浏览器和服务器。 像Microsoft和Mozilla浏览器,在你敲入URL的时候,就在进行DNS排队。当你键入www.c的时候,它就会问是www.cn(那是中国),还是www.cnn.co(那是哥伦比亚)。但是,同样存在信息漏洞或在网上增添愚蠢和无用的流量。DNS也在研究域名倒过来写也能识别,例如com.cnn.www,因为这对图形文件系统浏览器会有用。总之,DNS的谎言和安全性是一场竞争,看谁能较早出来,并占领市场,谁就会取得胜利。
个人分类: 计算机|3899 次阅读|0 个评论
护栏网的故事(091002)
热度 2 ymin 2009-10-2 16:06
护栏网的故事(091002) 前天一大早起来,天气阴沉沉的,天上像盖了一口大锅。不觉使人担心。明天就是国庆60周年纪年日,几十万人夜以继日的做准备,要是天气不好,可就糟了。10月1日起来,我打开窗帘,虽然有云,但东方还能见到太阳,心总算安了。太阳与云叫劲,太阳越来越盛。到10点,晴空万里,秋高气爽,真是天公作美。所有的表演、阅兵和晚会,都一切如愿。老天总算没负中国人民的一片心。 因为我家离奥运公园只隔一条马路。下午,我独自走进奥运公园。去过奥运公园的人都知道,奥运公园最大的特点是大。那是真大,你步行一定会走得你精疲力尽,但是你又必须步行。现在好了,你可以搭旅游车,20元。我还是选择走。看看那些照相的青年男女们,那些踉踉跄跄刚刚学会走步的孩子们,那些由子孙推着轮椅进来看看世界的爷爷奶奶们。在奥运公园的尽南边,有一个娘娘庙,据说过去求子是很灵的,为了保存它,水立方不得不北移10米。我想去看看是否已经开放。遗憾得很,现在还没开放。我有些走不动了,想回家。往西一看就是盘古大厦,新建了过街天桥。等我走到天桥的跟前,护栏网挡住了我的去路。一切都看得很清楚,过了护栏网就是过街天桥,就是过不去。我喊天桥旁的警察,问怎么过去。他们答得很轻松:往北往南都可以。我不得不返回去往北。走了30米,又一路口。我想大约就在这里出去吧!往西一走,又碰上护栏网。我不得不再返回往北走。见到一马路,写着麦当劳由此去。走过去,是厕所。我恍然大悟,原来这样,麦当劳里面省了一个厕所。我正在羡慕麦当劳的经营本事,我又碰到了护栏网。只得再返回,再往北去寻找出口。等我走出来,我真是精疲力尽了。虽然我早就有信心,这出口是一定能找到的。 走在马路上,我在沉思,这么多的护栏网,大约有几十公里长,是原来建奥运公园时没有想到的。和建故宫不同,那是皇帝居住和办公的地方,为了他们的安全,当然要围墙高筑。奥运公园本来是个开放、自由的地方,也就不需要围墙了,随便出入。但是,真正用起来,还是要严格管理,设置这些护栏网,引导游客走你想要他们走得路。 因特网不就是这样的吗?
个人分类: 杂谈|3601 次阅读|0 个评论
穷人做科研的“核武器”
chrujun 2009-8-25 13:03
因特网彻底改变了穷人做科研的起点,会用因特网检索文献是穷人做好科研的必要技能。 因特网对穷人做科研有多大用处? 如果你仅会用GOOGLE搜索你感兴趣的东西会浏览网页、会看英语,对科研的用处不是根本性的。只有会用多种网络资源共享工具,才会对你的科研起到根本性的帮助。 网络共享工具主要有RapidShare, BT, Emule和Vagaa。通过Rapidshare可以找到最新的电子图书。BT通过种子共享资源,可以把数千本图书做成种子共享。通过eMULe也可以找到大量的科研资源。Vagaa也差不多。由于不同工具有不同的用户群,利用多种工具可以找到你想要的绝大部分资源。 你想看每期的nature,science文章吗? 想阅读本专业最新的科技图书吗? 想听听国外著名教授是怎么讲课的吗?想阅读顶级刊物每期的文章吗?想找到英语学习的各种资料吗? 想找到某个研究方向最新的技术资料吗? 没有问题,只要会利用各种网络资源共享工具,和网络资源搜索工具,上面的目标都可以达到。 请不要问我具体怎么做,不要问我用这些工具干了什么,找到了什么东东,感兴趣就自己摸索吧。 特别要感谢愿意共享资源人们!上帝保佑您们,祝福您们,奖赏您们!
个人分类: 科研心得|7818 次阅读|3 个评论
路由系统简介(1)
xzhao 2008-7-19 00:08
今天的因特网已经发展成为一个由上亿台电脑连接而成的巨大网络,我们可以轻松地坐在自己的电脑前,用鼠标和键盘去访问世界上任何一个网站,其中网络路由系统功不可没,正是它把我们大家都连在一起,并从错综复杂的网络中为我们找到一条路,把我们的数据包送到目的地。我从1999年开始进入这个领域内,在美国的大学里做了近6年的研究工作,又在网络设备商那里待了两年,现在在一家大型网络运营商里做高工,就自己积累的经验来简要介绍一下路由系统的组成和原理,供有兴趣的朋友参考。 什么是路由系统?它是做什么用的?我们首先来回答这个问题。如上所述,路由系统(Routing System)的主要功能第一是把大家都连接起来(connecting),第二就是找路(routing)。因特网是由很多不同的网络连接而成的(这也就是它为什么叫Internet,即inter-net),以美国为例,横跨东西岸的骨干网有几十个,大大小小的企业网上万。这些分属不同公司的网络就是通过物理链路和路由系统相互连接起来的。同样,分布在世界各地的网络也是同法连接在一起,这才使得当初因特网的设计者的梦想成真:世界上任何一个电脑都可以与另外的任何一台电脑通讯。这样产生的拓扑结构是个网型,也就是说A点到B点,可能有很多条路可以选择,路由系统的第二个功能就是要从中找到一条最优化的路。做到这一点,需要数万台特定的路由设备(路由器)协同合作。这些路由器执行一定的路由算法,通过路由协议相互交换信息,由网络运营商或企业的网络部门来管理。 所以,路由系统是个复杂的系统,我把它分为四个不同的部分在以后的文章中分别介绍:1)路由算法,2)路由协议,3)算法和协议在路由器上的具体实现,以及4)网络运营商对路由器的配置。(上班较忙,只能每天写一点。)
个人分类: 科研|5882 次阅读|0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17 11:48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